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联合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联合

相关日志

联合趋异/同?
fluidzhaoyong 2012-4-23 16:41
“或许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认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是朝着建立一个稳定的欧洲集团迈出的决定性一步。然而还有一个更悲观的可能性……把多个国家捆绑在一起的努力,可能反而会大大加剧这些国家之间的摩擦。如果真是这样,这件事情就将符合悲剧的古典定义:傲睨神明(傲慢);犯罪女神(愚蠢);复仇女神(毁灭)。”(摘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0720#s=w ) 曾经我在一篇博客中就记载,联合不见得趋同,现在从欧元区的情况看,果不如此。这和湍流中的大小涡旋类似,能量从大涡旋传导小涡旋,但是,从小往大传递也时常发生。这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题目,什么情况发生什么问题,分岔问题是认识复杂问题的第三层次(武际可说)。
1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4月22日第八周宣传分会、外联分会联合例会记录
neudoctor 2012-4-22 23:33
第八周宣传分会、外联分会联合例会记录 会议时间: 2012 年 4 月 22 日晚 9:00 会议地点: 学术促进会办公室九舍 C 区 112 室 会议主持: 张松 会议记录: 廖秀娟 与会人员: 张松、王佳英、王晓芳、廖秀娟、曹卓、李山宏、李昊、翟昭伟、李晓莎 请假人员: 陈帅 会议内容: 一、全体与会人员齐唱学术促进会会歌 二、对“学促之星”评比进行投票 三、宣传分会工作安排 ① 上周配合外联分会组织全体大会,负责新闻稿的撰写和会议记录; ② 正在与校报联系“学术之星”的后期宣传。 四、外联分会工作安排 建议以后外联、宣传两分会可以一起举办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无人值守活动。 五、关于无人值守活动的详细讨论 该活动旨在体现东大学生诚信与否的问题,借鉴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无人值守超市活动。目前,学促申请的无人值守活动已经获批,但是举办时间、地点以及将持续多久还有待商榷。大家讨论了很多细节问题,如是否要与莘莘超市采取合作制,学促是否可以自己进货问题,举办地点选在教学馆、逸夫楼还是图书馆的问题,大家认为图书馆比较合适,出售物品可以选择为本、笔、卫生纸及饮用水等,其他细节再议。 六、每人一句话 廖秀娟:今晚和同学在图书馆讨论,学习效率挺高的。 王晓芳:实习、上课、写文档,各种忙,实在是太“充实”了。 李晓莎:自己也在忙,但是感觉是瞎忙。认为需要及时反思,做有意义的事情。 翟昭伟:昨晚看球赛了:巴塞罗那 VS 皇马,是场精彩的球赛,挺值的。 曹卓:幸福到来了就尽量争取。 李山宏:难得开会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这么久,觉得挺不容易的,很好。 李昊:感觉上午听一个讲座,一天就过去了,好快啊。 王佳英:看到树上冒新芽了, feel good 。 张松:明白了一个道理:坚持应该坚持的叫执着,坚持不该坚持的叫固执。 七、会议结束
个人分类: 例会|1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别过度解读中俄海上联合演习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4-20 17:22
请别过度解读中俄海上联合演习 简介 陈虎 就其 友人所提“能否对 这次中俄海上演习做一点分析和解读?“的 回答。 1 .是否 “大规模”? 提到大规模,可以说演习级别高、参演兵力数量多、兵器质量高等。但实际上,这次的海上联合演习,从以上方面来看都算不上是一个大规模的海上联合演习。 中俄两军曾经在 2005 年举行过“和平使命 -2005 ” 联合演习,当时双方的参演军种包括陆海空三军,而即将举行的“海上联合 -2012 ” 仅仅出动双方的海军部队。从兵力、兵器、兵种的数量来看,“和平使命 -2005 ” 不光有水面舰艇和潜艇,还有岸基航空兵、陆战队、空降兵和陆军的部队,而“海上联合 -2012 ” 主要是海军的水面舰艇部队。从这些角度来讲,“海上联合 -2012 ” 和“和平使命 -2005 ” 相比,显然算不上一个“大规模”演习。 我们再来进行横向的比较。在亚太地区,每年可能都会有若干次双边或者多边的国际间联合军演。比较著名的有美日联合演习、美韩联合演习等等。与这些演习相比,此次演习的规模很难用“大规模”三个字来界定。 如果一定要说“大规模”,或许说“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中俄两军海上联合演习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自从“和平使命 -2005 ” 之后,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中俄两国的海军的确没有在这个海域举行过这样一个规模的联合军演,频度是相当低的。 2 . 最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说法就是“中俄两军的海军舰艇将联合编队,通过日本海峡。” 我在地图上反复查对,都没有找到一个名叫“日本海峡”的地方。按照常理来推断,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到达青岛当地的中国海域,最有可能的路线就是通过对马海峡。我们都知道,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海峡被称为朝鲜海峡,而在这个宽大的海域当中,对马岛与日本列岛之间的这部分海峡被称为对马海峡,并没有一个被称为“日本海峡”的海峡,“演习舰队通过日本海峡”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口误或者笔误,演习舰队通过的不是什么“日本海峡”,而是日本海。 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日本海,不是“日本的海”,假如真的有“日本海峡”的话,它也不是“日本的海峡”。这一部分水域及相关的海峡、水域,大部分都是国际水域,海峡也是国际水道。在这个国际海域或者国际水道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舰船通过都是合法合理的。换一个思路讲,在这个地区的海域和海峡,中俄双方都有权力保持和维护自己的海上自由航行权。因此,在这次演习当中,无论通过哪个海峡,只要不进入日本的领海,都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事情。 3 .拿演习时机和演习对象来说事儿的也不少。 很多的解读都认为“海上联合 -2012 ” 的时机选择玄机重重:现在有美菲的联合演习,有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有日本和邻国之间的岛屿和海域的争端。所以,有关的解读就称“这次演习在时机的选择上颇有玄机”。 那么,真的有这么多的玄机吗? 早在 2011 年 8 月中国军队访问俄罗斯的时候,双方就已经确定下在今年的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举行这样的一个联合海上演习。很显然,无论是美菲演习,还是其它种种周边的局势演变,实际上都不是有意寻找这样一个所谓“充满玄机”的时机。把这次演习的时机和周边的种种事态联系在一起,显然有过度解读的嫌疑。 演习究竟针对谁? 这方面也有各式各样的解读,其中比较典型的说法是 “中俄的海上联合演习,特别是中俄海上编队将通过‘日本海峡’,让日本倍感压力。”言下之意,中俄海军的联合演习针对了日本和其它的一些国家。 关于这个问题,无论是俄罗斯军方还是中国军方,都明确表示这次演习不针对任何第三方。而从演习课目的设置来看,更多体现了海上补给、救援、反恐、护航和反海盗等。据俄罗斯方面的消息,一艘俄方参演的舰艇刚刚结束亚丁湾护航任务,从亚丁湾方向赶过来参加演习。这也在某种程度印证了这次演习更多的是针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海上安全问题。而这些年来,中国海军也一直参加亚丁湾的国际护航,在这方面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俄两国海军就这一问题进行磋商、交流,进而针对这一课目举行一次演习,应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中俄海军的联合演习也是一个军事透明的过程。因为联合军演要将两国的军队放在一起训练和演习,这对双方来说显然都是一个很高层次的军事透明的过程。与此同时,这次演习可以说是在媒体,甚至周边国家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的,这显然也是一个相当高的军事透明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所谓的“日本海峡”,对日本而言不应该是一个倍感压力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可以以一种抵近的方式去观察,去看看这两个国家的海军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他们演习的科目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比只停留在书面上的军事透明要更加实际的多。 4 .过度的解读 尽管演习还没有开始,有关这次演习的解读就已经铺天盖地。而这些解读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两个字——过度。这种过度的解读,究竟来自于何方?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过度的解读,一方面是来自于媒体自身吸引眼球的需求。对于媒体来说,会尽可能把新闻事件做大、做得更火爆。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这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许多过度的,甚至是不靠谱的解读。 但是,还有来自于有关方面的一些另有想法的解读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比如,所谓的“通过日本海峡,让日本倍感压力” 的解读,就给人一种别有用心的感觉。
个人分类: 其它|2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whyhoo 2012-4-19 22: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 关于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泰王国总理英拉·钦那瓦于2012年4月17日至19日率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分别会见英拉总理。温家宝总理同英拉总理举行会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会见英拉总理。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同英拉总理共同出席中泰企业家午餐会。双方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会见、会谈气氛坦诚,富有建设性,成果丰硕。英拉总理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   中国领导人高度赞赏普密蓬国王陛下、诗丽吉王后陛下以及其他王室成员长期以来对中泰友好关系的关心和支持,请英拉总理转达对国王和王后陛下的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泰方对此表示感谢。   双方一致认为,此访进一步推动并提升了中泰战略性合作关系。会见、会谈结束后,双方达成以下共识:   一、双方重申继续推动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政治意愿,将根据双方1999年2月5日在曼谷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泰王国关于二十一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2001年8月29日发表的中泰关于战略性合作的联合公报以及此访期间于2012年4月17日签署的《中泰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12-2016)》,进一步推动落实各领域合作。   二、长期以来,建立在悠久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基础上的两国关系保持旺盛活力,合作成果丰硕,双方对此表示满意。双方一直为两国人民的福祉、两国的繁荣以及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等共同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三、双方重申,两国的和平、稳定、繁荣与发展紧密相连,也与地区乃至全球变化中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架构密切相关。双方认为,当前形势为两国进一步扩大合作带来了巨大发展潜力和机遇。为此,双方决定建立中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双方重申,两国伙伴关系将继续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世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为指导,秉持友好和善意的精神。泰方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五、双方认为,应进一步巩固并加强中泰副总理级经贸联委会、两国外交磋商、两国国防部年度防务安全磋商和中泰科技联委会等现有双边合作机制以及中国云南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厦门市同泰国建立的合作工作组的作用,支持两国更多省市缔结友好关系,不断推进双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两国共同利益,实现两国人民根本利益。   六、双方强调加强行政、立法、司法和政党等各领域、各层级互访交流的重要性。两国政府各部门应加强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推动双方合作取得更大更全面的发展。   七、双方对2011年12月22日在泰国曼谷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关于可持续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表示欢迎,该备忘录包含的发展高速铁路和其他铁路系统、综合水资源管理体系、经济的清洁可再生替代能源和能效研发、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等方面合作,体现了两国间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八、双方同意采取以下适当和必要的措施,共同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   (一)推动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更广泛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贩毒、贩卖人口、非法移民、电信诈骗和网络犯罪,加强湄公河执法安全合作。   (二)促进双边贸易便利化,争取到2015年实现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目标。稳步推进在互利领域的双向投资。双方将继续推动使用本国货币用于贸易和投资结算,减少汇率风险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三)积极推动陆路和水路交通合作,特别是湄公河航运和高速铁路建设合作,推进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包括东盟与外部的互联互通。双方同意利用好包括昆明至曼谷公路、南宁至莫拉限公路和南宁至纳空帕侬公路等现有连接中泰的陆路交通网络。   (四)推进两国旅游合作,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推动环境友好型旅游产业发展。大力鼓励民间交往,夯实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五)在对方国家推广本国语言文化并设立文化中心,为在泰国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及在中国的泰语角和泰语研究提供支持。在两国教育合作协议和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框架下,加强双方学生交流以及在教育机构、汉语教学方面的合作,鼓励青年志愿者加强交流。   (六)加强农业、科技、海洋和环境领域合作,扩大双边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能效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   (七)加强在水资源管理、洪涝等灾害的防灾减灾以及灾后重建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八)拓展卫生、体育领域合作,促进双方在医学研究、医药生产、传染病防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的合作。   (九)中方重申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进程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支持东盟为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泰国作为下一任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将与中方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泰国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东盟方主席,将继续与中方密切合作,以实现本地区共同利益。双方将继续加强协调配合,在中国-东盟、东盟与中日韩(10+3)等机制框架下不断深化现有合作,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双方重申东亚峰会应坚持“领导人引领”的战略论坛性质,促进共识,循序渐进,照顾各方舒适度,重点关注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   (十)中方重申支持泰方关于发展10+3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倡议,愿同泰方密切配合,推动倡议落实。   (十一)双方积极评价2011年7月中国与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针达成一致,并启动《宣言》框架下的合作。鼓励各方以《宣言》签署十周年为契机,抓住当前难得机遇,全面落实《宣言》,推进南海合作,使南海真正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十二)继续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落实2011年12月通过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十年战略框架(2012-2022)》,为消除地区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进一步加强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等其他国际和地区机制中的协调与配合。   九、泰方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2011年泰国发生特大洪灾期间给予泰方的资金和物资援助深表感谢。                                  二O一二年四月十九日于北京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924487.htm
个人分类: 外交|1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俄总参谋长通话 宣布两国海军首次联合军演即将举行
whyhoo 2012-4-19 11:06
国防部网北京4月17日电 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今天下午与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马卡罗夫大将进行了通话。 陈炳德说,中俄两国互为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中俄两军友好务实合作,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方面。两军即将举行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是去年我访俄时双方共同商定的,也是两国海军首次举行联演,显示了我们落实两国元首关于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中俄两军友好务实合作共识的坚定决心。联演将进一步提高两军战略协作和战略互信水平,增强两国海军共同应对地区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展示中俄两国携手共同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信心。 马卡罗夫表示,俄方高度重视发展两国战略协作和两军友好合作。两国海军举行联演是两军合作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两国战略协作的高水平。目前,两军工作层已做了大量联演准备工作,俄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密切协调,确保中俄首次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取得积极成果,为维护亚太地区安全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通话中,陈炳德与马卡罗夫共同批准了“海上联合-2012”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方案,宣布演习将于2012年4月22日至27日在中国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 据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少将介绍,联合军事演习已经成为中俄两军常态化的合作形式,此次联演是两军军事合作框架内的正常安排。演习的课题是“海上联合防御和保交作战”,按照作战筹划、实兵演习、海上阅兵和交流研讨四个阶段组织。中方参演兵力包括驱逐舰、护卫舰、导弹艇、综合补给舰、医院船等水面舰艇16艘、潜艇2艘。俄方派出7艘舰艇参演。演习设立联合导演部,中方总导演为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海军中将,俄方总导演为俄海军副参谋长苏哈诺夫海军少将。 2011年8月陈炳德访俄时与马卡罗夫共同商定于今年举行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并签署了演习备忘录。双方一致认为,此次演习对深化两军相互理解与信任,加强两国海军务实性合作,共同维护本地区稳定与安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原文见 http://www.mod.gov.cn/auth/2012-04/17/content_4359482.htm
个人分类: 国防|1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俄海军联合演习规模空前意义非凡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4-18 08:26
中俄海军联合演习规模空前意义非凡 2012 年 04 月 18 日 07:41:16 来源: 钱江晚报 新华微博 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解读即将开始的中俄联合军演。 与以往有哪些不同之处?   此次中俄军演与以往不同之处,首先是演习代号有变化。中俄海军首次以“海上联合— 2012 ”为代号,而且是在“上合组织”框架之外的首次中俄联合海上演习。   其次是此次军演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双方将出动 25 艘不同类型和用途的舰船,据报道,仅俄方出动 1 万多兵力,演习在兵力规模、舰船数量、种类和总吨位等各方面,都是前所未有。   从演习科目看, 2005 年的“和平使命”联合军演是以反恐为目标,此次军演主要是加强双方海军在太平洋地区反海盗、反恐、确保航线畅通、应对外敌挑战等课目的联合演练,也是一次跨越和拓展。   此次演习期间,中国海军北海舰队将派出导弹驱逐舰与俄方舰船组成混合编队,首次共同穿越日本海峡进入中国黄海海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中俄在西太平洋的重大动作,必将牵动相关国家的紧张神经。   在政治和外交上有何意义?    此次演习是呼应中俄建立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这种特殊关系在军事领域的一次落实和深化,双方通过联合演习提高共同应对海上新挑战、新威胁的协调协作能力,有助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它也是中俄共同应对西亚北非变局,特别是叙利亚危机上的一次战略合作。尤其是,在中俄两次否决有关国家试图干涉叙利亚内政的安理会决议草案后,在俄罗斯宣布将叙利亚附近水域的海上军事存在长期化以后,这次军演更有着遥相呼应的意味。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积极经略亚太,频频加强它与同盟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干涉南海问题,对中俄两国在该地区的核心利益构成威慑甚至威胁,中俄有必要发出明确警示。
个人分类: 其它|2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菲美“肩并肩”联合军演箭指南海欲盖弥彰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4-17 11:03
菲美“肩并肩”联合军演箭指南海欲盖弥彰 4 月 1 6 日菲律宾与美国“肩并肩”联合军事演习在马尼拉开始举行。 “肩并肩”系列军演是菲美每年例行大型联合军演, 两国首次“肩并肩”军演 1991 年举行,为菲美年度例行军演,旨在加强两国在应对恐怖主义、海盗、走私及自然灾害等方面合作。 1995 年时曾一度中断, 1999 年又重新恢复,今年是第 28 次。据了解: 至少 2300 名菲军官兵和 4500 名美军官兵将参加此次为期 12 天的联合军演。   军演包括在吕宋岛新怡诗夏省的实战演习、在巴拉望的两栖作战演习以及在马尼拉的指挥所演习等内容。   菲军方说,菲美两军将在南海巴拉望海域进行两栖作战、保卫及夺回石油钻井平台等科目演习。 担任联合军演发言人的菲军少校加西亚 15 日强调,本次军演与菲律宾和中国近日在南海黄岩岛海域发生的舰船对峙事件毫无关联。   本次联合军演发言人之一、菲军少校加西亚 15 日强调,这次菲美“肩并肩”联合军演与菲律宾和中国近日在南海黄岩岛海域发生的舰船对峙事件毫无关联。   他表示:“如果有人认为这次演习是对黄岩岛事件的回应,那是错误的。”   加西亚强调,菲美两国早在黄岩岛对峙事件发生之前就已规划和准备举办这场联合演习。   他声称,参与军演的 2300 名菲方官兵由海军少将马丁指挥,期间菲方官兵将学习使用现代化的美国军用装备并向美军士兵传授丛林生存技巧。   这次美菲“肩并肩”还集结了日本、韩国、越南等七个国家,“手拉手”一同参与;另有消息称,来自东盟的 20 名代表也可能围观助阵。   美国媒体报道,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 16 日表示,菲方不会因中菲舰船在黄岩岛的对峙事件而同中国交战。   阿基诺三世还表示,为了解决双方的争端,菲方将继续同中方展开对话。此外,他还引用丘吉尔的名言说“吵吵总比打打好”。  与此同时,在菲律宾和美国的军队开始“肩并肩”军事演习的数小时之前,愤怒的菲律宾激进青年团体冲击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美国大使馆,使馆安保人员束手旁观。   报道称,使馆安保人员对此次行动颇感意外,在当天早晨 6 点左右,大约 50 名菲律宾学生举行集会,强烈抗议菲律宾和美国的此次军事演习。集会者认为,这次演习是美国在当地重建美军基地的前兆。   当地警察到达时,抗议者已经向使馆大门泼洒了红色和蓝色的油漆,焚烧了美国国旗,并用潦草的笔迹在使馆外墙上写下“美军立刻撤离”。 央视《环球视线》 2012 年 4 月 16 日 播出《美菲今天开始“肩并肩”》,以下简介节目实录: 主持人 劳春燕: …,在美国高调重返亚洲的大背景下,在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尚未结束的小背景下,这场例行军事演习倍添了敏感性,演播室里请来了特约评论员尹卓先生和洪琳先生一块来关注这个话题。 ( 播放短片 ) 解说: 4 月 16 日 ,距离菲律宾海军“德尔毕拉尔”号巡逻舰闯入中国黄岩岛海域造成双方对峙风波还不到一周的时间,美国和菲律宾“肩并肩” 2012 联合军事演习在菲律宾巴拉望岛以西的南海海域拉开大幕,这是美菲之间第 28 次例行军事演习,军演开始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间点,引起了外界普遍的关注和猜测,由外媒分析,在中菲南海局势再现紧张之际,此次军演将具有特意意义,它将会向中国传达信息。 此次“肩并肩”美菲军演从 16 日开始到 27 日,菲律宾作为东道主,出动兵力 2300 人,而美军则出动 4500 人,为美军参与历届“肩并肩”联合演习中出动兵力最多的一次,足见美国重返亚洲大战略背景下,对菲律宾这个东南亚盟友的格外垂青。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演习内容还包括一项所谓的油气平台攻占演练,虽然美其名曰是防止恐怖分子对油气田的袭击,但明显另有所指。亮点频频的美菲军演并非只有美国和菲律宾唱主角,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自卫队将与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军队一起首次参加作为军演一环的桌面演习,首次加盟的还有一些东盟国家,如越南和新加坡等,派出人员参与计算机模拟指挥训练,虽然来自这些国家的人数不多,但更具象征意义,而美国无疑成为军演台前幕后的总导演。在菲律宾与周边国家存在争议的海域大搞联合军演,试图将美菲“肩并肩”从两国拓展为多国军演,这一安排更加耐人寻味。 对于这次联合军演,菲律宾、美国两国均称,演习不会在南海争议地区进行,不过,中菲舰船南海对峙刚过不久,这场军演就粉墨登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用意颇深。有报道评论说,“肩并肩”军演凸显了美菲关系的紧密性,但对于地理位置上更靠近菲律宾的中国来说,此次演习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正在评论:演习区域的选择有何用意? 专家观点:演习区域进入九段线就是进入争议海域 劳春燕: 这次演习的地点选择在了吕宋岛西部,还有巴拉望省西部角,以前的“肩并肩”演习都是在吕宋岛的西部进行的,这次军演的地点似乎又向南边扩张了一些,这个区域本身离咱们九段线非常的近,但是美菲方面又声称说不会到争议水域来搞军事演习,这个地点的敏感性在哪儿? 尹卓 特约评论员: 实际上它进入九段线就是进入了争议海域,在中国拥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利的水域里头,但这个水域有是国际水域,其它国家是可以在这里进行自由航行和自由飞行的,所以它在这儿搞演习并不违反国际法,只是一个不太友好的行动而已。在这个地方搞演习,主要敏感点在这儿,首先巴拉望岛和吕宋岛之间有一个巴拉巴克海峡,这个是到南海非常重要的一个捷径,然后巴西兰海峡,进入苏罗海,还进入太平洋,他们曾经分析,中国一部分兵力、大型舰艇或者潜艇有可能在这儿走,这也是他们演习的一个重点,就是在这个地方进行一些反潜或者海峡的保卫等等这些项目。 再有一个,在巴拉望岛附近的地方提出来有一定的油气区开发,而这个油气区是有一部分油气田进入中国专属经济区的,油气的勘探要进入专属经济区那是违反国际法的,特别联合国 ( 微博 ) 海洋违法公约的,因为中国有优先开采权。另外在这儿有钻井平台,打油、打气,保卫钻井平台,因为这跟我们争议的,它的对象就清楚了,所以这一点都是比较敏感的。 正在评论:演练科目为何引关注? 劳春燕: 说到油气的问题,在这一次训练的军演科目当中,据说还有一项油气平台的攻占演练,这个科目针对性是不是也特别的强? 尹卓: 是的。因为油气平台一是保卫,再一个攻占,再就是被恐怖分子夺占,然后它再反夺占,这种作战当时有所指向性的,谁有能力在这个茫茫大海里夺占它的钻井平台,大概是有国家背景的,有一定海空投送能力的,这个指向性矛盾比较多,越南稍微远了一点,指向中国的可能性更大。 专家观点:反恐外衣下实质是做南海文章 劳春燕: 而且这一次演习越南也参加了,这次演习不仅仅兵力是历年以来最多的一次,菲方是两千多人,美方是四千多人,而且参加的国家也是特别多,包括了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都跑来参加,虽然来的人不多,但是毕竟从以前的美菲军演,现在似乎正在朝多国军演来演变,洪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为什么请来那么多其它国家来参加呢? 洪琳 特约评论员: 这就是这次军演的名义和实质不同的地方,这次美菲军演号称是以反恐为目的的,但是菲律宾如果有恐怖主义在菲律宾南部的地区,阿布沙耶夫武装包括它的一些穆斯林的分子都是在南部地区,和它这次演习的区域不一样。另外一点,我们看了这些参与军演,就是像美国、菲律宾包括象征意义参与的澳大利亚,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国这些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能把这些或一起圈进来,对越南来讲所管辖的区域不存在恐怖主义的威胁,能够把它牵进来是反恐外衣下实质是做南海文章,这次的演习的区域,包括巴拉望岛的油气平台的攻防项目,其实和菲律宾国内的反恐形象基本上联系不大的。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这次演习的规模,美国是出动了 4500 名士兵,规模是相当大,差不多是历史上最大的,而且它的士兵规模人数甚至超过了菲律宾,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这次美菲军演总导演是美国,并不是菲律宾,菲律宾只有两千三百人,而且依照菲律宾的外交资源来讲,它找不出一个项目可以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加坡、越南等等牵进来,美国有这样的外交资源,包括南海的问题可以做更大的文章,这次实际打的反恐战略的旗号,实质是做南海的文章,可以说像美国、菲律宾方面他们否认的东西往往又是事实上要做的一些东西。 正在评论:南海局势让“肩并肩”更敏感 专家观点:美菲有意将黄岩岛对峙作演习背景之一 专家观点:此次军演明显有针对中国意图 劳春燕: 这都很容易联想到,这次理性军演实际的选择,是不是和中菲黄岩岛舰船对峙事件有直接的关系?或者为什么菲律宾在黄岩岛海域演了这么一出戏?就是跟现在要进行的美菲军演有直接的关系? 尹卓: 实际上有很直接的关系,黄岩岛事件虽然基本上解决,但还没有最后完结,因为双方的执法船还在这个地方,菲律宾有意的把这个实行拖着解决,拖到跟美菲军演之间联系起来,然后把黄岩岛对峙事件作为美菲军演的一个背景之一,它的指向性非常清楚,菲律宾跟谁在对峙,而谁侵入到我们的岛礁,我们的管辖海域范围内,肯定是中国,现在为什么大家都在搞演习,演习的背景是什么,跟黄岩岛的对峙事件直接有一个影射,这是菲律宾还有美国在背后支持,演的一个双簧戏。 劳春燕: 而且它演习的区域是离黄岩岛是相当近的,从现在公布的资料来看。 尹卓: 对,如果是在吕宋岛西部的话,有一部分离这儿是比较近的。 正在评论:军事议题不应该成为本地区主旋律 劳春燕: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外交部 ( 微博 ) 发言人刘为民的表态中关键一句,军事议题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本地区的主旋律。尹先生刚才也分析了这次美菲军演的针对性也比较强,而且颇有一些从两国军演朝多国联合的趋势在变化,接下去它会在地区局势当中引发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劳春燕: 美国重返亚洲我们看的清楚,现在它跟 60 年代、 70 年代不一样,过去它都是美元开路,也就是经济元素,现在美国就是拉紧军事关系,军事演习开路,基本上所有跟重返亚洲以后,跟所有的盟国和一些非盟国的友好国家在拉紧关系的主要手段就是联合军演,还有一些企图用军售,想一些国家推售它的军事装备,这也是目的之一,但主要的还是靠军演。另外加强他们的政治和外交联系,拿中国作为一个靶子,吓唬其它国家,然后在东盟峰会上、东盟外长会议上等一系列的会议上把南海问题炒热,这是美国主要的一个企图。美国现在跟菲律宾所作所为基本上都是想把南海问题炒热,把中国当成一个靶子来做的。
个人分类: 其它|1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柬埔寨王国联合声明(全文)
whyhoo 2012-4-2 19:15
2012年4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柬埔寨王国发表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柬埔寨王国联合声明   一、应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于2012年3月30日至4月2日对柬埔寨王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分别会见了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参议院主席谢辛亲王、国会主席韩桑林亲王和首相洪森亲王。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二、双方相互通报了各自国内形势。中方对柬埔寨人民在西哈莫尼国王和以洪森首相为首的王国政府领导下,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拓展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表示祝贺。柬方高度评价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相信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三、双方一致认为,自1958年7月19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诺罗敦·西哈努克太皇共同缔造和精心培育的中柬传统友谊历久弥坚,不断发扬光大。近年来,双方领导人保持密切交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柬关系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双方认为,在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变化背景下,中柬两国深化战略互信,密切务实合作,不断丰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四、为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间的深厚友谊,全面扩大和深化两国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双方同意加紧制定落实中柬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并就以下内容达成一致:   (一)保持高层互访和交往的良好传统,两国领导人将继续通过双边互访、多边场合会晤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经常性接触,就双边关系和国际地区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加强战略沟通,牢牢把握中柬友好合作关系的正确方向。   (二)充分肯定党际交流合作对推动中柬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意根据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原则和两国执政党交流合作备忘录,保持两党领导人互访,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交流借鉴治国理政经验。   (三)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深化中柬经贸合作,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规模、质量和水平。   第一,结合各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对双方务实合作的统筹规划,促进两国经贸合作持续健康发展。双方一致同意,2017年两国贸易额将达到50亿美元,在现有的25亿美元基础上实现翻一番。   第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落实现有经贸合作项目。中方愿继续为柬埔寨国家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根据平等互利原则,支持柬埔寨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探索新型合作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增进合作效益。中方积极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农业、工业、旅游和合作区建设等重点领域与柬方加强合作。   第四,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柬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合作文件。   (四)深化两军合作,保持两国防务部门和军队各层级人员往来,密切开展军事训练、人员培训、院校建设、后勤保障等领域合作。   (五)进一步深化两国执法安全领域合作,加强执法部门高层互访和业务团组交流,推进在打击跨国拐卖人口犯罪和电信诈骗犯罪、打击恐怖主义、禁毒、执法能力建设领域以及在案件协查等方面的高效、务实合作,共同维护两国国内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做贡献。   (六)充分发挥各领域对口合作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扩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传媒、体育等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双方决定,将2013年中柬建交55周年确定为“中柬友好年”,共同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扩大人文交流和民间往来。加强青少年友好交往,培养中柬友好接班人,夯实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使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   (七)柬方重申继续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继续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中方对柬方的理解和支持表示高度赞赏。   (八)进一步加强在联合国、亚欧会议等多边论坛中的协调配合,共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五、中方支持柬方作为今年东盟轮值主席国为推动东亚合作所做努力。双方重申,将进一步加强在东盟与中日韩、东亚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中的密切合作,坚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支持将发展作为区域合作的主题,共同推动东亚合作健康发展,为维护地区稳定、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六、双方愿密切配合,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年来业已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同东盟在政治、安全、经济、互联互通、社会文化及国际地区事务中的合作,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新的高度。   七、双方同意进一步加强在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等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中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相关机制继续坚持东盟主导、协商一致、不干涉内政、照顾各方舒适度等行之有效的原则,深化“建立信任措施”(CBM),重点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双方重申支持建立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愿共同努力,推动《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尽早生效。   八、双方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应继续遵循《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宗旨和精神,充分发挥《指针》等现有各机制的作用,推动全面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办好年内举办的纪念《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10周年研讨会。大力推进南海务实合作,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使南海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九、双方一致认为,胡锦涛主席对柬埔寨的国事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推动中柬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了新的台阶,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胡锦涛主席对西哈莫尼国王以及柬埔寨政府和兄弟的柬埔寨人民所给予的隆重、热情和友好的接待表示衷心感谢,邀请西哈莫尼国王方便时再次访华,西哈莫尼国王对此表示感谢并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二0一二年四月二日于金边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919617.htm 附 件:
个人分类: 外交|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驻印度大使张炎就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接受国内媒体联合采访
whyhoo 2012-4-1 19:04
2012年3月27日,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就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金砖国家合作、中国与金砖国家开展合作以及中印合作情况等接受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上海《文汇报》等国内媒体联合采访。新华社于当日发消息,上述报纸于28日、29日刊发,各大网站同时刊登或转载。主要内容如下:    一、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的意义和成果展望   3月28日至29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出席,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金砖国家合作和中印关系发展的高度重视。会晤期间,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领导人将围绕 “金砖国家致力于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伙伴关系”的主题,就全球经济治理、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此次会晤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欧债危机、美国金融问题以及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召开。新兴国家群体性快速发展是近年来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并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砖国家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国际社会对金砖国家寄予厚望。我们期待此次会晤成为金砖国家凝聚共识、深化合作的新契机,为世界经济增长传递信心,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动力,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贡献。同时,本着积极务实,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就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合作采取一些新的步骤,进一步完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自身建设,提升发展中国家就全球性问题上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更好地维护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二、如何评价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   近年来,金砖国家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与此同时,五国在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等方面,金砖国家进行了密切有效协作,取得积极成果。   金砖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20%,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金砖国家的发展情况如何,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金砖国家在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包容性发展等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不仅造福本国人民,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当然,金砖国家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仍较落后,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和各种挑战。相似的处境,共同的目标,为金砖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借鉴各自发展经验,扩大经贸、金融、人文等各领域交流,提供了坚实基础。   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平等的合作、互利的合作、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自2011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国三亚发表《三亚宣言》行动计划以来,各国在经贸、金融、工业、卫生、农业、科技、人文等领域互动合作频繁,正在逐步把领导人的共识转化为推动各自发展的实际行动。    三、中国与金砖国家的合作   中国作为金砖国家成员积极参与有关合作,并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与金砖国家的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 2011年,中国与金砖国家的贸易额达到2870亿美元,中国成为各金砖成员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投资也取得了快速增长。   金砖国家市场广阔,经济互补性强,中国希望继续加强与其他金砖国家的互利合作,将金砖国家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实现金砖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四、中印合作   近年来,中印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两国政党、议会、经济、防务、青年、人文、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开展。双方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的协调配合更加密切。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39亿美元。目前,两国正在筹划举办2012年“中印友好合作年”活动。   在此次金砖领导人会晤期间,胡锦涛主席与辛格总理将进行双边会见,进一步就增进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两国在各领域里的互利合作,加强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作深入交换意见,推动两国关系实现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ywcf/t919418.htm 附 件:
个人分类: 外交|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3月29日第五周外联分会、宣传分会联合例会记录
neudoctor 2012-3-31 00:00
第五周外联分会、宣传分会联合例会记录 会议时间: 2012 年 3 月 29 日晚 9:00 会议地点: 学术促进会办公室九舍 C 区 112 室 会议主持: 李山宏 会议记录: 武小雨 与会人员: 李卓梁、张松、王佳英、王晓芳、翟昭伟、陈帅、廖秀娟、钟先林、程功金、李山宏、李晓莎、沈春豫、胡贤忠、李昊、武小雨 会议内容: 一、唱学术促进会会歌 二、李山宏布置这学期外联工作 ( 1 )学促之星负责人:李昊,翟昭伟。 ( 2 ) 4 月 10 日承办全体大会。 ( 3 )暑期实践,电话赞助,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 4 ) 4 月初大活门口联合招新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三、张松安排宣传分会工作 ( 1 ) 3 月 25 日 举行的内部篮球赛非常成功。 ( 2 )社联联合招新活动,由宣传分会负责。各分会参加人员如下: 宣传分会:陈帅、韩现刚; 外联分会:翟昭伟; 学术分会:田勇攀; 实践分会:赵轩、马海杰; 管理分会:马忠强。 ( 3 )安排宣传分会内部人员工作。 四、李卓梁做工作总结 ( 1 )外联对象 323 支团队,希望大家把握资源。大会策划书要参照去年,贴近学校。 ( 2 )素拓表 30 日晚 8 点交给张松。 ( 3 )素拓更像游戏,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 4 )关于学促之星活动,希望大家积极交表。分会内部先评选,确定 3-5 人,注意是有下限的。 ( 5 )联合招新,每个分会至少推 1 名工作人员,最好是男生。招新目的:宣传为主,招新为辅。 ( 6 )全体大会,各分会会长对工作做出安排,并邀请社联主席讲话。 五、自由讨论 ( 1 )王晓芳介绍策划经验。 ( 2 )全体大会讨论话题应于 4 月 1 日在群里确定。 ( 3 )胡贤忠:社联主席讲话放在靠前表祝贺,放于之后常常是评价。 ( 4 )投票表决大会流程依次是:会长讲话,各分会长讲话,讨论,社联主席讲话,老成员分享经验。大会时间:晚 7 点开始,预计持续 1.5 小时。 六、 预备会员转正 转正人员:钟先林 与会 13 人具有投票资格, 12 票赞成, 1 票作废。 按照学术促进会 预备会员转为 正式成员的相关规定,钟先林成为学术促进会正式成员。 七、每人一句话 翟昭伟:假期串休不太好。 钟先林:每天见不到老师。 程功金:大家应多锻炼身体。 陈 帅:读书应注意细节。 胡贤忠:很高兴认识很多新面孔。 廖秀娟:降温频繁,大家注意身体。 王晓芳:硕士论文很奇怪。 沈春豫:人如茶,有的很浓,有的很淡。 李山宏:希望大家多多参与社团。 李 昊:大家珍惜上课的时间。 王佳英:过几天去昆明,很可惜与姜哥擦肩而过。希望早日忙完与大家 HAPPY 。 张 松:最近几乎每晚都坚持跑步,希望大家加入我们的队伍。 李晓莎:李山宏和沈春豫好像变帅了。 李卓梁:付出就有回报,诚信铸就未来。大家应该记住当时入会的理由,坚持不懈,拒绝放弃。 八、会议结束
个人分类: 例会|1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俄海军将于4-5月间联合军演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3-29 18:08
中俄海军将于4-5月间联合军演 国防部 新闻发言人杨宇军3月29日透露,中俄两国海军将于今年4月至5月间举行一次海上联合军事演习。 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杨宇军说: 演习是“根据去年8月陈炳德总参谋长访问俄罗斯时与俄军领导人达成的共识”举行的。 “此次演习旨在深化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共同应对新挑战、新威胁的能力,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关此次演习的筹划和准备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当中。” 自2005年以来,中俄两军已经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多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对于提高共同应对新挑战、新威胁的能力,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个人分类: 其它|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主席胡锦涛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书面采访
whyhoo 2012-3-28 13:03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 在赴新德里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3月28日接受了《巴西商报》《俄罗斯报》《印度教徒报》《人民日报》、南非《商业日报》等金砖国家媒体的联合书面采访,就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金砖国家间务实合作、中国同其他金砖国家关系等回答了提问。 问: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将于3月28日至29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中方对这次会晤有何期待? 答: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不确定因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举行的,是金砖国家合作进程中的又一件大事。轮值主席国印度为筹备这次会晤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中方愿同各成员国一道努力,推动会晤取得积极成果。 中方期待这次会晤继续体现金砖国家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精神,继续就共同关心的国际经济、金融、发展事务及其他重大问题加强协调和合作,促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同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传递信心,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动力,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贡献力量。我们也希望这次会晤能够加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设,规划未来合作,为金砖国家合作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我期待着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在新德里会晤,共商合作大计,共创美好未来。 问:中方如何看待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答:当前,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国际关系更加合理、全球治理更加有效、世界和平更加持久。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这些国家用自身发展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增加,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事实再次证明,没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振兴,就没有世界的普遍繁荣;没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安定,就没有世界的和平稳定。这些国家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建设性的。国际社会应该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积极看待并支持这些国家发展。 问:中方如何看待金砖国家合作发展势头、未来发展方向及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金砖国家如何加强协调,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答:金砖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在合作中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早日实现多哈回合谈判发展回合授权的目标、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金砖国家开展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从叶卡捷琳堡到巴西利亚,从三亚到新德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不断完善,已经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架构。各成员国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在经济、金融、贸易、发展等诸多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加强,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应当说,金砖国家合作基础牢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中国始终把同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外交政策重点,坚定支持并积极参与金砖国家合作。我们愿同其他金砖国家携手努力,不断扩大利益共同点,提高合作水平,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问:中方如何看待金砖国家的务实合作?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立后,迄今已取得哪些重要合作成果?在加强机制建设和务实合作方面,近期将提出哪些新的重要倡议? 答:务实合作是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金砖国家务实合作从无到有,内涵不断丰富,形式日趋多样。这些合作符合各方共同利益,在各成员国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民意基础。 过去一年,金砖国家积极落实《三亚宣言》行动计划,在金融、工商、卫生、农业、统计、科技、智库等各领域扩大合作,为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进一步巩固了金砖国家合作势头。 对金砖国家下一步的务实合作,中方认为可重点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本固基,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把当前的合作内容抓好抓实、打造品牌项目。二是开拓进取,根据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当探索新的合作领域,挖掘合作潜力,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注入新活力。 我相信,只要各成员国继续遵循开放、团结、互助的原则,共同作出努力,金砖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一定能不断取得进展,造福各国人民。 问:中方如何评价中国同其他金砖国家的关系?南非去年加入金砖国家,中方如何看待南非这一新成员对金砖国家的贡献? 答:中国同金砖国家其他成员国都是战略伙伴。发展同金砖国家成员国的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领域之一。 巴西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合作机制日臻完善,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健康稳定的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双方正进一步积极落实两国领导人确定的中俄关系未来10年发展规划及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合作共识和协议,两国各领域合作全面推进。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近年全面发展。作为两个互为邻国的发展中大国,中印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将造福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中南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全面快速发展,两国政治、经贸、人文、国际事务等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不仅惠及两国,也有力促进了中非关系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南非加入金砖国家使金砖国家的代表性更加广泛。 我期待着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在新德里会晤,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看法。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3/28/content_2101782.htm
个人分类: 政治|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实施三个月了
热度 1 xianlaoguo 2012-3-19 09:37
2012年1月1日,《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取代1985年教育部和原中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开始施行。 至今已三个月了,身处省属高校,现在还没有听到看到任何的做法。看来,在中国,有些事还是需要时间的。
28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作假”韩寒:草根启蒙公知 联合打破神话
gaojiange 2012-3-15 11:13
【来自环球财经】 韩寒“造假门”打了谁的脸? 如果方舟子合法购买了韩寒的作品或者合法渠道浏览韩寒的作品,韩寒限制方舟子的评论权、考据权、研究权,反而是在侵犯方舟子的权利。 春节期间一场文人之间的笔墨官司轰动了中国社会,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方舟子先生的一声断喝:署名“韩寒”的公开出版物果真都是韩寒本人写的吗?韩寒与方舟子双方对于这个看似狗血的问题缠斗不休,韩寒甚至正式声明要上法庭以诽谤罪起诉方舟子,并且得到一些公知们的支持,那么这个事件到底打了谁的脸呢? 偷换概念:“考据”不是“诽谤” 韩寒要上法院控告方舟子“诽谤”,对此笔者不得不说韩寒先生事实上是错误理解了“诽谤”的概念,“韩粉”们所谓“莫须有的质疑和诽谤”,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而且是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言论自由,如今韩寒及“韩粉”们指鹿为马,把正常的文学学术研究变成“诽谤”,涉嫌侵犯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不提,不过徒增笑耳。 所谓诽谤,是无中生有和指鹿为马;如果是确有其事和指鹿为鹿,怎么能说是诽谤呢?再者,诽谤是针对人,不是针对一部公共出版物的真伪,一部作品一经发表,那么对于这本书而言就不再是隐私作品,其所有权也不是作者本人的,而是这本书购买者的,书的所有者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书进行评论和真伪判断不应当成为诽谤,这是言论自由,是中国公知一直认为“还不够”、“很缺乏”的言论自由。中国公知常常引用的一句话是:如果没有批评,赞美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当这个“批评”落到他们所力挺的人或事范畴的时候,他们全然就忘了这句话,只能赞扬,不能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那么言论自由也就没有意义了,文学评论和考据也就没有意义了。 方舟子拿着韩寒的文字作品以及韩寒相关人等在各个时期的表述进行分析,这种做法是中国自古以来文学评论的常态,自古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合乎自然法”的。 国学考据,就是对于著作的根据和真伪、是否为某人所写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考据的方法有三种:理证、书证和物证,对于考据对象年代久远或者作者不配合的情况,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理证,对于韩寒的“著作”是否为其本人创作还是另有枪手,理证也是最主要的手段。理证是指有些史料,从道理上讲值得怀疑,但是又无确凿的书证物证,只得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其正误。运用理证时,必须多讲逻辑和道理,最好还能摆一些事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论点站得住脚,方舟子就是把韩寒及其相关人的表态等作为辅助事实的。 理证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考据方法,要想掌握好它,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外,还要有较强的逻辑识别与判断能力,正如陈垣先生所说: “考证贵能疑,疑而后能致其思,思而后能得期。”(《通鉴胡注表微》“考证篇”, 科学出版社1958年,中华书局1962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1997年)这样的逻辑推导质疑,就是中国国学考据作品著作者真伪的基本方法。国学考据的理证学与西方司法理论的自由心证说类似。 考据书证是指利用谓书、上书等各类档案资料以及各种书籍为依据,考证文献正误的一种考据方法。对于韩寒的各种“作品”进行分析,韩寒“作品”本身就是考据的书证。此外,考据也很重视物证,考据物证则是各种创作记录,比如创作手稿等。 就考据而言,难道就只能考古人不能考今人吗?即使人死了名誉权是依然存在的,比如,孔子的后代是传承有序的,在古代诽谤圣贤和儒家经典,是大不敬之罪。但是古代对于儒家经典的真伪却可以自由地进行考据,并且通过考据证伪得到世人的认可。 韩寒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号称是要悬赏2000万元,后来范冰冰也加码2000万元,要在4000万元人民币的重赏之下,找出一个代笔人的证据;但是如果真如方舟子所言,韩寒的代笔人就是韩父,这个证据是不会出来的;不仅如此,让我们仔细看一下韩寒的声明:“凡是有人能列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2000万元,本人也愿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从韩寒的说法当中,可以明确地了解到他刻意排除了考据这样的论证方式。名义上的作者是否写了某部作品,有代笔者告发的情况太少了,在中国历史上就是通过考据来完成论证的。考据中的理证如果放到科学的视角下就是逻辑分析;放到法治的视角下就是自由心证。对于考据理证的结果,中国的社会各界是广泛承认的,就如清朝以来学术界承认了古文《尚书》中部分篇章是伪作一样。 科学为什么离不开逻辑分析的理论推导?就是因为有关事实上帝不会开口告诉你,国学里面为什么那么重视理证,就是因为当事人可能会说假话或者死人无法说话,而西方司法里面为什么重视自由心证,就是因为西方给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给他不说话的权利。回到这次韩寒“造假门”,韩寒即使有代笔人,如果这个代笔人是他父亲等至亲,那么这个代笔人是不会出来承认的,就如严世蕃不会跳出来说严嵩的青词是他代笔写的一样,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科学的逻辑分析、国学的考据理证、法制的自由心证来加以解决。 考据是中国自古就有的言论自由,中华文明是宽容的,西方曾有过怀疑《圣经》中任何一个条文就可以视为异端被烧死之黑暗,但中国文化中一直并不反对对于儒家经典进行质疑性的考据;出于这种自古就有的言论自由,对于今天号称是韩寒创作的文章和作品,就更应当可以放开大家进行考据,方舟子的质疑,实际上就是考据“韩寒作品”作者的真伪,采取的是标准的中国国学考据的手法。 叶公好龙:公知们为什么不捍卫方舟子的“言论自由”? 韩寒“造假门”曝光后,某些公知宣称方舟子这样的考据侵犯私权,可是就在这些公知指责的同时,他们却忘了他们积极宣扬的“言论自由权”。当一个人成为公众人物时,其必然要以放弃部分隐私权为代价来换取公众注意力经济。举个极端的例子,当年“艳照门”后大众一哄而上,连张柏芝的孩子在DNA意义上的父亲到底是谁这样隐私的问题上都来热闹八卦,全然不顾在《婚姻法》领域对于婚内生育的子女就视为婚生子女的法律界定,各种媒体公开评论和报道这些事情,这是侵犯明星的名誉权吗?言论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大家说要保护私权,不能以言论自由侵犯他人的私权,但是也不能因为保护私权而以私权侵犯他人的言论自由啊!这里关于言论自由的边界既有自然法、也有习惯法更有成文法来约束,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言论自由的范围的趋势是越来越宽。话说回来,就是封建时代都可以对统治者树立的圣贤著作进行考据和质疑,现在为什么有人就得有不受质疑的特权呢? 这里我们要看到方舟子所质疑的作品和该作品的作者二者不是一个法律关系,这里有司法当中的“权利用尽”的问题,作者有是否发表自己作品的权利;但是一旦发表作品,让作品进入到流通领域,作品就成为了公众的、而不完全是自己的了。读者出钱购买了作品,并在公开的媒体上浏览阅读作品,此时作者对于该作品的权利就已经用尽了,把著作权无限上纲反而是侵犯了购买作品的人的所有权。 比如,读者买了一本据称是韩寒的《三重门》,这本书的产权就是读者的而不是作者的,即便韩寒真是作者,他的权利在这本书上也是用尽了,他的权利已经转化为书价中的版税了。读者作为这本书的所有者,当然有权对于自己的书进行评论。 作品进入到公众流通领域,作品的著作权就用尽了,变成作品介质所有者的所有权了,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进行评论难道不是言论自由和所有者的私权?而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进行考据,更是一个私权,在学术界谁拥有作品,尤其是历史上流传的孤品,谁就有优先甚至排他的研究权利,比如学术界研究鲁迅等作家的作品及进行相关评论考据,本身不是一种研究工作吗?如果方舟子合法购买了韩寒的作品或者合法渠道浏览韩寒的作品,韩寒限制方舟子的评论权、考据权、研究权,反而是在侵犯方舟子的权利。对于买书人拥有的书籍,评论考据一下,探究一下到底是谁写的,既是购买者的言论自由,也是购买者的所有权私权,任何人不得干涉。 大肆攻击中国言论“不自由”的所谓公知们,在中国封建专制时代的所谓圣贤经典都可以拿来考据的情况下,却不允许考据他们自己的明星代言人,这完全是一个虚伪透顶、叶公好龙式的双重标准。一般追星的“粉丝”可能不知道国学考据的道理,但是文化名人却不应该不懂这一层;中国文人可能不懂得方舟子的科学原理,但是不能不懂得国学考据,尤其是自称读过钱钟书《管锥编》的人,对于考据是什么更应当心知肚明。 考据任何公开文学作品,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言论自由,现在这些标榜要“民主自由”的人士,一旦触及自身的私利,连中国自古的言论自由都要扼杀,却要标榜为中国人的“意见领袖”,不扒下他们的外衣、戳穿他们谎言、将一众宵小打下神坛,中国新时期的文艺复兴哪里能够有希望? 以笔者之见,方舟子的考据是很严格的,就如其在分析韩寒《求医》一文当中的分析手法。对于中国国学考据的争论和辩论,中国自古不乏类似论战,但是我们看到今天的韩寒们从来没有对于考据进行正面论战,而是一股脑将中国一贯的考据法妖魔化成诽谤,把问题极端化然后加以打倒,甚至扣上“转基因文革”等帽子(参见下文)进行人身攻击! 方舟子沿用国学考据的基本手法,而韩寒们有意忽略了考据在中国学术当中的正当性,搞双重标准和文革做法,把严格的国学考据变成了诽谤,其伤害的已经不是方舟子一个人,而是中华文明的基础。 此次韩寒“造假门”中的方韩之争,是一个向年轻人普及国学考据常识、教育年轻人怎样思考和认识世界的天赐良机,国学考据与科学分析的精神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殊途同归的,绝对不能把考据变成诽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考据的言论自由不能被扼杀。 南辕北辙:公知们的“君子剑” 在韩寒“造假门”事件这段公案中,人们可以看到公知们的表演是非常可笑的,他们的言论罔顾常识,且与以往他们所鼓吹的价值观念南辕北辙,他们挥舞着的“道德”和“是非观”大棒,看起来就像是金庸《笑傲江湖》里的伪君子岳不群的“君子剑”,正大光明的背后是“葵花宝典”。 公知们的行为往往因其“雷人”而呈现出一幅幅奇异的景象,他们反常识地树立韩寒这个“天才”偶像,世间自然会有天才,但是天才的诞生从来不是上帝的撒豆成兵,就像网络上一篇拟作《韩寒疑案——福尔摩斯对韩寒事件的分析》所表述的那样。参透这一点,不需要高深的智慧,也不关乎各自的立场,只关乎基本的逻辑和常识。 逻辑与常识在西方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西方司法实践当中“自由心证”和自然法的来源就是社会常识和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常识是可以形成司法证据的;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常识也是有重要的地位的,如上所说,中国国学考据最主要的证据形成也是常识判断,即“理证”。然而到了现代中国所谓公知的嘴里,这样的常识变得一文不值,根据常识的质疑变成了诽谤。 中国的公知们满嘴“普世价值”,却对于普世价值的本源问题采取了双重标准。西方社会普世价值的根本诉求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虽然何谓“真善美”在不同社会的认知有所不同,但是对于“真善美”本身的追求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中国的公知们对于探知“真善美”的追求视而不见,他们重视的是所谓“普世价值”的形式而非其本质,这样的普世价值观也就成了岳不群的君子剑。具体到韩寒问题上,我们看不到公知们对于真理、真相的探求精神,这恰恰与西方的“普世价值”是南辕北辙的。看看当年美国人对于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是如何的紧追不舍,类似的问题到了中国公知的嘴里却变成对于个人隐私的不尊重,成了“诽谤”。 部分“韩粉”的逻辑与当年的“周老虎事件”如出一辙:尽管大量事实都证明周正龙的华南虎照片是伪造的,把“周正龙撒谎”这个命题证明到了99.999……%,但只要周自己不承认,说狠话、撒泼,甚至威胁要控告对方“诽谤”,那么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质疑周正龙的人都是在诬陷他。为什么这么多知识分子这次不能就事论事呢?原因很多:曾经捧过韩寒的人不愿自打耳光;或者在发表意见之前没仔细作过研究;或者内心善良、轻信;或者不喜欢方舟子……不一而足。但是,自称民办教育家的信力建先生一番直率的言论大概是道出了一些公知和媒体人心声:“如果韩寒被搞掉,中国将倒退20年;如果连挺韩寒的众多知识分子都被搞掉,中国将回到文革。”哈!笔者倒是不知道韩寒先生竟有如此强大的气场。这话虽然不知所谓,但字面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南方系诸君和大量的知识分子多年追捧韩寒,他们与韩寒渊源颇深,一损俱损。 但问题是,一旦意识到韩寒有重大欺诈嫌疑,还要继续坚持挺韩,并且仅凭他们手中控制的一部分媒体就能对韩寒成功实施保护的话,那么中国就不是倒退到文革的问题了,而是倒退到中世纪都找不到的黑暗中了。我们可以想一下,中国古代对于“四书五经”是何等尊崇,在世人眼中是何等神圣,如果“四书五经”被考据证伪会如何?但是中国的先贤们却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孜孜不倦地世代考据,也从来未见有人跳出来禁止。在这里,古人的言论是自由的,对于真相的探求是执着的;但是中国现在的公知们却认为韩寒先生的老虎屁股就是摸不得,谁摸谁就是“诽谤”、就是搞“文字狱”。 常识和逻辑告诉我们,就如天才的成长历程具有一贯性一样,公知们的反常做法也是有其内在的一贯性逻辑的;在韩寒问题上他们的表演,更有助于世人看清他们的一贯逻辑,认清公知们是怎样挥舞着岳不群的君子剑在中国“问题”上指手画脚的,普世价值是怎样在一群伪君子的私利下变成了虚伪的表演。 事实上对公众而言,公知们说什么不重要,韩寒是否被拉下马也不重要,但是认清公知们的君子剑、对其一贯内在逻辑有一个“心证”和“常识”判断,确实很重要。 双重标准:到底谁在制造“转基因文革”? 方韩大战,各方的粉丝支持阵营隔空交火,其中需要提出的关键问题是,这些外部粉丝力量的构成成分是怎样的? 韩寒是带有巨大商业价值的,他的名气和形象给书商、广告商等利益集团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反而方舟子打假四处树敌,双方粉丝阵营本身就是不对等的。 有人提出质疑需要一个底线,那么这个底线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个底线就是程序正义:在质疑的时候没有造谣,疑点有合法明确的来源,没有对于不同的人和事采取双重标准,要自己内心确信达到心证地去质疑;而方舟子所有的质疑疑点都来自韩寒等人公开发表的言论,有明确合法的来源出处,对于公开信息发表任何个人言论,应当属于言论自由。如果是没有道理的胡乱质疑,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质疑者只能是自取其辱。 对于一个公众人物,起码要经得起善意的质疑,就如我们大家都知道西方国家公民可以随便骂总统,这些骂总统的人需要掌握总统劣迹的充足证据才能开骂,否则就是诽谤吗? 我们还要注意到,方舟子更多地不是质疑韩寒本人,而是质疑韩寒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为其本人所写,这显然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就如我们考证某个作品是否由画家本人所绘,并不构成对于画家的诽谤,方舟子是在质疑一个进入公众流通领域的作品,大家对于公开出版物只能给好评吗?给差评就是诽谤?首先淘宝买家们就不答应;再者质疑这个作品是不是作家本人所写就是诽谤吗?大家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是谁所写一直有争论,难道质疑的红学家们就是在侵犯高鹗先生的名誉权并诽谤他吗? 还有一个奇怪现象:一些向来鼓吹“自由”的媒体,现在全部站到了力图扼杀方舟子先生言论自由权的韩寒一边,称这样的质疑是:“与他们的先邪一样,他们不懂言论自由边界,不懂所谓公共利益该到哪里止步,毫无半点尊重私权的意识,是否害己尚待将来,而害人已是现实。这种做法若不加阻止而形成社会惯习,时机合适时,可能会产生比‘文革’更为疯狂的‘转基因文革’,以更大邪恶能量释放。”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到底是谁在搞文革。保护公民合法质疑的权利,才是真正的保护私权,“文革”的灾难恰恰在于没有人能够对于权威理论以及各种侵犯私权的行为进行质疑。很多人就是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搞“文革”! 在这里我们要看到这些人的立场不是一贯和统一的,他们质疑国家利益的时候,质疑一些反对他们的人和他们需要妖魔化的人之时,从来不考虑其中的私权问题,就如他们说方舟子先生是在搞“转基因文革”一样,带有明显的立场上的双重标准,如果有双重标准的存在,倒是可以作为恶意诽谤的证据。 对于方舟子先生与韩寒先生的诽谤官司,我们要谨防一个恶例的出现:用司法手段阻止别人的质疑。“文革”的灾难之一就体现在人为地把质疑者妖魔化以及迫害质疑者合法化所造成的灾难。不论人们是否相信方舟子所质疑的内容,但是绝对要维护方舟子提出质疑的权利;以司法干预和滥用诽谤威胁,封杀社会对于权威和公众人物、事件、出版物等的质疑,必定是法治的倒退。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就是在不断的质疑当中成长的。 重建诚信:公知接受草根启蒙 一只老虎,自由民主的老虎,在中国大陆徘徊。有一天,几个好事者说它不是老虎,于是乎,就发生个奇迹:一只老虎,威风八面的老虎,它居然,它居然无法自证它是老虎,它想虎啸,但发出的是几声猫叫(节选自网友刘平的“地瓜党宣言”;有网友戏称韩寒为“韩老虎”)。 公知已倒,草根当立。 在韩寒“造假门”事件中,众多质疑派学者网友通过各种证据不断逼近韩寒造假的真相,“挺韩派”公知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只剩下几个嘴硬的还在坚持荒谬的逻辑:即使韩寒是假的又怎么样呢,这是个包装策划的年代,我仍然理解韩寒,支持韩寒。 公知已被雨打风吹去 所谓公知,即公共知识分子,是南方系媒体于2004年打造的一个传媒概念,试图通过包装一部分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来引导舆论,影响某些重大事件的舆论走向。按照南方系对公知的包装性定义,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知,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具备超出公众的知识;勇于参与公共事务;敢于批判和担当。很遗憾,经过8年的岁月磨砺,曾经引领风骚的公知皆被雨打风吹去,南方系媒体自己公开承认:“公知”已经和“砖家”、“叫兽”一样,是骂人的词了。 媒体公知导演护假大片 多年来,南方系媒体以及众多公知包装、追捧“韩寒不读书却超越大师”,塑造了一个虚假的不存在的“天才”形象,对中国社会和青少年成长产生了十分恶劣的误导。 在韩寒“造假门”事件中,韩寒头上的天才光环被戳穿,公众眼里的白天鹅回归为癞蛤蟆。那些力挺韩寒的媒体和公知,一贯以追求真相自居,甚至宣称“用谣言倒逼真相”,而今却无视公众公认的常识,试图以自己的诡辩式逻辑以及媒体霸权捍卫韩寒的“假相”。 人们忍不住会问,公知为什么争相吹捧韩寒?因为公知需要有个盟主,如同金庸笔下《鹿鼎记》中的陈近南遇到了盖世奇才韦小宝,把成就大事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妓院小混混身上。遗憾的是,韩寒不具备韦小宝超出常人的应变能力,也不具备韦小宝善于学习、深谙世事的天资。公知把韩寒当成了韦小宝,视之为光辉前程的希望,但韩寒却“有负众望”,最终把公知集体坑了。 相比韦小宝,韩寒差距之大,只能说是遥不可及,所以韦小宝能够为康熙找到八部四十二章经,而韩寒却只能让一批公知集体挂在了自己的歪脖子树上。韦小宝说:“奴才对皇上是忠,对朋友是义,对母亲是孝,对妻子是爱……”,韩寒却是以女儿赌咒发毒誓、坐看公知粉丝为之奋战却绝不出头的角色。 护假公知都是些什么货色 在韩寒“造假门”事件不断逼近真相的过程中,许多知名公知见势不妙,纷纷打着白旗逃离挺韩战场,但还有几个坚持到底、罔顾事实、不讲逻辑的护假公知:萧翰、李剑芒、笑蜀、李铁。这几位知名公知,都有过“极品”言论,在此与大家一起赏析。 萧翰:“(我)耻于做个中国人……认为中国人是劣等种族……这个国度是如此邪恶……这是个谎言遍地的国度,从政府到人民,几乎人人撒谎……这是个逼人做骗子做混蛋的国度……这个爱撒谎胜过爱一切的民族……这个民族,做了几千年的奴隶,似乎到现在都还没做够……这个民族如此的下作低劣”、“我们这个民族根本没有灵魂。他们(犹太人)是因为优秀而惨遭迫害,而我们这个民族只是因为猥琐和利欲熏心而自相残杀了几千年,一朝朝的奴隶主奴隶在反反复复地用血和剑灌溉这片土地,毫无尽头。” 李剑芒:“汪精卫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笑蜀:“我欢迎美国政治家关注中国人权状况。但我有一要求:请周到一些,灵活一些,圆滑一些,那样,你们和我们也许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同在党国体制之下,但即便1949之前的国民政府,现代化水平也远非今日大陆可比。” 在韩寒“造假门”事件中,保卫韩寒最坚决最出色的公知当属《南方周末》评论员李铁,这位评论员曾夸赞韩寒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公共知识分子。很遗憾,在保卫韩寒的战斗中,李铁被清华大学教授肖寒发现这个“自称念过“两个硕士,一个博士”,却“未查获其有获博士学位的任何官方信息”。 韩寒“杀戮”粉丝 韩寒“造假门”事件中,有一个群体无法被忽视,那就是各个公知的“粉丝群”。 在公知圈,粉丝最多的当属韩寒,他曾评论自己的粉丝:“如果粉丝的话,基本上不管我说什么,只要是我的粉丝。甚至有的粉丝又很弱智,哪怕在那里说就算法律判决了也没有用什么,他还觉得照样是个好男儿。我觉得粉丝是一个越来越傻的群体。 ”(读者也许读起来有点拗口?有网友评论韩寒的文字:天才的话需要用软件翻译成英文才能看得懂) 看,公知需要的粉丝是没有思考能力的人,只有不会思考才能做粉丝,而做了公知的粉丝,却是公知眼里的“越来越傻的群体”。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公知粉丝与时尚偶像的粉丝似乎有所不同。时尚偶像的粉丝在偶像的表演和作品中获得快感,而公知粉丝却需要公知指导思维和观点。在这个信息自由获取的时代,放弃自己的思辨能力,交给公知偶像代劳,不免有些太懒惰了。 公知抛弃了良知、民主和科学 观8年公知之奋斗史及韩寒“造假门”事件中公知的群体表演,会发现公知丢了良知、民主和科学。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一生讲良知论良知,所谓良知就是性善之性,是天道,读书人要破心中贼,致良知,成为道德圣人。王阳明临终时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许多公知,为人师表,在引领公众和指导青年人生的时候,忘了本心要正大要光明,破不去心中的“贼”,所以终究也成不了道德圣人。亚里士多德说,“你不是因为是好人,才去做好事,而是因为你一直在做好事,你才是一个好人。”公知一言一行不去引导社会整体氛围积极进取,而是让公众情绪变得垂头丧气愤懑不平,那么无论怎么为自己辩解,恐怕也不能称之为善良和善意。所谓的知识精英、公知余世存曾说:“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弱者、愚笨者的繁殖都是最快的,它们合群称大,以量的优势取代品质,个体的存在在种群的存在面前忽略不计。中国人口这么多,像棉田里的蚜虫,像垃圾堆上的苍蝇,像污水坑中的蚊子,是最小最没有抵抗力的、也是繁殖最快的种群。在数千年的历史里,它不断地繁衍,遭受1/3甚至2/3人口的毁灭,仍自立于世。”这样的公知,让公众如何在他的心里找到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光明? 近现代史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野。“五四运动”之前,读书人以中国传统圣人之道为最高道德追求,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五四运动”后“德先生和赛先生”来到中国,自此后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强大,“德先生和赛先生”在实践中成为救国存亡的两大理念,至今持续百年。 百年间,中国知识界不论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都锐意进取,为国家民族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独立和强大,是知识分子和工农劳动者共同奋斗的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在中国社会问题的探索争鸣领域,许多以公知自居的知识分子,丢掉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精神,只留下了执着的毫不动摇的“普世价值”口号,这种状态,已经近乎于魔障。他们解读中国社会问题,不尊重客观事实,不尊重科学规律,一味固守于自己的狭隘视角,并向公众传播。当公众逐渐在许多事件中独立思考,不再盲从于公知的指导,公知就开始讽刺公众愚昧,反对给公众更多的表达诉求的权利,这是典型的叶公好龙,只能说公知彻底地背叛了“德先生”。 公众比公知讲民主懂科学 面对公众,公知一直试图扮演启蒙者,但互联网时代,相比大众的常识,公知的知识不占优势,一个搜索可抵十万公知;在公众集体思考的时候,公知的逻辑也没有优势,一个个诡辩都只能变成掩饰。许多试图成为公知的知识分子,根本不具备公知所需要的素质,根本无法融入公众,其特点就是高高在上的姿态、鹤立鸡群的身段、一尘不染的嘴脸、言必称国民劣根性、看下里巴人为愚昧暴民。这一特点在韩寒“造假门”事件的争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韩寒“造假门”事件一开始,许多公知跳出来大声呵斥:“方舟子,你错了”、“谁给了你质疑韩寒的权利”、“你们不是质疑,是构陷”、“质疑者是嫉妒韩寒的成功”…… 很遗憾,当公知将这种高高在上的霸权逻辑发展到违反公众的普通常识这个程度时,公众、甚至部分粉丝都“揭竿而起”了。公众用常识感知到“假相”的荒谬,于是开始用各种合乎科学、合乎逻辑、合乎常识的方法去寻找韩寒“代笔”的证据。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公众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工具。“天涯杂谈”中有个几百万点击量的长帖,里面列举了无数有关韩寒造假的证据以及网友们演绎出来的各种精彩段子;在“凯迪猫眼看人”版块,也有许多网友贴出了各种质疑证据。 质疑派网友有的做文字考据,有的做视频分析,有的做实地考察,还有的做专业领域分析的(医学专业),提供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证据。执着于探寻真相的网友们,从开始的看似不可能,一直坚持到最后用扎实的证据证明了韩寒的确在造假。这些网友应用的科学手段、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都令人起敬。公众给公知们完美阐释了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护假派公知的表现与质疑派网友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不讲科学、不顾常识,对质疑者无其他以对,惟有回以诡辩谩骂,面对一个又一个证据,他们不断收缩防线但拒绝承认错误,最终坚持胡搅蛮缠。当网友们用科学的手段将证据不断呈现,他们就祭起了民主的“法器”,开始指责质疑者“侵犯私人权利”、“群体迫害”、“文革作风”。护假派公知有意回避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公众积极地寻找证据,可不是什么主动构陷,因为韩寒自己悬赏2000万元请公众寻找他“代笔”的证据。韩寒挖下的大坑,结果是埋了自己。公知不顾这一前提,一味指责方舟子和公众“构陷”韩寒,不是颠倒黑白么? 构建社会诚信,公知接受草根启蒙 回顾近年中国社会诚信危机的源头,会发现造假媒体和护假公知是社会诚信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一直以来,造假媒体和公知传递给公众的信息是:中国几乎没有令人开心的事情,每天上演的都是灾难、丑闻、暗无天日……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重重千疮百孔的中国,身边是一群愚昧的民众。结果导致了只要有人站出来质疑这种阴暗的信息,传递社会生活中那些光明、美好的一面,就会被人扣上以“奴隶”、“五毛”等大帽子。这些媒体和公知,不遗余力地把黑暗情绪传染给公众。被黑暗情绪污染的公众,又如何在心里保持光明?没有光明乐观的公众心理,又如何保持良好的社会诚信? 当然,我们支持新闻媒体和知识分子站在公众立场上,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丑恶现象,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合理行为。我们反对的是人为制造传播假恶丑的抹黑行为。 近年,南方系媒体给了韩寒一系列称号:“公民韩寒”、“当代鲁迅”、“民主代表”、“领秀韩寒”、“意见领袖”。这种唯利是图的包装策划,污染了至少三个领域:文学、教育和网络领域,而这三个领域包含中国最大的青少年群体,可以想象,有多少青少年被误导。 在韩寒“造假门”事件不断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中国公众对造假媒体和护假公知虚伪、不讲逻辑、无视常识的愚蠢行为忍无可忍,最终自发兴起了一场反对媒体和公知愚弄民众的思想觉醒运动。 以造假媒体和护假公知主导的这部“造假大片”,警醒了曾经信任他们的公众。公众很难想像,一些天天呼吁社会诚信的媒体,一批满嘴诚信仁义的公知,却公然欺骗社会、愚弄公众。这种欺骗,直接后果就是公知牌坊的倒塌。 然而,这恰恰是此次韩寒“造假门”事件被揭露的意义之所在:惟有这群为假相辩护、甚至以“用谣言倒逼真相”的言辞来粉饰谣言的造假媒体和护假公知真正倒掉,社会诚信才可能被真正构建。 构建社会诚信,需要媒体和公知承担应有的责任,接受公众监督,改变编造、夸大负面新闻、操弄社会舆论的不良作风。 构建社会诚信,还需要公众不再迷信、盲从媒体和公知,保持在韩寒“造假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思考能力,学会对“泛批判”、“造神”等行为进行质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社会健康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对社会丑恶的一面时刻保持监督并予以揭露和批判。 我们相信,通过这一事件,部分媒体和公知得到启蒙,会反省过去而有所改善。但也会有部分媒体和公知仍会顽固坚持这种愚弄公众的行为,对此我们认为不是什么坏事,给中国公众留一些反面教员,不断教育公众,也是一个选择。 韩寒“造假门”终于真相大白,在文末,笔者特别向在韩寒“造假门”事件中无数为了追求真相捍卫正义不断寻找证据的网友致敬! 愿我们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去伪存真,激浊扬清,共同捍卫一个真实的世界。 构建社会诚信,还需要公众不再迷信、盲从媒体和公知,保持在韩寒“造假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思考能力,学会对“泛批判”、“造神”等行为进行质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社会健康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对社会丑恶的一面时刻保持监督并予以揭露和批判。 我们相信,通过这一事件,部分媒体和公知得到启蒙,会反省过去而有所改善。但也会有部分媒体和公知仍会顽固坚持这种愚弄公众的行为,对此我们认为不是什么坏事,给中国公众留一些反面教员,不断教育公众,也是一个选择。 韩寒“造假门”终于真相大白,在文末,笔者特别向在韩寒“造假门”事件中无数为了追求真相捍卫正义不断寻找证据的网友致敬! 愿我们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去伪存真,激浊扬清,共同捍卫一个真实的世界。 一,第一阶段:麦田质疑韩寒系“人造” 1. 麦田:人造韩寒 2012年1月15日麦田在新浪博客中发布了一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的博文,针对韩寒从少年成名到叛逆的“80后”代表,再到博客上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这一路形象上的转变提出质疑,并直言是个“闹剧”。 2. 韩寒:小破文章一篇 2012年1月16日韩寒在新浪博客中回应麦田的质疑,写下《小破文章一篇》,表示自己没有包装团队,路金波只是偶尔会帮忙接洽的好友,并非是自己的经纪人。韩寒说,自己出道十多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十分看重职业操守,所有文章皆出自自己手笔。 3. 韩寒重金悬赏2000万自证清白击退麦田 为了证明自己光明磊落,韩寒开始以自己女儿赌咒起誓,后终于推出2000万重金悬赏:“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 人民币 两千万元(20000000元),本人也愿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1月16日晚,范冰冰官方工作室亦发博文支持韩寒2000万征集“代笔”的证据,并愿加磅2000万元,以示支持。 1月18日韩寒发表《正常文章一篇》,在这篇博文中韩寒对麦田进行威胁羞辱。麦田旋即宣布道歉退出论战。 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于1月16日用账号“韩仁均叔叔”发表微博,对事件作出回应,并直言若有第二个韩寒,他愿意认做儿子。 二,第二阶段:方舟子加入混战 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近年连续质疑唐骏、李一、李开复、贺卫方等人,都成为焦点事件。而此次韩寒“造假门”,方舟子的卷入却似无心之举。 方舟子说,“因为看不惯韩寒悬赏2000万,我就发了几条讽刺韩寒悬赏的微博,没想到就被韩寒攻击,于是被迫回应。看韩寒的成名作品,感觉是中年人代笔。韩寒是‘青年偶像’、‘公知’,有这种身份的人更应该经得起质疑,因为他们如果有不诚信的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会更恶劣。” 方舟子对韩寒在采访视频中声称不记得《三重门》这个书名的含义表示强烈质疑。 对这个质疑,韩寒宣称,在采访不回答“三重门”的意思,是因为完全不想搭理一群笨蛋,就像这次不想搭理另一群笨蛋一样。 1月19日韩寒发表《人造方舟子》一文指责方舟子造谣传谣,并要求方舟子回应五宗罪,并说2000万悬赏依然有效。”同日方舟子反击说:造谣者是韩寒,他断章取义造谣我传谣,已可证明其“文品人品不正”。 1月20日韩寒发博文《孤芳请自赏》:在这篇文章以后,我不再理会方舟子先生了。 1月21日,方舟子发文: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寒语文期末考试只考了40多分,这样的文言文功底,用一年时间读完《二十四史》,那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 1月24日,方舟子发文: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在没有外人监督,有可能代笔或作弊的情况下(例如投稿),韩寒的作品就能表现出高于一般人的文学水平,会被认为出自成年人之手;而在课堂上,在和别人一起参加考试时,他的写作才能神秘地消失了,作文甚至拖了他的分数。 1月25日韩寒发文《光明和磊落》——我的手稿集,展示其《三重门》手稿的照片,声称是初稿,400多页。手稿照片一发布,引起轩然大波,众多网友指出,初稿如此干净,显然是誊写稿,并非创作稿,但韩寒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坚称这就是他的初稿,方舟子做不到但他能做到。在此文中韩寒还说,“一开始,他们说我有团队,并重金鼓励网友举证,结果千万网友中没有人能举证出身边的亲朋好友属于我的写作团队”。有网友质疑:不知道韩寒为何把自己悬赏说是他人悬赏。 1月25日,方舟子发文: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之谜,《杯中窥人》行文半文半白,文笔中规中矩,和写博客文章的那个韩寒文风很不一样,后面这个韩寒行文口语化,经常出现病句,分不清“的得地”用法,以至自称要找人帮他修改错别字。 1月26日,方舟子发文: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韩寒打算4月1日出版该书的手稿证明清白,这同样莫名其妙,这本书既然是以韩寒的(名义)出版,那么他至少会抄一部书稿给出版社,有他的手稿存在并不能证明书就是他写的。 1月27日,方舟子发文: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指出求医应该是写的70~80年代的医院场景,并非韩寒说的1999年的求医场景。对此,韩寒之父韩仁均展示韩寒当时去医院看病的记录,证明韩寒去过医院。但这个证据仍有许多疑点,遭到网友质疑。 1月28日韩寒于博客再晒手稿,说手稿年代和真伪可以司法鉴定证明自己的清白。 1月29日,韩寒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元。 2月3日,韩寒宣布收笔退出骂战不再回应方舟子。 2月9日,上海市普陀区法院于2012年2月9日正式就韩寒起诉方舟子立案。 2月10日,上海市普陀区法院宣布韩寒撤回起诉方舟子。对此,不少网友均表示惊讶,“为什么撤诉?”韩寒对此回应说打算换法院告方舟子。 在韩寒起诉后,方舟子继续分析韩寒作品,并质疑韩寒许多自相矛盾的说法。 三,第三阶段:全民上阵齐打假 随着韩寒2000万巨额悬赏以及方舟子的参战,众多网友纷纷加入寻找韩寒造假证据的大军。在“天涯杂谈”有个几百万点击量的长帖,里面列举了无数有关韩寒造假的证据以及网友们演绎出来的各种精彩段子,在“凯迪猫眼看人”版块,也有许多网友贴出了各种质疑证据。网友们有做文字考据,有做视频分析的,有做实地考察的,还有做专业领域分析的(医学专业),这些执着于探寻真相的网友,从开始的看似不可能一直把真相抽丝剥茧的探寻出来,最终真相大白。 四,网友“道前子”宣布发现韩寒代笔证据 2月16日,网友“道前子”发博文《证人证据俱在,请韩寒先生兑现你的悬赏诺言》,公布了几年前韩寒接受网易采访的一个视频,并称韩寒在采访时以“这不是我写的”、“因为这完全不是我写的”、“特别不是我的话”三句肯定语,断然否定《就这么漂来漂去》一书中的一段文字为其所作。 对此证据,韩寒告诉记者,这段话是他所写,只是他并不赞成这段话的观点,当时采访时他觉得自己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才矢口否认。 五,网友通过韩寒历史视频找到韩寒造假铁证 2月27日,方舟子发布微博,公布网友们提供的证据,韩寒在某段采访视频中接电话的录音被网友还原。方舟子微博说:【新浪博客前编辑证明韩寒有代笔】这段音频增强版听得更清楚了,当时的新浪博客编辑术术说的是:“只不过安个名,是不是,又不是第一次”,这句非常清晰。韩寒回答:“我发现不大好,再代写的话。”术术2月13日自述“从韩寒开博客那天起我曾四年负责和他的联络”。 六,韩寒造假门中活跃的公知及网友 据不完全统计,反对质疑韩寒的有:章立凡、姚晨、范冰冰、易中天、张鸣、章诒和、薛蛮子、 腾讯 网、宁财神、高晓松、路金波、马日拉、沈浩波、作业本、李剑芒、萧瀚、陈有西、斯伟江、罗永浩、胡紫薇、胡戈、六六、李玉、五岳散人、刘瑜、石康、慕容雪村、三糊涂、芦笛、变态辣椒、笑蜀、王利芬、严峰、周斌、冯唐、龚跃立、蔡文胜、张颖、王冉、饶雪漫、袁敏、袁莉、方绍伟、丛日云、阎连科、李铁、蒋浩等人。 支持质疑韩寒的有:何兵、崔卫平、刘松萝、方舟子、麦田、彭晓芸、不加V、十年砍柴、黎明、王志安、安魂曲、吴稼祥、曹长青、刘戈、吴法天等人 七,网友评论精选 对韩寒“造假门”事件,许多网友的评论精彩至极,在此我们选一部分与读者分享。 网友诗云:雾起韩门逾几重?纷纷网路辨雌雄。三千马甲扒周虎,两个韩寒变色龙。诚信寓心孰左右?是非关誉或鸡虫。悔教大赏悬千万,无数英雄打假中。 网友诗云:彻夜通读管锥编, 延安整风姚文元。七盏红灯当空挂,二十四史若等闲。高一提前分文理,求医穿越十年前。杯中窥人纸变布,破朔迷离花人眼。十月革命十月起,一张白卷永人间。卅年一万五千日,三重门外谎连篇。 针对南方系媒体连续发文力挺韩寒的行为,有网友质疑:一个 大众 媒体利用公器,做这样不职业的事情,一边倒的事情,这叫什么公器,这叫什么良知?这不就是聚众斗殴吗?独立懂不懂?真是幼稚又可耻。 针对某些记者坚持吹捧韩寒的行为,有网友质疑:媒体记者如果不能避免粉丝心态和亲友心态去观察报道采访对象,就是个不合格的记者。这么大的事件,这么多疑点,你怎么可以只把话筒给韩寒,让他一个人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上煽情表演?陪审团的话,你们就这样屏蔽了吗?反对派的声音,你们就故作听不见吗?那你改名为韩寒私家媒体算了。 针对某些公知力挺韩寒的行为,有网友评论:2012,韩寒事件,真的让我彻底看穿了,中国没有公知,也不可能有公知。所谓的公知都是挂羊头卖狗肉,骗名赚取钞票才是目的。
个人分类: 观点碰撞【天下交通】|2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卫组织艾滋病和结核病联合防治政策执行六年避免91万人死亡
xuxiaxx 2012-3-6 13:43
艾滋病人的免疫系统非常脆弱,容易感染结核病毒,事实上导致艾滋病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便是结核病,与此同时,结核病患者感染艾滋病毒的例子也不少见。为了避免让患者不得不前往不同诊所寻求艾滋病和结核病的治疗,并且为了提高疗效,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发布了艾滋病和结核病联合防治初步指导政策。几年的实践证明了这套政策的良好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防治部门负责人拉维利昂尼(Mario Raviglione)3月2日在内瓦举行记者会宣布,自该组织2004年发布加强艾滋病和结核病联合防治初步指导政策后,全世界有91万人避免了因这两种致命疾病的共同侵袭而导致的过早死亡。      拉维利昂尼说:“在2005年到2010年间,接受结核病检查的艾滋病人增长了约12倍,从20万增加到230万,与此同时,接受艾滋病检查的结核病人也增长了5倍,从47万增加到220万。”      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为一半以上的结核病人检测艾滋病毒。非洲取得的进步尤其显著,为一半以上结核病人检测艾滋病毒的国家从2005年的5个增加到了2010年的31个。      尽管取得了不少进展,世卫组织指出,当前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当中同时患有结核病和艾滋病的人数在过去五年中逐渐从36%增长到了46%。      在这几年执行初步指导政策经验的基础上,世卫组织当天发布了新一版指导政策,其中的要点包括:定期为结核病患者检测艾滋病毒;让所有感染了艾滋病毒的结核病人服用能够预防肺部和其他部位感染的便宜且有效的抗生素药物复方磺胺甲恶唑(co-trimoxazole);让所有感染艾滋病毒的结核病人尽早获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不论他们的免疫系统状况如何;同时让艾滋病人使用便宜且有效的异烟肼预防性疗法(isoniazid preventive therapy, IPT),保护他们免于感染结核病。 来源:联合国新闻网
1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世界消费者联合起来!
热度 1 blessjolly 2012-2-22 23:00
已经申请淘宝介入了,但是对方仍然置若罔闻,点“和我联系”也不理不睬。真让人不和谐!我还付了40元的运费!赔上了对方的34元运费!现在离韵达快递查到对方收货已经是第三天了。还是七天无理由包退的。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想?这是买梅梅商行YX-2000的痛苦经历!愿:全世界消费者联合起来! 草根维权Qing加司令部QQ994263927(买东西前先查查是否已有人上当)你愿意转发吗? 就是作为买家,感觉上当了,但是希望其他80后不要再上当呵呵愿:全世界消费者联合起来!
个人分类: 全世界消费者联合起来!|24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全球十六位科学家联合撰文质疑全球变暖说
DynamoChina 2012-2-17 07:13
[转载]全球十六位科学家联合撰文质疑全球变暖说
全球十六位科学家联合撰文质疑全球变暖说 以下这篇文章由文末所列的16位科学家共同署名: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或许是当代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政治候选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有这样一种被人反复提及的说法: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阻止全球变暖。但政治候选人应该了解,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认为没有必要为抑制全球变暖而大动干戈,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去年9月份,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宣布退出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贾埃弗在上次大选中是奥巴马(Obama)总统的支持者。信的开头这样写道:“我没有延续(我的会员资格),因为(美国物理学会政策)声明中的一些说法我不敢苟同。 美国物理学会称:‘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正在发生。如果不采取行动缓和这一趋势,地球的物理和生态系统、社会体系、安全和人类健康可能会严重受损。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美国物理学会可以讨论质子的质量是否会逐渐变化,也可以讨论多重宇宙如何运行,但全球变暖的证据果真是无可辩驳的吗?” 几十年来,国际上一直在大力宣传所谓二氧化碳“污染物”数量增加将摧毁人类文明的说法,但也有一大批科学家(其中许多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认同贾埃弗的观点。这些科学“异端人士”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其原因在于一系列不可动摇的科学事实。 对气候变暖论挑战最大的事实也许是,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气候变暖论者对此是了解的,正如 2009年“气候门”(Climategate)事件中气候科学家凯文·特伦伯斯(Kevin Trenberth )在电子邮件中所述:“事实上,我们现在无法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变暖现象,这无疑是一种讽刺。”不过,只有在人们相信那些计算机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所谓的包括水汽和云在内的反馈机制会大幅放大二氧化碳微弱的影响)的前提下,才可以说气候没有如期变暖。 十多年来全球气候并没有变暖,这暗示计算机模型显著夸大了二氧化碳增加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实际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发布相关预测22年以来,气候变暖的程度一直小于预期。面对这种尴尬,宣 扬气候变暖威胁论者将矛头从气候变暖转向了极端气候,以期将千变万化的气候中出现的所有异常都归咎于二氧化碳。 其实二氧化碳并不是污染物。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每个人都会呼出高浓度二氧化碳,它是生物圈生命循环系统的关键要素。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大大促进植物生长,所以温室管理者为了让作物长得更好,常常将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三四倍。这并不奇怪,因为植物和动物是在二氧化碳浓度相当于现在10倍左右时进化形成的。在作物品种增加、化学肥料技术及农业管理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带动下,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农业产量大幅增加,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促进农业增产的原因之一。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公开质疑气候变暖说,但许多年轻科学家私下里表示,尽管他们对全球变暖说深表怀疑,却不敢说出来,因为担心这会使他们升迁受阻,甚至发生更糟糕的事情。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 2003年,学术期刊《气候研究》(Climate Research)的编辑克里斯·德弗赖塔斯(Chris de Freitas)博士大胆刊登了一篇不符合政治导向(但符合事实)的同行评审文章,文章结论是,如果以过去一千年的气候变化为背景,那么近期气候变暖并非异常现象。国际上的全球变暖论者很快针对德弗赖塔斯博士发起蓄意攻击,要求撤销他的编辑职位和大学教职。所幸德弗赖塔斯博士保住了他的大学教职 。 科学研究本不应该如此,但历史上我们有过先例──比如在特罗菲姆·李森科(Trofim Lysenko)操纵苏联生物学的恐怖年代。宣称信奉基因遗传学(李森科将基因学说斥为资产阶级伪科学)的苏联生物学家被解除工作职务。许多人被送入劳改营,一些人甚至被处以极刑。 为什么人们对全球变暖如此热衷?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如此触动美国物理学会的神经?许多会员要求美国物理学会(贾埃弗已于数月前宣布退出) 不再用“无可辩驳”一词描述科学问题,他们的要求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却遭到美国物理学会拒绝。原因有好几个,但首先要从“何人得益?”这个老问题谈起。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跟着钱走。” 气候变暖威胁论让许多人捞到大量好处,它使 政府资金流入相关学术研究项目,成为政府扩大官僚机器的理由。这种论调是政府增加税收,让纳税人为企业补贴(这些公司深谙操纵政治体系之道)埋单的借口,还是吸引巨额捐款流入许诺拯救地球的慈善基金的诱饵 。李森科之流日子过得非常好,他们处心积虑地捍卫着自己的信条及其带来的特权。 我们要代表许多对气候科学做过认真和独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所有政治候选人说: 采取激烈行动为世界经济“脱碳”并无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 。即便认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夸大的气候预期,采取激烈的温室气体控制政策也是不经济的。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近期对多种政策方案进行的研究显示,效益成本比率接近最高的是一项允许经济增长在超过50年的时间里不受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影响的政策。这种政策为世界欠发达国家带来的好处尤其大,这些国家也希望分享一些发达国家在物质财富、健康和期望寿命等方面的优势。而许多其他政策应对方案的投资收益则为负。此外,二 氧化碳的增加及其可能导致的小幅升温将使地球整体受益 。 如果当选政治领导人觉得必须在气候方面“做些什么”的话,我们建议他们去支持那些增进人类对气候了解的出色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卫星、海洋和陆地仪器,通过对观察数据的分析来研究气候。我们越了解气候,就越能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古往今来困扰人类生活的自然界。当前私人和政府在气候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有无必要很值得怀疑。 每个政治候选人都应该支持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合理措施,但有一些耗资不菲的项目纯属浪费资源,依据的是耸人听闻却站不住脚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支持这样一些项目毫无意义 。 克洛德·阿莱格尔(Claude Allegre),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地球科学学院(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the Earth)前院长;J·斯科特·阿姆斯特朗(J. Scott Armstrong),《预测学期刊》(Journal of Forecasting)及《国际预测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联合创办人;简·布雷斯洛(Jan Breslow),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生化遗传学和新陈代谢实验室(Laboratory of Biochemical Genetics and Metabolism)负责人;罗杰·科恩(Roger Cohen),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会员;爱德华·大卫(Edward David),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会员;威廉·哈珀(William Happer),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物理学教授;迈克尔·凯利(Michael Kelly),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工科教授;威廉·基宁蒙斯(William Kininmonth),澳大利亚气象局(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前气候研究主管;理查德·林德森(Richard Lindzen),麻省理工(MIT)大气科学教授;詹姆斯·麦格雷斯(James McGrath),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nical University)化学教授;罗德尼·尼科尔斯(Rodney Nichols),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前总裁兼首席执行长;伯特·鲁坦(Burt Rutan),宇航工程师,“航海家号”(Voyager) 及“宇宙飞船一号”(SpaceShipOne)设计师;哈里森·H·施密特(Harrison H. Schmitt),“阿波罗17号”(Apollo 17)宇航员、美国前参议员;尼尔·沙维夫(Nir Shaviv),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天体物理学教授;亨克·滕内克斯(Henk Tennekes),荷兰皇家气象服务中心(Royal Dutch Meteorological Service)前主任;安东尼奥·齐基基(Antonio Zichichi),日内瓦全球科学家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sts)主席。 No Need to Panic About Global Warming There's no compelling scientific argument for drastic action to 'decarbonize' the world's economy. Editor's Note: The following has been signed by the 16 scientists listed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A candidate for public office in any contemporary democracy may have to consider what, if anything, to do about "global warming." Candidates should understand that the oft-repeated claim that nearly all scientists demand that something dramatic be done to stop global warming is not true. In fact, a large and growing number of distinguished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do not agree that drastic actions on global warming are needed. In September, Nobel Prize-winning physicist Ivar Giaever, a supporter of President Obama in the last election, publicly resigned from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 with a letter that begins: "I did not renew because I cannot live with the statement: 'The evidence is incontrovertible: Global warming is occurring. If no mitigating actions are taken, significant disruptions in the Earth's physic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social systems, security and human health are likely to occur. We must reduc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beginning now.' In the APS it is OK to discuss whether the mass of the proton changes over time and how a multi-universe behaves, but the evidence of global warming is incontrovertible?" In spite of a multidecad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enforce the message that increasing amounts of the "pollutant" carbon dioxide will destroy civilization, large numbers of scientists, many very prominent, share the opinions of Dr. Giaever. And the number of scientific "heretics" is growing with each passing year. The reason is a collection of stubborn scientific facts. Perhaps the most inconvenient fact is the lack of global warming for well over 10 years now. This is known to the warming establishment, as one can see from the 2009 "Climategate" email of climate scientist Kevin Trenberth: "The fact is that we can't account for the lack of warming at the moment and it is a travesty that we can't." But the warming is only missing if one believes computer models where so-called feedbacks involving water vapor and clouds greatly amplify the small effect of CO2. The lack of warming for more than a decade—indeed, the smaller-than-predicted warming over the 22 years since the U.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began issuing projections—suggests that computer models have greatly exaggerated how much warming additional CO2 can cause. Faced with this embarrassment, those promoting alarm have shifted their drumbeat from warming to weather extremes, to enable anything unusual that happens in our chaotic climate to be ascribed to CO2. The fact is that CO2 is not a pollutant. CO2 is a colorless and odorless gas, exhaled at high concentrations by each of us, and a key component of the biosphere's life cycle. Plants do so much better with more CO2 that greenhouse operators often increase the CO2 concentrations by factors of three or four to get better growth. This is no surprise since plants and animals evolved when CO2 concentrations were about 10 times larger than they are today. Better plant varieties,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contributed to the great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yields of the past century, but part of the increase almost certainly came from additional CO2 in the atmosphere. Enlarge Image Corbi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ublicly dissenting scientists is growing, many young scientists furtively say that while they also have serious doubts about the global-warming message, they are afraid to speak up for fear of not being promoted—or worse. They have good reason to worry. In 2003, Dr. Chris de Freitas, the editor of the journal Climate Research, dared to publish a peer-reviewed article with the politically incorrect (but factually correct) conclusion that the recent warming is not unusual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s over the past thousand years. The international warming establishment quickly mounted a determined campaign to have Dr. de Freitas removed from his editorial job and fired from his university position. Fortunately, Dr. de Freitas was able to keep his university job. This is not the way science is supposed to work, but we have seen it before—for example, in the frightening period when Trofim Lysenko hijacked biology in the Soviet Union. Soviet biologists who revealed that they believed in genes, which Lysenko maintained were a bourgeois fiction, were fired from their jobs. Many were sent to the gulag and some were condemned to death. Why is there so much passion about global warming, and why has the issue become so vexing that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from which Dr. Giaever resigned a few months ago, refused the seemingly reasonable request by many of its members to remove the word "incontrovertible" from its description of a scientific issue?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but a good place to start is the old question "cui bono?" Or the modern update, "Follow the money." Alarmism over climate is of great benefit to many, providing government funding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a reason for government bureaucracies to grow. Alarmism also offers an excuse for governments to raise taxes, taxpayer-funded subsidies for businesses that understand how to work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a lure for big donations to charitable foundations promising to save the planet. Lysenko and his team lived very well, and they fiercely defended their dogma and the privileges it brought them. Speaking for many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ho have looked carefully and independently at the science of climate, we have a message to any candidate for public office: There is no compelling scientific argument for drastic action to "decarbonize" the world's economy. Even if one accepts the inflated climate forecasts of the IPCC, aggressive greenhouse-gas control policies are not justified economically. Princeton physics professor William Happer on why a large number of scientists don't believe that carbon dioxide is causing global warming. A recent study of a wide variety of policy options by Yale economist William Nordhaus showed that nearly the highest benefit-to-cost ratio is achieved for a policy that allows 50 more years of economic growth unimpeded by greenhouse gas controls. This would be especially beneficial to the less-developed parts of the world that would like to share some of the same advantages of material well-being, health and life expectancy that the fully developed parts of the world enjoy now. Many other policy responses would have a negative return on investment. And it is likely that more CO2 and the modest warming that may come with it will be an overall benefit to the planet. If elected officials feel compell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climate, we recommend supporting the excellent scientists who are increas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with well-designed instruments on satellites, in the oceans and on land, and in the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The better we understand climate, the better we can cope with its ever-changing nature, which has complicated human life throughout history. However, much of the huge private and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climate is badly in need of critical review. Every candidate should support rational measures to protect and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but it makes no sense at all to back expensive programs that divert resources from real needs and are based on alarming but untenable claims of "incontrovertible" evidence. Claude Allegre, former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the Earth, University of Paris; J. Scott Armstrong, cofounder of the Journal of Forecast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Jan Breslow, head of the Laboratory of Biochemical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Rockefeller University; Roger Cohen, fellow,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Edward David, member,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William Happer, professor of physics, Princeton; Michael Kelly, professor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William Kininmonth, former head of climate research at 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Richard Lindzen, professor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MIT; James McGrath, professor of chemistry, Virginia Technical University; Rodney Nichols, former president and CEO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Burt Rutan, aerospace engineer, designer of Voyager and SpaceShipOne; Harrison H. Schmitt, Apollo 17 astronaut and former U.S. senator; Nir Shaviv, professor of astrophysics, Hebrew University, Jerusalem; Henk Tennekes, former director, Royal Dutch Meteorological Service; Antonio Zichichi, president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sts, Geneva.
1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顶级教授联合提供免费在线课程
热度 4 outcrop 2012-2-2 11:46
来自微博@寒武纪杂志 的消息,在线学习市场Udemy1月26日宣布其新项目The Faculty Project ( www.facultyproject.com )登场, 这个非凡的创意将汇集美国最负盛名大学的部分优秀教授提供的免费在线课程。让来自全球学习者从各种本科层次的精彩和实用科目学习中受益。 官方网站: http://facultyproject.com/ 参与The Faculty Project项目的教师由来自达特茅斯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圣母大学,瓦萨尔学院,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其他机构等世界一流的教授组成。涵盖了从商业、法律、历史、工程、公共卫生、文学和考古学等科目。 其意义在于,可以让知识提供者专注于知识的传播,而不受条条框框限制;科学网以及诸位博主可参考。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15359850,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769 次阅读|8 个评论
全国各行业弱势者团结起来!打败反动的既得利益者!
热度 2 duke01361 2011-12-31 10:25
套用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呼吁,结合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有必要大声呼吁:全国各行业弱势者团结起来!打败反动的既得利益者!让我们的社会在新的一年更温馨,更和谐!更公平!更正义! 中国社会既得利益者组成的团体已经成了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反动力量!这些人相互勾结,不择手段维护集团利益,残酷剥削广大弱势民众的公平、正义!因此已经成了阻挡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反动力量!
个人分类: My Ideas|183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