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绑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手术医生连冬日那都误报 翔之队绑架真相到何时?
热度 1 liyibo666 2012-8-10 16:05
手术医生连冬日那都误报 翔之队绑架真相到何时? http://2012.sina.com.cn 2012年08月10日03:59 成都商报 绑架真相,翔之队蒙蔽了我们所有人? (点击观看更多其他组图)   “将要为刘翔 37万 主刀的医生是芬兰名医奥拉瓦,他曾为贝克汉姆等知名球星做过跟腱手术。”这是8月8日当天非常引人关注的一条新闻,但最终的事实却证明这是一条“假新闻”,因为真正负责刘翔手术的是英国医生尼克·卡伦,而奥拉瓦也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本没有人联系他为刘翔进行手术。那么,这条扩散范围之广的“假新闻”是如何出台的呢?    新闻:飞翔吧 假新闻   “将要为刘翔主刀的医生是芬兰名医奥拉瓦,他曾为贝克汉姆等知名球星做过跟腱手术。”这是8月8日当天非常引人关注的一条新闻,但最终的事实却证明这是一条“假新闻”。   冬日那:芬兰医生主刀   最先透露“芬兰医生将为刘翔进行手术”的是中央电视台,在当天下午6点50分的央视奥运频道新闻中,一直贴身报道刘翔的央视女记者冬日那在电话连线时表示:“刘翔在奥运村的医疗室进行了核磁共振的检查,已经确认了是跟腱断裂。据了解,将要为刘翔进行手术的是来自芬兰的医生,这位医生也是跟腱方面的著名专家,他曾经为贝克汉姆在2010年3月份进行过跟腱的手术。”   鉴于这一信息来源是央视这样的权威媒体,所以让人深信不疑,也导致大量媒体予以了转载。另外还有媒体根据“芬兰医生”、“跟腱方面的著名专家”、“曾在2010年3月为贝克汉姆进行过手术”等关键词,搜索出芬兰医生奥拉瓦的名字。   央视紧急改口   然而在8月9日凌晨1点央视奥运频道的新闻中,冬日那再次报道了刘翔医生的消息,这次她说:“刘翔将会从奥运村入住到医院当中,这所医院据了解是英国最著名的一家私立医院,将为刘翔进行手术的是英国最著名的足踝运动医学专家,也是英国国立骨科医院的一位专家,他是足踝和跟腱方面的权威。”在8月9日早上9点20分,新华社再次发文报道:“刘翔将在北京时间9日下午6点入住英国一所著名私立医院,北京时间晚上9点接受手术,主刀医生为英国著名的运动医学足踝专家尼克·卡伦。”   从这起“假新闻”事件看,首先是权威媒体的信息出口有误,随后国内媒体的跟进报道导致错上加错。其实这反映出涉及到刘翔的信息太不透明,一家错,家家错。试问,连专跟刘翔的央视记者在最初都无法取得正确信息,又何况其他记者。如果国内媒体能够采访到刘翔团队的话,相信也不至于会根据冬日那的只言片语去进行“加工创作”,导致新闻距离真相越来越遥远。    反思:翻版吧 四年前   自2004年刘翔夺得奥运会金牌开始,他就成为了中国体坛最为神秘的人物。在全中国,能够得到刘翔消息的记者,屈指可数。而他们获取刘翔信息的来源,更是非常单一,翻来覆去无非冯树勇、孙海平等寥寥数人。自备战北京奥运会后,刘翔的伤势究竟如何,外界总是无从知晓。即使在08年6月参加国际田联大奖赛纽约站比赛时,刘翔因为右脚踝和右腿肌肉拉伤退赛之后,田管中心给出的说法,依然是“恢复效果不错”,甚至还说过“刘翔的问题不算伤病,只是训练强度大,肌肉有些劳损。”结果刘翔只能参赛。   最终的结果,想必大家都已经知晓,不必赘述。但可恶的是,如此严重的后果,竟然完全没有对田管中心起到任何的警醒作用,本次伦敦奥运会前后所发生的一切,几乎是北京奥运会的翻版。更可恶的是,当刘翔又一次痛苦地倒在赛道上,职业生涯面临终止时,田管中心和“翔之队”,依然继续他们一贯的手法,先是在“刘翔赛前是否打封闭”问题上的难以自圆其说,接着又忙不迭宣布刘翔为“跟腱断裂”,不久后又改口称“跟腱撕裂”。直至这次在刘翔主刀医生的人选上的遮遮掩掩前后不一。一系列的昏招,丑陋不堪。   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中国,但凡从体制内成长起来的运动员,其无形资产开发权都归属于各个项目管理中心。也就是说,刘翔的“所有人”,是田管中心。在过去的这些年里,翔之队,绑架了我们所有人的视听。我们想问的是,未来呢?    揭秘:看看吧 姚之队   在中国体育圈,最具有商业价值,可以支撑起一片“商业帝国”的只有三个人———姚明、刘翔和李娜 (微博) 173万 ,他们背后都有一支团队来为他们打理“生意”。   “姚之队”堪称目前国内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体育经纪团队,而“翔之队”仅仅是一个医疗科学团队,他们只负责对刘翔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医疗监督与运动损伤后的康复保健,这个团队不负责运动员无形资产的开发。如果说真正能控制刘翔的团队,那么不是翔之队,而是田管中心。刘翔的商业运作至今仍完全交由中国田径协会负责。参照国家体育总局的分配政策,刘翔的所有商业收入基本上以运动员50%、教练员15%、培养运动员的地方体育局20%、中国田协15%来分成。   一个是职业化、市场化的;一个则是体制内的、行政式的。在信息透明程度上,两者也完全无法比较。相比“翔之队”对于刘翔伤病情况的遮遮掩掩,姚之队就要透明得多。尽管要直接采访到姚明还是很困难,但姚之队总会在第一时间,较为真实地将姚明的情况透露给外界。08年姚明左脚脚踝应力性骨折,在检查结果出来的第二天姚明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外界自己肯定缺席火箭本赛季接下来的所有比赛,能否参加奥运会还要看恢复情况。在整个恢复过程期间,姚之队也是随时将姚明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呈现给世人,比如说那一组著名的“水中训练”图。而在姚明当年6月份回国之后,第二天就向国内媒体通报了自己脚踝伤势的恢复情况,确认自己将很快归队并征战奥运会。   成都商报记者 姜山 何鹏楠
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外星人绑架
kepusuowdp 2012-6-13 22:13
外星人绑架在流行文化中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主题。根据那些宣称被绑架了的人的描述,外星人绑架是外星智能生物对人类的实际扣押,绑架。自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的空间探索以来,以外星人绑架为话题的报纸、杂志,自白书和科幻,电视纪录片、大制作的好莱坞电影以及数以万计的网页经历了跌宕起伏。 研究外星人绑架这个话题方面最权威的科学家约翰 E. 麦克( 1929-2004 )把外星人绑架称为是一种“现象”。根据这个命名方法,麦克把外星人绑架这个话题作为科学研究的议题,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在他得出其研究项目结果的时候,他还没有解开外星人绑架的秘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对这个现象提出让亲身经历者、对此深信不疑的人以及对此质疑的人满意的解释。没有人能证明外星人绑架是真实的,但是也没有人证明它是不真实的。 宣称被绑架的人以及他们的支持者认为外星智能生物确实存在并且造访过地球,还把人类带出了地球。在空间科学共同体内部,人们普遍接受地外生命存在的观点。然而,没有人发现任何有力的证据。即使接受地外生命有存在可能性这个观点的科学家们也不必然接受外星智能生命的存在以及它们能够以光年的速度在空间中远距离飞行。 人们认为科学在外星人绑架是否存在的问题上是最有权威性的,事实上科学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或者任何有效的主张来证明外星生命、外星智能生命、外星飞船和其他技术的存在,以及外星智能生物曾经造访过地球。任何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这个话题仍然是科学家和其他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发现的人所面临的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叙述 外星人绑架的报道几乎都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描述(至少有一个人报告说见证了外星人绑架)。有些被绑架者会讲述一个绑架事件。还有些会讲述几年来的多次绑架事件。外星人绑架的报道通常涉及到外星飞船,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明飞行物。 外星人绑架的描述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的轮廓,他们通常着重描述当代科学认为在已知的物理世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被绑架者被扣押住并被一种能量束从一个建筑物(通常是家里)中、一个交通设备中、或者是户外带走,或者是带到了外星环境中,通常是一艘飞船。至于飞船的为止似乎和外星人绑架没有特别的相关性。 被认为起源于外星的类人动物实施了这些绑架行为。这些生物的类人特征包括智能(也就是说有研发技术的能力)和二足性。大多数被绑架者把这些生物描述为流行文化中随处可见的《 E.T. 外星人》影片中的形象:没有头发,是二足生物,还有两只眼睛、两只胳膊和两条腿。这些报道中的外星人有些是友善的,有些则不那么友好。 被绑架者通常说他们看到强光的照射,飞船漂浮在空中,似乎失去了重力,而且可以穿过固体,而被绑架者则被扒光衣服或者使其瘫痪。很多外星人绑架叙述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外星人对他们进行类似于医学检查的身体检查,通常也都有十分痛苦的感觉。有些被绑架者说外星生命在他们的身体里安装了植入物,还有人说他们的伤口还有疤痕。也有人说外星人让他们怀孕并移走了混血的胎儿。其他类型的绑架故事包括心灵感应交流,意识改变,精神认知,以及对地球上环境状态的泄露。 也许最有名的外星人绑架故事就是巴尼和贝蒂希尔夫妇了。他们宣称 1961 年,他们在蒙特利尔开往朴茨茅斯路上被外星人从车里绑架了。这个故事在书籍和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中反复陈述,并被很多其他涉及外星人绑架的媒体引用。 理论 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揭穿真相的人和记者为外星人绑架现象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这些理论包括睡眠窒息,睡眠性麻痹,噩梦,幻想,幻觉,垂死经历,体外经历,癔病,虚假记忆,被压抑的或者复原的记忆,施虐幻想,精神病综合症,逃脱自我的欲望,人格病态(比如幻想倾向性)以及共享的文化错觉。被绑架者和其他人认为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 来源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被压抑的或者复原的记忆的观点为某些人处理创伤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比如外星人绑架。在 20 世纪 90 年代,被压抑的或者复原的记忆的观点被激烈地讨论,心理学共同体的成员想要建立的弗洛伊德称作的被压抑的或者复原的记忆是错误的记忆。这个群体建立了错误记忆综合症基金会,目标是用错误记忆的观点取代被压抑的或者复原的记忆的观点。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是错误记忆理论的一个著名的支持者,她(和其他人)通常是整个 20 世纪 90 年代媒体有关外星人绑架报道的专家资源。洛夫特斯是该基金会的成员。 其他解释外星人绑架的理论包括认为这是政府的阴谋。被绑架的观点通常和政府隐藏外星生物造访或者出现在地球上的证据相关,尤其是罗斯维尔事件,即宣称 1947 年一艘外星飞船坠毁在新墨西哥州。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人类需要神话般的叙事使得现实的特定方面非神秘化。 研究和信息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哈佛医学院终身精神病学教授和情绪创伤领域的权威专家马克开始了一个为期 10 年的外星人绑架研究项目。该项目名为研究项目的超凡体验,马克的研究活动引起争论,批评和公众的注意。马克认真地对待声称被外星人绑架的案例,他认为宣称被绑架的人经历一些创伤和需要人们的注意。马克的项目最后也没能为外星人绑架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现在该项目的档案保存在约翰 E. 马克学院。对外星人绑架现象进行研究的其他著名研究者包括艺术家巴德霍普金斯和天普大学的历史学家大卫 M. 雅各布斯。 马克的项目中具有争议的一个方面就是他利用催眠术(一个有争议的研究方法)来帮助被绑架者唤醒他们的经历。作为医学博士,马克有资格研究外星人绑架。霍普斯金是一个自封的外星人绑架现象的研究人员,他也用催眠术来帮助被绑架者唤起个人经历。 1992 年,关于外星人绑架的学术会议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马克和麻省理工的物理学教授大卫普理查德担任大会主席。发言人包括霍普斯金和雅各布斯。会后出版了题为《外星人讨论》的论文集,作者 C.D.B 布莱恩还就此撰写了一本畅销书。 其他学者,研究者和观察家,有些是名符其实的专家,有些则是自封的权威人物,反正都在研究外星人绑架现象。国会图书馆就外星人绑架还列出了一个较大的文献库,包括案例研究,会议报告,心理学分析和社会研究。 关于外星人绑架的众多文学作品要比学术文章流行的多。一大部分边缘媒体处理了外星人绑架的话题,包括大众出版的或者自我出版的图书,视频,以及包括《命运》(它宣称自 1948 年以来就一直在出版),《飞碟评论》(宣称于 1955 年开始出版的国际性杂志 …. 自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菲利普亲王就阅读这个杂志),《超自然时报》以及《神秘》在内的杂志。外星人绑架还是不明飞行物和边缘科学会议的流行议题,比如不明飞行物和圣经预言,文化的接触以及年度不明飞行物联合研究网讨论会。这些会议的发言人和参与者中既有对外星绑架深信不疑的人,也有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 互联网提供了外星人绑架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数都难以证实。同时这些信息来自于不同的组织,从外星人绑架美国危机处理中心和所有其他人族领土到外星人绑架研究、不明飞行物联合研究网,以及《真理搜寻者评论》。很多绑架地点,包括 alienresistance.org (抵抗外星人( alien resistance )已经注册了商标), alienhub.com 以及 aliencentral.com ,但是他们不提供这些信息内容的来源。 传统科学世界观的支持者倾向于认为对外星人绑架的宣称在逻辑和理性上是站不住脚的。包括怀疑探索委员会( CSI )在内的自我宣称的怀疑者检查并驳斥了外星人绑架的说法。怀疑探索委员会把它自己看做是一个致力于“从一个负责任的科学的视角对超自然现象和边缘科学的主张开展批评性调查”的组织。(以前,怀疑探索委员会是对声称超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调查的委员会)怀疑探索委员会持续出版《怀疑探索者》,并定期地探讨外星人绑架的议题。 J. 艾伦海尼克不明飞行物研究中心( CUFOS )提供外星人绑架的信息,包括出版在该研究中心《国际不明飞行物报告》杂志中题目为《外星人绑架和研究者的偏见:如何失去你的方法》的文章。 结论 虽然学界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很小,但是外星人绑架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专营权的一种,生产并销售一系列产品,有些有实际用处,而有些纯粹为了娱乐。消费者可以购买防止外行星绑架手册;外星人绑架保险;外星人绑架灯;绑架游戏和保险杠贴纸;阻止外星人绑架,阻拦不明飞行物,阻断外星人联系的设备;外星人绑架家庭工具包;地球位置的身份识别牌以确保被绑架者可以返回地球。亚马逊网站还销售与外星人绑架有关的产品。 有线电视和好莱坞电影产业为外星人绑架提供了更多的内容,从纪录片,系列片,以及福克斯( FOX )电视台上的小型电视系列短剧频道,科幻小说频道,发现频道,历史频道到包括 X 档案在内的电影。 对于学生,研究人员,媒体从业者和大众传媒工作者来说,在外星人绑架这个话题上没有最终的、权威的原始材料。任何对探索外星人绑架现象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独立地判断从课堂上收集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摘译自 ESTC, 纯粹为了个人练习)
4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绑架人生的期望:千里寻子逼其进国企
miran 2012-3-13 08:14
[转载]绑架人生的期望:千里寻子逼其进国企
绑架人生的期望:千里寻子逼其进国企 绑架人生的期望:千里寻子逼其进国企 绑架人生的期望:千里寻子逼其进国企 ------------------------------------------------ 河北母亲3年10次千里寻子 逼其回乡进国企 Mar 12 17:38: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bAndWork 讨论区 】 【 原文由 kinglake 所发表 】 两路口一家小宾馆局促的房间内,刘喜梅拿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别人的剩饭,最近 几天她靠此度日。 重庆晨报记者 黄宇 摄 27岁的儿子:多次逃离,女友分了、工作辞了、手机关了,想法只有一个只想按自己 的方式活 昨日清晨,位于两路口的开拓旅馆内,早起的住客洗漱出门。608号房,不足7平米的 格子间里,57岁的河北人刘喜梅也起床了,呆坐在床边,重复着18天来的同一个动作:拿 起手机,拨打一个158开头的手机号码。电话通了,等待声“嘟嘟”响起,依旧无人接听… …手机号码主人,是刘喜梅的儿子冉杰希(化名)。 2009年,冉杰希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曾经和睦的母子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母子间的“战争”持续了足足3年:为劝说儿子回老家的国企上班,刘喜梅3年10 次来渝,从最初的好言相劝,到后来,她打过、骂过,也闹过……3年来,27岁的冉杰希为 躲避母亲,搬了3次家、女朋友没了、工作也辞了,如今他不愿再见母亲。 这是刘喜梅第10次来重庆,目的和过去一样,找到儿子,带他回河北老家进国企,如 果可以,她还想解开和儿子的心结。她说,“进国企就稳当了,可儿子为何就是不懂我的 苦心。” 第10次来渝,儿子不见她 608号房,不足7平方米,住宿费每晚40元,刘喜梅已经住了18天。18天来,她依旧没 有儿子的音讯,她打了100多个电话,这个158的号码要么关机、要么无人接听…… 昨天上午,刘喜梅又一次在嚎啕大哭中冷静下来,她打算给儿子发条短信,希望他能 够来旅馆见一面,“电话不接,短信总会看一眼吧?”但几秒钟后,刘喜梅还是放弃了, “他现在这么恨我,什么都等于白说!” 2月23日,刘喜梅拎着一个黑色大皮箱,再次出现在重庆火车北站,这是3年来,她第 10次赶来重庆。和前几次一样,刘喜梅从千里之外的河北赶来重庆,目的只有一个:把儿 子带回河北老家,进国企,“他不回去,我就不走!” 但很快,刘喜梅有些慌了,她发现:在和儿子多次激烈争吵后,她可能再也见不到儿 子了。 “他(儿子)搬了家,辞了职,我用尽了办法,可就是找不到他了……”说起儿子, 刘喜梅痛苦地捂住头。她说,儿子的避而不见,让她此行的目的发生了变化,“现在,我 只希望打开我们之间的心结,像一对正常母子般相处。” “我跟儿子之间究竟是怎么了?”18天来,刘喜梅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 大学毕业前,母子很贴心 刘喜梅是河北高碑店人,二儿子冉杰希1985年出生,母子原本很贴心。 “年轻时,我带着3个子女跟着他们的爸爸东奔西走,孩子们都很黏我。”刘喜梅说, 丈夫是中铁二十二局建筑四公司的职工,经常是项目在哪人就在哪,而3个儿女中,她最疼 爱冉杰希。 “老二打小成绩就好,18岁那年,他考上了重点大学,来了重庆。”刘喜梅说,冉杰 希读大学时,大哥冉杰勤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父亲所在的国企上班。 大儿子的就业让刘喜梅很欣慰,“国企稳定、有保障。”对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二 儿子冉杰希,刘喜梅一直很放心,“读重点大学,学的好专业,人又很机灵,毕业后进国 企,肯定没问题。” 刘喜梅说,进国企,端铁饭碗,是她和丈夫对3个儿女的期望。但让她始料不及的是, 这竟成了引发她和二儿子矛盾的导火索,“如今已不可调和”。 痛苦的母亲 18天打了100多个电话,儿子都不接 “你看看我,像不像一个只有50多岁的人?”刘喜梅指着深深刻在脸上的皱纹,“这 3年,我起码老了10岁。” “你真可怜,我恨你!”刘喜梅说,她永远记得一次激烈地争吵后,儿子狠狠地抛下 的一句话。 “我的确很可怜,苦心得不到儿子理解,但我有这么值得他恨么?”18天里,刘喜梅 也不断作着思想斗争,“我和儿子之间,究竟是怎么了?”她说,自己曾想到过放弃,因 为再这样逼下去,儿子可能会躲一辈子,“但就这样算了,他今后咋办?” 刘喜梅说,与儿子争吵了3年,她也累了,“我们老家,像我这样年纪的人,都在带孙 儿享清福了……但我不能放弃,总有一天,我会说服他回老家进国企。” 昨晚,远在老家的老伴冉成庭也启程赶往重庆,他希望能够说服妻子或儿子,“三年 了,这样的争执已让整个家庭无法正常生活。” 母亲说 “这3年,我起码老了10岁” 儿子说 “无休止的争吵,我几近崩溃” 2009年,冉杰希大学毕业了,找工作时,他的电话也成了父母的热线。“我们一再叮 嘱,要找个正规、稳定的工作。”刘喜梅说,“他爸的单位,系统内的子弟有资格进去工 作,可当时没名额了。” 就在这一年,冉杰希开始反对父母的就业观念。几番商议后,冉杰希留在了重庆,在 一家商贸公司工作,想着儿子这份不太稳定的工作,刘喜梅始终不踏实,“我们四处打听 、托关系,就想让孩子早点稳定下来。” 过了面试,他却没去 不久后,丈夫带来好消息。“他爸托了老领导,让他去中铁二十二局五公司报到,这 个单位也在重庆。”刘喜梅说,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她难以接受,“他拿着档案去了公司 ,面试也过了,但一听说要先到偏远地区锻炼,居然就走了。” 很快,刘喜梅亲自赶到重庆,她希望说服儿子“就算从基层做起,好歹也是国企,一 辈子不愁没饭吃。” 刚开始,母子俩还能好好沟通,刘喜梅还去了儿子的女朋友家,“我这么做,也是希 望能够软化他。”但刘喜梅发现,儿子根本不接受她的观点。 几天后,他再次逃离 到了2010年9月份,儿子进国企的机会又来了,这一次,刘喜梅很珍惜。 “当时,职工子弟可以回来解决就业,这是多好的机会!”刘喜梅说,尽管儿子已毕 业一年了,“但我和他爸厚着脸皮找到单位,到处求情,单位最后同意接收他。”儿子学 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对口,要进去还得先去学习,“单位说送他们去石家庄铁道学院委 培学习2年。” “得到答复后,我们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但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刘喜梅说 ,见儿子这个态度,她也觉得很委屈,但一直忍着。后来,儿子干脆不接电话了,“没办 法,我和他爸只有来重庆,把他找回去。” 来到重庆后,刘喜梅冒火了。在两路口的出租屋见到儿子时,刘喜梅没再控制情绪, “我和他吵架,大骂,啥难听我骂啥,我想骂醒他!”在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吵闹后,儿子 最后松口了,国庆节后便回了河北老家,但就在这番折腾后,刘喜梅也明显感觉到,儿子 不再愿意和她说话。 不久后,让刘喜梅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在交学费前一天,儿子从石家庄打来电话:“ 这学费不交行不行?”“不行!”在得到父亲的否定答复后,儿子虽然将5000元学费交给 了学校。但没读几天,他毅然离开。 执着的儿子 矛盾再升级 两次放弃,他只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逼儿回家,她卖了儿子的电脑和衣被 18天来,他坚持不再接听母亲的电话。他说,这对他也是煎熬,选择躲避,是因为受 够了这3年来的争吵。他说,“我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可母亲为何就是不肯放手?” 按照刘喜梅提供的手机号码,重庆晨报记者联系到冉杰希。冉杰希说,“这三年无休 止的争吵,让我几近崩溃。” 如今,冉杰希找到了他毕业后的第4份工作,他也知道母亲再次来重庆找他的事,“我 妹给我发了短信,但我不敢见她,这18天,对我来说也是煎熬。” 冉杰希说,大学毕业前,他和母亲很贴心,“每周都要打长途回家,问她和爸爸的情 况。”“我妈希望我去国企,但我希望能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守着一个铁饭碗, 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 冉杰希说,最初,他和母亲之间还能心平气和地沟通,但一次次地争吵后,矛盾开始 升级,母子俩彼此都不能说服对方,“2010年,我妈卖了我在重庆的东西,这次开始,我 不愿再和她交流。” “我妈每次来重庆,都是吵,还到我单位去闹,我快受不了了,但她是我妈,我只能 忍耐,选择逃避。”冉杰希说,他当时在一家杂志社工作,发展得也很顺利,每月工资50 00元左右,已开始计划着按揭买房,让生活一步步稳定下来。但在母亲眼中,这不是国企 ,还不够稳定,他最终被迫放弃了这份工作。 这之后,冉杰希与女友也分手了,“我已经无法正常生活了,但我希望还她(女友) 一个正常生活。” “我被迫辞了职,搬了家,与女朋友分了手……但都不能停止这些争吵。”对于母亲 的爱,冉杰希的说法是,自己能够理解,也很感激,但无法承受。 冉杰希觉得,并非进了国企,端了铁饭碗,才算有出息,“但这一点,母亲无法理解 。” 对于母亲再次来渝,冉杰希说,他一直在挣扎是否再去见面,每次母亲打来电话,自 己尽管不敢接听,但总会感到难受,“我不是不见,而是不敢再见了,因为每次见面,最 终都会变成无休止的辱骂和争吵,我不想再重复,也不想再刺激母亲。” 冉杰希说,在母亲前次离开重庆时,他去送行,“她狠狠地咬了我一口,我知道,她 恨我。” 刘喜梅说,儿子这一次放弃进国企的机会,让她无法容忍,去年年初她第三次赶来重 庆。 卖衣物逼儿子回家 “我不死心,父母给你安排得好好的,你为啥就是不听呢?”刘喜梅说,这次来重庆 ,她下定决心,无论用什么办法也要把儿子带回河北,“我不能放弃,工作关系着儿子的 终身幸福,他太小,现在还意识不到。” 但这次见面,母子俩的争吵开始升级砸东西,找邻居评理……刘喜梅还去了儿子的单 位,找到领导,希望帮忙做做儿子的工作,劝他回老家,几番交涉无果后,刘喜梅和儿子 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张。 在刘喜梅看来,儿子不愿意回老家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当时的女朋友小陈。“没 办法,我只有去她单位闹,希望她放过我儿子。”刘喜梅说,就算自己做得过分,但当儿 子有一天感受到了稳定工作的重要性,总会知道感激。 接下来,刘喜梅来重庆的频率更勤了,平均一两个月就往重庆跑一次,每次态度都很 明确:带儿子回河北。“去年我来重庆6次,有时候他爸也跟着一起来,每次见面都争吵。 ” 母子俩变得水火不容,见面就吵,总是不欢而散。“那次,我实在没办法了,就卖了 他在重庆的电脑、衣服和被子,逼他回家。” 兄弟俩动手打架 20多天后,儿子回家了,还在国庆节参加了堂哥的婚礼,但这次回家也让全家的矛盾 继续升级。 “这几年为了他的事,我心力交瘁,大儿子和很多亲戚看了也心疼。”刘喜梅说,二 儿子这次回来,自然成了全家人劝说的对象,“结果他和大哥吵了起来,后来两兄弟还打 了架。” 不久后,儿子再次离开老家,又来了重庆。但他关了手机、搬了家,家人再也无法联 系上他。 “去年年底,他的手机能打通了,可就是不接我们的电话,后来我们换电话打给他, 还是不接……”去年12月27日,刘喜梅赶到重庆,给儿子的女友小陈打了个电话,“这才 晓得,他们分手了…….” 过年时,儿子回了河北老家,但之后再度离家,“他爸走不动了,我就自己来重庆找 。” 这一次,是刘喜梅3年来第10次来重庆找儿子。10多天过去了,她始终没能见到儿子。 本版文/首席记者 王珊 实习生 刘冰鑫 18天里,608号房间里的这位母亲,也成为住客们谈论的一个话题,他们打进重庆晨报 热线,希望能够帮助这位母亲,结束她与儿子间的这场“战争”。所以,我们获知了这个 母亲与儿子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刘喜梅,无法理解80后的儿子对于就业的想法,儿子也无法说服 母亲,母子间的矛盾逐渐升级。但这个故事背后,凸现的正是两代人对于就业观念的冲突 ,这种冲突下,我们看到,被异化的母爱,痛苦的母亲和儿子。 -- 评论: -------------------------------------------------------------------------------- Mar 12 17:50:57 脑残,找抽啊 -- 218.94.129.162] -------------------------------------------------------------------------------- sghaiy] 2 -------------------------------------------------------------------------------- kkkwlyl] 3 -------------------------------------------------------------------------------- yinguhuadao] 4 -------------------------------------------------------------------------------- jixing] 5 -------------------------------------------------------------------------------- myteng] 6 -------------------------------------------------------------------------------- Arthaz] 7 -------------------------------------------------------------------------------- iamsunrise] 8 -------------------------------------------------------------------------------- iamsoda2004] 9 -------------------------------------------------------------------------------- tqq] 10 -------------------------------------------------------------------------------- pcgsf22] 11 -------------------------------------------------------------------------------- lostg] 12 -------------------------------------------------------------------------------- gyw] 13 -------------------------------------------------------------------------------- lkmguozili] 14 -------------------------------------------------------------------------------- 63898505] 15 -------------------------------------------------------------------------------- lixingyuqi] 16 -------------------------------------------------------------------------------- 4070473] 17 -------------------------------------------------------------------------------- 258218769] 18 -------------------------------------------------------------------------------- shenyingchun] 19 -------------------------------------------------------------------------------- tangtang] 20 -------------------------------------------------------------------------------- dan99] 21 -------------------------------------------------------------------------------- guguai] 22 -------------------------------------------------------------------------------- kakaka] 23 效率极低人群之七大习惯及对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4561 新疆摄影作品之二 :图片集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3973 《魅力新疆》摄影展入选作品之一 :图片集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0334 集体世袭的中国高层:藉助权力赚取财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1235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院受难
热度 1 susheng 2012-1-16 23:24
从小到大,难免上下医院,但从未真正住过院。98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因老爸中风陪他住了半年的医院,不过毕竟不是病患本人,始终无从体会作为病人的心情。过去一年多,住了n次院动了n-1次手术,确实难受。 第一次手术,搞了个气管切开,胃管鼻饲,折腾坏了。难受的有三点, 首先,术后一段时间每晚发烧,凌晨睡着总在做同一个梦,不知道哥哥把我推在担架床上推到了医院的哪个角落,醒来时嘴巴里塞满了东西,就像被绑架的人塞一嘴巴的布条一样; 其次,胃管鼻饲吃东西是个新玩意,流食进到食管后还要象鸭子吃东西一样配合一个吞咽动作,吃得极其难受。最后有一天做梦的时候狂扯鼻管,扯出来好长一截,结果医生第二天真让我拆掉鼻管了,总算从极度不爽变成了非常不爽,至少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用嘴巴吃饭了。我前一个病人超级能吃,二次手术后都能一次吃下一大盆斤把流食,很是佩服。他出院也有一年了,不知道还在不在; 最后,气管切开后再要恢复到用鼻子呼吸对我也是一个难受的折腾。正常人呼吸的时候都会自然地把吸气和扩张胸部配合起来,这样就把气吸到肺里面去了,然后呼气并把胸收缩排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切开气管以后,好像就失去了这种呼气吸气动作和扩胸收胸的自然配合,把气管切口堵上以后总是吸不进去气,偶尔吸进去了也呼不出来。折腾了好几天才发现要如此这般才能恢复到正常呼吸,但还是不敢睡觉,深怕睡着了忘记了呼吸动作的配合,没给尿憋死,给气憋死了。 最近,又住了几次院。今天医生说要给转个皮瓣,要把手粘在下巴上搞3,4个月,想起来都有点担心,手会不会太累。最后效果会如何。第一次手术后医生来换药时看着自己的大包头,还笑出声来了,这次,不知道会不会有心情笑一下。 一定要注意身体,少熬夜,多锻炼。
个人分类: 生活其它|41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被社会绑架了的中国基础教育——迎难而上,胜于随波逐流(结束)
Tianqing 2011-12-25 14:48
做制度上的变革,说不好听的,也许会让改革推动者冒着丢掉性命的风险。大约 10 年前,一个废除教研员制度的提议引来的回击和义愤填膺的某些群体的还算不上连锁的反应,就已经让我看到了要做制度上改革,变革推动者可能要付出的不可想象的代价。 现在,课程的改革已经走到这样一个节骨眼儿上,没有制度的配合,走了 10 年的新课改这个新的教育瓤子,会有什么下场? 牵涉到教育组织管理行为等方面的制度变革,甚至有些可能是要超越教育部自己职权范畴的事情。但是,教育部的职能,不光是只执行上级国务院的命令,也是个能反过来向国务院提好建议并推动整个社会改善的机构。 这样做,教育部长可能因行为激进而以自己的乌纱为代价。 但是,判断一下,推动一场好的教育变革,让全体老百姓受益,有很多代价的付出应该都是值得的。这不是为官服务于人民的最高境界吗? “我们并不是要在夹缝中挣扎求全,我们是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面前的艰难险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正如任何老水手说的,看准方向,迎头而上,胜于随波逐流!“ 这是我在北师大的教学中,结课时用来和学生们共勉的话。也是在超过十年的教师培训中长期与一线教师共勉的话。 最后,以此与中国所有教育界同仁,共勉。
3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社会绑架了的中国基础教育——教育部的失误(3-2)
热度 11 Tianqing 2011-12-25 02:44
教育部的失误有四个。 1 条块分割,导致课程改革唱独角戏 基础教育中,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就是教育的核心在改革。 课程表现在物质上,是课程政策、课标、教材等。 教师不是课程,但是,再好的课程如果没有匹配的教师来实施,也不过是个摆设。 可笑和滑稽的是, 2001 年以来的新课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拼死命地推,教育部其他部门袖手旁观。 新课改需要与之匹配的教师,教育部的师范司干啥去了?师范司培训的教师是按照新课改精神做的吗?为新课改培训了多少教师?这么大尺度和深度的课程改革,教育部除了基教司舍命推外,其他该配合的部门都在瞧热闹,这热闹一瞧啊,就是 10 年。 新课程实施,需要新教育制度甚至体制的改革来匹配,谁配合了?到现在也没看到有多大的动静! 新课改需要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乃至新的考试制度匹配,负责这个领域的单位哪里去了?抱着自己那点小利益不放的相关管理机构,是怎么配合的?配合出了什么成效? 新课改需要对未来教师的培养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新型教师的规格,管高等教育的高教司对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课程体系做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了吗?改成什么样子了? 中国人有句老话是讽刺不做实事的,叫做:新瓶装旧酒。 2001 年新课改,教育部基教司搞出了个新瓤子,却被一直装在旧酒瓶里! 课程改革不是酒,教育本身也不是酒瓶。 但打个不好听的比方:硬把脚塞进一双不合适的鞋子里,然后非要说是脚长得不对,你说最后不搞个血淋淋的下场,还会是什么? 教育是一盘棋,课程不过是一颗核心的棋子儿,核心的棋子儿挪动了,其他子儿不配合,这盘棋怎么下得好? 2 过分借助于强势行政力量的推动,民主作风发挥的不足 我们这个国家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它的劣势也是它能做好事时的一种可能的优势。只要有一种好的思想、好的意图和好的想法,想要贯彻它,用这样的中央集权,自上而下从顶上贯彻下来就能高效率地办成事。 新课改,其实是很好地利用了这种中央集权的优势,用强势的政府力量在推行。 这样有深度和大转变度的新课改,不借助于这样的强势行政力量去推动,很可能会是胎死腹中。 但是,无论怎么推,有一点是需要决策者必须反思的。 任何改革都是有风险、代价和损失的,最高明的决策,是需要把风险、损失和代价降到最低。 为此,需要决策者所依赖的专家团队或智囊团,必须能在决策者耳边发出至少两类声音。一类声音是赞同的,这是改革推动者和决策者最爱听的,但是一定要让赞同者讲清楚赞同的理由和道理,让决策者做到心里有数;另一类声音是反对声,必须让反对者讲出足够充分的理由,这些是作为警钟提醒改革的决策者要做备案,以应对风险、损失和代价,并预备多个预案想办法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种能保证发出不同声音的智囊团,是唯一能确保重大决策尽可能不带偏颇、力求正确的最好办法。否则,等改革推行起来,随时会杀出“程咬金”,让你的改革向后退不回去,向前也走不了,把所有利益相关方都撂到半道上。这时,只会剩下反对声,而且反对的声音会越来越大。 3 给 评审和开发课程与教材的专家,赋予的权利大于义务 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地方都还不是常态社会的状态,尽管自 1980 年代开始在不断地向常态社会的方向努力。 课程与教材开发方面,新课改就引入了市场机制增加课程与教材的多元化,以备教育对象选择。本质上讲,这是回归常态的一种做法。但是在当时,市场机制带来的利益诱惑太大了,尽管这个利益在今天看来已经不算什么特别大的诱惑,但在当时,各个学科常规科研的重大领域也得不到这种额度的科研支持,而做中小学课程与教材开发就能得到这样的回馈,这个诱惑太大。 这样大诱惑的好处是,吸引了一些学科科研领域的优秀专家投入到学科教育领域工作中,对改善学科教育领域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缺点是,让很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只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没有在质量、深度和必要的科研上投入更多精力去深入思考,去彻底消化新课改的理念,实现和解决新课改理念与学科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问题。 新课改,改革“知识中心”的课程,意味着打破过去中小学的课程和教材是大学课程“压缩饼干”的唯知识中心的死记硬背模式,转而要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它不是不要知识了,而是对所要的知识的要求比过去要求更高了。 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和能力,是需要有对应的知识作为载体来传达的,过去各科课程与教材中那些知识,有哪些能有助于传达新课改各学科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和能力,就把那些知识保留下来,加入真正能传达新课改要求的学科中的其他知识,将这些知识以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逻辑体系组织起来,编制到新课改的课程和教材中,这才是新课改需要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很多学科课程专家甚至评审专家们误认为的:改革“知识中心”的新课改,就是不再需要按学科的科学知识体系为线索或逻辑来开发课程与教材,或者不必强调科学的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与教材资源。导致现实问题里出现了,象有些老师们抱怨的:“新课改以来,很多知识学校里就不再讲了,要学习系统的知识就只能到校外收费的教育营利机构去学习”。 要形成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各个学科中小学课程与教材的知识体系,需要深入的思考、重构和研究各个学科科学体系和新课改的理念、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如何整合才能彼此匹配,这不是匆匆忙忙赶时间能赶出来的,而是需要静下心,组织好研究队伍,理性对待的,认真研究和思考的一件事。 2001 年以来的课改,在各个学科内容上,不扭转到这条路径上来,现在实践里出现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反过来,如果各学科能彻底消化目前新课改的理念、思想和价值观,而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内容体系的重构有了突破,也是对整个学科教育领域的突破性贡献。 所以, 2001 年新课改,引入了市场机制,为这个领域的工作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工作动力,但是教育部对自己所聘请的专家们的业务要求,却也被专家们在出版社们的利润诱惑中迷失并打了折扣。极少有专家学者去思考过,新课改理念下,真正符合这个理念的基础教育中各自学科体系的内容,究竟应该进行怎样的变革和重构的问题。而是,硬生生地用探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去往现成的学科知识体系里去套。学科知识体系里,那些本身就与新课改理念配套的知识内容,就能套上探究学习和行动研究的模式,算走运;那些跟新课改理念不配套的知识内容,就套不进探究与行动研究的模式中,教材编写中却硬要套,我自己就经历过在某个版本的教材开发中这样别扭的硬往探究学习上套知识体系的要求,后来觉得实在是太别扭,干脆退出不干了。 现在到了修订义务教育课标的一个新时机,不知道,已经过一轮磨砺的学科课程专家们是否意识到该怎么开发基础教育相关学科课程与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容了吗? 4 低估了课改中的专家能力建设,使之误把旨在推动教育公平的探究与行动研究方法,当作实施精英教育的办法 探究与行动研究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和本质是,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机会,在学生有了相关经验或体验的基础上,基于体验或经验中发现的问题,实施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培养其相应的价值观。 这种方法,是让每个孩子对于要学习的内容都事先有个亲身体验或经历,这样就把所有孩子的学习起点在同样的经验基础上给“对齐”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就不会是让多数孩子因理解跟不上而“陪太子读书”,它完全不同于众人陪太子读书的精英教育。 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它需要更多时间,它还会以牺牲特别聪明的少数孩子的学习时间为代价。因为少数孩子,根本不需要直接经验的体验,就能理解教师要讲的新内容,他们在听觉和视觉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超过一般儿童。这样的少数儿童,教师只需要讲解,灌输,他们就能明白、理解和吸收新知识,在知识学习上,他们根本不需要探究和行动研究的那些体验和经验做基础。 2001 年的课改,口号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如此一个体现教育公平的口号,配合它的是探究与行动研究等主动学习的方法,而教育部的课程与教材开发的专家们相当普遍地把探究与行动研究误当作精英教育的工具,所以你会看到有很多教材,比如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的语文学习远超过小学一年级学生能达到的水平。这些教材,把难度从高年级拼命下放,探究学习成为把有难度的内容提前教给孩子们的工具了。这样的教材,学生们学习过程,心生畏惧,时间久了,就是心生厌恶,无论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选的课文文字多么优美,但是像这样的教材,难度太大后,正常没从幼儿园开始就抢跑的孩子们,其学习的结果是厌恶语文学习,原因是难度太大,学习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太少,学习中得到乐趣的机会太少。把探究学习在教材编写中用到这种程度,不但违反了 2001 年新课改的初衷和意愿,反而是利用了 2001 年新课改的探究与行动研究方法,强化了新课改以前的精英教育实践。能把探究和行动研究用到这份上的,在全球都称得上够有“创造力”的啊! 这样去误解和歪曲会意探究和行动研究方法,搞得门槛太高,是会灭绝很多孩子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和基本兴趣的。这与提倡采用探究和行动研究,以激发每个孩子对探究未知领域和学习本身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的初衷,是南辕北辙的。 教师们用这类教材教学,难度也异常的大。北师大附小一直在用北师大版的语文,语文教师们像赶工似地着急忙慌地往前赶着教学,每学期都怕赶不完,孩子们和家长们也跟着教师一起着急忙慌地赶着学。这不是正常的教育应有的节奏和心态! 这是没有吃透和彻底消化新课改理念的课程与教材开发的专家们干的事,教育部敢说你对这样一批专家的这种误解和歪曲的理解能不负责任吗?教育部对专家的培训和培训后的反馈到哪里去了?教育部就惦记着呵护实施 2001 年新课改的专家们,而对他们开发的这些课程与教材,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与这次课改的理念、思想和认识到底有多高的匹配度,就不去做个评估和反馈吗?替教育部把关的这些课程与教材评审专家,在认识上,在评价标准上,到底有多大程度消化了 2001 年新课改的思想,教育部掌握吗? 这样质问的目的,是希望, 2001 年以来的新课改,教育部要一直有一根系统化地去推动的弦,要全方位地去不断及时地调整和深化,而不能停滞在某个层面上,以便能把这样一个方向性转变的新课改一以贯之地推进到成功的彼岸,而不是被淹没或搁浅在反对声中。为此,就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并通过反馈,调整策略不断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4353 次阅读|21 个评论
聚富“高铁”看不到的饥饿
热度 1 Flyingriver 2011-11-20 10:36
聚富“高铁”看不到的饥饿
暴发户日夜抱怨资金还不到千亿...... 绑架了国与民的房产商开始抱怨房价停涨...... 底层的国民只有满腹惆怅! 国人在看见钱的同时,还能 看得见非洲瘦骨嶙峋的饥饿孩童, 却无视身边饥饿同胞的无助模样...... 大凉山饥饿的孩子啊,看得见: 国家的飞速富裕、富豪以几何级数增长, 却不能在这聚财大潮中汲取丝毫营养...... 时间如梭光阴飞逝, 国家在飞速富裕、富豪以几何级数增长, 底层的同胞仍呈现不变的瘦骨嶙峋模样...... 大凉山饥饿的孩子(图片转自 何光伟微博 : http://t.sohu.com/p/m/2306243876 )
个人分类: 诗歌——有待雕琢|85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被社会绑架了的中国基础教育——众生相(2)
Tianqing 2011-11-17 22:04
遗憾的是,提前抢跑的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智力上的提升,也没有表现出创造力的改善,视野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扩展。 提前抢跑,只为了考试分数。 面对提前抢跑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从中游开始,最基本的内容一带而过,甚至不触及,苦了那些没去抢跑的孩子们。 家长比孩子们还焦虑。每天下午放学后,全陪的家长比比皆是,一直陪到临睡前校内校外要求的功课全部完成。 学校之间抢生源也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教师、校长、学校,全部赤裸裸地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表现出教育功利化的意识形态。 教育搞得紧张成这个样子,我们好期望中国用这样大的家庭投入培养出的这些提前抢跑出来的人才,能把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上去,能成为现代化社会的最优质公民,成为具有全球领导力的人尖儿。 但是,好可惜,我们培养的很多高分型所谓的“优质”孩子,所有的学习动机不过是:学好了为啥?上个好大学。上个好大学为啥?找个好工作多挣钱。挣钱为了啥?娶个好媳妇,建个好家庭,生个好孩子。 我们这个社会,用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做课程内容,用农业社会学习八股文时代的灌输的教学方法教育孩子们,把孩子们培养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倡导的“私民”、“小民”、自扫门前雪的“小农”,最多不过是个小市民或市侩,而不是现代能过公共生活的社会公民。更别提什么全球化时代下的世界领袖了。 我们基础教育的育人成果,似乎和我们政府对教育的期求和厚望,民众对教育的关注,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南辕北辙了。
3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社会绑架了的中国基础教育——事实描述(1)
Tianqing 2011-11-16 09:20
现在,中国的全社会,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们抢跑。 坐在三年级教室的孩子,几乎已经把小学6年级的内容学完了。 坐在初一教室的学生,恨不得大多数已经是或快把初三课程在校外学完的。上课不过是来复习和与同学、老师斗嘴的。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某个时段学生的状态,如有些初中孩子描述的: 每天下午放学都很饿,和同学一起去买些吃的。 先冲向奶茶店的,××同学在奶茶店买了一杯拿铁。 喝完奶茶(××同学喝完拿铁),又进超市,买些果腹的、饮料和零食。 ××同学额外买了两罐咖啡。 大家边吃东西边喝饮料边聊天。××同学又喝了一罐咖啡,将另一罐咖啡放入书包。 等吃完东西,大家各自散去。 带了咖啡的同学们都去上课外班,他们/她们的妈妈说,让他/她们自己准备咖啡,在课外班里困了,喝咖啡提神。
3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微博绑架的原因
热度 3 hjf306 2011-11-15 13:40
早晨起来看微博,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皇帝批阅奏章,君临天下的幻觉。国家大事潮水般涌来,需要迅速作出各种判断,提出各种建议,各种转发,各种忧国忧民,各种踌躇满志,万物皆备于我。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披星戴月上朝堂的皇帝,微博把人的这种情结激活了 。 以上文字转于微博,作者不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98 次阅读|8 个评论
危急时刻专家不能被绑架
热度 2 yangwenzhi 2011-9-23 10:16
311日本地震已经过去数月,我们不免回忆起当时的许多难忘情景。面对核辐射的问题,我们一些专家都被邀请到公共场合说话,以期消解公众的不理性情绪。但殊不知,一些专家没有掌握好分寸(或是被“绑架”),不是去做科普专家,而是去做预言家或消灾专家,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从当时一位网友的帖子中就可以看出个中的原因。我以为,在危机时刻专家出场是我们的良心和责任,但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和公众的心态。因为只有“未知”、“无知”、“心态”三者同时具备,才会产生恐慌。相应地,解决三者中的任意一个因素,恐慌度难以产生。但专家在危机时刻出场,要解决“未知”很难很难,安抚公众心灵也难,而做科普来解决“无知”是比较容易的。 危机时刻,请专家出来做科普吧。 一位网友的帖子:“ CCTV 说核电站不会爆炸,结果爆炸了。专家马上说,其他两个机组不会爆炸,结果也爆炸了。专家接着说,即使核电站爆炸了,外壳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结果壳被炸飞了,专家开口说即使泄漏也不会污染,结果东京核辐射超标。刚刚 CCTV 又报道:中国是安全的……我一听眼泪都快下来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14 次阅读|2 个评论
毕业生如何应对第一份工作?
jinybao 2011-5-26 23:43
绑架 整天和毕业生打交道,不是问 档案户口的问题,就是问职业定位的问题,要么就是问要不要听父母的?要么就是该不该选择目前的offer······其中很多人都是在恐惧第一份工作,害怕第一份工作绑架了自己,奴役终生!其实这某种程度上反应了这些毕业生对自己十分负责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所以很认真,因此也换来了极度纠结! 如果好好分析这帮人,不难看出这些人有这些内心的心智模式! 一、“完美主义”模式 很多毕业生不做出选择,很大原因就是太过于坚定自己的内心那个完美主义小鬼。这个小鬼不断底告诉他:一定要这样的工作,这就是你最好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生活进展中的 A 点和 B 点之间应该是一根直线,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任何失败都会割断这个直线,所以完美主义者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失败。所以这帮人害怕决策错误会带来失败和伤害。如果有半杯水,完美主义者永远喜欢 关注的是半杯水空着的部分,因为它们为那些偏离和失败所困扰,越是困扰,就越在意,所以他们眼中只有空的部分,以及失败的存在。同时,完美主义者只关心结果,过程只是达到结果的手段而已,根本不重要。 完美主义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一步到位!过于完美的计划或规划真的很容易毁掉自己!我有一个同学,自己在大一时就有了出国的梦想,于是乎大学里拼命努力学习,用一切努力换来去大洋彼岸的通道,除了拼命学英语,好要搞好专业学习,到了大四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因为需要争取奖学金的条件还不够,同时自己有有了读研的机会,所以又继续读研,其实挺憋屈!于是又用了三年来搏,终于换来了OFFER,还是全奖。头发也少了些许!发现此时,家庭客观因素不能就一走了之,于是又耽搁了下来,最后只能找一份工作以供家庭生计。在工作三年后,出国了!其实不难发现一直梦想在本科毕业时出国的他最后时隔6年才实现了!这并不是梦想的错误,而是选择梦想的路径有了根本的错误!于是完美主义者只要将A点到B点之间看成是螺旋式的路径就可以了!同时,尽可能去享受此间的感受和体会! 下面看看一个人的经历: 22 岁,开始工作,不久失业 23 岁,因为在其他领域发展不顺,决定从政,失败; 27 岁,精神崩溃,但他最好还是坚定地站起来; 34 岁,他决定竞选国会议员,还是失败; 39 岁,再次竞选,再次失败; 46 岁,他试图竞选更高职位,依然失败; 47 岁,打算竞选副总统,以失败告终; 50 岁,竞选参议员失败; 51 岁,他终于成为了美国第 16 届总统,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美国总统之一。 看了以上的信息你一定得出了答案,这人一定是林肯! 这人一定不是在小的时候或者在22岁时就有了总统的梦想。甚至很多人会认为他27岁时一定是未来的总结,因为精神病!不断而持续的失败一定说明他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而是一个追求完美追求胜利的一个人!因此他最后胜利了! 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职业规划一定是一个人发展的镣铐! 二、“安全主义”模式 安全主义者最大的心病就是害怕遇见风险,不愿意改变自己,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安全区域。我会遇到这样一群人,总是在大打听自己想从事的职业有什么不好?我有一个学生,他原本想从事自己熟悉的生产管理工作,然后有一位毕业的师兄和他讲到,这种工作很累的,没有前途。听到这样的话后,于是乎他马上改变了自己的主意,继续彷徨,继续活在自己的安全区域!还有一些同学,为了活在自己校园情结的安全区域,选择了读研究生,我问了一句:三年以后会怎样?他无语。其实我给他备了答案:继续读博士。 还有一些人,生活在别人的支持安全领域。比如说,有些人多半喜欢听自己父母的,于是将父母的期望和要求作为安全地带和标准。因为从小就是这样的,分数考好了,迎来了他们的赞赏和嘉奖;事情按他们的计划来做,总是不会得到责备。因此无比安全!一旦启动这样的安全模式,这群人就会活在父母的阴影里!当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些阻碍,就是父母从小给的“安全模式”。 三、如何离“完美主义”模式和“安全主义”模式远点?不要被绑架! 这些安全模式往往就是让一个人难以做出改变,于是总是犹豫不决! 兄弟姐妹们,或许你是其中一种,或许两个都有!不过给你这样一个情景你可能会远离“完美主义模式”或“安全主义模式”。 如果你是男的,现在给你100个美女的,(是女的,就相反,给100个男的)。然后让你挑出你最喜欢的!规则是:只能选择一次! 别太欣喜!这不是一道容易的题目。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可能会失掉后面的机会,丢失掉更漂亮你更喜欢的。如果在后面选择,可能最漂亮最心仪的在前面也错过了!于是乎你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开始纠结了! 其实,最科学的方法就是:把前37个美女作为观察样本,在前37人中间好好研究,做个判断和预估,然后在剩下的63个人中间,选出你认为OK的。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前37个美女”,当作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尝试和积累!任何事情不妨先试一试,看看自己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什么,看看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然后再做出一个决定!这才是真正的实战性职业规划!目前一个人一辈子至少要从事5-6份工作,基本上第一份工作终老的人真的很少,除非这人要么有问题,要么这个世界出了问题! 大家应该带着快乐去应对第一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应该只是一个方向的选择,而不是GPRS 的定位工作!因此,大家要做的就是主动应变,将第一份工作作为职业规划和人生的尝试,坚信它是职业发展有力的改变源泉!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 http://t.sina. com.cn/blovelin 【“ 鲍”来问题,点石成“金” 】每天至少回答一个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咨询,@鲍金勇+问题 我的更多文章: 别让这样的老板毁掉你的梦想 (2011-05-23 21:58:40) 干掉职场压力的10大秘诀 (2011-05-17 10:30:28) 初入职场致命的几句话 (2011-05-13 09:42:59) 毕业生必读:职场打拼九大必胜心法 (2011-05-05 10:27:22) 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时的“缺点”问题? (2011-04-19 23:17:41) TOP10:大学生就业十大“死里逃生” (2011-03-31 23:28:32) 做自己还是演自己? (2011-03-15 00:39:05) 努力不够10000小时就别说你行!! (2011-01-28 09:36:20) 2011,苏格拉底教你怎么找到好工作? (2011-01-17 21:48:33) 应届生就业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去工作问题!! (2010-12-15 22:45:46)
2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错误的认识,绑架了多数的白领。
tengyi1960 2011-3-3 13:07
一种错误的认识,绑架了多数的白领。
一种错误的认识: 做演示、做演示文档不用学。 如: Powerpoint 和 Word 、 Excel 等应用软件一样,都是 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 Office 系列产品之一。主要 用于演示文稿的创建,即幻灯片的制作。 PowerPoint 是制作和演示幻灯片的软件,能够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 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组织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用于介绍 公司的产品、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 用模板就行,不用学。 造成的危害: 1 、失去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2 、造成听众神游太虚,领导饱受折磨; 3 、失去心灵推销、魅力展现、吹响行动号角的机会; 4 、粗制滥造,难以形成好的标准。 一种错误的认识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2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史上最无耻的公司-腾讯
dnastar 2010-11-3 20:25
一直不愿意使用QQ,怕被陌生人打扰,怕弹出的广告和骚扰 终于决定几个月前使用QQ了,却发现它有个窥阴癖,喜欢扫描我的硬盘灯数据,窥阴癖也罢,偏偏还是胆小鬼 丑事被360揭发了,开始唇枪舌剑在我的电脑界面上的斗争,不过说实在的QQ确实好用,360更是wangderful,逼得我把那个卡巴斯基都删掉了,360做了许多过去我想做都做不了的事情 QQ给客户太多限制,更改密码,地域限制等 在QQ和360的争斗中,似乎客户更支持360,我是两者都支持 但是最近QQ开始悍然无视其6万万用户的利益,打出下列小窗口装有360的电脑将停止运行QQ 我感到我被劫持了,如果一定让我选择,我选择360,如果再让我说句话,我要说,360,你屠杀了QQ吧! 万幸的是无意中看见360对QQ的宣言360保证和QQ同时正常使用http://it.sohu.com/20101103/n277106636.shtml 相信360有这个技术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8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什么今年冬天社会异象特别多?
chrujun 2009-12-10 21:41
前几天接到孩提时代玩得很好的朋友从福建打来的电话。其间谈到,今年钱特别不好挣,这一年基本没有挣到钱,在吃老本。我的心特别沉重,经济危机持续了一年多了,这对底层民众的打击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在外面打工奔波的朋友,没有工作机会对对他们(她们)的打击是相当大的。 经济危机造成大量民众失业,生活在赤贫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最怕的就是疾病。雪上加霜的是今年冬天流行甲流,部分底层群众无钱医治只好等死。 据报道,一对打工的夫妻由于无钱为患上重症甲流的三岁儿子治病,只好把儿子从医院抱出,在回家途中将儿子弃尸于路旁的水沟里。 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骨肉? 但经济危机使部分底层民众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命运。 经济危机造成贫困人口增加,使更多的人走上犯罪道路。有为几万元人民币而杀人的冷血枪手,也有为钱财而绑架富家子弟的犯罪团伙。最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就出现了多起绑架富人子女案件,两名小学生被撕票,搞得富人人心惶惶。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惯性也加重了一般民众的痛苦。按道理经济危机期间房价会降一半以上。但房价不降反升,大量小区50%以上住房空置,被富人买来投机。真正想购房的人购买力绝对下降,很多人沦为房奴。一个海归博士,房租就被占了收入的很大比重,生活水平的绝对下降和其它原因导致海归博士自杀。一个一直自强不息的研究生,在住房的重压之下也痛苦自杀。 还有房主为拆迁自焚,拆迁中的暴力行为层出不穷。物权法对富人有用武之地,在普通民众面前却成了一堆废纸。 资本的贪婪、权力与资本的完美结合,不断生吞活剥着普通民众的财富。光是这几年的炒股风,大部分股民损失了50%以上的财富,少数人更是损失了90%以上的财富。 更不用说最近又掀起的各种涨价风了。经济危机+收入下降+通货膨胀+房价飞涨+股市乱象,对普通民众造成了五重打击。 肥皂泡再美丽,也有破裂的时候!当大部分民众生活都不幸福的时候,富人的生活也会提心吊胆。 我们的目光该落在普通群众身上了。只有绝大多人所属的阶层才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问题,就解决了中国的关键问题。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484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