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水龙吟•水生所90年
王震洪 2020-10-30 19:34
水龙吟 • 水生所 90 年 (王震洪, 2020 年 10 月 30 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迎来 90 周年华诞,很荣幸邀请参加建所 90 周年学术会议。水生所历史悠久,是从事内陆水体生物学、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在国内淡水生物学和水域生态学领域处于龙头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90 年来,水生所在鱼类分子系统发育、藻类生物学、鱼类遗传育种学、淡水生态学、水环境工程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满足了国家发展渔业和全国江湖污染治理的重大需求,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没有水生所,就没有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鱼类系统生物学研究成果;没有水生所,就没有我国江河湖水体污染机制的全面认识。 水生所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先后走出 10 位院士。参观展览时,还有幸遇到了朱作言老师。 青山水碧源生长 , 眼江南又绿岸。 白云黄鹤,听涛放鹰,久违苍澜。 ① ② 荆楚珞珈,磨山吹笛,五洲远撼。 ③ 雨后再阳光,西湖已醉,落雁滩、东湖畔。 ④⑤ 青草鲢鳙鲤鳝,九十年,锦书帛漫。 ⑥ 桃李不言,自下成蹊,懵懂已楠。 五湖四海,长江黄河,南水北船。 渡沧桑未老,初心还在,路明业专。 注释: ①白云黄鹤:水生所所处武汉,风景秀丽,湖光山色,人文沉淀深厚,被称为“白云黄鹤”之地。 ②听涛放鹰 : 是东湖著名的两个景点。 听涛是东湖核心景点,位 于东湖最大的湖泊郭郑湖的西北岸,前身是民族实业家周苍柏 先生的花园 ——“ 海光农圃 ” 。主要 包括行吟阁、屈原纪念馆、沧浪亭、长天楼、鲁迅广场、九女墩、湖光阁、楚风园和沙滩浴场等。该区是一狭长半岛。 东湖放鹰台(遗址)位于武汉东湖风景区 水果湖畔,双湖桥 附近,是风景区著名的景点,也是东湖悠久历史文物的出土地。公元 760 年, 诗人李白 来到武汉 ,凭吊位于东湖洛洪景区洪山西麓的李北海 故宅,信步来到浩淼的东湖 边,看到一个土台子,他登高望远。 一上台子,恰好看到一只苍鹰被夹子夹住了, 他立即打开夹子,放飞苍鹰。李白 久久眺望着放飞的雏鹰,一幕幕坎坷多外的人生历程浮现在眼前,继而迷惘怅然的心境开朗了许多,他不由得感慨万千,沉吟长啸道: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诗反映了李白对唐朝官场的无奈,希望过上闲云野鹤的日子。 后来,由于李白曾登此台放鹰,故称放鹰台 。 ③磨山吹笛:磨山 是东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三面环水,六峰逶迤,既有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磨山楚城 楚文化景观。景区里千米诡道的磨山树倒之谜 可谓千古难解之谜。 吹笛 : 东湖吹笛景区。据民间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立志成为诸侯霸主的楚庄王率兵与秦军在此会战,留下 “ 擒贼擒王 ” 、 “ 百步穿杨 ” 的故事。相传姜太公、赵子龙、朱元璋曾在这里留有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园内的太渔山 、吹笛山 因此而得名。景区突出森林和湿地两大生态特色,体现了 “ 自然、生态、清新、野趣 ” 。 ④雨后再阳光:武汉是全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此次访问,各方面已经恢复,到处都是兴兴向荣的景象。 ⑤落雁滩:位于东湖东段团湖水域的沿岸,景区内乌龙咀、关中咀形成湖心半岛,半岛上环境幽静,高大的赤杉 、水杉成为大雁、野鸭、白鹭栖息的天堂。另外还有鹊桥相会,芦洲古渡等。 ⑥青草鲢鳙鲤鳝:中国人餐桌上的几大家鱼。水生所的研究对解决中国吃鱼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2020年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等6个专项入选人才公告
jinhejiang 2020-9-15 12:33
2020年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等6个专项入选人才公告 根据《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经组织推荐、专家评审、各专项主管部门研究、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专项新入选3人,“云岭学者”专项新入选19人、后续项目经费支持1人;4人获“科学家工作室”支持,42人获“研修访学”支持,15人获“人才培养激励”,11人获“引才伯乐”激励,现予以公告。公告名单按姓氏笔划排序,公告时间2020年9月15日至9月21日。 附件:2020年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等6个专项入选人才名单 云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9月15日 来源:http://ylxf.1237125.cn/Html/News/2020/9/15/337554.html 附件 2020年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等6个专项入选人才名单 一、科技领军人才(3名) 刘忠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杨崇林 云南大学 陈大华 云南大学 二、云岭学者(20名) (一)新入选(19名) 马勇 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 方盛举 云南大学 孔庆鹏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冯晶 昆明理工大学 毕天云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刘爱忠 西南林业大学 苏鸿雁 大理大学 李天晴 昆明理工大学 杨永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杨祚璋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何俊 云南大学 何霞红 西南林业大学 陈雪飞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胥福顺 中国铜业有限公司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秦胜利 云南大学 袁平荣 省农业科学院 夏雪山 昆明理工大学 郭忠诚 昆明理工恒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郭胜惠 昆明理工大学 (二)后续项目经费支持(1名) 蒋立虹 省第一人民医院 三、科学家工作室(4名) 张克勤 云南大学 张宗亮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林隽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赖仞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四、研修访学(42名) 丁岚 云南大学 丰奇成 昆明理工大学 王水乔 省图书馆 王红斌 昆明理工大学 方军 云南大学 龙威 昆明理工大学 卢建臣 昆明理工大学 田春杰 大理州人民医院 田晓忠 云南大学 任艳鑫 昆明医科大学 刘玉鲲 西南林业大学 刘迪 云南大学 刘荣 云南民族大学 刘德胜 保山市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李存兄 昆明理工大学 李克钢 昆明理工大学 李波 昆明理工大学 李彬 昆明理工大学 李雪 昆明理工大学 李璐 昆明理工大学 杨桂玲 昆明理工大学 杨野 昆明理工大学 肖寒 昆明理工大学 吴绍荣 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 何波 昆明医科大学 张兴永 昆明理工大学 张德飞 红河学院 陆章甫 红河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 陈波 昆明理工大学 罗永光 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 官铮 云南大学 封东霞 昆明理工大学 赵春娜 云南大学 柏少军 昆明理工大学 徐酉阳 昆明理工大学 徐胜涛 省农业科学院 郭顺滋 云南师范大学 黄惠 昆明理工大学 曹沁波 昆明理工大学 葛宏伟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曾春华 昆明理工大学 路小军 昆明市官渡区职业高级中学 五、人才培养激励(15名) 卢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卢光盛 云南大学 丛培允 云南大学 杜官本 西南林业大学 李永祥 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 杨祚璋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邱建备 昆明理工大学 周智生 云南师范大学 赵俊 北方夜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郝小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柳正伟 中国科学院天文台 祝光涛 云南师范大学 郭胜惠 昆明理工大学 喻辉 云南大学 魏宇 云南财经大学 六、“引才伯乐”激励(11名) 马文会 昆明理工大学 毛定群 省实用新技术协会 陈航 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周晓剑 西南林业大学 孟丽 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赵培方 省农业科学院 段良飞 云南海瀚有机光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施蕊 西南林业大学 袁锐波 昆明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高雪桃 云南墨斯墨人才服务有限公司 谢波 昆明理工大学
个人分类: 经典转载|3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附议“双一流”建设
热度 10 d289390715 2020-7-28 11:15
看到科学网上发表了张端鸿博士的一篇文章,题目叫《首期 “双一流”迎来收官,“千亿工程”建设效果如何?》。本来以为又是一篇鼓吹光辉业绩的文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读了。 但很庆幸,这是一篇很理性看待 “双一流”建设的文章 ,甚至不同的读者,有不同感受。 读罢全文,为中国还有理性思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而欣慰, 一些内容也引发了我自己的思考。 以下内容纯属笔者撰写,如有对原文的过度解读,属笔者个人感受,文责由笔者自负,请勿对原作者进行诽谤,特此说明。 1 、夸大的文章题目 我估计这篇文章的标题有可能是编辑选的,题目叫《 首期 “双一流”迎来收官,“千亿工程”建设效果如何? 》,但正文并没有正面回答建设效果如何,所以文章题目有夸大或文不对题的嫌疑。从行文风格来看,张博士应该不会自己起出来这样一个 “惊悚”的文章标题,因为 文章内容是很客观、理性的,甚至有些表达还很含蓄 ,而不至于夸大成这个样子。 2 、顶尖科学技术和顶尖人才培养,如何评价? 原作者提出: “双一流”政策最为核心的关切是顶尖科学技术和顶尖人才培养。 那么,这两个核心关切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首先, 如何界定 “顶尖科学技术”?笔者认为,必须放到国际视野去界定 。如果支撑指标还停留在国内,那不是自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拉一圈国内的专家给你做个鉴定结论是 “国际领先”,有多少可信度?评价不能盲目的去跟从所谓的“专家意见”,这既包括国内的“专家”,也包括从国外请回来的“专家”。而应该看实际效果,究竟做了啥?对社会进步有啥意义?对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有啥影响?是否弥补了我国的技术短板?多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的技术短板?和国际同行相比是否得到广泛认可?最简单的评价就是看市场和应用了,得不得到认可,市场数据会骗人,但市场数据不会一直疯狂的骗人。选取权威的数据来反向评价,比招募一批“专家”开会讨论可能还要准确。不是有句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第二,如何评价 “顶尖人才培养”?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从目前的学制而言,我国的本科生学制一般都在 4 年,学生学业还没完成,就成为“顶尖人才”了? 有些天才级别的 “顶尖人才”,不是因为我们培养了他们,而是人家本来就是天才。 最后还好意思把人家的业绩拿出来装点自己的门面,羞不羞?能给这些天才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而不施加阻力,就已经很不错了。是成就天才变成 “顶尖人才”,培养是很难做到的。如果真能培养,建个工厂,批量化生产就行了。真要落实到培养方面,不如多在软硬件条件方面下功夫,美其名曰“培养”。 我比较认同张博士 “ 未来的人口比较优势必须从规模走向素质和能力 ”这个观点。我国是人口大国,把已有人口数量基础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是巨大的。这一点不能光在口号上喊,要配套政策落实,并给出一个卧薪尝胆的时间,才可能有质变。过去这些年为啥人才培养没有想象中那么成功,也值得政策制定者、管理者深思。 张博士提出: “双一流”建设成效始终被一种关注排名、关注指标、关注数据的倾向所左右 。 笔者附议这个观点。如果某些 “双一流”高校还只是用数据和指标来搞建设,不如“双一流”建设雨露均沾、百花齐放。另一个反向的思考是:抛开某些指标,某些高校的“双一流”业绩是不是靠资金投入砸出来的?如果不投入这些资金是不是某些业绩依然能达成?比如,论文数量,可能不投入那么多资金,在论文导向下,依然有很多论文产出。甚至,一些没有得到“双一流”资助的反而做出了类似的业绩,是不是也值得反思呢?对于一些按照排名规则搞建设的,也不能盲从于排名。篮子就这么大,有排名,就一定有顺序。但实效才是评价的根本。空有排名而没有实效,纸上功夫! 3 、竞争性文化的反思 诚如张博士所言, “双一流”的动态建设改变了以往“ 985 ”、“ 211 ”的固化阵营。 但动态调整落实了吗?多大程度上进行了动态调整? 如果下一波动态调整还仅仅是篮子里的上下搅动,而不真正落实到全国高校,恐怕这波建设就会变成张应强在《 “双一流”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学科评估——基于学科评估元评估的思考 》中指出的: “ 双一流 ”建设事实上成为这137所高校之间的比赛和排名竞争,成了“富人的游戏”。…… 至于各高校排名百分位的“进步”,这主要不是“建设”的结果,而是因参评高校数量由59所增加到101所所致。这就是说,除非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做出重大调整,以及参评高校数量增加,否则,全国高校各一级学科的等级排名“大局已定”。这就是学科排名竞争中的“天花板效应” 。 关键是要切实落实动态调整,才能激发 没入选的后发赶超、落选的卧薪尝胆 。 至于下一轮名单如何,不妨以观后效。 4 、头部高校对全球顶尖学者的吸引力 这里面张博士写的很委婉: 在全球高等教育财政日趋紧张的前提下, “双一流”政策跟我国的各项人才政策相配合,形成了比较显著的资源投入优势,持续形成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的“净流入” 。 简单翻译一下: 我国有钱,所以有吸引力 。我不想过多的讨论这条,想讨论一下所谓的 “净流入”。 有没有数据看一下,所谓的 “净流入”有多少是华人?“净流入”之后是否又做出了前文说的“顶尖科学技术”?我不排斥华人科学家,我只是觉得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可能需要有关部门警觉:有些华人本来就可以留下,为啥是转了一圈花大价钱引进回来? 人才外流问题 ,要从工作环境、工作氛围等下功夫,争取留住人,而且要争取不仅仅靠资金来留住人。 此外,投入这么多资金引智,不能只看名头,还要见实效。诺奖级的人物也引入不少,走了多少?又做出了啥?有哪些短板还需要弥补?无力引进诺奖的高校又该怎么发展? 中国的高校不只是头部高校要发展,普通高校也要发展啊。 建议国内的人才头衔就不要放到支撑指标里了,都是一个大锅里分出来的,总数就那么多,较啥劲。多鼓励国内的帽子人才做出真东西,更有利于他们赢得国际声誉。 5 、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不要只看留学生的人数有多少, 要多看看来自 发达国家 的留学生有多少 。当我们的高等教育都能吸引大批发达国家留学生加入的时候,那才是优质的国际影响力。反之,还有一批处于全球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学子来我国求学,那很正常,因为他们当地的整体环境就是不如我国,来我国留学也不足为奇。 张博士提出: 当前 “双一流”高校更加重视科学研究,而对人才培养有所忽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高校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 我也比较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我国的 高等教育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大刀阔斧的改革态度 。培养一届本科生要四年,再来一轮实验实践就又要四年,我们需要不止一点卧薪尝胆的精神来锐意改革。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不断优化,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只看数量不查质量的作法,极不可取! 陆游一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发展的真谛。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附: 张博士原文链接:首期 “双一流”迎来收官,“千亿工程”建设效果如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7/443350.shtm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7894 次阅读|28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怎样识别人才(天才、项目、论文)【要点】
热度 5 zlyang 2020-5-25 13:54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 的诺贝尔 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破除论文“SCI至上”: 怎样识别人才 (天才、项目、论文)【要点】 核心: 主要靠人心! 谣言?: 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 别忘了科技活动的真正目的。不要“为评价而评价”。 N个脊梁,在本世纪已经说过M次了。这里不过是简要重复一下这 N×M 个观点而已。 一、怎样识别人才? 主要靠人心! 1.1 《战国策·楚策四》,西汉末刘向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穷巷,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 1.2 褚少孙,西汉后期 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 1.3 《马说》,唐代韩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4 《牡丹芳》,唐代白居易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1.5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代陈亮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1.6 日本国福泽谕吉抄袭了褚少孙: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1.7 钱穆制度陷阱 …… 教育中心 → 人文强国 → 科技中心? 二、制度的局限性:中国老太太们大胜美国赌场 http://www.geyisu.com/1309.html 美国的这家赌场,为了吸引中国人来赌博,于是给没事的中国老太太每人25美元,邀请她们去赌场玩儿,结果中国老太太拿到了25美元,在赌场转一圈后,不玩直接回家,有的人一天还去两趟,不玩就能赚50美元。 美国赌场一看竟然赚不到钱,不得已之下,只好修改规则,他们把25美元直接存在卡里,结果老太太们来赌场赢了就继续,如果25美元输了就走人,赌场还是一分钱赚不到,甚至还亏钱。 赌场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改变规则,规定中国老太太必须赌瞒150美金以上,才能领取25美元,中国老太太们一商量,决定两人一组猜大小,一人押大另一人押小,只要两人凑够150美金就不赌博了,然后各自领取25美元回家。 最后,赌场再也不敢让中国老太太们来赌博了,这就是既聪明又理性的中国老太太,他们**、但在国外不得不服。 三、任期制的局限性 以下大都 抄袭自互联网: 通过竞争性选举选出的领导人需要担心下一次选举,因此他们更加可能作出受短期**考量影响的决定, 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能否再度当选。 如果非选民的利益和选民的利益冲突,例如 未来几代人,那他们的利益就不太可能受到重视。 “mainly interested in getting re-elected 主要是想当选连任”,是任期制的固有缺陷。它会是人背离“good for the country 对国家好”的初衷。 很多时候,毫无价值地空喊口号毫无意义,关键时刻能够提供科技成果才有价值。 现代技术“根”的建立,它不仅需要天才的思想,技术的实现,工艺的突破,也需要标准的制定、时间的沉淀,甚至还需要文化的认可。 如果具有正常的思考力,在直面“根”的力量后,应该战战兢兢居安思危。 然而这些年来“金钱是唯一信仰”的价值观,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导致我们对“根”科学缺乏尊重和敬畏。 正如居里夫人的牢骚: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能量守恒!! 不要自毁长城,不要自相残杀。 不吹牛! 推荐阅读: 秦四清,2020-05-23,如何实施“揭榜挂帅”制?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34608.html 闵超,中国科学报,2018-08-14,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8/338114.shtm?id=338114 基于短期引文窗口的文献计量指标事实上将科技政策导向了阻碍科技创新的歧途。 晋楠,中国科学报,2018-07-11,让随机性更公平可信 多国科学家探索创建公共随机数据生成器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7/336973.shtm?id=336973 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最先点出问题。这两所机构的申请成功机率低得不具鉴别度,审查人被迫在同样好的申请件中选出几个给予奖助。机构高层说得中肯:获得奖助就像中乐透,却没有乐透盲选省时省力公平的好处。 2017-04-20,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理查德·罗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是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声称 决策者更愿意将钱分配给他们知道会取得成果的研究,因为他们“主要是希望再次当选”,而不是资助那些“对国家好的”研究。 Sir Richard Roberts, joint winner of the 1993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claimed that policymakers prefer to assign money to research that they know will get results because they are “mainly interested in getting re-elected” as opposed to funding what’s “good for the country”.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2016-04-11,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下篇) http://cfi.crsp.org.cn/ScienceCommunication/SciRationality/032Q12016.html 相关链接: 2020-05-20,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评价,到底评不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4068.html 2020-05-08,同行评议“没什么用”的新报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2188.html 2018-11-26,福泽谕吉抄袭了褚少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437.html 2020-4-13, 破除论文“SCI至上”:心理戒毒比生理戒毒更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8149.html 2020-2-29,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2019-12-14, 第六个科学中心,我们该做点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030.html 2018-8-20, 居里夫人发的牢骚 ,是否真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202.html 2018-8-19, 美国记者 麦隆内夫人 Marie Mattingly Meloney 的照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043.html 2019-06-09, 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396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919 次阅读|38 个评论
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
热度 4 fdc1947 2020-4-26 08:00
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 近日,在网上读到“天风上人”研究《朱夏日记》的几篇文章。朱夏先生(1920-1990)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大地构造学和石油地质学,为新疆、青海、东北、江苏等地的石油找矿和油田开发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他又是著名的诗人, 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的诗词就蜚声学术界,其中描写地质生活的诗作更是别具特色。 朱夏先生于1931年“ 跳级考入读正始中学高一班 ”。新发现的《朱夏日记》就是朱夏先生在上海私立正始中学三年高中期间的日记。“天风上人”先生的文章介绍了朱夏读高一期间的若干篇日记。我看了以后,颇有感想。 该《日记》为活页散装本,格式乃校方统一印成,每页竖式八行,每次由教员发给学生若干页。学生书写日记,则以毛笔字文言文述之。教师于次日收回批改,以红笔打分,有时还兼有评语。教员为江侠菴先生。学生的书写基本上都还工整,教师的评语则对日记小至字、词、标点,大到思想内容,都做了很负责任和高水平的点评。不妨抄录三段作为例证。 十月二十一日,星期三,晴。 下午上法文课时,教员为外国妇人,予等问其为何国之人?彼答曰:俄国。予等甚以为奇?盖彼能操法语,尚不为奇。而彼与教务长会话时则操德语,与副教务长会话则操英语,与予等则又能讲中文数句,均甚流利,可谓学问宏博矣。吾侪 丈夫 (教师红笔改 男子 )见之,能不愧乎? 得分及 教师批语: 77 :丈夫者,男子中壮者之谓也。该生年未弱冠,用丈夫二字未对。前者重男轻女,置女子于不教,故其能力逊于男子。至近代男女平等,教育亦均等,女子能力未必逊于男子,视何等方面耳。 十月二十二日,晴。 今晨,陈君原来谓予曰:“江侠菴师于予(陈君自谓)之日记上,示知其住址,并令予及廖汝翼、李家谟二君有暇,同往游玩。子如无事,可一齐偕往乎?”予聆之甚喜,及阅其日记,则不觉失望。盖江师之住址为蒲石路,予家与蒲石路,近在咫尺之间,本甚便易,但江师星期及星六不在彼处,所住何处又不可知?夫予等此二日,正值休沐之期,而江师又不在彼处,无处寻觅,亦一憾事也。望江师将星六所往之住址说明,俾予等得亲领教诲,以开茅塞也。未知江师以为何如? 得分及批语: 78 :我家在虬江路、新广东街、正兴里二十一号二楼。我以后礼拜日必在家,礼拜六或在蒲石里,必定,因礼拜六下午四时在此功课方完也。 十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今下午,发现同学某君私吸卷烟。夫此种不良嗜好,本非吾青年之所应有,况当此国家存亡之秋,即古人云“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吾侪自当恪守:鸡鸣而起,孜孜不倦,努力用功,俾将能为国家谋利益,人民求幸福。若染有此种不良嗜好,将来于社会上办事之时,必大有妨碍。予深望某君从今日起,努力改过,以成一大好青年。则非特予之幸,亦即我中国前途之幸也。 得分及批语: 75 ; 该生之字,太不像样了,非努力改之不可。卷烟最害事,余民十二以来,大吸卷烟,非此物不能思想及作文,且容易疲倦。自是年戒至今,思想及身体皆比前壮健。故少年时当力戒之。 为了写字的问题,教师在随后的一些天的批语里,还有几次对朱夏所问的答复: “清人之字,錢南园端劲,刘石庵深醇,皆可学也。” “苏东坡、赵松雪、董香光,皆石菴之所从出。赵为王羲之之正派,甚可学,惟伪者甚多,须慎择耳。” “字已进步,孺子可教。” 江侠菴(1875—1951),原名楚洋,字侠菴。广东花山人。1900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广东政法学堂任教,为陈炯明业师。民国初年任花县第一任县长。。1925年夏至沪,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聘他为特约日文翻译,曾翻译《资本论》。著有《先秦经籍考》、《经学史论》、《南北戏曲源流考》等。 朱夏先生之所以能够在文理两方面都取得很大的学术成就,固然与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其父为著名学者、诗人朱大可先生( 1898—1978 )。也与优秀而严格的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我们常常羡慕前辈学者学识深厚,能力强大,文理兼能,中西皆通。他们之所以高明,主要原因还是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然,毫无疑问,那时候的教育规模极小,只是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受到这样的教育,这是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社会在发展、在前进,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人能够受到了教育,我们基本消灭了青少年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20年又要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而大学(包括专科)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0%左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光光是大学的事情。没有好的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的基础及高等教育的量是很大了,可是质还是一个大问题。这里所说的质,不仅仅指知识水平,不仅仅指能不能考试,而是实在的人才质量。比如,我们的全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在2010年仅有3.27%,而同年我国大专以上的人口已经达总人口的8.93%,高中以上的人口达22.96,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水平的质量是很低的。 即使经过大力“补课”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在2018年也只有8.47%。众所周知,从2010年到2018年我们的教育在质量方面并没有非常突出的进步。所以,科学素质的达标率的大幅上升,很可能只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即使这样的结果,仍然是很可怜的。 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水平不高,一定有人不服气。因为如果进行考试,我们的分数不会低。有人说,我们的学生会考试,其实也未必。如果不让准备,也不光是考某几本指定书本上的内容,分数也未必高。对于考试的准备,实际上是猜题,就像某某知名的辅导外语的学校,严格地说,就是一种对考试的作弊。有时候只是在规则内的作弊罢了。有人会为此而骄傲,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这种事情看上去很聪明,在规则之内,别人抓不到把柄。但是,实际工作中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情了。实际工作的创新绝不是靠钻规则空子所能够成功的。从2010年的3.27%,到2018年迅速上升到近9%,那正说明2010年的成绩是真实的,大家都没有准备,是真实的成绩、真实的水平。 教育有种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当然不是一篇小文章能够说得清楚的。但是,至少有两点是本文想说的。 第一要大幅度改善基础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是人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必须是人面对人面的教育。所以,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照顾到许多个学生。我们现在一个班的学生太多,教师很难照顾得过来。即使是上课,教师也往往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上课时讲好课,更多的工作在课后,如作业的批改,找学生谈话,课外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培养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这些工作都有一个“质”的问题。我们现在最忽视的就是质。学生太多,领导考察的唯一指标是考试成绩,教师也就只能管好考试成绩这一块,甚至是一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里一定要给教师大幅度减负,也就是把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降下来。我们现在中小学一个班的学生实在太多。减少数量才能够讲究质量。要想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是全面的质量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一个教师不可能管这么多学生。如上面所说 江侠菴先生对朱夏那样认真地批改日记,还邀请学生到家里去谈话。学生太多是受不了的。如今发达国家的每一个班的学生数都很少。我们过去每个班的学生多,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能老是坚持低标准。要逐步向发达国家看齐。现在面临开学,要求学生间隔一米,各个学校都难以做到。医学专家建议分两个班。如果每个班二十几个人,就不难做到了。社会发展了,这种看上去“软的指标”也应当跟上去。 第二要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水平。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中,水平相差很大。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高水平的学生。而过去也正是因为教育资源缺乏,才弄得搞重点学校,引起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在基础教育中,应当取消所谓重点。现在的所谓重点高中,集中了最好的教育资源。教育部要求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既然要求普及高中教育,那么重点高中就没有存在的理由。那些所谓重点班级的人数,往往是最多的,最后的结果也只是能考试成绩高而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大量增加教育资源,才能够比较均匀地分配。 要大力提倡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硕士生到小学去、博士生到中学去。同时淘汰那些水平不够高的教师。安排他们去做能够胜任的工作。 上面两点的实现,第一需要许多钱。第二需要许多人。 减少每个班的学生数,需要增加大量教师、教室。这需要钱,增加投资。 我们说,现在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增加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一个可能的做法就是增加基本建设的投资。基本建设的投资不一定就是修高铁、修公路,广义地说,对于教育的投资也是基本建设投资。这是更加长期的投资,也是更重要的投资。只是投资铁路公路看得见,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政绩。投资教育则是百年大计,不是哪一个领导的一两个任期所能够看得出的政绩。 我们的学校特别是大学要少征一点地,少盖一点豪华的大楼,少修一点漂亮的大门,少养一些非教学人员。把钱用到真正的改善教学第一线,就能够增加教师和教室,减少每班的学生数。以提高教育质量。 改善教育需要大量的人才,现在的大量硕士生、博士生就是人才。许多人想到学校工作,就是进不去,因为没有指标。把一个班分成两个班(当然不可能一步达到),需要多少教师! 我们常常说,我们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更新产品的标准,发展新的产品。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更需要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也应当不断更新标准,淘汰旧的低标准,才能提高教育水平。 在软件和硬件的关系上,我们要更注意软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高铁、公路、芯片、卫星是硬件,教育则是最重要的软件。 我们应当有这样目标,要使得全体人民都受到比朱夏先生更好的教育,都具有朱夏先生这样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这应当是我们的目标。
个人分类: 教育|33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想要招募海内外科研人才?上自然官网自助发布职位
NatureResearch 2020-4-24 12:56
自然科研网站nature.com每月访客人数超过900万,网站提供自然科研的内容,如《自然》杂志的新闻和评论以及国际领先的科研人员招聘平台Nature Careers——自然职场。 自然职场网站平台 汇聚了众多来自院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求职者,从博士生、助教到教授、高级科学家,覆盖各个学科领域。无论您有什么样的招聘需求,自然职场都能为您触达多样化、高层次的国际人才。 国际领先的科研人员招聘平台 自然职场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人才职业信息资源和求职平台,网站月均用户超过30万,页面浏览量超过100万,内容包括职位搜索和招聘发布、职场资讯及职业发展建议等多个版块。 职位发布 年度发布总量 19,819 月申请量 10,258 平均每个职位的申请数量 6 职位搜索 850,564 次年度独立搜索量 搜索最多的职位头衔 博士后 36% 教授 20% 博士 17% 负责人/研究员 3% 讲师/教授 2% 技术人员/实验室助理/实验室管理人员 2% 主席/主管/主任(领导职位) 1% 搜索最多的研究领域 化学 9% 神经科学 8% 物理科学 6% 癌症研究 5% 免疫学 5% 生物信息学 4% 微生物学 4% 遗传学/基因组学 4% 医药 3% 环境科学 3% 数据来源:Google Analytics Publisher Data, 2018.11-2019.10 多 种招聘套餐可供选择 品牌套餐 贵机构的 logo 将在招聘信息和搜索结果旁边显示。“ 职位匹配 ”功能将在nature.com的相关内容中展示您的招聘信息,触达潜在的900万月用户。 ▲搜索页面logo展示 ▲职位描述页面logo 展示 ▲ nature.com职位匹配(位于相关文章底部) 银牌套餐 作为品牌套餐的增强版,银牌招聘信息在搜索结果页用不同的底色突出( 背景提亮 ),并添加了 特殊标识 (Featured)。“ 搜索置顶 ”则意味着您的招聘信息将在60天内优先展示在相关搜索的顶端,确保能够第一时间被求职者看到。 金牌套餐 作为银牌套餐的增强版, 含有首页推荐功能 的金牌套餐招聘信息在自然职场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展示,以便让更多的求职者看到您的在招职位。 相较于品牌套餐,选择金牌套餐可使您的职位申请量提升 55% 。 ▲ 一周首页推荐 _ 品牌套餐 银牌套餐 金牌套餐 职位匹配 √ √ √ 搜索页面logo展示 √ √ √ 职位描述页面logo 展示 √ √ √ 搜索置顶 - √ √ 背景提亮 - √ √ 特殊标识 - √ √ 一周首页推荐 - - √ 如 何自助发布您的职位? 1. 进入 自然职场网站平台 ,点击页面右上方的“Post a Job” 2.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招聘套餐 3. 按步骤输入贵机构名称、职位名称、职位描述、工作地点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4. 输入付款信息,完成信用卡支付 5. 获取收据 6. 您的职位信息显示在自然职场网站 点击此处,查看 招聘套餐报价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人才招聘|3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海霞︱一分灵性十分磨
热度 1 张海霞 2020-4-9 19:21
【题记】晚上准备写好友Tony的时候,忽然想到这篇去年看完电影哪吒以后不久写的文章《一分灵性十分磨》,我们都是看到了别人的灵没有看到别人的磨啊! 去年 很火的那个电影《哪吒》只所以如此轰动,也是因为每个观众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磨着心中的魔性滴血成长的过程:那个贪玩顽皮不听话捣乱但是又渴望理解和被爱的“魔丸”哪吒不就是每个人心中隐藏的那个自己吗?!一个普通人要想真的磨掉这些顽劣的本性转为灵性,真的是经受无数磨难扒无数层皮得啊!所以,我们这一生就是“磨练魔性、修炼灵性”的漫漫长路,悟性虽然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对自己的要求才是磨练修行的关键。 千年前的玄奘和尚参悟了这个道理,经受无数的磨难,而这九九八十一难仔细想来就是每一分魔性的消失和每一分灵性的获得,不磨砺掉心中潜藏隐匿的每一分魔性是不可能收获一个透透彻彻的清明灵魂,这就是人生的真经! 那天跑步一千天纪念的文后,有位网友说了村上春树的名言:“越是不想跑的时候越要跑!”为什么?那就是村上其实已经悟到了这人生的真经:一分灵性十分磨,他在用貌似不可承受的肉体上的折磨去追寻哪怕万分之一的灵性的解放!所以一个每天雷打不动跑步的疯狂村上几十年不断地为我们奉献了触及灵魂的作品! 其实不是只有哪吒、玄奘和村上春树如此,即使像“灵丸”敖丙 — 那个天生被赋予灵性的幸运儿 — 其实要想让这种灵性变成他本身的秉性也是要重新活过!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在此也提醒那些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逃避人生磨难和历练的家长们:不管是灵丸魔丸还是普通丸,每个孩子都是要他们自己经历风风雨雨才能真正成长,这成长就是他们自己磨砺掉与生俱来的魔性、修炼灵性的过程,这个过程谁都替代不了,因为这魔性除了他自己解锁谁都解除不了、同样这灵性除了他自己感悟任谁都赋予不了! 想通了这个道理,也就懂了村上那句话:越是不想跑的时候越要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挣脱心魔枷锁、迈向灵性开悟的坚实脚步! 加油,从现在起,和村上先生一样,绝不停下自己“磨练魔性、修炼灵性”的脚步!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23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新? “985”、“211”统统改为“双一流”
wangxh 2019-12-9 10:20
创新,的确是一个民族活的灵魂!这没错,但换汤不换药能叫“创新”吗? 这种“创新”无非是穷折腾一顿,海量表格重新填写一遍,填写各种表格已经成为普通教师工作中很重的一部分,不填又不行,万一扣一顶“帽子”一般人受不了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搞出一个“双一流”,各地方马上出台一个“省一流”,不知道市里会不会也搞出一个“市一流”。为什么我们专门做这些自欺欺人的事情?一流不一流,自己不清楚吗? 真正的创新需要的是人才,可我们的毕业生呢?唉,......
个人分类: 教之道|0 个评论
中国第三次人口红利:高等教育和人才红利
jiangming800403 2019-12-2 18:59
中国 已经不可能重复30年婴儿潮每年2000万以上的出生 规模 了,也完全没有必要。实际上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每年实现城镇就业超过了1300万,减去退休人口,仍然可以实现城镇劳动力年均增加近千万劳动力,大量的劳动力由低效率的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就业,或者说我们将长期处于 人口 红利期。因为人口红利的根源并不是生得多,而是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大量农业人口进入高效率的领域实现充分就业。 实际上即使按照按目前1500-1600万的人口出生规模,每年仍然有两、三百万新增农村人进不了城。如果出生规模一直保持在按照婴儿潮峰值时期,城镇只能解决一半人的就业问题,显然会存在大量无法充分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一靠少生,二靠进城。但问题是按照目前的出生和就业规模,未来中国仍然可能会有5000万到1亿农业劳动力,这决定了农民收入和平均国民收入仍然不会达到美国的水平。 我们已经经历了两次人口红利,即将进入第三次人口红利。第二次与第三次人口红利实际上是陈经和愚蠢小猪的长篇论战《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映到人口与生育问题上,就是我们要的是打工妹的人口红利还是华为工程师的人口红利? 经济 技术水平较差时候,人口可以替代资本,人多力量大,需要人海战术的人口红利。 新中国共经历了两次重要的人口红利期,新中国第一波人口潮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长大成人,当时人参加劳动的年龄早,十八岁就可以是壮劳力,为持续了进二十年的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根治旱涝灾害提供了劳力基础。而且七十年代,妇女平均婚育年龄已经增长,平均生育的子女数减少到3个左右,这相当于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农业学大寨的第一线有很多铁姑娘队、穆桂英队。 第二次人口红利是改开特别是90年代以后,大量的打工妹涌到沿海出口工厂的生产线。 人口红利与老龄化相伴相随。 中国社会 文化 不存在反对生育控制的宗教因素,建国以后,政府在卫生和生育方面提供的公共服务也越来越普及,虽然人口飞涨,但生育率一直属于同等收入国家的最低水平。20世纪70年代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已经到三个孩子左右, 城市 不到3个孩子。整个80年代在两三个孩子之间。 没有出生人口减少,就不可能有低少儿和老年人抚养比同时存在的“人口红利”。因为在稳定人口模型中,预期寿命以80岁计算,15-64岁的劳动人口必然占总人口的62.5%。实际上,现代社会,一般人的学习阶段都要到20来岁,甚至二十四五岁。因此,就业人口充其量占总人口的50%多一点。中国高就业率和低抚养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低出生率解放了大量女性劳动力,中国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 目前中国大陆的老龄化程度相当于日本1980年代初,大约在21世纪中叶达到老龄化峰值,与日本当前水平相仿。 一个少子化的社会,虽然有较高的老年人抚养比,但少儿抚养比比较低,不到20%,劳动力仍然会占到总人口的50%多,和多子化社会其实差不多,而且少子化社会一般有更高的妇女劳动参与率。而多子化社会妇女劳动参与率低,实际参加就业的人口比例更低。 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始终是人口过多,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多。 这决定了中国必将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三大差别依然存在,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实际上越来越少。中国也没有必要继续和亚非低收入国家在劳动密集行业里面自相残杀。 虽然总劳动力数量已经开始减少,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存在,而且一直在向城市转移。对于边疆贫困地区和人口密度大、生态赤字严重的地区,“少生快富”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 中国有超过2亿户家庭小农,是美国农场数量的100倍,7亿农村人口,3亿多农村劳动力。除了 东北 北部等少数地广人稀的地方,户均10亩、人均3亩耕地还是我国农村普遍的现实。农业GDP仅占全国GDP的不足10%。全国一半的GDP的集中在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1/3集中在县城和相当于县城的镇。乡村GDP只有全国的百分之十几。虽然,中国工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创造出和美国差不多,甚至更高的劳动生产力。但美国农民的生产力水平是中国的几十倍。这也决定了中国农民收入只有美国的几十分之一。农民收入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一般的收入水平,只有美国的1/10,将长期处于中等收入,这也是特朗普总统的贸易战不可能成功的原因,因为他不可能把美国人的工资降低一个数量级。 过量的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现在已经是机械化水平落后的农业学大寨的时代了,需要靠“人海战术”,人多才有力量。 第三次人口红利是人才的红利 。 二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规模达到世界之最,办学质量也越来越好。毛入学率接近50%,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了大众化、普及化,这为新的人口红利奠定了基础,我国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师和专业人才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迅速由以轻纺织为基础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 转型 。固然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的根源是学龄人口退潮, 人民 群众对教育的需要与高校资源之间的矛盾减少。话说印度虽然出生人口比中国多60%,但初中生在校规模刚刚超过中国。因此未来产业竞争力,印度仍然无法与中国抗衡。一个青年如果不离开农业,他一年的收入可能只有几千元,劳动密集型工业可能是几万元。而高技术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可能达到几十、上百万。这也是人口红利,第三次人口红利,也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超越满足衣食之需等基本需求进一步发展,住房建设,汽车等 交通 工具和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主要增长点并具有了世界性的竞争力。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7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今的绩效考核方法不利于人才的组合
热度 18 fdc1947 2019-11-11 08:08
如今的绩效考核方法不利于人才的组合 写复合材料的时候,想起来人才的组合。 在古人那里,人才与人材常常是通假的。材本来是木材的意思,引申为一切材料,又可以指人的才能。我们是要因材施教,就是指按照人的材质去教导。 无论是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还是高分子材料,都各自有突出的优点,也有其缺陷。复合起来,往往可以取长补短,复合成为更优秀的材料。 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其长处和短处。科技人员也是如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或改进的过程中,各位科技人员也都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有些人眼光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有大局观;有些人善于在具体细致甚至有些繁琐的工作;有些人文字表达能力特别好;有些人物理概念清楚;有些人善于数学推导;有些人心灵手巧,能够设计制作新装置等等。但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极少极少的,这就需要人们的合作。好的合作,往往能够产生好的工作。 合作,可以是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之中的合作。一般来说,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最大的问题是相隔距离较远,不能随时随地交流,同一个团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合作应当最为便捷。 但是,虽然同一个团队的成员之间的合作最为便捷,但是,也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难以解决。比如,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同心同德,努力奋斗,能够较好的合作,可是,当取得一点进展,略有一点成绩的时候,矛盾便出来了。也就是说,取得成就的归属,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现在的考核是非常频繁、细致的。说的近一点是与每一个人每年直接的效益切切相关。现在绝大多数单位都是把 “绩效”很快地兑现的,几乎是每年立竿见影。说的长远一点,则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职称、荣誉、地位、帽子等。这样的考核,对于一个上下差别较大的团队成员之间,如,一个教授带一个副教授、或者一个讲师这样的“垂直”体系,或者一个大牛比如院士与他下面的人,问题还不很显著。而对于两个资历相似的人,麻烦就大了。 但是,所谓合作,要能够真正对两方面都有益、对解决问题帮助最大的合作,恰恰要求合作者有相差不大的水平,这样的切磋最有好处。也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够 “切磋”起来。两个人水平、地位相差较大,容易成为“指令”,即使交流起来,也只是对“指令”的质疑。这一点,并不一定是地位较高者的不够谦虚,也是因为地位和水平较低者的习惯性服从或自卑心理,这一点很难完全克服。 而两个资历和水平相似的成员在一个团队里,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很麻烦的事情。过去人们往往就说 “一山难容二虎”,对于现在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把所谓“成绩”与名和利结合得如此紧密的情况下,很难相信还能够有同一个团队里两位资历、水平相近的人还能够真正的“切磋”。 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想真正在一个领域有较大的进展,靠某一个个人的单打独斗可能是困难的(当然,除去某些像数学那样的纯 “理论”问题),都需要一个团队甚至是较大的团队集体努力。为了在一个领域保持先进的地位,也需要在某些单位中,集聚若干位水平较高的科技工作者,这里人才的组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像我们现在各高等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恐怕只适合一位教授带几个研究生做一些小事情。即使上面还有一位“大老板”,带几个教授,那几位教授恐怕也都是各人做各人的小事情,难以有真正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而要做到有不同才干的人的合作真是难上加难。 我们现在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考核过于频繁和琐碎,对于教授参加本科生教学的要求则过于空洞。所谓绩效与名、利的挂钩过于 “直接”甚至“粗鲁”。对于大学教师,对于“淡泊名利”光有空洞的教育是不行的。一方面教育教师要“淡泊名利”、“甘于坐冷板凳”,一方面却斤斤计较地记着“工分”,那是用后者完完全全地否定前者。我一直主张,对高等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教师,不需要实现所谓“绩效工资”(参见《 大学教师不宜实行 “绩效工资” 》 2018-9-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03895.html  )。心里挂着 “绩效”,难以有真正无私的合作。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说,也难以组成一个合理的人才组合。 人才的组合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这种绩效考核制度实在是难以让人才得到很适当的组合。我知道,一下子废除 “绩效工资”难以实现,但是我希望,即使不能全部废除现在这样的“绩效考核”,也应当使“绩效”与名利的挂钩逐步“松弛”一点,不要过于直接和粗暴,不要那样赤裸裸。
个人分类: 教育|11683 次阅读|34 个评论
人工智能对新时代人才的要求
热度 2 自我源于思考 2019-10-22 10:03
人工智能对新时代人才的要求 人工智能崛起的同时,互联红利期便已经在悄然衰退了。劳动分工不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技术才是。人工智能,会把资源进一步集聚在头部企业,一大片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的百花齐放场景很快将成为过去,孤零零的人工智能巨头会沉重地横亘在时代的前沿。这些巨头的影子,已经呈现出朦胧的轮廓。 各种商业模式变幻,一度攻占了互联网时代的潮头浪尖,而算法和硬件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将长期盘踞在创新的山巅。 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呜呜”吹响攻占网络世界的号角时,后知后觉的人们兴奋地提出了每个人工智能消灭一个工作岗位,同时会创造两个新的工作岗位(甚至更多)的理论。可事实上,这其实是一种产业升级,同时倒逼人才结构优化。即人工智能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逼迫人类去改变。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够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环境呢? 互联网诞生初期,会写几行代码就能拿到程序员的饭碗,下几个黑客软件,就能在各企业单位的后台如入无人之境……可今天,需要连开几个外挂,才能满足人工智能的要求。 一个外挂是学习能力。这个学习能力可不是单纯记忆力,而是模仿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从创新系统的概念来说,是系统性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把不同工种、不同程序的技能集中于一身,但却又创新了更多的职业技能,把人配置在更疏远的末端。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日渐扩大的优势。 所以,要掌握的不是网络,不是编程,不是算法,不是硬件,不是材料,而是软硬件结合部的知识,这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点。 再一个外挂是社会能力。这个能力与情商没有关系。因为人工智能的情商,很快要把人类甩出几条街。这个能力也不是服务人工智能的能力,如语言处理,道德评估,代码查看,定期维修等等,或者是为人工智能拾遗补漏如市场调研、。而是把大数据应用于社会。理解资本、权力、劳动、创新在社会的作用。 最后一个外挂是创新能力。这个不是社会学上理解的创新,也不是农民工式的大科学工程带来的发现,而是逻辑基础上的思维火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思维是符合逻辑的,但从宏观的视域来看,我们都在自己偏僻的一块上钻牛角尖,正因为如此,思维火花才如此珍贵。 无数个思维火花,变成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知识系统的一部分,经历几百年的积累,近代科学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让每个攀登科学高峰的人畏惧。但事实上,知识系统的每一部分,都直面前沿,我们需要的是强大的自我,独立的人格,以及时时保持的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必须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而不是消失。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技术工作者(甚至是黑客)代表的创新系统,对社会的影响力持续增大,在未来必定会媲美资本、权力对社会的影响。劳动、资本、权力、创新,四者长期平衡发展的时代,必定到来。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0122 次阅读|2 个评论
97岁的诺奖获得者和限定年龄、促人奋进的各类人才项目有感
热度 5 JerryGZ 2019-10-9 22:52
看到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JohnB Goodenough教授 97岁了,我震惊了,突然觉得有动力十足,觉得自己还可以为科学事业做50多年贡献,当然前提是我不能英年早逝。 但一想到学术界各种人才帽子的年龄限制,又顿时觉得无力了,马上45岁了,还是普通4级教授,还没带任何人才帽子,拼优青没戏了、申杰青也无缘了,好像除了追逐院士这顶帽子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还是用 JohnB Goodenough教授的话自勉,继续在教学科研一线努力搬砖吧。
个人分类: 人生记事|516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怎样自学成才》
if229 2019-10-8 21:00
《怎样自学成才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研究室青少年工作总部编 北京 :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2
个人分类: 图情缘|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王育民——感悟认知科学-15: 对“李约瑟命题”和“钱学森之问”的认知
lcguang 2019-10-8 20:20
王育民 (2019,07,01-15) 导 言 上一世纪著名英国学者曾提出了 李约瑟命题 , 2005 年钱学森又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著名的 钱学森之问 。 李约瑟命题: 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 我们的学校 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与 李约瑟 命 题 都是对中国科学发展史所提出的关键命题。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上的命题,是发展科学和文化所需人才培养的大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探索和求解。 多年来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教育、文化、政治、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其中有不少是很有见地的,这里就不再重述,可参看 。 在人类发展史上首次革命就是认知革命 ,智人之所以能由动物变成为人,就是因为直立后、开始吃熟肉的智人大脑较为发达,能够对客观环境和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认知分辨,逐渐探索得到一些真知,并通过长期艰苦的实践摸索,得到了回报。这使人类逐渐超越了其他动物,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可见,认知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正确认知人类社会发展中一切事物的根本工具,科学和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大方面,自然是包括在内的。 但在所见到的论述中,从认知科学来讨论这个命题的不是很多 ,本文就是想从认知论观点分析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这个特有的命题,借此谈谈个人的管见,抛砖引玉与大家分享和求教。这是我发此文的初衷。 初步想到的有三个主要问题: 1 、我们迟迟未能走上创建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之路。 2 、发展科学技术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和交流。 3 、要努力构建适宜发展科学的生态环境。 1 、迟迟未能走上创建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之路 人类认知自己的主、客观世界所依赖的就是人类所特有的两类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以数学建模、逻辑推理、计算机仿真、实践证实等手段来确认所提的观点是否为真。迄今人类所积累的科学知识都是经 过逻辑思维证实的产物。 在社科、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更大些。形象思维极具想象力、时变性、个性化、突发性……,其逻辑性、合理性、合法性……有待通过逻辑思维检验,能通过的比率是不高的,且因人而异;政治、经济等是人类的社会性活动,要对其进行实践检验所需的时间、成本代价往往是巨大的,且不具可重复性。 由于古代人类认知科学的水平和技术手段低下,致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他们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只能采取简单的脑力计算和有限的实践手段,所能得到的真知是很有限的,其效率也是很低的。我们对此需要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不能片面地过高估计古人的认知能力和成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假,但远未达到博大精深、妙不可测的水平,更不能将现代人的看法去解释为古人的想法,强加于古人。 古代人中自然不乏天才,他们的智商也不见得就比现代人低,但他们的知识水平、 逻辑思维能力和验证手段肯定不如现代人。他们更多的时候是用形象思维来解决认知问题。这是和现代人的重要不同之处。 下面我们稍稍花点时间认知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儒、佛三家的精髓,从而更加看清楚李约瑟和钱学森命题的根源。 三教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道、儒、佛三家。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三教合一,即道、儒、佛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道家最高者称仙,儒家最高者称圣,佛家最高者称佛。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道、儒、佛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继承、研究、融合、发展道、儒、佛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意义重大。 道家 ,又名道教、 玄门、玄学 。创始人为老子, 代表人物:庄子、列御寇、慎到、杨朱、王诩等。 其主要思想为“崇尚自然,清心寡欲,淡薄知足”。其代表作为《 道德经 》。 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与家的关系。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道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家反对天命论、天意论和目的论,也排斥人的意志、欲求和情感,排除任何加诸于一切现象的刻意有为,践行“天人合一”。 总之道家文化就是要领悟道、修养德、崇自然、守本分、淡名利、讲规律、修得自我完善。 儒家 ,创始人为孔子,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其主要思想为“ 仁义礼智信 ”, 五德始终说 。代表作, 《论语》( 为其弟子整理 )、《孟子》、《荀子》。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修炼道德,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坚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初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之上。 崇“中庸”、重“道统”、守“规范”,这种核心思想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行为准则,铸造了中华民族乃至东南亚地区一些人的特有之处。 1. 崇尚“中庸”之道,使中国人,遇事不温不火,不落后,也不出头。这种习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 重“道统”,不逾越古人的制度(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类)、规定(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从四德”……)、做法(如祖传秘方等)等,这有利 于文明 的传承,但不利于文明的创新。 3. 守“规范”,造就了中国人“忍”字当头,吃苦耐劳的韧性,在逆境或新环境中,能埋头奋斗求生存。但在开拓创新的精神上较为欠缺。 佛家 ,来自印度,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创始人为悉达多 · 乔达摩 西达多,释迦摩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最迟在秦始皇时期传入中国。 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其主要思想为“ 缘起性空 ,性空缘起”。无代表作,佛经为其弟子结集或杜撰。 佛学,是一种奉献文化,以大爱为核心,慈爱众生、无私奉献、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脱离苦海 、免下地狱、求入天堂、享受极乐、修行来世,万世得福。强调 修行自身、平静无争、忍世隐让、人心向善。 中国文化传统,道、儒、佛很少提及法制,倡导皇权、族权、夫权、父权,蔑视人权,崇尚专制、蔑视民主与自由。这正是我们长期未能实现依法治国的主要原因。 2 、发展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和交流 首先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儒、佛三家对 认知世界的途径和方法的观点。 道家的认知世界的路线和个人修炼方法 : 主张悟道、修炼, 远离尘世、自我完善,不倡导交流、讨论、实践,追求无为而治。 儒家的认知世界的路线和个人修炼方法 : 以教化为核心、主张办学、讲学、游学,讨论和交流,这使孔子成为世界最早的伟大教育家。是中国古代对于人类的一个重要的贡 献。 儒家主张 积极进取、努力参与社会活动,建功立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认知世界上这些都是积极因素。 佛家的认知世界的路线和个人修炼方法 : 强调 自身修行、 多做善事 、刻守十戒、远离尘世、心灵安定、相信转世、 修行来生。 道家和佛家都 不强调与人交流,强调自我修炼,远离尘世、到深山老林中冥思苦想。 儒家在这方面是值得称道的,在提倡教育,培养人才,开放交流等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遗憾的是儒家也始终未能意识到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是运用形象思维得到的,且很少涉及科学方面的问题。道家在崇尚、关注、思索自然上较为突出,也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见解,启迪人们去探索自然。其中一些是较直观、易于证实的见解,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只能存疑于后人。更多的想法是出自于形象思维,很难得到逻辑思维去证实。 3 、要努力构建适宜发展科学的生态环境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要发展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要提高人的认知科学水平,这涉及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大问题。人生观就是要树德,对于献身科技事业者,要有追求真理、捍卫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已有的典范数不胜数,外有 布鲁诺 、哥白尼等,中有 邓稼先 、黄万里等。要发展科技当然需要人才,“才”不仅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最根本的智慧就是要“疑”字当头去认知主、客观世界,也就是要树立好世界观。能正确运用人的两种思维方法去认知一切事物。 如何才能培育出所需的这类人才?纵观古今中外科学发展可以明确,生态环境的状 况是影响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例1. 古希腊对 科学的贡献 古希腊对 科学有很多贡献: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统治欧洲天文学界 1400 多年,欧几里德的 《几何原本》(公元前300年,提供了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阿基米 德发现比重原理和机械学杠杆原理等、希波克拉底将医学和巫术区别开来。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00多年)的《工具论》是形式逻辑的基石。柏拉图(公元前400年)的教育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影响欧洲中高等教育发展。 虽然从认识科学的角度看, 古希腊的认知水平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手段还是很初级的,但已经走上了运用逻辑思维的正道,这是极其可贵的!另外当权者所提供的生态环境较为宽松,这两点都是我们古代所不具备的。 例2. 欧洲文艺复兴 为什么科学没有诞生在古代欧洲,也没有诞生在近代中国,却诞生在了近代欧洲?归根结底还是从事科学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发展科学所需的生态环境。 欧洲文艺复兴 时期, 布鲁诺 、哥白尼等科学家的真理探索精神是导致近代科学诞生的关键,科学没有权威、没有顶峰,有的是无穷尽地探索。这种精神激励着众多追求真理、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学者。像 哥白尼 、 伽利略 、 拉瓦锡 、 牛顿、 卡文迪许 、 德布罗意 、莱布尼茨、 普郎克 、 爱因斯坦、 孟德尔 、达尔文与 华莱士 、居里夫妇等。在认知的思维方法上都已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的武器了。培根的 科学方法论 也已问世。 此外许多有钱人也认识到发展科学对推动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将自己的财富用于科学研究,如诺贝尔那样将财富用来奖励对科学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例3. 日本的“明治维新”、满清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 要搞清日本的“明治维新”、满清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是”和“非”这样复杂的问题绝非易事,亦非本人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仍然只就发展科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原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思是中国几千年的政体和主流文化不能动摇,需要学的只是西方的科学技术。 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是“文明开化”,意思是欧美一些先进国家才是文明的国家,使人本的榜样,不仅需要学习它们的科技,也要吸收它们的文化、制度和观念。 这和我们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人有个特点,他们的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和文字是一种黏着语,特别方便吸收外国语言的词汇,这使得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难免进入日本社会。唐朝的交流使汉字成为日本语言和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治维新后的外来语在日本语言和文字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自成一统,很少依赖外来的元素,在表达思想和情感上,丰富多彩,惟妙惟肖,美不胜言,是人的形象思维产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但在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方面尚有不足之处。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及“百日维新”之后,我们中国就只学习到了西方文明的皮毛,日本则学习到了西方文明的精髓,,特别是认知世界的逻辑思维能力。近几十年的发展来看,两国间的内在差距日益明显,也更为深刻 。 2001 年至2018年有18位日本人获诺贝尔奖, 日本专利盈余世界第二,且年年在上涨。 全球创新企业TOP100: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国第一名,2014年之后被日本超越。新技术领域,美日两国瓜分了全球80%的市场。日本正在全力向未来全球12新兴技术进军,其中有多项日本已经占先。 例4. 民国有一段短暂的时期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成效显著 当时在社科文方面颇有成就的大师有胡适、鲁迅、郭沫若、 陈寅恪、傅斯年 小说家钱钟书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 罗家伦 、明史学家 吴晗 、诗人 闻一多 、 臧克家 和 康白情 等人。在理工科方面的世界级大师有: 陈芳允 (1916.4.3-2000.4.29,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胡先骕 (1894.4.20-1968.7.16,为中国 植物分类学 的奠基人); 熊庆来 (1893.09.11-1969.02.03,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 函数论 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以“熊氏 无穷数 ” 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 王助 (1893-1965,中国航空事业先驱, 波音飞机 之父); 陈省身 (1911.10.28-2004.12.3,现代微分几何之父,1943年发表《闭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公式的一个简单内蕴证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类》);还有:梁思成、 林徽因 华罗庚 、姜立夫、 范旭东 、 侯德榜 、 谢家荣 、 李四光 、 周仁 、 翁文灏 、 张锡纯 、 李宗恩 、 张孝骞 、 邓叔群 、 钱天鹤 、董时进、 沈宗瀚 等等。 其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生态 环境尚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较高,掌权人不管是否真心听劝,至少换不大敢断然否定进言。 例5. 留学欧美的东方人 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人以致东方人对现代科学贡献不大,甚至还有人竟然提出“中国人没有科学头脑”的谬论。近百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国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智慧并不比其他民族逊色,关键是要让他们能在适当的生存环境中,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就能发出光和热,做出很多杰出贡献。 截至2003年,美国共有209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其中华裔有6人,占获奖者的3%。他们是:1.李政道: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2.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3.丁肇中: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4.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5.朱棣文: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6.崔琦: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此外,还有两位美籍华人,1.钱永健: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2.高锟: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时年76岁。 著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也是数不胜数,如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的吴健雄女。士等。最近一篇网文报道, 森路透集团发布了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其中榜单前6位均为华裔(5位在美国,1位在台湾),进入前100的华裔竟有15位! 4 、结束语 本文 揭示 了 “ 李约瑟命题 ” 和 “ 钱学森之问 ” 的关键是认知问题。科学是经过逻辑思维验证为正确的认知产物,是人类的财富。科学是无国籍之分的,但搞科学的人是有国籍的。 发展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和交流。坚持:心胸开阔、坦诚交流、质疑为先、捍卫真知。 构建良好的适宜发展科学 和教育 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 关键因素。选择有才华的年轻人,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正确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才,大师级的人物就会涌现,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定会多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约瑟难题,网文。 2. 钱学森之问, 来源 网文,知乎精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491433/answer/566857518 3. 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Yuval Noah Harara,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From animal to Gad, 2012) ,林俊宏 译,中信出版社,北京,2014。 4. 黄生财:从中国古代思想观念谈李约瑟命题, 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二十一卷第 6 期,总 124 期,pp.48-54,下接p.27, 1999 。 5. 王育民:认知科学读书笔记-9:信息表示编码理论新进展(2018, 9, 6) 6. 道、儒、佛三家思想的精髓,根据网络下载资料整理的文稿,2019,06-07。 7. 古希腊科学,网文。 8. 文艺复兴期的科学,网文。 9. 日本的“明治维新”、满清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网文。 10. G20 后,才看清日本的真面目,中国人需惊醒, 东方时局 ,2019,07,02 https://mp.weixin.qq.com/s/3Qojbzou2o2Yc2vXtE-F6w 11.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教育,网文。 12. 留学欧美的东方人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网文 李云飞:中国人对美国的贡献很大、 森路透集团发布了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等材料整理的资料,2019,07。 13. 关于杨振宁教授在香港谈《中国文化与科学》的问答(05)。
个人分类: 杂谈|3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企业家为师(二)—赴湖南省曾氏企业有限公司学习交流侧记
haz6526 2019-9-30 22:11
HNU贺门智客 8月30日 2019年8月28日上午9点,湖南省企业管理学科带头人、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贺爱忠教授带领十余名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到湖南省曾氏企业有限公司考察学习。探秘湖南省第一家民营企业历经三十余年仍生机勃勃,从高污染企业转型为平台企业背后的成功之道。 湖南省曾氏企业有限公司高度重视此次考察交流,不仅制定了详细的接待方案,而且湖南省曾氏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佑桥先生、湖南省曾氏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斌先生、董事长秘书谷树安先生等高管亲自介绍企业经验,参与互动交流。 贺爱忠教授与曾佑桥董事长(中)、曾斌总经理(左)合影 在正式交流前,贺爱忠教授介绍了本次考察交流的主要目的,希望湖南省曾氏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佑桥先生、湖南曾氏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斌先生等高管能够就以下主题进行分享:(1)曾氏企业从传统企业向平台企业转型的经验;(2)曾氏科技孵化器公司为客户服务的经验;(3)曾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4)曾氏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贺爱忠教授介绍本次考察交流的主要目的 在本次交流会中,曾董事长首先对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结合其自身的创业经验介绍了曾氏企业从起步、转型到稳步扩张的发展历程。他介绍道: 1981年,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曾董及其兄弟四人率先在村里创办了“十字铝制品厂”,成为湖南当时最早的私营企业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曾董抓住湘南建立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的机遇,动员全家离开故土,迁入湘南新城冷水滩,谋求更大的发展。曾氏兄弟联手组建了“曾氏企业集团”,利用集团化优势,创办两家铝业公司和一家金钢石厂,企业的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实力也愈来愈强。 2000年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先后到贵州六盘水、安顺、平坝等地建立电解铝和氢氧化铝生产基地。既使企业得到更大发展,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到2008年,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和铝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挑战,这也让企业重新审视发展战略。一方面,企业主动剥离了与主业无关的业务板块,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力的电解铝和氧化铝上来。另一方面,努力寻找新的、有发展潜力的项目。 在政府的号召下,曾氏企业结合市场的变化,进行了战略性的转型升级,对第三产业进行投资尝试,在长沙市南郊投资了“曾氏文化园”。 2010年开始,响应国家产业园区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的号召,投资创办科技孵化器。其中长沙高新区麓谷生物医药园已评为湖南省级科技孵化器项目。截至目前曾氏企业在长沙布局了生物科技、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科技制造、智能制造、科技孵化等6大运营板块,下属控股、参股企业30多家,企业业务已覆盖到全国多个省份。 曾董指出,坚持“ 脚踏实地做事 ”一直是曾氏企业的基本原则。曾董还强调企业的发展要时刻紧跟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号召。 曾氏企业董事长曾佑桥先生介绍成功之道 随后,曾氏企业董事长秘书谷树安先生,详细介绍了曾氏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他指出曾氏企业以家族企业起家,创业之初, 整个公司管理层人员集中家族相关人员 ,管理秩序更加依赖对成员的“信任”而非制度的约束,但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仅“亲情式”管理已不适应于企业的发展需要。 因此,从2019年起曾氏企业开始推行 目标责任制管理模式 ,采用“总公司集中管理,运营板块团队独立经营“的管理方式——总公司负责制定制度、明晰规则、完善流程,指导和监督各个板块的运作; 团队第一负责人与集团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承担实现经营目标的责任; 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制经营计划,具体确定经营目标(KPI指标)、工作任务、完成措施、考核规则等。 管理体系建构完成后,使整个企业的人、财、物能够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下进行管理,做到老板可控,情况可及时反馈了解,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可及时发现并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 接下来,湖南省曾氏孵化器有限公司曾斌总经理向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曾氏企业,他认为曾氏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有两点,一是勤劳、节俭文化的传承,二是永远学习。 时代塑造了一个企业的性格,曾氏企业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自成立以来的核心理念一直是 踏踏实实干实事,不追求“快钱”,努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贡献 。同时,那个年代的教育资源极为稀缺,很多人都无法获得优质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曾佑桥董事长始终坚持不断学习,通过收集来的有限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且每天都会写日记以自省。到现在为止,曾董事长已写作书籍数十本,朴实的文笔后是一段崎岖又精彩的人生经历。现在,年近七旬的曾董事长坚持“ 走出去、请进来 ”的思想理念,深深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正是对这两点的坚持,使曾氏稳步而坚定的成长。 曾氏孵化器公司曾斌总经理谈自己感悟到的曾氏成功之道 互动提问环节 Q 贺爱忠教授问:曾氏企业为何选择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又是如何应对的? 曾佑桥董事长答:曾氏企业一直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一步一步发展而来。在1988年前后,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成立,曾氏率先到冷水滩投资兴建压力锅厂。1995年国家鼓励联营合作,曾氏在1995-1998年间与沈阳双喜压力锅实行联营,借用他们的品牌在长沙观沙岭工业园生产销售双喜牌压力锅,得到了新的发展。随后国家重视西部大开发,曾氏便顺应历史潮流,在贵州六盘水、安顺、湖北宜昌等地开创了电解铝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直至2010年,国家大力推动环保生态和鼓励创新,曾氏开始从电解铝行业逐步延伸至工业地产、科技孵化器。在转型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曾氏始终坚持以下三点: 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分析行业风险与机遇;二是讲究诚信,做好服务;三是时常掌握和熟悉国家的新政策和动向。 Q 贺爱忠教授问:曾董事长,请结合您的经历谈谈一个企业长远发展主要靠什么? 曾佑桥董事长答:曾氏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主要得益于三点,第一,要善于发现、培育和稳定人才;第二,了解、熟悉国家政策,关注国家的发展方向;第三,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跟其他优秀的人不断交流,相互学习。 Q 2017级科学学位硕士生刘星问:曾氏企业是如何寻找可孵化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可量化的指标? 曾斌总经理回答:我们在选择可孵化的团队时,首先考虑的是行业,确定哪些行业有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然后在这些行业中寻找需要帮助的优质企业。目前,我们选择的行业主要有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文化产业、物流等。其次,我们会对所选择的企业进一步考核,以确定其是否具有长远稳定发展的能力和可能性。其实,在选择企业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寻找可以合作的人实现“共赢“,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对企业团队的考察,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理念、人品和能力。其中,理念和人品最为重要,能力可以通过我们的帮助进一步弥补。 Q 2017级科学学位硕士生刘梦琳问:外部企业发展到哪一阶段,可以入驻曾氏企业产业园?比如说,有的企业是刚有一个想法,或者是刚组建团队,或者是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对于这三种情况,曾氏企业如何进行选择呢? 曾斌总经理回答:首先,对于园区空间租赁的合作,曾氏是面对广泛的企业群体开放的。其次,曾氏是一个比较追求 “稳健“ 的企业,一般会选择其中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考虑入股合作。如果只是刚有想法或是刚组建团队,陪伴其前期成长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与精力,投资回报周期长,所以与其合作的不确定性高,风险较大,而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内部各方面都比较稳定,预期收益相对乐观,此时选择与其合作也能将风险控制到较低水平,这时候曾氏与对方共同成长,也能够实现“双赢”。 Q 贺爱忠教授问:曾总提到之前学习的专业是计算机,您觉得相关专业的知识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哪些方面? 曾斌总经理回答:当自己琢磨透某些事物的时候,便知晓世间很多事情背后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计算机的知识其实与企业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在企业管理中,上级将任务发布给下属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员工也必须及时将工作进度反馈给上级,反馈不及时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上级的决策。这就形如模拟电路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企业内部任务管理应该如同电路一般形成一个闭合回路,上级有了“输入”,下级也必须进行“输出”,在过程中及时纠偏避免失误,不断调整进步;其次,公司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也必须进行取舍,有的放矢。就像做芯片在性能、面积、功耗的选择上必须有一个折中的缺口一样,追求某些侧重点上的最优解或相对优解,同时懂得在其他部分适当做出让步。自身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多加思考其实能够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工作当中。 Q 2018级MBA研究生方嘉燕提问:关于平台孵化器的部分,企业现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具体会有怎样的培育和孵化方案呢? 曾斌总经理回答:在最原始的孵化器形式中,企业仅仅是提供“房屋租赁”的服务,各司其职。在这种模式下,被孵化企业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曾氏现在提供的孵化器平台服务不局限于租赁与物业服务,还会为客户提供一定的区域政策说明、引荐资金途径,并在各个园区设置“创业指导室”,配备一批具有专业资格证的创业导师帮助某些小微企业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挑战,由此助力各个企业的落地发展。同时曾氏企业也会挑取某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直接进行资金注入,实现更深度的合作,共同发展追求“双赢”发展。 Q 贺爱忠教授提问:曾总,曾氏企业科技孵化器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曾斌总经理回答:科技孵化器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方面:(1)传统的租金;(2)政府补贴,包括国家、省市政府等相应的政策补贴;(3)通过入股合作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获得利润。对于公司的盈利追求,曾总特别强调道:曾氏企业经营拒绝暴利,不会激进追求过快的盈利速度。 Q 2019级EMBA研究生陈琦提问:曾总,我的团队是做口腔医疗的,想请问您对大健康行业的前景怎么看?其次我们现有的医疗行业服务模式都是以三到五公里范围进行社区覆盖,那么相对于现有的情况,您认为把所有的医疗服务都集中在一起,这种做法可行吗? 曾斌总经理回答:大健康行业是个很不错的行业,它跟教育行业一样都属于民生,都很有发展潜力。但是,本人不支持将所有医疗都集中在同一个地方。我认为作为面向于C端的服务行业,尤其是直接服务于大量客户的行业,应该选择在尽量靠近消费者的地方,使他们能够享受便利的服务。而一些面向B端的行业,则可以选择较为偏远的地方,实现产业的聚集和成本的降低。因此,将整个医疗服务行业集中在一个点,一方面会对交通造成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恶性的竞争。当然,类似于长沙高桥市场这样部分集聚的情况也可能会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为它起到了一个行业的标杆作用。但所有企业都集中到一个地方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现实的。 会议结束以后,曾氏企业几位领导邀请贺爱忠教授及其他与会人员参观曾氏企业科技产业园。参观过程中,大家边走边讨论,直到上午12点钟仍意犹未尽。通过这次实践交流活动,我们发现与“年轻有活力”的企业不同,曾氏企业更像一个“ 沉稳睿智 ”的长者,静水流深。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看到它的特点:管理上,曾氏企业更多的通过“ 情 ”发展团队,凝聚力和执行能力强,但是与此同时会导致一些责任模糊的现象,目前曾氏企业通过引入目标责任制管理模式改善这一问题;业务上,曾氏企业选择有前景的行业,但偏爱稳健的企业,依靠 经验 选择合作伙伴,通过 诚信 维护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曾氏企业虽然成功实现了从传统高污染行业到平台企业的转型,但后续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在 平台的数字化、客户服务体系化、经营管理智能化 等方面仍有待改善。 每个贺门弟子通过这次活动都获益良多,希望在今后能有机会继续求教。在此,衷心感谢曾董事长、曾总经理以及其他高管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衷心祝愿曾氏企业基业长青! 双方与会人员合影 贺门弟子的学习不仅要在理论知识上夯实基础,更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与更新,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企业家为师,永无止境!
4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 高考录取 博客记事 2019年7月21日
等离子体科学 2019-7-23 09:01
博客记事 2019年7月21日 阴霾 1. 关于人才培养 人才项目是我们磁约束专项特色。执行多年,培养了大批骨干、乃至领军人才。中间适应国家对项目管理的改革、调整,年龄从45,经过过渡到40,再到35以下。不断年轻化。 当然,年轻化是形式。主要还是在实践中培养、成长。要下水,才能学会游泳。还是在学校里做自己轻车熟路的事情,很难真正成才。 2. 关于高考录取 这也是关系人才的。 高考录取差不多结束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网上发朋友圈宣传自己录取线提高的学校,自然是那些欢喜的。每届考题、学生都不同,所谓“提高”只能是相对的。被“比”的学校,自然应该是“愁”的。 但是也就是600-700多分里面差几分而已。出来的毕业生能看出不同吗? 其实那几分真不能算差别。有时就是细致和马虎一点的区别。关键还是进来后的培养。 有人说,中国的大学都一样,像纽约的街道,叫“中国第一大学”、“中国第二大学”也可以。其实真进来,校园文化还是差别很大的,有的几乎是完全相反。所以选学校,校园文化倒是应该放在前面的。还有就是本科科研的机会和水平。这些年带本科论文、带研究生,最大的感触就是:做过本科科研的和没做过的真是不一样。实践出真知,确实是真理。 所以,还是靠自己努力。笔者的建议是:大二下一定要开始做本科科研的。再拖就有点晚。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3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邀请函
冯用军 2019-6-17 17:57
文头有彩蛋(盖章版正式通知) 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正式通知.pdf 第 二 届全国 高校 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 邀请函 各高校、联盟单位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人才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推进新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理论与应用研究,提高高校人事工作效能,探索大数据与“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高校人事工作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助力各高校“双一流”建设,将于 2019 年 7 月 13-16 日 在浙江杭州召开“ 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 ” 。 本次峰会由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联盟主办,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HR )智库承办,唐山中岳艾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中国高校科技》( CSSCI )、安邦研究院、《中国人才研究》提供学术支持。 现将峰会正式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本次峰会的主题为“新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高教强国建设”。 会议将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全国知名高校人事处领导、联盟单位人事主管领导、人才学会知名专家等出席并作大会报告。 二、会议议题 人事管理与“双一流”大学建设; 数字化时代的高校人事管理创新; 人事管理与大学评价;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人事分配的体制机制; 高等教育相关专题。 三、会议对象 高校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党委教师工作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人事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研究机构、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联盟单位会员。 四、时间地点 2019 年 7 月 13-16 日;浙江杭州宋城第一世界大酒店。 五、会议形式 主旨演讲、特邀报告、平行论坛、圆桌峰会、考察座谈。 六、会议费用 会务费 1200 元 / 人。与会者自行承担往返路费;与会期间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会务费交纳方式(请注明“单位 + 杭州峰会”): ①银行转账(会议委托高校 HR 智库举办方杭州宏服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峰会会务费的收款单位) 单位:杭州宏服软件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杭州市农行清泰门支行 帐号: 19025401040009244 ②支付宝转账:账号: 18958068296 收款人:汪红英(同微信号) 七、会议报名 请您接到邀请函后,于 2019 年 6 月 30 日前填写好正式回执,以电子邮件方式返回给会务组;如提交参会论文,请于 2019 年 6 月 30 日前发到会务组电子邮箱,并安排部分优秀论文作者作报告。 盖章通知、发票(提前交费)和会议日程等材料报到时领取。 八、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cuhumeeting@163.com 联 系 人:冷老师 18302472381 李老师 18167186377 赵老师 18730562819 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联盟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代章)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HR )智库 唐山中岳艾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19 年 5 月 18 日 附件1:会议正式回执 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正式回执 姓 名 性 别 职务 职称 单位名称 工作部门 移动电话 E-mail 地址、邮编 是否愿意参加平行论坛或圆桌峰会 p 是 p 否 住宿 p 单人住 p 双人住 7 月 日- 日,共 天 是否有意承办第三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峰会 p 是 p 否 1 、论文类型包括理论研究成果、案例分析报告、人事改革方案、人事工作典型经验总结等;自愿投稿,优秀论文拟结集出版或择优推荐给《中国高校科技》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格式参考《中国高校科技》; 2 、请您接到邀请函后,于 2019 年 6 月 30 日前填写好回执,以电子邮件方式返回给会务组,邮件主题为“姓名 + 单位”。如提交参会论文,请于 2019 年 6 月 30 日前发到会务组电子邮箱,邮件主题为“姓名 + 论文标题”,以便会务组统一编排论文集。会务组邮箱: cuhumeeting@163.com ; 3 、杭州峰会席位有限,请参会代表最迟于 6 月 15 日前将会务费转入会务组帐号(备注单位名称),发票将在会议报到时发放。考虑到会务筹备工作和酒店接待能力,请收到通知的高校务必提前报名和缴费。 附件: 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通知(盖章版)
个人分类: AUA安邦大学评价院|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海霞︱杂议天才与成才
热度 3 张海霞 2019-6-8 15:46
2019-06-08 今天高考就要结束,我们马上要进入新一轮的人才大战,考出好成绩的同学,恐怕很多人都会自以为自己是天才或者被周围人捧成天才,其实在绝大多数领域里都没有天才也不需要天才,那些伟大都是“ 99% 的勤奋 +1% 的灵感”的结果,而如果一定要找出有天才的领域的话,恐怕也只有数学和音乐可以粘得上边,其中在印度和 圣雄甘地( M. Gandhi )、诗人泰戈尔( R. Tagore )等人一道被称作“ 印度之子 ”的 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就是这样的一位代表人物! 相信很多人听到过这个名字,这里简单说下他的故事:诞生于 1887 年 12 月 22 日的他,自学成才,十几岁时把家里住的大学生的教材无师自通地学会,酷爱数学以至于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大学开除,工作以后又找机会在 家专心从事数学研究,在印度无法找到同行交流之时给剑桥大学教授哈代( G. Hardy )写信,从此开始了一段数学界的佳话:拉马努金因哈代而崭露头角,哈代因拉马努金而增光溢彩;在 5 年里,他们共同发表了 28 篇重要论文。 31 岁拉马努金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亚洲第一人)以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士(印度第一人),难怪哈代教授说: “ 我们学习数学,拉马努金则发现并创造了数学 。 ” 他更知名的一句话是: “ 我在数学上最大的成就是 “ 发现了拉马努金 ” ! 天妒英才, 1920 年 4 月 26 日,他病逝于马德拉斯,年仅 32 岁。但是,他身后留下了一份使人着魔的、深奥的数学遗产,其中包含了大量没有证明的公式和命题,那些在他的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他的启示,日后有许多得到了证实。就像 1992 年美国出版的畅销书《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 》里说的那样: 拉马努金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诞生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的直觉的跳跃甚至令今天的数学家感到迷惑,在他死后 70 多年,他的论文中埋藏的秘密依然在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他发现的定理被应用到他活着的时候很难想象到的领域。 这是一个千年不遇的天才,拉马努金用他在世的 12000 天给我们创造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奇迹,他不仅仅成就了他自己,更是成就了后来的很多人和很多领域,如今,他过世将近 100 年,而他留下的影响还在世界各地继续:电影、书籍、拉马努金学会、拉马努金奖、拉马努金数学会刊 …… 这个连是否可以去英国留学都要问问神是否同意(哈代邀请他去剑桥的时候,信教的他不能决定,是他妈妈梦到他家的庇护女神同意才成行的)的天才数学家,竟然能够做出如此重要的贡献,而且来自一个没有什么数学基础(更没有奥数培训班)的国家,不得不说: 数学成才真的是要靠天赋!当然也离不开后天的执着和不懈努力, 这里说说他的两则流传甚广的轶事: 早年在印度,有一天一个老朋友遇到他: “ 人们称赞你有数学的天才! ” 拉马努金听了笑道: “ 天才?你看看我的臂肘吧! ” 他臂肘的皮肤显得又黑又厚,原来他日夜在石板上计算,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朋友问他既然要作这么多计算为什么不用纸来写。拉马努金说他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买纸来算题呢! 拉马努金病重,哈代前往探望。哈代说: “ 我乘出租车来,车牌号码是 1729 ,这数真没趣,希望不是不祥之兆。 ” 拉马努金答道: “ 不,那是个有趣得很的数。可以用两个立方之和来表达而且有两种表达方式的数之中, 1729 是最小的。 ” (即 1729 = 1^3+12^3= 9^3+10^3 ,后来这类数称为的士数。)利特尔伍德回应这宗轶闻说: “ 每个整数都是拉马努金的朋友。 ” 可见,无论是贫困还是疾病都不能改变拉马努金的志向,无时无刻不想着他的数学问题,才有天才的光芒得以完全展现! 故事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这里要说的第二个名字:李云迪,他从事的正是我前面说过要有有天赋才能从事的两个职业之一:音乐。这个 1 982 年 10 月 7 日出生于中国重庆的中国青年钢琴家, 2000 年他一举获得第 14 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简称肖赛)冠军,知道这有多难吗?肖赛每五年才举行一次,自 1985 年 前苏联的布宁( Stanis Lav Bunin )获得冠军以后, 1990 、 1995 年没有出现耀眼的新星,规格极高的肖赛让一直冠军空缺了两届十年,直到 2000 年 18 岁的李云迪横空出世、一举夺魁!这也是中国人继 1955 年第五届中国人傅聪( Fou Ts'Ong )获得第三名之后再次出现在肖赛的领奖台上!可以说,李云迪就是钢琴界的天才少年,他在音乐上的才华堪与世界上最顶尖的天才媲美! 可是,这个被各界给予厚望的李云迪之后却是令人大跌眼镜,频繁被邀请出现在大众娱乐媒体上,其专业演出却到处成了 “ 车祸现场 ” : 有一年在韩国首尔作为客座钢琴,与指挥家大卫 · 罗伯森执棒的悉尼交响乐团同台演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发生 “ 车祸现场 ” 级的严重失误 —— 他突然忘记要弹什么,演奏被迫突然中断和停止。 这几年李云迪继 “ 当选肖邦钢琴大赛最年轻评委 ” 、 “ 翘班去挺好兄弟黄晓明婚礼 ” 这些话题后,再次以专业演奏家难得一见的 “ 车祸现场 ” 承包了微博、微信朋友圈的热词榜 …… 如今的李云迪,我们很难联想到与 ** 爱乐的演出,而只能和“跑男”“力宏”等这样俗不可耐的话题结合在一起,如他自己所说:做个娱乐明星有何妨?!是呀,本来做个什么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与他人无关,可是你有这样的才华、却在被无端地这样挥霍和毁掉不得不让人心痛, 就像 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 对他的评价一样: 音乐家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必须要分清楚。李云迪这种现象表明:现在很多音乐家有了一定的成绩后就转入了娱乐圈成为了 “ 明星 ” ,他们只是把音乐当成成名的途经,而不是一生的理想,过度追求出镜率,那么再优秀、再有天赋,最后终究要慢慢凋零、迅速殒落的。真正的大家,除了在艺术上,在人品、修养、学识上都有很高的层次。没有这种追求极致的崇高精神境界,自然不可能走向更高的的艺术境界、成就一代大师。 数学和音乐,两个最需要天赋的领域;拉马努金和李云迪,两个都在各自领域具有超人天赋的青年;一个成了世界的传奇,一个却在他最具有天赋的领域断崖式坠落!为李云迪扼腕之余,猛然发现: 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李云迪”!(我娃的原话评价)! 刚刚在科研上高出名堂就开始被拉到官位、甚至脱离科研一线的青年科学家们 …… 刚写出几篇作品就开始到处签名售书、出席座谈会并忘记继续写作的文学新锐们 …… 刚刚在国际大赛取得名次就出现在各种娱乐头条的转瞬即逝的体坛明星们 …… 刚刚拿了投资就开始不可一世、到处吹嘘创业成功学的青年创业者们 …... …… 不是天才都能成才!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泱泱十亿人的大国,出现拉马努金和李云迪那样的天才并不少见(历届的奥赛金牌们和高考的各种状元们),可是当其中很多人把所从事的事业和取得的成绩当作博取名利的手段和途径的话,纵有再高的天赋、再好的技术也难以成为拉马努金式的大师! 在这个高考即将结束的时刻,借用屈原 2000 多年前留下的名句送给将要开启人生新历程的同学们: 不管你是不是天才,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修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4673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4)
jiangjiping 2019-4-22 08:57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4) (一零四)美国对人才的培养和竞争非常重视和激烈 蒋继平 2019年4月22日 美国重视人才是众所周知的事, 可是对重视的程度可能没有足够的信息。 本文非常简要地为各位提供一些有关信息。 首先, 美国对人才的重视是大众化的, 是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的。 每个初中生都有机会一展自己在科技设计方面的才能,在初中的某个阶段参与学校的一次科技设计比赛。 在高中阶段, 学校组织各种学生自愿参与各类比赛, 从中发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其次, 名牌大学争相从高中生中培养和争夺人才。 他们几乎使尽浑身解数。 首先在应届高中生毕业前夕向高材生发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宣传广告, 其次, 直接到学校与学生交流面试。 然后, 就是开出非常优惠的经济条件。 现在的常青藤大学几乎一样, 无条件地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入学的优惠。 其他各大名校也紧跟形势, 发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入学条件。 比如说, 位于美国德州休士顿的赖思大学(Rice University), 最近就给出了令人惊呔的优惠政策。它提出了给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五千的学生全部免费入学的条件, 这个免费不但包括所有学费, 而且还包含生活费(住宿费和餐饮费等), 给家庭年收入在6万五千到13万美元的学生免除学费的条件, 给家庭年收入在13万以上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按比例交一部分学费。 这些优惠政策对绝大多数学生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对家庭经济不是很富有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在大学生中招聘人才。 一些实力雄厚的私企, 在大学生毕业前夕到各种名牌大学物色优秀人才, 提供非常优惠的薪金待遇。 所以, 通常情况下, 美国最优秀的大学生一般不直接读研, 都被私人大公司提前挖走了。 事实上, 除了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得很出色, 大多数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私人公司对人才也是非常重视和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说到底, 各行各业的业绩表现主要还是靠人才。在这点上, 美国人看得比较透彻。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脱欧谈判中的创新人才的问题
duanlp 2019-4-18 16:02
英国在当今世界仍是全球一流的创新国家 , 英国的四所大学在世界排名前十,诺贝尔奖得主人数仅次于美国。 2016 年 6 月英国举行全民公投决定退出欧盟后, 2017 年 3 月 29 日,英国首相特雷莎 · 梅致函欧盟,正式开启英国 “ 脱离欧盟 ” 程序,简称 “ 脱欧 ” 。 在此,先简要解释一下 “ 欧洲 ” 、 “ 欧盟 ” 、 “ 申根国家 ” 、 “ 欧元区 ” 等几个名词。 欧洲是个地理概念,目前有 45 个国家。欧盟是多个欧洲国家组成的带有一定主权的国家组织,现有 27 个欧洲国家为欧盟成员国,有 18 个欧洲国家不是欧盟成员国。 “ 申根公约国 ” 是指取消边境管制,持有任意成员国有效身份证或签证人可以在所有成员国境内自由流动的国家区域,目前共有 26 个成员国。 “ 欧元区 ” 是指在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统一货币 - 欧元的国家区域,简称 “ 欧元区 ” ,共有 19 个国家。英国本身既不是申根公约国,也不是欧元区,与欧盟的关系本来不是最紧密, “ 脱欧 ” 之后 ,英国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欧洲国家了。 英国脱欧过程中,英国一系列政策都要做相应的调整。英国政府于 2017 年 2 月的《英国退出并与欧盟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指出英国退欧的 12 项基本原则,其中第 5 条是要控制移民,第 10 条是要确保英国继续保持科学与创新的领先地位。 为在脱欧谈判中在科学与创新领域更好地维护英国的利益,英国脱欧工作小组中有英国各大创新基金会、大学、研究机构与创新机构的高级代表。英国科学界对脱欧过程中科技相 关问题的走向非常关注,通过组织专家研讨、问卷调查等形式,撰写系列报告,以英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报告等形式公开发布,并提交给有关部门,希望英国政府脱欧过程能够在资金、人才等五个方面做好策划,继续保持英国的科学与创新领导地位,以及与欧盟科学团体之间的良好关系 , 其中人才和签证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人才角度,脱欧谈判中要保持英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吸引力,继续吸引他们来这里生活、工作、学习。 英国虽然明确要退出与欧盟签署的人员自由来往协议,但英国欢迎来自欧盟的高水平科技人员并将提供便利的来往,以及专业资格互认等。 英国大学和科学部部长约翰逊于 2017 年 7 月 4 日证实,政府将通过新成立的欧内斯特 · 卢瑟福基金 (Ernest Rutherford Fund) 投资 1 亿英镑,为来自发达国家以及印度、中国、巴西和墨西哥等新兴研究强国的起步阶段的研究人员和高级研究人员提供奖学金,维持英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 英国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强制造能力和国民总产值 , 把英国打造成全球的科学家、创业者、技术投资者的都愿意到达的国家,保持全球领先的科学与研发地位。 人 才 应该是英国 与欧盟进行脱欧谈判的重点,而不是做为其它事项的筹码。 英国皇家科学院主席雷迈克瑞施南爵士( Venki Ramakrishnan )认为人才的流动对国际竞争力特别重要, “ 无论我们本土能够培养多么优秀的科学家,我们都需要外来的专家来给我们带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火花 ” ,并敦促 英国移民咨询委员会要尽早制定出一套新的移民系统,以吸引有经验、有才能的人才和留学生来英国。这对于近期各大学的招生计划和各研究机构的项目安排都很重要, 英国科学界的各方人士都强调这点。 英国的技术人才签证分为杰出人才签证 Tier 1 和普通人才签证 Tier 2 。 Tier 1 签证每年有 2000 名配额,不需要提供在英雇用合同,但需要由英国皇家科学院、英国艺术协会、皇家工程院等组成的 “ 才能认定团体 ” ( Designed Competent Bodies) 的认定,才能申请。实际上,由于 Tier 1 执行过严,只有诺奖获得者或潜在获得者才能拿到认定, 2017 年是申请 Tier1 签证最多的年份,也仅有 409 人,从而导致大量符合 Tier 1 条件的人转而申请 Tier2 ,挤占了普通人才的额度。目前英国科研领域大量的技工、实验室助理没有资格拿 Tier1 签证,只能拿普通签证 Tier2 。 Tier 2 要求签证申请者在英国有雇用合同且年薪超过 3 万英镑即可,但由于配额太少,导致实际申请到 Tier 2 签证的人员年薪都达到了 5.5 万英镑。英国科学界认为以年薪做为衡量标准对科学相关岗位不合适,因为很多科学研发相关的岗位,如博士后岗位仅提供较低的年薪,但仍吸引到来自全球的高水平人员,同样, 80-90% 科研辅助岗位的年薪达不到 3 万英镑。 Tier 2 高达 5.5 万英镑的薪金事实标准已超出绝大部分科研助理们的收入,这将导致此类人员短缺。此外,英国在 2012 年停止了非欧盟留学生和博士后可以直接申请 Tier1 的政策,这些人在毕业后如果三个月之内没有签署工作合同就无法转为 Tier2 ,就必须离开英国,只能在英国之外继续申请英国工作,事实上阻止了大量优秀留学生在英国工作的可能性。因此,建议针对这些人群重开 Tier1 签证。爱丁堡科学学会、英国医药工业协会、 桑格研究院 和英国免疫学会等团体向政府建议在 Tier 2 签证之外建立一个 人才短缺清单,以确保外来人才能够满足英国在科学与研发方向的人力需求。英国皇家科学院建议政府直接向获得公共财政支持的研发人员及其家属发放长期签证。 英国在脱欧后要求来自欧盟各国的人员申请英国长期居留签证之举,不利于目前在英读书的学生和经常在英国之外进行学术活动的研究人员。英国生理学会、创新研究和技术组织协会( AIRTO) 等英国科学界和工业界已经明显感到申请英国科研岗位的欧盟人员在急速减少,同时已在英国从事研发工作的欧盟人员离职人数也高于往年。英国现行的一年期签证和五年期签证都对签证有效期内离开英国的天数有上限限制,这限制了科研人员对外进行学术交流。英国签证的速度和便捷程度也很重要,英国医药工业协会等都指出签证的速度和便捷程度是影响跨国医药企业是否将继续将欧洲总部设在英国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桑格研究院 等机构指出签证太复杂影响招募全球优秀研究人员,一些项目的经费都已经拨付,但外国科学家的签证还没有到位,严重浪费纳税人的钱。 罗尔斯 · 罗伊斯股份有限公司 等 工业界代表也指出给高水平的海外人员便捷 的 工作签证特别必要,否则会影响英国的工业发展。英国针对非欧盟成员的签证费用过高,若一个科学家一家五口在英国呆五年,仅签证费用就将高达 16000 英镑,而且即将涨到 21000 英镑。幸好英国政府可能会接受科学界的建议, 在脱欧后,针对欧盟成员的签证费用 将 设为成年人为每年 65 英镑,远远低于非欧盟成员的费用。 由于 《英国退欧、科学与创新》报告提出让英国移民咨询局尽早开始考虑科学与研发人员的移民政策的建议没被接纳,因此,英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又在广泛征求英国科学界和公众意见的基础上,于 2018 年 7 月出台《面向科学与创新的移民体系》报告,直接提出了一套能促进科学共同体流动的移民政策,以保护英国能继续全球一流的研发水平。该报告强调在脱欧后,英国要在短期签证和长期移民政策上采取积极态度,以减少因英国不再接受欧盟的自由流动法案而对英国吸引各层次的科研人员造成的负面影响。 英国贸易能源工业部 (BEIS) 已经要求英国移民咨询局考虑英国移民体系如何配合 “ 政府工业战略 ” ,并要与欧盟达 到共识。
2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为何不来保定?
热度 2 ncepuztf 2019-4-6 20:53
前几日,一位身为总裁的高中同学来保定视察他的公司分部。 晚上一起吃饭聊天,他吐槽保定分部发展缓慢,主要有两点: 一是保定这边招不到人才,敬业心差,很难管理,且业绩一般; 二是从北京总部派人分管也没有人愿意来,尽管月多六千补贴。 但不同的是,天津分公司就没有这种问题,招人派人完全顺利。 这足以说明天津和保定在人才方面的吸引力差异。 简单分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保定交通不如天津便捷。 除了铁路,市内公交,道路都相差很远。 前几天保定高铁东站被曝光围栏阻挡行人,公交发车间隔长,收工早; 市内道路维修混乱,最近刚取消单双号限行就开始到处马路刨坑。 (2) 保定工作机会少,教育资源匮乏。 跳槽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高考难。 好单位不多,华电在保定还算好单位行列。教育资源主要指中小学,子女教育。 保定的高校并不少,有十几所大学。 (3) 保定官方几乎没有吸引人才的政策,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很少。 自己没有优势,等着北京、天津人才外溢,结果又来了雄安,这下彻底没戏。 以上可能是影响人才的几个重要方面,没有“人才”,地方经济很难发展。 拿华电来说,我们系大概10年进了2个自产博士,引进人才一直不力。 系里多次开会研讨引进人才的办法,各种试图“诱惑”的手段都想过了, 领导们也出去转了几转,到底还是无人来。一是保定这地方确实不够吸引人, 二是所招“通信”人才呈现外热内冷局面,在社会上“通信”相关专业博士 找工作容易,年薪30万以上很普遍,而在学校实在是不受关注的学科,还要 承受“非升即走”的风险,年薪嘛,10万左右,通胀的今天,实在不经花。
个人分类: 说说|927 次阅读|4 个评论
想在美国发展的人应该来读大学而不是研究生
jiangjiping 2019-3-19 07:58
想在美国发展的人应该来读大学而不是研究生 蒋继平 2019年3月19日 我这个标题绝对不是为了吸引眼球, 也不是信口开河, 读者们读完这篇文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在美国生活了33年后, 培养了两个比较不错的孩子, 才体验到美国社会对待人才的实际做法。 在我的亲身经历中, 我觉得美国对待人才的方略是很特别的。我总的感觉是: 名牌大学在高中生中物色和抢夺人才, 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在大学毕业生中招揽人才。 我听儿子和女儿说,一些名牌大学在应届高中生中物色学生, 采用面试和提前录取的方式把最优秀的高中生找为学生。 这样的话, 可以始终保持名牌大学的学生质量优于普通大学。 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在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拼抢人才。 他们提前到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学物色和挑选优秀学生, 提供很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 但是, 在我的印象中, 从来没有大公司主动到大学的研究生院物色和拼抢人才。所以, 在美国, 非常优秀的各类人才大学毕业后大多数不是进入研究生队伍, 而是进入大公司。这些人才在物质待遇上比研究生不会差。比如说, 我的儿子和女儿都没有博士学位, 儿子只有硕士学位, 女儿只有学士学位, 但是, 他们的收入和福利都比我这个博士要好多。 我的工龄比他们长很多呀。 鉴于此, 我觉得要想在美国发展, 中国的父母应该让他们的子女在读完高中后直接来美读大学, 而不是等读完大学再来美国读研究生。 要是某人真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在大学毕业时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机遇的。 即使不被大公司聘用, 还有第二条道路可走, 就是继续读研究生。 在十几年前, 我的想法与现在恰好相反。 在那个时候, 国内的同学和朋友们问及该在什么情况下送孩子到国外读书。 我的回答总是在国内读大学, 到国外读研究生。 现在看来, 那时的想法是错的, 是对美国国情不了解造成的错觉。 可能误导了。
个人分类: 个人建议|2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什么样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端人才?
ustbhyh 2019-3-13 13:41
在我国,目前通常认为有“帽子”加身的人才为高端人才,如院士、杰青、千人等。大致算算数量,我国的所谓高端人才肯定已赶英超美了。 前天中午和一帮人吃饭时,坐在我边上的老兄和我小声说:“某所春节前开职代会时,某研究员问了大领导一个问题。大致意思是说咱单位的院士有 10 多位,杰青有 30 多位,千人有近 10 位,在一个小单位这样的高端人才比例不可谓不高,而领导还在强调要引进高端人才,目前咱单位的高端人才还不够吗?还要引进什么样的高端人才呢?” 估计这位研究员想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 1 )这么多所谓的高端人才并没有做出啥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2 )人才评价机制出了问题。 在长期以 SCI 论文论英雄的指挥棒指引下,我国诞生了一批写论文的高手,哪个领域热就往上扑,哪个学科易发论文就往上凑,结果是论文数量上去了,引用率也上去了,但仍鲜见引领性的原创成果面世。 评价人才的客观标准,不应唯论文的广告效应(数量、论文发表的载体、引用率)是瞻,而应唯论文的内涵——突破或解决了某一领域的科技难题是瞻。好的科研是面向科技难题滴,以“疗效”为准绳。嗯,一辆夏利车,即使贴上宝马车标,仍然还是夏利。 我国现阶段所谓的高端人才,几乎都是论文广告效应的获益者。 TA 们的强项是为老外的理论方法做点拾漏补遗的工作,以此多发快发些“糯酱级”的论文,目的是为各种名利而奋斗,但实在看不出这样的工作有多大价值。如此毫无雄心壮志、缺乏原创能力、自愿沉沦的科研人员竟成为了“高端人才”,岂不可笑! 若仅看论文的广告效应,屠呦呦、袁隆平先生等只能算是“低端人才”,但前者研制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病人的生命从而获得了 NB 奖,后者 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 解决了水稻的高产和稳产问题。请问,目前的诸多“高端人才”有几人可与这样的“低端人才”媲美? 人才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就会助长急功近利的歪风邪气,催生学术不端事件的发作,易把真才实学者打入冷宫。 自从国家层面启动破“四唯”后,唯论文广告效应之风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其本质原因是不少科研单位的执政者都是当年靠“论文广告效应”的得益者,让 TA 们不唯论文广告效应而改弦易辙,还不是像从猴嘴内掏枣嘛。然而,为了国家科技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必须唯科研创新能力选拔人才,必须把破“四唯”落到实处。 转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63033.html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孔子年薪“粟六万”,相当于今天多少钱?
热度 5 fdc1947 2019-3-10 16:47
孔子年薪 “粟六万”,相当于今天多少钱? 郑永军先生写了一篇《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孔子说过这话吗 》,借孔子在鲁国不受重视跑到卫国的故事,说了人才流动的事情。他分别引用了《论语》和《史记 ·孔子世家》中的一段话: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治长》 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 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 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 “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史记•孔子世家》 我对此评论道: “ 卫国为什么那么慷慨?还是有钱,富庶。(《论语》: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古代人多就是富庶的象征。 人才流动,这是一个重要条件。 ” 郑先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 年薪奉粟六万,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因为这里的六万没有单位。不知道六万小米的单位是什么,就无从讨论起了。 不过,我想起来《 论语 ·雍也》中也有一处类似的说法,也是没有单位的。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就是子思,是孔子的学生。子思给孔子做管家,孔子给他的薪水是 “粟九百”,子思嫌太多。孔子说,别推辞,多了的话你可给你的“邻里乡党”。 对于 “粟九百”到底是多少,杨伯峻先生注解说:“习惯上常把最通用的度量衡单位省略不说,古今大致相同。不过这一省略可把我们迷糊了。” 单独看一段,确实都看不出多少,容易迷糊。不过,把两段放在一起看,倒似乎可以看一下相对的大小多少。 假定司马迁引用的古代文献与论语在差不多的时代。我们就可以把《论语》中的这段话与这里一起看。 子思给孔子做管家,孔子给他的薪水是九百,子思嫌多。看来也确实多,孔子对他特别照顾,还说花不了可以给 “邻里乡党”,可见当时一般管家的薪水远远不到九百这个水平。我们不妨假定是六百吧。 孔子自己的薪水竟达六万,是管家工资的近百倍之多。 假定粟六百相对于今天的六万元(这是一般工作人员能够养家糊口的工资),那么孔子的粟六万就相当于今天的六百万元,至少也是几百万这个数量级的。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6951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转载]人才问题是优化科研成果评定方式的核心问题
buaawsq 2019-3-8 13:52
□ 李世煇 智 宁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职能部门,陆续颁布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人才问题成为优化科研成果评定方式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然而,还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距离科技强国尚存不小的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在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哪个因素“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呢?习总书记说:“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习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人才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要矛盾。 十九大政治报告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如何使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政策的意见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呢?笔者认为,慧眼识才是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前提,是落实人才政策的前提。发现人才需要我们贯彻科学普遍性原则,诚如慧能所言下下人有上上智。 由“作者身份”引发的科技公案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而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针对屠呦呦未能当选院士,人民日报“柏木钉”曾发过三篇关于屠呦呦获奖的评论文章,文中还列举了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袁隆平、饶毅等人,对科技人才评定的公正性提出了异议。今天,屠呦呦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药学家。然而有几个科研工作者能有屠呦呦的条件和机遇,最终突破身份对从事科研、发表科研成果的限制呢?他们更多的是埋没以终,至死未获认可。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从遗传理论被长期埋没的奥地利帝国圣托马斯修道院的修道士孟德尔(1822-1844);到1849年,因常年遭受挖苦,加之连串生活打击,跳楼自杀未遂的,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德国医生迈尔(1814-1878);甚至连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爱因斯坦(1879-1955),未成名之前还被人挖苦为“小专利审查员”, 1905年他的“狭义相对论”,还被批为“伪科学”。还有我国已故数学家陆家羲先生,他在1961年至1981年的20年间,先后攻克了“Kirkman数学难题”和难度更高的“Steiner系列大集”问题。他多次将论文寄给《数学通报》和《数学学报》,并请求鉴定,均被漠然置之。陆家羲死后“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得到发表并荣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时陆家羲已经去世5年了。陆家羲现象令人深思,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桩桩“冤假错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如此荒唐,如此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不正是以学术权威的观点作为评判对错的标准,把研究人员的出身作为考评依据的必然结果吗?只要导致荒唐的原因不消除,荒唐的剧目还会不断上演。 如果我们不能准确识别人才,又怎么能够落实中央人才政策,从而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呢?笔者认为,是否是科技人才,应当以科研成果的有无、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根本标准。现实的困境是科研成果的评定渠道单一、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违背科学精神,根据作者身份的高低而在上述两个方面给予不同待遇:这是扼杀科技创新的最大障碍。 论文发表过程堪比“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马克思把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称之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同样,论文发表也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不能发表,科研工作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心血就将付之东流。 发表论文是当下科研成果评定的主要渠道,但当前每年待发表的论文总量,已远远超过了EI、SCI等核心期刊年发表论文的总量。即使通过审核的论文,也要在一年后,甚至两年以后才能发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势必提高论文准入门槛,把作者的单位、学历、职称、是否有基金支持作为审阅论文的前提条件。大量的论文投稿后,如石沉大海,根本无审阅机会。在符合条件的稿件中,“关系稿”、“金钱稿”又占去一部分。如上原因导致大量的论文根本无发表机会,大量具有真知灼见的科研成果被拒之门外。 能否有重大科研成果应由研究者负责,而已经得出的科研成果能否在与成果匹配的期刊上发表,则应当由社会负责。但现实是:不管你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只要你的科研成果无法面世,最终都会埋没以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要在5家大型出版集团控制的刊物发表,其中一些领域甚至达到了70%,除了追求高额的订阅费外,一些国际学术期刊还利用自己优势支配地位,充当实现垄断资本利益的鹰犬。 期刊本应作为发布优秀研究成果,传播科学知识的平台,现在却沦为垄断资本攫取利润、进行侵略的工具。如此情况下,还能够把论文发表作为鉴定科研成果的主要渠道吗? “ 权威迷信”阻碍“创新自信” 当下国内科研成果评定标准却因袭西方主流观点,缺乏“创新自信”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科学界照样存在迷信,只不过迷信不是“神灵”而是“权威”。这种“权威迷信”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它直接扼杀了创新的可能。 在我国,长期的权威迷信导致大量具有重大原始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或因观点与权威观点相悖,或因作者身份不济而被闲置浪费。 “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造性活动。”只有接受批评和实践的检验,科学才能不断发展。科学成果不因研究人员身份高低贵贱影响其科学性,因人下菜碟的做法是一种粗鄙的陋习。因此,科技部等联合发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破除“四唯”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条件和科研工作者的业务能力,而在于是否能够准确识别人才、充分利用人才,能否真正贯彻、落实中央人才政策。在我国民间科技界有很多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把民间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利用起来,对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科学界人才评价方式进行调整:首先,降低科研成果的“作者身份”评定门槛,避免以身份取人造成可能的成果胎死腹中、已经具备转化推广条件的成果的闲置浪费的现象;其次,改变对科研评价的“唯发表主义”,以科研成果的价值作为评价科技人才的根本标准,为科研成果评定不公提供救济渠道;最后,落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学术准则,杜绝因袭主流权威、废弃科学精神,从而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自主创新与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世煇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智宁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地理与赛博空间信息技术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情愉快才能保持持久的学术生命
热度 8 fdc1947 2019-1-11 08:11
心情愉快才能 保持持久的学术生命 时值三九,虽然如今气候变暖,冬季天气不像过去那样严酷,华北平原的室外毕竟仍然一片萧瑟的景象。阳台上的杜鹃在元旦前后就开出了大红的花朵,给家里增添了不少生气。 我不善养花草,也没有这样的心思。有时候朋友们送我家一些花,花开过后就死去了,觉得很伤感的,所以自己从来不去买花买草。这一盆杜鹃是去年 2月初,太太的一位老同事送我们的,送来的时候就满盆通红,很是喜人。这些花能够开得很持久,记得一直开到了5月份,外面春天的花儿差不多都开败了,它才谢了花。以后,放在阳台上,只是过几天给它一杯水罢了。 到了 11月份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在枝头长出来了那么多花骨朵,慢慢地有的骨朵变红了,终于在12月19日的时候,有一朵花盛开了。 这朵花,就是上面 第一 张照片上最左下角的那朵,至今二十多天了,仍然很鲜艳的样子。不像有的花,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就枯萎了。像这样美丽而不娇气、又能够开的持久的的花,真是美化家庭环境很好的品种。 从花的持久,想起来了人才的持久。如今,科学与教育工作者受教育时间很长,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年龄已经不小了,如何让人才有创造力的时间很长一些,是一个 重要 的问题。 人们会说,如今退休的年龄是固定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时间也应当是固定的,何来人才的持久一说? 科教工作者工作的年限确实是基本固定的,这里所说,不光是指工作年限,而且是指真正能够奋发向上,努力工作争取做出好的贡献的时间。借用诗人的话: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做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人也是如此。有的人名义上还在工作,不过心已经不在科研和教育上了,他已经不想干了,度日而已。有的人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可是他还在为科学和教育事业出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人才持久的一个方面的意义。 我们很多 “青椒”现在就怨声载道,心情很糟糕,被逼着才做一点事情;还有很多人刚到五十岁就盼着退休,羡慕着我们退休者的幸福和自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工作环境过于逼抑,没有鼓励和欢乐,有的只是一味的催促和鞭策,而且往往得不到领导者对他们应有的人格上的尊重。他们总是感到如在炉子上面被焙烤般的焦灼。 在一个不快乐的环境中工作是很痛苦的事情。科研和教学都是需要用满腔热情去从事的事业,没有满腔热情,很难做出真正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没有满腔热情,更无法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对现在这种大学和研究所的政策环境下,能够做出真正大量的好的研究工作(少量有可能)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批好学生感到悲观。大学对于教师的政策必须宽松,让教师有一个较好的心情才好。正如我一直所说: “大学要像温吞水,不能像铁匠炉”。 古人就说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们现在的弦绷得太紧,把大学教师搞得太紧张。心情太紧张,做不好大学教师。所以, 要使人才有持久的学术生命,现在对于教师的各种政策必须放松,不能搞这么多紧张的 “绩效考核”。 还是回过头来说我阳台上的杜鹃花。那些花从 11月初就出现花骨朵了(是否更早我不知道,我发现已经是11月初了),可是,最早的一朵花也到了12月19日才开放,而19日看上去已经很大很红的花骨朵(照片2那花的左上方),也到了近日才完全开放。这说明,这些花能够开放较长时间,也需要孕育很长的时间。 我又想到了人才的培养。人才是需要培养的,没有一个人生下来不接受教育就可以成才。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到博士研究生,需要很长时间的教育。要打好基础,真正学到本领、学到好的思想及思维方法、学到好的动手能力,心灵手巧,才是一个人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现在,我们考核学生的办法是看学生能不能通过需要死记硬背的考试,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以及能够解多少习题。十几年的死记硬背搞得学生痛苦不堪,搞得学生没有了继续学习的信心,恨不得来一个 “焚书坑儒”。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求学生早出成果,拔苗助长,甚至弄虚作假。短期里“催长”起来的人才,就像暗室里出来的豆芽菜,看上去很长,实际上长不好,更谈不上培养出有持久的学术能力的人才。我年轻的时候种过地,种庄稼要“蹲苗”,就是不能苗期的小苗过于疯长枝叶,而要很好地扎下根去,根深才能叶茂。学生也只有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 总而言之,我们要创造这样的环境:能够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又要使这些人才能够有持久的学术生命。这需要改进我们的教育,这是对培养出好学生而言的,又需要改进我们对教师的考核办法,这是对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而言的。只有解决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科学和教育事业才能够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真正走到世界的最前列。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7777 次阅读|17 个评论
人才是发现的,不是培养的
热度 19 wangdh 2018-12-23 11:42
人才是发现的,不是培养的 王德华 前些日子读到一句话,似乎是“人才是发现的,不是培养的”。也许由于自己是研究生导师的角色,读到这句话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过后也在思考这句话。 仔细想一想,这句话是对的,人才确实是发现的。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我们也经常听到说某个单位里卧虎藏龙。所以呼吁有更多的伯乐出现,发现更多的千里马。再追问一句的话,伯乐也是一种人才,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呢?谁发现的伯乐呢?好像又陷于了新的思考中。 人才一定是有智慧有才华有技能的人。专业人才就是在某个领域学识和技艺都超常的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是容易发现的,像思想和智慧等有时候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或者不能被一般人鉴别和发现的。这可能就是需要伯乐的原因了。所以,伯乐需要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需要有欣赏和包容人才胸怀。 那么,人才不能培养吗?我们也经常听要培养一批什么样的人才的说法。不管什么领域的人才,都有一个成长过程。这个成长过程,就包含培养的过程。所以,培养人才的过程需要条件的支持,需要合适的土壤,需要良好的环境。 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也是发现人才的过程。也可以说,优秀研究生也是被发现的。我们也常说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现科研好苗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生导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要当伯乐。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9765 次阅读|20 个评论
青年科技人才如何看待“跨界”这回事
yhz125 2018-11-11 10:58
文/杨晗之 2018年10月29日,2018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在上海科技馆召开。为了更好地凝聚青年力量,传递青年声音,本次峰会邀请了45周岁以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先锋,分享研究成果,展开跨界碰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致力于量子物理和量子计算的研究。他认为,学科交叉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因为在交叉领域你会发现更多新的问题。量子物理学基础研究的进步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机遇,如量子通信、计算能力和精密测量等,而这些研究之间是可以互动的。比如,计算能力的进步,将会大大的加快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的发展。 美国西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教授Adilson Motter专注于复杂系统和非线性现象,涉及生物学、混沌理论、统计物理学等交叉学科。他表示,做研究时依赖于与其他领域的合作,肯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真正的科学创新来自于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互动。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EPIcx实验室主任Vittoria Colizza在传染病传播的网络建模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她认为,基础研究一定是跨学科的,创新就是来自于不同领域的结合。例如数学和免疫学,它们就有很长的互相影响的历史。“面对传染病的挑战,我们需要将各种数据整合在一起,包括物理学、统计学、复杂系统、自然科学、地理系统,以及公共医学、公共卫生和药学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大量的数据,从而形成更好的模型。”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AI研究院副院长魏思带领他的团队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他认为,最大的交叉学科正是科学,因为在一百年前大家还没有统计的概念,现在所有的科学的基石就是统计。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本质上就是一直不停地交叉,如果只关注于一个领域可能就会退出行当。 科技创新需要跨界融合 针对跨界与融合,《张江科技评论》还专门采访了参加论坛的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阿里巴巴复杂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吕琳媛。吕琳媛教授认为,科技创新需要跨界融合。学科的专业化深化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但同时也带来了我们认识世界视角的“窄化”。交叉科学的研究能够拓展我们认识事物的视角,带来新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能够与原有的学科形成互补,打破学科之间构筑的瓶颈,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对话和融合,为创新提供土壤。 创新对不同的参与者来讲,表现出“一体多面”的特征。学术界、产业界、政界对创新的讨论呈现出百花齐放式的景象。从系统的视角来看,创新是一个社会经济演化的动态过程,而非简单的技术现象,其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科技以外的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的协作以及政、产、学、研、金等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嵌入的创新生态系统的运作效率,而创新生态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也使得我们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变得更加艰难。 从全球来看,我国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等颠覆性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正日益展现出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的发展态势。2018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对每一位创新者而言,今天我们都处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个人、组织与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是这个新时代赋予每个人的使命与责任。 从区域来看,以杭州、深圳为代表的“大湾区”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增长方式的“中国样本”。知识和创新成为城市、区域乃至国家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资源。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一大批本土创新型企业如阿里、华为真正站上世界舞台,在科技创新模式上,我们也有很多有益的尝试和亮点。例如,达摩院、华大基因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涌现,这背后正是创新资源在基于网络链接的多物种构成的生态体系中聚集、融合、涌现的复杂作用过程。这些机构把对前沿科学的“求真”与追求经济效益的“务实”有效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各类资源,并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实现了认知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成为科技创新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物种”。 无论是创新创业企业的井喷式增长,还是新型研发机构的涌现,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的活力和潜力。今天的科技创新的实现过程,本身就包含了认知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向流动及其转换,而这依赖于科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者、政策制定者等创新主体的协作,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跨界、开放的复杂网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今天的科技创新是一个强调整体思维的“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创新主体都需要在这一大局观、系统观的框架下各司其职,协同共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科技创新的强心针。
个人分类: 张江科技评论|3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响鼓何须重锤
热度 4 zhengyongjun 2018-11-5 07:45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250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转载自 科学网] 打招呼做工作 教授曝科研项目人才评审乱象
zlyang 2018-10-29 10:01
科学网,2018-06-26,打招呼做工作 教授曝科研项目人才评审乱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6/414869.shtm 半月谈,2018-06-26,:“用本子记下给谁打招呼,以后怎么还人情”教授自曝科研项目人才评审乱象 http://www.banyuetan.org/dyp/detail/20180626/1000200033134991529974398423860952_1.html “不打招呼就觉得是不重视、不尊敬”“甚至要用本子记下给谁打招呼,以后怎么还人情”“会做工作、沟通能力强现在是一个正面评价”……半月谈记者在国内知名高校采访时,一些专家教授和从事人才工作的学者对当前科研项目和人才评审中的不良风气表达了愤慨,呼吁加强监督,完善惩戒,净化科研评审环境。 打招呼、做工作,滋长“人情评审”歪风 时值年中,不少科研项目和人才评审陆续启动。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科研项目和人才评审中打招呼拉票、做工作等现象屡禁不止。 “评审打招呼、做工作成了自保的方式,别人打了招呼你不打,就觉得你不重视。而且普通人打招呼还不行,往往得单位一把手如校长、书记出面才行。”一位在知名高校担任学院院长的教授说,现在人才计划、项目评审都会打招呼,作为学院领导,他深感无奈。 “人情评审”风气盛行之下,不仅本院的人才引进和项目申报会找该教授去帮忙做工作,一些校外学术圈的朋友也会找到他。“每个月请求帮忙打招呼的短信、电话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作为院长,我甚至要用本子记下跟谁打过招呼,考虑以后怎么还这人情。”他无奈地表示。 这位教授几年前回国,他说,“作为学术项目领头人,现在申报项目,除了考虑学术水平,还要看关系网有多广,把通讯录拉出来看看”。 和他有同感的一位高校从事人才工作的学者告诉半月谈记者,去年他们学校引进人才参与国家的人才项目评审,函评结果非常不错,因为提交的文章、科研成果等书面材料很过硬,但面审淘汰的比例却出人意料地高。“我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学术方面了,因此吃了大亏。” 不仅在做人才工作参与评审过程中遭遇了拉票尴尬,该学者自己申报国家人才项目时也亲历了拉票歪风。他说,评委工作一般分评审前工作和评审中工作。评审前,申报人和所在单位得知评审专家信息后,要及时去“拜门子”。一般来说,申报者会通过四种方式来做工作:一是自己本人给评委发短信或打电话,请求关照。二是所在单位的领导出面给评委做工作。三是请业界知名的老专家、院士出面做工作。四是知名老专家、院士带着申请人一道上门向评委汇报工作。 评审中,则需要有更大的公关力度。有的申请人所在单位会出面做工作,要么派专人找评审做工作,要么单位主要负责人到评审宾馆驻点做工作。如果评审组织特别严密,还会有人专门蹲守在评审点捕捉评委信息,甚至拍照回传给后方,再去查找评委关系继而做工作。 “逢到重要的项目和人才评审,可能申请人和所在机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忙着做工作,跑公关。”他说。 数字政绩冲动,一些高校争戴人才帽 接受采访的科研学者坦言,这几年一些科研评审中的拉关系、打招呼风气有愈演愈烈的苗头,令人愤怒,让人担心。 “一旦到了评审集中期,根本没法干正事儿。”他们表示,谁不做工作谁就会吃亏,最后被歪风绑架,浪费大量精力去做和学术无关的事情。 受访的一位学者向半月谈记者展示了他在朋友圈所发的上述感叹,短短几十字的吐槽收获了近百条学术同行的点赞和评论。有人留言说,现在评审不打招呼是对评审的不尊敬;还有人打趣道,现在科研人员会做工作、沟通能力强已经成为一个正面的评价。 在这些学者看来,科研项目和人才评审中出现的打招呼、拉票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竞争激烈、僧多粥少的缘故;另一方面,还缘于科研 GDP 、人才政绩驱动下,有项目、有人才帽子,才意味着个人和单位有资源、有地位,才能活下去。 以高校为例,去年教育部搞“双一流”评估,标志着高等教育新的转折。为了适应“双一流”要求,不少高校急需有大的科研项目和“戴帽子”的高级人才支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术水平或者整体实力一般的院校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往往会举全校、全机构之力去确保重要科研项目和人才评审过关。学术帽子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应该按照学术标准来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价。 “打开高校科研机构的网站,如果遮住校名看简介,模式都差不多,论文数、科研项目数、拥有‘戴帽子’的高级人才数等。”上述从事人才工作的学者指出,在数字指标导向和一些领导的政绩驱动下,评审人、申请人、用人单位、学术圈都被绑架了。 一位受访者说,评审中的上述乱象让他们深感愤怒,十分担心。愤怒是因为这种人情公关歪风的滋长让科研和人才的评价标准扭曲,让好的科研成果和好的人才得不到公正评价。担心的是这种风气污染了学术圈,大家被裹挟着在互相打招呼中渐渐成了利益和资源交换共同体,影响国家的科研水平。 消除灰色地带,划出科研项目人才评审高压线 受访的科研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打招呼公关已经发展到必须是相当级别的学术权威或者负责人,因为他们参加的评审多,可以互相交换评委资源,互相支持。 “说实话,绝大部分评委都是好人,但是有时人心里的‘秤’也是容易被打招呼影响的,特别是有的打招呼者对评委来说是领导、朋友或是恩人时,难免有还人情的思想。难免因‘感情’因素造成优秀的人和项目被 PK 掉。”受访者深感无力。 科研人员表示,一些评审拉票公关的现象就像皇帝的新衣, 没有人敢喊。一喊就破坏了规则,大家以后肯定就不带你玩了。 但是不喊,就必须跟随在里面随波逐流, 如果只是埋头做学问,就会吃亏甚至很难存活。 “做科研要无欲无求,保守初心才能做得好。如果只想着求名头被欲望绑架,势必会造成学术风气的败坏,也造成科研水平的下降。” 受访学者认为,现在干部拉票贿选都有严格的处罚措施,而学术评审拉票却还处于灰色地带,这是不对的。他们建议,应该出台相应的惩罚举措,增加学术评审中拉票公关等行为的违规成本,比如将评审列为保密项目,一旦有接受公关说情的行为就视为违反保密条例等,给予相应惩戒,让科研人员和管理者有所敬畏。对参与说情公关的双方,列入黑名单,或者予以曝光,限制其参加科研学术活动,或给予失信认定,通过这些举措净化评审环境,真正做到学术优先,不拼关系、不拼圈子。(杨玉华)
个人分类: 科技教育界资料|8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
热度 9 张海霞 2018-10-15 18:25
【题记】最近遇到很多做了家长的青年老师问 :”张老师,听说你家孩子教育得挺好,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怎么就搞不定呢?!说实话,当个老师搞不好自己的孩子的教育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我跟他们说:其实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和学生都很简单:把娃当学生带,把学生当娃养。 这句话是我妈妈说的 我妈是2000年在我怀孕的时候出人意料地从河南跑到北京来照顾我的 ,从此跟着我天南海北无怨无悔地生活了18年,照顾我们全家的生活,可以说我家这娃是我妈一手照看大的,可是她有原则:“张海霞,孩子是你的,你说怎么带就怎么带,全家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所以,这教育孩子原则上的事我必须拿主意、下狠心要求、立规矩等等,当然很多时候也是纠结万分:面对这可爱的心肝宝贝儿,怎么舍得?!特别是孩子很小的时候,怎么下得了狠心呢?!可是不下狠心要求、不定好规矩、培养好习惯怎么能够教育出来一个好孩子呢?!矛盾,真的是矛盾,在理智和情感之间,真的是难以抉择。 同样,那时候又是青椒,刚刚开始自己带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这事也是让人矛盾,带的学生里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也是娇生惯养长大的,智商高、情商低的比例不低,动辄就威胁老师“我抑郁了,要端除草剂的”也大有人在(很幸运我的学生里至今还没有)。 如何带好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获得学位的同时在意志品质方面也能够有所加强和提升适应未来的社会,是很多 青椒的心病同样也是我的心病,不仅仅是经历了带学生的艰难、痛苦和折磨,甚至还常常发出“世风日下”的感慨。 记得有一天在家里说起孩子难养、学生难带的事,我妈给我的中肯建议就是这句话: “ 张海霞,其实不难,只要你把娃当学生带,把学生当娃养,事情马上就好办了。” 老妈说的对,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作为家长,我们之所以觉得娃难养,是因为太爱TA,总是心疼TA,觉得TA什么都不会、不懂,不舍得狠心严格要求,怕受委屈、怕吃苦受累,所以怎么表现都觉得不够。 作为老师,我们之所以觉得学生难带,不是因为我们太爱他们、舍不得要求,而是因为把他们当作了什么都应该知道、什么都能做好的年轻人,而不是让我来教会他们。 其实,学生跟我们的娃一样,在TA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还没有被教成“成年人”,TA还会使小性子、耍小脾气,甚至TA都不知道这样不对、不好!而这个回家跟我们耍小性子的娃,我们都忍了,还找了各种借口给TA掩饰,而那个跟我们耍性子的学生,却成了我们控诉的对象(参考之前写过的《老师,我跟你赌气呢!》),这就是我们的烦恼来源,如果可以颠倒一下,就像我妈说的这样: 把这个还不成熟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娃来养,尝试用家长一般的爱去关心TA、跟TA交流,让TA了解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鼓励TA、要求TA、真心帮助TA去克服,这样学生一定就好带了,而且有希望带好; 同样,把自己那个很不成熟的娃看作学生来带,用教师的正常标准去要求TA、督促TA,不再为TA兜底,不再给TA找各种借口也不再原谅TA的无理取闹,这样孩子一定也就好养了,而且有希望养好。 后来我时时提醒自己贯彻这一理念 看到孩子就当成自己的学生,一切按照正常要求,不心慈手软,也不婆婆妈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切从关心和理解的角度出发,不提过高要求,也不推诿妥协。于是乎,这几年我跟孩子和学生的关系都好起来了:孩子生活和学习方面都独立自主、不用我们操心,我只当好“政委”悉心倾听就行了;和学生们在一起也是开开心心,指定大方向、鼓励他们做科学探索,及时汇报和探讨进展和问题,闲暇时间小组一起聚会交流、增进感情,也是其乐融融。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大家互相信任和支持,能力提升很快,自信心也大大地增强了,就拿这个学期来说吧, 俺家娃在大学的第一学年结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Alice Wonderlab的研究生同学也几乎是人人都获得了奖学金包括一个同学蝉联国家奖学金,另外在这里培训过一段时间的外校的同学也在他们学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消息传来大家皆大欢喜。 也许你要问,你具体都采取哪些措施和方法来对待学生和孩子?其实真的没有定式,因为人跟人很不一样,每个孩子和学生也是千差万别,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适合自己的模式才是好的模式, 基本原则就是大家能够互相信任和尊重、共同进步! 家庭关系如此,师生关系也如此,所以,大家互相信任、不抱怨,积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鼓励中共同进步,就会逐渐走上康庄大道,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816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实事求是,与人为善
Chiyankun2016 2018-9-28 09:37
实事求是,与人为善 据科学网报道, 9 月 22 日杨振宁教授在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一次座谈会上说: “我一直觉得 20 世纪、 21 世纪科学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各个领域发展空前活跃,而且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命运。但是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各种分析、介绍和记载工作做得非常、非常之不够。” 他又说: “尤其对于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的记载分析工作,不是做得不够,而是根本做得一塌糊涂。” 杨振宁列举了自己的老师吴有训先生的事例。吴先生是西南联大物理系一位重要的人物。上世纪 20 年代时,吴先生是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的学生,帮康普顿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不知道谁发明出来一个名词‘康普顿—吴效应’,但是我在国际文献中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个名词。”杨振宁说,“有人要表扬吴先生的工作就发明了这样一个名词,于是别人就引用。这既是对历史的不忠实,对吴先生的不尊敬,也是对中国年轻人的误导。” 【非常不够】,我可以接受。但是【根本做得一塌糊涂】这个严厉的批评令我惊讶。而所举的例子也不能令人信服。 杨先生也说,吴有训【帮助康普顿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杨先生没有说。我看这个重要性重要到关系到康普顿效应是否被世人所接受的程度。吴有训之前,康普顿发表文章的时候,只做了 X- 射线在石墨上的散射实验 , 对于它的结论是有怀疑的, 尤其是当时一位很有声望的 X- 射线专家,哈佛大学的 W ·杜安教授及其助手提出两项质疑,需要回答。所以必须拿出更充分的实验。而这就是吴有训的工作。只是在吴有训用更多的材料(十五种)做了实验并给出非常可靠的结果之后,康普顿效应才得到公认。因此,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有苏联学者认为康普顿效应应当叫做康普顿 - 吴效应。这不是中国人首先提出的,更不是八十年代提出的。当然八十年代开放以后,更多的人知道又这个提法,也有更多的人接受了。尽管吴有训一直不赞成这么提。我认为,对这个提法可以有争议,但是这不足以成为中国人对近代科学史的认识“一塌糊涂”的证据。如果仅仅因为这一点(我无缘读到杨先生的全文,不知道是否还有更充分的证据),就做出“一塌糊涂”的评语,是不是太过刻苛了一些。 吴有训是不是应当在康普顿效应挂名,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发现脉冲星的那位那位研究生也没有被承认,而她的老师却得了诺贝尔奖。跟她相比,吴有训一点也不冤枉。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乔丝琳•贝尔应当一同得奖。首先提出应当把康普顿效应叫做康普顿 - 吴效应的是苏联物理学家,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吴有训访问苏联的时候。我现在意识查不到那位苏联物理学家的名字,如果是我记忆有误,请网上的朋友指正。不要误人子弟。俄罗斯人跟中国人不同,人家是有点影子就给自己的民族争荣誉。而中国人则是谦虚。难得真的关心帮助别人争荣誉者。吴先生自己也很谦虚,从来都说自己只是康普顿的学生。但是我们应当公正的评价他对康普顿效应的贡献。没有他的工作,那个诺贝尔奖还不知得等到什么时候。因为有公开的,权威人士的质疑。 杨先生认为不应当挂名,而另一些人认为应当。这是正常的争论,不能说哪一个说法就是一塌糊涂了。而以此一个例子就说中国人对近代物理史一塌糊涂就更是不可思议。 外国人就那么清楚吗?未见得。我在科学网也说过一件事,就是 B0 和反 B0 的 mix 是不是 CP violation 这个问题。我跟一些科学家讨论过。比如哈佛大学的吴大骏教授。他一开始不赞同,而且态度很强硬,可是第二天争论之后,他觉得大概应当算是破坏了 CP 对称性吧。当然。我们两个人这样说还不算数。我的另一位忘年之交,应当也是杨先生的朋友了。他开始的时候觉得“这就是 …… ”可是他显然是想起来些什么,说:“ hold on , hold on…… ”然后思考相当长一会儿,非常坚决的说:“反正不要说这是 CP violation 。”然后不容分说,回头就走,一点也不给我分辩的余地。我明白,他开始的时候跟着我的思路认为这就应当是 CP Violation 嘛,可是我在开始问的就是为什么大家不把它称作 CP Violation ,他也想起来至少我们 ALEPH 的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个问题有点大,他不想动这个这个问题,也就不让我继续问下去。后来,回到多伦多我写信问过杨振宁先生。他是研究对称性的专家啊。他推说自己不搞高能物理多年,不了解了。其实这是个物理概念问题,是每一个大学物理教师都应当弄清楚的问题。我是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在文献上都不说这也是 CP 不守恒。即使这是,也不排除寻找其他方式的 CP 不守恒的重要性。不过我也感谢杨老师的答复,至少这是个他这个专家也不可能否定的问题。我思考这个问题还在与,这里是不是会有什么课题值得深入探讨。我觉得物理学家就是要较真。任何微小的疑问都不应当放过。而这些“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不肯叫真的态度实在让我感到失望。其实这类问题也还有一些。 近代物理学,尤其在高速发展的时候,大家急于抢前沿的最新成果,对于已经发现的事实往往可能没有很好的梳理。其实杨先生与李政道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也是梳理数年前的实验事实的结果。 我看在 B0 mixing 这个问题上,许多西方科学家就缺乏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但是我也不能因此就说是一塌糊涂啊。那毕竟只是一小朵浮云罢了。 我个人一贯主张批评,首先要实事求是;只要不是敌人,就应当与人为善。就是对于敌人,也不妨保持一点与人为善之心。 实事求是,是客观性。与人为善,是主观的态度,而态度反应出动机。而有“与人为善的”动机或者态度,就可以不太偏激,比较容易做到实事求是。 我第一次在互联网上讲与人为善是在九十年代。当时在多维新闻网上有一群人批评吴征和杨澜,死缠乱打,甚至说要攻击某家的网站。我觉得太过分了,写了一篇希望大家不要过于激烈,年轻人犯了错误要允许人家改正。结果受到那群人的攻击,带头的一个化名不平,其实就是 H 平。道貌岸然的时候用 H 平,撒泼的时候用不平。后来我就上不了多维网了,直到多维易主。几年之后,杨先生的婚姻也受到一些人攻击,我又在《枫华园》(加拿大华人学人的网上刊物)上发表了与人为善的文字。我一贯认为,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惯就对别人妄加批评。我总感到,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有了空前的发表自由,缺乏自律和规范,使得人们过分放肆,浮躁之气充斥在全世界的互联网上,而华文世界似乎更为严重。 这种气氛不利于人才的出现于保护。中国有十三亿九千万人口,人才向来是不少的。但是人才多也禁不起浪费。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何等人才济济朝气蓬勃。可是一场反右斗争就整的万马齐喑了。 58 年的时候毛泽东就感觉到这个问题,引用龚自珍的诗文,公开号召“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人才问题关键在于使用和爱护。是不是人才大多数场合大家是知道的。问题是有各种清规戒律把人才排除在外。改革以来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是没有了,但是社会环境对人才的摧残不可忽视。比如说写出《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等等优秀作品的王朔,被称为痞子文学。吃了一个奶油蛋糕过生日的唐国强就成了奶油小生,认为吴有训应当挂名康普顿效应就被当作一塌糊涂,而且是中国近代科学史的一塌糊涂,这种环境是摧残人才的。我们国家这么多年以来,我就几乎没有听到任何一个物理学家,除了追悼会,或者对同门老师等等的纪念文字之外,就没有听到提携后进夸奖别人的文字。南仁东,死后都说他了不起,可是他一辈子就没有得过一次奖励,甚至连一次表扬也没有。我们没有形成一个互相帮助,合作奋进的气氛。这个网上偶尔也有新的思维的火花,但是鲜有内行者出来说一句鼓励的话或者中肯的批评的话。以沉默扼杀新生事物,比激烈的反对更可恶。 所以我想,坚持实事求是和与人为善原则也是开创一个和谐的向上的科学研究环境的需要。
62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六百万的数据我看到中国科技的光明前景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8-9-21 09:16
从六百万的数据我看到中国科技的光明前景 蒋继平 2018年9月21日 前几天在科学网的首页看到一条新闻, 新闻中说目前中国的科技人员总数已经达到600万。 看到这个数据, 我为中国感到骄傲。世界上有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还不到600万。 也就是说, 中国的科技人员要是组成一个国家的话, 可以在世界人口列表上排在第113位, 排在新加坡之前。 从这个视角看, 可以想像中国的科技队伍是多么的壮大。我也从网上看到相关的信息, 是军事频道的一篇文章【中国科研人员总数超美世界第一占全球25.3%】。 虽然从其他方面来看, 中国在许多方面还不能跟美国比, 尤其是在诺奖的数量上, 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上, 跟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 近年来中国正在努力追赶, 尤其是在诺奖上已经打破了历史上零的纪录。这个零的突破,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估计, 在不远的未来, 中国科学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诺奖。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和发展趋势, 我对中国的科技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 我的直觉使我坚信中国的科学界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为世界的科学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将是世界科技界的一支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我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中国的国策为科技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 第二, 几十年的快速经济发展, 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第三, 几十年的科教兴国运动, 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现在的科技队伍素质高, 知识全面和丰富。 还有, 全球化进程, 为中国科技人员提供了与世界科技界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机遇, 使中国的科技人员可以与世界的科技界互相交流信息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略。 总之,虽然目前中国的重大科研成果与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还不如人意, 但是, 科技界的发展趋势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而且成效明显,速度迅猛, 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所以,我觉得中国科技界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479 次阅读|15 个评论
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8-8-29 09:12
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蒋继平 2018年8月29日 一个国家的教育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 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而,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分。因为一个国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涉及到方方面面, 有360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色, 需要各色各样的人才, 所以,教育的宗旨应该为各行各业提供优秀的人才。 怨我直言, 凭我个人的直觉, 现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采用的升学规则和学校培养学生的做法好像偏离了这个宗旨。 根据媒体上的信息, 中国的各级学校在招收学生时, 主要看考试成绩, 这点尤其在大学招生时更为明显。 从我本人的认知来看, 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的智商,而面对社会问题时, 既需要智商, 也需要情商, 有的行业需要智商高的人, 有的行业需要情商高的人才能胜任。 要是学校一律按照考试成绩来选用学生, 那么, 智商高的学生就占有优势, 情商高的学生就自动遭到淘汰。这样下去, 必然导致这个国家智商高的人占据主导地位, 而情商高的人就成为弱势群体。 智商高确实是一种优势, 但是, 这种优势也只能用在需要智商高的行业和领域。 不过, 在360行中, 有很多行业并不需要高智商的人来担任。 比如说, 大多数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不需要智商很高, 但是, 需要有一定的情商, 需要会与人打交道。 与人打交道需要感情的交流, 所以, 情商高的人就会做得比较好。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今后服务行业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 这些行业的个人素养比他们的知识学问更加重要。 鉴于以上的认知,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应该把为社会培养各色各样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 换句话说, 就是不要把学习成绩作为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我始终认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才, 这种天才因人而异。 正如上面所说, 有的人智商高, 而有的人情商高。 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每个人的天才, 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为社会提供最大的价值。要做到这点, 从幼儿园开始, 老师们的责任就是发现孩子们的天才, 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天才, 分别加以施教和引导。在这点上, 美国的学校就做得比较好。比如说,美国的大多数大学在选择学生时不仅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表现。 这个综合考量包含几个因素: 1. 全国标准考试成绩, 2. 学校的成绩。 3. 老师的推荐信(学校的表现),4. 课外的社会活动记录(社会义务服务记录), 5. 自己的一篇短文。 我这样说, 不会被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吧?
个人分类: 教育|5736 次阅读|3 个评论
教育应该为社会输送怎样的人才?
热度 17 jiangjiping 2018-8-7 07:56
教育应该为社会输送怎样的人才? 蒋继平 2018年8月7日 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根基和未来。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社会状态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教育体系。 谈论教育体系,不仅涉及到教育水平和学校设施, 而且应该包含教育理念, 后者更为重要。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官方信息, 目前中国的高中毛入学率已经在86.5%, 大学毛入学率在40%。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普及率已经大大地得到改进, 与旧社会有着天壤之别。解放前的科举考试制度只是人群中非常少数人的专利, 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 那时候的教育理念是为社会培养精英份子。 我的影像中, 中华文化教育的一条主线是等级观念,吃苦努力是为了进入上层社会, 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因而, 就有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的说法。 现在时代不同啦, 教育已经普及全民。 这个时候的教育理念应该把主线放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民众, 而不是少数社会精英。 不管从理论上来讲, 还是社会现实,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不可能都是精英。 所谓精英, 是特别优秀的人才, 要是大家差不多, 那就不叫精英了。 鉴于这样的认知, 我认为现代社会的教育资源应该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这个最重要的方面, 而不是倡导为社会培养精英人物。 可惜的是, 到现在为止, 我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校长致辞都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 民族的脊梁, 学校的荣耀,言下之意, 希望学生们在将来功成名就, 成为权贵阶层的一员。有的教授甚至公开要求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高效地转化成财富, 所以,告许学生们毕业后没有一千万资产别来见他。 我在美国已经生活了30多年, 两个孩子都是在美国接受的教育。 我发现美国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平等的观念, 没有任何等级的观念。这种教育理念倡导的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改善生活, 而不是为了做人上人。 要是我是一位大学校长的话, 我会在学生致辞时要求学生们在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里,充分发挥青春年华的旺盛精力,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做到德智体均衡发展,确保把自己造就成一个体魄强壮, 知识丰富,遵纪守法的良民, 除了构建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外,在社会和人民需要的情况下,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承担责任,争取造福一方。反正, 我会使学生们懂得我们的努力只是为了改善生活, 而不是为了获得权力地位和金钱财富,不应该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做人上人资本,更不是为了站在别人头上发号施令。 我最近看的一些中国的影视剧, 其中大多数涉及现代社会的剧情都是一些社会精英之间的权利争斗内容, 几乎毫无例外。我想这是中国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必然产物。 大家在吃尽千辛万苦, 上完名校, 学有所成后, 就理所当然地要做人上人了。 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 我感到深深的担忧。 我想一个民族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 都希望自己是社会的精英, 即使没有这样的实力, 也争个你死我活,那么, 当这样的人群数量在不断地大幅上升的情况下, 整个社会不是会处于为了权利而不择手段的争夺之中吗?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人才的内耗, 本来的知识才能应该用来搞创新开发的, 现在用来对付同事, 用在整人上, 这个社会的整个生态环境会好吗?
个人分类: 教育|11321 次阅读|42 个评论
不让杰青天分“夭折”对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热度 20 After50 2018-8-4 05:14
不让杰青天分“夭折”对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这两天一年一度的国家杰青人才又公布了,我非常佩服他们和祝贺他们,同时也思考了一下另一个问题。中国经过近几十年实施正规教育和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及广泛国际交流,现在已经是人才辈出,一代胜过一代,其中杰出甚至天才级的青年人才也不少,当然这与人口基数巨大也密切相关。 我这里谈的杰青远不是指那些能戴上国家级帽子的青年人才 ,因为中国实际的杰青人才要比能戴上国家级帽子的多得多。然而,杰青与杰出成果并不能划等号,现在的杰青的确出类拔萃,优秀中的极优,但获得杰青资助和称号的更多的是表现出他(她)是很不一般的潜力股,还需要在以后多年的更大努力中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非凡。可是,我们的一些制度、文化环境和社会崇尚,却没有让他们去继续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天分,而是在诱导或逼迫他们夭折学术生涯,去“改行”当“领军人才”或是“领导”等。 说到这许多人就不理解了,为什么当领军人才和领导,学术生涯就“夭折”了?当领军人才和领导是被逼迫的?回答这个问题仅拿一个原因来说事就够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目前科技评价的“比大”“比多”机制造成的。其实,戴有杰青帽子的人才他们是有很大压力的,在评上之前许多人已经竭尽全力了,评上之后其实压力有增无减,由于“比大”“比多”,许多杰青人才不得不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因为一个人或一个课题组即使再有能耐再勤奋努力,发表论文数量、获得经费数量、得奖数量等等再多,也比不过一个系和一个学院很多人的工作之和。而为了做大做多,在目前的机制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走上行政领导岗位,当系主任、院长、处长、校长等,同时又是“领军人才”,而且,在大多数普通人的眼里,院长校长就是比纯教授牛逼、成功、威风。当有了一定的行政支配权以后,才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包括上层社会关系、实验室、项目、经费、研究生、团队等等,而当有了一个很庞大的团队以后,这些杰出人才其实就慢慢的变成了科研的组织者或科研总经理(说好听是领军人才,说不好听是包工头),虽然他们的能量、权利、组织能力方面是比原来大多了,但是他们的 科研技战术水平 却逐渐变得平庸了甚至无能了。显然,当了“领军人才”之后,这些杰出人才就很少直接做具体层面的研究工作,也很难发现研究过程的细微新现象和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这时他们已经脱离了发挥他们科研天分的机会。相反,如果不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在比大比多的规则下,他们可能会累死或是走向平凡,因为在科研道路上,真正能取得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大多数是难以获得成功的,而我们的机制是小成果可以凑成大成果,只要足够的多,还有就是科研成果的发明者是可以转让的,因而许多杰出人才在 具体科研发明发现上 就逐渐走向了平庸,走向了“拼多多”。 对于我这样一个绝对普通的人,也有深刻的体会。由于办专业需要在过去曾经有过上十年兼了个“生产队小干部”,在那段时间里,自己最大的长进可能是更加“懂事”了,所谓懂事大家是清楚的,比如各种人际关系、组织关系、项目运作、甚至一些潜规则什么的,但对科研的具体业务的确难以深入下去和难以有自己的发现和创新。比如,指导研究生对他们查阅的文献是否系统到位、设计的实验有没有什么具体缺陷、实验次数和精度是否可靠、实验过程发现什么异常现象很难知道,而这些过程恰恰是可以发现新问题和找到新切入点的;还有,学生的论文写作引用的文献、公式、理论是否出自一次文献等,更是很少去检查考证。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停留在粗犷或原则方法层面的,具体细节都靠学生自己,也没有充分挖掘出研究生的才能;学生发表论文挂你个名字在后面,有时真感觉不妥。而近几年由于退出了兼职打杂的工作,尽管年纪也老了,但自己真的感觉科研工作的成效和水平还有了显著的提升,自己能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自己能具体查阅国际文献寻找蛛丝马迹,自己能及时与学生批改论文,偶尔也能自己执笔撰写文章。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所在研究领域的国际发展动态和憧憬新的学科分支方向等,并能与学生为发表一篇得意的论文和出版一部新著作而同乐和同自豪。 其实,历史已经证明,革命性或是颠覆性的成果或发明发现都是极少数杰出科学家亲自做出来的,而不是靠组织一个巨大的团队来完成的,因为科学发明发现不是像盖高楼、架桥梁、铺公路等搞大工程建设出来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研究院许多做出了杰出成就(包括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他们做出成就获奖之后仍然一如既往地呆在实验室或办公室亲自做一线一流的科研。 由此看来,真正让我们的杰青人才出杰出成果,很重要的是一条是要营造一个能让杰出人才一直能够坚持在一线的科研岗位上,让他们能安心做自己的科研,这种环境包括去掉“比大”“比多”的评价制度、没有过大的竞争压力、具有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比较充裕的科研资源等。 尽管“学而优则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曾起过激励知识分子积极努力的作用,也创造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知识型政治家,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科学家的身份,至少不是一线科学家,至多算是科研教练。“学而优则仕”其实是使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杰出人才队伍走向桎楛和凋谢。“学而优则仕”造成本来就难得的杰出人才的天分得不到发挥或是说不务正业,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杰青人才一开始就梦想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因为“学而优则仕”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它对未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还在继续发生影响;另外,也不排除一部分杰出人才由于兴趣转向或是不愿意吃做学术的苦而转向别的行当。 对于中国的著名高校,未来一流大学的建设可能不再是投大钱引人才购设备建大楼等的事了,一流大学更深层次甚至是瓶颈的问题,是软环境的建设问题,特别是文化层面的建设,而大学一流文化建设又需要有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机制体制的支持,从这一点上说,软环境的建设远比硬条件难得多,它是大学本身所不能完全解决得了的事。 总的来说,中国人均杰出人才本来就少,而不少杰出人才的天分又中途“夭折”,这是造成中国原创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仍然偏少的重要原因。当中国的高校有了一种让杰出人才都能崇尚和坚持一辈子当科研一线“球员”的环境之时,中国的大学也许就是一流了。 哈哈,写到这好像有点狗拿耗子和庸人自扰的感觉啊,到此打住,赶快做自己的正经事。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18573 次阅读|27 个评论
在美国一流人才拿一流工资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8-7-8 08:56
在美国一流人才拿一流工资 蒋继平 2018年7月8日 我以前在科学网发表一些博文实事求是地介绍我亲自的经历。 我的这些经历都是在美国私企的工作情况。我文章的中心意思是, 美国是一个私有制国家,私企占着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美国的私人企业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 在私企工作的科学家必须是具有真才实学, 能够出成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而不是写论文。但是, 不知道什么原因, 有个别读者对我的说法很反感, 认为我吹牛, 还非常自信地认为在美国, 一流的学者在大学任教和搞科研, 二流的学者进企业搞研发。 看了这样的评论, 我真是体会到井底之蛙的心态是环境造成的, 是由所在的位置产生的自然反应。 我一直没有认真地对这样的读者进行反驳。 这是因为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读者毕竟是少数, 很可能是在大学任教的教授, 还有可能是发表了很多论文的学者 。这样的读者一定没有在美国私企工作的经历。 要是对这样的没有亲身经历的人说理, 是不会有任何正面效果的。虽然我没有正面回应这样的挑战,但是, 科学网上有一位博主后来连续发了几篇介绍美国科研人员的景况, 其中有关于高学历学者(博士)的工资薪酬信息。他的数据都是来自美国的一些著名的统计机构。 我认真地读了这位作者的系列介绍。 我发现,他的博文中有很明显和很确切的证据说明在美国私企任职的科学家比在大学任教的教授工资要高一个档次(平均数)。 当然, 这是一个平均数。 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任教的教授很可能比一般私企的一般科学家的工资高。 但是, 在美国的一流私企的高级科学家的工资收入一定比一流大学的正教授的工资收入高, 这是毫无疑问的。 美国的私企是私人管理的,它的所有经营都是以收益为宗旨。这样的经营管理体制只能是择才而用的模式, 不能有任何任人唯亲的做法。在这样的模式下, 老板们尽量招聘有真才实学, 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才,而要找到这样的人才, 唯一的办法就是优惠的待遇。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要是你是一家私人公司的老板, 你会用重金招聘二流人才吗? 或者你会愿意给二流人才付高于一流人才的薪金吗? 道理不用多说,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一定能懂其中的道理。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3793 次阅读|15 个评论
这事儿与中兴有关:光刻机的故事
热度 5 zhuyucai1 2018-6-30 20:06
美国惩罚中兴,是要断了他的芯片。芯片厂最重要的设备是光刻机。光刻机那家公司最强?大家都知道是荷兰的 ASML. 我是看着 ASML 长大的。一开始 ASML 是飞利浦的光刻机部。听说,因为老不赚钱,该部门的几十个人 1984 年从飞利浦独立出来自己干。公司名的缩写叫 ASML ,办公室在艾因候温( Eindhoven )旁边的小镇 Veldhoven 的进口道路上,所以开车经常路过。刚开始的 10 年感觉一般般的一家公司,时好时坏,因为半导体市场波动很大。渐渐地开始跟日本的佳能和尼康争高低了。再后来就变成了世界第一,在中国都出名了。 因为认识很多 ASML 的人,讲一下该公司的人才结构。跟飞利浦一样, ASML 工程师队伍主要来源于荷兰的 3 所技术大学: Delft, Eindhoven 和 Tweente. 后来荷兰的工程师不够了,也从外国招工程师。不像中国人有远大理想,荷兰的工程师没出息,很多工程师搞技术就干一辈子。所以公司里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工程师,四五十岁的中年工程师,还有 60 多岁的老司机工程师,是一个阶梯结构。大家都干得乐在其中。 中国芯片落后,政府很急,投了很多钱研发比 ASML 上市产品落后一代以上的光刻机。落后不怕,可以弯道超车么。项目由科学院的几个研究所和几所名牌大学承担。 不久前我拜访一位参加光刻机项目教授的团队,走过一个大办公室,看见黑压压一片年轻人的头。我问这些年轻人什么身份,回答是硕士研究生。我脑子里顿时划过一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硕士生。” 难道中国的光刻机,是一群领军的教授们,带着黑压压一片硕士生在搞?! 科研创新,是打仗吗? 超车的弯道,在哪里?
345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研创新不是打仗,帅才不是人才
热度 1 zhuyucai1 2018-6-22 17:33
有多少国人理解这一点?!
4028 次阅读|2 个评论
钱多,人傻,想家,速回!
热度 1 ncepuztf 2018-5-27 15:59
招揽人才,尤其海外学子,简单点说就是标题所及。 几个因素/条件凑一起,同时满足,不容易。 这 不是千年大计,是千年一遇。 钱多: 逢国内重视科研,经费充足!你是“指标”中人, 愿“ 千金买马骨! ” 人傻: 存量人傻,增量人聪明,缺的就是你这样会念经的外地聪明人! 想家: 父母兄妹,伙伴女友,黄土与水,生于斯,归于斯,总有一款为你所牵挂! 速回: 好“坑”不多,先到先得! 抓住一次机会,成就一生所爱,回来!回来! 疑问:没有 “ 帽子 ”, 你会回来?帽子是待遇,也是压力晴雨表,使人纠结于心。 参见: 科网的秘密【海良,你回不回来?】
个人分类: 说说|2153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是科技人才?
热度 2 dsm9393 2018-5-24 10:10
什么是科技人才? 都世民 今天新华网发文: “ 陆军将用七条人才新标准优胜劣汰 ”,这篇文章在半月谈网、光明网头版转载。这是军队人才标准,如果高校毕业生入伍,也会按此标准执行。 http://www.banyuetan.org/dyp/detail/20180524/1000200033135231527123410441799071_1.html http://politics.gmw.cn/2018-05/24/content_28942154.htm 另外,光明网有一篇评论: 抢人大战:一场城市的 “中产焦虑” 。文中指出: “ 与媒体报道中为各项手续而跑得焦头烂额的个体一样,抢人政策不断升级加码、乃至召开誓师大会的场景,无疑也彰显了这些城市的 “ 焦虑 ” 。这种焦虑其实是一种 “ 中产焦虑 ” ,即城市如何填充进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一群体无疑是一个地方走向高质量增长的关键,这些城市需要 “ 抢 ” ,恰也说明内生能力不足,故而采取了政策性的填充。 ”   “ 然而这些城市的政策自推出以来,始终未脱为房地产寻找 “ 接盘侠 ” 的审视。诸如 “4 月份西安房价环比上涨 11.2%”“ 成都 2017 年二手房价格上涨超过 70% ,居全国之首 ” 等新闻已不鲜见。这自然会抛出一个问题: “ 抢人大战 ” 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 http://guancha.gmw.cn/2018-05/23/content_28932089.htm 张召忠 将军在軍改百家号接受记者采访,文题是: “ 将军怒批!美国培养的汉奸,已经打入内部谋害中国! ”这篇文章在微信群中受到关注。我们这一代航天人已经退休,对现在的抢人才大战是有些不理解。到底什么是科技人才?标准是什么?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引进人才时,用什么标准裁定?凭什么给几百万元? 笔者实在不清楚,有些专家讨论科学精神时却没有奉献精神?麦克斯韦发表电磁理论巨著时,贫困潦倒,只有两个学生听课,权威和业界都不支持他,但他没有倒下。他死后,赫兹实验证实电磁波存在,他才被世人认可。这是他对科学的奉献精神,除此而外,科学家都有国籍,应有爱国情怀,对祖国对人民应有奉献精神,这是衡量人才的标准的不可缺的条件!我们凭什么引进人才、选拔人才?这是人们关心的大问题。这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个人分类: 博客|4471 次阅读|4 个评论
招揽人才与改善科研环境哪个更容易出成果?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8-5-16 07:35
招揽人才与改善科研环境哪个更容易出成果? 蒋继平 2018年5月16日 昨天在温室进行简苗移栽时, 忽然想起目前中国大陆正在兴起的广招人才的风潮。 这个风潮是在科技兴国的方针下展开的, 以高待遇和优良的科技硬设施为客观条件, 借此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齐聚神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创一个科技盛世。 据有关信息显示,这个招揽人才的计划完成的比较顺利,其最好的证据就是大量的海外学者纷纷回国效力。 有些知名的外国学者也被这个人才计划吸引而去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中有的是诺奖获得者。 在这个风潮下,中国的科技发明创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出现了井喷式的科技成果,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 在显著卓越的成绩面前, 我们当然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和自豪。不过, 在欢庆这些成就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冷静地思考这些成绩是否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我本人的想法是, 招揽人才固然重要, 但是改善科研环境比招揽人才更重要。 我认为, 通过招揽人才获得的科技成就通常是短期效应。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很可能是这些人才已经掌握的知识技术。这些知识技术是这些人才在较好的科研环境下做出来的。要是招聘单位不能提供同等的科研环境,那么,这些人才就不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造成人才浪费的后果。 科研环境包含两个重要方面,第一是实验基础设施,包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科研经费。 这是硬设施。第二是人文环境,这个包括政策导向, 人际关系和团队配套等一系列与科研有关的后勤保障。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应该是第一流的科研设施,充足的研究经费,正常的人际关系, 合理的团队配套和高效的后勤保障。只有在这种良好的科研环境下, 科研人员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行高效的科研活动,从而使真正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本来就人口众多, 其中不乏才智过人的人,所以, 用人才济济来形容中国社会并不为过。 近代中国在科技领域落后于西方, 并不是中国真正缺乏科研人才, 而是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 在我的印象中, 中国有的是人才, 可是, 资源很有限。 所以, 我感觉是,中国缺的不是人才, 而是人才无用武之地。 我在温室间苗移栽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每株幼苗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使它们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发育,从而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和肥水供应。由此我联想到,在一个实验室, 本来只具有给一个博士做科研的条件, 你找来几个研究生和博士后, 他们挤在一个实验室, 即使他们都是顶尖的科研人才,因为没有充分的实验资源可以利用,他们如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弄不好, 他们为了争取有限的科研资源,互相争斗, 互相排挤, 把主要精力花在捞取科研资源上,哪能高效地从事应该的科研工作。 总之,我认为招揽人才是对的,但是,改善科研环境比招揽人才更重要,尤其从长远利益来看,改善科研环境一定比招揽人才更见效。改善科研环境本身就是招揽人才的一个重要筹码。 有了大草原,自有雄鹰飞。人才只有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下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这是因为科研工作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基础的。可喜的是,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大发展为科研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可靠保障,使科研的硬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进。担忧的是,科研的软设施现在还不是很理想,人际关系复杂,关卡多,条文繁杂等都对科研成效产生负面影响。 希望这个局面能够很快得到改善。
个人分类: 科研人才|3462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人才评价与流动的讨论
热度 4 wangdongsheng 2018-4-20 11:02
一 利用帽子评价人才合理吗? 人才流动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人才的评价,解决为什么要引进你的问题,或者说是价值的问题。可以想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 “ 请专家评价 ” ,就当是所谓的 “ 同行评议 ” 吧,这样大家能够接受以帽子评价人才的合理性就显现了,那是同行评议的结果!!所以各个高校抢夺这些人才没有毛病!自然价码也就上去了!!为什么大家觉得不满意呢?是因为这种评议往往限制名额,比如杰青是 200 人每年,就假定我们可以分出 1,2,3,4 的排序,那么 200 名和 201 名有差别吗?杰青是个人自主申报(广泛参与权),长江则限制每个高校同一学科(大学科啊!不是谁都可以参与玩的)申报 1 人,更难比较了,那就数 SCI 数吧, SCI 不行就获奖。。。。。因为谁也提不出大家都接受的评价办法?? 所以现在问题已经很清晰了:谁应该为第 201 名和大学科所谓的第 2 名评价??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政府层面有形的手”主导了前 200 名的人才评价,而后 200 名则留给了“市场层面隐形的手”,所以目前人才评价的现状就是政府层面和市场层面的双轨制,还有国内层面和国际层面的双轨制!由此引发了院士、校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在“两会期间”就人才评价及流动提出的种种怪相。这种双轨制下必然会有人获得非正常但合法的巨大收益,这实际上是全社会为维持这种“评价双轨制”买单。 关于“双轨制”经济上最知名的是“价格双轨制”,并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巨大变革,我们 1970 年代的人比较熟悉了。这段中国 1980-1990 年代历史大家可以查查网络,是发展的过程! 1993 年大学上课老师讲“有计划市场经济”,突然不讲了,因为要进行“市场经济”变革。 1993 年中国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邓小平南巡”。 二 为什么不应该限制人才流动? 最近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是各个城市爆发的“抢人大战”,包括坐拥北大、清华两座宏大学府,看不出怎么缺人才的北京,讨论往往又与房价及房地产市场相联系。“抢人大战”是政府在唱主角,也再次间接认证“人的充分自由的流动将是未来中国最大的红利”的判断。实际上仔细观察,提出限制或规范人才流动的似乎是教育部,包括某年( 5-6 年前?)我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实名向长江学者奖励办公室提议:取消“长江学者申报必须原单位同意”的条款,未获理睬。是教育部跟地方政府唱对台戏吗?至少行政上二者没有隶属关系。地方政府职能是提升地方活力及发展地方经济,而人才不可或缺;教育部职能是平衡全国的教育资源,人才流动显然存在打破平衡的危险。 对教育部而言似乎要装下全国的“一盘大棋”,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是全球性的了,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看看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留学生数量,看看海归人才的数量,以前这些都是看增长率,现在都可以看绝对数了,就已经很清楚了,当然我们还出了普林斯顿的“讲席教授”颜宁。就国内而言,互联网、快速交通和物流业等发展已经将空间的距离极大压缩了,大学教育 1998 年自主择业开始,培养也不在是为“地方服务”的概念了,所以教育优先发展的策略应是“生均教育经费的全国一致,包括小学至大学教育的全部阶段”,因为培养的人才都是中国的,都在为中国服务,甚至服务于国外及全球。 这个操作起来也不难,如全国总教育经费占 GDP 的 4% 为总量,中央政府根据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进行财政补贴计算即可。若如是,显然西部相对不发达地区学校教育会获得更大的经费支持,自然教师待遇也会提升,同时全国性的人口流动也不会受制于“户口”等的制约,减少“留守儿童”及“少年失学”的现象。可能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是,清华大学获得的经费会减少吗?似乎不会,越是好的高校获得经费的渠道越是多样,如竞争性的研发经费、私人及校友捐助等等。 最后,将我的观点总结一下作为本文的结束。首先,全国性的人口流动是不可逆转总趋势,人才更是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教育部门要顺应大势,从全局性的角度布局,优先实现全国教育经费的统筹,将是利国利民的当前大事!!其次,在人才的评价上要逐渐地消除双轨制,这依赖于政府层面的逐步退出,让它回归到“科研共同体”的内部。事实上近 5 年,我国几乎每年毕业了世界最大总量的博士生群体,获得了世界上投入最多的科技及研发经费,政府退出科研评价层面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而国家需求则通过竞争性的科研资源投入加以体现。
7375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私企科研效益高的若干原因浅析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8-4-14 08:08
美国私企科研效益高的若干原因浅析 蒋继平 2018年4月13日 美国私企科研效益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是, 知道美国私企为什么会有高效的科研成就的人恐怕不多。本人完成博士学位后, 一直在美国的私企从事科研工作, 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曾经在几个不同的私企担任主要的科研骨干。所以,我对美国私企的科研布局和运作有切身的经历体悟。下面是我对美国私企科研效益高的原因浅析。 首先, 美国私企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 它们一般不惜花重金聘用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才从事重要的科研项目。因而, 美国私企的科研团队人才济济, 科研实力雄厚。 其次,美国私企对科研创新的重视。 它们主要把市场竞争力放在有优势的科技新产品上, 因而, 在科研上有较大的投入。所以, 私企的科研经费很充足。我在1992年从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 到一家私人种子公司从事植物病理方面的科研工作。当时的领导对我说, 不要怕花钱, 只要你能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一定为你提供各种条件。虽然我当时对他的话半信半疑, 但是, 后来在不同公司的研究工作中充分地证明了他说的是事实。我在不同的公司担任许多重要的研究项目, 从来没有出现经费和物质保障的问题。 这使我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三,私企从事的科研都是实用性强的项目, 是实际生活中急需的技术和产品。 所以,科研方向明确,重点突出, 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和时间的紧迫性。 科研人员在这种方向明确, 重点突出,时间紧迫, 不要花时间申请经费, 也用不着写论文的科研环境下, 可以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可实际操作的科研活动中。 这样的环境自然为科研人员的高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者,美国的大学和研究院所对私企提供全方位的协作和帮助。他们为私企的科研人员提供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方便,有时对私企的科研人员开放实验室, 为私企的科研人员提供实验仪器设备, 以解决私企科研人员因为实验室突发事件而面临的困境。它们也为私企科研人员提供一些重要的科研资源。在我的职业生涯中, 我经常要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图书馆查找资料。 学校给我一分证件, 我任何时候都可以免费在图书馆看书读报。有时, 我实验室的菌种已经污染, 或者需要新的菌种从事新的科研项目, 只要我向大学的相关教授提出我的需求, 他们一般都会迅速地满足我的要求。有时需要种质资源,大学的种植资源中心会立即如数地提供这些种子。 所有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 最后, 美国的政府部门为私企的科研提供方便和服务。在我的科研生涯中, 我经常要与美国的农业部机构打交道。 但是, 凡事符合政策规定的要求和手续,他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予答复和批示,从来没有故意拖沓,甚至刁难的行为。这样的服务使我们的科研进程畅通无阻,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科研成效。 总而言之, 美国私企的科研高效率是建立在重视人才,经费充足,注重科研的实用价值,得到政府和大专院校大力支持和协作的基础上的。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376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趣图、趣事、娶人,快来!
热度 4 ncepuztf 2018-4-3 20:29
1 不要笑,因为 “山寨”所以“山寨”!地处甘肃省华亭县山寨回族乡。 2 多肉植物,名叫豹斑,老婆鼓捣回来养着玩儿的!我总是有忍不住捏一下的冲动! 3 街边水果超市,我有意从旁边盘下铺子卖水产,名曰“水帘洞 水产商店” 4 学校原来为了拆墙透绿,围起栅栏,现在又把它糊上标语,不知为何? 进一步疑问:为什么不弄齐? 最近感觉学校越来越像堡垒,门禁森严,校友来访都得有人接待并登记, 老师们因为不主动出示校园卡,经常被训斥,反馈上去得回复: 门卫一月1650,就这素质,没办法! 5 最近疑问越来越多,快成十万个为什么了,有朋友提醒我: 知道太多不好,疑问多了就是不好的开始! 吓死我了!我要歇歇嘴!不过最后还是要发个广告!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位居雄安新区后花园,未来具有千年机遇, 目前本人所在的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严重短缺教师,你是才俊, 钱都不叫事,我们讲情怀!快来,快来,快来!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方面的博士可投简历!教师岗哦! 联系人:谷老师 联系电话: 0312-7522524 电子邮箱: guxl2272@126.com
个人分类: 生活|1573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国一流大学对世界的贡献最大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8-2-15 07:56
中国一流大学对世界的贡献最大 蒋继平 2018年2月14日 有人说美国的一流大学对美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为社会, 为企业, 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精英和人才, 使美国始终保持着高效的生产力。 我同意这样的说法, 并且依此作为一个衡量大学贡献的标准,我觉得中国的一流大学是地球上对世界贡献最大的大学。 我的论据如下: 2017年出炉的中国一流大学的名单有24所大学, 其中北大和清华的本科毕业生有27%到国外深造,他们到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学读研究生。除了这两所最知名的一流大学外, 其它22所一流大学也都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选择出国深造。除了本科生外, 硕士和博士也有不小的比例去国外深造。 这些到国外深造的优秀生, 一般选择的也是国外名校, 他们首选美国, 其次是欧洲, 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韩国等比较发达的国家。因而,国外名校研究生队伍中中国学者的比例普遍较高。 我在三年前参加女儿的本科毕业典礼时, 看到一个非常令我兴奋不已的场景。 这个场景就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工程系的博士毕业生有一半是中国学者。我当时一直在想, 中国的一流大学为美国的名校提供难得一遇的人才, 美国的名校再把这些人才打造成真正的精英。 这些学成后的高端知识技术型人才和精英们,无论是最终选择回国发展, 一展才华, 还是选择留在当地奉献才华, 都将为世界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些从中国一流大学到国外深造, 学成后选择留在当地工作和生活的学者专家, 他们的身份始终是中国人, 是从中国一流大学出来的高材生。鉴于这样的境况, 未来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将成为中国一流大学学者的用武之地, 未来的许多科技发明创造将会是这些中国一流名校出来的学者专家做出来的,许多国际科技大奖, 包括诺贝尔奖, 都将授予中国一流名校培养出来的高材生。 综上所述,中国的一流大学为世界各国的名校提供难得一见的人才, 世界各国的名校再把这些人才打造成真正的社会精英, 这些精英在学成后将为世界的全面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 中国的一流大学对世界的贡献最大。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6986 次阅读|26 个评论
进化与退化:达尔文的洞见与青年的成长——禅的行囊(之七十四)
罗非 2018-1-28 10:11
导读:做研究生的时候,就听说中国的毕业生很受外国老板的欢迎。甚至有些老板会来找我导师预约,说再有像某某一样的学生毕业,你只管直接送到我这里来,不用考虑我有没有钱!听上去,这位老板简直是中国研究生的迷妹,砸锅卖铁也要请一位过去做手下。这固然是因为我导师培养的学生品质高超;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吃苦耐劳,白手起家,也是重要的原因。 那些学生都是从小挨过饿,长大下过乡的人,不仅会种地、做卫生,而且烹饪、裁缝、木工乃至建筑,也都不在话下。当时实验室条件有限,许多东西都要自己手工准备,对电器、电路、管道、钣金等工种也都熟悉。这样的人才,又学会了搞科研,放在美国就是实验室里的超级全才,可以从清洁工、实验员、技术员一直做到副老板,当然老外会抢,不抢才是脑筋有了问题。 今天到中国学生可能就没有这么抢手了。这并不是今天到中国导师培养能力差,而是中国的生活条件变好了。年轻人从小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尤其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从小除了学习,几乎什么都不会;在实验室里也是有现成的先进设备,成套的试剂盒,其工作能力和美国自己培养的研究生相去无几。美国学生不会做的,中国学生同样也不会。这样的话,美国老板当然愿意要自己国家的学生了,至少他们还更好沟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也更强一些,而且据说创造性培养得也更好一些。 现在在世界上,取代中国留学生地位的,大约就是印度学生了。过去我们羡慕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很容易就能有房有车;现在我们嘲笑印度人的拥挤和落后,提起印度几乎总是和 “ 开挂 ” 一词分不开。然而,当初的我们就是因为被西方人嘲笑的 “ 开挂 ” ,培养出了中国学生的超级能干;今天我们嘲笑印度人开挂,就意味着我们那个能干的源泉正在丧失,而印度可能还有这个源泉。 最近偶然看了美国励志演讲家、世界顶级激励大师托尼 · 罗宾斯的演讲,提到很多从小就生活在爱中,想要什么都能顺利得到的孩子,长大之后却变得颓废而缺乏人生方向,经常酗酒吸毒,出入戒毒所;而很多从小在肉体上、性上、精神上受过各种虐待的人,却反而内心坚定深刻,人生方向明确,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总是希望有个好的社会体制,优越的生活条件,然而如果真的有了这些,对人类真的是件好事么?至少从人类历史上,看不出来这样的证据。 自古以来,所有的盛世都会走向衰落。不管是西方的埃及、希腊、罗马,还是中国的汉、唐、宋;也不管其政体是民主、共和还是独裁、立宪,都清一色的是如此。或许,真正能让人类长治久安的,就是中国人说的那句老话,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适度的艰苦磨练,才能造就人类清晰的头脑,卓越的才干,坚韧的性格,以及深邃的精神。这些靠爱,靠关怀,靠体制,靠富有,都是不能取代的。 这,就是人类的宿命吧。达尔文的生命演化洞见,并不是只有不断上升这一个可能的。一旦失去了环境的筛选机制,生命同样可能会退化。 ********************* 卡车把我在国道边放下,然后继续向抚州开去。我考虑了一下要不要到杂货店里去跟牛仔服姑娘告个别,最后决定还是算了,去告别估计又要被留下吃饭。 我站在路边拦车。过路的长途车虽然不少,但今天是周末,每辆车都装得满满的。它们呼啸而过,看都不看我一眼。终于有辆车停下了。它艰难地开启了车门,里面的人并不比其他车少,但我哪有心情挑剔,赶紧挤上车,做好了当沙丁鱼罐头的准备。没想到车刚一开动,售票员就转过头去,让一个年轻姑娘给我让座。那姑娘居然也就同意了。我惊讶不已,赶紧推辞,但老实说,推辞得并不坚决。推辞不掉之后,我一边往座位上挤,一边寻思给我让座的原因:因为我是外国人?还是因为我的灰白头发和大胡子?中国人素有敬老的美德,这传统尤其在乡间依然保持得不错。我正琢磨着,那姑娘突然喊司机停车。原来她到站了。也就是说,售票员知道她快到了,所以让她提前把座位腾出来。我立刻感觉好多了,同时也感觉年轻多了。 继续开了没多久,车子抛锚了。但我毫不在乎,反正我有座位。奇怪的是,车上的其他人看上去也毫不在乎。至少有一半人掏出了手机,趁此机会打电话给亲朋好友海聊起来。这么多人同时煲电话粥,感觉就像几十个人一起挤进了公用电话亭。与此同时,司机掀开发动机罩,研究了一会儿,发现是油管出了问题 —— 很可能是这款车的设计缺陷,因为司机对此早有准备,他从座位后面掏出一把金属管,比画了一番,挑出一根长度最合适的,然后弯下腰去,换掉了发动机上那根出问题的油管。换好之后点火发动,汽油立刻喷得到处都是,但司机看起来很冷静,他再度弯下腰,紧了紧油管和发动机的连接螺母,然后盖上发动机罩,继续上路了。 在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公路都是收费的。我走过不计其数的收费公路。但这一次,我们的司机玩了点我没见过的花样。在距离收费站大约一百米的地方,他停下车,让所有坐在过道小板凳上的乘客下车,然后大摇大摆开过收费站,在站口的另一侧等着那些板凳乘客走过来,重新上车。显然,这里的收费站对乘客的人数是有限制的。 尽管经历了抛锚和收费站的小插曲,回到南昌也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长途车停在南昌火车站外,我下了车,打车赶往长途汽车站,然后买了张去武汉的车票。十五分钟以后,我又上路了。
个人分类: 科普|1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本科生中的佼佼者一般不读研究生
热度 24 jiangjiping 2018-1-23 09:30
美国本科生中的佼佼者一般不读研究生 蒋继平 2018年1月22日 在我的印象中, 我觉得中国本科生中的优秀者一般选择读研究生。我的印象主要来自于国内新闻媒体的信息,一些媒体说中国的几所著名高校, 如北大, 清华, 中科大,南科大等,其本科生出国读研究生的比例很高, 有一段时间超过半数以上。 因而,有人调侃说, 这些大学是美国开在中国的分校, 专门为美国培养研究生人才的。 我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在美国上的学, 儿子曾经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 后来主动放弃学位, 女儿拿了两个本科学位。女儿曾经被推荐进哈彿医学院读研, 可是她放弃了。 有人说我老是用儿女说事,我觉得很难理解这样的思维。 我对自己儿女的情况最了解, 我举例的时候当然首先想到他们。 而且,我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事, 要是弄的不好的话, 会被别人指控我暴露人家的隐私。 我所接触到的中国人中, 大多数的本科生都是学校的佼佼者, 但是, 毕业后一般不去读研究生, 而是找一份工作上班。一些读医和法律的属于例外,他们必须立即读研究生。 这是因为读医学和法律博士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毕业。 儿子和女儿告许我, 他们美国同学中比较优秀的都不去读研究生, 而是先工作再说。 是什么样原因造成这样的境况呢?我个人的观察和分析如下: 大公司和国家重要部门提前把优秀人才抢走了。 美国的大型私企经济实力雄厚, 而且非常注重人才的作用。 因而,它们总是在应届本科生毕业前提前到知名大学招聘非常突出的本科生。记得我儿子在大学毕业前一个多月就收到国际通用商业公司(IBM)的招聘合同, 其工资待遇和福利相当不错, 与我当时的工资差不多。 我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都已经工作了将近20年了,他本科刚毕业就可以与我平起平坐。 要是要比的话,我得活活气死。他最后还是拒绝了在这个招聘合同上签字, 而去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t)。 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平衡。 美国的大学生一般在上学期间向政府贷款读书, 所以, 他们在毕业时一般身负一笔贷款。即使他们的父母很有钱, 这些学生也不会从他们父母那里要钱来读研究生的。他们独立生活的意识很强。他们认为有一个本科学位就足以对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因而, 他们要先工作, 把经济基础打好,以后有机会有兴趣可以去读研究生。 美国社会看重的不是学位, 而是真才实学, 也就是说, 才能。 美国的大多数部门的高级管理团队中真正具有博士的人很少, 本科毕业生占大多数。一旦读了博士, 其专业知识的范围很乍, 几乎只能从事某个特殊方面的研究,而对需要综合知识能力来管理一个涉及几个领域的大型团队反而不利。所以, 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 用不着去读一个博士, 本科毕业就足够了。 总之,美国的优秀本科生在毕业时就面临非常优惠的招聘机遇,他们通常会获得一个待遇很好的职位;他们一般身负债务,因而, 在经济上对读研究生是一个障碍;他们不需要一个博士学位来承担重要的职位。 所有这些, 使这些特别优秀的本科生对读研究生不感兴趣, 或者说,博士学位对这些优秀 的本科生没有多少吸引力。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16725 次阅读|50 个评论
给研究生导师的五个问题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8-1-19 18:28
给研究生导师的五个问题 蒋继平 2018年1月19日 在提这五个问题前, 我先假设研究生导师都是经过国家资质认证, 受学校正式聘请的合格的教授学者。所以, 在这里, 我不会花时间质问研究生导师是否称职这样很尴尬的问题。 因而, 读者中的研究生导师尽管可以放心地读完这篇博文。 第一:您为什么要培养研究生?需要科研帮手, 或者合作者为您完成某项科研任务?还是想为社会培养富有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科研人才? 第二:对所找的学生了解多少?具体地来说,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学生的信息资料?1. 学生自己提交的申请资料;2. 推荐信; 3. 面试。4. 对学生有过私人交流和接触。 第三:看重学生的哪个方面?这些方面包括成绩,学校, 个性特长,能力,兴趣爱好和以往的表现以及读研究生的动机。 第四:实验室具备哪些条件?科研设备的档次,研究经费的数额和来源?最大限度可以供几个研究生一起做实验? 第五:培养研究生的途径和方略?引导启发型还是强制灌输式? 我对这五个问题的答案的分析评论如下: 假如您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为了自己完成某项资金规定的科研任务而找研究生为自己做实验, 把学生当科研帮手或者合作者使用, 顺便给他们一个学位, 那么, 您很可能在培养过程中与学生产生深刻的矛盾,同时也可能耽误学生的科研前途。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所找学生的素质,要是答案是: 只中第一条。那太粗鲁大意, 风险很大, 所以, 是对双方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第一加第二条。 稍微比上面好一点, 但是, 还不足以对学生有更加客观真实的了解, 因而, 还是具有一定的风险。 前三条都采用了。 这个已经不错了, 很可能找到的是一个合格的研究生。 四条全中。 那恭喜您找到一个称心的弟子。 这种情况大多数是自己带的本科生, 然后继续读研, 或者在同一个学校的本硕生, 以往就互相认识或者共事过, 彼此互相了解。 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师的个人价值观, 是一个重形还是重才的问题。要是只看成绩和学校以及样貌, 不注重才能和品行, 那么, 很可能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 第四个问题涉及到实验室的规模容量和资源。 要是现有条件只能供三个学生读研究生, 您找五个学生, 那是过度招生, 对所找学生很不负责, 也很不公平。 第五个问题关系到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虽然导师属于领导, 具有指挥管理学生的权利和职责, 但是, 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却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真正优秀的导师一定采用引导启发型。 这对学生走向社会独立工作非常重要。 强势的导师可能会采用强制灌输式。采用强制灌输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 所以, 对学生不利。 我希望这五个问题能够引起研究生导师们的一些思考和自审, 从而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出类拔萃, 为社会提供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9619 次阅读|15 个评论
桃源、陶渊明与隐士:中国的贵族精神——禅的行囊(之六十五)
罗非 2018-1-19 11:07
导读:隐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其根源由来已久。据说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尧,年纪大了的时候准备找接班人。他先找到了巢父,被拒绝了。然后又去找许由,许由不仅拒绝,还跑到乡下隐居起来。帝尧不死心,又追到他隐居的地方,劝他出任下一任大帝。许由听后就跑到溪水边洗耳,以示连这话都不想听。帝尧只好作罢,回去找瞎老汉的儿子舜做接班人去了。 这故事还有一段后续。据说,许由洗耳朵的时候,碰到了出来遛牛的巢父。巢父就问他好好的大清早为什么要洗耳朵。许由就说, “ 帝尧不肯放过我,追过来要我做下一任大帝,我嫌这话脏了耳朵,就跑来洗干净。 ” 巢父听后就说, “ 你这家伙,如果要找地方躲,为什么不索性躲到他找不到的地方去,偏偏要到这么个容易找到的地方来?可见你拒绝做大帝并不坚定,内心深处还想借此机会沽名钓誉,故意让他找到你,还故意出来洗耳朵,再故意把原因告诉我,好提高自己的名声。你在这里洗耳朵不要紧,弄脏了溪水,让我的牛都没法喝水了! ” 说完,巢父就愤怒地牵着牛往上游去了。许由听后感到很羞愧,就跑到南方蛮荒之地,最后不知所终。 许由和巢父,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隐士。后来,就有更多的人隐居起来。从商山四皓,到陶渊明等等都是。这个传统直到明代的朱元璋才彻底消失。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出身草莽的开国皇帝,把自己童年过家家扮皇帝时的那种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感觉带到了朝堂上。他不顾历代中国皇帝尊重宰相、尊重士大夫、尊重一线官员意见的传统,把全部权力都集中他自己手上,一个人说了算。朱元璋不仅要求朝臣们必须听他的,还要求全体中国人都必须听他的,所谓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读书人谁如果想做隐士,不肯出来做官的,就作为违法论处,一律咔嚓了。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那些真真假假的隐士们终于都消失了。 当然,说隐士消失,可能也只是暂时的。至少,现在的终南山上,还有许多自称隐士的人。只不过,现代的隐士,已经不一定是 “ 隐 ” 起来的 “ 士 ” ,只能称为是隐居了的人而已。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 士 ” 和孔子说的 “ 学 ” 有关,也就是说,肯自己用心于修养来提高自己内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 士 ” 。 顺便说,中国古代贵族的位阶都和内心修养有关。 “ 天子 ” 是有足够修养可以感受天下形势,又有足够的智慧利益天下人民的人; “ 诸侯 ” 是修养足以感受一方形势,智慧足以利益一方人民的人; “ 大夫 ” 则是修养足以感受一小片地区的形势,智慧足以利益这一小片地区的人民的人;最后一等 “ 士 ” 则是有志于提高自我修养并积极实践,能够把自己搞好搞清楚的人。这和西方封建制度那种以强权为公理夺取国家,再靠势力、金钱、裙带关系获封公侯伯子男等爵位,鱼肉百姓以自肥的体系完全不同。 所以,如果只是城里人厌烦了城市生活,跑到终南山里去种地采野果为生,那还不足以叫做隐士。另外,自古的隐士就有好多不同的水准。有的人像巢父,说不做大帝就是不想做,也不用故意躲开;有的人像许由,不做大帝还要躲一下,听到别人劝还要洗耳朵,洗完还要告诉别人为什么洗;有的人像商山四皓,虽然隐居,但还是被吕后请了出来,变成了帮太子巩固地位的家臣。更多的人隐居本身就是以退为进,利用隐居来提高知名度,然后等着大人物来邀请,以谋取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利益。 因此,作为经历了元、明、清这三个奇葩时期之后的当代中国人,在回过头去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首先小心确认一下,自己的理解是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真正的意思。 ************************* 第十一章不见桃源 收拾好东西,退了房,我打了辆车直奔九江长途汽车站。车站其实很近,步行可达,但我的背包却是再一次变得沉重不堪,除此之外,还多出一只装满了书和茶叶的购物袋。 从九江发往南昌的大巴半小时一趟。下了出租车,刚好赶上八点发车的那班。大巴驶出九江城区,上了高速,沿着庐山的西坡向南开去。车窗外,庐山的群峰依旧笼罩在云雾里。我来过庐山很多次,只有一次有幸见到云开雾散后的 “ 庐山真面目 ” 。那是 1992 年的秋天,当时我正在庐山南麓的温泉村探访陶渊明( 365 - 427 )晚年的居处。 2005 年春天,我跟朋友托尼 · 菲尔班再次来到温泉村,庐山又不见了。我们打算去拜谒陶渊明的墓地,然而诗人之墓所在的地方属于海军的一处靶场, 1992 年来时我就被拒之门外,这次再去,依然吃了闭门羹。到了村里,我们想去拜访陶渊明的最后一位嫡系后人,找到了那户人家,却发现他上礼拜刚刚去世。我们正不知如何是好,村民又说,附近有个地方,是当年陶渊明饮酒会友之处,也许值得一看。听到这话,我们重新打起精神,请村民带路,前去一探究竟。 他领着我们出了村,经过一座因违章建设而被查封的温泉旅馆,沿着溪水进入到一片丘陵地带。这是一条荒僻的山路,路上只见到寥寥的农夫、水牛,还有蛇。与蛇遭遇的情景如今回想起来犹在眼前:村民弯下腰,满不在乎地抓住那条盘踞在路边的眼镜蛇的尾巴倒提起来,还没等它反应过来,又一把捏住了它的七寸。这条蛇如果拿到星子县,至少能卖五十块,村民说。我和托尼立刻回答:如果你把它放了,我们现在就给你五十块。他像看疯子一样瞪眼看了我们一会儿,笑了起来,然后转过身,把蛇远远地抛进路旁的草丛。眼镜蛇落地之后,立刻直起身子,似乎是在表达它的不满,随后便钻进长草之中消失不见了。我们拿出五十块钱递给村民,然后继续赶路。沿着溪水蜿蜒上溯,终于到了一处瀑布,下有水潭,旁边是几块巨石。村民说,每到月明星稀的夜晚,陶渊明常常邀一帮酒友来此豪饮。这还真不是他瞎编的。就在瀑布旁的巨石上,留有宋代大儒朱熹 1180 年云游至此留下的题刻。八百多年的风雨已经剥蚀了大部分字迹,但仔细辨认,你还是能看出落款中朱熹的名字。 陶渊明并不是佛教徒,但若要论及对禅宗的影响,恐怕再没有哪位诗人比他更重要了。他选择的生活方式更接近道家的理想,而他在幽居岁月中写下的诗篇,则启发和影响了所有后代的隐士。在他临终前撰写的《自祭文》里,陶渊明总结了自己所选择的道路:
个人分类: 科普|1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晓庄学院二级学院院长及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bioxncai 2018-1-7 14:31
南京晓庄学院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共管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现向海内外招聘二级学院院长及高层次人才。 一、招聘岗位、条件要求和相关待遇 1.院长岗位: 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外国语学院院长、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美术学院院长。 基本条件:具有教授职称,原则上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年龄一般在50周岁以下(1968年1月1日以后出生)。 待遇保障:转移人事关系,全额拨款事业编制,按照国家政策享受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医疗等(条件突出者可采取年薪制)。提供安家费和购房补贴100万元—300万元,另提供120平方米以上的周转房一套和科研启动费等,具体情况面议。 也可不转移人事关系,聘为特聘院长。每年在我校工作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实行年薪制,一般聘期为三年。聘期内,学校提供120平方米以上周转房一套及其他相关条件。 2.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海内外优秀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学校提供120平方米以上周转房,具体条件、待遇保障和招聘程序见南京市人社局官网和学校网站(网址 http://rsc.njxzc.edu.cn )。 二、招聘程序 1.接受报名:来人、来函或E-mail报名均可。 2.专家评审。 3.来校面议。 4.正式聘任。 应聘者需提供以下材料: (1)《南京晓庄学院高层次人才应聘报名表》(在南京晓庄学院人事处网站下载); (2)学历、学位、职称聘书复印件(原件面试时提供); (3)近五年5篇代表作复印件(原件面试时提供); (4)主持的科研项目名称、获奖情况复印件(原件面试时提供)。 请将以上材料发送至邮箱:zhaopin@njxzc.edu.cn 三、报名截止时间 2018年4月15日 四、联系方式 学校网址: www.njxzc.edu.cn 通讯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南京晓庄学院人事处 邮  编:211171 联 系 人:黄老师(二级学院院长应聘人),李老师(其他应聘人) 联系电话:025-86178310,025-86178149 来源: http://www.njxzc.edu.cn/df/39/c89a57145/page.htm 增补:有关高层次人才待遇可参考 : 南京晓庄学院2015年度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公告 http://rsc.njxzc.edu.cn/7c/3f/c284a31807/page.htm
4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商鞅’不在高校的主流队伍中
热度 12 lin602 2018-1-6 16:55
商鞅,如雷贯耳的名字,秦国最终扫平六国统一中国,商鞅的变法功不可没。 商鞅这样的人是大才,对应现在的学术人才就是‘大师’! 钱学森之问,其内涵就是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商鞅这样级别(或亚级别)的‘学术大师’。 但是,商鞅这样的人有个性,有想法,特别是不唯上,在目前的高校,这样有个性的学者往往不担任官职,难以得到资源,在许多重要的学术场所及学会领导人的位置上,不见他们的踪影。往往都是带‘长’的学校官员。 这些大师的苗子在‘大树’的遮盖下,难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与雨露,经常发育不良,所以难成大师。 君不见,大学中有一些非常有思想、有能力、有学术潜力、有远见的老师,因为有个性,说话太率直,有点才气还有点傲气,平视领导,说话不注意领导的喜好,经常处在‘非主流’的队伍中。 看看电视、报纸及网络,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学术上成功的人基本上都是大学中的‘领导’。我们都知道,在大学要做到领导,有个性的学者是难以提拔的。 一手做科研,一手做教学,再用大部分时间做管理,这样的人真能够成为‘学术大师’?但现实是,中国的许多院士、学术‘牛人’都是现官或曾经的官!在非主流的队伍中,要想成功太难了。 我们经常看到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将军’,而夹在浩浩荡荡大军中的一些天才有谁能够注意到呢? 而‘商鞅’类的学术人才,一般都昂着头夹在这些非主流的队伍中随着大部队滚滚向前。 想当年,商鞅在魏国,就不被魏惠王看中,属于非主流人物,施展不开才华,默默无闻。假如一直延续下去,历史上将永远发挥不了作用,也成不了千古奇才。假如当年的秦孝公也想将商鞅的成就归在自己头上,不采用商鞅的变法思想,自己‘双肩挑’,那后果会是这样的吗?
889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从我学生获米国教职谈人才的决定权应该在谁手里
热度 4 zhgzhang 2017-12-31 16:01
今天收到我 10 年前教的本科生(在我组做本科科研和毕业论文的学生)的来信,说他昨天结束了在 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后工作,1月份开始在UCD当助理教授。 本来一直劝他回母校任职。他说,现在国内的要求,我是达不到的。我还是在米国求职吧。 现在终于有了结果。既由衷地为他高兴,也为国内的“人才”制度感到无奈。是不是人才,非得要有那个“青千”的头衔吗?原来还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现在完全把选择权交给了连同行都可能算不上的人去评。 3000 多人申请,只批准600个,多数只拿高影响因子论文说事。如果是这样,那还评什么?直接数数得了!敝校如果NB,就应该像UCD 那样挺起胸脯说,你们评的那些什么“青”,本校概不承认,必须通过本校的评审才行。 当然,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如果没有头衔,在招生和申请项目上都会吃亏。不在大环境上改变,单个学校不顺从也难。
223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关于达摩院的信息
lulingkxw 2017-10-28 21:35
达摩院正在全球布局,大气、前沿、开放,本人看好 ——令人感兴趣是: 现在,“达摩院”已经开始在全球各地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华南应该也有一所达摩院吧? 转帖:在高手如云的阿里巴巴 “行癫”张剑锋凭啥本事当上达摩院院长? 原创 人工智能机器人联盟 2017-10-28 08:55 年仅轻轻的张建锋,40岁的不惑之年能否成功胜任达摩院院长:凭什么管理那么多精英? 凭什么掌握一个未来比阿里巴巴还要牛的机构的命运? 文/马兰 在2017年10月11日之前,张剑锋这个名字你可能并不熟悉。然而,当阿里巴巴2017年规模最大的云栖大会后,年仅40岁的张剑锋暴红。别说搜索阿里巴巴、达摩院可以出现张剑锋的资料,甚至张剑锋三个字也能直接搜到百科资料了。 他是谁?他为什么突然就“红了”?因为他是阿里巴巴今年最重磅发布达摩院的院长。达摩院手下“高手如云”,马云表示达摩院将比阿里巴巴更长命,如此重要的达摩院,张剑锋到底为啥能成为首届院长呢? 阿里巴巴CTO张建锋在云栖大会上宣布阿里巴巴达摩院正式成立 行癫几级跳,升为达摩院院长 一听达摩院,电视电影中的武功和修炼的场景就出现了。达摩院是何地?传说是菩提达摩祖师修禅练武的地方,达摩大师奠定了少林武术基础。 听到达摩院这个名字,估计很多稍微了解马云的都笑了。马云喜欢江湖文化,更倡导武侠文化,喜欢金庸,所以刚成立阿里巴巴时,都会给自己取一个武侠的名字。 身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马云,花名叫做风清扬。金庸迷可能知道,风清扬可是华山派的高人。他熟习独孤九剑(在笑傲江湖里传给了令狐冲),武功盖世、剑术通神,一直隐居华山山后,是金庸小说中剑术达到最高境界的高手之一。 除了马云之外,其他人也有各自的花名。之前阿里巴巴曾经公开了30位合伙人的职位与“花名”。对了,其中就有花名为行癫的张建锋,当时他还是淘宝网总裁。 阿里巴巴花名一览表(局部) 行癫是金庸小说《鹿鼎记》里的角色,里面有提及顺治皇帝的法号叫行痴,而保护他的胖和尚叫行癫。在金庸小说里,这个角色的武力值排名不并靠前,甚至说是只会蛮干。可能是张剑锋的谦虚,因为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张剑锋是一个技术产品运营都懂的全才! 据悉,张剑锋的工号是2308,是阿里巴巴30个合伙人之一,现在是集团副总裁。从2004年加入淘宝担任首席架构师起,就一直在淘宝工作。2012年开始担任聚划算负责人,2013年9月接替张勇成为天猫兼聚划算总裁,2014年3月重回淘宝。现在,他有一个新的身份——达摩院院长! 金庸小说中行癫武力值排名 财大气粗、精英云集的达摩院 达摩院的院长,自此后这个身份成为更大的责任。不过很多人也心里嘀咕,为啥他能当达摩院的首届院长。达摩院可是马云投入了重金打造的。马云虽然坦诚“中国互联网界,阿里巴巴被认为是技术实力最弱的公司。我确实不懂技术,承认不懂技术不丢人,不懂装懂才丢人。”但是马云在行动上毫不迟缓,花钱也毫不犹豫。 达摩院的牛X之处,不仅是因为它是马云爸爸的心血,更是因为它天生于富豪之家,财大气粗没得说,目标正向得简直听起来像是可以为之贡献一生的精力。马云表示,达摩院要活得比阿里巴巴长,阿里巴巴要走 102 年很艰难,任何一家公司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要给人类留下一个研究院,把商业智慧留下来。 怎么才能做到?活得比阿里巴巴长久、至少要服务全世界20亿人口、自己具备盈利的能力? 首先,要目标明确! 达摩院全面剑指AI。当时,公布了达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 这些没有一项不需要技术人才。因此, 第二是能聚集人才。 目前,达摩院已经聘请了全球10名不同领域科学家加入,包括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京大学等教授。据悉,达摩院初期计划引入100名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达摩院学术咨询委员会成员简介 第三,敢于投资!马云爸爸的财大气粗此时正是最佳表现机会,的确,马云也没让人失望:5年砸下1000亿。这1000亿元也是有所使用规定的: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人才、投入技术、开拓未来,包括全球研究院、高校联合实验室、全球前沿创新研究计划三大部分。 最佳的院长人选 在被达摩院刷屏了几天后,突然感觉到一个被忽视的问题:这么个立志超越Intel、微软、IBM的研究院,居然会让张剑锋来领导。 不由得想要问:他凭什么? 上一次张建锋这么备受关注,还是3月的时候。 3月6日傍晚,阿里巴巴集团在公司内网发布了一封措辞强硬的人事变动通知,宣布免去天猫总裁乔峰的职务,并由淘宝总裁行癫来总负责淘宝系的三家明星公司淘宝、天猫和聚划算。 当时这个消息被各种解读,引起了各界的热评。而之后接受财经媒体参访的张建锋却表示,这是非常正常的人事调动,没有外界解读的那么复杂。“我觉得这在阿里内部不是特别大的一件事情。2011年我负责淘宝,有一天公司告诉我,你去做1688吧;1688正做着,有一天公司告诉我,你去做聚划算吧;聚划算做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告诉我,你去做天猫;去年年初还说,你去做淘宝。” 张建锋说,在阿里这都不是事,他还见识过更大的调动。最为突然的一次是,马云说应该轮一下岗,然后就有几十个人同时被轮岗了。 见识过马云雷厉风行做法的张建锋,也 是一个比较完整地见证了阿里整个技术发展的历程的人。换句话说,他也见证了中国零售业在互联网上从无到有完整的发展过程,因此,对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见解。 张建锋本人 也许,在外人看来,他这是被委以重任,但事实上,在阿里巴巴,他这个元老正是最好的院长人选。 自从2004年加入淘宝来,张建锋在淘宝的各个职位都非常了解,长达14年的阿里生活,让他成了个阿里通。对于阿里巴巴电商体系的业务,无论是淘宝、天猫、聚划算还是阿里巴巴B2B业务,他都曾参与。 “从技术的选择、框架的选择、代码、运营、产品设计,整个过程都亲历过。从淘宝没几个人,到慢慢地越来越多。所以我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每个规则、每个产品,都是经历过很激烈的争论的,很多事情我都是参与过讨论的,而且还是深度的讨论。”在接受采访时,张建锋也曾承认这些,甚至表示他还能顺口地叫出各个“小儿”的名字。 40 岁就开始为达摩院保驾护航 在云栖大会上,张建锋一经登场就说了一个更为前沿的话题。张建锋说我们还想做新一代的人机交互。他强调他们做的是机器智能。 另外,他还表示拥有1000亿元资金的达摩院并不完全是个资金平台,而是一个依托大数据和产业支撑的新型研究机构。他认为,达摩院与普通科研机构不同,它必须要有数据来源,必须要具备数据的处理能力,必须有验证数据的场所。 在接受采访时,张建锋还直接解释了达摩研究院跟一般大学研究院也存在最大的区别:“我们每天碰到无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我们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所以今天我们每个解决的问题都会被转化,我们要做到百分之百都是问题导向”。 不得不说,从一开始,张建锋就对达摩院把握得非常清晰,既知道自己的目标,也能清晰地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定位。 张建锋还很冷静地表达自己对于未来的思考:我们今天做云计算,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计算,让我们对行业的理解,变成一个真正的产业,后面的都是基础设施。所以基础设施的价值,我觉得会越来越低。 现在,“达摩院”已经开始在全球各地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 未来,在现年40岁的张建锋的带领下,达摩院会走向何方?不如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其他|1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言两语:什么是人才?
热度 7 lxj6309 2017-9-1 08:49
刚看到新闻:“ 日前,中央组织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2015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这是继2010年后开展的第二次全口径统计。统计数据显示: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基本实现2020年1.8亿人、16%的规划目标。” 觉得“人才”这个概念非常值得商榷,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值得商榷!谁不是人才?初中小学毕业的种田能手不是人才吗?工厂的技工不是人才吗?农民发明家不是人才吗?杂技演员不都是人才吗? 建议:以后在同类问题上使用人力资源概念,不要用人才,可以划分级别。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是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集合。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3954 次阅读|8 个评论
有感
热度 1 csiro 2017-8-29 18:42
昨天参加了一个活动,有几点感想,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些要求: 1. 年轻一代水平很高,竞争激烈。 2. 质重于量。论文能发高的,就不要发低的。即使你还没有也不要着急发低的。 3. 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同样重要。有的老师的学生整体比较突出。 4.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论文不能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框架的指导。 5. 广泛合作,争取尽早出国学习。将为国内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出国机会或者在国内不同单位交流。 9月3日:增加一点: 6. 平台很重要,平台就是舞台,就看你在哪里表演了。 (评审另外一个项目后想到的)
个人分类: 交流篇|26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博记语(163)-陈寅恪
热度 2 zjzhaokeqin 2017-8-26 09:16
读博记语( 163)- 陈寅恪 赵克勤 读科学网邓海军博客《陈寅恪先生,如果放到现在,能作为人才引进么?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7890-1072664.html  ) 记语如下: “陈寅恪(kè),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名头太多,不一一 介绍)。在清华大学成立国学院之初,梁启超向校长推荐陈寅恪。校长认为陈既没有大部头的著作,也没有博士学位,不适合当国学院的导师,梁启超却说,我虽然著作等身,但加起来不及陈的三百字有价值 ” 评论:三百字的价值。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1318 次阅读|4 个评论
先生教我做人做学问
热度 25 xin 2017-7-17 09:19
先生是个奇人。早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地学的学位。毕业后,去中科院工作,八十年代初,与庞中华一起获得了全国第一届硬笔书法竞赛一等奖。而且,先生的赋,据说,也是写的一流。先生从专业方面,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跨学科性,从几个方向都做出了创新性工作。先生的开创性工作,不是一般的创新性,是属于从概念、到理论,一直到规划、项目落地,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全套开创性。具有鲜明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不仅具有理论上的贡献,而且具有鲜明的接地气特色,形成专业方向,指导区域发展。 先生年过六旬,但精力充沛,声若洪钟,充满了激情和干劲,大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觉。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休息,在祖国大地上奔波,为区域发展出谋划策,其强烈的事业心,忘我的投入,让我为之动容。最近半年,与先生一起出差三次,每次一周。耳提面命,耳濡目染,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对我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生命中,不惑之年,能遇到这样的先生,给我教诲,是我的缘分和福分。先生的教诲,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括以下5点,与大家分享。 (1)做人要谦逊。 先生让我要低调、谦逊,不要觉得自己发了几篇论文,就感觉自己了不起。不要否定别人,要跟别人学习。在别人面前,谦逊点,不会吃亏。要虚心地学习别人长处,肯定别人。 (2)胸有大情怀。 科学家要胸有大情怀,不能憋在办公室里,没完没了的发论文。尤其撰写没人看的论文,那只是满足自己的私利,缺乏国家担当,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要走出来,了解自然与社会,做社会需要的学问。 (3)自己要自信。 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自信。智力、学位等重要,但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自信。我觉得不过瘾,我追问为何自信那么重要。先生语焉不详,让我领悟。我觉得自信可能与先生比较看重的干劲、激情和忘我投入有关吧。 (4)潜心做学问。 政治家是求同求稳,而科学家是求新求异。科学家不要政治化,政治家不要泛学术化。科学家不要介入政治,毁掉一个学者很容易,只需要给他一个官做就可以了。政治家不要自以为自己是专家,说些外行的话,专业上的事交给专家就行了。 (5)复合型人才。 现在社会从来不缺聪明人,需要复合型人才。一个人成功,需要3个要素,都满足非常不容易。第一是表达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第二是理论凝练能力。做学问要有自己的理论贡献,同行提到你能说出你的理论贡献,要有识别度;第三是协调能力。做研究需要协调各个方面关系。 年逾花甲而不懈怠,追求学问不辞辛苦。转战神州东西南北,只求区域生态经济和谐发展。长期积累至如今,硕果累累,理论不断丰富完善,趋向整合升级。几十年汗水,换来新理论形成,人才培养出硕果,提升区域大发展。吾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祝 先生身体健康!
13469 次阅读|45 个评论
中国大学为什么不出人才?!
热度 1 xuyue 2017-6-4 15:37
在这个平常的日子里,让我们重温民族英雄钱学森留给我们的,关乎民族复兴和存亡的这个问题。 ------------------------------------------------------------------------------------------------------------------------------------------- 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Jesse Owens在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领奖台上) -------------------------------------------------------------------------------------------------------------------------------------------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坚定的信仰! ------------------------------------------------------------------------------------------------------------------------------------------- 这里呢?信仰的沦丧! ------------------------------------------------------------------------------------------------------------------------------------------- 信仰! (1919年在德国慕尼黑处决一个共产党人) ------------------------------------------------------------------------------------------------------------------------------------------- ------------------------------------------------------------------------------------------------------------------------------------------- 注:以上照片均来自互联网,笔者表示感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1 次阅读|1 个评论
颜宁终于逃了!
热度 10 xqhuang 2017-5-12 08:53
颜宁终于逃了! 颜宁,作为海归标杆性人物要归海了,爱国者成为爱国贼?各种扒褂随风飘扬:她买不起北京房子,她没拿到基金项目,她院士没有被提名,。。。 颜宁出逃,那是迟早的事。早在2012年,就有蛛丝马迹表明她已萌生去意(有文有图有真相): 被吸烟,我不干! 在吾朝“被吸烟”那是无法逃避的,从香烟到雾霾烟、从入口鼻的物质烟到进眼耳的精神烟,不干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人关心颜宁(Y)海归又归海的真相是什么?颜宁自己用“居安思危”来解释她的“移情别恋”,“安”是什么?“危”又是什么?讲个故事就清楚了。 C家原本农民,有个很自以为是的儿子Q,女神Y跟Q四年青梅竹马。A家是称霸四方的权贵,有个高富帅儿子P,Y长大后跑去与P拍拖七年。后来C家靠卖地暴发成土豪,在P对Y热情日趋冷淡的时刻,一直想生个NB儿子的Q乘虚而入与Y诉说着往日情怀,并说服老爷C向Y甩出一张天文数字的银行卡:随便刷!Q终于抱得美人归。 土豪娶美人都有一个心结:她是图钱还是图人?虽然Q心里已有正确答案,还是希望Y能说出最讨C家老爷欢心的那两个字,即使口是心非。为博红颜一语,十年来,Q动用了C家一切可用资源,从物质到精神启发刺激她开金口,Y总是笑而不语。 Y和Q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的结合注定同床异梦各怀鬼胎,当对Q的物质刺激彻底麻木时,Y精神出轨了,她与P旧情复燃。“我们分吧,我想与P结婚!”,Y无情地把离婚协议书递了过来,Q恍如晴天霹雳:“开玩笑吧?C家把你捧为宝贝,我对你有求必应,还不够好吗?”,见Y离意已决,Q只好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同意:“这里的一切依然会为你保留,哪天P抛弃你,欢迎回来!”。 事后Q发表了一纸离婚声明,重点强调:“Y会保持与Q的联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她还会继续回来交流服务。。。”。 这声明难掩C家人财两空的酸楚,这声明把Q人的Q劲暴露得这么淋漓尽致! 老中医把脉,Y在C家众多媳妇中最具NB孕像,现在Y改嫁A家,万一与P真生个NB儿,那才叫竹篮打水一场空。以C家一贯的作风,估计会强咽下滚滚的酸水,然后很激动的样子:恭喜我们的前媳妇生下NB!Q还会第一时间拿出一份亲子鉴定,证明这个NB包含Q的DNA。估计C家还会用八抬大轿把Y从A家抬回来进行全国巡展,Y也会很配合地说一句:“NB儿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台下早已泪流满地。 颜宁愿意在哪干活,是无可厚非的个人选择,把颜宁想象成一名职业运动员,评判标准只有一条:她是否按照合同拿钱出活?颜宁能找到好雇主是她的本领,挥挥手不带走一份情,这才是真正的职场做派。 虽然颜宁关我们屁事,但这个女人的确不寻常,进退时机的把握恰到分毫。人才就是不寻常的人,特立独行是他们最难能可贵之处,具体表现在“出淤泥而不染,进染缸不变色”,正是这点确保她能够任性进退,如果 颜宁 也按照“又红又专”把自己染成“标准红”,还能想逃就逃?在顺风顺水时不忘给自己留一条逃路,这叫“居安思危” 。 国内有个著名电子品牌AIGO, 在百度中输入它,首先跳出来的是【爱狗网】,我朝的人才政策已经实施了几十年,作为管理者,你们到底喜欢什么?是头上长角和身上长刺的创新挑战者、还是一身红装的听话AIGO宠物狗?当大染缸中的“又红又专”几乎无一幸免地被染成“要红要装”,当明明是被戴绿帽被抛弃还要装着给人家披大红装唱赞美歌,当这种自欺欺人已经形成为一种习惯,不值得上上下下认真反思吗? 有句流行语: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颜宁逃了是件好事,因为终于有人不愿意装睡。
个人分类: 科人网事|1415 次阅读|13 个评论
也聊一聊中国还需要大力培育的创新精神
热度 13 jiaqiangzheng 2017-4-27 16:15
也聊一聊中国还需要大力培育的创新精神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人是一切工作之本,有了好的人,才可能办出好的事。就如《管子 . 权修》中所说的“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因此“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显然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长远之工作努力,人才的创新精神培育和保护需要良好的成长教育环境。 1 创新精神之人才观 人才观是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其中创新精神是人才的本质特征之一。创新精神培养和保护是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   据说, 1968 年美国的一位妈妈因女儿无意间认出字母“O”而状告教她女儿的幼儿园,理由是孩子在没有认识这个字母之前,可以任意地将“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西瓜、脑袋、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而幼儿园教了 26 个字母后,孩子想象的翅膀过早被折断,按照教的“O”只是一个字母。这位母亲要求幼儿园赔偿孩子的精神损失,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她在辩护时讲的故事感动了陪审团:在一个公园里有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剪去翅膀的被放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剪去一边翅膀的无法保持身体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虽然没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会因没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老实地呆在水里。她打这场官司,是因为她感到女儿变成了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她一只想像的翅膀,早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只有 ABC 的小水塘。 可见美国教育对想象力保护的重视。美国在科技方面能走在世界前列,也出现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百万富翁,这应该与美国重视教育过程中的想象力保护有关,与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特质有关。 目前,中国制造的大量产品仍处于中低端,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态势,无疑已经将中国的发展坐标纳入了全球的框架,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实力并傲立潮头,特别是一些进入“无人区”的优势领域研究课题,急需大量具备创新精神甚至颠覆式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的社会需要保护人才的想象力,不剪“翅膀”或不设置“小水塘”,而要激发他们的创新特质能力,开展创新活动。 2 人才创新精神培养实践之建议 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实质是人才、人才素质以及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 2.1 机制聚才 ( 1 )人才工作需要观念创新。 首先应该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营造“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鼓励创新的观念,崇尚持续发展和注重创新特质与能力的人才观。 ( 2 )创新人才评价办法需要创新。 创新具有不可预见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否量化?能在多大程度上量化?因此要探索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人才评估数据的可信程度,真正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潜能。 ( 3 )人才工作需要强化市场化思维。 技术型创新人才的思维往往有异于其他人群,因此不能采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来开展创新人才服务工作,而要充分发挥人才服务中介机构(猎头公司)的市场化作用。 2.2 创新育才 “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人才是后天”,创新氛围和创新人才使用培养要贯穿于创新人才成长使用的全过程。 ( 1 )创新教育方法。 一个国家的创新氛围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国家从幼儿园、中小学、大学普遍推崇的是“标准答案”的教学思维,这种方式容易抹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需要创新教育方法,鼓励批判式的学习思维方法和激发想象力空间,同时采取在线教育(包括 MOOC 、微课等)与传统学历教育互补的方法,建立创新人才的终身培养教育体系。 ( 2 )建设创新型大学。 大学定位要更加高远,中国需要建设一批国际化创新型大学。通过高位协调和顶层设计,能对不同观点求同存异,通过学科设置和整合,关键是通过高端化的定位吸揽国际创新人才(包括管理型和学术型)。还要特别注意论文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千万不能唯论文论英雄,过度放大论文在成果评价和职称评聘中的份量。 ( 3 )关注与服务创新人才。 “人才辈出”,创新人才也是一代接一代。目前应该关注 00 后和 10 后们的创新特质,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有针对性的鼓励创新举措。同时我们要关注草根创新人才的创新内容评价,因为其中不乏颇具创新灵感的“牛人”,要积极引导,不能一棍子抹杀他们提出的创新案例。 3.3 筑巢招才 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往往先有技术概念,然后形成产品概念,再到产品创新应用阶段,最后实现创新产品商品化;也可能先有市场需求,形成产品概念,寻求技术概念,然后产品创新应用阶段,最后实现创新产品商品化;目前更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协同设计出现消费需求与产品设计同步互动。不管哪个阶段,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使产品提高竞争力而赢得市场。但目前各地存在比较严重的抢人抢钱抢项目的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我们都讲“筑巢引凤”,那么如何筑巢才能引来凤凰? ( 1 )特色产业错位布局。 创新人才非常看重施展潜能的舞台,因为创新成果落地需要载体,因此以特色潜力产业定向招才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 2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要使创新人才更好地释放创新潜能,需要为他们建立各种平台和服务网络,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络、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当然也需要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业,使创新人才能游刃有余地施展才干和发挥创新潜能。 ( 3 )人才以用为本。 对于创新人才不必强求“取长补短”,而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长”,要容忍某些“短板”。同时要想真正解放创新人才的创新潜能,需要减少他们所不擅长的事务性工作(如项目经费预决算和财务报销手续等),能由其他管理人员完成的,就别让创新人才勉为其难了。 最后,非常重要地,创新会产出知识。有知识产出,其产权就要保护,否则会挫伤甚至抹杀创新精神,这就需要强力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版权、商标、植物品种等一系列知识产权的保护。
个人分类: 杂说|6574 次阅读|32 个评论
千年大计雄安出,求下联
热度 20 ncepuztf 2017-4-9 14:23
雄安新区一出,抢房人蜂拥而至。 国家的千年大计,瞬间转化成房产市场的大利。 因是保定的“心腹”之地,保定的房产也再一次被炒起。 当年因“涉嫌”副首都房价就被炒翻(翻一番)没下来,这次又被抄翻,连保定西边的郊县也波及。 因在保定,亲朋好友纷纷发信祝贺和询问保定房价。 多数关注是不是我发大了,还有朋友戏称我”张首富“, 别逗了,要现在买房我连“首付”都交不起了。 再怎么涨,现在住着的也不能卖了。 借用一句名言回复: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目前保定房价何止在月亮之上,简直就在火星上,不可理喻。 要知道小二居的学区房月租900元还得空3月才能租出去,房价这么高有意思吗? 雄安新区需要人才,双一流建设需要人才, 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 群情激奋 :人才! 可是, 当我们为改善菜市场一样的教学科研环境向系里求助而不得时, 当我们的青年教师因没房而被女方拒绝见面时, 再问一次: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 群情激愤 : 房子! 好了,言归正传, 千年大计雄安出,求下联
个人分类: 生活|2944 次阅读|38 个评论
我对‘中国科学报’电话采访对‘考研’的看法
热度 19 lin602 2017-4-8 22:30
今天下午接到‘中国科学报’记者的短信,要电话采访,让我谈谈对考研的看法。因为白天有事,晚上我们电话进行了交流。 我对中国目前考研是非常不满意的! 以我们化工专业为例: 目前我们化工专业根据教育部要求,目前初试考四门:外语,政治,数学,一门专业课。国家根据这四门课考试成绩划分数线,一般是参加复试的人与招生指标有一个比例。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考研成绩与专业关系很小。主要是国家统一考试的外语、政治与数学。对于好学校,生源好的,专业课可能会有点难度,而对于学校比较差的,第一志愿人数少的,专业课一般不会太难,因为担心生源不够,第一志愿考生太少。 是否能够考上研究生,因为外语、政治、数学占有了绝对大的比例,因此造成了二十多年中国特色的‘考研基地’! 好好学习专业,素质教育,训练动手能力,多看资料,训练做科研,考生们在强大的考研导向下,这些统统‘靠边站’! 生源好的985、211学校通过复试刷人,但是,因为复试人数比例是卡死的,其实即使参加复试的考生,仍然许多人素质与专业并不理想。而对于比较差的学校与专业,调剂生源比例大的学校与专业,根本就没有挑选的余地。 在考研的策略上,就是要在外语、政治、数学上下功夫,再挑选一门要考的专业课上下功夫,多做题,死背,让自己这四门课能够过关,拿到复试入门证。到了研究生考试,中国教育界都没有跳出‘死背题’‘应试’的圈子。 许多专业好,科研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在外语与政治的考试成绩下只能败下阵来。我不清楚,这样的考研科学吗? 其实外语就是一个工具,就象我们开车一样的基本技能而已,而外语在中国的教育选拔中,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招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而我们这代人,副教授与教授的升职中,都要考外语。 难道我们的研究生外语好、政治好,科研能力就好,就是人才吗? 唉,普通人的声音永远是石沉大海的。
5243 次阅读|24 个评论
放假回到母校
wulinglingxjtu 2017-4-2 17:17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帽子 戏法
热度 1 张能立 2017-3-26 07:02
帽子 戏法 一般 说的 一种 魔术。魔术师 用 帽子 盖住 桌子,然后 用 手 从 帽子 中 掏出 各种 令人 神奇 和 向往的 东西:人民币、美钞、鸡蛋、活鱼 等等。不懂 戏法的 观众,亲眼 见到 如此 神奇的 一幕,自然 会 发出 热烈的 掌声。虽然,事情 如此 神奇,但是,魔术师 还是 有 良知的,从未 向 观众 说:自己的 把戏 是 真实的。相反,魔术 是 假的,作为 行规 被 公示。 中国 是 有着 悠久 历史的 神奇 国度。在 洋人 地盘,帽子 戏法 一般 仅仅 限于 魔术界。可是,在 中国 这个 神奇的 地方,当今 教育部 和 各个 大学 也将 帽子 戏法 玩的 风生水起,好不 热闹。当下 各种 人才 帽子 不完全 统计:“长江学者”,“黄河学者”,“泰山学者”,“芙蓉学者”,“楚天学者”,“闽江学者”,“皖江学者”,“海河学者”,“天府学者”,“燕赵学者”,“珠江学者”,“赣江学者”,“紫江学者”,“岳麓学者”,“三峡学者”,“小长江学者”,“太湖学者”,“长白山学者”,“甬江学者”,“巴渝学者”,“桂子学者”,“井冈山学者”,“天山学者”,“运河学者”,“琴园学者” 等等(来自 李世春 老师 博文) 图1 大学的 帽子 戏法(注:图 也是 从 李老师 博文 借来的) 为什么 教育部 和 大学 领导,都热衷 玩 帽子 游戏 呢? 帽子 戏法,其实 是 领导 “聪明”的 表现。一方面,领导 按照 自己的 标准 制造 不同 品牌的 帽子;另外 一方面 自己 又 出售 这些 帽子,将 收益 归为己有。 看,奥妙 就在 这里:帽子 设计权、制造权、品牌权、定价权、出售权、受益权 全部 在 领导 手里 。 对于 教育部 领导 来说,帽子 多多益善。因为,各种 人才 帽子 满天飞,就是 政绩 最为 耀眼的 广告牌。对于 各 省市 及 大学 领导 而言,自己 也 顺势而上,搞 几顶 特色 帽子 玩玩。不然,自己 走出去,兄弟 省市 和 大学的 领导 头上 都带着 好几顶 能够 令 蓬荜生辉的 帽子,而 自己 秃顶的 脑门 却是 一马平川,这不是 大煞风景的 吗?
个人分类: 教育|11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房事”随想——我们和幸福之间隔着不仅是一座房子的距离
热度 10 flysky97 2017-3-19 12:18
北京“房事”随想 ——我们和幸福之间隔着不仅是一座房子的距离 文/齐云龙 这个北京的三月不寂寞: 一边是周围敌对国家虎视眈眈,一边是国民的爱国热情生机勃勃…… 一边是两会报道“好消息”频传;一边是朋友圈“房事”热炒! 一边是如何两年买三居这样的“技巧”,一边是清华北大中科院的“科研人员”纷纷逃离北京…… 每年春暖花开之时,通常便是房租上涨之季…… 住房就更成为令无数人为之心痛的“中国梦”! 房子是近几日朋友圈热炒的一个话题,对于新来的限购,段子手们如此调侃: 北京,首付提了10%! 多么可笑的新政策,姐是差那10%的人吗? 我差的是90%!一年忙到头,每天用6位数的密码保护2位数余额,好累~ 在《 一个诺奖级经济学难题: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学区住房值钱 》这篇文章里介绍了更多的背景。 关心房价的,主要是两个人群:买家和卖家。一个盼着越降越好,一个希望越涨越好! 而两者通常又代表了社会的贫富两个阶层,实际上在大城市,想买房的则更是以中产阶层为主,房价对于贫者像是天文数字,对于房子只能是幻想…… 对于大城市病,北京疏解人口当然以低学历人口为主,其实, 我反而觉得大学才是源源不断的人口增长动力。 试想,一线城市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通常都会选择在自己学习了几年的城市优先择业——从而每年大部分的北京高校毕业生留京!也从而带来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继而吸引其他人员的流入! 当然, 哪一个城市都想据高端人才为已有, 无论是昔日繁荣的中关村,还是今天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科技城”、还有全国各地大学要面对的评审、 本科教学评估、双一流遴选,都需要人才(听闻一些边远地区大专院校今年以优厚待遇大量聘任博士生 ,详见附文)。 资源不宜太集中。 无论官办,还是民办,很多“大学”都愿意选在繁华都市——中科院在北京的布局仍然在加重,科技城这一次选择了北京的怀柔,而意欲扛起民办改革创新大旗的“西湖大学”也选了热点的天堂之城杭州!——杭州已经因为阿里集团等的入驻而日渐成为全国电子商务中心以及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心,如果西湖大学真得势不可挡,那在另一个问题上却无异于火上浇油。 后补: 也许,应该坚持一点不知道的话就不要乱说 ,对于 上文中科院的布局,我或许是犯了错误 ,而另据网上传闻,中科院似乎是要把位于海淀和石景山的部分城中地块用于出卖而转战怀柔,如果这样看,中科院的规划也符合北京的要求,只是想到,连中科院都要通过地产来运作资本,想来确实是有些可笑又可悲! 每当回忆旧时的大师、大学,有一个名字时常被提及, 那就是西南联大! 那么西南联大到底是怎样成就的呢?与地域的关联大吗? 在我看来, 欲作学问,首要清静 !而大学和科研机构选址,如能偏安于寂静山水间最佳(在这儿忽然想起了北京西郊被称为史上堪称名校博士扎堆,甚至被戏称“清华北大分校”,“最强科研实力寺庙”龙泉寺)。 理论性学科与实验性学科当然可以区别对待, 但是现代社会物流、信息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地域本身的影响慢慢变小 ,大学在热点城市的集中不见得是好事。多样化的社会结构中,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看来更为妥当! 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改变目前的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国家已经在这条路上积重难返。 能改变现状的,似乎有两种:一者是(贸易)战争,一者是科技革命! 战争似乎一向都是别人家的,但是却真得离我们并不遥远,尤其是当国内局势不稳定的情境之下。而科技革命似乎才是整个人类的未来,无论是3D打印技术,还是网传“第四代房”的模型,共享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 在人员动态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很多新的进步都在深刻改变原来“定居”的观念。 为什么房子更新换代不能更快一些呢 ?这些年来,给大家带来最大好处的就是IT业的科技进步,正是因为产品不断迭代,并且保持高速度,才有今天人们使用起来更加人性化,而不断更新投入也促进了产品技术的进步。 房屋以历史悠久为佳?产权以更长为好?只是人们追求稳定的一种一厢情愿或者奢望而已。 在可能的情况之下, 人们都会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的空间 ,就象候鸟,在寒冷的冬天可以选择温暖的南方,而在火热的夏季,他们可以选择凉爽的北方!——春节期间,央视曾经报道了在海南购房的“候鸟”一族,尤其以东北地区原住民为主。 还有一个段子是同事发到朋友圈的:打车到清华,车上聊某人前几年就买房了,真是人生赢家。出租车大爷默默听了很久说:我家拆迁分了几套房子,但我就是一开车的,你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你们清华北大毕业,人生目标就是在北京买套房,而不是思考这个国家的未来,那这个国家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北京的春天和秋天都很美,只可惜,那段时间都太短! 太远的事情,就像空中楼阁,无论多么美,都是可望而不可及! 但是最可怕的,是我们因为梦想太过遥远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知乎的一篇《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 的帖子被关注。这个话题在2016年7月就有了,但是却在今年3月被引爆。 细想想,如果不是北京,我又该在何处?如果不是现在的工作,我的竞争力又在哪里?不觉间,一股寒意升上心头!感觉自己在这个城市已然难以生存下去了。 《清华硕士、中科院科研人员等为何纷纷逃离北京?大城市房价在扼杀年轻人未来?》 这篇文章揭示出的一个问题是,即便通过努力获得了北京户口,也还是要面临房子和未来孩子升学的问题,而即便是在北京,也还是有着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 北京这边最糟糕的还不是房价,而是教育。 两个城区占了全部教育资源,其他城区反而连地方城市都不如。” “北京录取率高,清华北大的更多。但是那是平均数,实际上呢?除了老西城和海淀两个区,其他区县加起来连这两个区的零头都没有。远郊区县更是一年一个就值得张灯结彩,大拉条幅。往往还是在外地读书又有北京户口的孩子回京高考给这些区县“贡献”的名额。” 只要资源不均的问题存在,房子这样的问题也便如影随形难以消弭! 我们的幸福与否,有时候不仅仅是隔着一栋房子的距离,现在中西部的挖人抢人也正如火如荼……就让这场抢人大战来得更猛烈些吧!! 教育资源不均背后牵着的还有贫富的差距 ——如果全中国的教育资源都能做到平均,有钱人家还是会把孩子送出到国外…… 公平做到无法绝对!难题如何破解? 教育模式改变?房子建造技术革命?……一个个难题该如何破解, 就算是诺贝尔奖级别,似乎也不足以标示其深层的重量! 如果我们以为,袖手旁观就可以了,发展中的问题终究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那未免太过天真,那注定会伤害很多人,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未来! 限购——只能是刚刚开始…… 相关链接: n 清华北大硕士、中科院科研人员等为何纷纷逃离北京?大城市房价在扼杀年轻人未来? n 一个诺奖级经济学难题: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学区住房值钱 n “ 北上广深 ” 变 “ 北上深杭 ” ? - 广东频道 - 国际在线 n 清华北大分校?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北京龙泉寺_ 儒佛道频道_ 腾讯网 n 中国最强科研实力寺庙北京龙泉寺到底有多牛- 搜狐 n 第四代房己来临,你还在买第三代房吗? n 广西多所高校高薪突击招博士为何扎堆 “ 抢 ” 博士?- 广西人事招聘网
个人分类: 人文|4600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让尊重科技人才成为一股清流
热度 1 ericmapes 2017-3-5 21:32
让尊重科技人才成为一股清流 作者:胡珉琦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59:04:28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3/369540.shtm ■本报记者胡珉琦 3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强调:“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无疑是给如何营造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指明了重要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欧阳钟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人才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明天。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就是要让每一个有潜力的科研人员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肆意”成长。 人才评价不能一刀切 就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欧阳钟灿在福州出席了一个对他而言有些特别的活动——全球首届国际显示技术会议(ICDT)。 欧阳钟灿从学生时代起从事的就是液晶、生物膜理论等研究,整个职业生涯都没有离开过显示技术。2月18日,他见证了国际信息显示学会首次在美国总部之外的地区建立运营中心,并组织国际显示技术会议。这也意味着,我国平板显示行业终于跨入了世界一流梯队。 说起国产平板显示,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现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邱勇是国内新一代显示技术OLED(有机发光显示二极管)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实现产业化的拓荒者。2008年,他率领的团队在昆山自主设计、建成了大陆首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早在2011年,他们的PMOLED(无源驱动OLED)产品市场占有率已位居全球第二,全国第一。这背后,是他们两次突然遭遇投资人中途缩减投资,公司命悬一线。 “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是邱勇这样的人才!”欧阳钟灿说,“他的成果拿到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尽管这样,他的团队三次申请国家级创新团队居然都没有通过!” “这说明我们的人才评价制度导向有问题。”欧阳钟灿直言,科研人才尤其是应用领域的人才就不应该用论文、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他说,这是周光召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在清华大学整合组建现代应用物理系时就意识到的问题。 就算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一项原创理论的发现,也未必会出现在那些“著名”的杂志上。欧阳钟灿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德国科学家W.海尔弗里希(W.Helfrich)就是一个例子。 1971年,海尔弗里希在《应用物理快报》上发表了一篇仅有两页纸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了“扭曲丝状相液晶(TN)显示器”的原理。 这篇论文奠定了今天液晶显示技术的原理,被后来人引用无数。海尔弗里希先后获得过首次欧洲物理学会凝聚态物理最高奖“惠普奖”以及被誉为“工程界的诺贝尔奖”的美国国家工程院“德雷铂奖”。“在很多中国科学家眼里,《应用物理快报》不过是本‘二流’杂志。”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回顾那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历史,学历文凭、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杂志水平,甚至会不会说英语,都不会阻碍他们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这说明,真正的科学创造从来都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所谓创新就是从按照旧的模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中创造出新的思路。”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严诚忠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要尊重创新型人才,就要把他们从现有的一刀切的人才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 在他看来,要改变人才评价的现状,最关键的就是要放弃统一指导、规范指导的思路,采用分类指导、特殊人才特殊指导的方式。 学术共同体的彼此尊重 已故中国著名气象学家温景嵩先生曾在他的著作《探索剑桥:试答钱学森之问》里写过一篇文章——《谈剑桥的学术自由》。在那篇文章里,他谈到,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不仅关乎用什么标准来选拔人才,也关乎学术自由、学术平等。 “在目前我所熟悉的国内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政府是鼓励学术自由的,导师们总体上也是鼓励自己的学生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开展自由探索的。”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杨群认为,至少在这个领域,约束人才学术自由的问题并不显著。 但是,他坦言,在科研资金资助方向和资助形式上存在一些学术权威垄断或者资源过于集中的倾向。为简单起见,资金管理部门总是通过一批学术权威来确定科研资助方向和资助形式,无形中助长了这个问题。 显然,这是对学术平等的一种挑战,会对其他科研人才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学术界的权威思想本身也是制约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 温景嵩说过:在探索大自然未知世界奥秘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可承认这里还有超人,他们可以先知先觉。在未知的大自然面前,我们认为,这里只能承认大家都处在平等的地位。在这里绝不能搞唯权,也不可搞唯上。 “反观有的学术‘大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藐视已经开展工作的同行,任意扩张领域,达到资源垄断的目的,导致国家有限的资源高度集中,这是需要资金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杨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与此同时,他认为我们在探讨保障科学家“学术自由”的问题时也存在过度解读的现象。 “所谓的自由,不代表科学家可以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代表可以忽视学术共同体的分工,忽视其他人已经取得的进展,忽视必要的学术规范。这么做的后果是低水平重复,免不了出现相互踩踏和恶性竞争现象。” 杨群指出,在有些学术领域,国内多个研究小组在同样的热点方向展开研究时,缺乏必要的相互沟通和分工合作的意识。“在利益面前,常常是通过联合国际力量而不是国内力量或者其他办法,哪怕是以微弱的竞争优势,也要争第一!” 他认为,如果研究领域相近,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考虑向同事发出联合的请求,组成较大的团队,或者寻求领域内的分工。后来者要承认前人的工作结果,哪怕那些结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尊重人才,也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彼此尊重。 《中国科学报》(2017-03-05第1版要闻)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7/3/519:41:49 dawndream 尊重人才,先要区分真人才,假人才,然后区别对待。才是真尊重。 2017/3/517:43:40 yy1663729120 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文化。 2017/3/513:19:58 raily 针对“低覆盖度防沙治沙原理及技术通过鉴定”由于我不断通过相关机构中纪委巡视组举报,责成国家林业局纪委但对此不管不问。张守攻不遗余力支持这场造假的学术鉴定,更没有见到蒋有绪、刘恕、尹伟伦、魏江春等“院士”们作为鉴定者的回应。倒是看到《绿色时报》时间:2017-01-12又一则的报道:“.....凤凰卫视《问答神州》栏目播放主持人吴小莉对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的专访。张建龙指出,“一定要适地适树,一定要把密度控制好”。此前,国家林业局已安排科研攻关,中国科学家也已在荒漠生态系统人工造林上开展了大量研究。中国林科院杨文斌团队牵头,组织干旱、半干旱区的29家科研单位,历经10余年,提出了一套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以自然为师,破解了造林密度与水分胁迫这一难题.........”我认为,任何工程体系或标准体系,都有其核心科学思想或方法做支撑和灵魂,恰恰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亲自为此学术剽窃站台,欲盖弥彰,也更坚定了我维护核心知识产权的意志和决心。如果全社会都能坚持知识产权意识,我们国家才能真正建成创新型国家体系。 2017/3/512:09:36 bzxu63 关键是科技人才要自重,要搞真东西,不能骗项目,骗经费,骗论文 2017/3/510:49:28 nhchen 三六九等的传统观念以及利益关系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改变这种情况只可能是制度上的变革。人才的评价标准也是如此。科研体制的问题是目前中国科学所有问题的根源。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68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培养出大量的‘做标准答案’的‘杰出人才’
热度 47 lin602 2017-2-26 10:02
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学习成绩的评定、升学、比赛、录用都是做‘考题’,这些试卷成绩的评定,都有标准答案,都有扣分标准。与标准答案符合的给分,否则扣分。 许多题目都是老师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因为许多老师并没有实践经验,或者是科研经验,出的题目都是‘纸上谈兵’,或者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有些初中孩子将不会做的化学题目给我看,我给的答案孩子说不对,对照一下标准答案,我给的答案是错的。但从字面上来理解,他的标准答案好象没有错,但我们是做科研的,他们的推理与实验结果肯定不对。我也很无奈,说为了防止老师说你错,还是写你们老师的标准答案吧。 有许多大学管理学老师,自己一点管理经验没有,没有参与过管理,没有经历过经济与市场的风浪,都是从国内外教科书上照搬过来的。许多所谓的教导,都不一定适应当前的中国市场与具体的区域状况。但他们要求学生做题还是他们的标准答案。 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包括曾经的教授职称考试,大家都在做与背‘标准答案’,不允许偏离标准答案,特别是全国统一考试,不容许一点偏差,因为改卷子的老师,没有权对答案进行另一种解读。 中国的教育培养的是做‘标准答案’的‘杰出人才’! 关键的问题的是,经过十多年的教育与培养,给青少年们培养出一种思维模式---‘标准答案’!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路,路是走出来的’!而我们的教育如是说,‘只有按照现在的路走,否则就OUT’。 培养的学生都是小心翼翼地随着人群走在平坦的大道上!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国家竞争的核心力,也是企业走向市场与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就是要有‘发现’,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甚至否定‘标准答案’创造新答案的过程。 目前的中国教育扼杀了年轻人的创造性与创新性,通过不断雕刻,将一批批‘坯子’雕刻成‘一个模具脱出来的标准件’。 钱学森之问,能够问出结果来吗? (受马臻博友评论启发)
7878 次阅读|58 个评论
《程序员文史综合素质测试题,第一题就给跪了!》原创文章
qizhwei 2017-2-18 15:46
最近网络热传的文章其实来自交大软件学院,发表于2011年,《如果要我出程设试题》, 原文连接: http://liyaos.com/blog/programexam/ 该同学 文 史哲和计算机软件底蕴深厚,硕士就读于我们实验室, 目前在美国读博。
个人分类: 杂感随谈|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教育部不鼓励挖人,有效机制呢?》一文有感
热度 7 rongqiaohe 2017-2-11 16:31
读《教育部不鼓励挖人,有效机制呢?》一文有感。原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51036do=blogid=1032987 为了发展我国的科学和技术,国家和高校从国外引进高端人才。 从国外引进某一人才的时候,国家花掉了一笔引进经费,接收单位给予一笔经费等等。 人才回国后,到了某高校,如果又被其他高校“挖走”。国家又花掉一笔钱,引进单位也花一笔钱! 站在国家的层面,来看高校之间相互重金“挖人”。 结果是:人才从这所学校到那所学校,国家就花掉了几百,甚至千万的资金。国家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了人才,只是不断为“挖人”而买单。 如果人才再被另一个学校“挖一次”,国家又花掉一笔钱,接收单位再花一笔钱。 然而,人,还是那一个人。 : 国家在每年统计人才引进情况的时候,不要统计引进人才的“人次”,而要统计到“人”。
个人分类: 浅谈|367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不鼓励东部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人才
热度 1 gdn 2017-1-27 23:44
原标题:教育部: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教育部25日发文明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实际上,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的人才流失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往高处走”也是自然的选择,但从大局考虑,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同样需要人才。教育部此番规定能否出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据教育部网站1月26日消息,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学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科学合理统筹人才薪酬待遇、认真落实规范管理要求、加强团结教育和引领服务、推进高校自律约束机制建设。   其中在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方面,通知强调,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要服从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从服务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人才竞争要有国际眼光,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继续加大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倾斜力度。 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的人才流失   实际上,教育部早在2013年12月23日就发文指出,“支持高层次人才向中西部高校流动,东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长江学者。禁止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虽然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西部高校,但是争创“双一流”的活动又让各个高校不惜下血本到处挖人。   在《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15日的一篇文章中,一位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校长甚至打趣道,“对于我来说,特别害怕听到某某某又被评上了长江学者、某某又被评上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类消息。因为他们一旦有了什么头衔,就会被人盯上,不少学校开出的优惠条件就来了,年薪100万元+1套房子+2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有的甚至更高。” 被网友戏称最委屈大学的兰州大学   《中国青年报》指出,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情况长期存在,最早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孔雀东南飞,中西部高校的有实力教师被吸引到东部发达地区。此后,这种流动一直存在,东部发达地区高校院所借助自己的地理、经济及其他优势,不断挖人。以兰州大学为例,“在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甘肃人大代表的一席话充满了心酸,也充满了无奈。   东北的情况也不乐观,新华社2016年11月23的文章称,东北某城市一所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8年之间,共流失了204名博士及以上的教授。《光明日报》在同年12月26日的文章也指出,辽宁某大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8年间,流失了204名教授;吉林某科研院所,2014年年初至2016年年初,流失了11位高端人才。    人才流失 其实也是你情我愿   当然,人才流失也不能全怪东部地区高校过于贪婪。以东北地区为例,《瞭望》新闻周刊23日的文章称,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不足,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愿承担风险,也是成果留不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高端人才的成果没能在东北落地,到南方落地却相对容易,人才就会跟着走。”   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表示,“我在华南理工大学当校长时,企业家等在办公室外头,希望学校的成果能够转化。到了吉大,基本看不到企业家。” 东北再次中枪,国企又要背锅了吗   不过,东北也有难言之隐,辽宁某大学负责人表示,现阶段,东北经济困难,但一些政策没体现出来。例如评奖评优标准和平台建设的标准,大部分按照东中西部来区分,对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倾斜,比如教育部的“长江学者”计划对西部地区把年龄放宽了两岁,而辽宁在评奖时却要被按照东部发达地区对待。   中西部地区也存在和东北类似的社会和思想原因,但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西部、东北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巨大劣势是最主要的原因。    地方的实践尝试   当然,中西部、东北地区为解决问题也做了一定的尝试。《青海日报》2016年8月12的报道称,青海省在评价特殊人才过程中,不再把论文、外语等作为限制性条件,甚至可以因为能力、实绩和贡献突出而忽略学历和职称;科研经费用途不再卡得很严、管得很细,而是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由科研人员自主决定经费用途;科研成果转化净收入中提取的奖励金,做出主要贡献的团队或个人可以拿走70%以上。这些人才政策的推出,一方面重视了人才的实干能力和业绩,便于人员的流动,另一方面起到了吸引、培育人才的作用。 机器人产业成了哈尔滨经济新亮点   《光明日报》报道称,最近两年,哈工大成立了7个产业集团,目前来看,在人才的吸引、稳定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机器人产业集团,成立不到1年,会聚国内外人才1200多人,其中博士70人,硕士300多人,高水平院校的本科生接近600人。由于突破了传统企业用人的方式,采取“创业+创新+产业”的联动发展方式,并采取年薪制、股权期权等激励措施,从而为人才搭建了一个立体平台,吸引了人才。   不过,国家的政策倾斜和地方的实践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中西部、东北地区的人才劣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下一页为教育部通知全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坚持正确导向    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   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和推进直属高校人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学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和工作机制,及时研究部署人才工作,谋划大局,把握方向,解决问题。根据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发展规划,统筹处理好培养和引进、当前和长远、国家需要和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内部治理水平,落实为人才松绑改革要求,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发展环境。不求急功近利,不求轰动效应,不求表面之功,注重于打基础、利长远,把握好引才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优先次序。    二、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 。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要服从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从服务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人才竞争要有国际眼光,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继续加大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倾斜力度。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三、科学合理统筹人才薪酬待遇 。坚持激励约束并重、精神物质激励结合,建立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统一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合理确定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完善内部收入分配体系。完善职业年金等延期支付方式,建立人才薪酬待遇与其履职年限、长期贡献相匹配的机制,引导高层次人才长期稳定服务。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    四、认真落实规范管理要求 。人才引进须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和合同约定进行,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原则,同时要加强审核论证,切实把好人才的政治关、学术关、师德师风关。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应模范遵守聘任合同,聘期内或项目执行期内原则上不得变更工作单位。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人才计划申报中审核把关不严或出具虚假材料的高校,将进行通报批评并停止下一年度推荐资格。“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聘期内因个人原因擅自离岗的,停发并追回奖金;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撤销“长江学者”称号,取消相关人才计划和教学科研表彰奖励参评资格。 五、加强团结教育和引领服务。 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高层次人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引导高层次人才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并践行静心育人、潜心科研、淡泊名利、重诺守信的良好风尚。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班子成员要带头听取专家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密切思想感情联系。    六、推进高校自律约束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组织作用,开展人才流动趋势研究,建立人才信息平台,发布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相关信息,通过信息公开加强公众监督。提倡高校间约定同一地区人才薪酬最高限额,合理引导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鼓励高校建立协商沟通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成果合理共享机制,探索人才流动中对前期培养投入的补偿机制,努力形成高校、人才各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落实本通知情况请及时报我部。   教育部办公厅   2017年1月25日
18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医药人才应在社区发挥作用
guanjian01 2017-1-17 14: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不久前发布,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程凯,由此提出了在社区养老人力资源培养方面的实施细则,希望结合该法的发布,让中医药人才能够在社区医疗体系中尽早发挥作用。 程凯认为,北京市医养结合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分配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要进行三年的规范培训才能进入社区工作,这使得我们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在内的在校学生被挡在了社区医疗的外面。” 程凯表示,可根据医院等级,区别对待中医药技术掌握者。“人力在医疗有两个层面的分流,比如在二级、三级医院中,硕士和博士进去后需要进行专科化的培养,而在像社区医院这样的一级医院中,如果能让掌握了中医药技术的人在一定的培训之后投入工作,把规范培训的政策在实施细则中加以设计,就能使他们在社区中做一些基本的服务,在北京医养结合的社区医疗体系中发挥优势。”(记者 田杰雄)
1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娃当学生带,把学生当娃养
热度 8 张海霞 2017-1-12 09:53
把娃当学生带,把学生当娃养 有网友问:张老师我一直很疑惑,你那么忙,是如何兼顾好事业和家庭,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和陪伴的呢?其实,很简单,我一直坚持: 把娃当学生带,把学生当娃养。 故事还是要从我妈妈说起, 我妈是在我怀孕的时候出人意料地来北京照顾我的(《 我在北医三院妇产科生娃的经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51567.html),从此跟着我天南海北无怨无悔地生活了十几年,照顾我们全家的生活,可以说我家这娃是我妈一手照看大的,可是她有原则:“张海霞,孩子是你的,你说怎么带就怎么带,全家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所以,这教育孩子原则上的事我必须拿主意、下狠心要求、立规矩等等,当然很多时候也是纠结万分:面对这心肝宝贝儿,怎么舍得?!特别是孩子很小的时候,怎么下得了狠心呢?!可是不下狠心要求、不定好规矩、培养好习惯怎么能够教育出来一个好孩子呢?!矛盾,真的是矛盾,在理智和情感之间,真的是难以抉择。 同样,带学生这事也是让人矛盾,现在带的学生里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也是娇生惯养长大的,智商高、情商低的比例不低,动辄就威胁老师“要端除草剂的”也大有人在(很幸运我的学生里至今还没有),作为老师也都经历了带学生的艰难、痛苦和折磨,很多人都发出了“世风日下”的感慨。如何带好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获得学位的同时在意志品质方面也能够有所加强和提升适应未来的社会,也是很多老师的心病,包括我。 记得有一天在家里说起孩子难养、学生难带的事,我妈给我的中肯建议就是这句话: “ 张海霞,不难,只要你把娃当学生带,把学生当娃养,事情马上就好办了。” 妈呀,你说的真对,真是这么回事: 作为家长,我们之所以觉得娃难养,是因为太爱TA,总是心疼TA,觉得TA什么都不会、不懂,不舍得狠心严格要求,怕受委屈、怕吃苦受累。 作为老师,我们之所以觉得学生难带,不是是因为我们太爱TA、舍不得要求,而是因为把TA当作了已经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够做好的年轻人,而不是让我来教会TA。 其实,学生跟我们的娃一样,在TA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还没有被教成“成年人”,TA还会使小性子、耍小脾气,甚至TA都不知道这样不对、不好!而这个回家跟我们耍小性子的娃,我们都忍了,还找了各种借口给TA掩饰,而那个跟我们耍性子的学生,却成了我们控诉的对象(《老师,我跟你赌气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1003396.html),这就是我们的烦恼来源,如果可以颠倒一下,就像我妈说的这样: 把这个还不成熟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娃来养,尝试用家长一般的爱去关心TA、跟TA交流,让TA了解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鼓励TA、要求TA、真心帮助TA去克服,这样学生一定就好带了,而且有希望带好; 同样,把自己那个很不成熟的娃看作学生来带,用教师的正常标准去要求TA、督促TA,不再为TA兜底,不再给TA找各种借口也不再原谅TA的无理取闹,这样孩子一定也就好养了,而且有希望养好。 后来,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在贯彻这样的理念,看到孩子就当成学生,一切按照正常要求,不心慈手软也不婆婆妈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切从关心和理解的角度出发,不蛮横不讲理,也不推诿妥协。于是乎,这几年我跟孩子和学生的关系都好起来了:孩子生活和学习方面都独立自主、不用我们操心,我只当好“政委”及时倾听就行了;和学生们在一起也是开开心心,指定大方向、鼓励他们做科学探索,及时汇报和探讨进展和问题,闲暇时间小组一起聚会交流、增进感情,也是其乐融融。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大家互相信任和支持,能力提升很快,自信心也大大地增强了。Alice Wonderlab的幸福指数还是比较高的。 其实养孩子和带学生没有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适合自己的模式才是幸福的模式,这幸福都是建立在大家能够互相信任和尊重、共同进步的基础上的,家庭关系如此,师生关系也如此,所以,大家互相信任、不抱怨,积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鼓励中共同进步,就会逐渐走上康庄大道。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354 次阅读|8 个评论
西部开发——作为年轻人你了解的不应当只是一个口号
热度 4 yuzhenjiang 2016-12-25 22:29
写在前面的话: 近期有幸听取了杨小勇老师(简介见文末 )关于剖析中国问题的讲座,对其所提到的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和决策深有感触,因为学科领域 和自身关注点的不同,感觉自己一直很忽视这个问题,当然也从来没有做更加深入的思考。所以就 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 。 对于西部大开发,大约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国家开始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想想已经有十五六个年头,自己多年来理解中的西部大开发应该是国家动用行政资源为西部的发展添加动力,主要是通过构建西部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或者东部发达地区资金来激活当地地区的发展。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家乡处于中部六省之一——河南,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具体落实情况确实不太了解,在听到这个讲座相关的内容确实非常受启发,可能有一些人也和我一样对于这个话题比较模糊,所以就坚持写了出来,也许能够有助于大家了解西部,促进对西部的向往。 “ 西部大开发的对象是西部的资源 , 开发的手段是生产力的能动要素 , 因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解决生产力的能动要素的供给问题。 生产力的能动要素包括人的要素 ( 人才 ) 和物的要素 ( 资金、技术、设备 ) 两个方面 , 这两个方面西部自身都很短缺。”的确,我们一想到西部诸省率先想到的就是这里的资源丰富,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来进行有效的开采。所以这里就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我们仅仅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就可以解决西部的发展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理想中的规划是西部大开发是建立在西部资源的开发是在确保已有的必要的元素不流失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外界资金注入的溢出效应,否则就真的是外界投资来了,当地人只能做一些零零碎碎的工作,还是不能够实现财富的自我创造,也就是说不能实现其自我造血的功能。同时,西部开发的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人才流失的问题。人才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同时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如果西部不能够留住自身培养的人才或者又不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参与的西部的开发中,那西部开发的最终成果和收益将会大大的打折扣。 杨老师另外一个观点我也非常赞同,他提出在 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当优先开发西部的人力资源,其次才是自然资源等的开发。 然而西部整体的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落后,缺少一些知名性大学和优质的教学能手或大师。在目前不可能在西部地区重建若干高水平大学或者进行一次类似 1952 年学科大调整的前提下,就需要要求名校的适当设置西部的专项计划去帮助当地培养较多的人才。同时通过西部计划,让更多有志于西部发展的年轻人去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一点也是我们的国家一直在推行的政策。为什么要是先优先开发当地的人才资源呢?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只有培养好了当地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和发挥当地人的光环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西部家庭确切能够感受到通过受到相关的教育确实可以改变一代人的命运。另外一个角度是这样确实可以地区发展的均衡问题,外资或者东部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得当地变成一个污染企业的避难所,同时发展受惠主体仍然不可能是当地最广泛的贫困百姓,而是大部分被东部地区投资者、外商或当地素质较高的人获取 , 出现收入分配两级分化,难以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杨老师提及的西部大开发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两个目标——在宏观层面上 , 就是要把西部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搞上去 , 使之趋近于东部地区 ; 在微观层面上 , 是要使西部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 , 使其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趋近于全国平均水平或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而观念的改变才是扶贫的关键。 关于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的问题,我觉得两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促进当地优秀学生的回流和被吸引人才的长效保留。针对前一个问题,也和周边来自西部地区一些同学探讨过这个问题,意见也很难统一。这些同学中部分人在入学的时候走的是专项的计划,就是已经和当地政府签好了相关协议,政府负责该生在校期间的相关费用,该生毕业后回到生源所在地服务;另外一些,似乎更倾向于毕业后留在各方面资源相对较好的沿海城市,可能的原因也在于考虑到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较多的工作机会、良好的医疗和交通条件等。针对后一个问题,我想结合我自身的一些经历来进行回答。八月份去了云南昆明参加了一个 IWA 关于膜技术和应用的地区会议,中间抽空参观了呈贡区的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的校区,我非常赞叹于这些新校区一流的硬件设施,大气、漂亮的校园,崭新的宿舍和教学楼等,同时也有老师提到了这边给年轻教师提供的福利和条件,确实非常让人心动,毕竟上海的高房价让再高的待遇只是杯水车薪,而相比于昆明市的消费水平,所开出的待遇在当地确实具有极高的购买能力,但似乎人才引进的情况并不乐观,回流的人群中籍贯是当地的或者周边的相对较多。或者有部分引进的人才,可能待了几年后,并不能非常好的融入而造成水土不服,很容易被一些地域条件好的高校再次挖走,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再次离开对于这些学校的某些学科真的是重创。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似乎并没有完美的可行性方案。个人一点不成形的想法是可不可能通过一些更加诱人政策去吸引人才的回流,完善人才回流后的成长体系,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设定一些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条件,如从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出发,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所担忧的问题。比如未来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于特殊引进的人次,可不可以使其子女仍然享受到和沿海名校教师等同的入学条件等等。此外,就是让沿海的教学名师或者科研大师参照于类似我们“ 111 ”引智专家的性质,参与到西部科研和教学事业中来。在我接触到的一些国外的引智专家中,他们也非常愿意和我们的国家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不单单是因为具有较好的薪水,还因为可以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利于双方人才的交流、项目的申报等。 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杨老师也提到了应当按照“水能资源开发 ——— 旅游资源开发 ——— 生物资源开发 ——— 矿产资源工发”这样的先后顺序进行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这种提法是正确的 , 但是需要一个前提 , 即在发挥资源优势时 , 不能以资源浪费和 环境破坏为代价,也就是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单单要反思 200 年前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教训,也要反思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损坏环境的问题。比如抚仙湖,作为保存着我国 50% 以上的一类水质(可以直接饮用)的湖泊,我们首先应当保护的就是它的优秀的水质,然后就是开发其旅游价值。值得庆幸的是在抚仙湖周围的村镇基本上都实现了非常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但是伴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也将会逐步面临一些问题,如游客随意将固体废弃物扔到湖中,近岸水域因为游船而造成的污染等。我们应当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适度的开发,并尽可能保证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我们不能够让若尔盖湿地的悲剧再次重演。西部未来的发展,势必要经历工业化的阶段,那时不可避免的将会开采大量的矿产资源,造成一定的环境破坏,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环保标准,对于污染的土地、水同时进行治理。同时也要保留一些的非工业区,类似于崇明岛的那种开发方式,单单发挥其自然风光旅游的功能,保留最后一片生态。 此外,西部地区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资源,如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等。在和平年代,军品的需求量相对并不是很大,但是军工企业往往具有较好的工业和技术背景,在可能的条件下,是否考虑将其部分转化到民用技术方面,不单单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还可以促进技术转化,促进当地人民的就业。针对科研院所和高校,可以和教育发达地区的高校结成帮扶伙伴,让当地的优秀学生可以部分时间参与到更好的教育环境中,当地的教师也可以到东部地区进行相关的进修或者隵,或者教师展开远程教育或者进行义务支教等,促进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同时针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应当成立一个发展智库研究机构,通过聘请国内外各个领域(如文化保护、地质、环境生态、历史、交通等领域)知名的专家为西部开发把脉,避免走东部发展的老路。总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盘活当地人民的自我造血功能,进而拉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西部大开发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要清楚的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年轻人,也应当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西部开发背后的大国战略,而不是只记得是国家提出的一个口号。如果有可能的话,参与到服务西部的大军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西部,在我们的记忆中不单单只应有大漠孤烟,驼铃铛铛,美味葡萄,更应有国家蓝图,财富机遇,责任和担当。 参考文献 杨小勇,龚晓莺,李宁. 论西部大开发的逻辑顺序 . 社会科学研究,2001,04:43-45. 龚晓莺,杨小勇. 正确把握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对象 . 世界经济文汇,2001,05:73-76. 杨小勇老师简介, 杨小勇,男,1963年1月生,汉族,湖南省怀化人,经济学博士和博士后,现任同济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主任。 长期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问题、国有资本流失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 科技 创新问题、货币需求问题、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等,在《经济学动态》、《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当代经济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经济问题》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2项,其中省级课题8项,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
个人分类: 于二的科研之路|5195 次阅读|4 个评论
经济落后地区人才流出的补偿机制
热度 1 SciWater 2016-12-15 21:12
缘起 : 以前国内的各种人才项目和目前的双一流建设,已经发起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而且势必愈演愈烈。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经济落后地区人才流失加剧,也会直接导致经济现状差异较大的地区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等个方面的差距更大,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亟需探讨对策。 难题 : 由于(1)人才是国家的,流动起来可能会促进科技进步,本来无可非议;和(2)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时间和经费,人才流失直接可以对应为资产损失,必须应对,因此为了避免基于财力的人才豪夺引起的不公,也促进人才发展和区域公平,探讨因此如何促进人才流动和区域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是个有趣的难题。 对策 : (1)应该继续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的利用程度和社会贡献; (2)引进人才的高校和区域,有必要给予人才输出高校部分经济补偿,作为其人才培养和后续发展的投入; (3)离开原单位的人才,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把随后的研究成果和原单位按照一定比例分享,而且获取的社会回报也必须和原单位分享;具体时间和比例需要分析。 欢迎讨论和商榷,谢谢!
个人分类: 科学服务社会|417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426吴文俊 =学导式人才五元智能开发实例摘选学导式倡导者
ljkf 2016-12-8 19:27
64-426 吴文俊 = 学导式人才 五元智能开发实例摘选 学导式倡导者摘选 81216 426 吴文俊 《走自己的路 —吴文俊口述自传》,邓若鸿、吴天骄访问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5 年 9 月出版 1919 年,吴文俊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庭。 2009 年,吴文俊过了 90 岁生日。 2010 年,吴文俊在接受作口述自传时说:“我现在可以算个老人了,走过了人生的 90 多年,好长好长的一条河流呀。有些事记得很清楚,历历在目,可有些事记不大清了。讲述这些往事,有点像一个顽童,顺着河水捡拾石子,左一个右一个,色彩斑斓的,形状怪异的,或者平凡得没有一点耀眼之处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只要是记忆这河浮现出来的,只是记得的就捡拾起来。想来总会给人们留下些什么。” 作为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是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同时享有很高的国际威望,他的生平和学术贡献通过资料、媒体报道以及评传等很容易找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扬宗认为, “这本书是大数学家的口述自传,在中国现代科学家中还不多见。本书是吴先生在耄耋之年有意为后世留下的一份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亲历证言,毫无疑问将是中国现代数学史的一份宝贵资料。” ==== “吴先生口才好,无论大小报告都做得很漂亮。”邓若鸿开始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记录整理。吴文俊能聊,接受采访更是常有的事,谈起自己的过往经历很熟练。他们花了半年时间,从他的家世和幼年、中学时代和大学,拓扑和数学机械化,一直讲到 1990 年,这时吴文俊认为差不多,“行了,这事我们就到这儿了”。 随后,邓若鸿开始对之前的采访作整理,搜集资料,并在这段时间 “读了几乎所有关于吴先生的材料,读了吴先生的所有我能读懂的文章。还有就是所有中科院的相关档案”。 同时,邓若鸿又做了 6 个辅助访谈。它们或者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理解,或者补充了吴文俊所谈的内容。 吴文俊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谈拓扑,吴文俊的学生高小山谈数学机械化,著名数学史专家李文林谈中国古代数学。 周咸清是世界科学界认识吴文俊数学机械化成果的桥梁,上世纪 80 年代,他将吴文俊的有关研究介绍到国外,再反馈回国内。 刘卓军则协助吴文俊成立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许忠勤谈到 “天元基金”及吴文俊为数学界作的贡献。 做了半年多的 “功课”,邓若鸿开始了第三阶段的采访。 这轮是有目的地和吴文俊聊,就一件事情或者很具体的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这时吴先生就会想起很多。” 作为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 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的编委,王扬宗告诉记者,对吴文俊面向晚辈娓娓而谈、坦率真诚、不卑不亢的风格印象深刻。 ====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吴文俊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国际数学界不乏早年成名的优秀人物,但很少有人会再度辉煌,更少有人能在晚年开创一个新领域,并再度站到世界领先地位。拓扑学、数学机械化、中国古代数学三个领域是吴文俊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2010 年夏天,朋友推荐邓若鸿作吴文俊的口述自传时,邓若鸿的想法是,一位数学家的口述,读者怎么读呀? 邓若鸿找到吴文俊的儿子吴天骄,说要做这件事,吴天骄同意了,接着又说: “其实我父亲就是一个普通人。” 邓若鸿和吴天骄一致认为,这部口述自传的基调是写好一个普通人成就一番辉煌事业的不普通故事。 书中记录了吴文俊早年的国际交流以及 “动荡的年代”不懈的追求,以及教学工作和研究;还记录了吴文俊开创的新领域,首次访美及在美国的学术交流等。另外,还记录吴文俊的一些其他经历,如当选为数学会理事长,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做全国政协常委,创立数学“天元基金”,努力为数学科学争取更多的经费等。 为了有好的可读性,邓若鸿增加了 “注述”,这部分包括吴文俊没有讲到的背景材料及纯学术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越过这些注述,也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阅读。 “小憩闲话”用的是对话形式,是最后加进去的,书写完后,邓若鸿发现还有许多内容无法放入正文,“但这部分又挺好玩的,从侧面可以立体地看到一个人,所以最后还是保留了,而且是以原始的状态出现”。 有一次聊到回国,吴文俊就说:回国早了,并说如果晚些时候回国,拿菲尔茨奖绝对没问题。 “他和谁也不会说。任何一次采访都没有提到。当时他非常放松才会说的。”邓若鸿解释道,像这样的话就不好放入正文中。 “小憩闲话”里还有一些有趣的内容。吴文俊非常喜欢看电影,这是他年轻时就养成的爱好。 2011 年一天,趁着儿子出差,已 92 岁的他,自己坐公交车去附近电影院看电影,最后说“还到星巴克喝了杯咖啡呢,后来被批评了,没再犯过”。 ==== 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1958 年,吴文俊被邀请参加当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作分组报告,这是当时新中国数学界第一人。但所有资料对他受邀而最终没有成行,只限于“提到”,没有涉及个中缘由。这本书中用一节专门写了这件事始末及其对吴文俊研究工作的影响。 吴文俊很谦虚,一般不直接评价自己的工作。有一次访谈结束前,邓若鸿问到当年 “拓扑地震”中他们四个人的关系,这时吴文俊冒了一句:“拓扑地震,四个人,我是主要的。” 王扬宗也认为,从书的内容来看,系统丰富,史料价值非常高。吴文俊在书中不仅细致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学术经历以及观点,还谈及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 “这对理解和研究他本人和他的学术工作,都是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吴文俊还或详或略地谈了与他有关的陈省身、华罗庚、关肇直、陈景润等中国现代数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并均有所评论,是他从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得出的看法。 王扬宗认为, “这有助于认识这些重要的数学家,理解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6-01-15 第 6 版 读书 )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文俊, 1919 年 5 月 12 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 嘉兴 ,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 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文俊毕业于 交通大学 数学系, 1949 年,获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 博士学位; 195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1 年,当选 第三世界科学院 院士; 2001 年 2 月,获 2000 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 “ 吴公式 ” , “ 吴示性类 ” , “ 吴示嵌类 ” ,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毕业院校 交通大学 、 斯特拉斯堡大学 今用的笔名,写成 “ 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 一文,明确推出 “ 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 的数学,而非希腊 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是靠中国 的数学,而非希腊 的数学 ” ,该文发表于数学学报 1975 年第 18 期。 1976 年末,开始定理机械化证明的研究,于次年春节期间取得成功。 1977 年,首次发表定理的机械化证明的论文,由此开辟全新的方向。 1978 年,撰写 “ 数学概况及其发展 ” 一文,发表于科学出版社的《现代科学技术简介》一书,文中提出了脑力劳动机械化,但于刊印时被删去。 197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 10 月, 关肇直 创建系统科学研究所,吴文俊离数学所去系统所,任副所长。 1980 年,中国国内开始举办双微会议,在首次会议上做报告 “ 初等几何和微分几何的定理机械化证明 ” 。 1981 年秋,去 美国加州大学 Berkeley 分校讲学。 1982 年,回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持首批博士生毕业答辩。(参加答辩的 18 位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博士) 1984 年秋,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开设数学机械化机器证明理论的课程。 1990 年 8 月,成立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同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 1992 年,任国家科委攀登项目 “ 机器证明及其应用 ” 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同年 8 月,去 奥地利 参加 AAGR ,对 RISC 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 1993 年 3 月,随科学家代表团访问台湾。 1995 年 5 月,接受 香港城市大学 名誉博士学位;同年 12 月,去新加坡参加第一届亚洲数学科技会议,作大会报告 “ 几何问题求解及其现实意义 ” 。 1996 年,任国家科委攀登项目 “ 数学机械化及其应用 ” 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1998 年,将 1997 年以来关于数学机械化的工作总结成书,书名为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 : Geometry Theorem Proving , Geometry Problem-Solving and Polynomial Equation-Solving 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9 年 10 月 21 日,被聘为 华中理工大学 名誉教授;同年 11 月 6 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纪念 关肇直 先生八十诞辰的学术研讨会。 1999 年 12 月 15 日- 20 日,去德国访问,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 2001 年 2 月 19 日,获首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时任国家主席 江泽民 亲自为吴文俊颁奖。 2002 年 6 月,在清华为祝贺 杨振宁 80 寿辰而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 “Frontiers of Science” 上作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Mechanization of Mental Laborin the Computer Age” 。 2003 年 11 月 19 日,在中国智能学会 2003 全国学术大会、可拓学创立 20 年庆祝大会、中韩智能系统学术研讨会上作 “ 计算机时代脑力机械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 ” 报告。 2005 年 9 月 26 日,被聘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荣誉教授。 2006 年 4 月 25 日至 28 日,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芜湖市进行了考察,参观了 安徽工业大学 、马钢第一钢轧总厂、安徽华东光电研究所、奇瑞公司等单位,并受聘为 安徽工业大学 荣誉教授。 社会兼职 1979 年 10 月 -1984 年 2 月,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副所长 1984 年 2 月起,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 1984 年 -1987 年,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1990 年 8 月 -1999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系统所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主任 1992 年 4 月 -1996 年 4 月, 中国科学院 数理学部主任 1996 年,任天元基金领导小组组长(接替原组长程民德教授) 2011 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所为基础组建了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 。 辛勤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为我国科技界争得了荣誉,也为青年学者树立了榜样。(中国科学院原院长 路甬祥 评) 天资聪慧,有数学天赋。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工作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及独创性。他从事数学教研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贡献卓著 ……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省身 评) _8713190" title="向上跳转"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万绚 . 吴文俊与中国科技大学 . 兰台世界旬刊 , 2013(1):103-104. 4. 吴文俊 : 在风雨石缝里崛起的数学家 . 青年教师 ,2007,10:57-58. 5. 上海交大走出来的吴文俊院士   .光明网 6. 康东升 , 曹玉平 . 数学大师吴文俊的科学成就 . 天中学刊 ,2002,02:54-56. 7. 高小山 , 石赫 . 卓越的贡献 高度的评价 —— 吴文俊及其科学成就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01:64-66. 10. 吴文俊学长:我的数学底子是在交大打好的 2001 年 2 月 19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江泽民主席亲自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引起了 “拓扑学的地震”吴文俊谈笑风生,性格开朗。可吴先生说他从少年时代起,很多年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甚至可以整天不说一句话。可是,这样一个人却有着别人所不及的数学天资。   吴文俊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战的炮火中度过的。 1940 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到处奔波才在郊区的中学找到了一个位置。此后整整五年,没有接触数学研究。抗战胜利后,吴先生由亲友推荐结识了陈省身先生。此时,拓扑学正在兴起,被称为现代数学的王后,陈省身先生把他引上了拓扑学的正途。在陈省身身边一年多的时间里,吴文俊展露了颖异的才华,极受陈先生赏识。 1946 年,吴文俊考取了留学生,来到法国,两年之后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法国是拓扑学的中心,吴文俊在这里御风而飞,渐入境界。 1950 年 , 吴文俊提出“吴示性类” 和“吴公式”,将拓扑学中示性类的概念由繁化简,由难变易,并给出了示性类之间明确的关系和可以计算的公式。吴文俊抓住本质的鲜明工作,如同拨云见日,为拓扑学开辟了新的天地,被称为 “拓扑学的地震”。 1951 年吴文俊回到祖国,继续拓扑学方面的研究,又作出了“吴示嵌类”的发现。   因在拓扑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吴文俊获得了 1956 年度的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5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一年他 38 岁,是当时最年轻的中科院学部委员。 1958 年,吴文俊应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示嵌类方面的报告,这在数学界被认为是很高的荣誉。   拓扑学至今仍是数学的主流之一,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吴文俊的成果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其中一些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从他的成果中受到启发,或直接以他的成果为研究的起始点。   五十年代从事拓扑学研究 (《人民画报》 1957 年第 4 期) 摄影 钱浩   连接古代与未来 ——开辟数学机械化的新领域数学机械化思想的提出和成果铸就了吴文俊数学人生的第二块里程碑。   这源于两次偶然的机遇。一次是在无线电厂的劳动,一次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重新认识。 “文革”期间吴文俊在北京无线电一厂劳动,但这里并不做无线电,而是转向制造计算机,在这里吴文俊第一次了解了计算机,并感到了计算机的巨大威力,认为计算机是一个了不起的工具。 1974 年,吴文俊开始涉足中国古代数学史,渐渐地深入进去,他对中国古代数学有了一个重要发现,就是贯穿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是机械化的思想,是非常符合现代计算机的思想。这促使他想二者合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他开始选择了初等几何定理证明作为尝试。经过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的艰苦工作,机器证明定理终于取得了成功。 1984 年,年轻的中国数学家周咸青去美国丹佛参加“全美定理机器学术会议”,在会上他提交了一篇《用吴方法证明几何定理》的论文,同时在现场用电脑进行演示,短短的十几分钟证明了几百条几何定理,整个会场顿时哗然。 “吴方法”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让电脑代替人脑去进行几何定理的证明,这样对于人脑来说,原本很复杂和繁琐甚至不太可能的计算和推理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把这一方法运用到各种科研和技术领域中,就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后来,吴文俊在他的阅读中零星地读到,在他之前,世界上也有数学家提出过减轻繁重脑力劳动的想法,像解析几何的发明者笛卡尔等,但他们或是没有进行过尝试,或是迷失了路径。而吴文俊以他敏锐的目光在世界电脑发展初露端倪之时,立即把电脑与自己所研究的中国古代算术思想联系起来,开辟了一条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数学机械化道路,开创了机器定理证明的时代,国际上称为 “吴文俊方法”和“吴消元法”。吴文俊的名声又一次鹊起, 1986 年,吴文俊第二次应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介绍这一发现。   这里不应该忽略的是吴文俊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的贡献,西方人一直对中国古代数学存有偏见。他对古代数学史进行了整个检查后,却有了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中国古代数学自成一体,不仅与西方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思路,而且对现代数学也有启迪。 1977 年,吴文俊发表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明确指出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 1987 年,他发表了更加重要的《中国传统数学的再认识》,引起了数学界的极大兴趣。这是对数学史正本清源的研究。据说,一向谦虚谨慎的吴文俊也口吐“狂言”:“我是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人。”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已年逾八旬的吴文俊先生至今仍活跃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他主要的精力是致力于数学机械化的应用。   在吴文俊的培养带领和影响下,中国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队伍,在国际上被称为 “吴学派”。   目前, “吴方法”已经在高科技领域开始了成功的应用。运用“吴方法”,北京大学的科学家使得可视电话的传输效果比传统传输方法大大改善;而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数控机床将更加精巧、灵便,可加工更为复杂的曲面,被科学家称为“ 21 世纪的机床”。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将“吴方法”成功应用到一种常见的机械结构“四连杆”的设计制造中,现在已经可以向工厂推广进入产业化阶段了。   吴先生说,数学机械化的研究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局限于代数几何、微分几何等领域,如何扩大数学机械化的范围,将是今后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采访结束,问及吴先生为何如此高寿,仍精力过人,答曰:没有心理负担,没有烦恼。   而他的学生对此解释有二:一为家族遗传,一应归结为吴先生个人修养。吴先生挚爱数学,一心只在学术,一生淡泊名利,不计成败得失。虽为学术大家,但谦虚谨慎,毫无霸气,为人正直,平易近人,而且不失天真之心,令人可亲可敬。 [] 64-426 吴文俊 = 杰出人才五元智能开发实例摘选 学导式倡导者摘选 81216
个人分类: 五元智能开发|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战场、市场、科技场转载中金博客[2014-12-13 21:13:22]同名文章
ericmapes 2016-11-26 16:17
“ 战场、市场、科技场杰出人才产生12字要诀截然不同 ”( http://blog.cnfol.com/Ericdeli/article/1418476402-98257411.html ) 战场、市场、科技场杰出人才产生12字要诀截然不同。 成为杰出操盘手与科学家/技术专家或军人的12字法则虽有关联但明显不同。 科技领域虽可以有专家、天才,但我一直认为在金融操盘方面没有专家与天才。 仔细体会发现,性格、技术、盘感、经验、悟性与心态是成为杰出金融衍生品操盘手的12字要诀。 这与我给985高校本硕博学生强调天赋、基础、思辩/思想、实验/设计、顿悟与拼搏是未来科学家/技术专家培养12字要领截然不同。 同时,与我认可 天才、专业、经验、机智、英勇、忠诚 作为职业军人的12字法则亦完全不同。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动物(5)马和驴
热度 8 fdc1947 2016-11-20 08:09
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动物(5)马和驴 【 写在前面的话 】 西方有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种动物在各人的心目中也是不一样的,怎么能够知道各种动物“传统中国人心目中”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从成语、俗语、谚语和其他许多年来流行的语言发现“统计意义”上的结果。这些历史的大浪淘沙得到语言中表达了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8)马 传统中国人的理想,首先是希望天下太平,然后是希望自己家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字经》上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马为六畜之首,对于人类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动物。 过去能够养马人家实在很少,但是,大家还是把马置于六畜之首,这是因为能够 用得起马是身份的象征 。“骑大马,做大官”是旧时老百姓的人生理想,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这样。人们让刚刚学会走路或还没有学会走路的儿子坐在自己的腿上,一颠一颠地像个骑马的样子,嘴里还教着儿歌:“康灵康灵马来哉”(这是顾颉刚先生所编《吴歌甲集》中的开篇之作)。这样,人们在还不懂事的时候,在没有见过什么动物之时,也已经知道了骑马。等到能够在门口的空地上飞奔的时候,胯下便多了一根竹竿。李白有诗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英武的“将军”惹得边上的小女孩很是眼热。 不过,骑大马做大官之类的话都应当是明清时代才有的了。最早的中国人是不会骑马的,他们只知道用马拉车。《论语》中有“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的话,这里的大车指牛车,小车指马车。牛车是用来拉货的,载重而慢行,马车是载人的,轻便而快行。《穆天子传》 记载了西 周穆王 让八匹宝马( 八骏)拉着车而西巡天下之事,行程达三万五千里。那时候所谓的千里马,还是指拉车的马。实际上,汉代以前,在没有马鞍和马镫的情况下,人不可能长时间地骑马飞奔。 不过,无论是先秦的马车也好,汉以后的骑马也好,都是古人们传递物质或信息的最快的途径。 马到成功 ,说明过程很顺利,胜利来得很迅速。 走马观花 ,表示很快地粗枝大叶地看一下。说了的话,收不回来,称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不间断的快速做某件事情,称 马不停蹄 。如今,比马快得多的交通工具多的是了,但是, 我们还是说“马上” (来、去、做、完成等等)。 在人们驯养的常见动物中,马是最高大的一种,马象征着大。马蜂是大的蜂,马鹿是一种体型大的鹿,炒菜的大勺称为马勺,古人把一种叶子像兰的大草称马兰。 马是强健的,《周易》中称“乾为马”。古人认为马有阳刚之气,神气十足、精力旺盛称有龙马精神。 过去, 马是战争的最重要物资 。招兵买马、秣马厉兵是战争的准备,千军万马、金戈铁马是战争的主体,射人先射马是战争的策略,一马当先者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仰马翻的是失败者,而兵荒马乱则是老百姓对战争的感受。 传统上人们用动物来比喻人物可以有褒有贬。一般地说,用龙、虎、马等来夸奖人、赞扬人,而以狼、豺、蛇等来贬斥人。 用马来赞扬人的,那莫过于千里马 。 前面所说周穆王的八骏,那就是最早有名的千里马,其中的骅、骝、骥等字,后世仍多用。 《战国策》里有郭隗向燕昭王叙述了一个“ 以千金求 千里马 者 ”的故事,那就是把千里马比喻成人才了。屈原 《卜居》中说:“宁昂昂若 千里之驹 乎?”千里驹就是千里马。汉代宗室刘德,被汉武帝称赞为千里驹。据《三国志》,曹操称赞自己的族子曹休“此吾家千里驹也”。从此,不知多少帝王将相们吹嘘他们的某一位后辈为“吾家千里驹”。骐、骥、骅、骝等字或前面加一个家字,多被人给自己的儿子用作名字,以寄托他们对后辈的厚望。 千里马是人们对于人才的赞许,那么,伯乐则是千里马的发现者。正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据说,伯乐是秦穆公时代的人,善于相马。一匹马,是不是好马、是不是千里马,一般人并不知道,要等待伯乐那样的人去发现。去选择、去发现,就要有个标准。 有两个故事说明发现千里马的两种结果 。 一个是九方皋相马。他抓住了千里马的主要特点,发现了千里马,但是,他把马的颜色、性别等都弄错了,而一般人却最注意这些与千里马无关的性状。 另一个是伯乐的儿子,他按照伯乐的《相马经》上所说千里马的特征去找马,即所谓按图索骥,犯了教条主义的毛病,结果把“ 额头高、眼睛亮、蹄子大 ”的癞蛤蟆当成了千里马。 我们今天要发现人才,要到全世界去找各个“学科带头人”、“百千万人才”、某某学者,也都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如果像九方皋那样,忽略了一下非主要的方面,却容易受到责难。而死扣几条固定的“选择条件”,结果弄来一些很能够“忽悠”人的假冒伪劣货,癞蛤蟆式的人物,也真是很有可能的。 好马需要一个调教的过程,就像人需要受教育一样。 不过,如果像《庄子》所说的那样: 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毛,用剪刀修剔 马鬃 ,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 络头 和绊绳来拴连它们,用马槽和马床来编排它们,饿了不给吃,渴了不给喝,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口横木和马络装饰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逼。这样一来,有可能可以训练出几匹跑得快的好马,但是却使大多数马成了残废甚至死亡了。 这更是一种悲剧。 (9)驴 驴和马是同科同属的动物,只是驴比马小,也更温顺,容易饲养,也容易役使。过去北方农户,养马的不多,养不起,养驴的却很多。驴的饲养成本低,用处却很大,种地、拉车、推磨、骑行都行。我年轻时坐过农民家的小驴车,看了他怎么使唤驴,后来我有事,借来驴车,第一次就自己单独赶车,那驴也很听话,要停就停、让走就走。 上面已经说过,马是战争的最重要物资,它是雄健的,是将军的坐骑。相对来说, 驴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帮手,它似乎只与文人、农民、老人、妇女相关 。陆游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活脱脱地描述出文人骑驴的儒雅。张果老倒骑毛驴,虽然说的是仙人,但给人的印象却是健康老人骑驴的潇洒。过去华北地区城乡都有赶脚的,备驴供人雇佣骑行。妇女出门,小媳妇回娘家也有自己家人赶驴送行的,或骑行、或拉车。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人是极“势利”的,可能就是因为驴温顺而易使,比马走得慢而力小,所以通常人们对驴的言语几乎都是贬义的 。文雅一点的有成语“黔驴技穷”、“驴心狗肺”,俗一些的有“驴唇不对马嘴” 、“好心当作驴肝肺” ,更下道一点的就是骂人的粗话了,“驴头”、“拉着张驴脸”、“犟驴”、“蠢驴”、“秃驴”等等。 就像用宝马(千里驹、骐骥、骝骅)来赞扬人类似,过去人们也用驽马、蹇驴等作为自己谦逊的比方。 至于因为不少人想保健,用驴皮做阿胶,中国的驴皮不够用了,把非洲的驴也买了许多,搞得一些外国人不大满意,这是前几天的新闻,与本文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14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64-141李盛学=杰出人才五元智能开发实例摘选-学导式刘学浩摘选5
ljkf 2016-11-5 09:57
64-141李盛学= 杰出人才五元智能开发实例摘选 摘选者 学导式刘学浩 51116 141-1 李盛学 _ 百度百科 简介: 李盛学 , 男 ,1948 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 , 吉林市政协委员 , 中共党员 , 吉林天三奇药业有限 ... 多年来拜师求艺 , 潜心致力于 微生态制剂 的研发和生产。他用他独特坚韧又仁爱的 ... baike.baidu.com/ 吉林天三奇药业有限公司总裁。 1992 年创建吉林市盛大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1995 年创建吉林市盛大生物工程研究所, 1997 年创建吉林天三奇药业有限公司, 1998 年创建吉林市天三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内因综合调节平衡理论》创始人,糖尿病等慢性病 “ 自然综合调节法 ” 发明人,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医医促会授予全国 “ 治未病 ” 首席专家,民族安康(北京)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家委员,世界华人华侨精英联合会大爱慈济会、会长,吉林市劳动模范,东北三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吉林省优秀民营实业家,吉林省质量管理十佳厂长、吉林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光彩事业理事。 经营理念 李盛学的企业经营理念 “ 真、善、美 ” 三字箴言,真心真诚献给患者,善心善行献给患者,美德美药献给患者。   李盛学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企业家,自己白手起家的经历,让他秉承了诚信和踏实为本的做人做事原则。他曾经是我国第一个研发生产浓缩饲料的人,他苦学中医。多年来拜师求艺,潜心致力于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和生产。他用他独特坚韧又仁爱的个人魅力,征服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灵。他也用成功的光芒昭示着农民企业家的坚毅不屈。他将天三奇药业的事业与回报社会的企业使命结合起来,不忘向社会奉献企业力所能及的爱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十几年如一日进行无偿健康救助的企业。  诠释天三奇 “ 天三奇 ” 蕴藏着无穷的内含和韵味:老子《道德经》有言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三字经》中有言:三光日月星、三才天地人。 ”   天三奇包含着天奇、地奇、人奇的内涵。 企业使命 一、 永远救助贫病交加的大病儿童   二、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延长人 1000 年   三、 呼唤人间真爱,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公司把社会效益作为发展目标,把赚钱作为手段,赚来的钱服务于社会。   公司从 1997 年创业之初就开始救助贫病交加的孩子,十几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救助了四千余名大病儿童,在 全国二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召开过新闻发布会,并得到了团中央、全国总工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对天三奇健康救助大力支持的还有全国各省、市、区的政府和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为天三奇捐款的人很多,为天三奇捐祖传秘方的人也非常多。 李盛学证书 (20 张 )   李盛学几十年来潜心于中医学和微生态医学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天三奇科研团队研制的高科技微生物天三奇胶囊、归元精产品成为吉林省火炬项目,曾荣获国家第二届优秀产品博览会金奖,获 99 国际巴黎发明博览会银奖,被列入 “ 国际精品批发中心 ” 产品。公司注重社会效益,在全国开展 “ 健康救助工程 ” ,免费为因患肠胃道疾病和风湿、类风湿疾病失学的孩子送医送药,直至康复为止。   天三奇药业于 2004 年通过药品 GMP 和保健食品 GMP 认证。公司有一支过硬的科研队伍,我国著名的微生态学家王厚德教授被聘为天三奇总工程师。微生态制剂长乐胶囊生产工艺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公司研制治疗脑中风的中药一类新药羟基红花黄色素 Ay 获得国家中医药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临床批件,并取得了国家专利局的发明专利证书。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天三奇医药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天三奇医药发展公司。十几年的实践中,公司科研团队创造性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 “ 内因综合调节平衡 ” 健康理论和糖尿病 “ 非药物内因平衡法 ” 是对糖尿病的重大突破,可使多数糖尿病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缓解和恢复健康。 参考资料 1. 李盛学和他的 “ 健康救助工程 ” .中国侨网. 2001-5-7 2. 中华赤子健康使者 - 记吉林天三奇集团和李盛学总裁 .人民网. 2002-8-3 3. 主流媒体为 “ 健康救助大行动 ” 推波助澜 .环球网. 2010-9-28[ 引用日期 2013-01-23
个人分类: 五元智能开发|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02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参考文摘 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刘学浩摘选
ljkf 2016-10-5 21:21
02 人才成长的主观 因素参考文摘 51016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 刘学浩摘选 ==1 立志成才者要正确认识环境,努力驾驭环境,顺 境下善于节制而不忘乎所以,逆境中坚忍顽强而不灰心丧气。为 培养自身的现代人才素质 ,立志成才者必须具有祟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不断获取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水平 * ==2 人才开发 过程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 进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没有自身的主观努力,客观环境 再优越,也只能是坐失良机;客观环境不具备,自身的主观努力也 会受到限制。因此,人才的主观努力要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充分利用客观环境中的有利因京,克服不利因素,提高自身的素质 水平。 3] 大多数学生受益于自由的自主学习方式,超过 80% ;而强压高效式和按部就班教导式的学习方式,分别有 5% 和 3% 的学生受益。总体来看,自由的自主式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表 9 ) 有超过 90% 的学者们都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较大,自身对学术的付出是取得显著成果必不可少的,而打酱油式治学态度无法在学术界立足。)   性格特性细分为 18 条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为智力、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三个部分,旨在从微观的角度剖析这些拔尖创新人才的性格特质。除了体育锻炼,所有其他 17 项性格特征,都有超过 90% 的受访者持有肯定态度。其中包括善于思考、充满求知欲、有独特学习方法和习惯、对学术研究很感兴趣、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处事严谨、愿意接受新事物并具有创新精神、目标明确、细心并善于观察、具有良好的批判精神   从整体来看,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个性特征,智力是保证,而在兴趣爱好方面,对学术的兴趣在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他兴趣爱好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并不大。 5] 客观条件优越,只不过为人才素质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成现实,必须付出相应努力。因此,人才素质的形成,最重要的还要靠主体的自我修养,也就是所谓的内在因素。 每个社会对人才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并为人才素质的形成创 造了一定的环境。这些环境可分为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无所 谓绝对的好和绝对的不好。一般而言,顺境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形 成,逆境不利于人才京质的形成。但是,具体到每个人,情况就会 有所不同。如果身处顺境,不知奋斗,仍然会碌碌无为;如果身处 逆境而不气馁、不消沉,仍然可以形成优良的内在品质。因此,在 一定的客观环境下,要成为有用之才,就必须按照社会所要求的素 质和水平,自觉做出自我选择和努力。 自我修养是指个体为获得某种能力和品质而自觉地主动地学 习、锻炼和修养。立志成才者要正确认识环境,努力驾驭环境,顺 境下善于节制而不忘乎所以,逆境中坚忍顽强而不灰心丧气。为 培养自身的现代人才素质,立志成才者必须具有祟高的理想、坚定 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扎扎 实实埋头苦干,不断获取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 人才素质的形成过程就是上述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 进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没有自身的主观努力,客观环境 再优越,也只能是坐失良机;客观环境不具备,自身的主观努力也 会受到限制。因此,人才的主观努力要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充分利用客观环境中的有利因京,克服不利因素,提高自身的素质 水平 6] 构成人才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审美、知识和智能等基本素质 , 人才成长 和发展 的主观因素 和客观环境因素及其辩证关系等成才过程中的 ... 11] 人才开发与成长除了社会因素和其它外在条件,还需要优良的主观因素 --- 尤其是成长为学术大师 , 更需要:探索真理超世俗,潜心治学漫漫路。持之以恒戒浮躁,随心所欲不逾矩。海纳百川集大成,心怀天下极远目。学科融合促创新,科学方法绘宏图。 一、探索真理超世俗,潜心治学漫漫路。 必须具有超越世俗的勇气,克服从众心理,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即使面对灯红酒绿等各种诱惑,也要学会自我调控,善于自我激励,甘于潜心治学。把探索真理作为人生最高的价值取向。为此,不惜放弃常人的生活与幸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要成为学术大师,更要有超凡脱俗的品格,潜心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学术创新能力。 二、持之以恒戒浮躁,随心所欲不逾矩。 治学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毅力,要坚持再坚持,敢于打持久战,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力戒见异思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打好坚实的治学基础;克服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态。 治学要达到心灵自由与遵循学术规律的和谐统一。要敢于突破思维禁区,要放飞想象力。近些年来,各种学术抄袭层出不穷,这些人的心灵不知不觉被眼前的名利遮蔽了,根本上背离了学术规范,与探索真理背道而驰。 三、海纳百川集大成,心怀天下极远目。 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广采博取,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学贯中西,才能成为集大成者。海纳百川,既是指心胸的宽广和思维视野的宽广,也是指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在海纳百川中实现新的优化组合,不断优化为 “山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现在倡导学有专长固然强调了学术的分工,但客观上却导致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单一化,其结果只能培养出某一领域的专家,却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学术大师 --- 应该是复合型的 \ “山型人才”。 以天下为己任 --- 只有心怀天下,志向高远,胸怀宽广,才能高瞻远瞩,极目天下,才能对丰富多彩的世界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四、学科融合促创新,科学方法绘宏图。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科际整合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学者们进一步发现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多种联系 学科融合促创新,注重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一方面把握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窥见其相似性、相关性和相同性,一方面了解不同学科各自的不同特点和独特规律,发现不同学科独有的特色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区别,通过学科的融合,促进创新能力的加速发展 科学方法绘宏图 --- 科学方法能够使研究者事半功倍,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没有科学方法,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费时耗力,丧失创新机遇。当然,科学方法也是法无定法,研究者既要遵循一般的科学方法,又要不拘一格,把各种科学的方法交叉渗透、互渗整合起来,把学科融合与科学方法和谐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创造力。 超远凡庸,高瞻远瞩 →勤奋执着,苦苦求索→踏破铁鞋,豁然开朗 ---- 学术大师的成长绝非一日之功,优良的主观因素是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 论学术大师成长的主观要素 ,2011 年 6 月 10 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人才|1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4人才开发规律参考文摘 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刘学浩摘选 41016
ljkf 2016-10-4 21:23
4人才开发规律 参考文摘 4 1016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 刘学浩摘选 1. 德才兼备 ,协调发展是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2- 1 除极少数因遗传、先天因素或后天意外事件造成的智力障碍者外,每个人都有才能的生长点,都有成为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人才的可能性 2-2 受外在因素与主观努力程度的制约与影响,本来可以成才的人,存在着被埋没 (社会原因)或淘汰(自我原因)的可能性 3-1 才能萌发规律 -- 人的才能发展,在早期阶段有一个 “萌发期”。如果略为提前,儿童 得到 良好的教育 -- 丰富适量的信息刺激,其才能可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如果错过这个 “萌发期”,随时间之后推,其才能发展的可能性呈现递减的规律。 3-2 才能增长规律 -- 人才才能的发展度 与 付出的有效劳动量以及青少年时期打下的基础(由德识才学体五大内在因素构成)之宽实程度在一定阔值内成正比。 “劳动量”包括“有效劳动量”与“无效劳动量,犹如“有用功与“无用功”一般。无识之勤是“愚勤”,方法不当的勤是“蠢勤”。这个规律要求有志者不只勤奋,还须加上提高见识,改进方法两条。 知识的增长可以是无限的,但才能则有一定限度。每个人都有各种才能发展阈值。阈值受遗传、环境、教育、社会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3-3 扬长成才规律:人的才能幼芽,具有质的多样性与量的 (长度)差异性。这种差别是由天赋素质、后天实践与主观兴趣爱好不同而产生的。一般而论,成才者是在最佳才能得到较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扬长避短或扬长克短走向成功的。 扬长,首先需认准自己才能的长处,即最佳才能。才能是在实践中增长 \ 得到认识。潜人才有类型之不同,有人善于形象思维,有人长于逻辑思维,有人具天赋歌喉,有人获后天绝技。 在反馈基础上的自我动态调节是选准最佳才能幼芽的必由之路。反馈的结果或强化对所选最佳才能认识的坚定性,或对所选最佳才能产生怀疑、否定。但是.这种调节讨程一般不宜持续时间太长。 发现自己的最佳才能。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自幼喜爱条件下的“水道渠成”式。(二)志向朦胧条件下的“层层剥笋式。(三)情绪激动条件下的“忽然发现”式。(四)社会调节条件下的“多次碰撞”式。 最佳才能与次佳才能或一般才能,有内在的相关性 --- 相关度大的,如体育与舞蹈才能:数学与物理才能,发展次佳才能,可以起到强化最佳才能的作用。 相关度小的,如文学与数学才能,哲学与歌唱才能,发展次佳才能则对最佳才能助益不大。 从战略上讲,与最佳才能相关度小的,一般应放弃发展,与最佳才能相关度大的,应突出最佳,以次养佳。 扬长与避短是成才过程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人才,都是以自己的一种或几种见长的才能得到社会承认的。 才能之短,有的可以避,有的则不能避,只能克。克短,是为了更好地扬长。 立志成才者 \ 社会人才管理部门, 要 尊重这一规律。 3-4 聚焦成才规律 --- 依据自己的最佳才能,选准成才目标的前提下,需要过滤信息,集中精力,目标 4 检察机关人才成长的五大规律 ———内因驱动规律、带动传承规律、健全培育规律、战略优势规律、成长... 5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5-1 “优势积累”现象。一是毕业于名校,接受了严格的学校教育,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二是在行业知名的科研院所工作,有良好的工作、试验条件和氛围。三是师从名师,得到行业高水平带头人的培养和指导。四是具有在国外学习、研究或工作的经历,接受了一些世界前沿的信息。 5-2 人才所在的组织大多具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宽松的工作环境,能为科技人才提供独特的环境和条件 ——即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处于创造性阶段的科技人才有充足的时间自由支配。拥有良好的科研硬件条件,它和“自由时空”共同构成了单位小环境。科研条件是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之一 ----- 包括科研工作所需的办公场所和实验室、试验与测试条件、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及科技基础数据、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经费保障等。 5-3 依托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 合作和交流的范围超越国界。 1901年至1972年间美国的28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之中,185人即三分之二是因与他人合作进行的研究而获奖的。 我国的 “两弹一星”工程是团队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典型案例。依托团队合作才成就了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这样的科学大家。 5-4 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实践,是成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必经通道。工作的机遇对科技人才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与国家发展需要及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如石化催化裂化家族技术、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科技项目攻关都锻炼培养了大批人才,诞生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6-1 要从青年科技人才抓起,建立执行有力和保障充分的激励制度; 6-2 要大力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6-3 要贯通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增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科研工作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6-4 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勇于探索的文化氛围。 7 -1 有志者事竟成、 7 - -2 识时务者为俊杰、 7 - -3 成才是综合素质的结晶、 7 - -4 需求层次决定人才成长高度、 7 - -5 大器晚成、 7 - 6 合作竞争是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 7 - -7 行动和速度决定成才关键 8 人才成长的精神动力、主观努力、科技实践、现实需求与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王剑 等等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人才|1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02人才开发战略参考文献文摘 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刘学浩 摘选
ljkf 2016-10-3 11:31
02 人才开发战略参考文献文摘 31016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 刘学浩 摘选 1 人才开发战略 1.1 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 在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就是人才战略,因此,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华民族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确立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的价值取向,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在我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落实成效不明显”,(《中国人才》 2007 年第 1 期第 49 页,沈荣华文) 我们的人才战略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因此,在我国的人才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人才浪费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我国由于科技人员的政策安排缺失,人才浪费严重,仅 2005 年,我国就有 2500 万人才(占人才总量 40% )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中国人才》 2007 年第 1 期第 50 页,沈荣华文)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人才战略的目的是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战略必须以人才战略为核心和关键。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的社会发展进步,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的优化配置中,我们必须抓住人力资源这一最具有优势的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最具有比较优势的是人力资源,只有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优先开发,才能使人口大国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才资源优势。 3 我国人才资源的现状 我们正在走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主题,国家之间的竞争正日益演变为激烈的人才竞争,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将会旷日持久地激烈战斗下去。 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并非人才大国。据统计,到 1999 年,我国就业人口 7 亿多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仅占 3 . 8% ,而初中以下的占 80% 以上。 2000 年,我国 29 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共 157 万,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 5.5% 。每万名劳动者中有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 11 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接近或超过了 100 人。在 2000 年国际科技竞争力排行榜上,我国“企业获得合格工程师的难易程度”这一指标在 47 个国家中位居倒数第一。我们缺少一批能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将帅人才,缺少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更缺少在综合中求创新的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我国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非常突出,知识老化现象异常严重。 从人才学意义上来说,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人才资源大国。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2005 年中国人才报告》对我国 2003 年城乡人口受教育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全国人口大专占 5.15% ;高中占 12.54% ;初中占 35.68% ;小学占 31.35% ;文盲占 7.91% 。其中,农村人口大专占 0.64% ;高中占 6.3% ;初中占 39.2% ;小学占 41.4% ;文盲占 11.17% 。在 2003 年我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中,大专占 4.8% ;本科占 1.9% ;研究生占 0.1% 。三项总共才占 6.8% 。另外, 2003 年我国职工总数 6876 万人,而专业技术人才只有 2774.56 万人,占国有单位职工总数的 40.4% ;在国有单位中职工总数 2920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只有 494.3 万人,占职工的 16.9% 。在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才占 61.4% 。我国人口中的大专学历人数还是太少,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发展的后劲。 随着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人才年龄的老化问题也将提到议事日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表明,我国从事高科技发展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 156 万人。近两年,我国有 42% 的正、副教授和 50% 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及农艺师退休;今后 5 年,我国将有 15 万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很显然,老年人才的利用也是人才战略不能忽视的问题。 此外,我国近 20 年来,人才的外流现象十分严重,已经对我国的人才战略敲响了警钟。我国地方院校忙考研,重点大学忙出国,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特别是我国由于创新型人才总量短缺,自主创新的能力还相对薄弱,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资源分散,力量不足,措施不够得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还缺乏根本的突破,尚未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更没有从战略上把 13 亿人口纳入巨大的创新型人才资源库加以思考和建设,没有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 4 部分国家和地区每百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 美国早在 1997 年,每百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达到了 4099 人; 瑞典 1997 年达到了 3826 人; 新加坡 2001 年达到了 4052 人; 俄罗斯 2001 年达到了 3494 人; 德国 2001 年达到了 3153 人; 韩国 2001 年达到了 2880 人; 日本 2001 年达到了 5321 人; 中国在 2003 年,内地才达到 1745 人。 从人才战略的角度来看上述数字的差异,可以从中感悟到国际之间人才资源竞争的激烈程度,因为上述统计数字中就有很多人是从中国外流出去的。 清华大学电子系 2000 年毕业了 16 个研究生, 12 个去了美国。硅谷里的“同学”到处都是,我们成了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培训基地。一些发达国家已纷纷提出计划,欲从发展中国家“采购”和引进大批尖子人才以及急需领域的人才:德国计划从欧洲以外地区招聘 3 万多名电脑专家,美国计划今后两三年内把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名额由过去的每年 11.5 万人增加到 20 万人,就连一向保守的日本也放低了准入门槛:外籍研究人员占本国人员的比例将在今后几年提高到 30% 。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我国视为头号“猎头”目标,其中一些跨国公司则充当了“急先锋”。为吸引和留住人才,不少跨国公司新招迭出,有的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研发机构设在我们的“家门口”。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从联合创办实验室、设立奖学金,到创办全球性的研发机构,在我们国内就地获取我国的人才。日本一些企业在世纪 20 世纪 90 年代,对在校的大学生就采取“买青苗”的方式,以吸引优秀大学生毕业后去公司工作。美国信息产业有 210 万职工,其中 35 万属于 1992 年以后移居美国的新移民,其中 40% 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王通讯《人才与人事论衡》,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3 页。)美国微软公司甚至到了争夺“人才幼苗”的地步,哪里有天才儿童,他们就会上门问:“你以后是否想到微软工作?”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无疑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力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人才的数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速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人才当量不高,在全球范围的人才大战中,我国已经处于劣势,再加上这几年严重的人才外流,我国的人才战略形势愈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我国的人才战略,在稳定人才和开发人才两个方面,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才竞争中抢占人才战略的制高点。 5 根据国际之间人才竞争的激烈态势,我国人才战略必须确定以人为本 == 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人才战略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开发,因此,在实施人才战略的过程中,必须理解和关心每一个人,把每一个人都视为人才开发的对象和主体,即:开发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都是人才开发者;每一个人都是伯乐,每一个伯乐也都是千里马。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营造一种人才开发的时代氛围和时代主题,促进全社会人才辈出。 第二,人才战略通过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开发,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实质上也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即人才战略是为了促进人才开发,而人才开发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了人的社会理想。 5.1 以人为本的目的是人尽其才 我国当下的新闻媒体、领导讲话、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诸多领域,几乎普遍使用“以人为本”的概念,这虽然看起来强调了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但从人才战略的角度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 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就是要理解人,关怀人,就是要紧紧依靠人的力量推进事业的发展,而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人尽其才。 5.2 在国际人才争夺战中,只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微软公司之所以举世瞩目,其秘诀就在于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对人才精挑细选,不让最优秀的人才“漏网”,竭尽全力追求人尽其才的最佳效果。比尔·盖茨只要了解到有公司需要的令他满意的人才,无论在世界上哪个角落,他都不惜任何代价将其挖到微软公司。比尔·盖茨认为,如果把微软公司顶尖的 20 个人才挖走,那么,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正因为微软公司高度重视人尽其才,所以,公司对世界各国人才的吸引力也因此而大增,每年竟然能够接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求职申请达 12 万份。 5.3 以人为本,就是要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这种理解和关心不能停留在提高福利待遇,组织人们旅游等浅层次上,而是要紧紧抓住人才开发这个主线或主题,把理解人和关心人,落实到人才开发这一最重要的永恒主题中来; 离开了人才开发这一主题,就不可能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就只能局限于一般的物质层面或其他的浅层次上。 我们要以人为本,就必须抓住以人为本的实质和关键,这就是通过人才开发,使人成其才,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5.4 为了更好地人尽其才,管理者要力所能及地让每一个人干自己最喜欢干的工作,这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最高明的工作策略,让每一个人的兴趣成为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主观动力,成为诱发潜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加速器;聪明的管理者,就应该尽可能地把每个人放到最恰当的又是最喜欢的地方去工作。做到这一点,即使是再普通的下属,同样也能用其所长;而这正是判断一个管理者优秀还是平庸的重要尺度。 6. 从宏观上来看,人才战略就是为了人才强国; 6.1 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 6.2 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年轻一代坚定创新超越、产业报国的远大志向,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多作贡献。 6.3 创新政策、完善体制,坚持用宏伟事业感召人才,用良好环境凝聚人才,用优质服务吸引人才,用合理待遇激励人才,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影响人才成长的客观因素; 6.4 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突出改革,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主线,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7. 尽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才制度优势。 7.1 人才生态系统建设 一 - 树立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人才生态观,政府也要主动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 二是向硅谷学习四个方面:人才多样性、跨越社会壁垒的信任、注重长期利益、快速多样合作的社会法制建设。 三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建立人才特区,活跃创新创业社群系统,推进开放的教育和研发,探索草根型风投系统,满足专业服务的孵化需求,建立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文化系统。 7.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都要求全面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其中既要创新体制,又要创造良好环境,而在体制机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管理型人才、特别是战略管理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心胸、视野对发挥科技类人才的作用非常重要。加强高级公务员国家战略能力的培训,加强省部、司局级管理岗位对中央战略改革意见的落实。 ---- 一要解决人才发现机制的问题,解决产业发展和人才匹配的问题;二是要解决不同体制之间人才流动、合理配置的问题;三是在技术层面,使人才管理、开发工作适应整个世界的技术发展趋势。 === 一是英才引领未来,人民创造历史,要突出高精尖人才的导向。 二是对人才价值评价是基本出发点,对人才发展方向的引导,是处理好当前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老一代人才与新生人才若干矛盾基本准则。 三是人人皆可创新,事事皆有创新,要把万众创新的口号变成行动。 四是人才以用为本,用人以全为要。 五是加强人才评价机制建设,形成激励机制。 六是警惕人才异化,及时做出反应。 9 如何正确认识、处理好文科人才和理科人才关系,对制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人才战略非常重要。文科和理科必须协调发展,科研项目政策激励机制,对人才的发展有重要导向作用,人才激励导向的偏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平衡。 10 要对传统文化精华有正确理解,追求理想、追求真善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权力观是人文社科的内容,出现问题会导致人才异化。为了各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建设。 11 中国人才战略首先要全面提高全民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特别是道德层次,希望在“十三五”中能体现传统价值文化的回归;要形成造就人才的时代和机制;要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方面,进一步落实绿卡相关的公民待遇优惠条件。 13 坚持深入优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焦中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架设起学术研究、企业人才与公共政策之间的沟通桥梁 20 从中观上来看,人才战略就是为了人才强省、人才强市; 30 从微观上来看,人才战略就是为了人才强企、人才强校、人才强家、人才强“我”。 40 人才战略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既有长远性,又有现实性;既与领导干部重视本单位人才有关,又与每个家庭和每个社会成员甚至孩子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 简言之,人才战略既是为社会的,为他人的,具有为“他”性,需要对社会每个成员进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具有社会开发的客观性,也涉及每个人的成才与发展的为“我”性。 41 我国要实施人才战略,党和政府需要制定宏观的人才战略和人才政策,要引领人才战略从每个人自我做起,体现人才开发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不是受动性。 参考文献 : 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 (2011-09-30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63学导式素质教育与人才开发参考文摘 刘学浩摘选21016
ljkf 2016-10-2 21:05
63 学导式素质教育与人才开发参考文摘 21016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 刘学浩摘选 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学会做人;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第一层面主要表现为“成人”的教育,即人成其人;第二层面是一般人才的教育;第三层面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 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这方面,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弘扬求真的科学精神;具有优良的道德;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培育文明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基本写作能力;具有优良的审美能力;掌握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具有职业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的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核心和关键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拓展、深化和聚焦,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融合、确证,也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显现和外化,而创造的成果则是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物化与对象化。 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它的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宝塔型”结构:“学会做人”是最基本的,处于塔的最底部,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各种基本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中间层面,处于塔的中间位置。“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处于塔的最顶端。 二、高校人才的软开发 所谓软开发,是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硬件建设相对而言,主要指通过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引领和变革,鼓励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一种开发模式,即从大学生的生命内部挖掘大学生成才的永恒动力。高校人才的软开发以人才开发的理论为支撑和动力源泉。在对学生进行软开发中,我们应该自觉学会用全新的人才理念指导人才的软开发,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我们对学生的培养要具有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系统观念。在充分了解国家人才政策的基础上,把国家的政策性开发、工作岗位的实践性开发、家庭与学校的培养开发与学生的自主性开发结合起来,把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开发的实践联系起来,追求人才开发的整体合力。 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律性开发的能动性,对学生更多的激励和信任。激发学生做命运的主宰者,富有超越意识,即敢于超越他人和超越自我,特别是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开发。 第三,用“原野模式”和“鸽子模式”的视野,对学生进行开放式开发。所谓“原野模式”,是与“大棚模式”相对而言的。“大棚模式”是把学生放在“大棚”中培养,像温室中的花草,永远长不大,也不可能有永久的活力和生命力。“原野模式”则让你在田野里自由生长,或者被狂风暴雨所摧跨,或者长成参天大树。“鸽子模式”讲究养鸽子要放得开,还要自觉收得拢。高校的人才开发可以借鉴这两种模式的合理之处,对于学生不能不管,又不能管得太死,应该像养鸽子,自觉地大开大合。 第四,培养学生具有伯乐意识。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把老师当作伯乐,因为老师虽然有伯乐的责任,但并非每一个老师都有伯乐的眼光,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自我发现,相互发现,人人都是伯乐,人人都是千里马。作为学生而言,决不能把自己仅仅看作是千里马,等着伯乐来发现自己。 第五,要培养学生的千里马和老黄牛意识。千里马的最大优点是具有开拓性,能够冲锋陷阵,可以攻城拔寨,但弱点是缺乏耐性和坚韧的意志;老黄牛的优点是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具有意志的坚韧性,可以巩固后方,但弱点是缺乏速度和开拓精神。因此,我们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组合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最佳境界是把千里马和老黄牛的优点完美融合起来;假如二者不能融合,则应必具其一。 第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校扩招的社会效益,正视高校扩招后的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校要引导学生认识困难的暂时性和光明的未来。 高校人才的软开发,主要涉及精神层面,因为科学的思想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可以直接为大学生的人生引路导航,能够极大地激活大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力和生命能量。 三、教师应该具有“山型人才”①的综合素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要想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学生在综合中求创新的能力,必须全面提高教师“山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榜样,也是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不喜欢他的教师的话,就不可能从他受到真正的教育”。②如果教师的素质高,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好影响,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陶冶灵魂和情操;如果教师的素质不高,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消极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教师而言,品德应该足以感化学生的心灵,学识应该足以启发学生的智慧。为此,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结构: 第一,熟悉人才开发的一般规律,掌握人才开发的原则和常用技法,能够因材施教,掌握人才开发的特殊规律,把人才开发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结合起来。 第二,教师本身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山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具有通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具有比较优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者能教授他人,不知其所以然者不能执教”③。 第三,教师应该具备非常突出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积极互动,能够与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知识、思想和情感的沟通,促进教学相长。 第四,教师应该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的能力,有因材施教的本领。在这方面,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一生的重要引路人,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等进行具体和科学的策划和引导。 第六,教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较高的情商,不仅能够悦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要悦纳所有的学生,即使心境不佳时,也应该以高度的理性和责任感,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第七,教师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和为国育才的使命感。教师职业是一项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职业,担负着人才开发的伟大重任,其工作量的大小无法简单按照机械劳动来进行计算,正因如此,人们才常说教师的工作是个良心活;也正因如此,教师才特别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应该具有为国育才的使命感。 第八,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美学素养,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学生的审美活动,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多种潜能。 “人欲没有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方法。”④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作为施教者,只有具备崇高性和神圣性,具备“山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教书育人。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除了需要完善教育体制以外,教师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薛永武《“山型人才”及其培养》,《联合日报》, 2001 年 6 月 5 日。 ②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吴永泉译,第 15 页。 ③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吴寿彭译,第 3 页。 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吴寿彭译,第 70 页。 =========================== 本题待续 参考文献 : 素质教育与人才软开发 (2012-04-30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这样培养数控技术人才能应对“中国制造2025”
gongkong 2016-9-20 14:35
“中国制造2025”对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规划及具体措施提出了一些看法。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提出及全球“工业4.0”的到来,将带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今的技术变革局势,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中国制造2025”对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专业界限将模糊化,需要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      “中国制造2025”时代,是以设计过程数字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及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等为宗旨构筑的现代化制造业,设计、制造乃至销售等专业之间的界限将不再那么明显,而是出现了交叉学科的部分或深度融合,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数控技术人才应是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人才。      2.只会简单应用的操作工难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      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变革,必将使操作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工作岗位中解放出来,生产过程中更多地是依靠控制中心的数据去解释、决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对数控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需要更多的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潜在型发展人才      “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将使传统工厂向智能工厂转变,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是日新月异,如果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很难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对应“中国制造2025”,当前职业院校培养的数控技术人才存在短板      (1)专业设置过于细化,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综合素质不高,基础学科知识薄弱,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发展后劲不足。      (3)评价导向机制片面化、单一化以及重当前、轻发展。      (4)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相对薄弱,难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      面对当今的局势变革,积极调整培养规划及策略: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1)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企业人才需求、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指委会议研讨、分析、比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数控技术专家,通过专指委会议,针对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及“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依据企业员工上岗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专业 ”模式将成为主流      为适应全球“工业4.0”的到来、制造业格局的重大调整及“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应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1)淡化专业方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不再严格区分为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方向,而合并为车铣复合技术,以淡化专业方向之间的界限。      (2)拓展机器人技术专业方向。“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的工业机器人以及智能化生产线。随着智能工厂的出现及深入,机器人产业在搬运、焊接、装配、加工、涂装及清洁生产等方面将日益普及,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可以依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拓展机器人技术方向,培养机器人操作、编程、调试和维修方面的人才。      (3)3D打印技术专业方向前景广阔。3D打印技术采用增材制造原理,与传统制造业的减材制造原理相比,大大节约了能源消耗和制造时间,突破了空间限制,具有立体扫描、可复制等优势,符合“中国制造2025”绿色环保、高效智能的要求,发展前景被看好。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和载体,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离校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专业技能课程,还要有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其后续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基础的的企业文化课程、专业相关及外延课程等。      (1)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课时比例。“中国制造2025”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其实质是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为此,相关部门应组织编写适合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应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应用》课程教材,其内容应包含现在《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课程相关部分的知识点。      (2)加大《五轴加工控制技术》课时比例。五轴数控技术是国家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对一个国家的精密机械、航空航天、汽车、军工等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实现国产五轴数控技术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职业院校,开展五轴联动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非常紧迫和重要,这既是“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也是解决我国急需高端数控人才的需要。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数控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必备物质保障,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在资金短缺、避免重新购置新设备的情况下,可以联合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生产厂家,对原有的实训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化车间。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手机等终端设备实时监控实训基地的设备运行情况,运用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生产厂家提供的云服务功能进行远程监控及在线诊断功能,实现与“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无缝对接。      5.完善科学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标准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尺,又是激励学生努力方向的导向标,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努力方向。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对学生起到积极正向的导向作用。当前的“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重结果,轻过程”、“重当前,轻发展”的评价方式很难适应“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要求。为此,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注重职业素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社会、企业、学校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迫在眉睫。多元评价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内容多元化。既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还要参考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全面职业素养。      (2)评价手段多元化。除考试结果测试外,还要注重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作品考核、现场考核、个体差异(进步)性评价等。      (3)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原来传统的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单一评价的局面,改为由社会、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数控技能大赛引入社会评价,通过顶岗实习引入企业评价(发展评价)。      6.开放式办学      “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将使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技术深度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智能制造中进一步应用,而这一应用是建立在信息开放的基础之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封闭办学方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已是适应新形势下办学方式的一种必需。      (1)开展对外学习与交流,开拓教师的视野。      加强教师与兄弟院校的互访、合作交流,吸取他们的办学经验;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与国家、行业组织的中、短期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学术理论及接受学科前沿知识的水平,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2)承办和参与数控技能大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教师通过组织、参与、指导数控技能大赛,掌握行业、企业对数控技能人才的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把企业人才请进课堂,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把厂矿企业单位的数控专家、技术能手请进学校,进行讲座,并担任实习实训的兼职教师,把他们丰富的前沿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让学生直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4)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社会培训,检验办学成果。发挥学校的技术、师资、设备等优势,与社会劳动部门积极合作,提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退伍军人转岗就业培训,通过开展技术咨询和社会化服务,了解社会需求,锻炼师资队伍,获取社会回馈信息,检验办学成果。      结语      数控技术是装备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职业院校,肩负着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关乎着由“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速度进程,在《中国制造2025》落地和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探讨如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战略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为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我们斗志昂扬、充满信心、满怀期待!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目的和个人发展
热度 7 zls111 2016-9-16 02:31
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年轻人,使他们的智慧能促进社会发展。 大学为啥要重视排名呢? 因为培养人才不能量化,就用各种指标来量化,就有了排名。排名应该是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副产物。 科研与大学是什么关系呢? 培养人才有很多途径;社会发展需要各个方面。而科研是上述两个方面的一个主要方式。如果能做好科研,又能有所引领,自然就能把上述两个方面做好,达到和谐发展。 道理说的很简单,但是现实情况就不是这个样子的。比如单纯性追排名,容易走捷径,不照顾到公平,资源就容易使老资历者获得。老资历者们占有大量资源,使年轻学者发展空间有限, 很容易使老资历者压榨年轻人发展空间 。因为在追逐利益面前,利益是首要的,很难有公平。所以大学应该有保持公平的途径,但在当前很难。不能公平,就会导致双输。虽然老资历者能获得很多成就,很多资源,但是对于成名者来说,重复之前的成就是没有多大的意义。如已经发了 CNS或一流杂志 多篇,再发就没有意义,而是要往前走,回归到大学的本质,怎么使年轻人也能把科研做好 ,如何去培养人才;如何促进体制发展。当下,科研做的好的人很多,但是教育家很少,很少。从成功科研工作者转成教育家是不难的,现身说法就可以。 这里就说到了每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不只是有战术,得有战略!就是当爬了一个阶梯之后,而是要想着怎么再往前走。就要去想社会最缺什么,我能为社会做什么 。而不是一味的捞资源,捞钱,捞钱很俗!个人发展好了,钱也是副产物。
8462 次阅读|7 个评论
夜读王晓东先生关于科研自主权的专访有感
coffer 2016-7-22 08:14
昨天看《知识分子》对王晓东先生关于科研自主权的专访,联想到高校的管理工作,一点点浅薄想法。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A2NTI4Mg==mid=2655408635idx=1sn=4f52763a283fe18df62485bbff6a7e63scene=1srcid=0721fWQYOnRtgicVfLSP7I9f#wechat_redirect 《夜读有感》 高校发展, 因素众多, 资金空间, 并非死穴, 唯有人才, 亘古不破。 人才之道, 引进培养, 用人之道, 扬长避短, 留人之道, 心情舒畅。 评价考核, 事关重要, 标准过严, 怨声载道, 标准过松, 滴漏跑冒。 科学考评, 才是王道, 标准分类, 各有各招, 外松内紧, 主动创造。 数字冰冷, 仅供参考, 同行评价, 真材实料, 优胜劣汰, 增质提效。 世界一流, 未来目标, 榜单穷出, 切莫跟跑, 耐得寂寞, 终有一朝。
2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进人才
热度 1 fanminqiang 2016-7-6 20:41
端午节,天一山上天一门,前掌门退隐,新掌门继位。 新掌门推行新政,凡对天一门江湖排名有贡献者,有重赏。 前掌门一脉有多人居派内要职,人多势众。新政后,依靠江湖关系和殷实的家底,屡有斩获,吃穿住行,仍不失当年风采。 新掌门常居分舵,原手下依规矩不得返回总舵,但掌门之位影响巨大,派内实力人物大多归顺,江湖才俊亦前来追随,新掌门手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逐渐形成气候。 赵七、钱九,早前在前掌门手下当差,勤勤恳恳,已获派内居住权,养家糊口,无虑温饱。 赵七体壮如牛,肯吃苦,不善交际,虽不愿紧随新掌门,但从不曾误派内之事,与新掌门也相安无事,只是奖赏不多,生活一如往常。 钱九体魄不及赵七。因与新掌门修炼之法不同,难以进入新掌门之圈。维爱好诗歌,成立了一个“天一山诗友会”,每日里与同好者切磋,偶有所得,倒也自在。 赵七与钱九交往不多,只是都是拿奖赏少者,不知不觉间两人话多了起来。一日,赵七告钱九,拟为山中百姓修路,为门派挣得信誉,说已邀得同道者十余人,即日开工,并问钱九意愿? 钱九闻听山中风景迤逦,欣然同往。 修路乃体力活,风景看多后亦无趣,钱九不日退出。继钱九退出者众,两个月后修路者仅剩赵七等三人。 是年中秋节,掌门开会,依贡献大小打赏。赵七虽每日在山中开路,但仅修得一里路程,距离完工尚早,对天一门无贡献,不奖赏。钱九从山中修路回来后写就“修路歌”,在民间流传,因歌中有“掌门恤民意,开路有赵七”之句,得到了一份奖赏,但与第一名相比,九牛一毛。 因好诗者多好酒,钱九囊中羞涩,“天一山诗友会”式微,钱九渐成孤家寡人。 重阳节官府赛诗,钱九因“修路歌”有幸入围,得遇牛蒙牛大师。牛蒙诗、书、画皆精,为当世泰斗,正好为钱九颁奖,钱九遂邀大师到天一山一游,恰大师宽余,欣然应允。天一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钱九招待周到,牛大师兴致颇高。临走前一日,掌门会见并宴请了牛大师。席间,大师挥毫泼墨,赋得“天一山”赞,并应掌门之请愿作天一门名誉教习。不知有意无意,大师居然将掌门之名藏于“天一山”赋中,一时间,酒酣情浓。 翌日,掌门当众为牛大师颁发了名誉教习聘书,并奉上丰厚的教习酬劳。牛大师早已超脱金钱之外,当众宣布将酬劳用作天一山诗友会的会资,以发扬光大天一山的人文精神,并委托钱九处理诗友会的日常工作。 牛大师的“天一山”赋,诗书俱佳,一时洛阳纸贵。因名字嵌于赋中,掌门也是英名远播,志得意满。 元旦,钱九因引进人才有功,为天一门的江湖影响力做出贡献而获巨奖。 春节,钱九遍邀江湖诗歌好手,举办了“天一山”诗歌创作暨朗诵会,特约牛大师和掌门为获奖者颁奖,并获得《天一山诗刊》的正式发行权,钱九名声鹊起。 第二年端午,因掌管天一门有方,掌门被推举为江湖总召。 第二年重阳,《天一山诗刊》兼办书籍出版,钱九着手建造“天一楼”。 再一年,钱九成为“天一楼”总办。 “天一楼”初披冬雪,赵七在修路时失足于山涧,卒。
40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理想大学”的向往与追求
hifly2008 2016-7-5 16:05
——读《张尧学:大学究竟该办成什么样子》有感   读罢张尧学校长在中南大学十三五规划修编时的讲话(网址: http://www.cingta.com/?p=652 ),结合查阅走近“中南大学综合改革”(网址: http://news.csu.edu.cn/info/1002/127015.htm )等资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发:一是提出高校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制度、执行制度、凝聚人心、追求卓越”,高校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卓越的创新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向二级学院放权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提出要制定好十三五规划,重点要进行三种独立思考:即系统地思考、历史地思考和辩证地思考;三是描绘出理想大学的三个特征:第一,大学还要多一份安静和悠闲。第二,大学要给教师留一份自尊和自信。第三,在大学里要保留风骨和思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尧学校长的讲话,或许能给高校科学谋划今后的改革发展,提供一种深刻的启示、有力的启迪。   从张尧学校长的改革实践中,可以看到,要推进学校改革发展,首先是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吃透校情,对学校各种情况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不走错方向,不至于越改越乱。其次,必须实事求是,针对问题,做好顶层设计,为改革扫清制度障碍。再次,必须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改革实践中来。最后,他认为,改革最大的阻力和障碍是执行过程走样,保障各项改革制度严格执行是关键,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的问题,所以他的改革最初就是从人事制度上进行改革的,可谓牵住了“牛鼻子”。   我也非常赞赏张尧学校长对理想大学充满人文关怀的描述,办大学在于日积月累,不是成天赶鸭子似的追名逐利;是要办百年基业,要有大格局,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过于追求速度,而要追求教师、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不要做表面文章,要做内涵建设,要耐得住寂寞,要立足长远,下足慢功夫,练就真功夫,增强硬实力。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让大学成为一方净土,师生能在这自由思想和悠闲生活,共享改革成果。这样就可以做到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去推改革,加上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改革就自然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个人分类: 新观点|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年到期,临时工变长工,晒晒科研成果
热度 17 zhuyucai1 2016-7-4 06:09
时间总是比你想象得快,我的五年合同 4 月底到期。每到整年我都会唠叨几句。五年结束,亮亮科研成果。 讲讲自认为重要的三项成果。 1 系统辨识预测误差的一个全局收敛算法 我花了 7 篇博客介绍这项成果的产生和发表过程。自认为是系统辨识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解决了一个 48 年未解决的难题。这篇文章只解决了开环实验的问题,但已有同行沿着同一技术方向,开始解决闭环实验问题,成功在望。能解决一个近半世纪的难题,然后有人跟进,可以说是学术游戏的高境界了。虚荣心得到很大满足!论文在这里 Proof-AUT_6652.pdf 2 EIV 系统的渐近辨识法 输入含噪声系统叫 errors-in-variables 系统,缩写为 EIV 系统。相对输入无噪声系统,对输入有噪声的 EIV 系统辨识的研究工作就少多了,虽然也陆陆续续研究了几十年。当前一些学者提出的方法只能达到无偏(一致)的结果,几个有效(最小方差)的结果假设条件过强。经过两年努力,我和一个博士生成功把我的渐近法推广到 EIV 系统,得到假设条件最弱的无偏 + 有效(最小方差)估计。 文章的二稿已投出,部分结果已在 IFAC 辨识会议宣读。第一次做 EIV 工作就得到最强的结果,虚荣心得到又一次满足! 3 Anti-aliasing 滤波及快采样系统辨识 我的一位西安交大师弟 1997 年起发表了几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快速采样辨识方法,并指出该方法能在无激励信号的闭环实验条件下保证系统的可辨识性。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但一直没有得到辨识界的重视。我一直想理解该方法的机理,并想把其扩展到包含激励信号的情况。我让另一位博士生把渐近理论推广到快采样系统。经过艰苦的努力,学生推出了简单明了的公式,揭示了快采样闭环辨识可辨识性的机理和条件,即输出噪声含有高频成分时,系统才是可辨识的,否则不可辨识。同时,学生对辨识中的 anti-aliasing 滤波进行了分析,指出教科书中的做法是错误的。该工作部分结果已在 IFAC 辨识会议宣读两篇论文,一篇期刊论文即进入三审,第二篇已投出。这项工作的特点是问题的分析深刻,得到的结果很意外。虚荣心得到第三次满足 ! 我之所以对这三项结果很钟情,是因为已经对他们思考了十几年,得到的结果很深刻,可遇不可求。这样的境界是一个研究者最享受的。在荷兰没有发表文章的需求,一直没有下功夫去搞清楚。来浙大当了教授,有发表文章的压力,又有学生,大家一使劲,全做成了!自认为这三项工作会大大提高我在辨识界的学术地位。 从指标主义来衡量这三项工作,可就惨了:只发表了一篇期刊论文,没有任何引用以及国际大牛的赞扬;另外三篇还在审稿,拒稿仍然是可能的。学校和控制学院对我这五年的学术成果半信半疑,续聘,还是不续聘,成了问题。也不能怪谁,指标实在不好,特别是跟一些能写文章的年轻人比。另外评价我的人没有搞辨识的。虚荣心顿时受到沉重打击、打击、击。。。 最后还是续聘了,工资两年之内暂不降低。(这是在给我加点压力。)看来我对自己这些成果的忽悠产生了效果,领导们信的成分多于不信的成分。这就够了。 感触之一。这些结果的取得,第一得益于我在荷兰时有足够的时间做深刻思考,第二得益于国内渴望创新的、有活力的氛围。在浙大这样的学校搞科研,如果你真想搞,又有基础,不出结果也不容易。 感触之二。几年来,总觉得领导在慢慢地推我多得一些名份,多申请大项目,成为所谓的帅才,或叫领军人物。我呢,顽固不化、不争气,总是把所有的鞭策和鼓励慢慢地推回去。我只想能成为一个人才,别毁了我的中国梦,求求您了!
13626 次阅读|28 个评论
大学不但需要‘千人’,更需要‘商鞅’
热度 13 lin602 2016-6-22 21:26
现在各个大学都在招人才,特别是‘千人’、‘院士’、‘杰青’及‘长江学者’。 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发招聘广告,包括在科学网上都有不少,甚至有的‘价格’高了离谱。 这些人才对学校及学科的发展是有价值的,甚至是必要的。 但是,我觉得可能一个大学更需要‘商鞅’类型的人,要能够分析国内外教育的形势,分析国内外科技与教育的走向,提出有建设性的特别是‘颠覆性’的具有战略意义且可操作性的建议,在学校的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评价方法、权力与义务、资源分配与整合、对外联系与竞争、经费与捐助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使其更能发挥大家的作用与效率,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商鞅’‘韩信’这样的人极少极少,可遇不可求! 但是看看历史,这样的人也经常不得志,甚至得不到许多领导的赏识。但幸运的是,他们还是出来了。 中国的大学,其实‘卧虎藏龙’,不过,有时候不缺千里马(尽管他们达不到商鞅的水平),缺的是‘伯乐’。
2671 次阅读|19 个评论
'参天大树‘从来不是’栽‘出来的
热度 57 lin602 2016-6-12 07:48
中国古代的皇宫及其他皇家建筑,要用到质地好又高大的木材,做这些建筑的‘栋’或‘梁’,史载,这些木材都是从远方的森林中砍伐并经过长途艰难的运输。 参天大树不在京城,更不是栽培出来的。栽的树尽管有人施肥,有人浇水,还有人整枝,更有人照看,有的没有成活,而有的早早地被伐了,用于做家具或当作柴火烧了。 参天大树是‘野生’的。 看科技发展史,许多科学重大发现都不是由专门培养的‘专家’或‘人才’贡献出来的。 最典型的是爱因斯坦,他原本就不是教授,更没有得到政府或任何组织的大力资助或培养,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但他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 而伽利略、哥白尼等伟大科学家,不但不受帮助,反面受到了当局的迫害。 陈景润最辉煌的成果,是在他做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做成的,这成就了他的一生。一盏炼油灯,几平方米的房子,成麻袋的稿纸,还要做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这就是他的研究条件。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一大批专家学者,没有做出陈景润的研究成果。 王选在北京大学刚开始做成就他事业的研究的时候,许多人笑话他,说他不务正业。这是王选一个自述中的陈述。 袁隆平,成名前也不是什么人才计划,更不是风云人物,既没有中国最好的研究条件,也不是在中国最好的研究机构。 屠呦呦得诺贝尔奖,更是让中国学人大跌眼镜,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出国经历,更不是什么特殊人才。如果当年她就是名人,重点培养对象,或者是红顶专家,她可能也就在无形的压力下甚至自己主动选择快出成果,搞个官做做,SCI文章目录一大堆,诺奖也就背她而去。 历史真会捉弄人呀。 曾记得多年前,从国外高调引进一位‘人才’,国家各级部门给了许多钱,在中国最顶级的大学任教授,实验室与人、财、物一应俱全,最后还是‘下不了蛋’,选择做政府官员去了。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他的选择,但从人才的角度来说这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这种例子太多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假如这种人才都能够培养出来,我想伟大科学家都是出生于名望之家,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之子女,因为他们花钱就能够预期培养出伟大的能够记载于史册的‘人物’,为家族争光,也可为他们垄断资源。 对于我们已经在教学研究工作一辈子的人来说,都看到过经历过,许多曾经的培养对象(包括国外回来的),重要的人才,给予许多实验室、经费等条件资助,甚至还给个官位,当年的明星,并没有比那些当初不起眼的普通教师做出来的成绩好! 不少 灰姑娘经常最后比白雪公主还漂亮! 如今的人才计划真是多呀,钱更不得了,他们手夹缝里漏出来的钱,都可能比‘灰姑娘’一辈子的科研经费还要多! 韩春雨现象又一次诠释了‘参天大树’不都是栽出来的。 中国科技界的浮躁,要的是天天都能够割的‘韭菜’,年年见到文章,数量多,光鲜,能够现实享用。 看到不少引进人才大把的钱,博士后回来就是教授甚至是特聘教授职称,听到他们与管理部门签的论文数量与收录影响因子及项目申报计划‘合同要件’,再看他们承担不应该是他们这个年龄的压力,年年出成果,这些成果能够是‘参天大树’级别的吗? 真正的伟大成果不是在‘温室’中长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栋梁大才不是有意栽培出来的,他们在‘风雨雷电’中顽强地成长,在夹缝中生存! 没有过度期待与压力让他们弯腰,没有‘双肩挑’让他们左右摇摆,没有过度施肥让他们营养过剩,没有‘木秀于林’而被风摧之,更没有急着使用而过早被伐! 真正的‘大家’,是培养不出来的!
10292 次阅读|85 个评论
大智慧--李鸿章论帅才与人才
热度 3 zhuyucai1 2016-6-9 00:14
(在官本位等级制社会)什么最容易?做官最容易,官越大,越容易。 —— 李鸿章
3737 次阅读|7 个评论
香花、毒草、人才
热度 4 zhuyucai1 2016-6-3 01:58
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祖国的花园里,要铲除毒草,让香花茁壮成长。多么简单,逻辑,理想的模型。 在荷兰生活了半辈子,香花与毒草的模型就是不工作,好苦恼!很多荷兰人,一方面是难得的人才,但从市俗观点,他们无疑是毒草。阿姆斯特丹及周边是人才密集的地方,但荷兰流行着一种说法,在阿姆斯特丹如果你不是同性恋并吸大麻,你就 out 了。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梵高,就是毒草一株。在荷兰干什么不成什么不说,还跟一个妓女鬼混了几年,整个就是个 loser 。在法国又不好好画画,一会儿要杀朋友,一会儿割自己耳朵。 什么,荷兰太小,没有代表性?那讲讲英国。图灵,人才吧?因为是同性恋,在当时的英国就是大毒草,备受迫害。凯恩斯,大经济学家,年轻时跟剑桥才子多边同性恋,还上街招男妓,香花还是毒草? 泱泱大国,求才若渴。但,旷世奇才,您受得了他们吗?除尽毒草,安得人才?
4534 次阅读|4 个评论
成就了帅才,毁了人才
热度 10 zhuyucai1 2016-5-28 00:41
这里是指科技人才,其定义是:从事科技原创的人。人才当了领导,成了帅才。但帅才不再是人才,因为他已经不从事科技原创工作了。 中国人,受官本位、等级化毒害,人才帅才不分,把帅才也当人才,甚至认为帅才比人才更人才。 人才可遇不可求, 把人才提为帅才,便毁了人才。钱学森在美国是人才,回国后成了帅才,便不再是人才。 中国官本位、等级化严重,十个人才,九个要当帅才;剩下的一个人才无所谓,但领导爱才,非要把他提拔成帅才。 中国为什么总是缺少人才?因为都成了帅才。。。
5367 次阅读|15 个评论
罗晖:释放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科学通报》专访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5-27 17:16
据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8114 万人,居世界第一。拥有如此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让他们释放更大的创新活力?这是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头等大事。近日,《科学通报》对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进行了专访。 优化学术生态,体制改革先行 《科学通报》 :据了解,中国科协参与制定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请您介绍一下该文件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罗晖 :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意见》明确了优化学术环境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针对目前科技界存在的学术生态滞后、科学研究自律规范不足、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活动受外部干预过多、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举措。 《意见》的主线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解决制度层面深层次的障碍问题,提出优化学术环境的“创新导向、学术自主、自律为本、依法治学、宽松包容”五个基本原则。其中“创新导向”是优化学术环境的最高目标和首要原则。 《科学通报》 :《意见》的重要任务有哪些? 在实施落地过程中将有哪些重要举措? 罗晖 :在具体实施中, 主要突出了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五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科研管理环境,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消除科研机构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突出管理“扁平化”,实行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 推广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组织模式,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决定权和支配权。给予科研机构更多自主权,采用更加开放的用人制度,自主决定聘用流动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推动科研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提倡跨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协同,克服碎片化、孤岛现象等弊端。 二是优化宏观政策环境,减少对科研机构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重点是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改革科技拨款制度、科研评价制度,使科技人员能安心专心搞科研。改革科研人员薪酬体系,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推动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同时放宽对学术性会议规模、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为科技人员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政策保障。 三是优化学术民主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打破定势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倡导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术争鸣和质疑批判,容忍“异端学说”,宽容失败,培育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竞争共生的学术生态。 四是优化学术诚信环境,树立良好学风。 完善科研机构学术道德和学风监督机制,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发挥小同行评议和第三方评价的作用,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引导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谨治学、诚实做人。 五是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重点要打破年龄资历限制,在课题、项目等方面多给青年人创造机会,完善青年科学家奖励制度,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原始性创新研究,为优秀人才搭建成长平台。 今年,中国科协还将启动对《意见》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对文件落实的成效和问题进行评估,实施动态监测,并将评估情况如实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并将相关结果向全社会公布,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地,见到实效。 改革职称制度,人才分类评价 《科学通报》 :职称评定关乎每一位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和工作环境,近些年来唯SCI、唯学历甚至唯海外背景等评价机制影响广泛深远。当前应如何改革职称评价标准和体系,真正做到凭能力和贡献来评价人才? 罗晖 :按照中央对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分类分级出台了一批改革措施,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准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 职称制度改革总体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同时也存在改革整体推进缓慢、用人单位自主权未得到充分落实、评价标准一刀切、职称终身制福利化等突出问题。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抽样调查显示, 近六成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职称评价迫使科技人员发表无用论文,职称评价标准“一刀切”,脱离实际能力和业绩,论文导向普遍存在,特别是医生和教师队伍反映强烈。四成左右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行政权力过多干预职称评审,用人单位在人员聘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和编制管理方面自主权均未充分落实。职称实质上福利化、终身制,与薪酬待遇、评奖、申请项目、落户等多种待遇紧密结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与国际不接轨,52%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工程师资格无法与国际互认问题非常突出。 职称制度不改革,科技评价的导向难以扭转,这关系到每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切身利益。 必须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应全面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按照实际能力和业绩而不是按照资历来评价、使用人才。 比如,给予科研院所或高校充分的自主权,这种充分自主权并不意味着标准的降低或程序的随意,像美国的“Tenure Track”制度那样,各用人单位对待“只聘不评”的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程序更加谨慎和严格。要改革评价导向,实现分类评价,确定科学合理、与岗位特点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在职业水平的评价中,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政府部门要不越位、不缺位,重在进行宏观的管理和监督。 把评价和使用权放给用人单位,把精力放在对职业准入的监管上,强化对涉及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关键职业或岗位人员的准入控制。 《科学通报》 :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学术评价,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理解。您认为应如何纠正过度依赖SCI论文的评价导向,正确认识期刊评价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 罗晖 :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期刊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基于遴选机制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检索数据库,二是基于计量方法的期刊评级。具有代表性的是汤森路透所属的科学情报研究所开发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和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简称JCR)。依托这些数据库衍生出的期刊计量指标,例如影响因子、SJR指数、特征因子、H5指数等,也成为国际出版机构和网络公司大力推行的期刊评价准则。总体来看,国外学术期刊评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期刊源是期刊评价体系的根本。 学术期刊检索数据库根据建库目的和相应遴选标准,将部分期刊收入库中,可看作是一种基本的期刊评价方式。无论是国际权威期刊引文索引评价体系、各国本土引文索引系统、还是知名专业类期刊数据库,期刊数据源都是评价的根本,其特质决定了该系统发展的特质。 第二,引文计量是期刊评级的主流方法。 基于计量方法的期刊评级,通常以权威期刊检索数据库为期刊源,通过定量指标的计算形成期刊评级。基于学术界对引文分析的广泛认可,目前,国际上已发展出多种有影响力的期刊计量指标,定量方式是主流,同时为实现这种定量化的科学性,评级指标设计上也日益多样化。 第三,除引文计量以外,学术期刊评价标准注重多样性指标。 虽然引文计量指标是国际期刊评价的主流,但它仅仅是为期刊评价提供了一种量化的视角,各大期刊数据库的遴选原则并不单单考虑引文计量一个因素,而更倾向于选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 利用SCI论文引用次数来衡量学者的学术水平是否合理? 科学界也有很多不同观点。 有的认为,引用并不仅仅表示赞同,还包括对前人成果的批评或一般性综述。另外,引用带有很大主观性,某些情形下论文被频繁引用只是因为作者是知名学者,与论文学术水平无关。有的认为,虽然一些学者有着可观的论文引用数量,但引用发生在早前的年代,实际情形是他们当前的学术创造力已经枯竭。普遍反对的意见是论文引用与奖励、基金申请、职位申请等直接挂钩,因为这会导致配合引用等作假手段。中国还有一个特殊情况,评价标准中只计算论文第一作者引用次数,这种做法不合理,特别是不利于科研团队的集体成果发表,不利于协同创新。 第四,商业机构是国外期刊评价的主要主体。 期刊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商业机构、专业学会/协会、科研机构三大类。与我国主要由政府学术机构牵头采集、整理和公布科技期刊数据不同,国外的商业机构开创了学术情报的商业化经营模式,其中商业机构是国外期刊评价的主要主体。目前国际上汤森路透、爱思唯尔和威利集团共同占据全球学术情报市场90%的份额。 我认为, 要客观认识期刊评价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期刊评价对于学术评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应客观对待。首先,期刊评价本身并不是为了学术评价 ,比如大学的图书馆开展期刊评价的原始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采购和收藏有价值的期刊,但是目前逐步衍化成为了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 其次,期刊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商业机构,其主要目的是盈利。再次,期刊评价对于某些处于科技发展上升期的国家有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我们通过对欧美、日本、印度、韩国和中国期刊评价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比较可以发现,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期刊评价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十分倚重,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处于科技发展上升期,急于得到国际的学术认可。 考虑到科研活动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应该提倡评价标准多元化。一方面,不宜以期刊评价作为学术评价的单一指标。 改变论文至上和过度依赖SCI的导向,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针对不同类型主体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形成科学分类、差别评价的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期刊的评价指标要进一步完善,能够更加全面、科学、合理地反映期刊的真实水平。 改进同行评议,保障科技创新 《科学通报》 :同行评议是科学共同体内部评价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是国际科技界公认的科学评价的最重要的方法。您认为同行评议在未来构建更为客观、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和前景如何? 罗晖 :同行评议(Peer Review),也称为价值评议(Merit Review),指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内的科研成果或人才,由同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正式的评审和评价,内容包含价值评价、审稿鉴定、质量控制、判断、建议以及评估等内容。 同行评议常常被科技界用来判断工作程序的正确性,确认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有限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如学术期刊发表、研究经费资助、科研成果评价和科研荣誉授予等。因此,同行评议被运用于出版物和科研项目的评审、科研成果的鉴定、科技奖励的评价、学位与职称评定、科研机构评估等方面。这种从科学共同体内部确立科学优先权以及控制科学质量的机制,逐步发展成为优化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又进一步被运用于国家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定过程中。 同行评议存在一些被普遍认可的原则,主要包括: 一是专业性 ,评议人均应具备相应水平的专业知识来评议项目,评议人的遴选应依据明确的标准。 二是透明性 ,项目资助的决议必须基于事先公布的明确的规则、程序和评价准则,申请者应得到对其项目申请评议意见的恰当反馈。 三是无偏见性 ,项目申请的评议必须是对其价值的公正评价,必须依据明确公开的程序。 四是适应性 ,评议程序应与申请通告的特点和所列研究领域相一致,应与资助经费和研究工作的复杂性相适应。 五是保密性 ,参与评议过程的评议人和相关组织必须对所有申请材料保密。 六是诚信和伦理原则 ,在评议过程中,伦理和诚信至关重要。 相比其他评审方式,同行评议是一种相对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但也存在一定局限。 普遍认为,同行评议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学术界名气越大的学者便越有资格参与同行评议,越有资格推荐他人参与同行评议。二是对交叉学科支持不足,由于创新思想多诞生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和新领域,因学科分类的原因,以及学术观点、理论观点上的派别差异,评议人不易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三是评价保密性易受质疑,部分被评议人担心其未公开发表的学术思想难以保密,从而影响了同行评议专家对该项目的了解,影响评议结果的准确性。 为使同行评议在推动形成良好学术环境方面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规范同行评议的操作,对评议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公正性和有效性。采取开放评议模式,建立意见反馈机制,提倡评审专家与被评审者的沟通交流。将事前评价与事后奖励相结合,待出成果后再提供奖励。 本文摘编自《科学通报》2016年第17期科学访谈栏目“ 对话罗晖:释放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一文,如需阅读全文请见网址: http://219.238.6.215/publisher/scp/journal/CSB/news/journalNews/FCYNzbMDiMJdH2RSE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40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才来了 然后呢
CAU05077 2016-5-16 05:05
作者:陈彬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12 8:57:03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 ​ 时评:人才来了 然后呢 ​ ■陈彬 近期,国内高教界发生了两件和“人才”有关的事情。 其中,一件事是广东省十几所高校要在本周奔赴世界顶尖名校哈佛大学,在那里举行一场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另一件事则是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了2016年全球大学声誉排行榜,而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该排行榜主编巴堤直言,中国高校越来越强,在吸引和挽留顶尖学术人才方面也很成功,但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创造思维。 对于巴堤的前半句话,至少广东省的这十几所高校已经用实际行动进行了证明,但对于后一句话,国内又有哪所高校可以用实际行动加以反驳呢? 不可否认,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对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投资。依然以广东省为例,早在2015年7月,该省就宣布将在3年内投入50亿元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而此次赴哈佛求贤的高校,基本上都属于这50亿元投入的高校。 于是,至少同几年前相比,中国高校更加“不差钱”了,而高校纷纷赴海外求贤的身影似乎也变得更有底气了。但是,当这些海外顶尖人才真的被吸引到国内,他们的创造力又该如何被真正激发出来呢? 这其实牵扯到的是一个“软环境”的问题。 必须承认的是,通过多年的持续性投入,中国高校的硬件环境已经不逊于国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国外同行。但与大量的资金投入相对应的,却是政策方面的“软环境”依然没有改善。对此,只要稍加查看近几年来,中央或地方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政策文件中,究竟有多少文件触及了高校发展的核心权利,就不难得出结论。 资金和硬件的大量投入与政策改革的停滞不前,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中国高校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巴堤口中的局面——可以凭借高福利和高待遇吸引人,但却很少能够激发出高层次人才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在某种角度上,就是一种人才浪费。 至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在广东生高校赴哈佛求贤的新闻见诸媒体后,有网友发表了这样的一句评论“什么时候到哈佛去招校长,那才是真格的。至于其他,都是作秀”。 会有那么一天吗? 《中国科学报》 (2016-05-12 第7版 视角)
个人分类: 生活 事实|1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儿与人才
热度 1 fdc1947 2016-5-9 08:18
花儿与人才 时已春末,校园里的绿色越来越深。从初春黄色的迎春、白色的玉兰,粉红的桃花、五彩斑斓的梅、杏、海棠,紫色的紫荆,到芬芳的丁香,雍容华贵牡丹、芍药,春天好像过得特别快。月季的开放又告诉我们,立夏到了。 近日,白色的小叶女贞花又在枝头怒放,整个校园都弥漫着让人心醉的花香。 要说拿出一朵女贞花来,一定算不上非常漂亮。可是,它的芳香在春天里,大概可与名字上就带着“香”字的丁香相差不多。女贞与丁香、茉莉等著名的香花一样,都属于木樨科。木樨就是桂花,从亲缘关系上说,女贞比丁香、茉莉离桂花更近些。这些花都不是大型花朵,而女贞和桂花尤小。 人们往往说香花不艳、艳花不香。此话虽然可能失之偏颇,但是,所有的这些花里面,又艳丽又芬芳的真的不多,比较难得。然而,人们都把它们细心栽培在花园之中,并不因为这些花儿难以又艳又香而对它们求全责备。也正是因为百花花色相异,香气不同,才造成了人见人爱的大花园。 说起来百花齐放,我们又会联想到人才。各人的才能也有所不同,各有所长而各有所短,很少有样样精通、样样都好的。如今要想成才,我们常常首先讲学习,后天的学习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先天的所谓“天赋”对于各种人来说确实也非常重要。我想,如果我努力学习各种体育项目,即使把天下最好的老师请来,我也成不了一个蹩脚的体育运动员,因为我实在没有运动的天赋。同样,有些人手特别巧,能够是一位好的工匠,但是可能就是不适合教书,他可能或者不适合演绎推理,或者不适合咬文嚼字。而整个社会也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不仅仅是能够读好书、能够做科学研究的,也需要好的工匠,不仅仅需要技术骨干,也需要普通工人,不仅仅需要医生,也需要护士,也需要好的组织者,……总而言之,老天已经不拘一格降下人才,我们也应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才是。 然而,我们如今的学校以及(特别是)学生的家长却不这样看。社会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学校,学校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这就使得很多学生感到很“累”,很无聊。虽然人们常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也要在适合的条件下才可能做到,我们在北方碱性的土地上,种植南方需要酸性土质的花卉,往往就吃力不讨好。让学生学习不适合他们的东西,可能他们也努力了,但是就是看不见自己努力的结果。 年轻人是需要努力的,需要吃一点苦、克服一些困难,但是,最好是能够发挥他们的天赋。这样他们才有努力的兴趣和动力,能够看到自己吃苦努力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就吃苦也高兴。相反,就只会产生反感,甚至与教育者相对抗。 因人而异的教育,当然现在难以做到,但是,我们至少应当把教育放宽松一点,不要把学生逼得太狠,适可而止,要给学生一定的宽松度。有了宽松度,才可能发现学生的天赋。也才有可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让他们走上适合他们的道路。所以,学校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真不应该把分数看得太重,不应当让他们斤斤计较于得了多少分,更不能排名次,划三六九等。 我们的家长,往往太希望自己的后代完成自己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往往太希望自己的子弟过上自己想象中“上等人”的生活。从而迫使他们一开始就要走家长为他们规划好的道路。家长们对子女对后代是恨铁不成钢,结果则往往与最初的愿望相反。 人生所需要的,不完全是金钱,也不完全是别人看上去的地位高低。往往希望的只是发扬自己的长处,做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各尽其才。这样的道理,好像很简单,但是我们的家长要真正认识到这些,我们的社会要能够真正做到这些,恐怕也不大容易呢。 对于人生的感悟,有时候需要到自己接近人生终点的时候才体会到。当然,也有一些人到老也不悟。 (图片取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教育|4021 次阅读|2 个评论
五一杂谈:大唐玄奘、文化殖民及其他
热度 16 张海霞 2016-5-1 17:55
五一劳动节,在学校里跟已经毕业和还在校的研究生同学们聚会,其实这个活动一般是每年五四校庆时候举行,是每年我们小组的校庆固定节目,可是今年五四恰逢周中,很难聚集,加上张晓升博士今天正好来北京,于是就定了今天聚会,新老同学畅谈聚集一起一年的进步和变化,科研的成果,生活的进步,当然更多还是大家的感情 …… 由于,这几年组里毕业的博士基本都在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所以 话题自然就聚焦到了国内重点研究院所关于青年人才引进的话题,特别是这些年青的博士们,在单位里 都已经是顶呱呱的骨干, 干得十分出色, 可是在评职称和各类荣誉称号上却是很不顺利,往往受“土鳖博士”和“出国年限”等等限制,比如前不久某位同学遇到的情况,单位对TA各方面都非常满意,可是:“ 现在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海外经历不够三年!...... ” 不得不说我们人才政策现在真的走偏了!不由想起来才看到的微信文章“ 自我殖民化的中国大学 ”里的话: 当前的中国大学,正经历自我殖民化,越来越心甘情愿地成为美国(还有英国、澳大利亚之类的西方国家)大学的预科和分校,以及学术标准的奴隶。 这种自我殖民化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给海归博士提供特殊待遇,对海外学历无限崇拜。 入木三分的分析,很到位!我们目前“亦步亦趋欧美化的”的管理体系,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这个机体的健康和正常运转,而这样“毫无道理的崇洋媚外”的条款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师和同学的心!常说:得人才者得天下,那我们自己的培养的非常优秀的人才为什么就不能算是人才呢?!且不说在北清,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国内很多高校在强势学科上的进步已经是世界共睹了,而为什么我们的管理体系就是选择不看呢?!不设立客观公正的标准选拔和激励人才,而是一味地崇拜海外学历和英文发表,这难道不是要把我们自己推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吗?!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昨晚看《大唐玄奘》时电影院里的一幕:当电影演到玄奘历经四年磨难终于到达那烂陀寺,用梵语跟主持的得道高僧进行对话时,我旁边的一位年青人愣愣地来了一句: 他们说的什么语?印度不是一直用英语吗?! 当时邻座的我一时错愕:如果我是印度人,我一定自裁了!这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就这样被不到 100 年的殖民全部掠夺了,而且是如此地彻底干净! 难道我们真的要到那么一天,如被“殖民过的****”一样,要我们自己的孩子全部都忘记母语而用英文读写才算是受教育吗?!这难道不正应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畅销书《 1999 不战而胜》最后的预言吗?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写到这里,我不寒而栗了!还好,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知道在祖国各地都有很多和我一样奋战在一线的诚实劳动者,他们没有豪华的学历,他们没有显赫的论文和著述,他们只是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永远是那一批“ 任劳任怨的老实人 ”,可是,知道么?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中坚!我国一枝独秀的高科技企业华为管理员工的理念是:“ 不让雷锋吃亏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带着一批没有豪华学历和身世的普通员工争当雷锋,造就了中国高科技企业创新的奇迹! 也期待更多管理者能够从这“崇洋媚外的黄粱梦”中惊醒,是时候来认真反思各项管理政策了!信任和尊重身边的广大诚实的劳动者,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支持,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延续的根本! 自我殖民化的中国大学 2016-04-27 刘守刚 察网 又是一年研究生招生季节。 几位博士生导师摇头叹气地说,怎么现在来考博士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基础好、够聪明而又热爱学术的学生,早就被我们这样的老师和他们的周边人,劝导着到国外尤其是美国去读博士了。留下来读国内博士的学生,素质自然越来越差。 好学生为什么热衷于出国读博士,我们为什么劝有潜力的学生出国读博士甚至读硕士?说实话,原因绝对不是我们不愿意教,甚至我也不认为我们没有水平教。原因是, 当前的中国大学,正经历自我殖民化,越来越心甘情愿地成为美国(还有英国、澳大利亚之类的西方国家)大学的预科和分校,以及学术标准的奴隶。 这种自我殖民化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给海归博士提供特殊待遇,对海外学历无限崇拜。 在今天的中国,稍微好一点的大学或者自以为很好的大学,都以引进海归博士、不招土鳖博士为荣,给海归的待遇水平远远超过土鳖。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所有的职位优先招聘海归,招进来后年薪30万并有其他待遇;实在招不到海归,才招土鳖进校(近三年来,我所在的学院,招进了30多位海归,土鳖才招了5、6位),年薪只有6万(5倍啊,同工同酬在哪里?)。对比这样的差距,还会有多少好学生愿意留在国内读博士?曾经有一位在香港科技大学做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最大的痛苦是招不到好学生,一方面,香港地方小、商业氛围重,本来就没有多少可选择的生源,另一方面,好一点的学生又纷纷跑到英美大学去读研究生了。据说在台湾和韩国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些地方原来是殖民地,或者多多少少像殖民地。而中国大陆虽然不是殖民地,但大学却在自我殖民化。以学术为人生导向的学生,越来越把中国的大学作为自己攻读博士的预科学校,读完本科后纷纷直赴美国。不以学术为导向而单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愿意到英美甚至澳大利亚去读一个硕士、镀一层金粉,回来后再找工作。现在许多公司跟高校一样,也以招聘海归为荣,海归毕业生获得职位的可能性与薪金水平都远远高过本国毕业生。今天的公司,在招聘985、211院校毕业研究生时,喜欢进一步考察他们的本科毕业院校是否属于985、211。以此看来,将来会出现的一个趋势是,高校和公司在招聘海归时,不仅要考察研究生毕业院校,还会考察本科是不是在国外读的。到英美读本科,就会像今天去英美读研究生一样成为潮流(周围经济状况好一点的朋友,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读本科去了)。于是乎,高中将会逐渐像现在的大学一样,成为留美预科学校,本科也就像今天的博导们叹气地那样招不到好学生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将就此全面殖民化。 这种殖民化,在学术取向和学术评价上的表现是全面地向美国靠拢。 在今天中国的大学里,在社会科学领域要晋升职称,几乎完全依靠所谓权威期刊的论文,而这一做法据说是从美国学来的(虽然据我所知,美国并不是所有大学都一个标准)。这样的标准当然有好处,那就是相对客观。但坏处也很显然。就那么几本刊物(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的刊物)被定为权威期刊,而晋升职称的人如此之多,于是许多学者开始挖空心思地向海外刊物投稿(有一大批海外刊物被定为权威刊物,数量比国内的要多得多)。再加上引进的海归博士,本来学校的要求和自身的资源都使得他们主要在海外期刊(主要是美国期刊)发表论文。自然科学暂且不论(笔者不懂),社会科学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可是海外期刊编辑感兴趣的问题却未必是真正的中国问题。 于是,在中国的大学里,已经出现并将日益严重的一种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整天忙着撰写的论文,不以中国人为阅读对象、不研究中国现实中的重要问题,当然也不用汉语写作,而以外国人(主要是美国人)为阅读对象、以外国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 在这一过程中,海归肯定将表现出更强的竞争能力(他们有资源,也是受这个训练出来的),于是在职称晋升和职务任命中他们将占据越来越大的优势。若干年后(不会超过十年吧),这些海归将全面占据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的席位。现有的老资格土鳖教授们退休后,年轻一点的土鳖将彻底丧失话语权(甚至学校里可能不再有土鳖教师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海外(主要是美国)期刊论文和学术标准将成为唯一的学术评价指标,外国编辑的学术兴趣将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唯一主导者,外国人将成为中国学者论文的主要阅读者(还有那些想在海外发论文的中国学者)。当中国的国家转型实践,给学术提出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时,研究者们却热衷于用英文给外国人写作。 不敢想象,这样的研究能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有什么样的作用。于是,中国的科研全面殖民化。 这种状况会有改变吗?目前看不到任何希望,看看香港、台湾和韩国就知道了(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要在韩国混下去,也要拿哈佛的文凭!)。一定程度上,这恐怕是许多国家都存在的问题。记得有一年在复旦听讲座,一位来自德国的学者悲哀地说,在我们这样的哲学故乡,要晋升哲学教授,竟然需要拿到美国大学的哲学教授职位后才有可能。 思来想去,自己这辈子是没什么希望了。 还是想办法早点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吧。说不定哪天,中国的小学将成为留美预科学校,中国的孩子们在中国的人生竞争,居然要从美国的中学开始。 最近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如雨后春笋般地往外冒,最新一榜应该是汤森路透所发布的基于ESI数据整理出来的大学排行榜。所谓的ESI就是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即基于科学指标数据库,号称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是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 。这里所谓“全球11000多种学术刊物”,其实主要是英文刊物,尽管也有几十种中国的刊物,但绝大多数也是以英文刊行,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所谓的全球刊物,实际上是以英语作为评价标准的,其他语种的刊物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根据这个榜单列出的全国百强大学里竟然没有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知名的人文社科类的大学,而据称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ESI的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为什么排不进前100名?因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具有地域性,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各自国家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不像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是普遍性问题,是没有国界的,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往往具有很强的国界性,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章英语世界并不感兴趣。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我们一定要接受他国对我们大学和科研水平的评价吗?我们难道不能设立自己的评价标准吗?作为一个弱势国家,我们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标准,起码可以先制定适合自己的标准。 比如,科研成果,为何一定要是SCI的才算成果?我们自己的成果为什么不能给自己利用?科技领域的成果基本上都是花费广大老百姓的血汗钱所获得的科研基金所资助的,而这些基金所研究的出来的成果几乎全部拱手送给外国人,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也许我们说我们需要跟国际接轨,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通过购买国外的数据库和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就足够了,何必把自己耗费巨资研究出来的东西白送出去,再耗费巨资买回来?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殖民行为,而不被大多数人所意识。 SCIE 收录ScientificReports2011-2015年,每年发文情况 Scientific Reports 发文的国家/地区Top10 中国第一,占到总文献量的 ⅓ 强。 国家要做的事情就是真真正正沉下心来办实事、扎扎实实支持科学研究,出大成果、好成果,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大学排名和科研排名,以及以量排名的评价机制。 作为国家资助的成果不能以外文发表,毕竟这是老百姓的纳税钱、血汗钱,不能白白这么送出去。另外,如果不要求研究者用英文发表论文,将极大减轻其工作负担,他们也将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研究,而不是学英语了,我想这将得会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举双手赞同。但是作为研究者,尤其是自然科学研究者不可能闭门造车,因此应该鼓励学者出国交流,一方面了解国际研究前沿,另一方面对外宣传中国研究现状,只要有足够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引起国际学界的重视。现在的资助情况恰恰相反,很多学校鼓励对外发表而反对国际交流,尤其是普通学校。这样白白浪费了大量金钱,反而引起国际研究界对中国的歧视与反感,尽管他们得到了大量好处,反而处处刁难中国人,最近华中科技大学的熊蔡华团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中国科技工作者和主管部门有必要反思了。But,anyway, who cares?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UwNjE5NQ ==mid=403188734idx=1sn= ba76ae8fc75659de8d5b8f9397a6fb72scene=25#wechat_redirect https://aeon.co/essays/how-did-science-come-to-speak-only-english Paper thatsays human hand was 'designed by Creator' sparks concern , http://www.nature.com/news/paper-that-says-human-hand-was-designed-by-creator-sparks-concern-1.19499 大学溃败始于老实人吃亏 作者 | 贾少华 来源 | 贾少华( ID : jiashaohua2014 ) 一所大学是否能办好,决定于这所大学的学者。老实人不一定是学者,学者一定是老实人,不老实的所谓的学者是假学者。老实人被边缘化一定是学者被边缘化,老实人的权利得不到保证一定是学者的权利得不到保证。所以,评价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这所大学的前景如何,只要看这所大学的老实人是不是吃亏就可以知道了。 美国的大学有许多缺点,但有一点好,那就是老实人不吃亏,这可以从他们教授的录用和教授的管理上得到充分的证明。要在来自全世界数百位高学历高成就的应聘者中胜出,世界上还有哪个职位的录用能比美国大学教授的如此录用更苛刻、更残酷?在如此惨烈的竞争中,应聘者担忧的是自己的实力不济,而不用去担忧自己太老实不会搞关系,更不用担忧因自己没有人际关系背景或者不会请客送礼而被淘汰。应聘者任何不老实的行为只会加速自己的失败,这就是美国大学教授录用中的铁律。美国大学教授的管理,那就更体现了对老实人的尊重和保护。美国大学的教授是“终身制”,一旦成为教授,教授可以炒校长的鱿鱼而校长就没法炒教授的鱿鱼。但也有一种例外,那就是犯“不老实”错误,特别是犯师生情感和学术诚信上“不老实”的错误。正是这种“老实人不吃亏”的制度设计,确保了美国大学在全世界绝对的领先地位,而且还将越来越领先。 老实人吃亏,其本质上是大学失去了公平公正的治理。没有了公平公正的治理,大学也就走向了溃败,就像一个人得了癌症。 老实人吃亏,小人必得志 。 老实人吃亏的环境,充斥的是小动作、拍马屁、请客送礼、裙带关系、帮派体系。在此环境,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除了小人还会是谁呢?被认可、被表彰、被重用的除了小人又会是谁呢?时闻“带病提拔”,这就是小人得志的佐证。说白了,“带病提拔”也就意味着无病者得不到提拔。更为可怕的是“带病者”成为单位治理的主体力量的时候,“小人生态”又会越加完善,小人的得志与疯狂自然越加变本加厉,“带病者”又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小人生态”孕育的一代代小人,一代胜过一代,老实人、真正的学者必然难有立足之地,大学自然也就成了“带病”跳梁小丑为所欲为的大舞台。 老实人吃亏,好人变坏人 。 当然学校还是老实人多好人多,为官做事的也不都是“带病者”。知识分子讲尊严讲人格,鄙视搞关系拍马屁,对请客送礼有着天然的厌恶和恐惧。但是,人也会变坏,也会变狡诈。谁是教唆犯?是不公正的行为,是不公正的治理。接连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适者生存的启示,趋利避害的本能,会让一个善良的人被迫走上邪恶的路。久而久之,好人也就变成了坏人。世风日下,是因为没有了公平;道德沦丧,是因为没有了正义。不公平是“坏之源”!既仇恨官又羡慕官,既排斥奢侈又热衷奢侈,既痛批造假又不断造假,既厌恶关系又追求关系,既痛恨腐败有埋怨自己没法腐败,这样的大学老师是个例吗?要始终当一个老实人,太难太难! 老实人吃亏,信任无基础 。 黑哨存在,比的不是本事,比的是奸诈。成果获奖、论文发表、职称晋升、先进当选,等等,代表的是什么?不能说全部,但也不能说是少数,一定代表了“搞定黑哨的本事”。老实人吃亏,就是因为黑哨太多。胜负优劣决定于黑哨,人世间的一切都变得不可信。有人一定会说,不会有那么多黑哨吧。多还是不多,局外人不清楚,“参赛者”最明白。还有“参赛者”相信裁判不是黑哨吗?如果相信,为什么关乎个人的事都要千方百计托关系找门路?沙漠中还有绿洲,再不公平也一定还存在公正的裁判。问题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即使是绿洲也被当成了沙漠。不再有对组织、对权威的信任,兴起的自然是人情、关系和对道德法律的践踏。 老实人吃亏,消解真善美 。 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对大学存在的问题比谁都看得清,也比谁都急于去解决。文件年年下发,会议接二连三,检查评估始终不断,内容不可谓不正确,措施不可谓不坚决,但是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如果有效,为何还要重复不辍?学校内部也还是有积极的力量存在的,但同样“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公平公正是一切政策法规伦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没有了公平公正,真善美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没有了公平公正,政策法规失去贯彻落实的载体;没有公平公正,一切旨在影响人的心灵的教育都成了多余。一个没有公平公正的校园,纯粹就是一个能够吞噬一切教育力量的黑洞。不公平是消解一切真善美的祸根。相反,有了公平公正,老实人不吃亏了,就可以省掉绝大多数的文件、会议、评比、检查和组织机构,也同样可以省略绝大多数关乎人的纪律、品行的教育活动和课程的开设。无视公平公正,一味的纪律约束道德规范,统统不过是癌症晚期的化疗而已。 老实人吃亏,只剩离心力 。 老实人吃亏,也不见得会给谁带来多大的幸福。得志的小人,看似捞到了好处,但代价很大,付出的不仅是陪吃陪玩的时间和建立关系的金钱,付出的还有做人的尊严,而且不知足爱攀比的本性始终会让自己觉得是吃亏者,总会觉得还有人比自己捞得更多。握有权力的人,也无幸福可言,既忙碌又讨骂,黑哨的胡作非为必然招来包括受益方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鄙视和唾弃。没有公平公正的组织,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组织;老实人吃亏的校园,是一个没有向心力的校园。在这样没有公平公正的组织或校园中,人人不满意,人人有意见,人人发牢骚,人人盼望出事,人人幸灾乐祸。最大快人心的事也是人们渴望的就是黑哨出丑或出事。 人可以生病,但不能患癌;学校可以有缺点,但不可以让老实人吃亏。老实人吃亏,没有公平公正,大学必定走向系统性致命性的溃败。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3779 次阅读|17 个评论
每天一条负能量-59
zhujieying 2016-4-29 12:43
许多鸡汤其实是倒过来的,比如: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差。实际上呢?是运气好的人才爱笑。 这就是鸡汤之所以成为鸡汤的原因,缺什么补什么。 来啊!让我们干(fuck)了这碗毒鸡汤!
个人分类: 段子|1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房价、高拥堵、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结果人才只能用脚投票
wya 2016-4-25 08:12
http://news.163.com/16/0425/03/BLFHADOU00011229.html (原标题:400多万买学区房还是移民 金融业女高管也在纠结) 买学区房还是移民?这个最近在朋友圈被刷屏的话题,也是北京的金融业高管徐女士所纠结的:为了两个孩子的教育发展,花400多万元买一套约50平方米的学区房;用差不多的资金投入办移民。 如果选择买学区房,就要承受比附近二手房高出每平方米三四万元的价格;移民也并非想移就能移,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徐女士都还要花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带女儿参加繁重的课外辅导。 “无论选择哪一样,都要费尽心力及财力,很累,但真的没办法。”徐女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现在加上舞蹈、钢琴等四类教育培训,我们每个月(两个孩子)的教育支出已经8000多元了。”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刺激着几大产业的迅猛发展。首先,学区房一直是房产交易市场的暖冬产品,受二手房升温及“二孩放开”等影响,目前的学区房咨询量明显上升;其次,随着“移民爸爸”放弃买学区房,选择移民的故事被大量转发后,包括徐女士在内的不少家长也动了移民的念头;此外,2007年达到1238亿元规模的课外辅导市场,2015年已经突破了6000亿元。 买学区房还是干脆移民 徐女士的大女儿快6岁了,小女儿3岁多,如果花400多万买下学区房能同时解决两名孩子的读书问题,这自然是首选。 “现在我们比较纠结的是从去年开始,一些学校就开始实施‘同一房屋地址6年内只允许1个孩子登记入学’的规定了,如果有多名适龄儿童申请入学,房屋产权人必须是适龄儿童的法定监护人,我们第二个孩子是挂靠在非直系亲属家的,能不能入学就得看本学区学位是否有多余的。”徐女士苦笑道。 更让徐女士被动的是,就在她盘算着花400多万只解决一个孩子的入学问题值不值时,由于学区房需求旺盛,房东“跳价”了。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发现,北京的学区房价格2015年以来涨幅不小。对口西城区大热的宏庙小学的某小区,2015年1月的成交价为每平方米9万元左右,而目前该小区在二手房中介的挂牌价均超过了每平方米14万元;海淀区的某学区房2015年1月的成交价为每平方米5万元左右,而目前该小区的挂牌价已经达到每平方米七八万元;朝阳区某学区2015年1月的成交价为每平方米4万元,如今的挂牌价格已经7万上下了。 “学区房的价格一般高出附近二手房(每平方米)好几万元,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考虑是不是买一套,原因很简单,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相对不错的教育资源。”徐女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2014年,一项北京教育资源的非官方排名显示,西城、东城与海淀被认为是三大强区,而且按照教改,有直升的政策。因此,如果通过购买房产能使孩子一直在好学校里学习的话,对于家长来说性价比还是很高的,毕竟学区房增值的概率目前依旧高于贬值。 “好的学校、好的老师,我们做家长的再努力一把,孩子最关键的时间段里,这无疑是风险最小的一种方式。”善于投资理财的徐女士分析道。 但徐女士所在的妈妈群里探讨的是另一个话题:花数百万元为孩子解决最起码的教育公平的问题,是否值得? 妈妈群中有两种观点:一是觉得不值,几百万完全可以办移民,如果孩子有了绿卡,除了享有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外,未来读国外高校的学费也只是国际留学生的1/3,并可以申请奖学金,毕业后的就业门槛和选择面也比留学生更广,还为全家一起移民提供了可能;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内学习更好,虽然能否成才依旧与“拼爹”脱不了干系,但将孩子教育成一个能自食其力且具有责任感的人也是一种挑战,毕竟社会在进步。 结果,支持教育移民的妈妈依然占多数,但基本都是有着较好经济环境的家庭。 《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显示,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同时中国千万富豪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平均年龄为18岁,亿万富豪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平均年龄为16岁,出国低龄化趋势明显。相关移民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正经历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第四次移民大潮,调查数据显示,教育依旧是中产阶层移民的初衷。 课外教育月支出超8000元 徐女士在纠结的同时,孩子们的教育一点都没耽误,声乐、舞蹈、美术等业余培训一个也没落下,“竞争太激烈,不课外培训是不行的。” 虽然学校规定不能给学生额外增加作业,但对老师的考核却依旧以升学率和成绩为主。此外,近年来,学生进入重点学校的“敲门砖”从特长变为学科测试,同样在催热课外辅导市场。 目前,徐女士每个月的课外教育支出已经超过8000元。有研究显示,课外补习费近年来成为家庭教育支出重头,76%的家庭年均支付子女课外补习费达到3820元,其中最高的达到年均8万元。 早在2014年,相关调查就显示,中国有70%的中小学生正在上课外辅导,重点城市普及率达到了90%。被调查的家长中有三分之一愿意为子女每年上万元的辅导费埋单。 不过,去年以来,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在线教育热了起来。 “相比线下教育,线上没有时空限制,老师和学生节约了大量的交通和时间成本,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猿辅导最早的英语晨读专题课是早上5点半,学生可以边起床边听老师朗读英文,这样的课程安排是线下教育很难实现的。”猿题库品牌公关总监黄敏慧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及规模化红利,在线教育的成本要低。 一名在线教育老师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今年以来热度不减的小升初课外辅导为例,班级制的小升初课程一年语、数、英三科要1万多元,一对一辅导形式则要4万多元;如果选择在线教育,学生只需花费1元、5元和9元的价格,就可以听到优秀老师的直播课程,“当然,在线老师每月拿到8000~10000元是很正常的。”他说。 对于“天价在线教师最高时薪达25000元”的争议,该老师认为,“你可以捧着网红让她月入百万,为何不能允许凭真本事吃饭的在线教师有高收入?” 无论是教育培训市场的有益补充还是搅局者,在线教育都以自己的方式向千亿市场前进。 作为家长的徐女士则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兴起都有其理由,在线教育同样如此,但若在线上、线下两者之间选择的话,依旧会给孩子选择线下辅导。“首先要肯定线上教育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优势,但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师与学生无法第一时间产生交流,学生吸收知识的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回馈,尤其是对孩子学习自控力是非常大的考验,对于自制力不够的学生,网络授课的监督是个大问题。”她说。 中国家长有多累 三年前,一个名为“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的调查就曾在网上热传。榜单上,前三名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生育成本(怀孕到大学毕业,下同)分别为276万元、247万元以及216.1万元。 该榜单引发的争议是: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以后谁还能养得起孩子?尤其是年收入10万元左右的家庭。 徐女士告诉本报记者,她给每个孩子在教育及生活方面的储备金在200万元左右,“这是她们从出生到18岁成年的计划投入。我想,这个数字在我所熟识的所谓中产阶层收入家庭中属于正常的。”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随机在身边的几个妈妈团里调研发现,一个孩子的生育成本花费上百万属正常,且教育支出约占80%。 “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相对而言算是高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本报记者表示。 本报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在美国,年收入6.15万~10.65万美元的中等收入家庭,若有一个2013年出生的孩子,养到18岁,需要花费24.53万美元,开支占最大比例的是住房,约占30%。 中国教育支出的情况与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生育儿女的支出似乎不相上下,但熊丙奇认为,“美国的总支出中,其中很大部分是购房的支出,如果我们把购房与租房的支出也算进去的话,中国家庭的生育支出就不得了了。”熊丙奇表示。 徐女士也给本报记者算了笔账,如果加上房产投入的话,她在两个孩子教育上的支出就上千万了。 “所以有时候为了自我安慰,得另有比较方式,我所知道的是,日本的花费也很高,光是孩子的抚养费和教育费大概就要花30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70万元,但一切为了孩子,无论怎样的投入,都是要做的,谁让你是家长,这是责任的一部分。”徐女士说。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考与考研----人才‘杀手’
热度 19 lin602 2016-4-21 22:01
诺贝尔奖从开始到现在,有统计,男女比例为18:1。 刚刚百度了一下,中科院院士,女的占10-15%。 记得刚刚恢复高考,一个班上男生要比女生多得多,几乎是三比一 左右。那时的升学率比较低,高考成绩好的男生占多数。即使研究生也是这样。 无论从那个角度,世界范围还是全国范围,相对来说,男科学家的成绩总体要比女科学家要好。 但是,看看现在的大学保送生及研究生保送生,女生占大多数,特别是保研的,女生占绝对优势。 再看看通过高考考试入学,江苏省只考三门,语文、数学与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都不参加最后考试的角逐,只是有个什么考试中给个等级,最后填志愿基本上是以语数外三门分数划线。 如果以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计总分,许多偏科,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特长生,因为语文与外语成绩不突出,而败走‘麦城’。而这些均以男生为主。据我观察,男生偏科的多,女生成绩平均者为多。在语数外三门课定学校的考试规则下,许多偏科怪才名落孙山! 再说考研,就拿我们化工专业来说,目前只考数学、政治、外语、一门专业课。其他课为加试。要知道,大学有许多门课呀,许多学校一进校目标明确,考研,而且主要是针对这四门课学习复习。数学、外语与政治是全国统一卷,只有一门是学校出的专业课,许多人就是因为数学或外语或政治没有考好,失去复试的机会。其实许多学生的专业课及基础课都不错的,但在这四门课的初试中,竞争失利。即使专业非常好,有天才,也会失去机会。 看看每年的研究生录取,女生比男生 多得多,特别是保研生,有时候是清一色的女生。为什么保研生女生多,大家都知道,因为是所有课的总绩点,包括体育、政治、外语等所有课,许多男生没有‘背功’,或者有针对性的偏爱,总成绩会落后的。 一方面考研不注重考察许多专业特长内容(不考),而保研又用总成绩冲淡了专业特长。真是怪呀。 我始终觉得,中国的高考、考研、保送生成绩的计算方式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将一些怪才甚至天才,埋没在人流中。 我上面以男女生性别说事的,其实说到底 , 女生中的天才也会有这种结局! 许多天才与具有颠覆性思维的人才,往往是某方面特别强,而某些方面很弱的。 人才的选拔,只有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将真正的人才能够选拔出来的体制与方式才是科学与正确的! 中国的高考、考研及保送,是天才与怪才的杀手。 科学网上的女同胞,千万别生气,这不是歧视女性。
4214 次阅读|23 个评论
诚邀参加“西藏重点产业发展科技人才战略研究”问卷调查
热度 1 flowerofmay 2016-4-21 10:53
如果您热爱西藏、关心西藏未来发展,并想为她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诚邀填写本人设计的“西藏重点产业发展科技人才战略研究”问卷调查表: 问卷调查表链接: http://1.sojump.com/jq/7004714.aspx 微信填写扫一扫: 多谢支持!!!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311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诚邀参加“西藏重点产业发展科技人才战略研究”问卷调查
flowerofmay 2016-4-21 10:51
如果您热爱西藏、关心西藏未来发展,并想为她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诚邀填写本人设计的“西藏重点产业发展科技人才战略研究”问卷调查表: 问卷调查表链接: http://1.sojump.com/jq/7004714.aspx 微信填写扫一扫: 多谢支持!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2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籍,签证,永居与海外公民,国爱与爱国
热度 28 laserdai 2016-4-21 06:52
也许这是个议论和争论了好久的话题。 好几年前,我在曼城中国签证中心亲眼见过的一幕,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或许永远都不会忘记。( 注释:中国签证中心,是最近几年来设立的中国驻外使馆领馆签证处的紧密协作单位,负责处理外国护照持有者办理中国签证的半官方机构。 ) 一位持有英国护照的华人,国内父亲过世,亲属头天晚上电话通知,于是次日一早来到签证中心申请中国签证以奔丧,结果签证处告知:此类紧急签证,第一天递交申请,加快办理需要第三工作天才能领取,加上航班一般 15 小时,还有国内的交通,看到逝去的亲人最后一面,掐指算来最少需要五天时间。看来,为了所谓的中国传统的尽孝,这次这位华人父亲的丧葬日期需要第六天才能进行。而事实上,按照中国的非常传统的习惯,葬礼一般是三天之内举行。现场的情景我还依然清晰记得,这位华人因为逝去亲人而面色极度疲惫,估计一夜没有睡好而且加上内心及其伤心,当场他对签证官苦苦哀求,就差没有下跪行礼了,然而规定就是规定,签证官女士从窗口后面亲自出来给他和同行的人解释规定,也是职责范围之内的最大善意和善行了。 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中国的国籍规定把门堵死而同时没有打开窗户。中国人拿了外国护照就是外国人(某国华人),回国需要办理签证。 我记得当年看书时候记住了一句话:上帝把门关上的同时会打开窗户。 可惜,上帝是上帝,凯撒是凯撒。 最近又遇到一件同样的事情,好朋友MT突然电话过来,是一个周四的下午,刚接到国内电话,t母亲去世了,问是否知道如何快速拿到中国签证回去奔丧。我回答说,按照我的理解,如果你明天(周五)一早到签证中心递交签证申请,加快办理第三个工作天得到签证,那就是下周二了,你最早下周二下午可以飞,回到北京 / 上海需要 15 小时就是周三下午,再换国内飞机,到家的最早时间已经是中国时间的周三深夜了。不如今天(周四)晚上直接飞去中国,在北京 / 上海的机场海关办理签证,或许能来得及见最后一面,这是上上策。 结果周日得到消息,他的确周五早上 9 点整到了中国签证中心,后来又去了使馆 / 领馆亲自交涉,得到的结果是,周六周日两天算数,他在周一上午就可以得到签证,那么下周一下午就可以启程回国奔丧。我说,这不是明显错过了时间了吗? 上帝讲究亲情和大爱,凯撒的就是死规定! 今天遇到一位印度人,无意中聊起这些事情。这位印度人告诉我,印度同样严格不允许双重国籍,关上了大门但同时打开了窗户,持有外国护照的印度人可以申请办理一个‘印度海外公民’护照,此护照可以自由回到印度并且无限期停留( lifelong ),也可以自由受雇于印度的企业工作,但是进入政府等部门工作就有很多限制,因为不是印度公民,这本所谓的印度海外公民的护照,维系了海外印度人与故国血浓于水的亲情。 如果在看看欧美等国的规定,加入外国国籍后在不能保留本国国籍的情况下可以在故国拥有自由旅行和从事商务的权利,比印度还要宽松。 引申一些个人看法,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的确需要人才,需要笼络人才,看看春秋时期,如果某位国君的政策好大批贤士都来归顺,所以才有可以称霸的主诸侯国。 一般而言,能在国际上行走的人都是很好的人才,都需要认真笼络。欧美国家对这类人都比较重视,都在认真争取。 改革开放后很多中国人出国,去国际上行走,能在一个国家长时期居留下去,这样久经考验与锤炼的事实证明是真正的人才。相对而言,出去混几天镀镀金回来的那不算真正的人才,不妨叫做镀金人才甚至混子人才。 一个国家如果胳膊肘向外拐,对真才吹胡子瞪眼,签证居留方面处处刁难,而把混混们当成真才,这样的国家的发展或许能昙花一现,牛上几年,但是妄想达到真正繁荣发达并长久不衰,那才是国际笑话。有很简单的物理模型来描述:就算人才很多也不断产生,但是每天都流出而几乎不流如,长此以往消耗下去,实力总在减弱。好比一个伤口,一直在流血,虽然体内一直在造血,但是长久下去,身体总会出大问题,这样的能健壮吗?笑话。 看看美国历史,二战以前也的确不怎样,就是二战前后笼络了大批人才(包括爱因斯坦),之后才飞黄腾达,主霸世界很多年,至少会持续今后几百年。 或许现在的印度明显不如中国,但是,从笼络人才方面看,长久以后,中国会必然落后于印度。 以前写过爱国与国爱的博文,觉得很是精髓。如果某国自行狂傲,自视很高,要求人人爱我,而同时没有我爱人人。当然,他也爱某些人,溺爱使得这些人家里的钞票烧坏点钞机,这不是分明的错爱吗?! 该爱不爱,不该溺爱却溺爱,这不是有点神经错乱吗?或者是二百五乎? 曹操说,宁可负天下人,毋宁天下人负我。 几千年了,此精神竟然丝毫未变,我很服气。 最后,曹操费了大力气打下的天下轻易被司马懿家给拿走了。而且,凯撒也早成了历史人物了,庞大的罗马帝国只有历史书上才能见到。 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嘿嘿嘿了。 科学网—爱国和国爱两位一体是傅立叶变换关系 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24155.html 科学网—国爱的李小文vs 爱国的段王爷 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62513.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5748 次阅读|58 个评论
给年轻导师的二十条忠告
热度 28 xin 2016-4-8 21:18
1. 最近,又到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毕业季,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预准备的时期,也是师生之间积累了三年的矛盾总爆发时期,恩怨情仇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做个最后的了结。 2. 上面是开玩笑的,毕竟人不是石头,就算石头,三年也捂热了。毕竟研究生都是成年人,毕业前给导师干架的还是少数不懂事的。大多毕业生,还是与导师关系融洽、依依惜别的。 3. 事情的缘由。关于如何搞好师生关系,做好导师。昨天聚了十个副教授,作为导师都是青瓜蛋子,各抒己见。关于带学生的酸甜苦辣,内心感受,基本上都是高度一致的,共同的东西远比分歧多。这场沙龙也促成了这篇博文的形成。 4. 学术原则的坚守。在导师是否坚持学术原则方面,与会老师分歧比较大。但最后,似乎也能统一起来。导师有导师的学术规划,有自己的学术标准。而学生对自己的论文,有自己一套标准。这两个标准,往往不匹配,产生矛盾。 5. 多元化的学生。老师培养的学生,来源、价值观、修养等多元化,人格不同,性格脾气、教养和对读研的定位,都存在明显差异。有稀里糊涂读研,有逃避就业压力。有的混文凭。有的是为了学术,搞研究、当科学家。况且,知识积累和天然禀赋都存在差异,所以,培养学生的标准能一样吗? 6. 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因此,导师应了解学生的内心,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培养方案和设置学术标准。顺应他们,而非要求他们,这个似乎很重要,否则,容易起矛盾、造隔阂。导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需求培养,以人为本做学生人生道路的垫脚石。 7. 高低两个标准。如何分类呢?我觉得积极上进学生,就下大功夫培养,争取出成果、出人才。不上路子的学生,也不能放弃,要明确最低标准,这是个原则性问题。也要与他们搞好关系,毕竟年轻人思想是多变的、弹性很大的,要理解和宽容他们。当然,难免委屈自己。 8. 中性客观看待科研态度。学生对科研的态度存在差异,要中性地看待。热爱科研,不一定有成果,以后生活也不一定多快乐。不热爱科研,勉强毕业,说不定还有别样的人生。因此,要将这个事情看得淡一些、看得开一些,看得太重、抓得太紧,师生都累,就不洒脱了。 9. 最低的要求。培养学生,采取顺其自然,和稀泥,放羊的态度,虽然少了很多麻烦,但往往影响学术品质,影响了培养质量。所以,要外松内紧,要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要有一定的工作量,杜绝学术不端,至少满足毕业要求的论文发表。 10. 气氛最重要。带学生的最低要求是不成为敌人。花钱、花时间,将学生带成仇人,这是师生都很失败的事情,所以这是底线。如果能成为朋友,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这个事情不能强求,但是底线要保持住。所以,培养学生要注意保持一团和气,感觉不妙就忍一忍。 11. 忍耐和妥协,是培养学生的法宝。和导师一样,操蛋和奇葩的学生,比比皆是。但,导师是长辈,在明确指出缺点和不足后,还耐心地等待学生变化,一定要忍耐。很多时候,学生会自我反省,逐步认识错误。当师生各执一词,意见不同,要学会妥协。妥协是人生的艺术。 12. 爱与宽容,是培养学生的利器。对待学生,要像看待自己的手指一样,给予爱。但,不能以爱的名义,剥夺他们自由。有时候,犯错也是他们的自由。犯错,也是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要充满善意的看待他们,对待他们。对他们的错误,要宽容,充满慈悲。毛主席还说:林彪是个娃娃呢。 13. 导师要有自己的学术规划。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能将学生绑架在自己的学术战车上,成为自己的垫脚石。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而且要严办,不能指望学生,尤其是不上路子的学生。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但不能同样要求学生,否则,容易产生矛盾。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待学生的出发点,大多数导师都可以做到。反过来说,己所欲,可施于人,这也往往成了导师给学生分配任务的正当理由。其实即使是己所欲,也不能施于人。比如,自己可以要求自己吃苦,如果让学生也吃苦,可能就存在问题。 15. 与学生要明规则,自己负责自己的行为。说的好听点,就是目标明确,自己管理自己。说的难听点,就是自作自受。导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研究思路、准备研究所需的经费和设施,事情还需要他们自己搞。导师只是科研工作的资助者,科研工作的领路人和监督员,学术过程中及时给予忠告和建议。 16. 增进学术之外的交流。有时候,师生之间除了科研没别的了,弄得学生不敢与导师交流,躲着、藏着,那样弄得师生都紧张。要通过业余生活,增进非学术的交流。一起吃饭、打牌、唱歌,一起爬山、逛公园,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培养私人情感和友谊。当然,也丰富下单调的生活,增进你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 17. 导师要起到示范作用。导师要生活的健康、阳光,是一个积极、有趣的人,这样才能传递正能量给学生。科研上,严格要求自己,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就是这个道理。自己能做到,要求学生才有说服力和发言权,才有权威性。 18. 策略地看待研究生培养。都是可以看学生为自己的手指头,个顶个的十指连心。也可以将学生看做自己种的一块地,无法做到旱涝保收,那就听天由命。导师还可以将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不能保证和每个朋友都能好到什么程度,能有三两个知己,也就够了。只要问心无愧,就足够了。 19. 研究生培养的最高境界。将好学生培养成人才,不算本事,很可能是人家天赋使然。将所谓的“差学生”培养成人才,那才是本事。像传销培训师一样洗脑,那是口才好的导师。靠厚黑学或沟通技巧,这是公关型导师。但也有靠自身的人格魅力,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让学生自学成才的导师,这才是最高境界。这种导师过去很多,八十年代还有,近年来近乎绝迹。 20. 什么最重要?健康和家庭最重要,培养研究生毕竟只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内容而已,所以,没有必要为此大动肝火、劳心费力。有个健康的体魄,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这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和生活的真谛。富贵和声誉,金钱和权利,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健康和家庭才是自己的,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在部分。
14943 次阅读|116 个评论
人才与师资
热度 65 zmpenguestc 2016-4-3 16:27
有 人曾说,高校里,“引进的是人才,选留的是师资”。随着国家加大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每个高校都在想方设法,挖掘海外人才资源。高校每年将源源不断地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必然的结果就是,土鳖或一般性师资的选留机会将大大减少,引进的待遇和给予的平台将大不如前。 “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青年千人”计划,简称“青千”。对于“青千”来说,来到高校,一下就有很高的平台,有不菲的科研启动经费,也不用为职称发愁,而且在研究生招生指标、名额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和大力支持。只要入选这个人才计划了,可谓一路绿灯。年纪轻轻的,就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些为学校发展默默奉献多年直到光荣退休也无法享受的待遇。 “青千”已经成为国内各大高校争先抢夺的重要人才渠道。能够入选“青千”计划,已经成为众多海归博士追求的目标。不过,也为国内土鳖们带来了不少压力,因为,好一点的大学只瞄准“青千”层次。那么,土鳖们毕业就只能去普通的高校和一般性企业或研究所工作了。 成功入选“青千”的标准是什么?不容置疑,发表论文的水平占了很大成分。海归博士们,确实具有较高的学术视野,也在某个小的领域做出过突出成绩,才能发表出高水平论文。那么试问,引进这么多只会发论文的人,是不是高校只需要发论文,或者只培养会发SCI论文的人呢。 春节前,一个美国休斯敦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的博士,发邮件想来我实验室工作,要求一个讲师职位。我的回复是,十分愿意和欢迎他加盟我实验室,可是按他目前发表的论文来看,估计是难了,仅仅是一些SEG的会议论文,连EI都不是。结果,可想而知,年前转发到人事部门的邮件,年后也没有任何答复和结果,我想这肯定是不怎么感冒了,因为达不到“人才”标准。其实,这个洋博士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论文不行,知道国内很在乎高水平的论文,也提前给我解释过,在他导师所在的团队,他的论文还算是好的了。这说明,在美国,能否取得博士学位,也并没有要求发多少论文,只要导师认可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就可以毕业。 大力引进青年人才是好事,但如何使青年人才扎根发芽,茁壮成长,真正发挥其学术上的引领作用,也是人事管理部门应该考虑的事情。青千一般年龄比较小,尽管某个领域的学术水平高,但作为高校引进的人才,还需要担负教学、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的其他工作。比如,让一个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就开始独立指导博士生;或者说仅仅论文写的好的人,指导仅仅是做一些技术类课题的硕士生,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因此,青年人才也还是需要长期磨练,不断积累经验。 没有任何人才帽子的师资呢,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前走。每年都有科研经费任务、上课学时数、发SCI的要求等。哪一环被卡住了,就晋升不了职称,进不了职称,就不能带学生,没有学生,就没人帮你干活,没活干就不可能有经费。我熟悉的一位年轻老师,博士毕业好几年了,SCI论文也够了,小课题也做了不少。可是,没有主持国字号课题或单笔科研经费到账不够等硬条件限制,一直没法申报副教授职称。只好一直耐心等待哪一天有个大课题下来或命中NSFC面上课题(因已过青基年龄),才能摘掉讲师的帽子。可见,土鳖们想顺利发展,科研、教学得样样行,否则进入死循环,环环是死扣。 人才与师资,干一样的活,却不一样的“待遇”。一旦有了人才帽,就有资本在国内任何高校到处“跑动”,如果单位一不小心“得罪”了人才,可能没几年就成了其他单位的人才了。而师资们呢,想跑就没那么容易了,也许反而会死心塌地的为学校“卖命”。 人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师资们却在幕后真正承担了绝大部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
个人分类: 校园时评|36350 次阅读|77 个评论
海龟已经成为穷人的代名词
热度 5 zhgzhang 2016-4-3 09:41
海龟回国遭遇困境:即使把在国外的“豪宅”卖了,也买不起京沪的公寓。特别是外籍的,连学校的集资房也不能买。学校只提供老式“公租房”,生活水平一下子下降一大截。
2372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才是拿钱买来的吗?!
热度 2 dsm9393 2016-3-25 13:32
人才是拿钱买来的吗?! 都世民 2016/3/25,财新网 发布一文:“ 深圳每年44亿元揽才 杰出人才600万补贴 ” ,作者:康淑 。文中指出: 新引进人才一次性补贴本科每人1.5万元、硕士每人2.5万元、博士每人3万元;杰出人才600万补贴或受赠200平米住房。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措施》指出,每年市级财政的用于人才工作的预算将达44亿元,新增23亿。 1. 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2. 以职称定价码。 一次性补贴本科每人1.5万元、硕士每人2.5万元、博士每人3万元, 最高价600万。 3. 是论功行赏,还是将“人才”当作商品。 4. 评价人才做“伯乐”又是哪些高人?评价细则及运作程序是什么? 5. 古今中外不少事例表明,真正有突出才能的人是不计较金钱,只要生活有一定保障,关键是工作条件。 6. 如此重金引进的人是否真能作出突出贡献,要多长时间试用期!? 7. 当今科技人才需要有独创思维,又有团队精神,并能刻苦钻研的实干家。千万不要脱离国情。
个人分类: 博客|1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怎样的大学才是世界一流大学?
热度 2 CZC 2016-3-4 22:39
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广招天下英才,然后再将其培养的人才送到世界各地播撒文明和建立功业。 2016年3月4日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18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热度 2 JRoy 2016-2-28 12:07
人民日报 编辑: 2009-11-05 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那是于 2005 年 3 月 29 日下午 在 301 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 good idea ”,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 good idea ”。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 L ·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 L ·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 93 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 90 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14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什么样的人才活得更美好,来自哈佛大学75年研究报告
wzxnongmin 2016-1-17 17:28
2016-01-16 RobertWaldinger 这75年间,我们的研究显示: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 来源|金融八卦女(id:jinrongbaguanv) Homeostasis (id:tongjixinli) 作者|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 演讲作者|罗伯特.瓦尔丁格教授 (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治疗师。) 中文版编译|王皓洁 石志道 吴明蓉 以下为Dr. Robert Waldinger 演讲内容 ▼ 生命进程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 如果你现在开始着手规划未来最好的人生,你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回答有很多种,我们已经被无以计数的有关生活中最重要事物的图景轰炸了。媒体上充斥着那些富有、高声望、建立起自己事业帝国的成功人士故事。并且我们对这些故事坚信不疑。有个最新的调查,询问1980-2000年生的年轻人,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有哪些。超过80%的人说,他们主要的生活目标是要变富有。这群年轻人中,还有50%说他们另一个主要生活目标是成名。 What keeps us healthy and happy as we go through life? If you were going to invest now in your future best self, where would you put your time and your energy? There are lots of answers out there. We are bombarded with images, what’s most important in life. The media are filled with stories of people who are rich and famous and building empires at work. And we believe those stories. There’s a recent survey of millennials asking them what their most important life goals were. And over 80% said that the major life goal for them was to get rich. And another 50% of those same young adults said another major life goal was to become famous. 我们总是被告诫要投入工作,努力奋斗,完成更多。我们似乎觉得要生活得更好,这些就是我们需要追求的。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这些真的是在人类生命历程中帮助他们保持幸福感的东西吗? And we are constantly told to lean into work, and to push harder, and achieve more. We are given the impression that these are the things that we need to go after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ife. But is that true? Is that really what keeps people happy as they go through life? 人一生中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怎样影响他们,我们几乎无从得知。 我们对于人生绝大多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回忆中获得的。 我们知道,人是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记忆的。我们生命中大部分发生过的事情我们都遗忘了。有时我们记忆形成过程简直充满创造性。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说道,“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惨的事情根本就没发生过。”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实际上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在保存我们的记忆。我想起一张广告上说的: “任何时候开始拥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 Pictures of entire lives, of the choices that people make and how those choices work out for them,those pictures are almost impossible to get. Most of what we know about human life, we know from asking people to remember the past. And as we know,hindsight is anything but 20/20. We forget vast amounts of what happens to us in our lives. And sometimes memory was downright creative. Mark Twain understood this. He’s quoted as saying, “some of the worst things in my life never happened”.(Laughter) And research shows us that we actually remember the past more positively as we get older. And I’m reminded of a bumper sticker that says, ‘it’s never too late to have a happy childhood”. (Laughter) 但要是我们能够观察整个人生呢?要是我们能从人们青少年时期一直追踪到老年,去观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幸福、健康的东西呢?我们已经做到了。 But, what if we could watch entire lives as they unfold through time? What if we could study people from the time that they were teenagers all the way into old age, to see what really keeps people happy and healthy? We did that. 哈佛成人发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关成年人生活研究中历时最长的。75年间,我们追踪了724位男性。年复一年,我们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他们的健康状况,当然我们在询问过程中并不知道他们的人生将会怎样。 这样的研究极为稀少。几乎所有类似的研究都在10年内流产了,原因可能是失访率太高,或者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或者研究者兴趣点转移或去世以后没有其他人接手。但是多亏了运气以及几代研究者的坚持,这项研究成活下来了。 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约有60位还在世,并继续参与这项研究,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超过90岁了。现在我们正开始研究他们总数超过2000个的孩子们。而我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领导者。 The Harvard Studyof Adult Development may be the longest study of adult life, that’s ever been done. For 75 years, we’ve tracked the lives of 724 men. Year after year asking about their work, their home lives, their health, and of course asking all along the way without knowing how their life stories were going to turn out.Studies like this are exceedingly rare. Almost all projects of this kind fallapart within a decade, because too many people drop out of the study or funding for the research dries up, or the researchers get distracted or they die and nobody moves the ball further down the field. But through combination of luck and persistence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researchers, this study has survived. About 60 of our original 724 men are still alive, still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most of them in their nineties. And we are now beginning to study themore than 2000 children of these men. And I’m the 4th director of the study. 从1938年起,我们追踪了2组男性。第一组在加入研究时还是哈佛大学大二的学生。他们属于Tom Brokaw所说的“最伟大的一代”。他们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大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为战争工作。 另外一组我们追踪的群体是波士顿最贫穷区域的男孩。正是因为他们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波士顿麻烦最多、最底层的家庭,才被选入我们的研究。多数人都住在出租屋里,许多甚至没有热的或冷的自来水。当他们入选研究之后,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谈和医学检查。我们去他们家里对他们的父母进行访谈。 后来这群青少年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有的成了工厂工人,成了律师、泥瓦匠、医生,有一位成为美国总统。有的成了酒精依赖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有的从社会底层一路爬升到上流社会。而一些人却沿着相反的方向走过这段人生旅程。 Since 1938, we’ve tracked the lives of 2 groups of men. The first group started in the study when they were sophomores at Harvard College. They were from, what Tom Brokaw has called, the greatest generation. They all finished college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then most went off to serve in the war. And the second group that we followed was a group of boys from the Boston’s poorest neighborhoods. Boys, who were chosen for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because they were from some of the most troubled and disadvantaged families in Boston of the 1930s. Most lived in tenements, many without hot and cold running water. When they entered the study, all of theseteenagers were interviewed, they were given medical exams. We went to their homes and we interviewed their parents. And then these teenagers grew up into adults who entered all walks of life. They became factory workers and lawyers and bricklayers and doctors, and on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ome developed alcoholism. A few developed schizophrenia. Some climbed the social ladder from the bottom all the way to the very top. And some made that journey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这项研究的发起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年之后我能够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项研究仍然在继续。每两年,我们充满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员打电话给我们的研究对象,询问是否能够再寄给他们一套有关他们生活的问卷。 波士顿城郊的许多研究对象问我们:“你们怎么总是不断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没什么意思啊。”而哈佛的毕业生从没问过这个问题。为了得到他们人生最清晰的画卷,我们不仅仅只是寄给他们问卷。我们在他们的客厅里对他们进行访谈。我们从他们的医生那里获取医疗记录。我们获取他们的血样,扫描他们的大脑。我们和他们的孩子们交谈。我们用摄像机记录他们和自己的妻子谈论最隐秘的担忧。大概十年前,我们终于询问他们的妻子们,是否愿意作为研究对象加入我们的研究。很多女士都说:“你知道,是时候了。” The founders of this study would never, in their wildest dreams, have imagined that I would be standing here today, 75 years later, telling you that the study still continues. Every 2 years, our patient and dedicated research staff calls up our men and asked them whether we could send them yet one more set of questions about their lives. Many of the intercity Boston men ask us, “Why do you keep wanting to study me? My life just isn’t that interesting”. The Harvard men never asked that question. (Laughter) To get the clearest picture of these lives, we don’t just send them questionnaires. We interviewed them in their living rooms. We get their medical records from their doctors. We draw their blood. We scanned their brains. We talk to their children. We videotaped them talking with their wives about their deepest concerns. And when about a decade ago we finally asked the wives if they would join us as members of this study, many of the women said, “you know,it’s about time”. (Laughter) 那么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从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长篇累牍的信息到底教会我们什么? 其实,完全无关财富、名声或者拼命工作。 我们从这项长达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 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就这样! So what have we learned? What are the lessons that come from that tens of thousands of pages of information that we’ve generated on these lives. Well the lessons aren’t about wealth or fame or working harder and harder. The clearest message that we get from this 75-year study is this: good relationships keep us happier and healthier.Period! 对于关系,我们学到了三条。 第一条是,社会连结真的对我们有益,而孤独却有害。 事实证明, 和家庭、朋友和周围人群连结更紧密的人更幸福。 他们身体更健康,他们也比连结不甚紧密的人活得更长。而孤单的体验是有害的。和不孤独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更孤单的人觉得自己更不幸福,他们到中年时健康状况退化地更快,他们的大脑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们的寿命更短。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一个时刻,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不只1个说自己孤独。我们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 We’ve learned 3 big lessons about relationships. The first is that social connections arereally good for us and that loneliness kills. It turns out that people who are more socially connected to family, to friends, to community are happier. They are physically healthier and they live longer than people who are less well connected. And th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turns out to be toxic. People, who are more isolated than they want to be from others, find that they’re less happy, their health declines earlier in mid-life, their brain functioning declines sooner, and they live shorter lives than people who are not lonely. And the sad fact is, that at any given time, more than 1 in 5 Americans will report, that they are lonely. And we know that you can be lonely in a crowd, and you can be lonely in a marriage. 所以我们学到的第二条信息是,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你拥有的朋友的数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而是你的亲密关系的质量。 事实证明,处于冲突之中真的对我们的健康有害。举个例子,充满冲突而没有感情的婚姻,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离婚还糟。 而生活在良好、温暖的关系中是有保护作用的。 当我们追踪我们的研究对象到他们的80岁之后,我们希望回顾他们的中年生活,来看看我们是否能在那时预测谁会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谁不会。当我们把所有有关他们50岁的信息都整合起来之后,发现能够预测他们晚年生活的不是他们的中年胆固醇水平,而是他们对所在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 而良好、亲密的关系似乎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 我们生活的最幸福的伴侣,无论男女,在他们80岁之后都说,当他们感到更多躯体疼痛时,他们的心情依然快乐。 而那些处于不幸关系中的人,当他们感受到更多躯体疼痛时,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给放大了。 So the 2nd big lesson that we learned is that it’s not just the number of friends you have, and it’s not whether or not you are in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but it’s the quality of your close relationships that matters. It turns out that living in the midst of conflicts is really bad for our health. High conflicted marriages, for example, without much affection, turn out to be very bad for our health - perhaps worse than getting divorced. And living in the midst of good, warm relationships, is protective. Once we’ve followed our men all the way into their 80s, we wanted to look back at them at mid-life, and to see if we can predict who was going to grow into a happy, healthy octogenarian and who wasn’t. And when we gather together, everything we knew about them at age 50, it wasn’t their middle age cholesterol levels that predicted how they were going to grow old. It was how satisfied they were in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people, who were the most satisfied in their relationships at age 50, were the healthiest at age 80. And good close relationships seem to buffer us from some of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getting old. Our most happily partnered men and women, reported in their 80s, that on the days when they had more physical pain, their moods stayed just as happy. But the people who were in unhappy relationships, on the days when they reported more physical pain, it was magnified by more emotionalpain. 第三条我们学到的关于关系对我们健康的影响是, 良好的关系不仅只是保护我们的身体,也能保护我们的大脑。 研究表明,在80岁之后依然处在对另一个人安全依恋关系中是有保护性的。在关系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时可以依赖另一个人的人们,他们的保持清晰记忆力的时间更长。而感到自己在关系中真的无法依赖另一个人的人群,他们将更早出现记忆力衰退。而那些良好的关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顺。一些 80-89 岁老年夫妇,他们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难时刻依赖另一个人时,他们根本就不会记得那些争吵了。所以我们学到的是, 良好、亲密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完好状态。 这是老智慧,是祖母和牧师的忠告。 And the 3rd big lesson that we learned about relationships on our health is, that good relationships don’t just protect our bodies, they protect our brains. It turns out, that being in a securely attached relationship to another person in your 80s is protective. And the people who are in a relationship that they really feel that they can count on the other person in times of need, those people’s memories stay shaper longer. And people in a relationship where they feel they really can’t count on the other one, those are the people who would experience earlier memory decline. And those good relationships, they don’t have to be smooth all the time. Some of the octogenarian couples could bicker with each other day in and day out. But as long as they felt that they can really count on the other one when they are going out tough, those arguments didn’t take a toll on their memories. So, this message, that good, close relationships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this is the wisdom that’s as old as the hills. It’s your grandmother’s advice, and your pastor’s. 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这么难?就拿巨大的财富来说,我们知道, 一旦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了,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 如果你从每年挣75,000美元提高到7500万美元,我们知道你的健康和快乐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而至于声望,媒体不断地入侵和缺乏隐私使得多数名人显著地不健康。这显然不会让人更快乐。至于拼命工作,有一条真理说,没有人在临死前觉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时间在办公室就好了。 为什么这些这么难理解,这么容易就被忽视了?是啊,我们是人啊。 我们真正喜欢的是快速解决方案,一种我们能得到的,又能让我们生活得好并且一直保持下去的东西。 关系错综复杂,照顾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点也不性感也不光芒万丈。而这也是终生的,绝无尽头。 在我们的75年研究中拥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动寻找玩伴来替代工作伙伴的人。 正如调查中的年轻人一样,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很多人在一开始还是青年的时候,真的相信声望、财富以及高成就是他们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追求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75年间,我们的研究显示: 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 Why is this so hard to get? For example, with respectful wealth, we know that once your basic material needs are met, wealth doesn’t do anything. If you go from making 75,000 dollars a year to 75 million, we know that your health and your happiness will change very little, if at all. When it comes to fame, the constant media intrusion and a lack of privacy make most famous people significantly less healthy. It certainly doesn’t keep them happier. And as for working harder and harder, there is that truism that nobody on their death bed ever wished that they had spent more time in their office. (Laughter) Why is that so hard to get and so easy to ignore? Well, we’re human. What we really like is a quick fix - something we can get that will keep our lives good and keep them that way. Relationships are messy and they are complicated and they are hard work of tending to family and friends, that’s not sexy or glamorous. It’s also life-long. It never ends. The people in our 75-year study with the happiest retirement were the people who had actively worked to replace workmates with new playmates. Just like the millennials in that recent survey, many of our men when they were starting out as young adults, really believed that fame and wealth and high achievements were what they needed to go after to have a good life. But over and over, over these 75 years, our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people who fared the best are people who leaned into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with friends, with community. 那么你们呢?假如你们今年25,或者你们40,或者你们60岁。投入关系对你们来说是什么样的?可能性可能是无限的。也许是简单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时间来和人打交道,或者通过一起做点什么新鲜事,比如散步或者约会,或者联系那个多年来不曾说过话的人,来点亮一段死气沉沉的关系。 因为对一个总把小别扭放心里的人,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敌对事件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So what about you?Let’s say you are 25, or you are 40 or you are 60. What might leaning into relationships even look like? Well, the possibilities are practically endless. It might be something as simple as replacing screen-time with people-time, or lightening up a stale relationship by doing something new together, long walks or date nights, or reaching out to that family member who you haven’t spoken to in years. Because those all too-common family feuds take a terrible toll on the people who hold the grudges. 我想用马克吐温的另一条名言来结束。一百多年前,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写下了,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 所以说, 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关系上的。 而这种理念是值得传播的。谢谢大家! I’d like to close with another quote from Mark Twain.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he was looking back on his life, and he wrote this,”there isn’t a time, so brief his life, for bickerings, apologies, heart-burnings, callings to account. There is only time for loving. ” But in instant, so to speak, for that, the good life is built with good relationships. And that’s an idea worth spreading. Thank you! 注: 演讲人罗伯特.瓦尔丁格教授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治疗师。作为著名的成人发展研究所第四任所长,正在继续其前面三任自1940年以来一直进行的两项精神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人生全程心理健康研究”,一项是“哈佛精英研究”,另一项是“波士顿背街男孩研究”。在过去的75年里,从这两个项目产生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书籍,许多成果影响了精神医学、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在这个TED-X演讲里,罗伯特聚焦于所有人都关心的“什么是美好人生?”这个问题, 用两个长达75年的纵向随访研究的成果,强调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心身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这两个研究项目的受试里,罗伯特提到,有一位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人。他出于医师、科学家的伦理操守而没有提其名,但有心人其实可以查到,1941年在哈佛读二年级的总统是哪一位。除了这位大人物,还有四位参议员、四位进过内阁的人。我2011年受罗伯特邀请,在其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四周,研究了一位受试的卷宗,可惜只看到1967年的随访资料就得回国了。行前忍不住要罗伯特“剧透”一下,这位直到45岁还混得不怎么好的哈佛精英后来如何?他告诉我说,该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剧作家!许多好莱坞电影与其有关。 罗伯特的前任乔治.范伦特可能是最高产的精神科医生之一。对这两个项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本已经被翻译为中文的书——《怎样适应生活》。近期他出版了《Triumphs of Experience》。看完这个演讲觉得不过瘾的人就该去读这本书! 感谢关注 百丽百灵 欢迎投稿和反馈意见至3012908001@qq.com、 百丽百灵 公号(BL100BL)或加 百丽百灵 管理员微号(BL88BL88 )沟通。
1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英教育有什么用?
热度 3 zhuyucai1 2016-1-3 05:54
所谓的精英教育,一是指名牌大学,如哈佛、 MIT 、剑桥、牛津、北大、清华等;二是指大学内部的特殊班级,如科大少年班、浙大竺可桢学院等。 精英教育有用吗?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看看精英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毕业后取得的成就不就一目了然了! 那我问,如果没有精英学校和班级,那些人就取得不了那些成就了? 我再问,那些人取得那些成就,是他们自己的智商情商决定的,还是精英教育决定的? 还不明白我的意思?请到荷兰来看一下。大家都知道荷兰的科学、技术、艺术、体育、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等等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人均水平超美国、英国。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荷兰根本没有精英大学。荷兰人认为 13 所国立大学都一样好,上哪所大学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荷兰人才辈出的原因绝对不是精英教育,而是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 精英教育真有用吗?本人极度怀疑。 当前中国,精英教育强化了官本位、等级制,加重了浮躁和诚信问题,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精英教育,可以消弱。包括中小学。
2755 次阅读|6 个评论
再问“帝都还需要多少高端人才”
热度 6 zhgzhang 2015-12-29 14:42
本博曾经撰文质问 “帝都还需要多少高端人才”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blogid=920473 只要帝都不再争做这个中心那个中心,就不但不需要什么“高端人才”,还可以向外输出”高端人才“,帮助其他地区发展。 帝都在籍人口2014年已达2152万人,不仅水资源严重短缺、连煤气天然气也到了承载力极限(最近连供暖都成了问题)。帝都前些天公布的人口增长计划是,在2020年前人口达到2300万人。也就是还要增加近150万人,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 为此,提出了所谓积分落户的政策。真是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特别是那个所谓的“高精尖”中心,还明确提出要留20%的名额给外地人。甚至教育口也提出,中小学师资不够,要引进外地人【这个理由好荒唐:到底是帝都缺少师资还是老少边穷地区缺少师资!】。 不少所谓专家提出的设置落户门槛,无非是要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端人才”。这种提法不仅有“歧视”普通人的道德风险,事实上也做不到。在正常的社会中,即使所谓“高端人才”,也不能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一个城市全都是高端人才,谁给他们服务?招募所谓高端人才,就必然连带着其家属,也必然带来社会服务的需求,因而必然成倍地扩大人口规模!因此帝都现实的人口政策,只能是消化目前在暂住人口,而不能再引进所谓的“高端人才”。 有人说,帝都人要包容。如果说帝都人要包容的话,就是要包容其他城市抢走所谓“高端人才”,不和其他城市争抢所谓“中心”。 前文提到,所谓“高端人才”中还有一大块,就是官员。应该明确,官员进帝都当官,只能有临时户口,任期结束,或者退休,必须告老还乡,或按他们立下的所谓积分的规矩重新评价是否该留(估计他们都不够格,因为都过了帝都订的45岁的槛儿)。 第三,就是高校。帝都虽然提出外迁某些大学。但是太少了!至少都属院校应该大幅限制招外地生源。有的本都三本大学,本地生源不足,不应扩招外地生源,应该关停并转。 第四,就是不给“国企”“指标”。很多“国企”,不管需要不需要,每年都有不少指标,也有很多“国企”倒卖指标。本人就接到过询问:你的学生有没有想到XX来工作的,我们有指标没用掉。 最根本的,还是官府观念的更新,帝都市只做政治中心(不要所谓四个中心,特别是所谓高技术中心),其他都分享给其他城市,实现全国均衡发展。
2379 次阅读|8 个评论
海归属于出口转内销的学者或者人才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5-11-30 04:10
海归属于出口转内销的学者或者人才 蒋继平 2015年11月30日 据媒体报道, 现在已经出现了一股海归的潮流, 大量的海外学者纷纷回归祖国。虽然他们中的一些自称是爱国的行为, 但是, 从我的直觉来说, 他们中的大多数更适合“出口转内销”的学者或者人才。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 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下,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很低, 国家的各种物资供应非常紧张, 城市中的普通民众吃的食品要凭票, 穿的最常见的是军装和军鞋。有的时候, 一些有点像样一些的内衣内裤据说是出口转内销, 就成为市场的畅销品, 也属于当时一般民众的奢侈品。 我不知道为什么原来属于出口的商品变成了只能内销。不过, 听说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商品出现了质量上的问题, 就是生产过程中出现失误, 或者偷工减料, 生产的商品达不到买方的合同要求; 二是国外的市场已经被这种商品饱和, 没有出口的余地。 我想这个出口转内销的现象与海归现象很相似。 在大量的海归人员中, 一些人虽然学有所成, 属于专业人才, 但是, 由于运气不佳, 所在国所学专业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 就业岗位几乎已经饱和, 因而很难找到专业的职位, 所以,只能考虑回国寻找发展的机遇。 而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另外一些人可能在学业上没有达到预先的要求,在专业上没有足够的素质来参与激烈的竞争, 这样的话, 在异国他乡找不到理想的谋生之道, 难以生存,唯一的选择就是回到祖国, 回到父母身边。 鉴于此, 我把绝大多数海归看成是“出口转内销”的学者或者人才, 与当年出口转内销的商品一样, 具有一定的价值, 也深受国内民众的喜爱,属于一个时代的奢侈品。 我特别申明一下, 这里的海归不包括在人才计划中被中国政府招聘的海外学者。 据说这些在人才计划中被招聘的海外学者中的大多数仍然保持着外国的国籍, 他们每年只在中国工作一段时间。 因为他们仍然是外国公民, 实际上不能算作是海归。
个人分类: 现象分析|3161 次阅读|21 个评论
让一流的人才作管理
热度 3 martinluomin 2015-11-17 11:41
看到和经历了多年的“中国式管理”,态度也由最初的抱怨,愤怒转向了默然和无奈了。最近看到詹红兵老师的“中国式评审”,让人对我国的科研管理水平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355232do=blogid=935839 )。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的评审是为国举贤,如何能这样儿戏呢?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本子也是这样,很多本子都集中到了大牛的手上,但是他们工作繁忙,几乎没有时间去仔细的评阅,这样也影响了基金评审的学术性和公平性,使之渐渐流于形式。可以借鉴期刊论文同行审稿,会让一些刚刚发表了相关文章的小同行来评审一些本子,这样能明显提高评审的学术性。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在很多硬件方面已经逐渐追赶上国际的脚步了,但是在管理,评审等软环境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上至教育部,下至普通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水平都令人汗颜。而目前恰恰是这些软环境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君不见往往是花大价钱买来的设备使用效率最低;有些设备宁肯放坏,也不开放让大家使用;设备买回来,经常处于无人管理、难以使用、坏了也不愿意投入维护的悲惨状态。所以尽管我们拥有很多的先进设备,但是粗制滥造的管理却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对于一个学校,什么事情才值得花大力气去做呢,无疑是学术和教学这两方面的事情。目前国内高校盛行的管理方法是学校组织申请基金项目,层层分解,层层下达任务,然后奖励成功立项者(功劳)和通过初审(苦劳)的本子申请者。当然还有很多项目都是临时下达的,然后下达到每个学院,再层层推选。教学就是今天设立这个奖励,明天设立那个奖励,一般总被那几个所谓的“教学名师”拿走。学校网站充斥的是各种奖学金评审,人才项目申报,先进分子奖励,岗位评聘,学校专业评估,学校和党委会议,会议紧急通知,某某人职务聘任或解聘通知等等这些和教学科研关系不大的事情,这些导致了学校的官僚化和非教学科研化的趋势。似乎人人都急着去做些事情,不去凑这个热闹好像就要落伍了,被 时代淘汰了,但是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事情是教学科研份内的事情呢?真正和科研教学有关的工作却被束之高阁,鲜有问津,比如,如何形成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如何做好试验室的安全保障?如何做好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如何管理好设备,提高使用效率 ?如何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如何让学校的食堂受到师生的欢迎?如何提高学校数据库的使用效率?如何提高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何培养研究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高校现在的问题在于,杂事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正经事情却没有时间去做,匆匆忙忙,走个形式了事。 记得有人说,在日本一流的人才都去做管理,二流的做学术,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配置,一流的政治家需要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一流的教育家需要有慧眼识人的眼光和兼容并包的胸怀,一流的人才应该被放在重要的管理岗位,让他们决定国家的政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二流的人才才能踏踏实实的做学问,出成果。大学应该肩负为国家培养一流管理人才的重任,吸引一流的人才来做管理。
个人分类: 大学百态|316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钱学森之问” ——或有解了!
lulingkxw 2015-11-15 20:33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 答案在这里——可以看到冰山一角了 奇怪的职称评价——如何激励科技创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1739-935298.html 职称评价只是一个方面, 在其他许多方面,都可发现鼓励创新的社会机制很少、很少, 抑制创新的阻力仍然是普遍地存在,人们并习以为常, 这跟某种不利于创新的传统文化、整体社会机制也有一定的关系。 等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就可以告慰钱老的在天之灵了, 就有机会集思广益,采用改变的措施,为科技创新开辟空间,开出一条绿色通道。
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人才计划—国际访问学者项目”喜获支持
nyp 2015-11-5 04:05
Make our names on Karst Ecohydrology, based on sustainabl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http://www.bio.txstate.edu/contacts/faculty/susan-schwinning.html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Yun-peng_Nie
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机器人:担忧与希望
热度 9 王飞跃 2015-11-2 14:31
中国机器人:担忧与希望 即将过去的一年,见证了中国机器人“爆发”式增长:业内人士称,全国已有4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快生快灭之后,保守估计仍有超过2000余家机器人公司,而年初还只有400多家,其实这个数目已超过世界其它国家机器人公司数的总和! 来自市场的信息也佐证了中国机器人的大跃进: 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5.7万台,与2013年的3.6万台同比增长55%,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连续两年全球第一,且会在未来3至5年里保持这一地位。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05-2014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9%,而2004-2013年间是29.8%。预计到2017年,工业、服务和特种机器人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美元,并带动相关产业上千亿美元的增长,中国将是其中的主要动力。 的确,机器人产业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根据IFR的报告,2013年中国每万名制造业从业人员机器人保有量仅为25台,但世界平均水平为58台,其中韩国396台、日本332台、德国273台。对于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汽车行业,先进国家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均己达到1000台/万人,而我国仅为213台/万人。 中国机器人成绩非凡,远景光明,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必须面对。例如,2013年国内企业仅占我国市场销量的15%左右,今年也只有20%上下,多数产品来自欧日的四家主要机器人公司。除了关键部件等还须依靠国外产品之外,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另一大短板就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且后劲不足:日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2.2万件专利申请,而中国不及6千,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以减速器为例,中国申请的26件专利中只有一半有效,其中仅2件为发明专利,而同期国外在华申请了47件中有效的26件全为发明专利。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机器人系统理念上的创新几乎是空白,处于跟风的地位。国外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除了在传统的机电、传感、规划、协调、控制等方向继续创新之外,目前在人机交互、共同操作、安全机制、软件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特别是以数据驱动为特色的智能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发投入,逐步向以云机器人为代表的软件机器人发展,并不断地提出新的机器人理念、概念和设想。 如此下去,中国的机器人未来的前景难以乐观。 目前最值得关注是一些地方试图通过语言创新”、技术投机、市场造势来实现其“机器人产业梦”,结果不但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沉迷于消费类的所谓“服务机器人”,其实根本无益于国家制造能力的提升,实质上就是传统消费奢侈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难以持续。更有甚者,有些县城里的机器人产业园,仅有两三家冒牌企业,却宣称产值百亿。如果不加以修正,让人十分担心上世纪50年代末的“炼钢大跃进”再现,造成更大的浪费。 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健康有效地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人才培养、深入应用、让机器人在产品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切实发挥作用,是大家公认的正确途径。同时,我们认为,除物理形态的机器人之外,我们应更加注重软件形态的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吸取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所造成的信息技术与产业长期整体落后的惨痛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工业时代的核心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物理上的工业机器人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智能时代的核心技术将是知识自动化,因此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加快、加强以软件形态为主的知识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以软件机器人的发展促进物理机器人的升级,尽快形成软件和物理形态平行互动的新型平行机器人系统,并以此为突破口,使中国机器人技术能够引发下一代机器人的迅速发展。 来源:王飞跃, 警惕机器人产业“大跃进”, 《环球时报 》, 2015.10.29.
7859 次阅读|8 个评论
一张图纸生产‘模具教师’再成批铸造‘人才学生’
热度 8 lin602 2015-10-4 11:29
中国目前的大学,可以这样说,考核标准基本一样,管理模式都是国家统一规定,甚至高考与考研的试卷大部分都是全国一样的。 就象用一张图纸造出了统一模式的‘大学教师’甚至‘大学教授’‘模具’,这些教师就象用模具生产产品一样,成批铸造出‘相同样式的人才’。 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即使同一专业,对专业及人才的风格都有不同要求,而且不同企业因为企业文化与战略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即使化学专业,北京大学与某个师范学校对师资的科研与教学要求就是不一样的。即使化工专业,大企业与小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及社会活动能力都不一样。 从技术对人才需要的角度,需要做实验的,也需要获得信息的,需要结合市场的,还需要技术管理的,还需要进行宏观战略思考的。因此形成了企业的不同部门甚至不同的岗位。 就化工专业来说,有的学生毕业生从事技术研发,有的从事化工产品销售,有的从事国际贸易,有的从事产品技术服务,还有的从事化工技术与销售管理。 有的学生性格与风格愿意做研究,有的人愿意做管理,有的人愿意做市场,还有的人愿意创业。 我们的大学,应该鼓励培养不同风格的专业方向与个性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中国的大学,我的感觉是培养‘阅兵风格’的步调一致的人才。
3101 次阅读|9 个评论
该如何面对SCI论文的造假
热度 47 Taylorwang 2015-9-21 08:26
1998 年我曾担任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第一届本科班的班主任,教师节了,一帮已经毕业了十多年的学生,到我家叙旧。他们问我最近的情况,我告诉他们,本月 18 与 19 日会到上海参加一个全国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的会议,并在会议上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我讲, 几年前我就写过博文,谈到用反渗透膜法浓水偷排问题。当时垃圾填埋场实际操作的人员对我提出的尖锐问题往往笑而不语,而一些只知道在实验室搞研究的专家学者,则宣称渗滤液回灌填埋场,对渗滤液几乎没有影响。 几年过去了,渗滤液浓水问题终于达成共识,该问题是目前垃圾渗滤液处理的难点。我们的工艺立足于没有浓水,从而能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点是氨氮浓度高,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多,我洋洋得意地向以前的学生介绍我们的处理方法。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一位后来在中科院生态所博士毕业的学生,二天后给我发来了一篇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学 2006 年发表在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B137 (2006) 443–455 的论文“ Degradation of recalcitrant compounds from stabilized landfill leachat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ozone-GAC adsorption treatment ”,从该文章中可以看出,垃圾渗滤液用臭氧氧化处理,不仅能氧化降解渗滤液中的 COD ,臭氧还能氧化渗滤液中的氨氮,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臭氧氧化垃圾渗滤液中 50% 的氨氮,若有催化剂,则能氧化脱除近 90% 的氨氮。我将该文最重要的结论性图附在这里。 这怎么可能呢?这图肯定有问题,我们做过大量的臭氧氧化应用研究,直观地来看,在工业废水处理的应用中,臭氧的投加量都应大于 15mg/L ,有时甚至达到 60mg/L ,而这里只要投加小于 5mg/L 就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废水中的氨氮,使用臭氧与 Fenton 对它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世界五百强的跨国公司 Air Product 曾给我们课题组十万美元,其中有一个子课题就是探讨臭氧氧化废水中氨氮的可能,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证明,臭氧氧化氨氮的能力有限,扣除可能存在的吹脱影响,其氧化增效作用不大于 10% ,不排除测试误差与工程误差的可能。 为了保险,我的实验室目前还在继续进行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研究与臭氧氧化研究,有现成的渗滤液样品与臭氧发生器,第二天我就安排研究生按那论文的方法,做一个重复性实验,结论是否定的,臭氧不可能氧化渗滤液中的氨氮。在上海的会议上,我问了国内另外一家也做臭氧强氧化废水应用的工程公司老总,他的结论与我相同,目前臭氧是难以氧化废水中的氨氮的。讲实话,若这篇 SCI 论文的结论是真实的,目前国内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就不会成为废水处理的难点,因为通过臭氧氧化,它就可以轻易地既除去水中的 COD ,又能氧化脱除其中的氨氮。虽然我不能断定作者当初是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原因故意造假来发表 SCI 论文,或实验错误而发了结论不可靠的 SCI 论文,但我能肯定,这篇论文的结论是错的,我也希望有条件的实验室来验证这个实验结果。问题是:若大家都证明,这论文的结论是错的,如何处理这篇论文呢?是要求杂志社撤销这篇论文吗?而那些靠假论文假数据获得升迁的作者呢? 最近,我了解到另一所高校引进“人才”的情况。听讲该“人才”发表了好几篇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为什么离开原单位,就是因为因一件偶然事件,发现他故意用了一张假照片发表了一篇“有影响的 SCI 论文”造假。领导力主引起这样的“人才”,理由是人无完人,但他特别“能写 SCI 论文 ” ,引进他,一定能带来本单位学科的发展。为了所谓的 SCI 人才,可以不顾其人品,不问他的诚信了。 我们常讲,在美国人们大部分都能遵守交通规则;也没有人象我国一样敢与警察对打;好象社会上公开的骗子也少,不象我们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电信骗子的短信。是美国人比我们更讲纪律更诚信吗?我知道,美国的交通违规是与保险连锁的,交通违规了,会付出很高的经济代价;美国每年被警察开枪打死的人远远地大于我国;因为在美国的不诚信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我也在国内的大型中美合资企业工作过,公司将人的错误分为三类,第三类错误就是不诚实,犯第三类错误,就意味着被开除。记得有一位员工,去一个城市出差,公司为了公司的形象,都要求员工住在当地的高档酒店。但这位员工,住在同学家里,找了一张发票回公司报账,这事核实后,不仅立即开除了这位员工,还将其移交给司法部门处理。 再看我们的近邻,韩国的“黄大师”,就是因为通过造假的论文,骗取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后来,东窗事发,不仅要将拨付的科研经费退回,被单位开除,还被关进了大牢。前段时间,听讲东北有单位要将他作为人才引进过来,后来在大家的“关注”下,不了了之。日本的美女学者,因发表了一篇不可重复的高影响因子 SCI 论文,被认定有造假,她自己将结束研究生涯,她的导师自杀了,她的研究所所长也引咎辞职。 我们呢?只要能写“ SCI ”论文,就是人才,为了能发“ SCI ”,有人甚至通过造数据,用假照片,即使事发后,家丑不可外扬,又得不到严肃的处理。若通过造假,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即使被发现了,还能易地升迁,这样发展下去前景会怎样,想一想,我真有点点不寒而栗!
45788 次阅读|131 个评论
科学网与科学人才
热度 11 yych66 2015-9-13 22:07
寻找中国科学的领军人才 晏成和 在科学网上,关于人才的文章、招聘广告占据半壁江山,许诺百万年薪、千万经费,真可谓“求贤若渴”。正应了那句话:科学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然而招聘多年,条件越来越高大上,奇迹并未出现,中华科技高端仍然萧疏,几十年还是在努力“跟踪前沿”。 大中华人数众多,勤奋聪明、好学上进,为什么就冒不出科学的领军人才?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人才一般都是有点冒尖的,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是在书报、杂志上发现并遴选人才,不问学历、不问门第,唯才是举,兼收并蓄,并礼贤下士,亲写聘书。网络了一大批有识之士,铸就了大学的辉煌。 互联网时代,信息畅通、科学昌明。可是识别人才、容纳人才却成了当今中国学界的短板。而今,我们的科研是行政管理、人才由“人事部门”把门,这些人事干部掌握原则、严格按照条例:学历、学位、职称、年龄、千人学者、XX学者、SCI论文几篇,然后一沓表格,够你两个星期填写。 一个过去由高识远度的大学校长和教授群殚精竭虑、激情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今可由几个人事干部死抠条条框框,其间有多么大的实质的差别!元培校长亲聘的是有思想、有见地的钻研学者,如今的大学聘到的只是精明的职称、职位的钻营者。 我们的硕士、博士都要历经严格的考试,在这长期的读、背、考的过程中,增强了信念和虔诚,磨灭了怀疑思想和独立人格;备考人要在各门均衡用力,这注定了他难以在某一门特别冒尖,也培养不出冒尖的人才,清华陈丹青教授的辞职是有其道理的。在这格式化了的“人才”中要冒出独树一帜的领军人物实在是缘木求鱼。 中华大国人数众多且聪明好学,在其间出现卓尔不凡的人才应在情理之中,关键就是要不拘一格、独具慧眼。在中国学界,熊庆来慧眼识华罗庚,华罗庚提携陈景润被传为美谈。如果按现在招聘的制度和硬杠杠,此事一件也办不成,人才将悉数埋没。 当代科研行政化管理格式化,推动了对人才识别的格式化,建立了死板、愚昧的本本人才观。个别行政人猥琐的眼光和小肚鸡肠,使中国颠覆性的人才难以脱颖面世,大中国不是没有领军人才,而是武大郎开店不容高人,维护个人、集团既得利益,对标新立异人才动用软刀子,缺少雅量、缺少宽容。 山东大学的张颖清领先世界提出了全息生物论,是国际上公认的重大成果,他应该是克隆和基因学的鼻祖,是该学科世界领军人才。可惜中国学界不宽容,时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嫉贤妒能,动用权力手段把全息生物论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在诬陷和诋毁之中张颖清心力交瘁、含冤早逝。包头二中的陆家羲老师,破解了组合数世界难题,在组合数领域作出重大成果,令世界瞩目,但是审稿主管是裁判又是运动员,不容高人,退稿。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学者贫困交加,47岁死在了中学教师的岗位上……4年之后该成果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学科有了一批嫉贤妒能的主任把持,钱学森之问将永远回响。 “英雄不问出处”是中国人才的古训,现代所谓的全面的人才考核的条条杠杠是“英雄”只问出处,是典型的数典忘祖。这种制度的执行,就是中国有独立思维的创新人才灭顶之灾。 美国人开创了网络时代,经济、科学全方位领先世界,人才是美国国家实力的源泉。美国人才的遴选(经费的倾向)有考察但没有条条框框,并不像中国学界不断地给那些学术权贵们锦上添花;而是不问出处,关注潜在的新思想、年轻人,给他们雪里送炭。美国校长酷似元培先生,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杨祖佑校长慧眼识人,十年前邀请落魄的中村修二进入该校,去年中村获诺奖。美国同时还有猎头公司、风投公司。他们识人具有前瞻性、冒险性,合力发掘了美国乃至世界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扶植了微软、谷歌等世界顶级人才。(中国的青年人才,马云、马化腾也是得亏了外国人扶植,所以识人者获得到丰厚的回报。) 要选拔领军人才,除了慧眼、雅量,还得要敬用人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元培校长聘请学者是兼收并蓄,让不同的思想发生碰撞,学生在这些碰撞中会获益匪浅,造就出新的大师。当年北大的马寅初校长让唯心论与唯物论对台上课,被传为佳话,显现出校长的睿智和海量。 用才之政、任人当才,说的是你只有恰当的任用人才,你才够格坐在其位。肩负选拔领军人才的校长及其智囊团,不应只看到S C I和国外,应该全面关注标新立异的新思想及其卓尔不群的人。现在遴选人才只能够严格地按程序操作,还要花大价钱请国外专家论证,不拘一格只是空谈。 怎么识别创新人才?中国有个土方法,很管用,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让不同的思想直接亮相、发生碰撞,在众目睽睽之下,是李逵、李鬼几个回合就一目了然。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一批痴心的科学钻研者在网上冒尖,虽良莠不齐,但其中不乏深邃有见地的学者,有的还自办网站、博客,自费出书,对当前科学主流提出怀疑(主流的突破将是重大的创新,将会建立新的科学流派,出现新的领军人才)。我们的校长为什么不能以兼收并蓄的雅量,聘请其中挑战主流的学者到大学PK讲学,向学生灌输一些科学怀疑精神,也有可能建立新的学派。 例如,依据金属体带电并产生电压的事实,证明金属内不存在自由电子,那么,教科书上“金属由其内部自由电子导电”的说教是一个流行百年的错误。所以现代物理还回避着“电压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开办讲坛,让拥护、和反对自由电子理论的双方来一次PK。 反对派胜了,颠覆了百年旧理论,开创物理学新纪元,中国人对世界科学做出了新贡献,我们的孩子将会学习敞亮、逻辑的新物理学。 反对派败了,自由电子理论会更加巩固,人们将在稳固的理论指导下广泛的解读所有相关问题。围观者将享受科学辩论的思想碰撞,感受科学怀疑和论证的全过程。 科学PK,可以是唇枪舌战的辩论、也可以是舞文弄墨的笔战。就用科学网平台,几乎不要什么成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公平、公开,不许使绊子、扣帽子,大中国立刻呈现人才峥嵘的新风貌。 2006 - 12 - 6 2015-9-6 改写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1402 次阅读|27 个评论
帝都还需要多少“高端人才”?
热度 1 zhgzhang 2015-9-13 07:10
“非帝都功能疏散”,减缓人口增长,刻不容缓。但还是留了一个很大的口子,就是所谓“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入帝都没有限制。 帝都已经集中了全国各地的高端人才,还嫌不够?都集中在帝都,还让别的地方发展不?促进人才流动,不是都往帝都流动! 拿科研人才来说,如果多数高校、院所都疏散了,还需要这些人逆向而来吗?高技术企业更不是“ 帝 都功能”。 文科人才?资讯工具的发达,更无必要集中在一个城市。 官僚吗?这也许才是他们的真意。但是,历朝历代都有所谓“告老还乡”的传统。临时来工作没问题,有必要移民到帝都吗?甚至应该制定一个制度:官员必须 “告老还乡”,打回老家去。李鸿章、曾国藩、江XX,都是很好的榜样。一方面减少他们退休干政,另一方面也减少帝都拥挤不堪的住宅、环境和交通压力。
18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载孙瑞雪文章:我们无法驯化和灌输出杰出人才
热度 3 cczxlf 2015-9-3 21:53
转载: 我们无法驯化和灌输出杰出的人才 文章转载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2b9830100p49e.html 新浪 孙瑞雪 博客 我(博主)多年对教育的追问,得到与此相同的理解和观点,我感觉这就是教育的正解。 我们无法驯化和灌输出杰出的人才 (2010-12-21 10:35:05) 转载 ▼ 标签: 杂谈 我们无法驯化和灌输出杰出的人才——孙瑞雪老师接受《 人物 》杂志采访    问: 10月31日是钱学森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在这个日子即将到来之时,我们不禁又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孙瑞雪: 我们无法驯化和灌输出一个杰出的人才。50年来,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驯化式的教育,驯化教育最好的 结果也只能出匠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教育的主导性出了问题。教育不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所谓的“被教育者”如何自己开发自 己,如何自由地开发自己,如何在所谓的“教育者”的启导之下,自己体验的过程,这样才可能开发人的潜质。杰出人的特质一定是自发的学习兴趣,而非被动和灌 输的。   学生和学校以及和老师的关系,也不是等级关系或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关系。学生的导引并非是人的导引,而是精神的导引,如此,生命可以被引发出人内在本质的需求,这个需求自发的驱使着人去彰显和探索,人才才可能产生。    问: 您心目中的“人才”是什么样的?    孙瑞雪: 我心目中的人才就是马斯洛所说的健康的人格,或者自我实现的人。首先他们在童年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在爱和自由中依靠自己创造了自己,他们有强大的人格状态,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尽可能的开发,他们有追求真相、真理的内驱力,他们拥有以下的特征:   1、良好的现实知觉   2、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   3、自发、坦率、真实   4、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   5、有独处和自立需要   6、较强的自主性   7、有鉴赏力和丰富的情绪反应   8、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   9、有社会兴趣   10、对人有深切的关爱,人际关系和谐   11、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12、有创造性   13、具有自主特征的人是自我定向的。    问: 立足于幼儿及小学阶段教育,您认为我们国家要想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第一、 改变教育体制。   第二、 改变等级关系。   第三、 重新认知生命。   第四、 尊重生命成长的里程。   第五、 改变评估标准。   第六、 重新设置课程。   尊重生命,开发潜能,精神引领,而这一切的核心和原则必须建立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精神的规范下。    问: 您认为要想培养出杰出人才,就目前我国幼小教育的现状而言,最急需改变的有哪些方面?    孙瑞雪: 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教育体制的转变,这似乎不是某一个人能做得到的,这是个政府行为。所以,我们把这个问题暂且放到一边。   我们切实能做到的是两点。第一点是,帮助老师提升和进化意识。只有意识的改变,老师才能知道人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人和人的关系是什么,爱是什 么,自由是什么,自由为什么要在教育中成为第一位,规则是什么,世界是什么,才能睁开眼睛看到一个新的世界,并且在这个新的世界中,看到的是人类的儿童, 而不是个体的儿童。   第二点是,对老师进行大规模的心理治疗,让老师打开心灵,对生命产生感觉。这样老师的眼睛就能看到生命,以此改变老师对待儿童的态度。这个工作 需要永无止境地做下去,直到一代新的生命成长起来。大量的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成长,是基于成人的问题,而成人并不是不想做好,而是他的生命状态呈现出的就是 这样一个行为模式和心理模式。状态的改变必须经由一个成长的里程,而这个成长的历程只有通过治疗。
个人分类: 教育观|1394 次阅读|3 个评论
伯乐情结,精华,还是糟粕?
热度 2 zhuyucai1 2015-9-1 13:49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网络时代,还有人大谈伯乐和千里马。而且是马在谈伯乐,不是伯乐谈马。就叫马的伯乐情结吧。 伯乐情结,是封建官本位、等级制下产生的怪胎。一个弱书生,自认为有才,又不敢出来证明自己。只好在家里许愿,有朝一日,被伯乐发现,成就功名,光宗耀祖。 自古以来,文人的伯乐情结就是消极的东西。就算你有才,但你没能力或不愿意展现给社会,那你根本不是千里马,句号! 请问这几百年,那个大人才是伯乐发现的?拿破仑、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的伯乐都是谁?曹雪芹、鲁迅、毛泽东的伯乐是谁?盖茨、乔布斯、马云的伯乐又是谁?伯乐的故事,绝大部分是有伯乐情结的人编的。宁信其无,不信其有。 伯乐情结,增加了被愚弄、被利用的机会。 忘了伯乐,出来溜吧。
1650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校经费与人才
热度 10 azye 2015-8-14 08:25
最近网上有两条消息: 一条是杰青人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324190 一条是教育部高校2014年决算: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8/324735.shtm 直观的看这两条信息就能发现有很高的相关性。简单的说是经济实力越雄厚人才就越多。 简单的相关分析就发现,相关系数高达0.8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非有两种可能:1、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更容易吸引人才,毕竟面包很重要;2、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能提供跟好的平台来培养出人才。 进一步说明,科学也许只是富人的游戏。 编号 依托单位 杰青人数(人) 年度决算(亿元) 1 清华大学 10 175.6 2 浙江大学 10 156.42 3 北京大学 8 128.53 4 上海交通大学 4 118.94 5 复旦大学 4 77.06 6 武汉大学 3 68.34 7 吉林大学 1 68.19 8 华中科技大学 5 68.14 9 中山大学 2 66.86 10 四川大学 1 65.76 11 同济大学 1 63.2 12 山东大学 2 58.77 13 南京大学 4 56.39 14 东南大学 6 52.63 15 华南理工大学 1 52.2 16 厦门大学 1 50.7 17 西安交通大学 3 50.15 18 天津大学 4 48.2 19 北京师范大学 2 48.19 20 中南大学 1 47 21 大连理工大学 2 46.38 22 重庆大学 0 42.91 23 中国人民大学 0 40.78 24 中国农业大学 0 39.46 25 华东师范大学 0 38.53 26 东北大学 3 37.98 27 电子科技大学 1 37.29 28 西南大学 0 36.62 29 武汉理工大学 0 36.07 30 南开大学 3 35.5 31 西南交通大学 2 32.82 32 北京科技大学 0 30.81 33 中国石油大学 0 30.58 34 北京交通大学 2 30.38 35 湖南大学 2 29.07 36 中国矿业大学 0 28.24 3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 27.3 38 中国海洋大学 2 27.29 39 华东理工大学 0 26.5 40 兰州大学 1 26.22 41 中国地质大学 0 25.95 42 北京邮电大学 1 25.71 43 江南大学 0 25.66 4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 24.81 45 华中农业大学 1 22.89
1179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神经信息学研究中碰到的几个问题
热度 4 bitong 2015-7-28 03:08
神经信息学研究中碰到的几个问题 童勤业 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脑内信息过程的理论 . 只有真正抓住核心问题的人才能解开脑内信息过程机理 , 任何理论必须回答如下问题 . 不能回答如下问题 , 就不可能成为理论。 根本性理论问题 脑是稳定系统还是不稳定系统 ? 脑是确定系统还是不确定系统 ? 神经信息过程是定量过程还是定性过程 ? 神经编码是什么 ? 神经信息是属于神经回路中的属性还是神经分子属性或是神经团的属性 ? 神经信息本身是否分层次 ,? 是否一定要分为高低两层次 ? 高层次信息和低层次信息之间关系如何 ?. 动力系统能否产生智能 ? 现有的科学理论是否已经能解释神经信息过程 ? 研究脑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进行合适 ? 对以上观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理论产生。对于这些问题讨论不要停留在哲学讨论之中。 在试验研究中由于上面的问题没有好好考虑所以还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还会做些对神经信息毫无用处的实验,浪费很多人力和财力。 在实际试验中要考虑的问题 语言基因存在吗 ? 镜像神经元存在吗 ? 克林顿和珍尼弗细胞存在吗 ? 脑机接口是否说明意识能控制机器 ? 也就是脑际接口 ` 能建立吗 ? 脑内是否存在非器质性疾病 . 研究脑和意识采用两元论对吗 ?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二元论 ? 量子力学能解决意识问题研究 ? 神经元的海量输入问题 ? 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就会对现有很多文献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的研究经验中提出的问题 数字机能否仿真脑 ? 我们认为是不能。但是数字机能近似仿真脑的很小局部,帮助人们思考和了解机理。 统计方法在脑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 总体讲不能用统计 , 局部少数特殊点也许可用 . 单个 H-H 方程可以用统计。 思维是如何产生的 ? 应该说不会是自组织原理或自组织临界,也不是“涌现”出来的。 树突中信号过程 , 这是对实验科学急需要求要做的事 .? 动力系统不能产生意识和智能 . 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是对的。 这些问题是我们研究中发现的,可能使很多人难以接受,但是我们的看法认为是对的,没有关系,随着研究深入自然会有答案出来。 我们将出版一本书 --- 理论神经信息学额初探 ,以上 3 类问题都在书中给出一些回答,这些回答是否正确,就要大家来分析了。书中也会给出一些评判标准,帮助我们 来分析正确与 否,也许大家分析。总之,这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希望理论神经信息学能蓬勃发展。
个人分类: 神经信息学|4114 次阅读|6 个评论
“机器换人”终于唤出有识之士关于人才之现实与根本问题
热度 2 王飞跃 2015-7-3 14:45
“ 机器换人 ” 终于唤出有识之士关于人才之现实与根本问题 至今始终认为人才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制约快速发展的瓶颈。相信机器人一定会普及,问题是代价。 《南方周末》之 “ 被炒上天的机器人怎么落地 ” 文中 称 : “ 在前述 ‘ 2015 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 ’ 上,有专家指出,中国机器人寿命平均 8000 小时,而国外同行约在 5 万- 10 万小时之间。尹荣造拿出手机,用计算器算了一下, 8000/24=333 天, ‘ 机械手都是 24 小时运作的,我们产品的保修期是 18 个月,按照他这个说法,机器一年不到就没了,那我不早就倒闭了?这些人到底懂不懂行业啊? ’ ” 图 1. 源自 OFweek 机器人网 “2014 年 8 大数据看透中国机器人产业悲喜剧 ” “8000 小时 ” 的数据论坛上许多专家用过。例如,科技部 十二五 服务机器人重点项目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iTR 服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田苗教授也引用过 ( 见图 1 ) 。但此处 “ 寿命 ” 是指机器人的平均无故障时间 (MTBF) 。 “ 8000 小时 ” 的数据本人也用过 ( 见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50119/3802258.shtml , 《财经》杂志第 418 期, 2015 . 1 . 19) ,但非引自前述论坛,而是引自《 2013 年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 ( 外资机器人平均无故障 MTBF 是 5-8 万小时,发生大修概率是 8-10 年,维护成本就相对较低。国产机器人的平均无故障 MTBF 是 5000-8000 小时,发生大修概率是 10 个月至 1 年左右,维护成本相当高,见图 2 ) 。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我不知道,但以自己的经验,如果按 《南方周末》 一文所说的 24 小时不间断连续运作,个人认为国产机器人连平均 8000 个小时也很难达到,外国也难,决定 MTBF 的加速实验不是这样算的 ! 图 2. 源自《 2013 年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 下附三篇有识之士关于人才之现实与根本问题的报道与讨论 ABB人物 | 顾纯元:机器人换人,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三部委思考机器人产业未来 人才短板成发展瓶颈 被炒上天的机器人怎么落地 ABB 人物 | 顾纯元:机器人换人,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来源: 人民日报 导读:机器换人不是不需要人了,我们现在缺的恰恰是人,缺的是技术型的人才,技术型的技工、技术型的工程师。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长期共同努力。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快速上升,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却开始下降,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如今,“机器换人”在全国多个省份广泛展开,各个地方政府“机器换人”的热情很高,有的还给予了高额补贴。 推广和应用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在 降低生产成本 的同时还可以 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 实现更高产能并提升产品质量 ,帮助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从而跨入更高效、更智能化的发展新阶段。 工业机器人的柔性生产技术可以帮助制造业提高生产灵活性,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智能制造中物料浪费的减少、能耗和废品率的降低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高效益,也有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压力。 例如,在格力电器的珠海工厂中, ABB 生产的机器人已被用于搬运、码垛、机床上下料、钣金冲压等自动化生产线,帮助车间提升 30% 的生产效率。在汽车制造行业, ABB 为长安福特提供了最新的柔性车身总拼定位系统,多达 6 种车型的车身可以共用同一条生产线完成制造,多种车型生产的快速切换只需 18 秒。 中国无疑已经是世界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尽管如此,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仅有 30 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还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我国刚刚提出的 “中国制造 2025 ” 战略中,工业机器人也成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从我们参加“机器换人”进程的经验上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许多制造类的企业而言,我们就是把机器人白送给他,他都不会要,本质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会很好地使用。 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发展,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高速发展,人才问题日益突显,工业机器人供应商、集成商和终端用户都处在求贤若渴的状态。 机器换人不是不需要人了,我们现在缺的恰恰是人,缺的是技术型的人才,技术型的技工、技术型的工程师。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长期共同努力。 三部委思考机器人产业未来 人才短板成发展瓶颈 机器人的爆发式增长也让工信部和科技部开始不停地思考着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杨海成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总工程师,但他另外的两个身份更能引人侧目,他还是智能制造重大工程联合论证专家组组长、科技部“十三五”先进制造规划专家组组长。 因为正在制定中的“十三五”先进制造规划,在过去的一年中,杨海成和他的专家组做了不少调研。 “‘十三五’先进制造规划的 9 个重点任务中,就包含智能机器人。该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探索高端、跨域发展;强化基础、增强能力;两化融合、转变方式;绿色制造、持续发展。”杨海成透露。 同样还在制定中的“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其任务的总体框架为“ 231 ”创新框架,即 2 大平台、 3 大装备、 1 大基础。其中, 3 大装备为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 3D 打印。 在工信部层面,工信部装备工业部司长张相木不久前表示,要组织力量编制“机器人‘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同时还想利用一些渠道,把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在研发或者提升产业能力方面能够尽可能争取列入国家支持计划。现在在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智能制造面临很大的压力,面临很多的挑战,因为别人已经完成了工业 3.0 ,现在在搞工业 4.0 ,中国有很多的企业还处在工业 2.0 的水平。 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则直接挑明了政策的时间点——“制定我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计划于今年 10 月底完成。”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此前也表示,下一步要鼓励更多企业研发生产机器人。苏州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孙立宁表示,今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项目》,集成、本体、关键部件等,有 30% 补贴。 国家“ 863 ”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天津大学黄田较为乐观:“在机器人领域,国家部委在‘十三五’期间,应该会有更大的投入。” 地方政府先行 + 技术破局 在产业政策上,地方政府迈开的步伐比部委更快。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宝纯告诉记者,天津市刚刚发布实施了“天津市智能制造重大科技专项”。 “计划 3 年累计投入 1 亿元经费面向全国从事机器人科研生产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征集智能制造重大科技项目,确定了‘ 3+2 ’的主要任务,分别是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基础和关键零部件以及‘机器换人’和‘制造业信息化’两个示范工程。通过专项实施,计划打造 5 — 10 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 100 家‘机器换人’示范企业。”李宝纯告诉记者。 在此政策作用下,截至目前,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园已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多家院校及科研院所近 20 个“ 863 ”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引进了韩国都林机器人、爱智微、瑞思、天瑞博等多家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基本形成了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在东莞,该市通过了《东莞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2015 — 2020 年 ) 》,该规划提出到 2020 年,东莞将力争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 700 亿元,东莞将研究设立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建立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推广补助机制。 能让地方政府有信心的一个原因是机器人开始有点“争气”了。在一直为人诟病的核心零部件方面,有了技术突破。 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部件主要由减速器、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三大核心部件组成,三大部件制造成本的占比分别为 39% 、 28% 、 22% ,其中关键部件减速器的制造成本占机器人总成本的近 40% 。目前国际机器人所配套的减速器中, RV 减速器的占比在 70% 以上。 近日,江苏泰隆集团联合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历经 4 年艰苦攻关,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攻克 RV 机器人用减速器国际技术壁垒,自主研发成功摆线包络精密减速器等四款高精密减速器,实现了国产机器人用精密减速机国产化的重大突破。 2000 人=全行业研制 就在不久前,中南建设宣布进入机器人领域,除此之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进入这一领域。这直接导致了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激增。林念修表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五六百家企业研发生产机器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判断今年应该要突破上千家。“现在人才总量不够,结构也不合理。一个不能证实的数字是机器人相关联的企业有数千家,而研究机构只有上百家,专业从事研发制造的人才只有 2 万多人。”苏州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孙立宁说。 ABB (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顾纯元也称,当前,机器人的发展瓶颈并不是产能,而是市场没有足够的人才。该问题得到了学校和企业的一致认同,天津一家职业学校的教授希望能搭建一个全国性培训平台,机器人太贵,单靠学校自身搞不起,学生也很难有锻炼的机会。 “很多企业缺人,从而导致研发跟不上,规模也做不大。有钱也很难招到人才。”河南一家企业高层说。 “未来要培养大国工匠才行。”黄田也很无奈。机器人产业人才紧缺到了何种程度?一个侧面的案例或许能说明问题。重庆的一家职业学院,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所在的班级就会被冠名,二年级的时候全班同学都会被企业抢光。李佐军表示,要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技术和产业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提高劳动力队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被炒上天的机器人怎么落地 来源:南方周末 机器人概念在中国资本市场被炒成风口上的猪,但实际上,大部分机器人公司还是在低端挣扎,缺乏核心技术。事实上,仅仅有概念、园区土地和政府补贴,并不能产生一个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行业。 “我就坐在他旁边,明显感受到血肉之躯发出了钢铁的力量。”广证创投副总经理王彦和参会的人们调侃道。 2015 年 5 月 23 日,在广州证券举办的一个主题为工业 4.0 投资策略的沙龙里,广东伯朗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伯朗特)董事长尹荣造,在用三分钟时间介绍自己公司时,这位大约 1 米 65 、戴着无框眼镜的湖南人,笑眯眯地从正常语音语速跳转为男高音,朗诵《伯朗特梦》一诗,接着清唱一曲《伯朗特人》,中途破音让现场笑成一片。 在此前 4 天,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 2025 》,明确 9 项战略任务和重点,计划 2025 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机器人正是要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中国制造 2025 》发布后第二天, A 股市场机器人概念股就有十余只涨停。尹荣造的伯朗特,则是新三板市场上颇受券商追捧的机器人概念股。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 IFR )的数据, 2013 年中国购买了全球 1/5 的机器人,首度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买家。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 5 月下旬公布的最新数据, 2014 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 5.6 万台,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92 年,沈阳金杯汽车公司找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发 AGV 机器人。 15 年后,脱胎于该研究所的新松 AGV 与通用汽车全球采购部签订 AGV 机器人供货合同,结束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但在核心零部件技术缺失的情况下,中国机器人公司时至今日仍然在低端徘徊。 “草根”机器人 从广深高速公路大朗、松山湖出口下来,进入大朗镇辖区。据大朗镇官网数据,这个位于东莞市东南部、 118 平方公里的小镇上,登记企业总数有 31060 家,沙步村是大朗镇下辖的 28 个社区(村)之一,有 50 多家企业,主要是手袋厂、五金模具厂、毛织厂。 沙步村公路两边多是三四层、红色外墙的小工厂单体建筑,伯朗特有着两间厂房、一栋四层办公楼的院子,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此前,伯朗特也就是在沙步村村口租了个约 300 平米的场地, 2012 年 3 月才搬到现在的地址。《伯朗特人》和《伯朗特梦》,还被印在了办公楼大门口、浅黄色的外墙上,用的是蓝色字体,一左一右呈对称状,最底下两行文字甚至记录了它们的原创、定稿时间。 不仅尹荣造,伯朗特的董秘刘舒燕在向到访的投资人、媒体介绍公司时,也会唱起这首《伯朗特人》的厂歌。她还牵头为这首歌编了一支舞,每个周一早上公司全体员工升国旗的时候,歌、舞、诗,都要练习一遍。舞蹈动作主要在手上,乍一看有些像是机器人。 2014 年 1 月伯朗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挂牌以来,尹荣造表示迄今已经接待了 260 多位前来学习经验、有意上板挂牌的企业。 尹荣造生于 1980 年, 2000 年中专毕业于湖南常德机电工程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先后在广州、东莞工厂里做过钳工、钣金工、搬运工,经常挨师傅骂, 2002 年,他成为东莞一家台资企业一名卖机械手的业务员,后来成为该公司的深圳区业务经理, 2008 年 5 月,他和公司的东莞、中山、广州三名业务经理共同创办伯朗特。 尹荣造还记得, 2002 年向客户推销机械手的时候,很多人看到模型还不知道机械手到底是什么,甚至还有制造部的主管问这是不是飞机,他对南方周末记者感慨,“那时候人工很便宜,要把机械手卖出去,就像卖保险一样难。” 第一笔业务,只卖出去 4 台,还是卖给一家日资企业高管创办的公司。 2008 年创业,制造业也面临金融危机,人们对机械手的接受度已经改观,“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在考虑买机械手了,只要再推它一下就可以了”。 创业前半年,伯朗特并没有自己的产品,租了一个小铺面,主要是倒卖二手机械手、代理日本品牌,甚至还找人代工,此后决定自己敲敲打打生产。 2011 年 10 月,在一个用铝型材搭起的办公桌旁开股东会,尹荣造提出 2015 年公司要上市,当时听者多不以为然。其实,尹荣造对资本市场完全没有概念,直到一年多后的 2013 年 1 月,他的一位法律顾问问他,究竟是想上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尹荣造坦承自己也不懂,反问,“有什么区别吗?” 2013 年 6 月 19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由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上海张江、武汉东湖扩大至全国。第二天上午,尹荣造收到这位律师用短信发来的这个消息。当时他正好在广州一家职业学校演讲,他在演讲里说,“我感觉中小企业的春天来了”。 4 个月后,伯朗特向全国中小企业股权交易中心提交了材料。 2014 年 1 月 3 日收到通知,隔天尹荣造就去了深证中登公司做股权登记,成为新三板试点扩容以来第一家来登记的企业。 20 天后,伯朗特和另外 265 家公司一起,成为新三板扩容后第一批挂牌企业。 不得不说,参观伯朗特的厂房,很难唤起“高科技”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大的机械加工、组装车间。 2014 年初,伯朗特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当时他们共计 168 名员工中,本科学历的仅 6 人,大专以下占了 78% 。 同年 5 月入职的研发副总经理罗小青,也就是高中学历。这个出生于 1972 年的中年人,曾经做过模具厂的编程员、厂长,金属制品厂的工程部经理,花了半年时间,研发出了伯朗特第一款六轴机器人,他说这款机器人自己在脑袋里想了很多年了。 不过,借力资本市场,最早 4 名创始股东平均持股的伯朗特,变成了以尹荣造为主的伯朗特,尹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伯朗特的股价现在 30 元上下波动,市值约 10 亿元人民币。 两个风火轮 伯朗特的对标标的是,在创业板挂牌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 新松成立于 2000 年,脱胎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并以该所前所长、“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的名字命名。蒋在公司成立的三年前去世,他的学生曲道奎现任该公司总裁。 相比其他“半路出家”的机器人概念股,新松从一开始就聚焦机器人产业,它是伯朗特的对标的企业。四年多前的 2009 年 10 月 31 日,新松在深交所正式挂牌,成为创业板首批 28 家上市企业之一,也成为中国“机器人”第一股,并以“机器人”这一行业名词作为公司股票名称。 2015 年 5 月 26 日,新松的市值约为 600 多亿人民币。一周后的 2015 年 6 月 2 日,新松市值创下历史高点—— 820 亿元人民币。 2014 年,新松的营业收入约为 15 亿元,约等于伯朗特的 18 倍。全球机器人巨头、日本发那科( Fanuc )公司 2014 年的营收为 43.78 亿美元,新松与发那科之间还隔了 17 倍的距离。 让尹荣造引以为豪的是,最近三年的财务数据显示,伯朗特的毛利率都高于新松, 2014 年更是达到了 48.1% ,比新松高出 12 个百分点。尹荣造没有说出的另一组数据是:新松最近三年的销售净利率都在 20% 左右,而伯朗特 2014 年最高也只有 7% 。 尹荣造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别人说我踩着两个风火轮,一个是机器人、一个是新三板,既然人家都这么说了,我还不好好用这两个风火轮,岂不是精神病?” 这个话的背景是,机器人正在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风口。随着中国年轻一代劳动者不愿意再像父辈那样干“脏累苦”的工作、人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机器换人”的变革。 相比 2008 年时候客户签了合同、交了定金,才带着设计师去现场踩点拍照,现在企业只要有订单做,接订单时就要考虑自己产能够不够,机械手、机器人已经被考虑在成本里了。 伯朗特办公楼和厂房中间的空地上,就堆放着已经打包装箱、等待运走的机械手和机器人。而尹荣造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块黄底红字的牌,上面写着: 2026 年要实现百亿伯朗特、 2033 实现千亿伯朗特、 2058 年实现万亿勃朗特,“别人听我说这话觉得这个屌丝是个精神病,就像当年人家说马云是精神病一样。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中国的机器人公司要死一大片” “你说客户有没有机器换人的冲动?”尹荣造记得, 2004 年,一台变频 1200 机械手要卖 7 万- 8 万元,现在更高配的同款产品,售价也只有 3 万 -4 万元,机器成本降了一半,而人工成本却从当年 800 元涨到 4000 元,提高了 4 倍。 面对一批企业的迁移和对产业空心化的担忧,政府似乎更急于帮助当地企业完成“机器换人”的转型升级。以东莞为例, 2014 年 8 月,东莞市发布了《“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 2014 年起,市政府每年出资 2 亿元,连续 3 年共 6 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最高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总额的 15% 。 东莞的这一补贴,要求项目设备和技术投入 100 万元以上。在尹荣造看来,一些被捧上天的样板工程实际利用率不足,或者主要补贴了外资品牌。 据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 2014 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 5.6 万销量中,中国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 1.6 万台,占比不到 30% 。 2015 年 5 月初,被多家媒体报道的长盈精密东莞松山湖“无人工厂”,采用的设备主要来自日本发那科公司。 尹荣造曾在东莞市政府召集的机器人企业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能否在机器人企业实行增值税征 17 退 14 ,以市场化的方式对机器人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予以补贴。他觉得最公平的方式就是,“大家有本事就把它卖出去、产业化,这才是公平竞争。” 这个提议最后以国税和财政收支两条线、地方无法协调,而被婉拒。 “我们没有奶吃,只能靠市场挤奶,在市场奔跑,向市场要钱。”尹荣造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让企业制造出企业能消费得起的产品,“机器换人”自然而然就会换过去了。制造企业被市场倒逼,即使没有补贴也一样会机器换人,补贴有助于市场推动,但只是暂时的,最终真正推动还是要市场化。 尹荣造算了一笔账,假如一个机械手可以省下 1.5 个人工,一个月人工 3000 元,半年就是 2.7 万元,基本上一年就可以回收成本。 补贴政策出台三个月后, 2014 年 11 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式揭牌,东莞市政府计划总投资约 27 亿元,培育运动控制与高端装备企业群、工业与服务机器人企业群和高端消费产品企业群。 在 2015 年 4 月中旬举行的“ 2015 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新松总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会长曲道奎介绍,中国目前有约 40 个机器人产业园区,约 60 家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 500 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 2015 年预计会增加到 800 家。 不仅东莞,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柳州、洛阳、广州、长沙、哈尓滨、天津等地方陆续都出台了机器人相关政策,包括中兴通讯、长盈精密等上市公司都试图跨界涉足机器人行业。 “太火爆的行业,是比较令人担忧的。”东莞市机器人协会会长蒋仕龙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机器人行业发展太快,但是基础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反而可能得不到足够关注。很多大公司采取兼并收购的方式进军机器人产业。 一位从事机器人相关研究二十年的专家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很多上市企业收购机器人相关企业,其实它并没有真正准备好做机器人,只是为了拉高股票,“我们很害怕,这会把机器人行业做死了”。 这位专家表示,两年后,中国的机器人公司要死一大片,现在都是靠国家政策在圈钱,这位专家认为,“大家都是在做系统集成,而没有核心技术。” 低端生存到何时 东莞市机器人协会会长蒋仕龙,是固高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也是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和深港产学研究基地运控控制应用技术实验室的负责人。 1996 年,他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方向是多指机器人的抓取操作,当时觉得自己学的东西离现实太远、太超前,是“屠龙之技”。现在,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坦言,“我们的机器人技术跟国外比要落后。” 在各国竞相推出的以智能制造为特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机器人成为其中重要一环。“高端失守,低端混战”,前述专家表示,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现实。 由于起步晚,在机器人产业上游,核心零部件如控制器、伺服系统、传动结构、传感技术等都掌握在外国厂商手中。在机器人产业的中游,即利用上游零部件,设计机器人结构和控制箱,做一个标准机器人——机器人本体,面对直接国外厂商竞争,压力非常大。绝大多数中国机器人企业,集中在产业下游,即系统应用集成部分。 大部分机器人本体代理商,同时也是系统集成商,甚至有些代理商也宣布要进入机器人本体生产制造,在各地机器人产业园圈地圈人。 2014 年,伯朗特在原来办事处基础上新设立了 6 家分公司,并设置了分公司利润和总公司 8 ∶ 2 分成模式,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扩大市场份额,以防同行挖角、留住人才。 尹荣造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机器人的价值不在于本体,而在应用价值,机械自动化在于应用,用起来了才有价值,没用起来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但他也知道,本体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终究受制于人。 伯朗特给他们最新研发的六轴机器人定价在十万以下——临近成本点,目的是要让企业给他机会。客户考虑到性价比,就算机器有问题也可以接受。尹荣造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也许我的机器还会”撞机“(指机器人可靠性不够,导致整个生产线停下来),但只要有机会做,就有机会去完善。” 在前述“ 2015 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有专家指出,中国机器人寿命平均 8000 小时,而国外同行约在 5 万- 10 万小时之间。尹荣造拿出手机,用计算器算了一下, 8000/24=333 天,“机械手都是 24 小时运作的,我们产品的保修期是 18 个月,按照他这个说法,机器一年不到就没了,那我不早就倒闭了?这些人到底懂不懂行业啊?” 在蒋仕龙看来,国外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应用是在汽车和高端装备两个领域,制造业的中心转移到中国,新的制造工艺需求、产品制造需求大部分是在中国。这对机器人本体,对机器人运动、算法、应用都提出了新要求,必将催生很多新的机器人企业、新的机器人本体。这是国产机器人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道路。
76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心被用人单位绑架--初论国内外人才工作的差异
dongleon 2015-7-3 10:42
小心被用人单位绑架 --初论国内外人才工作的差异 (我只是开了一个头,算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一起完成这篇文章) 最近帮我太太跑调动的事有些感触。以前也曾在国外大学和跨国企业工作, 也曾做到管理岗位。 对他们的人才工作也有一定的了解。深感国内人才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办事效率都有待改善。 国内这几年对人才工作极其重视,不仅是具体的人事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是业务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为了吸引人才,往往提供优厚条件、服务态度也好得很,甚至三顾茅庐、盲目许诺。但人才来了以后,初期态度还基本正常,答应的初始条件也能兑现,但渐渐冷淡,考核也简单指标化,不关心人才来了以后工作和生活条件是否落实,有没有水土不服,是否人尽其才,发挥作用等。如果人才因个人原因或合同到期的合理理由而离开,刚开始也会挽留(涉及人才工作考核),如果挽留不成就会设置障碍,甚至恼羞成怒百般刁难,赶走同单位工作的配偶或扣做人质,有时也会刁难曾经相处较好的同事或学生。总之,想方设法让你不舒服。经常不是想法把事情做好,把该办的事办了,而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半小时就能处理的事情也要拖上半年一年。 国外对人才吸引也非常重视,这点和国内一样,但不会盲目许诺,更不会大才小用,例如不会招个博士来做秘书或辅导员之类的工作。对人才进来以后一定不会浪费,一定会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人才发挥最大作用。其实,最大的差异还是人才离职的处理上。国外 成熟的先进机构,一般理解员工的离职,会积极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积极正面的为离职员工写推荐信,离职员工新单位在录用前也经常会打电话问现在单位该员工的工作表现,而一般也会提供正面积极的信息。国外机构认为离职员工,特别是精英人才,对机构的口碑会极大影响机构以后的招聘和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最不理解的是国内有些单位为何喜欢把简单,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搞得非常复杂?有些负责人事工作的人员,总喜欢刁难别人,自己的份内工作不是想法了结或做好,而喜欢拖着不办?经常喜欢做些损人但又不利己的事。 小结:各位人才在选择用人单位时,不仅仅要看提供的条件,还要了解单位的用人情况和员工的评价,还要了解退出机制,小心被用人单位绑架,有一天就算合同到期想走也走不了,如果单位答应安排配偶工作也要三思,小心配偶被扣做人质。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差异与互补社会 - 2006日记
benlion 2015-6-21 04:39
一个人类世界二个表象社会:一个是崇尚英雄的开拓创新文化,一个是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的文化。 就所了解到的情况,不仅企业,而且学术,发达国家有周期性的新陈代谢现象,也就是前沿科学和新型的企业是经费和投资增加,而过时的或基本完成的学科领域经费减低乃至关闭实验室,过时的或落后的产能过剩的企业倒闭或重整乃至国际化转移,这与我国崇尚权威和追逐名牌的思维和管理模式是非常不同乃至相反。 然而,1)期刊和媒体都是产品,2)数据库和机器也是产品。 只有1)和2)的内容或内含的信息才是科学和技术,在这个商品化的单向度社会,已经只有产品,而几乎不再在乎内涵的科学和技术。恰好,中国却在1)期刊的产品和2)机器的产品表现很不如意,也就是不仅制造产业,而且期刊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期刊商和制造商相比,几乎没有竞争力。 尤其是在政策上,导向支持西方期刊产业和西方制造产业,不仅期刊媒体,而且,仪器制造,国产期刊和国产企业,面对国际化企业和经济竞争,几乎无招架之力。 而且,在面对1)巨型企业和资金实力强大、产能过剩的企业,与2)技术开发与设计的创新型企业,又在资助和政策优惠乃至人才计划上,偏斜于1)而对2)欠缺保护和孵育,导致房产和股市奇诡现象。 人才的创造力,就个人的年龄是29岁到36岁,在年青时代产生的创造性观点和思路,之后具备条件有可能通过实施、验证和发展,如果没有,那么具备再好的条件,也仍然难以导致在科学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性贡献,而是比较适合于做管理和充当伯乐。 在人才计划上,也不是听如何说,而是看如何做,要看实际上有利于什么类型的模式,如,大洋两边飞和大学与企业两边兼职,而全职回国,无论学术,或是企业,却几乎处于海滩上而比较艰难。 因而,必然导致的现象是1)创新型社会与2)权威型社会的互补,2)为1)的学术和产业输送人才,包括,在2)社会的企业和机构。 -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网络日记|1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价教授的三个标准
热度 21 lin602 2015-6-3 07:10
如何评价一个大学教授?科学网上也有不少博文写这方面内容。 这个问题也让我思考了不短的时间,我觉得,教授的评价标准有三条: 1 学术界或业界同仁们的评价:这是对教授的学术水平或对业界的贡献的一个最准确的评价。这不是会场上的位置,也是什么理事长会长的帽子,更不是官场上的八卦,甚至都不是院士及什么‘特聘’‘千人’的头衔。口碑是这其中的唯一标准。 2 教授指导的毕业生们的事业发展与社会认可: 许多教授名声好象很大,但毕业生们得不到社会认可,或者毕业后事业发展不好,这不是成功的教授。 3 毕业生们对教授的尊重:毕业生们与导师一起学习工作数年,好的导师应该是毕业生们尊敬的教师。如果毕业生们毕业后与导师老死不相往来,或者毕业后就躲着,这不是一位好导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尽管这不一定准确,但这种师生关系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系之一。当然,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铁’,有的学生因为有自己的个性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一样,但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对导师的态度是可以看出来的。 与学生关系不好,如何‘传道’? 现在评价教授基本上都是第一条,而且是第一条中的变种,全部用数经费、项目及文章来论英雄。这是不正确的。 教授不是研究员!教授的最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出好的人才!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教授根本任务的初衷!教授的产品严格来说,研究成果只是其中一部分,最大的一部分是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而评价标准中,应该将教授的产品----培养出的人才的发展作为一个最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才是对的。
7651 次阅读|37 个评论
中国建设一流大学到底需要什么
shehuiguanli 2015-6-2 01:28
中国高校(科学界)目前十分希望得到“世界的认可”,因此大家“广发论文”,希望在世界有所声音,广招人才,希望让世界知道中国非常“重视人才”。 殊不知,这样做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发声,不代表你能力和实力达到世界科学前沿,更不代表有能力和实力系统利用世界前沿科学知识。特别中国发表的都是论文,实际只是“科学”的一些“零星片段”,无法形成一部精彩的“科学电影片”。 而“广招人才”更是得不偿失,真正优秀的人才不可能招聘到 , 目前中国推行的“千百万人才工程”其实仅仅是政府教育部门的一个作秀,表示教育部门在想方设法搞好教育,而各学校正好照顾一些自己的关系,套取国家有关资金,各得其所,但毫无用处。 中国建设一流大学到底需要什么? 1. 利用知识才是关键 现在所有知识几乎都是公开的,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是建设好大学的关键。 第一,教师应该掌握如何传授知识的方法 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把哪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比较系统,今后才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知识的选择是教师和教学的责任。 而中国目前所有高校都是“十分随意选择教学内容”,以“好像有用”为标准,而教学中仅仅教学一些“知识”,没有教学“知识的利用方法”,希望学生自己“寻找利用方法”,这是中国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 知识的“系统性”更是非常缺乏。 第二,教会学生“知识的利用方法” 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知识的利用方法”,这也是中国教学最薄弱的环节。 2. 基础研究是“一流大学”的标志 中国学者发表了很多论文,看似已经不错,其实价值不大。论文大多数是一些“零星”知识,说明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但这些知识难以利用(并且中国学者几乎不考虑利用问题),对“建设一流大学”没有任何价值。 那么什么是“一流大学”的标志呢? 当然是“基础研究”。 利用知识可以使大学步入“优秀行列”。而“基础研究”成果是一流大学的标志。 首先“基础研究”成果实际是知识的一个面,包括无数个点,所以再多的论文都无法代替“基础研究”成果。 其次“基础研究”成果,并且必须有这些基础成果的利用,在这方面就会处于世界领先,如果“基础研究”成果较多(虽然每一个面积较小,合并后较大),或者“基础研究”成果较大(即所占面积很大),当然处于世界领先部分多,毫无疑问是“一流大学”。 3. 有极其优秀的人才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第一,中国自己很难培养优秀人才 中国目前教育方法“十分错误”,培养的学生难以优秀,特别是不教学生如何利用知识,学生不可能优秀。 第二,引进的人才不可能是“一流人才” 这是因为中国目前不具备引进“一流人才”的环境,如果真正有“一流人才”被引进,也仅仅只能以知识利用为主,即使真的可以做一定的基础研究,由于这样的人太少,很难形成一个较大的系统,也很难起到太多实质性作用。 第三,极其优秀的人才只可能“自己培养” 极其优秀的人才需要从大量“优秀人才”中才可能培养“几个”,任何国家真正有这样的“宝贝”,怎么可能流出。 因此,只有当中国可以培养大量“优秀人才”时,才可能出现极其优秀的人才。 4. 中国目前不可能有“一流大学” 错误的“教学方法”,不可能培养优秀人才,没有极其优秀的人才,不可能有较好的基础研究,当然不可能有“一流大学”。 目前很多大学排名吧中国大学排在 100 名以外,这其实是比较科学的,而国内的一些排名把中国大学排在 100 名以内,虽然可以“自我娱乐”,但一定是“自欺欺人”。 呼吁全国教师都来学习世界最新研究成果,“世界首创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思维教学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呼吁全国科研人员都来学习世界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这是最基础研究成果,通过这一成果的利用,可以很快“衍生”大量二级成果,可以很快使中国的基础研究步入世界前列。
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旦新版宣传片再被吐槽 校庆标识神似苹果图标》一文读后感
热度 3 rongqiaohe 2015-5-31 09:57
读《复旦新版宣传片再被吐槽 校庆标识神似苹果图标》有感 http://news.sohu.com/20150531/n414143642.shtml 竟然有专家在文中讨论“ 业内人士认为新版宣传片为非艺术品,不存在抄袭 ”。“ 校庆涉事标识是否侵权? 专家称从商标角度分析构成侵权可能性并不很高”。 以上言论,等等等等,都在文章中。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 : 复旦是大学,不是公司,是培养千千万万新世纪 创新性人才 的重要基地,此次宣传片的 “模仿” 事件,是否可以定为 “抄袭” 或 “侵权” 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个著名的大学,你起到了一个什么 示范 的作用,你想用 “模仿” 两个字,来庆祝 110年建校 的历程吗?想在110年之后,继续向千千万万个复旦弟子和社会 示范模仿 吗? 在复旦大学,随便找一名学生的指纹,或者把校长自己指纹印出来,就这一点点事都不想自己做吗? 非得翻印别人做的指纹图吗?。。。唉! 一个以培养千千万万创新人才为宗旨的大学,不应在建校110年的宣传片里出现任何“模仿”的内容! 周末快乐! P.S. 如果我们的高校,像世界发达国家一样,有一半的运行费需要从社会募捐的话,这种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了。如果发生了这般事情,你的社会募捐经费,将会大减?
个人分类: 评论|2209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没有人才,关键在领导的发现和体制的容量
热度 2 lxj6309 2015-5-25 18:40
据最新报道:“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揭牌,上海证券交易所“新兴板”孕育待发,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箭在弦上,新车间、IC咖啡等众创空间次第崛起……创新,创新!适应新常态,唯创新不破;引领新未来,唯创新是取。5月的上海,处处涌动着创新创业的热力,汇聚成创新创业的时代强音。”(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24/c_1115388653.htm) 这本来不过是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一个点,一个重要的点,但是,记者先生却说:“ 深圳有华为、中兴,北京有联想、小米。相比之下,上海尚未形成行业性的龙头创新企业,本土创新引擎缺乏,这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最明显的短板之一。” 如果上海的领导也这样想,那对于上海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高新产业劳动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上海有上海汽车集团、中国商飞、宝钢、中国船舶、……,还有众多的高科技公司, 相比于华为、中兴、联想、小米,这些公司的创新因素是更复杂,更综合。 上海还有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一批中科院的研究院所。 人们总是说,中国没有大师级人才,但是,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日新月异的装备制造业不是由一大批人才在支撑吗?我们不是令世界瞩目吗?没有大师级的人才,这些成就能取得吗?我们的袁隆平及其他国家最高奖获得者不是大师级科学家吗?我们一批占领世界制高点的企业不需要一批大师级的管理者吗? 我们的国家在快速成长中,我们的顶尖创新人才也在不断涌出!请相信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力量!请相信你的家乡人民的力量,人才就在他们中间,重要的是发现和使用! 记者先生们的思维方式需要创新了!
个人分类: 评论|247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壁垒
benlion 2015-5-21 07:41
中国百年争辩是古代无科学只有技术,尤其发明了农具、纺织机械、乐器、观测仪器、医药和酿造等,有技术不一定有科学;然而,没有技术难以发展科学,尤其产业,而今的科学,却是建立在购买技术的基础上。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一个有灵魂的机器,这个概念不是还原论,也不是整体论,而是表述一个系统运行的机制可以研究和设计。智识阶层或认知系统是一个社会的智能或大脑,古代社会的科举制,就是为朝廷或政府提供有智识的专业管理阶层。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前景如何,不是现在的状态和看得见的硬件 - 科学和产业的设施装配,而是教育、政治和经济的思想和管理 - 人文和体制的内涵,软件决定了硬件(不同于计算机)的来源是自主发明和创新,拟或是购买或以资源的代价换来,如同,梵高画的白菜换一车的白菜,决定了是否能通过自主发明和设计的技术,把知识物化和改造资源,从而,创造出属于自主的财富。 因而,人才的流向、留驻和发挥才能是一切竞争中的竞争,当前中国的产业和科学发展,几乎是直接拿来主义,往往只是表层科学和一般的技术,而只有发挥人才的潜能,才能发展出深层次的科学思维和高档次技术发明。 - (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人文精神|28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谷歌的找才标准
jiangjiping 2015-4-17 01:06
谷歌的找才标准 蒋继平 2015 年 4 月 16 日 美国的有线新闻网( CNN )的金钱( Money )板块 4 月 9 日刊登了一篇文章, 题目是: “ Google doesn’t care whereyou went to college (谷歌不在乎你上的是哪所院校 ” 。 这篇文章一上来就说谷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好的就业场所, 那么, 它找的人才应该是从哈佛, 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 但是, 事实上, 公司在一开始小规模的时候, 确实是如此做的, 后来的结果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 谷歌的人事运作部门负责人认为, 这些名校的学生不错, 但是, 其他院校也有大量的人才, 从加州州立大学到纽约州立大学, 都有这样的杰出人才。 谷歌每年会收到两百万的应聘申请。 在过滤这些应聘申请人的时候, 谷歌除了不在乎申请人出自那所院校外, 还不在乎申请人以下的一些因子。 学分。 学分高的人只在就业后的前两年表现较好, 以后就不见得了。 喜欢恶作剧的人。 这里的恶作剧指的是喜欢提一些稀奇古怪问题的人, 这种人喜欢瞎想, 乱想, 只想不做, 浪费时间。 谷歌的经验是: 做的越多, 干得越熟练。这跟中国人的“熟能生巧”很一致。 奇怪的行为举动。 比如把应聘简历放在一只鞋内寄送到谷歌的招聘办公室, 意思是希望进入谷歌公司的大门。 或者将一个机器模型寄到招聘部门。可是当这样的模型在寄送过程中损坏, 或者寄送者在模型上提示:“请按此钮” 时, 招聘部门会通知炸弹专家组, 而不是考虑申请人的履历。 谷歌在招聘人才时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决问题的高手。 这包括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 领袖人物。 这里的领袖人物不是指某部门的主管, 而是当出现问题时, 能不能主动站出来帮助解决它。 除此以外, 更为重要的是, 你是否愿意主动退出, 让位于其他人, 为其他人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 也就是你是否愿意放弃权力。 共事包容心。 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共事。 最重要的一条, 敢于认错。只有能够认识到错误, 才能进行有效的改进。 要有把自己当成公司的老板, 而不是雇员的心态。 当然, 最起码的要求是, 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我从自己两个孩子的言行中得知谷歌是目前美国年轻人心中最向往的就业场所, 这是因为谷歌在美国的职场名声很好。 它除了有比较好的福利待遇外, 更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能 的机会。 备注: 这篇博文是那篇文章的大意翻译。 也就是说, 是大概的意思, 不是精确的翻译。 加上我自己的一些补充修改。 这样的话, 既不属于抄袭, 也不是正式的翻译。
个人分类: 科研人才|2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判刑的季建业仍然是‘杰出人才’
热度 3 lin602 2015-4-8 13:40
中午边吃饭边看电视,央视新闻频道12:35分的‘法治在线’,记者专访被判15年刑的原南京市长季建业。他贪腐一千多万元吧。 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真不愧是‘杰出的领导人才’。 不承认不行,许多领导左是人才,右也是人才,上是人才,下还是人才! 有些领导在位时吃香的喝辣的,进狱后,还是高普通犯人一等。不服不行呀。 金子总是发光的,人才放那里都是人才,这是一个新的解读?
2903 次阅读|3 个评论
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两大毒瘤:学区房和高考移民
杨学祥 2015-4-3 16:31
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两大毒瘤:学区房和高考移民 杨学祥 据新华社北京 3 月 31 日 电(记者刘奕湛)记者 31 日在部分大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调研座谈会上获悉,针对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部要求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城区,推行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纳入其中,缓解“学区房”问题。据了解,多校划片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 陆续出台的各区义务教育招生新政,本意是为了教育均衡,并一定程度上遏制炒得过热的“学区房”。然而,家长们对“最严”入学新政却表示:更焦虑了。“入学新政的确杜绝了学区房频繁易主的情况,但择校的家长不会消失。 一、 高考移民 据网上资料,“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考生众多,且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实行各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评卷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大体而言,高考移民的移入地区分为三类,一是京、沪等经济水平高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直辖市,二是海南、安徽等经济水平低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低的东部省份,三是海拔高、经济和教育水平低而高考录取分数线更低的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和西南省区。 中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有关高考移民的现象愈演愈烈,教育部、各省招考办也采取的多种措施遏制高考移民现象的发生,但所起的作用有限。 “高考移民”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当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分数差距的存在,成为“高考移民”的巨大动力。 二、 学区房 据网上资料,学区房,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样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的房产。另外,一些重点中学附近的房产,例如天津学区房的远洋城,也会受到学生家长的青睐,在学校附近购买房产居住,取得入学优质中小学的优先权,也将有利于家长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也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2013 年 5 月北京部分学区房出现均价 10 万的天价。 与“高考移民”问题存在的原因相反,学区房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忽视城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用考分作中考评定的唯一标准,造成学生家长利用金钱和权势争抢一些所谓的“好”的优质中小学资源,这也体现出教育的不公平性,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权利。未享受优质教育的学生理应得到相应的补偿,他们的智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 综合治理:一招破解,相反相成 学区房和高考移民的出现折射出现行教育体制方面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全国各省区和城市教育资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造成一些所谓的“好”的优质中小学,这也同时体现出教育的不公平性。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权利。 同时,学区房和高考移民展示了不同政策导致的截然相反的结果,也给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思路。 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根据教育资源的分配情况和学生本人的学历,高考成绩可分为笔试成绩分和享受资源教育补偿分,未享受优质教育的学生可按地区差、受教育学校等级差得到相应补偿,最后得出统一的高考分数或地方城市中考分数。这样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学区房和高考移民的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金钱和权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截断寒门才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和人才短缺,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阿庆嫂,理性批判刁参谋长
热度 2 大毛忽洞 2015-3-26 07:28
学习阿庆嫂,理性批判刁参谋长 文革时期,我们村(大毛忽洞)有个村级的无产阶级临时文艺宣传队,排练了样板戏《沙家浜》。 那时不少官员基本上都是五毛的思维,一毛钱的工作方法。 例如,我们学校有个工宣队代表,还有一个农宣队代表,前者能言善辩,后者不常开口。 一次工宣队代表在大会上批评学生们,说: “上面让搞阶级斗争,你们在唱《五哥放羊》”。 (歌颂地主的女儿爱上了在她家牧羊的长工) “上面让搞安定团结,你们在唱《走西口》”。 “上面让搞计划生育,你们在唱《害娃娃》“。 (歌颂女人怀孕后的自言自语) “上面让学唱样板戏,你们在唱二人台”。 (北方地方戏二人台模式)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你不唱样板戏也不可能啊! 胡传魁: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阿庆嫂:司令,刁德一的参谋长是花钱买的吧! 胡传魁:阿庆嫂,什么都瞒不过你啊! 阿庆嫂:刁德一花多少钱买下了参谋长职位? 胡传魁:我只收了点回扣,大约 30 万大洋。 阿庆嫂:难道司令是买官卖官的中间人? 胡传魁:那也不是。 阿庆嫂:司令到底是怎么回事吗,难道怕我抢你生意不成? 胡传魁:是这么回事。 刁德一在东洋东点军校留学,每年学费 100 万大洋。 东洋东点军校聘请我当兼职教授,每年给 10 万大洋, 每年只做一次关于水缸战术的军事学术报告。 说白了,这钱是刁德一给的。 东洋东点军校聘请我的条件是接受毕业生刁德一, 并且给他参谋长的职位。 阿庆嫂:原来如此。 胡传魁:为了名正言顺, 我花 1 万大洋从当地商会买了个人才招引局局长的头衔。 阿庆嫂:司令,论捞钱,难道人才招引局的头衔比枪杆子还厉害? 胡传魁:总不能明着抢老百姓的钱吧! 阿庆嫂:原来如此。 胡传魁:刁德一毕业的时候,不但有东洋东点军校文凭, 他还花 1 万大洋买了个美国西点军校的文凭。 阿庆嫂:司令对文凭不问真假,只管单双? 胡传魁:可不是吗!刁德一用两个文凭讨价还价, 不但安排了他的小舅子当副官, 还安排了他堂弟刁小三当副团长。 阿庆嫂:这就是你们广告上说的人才团队招引吗? 胡传魁:是,全称是人才团队打包招引。    刁德一:(拿出东洋牌西洋参香烟), 阿庆嫂,请抽一支,尼古丁是红色的。 阿庆嫂:我不会抽烟,管它尼古丁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这个女人那,不寻常。 阿庆嫂: 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5474 次阅读|4 个评论
88年出生的教授博导应为吸引人才策略
热度 21 bioxncai 2015-2-26 11:20
刚刚看到一篇博文:浙大88年出生美女教授博导,天下第一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7757do=blogid=870247cid=3904312 ,掐指算来,才27岁就当上教授博导了,估计大家说什么的都有。我的推测是:她的研究国内缺少,希望通过破格提升吸引她回国。 其实,给年轻人破格提升的事,国内早有先例,记得八十年代中国就曾经用此方法将年轻的陈章良博士吸引回国。前些年中科院曾经从美国引进一位搞生物信息学的年轻女博士,一回国就给予教授博导待遇,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国内这方面人才奇缺,而她所学习的大学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所以开出如此高的价码就不稀奇了。 这也给了年轻人一个启发,如果掌握了特别的知识、技能,有特长,在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就会占据优势。 破格提升其实就是一种吸引人才的策略,雇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优秀的、特殊的人才吸引过来。 当然,这种方式也要注意不要被滥用了,这也是一部分网友所担心的。
6254 次阅读|54 个评论
读《前汉演义》有感
热度 2 Michaelhu 2015-2-16 17:59
当一个团队或组织,通过调控,能做到充分发挥每个成员或组成单元的强项,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相互协调,那就可以成为一个战斗力很强的团队。若成员不能各尽其能,且存在明显内耗,那就不是一个好的团队。这其中充当调控角色的成员至关重要。 何为人才?创造条件用其所能就是人才,用其所不能就是浪费人才。用其弱项可能使人才变成庸才甚至蠢才,用其强项庸才也可能变成人才。善用人者人才辈出,反之,即使有天才也无人可用。 专长和经历有不同,个性有差异,能力有高低,天性使然。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拘一格招用人才,只要用对地方和用对时候(可惜很难做到)。否则即便是韩信、陈平等人杰,也只能是治粟都尉、执戟郎之流。当然天才也是要靠天资、勤奋和实践等磨炼而成。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2883 次阅读|5 个评论
博克日记:钱学森的冒出论是对提拔论的全盘否定
热度 6 laserdai 2015-2-8 19:50
钱学森之问的核心是,杰出人才不能够冒出来,这其实是人才选拔机制的根本问题所在,称为冒出论。 实际上的人才选拔机制是提拔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比如好多年前的无知少女,虽然没有本事,但是符合无知少女的条件,就给坐火箭提拔上去了。 还有好多年前每个副市长/副省长都要安排一名民主党人士,结果全国提拔了很多笨蛋。 最近,更是疯狂,都是在床上亲自培训选拔女干部,2014的反腐行动揭露了很多这样的事情,还有最近那个南京市长,嘿嘿。 其中荒唐罄竹难书,一言难尽。 所以这样,情商高的,身段美丽的都提拔上去了,唯有智商高的都给剩下了,这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所以中国的火箭技术都在吃老本,最近多年根本没有任何发展。所以钱老很生气,将来的后果也很严重。 应该效仿查理周刊,弄一副漫画。 钱老半跪半趴在地上,头发散乱,号啕大哭:老天爷呀,你睁睁眼吧!这么多人,可是我半个接班人都找不到!我的事业就这样荒废吗? 上帝啊,你当年怎么不让我留在那边,平平淡淡过一生,晚年也不至于这么悲惨,半个接班人都找不到!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593 次阅读|26 个评论
求职、读研看出身是新趋势了?
热度 24 rlzhou 2015-1-26 17:43
前些年主管研究生招生工作时,就听到一些老师在议论,是否有必要把生源作为约束条件之一,也就说要限制一些层次较低学校的学生作为候选对象。这种想法背后的假设不难理解:层次高的学校,生源质量好。即使做一些量化的相关计算,也能得到支持的证据。但细究起来,却是一个问题。相关不是因果,以一般性的经验或相关的数据作为判断个体的依据,早就被否定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很早就被大家所熟知。 中国高校的层次,客观上,官方早有结论:第一层次是“985”高校,第二层次是“211”高校,第三层次是其他的省部属的老牌高校,其余的可大致划归到第四类中。第一层次的学校培养第一流的人才,第二层次的学校培养第二流的人才......,这个结论正确吗?其实,一般IQ在70以上的人很少会上这个当去回答“yes”,证伪这个结论是很容易的事。但让人好奇的是,嘴上不说“yes”,不等于行动上不“yes”。非但如此,行动上越来越倾向于遵循“yes”的准则。有诸多的证据支持。 年前与一所“985”高校的老师聊天,提到在对参加保研的学生进行筛选时,学校内部要求先把非“211”高校以下的申请者剔除;一位博士生马上要毕业了,在读期间有很优秀的成果,求职时,多所高校直接回应:只招收海外毕业生,或本科至少毕业于“211”院校;参加一个关于评估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方案,其中一条是“生源质量”,问其含义,解释是来自“985”高校的生源越多,得分越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带有寓言性质的画家 轶事。说的是有一个世界知名 的画家去世了,许多国际同行包括他的学生们都来参加了他的纪念活动。在参观画家生前工作过的 画室时,一个画家非常惊讶地发现了这位著名画家生前从未向外界展示过的一幅遗作,吸引了许多其他画家们赶过来围观,品头论足 ,觉得这幅遗作才是画家毕生 的最佳作品。于是,不少同行们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这幅画表达的艺术境界加以评判,以至于不得不请出 画家的夫人,希望能提供更多的有关这幅画作创作的线索。画家夫人来后看了一眼,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是作画时衬在下面的画布”。 这也让我想起年前期末考试前在QQ上与学生的一段对话。同学们觉得,我的课程作业量大,要求高,但给出的分数却不高。而同样的课程,其他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这么多,给出的分数还很高,影响了他们今后保研和出国读博的资格,在议论着是否应该下学期退出我的课程选学其他老师的。我问应该给多少分是合适的,学生回答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同样课程的同学多,就应该得到更高的分数。显然,他们觉得,努力与成绩应该是正比的,或者是正相关的。看起来这是没错的,努力与结果有三种情形: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一般来说,正向的努力与期望的结果是正相关的。但是,除了“一般”的情况,“不一般”的情况也同样存在,只是人们很少“看见”。这种很少看见,不是看不见,或看见的机会少,更多的是“不想”看见。讨论了半天,依然有学生“底气”很足:多做了作业,多付出了努力,得到的成绩不高,影响保研,影响了出国读博申请。最终,并不心虚的我开始有了内疚的感觉。 即使在社会环境中也能观察到类似的情形。以简约化的方式对一类人做出一般性的倾向判断,是社会心理学的典型特征,并不新鲜。比如,人们常说,上海男人“小气、奶油、精明、洁癖......”。但当面对一个站在眼前的“小气、奶油、精明、洁癖”的男人时,是否可以判断说,这是上海男人?或者反过来,当一个来自上海的男人表现出粗狂、大气时,能否说这不是上海的男人?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一个地区的居民“血统”也在不断变化,表现出来的人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一般的老百姓也会认识到这一点。作为高智力人群聚集的高校却把“变”的转轮早早定格于“不变”,化繁为简,提炼出快餐式的头脑判断程序,不知是否遵循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前些年就有人提到“社会智力”一语,把它作为一个衡量指标来评估当今中国社会的群体智力,当今社会的“social intelligence”比之100年前,低的概率可能.....更大?
9687 次阅读|26 个评论
圣殿 - 宗教与科学
benlion 2015-1-19 02:05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宗教或信仰,戎的力量在于科学和技术。 科学中心,从意大利到英国、法国和德国,而后,转移到美国。工业革命,从英国机械化工业、德国电气化和有机工业到美国的自动化和微电子工业。 16世纪-19世纪为近代文明,而后,进入现代文明和后工业化社会;然而,仍然属于欧洲及其扩展的文明,中国在环太平洋类同于以色列在环地中海文明的地理格局。 轴心时代,尼泊尔-雅典和耶路撒冷-曲阜奠基人类文明的文化精神,全球化时代,纽约-瑞士构成联合国的政治和金融中心,北太平洋成为制造与贸易发展的经济区域。 中国的科学和工业,都以欧美成型的知识和技术为导向,在决策和管理上就是思维观念的滞后。 中国的创造与创新,存在2次崛起的机会,在20世纪90年代是科学和理论,在21世纪初是技术和经济;然而,欠缺前瞻领引思维和探险的开拓精神。 因而,美国仍然可能是科学和艺术的文化创造中心,以及前沿科学、高端技术和开拓型人才的集聚中心。 -(总结)-
个人分类: 201415|171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流人才做官二流人才办企业三流人才教学
duke01361 2015-1-3 14:03
很多教师转为行政干部,生活的很好;很多有技术成果的人去办企业,生活的很好。只有坚持教书的,退休之后一身病。整天往医院跑。这就是现实。当官的发号施令,意气风发。被人追捧,好不得意。且可设局管制众人,优先占有资源。所以不管能力如何,很多人追求做官。今天央视采访莫言,莫言说了实话。假如功成名就的莫言都不说实话,如洋老头那样只知道顺情说好话。这个没有希望。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谷源旭现象:弃用专业人才,重用裙带奴才
热度 14 lbjman 2014-12-29 17:00
谷源旭现象:弃用专业人才,重用裙带奴才 一个师范学院毕业生,到中央电视台评论部负责后勤工作多年后,竟然可以跨行跳跃到公安部反恐局工作, 并成为黑龙江省反恐办主任。国家 反恐局是专门负责研究、规划、指导、协调、推动全国反恐怖工作的部门,任职人员应具备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一个电视台台长竟然可以出任省级反恐部门的最高领导,难道我们国家的反恐特勤工作是编剧导演出来吗?反恐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反恐工作岗位 任用人员岂能如同儿戏?这种“人事腐败”其实比“经济腐败”和“权力腐败”危害更大,影响更深远。 对于普通管理岗位(不论级别大小),本博文就没有必要写,但是涉及 反恐工作,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严重。 反恐工作特点是:一是越接近基层特勤工作,越需要较强的特勤实战 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否则“出师未捷身先死”;二是 越接近中层特勤工作,越需要较强的情报分析能力和恐怖危机处理应急能力。就像 黑龙江省反恐办主任这样中层级别, 情报分析能力和危机处理应急能力是岗位任职的第一要素。一个在电视台任职多年的普通人员根本就没有能力适合这样的岗位,让不称职的人指挥那些为国家流血流汗的“真心英雄”,难道就不怕这些“真心英雄”寒了心? ----------------------------------------------------------------- 谷源旭,1963年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即今首都师范大学),曾在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工作,后调至中央电视台评论部,负责后勤剧务工作。谷源旭在评论部后来被提升为制片组组长,科级职务。2003年前后,谷源旭到宁夏电视台挂职任副台长(正处岗位,但只承认副处)。谷源旭在宁夏任职三年后回京,调到公安部反恐局,落实了正处级。2010年9月,谷来到哈尔滨,在黑龙江省公安厅挂职。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关于谷源旭挂任职务通知,“谷源旭挂任省公安厅副厅长。挂职时间2年(自2010年9月起至2012年9月止),挂职期满后,挂任职务自然免除,不再另行发文”。但2012年9月挂职期满后,谷源旭继续留在黑龙江省公安厅,担任党委委员、副厅长一职,并兼任黑龙江省反恐办主任。
1599 次阅读|14 个评论
人才相对论
热度 2 zhuyucai1 2014-12-20 20:42
什么是人才? 人才是能够为某一国家 / 领域的某一需求提供高效服务的人。 人才是相对的。 中国的 IT/ 网络精英是中国的人才,因为他们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但他们在美国不一定能成人才,因为需求环境不一样。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重视科学的国家是人才,但在非洲穷国算不上人才,因为他们对解决饥荒没用。本人在美国炼油 / 石化厂界,感觉像大爷,因为他们需要我的技术,我是人才;在中国炼油 / 石化界,感觉像孙子,因为他们不需要我的技术,我不是人才。 需求造人才。 战争创造军事人才;重商的社会创造商业人才;重科技的国度创造科技人才;重指标的社会创造灌水人才。 在中国,高产水论文和水专利的人,是人才。 因为中国有增加 SCI 论文数和专利数的强烈需求。 准人才(人才胚子)的流向。 人们总是向自己能成为人才的地区和国家流动,为了更高的社会回报。人才胚子输出国对此不需过于惋惜,因为本国没有需求,他们也成不了人才。等输出国有了相应的需求,一些人才会回来服务,为了更高的社会回报,也因为想家。 在人才辈出的国度,根本不需要伯乐!
3318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文与科学2维度文化
benlion 2014-12-19 15:05
科学与人文(或伦理)是 2 个维度的文化,日本企业管理的“算盘”加《论语》模式。 决定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1 )知识产权保护和 2 )学术道德约束,才能导致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才能 - 这就形成了科学和技术是否发达的结果。 人才体制和人才流失,以及单向度的文化,导致科学和技术双层不发达。体制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科学与技术的双向推动,在于开放思维和管理体制。不要发扬传统,也不要学习西方,基本是斗争论和逆知识论的遗迹。 宗教在西方,尽管起源相同,乃至《圣经》相同;然而,可以看出传播过程,基本是适应不同环境、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演变,实质上都是民族化的宗教。儒家不是科学,而是伦理哲学,回教在中国,也是以中国文化的重新诠释,实质上也已不同其它教派。可以预见,基督教在中国,也会是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发展。 教育、研究和产业等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必须研究西方发达社会的体制,然后,在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属于自主创新的体制。 基金会的经费,终极是来自企业;因而,企业的技术和品牌等创新,不仅是经济利润,而且,决定和影响了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知识化社会发展实力。 - (历史与未来) -
个人分类: 改革|20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我胡言(8):研究生发表论文获学位的规定具潜在的危害性
热度 105 wangdh 2014-12-13 10:00
自我胡言( 8 ):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获得学位的规定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王德华) 什么危害性?可能会扼杀有才华的优秀研究生的未来。 这样的要求,既不符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违背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严格说,规定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 SCI 论文才能获得学位是不妥的。因为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不是发表 SCI 论文。培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简单说是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和素养。那么如何判断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和素养?一般需要完成并通过规定的课程学习,独立完成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论文发表( SCI 论文)只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方面。 既然规定必须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学位有些偏面,为什么当今绝大多数高校和科学院的研究所都有这样的规定呢?问题出在导师队伍和研究生队伍素质上。其中之一就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大家都知道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成了走过场,如果没有发表论文的规定,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保障。也就是说,答辩委员会、导师们都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没有了规则,甚至人情代替了规则,问题自然就来了。如果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准、研究生队伍的学术发展潜力都存在问题,事情就更复杂了。所以,规定必须发表论文方可获得学位是当今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 规定必须发表论文,是受导师们欢迎的。有这样的规定,有利于研究生管理,导师们可以轻松很多。不管研究生思想意识上是否喜欢科研,不管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如何散漫、悠闲、不自立,最后要获得学位,就必须完成规定的任务,达到获得学位的要求。 规定必须发表论文,最大的受益者可以说是研究生培养单位。论文发表数量上去了, SCI 论文数量上去了。每个单位都这样规定,我国的学术论文大国, SCI 论文大国的地位很容易就确定了。我们已经连续多年获得学术论文世界第二的殊荣,这些看似偏面的规定功不可没。研究生们是直接的、最大的贡献者。 看起来,规定必须发表论文是合理的,对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似乎都是有利的。其实,从管理上说,这不是上乘的研究生管理,是一种简单的行政化管理。如果认真分析起来,规定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学位,存在很多潜在的严重问题: 首先是扼杀了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那些研究生的未来。这样的规定,是难以保证优秀研究生脱颖而出的。从整体上说,是国家的人才培养会受到严重损害。有这么严重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看看身边,现在各种评优、评奖,尤其是近年的国家奖学金评选,基本都是根据研究生发表的 SCI 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的。对于暂时还没有论文发表,但其研究具有较大的探索性、风险性和明显创新性的研究生,就会显得极不公平。我们现在的政策鼓励的是短平快的功利主义,这样势必就扼杀了那些本来可以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做学问的学生。最有发展潜力,最有可能对科学有贡献的,应该是这些踏踏实实的研究生,而不是功利性强、短视的、甚至投机取巧的研究生。有研究生也会质疑,研究生看重个人利益不对吗?作为个人,怎么看重个人利益都是合理的,在合乎规定的前提下,采取任何手段去争取利益都是合理的,不该受到任何指责。但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不可以在政策上鼓励这种行为,更不可以在政策上压制了本该对科学有更大贡献的那些研究生。这违背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违背可科学研究的规律。 有些科研工作是需要多年积累的,有些工作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多次重复论证的。重大的科学突破,需要敏锐的学术洞察力,需要一个研究团队的通力配合,需要多年孜孜不倦地坚持,需要反反复复地讨论和论证。那些短平快,只有几周、几个月的实验工作,充其量就是研究生练手的工作,或者大课题中的一个很小的方面。研究生通过这个过程,学习掌握了技术,训练了科研思路,经历了科研过程,甚至论文写作等。这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的科研训练。但这不是科学发现的途径。 那么,是不是不应该鼓励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呢?或者说研究生不发表学术论文就是合理的?才有利于人才培养?这是另一个错误认识。一个合格的研究生,经历了严格的科学训练,具备了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和素养,发表学术论文仅是其中的一种能力,压根就不会成为问题,只是早晚的事情。作为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年轻学者,发表学术论文是必须的,学术论文是硬通货。这一点也不用质疑。 理想研究生培养是全方位的,发表学术论文仅是其中的一种能力。现实是什么样子呢? 有多少有才华的研究生,由于论文要求而失去了对科研的热情?丧失了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有多少有潜力的研究生,由于暂时没有论文而失去了个人发展的机遇或个人该获得的利益? 同样,又有多少本不该走学术路的研究生,由于发表了学术论文而获得了一些机遇,从而走向了一条错误的人生之路呢? 很多人会说,人生本没有对错,有的就是一种经历。 过来的人,都会这么说。这么说的人,往往是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了。只是一种人生感悟而已。 那是否应该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获得学位的规定呢? 鉴于当前导师队伍和研究生队伍的实际情况,我总觉得跟当前社会上讨论是否取消死刑有点相似。人类要走向文明,将来一定是要取消死刑的。可现在杀人这么随意的时代,要是法律上取消死刑,那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谁会预测将有怎样的后果? 人,是最复杂的,最不可预测的。 从我培养研究生的经历看,早期的硕士研究生不比今天的博士研究生差,甚至有些在能力上、质量上比博士生还强。单从发表学术论文这一项看,我早期的硕士研究生都发表了不错的学术论文,各个方面的训练都不错,当时好像也没有严格的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后来逐渐有了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再后来,经过讨论,为了保证博士研究生质量,取消了硕士生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很有意味的是,自从取消硕士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获得学位的规定后,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上少之又少了。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发表了学术论文的硕士研究生,非常幸运,也没有多少竞争压力,而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所以,没有要求,其实是最高的要求。不管有没有要求,机会还是青睐有准备者。 那么,我们是需要培养真正的人才呢,还是需要保持 SCI 论文的数量?
个人分类: 自我胡言|38763 次阅读|167 个评论
北大教改之教授会、导师会
热度 4 Yaniel 2014-12-5 17:57
看到了一点希望,还是感觉不够。除了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导师会应该更有群众基础。 应该加强教授会、导师会,起码在引进人才、学科发展上、经费使用上能有更大的权利。 北大的导师会和教授会以前开展的不错,这点就值得其它学校学习。
个人分类: 杂文|2609 次阅读|4 个评论
“思想阉割”背景下科技界的学术能力
热度 8 lbjman 2014-12-5 00:11
“思想阉割”背景下科技界的学术能力 一、“思想阉割”内涵界定 思想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经历一个包括采集、整理、汇总、分析、判断等细节得出一个成型结论的复杂过程,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 思想可以表现为通过概念的联系,概括地说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原理,也可以表现为 观点 的综合的理论体系。当人脑被特定的观点、方法和模型强制灌输而形成统一性、单一性和表面性的意识时,思想的思维就失去了多样化、多维化和层次化的原创性功能,这种思想形成的过程可统称为“思想阉割”。“思想阉割”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把控手段。 二、 “思想阉割”本质目的 “思想阉割”与“生理阉割”有着本质的区别。“生理阉割”主要是指在医学原理可行性的基础上对相应的功能组织实施医学手术,可造成身体器官的局部功能性丧失。但是“生理阉割”对于个人的思想意识并没有产生根本性影响。而“思想阉割”是在成熟个体的性格定型或秉性定型之前,人为地对个体采取灌输式学习和强迫性效仿,让个体在特定观点、特定方法和特定模型的基础上形成永久性的、有利于驾驭的奴性思想或盲从行为,导致个人缺乏自主的质疑能力和缺乏自主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组织的驾驭与把控。 三、 “思想阉割”对学术能力影响 (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学术能力也没有统一的内涵界定,但是大多数认为学术能力一般包括:一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探索、归纳与提炼;二是突破现有知识和理论的框架,突破性和原创性地开拓或发现新的规律;三是应用突破性和原创性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实现技术应用的革命性创新或社会管理的集成化发展;四是对突破性和原创性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实现普及教育。 (二)从学术能力内容可以看出,要实现学术能力的正常化发展,从事学术研究的个体成员应该具有这样的学术品质:一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充满兴趣与好奇;二是掌握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方法,具有归纳与提炼的能力;三是具有自主的质疑能力和自主的创新能力;四是敢于突破现有知识和理论的框架。这四个方面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有从业资格与从业潜力。 (三)从“思想阉割”的定义可以看出:一是“思想阉割”一般从个体幼期的早期教育就开始了,直至个体性格定型或秉性定型,存在漫长的教化过程和灌输过程;二是“思想阉割”不是培养个体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兴趣与好奇,而是利用勾画出的蓝图让个体盲目相信和盲目听从;三是受到 “思想阉割”的 个体,基本失去具有自主的质疑意识功能和自主的创新意识功能,甚至导致有些个体彻底丧失应有的学术能力。 四、 “思想阉割”对社会发展影响 (一)对于“思想阉割”异常严重的社会环境背景中,绝大部分的个体从小就慢慢失去了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兴趣与好奇,反而“功利化的指标数据”成为个体成长的终极目标,导致“指标量化的成功激励”成为社会热衷采用的绩效考核方法与手段。于是科技界的学术品质日益低下,学术能力残缺不全,无法产生原创性成果,于是“速生桉型的人才”遍地都是,但是“巍然屹立的大师”无处寻找。 (二) 对于“思想阉割”异常严重的社会环境背景中, 大部分个体受到 “思想阉割”而形成意识形态上的“僵尸”人,这些 “僵尸”人在“某某主义”、“某某思想”的意识框架内按照某某组织预设的“宏伟蓝图”勇往直前,从而有利于某某组织的驾驭与把控,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组织的 这种 野心往往造成虚假而功利的指标量化繁荣,在综合性世界丛林法则面前彻底暴露出极为低下的原创竞争力。 无法想象受到 “思想阉割”的科技界,如何能够作出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
628 次阅读|10 个评论
是“钱问”还是“钱骂”?
热度 45 xqhuang 2014-12-1 20:32
是“钱问”还是“钱骂”? 考古专家孟津博主对“钱学森之问”进行了一番考古挖掘,引发了科学网新一轮“淘精热”。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媒体宣传的“钱学森之问”,让人感觉“钱问”仅仅在拷问中国教育界。而事实上,钱老在“钱问”前先发以下的感慨: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 套用一句时髦语: 钱老向温总理发问的目的,已经是司马昭之心了 。“钱问”不是钱老对教育的疑问,是对×××的质问、是“钱骂”:战乱不断的民国都能培养出众多大师,新中国65年竟然培养不出一名大师,千古罪人啊! 教育最大的功能是发现和呵护“人才”,而不是把人洗脑成听话的“人材”,人都木了,还有才吗?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再,何来大师? 谁是大师?于敏、钱骥、周光召、黄祖洽等算不上大师,钱学森本人也远不是他自己心中的大师。中国有科学大师吗?对此,我曾经给过一个简单的评判标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是原创还是跟风? 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自2000年以来,“国自一”已13年9次出现空缺,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研队伍,却拿不出一个像样的成果,而可怜的几个获奖项目,均属于戴德昌博主所定义的“跟风舔眼”、滥竽充数之作。国际二三流的成果都能称霸天朝,何来大师? 生不出高智商的孩子,只好高价抱养,这就是“人才计划”。很快发现,这些花了十倍、百倍价钱买来的“高智儿”,并不比家里那些“弱智儿”强多少,干的也是炒菜添佐料的厨师活,期待中的大师仍无影无踪。看来,寻找大师的征途也是星辰大海。 古人言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钱老临终都不敢吐真言,绕了180度大弯的旁敲侧骂,却成为正能量的“钱学森之问”,这种无处不在的“中国特色”,难道不是“钱问”的最好答案? 大师需要大师生长的土壤,如此简单的道理都不懂?真该骂!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6048 次阅读|87 个评论
什么是杰出人才?——对“钱学森”之问的疑问
热度 9 jiangming800403 2014-11-29 16:55
赵建民 2014-11-29 16:45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航天系统里面70+、80的年轻人显然已经比“两弹一星”的前辈做得更优秀,如果两弹元勋是杰出人才,那么他们的晚辈就不是了吗?航天和军事重工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也仍然是在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 还有马云、马化腾、任正非,他们是杰出人才吗? 实际上,中国才是最容易出人才的地方。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3404 次阅读|25 个评论
谈谈学科中的大树与小树之辩证关系
热度 1 ailincnj 2014-11-17 10:51
每一个学科都希望有参天大树,没有的竞相花重金引进,是不是有大树一定好?这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 记得有位中学老师安慰分快慢班后的慢班同学说:当大树移走后,你们这些小树就会充分享受雨露阳光,日后也会长成大树。 学科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个老学科,长期培植,有时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如院士、校长等牛人,是幸事,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是灾难。君不见,这种牛人把持学科,上千万的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就某个人,会极少数人说了算。让有的学科方向富得流油,有的学科方向慢慢自生自灭。最后学科畸型发展,成了怪胎。 如今那些急功近利的校长们,不愿耕耘土地,不愿付出汗水精心浇灌,花重金引进人才,也就是移大树。种过树的人都知道,移栽时要修枝剪叶,砍得面目全非,移栽的大树水土不服,多数变成枯枝败叶、半死不活的,好好的一棵树被糟蹋了,在新地方还遮挡了人家的雨露阳光,那种冷眼旁观也蛮有杀伤力的。聪明人最好让校长引进团队,但校长肯不肯掏那么多钱这是个问题。    学科的发展靠一棵大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作用可能是一时吸引眼球,要使学科持续稳定的发展,校长们应精心培育很多小树,用汗水浇灌,最后得到的将是一片森林。 移栽的大树很辛苦,是否适应要三思
2905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校应该尊重人才的自由流动
热度 34 chrujun 2014-11-16 09:15
前些年,听说不少高校为了限制人才流动采取扣档案等措施,不让人走。我觉得这种做法很不对,是不尊重人权的落后做法。今年六月左右,我校信息院一个优秀的自动化团队被挖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去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学院。由于我在信息院蔡自兴教授门下做了10年的博士后,其中一位教师上过我的研究生课程《数字信号处理》。对这个事情还是挺关心的,听说信息院当时特意为此向学校领导打了报告。我觉得学校对去意已决、无法挽留的优秀人才采取放行措施是对的,虽然对学校是一大损失,但尊重了个人选择职业的自由,这是先进国家的常规做法,值得鼓励。 多年以前,我在信息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做了一站博士后,觉得老是呆在学校对今后发展不利。因此联系到中石油物探局做联合培养企业博士后。我问了我的导师,导师当时没有表态,我估计他不想让我走。因此我找了我在企业的副导师和一位在学院当领导的师兄写了推荐信。后来听说导师知道我去企业做博士后很不高兴,我的师兄被骂了一顿。现在回头看,我出去做博士后对学校还是我个人的发展都是双赢结局。我到中石油后,合作导师何展翔教授级高工告诉我要根据物探方法的需要研制地球物理仪器,而不是模仿现有的进口仪器。何教授的教诲让我走上了自主设计仪器的道路。回学校后我根据深部找矿的需要研制成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深度三维谱激电观测系统,并行观测能力达到800道。一下子把其他竞争对手抛到了身后。目前很多竞争对手都在做类似的工作,估计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达到我们现在的水平。如果我不到中石油做企业博士后,就得不到长期从事非地震勘探应用的何展翔教授级高工的指导。就不会在地球物理仪器研发上采用新思路,还在走模仿进口仪器的老路子。尽管导师当时对我的流动很不高兴,师兄也挨了批评,但这个事情从长远来看对双方都有益。作为导师的学生,开辟一条新路也为他老人家争了光。 做博士后的事使我感到允许人才自由流动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高校,不应该为人才流动设置各种障碍。 如果没有人才的自由流动,我也不可能把地球物理仪器搞到今天的水平。在我的地球物理仪器研发团队里目前有8名骨干,一人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加入,其余7人全是从其他单位挖来的。包括年产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总工1人、中兴3人、华为1人、西南自动化所2人。如果这些企业和科研单位都采取卡档案等不让人才流动的措施,我不可能在短期内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仪器研发队伍。我要特别感谢这些企事业单位以人为本的人才政策,值得我们学习。 因此,我对团队的人才流动也执行开放的制度。对团队急需的人才要流动,当然首先是想办法挽留。如果人才一定要走,去意已定,也让人家高高兴兴地走,并希望常回来看看。其他情况下,尽量满足人才流动的要求。 回头看学校放走顶尖自动化团队的事,我认可张尧学校长以人为本的做法,甚至要为他的做法鼓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虚位已待,已经为此量身定做了一个学院,这支队伍已经下定决心到新环境开辟新天地,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大家好聚好散,让他们高高兴兴走,希望他们常回来看看。作为一位改革者,就要有这种大度和自信。不谋一人一事,而是建立制度自信,从长远角度为中南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谋篇布局。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28994 次阅读|71 个评论
孔雀中南大学飞 中南改革深受海外人才欢迎
热度 8 chrujun 2014-11-15 22:32
孔雀中南大学飞 中南改革深受海外人才欢迎 最近得到消息,自从中南大学推出青年教师可安心做学问,不用上课,津贴工资照拿,科研经费有保障的改革措施以来,这两年海归求职者出现了爆炸性增长,平均每个岗位有10位海外青年人才竞争。地处内陆地区的中南大学,头一次感受到了孔雀中南飞的盛况。这个政策要是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必将对中南大学的持续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大学扩招后,鱼龙混杂留了很多人,学者近亲繁殖非常严重。有一段时间学科建设要求高级职称比例,突击提拔了不少副教授和正教授,包括我这种混日子的人。更悲剧的是有的系大部分教师是某一牛人的徒子徒孙,大家基本上干差不多的研究。新人进来后往往面临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而成色不足的教授副教授们,却过着悠哉悠哉的日子。不是忙于做学术包工头就是忙着干挣钱的活。 近年来,教师岗位和扩招那段时期相比成了稀缺资源,新进来的青年人非常优秀。青年教师有很多创新性想法需要静下心来研究,正是出科研成果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让他们可以安心研究非常重要,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优化教师结构有长远意义。 教授和副教授好歹有研究生帮着做点研究,上本科生课其实对科研影响不大。累一点也就挺过去了。而青年教师不一样,往往带着年幼的孩子,家庭任务就不少;同时面临买房和职称的压力。我今年上了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2门,感到还可承受。由于我儿子在上初中,很少操心,陪儿子下棋就算最大的家庭任务了。科研基本是团队成员在做,我做点关键研究就够了。不像刚当老师的时候,全部程序都要自己编,从单片机C程序、DSP汇编程序、LINUX下的C程序到WINDOWS下的VC程序,全部要自己编,自己调试。还要画电路图、调试电路板,甚至要研究仪器的结构问题,那个时候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要学,一个都不能少。现在团队的年青人干劲比我足,精力比我好,很多事情比我做起来快多了。这个时候上本科生课,上研究生课,可以从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更新,大量收集新资料,开拓了我视野,提升了教学效果。反过来对我的科研也有意义,因为现在更需要我从整体上把握科研进展,安排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儿。 海外优秀青年人才青睐中南大学表明,这个改革措施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和时间,适合他们成长;同时为学校避免近亲繁殖,优化师资结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对大学扩招后提拔的成色不足的教授副教授们,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再不努力,搞不好就要被淘汰了。当然,他们是扩招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无论如何,认真上课也算自我救赎的一条途径。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6054 次阅读|24 个评论
人才
duke01361 2014-10-28 00:52
人才 卡罗尔·安·达菲 | 这个词就像拉紧的绳索。现在想象 一个男人,在空中,缓慢把它穿过 我们之间的想法。他禀住了我们的呼吸。 没有单纯的文字。 你想让他倒下,不是吗? 我猜得一样多 ; 他蹒跚但却成功。 掌声这个词写满了他。 -------------------------------------------------- ------------------------------ Talent by Carol Ann Duffy | This is the word tightrope. Now imagine a man, inching across it in the space between our thoughts. He holds our breath. There is no word net. You want him to fall, don't you? I guessed as much; he teeters but succeeds. The word applause is written all over him.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1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校转型应自主选择而非计划推动
wlingj 2014-10-14 13:33
高校转型应自主选择而非计划推动
个人分类: 应用型人才|1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工程类人才流失引发产学抱团破解
redtree 2014-10-7 14:09
工程类人才流失引发产学抱团破解 作者:南婷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4/10/7 10:51:55 新华网北京10月7日电(记者南婷)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大批优秀的工程类人才,但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工程类人才市场不但存在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矛盾,还存在严重的改行,流向收入更高的金融等行业的问题。 “不怕人才流转、就怕人才流失。”ITT金齿轮学院院长罗庆红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当前工程类人才流失的现象痛心疾首。 北京市人社部门最新数据显示,2014上半年,软件及IT产品研发人员、工程设计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最大,为11.3万人。从净增岗位数量看,“制造业”居首位,用人需求约11.84万人,占全部净增岗位的21.3%,重点是技能型人才。 与工程类人才供不应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缺乏了解,工科人才对工程类岗位的兴趣下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齐骥说,学生们只有在毕业找工作这有限的时间里去了解一些企业信息,由于缺乏交流的平台,多数人对所要从事的行业、企业并不了解。“我很迷茫,不知道现在学这些东西,以后在企业能做什么,特别需要人能指点告诉我以后发展方向如何。” 另一方面,收入待遇是相当部分学生的首要考虑因素,有些工科人才流向金融等热门行业。清华大学宇航学院萧遥说,生活压力很大,毕业收入低、买不上房,安全感会下降。因而,很多学生就会去收入更高的企业以及行业工作。 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研究生成艺说,他们专业很多学生毕业后为了获得高一些的收入,放弃本专业去做IT或者金融,甚至去制造业公司做销售。“给我们形成一种印象,完全没必要学这么多年工科课程。IT或金融行业收入相对高、升职也快,还是去那里比较好。” 北京大学产业研究院院长陈东敏认为,工科学生没有从事工程师这样的工作,确实是教育培养的遗憾。事实上,每个学校都应该开设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即使是学生毕业后没有创业,这种意识也会留存在他的脑海中,让他们获益,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也会改善。 对此,一些企业和高校尝试通过产学结合,以改变这一现状。ITT金齿轮学院联合科技日报社团委,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近日签订了“共建中国大学生卓越工程师联盟合作备忘录”。联盟将协调各方,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企业实习实践机会,积极反映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真实需求。 据北京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科技日报社青联秘书长杨靖认为,校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共建联盟,积极创新产学合作模式,是培养我国青年大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有益探索。 ITT总部中国区负责人罗庆红说,这个项目旨在搭建一个激发热情、拓展视野、学以致用的国际化工程制造业教育平台,号召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为行业培育新生力量。 ITT金齿轮学院首期选定的70余名学员们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工程制造业专业,其中包括近30位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卓越工程师班的大学生。在之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学员们需先后参与“工程科技前瞻类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创新挑战赛”等。
个人分类: 人物|1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还是文理分科好—也谈高考改革及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误区
热度 36 maqingping 2014-9-28 15:0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审议 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改革若干重大 问题 的决定》,其中提出要推 进 考 试 招生制度的改革。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 为 考 语 文、数学、外 语 三 门 ,外 语 一年两考,高考 总 成 绩 由 全国统一 考 试 的 语 文、数学、外 语 三个科目成 绩 和高中学 业 水平考 试 三个科目成 绩组 成。学 业 水平考 试 科目由考生根据 报 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 长 ,在思想政治、 历 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 选择 。 语 文、数学、外 语三个 科目 的考试 不分文理科。 浙江、上海公布的方案中,录取不分批次,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 高校要研究提出 对 考生高中学 业 水平考 试 科目 报 考 的要求 要求和 综 合素 质评 价使用 办 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这 次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在互 联 网上和 传统 媒体 上 都得到 热议 ,好 评较 多,尤其是 对 文理不分科 、采纳 高中学 业 水平考 试 。 不 过 我感 觉这 次高考改革方案做得并不 很 理想 ,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窠臼 ,也没有 解决 教育机会 资 源分布不均的 问题 。虽然引入了 高中学 业 水平考 试作为高考成绩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没有教育思想的进步,就很难让高考不成为把学生变为考试机器的指挥棒。下面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一、 中国 传统 教育思想的 误 区 首先, 虽然改革方案给了考生 高中学 业 水平考 试 科目 的一定选择权,但是 当前的文理不分科和以前的文理分科并无 实质 区 别 。文科生、理科生都要既考数学、又考 语 文。中国 的 多次高考 制度改革 、研究生入学考 试改革 都落入中国 传统 教育思想的俗套 。 一些所 谓 的教育 专 家 习惯 性地指 责 当今的考生、学生知 识 面不广 、 人文知 识 不厚 或 综 合素 质 不高 , 因此 , 综 合考 试 的主意 时 常被拎出 。这些 教育 专 家 似乎认为考一下综合知识,考生的综合素质就提高了。却不知综合知识考试不过是让学生拼命背书,考的是应考能力,而不是考生以前或今后的综合素质。 习惯 性地指 责 当今的考生、学生知 识 面不广 、 人文知 识 不厚 或 综 合素 质 不高 ,正是 中国 传统 教育思想 影响的表现。 中国 传统 教育思想的 误 区就是不把教育的目 标 放在培养 专业 人才上,而是 总 想培养“不器”的全才、天才。 在这种教育思想下, 理科生当然必考 语 文,文科生又要考数学 。 实际 上,全才、天才可遇不可求,想通 过 教育来培养全才、天才是不可能的。正因 为 中国古代 过 分重 视 全才、天才,缺乏 对专业 人才的培养, 所以 中国 虽 然有 灿烂 的古文化和技 术发 明,但是却缺乏后 劲 ,没有形成 细 致的分科之学 — 近代意义上的 科学。 医学上,成书于 2000 年前东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提出了许多光辉的医疗思想,《内经》、《难经》也包含了当时也算先进的解剖生理知识,《神农本草经》的药物知识当时可能也堪称先进。可是,中国直到近代也没有出现现代意义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 在 军 事上也一 样 , 中国古代的 《 孙 子兵法》达到了 世界 古代 军 事理 论 的高峰,后来 却 缺乏 专门军 事 工业人才和军事 专业 人才 。 以至于在 发 明火 药 的国土上,熟 读 《 孙 子兵法》的清 军 将 领 被不懂《 孙 子兵法》的英、法 联军 打得 丢 盔卸甲 ,首都被占领,皇家园林被洗劫 。 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在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中国人喜 欢 儒将,希望将 领 除了 带 兵打仗外, 还 能吟 诗 作 赋 。 选 取将 领应 看 带 兵打仗的能力, 不需要考虑其 吟 诗 作 赋的能力。 如果最能 带 兵打仗的将 领 同 时 又能吟 诗 作 赋 ,那很好 , 我 们 幸运地有一位具儒者之 风 的 优 秀将 领 。如果最能 带 兵打仗的将 领 不能吟 诗 作 赋 ,我 们还 是 应该 任用最能 带 兵打仗的将 领 ,而不是去找带兵打仗和吟 诗 作 赋 两 项综 合素 质 最高的将 领 。最能 带 兵打仗的将 领才是 最 优 秀的将 领。 二、 今后高考改革的方 向 从高考选拔人才来说,选拔科学人才应该选拔科学素质最好的学生,选拔文科人才应该选拔文科素质最好的学生。如果文科或理科坚持选拔科学和文科两项综合成绩最好的学生,那么被选拔的大多数可能既非最优秀的科学人才,也非最优秀的文科人才。因此, 今后高考改革的方 向 应该不是实 行文、理 不 分科 ,而是 彻 底地 实 行文、理分科 。 而 彻 底 实 行文理分科 应该 从考 试 科目做起,大胆 让 文科(不包括 经济 、金融)考生可以不再考数学,理科考生可以不再考 语 文,医学和一些交叉学科可以由 各 院校考 虑 是否考数学或 语 文。 为 什么 文科应该 不 再 考数学?很明 显 ,大多数从事文学、新 闻 、管理等工作的 文科专业大学 毕业 生 在其工作中用到的数学知 识一般 不超 过 小学数学的内容,再多也不 过 是初中数学的内容。天才 诗 人、天才 文学 家同 时 是天才数学家固然最令人景仰,但是不懂高等数学、不会解一元三次方程的天才 诗 人、天才 文学 家仍然是天才 诗 人、天才 文学 家。 数学一塌糊涂,在政治、管理、文学、历史学上卓有成就的人物不胜枚举。 据载 ,“五四”运动的干将、曾任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的罗 家 伦在 1917 年应考北京大学时,虽然 国文 被刚 从美国回来的胡适 给 了 满 分 ,但是 数学却考了零分,而且其余各科成 绩 也并不出众 。不过最后 罗 家 伦 还是被北京大学录取,使他有机会在“五四”运动中大显身手。如果他不被北京大学录取,是否还会有担任 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的机会? 著名学者钱钟书 1929 年报考清华大学时虽然数学只考了 15 分 ( 另有一种说法是考了零分 ) ,但还是被清华大学录取 。社会大众一般知道他写的小说《围城》,文史学者多称赞他的《管锥编》。能够上清华大学是否对钱钟书成为大师级的学者有所帮助呢? 吴晗 1931 年报考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是零分,仍被清华大学录取了。他后来成为著名明史专家。 臧克家 1930 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的入学考试中,数学考了零分,还是被录取。他成为著名诗人。 以上几位毫无数学头脑的成功人士的例子说明, 如果我 们 一定要 让 文科考生考数学,那么很多没有数学 头脑 的文科天才就失去了 进 最好大学的机会。这几位都是幸运地被伯乐们力争破格录取的,按正常渠道应该不被录取。 同理,理科人才并不需要把文章写 得 花 团锦 簇, 他们 只要能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 够 了 。 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 种 训练应该 在初中 已经 基本完成。科学家作出重大科学 发现 ,只要能把 发现 的 结 果比 较 确切地表达出来即可 。 真正需要把文章写漂亮 时 ,可以 让 文笔好的文科生予以 润 色。 实际 上 , 英、美的不少作家也 经 常 让职业的 copy-editor 润 色加工文章。 为什么作家还要让他人加工润色自己的文章、小说?原因是, 虽 然一些作家是 讲 故事的高手,但是他的文字功夫可能有所欠缺。 据称,有较好的英译本是作家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认为莫言语言冗赘、不怎么会写作。他不是按莫言的句子翻译,而是把整个段落理解后用英语重新写出。既然文学家都可以让他人加工润色,科学家让人帮忙润色加工文章没有什么不可。 天才的科学家 、 数学家可 能 缺乏出色的 语 言能力,因此, 选 取数学和 语 文两 项综 合分数最 优 的学生可能 让 很多数学和理科天才失去在 顶 尖大学学 习 的机会。学生数学和 语 文都 优 秀当然很好, 但 是数学和 语 文两方面都拔尖的人才苗子可能不多 。 我 们 在 实际 上工作中需要 的一般只 是一个人的数学才能或 语 文才能 , 只要把一 项 工作做到最好就已 经 足 够好 了 。 有人 说,语 文 对 任 何学科都很重要,不懂 语 文, 连 文章都 读 不懂, 问题 都看不明白,怎么能做好本学科的工作? 这 个 问题应该 反 过 来看,考生的数学成 绩 特 别 好, 说 明他 们 已 经 有 读 懂文章 、 看明白 问题 的能力,并且有把 问题 的答案 逻辑 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因此,他 们 已 经 具有做好本学科工作必 需 的 语 文能力。 对 于数学科学的 发 展,我 们 需要的是数学人才。数学和 语 文都拔尖的人才固然好,如果不可得,我 们应该选 数学拔尖人才,而 不 是数学 + 语 文 总 分拔尖的人才 。 对 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 术 学科, 语 文的作用也是一 样 ,考生在 这 些学科的突出成 绩 , 说 明他 们 已 经 掌握了本学科需要的 阅读 、理解和基本写作能力。我 们 不 应该 因 为 他 们 没有突出的 语 文成 绩 而 使这些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天才失去在顶尖大学学习的机会。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不仅应该文、理分科,而且应该更细一点的分科。在这一方面英国的大学招生程序有不少可供借鉴的东西。 三、英国的大学招生程序 英国学生是在 A Level 阶段后上大学,入学成绩最后依据 Alevel 成绩。 A level 学习为 16-18 岁期间,年龄对应于国内的高二、高三,国内一般译为预科。学生一般第一年(称为 AS 阶段)选 4 门与以后大学所学专业有关的科目,第一年考试成绩称为 AS 成绩 , 计入最后成绩。第二年一般放弃一门,集中精力学习用来作为入学成绩的三门。大学入学要求一般有一门必需科目,一门有帮助科目,再有第三门相关科目。例如经济学专业必需科目是数学,有帮助科目是经济学,第三门的选择就比较多。医学的必需科目是化学,生物学有帮助。英国大学的有条件录取实际上是在 A level 最后成绩出来之前。大学根据考生平时成绩( Alevel 前的 GCSE 成绩和 AS 的成绩)、教师估计的学生最后成绩和评语决定是否给有条件录取,有些大学还有面试和大学自己组织的考试。有条件录取的条件是对最后 A level 成绩的最低要求,可能是 A*A*A*, 也可能是 A*AA 或 AAA, 也可能是 BBC 。大学越好,要求的最后成绩越高。考生可以在全国的招生系统( UCAS )中报 5 所大学,但是在这 5 所大学中不能同时报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只能报两者之一。因此,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基本不可能凭一时超水平发挥进入顶尖大学,而平时学习好但经受不了考试“考验”的学生也进不了顶尖大学。反观中国的大学自主招生,不是推荐入学无需考试,就是大学自己另外组织考试,而只有有限的几个学校的学生可以被推荐免试入学,或参加大学的自主考试。高考放权到省市一级,各省市自己组织的考试掩盖了高考录取的机会不公平。当全国统一考试时,北京、上海的低分数线被聚焦,各省自主考试后分数在各省之间不再可比。 四、中国高考中 教育机会 资 源分布不均的 问题 这 次改革方案没有解决教育机会 资 源分布不均的 问题 ,即 优质 教育机会 资 源 过 度偏向北京 、 上海等大城市 。迄今,高等院校的招生名额是按省一级行政区分配的,因分配给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的顶尖大学的名额按人口 / 考生比例远远高于人口大省,当使用全国统一考卷时,顶尖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北京、上海的录取分数线显著低于其他省份,导致明显的同分不同机会的现象。目前的 北京 、 上海 和一些省份独立出题的安排,有些省市之间的分数不再具有可比性,淡化了同分不同机会的现象。在北京市、上海市(包括所属市县及郊区农村)的考生有更高的机会考上好大学, 以至于出 现 高考移民等 问题 。为防止 高考移民 受惠于北京市、上海市的有利条件,政府不得不出台防止高考移民的措施。这次高考改革,虽然强调了语文、数学、外语由全国统一出题,但是 高中学 业 水平考 试由省市出题。这样,省市之间的分数缺乏足够的可比性,是否意味着 分配给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的顶尖大学的名额按人口 / 考生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省份的情况将持续。 五、结论 中国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应该是 1 )减少教育机会资源分布的不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全国共享,而不是被指派到省市一级; 2 )放弃“通才”观念,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与此相适应,文科( Artsand Humanity )或人文科学不再考数学,理科不再考语文,经济类可以考虑既考数学、又考语文或考数学、不考语文; 3 )平日成绩可以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但是考生必须参加高考。随着今后考生数目的减少,可以考虑采取英国的根据平时成绩和教师评语有条件录取,高考成绩满足条件则被最后录取,不满足则不被录取。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避免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14751 次阅读|115 个评论
手机及电脑对人才的影响
热度 1 lin602 2014-9-21 10:41
我们那个时代,到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坐床头看会报纸或书就睡觉了。 现在的电脑网络及手机在线,可不一样了。随时发消息,看别人发布的内容。睡不着,还可以看看入眠。 真是好! 不过,年轻人及做事业的人,如果这时候‘定力’不够,该工作时经常看手机与上网或QQ,事业就有点‘悬’了。被手机牵着走,最后成为手机的奴。 网上及微信、空间上的世界真精彩,就是会经常让自己迷了路。 这个世界,创造天才,这个世界,也毁了许多天才或人才。 这个世界消除‘盲’,但增加了不少‘庸’。
2421 次阅读|2 个评论
杂诗感言
LiuQY 2014-9-18 13:17
《杂诗感言》 (一)领导与人民 领导, 英明的领导, 或许, 他或她, 就好比有一串不同却又神奇的钥匙, 不时的, 英明地引领或者引导众人, 各自快乐步入一片, 属于自己, 也属于大家, 既温暖又幸福的天空, 那么的美满美妙, 又那么的自由自在。 领导, 英明的领导, 其实啊, 不只局限在这个领域, 或者那个领域, 这个岗位, 或者那个岗位, 可能是您, 实际上, 也可能是他, 或者还有她。 领导, 英明的领导, 源于人民, 属于人民, 也许吧, 根本就是, 人民的一员。 人民, 善良智慧的人民, 需要有英明的领导, 也需要有领导的英明; 人民, 人民的善良智慧, 离不开领导的英明, 也离不开英明的领导。 领导与人民, 人民与领导; 英明的领导与善良智慧的人民, 善良智慧的人民与英明的领导; 领导的英明与人民的善良智慧, 人民的善良智慧与领导的英明。 (二)人才 宝, 人才。 人才似宝, 人才如宝, 人间寻宝。 有人说, 人才便是宝, 招聘人才, 就是去寻宝。 有人说, 古代人才已久矣, 只待看今朝, 究竟, 这是对还是错? 不是说, 人才是宝, 因为有才, 才里有道, 道生才, 才益人。 不是说, 人才是宝, 因为有才, 才里有徳, 徳聚才, 才悦人, 才还福人。 人, 有时代之分, 而才, 无时代之别, 人走了, 也许才还在, 走的是人, 而留下的是才。 人之才, 或许一句话语, 或许一篇文采, 或许一丝理论, 或许一点思想, 或许一项发明, 或许一次创造, 见物思人, 见才思德。 人存才示, 才示德展, 人才也; 人去才存, 才存德久, 犹人才也; 承上启下, 世代相传, 子子孙孙, 孙孙子子。
3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才----什么特征?
热度 10 lin602 2014-9-8 20:44
时常在想,天才是什么特征,或天才是什么样子? 经常想着这样一个例子: IBM的计算机与国际象棋大师(好象是俄罗斯象棋大师吧)比赛,关键比赛时,国际象棋大师下了一非常规棋,计算机数据库中没有这步怪棋的数据,也就没有了对策,后面棋乱了,输了。 战争中的例子更多。 什么是天才,这就是天才! 会下怪棋的人就是天才! 牛顿、伽里略、哥伦布、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陈景润、王选等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所以他们就是天才。 天才太少了,他们的精神与思想是经常‘不食人间烟火’的。 天才太少,伯乐更少,天才经常要靠自己‘打’出来,靠伯乐相出来的人少。伯乐还经常相错了人,哈哈。
4813 次阅读|21 个评论
天才不是‘任命’的
热度 29 lin602 2014-9-2 07:28
前几天在电视上听到一句话非常好:‘天才不是任命的’。 人类最最重大的发现、推进与进步,少数天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战争与重大科技中的天才,更是极少极少。 现在中国机械式的招聘与升职,都有一条一条所谓的杠子,经常以有没有国外学历与论文数量来划线,经常将天才埋没! 毛泽东没有上过军校也没有到国外,但是在共产党内是最能打仗的军事天才。而朱德、刘伯承、周恩来、陈毅、林彪等许多高级将领都是国外回来的,或者是某种军校毕业的。 不少从国外拿着洋博士学位回来的人(这批人国内同年龄组的人至少有许多万吧),没有做出陈景润、王选、袁隆平的成绩。 当然国外回来的许多人也非常厉害,例如:钱学森等。 大家也可以将视线收回来,自己学校,许多国外著名高校博士回来的人也并不是全部都比一些‘土八路’强。 人才,特别是天才,不一定与地域、学历、一些数字完全对应,其实国外的有,国内也有。而我们目前的所谓许多杠杠,经常将真正天才埋没。 现在学校与学术界,仍然有‘两个凡是’的阴影。 但是,不要将这内容倒过来说成是‘国内的比国外的强’。这就严重误读了。天才及人才不是来自专门地方的。
3374 次阅读|75 个评论
将军不是军校培养的
热度 1 caojx 2014-8-30 21:59
凡谈到教育,甚至谈到科研,每每就有人拿“钱学森之问”来批判教育,批判高校。指责建国后高校没有培养出来大师级的人物。这样的问责是找错了对象。那个军校的学员出来就是将军(除非招收的就是将军,像亮剑中的军事学院)?将军是在战争中自我锻炼、自我培养出来的,不是在学院培养出来的。同理,“大师”是在社会实践中自我锻炼、自我培养的,不是学校培养的。学校是苗圃,只是培养了个苗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主要是生长环境。我们应该检讨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培植出长出参天大树的土壤,而不是指责苗圃为什么不种参天大树。许多研究单位(包括最时髦的协同创新中心)把“培养人才”做为重要任务甚至发展目标,实在是定位的错位。 军队的任务是打胜仗,不是培养将军。打了胜仗,自然就有将军。科研院所做出成果,自然就有人才。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8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朱永嘉:钱学森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热度 3 Majorite 2014-8-18 10:46
今年五月四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呢?说到底还是为了培养我国自己的世界第一流的各方面的人才。 记得四年以前, 2010 年的五四青年节,那时的温总理也去了北京大学,他说这是第三次去北大了,可见那时的中央也是非常关心北京大学发展和全国高等教育的。温总理与北大的同学举行了座谈会,一位化学系的同学向温总理提了一个问题,他说:“钱老先生也多次向总理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我想请问总理,你认为高校应该在教育改革中起什么作用,用什么样的实践来真正地推进我们国家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科学发展?”这里学生问的是现在的大学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也就是为什么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事业如何改革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回答钱学森老先生提出的问题。钱学森先生提问是在 2008 年的 8 月 2 日,温总理探访钱老时他提出的。他当面向温总理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学校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学艺术,学文科的要学一点自然科学。在相关的报道中,温家宝对此不仅深表赞同,而且在学校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多次介绍钱老的意见,使这一观点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在北大校庆一百一十周年时,同学再次向温总理提出这个问题,温总理回答说:“这句话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也是很大的鞭策。我知道,他说的是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像他、华罗庚、李四光这样的人才。(按:这几位都是在旧中国成长的知识分子典型,这样的人才我们还可以举出不少。)他讲的两点意见,可能会对同学有用。第一,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这就是创新。如果总是循着别人的路走,没有创新的话,不会成为杰出的人才。第二,提倡学文科的要懂一点理工,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他就举自己的例子,他说:‘你不知道我的油画画得好,年轻时的画流传在境外,还没有找回来。他在国家授予他国家功勋科学家大会上讲话中说,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蒋英,她的音乐给我很多启迪,给我很多思考的空间。’”这样温总理把学生的提问,原封不动地退回给同学了。恐怕这不是同学提问时所需要的答案,也不是钱老所希望的对这二条意见的阐释和答复吧。他对总理讲这二条意见,是对我们教育领导部门的工作提意见,不是对学生学习缺乏创新精神提意见。 那么钱老在提这二条意见之前,他自己是怎么思考这二个问题的呢?在 1983 年时,钱老有过两篇文章,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关于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另一篇题为《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前一篇文章是对我们恢复高考以后高等教育及整个教育制度提意见,后一篇文章是从科技情报的视角讲,如何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问题。这二篇文章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为我们国家培养世界第一流科技人才。温总理说钱老讲的杰出人才,就是像他那样的曾为我国攀登世界高峰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钱老的这两篇文章不难找,就收在钱学森主编的那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思维科学》的论文集中,它出版于 1986 年。在这两篇文章中,他是对我们的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意见。钱学森写的第一篇文章,他是作了调查研究才写的,他说: “我也曾到一所重点高等院校去听课,听了两节内容相关联的教学课,我听了之后,感到教师讲的太繁琐,连习题也在课堂上讲,有的学生连笔记都不记!课后我找两位教师说,我说两节课改成一节课就行了,留下习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去做,教学效果会好些,而上课时间不减少了。我说,这不是很好吗?两位教师说,他们同意我的意见,但不能照我们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办,因为那样办,有些学生不习惯,是灌惯了改不过来了,就会向教师提批评意见,‘条子’多了,教务部门不察,就会影响教师评职称,提级别!这是落后阻碍了前进,不准前进!” 这里他一是批评我们长期以来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这不能怪学生,二是批评我们恢复教师职称制度以后,在如何评职称、提级别的方法上有问题,过分强化了职称的高低,实际上借助行政上的等级制度强化了大学教师之间的等级关系。他认为这是落后阻挡了前进。其实当年李大钊不过是一个讲师,陈独秀、胡适他们也没有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那样一级一级地爬上去的啊!论资排辈在中国历史上吏部提拔官僚时,有一个简便的办法叫停年格,那个以年资来论人才,决不是提拔优秀人才的办法,在真理面前,是不讲等级的,弟子不必不如师。钱老这一番话,是在批评我们教育工作部门的领导,拿过去封建官僚系统管理行政官僚的办法来管理和选拔人才了,把对学校的管理也官僚主义的行政化了。这是给我们行政管理部门出了难题,他们真有识别人才的能力吗?当然,做官、当老爷、讲空话,那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我不知道温总理注意到这一点没有。孔子在《论语》中讲了“君子博学于文”,这个文便是文献资料,博学也就是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才能知道钱老的问题是对什么而言的。钱老在这篇文章还说了这么一段话: “教育科学中最难的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即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教育科学的其他学问和教育工作的其他部门都有了基础,有了依据。” 为此,他研究人的思维过程的规律,这本书的题目就是《关于思维科学》,这应该是教育领导部门最关心的问题。孔子在《论语》中便讲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用脑子思考,那么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那就有危险,胡思乱想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学,是指“博学于文”,要广泛阅读已有的文献资料。思是怎么理解呢?孔子也在《论语》中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说不刺激一下,不能引导你去思考,不疑虑便不可能有所发现,不能举一而反三,那我也就不再给他说了。换一句话说,便是孺子不可教也。钱老提出“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那是刺激我们领导一下。总理说:“这句话对我们是很大的刺痛。”那么为什么对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没有提出相应的疑虑和问题呢?那怎么能因此而举一反三呢?也就是还没有开动脑子去思考我们教育工作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恐怕大家连钱老过去写的文章也没有好好去看吧。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好好去研究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吧。这也是习近平同志这次去北大讲话时提出的“我们更要遵循教育规律”,这是有客观针对性的,那么这个教育规律究竟是什么呀?我们大学的领导、教育部门的领导能说清楚或者想清楚了吗?恐怕是一个问题。钱老在这篇文章中提出要求,他说: “我们能总结出一套知道教育工作的基础理论,从而大大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培养出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一代新人,由他们来担当世界范围‘知识战’、‘智力战’的主力部队吗?我认为一定可以。理由是:如前面章节中讲的,人的才能主要靠后天培养而不是什么先天就有的天才,既然古今中外都有一批才能卓越的人才,他们也是他们所经历的学习环境所教育出来的,只要掌握了他们之所以才能出众的规律,有几个就能有一批,有一批就能有一大批,一直成千上万!这是过去历史所提供的论据。关键在于掌握教育科学基础的理论,把个别推广到一般。” 钱老的这一番话,还是很中肯的,总结已有的经验嘛,如钱老这样的杰出人才,是怎样成长的,那也应该有经验可以总结吧。关于钱老自己,他是这样说的: “从我个人的实践来说,对此我也是乐观的,因为我之所以有今天,当然是由于党和人民的培养,但这与我在旧中国二十四年所受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到大学,也有很大关系。” “二十年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我就是在那里度过了六年,这就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当时这个学校的特点是考试制度,或说学生对考试形成的风气,学生临考是不作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七十多分,优秀学生八十多分。就是说对这样的学生,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这个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很深刻和现代化。” 这一大段话告诉我们,教学的要领在理解和掌握它的内涵,不在背诵和记忆,这不是说背诵与记忆不重要,这是为学的第一步,但学而不思则罔,思,便是要会分析,会批判,会提出问题,会有不同的视角,唯有那样才能创新。记得唐代刘知几曾提出,才、学、识三者的关系,学需要背诵和记忆,是知识的积叠;识,是指识别问题,就要有分析、批判地对待过去的积叠;才指的是具体工作和创新的能力。这三者密不可分,而才是第一位,也就是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它又必须以学和识为基础。而才这个东西,不是完全可以在书斋和课堂里能培养的,它要靠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也可以靠科学实验,中学生要有实验课,文史这个东西可以从写论文开始,能分析和提出问题,写文章便有表达能力的培养问题。才这个问题,不仅有三大革命实践的能力,即生产劳动能力、科学实验的能力、社会生活的能力,还包括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的培养。中学时代的学生会选举和自管理,实际上是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如何把这些要求,有序地组织在青年的学校生活全过程当中,它既是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学校领导与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和精心统筹安排的问题。对人的教育,特别在青年时期,必须处理好才、学、识三方面的关系,它是培养创新型的第一流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呵!故不能让分数这根指挥棒通过考试来指挥我们的整个教育工作, 1978 年恢复高考制度,在当时有它的积极性,这一点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许多青年正是因此而进入大学的殿堂。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高考制度实行了几十年,它在消极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了,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抱着分析的态度。现在高考的问题就出在高考分数这个指挥棒,指挥了我们全国的中等教育向灌输和背诵这个方向转了。到了高三,大家都日夜在为高考博取高分而拼搏,这已成为我们中学的常规了,但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可怕的是大家却都熟视无睹。 这些年在中学教育也树了一个样板,这个样板就是河北省衡水市的衡水中学,这所中学在历年高考中,屡拔头筹。 2012 年高考这个中学被清华、北大二所大学录取了 96 名学生,占河北全省被两校录取名额的 86% ,有 20 名考生被香港名校录取。在 2013 年,这所中学本科一批上线率为 86.9% ,被清华、北大录取的有 104 名,考入港大和新加坡大学的有 77 名,此外还有 21 名被国外名校录取。所以他们办学的方式成为中学办学的典型和样板,长期以来,衡水中学的办学经验受到相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媒体的广泛关注。那么这所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是怎样一种模式,使它在历年高考中拔得全国头筹呢?这是一个寄宿制中学,实行军事化的封闭式管理,采取极其严格的班级管理和考核制度。为了争取高考的好成绩,在学校的每一名学生和任课老师、班主任、年级主任和校长,都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和学习压力,学生在校内的生活被限制在三点一线的环境中,这三点便是宿舍、餐厅、教师,他们每天从早晨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十点十分上床睡觉,都安排得非常紧张,时间安排以分钟计算,学生的成绩、德行、卫生都纳入量化管理,学生在教室发呆、吃零食要扣分,学生成绩不能退步,上课不能说话,不能笑,不能心情不好,坐在位置上,脚不能发抖,不能靠墙。整个教育过程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睡眠不足,是师生的普遍现象,师生的教学和生活,全部被高考成绩给绑架了。所以衡水中学成了应试教育成功的典型,它是全国所有中学中的超级中学,在学生家长看来进了衡水中学便成了进名牌大学的保险箱。当然,衡水中学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线,也有它发展的过程。衡水市是一个县级市,衡水中学是它下辖的一所中学,它的转折点是 1992 年李金池成为衡水中学的校长,他办学的目标是争取成为教育部提倡的国家级示范高中。 1993 年开始实行寄宿制,市里投资 1200 万,分三年到位,每年 400 万。 1995 年时,衡水中学的升学率在河北省排名第一, 1996 年成为衡水市教委直接管理, 1997 年单位成为正处级。由于它出色的升学率,成为各省市教育局发文学习它办学经验的典型。尽管学生累极了,会对学校表现出仇恨和仇视的眼色,但许多毕业生还是表示将来会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这个高中集中营来。 如果把这所学校办学的模式,与钱学森讲的北京师大附中的生活和办学方针对比一下,谁是谁非的问题已很清楚了,用不到我来说了吧。这样一个典型样板的背后,反映了我们教育方针上的失误。中学时代是青年成长的时代,这一阶段,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会影响一代人的正常成长,以背诵和记忆为中心的结果,失去的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衡水中学的经验,我不是抱全盘否定的态度,它对学生接受纪律约束的训练是有益的,培养学生如何分秒必争,如何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观念,在学习中他们的基础知识还是广博和牢固的,他们在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是一个很听话、很守纪律的员工,但缺乏的是应变和创造性地独立工作的能力。当然,各人在新的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下,也会发生变化。总之,不能把事情说绝对了,任何绝对化的肯定和否定,都是形而上学。 2007 年 9 月 9 日教师节时,温总理去北师大探望了那里的教师,我不知道总理有没有注意北师大的附中曾培养出如钱老那样的杰出人才,现在北师大附中是否还保留着二十年代那个好的传统,或者已经丢了,那么它又是怎么丢的呢?钱老在文章中还说: “由于我有这样一个中学的基础,当我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年是学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但这个大学与师大附中不同,考个八十多分不算好学生,得靠九十五分以上才行。所以我的功用在背诵上去了,以应付考试。” “因此我在上海交大四年中,只有两个学年收益比较大。” 钱老还说: “我讲了这样一大段自己在旧中国受教育的经历,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是两所学校全体学生的经历。这是为了说明实践证明能做到的事:六年小学和六年中学可以达到现在高等院校一年到一年半的学习水平。所以如果要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内能实干的人才,大学不要四年,有两年就可以了,这就是两年制大学专科。四年制大学可以是培养有开发科学技术能力的人才,达到的水平可相当于我国现在硕士。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吗?而这还没有用将来会总结出来教育科学基础理论,没有用至高明明的教育方案。所以我是乐观的。” 钱老在这里提出了大学学制的改革问题,大学的教学方法问题,大学的学制用不到都是四年,可以是两年制的职校,是技术型的人才,四年制应是开发型的人才的培养。尽管钱老是乐观的,到2008年再提出钱学森之问,说明整个九十年代,我们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上,没有取得足够的进步,所以钱老才会在本世纪初提出为什么大学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来,这个责任在分管中学和大学领导的部门,责任在教育工作的管理部门。也许教育产业化了,学校成了学店,教育也商品化了,因而在个别领导和少数老师心目中,赚钱比培养人才更重要了,以高考的分数线评价中学教育水平的高低,从管理上讲,它通过可以量化的办法,是更方便了,但出不了杰出的世界一流的人才。三十多年来,各省的高考状元加起来有三千三百多名,但在所有高考状元中,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哪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这说明高考上的状元,在背诵记忆上有一套,但他们不是开发科学技术的人才,也不是社会实践上的领军人物。当然从总体上讲,这三千多名状元在就业和收入上与一般的毕业生相比是高出一头了,但能否有杰出的贡献和成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说明围着考试和分数转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不是一个好办法。为此,我曾经把温总理的新书《温家宝谈教育》找来读了,给我的感觉全书的主题是摆成绩,这几年我们的教育在数量上确实是有很大的发展,缺少的是对现行教育制度提问题、摆矛盾和解放思想,那样的话教育改革要取得新的突破就很困难了。 分享到: 最后修改于 2014-08-18 阅读( 15811 ) 评论( 33 ) 下一篇: 燕京学堂脱离了五四精神? 朱永嘉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14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今中国没有堵死真正学术人才的路
热度 33 lin602 2014-8-12 20:46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在文革期间,做学术的优秀知识分子是没有路的。因为当时不做科研,而且做科研经常成为白专的典型,也没有科研条件,包括资料与实验室。 现在的中国科研环境不如人意,官本位,搞关系,浮躁等,严重影响着中国科研的进步。 许多能够做科研的人由于这种环境耽误了学术与事业。 但是,如果这个人是真正的学术人才,心静,有潜力,有干劲,想做一番事业,在这不利的环境中,找自己的机会(这与投机是二个概念),多写申请书,多看资料,多与企业交流,多参加学术会议,尽可能申请出国基金到国外合作科研,写论文等,这个人迟早要出来的。而且出来,就压不下去! 不过,这样的人有,但不多! 我们大部分人没有这个定力与信念。 近期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苏联、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几个大国的军人有数千万,但象朱可夫、巴顿、蒙可马利、隆美尔、麦克阿瑟这样的真正军事人才屈指可数,当然次一些的军事人才不少,绝大多数都是普通军事战斗人员。 其实科技界一样,科技人员非常多,但真正出色人才是不多的,而能够成为大师级人才,甚至留芳于世的人才更少。 不过,我觉得在中国环境,不一定非得顶级人才才能出来,稍微好些的的人才就压不住了。 因为现在的大环境是支持科研的,而且现在的环境可以流动。大浪淘沙,将每个人淘到自己应该去的地方。 金子肯定总会发光的,除非这人才不‘过硬’。只要有本领,作出的成绩与潜力总会让其他人认识到的。 正在看‘邓小平’的电视,邓小平就是压不住的‘人才’!普通人在三起三落的残酷的生死政治斗争中,早就撑不下去了,更不会留下历史的印迹。当然邓小平不是做学术的,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7495 次阅读|45 个评论
【嚼文咬字】像源像汇又像漏
热度 19 xqhuang 2014-8-10 08:44
【嚼文咬字】像源像汇又像漏 昨日, 老邪【咬文嚼字】“源”、“汇”、“漏” 。今日,小邪【嚼文咬字】“源”、“汇”、“漏”。 从宇观的天体到微观的电子、从有生命的人到无生命的物、从自然到社会、从官员到百姓、从海龟到土鳖、从教授到学生、从博主到游客、从博文到评论、从精选到热门、。。。,一切皆可能是“源”、也可能是“汇”和“漏”,是“源”、是“汇”、还是“漏”?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是关键。 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下,恒星是“源”、行星是“汇”、流星是“漏”。放大空间或时间的尺度,恒星将不再是永恒的“源”,它不过是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在茫茫的宇宙中漏掉、消失。。。 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想成为核心、成为“源”,身边永远汇聚着一群跪拜者,然而,在无限的时空面前,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皇帝,同样渺小到可以被忽略、短暂到可以被遗漏。 科学网博主,抱着“我的地盘我做主”,梦想着能成为科学网的“源”,不说指点江山,至少能汇集一批读者或粉丝。可是,在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尺度下,五湖四海汇到这里的“主”们,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博主会漏走、博文会漏走、博客会漏走、科学网也会漏走,谁都无法逃避时空的淘汰。 人才,就算诺奖获得者,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即,某个空间(学科)、某段时间的“源”,一旦超越属于他们的时空,只能是随大流的“汇”,甚至是被淘汰的“漏”。 人才计划,简单说就是找“源”,创新之源。什么样的人才是“源”?人才部门可以制定各种选“才源”的标准:状元标准、名校标准、博士标准、美国教授标准、院士标准、千人标准、SCI论文标准、引用率标准、影响因子标准、专利数标准、...,而事实上,依据标准化的选“源”条件,并没有选出合格的“才源”,为什么? “才源”有标准吗?没有!能用具体指标标定的人才,仅仅是过去某个特定时空的“源”,并不代表他们能成为新时空的“源”、新学科的“源”、新项目的“源”、...。因为,“源”的形成包含许多偶然和运气的成分,如高考状元,换个地方、换个时间、换张试卷,状元一定不再是状元。即使有次次状元的学霸,也并不意味着,他能成为未来的科霸、技霸、商霸、。。。 南橘北枳,花巨资引“源”(或种),即使是好“源”好种,往往种不出所期待的果实,何故?水土异也。 当引进杂交品种成为政绩工程,汇聚到一起的,必然是一批投机分子。当事与愿违,始作俑者的人才部门,为了证明自己是传说中的伯乐,而不是赵本山式的“乐伯”,只好自欺欺人地把“千里香”说成“千里马”。当“千里香”越来越吃香,“汇”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食客”,吃饱喝足后,就成为新的“官源”。而真正的“才源”,早已在“乐伯”和“千里香”的欢歌笑语和忽悠吆喝中,彻底地“漏”了。 过去,有一部偶像剧《像雾像雨又像风》,现在,有一部呕吐剧《像源像汇又像漏》。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5424 次阅读|39 个评论
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热度 8 xuxfyuwp 2014-8-6 21:19
在今年6月9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讲话,主要内容已在各媒体上发表。在讲话中,有些是脱稿讲的,虽未公开发表,倒也印象颇深。如在讲到中国的人才问题时,习近平谈到他交往过许多外国朋友,包括一些政要和科学家,问他们最看重中国什么,他们几乎一致认为是中国的人才,中国有非常庞大的基础人才库。习近平这段脱稿讲话赢得了台下听众的掌声和笑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响,值得回味,或许每个人的理解也未必相同。   在公开发表的讲话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是这样表达的:“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总书记这样讲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反映了中国目前科技人才队伍的真实情况。问题是面对这样的人才结构,如何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政策,采取与客观实际相配套的措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笔者在一次关于科技发展的座谈会上,听到过另一方式的表达。有位院士谈到,他在与一位欧洲很优秀的科学家交谈时,这位欧洲专家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评价。而这位院士不太认同,回应这位欧洲同行说:“我们的问题还有很多,特别是缺乏顶尖的优秀人才,在许多领域尚难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这位老外听后则另有看法,认为顶尖的科学家固然重要,但他们主要的作用是提供新思想,突破现有理论,把握发展方向,这样的人很少,而所提供的理论、思想、观点都能在一些科学刊物上发表,有的也可以通过网站搜索到,但与实际应用尚有距离。而能将这些思想在实际中实现的人,同样非常重要,中国不缺这样的人。   中国缺不缺这些能将先进理论付诸应用的人,尚难以评判,因为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或许中国在一些领域的学习模仿能力可以多少印证这一点,但也确实在许多领域,即使有了成熟理论,由于在技术、工艺、组织、竞争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未获得成功。但这位欧洲科学家确实点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当我们总是惋惜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时,是否在挖掘那些藏有闪光思想的宝贵资源方面下足了功夫呢?包括科技期刊、网站,书籍、会议、报告、交流等。这些免费的他山之玉,拿来都是宝,经过雕琢加工、重组对接,便可以为我所用。在国家的科技强国战略中,确实有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要求,在有些领域做了,收获颇丰,但显然还远远不够。   笔者平时也参加过一些课题、文章的评审,评审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是否有创新点,这是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关键指标。但客观地讲,真正具有原始创新价值的成果并不多见,不少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有些则是变相重复,了无新意的“设想”,结果不在少数。有些是别人早已解决的问题,稍加变化就作为难题来攻关。国家花的是冤枉钱,个人付出的是无用功,在半山腰打转,离登顶尚远。不知还有多少人仍在这类所谓“创新”的号令下追求、寻梦,试图达到力所不能及的目标。   再回到那位欧洲科学家的评判,他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发展中的另外一面,虽然缺乏顶级大师,这需要漫长的积累,并受到基础、时间、环境、机制、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并不妨碍走跟踪、追赶、学习、模仿之路,许多后发国家取得科技上的成功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包括日本、韩国等。设法将有价值的理论、思想转变成应用方法,产生实际价值,能这样做并取得成功的人,也是很了不起的,美国许多著名的大企业,如微软、苹果,取得了影响世界的成就,可以说创新成果无数,但未必有多少能真正称得上是原始创新。   中国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企业近年来迅速发展,也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学习、模仿、创新之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实现了超越。华为经过20多年的磨炼拼搏,已发展成为了一个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能与世界知名公司一决高低,但在谈到创新时,创始人任正非先生也是很冷静的,他说:“我们只可能在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美国公司,如果扩展到火柴头或小木棒这么大,就绝不可能实现这种超越。……要防止盲目创新,四面八方都喊响创新,就是我们的葬歌。”   我绝无任何否定创新发展之意,只是希望将创新的内涵和领域界定好,将中国科技、人才的现状把握好,在目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过于热衷于原始创新未必是符合实际的选择,未达到山顶,不可能登高望远,不站上巨人的肩膀,难以实现高于他人的超越,渐升的高度无法跳过,必经的路途一定要走。认识到这一点,面对我国的现实条件,分析清楚优势与劣势,确定好自身的发展阶段,除在一些有着特殊需求和外界条件限制,及少数能达到国际顶尖层次的领域和人才身上给予足够支持外,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向跟踪、学习、引进、吸收、转化方向上倾斜,应是一条与现实国情相符的发展之路。   《中国科学报》 (2014-07-25 第6版 观点)
个人分类: 文章|2452 次阅读|9 个评论
企业最重视什么样的员工?
热度 5 zoumouyan 2014-7-31 21:49
企业最重视什么样的员工? 邹谋炎 专业本事很强在职场竞争中自然是优势,但还有一些品质更被企业看重:敬业、诚信、合作。 其实不单企业如此。读到过这样的报导,说国外某些大学曾拒绝接受中国两个顶级高校的学生,原因是那两个高校的学生中不稳定者较多。国内一些企业在接受求职者时,常常也有类似的顾虑。在德国合作研究期间,得知有国内访问学者和学生到西门子公司做短期工作,在进公司后工作前有一个宣示仪式,保证遵守公司规章、维护公司利益。而进入微软研究院的考核中对合作的要求非常重视,这使许多求职者印象深刻。 无论企业或科研、教育单位,当然希望自己的员工或研究人员专业强并有创造性。如果这些高人能持续在一个机构中工作,或者能够遵守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肯定会大受欢迎。其中部分人会被吸收为骨干甚至持股的核心成员。可惜的是,有些高人稳定性差,并且行事高度自我。他们当然有选择离开的权利,但如果掌握企业的重要甚至关键工作,突然离开常会给企业的业务带来冲击。不少企业经历了几次类似案例后非常明确地认定,敬业、诚信和合作的员工才是真正的宝贵财富。多数企业都愿意并认为值得花气力去培养那些敬业、诚信、又乐于合作的年轻人,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骨干。 有些情况在求职中可能不是强点,如几年内换了几个单位;未进入工作就高谈阔论;有不稳定倾向。最后一点不容易判断。常常,不喜欢将自己的工作与其他员工交流,可能是不稳定的一种表现。所谓“工作经验”本来是指专业工作积累,有人以为有多个单位的工作经历是工作经验,是一种误解。 敬业者多能专注,而专注的科技人员是企业稳定的基础,也是创造者的后备军。 诚信者可以为友,可以使人感到多一份阳光。 合作者多有自信并愿意与人分享。只有许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应对现代高科技竞争。 年轻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555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德国夺冠的启示:怎样打造真正的世界一流强队?
热度 13 张海霞 2014-7-17 14:24
刚看了黄秀清老师的博文《耍大刀:厦大还是吓大吗?》所配的视频很是绝妙:义和团打扮的金三胖在奥巴马面前耍大刀,直接被游击队打扮的奥巴马掏枪干掉!忽然又想起了刚刚过去的世界杯,德国队在半决赛对阵巴西的世纪惨案,巴西球员出场时拿着内马尔球衣唱国歌的那一幕,多么神似!一个靠精神领袖忽悠的球队开场10分钟猛耍过一阵大刀片之后就直接被荷枪实弹的德国帅哥们扫荡出局了!真正的冠军,靠的一定是真正的实力,而不是所谓的魔咒和奇迹!那只是媒体炒作的噱头,球王一定是在赛场上打出来的,不是在媒体上吹出来的!这一届世界杯给了我们太多的警示: 不思进取、抱守残缺的伪强队,一律小组赛显形:西班牙、意大利、英格兰、葡萄牙...... 不拘一格、新人为主的屌丝队,一路上高歌猛进:哥伦比亚、法国、荷兰、智利...... 人才外流、内部空虚的独苗队,一遇强敌就疲惫:巴西、阿根廷为最...... 注重本土球员培养,打造自己强大联赛的国家笑到最后:以拜仁慕尼黑青训系统出来的年青一代为班底的德国队,今后5年将是国际足坛的霸主,不管你信不信,这都是事实! 从德国队的成功,反思一下我们的人才政策,其实真的可说的很多: 1、是引进为主还是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为主? 提高水平需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来起到带动作用,可是真的要成为自己的强队必须倚重自己的人才,西甲双雄在俱乐部级别可谓成功,可是这一届的西班牙队却是个灾难:因为在巴萨和皇马能够打上主力的西班牙青年一代球星屈指可数,而在拜仁和多特,各个位置上都有不止一个德国球员可以成为主力,而且他们处在很好的年龄梯队,穆勒之后有格策,小猪的身边有克洛斯......所以,任何不注重自己人才培养的计划都不是长久之极,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可是外来的和尚代替不了自己的水平。 2、是靠老人的经验还是倚重青年人的创造力? 这同样是世界杯期间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初出茅庐的哥斯达黎加在死亡之组由赛前的“鱼腩”蜕变为小组第一出线,不可谓不意外!15个90后球员随队出征的荷兰队也着实让很多人赛诟病,缺少了里贝里的法国更是被媒体视为弃儿,可是这些年青的队伍用脚把皮尔洛和圣卡西这些“老迈”的世界冠军们毫无留情地踢出了局!而J罗更是横空出世,独霸金靴,还有很多人说他比梅西更配金球!这就是赛场上的青年人,不管你是否喜欢、不管你是否看好,他们的时代就这样来临了!所以,任何不重视年青一代的计划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其实政策制定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机会给更年青的人,无论他现在是不是个角儿,只要给他站到舞台上的机会,他都会成为角儿! 3、是凑别人的场子还是搭台唱自己的戏?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Top的球员如C罗和梅西都在西班牙顶级俱乐部扬名立万,从而登顶世界足球先生的个人荣誉巅峰,可是到了世界杯,他们的身边却不是同一级别的队友:阿根廷队被称为梅西+其他球员,C罗的身边是“武僧”佩佩......决赛前,梅西说“我愿意拿我所有的个人荣誉去换世界杯的冠军”,说这话时的悲哀有谁能懂?!最终他还是铩羽而归,这样的伤心痛苦又有什么灵丹妙药可救?!没有,真的没有!反观这届冠军德国队和上届冠军西班牙队,夺冠的主力阵容中大半都是在本国顶级俱乐部效力的球星,今年仅拜仁就有7人!巴萨和皇马上一届也超过7人!这就是秘密!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就必须由自己最好的人在自己搭的舞台上唱戏!凑别人的场子是不能凑出来自己的强队的!贝利时代的巴西如此,马拉多纳时代的阿根廷也如此!所以,还是把眼光和精力都集中在本国的土地上吧,搭自己的舞台,培养最好的人,唱自己的戏,才有可能唱出让全世界欣赏和佩服的中国戏! 还有很多很多的感慨,先说到这里吧,因为要努力投入到工作去了,希望能够像我最欣赏的球星托马斯-穆勒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在赛场上实现自己的辉煌!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531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聊天所得:老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热度 4 yinling2012 2014-7-15 10:24
女儿上英语培训班,我在等待的时候会跟一些家长聊聊天打发时间。很多家长在企业工作,有的负责招聘,有的是企业小领导,作为高校的老师我不禁向他们请教了一个问题:“你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想我了解以后就可以在上课之余,建议学生们培养相应的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那些家长说了很多,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条: 1,成绩要好,至少要有几门比较好。否则招聘的人会以为你连成绩都搞不好,还能干什么?! 2,动手能力要强。我们是化学专业,实验基本功要扎实。 3,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沟通。因为工作后会涉及到不同部门的协调。 4,语言表达能力要好,说话有条理,有逻辑,能把事情说清楚。 5,做事踏实,乐于吃苦。不要以为自己大学毕业就怎么样,自己满腹的理想、抱负什么的,要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包括扫地,打水。 6,做事要有主动性,灵活性,不能事事、时时请示领导。有位家长就举了一个例子,让一位员工领着参观的人去参观工厂,结果他一会回来说有这样的困难,领导给了主意以后,很快他又回来说遇到了那样的困难,来来回回好几次,领导心里很不高兴哦。
2488 次阅读|3 个评论
扼杀‘天才’的高考与研究生保送
热度 80 lin602 2014-7-8 09:42
江苏省现在高考主要是考三门:数学、外语与语文。物理、化学等科目是学理工科的等级考试,历史等课是文科的等级考试。 其实我们都知道,许多数学天才或物理、化学天才,他们的政治、语文、历史等考试成绩是不好的,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不在这方面,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些怪才,语文、历史等课就是他们的魔咒。如果再说得绝对一点,所有课都好的学生,往往不是这种天才与怪才。 而一些文科天才,最有可能成为国学大师的怪才,他们对数学、物理、化学没有天份,甚至是有条件反射,许多人看到化学结构式就象天书一样。我记得毛泽东在师范学习时,数学好象分数很低的,有些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也是如此,传记及回忆文章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这些天才与怪才,在当今考试总成绩面前,统统败下阵来。有的上好大学的机会都没有,许多天才就是这样被埋没了。 现在的研究生保送,也是按所有课程的总成绩来排名的,包括政治课,外语等。现状是女生保送人数占绝对优势,而且有点思想与创造力的学生,或喜欢探索的学生,尽管有某方面的天才,一些感兴趣的课成绩也特别好,但在这强大的保送规则面前,名落孙山。 说句不客气的话,不少保送研究生比考上来的研究生在科研的能力、科研兴趣及科研的成果,要差很多。当然也有保送生非常优秀的。 我们高考与研究生考试或保送制度是有利于‘普通人’的,是埋没甚至扼杀天才的‘机器制度’。 其实将天才选拔出来也不是不能做到,高考中可以单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文学、历史等考试,用特别的题目来检测这些特别的学生。 保送研究生,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将所有课程的总成绩进行排名,我们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研究科学与技术的,应该将在科学与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们选拔出来,而其他课只要基本上过得去就行了,如果一些科学苗子,一些无关的课真不容易过关也可以考虑。外语要求应该也是如此,外语好就能做好科研?就是科研的苗子? 真正的人才或怪才是非常非常少的,可能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低一个等级的人才可能占百分之几,而我们的选拔制度将他们的头闷在水中。 我们为什么不能将高考设计得更加合理?为什么不能给这些天才或怪才一个绿色通道?为什么不能修改研究生保送制度及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将真正的人才能够合理选拔出来?
20099 次阅读|147 个评论
美国“大师”辈出原因初探——兼谈“钱学森之问”
热度 99 lijishi 2014-7-3 13:38
( 一 ) 提出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据说,这是钱学森院士生前提出的问题,后来被人们概括为“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院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提出这个问题的?我翻查了我能找到的有关描述钱学森生前事迹、公开出版的书籍,综述如下: 2005 年 7 月 29 日温家宝总理去看望时年九十四岁的钱学森院士,在听了温总理介绍关于国家组织新一轮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情况和内容后钱学森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设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5 年 3 月 29 日下午在 301 医院钱学森与两位秘书谈话时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 ( 指美国加州理工大学那样的学校 — 作者注 ) ,都是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什么是大师 ( 或杰出人才 ) ?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的大师,其内涵、条件和标准不会是一样的。但是,各行各业的大师肯定是各自行业“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这是确定无疑的。大师不仅有行业的区分,还有地域的限制,具有相对性。一个国家的大师不一定为其他国家认可;只有被国际公认、具有权威的机构评定授予的,才可能被世界各国认可。 那么,钱先生所提的大师指的是什么行业呢?他不是泛泛地指各行各业,而是专指自然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又有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有很大区别的两大范畴。这两大范畴的大师的内涵、条件和标准又有所不同。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关于评定自然科学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的国际公认的机构。在基础学科方面,经过一百余年的实践,诺贝尔奖中的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与医学奖,已经被公认为这三个领域的最高奖项,获得者显然是这三个领域公认的世界级大师。 钱先生提出的“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选人才模式去办学”只是大师成长过程的一个阶段,当然是过程的重要阶段,但不是全部过程,更重要的还有大学阶段以后的各个过程。这些过程如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国家的正确政策和措施,同样产生不了大师。 在 1981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 ( 即现在的院士 ) 大会上,钱学森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之一。我当时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学术秘书,参加主席团的工作和会议,与钱先生有初步接触。后来,在 1984 年初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上,钱学森先生被补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五位执行主席之一。我当时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学术秘书室主任,参加了 1984 年至 1988 年的历次主席团执行主席的活动,与钱先生有过不少接触。据我对钱先生的了解,当他提出本文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时,应该已有自己的看法 ( 比如在与两位秘书的谈话中就讲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些治学优点,是我们所不具备的。 ) ,只是未完整的表述出来。这种只把问题提出来而不予回答,比自己提出问题又自己给予完整的回答,其影响会更大、更广泛。 钱先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新中国已五十六岁。钱先生所讲的中国,从他与两位秘书谈话中可以认定指的是新中国。如果把 1949 年考入大学时年满十八周岁的学生算做新中国本土培养的高层人才起点的话,那么,当钱先生提出“钱学森之问”时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至少在七十四岁以下的中国本土培养的院士,显然未被列入钱先生心目中的大师之列。 2004 年春夏之交,我与时年已近九十岁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恒武院士在中关村马路上相遇时的谈话中,彭先生就明确地提出:“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五十多年了,自然科学领域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这样尖锐的问题。当时虽然互相交流了一些看法,但,这个问题时不时地仍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思索。其实,彭先生的提出的问题与钱先生提出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提法。 2012 年中国作家莫言先生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勾起了我对诺贝尔奖获奖情况进行分析的兴趣,想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别分布状况做某些分析研究,并想从这些分析研究中寻找一些问题和规律。或许从中能找到为什么到现在我国在自然科学方面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和线索。诺贝尔奖共有六项,我只对属自然科学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与医学三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别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了两个既有趣又令人惊愕的事实。第一个事实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初近四十年期间都集中在欧洲各国 ( 指英国、德国、法国、瑞典、瑞士、荷兰、丹麦、奥地利八国之和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 1951 年起,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快转移到美国,且经久不衰至今。即: 1901 年至 1939 年欧洲获得者有 103 人次,美国仅 13 人次,欧洲是美国的八倍; 1943 年至 1950 年 (1940 年至 1942 年因战争停评 ) 欧洲 15 人次,美国也是 15 人次,持平; 1951 年至 2012 年欧洲为 119 人次,美国却达 225 人次,几乎是欧洲的两倍。图示如下。 图 1 :欧洲和美国诺贝尔三项奖获得人数演变示意图(单位:人次) 第二个事实是,自 1922 年 12 月 30 日前苏联建立至 1991 年 12 月 25 日前苏联解体止的六十九年期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前苏联只有 8 人次,而美国却高达 158 人次,高出前苏联近二十倍,这种超乎寻常的悬殊,真令人惊讶,不可思议。图示如下。 图 2 : 1922-1991 年期间前苏联和美国诺贝尔三项奖获得人数示意图(单位:人次) ( 二)粗析发现的问题 对上述两个“既有趣又令人惊愕的事实”,从宏观层面上试做如下分析。 一、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迅速向美国转移且经久不衰? 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文艺复兴发源于欧洲,长时期以来近现代自然科学最话跃、最集中的大本营在欧洲,是很自然的。所以,最初一段时间,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出自欧洲,也是很自然的。 美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许多因素。从国家领导层面看,推动美国自然科学发展的推手主要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阿布拉罕.林肯、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得罗.威尔逊和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是1776年从英国殖民地新独立的国家。独立后一段时间,与英国各种联系(包括科学上的联系)均告中断。 美国宪法规定,科学和教育不受政府控制而独立发展。前几届总统都想采取措施发展科学,由于国会反对,未能实现。因此,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民间才有科学家自己的组织“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 1863 年3月3日在林肯总统的努力下,经由国会讨论通过签署批准了建立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简称NAS)的法案,正式建立了国家科学院(当时国会通过了聘任五十位创始院士名单,结果只有四十八位接受聘任),表明在美国无论从政府首脑和国会两个层面上开始重视科学工作了,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大反响。 到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于1916年7月25日,为了使更多的科学团体参与有关战备的研究,威尔逊总统要求国家科学院建立一个以天文学家哈雷为首的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简称NRC),由它负责协调政府、大学、工业等方面研究机构的活动,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军事研究,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服务。由于国家研究委员会在组织科研和保证军事部门和民间以及政府机构协作以解决军事方面需要所完成的工作,表明它具有广泛服务的能力,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5月11月发布第2859号行政命令,正式批准在国家科学院内长期设立国家研究委员会,并明确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任务是:“促进数学、物理学和生物科学的研究,并将这些科学用于工程技术、农业、医学和其他有用的人文科学,达到增进知识、加强国防和用一切办法为公共谋福利的目的。” ( 摘自《世界若干国家的学者团体---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监印,p.51) 致使在政府和国会的层面上,进一步提高了对科学工作的认识,强化了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力度,也推动了社会各界对自然科学的数学、物理学与生物科学等基础学科研究事业的重现与参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组织、协调各类科学研究机构(大学和工业实验室以及政府和民间非赢利机构的实验室)来从事战时的科学活动,于1941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科学研究发展局”。这个在战时成立的临时机构,在短短的四年期间的卓有成效的话动,促进了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战争的胜利以及缩短战争的时间,发挥了令人惊叹的作用。当罗斯福总统看到这些鼓舞人心的研究成果的巨大作用时,就想到如何把“战时”的经验推广到“平时”,随于1944年11月17日,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券在握时,向该局负责人V.布什提出了非常有远见卓识的,站的高,看的远,具有战略意义的四个问题,希望他组织各有关专家,尽快予以答复。 罗斯福总统的信不长,全文如下: “亲爱的布什先生: 你任主任的科学研究发展局在协调科学研究和应用现有的科学知识解决战争中最重要的技术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独特的有关协同合作研究的试验。尽管科学研究发展局的工作是在没有任何公众知道的情况下极秘密地进行着,但是,它的实际效果能从来自全世界作战前线的公报中看出来。总有一天,成功的全部真相能被公开。 无论如何,在这一试验中发现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和平时期的理由是不存在的。由于科学研究发展局以及大学和私人工业中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开发出来的资料、技术和研究经 验在未来的和平时期应当被用来增进国民的健康、创办新企业以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准。 考虑到上述目标,我想就下面四个主要之点听取你的意见: 第一,为了将我们在战时工作中对科学知识所作的贡献尽快地公之于世,在无碍军事安全和求得军事当局事先认可情况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这些知识的传播可能有助于我们刺激新企业,为退伍军人和其他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使得有可能大幅度地改善国民福利。 第二,特别是关于用科学同疾病作斗争,为了制定一个方案以便将来继续我们已经做过的医学工作以及与此有关的科学工作,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国家每年仅仅死于一、两种疾病的人数就远远超过这埸战争期间我们在战斗中总共失去的生命,这一事实应当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对后代所负有的责任。 第三,为了帮助公立组织和私立组织的研究活动,政府在现在和将来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应当慎重地考虑公立研究和私人研究的各自任务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为了发现和培养美国青年的科学才能,以便确保我国将来的科学研究水平较得上战争期间达到过的水平,能提出一个有效的方案来么? 我们正面临着需要用聪明才智的新领域,如果用我们进行这埸战争所用的同样的眼光、勇气和干劲来开辟它们,我们就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工作和生活。 我希望你和你的同事以及其他人进行了你认为是适当的磋商以后,你能让我尽快地得知 你对这些问题的成熟看法———你准备好了一个问题就报告一个问题,而不必等到你的研究全部结束。 你的极其忠诚的 F.D. 罗斯福 1944 年11月17日于白宫” ( 摘自V.布什等著《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编,1985年,p.30—31) 为回答罗斯福总统这四个问题, V.布什同样站在战略的高度以《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为题做了精辟的回答,并于1945年7月5日呈递给接替已故总统罗斯福的美国第三十三任总统杜鲁门。 根据这个回答的相关内容,经过多方面协商研究,首先于1946年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即现在能源部前身)。该委员会以大学实验室为基础,利用战时的“曼哈顿计划”中所使用过的研究力量,创建了包括橡树岭、洛斯.阿拉莫斯、阿贡、费米、利弗莫尔……等实验室在内的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是政府同大学之间用合同形式确定的研究机构,并负有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后来,美国政府领导者和国会,经过五年多的反复讨论,于1950年国会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并于1951年5月10日正式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宗旨是支持在“生物学和医学”、“数学、物理学和工程科学”以及“科学人员和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目的是持续稳定地大力加强与支持基础研究活动。 下面,让我们引述《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一书第三部分科学与公共福利中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全文,来了解当年他们是怎样认识基础研究的意义的: “进行基础研究并不考虑实用的目的。它产生的是普遍的知识和对自然及其规律理解。这种普遍的知识提供了解答大量重要实用问题的方法,但是它不能给出任何一个问题的完全具体的答案。提供这种圆满的答案是应用研究的职责。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对他们的工作的实际应用可能完全没有兴趣,但是,如果基础研究长期被忽视,工业研制的更大进展最终将停止。 基础研究的特性之一是导致生产发展的途径的多样化。许多最重要的发展来自主观上以十分不同的目的而进行的实验。据统计,重要的非常有用的发现将确实是一部分基础科学的规划的结果;但是任何一种特定的研究的结果都不能被精确地预见。 基础研究导致新知识。它提供科学资本。它创造储备,知识的实际应用必须从中提取。新产品和新工艺过程显得很不成熟,它们是建立在新的原理和新观念之上的,而新原理和新观念本身又通过最纯粹的科学领域里的研究而艰苦地发展着。 今天,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行官,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确实。19世纪,美国人在机械方面的独创性大大地发展了工艺技术,这种独创性主要建立在欧洲科学家的基础科学发展之上。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 一个在新基科学知识上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国家,它的工业进步将是缓慢的,它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将是虚弱的,不管它的机械技艺多么高明。” ( 同上p.51—52) 下面,让我再摘引该书中几段关于科学、科学进步与科学研究的论述,了解V.布什当时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基础研究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指望靠短期资助立即得到结果,它就不是基础研究了。” ( 同上,p.72) “科学本身并不能为个人的、社会的、经济的弊病提供万应灵药。无论是和平环境还是战争环境,科学仅仅作为整个队伍中的一员在国家的福利事业中起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进步,那么其他方面再多的成就也不能保证我们作为现代世界上的一个国家的兴旺、繁荣和安全。” ( 同上,p.40) “科学在广阔前沿的进步来自于自由学者的不受约束的活动,他们用探求未知的好奇心所支配的方式,不断地研究他们自己选择的课题。……,探索的自由必须受到保护。” ( 同上,p.42) “……。因为,为了使科学研究富有成果,科学研究必须是自由的———不受压力集团影响的自由;不受必须立刻产出实用的成果的压力的自由;不受任何中央理事会支配的自由。” ( 同上,p.134) “纯科学研究是没有具体实用目的的研究。它导致出有关自然及其规律的普遍知识和理解。这种普遍的知识为回答大量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手段,虽然它不可能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提出一个具体的解答。纯科学家可能根本不对于他的工作的实际应用感兴趣;而重要的新型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纯科学持续不断的、充满活力的进步。 纯科学的特性之一是导致出生产进步的各种各样的途径。许多最重要的发现都是人们出于完全不同的目的而进行的实验的结果。从统计资料上看,重要的和非常有用的发现只是出自于所进行的研究工作的一小部分,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任何一个特定研究的结果是不能被精确预测到的” ( 同上,p.137—138) 如果把1863年看作是美国政府首脑和国会一致同意要重视科学工作算起,到1950年前后经过近90年左右的努力,才取得了现今的成果。这个过程本身说明科学研究工作的辉煌成就和实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国家和全社会重视的前提下,经过长时间地、持续地不懈努力,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迅速转移到美国且经久不衰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即:政府、国会、社会各界形成了真正重视科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重视基础研究工作的社会氛围。 其次,美国自独立以来,一直是一个移民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欧洲战火粉飞,许多欧洲国家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精英,为躲避战祸,粉粉来到远离战场、比较安定的美国继续他们所从事的科学活动。这些人来到美国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研究课题和想法(ibea),而且把他们的优秀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带到了美国,壮大和丰富了美国的科学实力。欧洲的这些好的治学传统和美国的优秀传统互相激励,为造就新一代科学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良好的条件”,吸引着世界各国年轻的科学精英,年年不断地到美国深造,为美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这应该是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迅速转移到美国且经久不衰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有人往往把第二个重要原因过分强调,以为这是根本的,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没有第一个重要原因描述的那种社会氛围、社会土壤的形成与存在,光有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不会有今天那种“经久不衰”的持久局面的。 二、为什么前苏联和美国差距这样大呢? 我们首先从两国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来分析他们的差异。 前苏联的科学院的前身是创立于1724年2月8日的圣.彼得堡科学院,1925年7月27日正式定名为苏联科学院,于1935年由圣.彼得堡迁至莫斯科。苏联科学院是一个有庞大研究实体、又由部长会议赋予很大权力的机构。根据1963年7月1日通过的、1987年3月12日经十三次修正的苏联科学院章程,除规定了管好科学院内部事务的各项条款,还规定“苏联科学院对加盟共和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国家其他科学机构所从事的重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实行总的学术领导;确定基础研究的根本方向,协调国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为此,还规定“监督在加盟共和国科学院机构中所进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内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协调各专业部、主管部门、专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及“按苏联部长会议规定的程序提出科学院和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发展科研机构的财务、物质技术保证和投资计划草案。”等。从这些规定来看,前苏联科学院对苏联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基础研究统的过死,即无论产业部门的研究事业还是高等院校的研究事业都由科学院把关、监督,是一个重要特点。 在美国,1986年前几年,美国研究开发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的比重一直处于2.6%——2.7%的水平,这其中美国联邦政府年度预算中支付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美国研究开发经费的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三分之二左右是其他各种非政府渠道支付的。也就是说,在美国,除联邦政府机构外,还有各类企业和大学是科学研究的经费资助渠道以及各种私人基金会等(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非嬴利组织经费资助渠道。例如,于1902年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成立的卡内基基金会就明确规定,以资助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科学研究作为其宗旨之一。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经费资助,保征美国科学研究活动蓬勃发展。这说明,在美国,研究活动的自由度很大,科学研究活动不受单一渠道经费资助限制,使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活动具有独立性,不受任何方面的干扰。 另外,美国科学院下边没有任何科学研究实体,只有一个政府委托设立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只是根据需要负责协调政府、大学、工业等研究机构,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军事研究。 前苏联和美国这两种不同体制,可能是出现这种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大学的性质,也可能是产生差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的大学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授型大学,一类是研究型大学。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按苏联模式进行大学的院系调整时,拆散综合性大学,甚至把理工分家,使学校完全进人传授型(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下的“私塾”就是典型的传授型教育),研究生制度时断时续,这是很多人经历过的。苏联的具体情况不甚了了。但是,既然我们当时是向苏联学习的,则说明苏联不外乎也是以传授型大学为主。这和西方许多国家的大学中有相当数量的研究型大学有很大的不同。这两种类型大学不仅教授方法不同,学习方法不同,而且风气和考核的内容也不同。由于这种不同,造就的人才也就大不相同了。在美国,根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粗略统计,美国共有大学3000多所,能获得政府拨款的大学约有600多所,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200多所,被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评定归入研究型大学的有94所。在西方另一个拥有较多研究型大学的国家是德国。这恐怕是造成重大差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三)试解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两个“既有趣又令人惊愕的事实”在宏观层面上的初步分析,对中国如何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优秀的科学研究人才,也就是在中国自己的国土上培养出钱先生说的大师,即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应该得到一些启示。中国这样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个把人获得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情,不足为奇,也不足为怪。问题是,怎样才能够像美国那样,长期持续地获得诺贝尔奖,也就是在自然科学研究,特别是在基础科学(基础学科)研究的基础研究方面长期处于执“牛耳”的霸主地位,或是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地位,就不那么简单了,就必须“借他山之石”来克服和弥补我们的不足,创造条件,促进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发展。这个过程只能是借鉴,决不能在形式上去模仿,搞形式主义。 2004 年春夏之交与彭恒武院士的交谈讨论中,我对彭先生提出的问题,表述过如下的看法,我说:“这个问题我也曾考虑过。在我看来,中国主要是缺乏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社会‘氛围’。诺贝尔奖获得者(即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重大发现者),可不是‘规划’出来的,也不是哪个领导‘培养’出来的,更不是哪个伯乐‘相’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下,科学家潜心研究才能产生的。这个社会‘氛围’是指:让那些有‘奇思妙想’愿献身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不仅有安定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使他们无‘后顾之忧’,而且要有一定的条件,即社会上某种机构给予创造的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兴趣’之中。他们做出了成绩,不要一哄而上,把什么委员、代表、官位的光环戴在他们头上,干扰他们;他们没有做出成绩甚至暂时失败,也不要埋怨他们,使他们有信心继续钻研下去。有了这种宽松的‘氛围’,在一代代科学家们的努力下,自然会在科学上有重大发现,自然会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对这个问题,作为领导者,在积极认真地为科学家‘创造氛围’之外,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是最适宜的,也是最聪明的。不要妄想当‘伯乐’,也不要妄想当‘培养者’,更不要妄想当‘规划者’。” 这一段话,只是从“大的环境和社会氛围”的角度来分析的,比较粗犷,不具体,但确是最基础的。根据前边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还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深思与参考: 1 、我们能否做到像美国那样,政府领导层、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真正的而不是形式上的提高全社会对科学、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的认识。在我国,国家领导层的认识的提高更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地支持下去,不致于今天重视明天又不重视,或者摇摇摆摆。在美国,对自己曾经有过的“独创性”有非常清醒的认识。V.布什在报告中明确说:“19世纪,美国人在机械方面的独创性大大地发展了工艺技术,这种独创性主要建立在欧洲科学家的基楚科学发展上。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在这里顺便谈一下有些人对基础研究的一种误解。最近看到一份材料,反映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领导关于对科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的谈话纪要,他说“中国科学院这么大的力量,如果不把主要力量用在加强应用研究上,不积极参加开发、发展工作,那就要考虑科学院在四化建设中到底应占什么地位了,科学院不是大学。我们对基础研究历来是重视的,”“要说二十年不出什么重要理论成果,二十年以后再出也可以;要说二十年在应用研究上没有进展,没有成就,那就不知道中国还要落后多少年。其实,中国的理论也不少,二进制的发明是中国,八卦就是二进制,”“一个新思想、新理论,对我们无疑是重要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但是,更重要的是把四个现代化搞上去。”且不去分析这一席话是真的“历来重视”基础研究还是虚晃的敷衍词语,也不去分析基础研究对四个现代化能不能作出贡献,单单就基础研究就是出“重要理论成果”谈一点看法。基础科学的基础研究肯定会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发现新的理论,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仅仅是基础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方面的成果是新的现象的发现、新的规律的发现、新的方法的发现、新的矛盾的发现以及新的假说的提出等等。例如伦琴射线的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磁电效应的发现、中子的发现,人工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半导体现象的发现、……等等,都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的成果,这些现象的发现,对现在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它们引发出各个应用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都是大家感受到的具体体验,更是对各个国家特别对那些重视基研究工作的发达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起到根本性地推动作用。没有这些在基础研究中的上述发现,人类是不会有今天的体验的。这就是基础研究的巨大基础作用。“重要理论成果”如相对论的提出,对现代科学的影响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之大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一些国家强调基础研究重要性的根本原因。这位领导的一席话,正是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报告中指出的“一种近视倾向”的典型代表 2 、我们能否做到像美国那样,切切实实地引导大学向研究型大学方向努力发展(切记不能一哄而上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搞弄虚作假),使得大学真正独立自主、不受干扰、自由地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活动;逐步做到使得我们的大学能够在自然科学领域吸引各国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年精英到中国深造、发展。 在这里不妨介绍钱学森先生与两位秘书谈话中关于加州理工学院创新学风的谈话,钱先生说:“加州理工学院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中心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们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学术和学术思想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 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今天我们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 3 、我们、能否做到像美国那样,在全社会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鼓励有为的实业家创立各种基金,支持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的基础研究。使研究经费的渠道多元化。 4 、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目前的科学研究体制,是像前苏联那样集中在科学院好呢、还是支持和加强活力最集中的大学呢?因为大学永远是最有活力的青年人的天下。现在,我国不论科研机构或大学,都存在“官气”很重,管的很严,统的过死,缺乏独立自主性,缺乏自由的科学研究环境。对此,要组织有力的人员、不带任何组织偏见、客观公正进行调查研究。不能急,也不能拖。 我认为,在形成良好的“大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基础上,再切切实实做到上述四点,那么,“钱学森之问”就必然破解了。 以上仅就宏观层面上做的一些分析和思考。当然,从微观层面上看,还可以进入更细致深入的分析。但是,为此,必须获取更多的信息,包括某些诺贝尔奖获奖者个人的经历、研究型大学的特点以及全社会支持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等等,这要花费很大气力,对年过八旬的我来说,已经是“有心”却“无力”了。
20230 次阅读|109 个评论
美国私企招揽和利用人才的几个高招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4-6-25 04:21
美国私企招揽和利用人才的几个高招 蒋继平 2014 年 6 月 24 日 为了保持企业的高度竞争力, 或者为了企业的杰出开发创新能力, 即使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 美国的私人企业总是会想方设法招揽优秀人才, 并且充分地利用这些人才, 为企业的高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 他们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提前在大学中物色优秀人才 。 这里的优秀人才并不一定仅仅是学分高的学生, 而且是专业对口, 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必须有上进心, 有求知的欲望, 有奋斗的意愿。美国的一些实力强劲的私企, 一般会临近每年的毕业季节时,提前到一些知名大学物色自己需要的各种人才。 他们通过在学院散发广告, 然后对申请者直接进行面试,择优选用适合自己公司的年轻人才。 为雇员提供生活的保障。 一些有头脑的企业管理者, 利用年轻人的一些心理特征,为他们专门设计一套“优惠”的生活环境。 比如说, 为雇员提供免费的饭菜, 让他们一日三餐有保障, 不用自己烧饭买菜洗碗。这个“福利”对于刚从大学走出来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年轻人一般不善于做一些具体的家务, 另一方面, 他们希望把这些时间省下来用于工作上, 可以早出 和多出成果。 我儿子现在就职的公司就是用这种“诱饵”套住了一些年轻的人才。这种做法对年轻人的时间利用率是最高的, 也是资本家“剥削”人的最高明策略。 让雇员享有公司的一部分盈利 。 这个做法主要体现在让一些雇员享受公司的一部分股份。当雇员拥有公司的股份后, 他一定会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分。 因而, 他会尽一切努力来使公司发展壮大。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 他的财富也会越来越多。 以后不管公司被收购兼并, 还是本身越来越强,他都能从公司的股份中获得一些财富。 这也是当年微软公司创造了许多百万富翁的最好说明。现在的一些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兴公司, 一般都采用这样的策略来留住关键人才。 让优秀人才有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的机会 。 这个做法主要体现在选择个别特别优秀和有潜能的低学历雇员, 由公司出钱在职读研究生。 这个做法对拥有学士学位的优秀人才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 一些综合实力很强的私企一般在招聘的广告和合同中会表明这一点的。 当然, 我这里说的不是所有私企都能做到, 而是将不同公司的做法归纳在一起的信息。 希望读者能够理解这点。
个人分类: 工作环境|29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国企业需要的五大外语人才:法德西班牙中文阿拉伯
laserdai 2014-6-24 05:44
作为资本主义的大英帝国的一个最重要的主旨是全球贸易,通过贸易出卖自己的产品,得来别的产品。当然,诀窍是高价出卖自己的产品,低价买来别国产品,长此以往,国家财富积累增加变得富强,他国越来越穷,然后再拿出一点点小钱接济援助穷国,既能买来好名声,又让穷国不至于崩溃,以此维持自己的世界地位。 既然,贸易作为最主要宗旨,那么发展贸易就需要各种外语人才,方便贸易的进行。最近, 英国工业联盟表示,英国现时的教育制度难以培养学生有更佳的外语能力,正是造成人才短缺的原因。 英国工业联盟的一项调查指出,在三百间英国企业中大约有三分二希望员工懂不同的外国语言,以应付工作的需要; 大概有四成一的企业表示,拥有外国语言能力对员工在工作时较为有利; 亦有两成八的企业表示,拥有其他语言能力有助建立海外的工作关系。 该 调查指出, 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是一般英国企业的僱主最受欢迎的外语,其次则是阿拉伯语和中文普通话。 当中法语占五成,德语占四成九,西班牙语占四成四, 有分别三成一及两成三的英国企业期望员工懂普通话及阿拉伯语; 另外,分别有一成九、一成八、一成六及一成五的僱主希望员工懂得波兰语、俄罗斯语、广东话及日语。 欧洲依然是英国企业继续开拓的市场,因而僱主要求员工拥有德语、法语和西班牙的语言能力是不足为奇的。 面对中国及拉丁美洲的市场堀起,一些有雄心的公司也会想员工有更高的语言能力以便开发更多的市场。 英国文化协会一份报告也指出,发现懂得主要国家语言的英国人才严重短缺, 在一份上个年度的报告促请英国的学校应教授学生更多不同国家语言,并将其视为跟科学及数学一样重要。 一名英国教育部的发言人表示, 英国政府忽略了十年前的经济危机后,所引起多国语言重新盛行的重要性,并表示由今年九月开始,原本在学童十一岁才开始的多国语言学习会改为由七岁开始,而他们在英国文凭考试中因而亦能看到在高中时学习外语的人数再次上升。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学森之问与市场经济
热度 3 wya 2014-6-5 10:13
一、中国为何难以出现批量的创新性人才 表面原因是“内定”和名额推荐制!院士、特殊津贴、拔尖人才等的选拔基于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定量分配名额,审核批准都由政府部门操作,矬子里面选将军,或者单位出面公关、包装,造成所谓的“人才”并非有真才实学的实干人才,而是善于造假、溜须、浮夸的大忽悠!推荐名单及评选结果几无悬念,无非都是领导面前的红人。正式这种缺乏竞争的内定机制,严重阻碍了实干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凡是大量群众自发支持、使用的产品,都发展良好 垄断利益集团造就的科技项目、示范工程往往难以推广;百姓乐于使用的发展迅猛,淘宝就是例子!虽然淘宝的成功在于钻了免税、免工商登记的空子,使得广大中小个体企业不再纠缠于税务、工商的眼色,得以迅猛发展。 市场经济带来竞争、带来成本降低、带来服务态度优良、带来重视信用 、带来优胜劣汰 ,大浪淘沙,这是百姓需要的;垄断代表的是奢靡、腐败、不思进取。 孰好孰坏显而易见。 问题好找,改正不易!嘴边的肥肉谁肯轻易放弃? 在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每次听到“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垄断利益”就好笑!政府是百姓服务的,怎么会公开声明纠结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垄断利益”?这些利益究竟归了谁? 除了这些利益,普通人民群众的利益到哪里去了? http://business.sohu.com/20140603/n400342839.shtml 为抓政策落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怒了”。   “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 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 李克强说到这儿加重了语气,“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这段细节描写,来自中国政府网发布的一篇题为《李克强: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的文章。   一名接近高层,并曾任国务院督查组成员的人士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李总理为政策落实不到位已经“拍了桌子”,并多次强调要下大力气整治。“这不仅仅是本届政府的难题,‘ 政策不出中南海’的说法早就存在 。”他感叹道。   李克强5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决定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一路追到基层   就在此前一周的常务会上,李克强也严词“抓落实”。   他问道:“在座的各部委,国务院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了没有?你们各自的责任履行了没有?”“各位,你们要‘守土有责’啊!”   政策落实得如何?一名部委官员曾对本报描述称“艰难推进中”。“ 涉及垄断利益和地方政府利益的部分最难推行。”   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重点针对落实进展缓慢的,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   会议要求,这次督察,既有各级政府的自查与实地检查,又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既督地方,也督部门。国务院将派出督查组,对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   李克强说:“文件既然发出来了,就要一路追到基层,让它落地生根。”   李克强特别强调要对中介服务加强管理。他说,一些中介服务是纯市场行为,与政府无关,对于这些服务企业,要放开市场和价格管理 。但还有一些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一些部门绑在了一起”,对此,要坚决“切割干净”。    “ 有些地方,在前置审批前需要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来办理,不通过中介交钱,审批就批不下来。而这些中介服务机构,说白了就是吃‘行政饭’。”   督查组四大工作   政策出台与最终被“束之高阁”,成为“中南海”的心病。   究其原因,前述部委官员昨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政策从‘出海’开始要面临各个部委的博弈,接着是相关利益集团的公关,再往下还有地方政府因为自身利益等问题的抵触和不作为。”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195 次阅读|4 个评论
有的‘人才’会被‘高帽子’催‘残’的
热度 17 lin602 2014-5-9 06:57
我前几天写的博文‘ 对目前补充师资的忧虑 ’,有101个评论,刚刚看到的一个评论如下: mmyu75 2014-5-9 06:12 林老师说得太透彻了!真是讲出了我们年青人的心声!我还就真没有勇气改变研究方向,科研启动人才引进项目的结题标准在那里悬着呢!冒险一换,小心吃不了兜着走!我感觉年青人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来得实在一些!猛的被扣上几个高帽子真的可能吃不消啊!最近我们这边的很多学校都开始关注青椒的心理压力疏导问题了,但此举都是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的亡羊补牢的行为!最重要的还是如林老师所说,决策层必须对青年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作出深刻的改革!否则后患无穷! 这位博友的身份可能是以‘人才’的身份聘来的,可能学校或政府给了一些数量的科研经费,肯定也有合同,要求近多少年内必须写多少文章及申请多少项目,如果完不成,会影响名誉。看得出,这位博友压力是挺大的。 我为什么写那篇文章?是因为写博文的前几天,一位也是得到不少资助的年轻‘人才’与我交流过,他们感觉压力不小,既然政府及学校给科研经费,而且签了合同,要发表多少sci论文及拿到国家课题的,这是硬指标。他们不敢懈怠。 大家要清楚,许多人才在国外或其他单位做博士后或读博士是原来导师的研究方向,学科为了杂交,经常从不同研究方向甚至专业引来人才,目的是为了从原来的研究方向角度与方法来研究目前所学科的科学问题。一个学科的教师从不同角度来研究,这个学科会充满活力的。 但是,如果这些人才来了后,要他们马上改变研究方向以适应目前所在学科的研究领域或研究内容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个了解、切入、起动、发展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一、二年甚至三、五年能够完成的。而合同需要他们二、三年内就要发多少文章,申请到国家或省课题,他们根本不敢改动原来的研究方向,或者作些调整。这样的人才可能多少年内难以调整好研究方向以适应当前学科的研究领域或内涵。 多少年来,许多从国外回来的年轻人与我聊过天,当他们没有走出来的时候,他们真是‘压力山大’。因为他们得到了资助,但新的方向没有出来也没有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加上回来的时候单位唱了高调,让他们亮在本单位的‘聚光灯’下让他们唱戏,可以想象他们的压力是什么样。 如果长时间游离于目前学科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这个人才最后是个‘四不象’,以前的研究内容由于没有土壤而不能与时俱进,不会有后劲,而新的研究方向由于没有时间与精力做,可能难以融入。 人才计划,就是人才激素,快催快长,长得好,会成为栋梁之才,如果长得不好,长得高而不壮,被风一吹就折。 被‘折’的人才,我们见过!
7781 次阅读|27 个评论
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工科院校差别
热度 11 lin602 2014-5-2 20:55
我们考大学时,有技校与普通高校之分,技校就是培养高级技工的,普通高校是培养研究、设计、管理等人才的。 现在技校没有了,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从科学网上来看,许多人将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工科应用型人才有点混淆了。 我也没有查相关资料与定义,我的感觉是:职业技术学院的任务是培养‘高级技术操作人才’,例如:如何操作与使用高级机床,如何将零件高精度地加工出来。做化工的如何操作化工装置与控制装置,如何操作各种生产设备与流程。严格来说,化工产品的新产品开发,改进工艺是普通工科院校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的任务。 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甚至高级的技术操作人员。例如:高级钳工、高级焊工、高级车工、高级维修工、高级化工操作员等。 工科院校的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技术管理,技术改进,新产品开发等。当然现在不少普通本科生也做操作工了,但不这应该是普通工科的培养目标。 有人将培养应用人才说成是可以让职业技术学院来完成,我觉得是没有分清这二种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 我的这说法对不对,大家可以交流。
4088 次阅读|26 个评论
美国的顶尖人才到底去了哪里?
热度 32 jiangjiping 2014-4-21 03:11
美国的顶尖人才到底去了哪里? 蒋继平 2014 年 4 月 20 日 还有一个月, 又是美国各级学校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盛况。 从六月初开始, 大批的应届毕业生将奔赴新的岗位。 从高中毕业生到硕士毕业生, 面对两个选择: 1 。 继续深造, 争取下一个学历; 2 , 走上工作岗位。 博士毕业生面对就业和做博士后的选择。 在这些毕业生中潜藏着一些杰出的人才, 他们将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在这里, 我必须特别地指出, 我这里所指的人才, 是指将会给人类带来实际利益的人, 比如说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和生机的管理人才, 或者给某个单位带来重大技术革新的人, 而不是写了多少论文的人。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 比尔盖茨和史蒂芬乔布斯,他俩是杰出的人才, 但是没有多少论文, 是不是? 美国是一个讲究公平竞争的社会,他们非常重视人才的价值,因而对这样获得人才的机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所以, 每当临近毕业前夕, 企业和大学都会派出“猎才组 ” 奔赴相关的学校在毕业生中物色他们需要的人才。 不过, 据我所知, 他们是有不同重点的。大学比较注重在高中生中选择人才。 一些著名大学,大多数都是排名靠前的私立大学, 比如说, Princeton , MIT, Harvard 和 Yale 等等, 它们会到一些高中提前选择学生。 我儿子和女儿都在高中毕业前受到来自这些大学员工的面试, 而且是在他们申请之前。 我女儿提前六个月就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系 (Biomedical Engineering) 录取, 那是几年来这个专业世界排名第一的系。 她在大二署假期间,到以 Harvard 等四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做实习生, 今年暑假她将以大三学生的身份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作实习生。 这也是一个国家实验室。 与此相反, 企业不会到高中毕业生中寻找人才,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 它们会主动到一些大学物色对象。 我儿子在大学毕业前就受到微软( Microsoft )和国际通用机器公司 (IBM) 相关人员的面试。 而在那个时候, 我儿子的主要精力是准备读研究生。 所以, 他断然拒绝了 IBM 的一个相当不错的职位。 以上说的是美国大学和私人企业的常规做法。 在这点上, 企业获得的是真正的人才, 而大学是为企业培养和提供合适的人才, 不过, 优秀的大学生是大学的招牌, 所以, 它们必须提前在高中生中物色优秀的学生。 被企业特选的大学毕业生, 如果进入企业后继续努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或者作出特殊的贡献, 将被推荐到相关大学继续深造, 学费全部由公司负责, 学成后继续回到这个企业担任重要职务。 从这个流程来看, 除了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少数优秀学生外,美国的顶尖人才首先被有雄厚实力的大型私人公司获得。 剩下来的去大学, 国家机构和其他没有实力竞争人才的企业单位。 这也是美国一些私人企业拥有巨大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这些私人企业面对一些大国的国家企业也毫不逊色。 读者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判断我说的是不是符合事实。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 NSF ) 2011 年的统计资料, 美国在私人企业和在学院任职的博士的中等年薪相差非常显著。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 在生命科学领域( Life Sciences ), 在企业的博士中等收入是八万五千美元左右, 在学院的是六万美元左右; 在物理领域( Physical Sciences ) , 企业是 10 万, 学院是五万五千; 在工程领域( Engineering ) , 企业是九万五千, 学院是七万左右。下图是具体的数据。 图 1 :美国博士在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和不同职务的基本年薪中间值。 而且,企业的奖金一般要比学院高出许多。 大家应该理解这样一个事实, 那就是私人企业的年薪都是老板出的, 这些大老板不会自动愿意给下属发高工资的, 一定是因为这些人具有这样的价值才会这样做。 但是, 这些人才不会发表很多论文, 他们也许拥有很多股票。 当然, 我这样说, 科学网上会有很多人感到很不高兴。 这是因为科学网几乎是大学教授们和一些研究生的天下, 很少有在美国私人企业的科学家。 我估计这个比例至少是 10 : 1 。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13605 次阅读|74 个评论
陈寅恪在今天当不了教授
热度 23 yangguoxue 2014-4-18 20:54
陈寅恪作为一个青年学者留学回国,梁启超向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任国学教授, 曹问:“他是哪国博士?” 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 梁答:“也没有。” 曹说:“既不是博士,有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大怒:“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论文有价值!” 后来事实正如梁启超所言,在清华执教的陈寅恪果然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看到刘钢老师描述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故事,我很自然的想起中国近代人文史上的一段传奇,这段传奇就是著名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清华国学研究院虽然 只存在了4年( 1925-1929)培养了4届学生,总数才70余人,但成材率颇高,其中尤 以高亨、徐中舒、吴其昌、刘盼遂、王力、姜亮夫、陆侃如、戴家祥、 卫聚贤、谢国桢、杨鸿烈、陈守实、刘节、蒋天枢等成就突出。 面对这样的教学成绩,再对比今天的大学教育,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实在是不少。但我觉得首要问题还是人才问题,没有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这样的“导师人才”组成的师资力量,这段传奇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今天各个领域的人才选拔制度已经日趋完善,但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一味的依靠制度也会限制住一些优秀人才,比如陈寅恪在今天就未必能当上教授。制度保证的是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而人才的成长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充满个性、各有不同。美国NBA选秀十分严格,专家从运动员的投篮得分、争抢韧性和爆发力三类指标进行量化统计评估,得分排序决定入选,没有任何的宽容余地,于是迈克尔·乔丹就被淘汰出局了,是赛场的实践才使NBA认可了这位篮球天才。选秀的专家恰恰忽视了一个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就是运动员潜能的发挥源于赛场环境,没有事先考出来的冠军。 因此,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制度都有可能遗漏掉一些优秀的人才。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如何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以为需要的是熟知相关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具备观察、使用、考验人才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照搬条条框框。
6201 次阅读|36 个评论
私有制在发现和利用人才上的优势浅析
热度 11 jiangjiping 2014-4-11 04:24
私有制在发现和利用人才上的优势浅析 蒋继平 2014 年 4 月 10 日 在当今的社会制度上,尤其在经济领域, 存在着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两种明显不同的体系。 这种不同体系的比例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体系的基本性质。 一般来说, 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主, 而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不过, 即使在同一个国家, 公有制和私有制同时并存的现象已经很普遍。 我的前 30 年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度过的, 而近来的 30 年是在以私有制为主的美国工作和生活的。 因而, 我对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优缺点有一些切身的经历和体会。 今天来简单地谈谈私有制在发现和利用人才方面的优势。 在开始讨论这个话题前,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私有制的概念。 维基百科对私有制的定义是: 私有制 ,也叫所有制,相对于 公有制 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生 产资料 进行个人或集体的排他性占有 。 这个定义有点抽象。 我把这个定义说得更具体些: 私有制就是在社会法律容许的情况下, 容许由私人独立创办企业单位的社会制度。这种私人可以是一个人, 或者一个家庭的几个成员, 也可以是几个不同家庭的合伙人同时投资建立起来的合资机构。 在私有制的单位, 一切事务都是由私人决定。公司的运作管理统统在创业者的领导下进行,而公司的经营效益就是对创业者的回报。 在这样的体系下,创业者为了提高经营效益, 达到最大的利润, 就必须实行最好的管理方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精明的经营者一定懂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的竞争。因而, 创业者都会对下属雇员的表现非常关注。这些表现主要是雇员的技能, 知识, 工作态度, 实际贡献和人品的综合体现。在这些方面表现突出的一定是人才, 至少对这个企业来说是如此。 要是创业者不能发现和留住这样的人才,那么, 这样的人才到了竞争者的手下, 必然会对自己的经营效益带来莫大的威胁。 从这里很容易看出来,私有制对人才的关注是因为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优秀的人才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给企业带来高效率。 创业者从高效率的经营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现在让我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私有制在发现和利用人才方面的优势。 有两个相同规模的, 生产同样产品的单位, 一家是私人所有, 另一家是公有制。每个单位有 100 位员工。私人单位的总栽是创业者,他不拿一分钱工资, 但是, 公司的利润就是他的收入。 而公有制单位的总栽是国家任命的, 拿固定工资, 公司的盈亏与他的收入没有关系。 在总栽手下各有四个经理, 分管生产, 市场经销, 财务, 和人事。在私人企业, 总栽对手下四个经理的业绩表现必须时刻核查,以保证公司的运作处于正常高效的状态,对公司贡献大的经理必定会加以特别的关爱, 而对没有才能, 没有贡献的经理会采取解聘的措施。而在公有制单位的总栽, 对手下四个经理的业绩表现可能不需要很重视。这是因为公司是否正常高效运作, 公司的盈亏对他的个人收入影响不大。 因而只要这四个经理不犯明显的错误, 只要他们听话, 照他个人的喜好办事, 即使没有任何特别的才能和贡献,这四个经理可以稳稳地坐在他们的位子上。 鉴于这样的运作差异, 真正的人才在私有制单位一般会得到认可和有利用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场所的。而在公有制单位, 要是单位领导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或者伯乐, 真正的人才一般难以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场所的。 这样的差异造成了在经济领域私有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利益,因而, 比公有制单位更有生命力。这是一个明显的社会现实。 在美国, 即使是大学这样的“圣地”, 私立大学的效益比公立大学要好一些。 因而 美国排名靠前的大学, 大多数是私立大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3626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渣是怎样炼成的
热度 19 ailincnj 2014-3-21 13:13
小时候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 。 因此 ,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 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 ,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 这样 , 在他临死的时候 , 能够说 , 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虽有点左,但激励了我们一代人,至今不忘。随时代变迁,物是人非,今天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有那么些人是在混混浊浊中度过,本文毫无恶意,只是提醒他们不要虚度年华,更不要对号入座,本人只是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归纳总结,并非某个人,如确有相似,纯属巧合。 人分四类:一类是人物,如国家元首、科巨匠、行业精英等;二类人才,如从教学科研人员到企业高管等;三是人手,大多数从事脑、体工作者等;四是人渣,不仅创造不了财富,还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记得网上有篇博文谈到大学生培养说:不成人才就是人渣,没有中间选择。当时我还不完全赞同,但细想很有哲理。就想红木雕刻,能用的都会寸木寸用,不能用的只能作废料。人渣怎样炼成立,笔者认为多半从下面几方面造成。  一、缺乏诚信。这种人喜欢耍小聪明,其实都是小儿科,让人一眼就会识破。  二、没有控制力。只要有点诱惑就会上当、上钩、上瘾。如上课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日后就是当官也控制不了贪欲。  三、缺乏自信。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自信,对未来不是充满期待,不善于迎接挑战,经常怨天尤人,有时甚至自暴自弃。   四、生活缺乏热情,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没有知心朋友。  五、对任何事不感兴趣,见了同学、老师和熟人都不愿打个招呼,基本没有笑脸,好像别人都亏欠他似的,反应迟钝。 六、不愿意用脑思考,思维有种堕性。如出门选择什么路线、坐什么车,一些简单的心算也靠计算器,不会去设法完成任务,对于怎样提高办事效率,怎样节约成本等等都不屑一顾。 七、做事没有计划,像无头苍蝇。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一世穷。他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的事能拖就拖,经常失言、不守时,丢三忘四, …… 。 八、爱上了电子海洛因,患了夜游症。晚上精神来,白天眼难开。包括上课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沉湎在虚拟的空间中。  九、 懒堕成性,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不主动积极做事,不善于观察,有时就是推他也推不动,这种人不可能看事做事。  十、上课是 “ 光板 ” 一簇,没有课本、不做笔记,根本就不听讲,利用现在学校没有淘汰制的福利,到考前再应付。像网上所说:考前一周是分针,开始加快自己预习的速度!考前一天是秒针,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转啊转!但即便这样 ... 也不能改变自己只能在 0-59 间徘徊的悲惨命运!  童鞋们:以上十条请对照一下,如果有六条以上相吻合,你可能中招了,要对自己大喝一声,应该尽快幡然醒悟,重塑人生。   注:因为看到些负面报道和现实身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感而发。 如:某名校毕业生失业在温州饥寒交迫差点送命,某县高考状元毕业几年流落网吧,某名校毕业生无业最后饿死家中,如此事实,不胜枚举。
9553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西藏民族学院2014年人才引进计划
mymjb 2014-3-12 22:13
西藏民族学院2014年人才引进计划 单位 岗位 专业 人数 学历 备注 医学院 教师 生理学 1 博士 教师 预防医学 1 博士 教师 解剖学 1 硕士以上 教师 临床检验诊断 1 硕士以上 教师 药理学 1 博士 实验教师 基础医学相关专业 2 硕士 熟练掌握各项常用实验技术、仪器设备实用技术 管理学院 教师 文化产业 2 硕士以上 教师 人文地理 1 博士 教师 档案学 1 博士 民族研究院 教师 民族学(人类学) 1 博士 教师 民族学(藏学) 1 博士 教师 文物与博物馆学 1 博士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博士 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 2 博士 硕士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 教师 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1 博士 教师 中国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 1 博士 外语学院 教师 英语语言学或翻译专业 1 博士 英语专业八级 教师 日语语言文学 1 博士 日语专业八级合格,国际日语能力1级 体育学院 教师 体育人文社会学 1 博士 教师 体育教育训练学 1 硕士及以上 教育学院 教师 教育学 1 博士 教师 学前教育 1 硕士及以上 法学院 教师 法学/诉讼法学 1 博士 教师 社会学 1 博士 文学院 教师 语言学 1 博士 教师 中国古典文献学 1 博士 教师 汉语言文学 1 博士 从事大学语文教学 信工学院 教师 数字媒体技术 1 硕士及以上 教师 网络工程 1 博士 教师 网络安全 1 博士 教师 工程预算 1 硕士 新闻学院 教师 传播学 1 博士 教师 数字媒体艺术 1 硕士及以上 财经学院 教师 数理统计学或统计学 1 博士 教师 财务管理(会计学或企业管理方向) 1 博士 教师 应用经济学 1 博士 实验教师 财会或金融 1 硕士及以上 图书馆 图书馆员 档案学 1 硕士及以上 图书馆员 图书馆学 1 硕士及以上 图书馆员 法学 1 硕士及以上 图书馆员 医学 1 硕士及以上 网络中心 软件开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或计算机应用技术 1 硕士及以上 纪委 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 1 硕士及以上 工程审计 工程造价 1 硕士及以上 附属 医院 医师 影像 1 硕士 医师 外科(普外) 1 硕士 医师 妇产科 1 硕士 医师 麻醉 1 硕士 医师 儿科 1 硕士 附属 中学 高中教师 政治 1 硕士 师范专业 高中教师 生物 1 硕士 师范专业 高中教师 数学 1 硕士 师范专业 高中教师 语文 1 硕士 师范专业 合计 56人 联系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西藏民族学院人事处 邮政编码:712082 人事处电子信箱:myrsc@126.com (邮件主题注明:姓名+学历+毕业院校+专业+应聘岗位) 校园网域名:www.xzmy.edu.cn 联系人: 马老师 王老师 联系电话:(029)33755570
1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人才错位是社会最大的浪费
热度 20 stone1971111 2014-3-9 20:15
过年期间,我的已毕业研究生回来找我聚餐,来了20多位,大多数是博士毕业生。他们工作都很努力,基本上都算是温饱解决了,也都发展的很好。 尽管当年师生一起学习的时候,条件很差,也没有经验,但是这没有影响我们师生感情 ,我很感动。最近总在想一个问题, 那就是一个人在学业结束的时候到底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路, 尽管以前我写过一篇博客“科研之路的选择定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528531.html ), 那是我个人的选择策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不会在自己很年轻的时候明白这些道理,并且按照自己的内心的呼唤去选择。 但是不管怎么样,早几年,国家人才比较缺乏,不管这些学生怎么选择,怎么做,只要努力不偷懒,都会有自己的出路。这两年开始,人才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拿着学位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学位已经不能鉴别人的能力,于是越来越的人靠其他手段去获得工作。其实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在中国就业较差的每一个年份,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总的感觉是,越来越多的人在从事不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岗位,这是一种人才错位。 前不久,程代展老师遇到了这样的困惑,我也经常遇到。 人才的培养很不容易,好的人才更是遗传和后天幸运的结合,如果一个社会想发展的更好,就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很多人处于不合适的位置上,就好比投资了很多,收获很少,这是一种社会浪费。 但是人才错位在今天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普遍,也是历史和人性的必然。 原因一、父母的干扰 这么多年带研究生,感受比较多的是,很多父母干预子女的发展。尤其是条件不错的家庭,父母干扰更加强烈,比例更大。相反父母条件的差的学生,父母的干扰反而很小。干扰的方式有很多种, 一是挑选导师,二是挑选方向,三是决定未来工作。 这些我都遇到过。 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的父母,子女什么事都要操心,学习,生活,恋爱,没有什么不操心的。但是中国的父母又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父母,因为他们的所谓付出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多正面价值,因为他们既不是学习专家,也不是心理学者,更不是社会专家。 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意志或者意向中的前景放到自己子女的身上。 如果说中国为什么没有好的学者,那些过度干预的父母就是其中一种因素。 自己没有做成好的事业,可能有社会的原因,但是不去总结自己的问题,不去自己努力,仅仅是望子成龙。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父母,子女根本没有自由,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资源,即便子女想做自己的事,父母也会觉得孩子们还太嫩,应该听他们的,用他们的社会资源来给子女一个安排。 我们都熟悉那个不争气的阿斗,把大好的蜀汉政权丢失了,可是阿斗没办法,因为他没有机会锻炼。他的父亲和叔叔们(尤其是诸葛亮)都帮他做完了,他再怎么聪明,也只能活在父辈的阴影中。 我们说,有个有本事父母本来是好事,但是在中国大多数时候往往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有利。富不过三代,这不是几代人的总结,是几千年的经验。最近休息的时候复习三言二拍,更加明白了,后代的很多问题大多数来自于父母和社会环境。 没有人天生不好,不好的只有环境和教育。 原因二、市场的误导 中国的市场有一窝蜂的特点 ,90年代末期的网络泡沫,让多少年轻学生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向。现在中国依然没有改变市场一窝蜂的特点,这背后有深层的政策影响和社会某个发展阶段的必然原因。这几年影响学生就业的市场导向有几个误区, 其一是公务员, 公务员的潜在收益让很多本来有很多其他机会的学生选择了公务员这个职业,这是社会的悲哀。 其二、盲目的投资导致技术市场的盲目 。去年底,我给某省引进人才大项目审稿,突然我发现,我OUT了,因为似乎很多层次的人都在追求大数据,追求做下一个阿里巴巴。 其三、一些不恰当的垄断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人, 这些垄断行业只是因为垄断挣钱,并不是真的在世界上有竞争力,导致大量的人被吸引。这些现象,都是短暂的市场现象,可是让我们学生们趋之若鹜的不就是这些短暂的现象吗。有些学生的选择我觉得很可惜, 因为那里根本没有他的天空,也浪费了这个社会为了一个人的成长而付出的整体代价。 原因三、用人的腐败 这点本来不想谈,但是这是回避不了的问题。因为用人的腐败,导致官二代、行业二代的大量出现,这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子承父业,这是历史现象,现实中依然很多 。但是没有一个官员的后代注定就是当官的好料,也没有一个技术官员的后代就注定就是他们那个行业的优秀后来者。但是我们的社会用人充斥了大量的类似现象,这是整个社会的倒退。这个就不多说了。 原因四、自由的理由 社会总是进步的,人也在更多地重视自己的自由选择。 我也有一些学生比较有特点。其中有个学生,当时已经硕博连读,但是到了四年级,死活要提前以硕士毕业,我当时很不理解,因为他只要再过一年,就可以拿博士学位。但是他很坚决,后来去从事了一个我从来也没有想到的行业:滑雪。后来这个学生回来一起聊过,我看到他能很享受自己的事业,我也为他高兴。对这样的例子,我现在是想开了,他们应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只要有理想,就不是错误。因为只要有理想,他总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就一定不是一个托社会后腿的人。现在也有一些学生这么选择, 我尊重他们的选择,我只是希望他们真的是选择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社会集体的意识干扰,不是去追求短暂的时髦。 原因五、人类的弱点 人类总有一些改变不了的弱点,其一、最重要的事情总是需要在自己还没有真正成熟的时候去决策 ,不管是恋爱还是事业,都是在自己不懂得时候必须要做出选择的。这也是做人的另外一种乐趣,但是这种盲目选择的结果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社会来说,也是充满的不确定性。 其二、每个人都在不自觉的不尊重别人 。这个现象在中国尤其明显。不管是父母对于孩子,还是亲人之间,每个人都显得很自私,都试图用自己的理念去控制别人。 其三,对于社会变化的适应性落后于时代 。尽管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这些创造者是在无意识中创造的,大多数反而不适应自己创造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有许许多的遗憾,但是很多是人类的弱点。 本来还要说,现在人才的错位还有30多年前的历史造成的,其实这已经不用说, 人才的断层到现在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造成的社会发展的不平稳,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是家庭的主导者父母的失策也跟那些历史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有时候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用那些方式思考问题,但是这恰恰在我们今天发生了,而且还很普遍。 很欣慰的是,前几天,以前的几个合作伙伴一起吃饭,我感受到了变化。因为当初的商业人变成了理想主义者了。当初的默默无闻的人变成了敢于说自己的理念。也许,中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处理一系列历史带来的问题, 我们也许正处在春天的江水中,但是我们自己感受到那个春天的暖意吗 ?如果我们感觉到了,就要让我们的后来者以更恰当的方式选择自己的路。 中国还没有到可以随便浪费人才的时候,或者如果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我们需要做的更多。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成惊天动地的事情,不管你给他多少的资源。 (今天也都在关注马航事件,上面有不少艺术家,这个世界充满了戾气,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 silong.peng@ia.ac.cn 2014.03.09
个人分类: 教学闲论|13159 次阅读|30 个评论
什么是穷的代价
热度 2 wonsure 2014-2-23 18:08
(一)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农村家庭一家十来个兄弟姐妹的并不少见,两三个的很普遍。 依传统观念,弟兄越多越好,不但有人干活,家户大也没人敢欺负。但由于没有出路,弟兄多不代表富裕,如果都上学的话,反而成了负担,交不起学费。 所以在那个时代,集举家之力供一个孩子上学的很普遍,年长的姐姐哥哥去打工供弟弟妹妹上学的很多,反之的也不少。这种情况,被重点扶持的孩子可能会考上大学,改善生活,但其他兄弟姐妹却依然很难摆脱在农村“享受”贫穷的命运。 (二) 国家由于贫穷,所以在建国后集中人力、财力建设了一些重点大学,牺牲了其他学校,因此有了现在的所谓什么985/211、名牌/重点、省属/部属。 人才方面,人多粥少,所以就重点扶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给房给职务给项目,让其他人自生自灭。 ...... 但—— 谁愿被牺牲呢,就如战争中牺牲自己让存活下来的战友封王拜相享受富贵荣华一样? 让谁去牺牲呢? (三) 通往罗马的路,有山路,有水路,有绝路,有康庄大路;前往罗马的人,有徒步的,有骑车的,有开车的,有坐飞机的,也有爬行的。 当你在高速路上向罗马飞奔被交警拦下而不得不停留时,旁边一辆漂亮的保时捷呼啸而过,天上闪过一架黑鸟,而你只能徒步,高速都不让走,你有何感想呢? 穷?!的确,的确是穷,因为你买不起车,买不起飞机。 穷,就要付出代价。 如何不穷呢? 有很多路,这其中有一条是读书。 读书这条路,是黑鸟还是蓝鸟,是山路还是水路呢?
2852 次阅读|5 个评论
哈佛的傲慢与幽默
热度 37 张海霞 2014-2-21 20:04
这是开学的第一周,紧张地忙着各种上课的事情,讲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几乎是每个做老师的体会,总是花大量的时间准备上课资料,刚刚无意中找到去年带学生去MIT和哈佛访问时的一张有趣照片:一个哈佛的教授幽默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不寻常的哈佛硕士毕业证! 当时大家在教授的办公室里看着各种各样的堆积如山的书籍和收藏品,有一个同学很好奇地问教授:哪里的毕业生才有机会成为哈佛的教授呢?教授说:哈佛不在意你来自哪里,也不在意你从哪里毕业,因为来哈佛申请教职的人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能成为哈佛的教授更必须是世界顶级的学者,可以来自全世界(实际上哈佛也从全世界挖人);但是,对于那些最终能够在哈佛成为正教授却在求学阶段没有在哈佛拿过任何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的人,当你在哈佛成为正教授的那一天你会同时被授予哈佛的硕士学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哈佛的教授都是哈佛的毕业生!怎么样?牛吧?这就是哈佛的傲慢:不是哈佛的校友不能成为哈佛的教授!同样这也是哈佛的幽默:不毕业于哈佛也没关系,你够优秀我就送你一个硕士学位,让你自然成为哈佛的校友! 所以,这位不毕业于哈佛的教授就拿到了这张极具有纪念意义的哈佛硕士毕业证!那天我们特意留下了这张照片做为纪念:怎样广纳天下贤才、怎样培养人才、怎样让千里马任意驰骋又不失名校的风范?这张哈佛的硕士毕业证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不看出身、任人唯贤无论在哪里都是必须的,幽默而不失身份地处理文凭和名气之间的矛盾的方法很多:用人的时候何必拘泥于那些表面死板的规定呢?985、211、常青藤等等不都是挂在人才身上的”马鞍子“吗?我们要的是那真的能跑的千里马不是马鞍子,如果事实已经证明他是个千里马那就直接把他纳进来,给他一个”“华丽的马鞍子”--咱的学位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记下这个故事,也给目前越来越僵化的管理部门提个醒:只有卸掉马鞍子让马跑起来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千里马,只有取消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广纳天下贤才才会得到真正的人才!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16477 次阅读|39 个评论
‘人才’的压力大是应该的
热度 2 lin602 2014-2-5 09:43
寒假前与几个人一起聚天,其中有从国外引进的人才,聊了学校给的条件。他说压力大。 仔细想想,人才的压力大也是正常的。因为学校及政府给的研究条件、职称、安家费是普通博士与博士后来工作的教师要强得多得多。这样的条件给了,是建立在前面在国外发表文章的基础上的,回来后在‘特聘教授’‘某某学者’的称号下,加上如此多的起动经费与条件,如果再申请不到经费,写不出好文章,可能就会有非议了。 曾经有不少从国外回来的教师与我聊过,回来几年没有起色,觉得非常难过。当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做得不错了,这种原因是什么,各人不一样。而同期在国内的教师相对来说压力小很多。 一分钱一份货,条件好期待就大,如果做得不如人意,肯定非议就要多,这也是自然的。只有努力工作,调整心态。 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有的人才做得非常好,有的人才做得还不如普通教师呢。都有不少例子。 总体感觉要给引进人才一个五、六年的时间,甚至还要长点再来评价他们。 不过有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好不容易引进的人才,给了不少条件,条件用完了,过几年,拍拍屁股‘开溜’了。这也有不少例子。
3751 次阅读|3 个评论
文汇报:上海体育学院建立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qiang897 2014-1-21 10:23
文汇报:上海体育学院建立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体育学院建立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运动与医学均以实现人类的健康为目标,两者交叉结合能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就我国现实需要和未来需求,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医学,又懂运动的复合型 康复治疗人才。该人才的培养不仅满足大众健康服务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必然趋势。但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尚未建立“运动与医学交叉”复合型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模式。   上海体育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建立“体育与医学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院校起到一种导向作用,为国内具有康复相关专业高校提供有效借鉴。主要成果如下:   (1)率先建立“体育与医学交叉”专业,培养一大批康复治疗领域带头人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相关部门将康复治疗人员列为急需紧缺人才,而康复治疗的核心手段为运动康复。该校为了适应社会现实、未来需求,1989年招收康复体育本科,是全国最早开设康复治疗相关专业的高校之一,被赞誉为康复体育教学的开拓者。该校开展的体医结合前瞻性专业,引领着中国康复治疗事业的发展,并培养了一大批康复治疗领域的杰出学科带头人。   (2)重视课程建设,体现“体医结合”特色   上海体育学院的“体医结合”培养课程,是将体育与医学两个不同课程有机结合、从理论到技术上相互渗透。   (3)形成“产学研”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使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学有所长、研有所用,让学、研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社会,构建了教学-科研-生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体医结合、注重实践和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 链接网址: http://whb.news365.com.cn/cjxw/201401/t20140121_1768488.html
1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浏阳河
热度 34 weijia2009 2014-1-19 06:24
浏阳河 贾伟 科学网隆重推出《 好声音 -七周年博主歌赛》节目,我今天上网看了下,很热闹,但显然还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参赛者不够多的原因估计大家还是多少有些拘束,如果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唱得好的哪怕百分之一登场的话,就完全不是这种格局了,我相信他(她)们是好声音中的主力军。 这两天的议题,又是海归和人才方面的讨论。我还是对《好声音》更感兴趣。 有一次上班路上听广播,有个美国记者采访一位中国青年钢琴家,她自小就很有音乐天分,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在国外名校读了学位,一路走来拿了很多国际奖项,现在回到国内当教授了。她跟记者说她的性格属于内向型的,平时很忙,要教课,带学生,做些管理,每天还要花很多时间练琴,没功夫考虑自己的个人生活。在她的表演曲目中有一首钢琴曲演奏时间长达四十五分钟,记者问她这么长的曲子怎么练的?她说小时候练熟了,现在弹奏都不用看谱。 我一面听着电台采访,一面想到了我的一个音乐系的小朋友Antonio。三年前我在北卡工作时,曾跟我们学校一些同事(校长、几个学院的院长和教授)组团到国内访问了几个大学。Antonio是我们旅行成员中最活泼顽皮的。他是音乐系的研究生,但跟他的导师 John Salmon 教授成天嘻嘻哈哈,没大没小的。旅行期间,师徒二人还在中国举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音乐会上他们除了演奏经典曲目外,还展现了几个各自创作的作品。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节目,一是中国的《浏阳河》,另一个是他们师生共同表演自己创作的一段爵士乐,两人坐在同一架钢琴前弹奏,一起摇头晃脑、扭腰摆臀,场面十分欢乐! 我不知不觉在心里将Antonio和中国的青年钢琴家做了个比较。事实上,两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一个专攻古典音乐,师出名门,获过很多奖项,登过高级舞台,现在是音乐系的教授;另一个是主修爵士乐的在读研究生,草根一族。但是,“档次”又是什么东西呢?音乐跟“档次”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如果我是音乐学院的院长来招聘人才,我会把这两个人都考虑进来。而如果只能选择一个的话,我会选Antonio。我觉得他除了有音乐天赋和激情以外,他很快乐很阳光,以后会在丰富多彩的人生里不断找到创作源泉。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来看,他在将来完全有可能教出一批比他更强的学生来。 其实,我觉得各行各业都一样,一个人专业水平的高低跟他所在的人才“档次”没有必然联系,一个行业群体也不是一、两个自己觉得很有“档次”的人所能代表得了的。 一不小心又扯到“人才”这个话题了,接着说我的音乐见闻。那一次我们访问国内一所大学时,有个小插曲。我们被校方安排去访问他们的音乐系,音乐系的系主任是个海归,秘书带我们走进他的琴房,发现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在弹奏一首什么什么大调的古典钢琴曲。从他的穿着来看也不像是很“随意”在练琴,我们一行人找凳子坐下开始欣赏。一曲弹完,我们拍手,系主任理了理垂在额前的油光锃亮的头发,给我们发名片,自我介绍他是美国什么什么大学毕业的,师从什么什么导师,导师在音乐界是怎么怎么的有名,他本人在美国的学校还兼着职,一年还要去多少多少天,主要是导师要让去帮忙。我们几个听了频频点头,作“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状,没等我们自我介绍,这位仁兄兴致勃勃地表示他再表演一支钢琴曲以示欢迎,我们只得转身找凳子坐下来欣赏。又是一首古典的,我们半张着嘴不明觉厉,看着他弹得铿锵有力,双臂齐出,额前那几根头发随着节奏甩来甩去,煞是有趣,的确有股子艺术家的味道。好不容易熬到了结尾,这位艺术家又开口说了一句让我眼前一黑的话:may I play another piece? 短暂访问变成了钢琴独奏音乐会。第三支曲子时,同事们有些坐不住了,校长轻声示意John一会儿上前告诉他我们后面还有事。三曲结束,John走上前去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告诉海归系主任那个什么什么大学的著名导师是他的同班同学。系主任连忙让出位置,要John也弹奏一曲,切磋一下。 长得活脱脱像个老农的音乐教授John Salmon 慢悠悠地走到钢琴前,轻轻敲击了两个键,跟系主任说这两个琴键要调音了,然后他老人家坐下来,行云流水般地弹奏了一首自己的作品,包括系主任在内,大家都拍手称赞。我也无比真心地鼓掌,因为觉得终于可以离开了。 要说人才的话,那位系主任无疑是国内高校引进的一位大牛! 但我不负责任地臆断一下,像他这样的大牛,有不少热衷于把前人的东西当金科玉律,把他们的那个“档次”和“小圈子”时不时拿出来吓唬一下大众,而从长远的角度看,从培养人才、建设学科、贡献社会的角度看,他们给我们文化上带来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东拉西扯地写了不少。回过头来,不知道为什么一开始用了“浏阳河”这么个题目。可能是那一刻,听着外国人弹中国民歌别有一番味道。老实说,当时小伙子弹得并不到位,有几处破绽,但显然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绎还是到位的。而音乐和科学一样,不在乎形式!也许什么时候科学网上青椒和学生的声音远超过一些大牛时,中国的科学就真的起来了,那才是真正的好声音!
7882 次阅读|85 个评论
和平年代中国无需用“人才”,只需“奴才”
热度 10 szf8641 2014-1-18 11:17
纵观中国历史,最辉煌的时候往往是动乱之后或动乱之时,动乱的东周有百家争鸣,产生了中国最精彩的文化,现在说的中华古代文明,大多都来自这时候;文景之治时候的动乱产生了汉朝最辉煌的时候;隋朝的富足跟之前的动乱少不得关系;贞观之治时期从未太平,连年征战;宋朝可谓国力最弱之时,但那时候民主意识和文化发展可以算得古代的有一个高峰;明清无不如是。为何会有如此怪相。 一、中国人民族存亡意识很强。 或许很多人会说你看看现在中国人都没有团队意识,都在为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而争得你死我活,这个现象再正常不过,这就好像弟兄两没有外人的时候总是要为老人多给谁了一个芝麻,两个绿豆的事争争吵吵,但一旦有外人涉入,你看看这两兄弟对怎样处理?危难时候,总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站出来为国民族的存亡而舍生的。这也是我们名族能够给人吹嘘有多少年历史的资本。 二、自身存亡意识太强。 若是在战时,领导一定需要哪些有真本事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即使这些人有很多刺,有很多毛病,但能堪大用,同时也这也是关乎自身存亡的事,比如刘邦当年用韩信,明知道韩信身上有很多毛病,甚至比他还强,但他还是要用韩信,但若是在和平年代,那就不好说了,不管是多大的领导,甚至就算做了皇帝,每天都在想着是否会被人取代,若是找了一个特别能干之人,说不定哪天就被替代了,现在的不可替代性太不稳定。就拿那些评选院士的,原本我是这个领域最牛13 的人,突然从外面搞来几条鲢鱼,首先打破了以前安逸的生活,其次还撵的我们气喘吁吁,虽然口中也说你来啊,谁怕谁,但最后却还是团结一致地降至拒之门外,其实不过是自保的一种方式罢了! 三、官本位思想。 现在不管你是在做研究还是只想教书,那都是不大可能的,为什么?马克思给出了答案: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想要做研究那得钱,谁掌握钱,当然是管钱的人。管钱的人为何要给你钱去做你的研究?你说我为了国家做贡献。那其他人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所以你并不是唯一的。现在的学术界有很多的圈子,一般一个圈子会占领一些“地盘”:可能是一种重要期刊的杂志,可能是一些项目课题,圈子口径就是:非我圈内,其心必异。所以要么你进入我的圈子,老老实实听话,我会帮你弄到一些研究资本。于是,有人被推倒了就从了。 四、听话的好使。 有点能力的人总是脾气不大好,要么说话刻薄,要么就是“牛角尖”,总以为自己是对的,遇到一个问题总要争个究竟,和平年代嘛!何必那么认真,大家都是混口饭吃,多碰几次之后发现还有很大一批人能力挺不错,还听话好使,甚至有时还能自觉地在外面说说我的光辉事迹,这样的人不用,我用什么样的人,除非我自己脑子打结,自找没趣。 五、不可预期。 经常会在网上见到轻一些大牛们来预期多少年可以拿诺奖,多少年科技会发达超过日本?多少年经济会超过美国?其实这事就好像铁道部多少年能解决春运一样: 何必那么麻烦,直接写个明年就能解决,解决了说明预测很准确,解决不了也不需要在修改,反正都是明年。猜多少年反正最后没实现也没人能怎样,至多说当时有些条件没考虑进去或没想到罢了! 六、为了荣誉可以不计代价。 最典型的就是为了奥运金牌,我们可以举全国之力来鼓励冠军,拿了冠军和亚军享受的待遇是天壤之别;我们为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可以从小学开始进行选拔培养,然后这些拿到金牌之后对这个学科都绝望了;我们可以为了经济,使劲将土地卖出去,不管是外商还是内伤,最后造成的是土地满目疮痍、横七竖八,交通堵得一塌糊涂。因为这些都是听话的人做的,让他们增长经济,他们就增长了,让他们培养冠军他们就有了;至于怎么实现的不需要在乎,听说最近领导开始关注足球了,是否中国足球又开始有希望了,只是不知道领导什么时候能真正关心下教育这种看不到、或者说短期看不到成果的东西。 或许,要等再次出现忙、乱的时候,春天又会到来。
367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大学与研究生选拔是不是埋没着优秀人才?
热度 8 lin602 2014-1-14 22:32
江苏省的大学入学考试,考三门:语文、数学与外语,物理、化学、历史等均为等级考试。如果语文、数学及外语那一门成绩不行,好学校就没有指望了。 研究生考试也是如此,政治、外语、数学(许多专业)、一门专门课。如果其中有一二门考得分数低,就没有机会或不被好学校录取。 其实有些非常优秀的人才是有点偏科的,例如:数学或物理特别好的学生,不少人语文或政治不太好,甚至外语也一般。 有些历史怪才,数学就是不行。 其实,对于搞数学或其他理工科的,只要语文达到基本要求,做出成绩,还是要靠某一方面的‘怪’才能出成绩。但很不幸,这些真正的人才,可能在第一关就OUT了。 我们的考试制度与选拔人才的方法,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我觉得是有待于研究与实践的。 看《毛泽东传》这本书,好象毛泽东的数学非常差,几乎是一窍不通,但他的历史与军事是世界一流的。如果放到今天高考与研究生考试,毛泽东第一关都过不了,可能普通大学也上不了。 中国很有意思,一边讲要创新,而经常非常保守。
27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谁是大学的中坚力量?
热度 1 whoiswho 2013-12-26 11:13
现在高校处在改革混沌期,国家加大力度引进各级人才,各个省市也各展其能吸引人才。但到底谁是大学的中坚力量呢? 校级领导很重要,是大学的掌舵人,领航员,领导不管选拔的还是空降的,我相信管理水平都不差,经过了各级岗位的锻炼。有人提到校级但很多是空降,感情深厚度,任职和任期很可能只一个过渡,或者升迁的跳板。其实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怕换一任领导,换个政策,为了凸显自己这一任政绩,出台一些新政策。教育不是一个任期马上见效的,很多政策都不错,但就怕换来换去。校长应该是教育家,懂的教育规律,能把握所在学校的特色,并长期坚持,继任者也能延续和完善。校长是灵魂,是大学的关键人物,不是在中坚力量。 各级人才。教育家说过,大学不是大楼之大,而是大师之大也。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话对极了,我相信22世纪,23世纪也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大师要引进要培养,关键还要留住。现在的引进人才不可谓不牛,但轻轻的来了,带来一片云彩,悄悄的走了带走一片天。目前阶段,人才很受欢迎,很多人来了,拿了很多资源,发了很多“高水平”文章, 可其他地方条件更好了,就又孔雀东南飞,除了那几篇文章和一堆设备,什么也没有留下,人才培养,科研氛围都没有建立。当然人才走不一定是他本人的原因,这是另外一个议题,但走到结果往往这样,尤其外面引进的人才。所以对大师,要发现真正的大师,而且要能留住,这样科研引路人就有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但说到中坚力量还是普通广大教师。实验室的实验员,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手段和技能,普通的讲师副教授土鳖啥的,受过较好的科研训练,又算不上大师,普通的行政人员,尽职尽责,服务态度好,而又不是各级领导。这些人没有雄才大略,对现实满意或者有所不满,想跳槽也没那么容易,服务多年,对学校有很深的感情。这一大批人是大学的中坚力量。 中坚力量们需要在教育家的领导下,学术大师的引导下,创造力无穷,培养人才无数。
个人分类: 评论感想|255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一位诺奖得主的经历看人才(131223)
热度 53 ymin 2013-12-23 08:50
从一位诺奖得主的经历看人才( 131223 ) 闵应骅 中国人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从上到下,都希望中国大陆人能得诺贝尔科学奖。正好本月的 IEEE Spectrum 用一个长篇介绍了威廉 . 肖克利 (William B.Shockley) (见下面左图)。本文想用他的经历,就本人的理解看看人才的素质、追求、成长环境对我们的启示。 本人在 识人、用人是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 130826 ) 一文里提到过威廉 . 肖克利。他, 1948 年, 38 岁发明结晶体管, 1950 、 60 年代的第一个晶体管收音机和洲际弹道导弹和轰炸机都用了这种晶体管,开创了半导体电子学。同一年, 1948 ,他申请一个专利,叫“辐射能控制系统”,一个用视觉传感器的反馈控制系统。这个和晶体管没关系,和他在二次大战中的任务,战略轰炸,也没关系。很快拿到这专利,但被要求保密 10 年。把这个系统装载在一个自执导炸弹的鼻子上,靠照相机里被控的闪光,得到的实时图像决定投到什么地方。肖克利还注意到了它的和平应用,譬如建筑物的识别、售货机上钱的识别、生产厂家的成品检测。这是他第一次想像一个机器,由反馈控制和一个视觉传感器自主导向,代替工厂工人。 1948 年, 哈佛大学教授 Georges Doriot (一个风险投资家,投出了 DEC )与肖克利讨论在维纳的热销书“控制论”影响下 MIT 该怎么抓紧搞自动化,鼓励他想想如何把他的专利用于制造。肖克利集中考虑如何让自动化用于制造,于 1951 年发明了所谓“光电子眼”。他相信一类新机器可能生产不同的产品,而不光是固定的一种标准化了的产品。在正式形成这一专利之前,肖克利要求修改与贝尔实验室的知识产权合同。该实验室所有人都签过一个协议,所有专利发明都属于贝尔公司所有,现在肖克利要求他的光电子眼的专利只能属于他自己。经过几个月商议,贝尔实验室和他于 1951 年 12 月 5 日达成协议,但只有效一年,而且限于自动化领域。由于 Doriot 的美国研发公司的支持,他给贝尔实验室总裁 Mervin Kelly 写信,要求公司建立以肖克利为首的重大项目“自动可训练机器人”。他说这项目比过去任何项目都重要,是今后最大产业的基础。他充满了自信,发出了最强音。他说的不是一个先进的机器,而是一个“自动工厂”,像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有“手”、“感觉器”、“记忆”和“头脑”。首先就是机器人眼,他有好几个想法,可以直接接触装置、识别部件、凭感觉定向。他觉得自动化革命即将到来,国家的生产力将在 10 年内翻一番。 1952 年 11 月他提交了机器人眼的专利申请。 10 天以后,贝尔实验室回答他,拒绝他的可训练机器人项目。于是,他离开贝尔实验室,在加州理工学院做起了访问教授,希望建立自己的晶体管公司,但全都失败。于是,他回到五角大楼,做武器系统评价课题组的头。 1954 年美国专利局批准了肖克利关于机器人眼的专利。 1955 年新年,他收到 Arnold O. Beckman 的贺卡,得知 Beckman ,一个化学家,高技术企业家,也对自动化感兴趣。 Beckman 生于 1900 年,比肖克利大 10 岁, 1928 年得加州理工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在此期间,他加入新建立的贝尔实验室,学习电子学和统计质量控制。毕业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当教员。 1930 年中期,他发明了酸度计,从此进入电子化学仪器行业。他的公司在仪表方面非常成功, 1952 年开始打出标语:“机器解放人。”肖克利与他先后同学,又都取得很大成功,两人签署合同,在 Beckman 仪器公司下面建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肖克利把专利送给 Beckman 看,他压了两个月才给他的助手 Bishop ,请专家评审。专家的反顾意见说,此系统完全是学术兴趣,现在还不需要认真考虑。正在此时,肖克利拒绝了 Howard Hughes 关于在汉斯飞机公司内组建半导体电子组织的建议,而转入了 UC Berkeley 物理系,也得到耶鲁的 Offer 。所有这些职位都很吸引人,但肖克利 45 岁的时候, 1955 年 6 月,他决定离开贝尔实验室,并从五角大楼的高位退休,又离了婚。他要开始新的生活,创建自己的公司,成为自己想法的第一受益人。这时, Beckman 也对硅晶体管的抗震和可靠性特别有兴趣,于是,他们在 1955 年 9 月,签署协议,建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它在两年内仍属于 Beckman 仪器公司,而肖克利完全可以自由探索任何东西。第一个任务就是扩散型晶体管的自动制造。肖克利坚持要 Beckman 投入个人精力,而且 Backman 公司应该负责商务、管理、市场和工资发放。两年以后, Beckman 就想,是不是把这个实验室单独成为一家公司,两人各占一半股权。 Beckman 的公司总部在南加州,可肖克利要把实验室办在帕洛阿尔托( Palo Alto ),他在那里长大,他妈妈还在那里。斯坦福大学生气勃勃,北边的旧金山又是金融、军事、商业和文化中心,而且气候极好。肖克利草拟了新实验室的新闻稿,他要组建半导体发明的精良团队。这实际上开启了他对硅谷的期望。 1956 年底,肖克利组建了一个创新团队,包括 Gordon Moore, Robert Noyce, Jean Hoerni,Eugene Kleiner, and Jay Last 。同时,他由于创建晶体管电子学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见下右图)。在这些成功中,他的实验室却麻烦大了。肖克利的竞争倾向和反复无常的管理方式随时都表现出来。他放弃他自己发明的基于四层二极管的扩散型硅晶体管。年青的 Moore 和 Noyce 非常不满意,他们希望 Beckman 帮忙,让肖克利只当顾问,另选经理。最后, Beckman 认为肖克利的方向是对的,继续支持他领导该实验室。 1957 年末, Moore , Noyce 和其他 6 位离开,建立了新公司,那就是 Fairchild (仙童),硅谷第一个硅电子公司。肖克利所谓的这“ 8 叛徒”集中关注扩散型硅晶体管。他们一年之内就成功了,后来又搞出重要的新晶体管和基于平面工艺的集成电路,在硅衬底上化学地印刷出电路。平面硅晶体管和微芯片代替了真空管,出现了半导体电子学。在 1960-1980 年代,仙童培育出了许多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公司,而仙童的后继有几百个。 1968 年, Moore (摩尔)和 Noyce (诺伊斯)创建了 INTEL (英特尔)公司,先做存储器,然后做微处理器,现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公司。摩尔定律至今传颂。毫无疑问,肖克利的半导体富有成效,但他的实验室失败了。它没有生产出硅晶体管,也没有能推广四层二极管,在 1960 年代就关门了,肖克利退到斯坦福当教授去了。 Beckman 后悔没有能留住仙童和因特尔的创业者们。 1989 年,肖克利去世,没有做出他的可训练机器人。 1960 年代开始,晶体管大小的机器臂,后来在臂上还加了肖克利的“眼睛”。当然并不是他想像的那样,但是他希望的那样。 从肖克利的经历,本人有以下感想: 1. 人的特质是不一样的。知识分子中,有人善于做科研;有人善于做管理。肖克利善于做科研,他思维活跃,一会儿就想出一个 idea ,专利出得又多又容易。但他不善于做管理。别人对他的武断和朝令夕改,一会儿一个主意不满意。所以他的公司和实验室失败了。联想起来,联想集团如果没有柳传志,也不会有今天。这种特质也许是天生的,主要是遗传、基因起作用。科研和管理都做得好的,不能说没有,少之又少。让善于科研的人去做管理,是可惜;让善于管理的人去做科研,是勉为其难,很难出成果。 2. 个人奋斗与朋友相助,缺一不可。科研成果,甚至诺贝尔奖的成果主要靠个人奋斗。肖克利跳了这么多地方,一直奋斗不止。科学圈里的朋友相助,不可或缺。朋友的鼓励、朋友的批评,甚至是谴责,都很珍贵。不是说要找一帮人来捧你,而是要他们不断地端正你的思想,奋力前行。 3. 一篇 8 页长的介绍肖克利的文章没有提到过政府。肖克利不是靠政府提携出来的,政府要做的是给科学工作者提供自由发展的人才成长环境,让他们有足够的工资,不用担心没房、没车等琐事,集中精力搞科研,不要今天希望张三得诺奖,明天又希望李四得诺奖。把希望寄托在几个人身上,他们可能得不了诺奖,反而让大批人丧失了冲击的动力。
个人分类: 做学问|25020 次阅读|118 个评论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应只是口号
热度 1 TUGJAYZHAB 2013-11-24 00:13
王修慧博友在他的博文,‘出国签证不是考试,仅仅是一次特殊的审核而已’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745-743215.html 发议论: 另外,有一种感觉,不知道是否正确:好像俺这个大学教师第一次真正被别人尊重,而且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别人竟然是美国签证官。 我在后面跟帖评论道:博主的感觉是正确的。大学教师是被人真正尊重的。在西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是口号。而是 ‘ 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 、深植于文化之中的信念。在希腊、罗马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在诸神中地位可能仅次于光明神(太阳神)阿波罗。 尊重知识的包括佛教。智慧的象征的文殊菩萨被认为是菩萨的上首,地位高于其他三位:普贤,观音,地藏王。 只有在现在的中国大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是口号。
个人分类: 随笔|19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海外留学生都是‘财迷’, ... 吗?
热度 1 TUGJAYZHAB 2013-11-22 22:06
国内的人对国外情况不太了解。有些人为了扩大自己的财权和人事权,一直在制造舆论:出国留学人员不归,是待遇太低,需要大幅度提高归国留学人员的待遇(其实是他们选中的人员的待遇)。从社会舆论的反馈看,似乎,海外留学生都是‘财迷’,必须给他们优厚的待遇。而许多食髓知味的大海龟,更是变本加厉的大肆渲染。相关部门也一波接一波的推出各种‘人才计划’。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多。国内土鳖虽然不服,但似乎也拿不出反对的理由。自古以来就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说的是‘夫’,而不是‘士’。那些奔着‘重赏’而来的,应该都是些‘匹夫’之辈,是担不得重任,挑不得大梁,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消费者。真正的‘有识之士’所追求的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对钱一般比较淡薄。因为他们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掌握有先进的学识,可以为人类,也为自己创造价值。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既造福人类,也充实自己。他们需要的不是入门时的待遇,而是一个和谐的环境,开明的领导,宽松的政策,一个他们可以施展的平台。他们自己本身是生产者,创新者,自信只要有平台,就一定能为所在单位带来利益、带来课题、带来资金。他们走的路线是,‘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 而这样开不出价的有识之士,往往被‘人才计划’所遗忘。因为真正的‘有识之士’往往不太适应官场应酬,不会钻营,挤不进官方的‘人才计划’里。他们只适宜生存、灿烂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里。他们通过平等的争鸣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科研单位的领导,做人事工作的人,需要学会识别‘夫’和‘士’的区别,‘匠’和‘家’的区别,而不是光注意头衔。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需要认识到: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在中国,用政治术语来说,就是真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比什么‘人才计划’都管用。在人才计划诞生前,QXS不就已经回来了吗。
个人分类: 维权|177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改革部分内容摘录
zhuchaodong 2013-11-16 17:04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摘录了关于科技改革的部分内容(附后),并相信5-10年内,中国科技届将在该决定引导下发生巨大变革。 几点: 1、市场决定资源分配; 2、 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 3、政府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究; 4、建立调查、报告、管理与评价制度; 5、院士制度改革; 6、集聚人才,激励人才流动。 -------------------------------------------------------------------------------------------------------------------------------------------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
2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庆医科大学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
talentblog 2013-11-14 10:44
一、学校概况 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学校具有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4800人,本科生20000余人,留学生628人。 重庆医科大学现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机构17个,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另设有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学校开设27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等10余个专业为国家级、市级特色专业。 学校设有19个学院、系、部,并设立研究生院和生命科学研究院。学校现有附属医院6所(综合性医院4所,儿童医院、口腔医院各1所)。在《2011年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全国100所)中,附属儿童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分别排名第49位、第68位、第94位。各附属医院共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个,居全国前列。医院开放床位10000余张,年门诊量79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39万人次。 重庆医科大学将致力于为每一位加盟重医的教学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展现才华的舞台,我们期待您的加盟,并与我们携手共创重医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招聘岗位及待遇 (一)引聘对象: 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计划招聘教师、科研人员、医师及其他工作人员127名。具体见《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岗位情况一览表》 (二)师资待遇 招聘人员相关待遇按国家、重庆市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属于规定的高层次人才的,其待遇在专家小组考核、报学校审批后,由双方协商决定。 三、应聘方式 1.报名。应聘者请于2013年12月31日前向用人院系(部门)提交(邮寄)本人简历,同时提供本人身份证、已经取得的所有学历及学位证书(附学信网认证材料)、职称证书或聘书、各种荣誉证书或获奖证书、教学及科研成果的复印件或扫描件。 应聘校本部工作岗位且属学术带头人、高层次人才的(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博士学位或海外留学人员)可常年报名,并参加由学校聘请相关学科专家成立引进人才考评小组,对其学术水平进行考核。具体可与学校人事处或用人院系(部门)联系咨询。 2.资格初审及专业测试。由用人院系(部门)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初审,核查应聘人员身份证明、教学科研成果等佐证材料原件。资格初审合格人员,由用人院系(部门)组织专业考试、考核或试讲,按招聘岗位人数1:1.5的比例,根据专业考试或考核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确定面试人选。 3.资格复审及面试。学校人事处对通过院系考核或考试的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复审。复审合格者参加学校面试。 四、其他 未尽事宜请参阅《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 http://rsc.cqmu.edu.cn/s/27/t/67/c0/19/info49177.htm )。 联系方式 联系人:童作秀 郭子宝  电话: 023-68485444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重庆医科大学人事处 邮编:400016 邮箱: hr_cqmu@163.com (邮件主题注明“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学历、应聘岗位”) 网址: http://www.cqmu.edu.cn/ 附件: 重庆医科大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docx下载
6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是张扬个性的地方
热度 10 lin602 2013-11-12 09:44
我们的大学好象是生产车间,目前都在培养整齐划一的‘学生产品’。大学教师也被要求整齐划一,按红头文件运行,按一切规章制度做事,除了上好课,按教学计划完成任务,指导学生科研就OK了。不要有什么行为超过一切规定。让我想起了‘摩登时代’电影中的卓别林,他就是目前中国大学教师的‘光辉形象’。 目前中国的大学不欢迎教师与学生们有个性!只要照章办事就行了。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历史与传记,凡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都是有鲜明个性的! 科技与教育创新的素质依托就是人的‘鲜明的个性’。 有时候看看照片,每个杰出人物的眼睛都是炯炯有神!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创造历史、创造新生事物、创造新的文化人才的地方。 大学是张扬个性的地方。
2924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中科院注重培养技术转移高素质人才
lgjszy 2013-11-11 15:24
中科院注重培养技术转移高素质人才 2013 年9月24日 上午,我应中国科学院联想学院的邀请,在上海举行的中科院联想学院第十一期实训班“第四模块”上讲课,题目是《技术评估基本方法与案例》。 为了落实中科院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培训行动,2008年9月,中科院创办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实训班”(简称实训班)。实训班由中科院联想学主办、中科院研究生院承办。 5年来,实训班共办了十一期,为中科院系统培养了近400名技术转移高素质人才。 实训班培训目标 系统地提高学员对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和方法的理解, 使其掌握国内外技术转移政策和实践的最新动态, 提高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促进院所与企业的技术合作, 保障院所技术创业经营中的权益。以此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转移与创新。 实训班培训特色 (1)是以知名学者、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政府官员、相关科研院所领导为核心组建师资队伍,让学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略各界大师风采,并从中汲取养分。 (2)采用场景教学、案例教学、企业考察、主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就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高学员综合管理素质,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训内容着重于“产学研用”的结合。注重从技术转移商业化的全过程出发进行知识传授。 (4)学员带着问题学,通过与各领域老师和授课当地的企业家接触,使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5)注重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有较大需求和具有较好实践的地区进行教学,加深学员对成果转移转化的了解和认知。 实训班模块化 培训 模块/序号 内容 第一模块: 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 1 助力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2 商业计划书写作与团队构建 3 中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对比与政策解读 4 案例: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5 参访北京企业 6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体系与模式 7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践体会 8 高新技术转化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解析 第二模块: 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 1 研究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规模生产的实践案例 2 加速江苏创新驱动的实践与思考 3 引领企业发展的小创新、大集成 4 研发项目管理 5 技术创新过程与方法 6 科技创新与创业团队建设 7 从发明到技术创新 8 参访当地企业 第三模块: 知识产权管理 1 知识产权的法律问题 2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个艰难的课题 3 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与思考 4 知识产权管理及其运营与转化 5 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 6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7 大连某研究所技术转移实践与知识产权管理 8 参访新源动力 第四模块: 技术价值评估与转化、技术联盟 1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的资本化 2 技术评估基本方法与技术转移案例 3 讨论会 4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地方产业升级 5 资本市场中高新技术及科技型企业的价值创造 6 创业估值 7 创新型技术孵化转化与实效产业化 8 参访上海某研究所 第五模块: 创业与风投 1 研发与产品创新管理 2 创业企业融资 3 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和创业板 4 颠覆性创新和创新管理 5 产业集群的机理、培育与发展 6 科技创业与政策体系 7 创新、创业“系统性优化”的体会与思考 8 参访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第六模块: 国外技术转移经验与结业汇报 1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经验 技术转移模式的团队合作 2 商业计划书与团队构建汇报 3 汇报与考核 4 结业典礼 衷心祝愿中科院联想学院实训班越办越好,技术转移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2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有河南人才能救中国足球
热度 2 ljxm 2013-11-10 15:27
河 南商报:只有河南人才能救中国足球 ! 豪言壮语!牛 2 ​
1807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螃蟹看人才的级别(CZ)
zcgweb 2013-11-10 13:19
从螃蟹看人才的级别(CZ) 虽然说吃螃蟹的第一个人是很了不起的,可是,能够造出螃蟹的人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哦,不,最厉害的还是能够想到造螃蟹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这三种人分别对应于什么级别的科学家呢?
2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学 – 结构稳态与发展论衡
benlion 2013-11-9 22:48
朝气蓬勃的青年是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青年就是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 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应该重心在教育和示范,以及体制改革和管理观念的引进,重心应该在培养青年学子,尤其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法制观念、伦理精神。 回想自己年轻时代, 40 岁之前几乎是完成了所有的创造性工作。至今,仍然无法突破 40 岁之前的思想;所以,人生 50 无限叹息和伤感。 10-20 岁可能影响人格和思维能力, 20-40 岁形成创造能力和探险精神, 50-60 岁成熟和完善学术与管理能力。 期待,一是社会将机会和发展,给与年轻学子,年轻人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二是引进人才,不能设置职称、职务与年龄限制,应秉着成就和才能为要点(比如, D.Endy 已 40 多岁仍是助理教授,却是美国合成生物学领袖人物)。 一个社会的人才结构布局,不能唯偶像,或权威主义,企业经济,必须建立创新型与规模型产业链的发展机制。 一个社会的体制结构,决定一个社会的发展前景,比如,公元元年左右,庙宇成贩卖场所,现代西方哲学称单向度化。 唯商业化,现实社会体现为大学和教育场所、宗教场所的商业化,以及人才的商品化,使得 1 )精神教育、 2 )法律制度和 3 )商品经济的 3 维度社会的稳态结构失衡,成了唯商业化或唯经济,或拜金主义。 欧洲中世纪,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唯宗教化或社会结构一极化或政教一体,无论唯宗教、唯政治(比如,文化大革命等)或唯商业等,都会导致社会稳态结构的失衡,从而导致社会弊端。 - (评论辑要) -
个人分类: 2013|1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3近似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的相关索引
ljkf 2013-11-9 07:48
C3 近似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创新体系的相关索引 【 9600 字】 学导式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 ( 黑龙江大学内 ) 北琴海鹏摘编 学导式创新体系 xdscxtx@163.com = 教科室学会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以科研体系建设为目标,发挥教科研和学会的自身优势,提高教育科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 ... 为契机,借助已成立的优质校本课程研究共同体,深入实践,通过参与式、视导式、蹲点 ... 小教科做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 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机制创新试验项目实 ... www.fshjx.net/...owArticle.asp?ArticleID=20188 - 2013-8-25 = 创新全员育人导师制度 , 构建和谐德育工作模式 _ 制度建设 _ 奎文区孙家 ... 建立健全了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对每位导师实行教学与育人工作双线管理,将教师的 “ 教 ... 3 . 创新家校联系形式。 针对学校 “ 八类特殊学生群体 ” 的现状,由导师分层组织召开外 ... 奎文教育网 - wfkwsjxx.kwedu.cn/...08/3699.html - 2012-11-8 = 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政治理论学习 ... 5 月 16 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 按计划自学 5 月 23 日 韩书记上党课 集 ... 创新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续下降, ... 在科技创新上,推动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快高校科研 ... zx23.dqedu.tv/...s/201305/2013052014554828.doc - 2013-10-20 = 培育有创新素养、渊博雅正的文化人 - 复旦中学 - 首页 上海市复旦中学创新素养培育项目,传承学校百年坚守的 “ 崇尚科学,注重人文 ” 、 “ 文 ... 因此在边听课的同时,也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在课后做好适时的引导。 ” 大学导 ... 的开放式教学观,有以 “ 文学 ” 、 “ 质学 ” 为骨架的的课程体系的探索,今天,我们又有 ... www.fdhs.org/web/disp_16_304_4415.shtml - 2012-11-5 =62] 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创新 - 重庆文理学院 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热情 ; 期末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和理论应用的情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8:148. 韩雪松 . 教学活动中 “ 双主体 ” 关系与学导互动 . 现代教 ... 重庆文理学院 - www.cqwu.net/tszs/28182.htm - 2013-6-3 = 创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 , 中华文明焕发新生机 - 26 国学网每日六条 26... 毕竟只有懂得了一个国家的语言,才能进入这个国家的文化体系,才能真正开始理解它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学院的开办给想要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 ... www.26guoxue.com/...p?mod=viewthreadtid=22206 - 2013-10-18 = 重庆市 “ 卓越课堂 ” 建设启动仪式暨 “ 双板双导文化育人 ” 特色课堂现 ... 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接下来,刘坚教授介绍了北京十一学校和广东省深圳学校的课改经验和先进做法。他认为,未来学校应具有多元课程体系 ... www.jsjxxy.cn/...n/2012/1016/article_1632.html - 2012-10-16 = 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改革的方法与思路 . 关键词: 机械工程材料;导 ... 541004 ) 参考文献: 刘天模"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 . 高等工程教育研 ... 万方数据 - elec.wanfangdata.com.cn/...6273.htm - 2006-3-23 = 富县教学研究室 _ 新闻中心 _ 关于对羊泉初级中学双常规工作视导的通报 创新机制,内涵发展,提高质量 ” 工作思路,在抓好常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 两项 ”... 制定了《骨干教师认定办法》,大力推行骨干教师体系建设,实行领导、教师民主双评议 ... fxjxyjs.30edu.com/...1dc-b3c9-8f6a27107caa.htm - 2012-12-3 = 房山进校教科室学会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 以科研体系建设为目标,发挥教科研和学会的自身优势,提高教育科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 ... 为契机,借助已成立的优质校本课程研究共同体,深入实践,通过参与式、视导式、蹲点 ... 小教科做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 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机制创新试验项目实 ... www.fshjx.net/.../201308/20130827132523909.doc - 2013-9-26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3+2” 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 千客杂志 四、结语 " 3+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功效。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时期 ... zazhi.qianke.cc/...nwen/2012-12-23/191964.html - 2012-12-23 = 讨究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中国硕士论文网 | 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建设,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构建综合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 ... ss-lw.com/wxxw-946.html - 2008-1-15 = 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 _ 领导班子 _ 教学视导汇报材料 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标志。新学期, 我校结 ... 多层次、开放性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体系。校园内部环境的不断改变,大大激励了 ... fctyzx.30edu.com/...54-8fb2-e54aadd9b74d.shtml - 2010-12-17 =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 教育资源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 工作计 ... 《 66 中林学甫理科实验班实验方案》,探索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 “ 外语实验班 ” 、 “ 林学甫理科实验班 ” 的培养目标,完善实验课程体系。 6 、本学期实行 “ ... www.bj66zx.com/...p?ctl=indexact=readaid=818 - 2013-9-4 = 锐意创新 科学发展 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 ... “ 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 ” ,形成系统的、多层次的高端人才工作体系。 —— 实施 “ 产学研合作计划 ” ,建立产学研互通的 “ 立交桥 ” 继承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 ... xcb.buaa.edu.cn/.../271.htm - 2010-4-26 = 建立载体创新方式 芦溪重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www, 引导 ,... 2003 年 10 月 24 日 ... 江西新闻 时政经济 正文 http://www.jxnews.com.cn 大江网讯 罗谷兰、刘丙文报道:芦溪县注重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多层次、多形式加强农村群 ... 大江网 - jiangxi.jxnews.com.cn/...542329.shtml - 2003-10-24 = 华侨大学文件 学校与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中澳企业家联合会签订《共同推进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构建 “ 政、产、学、研、用 ” 联盟的协同创新体系。组织教师参加 “6·... med.hqu.edu.cn/...-2a8ec8a96a98.doc - 2013-9-27 =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教学案:第 17 课电气时代的来临 _ 学优中考网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 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 www.xyzkw.com/p-2e07ef136e1d8429.html - 2013-6-24 = 创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 , 中华文明焕发新生机 - 26 国学网每日六条 - ... 创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焕发新生机 近期, “ 国际和平日《人文颂》奏响联合国 ... 毕竟只有懂得了一个国家的语言,才能进入这个国家的文化体系,才能真正开始理解它的 ... www.26guoxue.com/archiver/?tid-22206.html - 2013-10-18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访纪行 ... 2013 年 7 月 20 日 ... 在沈航,像刘福佳这样能够直接参与飞机设计制造工作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正接受一套超越传统模式的教育培养体系 —— 从大一就进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熟 ... 荆州新闻网 - news.jznews.com.cn/...25774.shtml - 2013-7-20 = 网络教育物理学专业 |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专升本 | 物理学专业主要 ...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政治思想、专业知识、教学与 ... 即 “ 尊重的教育 ” 。 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是:建 “ 一个体系 ” ,创 “ 三个一流 ... gdedu.xuefujy.com/class/gzdtjy636.html - 2006-2-5 = 构建 “ 以生为本 , 高效整合 ” 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 赤峰市翁旗白音套 ... 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几点说明 1 、构建 “ 以生为本、高效整合 ” 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提出是在优化我旗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的一次深化,不是否定;是继承中创新,不是穿新鞋 ... www.wqjyj.com/...news/News_View.asp?NewsID=127 - 2011-9-21 = ... 聊城大学依托升级教育构建 “ 菜单式 ” 学生成才导航体系 的人才培养体系,及时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发展,明确不同年级阶段专业学习的目 ... 依托《思政大纲》教育,围绕理想信念、创新能力、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开设讲座和模拟 ... news.lcu.edu.cn/...on?news.id=43109 - 2013-10-8 = “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 结题报告 , 文化 ... 《 “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 结题报告,文化教育 》简介开始:中国教育学会 “ 十五 ” 规划课题 P“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 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 ... www.yxtvg.com/show/84052.html - 2011-6-2 = 论高职高专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培养 提要:目前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倾向于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基本职业素养的构建,较少涉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培养。而学者们对创新教育的研究较多集中于理工科本科与 ... www.lunwenfb.com/...xue/zhiyejiaoyu/38509.html - 2013-9-27 = 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 培育未来杰出工程师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报电 ... 北 航副校长郑志明教授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诠释,他说,为确 保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能走在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 列,学院将开展 “ 我国工程师教育可持续创新体系 ” 的 ... buaa.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238963 - 2009-11-11 = 创新教育 - 搜搜百科 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 ... ( 4 )着眼于创新方法与创新体系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8 年 10 月 5 日至 9 日在巴黎 ... 这就是说,教育创新应该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 ... baike.soso.com/...h=ch.bk.innerlink - 2013-10-12 = 创新教育 _ 互动百科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 ... 定位 - 三个层次 - 核心内容 - 核心理念 www.baike.com/wiki/ 创新教育 - 2011-1-24 = 1 / 17 以通识教育为素质培养载体 以创新拔尖为人才质量目标 —— 复旦大学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的报告 一、打造复旦特色的通识教育,建构人才成长的坚实载体 二、以 ... —— 强调教学培养方案的规范性﹑延续性和开放性, 为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 善与教学内 ... www.fudan.edu.cn/download/bkjy.pdf - 2013-10-20 = 北京敬华实验学校 “ 创新教育模式 ” 观感 ... 2013 年 6 月 24 日 ... 每一个板块都自成体系、目标明确,同时又相互渗透、彼此相连,共同构成独特和科学的创新教育培养课程体系。而更让人叫绝的是,在这七个板块中,不但都能 ... 中国经济导报 - www.ceh.com.cn/.../213928.shtml - 2013-6-24 = 2010 教育盛典: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简介 _ 新浪教育 _ 新浪网 2010 年 11 月 30 日 ... 我校以农村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专业和课程体系,创新把教学和考点延伸到农村基层,并由四川省自学考试委员会与川农大联合出版自考 ... 新浪教育 - edu.sina.com.cn/...1612196065.shtml - 2010-11-30 = 教育创新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_ 科学发展观 _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特征。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要求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雷同,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 www.71.cn/2009/1120/574879.shtml - 2009-11-20 = 清大学习吧全新推出创新教学辅导模式 的创新教学辅导模式。首先它不同于纯粹的网校: 1. 它比其他纯粹的网校,课件制作的更精 ... 清大学习吧网上学习系统内容非常丰富,它有超市型的课程体系,内容完整、系统全面。 ... 28 商机网 - jyjm.28.com/...daxuexiba/87035.html - 2013-6-18 = 邵东创新实验学校 1999 年 5 月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现已走过 13 年风雨历程。十 ... 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一是构建层次管理体系。根据学校层次多元化特点,构建现代化民办 ... www.lvse.com/site/shdcx-cn-6660.html - 2013-10-8 = 学习、发展、科技、创新 --- 亚太企业大学发展高峰论坛 2012 年 4 月 18 日,由中国惠普大学主办、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协办、亚太企业大学联合会支持的 “ 学习 发展 科技 创新 —— 亚太企业大学发展高峰论坛 ” 在北京富力万丽酒 ... 虽然公司在 2007 年就有了自己的学习的质量衡量体系,但是去年又进行了更新,在这几方 ... wwwNaN100.com.cn/2012hp/index.asp - 2012-4-18 = 机床变压器珠海市创新职业学校 参减农息前学导 持暂谢 ... 教期谢初时间:常年谢课年级种型:日班课程价格:¥ 4600 上 ... 最繁双的点告红预设培养训练班尔要报实 CorelDRAW (双科 600 元)体系退建 ... www.aoyegame.com/...rticle.asp?ArticleID=13804 - 2013-9-27 =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 小学科学 第一章 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述 第一节 科学课程的性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 “ 标 ...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不能从科学知识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出发,一味追求 ... 长阳教育信息网 - www.cy-edu.net/...1881657.doc - 2013-10-20 = 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授牌暨导师聘任仪式 ... 校企、校所协同创新,可以使企业近距离的考察学生,学生零距离的就业。为了探索这种新模式,要创新观念和勇于探索,要使培养方案面向企业定向培养,课程体系也要进行相应 ... www2.zzu.edu.cn/...show.asp?bh=1252 - 2013-9-13 = 引导学生民主自治 创新教育惩戒制度 高密一中 侯宗凯 刘岱宁 张国栋 新课改推行以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 ... 康城书院 - www.kc100.com/...0111125/15873.html - 2011-10-15 = 创新教育惩戒制度 引导学生民主自治(高密一中) - 康成书院 创新教育惩戒制度 引导学生民主自治 高密市第一中学 “ 适当的惩戒,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优良道德品质养成的 ... 康城书院 - www.kc100.com/...0120317/16942.html - 2012-3-17 = 真正打破传统 “ 死记硬背 ” 具有 “ 一点就通 ” 和立竿见影,迅速入门的教学效果。 新概念英语( 1-3 册) 作为享誉全球的最为经典地道的英语教材,以其严密的体系性、严谨的科学 ... 南京赶集网 - nj.ganji.com/...ao/669113442x.htm - 2013-9-28 =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 初中数学 - 流桂网站 教学主题不是由教师单方面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它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面在共 ...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因此 ... bjschwlg.2008red.com/...ticle_588_3349_1.shtml - 2008-11-9 = 2013 年高考数学创新题型思维方法分析 - 高考数学辅导 - - 育路高考网 |gk.... 新课标以来,高考数学中出现了创新题型,以第 8 、 14 、 20 题为主,创新题型是建立在高中数学思维体系之上的一中新数学题型。这种题型按照思维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 育路网 - www.yuloo.com/...s/1304/1124623.shtml - 2013-4-1 = 【深圳市宝安区宁远实验学校最新招聘信息】 - 学校以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更为了让每个人拥有幸福的人生为办学宗旨,着力打造幸福教育示范学校,构建浸润式德育教育体系,努力创新导学合作式目标教学模式, ... 赶集网 - www.ganji.com/gongsi/2711067 - 2013-9-27 =71] “ 生命科学导论 “ 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 文章阐明了生物交叉学科和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述了生命科学教学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提出了北航生物工程系在生命科学课程体系建设 ... wzhz.cqvip.com/...606/1000219633.html - 2012-2-29 =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赴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人数翻了两番,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 已成为清华学子人生选择的主旋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 ... www.pgzx.edu.cn/...iaoziwopinggu_d.jsp?id=1137 - 2013-9-14 = ...“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文科) ” 专题培训 举办了 “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文科) ” 专题培训班, 100 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 “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新要求 ” 为题,详细阐释了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广大教师 ...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 www.helc.edu.cn/...ortID=11 - 2011-6-29 = 欢迎来到南京创新专修学校! www.njcxts.org/www/News.aspx?ClassID=219 - 2013-10-16 = 2014 辅导 _ 重庆大学考研网 - 文彦考研在线 QQ:2217718328 创建九年,创新九年,辉煌九年,历经九年发展, 2013 年,作为考研考 ... 文彦教育研发团队隆重推出第六代课程体系,一场革命性的颠覆拉开序幕。表面形势向实 ... cqdxky.net/ - 2013-10-4 = 宜春学院构建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模拟创业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 深圳教育 ... 组建的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实验室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6 年 9 月 12 日,宜春学院负责人高兴地说:努力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是宜春学 ... www.szedu.net/vip/article/2007-12-2/4505-1.htm - 2007-12-2 = 华中科技大学 | 大学专业设置 | 挑学校选专业报志愿导航系统 _ 金平果中国 ... 的办学理念,坚持 “ 一流教学、一流本科 ” 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 ... school.nseac.com/sch.php?schid=10487 - 2013-10-19 = 聊城大学依托升级教育构建 “ 菜单式 ” 学生成才导航体系 - 山东省教育厅 的人才培养体系,及时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发展,明确不同年级阶段专业学习的目 ... 依托《思政大纲》教育,围绕理想信念、创新能力、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开设讲座和模拟 ... www.sdedu.gov.cn/..._142773.htm - 2013-9-30 = 格物黑板报 | 让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也有利于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该系统是教务处、演示实验室、格物致知社共同策划的项目,主要用于大学物理的导学与促进教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结合。 在创新实验层的体系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gewu.ustc.edu.cn/ - 2013-10-20 =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 强化基础研究、 前沿技术研究、 社会公益技术研究 ...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 加强技术集成 和商业模式创新。 完善科技创新评价 ... 深圳新闻网 - sztqb.sznews.com/...22C01_pdf.pdf - 2013-10-24 = 外文学院创新推出新生生涯发展导师制度 -- 中国矿业大学新闻网 新生生涯发展导师制是学院为 2013 级本科生创新推出的一项重要制度。那么,为什么要推行这项制度呢?因为,从社会的层面上看,繁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这使部分学生进入 ... news.cumt.edu.cn/...px?Id=62718 - 2013-9-3 = ...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 以广东药学院为例 - 技术与科教创新 - ... 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医药产业培养具有清洁生产意识和环境保护相关技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们对广东药学院环境类课程的定位。生态学和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应是 ... 价值中国网 - www.chinavalue.net/...cleId=79214 - 2011-7-8 =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 革与实践 特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以信息素养和应 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 “ 模块化、多层次 ... 专业领域问题的专业能力;第三层次是创新能力,它是 前两个能力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 www.crct.edu.cn/Uploads/20121204110606836.pdf - 2013-10-25 = 四川省文彦考研培训学校 创建九年,创新九年,辉煌九年,历经九年发展, 2013 年,作为考研考试领域最权威培训 ... 文彦教育研发团队隆重推出第六代课程体系,一场革命性的颠覆拉开序幕。表面形势向实 ... www.scdxky.net/ - 2013-10-26 = 思维导图培训第一品牌 理论体系,帮助大家了解大脑、开启大脑、使用大脑、掌握大脑、超越大脑! 1982 年出 ... 这个时候,站在高处,打开视野,创新观念,也许可以超越两难,找到新的出路。有一个 ... www.headbank.cn/ - 2013-10-27 =77] 南昌大学 | 大学专业设置 |... 经过多年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学校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成为助推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和国家领导人、 ... school.nseac.com/sch.php?schid=10403 - 2013-10-10 = 方案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思想,就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展开论述,从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等方面阐 ...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 www.hi138.com/?k= 人才培养 - 2013-10-18 = 实践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发展了科学创新能力。据悉,近两年,该县中学 ... 的弊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了 “ 小学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 的课题(设立项为 ...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 ... www.sjedu.cn/xxzb/1999-3.htm - 2013-9-28 = 累积、承继作用、在高校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传播与交流作用等等 都发挥着重要的 ... 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喻成一首动人的交响乐,那么教学导入就是曲子的前奏。课堂导入 ... www.xchen.com.cn/dyjy/jyjxlw/ - 2013-11-1 = 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发展 -- 人民网教育频道 -- 人民网 2012 年 7 月 2 日 ... 学校不断整合常州科教城和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搭建并完善 “ 意识培育 — 思维激发 — 能力提升 — 成果转化 ” 的金字塔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引导和鼓励青年 ... 人民网 - edu.people.com.cn/...53-18423336.html - 2012-7-2 = 高等学校教师激励研究 出: “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 目前, 我们国 家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于高等教育, 对于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提出了 ... 菏泽信息港 - book.heze.cc/date\G\A2099182.pdf - 2013-10-22 = 2008 年安徽省教学成果奖 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等奖 张小来、汪洪杰、葛虹、潘正群、朱丽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08 年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 www.ahgj.gov.cn/86/view/683 - 2011-11-25 = 基础教育改革的先锋探索 —— 对话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校长俞万祥 ... 使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得以最大化,于是,他们打破现有章节分布,建立一个整体的宏观性知识体系,从而迈向了突破与创新之路,关注点也转向更广阔的第三代课改。 艾明:在经 ... www.zgxzw.com/xiaozhang/View.asp?ID=179317 - 2013-11-2 = 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核心理念是自主、合 ...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发展学前教育,全面强化德育创新,全面做好体卫 ... 行走在课改路上 —— 写在《行走在课改路上》专辑前面   2013-10-29 毛家店镇中心小学省级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 省级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自查报告   2013-10-24 网易博客 - ljw19690216.blog.163.com/ - 2013-11-1 = 创新比学习重要;人格比体格重要;能力比学历重要。 班级管理主要是做人 ... 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需求,着力建构开放的、充满灵动的课堂运行体系,以 ... 组织教学艺术的十种方法   2013-11-1 聪明的教师用 1000 种方法教一个学生!   2013-11-1 班级管理 “ 四部曲 ” :约规、动情、晓理、导行   2013-10-31 网易博客 - daizhenping.blog.163.com/ - 2013-11-1 =83] 广西区委党校黄学权:努力建设 “ 一流省级党校 ”-- 中国共产党新闻 -- 人 ... 2011 年 10 月 10 日 ... 的党校教学布局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加强理论基础 ... 第三,大力推行教学方式创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 ... 人民网 - theory.people.com.cn/GB/15847559.html - 2011-10-10 =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 晨光新闻网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创新性人才途径、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一方面进一步落实教学质量责任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news.whsw.net/...wnews-3982 - 2010-12-2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 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社 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创新关 爱模式。 统筹协调留守 ... www.ntccjy.com/...d/2013_10/13100815563860.pdf - 2013-10-23 = 目录 其一,明确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天职,大学应根据区 域产业结构变化等经济发展需求,设置、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 ... webmanage.scnuzc.cn/...9/20130929053055399.pdf - 2013-10-22 =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坚持 “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 工作方针,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 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 现代教育体系。 ... 中国成都 - www.chengdu.gov.cn/...113134322.pdf - 2013-10-17 = 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湖北省 31 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 ... “ 每周分小组,每月大集中 ” 的方式,分层次分专题组织教师开展滚动式培训学习。 四是创新激励机制。各县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农村教师奖励 ... www.moe.gov.cn/...310/158127.html - 2013-10-9 =90]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创新性人才途径、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一方面进一步落实教学质量责任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 news.whsw.net/...wnews-3982 - 2010-12-2 = 学校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体系为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保驾护航。 “ 创新实验 ... 除了研究生创新平台,西工大还建成了 18 个重点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 每 ... www.lib.cafuc.edu.cn/...131012381662403692.pdf - 2013-10-19 = 城乡群众的思想道德 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 体系。人民接受良好教育,促进人的全 ... 福建论坛 - bbs.66163.com/...d-1807959-1-1.html - 2010-9-20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认识世界、探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中国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构筑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 名品论坛 - bbs.mplife.com/...topic-888426.html - 2011-6-23 = 领导艺术培训 - 领导艺术公开课 - 培训专题 - 广东培训网 企业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做到 ... 二、如何快速地建立一支有效的内审团队 内审 · 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 培训师:黄中元 ... 广东培训网官网 - www.gdpx.com.cn/...s/lingdao/ - 2013-10-18 = 外文学院创新推出新生生涯发展导师制度 -- 中国矿业大学新闻网 新生生涯发展导师制是学院为 2013 级本科生创新推出的一项重要制度。那么,为什么要推行这项制度呢?因为,从社会的层面上看,繁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这使部分学生进入 ... news.cumt.edu.cn/...px?Id=62718 - 2013-9-3 = 北京楚星融智咨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 擅长领域: 华师盟核心讲师 企业实战培训师 组织心理学导师 企业绩效教练 国际工 ... 擅长领域: 中国著名的实战派战略咨询专家、商业模式创新专家中国商业模式管理 ... www.glpx.com/...0listtype=allareaid=1page=1 - 2013-10-12 = 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医药产业培养具有清洁生产意识和环境保护相关技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们对广东药学院环境类课程的定位。生态学和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应是 ... 价值中国网 - www.chinavalue.net/...cleId=79214 - 2011-7-8 = 创新管理机制、强化资源整合、进行教 育补偿 四个方面优化促进 义务教 育均衡 发展的 ... 通过深 度专业化 ,形 成完整 的价值链 条 ,健全学 区支撑体系 ,带 动区域义 务教育均 ... gxzx.jsie.edu.cn/...4af4-bf5d-d50f26b756a7.pdf - 2013-10-24 = 中国矿业大学为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构建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决定在计算机学院实验班试点推行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度,由几名专业教师分工负责具体指 ... 中国教育部 - www.moe.gov.cn/...1004/84287.html - 2008-6-19 = 布鲁姆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学 ... 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校提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突出学生 ... 江西教师网 - file2.jxteacher.com/...eaba4.html - 2013-1-21 = 小学科学 “ 引导 —— 探究式 ” 课堂教学模式 - 绥中教师研修网 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创新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式。为此我们经过几 ... 通过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把所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进 ... www.szjsyx.com/Item/1794.aspx - 2013-10-17 = “ 通过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培养学生 的创新个性品质 ” 行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根据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用 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准实验法、个案研究 和行动 ... 1997 年底,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三大工程 ... www.gzqjy.cn/newsInfo.aspx?pkId=4198 - 2006-10-27 = 更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形式 建设和谐文明校园 2013 —— 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 构建 “ 活动社团化,社团课题化,课题体系化 ” 的社团建设新模式。 五、 发挥工会职能 ... hpxx.adjyw.com/newsInfo.aspx?pkId=15077 - 2013-9-6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3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B3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的初始阶段--导学式索引【见搜狗p61--p96
ljkf 2013-11-9 07:44
B3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 的初始阶段 -- 导学式 索引【见搜狗 p61--p96 , 研讨实践与 评介 311013 】 【 400 字】 学导式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 ( 黑龙江大学内 ) 北琴海鹏摘编 学导式创新体系 xdscxtx@163.com = 63] 导学案心得体会 _ 河北博才网 _ 河北人才网 _ 石家庄人才网 新课改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 导学案的作用 --- 主要在导 ... 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明确本节课 ... 博才网 - www.hbrc.com/...ownews-986831-20.html - 2013-1-30 = 深圳宁远实验学校 , 学校以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更为了让每个人拥有幸福的人生为办学宗旨,着力打造幸福教育示范学校,构建浸润式德育教育体系,努力创新导学合作式目标教学模式, ... shenzhen.zlhome.com/schools/View/217/ - 2013-10-28 = 同步精讲精练:高中政治(必修 3-4 )(新课标名师辅导光盘)( 4VCD... 为了更好的掌握新知识,老师在讲课中注重学生的导学、导练,梳理知识体系结构,传授方法和技巧;将知识化解为能力,激活学法,诱思探究创新能力,强化知识的拓展及延伸。 ... 京东商城 - mvd.jd.com/20046193.html - 2013-5-2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A3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索引[见搜狗p61--p96 研讨实践
ljkf 2013-11-9 07:38
A3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 创新体系索引 【 28 00 字】 学导式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 ( 黑龙江大学内 ) 北琴海鹏 摘编 学导式创新体系 xdscxtx@163.com = 国家级精品课程 食品工艺学 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特色。我们还积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变期终笔试为平时成 ... 研究式、学导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采 ... 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 ... 202.196.80.249/.../spaizhilu/Content.asp?c=132 - 2013-10-10 = 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转移到 “ 学 ” ,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 ... 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 ...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 www.5156edu.com/...0.html - 2006-11-5 = 长春工业大学优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 长春工业大学优秀课程 ... 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创新打好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越来越注重对金融人才实战经验的需 ... 1. 1. 1. 1. 采用学导式教学法 采用学导式教学法 在授 ... 长春工业大学 - jrxyxk.design.ccut.edu.cn/...df - 2013-9-7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杂志投稿 _ 医药卫生综合类杂志 -R 山 ... 11. 学导式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翟爱霞,李玉 ... www.zhazhi.com/qikan/yyws/yywszh/4140.html - 2013-9-28 = 井冈山学院教师论文发表情况一览 -... 2006/04 320 职业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 邹林珊 文教资料 2006/08 321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 ...2005/03 477 “ 学导互动 ” 教学法运用初 ... lvyou.elong.com/.../a017v814.html - 2013-7-9 =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决定 课 “ 双主体学导式 ” 教学改革基本理论与系统建模实验 陈秉公、董丁戈、戴艳军、王立仁 ... 吉林大学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体系建设创新与实践 ... www.chinajilin.com.cn/...5547.htm - 2009-6-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 社区 -2013 中 ... 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学科 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成为解决石油石化工业和国 ... 学生讲解式 “ 教学法,工程材料课程的 “ 学导式 + 讨论式 “ 复合教 学法,计算机文化基础 ... 中国校友会网 - www.cuaa.net/...s_441184_1.html - 2003-5-3 = 2012 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海洋地质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韩宗珠 中国海洋大学 刘 ... 贾志林、董晓莉、马涛、张阔、郑斌 2012189 基于 STCW78/10 公约的学导式高素质高级 ... www.sdedu.gov.cn/...2185177.doc - 2013-10-20 =76] 第五届 “ 本科教学质量月 ” 教学单位专题讨论会材料汇编 (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优化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在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 ... 使教学方法由单一的讲授法真正向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转变;按照创新 ...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体育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 一、 “ 学导式 ” 教学模式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jwc.gdufs.edu.cn/...556.doc - 2013-10-17 = 宁波大学简介 —— 实施了学生非学业因素评价体系和学生申诉制度;推行 “1+x” 学导制、选派优秀学生到 ... “ 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 ” 的宁大精神。 作为一所由城市名称直接命 ... 中国教育在线 - gkcx.eol.cn/...choolInfo240.htm - 2013-10-18 = 哈尔滨医科大学 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构建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基础作用和 ... ( 6 )长年坚持开展教学法活动,积极推进 “ 学导(讨)式 ” 、 “ 病例讨论式 ” 、 “PBL”... www.hrbmu.edu.cn/...index.htm - 2002-12-31 = 长春理工大学 省教育厅 邓必鑫 省级 研究生能力的综合培养和学科建设 省教育厅 沈柯 省级 学导式教学 ... .. www.cust.edu.cn/...cg/index.htm - 2010-12-31 = 汇总名单 宝应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 “ 学导式 ”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陈士才","重点 ... 在新课程体系下促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的研究" ... www.jssghb.cn/zytz/20111230/20111230-2.xls - 2013-10-28 = 论文查询:聊城大学 - 职称信息 - - 教育教学 ... 创新体系研究 杨宏力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1 468 ...... 2006/00 1003 病例学导式教学 ... www.zjk365.net/html/2012/zcxx_1224/35466.html - 2012-12-24 =79] 构建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本科教学模式 使之成为学生积极探求新知、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 ... 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各种课型生动活泼、挥洒自如的展开过程, 如: 学导式: ① 学生 ... 华中农业大学 - news.hzau.edu.cn/...hp?aid=5382 - 2007-4-3 = 十大课堂教学模式 --- 打造高效课堂(转载) 通过 “ 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 ,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 ... 评价: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 ... 延庆县教育委员会 - teacher.yqedu.com.cn/...048 - 2011-1-15 = 有在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 - 硕士论文网 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 随文成形,随课成形 ” ,可以是 “ 启发式 ” 、 “ 自学式 ” 、 “ 讨 ...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 ... pekinglunwen.com/article-1485.html - 2013-10-22 =82]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_ 馆档网 采取传统式、学导式、自学式结合的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 ... 系列实验、设计型实验的开展是对传统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性改革,实现了实验内容的少 ... www.guandang.com/doc/145673.html - 2010-3-1 - = 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的办学观念,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在教学中,开展 “ 学导(讨)式 ” 、 “ 病例讨论式 ” 、 “PBL” 、 “ 读书报告 ” 、 “ 教学 ... www.hrbmu.edu.cn/...pgzs4.htm - 2013-9-27 = 为发展优质农村高中教育而不懈追求 我校已形成一种协作进取、勤奋创新的团队精神,教师都利用学校提供的环境和机制,成 ... 省级课题 “ 高中数学 ‘ 分层学导式 ’ 教学法 ” 、 “ 农村高中 ‘ 绿色证书 ’ 教育研究 ” , ... 四、整合资源,整体构建德育体系 著名教育 ... www.lledu.cn/web/0/200611/15101422275.html - 2006-11-15 = 北京市第二届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 ... 运用情境教学、活动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 讨论式教学、学导式教学、讲授式教 ... www.bj31.org/...013/0111/20130111022102313.doc - 2013-10-20 = 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基金资助。 ... 建立起了新的教学模式和体系,灵活采取启发式、学导式、问题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 ... news.nfyy.com/nfpfkMe/216.htm - 2013-8-16 = “ 21 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子课题, 2003 年 -2005 年, ... 采用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学导式、学生自学与重点讲授相结合等方法,提高学生学 ... 淄博职业学院 - xdjy.zbvc.cn/...jpk/2007049.htm - 2007-6-15 = "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陈新民","浙江树人大学" " ... "学生自主发展的""小班大班化""学导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陈才锜","温岭中 ... 浙江省教育厅 - www.zjedu.gov.cn/...7154727.xls - 2013-9-28 = 应用学导法改革超声分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游宇光 江西省教育厅 系统解剖学双语网络教 ... 考核与成绩评定体系的构建 王海鹰 江西省教育厅 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刘仰斌 ... 赣南医学院 - www.gmu.cn/tonggao/jyxm.htm - 2013-10-6 = 2011 学导式创新教学 = 创新体系文献【 141012 】 -- 刘学浩学导式人才智 ... 学导式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2 、浅谈 “ 学导式 ” 课堂 教学结构 江苏省苏州市湘城中 ... 2011 年第 18 期 21 、 学导式创新体系( 2 )创新教学、( 3 )开发五元智能、 ( 4 )创新人才、( 5 ) ... 凤凰网博报 - blog.ifeng.com/...e/20555139.html - 2012-10-14 = 国际公关、商务礼仪教学中创新体系理论探索与实践 —— 以黑龙江大学的学导式创新体系 ... 10( 总第 362 期 ) SHANGYEJINGJI T0talNo.362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0)11—... 豆丁网 - www.docin.com/p-192733448.h... - 2011-4-30 =96] 《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 提升公民五元智能》 要目 81011 书讯【 22911 】: 1 学导式创新体系 专著之一《学导式创新教学 开发五元智能 可持续创新》作者 刘学浩 银滩祥瑞等 2 学导式创新体系 专著之二《学导式创新干部教育员工培训 提 ... 搜狐博客 - ljkf1.blog.sohu.com/186885788.html - 2011-10-9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2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丘成桐:应大力培养国内年轻人才
liyibo666 2013-11-8 15:35
丘成桐:应大力培养国内年轻人才 ​ 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人才大国,必须要走两条路: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引进人才。目前许多高校、院所对不惜重金引进海外人才不遗余力,有意无意忽视了国内年轻人才的培养。 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息息相关,不可分开而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即使一流的教授,如果没有一流的学生,一般来说其研究成果亦会逐渐落伍。这就是世界上的名校都积极争取一流好学生的重要原因。 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个经验。我从前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做教授,那是公认的一流科研中心,也是爱因斯坦晚年长住的地方。但是我始终觉得没有办法跟大量出色的年轻人一起工作,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现在我在哈佛大学数学系做系主任,不断有其他大学的数学系想聘请我们的教授,但这些教授都选择留在系里。其原因不在于我们能够提供更丰厚的薪酬,而在于我们有最好的学生和年轻的学者一起工作。教授们留在本系教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做得更为起劲,因为年轻有为的学生往往比教授们更有想法,更有冲劲;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影响下一代的杰出学者,使他们的学问得以继承、精神得以流传。 中国应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国内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力度。 10年前,我希望能够把大量地训练本科生作为培养人才梯队的基础,因此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数学中心,我将我的一位杰出的学生刘克峰引荐到浙江大学数学系来帮忙。8年来我们辛苦经营,不但举办了一连串的重要学术活动,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学者,博士毕业生中也有被哈佛大学聘为助理教授的。在我们培养的本科生里,杰出的也实在不少,到世界各地名校深造的有数十位之多,包括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牛津等。 当今有些高校,以非常手段聘请学者。这些学者,早年或许稍有名气,但往往学业每况愈下,而又处处兼职、求田问舍,无论对研究对教育都是一个负累。反过来,年轻有为、尚未成名的学者往往不受重视,与这些引进的学者薪酬相差10倍以上,使人灰心。 其实不少学校很了解某些兼职的院士和引进的海外学者在学校只参加极为短暂的研究,但由于学校聘请这些学者后,往往可以一起申请国家大的研究项目,所以很难知过改过。至于这些人对培养学生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贡献,则不当回事。 假使国内名校和科研机构把用于兼职院士和海外学者的薪酬用在年轻有为的中国学者身上,并鼓励国内年轻学者和学生成长,在2020年前成为科技人才强国是大有希望的。 (作者为国际著名数学家)
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A2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索引[见搜狗p31--p60 研讨实践
ljkf 2013-11-8 07:38
A2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 创新体系索引 【 6300 字】 学导式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 ( 黑龙江大学内 ) 北琴海鹏摘编 学导式创新体系 xdscxtx@163.com 33 】 关于创新教学的几点探索 _ 教学论文 - 青岛市供销中等专业学校 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重视实践 ... 创新型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 ... www.qdgxzz.com/News_Show.aspx?id=12 - 2012-6-20 = 试论我国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创新 _ 中等教育 _ 最新咨讯 _ 河北博才网 _ 石家 ... 二、 “ 市场调节。政府主导,校企合作 ” 的 “ 集团化 ” 经营机制管理理念创新 成人教育是 ... 互动性、创造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 “ 尽量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学导式 ... 把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建立成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开放体系。正确认 ... 博才网 - ts.hbrc.com/news/view_2989923.html - 2013-10-7 = 教育综合论文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_E 度教师网 转移到 “ 学 ” ,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 ... 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 ... e 度网 - jiaoshi.eduu.com/...b8bd01ce5589.shtml - 2009-9-20 = 课堂概念与导学案改革的流变 - 教育动态 - 凤凰教育网 创新点二:从 “ 框架式 ” 导学案到 “ 菜单式 ” 导学案 导学案是什么?它的表现形式应当是 ... 在 “ 菜单式 ” 导学案的体系内,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实现 ... www.fhedu.cn/Html/4/Menu/54/Article/5858/ - 2012-10-20 = 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 经济学术论文网 摘要: 培养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对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重要 ... 改革、改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引导式、启发式,体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的实践 ... (用于航空轴系) 。 其次,对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进行创新教学(更新内容与体系, ... anylw.com/article-244.html - 2008-5-27 = 韩立福教授 “ 先学后导 , 问题评价 ” 教学模式学习资料 受到了心灵伤害和打击,既是被称为 “ 优秀 ” 的学生,也丧失了应有个性,更缺少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与评价的分离,也是导致 “ 先教后学 ” 教学体系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 www.szycex.com/...howArticle.asp?ArticleID=342 - 2010-11-2 =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摘 要:现代 教育 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 教育 ... 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 ... 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 ... 3edu 教育网 - www.3edu.net/lw/13/lw_23550.html - 2013-9-29 = 泗水县 “ 学案导学 ” 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意见(试行) 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一) “ 学案导学 ” 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专业化成长; ... (四)体系拓展导思 1 . 学案是公开的、透明的,老师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教学设计,学 ... 保证 “ 学案导学 ” 课堂教学模式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强化研究,求实创新 推行 “ 学 ... www.ss.jinedu.cn/...wArticle.asp?ArticleID=322 - 2009-9-16 = 研究方案:农村初中数学 “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 ” 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反思总结等学习体系,最终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及创新之处。 1 、现状分析: 国内 ... njzx.news.tcedu.com.cn/...rt_45483_355869.html - 2012-9-4 = 改革口腔专业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性口腔专业人才 --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 ... 教学等,构建了交叉融合式口腔专业教学体系,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兼顾了知识的广度 ... 广泛采用学导式、驿语式、综合式、虚拟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 首席医学网 - journal.9med.net/...5_127638.html - 2006-2-8 = 北京市广安中学英语组 - 英语学案(课前)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 ... “ 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 的预期目的。 这种教学模式,能帮 ... tzy.zxjszx.com/ - 2013-10-22 = 学习杜郎口中学经验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 钟秉林在第二届中国农村 ... 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创新,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 ... www.ncjyfh.org/2013/0603/89.html - 2013-6-3 = 新课标下农村体育教学的创新 - 期刊杂志 | 免费杂志 | 电子杂志 | 杂志下载 个性品质的培养。因此,改革和更 新体育 教学形式,成为适应当前体育创新教学的关键。要从先教后学的说教式向先学后教的学导式、从管束式向引导式、从注入式向启发式等新 ... qkzz.net/...4c-cb67-4479-ab69-0ce130f2cb83.htm - 2007-10-1 = “ 学案导学 ” 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_ 知行网 导学导练、当堂达标。总之, “ 学案导学 ” 的实质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 ... 主动探究,把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变成发现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 ... www.zhixing123.cn/lunwen/37634.html - 2013-9-14 =37]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 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 ... 五、课题实施 1. 建立健全课题组织管理体系 。 学校课题研究机 构 由领导小组 、 ... 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 - www.szteacher.net/...4573 - 2007-1-23 = 加强口腔医学生实习管理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 创新医学网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临床考核体系,严格把关。 ؤ 1 2 强化带教 ... 教学方法上,实行 “ 学讨式 ” 、 “ 学导式 ” 、 “ 以问题为中心 ” 、 “ 以学生为中心 ” 、 “... 创新医学网 - www.yixue360.com/...98DispMode=4 - 2011-8-4 = 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 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 学习 、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 教学 新模式 李菊军 转眼之间 ... 促进学生在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第三,教师要 “ 导 ... www.unjs.com/...nsi/20111024160256_706584.html - 2013-9-26 = 转移到 “ 学 ” ,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 ... 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 ... 蓝动网 - www.landong.com/gp_lw_1_5110.htm - 2013-9-14 =38] 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思路 - 高等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平台 案例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逐步实现由主导式向学导式、灌输式向启发式、训练式向开 ... 等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体系,摒弃传统的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弊端。 另外,师资队伍创新 ...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 gxpx1.ceat.edu.cn/...2748 - 2010-12-28 = 中学化学 “ 学案导学 ” 教学模式的研究 热情地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科学地设计问题引起探索,适时引线搭桥帮助探索是 “ 学案导学 ” 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 4 . 系统性原则:化学知识体系有其完整性 ... www.xzyz.net/.../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9 - 2005-12-16 = 聚焦课堂之三:问题导学:让学生体会思维飞翔的乐趣转载自《中国教 ... 最终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生活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 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精心设计出树形思维脑图,既让知识体系完备,又在其中用树的落叶 ... www.nsfzxc.cn/show.asp?id=5231 - 2012-9-29 = 【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 乔老师 8761- 乔老师 8761 的博客 - 校讯通博客 信息技术课教学与创新教育 乔宁 南阳市第二中学校 摘要 : 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界议论较 ... 教师应在这诸多因素中找出学生的薄弱点,在教法中积极采用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 ... ② 在教学内容上,陈旧凝固,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 blog.xxt.cn/...gleArticle.action?artId=2667804 - 2010-11-7 = 中国军队实战化对抗训练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 中新网 2012 年 11 月 26 日 ... 总参军训部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重点围绕合成师旅团对抗性演练的组织与实施,进行全面实验论证,取得丰硕创新成果。确立了体系对抗、精确对抗、自 ... 中国新闻网 - www.chinanews.com/...357981.shtml - 2012-11-26 =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 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模式 ” 探索纪实 - 新华教育 ... 2013 年 7 月 23 日 ... 等五种模式推进学生选择性、个性化学习为目标的 “ 一师一品 ” 校本模式创新;构建一套与基于项目先学后导主题学习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变革: 构建 ... 新华网 - news.xinhuanet.com/...c_116658486.htm - 2013-7-23 = 重视课堂导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_ 学科网初中资讯频道 “ 三看 ” :一看教材学习内容,初步整理出教材的讲述思路,并尽可能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二看新旧知识之间有无关联,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三看有无知识创新,旨在培养学 ... 中学学科网 - middle.school.zxxk.com/...82.html - 2012-3-5 = 关于举办 “ 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与改革创新培训活动 ” 的通知各地有关教育局、 ... 三、建立盟区教研体系,学校均衡发展得到保障。根据学校类别 山东 · 昌乐二中 ——“ ... www.hndkedu.net/...wArticle.asp?ArticleID=3622 - 2013-9-10 = 学案导学 —— 学案的设计 -- 石头也精彩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 习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教案与学案:一个着眼于教 , 一个 ... 三是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 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 ... www.cdlqjy.com/..._wx/archives/2010/46212.html - 2010-4-22 = 小班化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 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 3 、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阅 ... 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 ... www.dlxgxbh.com/...cle_Show.asp?ArticleID=1412 - 2010-12-20 = 合阳中学 “ 四步导学 ” 有效教学介绍 三位一体教研体系,在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和学校教研室,分层次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 2 、数学:引导创新型教学模式 ① 课堂教学要以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 ... www.snhyzx.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903 - 2013-5-30 = 谈谈大家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认识 - 金川初中数学 - 教师培训 | 研修社 ... 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突出一个 “ 导 ” 字。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 ... 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 强化一个 “ 研 ” 字。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 ... q.yanxiu.com/.../thread-30548885251743-1.shtml - 2012-11-19 = 学导互动 , 以人为本 文章认为,学导互动的人文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对高校学生管理新规定的实施等奠 ... 就说明了自然科学在价值观选择上的失灵,而必须依靠人文学科所建立的价值体系来予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www.pep.com.cn/..._801620.htm - 2013-10-18 = 实录:先学后导 创建学本课堂 ( 9 ) - 中国日报网 2012 年 5 月 18 日 ... 从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创建 “ 学本课堂 ” 五大 ... 关于知识体系建构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的结构化预习比过去教师讲课的效果好, ... 中国日报 - www.chinadaily.com.cn/...744_8.html - 2012-5-18 =43] 让学问在问与学中生长 ---- 五环十问导学法(问学法)解读第二版 - 合 ... 在这样的教学中,仍然显得薄弱。 大胆借鉴、有所创新、自成一格,形成具有原创性的教 ... 探究与归纳、检测与反思、拓展与升华为主轴,以问、学、教为要素的完整的导学体系。 ... 荆门教育信息网 - hhzx.jm.e21.cn/...=218id=595 - 2012-12-11 = 实施学导教学提高德育实效果 - 教学论文及心得 - 流星之家 自我学习的余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导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迪指导下 ... 通过自学设疑可以让学生直接充分地领会教材体系,形成求知欲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 ... 改变注入填鸭式教学,实施启发疏导式教学;改变单一的教授、灌输方式,实行按 计划 ... www.lesun.org/edu/article/2005-02/13462.htm - 2005-2-17 = “ 学案导学 ” 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_ 百度文库 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 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两部分,现分别介绍如 ... 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 3. 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 ... 百度文库 - txt.wenku.baidu.com/...8f6bacd.html - 2011-3-28 = 化学课改创新教学阐述 - 化学教学论文 创新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等有关理论,吸收借鉴了江苏省洋思中学 “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 四、知识整理 —— 归整体系,陶冶主体 教育研究表明,新学知识只有融入人的原有认知结 ... 公务员之家 - www.gwyoo.com/...1102/420785.html - 2013-7-8 = 学案式课堂教学变革学习材料之二: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理论学习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 一、基本理念。 “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 ”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 ②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 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 提供检测学习效果 ... 操作建议: 1 、应用拓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应用 ... www.mixiao.com/doc/87875.htm - 2011-9-6 =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 “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 ” 教学改革再调查 _ 校长频 ... 创新魅力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不仅整合吸收了十多年来 “ 自主、合作、探究 ” 学习方式的 ... 以先进的科学取向教学论作为它的主要指导理论,通过构建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操作体系 ... www.zgxzw.com/xiaozhang/View.asp?ID=174129 - 2013-5-30 = 浅议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 - 教育论文、基础教育相 ... 论文核心提示: 创新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 ... 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有效教学更为适宜。 ... www.21cnlunwen.com/jylw/1101/1296395081.html - 2011-1-30 =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以学促教 - 苏州外国语学校门户网 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氛围,从而实现为从小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着成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体系,同时 ... 苏州外国语学校 - www.sfls.com.cn/...x?id=10439 - 2012-10-17 =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自学引导式教学策略初探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与化学有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构建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新的化学学习策略体系,更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 ... 顺德教育信息网 - ljms.sdedu.net/...cid=98sp=8 - 2013-10-22 =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自学引导式教学策略初探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体系,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科学的调 ... 下面我谈谈在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必修 1 ( 江苏版,下同 ) 教学中采取的自学引导式即引导 ... 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5 、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 自主创新学习 ” 模式的提出,源于 ... 顺德教育信息网 - ljms.sdedu.net/...3293cid=98 - 2008-11-14 - 快照 - 预览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 论文《学案导学 , 成就学生物理学力》获中国教学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 关键词: 学案、自主学力、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能力 如何尽快从目前教师备课流于形式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策 ... 常州教育信息网 - teacher.czedu.gov.cn/....aspx - 2009-10-9 = 用科学发展观加速构建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 师生资源区 - 教 ... 而教学转型的关键之一在于快速构建新的教学方法体系,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已经成为 ... 科学统筹安排学导式、研讨式、案例式、实践式、模拟式以及五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 美文控 - www.wangluotong.org/...-4861-1-1.html - 2012-4-19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 11. 学导式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翟爱霞,李玉 ... www.zhazhi.com/qikan/yyws/yywszh/4140.html - 2013-9-28 = 改革实验针灸学实验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 万方医学网 - 医学 ... 首页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改革实验针灸学实验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目的: ... 方法:以学导式教学法和日常实验室开放制度作为教改的重点和主要手段 . 结果:显著提高 ... med.wanfangdata.com.cn/...31.aspx - 2013-10-5 = 湘教科规通 7 号 33 “ 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 ” 研究 研究报告 刘富春 醴陵市第二中学 二等奖 35 本科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 研究报告、论文 刘迎春 湖南工程 ... www.hnjykxgh.com/...oadfile/2007-7-9102552.doc - 2013-10-18 = 生物学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 . 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是学 ... 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 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可根据课(来源:淘 ... www.taodocs.com/p-2082762.html - 2013-10-29 =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_ 语文论文 _ 范文先生网 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 www.fwsir.com/...jy_20130810150728_223318.html - 2013-9-27 = 引导式教学模式探讨 ... 体系构建等能力。不仅使他们学会课本知识,还要使他们有终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 电子 ...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引导式教学模式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错进行教学,提高学 ... www.wangluotong.org/...-4800-1-1.html - 2012-4-19 = 威海市实验小学 __2007_2008 学年度第二学期 “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 ...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研究的内 ... 式和 “ 合作交流 ” 式,加强对研讨法、发现法、尝试法、范例法、学导法及情景教学法 ... 环翠教育信息网 - syxx.hcedu.cn/...ID8GD0.shtml - 2009-12-3 =58] 长春工业大学优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 长春工业大学优秀课程 ... 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创新打好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越来越注重对金融人才实战经验的需 ... 1. 1. 1. 1. 采用学导式教学法 采用学导式教学法 在授 ... jrxyxk.design.ccut.edu.cn/...df - 2013-9-7 =59] 威海市实验小学 __2007_2008 学年度第二学期 “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 ...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研究的内 ... 式和 “ 合作交流 ” 式,加强对研讨法、发现法、尝试法、范例法、学导法及情景教学法 ... 环翠教育信息网 - syxx.hcedu.cn/...ID8GD0.shtml - 2009-12-3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2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B2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的初始阶段--导学式索引【见搜狗p31--p
ljkf 2013-11-8 07:37
B2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 的初始阶段 -- 导学式 索引【见搜狗 p31--p60 , 研讨实践与 评介 311013 】 【 2700 字】 学导式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 ( 黑龙江大学内 ) 北琴海鹏摘编 学导式创新体系 xdscxtx@163.com 全国名校名师学习资源网 - http://www.H36.cn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创新 ... 的培训模式 — 导学、导思、导行,以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建设助推教师成长。 而校本教研 ... 创新校本课程 丰富校本活动 培育促进和提升学生素质的气场 四照园小学的孙可老师虽然 ... www.h36.cn/...asp?ClassName=CZid=15859Types= - 2013-10-25 = 《教材探究导学》系列丛书 创新导学、互动测控的原则精心设计,与教材新知教学、实验教学、任务教学、语篇教学实现课时同步,是新课标同步助学探究最理想的教辅资料。 总体设计: 体系设计:丛书各 ... 天星教育网 - www.tesoon.com/07zt/jctj/1.htm - 2013-10-31 = 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管理思路 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 安脉科技 为促进教师课堂能力提高,围绕学校 “ 导学导练,自主互动 ” 智慧和谐型教学模式,继续 ... 健全教师个体、备课组、教研组及学校层面的各种教研活动网络体系,使各层面教研都环 ... www.anmai.net/jxjl/jxjl20100816131845.htm - 2013-9-4 =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创新校本文化纪实 - 这里的教师有使不完的劲 ——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创新校本文化纪实 迎江区四照园小学 ... 的培训模式 — 导学、导思、导行,以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建设助推教师成长。 而校本教研 ... www.tcjy.cn/...e/topic_view.php?ty=226id=2079 - 2012-6-23 = 关于导学模式及其应用问题 —— 孝南区教育信息网 为目的,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 2 、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 www.xnjyxxw.com/...35C6505KGF2J8A280KIB4A.html - 2013-5-22 = 肥城市石横镇初级中学 _ 校长在线 _ 开展 “ 导学达标 ” 课堂实践 , 力促学 ... 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新课改形式下教师在课改中的主体地位, ... 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课改的方向更加清晰,同时也明确了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 ... shzhx.30edu.com/...72f-97c9-4d01ad374753.shtml - 2013-1-28 = 河北兴隆六道河中学贾利民:践行参与式教育 打造幸福校园 _ 中国青年网 体系,学校的方方面面都让每位师生参与其中,让每个师生真正体会的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 六个环节:导、学、展、点、总、练。他创新了结构化预习,形成了语文学科 “ 六动 ”... 中国青年网 - www.youth.cn/...31009_3996257.htm - 2013-10-9 = 四步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②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 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④ 提供检测学习 ... 问题的深浅难易度,知识的发散度、创新度。 五、导学案的设计要求 提前钻研教材、设 ... www.pzhdqedu.gov.cn/...3_ 四步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doc - 2013-10-21 = 新课程体系下 “ 引导 — 探究 ” 教学模式初探 - 语文学科网 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与研究过程,并始终贯穿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实践 ... 语文学科网 - yw.zxxk.com/a240817.html - 2013-4-25 = 导学 - -- 万方医学网 - 医学杂志 - 医学期刊 - 医学论文 - 中华医 ... 摘要: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是顺应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根据教学目的的需求, ... 具体措施和方法,并以科研工作的要求体现在实验教学中,在验证性实验中体现创新能力 ... 万方医学网 - med.wanfangdata.com.cn/...KWDS= 导学 - 2012-12-20 = 基于 建构 主义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导学辅导课 ,_ 开题报告 _ 文献综述 _ 参 ... 教学观随着时代条件变迁也在不断创新 . 进入网络信息社会如何学习,怎么学习成为教育理 ... 它是由个体通过自身的体验,在一定的环境或体系下构建而形成的 . 知识的构建过程应当是 ... www.99fen.com/jgzhuyjx/2009/1030/4711.html - 2009-10-30 = 化学教学中导学案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永昌初中化学 - 教师培训 | 研修 ... 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 ... ① 诱导式:提问 → 讨论 → 归纳 → 练习诱导式课型一般用于新授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 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教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 “ 学案 ... q.yanxiu.com/...4/thread-9768718299786-1.shtml - 2012-10-20 =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 “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 ” 教学改革再调查 - 高考学 ... 创新魅力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不仅整合吸收了十多年来 “ 自主、合作、探究 ” 学习方式的 ... 以先进的科学取向教学论作为它的主要指导理论,通过构建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操作体系 ... www.gkxx.com/news/201305/31091349.shtml - 2013-5-31 = 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 ,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_ 构建适合国情的教材体系 实施全英教学,除师资力量等软件建设外,一个主要的硬件建设 ... 我们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即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将讲述的内容与学员的日常生活结合起 ... www.xinkaiyeyou.com/...0b79563c1ec5da71ad.html - 2005-10-9 = 学校工作计划( 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 __ 上海市金山中学 校本研训体系,倾力培育智慧型金中教师。努力使金中园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精神家园, ... 丰富的课程形成课程超市,让金中学子多一些选择的机会。 继续 “ 导学导教导课 ” 校本研 ... 积极主动争取市区有关专家指导,以理清思路、落实策略、完善方案。 继续做好 “ 创新人 ... - jszx.jsedu.sh.cn/...31/317155.shtml - 2013-8-31 =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 学案导学 ” 教学模式初探 _ 化学教学论文 _WWW.... 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从历年化学高考情况来看,学生基础知识掌 ... 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 一、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 学案 ” 的设计 “ 学案导学 ” 教 ... www.jiaokedu.com/discourse/huaxue/270708.html - 2009-12-15 = 有效导学 , 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 -- 萧山实验区 综合训练题、深化拓展题、开放性创新题。避免了学生完成重复机械的作业,减轻了学生 ... 如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清楚等,建立数学新、旧知识体系间的对比 ... 19202.eduol.cn/archives/2012/1182876.html - 2012-3-29 = 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的实践与研究 - 高中 对比总结规律 复习课注重知识的体系和相互关 系,学案更多采用章节知识网络、表格 形 ... 社会的发展对 内容摘要 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创新 ... www.6694.info/...ao-xue-de-shi-jian-yu-yan-jiu - 2013-10-30 =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一、基本理念。 “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 ”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 ... ②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 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 提供检测学习效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www.lspjy.com/...d=155226 - 2011-11-15 =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高中数学运用导学案教学设计及使用的一点思考 --... 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二是教师要会 “ 导 ” 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 ... 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 )引发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只有引发了思考才能最 ... www.gkxx.com/resource-715722.html - 2013-7-22 =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导学法 _ 中等教育论文 _ 教育大论文下载中 ... 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化学 1 》专题 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 ... 总而言之,化学导学学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能主动的, ... 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学案则是指教 ... www.jiaoyuda.com/...gJiaoYu/2013-04/318705.htm - 2013-4-19 = 山东省单县南城第一小学 _ 课题研究 _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 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准确解读导学案,研究导学 ... 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具体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诱导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 ... 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 “ 学起于思 ” 。 ... sxywx.30edu.com/...db4-9852-d99e6c06ebf8.shtml - 2012-10-26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2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2近似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的相关索引
ljkf 2013-11-8 07:35
C2 近似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创新体系的相关索引 【 12000 字】 学导式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 ( 黑龙江大学内 ) 北琴海鹏摘编 学导式创新体系 xdscxtx@163.com 31 】 = 西安交大积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实效 一、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根本目标,突破按章节授 ... 的新教学模式。一是开展专题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根据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通过对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www.jyb.cn/...1020_201697.htm - 2008-10-20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总结报告 上虞市教科所 吴毅松等 问题的提出 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是教育的功能之一。教育发展受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和制约 ...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1997 年底,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 ... www.syjy.cn/...06-08-9/2006080909442127568.doc - 2013-10-18 = 更新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学习创新 _ 论文网 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走向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伟大使命。教育创新的基础是教学手段的创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习惯于知识的 ... www.12edu.cn/lunwen/yyjy/200805/175738.shtml - 2008-5-7 = 创新教育有哪些 _ 百度知道 答: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 ... 百度知道 - zhidao.baidu.com/question/437038406 - 2012-6-13 =33 】 “ 主体引导六步创新法 ” 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 丁正欧 -- 维普 ... 中文期刊 · 专业文章 “ 主体引导六步创新法 ” 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 维普网 - 2010.cqvip.com/...200006/4273854.html - 2013-10-8 = 2 、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 ... www.hhxx.com.cn/.../shuxue/gaozhong/14397.html - 2013-10-2 = ... 学成果奖申报 - 创新型中国京剧表演人才本科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 ... 组建由在职教师、返聘教授、社会知名艺术家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构建由立体(影像)教材、文字教材组成的全面规范的教材体系;形成以启发引导式教育为原则、以口传心授与 ... 中国戏曲学院 - cg6.nacta.edu.cn/?q=node/257 - 2013-9-27 = 北京市广安中学英语组 - 英语学案(课前)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 ... “ 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 的预期目的。 这种教学模式,能帮 ... tzy.zxjszx.com/ - 2013-10-22 = 创新管理 — 深圳电子标杆学习之旅 刘老师讲授 ,10 月 23 日深圳班 ,12... 近距离学习其管理模式、创新思维与发展战略,总结其做到全球卓越的本质原因,为企业的创新管理探寻路径。 精益六西格玛高手课程培训,内容涉及华精管理体系 GLSSS 概述, ... www.cnbm.net.cn/course/kc1276682633.html - 2013-6-19 = 浅谈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创新研究 - 论文 - 考试吧 本文在湖北省高职公共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针对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 ... 公共课已成为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课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 ... 考试吧 - www.exam8.com/.../201212/2541648.html - 2012-12-15 =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_ 盐城市毓龙路实验 ...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感受知识的价值,获得 “ 情感态度 ” 方面的体验。 ( 2 )整合课程内容,创新结构体系 该教材打破原来以学科划分的知识体系,跨领 ... www.ycdycz.com/...uan/shuxue/2010/0916/75.html - 2010-9-16 = 规范管理求创新 深化改革促发展 --- 古寨中学 2012 年度教育督导汇报 2012 年度,古寨中 ... 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逐步构建起三级课程一体化的开发体系。如美术 ... 环翠教育信息网 - gzzx.hcedu.cn/...ticleID=7695 - 2013-4-3 = 关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创新教学研讨 - 学科教育 -- 夹谷 iBfj 的空间 - 搜狐 ... -- 关键词: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教学 论文摘要: 本文从更新教师认识,创新教学模式;基础课程体系双向融合;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思 ... 搜狐博客 - blog.sohu.com/...MDI/219181855.html - 2012-6-1 =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 奠基创新人才培养 -- 教育频道滚动新闻 -- 人民网 2012 年 1 月 1 日 ... 组成要素一般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制度等。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是指对现有高中教育模式的自觉扬弃和主动超越,体现在高中教 ... 人民网 - edu.people.com.cn/...6-991096043.html - 2012-1-1 = 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 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 - 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就必须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因此,要使学生热爱学习,首先要使学生热爱学校;要使学生喜欢上课,首先要使学生喜欢教师。教师的魅力从人格和学识 ... 四川大学 - www.scu.edu.cn/...8036602610541.htm - 2011-10-9 = 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 昆明医学院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医学 ... 构建特色鲜明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总结 医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医学人才。针对我 ... 昆明医科大学 - www.kmmc.cn/...g/2/index12.html - 2013-6-18 = 科技创新导报:《科技创新导报》杂志 2011 年第 19 期目录 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苏庆列 122. 试论高校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 ... 热工与发动机原理课程与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韦又毓,邵千钧 136. 浅议创新意识 ... www.7kan.org.cn/...daobao/2013-01-28/4213.html - 2013-1-28 = 创新 • 启迪 • 发展女博导论坛论文集 作为博导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认真教好每门课,指导学生选好课。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博士生的专业知识功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好基础,同时也通过课程学习指导将博士生培养 ... 研究生个人培养、导师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郑州大学 - www8.zzu.edu.cn/...vbodaoluntan.doc - 2013-10-4 = 韩清林: 推进中小学整体性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创新 韩清林 2010 年 1 月 23 日 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同仁的大力支持下, 河北省中小学创新教育学会艺术教育分会成立了。 这是我省艺术 ... (四)关于中小学整体性艺术教育体系的定位。 中小学整体性艺术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综 ... hbcx.org/2010/1227/64.html - 2012-3-27 = 会计考试辅导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初步设想 —kui.cc 会计培训网 1. 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专业能力的目标定位。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目标,通俗地讲,就应该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要求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处理会计业务。而且要 ... www.kui.cc/news/2009_7_24/168341.html - 2013-10-15 = 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 科技论文网 “ 区分三个层次、形成新的实验室结构布局 ” 以及 “ 立足三个遵循,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 ,在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 qinghualunwen.com/article-1426.html - 2001-1-20 = 2013 年 5 月 30 日 ... 请看来自 YMG 记者的报道 ——— 《致力教育创新 推进学校发展 ——— 烟台第十 ... “ 四大机制 ” 构建保障体系 烟台十四中从组织领导机制、学生团队合作机制、监 ... 水母网 - www.shm.com.cn/...content_2907984.htm - 2013-5-30 = 谈数学创新思维的 训练 本文所说的创新思维训练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 ... “ 所谓智力的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 ” , 要使数学知识在考虑数学 ... 天利淘题 - taoti.tl100.com/detail-463373.html - 2012-4-19 = 【创新设计】 2014 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必修三第二单 ... 他们不但失去了创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之际的主要哲学思想,中华文明 “ 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创新设计】 2014 届高 ... 学优高考网 - www.gkstk.com/p-6876948.html - 2013-9-12 =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哈佛的导师制是对传统的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借鉴和创新,其蕴含的理念是倡导 “ 学院式 生 ... (二)改进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大学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源自上世纪 50 年代对 ... www.hie.edu.cn/...xin)/zhuanti2012927/6/15.doc - 2013-10-20 =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 物理学科网 教育部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提出了 “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物理学科网 - wl.zxxk.com/....aspx?InfoID=88736 - 2010-1-4 = 地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 地理教学论文 _ 德育教育论文 _ 范文百科 一、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 ... 让学生够建学科知识结构,对知识体系、层次、脉络从整体上把握全貌。这一过程可以让 ... www.xchen.com.cn/dyjy/dljxlw/528880.html - 2013-10-3 =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模式探索与 “ 模式化 ” 教学的有效 ... 1. 引言 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是提高教学成效,着力点是推动改革创新。英语教学改革源于 ... 把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放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运用,无异于 “ 戴着镣铐跳舞 ” ,在教学整体 ... www.enetedu.com/...6-18/201161811593215301.htm - 2011-6-18 = 福州大学改革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校内自主创业 - 新华教育 - 新华网 2013 年 6 月 21 日 ... 聘请咖啡师傅等环节,我们都全程参与,学到了很多知识。 ” 福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叶青说,近年来,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新华网 - news.xinhuanet.com/...c_116241855.htm - 2013-6-21 =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_ 化学论文 构建了我国高校协作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美国耶鲁大学在培养 学生 的创新 ... 针对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探索研究生培养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有利 ... 3edu 教育网 - lw.3edu.net/h/lw_153057.html - 2013-7-30 = 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 应用型人才 教学模式相 ... 大学本科毕业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 探索 计算机应用 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 ... www.21cnlunwen.com/jsj/1008/1281190654.html - 2010-8-7 =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政教处、总务处,细化了学校管理体系,由校长 —— 分管校长 —— 各处室、少先大队部 —... 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 ... www.lxyx.cn/...asp?ArticleID=118ArticlePage=1 - 2006-3-16 = 河南郏县一高:创新教学模式 奏响科学育人乐章 _ 中小学、中专学校 _... 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河南省郏县一高紧紧围绕 “ 求一流管理、树一流校风、创一流佳绩 ” 的办校理念,积极创新 “ 三同教研 ” 、 “ 四近调研 ” 、 “ 全心工作 ” 、 “ 危机管理 ”... www.71.cn/2009/1108/574071.shtml - 2009-11-8 = 轩辕文献网: 创新是 ... 理念,以德育 “ 四化 ” 为统领,以德育课程化为抓手,构建实践的德育体系,把德育贯穿 ... www.goodook.com/xueshulunwen/6505.html - 2012-1-26 = 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 3-1 应用创新演练:第一章 静电场 阶段质量检测(人教版选修 3-1 ) ... 考点题型设计 学习目标定位 课堂情景切入 知识自主梳理 知识体系构建 重点难点 ... 物理 ... 学优高考网 - www.gkstk.com/p-6323156.html - 2013-4-17 = 福建外经贸学院构建 “ 三导并进 ” 的就业工作体系 几年来,逐步形成了 “ 一模式、两结合、三平台 ” 的创新创业引导体系,一模式:以目前最新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为主要创业模式;两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创业培训 ... www.incovefert.com/article/247.html - 2013-5-20 = 大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推卸 ... 现行教科书是经过逻辑加工的、完成了的数学形式,是一个严格的演绎体系,呈现为由 “... 华中农业大学 - news.hzau.edu.cn/...hp?aid=5516 - 2007-4-10 = 浅议在生物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科教育论文 _HR 人力资源 _... 摘要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位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主要通过创 ... 保定博才网 - bd.hbrc.com/.../view_3046256.html - 2013-10-13 = 创新教研与培训方式 推进教学改革与发展 —— 广西贵港市教研室 陆卓纯 通过评课深入剖析各项评价项目,对具体指标内涵的解读,让老师们感受实实在在的中考评价方向,从而更主动地迎接、创新教学模式。 ( 5 ) 打造评价体系团队。 为了贯彻落实市 ... www.gxer.net/newsInfo.aspx?pkId=15925 - 2012-3-13 = 四川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 陶行知创新实验班 ” 培养实施方案 - 四川 ... 严格执行 “ 实践教学周 ” 、 “ 实践教学小学期 ” 等制度,优化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与理论教学协同发展。 ( 4 )开展创新教育,强 ... 四川师范大学 - zlgc.sicnu.edu.cn/...9_941.html - 2010-12-8 = 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_ 素质教育论坛(上) _... 作者: 唐文政 出处: 《素质教育论坛(上) ... www.91yuedu.com/...?iid=202808dayctgrid=13892 - 2012-5-4 = 《教育教学探索 · 改革 · 创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科教学改革与创 ... 目录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旅游产业领袖 ” 培养模式探讨 —— 美国旅游教育经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 “ 教一导模式 ” 初探 浅论法学双语教 ... 京东商城 - book.jd.com/10721296.html - 2013-10-18 = 论中学化学学科教研的转型与创新 以 “ 方式创新 ” 推动 “ 教研转型 ” ,以 “ 内容创新 ” 支撑 “ 教研转型 ” ,从 而全面提升中 ... 对于市一级教研员而言,构建当地化学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才是其本职。应当着 力深入教学 ... hx.jssjys.com/...0130829/20130829103305708.pdf - 2013-9-28 = 福建省石狮市凤里中学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浅谈有效教学之创新语文课 ... 关键词:有效教学 创新 语文教学 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 ... 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 初中学习网 - www.czxxw.com/...s.aspx?id=321364 - 2013-6-21 = 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政治学科网 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本文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思考与探讨。主要从教育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和学生评价体系等几 ... 要充分把政治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初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式地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讨 ... 中学学科网 - hebei.zxxk.com/...cle/261347.html = 在 “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 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 华东师范大学 ... 一要以 “ 协同 ” 和 “ 创新 ” 为抓手,不断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推进政治学、经 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建立起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 结合的方法体系和仿真 ... ecnuxb.cuepa.cn/...p?tkey=bkey=doc_id=671435 - 2012-9-25 = 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途径 甘肃省临洮中学 毛锦凤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核心,其前提是夯 ... 从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中认识自然,把握知识体系。用特殊事例发现新知识,推猜一般规 ... www.gsltzx.com/hsslj/Hsslj20061014005.htm - 2013-10-6 = 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 地理学科网 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 ... 地理学科网 - dl.zxxk.com/Article/130920.html - 2011-4-14 = 重视实践平台建设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专访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实验教 ... 通过各种物理实践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心在重视学生培养的同时,对师资 ...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承担国家级教改课题 “ 面向 21 世纪工科物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 www.caigou.com.cn/...rview/Detail/138925.shtml - 2013-7-11 = 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创新与自主学习 - 政治学科网 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运动,随着教育的改革创新,教师积极投入到教改之中,迅速 ... 在学习过程中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纳入 ... 政治学科网 - zz.zxxk.com/Article/280238.html - 2013-9-23 = ... 好学若饥 - 乔布斯:创新改变世界 - 就业创业专题 . 没有陷入当时大学教育所建立的范式陷阱,这成为其不断创新的前提,或者说没有为他未来的创新树起难以突破的障碍。 佛学中有 “ 所知障 ” 的概念,描述既有知识体系对新的认识 ... 中国大学生在线 - special.univs.cn/...696.shtml - 2011-10-11 =49]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 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现在的化学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教育作用,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学习。它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基础,创新 ... www.808so.com/jxlw/kcjxgglw/lwfw110921.html - 2013-10-22 = 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 “ 转变 - 探究 - 创新 ”- 摘要: 中学科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 “ 转变 ” ,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 “ 简化 ” 根据学校情况,简化实验过程,就 ... 化学学科网 - hx.zxxk.com/Article/31992.html - 2008-1-11 = 科学管理 , 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拓创新 , 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 之路,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方法,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常规 ... 2011 年 5 月 27 日,我校承办了 “ 山东省科技创新教育研讨暨现场展示会 ” ,集中展示了 ... mingxiaozhang.qlteacher.com/...icle/21631.aspx - 2011-12-24 = 潍坊市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考察报告 豪斯 我们如何学习教育大会精神,如何 ... 逐步构建起城乡区域系列、中小学衔接系列和少科院科技系列三维课程体系;并针对活动 ... www.ordosdj.cn/...howArticle.asp?ArticleID=814 - 2012-5-8 = 创新课堂创新课堂有效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以 ... 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考虑整堂课的结构体系,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学习的疑问点、思维的 ... 地理学科网 - dl.zxxk.com/article/229995.html - 2013-2-27 =50] 创新课堂创新课堂有效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以 ... 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考虑整堂课的结构体系,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学习的疑问点、思维的 ... 地理学科网 - dl.zxxk.com/article/229995.html - 2013-2-27 = 大学生创新实验精彩纷呈 2008 年, 我省启动实施大学生研究 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 已取得重大 进展。 全省构建了国家、 省、 校 3 个层 次所有本专科学校全覆盖的大学生创 新实验体系。 “ 十一五 ” ... 华声在线 - epaper.voc.com.cn/...101515_pdf.pdf - 2013-10-15 = 《现代服务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规划教材 · 平面设计专业: CI 教学与设计》以优 ... 环节紧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全书共分 7 章,包括: CI 概述、 VI 的基本设计系 ... 京东商城 - book.jd.com/10928303.html - 2013-9-24 = 德智教育全国首个中学生导学系统将上线 -IT168 软件专区 2012 年 7 月 20 日 ... 在四月十五日核心业务体系全面上线、 pv 突破 26 万大关实现行业领先之后,德智 ... 德智教育诊断提分系统上线表明在线教育行业的产品创新,也表明在线教育行业 ... software.it168.com/.../1374/000001374764.shtml - 2012-7-20 = 用"教学创新"破解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物理学科网 6. 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的教师讲授知识方法填鸭式,解题训练机械模仿式 ... “ 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新的数学课程和实践体系 ” 。也反映 ... 物理学科网 - wl.zxxk.com/Article/230619.html - 2013-10-8 = 创新理念 , 优化手段 , 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为了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效 ... 学生很快就能掌握 Past perfect tense 的基本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对 Past perfect Lense 的基本用法的理解 . 更有利于学生区分两种时态的不同之处 .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其实 . 我认为 ... 能飞英语网 - www.langfly.com/...2/121206.shtml - 2011-1-22 = 开拓创新的河北省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 创新能力强热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达 98% 。毕业生中有省、市级技术标兵和技术 ... 并被确定为省级机电类高级培训基地。学校于 2004 年建立和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使学校 ... 中国新闻网 - www.heb.chinanews.com/...54.shtml - 2007-6-25 = 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 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 教育培训 _ 上海滩网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学生创新能 ... 对生动材料的分析理解中掌握知识要点领悟其中的深刻道理,并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 www.6665.com/thread-63803-1-1.html - 2009-12-20 = 创新论坛 - 教育教学研究 - 吴千石:浅谈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 - 延 ... 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要求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祟尚创新,追求创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 注释: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 ... 延边大学 - gj.ybu.edu.cn/news.php?id=347 - 2013-8-22 = 富县教学研究室 _ 内涵发展 _ 把握实质 创新思路 规范办学 促进学校全面 ... 把握实质 创新思路 规范办学 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羊泉镇中心小学 刘杰平 羊泉中心小学位 ... 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淡薄,家、校共同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二、加强学习,把握内涵发展 ... fxjxyjs.30edu.com/...dad-9993-14842e284bfc.htm - 2011-5-11 = 衡阳电大 - 积极探索 “ 不组班教学 ” 方式 不断完善助学服务体系 方式 不断完善助学服务体系 湖南电大衡阳分校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加 ... 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 ... 衡阳广播电视大学 - www.hyrtu.com/...icleID=789 - 2005-11-23 = 《教育铸就新辉煌 — 我国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实践》 ... 二、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教育与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准确把握教学对象和教学 ... 在课程设置上着重补充和完善冠军班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拓展思维认识水平;提高 ... www.npopss-cn.gov.cn/.../c361312-22227662.html - 2013-7-17 = 积极参与 努力提高 创新不足工作总结 积极参与 努力提高 创新不足 —— 《小学语文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竞赛 ... 并融会贯通, 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读懂、理解、内化。同时要吃透教材的重 ... 中国课件站 - lunwen.cnkjz.com/...le_33451.html - 2006-12-4 = 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 —— 地理图导式教学 2 、研究目标与内容; 3 、预期创新点; 4 、研究方法和步骤; 5 、成果呈现形式; 6 、条件保障。 ( 分点阐述所要求的内容,字数 2000 - 3000 字,可另附页 ) 1 、研究背景和意 ... www.ggzx.net/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20 - 2006-5-28 = 【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利用 信息技术,优化思品课堂 作者:王洪波 镇平县侯集一初中 ... 实现了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 ... blog.xxt.cn/...gleArticle.action?artId=2676128 - 2010-11-11 = 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创新 - 政治学科网 从知识层面看,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深广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必修 1 为例,第一章 “ 从实验中学化学 ”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几种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还要求学生掌握 ... 政治学科网 - zz.zxxk.com/...ge=2InfoID=261065 - 2013-7-5 = 苏派教学思想及其课堂导学艺术探究 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 ... 当然,苏派教学尚在萌芽与初期发展中,还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完整理论与实践体系,因此 ... 语文备课大师 - www.xiexingcun.com/...1565.html - 2013-10-22 = 全国名校名师学习资源网 - http://www.H36.cn 象贤中学实施 “ 三元整合 ... 核心提示: 教育部于 2001 年启动了以 “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为 ... “ 没想到一所普通中学能将新课程方案落实得如此规范而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没想到 ... www.h36.cn/....asp?ClassName=CZid=7684Types= - 2013-10-23 = - 54] 教学管理 - 教改成果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特色材料 - 《思想道德 ... 培养学生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自主思考的创新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规范的实践能力。 ” 这一教改理念可以更加完整地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 ... 浙江传媒学院 - skb.zjicm.edu.cn/...classid=35 - 2011-11-5 = “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 ” 的创新教育 的创新教育广东广雅中学 周颖武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 ... 教师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 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其主要职能,他的职责 ... education.ti.com/.../teacher_info_and_math.pdf - 2013-10-15 = 宝鸡日报专版:渭滨区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发展纪实 27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共有 10 人获一等奖, 15 人获二等奖, 7 人获三等奖。其 ... 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学生评价体系。 体育教育成效斐然。 “ 健康 ... www.wbjy.net/newsInfo.aspx?pkId=23148 - 2013-10-30 = 遂宁教育网 - 遂宁安居小学探索特色化办学之路:创新办学模式 树立学 ... 创办特色学校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更是每 ... “ 遂宁市教育局在去年明确而响亮地提出了 ‘ 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注重创新、引领发展 ... 遂宁教育网 - www.snsedu.gov.cn/...d/21537.html - 2011-11-7 =55] 展开创新的翅膀 让梦想自由飞翔 - 中国教育报 更需要一个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校长。没有特色的学校最终会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 并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形成了多侧面、多层次的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paper.jyb.cn/...ent_93488.htm - 2013-4-25 = 创新、卓越、成长 —— — 嘉庚学院发展主旋律 上进行一些思考和创新。 因此, 嘉庚学 院在创办之初就确立了 “ 以学生为中心 ” 的核心 ... 范办学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各项教学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教育体系。 为了解学生、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paper.jyb.cn/...nliswa16c.pdf - 2013-10-17 = 2011~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 , 范文 - 教学工作计划 _ 范文 ... 为平台,自主创新,尝试编制印一套针对中度智障儿童,具有肯定普适性,同时又体现南通、如皋区域特色的思品教材。本学期拿出编排体系的目录,并尽可能编印第一册、第三册 ... www.fwjia.com/2011/0113/132349.html - 2013-9-5 = 试论和合学视阈中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的本土创新 -- 万方数据中小学数 ... 中国当代研究生导师制度本土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一种国际性与本土性和合、历史性与现实性和合、本体性与外在性和合的制度体系 . 作者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万方数据 - edu.wanfangdata.com.cn/...201006011 - 2013-10-13 = 《科学中国人〉自主创新 致力冶金科学技术发展 --- 专访著名冶金专家 、北京科技大学傅杰教授 本刊记 ... 独立的专业学科。 近几十年来,冶金学知识体系和结构,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学科 ... 北京科技大学 - news.ustb.edu.cn/...ow7078.html - 2006-8-14 =56] 民主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由此出现了中国学 “ 创新教育 ” ,美国学 “ 死记硬背 ” 的 “ 围城 ” 现象。(高会宗《再论 ... 民主式教学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为三个阶段,即引导式导学、展示式互学、论辩 ... 并在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根据合作学 ... bbs.cersp.com/...did=14id=60108star=3page=3 - 2007-8-4 = 富县教学研究室 _ 内涵发展 _ 把握实质 创新思路 规范办学 促进学校全面 ... 把握实质 创新思路 规范办学 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羊泉镇中心小学 刘杰平 羊泉中心小学位 ... 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淡薄,家、校共同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二、加强学习,把握内涵发展 ... fxjxyjs.30edu.com/...dad-9993-14842e284bfc.htm - 2011-5-11 =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望京校区教学工作总结 _ 工作总结 _ 北京市求 ... 学校管理模式更加灵活、细化。 随着专业集群建设的推进,形成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确立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据此 ... www.bjqszx.com/2012/0723/1312.html - 2013-10-9 = 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十年发展规划 - 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 教育教学范式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动力。 深化教学展示。课堂教学坚持 ... (二)推进 “ 大单元 ” 课程体系创新,激发教师对课程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 ... www.cxgjxx.com/view.asp?nid=32 - 2013-8-10 = 遂宁教育网 - 遂宁安居小学探索特色化办学之路:创新办学模式 树立学 ... 创办特色学校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更是每 ... “ 遂宁市教育局在去年明确而响亮地提出了 ‘ 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注重创新、引领发展 ... www.snsedu.gov.cn/...d/21537.html - 2011-11-7 = 教学管理 - 教改成果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特色材料 - 《思想道德 ... 培养学生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自主思考的创新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规范的实践能力。 ” 这一教改理念可以更加完整地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 ... 浙江传媒学院 - skb.zjicm.edu.cn/...classid=35 - 2011-11-5 = 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 —— 立体化网络引导体系 -- 中国校媒网 “ 校团委 —— 院系团委 —— 团支部 ” 三级信息预报体系; 45 个二级团委工作信息报送飞信 ... 内容、手段、方法、载体、平台等多方面创新引导工作,探索把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落实 ... 校媒网 - www.xiaomei.cc/...content_3937154.htm - 2010-11-17 = 勇立潮头 追求卓越 介休市第十中学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纪实 - 山西 ·... 介休十中从优化过程管理入手,推进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创新、科研创新,走内涵发展之 ... 二是深度开发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结合现有课程资源和学校实际,以服务教学为目的,本着 ... www.sxjxsz.cn/news/show.asp?id=183 - 2012-6-7 = “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 ” 的创新教育 的创新教育广东广雅中学 周颖武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 ... 教师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 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其主要职能,他的职责 ... education.ti.com/.../teacher_info_and_math.pdf - 2013-10-15 =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情况 简报第 17 期 肇州县教育局专项工作推进办 ... 朝阳沟中学赵伟老师虽年过 40 ,但在讲述《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一课时声音洪亮、慷慨 ... edu.zhaozhou.gov.cn/.../201305211631003737.doc - 2013-5-22 = 2012 年 12 月 5 日 ... 重庆大学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把教育体系建设,置于学校发展战略的根本性、基础性地位,着力从四个方面构建以实践型的创新能力培养 ... 教育部 - www.moe.edu.cn/.../201212/145145.html - 2012-12-5 =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 - 理念 结构 引领 —— 关于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价 ... 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能否被调动,学生主 ... 走出一条普通生源学校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创新之路。 以 “ 学教 ... www.mlzx.com.cn/Html/jxff/393493983.html - 2011-2-22 = 2010 教育盛典: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简介 _ 新浪教育 _ 新浪网 2010 年 11 月 30 日 ... 我校以农村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专业和课程体系,创新把教学和考点延伸到农村基层,并由四川省自学考试委员会与川农大联合出版自考 ... 新浪教育 - edu.sina.com.cn/...1612196065.shtml - 2010-11-30 = 在英语创新教学中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 —— 张瑛 在学校里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他们是班级里面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任其发展,不仅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而且他们还 ... 博锐管理在线 - www.boraid.com/...37/237722.asp - 2013-9-2 = 小学科学 “ 引导 —— 探究式 ” 课堂教学模式 - 绥中教师研修网 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创新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式。为此我们经过几 ... 通过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把所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进 ... szjsyx.com/Item/1794.aspx - 2013-10-17 = 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 医学论文网 社会迫切需要能适应新形势的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而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已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要求。本研究目的在于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 ... diyipaper.com/wxxw-1450.html - 2013-9-28 = 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 医学论文网 社会迫切需要能适应新形势的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而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已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要求。本研究目的在于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 ... diyipaper.com/wxxw-1450.html - 2013-9-28 =60] 百年老院在传承和创新中焕发青春 _ 网易新闻中心 2012 年 8 月 3 日 ... 提升能力 创造一流的医疗技术 科技创新,驱动医院引擎 医院党委书记吴青寿、 ... 在完善、修订各项质量体系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管理制度 ... news.163.com/...UPJK0I00014AED.html - 2012-8-3 = 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 “ 双导师制 ”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xgb.huat.edu.cn/...wsID=418 - 2010-11-12 = 中国顶尖营销大师 吕志超《创新思维与业绩倍增模式》 地点:中国 深圳 ... 慷慨激昂魅力四射的演讲风格、 “ 体系 + 案例 + 激励 ” 完美结合的本质特色,赢得了业界人 ... 半岛博客 - blog.bandao.cn/...blogs-569096.aspx - 2009-12-21 = 创新教育 - 全国网络教育阳光招生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为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历经 10 余年的不懈努力,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办学规范、管理科学、勇于创新的社会声誉。 为了适应新时期发 ... zhaosheng.cdce.cn/...leContent.aspx?code=10027 - 2013-9-14 = 探究教学:探究 “ 探究式 ” 教学设计 - 学科网精品 内容摘要:传统的备课,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固有的学科知识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让探究式学习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中 ... jp.zxxk.com/Article/261085.html - 2013-7-5 = 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突破与创新的思考 高淳县漆桥中心小学 诸荣华 综合实践活动 ... 其三,打破了只有学科课程这种单纯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现综合性、 ... zhsjhd.jssjys.com/Html/Article/1237/ - 2012-11-22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2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D2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与企业生产、科研、创新、制度、
ljkf 2013-11-8 07:34
D2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创新体系与企业生产、 科研 、 创新 、 制度、 政策、 管理体系 相关索引 【 3500 字】 学导式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 ( 黑龙江大学内 ) 北琴海鹏摘编 学导式创新体系 xdscxtx@163.com 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创新突破 -- 中国 ... 2011 年 4 月 6 日 ... 的理念全面渗透到党组织的日常建设中,积极构建 “ 加强学习 —— 提高素质 —— 创新工作 —— 推动发展 ” 的学习体系,推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组织建设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cpc.people.com.cn/...4.html - 2011-4-6 = 以制度创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 中国共产党新闻 -- 人民网 2012 年 6 月 12 日 ... 全面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关键是要以制度创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制度创新的着眼点 以制度创新 ... 人民网 - theory.people.com.cn/...18147741.html - 2012-6-12 = 关于组织申报盐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引导资金项目的通知 - 盐城市 ... 2 、园区、乡镇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发展:通过园区和乡镇自身管理和运营模式创新、服 ... 针对全社会创新能力提升与经济转型发展,开展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 ... www.yckjj.gov.cn/tztgnr.asp?ArticleID=1367 - 2013-9-25 = 以制度创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 他山之石 - 全面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关键是要以制度创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制度创新的着眼点 以制度创新巩固和扩大学习型 ... nj.dtsnlw.com/...7005-njqmjy_201263084434.html - 2012-6-30 = 社区警务 ---- 综合警务改革创新的实践意义及其完善 做法和不足,进一步深化对综合警务改革创新的认识,增强规范运行的意识和工作主动性。 3 . 明确责任。 综合警务运行不到位主要是责任体系不够明晰,没有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 ... www.lfga.gov.cn/...x?id=2013012408471092220110 - 2013-9-17 =40] 浅谈创新五步学习模式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 数学学科网 是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党组织的学习力、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职 ... 细化学习要求 引导全体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完善的学习体系。学习体系要按照学 ... 数学学科网 - sx.zxxk.com/Article/267836.html - 2013-8-5 =41] “ 五步创新 ” 助推科学发展 _ 理论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源 市长黄奇帆到公司检查慰问时,对公司工作给予了 “ 全市人民感谢你们、全市人民满意你们 ” 的高度评价。 起因与做法 第一步,创新载体,党建体系更科学 公司下辖组团式水厂 7... www.cntheory.com/...0CB47GC89098F28HD752J.html - 2013-2-26 = 利益博弈与体制创新: “ 两个大局 ” 思想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_ 中国辅导网 如何在制度创新中,实现多元利益之间的有效协调,推进 “ 两个大局 ” 的良性进程,是执 ... 美国政治学家罗尔斯说: “ 正义是任何社会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任何思想体系的首要 ... 安徽师范大学 - fdyjd.ahnu.edu.cn/...leid=49996 - 2006-10-19 = 戴斌:让人文精神引导旅行服务的科技创新 - 搜狐旅游 2012 年 4 月 22 日 ... 在休闲商务度假游客组织方面,以及目的地接待体系方面广泛布局大型旅游集团。与此相伴随携程商业模式和组织创新模式持续善变,这个过程今天也有很多媒体 ... 搜狐旅游 - travel.sohu.com/...n341269455.shtml - 2012-4-22 = 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实现形式的探索与研究 山西省经济委员会 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 理论篇 向市场经济转变迫切需要 “ 政府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 ”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与应对 “ 入世 ” 挑战迫切需要 “ 政府 ... 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问题。而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政府的职能表现为政府的功能体系, ... 国家发改委 - www.sdpc.gov.cn/...0714_35492.htm - 2013-10-21 = 学习型组织建设: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 明确创新的学习目的 , 扎实推进 ... 学习是一种改革创新的理念,深刻认识到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源于创造力、根植于学习力, ... 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多种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为实现 2006 年社 ... www.govyi.com/...en_20101111092943_12376.shtml - 2010-2-28 =44] 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 纳入我们的管理体系,针对不同载体和不同受众, 采取不同的传 播策略、 表现形式、 叙事方法、 语言风格, 做到新媒体阵地扩展到哪里, 管理就跟进 到哪里。 手段创新:采取四 ... 大兴安岭日报 - paper.dxalrb.com/...3576701.pdf - 2013-10-25 = 区教育局建设学习型机关打造创新型团队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今天 演讲 的题目是《学无止境,创而有为》。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学习,千 ... www.wm114.cn/wen/115/229106.html - 2010-11-9 = 县委书记曹广成在全县开展 “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 ... 争取用 10 至 20 年时间建设成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体系。六要在创新建设模式上率先发展。要坚持用全国和 ... www.fusong.gov.cn/...rticle.asp?ArticleID=1476 - 2010-5-19 = 2012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公告 _ 产业政策 _ 天和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并重,努力构建艺术科学创新体系,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 ... cnci.tianhenet.com.cn/2012/0301/228335.shtml - 2012-3-1 ==45] 专家称我国应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 _ 宏观大势 _ 新浪财经 _ 新浪网 2013 年 1 月 17 日 ... 支持公共和基础科技的研发;通过产业政策对自主创新加以鼓励、引导与支持;建立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完善知 ... 新浪财经 - finance.sina.com.cn/...312874.shtml - 2013-1-17 = 科学发展引领前行改革创新成就辉煌 _ 中国经济导报 — 中国经济导报网 2012 年 11 月 15 日 ... 为党的十八大献上了一份厚礼! 加快科研开发步伐抢占科技前沿阵地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战略,落实科技发展纲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是哈电机公司多年来 ... 中国经济导报 - www.ceh.com.cn/.../145138.shtml - 2012-11-15 = 原始性创新是 21 世纪分析化学面临的最根本挑战 - huihuidetian112 的个 ... 规范评审 ,完善评估体系,这样,原始性的源头创新就有 了肥沃的土壤。 基于分析科学的特点,国际上公认的热点研究 领域必须赶超,有些未取得共识的 ‘ 冷门 ’ 课题如言 之成理 ... 分析测试百科网 - www.antpedia.com/...ace-70644 - 2010-5-21 = 创新办学思路 打造特色名校 _ 网易新闻中心 2013 年 10 月 25 日 ... 结合区情、校情及社区实际,学校在传承中创新,确定了 “ 融汇香港课程,创造 ... 立足社会与生活的实际,构建学校的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 ,力求奠基学生 ... 网易新闻 - news.163.com/...0N2KFR00014AED.html - 2013-10-25 = 东方国际养生园 2013 中国养老产业创新模式高峰论坛 _ 新浪房产 _ 新浪网 2013 年 8 月 5 日 ... 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社会任务。发展市场化、营利性的综合养生养老产业,作为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必将成 ... 新浪乐居 - bj.house.sina.com.cn/...22448.shtml - 2013-8-5 = 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科学发展 —— 浙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述 -- 中国共 ... 2011 年 5 月 26 日 ... 在农村,村民自治组织体系逐步健全,民主选举依法规范,直接民主有序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恳谈、民主听证等制度创新不断涌现。全省 95% 以上的村达 ... 人民网 - dangjian.people.com.cn/...742170.html - 2011-5-26 = 转型必须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俞正声主持市委常委学习会听取专题辅 ... 2010 年 10 月 27 日 ... 经济转型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新一轮经济竞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决定上海经济转型的成败,并对上海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出若干建议。 ... 中国网 - news.china.com.cn/...tent_4912724.htm - 2010-10-27 = 第十六届投洽会将凸显创新实效 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 $ 六 要保护优先! 加强监管 $ 切实加强 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 确保生产发 展 % 生活改善 % 生态良好) 在创新 举措上下工夫! 确保扩大成果 % 长 治久 ... 东南网 - fjrb.fjsen.com/.../2012022501_pdf.pdf - 2013-11-1 = 走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导,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政府、企业、公民为参与主体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子。 rmw2009710 走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 人民网 - bbs1.people.com.cn/...88940boardId=1 - 2010-9-10 =51] 创新学习形式 丰富学习载体 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富有成效 不断创新学习载体,使教育活动亮点纷呈,扎实推进。具体做到 “ 五个学 ” : 领导带头 “...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和主要观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 www.cixiedu.net/...9/5/6/art_19386_302951.html - 2009-5-6 = 学习时报:新世纪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 _ 中国经济网 —— 国家经济 ... 2012 年 11 月 5 日 ... 是一种强调互利双赢的开放观,是一种在全球开放经济体系下探索中国发展的战略,是一种外交思想的创新和突破。 五、建设和谐世界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 ... 中国经济网 - www.ce.cn/...21105_23817113.shtml - 2012-11-5 = 创新破难 加快财税事业发展 加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配合,对财政资金使用实施全过程监控,强化财政支出跟踪问效,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四要在更好地服务群众上创新破难。按照 ... csj.huzhou.gov.cn/.../3/21/art_4582_98947.html - 2005-3-21 = 新世纪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 - 评论频道 - 和讯网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展贸易,推动投资和管理金融工具,是一种强调互利双赢的开放观,是一种在全球开放经济体系下探索中国发展的战略,是一种外交思想的创新和突破。 ... 和讯财经评论 - opinion.hexun.com/...83458.html - 2013-10-16 = 全面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 可持续性发展奠基 _ 后勤管理研究 _ 学校频道 _... 一是着眼于校园文化的现实作用和创新发展,赋予校园精神性文化建设以新的内容和时代 ... 就餐座椅,实现了现 代化、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受到前来考察的俄罗斯友人好评 ... sxjy.wanschool.com/ReadNews.asp?NewsID=5715 - 2005-5-23 = 靖远县支行以 “ 三学为特色 ” 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 模式,更新学习观念、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真正做到学以益智、学以励志、学 ... 的制度模式,逐步领会和践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深刻内涵和思想体系,牢固树立 “ 终身 ... 中国人民银行 - lanzhou.pbc.gov.cn/...882_.html - 2013-9-30 = 绵阳科技城的战略部署以来, 绵阳作为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一块试验田、 军民 融合的先行者, 已经成为高新技术发展 的风向标。 多层次支撑体系推动军民融合 在绵阳科创园区内 ... 光明网 - epaper.gmw.cn/...4/2013101504_pdf.pdf - 2013-10-15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D1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与企业生产、科研、创新、制度、
ljkf 2013-11-4 10:30
D1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创新体系与企业生产、 科研 、 创新 、 制度、 政策、 管理体系 相关索引 【 4200 字】 学导式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 ( 黑龙江大学内 ) 北琴海鹏摘编 学导式创新体系 xdscxtx@163.com = 科研项目的资助体系和管理体系不仅是科研项目能得到良好实施的重要保证,还有着重要的评价功能和引导作用。 “ 繁荣计划 ” 实施以来,教育部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和科研项目资助 ... www.sinoss.net/2008/1223/8652.html - 2008-12-23 = - 基于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新体系的构建 —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年第 ... 外经贸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发展思考 ... “ 计算机图形学 ”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土力学 ” 教学的实践创新与探索 学导式教学方 ... 龙源期刊网 - www.qikan.com.cn/...20103686.html - 2013-10-18 梁祥君 , 导师:杨善林 ,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 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集成多方面的创新资源和能力,通过网络化、虚拟化等方式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联盟、虚拟创新联盟等网络合作创新组织。 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和 体系 是 ... www.chemyq.com/expert/ep146/1451380_E63A3.htm - 2013-8-30 = 第 8 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__ 中国 ... 第 18 课 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 第 20 课 20 世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第 19 课 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第 21 课 “ 地质之光 ” 李四光 《英国的制度创新 》 精品 PPT 新课标 下载次数: ... gaozhong.zzstep.com/...76858leibie=210page=8 - 2013-11-1 = ——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建设企业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 以创新合力 ... 2004 年 3 月 25 日 ...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源于东汽公司的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促发展、以管理创新保发展、以文化创新导发展、以组织创新求发展,东汽公司各项创新 ... 中国网 - www.china.com.cn/...ntent_8567125.htm - 2004-3-25 == 浅论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创新 _ 英语教学论文 _ 免费论文下载 ... 从课程方案个性化设计,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课程模块功能与比重调整及网络课程设计四个方面,对於创新高职英语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求使整个高职大学英语 ...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 big.hi138.com/?i261153 - 2010-10-18 = 适应农林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构建概率统计类课程体系 - 统计学 - 理科论文 -... 摘要:本文根据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教学体系的主体性、实效性、公平性原则,提出了构建适应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农林院校概率统计类课程教学体系途径,阐述了该体 ... www.daixie.org.cn/like/tongjixue/60228.html - 2013-5-4 == 浅论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创新 - 英语教学 ... 胡鞍钢:总结中国创新,打破西方制度迷思 《环球时报》 中国特色的 “ 集体领导制 ... www.qstheory.cn/...821_262555.htm - 2013-8-21 = 胡锦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 中新网 2011 年 2 月 19 日 ... 中新社北京 2 月 19 日电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 ... 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 ... 中国新闻网 - www.chinanews.com/...854836.shtml - 2011-2-19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1近似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的相关索引
ljkf 2013-11-4 10:22
C1 近似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 创新 体系的相关索引 【 6200 字】 学导式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 ( 黑龙江大学内 ) 北琴海鹏摘编 学导式创新体系 xdscxtx@163.com “ 双阶段、多层次、个性化、创新式 ”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科技创新 软件工程实训 “ 双阶段、多层次、个性化、创新式 ”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 双阶段、多层次、个性化、创新式 ”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8 月 19 | 03:50 ... 218.16.100.90/...iangongchengshixunItemid=171 - 2013-9-26 == 杨培岭,李云开,蒋秀根,孙艳京(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适应专业大类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创新人 ... www.myeducs.cn/...gongcheng/13179371/index.htm - 2013-9-25 = 关于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讨 _ 中华会计网校 一、高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某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而归纳提炼出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包括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 中华会计网校 - www.chinaacc.com/...41762.shtml - 2010-12-28 = 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和探索 - 硕士论文网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飞跃发展,或许可从根本上阐明疾病的本质。围绕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培养,从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方法学和能力训练体系、创新思维和素质培养等 ... lmlunwen.com/wznr-1185.html - 2007-11-6 = 怎样培养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_ 学科教育论文 _...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部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主要目标提出: “ 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 ...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 big.hi138.com/?i346227 - 2011-9-15 = 关于基础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考 魏丹婷 - 范文中国网 【摘要】实施 “ 研究生创新计划 ” 是高等教育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的新探索。结合基础学科硕士点 ... www.fw789.com/...t078/sort0171/info-37557.html - 2012-4-12 == 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 科技论文网 等研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改革课程结构,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学分互认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跨专业选课,并建立相关创新课程体系。 在研 ... qinghualunwen.com/article-1237.html - 2010-2-18 = 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探试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 - 硕士 ... 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六门课程整合着手,针对性较强地就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双语教学、实验和评价体系、创新能力、素质教育以及培养临床技能等多 ... www.lwendx.com/article-913.html - 2013-10-13 = 朱晓东 , 导师:盛昭瀚 , 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研究 科学的发现与突破,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无不依赖大学作为基础。因此,大学被人们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 “ 动力站 ” ,已逐渐成为国家创新 体系 的重要 组成 部分,是国家知识创新 ... www.chemyq.com/expert/ep142/1416402_92180.htm - 2013-5-5 = 探索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 实施 “ 启发导读式 ” 素质型 ... 并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择其重要问题,归纳、疏理并深化教学内容,介绍学术前沿问题,让学生在知识网络体系中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教学内容,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 ... 齐齐哈尔大学 - news.qqhru.edu.cn/...cleID=5699 - 2006-11-21 = 从容的空间 _ 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七?课型创新 转变。 课型创新有助于学校教学模式向课堂文化转型。目前部分学校的教改仅仅是对 “ 五步化 ” 教学模式的改造,虽然有些变化,但还是没有跳出单一化的课型体系。由单一课型走 ... sczxxx218.30edu.com/...938e-a0285a1d765d.shtml - 2012-8-21 = 第七讲 课型创新:为学生创设自主的时空舞台 - 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 转变。 课型创新有助于学校教学模式向课堂文化转型。目前部分学校的教改仅仅是对 “ 五步化 ” 教学模式的改造,虽然有些变化,但还是没有跳出单一化的课型体系。由单一课型走 ... www.jshjzx.cn/Item/861.aspx - 2012-10-25 =2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 医学论文网 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 高等医学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 其责任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医 ... diyipaper.com/wxxw-204.html - 2003-3-24 =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计算机专业实践与创新体系 - 理工科技论文网 摘要: 本文以计算机专业为主体,探讨了以研究室为代表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新的实践与创新体系素质教育模式,通过在大连工业大学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 ... yslwdx.com/article-681.html - 2013-10-7 = 惠东中学 →“ 中学数学科学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 结题 ...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又说: “ 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 ... www.hdxhdzx.com/old/showart.asp?id=189 - 2008-10-9 = 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的研究现状 | 创新医学网 因此,创建中国式引导式教育疗法体系尤为重要,这也是今后引导式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Reed ES.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action systems .J Mot Behav,1982,14(2):... 创新医学网 - www.yixue360.com/...14361044.html - 2012-9-17 =23] 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 3 ) _ 知行网 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所以不能用一种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面对所有教学内容。用系统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和挖掘创新教育模式体系中诸因素的优势,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www.zhixing123.cn/lunwen/2964_3.html - 2010-6-7 = 天然药物化学知识体系建构及教学创新性 _ 中药学论文 【关键词】 药学;天然药物化学; 创新性 天然药物化学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重点讲授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结构、性质 ... www.1mishu.com/...llw/zyxlw/201003/553893.html - 2010-3-5 =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 摘要 采用合适的 教学方法 对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配合 社会 的需求,教师在 教学过程 中应该针对具体的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创新 ...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 www.hi138.com//?i107265 - 2008-11-25 = - 浅论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创新 ... 从课程方案个性化设计,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 自然 衔接,课程模块功能与比重调整及 网络 课程设计四个方面,对于创新高职英语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求使整个高职大学英 ...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www.studa.net/...23463.html - 2013-10-21 = 就业区域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 ... 摘要: 具有规律性特征的学生就业区域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对旅游管 ... www.qikansj.com/dissertation/9/80783.html - 2013-4-19 = 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笔者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把创新能力培养与大学物理教学结合,把创造性与创造主体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努力构建创新教学体系和创新人才 ... E 书联盟 - max.book118.com/...0801/2579355.shtm - 2012-8-1 =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仍存在认识不充分、落实不到位、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 ... www.cutech.edu.cn/...0/07/1276129203840752.htm - 2010-7-8 = 创新管理 提升内涵 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 在教育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 ... 三是坚持评价体系创新。确立 “ 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 的评价理念,注重过程评价,规范评 ... 要以加强职业教育宣传、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推进培养模式创新为抓手,增强职业教 ... www.wjjyj.gov.cn/...de/web_content.php?id=6639 - 2009-3-26 =25] 创新学习评价研究 在评价中,我们还特别重视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因爲课 堂教学是指导学生创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构建具体的创新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有效地发挥 了评价 ... edb.org.hk/...download/journal/j2/P138-146.pdf - 2011-7-25 =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研究与实践》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_ 小学数学课题 _ 第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实验现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研究,构建起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创新教育的评价标准,探索学 ... www.diyijiaoyuwang.com/....asp?ArticleID=11031 - 2009-9-20 =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 四导 ” 服务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_ 新闻 _ 新民网 2011 年 6 月 15 日 ...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主抓手,积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索建立了引导学习、疏导心理、助导生活、指导就业的 “ 四导 ” 服务体系, ... 新民网 - news.xinmin.cn/...06/15/11130710.html - 2011-6-15 = 黑龙江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冲破教与学 “ 围墙 ”_ 国内教育 _ 中国教育新 ... 2013 年 9 月 20 日 ... 要想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就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水平、构建教育信息化创新体系。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黑龙江形成了各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www.jyb.cn/...920_552879.html - 2013-9-20 = 管理学辅导课教学创新浅谈 倡导独立化、个性化的学习。 4 以 “ 学中玩,玩中学 ” 为特征的 《管理学 》辅导课教学创新体系解析 4.1 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与条件 ① 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 www.shlunwen.com/15502.html - 2011-9-23 = 习惯养成教育创新 “271” 模式 - 昌乐传媒网 2013 年 9 月 23 日 ... 围绕好习惯 100 条编写了儿童歌谣,并结集出版了《儿童歌谣伴我养成好习惯》一书,作为校本教材纳入了学校课程体系。 二是创新 “271” 教育教学模式。我校 ... 昌乐传媒网 - www.clcmw.com/.../23/172428.shtml - 2013-9-23 =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仍存在认识不充分、落实不到位、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 ... www.zggxkj.com.cn/?module=showid=95 - 2010-8-19 = 法律职业和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程度、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性教学课程所占比重)以及对外交流等情况进行评价。在这些办学指标里,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尤为重要。 (一)强化法 ... www.1mishu.com/...lw/fzjylw/201003/635487.html - 2010-3-8 = 中山大学:实施本科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培育基础宽厚有国际视野的创新 ... (国际视野和交往能力)、博学(基础厚实和知识面宽)和实践(综合素质)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基础宽厚的创新人才。注重协调卓越人才和拔尖人才培养 ... 广东省教育厅 - www.gdhed.edu.cn/...126347.html - 2011-11-23 = 项目引导型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模式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研究 -- 《教育 ... 通过改革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的探索,证明了此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效果。此项研究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以 ... 知网空间 - cpfd.cnki.com.cn/...01007001111.htm - 2013-11-1 = 学学人家的 “ 创新识字 ” 趣化教学法 _ 沈阳奥数网 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有利于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 生本 ” 教育体系下的 “ 创新识字 ” 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后,学生可通过 ... 奥数网 - sy.aoshu.com/...7/4c4e95aced019.shtml - 2013-10-6 =27] 创新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全面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 宝安教科研培 ... 创新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全面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宝安区教科培中心 赖建华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抓好小学教学质量不仅 ... baedu2.baoan.edu.cn/content.aspx?newsid=379484 - 2008-5-18 = “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 结题报告 _ 新文 ... 第二阶段: ** 年月 —** 年月,重点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 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领导 ... www.wm114.cn/wen/20/39185.html - 2006-1-9 = 山东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在线 第一层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泰山学堂 作为首批入选教育部 “ 基础学科拔尖学 ... 实行小班授课,加强研究性和研讨式教学,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选用国际一流教材,使优 ... 山东大学 - www.bkzs.sdu.edu.cn/...home/01/1601 - 2013-6-27 = 合导学 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的一套理论模型,整个篇章力求环环相扣,结构布局合理,论述富有逻辑辩证性,自成一体,浑然天成。独立创始创造创新性是其天然的本质。 (五)发现性。 ... 百度空间 - hi.baidu.com/...9fc61554f6e3d148570 - 2010-7-28 = ... 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 构建特色鲜明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即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将实验课程整合为物理与化学、机能、形态、病原生物和生物与分子生物学 “ 五个实验教学模块 ” ;开展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 ... 昆明医科大学 - www.kmmc.cn/...2/index1713.html - 2009-3-20 =28]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喜学乐学创新教学与德育的实效性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逐步培养出一批既懂学科教育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进行教学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九、实验效果检测 建立喜学、乐学、创新的课堂教学的检测体系 ... public.bdfzgz.net/...iles/2006511203621888.doc - 2013-10-21 = 课程导学 他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通过经济体系内部的创造性来实现的,而这种创造性的基本内涵是旨在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形成一种新的组合。在他看来,创新包括:产品创 ... 奥鹏教育 - media.open.com.cn/...courseguid.htm - 2001-5-18 = 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培养创新地理人才 _ 地理论文 - 中国文书论文网 关键词 :中学地理 自主 学习 创新 学习 自主创新 学习 2001 年 6 月, 教育 部颁发了《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全国各地区逐步实行第八次课程改革,构建新课程体系。《纲 ... 中国课件站 - lunwen.cnkjz.com/...du_89429.html - 2006-12-14 = 构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 学科网精品 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已从以往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教学向问题取向的创新 ... 中学学科网 - jp.zxxk.com/Article/5960.html - 2005-10-9 =29] 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候选名单 _ 中国江苏网 中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 方幼红(浙江省奉化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理论与瓷艺手工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创新 李虹 ... 中江网 - edu.jschina.com.cn/...018127993.shtml - 2013-8-2 = 健全培训制度 创新培训形式 ------ 济二矿安全培训长效机制筑牢安全根基 创新形式,建培训长效机制 该矿严把质量关,形成矿教培中心、现场作业技能培训站、区队及班组三者优势互补,理论培训、实践技能培训、现场作业培训有机结合的培训网络体系 ... 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 - www.sdcoal.gov.cn/...html - 2011-11-3 = 原创:《机械工程基础》创新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 ... 为此,我们对《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新增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内容,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的新体系。 按照高职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 www.xzbu.com/7/view-3007613.htm - 2012-5-30 = 浅论 “ 引导和创新 ” 教学在篮球运动教学中的应用( 2 ) _ 骆驼论文网 帐号 密码 选择去向 时间: 来源: 未知 作者: admin “ 引导和创新 ” 教学模式的构建,是针对篮球战术教学课的特点,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实验而研制的,它与传统的 “ 呈 ... www.luotuo.net.cn/...i/2012/0112/121489_2.html - 2012-1-12 = 构建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五、 认真检查效果 创新目标检测体系 创新动机 ( 1 ) 统计学生上课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数量 ( 2 ) 统计学生课堂完成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 ( 3 ) 抽查学生在课外家庭中对事务的好奇 ... www.yhjyj.ne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0 - 2010-5-12 = - 西安交大通过学生实践积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根本目标,突破按章节授 ... 的新教学模式。一是开展专题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根据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通过对 ... 中国大学生在线 - www.univs.cn/...0d892007.html - 2008-10-2 =30]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 创新人格构成了中学数学创新教学的纵向目标体系。 2 、以创新教学目标为导向,依据创 ... 自觉性和学习兴趣,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探索式和研 ... 好研网 - res.hersp.com/content/55714.aspx - 2009-8-3 = 学会学习 , 学会思考 , 学会创新(教师中心稿) 其次通过构建创新课堂体系及课外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并检验系统的实用性及科学性; 第三,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识教育课堂,探索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发挥课堂中 ... www.ruiwen.com/news/18639.htm - 2004-6-20 = 引导学生深入科研创新的 “ 加油站 ”- 中国青年报 2011 年 10 月 16 日 ... 通过建立以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为龙头、以各类科技社团为支撑的校园学生组织体系,东北大学营建起学生自主创新的聚集地。在社团中,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课余 ... zqb.cyol.com/...110000zgqnb_20111016_2-T04.htm - 2011-10-16 = 西安交大积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实效 一、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根本目标,突破按章节授 ... 的新教学模式。一是开展专题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根据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通过对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www.jyb.cn/...1020_201697.htm - 2008-10-20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总结报告 上虞市教科所 吴毅松等 问题的提出 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是教育的功能之一。教育发展受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和制约 ...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1997 年底,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 ... www.syjy.cn/...06-08-9/2006080909442127568.doc - 2013-10-18 = 更新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学习创新 _ 论文网 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走向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伟大使命。教育创新的基础是教学手段的创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习惯于知识的 ... www.12edu.cn/lunwen/yyjy/200805/175738.shtml - 2008-5-7 = 创新教育有哪些 _ 百度知道 答: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 ... 百度知道 - zhidao.baidu.com/question/437038406 - 2012-6-13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B1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的初始阶段--导学式索引【见搜狗p1--p30
ljkf 2013-11-4 10:21
B1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 的初始阶段 -- 导学式 索引【见搜狗 p1--p30 , 研讨实践与 评介 311013 】 【 3100 字】 学导式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 ( 黑龙江大学内 ) 北琴海鹏摘编 学导式创新体系 xdscxtx@163.com 初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 激发情趣 , 因趣创新 ” 导学模式的研究实 ... 这些文件,是我们语文教改实验的法规与指南,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原则。与 “ 激发情趣、因趣创新 ” 导学模式有关的 “ 情趣教学法 ” 、 “ 情感体系教学法 ” 等早 ... www.eduwg.com/jykt/22442.html - 2013-10-17 “ 活动单导学 ” 模式下小学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研究开题活动 .. 5 月 14 日 上午,如皋市活动教学研究中心、如皋市微型课题项目管理中心,在雪岸镇中心园召开《 “ 活动单导学 ” 模式下小学教学管理体系制度创新的研 ... 如皋教育 - www.jsrgjy.net/Item/26302.aspx - 2012-5-14 创新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 提纲式导学浅析 -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0... 我校自去年开始,在市教委的指导帮助下,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力推行 “ 提纲式导学 ” 课堂教学新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吾喜杂志 - wuxizazhi.cnki.net/...00012007.html - 2013-11-1 = 导学式教学体系 www.dushu.com/book/12295551/ - 2013-10-19 = 导学式教学模式 _ 互动百科 任何知识都处在特 定 的体系中,并与体系中的其它知识密切联系。 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用 ... 为本词条添加 视频 和 组图 相关影像 扩展阅读: 1 学导式教学模式 2 豆丁网 互动百科的 ... 使学生学会思考、求知、探究、应用、创新,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导学式教学模式 - 基 ... www.baike.com/wiki/ 导学式教学模式 - 2010-12-11 =12] “ 问题 — 导学 — 归纳 — 创新 ” 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 ... 经过问题展示、目标引出、导读、导议、反馈性导练、归纳总结和创新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身临问题探索过程,并从中获取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的课堂教 ... qkzz.net/...17-355c-41dd-b443-0e59af738eae.htm - 2013-9-28 = 中学地理导学式教学的模式研究 通过这四个阶段,可使学生建立教材的知识体系;其次,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创新阶段教学,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课外掌握的 ... www.wordwendang.com/...dwendang.com_441458.doc - 2013-10-22 = 浅谈数学导学式教学 —— 李全兰 小学导学式教学法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贡献。通过展标、导标、学标、教标、验标,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自 ... 博锐管理在线 - www.boraid.com/...84/184777.asp - 2011-11-28 == 个性教学创新方法规划 —— 主题探究、体验感悟、学案导学 _ 历史教学 ... 的个性 教学 创新方法是建立在认真落实课堂 教学 改革方案,全面提高课堂 教学 效率的 ... 态度、信心、规范性、主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升,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五、方 ... 第一课件网 - lunwen.1kejian.com/.../26259.html - 2011-3-5 14] 学案导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 --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年 ... 这一模式的实施符合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特点,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首先论述了思想品德课实施学案导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背景, ... 知网空间 - cdmd.cnki.com.cn/...-1011249445.htm - 2013-10-28 = 论文范文:高中政治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 - 论文例文 -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 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归纳进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同时学会以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传统教学中,作业形式通常是书面作业,这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因 ... www.808so.com/jxlw/kcjxgglw/lwfw36990.html - 2013-10-21 ==15] 物理导学设计与实践 - 2002 年出版 内容摘要: 本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阐述了构建导学创新教学模式体系 ... www.nulog.cn/65037.html - 2013-10-17 == 化学课中利用学案导学及目标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自主学习能力可 ... 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 scpx.cersp.com/article/browse/215805.jspx - 2011-11-9 ==16] 谈张思明的 “ 导学探索 , 自主解决 ” 教学模式 ...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科学院系统已经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 ... 小精灵儿童网站 - new.060s.com/...20/411249.htm - 2011-10-20 = 新课程理念下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探讨改革对各国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复习,让 ... 中国的改革开放等三次改革的相关内容,整合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 教学方法上, ... www.wordwendang.com/...dwendang.com_263771.doc - 2013-11-1 = 庞永红:设计重在创新 引导式教学是关键 - 家居新闻 - 搜狐家居 2011 年 12 月 23 日 ... 庞永红:设计重在创新 引导式教学是关键 ——2011 搜狐家居设计师大赛创意组 ... 采取 “ 两段式 ” 课程设置体系,即一二年级专业基础 + 三四年级专业应用的课程 ... 搜狐焦点网 - home.focus.cn/...2-23/244695.html - 2011-12-23 = 16 中数学组推荐文章:运用 “ 问题式导学法 ” 构建初中数学优质高效课 ... 学习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 ... 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校提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突出学生 ... blog.doule.net/slzsxjyz/archives/106894.aspx - 2013-10-10 江西教师网 - www.jxteacher.com/...afeaba4.html - 2013-1-21 =18] 思想政治课导学式教学模式探索 _ 教育教学论文 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 ... 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目 ... 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 ... www.starlunwen.net/jiaoyujiaoxue/174412.html - 2012-6-19 == 新课改下导学式教学对物理教师的要求 _ 陕西教育(行政版) _2010-4_... 新课程体系给初中物理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广大物理教师要提高素 ... 参与性、合作性,使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导学式课堂教学 ... www.91yuedu.com/...px?iid=56586dayctgrid=5857 - 2011-3-28 = 导学式 ” 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学导式 逐步成为有一定理论体系,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教学法,是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 “ 导 ... “ 导学式 ” 是将教师为主体的注入式教学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启导式 ... “ 跟着教师走 ” 的状况,培养出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 三、 “ 导 ... www.qhedu.net/...ticle_Show.asp?ArticleID=1174 - 2005-6-14 = 运用导学式教学法 , 促进地理学习方式变革 -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 - ... 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归纳学生讨论的结论和原理,教师的精讲,具有 “ 画龙点睛 ” 的作用,可把学生讨论的一个个知识点串联成线,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四、总结 ---- 知识 ... www.jxjyzy.com/...eHtml/2009/03/20/915741.html - 2009-3-20 = 思想政治导学式教学初探 - - 建湖实验初中教育集团网上教研、在 ... 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 导学式教学模式运用的几点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 ... www.jhsyzx.com/...asp?BoardID=7ID=1229skin=0 - 2012-5-21 = 谈导学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 .... 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 ... 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 www.xzbu.com/9/view-899537.htm - 2012-3-17 = 谈高中生物 “ 学案导学式 ” 教学 - 学科教育 - 论文联盟 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 方法 。 ... 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使 学生 ... www.lwlm.com/.../xuekejiaoyu/200808/103796.htm - 2013-10-9 = 新课改下思想政治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_ 毕业论文网 4. 课后练习总结 通过练习、小结、训练、测验等,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并自觉地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作业要注意多 ... www.slgz.cn/...iaoyulilun/2011/0316/22555.html - 2013-7-23 = 高中历史第 8 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导学 _ 第二教育网 第二教育网 - www.dearedu.com/.../s573935.shtml - 2009-7-7 = 首师大大兴附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讨会资料:浅谈探究性学案式教学 ... 过分注重完整知识结构体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材的权威性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着。 ...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而缺少主动参与,更谈不上去探索、创新了。 ... 高考资源网 - www.ks5u.com/...12/9/443764.shtml - 2010-12-9 - 快照 - 预览 = 文章 - 依托《同步学习》 构建 “ 导学式 ” 高效课堂 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从学生的课前预习到精彩的课堂展示,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必 ... 世界大学城 - www.worlduc.com/...x?bid=15388907 - 2013-4-9 = 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计划书 导学式、分块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 、强化学生专业实践。 5 、建立测评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 ... 莲山课件 - www.5ykj.com/...zjbgjhgh/104867.htm - 2013-10-20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A1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索引[见搜狗p1--p30 研讨实践
ljkf 2013-11-4 10:20
A1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 创新体系索引 【 13000 字】 学导式创新体系 研发中心 ( 黑龙江大学内 ) 北琴海鹏摘编 学导式创新体系 xdscxtx@163.com = 学导式创新体系 changqing 中华网 BLOG http://ljkf.blog.china.com/index.html changqing - 个人首页 学导式推广理事会 2009 相关文献 要目: 中华网 - ljkf.blog.china.com/ - 2013-10-5 学导式创新体系,天涯博客 学导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加速创新型人才成长 . 天涯社区 - ljkf1.blog.tianya.cn/ - 2013-10-23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应用 学导式创新体系是学在导前 , 学中求导 . 以学生为主体 , 开放课堂的教育新模式 , 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育人的质量 ... 百度文库 - wenku.baidu.com/view/5089db... - 2013-7-29 2011 学导式创新教学 = 创新体系文献【 141012 】 - 学导式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2、 浅谈 “ 学导式 ” 课堂 教学结构 江苏省苏州市湘城中 ... 2011 年第 18 期 21 、 学导式创新体系( 2 )创新教学、( 3 )开发五元智能、 ( 4 )创新人才、( 5 ) ... eblog.cersp.com/...archives/2013/1656042.shtml - 2013-9-30 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的游学信息 101112-ljkf 的博客 - http://blog.china50plus.com/mypage/697.html 刘学浩《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多家单位和图书馆收藏 2011 刘学浩 ----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首倡者【简介】 京 ICP 备 ... 人过 50 网 - blog.china50plus.com/..._id=1096222 - 2012-11-21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应用 — 《学理论 · 上》 —2011... 学导式创新体系是学在导前,学中求导,以学生为主体,开放课堂的教育新模式,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高校育人实践;学导式创新 ... 龙源期刊网 - www.qikan.com.cn/...01107107.html - 2011-2-19 旅游业突发事件危机公关与心理干预能力训练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 ,... 我们运用学导式创新体系的教学模式,学在导前、学导结合,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旅游业突发事件危机公关与心理干预能力训练 —— 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式为基本训练 ... shlunwen.com/ggxlunwen/20087.html - 2012-2-18 页数: 2    — 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式为基本训练方 ... 旅游业突发事件危机公关与心理干预能力训练方式 , 以旅游业者为主体提升五元智能的学 ... 百度文库 - wenku.baidu.com/view/471322... - 2013-9-30 学导式创新体系理论要点 网易博客 更新时间: 2010-3-25    - 学导式推广理事会 2009 相关文献 -2 一、"学导式" 1 、 "学导式"一词最早出现于《黑龙江高教研究》( 1982 )和 1983 年的《成人教育》、《新华文摘》、 ... 网易博客 - blog.163.com/...931220102257122236/ - 2010-3-25 - 学导式创新体系图标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科学网 ScienceNet.cn ljkf 的相册 ljkf 的个人博客 学导式创新体系 ... 科学网 - blog.sciencenet.cn/...lbumpicid=7383 - 2009-6-29 - 2] 国际公关、商务礼仪教学中创新体系理论探索与实践 —— 以黑 ... (30 积分 ) 发布时间: 2013-2-9 高级搜索 商业经济 ——— 国际公关、商务礼仪教学中创新体系理论探索与实践 —— 以黑龙江大学的学导式创新体系中五元智能理论选择为视点 朱晓蕾黑 ... 道客巴巴 - www.doc88.com/p-05825953746... - 2013-2-9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应用 3131 - 中国原创论文网 www.lw58.com/...ngjiaoyu/2013/0218/248884.html - 2013-2-18 学导式创新体系的相册 -- 中华网博客 中华网 - ljkf.blog.china.com/photo/ - 2012-10-5 - 学导式创新体系专著三《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提昇公民五元智能》 810 .... 书讯【 22911 】﹕ 1 学导式创新体系 专著之一《学导式创新教学 开发五元智能 可持续创新》作者 刘学浩 银滩祥瑞等 2 学导式创新体系 专著之二《学导式创新干部教育员工培训 提 ... 光明网 - big5.gmw.cn/...blog-36361-375814.html - 2011-10-5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应用 -- 《学理论》 2011 年 19 期 学导式创新体系 学习型小组 学导式创新体系是学在导前,学中求导,以学生为主体,开放课堂的教育新模式,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育人的质量和 ... 知网空间 - www.cnki.com.cn/...BYT201119108.htm - 2013-4-7 科学网 —53+ 【 7-4 】专家媒体评介学导式创新教学及创新体系文献( 4... — 以哈尔滨市卫生系统医护礼仪继续教育为例 · 作者:于祖玲 张大生 李晶尧 来源期刊:《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年第 18 期 21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1 )创新自学、 ( 2 )创新教学、( 3 ... 科学网 - blog.sciencenet.cn/...251-721261.html - 2013-8-31 1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讨实践评介文选 82—ljkf 的博客 — 强 ... 【 1 】 713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讨实践与评介文选( 1982 ) 北琴海鹏 摘编 “ 学导式 ” 教学法是开发学生智能的好方法 刘学浩 2007--2010 学导式创新教学评介 = 创新体系文献 ...    2007--2010 学导式创新教学评介 = 创新体系文献 2007: 1 、构建学导结合广播电大开放式培养模式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2007-04-10 2 、哈尔滨医科大学 培养新型医学人才 ...... 进 — 步 ... 新浪博客 - blog.sina.com.cn/...af010177pj.html - 2012-10-16 华师一附中创新导学案 - 当当网 其实就是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本丛书策划者、编写者以此为共识,精诚合作,千锤百炼 ... 从不同角度,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找准盲点,科学导学。 突出规律方法、解题技巧的总 ... 注意事项、误差来源分析等,还借助图表归纳整理和引申,使同学们对整个实验体系横向 ... 当当网 - search.dangdang.com/..._flag=noresult - 2010-10-1 - 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卷 - 提升国民五元智能创新体系文 选 目录 ...-ljkf- 思 ... 刘学浩 李国忠 著《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 --- 提升国民五元智能创新体系文 选 》目录 【【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下) --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专论】 待稍后接续合作出版 】 ]... 光明网 - blog.gmw.cn/blog-36361-417220.html - 2012-4-29 - 学导式创新体系专著三《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提升国民五元智能》 _... _qingsong_ 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df0100v563.html - 2011-10-5 2007--2010 学导式创新教学评介 = 创新体系探究文献 1710 北琴海鹏 - 刘 学浩 ... 孔子《论语》与学导式 --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方式,《科技促进发展》 2009-3 【】 用学导式创新方式构建高校教学的创新模式, 31309 【】 学导式创新体系纲要,《 中国当代优秀领 ... 华声在线 - blog.voc.com.cn/..._784634_p_1.html - 2012-10-14 学导式创新体系骨干培训 8 月 22—23 日临时变更培训地址 - 刘学浩学导式 ... 学导式教学法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教师刘学浩在 1982 年首倡(黑龙江省版权局 082005A... 中国教育人博客 - ljkf.blog.edu.cn/...7257.html - 2009-8-20 国家创新体系构架与运行机制研究:芬兰的启示与借鉴 _ 百度百科 16 ISBN: 7313064454, 9787313064455- baike.baidu.com/...86.htm - 2013-10-22 -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应用 - 高校育人实践 学导式创 ... 为增强高校育人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学导式创新体系是学在导前,学中求导。以学生为主体 ... www.redlib.cn/html/12286/2011/77573706.htm - 2013-3-17 【引用】学导式创新体系理论要点 - - 网易博客  更新时间: 2011-3-11    学导式创新体系理论要点 -- 学导式推广理事会 2009 相关文献 -2 一、"学导式" 1 、 "学导式"一词最早出现于《黑龙江高教研究》( 1982 )和 1983 年的《成人教育》、《新华文摘》、 ... 网易博客 - blog.163.com/...428201121185129357/ - 2011-3-11 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中心 - 八方资源网移动商铺 联系方式 姓名: 刘学浩先生 (研究员) 地址: 哈尔滨市 南岗区和兴路 50 号 25 栋 207 邮编: 150080 八方资源网 - wap.b2b168.com/wsh6752223.html - 2013-10-8 4] 学导式创新体系 - ljkf - 中青博客 - Powered By PHPWind.Net 昵称: ljkf 2013 - 5 中国青年网 - blog.youth.cn/...6568-217245.html - 2009-6-5 学导式创新体系研究列入 2011 年黑龙江大学教学改革名单 - 刘学浩学导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ljkf.blog.edu.cn/...8671.html - 2011-1-23 网络化语境下第二外语学导式创新模式初探 ... 大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引入学导式创新体系的教学模式,以五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培养利用网络环境与资源充分自学的习惯 ... www.redlib.cn/html/14592/2010/70686656.htm - 2013-9-24 科学网 — 互动百科:刘学浩 ----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首倡者 ... 北琴海鹏 刘学浩 ----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首倡者和自学并求得指导开发智能追求创新的学导式创新理论探索者。 1934 年 11 月生于山东蓬莱。 1948 年在哈尔滨参加工作。 ... 科学网 - youth.sciencenet.cn/...51-636061.html - 2012-11-25 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研究 关键词:自学能力 知识迁移 开拓创新 可持续发展 “ 分层学导式教学法 ”... 要有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进一步内化过程,将知识进行整合为知识体系,形成再学习的 ... www.hnjykxgh.com/...oadfile/2007-2-5142739.doc - 2013-10-9 学习型教学管理组织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 来自学导式创新体系的 ... 教学管理组织创新 学习型组织管理 学导式创新体系 学导式学习型教学管理组织基本特征:以学为本,学导结合;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相关人员创造思维,持续提升自身智能,学会自 ... 知网空间 - www.cnki.com.cn/...IXE201112009.htm - 2013-5-26 科学网 — 河北省 --- 学导式创新体系风行全国的广泛实践之 5 【 12-410 】 ... 自觉成长为能独立创新的有志之才。 总之,学导式学以致用 , 发挥潜能 , 开发智能、积极创新,既是教学的创新方式,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现正向学导式创新体系发展;详见互联网 ... 科学网 - youth.sciencenet.cn/...51-312454.html - 2010-4-15 -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应用 学导式创新体系是学在导前,学中求导。以学生为主体,开放课堂的教育新模式,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 ... 万方数据 - d.wanfangdata.com.cn/...119108.aspx - 2012-4-9 5] 学导式创新体系康复中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 -- 万方医学网 - 医学杂志 - 医 ... 治疗技能和规范,如何加速人体伤病后恢复进程,预防或减轻患者后遗功能障碍一直是世界医学难题 . 利用传统医学中康复治疗理论,打造学导式康复体系,创新学习型康复工程 . 英 ... 万方医学网 - so.med.wanfangdata.com.cn/...aspx - 2013-9-4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应用 - 维普网 - www.cqvip.com/...201119/38786236.html - 2012-8-25 学导式创新体系康复中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 李大畏 张大生 李晶尧 -- 维 ... - lib.cqvip.com/...201123/38902771.html - 2013-7-1 学导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加速创新型人才成长 _ 天涯博客 . 刘学浩 1 张大生 2 【 1 黑龙江大学内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中心主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原比较人才学研究室主任; 2 黑龙江大学国际 ... - blog.tianya.cn/...8PostID=22652732 - 2010-3-25 维普网 - www.cqvip.com/...ead.aspx?id=38902771 - 2013-8-10 学习型教学管理组织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 来自学导式创新体系的教 ... 学会自我、自主管理;教学管理基层组织为基本学习因子,组织成员自觉坚持终身学习,教学管理组织领导者以身作则,组织整体互动思考协调 . 学导式创新体系有机构成:宏观战略 ... 万方数据 - d.wanfangdata.com.cn/...112008.aspx - 2013-8-11 旅游业突发事件危机公关与心理干预能力训练 —— 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式为基本训练方式,朱晓蕾;张大生; - 中国科技信息 2010 年第 21 期 中国知网 - mall.cnki.net/.../XXJK201021112.htm - 2013-9-19 2002--2003 学导式创新教学评介 = 创新体系探究文献 1710 北琴海鹏 - 刘 ... 【】 陈至昂主编 《职业教育模 ... 华声在线 - blog.big5.voc.com.cn/...36_p_1.html - 2012-10-14 昆明学院学导式创新模式的尝试 —— 汉语言文学教 ... 发布时间: 2013-8-18 2004--2006 学导式创新教学评介 = 创新体系 探究 文献 1710 北琴海鹏 【】学导式教学异彩纷呈的多样化变式, 2004- ,1 【】学导式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与企业员工的培训 【 ... 华声在线 - blog.big5.voc.com.cn/...35_p_1.html - 2012-10-14 6] 科学网 —1985--1989 学导式创新教学评介 = 创新体系探究文献 1610 北琴 ... 1 【】试谈外语教学开发智能的 “... 科学网 - bbs1.sciencenet.cn/...251-623280.html - 2012-10-16 国际公关商务礼仪教学中创新体系理论探索与学导式创新体 ,... 创新精神、动手综合素质为重点,从智能机制上澄清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机械分离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繁琐区分。学导式教学追求五元智能结构的优化,公关、礼仪课学生学会 ... shlunwen.com/ggxlunwen/20085.html - 2012-2-18 - 学导式创新 总访问数: 745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包括人才培养创新、学导式学习型组织与管理创新、学导式学习型社会创新和学导式对 21 世纪人生理 ... blog.ceconlinebbs.com/BLOG_ARTICLE_42459.HTM - 2010-11-15 ljkf 日志 - 创新方式 -- 学导式理论与实践 - 东北博客 - Powered by X-Space — — 以哈尔滨市卫生系统医护礼仪继续教育为例 · 作者:于祖玲 张大生 李晶尧 来源期刊:《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年第 18 期 21 、 学导式创新体系( 2 )创新教学、( 3 )开发五元智能、 ... 东北网 - blog.dbw.cn/...e-blog-itemtypeid-7083 - 2013-10-17 学导式 - 开发智能大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_bulaosong 的博客 _ 央视网博 ... 《学术专著:约 340 千字》 学导式 - 开发智能大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原名:《人才智能开发 ABC 系列丛书》) 编著 刘学浩 导言: 学导式 -- 创新方式 学导式是在启发式基 ... 学导式既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新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论思想与理论体系。至今已在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blog.cntv.cn/...15-48883.html - 2008-3-26 创新体系下的师范教育现代化探究( 1 ) - 88937996 的主页 摘要:本文从师范教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育途径等方面,分析建构我国现代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师范教育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师范教育; ... 51 游戏社区 - home.51.com/...item/10054077.html - 2011-10-4 2 学导式创新方式理论体系要点 - ljkf - ljkf - 和讯博客 作者: ljkf  更新时间: 2009-5-23    科学网 — 创新教育题词 - 学导式创新体系 ScienceNet.cn... 科学网群组 - bbs.sciencenet.cn/...mpicid=7345 - 2009-6-29 试论"学导式"医护礼仪创新培训体系构建 —— 以哈尔滨市卫生系统医 ... 维普网 - lib.cqvip.com/...201117/38272594.html - 2012-9-6 学习型教学管理组织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 来自学导式创新体系的 ... 学习型教学管理组织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 来自学导式创新体系的教学管理组织的报告,张大生;李朋; - 继续教育研究 2011 年第 12 期 中国知网 - mall.cnki.net/.../JIXE201112009.htm - 2013-9-19 7] 学导式:学与教、工作与管理、社会生活的创新方式 --- 以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生活质量并达到全面发展 -2 以 学导 式终身 学习 体系作核心生活方式、 学导 式 管理体系作核心管理方式、 学导 式创新 体系作核心生产方式的三位一体 *** 共同体 ... 第三媒体 - ido.3mt.com.cn/...w421919c32p1.html - 2006-7-15 学导式 -- 创新方式导论 | 论坛 _ 交友频道 _ 体讯网 哈尔滨师范大学 150080 刘学浩 摘要: 学导式是学在 ... 包容着学导式教学论思想与创新的理论体系。 学导式创新之一在于突出自学 -- 学在导前, ... www.16789.net/...listC1.asp?id=40252typeid=30 - 2008-7-14 学导式是学、教、工作、管理、社会生活的创新方式 - 学导式研究 - 搜狐 ... 博采众长,体系开放。 -6 学导式教学原则有 6 :学在导前、以导利学;自学为主、积极主动;及时求导、因材施导;学能促导、相互启发;反思深化、体验成功;能者为师、创新超 越 ... 搜狐博客 - ljkf1.blog.sohu.com/7474301.html - 2013-10-3 科学网 — 刘学浩《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多家单位和图书馆收藏 ... 刘学浩 李国忠 著 《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 -- 提升国民五元智能创新体系文选》五月已出版,省市等多家单位和图书 ... 科学网群组 - bbs.sciencenet.cn/...-631029.html - 2012-11-10 . 东北网 - blog.dbw.cn/...iewspace-itemid-803170 - 2012-11-21 学导式:学中求导的理论创新及实践 -- 刘学浩学导式国际文库 -- 刘学浩学导式研究综述 刘学浩( 1955 年大学本科 ... 又是这一方式、理念的理论体系 -- 包括具体方法、一般方法、通用方法的原则及其方法论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old.blog.edu.cn/...2729.shtml - 2007-8-16 1.25 学导式:学与教、工作与管理、社会生活的创新方式 -- 提交 2006“ 第二届中国老年 ... 及时检查、综合评价;覆盖面广;体系开放。 百度贴吧 - tieba.baidu.com/f?kz=135039641 - 2006-9-23 - 创新成人教学模式 积极推行学导式教学 _ 毕业论文网 2 推行学导式教学模式,创新的成人教育理念 成人的教育要学能致用,重点强调的是学, ... 勇于超越,使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5 推行学导式教学,改革成人教学课程体系及 ... www.slgz.cn/...gjixuelilun/20120106/76867.html - 2013-9-13 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促进学导式学习型社会建设 - 《成人教育》 ... 学导式是在创新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系统总结启发式等教与学的实践经验的 ... 相对稳定而且简明具体的教与学的活动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学导式既 ... 吾喜杂志 - wuxizazhi.cnki.net/...00612004.html - 2013-9-15 科学网 — 刘学浩学导式国际文库目录 http://ljkf.blog.edu.cn 【 1~3 】 17-4 -... 科学网 - bbs1.sciencenet.cn/...251-434455.html - 2011-4-18 科学院系统已经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_ 谈张思明的 “ 导学探索 , 自主 ...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科学院系统已经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并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教育系统也提出了创新教育及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目标。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 ... 小精灵儿童网站 - new.060s.com/...M_411249.html - 2011-10-20 学导式青少年学国学增进心理健康实施方案要点 正在形成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 --- 落实学导式工作、管理、组织、社会生活来促进人才创新;促进人人肯学中求导 --- 求得先进者、先进组织的指导、引导、领导,学导结 ... 360doc 个人图书馆 - www.360doc.com/...003.shtml - 2012-12-20 = 成果评审:浅谈学导式教学法 -- 刘学浩学导式人才智能开发 -- 凤凰网博 ... 教学法 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同时侧重开发他们的智能 --- 标志着教学法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 ,落实到 ‘ 学导式 ’ 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及实践。 2-4 本文 体系的创新 :本文从现实出发 ... 凤凰网博报 - blog.ifeng.com/...le/6131649.html - 2010-7-2 = 学导式推广理事会 五十博客 - .. 刘学浩《学导式创新体系专著之三: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 提 刘学浩最新发表的博文 - 首先见科学网 给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中心合作伙伴的新邮箱 北琴海鹏摘编 学导式创新实践案例 ... 人过 50 网 - blog.china50plus.com/...roup_id=227 - 2013-10-9 国际商务礼仪培训 通过大量实际案例与现场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互动、演练,寓教于礼,寓教于乐。 11 《企业形象策划》、 12 《人力资源规划》、 13 《国外亲子沟通技巧》 14 《学导式创新体系企业 ... zhangdasheng.jiaoyitong.com/ - 2013-10-14 = 哈尔滨华旅商工职业培 ... 《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集》 2010 年 11 月第一辑 28 、《旅游业突发事件危机公关心理干预能力训练 —— 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式为基本训练方式》 《中国科技信息》 2010 第 ... - hrb.fanxuefei.com/...g.aspx?id=173540 - 2010-11-5 通过大量实际案例与现场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互动、演练,寓教于礼,寓教于乐。 4 、培训后与企业经理沟通,提供跟踪辅导。注重实战、细节、互动、操练、简单、朴素、实用性 ... 哈尔滨 58 同城 - hrb.58.com/...1501091075x.shtml - 2010-11-3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中国原创论文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生态的协调发展 试探构建和谐网络生态的基本原则 对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应用 《测量学》教学改 ... www.lw58.com/.../gaodengjiaoyu/list_123_5.html - 2013-9-10 通过大量实际案例与现场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互动、演练,寓教于礼,寓教于乐。 4 、培训后与企业经理沟通,提供跟踪辅导。注重实战、细节、互动、操练、简单、朴素、实用性 ... 金榜网 - www.goodedu.cn/...g/201009/71944.html - 2010-9-28 - 再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材学导式培养模式 —— 以大学生创业团队社 会实践为视角 学导式创新教学模式,首倡学生自学、恰当指导、学在导前、持续 ... 件 1 四川省地方属 高等院校 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 实验区评审指标体系(试行) 一级指标二 ... www.wendangdaquan.com/.- 2010-2-13 学导式创新体系是学在导前,学中求导,以学生 ... 中国知网 - lbyt.cbpt.cnki.net/...yt=2011st=19 - 2013-9-28 中国科技信息 ml 旅游业突发事件危机公关与心理干预能力训练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万方数据 - elec.wanfangdata.com.cn/...21ml.htm - 2013-10-7 黑龙江大学国际礼仪与跨文化沟通研究所 _ 互动百科 组织机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究室,(国际)危机公关研究室,国学软实力研究室,非语言沟通实验室,跨文化沟通心理研究室,继续教育(学历)招生部, 旅游业策划规划工作室 ... www.baike.com/wiki/ 黑龙江大学国际礼仪与跨文化沟通研究所 - 2011-12-26 10] 学导式 创新 教学 _ 自学为主、积极主动;学在导前、及时求导;借鉴模仿、能者为师;因材施导、以导利学;学可促导、相互启发;体验成功、创新超越。学导式博采众长、体系开放;适应性强、覆 ... www.lw23.com/keywords_3149673606/ - 2001-7-2 - 职场礼仪 / 握手礼仪 / 礼仪知识 / 餐桌礼仪 / 商务礼仪培 —... 未来领袖塾 特邀顾问 ...... 黑龙江省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家乐福大区总裁 潘芙蓉总裁 、 中国 “ 学导式创新体系 ” 首创者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刘学浩教授 ...... beijing.qd8.com.cn/jineng/xinxi14_1272596.html - 2012-10-7 科学网 - 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所以,如何强调以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性、重要性,都不为过! ” 徐冠华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这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再 ... 科学网 - news.sciencenet.cn/...8640178465.html - 2007-4-27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共同发展思路 -- 中国期刊网 不但对促进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有积极意义,也对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产生重要影 ... 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推行学导式、研讨式、 ... 中国期刊网 - www.chinaqking.com/...228541.html - 2012-5-9 = 启发式应向学导式发展 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的教 ... 以及部队军事院校 等方方面面 10 、运用 为主,博采众长、体系开放:学导式借鉴古今中外的成果,积极吸收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充实 在众多热心支持学导式的前辈、领 ... 第三媒体 - ido.3mt.com.cn/...051202279220.shtm - 2005-12-2 试论启发式教学应向学导式发展 _ 哈尔滨师范大学吧 _ 百度贴吧  发帖时间: 2006-09-23 1.52 试论启发式教学应向学导式发展 哈尔滨师范大学 退休老教师 中国管理研究院 终身研究员 刘学浩 在启发式教学基础上发展创新的学导式已列入世界五大教学法。学在导 ... 百度贴吧 - tieba.baidu.com/f?kz=135040735 - 2006-9-23 - 学导式管理策划室 工作与管理及社会生活的创新方式。学导式企业成员学会自学为主,学导结合、充分发挥 ... 孔子的 “ 和 ” 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总则,是在 “ 仁 ” 、 “ 礼 ” 、 “ 中庸 ” 基础之上。 “ 和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www.blog.edu.cn/user1/19941/ - 2007-9-8 - = 再谈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既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又是适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学导式 ... 学导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学导式教学法在鼓励 ... 考试吧 - www.exam8.com/.../200909/1143245.html - 2009-9-17 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 大理学院成教在线 摘要:创新成人高等教育,要实行创新的教学模式 - 学导式: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 ... 体验成功、创新超越。学导式博采众长、体系开放;适应性强、覆盖面广。 成人学习是以 ... public.daliucec.com/...06-12/2006122191232.htm - 2006-12-21 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研究 - 中学学科网 自学能力、知识迁移、开拓创新、可持续发展 “ 分层学导式教学法 ” 是以学生为 ... 要有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进一步内化过程,将知识进行整合为知识体系,形成再学习的 ... 中学学科网 - www.zxxk.com/.../0810/50024.shtml - 2008-10-16 = 孔子《论语》与学导式 -- 现代企业 - 吴怡伶 的日志 - ... 管理创新方式【《科学促进发展》 09-8 】 孔子《论语》与学导式 --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方式 ... 孔子的"和"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总则,是在"仁"、"礼"、"中庸"基础之上。"和" ... 土豆网 - www.tudou.com/.../diary_v2760881.html - 2013-9-25 论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建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_ 高等教育 _ ... 【 论文 摘要】 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 教育 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 ... www.su30.net/...ngjiaoyu/2010-01-22/33314.html - 2010-1-22 论文:再谈学导式教学法 , -2009-9-18 8:31:28 — 精讲 — 演练 ” 这四个环节组成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学导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多人异步、提出的问题完全可能超出教师备课的范围,学可促导,凸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完全能够 ... www.govyi.com/...en/2009/200909/338364_2.shtml - 2009-9-18 第 8 课渐进的制度创新导学学案 千教网 历史课件,教案下载 - www.well1000.cn/.../lishi/133186.html - 2013-7-16 - 1.12 同名异质 层次不同 -- 刘学浩学导式国际文库 ...... 的差异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九年级政治 创新是关键 导学稿 _ 中学 ... 2 、能力目标: 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知识 ... 根据找出的问题,进一步理清知识脉络,找准知识点,感知知识体系。二、自学效果检验 ... 中学学科网 - www.zxxk.com/Soft/2098082.html - 2012-2-8 =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 学导建构式 ” 教学模式 - 思想者园地 -- 中学文综教学 ... www.sxzyd.net/Item/984.aspx - 2003-10-2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创建一流本科教育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_ 教育部 ... 2012 年 3 月 21 日 ... 不断丰富学校的 “ 大德育观 ” 和 “ 大教学观 ” ,形成从思想教育到专业教育、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创新实验到创业实践的完整教育体系。 2. 确立一流本科学 ... 教育部 - www.moe.edu.cn/.../201203/132746.html - 2012-3-21 = 学导式 - 无标题文档 本文试图在高中篮球和俯卧式跳高教学中,运用创新原理对 “ 学导式 ” 和 “ 导学式 ” 两种 ... 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完整的结构体系。其教学过程为 “ 提出问题 ” 、 “ 尝 ... www.jygjzx.com/jiaoyanzu/ty/pages/kt.htm - 2013-9-17 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培养创新地理人才 _ 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培养创新地理人才 竺莉莉 2001 年 6 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全国各地区逐步实行第 八次课程改革,构建新课程体系 ... www.wendangdaquan.com/... - 2006-12-14 = 基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初探 - 九中作为天津市学 ... 注重以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贯穿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关注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创新 ” 的新时期发展思路。 形成 了 “ 建立完善教师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体系,建 ... 天津市南开教育局 - www.nkedu.org/...1123367877 - 2013-10-18 = 论法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研 __ 学海网 而教学领域的改革又集中在教学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上。 ... 按自学一说学一导学这几个步骤进行,也可称为 “ 三步学导法 ” 。 (一)第一步:自学 1... www.xuehai.net/article/7007.html - 2010-4-4 www.lwlm.com/...elilunlunwen/201005/384280.htm - 2010-5-30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历史学硕士生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历史学 ... 摘要: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历史学硕士生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重视跨学科和交叉学 ... www.shlunwen.com/10311.html - 2011-5-31 = 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强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基本形成,研究生培养质 量进一 ... 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9 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l8 个、教学团队 43 个、教学名 ... 广东海洋大学 - news.gdou.edu.cn/.../0718/4.pdf - 2013-10-7 - 快照 - 预览 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 —— 教改课题阶段性总结 | 数学教研 - ... 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3. 能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 www.laxjyj.com/...-htm-tid-4684239-cid-20.html - 2008-5-10 - - 快照 - 预览 激励教育指导下的学导式教学模式资料下载 - 管理人网 往往创新就是被公司在不经意中扼杀的。他们雇用了富有创造力的员工,却又阻止他们运用这些才能。如何营造创新 ... down.manaren.com/...ngqijili/200810/33347.html - 2008-10-21 = 走在前面 —— 实验课程体系 2013 级高一新生导学起始课说明会 2013 年 9 月 1 日下午,践行 “ 实验实验,走在前面 ” 的理念,深圳中学实验课程体系组织全体高一新生,在开学前参加 ... www.shenzhong.net/news/201394/n28017548.html - 2013-9-18 网络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运用 ... 四是要以学导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 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就要不断适应 社会 发展 的需求, 运用创新 教育 理论、现代 教育 技术理论和技术重建自己新的知识体系 ... www.su30.net/...anguanli/2011-01-09/62432.html - 2011-1-9 = 学导式教学法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实验性应用 - 高等理科教育 2003 年 04... 为了培养和提高医学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探索新型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应用学导式教学法,在近两年的临床实习教学中进行了实验性研究与应用。结果:试验组的成绩分布曲线 ... 中国知网 - wap.cnki.net/...-GDLK200304030.html - 2013-10-26 = 魏书生教学经验 -------“ 学导式 ” 教学法 中国搜课网 http://www.chinasouke.com ... “ 以人为本 ” , 教育活的灵魂 “ 语文教育 ” 与 “ 文学教育 ” 谈创新教育的策略 新课程 ... 全过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前准备备学法 (一)揭示知识体系 在备课中,要 ... www.6694.info/...g-yan-xue-dao-shi-jiao-xue-fa - 2013-10-22 - = 学导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青岛十七中 高金华 学中求导、学导结合、学以致用、优化智能、尝试创新、用以促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 ... 结论或中心思想放手让学生去概括,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体系让学生自己去构建 ... www.snjyzx.qdedu.net/...les/20090527040900.ppt - 2013-10-19 == 创新教学法 构建新体系 2004 年 4 月 6 日 ... 本报讯 济南陆军学院近年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改贴近实战,取 ... 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学导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把 ... 光明网 - www.gmw.cn/...04/06/content_10423.htm - 2004-4-6 = 1995 年 4 席斌;; “ 学导式 ” 教学法初探 ;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 浅论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 ;2003 年 9 庄善学;张玉军;;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 ;甘肃省 ... 知网空间 - cpfd.cnki.com.cn/...00000004292.htm - 2013-10-7 22] 数学论文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初探 _E 度教师网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 ... 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e 度网 - jiaoshi.eduu.com/...b8bcff3d2759.shtml - 2009-9-17 = “ 学导式 ” 教学方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 - 教育教学论坛 2013 年 32 期 -... 学导式教学方法是近年研究讨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等对健美操教学中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及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 ... 中国知网 - wap.cnki.net/...-JYJU201332048.html - 2013-10-31 舞中医知识与文化底蕴双翼 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访上海中医药大学 ... “ 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 ” 获 2012 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 ... 拓展了中医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建立了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导师资源,形成了 ... www.caigou.com.cn/...rview/Detail/138937.shtml - 2013-7-11 学案式课堂教学变革学习材料之九:基于知识结构图的小学数学目标导 ... 让一线的数学教师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及现方式进行再思 ... 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 ... www.mixiao.com/oa/detailm.aspx?id=87882 - 2011-9-6 == 浅谈具有武警特色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创新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 ... “ 满堂灌 ” 到 “ 启发式 ” 、 “ 学导式 ” 教学方法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大力 ... club.topsage.com/thread-1040580-1-1.html - 2010-4-24 == 24] 谈说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培养 - 中国硕士论文网 | 期间,更是注意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学导式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发现学习的一种 ... 学生可自由上网查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把学习的主导权真正还给 ... ss-lw.com/wxxw-1077.html - 2013-10-18 == 树立问题意识 , 创新教学方法 —— 思政部教学研讨会 ...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新 ” 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思政部主任闫玉教授 ... 杨影老师围绕 “ 思政课怎样实施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模式 ” 这一主题对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模 ... 首先体现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以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其次体现在教学 ... 长春师范学院 - sizheng.cncnc.edu.cn/...37.html - 2013-7-11 “ 学案导学 ”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 ... 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梯度导学包括基础知识导学、基本技能导学和思维创新导学; ... www.ycy.com.cn/...cle/jxlw/cz/200511/5033.html - 2005-11-8 ==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模式 2. 三段学导式教学模式 “ 三段学导式 ”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自学 —— 导读 —— 训练为教学 ...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功在课下,利在课上,体现 ... www.ycy.com.cn/xiaoxue/jylw/200508/3901.html - 2005-8-12 创新教育电子版 创新教育数字报 创新 ... 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 ... ( 4 )着眼于创新方法与创新体系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8 年 10 月 5 日至 9 日在巴黎 ... 这就是说,教育创新应该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 ... ab 报 - www.abbao.cn/paper/paper_3233.html - 2013-10-20 “ 学案导学 ”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_ 豫商周的空间 _ 百度空间 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 ... 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梯度导学包括基础知识导学、基本技能导学和思维创新导学; ... 百度 - wapapp.baidu.com/...55b3c03d74c4eff2086 - 2009-12-28 ==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改进教学环节 - 范文中国网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要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 三、要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方法偏重知识测试,忽视能力 ... www.fw789.com/...rt078/sort0168/info-7019.html - 2008-8-19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 10 日在上海表示: “ 我国医药体系创新 ... 例如开展案例式、学导式、探究式、自学讨论式和自学预练式等创造教学及各种创造性实 ... 39 康复网 - www.39kf.com/my/tag_41_26032a21019/ - 2008-6-11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年 7 期 - 科技创新导报 == 158 浅谈以制剂质量为核心的学导式教学法在药剂实验教学的应用 刘让如;罗海燕;刘侠 ... 254 浅谈科技期刊编辑必需的几种素质 杨玉; 255-256 《科技创新导报》稿件要求及投 ... 陈尔建; 167 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兴趣培养的策略 卢坤甫; 168 高职德育课程新体系初 ... www.caibian.org.cn/m_dir_detail.aspx?id=562 - 2012-4-1 == 创新学习观念引起课堂的系列转变 - 1 、由 “ 教学 ” 转变为 “ 学导 ” 原先的课堂总是以教师为主角。课堂中教师教在先,学 ... 复习检查 → 教师讲解 → 强化训练 → 作业巩固 是一个段落性的学习流程,而在实施 “ 创新学 ... 教师将一个个句号传授给学生,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充实着无数个句号。师生进出课堂都 ... www.51yanxiu.com/...-11-28/xiaoxue_123000.html - 2008-11-28 == 试析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 学海网 学导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力求生动活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提高教 ...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 ... www.xuehai.net/article/22640.html - 2011-8-27 == 创新 · 实践 ——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 学科创新教学之实践与研讨 训练职高生市场调查能力的尝试与研讨 —— 兼述 “ 行知 ” 教学 ... 职高基础性经济类学科应用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商品知识》学科教学中渗透环 ... 两种不同教操法之比较研究 整体构建职高德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中职生心理压力调 ... www.nulog.cn/18441.html - 2013-10-13 信丰二中 “ 学案导学 ”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教案与学案 - 南康中 ... 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 ... 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梯度导学包括基础知识导学、基本技能导学和思维创新导学; ... 江西教师网 - file1.jxteacher.com/...0e20c.html - 2013-2-26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网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 ...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多维教育评价体系和有利于教师教育创新的管理体制。 ... 教学、畅快教育、情境教学等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探 ... www.taoxingzhi.org/...cledo=detailtid=621426 - 2004-12-26 == 第 10 章 创新教育 前言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 ... 学导式、问题式、探究式、协作式、案例式 ” 等多样性教学方法;学生要通过独立思考, ... 山东大学 - www.xlzx.sdu.edu.cn/...x/dzjc10.doc - 2013-9-23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3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三流高校的人才计划
热度 10 tarimriver 2013-11-3 20:37
人才计划被热议,其实,各高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人才计划,否则就不是与时俱进了。朋友在一所三流高校,他说他们学校几年前就已经搞人才计划了,当然不是什么山也非什么海湖河的人才,因为实在太上不了市面,就叫一类二类三类。一类人才每年a万,类b万,三类c万.当选的几乎全是学校领导、各处领导、各学院领导。当然,也有个别极度幸运的平民入围的,但不会超过1/10,三类人才是什么标准?据说是博士后就行,当然也不是唯一指标,但哪些有国家基金的平民,照样不算人才,想当人才?得和领导们有一样的成果。这样下来,一类人才年薪就比草民高出近10万,三类也差不多是平民的一倍。老百姓没有资格决策,没有资格评选,一边玩去。 等草民也混上博士后,能不能也入围学校人才?如果把这个当成中国梦,恐怕永远也实现不了了,因为人家不评了,因为多数领导都已经是人才了,都可以年年分钱了,谁愿意让更多人进来抢钱? 听后我说怎么可以这样?又有神马不是这样呢!朋友说。
4880 次阅读|8 个评论
海良支持重用自己年龄段的人才,“归海”支持老眉咔嚓眼的人才
热度 23 陈安博士 2013-11-3 19:29
  看着海良兄关于重用什么样的人才的文章,我乐了。   就写了句评论,评论是对着“归海”的王大学者的。王大教授看错了海良兄的意思,海良兄的所谓“支持”王大教授的观点,其实是在支持国家高价购买王大学者自以为自己在的那个所谓“人才”群体里的人之外,认为更应该把自己这个年龄段的学者放进这个购物篮里。如果大家在同一个篮子里犯挤,王大教授为代表的人得离开篮子一边凉快去。   我一直觉得海良兄是可爱的人。   要说,人真的很难离开自己的屁股。说过这句话,王大学者肯定说:人就应该支持自己的屁股,自己的屁股不支持,莫非还支持别人的屁股不成?!   然后就见很多人说:太有道理啦!支持。而这些支持的人绝大多数恰好落在方唯硕兄说的那99%的里面,应该自我减薪99%并转移支付给那1%人才的。   俺的观点其实是:能否请政府在很有钱的前提下先把普罗大众科研中的吃饭基本问题解决了,然后你再用多少钱去引进猪头也好,才人也好,大家都鸟毛的关系都懒得操心一根。   但是,在大家本来就是勒紧裤腰带才勉强度日的情况下,在国家外汇储备极多的前提下,我们不去给穷兄弟们发点饭钱,反而天天山珍海味地请人吃饭,闻人家喉咙里打着的飞禽走兽的嗝,是很难理解的行为。   至于俺们自己,说实在的,俺们自家凑合过日子还算温饱。您老人家如果一定要说俺们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俺们还真觉得有点委屈。
个人分类: 事论|6207 次阅读|23 个评论
国内的人才计划和国外的一样吗?
热度 3 Bobby 2013-11-3 19:18
国内的院士和国外的院士级别和待遇有天壤之别,国内的院士是“副部级”待遇,在学术方面是被尊为“神仙”的级别,国外的院士有这般尊贵的待遇吗? 如同院士差别一样,国内的人才计划和国外的一样吗?这想都不用想。 “百人”、“千人”位于什么层级呢?据说是在“院士”之下,“教授”之上的层级。现在新出来的“万人”在那个层级呢?我不知道,反正这些入选人才计划的当事人,不仅级别和待遇比普通教授高了层级,而且凭此头衔可以获得更多的后续追加好处(而这造成了各级科研人员各种事实上的不平等)。 所有的人才计划,在理解和执行的时候,都会有差距。当事人看中的是头衔、级别和待遇;领导看中的是由此带来的政绩;普通的教研人员如教授副教授看到的是又生生造出几个抢资源大户,我们在边上看人家抢利益,也看人家得诺奖。列入人才计划就是人才,没列入人才计划的就是劈材。好么!你们独自玩!你们好好玩!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784 次阅读|6 个评论
权力能给人以智慧吗,不能吧?
TUGJAYZHAB 2013-11-3 18:43
科学网上关于诺奖人才的讨论很是热烈。继小安子之后,又有科学网名博发宏文,要旗帜宣(鲜)明地支持中央、地方和民间各类人才计划。 如果真有民间的人才计划,我们应当鼓掌欢迎。对地方的人才计划,也一样,我们是唯恐不力,而绝对不反对。但是,如果是中央,要作为国策,要来个举国体制,要用国家的钱,通过组织部来撒钱,则我便有点困惑。因此在后面留帖: 博主是不是再扩展一下,更加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经济计划’,以便使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有计划,按比例地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如果真能实现,那就太理想了,能更快地实现大家的中国梦,则何须为什么‘诺奖’操心。 反过来,如果博主认为,国民经济不能按领导者的意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则凭什么,人才可以按领导的意图,按 ‘ 计划 ’ 发展?‘人’难道比‘物’更驯服吗?领导能改变客观规律吗, ‘ 组织部 ’ 的人比科研人员更懂科研发展的规律吗?权力能给人以智慧吗,不能吧? 见我的参赛博文《让计划这个怪物退出人才市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3331-737841.html
个人分类: 随笔|1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名博士竞争四川公务员VS百名人才冲击诺贝尔奖
热度 5 大毛忽洞 2013-11-3 18:18
百名博士竞争四川公务员 VS 百名人才冲击诺贝尔奖 Walter Kohn 是电子密度泛函理论的奠基人,并因此而获得 1998 年诺贝尔化学奖。 1948 年, Walter Kohn 在 Harvard 获得物理学博士之后,曾经向 UBC 物理系申请助理教授职位,而当时 UBC 物理系在给他的回信(客套话之后)的第一句话写道:“我们实在是找不到任何录用你的理由”。 2008 年 5 月 4 日 , Walter Kohn 在 UBC 演讲时向人们回忆他当年的心情。 请参看: 这样的教授,世界上有几个? 显然, 60 年前 UBC 物理系的人是看走了眼,把送上门的诺贝尔奖人才给打发走了。 百名博士竞争四川公务员 一半报考发改委 今天( 11 月 3 日 ), 18 万余人将走进 2013 年下半年全省公开录用公务员笔试考场,参与 3354 个职位的竞争。本次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 6544 人,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是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人员, 715 人报考只取 1 人。而引人注意的是,此次考试有 103 位博士参加。 我国将遴选百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第一层次 100 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的奇思妙想|4403 次阅读|9 个评论
从“万人计划”看“中国高端人才分布”
热度 3 liuhuan0216 2013-11-3 00:46
新一轮的人才计划“万人计划”已经出炉。中国人才计划经历了“百人”“千人”“万人”“破诺百人”...俺在想:百千万这些数字都已经被用了,等十年以后的下一批领导人得用什么数字来冠名啊?“人人计划” “破诺千人、万人”? 答案十年以后揭晓,敬请期待。 首先来看看“万人”吧。“万人计划”第一批共入选277人,其中杰出人才6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2人,青年拔尖人才199人 。 说是名单已经出炉,但是除了那6位破诺级别的人,别的名单可是找了好久后在一个小角落里面找到了一份今年1月份的就挂在网络上的名单,当然从人数和破诺名单来看是吻合的,所以我也就认为他是真的了: http://wenku.baidu.com/view/f8bdc5ce08a1284ac8504376.html 看了这份首批万人名单,俺还想了解一下这些都是来自哪路的神圣,于是使用了小学学的分类法将“ 72人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杰出人太少,不具代表;青年人才太多,不必要 )分类为:高校、研究所、企业,使用幼儿园的数数法进行分数字,在使用中学( 俺是大学才会的,因为俺到了大学才知道什么叫计算机 )应该会的excel画图法画了几个直观图。 其分布结果总结为 :这72人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单位属性分布为:高校31、研究所30、企业11; 地域属性为:北京31人,独占鳌头占据近一半,南京、上海各6人,杭州、合肥各4人,其余的均为2人1人。 来自高校的北京南京两兄弟城市就占据了一半。 来自研究所的单独北京老大爷就占据了70%。 由此可见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全部聚集有限的几个城市里,特别是北京(天时、地利、人),只可惜较难以见到来自西部地区的小舵,特别是号称西北老大哥的西安也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 这就是中国高端人才的一个缩影!!! 当然本小民科解读到的一个积极信号是,虽然主要的人才分布在高校和研究所,但是也有11人是来自企业,但是又遗憾的是仅有1人来自民营企业(华为),其他的都是国有企业。以后这样的人才计划看到更多来自企业的人,更多来自民营企业的人。让更多优秀的人才愿意到企业去做研发,这样才能真正的成为所谓的让企业 也 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如此之后,其科技创新更加的具有活力,更加的接地气! 1、72位领军人才的单位属性分布. 2、72位领军人才的城市属性分布. 3、来自高校的城市分布. 4、来自研究所的城市分布. 5、来自企业的城市分布. 参考数据来源: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0/284396.shtm?id=284396 http://wenku.baidu.com/view/f8bdc5ce08a1284ac8504376.html
个人分类: 评论|4242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才引进之急 与 成长环境之重
shehp 2013-11-1 23:33
最近学校在讨论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问题。计划年薪30~50万引进教授(或研究员)、20~30万引进副教授(或副研究员),聘期4~6年,聘期考核合格后转为终身教职;同时制定一系列计划支持青年教师培养。 这些都是有建设性的措施。但也让我联想起一个现象,北京现在有些公园建设进展很快,大体有以下几类措施: 其一是“搬”:逢节日和重要活动,从其他地方连盆带花一起搬过来“摆”些天,效果似乎是立杆见影。 其二是“挖”:少数是挖“大树”,不过由于它在原产地根深蒂固,盘根错节,难以挖动;多数是挖“小树”,可以把它连根拔起,有时还带点土。“挖”的方式见效挺快,但根基不牢,关键是要避免水土不服问题。 其三是“植”:从小树苗开始,施肥浇水,精心培养。这种方式见效比较慢,成活率不一定很高,但却能生根发芽,扎根本土。 这样建起来的公园看起来也确实不错,能吸引不少游人,但总感觉少点什么。 到海南一趟,看到到处绿树成荫,却无需人刻意栽培。重要的是,这里的绿色,自然而清新,生命力旺盛;而北京公园里的绿色,人工痕迹明显,感受不到很强的生命力。 肥沃的土壤,适宜的生长环境才是花木茁壮成长的根本原因!一旦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只要种下种子,它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在这片沃土上,必然会林木茂密,绿树成荫。 联系到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问题,如果没有适宜的成长环境,搬来的“讲席”、“客座”当然是要走的,挖来的“特聘”、“千人”也很可能水土不服而不能扎根,即使是精心培育的青年人才成活率也很难保证。 无论人才引进或培养,都要注重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国家要着力改善大环境,各单位可以尽力改善小环境。如果说人才引进是当务之急,那么改善成长环境则是重中之重。在紧急的事和重要的事面前,如果总是急着做紧急的事,那么重要的事就会当成不重要的事处理了。虽然见效慢,重要的事还是必须从现在开始一点一点地做。 一旦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一定会人才辈出,大师云集。相信诺奖不是冲击出来的,也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 在热衷于人才引进之急时,别忘了改善成长环境之重!
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诺贝尔100”人才计划不宜定名为“中国诺夫计划”!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3-11-1 08:42
   有些科学家伙对于最近被广泛报道的国际级人才计划采取了“坐爱情的两岸、看青春的流逝”之消极态度,比如那个叫金拓的教授。    他甚至建议将“中国诺贝尔100潜在人才计划”简化取名为“中国诺夫计划”(莫非是“中国诺贝尔百夫计划”?),对于这个名字,应该说我不太同意,还是叫“诺贝尔100”比较好,至少我一下子可以想到“统一100”,那方便面特有的垃圾香味立刻萦绕在俺的心怀。    还记得在我们很有民族自信心的电影《武林志》中,把俄国大力士达德洛夫叫成“大个的萝卜”,让大家看了觉得很过瘾,很民族、很中国。    同样地,在《鹿鼎记》里,韦小宝的俄国对头“齐格 诺夫 ”被韦小宝叫成“猪猡诺夫”,华伯斯基则被他叫作“王八死鸡”。然后,韦小宝每次看到“齐巴诺夫”就暗笑不止,觉得自己占了对方多大的便宜似的。    ————————    建议我们看待国家政策,还是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尽量去考虑其中好的方面。    其实,国家政策既然已经出台,就不会因为你们这群科学家伙的冷嘲热讽而改变,如此,为什么大家不能直接接受,然后都从正向去迎合和顺从呢?    反对如果没有价值,就不值得去做。    那神马,谁如果热心推荐我进入这个计划(哪怕只是千夫长,而不是百夫长呢),我就准备请谁吃武汉周黑鸭的鸭脖子,而且连续供应一年。
个人分类: 物论|6009 次阅读|22 个评论
让‘计划’这个怪物退出人才市场
热度 1 TUGJAYZHAB 2013-10-31 19:40
美国博士现身说法:把‘计划’这个怪物撵出人才市场,保卫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 有博友议论侃笑‘诺贝尔人才计划’, 从'阿 Q想吴妈'到'暴发的二杆子想百名诺奖人才'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737516.html 。我在后面留言道: TUGJAYZHAB 2013-10-30 06:55 咱们的人才计划好像往往是南辕北辙:越计划,就离目标越远了似的,不是吗? 当初没有什么人才计划,人也都回来了(比如大名鼎鼎的 QIAN XUE SEN )。现在,计划来计划去的,把人都给计划出去了。 比如:我们草原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有个硕士肄业生,被纳入了 ‘ 世纪接班人计划 ’( 或者类似的计划 ) 后,就把我这没有‘计划’进去的美国草原生态学博士赶走了。而且,自那以后,在他领导下的草原研究所据说就一直没再从外面进人。那个硕士‘肄业’,却有‘博士生导师’头衔的‘人才’做了所长后,扬言: ‘ 派出去的留学生,我们一个也没让回来 ’ 。这就是他和他的继任人治所的方针。见我的上访信,《权与理》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3331-424013.html 我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煮熟的鸭子怎么就飞了? ’驻外 领事馆(教育组)批准,自治区政府、党委接受的归国留学人员,原来的派出单位怎么能不接受,怎么敢不接受?而且旁边看的人也都一脸茫然,不明就里:你是走错门子了,还是没使够钱? 到现在,我才明白:我既不是走错门子,也不是没使够钱(我根本也没使钱),而是因为体制,是因为‘计划’。人家是计划内,在领导那儿挂了号的,我是计划外,没有在领导那儿挂号。 我是做系统动态分析的,认为任何系统都有惯性,只是大小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多元演替系统是可以预测、可以计划的,只是准确性、可靠性有多少的问题。预测、计划的可靠性、可行性要看对象的惯性的大小。惯性大的好预测,惯性小的不好预测。而惯性最小的应该是活人,因为他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中国政府认为,物流的惯性都无法把握,主张放弃‘计划’,让‘自由竞争’来调节,却认为‘人才市场’可以计划。我以为比较不自洽。所以,写此博文,向大家请教。
个人分类: 随笔|184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真正的人才在哪里?
热度 13 liander 2013-10-31 13:44
要弄清楚真正的人才在哪里?首先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人才?人才最重要的是有思想,不管你拥有再多的知识,如果没有思想这个灵魂把它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些知识到了实践中一点用都没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那些获得管理学硕士、博士、MBA的人,它们经常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的水平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工人。与之相反,松下、李嘉成他们都小学毕业,却在生活实践中领悟了真正的思想,成为了一代盛名的管理学大师。 人们经常把那些具有真正思想的人称为哲学家,哲学家也被称之为最有智慧的人。可哲学究竟是什么?许多人并不明白。其实,哲学之所以有价值,其根源就在于自然内在的统一性,因为这种统一性告诉我们,人和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料子做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所以人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是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原理,你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自然。哲学就是一门从认识自我存在与发展的原理来认识万物存在与发展原理的学问。 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探究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为什么活着?另一个是我如何去活?表面上它们非常简单,其实却包含着自然界最终极的真理。然而,这一问题之难几乎令所有哲学家摇头,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探索人的时候,我们只能向自己发问,也就是说他既是发问者,也是被问者,主体和客体在这里合而为一,认识的主体反映于自身的内在本质,这种内在的本质就是被认识的客体。显然,我们要真正地认识自己,就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在本性,但这是人类认识最困难的地方。 曾经有人认为,哲学起源于好奇,起源于求知的欲望。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难题是从纯粹的寻根问底中产生的,哲学产生于人类艰难的境地,当我们碰到存在与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时,探究就开始了。我们关心人的难题,只是因为他是一个被矛盾和困惑折磨的存在,这难道不是吗?虽然有时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是完整的,但在实质上他却被走头无路、失意、自卑、和恐惧感所困惑。表面上,人可以装作满意和坚强,但在内心,他却是贫困的、匮乏的、软弱的,经常处于困难的边缘,动辄遭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真正的思想就是在碰壁之后才产生的,是遇到困难、挫折、牺牲、不幸、压制与逼迫之后才产生的。 显然,对每一个人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没有自我,自我是在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共同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保持的;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顺应它则生,违背它则死,人要想存在与发展,就必须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不断寻求与它的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我们都学习过,但在实验中却没有多少用。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对立统一规律中对立的双方一般人们认为是平等的,但在实际的自然中,两者却是不平等的,如人与自然之间,是整体的自然决定局部的人,而不是人决定无限广大的自然。再如,一个家庭要想和谐稳定,必须有主有次,这才能够稳定地保持,如果两个人都争当头,那么这个家就很难稳定了。与对立统一规律相比,中国的阴阳学说更接近于真理,因为阴阳在这里是不对等的,而是阳主阴从,阴阳学说真正要表述的就是整体决定局部这个大自然规律。 显然,真正的自然规律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一个原理,或者说是一种必然性关系,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顺应这个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如果你不了解这个规律,就会在实践过程中处处碰壁,做起事来也事倍功半。 明白了自然规律的本质,就知道真正的人才都是掌握了自然规律的人。但这个规律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感悟出来的。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自然生活,一种是社会生活,相对于自然与社会,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你顺应自然就能够身体健康,你顺应社会就能够事业顺遂。先哲们正是从人与自然或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领悟出这个规律的。 看看我们中国的求学环境,几乎是与世隔绝的,从小到大都沉迷于分数当中,而忽视了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的交融,没有了丰富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要想具有真正的思想根本是不可能的。也正是这种原因,中国几十年来培养的几乎都是庸才,而少有人才,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难以称为真正的人才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真正的思想来源于苦难和碰壁,只有经历了众多的苦难,人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自然和社会力量的宏大,个体力量的渺小,才能够懂得自然规律的本质,它就是整体决定局部。 现在中国总想从国外来挖掘人才,疏不知,真正的人才是在国内。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哲学积淀,这是产生思想家的最好环境,更是产生人才的最好环境。如果我们能够向内着手,从经历过苦难的那些人去挖掘人才,那么真正的人才将脱颖而出。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国从古到今从来不缺乏人才,而且缺乏一个人才公平竞争的机制,这使大量潜力的人无法在规范的竞争中成长、发展、并最终成为有用人才。可惜的是,我们的国家至今还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大量真正的人才无法竞争出来,而那些懂关系学,近亲繁殖的人却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悲哀。 中国本来有人才,却不受重视,却伸手向外。大家想一想就知道了,一个连国都不爱的人可能是真正的人才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懂得自然规律的人都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中国一分子,两者是一荣即荣,一损即损的关系,为了国家就是为了自己。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清楚,这样的“人才”不要也罢。让我们还是多看持中国内部的人才吧!
135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这样来理解“我国将遴选百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热度 4 Bobby 2013-10-31 05:37
前两天,各家媒体评论《 猪蹄店拉横幅向镇政府讨 70 万元餐费 ( 图 ) 》,都是着眼于“吃猪蹄怎么能吃出 70 万元?”他们不知道或不清楚猪蹄店不光卖猪蹄,还卖别的菜肴。就象东北饺子店不只卖饺子,海南文昌鸡或富乐鸡店不只卖鸡一样。 所以“ 我国将遴选百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新闻中“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也只是个噱头,是这次大笔出手资助的借口,或者说此次人才战略的特色。 国家现在钱多了,但怎么花是个问题,叫他们撒胡椒面——大力资助普通的研究人员,他们是不会干的,每次总是资助最不用资助的人——因为这些人本身钱就多的花不完,这些人的头衔也已经多的数不完。可以预料的是,面对从空中降下的大钱和大头衔,那个单位都不会怠慢的,又是一番争抢是肯定的。 在体制上哪怕是改变一点点,也是极为困难的,总不如大把大把的将钱扔出去,说不定也能砸中个诺贝尔奖呢。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750 次阅读|5 个评论
推出天才的基因组测序遴选我国百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热度 3 LongLeeLu 2013-10-31 03:38
推出天才的基因组测序遴选我国百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 看到网上登出的大标题 : 陈安 :《中央将遴选百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37455.html) 俞强 :“遴选百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谁来选?怎么选?什么是标准?”(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6037-737543.html) 脑子里跳出的 : 当你阅读关于基因组的趋势 , 推出“我国将遴选百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的背景也许是有道理。在中国深圳的华大基因(前身为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中国探测天才的遗传基因组学工程。”认定为 1600 数学早熟儿童的基因组测序 (Chinese projectprobes the genetics of genius: Bid to unravel the secrets of brainpower facesscepticism(见Nature 497 , 297-299;2013 )。 完美的运动员, 有 发挥超常运动性能 的 运动基因 (Refer to Science, below). 如果你有诺贝尔奖的基因,你 被 选择在这个100。如果你不 有诺贝尔奖的基因, ,你是不被选中。没有人可以争论。 问题是,你能不能从他 /她的基因组预测诺贝尔奖获得者? 其他人则说,他们也不会感到惊讶,如果研究发现,数学性向是天生成。“我觉得 '人才'的概念可能被高估,” 伯克利分校的数学家迈克尔·哈钦斯说,。“即使发现了遗传标记,它们可以用于好 - 不预先选择数学天才,而是为了帮助家长了解他们的孩子,并给他们的支持,他们需要的特殊能力。” 完成詹姆斯 · 沃森 (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发现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 )基因组测序。现在,企业家乔纳森 · 罗斯伯格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另一个里程碑:发现数学天才的基因基础。寻求数学天才的根 “ 爱因斯坦龙头项目 400 顶部学者为他们的 DNA 基因组测序。 从个人来讲,一个人内在的力量最为强大,只由心而发的热爱,才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内心没有愿望,那么无论外界的刺激有多大,都很难取得成就,不要迎合社会,要摒弃功名利禄,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 崔琦 --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98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麻省理工学院的乔纳森 · 罗斯伯格是追捕数学实力的基因代码 (Nature, below)。 Science 1 November 2013: Vol. 342 no. 6158 pp. 560-561 DOI: 10.1126/science.1245795 BOOKS ET AL. GENETICS Deep Inside Champions, Just Genes? Dov Greenbaum , Jieming Chen , Mark Gerstein The Sports Gene Inside the Science of Extraordinary Athletic Performance/What Makes the Perfect Athlete by David Epstein Current, New York, 2013. 352 pp. $26.95. ISBN 9781591845119. Yellow Jersey, London. £16.99. ISBN 978-0224091619. The reviewers are at the Program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and the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physics and Biochemistry,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T 06520, USA. E-mail: dov.greenbaum@yale.edu ; mark@gersteinlab.org Through a collection of examples, Epstein provides a balanced and nuanced consideration of genetic influences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MIT Jonathan Rothberg is on the hunt for the genesthat code for mathematical prowess. BGI (formerly the 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 inShenzhen, China, that is sequencing the genomes of 1,600 people identified as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children in the 1970s (see Nature 497, 297–299;2013). Root of maths genius sought Entrepreneur’s ‘Project Einstein’ taps 400 top academics fortheir DNA. · Erika Check Hayden 29October 2013 http://www.nature.com/news/root-of-maths-genius-sought-1.14050 Jonathan Rothberg is on the hunt forthe genes that code for mathematical prowess. MICHELLEMCLOUGHLIN/REUTERS/CORBIS He founded two genetic-sequencing companies and sold them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He helped to sequence the genomes of aNeanderthal man and James Watson, who co-discovered DNA’s double helix. Now,entrepreneur Jonathan Rothberg has set his sights on another milestone: findingthe genes that underlie mathematical genius. Rothberg and physicist Max Tegmark, who is based at th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Cambridge, have enrolled about 400mathematicians and theoretical physicists from top-ranked US universities in astudy dubbed ‘Project Einstein’. They plan to sequence the participants’genomes using the Ion Torrent machine that Rothberg developed. The team will be wading into a field fraught withcontroversy. Critics have assailed similar projects, such as one at the BGI (formerlythe 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 in Shenzhen, China, that is sequencing thegenomes of 1,600 people identified as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children in the1970s (see Nature 497, 297–299;2013 ). The critics say that the sizes of these studies are too smallto yield meaningful results for such complex traits. And some are concernedabout ethical issues. If the projects find genetic markers for maths ability,these could be used as a basis for the selective abortion of fetuses or inchoosing between embryos created through in vitro fertilization,says Curtis McMullen. A mathematician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a 1998 winner of the prestigious Fields Medal, McMullen wasasked to participate in Project Einstein and declined. Rothberg is pushing ahead. “I’m not at all concerned aboutthe critics,” he says, adding that he does not think such rare genetic traitscould be useful in selecting for smarter babies. Influenced by a college classhe took from a pioneer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y the diagnosis of hisdaughter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a disease that can cause mentalretardation and autism, Rothberg has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cognition. He is alsoin awe of the abilities of famous scientists. “Einstein said ‘the mostincomprehensible thing about the Universe is that it is comprehensible’,” hesays. “I’d love to find the genes that make the Universe comprehensible.” There is precedent to the concept of sequencing extremeoutliers in a population in the hunt for influential genes. Scientists haveused the technique to sift for genes that influence medical conditions such ashigh blood pressure and bone loss. Some behavioural geneticists, such as RobertPlomin at King’s College London, who is involved with the BGI project, say thatthere is no reason that this same approach won’t work for maths ability. Asmuch as two-thirds of a child’s mathematical aptitude seems to be influenced bygenes ( Y. Kovas et al. Psychol. Sci. 24, 2048–2056;2013 ). Related stories · Ethics:Taboo genetics · Dangerouswork · Chineseproject probes the genetics of genius More related stories But other geneticists say that intelligence is so complex atrait, influenced by so many genes, that not even a sample of thousands ofpeople would yield sufficient statistical power to get at its genetic basis.They point to studies such as one published in May that examined the genomes ofmore than 125,000 people and found only three genetic markers with a smalleffect on how long an individual stays at school ( C. A.Rietveld et al. Science 340, 1467–1471;2013 ). Project Einstein “is unlikely to have any statistical power”,says geneticist Daniel MacArthur at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in Bostonwho, with colleagues, has amassed a pedigree of 13 million related peopleto try to tackle the heritability of complex traits (see Nature http://doi.org/ppj; 2013 ). Some participants in Project Einstein are intrigued by thechance to learn about their own genetic sequences, which will be shared withthem. “As a science-fiction fan, I like the idea of having my own genomesequenced,” says David Aldous, a mathematicia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Maybe I’ll print a segment onto a T-shirt.” Others say they wouldn’t be surprised if the study foundthat maths aptitude was not born so much as made. “I feel that the notion of‘talent’ may be overrated,” says Michael Hutchings, a mathematician also atBerkeley. He adds that even if genetic markers are found, they could be usedfor good — not to pre-select for maths geniuses, but to help parents tounderstand the particular abilities of their children and give them the supportthey need. However, McMullen is concerned that the project is appealingto participants’ self-interest without disclosing enough information. “Ithought it was strange that it was called ‘Project Einstein’, which seemeddesigned to appeal to the participants’ egos,” he says. He asked the project’sstaff and the New England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which approved the study,to explain how results would be used. “The uniform answer to my questions wasthat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how the information is used after the study iscompleted’,” he says. The Rothberg Institute for Childhood Diseases, Rothberg’sprivate foundation based in Guilford, Connecticut, is the study’s sponsor. ButRothberg won’t say who is funding the project, which other geneticists estimatewill cost at least US$1 million. Some speculate that Rothberg is fundingit himself. In 2001, Fortune estimated his net worth to be$168 million, and that was before he sold the sequencing companies hefounded — 454 Life Sciences and Ion Torrent, both based in Connecticut — for acombined total of $880 million. Rothberg is adamant that the project is well worth the timeand the money, whoever is paying for it. “This study may not work at all,” hesays — before adding, quickly, that it “is not a crazy thing to do”. For amultimillionaire with time on his hands, that seems to be justification enough. Nature 502, 602–603 (31 October 2013) doi:10.1038/502602a
个人分类: Scholarship|291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国将遴选百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and my word
热度 1 Richardbg 2013-10-30 23:32
“我国将遴选百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 (入选者被寄予厚望 —— 或冲击诺贝尔奖,或领军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或专注于课堂教学 ……) ( 作者:盛若蔚 来源:人民日报 ) I am so tired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is topic. So, Ionly copy one sentence of this paper here and stick one my picture here. Best wish and see you all soon! Richard Qian,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4659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阿Q想吴妈到爆发的二杆子想百名诺奖人才
热度 30 laserdai 2013-10-30 19:58
鲁迅的小说里面有位阿Q,铁定没有能力,没有水平,没有财力,没有智力,也没有长相,就是一位纯正的二杆子而已,但具有最原始的推动力,所以也去想吴妈,还居然嫌弃人家的那个有点大。人家也没有东渡去高丽新罗去整容。             现在的 阿Q过去几年摆地摊发了一点小财,成了二杆子暴发户 阿Q,不但 想吴妈,而且开始妄想百名诺奖人才。国际玩笑,都敢开。 看到 今天的置顶博文 ,几秒钟内想到这点,花几分钟打字下来。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5182 次阅读|63 个评论
遴选100名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政策似乎负面评价较多
热度 4 formthin 2013-10-30 19:15
遴选 100 名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政策似乎负面评价较多 随机贴几个搜狐网友的评价看看: 荒唐!政治能不能远离科学?能不能让科学管理科学?尊重科学就该给科学家一个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尊重科学就该在教育、科学领域去行政化。 这个办法培养体育冠军可以,但未必能培出诺贝尔奖得主!在一切都为了钱的今天,缺乏的是孜孜不倦追求科学高峰的精神! 想起二十年前,在上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激动的说,再过十几年中国足球就厉害了,现在把各地好的足球苗子送到巴西学习了,等他们回来后我们的足球就能冲出亚洲了。我当时想,也要多长时间呀,可现在二十多年了,足球怎么样,还不如当时。不是靠钱,靠环境、靠机制。 呵呵,不扎扎实实的做学问,只想得奖,在中国可以,在万恶的西方是不可以嘀。呵呵。 创造力从来不是私生子,它只有一个母亲 — 自由。 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是这样说的: 丁肇中:“为拿诺贝尔奖来工作是非常危险的……” 崔琦说:想要出成果,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个人只有由心而发的热爱,才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内心没有愿望,那么无论外界的刺激有多大,都很难取得成就,“不要迎合社会,要摒弃功名利禄,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希望入选的中国科学家也先来个获奖感言。
3147 次阅读|4 个评论
遴选诺贝尔奖潜力人才,使得诺奖越发不可得
热度 1 zhuhong 2013-10-30 15:44
诺将是个源自西方的世界性奖项,必须按世界标准办才行。 诺贝尔奖的取得,最重要的条件首先必须尊重人的自由创新、自由探索的天性, 其次是要在全社会普及和宣传质疑和怀疑的科学精神,再次是要营造诚实宽容的科研环境。 只有这样,诺贝尔奖才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特殊关照、重点扶持——岂能获诺贝尔奖???!!!...... 为拿诺贝尔奖去工作是十分危险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comment.aspx?id=284496
2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优秀人才引进启事
talentblog 2013-10-30 15:15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创伤并发症分子诊断与肺损伤修复与再生研究,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承担国家973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研究。课题组拟引进优秀中青年科学家1-2名。 具体要求: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系列SCI论著,其中1篇20分以上或2篇10分以上或5篇JCR一区(大类)杂志,年龄在35岁以下,如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年龄可放宽至40岁。 引进方式: 特招入伍、年薪制聘用、调动(军队在职优秀专业技术干部)。 待遇: 按照《第三军医大学优秀科技人才引进与管理规定》执行。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邮箱: hellojjx@126.com 。联系电话:023-68757401(崔老师)。
7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才是个伪命题
热度 1 gl6866 2013-10-28 10:03
【按】陈丹青是我喜欢的一位艺术家。喜欢他的率直型性格,喜欢他的秉笔直书,喜欢他的过去经历。我们是同代人,但走的是不同的路。所以,他写的东西往往能吸引我,这篇文字就表现出他的率直性格 的一面。其关键所指就是,只要不出事,人才无所谓。实际上,可以看出为什么当年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大有市场。是啊,只要不出事,人才有无皆可。 ----------------------- 画家、文化评论家陈丹青在FT中文网2012年度高峰论坛上谈了自己对人才的独特看法。他指出,中国遍地是人才,更重要的课题是怎么选拔人才?过去的六十年,是中国对人才高度控制的六十年,三十年前,很多人才被摧毁。这三十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不少人才出现了,走到世界上去了。但89年后的23年来,中国大学做的最主要工作是控制学生,而且非常成功地控制住了。他指出,现在你再让大学生们像89年前那样畅所欲言,已经很少有大学生感兴趣了。而这些大学生本来就是人才。 陈丹青提到自己曾经想招一名他以为最好的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入清华大学,但只是因为政治和英语各差一分而无法入学。后来这名同学轻松考入英国一家大学艺术专业的研究生,而且并没有因为英语问题受到任何阻碍。如今她的画已经被英国肖像博物馆收藏了。陈丹青认为,她的经历很能反映中国人才面临的问题。 “人才就是一个国家的品牌,就像莎士比亚之于英国,达芬奇之于意大利一样,”陈丹青说。但在他接触的西方人眼里,中国被分割成两个时代,一个是古典中国,有许多为世界所熟知的人才名片。但现代中国,只有毛泽东一张。他遗憾地提到:“我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发现校园里很少有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等人的痕迹。当时我跑遍了清华园,注意到很少有学生注意到这些人跟清华的关系,也没有人真正在意。只有在谈到清华的历史时,这些人才被当作点缀被提及。” 陈丹青说:“中国的情况是,出不了人才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不要出事。在这个前提下,谈人才是个伪命题。”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120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热度 8 shn2010 2013-10-26 09:25
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最近媒体上动不动就用 “ 中国式 XX” 这个词,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素质或社会问题,如 ” 中国式过马路 “ 、 “ 中国式接送孩子 ” 、 “ 中国式相亲 ” 、 “ 中国式插队 ” 、 “ 中国式思维 ” 等等,于戏谑中隐约可见对中国社会的嘲讽和对国外 “ 高度文明 ” 社会的向往,仿佛在他们眼里,中国同胞们都是粗俗肮脏卑鄙龌龊,而国外洋人都是高贵礼貌风度翩翩。对于那些善用 “ 中国式 XX 这个词的人,我忍不住鄙视他们:那么崇洋媚外,怎么不去认个老外当干爹干妈? 中国落后西方国家也不过是近三四百年来的事。两千年前,中国的汉朝征服四夷,打败匈奴,发展丝绸之路,和波斯帝国通商。西方刚好处于罗马帝国时期,也是称雄世界名族之林,中国和罗马算是旗鼓相当,而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那个时候还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已经形成,孔孟老庄韩等人为社会创造了以后数千年里社会精英统治社会、服务社会的行为准则;而在西方社会中,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也为那个社会创造了先进的思想体系,使得社会文明达到了古典社会的顶峰。但是基督教刚刚诞生,在数百年后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宗教信仰。 一千年前,西方国家处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整个欧洲社会没有出现几个值得称道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人民群众全是文盲,识字的全是牧师。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则处于封建社会文化的顶峰时期的北宋时期,那个时候,中国的地位远超过西方国家上万条街。中西方发展的差异与社会文化思想是密切联系的。西方的宗教信仰禁锢人们的思想,把人变成只懂得祷告和服从的行尸走肉,而中国儒家文化中鼓励大众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思想,使得中国的知识精英在历史舞台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南宋末期蒙古人的兴起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个悲剧,无数的先进文明被蒙古人所蹂躏摧残。然而,在蒙古人肆掠之后,所有被蹂躏的国家中,最先复苏的仍然是中国。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落后开始落后于西方,但是,中国的落后并不是社会的倒退,而是西方社会的爆发式前进。在思想遭到长达数百年近千年的极度禁锢之后,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涌现出了大量的精英,布鲁诺、路德、笛卡尔、伽利略、孟德斯鸠、莱布尼兹、培根、伏尔泰、胡克、牛顿、洛克、休谟、康德、边沁、歌德、傅里叶、穆勒、拉瓦锡、马克思、恩格斯、尼采、爱因斯坦、罗素……这一长串名字所代表的西方社会精英在文化、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开拓创造,为西方创造出了新的文明思想,重新塑造了西方国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为社会创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本人的个人成功成为了西方社会中个人奋斗获取成功的典范,为社会塑造了一种勇于进取开拓的积极风气。他们的思想已经根植到西方公众的灵魂中。 对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近两千年来的对比,可以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来形容:中国一直在骑着马在缓步前进,而西方社会在停滞了接近一千年后,突然就造出了蒸汽机、火车、发电机、飞机,迅速地追赶并远远超过了我们。同时,我们能够看到,伟大的思想家对社会进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一个思想家为社会创造了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候,他可以影响这个社会的风气和面貌。所以我们就更能够看到,一个社会想进步最根本的驱动力的就是思想家去为公众创造一个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思想价值体系,用思想的武器来武装这个社会中迷惘而又焦虑的人群,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为这个社会营造和谐的、诚信的、积极的能量,让人们不焦虑不浮躁、踏实做事,积极奉献。 上个世纪初期,中国处于灭亡边缘的时候,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比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周恩来等;近些年来,肤浅的媒体通过网络、电视等手段向大众传播各类焦虑不安的元素,煽动公众对政府、对社会精英的敌对情绪,中国社会中,浮躁、急功近利、崇洋媚外等不良社会风气肆掠,人们的思想处于一个真空期,这种时候,中国最急需的是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去创新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创新文化,劝诫民众如何面对社会的发展,如何实现自我。
3595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对引进科学人才的几点想法_丘成桐
supdesign 2013-10-21 16:34
:对引进科学人才的几点想法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Oct 15 12:58:36 2013), 站内 对引进科学人才的几点想法 来源:光明日报 2013-10-14 丘成桐   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人才大国必须要走两条道路,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引进人才。 这里我说的培养人才乃是培养一流人才,就是所谓领军的人才,毕竟有军而无将,不能 成为科技大国。但是直至目前,中国在培养人才方面采取的态度,一般来说重点在于讲 求公平,因此极难冒出极为杰出的人才。中学生的目标一切以高考为主,选拔人才以考 试为主要指标,在大学的教育也受到影响,高考状元或奥数金牌得主,自以为学业有成 ,不读考试以外的有意义的文献,很难成长。因此要培养一些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学 生实在难乎其难。即使杰出青年的奖状和院士的选举都由自己填申请表,没有尊重学术 的意思。而且过多的奖项,包括院士的评选造成了许多不良风气。   其实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息息相关,不可分开而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不 亦乐乎”。即使第一流的教授,没有第一流的学生,一般来说这个学者的研究成果亦会 逐渐落伍。这就是世界上的名校都激烈地争取一流好学生的重要原因。这里谈谈我个人 的一个经验。我从前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做教授,那是公认的一流科研中心,也是 爱因斯坦晚年长驻的地方。但是我始终觉得没有办法跟大量出色的年轻人一起工作是一 件遗憾的事,所以最后我还是离开了高等研究所。   现在我在哈佛大学数学系做系主任,不断有其他大学的数学系想聘请我们的教授, 但结果这些教授都留在我们系里。其原因不在于我们能够提供更丰厚的薪酬,而在于我 们有最好的学生和年轻的学者一起工作。教授们留在本系教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做得 更为起劲,因为年轻有为的学生往往比教授们更有想法,更有冲劲;一方面他们可以影 响下一代的杰出学者,使他们的学问和精神流传下去。   所以中国要引进人才,要成为人才大国,首要的事情乃是培养拔尖的学生,从中学 起。   中国和美国在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主要分歧在于:一些国内政府和学术界的官员 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年长的领袖身上,他们可能是院士,可能是政府官员,至于他们是否 在学术的最前沿则不见得重要。美国学术界则唯才是用,几乎所有精力集中在提拔和尊 崇年轻学者身上。 1、中国从古到今都注重引进人才或者发掘人才的问题,君主的贤明大致上与人才的有效 起用有直接关系。   从前尧舜禅让,西周用姜尚,秦用百里奚、商鞅、李斯,西汉用萧何、张良,唐用 魏征、姚崇、宋璟等都与重视人才、起用人才有关。   历代政府有不同起用人才的办法,隋唐科举取士的方法影响至今,以考试为主的方 法有其公平性,但也磨灭了最有创意的人才。   我们来看在科举取士以前几次求贤令。   高祖求贤诏: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贤士大夫 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 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葢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曹操则有求贤令:   *建安十五年下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 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 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 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 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下求贤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建安二十二年下求贤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 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 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 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 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汉高祖求士,讲求有道德和有能力。从自己到地方官吏都极为尊重这些贤士,但他 也不勉强年纪过高的人出仕。汉武帝比较注重能力,但却认为需要规范这些人才。诸葛 亮前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先汉取士以道德为准,得以 长治久安。而先汉文化科技发达,集两周先秦之大成,蔚为大观。两汉四百多年可说是 世界史上值得称道的一段历史。到曹魏则急功近利,只求有能力而不讲究品行,导致司 马氏篡魏,魏晋南北朝士风不振,国力不强。   大抵上,国家兴起,需有能人,至于长治久安,非讲求道德文章不可。科技以基本 科学为基础,而基本科学的发展乃是百年大计,不可不计较做学问和做人的态度。 2、中国引进人才,取士的方法不宜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当今不少学校官员,为了讲求政绩,以非常手段聘请学者。这些学者,早年或许稍 有名气,但往往学业每况愈下,而又处处兼职,求田问舍,无论对研究对教育都是一个 负累。反过来说,年轻有为,尚未成名的学者往往不受重视,与这些引进的学者薪酬相 差十倍以上,使人灰心。  其实不少学校领导很了解这些兼职的院士和海外引进的学 者在学校只参加极为短暂的研究,但学校聘请这些学者后,往往可以从中获利,一起获 得国家大的研究项目,所以很难不采取高薪聘请这些学者的手段。这种利益关系与中国 评审制度的不健全有密切关系,因为教育部或媒体评判大学的好坏往往以聘请多少名学 者为重要标准,并不太讲究他们对学校,对培养学生,对研究的贡献。况且学校官员需 要良好的政绩,短期内引进名学者对他们的前途大有好处,至于长远的影响,则非他们 所重视了。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十多年来中国数学界未能成 功地大量引进有用的人才,与学校在聘请学者时没有正名有绝大关系。   我个人认为,引进人才不宜只限于华裔学者,其实不少外国学者对中国兴趣极大, 虽然仍有不少问题存在,但国外一流学者愿意来华两三个月教导杰出学生的意向逐渐增 加,而他们要求不多,人事关系也比较简单。海外教授往往认为培育英才是学者的责任 。他们也着实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年轻学者。举例来说,清华大学聘请了一批法国学者, 每年教学两个月到三个月,效果极佳,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年轻数论学家。   假使名校将用于兼职院士和海外学者的薪酬用在年轻有为的中国学者身上,并鼓励 国内年轻学者和学生成长,在2020年前成为数学的人才大国是可以成功的。 3、如何鼓励年轻学者有志气,做一些有益人类的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必须鼓励学者培养高尚的情操,才可以移风易俗,单用诺贝尔奖或菲尔茨奖来 鼓励学者是不够的。   据说杰出的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问他的父亲梁启超:姚崇、宋璟与杜甫、李白,孰 为重要。他父亲说,前者领导并影响了唐代数十年的政治文化,后者则代表了整个中国 文化的重要部分,历久不衰,这是值得我们学者深思的。   现在我谈谈多年来我在中国培养人才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希望 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把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做得更好。   在1979年时,华罗庚教授邀请我到科学院数学所访问,1980年我参加我的导师陈省 身教授在北京主持的国际几何大会。“文革”刚过,一群中年的数学家兴致勃勃地预备 重振“文革”前中国数学的雄风,当时出名的工作有陈景润,杨乐和张广厚的名著。我 也花了不少工夫,将我当时正在考虑的几何上一些重要问题率先引进国内,希望国内数 学家一同来研究这些问题。当时确也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数学所的王光寅教授和他 的一位女学生在我提出的某个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没有料到的是,王教授的另 一位学生对此不满,并挑起了北京大学极少数人和科学院的不和,可以说是中国科学界 的不幸。这种因为嫉妒而引起的争执,在资源缺乏时,来得特别严重。举例来说,王光 寅教授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竟因上述的争执而退出学术界。   中国各个高等研究机构的互相争执造成中国科研的重大损失,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 一点就是:这种争执的起源大部分可以追溯到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的学者之争,庸才和 有才干的学者之争,或者为维护某些团体利益之争,这种争执罔顾国家利益,罔顾年轻 学子的前途,使人痛心。  在这些不良争执的背景下,年轻有为的学者不愿全职回国 服务,即使回国,也不可能找到一个清静的场所全心去做研究,去培养年轻学生,结果 是他们宁愿留在美国。为了保留他们的退路,大部分的学者不愿放弃在美国艰苦得来的 终身职位。   我在1995年时得到我的朋友陈启宗和陈乐宗先生的支持,在路甬祥院长的带领下, 和杨乐教授一同创办晨兴数学所,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首先举办了一个完全开 放式的研究所,邀请全国高校有能力的学者和有才华的年轻博士后一同在中心做研究。 每年有多个方向的研究团队带领,聘请海外专家来讲学,很多年轻学者得益不少,回到 自己的单位继续他们的研究,这种方法没有抵触高校的利益,大家都乐意参加。但是国 内某些院士的无知和独断专行还是阻碍了尖端学问的发展,年轻学者不能发挥他们的优 势。在1997年时,我的朋友汉密尔顿先生在Ricci流研究中已经开始有大成,我知道这个 工作影响会很大,将会解决数学难题庞卡莱猜想。所以在所里建议大家集中精力研究Ri cci流,年轻人都兴致勃勃,当时王光寅教授的那位学生已经做了院士,却极力阻止让年 轻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理由是他自己看不懂这些文章,要出论文会有困难。最后只有 朱熹平回到中山大学继续努力。而俄国人佩雷尔曼在5年后在庞卡莱猜想这个问题上得到 重要的成果。亦可见院士在年轻人面前的威力。这种事情在美国难以发生,却在中国某 些院士的霸道之下不断地出现。   10年前,我希望能够把大量地训练本科生作为人才梯队的基础。因此在浙江大学成 立了数学中心,我将我的一位杰出的学生刘克峰引荐到浙江大学数学系来帮忙。8年来辛 苦经营,不但举办了一连串的重要学术活动,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学者。 博士毕业生中有被哈佛大学聘为助理教授的。其他中国名校中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杰出博 士生。在我们培养的本科生里,杰出的也实在不少,他们到世界各地名校深造,有数十 位之多。除中国的名校外,包括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柏克莱、加大洛杉矶 分校、哥伦比亚、芝加哥、杜克、威斯康辛、密歇根、牛津等等。   清华大学的领导非常开明,我与他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在短期内,不但学生程度大 幅提升,由于经费比较自主,我们也已经成功地引进了几位全职的年轻有为的学者。我 们希望他们能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做大学问。引进人才,应该以学术的成就为主要吸 引力,在住房薪酬的基本条件解决后,一切都以学问为主,则不愁不能短期内涌现出第 一流的学者。(丘成桐,国际著名数学大师;现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微分几何》杂 志主编。) ( http://news.tsinghua.edu.cn )
个人分类: 09杂谈|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领袖人才
hanlingeorge 2013-10-17 14:04
作者: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秦春华 领袖一词,并不仅仅意味着政治领域的精英,尽管它包含了这一群体。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领袖意味着在各行各业里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需要有坚定执着的信仰和理想,博大深邃的思想和想象力,在面对复杂问题而其他人束手无策的时候,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迅速地指明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凭借巨大的感召力激励带领一批追随者,坚定不移地向既定目标努力前进,不断攀升一个又一个人生和社会的高峰,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为国家、民族、世界乃至人类作出新的贡献。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政界、学界、商界、艺术界乃至一切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引起巨大关注的领袖人物。 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设定这样的培养目标,也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领袖人才?综观培养出大量领袖人物的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牛津、剑桥、东京大学等,几乎都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综合性大学 首先,这些大学无一例外都是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综合性大学。这和以培养工程师为主的工科大学完全不同。前者培养领导者,后者培养追随者——这里的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分类并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也不意味着谁更优秀,仅仅只是一个性质上的分类。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科特点的分类。也就是说,由于客观上存在着理科和工科的不同学科特性,决定了综合性大学更容易培养领导者。如果工科大学也要培养领导者,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当然这绝不是绝对的。 让我更清晰地阐明我的观点。托马斯·库恩曾经正确地指出,常规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解谜,“即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期,这就需要解决各种复杂的仪器、概念方面以及数学方面的谜。成功的人,证明自己是一位解谜专家,而谜所提出的挑战正是驱使他前进的重要力量。”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原始开端出发的演化过程,其各个相继阶段的特征是对自然界的理解越来越详尽,越来越精致。假定自宇宙诞生以来,世界处于黑暗之中。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创造,好比手中擎着一盏明灯,要去照亮眼前的“无知黑幕”。每照亮一片,人类文明就前进一大步,就越接近于自然界的“终极真理”。科学研究发展的每一个新阶段,都是对原始蓝图的更完善的实现——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就要求从事理科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必须强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创新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生命源泉。工程师则恰好相反。他的任务是制造,不能强调创新,必须根据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去设计图纸和方案,然后严格按照这些图纸和方案去制造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工科强调的是一丝不苟的执行力,一个螺丝钉都不能安错地方。如果从事工科的人也强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给你一套图纸,你说不行,我要进行创新,那么盖好的楼、修好的桥很可能就会塌掉;造出的汽车可能发动不起来,或者发动了停不下来;发射塔上的火箭可能就会爆炸。当然,工程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图纸和方案进行修正,但那不能被称为创新,只能是革新。创新是根本性的变更,革新只是技术上的变化。从教育培养角度看,培养科学家和培养工程师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轨迹。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理科思维强的人比较活跃但失之严谨,工科思维强的人非常严谨但稍显刻板。事实上,活跃和严谨这两种性格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长处和短处而已。作为领导者,需要的恰恰是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作为追随者,需要的恰恰是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力。用一句我们熟悉的话说,听话,出活,这是工科的特点——更关键的问题是听谁的话,出什么活。一项事业的成功必须依赖于这两种人的共同努力:领导者提供方向和原动力,追随者贯彻实施。 有人会说,既然这样,如果我们要求理科的人也具有执行力,工科的人也具有创新精神,不就两全其美,培养出最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了吗?从理论上说的确是这样。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这样的人将是非常罕见的领袖人物。我经常要求学生朝这个方向努力。但是,要求理科的人具有执行力是相对比较容易做到的,而要求工科的人具有创新精神则非常困难。这同样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一般而言,严谨可以训练。一个思维活跃的人想要变得更为严谨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每一件事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训练几年就会养成习惯,习惯就可以改变性格,尽管真的做到这一点也极为艰难。但创新精神从本质上说不可训练,它只能靠熏陶,靠感知,靠培养——所以本文的标题叫“培养领袖”而不是“培训领袖”。领袖气质只能被培养,而不能被训练。 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 其次,这些大学无一例外都是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为培养领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领导者,必须视野宽阔,能够看到其他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大部分人看到的是昨天和今天,少数人能看到明天,只有领导者能够看到后天。见多才能识广,居高才能临下。张艺谋是艺术界公认的领袖之一。当被问及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时,张艺谋的团队评价说,这是因为张见过了最好的东西,所以他知道什么叫最好。只有具备广阔视野,你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看清事物的本质,迅速辨清方向。这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必须具备的优秀素质之一。毕竟,未来的世界是不确定的,充满了变数。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我们不可能指望用十几年前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去应对当下变化的世界——事实上,也无法应对。因此,你必须学会用宽广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为什么领袖人物大多出自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关键就在于,齐全的学科为你提供了多学科的广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思路。你见到的越多,你的思维就越开阔,你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问题时就会越有办法,你就越具备成为领袖人物的潜质。 人文精神传统非常深厚历史悠久的大学 第三,这些大学无一例外都是人文精神传统非常深厚的历史悠久的大学。一个真正的领袖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创新精神和宽广视野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是,你必须对你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神圣感。一个领袖人物都不可能只为自己而存在,他必须为一个更广大的社会和人群服务,在这种服务和献身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缺乏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理想的人,既不可能提出什么伟大的思想和理念,也无法感染激励周围的人追随他一起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任何意义上的领导者。也许他会赚很多钱,也许他会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和幸福的家庭,但他只能是一个追随者,充其量只能位居高端,而不可能位居顶端。 那么,历史上缺乏人文精神传统的大学能不能使自己变得更人文一点呢?可以,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痛苦的历程,其漫长度需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衡量。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传统,不可能通过在短期内建立一些学科,引进一些人文教师,开设几门人文课程就可以实现。它是一个慢慢形成的场域,要靠几代人一点一滴的心血和智慧凝结而成。这的确是非常艰巨的任务。那些培养出大量领袖人物的世界一流大学是通过集合了在各个领域领先的学者和科学家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这同时也需要时间。哈佛和耶鲁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才达到牛津和剑桥的水平,斯坦福和芝加哥大学(两者均建成于1892年)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获得了世界级一流大学的赞誉。唯一能在世界排名前25位的亚洲大学——东京大学,建成于1877年。 现在,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中国大学正在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力奔跑。这是我们的民族梦、中国梦。我们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有朝一日,当世界上最顶尖的学者中有不少中国大学的毕业生;当中国的毕业生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就职都能以其实力赢得肯定和信任;当中国学者以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赢得国内外同行发自内心的尊敬;当他们解决了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并起到创新人类文明、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当提到这些培养毕业生的中国大学时,无论师生、校友,还是同行、朋友,世界各地熟知或不熟知的人都能由衷地肃然起敬,那时的这所中国大学,应该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我们的祖国也将因此而更加强大。 来源: 《光明日报》2013年10月09日
1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方遭遇光学技术领域高端人才“东流”
sdzjh870 2013-10-15 14:48
西方遭遇光学技术领域高端人才“东流” 2013-09-24 14:23:16 文章来源:OFweek 光学网 OFweek 光学 网讯:越来越多的西方面孔出现在中国大地上,除了旅游者、外企驻华代表、政府驻华官员、留学生等传统赴华群体,其他一些过去少有外国人涉足的 光学技术 领域也开始频现“洋面孔”。   由于本国就业机会减少,年轻的西方学者开始涌向中国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那里收入丰厚且工作轻松,还有住房补贴和减税等福利,令他们乐不思蜀。   学者和专家象征着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知识精英和技术精英,均属于高端人才。由此看来,伴随着中国“海归”的大幅回流,西方国家的高端人才也越来越被中国的饭碗所吸引——中国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发展潜力让他们看到“中国梦”的种种可能性。   国际光专家学者纷纷受聘中国光学院校及光学科研单位   8月15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受聘仪式在溢智厅举行。李儒新所长与德国Friedrich Schiller耶纳大学Frank Wyrowski教授签订了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合作协议。Frank Wyrowski教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上海光机所黄惠杰研究员主持了受聘仪式。研究室科研人员共60余人到会听取了Frank Wyrowski教授的学术讲座,并针对具体内容展开了学术讨论。   Wyrowski博士在1997年被任命为德国Friedrich Schiller耶纳大学技术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光学、激光建模、光学建模与设计、微光学和衍射 光学元件 以及照明仿真。其在衍射光学、光学全息、信息处理和光学建模与仿真领域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和J.Turunen共同出版了《衍射光学在工商业中的应用》一书。   近日,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Eric Mazur教授受聘为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蒋毅坚向Eric Mazur教授颁发了聘书。   Eric Mazur教授是国际纳米光电子学和飞秒激光应用领域的著名学者,曾在SiO2 纳米波导、透明材料3D 光存储、透明材料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等领域做出开创性重要工作,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Materials、Phys. Rev. Lett、Nano Letters、Optics Letters等国际综合类或物理、光学类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5000次,h因子达到55。Eric Mazur教授的另一个杰出贡献是平等教学法的发明,相关专著已被引用1660 多次。他还成功地创立了多个高科技公司,其中一个最近被Pearson 收购。Eric Mazur教授是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12年12月7日,长春光机所在贵宾室举行了聘请欧洲激光协会主席Dr. Stefan Kaierle担任长春光机所荣誉研究员仪式,张涛副所长对于Dr. Stefan Kaierle受聘成为长春光机所荣誉研究员表示热烈欢迎和祝贺。宣明所长代表长春光机所向Prof. h.c. Stefan Kaierle 赠送礼物,感谢他为长春光机所科研发展所做的贡献。   Dr. Stefan Kaierle现任欧洲激光协会主席,德国汉诺威激光中心材料与加工部主任。其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激光系统技术、激光加工控制与 光学 等方面,在科技期刊和各种会议上发表了100多篇科技论文,在多个知名国际会议上担任大会主席。   Dr. Stefan Kaierle曾应邀于2010年参加长春光机所主办的“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际会议”,并做大会邀请报告。2011年应邀担任长春光机所主办的“激光加工前沿国际会议”主席,并邀请了20余位海外知名专家参加该会议,为扩大长春光机所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贡献。2012年应邀担任第二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并做特邀报告。在获悉长春光机所希望在国外建立分所的想法后,他搜集整理了许多德国光学公司和科研单位的信息,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2年10月,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彼得-格林贝格尔(Peter Grünberg)被南邮成功“挖”走,学校专门为他设立了工作室,并配备核心人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据了解,这位73岁的诺奖大师将在南邮每年工作至少3个月以上。   彼得-格林贝格尔来到南邮后,将带领团队在声子激光器和传感器件领域做科学探索研究。   说起声子激光,对大众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事实上,在科学界关于它的研究也正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声子激光在未来通信、医疗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空间。   “打个比方吧。声子对于声学的意义,相当于激光对于光学的意义。”南邮王永进教授解释,声子波长更短,是振动能量的最小独立单位。声子激光器就是要模仿激光发射的机制来发射相干声子,让人听到单个单个的声音。这些“细小”的声音,可以极大地提高图像的解析度。   听起来很晦涩的研究,但以后是和我们的生活却有密切联系。王永进举了个例子:“假设我们的细胞出现病变,如果用激光的方法来探测,难免会对身体有所损伤。但换成声子就不一样了,它因为波长更短,穿透力就更强,探测时不会造成破坏。”声音怎么会成像呢?王永进解释,声子激光器向激变细胞打过去时,会得到回音,根据不同的声音,能够判断正常细胞与非正常细胞的分布。通过转换器,可以将声音转化成图像。   “我们之间对话,听到的是好多声子汇成的声音。但是借助于声子激光器,我们可以听到单个单个的声音,使听觉更加灵敏。这表示,用很低的声音说话,别人也可以听得清楚。”王永进说,声子波是一种新的频谱资源,将来在调节信号、控制声音传输等通讯方面,大有应用前景。 一个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是决定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一直是全球人才争夺战中的大赢家,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一流的大脑”都对“美国梦”趋之若鹜,而美国也正是仰仗源源不断的外籍移民,攻克核计划、登月计划,建起硅谷……成就其超级大国地位。同时,最早提出激光的,也是德裔犹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Альберт Ейнштей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裔犹太人,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创立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集大成者和奠基人,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原籍德国)。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 光子 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经济放缓的西方遭遇历史上第一次人才逆流时,富有生机、充满机遇的新兴国家迎来了“人才的春天”。这是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化过程中人才自由选择和流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一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规律一般自然而然。   内在逻辑是:中国经济发展了,中产阶层壮大了,出行和教育的需求都会提升,中国正成为教育消费大国、旅游消费大国;中国为了保持发展后劲,正加紧对对科研和教育的不断投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中国要打造经济“升级版”,就需要借助外脑外力,不拘一格降人才。   如果说经济前景是吸引人才流入的首发因素,学术科研环境则是能否留住人才并持续引进人才的关键因素。随着越来越多外国 光学技术 学者加入中国高校的 光学 教研队伍,能否带来一股锐气,产生“鲶鱼效应”推动中国光学学术科研机制的改革,值得期待。
个人分类: 光机电|2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丘成桐:对引进科学人才的几点想法
liyibo666 2013-10-14 17:44
丘成桐:对引进科学人才的几点想法 ​ 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人才大国必须要走两条道路,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引进人才。这里我说的培养人才乃是培养一流人才,就是所谓领军的人才,毕竟有军而无将,不能成为科技大国。但是直至目前,中国在培养人才方面采取的态度,一般来说重点在于讲求公平,因此极难冒出极为杰出的人才。中学生的目标一切以高考为主,选拔人才以考试为主要指标,在大学的教育也受到影响,高考状元或奥数金牌得主,自以为学业有成,不读考试以外的有意义的文献,很难成长。因此要培养一些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学生实在难乎其难。即使杰出青年的奖状和院士的选举都由自己填申请表,没有尊重学术的意思。而且过多的奖项,包括院士的评选造成了许多不良风气。 其实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息息相关,不可分开而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即使第一流的教授,没有第一流的学生,一般来说这个学者的研究成果亦会逐渐落伍。这就是世界上的名校都激烈地争取一流好学生的重要原因。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个经验。我从前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做教授,那是公认的一流科研中心,也是爱因斯坦晚年长驻的地方。但是我始终觉得没有办法跟大量出色的年轻人一起工作是一件遗憾的事,所以最后我还是离开了高等研究所。 现在我在哈佛大学数学系做系主任,不断有其他大学的数学系想聘请我们的教授,但结果这些教授都留在我们系里。其原因不在于我们能够提供更丰厚的薪酬,而在于我们有最好的学生和年轻的学者一起工作。教授们留在本系教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做得更为起劲,因为年轻有为的学生往往比教授们更有想法,更有冲劲;一方面他们可以影响下一代的杰出学者,使他们的学问和精神流传下去。 所以中国要引进人才,要成为人才大国,首要的事情乃是培养拔尖的学生,从中学起。 中国和美国在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主要分歧在于:一些国内政府和学术界的官员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年长的领袖身上,他们可能是院士,可能是政府官员,至于他们是否在学术的最前沿则不见得重要。美国学术界则唯才是用,几乎所有精力集中在提拔和尊崇年轻学者身上。 1、中国从古到今都注重引进人才或者发掘人才的问题,君主的贤明大致上与人才的有效起用有直接关系。 从前尧舜禅让,西周用姜尚,秦用百里奚、商鞅、李斯,西汉用萧何、张良,唐用魏征、姚崇、宋璟等都与重视人才、起用人才有关。 历代政府有不同起用人才的办法,隋唐科举取士的方法影响至今,以考试为主的方法有其公平性,但也磨灭了最有创意的人才。 我们来看在科举取士以前几次求贤令。 高祖求贤诏: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葢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曹操则有求贤令: *建安十五年下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下求贤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建安二十二年下求贤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汉高祖求士,讲求有道德和有能力。从自己到地方官吏都极为尊重这些贤士,但他也不勉强年纪过高的人出仕。汉武帝比较注重能力,但却认为需要规范这些人才。诸葛亮前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先汉取士以道德为准,得以长治久安。而先汉文化科技发达,集两周先秦之大成,蔚为大观。两汉四百多年可说是世界史上值得称道的一段历史。到曹魏则急功近利,只求有能力而不讲究品行,导致司马氏篡魏,魏晋南北朝士风不振,国力不强。 大抵上,国家兴起,需有能人,至于长治久安,非讲求道德文章不可。科技以基本科学为基础,而基本科学的发展乃是百年大计,不可不计较做学问和做人的态度。 2、中国引进人才,取士的方法不宜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当今不少学校官员,为了讲求政绩,以非常手段聘请学者。这些学者,早年或许稍有名气,但往往学业每况愈下,而又处处兼职,求田问舍,无论对研究对教育都是一个负累。反过来说,年轻有为,尚未成名的学者往往不受重视,与这些引进的学者薪酬相差十倍以上,使人灰心。 其实不少学校领导很了解这些兼职的院士和海外引进的学者在学校只参加极为短暂的研究,但学校聘请这些学者后,往往可以从中获利,一起获得国家大的研究项目,所以很难不采取高薪聘请这些学者的手段。这种利益关系与中国评审制度的不健全有密切关系,因为教育部或媒体评判大学的好坏往往以聘请多少名学者为重要标准,并不太讲究他们对学校,对培养学生,对研究的贡献。况且学校官员需要良好的政绩,短期内引进名学者对他们的前途大有好处,至于长远的影响,则非他们所重视了。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十多年来中国数学界未能成功地大量引进有用的人才,与学校在聘请学者时没有正名有绝大关系。 我个人认为,引进人才不宜只限于华裔学者,其实不少外国学者对中国兴趣极大,虽然仍有不少问题存在,但国外一流学者愿意来华两三个月教导杰出学生的意向逐渐增加,而他们要求不多,人事关系也比较简单。海外教授往往认为培育英才是学者的责任。他们也着实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年轻学者。举例来说,清华大学聘请了一批法国学者,每年教学两个月到三个月,效果极佳,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年轻数论学家。 假使名校将用于兼职院士和海外学者的薪酬用在年轻有为的中国学者身上,并鼓励国内年轻学者和学生成长,在2020年前成为数学的人才大国是可以成功的。 3、如何鼓励年轻学者有志气,做一些有益人类的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必须鼓励学者培养高尚的情操,才可以移风易俗,单用诺贝尔奖或菲尔茨奖来鼓励学者是不够的。 据说杰出的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问他的父亲梁启超:姚崇、宋璟与杜甫、李白,孰为重要。他父亲说,前者领导并影响了唐代数十年的政治文化,后者则代表了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历久不衰,这是值得我们学者深思的。 现在我谈谈多年来我在中国培养人才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把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做得更好。 在1979年时,华罗庚教授邀请我到科学院数学所访问,1980年我参加我的导师陈省身教授在北京主持的国际几何大会。“文革”刚过,一群中年的数学家兴致勃勃地预备重振“文革”前中国数学的雄风,当时出名的工作有陈景润,杨乐和张广厚的名著。我也花了不少工夫,将我当时正在考虑的几何上一些重要问题率先引进国内,希望国内数学家一同来研究这些问题。当时确也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数学所的王光寅教授和他的一位女学生在我提出的某个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没有料到的是,王教授的另一位学生对此不满,并挑起了北京大学极少数人和科学院的不和,可以说是中国科学界的不幸。这种因为嫉妒而引起的争执,在资源缺乏时,来得特别严重。举例来说,王光寅教授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竟因上述的争执而退出学术界。 中国各个高等研究机构的互相争执造成中国科研的重大损失,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一点就是:这种争执的起源大部分可以追溯到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的学者之争,庸才和有才干的学者之争,或者为维护某些团体利益之争,这种争执罔顾国家利益,罔顾年轻学子的前途,使人痛心。 在这些不良争执的背景下,年轻有为的学者不愿全职回国服务,即使回国,也不可能找到一个清静的场所全心去做研究,去培养年轻学生,结果是他们宁愿留在美国。为了保留他们的退路,大部分的学者不愿放弃在美国艰苦得来的终身职位。 我在1995年时得到我的朋友陈启宗和陈乐宗先生的支持,在路甬祥院长的带领下,和杨乐教授一同创办晨兴数学所,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首先举办了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研究所,邀请全国高校有能力的学者和有才华的年轻博士后一同在中心做研究。每年有多个方向的研究团队带领,聘请海外专家来讲学,很多年轻学者得益不少,回到自己的单位继续他们的研究,这种方法没有抵触高校的利益,大家都乐意参加。但是国内某些院士的无知和独断专行还是阻碍了尖端学问的发展,年轻学者不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在1997年时,我的朋友汉密尔顿先生在Ricci流研究中已经开始有大成,我知道这个工作影响会很大,将会解决数学难题庞卡莱猜想。所以在所里建议大家集中精力研究Ricci流,年轻人都兴致勃勃,当时王光寅教授的那位学生已经做了院士,却极力阻止让年轻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理由是他自己看不懂这些文章,要出论文会有困难。最后只有朱熹平回到中山大学继续努力。而俄国人佩雷尔曼在5年后在庞卡莱猜想这个问题上得到重要的成果。亦可见院士在年轻人面前的威力。这种事情在美国难以发生,却在中国某些院士的霸道之下不断地出现。 10年前,我希望能够把大量地训练本科生作为人才梯队的基础。因此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数学中心,我将我的一位杰出的学生刘克峰引荐到浙江大学数学系来帮忙。8年来辛苦经营,不但举办了一连串的重要学术活动,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学者。博士毕业生中有被哈佛大学聘为助理教授的。其他中国名校中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杰出博士生。在我们培养的本科生里,杰出的也实在不少,他们到世界各地名校深造,有数十位之多。除中国的名校外,包括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柏克莱、加大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芝加哥、杜克、威斯康辛、密歇根、牛津等等。 清华大学的领导非常开明,我与他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在短期内,不但学生程度大幅提升,由于经费比较自主,我们也已经成功地引进了几位全职的年轻有为的学者。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做大学问。引进人才,应该以学术的成就为主要吸引力,在住房薪酬的基本条件解决后,一切都以学问为主,则不愁不能短期内涌现出第一流的学者。(丘成桐,国际著名数学大师;现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微分几何》杂志主编。)
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丘成桐:对引进科学人才的几点想法
热度 1 duanrf 2013-10-14 14:54
丘成桐:对引进科学人才的几点想法 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人才大国必须要走两条道路,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引进人才。这里我说的培养人才乃是培养一流人才,就是所谓领军的人才,毕竟有军而无将,不能成为科技大国。但是直至目前,中国在培养人才方面采取的态度,一般来说重点在于讲求公平,因此极难冒出极为杰出的人才。中学生的目标一切以高考为主,选拔人才以考试为主要指标,在大学的教育也受到影响,高考状元或奥数金牌得主,自以为学业有成,不读考试以外的有意义的文献,很难成长。因此要培养一些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学生实在难乎其难。即使杰出青年的奖状和院士的选举都由自己填申请表,没有尊重学术的意思。而且过多的奖项,包括院士的评选造成了许多不良风气。 其实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息息相关,不可分开而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即使第一流的教授,没有第一流的学生,一般来说这个学者的研究成果亦会逐渐落伍。这就是世界上的名校都激烈地争取一流好学生的重要原因。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个经验。我从前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做教授,那是公认的一流科研中心,也是爱因斯坦晚年长驻的地方。但是我始终觉得没有办法跟大量出色的年轻人一起工作是一件遗憾的事,所以最后我还是离开了高等研究所。 现在我在哈佛大学数学系做系主任,不断有其他大学的数学系想聘请我们的教授,但结果这些教授都留在我们系里。其原因不在于我们能够提供更丰厚的薪酬,而在于我们有最好的学生和年轻的学者一起工作。教授们留在本系教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做得更为起劲,因为年轻有为的学生往往比教授们更有想法,更有冲劲;一方面他们可以影响下一代的杰出学者,使他们的学问和精神流传下去。 所以中国要引进人才,要成为人才大国,首要的事情乃是培养拔尖的学生,从中学起。 中国和美国在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主要分歧在于:一些国内政府和学术界的官员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年长的领袖身上,他们可能是院士,可能是政府官员,至于他们是否在学术的最前沿则不见得重要。美国学术界则唯才是用,几乎所有精力集中在提拔和尊崇年轻学者身上。 1、中国从古到今都注重引进人才或者发掘人才的问题,君主的贤明大致上与人才的有效起用有直接关系。 从前尧舜禅让,西周用姜尚,秦用百里奚、商鞅、李斯,西汉用萧何、张良,唐用魏征、姚崇、宋璟等都与重视人才、起用人才有关。 历代政府有不同起用人才的办法,隋唐科举取士的方法影响至今,以考试为主的方法有其公平性,但也磨灭了最有创意的人才。 我们来看在科举取士以前几次求贤令。 高祖求贤诏: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葢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曹操则有求贤令: *建安十五年下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下求贤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建安二十二年下求贤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汉高祖求士,讲求有道德和有能力。从自己到地方官吏都极为尊重这些贤士,但他也不勉强年纪过高的人出仕。汉武帝比较注重能力,但却认为需要规范这些人才。诸葛亮前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先汉取士以道德为准,得以长治久安。而先汉文化科技发达,集两周先秦之大成,蔚为大观。两汉四百多年可说是世界史上值得称道的一段历史。到曹魏则急功近利,只求有能力而不讲究品行,导致司马氏篡魏,魏晋南北朝士风不振,国力不强。 大抵上,国家兴起,需有能人,至于长治久安,非讲求道德文章不可。科技以基本科学为基础,而基本科学的发展乃是百年大计,不可不计较做学问和做人的态度。 2、中国引进人才,取士的方法不宜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当今不少学校官员,为了讲求政绩,以非常手段聘请学者。这些学者,早年或许稍有名气,但往往学业每况愈下,而又处处兼职,求田问舍,无论对研究对教育都是一个负累。反过来说,年轻有为,尚未成名的学者往往不受重视,与这些引进的学者薪酬相差十倍以上,使人灰心。 其实不少学校领导很了解这些兼职的院士和海外引进的学者在学校只参加极为短暂的研究,但学校聘请这些学者后,往往可以从中获利,一起获得国家大的研究项目,所以很难不采取高薪聘请这些学者的手段。这种利益关系与中国评审制度的不健全有密切关系,因为教育部或媒体评判大学的好坏往往以聘请多少名学者为重要标准,并不太讲究他们对学校,对培养学生,对研究的贡献。况且学校官员需要良好的政绩,短期内引进名学者对他们的前途大有好处,至于长远的影响,则非他们所重视了。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十多年来中国数学界未能成功地大量引进有用的人才,与学校在聘请学者时没有正名有绝大关系。 我个人认为,引进人才不宜只限于华裔学者,其实不少外国学者对中国兴趣极大,虽然仍有不少问题存在,但国外一流学者愿意来华两三个月教导杰出学生的意向逐渐增加,而他们要求不多,人事关系也比较简单。海外教授往往认为培育英才是学者的责任。他们也着实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年轻学者。举例来说,清华大学聘请了一批法国学者,每年教学两个月到三个月,效果极佳,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年轻数论学家。 假使名校将用于兼职院士和海外学者的薪酬用在年轻有为的中国学者身上,并鼓励国内年轻学者和学生成长,在2020年前成为数学的人才大国是可以成功的。 3、如何鼓励年轻学者有志气,做一些有益人类的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必须鼓励学者培养高尚的情操,才可以移风易俗,单用诺贝尔奖或菲尔茨奖来鼓励学者是不够的。 据说杰出的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问他的父亲梁启超:姚崇、宋璟与杜甫、李白,孰为重要。他父亲说,前者领导并影响了唐代数十年的政治文化,后者则代表了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历久不衰,这是值得我们学者深思的。 现在我谈谈多年来我在中国培养人才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把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做得更好。 在1979年时,华罗庚教授邀请我到科学院数学所访问,1980年我参加我的导师陈省身教授在北京主持的国际几何大会。“文革”刚过,一群中年的数学家兴致勃勃地预备重振“文革”前中国数学的雄风,当时出名的工作有陈景润,杨乐和张广厚的名著。我也花了不少工夫,将我当时正在考虑的几何上一些重要问题率先引进国内,希望国内数学家一同来研究这些问题。当时确也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数学所的王光寅教授和他的一位女学生在我提出的某个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没有料到的是,王教授的另一位学生对此不满,并挑起了北京大学极少数人和科学院的不和,可以说是中国科学界的不幸。这种因为嫉妒而引起的争执,在资源缺乏时,来得特别严重。举例来说,王光寅教授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竟因上述的争执而退出学术界。 中国各个高等研究机构的互相争执造成中国科研的重大损失,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一点就是:这种争执的起源大部分可以追溯到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的学者之争,庸才和有才干的学者之争,或者为维护某些团体利益之争,这种争执罔顾国家利益,罔顾年轻学子的前途,使人痛心。 在这些不良争执的背景下,年轻有为的学者不愿全职回国服务,即使回国,也不可能找到一个清静的场所全心去做研究,去培养年轻学生,结果是他们宁愿留在美国。为了保留他们的退路,大部分的学者不愿放弃在美国艰苦得来的终身职位。 我在1995年时得到我的朋友陈启宗和陈乐宗先生的支持,在路甬祥院长的带领下,和杨乐教授一同创办晨兴数学所,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首先举办了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研究所,邀请全国高校有能力的学者和有才华的年轻博士后一同在中心做研究。每年有多个方向的研究团队带领,聘请海外专家来讲学,很多年轻学者得益不少,回到自己的单位继续他们的研究,这种方法没有抵触高校的利益,大家都乐意参加。但是国内某些院士的无知和独断专行还是阻碍了尖端学问的发展,年轻学者不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在1997年时,我的朋友汉密尔顿先生在Ricci流研究中已经开始有大成,我知道这个工作影响会很大,将会解决数学难题庞卡莱猜想。所以在所里建议大家集中精力研究Ricci流,年轻人都兴致勃勃,当时王光寅教授的那位学生已经做了院士,却极力阻止让年轻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理由是他自己看不懂这些文章,要出论文会有困难。最后只有朱熹平回到中山大学继续努力。而俄国人佩雷尔曼在5年后在庞卡莱猜想这个问题上得到重要的成果。亦可见院士在年轻人面前的威力。这种事情在美国难以发生,却在中国某些院士的霸道之下不断地出现。 10年前,我希望能够把大量地训练本科生作为人才梯队的基础。因此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数学中心,我将我的一位杰出的学生刘克峰引荐到浙江大学数学系来帮忙。8年来辛苦经营,不但举办了一连串的重要学术活动,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学者。博士毕业生中有被哈佛大学聘为助理教授的。其他中国名校中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杰出博士生。在我们培养的本科生里,杰出的也实在不少,他们到世界各地名校深造,有数十位之多。除中国的名校外,包括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柏克莱、加大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芝加哥、杜克、威斯康辛、密歇根、牛津等等。 清华大学的领导非常开明,我与他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在短期内,不但学生程度大幅提升,由于经费比较自主,我们也已经成功地引进了几位全职的年轻有为的学者。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做大学问。引进人才,应该以学术的成就为主要吸引力,在住房薪酬的基本条件解决后,一切都以学问为主,则不愁不能短期内涌现出第一流的学者。(丘成桐,国际著名数学大师;现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微分几何》杂志主编。)
15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路不通,再好的车有何用?
热度 2 LLM 2013-10-14 11:25
国庆长假已过去多日,尽管还有不少在争论到底要不要保留长假,但留给我的一个深刻的思考是:路不通,再好的车有何用! 10 月 3 日一早乘机往浙江看望一个朋友,结果到了杭州机场后,接我的人还没到,一打电话,路上阻车,要耽误 1 小时以上,无赖。 10 月 3 日,由浙江回长沙,我订的是下午 2 : 50 的航班,因怕阻车,我特意在上午 11:00 出发,朋友还特意安排了他们最好的车——劳斯莱斯。好车坐上当然舒服,可一路高速阻车,只能改走乡间小路。走乡间小路,又长又宽的劳斯莱斯不但没有任何优势,反而成了劣势。幸亏司机的技术好,总算在 2:15 赶到了机场。 正常2小时的车程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可见路不通,再好的车真的也没有用! 由此想到我们的各种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的各种人才不就相当于“豪华名车”,科研的体制和环境不就是行车的路,如果路总是被阻,能达到当初引进这些“名车”的目的吗?
个人分类: 书生意气|40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超豪华的美国私立高中及其人才产出(二)
热度 2 zhouming2011 2013-10-13 17:07
捐资办学校是件好事。我们再来看看美国一些人如何把好事做绝。 前文 评论中有人惊叹Andover 的两平方公里的校园面积,我回复说这不算是最大的。 Hotchkiss School 600学生,有3平方公里的校园。校园比这更大的私立高中还有。美国夏威夷的私立学校 Kamehameha Schools 有几个校园,在2011-12 有从学前到高中的学生6千多人。 该校拥有 1480 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能是全球教育机构中最大的地主。 这所 学校也是美国私立学校的首富。2011年6月时的endowment是 90亿6千万美元 ,其土地估值占25%。第二最富有的私立学校是创办美国巧克力公司的 Milton S. Hershey 与他妻子成立的Milton Hershey School,该校在宾州,拥有 78 亿美元 endowment , 两千左右学生, 10 平方公里的校园 )。这两所学校的endowment都超过许多美国名牌大学(包括几所常青藤学校),仅次于六、七所全美最富有的大学。由于未去过这两所学校,就不详细介绍了。下面看看endowment在美国私立学校排第三的 Phillips Exeter Academy 。 2. Phillips Exeter Academy (简称 Exeter) Exeter 和 上文介绍的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有渊源,所以两校共享了名字。1778年 Samuel Phillips Jr. 在他父亲和叔叔(John Phillips,商人和银行家)的帮助下,在麻省Andover办起了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三年后的1781年, 他叔叔JohnPhillips又在新罕布什尔州的 Exeter 办起了Phillips Exeter Academy。由于这层创办人的亲戚关系,这两所学校在很多统计数据上(basic facts/data of the schools)都非常相近,互相较劲,并在体育比赛上是美国私立中学中的一对死对头。 两校之间自1878年以来几乎每年进行足球比赛,在美国高中里是历史最长的。 Exeter 现有1082个学生,210个老师(Doctor40, Master 128),师生比5:1.课堂班级人数12人。 2013 年6月底账面的endowment为 10亿8千万美元 。在2013-14学年,1千8百40万美元用于为其 47% 的学生提供need-based(依据家庭经济状况,而不是学生成绩)助学金。 在知名校友中,眼下当数Facebook的创办人,高富帅少年英雄 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最有名。但 Exeter 传统上不是出这号人的。 Exeter 是首创 椭 圆桌教学法(Harkness Teaching)的学校。1930年石油大亨 Edward Harkness 写信给学校校长提出他想捐赠的一笔巨款怎样能够帮助改进教学,他写道: What I have in mind is a classroom where students could sit around a table with a teacher who would talk with them and instruct them by a sort of tutorial or conference method, where each student would feel encouraged to speak up. This would be a real revolution in methods. (照片来自网络, 非原创) 1930 年底,Edward Harkness捐给Exeter五百八十万美元实现了现在称之为Harkness方法的椭圆 桌教学法,即为了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不超过12人的学生与老师象开会一样围绕 椭圆 桌而坐着。这种方法被美国许多私立高中和高校采用。这很可能也是许多私立高中的课堂学生数是12或13的原因。这个桌子被称为 Harkness Table 。Exeter很为此首创的,在美国教育系统产生影响的 教学法而骄傲。这也是一个石油大亨对教育的贡献。 ( 下篇介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两次为其设计校园建筑的美国唯一一所拥有贝聿铭作品的私立高中 )。
8118 次阅读|8 个评论
引进的人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原始创新性
热度 7 duke01361 2013-10-7 21:44
引进的人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原始创新性,如果按照诺贝尔奖的标准,这些引进人才,除非在被引进后,重新开辟一个领域,否则大多数缺乏原创性成果,这样子的就是再过若干年之后,中国也无望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最大的问题是借鸡产卵,然后炫耀自己的鸡蛋又大又圆...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与其借鸡下蛋,还不如自己从鸡雏开始养起....可惜,中国目前缺乏这样有眼光的科技管理精英... 所以我们永远只是原始创新的看客... 就如同我们现在围观诺奖,也只能是围观而已。 天不早了,还是散伙了好,回家该干嘛干嘛...实在没事儿干,就洗洗睡吧!
个人分类: My Ideas|410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农民或农民工家庭在现在这个社会是很难再培养出杰出科研人才了
热度 14 qaydm1979 2013-10-7 05:00
也许很多人对的我观点有所保留,但这是我多年来的体会。穷人家的孩子是可以拿下高考高分,但高考只是一个人求知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到了大学你要努力准备各种考试,如果想在学术领域继续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国到美国的好大学,因为国内的名师太少,国内的明校太少,10个清华也赶不上一个哈佛或者麻省理工。清华在国际学术界能称得上的大师有几个啊,哈佛或者MIT至少有几百个吧,人家诺贝尔奖得主就50多,院士将近200,那可不是跟风院士,诺贝尔奖我们一个没有,这就是10个清华不如一个哈佛或MIT的理由。高校之名靠的是名家,就是古人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建一堆的高楼美厦没有大师坐镇还是死的。 但说到出国,里面的道道就多了,穷人家的孩子父母不懂,一不能为他们创造条件,二不能给予指导。比如我见过一个大学老师家的孩子,父母帮着刷瓶子做实验,孩子高中开始发文章,父母帮着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英国的,美国的,中国的,这些东西不仅需要钱,更需要父母的知识,于是当这些孩子申请出国的时候,简历非常漂亮,感觉就是神童。要个人能力有,组织了什么什么活动,要学术能力,发表了什么什么文章,参加了什么什么会议,做了什么什么演讲,如果你是农民家的孩子你拿啥跟人家竞争,那可不是你在图书馆奋发读书能补上的差距。现在90年代末2000年初海归那批子女都到了上大学的年纪,他们很多人从小受父母熏陶,如果这批人愿意搞科研,那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是根本没资格和他们相比的,他们每年都出国参加夏令营,英语比我在这呆了7,8年的人说得都好。 还有出国要写推荐信,这些孩子父母都在学术界,很多人由于同行或参加会议的缘故都认识美国明校的老师,他们自己出于避嫌肯定不会写推荐信,但找个关系好的同事,写个非常完美的推荐信,你一个农村来的孩子拿啥跟人家竞争啊。美国的学校申请,个人关系非常重要,他们不像我们那么看中分数,他们看中个人综合能力,但中国孩子的个人综合实际也是父母的综合能力,父母的能力不行孩子的简历就要缩水。美国的孩子父母引导,具体做成什么样,全看孩子自己,但中国的孩子有多少全靠自己,全靠爹,网上不是经常有我爸是谁谁的叫嚣吗。 三是出国留学要选方向,选导师,农村的孩子自己很少能有那么远见的选择,你毕竟只是一个学生,从见识跟别人的海归父母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是,你可以经常打听,可以经常上网,但道听途说的东西你有多少可信啊。比如现在华裔牛人如庄小威,父母都是科大的教授,谢晓亮父母是北大教授,你的父母是谁呢。 这些所有因素不能说明农村出来的,或农民家庭出来的一定不行,但概率太低,几十万人里也出不了几个,个人运气也非常重要。头一阵搜狐有个关于父亲的视频,大意是一个石油大学的毕业生挣得不如当农民工的爸爸多,然后他的父亲每天还写日记讲孩子如何如何能成才,要励志立志等等,时不我予啊,在这个社会过渡的时代,农民的日子真不好过。上学没竞争力,工作靠关系,买房买不起,10几年前我也是北京蚁族大军中的一个,每天住在3平方米的蜗居,对此更深有感触。 看看下面这封推荐信你就明白为什么一些人靠推荐信就可以上明校,拿这这封推荐信再加上老板的地位啥学校啥实验室都能申请到。 Half a century ago, highly talented Chinese Americans with an interest in biomedical research would go to Europe to get training. In the 1960s this trend completely reversed itself and no other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profits more from this reverse stream than XX. Our graduate program attracts the very best students from China and XXX is a case in point.XXX was raised in a wonderfully loving Chinese family and received hi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XX, where he published several high profile papers as a student. He received support from the Chinse Natural foudation. Halfway during his training at XX he ventured across the ocean to get instruction in my lab. This was 1999 and XX made a strong impression on us. We apparently also impressed him, because he enrolled in our program a few years later. When XX joined my lab in September 2002, he did so on the condition that I would make sure he would get his Ph.D. fast. He was clearly in a hurry, rather typical of him. This was a promise I could easily make because I was by then familiar with XX’s exceptional experimental talent. I knew XX to be extremely committed, deeply serious about biology and endowed with an experimental pace that few people can match. And indeed, despite formidable setbacks, XX defended his hefty thesis four and a half years later, close to a record for students in my lab. In his doctoral thesis,XX, largely working alone, determined how a protein called HIV— not a name I chose — protects the ends of our TT. And 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he’ll have four firstauthor papers, including a landmark paper in Cell , and several others from my lab. Rumor has it that until his third year,XX never had a decent meal, simply foraging on the leftovers of his roommates for lack of time between his experiments. Although XX may not have had a decent meal the first few years, I’m fairly sure that those leftovers were washed down with a decent amount of beer. I must admit, I’m a bit relieved that XX is graduating — not that I ever worried about a positive outcome; that was a given — but his graduation means that I will have a little bit more time to relax. XX expected me to keep up with his extraordinary pace, asking me to come in on weekend mornings to analyze his new data. And at more than one meeting in my office, he overwhelmed me with so much new information that I had to work hard to keep up with his conclusions and insights. XX essentially ran his own research project and all I could do was run after him. This fast moving set of hands, this strong will, this highly focused scientific mind will now leave us to go to the MIT. There he will join the lab of Michael to work on Hot spot. It is my prediction that that field will soon find out that a major force has joined them. I will miss XX, because there are few scientists of his caliber, and I will also miss him — as will other people in my lab — as a warm and generous friend.
个人分类: 评论|5164 次阅读|24 个评论
也谈“创新人才不是靠培养出来的”?
热度 1 wyc 2013-10-6 08:39
创新人才是靠培养出来的吗? 创新人才难道不是靠“培养”出来的吗? 何谓“培养”? 学校上课是培养,社会实践也是培养。 时势出英雄, 没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的“培养”, “在校园内外”能产生出那么多的“奇迹”吗? 天上不会掉馅饼,天才在于积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去培育创造性人才。 我为我的母校大连海事大学多年来在坚持创造教育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感到鼓舞!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3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沃士
wyc 2013-9-30 15:13
杨健曾受到两届总理亲切接见《大连晚报2013年9月14日》 添加时间: 2013-09-14 08:49:50 阅读次数: 625 本报记者 于茗军 大连海事大学在读博士生杨健最近很忙,在刚刚结束的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他做了两场场内会议的正式发言。 学生、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社区”大连分社区执委、共青团十七大代表、大连光年控股董事长…… 聚光灯下,有着诸多身份的杨健格外引人注目。 从2005年白手起家开始创业,到如今投资控股、参股企业10余家,做到这些,杨健仅用了8年时间。他有着怎样的成长背景?他是怎样与达沃斯结缘的? 记者日前采访了杨健。 A. 被保送读研却选择先去青海支教 杨健1982年出生在山东潍坊昌乐县,2000年,他以大连海事大学第一名的成绩被海商法专业录取。说起当初刚上大学的经历,杨健告诉记者:“你可以想象一下,山东农村来的孩子,跟一群大城市的同学在一起,说话很土,穿着更土、没有什么特长、也没有什么见识,这就是我的起点。”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杨健就找了个最基层的乡镇法庭去实习,端茶倒水、整理卷宗、跟着参加开庭。大三大四的时候,他又去律师事务所实习承接案件打官司,这时杨健开始了他创业的原始积累。 本科毕业前,杨健以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被保送读研,但他却做了一个令许多人都意想不到的选择——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赴青海做一年的志愿者。“我再三考虑以后,还是决定去青海,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在我看来,创业,需要经历基层的磨练,需要经受艰苦的洗礼,更需要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事实证明,这一年不仅让我终生难忘,还让我受益终身。” 在青海,杨健第一次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课;一个人差不多承担了整个县城的电脑维护工作;那时候还要收农业税,全县的农业税要几十号人工作两三个月才能统计好,杨健做了一个电子表格,计算好公式,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全干完了。杨健还在当地参与了一个1000多万元的股权纠纷案件,并且最终胜诉。 这一年,对杨健来说是一辈子的记忆,在青海,他总结自己的过去,对以后的道路也作了规划。“真正决定要开公司创业,就是这时候作出的决定。” B. 参加创业比赛赢第一桶金 现实经营却碰得头破血流 2005年,在青海志愿服务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大连的同学联系到杨健,告诉他沙河口区政府正在举办“激情创业黑石礁”创业比赛,扶持大学生创业。杨健利用假期时间写出了第一份创业计划书,创业项目就是大学期间一直在运营的网站,最终成为获胜的8支团队之一,得到了政府的4万元创业资金扶持。比赛虽然成功了,但是真正走向市场,却碰得头破血流。 2005年夏天,志愿服务结束后,杨健回大连读研,他的第一家公司也在这时开张了。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头三脚就没有踢开。“当时,我的摊子铺的太大,不但做网站,还销售电脑,代售旅游景点门票、电影票等。这么多的业务不仅没有盈利,反而分散了公司的人力物力,网站也越来越不景气。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公司举步维艰的时候,更大的打击一个个接踵而来。网站服务器出错,丢失了多年来积累下的网络资料,公司租赁的写字楼也到期了。公司从网站最鼎盛时期的60多人,衰落到只剩下一名员工。” 这时候,很多人都劝杨健放弃,但为了创业理想,他选择了坚持。“那时我身无分文,靠透支信用卡为唯一的员工发工资。我们两个人没日没夜地做开发、测试,几天几夜不合眼,那股拼命劲儿连自己都感到吃惊。我把自己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和软件开发结合起来,开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管理系统。由于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产品销路非常好,使濒临死亡的公司重获新生。” 走出困境的杨健,更加体会到,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因为坚持,才度过这一劫。杨健说,他是幸运的,能够早早地经历挫折,让自己迅速成熟。“如果一直都是一帆风顺,很可能会被突然到来的困难所击倒。” C. 曾经受到 两届总理亲切接见 说到与达沃斯的缘分,杨健告诉记者,2011年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世界经济论坛与共青团中央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发起“全球杰出青年社区”,由团中央下属的“灜”公益基金会在中国负责推动“全球杰出青年社区”的工作。“灜”公益基金会在中国运作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公益创业项目YBC,作为YBC的导师,他被推荐成为达沃斯旗下的全球杰出青年社区成员,大连分社区也成为全球杰出青年社区的首批分社区。 作为大连分社区执委,杨健参加过若干场达沃斯论坛组织的活动。他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视野、格局、胸怀的提升。在这个论坛上,与全球最优秀的企业家、政要、科学家平等的交流,共同探讨全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受益匪浅。 执委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包括团结社区成员,共谋社区发展,而且,在全球平台上,向全球杰出青年展示中国青年、大连青年的风采。不仅要奉献时间、奉献经历,甚至还有些经济上的奉献;但杨健觉得收获更多,有国际上对中国青年、大连青年的认可,有社会各界对青年群体的认可,也有成员之间的友情。 杨健告诉记者,今年达沃斯论坛,他的两场发言的话题分别是: “中国艺术的现状”和“数字化世界的知识产权问题”。 他说, 自己能参与到“中国艺术的现状”论题中,主要得益于曾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挂职担任州政府副秘书长,参与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的申遗过程,而且,对于“热贡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做了大量工作。 采访结束,回望自己的经历,曾经分别受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的杨健说,在创业的过程中,自己遇到多次选择的机会。25岁的时候,他到长影集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做了不到两年时间,又重新选择创业;28岁,在出国和去大西北挂职之间,他选择到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担任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但这一次次的选择,都没有偏离原来的梦想,国企和政府都为他提供了更高的平台。谈到未来的打算,杨健说,短期来看,希望能在明年开始做两年博士后,对自己所从事的动漫、产业园建设运营、天使投资等领域产业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也希望通过企业的运营,将研究成果实体化。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诚寻人才
pengf 2013-9-30 02:04
诚寻以下人才加盟合作: 1.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文秘方面能力者(近期); 2. 具备地球物理、地质学或信息数据科学技术的硕士、博士等(中长期)。 3. 有地球物理或地质学科基础背景兼具信息数据科学素质的高级职称职务者 (中长期) 。 欢迎联系,交流具体情况,对适合者,根据采取适合的办法或由合作的研究生。学会、企业聘用。
个人分类: 找寻加盟合作|2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市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研究
liji19760501 2013-9-29 20:04
(全文发表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第2期,发刊稿与本文略有不同) 上海市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研究 蔡雨阳 ,张君闻 1 ,李 际 2 ,鲍 勇 1 ( 1.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上海 200025 ;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 【摘 要】 目的 基于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研究其管理人才的胜任能力,建立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 方法 以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 麦克利兰胜任力特征辞典,考察227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 250 份问卷,访谈 14 位专家, 获得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的能力特征数据 。 结果 上海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分为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鉴别标准”和“社区卫生管理人才一般标准”2种,前者 包括 6 个特征族, 16 个特征项, 33 个评价角度及 35 个典型行为描述,后者 包括6个特征族、10个特征项、25个评价角度与25个典型行为描述。 结论 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社区卫生管理人才 评优或晋升的鉴别工具,也可为社区卫生管理人才的能力评价提供一种客观的标准。 【关键词】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能力 R197.1 A Study onManagerial Talent’s Competency Model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 Shanghai CAI Yu-yang 1 ,ZHANG Jun-wen 1 , Li Ji 2 ,Bao Yong 1 ( 1.School ofPublic Health,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25,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100049 ,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managerial talent’s competency model of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and optimize the mechanism of selection, appointmentof health human resource in Shanghai. Methods The benchmark position was extractedfrom 22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shanghai, which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of McClelland’s Competency Dictionar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BehavioralEvent Interviewing were condcuted to seek the typical competency data on 250staff and 14 industry expert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managerial talent’s competency model of communityhealth service was design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ompetencyDictionary, which contained two sub-models, one was for promotion, the otherwas for employment. There were 6 character clusters, 16 characteristic items,33 evaluation dimensions and 35 typical behavior descriptions in the promtionmodel and 6 character clusters, 10 characteristic items, 25 evaluation dimensionsand 25 typical behavior descriptions in the employment model. Conclusion The candidates for promotionat least fit 16 characteristic items and the candidates for employment at leastfit 10 characteristic items in the Managerial Talent’s Competency Model of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his model provides one kind of the acceptedevaluating system on the managerial talent’s selection, appointment in the communityhealth service. managerialtalen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ompetency model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城市街道医院(一级医院)正逐渐调整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职能也从以医疗为主的医院定位,调整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的“六位一体”,突出了对于预防、保健和社区服务的职能,这在我国是非常重大的医疗机构改革举措。这种新型的基层卫生服务组织形式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 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我国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多来源于技术人才,因此对其胜任情况的考查侧重于态度与行为以及医疗技术能力。现实中,“医而优则仕”的职业生涯通道导致了医疗技术人才被提拔到管理岗位后,既难以胜任管理岗位,又减弱其在临床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贡献。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自于街道医院的转换,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老、年龄断层明显、学历偏低、技术水平不高、编制不足、人力资源断层等问题 ,而改善上海市社区卫生管理人才现状,现实思路是着力于改变传统人才输送途径,在有限的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库中挖掘合适的岗位人才和培养梯队。 本研究旨在借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胜任能力理论,探索建立相对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聘任社区卫生管理人才的体系 ,推进上海市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 1.2 抽样方法 经过文献阅读,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岗位、组织结构和管理层级,结合第一轮的专家访谈结果,确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岗位。进一步以位于传统城区内的卢湾区为 中心点,在2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选择 19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样本,其中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三类地区的样本数分别为8家、7家和4家。对以上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第二轮专家访谈。 1.3 专家访谈 选取14位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上级管理者进行专家访谈,每位专家访谈时间均1 h,共整理访谈笔记近5万字。 通过访谈,确定了上海市社区卫生管理人才的定义、基本现状、主要问题,提炼了人才胜任力的基本需求,建立了由6个特征族构成,即领导风格、人格魅力、政策理解力、协调与沟通能力、业务与管理的创新能力以及服务意识构成的理论模型。 1.4 问卷调查 根据麦克利兰胜任力特征辞典(Competency Dictionary)的基本描述(图1) ,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层级的扁平化与管理技能的同质化进行严格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能力素质问卷 ,对抽样对象的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 图1 麦克利兰胜任力特征辞典 Fig 1 Competency Dictionary drawn by McClelland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Microsoft Excel 2000软件展示数据。统计学分析秉承下述标准。 1.5.1 访谈记录的频度分析 将访谈记录编码后,提炼访谈纪要中的频度,并进行归类,分析出现的关键词。经进一步分析和归类,形成若干项关键性的要素,这些胜任能力要素的频度具有代表性。 1.5.2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的一致性检验功能检验数据是否差异显著。将问卷随机编号后分成两组,单双号问卷各为一组,以是否≥0.5作为标准进行特征项与等级值选择的一致性检查。 1.5.3 调查问卷的频度统计 对一致性检验结果0.5的候选特征项进行统计,计算各特征项与所有被选等级值的出现频度,以此确定被调查者选择的优先性,并作为建立框架、体系与标准的依据。考虑并接受适当扩大比例的假阳性率,以67%作为界定该特征项是否入选应用模型的标准。 1.5.4 模型结构的选择标准 对入选特征项的等级值的建模选择的标准建立在各被选等级值的分布集中性的分析基础上,并以麦克利兰胜任力特征辞典中对应特征项的该等级值的典型行为描述为准,建立本研究中对应特征项的典型行为描述。在同一入选特征项中,如果出现多个具有同样最高频度的等级值,本着先进性原则,采纳较高的等级值。经过该标准筛选的 基本要素、特征族、特征项及典型行为描述将出现在研究结果中。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184份,回收率73.6%,所有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所涉及部门包括办公室、全科医学部、公共卫生部(预防保健科)、康复医学部、中医科、病房、药房、全科医学保障部,涉及岗位包括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财务科长、人事科副科长、信息科长、助理会计师、医务科长、护士长、防保科长、门诊办公室主任、医师社区团队长、医师、检验师、护士, 涉及职称包括副主任医师(11%)、主治医师(38%)、住院医师(16%)、检验师(4%)、护师(14%)、护士(11%)及无职称者(实习医师)(6%), 涉及学历包括本科(37%)、大专(40%)、中专(11%)和其他(12%),涉及工作年限为2个月~36年。在编在岗社区卫生人员年龄≥45岁者占60.6%,3O~44岁者占19.2%;5年内退休者占30.1%;编制外聘用人员占在岗医务人员的11.3%;本科以上学历为8.2%;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者占1.1%。 2.2 胜任力模型构建 按上述1.5的统计学规范,结合麦克利兰胜任力特征辞典,建立社区卫生管理人才 胜任能力模型 框架,包括特征族、频度检查确定的入选特征、频度检查确定的入选等级值对应的典型行为描述 。根据问卷调查信息的一致性检验和频度检验结果,获得“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鉴别标准”和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一般标准”两种胜任能力模型(表1、2) 。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鉴别标准”以选聘中心主任为标准,描述特征项与所应具有的典型行为,其包含6个特征族、16个特征项、33个评价角度及35个典型行为描述。 “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一般标准 ”以选聘全科医学部主任为标准,描述将特征项与所应具有的典型行为,其包含6个特征族、10个特征项、25个评价角度及25个典型行为描述。 表1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鉴别标准 Tab 1 Managerial Talent’sCompetency Model of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 Standard 特征族 特征项 评价角度 典型行为描述 业务管理与创新能力 成就导向 激励成就行动的强度与完整性 成本收益的分析:设立优先级或选择目标,做出明确的评估。 成就的影响范围 影响一个大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创新的程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系的创新:利用独特的创新来改善绩效对于产业是全新的尝试。 主动性 时间层面 提前1-2年采取行动:避免问题发生及创造良机。 自我激励自我努力的成果 承担远超过要求的新项目的任务。 信息搜集 研究:通过系统的方法或正式研究渠道获得资料或反馈。 服务意识 人力理解力沟通 对他人了解的深度 了解复杂的根本问题:了解他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或问题的复杂原因。 倾听与响应他人 采取行动提供协助:对通过主动提出或观察得知的问题提供协助。 病患服务导向 以病患需求为重点 担任病患的辩护角色:站在病患的立场思考或处理抱怨申诉;或督促上级解决问题。 主动帮助或服务他人 召集他人一起采取非例行公事的行动以满足需求。 人格魅力 冲击与影响 为了影响他人而采取的行动 预计方案的冲击:根据病患的经济能力做明显调整。 影响、了解或幅度 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组织认知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的深度 了解普遍情形和文虎:辨识出未言明的组织约束力,使用最好的文化或方式等。 认知的幅度 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沟通与协调能力 培养他人 培养他人的强度与完成度 给予奖励:晋升特别有能力的部署,或针对良好绩效给予其他奖励。 培养或指导的人员数量和层级 多层级的大团队,超过100人 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的强度 化解冲突:公开团队里的冲突,并鼓励或促成有利的冲突解决方案。 涉及的团队规模 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促成团队合作的程度 让他人也一起付出超出平常的努力。 团队领导 领导角色的强度 提出令人折服的远见:拥有号召力、提出远见、激发人们对使命的认同和承诺。 涉及的的团队规模 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促成团队合作的程度 让他人也一起付出超出平常的努力。 政策理解力 分析式思考演绎 分析的复杂度 做非常复杂的计划或分析;系统地将复杂问题分解;找出解决方案并衡量价值。 被提出问题的大小 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或长远、深刻影响本社区人群健康水平。 概念式思考 概念的复杂度和原创性 创造新的模式:创造解释复杂情况或问题的新模式或理论,并保持一致性。 被提出问题的大小 广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或长远,深刻影响本社区人群健康水平。 技术/职业/管理知识 知识的深度 专业/专门能力:被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一个技术或专业领域的权威。 管理专门知识的幅度 部门/不同性质/交叉职务:管理几个下属主管;管理层与阿来自几个部门的团队。 专门知识的取得 取得新的或不同的知识:努力获得最新的技能和知识,或维持广泛的信息网络。 专门知识的传播 回答问题:以专家角色传播现有的信息。 领导风格 自我控制 让别人也冷静下来: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让他人冷静,并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信 自信 自愿接受挑战:接受挑战性任务或额外责任;表达与上级或病患的不同意见。 面对失败 向他人承认自己的错误,采取行动改正问题。 弹性 改善幅度 调整战略:在本单位进行大规模或长期的调整,以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 行动速度 立即行动。 表2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一般标准 Tab 1 Managerial Talent’sCompetency Model of Community Health ——General Standard 特征族 特征项 评价角度 典型行为描述 业务管理与创新能力 成就导向 激励成就行动的强度与完整性 持续不断的改善绩效:在系统上或工作方法上做出改变,以改善绩效。 成就的影响范围 影响一个部门的人(超过15个人),获得一项大的业绩或相当程度的财务承诺。 创新的程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创新:尝试一些新潮和不同的做法来改善绩效。 主动性 时间层面 危机的决策:在遇到危机时快速采取行动并做出决策。 自我激励自我努力的成果 付出额外的心力去完成工作,即使没有受到要求。 服务意识 人力理解力沟通 对他人了解的深度 情绪和内容两者都了解:了解当前的情绪和陈述清楚的内容。 倾听与响应他人 表现出愿意倾听:敞开心扉,刻意创造谈话机会;或是积极设法去了解。 病患服务导向 以病患需求为重点 提供最低限度的必要服务:对病患的问题给予立即但“未经准备”的响应。 主动帮助或服务他人 特意提供协助:主动采取例行公事意外的行动。 组织认知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的深度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的架构:辨识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架构或层级等。 认知的幅度 本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沟通与协调能力 培养他人 培养他人的强度与完成度 不适当或未做出培养他人的明确努力:重点放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成为典范。 培养或指导的人员数量和层级 很多(超过10个)下属。 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的强度 表达出正面的期待:表达出对他人的正面期待,用正面词语谈论他人并表现出尊重。 涉及的团队规模 因任务需要而跨2个以上部门。 促成团队合作的程度 采取超出例行公事的行动。 团队领导 领导角色的强度 将自己定位为领导者:确保他人接受任务,树立模范,是值得信赖的领导者。 涉及的的团队规模 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促成团队合作的程度 采取超出例行公事的行动。 技术/职业/管理知识 知识的深度 基本专业性质:提供专业或管理服务,通常需要大专学历;或几年实际工作经验。 管理专门知识的幅度 同一性质的工作单位或功能:类似工作单位一线主管;或小组性质的团队/项目领导人。 专门知识的取得 中立:既不接受受增加技术知识,但也不激烈抗拒。 专门知识的传播 回答问题:以专家角色传播现有的信息。 领导风格 自信 自信 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视自己为专家;视自己为成功的关键;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 面对失败 从错误中学习:分析自己的表现来了解失败,以改善未来绩效。 3 讨 论 胜任能力(Competency)是由哈佛大学麦克利兰教授提出的概念。他发现个体的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比知识和智力能更好地预测个人在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的表现,这些特征称作胜任能力 。评价胜任能力,即是去发掘那些能够真正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能实质性的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麦克利兰完成全球200多项工作所涉及的胜任能力特征研究后,提炼形成了21项通用胜任特征要素,构成了胜任力特征辞典。 在研究中以中心主任和全科医学部主任作为“基准岗位”。 所谓基准岗位是指其他岗位能与其比较而确定相对价值的岗位。基准岗位的一般标准即为此类岗位的选聘标准,鉴别标准即为该类中晋升到基准岗位上一级岗位或年度评优的标准。专家意见结合胜任力特征辞典描述,确定社区卫生管理人才的基准岗位为全科医学部主任。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鉴别标准” 是以选聘中心主任为标准。作为高级管理人才的鉴别标准,其特征族“政策理解力”包括了在麦克利兰胜任力特征辞典中对应特征族下的全部特征项,体现了在当前卫生改革形势下对高级人才的政策把握的突出要求,强调了在复杂形势下的领导能力,而且各典型行为描述要求也较高。符合本标准的高级人才,不仅仅可以胜任中心主任的岗位,也可考虑作为更高一级的区卫生局的社区卫生管理岗位或其他相关岗位。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一般标准” 是以选聘全科医学部主任为标准,其胜任力特征项覆盖较为全面,淡化了对于复杂形势下的领导能力的要求,突出了现代管理中 的民主要求以及作为技能培训者和绩效激励者的角色定位。 相应的典型行为描述要求高级人才在上级的领导下,在基层管理中做好本职工作与应有的管理表现。符合本标准的高级人才,可以胜任中心主任或中心内重要的高级岗位。 针对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岗位胜任力,本研究认为:①作为评优或晋升候选人的管理人才,应具备包括成就导向、主动性、信息搜集、人际理解力沟通、病患服务导向、冲击与影响、组织认知、培养他人、团队合作、团队领导、分析式思考演绎、概念式思考、技术/职业/管理知识、自我控制、自信与弹性等16种行为特征项。②作为待聘候选人的管理人才,应至少具备除信息搜集、冲击与影响、分析式思考演绎、概念式思考、自我控制与弹性以外的上述其他10种行为特征项。 胜任力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中当前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分支 ,它明确指出了衡量人力资本的要素是人的潜能与行为特征,并在麦克利兰的努力下建立了通用模型与胜任力辞典。本研究成果是建立在经典的麦克利兰胜任能力框架体系之上,并根据上海社区卫生管理人才情况进行分析和提炼,具有科学、公正和客观的特点,可为社区卫生管理人才的能力评估提供较客观的评价标准和便捷的评价工具。 鲍勇,龚幼龙,顾杏元,等.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6(1):38-40. 张愈,董燕敏,方素珍,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胜任力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0):673-675. 苏薇洁,孙晓明.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思考 .社区卫生保健,2006,5(5):308-310,313. Spencer LM,Spencer SM.Competence at Work . New York:John Wiley,1993. McClelland ,D.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 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pp.1-14. 李峰,方素珍,李琪,等.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0):666-669. 边俊士,井西学,孙逊. 国内卫生系统有关胜任力的研究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 23(7):447-448. 2010-03-14 刘晓华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 07ZS44 );上海市教委优青科研专项基金( 1801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文社科项目( 2007 ) (Shanghai EducationCommittee Foundation, 07ZS44, 18011;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Medicine Foundation, 2007) 。 作者单位 :蔡雨阳 (1972-) ,男,副教授,博士;电子信箱: caiyuyang@sjtu.edu.cn 。 通信作者 :张君闻,电子信箱, wingchangzjw@yahoo.com 。
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研究
liji19760501 2013-9-29 20:00
(全文发表于《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年第1期,发刊版与本文略有不同)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研究 蔡雨阳 李际 杨薇 鲍勇 蔡仁华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人员的调研, 探讨社区卫生一般管理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 方法 ,以麦克利兰胜任力特征辞典为理论框架,设置 2 个基准岗位,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研上海市 19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结果 以医务科长为基准岗位的胜任能力模型包括 6 个特征族、 11 个特征项、 27 个评价角度与 27 个典型行为描述,以社区团队长为基准岗位的胜任能力模型包括 5 个特征族、 8 个特征项、 21 个评价角度和 21 个典型行为描述。 结论 研究成果可为社区卫生管理人才的能力评估提供较客观的标准,也可以在制定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能力 【中图分类号】 R197.1 A Pilot Study on Managerial Talent’s Competency Model of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AI Yu-yang*, , Ii Ji ,YANG Wei, et al. * School of Public Health,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25,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managerial talent’s competency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and optimize healthhuman resource in Shanghai. Methods Based on McClelland’sCompetency Dictionary, two benchmark positions were extracted from 227 Community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shanghai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Behavioral EventInterviewing were condcuted in 19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shanghai forseeking the typical competency data. Results There were two kinds of managerial talent’s competency model of communityhealth service generalized by statisticalanalysis, one was designed with the benchmark job ‘head of mdeical branch’,which included 6 character clusters, 11 characteristic items, 27 evaluation dimensionsand 27 typical behavior descriptions, the other was designed with the benchmarkjob ‘Team Leader’,which included 5 character clusters, 8 characteristic items, 21evaluation dimensions and 21 typical behavior descriptions in the employmentmodel. Conclusion The genernalcharacter items emerged by combining of similar terms in two sub-models of managerialtalent’s competency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which included 5 characterclusters and 8 characteristic items. This resarch provides one kind of the acceptedsystem for the managerial talent’s selection,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communityhealth service.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rial talent; Competency 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社区卫生管理人才的供应渠道以技术人才为主。实践中,“医而优则仕”的职业生涯通道导致了优秀的医疗技术人才被提拔到管理岗位后,既难于成为优秀的管理人员,又影响了在临床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做出持续贡献。传统的城市街道医院(一级医院)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突出了对于预防、保健和社区服务的职能,这种基层服务组织形式对社区卫生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 本研究借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胜任能力理论,探索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客观、公正的聘任、评价和培训社区卫生管理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标准 ,推进上海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建设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考察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7家,调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能。。以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虹口区作为中心点,选择了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样本。其中,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三类地区的样本数分别为8家、7家和4家。 1.2 理论框架 胜任能力(Competency)是由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 (David C. McClelland) 教授提出的概念。他发现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能够比知识和智力更好地预测一个人在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的表现,这些特征被称作胜任能力 。评价胜任能力,即是去发掘那些能够真正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能实质性的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 麦克利兰和他的研究小组根据对26个国家200多人在工作中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所得到的信息,建立了286项胜任特征模型数据库,其中包括一般组织中的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决策岗位等的胜任力特征项。数据库记录了大约760种行为特征,其中与360种行为特征相关的21项胜任特征要素能够解释每个领域工作中80%-98%比例的行为及其结果。其余400种行为特征只描述较少提到的特征项。因此,这360种行为特征作为典型行为描述与作为特征项的21项胜任特征要素构成了胜任力辞典 。 1.3 岗位设计 在研究中应用了“基准岗位”的概念,所谓基准岗位是指其他岗位能与其比较而确定相对价值的一些岗位 。考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扁平化和一人多岗等情况,各管理岗位的职能和工作任务常有交叉,故无需设计过多的基准岗位。在实际设计中,将胜任能力分为通用能力和基本能力二个层次,通用能力层次以医务科长为基准岗位,描述其特征项与所应具有的典型行为;基本能力层次以社区团队长为基准岗位,描述其特征项与所应具有的典型行为。 1.5 调研方法 根据麦克利兰的胜任力特征辞典(Competency Dictionary),设计“上海市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岗位胜任力特征量表”和访谈提纲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访谈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上级管理者,保证每位专家访谈时间均在1小时以上;采用问卷调研法调研上海市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岗位职能的工作人员,保证被调研人员覆盖社区卫生服务的各岗位职能。 1.6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epidata作为数据输入工具,SPSS11.0作为数据分析工具,Microsoft Excel 2000作为数据展示工具。 本研究的统计分析将秉承以下标准: (1)访谈记录的频度分析:将访谈记录编码后,提炼访谈纪要中的频度,并进行归类,分析出现关键词。经过进一步分析和归类,将形成了若干项关键性的要素,这些胜任能力要素的频度将是具有代表性的。 (2)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SPSS11.0的一致性检验(group)功能检查数据是否差别明显。将问卷随机编号后分成两组,单双号问卷各为一组,以是否≥0.5作为标准进行了特征项与等级值选择的一致性检查。 (3)调查问卷的频度统计:对于一致性检验结果超过0.5的候选特征项进行统计,计算了各特征项与所有被选等级值的出现频度,以此确定被调查者选择的优先性,并作为建立框架、体系与标准的依据。 (4)模型结构的选择标准:对于入选特征项的等级值的建模选择的标准建立在各个被选等级值的分布集中性的分析基础上,并以麦克利兰的胜任能力特征辞典中对应特征项的该等级值的典型行为描述为准,建立本研究中对应特征项的典型行为描述。在同一入选特征项中,如果出现多个具有同样最高频度的等级值,本着先进性原则,采纳较高的等级值。 经过该标准筛选的 基本要素,特征族,特征项及典型行为描述将出现在研究结果中。 2 结果 2.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调研过程中,共访谈了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上级管理者共14位专家,每位专家访谈时间均在1小时以上,共整理访谈笔记近5万字。每份访谈记录的平均字数分别为3573字,平均时间为3812秒,数据符合方差齐性假设。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184份,回收率为73.6%,所有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被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所涉及部门包括办公室、全科医学部、公共卫生部(预防保健科)、康复医学部、中医科、病房、药房、全科医学保障部,涉及岗位包括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财务科长、人事科副科长、信息科长、助理会计师、医务科长、护士长、防保科长、门诊办主任、医生社区团队长、医生、检验师、护士,涉及职称包括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检验师、护师、护士、实习医生,涉及学历包括本科、大专、中专,涉及工作年限从2个月到36年不等。 调研中,在编在岗社区卫生人员年龄≥45岁者占60.6%,3O~44岁者占19.2%;;5年内退休者占30.1% ;编制外聘用人员占在岗医务人员的11.3%;本科以上学历为8.2%;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者占1.1%,客观反映了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水平。 图1 回收有效答卷的被调查者学历层次分布 图2 回收有效答卷的被调查者职称层次分布 2.2 胜任能力模型构建 按本文1.6小节论述的统计规范,结合麦克利兰的胜任能力特征辞典,建立了社区卫生管理人才 胜任能力模型的 框架,包括特征族、频度检查确定的入选特征、频度检查确定的入选等级值对应的典型行为描述 。 本研究对于访谈信息进行了信度分析,编码信度系数值从0.654到0.839,总体编码信度系数0.812。计算两名编码者对被试编码频次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显示,在频次上只有2项相关性不显著.表明两名编码者编码一致性较高。本研究对于访谈信息进行了编码和频度分析,归类一致性的值从0.512到 0.73,总归类一致性0.714。胜任力要素频度经进一步归类后,形成了6项关键性的要素。这些要素在总频次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t=1.927,P=0.061)。这表明,胜任力要素的频度是具有代表性的。 对于问卷信息进行频度分析,对于一致性检验结果超过0.5的候选特征项进行了统计,计算了各特征项与所有被选等级值的出现频度,以此确定被调查者选择的优先性,并作为建立胜任能力模型实证依据。对于特征项的建模选择的标准是参照统计学的常规标准。常规的统计学界定标准有75%、67%和50%三种选择,有鉴于本研究是一个探索性研究,应该考虑并接受适当扩大比例的假阳性率,所以采纳67%作为界定该特征项是否入选的标准。 根据访谈信息和问卷调研信息的一致性检查和频度检查结果,获得“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能力通用模型”和“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基本胜任能力模型”2种胜任能力模型。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能力通用模型” 是 以选聘医务科长为标准,包括6个特征族、11个特征项、27个评价角度与27个典型行为描述。 表1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能力通用模型 “社区管理人才胜任能力基本模型” 是以选聘社区团队长为标准,将特征项与所应具有的典型行为描述出来,其包括5个特征族、8个特征项、21个评价角度和21个典型行为描述。 表2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能力基本模型 3 讨论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能力通用模型” 是 以选聘医务科长为标准,抽取其特征项与所应具有的典型行为,包括6个特征族、11个特征项、27个评价角度与27个典型行为描述。作为社区卫生通用管理能力标准,其胜任力特征项覆盖较为全面,适当强调了工作中人际交流(特别是病患)的影响能力和调整能力,突出了日常工作中与他人(特别是病患)直接接触的岗位特征。符合本标准的中级管理人才,不仅仅可以胜任中心的中层岗位,也可以胜任中心内一般的高级岗位 “社区管理人才胜任能力基本模型” 是以选聘社区团队长为标准,提炼其特征项与所应具有的典型行为,包括5个特征族、8个特征项、21个评价角度和21个典型行为描述。作为一般 管理人才的基本评价标准, 其胜任力特征项覆盖较为简单,突出了基本的胜任能力要求。 符合本标准的中初级人才,可担任中心内一般的中级岗位或重要的初级岗位。 综合“社区卫生管理人才胜任能力通用模型”与“社区管理人才胜任能力基本模型”, 可以得到 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的通用特征项,包括5个特征族、8个特征项。这些通用特征项体现了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的共性。因此,作为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必须在工作态度(成就导向、主动性、自信)、人际交往(人际理解力沟通、病患服务导向、团队合作、团队领导)、专业知识(技术/职业/管理知识)等方面具有相应的胜任能力。 表3 通用特征项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者管理能力的参考标准,本研究成果是建立在经典的麦克利兰胜任能力框架体系之上,并根据上海市的社区卫生管理人才情况进行分析和提炼, 经过专家评议和同行讨论,认为模型的 其胜任力特征项覆盖较为全面、客观、详细,操作性强,具有科学、公正和客观的特点。该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可为社区卫生管理人才的能力评估提供较客观的评价标准,也可以为制定社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起到借鉴作用。 参 考 文 献 秦美娇,张青.张冬兰. 上海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中国卫生资源.2005,(6):258-259 李峰,方素珍,李琪等.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10(2):666~669 张愈,董燕敏,方素珍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胜任力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0):673-675 McClelland David C..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 .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1-14 Spencer, L. M.,Spencer,S. M. Competence at Work . New York:John Wiley,1993 姚若松.点分法岗位评价指导薪酬管理公平性的探索 .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3):82-85 蔡雨阳,李际,张君闻.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研究.上海预防医学,2008,Vol.20 Suppl:S110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 07ZS44 );上海市教委优青科研专项基金( 1801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文社科项目( 2007 ) 作者单位: 200025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蔡仁华,鲍勇, 蔡雨阳 ); 100049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 生院(李际), 200235 ,上海,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杨薇) 通讯作者:李际
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学导式创新体系=创新教学开发五元智能激励人才创新文献索引
ljkf 2013-9-28 17:09
2013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创新教学开发五元智能激励人才创新文献索引 北琴海鹏 摘编 2013 年 1] 2013 年 1 月 19 日学导式教学法 9. 教学活动中 , 主导因素是什么 ... www.doc88.com/p-113632696090.h... 2013-09-24 - 快照 2] 山区小学如何开展体育活动 - -... 如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较好 , 即 : 提示 → 自学 → 解疑 → 演练 → 小结。如教低年级前滚翻时 , 只向学生提示做翻滚的要求和作法 , 教师不急于示范 , 而是让学生在 ... www.17xing.com/class/diary/det... 2013-02-19 3] 中国基础教育网 www.cbe21.com ... · 学导式和讲授式教学法的对比实验研 . · 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分析 ... www.ranknow.cn/detail/history/... 2013-07-21 4] 积极愉快地学习 ... 让学生生动、主动、自主地学 -- 运用 学导式 教 百分数应用题 本文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第十册数学第 31 页的 百分数应用题例 3 的教学为例 , 谈如何灵活 运 ... new.060s.com/center/stalnn/all... 2013-07-01 5] 《新余教育》第五期 ... 构建学导式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黄文斌 ... www.xyjy.cn/xhdt/ShowArticle.a... 2013-07-30 6] . 徽商职业学院】 ... 坚持 以人为本 的教育 ... 学导式教学及示范教学方法。只有切实联系学生实际 , 才能培养出 厚基础 , 高技能 的专门人才。 2 、注重专业技能培训 ,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高 ... www.ah.xinhuanet.com/zhuanti/2... 2013-01-10 - 7] 杨羽 _ 新浪博客 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卷 - 提升国民五元智能创新体系文献目录 ... blog.sina.com.cn/u/2639592057 2013-01-16 8] - 蔡祖泉的 Blog 《学导式教学》等大量的业务书籍认真研读 , 做了 100 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 当时的 学导式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 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 我都能在第 ... essx.ess.e21.cn/oblog4/u/caizu... 2013-06-03 9] 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新尝试 ... 充分发挥 学导式 教学学生自学、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性 , 经过做 -- 学 -- 教 , 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 ... www.cngr.cn/article/61/388/200... 2013-07-28 - 10] 北京大学 --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刘学浩倡导的 学导式 、黎世法教授的 先学后讲 , 自学为主 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魏书生创立的 课堂教学六步法 等。在国外 , 著名的当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 发现学习理 ... gpjh.pkudl.cn/zxbyc/news_info.... 2013-09-24 - 11] 镇海教育信息网 ... 这些课题有《从 低段作文先导式 到 中高段全程学导式 教学的改革》 ... www.zhedu.gov.cn/xxpd/bencandy... 2013-07-12 12] 黔江新闻网 , 武陵传媒 ... 2013 年 6 月 25 日 - 导学式和学导式 课堂教学模式 , 金溪学校的 四环节 课堂教学模式 , 沙坝中心校的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 , 石会中学的 小班化 课堂教学模式 , 育才小学 www.wldsb.com/edu/content_2576...2013-06-25 13] 瓯海教师研修网 -- 教科研 .... 体验 -- 学导式 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金志正 瓯海中学 8 WK1203041 ... www.ohedu.cn/yanxiu/Web/CG/CG_... 2013-09-25 14] 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 高等教育论文 ... 学导式、讨论式等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 更好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和智能发展 ; 在教学环境上 ,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营造浓厚的学习、科研氛围 , 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和各种竞 ... lunwen.28xl.com/bencandy-34-30... 2013-06-19 - 15] 宝应教育网 -- 公众参与 征文专题 ... 学导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 同时还是市级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 ... www.byjy.org/articleRead.asp?a... 2013-09-24 - 16] 我会学了 - ... 学导式 教学法 . 2. 学生明确了这一 . 我学 的意识 ; 学生有了 . 越来越 ... www.rrxk.net/index.php?n=1q=2... 2013-09-25 17] 读 如何做研究型教师 有感 - 高密教育社区 ... 学导式 教学法 . 从中我受益最深得莫过于他的 学导式 教学法 , ... jysq.kc100.com/showtopic.aspx?... 2013-07-05 - 18] 教育心理 -- 心理健康 -- 学习方法网 学导式教学 ; 实践课应同临床实习紧密结合 , 真正做到从做中学 , 应建立高规格的临床实习基地。 ... www.xxff100.com/xljk/xxxl/9969... 2013-07-12 - 19] 立足课程内涵 ,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_51 厦门家教网 ... 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 等 , 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 , 在创造性的活动中 , 技能越高 , 就会产 ... www.51xmjj.cn/news_info.asp?id... 2013-07-13 - 20] 改变思路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 ( 杨俊杰 ) 采用 情景教学 和 学导式 教学法 , 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 , 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建立更多、更好、更完善的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就业基地 , 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 ... 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 2013-08-07 21] 姜堰教育论坛 ... 练 四步教学流程的 学导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41 名教师中有 17 名教师获得省、市优质课一等奖 , 形成了以省市特级教师和市县骨干教师为 ... bbs.jysedu.com/viewthread.php?... 2013-05-02 22]] 阳泉市教育科学研究 ... 在学校创建的 自主 -- 创新 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 学导式 教学的实施中她率先垂范 , 在每学期学校教学节活动中都要进行引路课、示范课公开教学 , 她讲的公开课和观摩课受到 ... yqjks.yqedu.cn/readnews.asp?ne... 2013-07-07 23] 上海崇明教育 ... 学导式 、 问题解决式 、 分组式任务型 等新型学科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保持教学质量高位运行。 三年来 , 学校每年认真组织教学基本功竞赛 , 深入开展 ... wwwNaNjy.sh.cn/html/xxgk/20100... 2013-07-27 24] 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浅谈 _ 乐活网 ... 用学导式和自练式相结 合 教法的尝试研究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年 12 期 ... www.zgnwang.com/a/jiankangshen... 2013-07-2 25] 中山街小学 _ 百度百科 ... 学导式教学 、 尝试教学 、 快乐教学 等教学方法的推广和运用 , 对全区小学教改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如今的中山街小学 , 把 德育为首 , 五育并举 作为办学宗旨 ; 把培养学 ... baike.baidu.com/view/196456.ht... 2013-01-15 26] 万 方数据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 ... 小学语文学导式高效课堂初探 谢士旺 2013-04 浅析高中物理的高效课堂教学 李文峰 2013-04 抓好 双语 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 浅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杨利红 2013-04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 李静 2013-04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梁晓盛 ... edu.wanfangdata.com.cn/ShowMan... 2013-05-29 - 27] 导学、交流、释疑、训练 四步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结题 ... 原新兵老师 , ... 发挥学导式的优势 , 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兴趣 , 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 二 ) 探索变教为导 , 导中有学与学中 ... blog.sina.com.cn/s/blog_5c5d8f... 2013-07-09 28] 小学校长先进事迹材料 - 道客巴巴 2012 年 7 月 4 日 ... 学导式 、 愉快教育 、 典型引路 、 微格训练 … 他潜心研究勤耕不辍先后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其中论文《自学、读议、质疑、点拨 ... www.doc88.com/p-271180018131.h... 2013-09-23 29] 邯郸市复兴区前百家小学 ... 特别是学校探索建构的 体验 -- 探究 -- 升华 和谐学导式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和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生自育 和谐互动式 ' 四位一体 ' 教育机制 已显特色 , 初显成效 ... xuexiao.chazidian.com/xuexiao6... 2013-09-24 30] 思想政治课 三环式 教学法初探 - 豆丁网 2011 年 9 月 12 日 ... 即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由 五步学导式 课堂教学模式、 飞扬的青春 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和学业成绩 1+X 综合评定法三大环节有机构成。三大环节环环独立 , 各具侧重点 , 又紧 ... www.docin.com/p-257710903.html 2013-09-11 - 31]] 中国期刊网 ... 用学导式创新中等职业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 .. www.chinaqking.com/arealist.as... 2013-08-21 32] 浅谈如何成为一名精品教师 -- 《卫生职业教育》 2010 年 22 期 ... 岳利民 ; 学导式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尝试及见解 ; 医学教育 ;1994 年 10 期 ... 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 2013-06-01 33] 远程学习者学习情况及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陈立波 ; 李振江 ; 易红英 ; 刘春波 ; 学导式 教学在医用物理学教学中的初步尝试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 ... 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 2013-04-12 - 34]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 , 可采用 启发式 、 学导式 教学法。首先 ,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 做到深入浅出 , 画龙点睛 , 一语道破 , 起到指导作用 , 以达到 导 在关键上的目的 ... www.fyeedu.net/info/35578-141.... 2013-07-09 35]] 待续 ] 以下:第一见 ljkf 的个人博客 =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 第二见 刘学浩学导式国际文库 http://ljkf.blog.edu.cn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4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学导式创新体系=创新教学开发五元智能激励人才创新文献索引
ljkf 2013-9-28 17:08
2012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创新教学开发五元智能激励人才创新文献索引 北琴海鹏 摘编 2012 年 1] 刘学浩 李国忠 著《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提升国民五元智能创新体系文选》 前言 (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 第1 版 ) 2] 2=57 【2】上卷 卷首语 从2011年宁波市云龙镇中学“高效课堂”的来龙去脉说起 (文献7篇) (1 ) 3] 57+1=57 学导式创新方式探索60年 【 1913】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理论探究记实 4] 【7】专家媒体评介学导式创新教学及创新体系文献 ( 4编) (1984--2011) ============================================= 5] 杨寒寒 ; “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 教学法在沁阳永威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年 《成功 · 教育》 2012 年第 9 期 - 龙源期刊网 6] 2011 计划 下的高校人才评价变革初探 , 少教多学 模式在中学古诗文教学过程的效用分析 , 学导式 教 ... www.qikan.com.cn/MagDetails/16... 2013-09-08 - 7] 如何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 琴棋书画 - 道客巴巴 , 2012 年 12 月 3 日教学中 , 如何实施 , 在教学中 ... 学导式 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 导 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 ...www.doc88.com/p-902234930842.h... 2013-08-26 - 8]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探究》实施方案 ... 2012 年 12 月 20 日刘学浩倡导的 学导式 教学 , 段力佩提倡的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 有称异步教学 ) 及邱学华组织的 尝试教学法 实验 , 魏书生创立的 课堂教学六步法 , 等等。 众多研究已经明晰 ... www.doc88.com/p-738498811414.h... 2013-09-11 9] 中学课件 - 道客巴巴 2012 年 5 月 13 日 丁建强和卞惠石 学导式数学教学 、 .... 等名师工作室 ... 都成功举办了 ... www.doc88.com/p-017651640651.h...2013-09-16 10] 成功 ( 教育版 )2012 年第 9 期目录 - .... 学导式 教学法在生物实验课上的应用尝试 韦雪凤 ... 0530qikan.net/m_parer_detail.a... 2013-07-31 11] 青年路小学学校特色发展初步设想 -- 道客巴巴 2012 年 11 月 9 日 ... 我校在总结以前课改工作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 学导式 教学法的实验研究工作。今后要继续深入实践研究形成学科课型有效教学新模式为各科教学导航真正激活了 ... www.doc88.com/p-779458343285.h... 2013-09-22 12]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2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学导式创新体系=创新教学开发五元智能激励人才创新文献索引
ljkf 2013-9-27 17:08
2011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创新教学开发五元智能激励人才创新文献索引 北琴海鹏摘编 2011 年 1 】 课堂教学一百法 -25 学导式 2 】 2011 年 2 月,福建南靖教师进修学校举行 “ 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 理论专题讲座。 3 】 《“学导式”能力培养 : 自主学习》 , 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 4 】 古县二中 学导式“三·三·三”教学模式 山西临汾 5 】 学导式教学变式 -- “三自主”教学模式简介 象山二中 吕增锋 6 】 学导式”教学法在内江二中 == 用创新成就辉煌 7 】 【津门培训笔记】一堂“学导式”研究课带来的收获 陈玲 8 】 山东省肥城市 董家新等 “ 学导式 ”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模式 9 】 傅聚福 学导式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运用 10 】 卢忠瑾 王辉 中长跑教学中的学导式教法 11 】 晋华中学“学,展,导,测”学导式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2 】 浅谈“ 学导式 ” 课堂 教学结构 江苏省苏州市湘城中学 施建新 13 】 高中语文 学导式 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李仁国 (本课题获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宁波市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14 】 “研训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学导式 ”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 开鲁县大榆树中学 李伟 宋显军 陈秀芝 15 】 高中语文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研究 摘自:《泰州教研网 16 】 病例学导式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运用 -- 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7 】 “学导式”教学法在《房地产估价》教学中的应用 商业财经 刘胜群 18 】 学导式创新变式的成功实践 -- “ 90 后”大学生的“教改”呼声 陈祥林 19 】 中国医科大学 学导式讲授式对比研究 20 】 再论护患沟通能力的五元智能培训理论及实践— —以哈尔滨市卫生系统医护礼仪继续教育为例 · 作者:于祖玲 张大生 李晶尧 来源期刊:《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年第 18 期 2 1 阮炎洲 ; 林连玉 ;; 浅谈 “ 先学后教 ” 法的试探 ; 中学物理 ;2003 年 11 期 22 陈文云 ;; 浅议 “ 先学后教 ” 英语教学策略 ; 校园英语 ( 教研版 );2011 年 06 期 23 李缉雄 ;; 生物课堂的 “ 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 ” ; 才智 ;2011 年 21 期 24 李德武 ; 费宏春 ;; 立足本校实际 搞好教学改革 —— 借鉴 “ 先学后教 ” 教学模式的做法 ; 吉林教育 ;2011 年 Z3 期 25 陈春梅 ;; 浅析初中语文 “ 先学后教 ” 策略 ; 现代语文 ( 教学研究版 );2011 年 06 期 26 顾德勇 ; 周跃 ;; 先学后教 以教导学 以学促教 —— 谈实验教学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管理 ; 中学教学参考 ;2011 年 26 期 27 苏文 ;; “ 先学后教 , 教学合一 ”—— 河北承德七中课堂教学改革侧记 ; 辅导员 ;2011 年 18 期 28 李雪丽 ; 高伟 ;; “ 先学后教 , 当堂训练 ” 教学模式的喜与忧 ; 新课程 ( 下 );2011 年 06 期 29 黄强 ;; “ 先学后教 , 当堂训练 ”—— 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年 Z1 期 30] 《现代教育科学 · 中学教师》 2011 年第 2 期 - 龙源期刊网 探究式教学要避免半途而废 , 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几点看法 , 体育课的 学导式 教学研究 , 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 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器材的开发 , 细节决定成败 , 向六大方面要 ... www.qikan.com.cn/magdetails/10... 2013-05-17 31] expression ability 在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分类中 的翻译结 ... 表达能力 || 双语例句 | 英文例句 | 相关文摘 ... 运用评论性思维合作教学法 , 把学导式评论复习、精讲性主导教学、合作式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同科学思维、认知技能、记忆能力的 ... dict.cnki.net/h_50694476127.ht... 2013-09-17 - 快照 32] 激发求知的欲望 _ 语文教研 :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_ 小精灵儿 ... 学导式教学法 , 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激发求知的欲望 , 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 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 ,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 ... new.060s.com/center/stalnn/all... 2013-09-01 - 快照 33] 黄华校长简介 - 『永顺县灵溪二完小』教育信息网 | 湘西永顺 灵 ... 2011 年 5 月 18 日 - 学校主持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导式教学质量的研究》等 5 个国家级和 4 个省级 十 五 课题结题顺利 , 受到上级好评 , 学校集体荣获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yslxex.xxycjy.cn/news/news_sho... 2011-05-18 - ======================================= 34] 8=57 学导式教学法续论—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学导式教学 35] 3 5=57 学导式高效课堂10条 (128) 36] 3 6=57 2011年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导式高效课堂促进师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摘要)(133) 37] 51=57 领导干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作用--纪念建党90周年 (188) 38] 52=57 党员书评: 公民都来关注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91) 39] 53=57 学导式自学成才的光辉典范--毛泽东 (193) 40] 56=57 首倡者自学为主探求学导式的经历与学中求导学术交流的文献索引 41]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学导式创新体系=创新教学开发五元智能激励人才创新文献索引
ljkf 2013-9-27 16:59
2010 学导式创新体系 = 创新教学开发五元智能激励人才创新文献索引 北琴海鹏摘编 2010 年 1 】 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推广使用学导式 2 】 学导—案例式” 创新教学在“医学免疫学”的应用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年 32 期 3] 范小辉 吕义德 ; 先学后教 自主互助 ; 闽北日报 ;2010 年 4] 2010 年 4 月 19 日 - 聘请黑龙江大学刘学浩教授做了题为 学导式教学模式 理论专题辅导讲座。通过一系列扎扎实实、形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培训活动 , 促进了 70 中学 教与学 深 www.hrb70.com/Article/ShowArti... 2010-04-19 - 5]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年 1... 6] 张燕 ; 导学式和学导式教学法结合运用于高中排球选项课的实验研究 ; 苏州大学 ;2010 年 .. 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 2013-09-18 7]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年 1... 8] 浅谈如何成为一名精品教师 -- 《卫生职业教育》 2010 年 22 期 9] 岳利民 ; 学导式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尝试及见解 ; 医学教育 ;1994 年 10 期 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 2013-06-01 ==================================================== 以下:首先见 ljkf 的个人博客 =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 第二见 刘学浩学导式国际文库 http://ljkf.blog.edu.cn ] 10] 9=57 以人为本应以人的五元智能开发为本 (143) 11] 3 0=57 学导式教学与洋思中学的成功实践. (108) 12] 3 1=57 学导式教学与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实践 (113) 13] 49=57 职业教育养成创造与奋斗的精神,培养创新人才 — —三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180) 14] 50=57 创新和谐光彩老年学导式创新方式人才研究 (185) ================================================ 15]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2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两岸三地李敖论强奸
热度 5 大毛忽洞 2013-9-27 08:04
中国两岸三地:李敖算个人才 实事求是的说,李敖算个人才。 如果你看他不顺眼, 你可以给他涂上颜色。 涂上颜色之后,李敖仍然是个人才。 历史上很多人才当时都有颜色, 经历千百年沉淀, 时髦的颜色褪去之后, 剩下的就是人才的骷髅内核。 李敖就是个人才骷髅, 涂什么颜色无所谓。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317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9[学导式创新人才]马先仑校长的创新,在品格的力量中闪光106
ljkf 2013-9-25 21:16
9 创新,在品格的力量中闪光 106 ——山东省五莲县第三中学马先仑校长的教育创新思想与实践 他是一位学者,用思想点亮行程;他是一位挚友,他的爱心、平和与淳朴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是一位大家,谦逊的品格、非凡的胆略彰显着无穷的人格魅力。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他用平凡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在教育的舞台上放歌豪情、挥洒睿智,站在时代的前沿诠释教育的真谛…… ——题记 创新办学理念:搭建学生一生发展的平台 认识马先仑校长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由普通教师逐渐成长起来的管理者,是有创见、有胆识、有魄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每一段工作历程都显示出独特的创新意识:早在 1985 年就在潍坊市率先实施学导式教学法的实验,在潍坊市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上多次举行公开课,带动辅导了一大批年轻教师走向成熟; 1990 年任五莲一中第一任政教处主任,在学生行为养成和品德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和开创性工作; 1996 年在省内较早地提出并组织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学习成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教育厅重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基地,马校长承担了省级研究课题,并被吸收为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任副校长七年,对确立学校科学的办学思路和建立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五莲一中高考胜出五名状元,保持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社会声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4 年 8 月,县委组织部一个“非你莫属”的考评,把他从五莲一中副校长推到了五莲三中一把手的位置上,他满怀组织信任和五莲人民的期望,带着承担历史重任的勇气和信心开始了建校八年后的二次创业。马校长自 1982 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五莲一中政治教师、政教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业务副校长,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学校教育的深入了解,使他深刻认识到办学理念就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生命,没有鲜明科学的办学理念,就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船达不到理想的彼岸。在资金短缺、生源基础差等困难情况下,马校长迎难而上,他敏锐的思想、深沉的气质、博大的胸襟、创新的思维显示了他治校的大智慧,抱着为学生一生负责的责任意识,谨慎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在升学率被视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的现实中,马校长不为“应试”所牵,不被“功利”所累,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努力提升升学率的品质,为学生构建心灵家园,寻求生命成长的支撑,为崇高人生奠基。他与学校领导一班人,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融入浓厚的现代意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以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眼光确立了更加科学的“一二三”办学思路,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是一个中心: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二”是两大战略:“多数 -- 全体”战略和教科研带动战略;“三”是三大工程:“计划人生”育人工程、心理潜能开发工程和阳光教育工程。 以人为本——“一个中心”: “教育的终极价值和功能是育人,是发展和成就人。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中心,大到学校的长远规划、目标追求、政策制度、方法措施,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次作业的批改、一次与学生的交谈、课堂上的一句话等等,都要体现这一根本要求。高考升学率是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志,而是教育目的、人的发展的副产品,人做好了,文化知识就能学好。”关于“一个中心”的理念,马校长总是用终极性关怀的长远性来阐释,总能从独特的视角给人震撼心灵的启迪和顿悟,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发展生机——“两大战略”: “多数—全体”战略体现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整体推进,陪优拔尖”的策略,目的就是在三年或再多一点时间内,使 80% 以上,乃至全体学生都能升入二批本科以上大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成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学校实施的教科研带动战略是促成教师成长、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最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终极教育目的提出来的。马校长鼓励每位教师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身边存在的问题做起,确立自己的科研课题,帮助教师确立并努力实践“学习、反思、研究、合作、行动”的教师成材发展理念,让教科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成为教学生活的常态。目前,学校已打开了“人人有课题,人人搞教研”的局面,全面实施了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科研,进行研究性教学,并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吸收优质教育资源。一方面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另一方面聘请兄弟学校优秀教师到校现身说法,承担了 2005 年北京博志育仁高考研讨会,特邀首都师大田国秀教授、山东省文联专家团、山东教育社陶继新总编来校作报告,使老师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2005 年,该校部分教师参与了志鸿教育集团高一、高三共七科教辅资料编写,现已出版,受到专家好评。 活动平台——“三大工程”: 计划人生育人工程有力的提升了师生的品质,在《人生计划书》和《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中向生命庄严承诺。马校长亲自参与计划书的设计,围绕“一个中心”编写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每周一反思、每月一小结、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总结,以便检验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根据实际调整计划,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目标。为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马校长作了《计划人生——做好手边清楚的事情》的演讲,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点靠近即定的目标。马校长说:“教师作为育人者,首先自己要学会计划人生,如此才能起到以身立教的示范作用。”他和教师一起填写《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真正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和职业幸福感,一同与教师体验教育教学生涯的快乐和成功。 心理潜能开发工程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赏识自己。着眼于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自信心和意志品质为三个突破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 为崇高人生奠定坚实的根基,制定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纳入日常教育和训练。通过自我精神训话、校训“计划人生,追求崇高”、以及激励与励志性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找寻自信和勇气。通过军训、远足拉练等坚持性训练和挫折磨练,增强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马校长说:“衡量一个中学任课教师优秀与否,不只看升学率,还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让学生既为中考高考奋斗,更为‘计划人生’追索。” 阳光教育工程全力打造阳光师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目的在于使学校、师生关系充满关爱、温情和温暖,形成民主平等、融洽和谐、安全文明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爱生是第一教育资源,尊师是第一学习能力”是马校长对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最好的定位,“尊师”与“爱生”的互动关系就是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关键在教师,教师处在主动的地位。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见到学生:面带微笑,和蔼可亲;评价学生:先看优点,客观实际;批评学生:尊重申诉,以理服人;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教育学生:循循善诱,激励为主;师生交流:倾注热情,和风细雨。 管理创新:全面实践办学理念 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的相辅相成—— 认识马校长的人都说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摆领导架子,老师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一个“服”字,其实,这就是他对制度的严格执行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所产生的“服”。他说:“人的管理从来都应该是情和理并重的,学校管理不能仅靠明晰可行的激励制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更是有效的管理举措。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校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如果仅靠一个硬性的‘管’字,而不加以柔性的‘以理服人’,被管理者多半会‘口服而心不服’,管理应得的效应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时时以‘理’为先,以理服人,理顺关系,理解万岁。”工作中,马校长注意加强情感投入和非权力影响,坚持民主开明管理,畅通管理渠道,广泛吸收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他深入群众进行广泛了解,征求意见广采民意,努力解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为教职工谋福利,以“服务师生,小利经营”为原则,在全市率先以公开招标的方式整顿理顺了学校生活服务部门,提高了服务质量,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工作生活条件,使师生安居乐业。 定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管理中,马校长提出了“打牢基础,掌握精髓,学会方法,形成能力,修养道德,增长智慧”的教学原则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整体推进,培优拔尖”的教学策略,以“十备六化”的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定位适合该校的教学特色。“十备”就是全面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包括备知识、备教法、备疏漏、备学法、备资料、备考题、备趋势、备习题、备学情、备讲评。“六化”是为了向课堂要质量提出的,分别是问题化、情景化、网络化人文化、教育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任课教师按照“十备六化”的教学要求灵活进行课堂教学,在“向科研要水平,向课堂要质量”、“决胜在课堂”、“细节与过程决定质量”中多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无定法,但又遵循了原则和策略,真正定位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 收获:创新的喜悦 有人说,在学校的舞台上,校长是领跑者,校长跑得多快,老师们跟着就会跑得快;校长是船长,是掌舵的,要指挥学校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远航,达到理想的彼岸。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马校长上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将这所年轻的学校带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而今,三中人满怀激情在“计划人生,追求崇高”校训指引下向着全省乃至全国名校奋进。 2004 年 12 月,“计划人生”育人工程活动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教育厅等联合评为山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最佳“五小”活动,列入全省十佳。 2005 年 4 月,《中国教育》、《现代教育导报》、《日照日报》、日照市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几年来,学校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日照市明星学校、日照市办学水平优秀学校、日照市文明示范学校、日照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日照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教科研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一级档案管理单位、全国双合格优秀(示范)家长学校等顶顶桂冠令人瞩目。历届中考遥居全县第一;历届高考应届本科上线率和重点本科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一大批学子被清华、北大、人大、浙大、中央美院等全国名牌大学录取。 马校长不是一般的校长,他还是一位善于研究的学者,他相继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与健康》、《通上大学之路》、《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等书刊发表教育教学、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文章,以及在省、市获奖教学论文数十篇。 2004 年主编了《 2004 年高考备考完全手册(政治学科)》一书; 2005 年 7 月独立编著《学习的智慧》一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8 月主编了《走进高中》一书,本书由大连出版社出版;主编《五莲三中教育科研动态》、《五莲三中教学论坛》,其中,《五莲三中教育科研动态》发布在五莲教育网,作为科研材料交流、学习;任志鸿教育集团高中新课程《特级教师细说教材》丛书和《中学教材标准学案》丛书顾问。五莲三中所有编辑成册的论文集、学校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甚至是马校长在各种大小场合的发言稿,基本上都是他自己亲自拟稿和总结。尤其是他的报告和演讲,老师和学生都喜欢听,幽默机智的语言、精彩的取例、侃侃而谈的风度、富有思辩色彩的理性分析,使每个人受到愉悦和启迪。 马校长多次被评为五莲县模范党员、五莲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五莲县优秀教师、五莲县优秀校长、日照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在荣誉面前,马校长很淡然,他更希望自己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教育是一种唤醒,也是对人性的一种修复;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且是艺术中的艺术。“一二三”办学理念唤醒了学生和老师的激情,用教育的艺术塑造成长的艺术,为崇高人生奠基。教育上的事情,到底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为什么这样做,马先仑校长始终恪守教育的真义,充满激情的坚守教育的圣土和自己的办学之道,“不仅仅为了升学”,可谓教育的大境界,可谓创新的典范,而这种创新在他品格的彰显中更加熠熠生辉……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人才|2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正 好办法:顶级人才集体怀孕
大毛忽洞 2013-9-24 15:28
正 好办法:顶级人才集体怀孕 集体婚礼不如集体怀孕, 集体怀孕不如集体诞生, 集体诞生不如集体成长。
个人分类: 画意和诗情|3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应该考虑人才需要
热度 1 lin602 2013-9-17 22:01
中国的研究生招生数目前好象是按照各学校的学科点与导师人数而确定的,好象没有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因此造成有的专业研究生好找工作,专业也对口,有的专业研究生不好找工作,许多人改行,原因是供大于求,甚至严重失衡。 根据导师人数招研究生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不完全是高校的问题,因为这些指标是政府下达,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进行调查,做出正确的指导或指标下达。 对于学校来说,因为导师是官或其它原因,一些‘八卦’专业给的研究生指标数不少,而一些市场上好找工作的专业研究生人数给得少。 要非常准确也不容易,因为市场是动态的。而且一般来说,人才要比市场实际需要要多些,但一定要注意总体平衡,不要让部分专业严重失调。 不能完全听信学校搞的就业协议,应该将这事委托给调查公司进行统计。可以抽样呀,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不考虑学生就业情况,是对学生的严重不负责任。毕竟他们花钱了,还定下了专业方向,要改专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给耽误了。 严格来说,学生也是市场上需要的‘商品’!也要符合供求关系,当然不好听而已。
2542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本领的海龟是‘吃香’的
热度 3 lin602 2013-9-17 17:34
网上不少博文或评论说海龟回来找工作不顺利的事,还有的与送礼找工作联系在一起。 说实在的,好的学校与学科非常希望有水平的海外人才加入。只要发表文章好,科研做得好,人品也挺好,这类人是非常吃香的。 不过,也并非海龟皆人才。不少人回来工作一、二十年,成绩也并不突出。有些洋博士并没有非常突出的能力。 现在国内高校也不是‘只要有洋文凭都可以来上班’的状态了。十多年前就是有洋文凭就行。 网上说的送钱进高校的事是肯定有的,特别是二、三流不重视科研的学校。而且管理、辅导员岗位更厉害。相对来说,专业课教师要好些。 许多人不回来工作,也属正常,网上说了许多,其实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因为美国等国家生活水平、环境好嘛,这是我的国外同学们表达出来的主要思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世界上人都是这样流动的。当然总会有少数人想回国工作,因为毕竟这里有他们的父母亲与熟人。少数人还是有颗报效祖国的心。 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东地区、中国)已经用它的土地,养育了无数代人,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现在相对于新兴国家,这些文明古国‘老’了,缺少活力了。
476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缺少容纳人才的市场
热度 1 ScienceNews 2013-9-13 19:59
作者:李侠 近日一则新闻被广泛热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一时间感觉好像中国的顶尖科学家都跑光了似的,即将出现国无良才的黯淡局面。中国真的出现人才荒年了吗?其实,关于人才的话题也是科技界的老问题,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这组数据所折射出的问题。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倚重科技的情况下,重视人才是必然选择。这些年中国政府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计划,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中国的人才引进政策的运行绩效并不好,外表热闹,内在冷清。 人才的流动与储备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为何竟然演变为比较棘手的难题?这里暂且不去谈论各类人才计划制定中存在的技术性的漏洞与弊端,仅从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来分析人才流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人才流动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才流动的实质是知识的流动,它比一般知识产品流动复杂的原因在于,这些知识被嵌入到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之中,不可分离。同时,这些个体不但携带着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还能再生产新知识,这是人才流动问题复杂的结构性原因。 单一的知识流动比较好处理,直接按市场价买来即可。而人才的流动则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其一,知识的转让价值;其二,生命个体的再生产问题。基于这个结构模型,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各类人才政策效率低下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交换都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各类资本的正常收益率是市场均衡的结果。人才所拥有的知识相当于知识资本,它必须在市场中获得合理的收益率。另外,为了维系知识再生产,市场还要提供相应的固定资产的补偿。 以往,我们的各类人才政策仅着力于投入上,其相当于支付了人才所拥有的知识资本的收益,却并没有考虑到对生产知识的个体配置(身体、环境与文化)给予合理的补偿。这才是海外人才回归不踊跃的深层原因:流动造成综合收益的损失。如果政策给予人才流动充分的收益补偿(既包括知识资本的收益,也包括个体、环境与文化的价值),那么吸引到各类所需人才并不是什么难事。 笔者曾戏言,只要你肯出大价钱,连诺奖级别的人才也是可以吸引过来的,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市场那双看不见的手会帮你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有人肯定会对这个结论提出质疑,并以五十年代那批科学家以爱国情怀投奔祖国怀抱,并成就伟业的事实加以反驳。 对此,只需变换一下解释视角即可说明问题。 当时,虽然给予人才的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政府作为补偿几乎对所有人才都给予了一定的权力回报,要知道权力资本在市场中也是有回报的,在当时的体制之下,权力资本的收益率是远远高过知识资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那时国家的政策赋予知识分子的综合收益其实比现在高。 至于海外人才滞留,这根本不是人才流失问题,而是国内相匹配的市场严重不足造成的,现有的市场空间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人才,回来干什么?等着由“海龟”变“海待”吗?这是市场短缺造成的必然结果。 按照经济学的一个简单原则,资本具有集聚效应,以此换来最大化收益。那些人才之所以滞留在海外不回来,是因为那里有比国内更充足且更匹配的市场,更能发挥知识资本的作用,这是一个理性人的常规选择。由于国内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国内市场被各种利益集团垄断,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自由市场空间很小,从而无法形成对于知识资本的强烈需求。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非洲不需要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虽然两人被世界公认是高端人才,因为非洲没有与他们两位知识相匹配的成熟的电子市场和股市,你把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引进到非洲,对双方都是一个伤害和损失。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中国适合于高端人才发挥作用的市场空间过于狭小,导致知识资本的流动空间也变小,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中国实际上并不缺人才,而且还呈饱和现象。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一些潜在的市场空间有望被释放出来,还有,国家对于未来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期待,都需要高端科技力量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才是本轮中国人才流失论异常火热的深层原因所在。 目前中国真正短缺的不是人才,而是需要人才的市场。 人才流失,仅仅是多年来市场萎缩的一个症候而已。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国内市场建设成符合国际规则的一流市场,并积极开拓新的、多元化的、立体的市场空间,那些储藏在海外的各类高端人才自然会回来的,毕竟追随市场永远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金律!■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08期 封面)
10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输出国与接收国应共享人才红利
热度 1 ScienceNews 2013-9-13 19:58
作者:见习记者 姚联合 记者 唐琳 ——专访《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主编潘晨光 近年,中国精英的外流现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公众热议的话题。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人才外流?现阶段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对此,《科学新闻》采访到了长期关注人才问题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主编、中组部《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晨光博士。 科学新闻: 人才外流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世界其他国家都在不同时期出现外流问题。中国是否夸大了这种人才流动的影响? 潘晨光: 人才流失也称人才外流,是人才跨国流动的一个方面。从全球人才流动的角度来看,人才外流和人才流入都是正常的人才流动现象。 人才的跨国流动对于人才输出国并不全是负面的影响,但同样,对于人才输入国也并不是全都是正面的影响。但是,对于人才输出国的损失巨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科学新闻: 中国实施引才计划的时间已经不短。哪些因素导致中国尖端人才仍旧外流? 潘晨光: 总的来说,影响人力资本流动的因素具体,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专业需要、同事协作关系、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移民政策、与祖国或家乡的联系、个人的留学动机和价值取向等。 我国目前人才流失局面仍然不容乐观恰恰说明,我国在教育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等各方面,还都存在需要调整或改革的地方,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才作出留还是走的选择。 科学新闻: 您认为,现阶段有哪些新思路可以对缓解人才外流起到作用?应对人才外流的“6R”政策模式是否能够给中国提供借鉴意义? 潘晨光: 我认为,我国还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与发达国家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也是一种可以预见的情况。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对于人才外流就束手无策了。除了可以采取“6R”模式的人才政策,最重要的是我国应与人才主要外流国家建立一种指向发展的伙伴关系。 也就是说,其他国家从我国招募高技能人才时,我国应与该国建立与自身能力建设有关的伙伴关系,与人才流入国共享人才红利。那么不论是输出国还是接收国都将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 知识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使人才接收国大有收益,而人才回流和侨民社团活动也对输出国的知识流入和知识积累做出了重大贡献。高技能人才的流动,使全球人才配置得到改善,很可能使全世界的福祉得到提高。■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08期 封面)
10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德国打响顶尖人才保卫战
ScienceNews 2013-9-13 19:49
作者:Gunjan Sinha /文 姜天海/译 自从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于2000年决定要将欧盟转变成“一个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以来,德国联邦政府就开始通过多种机制将资金投入到研发当中。因此,德国研究机构开始稳步推进研究人员的教学、合作和职业生涯发展等各项重大改革。同时,这些变革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初级研究员到高级研究员,再到后勤人员,工作岗位都在增加。德国努力创建了长期支持经费的良好前景以及具有吸引力的工资,逐渐成为角逐全球顶尖人才中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2003年,Barbara Conradt离开了德国马丁雷德的马克斯普朗克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来到美国进行工作。她曾经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回来了。她的工作是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市的盖泽尔医学院(前身是达特茅斯医学院),她的职位可以让她获得终身任期。这份工作不仅具有更好的长期工作前景,而且也有着研究社群的大力支持。同时,Conradt也非常喜欢美国开放和多样化的学术环境。 “我非常喜欢美国的体系。”Conradt说,她在美国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的学习,这给了她亲身的体验。她记得:“我当时以为自己再也不会搬回德国了。”所以,当猎头在2010年找到Conradt的时候,她推掉了慕尼黑联合蛋白质科学中心(CIPSM)的工作机会。但是,Conradt很快就开始重新考虑。她在想,如果她有了这份工作邀请,她可以用它来提高自己在达特茅斯的声望。 然而,事情却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我意识到慕尼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onradt解释道。校园扩大了,大学的环境也变得更加的多样化,而且,学校里的女性也多了起来。“我真的想回到这个地方,为它的改变做出自己的努力。”她说。慕尼黑联合蛋白质科学中心为她提供了正教授的职位,并允许她将整个实验室搬回来。她欣然接受了这份邀请。 慕尼黑联合蛋白质科学中心始建于2006年,是在德国“卓越计划”的支持下创办的。该计划鼓励高等院校申请联邦政府的资金以发展以下三大方面:研究生课程、促进热点研究课题发展的卓越集群、提高机构研究和教学质量的制度战略(也称作未来概念)。这一大胆的计划始于2005年,目的是为了打破德国墨守成规的大学制度,力求推进创新。大学现在除了一次性的国家拨款之外,也可以通过提交新的教育策略、研究项目或多个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来竞争额外的联邦资金支持。该计划通过对创新的培养,希望能够建立“精英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一同竞争顶尖人才。在2007至2012年间,该计划的第一轮和第二轮为各高校注入了19亿欧元。第三轮和最后一轮将在2017年为各高校带来27亿欧元的资金。也就是说,13个州、39个大学能够得到总计46亿欧元的资金支持。 “卓越计划”不是唯一的科学经费来源。自从2000年欧洲理事会决定在2010年之前将欧盟打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后,德国就开始大幅提高研发经费的支出,形成了切实有效的成果。在2005至2010年间,研发领域的工作岗位增加了15%,其中业界的研发经费同期提高了21%,推动了工作岗位的增加。同时,根据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的数据显示,联邦政府的研发投资从2005年的90亿欧元提升到了2012年的约138亿欧元,升幅达53%。 因此,德国各大传统的研发核心区域开始扩大规模,推动革新,同时开始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南部:巴伐利亚 巴伐利亚州可以宣称自己拥有慕尼黑工业大学(TUM)以及慕尼黑大学(LMU)两大名校,同时也可以炫耀自己赢得了“卓越计划”两轮共计3.7亿欧元的资金支持,奖金额度位列第二名。 慕尼黑联合蛋白质科学中心就是由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以及马克斯普朗克神经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共同组建的精英集群,共同致力于蛋白质科学的研究,拥有慕尼黑市郊的马丁雷德、加兴和维森三处地址,并在慕尼黑市区内拥有大学物理学和医学部。该研究中心让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以及邻近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和亥姆霍兹研究所的科学家可以坐在一起,通力攻克共同的研究目标。自2007年开始,慕尼黑联合蛋白质科学中心已经获得了“卓越计划”近4500万欧元的赞助。而对于该集群的赞助在2012年得到更新,截止到2017年,每年的预算都将达到约700万欧元。 “我一点都不后悔(离开达特茅斯)。”Conradt研究的是秀丽隐杆线虫的细胞凋亡和线粒体动态分析。她说,在她进入慕尼黑联合蛋白质科学中心的时候,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资金正在面临“严重的削减”。同时,德国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继续保持优先考虑研发方面的长期资金支持,这对于科学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吸引人的是,慕尼黑及其周围的学术环境正在不断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比方说,慕尼黑联合蛋白质科学中心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和大多数精英集群一样。现在,该机构各主办大学对硕士的科学教学也都采用英语,这的确有助于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才。 西部:巴登—符腾堡 在西部,巴登—符腾堡州成为了“卓越计划”竞争中最成功的州。该州的高校获得了5.45亿欧元的资金支持,居各州之首。 2008年,Virginie Lecaudey成为了生物信号研究中心(BIOSS)的第一个初级教授,生物信号研究中心是弗莱堡大学的一个精英集群。该机构致力于结合分析方法与合成生物学方法,以便于描绘复杂的信号通路,是德国独一无二的研究领域。Lecaudey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得到这份工作,因为这份工作是可以获得终身聘任的。德国以前没有终身聘任制,但现在各大学也开始提供这种职位,这是“卓越计划”所带来的变革的一部分。 传统来讲,各个大学只会为他们机构之外的专家学者提供终身教授的职位,所以初级研究者在同一个机构内无法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为要想成为一名终身教授,这位学者必须要取得“教授论文(Habilitation)”的资格,这是第二个、更加严格的论文。学者只有取得“教授论文”,才有资格指导论文并教授年轻学者。(虽然“教授论文”已经不是必需的条件,但仍然被视为是重要的参考)。同时,高校中有一个Hausberufungsverbot的规定,该规定不允许学者在获得“教授论文”资格的大学成为教授。再加上由于人员流动率低,鲜有职位空缺,所以初级研究人员很难有晋升的机会。因此,设立可以晋升为终身聘任制的岗位反映了高校体系中的重要变化。 比方说,去年慕尼黑工业大学就建立了教职工终身聘任体系。从现在起到2020年,慕尼黑工业大学将提供第一批100个可授予终身聘任的教授职位。该计划是为了聘用具有国际经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已经获得认可的年轻研究人员,比方说曾在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发表文章,或者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赢得了各种奖项。研究人员在聘任时可以受雇为助理教授,签约6年,之后将进行终身聘任的评审。 在“卓越计划”推进各高校改革的同时,德国政府对研发的努力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弗莱堡北面的海德堡市内,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董事长及科技总监Otmar Wiestler介绍,他们的机构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建立遍及全国的综合性癌症治疗中心。去年,该机构宣布成立了德国转化癌症研究同盟(German Consortium for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将与七大高校医院通力协作,打造各高校的转化研究中心。该同盟是由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德国癌症救助协会以及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去年,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以及各参与州为该同盟提供了大约1200万欧元的支持。到2014年,该同盟的年度预算将逐渐提升至约2800万欧元。德国癌症救助协会也将在评估之后,为明确的研究项目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 为了保证该项目的运营,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将聘任21名医师科学家,并为其提供正教授职位。Wiestler说,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具有医学修养的人有很多工作选择,这些人都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必须要提供优厚的待遇。”为此,德国癌症中心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及长期资金支持。 北部:柏林 虽然巴登—符腾堡在投入研究的资金上肯定是最大的赢家,但柏林现在则可以宣称自己是除了慕尼黑之外,唯一拥有两大“精英大学”的德国城市。在2012年初,洪堡大学成为了柏林第二个(在自由大学之后)拥有“精英大学”称号的高校。该校的三个研究生院和一个战略计划获得了资金,巩固了学校的整体地位。同时,该校的NeuroCure精英集群赢得了后续的资金支持。 NeuroCure致力于柏林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各高校科学家之间,以及柏林的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MDC)、德国风湿性疾病研究中心(Deutsche Rheuma-Forschungszentrum)以及莱布尼茨分子药理研究所(Leibniz-Institute for Molecular Pharmacology)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主要攻克神经系统的功能问题。 “NeuroCure特别的地方不是它的研究方向,而是我们如何使用这笔经费。” 集群项目协调人Christian Rosenmund解释道,在德国,像柏林等较为贫困的各大州多年来长期受到预算削减所困(各大学大部分的经费来自于州政府)。在柏林,很多教授的职位就干脆空着。Rosenmund说,在前任协调员Dietmar Schmitz的领导下,NeuroCure将每年“卓越计划”540万欧元中大部分的资金都用于创建新的教授职位,并为他们提供精密的设备。自2006年开始,NeuroCure已经招录了20名新的研究人员。“这是闻所未闻的。”Rosenmund说,“通常如果幸运的话,一个部门顶多就能聘用3、4个研究人员。” 有了额外的资金,大学也有能力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资金计划,这是从美国吸引科学家的关键,因为美国的工资通常都会比较高。Schmitz在2009年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贝勒医学院聘任了Rosenmund。在接受这份工作的时候,Rosenmund的工资有所降低。但是他看到,美国在5年内都没有增长任何预算,而且还要随时面对削减预算的威胁。而在德国,他能够有机会从头开始,并有更好的长期资金前景。 而在更北部的地方,柏林郊区的Buch很快将会引入更多的人才。去年11月,联邦和柏林州政府就宣布将支持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和查理特大学医院之间的合作,二者将建立柏林卫生研究所(Berlin Institute of Health),快速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是亥姆霍兹联合会(Helmholtz Association)下属的18个研究机构之一,其中所有研究机构的资金有90%来自于联邦政府,10%来自于州政府。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主要关注系统医学,而研究人员则致力于描绘在不同疾病中类似的分子和生化途径。比方说,像NF-kappaβ等蛋白质在炎症的位置上是高度活跃的。因为炎症发生在多种疾病上,那么这些蛋白质可以充当共同的治疗靶点。柏林卫生研究所的科学主任Walter Rosenthal说,研究所将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平台,共同探索并找出疾病临床方面和分子方面的关联,反之亦然。自2013年开始,联邦和州政府将在5年内为柏林卫生研究所提供3亿欧元的资助。某个私人基金会将在10年内提供4000万欧元的额外资助。柏林卫生研究所将最终建立实体空间,并有望在2018年全面运行,年预算达到8000万欧元。查理特大学或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和柏林卫生研究所将共同招聘新的研究人员。 “德国现在非常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Rosenthal说,“我们可以提供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 资金并不是全部 虽然资金肯定在涌向研究领域,但很多科学家仍然面临诸多阻碍,单靠资金是解决不了的。比方说,语言仍然是壁垒之一。法国的Lecaudey说,虽然很多机构都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但是如果你没有掌握基本德语的话,学术环境之外的生活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且,虽然各大机构都大力引入女性科学家,并大力支持家庭,但是整体的文化却并没有跟上。比方说,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在原西德找到日托所,部分是因为原西德的文化不赞成母亲将如此年幼的孩子交予他人照管。学校一般在午后也就放学了。然而,这些方面都在进行着缓慢的变化。现在,政府开始大力提倡学校全天开放,并建立更多的日托中心,保证充足的日托所可以接纳所有年龄段的孩子。 更紧迫的问题是,这种资金洪流会不会持久,尤其是“卓越计划”所支持的资金。“卓越计划”将于2017年结束。州政府和大学有望能承担这部分费用,但是像柏林等资金较为紧张的州,初级研究人员的工作就可能保不住了,对教职工和核心设施的支持也可能减弱。对Rosenmund来说,他鼓励所有NeuroCure的研究人员都尽可能地寻找第三方资助,Conradt和Lecaudey也支持这一观点。 然而,下面这个改变或许对各大学有所裨益。去年德国修订了宪法,允许联邦政府向各大学提供资金支持,不仅是以项目资助的方式,同时也可以进行长期资助。 同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德国科学家的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还在继续改变。Conradt说,过去1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具有全球背景的年轻科学家开始发挥更大的力量。他们为德国带回了新的思想,让整个系统更加开放、更加多样。的确,据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数据显示,单2005至2009年间,在德国工作的外籍科学家数量就增加了1/3。政府在研发经费上的支出是GDP的2.88%,是各欧盟联邦成员国中比例最高的国家,再加上顶层政治对科学进步的推动,保证了德国继续成为科学家工作和生活的完美国度。■ Gunjan Sinha 是德国柏林的自由撰稿人。DOI: 10.1126/science.opms.r1300130 鸣谢 :“原文由美国科学促进会( www.aaas.org )发布在2013 年3 月22 日《科学》杂志”。中国科学报社翻译,官方英文版请见 .sciencemag.org/career_magazine/previous_issues/articles/2013_03_22/science.opms.r1300130 http://sciencecareers 。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08期 科学·职业)
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薪未必能真正招到人才
ScienceNews 2013-9-13 14:36
作者:刘庆生 笔者最近从国内媒体上经常看到一些大学招聘人才的广告,他们中既有国内名牌大学,也有一些省属大学,还有一些西部地区的大学。这些大学引进人才广告最为显著特点是开出的年薪越来越高,多数为年薪百万,有的高达180万元。 这种反常高年薪能招聘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吗? 当然,如果你要同一些普通高校或西部地区大学招聘单位领导讨论这个问题,人家一定会反问:我们既没有地域优势,更没有学校品牌和平台优势,我们能给的就是这个年薪。你能说人家说的没有道理吗。 高薪人才困局 前几天,陪香港大学两个教授吃中午饭,也议论到这个问题。一位港大教授说,按这种高年薪招聘到的人才,实际工作中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试想在一个课题组里面,作为带头人拿的薪水是其他人的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如何能够协调好各个成员之间的工作积极性。 按照我们常说的责权利三者关系,拿着如此高年薪者究竟做出怎样“惊天动地”的业绩才能大体与其所得的“利”匹配。我曾经指出这样情况,有的单位主要想利用这种“人才”的头衔和在国外取得的成果造势,到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大项目和经费,或用来应付各种考核装门面,并不是请他们来做一些具体高端科学研究,为提升学校相关学科的整体水平作贡献。一些单位个别人才也很会适应国内这种“游戏规则”,到处忽悠,引起国内同行的反感,导致引进单位适得其反,难以实现当初引进人才的初衷。 很多年前,我听说过一件与此相关事情。一个省属大学引进了一位“人才”,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时,由于自身条件比较过硬,通过了专家评审。但在会评答辩时,有专家提出“你现在所在学校科研平台能否支持你高质量完成这个重点项目”。显然,这个问题引起了会评专家的共鸣,最后还是否决了这个项目。这表明,仅靠个别牛人去争项目,专家们不一定会支持,当然,我认为专家们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没有什么问题。你没有准备好一定的科研平台条件,即使引进了一些这样的人才,也只是面子工程而已。我想反而会扰乱本来就很脆弱的国内正常的学术环境。 曾看到媒体大肆渲染一个重点大学引进一位人才的“事迹”。人才来了后,果然不负众望,充分运用自身优势,拿到了国家很多类别的大科研项目,估计经费达数千万元之巨。用媒体的话说,这位牛人填补了学校多年来,多个类型项目的空白,例如973项目,也发表了这个学校从来也没有发表过的一流论文,后来这位人才也当了院士。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引进人才“典型”吗? 在笔者的人才观念里,如果牛人来了后带领团队做出的科研成果,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地位,让他们团队成果走在世界同行前列,那意义就大不一样。我是这么理解的,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就像一个大锅里面的食品,你拿多了,别人就少了,这就要看谁产出成果的效率了。而不应该去和国内水平不高的同行们比,拿了如此高的薪水和巨额经费产出的成果应当主要到国际舞台上“秀”。 高薪不等于高产 最近,笔者和在国外留学的儿子也经常探讨这个问题,即“高薪能引来真正做学问的人才吗?”儿子说:“如果冲着高待遇来的人一般不会是真正想做学问的人才”。我想他的看法可能代表了在海外留学人员中积极的正面观点,尤其是那些想做事的年轻人的想法。 笔者揣测,作为一个40岁左右正处于科研“创作”高峰期的年轻人,如果已经小有成就,他们至少可以在海外找到三种类型的职位:教职——一般针对取得了较好学术成果,即有好论文发表记录的人;研究人员——可以在研究机构或大学的非教职岗位(研究员),属于科研高级打工仔;公司职位——尤其对于那些从事应用型技术类型研究人员。 在这三种类型人员中那些想做点学问的年轻人,尤其是少数高水平、够得上高年薪的人才,加上他们的“爱国心”和对科学研究的“酷爱”,一般会将招聘单位的学术研究氛围和科研平台条件等放在“优先考虑”地位。 他们清楚,全职回去,生活方面,尤其是青年人最为头疼的住房问题不会有。既然能给如此高的薪水,一套像样住房还会是问题吗?但是如果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缺乏基本的平台条件,科研团队成员中水平不高,难以配合,办理经常出国学术交流的手续繁杂,尽管可以给他配上秘书,但是国内行政单位低办事效率,行政化官员作风,酒肉文化,卡拉ok文化,导致他们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步履维艰,他们还能长期呆下去吗?当然,对于一些名牌大学给引进人才创造的科研平台条件比他们在国外单位还优越,那就另当别论了。 毋庸置疑,作为物质条件的钱是办好一个大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但也未必完全是。 当年,在云南边陲办学的西南联合大学的物质条件之差前所未有,但培养出的人才至今无可比拟。 另外,前几天香港大学理学院一位副院长告诉笔者,2002年港大年经费约30亿港币,而今11年过去了,年总经费变化不大,况且港币贬值,其实港大实际有效经费在下降。而且香港大学经费和内地大学经费在使用分配上也存在很大差别。他们那儿学校总经费中教职工“人头费”占重要部分,而我们相反。 据说,目前我们国家一些名牌大学年预算经费超50亿,估计还可能有超100亿的,听说武汉某重点大学就为45亿。这样的经费规模至少位居亚洲很多大学前列。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办学效果比人家差的很远。 在大学排行中,除了在英国泰晤士报的大学排行榜上前百名能看到中国大陆少数几所的身影外,在其他排行榜,我们的大学似乎都在百名之外。■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教授)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07期 观点)
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为中国人才把关站岗
热度 3 杨学祥 2013-9-12 15:58
英语为中国人才把关站岗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呼吁中高考取消英语科目 教育部前发言人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多学国学 作者:郭少峰 杜丁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3-9-12 12:33:49 近日,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其微博上倡议,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他甚至主张,中考和高考去除英语科目,提高汉语测试比重。 王旭明称,之所以提出在高考中取消英语科目的考试,是因为现在全国娃娃学英语的现象太严重了。 在取消小学英语课的问题上,王旭明提议,教育行政部门应明令禁止升学与英语挂钩,教育行政部门要明令学前教育不准有英语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小学低段也不得开设英语课。他还主张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小学高段至中学将英语作为选学课,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学但不考试。还要限制或取缔社会上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英语培训班,尤其是以招收学前娃娃为目标的培训班。 同时,王旭明呼吁救救汉语。作为语文出版社社长,他承认与英语师资力量和教学教材水平相比,现在的语文教育师资力量和语文教材水平都不高,明显存在着“一重一轻”、“一高一低”的问题,既然拿不出好的语文教材来,那就先用国文来代替现行的语文教材,所以要增加国学教育。 王旭明的呼吁引发不同观点,有人认为英语就应该作为选修课,“现在全民学英语,而很多孩子毕业后根本用不上”。也有人认为,如果升学考试的科目不改变,取消小学英语课的倡议很难实现。 ■ 对话 “现在学外语是为择校而非兴趣” 新京报:都说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最好的时期,为什么主张这个时候不学英语? 王旭明:的确有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语言天赋发展和培养的最好阶段,因此有人极力主张将幼儿学英语提前。更有上纲上线者把学英语同改革开放联系起来,不学英语就是反对改革开放,不管貌似有理的论证,还是毫无道理的无限上纲,都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我的判断和呼吁。 新京报:1949年前,不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也开设英文课程,不也培养出了不少学贯中西的学者吗? 王旭明:现在时代不同了,我国现在已进入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就我国娃娃智力和语言发育的实际情况看,统一要求小学开设英语、片面追求英语成绩的提高,既不实际,也毫无必要。如果作为兴趣来学习英语倒也无可厚非,但现在学外语主要是为了择校,而不是兴趣的需要。 新京报:你提到要关注国学和语文教育,这跟你作为语文出版社社长有关系吗? 王旭明:既有关系也没关系。因为从事了这个职业,看到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加深了几分忧虑,更加有几分责任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几分关系。但这个主张跟我作为语文出版社社长的身份以及出版社的利益没有关系。现在汉语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提高国民语文应用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 现状 考题拔高学生被迫补习 昨日(9月11日),北京某小学三年级英语老师刘女士介绍,其实小学开设英语的课时远没有语文和数学多,1、2年级学生每周只有2节课,3年级的学生每周也就3节课。从小让孩子接触英语对以后学习语言是有好处的,但是因为期末考试卷子拔高了内容使得学生不得不加大学习量。 她表示,由于区教研中心要通过分数证明老师和学生的能力以及区里的教研水平,往往在出试题的时候超过了年级学生所掌握的程度,“正常一年级孩子只要掌握基本日常对话就成,但期末考试时,竟然出现语法知识。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试题中竟然出现新概念里的文章。”受期末考试成绩影响,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掉队,所以花钱在外面报补习班,贵的补习班一学期费用高达8000多。 刘女士坦陈,如果按照教学大纲教学生,期末考试学生面对拔高的试卷肯定不适应,为此,他们也只能偷偷地增加一些内容。“归根到底都是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声 音 女儿从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学单词,当时她经常记不住这些单词。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时候,这个时候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而不是把时间大量地用在发展记忆上。 ——西城区某小学五年级家长郭女士 现在英语普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学没什么负担,许多孩子都会好几种语言,小孩的接受能力比大人强多了,完全不必过于担心。 ——网友“天蝎火柴火柴” (原标题《王旭明呼吁中高考取消英语科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9/282431.shtm 自毁长城:英语化是拯救中国期刊的灵丹妙药? 已有 2180 次阅读 2010-9-17 06:02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科技期刊,文化侵略,英语化阴谋 推荐到群组 自毁长城:英语化是拯救中国期刊的灵丹妙药? 杨学祥 鸦片战争的硝烟,八国联军的入侵,日本侵华战争,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都没有消灭中华文化,“中文期刊抄袭事件”就能自毁中华科技文化吗? 文化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标志,是阻挡外国文化入侵的万里长城。消灭中国文化是国外敌对势力朝思暮想的头等大事,从历史的“黄祸之说”,到现在的“中国威胁”,灭我中华的阴谋从未停止实施。 外刊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从韩国黄禹锡事件,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学家Goodwin造假行为,都是在名刊大国中发生,谁追究过外国期刊的责任? 9月1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出版或灭亡》(Publish or perish),阐述中国学术期刊目前的颓势,并建议制定详细计划来挽救衰退的中国学术期刊。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比较在英文国际期刊中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中国科学家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中国国内开始质疑为什么自己的期刊发表的高质量文章那么少的时候,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GAPP)开始试图推进革新,振兴本土的学术出版业。这是好事,但目前GAPP并未透露革新措施的具体细节。人们不免感到困惑:接下来到底要怎么做? 正如它所承诺的那样,GAPP应该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对期刊进行重新评估,精简期刊数量,将各种资源和出版发行权给予那些熟悉国际出版的科学家和知道如何物尽其用的出版社。同时,期刊可以适时地推出英文版,并通过其他一些手段增加学术文章同行评审的公正性及学术成果传播的广泛性。 《自然》杂志图穷匕见,终于露出文化入侵的真面目:期刊英文版,语言英文化。《自然》杂志的目标是明确的:中国要想科技进步,只有以英文沟通世界,期刊英文化是语言英文化的的前兆,接下来就是英文为科技语言,再接下来是英文为官方语言,这为中国融入大不列颠帝国培植丰富的文化土壤。这对大英帝国是件荣耀之事,对中华民族却是耻辱至极,是亡国之兆:有多少中国人能看懂英文期刊?英国殖民地都说英语,它们的科技发展都名列世界前茅? 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外流是科技激励政策的失败,是自毁文化科技长城!!! 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平科技期刊,要努力争取,而不要妄自菲薄,要从无到有,而不要助纣为虐、甘拜下风。 中国的一星两弹是在外国势力阻挠和封锁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科技发展不能等待外国势力的恩赐,历史的经验不能忘记。 大国之争,文化先行。千年底蕴,筑就长城。亡我之心,古今相同。谁是罪人,后世说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382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956 次阅读|5 个评论
大学、科研机构、人才评价中采用影响因子还是H指数?
热度 2 xupeiyang 2013-9-12 09:35
大学评价、科研机构评价、科研人员评价。。。。。。国内大多数采用SCI数据库的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率。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评价采用的是SCIE数据库和SSCI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结果。 2.3 SCIE SSCI Papers 10% 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Greater_China_Ranking/Greater-China-Ranking-Methodology-2012.html 英国 高等教育调查公司采用的是基于SCOPUS文献和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得出的H指数。 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评价指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23938.html QS世界大学评价方法 http://www.iu.qs.com/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 SCOPUS数据库 http://www.elsevier.com/online-tools/scopus SCI数据库的期刊影响因子是对近两年的论文被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当然也可以计算3年、5年的数据。 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大的SCOPUS数据库,对近5年的论文被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期刊H指数,也可以获得1996年-2012年的数据分析结果,包括期刊H指数、作者H指数、论文总被引量、篇均被引量,等等。 SCI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2010年138种, 2010年度我国SCI期刊引证指标概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99do=blogid=460210S) S COPUS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2013年538种,按期刊H指数排名 http://www.scimagojr.com/journalrank.php?area=0category=0country=CNyear=2012order=hmin=0min_type=cd)。 因此,采用SCOPUS数据库的数据分析评价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更为全面、客观。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43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晒晒“河北省高等学校学术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majmco 2013-9-11 17:44
这些能5年拿到国家级项目的人, 难道还是缺钱? 难道这些人每天有48小时吗? http://www.hebut.edu.cn/html/tongzhigonggao/201309/07-5394.html 接河北省教育厅通知,为深入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升我省高校创新能力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国家和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问题的优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促进人才强省建设,我厅决定设立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申请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协同合作精神。 (二) 坚持团队、平台和项目的有机结合, 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创新平台为依托,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领域的重点方向。 (三)申请人年龄原则上在 50 岁以下,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具有博士学位。 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工程化、产业化方面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四) 近 5 年取得较好的科研业绩,同时具备以下条款中的 2 个条款: 1 、主持完成(或正在承担)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两项以上; 2 、作为主要作者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 篇以上,并在国内同类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 3 、拥有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排名前 5 名)或省部级二等以上科学研究类奖励(排名第一)。 (五) 团队成员一般在 8 人以上,并具有长期良好合作的基础、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分工明确,具有良好的合作机制、环境条件和工作氛围。 (六)高校校级领导、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燕赵学者以及第二轮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不再申请本计划。 二、资助额度和申报名额 (一) 2013 年拟资助 30 个培育计划项目,三年为一个资助周期,自然科学每人资助 60 万元,社会科学每人资助 20 万元; (二)实行限额申报。博士学位授权高校每校 5 个, 其他骨干大学每校 3 个,省教育厅直属本科院校每校 1 个 。 三、申报材料 (一)按照《河北省高等学校学术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申请书》(见附件)的要求准备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包含附件在内不超过 80 个页码。 (二)申报材料一式 7 份,用 A4 纸双面打印 四、申报时间 申报材料截至日期: 2013 年 9 月 20 日上午 11 点,逾期和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恕不受理。
3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意思的新世纪人才入先人员公示
心中藏弓 2013-9-11 08:44
2013年新世纪人才已公示几天了,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云南省 关于2013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拟推荐人员名单的公示中, http://www.ynjy.cn/chn201004051531556/article.jsp?articleId=80864633 ,西南林业大学是朱家颖,而在教育部2013年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中,西南林业大学的入选人却是周晓剑, http://bbs.netbi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10063 。这就有意思了,到底是云南省教育厅公示错了?还是教育部的人选有问题?周晓剑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怎么上报的呢?可能我孤陋寡闻,不知除了各省属高校除了各省的教育厅上报外,还有什么其它途径。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常年招聘国内外优秀人才
talentblog 2013-9-10 15:22
研究方向 1.光学;2.凝聚态物理(材料方向优先)3.理论物理;4.粒子、原子核物理;5.电力电子。 优惠待遇 1.两院院士、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国家级创新人才。学校实行特殊政策,待遇面议。 2.省级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博士生导师、国外著名院校留学归国的博士后、博士。①提供科研启动费30万元(文科减半);②享受校内津贴6—15万元/年(根据专业紧缺等情况确定);③按校内价格提供面积不少于120m2校内住房一套;④安家费15万元;⑤配备办公室、电脑,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实验室;⑥在校内安排配偶或子女工作(限1人)。 3.博士后、博士。①按校内价格提供面积不少于120 m2校内住房一套;②安家费10万元;③在校内安排配偶工作;④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除享受工资、校内岗位津贴外,享受博士后工作补贴5000元/月(安排配偶工作的4000元/月),博士工作补贴4000元/月(安排配偶工作的3000元/月),共发放5年;⑤提供科研启动费3万元;⑥配备电脑一台,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实验室。特别优秀人才,学校实行一人一议的政策,优惠待遇面议。 备注:目前我院拥有的大型科研设备: 原子层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芬兰);激光脉冲沉积系统(德国);磁控溅射制备系统(射频,直流,沈科仪);半导体参数分析(keithley);铁电参数分析仪(进口);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曙光大型计算集群(512个核及进口软件)。欢迎有志之士前来创业。 联系人:于老师;电话:0372-2900209;信箱: aysyyfj@sina.com
2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真正短缺的是人才还是市场?
热度 37 老李 2013-9-5 15:07
中国真正短缺的是人才还是市场? 李 侠 近日一则新闻被广泛热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 87% 。”(新华网, 2013-6-3 ),一时间感觉好像中国的顶尖科学家都跑光了似的,即将出现国无良才的黯淡局面。中国真的出现人才荒年了吗?其实,关于人才的话题也是科技界的老问题,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这组数据所折射出的问题。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倚重科技的情况下,重视人才是必然选择,这些年中国政府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计划,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中国的人才引进政策的运行绩效并不好,外表热闹,内在冷清。人才的流动与储备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为何竟然演变为比较棘手的难题?这里暂且不去谈论各类人才计划制定中存在的各种技术性的漏洞与弊端,仅从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来分析人才流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人才流动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才流动的实质是知识的流动,它比一般知识产品流动复杂的原因在于,这些知识被嵌入到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之中,不可分离。同时,这些个体不但携带着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而且他还能再生产新知识,这是人才流动问题复杂的结构性原因。单一的知识流动比较好处理,直接按市场价买来即可;而人才的流动则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其一,知识的转让价值;其二,生命个体的再生产问题。基于这个结构模型,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各类人才政策效率低下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交换都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各类资本的正常收益率是市场均衡的结果。人才所拥有的知识相当于知识资本,它必须在市场中获得合理的收益率;另外,为了维系他的知识再生产,市场还要提供相应的固定资产(个体的身体,以及生活与科研环境)的补偿。以往我们的各类人才政策仅着力于投入上,其相当于支付了人才所拥有的知识资本的收益,却并没有考虑到对生产知识的个体配置(身体、环境与文化)给予合理的补偿。这才是海外人才回归不踊跃的深层原因:流动造成综合收益的损失。如果政策给予人才流动充分的收益补偿(既包括知识资本的收益,也包括个体、环境与文化的价值),那么吸引到各类所需人才并不是什么难事。笔者曾戏言,只要你肯出大价钱,连诺奖级别的人才也是可以吸引过来的,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市场那双看不见的手会帮你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有人肯定会对这个结论提出质疑,并以五十年代那批科学家以爱国情怀投奔祖国怀抱,并成就伟业的事实加以反驳,对此,只需变换一下解释视角即可说明问题。当时虽然给予人才的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政府作为补偿几乎对所有人才都给予了一定的权力回报,要知道权力资本在市场中也是有回报的,在封建思想意识浓厚的国家,权力资本的收益率是远远高过知识资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那时国家的政策赋予知识分子的综合收益其实比现在高。 至于海外人才滞留,这根本不是人才流失问题,而是国内相匹配的市场严重不足造成的,现有的市场空间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人才,回来干什么?等着由“海龟”变“海待”吗?这是市场短缺造成的必然结果。按照经济学的一个简单原则,资本具有集聚效应,以此换来最大化收益。那些人才之所以滞留在海外不回来,是因为那里有比国内更充足且更匹配的市场,更能发挥知识资本的作用,这是一个理性人的常规选择。由于国内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国内市场被各种利益集团垄断,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自由市场空间很小,从而无法形成对于知识资本的强烈需求。对于这种现象,笔者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非洲不需要比尔 • 盖茨和巴菲特,虽然两人被世界公认是高端人才,因为非洲没有与他们两位知识相匹配的成熟的电子市场和股市,你把比尔 • 盖茨和巴菲特引进到非洲对双方都是一个伤害和损失。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中国适合于高端人才发挥作用的市场空间过于狭小,以及政治体制改革长期滞后带来的严重市场萎缩,导致知识资本的流动空间也变小,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中国实际上并不缺人才,而且还呈饱和现象(大学生就业难就是最明显的症候)。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一些潜在的市场空间有望被释放出来,还有,国家对于未来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期待,都需要高端科技力量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才是本轮中国人才流失论异常火热的深层原因所在。 目前中国真正短缺的不是人才,而是需要人才的市场。人才流失,仅仅是多年来市场萎缩的一个症候而已。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国内市场建设成符合国际规则的一流市场,并积极开拓新的、多元化的、立体的市场空间,那些储藏在海外的各类高端人才自然会回来的,毕竟追随市场永远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金律! 【博主跋】前几日与《科学新闻》的崔老师通信,得知这篇小文章已经发表,合作愉快,是为记!应该是《科学新闻》2013(8)上。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12817 次阅读|71 个评论
54=57 实行学导式创新教育,加速创新型人才成长---对“国家教育
ljkf 2013-8-31 16:22
【 8 】结语(文选 2 篇) ( 213 ) 54=57 实行学导式创新教育,加速创新型人才成长 --- 对 “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 ” 的建议 ( 213 ) 实行学导式创新教育,可加速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1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工作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也是根本性的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学导式创新教育正是突出创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也是根本性的考核评价标准的进一步的具体体现。 2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树立现代办学理念,把教学从不教就不学、不能学、不会学也学不会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为本。即:教育教学要突出以人为本—学校不仅以教师为本更要与此同时以学生为本 --- 学校和教师都应是为学生服务 --- 为学生能自觉成为创新型人才服务。在这个意义上是学主教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充分体现主体地位 - 并能充分发挥出主体作用的主动性来服务的。实行学导式创新教育 --- 体现学在导前、学中求导、先学后教、学以致用 , 发挥潜能 , 尝试创新,就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能充分发挥出主体作用。 3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在教学生学习课程 - 学科 - 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尽快地教学生会自学 --- 会独立思考 ----- 不仅会自觉掌握知识,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上还会开发五元智能(包括领悟知识、熟练技能、开发智力、锻炼能力、优化品行),及早到达无师自通的阶段,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 --- 具备创新意识、精神、能力的能自主创新的创新型人才。 4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为加速各级各类各科的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必须实现以人为本 --- 首先就要以学生为本,因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办法是受教育者—求学者能实现自我教育 --- 能自觉开发五元智能—成长为能够独立创新的 学导式学习型 人才。 5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教师从习惯于以讲授为主变成组织学生以自学为主并能主动进行‘自学→解疑→精讲→ 演练’这 4 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简明教学过程,这既减轻了教师反复讲课本的低水平重复的繁琐负担,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 6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 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把教材改编—改变成方便学生独立自学的学材,既有基本的教学内容,又有精选的参考资料(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及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开发智力五要素、锻炼能力七要素、优化品行五要素的要领—途径、方法、检测标准等)和突出创新意识、精神与能力的有效措施和用武之地;同时加强城乡特别是农村突出自学和学导式创新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 7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 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状态:学生能课前预习 - 了解这堂课的任务、要求和目的,初步自学所学内容、发现疑难、思考解疑,并有预习笔记,上课时已有准备、能独立思考并寻求教师恰当指导、认真求教的的积极状态。 8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自学并得到教师恰当指导的学堂和学生活动的舞台 --- 凡是学生能观察、感知、能读、能说、能练、能做的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去尝试、去演练—因为创新型人才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会锻炼成长;教师着重对学生力不胜任之处给予点拨、演示 -- 示范,把关、鼓励。 9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激励学生追求一题多解—寻求独立思考得出的答案或解题的新思路、熟练技能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满足于书本上已有的结论或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但要能自圆其说、讲出有根有据的道理而以理服人。 10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让学生学做小先生 --- 当堂相互检查预习笔记、小组互学—互相解疑、批改作业、评分;在互助合作互教互学的实践中锻炼五元智能而不再是简单地消极被动地听课 --- 把课堂时间尽量教给学生支配 --- 学生从模仿教师的示范到独立解疑—在精讲环节让学生推举代表(优秀学生)积极精讲、操作演示,教师则恰当指导、总结、激励。 11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在认真掌握知识的同时展示个性的创新才华 ----- 主动地表现自我、多人异步、各得其所积极开发五元智能的过程 --- 在演练环节让学生自己出题考查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让学生积极表演、展现、提升自我、优化品行、创造角色;教师做导演(放手把学好这门课程的责任教给学生,躲在台下,不频频干预,只在关键关节把关、验收),从低水平重复教材的繁琐劳动中解脱出来—重在示范、演示—把关定向、组织督导 --- 做导演。 12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给学生的课后练习和家庭作业首先在课堂预习、理解、选作— -- 这可极大地减轻课后写作业的负担,同时杜绝个别教师课外办收费补习班等违规现象。 13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招生、考试、管理体制等都要突出创新 评价优劣和成效高低的指标首先着重看学生、教师的创新成果 -- —有何等创见、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小论文、小创意和新方法、新技能、新表现的层次和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对学校质量、对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这可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只偏重考知识用一张考卷定命运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评价考核学生乃至教师教学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14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用 6 大理念与时具进作为实行学导式创新教育指导思想,即:宏观 - 战略观(立足现实 21 世纪信息化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非常规的军事威胁必须居安思危加速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整体-系统观(把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看做一个整体 - 系统,不可只从本学科的眼前出发思考和处理问题)、动态-发展观(不孤立地静止地处理问题,即立足当前又瞻前顾后,与党中央要求运用的科学发展观相得益彰)、全面-效益观(发展创新注重实效)、智能-学导观(五元智能包容德智体美劳等诸多要求并通过学导结合学在导前而实现)、管理-优化观(自我管理自主管理而不断优化高效)。 15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管理-优化观赋予学校管理体制为落实培养目标有权独立采取行之有效的创新措施—例如:建立各级各类院校课程标准和技能标准以及教师资格标准和评价体系,还有各级各类学校怎样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教学、科研方面怎样各有所长、各显其能,名校、名师、名人怎样发挥教育家的办学才能和特长,这些都要着重看所教出来的学生以及教师和学校自身的创新成果如何体现在学生身上。农村教师在岗培训也要学在导前、着重培训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教育理念与实际操作。 16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 积极探索、与时具进地用鲜活的实践经验充实和发展学导式 ---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不断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 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这个永葆活力的开放体系。 17 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突出创新 --- 实行学导式创新教育,有效地加速各级各类各科人才的成长。人才是智能之士,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必须自觉开发五元智能,才能充分而全面地成长为创新人士。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五元智能充分开发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换句话说,创新型人才会自觉地领悟知识(要减轻中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负担;)、会自觉地熟练技能并学会应用,与此同时自觉地开发智力【五要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对智力超群的儿童实施特殊教育】、锻炼能力【七要素:自学 - 探索能力及表达 - 表演、健体 - 操作、社交 - 管理、革新 - 创造、情感 - 审美、意志 - 调节能力;要不拘一格鼓励各类人才加速成长;尽快建立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基地】、优化品行【五要素:目标信念、精神气概、美德修养、行为习惯、个性品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志趣;加强品德培养。 【见《刘学浩学导式国际文库》】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50=57 创新和谐光彩老年学导式创新方式人才研究 (185)
ljkf 2013-8-31 13:55
50=57 创新和谐光彩老年学导式创新方式人才研究 (185) 离退休人员怎样安度晚年并力所能及地有所作为、给社会和人们留下持久的良好记忆呢?这可用学导式在老有所养、所为、所学、所用、所乐中去不断创新,作为学导式老年人才为建设和谐社会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并延年益寿。 ( 一)学导式是学、教、做、管、老年生活的创新方式 运用学导式——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这个创新方式:借鉴(选择、比较、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求导)-→模仿(观察特征、自学、演练、自悟)-→创新(有独立的心得、作出自己的新东西、与时俱进)-→超越(超越自我、他人)。用自学开路,把自学作为生活乐趣,进而用学导式为社会做出创新性贡献。 老年是人生的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有所为的新阶段。老有所为、所学、所乐是有机整体。有所为,是实现人生价值,对社会有益处(体现生命质量--包含劳动与创造的质量),是生活的目的与核心,是最高享受;有所为,要适度,因人而异,因老年的不同阶段而变,均要量力而行,胜任愉快为宜。有所为,是有所学的牵引、是有所乐的提升;有所学是手段,学中有乐。有所养——快乐与健康(体现生存质量)互为因果。 (二) 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在老有所养中不断创新 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老有所养,结合生活的幸福与健康进行自学-能积极养老,提高自养能力。哈工大原副校长、80岁的李家宝的体会是学会:①调控、保持乐观的心情、心态;②看到子女和青少年的成长、看到亲属、同事取得的成绩、看到自己从事过的事业和社会的新发展--如同看到自己培育的幼苗长出大树一样,其乐无穷;③掌握、安排生活的规律;④调配合理的饮食;⑤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养生健脑在于适当用脑、护脑抗衰、延缓脑老化;⑥调试家庭的和谐、幸福;⑦不断从自学中求乐,在学中永乐。 强身健体,是创新光彩老年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前提条件。生命在于运动,学习是脑力“运动”,健身是体力“运动”。哈工大的武雷,1989年58岁时因病离修,他从健身开始,组建了“哈工大健身长跑队”,从身边小事做起,勇于奉献。由于他作出平凡而光彩的业绩,哈尔滨市文明办号召向武雷学习。 (三)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在老有所为中不断创新 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可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很多离退休人员的知识、经验、智慧并不比年轻人差。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在老有所为中不断创新,这方面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 清华大学高级技师阎炳义2005年已72岁,他初中都没有毕业,但他喜欢钻研自学,看见一个机械结构,总琢磨着想搞清它的原理、来龙去脉,这成了他的爱好和习惯。退休后,他在潘际銮院士等人规划总体方案、筹集资金、组织人力,具体技术指导下,成功研制“无轨导全位置爬行式焊接机器人”,系世界首创;他退休后获得了四个国家专利。这是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在老有所为中不断创新的突出实例。 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在老有所为中不断创新,能学会: (1)保持身心健康、在安度晚年的同时,力所能及地继续有所作为-发挥个人专长:可进行科学普及、宣传或培养人才担任师资、提供教材;或参与相关决策论证、科技咨询、课题攻关等等,不断贡献经验、才智和力量。 (2)老少优势互补,以利青年一代的成长、出高质量成果。 (3)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摆脱靠组织安排的被动局面,主动去找事做--争取做想做的事,要学会主动面向市场,放下架子,接受市场挑选,而不消极等待、徘徊于市场之外。 (4)拿出切实可行的设想和实施方案,求得领导、有关方面的支持。 (5)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多干点人员培训、配方研究、用户咨询、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6)干力所能及的工作,多动脑,少动手,身体不好时少干——会感觉自己对社会还有用,没白活;这对身心健康有好处,精气神会更足。 (四)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在老有所学中不断创新 离退休人员活到老、学到老,用学导式不断创新,有些小人物退休后反而有所发明、建树,甚至成了名人。 笔者在出席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时,面对面接触北京“退休不忘职责 研发鲜药——金龙胶囊救绝症”的李建生。他从部队医务岗位退休时只是个普通医生,决心选用鲜中药抗癌。他拜访了中医药界名家、教授,自学《神农本草经》、跑遍北京各大图书馆查资料:他深山采药、以身试毒,艰苦奋斗;他还学习现代肿瘤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理论、技术和方法。他登门求教中医界许多老前辈;他同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合作研究低温冷冻及提取分离的制备工艺、制剂的理化性质与质量标准在多位教授、临床医学专家的指导下,终于获准进入临床应用。由医院制剂到新药,他又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学导式创新过程。历经8年,几千个日日夜夜的奋斗,终于制成卫生部批准的我国第一个鲜中药制剂。他主持的建生药业由几十人的小作坊,发展成拥有千余职工,年产值达数千万元的中型民营企业。 近20年来他从普通医生到企业董事长,企业从单一品种到拥有固定资产几千万元,集医疗、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经济实体,从北京到国内外代理销售等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紧张、曲折的过程。他由衷感谢众多老专家们的指导、帮助。李建生的事迹,体现出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在老有所学中不断创新的特点。 显然,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不断创新,学会自学:有自学目标、样板;有自学的动力、兴趣、爱好、追求;在老有所学中求得老有所为,而老有所为,自然也能促进老有所学。 (五)离退休人员应用学导式在老有所用中不断创新 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自学,用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力所能及地老有所用——老有所为。要学会:①扬自己之所长去定位-结合专长,延伸或拓展原来的职业或专业,如搞搞科研、教学,写文章;支农、经商、管理、办企事业等;②追求要取自己的所好--发展在职时无暇顾及的爱好。如,书法、绘画、音乐、写作等;③学会求得恰当指导、量力而行,乃至进入再奋斗状态,尽力而为,干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作出创新性的劳动成果;④学会珍惜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学会过得充实、健康、快乐,赢得社会的一席之地。 2006年5月笔者到广州,与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三位成员中的秦兆年、刘达莲夫妇再次会面,深刻感受他们难能可贵的模范事迹的震撼力:他们年过花甲退休后,坚持自学、自悟、坚持自费搞科研,先后搞出10项成果-有2项获国家专利、3项获奖,并把这些成果送到老、少、山、边、穷地区,义务讲学、指导、办班,11年如一日地下乡扶贫支教“献完花甲献古稀”,真是离退休人员在老有所用中不断创新的好榜样。 (六)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在老有所乐中不断创新 离退休人员老有所乐,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这三者能互动而又互相促进。上海市李采芹,1987年离休,近20年一直从事大型消防工具书和学术著作《中国火灾大典》《中国消防通史》等编著工作,从未间断。他编一部新书,就得不断学习新知识。有了追求,生活无比充实,就乐在其中了,这就有益健康,延年益寿,当一部著作出版了,这种成功带来无比快乐。 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老有所乐,能要学会:①有个好心态,把自学作为生活乐趣:丰富生活内容;②力所能及地做个有用的人,自己会快乐起来,老年生活也会很充实。这样“老有所乐,淡泊名利、乐在其中,健康愉悦”——得到愉快和满足;③学会乐其所乐,就会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也是老有所为的动力——老来事业有成所带来的精神欢乐是物质方面的享受不能替代的,也是对儿孙绕膝、天伦之乐的最好补充,儿女们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身心愉快、老当益壮。 总之,离退休人员用学导式,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 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保持身体健康、把握抗衰老规律,乐观地面对未来,积极有效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幸福,求得知足,获得长乐,并给后人留下好的记忆而无怨无悔。 【见《第三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 2008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人才|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49=57职业教育养成创造与奋斗的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三论黄炎培
ljkf 2013-8-31 13:54
49=57 职业教育养成创造与奋斗的精神,培养创新人才 — —三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180) 此前,笔者在《黄炎培论职业教育“谋个性之发展”对开发五元智能深化素质教育的贡献》指出黄老的主张:职业教育“养成创造与奋斗的精神”“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操一技之长,而籍以求适当的生存”,“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黄老这些论述紧紧抓住了人与职业和人与教育这个纲。本文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突出“创造与奋斗 ”——为创造而奋斗去开发五元智能——即领悟知识、熟练技能、开发智力、锻炼能力、优化品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现略加论述如下: (一)时代迫使我国必须加快创造创新 当前,人类进入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而我国整体上尚处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中期,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量进驻我国。这一方面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提升了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层次,另一方面他们转移过来的都是失去保密价值或正被他们淘汰的技术,而在发达国家手里牢牢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让我们永远成为他们的“加工厂”“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仅以中国产的手机和计算机为例--分别需要向外国企业缴纳20%和30%的专利费用;我国所需要的资源,在加速发展中越来越濒临枯竭,乃至使我们的发展难以为继-。我国已是全球的原油第二大进口国,铁矿石、铜材和大豆最大进口国。大量的高额利润滚滚地流入发达国家腰包,他们让有利于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环境留给他们自己。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分工显然属于“大脑同手脚”的分工。 如果只注意吸引国外跨国公司的进驻,而不注意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发展得再快,充其量只能永远充当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和“销售市场”。 有人认为:“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更应是创新。 目前,我国正在变成世界经济的新热点,我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向我国集中,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摩擦、矛盾非常多,它正为我们国人提出了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的客观要求,例如,我国急需创造自主的技术、标准和规格,但 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要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抓住“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赢得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动权,为我们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提供了机遇。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求“到2020年,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温总理特别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战略,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牵动全局的“引擎” --以质的提高为主牵动全部工作,由它来引领教育、教学、科研和队伍建设等的系统改革,由它来带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 工业化的特点便是把人当成工具,工业化的最大的局限便是限制了人的发展。我们的职业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促进人的发展,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是人的发展,是激发学生的潜能,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即五元智能的发展。 目前很普遍的一个的提法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在这种三元化的架构下,素质被放到了对知识、能力的补充地位,这不是素质教育,而只是补充了的知识教育,素质--五元智能是一个更高层面的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能力,当然谈不上具有高素质,但如果只有知识、能力,也谈不上高素质,因为这中间还包括品德、作风等其他因素。 近年来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重视 学生 能力的培养,但是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社会生存、合作与发展能力与 整体精神 的培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首先应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即以发展或开发五元智能为本 职业教育中的五元智能开发理论应成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理念或关键、核心理论。 (二)创新型人才的五元智能开发 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和对已知领域进行破旧立新的过程,充满各种阻力和风险,可能遇到重重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在导前,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造就成千上万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富于开拓性, 具有创新精神和 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根基来自优化品行、领悟知识、熟练技能、开发智力、锻炼能力,即五元智能开发——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综合素质。 1.领悟知识 创新型人才要有学习、研究进而创造知识的自觉主动性;要有 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 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既 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 相关的专业知识与 基础理论,又有较高的运用 知识的智能。为此,要 认真学习,努力完成学业,全面发展,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优化知识结构 。 2.熟练技能 创新型人才要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学会动手动脑,有以技能——能力为取向的实践模式,以具体工作岗位为基础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专门技能——技术与应用知识和积极态度。 3开发智力 注意力【见下卷专题 】 。 敏锐的观察力 。创新型人才要善于从全局观察问题, 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认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时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有见微知著的直觉和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深刻洞察、准确发现事物的真谛,在平常中寻求不寻常的创新观察力。 创新型人才离不开良好的记忆力 和 丰富的想像力。 思维力。创新型人才要有活跃的思维,在学习中善于质疑、经常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入挖掘,真正把深藏于事物内部的规律探索出来;提出较为新颖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地解决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具有严谨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才能创新。 4. 锻炼能力 。 要多做有意义的事, 丰富社会实践, 从中获得灵感, 强化 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自学—探索能力。 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主动探索、 学思结合, 讲求学习方法。 (2)表达—表演能力。有效表达与沟通、演示创新的设计方案,交流新设想。 (3)健体—操作能力。需要 体魄强健、 精力充沛、 身心健康 ; 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实践 。 (4)社交—管理能力。与他人 合作 交往 , 团结互助、密切协作;会 自我管理, 能独立计划、运行和控制从事的工作任务。 (5)革新—创造能力。学习古今中外创新人才成长及发明创造的经验,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的成果,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 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 将现有的成果重新融合产生新的成果;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解决实际问题;问题解决后,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进行理论总结。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结合起来, 能开创新局面, 提高创新能力。 (6)情感—审美能力。 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美的情感和良好的审美情趣与能力。 (7)意志—调节能力。坚强、 坚韧、 巩固 的创新意志 , 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的目标 坚持不懈 地奋斗,遭到阻挠和诽谤不气馁,遇到挫折不退却,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不自暴自弃,不轻言放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具备这样的创新意志, 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开拓、勤奋、坦诚、务实。 5.优化品行 。 首先是品德端正。包括理想信念、精神气概、美德修养、行为习惯、个性品格这五个要素。创新型人才要学会自我教育:做事-做得群众需要,做人做得群众喜欢;追求个性的充分发展。 (1)优化理想、信念、意识 。 有理想、有抱负、 有创新意识、 进取意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工作有积极负责的认真态度,能选择正确的创新 目标而艰苦奋斗 。 “淡泊名利,充实人生”,为自己的功名利禄,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2)积极的精神气概。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 敢为人先 的时代 创新 精神; 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和 冒险 精神。 (3)美德修养。 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有良好的 职业道德、 科学修养。 (4)行为习惯。自觉积极、刻苦钻研、主动自学,养成对人和事都研究它的特殊规律的习惯和良好劳动习惯、生活习惯。 (5)个性品位。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 (三)培养创新人才应成为 职业 学校的第一要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与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型技能人才应是 职业 学校的第一要务。 (1) 职教 学校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更新教育观念, 要领导重视, 把优化五元智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落实到具体培养目标, 形成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 共识和合力。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创新型人才。 (2) 采用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模式。 (3) 职业 学校教师的核心价值是创新。要当一个带头创新并能与时俱进的教师,必须把探究创新的教育科研贯穿全程!例如,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内容体系做创新性把握;充分地挖掘和运用多媒体的功能,以自主创新的精神把教材制成一套完整的多媒体课件、用幻灯片投影讲课,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每次课后,教师要根据课上的新感受及时调整课件,使其越来越精。不仅要着眼于如何理解掌握现有的教材,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会在毕业后,离开老师指导,继续不断的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要体现在学在导前的课前全身心投入地所做的一切准备,还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最充分地体现出来。精讲答疑时,教师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要先掌握得十分娴熟,对相关内容概括整理要十分清晰,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要准确无误地回答,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到底何在。在一堂课中,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①确保这一堂课切实成为这门学科的整个德育、知识和能力培养链条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②始终确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积极性;③确保充分体现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达到的目标;④确保每个学生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在思想品德的提高,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等五元智能开发方面都得到了新的满足。 (4)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例如, 接受企业委托或校企合作,结合岗位需要, 学生有效地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 锻炼 或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熟练的操作技能、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提供学生创新的平台,在某一方面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而培养能研发新技术的创新人才。探索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支持和指导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等。 面对我国到2021年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必须有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扬“为创造而奋斗的精神”加快培养创新人才,为国家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 见 《黑龙江省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 》 论文;《学导式国际文库》 2010 - 5-26】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人才|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25=57 全国首届学导式教学理论研讨会暨新时期培养人才的学导式教
ljkf 2013-8-30 12:51
2 5=57 全国首届学导式教学理论研讨会暨新时期培养人才的学导式教学理论讲习班(1988—8)纪要 (86) (1)全国首届学导式教学理论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于1988年8月16日至23日在哈尔滨市太阳岛举行。来自西安、成都、包头、保定、石家庄、新乡、武汉、铜仁、广州、福州、张家口、长春、丹东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和解放军系统的讲师、教授和教学领导同志出席。与研讨会同时开幕的新时期培养人才的学导式教学理论讲习班(以下简称讲习班)有来自桂林、南宁、广州、长沙、新余、上海、南京、无锡、郑州、吉林、合肥、泰安、济南、运城、庆阳、塔城、大连、龙井、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地大、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参加。广州第一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石家庄军事教育学院、西安石油学院、解放军张家口通信学院等为研讨会发起单位;全国学导式教学研究协作组、哈尔滨师范大学比较人才学研究室、中共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党校、黑龙江农垦教育学院等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比较人才学研究室具体承担会务组织工作。研讨会预备会议上组成了由下列同志参加的学术组,具体负责学术研讨的组织与安排:哈尔滨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刘学浩(任组长)、石家庄军事教育学院副教授李可锐(任第一副组长)、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副教授崔振国(任第二副组长)、重庆大学教研科长邓晓益、副教授李祥嵩、西安石油学院讲师刘树信、武汉湖北大学副教授吕渭源、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副教授苏小云、梁世懿、丹东师专教务处长于信夫、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赵锡成、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副教授王全;佳木斯市职工大学郭玉山、哈尔滨武警指挥学校赵宁(兼秘书)。开幕式上全国学导式教学研究协作组负责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比较人才学教研室主任刘学浩作《开发人才智能的学导式教学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学术报告、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学会部负责人代表到会领导和来宾讲话,对获得了1984年省级省级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的学导式教学理论及其实践效果,对这次会议自筹经费给予高度评价。 这次研讨会暨讲习班的主要特点如下:①议题明确,集中围绕1987年9月25日发向全国各地《关于召开全国首届学导式教学理论研讨会的联系函》和今年3月25日的《最新教研动态:全国首届学导式教学理论研讨会、“新时期培养人才的学导式教学理论”讲习班提前在哈尔滨之夏召开的信息通报》中重申的十点议题组织研讨和讲学。②收到的论文数量众多。会前收到的论文手稿超60篇,会上交流并宣读了40多篇并有三本专著:A、学导式教学法是开发学生智能的好方法;B、学导式在启发式基础上发展创新;C、学导式教学文萃(一)。全部论文与专著的字数超60万字。其中正面阐述学导式教学理论及其实践的多达80%以上,其余部分也同学导式教学密切相关。全部论文大多经过一年以上的实践与构思、酝酿,达到了应有的高度。③研讨会与讲习班面向全国,成员人数虽然不多,但来自全国二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④经费全部自筹,到会代表参加会务组和学术组工作,量入为出—以会养会,按低标准开支基本做到收支相抵。⑤研讨会和讲习班分别编组,自己组织、自我管理。⑥得到有关学会和各方面在道义上的支持和思想上的指导,如黑龙江省教育学会、高教学会、成人教育学会、人才学会、省社联、省科协、省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中心、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市教育学会和省教委科研处、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共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党校、黑龙江农垦教育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黑龙江省教育科研所、哈尔滨铁路局太阳岛疗养院和在哈许多院校领导和教务部门的关怀与支持。《哈尔滨日报》8月18日报道了全国首届学导式教学理论研讨会在哈召开的信息。 本届研讨会与讲习班取得的成果如下:①检阅了从1982年在《黑龙江高教研究》第三期和《成人教育》83-1期、《新华文摘》83-6期(全文)首次提出学导式以来的各地各级各类各科教学实行学导式的有代表性的实践与研究成果;②加深了对学导式教学理论从作为一种具体教学法到作为开发人才智能的新时期培养人才的教学理论的全面理解,提高了正确运用学导式教学理论的自觉性;③基本明确了在各级各类各科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学导式的要领,从总体上把握了如何设计学导式教学方案;④酝酿了从理论上全面阐述学导式教学的学术专著《新时期培养人才的学导式教学理论》的写作与自愿承担者的分工方案;⑤正式组建全国学导式教学筹委会。出席研讨会和讲习班的同志大部分志愿作为全国学导式教学研究会(筹)的首批会员。基本明确了筹委会成员的组成原则(下略),⑥把学导式教学实践与研究在一、二年内争取列入本单位和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术团体的教育科研项目内。⑦为在全国各地,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学导式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志同道合者形成一个组织核心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2)研讨会与讲习班结合开发人才智能的学导式教学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学导式教学的实践、效果、体会等实际状况集中围绕前述下列十个专题进行研讨与讲学:①学导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②学导式有利于形成优化的人才智能结构;③学导式教学区别于启发式(包括所谓的“导学式”)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本质特征;④学导式的定义及学、导含义和辨证关系;⑤学导式教学的规律、原则和原理;⑥学导式教学与整体改革(包括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形式等);⑦学导式教学与学材建设;⑧学导式教学的课堂结构;⑨学导式教学评价;⑩国内外旨在培养自学—探索能力,形成优化的人才智能结构的各种相近教学法的比较及其它。有些问题探讨的较为深入。由于时间较短,对多数问题的探讨还有待今后不断深化。 ( 3 )这次研讨会与讲习班遇到问题(下略)及倡议:刘学浩同志受大会委托,在闭幕会前夕整理并宣读了《研讨会论点综述》与《纪要》,大会一致原则通过。这次研讨会和讲习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获得了成功。会上提出以下四条倡议: ①返回各地的同志们要广泛传播并正确运用学导式教学理论,即:第一,学导式教学指导思想的六大观点 【见下卷专题】 。 第二,学导式教学目标在于形成人才优化的包括五个层次的 五元 智能结构 【见下卷专题】 。第三,学导式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是“自学 → 解疑 → 精讲 → 演练” 【见下卷专题】 。第四,学导式教学区别 于 传统式、启发式(包括所谓的“导学式”)的十条本质特征构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见下卷专题 】 。第 五 , 学导式教学多样化的变式 【见下卷专题】 。第六、 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定义是:以自学为主并得到恰当指导,通过自学 → 解疑 → 精讲 → 演练基本结构优化人才智能的一类教学法。 ②提倡求同存异,从繁荣学术研究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整体利益出发,愿同国内各地对学导式教学实践与理论探讨持不同见解的人士团结合作,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增进相互理解。 ③倡议把全国学导式教学理论研讨会分别在两地举行:即1988-8,太阳岛和88-10荆门。后者以中小学中的学导式教学为主要内容,各地代表可根据各自的时间和经费等条件参加其中任何一地,均可视为全国首届学导式教学理论研讨会的正式代表。 ④倡议全国学导式教学研究筹委会结合出席荆门会议代表的实际条件,经过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争取在1988年11月成立一个统一的全国学导式教学研究会(筹)及其工作机构——全国学导式教学研究筹委会。 【见《学导式教学研究通讯》1988-9;《学导式国际文库》】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24=57 新时期培养人才的学导式教学理论 (86)
ljkf 2013-8-30 12:49
2 4=57 新时期培养人才的学导式教学理论 (86) 学生自学为主并得到教师恰当指导的学导式教学法,以形成优化的智能结构为目标,突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教学基本结构,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明显优越性 【见下卷专题 】 新时期培养人才的学导式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包括六个基本观点 【见下卷专题】 。 各科教学要培养人才,就不能单纯传授知识,而要开发智能。学导式教学正是以开发智能、形成优化的智能结构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成为开发学生智能的好方法。这也是它区别于注入式及启发式的根本存在。优化的人才智能结构包括五个层次及其纵横交织的网络联系(即=五元智能开发) 【见下卷专题】 。 新时期培养人才的学导式教学具有区别于注入式乃至启发式的时代特点,表现为下列十条本质特征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见下卷专题】 。 当然,学导式并非可以供人到处机械套用的万能教学法,它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 【 见下卷专题】 。 【见《教学研究》中学文科版(哈尔滨)1987/5.1-3;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1987/12 p .76-78】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16=57 浅谈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学导式组织的人才开
ljkf 2013-8-29 21:13
16=57 浅谈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学导式组织的人才开发与管理 (41) 浅谈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 - -学导式组织的人才开发与管理 近20年来,人类的活动领域与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世界各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竞争与交流日益深化;生产领域无限扩大,新商品、新服务推陈出新的速度惊人--人类要驾驭它们,仅靠人才的个体学习能力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必须靠有组织的人才集体-各领域里的基本单位、团队、班组的群体的学习合力,并且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的竞争中取胜。于是,学导式学习型组织便应运而生了。 那么,这里什么是我们所说的学习、人才、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呢? 何谓学习?是人在生活中感知(观察)思考未知的新事物-新知识,进而解疑、消化吸收新知识、用身体器官(包括四肢、心智)演练习得新技能的行为。 何谓人才?是那些用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作出某种贡献的智能人士。 何谓学习型人才?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并能用自己的劳动不断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矛盾、创造社会价值满足人们精神或物质等方面合理的需求的智能人士。 何谓学导式人才?是学习型人才中以自学为主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个人与集体--团队、组织合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辩证统一;能够充分发展自我-提升自身的智能,不断优化智能结构、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智能人士。 何谓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简言之,这个组织能培养学导式人才并由学导式人才充分发挥组织的能动作用。 一、什么是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各级各类的各种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教育教学、科研院所;经济实体、军队、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社区、家庭等等)凡是能用学习开路并求得恰当指导、从而解决前进路上的一切难题并且能不断优化的组织,便是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 具体说来,凡是组织成员会学习,能以学为立身之本,学在导前,学导结合;各个成员肯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学-探索能力和革新-创造能力因而能自觉提升组织成员们整体的智能结构即人才素质水平、充分的自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健全组织自身结构、能熟练地创造、获取、传递知识、技能并依据新的知识、见解修正组织行为即自身行为方式,以应对客观变化并高效、有序、运作协调、持续完善,不断获得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的组织,便是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即学导式组织。 二、学导式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组织成员都肯于以学为本,学导结合:自学为主,并求得恰当指导,肯于全程学习--组织成员的学习贯彻到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中,主动自主地深入学习、不断学习、注重提高学习效率并成为人生的基本态度。 2、组织成员都肯于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力提升自身的智能:既学会又会学,不断探索-创新,都逐步成长为有创造精神的个体;学会系统思考,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能够不断理清个人的真实愿望,促进人们不断发现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处境并应如何加以改变、用整体-系统观对待组织的发展,同时改变自己,实现自我超越。 3、组织成员都肯于不断努力学会自我管理、自主管理:边干边学,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求得指导自行解决(自导、互导或他导,组织实施、检查效果、评估总结),明确了个人的愿景并努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远景而终身学习;按共同的目标管理和度量自己的表现,自我完善,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4、组织成员的集体-即团体、班组团队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能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团体学习、合作学习和群体智能(组织智能)的开发;组织成员互学互助,组织成员都肯于坚持和加强集体修养、及时沟通情况、交流心得,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组织成员在自主管理过程中,能考虑长远、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创新,增强了组织快速应变的能力,不断创造未来、日新月异,组织的目标都是通过集体-即团体的直接或间接的共同努力来达到的。 5、组织成员坚持全员学习(如: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各层级的人员都要不断进步;[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将自己的职能及时整合,与组织步调一致]组织成员各自均有创造性,又能合作互助,相互配合,竞争创新,从而达到个人与组织的不断改进、实现组织的目标;[体现目标管理],不断增强和提升无限优化的组织整体竞争力。 6、组织领导者(先知先行者)都肯于以身作则:做群众(部属)的表率、正确导向的引导者、示范者、勤勉的服务员(例如: 带头管理好时间--最有效地利用时间,才能管理好其他事情;带头终身学习-系统化的学习)。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鼓励其他人以领导者为榜样,不要坐等领导人来解答问题,也都要学在导前,大家都要做到:愿意持续学习,而且乐于考虑学习; 领导者要具有以辅导员或导师的行动促进他人学习的能力;经常提出挑战性的、难以作答的问题,或刺激智力好奇心等办法来鼓励学习;要使学习制度化--制定发展计划,用合适的奖励、委托训练、建立学习资料中心、乃至公司大学等办法,培育爱学习的文化习惯;鼓励成员积极参加专业团体,形成从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转向为组织储存知识和经验的机制,创造一个有效的影响过程; 7、组织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保证领导与被领导、各个层级及时沟通,充分了解彼此意图,吸收对方智慧营养,并可确保组织自身的完善持久,个人与组织相得益彰,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创造力。(例如:企业组织自身不断健全组织结构:领导班子的结构,搭配得合理;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从决策到执行的层次级别以不多过2-4层为宜。) 三、 运用学导式的指导思想 【见 下 卷专题】 四、学导式组织中的学习型人才即学导式人才的必备素质--智能结构 学导式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具有能持久学习的学习力,能比对手学得更快、更好;同时,学会善用人力资本,提高智能效率。这种学习力也是一种独特的竞争力,它能帮助其主体在急速变化、不稳定的、风险增加的环境中,开拓创新,不断获得竞争优势; 学导式人才,是创新型人才--本质上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人,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学业有成、事业有为者的必备素质--形成优化的包括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格五个层次 即五元智能开发 的智能结构及其规律性联系并和谐发展,追求人才智能开发最优化 【见 下 卷专题】 五、学导式组织和谐开发企业经济人才的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用学导式和谐开发[经济]人才,就要确认人才是组织[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把人的智能及内在潜力作为组织[企业]源远流长的最富有活力的能动性资源,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并转化为现实成果,从而升值、增值,推动组织[企业](经济)发展。要重视组织[企业]中的所有成员,重视每一个人的存在和价值,不分身份、等级,均看作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 2、主动自主: 每人都能运用学导式主动开发自己的智能,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及其集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持续高涨,并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学会理清并加深认识个人的正确愿望。集中精力,养成耐心学习如何提升个人的智能水平的习惯-采取正确的行动并用新的、良好的习惯的方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其中,提升思维力的系统思考力:要系统思考如何不断地自我超越、改善思维定势、积极参与集体学习、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 3、 集体修养:员工在班组-团队集体中,随时随地交流学习心得、沟通思想、感情;通过集体学习,快速学会新知识、学会集体思考、系统思考和分析共同的问题;掌握合作的技能;学会追求共同的理想、愿望、愿景[我们所要创造的是什么?是被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向往、渴望的愿望和景象。建立共同愿景包含了4个要素:愿景、价值观、目的和使命、目标。对未来远景的真心渴望是内在动力];形成团队集体的思维、情感、意志与行动;通过集体努力,使组织[企业]快速而稳定地不断发展[一个人再有能力,脱离了集体、组织[团队],都不可能成功;一个人要想发挥出最大的才干,也必须溶于集体、组织[团队]。 4、双赢互利:组织[企业]领导层和员工、上下利益一致,以组织[企业]企业为家;员工把组织[企业]作为个人生活和一生事业的依托。 5、竞争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学习力的竞争;创新力是唯一不能被复制的资源]学导式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追求人才智能开发的不断完善;人人公平、合理地平等竞争;人人勇于创新和超越;既自我超越,又追求团队(班组)的集体超越。 6、无限优化:不断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不同层次的人才开发,设计不同的方案;同时,及时、准确地进行激励、奖励。 六、企业里学导式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特点 在下列问题上,学导式组织有自己的管理特点: 1、管理目标:从靠数量、质量;求效益,利润,进入了靠快变创新求效益;以学导式人才的智能为本; 进入21世纪,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智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它任凭你权力再大、武力再强也掠夺不到。获取知识、技能、提升智能水平唯有学习、演练、实践。 2、管理思想:从以制度加控制企图使人勤奋工作,但人们创造性受抑制,到强调基层为主-管理重心下移,强调学习加激励,使人更聪明地工作,不断创新,自我超越。 3、管理组织:从用权利进行多级控制,到以员工的共同愿景为基础,提高团队学习能力,形成扁平化的有弹性的学习型组织。 4、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从单向服从、被动、等待、低效、低质,到强调上下互动、被管理者也积极思考,主动、创造,你推动我,我推动你,高效、高质,共同进步。 5、管理内容:从人的行动和工作的标准化,到以增强员工和团队的学习力为主,使员工的劳动体现出生命的意义,提高团队群体的智商和创造力。 6、管理策略:从强调量多质好的刚性策略,到以学习为驱动,采用快变取胜的柔性策略。 7、管理职能:从以管为主,到强调沟通与合作 、自主管理 。 8、管理手段:从把人们的技能用计算机放大-仅把人的左脑延伸,到把人们的智能也放大-同时延伸人的右脑,从而进入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时代。 9、 管理对象:从大量的重复简单性劳动的体力型的员工,到大量的创造性的、智能型的员工、劳动者。 总之,企业里学导式学习型组织的管理要突出的是企业员工的人本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自我管理。 [ 见 《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P.245~254,标题误 为 《老有所乐,发挥专长,提倡推广学导式人才开发与管理》]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0=57 序二 李新生 人才开发最重要的是人才智能的开发--学导式是
ljkf 2013-8-29 17:36
10=57 序二 李新生 人才开发最重要的是人才智能的开发--学导式是开发智能的好方法 (26) 人才资源是国家的一种重要资源。这种资源也需要开发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用。人才资源开发比自然资源开发更重要,因为它是其它资源开发的前提。没有人才资源的开发,其它资源就不会变成社会的现实财富,也不能成为国家的真正实力。人才开发的本质是充分发掘人才本身所具有的一切潜能并使之转化成为现实的能力,为社会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所以,人才开发最重要的是人才智能的开发。系统、深入地研究人才智能开发问题,既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又是人才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刘学浩同志编著的《人才智能开发系列丛书》是人才智能开发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无论人才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还是从是人才智能开发的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启发和借鉴。 发展教育是开发人才资源的一条基本途径。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都与人才智能开发有密切的关系。刘学浩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比较教育的研究,对各国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都有深入的研究。后来他转过来研究人才学的有关问题,这样,他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能够把教育学与人才学结合起来,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人才培养,从人才学的角度研究教育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使教育学与人才学都得以丰富和发展。 刘学浩同志在书中明确提出了智能是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统一体的概念,对人才智能开发问题展开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索。他认为智能结构包括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和品格结构。人才只有依靠智能和智能结构的优化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积极能动的作用。智能开发就是采取恰当的方法和途径优化人才的智能和智能结构。 如何优化人才智能和智能结构,这是本丛书探讨的中心问题。编著者提出学导式教学法是开发学生智能的好方法。学导式教学法是学生自学为主并得到教师恰当指导的新的教学法。学导式教学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学导式教学的精髓在于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已形成优化的智能结构为目标,以发展自学-探索能力为突破口,培养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在这里,学生不是被当作存贮知识的“仓库”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也不是处在教师不“启”就不能“发 ”的被动地位。因此,它既否定注入式教学,又在启发式基础上有发展和创新。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变灌为导,学导结合,学有导辅佐,导为学服务;教学相长,师生相互启发。这种学导式教学是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新形势的要求而产生的,是对近几年来教学改革中着重培养自学能力的各种具体教学方式成功实践的本质概括及其发展趋势的总结提高,是在传授知识并发展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基础上的教学观念的创新。它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明显的优越性。经过几年的倡导和推行,国内已有许多教育单位,包括学校教学和军事训练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一批热心的同志在致力于学导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全国已成立了学导式教学协作组,召开了学术理论讨论会,举办了讲习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颗新绽发的嫩芽正在茁壮成长。 我从一些材料中得知,目前在国内关于学导式教学法的首创权问题似乎还有争论。这个问题本身就说明学导式教学法是有价值的,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否则还有什么人去争呢?我在这里无意也不能去进行裁判谁有发明权,但我从报刊发表的材料看出,早在1980年刘学浩同志已有这种新思想的萌芽,1982年发表《浅谈学导式教学法》时这种思想已经成型了。将近十年来他致力于这种教学法的研究、阐述、宣传、介绍、推广、应用,总结提高,逐渐取得了更多同志的认识和理解,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教学理论的一种新的见解为学术界所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刘学浩同志是作了创造性贡献的。我希望学界同仁捐弃门户之见,共同为扶植这棵幼苗茁壮成长而努力。 我前面说过,刘学浩同志是从教育学转过来研究人才学的。从这套系列丛书可以看出这两个学科关系之密切了。如果能把两个学科结合起来研究有关问题,那么对两个学科都会是大有裨益的。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两个学科是不能相互取代的。教育学要研究人才开发与人才培养问题,但又不知说这些问题。人才学要研究人才教育培养问题,但这也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固然教育学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需要发展,人才学即使还很不成熟,也仍然有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我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家来研究人才问题,促进人才学的发展。 读了刘学浩同志的书稿,我深为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多年来他围绕学导式教学作了那么多研究,写了那么多文章,现在把它们汇集到一起,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学导式教学形成与发展的思想脉络,同时也可以看到作者奋斗的足迹。在后面各辑中,作者从比较教学论--苏联、西方国家和我国教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的广阔背景中,又展现了学导式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以及可资借鉴的认识成果与实践经验,这更使我们开阔了视野。但我总觉得现在这种编排有一个缺点,它很难使读者对学导式教学理论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了解,而不得不在读后再去作整理分析。我诚挚地希望刘学浩同志能进一步努力,拿出一本 学导式教学论 ,建立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人才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 李新生 一九八九年四月 于哈尔滨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数学界是怎样识别人才的?
热度 20 ldh 2013-8-25 08:56
数学界的同志都知道 Maxim Lvovich Kontsevich 的大名,他几乎囊括了数学界的所有的大奖: awards EMS Prize (1992) Henri Poincaré Prize (1997) Fields Medal (1998) Crafoord Prize (2008) Shaw Prize (2012) Fundamental Physics Prize (2012) 然而,今天无意中看了他的简历,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大约50几篇,其中会议等方面的论文约占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发表期刊的级别并不是非常高(有两篇Invent. Mathematics)。当然Perelman也有类似的情况。 我很纳闷,在数学界数学分支那么多,搞数学的很多,怎么就知道 Kontsevich 的学术水平高,难道评委每篇论文都去看?或者评奖委员会去听同行的意见?为什么选出来的人选大家都很服(指大多数)? Kontsevich发表的论文目录: 52 - -- Symplectic geometry of homological algebra - pictures 51 - - Generalized Tian-Todorov theorems , talk on Kinosaki conference 2008 50 - Holonomic D-modules and positive characteristic , Japan. J. Math. 4, 1-25 (2009). 49 - Stability structures, motivic Donaldson-Thomas invariants and cluster transformations (with Y. Soibelman), 48 - Hodge theoretic aspects of mirror symmetry (with L. Katzarkov and T. Pantev), Proceedings of Symposia in Pure Mathematics vol. 78 (2008), From Hodge theory to integrability and TQFT: tt*-geometry, eds. Ron Y. Donagi and Katrin Wendland, 87-174, 47 - XI Solomon Lefschetz Memorial Lecture Series : Hodge structures in non-commutative geometry.(Notes by Ernesto Lupercio), Contemp. Math. vol. 462 (2008), 1-21, e-print 0801.4760. 46 - Motivic Donaldson-Thomas invariants , talk on Arbeitstagung 2007 45 - Notes on motives in finite characteristic , to appear in Manin's Festschrift ed. Yu. Zarkhin and Yu. Tschinkel, 44 - On Malliavin measures, SLE and CFT (with Yu. Suhov), Proceedings of the Steklov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vol. 258 (2007), pages 100-146 43 - Notes on A-infinity algebras, A-infinity categories and non-commutative geometry . I (with Y. Soibelman), in Homological Mirror Symmetry: New De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 (A.Kapustin et al. (Eds.)), Lect. Notes in Physics 757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9) 153-219. 42 - Integrality of instanton numbers and p-adic B-model (with A.Schwarz and V.Vologodsky),Phys. Lett. B637 (2006), 97-101. 41 - Hochschild and Harrison cohomology of complete intersections, Appendix to Quantization on Curves by Chris Fronsdal, Lett. Math. Physics. 79(2007), no.2,124--129. e-print math-ph/0507021. 40 - Automorphisms of the Weyl algebra (with A. Belov-Kanel), Lett. Math. Phys., vol.74(2005), No. 2, 181-199. 39 - The Jacobian Conjecture is stably equivalent to the Dixmier Conjecture (with A. Belov-Kanel), Moscow Mathematical Journal, 7 (2007), no.2, 209-218. 38 - Symmetries of WDVV equations (with Y.Chen and A.Schwarz), Nucl. Phys. B730 (2005), 352-363. 37 - Affine structures and non-archimedean analytic spaces (with Y. Soibelman), in The Unity of Mathematics in honor of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I.M.Gelfand, Progress in Mathematics Volume 244, Birkhauser, 2005, 312-385. 36 - CFT, SLE and phase boundaries , talk on Arbeitstagung 2003, 35 - Connected components of the moduli spaces of Abelian differentials with prescribed singularities (with A.Zorich), Invent. Math. 153 (2003), 631-678. 34 - Deformation quantization of Poisson manifolds , Lett. Math. Phys. 66 (2003), 157-216. 33 - Deformation quantization of algebraic varieties, Lett. Math. Physics. 56 (2001), 271-294. 32 - Homological mirror symmetry and torus fibrations (with Y.Soibelman), in Symplectic Geometry and Mirror Symmetry, Proceedings of 4th KIAS conference, Eds. K.Fukaya, Y.-G.Oh, K.Ono and G.Tian, World Scientific, 2001. 31 - Periods (with D.Zagier) , in Mathematics Unlimited, Year 2001 and Beyond, Eds. B.Engquist and W.Scmidt, Springer, 2001. 30 - The 1+1/2 logarithm, Appendix to On Poly(ana)logs I by Philippe Elbaz-Vincent, Herbert Gangl, Comp. Mth. 130 (2002), 211-214. e-print math.KT/0008089. 29 - Deformations of algebras over operads and Deligne's conjecture (with Y.Soibelman), in Conference Moshe Flato 1999, Quantization, Deformations, and Symmetries, vol. I, Ed. G. Dito and D. Sternheimer,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255-307, e-print math.QA/0001151. 28 - Noncommutative smooth spaces (with A.Rosenberg), in The Gelfand Gelfand Seminars 1996-1999, ed. I.M.Gelfand, V.S.Retakh, Birkhauser 2000, 85-108. 27 - Operads and Motives in Deformation Quantization, Lett. Math. Phys. 48 (1999), 35-72, e-print math.QA/9904055. 26 - Rozansky-Witten classes via formal geometry , Compositio Mathematica, 115 (1999), 115-127. 25 - Statistics of Klein polyhedra and multidimensional continued fractions (with Yu.Suhov), in collection Pseudoperiodic topology, ed. V.Arnold, M.Kontsevich, A.Zorich. Amer. Math.Soc. Transl., Ser.2, vol. 197 (1999), 9-28. 24 - Frobenius Manifolds and Formality of Lie Algebras of Polyvector Fields , (with S.Barannikov), Int. Math. Res. Notices 4 (1998), 201-215. 23 -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rrelators of the topological sigma-model coupled to gravity (with Yu.Manin), Commun.Math.Phys. 196 (1998) 385-398. 22 - Formality conjecture , in Deformation Theory and Symplectic Geometry, Proceedings of the Ascona Meeting, June 1996, ed. D.Sternheimer, J.Rawnsley and S.Gut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139-156. 21 - Lyapunov exponents and Hodge structures , in The mathematical beauty of physics: in memory of Claude Itzykson: Saclay, 5-7 June 1996, edited by J.M.Drouffe and J.B.Zuber,Advanced serie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vol. 24, World Scientific 1997, 318-332. 20 - The Geometry of the Master Equation and Topological Quantum Field Theory (with M.Alexandrov, A.Schwarz and O.Zaboronsky), Intern. Jour. of Modern Phys. A, Vol. 12, No. 7 (1997), 1405-1429. 19 - Quantum Cohomology of a Product (with Yu.Manin and R.Kaufmann). Invent.Math. 124, 313-339 (1996). 18 - Product formulas for modular forms on O(2,n) (after R.Borcherds), Seminar N. Bourbaki, Novembre 1996, Expose 821. 17 - Mirror symmetry in dimension 3 , Seminar N. Bourbaki, Juin 1995, Expose 801. 16 - Rigorous results in the topological sigma-model , XI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Paris 1994, Editor D. Iagolnitzer, International Press Inc. 1995, 47-59. 15 - Homological algebra of Mirror Symmetry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Zuerich 1994, vol. I, Birkhauser 1995, 120-139. 14 - Enumeration of rational curves via torus actions, The Moduli Space of Curves, edited by R.Dijkgraaf, C.Faber and G. Van der Geer, Progress in Mathematics 129, Birkhauser 1995, 335-368, e-print hep-th/9405035. 13 - Gromov-Witten classes , quantum cohomology, and enumerative geometry, (with Yu.Manin), Comm.Math.Phys.,164:3 (1994), 525-562, and Mirror Symmetry II, B.Greene and S.-T.Yau (editors), 1997. AMS and International Press, 607-654. 12 - Geometry of Determinants of Elliptic Operators (with S.Vishik), Functional Analysis on the Eve of the 21-st Century, vol. I, Ed. S.Gindikin, J.Lepowsky, R.Wilson, Progress in Mathematics 131, Birkhauser 1995, 173-197. 11 - Determinants of elliptic pseudo-differential operators (with S.Vishik), preprints IHES/M/94/30 and MPI/94-30, e-print hep-th/9404046. 10 - Feynman diagrams and low-dimensional topology , First European Congress of Mathematics, 1992, Paris, Volume II, Progress in Mathematics 120, Birkhauser 1994, 97-121. 9 - $A_{\infty}$-algebras in Mirror Symmetry, in 1. Mathematische Arbeitstagung (Neue Serie), Bonn 1993, preprint MPI/93-57. 8 - Formal (non)-commutative symplectic geometry , The Gelfand Mathematical. Seminars, 1990-1992, Ed. L.Corwin, I.Gelfand, J.Lepowsky, Birkhauser 1993, 173-187. 7 - Vassiliev's knot invariants , Adv.Soviet Math.,vol.16,Part 2(1993),137-150. 6 - Intersection theory on the moduli spaces of curves and the matrix . Airy function, Comm.Math.Phys.,vol.147(1992),1-23. 5 - Intersection theory on the moduli spaces of curves , Functional.Anal.Appl.,25:2(1991). 4 - Rational Conformal Field Theory and Invariants of 3-dimensional Manifolds. 3 - Virasoro algebra and Teichmueller spaces , Functional Anal.Appl., 21:2(1987),156-158. 2 - Algebras of Intermediate Growth (with A.A.Kirillov and A.I.Molev), Selecta Mathematica Sovietica,vol.9,No.2(1990),137-153. 1 - Growth of the Lie algebra generated by two vector fields on the line (with A.A.Kirillov), Moscow Univ.Math.Bull.,no.4(1983),14-20.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0703 次阅读|66 个评论
实际上农村最需要引进人才
热度 13 王震洪 2013-8-24 01:50
实际上农村最需要引进人才 目前,全国各地对引进科技人才所设的名号曾出不穷,最大的人才称号是国家层面的“老千”,其次是“长江”、“百人”。各省学习教育部“长江学者”的叫法,根据自己省内有名的山川、河流、人文又设置了不同的学者称号,如山东的“泰山学者”、浙江的“运河学者”、重庆的“巴渝学者”、广西的“八桂学者”等,几乎每个省都设置了自己的学者称号。湖南省曾经设置过“芙蓉学者”,后来怕误认为是胖盼的那个“芙蓉姐姐”设置的学者称号,把其改成了“湘江学者”。 设置这些学者确实让做学问、研究科技的专家学者有了奔头,同时也促进了人才流动和使用效率。要申报这些学者称号,一般来说必须有比较多的 SCI 论文,而且影响因子也要大一些才能被评上。因此,从长江学者设置之后的 10 年多一点时间,使我国成了发表 SCI 国际论文大户,其数量仅次于科技强国美国,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成就。尽管论文的质量显然还差不少,但做基础研究发表论文仍然要遵循“先量变后质变”的规律,不远的将来(可能是 10 年后),每个学科每年都有可能会发表几篇该授予诺贝尔奖级别的论文吧。比如现在几年可能才有一两篇的开创性论文,如清华大学 薛其坤等发表的 量子反常 霍尔效应 、北京大学邓宏魁等发表的 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 但是,讲到这里我要说的是农村更需要人才。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一直都在支持城市发展,不论是物资还是人才都是这样。目前虽然公粮、农业税之类的已免,种田还有补贴,城市对农村的土地占用还有大补贴,然而,城市从农村挖走人才的力度一直在加大。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每年不能考上大学的许多优秀高中生、考不上高中的许多优秀初中生还能回到家乡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上世纪 90 年代后,特别是现在,大学入学率显著增加,原来上不了大学的学生都能上,大学毕业后 90% 以上都不回家乡发展。而且许多不读大学的年轻人都去城市打工赚钱不回农村。因此,生活在农村的主要是老弱病残幼了,可以说农村最缺乏人才。 笔者曾在云南、贵州几个地方开展野外定位研究工作,需要村委会协作、雇请老乡参加。因为我也曾担任过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之余,被邀请参加村党支部会议和村委会会议,讨论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为村出点子,提建议等。在会议上我发现村的党政工作一般都没一个比较远大的发展目标,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是很强,在分析村的优势、 弱势等方面也不是很准。 如要办好一个村,犹如办好一个企业,首先可以采用 SWO T 战略 分析方法 ,即根据村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最后利用和避免这些建立 核心竞争力 。作为村一级行政单位,在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支持下,要快速发展是有很多优势的,如土地、森林、矿藏、生物资源、环境、低廉劳动力、民族文化、滞后优势等。但是大部分村的发展还是比较滞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智力资源非常缺乏。 我在想,应该建立国家级职业村长人才工程,专门培养和引进职业村长,建立职业村长人才库,由县乡人民政府安排到村一级开展村长工作。首先,村长的待遇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好的待遇才能吸引人才呆在农村带领当地群众谋求发展。在级别和工资上可以是副主任科员级别,属于事业编制。达到村的 5 年发展目标要求,可升为主任科员;达到再任 5 年目标可升为副处级,达到目标的可一直连任可往上升;任满 10 年村长考核达到目标可调任公务员。同时不同任期还有经济上的激励。其次,在人选要求上面向一定年龄限制并有事业心的任何公民,对于外出务工人员要求高中毕业,具有创业成功经历;对于事业、机关人员一般要求大专毕业;对于大学毕业生,要求取得村长人才工程一年培训的毕业证书并在行政村管理工作岗位上工作 2 年。第三、工作目标,根据村的发展实际订立,但一般要明显超越目前村级发展目标的 2-10 倍速度,并在短期内发展成一个具有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在大学也可设立村务管理本科专业,专门培养村长。全国有 180 余万个村,实施这样的工程可以搞活国家最基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不和村民自治相关法律矛盾,原则上来自于本村的人才回到本村,或附近的村。为了发展的需要,村和村可以自愿协商合并,甚至不同省之间,因为现在信息技术已经发达,管理交流十分方便。
个人分类: 作品|3561 次阅读|26 个评论
迟到、懒惰、情绪化的人是人才!
热度 1 lzxun123 2013-8-20 09:24
根据我没有什么科学含量的观察,这个研究还是有一定真实性。总是准时的思维可能比较刻板,懒惰的可能更喜欢思考。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经常懒惰、情绪化的人成事的几率可能并不高。很简单,新意只是成功的开始。 ◆ ◆ 环球资讯广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官方微博。 听众 657947 收听 199 广播 9941 #万花筒# 【迟到、懒惰、情绪化的人是人才!】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根据多个研究,发现原来经常迟到、懒惰、情绪化的员工,才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经常迟到人愈夜便会愈做得起劲;而情绪化的员工往往特别有创意,经常想出新主意。这个研究成果给力啊,表示自己是人才的童鞋请举手! 查看大图 向左 向右 他的相册 存到手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6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 硅谷已成印度谷
热度 2 renxiang 2013-8-18 14:49
在海外华人论坛看到的一篇文章,个人读后挺震撼。对比印度,中国在现代教育、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失败。在21世纪,我们的后发优势将弱于印度。在海外科技学术圈,中国人正面临着被印度人直接领导的命运。 印度人崛起的世纪(一):硅谷已成印度谷 要是说本世纪不是中国崛起而是印度崛起,全中国人民都笑了。是的,印度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一直苦苦追赶着中国,差距却是越来越大,始终看不到希望。印度人“孟买赶超香港”,“忘记上海”等豪言壮语早已成为世人的笑柄。看来,印度作为一个国家,能够在本世纪末使GDP排在中国美国之后做世界老三,已经是它崛起的最大奢望了。 但是本文所讨论的是印度人的崛起,这和印度崛起的概念是不同的。 这里定义的印度人的崛起,是指以在美国的印度人为主力,以印度持续迅猛增长的人口为基础(很快超过中国成为人口第一大国),全球范围的庞大的印度族裔群体的崛起。 这一篇讲印度人已经成为矽谷的主导力量。 硅谷的高科技公司被印度人垄断 先从下边这张照片说起。猜猜看,这是在印度的班加罗尔还是新德里?是在美国吗?那么是在美国的印度公司聚会还是印度同乡会? 都不是。正确答案是,硅谷某高科技公司员工正在公园举行年度聚会。 硅谷是全球高科技的中心,几十年来一直引领世界科技潮流,可以说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数得上的高科技公司一半都在硅谷。这里除了大学和研究机构,聚集了各种人才之外,风险投资特别发达,是硅谷吸引创业创新的主要动力。这一点 是 不论中国的中关村还是印度的班加罗尔,恐怕永远也赶不上硅谷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全世界搞高科技风投的投资人都揣着钱跑到硅谷来了。(硅谷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没有钱你就搞不了高科技。(李开复的梦工厂就想搞这个。) 硅谷最初是以IC产业为基础(IntegratedCircuit)。你知道IC还代表Indian-Chinese吗?意思是说,从事IC产业的工程师主要是印度人和中国人。不过这已经是老黄历了。如今硅谷的公司种类早已不再局限于IC产业,而且印度工程师的人数早已把其他族裔远远甩在了后面。 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在硅谷的三分之一工程师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里的百分之七的CEO是印度人。印度人创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国人,中国人(包括台湾人),以及日本人所创建的总和还多。 不过,这只是一份八年前的报告。 我十八年前刚来硅谷的时候,大公司里总的还是白人占多数,即使是研发部门,也还是有还多白人。当时公司里的印度人就已经比华人多了,不过比重没有那么大,大概是六比四吧。(那时候李彦宏也在硅谷奋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人流进硅谷的速度越来越快。正如前面的那张照片看到的那样,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里,印度人占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公司到处可见。而在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里,印度人都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实际上已经是印度人的天下了。 硅谷的人口分布 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硅谷所在的最主要的圣塔克拉拉和圣马刁两县的总人口是2,500,093。下面是各个族裔分布情况。 从2000到2010这十年,白人,黑人人口都在下降,亚裔人口在增加。 白人38%仍然最多,拉丁裔27%。黑人3%,印度裔12%,其他亚裔18%。(其他亚裔人数较多的族裔是华裔,菲律宾裔,越南裔和韩裔。) 从表面上看,三十万印度人,在硅谷二百五十万人口中似乎看不出占绝对优势。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秘密。 首先,白人人口主要分布在50到59和60到69年龄组,并在70以上年龄组占绝对多数。换句话说,白人已经或者将要是硅谷的养老一族。 拉丁裔其实主要是墨西哥人的大部分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受教育和收入水平也都是所有族裔里最低的。在公司里鲜少见到墨西哥裔的工程师。几乎所有农活,搬运,清洁,除草之类的工作都由墨西哥人包了。 非洲裔可以忽略不计。 亚洲裔人口中,人数众多的菲律宾裔在公司里也不多见,可能是历史原因,大多数菲律宾裔会去做护士,护理工作什么的(而印度人则去做医生)。 越南裔人数也不少,多数主要做测试一类的工作(QUALITYASSURANCE)。公司里也少有越南裔的高级工程师或越南裔经理。越南裔创建的公司也没听说过。 韩裔在硅谷人数也不少,公司里却很少遇到和听到有多少韩裔职场称霸的故事。至少在高科技公司里他们人数不多,地位也不如华裔。也许大多数有本事的韩国人都回国了吧,因为韩国的经济条件不比美国差。 华裔和印度裔在硅谷的职场上有正面的竞争,当然是印度裔完胜华裔。第一,印度裔员工在几乎所有的公司中的人数大大超过华裔员工。第二,印度裔基本做到了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V字头,C字头的印度人很多。而华裔基本还在公司底层或只能跻身中下层管理人员(个别华人创业的公司除外)。 从硅谷家庭收入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印度家庭多数是一个人上班,而华裔多数是两个人上班,印度裔的平均家庭收入仍然远远超过华裔,是所有族裔中最高的。 另外,印度裔在硅谷的人口分布中主要分布在30岁左右的年龄段。这表明,硅谷的印度人不但人数多,职位高,而且还正处在他们最有活力最有发展的年龄。 有趣的是前不久CNN有一篇文章,讲述硅谷公司如何歧视MINORITY。首先当CNN向硅谷各个大公司索取员工性别和种族的数据的时候,遭到几乎所有公司的拒绝。CNN于是发了一系列报道(I'm a minorityand a Silicon Valley 'tradesecret')。CNN完全搞不懂状况,这些文章还在大谈黑人和女员工如何在白人和男性占主导的硅谷公司受到歧视。事实上白人早已在众多的硅谷高科技公司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了。(白人在公司里主要从事象销售SALSE这一类的工作。)CNN只想到政治正确POLITICALCORRECT,其实也应该听一听白人男性对印度人统治硅谷IT业的抱怨:“ White Caucasian men the newminority in Silicon Valley IT”。 也许硅谷公司不想让外界知道的正是在美国人渴望工作的时候他们雇佣了太多印度人的事实。 硅谷的下一代 印度人在硅谷的分布也不是平均分布。越往硅谷的中心地带,印度人越多。几年前我准备从中部搬到南湾,一位朋友劝我不要般,说他女儿上小学,班里的小朋友百分之九十是印度小孩,老师也是印度人。换了一个班之后,他发现情况还是没有好转。于是只好转读私立学校。后来我在找房子的时候,基本验证了朋友的说法。看了几个好几个公寓Apartment,都是“印度村儿”。看一张学校YEARBOOK里的照片吧。数一数这个班有多少是印度孩子? 要知道美国学校的分班是很严格的,一定是按照族裔比例分配的。所以照片透露出来的信息比任何的统计数据都更准确。 我来帮你数吧,这个班上有一个白人孩子,一个华人孩子,其他的都是印度人(严格讲应该叫印度裔美国人,因为他们大多是在美国出生的)。算一算,印度裔大概92%。其他各个学校的情况也都类似,越往低年级印度人的比例越高。 高年级的情况稍好一点。 这些从小受到良好西方教育的印度孩子,长大以后将会全面入主美国的政治,经济,金融,医疗,科技,教育各个领域,是本世纪印度人崛起的有生力量。 当全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在中国何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印度人已经悄悄地涌进硅谷,并在硅谷站稳脚跟。最终印度人将全面垄断美国的高科技行业。 (下篇讲印度裔在全美扩张的情况。) 说明1: 不同人口分布的数据,主要是对“白人”的定义有不同理解。其实美国人口统计只分成五种种族,既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本土人,亚裔,夏威夷土著和太平洋岛人。所以墨西哥人也归白人。另外阿拉伯人也归白人。实际上这和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白人是有区别的。 说明2: 硅谷的地理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人们通常说BAYAREA,是泛指整个旧金山湾区的9个县,而SILICONVALLEY则指以传统硅谷所在地为中心高科技公司最集中的SANTACLARA和SAN MATEO两县。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1219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数据人才推荐系统 Talent RADAR
热度 13 pb00011127 2013-8-13 12:02
(转自IT168和BNET商学院等) 8月9日,专注于大数据分析的人力资源公司“数联寻英”携手国内最大的雇主品牌咨询及招聘解决方案提供商HiAll,发布了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员工推荐模式及解决方案-人才雷达(Talent RADAR)。该方案基于企业定制化的招聘需求,通过对社会化媒体及简历数据库中用户关系和文本描述大数据的定向挖掘,帮助人力资源主管通过社交招聘这一全新模式成功实现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员工推荐和筛选,让招聘工作变得更为简单、高效和有趣。   在招聘工作中,如何从成千上万份简历中挑选出合适的应聘者,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基于大数据分析而产生人才雷达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人力资源办公管理系统(E-HR),它面向的是招聘的业务支撑和决策系统,并结合大数据社交网络数据挖掘和分析,提出一套同时面向求职者和招聘官的双向扩展匹配算法,既能让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与职位需求高度匹配的专业人才,又能为求职者提供个性化的营销渠道,找到能够展现个人才华的最佳舞台。人才雷达系统的独特优势还体现在对各种社交网络如Linkedin、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网络大数据的深度分析上,通过建立求职者的性格图谱、兴趣图谱和关系图谱,深入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点、兴趣方向和社交圈子。这些因素在招聘官最终决策和求职者人生职业规划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人才雷达系统在企业内部员工推荐上的优势更为明显,通过对员工社交关系的延展和判断,系统不仅能精准发现与职位需求匹配的求职者,还能计算求职者与推荐者的信任关系及参与应聘的意愿度。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希望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战略决策中。HiAll公司CEO曾舒煜先生提出:“通过数据分析和量化招聘渠道对人才引进产生影响,并建立有效的人才数据库,管理并持续积累人力资源方面的战略数据资产,是众多企业当前遇到的普遍挑战。” 人才雷达系统目前已应用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并获得了广泛赞誉。   据分析,传统的商业智能系统中用以分析人力资源的数据,大都是企业自身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标准化和结构化的运营数据,低于企业可利用数据的30%,另外70%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则广泛存在于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媒介之中。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一旦掌握了基于社交网络等媒介所产生的定向人才数据,就能够掌握获取优秀人才的先机。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及可预见的巨大市场需求,数联寻英的行业专家和数据科学家设计和开发出了人才雷达系统,其自动采集各大社交媒体和专业网站的多源异构海量数据,利用文本挖掘、网络分析、机器学习等算法,将人才特征和企业招聘需求进行智能匹配,通过云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找到和推荐合适的候选人,成为支撑企业招聘业务不可或缺的“外脑”。   谈到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入传统招聘行业,数联寻英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周俊临先生强调:“数联寻英在招聘领域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已有深厚的积累。现在我们将更进一步,从人力资源行业普适需求中切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遇到的挑战,成为企业HR经营决策的参谋官。”   北京云基地大数据实验室创始合伙人,数联寻英投资人郑毅先生对大数据助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景充满期待。郑毅先生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意义不仅在于数据体量之大,更在于大量的数据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提升企业效率。人才雷达系统通过引入外部数据源以及最先进的算法,改变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数据凭直觉与经验进行决策的不足。这一方式将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革命性的变革,成为支撑企业招聘业务不可或缺的“外脑”。”
32643 次阅读|28 个评论
人才雷达:用大数据颠覆传统招聘
热度 1 pb00011127 2013-8-13 12:00
(转自36氪) 求职招聘可以说是一个刚需市场,其对公司的重要程度也无需赘言。相较在去大而全的平台寻找潜在的应聘者,员工内部推荐不仅更高效、效果更好,其时间成本和人力财力成本更低。很多大公司也都有自己内推平台,但这些平台通常因为过程繁琐、缺乏趣味性、90%的员工会直接忽略HR发布的招聘信息,以及即使员工有推荐,也很少能够收到HR反馈等问题,导致内部推荐尽管是低成本+高效的路径,但真正充分利用好员工内部推荐,以及员工在社交网络上的潜在人脉资源并做深入挖掘的并不多。 近日由大数据招聘企业”数联寻英”和雇主品牌和招聘服务商 HiAll 联手推出的 人才雷达 (Talent Radar) 是一个基于云端、利用大数据定向分析和挖掘,帮助企业寻找适合人才的员工推荐平台。它的主要模式是,员工登陆系统并关联其社交网络(LinkedIn、微博、人人等),在HR 发布招聘信息之后,其一,员工可以进行内部推荐;其二,人才雷达 会通过大数据社交网络和简历数据库数据挖掘和分析,提出一套同时面向求职者和招聘官的双向扩展匹配算法,找出同公司员工有关联的潜在求职者,之后可借助让对应员工内推,或直接联系潜在应聘者,这两种方式,帮助企业找到适合岗位的人解决招聘问题。 除了基于数据分析和挖掘,人才雷达同其他对手的区别还在于,它简化也游戏化了推荐过程,当HR发布招聘后,员工不仅可以看到同自己关联的潜在求职者,人才雷达还会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在九个维度上给列出的潜在求职者给出一个综合评分,方便员工做决策并做推荐(也可直接在微信上推荐,如下图)。另外,员工也可将对应的HR招聘任务推荐给其他员工,成功录用之后,整个推荐链上的人都会得到公司的奖励,这种分享奖励的机制保证和促进了这种众包模式的顺利运作和推进,同时人才雷达还会给推荐成功的员工相应的积分和勋章,让领取任务、推荐给其他员工等变成一个游戏化的过程。 人才雷达 的主要盈利模式是 1. 租用模式,给企业提供收费平台,按照公司规模收费。大公司10-20万/年,小型一般2-5万/年。2. 公司通过人才雷达平台招聘成功,按人次收取30%的伯乐费(大小公司提成比一样)。3. 针对每家客户定制部分收费,比如定制匹配算法和推荐模型等。另外,人才雷达提供一个月免费使用。 据HiAll CEO 曾舒煜透露:“人才雷达目前已与8家企业达成合作关系,4个月前获得了云基地大数据实验室的投资,目前也有多家机构表现出了A轮投资的意愿。”团队目前15人左右。人才雷达创始人兼CEO 周俊临有12年数据挖掘经验,曾带领过近百人的数据挖掘团队,算法工程师周涛也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背景) 国外类似人才雷达的公司包括 ZALP、 Jobvite 、 Zao ,国内类似的项目包括 人人猎头 、 哪上班 、 内推网 、爱伯乐、 速评网 、 猎聘秘书 等。 在求职招聘领域,从最早大而全的51jobs和智联招聘等平台,到之后哪上班、内推网等专注于垂直细分领域的玩家,可以说,在这个市场,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从关注职位和求职者“数量”到关注“质量”的过渡。随着人工和猎头费用越来越贵,以及各类社交网络日渐普及,给企业提供一个利用大数据定向分析和挖掘,采用众包模式的招聘平台,满足他们高效+低价的实际招聘需求,未来可能是个不错的机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0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导、教授任副处长是不是极大的浪费?
热度 23 lin602 2013-8-11 08:31
昨天写了一博文‘ 堵死大学里的‘双肩挑’之路! ’,不少博友做了评论。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双肩挑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了,不是一个高校,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对普通教师的积极性有多么大的冲击。 如果副处长由讲师或副教授来干还说得过去,但只要大家仔细看看自己学校的干部名录,许多副处长都是教授、博士导师甚至长江学者及各种人才计划中的人才。 副处长的工作原则上是协助正职召集人开会,执行既定的各种规定,处理工作中的常规问题,向上汇报,到下面检查,写报告与总结等事务性工作。 更可笑的是,与教学处、科研处、研究生院不搭界的处(学院不计在内),不少高校的设备处人事处甚至基建处、后勤处的领导都是教授、副教授们。 这些工作需要做专业的教授、博士导师、副教授甚至各种计划人才来做吗? 上世纪90年代初还是80年代末,我在学校的人事处看到国务院的一个文件,工资调整,标准为:副教授最低一档275元/月,正处级最低一档工资265元/月。我说这话我负责任,绝对没有错。也就是说,当时正处级比副教授起档工资要低10元。 现在真是怪了。 九十年代我是我校分房委员,我校以前分房子,分房条例上明白规定:教授、校级、副校级可以住四室一厅,正处及副教授可以住三室一厅,副处及讲师可以住二室半一厅。科长与助教可住二室一厅。有资格住四室一厅房子待遇的教授甚至博士导师去争当只可以住二室半一厅资格的副处长,这是先进还是浪费? 让人觉得是不是时代发展了,我们的观念要与时俱进了。 现在许多大学的正处总收入已经超过教授的最低档,甚至在三级教授以上。 双肩挑的人有个最大好处,那边收入高就取那边的,就高不就低。让我想起了‘两栖’这个词。 大量做专业的教授、博士导师们坐在了管理办公室中,乐此不疲地打电话、开会、写报告、接待人、喝酒。这是好现象还是不好的现象?这边大登广告引进人才,那边将引进人才及做科研比较好的教授们去干打电话的事情。 毛泽东时代就讲精兵简政,现在大学里部门越来越多,而且各部门及学院的领导职位也在增加,特别是增加了副院长,院长助理(享受副院长待遇,我校没有助理)等。 看不懂。 如果讲得重一点,毛泽东说:‘贪污与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那么,这种浪费全国高校总计有多大?属于什么性质呢?
12621 次阅读|49 个评论
[转载]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liyibo666 2013-8-10 11:23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太喜欢这篇文章了,怕以后找不着了,就copy过来了… 有一次在北大讲座,遇到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你说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看着他一脸大杂烩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记下了这个问题,然后告诉他说,这是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会仔细写篇文章放在网上的,然后给了他我的博客地址 。而后又补了一句,“相信我,所谓的人脉就算重要,也根本没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让我们细说从头。先动脑思考一下,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从幼儿园开始,每个人就都已经有一些选择朋友的原则——尽管并不自知。事实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实: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并非肯定。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机会、也恰好愿意多花一点心 思与那个 玩 具最多的孩子交 谈的话,你也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心目中,与所有成年人一样,朋友被划分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们姑且把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强”。 当时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强告诉我谁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终,他告诉我,真正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男孩,另外一个是女孩。那我就问他,“为什么你认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 小强一秒钟都没犹豫,告诉我说,“他从来都不抢我的玩具,他跟我换。”我又问他,“那,为什么你认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这次小强犹豫了好一阵子,在确定我会给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地说,“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给她……”我笑。过一会儿又问他,“她觉得你好看么?” 小强愣了一下,满眼的无辜,“不知道……”我又问,“那她现在手里的玩具是谁的?” 小强突然显得很紧张,“不是我的。”我决定不去问那小女孩什么问题了。 基于种种原因, 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多数人想要结交的朋友 。但是同样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的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大多数人的行为的。刚才小强说他那个“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抢”他的玩具,而是“换”。注意这两个词。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所谓的“心计”。确实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们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来也做不到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最普遍的情况。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小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所拥有的玩具数量,使得他从概率角度出发很难遇到“公平交换”,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多少玩具,甚至干脆没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实际上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与他进行“公平交换”。对他来讲,不公平的交换,等同于“抢”,没有人喜欢“被抢”。而与他“换”的那个男孩,让小强感受到公平。小强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却不拥有的,所以,他也去“换”而不会去“抢,”因为他自己就不喜欢“被抢”——把最新的玩具都给那女孩先玩…… 某种意义上, 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 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样的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电影《教父》里,棺材铺的老板亚美利哥•勃纳瑟拉决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气并为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的时候,亚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许多年后,教父考利昂终于在一个深夜敲开了亚美利哥的门…… 所以,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事实上,生活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哪怕在校园里,“交换”本质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但是,同样性质的行为并不鲜见。比如,某系公认的才子,会与另外一个系里公认的另外一个才子会“机缘巧合”地邂逅而后成为“死党”。俗话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可能就是他们一间如故的原因,所以,他们之间的谈话以及任何其他活动往往都会让他们觉得相互非常“投机”。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当15岁的沈南鹏和14岁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识时,这两个懵懂少年不会意识到17年后他俩会联手创造一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奇迹。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这两个数学“神童”同时获奖。 不是因为他们两个要好,才各自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各自都很优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后命运的碰撞产生绚丽的火花。 而反过来, 这些被公认为优秀的人,事实上往往并不“低调”,也并不“平易近人”。 这并不是他们故意的。他们无意去惹恼身边那些在他们看来“平庸”的人,只不过无形中他们有这样的体会——“与这些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这些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因为有些误解根本没机会解释。于是,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别人求助于我的时候,我内心往往非常抵触,却又怕别人说我是所谓的“不够意思的人”,于是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别受伤的时候,突然一闪念,想明白,原来这种尴尬本质上并不是来自于我没有“乐于助人”的品性,而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精力并不足够旺盛,没有旺盛到处理自己的事情绰绰有余的同时,还有大把的时间精力用来帮别人做事——事实上,我自己根本已经是正在过河的泥菩萨。后来,我开始怀疑,雷锋的领导是否太白痴,因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下属分配足够的工作。——这是那天晚上与我来讲非常惊喜的一件事儿,因为我发现我正在独立思考。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我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我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 1)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2) 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3) 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 所以说,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而那些不优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这样貌似简单的道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换”都变成“不公平交换”,最终更可能使交换落空——因为谁都不喜欢“不公平交换”;每次交换的落空,都进一步造成自己的损失,使得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是数量减少,就是质量下降,进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沦为“索取者”——恶性循环,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还有些人,过分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并全然不顾自己的情况究竟如何。对于这样的人,人们常用一些专门的词来描述他们,“谄媚”、“巴结”、“欺下媚上”、甚至“结党营私”等等。这样的人,往往也不是他们故意非要如此的。他们只是朦胧地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够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一个人越是渺小,越是衬得他的欲望无比强烈。这样的人特征非常明显,其中一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用亲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无论他们与“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语境里,他们就会只说名字不说姓氏:李开复不叫“李开复”,在他们嘴里是“开复”;李彦宏不叫“李彦宏”在他们嘴里是“彦宏”,沈南鹏不叫“沈南鹏”,在他们嘴里就是“南鹏”;最近我听到更恐怖、更另人毛发悚立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邓”(邓峰),“大想”(理想)……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的话,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 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 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六个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五年,长则二十年” 。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发现另外一个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预想到的事情(当然我现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 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如果,终于有一天,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更何况你是被找来提供帮助的呢。 甚至,你会获得意外的帮助。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 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确实是“无私”的。正如没有哪个医生做到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成怒的一样,那些品质优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经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以令他们身心愉悦。然而真正有趣的现象是,被帮助的你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 ——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的话。事实上,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其实非常虚幻,只不过是不明真相的人只好臆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我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关心自己身边的任何人了,或者说从此就无需与任何人打交道了。善于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 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那么多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你与你身边所有人的关系。 浏览一下你的手机通讯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已经很久没有联系过了?这么多年,我只见过两三个人回答我说,“最长时间没联系的,也不超过两个星期。”其中一个还是特别固执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机通讯簿里,总计才有22个名字。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这实在是一个大到写两本书都可以的话题。以下是我的几个简单的,但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议: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2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讨实践与评介文选【1981-82】
ljkf 2013-8-5 10:34
【2】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 创新体系 研讨实践与 评介 文选 【 198 1 -- 82 】 481】 智能开发漫谈 【1981】 一、“知识激增”的新时代 人类的知识,如果从公元后算起,到公元 1750 年时就增加到 2 倍的话, 1900 年就增加到 4 倍, 1950 年增加到 8 倍, 1960 年又增加到 16 倍。可见,如果把公元前人类的知识量作为基数的话,那么由两倍增加到四倍用了一百五十年,由四倍增加到八倍就缩短到五十年,由八倍增加到十六倍则只用了十年。这充分说明,人类的知识量,的确正在以几何级数增加着。现在,每隔十年或者还要短一些的时间,就会翻上一倍。 书刊、文献资料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现在,仅美国一个国家每年发表的科技报告已经超过了 90 万份以上。国际上每年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已超过了 30 万件,平均每一天快接近 1000 件了。 显然,在当今时代,谁还想闭门读书,与外界不建立密切联系,是行不通的。我国已经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书商和出版部门和学术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每年引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外国期刊二万多种。各种会议录三千余种,科技与社会科学图书五万余种。此外,还有几十个国家的标准及专刊资料,等等。不掌握一,二门外语,要想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在工作上革新、创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越来越困难了。 现在,新知识、新技术不仅在迅速涌现,而且也被迅速的推广、应用,短短的一、二年之内,甚至于几个月之内,就转化成了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与此同时,人类知识更新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了。据统计,十八世纪以前,知识更新的周期为八十年左右,到十九世纪缩短为三十年左右。现在已不过五年至十年左右了。美国调查了毕业大学生所学的知识的陈旧率,同样令人吃惊: 1960 年的大学毕业生,所学知识的陈旧率为 30% ,五年后是 40% ,十年后为 65% ,十五年后为 75% ;而 1976 年大学毕业生,在校所学知识的陈旧率,四年后就达到 50% ,十年后就已经全部陈旧,如不重新学习或者不断更新,那时已根本无法工作了。 所以,不论是中学或大学生,谁仅仅满足 于把老师所教的功课学好,满足于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或者毕业后在工作中不继续进修,不再更新自己的知识——智能结构,他迟早要成为‘知识激增’的新时代的落伍者。 二、发展智能,关键时期万万不可错过 十二岁到二十岁这个阶段,是每个人的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智能发展在这个时期里所能达到的高度,关系到每个人一生事业所建造的大厦的高度。有个科学家说的好:“在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得基础所能支撑的高度。” 国外有个对人们智能发展的调查材料谈到:智能最高数值用 100 表示的话,从十岁到十七岁(相当于我国十二岁到二十岁)这个年龄阶段,感知觉已达到最高度( 100 ),记忆力也几乎达到了最高点( 95 ),动作和反应速度则接近高峰( 88 ),比较和判断的思维力也已基本成熟了( 72 )。在这个时期,伴随着知识和经验的迅速增加,思维力从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主要位于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系统的最高调节功能也迅速增强,脑细胞活动的数目急速增加,联系神经纤维发挥出显著作用。在这个年龄阶段里,大脑和身体发育的种种特点,使人们显得朝气蓬勃,精力旺盛。这正是每个人应把握自己不怕困难,有进取心,进行自我控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最佳年龄期进行积极学习,探索,是你的智能——及五个方面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七个方面能力: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以及各种特殊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当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成效。 那些对人类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智能大多在这个年龄阶段里开始崭露头角。请看:伽利略十七岁发现钟摆原理;伽罗华也在十七岁创立了群论;马克思中学时代就以头脑灵活而闻名全校;爱因斯坦十六岁就考虑光速问题;周恩来少年时期便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武装自己的头脑;陈景润在中学就幻想摘下“皇冠上的明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可以作为我国历史有识之士的共同遗训。时不我待,一生中发展智能的大好年华万万不可错过。印度的狼孩尽管回到人间受到精心教养与训练,却始终不能完全恢复人的习性与智能。原因就在于错过了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机。这种损失是无法挽救的。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掌握任何一项专长,都要与你的年龄阶段相协调,才容易收到最佳的效果。这是一条规律。中学的同学们,抓紧时机吧,你们现在起码要牢牢打好进一步发展智能的可靠基础! 三、建立起你自己的智能结构 整个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和大脑机能开发十分迅速的关键时期。随着各方面知识与经验的增长,很有必要借助知识去形成并却理你自己的智能结构。只要你稍微用心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有些科目你学的轻松愉快,另一些课程就学的吃力差劲。如果你已经对某一门功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你就以它为中心,去普遍学习各门课程,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发挥你的天赋素质,着手建立你自己的智能结构吧。智能结构对你今后确定专业方向选择适合你志趣合理的终生职业。充分施展你大脑的智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不少国家已经从中学开始就设置了多种多样的选修课。这种做法适应学生发展智能,专长以及毕业出路的需要,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学的津津有味,效率很高。我国虽然还做不到这点,但是,同学们可以正确的发挥自己的爱好,不仅要普遍学好各种基础学科,而且有所侧重,突出钻研一门学科。 建立你自己的智能结构,让他发挥自动调节的效能。就是说,围绕一个中心,逐渐组成一个相关的统一体,可以随时调节各门知识的比例,进一步发挥各种智能因素的作用。当你在一门学科上学的比较投入,感到颇有心得的时候,你会看到自己的爱好和取得的成绩。它们就会增强你的信心、意志和毅力。你就可以把掌握这门学科的方法和所获得的智能用来分析别的学科,就很容易触类旁通,发现新的用武之地;也会在自己感到困难的其他学科上不甘示弱,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继续施展你的智能。因为你把一门学科学的突出了,看见你的智能所取得的成果,必然还会要多学、多想、多问,这样,你的智能结构也就逐渐地建立起来;你大脑中那些没有发挥作用的空白神经环路,就运转起来。这就是头脑越用越灵。英国最近一项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受训练越少,衰老的也就越快。如果你没有特别爱好的学科,精神生活就会感到空虚,就会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这对你的智能发展特别不利。 要建立你的智能结构,就要科学用脑。这就要重视大脑活动的智能规律:用脑时既要全神贯注,又要合理休息;不要搞疲劳战术和死记硬背。只要你能科学用脑,就会越来越灵活。那种“用脑多了寿命短”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四、科学而有效地用脑方法 科学用脑,就是要遵循大脑活动的规律,通过有意识的信号刺激,是大脑功能处于积极地兴奋状态,高效率的进行思维、记忆等各项活动,获得学习、工作上的创造性的最佳效果。有些人也肯用功学习,而且相当勤奋,却总是成绩不佳,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不懂得科学用脑的道理和方法,不能不说是一条重要原因。 那么,有哪些方法是科学用脑的规律性的东西呢? 第一、要集中精力,注重用脑的效率。学习时,要把注意力完全放到你要钻研的问题上,把那些与此无关的东西统统赶开,避免对大脑的不良刺激,不断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尽量多的内容。 第二、要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循序前进,还要短期突击,各个击破。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切实打好基础,为下一步的学习创造条件。比如你作习题,就要先熟悉概念、公式,再去作复杂一点的综合性练习。在一个阶段里,重点抓住一门课,把它弄懂,融会贯通;一门课内,也要分成几个部分去各个击破。这样稳扎稳打,既适当地提高难度,加快速度,又激发了大脑活动的积极性,条理性。 第三、不断转换大脑的兴奋中心,各项活动交替进行。人们的各项活动,是有大脑的不同区域支配的。长时间地学习一种内容或者干同一件事,会造成大脑的这个区域里长期充血而过度疲劳。如果你把脑力活动或体力活动交叉进行,比如,作完一门作业就去洗洗东西、搞搞卫生,再去作第二种功课;或者学习文科同学习理科的课程交替进行;看书、思考同练习、实验交叉进行。这样不仅能消除一些疲劳感,而且脑力活动的效率还会提高。 第四、抓住问题的关键,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学习一门功课,钻研一个问题,都要抓住它的关键所在。对这样的关键问题,要多想,多看,多研究,再难掌握也要弄通它。它常常就是主要矛盾,基本规律。这就要在看书时首先要少而精,然后再去举一反三;学习一门课程时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概念或公式、定理,再掌握灵活运用的基本方法。这样,可以抓纲带目,避免漫无边际地给大脑增加负担。 第五、在最佳用脑时间里完成最重要的工作。最佳用脑时间里,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去学习,效果要比平时好得多。因为这时大脑接收、处理、贮存和输出信息的效率最高。最佳用脑时间因人的身心条件和习惯而不同。例如,陈景润习惯在凌晨三点投入工作,许多作家却习惯于夜静是挥笔。中学的同学们处在长身体、大脑发育时期,早晨和晚间课多用于思考、消化、背诵与记忆;上午多在教科书、参考书上下功夫,或带着问题听课;下午课多作练习题或研究、质疑、动手操作、看课外书。 第六、不是大脑疲劳过度,还要给大脑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与营养。要保证必要的睡眠、休息与娱乐活动,既有学习又有体育锻炼,累了就要合理休息一下,可以解除大脑的疲劳。大脑重量虽然只占体重的四分之一,但耗氧量却占全身的第一位;脑部血流量占心脏排出血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只要不断地向大脑提供充分的新鲜氧气和丰富的养料,不使它过度紧张与疲劳,精力充沛,大脑的活动机能就能保持很高的效率。(参见《黑龙江科技报 . 》 82 年 2 -- 3 月) 581】 怎样看待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1981】 一、 关于智能、智力 1. 什么是智能? (1) 智能是人们运用知识的才能;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 智能是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用脑力劳动表现出来的能力。 2 .什么是智力? ( 1 )智力主要指先天遗传的东西,它是大脑的机能,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的表现;智力是大脑功能的表现,大脑功能分作四个部位区。即:接受区、储存区、判断区、智力想象区,智力也相应地分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 2 )智力是指从感知到思维的心理过程的特征。一般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智力不同于技能、技巧,智力是使学习活动具有高度效果的内在可能性,是顺利地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特征;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性或个性特点。 ( 3 )智力是认识世界的活动;智力是一个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能力;智力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这些能力是构成智力的因素。智力也就是认识能力;智力是指生理遗传素质为基础的最基本的认识能力,智力具有天赋的性质,需要开发;智力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思维方法;智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概念,它属于认识范畴,是多因素,多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智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或判断推理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认识能力。 ( 4 )智力是指任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是智力的表现形式;智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3 .智能、智力的结构是什么? ( 1 )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等。 ( 2 )智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这些是最基本的智力,也是一般能力,智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其他的智力,如注意力,理解力,都是以上四种智力综合活动的表现。 ( 3 )智力主要包括:①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②抽象概括(包括想象)能力,抽象概括即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③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 4 )智力结构,即智力有多少独立成分,主要由观察能力——是智力的门户、记忆能力——是智力的存储器、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想象能力——是智力的翅膀、实践能力——使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转换器,这五种基本能力构成。 4 .智力的差异 ( 1 )智力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四点:①针对性:就是针对既定的目的、目标而行动的表现。有针对性的智力是最经济的,它可保证行为的连贯性、整体性,避免不必要的派生枝节。②广扩性:就是突破思想活动的局限范围而扩展到必要的广度。各人的知识、经验、迁移的能力等是广扩性的条件。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也表现在广扩性能否与针对性相辅相成:离开目标的广泛联想与集中一点上的狭隘构思,都是不聪明的。③深入性: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预料以后情况的发展并作出适当的安排计划。④灵活性:对心理活动中的各种矛盾,迅速地做出最好的解决,它是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 2 )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有:①人脑的发育与构造;②先天的遗传;③后天的教育与实践,是可以培养的。但智力的个别差异,从来都是无法避免的。文化、知识、教养、生活、锻炼等外界条件,以及情绪、性格、意志等心理状态,都能影响智力的发展。 二、关于技能、技巧、才能和能力 1 .什么是技能? ( 1 )技能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运用本身的某些器官和必要的工具,把抽象的思维或想象,以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如:写作、绘画、演唱、实验、制造工具、耕作等都属技能的范畴。对学生来说,书写、阅读、理解、计算、实验、表达等,则是应掌握的技能;技能、技巧是使学习活动获得高度效果的具体手段。 ( 2 )技能是运用知识或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是经反复训练而获得的,如:识字、写字、朗读、运算等;学生运用一定的知识,自觉地完成某种活动,就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它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是一种动作的程序结构。 ( 3 )技能是人们从事相应的活动而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调节活动的机能系统。 2 .什么是操作技能?什么是智力技能? ( 1 )就构成技能的那些动作成分的不同形式而言,可分成: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它们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操作技能:由是在头脑外部实现的一系列动作构成的,如:劳动、运动、表演、绘画、写字等技能。 智力技能:是由在头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而实现的一系列动作所构成,如: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以及阅读、构思、概括、审题、解析与心算等等;智力技能是头脑内部的活动方式,它本身由一系列内潜的动作构成。 ( 2 )智力技能是完成智力活动的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观察、分析、理解及解决问题等技能。从心理学上说,它只是在头脑中顺利完成思维加工的具体方式,是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中间环节。 3 .什么是技巧? ( 1 )读书、写字、计算、观察、实验、绘画、唱歌、体育锻炼、劳动、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技能,经过系统的。反复的联系,变得纯熟起来,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就转化为技巧。 ( 2 )也有些复杂的技能,不能或不需要转化成技巧,但可以包括某些技巧。如,作文的技能,可包括写字的技巧。 4 .什么是才能? ( 1 )才能就是知识的结晶,个别的知识是它的元素和细胞。 ( 2 )才能的秘密在于:积累大量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的加工,作创造性的运用。这除了一般地占有知识外,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熟练的技能、技巧——这些是才能的三要素。 5 .什么是能力? ( 1 )智力和技能结合起来,就成为很有用的能力;从事某种活动,发展了包含着某种智力因素的技能,就成为一种能力,如:记笔记的能力,有的学生只有机械地逐字记录的技能,却没有发挥智力而记不下大意。要把要点记下来,才是具有记笔记的能力;能力是熟练和技能的综合。 ( 2 )能力是智力的表现形式。 ( 3 )能力比智力的概念要宽些,它是在智力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实践表现。 ( 4 )能力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力量,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实践 智力 + 知识 = 能力 ( 5 )能力是和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或必要的心理特征;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活动的那些心理特性,它本身属于经验范畴;能力是提供掌握知识和熟练的可能性的那些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个性心理特征。 ( 6 )认识过程可分为获取感性认识,储存认识素材、进行理论加工、付诸变革实践这四个阶段,能力也就有观察和注意、理解与记忆、想象与探究、对策与实践的能力。 ( 7 )能力是比智力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知识、技能和智力,其中: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属于智力;识字、写字、朗读和运算等能力属于技能;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那些最直接、最基本的本领。 ( 8 )能力的基本构成因素,包括知识、还有智力技能与操作技能。能力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广泛应用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学习过程中,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在人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种调节人的活动的稳定的机能结构。这种稳定的机能结构对各种活动的情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 9 )能力是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包括:观察、思维、自学、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它属于人的心理品质的范畴,而许多属于技能、技巧等教育学范畴的东西,不在能力之内。 三、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 1 .知识及其作用 ( 1 )知识是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即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对学生来说,主要指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其他基础知识。 ( 2 )思想方法、技能、技巧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或者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属于知识范畴,只是它们更带有实践性和工艺性。 ( 3 )一切天才,都靠知识起家;天才也决能不受时代所提供的知识水平的限制。 ( 4 )一个人的知识范围,就是他才能的范围;无知必然无能,知识就是力量。 ( 5 )有知识就有能力。有知识而无能力,是因为他掌握的知识是片面的。 ( 6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知识、技能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要以知识为“粮食和原料”;具有广博的知识的人,比只具有一种知识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创的见解。 ( 7 )能力是知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知识与能力是同步的;能力是知识转化而来的;世界上绝无离开知识和技能的“赤裸裸的智力”;知识即是能力;教学就是教给学生以知识,中小学应着重传授知识技能。 2 .知识与能力互相促进 ( 1 )在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促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知识与能力是交织在一起的;能力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来培养,而培养能力就能更快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能更快更好地学到知识和解答问题;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性是教学过程的重要规律;把眼睛盯在智力上,把气力放在知识上,不能偏废。 ( 2 )掌握知识、技能与形成能力有区别,是同一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把掌握知识、技能排除在能力形成以外,或把这两者说成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过程,是不妥当的。 ( 3 )知识与智力、能力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智力与能力;人的智力与能力总是要以掌握知识为中介,只是多了,才能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发现未知的内容、发展创造力;培养人才需要知识与能力同时增长。 ( 4 )知识转化为能力,要经过理解、记忆、吸收、提炼等思维过程,要经过积极加工、改造、制作和运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所以,不应,也不能等把知识传授完了再去培养能力。 3 .能力第一,知识第二 ( 1 )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知识多了的人,能力不一定就强;读书多,不一定是人才;知识与能力并不成正比例,知识与能力的增长并不平衡;智力高低不等于知识多少,有些人的知识相对地讲,并不算很多,但能力很强。 ( 2 )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虽然是密切相关的,但不就等于是一回事;知识与智力、能力密切联系,但是它们有不同地内容及规律;能力并不能伴随着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自然地形成,它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知识、智力、能力三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定同步的,搞得好能统一,搞得不好就会脱节;知识与能力不是同一范畴,知识更多属于理论范畴,而能力则更多依赖于实践,如将两者视为同一范畴,则易发生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 3 )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有条件的,要看知识的内容、结构、分量怎样,以及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是否正确;“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乌申斯基语),作为发展智力的基础的,最重要的是系统的知识、技能——逻辑性强,便于举一反三;凯洛夫《教育学》中讲到能力的培养,是在传授普通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这实际是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就业所必备的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 ( 4 )知识唯有运用于实践,才能显示出力量;学生学知识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要抓得很紧,但目的是得“三”、“十”;教学不仅仅是填装知识,而要能够灵活运用,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摆脱“题海战术”等呆读死记的作法,想得到融会贯通的能力,只能是句空话,还很可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迟钝起来。 ( 5 )知识的获得,依从于能力;具有一定得能力是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条件;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前提,知识的获得和运用,都离不开能力;只有智力发展好的学生,才算打好了获得更多知识的良好基础,学习潜力大,后劲足,有发展前途。所以,发展智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在这里,能力是能动的,基础的知识方面,是创造的力量;有能力,一定会有知识;只有发展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才能不断更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发展智力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 6 )智力和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训练,才能形成和发展;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能力,不是指教师只要有意地注意一下就行了,而是指教师必须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正确掌握培养能力的客观规律,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 .侧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 1 )想通过在校学习十几年,就记忆、掌握前人积累的大量知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加上知识老化在加速,那样做为也是不必要的;有材料表明: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知识只有 10% 是靠正规学校教育给予的, 90% 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一个科学家,日以继夜的阅读,也只能阅读本专业的世界全部出版物的 5% ;“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 ( 2 )“知识激增”,科学技术的挑战,要求教育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培养智能上。这样,得到的不仅是黄金,也学会了“点金术”;中小学教学太死,入大学后也提不出疑问,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智力的退化。这样的学生很难有培养前途,因此,在大中小学里如何大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这是当务之急。 ( 3 )发展学生智力的问题,就全国范围来说,还远远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重视智力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潮流,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不去适应它,就要落后,被动挨打;开发智力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人类今后的进步,将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如何挖掘智力的潜力。 (见 1982 年 9 月东北三省教育学理论讨论会和省教育学会交流论文) 682 】 凯洛夫和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方面的异同和评价 【 一九八二年全国性凯洛夫和赞科夫教学思想的异同和评价学术讨论会论文 华中师大 20-4-82】 赞科夫认为:当他在1957年开始进行“教学与发展”这一问题的教育实验研究前,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无论是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还是编写学校教学大纲的教学论原理或教学论的其它问题(还有教育的问题),都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探讨。教育学著作中包含的一些互不一致的简介也是泛泛其谈,而且仅仅涉及智力发展或认识能力这一个方面。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并没有在教育学里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做过实验性的研究”;而且,“心理科学中原有的事实都是,都是在按照传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条件下获得的,因此也不能作为我们的研究的出发点和指针”;所以,“必须建立另外一种小学教学体系”,“使学龄初期儿童达到比按照传统教学法的框框进行教学的情况下高得多的发展水平。”赞科夫明确指出:“这个新体系的目的在于达到学生的理想的一般发展。并就其本质来说根本区别于传统教学法。”赞科夫上述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是个值得做一番具体分析的重大原则问题。 (一) 赞科夫说“教育学著作中包含的一些互不一致的简介也是泛泛其谈,而且仅仅设计智力发展或认识能力这一个方面”的论断, 是 缺乏说服力的,同凯洛夫《教育学》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 凯洛夫《教育学》谈到“教学过程的重要成分”时认为:“教学,这首先是教师在学生们自觉与自动的参加之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又计划地要使学生的认识力和才能,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能得到发展。”同时指出:“在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教育学里,曾广泛地流行所谓‘形式教育’的理论”,它认为:“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我们理智的‘形成力’的发展,是智力与天才的发展”,只要实现了这个任务,“学生就能在离开学校以后,自行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了”。要领会一切事实与一切科学的概括,反正是不可能的;在学校里要尽量地多教授一些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东西,用独立思维和独立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去武装学生”。与此相反的观点,则是“实质教育”的理论:“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用积极的经验和现实的、实用的、适合于生活的要求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如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教材,一定的有益的知识体系时,就能更好地保证他们智力的发展,这个智力是满足他们实际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对于学生认识力的发展,再不必提出任何特别的任务了。”凯洛夫认为这两种理论,都是错误的:“都没有认为用真正的客观现实的知识来武装学生,是教学的任务”他们之间的争辩,“仅在什么是有助于人类适应环境的问题:即在关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呢,还是以实用知识去武装学生”。 在凯洛夫《教育学》中,提出了“全面地发展学生脑力活动的任务,发展儿童独立思维地任务,学会独立地去认识客体,自动地研究发生着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任务。”并且认为:“教材使学生能够认识周围世界,同时就发展他们的智力与精神力。如果不同时发展有认识能力的人的脑力活动,便不可能认识世界;如果离开周围现实的认识,也不可能正确地、有益地发展脑力活动。” 凯洛夫《教育学》谈到“教学的培养性”时指出:教学,时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培养作用或培养性在于:教师用严格规定的,客观的、有系统的真正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学生正确理解自然界与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性,造成学生的辩证唯物论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高尚情感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意志和理想;使学生养成一定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从事学习这种劳动所必须具备的组织性、纪律性、精确性、明晰性、顽强性、善于克服困难,对指定的一切课题要用诚实态度去完成,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和工作;还要参加课外和校外活动:读书、参加小组,课余文化娱乐活动和一定的社会活动(少先队、共青团及其它),在社会活动或创造性的独立活动中应用自己的知识。由此可见,培养性的教学,要求每一个别的科目,都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上,在智力的,道德的和美学的发展上,是一个有力的因素;智力发展,在这里是只要的发展,而掌握住有系统的知识,乃是这种发展的基础。” 那么,用什么和怎么样才能达到教学上的这种“培养性”,也就是“发展”的效果呢? 凯洛夫认为:“首先是教学内容”“教给学生的那些知识的科学的与思想的坚定性,而不单是教学科目的选择(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两种理论之间的争论就是这一点)。“也有赖于教学方法”;如果教条式地讲授一切知识,把现成的一切结论、一切法则与概括教给学生,就剥夺了学生自己试作结论和自己根据一定教材试创法则的可能性。这样就使他们不会独立进行观察、抑制他们进行批判思维的一切尝试,智能培养一些盲目的、不加辨别的相信别人灌输给他们的一切的人。可见,由于每一科目都可以按照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教授,就发生了教学上各种不同的培养效果。这也就是赞科夫后来所说的发展的不同高度。 凯洛夫要求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积极的有创造力的建设人才的培养,能够保证学生积极地,自觉地领会教给他们的知识。”“只有在自觉和积极地领会知识时,才有可能发展学生宽广的眼界,才可能养成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才可能改善和扩充他的全部智力,意向和兴趣,也才可能养成他们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凯洛夫也指出了教学的培养效果,“还受它的正确的组织条件所制约”。这些组织条件是:全部教学工作要有明确的计划;要清晰地叙述知识,有系统地测验和评定知识;特别重要的是要诱导全体学生积极工作,把全班学生都掌握在教师的注意范围内,同时又能注意倒每一个学生,给他以必要的帮助;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教导他们自修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训练他们习惯于自治。 凯洛夫《教育学》谈到“学习是学生自觉地与积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时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有计划地实现着的发展每个儿童的智力、道德和体力的工作。”此外,明确提出了要“鼓励学生热心学业”:当学生能把求学的劳动看作一种需要的时候,这种劳动就能给它以幸福和愉快。愉快的劳动时自愿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从事劳动,而自由的劳动,也是最有效率的劳动。“教师要使学生的求学劳动成为有高度效率的劳动,使它能给予学生以优良的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使它能锻炼出来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使它能造就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成员所应具备的品质特点。当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自己在成长时,当学业上的成就即使受到鼓励和奖励,不断增强勤奋学习的精神时,他会感受到求学这种劳动的愉快。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养成学生的守纪律精神、组织性、社会文化行为的一定习惯和集体精神”,“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获得知识和形成智慧的能力,并且在道德方面也获得发展,因为他掌握了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贯彻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的感觉和志向,养成了具备共产主义行为的习惯和布尔什维克性格的面貌。” 凯洛夫认为:教学的培养性——(用赞科夫的话来说就是教学的‘发展’职能),应当以教学大纲中一切科目教材的全部内容来保证。“大纲里教材的范围和性质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当对于他们时易于理解的、适合其能力的。”把困难的和不易理解的教材引入大纲中,就会使学生去机械地背诵,不会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并能剥夺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如果大纲规定的教材过于容易,就能延缓学生的发展,并且不能引起对于该科目的兴趣。 从上面简略地引述凯洛夫《教育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部分论点来看,赞科夫所说的“教育学著作中包含的一些互不一致的见解也是泛泛其谈,而且仅仅涉及智力发展或认识能力这一个方面”的论断,未免过于武断和轻率,因而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凯洛夫《教育学》的确也谈到了学生的发展,并且不完全是泛泛其谈。而且绝非“仅仅涉及智力发展或认识能力这一个方面”。请看: 第一,凯洛夫教育学明确提出了教学应当“有计划地使学生的认识力和才能”,也就是学时的智力和能力——这两者综合在一起也就是智能,要得到发展;其中智力中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想象力要能得到发展”; 第二,凯洛夫教育学明确提出了教学应当用“有系统的真正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打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第三,凯洛夫教育学明确提出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高尚情感和热情,使学生养成一定的性格特征,要使学生在道德、美学与审美方面得到发展”; 第四,凯洛夫教育学明确提出了教学要“有计划地实现、发展每个儿童的体力”的工作任务。 第五,凯洛夫教育学也明确提出了教学“在个性发展上,是一个有力的因素。” 上面提到的这五点,也正是赞科夫所主张的“发展”的实质性的主要内容。不是吗?赞科夫明确地讲过:“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博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感情、发展他的才能和天资”。“实验教学的结构是超出平常所理解的教学论和教学法的范围的”。这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条件。即:“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和意志,形成学生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赞科夫接着就进一步说明,“发展”也就是发展个性,个性发展所包含的一切内容,正是“发展”本身的内容。而“个性是在学生的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的生活中(在学习、课外活动、师生之间的充满尊重和关心的友好关系中)成长和巩固起来的。” 显然,赞科夫所说“在教育学和各科教学法的书籍和文章里谈到这个问题时,几乎都是只讲智力发展,而且只讲到它的个别方面,如思维和言语等。”是并不完全符合凯洛夫的教学思想的实际的。 (二) 赞科夫尽管很重视学生的发展,却对这个“发展”没有给予内涵一贯的足够详尽的阐述,“一般发展”这个 提法 使人不好理解,而且在理论概括上 也有 缺欠 。到底是 “一般发展”,还是“普 遍 发展”?到底有没有“特殊发展”?发展—— 我们认为 就是发展智能 ---首先是 智能结构中的智力的五项组成因素和能力的七项组成因素。 赞科夫本人十分重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编写教学大纲的教学论原理教学论的其它问题(还有教育的问题)”。他也正是在这一系列具体问题上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突出贡献,是值得给予充分肯定的。但是,应当指出,尽管他很重视学生的发展,却对这个“发展”并没有给予足够详尽的阐述,缺乏充分的必要的具体分析,简单化地引用了哲学上的发展的概念和心理学上的“一般发展、特殊发展”的术语,却没有作出教学论和教育学方面的应有概括。结果使很多人对他所主张的“发展”和“一般发展”不敢苟同,感到不好理解,甚至认为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这不能不说时赞科夫在教学论思想上进行理论概括时的重大欠缺。 赞科夫多次反复地使用“一般发展”这个术语,但是几乎常常并不是在内涵上完全相等,一贯同一的。他在1964年《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中认为:“一般发展不同于特殊发展,他指的是学生个性的所有方面(包括道德感、观察力、思维、记忆、言语、意志)的进步。”一般发展包括整个个性。他在1970年发表的《和教师的谈话》中又说:“使学生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指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至于“学生变得更聪明机灵了,能够更好地识记材料,他的言语变得更丰富、更准确、更有表现力,”这只反映了发展外部现象,至于“发展的实质”,赞科夫说是“包含着‘发展’这个概念的无所不包的含义: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由旧的质状态到新的更高的质状态的上升运动、更新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发展的要点就是质变,就是新事物的产生。”赞科夫用哲学概念对发展的含义作教育学上的表述,未免过于笼统,甚至不如凯洛夫《教育学》中所说:“学生在学校必须学习十年。在这些年代里。人的智力、体力、心理、道德各方面,都在特别显著地发展着。在七岁的儿童和十七八岁的青年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们的任务,在于适应着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来进行教育工作。”这更易于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理解,便于在具体工作中加以准确地把握发展的各个组成要素。 到了1975年,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总结自己的教学实验改革时,又谈到:“由于我们对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理解跟大多数人的理解不同——我们所致的不只是智力发展,而是学生的一般发展,……在心理学和教育学著作中,使用的术语有‘发展’、‘智力发展’、‘一般智力发展’、‘一般发展’等(安纳尼耶夫,维果茨基,达尼洛夫,科斯丘克等人)。‘一般发展’这个概念,就其无所不包的意义来说,还应当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赞科夫到这个时候也明确承认:“我们所研究的教学与发展问题是有一定局限的:我们研究的是教学与儿童心理一般发展的关系。”同时,他也指出:“‘一般发展’这一概念至今在心理科学中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一般发展”,赞科夫本应当尽早在自己实验研究的范围内,给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哪怕是作为自己的一家之言;更何况他在实践中已经把“一般发展”作为自己“实验教学基础的指导思想:‘即尽可能打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了呢! 这里,应当指出:“一般发展”(俄文原词 ……)一词这样翻译成汉语,是否能够准确地概括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问题上的全部思想内容呢?或者是改换一个译法、用另外一个术语,例如翻译成“普遍发展”是否会比较更符合赞科夫的思想实质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赞科夫在1963年《论小学教学》中说过:“‘一般发展’指的乃是人的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方面,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它涉及的是那些对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或者毕业后从事任何一种实际活动都有意义的个性属性。显然,它的含义已经不仅仅只是生理学上的“一般发展”的含义,因为它“包括了传统的心理活动的三分法的三个方面:智慧、意志、情感”,因此,“它和全面发展一样, 是 跟单方面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 从上面所列举的赞科夫从1963年到1975年十多年间所赋予“一般发展”的含义来看。这种发展显然不是低水平的一般性质、平平常常的发展,而是高水平的、不断上升的、甚至永远没有极限的发展;不是为某一门科学所特有的,个别的发展,而是所有学科、甚至全部教学——教育过程都普遍包含着的发展,而是所有学科、甚至全部教学——教育过程都普遍包含着的发展,都应当普遍承担它的发展任务的发展;不是存在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的发展。因此,这种‘一般发展’显然也就是普遍发展。而且从俄文原意(……)一词推敲一下原文(……)除了有“一般的”这一词义外,也有“共同的”、“基本的”、“普遍的”词义。因此,也是可以译成“普遍发展”的。“普遍发展”是包括学生整个身心——智力、情感、意志、体力等各方面都在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不必拘泥于心理学中“一般发展”一词。 同“一般发展”相联系的,还有一个“特殊发展”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发展”究竟是些什么内容呢?进一步说,到底有没有“特殊发展呢”?这也是赞科夫阐述得不够详尽的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赞科夫把一般发展同天资和能力联系在一起。而把特殊发展同特殊能力联系在一起。他指出:“由于心理科学中缺乏可以作为研究教学与学生一般发展关系问题的心理学基础的事实和理论原理。所以只能通过间接的途径”来进行这项“教育实验研究,它的对象是研究教学结构与学生发展进程之间的联系的性质,而不是一项对一般发展诸问题的专门心理学研究。”而这种间接的途径之一,“就是考察天资和能力的问题”,以便“把发展的不同类型加以区别”,其中包括要“明确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之间的区别”。在这里,赞科夫赞同鲁宾斯坦和安纳尼耶夫的观点,认为“片面地分析研究个别的特殊能力,‘就会丢掉人的个性的现实的统一性’,忽略一般天资而用一大堆特殊能力去取代它,是没有道理的。”也就是说,片面地研究特殊发展,就会丢掉了一般发展,带来的后果就会是使“每一个学生在十年的上学时期内,就不得不变换近百种特殊能力,去适应教学计划中许多个别的学科。” 赞科夫把“一般发展”同“特殊发展”(指某一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如物理——数学学科、人文学科等一个方面的专门发展)相对立,认为“一般发展是特殊发展的基础,而特殊发展在适当的指导下,又可以促进一般发展。”其实,从智能发展的角度看,每一个别学科所发展的智能,彼此之间是想通的,共同的,是普遍使用的、可以迁移的。这里所说的智能,也就是智力和能力。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核心是思维力。凯洛夫和赞科夫在这一点上两个人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能力的结构说法不一,但是凯洛夫和赞科夫都主张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从上面所引述的他们两个人的观点就可作为证明。但是分析一下他们的具体论述时,也可以看到,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大体上都主张要了展以下七项能力,即: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上述七项能力因素包括了赞科夫在“一般发展”中除了发展智力之外的其他各项因素(如:意志、情感|体力等个性的所有方面)。这是因为:能力是智力在实践领域里同知识、技能有机融合的身心活动能动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水平层次;而智力基本上是指的个体在认识领域里脑与神经功能接受外界信息时的能动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水平层次及其有机组合。 智力基本上是内隐的,不易被人们觉察到得个性心理活动;而能力则基本上是外显的,在社会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它们合在一起构成智能。智能具有个性的心理特点,是成功地完成任何一项活动的必备条件和潜在的能量。不仅人与人的只能差异是各不相同的,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活动中的智能水平也不会是绝对相同的。而且,每个人的智能中的诸因素也不是平列的,均等的,而必然会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但是,这并不是像赞科夫所说的是那个“特殊发展”所造成的,而是智能的“普遍发展”——即“一般发展”的正常现象。普遍发展智能,这种“一般发展”必然会形成个人与个人之间绝不会完全相同的,形形色色的智能结构的不同形态,但是却又是统一的,尽管同时又是错综复杂地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所以,教学每一种学科都有助于智能的普遍发展。如果硬要说每一种学科还有什么“特殊发展”的话。那不过是除了普遍发展的智能而外的该门学科的专门技能、技巧(如数学的运算技能,音乐的听觉技能等等)的发展而已。 因此,从发展智能这个意义上看,并不能构成智能的普遍——一般发展与特殊——个别发展的对应关系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赞科夫提出的“一般发展”同“特殊发展”相对应的这个概念,简单地搬用心理学上的术语,对于探讨教学与发展这一课题来说,理论上是繁琐的,实践上也没有特殊的、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且,从哲学矛盾论的角度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在每一门学科或每一组学科上,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即:每门学科都有发展智能的任务和内容,这是作为教学与发展这个矛盾的普遍性的一面;而每门学科所采取的发展智能的具体方式和获得的智能的表现形式,则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教学与发展这个矛盾的特殊性的一面。因此,问题不在于“特殊发展”是否可以和“普遍发展”在术语上构成对应的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在于赞科夫所赋予“特殊发展”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一级他所说的“特殊发展知识在掌握一门学科或一类学科方面起作用”,而“一般发展对于学生高质量地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巧都在起作用。这一点正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如,在数学、音乐等某一个方面的发展的区别所在”既然如此“特殊发展”到底能够起什么作用呢?从教学与发展的实质看,发展也就是发展智能,在这里,“一般发展”完全可以说明是发展智能。在提出“特殊发展”,反而造成画蛇添足。可见,“特殊发展”在这里是不确切的,既令人费解,也是可以不予考虑。 赞科夫既然认识到“心理科学中原有的事实都是在按照传统教学法队学生进行教学的条件下获得的”,那么其中也一定应当包括心理学中关于“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传统概念与理解“不能作为我们的研究的出发点和指针”,所以,他就应当把这种思想惯彻到底。对“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概念在传的心理学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应有的理论概括。很可惜,他在这个问题上却止步不前了。 (三) 凯洛夫和赞科夫在“达到学生的理想的一般发展”——即发展智能方面的异同及其理论概括。 赞科夫对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这一重大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学里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进行了难能可贵的近20年的实验研究,无 论 对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还是编写学校教学大纲的教学论原理或教学论的其它问题还有教育的问题”,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探讨”,这是他同凯洛夫在教学思想上的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他对教育科学的最大贡献所在。但是,是否象赞科夫所说中,他在“达到学生的的一般发展”这一点上,“就其本质来说根本区别于传统教学法”呢?下面让我们简略地看一看赞科夫同凯洛夫在“达到学生的理想的一般发展”方面也们的相同之处和具体区别及其理论概括吧。 学生的“一般发展”,包括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是指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而发展学生的能力,则要发展学生的自学 - 探索能力 、 表达 -表演 能力 、健体 - 操作能力 、 社交 - 管理能力 、 革新 - 创造能力 、情感的 审美鉴赏能力; 意志的 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凯洛夫和赞科夫又是怎样具体论述这些智能的发展问题呢? 第一、 凯洛夫和赞科夫关于发展学生智力的论点简述与异同 关于注意力。凯洛夫《教育学》:“因为儿童注意力比较不甚稳定和容易疲乏,需要有不同的印象和活动方式,所以就产生不必长久停滞在一个教学目的上的必要性。”在中级班(五----七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长时间里把注意力集中到同样的一种工作上。这样地训练他们,是很适当的,因为这样去作,对于他们未来工作和生活是重要的。”“在准备高级班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去上受业时,我们应当设法去发展他们的才能;用应有的注意力,精神不涣散地、不间断的去听讲,把握并领会老师叙述的新教材;聚精会神地和以应有的紧张性与积极性去注意同伴回答及其态度;”赞科夫则注重用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教学方式去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他说:“如果预先就规定好:什么东西、按什么顺序应当成为儿童内心注意和感受的对象,难道能够激发儿童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们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吗?” 关于观察力。凯洛夫在教学法方面很重视演示,它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在作演示的时候,向学生提出问题,鼓舞他们注意地和详尽地观察所演示的东西。自觉地听取和了解它们各部分和各方面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它们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在学生注意地观察这无缘无故东西的时候,就能引起教师即将解答和说明的问题。”有时,可以把所学习的东西“分发到学生手中。使他们更接近地和更详尽地观察。”可以“个人单独观察,或二至四人分组观察”;“应当竭力使学生观察到在变化,发展和活动中的东西。”赞科夫也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他指出:“作为主体与客观现实‘面对面’相迂的观察活动,------可为思维愈来愈多地,而且愈来愈习惯地活动开辟说广阔的前景。”实验班学生能够“广泛利用比较和根据对客体的观察进行推论”,他们“描述被观察的客体所说的话,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普通班的同年龄同学”,“除了感知的质量以外,”他们的“观察动机”也很“强烈稳定”。通过学生的观察活动去看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正是赞科夫进行实验研究的三条主要线索之一,因为“观察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的基本成分是具有一定方向性的知觉。”它可以“反应出学生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上升情况,即学生的思维过程越来越多地、有机地参与到观察中来的情况。” 关于注意力。凯洛夫〈教育学〉强调“学生必须这样牢实地记住那些为了进一步了解各项学科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使它们完全不被忘却,而要成为永久不可磨灭的东西。”并且具体讲述了记忆方法中的逻辑记忆和机械记忆。指出:“教师应当使学生学会逻辑的记忆方法,要教会儿童;1、在所读原文中,要找出各种不同部分之间摧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即:前因后果,类似和差别,形式上和种类上的联系或关系、目的手段等等;2、把以前所学知识和重新记忆的教材联结起来。例如,在证明新的几何定理时,要回忆以前所学的那些可以用来证明这一定理的知识,彻底地和确切地理解原文,这正是学生在记忆所学教材时首先应当作到的事情。”赞科夫对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他认为:“第一次阅读或对直观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牢固的记忆特别重要。”他强调理解对于发展记忆力的重要作用。他说:“要达到知识的巩固性,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认真思考教材;还要从各个角度、各种联系中来理解教材。”这是因为,“心理学的规律是:如果各个因素之间没有联系或者联系薄弱,那么它们就不能长期地记忆,要注意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联系的多样化和多方面性,形成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就能牢固记忆。” 赞科夫把正确地发展记忆力提到了形成世界观这一高度来考察。从教学思想上把智育与德育有机地结为一体,他指出:“如果学生主要是死记硬背教材而很少对它进行思考----这样积累的知识,对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是不会有益处的。” 关于思维力。凯洛夫指出:“随着儿童的一般发育,活动范围的扩大,记忆力的增强,从入学前的年龄起,他们对于形象思维的能力首先就发展起来,以后对于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就紧接着发展起来了。思维过程日益逐渐地变为与知觉和动作不直接联系的独立过程。”“在少年时代(12------13岁),运用代数公式一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已经发展起来。它给透彻了解各种事物与现象间深刻而不可见的内在联系与关系以及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思维的发展。自然而然就会使儿童的实际活动复杂起来。少年人的现实的、实践的活动,日益变为有意识的、适合目的的活动,日益变为在自觉地检点自己的知识、理解、观念与进一步地掌握它们的活动。”“由于正确进行教学的结果,思维成为少年和青年自动的、强烈的需要。”“教学生正确地知觉和回忆具体的事实,这就是说要逐渐地和顺序地以下列过程的配合来武装学生。即:分析和综合防治的过程,------”学生“在听讲时,要会重视、辨认教师所叙述的最重要的和最本质的事实与思想,并会在自己的意识里改造他们,把它们与自己的过去经验结合起来。”“更进一步地思索已经知觉的事实,渗透到那些制约着这些事实的发生、发展等的本质、原理、原因——所有这一切,首先要求分析和综合过程的继续与深入。”学生“应当从一切方面——表徵、特性及要素的总和中,把基本要素跟所有其余的方面和要素最重要的关系与联系,并要揭发它们的相互关系。然而,基本的,有决定性的方面,特性,要素及它人的关系,时常是隐蔽的,看不出来的,感觉不出来的。在这里,抽象思维的复杂和困难的过程,就成为认识学习对象所必需的东西了。” 凯洛夫还指出:学生“逻辑地理解事实的过程,其目的在于确定所学习的现象的一定规律,找出能够作为指导行动的规律与法则。概括的认识与掌握,对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建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正确理解,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思考过程中,还利用归纳和演绎推理。”对归纳的思维和演绎的思维,凯洛夫都作了理论阐述,同时指出:“学生通常都惯于很快地、肤浅地作结论。在这种幼稚的、皮毛的结论中,保持着固执与偏见。如果我们想培养有知识的、有思想的和有独立性的人,就应当对这种轻率作风和神经过敏进行斗争。必须养成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去作各种结论和概括,必须养成他们认识用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相结合的方法,用各式各样检查和确证的方法去精密论证自己的结论之必要性。”教师“讲授给学生的一切重要的、理论的概括、公式、定律,对于学生说来,应当具有‘必然的结论‘的力量;这种结论,乃是逻辑地由他们所晓得的和所领会的一切东西南北中归纳出来 的。“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凯洛夫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谈话,”使学生深思熟虑,使他们用教师所指示的检讨方法去寻求趔,解答提出的课题。“ 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是赞科夫实验研究中三条发展线索的关键一环,他‘要求对感性地知觉到客体进行抽象思维的荼。“他指出补给教学法的特点是:“主要不是把小学教学看作是掌握系统知识的入门,而是看作以知识丰富学生头脑的初级阶段。以高度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思想,是实验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达到这一目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尽快地使学生接触范围广泛的知识,在小学就向儿童展示出一幅完整的世界总图画。”他重视各科教学对于发展思维力的重大作用,例如,他认为“地理能够对形成儿科学世界观的因素作出重大贡献,摊贩儿童的视野扩展到认识整个地球,批出极其多种多样的现象及其相互的联系和关系。从而揭示出过程 的原因和规律性。教儿童学会广泛而多方面地思考。”“地理能够给儿童带来各种各样的广泛的,为儿童所能理解的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从而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他们的发展。”学生对历史课的材料“进行深入思考,是发展智力的有得条件,这种智力才能够从现象的运动中去反映现象,这种品质是学生一般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语文课则“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引起争论。通过争论使儿童发表个人的见解。”其中,例如“激发儿童深入思考作家对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的态度的问题就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领会语言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向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需要的。”总之,学生的思维由“低级形式过渡到高级形式。这种过渡并不是顺利无阻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过程。然而,正是学生思维的这种运动,才是他们行到进一步的积极发展的保障。”所以,赞科夫指出: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独立的、探索性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这就要求克服教学中的教条主义。” 关于想象力。凯洛夫说:“儿童不公有能力来思考他现在所看到的和所作的,并且也能想到他从前所盾见赤和作过的以以及他将来想看和想作的。这样,就发生和发展了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力求在活动中去重现靠想象力所知觉的新表象和新形象。”在摹拟活动的过程中,“儿童练习和发展着使自己的回忆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也练习和发展着使自己的动作和活动(身体、手、指、面目表情、言语等行为)服从于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那种技能。”正确地发展想象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凯洛夫指出:“儿童对他本身从未实际知觉过的那些事实的想象力,使他能借关于自然界、人类生活中广大的事物与现象的知识,来无限地扩展他的眼界,并充实他的记忆力。”“利用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力及其依照类推的思维力,我们能够影响他的思想与感觉的整个体系,影响他的品行。”赞科夫则十分重视通过艺术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图画(造型艺术)教学中,“不要使技术性的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压倒了使学生通过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为儿童所学习的绘画技术,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他们能够利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情绪感受和开展自己的想象而服务的。”“讲解歌词队音乐作品的内容激起情感的反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要伴随音乐平淡地‘说’歌词,而要对歌词本身进行表情朗读,这是在儿童的想象中建立来源于作品内容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方法之一。”学生获得的表演技巧,对音乐旋律的深入体会,“所有这些都影响到儿童再创作的想象力的形成,因而也影响到音乐听觉表象的质量。应当指出:凯洛夫和赞科夫并没有简单地把智力分解成几个单独起作用的因素。智力是上述基本要素的有机组合,这里所做的分析队比,只是为了讨论方便,使他们的论点更加突出。” 第二、 凯洛夫和赞科夫关于发展学生能力的论点简述与异同 1、 关于自学 - 探索能力 。 凯洛夫详细地论述了“学生单独阅读教科书本人的作业”,借以发展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教师应教会学生利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以期更完美地吸收知识。”他介绍了中学高年级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课题的自学程序:“学生把指定的功课,由头至尾全部读完。沉静地深思着,有时候对度过的东西也编制提要,偶有生疏的地方,就根据外语词典或百科辞典查明它们的意思。又需要查阅地图的地方,就在地图上寻觅课文内容内所列的地点做统计表绘制图画图标或略图,以便更好地阐明和记住已读书籍的内容,阅读参考文献,记住指定的教材,以便用自己的言语正确地表达出来,或背诵出来。”教师应交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逐步扩大利用字典和各种参考书的范围,“从利用通俗的外语词典起以至一般的百科全书(‘大百科全书’和‘小百科全书’)和专门的大辞典为止,文学、技术、农业大辞典。学生对于不了解的字、外来语和术语,要做成自用的小字典。”“在高年级中,教师就女所教授的科目,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杂志、图书介绍和书评。学生在领会教材过程中,应牢记教学大纲所指定的公式、法则、定律、日期、人名和名称。对于一部分教材应该背熟。”“彻底地和确切地理解原文,这正是学生在记忆所学教材时首先应当做到的事情。学生在领会了整个作品以后,再度阅读时应作摘录;只有在这个时候,学生才能够选出对于自己知识之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东西。”此外,凯洛夫还相当详尽地论述了学生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参考书的作业”等问题。 赞科夫十分重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他鼓励小学生们自己去议论,去争辩,去论证自己的意见,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开动脑筋,”“揭开这些谜语”“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学生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就为提高知识质量打下可靠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在学生的发展商取得较大的进展,那么不需要额外增加教学时数就能够在教学上得到好的成绩,而且这样所花费的时间反而会大大减少。”他还明确指出:“教学的基本东西不是堆积千篇一律的联系,不是读死书,而是使学生的探索思想和独立自主精神能够有发挥的广阔天地的那种真正的积极性。” 2、 关于表达 - 表演能力。凯洛夫指出:“高年级和中年级学生提高了说话的兴趣,学生把说话看作是准确和充分地表达自己思想与回忆的手段,并提高了对语言的要求,以语言表达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考察知识和检证知识的手段。学生在以言语表达自己的表象与概念的过程中,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掌握这些表象与概念到了什么程度,对于哪些方面、特征、关系、联系已经有了认识与了解,对于哪些东西辨别得不够,还不够明确,什么还是模糊的和混乱的,”要使“学生不以死记他人的词句来作答案,而以自动熟思过的和衷心所感的言语来作答案。”学生在“回答教师发问的时候,他就是在练习一种阐述自己知识的重要能力,”他要求学生“用富于动人的语调、面部表情与姿态,衬以实物演示、艺术示例、比较与解释的方法来作生动演讲,”还要“教会学生了解一切言辞的丰富的表现,并教会他们与他人交往时来利用这种言辞。”“要掌握丰富的词汇。” 赞科夫很重视学生“发展言语”的工作,对于“教给学生组织自己的口头表述和书面表述”、“教给学生专门选择语言的描绘和表达手段”问题,也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正是儿童说话的自然性和口头言语受到内部诱因的制约性,使言语符合其本来的使命——交际,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言语的发展”“教师对言语发展过程进行指导的方面之一,就在于恰当地选择材料和说话的情境,以便促使学生沿着言语发展的阶段不断上升。”“复述读过的东西”这种发展表达能力的方法,赞科夫“完全彻底地不采用”,代替它的是“在读过课文以后,只建议学生结合所读的东西进行无拘无束地谈话。”让学生们“陈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对作品中的人物和课文中的时间的态度。” 对于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赞科夫也有独到的见地,他认为“学生写作文是不要专门准备的。”“专门的准备工作和集体编写提纲”“会限制或甚至压抑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不能用适合于自己个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揭示题意和表达独立思考的内容。”他要求,“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其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本人要富有表情地朗读写得好的儿童作文,并且要从声调上强调读出这个学生对题目的内容有独到的理解和真实感受的那些地方。”他对“学生从不硬性规定应当做什么,或者一定要写什么、一定要怎么写,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初级班小学生们的“丰富多彩的描写引人注目,而这些描写不仅来自儿童的理智,而且发自他们的真挚的、毫无虚饰的内心感受。”对于实验班作文中不符合普通教学法规定的表达方式(例如,句子的结尾在句法结构上安排不当),赞科夫“坚决主张,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纠正。主要原因是,学生显然在努力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一点正是最可贵的。毫无意义,他们将会找到完全正确地词句表达,他们探求的积极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就是能够做到这点的保障。如果给学生一个完全正确地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简单地背熟。这种做法绝不会成为形成正确地书面语言的恰当的方法。通过书面正确地表达思想和感情,是要根据所要表述的事物内容的无限的多样性,采取多种精细入微的不同写法来实现的。因此,背熟一些现成的死板词句,将使学生无法利用丰富的语言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凯洛夫很注意学生的文学创作,要求“教会儿童所需要的文学创作能力和熟练技巧,……方面,要使儿童熟悉各种创作并授予创作过程的技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阅读杂志、参观展览会及儿童独立工作中的创作方法,给他们提供创作动机并使其具有能够创作的信心。”他指出“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为出发点,必须适应儿童创作的兴趣和情绪来指导儿童的注意力必须促进着成几种起注意力与特殊机遇的能力;必须用自己的记忆和追忆各种独特的和创作所需之事实的方法来联系记忆力;必须发展几级的想象和思维,发展其使自己思想与观念服从于意志力的能力。”学生作文题目,可以使适合于“教学大纲的一定课题,或是自由题目的创作性作文。此外,广泛应用按照图画来作文的方法。在后者的场合,于作文前通常先进行谈话,使儿童去准备领会图画,并唤起适当的表象和情绪。” 赞科夫也专门论述了学生的文学创作对于发展学生的智能的广泛意义。他要求教师“要了解和觉察儿童的内心世界,启发他们的精神力量,给他们指出方向,让他们自由发挥。”使作文的内容能“反映出儿童的一般发展和他们的精神气质……显露出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别。”“体现出学生在一般发展和言语发展方面所获得的东西,”“闪现出对自然现象的情绪,热情和有个性的态度”,“能把潜在的愿望表现出来。”并且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巩固。 凯洛夫也很注重发展表演能力。他指出:“在文学课上,可以按照个别作品来分担各个角色的朗读”,可以参加舞台表演,能“发展儿童智力的敏锐性,教导学生习于纪律。”学生担任某些角色,养成“演剧的能力,其任务在于使儿童善于朗读台词,并非要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演员,乃是要使他们借助于想象力并独立地在行动里体验角色的方法,学会深刻了解角色。”“具体地认识了表演的对象。”“使他们能正确地和多方面地了解生活,培养兴趣并发展语言。”这样,“就表现出儿童的能力,”“因而必须培养儿童爱好戏剧的心情。”凯洛夫还谈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独立活动的发展”;“借助于合唱或使儿童参加民族乐器的演奏,是发展儿童在音乐领域中的独立活动的最适当方法。此外,合唱和演奏,对于儿童集体的建立与巩固,有巨大意义。”“在韵律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作身体运动的一种体操)中……存在着智力、意志和愉快的感觉的共同工作”,伴随着积极聆听音乐的一定动作,“音乐指挥着运动”,是很好的表演方式,经常在学校里组织节日表演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各种艺术表演能力的发展。 赞科夫同样很重视学生表演能力的发展:“正是在音乐表演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发展着儿童的创造性素质,使他们的创作力和才能得到成长和巩固。音乐表演活动的普通教育作用的意义在于它要求特别坚定地目的性并达到一定的高指标,还要求聚精会神、专注、顽强和有意识地约束自己。”“在掌握表演技能的过程中,不但音高感或节奏感起着积极作用,而且直接与表演过程想联系的音色感也起着积极作用。” 3、 关于 健体 - 操作能力。凯洛夫指出:“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体育工作的直接任务是:增进健康,保证身体正常发育,锻炼并提高学生身体的一般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力量、敏捷、灵巧和坚韧;培养体操、运动、游戏及旅行的习惯;培养和发展学生道德上和意志上的品质:勇敢、果断、坚决、注意力、自治力、自觉的纪律、集体精神;促进美育——发展动作的旋律感、率直感和自然感。”凯洛夫在《教育学》中对发展体力的途径与手段作了相当具体的阐述,认为“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主要部分之一。” 赞科夫虽然承认“一般发展”这个概念,应当包括身体发展。但是,遗憾的是,“这一任务暂时还没有进行,……有待于将来去完成。这就是说,我们所研究的教学与发展问题是有一定局限的:我们研究的是教学与儿童心理一般发展的关系。” 凯洛夫指出:“劳动,在发展儿童的体力和智力方面,在养成正在成长着的人们的全部道德方面,在养成起情感、意志和性格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养成学生有计划地、坚强地工作技巧与熟练;养成他们对劳动具有自觉地社会主义的态度;培养他们对实际劳动具有一定限度的熟练;使学生熟悉工业和农业中现代生产和技术的原理;重视人民的体力和脑力的建设性劳动,并尽量参加劳动,热心学习和准备从事的劳动活动。”“在劳动过程中,锻炼着体格,培养坚韧、刻苦、不屈不挠、遵守纪律的精神,养成善于有计划地和经济地利用时间,合理地和有组织地工作。”“在学校里的集体脑力劳动,适当地参加社会工作,在学校附近地段上、实验室和实习工厂里各种类型劳动的合作过程中,便发生并发展着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友爱,便养成集体主义的作风。” 凯洛夫还相当详尽地论述了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方法和手段,要求“学生适当地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公益劳动”等问题。 赞科夫十分重视劳动课对于发展操作能力的作用:“劳动教学的内容编排和教学法的目的,也在于达到学生的理想的一般发展。”他认为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在劳动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向学生提出任务以后,应当由学生自己去克服完成这一任务的道路上的障碍。”“教师奖励学生对操作要有预见性和周密地考虑到要制作一个物件,需要进行哪些操作以及按照什么顺序操作。”“到三年级,儿童已经能够独立地预先想好制作相当复杂的物品的整个进程。这时的主要注意力就要放到探索最合理的解决方案上。”“教师对于儿童在工作地执行阶段中讨论问题和提出建议,要支持和鼓励。自由交换意见有利于造成创造性的气氛,儿童的探索性的思考不受拘束”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赞科夫研究一般发展的三条线索之一。对此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与理论概括,他像对待每一个智力与能力因素的发展过程那样,把它看作是一个学生的智能从整体上综合发展的过程。他说:“实际操作的发展是儿童一般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实际对象的活动,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克服一些困难,又可发现某些情绪意志方面的心理活动。”它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与意志方面得到发展。 4、 关于社交 - 管理能力。凯洛夫指出,“广泛地参加社会活动,培养青年的集体精神,使他们明了,一个人的幸福依赖于社会幸福,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充分发挥多面得才能。”应该把每个人培养成积极地社会活动家,他引述斯大林的话说:“列宁主义者决不能仅仅是他自己所喜爱的那门科学的专家,他同时还应当是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积极关怀本国命运,通晓社会发展规律,善于运用这些规律,并力求成为积极参加国家政治领导工作的人。”凯洛夫指出:“初作小学生的儿童,在与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中,觉得自己是组织者,是领导者。”“在中年级学龄内,友谊也是在少年们的学习工作、社会工作和游戏活动的条件中成长起来。”“学生的社会活动,也能扩展他的眼界,能帮助他掌握组织工作地熟练技巧,掌握完成社会有益劳动的技能,使他言行合一,并获得独立精神。” 赞科夫强调指出:“对于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来说,应当加以依靠的,还有一些其他的精神需要,例如学生对交往的需要。”“教师应当首先注意满足学生已有的那些需要和兴趣,……教师的义务是要从多方面形成学生的个性。”“应当首先看到,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在社交、管理能力上得到发展的实验班学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善良 、富于同情心,尊重友谊。”赞科夫很重视在劳动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他说:“为了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必要对劳动任务的性质做出改变;可以由个人制作小的物件过渡到集体完成某一任务,这种任务不仅包含各种不同的劳动操作,而且要有比较复杂的组织工作。”“这种集体任务使学生不得不思考怎样组织工作,才能正确地分配全班同学的力量。”那些“要求合理分工和合理使用全班学生劳动力的任务,使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集体劳动的特点:共同任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每一个学生的行动。”这有助于发展科学的管理能力。 5、 关于革新 - 创造能力 。 凯洛夫要求:“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应当竭力说明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部门中正实现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劳动,以便唤起学生成为伟大事业的完善继续者的热烈愿望。”养成“劳动习惯,则是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前提。”凯洛夫还认为,游戏,作为学生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好像在经历一个发明家、设计师的体验,达到预想的结果,就感受到创造的喜悦。”他主张把“对一般发展最有深远意义的一些方面摆在首要地位。”发展革新 - 创造能力自然也是最有深意义的一个方面。合理组织的劳动任务,“对于发展学生的首倡精神和技术机智,……能够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6、 关于 情感 - 审美鉴赏能力。凯洛夫认为:“美育,是培养学生去感受、感觉和正确地了解自然、艺术与社会生活美得能力;是培养学生,对美的爱好并在创作性的活动及日常生活中体现美的能力。”它是“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品行的、全面发展的个性之形成的有机部分。”“爱自然、爱文艺、爱戏剧、爱音乐、爱诗歌、爱写生、爱雕刻、爱建筑、爱人民生活特殊的美一级其它,对于全面的智力发展与修养,是极强有力的刺激。”“感受艺术的能力与艺术创作提供了审美鉴赏的愉快,……才能成为审美的活动。”由于“艺术广泛和深刻地包括了人类个性的各方面:思想、意志、想象与情感”所以“有充分价值的艺术素养,不只能扩展和加深人的情感生活,而且也能培养人掌握和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凯洛夫指出了发展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审美教育的体制,不仅是培养对于作品外形的领会能力,而且也在于发展印象的再现、分析、联想以及回忆以往体验的能力,正确掌握、鉴别被观察的对象中的一切的能力与自己内在世界和人生观建立联系的能力。”发展审美鉴赏能力,“还包括着艺术创作、艺术独立精神、能力与熟练技术之发展,文化的审美行为习惯之培养。”他说:“观览图画式培养审美的领会能力、兴趣和理解的宝贵方法。”“图画和塑工……能发展儿童的审美鉴赏趣味和创作能力”当然“对于儿童不加以指导,”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是不会有多大发展的。”发展审美鉴赏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是聆听和练习歌曲及其它音乐作品”“是看戏和看电影”,而文艺作品“能给学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能力。”凯洛夫专门论述了美育问题。 赞科夫也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章《在美的世界里》。他说:“敏锐的审美知觉,并非只有艺术家才能具备,……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艺术能力,……我们必须在自己身上发现它。这才是顺利地前进的前提。”“要能看出人的精神的美,看出人的劳动和行为中的美。人们经常只是用‘正确性’这个尺度来衡量人的行为,他的行为是否符合既定的准则。这当然是需要的,但是这根本不排斥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私生活。美的尺度对于教育工作地成功也是需要的。”“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美能唤起人的善良感情,如同情心、忠诚、爱、温柔等。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起积极作用的力量。”赞科夫也指出了文艺在发挥咱审美鉴赏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例如,虽然“造型艺术作品也给我们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又是同我们内心激发起来的情感(这正是审美情感)不可分割的。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享受,这是在欣赏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任何时候都不能通过培养学生对待所唱歌曲和音响风格的审美态度,唱歌应该是音调协和的、悦耳的;”等等。 7、 关于 意志 - 自我控制能力。广义的自我控制能力不仅包括发展意志力、自制力,而且包括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等因素。凯洛夫强调:“我们必须发展学生自我监督的习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有计划地、逐日地、不跳跃地、不松懈、不衡动地工作习惯。”“如果儿童没有学会自我监督,不会自己负责去行动,……就不能培养他的责任感”“用自我监督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自我检查、自我控制能力,“少年和青年男女学生就能学会用于承认自己错误,并能贯彻在将来根除这些错误的必要之意识。”凯洛夫还指出:“养成学生这种自我监督的能力和习惯,只有在学校中建成有组织的儿童集体,在完成学校任务的一般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起来,才是可能的。” 赞科夫则认为:“传统教学法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完全没有注意发展学生的情绪生活,而且完全不提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表现为自觉的、目标明确的行动。意志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而其具体表现又有着不可胜数的不同形式,”“意志和智力只有在科学抽象的意义上说才能分开,而在具体活动中是不可分割的。”他很重视通过劳动课教学,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他指出,实验班里“某些一年级学生就已经能够获得相当复杂的(纠正性的)自我监督形式——即在完成操作时检查自己,”“在把开阔学生的情绪生活、意志过程以及智力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情况下,突出地发展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他也说明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的意义与途径,例如:“在形成音乐听觉表象方面(因而也就是在发生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音乐听觉的自我控制它对所提的艺术课题在获得成功之前以及获得成功的同时都起作用。”他认为“听觉注意和听觉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形成音乐技巧的首要因素。赞科夫在总结学生在发展智能方面的水平时说:“学生在计划性和自我监督方面,比普通班学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在计划眼前的工作,理解自己的操作和自我监督能力方面,实验班的学生则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总之,赞科夫通过实验表明,在发展智能的诸因素方面,“教学既影响着儿童的一般发展,同时有为高质量地”掌握各项能力打下基础。凯洛夫教育学对学生的发展,即发展智能,也有很多有价值的论述。从他们两人上面这些论述本身来看,并不能得出有本质的“根本区别”的结论。所以,他们两人在教学思想上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要不要发展智能。根本区别则在于:是否把“发展”——发展智能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否把发展智能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的;是否把发展智能作为教育学中的核心问题。凯洛夫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看法在实践上是否定的,而赞科夫则旗帜鲜明地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附注:此处为节省篇幅,省略参考文献及引文出处页码 ---详 见 凯洛夫《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 版,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论小学教学》、《和教师的谈话》】 782 】 凯洛夫和赞科夫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法方面的异同及评价 【 一九八二年全国性凯洛夫和赞科夫教学思想的异同和评价学术讨论会论文 华中师大 20-4-82】 凯洛夫的五项教学原则和赞科夫的五项教学原则在提法上全然不同。这种差别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教学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表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法上有何不同?怎样评价呢? 凯洛夫《教育学》提出下列教学原则:直观原则;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原则;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1)。赞科夫的教学论也提出了五项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学习教材的原则;理论知识在小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必须在全体学生(包括最差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的原则(2)。他们两人之间似乎毫无相同之处。这种差别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又是怎样发挥指导作用的?表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有何不同?到底应当怎样评价这两套教学原则?他们在当代教学论的思想发展上有何意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供部分资料并谈几点初步的看法。 (一) 凯洛夫和赞科夫这两套教学原则和教学法各自提出的时代背景、针对性 凯洛夫的教学原则,基本上是在过去的进步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苏联学校教学的实际,总结并批判了廿年代苏联教学改革中的偏差以后逐渐形成的。苏联从十月革命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沙俄的教育性质,建立了“统一劳动学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被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教育”钻了空子;过高的估计了劳动在教育中的作用,片面强调生产劳动和学生的实践;有人主张“生产劳动应成为学校生活的基础”;同时又把基础知识的作用估计过低,主张以小组作业代替班级教学,以参考书代替教科书;有人提出“把教科书彻底从学校里清出去”等口号。1923—1925年期间编写了各种新的教学大纲——不是分科的,而是“综合教学大纲”(或称单元设计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编制的,实际上取消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目,采用“自由的课程表”,使一切围绕单元题目。他以劳动为中心,每个“生活单元”中按自然、劳动、社会三栏综合编制,实行活页课本,以生活单元编教材,忽视了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破坏了各科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只能学到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削弱了系统的基础理论的学习。1927年虽然做过修改,但直到1929年,仍然继续采用这种“综合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抄袭美国的“道尔顿制”——即分组实验制和设计教学法。实际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否定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把学生有组织的教学改成了自学;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变成学生独立作业中的顾问;对教材不进行系统讲解;把师生关系说成是互爱的兄弟关系;废止了考试和家庭作业;鼓吹“学校消亡论”。结果造成中学毕业生的知识程度难以到高等学校进行学习。1931年9月5日,联共(布)中央公布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议,1932年8月25日又发表了《关于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和作息制度》的决议。这些决议要求依据严格规定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表进行教学,规定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课堂教学应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要求“一切社会生产劳动应服从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目的”;要授予学生各种科学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足够的读、写、算的能力;提出恢复考试制度等等。凯洛夫的教学原则,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在1939年的教育学参考书和1948年的《教育学》中逐步形成的。这些教学原则在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要求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在肯定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时重视对于学生说来的可接受性、通俗性、直观性;为了获取相应数量和质量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巩固性。他们显然有力地克服了20年代教学改革中的偏向。 赞科夫的教学原则,主要是针对50年代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育实践,特别是在小学教学中的弊端,而在试验教学中逐步提出来的。当时苏联小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1.“不合理地把教材编的太容易”,“儿童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主要的负担放在记忆上而忽视了思考,儿童没有或者很少表现出对学习的内部诱因”;2.“无根据地把教学进度放得很慢,进行多次的单调的复习”;3.“理论知识贫乏,肤浅,服从于技巧的训练”;4.“教学活动过程的单一化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表现和发展”;(3)等等。另一方面,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国际范围的激烈竞争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加快步伐,提高智力开发的效率。赞科夫准确地、及时地适应了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了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普遍发展智能,作为自己的教学原则的目的。换句话说,“为了使教学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理想的一般发展”、“保证学生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既是赞科夫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思想,也是他的教学原则的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教学原则同教学法又有最紧密的联系,也可以说是来源于教学法、又直接作用于教学法。赞科夫本人曾这样讲过:“我们的教学论原则是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论的原则来源于教学法,而教学法是在实际的教学与教育工作中产生的。”(4) (二)凯洛夫五项教学原则的内容要点及赞科夫教学思想的比较。 凯洛夫教学原则中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是直观原则,他认为教学就是要是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因此,“必须以学生知觉具体的事物为基础”,“必须在开始教学的时候,从具体的东西出发”,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学生在“所学习的那些现象”或对其直接的、生动的描绘与反应的基础上,“来形成观念和概念”,(5)直观就是接触知识的“最初源泉”。 凯洛夫认为直观教学原则的必要性也在于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身必须要求直观,他引证乌申斯基的话说:“儿童天性明明需要直观,”“直观教学,不是通立在抽象的观念和语言上,而是建立在儿童直接知觉的具体形象上。” 凯洛夫指出:直观原则的作用就在于它有助于使学生“建立对于所学习的东西的具体观念”,“保证这些观念在学生意识中获得灵活的、深刻的、牢固的记忆”;获得彻底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达这些观念和概念”。 凯洛夫认为直观原则在教学的最初阶段上,对那些缺乏直接观察所获得的丰富形象的低年级学生,“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在教学时,要尽量“通过能知觉这些物体与现象的一切感官,在进入意识里去”。如果对于事物本身不能得到直观的表象,那么,“就应当借助于它的模型、画图、图表;用活的例子、用鲜明的艺术形象、用学生所熟知的其他物体来作比较而加以解释”。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发达,在应用直观教学原则时,可以“常常应用过去的经验积累起来的那些形象,”也要经常采用“简明的描绘”的间接的直观教学法。 赞科夫在教学论思想上,也认为直观——即直接观察是有重大意义的。他主张让儿童直接观察自然现象,重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认为观察在认识自然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赞科夫认为,直观只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条可以在教学全过程中普遍应用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绝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进行直观教学。这是因为:必须在直接观察时同激发思维的积极性相结合,让学生思考和加强认识活动,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事物的因果依赖性,认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这对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伴随着学生自己的思考与阅读,伴随着教师的讲解、说明和谈话、引导。同时,直观教具也要使用得当,如果过多地应用它,反而会使学生停留在表面的、孤立的感性认识的现象上,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僵化,造成教学效果下降。 赞科夫否定了凯洛夫教育学中关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一贯要用直观教学的陈旧结论,否定了旧教学论中硬性要求教学要“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等等陈旧的规定,并用自己成功的实验成果,作出了有说服力的论证。 凯洛夫教学原则中的第二条是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他正确地指出:直观教学虽然能够保证积极的注意和明晰的观念,但是,我们主要是要保证儿童的积极思维,使他能够形成“更深刻地认识那些事实和现象,彻底了解他们的实质的那种概念”。要把所知觉、观察到的具体事物加以分析、比较、对照、从中概括出规律,形成定义。因此,要“自觉地掌握知识”,就是说,要深入到他们的实质,思考他们的因果、联系和相互关系,辨明制约它们的规律性。 凯洛夫指出:直观性和自觉性这两条教学原则,在逻辑上互相补充着,因为:“只靠描写或经验得来的知识,是不完整的,不充实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是一些抽象、只是一些概括,而没有活生生的和具体的观念,那就是空洞的理论,纯粹的公式主义,呆板的知识。”要掌握概念和运用概念,——就要更深刻地、更充实地认识物体和现象,并且要善于把关于这些物体和现象的知识,应用到新的事实上去,应用到同类的新现象上去。 凯洛夫认为: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原则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自觉地掌握知识”,把握知识的实质、因果联系、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第二个要求是要同直观原则互为补充,既要掌握活生生的具体观念,又要把握他们的抽象概念;第三个要求就是要能应用这一知识,理论要能联系实际,首先用来完成独立作业,通过这些独立作业去推动学生“实际地利用所学的规则、概念、规律;”训练学生习惯于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熟练技巧用于社会生活与工作,用于个人生活上;“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任务有机地联系起来。” 凯洛夫认为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一原则的第四个要求,是要求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紧密地、有组织地互相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的统一体。在这里,凯洛夫正确地指出了这样几点含义:1.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并不是容器,而只是也不是向这容器里灌入的液体。”学生对于教材之直觉地认知,深刻地理解及坚定地掌握,“只有在教师认真领导之下进行积极的和多样的学生独立作业的时候,”才可能实现。唯有把学生的积极地独立工作,有系统地加以组织,用尽一切方法加以展开,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性与事业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此,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课题,逐渐使之加深,要用尽一切方法“帮助学生排除所有困难,使他们具备从事独立工作的坚强能力与习惯;”2.在强调用劲一切方法使学生发挥自动性时,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3.必须强调要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工作(听、注视、思考、做各种练习)。如果在课堂工作中教师的注意力只集中到一个学生身上,问他功课的时间太久,而不顾及其余的学生,则是教师工作的一个失败。(6) 赞科夫也特别注重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这一问题。使学生注意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而且对凯洛夫所立张的其他几项要求,赞科夫也并没有持相反的观点,只不过认为有关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学习的进行过程这一问题凯洛夫没能做出充分的阐述。 凯洛夫的第三条教学原则是巩固性原则。他认为这条原则要求:1.掌握知识就是“要巩固地把知识记住”,必要时能回忆起来,特别是要把每种科学的基本知识记住。他引证列宁的话说:“只有能用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宝贵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记忆力的时候,才能呢个成为共产主义者。我们不需要机械地强记,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改善每个学生的记忆力”。并要在意识中“予以加工改造”。2.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讲述知识时要清晰、明确;2)新讲授的知识要和以前所学的知识相结合;3)要科学地组织和复习;要常常把以前讲的知识组织到课业内;4)不能用多余的、繁重的、与本题没有明显联系的教材加重学生的负担;5)一切功课的内容,必须使学生能够充分领会;6)教学时不可操之过急。3.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1)复习时,要发现过去所领会的知识中那些未曾及时注意的方面;要把已获得的知识整理成一个体系,使每一个新的表象和概念能在这个体系中占有自己的地位;2)把新获得的表象、概念和学生自己的感觉、意向结合在一起,能使新知识更加深刻地记忆;3)要利用一切机会经常叙述已获得的知识。 赞科夫在他的实验班里,同样很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巩固性问题,但是,他改变了原来那种“复习”的含义和作法:1.他主张“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深度(巩固性)。”让学生围绕教学的内容多搞一些参观、旅行,多读点课外书,多参加点科技活动,多交谈,多争论。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对知识的活用。2.他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需要当堂就练得十分纯熟,要求学生一下子都练熟,势必迫使他去死记硬背或者进行机械地重复。这种要求学生去连续重复,企图“一下子”全记住的作法是很不科学因而也是有害的。连成年人对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也并非都能一下子全背出来,而主要是由于常常应用它、谈论它,才达到了十分熟练甚至终身难忘的地步。3.赞科夫说,应当把必须背诵的和不需要背诵的东西分开,尽量减少机械记忆。有些教材,机械背诵不仅妨碍学生自己去深入理解,而且妨碍学生去发展智能。4.也有许多知识,可以“自然而然地”记住,不需要去“有意识地”记忆。学生通过“无意识的记忆”,象听故事、看教学电影,或者把它作为经常谈论的话题,也能轻而易举地学会一些知识,并且记住不少东西。5.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教材,重要的是靠学生自己去理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部诱因和积极地情绪状态,如果学生在最初学习教材时不去思考和理解它的内容,而把希望寄托在复习上,这对识记和巩固地掌握知识当然有害。 凯洛夫的第四条教学原则是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原则。他要求:1.教材排列的顺序要有严格的逻辑联系,要以必然的逻辑趋势作基础。2.“教师必须负责有系统地、连贯地讲述所教的学科”,要力求严格一贯地、有系统地叙述知识。3.要求学生在领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时候,也必须有系统地工作,学习新知识时要联想起旧的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系统化。要“学会有系统地读书,并且有系统地磨练自己”。总之,唯有遵循系统性、连贯性原则,“才能获得质量高深的知识”。(7) 凯洛夫重视让学生掌握有系统地工作和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思想是很可取的。 赞科夫虽然没有把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作为自己的教学原则,但是,他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同样也十分重视。例如,他指出:“在研究学生形成语法概念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概括性。”(8)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安排学生作业材料的连贯性:“各个作业顺次逐步加进一些抽象意义的词,并考虑到词类的各种形式。”(9) 凯洛夫教育学中第五条教学原则是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这项原则要求:1.在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严格的顺序性的同时,“要求使教学大纲的教材范围和性质完全符合于每一教学阶段中的儿童年龄上的特点。”“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过去已经做过的是什么,明了他们当时的发展水准如何。”为此,应当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规定学习时间”,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一定科目”和在完成这门科目的“家庭作业”时所花费的时间。2)要规定出“一定年龄和一定程度”的学生“在一定期间内所能领会与牢记的范围”,即“规定观念与概念、新词、名称与表达方式的范围”。3)要规定一定年龄和一定发育水准的儿童所能接受的教材的讲解与说明之复杂程度与深度。4)教师要对学生的下述情况作到心中有数:“在这个阶段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何,在领会学科方面,他们已达到何种程度,学生的智力如何,”“在这一个时期,他们能够进展到何种阶段,”对于学生说来“什么试可以明了的、什么是不能明了的。”5)要“顾及学生的能力”,但并不是说要限制“学生工作的努力”。“必须把工作这样配置起来,以使学生遇到逐渐增长的困难,并使他们作业的独立性程度也逐渐提高。” 凯洛夫在这里深刻地指出:“儿童喜欢克服一切困难”,而不用任何努力就很容易掌握的教材,“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为了使学生们轻易地就能领会知识,而只是把完全作好的(已经嚼碎的)新东西使学生吸收进去,记在心中,并不经过任何思维活动,那是不合理的。”他辩证地提出:“教学应当尽量的容易,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积极地学习新教材;同时又用当尽量的难,使学生不致徘徊在原处,而能逐渐地克服新的障碍,夺取新的“堡垒”,借以发挥自身的智力”。(10)而且,凯洛夫还进一步明白地提出了要“注意到每一个儿童的个性”,“要有特别敏锐和关怀的态度,以便在集体生活与全班工作的条件之下,促进教学工作地做大效率,促进每个学生全部力量和才能的发展”。⑾凯洛夫这一思想对于赞科夫在二十年后进一步明确指出的:“我们实验体系的原则来源于它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达到尽可能高的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在这个方面也截然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论原则,一般教学论原则所要求的是在掌握知识方面取得成功的结果”不仅提供了教学论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先导,而且也反过来证明了赞科夫后一句论断的提法,是并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凯洛夫在阐述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时,还有一个很值得重视的思想,就是他要求“教师必须估量每个学生个性上的特征。”他指出: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知识水准与智力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有所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慎重地研究每一个学生,并要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获得最好成绩的工作条件。“如果有一些学生很难与全体学生共同学习,”感到学习有困难,能力不够,这时候“就必须以他们当时所能理解的程度为出发点,用特别教材来给他们上课。”应当渐渐使他们有可能赶上全班的水平。而对那些学习好,进度快的优等生,“对于他们就必须准备一些补充的单独作业”,而且,“这些作业要能对于高度发展的智力有所帮助”。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指出,赞科夫后来在他的教学原则中所主张的“必须在全体学生(包括最差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的原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同凯洛夫的教学思想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赞科夫的五项教学论原则的形成、内容要点,同凯洛夫教学思想的对比 上面我们以凯洛夫的五条教学原则为主线,初步对比了他同赞科夫的教学论思想的异同。下面,我们再以赞科夫的五条教学原则为线索,探讨一下他与凯洛夫在教学原则上的不同特点。 赞科夫认为:“教学原则对于形式多种多样的教学过程来说,具有指导的和调节的作用”。而赞科夫所创立的教学原则,“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学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理想的一般发展”。 赞科夫指出,他的教学论原则,“就其形成的经过和所属的领域来说”,完全不同于一般教学论著作中所提到的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等):“我们的原则既不取代他们,也不与他们相提并论”。(12) 赞科夫实验体系的五项原则,来源于它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达到尽可能高的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也就是要尽可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智能,这一点也可以说是赞科夫教学论思想的核心所在。他认为,“在这个方面也截然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论原则”,因为,“一般教学论原则所要求的是在掌握知识方面取得成功的结果。”当然,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并非“背离了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和技巧这一任务”,恰恰是要使“学生在一般发展上的成绩”,也就是使学生的职能充分地发展,成为“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巧的可靠基础。”(13) 凯洛夫提出的五项教学原则,则与赞科夫上面所说的不同,并不是来源于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学生的智能这个教学的指导思想,而是用来指导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法,用来作为“教学法所采取的教学的一般指导原则”。(14) 赞科夫教学论原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他认为,“难度”是指要求学生“克服障碍”、“是指学生的努力”。这一原则的基本特征,不是“提高某种抽象的“平均难度标准”,而是首先在于展开儿童的精神力量,使这种力量有活动的余地,并给以指导。”(15)要“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增加和深化这种诱因”。实行这条原则,就是要“不断地以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智慧,让他们思考,树立学生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让他们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勤奋学习,因为“勤奋是与内容丰富的,使渴望认识深入成为习惯的活动交织在一起的”,而且,这时的勤奋,并“没有来自外部压力所造成的不愉快性质,”也不会使学生由于单纯“完成来自外部的要求而造成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紧张。”(16) 可见,赞科夫这条原则的实质在于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这一外因,通过学生的内因及其对学习的内部诱因来正确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凯洛夫虽然也很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原则,但他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知识时的自觉性,却远远没有达到赞科夫这样让学生充分自觉地区发展智能的高度。 所以,赞科夫认为这条原则,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作“智力上的某种努力”,”而是“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可以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思考”与“系统化”。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本身,包含着“要掌握难度的分寸”去调节困难程度的要求。赞科夫指出,这“绝不是要降低难度,而是合理地运用这一原则的必要因素”。这就是说:“提供的教材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要经常留意儿童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过程和结果”。可见,赞科夫并不是主张越难越好,而是主张在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按照个人特点”(17)充分发展各自的智能结构的高难度。显然,赞科夫在这里是讲究辩证法的。难度的分寸,是以能否有利于学生智能的普遍发展为标准。 赞科夫教学论的第二条教学原则是“在学习大纲教材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这一原则对高难度原则来说,“是在完成一种辅助的职能”。但是,它同时“也起着重要的独立作用,它要求不断地向前运动”。要“不断地以各个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因为这些知识已经“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展开的体系中”。赞科夫认为,“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就有可能揭示所学知识的各个方面,加深这些知识并把他们联系起来。”他认为,这一原则的特征与其说是表现在单位时间内,所学教材的知识量的多少上,“毋宁说主要是具有质的特征”,即表现在学生掌握教材的深刻程度上;从广度中要深度,从快速学习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当中要深度,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与发展智能。 凯洛夫的可接受性原则所要求的则是给学生事先规定出“在一定时间内所能领会与牢记的范围”,“所能接受的复杂程度与深度”,实质上是从消极限制出发,而不是从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这种教学论的思想境界与精神状态,比起赞科夫来,不能不说是矮了一大截。 赞科夫还明确指出:“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让儿童在一节课上做尽可能多的例题、完成尽可能多的联系,等等。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赶快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匆忙从事和追求记录是跟我们的实验体系格格不入的。多次单调的重复也是同样不能接受的。”(18)上述那些常见的作法,不仅必然会使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普遍发展。他主张,小学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应当是使儿童初步地认识周围世界(“给儿童一幅世界的略图”),要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扩大他们的知识面。(19)他认为,教师讲的东西,只要学生懂了,就可以往下讲,不要原地踏步。做新练习时,里面就包含着旧练习。让学生总觉得是在学习新东西,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当然,他也主张让学生掌握牢固地知识、技能和技巧,认为这些也正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有力手段,但是,他主张“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这就是说,不是独立地、而是有机联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把他们纳入一个广泛而严整的体系。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是赞科夫教学论原则的第三条原则。他指出:“我们所说的理论知识,是相对那些直接反应在技巧中的只是而言的。”例如,加法运算中的交换律等等规律性,就是加法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掌握知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式,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20)这样的理论知识“既能在发展方面,又能在掌握知识方面促使学生加速进步”。(21)可见,这一原则并不贬低知识和技巧的意义,只是在形成技巧的途径上,“确实跟传统教学法不同”。“在实验教学中,技巧的形成是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在尽可能深刻地理解有关的概念、关系和依存性的基础上实现的”。(22) 赞科夫指出:一年级小学生就能够掌握许多抽象概念,理解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过分强调直观原则的作用,常常使学生停留在表面的、孤立的现象上。而凯洛夫这一教学原则对学生发展智能的局限性,也正表现在片面强调以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造成理论知识十分贫乏,尽管凯洛夫在教学理论的论述上也正确地指出过:“一个问题,如果在概念中已经得到概括,那末,这个问题不只是在实际上获得解决,就是说在一定的单独的场合喜爱获得解决,并且在理论上对于一切原则上相同的场合也获得解决了。”(23)这一论断给赞科夫后来的理论概括“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更深刻、更接近地认识事物的实质”;“同时,只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才是更完整地认识那个具体事物,认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提供了基础。 赞科夫指出:“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通过他的第四条教学论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而取得自己的变相存在”。(24)“平常所理解的自觉性原则和我们所说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就理解的对象和性质来说,都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向外部的,即把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理解的对象”;而后者是“指向内部的,即指向学习活动的进行过程。”与此同时,那些掌握知识和技巧本身的问题,例如:“知识之间是怎样联系的,”“错误的产生及其防止的机制如何”等等,也“都是学生要密切注意的对象。”(25)可见,这一原则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引导学生留意应当怎样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合理的学习方法。显然,赞科夫这一原则比凯洛夫所赋予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的含义对学生智能的发展方面的作用要深刻得多。 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五条原则是:“要求教师进行目标明确的系统的工作,使班上所有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这条原则“使上述四条原则的作用范围更加明确了”。(26)它要求采取“恰如其分的可靠措施”,“全面安排教学与教育工作,而首先要保证差等生得到理想的发展”。同时,“推动所谓中等生与优等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巧也是非常迫切的”,因为,他们的“成绩好这一表面现象并不完全是他们的能力的真正体现”。(27)他们也有更进一步发展各自智能结构的任务。他认为教师“及其重要的任务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后进生)都能在发展上尽他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取得最大的成果。”而且,“使所有的学生而不只是特选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一教育学要求,是根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伟大原则提出来的。”(28) 显然,凯洛夫的可接受性原则尽管也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获得最好成绩的工作条件”,但是他主要是着眼于让学生如何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却忽略了要在后进生的发展智能方面狠下功夫。结果是,“对于最差的学生提供的真正智力活动的可能性是最少的。补课和布置大量的训练行练习,被认为是克服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落后状况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造成了“许多训练性的作业使得差等生负担过重,不仅不能促进这些儿童的发展,反而智能扩大他们的落后状态”。(29) 总之,赞科夫认为他这些“教学论原则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它们各在不同的方面起着作用,所起的作用和职能也有所不同。”这些原则“具体体现在小学教学内容的结构中,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法结构中。”而且,“每一条原则都是根据它在教学论体系中的作用,根据它的职能,以及根据它与其他原则的联系的特点而具体地表现出来的。”(30) (四) 凯洛夫同赞科夫在教学法思想上的主要区别与评价 凯洛夫《教育学》在论述教学法时认为,“教学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借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而教学方式则“是教学法的细节”。他指出:“教学法的性质与教学任务及内容,是密切联系着的”。“在选择教学法的时候,首先必须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同时,“应该照顾到学生的年龄”,而且,“关于应用哪一种教学法的问题,是要依照该项学科科目的专门性来决定的”。(31) 凯洛夫具体举了下列各种教学法及其有关的要求:1.作为教师讲解知识方法的叙述和学校演讲。2.谈话。3.演示(用图画、幻灯、电影、卡片、图表、绘画、实验以及自制教具等)。4.参观。5.学生阅读书籍的作业(写读书笔记、读参考书等)。6.实验室作业和观察。7.练习(创作性的作业和各种图解类作业)。8.复习。等等。(32) 从上述简要列举的凯洛夫的论点来看,他的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如何传授知识的方法,而对于发展学生的饿智能问题并没有在教学法中占据主导地位。 赞科夫的教学法同凯洛夫最大的不同之处,可以说不仅满足于传授知识的效果,更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就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和意志,形成学生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此,实验教学的结构及其教学法是超出了“平常所理解的教学论和教学法的范围的”。 赞科夫指出,他的实验教学法“最大特点是克服了片面的唯智主义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形式主义”。而“这种片面的唯智主义和形式主义乃是传统教学法的典型特征”。这里,当然也包括了凯洛夫教学法上的弊端。“在传统教学法中,智力(如果说的更准确些事思维)取代了儿童的个性,”至多不过“偶尔提到意志和情绪,”但也只是停留在“宣言式的声明上而已。” 赞科夫的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它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所以,“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33)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带着浓厚的兴趣”从事学习,“而且获得一种良好的激励性的情绪”。这种情绪则是使学生形成学习活动的动机的作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样的教学法,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满怀热情地学习,热烈地讨论和解决向他们提出的问题。”(34)让学生过着一种“沸腾的课堂生活。” 赞科夫的实验教学法,以及整个实验教学体系,“首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学生生活的观点”。在教学法的安排上,他要求“在不偏离学校工作特点的情况下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要把学生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就像在学生的其他生活领域一样”。因此,“可以在上课一开始就造成良好的情绪状态,这里甚至使用开玩笑的方式也是完全许可的。”(35)他倡导让学生所学的东西“进行无拘无束的谈话”,“陈述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独立的、探索性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这就要求克服教学中的教条主义”。(36)要激动灵活,生动活泼,讲求真实的教学效果。 赞科夫的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是热烈而充实的。在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相互关系,也在为形成集体主义精神打下基础。”而且,“在把开阔学生的情绪生活、意志过程以及智力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法还能“突出地发展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所以,在“开阔学生的情绪生活所引起的作用,是与这种教学法对形成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影响分不开的。”(37) 总之,赞科夫认为,他的“实验教学法建立在完全不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上。”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主要不是把小学教学看做是掌握系统知识的入门,“而是看做以知识丰富学生头脑的初级阶段。”因此,“以高度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思想,是实验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在他教学法上同凯洛夫的最基本的区别所在。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教学原则和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与理论概括,已经从凯洛夫和赞科夫的教学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迈进了。巴班斯基、萨文等苏联教育家在这方面又做出了各自的新贡献。本文限于篇幅,有关当代教学论的思想发展问题,只好留在另一篇文章里再进行讨论。上述看法很不成熟,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附注:有关教学思想的主要异同及评价,请另见拙作《凯洛夫和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方面的异同及评价》一文。为节省篇幅,引文见 凯洛夫《教育学》 ,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论小学教学》、《和教师的谈话》,本文省略出处页码。】 882】 关于智力含义的主要论点【1982】 刘学浩 智力开发,已经列入了我国的基本国策。到底什么是智力或智能?它应当包括那些基本要素?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下面选择国内外学术界再讨论此问题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些说法,分类列举如下: 一、 偏重从生理学角度看智力: ( 1 )“智力是人的大脑功能。”(《教育研究》) 80 - 11 、《华中师院学报》81-2) (2)“智力决定于脑细胞的放电速度。”(《科学技术》复印资料81-7) (3)“智力是脑神经活动的针对性、广泛性、深入性和灵活性再任何一项神经活动和由它引起并与它相互作用的意识性的心理活动中的协调反映。”(《心理学报》80-3) 二、偏重从生物学角度看智力: (1)“智力是一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心理科学文摘》)80-1、《科学学与科技管理》资料8-7) (2)“智力是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来适应新情境一种潜力》”(《浙江教育》80-6) (3)“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智力是个体与环境取得平衡。”《心理学》复印资料81-5、《教育研究》80-4) (4)“智力是有目的的行事-、理性的思维以及妥善应付环境的能力。(《儿童世界》) 三、偏重从心理学角度看智力: (1)“智力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心里能量。“(《陕西省教育学会年材料》) (2)“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百科知识》80-6、《华中师院学报》81-2、《心理学》复印资料81-5) (3)“智力就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教育研究》 80 -5、《上海师院学报》80-1) (4)“智力是推理、判断、记忆和抽象能力。”“智力的核心基本上是抽象思维能力。”(《心理学资料选编》80-4、《浙江教育》80-6、《心理科学文摘》80-1) (5)“智力是完整、稳定的心理特征。”(《全国教育学研究学会材料》81-4) (6)“智力是智力测验中智商值的大小。“”是指智力测验的一切能力。”(《心理学》复印资料81-5、儿童世界)) (7)“智力是心理潜能。”“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的能力。”(《天津教育资料》80-1) (8)”智力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灵活性和调理上。“表现在观察事物的细致程度、精确性及记忆事物的速度、持久性。”(《教育研究》80-6、《人民教育》81-7) (9)“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的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辽宁教育》80-6) (10)“智力本身是通过知识与智力活动的方式的掌握及迁移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对人的认识起着调节作用的结构或机能系统。”(《智商与心理学》) 四、偏重从教育学角度看智力 (1)“智力就是学习能力(或学习的潜能)。”(《浙江教育》80-6) (2)“智力必须以客观事物的认识为基础,是在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复印资料81-6) (3)“智力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研究》80-6)“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辞海》、《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复印资料81-6) (4)“智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及学习过程中形成起来的知识及智力活动的产物。”(《智育心理学》) 五、偏重从经济学角度看智力: “马克思的《资本论》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解释为体力和这个智力的总和。因而智力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智力是‘人的本质力量’。” 六、偏重从信息论角度看智力: “智力是一个信息的输入(接受)、储存、处理(加工)、输出的过程。” 七、偏重从人才学角度看智力: (1)“智力是攻克科学技术尖端的能力。”(《教育丛刊》80-1) (2)“智力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浙江教育》80-6) (3)“智力是各种能力的总体和综合。”“是各种认识客观世界并以此改变世界的能力总和。”(《家庭育儿百科全书》下)”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心理学》复印资料81-5)“主要是指人的认识和行动所达到的水平。”(《科学学与科技管理资料》81-7) (4)“智力是能力的一部分。”“包括在能力范围内。也表现在智力之中。”(《心理学》复印资料81-6) 八、偏重从结构角度看智力: (!)“智力是一个普遍因素。”“是一种囊括一切的因素。”“它影响一个人在一切领域里的能力。” (2)“智力是个双因素结构:有一般因素(代表普遍智力《影响各方面的行为是第一位的》和特殊因素(影响各种特殊能力)构成。” (3)“智力是个群因子结构:由七个独立因素或基本能力构成,即:记忆、推理、数目、知觉、速度、空间、语言理解、单词熟练(流畅性)等。” (4)“智力是个三维模式结构:由三个变项相乘共一百甘项组成:包括思维内容、思维(运算)方法及结果(产物),” (5)“智力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它至少由下列五个次一级的结构组成: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以及素质结构。”“建立合理的智力结构是一项重大的智力投资。”(《科学学、管理学、人才学简明教程》) (6)“智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科学实验》88-1) 九、偏重从哲学、认识论看智力: (1)“智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研究》80-6)“是一个人认识客观事物、了解事物运动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教育丛刊》80-1)“是人类自身的一种高级的物质运动形态。” (2)“智力的本质特点是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产出的一种应变和创新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深刻、正确和完善程度上。”(《上海教育》80-7) 十、笔者认为: (1)智力基本上是指个体在认识领域力脑与神经功能在接受和处理信息时的能动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水平层次及其有机组合。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有: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它们组合成智力结构。 (2)能力则是智力在实践领域里同知识、技能、情感、意志、有机融合身心活动能动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水平层次及其综合。能力结构中主要包括以下七项基本要素: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健体-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 (3)智力基本上是内隐的、不易被人们觉察的心理 = 心里活动,它主要是在头脑中默默进行的观念的活动,这个活动的过程可以加以减缩。能力则基本上是外显的,是在社会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在头脑外部有实际坐出的动作,并且指向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的客体。智力和能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在成功地完成任何一项活动中都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并且构成智力这一整体形态而起作用的 (4)应当指出,能力一词当前有被滥用的现象。例如: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实质上指的是智力中思维力和想象力;外语和外语大纲中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质上应是技能和技巧。 (5)开发智力,实际上指的是广义的智力,即智能。这就要求每一人智能结构中各项要素都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但并不是平均地、完全等同地发展。 (6)开发智力智能不仅是大中小学的任务,而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整个一生都要进行的头等大事。 (参见《社会科学动态》 19 82-16期)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3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1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讨实践与评介文选(1982)
ljkf 2013-8-2 17:54
【1】713 涌现创新人才的 学导式 创新体系 研讨实践与 评介 文选 (198 2 ) 北琴海鹏 摘编 1982-1】 “学导式”教学法是开发学生智能的好方法 刘学浩 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成人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观念--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开发学生智能,和“注入式”教学法--“先生讲,学生听,教师独占45分钟”,一直十分流行.这是学生负担重,教学质量低的基本原因之一。“启发式”教学法企图取代“注入式”,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严重束缚下,充其量不过是“教师启,学生发”、“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结果仍然是“启发”与“注入”并重---仍然是“注入式”的一种“变式”。然而广大师生要求改革教学方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地区和各类学校中不满现状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也在不断进行探索,试验。于是,在总结丰富的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适应“知识激增”和“智力开发”的时代要求,“学导式”教学法的诞生,不仅是教学法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面临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开发学生的智能,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 智力开发,从教学论的角度确切说来就是开发学生的智能。现在它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采取了各种有力的措施。我国国务院总理在去年(1981年)12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把智力开发作为一项坚定不移地基本国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完全有必要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上尽快把它探讨清楚,加以切实地落实。 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从物质的原动力来看,急需开发两个能源:一个是物质的能源,例如开发水力、电力、太阳能、原子能等各种物理的、化学的能源。第二个就是人的能源,开发我国10亿人口的智能,这是更加重要的能源。因为一切物的能源都要靠人去开发、利用。而且,别的东西似乎都可以从国外输入,唯独人的智能花再高的价钱也很难源源不绝地从国外输入,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有效地开发。只要我们成功地、高效率地开发出我国的物的能源和人的能源,我国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就会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比丰富的强大推动力,就会迅速地赶超世界各国的先进水平,在航天时代里展翅起飞。 1、“知识激增”的新时代,要求教学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通过传授知识着重开发学生的智能 从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新时期。随着电子计算机、空间航天技术、高能物理和遗传工程等尖端科学与应用技术的迅速应用和推广,人类的认识领域和实践活动领域空前广阔地扩大了,出现了一个“知识激增”--科技革命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新知识层出不穷.目前,人们新发表的科学文献和出版的书刊资料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大约每隔7--10年就会增加一倍。第二、知识的更新在加速;正在不断地有许多知识变得陈旧过时。第三、知识的物化在加快,新知识被争先恐后地掌握和应用;新技术也被迅速推广、普及。更新的课题又接二连三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迫使人们去加紧探索。第四、现代化科学与技术正在向进一步精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要求人们掌握的知识既要专得精深又要兼顾广博。第五、既要求人们尽快地、尽可能多地通晓人类已获取的知识成果,又要求人们更多地革新、创造。由于新的创造、发明越来越显得来之不易,就更加迫切需要造就人们进行发明创新的才干。这样,时代要求社会的每个劳动者至少应当具备中等以上文化技术与相应的智能水平,同时也向现代教学论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学校教学不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把人类已获得的知识成果尽可能又快又好地理解消化,真正掌握,更要让学生养成独立地获取新知识并且有所发现、能够创新的才能,成为一个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能够有所作为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和各种智能要素-智能结构获得普遍发展的人。 传统的教学论实质上满足于单纯传授知识,必然要落后于知识激增的新时代。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必须解决传统教学论所无法解决的尖锐矛盾,就必然要探索一条新的途径,以便成功地把学校的教学工作从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通过掌握知识着重开发学生的智能的新轨道上来。 2、学生的智能及其构成 每个人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都先后获得并具备一定的智能;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把潜在的无法计量的智能的能量,有控制地释放出来。 同样,学生的智能潜力,在进学校学习、掌握知识以前就已经不同程度存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需要有智能活动的介入,而且也是离不开智能的活动的。但是,掌握知识的过程,并非就一定是开发智能的过程。如果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消极的,被动的,机械的,或者是强加的,死板的,抵触的,就必然要抑制和限制智能的活动,阻碍智能的开发,学生学习知识也绝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人的智能活动,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包括一切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学习知识只是人的活动的一个内容,一个过程。人的智能的开发,当然绝不会仅仅依赖于掌握知识这一个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互相交往、从事生产实践和科学、艺术活动与各项社会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智能的活动与智能的开发。所以,学习知识并不是开发智能的唯一的过程。在旧的传统教学法的条件下,传授知识更绝不可能是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同步前进的过程。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与智能绝不是一回事。 智能,概括说来,指的是智力和能力。学生的智力,主要包括:一定层次和水平上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这5种要素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智力结构。智力主要是人脑高级神经活动在认识领域里处理外界信息的不同反应方式及其水平、层次的不同表现。能力则是智力在实践领域里同知识、技能结合而成的、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不同的活动方式及其水平、层次的不同表现。能力是智力同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熔铸而成的高级合金,是人们从事任何一项改革社会生活、改变自然面貌的实践活动都时刻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和本质力量。在学校教学中,知识的门类繁多,在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技能也必然多种多样。各个学科都有各自必须训练和具备的技能。例如:数学的运算技能;语文的阅读、朗读、写作技能;外语的听、说、读、写、翻译等5项技能。把这些技能笼统化,也说成是能力,是不准确、不恰当的;--这些技能,不仅离不开知识,而且必须有智力的5项要素有机统一地参与,经过多次、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进而还需要成为习惯动作、不假思索地自动化进行,乃至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能力,由于它是智力在实践领域里同知识、技能结合而成的、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不同的活动方式及其水平、层次的不同表现,所以一般说来,则包括下列7项基本要素: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这7项能力要素,是每个人都普遍需要具备的,而且已经在不同的水平、层次上或多或少具有的,但是又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继续不断地、长期努力去开发的。 每个人的智能结构的表现是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必须具备5个层次的结构要素: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和品格(品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上述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及其要素的质与量和各项结构关系在个体身上不同的品质差异;其二是个性人格素养(世界观、方法论、信念、行为、性格、习惯等)、言行表现的不同品质差异以及在实践中掌握自我完善的方法、发挥自我调节功能的不同水平及其不同的效能);其中智力和能力分别包含了上述的5项要素和7项要素。每个学生也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对5个层次的结构要素的需求和开发在程度上虽然不会完全相等,但是却都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尽管这些要素在不同学科、对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学生说来,各自得到开发的程度也并不是相同的。 3、学生个人不仅是开发智能的客体和对象,也是开发智能的主体、开发者 要开发学生的智能,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当然离不开学校领导和全部学校生活的合理组织,离不开教师进行的教学-教育工作 。学校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开发智力与能力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与活动领域。与此同时,还必须做好学生自身去开发智能的工作,帮助学生认清开发自己的智能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调动起广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明确的目标,给自己提出具体的要求,自觉地建立起各自新的智能结构,并向更高一级水平和层次的、和谐的智能结构不断攀登,成为开发自己智能的永不疲倦的主人。 二、传统习惯的教学法,基本上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往往总是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灌输思想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把教师作为学生求知识的基本来源,对教师的作用则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步。所以,往往习惯于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法。尽管毛泽东同志远在20年代就主张“十大教授法”: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但是,至今仍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相当盛行着“先生讲,学生听,贯穿一堂课教学的始与终”的传统习惯。既使“启发式”教学法,也还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1、“注入式”教学法,实质上把学生当成了贮存知识的容器 典型的“注入式”教学法的特征是:教师不看对象,不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不顾学生的反响如何,不管学生懂不懂,会不会,只按着自己思路往下讲,按自己的既定方针教下去。课堂上几乎看不到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在唱“独角戏”。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讲,没有主动思考、理解、消化的余地,没有因材施教的活动,没有提出疑难、当堂求得解决的机会。学生想要学习就只好死记、硬背地记录笔记,留到课后再慢慢咀嚼、消化。这种教学法的实质是把教学过程看成单纯向学生头脑里装填知识的过程,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贮存知识的“仓库”--容器,教师只要向里面灌输、注入就够了。不灌输,学生就无从获得知识,那容器就是空的;少灌少得,多灌多得。学生的学习被归结为记忆,只要能记住,能鹦鹉学舌地浮现和复述出来,就算获得知识,取得了好成绩。   这种典型的“注入式”教学法,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特点,想不到还要“因材施教”,还要开发学生的智能。所以,这样的教学法,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且简直是在摧残和扼杀学生的智能,更不可能使学生的智能得到进一步地开发。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注入式”虽然不算多见,但是它的各种变式却依然可以随处可见。要真正彻底地废止“注入式”,的确还需要广大教师多费一些气力呢!这种教学法对于教师有可能是很省力的--只从自己单方面的主观愿望出发去备课、讲课也就足够了。但是,从迫切需要开发学生智能的时代要求去着想,教师们必须尽快地、坚决彻底地把“注入式”教学法远远地抛弃掉!    2、“讲演式”教学法,实际上仍然使学生处于单纯听和看的被动地位   这里所说的“讲演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存在,想到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出发,确定自己讲授的起点;注意要通过自己生动而形象的讲演,引起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课过程中,一般能够采用直观的手段,鲜明的比喻和例证,注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地讲清基本概念,定义和原理,注意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反应,当堂多少能临时调节一下自己讲授的详略和难易程度。所以,它比起“注入式”来,显然是一大进步。这在高年级和高等学校里讲授新课时,是比较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法. 但是,这种教学法的主要弱点在于:教师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人物,学生则是被主宰的对象。教学过程是否生动、有趣,关键全在教师身上.在教和学这双边活动中,基本的、大量的活动仍然是由教师承担的。教师的工夫往往首先是花在自己身上:如何广泛收集资料,充实讲稿的内容;如何在讲课时能讲得头头是道,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自圆其说;甚至口若悬河,进入“角色”,讲得奔腾豪放,天衣无缝,使听众感受到是一种“艺术享受”;从而使教师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与特色。这样,一方面---当然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益处的;不过另一方面---却掩盖了学生各自的思路,忽略了怎样使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收获,突破自己的难关,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再向前深入思考一步,进行自己的独立探索;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仍然是教师讲,是教师在活动、在表现自己--学生反而很难得到训练技能、开发智能的自我表现的机会。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对每个学生的思路和个性仍然了解不多,照料不到;学生仍然继续处在单纯听和看教师的讲解活动而个人很少有活动机会的被动地位。可见,“讲演式”或“讲授式”教学法,从教学法的体系上看仍然是 属于“注入式”的一种变式。 3、“启发式”教学法,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下,基本上还是把学生当成“不启不发”的被动对象 “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是针对教师的活动而提出要求的:教师要去启发学生,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启发学生去深入思考;教师的讲解和教学要处处富于启发性,启发学生去独立学习、去探求新知。这不啻是对“注入式”的有力否定。这种教学法,十分重视学生这个客观存在,要求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思想当然是极其可取、十分宝贵的。 然而,“启发式”教学法在传统教学论的范畴里,终究是主要针对如何更有效地传授知识而提出要求的;而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仍然把学生作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工作对象,只不过要求看到学生具有独立索取知识的可能性,但是必须通过教师做工作,去启发他们;然后,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才会主动地有所发挥。否则,没有教师的“启”,学生自己是不可能“发”挥出来的。 尽管“启发式”教学法想要取代“注入式”,企图废止“注入式”,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事实上至今仍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往往看到这种情况:教师的确是在“启”,而学生却总是“不发”。正像有的教师所说:“启发,启发,你启他不发,一堂课的时间算白搭!”、“这些学生甚么也不懂,一问三不知;你让他发啥?”也有的教师认为:“启而不发,不如干脆自己讲,这样省时间,学生吃得饱,自己也少生气!”于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只好又回到老路上去----一堂课全包下来,从上课讲到下课。还有的教师认为“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课堂上“一问一答”,教师问,学生答。一堂课热热闹闹,就是贯彻了“启发式”。 上述情况与说法,可能是一时的现象;然而,它毕竟是可以说明:“启发式”教学法。并没有把学习和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上述情况中,并没有首先让学生自己主动进入“愤”---即:积极思考、而又搞不通的心理状态;自然也就不可能使学生出现“悱”---口欲言而未能的局面。结果,也就谈不上再去因势利导地进一步加以启发了。“启发”二字的含义,本来是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发现疑难,提出质疑,主动去寻求答案的。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事实上不相信学生会提问、质疑。从而剥夺了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机会,反而一味要“抱着学生走路”,让学生吃老师嚼过的“馍”。 在传统观念束缚下的“启发式”教学法,没有足够地估计到学生自发学习的可能性和规律性,没有充分看到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往往对于高年级学生、高等学校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估计不足。这样,也就不可能着重在启发学生开发智能上下功夫,也就仍然超越不出着重于启发学生去掌握知识的旧轨道。结果,终究限制了学生,连“要自学,靠自己学”的独立探索的高度也很难达到,往往把学生束缚在“不启不发”的被动地位上。 三、“学导式”教学法标志着教学法历史上的一场革命 历来的教学法总是习惯于把教师看作决定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把学生摆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的地位上。今天,教学法的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要求传统的教学双方的地位与作用,在批判地继承旧传统、特别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切合理的因素的基础上,来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教师的教法应当来自学生的学法,并且要以学生的学法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学法有分析地加以引导;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力开发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的基础上和不断更新的知识、技能和智能的水平线上,进一步更高水平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学导式”教学法,作为教学法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便应运而生了。 “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如下: 1、“学导式”教学法,要求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探索,产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 学生对一切引起他的注意力的、感到兴趣的东西,都有一种主动要去弄个明白的欲望;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他会选择适合的材料去自学、去探索的。这种自学-探索能力在每个学生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或者潜在着。在自动探索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潜在的自学-探索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达到各不相同的水平和层次上。 “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重视每个学生的这种潜在的智能,并且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去激发学生把它开发出来。教师要善于结合各自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别,用学生未知的丰富多彩的新奇世界去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情不自禁地阅读,去观察、思考,探求答案;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情况,认识活动的特点,尽可能随时在关键环节上给以指点,使学生豁然开朗地进入一个新天地。教师这样的引导,正是学生所渴望的--因为它完全来自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额外负担。 2、“学导式”教学法要求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索,用自己的双眼去注意看,认真观察;用自己的两耳去听,去辨别;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操作,从而获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这些判断和结论不只是教师传授给的,而且是自己亲身感悟得到的。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励学生勇于克服探索过程中的一切困难;使他们避开歧途,认准目标,千方百计地达到目的。学生获得了经验,增长了才干,这时会感到教师的指导使他们少走了弯路,减少了失误,只有教师才能这样恰到好处地为他们服务,给他们把关。 3、“学导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学在前面。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先做预习,了解要学的大意;各科教材和课文在教师讲课之前先要略读一下,有个基本概念,把握初步轮廓,发现自己的疑难之点、需要探索的关键环节;要带着问题去听课,同老师对比自己的答题思路,从中提高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教师则要首先了解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情况,掌握了学生疑难之点和很难独立解决的关键之处以后,再去讲课--要讲在学生迫切需要指点的节骨眼上,要在学生力不胜任时作出示范,供学生模仿。进而再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变成技能,加以熟练,在模仿榜样的基础上去创新。学生学在前面,有了实践体验,即使走了弯路,只要教师及时指出来,学生就可以吃一堑长一智,从自己亲身走过的弯路中正确接受教训,就会促使学生变得聪明起来。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说来,正是最好的学习过程。 4、“学导式”教学法,由于学生学在前面,也就先有了学生的学法。每个学生的学法可能各不相同,效果也必然千差万别。但是,这对于教师来说,并不可怕。这正是了解学生、区分他们的个性的极好机会和主要内容;正是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案、讲课重点,确定指导学生去开发智能,帮助他们建立各自的智能结构的最必需的材料和依据。教师经过对学生各种学法和学习情况的分析、研究,抓住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具体指导,这时就能够筛选出适合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教法,才会收到针对性强、恰到好处的教学效果,也才会在班级集体大面积提高的基础上,带动个别学生,因材施教,让差等生学得了、跟得上;让优等生吃得饱,并且为大多数学生树立起近在眼前的学习榜样。这样, 也就会逐渐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个个不甘示弱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热潮。 5、“学导式”教学法,肯定学生的学---肯学、会学,是教学取得成绩的内因,而教师的教,则是学生能否学得更好的外因和重要条件。它要求教师在全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课前预习,到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复习测验,养成技能,进而熟练地应用等等每个环节,都要善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巧妙地运用“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把它贯彻到“学导式”教学法的始终。同时,作为教学获得成绩的重要的外部条件,教师的教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被削弱的,而且是在画龙点睛、解惑答疑的关键时刻,发挥着必不可缺的决定性作用。教师和学生这双边活动,在“学导式”教学法中,都被提高到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教学相长、水涨船高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6、实行“学导式”教学法,学生好比是舞台上的演员,需要教师当导演。但是,导演再好也不能代替演员去创造角色。然而,天才的演员却可以取代导演,甚至填补导演的疏漏之处。实行“学导式”教学法,凡是学生可以独立领悟、读了教科书和讲义就能理解和掌握,可以无师自通之处,全部不需要教师再去重复讲解;反而可以由学生自己复述或讲解、答题,教师从旁检查验收,同自己的思路相印证。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是把教师从重复性的一般叙述的简单劳动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进而要求教师去思考和把握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点,在最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和把关作用的要害环节上,充分显示出唯有教师才能居高临下,把握全局,一语道破,不容他人取代的重大作用。 7、“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或基本结构是:自学(学生预习、阅读、感知--听报告或看演示等等)解疑(学生提出问题、互相探讨等等)精讲(教师提示重点、作示范或演示;学生默诵或复述)演练(练习、作业、实验、操作等等)。以上这4个环节: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8、“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使学生的智能可以获得普遍发展的条件和情境,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设备,让学生尽量认识自身的个性特点,主动地努力开发自己的智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去开发学生的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去开发学生的能力--即: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从而自觉地、有效地形成学生各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智能结构--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和品格这5个层次的智能结构要素。 四、“学导式”教学法的结构及实施 “学导式”教学法,做为传统习惯的教学法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合乎历史辩证法的必然发展的产物,它同样具有广泛的适应领域和适应性能,而且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加以灵活变通地发挥效能。 1、学导式教学法,它基本上完全适用于小学、中学、大学,适用于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当然,这不是说可以把学导式教学法作为一个僵化的模式去到处套用。随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变化,随着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变化,学导式教学法也必然要有灵活多样的“变式”。但是,不管学导式教学法的适应性能有多么强大,它都理应符合评定教学法优劣的根本标准--即:最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能用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智能的最优化的发展。例如:用学导式教学法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都可以首先自学、预习,发现和提出难点;去学习语文、外语、历史、政治、地理......也可以首先阅读课文,预习、发现和提出疑难;去学习体育、音乐、美术,也可以首先观察、练习动作,模仿教师的示范,发现自己存在的难点;然后,对上述科目,学生经过议论、质疑,经过老师的指导、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疑难得到解决,便很快可以从理解知识向掌握技能方面转化。 2、学导式教学法,基本上适用于讲授新课和复习巩固,适用于训练技能技巧、考查评定等各种课型。这些课型尽管各自有其特殊的教学任务,但是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独立活动并获得教师相应的指导,充分发挥和开发出学生各自的智能,才能真正成功地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 3、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教学过程与基本结构是: (1)自学: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要明确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学生发现了新知识及其疑难之处,反映给老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开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堂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 教师则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会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堂课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不吃教师喂给的现成饭。 (2)解疑: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座位或者4--6个人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解决疑难,交流心得体会(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及时向教师提出;与此同时,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较少;学生经过了一番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大都是主要的、重大的难题或关键所在。 (3)精讲: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的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还要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关键之处还要加以升华,给学生打下深刻的烙印。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类似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坚决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精讲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个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演示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这一节45分钟为例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的课堂时间,其比例大体为4:5。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就是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自学活动: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有意识地、积极地开发他们各自的智能--教师的精讲也是在有意识地提供条件并且随时提示学生要注意:是否正在运用和提高各自的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处在消极的、被动的、不自觉的、无所作为的地位,而且,还应进一步地必然伴随着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等相应的智能结构各层次要素的发展。 (4)演练: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指导及时改掉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与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记忆与巩固、熟练;力争达到当堂所学的内容能够当堂学会(这个阶段一般可用5-10分钟时间)。这时,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等各项智能要素,而且也是学生当堂初步联系实际、进行实践运用的重要过程,并为下一节课进行必要的思想上、情绪上和认识过程方面的准备,也减轻了课后做作业的负担。 值得指出的是: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对学生大搞题海战术,迫使学生重复做题,一遍又一遍地抄写作业,大量占用了学生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甚至于挤占了学生必要的睡眠时间--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视力,损害了学生的体力,不禁压抑了学生求学的兴趣,而且破坏了学习生活的乐趣,违背了课内与课外的学时比例一般不超过1:1以及学校卫生学和健康第一的各项基本要求,造成了学生的健康水准下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智能开发。 4、采用和推广学导式教学法,要经过一番逐渐过渡和师生双方逐渐适应和习惯的过程 千百年来给人们形成的传统习惯势力和现实的诸多条件、现时的种种因素的限制、干扰,使得采用和推广学导式教学法,并不是那末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便可办到的事。它要经过教育行政领导部门、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大中小学以及成人教育的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家进行探讨、宣传、实践和推广--经过一番舆论准备和组织工作,大力宣扬和传播各学科、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所出现的新气象、新成果,总结介绍广大教师和各类学生运用学导式教学法所尝到的甜头、取得的鲜明生动的新鲜经验和切身体会,就可以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法的旧习惯势力的影响和束缚,逐渐在我国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打开一个新局面的。 目前,上海市育才中学开展了生动活泼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法,正是学导式教学法在普通教育方面成功实践的突出代表。成人教育中的函授教学也为学导式教学法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几年来,各地分散进行的学导式教学法(尽管有些地区没有叫这样的名字)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项不需要国家花费多大的经费,只要在教学思想、教学法改革和教学管理方面着重从思想上解决了认识问题,并且容许教师大胆试验,规定出新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与要求 ,就可以逐步提高,逐步大面积推广。这是可以带来师生双方和有关方面一系列重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积极变化的特大好事;这是一项既能有效地促进千千万万学生的智能开发,又会造福子孙后代、振兴中华民族的特大好事!如果说,当年在工业战线上的“郝建秀工作法”成倍地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那末,现在的学导式教学法在广大的教育战线上,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令人欢欣鼓舞的丰硕成果。 实施学导式教学法,对广大教师是一次大解放。它把广大教师们从传统习惯的教学论思想的牢固束缚下解放了出来;用现代教学论通过掌握知识更要着重开发学生智能的新教学思想武装自己。教师们不再满足自己唱“独角戏”的讲课方式和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愿意追求师生双方从思想上、认识上,从感情上在掌握知识、技能,开发智力、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水乳交融的沸腾的课堂精神生活。 实施学导式教学法,对广大教师是一次大丰收。在教师们的眼睛里从此真正看见了全班学生,看见了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各不相同的学习、认识与培养技能、开发智能的过程;看见了每一个学生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未知的“世界”。 实施学导式教学法,对广大教师是一次大促进。它要求教师们灵活而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讲求教学的实际效果,不能轻易浪费一分钟--向45分钟为例子的课堂教学要学生成才、成人的教学质量;讲求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讲究安排学生活动、进行辅导、精讲的科学。 实施学导式教学法,对广大教师是一次大提高。从习惯于备课单纯备教材到还要进一步备学生---学会收集和分析学生提出的和还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疑难;从讲课的主要精力放在背讲稿、复述教科书或讲义,到进一步要把讲稿充分消化,当堂能够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与要求,有明确针对性地,有选择地,简明扼要地讲给学生;还要能真正抓住操作的关键,抓准学生的难点,当场给以示范、演示。 实施学导式教学法,对广大学生更是一次大飞跃。它使千千万万的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那些死记硬背、机械重负的负担,解除了压制他们主动地开发各自的智能结构的束缚,焕发出永不满足的无比强烈的求知欲。这为他们当中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人人成才创造了无限辽阔的发展前景。从学导式教学法中学出来的学生,会思考,肯创新,既获得了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更有益于他们智能最优化地继续开发--因而后劲足,潜力大。 成人教育中函授、面授、电视、广播、个人自修这5种基本形式,都要求而且最便于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这是与成人教育的社会性、多样性、普及性、实用性、职业性、速成性等基本性质分不开的---学导式教学法最重视学生自学-探索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而自学-探索能力在成人教育中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学导式”中的自学正是适应成人学习的多样性,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有帮助的自学。同时,它又吸收了互学(互相探论、议论、研究)和教学(在自学基础上听老师精讲、接受训练)的积极效能。对比“启发式”教学法目前在实践中的弊端来说,现在,“学导式”教学法,在充分开发学生智能的前提下,学生再也不会“不启不发”,更不会“启而不发”了. 自学并得到教师引导的“学导式”教学法,在任何教育-教学体系中,都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途。 82-2】 简论大学生的智力(智能)开发——“智力开发学”的一个关键环节【见 《黑龙江高教研究》 1982年03期 】 刘学浩 【摘要】: 大学生处在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每个人在智力(智能)开发上所达到的水平与高度,不仅直接影响一生的事业成就的高度,而且也会影响国家今后在国际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对人类进步事业可能作出的贡献。因此,大学生的智力(智能)开 【关键词】 : 大学生 智力开发 智能开发 关键环节 直接影响 想象力 基本内容 审美能力 社会实践 社会发展 【DOI】: CNKI:SUN:HLJG.0.1982-03-009 【正文】: 大学生处在一个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阶段(一般大约从18岁到24岁左右)是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迅速成熟的青年期的末期阶段。在这个黄金时期里需要十分明白地确立一个人一生发展的专业方向,从根本上确定他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并且要迅速地把各种潜在的聪明才智,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摧毁成能够在大学毕业以后解决种种复杂的社会实践课题的现实性的才干与本领。在这个黄金时期里,每个人在智能开发上所能达到的水平与高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一生的事业上所能获取成就的高度,而且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二十年甚至若干年以后在国际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对人类进步事业可能作出的贡献。因此,必须强调大学生的智能开发,这是研究一个人一生——从生到死的生命活动全过程的“智能开发学”的一个关键环节,不仅要从教育领域和人才成长的角度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而且还应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去探讨它的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 一、大学生智能开发的时代意义 从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领域里出现的革命性的迅速更新,人类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知识激增”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异常:仅仅从60年代到70年代的十余年间,各种新发见和新发明就超过了过去两千年的总和!……第二,新知识增长的速度日新月异:人类积累的知识总量现在大约每七年-十年就要翻一番!第三,知识陈旧率显著加快:目前在技术发达国家里,大学生所学得得技术知识,五年后将有50%以上变得陈旧过时。第四,知识物化正在不断加速:如果说晶体管从发明到应用不过用了两年时间,那么激光技术择缩短到仅仅两个月。第五,知识的新陈代谢频繁,重复交叉严重:全世界目前每年发表的科学技术论文已达500万篇以上,登记的发明专利已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发表论文一万三、四千篇,专利八、九百件。这使任何一个人都读不胜读。在学习和发明新东西时,往往避免不了遗漏和大量的重复与无效劳动。 在这种新形势下,现代科学预测指出: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大约只占他一生工作所需知识的10%,而另外的90%的知识则要在他毕业后去继续学习并且应当独立获取。因此,这就尖锐地提出了一个任务:大学生不能局限在掌握学校教学的知识范围内,更要通过学校教学的知识范围,去发展自己的智力与能力,既要具有独立地去自学,获得知识的进修才干,更要具有能够创造新知识、革新新技术的时代本领。也就是说,掌握知识与开发智能这两者相比较,开发智能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它是长期起作用的最重要的主观能动因素。只要大学生的只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开发,不仅可以使他获得高水平的广博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确保它毕业后能独立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劳动,为国家为人民创造出富有价值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正是因为这一点,当代国际范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中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斗争,西方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斗争的实质和最终结局则取决于各国的科学与教育的发展速度、数量与水平,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大学生的培养效率与智能开发的现状。这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相通的;社会的经济与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社会的教育与科学发展速度;而高水平的教育与科技成就必然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转化成现实的强大生产力,迅速增强着这个国家的斗争实力,可以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不容剥夺的充分权利。 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已经证明:各国政府机构,各社会组织的领导人员和他们的“智囊团”的人选,正越来越迅速地由那些受过大学教育并且具有高度智能发展水平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与管理经验的专门人才去不断充实、不断更新,这是斗争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上述客观事实表明:大学生的智能开发,绝不仅仅是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在专业上的发展趋势和成就大小的人才培养问题,更重要的是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的前途与命运的生死存亡的要害问题。我们探讨我国大学生的只能开发问题,也必须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智能开发的尖锐的时代意义。 二、大学生的开发的中心环节 大学生的智能开发的中心环节,既是大学生智能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大学生智能开发的动力问题,同时它又标志着大学生的智能开发的特点和性质。那么,什么是大学生智能开发的中心环节呢? 我国的大学生,从入学时起,就几乎全部确定了他的专业定向和职业趋势。文、理、工、农、林、医、师范、艺术、体育等各专业的大学生,从入学时起,就基本确定了未来的社会职业和各自的专业发展的方向和位置。这反映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各种不同的需要与具体要求,是长期地在对他们进行教育与教学过程中一直起作用决定性因素。充分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和发挥这个决定性因素的作用,正是决定着大学生智能开发成败的中心环节。 大学生智能开发的基本方向,必须从专业定向和这也需要出发,既看到他们几年后毕业时国家建设的当务之急需,也要看到今后十年、廿年的社会进步的高要求。必须高瞻远瞩地紧紧抓住本专业所必备的深厚的知识基础,同时又要着力于专业兴趣、志向、职业热情与现身精神的培养,发展每一个大学生的独立探索与积极创新的能力。 大学生智能开发的基本途径,应当从毕业后实际工作的要求、专业内容和职业发展趋势寻找。学校和教师要把工作中心放在调动每个大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独立学习的积极性上,结合毕业后的实践要求和独立工作地内容,让大学生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或者从入学时起,就见习本专业和职业的实际工作,向大学生提出各个学年、各个学期或每个学习阶段的具体学习任务:必须获取知识的体系的基本结构和相应的智能发展的主要指标。要激发起每个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抓紧发展智能的积极性,让他们作学习生活得主人,因人而宜地充分建立各自具有不同个性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常见的那种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等待接受,对于如何具体开发大学生的智能,师生双方却心中无数,推着干、学着看的消极被动的传统教学的习惯方式。 三、大学生智能开发的基本内容 智能包括智力和能力。对于智力的内涵目前虽然各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综合多数意见和比较一致公认的内容,它基本上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因此,智力基本上指的个体在认识领域里脑与神经功能在接受信息时的能动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水平层次及其有机组合的能动作用。 对于能力的看法同样十分纷纭。不过,根据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即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内容,应包括以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认为:能力是智力在实践领域同知识、技能、情感、意志有机融合身心活动能动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水平层次及其有机组合的能动作用。能力的结构中主要包括以下七项基本要素: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 智力基本上是内隐的、不易被人们察觉的心理活动;而能力基本上是外显的、在社会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它们和在一起构成智能,也就是智能(或智力)开发的主要内容。它们具有个性的心理特点,是可以开发,可以发展的,并且是成功地完成任何活动的必备条件与潜在的能量。不仅人与人的智能各不相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不同活动中的智能水平也不会是绝对相同的。而且,每个人的智能诸因素也不是平列的,均等的,而是各用所长,也各有所短,但是却都错综复杂地统一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形成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绝不会完全相同的形形色色的智能结构的形态。 下面,分别考虑一下大学生的智力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具体内容及其开发的途径与特点。 四、开发大学生的智力 第一、 开发注意力 有人说:“天才—首先是不知疲劳的、目标明确的劳动,并在一定事物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也是一个大学生在血液上有所成就、在科学上作出建树的必不可少的 重要条件和智力因素。 开发大学生的注意力,就要使大学生非常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专业方向的要求和每个阶段学习的特点,去不知疲倦地、兴趣盎然地刻苦努力。专心致志地勤奋钻研,真正钻出乐趣来,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这样去勇攀科学知识与发展智能的高峰,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只要持之以恒,必定会学有所得,业有所成。 注意是知识的窗口,一切智慧的阳光,都必须经由它才能进入大学生各自的心灵。稳定而又集中地注意力,不能只靠教师的教学方式去吸引,更重要的是靠大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组织自己的独立工作去对学科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变有意识地注意为不知不觉的不随意注意。这样,也就会保持着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体验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振兴中华,加速四化的历史重任,在学习和独立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正在追求真理的自豪感。 当然,在开发大学生的注意力时,教师不仅要在新颖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下功夫,更要通过迅速反映最新科学成果的新颖的科学知识内容去适应大学生智能的“最近发展区”的不断变换与前进,来激发大学生的注意力,去有效的发展他们的智能。同时提高分配注意力的技巧—在同一时间里去注意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例如,在听课时,边听讲,边思考。边作分析性的笔记,边注意它和前后知识的关联,等等。 第二,开发感知—观察力 一切科学几乎全部发端于观察。巴甫洛夫一再教导青年科学工作者要“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力是大学生独立工作,学习功课,获取广泛而深刻的知识,深入思考以及展开想象的翅膀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智力因素。发展观察力,能不断激发大学生的认知兴趣,增强求知欲和钻研精神,也能促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养成鲜明生动而精细严谨的良好学风与学习态度。 开发大学生的感知—观察力,教师要及时提出明确的目的和具体要求,让大学生有准备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进行,力求精密,全面,尽可能有多种感官,多种信息通道参加,要善于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敏锐的捕捉现象,触发思维,把握本质;还要及时记载,加以整理和总结,不断提高观察力在智能开发上的积极效能。 第三,开发记忆力 目前常见的现象是由于单纯向大学生灌输,传授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智能开发,造成了大学生过多的死记硬背一上课忙着记笔记,下课连忙对笔记,考试时紧张背笔记的记忆力负担过重,妨害思考和创意能力发展的严重异端。这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坚决克服的大问题。 开发大学生的记忆力,就要加强大学生,思维的组织作,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例如:要分析需要记忆的内容的结构特点。区分哪些要牢记,哪些必不强记;合理的利用机械记忆(循环记忆法,认知和重视相结合,比重复认知的效果好,综合认知比整体认知和部分认知的效果好;眼耳手脚多种器官并用等等);充足利用理解识记和联想推理,科学的组织复习;采用多种形式的,生动有趣的有效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分别内容的性质交替安排;新旧对比,列表整理;自编提纲,小结归类;发掘特征,趣味记忆与情绪记忆等等)。 人的记忆力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因为目前人们所应用的记忆,只不过占大脑存储功能的十分之一,大脑存储一千万亿歌信息单位。大学生正处在开发记忆力的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应当充分抓紧这个大好时机。把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知识结构有系统的牢牢记住并能随时去加以利用。 第四,开发思维力 当代伟大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战略,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的适应进步与变化。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也是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智力的基本表现就在:一个人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灵活性,条理性,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层次上。因为智力也可以说是个体的脑与神经系统功能,在发育,成长的社会实践中,在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的作用下通过思维活动不断形成与发展的在认识领域中的不同水平与表现层次。 开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在大学生感知,观察,接受知识信息的教学过程中使思维活动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也就是说,要独立思考,发发现问题,深入钻研,准确的理解知识体系的各种概念,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与过程,善于由表及里的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再进而加以改造制作获得创新的结论。 要开发大学生的思维力,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在高校教学中普遍流行的而且是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做法:课堂讲授从始至终全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注入式一贯到底地呆板的教学方式,而改变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问题,勇于创新转变到学导式,启发式,讨论与研究式的教学法的新轨道。教师讲课前要把教科书和讲义及早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自学,提出重点与疑问及早交给老师作为备课的依据。讲课时要紧扣课题中心,把经过分析整理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再画龙点睛式的加以提示或精讲。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尽量要交给学生深入钻研,互相学习,解答疑问,发表创见。在这样的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运行引导启发,加以提炼和升华;对个别优等生或差等生要因材施教的个别指点,或者分别把针对性很强的思考与作业题写在卡片上交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或者学习小组去具体分解,独立辨决。同时,根据需要,教师要积极创设思考钻研各种问题的情景环境,实验作业与现场调查的条件,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努力开发大学生的思维力。 要开发大学生的思维力,就要把评价教师讲课质量的标准从教师如何能唱好“独角戏”一讲得旁征博引,头头是道,把现成饭喂给学生,使学生按原样尽量不费气力的进行消化理解,改变为教师如何能当好“导演”----尽可能让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是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独立钻研,努力寻求对问题的正确解答,全班学生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各有所得的生动活泼的最佳工作状态上来。 第五,开发想象力。 加里宁指出:“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理想的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凡是一个意志强烈和思想健全的人,绝不能没有幻想。”1(末·伊·加里宁《共产主义教育与教学》,人影教育出版社,1957,第142—143页) 想象力对于科学,设计,和文学活动,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有非常重的作用。在活动或劳动开始之前,在问题的情境还不明确的情况下,就能获得活动或劳动结果和中间环节的表象,这种想象力推动着人们为认识发展与实践的进程,他和思维力相互作用在一起,构成人类活动与劳动同动物的本能与行为的根本区别。因此,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能成长为大学生独立活动的积极的鼓舞因素与创造各种宝贵成果的有益的诱因。所以,列宁完全肯定“有幻想是工作的推动力”的正确见解,并且生动的写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幻想的能力,如果他不能间或跑到前面去,用自己的想象力开给刚刚开始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画出完美的图景,那我就真的不能设想,有什麽刺激力量会驱使人们在艺术、科学和实践生活方面从事广泛而辛苦的工作,并把他坚持到底…….”2{《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8,第379页)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了目前这一带大学生相对说来缺乏想象力的可悲局面。这也就给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增了突出的迫切感与必要性。要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必须提高教师对与想象力的重大作用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是否完全形式主义的死记原理、规则和公式,这对于能否深刻理解教材,全面掌握知识体系有直接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那些缺乏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人,是不可能在科学工作中做出出色的成果》 要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就要把他们从学术问题上的思想拘谨的状态中彻底解脱出来,用丰富的事实材料和实验数据做基础,经过想象力的分析与综合、联想、虚构、夸张或图粗强调,让他们对事物获得异乎寻常甚至是出乎意外的新联系或新形象。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失误,但是这些并不可怕。教师只要善于引导,树立了远大的革命理想的大学生在开打想象力的过程中完全能够正确防止那种脱离现实的空想的消极作用,同时积极地更深入的渗透到现实中去大胆假设并且创造出新的事物。 当然,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并不是要把上述五项基本智力因素鼓励对待,单打一,而是要把他们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去综合开发,并在一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信息的吸收与消化,逐步发展到较高一级的智力水平上去。 五.发展大学生的能力 发展大学生的能力,重要的是使7项能力要素都得到普遍发展。为了节省篇幅,下面对大学生能力结构的要点及其发展的途径,仅仅略加说明,不去详细论述。 第一. 发展大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 大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的关键问题和突破口。他不仅在大学学习期间有教师指导是必不可少,而且也是很大学生毕业后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分能力因素。只有靠自学能力,大学生才能卓有成效的获取知识,把未知同已知连成一体,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索,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融会贯通地把理论同实际结合到一起。过去的《教育学》主要是讲教,很少讲学生独立自学的规律问题。而在实践中,仅以目前79级学生的现状为例,据了解近半数大学生不会自学,不会独立去获取知识——教师没讲到的,学生就不懂、不知、不会。他们的知识面太狭窄,就连专业基础知识也是既不深厚、也不宽广,更缺乏独立探索能力。可见,对如此重要的基本能力要素,不仅在理论上研究不足,而且在实践中尤为欠缺。要开发大学生的智能必须抓紧培养他们的自学—探索能力。 为此,很需要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变主讲教师——讲到底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及时引导,即要从根本上改变老一套的课堂讲授方式:变主讲教师唱独角戏,从头讲到尾为学生自学为主、可由教师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自学要求与任务,启发学生自学、探索的积极主动性。保证自学时间与条件,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发挥自己的专长。在教学计划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比例上,要适量增大选修课的门类与课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完善学分制;文科要学点理,理科也要学点文;要让大学生尽早根据自己的条件,结合专业发展方向的要求选定研究课题,及早组织起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开展大学生的课外研究小组与专业科研活动;大学生要会独立查阅情报资料;每个人要独立掌握一~二门外语的阅读技能;要学会快速阅读、记笔记,积累资料卡片;共青团、学生会要组织大学生的科研、设计竞赛和论文评奖、学术报告等专业研究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及早养成有计划地自学与探索的好习惯。 第二,发展大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 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对于师范院校、文科或理工科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心得,积极为社会服务并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因素。表演能力不仅对于艺术、体育或师范专业大学生,就是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活跃学习生活。形成朝气蓬勃和和谐的个性也是不可缺少的。 要发展大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就要抓紧课堂自学、讨论和练习的每个机会,认真训练言语过程中遣词造句、语音语调的技巧;要用准确、清晰、简练、完整的语言表达思维的结果,提高表情和手势的鲜明生动程度;要组织演讲比赛、故事晚会和诗歌朗诵活动;要自学或选修文选与习作练习课,分析诵读范文;尽可能参加课内外举办的征文及科普创作活动;尽量发展对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的爱好,会画简笔画,作轮廓写生素描或技术制图;能在集体面前表演几手短小的文娱节目(演奏乐器、曲艺、唱歌、跳舞……)等等。 第三,发展大学生的 健体 —操作能力 一个大学生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进行简单的创造性活动,没有坚强的体力和相应的熟练的实验技能与动手操作能力是不可能的。健壮的体魄也是大学生发展智能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一切智能都寓于健美的躯体之内。 要发展大学生的 健体 —操作能力,就要养成天天坚持体育运动、注意卫生保健的良好生活习惯;坚持参加讲卫生、美化环境和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性公益活动,这也是增进健康的有效活动(例如:照相,装配收音机,制作模型,标本,维修铁木用具……)不仅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是一项基本功,就是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也能是提高他们的日用技术的技巧水平。手巧必然心灵,灵巧的双手也会促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达,有益于整个智能的开发。具备高水平的 健体 —操作能力可以在广阔的生活领域里施展大学生个人的多方面的才干,使人变得聪明、愉快,生活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第四,发展大学生的社交—管理能力 大学生的社交活动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基本部分,它不仅表现为在学校里的同班同学、系内外同学之间,在学生会、共青团和各种文娱、体育、学术社团组织内部以及同教师、职工、领导人员的交往关系,也表现在同家庭、亲友、社会各界,工农兵群众的交往关系中。正是通过上述这些多种多样的同周围人们的交往活动,大学生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经验、技能,丰富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开阔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体验到不同的情感,锻炼着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并对各种关系和矛盾、事件作出自己应有的反应。也正是在上述这些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着大学生的个性,养成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好品德,养成团结群众、善于与合作共事一道攻克难关的好作风。这样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多方面的锻炼、掌握好本专业的训练要求十分必要,也是大学生毕业后广泛的拜师求教,交流学术,进行友谊协作,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作出较大的贡献的一项基本能力因素、 发展大学生的社交—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一方面积极参加集体社交活动,关怀和爱护集体,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的在集体中生活、成长,勇于对集体负责,团结大家,齐心合力,发现问题时善于共同解决;在集体生活中既是一名执行人、服从者,又是一名组织者,承担一定管理责任的人。因此,大学生积极担任班级、系、校的学生会、共青团和文娱、体育、各种学术社团组织中的负责职务或领导成员,是发展他们社交—管理能力的必要途径。 第五,发展大学生的革新—创造能力 革新—创造能力是能力结构中最有社会价值的因素。他是国家人才资源中最重要的财富。大学生读了很多书,而学习质量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准是看他从今而后能否应用于革新、创造,做出前所未有的新贡献。 发展大学生的革新—创造能力,就要养成大学生永远进击、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已有事物的不足与问题;善于吸收前人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和经验;对学业和工作精益求精、不断地钻研、改进;勇于标新立异,敢于革新创造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用于开发他们求异思维、辩证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掌握分析事物各种关系的科学方法;积极参加兴趣小组火课外科研活动,高小发明;抓住一个现实需要解决的课题坚持不懈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提高动手操作与实验能力等等,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革新、创造能力。 第六,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 美的源泉是客观世界。人们的生活需要用理智与情感去感受,欣赏进而创造自然美、社会美和道德美。因此,“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大学生必须具有情感—审美能力,才能使他成为一个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的人,也才不会使他堕落成“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这是爱因斯坦在关于教育的声明中十分尖锐而深刻的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这是最基本的了。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了,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评价美的标准,具有辩证唯物论的审美观点,在观察、认识、体验大自然、社会现象和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去提高认识美、感受美、鉴别判断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同假、恶、丑等下流事物与行为进行斗争的勇气与决心;同时敢于并且善于“按着美的法则”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去创造真、善、美的高尚事物,去表现出美好的行为与情感。在各科教学和艺术欣赏与文艺创作以及各种科技、文化生活中努力掌握美的表达与表现技能,同时发展活泼、舒畅,富于美感的情绪体验,不断焕发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七,发展大学生的意志—调节能力 意志—调节能力在一切活动中赋予定向选择、计划调节、处理好主体同客体的各种关系、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在对变化了的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对策等重大决策关头,对决定性的能动作用。因此,它是非常宝贵的基本能力因素。大学生意志—调节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认识、情感上的自我体验、道德上和对学习与生活结果的自我评价、意志与行为上的自我监督,知识与智能结构和同客观环境与周围关系上的自我调节,业务与思想政治上的自我教育、自我批评等等。 要发展大学生的意志—调节能力,必须使大学生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志向,树立起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和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现身的决心;时时处于严格要求自己;遇事冷静思考,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在专业上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与要求,有锲而不舍的专业精神;谦虚谨慎,肯独立思考,能明是非,抵制干扰,不固执己见;勤于总结勇于修正错误、作自我批评,有坚强的组织观念和明确的群众观点;努力把自己锻炼成自觉为人们作出贡献的革命队伍中坚定的战士。 总之,发展大学生的能力,应当把上述七项能力要素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有计划、有步骤的综合培养。 大学生智能开发,比起小学、中学学生的智能开发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大学生的智能开发,要以反映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对过去学术成就的深刻而全面的概括为特点的只是作中介,并且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综合,消化吸收,变成自己所通晓的知识体系,还要能加以运用而生成的熟练的技能,再进一步再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不断经受检验和反馈,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开发过程的。其中的知识技能,必须反映出大学生教育的性质和水平。 第二,大学生的智能开发,在实践活动中能获得相应的学习、科研等各项活动的社会成果或学术价值,甚至创造出一定水平的物质财富,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此,对大学生的智能开发,不仅是单纯的智力投资,也能同时获得较大的现实的社会收益,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 第三,大学生的智能开发,大学生本身并不仅仅是被开发的客体、对象,更好重要的是开发主体,实行者。要给大学生自己主动地在学习、研究、探索、革新、创造,以及体育运动、文化艺术生活、劳动操作和社会交际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去注意开发自己的智能,不断调整各自独特的智能结构。教育者,学校和教师不能把他们简单地当成消极等待开发的被动的对象。 第四,大学生的智能开发过程,是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完全确立,个性发展基本定型的过程。再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自身不断地接受教育、获得发展,同时又不断加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功能。它是小学、中学阶段智能开发成果的深化与提高,又对今后人生的智能发展所能打到的高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根据。所以,它是人整个一生中智能开发的关键环节。 第五,大学生的智能开发,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与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及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等能力要素普遍发展的教学这个统一的过程的聚焦点和最后验收阶段。验收的标准不是只靠学校本身来定,更要靠多方面的广泛社会实践来定;参加验收者也绝不能只是学校本身,更主要的是全社会、各行各业都拥有发言权。高等学校在开发大学生的智能时必须重视整个社会,甚至兼顾到国际社会的呼声与要求。 正是在上述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冶炼出合格的——以知识、技能为中介,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锻炼与考验才形成的大学生智能的高级“合金” 开发大学生的智能,当前需要解决的几个迫切问题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初,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设高的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内容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要求这方面的精神文明,有更普遍更迅速的发展”)其中我们要大力加强智力开发,增加智力投资,使智力投资同生产建设投资的比例想协调,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另一方面是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他具体指出,要使我们的社会成员广泛地树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风尚和劳动态度,树立高尚的思想情操、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树立自觉的守法精神和高度的组织纪律;在处理人民内部的关系上,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团结互助。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要开展五讲四美运动。可见,智力开发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一环,已列入了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发大学生的职能(智力),正是直接影响到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影响到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的发展水平,而且又间接作用于工农业等各行各业生产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键性环节 要充分开发的学生的智能,当前需要解决几个迫切问题是: 第一,在高等教育工作中,要把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智能,摆在突出的首要地位。通过全部教育与教学工作,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要着重发展大学生的智能,把它作为教育指导思想的核心。知识可以在各种百科全书和文献中取寻,而大学生的智能及其创造的价值却根本无法取代。 第二,要具体调查。深入研究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要求;也要深入研究,具体分析大学生智力开发的个人特点和智能普遍发展的基本规律,使他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第三,要充分调动起大学生自己既作为开发智力的客体同时又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觉地为把自己的智能发展到尽可能高一级的水平而顽强奋斗。 第四,全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考试及毕业分配制度等都要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智能;带动发展,都要争取获得发展智能的最佳效果,绝不可阻碍或束缚大学生的智能发展。鼓励智能冒尖或提前毕业。每学期都要推荐一次智能优秀的学生,建立学生智能档案,为优秀生快速成长提供方便。 附注:本文是《“智能开发学”专题讲座》述中的一章,有些问题并没有在一章展开论述。 【2】 1982-3】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 【节选】 —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观点 述评 (之一) (本文的全文 见《教学与课程》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 【 248-- 268 】 刘学浩 一、知识与智能 传统的教学论—基本上满足于以传授知识为主,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仓库”。 事实上学生毕业后必然遇到他们所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他们将不得不独立、迅速弄懂这些新东西并掌握它。可见,学生 需要 及早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并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因而 学校教学使学生获得更高的智能发展水平有多么重要!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智慧、意志、情感,发展才能和禀赋。教学只有发展学生的智能,才能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深刻而牢固的知识。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大力提高教学和教育过程对于学生的智能发展的效果。 只要能在学生智能发展上取得较大的进展,不需要额外增加教学时数,就能在教学上取得好的成绩,而且,这样所花费的时间反而会大大减少。发展智能的重大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十分有利于学生去掌握多方面的、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把掌握知识作为发展智能的基本手段。最完美的教学,即是发展着智力和智能的教学。只有当教师把知识的掌握视为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手段时,才能实现对人的智力教育,因为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所必要的智力劳动,正是智力和智能发展的基本手段。可见只有努力掌握知识,教师去正确的传授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智能发展达到最佳水平;而智能的最佳发展又会使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最完美的教学水平体现在:知识保证人的智力发展的最佳水平,而智力的最佳发展又促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的不断增强。 应当看到:知识是每个学生协调发展的条件,是个人爱好 、 兴趣 、 才能以及职业定向的源泉。一方面,不能把教学过程变成单纯的积累知识和死记硬背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必须使学生牢牢地记住每一个学科的基本知识,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能随时动用记忆这个知识的仓库。科学基础知识、每门课程作为学生协调发展的条件 、 个人爱好的源泉 -- 个人志趣和职业方向形成的源泉,也是必要的。所以,要掌握牢固的,深刻的知识,养成根深蒂固的求知欲。 通过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努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发展智能,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包括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追 求 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可见,这种一般发展,就是使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诸方面得到普遍发展,全面发展的同义语。 知识和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的发展虽然同掌握知识是密切联系的,但是,掌握知识和发展 智能 毕竟是两回事儿,并不完全相符。知识量和智力发展水平之间不能划等号,尽管后者依赖于知识量。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它不能归结为知识的积累。 真正的智育,在于使人生目标向往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智育的内容,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包括: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智力劳动技巧,养成终生对精神财富的内在需要,养成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需要。 每门课程的知识对形成、培养活跃的创造性的智力,都具有教育潜力。须知每门课程都影响到几乎每个人一生的精神世界,都应当是永远燃烧的特别的智力光源。每个学生一面获得各门功课的牢固知识,一面找到自己喜爱的科目—并远远超过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这不仅是个性全面发展的规律之一,而且是丰富的充满多种兴趣的集体生活之所需。这样,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需求,丰富着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暴露出来。 否则,学生的精神生活只限于课堂、教科书、完成必要的作业,这样狭窄的小天地,那就谈不上什么智力教育,谈不上教养的特殊目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才能和对智慧活动的广泛兴趣,提高做人的尊严感,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尽量发展,在接受文化财富之后,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体会到一个聪明的,天才的劳动主宰者 的 尊严感,从而感到幸福。就是说,知识不仅是升学和就业所必需,更重要的是照亮生活道路的光源 -- 完整而多方面的知识,是主要 的 精神财富。而基于这一财富之上,将产生、形成、确立新的智力兴趣。所以,我们反对只用学习知识的分数这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决不能使任何人从小就感到低人一等。教师要善于在学生面前,甚至是在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向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中达到一个高度,表现自己。 个人的智能有不同,但是,应当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要挫伤他的学习积极性,而要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二、发展智能的条件与途径 1.要发展学生的智能,不能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也不能对学生毫无感情。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志向、智慧和性格结构,这有助于去热爱尊重学生。要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精神世界,他们的欢乐忧愁;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技巧灌到里面去,这样当然不会促进他对学生的爱。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感情,缺乏了解,就不可能有效的传授知识,更不可能卓有成就的发展他们的智能,因为: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 光 ,学生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就爱好、兴趣、愿望、志向、情感方面来说,教师对学生就分辨不清。 2.发展学生的智能,就要在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爱好、原有的智能结构的基础上,积极给学生创造学习的诱因,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为了在教学上取得予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诱使人去活动的原因,即动机。动机似乎能把人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高年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祖国的义务感,为了对人们多做贡献,就应该多学知识,发展智能,这是强有力的动机;几种动机共同在起作用,会形成“动机的结合体”;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学生的知识越深入,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欢喜,体验到紧张的脑力活动的满足,乐意去完成复杂的作业......这样,学习的内部诱因占了主要地位,分数就会退居到此要地位了。 3.发展学生的智能,要引导学生去独立挖掘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作为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学生发展智能的内因,内在动力是什么呢?这就是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特别是他的内心需要。要逐步学会使学龄初期儿童形成一种自己去弄懂他们所不懂的问题的内心需要。需要乃是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想办法去满足这种需要。要尽量满足学生独自挖掘、探索知识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生活、对科学、对艺术等各个知识领域的广泛兴趣。所以,教育艺术的基础是学习的愿望,激奋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准备。要加固这个基础,没有它就没有学校 【 这相当于我国学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的主体原则 】 。当学生开始去自己努力探求知识时,教师要及时看出这一点,给以接应和指导。但是,不要那些絮絮叨叨的教训,不要那种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和强加于人的不感兴趣的课外活动。 只有当学生表现出想要知道比他在课堂上已经知道更多知识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又成了唤起学生去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主要刺激因素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知识的明灯 - — 从 而才能成为教师。只有在学生身上燃 起 无数求知的思想火花时,丰富的智力生活之舟才能 驶向 知识的海洋。 掌握知识的过程,可以发展智能:而运用知识的过程更有助于发展智能,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知识往往成了滞销货物,积累它们似乎是为了储存,而不是为了流通,不去加以运用。而运用,更有助于获得新的知识。要把 知识 作为发展智能的一种手段去灵活运用:要尽量使知识不成为最 终 目的,而成为一种手段。要使知识不变成静止、僵死的学问,而使它们经常活跃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 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学生的相互关系中,以及生动而连续不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中 --- 离开这一过程,则真正的智力、道德 情感 、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去发展学生智能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从智力教育的第一步起,就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活跃性、积极性,也就是注意知识的运用。这 是 使知识不断发展 、 加深的决定性条件。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和加深的时候,学生的知识越多,学习才能越省劲。如果知识是死的存储物,堆放在头脑中,学生就会越学越困难,变得愚笨起来;反之,当知识是活的,处在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越学越机灵,变得聪明起来,更加渴求知识 、 热爱知识,就有助于智能的发展。这样,学习成为学生自愿的劳动,他肯主动地独自去挖掘知识,每次遇到原先学过的东西时,能从事实、现象和规律中发现某种新东西,并能对这些事实、现象和规律的某些新的方面和特点,加以考察和分析。像这样去独自挖掘知识,当然就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 4.影响学生智力和智能发展的主观因素是多方面的,绝不局限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勤奋;学生的遗传素质、感觉器官特别是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否健全灵敏;学生个性的意志、性格、情绪等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等等,都能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 5.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师还必须努力使学生的班级小组形成生气蓬勃的集体。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去因材施教,这是使学生的多方面的智能开花结果的必不可少的土壤和园地。只有集体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要通过集体来影响个别学生,教师必须组织这个集体,使集体的生活跟学生的精神需要,愿望和志趣有机的联系起来。教师要时刻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注意圈里。这样,在形成集体的基础上来实施个别对待,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获得巨大的力量。要能这样来组织学生集体生活—既为某个学生,也为班上所有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营养丰富的环境。 6.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就要使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过着一种活跃的、沸腾的课堂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提出问题,独立的探求知识,让学生自由的发展各自不同特色的智能结构。在课堂上和其它活动中,要有教师和学生协同一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这是一种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要尽可能在学生的普遍发展上取 得 最大成就,就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师生在课堂上都能自由的呼吸。使学习在一种和睦友爱而又丰富多彩的温暖的班级生活气氛 中 进行,学生会联系教材的学习,提出许多问题。应当鼓励学生提问题,这是他们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标志。只要课堂上笼罩着这种认真工作的气氛,学生所提问题的数量,就自然而然的是有限度的。而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回答是不对的,除非所提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大纲范围,而且是学生没有力量讨论的。如果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涉及到予定在以后的课堂里才会教到的材料,—可以只是涉及一下,用不着对这些材料作深入的讲解。要让学生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教师则以高度的机智加以引导,并参加到谈话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要有精神交流,堂上要有炽烈的创造性的气氛,—这只有当学生渴望认识未知的事物,而教师也为用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从精神上培育他们成长的信念所鼓舞时,才能稳固 地 形成起来,才会产生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显然,只要每个学生能够与同学和老师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就能打开他的思路,丰富课堂内容,建立真正的集体活动的气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沸腾的精神生活。 7.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教 师 就要同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融洽合作的友爱关系,而不能采用分数威胁、依靠惩罚等等消极限制手段。学生— - 这不单纯是可以向他的头脑里填塞知识,并且在他身上训练出准确无误的起作用的技巧的学习者,而是我们社会的未来的公民。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彼此交流自己的认识,阐明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争论,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单是指靠它的内容,也靠交谈者的兴致勃勃的面貌、眼神、表情、手 势......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所以,教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是总让学生处 在 连续不断的紧张状态,不是让每一个人单独的去苦思冥想,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跟教师、跟学生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相互争论。 这 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 , 也有笑声——。这绝不是靠惩罚和分数的威胁所能形成的生动活泼的气氛,而是由于课堂上极其活跃的集体的智力活动吸引着学生的全付精力。即使出现了违反纪律的情况,学生自己也会自觉改正的。 这种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和沸腾的课堂生活,是发展学生的智能的极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旧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不可能为发展学生的智能提供这样良好的土壤的。教学上那些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的教条,妨碍教师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教师怕违反传统的教科书、教学法上的那些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超出大纲、教科书范围的问题,教师通常就会指出— - 不是本课要教的内容。这样,与学生之间就没有真正的交谈。教学法指导书严格规定了教材的进程,强迫教师照搬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师不得不维持表面上的纪律规范,这些都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的来源。而形式主义必然疏远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课堂上那种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也有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专长,从而取得发展智能的良好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威信。教师本身被认知的过程深深的吸引着, 对 学生的问题反应很敏感,很仔细 地 听取学生的问题和理解不清的地方,鼓励学生去证明他们所提出的见解, 他 以一种高昂的激情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他机警 地 注视着整个班级,以便选择适当的时机,激发一下学习差的学生的积极性,或者给学习好的学生一个发挥长 处 的机会。他不仅是用语言,而且能用他的眼光,去鼓励和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志向。他不是跟班级对立,而是跟班级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又不丧失他作为导师和年长的同志的威信。这样的教师在发展学生的智能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8.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去独立 地 观察、感知、理解、钻研,这是教师应当着重花费功夫切实抓紧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教师则知道朝那个方向加以指导;对学生的想法,有些加以支持、发挥,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消。 【 这也是学导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 。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按照他的思考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教材(文艺作品),有的学生,课堂可让他做比较复杂的习题;有的学生,可向他推荐课外书、科普小册子,引导他独立专研,扩大他的眼界, 尽可能 发展他的爱好。要仔细观察,研究和估计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以达到成功的教学目的。包括:发展学生的 积极 素质, 如对 教学感知的精确性、注意力、理解力、思维的性质、知识的力量,对科学的态度等,而且教师要下功夫发展每个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要求,给他 的探求 找到出路,并予以正确的引导,—这些是更加重要的!不仅要满足学生那些已有的需要和兴趣,还要从多方面形成学生的个性。这里不允许听其自然--必须把这个 或 那个学生所缺 失 的东西,填补进去。 9.要发展学上的智能,教师本身的知识与智能水平应当比学生高出十倍、百倍,这样才能运用自如的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智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当然,教师传授知识要想达到这种地步 , 就必 须 有尽可能丰富的知识,拿到课堂上传 授 的只不过是他知识储备的百分之一。只有把自己掌握的百分之一拿到课堂上来传授的教师,才能 成为 真正热爱自己教学科目的人 --- 他不仅给自己的学生以 实 在的知识,而且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思想。他把个人对学生的影响,看作是把自己的智慧火花、根深蒂固的求知欲传给自己的学生, 使学生 也都热 爱 他的知识领域,也都充满着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师只有传授这样的科学知识, 它 们反映了周围世界的规律及对象和现象的内在本质特性和相互联系,并被学生牢固 地 掌握,这样的科学知识就能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发挥重大影响,进一步是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劳动和文化艺术的真正本领。因为这样的科学知识,不仅是从事一定活动的依据,也是从事活动的定向工具,是学生活动的导向指南,可以成为活动的调节者。而智能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然会更好 地 形成与发展起来。 所以 , 当前在国外许多培养人才的学校和机构,强调学生必须有广泛的跨学科基础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容易在科学 交叉 的地方找到重大研究突破,懂 得 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具有多方面智能,可以比较快 地 获得结果。所谓博才可以取胜的道理,同样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 10.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 使 每个学生成为尽可能聪明的人:会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据有充实而高尚的精神生活。学校毕业生可以不懂某发面的知识,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未来的数学 家 或拖拉机手......都要善于创造性的思考问题,成为头脑聪明的人。 为了掌握知识,就必须善于学习。学习不应当归结于不断的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力,死记硬背。小学首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逐渐培养儿童紧张 地 和创造性 地 进行脑力劳动的习惯, 使得 脑力劳动成为心爱的工作。 总之,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教会学生使用知识......必须鼓励每一个学生创造性去应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与此同时,还 要 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对智能发展的影响。学生的脑力劳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是他的精神生活,他的内心世界。忽视这一点,会导致悲哀的结局。 11.要发展学生的智能,不能一刀切、搞平均主义、要承认个性差异,去扬长补短,人尽其才。 学生的智能水平是有差异的,每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也不相同,各人能力的特点是客观存在,不能强求一律。有些人能成为发明家,诗人,而有些人则能成为汽车司机、厨师……。但是,不应使那些智能水平较差的人感到这是一种不幸,自己低人一等,要让每个学生都首先在他能够上去,超过别人的那个活动领域里充分地发展,树立起他的自信心和尊严感。只有当学校里的精神生活旺盛时,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才成为乐意的 、 诱人的事情。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在智力发展最平常、最困难的学生面前,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其中拔尖,显示自己的出色成绩,感到自己不是才能短缺,而是精神生活丰富、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有益于社会的幸福的人。 三、智力及其发展 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是指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1.观察力。进行观察是很可贵的 : 能够积累关于自然界的表象,还能掌握仔细观察事物的技能。观察应当在认识自然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观察是借助于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实现的。 那么,怎样发展观察力呢?应当把学习过程中提供的那些可能 性 加以充分利用,不必专门去搞什么观察力的特殊训练。在参观旅行、劳动课及其他许多课上,都可以发展观察力。从小学一年二期起,每学期都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活动。应当把阅读(课文等)和参观、观察结合起来。孩子们对自然课和参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观察,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解,同时也提出许多问题,自己讲述在校外的见闻。显然,这种教学方法是能够激发儿童认识未知事物的内心需要的。在儿童独立观察客体的情况下,他们能够作出更加完满和正确的描述,这要比教师对直观教具进行说明而学生单纯听讲,其效果更好。所以,在课堂上要注意组织独立观察,使学生自觉领会教材,掌握独立工作的技巧,促进智力发展。学生有了较强的观察力,就会获得很多知识,从一件事物上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促进思维力和整个智力的发展。因为他越是进行精细的观察,就越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就越想弄懂这些问题。所以,培养观察力,也就启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兴趣,有助于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教师必须首先学会观察大自然。 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是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学生善于在相互联系中观察现象和物体。回到家里,他们也仔细观看平时看惯了的那些东西,看出了过去没看到的东西。而发现越多,问题也就越多。这些问题不可能得到解答,好的是孩子们提出了问题,思索着问题,学着向知识的源泉——周围世界请教,好的是他们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观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通过观察,不仅可以巩固旧的知识,而且可以吸收新知识,还能进一步使知识得到运用。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观察,可以使旧的知识变得更巩固,还可以汲取新的知识,使知识在观察过程中可以活跃起来。这样,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象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所以,让孩子们成为周围世界的考察者,发现者,让真理不只是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现成结论。如果发现能激动孩子的心,真理就能成为他个人的信念,人一生都会珍惜这种信念。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能把对学生进行的智育与德育、美育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观察力可以说是获得知识过程中感性认识阶段的智力因素。观察和感知可以说是得到一切知识的第一步,它能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分析、判断所必不可少的基础。事实上,一切科学几乎都发端于观察。教师在使用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具进行演示、组织实验或参观等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很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应当让学生在认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细微观察,深入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定律,敢于大胆地去寻根究底。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观察力发展得强弱,对学生整个智力的综合发展及其个性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见多才能识广。学生看得多,知识面广,就能引起对问题的联想,思路就会灵活。学生对周围世界有了多方面的深刻的认识,能够形成他们的鲜明的良好的学习态度。他们多么渴望能对近旁的、周围的、还有远处的事物多知道一些呵!而教师却迫使他们几乎天天跟词句和数字打交道。这种片面性和令人厌倦的单调性,自然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2.记忆力。旧的传统教学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迫使学生反复咀嚼已知的材料。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企图一下子记住,必然是死记硬背,机械重复。 从小学起,就应当区别两种教材,一种是要一字不差地牢记的,另一种是不需要逐字死记的。 第一次阅读或对直观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牢固的记忆特别重要。要达到知识的巩固性,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认真思考教材;还要从各个角度,各种联系中来理解教材。如果各个因素之间没有联系或者联系薄弱,那末它们就不能长期地记忆。要注意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联系的多样化和多方面性,形成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就能牢固记忆。如果学生主要是死背教材而很少对它进行思考——这样积累的知识,对于形成科学 的 世界观是不会有益处的。 增强记忆力最重要的条件,是对有关的材料要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深入思考其内容;经常在记忆中再现已有的知识,跟别人谈论它,回味它,或者实际使用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住;复习可以跟思考、跟无拘无束的交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有一些东西完全可以无意的识记,有些教材,背诵反而妨碍学生对它的理解,所以要作具体的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有个科学的方法问题:复习时应当给旧教材增加某些新东西。这要比单纯地再现学过的东西有利得多。在每一次复习时,教师都应当把某种新的环节编织到学生头脑里已经形成痕迹的网络里去;或者讲解以前有意地留下未讲的东西,或者补充以前故意没讲的某些细节……在安排新知识的获得,或新习题的解答时,都一定要让学生用到以前学过的东西。而后者又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的。知识的巩固性,不是靠大量的复习,而靠借 助 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的。这个广度,并不意味着范围很广,最主要的是知识之间的本质上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地、恰当地揭示这种联系,那么,要领 是 形成一个严整的体系,个别概念的划分则在这个体系之内进行。学生在有机的联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其效果要比进行多次的单调的复习好得多。 总之,智力教育的再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可用残忍的态度对待儿童的记忆。逼迫学生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其中也包括记忆力的发展,不能不说是这种残忍态度的后果。学生经常被迫硬记他们并不理解的东西,硬记那些不能在他们的意识中引起鲜明的概念、鲜明的形象和联想的东西。记忆代替了思考,死记代替了鲜明的感受。这是极大的陋习——使中小学生变得愚蠢,会扼杀他们的学习意愿。对于抽象的规则,学生运用它去解释的具体事例越多,它就会记得越牢;相反地,学生越是把注意力放在死背规则上,它倒忘得越快。把最必要的东西记住——这是预防学生到了高年级时学习负担过重的十分重要的条件。要划清哪些该牢记,哪些只需理解的界限。要掌握的知识越多,巩固记忆的工作就越重;而巩固记忆,这实质是大脑间歇性的改善。对问题考虑得越深入,记忆得就越牢固。没有理解之前,不要试图去记忆,这会浪费时间。只要周围世界成为学习思考,记忆和判断的环境,学生敏捷的记忆力不但不会减弱,而且还会增强。 3.思维力。要尽量选用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的教材与教法,尽早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以便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聪明;要从直接观察前进一步,深入就里,能去捉摸自然界里存在的因果依赖性,即现象的必然联系,一事物(因)对另一事物(果)的制约性。而如果因和果都是学生尚未知觉过的,那时,教师就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意识到因果依赖性。在以形成技巧为目的的习题里,也包含大量的使学生认识事物的联系和依赖性的材料——供学生思考的材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去提出问题、找到答案。在学习教材时,学生会产生不少问题,这是非常好的。单纯听教师讲解,照例是不可能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只有他自己发觉了在理解教材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漏,留意到某些衔接不到的地方,感到要使知识彼此贯通和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还欠缺某些东西时,他才会真正去掌握知识。这时,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答案,或和教师一起,找到了这些答案 【 这也正是学导式教学重视学生解疑的根据 】 ;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去议论、争辩,去论证自己的意见。要特别重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的技能,这也是思维的一个特点。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思考去克服障碍。所谓紧张的精神生活,并不是靠记忆来工作,而是要思考、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同时,还要使学生感到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和困难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不必人为地在掌握知识中设置矛盾。教材中就包含着很多情景,在这些情景下,学生所学的新旧知识之间会发生冲突。教师应当尽量利用这些冲突,以唤起学生积极地思考,使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上不断上升到更高的阶段。培养思维力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任务。科技革命时代对人的智力才能的要求更高了,各科教学都要利用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极其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的思维立足于考察、探索。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要能立即回想那些抽象概念赖以形成的形象和画面。极力作到让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以鲜明的形象、画面和概念哺育儿童的思想意识,不能让孩子变成知识、规则和公式的仓库。应当教孩子思考。 智育的直观性和大自然有巨大 联系 作用,这些因素是发展抽象思维的手段。儿童开始时是用形象、颜色、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形象思维是转向概念思维的必要阶段;教师如果不善于用词创造鲜明的形象,儿童就很难从形象思维转化到抽象思维。只有当人们去认识大自然并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时,它才能成为教育的有力源泉,才能影响理智、感情和意志。在认识科学真理之前,要有大量事实的积累,分析和对比,所以生动的直观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抽象思维的手段,它有助于形成学生关于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脑力劳动也要求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交替进行,大学生可以交替阅读科学文献和文艺书刊,这有利于发展活跃的思维力。 思维是大脑的间歇性的工作,大脑瞬间从一个念头转换为另一个念头,然后又重新回复到前者……。反映外界的痕迹保存在意识中的技能、理解认识对象的技能,特别是思考自己的念头,都有赖于这种转换的频率。为了改善大脑的间歇性,可以从学前期起,到八年级止,对自然界和劳动进行探讨、思考、认识。学生便成了研究家。思考还经常同奥秘的手工劳动作业联系着。双手从事操作,智力发展就能改善得更加迅速。手巧必然心灵。从5~7岁起,就可以在孩子们面前解开尽量多的不解之谜。孩子们对此最惊奇、诧异,大脑的间歇性就改善得越显著,孩子们就变得越聪明。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这是表现孩子们的才干的最重要的条件。 4.想象力。如果没有幻想,则儿童真正的智力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幻想性的书面作业,即幻想故事和类似作品在智力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编写幻想故事,凭借想象作绘画,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编写幻想故事的基础,乃是他们活跃的智力所发现的世间千丝万缕的、微妙而多样化的依赖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完整地想象所研究的对象和现象的实际联系和关系,还是完全形式地死记原理、规则和公式,缺乏相应的想象力,这对于能否理解教材、掌握知识有直接的重要作用。有人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缺乏判断力和想象力的人,是很难在科学事业上作出出色的贡献的。 5.注意力。事实上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并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 、 确立并且保持他们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使他们体验到自己正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这就必须懂得学生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要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就要引导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就要在所讲的内容中,有某些是学生已知的东西来作为他思维的导火线;除了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还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和见闻的广度,使学生获得能够跟教材挂起钩来的已知的思想材料。有广泛的知识面的学生,在感知教材过程中,思考起来越积极,注意力也就越集中,他学起来也就越轻松,也就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一~四年级的小学生没能回答提问,绝大多数是由于他还来不及想一想,没来得及集中一下注意力。要给孩子想一想的机会,教师在讲述教材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教师的注意力不要集中于考虑授课的内容,而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这可以说是教师教学技巧的顶峰。 四、能力及其发展 要发展智能,其中构成能力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七项能力,即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 健体 —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全面发展教育与普遍发展的教学统一在一起构成的有机融合的基本能力因素,也是当代科技革命所要求的智力开发与知识、技能熔炼而成的能力的“合金”的基本成分。 下面考察一下赞、苏二人的观点: 1.自学—探索能力。 (1)小学应当首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要养成学习所必要的技能。这种技能跟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应当直 接正相关 。而建立技能和知识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只有当学生善于观察、思索、善于读写,善于表达思想,善于边想边读和边读边想,才能成功地进行学习。学习的能力包括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技能;会读、会写、会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会思索、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形象地说,这些技能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就不可能掌握知识。 (2)从小学到初中应掌握以下十二种技能(本文把它归类以下六种)进行扎实的训练;要求在六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中二年级)全部过关: 第1.观察:要学会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 第2.思考:能对几种客体、事物、现象进行比较和对比。 第3.阅读:要迅速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要在三年一期期末过关。这种阅读的技能具有特殊地位,要进行有意识地快速阅读的训练。把阅读变成半自动化的过程,一眼看下去,就能用视力和思维同时把握住句子的完整成分或不太长的句子 , 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感受。每一行书只要目视停顿2—3次,不仅能理解内容,而且有暇思考联想。这样的阅读,也是对发展和加强记忆力的重要刺激。在小学四年里课外阅读必须超过两千个小时,朗读过200个小时,在小学期间熟记两千个常见词。 ①不要老是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本上那几行字。要采用多种积极的办 法 训练儿童阅读的技巧。表情朗读、写字、绘画、交叉进行能消除疲劳,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的 技能 。阅读——这是通向世界的窗户和学习的重要工具。阅读的速度应当快,只有这样,这个工具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训练小学生的阅读 技能 要规定一定的阅读标准,才能教会他们阅读。 ②学生在课外阅读科学著作,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使 两者互相促进。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要把日新月异的概念和规律性,不断 地 加入教学大纲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现代学校里,阅读科学著作,就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要激发学 生 深度 阅读 科学著作科普读物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来发展大纲规定的知识 。 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知识要有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或大后方,在讲解教材的同时或以后,读课外书激荡眼 界 也很有益。没有这样的课外阅读,课堂就成了知识的从教 师的头 脑 向学生 头脑的枯燥无味得有气无力的搬家。 ③大学生的阅读问题:要想有足够的时间,就要每一天都阅读。每天仔细钻研4-6页与教学科目多少有关的学术著作,而每天要阅读(不要做笔记)科学和科普读物不要少于10-15页(包括杂志),所阅读的一切, 是用以治学 的精神财富 --- 积累的越雄厚,就越容易学习。脑力劳动要求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替进行。科学著作要同小说交替阅读。 ④学生的阅读 是 认识 自然 的重要源泉。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都应让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 与 科普读物。 有三种与阅读和思考相联系的技能 : A.能化分出所读的东西中的逻辑上完整的各个部分,并能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 存 性(要从三年一期开始培养,六年即完全过关); B.能在阅读过程中 对 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分析; C.能一边阅读课文,一边 运用 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及其逻辑组成部分的指示; 第4.表达:能用此举表达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周围世界,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5.写:要流畅地、足够快地和正确地把教师口述的东西写出来。(这要在四年级末就过关)。同写相联系的还有两种技能; ①记录:能一边听教师讲解一边把内容简要的记录下来。 ②会写作文:A.学生应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东西写清楚。可以确立以自然和劳动为题材的作文制度。在以孩子们看到、观察到的奇异事物为题撰写作文时,语言的诗意及其感情色彩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当儿童对自然美景或眼前事物之秘密深感激动和惊异时,便能够找到对事务取冷漠态度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准确而明快的词语。 B.全 班按 提纲写作文会抹杀学生固有的个人特点。他们自身的创造性就无处发挥了,全班写的都一样, 只 多在细节上有些差别。让每个学生各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特点都表现出来,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成效。 第6.查找:其中包括两项技能: ①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有关书籍; ②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有关资料; 这种查找资料的技能,对于进行研究和独立自学、获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当今时代的“知识激增”,其表现之一就是“情报激增”,往往找不到、看不完、看不懂所需要的资料。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查找 资料 的 技能 和方法,就会大大提高学习与工作的效率。据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 该项 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验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只占9.3%。 大学生要学会并非阅读而是翻阅那些已十分熟悉的东西。大学时代要非常严格慎重的选择阅读的书 报 杂志,爱钻研和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是想博览一切,然而这 是 做不到的。要善于 限制阅读 的范围,要学会从中排除那些可能会破坏学习计划的书刊,从而不断提高选择和查找所需资料的技术水平。 以上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种总的能力——掌握知识的动脑学习能力,是教会学 生 怎样学习的具体内容。为了发展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大纲”,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比同班同学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阅读的书籍(包括文艺和科学著作),其中有几十本是他喜欢反复翻阅的。此外,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它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学生到了十二、三岁,还没有以上最喜爱的方面,那就应当感到焦虑,学生会成为那种毫无所长的人。 学生的探索性的思考 要 不受拘束;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去探索最合理的方案 --- 对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找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首先并且最主要的——从听课时就要善于赢得时间的积累;要学会如何减轻自己今后的脑力劳动。 2.表达--表演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自己的口 头 表述和书面表述;锻炼学生专门选择语言的描绘和表达手段;十分注意恰当的选择材料和说话的情境,促使学生沿着语言发展的阶段不断上升;有很多人非常爱好艺术:绘画、乐器、唱歌、舞蹈。学生 在 音乐发展及普遍发展上下功夫,是掌握唱歌技巧方面迅速进步的必要条件。教师做示范写小作文、为学生 提供对 所见所闻和自己感受做出确切而优美的表达的范例,尽量用精确的词句表达事物的各种形态、颜色、声音和运动。低年级小学生可用 说 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印象 ...... 。 3.健体—操作能力。学生的户外活动、体育运动时间(参观旅行、户外游戏、散步等)要尽量多些,家庭作业占用的时间 尽量 少些,学生大多爱好运动:足球、冰球、排球、体操、射击等等;注意引导学生使予 先 拟定的计划同制作模型的工作进程越来越结合,这 是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发展的标志之一。学生爱好某种专门操作技术:照相、装收音机、制作模型等;在劳动和操作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性的思想。劳动 在其中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如果学生看到,在体力劳动中可以解决智力问题实现他的意图,那么他就会创造性的进行劳动;认识和感受劳动的社会和智力方面的意义,是促进和培养个人爱好和志向的最重要因素,学生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所完成的就是实际操作,包含着手工操作,制作出所指定的物品。实际操作跟思考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 使 劳动技能提高,而且促进了普遍发展。学生不仅要用手作,而且要思考制作某种物品 时 所观察的现象。让学生主要靠自己去找出正确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操作不了,教师才给与必要的指点,这样,同时也就培养了一些宝贵的个性品质, 如 学会集体工作,热爱劳动,克服困难的坚毅精神等等。 小学生入学后可 从 第一学年起,就成立好几个课外小组:技术、泥塑、绘画小组等等,请家长们来帮助给小组作指导。经验证明,让儿童制定制作简单物品的计划,这在一年 级就 有可能做到。从一年级起,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作出准确的、有成 型 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在课外小组里学生学会用纸剪出或者用木料刻出精细的图画。谁学会了使用雕刻刀,能写出漂亮的字,他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很敏感,不能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 敏 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 教 给思维以精确性、工作性和明确性。七岁到十四岁的学生学习用双手工作。他们能学会两 手各拿 一把道具,用右手和左手装配复杂模型的部件 。那些 会用双手从事劳动的能工巧匠们,能够比只会用右手工作的人看到更多的东西。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也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智育体系中可规定有专门的劳动任务(如创造一种能保证高产的土壤)。每个学生在学校生活里完成这有目的的创造性劳动(如用自己的劳动证明:什么办法能够增加小麦的蛋白质成分)。其主要目 的 之一,是形成学生活跃的思维力。劳动的创造过程能激起学生新的智力兴趣,而且为了洞察劳动的秘密而希望有更多的知识,劳动——这种实际操作就 使 人聪明起来,它给人带来愉快, 使 精神生活充实,丰富,能充分 显露 个人的才干、天资,也提高了人的自尊感。所以,这种思维和劳动的统一,绝不仅仅是巩固学得的具体知识 、 丰富教学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学生一有空闲,就会跑到为他准备好的角落里去探索和钻研,有的改良土 壤 ,有的育种、有的养蜂,有的搞果树嫁接,有的在驾驶农业机械,有的装配出电子计算机 ...... ,70-80%的学生能 会 开汽车、拖拉机、大多数不能升大学的学生,都掌握了一技之长,都能自愿留在了农村工作。苏联1974年完成的教育改革,从一年到十年级,每周都有两节劳动课,要授予学生生产技术原理,学会设计和制作各种物品,而不仅仅简单的培养劳动的技能。到九年级还进行一个月的生产实习。近几年又出现了校际教学联合工厂,能使学生掌握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此外,还有不列入教学计划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六年级学生可以自愿参加, ...... 这些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4.社交—管理能力:学生的一般特点是善良,富于同情心,尊重友谊;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相互关系, 为形成 集体主义精神打下了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合理分工和合理使用 全 班学生劳动力的任务,这 使 学生不得不思考怎样去组织工作。学生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爱好交往和追求精神上的一致。学生在少年时期特别需要同那些比自己年龄大而又有经验和比较成熟的人交往。少年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重要前提,是 使 少年积极参加各种集体, 因 为这种集体能促进他的世界观,智力、情感、审美和创造力等各个方面精神素质的发展。如果在管理上简单的采取禁止、命令、强迫、申斥则会引起孩子的戒备;至于纠缠不休,则要引起他们的抗拒 ,这是 应当注意避免的。 5.革新—创造能力。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在劳动教学的教学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向学生提出任务以后,应当由学生自己去克服完成这一任务道路上的障碍 。 这样,学生好像在尽力 进行 一个发明家、设计师的体验 , 达到预想的结果,就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大学生对每一件工作都要找出最有效的劳动方法;避免公式化和老套子。 从小学就培养创造能力,可以通过艺术活动创造一系列情节完整的图画和场面。 这当然要 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同学生的意愿、爱好相适应的创造活动,可以促使优良的品质在他们的精神面貌中居于主导地位;创造、脑力和体力的结合是热爱劳动的源泉! 6.情感—审美能力。 美 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中,在人们的英雄业绩和日常的高尚行为中。学生要能看出人的精神美。美的情感,或叫审美情感, 是 人所特有的本性。人 具 有一种欣赏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审美情感并不会自发的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而且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密切相连,对于 美 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美 能唤起人的善良的感情,如同情心,忠诚、爱、温柔等。所以要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 。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①欣赏艺术作品。文学、创造艺术、音乐,只有在向学生展示出艺术形象,揭示出艺术形象中体现的崇高思想和情感的时候,才能成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学生除了对艺术财富的热爱之外,还要有观察力。如:能感知和描述图画的细节。艺术也给我们知识,但这些知识又是同我们内心激发起来的情感(这真是审美情感)不可分割。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享受,是在欣赏美 时 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内心感受。 ②音乐课在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音乐课不仅以它的特殊的内容,而且也要求学生目标明确,精力集中,有自我监督能力等,促进着学生的 智能开发 。演唱歌曲和欣赏音乐,能给学生以审美享受,使它变得精神高尚。当学生们唱得那么柔和悦耳,动人心弦,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时,音乐已渗入他们的心灵,已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要之一。对音乐美的感受,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7-11岁孩子的审美感知和同审美感受范围有关的积极活动,都会在情感记忆里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审美能力对美化学生的心灵,促进身心发展,巩固他们的道德观点有着特殊的影响。显然,儿童时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大自然景象的美、劳动的美、创作的美、对诗歌、语言的美和造型艺术、音乐美的感知,对以后审美要求的性能,对美感和情感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决定性的影响。不管小学 生 图 画 的结构多么简单,它里面总要反映出感知、思维、审美评价的个人特征。到少年时期,不仅对审美感受,而且对审美活动的需求更加强烈了。这种活动不仅给他们带来愉快,而且对他们的思想会直接 产生 重要的影响。许多少年通过积极创作表现出对语言的审美感受,涌现出了许多小诗人。在男孩子的诗中,主要是从精神方面、世界观方面对周围生活现象加以评论。女孩子则在12-13 岁 就能在诗中比较细腻的, 充满激情 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对大 自 然的热爱。另一方面,少年不仅在同其有关的劳动中,而且在种庄稼、养牲畜中寻求美感,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到了青年时期,文艺作品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新颖多样、富有诗意的描写手段,能起到 净化 青年心灵的作用。许多青年认为:生活用品——服装、家具、器皿等,样式、线条、色泽要朴素、自然、大方,这才是美。如果用穿着、家具、室内陈设使自己显得比实际更美些,或者用奇装异服、鲜艳刺目的色泽和线条一味打扮自己,就会损坏人的道德尊严。穿着应当能突出人的美,衬托人的美。更重要的是,学生如果养成了对自己劳动、劳动成果的审美感受,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愉快。所以,情感-审美能力是一个人能看到、理解并且去创造美好的事物, 使 自己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更有趣味,能够体验到高尚的精神乐趣的一种能力。一个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感受和体验真、善、美与假、恶、丑、高尚 与 卑劣,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品格 与 行为。 7.意志—调节能力:是善于支配和调节行为的能力。 在 把开阔学生的情绪生活、意志过程以及智力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情况下,能够 有效地培育和 发展学生自我监督 的 意志—调节的能力。而且,一些一年级小学生也可以获得相当复杂的(纠正性的)自我监督形式——在完成操作时检查自己。考察一个学生,在高年级,还要看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能力如何。要善于给自己建立一种内在的刺激因素。脑力劳动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有趣的使人乐意去做,往往唯一有推动力的刺激因素就是“应该”。 总之,在智能问题上要谈普遍发展,就要普遍发展上述的七项基本能力因素。 五 、 发展智能是当代社会全面发展的教学的有机综合体,也是各项教学改革大力开发智力要获得的高级“合金” 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普遍发展的教学,则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各项任务都融汇到统一的教学过程中付诸实现,而且要借助知识去发展学生的智力——感知、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还要把智力在实践生活中同知识,技能进一步结合,再加以发展提炼而成高一级的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实践能力——自学—探索能力 、 表达—表演能力 、健体 —操作能力 、 社交—管理能力 、 革新—创造能力 、 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开掘人力资源,进行智力开发,已开始成为不少国家的重要国策。开发智力,就要大力发展智能。 这 不仅是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也是妇幼保健到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的包括了人的一生的发展任务。因此,深入探讨智能发展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案,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苏联赞科夫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验和实践经验,有许多成功之处可供我们借鉴。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和实验的精神,十分难能可贵。如果不给学生足够的的自由活动时间,而用沉重的课业负担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让学生一连五、六个小时坐在哪里啃教科书,要发展他们的爱好和才能是不可能的。 必须转移 到 让 学生去发展各自的所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赞氏和苏氏 的教学思想 是很值得 我们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的。通过实践,一定会创造出我们的新鲜经验来。 总之,赞氏和苏氏针对传统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技能的片面性,提出了全部教学工作要坚持不 懈地 在发展 智能 上下功夫;智育的主要目标——发展智力、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积极自由的发展。他们突出的重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用发展促进教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把学生培养成 各项智能 全面发展的有用的人才。他们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实验研究,认真 地 做了理论分析与概括。其中许多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是可供我们参考的;也有些看法未必准确,但是也可以启发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着重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这个专题,初步涉及到他们有关“普遍发展”、“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 相关 论述;所介绍的材料可能反映不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 的 思想本质;所做的评论也可能不够确切;发表的看法也是探讨性的。欢迎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2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北大培养不出一流人才
热度 6 Bobby 2013-7-30 20:50
有一个人在凤凰网写博客,题目为《 清华北大培养不出一流人才 》,大家怎么看?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71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培养杰出人才打破文理分科是关键:走出哲学的困惑
热度 7 杨学祥 2013-7-30 10:58
培养杰出人才打破文理分科是关键:走出哲学的困惑 杨学祥 “中学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过不了多少年就会被取消!”这是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日前在“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上海科学营”复旦分营开营式上作出的预测。他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必须培养文理皆通的学生。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文理分科将哲学一分为二,我们的“瘸腿”教育培养怎能培养出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级人物?在经验主义横行,理性思维缺席的今天,官员腐败、公众科学观念淡薄、暴富阶层素质低下,不能不与长期的“瘸腿”教育相关。中国教育是外国教育的简单复制品,教育管理机构本身就不懂教育。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位挂钩是另一个典型例子,它对大学生的德育和智育的影响,很快就会有所表现 。 如果把科学当成圣经来背诵,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如果说哲学的困惑始于文理分科,你相信吗? 相关报道: 杨福家院士:培养杰出人才,打破文理分科是关键 作者:俞雯艳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30 9:08:07 杨福家 ■本报实习生 俞雯艳 记者 黄辛 “中学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过不了多少年就会被取消!”这是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日前在“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上海科学营”复旦分营开营式上作出的预测。在这场开营式上,杨福家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66名高中生作了主题报告,回答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他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必须培养文理皆通的学生。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先生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对此,杨福家表示,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文理皆通。“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所以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时候,要做到文理融合。”他说。 杨福家以自身经历为例介绍说,他曾经认为历史学了无大用,因此从高中时就讨厌历史,工作以后也不怎么关注历史知识。但是,当后来知道美国有一位数学家在大学时代的专业居然是历史后,他开始思考其中的关系。 “文不能离理,理不能离文。”他表示,很多文理知识是相通的。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文理皆通。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接受知识,敢于与别人争论。“老师讲完,学生听完就没事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 ” 除了打破文理分科,在杨福家看来,让学生具有学习动力也很重要。 如何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呢?杨福家表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高中生选择大学和报考专业一定要遵循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能仅考虑学校的名气、毕业后是否有利于谋生等功利因素。 杨福家说,他更认同“各种类型的人,各尽其力,各得其所”的观点。“在一个成功的集体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学生来讲,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一所大学的名气不应成为学生择校的标准,而就业亦是如此。每个社会都有明确分工,不可能所有人都上大学,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得诺贝尔奖。” 他介绍说,在美国,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即便只是讲师,其工资也可能高于教授,这就是分工明确。而在我国,很多医院在招聘时,对于不是博士,没发表过论文的应聘者往往不予考虑。可是,医院所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帮病人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能发表文章的人。这就说明我国在某些领域分工还不明确,亟须改变。 《中国科学报》 (2013-07-30 第1版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7/280540.shtm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5-7-19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杨学祥 1. 关注兰州腐败案 ??官场“59岁堕落”现象,又多了杨在溪的版本。这位兰州市前副市长坦陈:“随着年龄的增长面临退休,希望把身后事安排得好一点。”杨在溪的“危机感”来得有点早,他今年才55岁,离退休还有数年;而他敛财的手段又特别贪婪,4年索贿受贿300万元(包括人民币193万元、美金9.3万元、港币5万元、价值人民币约15万元的金条) 。 ??甘肃省纪委常务副书记王润康在5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甘肃省去年查处了一批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大案要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纪违法案件1742起,涉及2088人,其中地厅级干部17人,县处级干部173人;受党纪政纪处分1549人,其中地厅级干部9人,县处级干部76人;移送司法机关80人。省纪委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其中100多名政府官员都是由张国芳事件直接或间接牵涉其中,用他的话说:“张国芳确实害了不少人,也怪这些官员太贪。” ??有评论说,张国芳这个亿万富豪被中纪委带走后,兰州的官场如多米诺骨牌般轰然崩塌。据悉,副厅级以上高干被侦察的有20多位,副省级的也有几位,有赶超沈阳腐败案的劲头 。商人张国芳的暴富与兰州市官员的腐败,构成了兰州官商互动的权钱经济。信仰、真理、法律、公正,被淹没在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之中。   以俄顷之乐,易无穷之悲哉,此乃智者所不为。贪官为什么失去了理智? 2. 哲学的困惑 人的行为是受世界观制约的,政治腐败源于信仰的破灭。官场“59岁堕落”现象表明官员对自己丧失权力后的恐惧,也表明权力在现代社会的滥用。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被誉为科学之王的哲学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长久的保持沉默。 刘长明和宫紫云认为,哲学虚假繁荣的背后不掩其在困谷中徘徊的尴尬现状。是用现代的理论裁判活生生的实践,还是用正在进行的实践去修正、完善直至突破既有理论,历来是哲学需要随时解决的重大问题。要使哲学走出“难民营”,必须进行哲学的全方位再造。模糊哲学永远鄙视用抽象神圣的教条演绎出整个世界,而注重从客观实在中推导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当我们用模糊哲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时,我们和模糊哲学本身必定也会 被改造了的世界所改造。如果模糊哲学能称得上时代精华的话,那么,它难免也带有时代的烙印。20世纪科学和哲学的深刻变化敲响了经典哲学定义的丧钟。哲学似乎不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更不能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作出任何意义的概括。修正哲学经典定义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哲学是启迪人们思考的思维流,是关于人的学问,其目的在于研究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和社会的方法并大致描绘出人类与自然融合、趋同的轨迹 。 否定过去对哲学的定义并不是一家之言。据说,北京大学哲学系前主任朱德生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的北大课堂上曾经说过大意如下的—段话:如果哪位哲学老师能用几句话清清楚楚、毫无疑义地告诉你哲学是什么,那他一定不是—位好老师和哲学家。对于朱先生的这段话,当时受课的学生大多颇感惊愕和振奋:这不是对那时中国哲学现状的大胆而强烈的批判和抗议么?因为当时的各种哲学原理教材中几乎只有一种像法律条文—样的、学生人人都必须不 加思考牢记于心的哲学定义。惊愕之余,那些颇有哲学慧根的学生们便打发感慨:看来对于“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真是“难得糊涂”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书评园地〉评论说,胡军教授编著的《哲学是什么》—书2002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印行,9月即登上风入松书店的销售排行榜第—名。读者与本书作者—样,对于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同样经历了从糊涂到明白再到糊涂的哲人悟道之路。胡军教授似乎从当年王国维所说的可信的西方哲学转向了更加可爱的东方智慧 。由“可信”转向为“可爱”,是褒乎?是贬乎? 模糊也好,糊涂也罢,哲学的困惑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大智大圣都读不懂现代社会,普通百姓也只好随波逐流。处于风口浪尖的官员,坚守与失足,只在一念之间。 3. 学术根源 有人说,自然科学讲真,人文科学讲善,艺术科学讲美。按过去的哲学定义,哲学就应该讲真、善、美的统一。 当今,美女经济火爆异常,以至于整形行业大发其财。丑变美,既不真也不善,人们却趋之若鹜。自然科学求真,却远离公众;人文科学求善,却苦于清贫;艺术科学求美,却假冒丛生。问题出在哪里 ? 有人评论说,现在,搞认识论的不懂儿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研究唯物论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新成就十分陌生,许多人不熟悉能量与质量互变公式,甚至对物质仅仅是能量存在形式的提法也一无所知;研究本体论的不清楚天文学中的哈勃定律;研究辩证法的却很少光顾克利修斯的第二热力学定律。许多人几乎牢牢停留在牛顿时代 。搞科学的人不懂科学,不讲科学,这就是问题的实质: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这里仅举一例。 据北京青年报2005年03月11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递交提案建议,应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争取从2006年高中入学和2008年高考取消文理分科 。 朱永新说,我不知道当时的教育部门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但是从最近若干年实施的情况来看,问题已经暴露无遗。 第一, 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由于理科的高难度,在全国所有的中学,几乎千篇一律地是理科学不下去的人在学习文科,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这样,学习文科的人本身就成为二等公民,选择文科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象征。我们认为,一个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国家,一个文科学生没有地位的国家,是不可能在科学决策、人文精神方面取得真正的成就的。 第二, 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经典、文学,从而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薄弱;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这样,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其实,儿童的许多才能是在大学以后才开始表现出来的,如钱伟长是大学二年级才开始从文科转向理科发展的。太早的分科,可能让我们损失了一大批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和真正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大师。 第三, 文理分科,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由于文理分科,理科知识开始越来越难,考试的难度开始越来越大,因为这样才能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所有的理科学生都要开始学习那些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 ,少数学生就成为绝大多数学生陪同学习的对象。其实,我们认为中国学生理科知识的学习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有一些类似中世纪的“一个针尖上可以站立多少天使”这样无聊的问题,真正的最基础的最现实的理科知识到很少让学 生去学习,而学生们一辈子有用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却在中学教育中间没有什么地位。在中学,学科有高低贵贱之分,理科学生明显比文科学生优越得多。更为荒唐的是,文理学生在保送大学时的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理科学生,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任何奥林匹克的竞赛都可以换一张大学的入门券,而文科学生再精彩,也没有保送的资格。许多文科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学生,最后都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心爱,选择报考理科。 第四,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没有文理分科,我们的自然科学发展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你朱永新能够负得了这个责吗?我的回答是,美国的中小学理科知识比我们简单得多,为什么他们的自然科学反而比我们发展得快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那些真正有理科才华的学生通过学习选修大学暑期课程等方法,让他们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第五, 从根本上说,文理分科反映了中国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教育没有真正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坚持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努力改变重理轻文的片面做法,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加全面、更加轻松、更加快乐、更加主动,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 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是由朱委员第一次提出。但在高考指挥棒下,文理严重分化的局面不但没得到扭转,反而愈演愈烈。于是,在我们身边,诸如文科生不知光年是长度单位,理科生不知巴尔扎克是何人等现象也越来越多。有人说,这么多年,我们不了解光年和巴尔扎克,不是照样活得很好?这话不错。但是,中国未来的脊梁如果全是连最起码的文理素养都不具备的“人才”,又怎能奢谈中华民族的复兴?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中国的近现代 高等教育制度已走过100多个年头,培养出一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级人物,如钱伟长、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杨振宁、苏步青、陈省身等。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人才的高中、大学求学时代全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分理分科以前。相比之下,建国后我们引进苏联文理分科模式,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对这一模式的全面“深化”,我们的“瘸腿”教育越演越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文理分科将哲学一分为二,我们的“瘸腿”教育培养怎能培养出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级人物?在经验主义横行,理性思维缺席的今天,官员腐败、公众科学观念淡薄、暴富阶层素质低下,不能不与长期的“瘸腿”教育相关。中国教育是外国教育的简单复制品,教育管理机构本身就不懂教育。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位挂钩是另一个典型例子,它 对大学生的德育和智育的影响,很快就会有所表现 。 如果把科学当成圣经来背诵,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如果说哲学的困惑始于文理分科,你相信吗? 参考文献 1.chinaxue。关注兰州腐败案。提交日期:2005-06-15 14:57 http://chinaxue.tianyaclub.com/blogger/post_show.asp ? BlogID=123775PostID=2006665idWriter=0Key=0 2.孙瑞。第一财经日报:兰州原副市长杨在溪的八大罪状。 http://www.nen.com.cn   2005-05-24 04:24:42 东北新闻网。编辑: 牛鑫 http://www.nen.com.cn/72340194296070144/20050524/1685556.shtml 3.孙瑞。兰州首富张国芳复出 曾向当地多名高官行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 05:12 第一财经日报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0701/05121747022.shtml 4.刘长明,宫紫云。哲学的贫困与困谷中的抉择。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 (2):1~9,14。 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1335.html 5.“难得糊涂”说哲学——评胡军教授的新作《哲学是什么》 2003-01-20 09:39:50。来 源:全国新书目2003.1 http://www.sinobook.com.cn/comment/newsdetail.cfm ? icntno=1068 6.杨学祥. 公众为何远离基础科学? 2005-7-1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733 7.那媛。高考文理分科应该取消。北京青年报,2005年03月11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4840331 8.朱永新。文理分科:中国教育的毒瘤。2004-09-01 08:39:31。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669906typeid=17 9.文理分科是不是毒瘤? 2005年04月12日09:26:37 新华网  http://education.163.com/edu2004/editor_2004/school/050412/050412_188879(1).html 10.杨学祥. 四六级英语考试:大学校长的心头之痛. 2005-7-4 光明网 - 光明观察–网 络评论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096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270.htm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已有 1929 次阅读 2009-2-7 09:18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官场堕落,文理分科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1333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29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才简论
热度 1 ahyxwangdong 2013-7-26 13:10
人才简论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强国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钟群鹏,2010)。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由此可看出,人才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到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人才?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就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李维平(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员)进一步指出 ,甄选人才与非人才的方法,主要是看该人是否积累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是否能够在同等社会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因为在人才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包括了社会、家庭和人才个体所投入的资本向人力资本转化过程,而且还包括了具有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作用的人力资本向资本转化的过程。 在当前竞争激烈,求职找工作难的背景下,有些拥有高学历的求职者和海归人士选择了到基层单位去工作。针对这一现象所引发的人才是否合理利用的问题,叶仁荪(江西理工大学校长) 认为,人才使用是否合理,关键是要看应聘者到岗位上,是否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及是否符合应聘者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桂昭明(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 也同样指出,人才是否合理利用的标准,是要看人才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其实,更多的求职者在应聘岗位或者进入岗位工作后,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提升自身价值,让自己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问题上,钟群鹏院士认为 ,一个人的成才,是人才培养的客观条件(即人才培养工作)与人才成长的主观愿望(自觉成才)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和综合优化的结果。而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以及学会做事,是人才自我实现成长的主要内容。 赵畅认为,创造性正是顶尖人才最核心的品质。创造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富于创造性,必须具备“勇敢”、“甘愿冒险”、“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等个性心理素质。假如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又怎能培养上述利好个性心理?而没有这些良好的创造个性相伴相随,又何言个人的创造力(赵畅)? 参考资料: 1、 李维平. 什么样的人是人才. 江苏毕业生就业网的转载文章 http://www.jsbys.com.cn:88/html/jyzd/1414.html 2、 张慧君. 海归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引热议,是喜是忧?光明日报,2011年5月18日 http://edu.people.com.cn/GB/14666613.html 3、 钟群鹏. 与青年科技工作者谈“人才失效”和自觉成才的问题. 科技导报,2010,28(12):3 4、 赵畅,霍玉倩. 赵畅:发展个性与提高创造力. 解放日报, 2011-5- 10 http://opinion.cn.yahoo.com/ypen/20110510/352322.html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30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知识产权运营顾问,将是未来IP职业的持续热点
lgjszy 2013-7-24 11:03
我国知识产权运作和服务是新兴行业,中高端人才奇缺乏!并购和商业交易领域的知识产权顾问,将是未来在华跨国企业、外资和中资的发明投资公司与专利运营公司招揽人才的持续热点,大家可多加关注。 知识产权运营顾问,将是未来 IP 职业的持续热点 来源:智财黑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69a0101jyc0.html (2013-07-18 08:41:09) 【原题】跨国公司招聘 “IP 运营顾问 ” ,推荐给你! 美国著名化学公司招聘 IP Commercial Counse ( IP 运营顾问),下面是来自 Linkedin 友人的站内讯息,推荐给你。 Subject : IP Commercial Counsel Good Morning Cyfer, I head up our legal search practice at our firm. I specifically place in-house counsels for US and European clients. I am currently searching for a IP counsel with MA and commercial transaction experience with multinational experience to be based in Shanghai China . You were recommended as someone I should speak to. My client is a US Global Chemical company. Are you aware of anyone we should be speaking with in regards to this opportunity? As well would you be open to a call this week to discuss. Best Regards,
个人分类: 专利商用化|1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各科教单位不一定欢迎真正的人才
热度 7 Education 2013-7-21 09:41
一 欢迎科技人才说说而已 国家层面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了具体执行者那里,就会面目全非。 就像控房价,地方政府拆解国家一切控房价的政策,政策就等于零。 有点真才实学的人,不能轻信公开的介绍,中国的国情,是现管比县官厉害。 二 各单位要的是钱和名气 各个单位招人,不外乎是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等, 是希望他们立刻就能带来项目,钱,SCI, 但前提是不影响现有的权力分配和利益链。 在国有研究所大学,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等和人才基本是同一概念, 在国企,私企和国际同行中,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等和人才还不是一回事。 总的来说,各单位招人主要是学术水平之外的权衡。 三 领导喜欢庸才和有有毛病的人 科教单位的领导一般都是科研出身, 他当时科研可能就不强,他当时强,干几年行政,其科研大多就荒废了,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什么技术方案管理方案好于他是非常有可能的, 群众和领导的领导会怀疑领导,这是领导所不能容忍的, 除非人才答应为领导做嫁衣裳,否则领导会利用行政手腕封锁人才。 有毛病的人领导握有把柄,好控制。 四 普通科技人员不欢迎勤奋的科技人员 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但硕博研究生,教授,科技人员数量过众是国情。 来一条鲶鱼会影响大多数普通科技人员的话语权和岗位。 图安逸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五单位选拔标准不会有利于真正的科技人员 什么经费,论文数量,和科技水平有关系不大。 不在科研一线的人但有关系的人,仅仅能对本专业知道点皮毛就可以搞到这些。 至于行政人员,教学人员有更多为职称掺水的办法。 六 国有单位人才造血机制丧失 除非在体制外/国外已经成名成家,否则会遭到体制内的会压制封锁。 导致国有单位内在人才造血机制丧失。 加上大量(顶尖)人才因为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跑到体制外/国外的, 也造成人才流失。 引进千人万人,不可能像欧美那样那样,引进外国人;国家急需的中国人才引不引的进都成问题; 即使引进了,也不能从根本上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说的是宏观情形,科技人员有数千万之多,微观到个人,还需要具体分析。 ps 优秀人才民意测评并不好 http://sgwjjx.blog.sohu.com/275008728.html 致中组部: 建议干部考核取消民意测评 干部考核总原则:第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第二,公平原则;第三,分类原则,不同行业干部应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第四,注重实绩原则。 如何体现上述原则? 一、建议取消民意测评程序。在我国,从实践看,民意测评误差很大,已没有什么意义。在我国,民意测评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误差:第一,由于面子文化、关系文化等的影响,导致民意测评并没有很好体现公正或正义原则;第二,信息不对称导致误差很大;第三,由于嫉妒等因素,最优秀人才民意测评并不好,中庸之人往往占优;第四,导致拉票等不好行为;第五,对按规则办事的人不利。 二、建议完善干部淘汰机制。在没有完善的干部选拔机制情况下,可从完善干部淘汰机制上着手解决问题。第一,对有重大道德问题的干部,实现一票否决制;第二,对工作有严重失职的干部,也要实现一票否决制。 三、对事业或能从实绩进行考核的单位,干部提拔要以实绩为主。各单位要对实绩进行量化,以分数为主。考核分数排在前面的干部,要优先考虑提拔。 四、对一些没有办法对干部工作业绩进行量化的单位,干部提拔要注重论资排辈。要优先考虑年龄大的。建议以学历、工龄为主要考虑因素。学历分可占 25%,工龄分可占60%,考试可占8%,答辩可占7%。若出现相同分数,可优先考虑年龄大的。从实际情况看,论资排辈,有许多问题,但也是一种次优选择,同时也更符合公平原则。有公平,人心就顺,社会整体效率就高。 五、一些地方行政单位以引进项目为干部考核的主要因素,这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应坚决纠正。第一,全县或全地区干部都引进项目,导致项目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第二,导致弄虚作假;第三,对环保建设不利;第四,对建设休闲社会不利;第五,导致腐败加重。 宋圭武2012年12月28日写于兰州 【2】解放军 很多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视,腐败是一大原因 http://news.ifeng.com/a/20150729/44295372_0.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3351 次阅读|9 个评论
西部的人才计划很优厚啊?
热度 7 lix 2013-7-18 10:15
尊敬的老师,您好! 教育部 2013 年度"长江学者"即将启动,学校面向校内外诚聘英才。欢迎老师们积极申请或为我们推荐优秀人才。相关要求如下: 一、"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人选年龄不超过 45 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年龄不超过 55 周岁;国内应聘者应担任教授或其他相应职位,聘期内全职在受聘高校工作;海外应聘者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副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相关待遇: 5 年聘期内中央财政给予每人每年 20 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并提供 杰出人才配套经费 200 万元 及办公、实验场地,支持入选者牵头组建学术团队,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梯队建设。子女可在成都市范围内,一次性自由选择中小学就读。 二、"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一般应担任海外高水平大学教授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学术造诣高深,在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 2 个月。 相关待遇: 3 年聘期内中央财政给予每人每月 3 万元人民币的奖金,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提供 杰出人才配套经费 100 万元 及办公、实验场地。 教育部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支持从校外(海外)招聘长江学者。为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东部地区高校不得到中西部地区高校招聘特聘教授,支持东部地区高校优秀人才到中西部地区高校应聘特聘教授。 联 系 人:张希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07 次阅读|14 个评论
吸引论文人才不能靠感情
热度 3 孙学军 2013-7-16 20:04
人才论文不能只靠感情 中国科学报纸最近有两篇文章,一篇是“拿什么留住你,我的人才”,另一篇是“拿什么拯救“论文外流””。一个对人才外流问题进行了分析,另一个对论文外流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两个问题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放一起,会出现一些更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于人才外流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无非是个人发展、环境条件和感情,说人才外流只是从国家利益角度,从人才自身角度考虑,如果人才回来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仅是对人才的浪费,也对科技发展本身产生不利影响。感情的问题只是相对的,可以对中国有感情,也应该对培养自己的国家有感情,按照中国的观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留学学习的国家也需要人才的感情不是,而且每个国家都会利用自己的文化社会优势吸收和利用人才。所谓人才战略只是从国家角度看问题,吸引不到人才显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依靠感情吸引人才最有效的是那些对国家有感情的人类,如果国家没有在人才成长阶段,特别是人生早期投入感情,用这个办法最终只能从民族或种族角度来谈,感情在这个层面将或变的很微弱。因此,从国家利益角度,吸引人才就是一笔大生意,落后国家吸引人才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要拿出超过发达国家的优惠条件和环境,通过感情和所谓的软硬环境都不一定取得理想的效果。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国内的情况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才,有到大城市985学校的机会,当然也有到小城市普通大学的机会,这个人才怎么选择怎么决断,无非参考自身能力和目标单位给的待遇和配套条件。如果两个学校给的条件一样,结果是很显然的,如果普通学校给的条件不是非常突出,一般情况下,这个人才都不会考虑到普通院校,如果条件十分突出,则有可能。落后地区落后学校吸引人才和落后国家吸引人才的道理是类似的。总之,21世纪和20世纪中期的情况不同,谈感情不如谈硬条件靠谱。尽量不要说一些人为感情回国之类的,确实有许多人有感情因素,但这个因素有多大则是另一个问题。 关于论文外流问题,这个问题和人才外流完全不同,人才外流属于资源外流,但是论文实在算不上资源,最多是一种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外流至少明显增加了信息流动性,其实是具有增值效应的。有的人为了夸大效果,把论文等同于技术。其实技术可以通过专利发布并同时保护,论文只有发布作用,并没有保护价值。 我们如果规定中国学者所有的论文只能在中国发表,唯一高兴的是那些期刊们,强大了的期刊,如果没有国际学者的贡献也只能是虚胖,甚至英文论文也不是国际期刊的标志。如果真这样规定,只能制造一个国际笑话,破坏国内学术环境,会导致更大规模的人才外流。 评价优秀人才的一个指标是这些人在国际上发表了多少高水平论文。这句话中的意思显然可以看出这两问题存在一个自相矛盾,我们是大力引进人才,鼓励发表国际高水平研究论文,还是大力发展国内学术期刊,减少中国学术论文的外流。显然,期刊走国际化道路,吸引国际学者论文才是正途,国内期刊千万不要希望用感情来拉拢中国学者的论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63 次阅读|4 个评论
高校人才流动的利与弊
热度 2 yuliping 2013-7-15 23:04
今天和以前一位同事聊天,不知怎么聊到人才流动问题,这几年,我原单位有好几位同事调离,同事说是单位的损失,我说,也不能完全这么看,人才流动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可以写的地方太多了,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今天我想谈谈人才流动的利弊问题。 第一,对人才本人而言,流动总体上利大于弊 流动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调动申请书上写的原因基本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呵呵。但流动的结果大致其实是差不多的,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更换工作单位,寻找新的平台,总体上对于个人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人才流动要适应新的环境,社会关系要重新建立,不是全家一起流动的可能会出现两地分居,小孩上学也面临适应问题…… 第二,对于原单位而言,流动总体上弊大于利 既然有人要调走,总有调走的理由,有能力流动的,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走的大多数都是不该走的,人才流动的损失是不要说的。深层次也许会暴露原单位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最杰出的 10 %的人才是要不惜一切代价留下的,但走的往往就是这 10 %。那么人才流动对原单位有没有好处呢?我想也是有的,比如某个学科单位本来就没有打算建设,这方面的人才走了反而是减轻负担,优化结构;完全教学型高校走几个科研很好的也没有关系;位子摆不平的,人走了就摆平了等等。 第三,对引进单位而言,流动总体上利大于弊 新单位之所以要引进人才,无非是单位需要,符合单位发展战略,会对引进人才会设定一系列标准,经过一系列考核,总体上是符合单位发展方向的,因此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新单位引进人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偶尔引进不太合群的人才单位也很头疼,不可能没有一点问题。 第四,对国家而言,人才流动利远远大于弊 人才的合理流动能够产生更多的碰撞,对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才的不合理流动能暴露出深层次的问题,有利于国家加以改进。总体上,我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老师的流动还是面临不少体制上的障碍的,编制问题、档案问题等等。说穿了,国家可能怕流动,担心这担心那,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但是不能一下子放开,可以逐步放开。 对于义务教育和中学教育,国家合理布局是对的。对于高等教育,我认为没有必要太强调区域布局,比如一个地级市应该有一所大学,这没有关系的。高校也存在一个教师市场,只要引导得当,市场机制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不要担心某些地区的某些高校人才跑光,现在其实是对高校重新洗牌的最好时机。 2013.7.15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177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创新和人才
热度 22 wangdh 2013-7-14 08:52
科研、创新和人才 (王德华) 题目依然很大。我还是很认真地思考过、思考了和思考着这个问题。 科研需要创新,科研需要积累。创新需要基础。积累是创新很重要的基础。积累和创新,可以从学科领域讲,也可以从研究者自己和其团队讲,还可以从某个地域(国度)讲。 作为研究者来说,经历是一种积累,知识也是一种积累。 有了经历就体验了事件的过程和感觉。有了知识就知道了事情的原由和道理。 经历和知识会促进思想,开阔视野,拓宽眼界,提高能力。 可是,不可否认也很容易忽视的是,经历和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会给自己的思想增加了条条框框,束缚了思维,限制了视野,使得自己缩手缩脚,从而影响了创新,抑制了创新,阻碍了创新。 所以,创新是一种潜能,一种能力,一种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是一种天分。 经历和知识,应该和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培养、挖掘和激发自己内心那发现的欲望和创新的冲动。创新,就不是循规蹈矩,不是墨守成规。创新要独辟蹊径,独出心裁,独具慧眼,这是一种天赋。 对未知充满兴趣,充满期待,充满好奇,这才是创新的源泉。 经历过的,知道了的,就是过去的了,已经没有了创新的价值。 所以,创新应该主要是年轻人的事情。青年应该是原始创新的主力。青年,就不应该缩头缩脑,缩手缩脚,胆小怕事。 做事按部就班,总是完美,不出差错,这不是创新的素质,做学问这本身就是很大的错误了。 做事经常出其不意,独出心裁,奇思妙想,还会经常出错,这是创新的性格,做学问这就是很正确的事情。 出错就对了,不出错反而不对了。正确的,完美的,往往不是新的,是因循守旧的。未知的,没有现成的,需要摸索,就容易出错。只有出错,才有机会发现新的。 再说了,只有做事的人才会出错,不做事的人永远不会出错。 静下来想想,抬起头来望望,多数学者还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走。走着量变到质变,积少成多的道路。所谓的创新,多为修修补补、锦上添花。学术界需要这些人,需要他们的支撑,需要他们把学科丰满起来,把知识系统起来。 那些开创新领域、建立新山头的科学天才,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他们是科学发展的明灯,奠定科学基础的基石。他们的智慧对社会的影响最大。社会应该发现和挖掘这类人才,给他们足够的资源,让他们心无旁骛地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这类人才不是计划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发现的。 如果只是些修修补补、添砖加瓦的工作,百步和五十步差别不大,受过专业训练,有敬业精神,有资源保证,就能够出所谓的成果。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还是早点离开这里好。那些重复、模仿,甚至连正规科研都谈不上的实习类工作,杜绝、禁止比存在要好。 科研真不需要很多科学家。从事低层次重复、模仿的“低水平科学家”,甚至没有任何科研条件和科研素养的所谓的“科学家”,这个群体越大,对国家的科研事业危害越大,对资源的浪费越大。如果这个群体再盲目扩招研究生,后果不堪设想,对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天热,言语不当,请谅。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1735 次阅读|41 个评论
谁说搞学术的都是三流人才?
热度 32 tangxn 2013-7-10 16:40
有这么一个段子:“一流人才在军界和商界,二流人才在政界,三流人才在学术界”。讲什么,对于军人,打打杀杀,一个决策关乎数十万人的生死,所以,军事界的综合素质是最强的;在商界,每一个投资的决策都要关乎身家性命,必须慎之又慎;在政界,起起伏伏,想要升迁必须挖空心思,左右逢源。唯有在学术界,可以四平八稳,一 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永远不行都可以 ,成功和失败也不像军界和商界那样一目了然,可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悠然自得的混日子。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真是很傻很天真啊…… 先说在军事界,且不讲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天朝上国几十年来没有战争,那么,当兵的都在干什么呢?训练,演习,碰到有自然灾害什么的,去参加救援也当是去了前线作战。这些也只是最基层的子弟兵们,军事领导们都在干什么呢?考察,考察,调研,调研,或者对着沙盘模型发呆……纵然是在战争年代,那些做出重大战略决策除了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之外又有几人呢?服从命令是天职,能够像李云龙那样有独立决策作战精神的又有几人呢? 再说在商界,像宗庆后,马云之类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的确可歌可泣,是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只是,大多数的商界领导们或者依靠党和政府的财政支持,或者依靠政策资源的垄断,无论决策结果如何,都有国家做支撑,甚至凭借垄断优势直接坐在办公室里等着数钱,试问,这样的人才也能算是一流人才吗?至于政界,勾心斗角,宦海沉浮,或许风险真的很大,只是,无论多少高官落马,大部分父母官们还是安安稳稳地熬到退休,无论在海内还是海外,凭借多年的政治资源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为全国人民的“被小康”贡献自已的一份绵薄之力。 唉,只是苦了我学术界的同志们啊!要搞好学术需要什么呢?首先,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否则,纵是玉皇大帝的儿子在学术界也难有一席之地,生活中,那些仅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大老板比比皆是,少有文化素养的官员和军事将领也并不少见,可是,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大学教授又有几人呢?所以,搞学术要求的门槛是最高的。另外,仅仅有专业功底就够了吗?大学校园的行政体系或许现实的官场更加复杂,只因校园里有如此众多的高知分子,如此众多的“翰林学士”。所以,大学教授要想在这个行政体系下混得很好,非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功底不可。再者,勤勤恳恳的教学,兢兢业业的搞研究,就能搞好学术吗?非也!要跑项目啊,当你关系不够硬,实力不够强的时候,要想拿到国字头省字头的项目,就要有民营老板创业时的精神,在被一个又一个衙门泼冷水之后,成为打不倒超级玛丽,成为踩不死的超级小强。试问,所有的这些,又是哪一个三流人才可以做好的? 很多读研读博的同学都觉得去高校搞科研是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会少一些艰辛,只是,前方的道路真的很好走吗?依然荆棘密布……
10359 次阅读|64 个评论
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沼气生态技术与污染控制研究团队”人才招
talentblog 2013-7-10 15:33
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位于天府之国成都,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沼气专业科研机构。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直属农业部领导,1997年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现已发展成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示范、行业服务和国际国内培训为一体的研究机构。因发展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青年英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详细情况,请查询我所网页 http://www.biogas.cn/ 。 一、招聘专业、方向及名额 序号 岗位名称 研究方向 名额 1 化学工程 化工流体力学或反应工程 1 2 环境科学 污染生态学 1 3 环境工程 废水生物处理 1 4 环境科学 污染控制化学 1 二、应聘条件 (一)基本条件 政治素质高,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热爱农业科技事业,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有良好的开拓创新意识;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岗位条件 1、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有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 2、特别优秀的取得硕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 3、成绩突出的具有副高职称的科研人员。 三、招聘程序 (一)报名和资格审查 1.报名。全年受理报名。应聘人员可于公告之日起,发送报名电子邮件(邮件主题设为“应聘xx岗位+姓名”)到专用邮箱9902313@QQ.com,可随附自制简历一份。同时,将应聘材料邮寄至我所,原件于面试时复核。 2.资格审查。我所根据招聘岗位所需条件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确定面试人选,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 (二)应聘答辩 由专家组成考核委员会,通过面试答辩的方式,择优选拔。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三)体检、考察 安排拟聘人员入职体检,并进行考察。 体检、考察均参照《四川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并按有关操作规程执行。 (四)公示 体检、考察合格的人员,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确定为拟聘人员,公示7个工作日。公示期满,对拟聘人员没有异议或经查实反映问题不影响聘用的,正式签订聘用合同。 四、聘期待遇和支持经费 面谈 五、应聘材料及其他事项 (一)学历学位证书、身份证、代表论文、著作、获奖证书或专利、基金等相关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二)如应聘人员提供虚假材料或信息,一经查实,不予录用。 六、联系方式 单位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3号(邮编610041) 联系人:杨 鹏 电 话:028—85230685 传 真:028—85230691
2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造未来与预测未来
热度 1 benlion 2013-7-9 22:32
设想远古时代,人类最初在自然界,采摘果实和狩猎动物,开始了木匠、建筑和造船,制作弓箭、衣服、首饰和食品,那么,最早的石器、铁器制作技术和金属冶炼、锻造加工和炼制技术,就成为了制造技术的开端。 如何再现,以计算机模拟的方式,演示实验科学和工业技术发展的逻辑过程? 而又,如何假想各项参数替代或更换可能导致的一个社会发展形态,以及如何设计与规划未来的发展策略,是否,也可能在未来以计算机模拟等方式进行演示? 因此,我想的是如何使社会学、文化学等真正实现孔德的实证科学范式,系统医学是社会 - 心理 - 生物医学综合或复杂医学模式,也同样需要建立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基础上。 然而,人才,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人才,或不同学科合作、不同技术集成的社会组织与管理模式,如何,在未来呈现不同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科学不但是知识体系,也不只是发现或组织知识的方法,而且,也是组织与管理科学研究的机构和人才体制。 中国 13 亿人口,受过高等教育和海外教育的人才占的比例是多少?人才是多了,还是不够?如何合理发现、使用和发挥人才的潜能?也许,需要回到曾国藩是如何发掘和采纳人才的原则和方法。 欧美国家,我至今没有看到说人才多了,或人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上天造的任何一个人必有其可用之处,故而,如何用人才是发达国家之发达所在。 - (设想未来) -
个人分类: 管理|24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考试·选拔·人才
罗非 2013-7-8 16:45
早上刚上班,就发现单位四周的街道两侧停满了私家轿车。单位院里则挤满了差不多大小的男女孩子,以及比这多出数倍的家长。院子中央辟出的空地上则悬挂着班级教室的牌子,大喇叭里还不断广播着哪个教室几点几分立即入场…… 什么情况?这里啥时候变成了儿童家庭电影院? 略一回想,才记起日前内部邮件曾经通知说,北京某著名中学将在我单位举办超常尖子人才选拔,商请各部门予以协助云云。从这个阵势看来,全天等候选拔的何止数万人。那么,这并不是该中学内部的超常尖子选拔,而是颇有向社会选拔超常尖子儿童以进入该中学的意思了。 看着满院子面带或激动、或期盼、或迷茫、或无奈、或冷漠表情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表情更加丰富多彩的家长们,心中不由得生起一阵同情:这不是耍吗…… 这一次,是让我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中国少年儿童的入学竞争,已经到了何种白热化的程度了。连我们单位这个和儿童升学扯不上多少关系的单位,都被卷入这场大潮之中……这就是人才选拔吗? 我不知道这些孩子排队入场之后,面临的是怎样的考试和选拔。但不管是知识、技能还是创造性,总之各种当代最流行的概念和模式,却总是摆脱不掉对头脑、理性、思维等能力的竞争。难道,这,就是人才? 不由想起昨晚读书时看到的一段文字。人才,在中国古代称为“士”。中国的文字是很玄妙的,蕴含深意而且一目了然。中国字“士”代表什么意义呢?据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套人才推选制度。大概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发现,人群超过十个人,就开始需要管理了。所以古人从年轻人开始,每十个人当中就要公推出一个来,为大家服务做事。这就是“士”的由来。 所以,中国古代的人才,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了不起,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有能力;反过来,他们是被推举出来为大家做事、服务的。所以,人才,就是要替大家做事、服务的公仆、冤大头。这就是中国最初的选拔制度,也是中国上古公务员制度、亦即文官制度的雏形。 人才、官员、公务员,是推举出来为大家牺牲奉献的,从一开始就是如此。 如果今天的人才选拔是这样的定义,还会这样门庭若市、摩顶放踵吗?估计恰恰相反,是要门可罗雀了吧?其实这也很正常,在任何年代,愿意为大家牺牲奉献的都是少数。此所以中国上古三代的时期,尧、舜、禹这些国家领导人,都是被全国公推出来的领导人,但他们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最后实在推辞不了,只好上任,而且这一上任多半就死在了任上。 全国领导人,是那么好当的吗?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准备,实在是干不了。而且正因为如此辛劳,所以也不大有人愿意来做接班人,以便提前退休养老;因此,最终年迈的领导人累死在任上,也就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了。中国历史上,好像舜帝就死在了南巡的路上,所以才有了湘妃竹这凄美的传说;而禹帝也是九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病死在东巡的途中。 不幸的是,自三代以下,人们从“服务”中捞好处的心思逐渐超过了奉献牺牲的心思,所以愿意被“推选”出来做人才的也就越来越多。于是,传统的推荐制度逐渐被一小撮大家族所把持,平民也就断绝了“入仕”的门路。那些前后蜿蜒数百年的大家族,固然有他们家教的传统和人才培养的方法,但广大老百姓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所以从隋朝开始,中国出现了科举制度,用考试选拔人才,和平时的人才推举制度并行。这也是隋炀帝为中国人办的一件重大举措。从此,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也就有了“一旦成名天下知”的可能。算是对被豪门把持了的人才推举制度的重大补充。这个文官选拔制度不仅贯彻了此后的整个中国历史,而且还从启蒙运动传到西方,成为欧美至今风行的文官制度的鼻祖。 从隋炀帝在位期间算到今天,时光又过去了一千四百多年。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内,世界的人才选拔制度都没有什么更新,依然是“豪门推荐”和“考试选拔”相结合的局面。只不过,现在的豪门推荐更隐晦,普通老百姓搞不清楚是怎么运作的。当然,当年的普通老百姓就搞不清楚,他们甚至连皇帝是什么时候换的都不太清楚。只不过今天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流传迅速,所以老百姓搞不清楚的东西才显得如此的显眼。其实豪门推荐制度自古皆然,怎么可能把底牌都显示给老百姓?老百姓和豪门从根本上,就不是同一个水平上的生物。这一点,古今中外都一样。只不过,当代人学会了伪饰,让这种差距藏匿于各种平等、公正的伪装之下了而已。 不过,最初的人才推举制度演变至今,还是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的。其中最重大的变化,除了为大家做事并且牺牲奉献这个核心之外,还有人才的标准。因为从上古时候起,人们就已经知道,想为大家做事、服务,光有牺牲奉献的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这个本事。不然,很可能把大家的事情搞得更糟。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本事为大家服务、做事呢? 这个仍然可以从中国文字中看出端倪。在中国古代,把出来为官、具有足够学问修养的人叫做“大人”。孔子的学生曾参著《大学》,就是“大人之学”的意思。反之,中国人把不具有这种学问修养的人称作“小人”。 那么,“大人”是什么意思?从象形文字的角度看,中国字的“大”,是一个人充分伸展,以至于和天地相连通了。因此,“大人”就是能够伸展胸怀,与天地相沟通、相连接、相合一的人。再看“小”,对比刚才的含义,可以看出“小”的象形,就是一个人比较局限,和天地的连接断开了的意思。因此,“小人”,就是那些没有能拓展胸怀并与天地相通的人。 这样看,小人这个词,并不带有后世认为的贬义,它只是对事实的一个说明。 所以,在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观点来看,不管是推荐的也好,考试的也罢,人才、“士”、或者“大人”的条件,就是心胸宽阔,通达天地万物,包容四海,心怀天下万民。有这样的胸怀,才是人才,才有本事为大家做事。至于智商、理性、创造力什么的,倒在其次了。 从这个标准来看,今天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实实在在的堕落了。因为照今天的选拔标准,不论其途径是推举还是考试,选拔出来的都是那些会算计、会计谋、会思考、会创新、会经营、会管理、会赚钱……的人,总之,唯一没有考虑到的,就是他们是不是愿意为大家做事,并且有没有这个胸襟为大家做事。 用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想求得世界的和平发展、长治久安,可能吗?此处可以借用孟子当年说过的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能力有限论
benlion 2013-7-6 19:37
经常看到一些文字评论人才的缺陷,然而,人才是以长处论,不是以缺陷论。 依据吉布斯正态分布律,人才不可能各种能力都处于强项,越是长处特别突出,可能也有相应突出的弱项,或其它方面平凡,这就是社会之成为社会的必然前提,也是社会组织化的必然现象。 没有缺陷的个体,要么也就没有特别突出的优点,人与人是以彼此之间的需求而形成群体和社会现象,产业链的形成、专业的分工等都如此。 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必然是看中一个个体人长处,以及以互补和群体、协作的模式发展的社会,也必须是一个文化宽容和体制规范的社会。 - ( 21 世纪的中国) -
个人分类: 社会|1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顶尖人才流失新闻的评论
热度 1 guojialin 2013-7-6 15:07
一直都没在这里动笔,把昨天给科学网转载中国科学报的一篇 评论:流失的是顶尖人才还是顶尖人才毛坯 所写的一点思考放这里冲下数。 非常赞成博主的观点! 国内流失的确实是人才的毛胚,从毛胚到顶尖人才需要大师的锤炼和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国外,尤其是美国,的顶尖实验室用不算太高的成本吸引全世界(当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毛胚,凭借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待遇再优先选择这些人才毛胚中的竞争优胜者,这就是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优势。 那么我国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才战略优势呢?博主提出的方法也很有效。 一是加大输出。 要知道发达国家中顶尖实验室的职位是有限的,而且作为第一代移民能提升到管理职位的更是少之又少。输出的人才经过难得的磨砺后,成为准顶尖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职位,自然会寻求回国能创建自己的管理团队。当然我们也要优化国内的科研环境。使得这些准顶尖人才能够很好的融入国内的环境。 二是增加国内研究人才赴国外顶尖实验室进修的机会和资助力度。 正如博主所说,这部分人才毛胚在经过短期的磨砺后还是有很大机会成为顶尖人才的,而且回国率很高,当出国成为常态,学术假成为必须的时候,我们应该相信我国会涌现处更多的自产的顶尖人才。
个人分类: 有所思|4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海归数量大精英少 顶尖人才流失严重存隐忧
wlingj 2013-7-5 22:01
海归数量大精英少 顶尖人才流失严重存隐忧
个人分类: 人才理论与实践|1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外引进人才的背后...
热度 3 zlhua 2013-6-30 21:18
无论是在网络,还是现实,“对外引进人才”的现象屡见不鲜,好事?还是坏事?以前我一直觉得应该是件好事情,但最近突然发现,这种现象可能还说明了另外一问题,那就是组织建设或者该组织的团队建设存在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平时不培养,到用人时就花大钱出去挖别人的墙角。呵呵,素不知,能用钱轻易就挖来的人才一般忠诚度都不太高。 因为,你能用钱挖,别人也可以用钱挖,你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别人也可以。所以,保险一点,理性一点,呵呵,建议那些一直寄希望于“对外引进人才”的组织高管还是平素少浪费一点,少挥霍一点,多送内部下属出去进修进修...组织常青,官才常在,财富才能细水长流... 呵呵,只有人人都自我约束,遵守公德,我们周围的环境才会越来越洁净,我们的饮食才会越来越安全,不然,吃穿住行都相互欺诈,何来社会和谐?
个人分类: 随便想想|350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推进计划: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日期:2013年06月27日
gcshan 2013-6-30 20:06
推进计划: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日期:2013年06月27日 来源:科技部   为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统一部署,由科学技术部牵头,会同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现已基本完成第一批入选对象的遴选工作,名单于日前公示。新一轮推进计划评审工作即将启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工作将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推荐渠道,突出需求结合和以用为本。   组织实施推进计划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部署。推进计划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下简称特支计划)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科技部门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在特支计划总体部署的10100人中有5100人由科技部通过推进计划来组织推荐,特支计划7类人才中3类是在推进计划中产生。推进计划和特支计划增强了科技部门抓人才工作的手段。组织实施推进计划对整个人才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工作室:科学大师助跑器   推进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设100个科学家工作室,能在世界科学前沿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就;增强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能力,提高重点科研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带动相关学科和技术的整体发展进步;培养和造就相关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国际上具有权威性、享有重要话语权;进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这主要是为了在优势领域培养出顶尖人物。希望科学家工作室能成为科学大师的助跑器。科技部人才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科学家工作室主要为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前沿领域或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重点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设立,助其围绕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探索性、开创性研究,积极探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方法,营造潜心研究、自主探索、稳定支持、交叉融合、激励创新的环境和文化,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科学家工作室将实行首席科学家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度将赋予科学家充分科研自主权,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同时完善经费支持和管理方式,进一步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在科学家工作室的另选、评估、验收等环节引入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国际一流的顶级科学家,以体现准确性和公信力,在管理上强化创新和质量导向,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关注潜力 鼓励探索   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重点推荐条件之一——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部门科技部政策司和人才中心则表示:从初评开始就严格把关年龄,无一超龄参选者进入复评,最后进入公示的205名领军人才平均年龄41.74岁。   对于科研活动来说,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创新活力,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对1901-1972年28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进行分析得出,获诺贝尔奖研究室的年龄平均为38.7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才是全社会的责任,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推进计划正是基于此背景下,选择在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对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使其成为在相关行业和领域能够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科技带头人。   创新来源于探索,科学研究更需要自由探索,很多问题在突破以前,很难在科技界形成共识。没有形成共识,就很难获得研究经费,难以实现自由探索。然而事实上,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许多“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没有科学精神,科学前沿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自由探索可能体现的是一种学术氛围、学术方法、学术精神。不论是根据好奇心驱动的科学研究,还是以科学任务、科学项目以及以国家和社会需求来牵引的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都需要提倡自由探索创新。推进计划不但鼓励个人研究自由创新,尤其鼓励团队领军人才具有带动整个团队自由探索的精神。在群体中营造自由争论、不惧怕失败的宽松和谐氛围,同时也使每个人能够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自由研究,踊跃自由思考,不畏惧困难,不迷信权威。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鼓励长期稳定合作   如果说科学家工作室、领军人才重点关注的是领头人物创新能力,创新团队则重点关注的是结构合理性和持续性。此次创新团队除负责人年龄放宽至50周岁,其他各项均需符合领军人才的基本条件,且增加了对团队的硬性要求:团队结构稳定、合理,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其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   共同的信念追求,知识结构、能力学历的互补,彼此的磨合适应均到一定程度,方能造就一个结构合理、有内在创新动力的团队。推进计划所支持的是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术带头人,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持续创新能力,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创新团队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计划鼓励团队长期稳定的合作态度,严格杜绝为申报计划而临时组建的团队出现。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政策松绑为创业加油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将通过三个方面为其创业加油。 一是鼓励成果转化。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对象定位为所在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人才,同时该企业开发的产品具备技术先进或服务模式创新,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和竞争力或公益性价值。   二是鼓励企业为主体。推进计划要求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人,且全职创业。也就是说,体制内的工作人员要申报的话,必须辞去原单位工作。但推进计划并不主张有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的科技人员都去创业,推进计划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导向是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   三是对加大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推进计划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向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倾斜,要求创办的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企业创办一般不超过5年。科技型企业创业之初最需要扶持,推进计划将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突破体制机制试验田   有业内专家表示,推进计划中改革力度要求最大的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牵头单位要求为科技园区或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需要单位负责人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政策和机制创新方面应凸显自身特色,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且取得明显成效,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换言之,只要是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的,在体制机制上可大胆尝试,勇于突破。   此次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也鼓励产学研结合。要求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整合优质资源,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企业结合对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定培养计划,提供实习场地,共同建立高层次创新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手记—— 看推进计划五个特点   推进计划评出来的不是个人和集体的终身成就荣誉奖,而是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因此,评出来只是第一步,如何培养才是更关键的。   鼓励冒尖 中国传统文化奉行循规蹈矩、中庸保守的价值观,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这种价值观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压抑了个人的灵感和好奇心。推进计划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地成长环境,鼓励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冒尖。   宽容失败 失败是科学的常态。但在我国目前的科技领域,对待失败往往不够宽容,所有的研究都要求必须成功,这显然是违反科学规律的,是一种不鼓励创新的环境。推进计划宽容科研失败,但绝不宽容管理的失败、学术道德的败坏。   营造环境 通过科学家工作室营造潜心研究的环境;领军人才营造关心青年人才,培养潜力的环境;创新团队营造鼓励持续合作的环境;创新创业营造鼓励成果转化的环境;示范基地营造体制机制创新的环境。通过推进计划的全面组织实施,从而营造全社会重视人才、重视科学的社会大环境。   服务为先 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单位之一科技部人才中心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服务于科技人才: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支持和帮助科技人才提升自身素质;搭建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平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大力宣传举荐优秀科技人才,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切实加强对科技人才的人文关怀,从工作上、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和爱护科技人才;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努力为科技人才成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示范引导 无论遴选、评估、监督机制是如何的公开公平公正,也无法保证入选对象的就一定是全国最好的。即使选出来的对象个个成功,按推进计划建设100个科学家工作室、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支持和培养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扶持10000名左右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对整个国家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但推进计划彰显了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部门将在一批批入选对象评出来后,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入选对象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进行经验传播,示范引导,最大限度的实现推进计划人才培养功能。
个人分类: Information|1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
gcshan 2013-6-29 17:14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进一步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环境,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沪工作或者创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对象)   本办法适用于具有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或者特殊才能,在上海合法工作或者创业的人员,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留学人员;外国专家及其他外国高层次专业人才;持中国护照、拥有国外永久(长期)居留权且国内无户籍的留学人员和其他专业人才;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专业人才,台湾地区专业人才。   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具体范围及条件等事项,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会同有关部门确定。   第三条(部门分工)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负责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以下简称“海外人才居住证”)的申请受理、核定等综合管理工作。市公安局负责海外人才居住证的制作、签发等相关工作。市教委、市科委、市工商局、市商务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卫生计生委、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本办法相关的服务和待遇落实工作。   第二章证件一般规定   第四条(证件功能和类别)   海外人才居住证是持证人在本市工作、生活并享受相关待遇的证明。   海外人才居住证分为主证和随员证。符合条件的海外人才可以申请主证,其配偶和未满18周岁或者高中在读的子女可以申请随员证。   第五条(载明基本信息)   海外人才居住证载明持证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国籍(地区)、证件类型及号码、近期照片、签发日期、签发单位、有效期限等内容。   第六条(有效期限)   海外人才居住证的有效期限为1至5年。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根据申请人的年龄、学历学位、专业类别、工作资历、有效身份证件、来华工作(就业)许可、聘用(劳动)合同有效期、应聘职务等条件,确定海外人才居住证的有效期限。   第三章证件申办   第七条(申请)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委托市人才服务中心等受理机构具体承担海外人才居住证的受理工作。   需要申请海外人才居住证的,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受理机构申请。   第八条(申请材料)   申请海外人才居住证,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有效的身份证明;   (三)学历学位证明、专业技术证书或者其他业绩证明材料;   (四)在本市的住所证明;   (五)有效的健康状况证明;   (六)聘用(劳动)合同;   (七)用人单位主体资格证明或者创业投资证明等材料;   (八)工作(就业)期间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材料;   (九)其他必要的证明材料。   用人单位及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九条(受理及材料移送)   受理机构收到申请材料后,对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要求的,应当场出具书面受理通知;对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要求的,应当场出具书面补正通知,并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受理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信息、材料移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   第十条(核定)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应当自收到申请信息、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定。对符合条件的,出具书面办理通知;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签发、制证和发证)   海外人才居住证由市公安局统一签发,对经核定符合办理条件的,由市公安局制证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制证。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负责发证。   第十二条(信息变更)   持证人的工作单位、身份证件号码等相关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由用人单位在30日内持相关证明材料到受理机构办理信息变更手续。   第十三条(续签换证)   证件有效期满,持证人需要续签换证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30日内由用人单位为其办理续签换证手续。逾期未续签换证的,按照首次申请流程重新办理。   第十四条(挂失和补办)   证件遗失的,应当及时由用人单位到受理机构办理挂失和补办手续。   第十五条(注销)   持证人情况发生变更,不再符合海外人才居住证申办条件或者在申办时提供失实材料取得海外人才居住证的,由公安部门注销其证件。   第十六条(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和申请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或者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证明材料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可以根据情节轻重,暂停或者取消其申请资格。违反法律的,用人单位及申请人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持证人待遇   第十七条(居留许可、签注)   持证人是外国国籍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办理与居住证有效期限相同的居留许可。持证人是台湾地区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办理长期居留签注或者多次出入境签注。   第十八条(免办就业许可)   持证人是留学人员且已加入外国国籍或者获得国(境)外永久(长期)居留权的,可以免办其他就业许可。   第十九条(创办企业)   持证人可以技术入股或者投资等方式在本市创办企业。   第二十条(行政机关聘用)   持证人经本市有管理权限的部门批准,可以短期聘用、项目聘用等方式,接受行政机关聘用。   第二十一条(社会保险)   持证人在沪工作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参加本市社会保险;其未就业配偶及未满18周岁或者高中在读的子女可以参加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第二十二条(子女教育)   持证人子女在学龄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可以根据本市有关规定,由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原则,办理就读手续。   持证人是留学人员,其子女在国外生活5年以上并在国内语言文字适应期(3年)内参加本市初中升高中考试的,可以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其子女在本市就读高中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可以根据有关规定报考本市高校。   第二十三条(资格评定、考试和登记)   持证人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参加本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注册登记。   第二十四条(外汇兑换)   持证人依法纳税并取得税务部门出具的税务凭证及相关证明材料的,可以按照外汇管理有关规定,将其在本市期间的合法收入兑换成外汇,汇出境外。   第二十五条(驾驶证照办理)   持证人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在本市申领或者换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第二十六条(参加评选表彰)   持证人可以按照规定参加本市有关评选表彰,并享受相应待遇。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过渡条款)   本办法实施后,原《上海市居住证》B证在有效期内仍然有效,期满后可以按照本办法办理续签手续。   第二十八条(操作细则)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根据本办法,制定操作细则。   第二十九条(解释)   本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6月30日。
个人分类: Information|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2013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拟资助人员的公示通知
zhengqingbin 2013-6-27 13:24
关于2013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拟资助人员的公示通知 发布时间:2013-06-26   2013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受理评审工作已结束。经过专家网上评审、见面会考评和对相关单位实地考察等评选程序,最终遴选出293人(含团队),拟给予支持。   根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经过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领导小组审定,现将2013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拟资助人员对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为2013年6月27日至7月3日。如对拟资助人员有异议,请在公示期间每日上午9:30至下午4:30(周六、周日除外)与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管理办公室联系。联系方式如下: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管理办公室(A类和B类)   电话:23112556、23112524   电子邮箱: jichu@stcsm.gov.cn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管理办公室(C类和D类)   电话:24022583,24022588   电子邮箱: pujiang2005@gmail.com   附件: 2013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拟资助人员名单 ( 201306270907031.xls )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 海 市 科 学 技 术 委 员 会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http://www.stcsm.gov.cn/gk/ywgz/tzgs/gsgg/332830.htm 我院郑庆彬博士获批上海浦江人才计划 发布时间: 2013-07-03 浏览次数: 根据上海市科委通知,我院新型碳材料团队郑庆彬博士获批2013年度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资助。这是郑庆彬博士继今年5月获批德国洪堡研究计划资助后再次获得的高层次人才计划资助,也是我院获批的第四个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资助教师。 http://clxy.usst.edu.cn/s/79/t/392/ab/e7/info44007.htm 13PJ1406400 郑庆彬 男 上海理工大学 超级电容器用石墨烯/碳纳米管三维导电纳米炭材料的制备 2013-9-1 2015-8-31 20万
6 次阅读|0 个评论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诚聘各型学术人才启事
talentblog 2013-6-26 11:14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校位于太平洋西海岸的“国际花园城市”厦门,拥有一流的校园和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与美国、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区域高校和研究单位具有长期深入的学术交流合作,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理想学府。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以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原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为基础组建的,是科技部批准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基地。学院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卫生保护局、英国生物标准制品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等开展了众多实质性科研合作。学院拥有坚实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诊断试剂、疫苗转化医学经验,研制的二十余种诊断试剂已实现产业转化并销往国内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是全国传染病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学院与企业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戊型肝炎疫苗,于2011年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研究结果发表于《Lancet》并赢得国内外广泛赞誉。 学院现有预防医学(五年制)、医学检验(五年制)本科专业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挂靠生命科学学院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学院现已成为厦门大学985计划重点支持发展的学科,建筑面积达21000平方米的学院新教学科研大楼将于近期投入使用,为科研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充分空间,热烈欢迎各界学术英才加盟。现将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招聘学科、方向 流行病学;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老年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健康教育与卫生促进;医学检验;卫生检验等。 二、招聘条件及岗位职责 (一)高层次课题组负责人 1.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副教授或以上职称;原则上45周岁以下,特别突出的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要求; 2.学风严谨,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良好的国内外大中型科研项目主持经验者优先,从事公共卫生现场科研方向者优先,从事老年公共卫生研究方向者优先; 3.能够组织起有科研竞争力的独立课题组,并能承担公共卫生或实验医学学科主干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 (二)青年科研教学骨干 1.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相关专业3年或以上科研教学学习工作经验,能融入学院现有课题组担任科研骨干; 2.学术素养好,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具有国家级科研项目经验者优先,具有公共卫生现场科研工作经验者优先; 3.学风严谨,勤勉踏实,具有良好团队精神,能够承担专业课程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 4.原则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特别突出且学院现有课题组特别急需的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要求。 三、应聘材料 1.大学及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履历;近五年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成果(代表性论著、专利证书及其他第三方证明材料)。 2.到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的科研计划、能承担的教学内容概述。 四、相关待遇 引进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参照各类人才计划现有政策执行。学校和学院按有关规定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提供相应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其他待遇。对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可以提出面议。 应聘时间:常年有效。本次招聘不收取任何费用。 联系人: 茹老师 地 址: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曾宪梓楼(公共卫生学院) 邮 编:361005 电 话:0592-2880618 传 真:0592-2181578 邮 箱: gwdw@xmu.edu.cn 欢迎通过邮件应聘。 网 址: http://sph.xmu.edu.cn 备注:学院欢迎具有公共卫生或实验医学、卫生检验学专业主干课程三十年及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学院承担中短期教学工作。 预防医学专业所需教师授课:流行病学(本科、研究生) 医学检验专业所需教师授课:医学检验、卫生检验
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宜录取”和“人才外流”
热度 3 gl6866 2013-6-23 23:36
每年到了 6 月份大学的录取工作就开始了,现在既不是高中生也不是大学生的“社会青年”也开始考虑他们的下一步的人生。我敢保证,就是中国高考录取的比例再高,也不可能把参加高考的学生统统录取。那么有些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就必然要考虑自己的未来了。 但是无论如何,我国外流的人才还是在世界最高的国家。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且对人才引进又是如此重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当然,人各有志,不能在选择上强求。于是,就开了大价钱,什么千、百、万人才工程之类的大手笔也就出台了。对国家来说,这肯定是好事情,说实在的,中国不差钱,差的是人才。话又说回来,就是给了那么好的待遇,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才外流呢? 我也曾问过一些回来的人,他们认为国内的情况未必如所说的那么好。如果贸然回来,可能就回不去了,还有就是什么孩子的教育啦、环境污染啦、食品安全啦,都是强调种种客观原因。不过,话说回来,中国有 13 亿人就在这块巴掌大的地儿生活了数千年,不也都在活着吗?所以我并不认为这些都是正当的说法,可以说理由充分,但不能说理由必然。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现在高考评分数可以还有点儿公平,毕竟还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来进入大学。但是,这要退回几十年,就是你考得再好也未必能上上大学。那时的思潮要比现在更邪乎,一份档案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国家从来都是“身份”决定一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种血统论一直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尤其对那些出身有“问题”的,如考生的爸爸是地富反坏右的一份子,你就是考分再高,也没有用(甚至连考都不让你考,不让你报名)。当你的政审不过关,就会收到学校发来的“不宜录取”的通知,为什么,他们不会告诉你。实际上,学校对你考得怎么样并不关心,他们重视是你 “生”得怎么样。身份好,来路正才看分数呢。否则就是“不宜录取”四个字。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宜录取”的通知也不见了。但“不宜录取”的思想并未从根本上去除,只是更隐蔽而已。例如,各个城市和学校都设定了种种限制,让外地考生回当地参加高考,这就势必让高考的学生有了另类的选择,如果能考上,当然更好,如果考不上不外乎几种出路:随下一届继续读,来年再考;如果自认为不是读书的料或家里供不起读书了,那么就自己找点儿什么事情干算了;还有一种如果家境还不错,便选择了到国外读书。那么家里也就把子女送到国外读书算成相当大的投资了(在国内其实也是一样)。并且期待有朝一日,孩子在国外出人头地。 我刚才是说还没进入大学的学生的情况,那么进了大学的人有如何呢?这也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就业难,难就业,毕业就失业,所以就有那么一批各个学校的学生去考研,然后曲线出国。到了国外,情况或许与他想象的不一样,弄的好的,能待下来,弄不好的,也许在国外改行。可就是不愿意回来。我认为,国家好像愁得是这些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 context ,在中国往往把这个 context 理解为“圈子”、“江湖”、“关系网”,说白了就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一个从事科研的人对于管理科研的人而言,不过就是个“奴才”而已(这话说得过了点儿,但也是八九不离十)。想想看,回来当“奴才”好呢,还是在外国当“洋奴”好呢?这个账似乎每个人都会算。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2038 次阅读|3 个评论
随感几则:成长、文化和研究生等
热度 9 wangdh 2013-6-22 13:04
随感几则:成长、文化和研究生等 (王德华) 今天北京下雨,凉爽。 这周大事多,王亚平老师空中授课,精彩有加。这活还真不是谁都可以能干的。我们有幸欣赏到,是一种福气和运气。感谢相关部门做的这种大善事。失重本来就是很奇妙的现象,中学的时候也一直不好区分质量和重量这两个概念,曾有过困惑。失重状态下的人的生理功能的变化和调整,也是很迷人的问题。能去太空的,不远的将来也不会很多。 吴征镒院士和张光斗院士两位学界老人走了。祝两位老人一路走好! ××××× (说明:前些日子总结“组会唠叨”时的一些随感记录。) 成长和成熟 年轻学者,需要支持,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但人的成长是全方位的,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成为一个完整的成熟的人,需要按部就班,拔苗助长的结果会适得其反。 能够有机会乘坐直升机的是少数,多数还是要一步一步艰难爬行的。乘直升机,有些风景是看不到的。爬行攀登者,会领略路上的风光。 在成长路上,有些路是不可省略的,有些经历也是必需的。人才更替是自然规律。过早更替,不见得是好事情。按发展和成长规律,总是会稳妥些。 成长和成熟,不等同。身心一致,才是真正长大。 文化和传统 文化和传统的传递、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化和传统不是一代一代进行否定、斗争、推翻和替代,传承和发展都不能偏废。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优良的文化和传统要相对稳定,要保持区域性特点。有些文化和传统是轮回的,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会随便消失的。 压力和平衡 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些压力,需要一些推力,需要建立自觉的能力,也需要适当的监督和约束。走极端,不可以。过严,会压制一些新事物。毫无约束,则会出现乱象。这就需要平衡。要发现和维持这个平衡,不是很容易。 原则和视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当今的一些“决策”要与现在人群的道德水准相一致。超出当今人们的道德上限,不现实,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严格按照原则办事,严格按照规定和章程行事,很多时候不现实。那么,这些看起来很健全的规章制度,还有什么作用呢? 要望远,就要登高。看的远,是必要的。只看眼前,视野窄,发展慢,也会走弯路。能权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是智者。高标准,要有高标准的基础。没有人的高素质基础上的任何高标准,一切愿望都是难以实现的。 那么,是按部就班还是一步到位?很多政策和规定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条件不成熟,过早过匆实施,会有很多问题,这就是冒进。政策引导很重要,要有具体措施,需要时间,分阶段实施和分步走也许可行。不能停滞不前,不能原地踏步,要稳步前进,一步一个脚印。保守,有时候也是必须的。保守和冒进,如何平衡?稳步发展,不容易。 教授治校?当前很不现实,但也是必须达到的一个目标。取消对研究生获得学位需要发表论文要求?不要求是最高要求。但在当前大环境下,如果取消,将注定大量研究生“混”得有理、“混”得心安理得。实际上,这样的学生发表的论文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不要求论文有前提:学生认真学,导师认真导。时机不到,取消有风险。 研究生淘汰和劝退 与同事谈到学生的退出机制。我说淘汰和劝退不合适做科研的研究生,实际上是做善事。被质问:你自己做善事吗?我语塞。反过来说,我们做的有些事情,现在看起来似乎是善事,长远看也不见得。很可能耽误了学生的前程,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又被质问:对不努力没有效率的学生,你是批评和还是劝退呢?你为什么能批评和劝退呢?我的观点是:师生在一起,不应该是敌对关系。在一起,就应该是一段愉快的经历。师生双方都要努力去营造这种和谐关系的环境,学生需要思考一下导师的难处和对学生的期望,导师也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希望。成年人,应该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网络和信息 信息时代,获得信息方便快捷,不需要动脑、动腿。可能的后果是,坐在电脑前的时间增加,身体和视力会受损,更重要的可能会使大脑轻松下来,压力减缓。没有了刺激,没有了新鲜感,就难以兴奋起来。没有了刺激,细胞活力减弱,老化速度可能会加速。研究生需要的是多思考,多刺激,适当经受压力是有益的。离开电脑,抛开文献,去静思,去升华,值得提倡。 网上信息,八卦多,娱乐性强。不要让电脑把自己世俗化,把自己变得轻浮和浅薄。学者需要高雅,需要沉稳,需要积淀。思考后的积淀,才有味道,才值得日后去回味。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141 次阅读|18 个评论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3年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公告
talentblog 2013-6-21 16:42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始与复旦大学合并办学,是第一批入选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历经85年的建设与发展,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已成为一所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医学院,学科体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综合实力突出,是国内重要的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服务综合性基地之一。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脑科学研究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等二级学院和公共研究平台;有6所综合性附属医院和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总核定床位数9110张;开展医学教学、科研和医疗的支撑环境条件优越、装备精良,拥有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 在实施新一轮医学发展进程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和根本,加大师资培养支持力度和国际化进程,敞开胸怀广纳海内外各方英才,将为各级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优越环境,以实现“医、教、研”综合实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招聘领域及层次要求 基本要求: 应聘者需具有博士学位,能承担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 招聘领域: 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与行为学, 神经精神药理学、针刺治病原理等)、表观遗传医学、系统生物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和生化(肿瘤糖生物和代谢性疾病等)、免疫、病理、病原生物、免疫、法医、公共卫生(职业健康、职业流行病、毒理学、环境医学等)、药学(药用植物学、药化、智能化递药、药物分析等)、护理学(姑息护理和长期照护)、肿瘤、放射医学(放射肿瘤、放射药学、防辐射等)、老年医学、眼耳鼻喉、妇科生殖及内外科相关学科等(具体岗位设置及要求请见后附表格)。 招聘层次: 1)青年学术骨干:具有博士学位或海外博士后研究经历,年龄40岁以下,符合复旦大学青年副研究员或研究员条件; 2)高水平学术骨干:具有博士学位,有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经历和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在相关领域取得较突出的研究成果,符合上海千人、杰青、青年千人或东方学者等条件; 3)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符合国家千人、长江学者或复旦特聘教授等条件。 待遇和支持条件 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应聘者的基本情况,将为入选者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优厚的个人待遇,具体面议。 应聘需递交材料 个人简历(自大学开始至申请时止,不间断的学习和工作简历、教学科研主要成果清单、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清单、获奖情况等) 联系方式 请将以上材料(注明应聘学科和岗位等)于7月28日前发送至: syzp@fudan.edu.cn 联系人:杨老师 通信地址:中国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治道楼148信箱 邮政编码:200032 表1 上海医学院2013年高层次人才招聘需求表 医科单位 学科名称 专业方向 人数 应聘条件及要求 基础医学院 药理学 神经精神药理 3名 青年学术骨干 2 高水平学术骨干 1 基础医学院 免疫学 免疫学 2-3名 青年学术骨干 1-2 高水平学术骨干 1-2- 基础医学院 医学细胞生物学 细胞与遗传 3名 青年学术骨干 2 高水平学术骨干 1 基础医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肿瘤糖生物学 代谢病相关研究 6名 3名 青年学术骨干 6 高水平学术骨干 3 基础医学院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神经发育与疾病 1-2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基础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基础 针刺原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2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基础医学院 病理学 病理学 5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3 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2 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 感染与免疫; 感染与炎症或肿瘤 各1-2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基础医学院 法医学 法医病理学 法医物证学 法医毒物分析 各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基础医学院 神经生物学 神经系统疾病和行为研究 1-2名 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药学院 生药学 药用植物学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药学院 药物化学 化学生物学 有机合成 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2-3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药学院 药剂学 智能化递药 2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药学院 药物分析 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质谱分析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药学院 药理 神经药理 心血管药理 2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 全球健康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 卫生统计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公共卫生学院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 社会心理因素与职业人群健康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公共卫生学院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 职业流行病学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公共卫生学院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 环境与健康 2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公共卫生学院 毒理学 分子毒理学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公共卫生学院 食品与营养卫生学 食品卫生与安全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公共卫生学院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社会医学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护理学院 护理学 姑息护理 长期照护 各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生物医学研究院 表观遗传医学和干细胞 分子细胞生物学 系统生物医学 3名 2名 2名 青年学术骨干 脑科学研究院 神经科学 神经生物学,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与行为学, 神经精神药理学等方向 4-6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放射医学研究所 放射医学 放射生物学 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 放射药学 各1名 青年学术骨干/高水平学术骨干 实验动物科学部 医学实验动物学 遗传育种,实验病理 各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中山医院 眼科 新生血管眼病(分子生物学) 1名 青年学术骨干/高水平学术骨干 中山医院 呼吸内科 肺损伤 肺癌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 各1名 青年学术骨干/高水平学术骨干 中山医院 肾脏病学 肾脏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 2名(1名可短期,至少3月/年) 青年学术骨干/高水平学术骨干 中山医院 消化内科 消化病基础和临床 2名 青年学术骨干/高水平学术骨干(有肠道微生态研究背景者优先) 中山医院 肝肿瘤内科 1、肝癌干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及干预;2、肿瘤表观遗传学调控与相关转化医学研究 2名 青年学术骨干 中山医院 核医学科 核医学临床工作 1名 青年学术骨干/高水平学术骨干 华山医院 临床医学 呼吸科 心胸外科 口腔 急诊(危重医学)眼科 若干名 学术带头人1 高水平学术骨干若干名 儿科医院 儿科学 发育与疾病研究 1-2名 青年学术骨干/高水平学术骨干 儿科医院 病理学 临床病理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儿科医院 骨科 小儿骨科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妇产科医院 妇产科 妇科肿瘤 生殖医学 围产医学 各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眼耳鼻喉科医院 眼科学 视网膜及视神经基础研究 视光学 眼科基础(研究系列); 各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眼耳鼻喉科医院 耳鼻咽喉科学 音声疾病基础研究 遗传性聋 耳鼻喉科分子生物学(研究系列) 耳鼻喉科遗传学(研究系列) 各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眼耳鼻喉科医院 临床医学 眼科神经内科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五官科激光医学 1名 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口腔正畸、牙周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眼耳鼻喉科医院 药学 药剂学 1名 特殊学科教授或副教授 肿瘤医院 肿瘤学 肿瘤放射治疗方向(质子重离子中心头颈部、胸部、腹部放疗主任) 各1名 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肿瘤医院 肿瘤学 肿瘤放射治疗物理师主任 1名 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肿瘤医院 肿瘤学 肿瘤研究所PI 1-2名 青年学术骨干/高水平学术骨干 金山医院 临床医学 呼吸, 血液, 胸外,中医, 皮肤,康复 各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金山医院 医学检验 检验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金山医院 药学 药剂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金山医院 护理学 护理 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医学 内科传染病 感染免疫(HIV、肝炎、结核等) 各1名 青年学术骨干 华东医院 老年医学 衰老抗衰老与认知功能 老年临床药理 老年临床与保健 老年流行病学 各1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 浦东医院 大内,大外科各二级学科;血管外科介入;口腔修复或颌面外科;眼科;儿内或新生儿;皮肤;中医;肿瘤内科;急救创伤;放射;超声 各1 名 高水平学术骨干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2013-6
3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天公抖擞与人才的一点议论
热度 1 周少祥 2013-6-21 07:31
如今的人才,虽然都到了“千人”级,有人调侃曰“千户”,牛B的不得了,但在我看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个人认为,古人讲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要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人才。 当今中国,急需以国家前途为己任的真正人才,而不是一些争蝇头小利的势利小人。
个人分类: 综合|19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公一抖擞,人才降一格
热度 15 xqhuang 2013-6-20 21:34
天公一抖擞,人才降一格 旷网“休博”几天,发现自己不懂如何玩博客了,写什么? 还是从名博那里汲取灵感吧,李小文、吴飞鹏、曾泳春、陈安、王德华、曹广福、。。。,天公抖擞?中科院没文化?这应该是科学网近期两大话题吧?如何与它们接轨? 黄老邪劝天公重抖擞,黄小邪这回要“六亲不认”,站在孤魂、曹大侠和陈安的一边,别抖擞了! 几天前坐飞机(有上图为证),靠窗的是位年轻MM,因想拍几张窗外的世界:“您好,我想拍几张云彩,能不能换个座位?”,MM微笑着掏出爱疯五:“对不起,我也想拍几张!”。。。 突然,一股强大的气流逼了过来,飞机剧烈地“抖擞”起来。机舱里立刻传来空姐甜美的声音:“各位旅客请不要慌张,天公在抖擞,请系好安全带...”,空姐话音刚落,飞机又来一个极速垂直降落,身旁的MM一声尖叫,就一把抓住我的手臂。那一刻我明白了,不管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人死之前最想抓的不是稻草,而是人。 自然教导我们,天公抖擞绝非好事。查字典,抖擞还有一解:耍威风!所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小邪的邪解:天公耍威风,人才降一格!再抖擞,天公都上天堂,人才全下地狱。 年轻人,他们抬头本应该看到可以自由翱翔的蓝天,现实中,他们看到的是黑沉沉的天,为什么天这么黑?因为牛在天上飞!院士、院长、千人、长江、博导、。。。,大牛、小牛都上天成为天公,年轻人要么在威风八面的天公脚下哆嗦,要么下地狱去得瑟。 天堂与地狱,天公与天母 下一篇要接轨的是:那年,我险些牺牲在中科院!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4332 次阅读|38 个评论
[转载]天公抖擞与不拘一格降人才
duanrf 2013-6-20 08:07
天公抖擞与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东风 2013-6-19 14:21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人才 天公 伯乐 最近网上关于天公抖擞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话题吵得热闹。问题是谁是“天公”?它抖擞什么?抖擞了就能降人才?国内学术界的问题很多。从办学理念、 SCI 评价体系、人才选拔政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哪一个环节都存在问题,绝不是三剑客讨论所能解决的,更不是龚自珍一首诗所情愿的。 天公是谁?是教育部长还是大学校长,院士?天公不是凡人,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抖擞一次长久的、永恒一点的, “ 持续化 ” 、 “ 日常化 ” 而不是 “ 项目化 ” 、 “ 花样化 ” 才是科技政策中的人才政策需要秉承的基本原则(陈公语)。 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人中之才,即人才,有谋事之才、谋略之才、将帅之才、栋梁之才。一国人才的众寡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人才,通俗地说就是指有本事的人。而人材即可造之材,经过精心雕琢而成为人才。 人之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价值被逐步发掘和体现,最终被社会判定为才。人才资格的评判必须通过工作岗位这个载体来实现,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人,即为人才。 人才是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等级,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和发展。人才是有着较强能力和较高自我意识的一群。他们在前三项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强烈地要求被尊重和充分的自我价值实现。他们要求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他们希望得到自己最大能力相称的工作。战国时代,赵国有名将廉颇,秦国不敢犯其疆界。几年后廉颇因故告老,秦兵闻息来犯。赵王使人来问廉颇“廉颇老亦,尚能饭否?”廉颇虽老但一心向国,当着来使连吃三大碗饭。但使者害怕廉颇出山损及其集团利益,遂回赵王廉颇已老。赵王正疑虑老臣廉颇再次出山是否会拥兵自重,故不用廉颇。不久赵国亡。 人在与自然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时,一定是趋向于最小的能量支付行为,即省时省力的直接索取,将现成物拿来享用。社会环境力对人本性行为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力弱、宽松、法制不严、没有激励机制,人就本能的少支多收。如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精神萎靡、不思上进。二是严肃社会环境,变少付多取为多付多取,斩断不付而取的渠道,人们的行为则向敬业精神的方向发展。人才亦是普通人,也有趋向于好逸恶劳的一面,若领导者不施予环境刺激而任其自生自灭,则所有人都趋向于急功近利的价值观。 “鸟择良木而栖,士择良主而仕”,有能力的人总是自然地向那些工作报酬优厚、更尊重人才,更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单位流动,以保证自己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人才流动是正常的行为,而人才流失不是。 人才是一种资源,不能合理的使用人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管仲就第一次提出用人要任其所长的理论。他说:“明主之官物色,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成功无不立。”所以,每一个领导者不可以求十全十美的人才,倘若用人之长补人之短,则身旁多有人才;而若求短舍长,天下尽是可弃之庸才。 科技兴国的第一步是人才发展战略,人才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是用人体制改革,用人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真正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一词,越来越时髦,几乎每个学校都在提“以人为本”,都在宣扬重视人才,吸引人才。于是乎,伯乐们越来越多,人才越来越稀缺,人才越来越难寻。因此,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也有人才潇洒走一回的无奈,有人才变为庸才的尴尬。我国并不缺乏优秀的人才,缺乏的是优秀人才成长的土壤以及优质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经营模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社会的普遍现象是:一些千里马在成其为千里马之前,焦急地等待着一个伯乐的出现。 人才并非天生,而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自己的勤奋,再加上不断地被给予实践的机会,人才才会健康的成长。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给准人才合适的舞台,让其施展抱负。英雄不问出处,用人不拘一格。真正的人才不再受到学历、出身、工作经历的限制。因为赛马是公开的竞争,在公平的规则下,哪匹马跑得快,大家一目了然。用不着伯乐来相马。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700914.html
1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华大学诚邀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
talentblog 2013-6-19 16:51
东华大学(Donghua University)地处上海,长期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随着上海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保持上海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国内的领先地位,政府和学校对建学科体系、引领军人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东华大学为了实现人才强校的目标,瞄准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学术国际合作的新途径、与国际接轨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将若干学科打造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为此,学校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延揽海内外优秀人才,努力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师资队伍。通过实施国家及学校各种人才项目,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学科、不同特点的人才发展需要,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事业发展的广阔平台。 招聘岗位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选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东华大学特聘研究员 东华大学师资博士后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李 炜 陆未谷 联系电话: +86-21-67792260 +86-21-67792042 手 机: 13764022421 18017905829 传 真: +86-21-67792043 电子邮件: rcb@dhu.edu.cn 网 址: http://web.dhu.edu.cn/rcbdhu/ 联系地址: 东华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 中国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行政楼329室 邮 编: 201620
3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抖擞与哆嗦;用人才与降人才
热度 4 lix 2013-6-19 15:48
抖擞与哆嗦,发音相近,可以把 龚自珍 的“我劝天公重抖擞”改为“我劝天公重哆嗦”,足供博友们一笑。 当然,大家都知道,抖擞从手,哆嗦从口,是两种境界。而 龚自珍 写此诗时,为 1839 年,鸦片战争尚未爆发,太平天国尚未起事,道光尚在位,正是所谓乾嘉盛世的尾巴上。所以 龚自珍 因“万马齐喑”而预感到危机之将至。是很有眼光的。他的另一名篇“病梅馆记”讲的则是当时“人才培养”之慢性病。 至于最后一句,有两个版本:“不拘一格降人才”,与“不拘一格用人才”。但劣币驱逐良币,现在都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这是明显的欠通,因为“降人才”是随机事件,不是人力可以操作的。“用人才”则当官的、造反的,连“天下无贼”都可以操作。 关于 龚自珍 ,传说纷纭、最有争议的是,其肖子(或不肖子)龚橙,与火烧圆明园的关系。例如: 龚自珍之子龚橙引英军烧了圆明园 , 天大的谣言 !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410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创造性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wyc 2013-6-19 15:30
我校举行“大使进校园”暨外交官讲坛活动 添加时间: 2013-06-19 07:56:21 阅读次数: 176   6月17日下午,由党委宣传统战部、校团委、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大使进校园”暨外交官讲坛活动在海大展馆报告厅举行。外交部战略咨询小组成员、中国外交学会会长、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等5位前资深大使和外交官围绕东西方文化思维差异、我国文化政策和对外文化交流、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人才储备等进行了主题演讲,并与我校师生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      讲坛结束后,校长王祖温、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郑少南会见了卢秋田大使一行。王祖温代表学校对卢秋田大使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近年来校园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发展机遇,同时展望了我校的发展前景。在谈到中西方高等教育时,王祖温介绍了我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并和来宾探讨了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高教体制。   “大使进校园”暨外交官讲坛活动是我校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外专家资源,创新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尝试和有益探索,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相关链接: “大使进校园”暨外交官讲坛专家简介:   卢秋田:历任我国驻卢森堡、罗马尼亚、德国大使,也是两德统一后第一位递交国书的驻德大使(1997.1-2001.12)。曾任中国外交学会会长,现为外交部战略咨询小组成员。著《东西方文化差异》一书。   卢永华:历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驻奥地利大使(2002.9-2007.10),著《奥地利文化》一书。   董俊新:历任驻德国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局长,现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贾建新:历任驻奥地利使馆文化参赞、中国驻德国柏林文化中心主任,现任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秘书长。   于兴华:历任驻慕尼黑总领事馆政研室主任,驻奥地利使馆、驻德国使馆办公室主任,现任大连市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秘书长。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拘一格降人才先从博士英语开始吧
热度 1 zzahkj 2013-6-18 18:18
刚刚拜读了李小文老师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用人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blogid=700410 ),文中是讲人才应该不拘年龄之限制,我觉得年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国内不是有很多八零后博导吗?中南不是有数学神通被录用正教授级的研究员吗?除去炒作的可能,说明当今社会年轻学者还是很多的,至于以后他们打造的名气还要看看老院士们是不是给机会了!年轻博导能与元老级别的公平竞争项目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仅仅一个录字!其实当今社会年龄不是职称上不去的原因,很多是因为职称指标之限制,有限的指标内让老同志先来,也是合情合理的!评审项目能不以资质或职称而看的话,多给年轻人机会,或许会有着不一样的创造力! 回到主题,博主不才,今年考中科院地理所,英语差了两分,有时候觉得两分不算差距吧,为何把分数线定得那么死呢,必须60才算及格?从小到大,我接受了分数线之概念,我也理解什么叫分数线,但为何是英语?国外大学需要英语我们理解,但我们国内还用英语去卡别人的博士之路,而不肯降格,还劝什么 重抖擞 用人?当然我不是说我是人才,我也知道英语对于国内科研的重要性,但我觉得除了我之外,总会有那么一批人会英语稍差,但科研创造力不差的人存在吧!这样不是堵死了他们学术之路,国内还没有降格本科生或硕士生直接录用当科研人员或高校教师的吧(偏僻地区除外)!连博士都不肯降格还用提用人吗?一条线划死,伤了多少人的心,很多人还在讨论高考独木桥的问题,连博士都如此,让人家高中生怎么想?何况高考还没有单科线之说呢,如果有单科线,马云、俞敏洪能上大学都是个问题(或许他们不读大学会更好),博士应该吸取那些真正有兴趣去读的,即使考试也要衡量综合能力,而不是限定一条英语线!即使限定分数线,也不应该一次考试为准,一年一次,与高考无异,即使托福雅思之类一年也可以考好多次,考博如此,还有专家去呼吁高考改革干什么,领导也是怕承担责任,只能去呼吁些别的事情,而自己本分的事情又不敢涉水改革,一谈到改革,领导谈虎色变,一谈到中国教育之问题,领导眉飞色舞,空谈无用,从自己本分做起,才是自己的魄力! 目前,有一些学校实行申请考核制,这个制度更是可笑,需要六级或者六级多少分,硕士毕业学校为211之类,这些附加条件为哪般,还不如考试呢,如果有一天考试没了,条件不够的都别想读博士了,四六级社会考生还不能考,211学校也不会再增加,你让人家怎么活?为何什么事情都必须有个原则条件呢,原则到底能不能被破坏?这些条件不就是“格”吗,非要拘一格,无论如何改革,还是回归一格,还谈何重抖擞?不容否认,如果给了博导过大权力,会滋生一些腐败,这些腐败难道不能靠严格的法律法规去约束他们吗?只要社会透明,还会怕有不公平现象出现吗?还是归根怕改革,怕被人骂?上个星期,中国足球在合肥被泰国蹂躏,大家都在骂中国足球,但一旦有人成了领导,什么也不敢提出了,一些问题智商低的人都能看出,何况那些高智商的领导,正是因为他们的高智商,他们考虑问题比较周全,所以决定才会不轻易下,对着公众一句改革不能过急,需整体设计,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最急的就是我们这些只能写写博客还有可能被和谐掉的人了!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中国足球虽然垃圾,但中国很多事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切都是空架子,只不过足球是真枪实战看得见的,有些看不到的东西呢,假如中国足球不需要与别的国家直接PK,靠一些成果和论文,中国足球也能前十吧!我们其实真的没有资格骂中国足球,即使我们引以为豪的军事,我们也没见过真正实力,中国军队啥时跟菲律宾一些小国家干上一架,到时候像清朝政府甲午战争爆冷输给日本一样被世人耻笑,那个时候再也不会嘲笑中国足球了吧! 转变观念,从小事做起,一个英语限制不能去,还谈其他什么大的改革! 本人屌丝一个,读博也无大出息,以上博文纯属考不上博士的吐槽!
个人分类: 人生路|26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公与人才、还有NB的乌鸦
热度 50 cwufp 2013-6-18 07:02
博友老邪同学写了一篇文章“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用人才 ”,列举了大量当年的国士们是如何在年轻时便得到赏识,顺利的当上了所谓的教授,并成为了以后的国师或者也叫国家的大师,当然,在顺便中,其中很多人我们并不知道其有什么业绩,甚至不知道都是做什么的情况下,就成为了知名的教育家或者科学家,抑或就是统称的大师。 这种所谓的天公抖擞是经常发生的,无论在什么年代,天公一直在抖擞,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所用不同而已。 先祖爷要打败美帝和一切反动派那些纸老虎,需要制造火箭和原子弹,我们天天挂在嘴上的大师有机会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当原子弹基本上成功,打败任何一个纸老虎都成功在握的时候,天公又抖擞了一下,雷锋、王杰、邱少云、董存瑞就成了英雄和偶像,而王进喜、陈永贵、邢燕子、草原英雄小姐妹就成为了学习的榜样,那些搞技术革新的工人成为了电影里人人都称颂的人才,而戴眼镜和穿着白大褂的人物就是老右和落后的典型;到后来,天公就经常抖擞了,这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再一一说来。在我看来,现在天公不需要大家劝就整天的抖擞,一会儿一抖擞,有大有小,基本处于哆嗦状态。 说全世界的科学家对万恶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趋之若鹜,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人家没天公,无法抖擞,顶多是耕耘一下那点肥沃的土地,所谓的抖擞就是给几个可以进入土地的名额,什么都不降,人才随便挑。 天公,我们一直非常崇拜的天公,拥有无限权力的天公,我们能做的就是祈求和跪求天公,位高名大的老邪同学也顶多就是劝一劝天公,因为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天公怎么抖擞或者哆嗦。 崇尚天公,祈求天公是我们能做的最大的事情了,因为天公可以让人很NB。拥有无限权力的天公是无限NB的,最主要的就是感觉到了自己NB,因为权力可以做任何想做的,可以管理,就像安博士,整天显摆的是如何管理,而不必像美帝国主义那样懦弱到对内只能是从善如流。因此,对天公权力的崇拜已经让天公醉心,而实际上,权力会让所有的人醉心,甚至是一只麻雀或者一只乌鸦。如果有天公的权力,乌鸦的那一声都会有人唱赞歌说是比百灵的歌声还动听,也会被人称赞比孔雀还美丽,因此,乌鸦自己也会觉得自己还真是NB无限。 整天写错别字的吕老师开始拍照片, 说麻雀很有领导范儿 ,这让我想起刚拍一张照片,NB的乌鸦,那范儿,跟天公那是一摸一样的。
9517 次阅读|109 个评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用人才
热度 73 lix 2013-6-18 01:20
所谓年龄歧视就是指在就业、职业中基于人的年龄因素而给予的不合理的区别对待。所以,根本就没人有资格来规范多少岁上教授才正常。 1917 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 — 梁漱溟, 25 岁;胡适, 27 岁;刘半农, 27 岁;刘文典, 27 岁;林损, 27 岁;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 23 岁。这个年龄,搁现在许多人还是 “ 啃老一族 ” ,究竟我们现在的啃老正常还是蔡元培的北大正常?不光是北大,不光是文科,前几天( 补遗: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史 )提到我们北师大地理系的那位刘衍淮,也是 27 岁正教授,而且没有本科学历,所谓的“北大毕业”,不知道是谁好意想当然加上的。 所以,正常的是“不拘一格用人才”,要反对的只是权、钱对学府的侵蚀。 又及,除了 北 师 大 地 遥 学院院史 以外,林超地理博物馆 http://www.geomuseum.cn/ ,也有不少我国近、现代地理学家的历史资料。按 林超 _ 互动百科 ,林超教授,应该是破世界纪录的年青:“ 1943 年 4 月 13 日,生于广东省揭阳县。。。 1939 年任 西南联合大学 教授”。但可惜这个“ 1943 年”应该是一个低级错误。正确的年份应该是 1909 年。那么,他当 西南联合大学 教授时应该是 30 岁。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19544 次阅读|71 个评论
南阳师范学院诚聘海内外杰出青年人才
热度 7 talentblog 2013-6-17 16:43
一、招聘条件 1、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身体健康,道德高尚,治学严谨,诚实守信,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组织能力。 2、具有海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一般应在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获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并有3年以上海外研修工作经历。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应在海外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5年以上。 3、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有较大影响的论文;掌握关键技术,拥有重大发明成果,或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本领域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国际合作背景,具备进一步开展高水平创新性研究的学术基础,有能力组建和带领富有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在其学科前沿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工作与生活条件 1、科研启动费理工科100-300万元,人文社科50-100万元。 2、学校提供130平方米左右住房一套。 3、年薪30-60万元。 4、住房补贴和安家费100万元。 5、选配工作助手,组建学术团队。 6、安排配偶工作。 三、应聘方式 请应聘人将下列材料发送至招聘邮箱。 1、详尽的个人履历(包括年龄、性别、国籍、职称、职务、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学术兼职、科研基金等,并附学历、学位和任职证明); 2、近五年来主要学术成就(包括论文、著作、专利、获奖及相关的证明材料等); 3、受聘后的工作目标和计划。 四、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南阳师范学院人事处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路1638号 邮政编码:473061 联系电话:86-0377-63513710,63525065 联 系 人:姜老师、杨老师 电子邮箱:rsczp@nynu.edu.cn 传 真:0377-63513710
3509 次阅读|7 个评论
高薪不一定能招聘到做学问人才
热度 60 lqs321 2013-6-14 18:21
最近从我国媒体上经常看到一些大学招聘人才的广告,他们中既有国内名牌大学,也有一些省属大学和西部大学。这些大学引进人才广告最为显著特点是开出的年薪越来越高,多数为年薪百万,有的高达 180 万元。这种反常高年薪能招聘到它们所需要的人才吗?当然,如果你要和这些普通高校或西部大学招聘单位领导讨论这个问题,人家一定会反问:我们既没有地域优势,更没有学校品牌和平台优势,我们能给的就是这个年薪。你能说人家说的没有道理吗。 前几天中午陪香港大学两个教授吃饭,大家也在议论这个问题。一位港大教授说,按照这种高年薪招聘到的人才,实际工作中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你想在一个课题组里面,作为带头人拿的薪水是其他人的 10 几倍甚至 20 几倍,这样如何能够协调好各个成员之间工作的积极性。按照我们常说的责权利三者关系,拿着如此高年薪者究竟做出什么样的“惊天动地”业绩才能大体与其所得的“利”匹配。我曾经指出这样情况,有的单位主要想利用这种“人才”的头衔和在国外取得成果造势,去国家有关部门争大项目和经费,或用来应付各种考核装装门面,而不是请这种人才来做一些具体高端科学研究,为提升学校相关学科的整体水平作贡献。一些单位个别人才也很会适应国内这种“游戏规则”,到处忽悠,引起国内同行的反感,导致引进单位适得其反,难以实现当初引进人才的初衷。 很多年前,我听说过一件与此相关事情。一个省属大学引进了一位“人才”,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时,由于自身条件比较过硬,通过了通讯专家评审。但在会评答辩时,有专家提出“你现在所在学校科研平台能否支持你高质量完成这个重点项目”。显然,这个问题引起了会评专家的共鸣,最后还是否决了这个项目。这表明,仅靠个别牛人去争项目,专家们不一定会支持,当然,我认为专家们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常说“筑巢引凤”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你没有准备好一定的科研平台条件,即使引进了一些这样人才,也只是面子工程而已。我想反而会扰乱本来就很脆弱的国内正常的学术环境。 看到媒体大事渲染一个重点大学引进一位人才的“事迹”。人才来了后果然不负众望,充分运用自身优势,拿到了国家很多类别的大科研项目,估计经费达数千万元之巨。用媒体宣传的话说,这位牛人填补了学校多年来,多个类型项目的空白,例如 973 项目,也发表了这个学校从来也没有发表过的 NS 论文,后来也当了院士。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引进人才“典型”吗?在我的人才观念里,如果牛人来了后带领团队做出的科研成果,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地位,让他们团队成果走在世界同行前列,那意义就不一样的。我是这么理解的,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就像一个大锅里面的食品,你拿多了,别人就少了,这就要看谁产出成果的效率了。而不应该去和国内水平不高同行们比,拿了如此高的薪水和巨额经费产出的成果应当主要到国际舞台上“秀”。 最近,我和儿子视频也经常讨论这个问题,即“高薪能引来真正做学问的人才吗?”。儿子说:“如果冲着高待遇来的人一般不会是真正想做学问的人才”。我想他的看法可能代表了在海外留学人员中积极的正面观点,尤其是那些想做事年轻人的想法。我分析揣测,作为一个 40 岁左右正处於科研“创作”高峰期的年轻人,如果已经小有成就,他们至少可以在海外找到三种类型的职位:教职,一般针对取得了较好学术成果,即有好论文发表记录的人;研究人员,可以在研究机构或大学的非教职岗位(研究员),属于科研高级打工仔;公司职位,尤其对于那些从事应用型技术类型研究人员,例如我在美国从事石油勘探开发服务公司的学生。在这三种类型人员中那些想做点学问的年轻人,尤其是少数高水平,够得上高年薪的人才,加上他们的“爱国心”和对科学研究的“酷爱”,一般会将招聘单位的学术研究氛围和科研平台条件等放在“优先考虑”地位。他们清楚,全职回去,生活方面,尤其是青椒们最为头疼的住房不会有什么问题。既然能给如此高的薪水,一套像样住房还会有问题吗?但是如果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缺乏基本的平台条件,科研团队成员中水平不高难以配合,办理经常出国学术交流的手续繁杂,尽管可以给他配上秘书,但是国内行政单位低办事效率,行政化官员作风,酒肉文化,卡拉 ok 文化,导致他们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步履维艰,他们还能长期呆下去吗? 当然,对于一些名牌大学给引进人才创造的科研平台条件比他们在国外单位还优越,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我的印象里, 20 年前广东汕头大学开辟了我国高薪聘任人才之先河。 1993 年汕头大学高薪聘任一位数学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前校长,恰是我们一个县的老乡,据说县里曾经为他举办过 70 大寿),当年国人还在崇拜“万元户”时,给他的月薪 1 万。为此,当时在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开展了广泛讨论,后来又有多位数学家加盟(实际上多数非全职,为“客座”)。当然,在这些数学大家的领导下, 20 年来汕头大学的数学学科不知道在国内处于何种先进地位。 无容置疑,作为物质条件的钱是办好一个大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但一定不完全是,因为,当年在云南边陲办学的西南联合大学的物质条件之差前所未有,但培养出的人才至今无可比拟。前几天香港大学理学院一位副院长告诉我, 2002 年他邀请我访问时,港大年经费约 30 亿港币,而今 11 年过去了,年总经费变化不大,况且港币贬值,应该说港大实际有效经费在下降。而且香港大学经费和内地大学经费在使用分配上也存在很大差别。他们那儿学校总经费中教职工“人头费”占重要部分,而我们相反。据说,目前我们国家一些名牌大学年预算经费超 50 亿,估计可能有超 100 亿并不鲜见,听说武汉一所重点大学为 45 亿。这样的经费规模至少位居亚洲很多大学前列。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办学效果比人家差的很远。我们大学水平除了在英国泰晤士报的大学排行榜上前百名能看到我们少数几所大学的身影外,其它排行榜,包括我们国内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研发的两大排行榜,我们的大学似乎都在百名之外。
15192 次阅读|80 个评论
人才竞相出国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公平的机会
热度 19 Education 2013-6-13 21:10
一 中国缺的不是人才,是开放的氛围和舞台 同样是中国人,在国有单位如果是个人才, 直接领导都能发现,什么学术委员会也能发现,但是既得利益者不原意后来者动自己的奶酪。 千里马常有,伯乐亦常有,伯乐发现千里马后,害怕自己学霸行政地位不保, 会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尽可能防范封锁驱离千里马。 技术干部压制技术干部,有时候比外行管内行更狠,所谓同行是冤家,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后生对前辈效忠或者不够成竞争,前辈也可能会提携后进)。 二 中国缺的不是人才,是公平公正的机会 在中国关系远比才能重要。关系按照和权力的距离来衡量。有关系得到肥差升迁的机会大得多, 起码也是单位不干活多拿钱的主。 凡是有点才能的人,有点自尊的人,都对这些歪风邪气看不顺眼,也无可奈何,能走就走吧。 才能有没有用?有时候有点用,只不过仍然是白领苦力。 理科因为可以发文章,且倾向于单干,封锁人才较难。 国防科技要真刀真枪,也较少封锁能人。 但在数量庞大的大学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台上大谈尊重人才,台下大力封杀人才,特别是下属人才。 三 让本国人才脱颖而出比什么千人百人都重要 什么千人百人,在国外功成名就,国内的伯乐封锁不了,才能成为百人千人。 但千人都是杯水车薪,重要的是怎样让本单位本土的大量人才能够不被封锁。 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要相信那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长篇大论, 为什么不写文章说要尊重公仆和公务员? 所以对这种高屋建瓴的文章要在基层实际中反向理解。 人才只配老老实实干活,功劳都是属于有后台的人,否则动用人事和经济行政网络整你。 海外人才滞留不归,或者人才竞相出走最重要的因素,是缺乏干净的竞争环境。 【1】 http://www.yesee.org/yimin_info.asp?id=399 截至到2013年,中国海外移民存量已达到934.3万人,23年增长了128.6%。中国已经从1990年的全球第七大移民输出国,上升为目前的第四位。 到2016年,显然移民已经超过千万, 这些人要么有钱要么有技术,对中国是釜底抽薪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8948 次阅读|34 个评论
[转载]内心强大的人才能活的幸福
热度 2 junyichai 2013-6-13 16:09
我的朋友,华南师大教授,才华横溢、青年才俊的刘良华博士曾有一句名言:一个有着强大偏见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这句话,在他的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果,把 “ 强大偏见 ” 看成是有自己独特深刻见解,且有很执着的追求与坚守的精神的意思,是一种错得深刻,而不是对得肤浅,我以为是很有道理的。人客观意义上说,每个人的见解都可以是一种偏见。因为,没有人能够把这个世界的一切完整地纳入自己的视野,每个人只能够从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经验视野中获得一点自己的理解与见识。但是,这句话也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偏见就是好的,而且越是偏见越好。其实,一个人的偏见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的。那往往是缺乏理性,缺乏宽容的结果,而且是非理性的情绪化,常常容易扩大这种偏见。 因此,我更喜欢说: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 内心强大,表明他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看法 。在佛教那里就是 “ 无漏 ” 之说,已然成熟于胸。内心强大的人,不必要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甚至可能外表懦弱,但是,内心坚强。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这种信念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也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而且是带有深厚情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广阔的视野,这种内心的强大,常常意味着他极其地自信 ,而这种自信常常就来自于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因此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都能够认真听进去,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再想一想,对自己自信的东西仍然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去听一听,想一想不同的声音。但是,由于他的内心的强大,他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就立即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在不同的声音面前,学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重新检验一次。而事实上,这样的检验不会是第一次,而是反复多次,而且成为一种常态。 反复多次,成为常态,仍然得到坚守,之后的东西才是稳固的。内心里,真正稳固的东西多了,他就强大了。 因此,内心强大的人并不是不再改变,而是不再需要改变自己处于信念内核中的东西。 一个人信念中内核的东西,如果经常被改变,那么,他的心灵世界还是无形的,他的精神世界还是迷茫与混沌一片,这样的人,即使著书立说,也是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立场不坚定,逻辑不一贯,对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毫无主见。 信念内核究竟是什么?就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你怎样认识人生,你怎样看待幸福与意义,这些东西在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那里是完全圆通自洽的。这里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但是,一定是自洽的。在这里,你的思想信念与你的生命感受,生活经验,你的知识结构,你的理性认识,你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不会在逻辑上,在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中产生冲突与分裂。不会言不由衷,不会所做的事与所说的话互相矛盾。一个人如果到这个地步,也就是人格完善,内心强大之人了。 内心强大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或者说真正有思想的人,也是内心强大的人。 这样的人,即使身处世俗世界里的所谓逆境,他的内心也是平和的,自信的,且是充满快乐的。 因为,他的世界不再只是世俗世界,他还有自己独有的完美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有自己的幸福标准与快乐标准,在这个王国里,他享受着别人无法享受,也无法理解的幸福与快乐。近二百年前丹麦思想家戈尔凯廓尔一生一贫如洗,生命也很短暂,但是,他内心强大,一生充满快乐。这样的人的幸福,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内心强大的人,其实是精神贵族。他意识到人,作为一种有精灵的人,有思想的人,其肉体生命的有限性,同时也意识到思想生命的无限性。他知道怎样摆正的自己肉体生命与自己的思想世界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认识到世俗世界的物质标准与自己精神世界的另类坐标。因此,内心强大的人不失眠,不焦虑,不急躁,随时随地作人生中最坏的打算,往最好处追求。一切灾难与痛苦,都早在他的生命中思量过了,甚至丰富真切地体验过了。他向死而生,因此,一切的变故都不再让他感觉世界突然被颠倒,人生会被变得面目全非,一种坚定的信念,可以支持到他安然入土,与世长辞。 他的生命不再焦急地等待,而是坚定地行动,他的行动标准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不惊,淡然处之 。他相信人生中任何经验,包括那些不幸所带来的感受,都将化成他人生中独特的体验。而这些经验都将化成他的思想智慧,成为他内心更为强大的材料。他相信,人的肉体是这个宇宙中最为脆弱的东西之一,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可以坚不可摧。他还相信,在这个世界,他的生命感受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替代。这是他充满自信的力量来源。生命的觉醒,使得他爱人如已,先认真爱护好自己,然后用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去感召这个社会。爱人如已,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打理很糟糕,内心很混乱,心灵很脆弱,那么,他无疑就缺乏了爱的力量,一个糟糕的人即使爱人如已,也只会把别人弄得与自己一样糟糕。因此,他懂得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寸时光。也因此,内心强大的人,他有自己的生活主题与生命意义。 在生命意义上,他坚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且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这个权利,他自尊,更懂得尊重别人,他追求幸福,更懂得尊重他人的幸福,他作出选择,更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 有思想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有原创思想的人 ,那些接受来的思想,只要与他的生命与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种思想也将使他内心变得强大,思想与人的生命性是密不可分的。有思想,就是意味他用自己作为人的生命开始思考,用自己生命感受开始体验生活,感受世界,不以人的毁誉而判定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即使全国的人以他为敌,即使全世界的人误解了他,孤立了他,他也能够淡然而坚定地生活。在这个时候, “ 那个最孤独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 ,易卜生的这个话表明,内心强大的人,在真理与真相面前,他就是敢于成为国民之敌的人,成为千夫所指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这样的人的内心世界就到了强大之极的地步。 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都将是极少数的一个群体。但是,一点可以肯定的事实就是,这样的人在一个多元、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会里,将更有生存的土壤。 而且这样的人也不再会成为国民之敌,也不容易成为孤峰,他不必要用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作为自己的出路,尽管他也可能孤独,但是孤独在这里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内心强大的人,思想丰富的人,他不在乎有多少人误解了他,也不在乎有多少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人内心的丰富,足以弥补一些物质的匮乏。内心强大的人,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200 次阅读|2 个评论
西施故里人才多----画家王伟平
xupeiyang 2013-6-13 10:01
王伟平 1965年出生 浙江 诸暨 人
个人分类: 西施故里|2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施故里人才多----俞君英教授
xupeiyang 2013-6-13 09:36
籍贯:浙江诸暨 本科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出国时间:1997年留学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俞君英出生于浙江诸暨,1997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进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生物博士学位。2003年,俞君英博士毕业后加盟汤姆森实验室做研究助理,师从首次成功分离人类干细胞的著名生物学家汤姆森(James Thomson)教授,现任Cellular Dynamics International, Inc.资深研究员。 专访华人女科学家俞君英 俞君英和她的同事又获得了iPS技术方面的一项突破:利用非整合型附着体载体(episomal vectors)方法获得了人类iPS细胞,在去除掉附着体后,这些iPS细胞就成为了没有外来DNA的iPS细胞…… 2012诺奖得主:得奖技术是什么 俞君英《Stem Cell》iPS文章 俞君英再发Science解析iPS 俞君英,下一个华人诺奖得主? http://www.ebiotrade.com/custom/ebiotrade/zt/121022/index.htm
个人分类: 西施故里|3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施故里人才多----俞可平
xupeiyang 2013-6-11 06:10
俞可平,1959年出生, 浙江 诸暨人,政治学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著名的政治学者, 中共中央编译局 副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冶、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以《民主是个好东西》而广为海内外熟悉。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提出 中国改革 到了“突破”的关口。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俞可平认为急需突破的领域之一,就是反腐败。 著名学者,政治学家。 北京大学 政治学博士,德国 杜伊斯堡大学 名誉博士,哲学和政治学双学科 博士生导师 。 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 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凯风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 兼任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浙江 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 厦门大学 、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校教授、研究员或名誉教授 曾任联合国政府创新咨询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客座教授或高级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8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师专政史系。 1984年毕业于 厦门大学 哲学系研究生班。 毕业后留校任哲学系讲师。 1985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85年考入 北京大学 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政治学博士。 导师赵宝煦、博士论文是《当代中国政治的系统分析》 1987年毕业留 北京大学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任教。 1993年-1997年担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副所长。 1997年-2002年担任所长。 2003年-至今 担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2008年,提出 中国改革 到了“突破”的关口。认为急需突破的领域之一,就是反腐败。 研究领域 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 荣誉及成就 1. 2007年,《南方周末》称俞可平是十七大之后中国“最耀眼的政治学者”。 2. 2008年,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等评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之一。 3. 2008年,被德国 杜伊斯堡大学 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4.2009年,美国 布鲁金斯学会 董事会主席约翰·桑顿先生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创刊号专访时,称“中国拥有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其中提到了经济学家林毅夫和政治学家俞可平。 5.2009年,香港《镜报》评论员撰文,称俞可平是“在中国政、学两界堪称是始终走在理论、现实问题最前沿的民主政治探路者”,并认为他是“一位看向中国政治未来的独特学者”。 6.2010年,作为“民主的思想推手”被《中国新闻周刊》评选为1999-2009年“十年影响力人物”。 7.2011年,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为“2011年度全球百名顶尖思想家”。 8.2011年,被深圳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授予“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奖”。 http://baike.baidu.com/view/579576.htm
个人分类: 西施故里|1822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新闻随感: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失
热度 3 wangdh 2013-6-6 17:34
读新闻随感:人才问题 (王德华) 前些日子,读到有两则新闻: 教育部称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存在突出问题 北大副校长:大学盲目扩招对学生不负责任 教育部终于意识到:“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将必然放在提高质量上,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大学的领导也意识到:“盲目扩招不仅对学校是负担,对学生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意识到问题,敢于承认问题,有决心解决问题,就值得赞赏。 从古道今,哪里的教育只管数量不管质量?教育的对象是人,人这么复杂的对象不注重质量,不出问题才怪呢。 既然扩招是盲目,既然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我们的教育家们怎么当时都成了哑巴了呢? 教育出了责任事故,谁该负责呢? 前几天凤凰卫视在评论近期吉林等地火灾和灾难的时候说,国家在管理方面有问责制,但一旦遇到具体事情,都是把当事人处理了事,很少有被问责的人。这好像很容易理解。 教育质量出了问题,产品出了问题,没有了信誉和声誉,没有了品牌,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以,就有了下面的两则新闻: 中青报:重视引进“海龟”不应忽视“土鳖” 中国流失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 我国的人才计划实施这么多年了,媒体还在讨论这个问题,连起码的理念都没有,有点闹笑话了。很早就有“迎来女婿,赶走儿子”的争论,呼吁对于人才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由于有资源分配问题,利益问题,政绩问题,国家相关政策问题和导向问题,等等,使得人才战略遍地开花。由此而导致的问题,似乎是有增无减、日趋严重。对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推波助澜、更加恶化。舍本求末,有点赔了丈夫又折兵的感觉。 从本质上说,人才就是要流动的。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哪里条件好,就到哪里去,哪里适合自己发展,就到哪里去,这没有任何错误。金凤凰都是要落梧桐树的。只要别贴标签,只要公平竞争、公开透明,只要没有私心私利。知道,这很难。 想起电视上播放的一个电影:双胞胎。没有看完,大概剧情说的是一个家庭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父母有偏心,家里将所有的资源和机会都给了哥哥,弟弟几乎没有一点资源,包括妈妈的乳汁、爸爸利用职权得来的就业机会等。姐姐说父母是把哥哥当正品养,把弟弟当次品养。哥俩长大了,弟弟干的是体力活,遭遇的是下岗,弟弟在爸爸的支持下读了研究生、留在了大城市。后来爸爸出了车祸,日夜守在床边端屎端尿伺候瘫痪爸爸的是弟弟,享受所有资源成长起来的住在大城市里的哥哥,却连兄弟姊妹商量分摊的他那份父亲的住院费都不愿意出,还强词夺理,更不用说伺候,宁愿打保龄球打到凌晨也不愿意回来看一眼望眼欲穿瘫痪在床想看他一眼的爸爸。父亲一直从心底里嫌弃没有出息、笨手笨脚的弟弟,也从心坎上觉得哥哥给他长了脸,尽管不离不弃伺候他的始终是老实巴交智力有点低下的弟弟,诅咒他的是已经是城里人的哥哥。父母的偏心和儿女的孝心,真的是一个永久的好课题啊。 细细想来,当今的人才政策,真像。自己生产的次品,学校和国家都觉得丢脸面。喝洋墨水的精品,是给学校和国家长了脸、贴了金。次品是养出来的,精品也是养出来的。当然,次品是可以转换为精品的,去镀层金就是了。
个人分类: 浅论人才|5188 次阅读|9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高层次人才九成不归?
热度 5 tarimriver 2013-6-6 08:32
中国最权威报纸人民日报报道,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为什么大部分优秀人才都不愿回来?难道是他们不爱国?我想中国人的家乡观念是最强的,他们不是不爱国,他们在海外也再尽量为国做事情,是一些其他因素阻止了他们回国服务。 首先是生态环境没有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而优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普通民众犹恐避之不及,何况对这些了解的更清晰的高技术人才? 其次,社会环境较差,吃的喝的用的什么东西都可能是假的,都可能危害健康,社会诚信体系的崩溃,让人更快地逃离, 再次,做研究不如搞关系重要,你研究做得再好,如果不讨领导欢心你也只是nobody,不给领导搞好服务,本应该是你的奖励荣誉都与你无关。什么晋升评优等,大都没有什么章法可循,完全根据个别领导的兴之所至,个人好恶,以及给哪些人荣誉或晋升能对自己带来更多好处。最常见的是要提拔一个人到什么职位上去,于是就根据某个人的能力、特长、学历、年龄、甚至男女等设置一些条件,然后名义上让所有人员参加民主推荐和评议,其实,符合条件的就一个人,自然而然该人当选。这是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大环境决定了科研领域的小环境,没有大环境的改善,没有制度层面的再设计,这种现象短期很难改变,中国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流失的现象将会继续大范围存在,科学网上就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博主,来而复去,这一个例子就对很多准备归国的人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2122 次阅读|5 个评论
工农兵学员中的杰出人才
热度 2 xupeiyang 2013-5-31 19:41
习近平、王岐山、李源潮等领导人,昔日的 工农兵学员 大学普通班 1970年至1976年,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经推荐入学的高校毕业生,即 工农兵学员 的学历。 1968年7月21日, 毛泽东主席在一份文件上作出批示,“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要从有实践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 ,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即“七·二一” 指示 )。 1970年 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具体规定:学制为2至3年。学习内容 设置 “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 1970年 10月15日,国务院向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这一年开始, 工农兵学员 (包括 习近平、王岐山 、 李源潮、 张春贤、 陈竺、万钢、周小川等), 肩负着“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神圣使命,进入高校读书。 197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指出:在政治条件合格的基础上,要重视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查。 1977年 8月12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宣布: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胜利结束。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及《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 1993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学厅字 4号文件做出了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学制当时规定:普通班暂为2至3年,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合格学历。 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 工农兵学员 在各行各业做出的成绩同样不容抹杀。在那个改革开放的20世纪八十年代,各项事业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之时,“文革”前“十七年”培养的老大学生已远远不敷需要,而“文革”后的新大学生还需要在实践中磨炼,先后毕业的百万工农兵大学生,以智慧和责任心,在科研、企业、机关、教育、卫生、文化等岗位的第一线,顽强地工作着。光荣的八十年代同样属于他们。 那些 工农兵学员 们 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 , 1975 级 工农兵学员 习近平,从延安知青到清华大学 工农兵学员 习近平,1953年6月出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至1975年,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 1975年至1979年 , 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 。1998至2002年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王岐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中纪委书记, 1973级 工农兵学员 王岐山, 1948年7月生於山东青岛, 山西天镇人,父亲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在建设部属下的城市规划设计院担任工程师。他自己中学毕业於北京市35中。1969年到陕西延安冯庄公社插队落户,两年后,1971年到陕西省博物馆工作。 1973年王岐山以 工农兵学员 身份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 ,1976年毕业后,他却很快放弃自己的专业“民国史”,转而投入当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借调,从此步上从政之路。 高级经济师。现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 张春贤 中央政治局委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1976级 工农兵学员 1953年5月出生,河南禹州人,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2月参加工作, 1976年12月到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前身)机械制造系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学习。 1998.3—2002.6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0.9—2000.11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中央政治局委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 赵乐际 (书记处第三书记、中组部部长) 1974年 , 赵乐际 响应党中央关于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的号召,在青海 贵德县 河东乡贡巴大队插队劳动。仅一年之后, 1975年 8月, 赵乐际 就有机会返回城市,在 青海省 商业厅办公室当收发兼通讯员。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赵乐际 于 1977年 2月进入 北京大学 哲学系, 1980年 1月毕业。 陈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 1975级 工农兵学员 1953年8月生于上海,1970年4月至1975年10月为江西省信丰县、横峰县插队知青, 1975年10月至1977年11月在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 ,1977年11月至1978年9月任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内科教研组教师,全国十届政协委员。1981年获上海第二医学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是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有较高造诣,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曾获得法国抗癌联盟卢瓦兹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2007年6月曾任卫生部部长。现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 万钢 全国政协副主席、 科技部长 , 1975级 工农兵学员 1952年8月出生。1969年,作为“黑五类”子女,离开家乡上海,到东北农村插队落户。 1975年作为“ 工农兵学员 ”,进入东北林业大学学习。 1978年毕业后留校在物理教研室担任助教。1979年,考取同济大学力学系研究生。现任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 周小川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1972级(第二届) 工农兵学员 1948年1月29日出生, 江苏宜兴人。 其父周建南,曾任一机部副部长兼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副总局长。 1966年, 北京八中高中毕业。1968年下放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852农场劳动。 1972年,作为第二届 工农兵学员 ,保送北京化工学院读书 ,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自动化技术研究系统研究室工作。两年后,考取机械研究院系统工程应用工业研究生。 现连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崔向群(女) 天文学家 、 1975届 工农兵学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12月出生于重庆市万州,籍贯山东博兴。 197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 ,1982年、1995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博士学位。   负责研制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为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国际前沿创建了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一种新型的主动光学方法: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方法,成功实现了六角形变形子镜和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使主动光学发展到新的水平,不仅使LAMOST这种非传统光学系统成功实现,将我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还为我国研制未来极大望远镜奠定了基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马志明 数学家 、 1978届 工农兵学员    1948年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籍贯山西交城。 1978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 。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计划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核心数学的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主席。   主要从事概率论与随机分析方面的研究,在狄氏型与马氏过程理论、维纳空间容度、Feynman-Kac半群、随机线性泛函、无处Radon光滑测度、薛定锷方程概率解等研究中获多项研究成果。突破“局部紧”及“正则”两大限制所提出的拟正则狄氏型新数学框架,解决了该领域存在20年之久的难题,已在无穷维分析、量子场论、马氏过程等领域获得重要应用。 1992年获马克斯一普朗克研究奖。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白春礼 纳米科技研究专家 , 1978届 工农兵学员   满族,1953年9月生于辽宁丹东。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1年、1985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和国家纳米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的X-射线衍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研制成功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系列。在纳米结构、分子纳米技术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由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和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多部中、英文著作。曾获国际化工协会授予的国际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冯守华 无机化学家 , 1978届 工农兵学员   吉林大学教授。生于吉林磐石。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3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无机化学学报》副主编。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无机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研究。在复合氟化物温和水热合成研究中,应用温和水热技术制备了复合氟化物提出了复合氧化物和复合氟化物水热合成路线制备的无机螺旋链结构,具有左旋链和右旋链共存于同一晶体的特点水热合成出多种新型微孔晶体化合物其合成的硼铝酸盐是最新发现的含主族元素的微孔晶体之一,使人们重新认识微孔晶体的Bronsted酸性质。 程津培 有机化学家、 1975 届 工农兵学员   1948年6月1日生于天津,籍贯江苏灌云。197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1981年获南开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秘书长。曾任南开大学副校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在化学键键能研究方法学和未知键能的实验测定、自由基取代基效应理论、一氧化氮亲合势和转移机理、NADH辅酶模型反应热力学和机理、叶立德热力学稳定性统一标度的建立和绿色合成等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的工作。 洪茂椿 无机化学家、 1978届 工农兵学员   1953年9月17日生于福建莆田。 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 。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用化学自组装法设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笼、管及线宏量制备了多种新型原子团簇系统地合成了金属石墨状聚合物、具有纳米孔洞的金属-有机聚合物和新型稀土与过渡金属混合聚合物,并研究它们的结构与其性能关系。在纳米功能分子和新型无机-有机聚合物的前沿领域作出了贡献。在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方面的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陈赛娟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2级 工农兵学员   1951年5月出生,浙江鄞州人,中共党员。 1972年被推荐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学 习, 1989年1~7月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做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博士后。曾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细胞遗传学实验室主任、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成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在多种白血病发生原理及诱导分化和凋亡治疗的分子机制方面具独特贡献。阐明了我国白血病核型变化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识别一批与白血病发病相关的基因。1991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继而克隆11号染色体受累的PLZF基因及PLZF-RARα;融合基因,1999年又获得PLZF基因全长201kb DNA序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副)编著作3部,参与编写的著作4部。以她所从事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内容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果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在内的10个科技奖项。    张召忠 军事专家, 1974级 工农兵学员 1952年生于河北盐山,197O年入伍,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学习 。1978年大学毕业,2000年国防大学基本系第18期指挥员班毕业,2001年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国防管理进修班结业。1970年起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及其他海军武器装备的使用、论证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后从事国际战略、海战法、海洋法及战略问题研究。1998年调入国防大学,现任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主任(副军职,海军少将),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当过战士,担任过外语翻译,后来便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代表性专著有《海战法概论》、《海洋世纪的冲击》、《现代海战启示录》、《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战争离我们有多远》、《话说国防》、《网络战争》、《明天我们安全吗》、《谁在制造战争》、《中国让战争走开》、《打赢信息化战争》等。   先后在北京大学、国防大学、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学习机械电子、阿拉伯语、英语、联合作战指挥和国防管理专业,长期在作战部队、科研院所及军事院校工作。在基础知识方面,擅长于机械、电子和外语;在专业知识方面,对海军装备、海军陆战队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信息装备较为熟悉;在军事理论方面,对国际战略环境、国际海战法和海洋法、国际人道主义法、现代战争及武装冲突、联合作战理论有较多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的教学科研主要集中在军事高科技和武器装备,国际法规、国际战略和国家安全形势,国防建设、现代战争、军事变革、联合作战和科技创新等方面。 存文学(哈尼族) 作家、 1975届 工农兵学员 1952年11月2日出生在云南普洱一个叫南腊的小山村。1969年参加工作,197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做过电信工人,中学教师,1982年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1984年调思茅地区文联,为思茅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1992年调昆明市文联,任昆明文学院副院长,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昆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昆明文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 存文学已出版中长篇小说12部,长篇传记文学《拉祜县长》改编为30集电视剧,长篇小说《碧洛雪山》正由广西电影厂改编为同名电影,中篇小说《庆生的战争》被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其作品《兽之谷》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神秘的黑森林》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聂耳》、《拉祜县长》获云南省政府奖,《松鼠》、《悲怆之城》获昆明市茶花奖,2006年获云南省表彰的“四个一批”文学艺术贡献奖和“德艺双馨”奖。 李银河 性学专家、 1974级 工农兵学员 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插队内蒙兵团,后转插于山西沁县。1974年作为 工农兵学员 被推荐到山西大学历史系读书。毕业后,分配进《光明日报》社。1980年,在偶然接触霍尔斯曼和社会学之后,发现兴趣所在,先后取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和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成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有影响的人之一”。 贾平凹 当代作家 、 1972级 工农兵学员 贾平凹,当代作家,陕西丹凤人。1972年从水利工地被推荐进西北大学中文系,成为 工农兵学员 。“如果没有那次机会,我可能现在还是农民。”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省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他的每部作品都会掀起一股浪潮,从最初的《废都》到《高老庄》,再到《病相报告》,都是火热至极。 梁晓声 当代作家 、 1974级 工农兵学员 梁晓声,著名“知青作家”。祖籍山东省荣城县。初中毕业后,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被推荐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成为 工农兵学员 。并据此写出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1977年毕业之后,被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任编辑。十年中曾任编辑、编剧;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自1984年以来,其名字一直被收在美、英、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 王石 企业家、 1974级 工农兵学员 1951年王石出生于广西柳州一军人世家。1973年从部队复员。1974年以 锅炉大修工 被推荐到 兰州铁道学院给水排水专业 。大学三年期间,他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和英语,培养了跟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正因如此,在分配到广州 之后,毅然下海到深圳 ,打造了中国第一房地产品牌万科。如今,王石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家的个性化代表,地产业大亨,中国人登顶珠峰的最大年龄纪录创造者。 敬一丹 节目主持人、 1976级 工农兵学员 1955年生于哈尔滨,初中毕业后在小兴安岭度过了5年的知青生活,1976年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成为末代 工农兵学员 ,原本喜欢法律的她阴差阳错地读了播音专业。毕业后,任黑龙江电台播音员,后回母校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连续获得3届“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孙玉玺 中国驻印度大使 1973级 工农兵学员 195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初一时赶上“文革”,在黑河地区的长水河农场下乡5年。1973年,作为知青生产连队连长的孙玉玺成了 工农兵学员 ,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1978年毕业后,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继续学习国际关系。1979年学成归来进入外交部。先后在法国、韩国等大使馆担任重要职务,后于1998年任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副司长,在2002年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期间,出版有关阿富汗战后情况——《山国采风》一书。从2005年开始担任中国驻印度大使至今 【链接】《 工农兵学员 之歌》 点击欣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rNTXbgjqBk/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rNTXbgjqBk/ 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46893b4c4380147d8c8c4668d4e419ce3b4c413037bfa6663f405a8e906b6075ab495ebea130703d0123b59b9f8d4ed6ac925f75ce786a6459db0144dc0edfca5154c137912afede13f0ce8125e3d9c5a4ac4353bb44757197838d4d7113dd1cfb033093b1e94b022b1aadec4072895a605a9a3436b05089e3p=c07be716d9c241e407bcc4710d15d723newp=8549c129cd904eae58bd9b7e0e169e7e5c5bc4387ebad5147buser=baidufm=scquery=%B3%C2%C8%FC%BE%EA+%B9%A4%C5%A9%B1%F8%D1%A7%D4%B1qid=p1=2
个人分类: 文革研究|390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与其费尽心机地引进人才,不如扎扎实实地培养本土人才!
热度 6 caojian123 2013-5-22 15:02
在成本足够小的情况下,引进人才当然是好事,这个道理傻子都懂。可当成本变得足够大时,还有必要引进吗? 追利避害,这是很多人无法回避的人性弱点。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尴尬、举世震惊的人才引进奇闻。痛定思痛,如果国家能把引进人才的资金用于培养本土人才。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外可能要从中国引进人才了。大家都知道,美国人才的培养也不是速成的,是经过了几代人共同的辛苦努力。 现在为什么舍本求末?不重视国内人才的培养,反而把目光转移到海外人才,企图通过短期聚集一批世界级精英,以引领中国科技的未来。想法固然好,可美国人不会傻到把自己资助的科研成果,拱手让予他人。这不,FBI都掺合进来了。难道FBI闲的蛋疼,开始关注与美国利益无关的事情?不是不可能,是绝对不可能。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看,中国人并非低能无为。只要政令畅通,制度透明,执行适当,创造力绝不亚于任何民族和国家。当然,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的科技发展与西方的确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不能因此自暴自弃,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认为西方月亮都比中国的圆。 一味强调海外人才引进,这不是自扇耳光,自我贬低吗?也不是向世人说明,中国的教育不行吗?自己培养的博士自己都看不上用,还能指望其它国家对中国的博士有个好影响。博士质量令人堪忧,这是事实。可这一事实后,缺乏自信、自我否认难道没有推波助澜吗? 别把中国科研的希望寄托在海外人才上。短期看,可能有立竿见影之效果。但从长期看,借的鸡儿就是不下蛋。中国人的事情,要靠中国人解决。政治上如此,经济上亦如此,难道科技上就不如此? 醒醒吧,天朝。我不相信,10个中国博士抵不上一个国外博士?但我相信,培养到引进一个海外博士,其成本绝对大于培养10个本土博士!科研是一项长期投资,不是短平快能解决的。从目前的形式看,培养科研土壤比引进成熟人才更为重要,也更具有深远意义。否则,50年后,我们还可能在引进,因为科技具有依赖性。越引进,越离不开西方;越离不开西方,就越引进。纠结的恶性死循环!
4385 次阅读|12 个评论
7浅谈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的人才开发与管理【见《首届中
ljkf 2013-5-22 14:44
7、 浅谈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的人才开发与管理 【 405;见 北京人民大会堂 《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P.245~254,标题为《老有所乐,发挥专长,提倡推广学导式人才开发与管理》 ;另见 《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 2012版 】 刘学浩 前 言 近20年来,人类的活动领域与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世界各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竞争与交流日益深化;生产领域无限扩大,新商品、新服务推陈出新的速度惊人——人类要驾驭它们,仅靠人才的个体学习能力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必须靠有组织的人才集体-各领域里的基本单位、团队、班组的群体的学习合力,并且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的竞争中取胜。于是,学导式学习型组织便应运而生了。 一、 何谓 学习、人才、学导式学习型组织? 1 学习 -- 是人在生活中感知(观察)思考未知的新事物-新知识,进而解疑、消化吸收新知识、用身体器官(包括四肢、心智)演练习得新技能的行为。 2 人才 -- 是用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作出某种贡献的智能人士。 3 学习型人才 -- 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并能用自己的劳动不断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矛盾、创造社会价值满足人们精神或物质等方面合理的需求的智能人士。 4 学导式人才 -- 是学习型人才中以自学为主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个人与集体——团队、组织合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辩证统一;能够充分发展自我-提升自身的智能,不断优化智能结构、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智能人士。 5 学导式学习型组织( = 学导式组织) -- 简言之,这个组织能培养学导式人才并由学导式人才充分发挥组织的能动作用。 二、 什么是学导式学习型组织( = 学导式组织)? 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各级各类的各种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教育教学、科研院所;经济实体、军队、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社区、家庭等等)凡是能用学习开路并求得恰当指导、从而解决前进路上的一切难题并且能不断优化的组织,便是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 具体说来,凡是组织成员会学习,能以学为立身之本,学在导前,学导结合;各个成员肯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学-探索能力和革新-创造能力因而能自觉提升组织成员们整体的智能结构即人才素质水平、充分的自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健全组织自身结构、能熟练地创造、获取、传递知识、技能并依据新的知识、见解修正组织行为即自身行为方式,以应对客观变化并高效、有序、运作协调、持续完善,不断获得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的组织,便是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即学导式组织。 三、 学导式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 组织成员都肯于以学为本,学导结合:自学为主,并求得恰当指导,肯于全程学习——组织成员的学习贯彻到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中,主动自主地深入学习、不断学习、注重提高学习效率并成为人生的基本态度。 2 组织成员都肯于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力提升自身的智能:既学会又会学,不断探索-创新,都逐步成长为有创造精神的个体;学会系统思考,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能够不断理清个人的真实愿望,促进人们不断发现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处境并应如何加以改变、用整体-系统观对待组织的发展,同时改变自己,实现自我超越。 3 组织成员都肯于不断努力学会自我管理、自主管理:边干边学,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求得指导自行解决(自导、互导或他导,组织实施、检查效果、评估总结),明确了个人的愿景并努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远景而终身学习;按共同的目标管理和度量自己的表现,自我完善,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4 组织成员的集体-即团体、班组团队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能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团体学习、合作学习和群体智能(组织智能)的开发;组织成员互学互助,组织成员都肯于坚持和加强集体修养、及时沟通情况、交流心得,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组织成员在自主管理过程中,能考虑长远、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创新,增强了组织快速应变的能力,不断创造未来、日新月异,组织的目标都是通过集体-即团体的直接或间接的共同努力来达到的。 5 组织成员坚持全员学习 , 如: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各层级的人员都要不断进步;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将自己的职能及时整合,与组织步调一致,组织成员各自均有创造性,又能合作互助,相互配合,竞争创新,从而达到个人与组织的不断改进、实现组织的目标;体现目标管理,不断增强和提升无限优化的组织整体竞争力。 6 组织领导者(先知先行者)都肯于以身作则:做群众(部属)的表率、正确导向的引导者、示范者、勤勉的服务员(例如,带头管理好时间——最有效地利用时间,才能管理好其他事情;带头终身学习——系统化的学习)。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鼓励其他人以领导者为榜样,不要坐等领导人来解答问题,也都要学在导前,大家都要做到:愿意持续学习,而且乐于考虑学习;领导者要具有以辅导员或导师的行动促进他人学习的能力;经常提出挑战性的、难以作答的问题,或刺激智力好奇心等办法来鼓励学习;要使学习制度化——制定发展计划,用合适的奖励、委托训练、建立学习资料中心、乃至公司大学等办法,培育爱学习的文化习惯;鼓励成员积极参加专业团体,形成从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转向为组织储存知识和经验的机制,创造一个有效的影响过程; 7 组织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保证领导与被领导、各个层级及时沟通,充分了解彼此意图,吸收对方智慧营养,并可确保组织自身的完善持久,个人与组织相得益彰,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创造力。 8 企业组织自身不断健全组织结构:领导班子的结构,搭配得合理;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从决策到执行的层次级别以不多过2~4层为宜。 四、 运用学导式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学导式的指导思想 应当具备那些指导思想、才能正确运用学导式呢? 这就需要树立并运用包括六大观念并构成为有机综合统一体的学导式的指导思想: 宏观-战略观;整体-系统观;动态-发展观;全面-效益观;智能-学导观;管理-优化观-- 宏观-战略观:运用学导式要高瞻远瞩,既满足当前的现实需要,又预测未来的演变趋势,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教育、教学、对人才开发的要求;学导式不仅仅掌握知识、技能,更要造就能适应现代化未来世界需要的积极进取的创新型人才;超前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既追求远大而崇高的目标,又要联系实际,抓住主要矛盾、突出战略重点。 整体-系统观:学导式这一最优化工作方式,作为一种事物也是由各个部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可以形成具有新质的系统。学导式包含教与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检查与评定等组成部分;学导式能促进整体改革,要合理操作、协调配合。 动态-发展观: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对学习活动的指导,逐渐由强转弱,由显转隐--教是为了不教-目的在于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完全独立工作。学生的发展也有渐进和飞跃,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教育与教学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发展的进程不是笔直的,会有曲折;需要逐步推进、逐步完善。 全面-效益观:学导式要使学习者的智能(包括体质、劳动技能、审美修养、品德以及德、智、体、美、劳诸育的要求)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品德修养)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管理的有效性。 智能-学导观:学导式开发人才、形成优化的智能结构(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的诸要素并相互促进,都溶化在智能结构里五个子结构之中);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管理的彻底性-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开发智能;学习者先要有心理准备--要不断提高自觉性(深刻领会学习的目的任务、具有自觉积极的学习热情、采用适当的机智灵活的学习方法与形式)、主观能动性(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生动活泼的学习作风)好好规划学习时间;从感知,到理解、判断、记忆;由易到难,从一般到特殊;教者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循循善诱(激发学习动机、启发、诱导、指导性讲解与训练,不断提升使大多数学生“跳起来能达到”的高度)、以身作则(治学态度、待人接物、道德风范等);学和导相辅相成。 管理-优化观:实行民主管理--形成各项要素的最佳结构; 如, 教学过程要合理组织有效控制,及时反馈、调节、评价结果,实现良性循环。 又如, 建设 学导式学习型社会 = 学导式社会,每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服务的对象首先是人。学导式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学习与创新:能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创新的根源在于学习。学导式社会,是参与社会运行与创造的各类主体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用学习促进创新的状态,不断淘汰落后的社会功能,保持开放进取的社会动力,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五、 企业里学导式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特点 在下列问题上,学导式组织有自己的管理特点: 1 管理目标:从靠数量、质量;求效益,利润,进入靠快变创新求效益;以学导式人才的 五元 智能 开发 为本; 在 21世纪,掌握 和应用 知识与技能的智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它任凭权力再大、武力再强也掠夺不到。获取知识、技能、提升 五元 智能水平唯有学习、演练、实践。 2 管理思想:从以制度加控制企图使人工作勤奋,但创造性受抑制,到强调基层为主-管理重心下移,强调学习加激励,使人更聪明地工作,不断创新,自我超越。 3 管理组织:从用权利进行多级控制,到以员工的共同愿景为基础,提高团队学习能力,形成扁平化的有弹性的学习型组织。 4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从单向服从、被动、等待、低效、低质,到强调上下互动、被管理者也积极思考,主动、创造,你推动我,我推动你,高效、 双赢 ,共同进步。 5 管理内容:从人的工作的标准化,到以增强员工和团队的学习力为主,使员工的劳动体现出生命的意义,提高团队群体的创造力 和五元智能水平 。 6 管理策略:从强调量多质好的刚性策略,到以学习为驱动,采用快变取胜的柔性策略。 7 管理职能:从以“管”为主,到强调沟通与合作。 8 管理手段:从把人们的技能放大-仅把人的左脑延伸,到把人们的智能也放大-同时延伸人的右脑,从而进入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时代。 9 管理对象:从大量的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型的员工,到大量的创造性的、智能型的员工、劳动者。 总之,企业里学导式学习型组织的管理要突出的是企业员工的人本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自我管理。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2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限人才,有限资源
benlion 2013-5-21 19:31
人类文明模式拓扑图 - 1)埃及-巴比伦文明起源;2)希腊(拜占庭)-波斯(犹太教)、印度(佛教)-中国轴心文化奠基;3)中国经阿拉伯到欧洲大陆(查理曼)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等近代建立科学与工业文明模式(紫色),而进入4)现代文明(蓝色)和环太平洋时代。 人类社会,人才有限,一个地球,资源有限,如何建立优良高效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如何发挥人才的智慧和文化、科学与技术等创造发明潜在能力? 刚接到一同创业好友电话,提及人才有限,这倒是第一次听到的惊讶消息。 全国各地,因为,中国经济转型,兴起创新创业的招才引智计划,然而,真正落地创业的人才和拥有创业技术(产权无暇)、项目和管理、经营能力的人才和团队,一般合适年龄段为35岁-55岁,数量其实有限,这个观点第一次听到。 分析一下原因,有几个方面:1)这个年龄段才可能具备高科技创业的基础,而从事技术开发和经济管理的人数可以统计出来;2)符合这个条件的人才,必须减除不能够创业和不愿意承担风险(资金和全职)的人数;3)符合这个条件的人才,必须减除并不实际创业而只是在金融危机过渡一下的人数,等。 因此,实际上具备能力和愿意创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数量应该是可以统计出来,如何把力气用在刀刃上,使得投入的资金得到预期目的的最大效益,在科学研究发展和产业经济转型,都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投入产出社会机制。 21世纪应该是中国的世纪,如何使中国科技走向前沿,如何使中国产业走向创新,责任重大、体制关键,必须有一种华夏崛起的使命感和信仰精神。
个人分类: 2013|1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陈学钏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培育航天科技英才
热度 1 cuncaoxin 2013-5-21 08:27
主讲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 陈学钏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陈学钏介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经验 ) 2013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 http://cec1979.org.cn/huodong/2013guanli/pages/1364709054_123.html 非常感谢中企联、中企协对中国航天的厚爱,让我们有机会在此交流,向大家学习。我来自中国科技集团公司,大家知道,中国航天科技公司管理特大型重要骨干企业,我们拥有神舟、长征等著名的品牌,集团公司承担着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若干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的科技专项任务,作为中国航天的主导力量,中国全部的长征火箭洲际战略导弹,我们国家载人飞船、探测器、人造卫星等都来自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这些年来,在全公司党组坚强领导下,集团公司已经建设一支以30多位两院院士,一百多名学术专家,400多位两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目前集团17万名员工共有博士3100多人,硕士2.2万多人,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在中国企业居领先的位置。 下面从三个方面报告一下航天科技集团基于人才成长规律科技队伍建设工作。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实现人才工作战略化、科学化。 一是研究科技人才特征,提炼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分析航天科技人才成长历程,将科技人才分为骨干、专才、将才、帅才和大家等5个层次,骨干就是专业主管,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专才就是各专业领域的技术带头人,主导技术发展,将才是航天型号研制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帅才是重大工程的设计师系列总师和领域首席专家,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大家就是杰出科学家,引领航天技术的发展。我们形成了航天科技人才的人才规律,也就是工程实践、培养骨干;长期积累,培养专才;一专多能,培育将材;艰辛砺炼,造就帅才,重德修身,成就大家。 我们把握规律,指导人才工作,按照航天人才成长规律,根据人才不同特点和所属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针对性的培养措施,2011年组织了力量专门编写了航天科技人才成长之路,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规律,中组部要求发到全国县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人才所做的工作做指导,也供大家做借鉴。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深入推进人才优先战略。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人才工作先行的理念,按照型号,每推进一个阶段,人才要跟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坚持做到人才发展战略与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通盘考虑、同时部署。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与集团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相配套、相衔接。我们研究制定人才的规划,着眼集团公司长远发展,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以及领军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五个方面的重大人才计划,包括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创新人才开发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同时,为提升科技人才工作管理效能,我们还研究构建了由5个维度、18个指标组成的科技人才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实时动态监测科技人才队伍变化状况,及时评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5个维度包括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集聚力、人才的投入、人才的效能,这5个维度共18项指标,我们也定期做了一些监测,从2010年到现在做了3年监测,从监测数据来看,人才队伍结构在不断地优化,人才的集聚力在增强,人才的投入也在不断地加大,人才效能积极的提升。 三是把握主业需要,实现科技人才科学管理。我们实现了人才分层分类差异化的目的,针对集团公司四大主业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我们坚持实施人才分层分类差异化管理,对型号研制队伍,按照“引进急需、加速培养、优化配置、鼓励发展、强化激励”的思路,重点强调队伍的整体开发和均衡发展;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人才队伍,则按照“抓高端、抓核心、抓骨干”的原则,重点突出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同时,我们针对目前科技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不足等问题,像世界一流领航企业,人力资源对标研究,航天专家建设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形成了一些制度,形成一些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航天应用产业和服务业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航天功勋奖管理办法等,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成果。   二、注重平台和通道建设,加速科技人才有序发展   一是实施人才接力计划,着力培养科技将才。我们及时选拔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工作实绩优的科技骨干、专才担任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让他们在创新思维最活跃、创新能力最旺盛的黄金期得到重用;通过实施竞聘制、助理制,及时将发展强力大的干部放到重要的项目,重要的岗位强化力量,在实践当中长见识、增才干;对有发展潜力的好苗子,通过型号之间、单位之间的多岗位锻炼、多岗交流,加快提高他们的技术掌控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多岗交流我们在火箭、导弹和武器、卫星等方面实施交流,目前,集团公司430余名正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中,45岁以下的达到50%,平均年龄仅45岁。大家比较熟悉载人航天公司,6月8号我们国家实施神州十号和天宫一号对接,平均年龄只有38岁。月球探测队伍35岁以下达到70%以上。 二是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推动科技专才有序发展。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立了研究、设计、工艺、质量、标准化以及产品化等专业技术队伍,设置了技术主管、主任师、总师、首席专家等7个不同等级的技术职务发展序列。根据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明确了11大类、27个航天主体专业,形成了由国家级专家、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院(厂所)级专家组成的三级专家队伍;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后备专家制度,按照后备院士、后备国家级专家、后备集团公司级专家等三个层次进行储备和培养,有意识有计划地将有发展潜质的技术骨干人才纳入后备专家队伍,在提升后备专家的能力和水平、加速年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同时,有效引导了科技人才在学术上发展、技术上进步,促进了科技专才有序发展。 三是加强知识管理和传帮带,提升科技骨干能力素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利用航天器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平台,利用这一平台将最先进的工具集成,把所有型号的历史数据集成,把各个专业的研究成果集成和归纳,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管理系统,把前人的实践经验变成标准、化为财富,使其共享。我们还坚持实行“导师制”,工作中注重发挥院士和专家群体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研讨、专业培训、团队学习、集智攻关等方式,恩帮助青年科技骨干掌握分析和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他们探索攻关路径、创新研究思路,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和谦虚合作的协同风格。强化交流合作,跟国内外著名大学和企业以及研究单位合作,着力引进海外高端的人才加盟航天,有针对性地邀请外国专家来华对科技骨干进行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和合作研究,大力选派科技骨干赴国(境)外留学进修、开展项目合作和技术交流,拓宽科技人才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参与国际合作、把握技术前沿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科技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培育优秀文化,传承航天精神。航天科技集团坚持用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作为鼓励和引导青年人才成长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力倡导“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科技人才牢记“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的使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大力宣传钱学森、孙家栋等老一代专家以及身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激励科技人才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引导广大科技人才以创人类航天为目的,助民族腾飞为已任。激励科技人才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刻苦攻关,永攀高峰,激发科技人才成功抱效祖国。通过举行靶场试验队出征仪式、宣誓仪式和面对国旗的签名仪式等活动,激发科技人才用成功报效祖国、以卓越铸就辉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是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科学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科技人才评价方法的研究,构建了航天科技人才数字模型,结果评价的科技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直接职称评定相挂钩,调动科技人才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采取定量与定性相考核的方法,通过年初颁发责任令年末考核评价强化两总的履职责任意识。   三是建立组织制度,我们建立航天功勋奖、航天创新奖和航天贡献奖,解决重大技术关键难题的人才给予重奖,最高额度每人每次一百万元,航天科技集团一共三次三批有15位都是来自一线的科技骨干。构建国家奖励为导向,集团建立为主体,各单位为补充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实行优先。比如说刚刚开完两会,十二届人大政协,有四个人大代表和九个政协委员,在这13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当中,其中有11位就来自于一线的专家。   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宝贵财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深入推进人才强企战略,今年年初我们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专门召开了第五次工作会,在这次工作会提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推进中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的行动纲领,在这些行动纲领里边,我们提出了九大举措,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把人才工作作为九大举措之首,我们提出要全面实施航天高端人才培养专项工程。要不断地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的激励机制,要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科技大家、工程大师、企业家和技能大师,为实现我国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支撑。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26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热度 3 Bobby 2013-5-21 06:28
我只是实录,并不是为“唯论文论”煽阴风、点阴火。 多次听几个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领导讲,他们都这么说,“随着在考核、奖励对 SCI 论文的重视,这几年我们单位点数为 3 、 5 的 SCI 论文都不缺了,现在最缺的就是 NATURE (《自然》)、 SCIENCE (《科学》)级别的论文,因此,我们单位最紧缺的就是能发 NS 论文的人。所以我们单位这几年都在物色这样的人才。”“能发 NS 论文的人肯定首先考虑那些曾经发过 NS 文章的人,毕竟相信吃过猪肉的要比相信只见过猪跑的靠谱一些。” 由此可知,什么第一学历歧视呀、非 985 、 211 院校学生歧视呀,都是假的,你如果发了 NS 论文,这些都是浮云。 哪位朋友发了NS论文,我来帮你找工作。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07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海南女生主动不等于校长开房无罪
热度 1 mathmhb 2013-5-19 18:47
我的阅读提示: 1、校长开房,教育的悲哀!! 2、女生主动,社会的悲哀!! 3、子女入学,你不担心吗?! 4、笑贫倡娼,何来中国梦?? 5、缺乏责任,何能育人才??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7179649.html 0 海南女生主动不等于校长开房无罪 2013-05-18 01:24:24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5589 次 | 评论 2 条 5月15日,海南万宁公安局刑侦大队经过进一步的调查,有证据证明是几个女生主动打电话给万宁县第二小学校长陈某鹏,要求他开车送他们到海口的。 调查的结果大致如下。6名女生一开始在一起,8日中午,一名女生打电话给陈校长,陈给了女生1000元后离开。晚上9点,那位女生又打电话叫陈校长一起唱歌喝酒。另外2名女生自己联系当地房管局的冯某松。随后一起开房,但是,法医称未发现性行为。 警方确认,陈某鹏和冯某松在5月8号晚上,分别与6名小学女生开房过夜。5月13日晚上,经公安部门对有关鉴定结果论证,6名女生未被性侵。但是否有猥亵或其他行为,警方仍在调查。 8号晚上,6个女学生在万宁分成两批,4人在一块,另外2人在一块。每组都有一个男性陪在一起。这6名小学生,5人就读同一所小学的6年级,1人在其他小学读6年级。 警方说,8日晚上,这6名女生在万宁一家茶馆喝茶到晚上9点,她们的钱有可能是陈校长给的。后来,她们又打电话叫陈校长到KTV唱歌喝酒。期间,2名女生不愿意继续唱,就自己联系冯某松,然后开车到一处旅馆开房过夜。 后来,这两名女孩就一直呆在房间,直到10号上午被找到。没有离开KTV的另外4名女生,与陈校长唱歌到9号凌晨。后来就在KTV旁边的酒店里,要了两个房间一起过夜。 警方透露,陈校长先拿两张房卡上房,4名女生后来坐电梯上楼。酒店的录像显示,陈校长和其中2名女生同住一个房间,至于他有没有到另一个房间,目前还没有证据。5月9号,陈校长离开酒店,随后4名女生也坐车去了海口,其中1人去亲戚家,3人租一间房准备在那玩几天,后来被找到。 看来,这几个女学生都是贪玩的主,而且,她们需要钱。陈校长和冯领导,可能就利用了她们不懂事和贪玩的性格,满足她们的要求,然后伺机谋求不轨。 这表面上是女学生有求于他们,其实,是他们把不懂世事的小女生引向了邪路,并对她们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不管陈校长和冯领导有没有和6名女生发生性关系,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作为学校领导和地方干部的动机。动机不对,行为不对,而且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行为,也就是开房的事实,说明陈校长和冯领导已经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其中,陈校长的罪行,应该比冯领导严重许多。因为,前者是罪犯和皮条客,后者只是罪犯。 首先,校长缺乏社会责任心,就算女孩子贪玩,也不应该帮助她们到处乱转。不应该陪她们到KTV唱歌,喝酒。对六年级的女生来说,这些都是不健康的活动,作为校长必须制止她们,而不是陪她们玩。 另外,一起开房,就已经是一种严重的亵渎行为,这在英国,或者其它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都是零容忍的。同时,跟女生开房的动机本身就存在问题,不管法医的检测如何,按照逻辑,他们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不作。有一种可能,就是女生受到某种程度的威胁,或者利诱,而不愿意把真实的情况告诉给警察。 作为小学校长,培养的是国家未来的人才。没有一点道德底线,不仅应该受到纪律的处罚,更应该受到法律的处罚。只要以领导的身份,同未成年的女学生开房这一事实,就可以判10年以上的徒刑。如果发现有性行为,那怕只是亵渎,就可以判无期徒刑。这在法律严密的国家,是不会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空间的。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31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资源的危机:人才与文献
热度 3 肖建华 2013-5-17 07:29
几十年前的热点词“信息社会”,以基本的全方位的形态把科研人员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人多势众的威力在网络的助力下表露无遗,在这种环境下讨论科学问题是不会达成任何科学上的共识的。 自然科学的精髓是揭示自然规律。但是,网络环境追求的是人多势众,追求的是共识。从而,在网络上,高深的科学理论是在被批判之列,因为很多人要表白自已“懂”,而证明自己懂的最低成本的办法是设法批判它。 还有很多人为了证明自己懂,是设法“科普”它。 这样的两批人相互攻击,热闹一番也就是了。 由这个现象再去考察科学文献,路数是一样的,而海量论文的快速发表只不过是加快、加深热闹的程度而已。 现代科学的复杂程度排除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这是因为: 1 ) 科学的基本前提 是简单的事实性陈述,所谓的公理,是无法反驳的(也是无法搞理论证明的,但是,是可用客观事实检验的)。也由于这个原因,很自然的成为网上热点话题。 2 ) 科学的演绎系统 ,这是大多数人把握不了的,也是高校课程中(教科书中)最受贬低和排斥的部分,也是网民基本上不懂的或无法在网上展开的部分,没有了这个部分,一切争论就只不过是争论而已,与科学争论几乎无关。 很多人习惯于使用大科学家用演绎给出的结果,而用自身的感性认识加以证明或推翻,从而建立“创新性”学说。这类论调无论有多少,也无论有多少人支持,也无论其结论是对是错,是无效的,不能纳入科学范畴。这是大多数科研人员压根就不理解的。 3 ) 科学的检验方法 。我们一般地说叫做实验证明,或者说是实践证明。这种检验有的是: A )在满足前提条件下,针对某个演绎系统(学科)给出的具体结论,做实验证明。 B )修改前提后,针对某个演绎系统(学科)给出的具体结论,做实验证明。 C )在满足前提条件下,对所有已被证明的演绎系统(学科)加以综合,形成更有广泛性的某个演绎系统, D )修改前提后,对所有已被证明的演绎系统(学科)加以综合,形成更有广泛性的某个前提。 以上实验证明的原则性 C )和 D )是很多人毫无所知的。这批人把上面的这两类方法及研究工作粗暴的纳入理论研究工作。 这方面人才不足,与这方面的文献不足一起,构成科学 资源的危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07 次阅读|4 个评论
云南中医学院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副院长等优秀人才公告
talentblog 2013-5-9 15:17
为适应云南中医学院发展需要,经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同意,我校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中药学院副院长等4名优秀人才,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云南中医学院基本情况 详见云南中医学院网站: http://www.ynutcm.edu.cn/ 二、招聘岗位 1.中药学院副院长1人; 2.药学院副院长1人; 3.教务处副处长1人; 4.科技处副处长1人。 三、应聘资格和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富有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干实事,重实效。 2.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教学、科研、管理等能力水平。 3.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交流与写作能力;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作风民主。在所从事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成为该领域带头人的发展潜质。 4.身心健康,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5.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6.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年龄不超过40周岁(时间截至报名截止之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年龄不超过45周岁(时间截至报名截止之日)。特别优秀类人才年龄可适当放宽。 7.无违纪违法行为,未受过各类处分。 (二) 岗位具体条件 1.中药学院、药学院副院长 (1)具有中药学、药学或近缘相关学科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2)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应为中药学或药学、植物学类等近缘相关专业。 (3)具有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和较为丰富的科研经验,有主持国家级课题或省级重点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历。 (4)有较高学术造诣,取得行业公认的业绩;掌握中药学或药学学科前沿的动态和趋势,对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有创新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开展研究的能力。 (5)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与中药、药学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 具备以下相关条件者,可优先聘用:在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医学科学院或国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者;省部级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或技术创新人才)及其后备人才培养入选者;具有高校相关岗位管理工作经验者;有部属重点高校工作经历者;有海外1年以上学术或管理工作研修经历者。 2.教务处副处长 (1)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具有在高等教育及其研究机构工作经历。 (2)具有临床医学或中医学、药学或中药学类等近缘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 (3)熟悉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较强的文字归纳总结能力;具有指导下级开展工作的能力。 3.科技处副处长 (1)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2)省级及以上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或后备人选。 (3)具有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学术造诣较高,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业绩。 (4)具有与岗位相关的工作经历,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创新管理能力。 四、聘用与待遇 1.经学校考核合格的人员,按相关程序聘入我校工作。 2.受聘者,聘期三年(试用期一年)。 3.聘期内均按我校同级同类岗位标准予以兑现薪酬待遇。 4.符合学校引进人才标准者,可按照《云南中医学院引进博士研究生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给予生活、工作待遇。 五、工作程序 1.发布公告。在科学网、云南网、中国教育信息网、云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云南中医学院网站发布公告。 2.报名。有意者向我校提供《报名登记表》和本人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身份证,及能够证明本人工作经历和能力的相关证件电子文件(可扫描或拍照),进行网络报名。 3.资格审查。学校根据聘任要求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经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报名人数与招聘职位的比例不低于3︰1。达不到比例的职位,不再进行选拔,报考人员可改报其他职位。 4.经历业绩评价。资格审查通过者,学校组织学术委员会等相关机构进行经历业绩评价,根据经历业绩评价得分,按照考核答辩人选与选拔职位2︰1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确定参加考核答辩人员。 5.考核答辩。进入考核答辩的人员持上述证件原件来校考核答辩。学校负责报销本人部分路费及食宿费 。 6.体检。具体参照执行《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体检不合格者,不予聘任。 7.考察聘任。根据经历业绩评价及考核答辩结果,确定拟聘人选进行考察,通过考察者正式办理聘任相关手续。 上述各个环节的相关结果在云南中医学院网站公布。 六、纪律监督 为确保招聘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纪检部门进行全程监督,监督电话:0871-65918263 。 七、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2013年6月20日,考核答辩时间和方式另行通知。 八、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云南中医学院呈贡校区崇德楼413室(昆明市呈贡新区大学城雨花路1076号) 邮政编码:650500 联 系 人:蔡林礼 电 话(传真):0871-65918259 Email: ynzyxyzzb@yn.gov.cn 附件: 云南中医学院公开招聘报名登记表.doc
2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民国时期大学校长为啥那么牛
mathmhb 2013-5-9 06:48
我的阅读提示: 大学做大学须做之事即为大学 1、我国大学曾经离世界一流大学很近; 2、民国时期大学校长深深塑造了大学; 3、大学之大在于学术独立、精神自由; 4、大学之大在于兼容并包、百家争鸣; 5、 大学之大在于师尽师责、生修学养; 6、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大才、大气大品; 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气之所依; 8、价值观念决定所作所为--品之所发; 9、民国时期远非十全十美--仅可追怀; 10、当今时代近求争创一流--时不我待! http://history.stnn.cc/people/200911/t20091124_1190922.html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为啥那么牛    编者按: 民国时期,中国积弱积贫,但民国时代的大学却很牛气,这是为什么?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学校长个个牛气。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好的大学校长当然能够带出一所好的大学,比如蔡元培的北大、梅贻琦的清华、张伯苓的南开、竺可桢的浙大……回顾历史,我们就会深切地感觉到,这些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因为有这些卓有才识、卓有胆识的牛气掌门人,他们的气质决定他们的大学。 民国四位大学校长的惊人相似点 民国时代大学校长的气质 蔡元培的人格魅力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名言 比比谁最牛   这要说起来民国大学校长的那些牛气呀,真个是三天三夜也话不完,光跟当时的总统蒋介石对着干的就有马君武、刘文典、傅斯年三位,更不用提蔡元培他们的逸事了。 民国最牛校长马君武 蔡元培都看不下去 安大校长刘文典怒踢蒋介石 北大校长傅斯年常对老蒋发威 蔡元培在北大的七进七退 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 抗日被打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竺可桢炮火中护持理想 罗家伦费尽心力却不讨好 中国首位女大学校长 他们凭啥那么牛 北大未名湖 民国时官员不能兼任大学校长 教授学生都犯上   民国时的大学之所以牛气,那些大学校长之所以“为所欲为”,是因为在中国早期大学制度设计者的理念中, 教育独立 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法制上也基本上保证了这一点。1929年7月,国民政府制定的《大学组织法》明文规定,大学校长不得由官员兼任,比之现在大学校长全是官的现象,不可同日而语。当然,也有人说,真实的民国时期大学并没有我们虚构和想象中美,甚至 乱象纷纷 ,但可以肯定的是, 民国大学再不怎么样也是有底线的 。 民国大学牛气的物质保障:教授工资有保障 民国校长不拘一格选人才   民国大学校长选拔人才是不拘一格的,无论是在招收学生还是选聘教授方面都是如此。比如,1917年北京大学招生期间,参加阅卷的胡适在招生会议上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主持会议的蔡元培表示同意。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出众。由于蔡、胡两人的执意,学校还是破格录取了这名学生。他就是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罗家伦。再比如, 蔡元培为陈独秀造假文凭 。   现在大学招生要搞个校长推荐制就饱受诟病,究其原因,盖因现代校长身份不同,民国时期,当校长的都是有威望的民选学者,而现在的校长,基本都有官职,或者与权贵过从甚密,容易让人联想。 罗家伦数学考零分 胡适蔡元培破格录取 胡适 西南联大 民国时期的大学:大学之大的典范   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1946年被谢菲尔德大学授与桂冠诗人发表演说时称,“ 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 。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只要它存在,人那颗被引导去从事美满探索的自由心灵仍会给人类带来智慧。”有人说,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而知道西南联大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学校是如何破落又颠沛流离。如今中国之大学的基础建设比民国时代强何止百倍,但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念”,自然不可能有旧日之气象。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多年来一直为人传颂:“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期望有如民国时期那样牛气的校长、教授出现,更期望大学办学的大环境更宽松。 西南联大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 梅贻琦:西南联大的“船长”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2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媒称污染将顶尖人才挡在中国门外
redtree 2013-5-7 20:34
美媒称污染将顶尖人才挡在中国门外 作者:路易丝·瓦特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2013-5-7 美联社5月5日报道,原题: 污染将顶尖人才拒之中国门外 。 作为一家顶尖汽车制造商的区域传播总监,史慧琳热爱中国和自己的职位。然而,空气污染已令她多次住院并最终收到告诫需离开中国的书面医嘱,她不得不收拾行囊赶往泰国。这名高管成为又一个因众所周知的糟糕空气而离华的外国人。中国欧盟商会表示,外国经理人离开的原因很多,但污染几乎无一例外是被提及的因素之一,并正在引发更多担心。 目前尚无有多少外国人因污染而离开中国的官方数据。但猎头顾问们注意到,吸引顶尖人才来华工作正变得越来越困难——无论这些人才是外国人还是在海外留学的中国人。 尽管中国的商业机遇潜力巨大,但关键职位吸引不到最优秀人才,将导致在华企业错失一些商机并出现其他失误。由于增长放缓、网络审查、市场准入有限和知识产权等因素,在华做生意正变得越来越艰难,空气质量不佳令外国公司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业务环境的抱怨。 咨询公司Stanton Chase中国区首席执行官伊沃·哈恩表示,过去6个月来,空气污染已成为该公司接触到的人选担心的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突然表示‘我不愿到北京去’或‘我不能说服家人搬到北京。’”他说,最近有两名来自海外的人才因空气污染而拒绝赴华担任总经理和常务董事职务,其中一个是西方人,另一个是海外华人。在哈恩看来,这种趋势只会进一步加强,因为最高级别的高管们通常“不为生计而工作”,“他们普遍能获得体面的收入,享受优厚的待遇。因此生活质量对他们很重要,尤其是有了子女以后。” 不过,一些人仍表示从经济上看中国已变得极其重要,它为全球企业创造出大量利润且份额在逐渐加大,还拥有广大的未开发市场。富有进取心的企业高管们不会对此置若罔闻。中国美国商会会长孟克文表示,中国因其市场规模、增长和活力正在成为最受青睐的地方之一。(作者路易丝·瓦特,王会聪译)
个人分类: 生活与健康|1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药品研发技术管理人才的思考
ljs123 2013-5-4 23:37
目前我国从事新药研发的机构众多,药品申报数量在逐年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药品生产企业却普遍感到有创新、有特色的好品种难以寻觅。国内药品研发的总体水平让人欢喜的同时更让人感到忧虑。创新药物少之又少,仿制品种一窝蜂地跟进。数千家研发机构似乎让人感到只有几十个脑袋,象依达拉奉、盐酸洛美利嗪、注射用乙酰谷酰胺等同一个品种数十家甚至百余家单位申报的所谓“羊群现象”一个接一个。秦伯益院士曾在很多场合批评科技界存在的浮躁现象,而这种浮躁现象在药品研发领域表现的也很突出。比如在不少的研发单位,全面系统的项目调研被“道听途说”和投机取巧式的移植所取代;专业性很强的药品注册和临床监察工作变成了跟药政人员和医生的“公关”;一套完整的涉及药品研发各环节的研究申报资料成为被反复 “克隆”的八股文;研发人员对为什么改剂型、改规格说不清楚、讲不明白,拟定的药品质量标准无法复核,生产工艺难以重复。可想而知这样研发出的品种有多大的临床意义。 优秀研发技术管理人才匮乏影响国内药品研发的整体水平 影响国内药品研发水平的因素众多,比如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资金投入等等,但就具体研究机构而言,缺乏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却是导致研发层次低下的直接原因之一。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研发技术主管,一些单位的“老板”只能亲自操刀上阵亲定“作业”题,布置项目,确定研发进度,很多的研发人员不能很好地审视和判断项目是否可行,为了按时完成老板的“作业”,常常不求甚解地编写一套又一套申报材料。这样的药品研发自然造就不了高素质的研发管理人才,而高素质研发技术管理人才的匮乏又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国内药品研发的整体水平。 药品研发技术主管的职责 具有一定规模的研发单位或机构一般都会设一名技术总负责人,比如研发总监、总工、首席技术官或是研发部长。研发技术总负责人的职责,简单地说就是从技术上管理和把握药品研发的全过程。药品研发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选题立项、项目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样品的中试放大、项目的申报、临床研究、生产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解决、药品上市后的监测等众多环节和过程。作为一个药品研发单位或机构的技术总负责人,不仅应该了解药品研发的相关环节,而且应该能够制定研发全过程的管理流程、不断优化和升级管理流程,并且随时处理和协调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优秀药品研发技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目前很多研发技术负责人只能按部就班地组织开展一般仿制药品的研发工作,其作用主要是上传下达。作为一名优秀的药品研发技术管理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与管理素质,应该是懂医药技术、懂医药市场、懂药政法规、懂临床与药品生产、懂科研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里所说的“懂”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一种透彻的理解和把控能力。 技术素质方面:能够掌握药品研发的常规技术和关键点,清楚药品研发的各环节间的关联并能很好地把握,能深刻领会主要相关行业政策、产业政策特别是药政法规,跟踪药品研发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并能够不断思考其在研发实践中的应用。能够把握药品市场的最新变化,了解临床用药的规律与特点。研发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直接体现在选题立项的质量和对研发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把控能力上。 管理素质方面:能够不断提出和确立研发的目标,能够不断判断哪些是研发所需的资源(信息、技术、人才、设备等等),能够有效地配置、使用、组织和管理内部及外部研发相关技术资源。为此要求研发技术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清晰条理的思路以及一定的人格魅力。研发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体现在能否制定清晰的研发管理流程、不断升级管理流程上,体现在能否随时处理和协调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体现在所管理的技术团队研发效率的高低上。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研发技术管理人才 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药品研发技术管理人才,必需要有扎实系统的药学理论基础,丰富的药物研发实践经验,善于归纳总结,勤于思考,勇于超越自我,特别是要把药品研发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来做。 (1)要善于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形成系统扎实的研发知识结构 如前所述,药品研发是涉及药政法规、医药市场、医药技术、药品生产等众多环节的一项系统工程。就单是化学药品研发的实验室工作就包含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等多个专业。虽然许多研发技术管理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但由于其来自于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往往仅熟悉药品研发的个别环节或学科,对其他相关学科或领域则知之甚少,这必然导致技术管理上出现一些盲区,影响对一个项目的系统全面的把握和统筹管理,同时也会让技术人员感到外行管理内行。 比如我是学药物分析专业的,对药物制剂、药物合成、药理毒理等专业以前并不很熟悉,为了能够管理好一个项目,我开始阅读有关专业书籍,仔细研读有关技术指导原则和药政法规,请教专家,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抽提技术路径、分析总结关键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不仅能够清晰地制定项目管理流程,而且能够从思路上对项目各专业环节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这样就提高了被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减少了项目管理工作中的接缝,也增强了项目技术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作为技术管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不是要成为药品研发所有专业的专家,而是要从对技术环节把握和管理的角度来学,要通过不断扩充,逐步形成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随着技术管理层次的提高,诸如药品市场信息、国内外研发动态、人力资源开发等都纳入了自己的学习范围。 (2) 要善于在研发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 药品研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信息资料的收集加工,还是试验方法、申报资料的整理都有一定的规律,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带领技术人员在完成具体研发工作的同时开展技术的积累与沉淀,把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好的方法、路径、流程总结出来、积累起来,分清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个性的,以此指导本单位今后的研发实践,并且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积累与总结,也就是所谓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我在做项目负责人时首先带领技术员编写标准试验操作规程(即SOP),由于这个SOP是在吸收和消化了诸如药典、SFDA有关技术指导原则、药品评审会上专家的意见、药审中心专家的讲课、专业性书籍等等权威技术要求与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试验条件、技术现状等反复修订而成,实用性和规范性都很强,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试验层面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而且大大规范了技术员的试验操作和试验记录的书写,避免了同一个试验不同技术人员一个人一个做法的混乱现象,减少了由于技术员流动性较大对研发质量和效率带来的影响。 除了试验相关SOP的编写,我还把这种SOP式的积累扩大到了诸如申报资料的审核、仿制药立项前的信息收集、现场考核、资料的归档与管理等试验工作以外的环节。比如我曾遇药物合成技术人员常常取一点样品委托分析技术人员进行纯度测定,样品交接既没有样品的批次、编号,也没有日期,分析人员把测定结果口头报告一下。结果常常出现分析人员把样品搞丢失或是合成人员想回顾前面测定的结果却是无从找起。为此,我做了一个表格要求部门间委托测试时要填表。渐渐地,一个一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表格逐步涵盖了研发工作的基本层面。 对于专业分题负责人,我则带领他们在学习借鉴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实用的工作路径,编写适合于本单位具体情况的研究指导原则。比如做完一个粉针剂,就要求总结出粉针剂处方、工艺选择的一般要求,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本项目的特点、关键点所在。如此不断积累,几个项目做下来就会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 近年来,国内大部分研发机构从事国内外已上市品种的仿制开发。市场的饱和、枯燥的重复让一些研发人员对仿制药研发失去兴趣。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已有国家标准的品种,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解剖和弄清一个项目就可以清楚一类项目的基本框架。有了基本框架,再不断添加和丰富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新方法,不断修正和完善原有的路径,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就会把药品研发的环节一个个吃透、搞明白,就会清楚哪些是药品研发中的普遍技术、哪些是个别技术、哪些是核心技术、哪些是重点技术。总之,一个一个SOP,一个一个技术指导原则,在实践中经过不断积累,就可以形成一个单位基础的技术实现能力,研发技术主管在与技术人员共同总结这些SOP和技术指导原则的过程中自然也就造就了自身对于药品研发具体环节乃至细节的很强的把握能力。而当基础的技术实现能力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时,创新也就只有一部之遥了。 除了总结SOP和技术指导原则,近年来我还撰写论文对工作中的体会加以总结,先后交流过的论文有:“浅谈新药研发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后的新药研发”,“药品研发企业的知识员工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小医药企业应如何进行品种立项和项目管理”,“对如何做好药品注册管理工作的理解”,“对如何做好药品研发中信息管理工作的思考”,“有竞争力品种的构建与研发”,“研发管理公司-企研合作新模式的建立”等。 (3) 善于思考,勇于超越和创新 近年来,国内研发的新药从其本质上说绝大部分属于仿制药的范畴,众多研发机构从事的是“做作业式”的研发,这种研发让许多的研发人员变得越来越浮躁,一些技术人员能快速地用已有的模板克隆出一套资料和对付出必要的送检样品就认为已经掌握了药品研发的真谛,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还有一些研发人员特别是研发的管理人员则认为值得做的和能做的品种已经所剩无几了,对药品研发的前途感到悲观。 其实,即便是仿制开发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也是技术性、专业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许多品种由于上市时间久远需要提高质量标准,许多品种原料药收率低或制剂稳定性差需要改进工艺,还有一些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生物利用度较低以及血管刺激性大等安全性问题。在我所接触的数十个项目中,几乎每个项目在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挑战,我们总是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努力思考解决的办法。这样做不仅能使项目完成的质量得到保证,也提高了自身的技术素质和自信心。相反如果遇到问题就回避,浅尝辄止地加以应付,不求甚解地交“作业”,到头来只能成为药品研发大军中的“南郭先生”。 药品研发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思考,勇于超越。要不断思考新的环境和形势下技术机会何在、技术路径何在、研发的瓶颈何在,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实现超越与创新。要通过不断思考如何超越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研发视野、熟悉的技术和试验环境,通过自我的率先超越带动技术团队的整体超越与创新,并进而通过团队的超越探索建立新的研发模式、找到新的品种选项思路、形成更有效的组织模式,如此以来会发现研发不再枯燥、不再无所作为、不再只是去“赶羊群”。一个黄连素,很多人认为没有什么好做的,而通过制剂掩味技术让良药不再苦口,就会成为深受儿童欢迎的OTC药品。创新未必就是要做一类新药,善于挖掘市场中的空白点,发现已上市药品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药品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量变就会带来质变,创新就会渐渐实现,小的改进总有一天会集聚成大的创新。 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还要善于通过管理的创新推动技术的创新。对于本单位的技术资源要不断加以挖掘,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型组织、动态科学的评价机制、愉快有序的工作氛围等管理手段形成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在组织超越和创新的过程中发现内部短缺的技术资源要积极设法寻求补充与配置的渠道。 (4) 善于沟通、交流与合作 技术管理工作处在技术和管理的连接处。在行政主管面前,技术主管是技术人员,在技术人员面前又是管理人员。因此对于高级研发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要舍得花时间沟通,要不断琢磨沟通的艺术和方法。与主管领导的沟通可以很好地领会领导的意图,同时帮助“老板”科学地决策和管理;与技术人员沟通得好则不仅能够使项目计划很好地贯彻,而且也能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有利于把握研发质量,有利于从研发实际中总结宝贵经验。与客户的沟通可以使实验室中的研发更接近市场和生产实际。 除了重视内部的纵向沟通,也要加强与国内外其它研发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技术可以相互学习,技巧可以相互借鉴,思路可以相互启发,硬件可以相互共享。闭门造车只能导致封闭与落后,要善于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丰富和发展自己。为此,我积极参加药品研发方面的一些论坛、会议,并且于2004年10月发起成立了“同写意论坛”,目的就是为了与更多的药品研发人员交流心得体会,利用这个交流平台汇集药品研发的实用路径,系统总结国内药品研发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形成真正实用的药品研发体系,使药品研发人员特别是技术管理人员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与发展。真正的药品研发是前瞻前卫的,要通过不断的立体层面的多向交流,保持对药品研发新资源的高度敏感,不断寻求这些新资源的新的组合利用,特色品种可能就会由此而生。 (5) 热爱药品研发工作,把药品研发当作自己神圣的事业来做 药品研发对许多人来讲是一种职业,一份工作。从事药品研发特别是仿制药研发的一些研发人员对药品研发的前途缺乏信心、对药品研发的过程感到枯燥乏味、对药品研发的混乱状况感到苦恼、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困惑。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随着对研发工作理解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感到,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追求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新药研发永远不会停止。虽然近二十年来人们发现新化合物的速度有所减慢,但新的研发资源也在不断产生。比如,通过DDS(药物输送系统)每年都有很多的新药上市,而老药新用、药物复方、组合药物等仍然大有可为。生物技术药物、特别是我国的中草药更是有着无法估量的开发空间。药物研发的资源没有枯竭、也永远不会枯竭,枯竭的只会是那些没有保护的易于“克隆”的仿制药品种资源。药品研发的暴利时代和投机时代正在成为历史。因此,在国内药品研发政策、市场、技术环境都跟前些年有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摒弃惯性思维,去除投机的幻想,不再成为“羊群”中的一员,回归到药品研发的本来轨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创新之路,药品研发一定会大有作为。目前国内许多GMP药厂因为暂时的资金困难往往只接受一些短线的仿制药品种,随着这些短线品种生命周期的终结,很多业内人事预计,两三年之后,药品的技术市场将重新活跃,届时受市场青睐的品种一定是有特色的品种。因此,只要是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符合临床需要,并且有一定技术创新或特色的药品研发不仅能够生存,而且会迎来持久的发展。 树立药品研发的信心,不断积累、超越和创新,善于沟通、交流与合作,就会发现药品研发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充实、带来向上的冲动、带来生长的力量、带来竞争的自信。我曾在自己带领的研发团队中喊出了“我上班我高兴、我工作我努力”的口号,正是这样的口号让我在近几年的药品研发改作中“快乐地进步着”。当药品研发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从事的时候,就会逐步热爱药品研发,心界就会从原来的只关心一项技术、一套资料,到希望掌握药品研发的整个流程,并逐步扩大到渴望把握国内乃至全球药品研发的脉搏。仅仅应对药品报批永远也成不了优秀的人才。只有真正把药品研发当成一项事业去做,作为一个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 总之,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研发技术管理人才必须热爱药品研发工作,要具备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善于学习新的知识,善于积累和总结,善于思考和超越,善于沟通和交流。要厚积薄发,在研发技术管理工作中逐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游刃有余的层次。
2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啥中国教授贬值?
热度 101 Majorite 2013-5-3 04:42
为啥中国教授贬值? 嵇少丞 上周我在搜狐博客上读到一篇文章 —— 《国产 “ 黑鹰 ” 何时出现》, 感慨良多。 “ 黑鹰 ” 是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生产的双涡轮轴引擎、单旋翼直升机,其最大起飞重量达 9185 公斤,转场航程大于 500 公里,外部货物钩可起吊 3630 公斤重的货物,内部油箱 1370 升。该机配备两名飞行员,货舱内可搭载 12 名乘员,紧急情况下可搭载 19 名乘员。关键是 “ 黑鹰 ” 直升机的飞行安全可靠性超群,在高原与山区等地势险恶的地方飞行, “ 黑鹰 ” 所占的优势更显著。 1984 年, 当时正是中美关系的蜜月期, 为了抵抗苏联, 美国向中国出售 24 架 S-70C 民用 “ 黑鹰 ” 直升机,每架 600 万美元,再加上 3 套单价 78 万美元的外挂式副油箱系统以及维护直升机所需的工具备件等,中国总共花了 1.5 亿美元,这在当年可是一笔巨款啊。之后中国还想高价购买老美的 “ 黑鹰 ” 直升机, 可是人家硬是不卖给中国了。 近三十年过去了,这款直升机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的高原性能最好的直升机,“黑鹰”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一旦高原山区发生诸如汶川地震、芦山地震这样巨大的灾情,依然还需伏枥老骥的“黑鹰”披甲上阵,因为实在派不出能力比它更强的直升机了。这就是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3年的芦山地震,第一时间待命的总是“黑鹰”直升机, 可是,当年买回的24架“黑鹰”除了摔毁的4架,现在能飞的越来越少了,毕竟持续服役太长时间了, 加之老美不卖给我们 “黑鹰”的 零部件,所以坏了无法修。 几年前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还读到 “ 研发技术获突破,易拉罐实现中国造 ” 的报道。文章说,【日前,位于重庆市西彭的西南铝业公司传出喜讯 —— 制罐材料研发取得突破,已具备量产能力,铝制易拉罐从此实现中国造。 铝制易拉罐在我国每年用量高达数百亿个。别看它貌不惊人,但由于我国一直无法拿出薄而强度高的合格铝材,只能依赖进口。此次西南铝造出的易拉罐厚度仅 0.27 毫米,还不及 3 根头发丝的平均直径。西南铝业经过 20 多年的不懈追赶,终于造出达到国际标准的易拉罐。从此,国内易拉罐用户的成本有望降低三成以上。专家认为,这让我国跻身世界高质量铝板带加工的国家】。 “恨铁不成钢”的 感叹之余,我还多了一些思考。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 2011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 年中国广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 9462.3 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资源 5550.4 万人,高技能人才资源 2863.3 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1048.6 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2011 年中国研发人员数量达到 288 万人,也是世界第一。 2012 年全国研发投入达到 1 万亿元, 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数得上。另外,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十几年来, 中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大学教授总数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30多年里,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学者发表科技论文越来越多,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至少在我熟悉的地学领域)越来越高,但是许多关键性核心技术依然掌控在西方国家人手中,否则中国虽然有这么多的科技人才,怎么连铝制易拉罐这样简单的东西在 2009年以前还做不出来呢? 从1984年到现在,近 30 年过去了,中国不但 自行研制不出 “ 黑鹰 ”这样的 直升机,而且连模仿制造也搞不来?痛心啊!教授满街走, 真才有几人, 这是中国科学技术界的悲哀!中国大学的悲哀!不是说我们中国人聪明勤奋吗? 我们不是劣等民族? 那么为什么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还这么落后?我们中国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还有什么理由说 “ 中国不缺人才 ” ?在科学技术方面,从来就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人海战术)说了算, 中国不是不缺一流人才, 而是太缺一流人才。从国外引进几千“千人学者”,又有几人真正全职回国?有的被引进的“千人”甚至有严重的学术不端问题, 被国外大学与研究所勒令下岗。屈指可数的几个大海龟(施一公、饶毅)还常被网上的泼皮土鳖骂得狗血喷头。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一流人才, 钱学森之问迄今无人回答。 中国科技人员的整体业绩太让人失望了。在中国科教界,很大一部分科研经费没有用到科研的刀口上,不幸成为 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甚至还有 大学校长,接受建筑商的大量贿赂,花大钱到澳门赌博,包养 80 后女学生,被判处无期徒刑 。网络上人们常常把教授写成 “ 叫兽 ” ,社会上 大学教授贬值成为人们共识性的话语。为什么过去的大学教授 “ 望之如神仙中人 ” (季羡林先生语),而现在的教授却如此 “ 沦落 ” ,反差的致因其实很简单,就是 因为现在大学教授们自己不争气。 相比之下,西方特别是老牌的西欧国家如德国对 大学教授非常尊重 。 本人曾于 1998 - 1999 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度过一年的教授学术假,所在的国立研究所在我办公室的门上写着 “Herr Prof.Dr. Shaocheng Ji” (嵇少丞博士教授先生)。每次旅行,秘书给我买好的飞机票、火车票上我的名字之前也印明 “Herr Prof.Dr. ” ,如此 “ 不厌其烦 ” 标明头衔,德国人对教授的尊敬由此可见一斑。 欧元之前的德国马克上印着德国历史上著名科学家而不是政治家的的头像。在德国大小城市中,用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公园比比皆是。德国前总理科尔说过, “ 我们德国人对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对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 。 在北美,虽然不会在飞机票、火车票上印明 “Mr. Prof. Dr. XXX” ,但至少也不至于把教授错写成 “ 叫兽 ” ,政府和社会对大学教授非常尊敬的,例如,大学教授有公证权,我就为很多的中国留学生公证过他们的学习材料。 德国人为何对大学教授如此尊重和尊敬 ? 其原因主要有 两个:一是教授们用他们的实际业绩赢得了民众的尊重和尊敬,二是民众从教授们创造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成果中享受到实际的利益。 德国历史上出过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柯亨、那托尔普、卡西尔、文德尔班、卡尔纳普、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弗罗姆等伟大哲学家;产生过马克思、拉萨尔、伯恩斯坦、考茨基等著名思想家。 德国产生了像欧姆、赫尔姆霍茨、提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克劳修斯、伦琴( X 射线发现者)、狄塞尔(柴油机发明者)等著名物理学家;它哺育了热力学与现代物理学大师普朗克,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个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另一个是牛顿)、上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玻恩(量子力学大师)、海森堡格(量子力学的重要人物),拥有平炉炼钢发明者西门子等才能超群的发明家;德国还产生了一大批数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有人类四大数学家的 “ 数学王子 ” :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高斯;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茨,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者哥德巴赫;椭圆函数创造人之一雅可比;能析数论的创始人狄利克雷;成就众多的黎曼几何创始人黎曼,数学巨人希尔伯特等。 德国也有过许多伟大天文学家,如天体力学的奠基人、 17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开普勒,星云假说的提出者、哲学家康德,现代理论天体物理学之文之一史瓦西等。德国还是世界化学王国,先后拥有一大批世界级的化学家,如经典化学大师、大学化学实验室先驱李比希,光化学巨匠本生,生理化学先驱科塞尔。德国在生物学方面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诞生了一系列著名生物学家,如比较胚胎学之父贝生、细胞学说创始人之一施旺、细胞病理学之父微耳和细菌学奠基人之一科赫。德国拥有几乎所有世界最重要的地理学家、如近代自然地理学气候学、植物地理学之父 亚历山大 · 洪堡,矿物学之父阿格里科、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者魏格纳、政治地理学大师卡尔 · 豪斯孟费尔。德国还有世界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如心理学大师冯特,人格心理学大家凯伦霍妮,格式塔学派鼻祖韦特墨、考夫卡、苛勒和勒温。 德国也有引以为自豪的文学巨匠,例如,大诗人歌德、戏剧家席勒、浪漫主义诗人海涅、童话大王格林兄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希曼。德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王国。世界音乐发展史上好几个代表人物都是德国人,例如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巴赫等,德国出现了光照世界的大画家如丢勒和贺尔拜。 德国柏林市的洪堡大学( 1949 年前叫柏林大学),一个学校就有 29 位诺贝尔奖得主。可是,一个人口众多、高呼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许多年的大国至今依然没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1864 年到 1869 年,世界生理学的 100 项重大发现,德意志民族占其中 89 项; 1855 年到 1870 年,德意志民族取得 136 项电学、光学、热力学的重大发明,英法两国合计为 91 项;到 1869 年止,德意志民族取得了 33 项医学发明,英法两国合计 29 项。 既然 德国的教授为世界文明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怎能不被他们的国人尊重和尊敬呢?   有学者认为,德国之所以在学术和思想界名人辈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德国很早建立了完善的大学教育系统。早在 19 世纪初,普鲁士教育大臣 —— 威廉 · 冯 · 洪堡 ( 后人称他为德国现代教育之父 ) 便厉行教育改革。洪堡按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本性发展个人的天赋和力量的教育思想改组普鲁士公立学校。他把柏林大学( 1949 年改名为洪堡大学)建成科研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大学,使之成为各德国大学效法的榜样。洪堡从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的机构这一核心观念出发,认为大学的组织原则应建立在纯科学的观念之上。大学的研究并非对实用的、专门性科学知识的研究,以实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都是片面的畸形的教育,于人格发展并无多大裨益,只有那些 “ 纯粹科学 ” 才能使人心智得到完整的训练,才能教会人们去进行自动的、创造性的思考,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根据洪堡的理念, 大学的基本特征有二:寂寞(独立)和自由。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特征为依据。大学的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一定与之保持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没有寂寞(独立)就没有自由。应用 洪堡的教育理念,德国的大学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   19 世纪初 , 普鲁士惨败于拿破仑的法国,虽然当时普鲁士正在向法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依然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下决心要办好教育。柏林大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了,威廉三世不仅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柏林大学的校舍,而且每年还为柏林大学拨款 15 万塔勒。而在教育大臣威廉 · 冯 · 洪堡为学校做的经费预算中,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用作了建筑费用,较多的经费则用于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一流教授方面。在洪堡大学的办学经费预算中,比人员工资预算还要多出一倍的是用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预算。教育部长威廉 · 冯 · 洪堡明确提出: “ 国家必须对教学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 ” , “ 大学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不是职业或技术培训中心,更不是卖文凭的机构 ” 。 “ 为科学而工作 ” 成为柏林大学的校风。上世纪 20 - 30 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也说过: “ 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 。可惜,近 60 年来人们把这样的理念几乎忘了, 更甚者——出大官者, 乃杰出大学也 。 柏林大学刚创建时,教授的标准工资是年薪 1500 塔勒。在当时发达的港口城市,一个熟练的手艺人家庭,年生活费仅需 150 塔勒;一个受过高度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年生活费约为 750 塔勒。也就是说,一个柏林大学教授的工资足够养活 10 户手艺人家庭,或是两户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一个经济收入 “ 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剃头刀 ” 的社会里,教授是很难有足够的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敬的。 德国大学的教授名额有限,每个专业一般只有一个教授,是教研室当然的主任。等级制度非常严格,教研室内其他博士(研究人员),如果不换大学一辈子也不可能当上教授,所以也就不会有教授级工程师。我们中国大学教授太多太滥,一个教研室往往有 20 几个教授,有的正教授甚至都没有发表过什么有影响的论文。在国外找不到助理教授位子的博士后,往往一回国就成为正教授,于是就以为和国外正教授对等了,其实不然。所以,中国存有严重的 “ 职称泡沫 ” 。 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 · 冯 · 洪堡,没有采用当今中国流行的招聘大学院长、副校长(正校长由上级党组任命,不公开招聘)的 “ 笔试+口试 ” 或 “ 人机对话 ” 的选才方法,自作主张地就直接聘请了呼吁推行全民教育的学者费希特出任柏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于是之后这个大学的讲台上就出现了黑格尔、叔本华、格林兄弟、普朗克、爱因斯坦 …… 看到这里,我们对德国人为何这么尊重和尊敬大学教授就不足为怪了。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对自已大学的 教授 尊重和尊敬呢?为什么当今 教授越来越贬值,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国大学的 教授中没有出现莱布尼茨、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和海森堡格等科学和文化大师,没有发明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照相机、计算机、手机等,也没有发现电、微积分和相对论。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器、交通和通讯都是西方科学家原创的成果, 中国大学的 教授对这些重要的人类文明几乎毫无贡献。这里既有关键的体制问题,当然也有知识分子自身的问题。 马克思 · 韦伯指出,一个学者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同感, “ 无论就其表面和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 ”。再看中国大学校园有些教授,不用谈 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 了,简直与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没有差别,拉帮结派, 吹牛拍马、投机钻营,溜须拍马,混迹于市俗,热衷官场, 勾心斗角, 或滥竽充数,不懂装懂,误人子弟,剽窃国内或国外的论文,制造垃圾论文,他们哪里 视学问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惟一支撑 ; 或在酒桌、歌厅、麻将桌上花时间,这类人注定在科学上没有创新 。如果连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都没有人管,这种氛围中有怎会出得了真正的成果?自身不争气,就怪不得民众不 尊重和不尊敬了。 教授贬值如同货币贬值,实货不多,还猛印钞票, 货币就贬值了。中国教授学术不高、贡献不多,却人数很多,所以,教授贬值 就呈必然之势。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11142 次阅读|149 个评论
[转载]未来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yuxiaoya 2013-5-1 16:04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本领。 ——余 楷 盲目跟着当时的社会潮流跑,最后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结果却仍然缺乏竞争力。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未来眼光,不会把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难以确定最合适的学习战略。 学了知识是要在当下和未来应用的,要把知识变为本领,首先就要弄清当下和未来世界最需要什么样的本领。本领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所以更关键的是要弄清当下和未来世界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四种思维、七类人才、六大感知能力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撰稿人丹尼尔 . 平克曾经写了一本轰动北美地区的畅销书《全新思维》,其中对世界发展趋势提出了这样的预测 : 在信息社会,需要有特定思维的一类人——电脑程序员、起草协议的律师、分析数据的 MBA( 工商管理硕士 ) 、专业知识丰富的医生。他们具有偏重逻辑分析的左脑型思维。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逻辑分析的工作正被电脑迅速取代,世界正由信息时代进入 概念时代 。未来的人才需要拥有全然不同的思维—— 创造型思维、设身处地(共情)型思维、模式识别思维、追寻意义型思维 。其中共情型思维就是所谓“情商”,即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善于人际交往。模式识别思维即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发现统一的模式或变化趋势,这样就不会被社会表面现象所迷惑,善于把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并根据这个大方向来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战略。追寻意义型思维就是喜欢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终极关怀等比较形而上的抽象内容,因为这些思考往往深刻地影响到人的行为模式,人其实是受思想和观念指引着行动的。 具有上述这四种思维模式的人包括 艺术家、发明家、设计师、善讲故事的人、看护人员、各种咨询师、考虑全局的人 ,这些人将在未来社会享受到最大的工作乐趣并获得最高的社会回报。 才能与众不同、感情丰富并富创造力的人们将成为概念时代的娇子,明智的人应当朝概念时代的方向努力。战略方向一错,越勤奋越错,越努力越失败。 概念时代需要六种基本能力——即六大感知: 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询意义, 其中交响能力是指能把表面上互不相关的事物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事物。这六大感知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简单技能,关键是要尽早尽快地自觉开始努力。 右脑为主的时代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变,物质的充裕使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全球化使白领的工作全球流动,电脑网络和高新科技使越来越多的工作外包,许多工种正在迅速消失,时代发展需要一种全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高概念和高感性。 高概念的能力包括:具有美感、富有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能写出优美的文章、能将表面上毫无关系的事物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东西。 高感性能力包括:理解别人、懂得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细微之处、找到乐趣并感染别人、超越平凡寻求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上述能力属于右脑的能力。左脑擅长表达顺序、逻辑和分析能力,右脑则是非线性的、直觉的和整体的。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左右脑的协同配合。 右脑能力——创造性、执著、快乐感和探寻意义,将越来越决定未来世界谁主沉浮。 未来个人理想的实现要求人们有一种偏重右脑的思维,并应当立即行动,在实践中形成这种思维。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努力去获得相应的本领。所以,努力方向要以人为本——以未来需要的人为本,不可使奋斗方向过于单一和狭窄,要着眼于人的平衡和谐发展。我们的教育过去太偏重左脑型思维的培养,而未来却最需要偏重右脑型思维的人,所以应当努力向右脑型思维方向发展。 李开复谈21世纪的人才 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著名的电脑软件专家 李开复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21世纪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李开复指出:21世纪更多的工作是靠人的脑力的创造,要靠平等的竞争,已经没有国界的差别,世界已被铲为平地,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和另外一个国家的人合作或者竞争,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到、使用到、共享到同样的信息。21世纪需要的不再是19、20世纪那种听话的、没有自己的意见、努力且有毅力的蓝领或者白领工人,更需要的是下面这7种人: 一是创新实践者。 一个公司唯一可以延续的竞争优势就是它的创新。任何东西都可以很容易地被模仿,只有创新能力很难被模仿。而创新出来的东西一旦被模仿,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地创新。所以一批有生命力的、能够持续创新的员工是唯一能够带给企业持续竞争力的财富。创新并不是特殊领域内特殊人物才能做的事,在每一个领域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创新,都可以培养和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要和实践密切结合,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没有意义的,要做实践中有用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会造成智慧和资源的浪费。一个真正的创新实践者在每一次创新的时候都忘不了实践,在实践的时候也忘不了创新。 二是跨领域合成者。 未来的世界更需要的人才不只是那些能把一个学科学得非常非常深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学科学好,同时能够与其他领域做一个跨领域结合的人才。如果世界上有1000种知识,某种知识你可以学得很深,但是两个人的知识通过交叉碰撞又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三个人的碰撞就能产生十亿个组合。如果把一门学科学得太深了,可能会去钻牛角尖,反而失去创新实践的机会。真正重要的不是要分析得很深,而是怎么样有机合成。年轻人 读好自己的专业是必要的,但是同时要考虑一下是否还有别的什么专业是你感兴趣的。这两个专业最新的思想能不能结合起来,做一些即有创意又可以实践的东西,这可能是最有成长空间的一些机会。这种能力,其实就是平克所说的交响能力。 三是高情商合作者。 情商包括了怎样与人合作,包括了对自己的一种自觉,包括了对自己的一种管理,也包括了和别人团结以及社交的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跨领域的合作,跨国度的合作,跨语言的合作,都越来越多。所以,过去你作为一个孤僻自傲的天才会得到很大的重视,但是这个情况现在已经在大大地改变了。信息社会最好的一个人才,一个程序员、一个科学家,可能比普通人生产力好个 3 倍、 5 倍、 10 倍或者 20 倍甚至更多。但即使他在技术方面好个多少倍,如果他是一个孤僻自傲、不能合作,甚至引起团队无法工作的人,那么他对这个团队,反而是一个负面的效果。这里所说的高情商合作者,其实就是平克所说的高感性能力。 四是高效能沟通者。 一个人如果有思想但是不能表达自己,他其实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在 21 世纪全世界到处都是信息的前提下,很好的信息传播渠道还是要经过人。人怎么传播信息的,靠沟通。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很好,他可以把一个很难懂的信息很好地传播给别人。一个人沟通能力很差,他就无法传播信息,因此别人可能看不起他,认为他没有思想。所以沟通能力是非常需要学习的。你沟通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你的听众,你要知道你的听众在想什么,听众从你的讲话中能得到什么好处。还有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不要说教,而应该采取引导的方式。在今天的环境里面,每个人需要合适地推销自己,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和成果。当然,在适当的环境里,你才能做适当的表达,并不是要你抢别人的机会,也不是要你过分地做一个出头鸟。但是,如果你有一些想法有一些思想一定要表达出来。在 21 世纪,每个人都有想法,都有信息。那些最有信息或者最有想法并最会表达沟通的人会得到更多的注意,并因此得到更多的机会。 五是热爱工作者。 如果你做的工作是你非常热爱和感兴趣的,那么你可能在睡觉、洗澡、吃饭时都在想你的工作。你就会更有热情去做你的工作。你不会认为你的工作是一个枯燥的事情,而是可以享受的事情, 即孔子说过的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如果你能找到你的最爱,你的一生都会过得比较快乐。如果你处在一个可以选择的十字路口,比如说考大学、考研、出国等等,这个时候你要好好地去选一个你真正喜欢的专业,而且可以把刚才谈到的跨领域合作的概念借鉴过来。并不是说我过去学的是一个不喜欢的专业,我就要从文科转到理科。也许你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跨越的台阶。如果你不喜欢你的专业呢,你也可以在这个专业里面尽量找一个大专业里面的小专业,也许是你比较喜欢的;或者你可以在一个你认为你比较喜欢的专业和你现在不喜欢的专业之间的交叉学科找一些机会。 六是积极主动者。 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 , 几百年之后,历史学家回顾今天,他们会说这个世纪里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互联网,而是人有了选择。有了选择就要积极主动,然后需要管理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也就是我们从工业社会转变到现在的信息社会所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一个积极主动者他对自己的一切一定要负责,因为如果你自己不在乎,没有别人会比你更在乎你自己,没有人会比你更知道你想做什么。积极主动者,他并不只是消极地等待机会,他还需要积极地把握机会,为自己创造机会。这点可能是中国的学生,中国的员工最需要常常提醒自己的地方。 七是乐观向上者。 台湾有位企业家叫做张忠谋,他是台基电的董事长。他有个朋友请他提几个字挂在墙上,张忠谋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但是我随便帮你写几个字,然后他就写了 “ 常想一二 ” 这四个字。他朋友说什么叫 “ 常想一二 ” 呢。张忠谋就告诉他说,你没有听过吗?我们都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我要告诉你常想那剩下的一二比较如意的事情。他说他从小就看了很多大人物的传记,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成功者早期都是受苦受难的。然后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真实写照。但是他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保持了正面的思考,通过 “ 常想一二 ” ,他们能够超越苦难。苦难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生命中最好的养料,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做了良好的铺垫。人生的如意或不如意,更重要的不是取决于人生的际遇而是思想的瞬间。所以,人生的真正品质取决于你有没有 “ 常想一二 ” 这种乐观的思维方式,观点反而比事实更重要。我们要有一种心态,要认为挫折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当我回顾我一生的职业生涯,我想我学到最多的绝对不是来源于我的成功。反而是我在读博士的时候被评为最坏的老师,在一个公司做了一个很酷的技术却没有用,导致公司被卖掉、员工失业等等失败的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超过了我在语音识别或者其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所以一定要把握每一个失败的时候,让自己过渡好每一个痛苦的时期。然后要能有正面的思想,要站起来,要正视自己的错误,能够从错误中学习。 我们看到, 李开复谈到的七种人才和平克谈到的四种思维六大感知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基本内涵相当一致。只有明白了未来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人生发展战略,并在这种战略的引导下,获得符合社会需要的本领。
3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愿意来我系工作?
热度 3 lin602 2013-4-27 18:15
我现在工作单位是: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精细化工系,我系承担的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承担的硕士专业:化学工艺。如果是博士导师,博士专业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我系近期想招教师,要求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本科背景,本科学校原则上是类似于: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南京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原来以化工为特长工科本科,研究生可以是: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工、应用化学等专业(理科、工科不限)。工科本科背景是必须的,没有本科工科背景目前我们不考虑,因为要考虑理科背景与工科背景的搭配。 有意向的,可以与我联系。 13951797016@163.com . 手机号码就是前面的那个号。如果有合适的,我可以将你材料转给领导们。
2826 次阅读|8 个评论
应用型人才
热度 1 seawan 2013-4-27 08:58
教育部有个专题组, 设计了一个问卷, 其中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Ø 这个问题非常的不需要问。应用技术,就是社会需要的技术。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国内高校和管理部门都装作不知道,强调“素质”教育和基础、口径之类的东西,强调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的差别,强调各项比例等等。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封建意识。但是这种封建意识,在大环境都是如此的时候,也难以在高校独立的改变。 Ø 学生现在不喜欢学,主要是他们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东西以后对我有啥用?只有能直面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要立即回答、答案要立竿见影,才能让现代人认可“应用型”。你说“这个东西可以打基础呢”或者“这个东西以后若干年后会有用的”,他们不认可。 最后,你说说,如果人家的目标就是考公务员,你说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教育???
个人分类: 教学|2665 次阅读|2 个评论
海归路为什么那么多“不靠谱”
热度 6 maxguang 2013-4-25 23:02
身在美国,经常会去一些海外论坛。一直想毕业回国工作,所以也就格外关注海归相关的版面。在这些版面里,最多最热门的讨论当属某某单位又不靠谱啦,说好的待遇不兑现啦,迟迟不给正式offer啦等等。每次热帖一出,想海归的义愤填膺,想留海的幸灾乐祸,热闹非凡。 我很快就算是“海归”了,虽然我不喜欢别人这么叫我。从10年决心回国,到今年拿下归回国内高校“必备”的PHD,一路上一直坚定回国的信念。我联系工作的经验不多,也不算典型,有些粗浅的经历分享一下,这里只谈“靠不靠谱”的部分。 1. 国内高校招聘海外人才不是有组织的集中招聘,比如美国大学招聘faculty一般都有个cluster search,然后有截止时间,最后按照时间安排按照名额数量筛选应试者。国内的情况不一样,基本都是点对点的,评价的指标都是“硬性的”,比如发表文章数,被引用数,博士后经历,海外任职等等。其实也不能说哪种好。集中招聘可以横向比较,找到方向最合适的但是未必是整个行业最好的;个人招聘相对“标准化”,但未必找到最合适的,就想国内高考,分数一刀切,可能有很多“高分低能”。而国内高校这种非组织性的招聘,有的时候让人感觉不靠谱的就是都是单线联系,除了一些硬性的“要求”外,其他一些能力的考核出入往往很大。 2. 联系高校的时候,最好要有认识人引荐。我听说很多朋友开始跟国内高校人事处发邮件没有人理,后来有人帮忙转发了下马上就开始申请程序了。当然,这有些中国人的行事风格在里面,但这样的风格导致的“近亲繁殖”对于高校是有很多坏处的。而正是这种“需要人脉”的招聘,往往给人感觉不公平不靠谱。我经常听到同学决定不回国的原因是“我在国内没有大树可依靠”。当然,这也可能是上面第一点衍生出来的问题,如果是集中招聘,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至少单位可以先受理申请人的申请,不至于敲门都敲不响。 3. 跟国内的高校谈待遇其实意义不大,相信这是很多人觉得“不靠谱”的根源所在。首先,国内本身的收入模式跟国外就不一样。在美国,一年开始你就知道这一年大致你能拿到多少钱了,payroll给你的工资就是你的收入,简单粗暴哈。国内的工资相对复杂,基本工资啊,津贴啊,补助啊。所以你问高校能给你多少钱,高校自己可能也说不出个具体数来。而且,就算给你个数,扣多少税扣多少XX金你也搞不清楚,怎么能感觉靠谱呢?再比如启动资金,可能各个高校的规定都不一样,听说有的实验设备都算作启动里面,自然也会让人感觉不靠谱。 4. 美国最终决定招聘人选和待遇的一般是院长,实际上是search committee(招聘委员会)。国内不一样,国内的人事部门权力太大,就算系里学院许诺了待遇,人事处要是打通不了,一切都是泡影。当然,人事处和院系的工作模式每个学校都不一样,产生的问题也就五花八门了。比如这几天MITBBS上讨论一个比较多的是,院长给了口头offer,但是到头来人事处不通过,最后还得等。 以上列举了几点看法,其实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人跟美国人(或者欧洲人,不过我没去过欧洲不了解)文化上的区别。借用高晓松在《晓说》里面讲到的中美文化三大区别中的部分观点,比如,中国人追求的是Norm,美国人追求的是Truth; 中国人注重私德,美国人注重公德。套到海归过程中靠不靠谱这件事上的解释是,国内高校其实并不太相信人才的CV简历,他们更相信的是人才入职后的表现,是不是能跟同事领导相处得当,是不是专业水平强教学能力强,如果这些都具备,待遇再开始增加。还有,中国人对“自己人”更有德行,而对于非自己人或者陌生人就相对冷漠一些了,这个跟美国相反。所以,只有入职成了“自己人”,才能得到相应的好处吧。 由于本人还未回国,个中感受还不得而知,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937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不是糟蹋人才,现在找工作就是这样
liumeao 2013-4-21 23:14
不是糟蹋人才,现在找工作就是这样,清华北大的博士在北京,小学都进不去!能进去也是勉强去个大兴啊房山啊什么的!
1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计划 vs 政策激励
热度 1 wueryong 2013-4-18 12:41
严格说来人才计划也是一种政策激励手段,但斯以为人才计划不如切实制定奖励和导向政策有效。国家、省市、乃至我们这样的学校也不断推出各种“人才计划”,即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申报或享受某种人才计划。国内大多和权利相关的往往被人诟病,往往是人为因素占主要成分。国内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政策的作用更大,要把有限资源“计划”到原有国有企业中,那我们现在估计和古巴(没有歧义)差不多。还是小平那句话“计划少一点,市场多一点”,简单实用才是硬道理。浙江大学能从浙江省二流高校发展成国内一流高校,靠的还是路校长的政策。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23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烟台大学药学院海内外诚聘高层次人才
talentblog 2013-4-16 17:32
烟台大学药学院由烟台大学和绿叶制药集团共建,现有药学、化工与制药两个本科专业,拥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等全部六个药学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和制药工程专业硕士授权点,201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结合“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药物筛选与评价”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长效与靶向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以及“药剂学”山东省重点学科等进行建设,在新型制剂、天然药物及分子药理学等学科和方向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 具体要求如下: (一)招聘学科: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 (二)相关岗位及要求: 药学相关专业博士,至少2年欧美国家留学经历;35 岁以上者,需基本符合省部级(含)以上人才项目申报条件。 (三)相关待遇:一经录用,将作为烟台大学正式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按学校规定提供科研启动金、住房补贴等,视配偶学历情况,协助解决工作问题。引进人才获得省和国家人才项目相关称号,学校将在省和国家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给予经费匹配。药物分析学专业人员,将视个人研究经历,安排参加“长效缓控释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的研究工作。 我们真诚地欢迎您的加入! 有意者将简历及个人材料发至: luanhao@ytu.edu.cn 烟台大学药学院 2013.3.12
3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才不遇”缺了点什么?
热度 1 duke01361 2013-4-15 08:43
“怀才不遇”缺了点什么? 历史上许多人可能属于“怀才不遇”的。造成“怀才不遇”的情况肯定是有原因的。那么造成“怀才不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为了分析这个属于所谓“人才学”问题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讨论这个话题时不显得那样沉重,所以最好是结合历史案例加以分析。 人才营销 毛遂自荐的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列传》有记载说: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 毛遂自荐的事情有些类似当今找工作自我写求职信或请人写推荐信,反正是 萧和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这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得志,先是跟了项羽,替项羽执戟,类似仪仗队中的“摆设”。韩信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就改投了刘邦。
个人分类: On Culture|29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热度 39 wangdh 2013-4-5 07:50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王德华) ××××××××× 特别说明: 我发现戴德昌老师误读了我的文章,怕引起一些不愉快,特此把在他的博文后的留言放在这里,希望大家不要被误读。我不会侮辱学生和导师的,骨子里都没有这个想法。 戴老师好: 我想说明的是,您理解错了,或者我表达不够清楚。我是借“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句话说明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没有具体所指,也不单纯是指研究生,我说招生和引进人才要“宁缺勿滥、优中选优”,这应该不会有问题。 您这样把问题搞复杂了,您最推崇数学,可这压根不是按照具体数量来计量的啊。 我想科学网上的老师,都不会这样理解的吧。 如果您想说明烂导师太多这个问题,接我这篇文章的茬不妥。 我是骨子里也不会有把学生和导师比喻为鲜桃和烂杏这样的想法的。 误读就会误解,也会误导。 希望博友看到我的这个说明,也能理解。 谢谢各位! 2013年4月5日20:50 博主戴德昌老师回复(2013-4-521:06) : 感谢光临!   事实上,您挖了一个小坑,我继续帮您深了挖,所以您该谢谢我。 别担心,读者眼睛雪亮的,相信不会有任何误会。这篇纯粹是把你的观点引申了一下,是观点的碰撞,不是你我对着干,所以跟你我和博主们没有关系。请不要误解。 实际上,我觉得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好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培养方式两方面的问题。 ××××××××××××××××× 小时候,我父亲买瓜果桃杏的时候,经常讲的一句话: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在困难时期,物质贫乏的时期,能坚持这样的原则和理念,实在不易。毕竟很多时候由于经济问题是不敢奢想鲜桃的,但做个烂杏的梦还是可以的。更多的时候,可能会采取一种折衷的方式。父亲是一个睿智的人,做事情有自己的理念和原则,所以活出了自己。 我觉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需要这样的理念和原则。研究生招生和人才引进需要这样的思想。实际上我们已经有原则,就是在实际中难以实现和坚持: 宁缺勿滥。 优中选优。 研究生招生是需要有指标的。如果因“缺”而不招了,就浪费了指标。再进一步推想,如果“浪费”指标的人多了,招生计划可不就完不成了吗?实际上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很少,人就是这样的,你不招,他人会招。不对你的眼,不见得不对他人的眼。你愿意缺,他人不见得愿意缺。所以,统一理念是很难的,统一原则也是不容易的。 再说优。优,不应该单纯是学习成绩优,考试成绩优。外语水平和使用能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验技能,科学思维,个人素质如自律能力、毅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等,作为一名研究生是很重要的考核内容。引进人才,还包括学术视野、学科需要等其他多个方面,不只是一两篇论文的事情。面试研究生20分钟,引进人才个把钟头,要选出合适的人选,这得需要多大的智慧。多年前我的导师就说,现在招生,就像在黑布袋里摸彩球,摸着什么就是什么。着实精辟。 那么,鲜桃在哪里?鲜桃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在哪里买鲜桃?这就需要品牌。另一个必须明白的事实是,品牌鲜桃是需要花大价钱的,比一般桃贵,比烂杏更贵。物有所值,也就心安了。 以前的人诚实,没有多少假货。一分价钱一分货,买的就是货真价实。今天则不然,环境使得人们都变得聪明了。很多聪明是自己在折腾自己,自己欺骗自己。欺骗到最后,就难以收场了。 SCI 是这样,各种人才计划是这样,各种奖项也是这样。所以,要么需要更聪明的人,要么需要一点都不聪明的人,那才是大智慧。这是从头再来,还是持续发展的问题。 当今用烂杏的价格自然是买不到鲜桃的。可现实中,用鲜桃的价买烂杏的情况还真不少见。不怀疑有不小心上当的,骗子时时有,也着实可恶,怪只怪自己没有骗子聪明。可怕的是故意受骗的,里应外合的,这水就深了。 宁缺勿滥,优中选优。 需要有智慧的人,需要有原则的人。 鲜桃和鲜杏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0367 次阅读|85 个评论
孔子家乡的大学2013年招聘高层次人才(条件极优厚)
热度 8 slsql2013 2013-4-2 14:16
曲阜师范大学 2013 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 曲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大学。设学于孔子故里 -- 曲阜,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建有新校区。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5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31 个, 6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8 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省级强化人文社会科研基地)。为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平、富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人才。招聘对象及待遇如下: 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提供丰厚的年薪、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具体待遇面议。 2 、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知名专家学者或与以上条件水平相当者 年薪 180 万元以上,安家费 150 万元以上,免费提供 180 平方米左右住房,配偶调入,协助子女入学。科研启动经费 1000 万 ( 实验学科 ) 、 500 万 ( 非实验学科 ) ,学科建设经费和工作条件根据工作需要安排。 3 、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或曾荣获其他各部省设立的部省级学者称号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或与以上条件水平相当者 安家费 80 万元以上,免费提供 160 平方米左右住房,配偶调入,协助子女入学。科研启动经费 120-160 万 ( 实验学科 ) 、 60 万 -80 万 ( 非实验学科 ) ,学科建设经费和工作条件根据工作需要安排。 4. 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或我校(特殊、紧缺)专业发展急需的教授(学术、方向带头人)或以上条件水平相当者 安家费 20-40 万元,免费提供 140 平方米左右住房,配偶(需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调入,协助子女入学。科研启动经费 60-100 万 ( 实验学科 ) 、 30 万 -50 万 ( 非实验学科 ) 。 5 、科研成果优异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 安家费 10 万元以上,免费提供 100 平方米左右住房,协助子女入学。科研启动经费 20 万 -40 万 ( 实验学科 ) 、 10 万 -20 万 ( 非实验学科 ) 。 6 、优秀青年博士 安家费 2 万 -10 万,购房补贴 3 万 -20 万,科研启动经费 4 万 -40 万 ( 实验学科 ) 、 2 万 -20 万 ( 非实验学科 ) 。 以上 5 , 6 两类人才成果特别突出的,或者引进人才具有海外 ( 或 985 高校 ) 博士学位的 , 配偶(需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予以安置。 竭诚欢迎海内外英才加盟曲阜师范大学! 单位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 57 号曲阜师范大学人事处
个人分类: 高校生态|5196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一将难求---人才的‘拿来主义’
热度 12 BaoHaifei 2013-4-2 12:51
一将难求---人才的‘拿来主义’ 鲍海飞2013-4-2 这几天,看了几篇谈人才与就业的文章,大意是从校门刚毕业的学生‘普通人才’找不到出路,而用人单位则说没有‘高端’的候选人。这里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记得在中学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其中的内容早就忘记了,但题目却依然记得。感觉这‘拿来’二字用来描述现在所谓的‘用人之道’真是生动无比。 古人早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旦获得有真才实学的大将,而且又卖力的大将,那么大将军指挥起千军万马来,则无所不胜。这一点用在今天社会的用人制度来说,也许恰到好处,也就是为什么对‘高端人才’倍加青睐的原因。 因此,为什么在用人之道上,对‘普通人才’和对‘高端人才’的选取有这么大差别?为什么对‘高端人才’采取直接‘拿来’的政策?而对‘普通人才’却置之不理?其根源不外是‘高端人才’有用、能够快速解困,带来效益! 因为是高端人才,那么就有名人效应。是名人,那么他一定要在某些方面上有不同寻常之处,比如其专业所学、远见卓识、或者人际关系等。‘拿来’了名人,则此地便成了‘聚宝盆’、‘梧桐树’。 直接‘拿来’人才或名人的好处是,不仅能够壮大自己的声势和力量,最主要的是有利可图。能够迅速弥补或填补自己的缺憾和不足,使得‘才’据为己有,据为己用。 真正引进、拿来人才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开辟一个新的学科方向,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解决目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等。通过拿来,利用已经有的经验和技术,实现理论或者技术的突破,产生新的思维,迸发出新的观点,孕育新的技术生机等。 ‘拿来主义’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效益大。人才可以一步到位,具有‘速食,速成’的特色。这就省略了一切培育和孕育的时间。 ‘速食’或‘速成’的一个恶果是导致我们的一些用人部门,根本无心去培育现有的‘普通人才’,致使好多刚离开学校的‘通才’得不到工作的机会。而我们忘记了,高端人才也是从普通人才衍生和孕育出来的。除了用人单位无心去培养‘通才’之外,另一个因素是用人单位难有能力去培养人才。 拿来本身或许并没有好坏与善恶之分,好的东西谁都想要。 对于人才的获取,不仅我们是这样,欧美国家也是这样。尤其在对待某些专业性极强的人才,有时候不仅是‘拿来’甚至是‘抢来’。德国在二战战败之后,德国的一些著名专家便成了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竞相争夺的对象。 对于有远见的企业,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不仅要‘拿来’人才,还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才是长远之计,即要留好自己的人,又要用好自己的人。在‘拿来’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孕育自己的人才才是硬道理。如果没有很好地‘拿来’,没有选择性地拿,如何才能做到消化与吸收?如何才能合理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因此,学会如何辩证地拿、选择地拿,还是真要花费一番心思。如果没有本土的孕育和繁衍,即使把人才拿来了,不久便会枯竭。 譬如,想要吃桃子,未必需要每个人都去种桃树。如果先种树的话,那么就得等上一年二载。而直接拿来了桃子,则不需要消耗一点时间。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够即吃了桃子,又拿到了‘桃核’这颗种子,再将这颗桃核种下,然后勤施肥、浇水。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每年都会有所收获,都会有鲜美的桃子来吃。拿来是更好地服务于‘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为了可持续的创新和创造。 沽名吊誉地‘拿来’,即是暂时的,也是浪费的,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拿来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是为了创造、创新和解决问题。在拿来的同时不要忘记了本土的孕育。
个人分类: 社评|6694 次阅读|31 个评论
人才的出路
mafei863 2013-4-1 10:14
真正的人才是淹没不了的,应当不以环境而忧,正因处于逆境,所以更应作出成绩; 环境是主流意识形态,只有无主见或安于现状的人才会淹没在主流之中; 欲获得(掌握)更多的资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无论何种职业均应如此。 很多出类拔萃的人,往往是突破现有环境或资源的限制,成就一番事业。
个人分类: 心情杂记|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助推中国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wildcamellia 2013-3-31 14:17
我们经常看到新闻上报道,说 现在就业很困难 。我们也经常听说很多高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 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景象,可是他们却同时发生在我们身边。说到人或者人才,中国似乎不应该缺少,本科招了这么多,研究生也是天文数字,怎么会没有合适的人才呢?如果说没有人才,那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或者研究生毕业生都觉得委屈。如果说都是伯乐不好,公司的主管会觉得非常冤枉。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我自己的教育和用人经验,我觉得双方都有问题。先看看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当前需要的人才。 简单的谈人才是没有意义的,人能够上大学或者研究生,自然就有一定的能力,说不是人才那是要求太高。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才,并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端的人才。 从就业形势看,普通的人才是饱和的,高端人才极度匮乏。 所谓普通的人才,就是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可以做一些基本的事务性工作或者简单的开发性工作。而高端人才则是能够独当一面,做高难度创新性工作。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 我们的同学们仅仅算是普通人才,而且绝大多数都只能算是普通人才,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需要的更多是高端人才 。我们看看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条件才有绝对竞争力。 条件一、扎实的基本功。 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一定的专门知识才可以胜任,对于学习来说,知道、熟悉和非常熟练,程度是非常不同的,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差异也非常巨大。 我们大多数同学看似学习了一些专门知识,可是仅仅能够满足考试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 有些看似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在实际工作中就表现出与自己专业表现不符合的情况。知识掌握的不深不透,浮于表面,遇到稍微复杂的问题就素手无策,这样的人才只能算是不成熟的人才。 而真正的人才可能学的东西不多,但是都能够信手拈来,使用起来毫不费力。 比如,编程作为很多高技术企业研发所必须的技能,大多数同学仅仅做过课程设计练习,代码量不超过千行,那怎么能够谈得上学过呢?仅仅知道一些名词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个别同学在课程之外,自己不断地锻炼,对于工具平台使用颇有心得体会,这样的同学更受欢迎。 条件二、良好地敬业精神 。任何一个单位或者企业招来一个职工, 都不是希望请来的是个大爷,都希望是这个单位的很好的补充,能够使得单位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这就需要新来的职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岗位的需求,并在第一时间投入工作。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从一个学生到合格职工的转变,而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同学往往并不对。 还没有开始工作,就开始跟别人比较收入,比如工作环境的舒适度,比如岗位的高低等,但是对于到手的工作并不是全力以赴的开展,工作成果不尽人意 。这都是没有敬业精神的表现。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工作还没有成绩,就不能奢望有收获。但是也许是我们周围有不好的榜样,没有付出也照样可以获得,使得很多同学的心理失衡,失去了建立敬业精神的宝贵机会。 条件三、良好的职业素养。 很多同学善于考试,但是到了单位之后,却听不懂交给他的任务,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对于开放式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可能是好事,但是对于严格的质量体系下的开发工作,不按照规矩去做,只会产生无穷无尽的错误。有个典型的说法是这样的,100个印度程序员开发同一个程序,结果就会是一个,100个中国程序员开发,会得到100个结果。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创造就要强调不同, 但是对于产品开发,技术路线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这种差异就会导致产品研发周期的延长,甚至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然后就是成本的上升。 中国的同学在学校里根本就不知道企业开发需要什么样的风格和素质,也没有了解基本的质量体系,这样就导致即便一些同学能够熟练的掌握工具,但是 不靠谱的开发习惯可能让他失去机会。 条件四、良好的学习能力。 由于我们教学大纲的缺陷,不管在学校学了多少门课程,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总会有很多知识需要现学。这就考验我们的学习能力,如果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上手新的工具或者知识,那么企业就会很欢迎,如果还需要很久(超出了产品周期),那就等于没有能力。在开发平台不断变化的今天,这种持续提高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看重的往往并不是同学已有的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活学活用能力。 条件五、起码的感恩精神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员工的归属感欠缺。一个不成熟的员工经过企业锻炼,在一到两年内可能就慢慢变成了熟练员工。大多数这样的员工会选择两种做法:一是要大幅度增加薪酬,另一个是如果不满足加薪条件,就选择跳槽。并且非常令人可惜的是, 这些员工到其他企业去的理由仅仅是薪酬更好一点,而无视企业发展前景的差别,更无视企业在过去的时间里对他的投入和培养 。过去师傅带徒弟,还有三年的服务期以补偿师傅的劳动。为什么今天的企业很少愿意花时间去培养新手,就是因为我们的新手们不给企业希望,培养都是完全的付出。 条件六、良好的自我升级能力。 一个企业要发展,不仅仅是现有的队伍就能够完成发展壮大的任务,需要不断的扩大队伍,但是扩大队伍就面临管理团队的建设问题。 外来的管理人员往往水土不服,这就依靠内部员工能够顺利地完成从普通员工到管理员的转变,完成从小组长到部门经理的转变 。大多数同学在就业后都会得到类似的机会,但是相当多的同学往往并不能完成这个升级的需求。 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综合修养是欠缺的,不能有自知之明,不能主动的学习并理解他人 。这种升级能力是对于几乎所有的职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同学都会抱怨企业不重用他,实际上企业可能已经看到他不能完成转变。及早为未来的岗位做好自我训练和学习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等到岗位到手了,再慢慢学习,这样可能就耽误了企业发展的良好机会。 条件七、良好的团队精神。 这个似乎是每个同学都意识到了,都会在简历上写明自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误解了团队精神,他们以为团队精神就几个人能够在一起顺利的完成一个工作,这是很小的团队精神。 企业需要的团队精神还需要个人服从企业的需要,个人主动满足企业的需要,在企业艰难的时候共度难关的需要。 后者企业更为看重,因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企业里,简单的团队合作都有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保证,但是对于企业发展的很多关键时期,企业更需要高层的团队精神。如果员工愿意跟企业共度难关,将自己的事业和企业的事业捆绑在一起,这是最受欢迎的人。 中国的企业和单位不太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人,尽管有客观的理由和现实的困难,但是这是必须的。可是中国的学生也不能轻易的破坏游戏规则,对于既有的培养和锻炼缺少起码的感恩精神。 在学校里,不要看自己考试如何,而是要考察自己的熟练运用能力,看自己是不是扎实 。及早 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不能浮躁的浪费自己的有限的青春年华。了解职业需要的基本素养,自觉自愿的向这些素养靠拢,并努力完成向一个职业人士的转变。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 能够不断积累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可能的升级做好准备 。在小的团队精神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拥有高层的团队精神。所有这些条件,可能恰恰就是中国今天就业难和招人难的症结所在。 停止无谓的抱怨,静心去学习,去提高,只要是人才就不需要到处去找工作 。中国不缺的人恰恰是拿着学位的人,缺的是现在需要的人才,尤其是高端的人才。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自省,我们是不是高端人才,想明白了,可能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后记:这些道理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或多或少见过,但是践行这些道理,越早越好。从实际效果看,没有看到本质的改善。
1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大学数学系各类人才
热度 1 lysyxcs 2013-3-31 09:41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曲安京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辛周平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屈长征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王戍堂 张文鹏 屈长征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王戍堂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张文鹏 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 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获得者 姚 磊 刘华宁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张文鹏 省级教学名师 王戍堂 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 张文鹏 曲安京 屈长征 西北大学双聘教授 李文林 西北大学特聘教授 武康平 博士生导师 李文林 曲安京 巩馥洲 辛小龙 辛周平 张文鹏 张顺利 屈长征 赵宪钟 翟文广 姚远 郭真华 魏 玲
38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助推中国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热度 37 stone1971111 2013-3-31 08:57
我们经常看到新闻上报道,说 现在就业很困难 。我们也经常听说很多高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 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景象,可是他们却同时发生在我们身边。说到人或者人才,中国似乎不应该缺少,本科招了这么多,研究生也是天文数字,怎么会没有合适的人才呢?如果说没有人才,那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或者研究生毕业生都觉得委屈。如果说都是伯乐不好,公司的主管会觉得非常冤枉。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我自己的教育和用人经验,我觉得双方都有问题。先看看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当前需要的人才。 简单的谈人才是没有意义的,人能够上大学或者研究生,自然就有一定的能力,说不是人才那是要求太高。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才,并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端的人才。 从就业形势看,普通的人才是饱和的,高端人才极度匮乏。 所谓普通的人才,就是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可以做一些基本的事务性工作或者简单的开发性工作。而高端人才则是能够独当一面,做高难度创新性工作。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 我们的同学们仅仅算是普通人才,而且绝大多数都只能算是普通人才,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需要的更多是高端人才 。我们看看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条件才有绝对竞争力。 条件一、扎实的基本功。 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一定的专门知识才可以胜任,对于学习来说,知道、熟悉和非常熟练,程度是非常不同的,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差异也非常巨大。 我们大多数同学看似学习了一些专门知识,可是仅仅能够满足考试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 有些看似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在实际工作中就表现出与自己专业表现不符合的情况。知识掌握的不深不透,浮于表面,遇到稍微复杂的问题就素手无策,这样的人才只能算是不成熟的人才。 而真正的人才可能学的东西不多,但是都能够信手拈来,使用起来毫不费力。 比如,编程作为很多高技术企业研发所必须的技能,大多数同学仅仅做过课程设计练习,代码量不超过千行,那怎么能够谈得上学过呢?仅仅知道一些名词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个别同学在课程之外,自己不断地锻炼,对于工具平台使用颇有心得体会,这样的同学更受欢迎。 条件二、良好地敬业精神 。任何一个单位或者企业招来一个职工, 都不是希望请来的是个大爷,都希望是这个单位的很好的补充,能够使得单位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这就需要新来的职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岗位的需求,并在第一时间投入工作。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从一个学生到合格职工的转变,而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同学往往并不对。 还没有开始工作,就开始跟别人比较收入,比如工作环境的舒适度,比如岗位的高低等,但是对于到手的工作并不是全力以赴的开展,工作成果不尽人意 。这都是没有敬业精神的表现。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工作还没有成绩,就不能奢望有收获。但是也许是我们周围有不好的榜样,没有付出也照样可以获得,使得很多同学的心理失衡,失去了建立敬业精神的宝贵机会。 条件三、良好的职业素养。 很多同学善于考试,但是到了单位之后,却听不懂交给他的任务,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对于开放式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可能是好事,但是对于严格的质量体系下的开发工作,不按照规矩去做,只会产生无穷无尽的错误。有个典型的说法是这样的,100个印度程序员开发同一个程序,结果就会是一个,100个中国程序员开发,会得到100个结果。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创造就要强调不同, 但是对于产品开发,技术路线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这种差异就会导致产品研发周期的延长,甚至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然后就是成本的上升。 中国的同学在学校里根本就不知道企业开发需要什么样的风格和素质,也没有了解基本的质量体系,这样就导致即便一些同学能够熟练的掌握工具,但是 不靠谱的开发习惯可能让他失去机会。 条件四、良好的学习能力。 由于我们教学大纲的缺陷,不管在学校学了多少门课程,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总会有很多知识需要现学。这就考验我们的学习能力,如果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上手新的工具或者知识,那么企业就会很欢迎,如果还需要很久(超出了产品周期),那就等于没有能力。在开发平台不断变化的今天,这种持续提高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看重的往往并不是同学已有的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活学活用能力。 条件五、起码的感恩精神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员工的归属感欠缺。一个不成熟的员工经过企业锻炼,在一到两年内可能就慢慢变成了熟练员工。大多数这样的员工会选择两种做法:一是要大幅度增加薪酬,另一个是如果不满足加薪条件,就选择跳槽。并且非常令人可惜的是, 这些员工到其他企业去的理由仅仅是薪酬更好一点,而无视企业发展前景的差别,更无视企业在过去的时间里对他的投入和培养 。过去师傅带徒弟,还有三年的服务期以补偿师傅的劳动。为什么今天的企业很少愿意花时间去培养新手,就是因为我们的新手们不给企业希望,培养都是完全的付出。 条件六、良好的自我升级能力。 一个企业要发展,不仅仅是现有的队伍就能够完成发展壮大的任务,需要不断的扩大队伍,但是扩大队伍就面临管理团队的建设问题。 外来的管理人员往往水土不服,这就依靠内部员工能够顺利地完成从普通员工到管理员的转变,完成从小组长到部门经理的转变 。大多数同学在就业后都会得到类似的机会,但是相当多的同学往往并不能完成这个升级的需求。 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综合修养是欠缺的,不能有自知之明,不能主动的学习并理解他人 。这种升级能力是对于几乎所有的职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同学都会抱怨企业不重用他,实际上企业可能已经看到他不能完成转变。及早为未来的岗位做好自我训练和学习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等到岗位到手了,再慢慢学习,这样可能就耽误了企业发展的良好机会。 条件七、良好的团队精神。 这个似乎是每个同学都意识到了,都会在简历上写明自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误解了团队精神,他们以为团队精神就几个人能够在一起顺利的完成一个工作,这是很小的团队精神。 企业需要的团队精神还需要个人服从企业的需要,个人主动满足企业的需要,在企业艰难的时候共度难关的需要。 后者企业更为看重,因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企业里,简单的团队合作都有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保证,但是对于企业发展的很多关键时期,企业更需要高层的团队精神。如果员工愿意跟企业共度难关,将自己的事业和企业的事业捆绑在一起,这是最受欢迎的人。 中国的企业和单位不太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人,尽管有客观的理由和现实的困难,但是这是必须的。可是中国的学生也不能轻易的破坏游戏规则,对于既有的培养和锻炼缺少起码的感恩精神。 在学校里,不要看自己考试如何,而是要考察自己的熟练运用能力,看自己是不是扎实 。及早 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不能浮躁的浪费自己的有限的青春年华。了解职业需要的基本素养,自觉自愿的向这些素养靠拢,并努力完成向一个职业人士的转变。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 能够不断积累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可能的升级做好准备 。在小的团队精神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拥有高层的团队精神。所有这些条件,可能恰恰就是中国今天就业难和招人难的症结所在。 停止无谓的抱怨,静心去学习,去提高,只要是人才就不需要到处去找工作 。中国不缺的人恰恰是拿着学位的人,缺的是现在需要的人才,尤其是高端的人才。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自省,我们是不是高端人才,想明白了,可能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后记:这些道理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或多或少见过,但是践行这些道理,越早越好。从实际效果看,没有看到本质的改善。 silong.peng@ia.ac.cn 2013.03.31
个人分类: 教学闲论|18451 次阅读|55 个评论
从科学网博客【Top100】数据看人才
热度 16 outcrop 2013-3-24 08:44
如果说博客访问量也是某种人才评价的标准的话,那么这个参数下,科学网的博客人才分布也挺有意思的。横坐标是排名,纵坐标是访问量。 博客总访问量排行 博客周访问量排行 博文平均阅读量排行 也许能说明: 顶尖的博主和博文总是极少数的。 博文平均点击率高的,总排行也可能不差;不过得常写,不然也只是昙花一现。 短期内(周排行)靠前的,总排行一定会不断提升。 总排行靠前的,除了极好的内容,勤奋的写作也必不可少;单周和平均浏览量排行则不要求。 虽然这前100名看起来壮观,但科学网博客的总访问量,也不能忽略100以后的长尾。 也许人才的分布和培养也是类似的,欢迎发现补充~还有一些有趣的个案。 数据来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php?mod=list Excel数据下载: rank.xls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6105 次阅读|36 个评论
人才都是危险分子——从王守仁说起
热度 2 newniu 2013-3-23 21:08
明朝王守仁被称为三不朽,实现了立德、立言、立功。然而王守仁终其一生,活得并不是那么愉快,过得并不顺心。为什么王守仁过得如此惨?因为他是“人才”。先从战国说起,商鞅变法使秦由弱变强,完成统一。商鞅是人才,就成了问题。为魏国宰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魏惠王没有下决心杀,就出现了商鞅变法。人才是个中性词,即有利又有害,然而害处为多。历朝历代,什么事情最重要?历史学家必然是讲发展,如果社会不发展,相信大家都会觉得不爽。然而当权者并不如此认为——稳定更重要。稳定是生存问题,是当朝者的生存问题。秦始皇希望千秋万代,希望世代坐江山。其实每个朝代都是这样想,都希望子孙坐稳江山。至于发展,就是另外的事了。我国古代重农抑商并不是随意想出来的,而是有很深的基础。 “稳定”才能保证当权者始终当权,才不会亡国亡党。就说蒋介石吧,抗战后偏不想稳定,想着发展,不让别人活。如果没那条海峡,必然是亡国亡党了。“人才”就是不安定分子,必然是喜欢折腾的,现在维稳同样如此。维稳的一条原则是把‘人才”消灭掉。没有“人才”,自然就稳定了。比如说历朝历代的西北边疆,派一位能力超群的人去,还是派一位普通的人去?其实,对于西北边疆,朝庭败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多打几次,死几个老百姓,皇帝并不心痛。如果派一位能力超群的人去,什么事都轻松搞定。他们必然是威信大增,朝庭还要封赏,皇帝必然是担心呀。 王守仁在边疆看到因战争导致许多人妻离子散,所以要快打少打。许多人本想靠着边境的事升官发财,这样一来,断了多少人的财路和官路呀。如果打个三年五年的,一些搞军需的发财了,上战场的将领也当官了。杀人多自然是官也做得大呀。 如果王守仁打个三年五年,死几十万人。跟着他的将领发财了财升了官,他自己能力还行,出众而不杰出,皇帝用着挺放心。朝中大臣也跟着沾光,大家都高兴,只有百姓倒大霉。在这种情况下,他必然是混得很舒服很快乐。 其实,边境上的战争并不是笨人发动的,全是那些人才搞得。一次就死很多人,有野心想发展,只能是踩着百姓的尸体向上走。无论是内乱,还是外患,都少不了“人才”的作用。“人才”是搞坏了自己,也搞坏了别人。商鞅变法、始皇统一六国,在历史学家眼里是好事,可如果秦皇帝的老祖宗知道统一六国后自己也要完蛋,他们一定不会统一六国。战国时代持续时间了二百多年,差不多等同于一个朝代了。大家本来过得挺好,秦始皇偏要统一,统一不要紧,全完蛋。这就是“发展”,“人才”带来的问题。如果不那么有才,不那么历害,这事不就简单多了吗? 现在身边的问题,全是“人才”造的孽。
个人分类: 一日三省|456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人才梦
热度 4 cyaninelotus 2013-3-13 18:34
我的人才梦 ---我的教学日记--- ---蓝莲花瓣---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科研梦,可是,说真的我实在不够能干,自从博士毕业返校我居然挤不出时间来做我的科研。也许是我没有足够的毅力,也许是我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但这个梦想在被导师们点燃之后到现在还没有熄灭,我想我是能够冷静地进行个人时间的规划分配的,不能焦急和焦虑,任何事情都得一步步地进行。无论如何,我必须认真完成教学的任务才可以,而我这学期单周16个课时,双周12个课时,我必须教学第一,其实这几年都是教学第一了。我也为我职业道路上的这个教学第一动了很多脑筋,因为,除了这个科研梦之外,我还有一个“人才梦”。从来不敢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但总得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潜力股来对待吧。 2010年指导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发现我带的几个学生在基础课程的理论体系方面是不够好的,出了一些与理论论证相关的题目,他们做得不怎么好,当时我一直觉得学生们不够努力。等到学生毕业后,有一次闲聊,系里的一个年轻老师给我说,当时我带的一个学生找到她,请她修改英文摘要,因为我不满意,他自己修改了,也找英语系的朋友修改了,我还是不满意,他已经没办法了......知道这件事之后,我有些反思,可见从学生的角度,他们已经是相当地努力了,却还是不能让我“满意”,得到我的认可或者表扬。是不是我的要求脱离实际,过高了?所以,2011年,我对于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做了些修改,加进去两个基础实验室可以做的重复探讨性实验,不幸的是,选题的是两个姑娘,其中一个做得比较认真,但是为了方便,她是在宿舍做的,可毕竟她动了脑筋,论文做的还不错。另一个活宝,根本就没有物理思想,拿我的题目过家家了,不过实验数据是一大堆,的出来的是她的结论。 但是2012年情况很好,我出了三个具有探究性的实验论题,一男生和两个女生选了,都做得比较好,得出了一点定性的结论,但于我的要求而言,我觉得还可以再进一步。再看看学生做论文的时间,觉得这样做还是有些仓促,他们从中也难以获得较为全面的锻炼。于是我就在自己带的班级中逐级动员学生,组建了一个类似科研小组这样的东东,把题目给他们,让低年级的跟着高年级的一起做实验,积累实验能力和理论知识,在毕业的时候仍以这个课题为毕业论文选题,就可以做出较好的毕业论文,同时自己也受到了较为全面的训练。 其中有一个学生,是我非常看好的。他一年级的《热学》课程是我上的,当时就非常热爱思考,喜欢问问题。二年级的时候参与了学校团委的第一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请我做他的指导老师。我给了他一个热学方面的选题,说实在的不算简单,因为他的专业是物理学,当时找不到更为简单的题目。拿到这个项目他很高兴,学习和思考的热情都很高,这是这件事对他好的影响。但是,此后我却常常收到他的一些“问题短信”,心浮气躁,问题潦草,有的答案明明就在教科书上。我也给他说你现在读书有些浮躁,批评他骄傲自满,这导致他比较怕我,老是提防着我随时会批评的样子。但是,浮躁是一时半会改不了的。当时他也是找了一些文献,有的也算不错,可是,他并没有认真看完,只有那么一两篇他认真看了,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我觉得有一些创新的想法,但只是对文献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这也是一种进步,我就让他写成了论文。虽然起初的草稿不堪入目,最后修改得到的终极稿件,却还是比较认真严谨的,比我当时带的有的四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的好,我于是又对他提出了表扬。 基于这些,他对自己的人生期许也比较高。他积极准备考研。在我带的另一门《原子物理学》课程上的表现也还可以,就是问题问得比较少了,期末考试时有一道实践题,我专门看了他的解读和推导,都很到位。假期我碰见他,他说自己在带家教云云。我有些替他可惜,我希望他好好学习能够考上好一些的科研院校去深造。但他愿意挣钱,我也不能阻拦。上学期他的项目要结题,但是,他在项目上的工作基本停滞。我又安排他做了些相关的实验,因为理论上他的基础还是不够,又不好好看文献,所以,他没有实验思路,但是实验做得不错,数据处理和图形也都画得不错,只不过结题论文整个是按照我安排的思路组稿的。我不知道他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和思考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更为让人遗憾的一件事,使我至今都觉得我离现实有些遥远。无论如何,他写的那一篇文章是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做的也是比较认真的,投稿一次,被拒了,这很正常。第二次投出去了,一个多月没有消息。但是,此时,团委要求他们结题,当时,他的实验结果也已经出来了。况且这次是第一届科技项目,并没有要求必须要有发表文章才行。当时有些有课题的人有文章。我对他说不用急,课题结了就可以,发不发文章对你没有什么影响。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开会,收到他的短信,他说那篇文章我投到什么什么上面,已经接收了。我回信安排他从正投的编辑部撤稿,以免造成一稿多投,并要求他把现在编辑部的接收函复印件留下,给团委上交接收函。当我终于有时间时,才发现那什么什么居然是一个满屏QQ的编辑部,简直上天入地无所不包!等我找到他,一问注册费就600元,在交钱之后给了接收函,说好之后的版面费是200元。那天我没有不发火,我说你有本事去街上也抢600元回来! 他拿800元买了一个名头:我也发了一篇文章。可是我觉得那是一篇包含了心血和汗水的文章,虽然被拒稿,也有可能尘封,但无论如何不能当垃圾一样处理掉了。不惜花费自己的时间带家教挣钱,却毫不犹豫地把这么大数目的钱打给别人。可见那些虚头巴脑的“名誉”,他是多么看重。课题再好,做得再好,耐不住寂寞,能走多远?何况只不过是一个在本科阶段学习基础课程的学生。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平时和他探讨问题时,因为限于他的专业基础,有时就告诉他那些地方是简单的,你可以得出一点结论的,可以做的。后来我发现,他也会给我说那些什么什么大概是能做的,可是他的说法却总是让我感到一些投机取巧,有一次我给他说,我可不是希望你跟着我学会投机取巧的。 但是,如果不是在我的帮助下得到这个创新项目,如果不是因为和我的接触,是不是,他会更加“老实”于他的学习?或者说,他这样的功利思想完全就是目前的“正常状态”?我到现在都没有找到答案。
106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填坑垫底文)国内首个社工人才专门扶持政策在深圳出台
hesiyusc08 2013-3-8 16:14
原题: 深圳市坪山新区出台首个社工人才专门扶持政策   昨天,坪山新区召开社区服务中心“创新提质”研讨会,正式出台《坪山新区社会工作人才扶持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从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了 16 条具体措施对社工人才进行全面扶持,坪山每年将投 130 余万元为社工服务,优化新区社工人才队伍。   有业内人士表示,坪山新区此番“大动作”,在业界将成为一个“风向标”,同时对新区社工队伍的稳定以及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雷卫华出席活动。坪山新区成立以来,一直重视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市民政局签订了首个《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合作协议》,成为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观察点,并率先在全市实现了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目前,在新区服务的社工机构达 14 家,社工总人数达 226 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社工 3 . 7 名。   虽然社工数量在全市比例较高,但据统计,目前在新区服务的初级督导仅有 2 名,督导助理仅有 19 名,分别占全市比例的 3% 和 7% ,中高级社工人才十分匮乏,人才结构严重失衡,造成新区社工发展总体质量滞后。为留住社工人才,提升社会工作整体服务水平,新区社会建设局经过充分调研,制订出台了《办法》。   记者从新出台的《办法》发现,为扶持社工人才,新区从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扶持社工人才的 16 条具体措施,新区财政每年将投 130 余万元,切实提高社工待遇,优化新区社工人才队伍。根据《办法》,社工可在现有机构薪酬基础上最高获得 1200 元 / 月的直接补贴,有利于吸引优秀社工扎根坪山、服务坪山。此外,对考取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博士的社工,分别一次性给予 1 万元、 2 万元的经费支持。   来源:晶报
个人分类: 职业概况|1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填坑垫底文)人大代表袁红梅:推进社工人才专业化建设
hesiyusc08 2013-3-8 16:09
原题: 人大代表袁红梅:建立专业化社工队伍    “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需要拥有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者。我建议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社工发展,建立一支规模更大、分工更明确的专业化社工队伍。”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北市区东关街道东方家园社区党总支书记袁红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袁红梅是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是我省唯一一位从事社区工作的代表,这让她既感到无比光荣,也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把全省社区工作者和社区群众的心声带到北京,她提前做了很多功课:在深入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她又设计了 100 份问卷,对社区群众进行抽样调查,征询他们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让她进一步感到建设专业化社工队伍的必要性。“问卷结果显示,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文化服务等问题,最为群众所关心。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社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袁红梅代表认为,当前我省的社工多为“万金油”型,虽然能够提供多种服务,但很难满足群众深层次需要。“要细化社工的分工,在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建设拥有专业知识的社工队伍,并建立社工直接联系家庭制度,一个家庭最需要哪类服务,就由该领域的社工对口联系帮助。”袁红梅建议。   针对河北省社工人才较少的问题,袁红梅代表表示,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更多的高校开设社工专业,并把社工人才纳入紧缺人才引进计划中;另一方面要提高社工的薪酬待遇,为他们搭建工作平台,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关爱。   来源:中国人大网
个人分类: 职业概况|1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徐州医学院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海内外诚聘高层次人才
talentblog 2013-3-6 15:40
徐州医学院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于2011年被批准为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坐落于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目前,研究所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拥有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以及600余张床位的肿瘤治疗中心,是一所集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为一体的肿瘤防治机构。研究所现有3000平米科研场所及1500万元科研设备。拥有专职科研人员21人,其中博士13人,教授5人,海外特聘教授3人中包括江苏省“双创人才”及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各1人。优秀的海内外教授团队,使所内人员不仅可以在国内从事科研,也可以去国外实验室学习深造。 研究所现有三个研究方向 :(一)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二)肿瘤生物学行为分子机制研究;(三)肿瘤靶向基因治疗研究。 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研究所诚邀全国医学院校及海内外研究人员来我所工作。我们将为您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具体要求如下: (一)招聘范围: 肿瘤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肿瘤基础研究人员,以及从事肿瘤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 (二)相关岗位及要求: 1、学术带头人: 具有海外研究背景,在其研究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副教授,近年来主持过国家重大课题或自然基金项目。 2、专职研究人员: 具有博士学位,在其研究领域内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能够潜心学术研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3. 肿瘤生物治疗及放疗医务人员 具有博士学位,从事肿瘤临床治疗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医德。学术能力强,在其研究领域内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 (三)相关待遇: 一经录用,将作为徐州医学院正式在编人员,临床医务人员为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编制,我们不仅提供优厚的工资及业绩津贴,还将提供相当数量的科研启动金、安家费及住房补贴。 我们真诚地欢迎您的加入!有意者将简历及个人材料发至:cancer_biolab@xzmc.edu.cn
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要准备研究生复试,复试完了我再做毕业设计吧!
热度 1 azureps 2013-3-5 12:16
在高校当老师,实话实说,我确实希望自己能认认真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我尤其看重毕业设计环节。因为我们上大学时,做毕业设计,和指导老师一起讨论,一起做实验、聊天,大家才真正感受专业知识能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才去感受大学教授的知识魅力,才去感受科研带给大家的快感!毕业设计,不同于每天上课写作业,感觉这才是想象中的大学的摸样。我不能说班上22个人都这样认为,但是在和同学的聊天中,我能确认这样认为的绝对在15人以上,大家在谈论毕业设计时最大的感慨就是:如果我一入学就是现在这种学习方式,我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要准备研究生复试,复试完了我再做毕业设计吧!”开学后,我带毕业设计的一个学生对我说。说实话,听了这个我确实很懵!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复试大多在4月中旬,而本科答辩是在6月中旬,如果这样的话全部时间也就是2个月,我们考虑写毕业论文20天,指导老师4天修改,学生再修改1周,这样,他做课题的时间根本不够1个月,如果这中间要是有招聘会看看,要是复试完了回家看看父母,到别的城市看看对象,我真不知道毕业论文是不是就剩下“写作”时间了。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课堂上,有几次学生给我请假,理由是:要去医院看朋友,有同学过来了,打工去了,学院开会,组织部有事等等,我不明白的是:大学上课不同于高中上课,不是一天10个小时都要在学校,而是上完课,你就没事了,你可以在没课的时间做你任何喜欢的事。但是为什么偏偏要安排在课堂时间了,而且还有理直气壮的作为自己请假的理由。有时候,我都产生一种错觉:有些学生上课就是打酱油,实在没什么事可干了去教室坐坐(注意,是“坐坐”不是“听课”)。这种情况会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越发加剧! 我记得我给毕业班上一门专业课,教务处排课也有意思,35人单班排在了一个大阶梯教室,他们大四第1学期,第1次课,我一进教室,找了找有3个学生,真以为自己弄错教室了,等我准备好课件,又进来10个左右,我问为什么只来这几个同学,他们告诉我有的同学准备考研,有的同学找工作去了。少人就算了,来了的同学都坐在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我感觉像隔着雅鲁藏布江一样。在我再三的劝说之下,他们往前移了4-5排,离我有6-7排的样子。原来听说毕业班难带,那次我是领教了。而之后的上课过程,更是让我叫苦不迭,整堂课没有一个学生抬头看我,都在埋头学习,甚至有几次我讲的没意思了,我就在讲台上站45分钟,利用5分钟时间把一堂的内容讲完。我记得整个课程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曾抬头开过我两眼,还是挺鼓励我的,我竟然在那两次自己把整堂课都表演了下来。 后来,我和其他老师交流,他们说要点名,超过3次不到的算不及格。是不是教学也需要利用这样的手段才能执行下去?我多想在我的课堂实行民主主义啊!我感觉在这个多样化成才的社会,或许真有读大学混文凭,只要有文凭就能有大把好工作等着挑的学生,也有文凭对于自己只是时间问题的学生,这两类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后半生规划,不用我们操心。那些依旧需要通过自己努力创造生活的学生,有多少在随波逐流,有没有认知误区,我觉得这是值得关注的。 为什么会有学生“为了考研,不上课”,“为了复试不做毕业设计”。应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一边准备考研,一边上课怎么样,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不上课考研,我这样教学生会不会耽误了人家;同样复试也是这样;就连请客送礼也一样,如果我教学生安分守己,努力奋斗,不要指望请客送礼,他如果要听我的,失败了我就是罪魁祸首!但是想想,如果一个人仅仅指望这些非常招,能走远吗?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走远吗?将来这些学生去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 我想从技术角度谈点如何在一个时期处理多个任务目标的问题,不准确,但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我们依然回到开始的问题,在这一个时期,有研究生复试和毕业设计两项任务,甚至在加找工作,共3项任务,同凑规划: 第一步,明确这几件事的耗时特性和重要性程度,研究生复试,重要,影响能否上研究生,大概持续到4月中旬;毕业设计,重要,能否正常拿到学位证毕业证,整个学期持续任务;找工作,学期中的几点。 第二步,根据重要性制定,每项任务的工作时间。(题外话,一个人要在半年内,甚至一个月内只做一件事,那是很辛苦的,如果有多件事轮换做,也可以起到调节休息的作用)我们把时间比作流水,把需要完成的工作比作田地,我们的工作就是把水流引到需要灌溉的田地去。如果你对某一块地说,另外1块地需要水,我先浇它,等2月以后我再来浇你,说不定这个地用不了俩月就都枯死了!怎么办,这是水利工程的一个例子,做分水坝,按照比例流入不同的田地。我想我们要在一个时期内完成多个任务,首先要保证时间分配,你可以按照时间效应和重要性分配水量,但是一定不能长时间的对某一问题不闻不问! 第三步,缩小自己的活动范围,不仅指地域范围,还有习惯范围,比方你原来喜欢长时间的做饭,现在就不能了,比方你每周有两天休息日,现在也可能要缩小为半天,而且与主目标不一致的事情,全部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提高非主目标任务的办事效率。 第四步,按步就班,拿出自己的勇气把计划执行下去! 我们不能做只会做一件事的人,长期以往就让自己变的越来越不聪明,武学讲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其实做人也是如此!再考虑一点,人和人的差距是什么?你只能做一件事(甚至我们还不知道能不能做好,就像炒股只买一只股一样),怎么能叫人才呢?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3640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好管好人才,严格禁止兼职(双肩挑)——我给两会提建议2
热度 4 sqzhang 2013-3-4 17:21
当今公务员的学历越来越高,很多博士都进入了从政的行列,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更有一大批学术有造就的专家、学者被选调到政府部门担负重任。特别是大学,校长(们),甚至处长(们)几乎无一不是高学历人才,不是颇有学术造就的人才。 应当说,专家学者型人才进入政府部门从事领导工作,或者管理大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某一地区、领域、行业的事情办的比更得心应手,更符合科学道理和精神。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引起了不少的不满。我建议: ⒈ 选好人才 领导干部的基本标准是德、才、能兼备,缺一不可。可目前在选拔中存在注重德和才,忽视能力的倾向。我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他从事该领导职务的能力。一个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不见得一定是优秀的管理人才,一个非常有成就的研究、教学、技术人才不一定能当好一个处长,甚至科长。每个人都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他的优势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本来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换了岗位,不仅一事无成,还弄得自己身心疲惫,甚至怨声载道。这首先是人才的浪费,其次是耽误了事情,对他本人、对事业都造成了不良后果。 ⒉用好人才 一个学者、一位专家脱离了他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去从事一项新的事业,要给他熟悉新环境、新条件的时间,给他提高领导、决策能力的机会,不应当一下子就把很重的担子就压在他的身上。台阶要有,而且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迈上去。我的一个朋友本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可某个早晨某级组织部们忽然来找他,要让他去担任一个很高的职务,开始时他态度坚决的拒绝了,可经过多方面的工作,包括我们的劝说,他接受了。上任后他的那种茫然和无奈让我也非常后悔劝说他。 用好人才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把他放在能够发挥特长的岗位。现在胡乱用人的事情太多了。 ⒊ 严格禁止兼职(双肩挑) 大学的校长,甚至处长几乎无一不是双肩挑的,有些政府部门的高官也是双肩挑的。 双肩挑的坏处非常多。简单列举几个:A. 一心二用。官不能好好当,科学技术工作也不能好好做。我自己就曾经和一位双肩挑的校长吵过架,上班时间去找校长办一件急事,校长却在他的实验室开学术会,我苦苦等了将近二个小时,等到他来到了校长办公室,事情已经过去了。B.资源分配不公平、不合理。本来投向整个学校的建设经费会被校长、处长有意无意地向自己(的专业)倾斜;本来是向社会招标的科技项目却被这些长官据为己有。最近有人在科学网发帖,科技部的某局长就存在这种问题。C.助长教授“抢”“官”当的不良风气。官的好处要得,教授的好处也不舍。此风不可长,必须当机立断煞除。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5438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物医学复合型人才
热度 2 myhot66 2013-2-27 13:37
生物医学遭遇大数据 复合型人才缺乏待解决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2/275072.shtm 希望国家多支持生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们,支持我们的工作。
265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关于开展首批“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yzmhit 2013-2-19 17:02
各有关单位 : 根据学校《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现就做好首批 “ 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 ” 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本计划选拔对象为校内、校外和海外的优秀青年学者。申请人须具备以下条件: 1 .学风严谨,遵纪守法,德才兼备。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在 35 周岁以下( 1976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 , 特殊情况下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2 .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为所从事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领军人物的潜质。 3 .在所从事领域 已取得较为突出的学术成绩,并获得学术界同行的认可。 4 .校外申请人入选后能在半年之内到岗并全职来校工作。已聘任为我校教授职务的青年人才不在申报之列。 二、申报要求 1 .申报人应客观、如实、完整地填写申报材料,不得空项、漏项。 2 .对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将取消其三年内的申报资格,同时取消其当年正高级职称晋升资格。 3 .申报人最多可申报两次,但不得连续申报。 4 .请各院系组织申报人选填写《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申报书》和《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申报人选情况汇总表》,负责审核材料的真实性,于 2012 年 11 月 26 日将纸质材料和电子版材料报送人事处人才引进工作办公室,人事处组织评审。 三、申报材料 1 、申报材料包括:《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申报人选情况汇总表》、《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申报书》、附件材料各 1 份。申报书和附件材料请分别装订,汇总表单页提交。 附件材料一般应包括:( 1 )英文版个人简历、主要学术业绩介绍;( 2 )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3 )三封国内外同行专家推荐信;( 4 )在海内外任职的证明材料;( 5 )主要成果( 5 篇代表性论著全文、近五年代表性论著清单、专利证书、产品证书)复印件或证明材料;( 6 )领导(参与)过的主要项目证明材料;( 7 )奖励证书复印件;( 8 )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2 、需同时报送与纸质材料一致的电子版材料,其中汇总表为 EXCEL 格式,申报书为 WORD 格式,附件为 PDF 格式。 电子版材料要求:以光盘形式提交,将申报材料建立文件夹存放。文件夹名称为申报人姓名,内容包括申报书、申报书附件、汇总表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材料,文件名称分别为:姓名加 “ 申报书 ” 、姓名加 “ 附件 ” 、姓名加 “ 汇总表 ” 和姓名加 “ 其他情况说明 ” 。 申报材料中不得含有涉密信息,来自涉密单位的材料须提交《申报材料非涉密证明》。 3 、申请直接认定人员还需提供入选相应人才计划的证明材料。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与发展中心诚邀海内外人才加盟
talentblog 2013-2-19 14:17
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与发展中心简介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座落于广州市,前身为中科院中南真菌研究室,于1964年5月19日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1972年改为现名,隶属于广东省科学院。设在本所的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在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10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广东省优秀重点实验室。依托本所建设的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2008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的验收。在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的广东省华南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2009年获科技部批准组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使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全国特别是广东省的食品、医药、轻化工、环保和农业产业的一大批龙头和骨干企业提供了生物高新技术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瞩目及广泛认可。 广东微生物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创始人是国内环境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简浩然先生,现任负责人是许玫英研究员。中心长期坚持将环境微生物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华南地区从事环境微生物与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力量。在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中心目前正重点针对水体生态修复、毒害性有机废气污染治理及化学物质的生态毒理效应等问题,采用微生物生理学、生态学、毒理学、环境生物工程与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高通量研究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开展环境微生物生态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由于科研工作需要,中心拟招聘高级研究助理和博士后若干名。 二、任职条件 1、对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有较强的兴趣,爱岗敬业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2、获得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理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或生态毒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在相关专业SCI收录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两篇以上,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外留学经历者优先; 3、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良好的英语水平,有较强的中英文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待遇 录用人员按事业单位标准执行工资待遇,另享有与聘任岗位相关的绩效工资、福利待遇等,并落实人才引进相应政策,条件特别优秀者薪酬待遇可面议。 四、联系方式 有意者请提供应聘信(包括科研业绩及研究兴趣)、个人简历、两篇代表性研究论文、两名推荐者的姓名与联系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ebiotech@163.com,并在主题中注明“人才应聘”。
2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的“能力分区优势”
热度 18 老李 2013-2-16 15:49
人才的“能力分区优势”
人才的“能力分区优势” 李 侠 前几日的一则博文竟然引起热议,这是始料不及的事情。讨论的话题原本就是一个老问题,由此也约略知道整个社会中那些沉默的情绪一直在蛰伏着,它们在等待一个出口。对于人才问题,笔者以前曾写过不少文字,也不想再费笔墨。总而言之,中国的人才政策出现了集体性“时态错置”,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毕竟,过去时与将来时的选择对于国家未来道路的选择给出的指向是不同的,如何化解这个难题,今天正好借着与《大公报》翟记者的聊天提出一个自产说法:人才的“能力分区优势”,道理很简单,这是任何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所谓的能力分区优势,是指根据人的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能力指标分为几个区间: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个区间对于个人而言具有不同的能力优势:比如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学习与吸收能力,那么这个区间就是学习主导型区间,以学习为主;青年晚期到中年这个区间,创新能力以及思维活跃程度比较强,这个区间就是创新区间,以创造性工作为主;中年晚期,思维与创新能力开始处于平台期与下降期之间,此时经验与方法都有,属于学术巩固期,科研工作处于平台期,或略有提升,此时以扎实工作为主;晚年创新能力、思维活力与体力开始显著下降,此时正处于经验丰富、办事老练,不再浮躁的阶段,此时以向青年传授经验与养生为主,不易于再从事探索性工作。(各个能力区间有重叠,具体年龄划分可参照人才学的一些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中国人才政策出现的最大问题在于“时态错置”,能力区间与工作性质错误配置。即把过去时当成将来时,造成资源效率低下以及整个科学界缺乏活力。一个好的人才政策应该根据“能力分区”原理,充分利用各个区间的人才能力资源。毕竟任何能力资源都是宝贵的,老人有老人的能力优势,青年人有青年人的能力优势。笔者曾对记者讲过一个自编的段子:你总不能让老人去前线吧,那是对老人的不负责任。前线的性质决定了那是青年人的能力领域。在这个方面,中国真的应该向美国学习,人家美国从全世界范围内以廉价的方式招聘博士后,充分利用了人才的能力分区优势,导致美国科学界总是充满活力,总是有最新的想法和前卫的观念向世界输出。而我们总在为过期的人才重复买单,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虽然从政绩角度来看很美很华丽,但对于科学界来说,实际疗效并不显著。 2013-2-16 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7725 次阅读|33 个评论
人才爆发原因探讨 - 读武夷山博文有感
热度 5 chrujun 2013-2-15 22:21
武夷山博主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61970.html )探讨了历史上科技人才和思想家辈出的几个黄金时代。这些时代的出现是人类知识积累到一定时期后的自然爆发?还是与其它因素有关? 本人有一些想法供大家批评指正。 人才辈出时期可能与人类社会制度的演变有关。在孔子时期,中西方都处在一个相对民主的社会制度下,因此人才辈出。希腊的民主制度持续了数百年。人们可自由辩论和思考。中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非常重视人才,因此有百家争鸣。之后,封建专制开始盛行。西方有中世纪的黑暗,中国独尊儒术。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才导致了人才凋零。 最近几百年,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导致了人才辈出。 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还是解放了的,尤其是科研,没有了条条框框。人们可以尝试做很多事情,这可能是导致中国科学有所斩获的原因。同时也注意到,干出成绩的全部是青年人。包括袁隆平、屠呦呦、张亭栋等,这些人当时都处在科研生涯的黄金时期。 要是放在今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思路极有可能胎死腹中。青蒿素和砒霜研究也极有可能遭遇同样命运。 因为有权威会说,西方几百年前就用砒霜治白血病,疗效不行,毒副作用大。对于青蒿素,一次试验没有成功可能就被否定了。 因此,中国科学要真正发展。首先要破除自上而下的权威意识,所有科研工作者都是平等的,要给“异端邪说”生存空间,给青年人争辩的机会和条件。其次要鼓励和尊重青年人创造性思维和劳动,把功劳放在真正的贡献者身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074 次阅读|9 个评论
从一款制陶游戏开始-谈艺术、科学与工程
xingbin 2013-2-12 00:07
昨天和妹妹一起玩了 iPAD 上一款制陶游戏(游戏名: Pottery ),游戏的内容虚拟了制陶的全过程:先是陶器的成形、烧制、上花纹、上色,然后将成型的陶器进行拍卖(拍卖的价钱由电脑系统给出)。妹妹要跟我比赛,谁做出来的陶器卖的价钱高谁就获胜。 由于妹妹玩这款游戏的时间比较久,而且本身小女孩的艺术细胞要相对好于男生,所以妹妹一开始做出陶器要远远比我做的漂亮,拍卖的价格一直比我高。我想不能就这么认输了吧,于是我思考了下: 我想,拍卖的价格是电脑系统给出的,电脑可不是一定是谁漂亮就给谁分高,它肯定是有一套算法的,我如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就好办了。 结果玩了几局后我还真把规律发现了,规律很简单: 成形时曲线越复杂,上色时花纹与颜色越多、越多样化那么你卖出的价钱就越高,如果元素组合的好的话不仅得分高而且还很漂亮。 结果没过几局,我做出的陶器一个比一个高,逐渐地就超过了妹妹,并且做出来的陶器连妹妹都说真的很漂亮,之后对我就很佩服。 游戏结束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按照这样的规律做出来的陶器系统会给分高,而且真的很漂亮?制陶即然是一门艺术,那么艺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通过了一番思考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人类的认知系统都是近似相同的,都会认为内容充实、种类丰富、富有组织的事物更富有艺术感。 想想我们身边的事物:建筑群要比单一建筑更有美感、富有组织的建筑要比松散的建筑更富美感;内容充实、色彩样式丰富、并富有层次感的画相对内容稀少、色彩样式单一、杂乱无章的画要更好看些;写文章、穿衣打扮等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的。 艺术其实是一种人类的感知,相对于我们大脑中已存在的事物,新感知到的事物内容更充实、种类更丰富、更富有组织性我们便会认为他更有艺术性。 这时我忽然想到了我们一直探讨的一对名词,即科学与工程。 感觉科学与工程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科学重在分析,而 工程重在综合,更像一门艺术 ; 科学是将复杂事物中一般化规律抽提出来,需要一针见血、抓住本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例如质能方程、 DNA 双螺旋的发现等便是很好的科学成果; 而工程则是将简单的事物和规律有机的组合起来进行新事物的创造, 工程的过程及产品内容更充实、类别更多样、更富有组织,那么人们会觉得这个工程的等级就会越高, 例如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便是人类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工程。由此可见,工程更像是一门艺术。 最后闲谈一下, 感觉艺术性人才更适合做工程,更适合做工程中的管理人员,更适合做工程式科研(思维少而简单、操作量大,例如大部分的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因为工程和工程式科研需要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感觉如果一个人更善于专注的思考一个问题的话,建议去做思维多而复杂、操作少的科研(大部分的数学、理论物理、经济原理等方面的研究)。
个人分类: 个人闲谈|5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最后一博:人才到处有,天才已灭绝 精选
chenflowers 2013-2-5 10:49
《自然》杂志最近发表一篇评论文章《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天才灭绝了》 ( After Einstein: Scientific genius is extinct ) ,文章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基思 · 西蒙顿,据称他从事科学天才研究已达 30 余年。文章断言,人类将永远不可能产生像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那样的科学天才了,这样的天才就像命运多舛的渡渡鸟一样已经灭绝;我们已经发现所有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任何新的工作将只不过是往我们的知识库中增加知识。 西蒙顿的文章引起了科学圈子内外的强烈反响,许多网站和大量网友发表了评论。有评论担心,毕竟,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当中的天才推动了科学发展,如果再无科学天才提供看待事情的全新方式,人类将如何到达新的高度?作者希望他的评估是错误的,尽管他显然不认为他是错的。他说,自爱因斯坦以来,再也无人提出任何使其称得上是某个领域巨人的东西,即那种从现在起如果不被查阅数千年,至少可被查阅数百年的东西。 为什么说科学天才灭绝了?先看如何定义科学天才。衡量科学天才的标准有 3 条,即其思想原创 (original) 、有用 (useful) 且令人吃惊 (surprising) 。现代科学不乏有创造性的科学家 (creative scientist) ,这样的科学家其思想原创且有用,姑且称其为科学人才;然而,自然科学中令人吃惊的原创 (surprising originality) 则只是过去的事情。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满足这 3 条标准,他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一个突破性的质能关系 (E = mc2) ,且使导论级教材 (introductory-level textbooks) 必须重写。 与科学人才相比,科学天才不仅拓展特定专业领域,还构想出全新专业领域。他们在科学上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创立新学科,例如伽利略创立了望远镜天文学;其二,革命已有学科,例如,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根据科学天才的上述标准,显然,当代科学家既没有创造新学科也没有革命旧学科。一个多世纪来,所有的新学科充其量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天体物理学、生物化学或天体生物学。未来的科学进展只可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之上,而不是改变知识的基础。不出天才并不意味着科学不发展,相反,科学将如同奥林匹克运动那样,发展得 “ 更快、更高、更强 ” (faster, higher, stronger) ,教科书的章节也将持续更新。正如运动员仅仅通过打破世界纪录零点几秒而可能获得奥运金牌,科学家也可以继续因扩展了理论范围或提高了测量精度而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获奖者仍然只能算是“奥林匹克式科学家 ” (Olympian scientists) 。 现代科学不可能诞生科学天才,与现代科学的方式有关系。现代科学不是培养各自独立思考的孤独的狼,而是将研究者组成团队,高效运作,向不断增加知识的方向进军。这无疑阻碍了真正的洞察 (true insight) ,而真正的洞察是天才级发现的必要因素。今天,自然科学变得如此之大,知识基础变得如此复杂而专业,以至许多前沿工作都要靠拚团队、拚团队人数和经费。像爱因斯坦那样一个博士生是 4 篇革命性论文的唯一作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天才已经灭绝,并不等于现在的科学家不如牛顿、达尔文等聪明,相反,现在的科学家普遍智商很高。但是,今天的科学家要成为一流研究者比在十六或十七世纪科学革命的 “ 英雄时代 ” 成为一位天才也许需要更多的原始知识 (raw intelligence) 。例如,今天,阅读完某一领域发表的所有文献也许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如,很难知道曾经的拉普拉斯或麦克斯韦是否足够聪明到可掌握现代超弦理论的可怕数学。 更重要的是,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呈现出革命时机已经成熟的迹象,而根据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经典分析,自然科学的学科专业只有处于危机状态时才会产生范式转换 (paradigm shift) 。例如, 19 世纪末期物理学家汤姆逊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讲到 :“ 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以后的工作仅仅是内部的装修和粉刷”。但是,他话锋一转又说: “ 大厦上空还漂浮着两朵 ‘ 乌云 ’ ,麦克尔逊-莫雷试验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 正是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物理学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导致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目前的核心学科还没有积累足够多的异常,只有理论物理学显现出了 “ 危机 ” 迹象或积累了一些不能解释的发现,它还不能把引力与其它 3 种自然力统一起来,从而开启了一扇重大范式转换的大门。 科学天才是否灭绝,也许用不着我等凡人杞人忧天。但科学天才的思维方式和成长环境,值得科学家伙学习和借鉴。其一,做什么事情 ( 科研上通常叫选题 ) 注定了有多大成就。一般来说,事情越稳当,成就越渺小。其二,令人吃惊或出人意料的工作只能出自少数几个甚至一个脑袋。仅从保密角度讲,只要是两人合伙的事情,就很难保证做成后令人吃惊或出人意料,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这样看来,科学家伙有必要向 《 鲁滨孙漂流记》的鲁滨孙学习。 PS :农历年的压岁博客,是为最后一博。去年此时,本博主写了《 最后一博:牛文不在牛刊 》,素材同样来自 nature 。如仿去年的最后一博,今年的此文本应叫《最后一博:牛人不在人间》,此处牛人自然是指科学天才,而非常规牛人。 这样做研究也能出牛顿?牛顿的“巨人肩膀说”并不是以梯队方式组织大团队去摘“苹果”。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659625.html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后一博:人才到处有,天才已灭绝
热度 61 SoSoliton 2013-2-5 09:57
最后一博:人才到处有,天才已灭绝
《自然》杂志最近发表一篇评论文章《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天才灭绝了》 ( After Einstein: Scientific genius is extinct ) ,文章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基思 · 西蒙顿,据称他从事科学天才研究已达 30 余年。文章断言,人类将永远不可能产生像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那样的科学天才了,这样的天才就像命运多舛的渡渡鸟一样已经灭绝;我们已经发现所有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任何新的工作将只不过是往我们的知识库中增加知识。 西蒙顿的文章引起了科学圈子内外的强烈反响,许多网站和大量网友发表了评论。有评论担心,毕竟,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当中的天才推动了科学发展,如果再无科学天才提供看待事情的全新方式,人类将如何到达新的高度?作者希望他的评估是错误的,尽管他显然不认为他是错的。他说,自爱因斯坦以来,再也无人提出任何使其称得上是某个领域巨人的东西,即那种从现在起如果不被查阅数千年,至少可被查阅数百年的东西。 为什么说科学天才灭绝了?先看如何定义科学天才。衡量科学天才的基本标准有 3 条,即其思想原创 (original) 、有用 (useful) 且令人吃惊 (surprising) 。现代科学不乏有创造性的科学家 (creative scientist) ,这样的科学家其思想原创且有用,姑且称其为科学人才;然而,自然科学中令人吃惊的原创 (surprising originality) 则只是过去的事情。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满足这 3 条标准,他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一个突破性的质能关系 (E = mc2) ,且使入门级教材 (introductory-level textbooks) 必须重写。 与科学人才相比,科学天才不仅拓展特定专业领域,还构想出全新专业领域。他们在科学上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创立新学科,例如伽利略创立了望远镜天文学;其二,革命已有学科,例如,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根据科学天才的上述标准,显然,当代科学家既没有创造新学科也没有革命旧学科。一个多世纪来,所有的新学科, 如天体物理学、生物化学或天体生物学, 充其量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未来的科学进展只可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之上,而不是改变知识的基础。不出天才并不意味着科学不发展,相反,科学将如同奥林匹克运动那样,发展得 “ 更快、更高、更强 ” (faster, higher, stronger) ,教科书的章节也将持续更新。正如运动员仅仅通过打破世界纪录零点几秒而可能获得奥运金牌,科学家也可以继续因扩展了理论范围或提高了测量精度而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获奖者仍然只能算是“奥林匹克式科学家 ” (Olympian scientists) 。 现代科学不可能诞生科学天才,与现代科学的方式有关系。现代科学不是培养各自独立思考的孤独的狼,而是将研究者组成团队,高效运作,向不断增加知识的方向进军。这无疑阻碍了真正的洞察 (true insight) ,而真正的洞察是天才级发现的必要因素。今天,自然科学变得如此之大,知识基础变得如此复杂而专业,以至许多前沿工作都要靠拚团队、拚团队人数和经费。像爱因斯坦那样一个博士生是 4 篇革命性论文的唯一作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天才已经灭绝,并不等于现在的科学家不如牛顿、达尔文等聪明,相反,现在的科学家普遍智商很高。但是,今天的科学家要成为一流研究者比在十六或十七世纪科学革命的 “ 英雄时代 ” 成为一位天才也许需要更多的原始知识 (raw intelligence) 。例如,今天,阅读完某一领域发表的所有文献也许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如,很难知道曾经的拉普拉斯或麦克斯韦是否足够聪明到可掌握现代超弦理论的可怕数学。 更重要的是,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呈现出革命时机已经成熟的迹象,而根据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经典分析,自然科学的学科专业只有处于危机状态时才会产生范式转换 (paradigm shift) 。例如, 19 世纪末期物理学家汤姆逊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讲到 :“ 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以后的工作仅仅是内部的装修和粉刷”。但是,他话锋一转又说: “ 大厦上空还漂浮着两朵 ‘ 乌云 ’ ,麦克尔逊-莫雷试验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 正是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物理学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导致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目前的核心学科还没有积累足够多的异常,只有理论物理学显现出了 “ 危机 ” 迹象或积累了一些不能解释的发现,它还不能把引力与其它 3 种自然力统一起来,从而开启了一扇重大范式转换的大门。 科学天才是否灭绝,也许用不着我等凡人杞人忧天。但科学天才的思维方式和成长环境,值得科学家伙学习和借鉴。其一,做什么事情 ( 科研上通常叫选题 ) 注定了有多大成就。一般来说,事情越稳当,成就越渺小。其二,令人吃惊或出人意料的工作只能出自少数几个甚至一个脑袋。仅从保密角度讲,只要是两人合伙的事情,就很难保证做成后令人吃惊或出人意料,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这样看来,科学家伙有必要向 《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学习。 PS :农历年的压岁博客,是为最后一博。去年此时,本博主写了《 最后一博:牛文不在牛刊 》,素材同样来自 nature 。如仿去年的最后一博,今年的此文本应叫《最后一博:牛人不在人间》,此处牛人自然是指科学天才,而非常规牛人。 这样做研究也能出牛顿?牛顿的“巨人肩膀说”并不是以梯队方式组织大团队去摘“苹果”。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25107 次阅读|99 个评论
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中的两难境遇
热度 10 lqs321 2013-2-4 07:55
我想任何国家,无论国情如何,对于人才培养与选拔通常都会给予足够重视。尤其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引进人才,通常提出一系列极为优惠条件,即使发达国家也不例外。例如,新加坡政府在生物科技领域,就从日本引进了几位在国内刚刚退休的国际顶尖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的引进和选拔应当建立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基础之上。在我国当下,人才评价往小里说关乎一个单位的发展。在缺乏足够制度或良好机制支持情况下,一个单位的少数领导对于人才管理起决定性作用。往大里说关乎社会的公正公平与和谐。例如每年的职称晋升对于一个单位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对于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本身至少有两重意义。一个表示自己的成果和水平得到应有的承认,是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个与自己收入挂钩,体现多劳多得的公平分配原则,这也是打破“大锅饭”,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个社会或单位,公正公平的职称评定机制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反之就会导致社会不公,甚至产生一些恶性事件,例如,我们有一所名牌大学,在职称晋升过程中教授们撕破脸皮,大打出手,简直是斯文扫地。这种影响社会稳定的现象,是与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背道而驰。我作为职称评审机制从“大锅饭”到“竞争”过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就这一问题谈点体会。 众所周知,一个公正公平的职称评定机制取决于三方面: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或叫任职)条件;第二,组织公正公平的评审过程;第三,制定评审过程的监督措施与评审结果的公示及申诉机制。我这篇博文涉及的只是第一方面中存在的两难问题。因为,我们在制定职称评审条例中最重要的是各类职称的标准(也称任职条件)。除了通用的“政治标准”外,让主管领导与评审专家头痛的就是“业务标准”。制定“业务标准”的两难是指具体量化标准中的 “细化” 还是 “粗化” 。在实践中各有各的道理。我们以大学教师的职称标准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 细化 ”的量化标准包括:抛开社会服务不说,主要涉及教学与科研。教学要细化到课堂讲课门数(例如要主讲多少门课)与每门课程的学时数等。有时还要参考学生和教学督导员的听课意见。科研包括项目级别与经费 - 纵向经费与横向经费折算计算问题(有的将纵向与横向经费按 1:2 折算),子课题情况,主持与参加,甚至排名等。成果包括:发表论文,数量与“质量”,国际刊物与国内刊物,刊物的影响因子,引用情况,检索情况(指被 SCI 和 EI 收录,以前还有会议检索 ISTP ,由于质量问题,现在被很多单位摒弃),合作者分配成果(有的细化到每位作者占的比例)。获奖情况 - 主要为级别 - 国家、省部、行业、协会及其它;专利等;成果转化效益;担任学术职务情况(国际与国内;刊物和学会,还有主持会议情况, 会议报告情况 - 张贴论文,口讲,邀请;被邀请出访情况和作报告情况等。你想如果细化到这种程度,那真可以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堪称世界之最了。我记得我们学校 1995 年第一次量化的教授条件有四项,要 求必须同时满足(而且必须是任现职以来): 1 、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 12 篇(副教授是 6 篇); 2 、省部级奖(必须要盖部或省大印的奖),一等所有排名有效,二等排名前 3 ,三等排名第一; 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4 、专著一部( 15 万字以上)。这些条件倒是基本体现了比较全面但还不算过度细化的量化特点。具体操作时首先由学校人事部门下到院系,让申请人填写一个粗表。详细列出以上四项材料,并附上原件。然后由人事部门的人对照条件来鉴别,只有在基本具备这些要求后,再让申请人填写正式职称申请表。记得当年通过教授职称人数一下子比往年少很多。 这种职称评审条件的过度细化,虽然看似公平,操作容易。但也招来一些非议,主要问题是以数量代替质量的评价机制既不科学也不合理。试想,发表论文数量多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尤其是论文数量多的人就有可能存在网友们说的“灌水论文”。所以,就产生如何用质量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这就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学和研究机构目前普遍采用的人才评价做法。我称为“ 质量 ”评价机制。目前我们“重点学科评估”与“院士评选”采用的 10 篇代表作及有的单位聘任博士生导师外审材料中的代表作等(当然还有其它与水平相关的材料)有点这个意思。一个人的科学研究及成果水平只有真正同行才能评价。但是必须建立在具有基本的“社会诚信”基础之上,否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难。因为,最好的评价机制还是要靠那些具有诚信、公正和公平的人来执行。我们曾经长期处在一种严重缺乏“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中。一些手握评审大权的人为了小圈子利益,采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歪门邪道做法,严重影响以“质量”为主评价机制的有效实行。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 所以,我认为,在当下我国国情下,在人才评价机制的指标设计中需要在采用“数量”与“质量”之间寻找合理平衡点。我相信,随着一个诚信社会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一定会在我国建立,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7453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教师子女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低
热度 1 wmy9039 2013-2-1 13:05
http://iceblueonline.blog.edu.cn/2012/767533.html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24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日本的主流人才忧患意识,我们呢?
热度 1 duanrf 2013-1-31 14:46
东北大学教授: “ 日本体制输给人,技术也输给人 ” 2012/06/04 00:00 东北大学教授江刺正喜 图 1 图 2 图 3 【日经 BP 社报道】 “ 日本常有人说日本在技术上胜过他人,果真如此吗? ” 虽有技术实力,但经营存在问题,导致日本企业在全球半导体领域陷入了困境。对在日本经常可以听到的这种观点提出质疑的是,在 MEMS (微机电系统)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与海内外很多企业开展共同研究的日本东北大学教授江刺正喜。 最近 10 年内,很多企业都涉足了 MEMS 市场。这些企业瞄准的目标是,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配备的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以及投影仪用反射镜器件( DMD 等)。在大多数应用设备方面,目前欧美厂商获得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图 1 ),日本厂商的影响力则很小。 为了说明这种 “ 日本企业彻底失败 ” 的现状,江刺教授举出了 epi-poly 技术的例子,该技术是在消费类产品用加速度传感器市场占有较高份额的意法半导体( ST )及德国博世采用的制造工艺技术。 “epi-poly 最早由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开始研究,后来由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确立,目前已被 ST 与博世采用,而且获得了法国 Cea Leti MINATEC 的协助支援。 ” 欧洲采用的是开发出新技术后通过产官学合作的方式使其实用化的体制,这也是 ST 与博世获得成功的基础。 ST 将 epi-poly 提升为 “THELMA” 自主技术。 epi-poly 技术适合用来生成高精度动作检测所需要的硅厚膜。江刺教授认为,日本在引导民营企业成功进行技术开发,以及培育技术的体制方面尚不完善。 人材无法流动导致没有无厂企业 江刺教授列举的日本另一大课题是人才实力不足,这导致 “ 日本难以出现无厂企业 ” 。 日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处于不能跳槽的社会大环境中,这导致技术人员的实力很难提高。 江刺教授举出了以下例子。 “ 一家企业涉足 MEMS 市场之后又退出,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只好转岗至该公司的其他部门。该公司重新开展 MEMS 业务时,新的技术人员又要从零开始。而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或地区,退出该业务的公司的技术人员很容易跳槽或创业。 ” 也就是说,如果公司之间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较高,技术人员就能不断积累技术,也能培养出人材。 如果技术人员本来就有实力,便可以在 MEMS 领域创业并获得成功。一般来说,即便不在制造设备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也能以无厂方式成立风险企业。这种企业可能会成长为催生新市场、担负新使命的企业,而且,或许还能开发出可利用企业闲置生产线制造的新产品。 江刺教授介绍了美国 A.M.FitzgeraldAssociates 这家由几名以女技术人员组建的公司,该公司凭借技术实力获得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全球客户。 “ 我最近访问了这家位于美国旧金山近郊的 MEMS 设计咨询风险企业。虽然该公司没有制造设备。但却可以做到为客户提供产品试制服务。制造试制品时使用的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Berkeley Marvell Nanolab 工厂。 ” (江刺) 在日本,江刺教授为了给以技术实力为基础的无厂企业提供发展环境,最近在东北大学的青叶山校区内设立了新设施。这就是 2010 年开设的 MEMS 用 “ 试制 Coin Laundry” (参阅 本站报道 )。企业要拥有制造装置等设备,需要花费巨额成本。尤其对于风险企业而言,设备更是沉重的负担。该设施可以帮助具备技术实力的技术人员或企业成长发展。 有很多可催生新产业的新萌芽 但仅从企业来看, MEMS 行业尤其在消费类产品用市场给人以胜败分明的感觉,但该行业仍出现了新的技术萌芽。江刺教授列举了几项他本人所关注的技术。 其中之一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研制的可植入人眼中的眼压检测器件(图 2 )。为了能够插入眼睑与眼球之间,该器件的体积被缩小到了 1mm 3 。利用 MEMS 传感器测量眼压,并无线发送数据。电源采用 0.07mm 2 的太阳能电池,通过为 1μAh 的薄膜锂电池充电来驱动。让长年从事 MEMS 研究的江刺教授产生浓厚兴趣的是,该器件实现了半导体的低功耗化与低电压化。芯片在 0.4V 电压下工作,耗电量只有 90nW ,可由小型太阳能电池与小容量充电电池提供半导体不可缺少的电源。 另一个是触觉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实例(图 3 )。东北大学、丰田及丰田中央研究所正在推进一项共同研究,研制的器件上配备大量触觉传感器功能,以及集成有识别接触动作后传输信息的处理电路的芯片(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识别平面及三维触觉。在柔性基板上安装传感器节点的例子中,通过公共总线连接所有传感器节点,传感器节点一被触摸,便会立即将信息传给公共总线。这项研究将被应用在丰田正在开发的与人接触的机器人上。江刺教授强调,因半导体的价格降低,甚至可以使用数十亿单位数量的芯片,而且,还可以利用这种集成化 MEMS 来实现传感器和处理电路的集成化。由于在传感器端设置了处理电路,所以大量信息也可以通过预处理减少数据量之后再传输。这项研究模仿了人类神经网络的功能。(记者:三宅 常之, Tech-On !)
2114 次阅读|2 个评论
谈谈高校的人才问题
热度 4 ailincnj 2013-1-27 12:20
  近年来,好象各大高校人才奇缺,花重金引进,如是就出台了所谓的“百千万”计划,各种引才方案花样出新,令人目不暇接。高校真的缺人才吗?那岂不是对自己最大的讽刺,当然除个别新设学科外,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竟然没有人才,到处引进,怎不令人啼笑皆非。高校到底缺不缺人才?用毛泽东评价武则天的话说,高校校长要能“识才有智,用才有术,容才有量”,做到这几点就会人才辈出。   识才:自己是蠢才,当然发现不了人才。唯我独尊,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远香近臭,当然在身边发现不了人才。人才不完全是天生的,也没有显著的标志,很难找到了一个客观有效的统一评价标准。也许以前很优秀,引进后会后劲不足,也会变成平庸之才。发现人才要智慧,用好人才靠技巧,宽容人才是心胸。一位好的校长,看待他的员工人人都是才,有天才,有人才,有怪才,有庸才(庸才也是才,都是红花,谁做绿叶?)。搞企业有句很有用的名言“只有不好的老板,没有不好的员工”。美国教育的成功就在它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上,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记得两小孩曾经的对白,一小孩说“这次期末考试我都是90分以上”,另一成绩不好的小孩急了,他说“我还会爬树呢”。是啊,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你学习好也有不如人的地方。希望我们大学的校长既要放眼世界,也要低头往内看,你要能发现身边的人才,千万别埋没人才。在一些新小区能看到,移来的大树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多数只能做做样子,不会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目前高校忙于移植大树,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偷懒行为,不愿付出辛勤的汗水去浇灌身边的树苗,培养他们成为参天大树。   用才:怎样用好手上的人才,也就是调动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靠高超的技巧。我不知道那些校领导考虑了多少?10多年不变的教学工作量补贴,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吗?“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曾是李瑞环的用人之道。如何为青年人创造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何让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得到尊重;如何让干事的人有成就感,这些都应该是校长(中国还要包括书记)考虑的首要问题。   先谈尊重人。在10年前博士还算个人才,记得我的同学博士毕业,找到学校人事处要求按政策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得到的答复是“你就不能换个思维,把自己调出去”。原先自我感觉良好的他,被当头泼了一瓢冷水,从此脚踏实地地在校外办企业。企业搞的红红火火,从此失去了一位安心教学科研的教师。作为教师的成就感是什么?是地位、财富?还是硕果累累,桃李天下?现在好象是前者,所以有的去做官,有的去经商。尊敬的校长先生:不要抱怨有的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你扪心自问一下,为他们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怎样吸引他们做好本职工作。日本的高校为教授创造的条件,让他不出成果都不好意思。有充足的经费,有一片实验室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有秘书(当然经费是课题出),他不退休别人上不去,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受人尊重。中国高校那些没有官衔的教授,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又怎样能激励他们去奋斗、去创新、去为科学事业而献身。   再谈理解人。怎样站在教师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追求。譬如说:有少量教师在校外办企业、打工。想想看,这部分人应该是有一定能力的人、不甘寂寞的人、有人生追求的人。由于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经费、场地、设备等条件),只有自寻出路,不愿平庸地混日子。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是前提。小学老师的办法很好,班上很多干部,让很多人戴个帽子,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记得一些孩子到学校很早是为了值日、升旗什么的。而现在的大学就不这样,有位校长戴了十四顶帽子,什么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社长等等。这么多帽子加起来也升不了级别,不如分发给大家,调动别人的积极性。本学院有几个研究所,所长退了好多年,也没人敢换,领导没有把此当实职,而把它当荣誉。   还有关心人。青年人用过多的精力为住房、为孩子去奔波。如我校关闭了幼儿园,把那么多优质的幼师分流到机关,使得人浮于事,还不如继续开办,解决青年人的后顾之忧,要知道我校幼教的启蒙,现有上哈佛、耶鲁的,现在可怜的青椒,到处求人并花高价解决小孩入托问题,每天接送孩子花去大量时间,怎样让他们全身心地工作。    容才:现在有些领导不喜欢别人提意见,容不得别人的缺点。能提出意见的人,都是善于思考的人,都是关心和热爱学校的人。哀莫大于心死,就怕开会时鸦雀无声或者奉承拍马,那一定是领导者比较独裁;如果大家开会敢提意见,那一定是领导作风民主。领导要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只要意见是诚恳的,就应乐于接受,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当然有时提意见有人不注意方式,那就更体现领导者的容才之雅量。要知道有脾气的人是有才的,乖乖听话的多数是庸才,大家知道烈马都是有个性的,不好驯服。   尊敬的各大学校领导,本文有点冒犯,不要说还用得着你来教训,要知道愚者百虑必有一得。
1564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杨乐文章的几点启示
热度 1 zxj368 2013-1-25 11:40
第二期《新华文摘》上,有杨乐的一篇文章,看后有一点想法。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杨乐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国家为了准备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让北大清华的理工科学生由原来的五年毕业,改为本科读六年。六年时间,好好读书,可以把很多东西学进去,学扎实! 现在学生都是四年本科,其中前两年学基础,后一年学专业,到第四年几乎就是找工作啦,根本没有心事学习。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为了学东西,很多人完全是为了有个工作。 两相对比,现在怎么出人才? 杨乐在中国科学院读硕士,四年时间!在熊庆来教授的带领下,学到了研究真工夫! 现在的硕士,最长的是三年,很多减为二年或是一年半,能学到多少东西?别说研究了,可能仅仅是皮毛而已。 人才怎么出? 当初国家为了出人才,把最好的大学里的学生,让他们延长学制,多学东西,掌握真本事。那还是要苏联撤走专家、中国急需人才的时候呀! 现在呢?我们不需要人才吗?国家依然需要高水平的尖端人才呀,可是,“短平快”的教学方法与思路,能够培养出人才吗?没有深厚的功底,怎么能够有创新的能力? 人才,是国家最大的财富。 人才的培养与诞生,需要国家政策导向的大力支持!
个人分类: 杂谈|30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特色的“万人计划”
热度 7 qyu111 2013-1-23 11:52
阅读了国家 7 部 3 院 1 委的“万人计划”书(关于引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 http://www.bit.edu.cn/docs/20121025133328053554.pdf )。 总结了一下,可以用我国历来的三大运行模式来概括: “计划”模式、“运功”模式、和“摸着石头过河”模式。 可以说这三大模式是我们国家的特色,也是我们国家运行的三大基本模式。 计划模式:顶层设计,贯彻执行。 运动模式:规模宏大,举国运动。 摸着石头过河模式:走到哪里不知道,走起来再说,走错了回头再摸。 计划模式和运动模式的特点是:效率高,波动大。 摸着石头过河模式要解决的问题是:水深了怎么办? 顺便和西方国家的运行模式对比一下 :“自由”模式,或“自然”模式 。 自然模式的特点是:进程缓慢,循 序 渐进。 马克思 PK 达尔文: revolution vs. evolution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40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科学人才计划的学科导向与人才培养导向
liyibo666 2013-1-18 11:19
科学人才计划的学科导向与人才培养导向 精选 已有 557 次阅读 2013-1-17 21:56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人才培养 人才 计划 饶毅 老师博文: “ 科学人才计划的常规作用:国际经验和中国历程 中”讲:“一是任务导向,一是人才导向 ”,讲得挺好。但根据老邪了解的国情,我觉得还应该多强调一下科学人才计划的学科导向与人才培养导向 。学科导向就不用我再罗嗦;人才培养,我觉得对我们后发国家来说,应该至少和人才引进同等重视。在美国 NASA 的地学部就有专门给研究生申请的课题计划 , 但申请人必须是美国公民,外国留学生是没门儿的。
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人才计划的学科导向与人才培养导向
热度 9 lix 2013-1-17 21:56
饶毅 老师博文: “ 科学人才计划的常规作用:国际经验和中国历程 中”讲:“一是任务导向,一是人才导向 ”,讲得挺好。但根据老邪了解的国情,我觉得还应该多强调一下科学人才计划的学科导向与人才培养导向 。学科导向就不用我再罗嗦;人才培养,我觉得对我们后发国家来说,应该至少和人才引进同等重视。在美国 NASA 的地学部就有专门给研究生申请的课题计划 , 但申请人必须是美国公民,外国留学生是没门儿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6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網絡的力量、中國的比較優勢以及劉洋辦公司的可能性!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3-1-16 16:27
太令我這個網絡盲震驚鳥! 剛剛看到這則消息: Verizon为雇员提供了VPN允许他们在家里工作。内部的审计发现,公司明星程序员Bob的VPN登陆日志显示他固定的从中国沈阳访问公司主服务器。调查排除了恶意程序或黑客入侵的可能性。Verizon的进一步分析发现,Bob雇用了沈阳的一家软件咨询公司去做他的日常编程工作,通过FedExed提供了他的双步认证令牌,将薪水的五分之一支付给外包公司,自己则去上网冲浪,比如在Reddit上逛几小时,然后去吃饭,再上ebay血拼,更新Facebook 和LinkedIn,最后给经理发送每日工作邮件,上床睡觉。他的计划一直行之有效,在公司人力资源眼里他是最高效的程序员之一,被认为是C, C++、Perl、Java、Ruby, PHP和Python方面的专家。目前Bob已被解雇。 ———————————————————————————————————— 哈哈哈,原來還能這樣啊! 1,網絡技術居然可以發達到這種程度。 2,國人的能力如此廉價。 說不定劉洋同學這廝也可以弄一個外包公司,利用國內廉價的IT人才,接受外包業務呢! 現在泡在科學網上寫一些爛博文,損失多少金錢啊!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410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才队伍建设要有长远规划
热度 5 wangdh 2013-1-16 13:35
人才队伍建设要有长远规划 ( 王德华 ) 研究所召开学术年会。为保证交流效果,封闭式会议,感觉效果很好。 会议安排了 12 个学术报告,包括 2012 年重要成果介绍和新引进(培养)人才工作交流,新老研究员同台演讲,研究热点与传统学科并存。一天紧张的学术报告,收获颇丰。对于学科领域多样的研究所,这样的交流非常有意义。不同领域的 PI 们可以相互交流学术进展和学术成果,同时新老队员通过交谈、熟悉,加深相互理解,促进共识和可能的合作。领导层能利用这样的机会听取一些建议和意见,发现和思考一些问题,自然是另一种收获。 多年前,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建议研究所召开学术年会,特别是研究所每年的重要进展和成果,新引进人才的学术贡献等,举行专题报告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任何事情都需要人去做,要做好一件事情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两年所级的学术年会,个人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认识了新人,了解了一点他们的工作,较为详细地听取得重要成果的研究员们的介绍,不管能够听懂多少,对自己单位的同事的工作有点基本了解还是应该的。 研究所一年的科研进展还是很大的,很多重要的进展和发现发表在国际上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如 Nature, PNAS 等。老 PI 们的阶段性成果、完整的科研故事,新人的突出成绩和发展设想,都很鼓舞人。增加新知识,刺激新思考,甚至一些反思。年龄大的人,多反思、多总结,也是很有好处的。保守肯定不行,不自量力狂妄自大也不可取,学问无止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做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是有学问的。糊里糊涂也可以过日子,等想过明白日子的时候,时机已经不可能了,亡羊补牢有时候还是晚了的。所以,所领导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研究员们要聚焦(Focus)自己的研究领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和优势,沿着一个领域方向坚持做下去,要舍得放弃一些东西。我很赞同这样的领导理念。对研究员 (PI) 要求是这样,对青年学者也是这样,对研究生培养也是这样,这才体现学问是积累的,创新突破时有积累和基础的。做学问,智慧很重要,坚持和劳动也很重要。 在最后自由讨论的时候,自己也说了几句话。有同事希望我写出来,那就找个写博文的借口了。 我的即席发言主要想表达一个意思:一个单位(甚至国家)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有一个严肃认真和详细的规划,要有近期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无论领导层如何更替,一个单位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不应该随意变化。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也应该结合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建设进行。有些领域是需要加强和关注的,有些领域我们已经有较好甚至足够的人才储备。单位发展必须有整体眼光,大局观念。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自己培养的人才,都必须按照研究所的学科发展和建设需求进行。人才问题千万不可以是人为的,随意的。要真正按照“按需设岗”,来设岗,不是按人设岗。 人才队伍发展和建设要有忧患意识,需要有大局意识。无有远虑,必有近忧。我经历过研究所学科调整、优化时代,经历过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经历过人才断层时代。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人才断层”时代的受益者,那个时候有“破格”的做法,都是些应急措施。这几年国家各个层面的人才政策全面铺开,愈演愈烈,对于科技界整体是好事,看似人才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但是由于在执行过程中,对于人才各种标准的设定,在大量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还是出了不少问题,也存在不少问题,同样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如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学科不平衡问题,在很多单位都存在或逐渐显露出来了。生物学是发展最迅速的学科,新学科、新领域不断出现,人才和知识也随之变化,一些经典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各个方面的挑战,如传统动物学、生态学等。 有些经典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很重要的,但发展明显受到了时代的挑战,这样研究所在人才培养和经费政策上要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果有心分析一下各学科领域的人才现状,就可以大体预测各个学科方向领域的人才队伍在 10 年左右的动态,也会发现有些学科领域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很可能就会出现新一茬的“人才荒”。学科发展一旦没有了人才,再考虑恢复和发展就很困难了,也可能失去了多年积累起来的原有的学科优势。人才问题,不是抑制势头好的,支持弱的,而应该是那些发展好的要继续保持好的势头,发展遇到瓶颈的要在特殊时期给以一定时期内的特殊扶持,这样使一个单位的人才队伍发展才能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人才问题对于国家是大问题,对于任何单位都是一个大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因素也很多。所以,我这些文字只是说明一个具体的方面,特此说明一下以免被误读。说这些只是自己的一点想法,也许国家、科学院、教育部、各大学院所早就有这样的考虑和规划了,也许...
个人分类: 浅论人才|7990 次阅读|9 个评论
每个行当里做到极致就是高端人才
热度 21 Wuyishan 2013-1-16 07:02
(博主按:今天《科技日报》用一整版发表了前不久一次“科技人才评价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包括我的以下发言摘要。由于每个人的发言被压缩到600字,一些必要的论证和说明都被删掉了,所以有的观点孤立地听起来难免有点不好接受,望理解。 全部发言摘要见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 , 进入链接页面后请选择第8版 ) 每个行当里做到极致就是高端人才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关于人才评价,我认为:首先,要想了解人才评价方面的真实问题,需要进行调研。本所曾经承接过一个课题,了解第一线科研人员对发表论文的看法。上万份问卷调研发现,多数科研人员对本单位考核指标中的论文要求持正面看法。由于受到考核压力,他们更加重视发表,也确实发表了很多不错的论文。如果不调研,就可能想当然地认为,科研人员一定仇视这样的考核。 其次,科研评价既要听被评人的意见,也要听评价者的意见,否则就偏颇。本所跟大学科研处处长们有很多工作接触。沟通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一些做法也有其道理。例如,我觉得,应奖励被引次数高的论文,而不是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的论文。可是,考虑到激励的时效性,他们现在的做法也可以理解。 第三,什么是高端人才?一提起高端人才,人们就立刻会想到职称、学历。我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当里做到极致就是高端人才。我们所有一位退休员工,他在岗时对国外各个领域医学文献都特别熟悉,国内的医学会议经常请他去介绍国际医学研究前沿,没有人可以替代他。这样的人不一定是高学历、高职称,但是工作能做到这个地步,就是高端人才。 人才的评价往往还跟科技经费分配联系在一起。出于某种原因,有的人总是得不到经费支撑。我认为,经费分配一定要坚持两条腿走路,过去是行政的裁量权比较大,现在只强调同行评议,而我认为要两条腿走路,行政裁量与同行评议各有各的作用。
个人分类: 鼓与呼|10191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人选公示
UniPHY 2013-1-15 09:3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13-1-8 16:49:49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人选公示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规定,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万人计划”专项办对科技部初选推荐的“万人计划”第一批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行了复评,共产生6名杰出人才、72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现予公示,公示期7天。如对人选的资格条件等有异议,请于2013年1月14日之前将署名意见发至邮箱qnbj@1000plan.org。 杰出人才人选(6人) 薛其坤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刘忠范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卢 柯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永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72人) 盛 况 浙江大学教授 贡 俊 上海电驱动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徐树公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教授 邵新宇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赵 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邢卫红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 李风华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祥山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柳朝晖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高 翔 浙江大学教授 李俊华 清华大学研究员 郑诗礼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舒红兵 武汉大学教授 杜江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罗先刚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徐 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于吉红 吉林大学教授 胡事民 清华大学教授 杨 晓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姜 澜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鹿化煜 南京大学教授 谢兆雄 厦门大学教授 杨勇平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王 文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赖锦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南发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舒跃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教授 陈大鹏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教授 王红岩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曹宏斌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曹淑敏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教授 王健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 勇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 王 硕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张亚雷 同济大学教授 席北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 颖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应汉杰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王圣瑞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自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金来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尤肖虎 东南大学教授 王恩东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 于海斌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黄 强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陈建峰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陈学东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研究员 胡 震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研究员 冯永仁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教授 刘建国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熊盛青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高级工程师 沈功田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教授 夏宁邵 厦门大学教授 贺福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杨学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周 琪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教授 王玉鹏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鲍虎军 浙江大学教授 李 松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吴光辉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 李爱民 南京大学教授 王凤兰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教授 朱 煜 清华大学研究员 李太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王华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陈 卫 江南大学教授 王 庆 东南大学教授 周继勇 浙江大学教授 马隆龙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教授 李建刚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龚 明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更多阅读 “万人计划”将获四方面重点支持 “万人计划”将用十年遴选万名国内人才 “万人计划”开始实施 支持人才国产化
2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人选公示
linxiqing 2013-1-13 15:11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规定,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万人计划”专项办对科技部初选推荐的“万人计划”第一批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行了复评,共产生6名杰出人才、72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现予公示,公示期7天。如对人选的资格条件等有异议,请于2013年1月14日之前将署名意见发至邮箱qnbj@1000plan.org。 杰出人才人选(6人) 薛其坤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刘忠范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卢 柯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永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72人) 盛 况 浙江大学教授 贡 俊 上海电驱动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徐树公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教授 邵新宇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赵 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邢卫红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 李风华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祥山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柳朝晖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高 翔 浙江大学教授 李俊华 清华大学研究员 郑诗礼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舒红兵 武汉大学教授 杜江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罗先刚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徐 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于吉红 吉林大学教授 胡事民 清华大学教授 杨 晓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姜 澜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鹿化煜 南京大学教授 谢兆雄 厦门大学教授 杨勇平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王 文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赖锦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南发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舒跃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教授 陈大鹏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教授 王红岩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曹宏斌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曹淑敏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教授 王健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 勇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 王 硕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张亚雷 同济大学教授 席北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 颖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应汉杰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王圣瑞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自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金来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尤肖虎 东南大学教授 王恩东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 于海斌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黄 强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陈建峰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陈学东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研究员 胡 震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研究员 冯永仁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教授 刘建国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熊盛青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高级工程师 沈功田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教授 夏宁邵 厦门大学教授 贺福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杨学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周 琪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教授 王玉鹏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鲍虎军 浙江大学教授 李 松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吴光辉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 李爱民 南京大学教授 王凤兰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教授 朱 煜 清华大学研究员 李太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王华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陈 卫 江南大学教授 王 庆 东南大学教授 周继勇 浙江大学教授 马隆龙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教授 李建刚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龚 明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个人分类: 人才研究|1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万人计划”第一批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名单
bioysy 2013-1-11 23:36
http://renshi.people.com.cn/n/2013/0107/c139617-20122128.html 政策文件: 20121025133328053554.pdf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进人才的成功与失败
热度 27 Taylorwang 2013-1-11 09:29
近年来国内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国外大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功不可 没。是不是要引进人才?我想大家的意见是统一的,必须引进。争论的焦点是引进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引进人才。我从我看到的我校两个引进人才的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我校引进最成功的人才应该是搞有机发光材料研究的曹院士。曹先生引进国内之前,在美国就是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的主力研究人员,而且当时华南理工大学在发光高分子材料领域应是一片空白。曹先生来我校后,着手实验室的组建与研究实验工作。他引进时已 50 多岁了,干起活来都让我们这些比他年轻得多的人汗颜!在学校,他基本上都在实验室呆着,有时做实验到晚上 12 点多才回去。有一次,做完实验已是夜里 1 点了,看守大门的保安,以为没有人了,将他锁在实验楼中。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华工在光电方面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曹先生顺利当选为院士,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带出了一帮年轻实干的研究队伍,实验室在国际上发表的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占居了我校的不少份额,除拿到 973 , 863 等国家级大项目,还开展了与企业的合作开发工作。 我校十多年前也从日本引进了一位人才,引进前也在日本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引进时,房子、职称等待遇也都解决了,引进来就是教授与博导。与他聊起来,开口就是日本多先进,管理多好,国内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与他合作的人,差不多都与他闹翻了,他招的几个研究生,也打报告争着要离开他。我不知道他来我校有没有再发表有影响的 SCI 论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几乎没有取得有标志性的成果,后来招不到研究生,年龄到了就退休了。 这是我看到的我校两个人才引进的案例,一个很成功,一个算失败。人才引进前已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这一点异议不大,即使有“陆骏”之流,也容易被揭发。但 另外的一些因素也相当重要,即引进人才的个人动机与人生态度。 我也在外资企业做过,在外资企业工作,工资高一点,但没有归属感。曹先生对实验充满热情,将实验研究当着自己的事业,回国搞研究,他找到了这种归属感。有人讲,现在拿国家项目,必须有“人脉”,要整天的“跑部钱进”,我看这一点在他身上并不是很适当,他花在研究的时间上还是最多的,一些荣誉的政治头衔,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他都让给了其它人。我原来学的也是材料,现在搞环保,我的一位老同学,曾是他的学生,有幸有一次与曹先生一起吃饭,聊到收入,感觉也比目前“千人”引进至少要 100 万以上的年薪低得多,当然,若从他取得的成绩,我认为给再多的钱也是值的。若只是为了钱,他有可能留在国外能赚更多的钱。曹先生被我校引进回国搞科研,难道没有看不惯的地方?我想会有很多,有些讲出来,有些忍了,但他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搞科研的工作上来。另一位引进的人才,整天抱怨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到头来一事无成。这 也验证了习总书记讲的“实干兴帮,空谈误国”! 我总想,引进人才,最重要地是给他一个干事业的环境,让他有归属感地做好自己的事业。一个干事业的人,平时花钱也不多,一年的收入达 100 万就绰绰有余了,再多的收入,也只是数字上的变化了,在引进人才时,给予较好的待遇是应该的,若年薪已达 100 万,还要想再增加收入,与学校讨价还价的“千人”,这就是为了赚钱的人,而不是干事业的人,最好还是让他留在国外“发财”。当然,国内的一些学者也不要对引进“千人”有 100 万的年薪而眼红,因为能做到“千人”,说明在业界也是牛人,超过一般人的收入是应该的。目前大学的教授,平时教学工作量都不算大,若你也是业界的牛人,有科研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能创造一年一亿元的产值,你还会在乎那 100 万的年薪吗?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除了具有光明磊落,正直的品质,另外,可能也指君子能有坦荡包容的性格。我们引进的人才, 除看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最好引进来的都是君子!
11931 次阅读|57 个评论
人才过剩还是没有人才
热度 10 outcrop 2013-1-6 09:03
有人说,研究生做环卫工,是人才过剩。 但我觉得,我们根本就是人才短缺。 培养出来的,上了大学研究生,都只是学历,真的能算人才? 另一方面,真正的某些人才,又不大受待见,很怪异的一个循环。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69 次阅读|23 个评论
领军人才真能领军吗?
热度 1 gxswmwys 2013-1-5 12:47
中国的领军人才很多,待遇也很好!是大部分科学工作者羡慕的! 历史青睐了领军人才!但历史是人民大众创造!因为是期末判卷, 今天教研室主任给各位教师预定中午盒饭时,问大家谁要大牛? 我突然想到网上管那些能拿到国家很多项目和具有大量科研经费 的人员称为大牛,几位青年教师都乐了!
个人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朝阳市第二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人选公示
zzllxx5168 2013-1-4 14:09
[转载]朝阳市第二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人选公示
朝阳市第二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人选公示 本博主张连翔教授榜上有名。 http://chaoyang.nen.com.cn/72341268037894144/20121221/2732058.shtml 朝阳新闻网 2012-12-21 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促进朝阳市自然科学学科发展,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根据《朝阳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评选管理办法》(朝委办发 1号),经过严格审查和认真评审,评选出孔宪清等90人为朝阳市第二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人选,现予公示:公示日期为2012年12月21日—27日,如有不同意见请向朝阳市第二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评委会办公室反映。联系电话:2806136。 来源:朝阳日报 责任编辑:赵智昊。
个人分类: 学术成就|1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容忍与自由-----我2012年的阅读书单
热度 2 yanjundu 2012-12-31 10:34
我今年阅读了 30 多本闲书,包括小说、传记、历史、社会学等题材。根据国内媒体的统计,我 2012 年的阅读量相当于以色列人年均阅读量的一半,日本人的四分之三。据报道,六成日本人读书成风,以色列人把读书放在首位,冰岛人以阅读消磨时光,平均每个人在一个月里买了近 2 本书。而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远远低于周边的日韩国家,仅为日本国民年阅读量的九分之一。 今年阅读中最大的收获是思想上的收获,思考和分析问题方面的收获。感触最深的,是对“容忍”的理解和认同。我是研究植物生态学的,我们知道:物种多样性丰富的森林,才更美;而一个多样性高的森林,既需要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也需要那些个体数很少的稀有种。正是稀有种的存在,才使得森林呈现多样化,才让人赏心悦目。但是,稀有种常常需要特殊的土壤,需要和常见种不同的土壤基质。国家和社会也如此,需要多样化的环境,才能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特别是那些“稀有人才”。如果一个国家的环境太单一,太多条条框框,凡是跳出这个“条框”的人,都被周围的人白眼和警告,让他们不要出格,那这个国家的人,将像是从一个模版中出来的人,是在畏首畏尾的环境中出来的人,我们还能奢望出人才吗?天才,早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已被扼杀了。天才,是需要特殊土壤的。如果社会能多一份包容和容忍,让人多一份自由,能够“自我”,能够释放个性,那会不会有更多的人才涌现呢?会不会有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呢?去过美国的人可能有感触,那里比国内有更多怪人,你可能碰到一个怪人,是变态,再碰到一个怪人,是个弱智,但是,社会中怪人多了,保不准下一个怪人就是个天才。如果社会中没有“怪人”存在的土壤,天才也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胡适先生认为,“容忍比自由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者”可以享受自由。而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照茨威格的看法,我们要保护异端者的权利。我们都是受过自然科学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正确”,更不可以主张“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正确”。 本年也是目前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托克维尔著的《论美国的民主》。一本书或者一次活动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这本书或这次活动的主题本身,收获最大的可能是其它方面,比如让你开了眼界,拓宽了视野,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关于本书的书评以及延伸评论见之前的博文: “何为一本好书?-《论美国的民主》书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8940do=blogid=626685 “中国的民主化之路怎么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8940do=blogid=628275 下面是 2012 年阅读书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约翰 · 密尔 《论自由》 《 可操作的民主 》 林达《 一路走来一路读 》 安东尼 · 刘易斯 《 言论的边界 》 胡适《 不朽 》《 容忍与自由 》《 胡适的声音 》《 胡适作品新编 》《 胡适口述自传 》 鲁迅杂文全集 梁漱溟《 这个世界会好吗? 》 费孝通 《乡土中国》 熊培云《 重新发现社会 》《 思想国 》《 自由在高处 》《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 我的精神家园 》 《 丰子恺漫画精品集 》 于娟《 此生未完成 》 《 陈省身传 》《谢家麟传记》 林语堂《 京华烟云(全两册) 》 大江健三郎《 在自己的树 下 》 茨威格《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毛姆《 客厅里的绅士 》《 毛姆读书随笔 》 泰戈尔《 飞鸟集 》 西西《 我城 》,舒国治《 理想的下午 》 赵越胜《 燃灯者 》 ================= 本人长期提供SCI英文论文修改,修改者为母语为英语的欧美人。 http://www.planta.cn/forum/viewtopic.php?t=11392 在谷歌中输入关键词“生物学SCI英文修改服务”或“生态学SCI英文修改服务”,第一个帖子就是本广告贴。 ## 链接: 普兰塔:2012年的私人书单 http://www.planta.cn/forum/viewtopic.php?p=205174#205174
个人分类: 评论|33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才时时都有,只求你们别杀了他
热度 30 cwufp 2012-12-22 10:54
就在现在这个时间,中央台3套李咏主持的非常6+1有个少年在唱汪峰的歌“北京,北京”,我在书房听见电视机里传出来那歌声,感到的是震撼。一个11岁的小孩子,把一首具有深度人生思考的歌曲,如此恰当的演绎,达到了几乎完美。不仅我深感其天才的特质,主持人、汪峰和评委的嘉宾都用了同样的一个词表达对这个孩子的喜爱:天才。 我之所以倡导科技界的星光大道,就是希望能有个没有那些貌似的专家存在的舞台。那些自称权威和专家的人不管是知识还是科研能力都已经官化和老化,在骨髓里已经移植了除了个人利益和名望以外没有别的追求的人,没完没了的用各种尺子衡量出所谓的人才,而那些人才都不过是他们手中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荣耀的工具。 星光大道和非常6+1之所以能够发现那么多没埋没在草根里的天才,那些专家和名家之所以能让真正的天才脱颖而出,只有一个简单的理由,给大家看。 在十三亿人口的大国里,总说没有人才,需要引进人才,每次都数数给大家看,可我们从来看不到是谁选的,为什么这个人就可以选上,即便有时告诉我们谁被选为了人才,可被认定为人才中获利最多的那些所谓的人才我们居然连名字都不知道。 在这种选来选去的过程中,很多的天才被尺子和标准削去了棱角,那点天才被流水和冷酷风化;更多天才则是在默默无闻中被埋没在草根中,由于缺少足够的营养和支持,终究无法发出其天才本来能够贡献出来的光芒。 如果说人才不够用,需要引进,首先应该引咎辞职或者马上脸红耳赤下台的就是一直掌控着科教界的人才认定规则,整天宣扬人才引进的这些人,你们不知道羞耻,我替你们感到羞耻。 李咏说,最美的声音的认定标准是没有标准,你们的标准就是标准。科教界的所谓人才标准也应该这样,因为天才之所以天才,就是因为他不符合任何标准,拿过去的人才标准套出来的都只能是一般人才,而绝不可能是天才。那些整天拿着尺子的人,不用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给大家看,而权力却又大到可以杀死任何一个天才。这也是他们敢于制造各种由头,搞一些标榜自己权力的运动,而实际上干着赵高当年用过的指鹿为马的把戏的原因。 公开操作过程,让公众知道,不管是人才选定还是大项目负责人的确定,都是 哪些人 参与,并由谁确定的,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不是难事,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5966 次阅读|35 个评论
[转载]河南理工校长邹友峰:协同创新"孵化"创新人才
tangminqian 2012-12-18 13:57
2012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 第05版:高教周刊 http://gaojiao.jyb.cn/gdjyxw/201212/t20121217_521681.html 河南理工校长邹友峰:协同创新"孵化"创新人才 协同创新“孵化”创新人才——访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 “着力推动协同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是我们的一致追求。”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说,“协同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器’,也是推进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抓手。高校要与行业结合,与地方结合,与大企业结合,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合作,在满足人民需要中实现自身发展。”   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不断集聚校内外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协同创新实践。学校还将争取参与1~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获得3~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协同创新实现了由单一具体项目研究向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联合攻关转变,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邹友峰说。目前,河南理工大学已规划了煤矿灾害防治与抢险救灾、煤与煤层气协调开采、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综合检测与生态恢复、机电装备与精密制造、绿色新材料、工矿自动化与信息化、深部矿井建设与围岩控制、太极拳文化、应急管理、能源经济与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等12个校校、校所、校企和国际合作的协同创新中心,并作为骨干煤炭高校,参与到了中国“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的筹建工作。   此外,学校还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和学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会同河南煤化、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郑煤集团、义煤集团、河南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等骨干能源企业,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矿山装备制造企业,郑州煤炭设计研究院、河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积极组建“河南煤炭协同创新中心”。   作为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河南省第一个“一校一园”模式大学科技园——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项目于2012年6月开工建设。“科技园计划建设成研发孵化、综合服务、科技产业、商务生活4个关联性分区,最终形成河南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并将根据学校的技术优势、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及入园企业的状况,在矿山机械、矿用材料、矿山信息化、矿山技术开发服务等地矿相关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邹友峰说。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质量是核心、灵魂、抓手,是高校竞争力和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协同创新是提升质量的重要举措。”邹友峰说,“学校将借国家大力推动协同创新的机遇,深入实施社会服务支撑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会聚、科研领先、成果丰富的优势,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深化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地方的合作,深入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使学校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和服务基地。此外,还要创造条件,逐步在更广阔的领域扩大合作,包括与国家级研究院(所)、央企、外企以及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开展交流,在战略互动融合中促进共同发展,‘智’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转型升级,努力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促进国家能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记者 陈强 通讯员 春浩)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7日第5版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乐院士:研究生阶段是决定人才水平的关键
toylondx 2012-12-18 06:23
杨乐院士:研究生阶段是决定人才水平的关键 杨乐 ■本报记者 陆琦 “年轻学子应继承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治学的传统,认真学习,努力创新,遵守规范。”12月13日,中科院院士杨乐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作题为《培养优良学风,做好学位论文》的报告时,反复强调上述内容。 “研究生阶段是决定人才水平的关键。”杨乐认为,研究生阶段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继续打好较为广博与扎实的基础。另一项是在导师的带领下,接受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的训练,作出优秀的学位论文。 “这更加重要。”杨乐说,“研究生不是发表一两篇论文就合格了,而是应对研究领域有较好的掌握,可以在毕业后开展研究工作。” 在杨乐看来,一次完整研究工作的训练,应包括选题、阅读文献、刻苦攻关、扩大战果、撰写论文等方面。 大部分导师常有两类现成的选题:一类是所在领域的著名难题,另一类则是导师胸有成竹的问题,即导师完全知道该问题如何做,由于意义不大等原因而未撰文。 “这两类问题都不是研究生论文很好的选题。”杨乐说,决定选题应认真听取导师的意见,但是 不能完全依赖导师。“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或研究方向上阅读一些综合报告与学术论文,了解重要问题与发展动态,明确兴趣所在。这样,选题就不难产生。”研读文 献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包含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研究课题或有关的基本文献以及近几年的最新文献。 杨乐表示,在研读一些重要文献时,要刻苦钻研,领会论文的精神实质,提炼出这些学者在解决问题时的原始思想。然后,从这些基本原理上认真考虑,是否有更好的原理、更好的方法,或者有不同的视角来处理或考虑该问题。 “研读文献应该和研究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对文献有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也启发与推动自己的研究工作。” 实践证明,任何有价值成果的获得都不可能轻而易举、一帆风顺,总是要经过冥思苦索,沿着许 多路径去探寻,应用不同的技巧去克服遇到的困难,而且似乎常常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因此,杨乐认为,刻苦攻关是研究工作的一个决定性阶段。“要有坚强的毅 力,百折不挠,坚持到底,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杨乐说,研究工作在取得有意义的结果后,要拓展与扩大这些成果,要认真思索所得的成果以及处理的方法有哪些应用。有时,换一个视角考虑问题,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成果。 他希望研究生不要轻视撰写论文这一环节。 “论文推理如何更为严谨,如何做到表达流畅与叙述清晰易懂、形式更加美好等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杨乐介绍,他做研究生时,从论文初稿到投送发表一篇论文,至少要改写三遍,有时甚至弄得论文面目全非,但确实让论文有了更好的表达方式。 “科研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也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 杨乐期望年轻学子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对所学与所要从事的专业培养浓厚的兴趣,对事业执著地追求,刻苦钻研,长期努力,在研究工作的实践中作出更好的探索与创新。 《中国科学报》 (2012-12-17 第1版 要闻) 转载: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2882.shtm
2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乐院士:研究生阶段是决定人才水平的关键
yangcbxue 2012-12-17 10:00
杨乐院士:研究生阶段是决定人才水平的关键 杨乐 ■本报记者 陆琦 “年轻学子应继承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治学的传统,认真学习,努力创新,遵守规范。”12月13日,中科院院士杨乐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作题为《培养优良学风,做好学位论文》的报告时,反复强调上述内容。 “研究生阶段是决定人才水平的关键。”杨乐认为,研究生阶段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继续打好较为广博与扎实的基础。另一项是在导师的带领下,接受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的训练,作出优秀的学位论文。 “这更加重要。”杨乐说,“研究生不是发表一两篇论文就合格了,而是应对研究领域有较好的掌握,可以在毕业后开展研究工作。” 在杨乐看来,一次完整研究工作的训练,应包括选题、阅读文献、刻苦攻关、扩大战果、撰写论文等方面。 大部分导师常有两类现成的选题:一类是所在领域的著名难题,另一类则是导师胸有成竹的问题,即导师完全知道该问题如何做,由于意义不大等原因而未撰文。 “这两类问题都不是研究生论文很好的选题。”杨乐说,决定选题应认真听取导师的意见,但是不能完全依赖导师。“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或研究方向上阅读一些综合报告与学术论文,了解重要问题与发展动态,明确兴趣所在。这样,选题就不难产生。”研读文献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包含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研究课题或有关的基本文献以及近几年的最新文献。 杨乐表示,在研读一些重要文献时,要刻苦钻研,领会论文的精神实质,提炼出这些学者在解决问题时的原始思想。然后,从这些基本原理上认真考虑,是否有更好的原理、更好的方法,或者有不同的视角来处理或考虑该问题。 “研读文献应该和研究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对文献有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也启发与推动自己的研究工作。” 实践证明,任何有价值成果的获得都不可能轻而易举、一帆风顺,总是要经过冥思苦索,沿着许多路径去探寻,应用不同的技巧去克服遇到的困难,而且似乎常常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因此,杨乐认为,刻苦攻关是研究工作的一个决定性阶段。“要有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坚持到底,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杨乐说,研究工作在取得有意义的结果后,要拓展与扩大这些成果,要认真思索所得的成果以及处理的方法有哪些应用。有时,换一个视角考虑问题,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成果。 他希望研究生不要轻视撰写论文这一环节。 “论文推理如何更为严谨,如何做到表达流畅与叙述清晰易懂、形式更加美好等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杨乐介绍,他做研究生时,从论文初稿到投送发表一篇论文,至少要改写三遍,有时甚至弄得论文面目全非,但确实让论文有了更好的表达方式。 “科研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也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 杨乐期望年轻学子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对所学与所要从事的专业培养浓厚的兴趣,对事业执著地追求,刻苦钻研,长期努力,在研究工作的实践中作出更好的探索与创新。 《中国科学报》 (2012-12-17 第1版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2882.shtm 作者:陆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17 7:54:39
5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这孩子应该属于"创新型人才"吧?
热度 4 zhanghuatian 2012-12-16 16:56
我是笑的不行了!!!
40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个不懂得欣赏和珍惜本国人才和作品的民族是可悲的
热度 11 xyysh2008 2012-12-13 20:36
一个不懂得欣赏和珍惜本国人才和作品的民族是可悲的 严少华 2012 年 12 月 13 日 尽管我曾有一个文学梦,大学低年级时甚至有过靠写作来贴补较为贫困的家庭,也读过不少文学著作(当然后来梦碎了,回到了现实),但坦率地说,我是因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才真正拜读他的作品,我想不少读者也是如此。 最早接触莫言的作品,就是由他的《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那还是正处于积极备战高考的激情岁月里,在老师严密的监视下,抵挡不了电影宣传的诱惑,我和两个要好的同学竟然在晚自习的时间里偷偷地去看了这场电影。心情自然是忐忑不安的,在这个分秒必争、一分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又是内疚,又是惊喜!从此,在我们那简陋的学生澡堂里常常传出歇斯底里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莫回头 …… ”,那是我们在冬天洗冷水澡时的热身和壮胆,却也非常畅快,的确在这简单而又枯燥的备考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甚至夹杂着一些豪气和匪气。当然,我们只知道张艺谋、巩俐和姜文,还不知道莫言是谁。 后面,大学里时,看了不少书,可惜莫言还不太出名。毕业后,也看了不少书,再后来,我终于相信有人说的话,“文化就是大杂烩,所有没用的东西都可以装进这个大箩筐!”从此,我基本上不看长篇小说了。 去年差点买了莫言的《蛙》。那时,我正好带着妻儿去复旦大学老校区玩,在小贩的三轮车上看到了莫言的《蛙》,那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10 元一本的盗版,本来是要买的,但看到封面上印着一个似男孩非男孩的样子,不甚喜欢,于是作罢。 如今,莫言可出风头了!连他的书都难买得到了,如果在他们家附近的话,说不定还能薅一点“文曲星”祖屋外的草毛,也沾沾他的仙气!书也借不到了,一次看到区级图书馆内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正戴着老花眼镜看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虽然连单位内平时都不大看书的同事都在看莫言的小说,我还是没有动心。 真正让我动心的是,最近看了莫言在瑞典学院的演说《讲故事的人》的视频后。 第一、非常感人!尤其是听到他讲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 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母亲捡麦穗被打”时,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那个捡稻穗的男孩,和母亲因家族内纷争被打的那个情景,我不禁流下了热泪。 第二、非常真实!那个呵斥乞讨老人的男孩,那个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的故事,让我想起《忏悔录》! 一个不敢面对自己弱点的人,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不敢剖析自己的人,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不敢面对自身缺点的民族,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第三、非常震撼!得知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将其中一个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的故事” 等等。这些故事富有哲理、让人深思、发人深省,非常震撼! 于是,我开始阅读莫言的著作,第一个就是《酒国》。看完后,我的心情更加不能平静。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在国外得了奖,在国内才能受到肯定?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国外发表了文章,在国内才能受到承认?为什么中国的作家用中文书写的文学作品,只有在国外得了大奖(有时甚至是小奖),才能受到尊重呢?这是一个悲剧吗 ?“墙外开花,墙内香”固然好,那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学会在得到外国人的赞赏之前欣赏和珍惜本国人才以及他们杰出的作品呢? 英国《卫报》网络版 12 月 11 日 报道, 伦敦亚非学院的中文教授贺麦晓( Michel HOCKX )认为,“我不认为中国作家只有挑战政府的时候才是好作家,好作家就是好作家。这并非是评判一切的好标准;难道好的英国作家只能是那些反战的作家吗?”贺麦晓还说,“(对于诺贝尔奖委员会来说)选择异见者得奖是个没有风险的决定,但是以作品本身选择一个文学声誉好的作家获奖是个勇敢的决定。” 我在想,喜欢和欣赏一个本国的好作家、好的作品也需要勇气吗?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738 次阅读|26 个评论
对照:俄罗斯科技部新的重点科研领域国际顶尖人才招聘专项
热度 3 Helmholtz 2012-12-12 16:15
俄罗斯科技部新的重点科研领域国际顶尖人才招聘专项 “关于俄罗斯联邦政府高校、政府科学院以及研究机构招聘国际优秀科学家的措施” 资助额度 3 年 9000 万卢布( 225 万欧元 - 对等 1800 万人民币),有可能延长两年。 招聘机构需要提供四分之一的配套资金。 项目申请截止时间: 2013 年 1 月 31 日(莫斯科当地时间 11 点) 评审结果:优胜者将于 2013 年 4 月 25 日选出。 优胜者将在俄罗斯的高校或研究所组建一个自己的科研团队以完成拟定的任务。 主要确定的科研方向包括: 1. Natural sciences 1.1. Mathematics. 1.2.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1.3. Physics. 1.4. Chemistry. 1.5. Earth sciences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6. Biology. 2. Technologies 2.1.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2.2.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3.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4. Chemical technologies. 2.5. Material technologies. 2.6. Medical technologies. 2.7. Energy and rational nature management. 2.8. Ecological biotechnologies. 2.9. Industrial biotechnologies. 2.10. Nanotechnologies. 3. Medical science and health sciences 3.1. Fundamental medicine. 3.2. Clinical medicine. 3.3. Health sciences. 3.4. Medical biotechnologies. 4. Agricultural sciences 4.1.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ies. 4.2. Animal and dairy husbandry. 4.3. Veterinary science. 4.4.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ies. 俄罗斯国际人才专项.pdf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34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只能靠社会和市场才能提高中国人才、教育和科技水平
dzrdez 2012-12-11 20:50
人才水平,尤其是学术人才的水平,政府没有直接的能力来判断。 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水平,政府还是没有能力来直接判断。 科技水平,尤其是基础科学的水平,政府更没有直接的能力来评判。 人才,不是靠计划就能提高水平的;鱼、渔和渔场对于人才的成长都是重要的;人才的成长断不可拔苗助长,断不可期望跨越式发展;陈景润、屠呦呦的英语和计算机不好,但是二位是无可争辩的高层次人才;对于政府计划的所谓高层次人才,物质待遇那是蹭蹭的高(那可是几百万啊),几乎未见像样的成果,剽窃和弄虚作假之流未见受到基本的处罚( 在国家人才计划中弄虚作假的起码五年禁止获得基金和奖励 )。 教育,也不是靠计划就能提高水平的;教育家办学,崇尚学术,才能提高教育实力。所谓的985高校大肆招收本省区市的学生,罔顾教育公平。中国大学不要自己培养的博士,能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教水平提高了吗?2005年以前,大学生怀孕,就是道德败坏、被开除,成年大学生理所当然的享有婚姻法规定的权利,不把成年大学生当公民的高等教育是人性化的?拼命改大学,使劲合并的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特色泯灭;不培养本科生的中科院还办中科院大学,真是匪夷所思。巴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大师云集,名字何等的谦虚! 科技,尤其是基础研究,水平其实并没有真正提高。就食品、农业和基础医学而言,中国为世界做出了多少贡献。雀巢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营养评估和资助全球学者研究的时候,中国领先的白酒品牌在做什么?酒曲的成分搞清楚没?发酵过程中酒曲和酒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没有?白酒进入人体后如何发挥作用的? 计划要慎用,专业性和特异性强的领域要发挥社会和市场的作用——学会、协会、行会,竞争!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2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组织201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评选
tangminqian 2012-12-7 15:46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公告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1204124915851cata_id=N00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评选工作的通知 教高厅函〔2012〕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等 11 部门《关于印发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的通知》(中组发 12 号)精神,教育部决定组织开展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 (以下简称 “ 国家特支计划 ” )教学名师遴选支持工作,用 10 年左右时间,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分期分批遴选支持 1000 名代表国家一流水平、具有领军才能的教学名师, 2012 年首先启动高等学校的教学名师遴选支持工作。现就评选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和军事院校在职专任教师。 二、评选名额 2012 年遴选支持 100 名 “ 国家特支计划 ” 教学名师(高等 学校),其中 3 名为军事院校教师(由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负责评选)。 三、 申报条件 “ 国家特支计划 ” 教学名师(高等学校)人选,应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培养优秀大学生有突出贡献,教育理念先进,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重要创新,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学生和同行广泛认可,在教育领域和社会上享有盛誉。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 申报教学名师的本科学校人选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 6 学年( 2006 — 2012 学年)主讲课程的平均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 96 学时 /学 年,其中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主讲一门课程(医学专业任课教师按教学时数计算,本科教学工作量平均不少于 60 学时 / 学年,含案例教学和临床带教)。 2. 申报教学名师的高等职业学校人选应具有相关企事业单位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 3 学年( 2009 — 2012 学年)承担本校教学任务(包括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不少于 180 学时 / 学年。 3. 非现任校级领导。 4. 非 “ 国家特支计划 ” 其他类别申报者。 其具体条件详见《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 教学名师(高等学校)评选指标体系(本科学校)》(附件 1 )、《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 教学名师(高等学校)评选指标体系(高等职业学校)》(附件 2 )。 四、申报评选程序 1. 符合上述条件的教师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学校经评选并公示后,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2.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通知要求,按照名额分配方案(见附件 3 )的配额组织评审,并将结果公示后确定向教育部推荐的候选人。候选人中须包含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并占有合理的比例。 3.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在 2012 年 12 月 9 日 前向 “ 教学名师网站 ” ( http://jxms.zlgc.edu.cn 或 http://jxms.zlgc.org )上传候选人相关申报材料,在 2012 年 12 月 7 日 前(以寄出地邮戳为准)向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寄送候选人汇总表(见附件 4 )、候选人推荐表(见附件 5 、 6 ,一式五份)、候选人 45 分钟现场教学录像光盘。 4.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可参照上述要求,分别向教育部推荐候选人。 5. 教育部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会推荐的候选人材料进行公示,并开展网络评审和会议答辩评审。评选结果报“国家特支计划”专项办审核、公示。 五、工作要求 1.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可从 “ 教学名师网站 ” 下载)转发至本行政区域内所有高等学校,并确定一名评选工作联系人,在 2012 年 12 月 3 日 前,将其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 请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按照上述要求确定一名评选工作联系人,并于 12 月 21 日 前将评选结果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3. 各高等学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将候选人情况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公示,并开通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公示无异议方能逐级推荐上报。 六、联系方式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联系人:张建功;电话、传真: 010-66097859 ;电子信箱: zhangjiangong@moe.edu.cn 。 2.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联系人:邓 捷;电话: 010-58581448 、 13901248921 ;电子信箱: dengjie@crct.edu.cn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 4 号 C 座 10 层;邮政编码: 100120 。 附件: 1. 2012 年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 教学名师(高等学校)评选指标体系(本科学校) 2. 2012 年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 教学名师(高等学校)评选指标体系(高等职业学校) 3. 2012 年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 教学名师(高等学校)候选人名额分配方案 4. 2012 年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 教学名师(高等学校)候选人汇总表 5. 2012 年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 教学名师(高等学校)候选人推荐表(本科学校) 6. 2012 年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 教学名师(高等学校)候选人推荐表(高等职业学校) 教育部办公厅 2012 年 11 月 28日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
热度 1 bpding 2012-12-4 14:59
近期我有幸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与教育科学学院做学术访问。一个深刻的印象是这所德语国家中建立最早的大学( 1365 年建校),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做到了“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这一点从维也纳大学主楼里历届校长的姓名被刻在大厅的墙上,诺贝尔奖得主的肖像挂在大厅的玻璃橱里,众多著名学者的大大小小的塑像镶嵌在主楼走廊里,充分体现出来。走进这所著名学府,默默地与那些先贤“对话”,给年轻学子带来研究学问的巨大动力。 这种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深远的。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3137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了这张求职照片——心酸+无奈呀!
热度 3 wangxh 2012-12-2 21:43
看了这张求职照片——心酸+无奈呀!
一个发展中国家,正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大学生求职竟成为我们的大难题! 责任,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主要领导,难辞其咎!看着下列的照片,再阳光的孩子们的背后,都会折射出一阵阵凉意,看看这张涨红着脸、强颜欢笑、近乎祈求的脸——让人心酸啊! 研究生艰辛求职路:200份简历换4个“回音”(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12-02/4375059.shtml ) 号召(实际上是“引诱”)老百姓炒股票、买彩票、搞投机,长此以往,就是高等学校再培养优秀的人才,还哪有工作机会呀? 一个很多地区相当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利诱老百姓买几乎用一生来支付的大房子、买既没有停车场又没有马路跑的汽车,钱都用在这些没有多少意义的固定家财上,还如何产生劳动机会? 许多工科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一心想找“不累挣钱还多”、风吹不着、鱼淋不着坐在办公室抽烟、喝茶、聊QQ的工作——这不就是等着“天上掉馅饼外加一瓶山西老陈醋”逻辑吗? 俺曾经在学生中做过粗略的调查,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愿意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同志们呀,我们可是工科学校呀!实际上,差不多只有工(包括建筑、副业等)、农、林、牧等才能实现真正的增值,才能真正产生更多的劳动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一块地皮即使倒上一百万次也不是真正的增值,洗一万只脚的过程也不能产生一分钱的价值(《新闻联播》播放的,一个大学生在洗脚城找到一份洗脚的工作,这是对着XX说的)! 今天下午与12级新生见了个面,问他们有啥问题。他们的问题全部集中于未来的“工作”上:我们的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将来做什么工作?我们的专业好找工作吗?我们的专业有好工作吗?孩子们从上幼儿园——起跑线——开始,就被“好工作”牵着鼻子走,一直到了大学,都成了他们思想的一部分了。俺的回答很简单:工作现在不要去想,想也没用。只有好好学习知识(特别强调不仅仅是书本死知识)、提高自己的本领才是正经!世界上再差的专业也有人做得很好,再好的专业也有人学得很烂! 有人动不动就拿美国或欧洲国家说事儿,美国有中国这样愿意做乌龟的孙子欺负与剥削,中国有吗?美国有傻子一样的中国好几万亿好几万亿的往里“扔钱”,中国有吗?
个人分类: 国家|2945 次阅读|4 个评论
往事如烟:90年代人才逃离现象及反思
热度 31 jlrlmylt 2012-11-30 10:25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期,高等教育改革停滞不前,大学教师普遍面临着教学工作量不足、科研经费匮乏的困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战,许多身在中小型国企的教工家属面临着下岗、分流、买断工龄的威胁。与此同时,私企与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教师工资与企业工资的差距逐渐拉多,“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成为当时收入差距之大的真实写照。在经济窘迫、事业迷茫、收入失衡三股力量的联合夹击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知识分子逃离象牙塔的狂潮。这场运动影响之深远,足可以在中国现代科技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分析 20 年前知识分子大规模逃离象牙塔现象的前因后果,对于当今科技教育界种种离奇现象的解读,不无裨益。 一、逃离的路径选择:出国、下海、从政 先谈谈出国,这是知识分子逃离象牙塔最主要的途径,摆脱穷困、改善生活是出国的主要动机。与今天不同,象牙塔出国的人多系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副高甚至教授职称的基础学科、冷门专业的学术骨干。现在的小青椒很难想象,这些学术骨干当时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昏暗的办公室、破旧的住房、羞涩的囊中、暗淡的职业前景。说几个悲催的例子,一个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连同保姆一家 4 口竟然住的是一间厨卫皆无的集体宿舍的筒子楼。一对博士学历夫妻,因丢失 500 元存款威胁到该月的财政预算吃紧无法生活,埋怨吵闹至法院离婚的地步。一个被逼无奈讨了农村打工妹的男教师,为分得一套破旧的二居室,竟然要求医院对怀孕未足月的妻子实施剖腹产,以便尽快将子女户口挂到自己名下,满足申请者必须出示具有 2 个以上南京市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要求。 再讲讲下海。与出国者不同,下海者多为计算机、机械制造、自动化、风景园林、室内设计等应用型学科青椒。自然,情急之下奋不顾身跳海的教师也为数不少。下海的主要途径是利用一技之长到大公司任职、自己开公司创业。曾记得,校门口的龙蟠路是当年南京市有名的汽配一条街,许多店铺被学校辞职下海的老师承包了。自然,下海的动机很简单:让钱闹的!现在高校的青椒难以理解的是,当时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大学教师出门在外,因为出手吝啬,经常受到百货公司女售货员、菜场大叔的嘲笑。在沉默中爆发之后,北京某高校一具有副高职称的政工干部竟然不顾斯文,在大学门口摆起了烤白薯的地摊。南京某高校一男青椒,因为系农村家庭出身,专业冷门加之自身条件欠佳,收入低微、婚姻无望,情急之下,在向学校人事处长递交一份措辞严厉的辞职信后,放弃教职,投奔了北方一所类似山东南翔技校的无线电技校,意图通过学得一技之长后自己创业,通过收入倍增计划改变命运。 最后谈谈从政。与今天百万学子考铁饭碗的公务员考试不同,象牙塔园丁从政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公开选拔干部的方式考官。这些从政者多为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比例较少,印象中有 4-5 个教师通过考官的方式步入南京市、江苏省处级甚至厅局级干部的行列。虽然数量很少,在普遍贫穷的 90 年代,通过考官的方式彻底改变一穷二白命运的示范效应,仍然在教工群体中引起轩然大波,激发起众多教工的从政愿望。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天下掉馅饼的例子虽然概率很小,却也发生过。一个没有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的小青椒,因为读了博士学位、通过导师的关系在国外学习了一年,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竟然考取了一个偏远省份省会城市副局长的宝座。各位网民请注意,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博士文凭、留学经历这些稀缺资源,对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许多当地政府的形象,还是具有吸引力的。 二、逃离者的命运分析 不消说,在我们这个具有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度,命运最好的自然是从政者。还是那个从前整天为工资、住房发愁、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小愤青,当上局长后,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校庆、院庆、院校地方合作,每次都成为领导同志的座上客、学校网站新闻栏目的头版头条。命运次之的当属出国留学者。其中最优秀的留在异国他乡做了欧美高校的终身教授、软件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美国政府机关的官员。少部分被引进的海龟,成为科学院、高校的江河湖海各类人才,拥有数十万年薪、数百万科研启动费、宽敞办公室、独立实验室,嫉妒得仍然拥挤在狭窄的办公室、领着可怜薪水的昔日土鳖同事,眼睛发绿。当然,相当一批出国留学者日子过得并不潇洒,只能说温饱有余:有的由于专业限制,只好在一轮又一轮的博后岗位上苦熬,靠数千刀的工资支撑一家数口的生活;有的留学者被迫改行,做了养老院的女护工、大学校园的花匠、超市里的理货员;有的因为年龄偏大、身体疾病或家庭变故等原因甚至吃起了国外的低保,在鳏寡孤独中度过余生。下海者因为专业背景、个人情商、社会人脉不同,命运相差较大。成功者拥有资产数十亿,甚至可以在土地拍卖市场上与地产大亨万科集团一比高下;失败者资不抵债,企业破产倒闭,最后妻离子散,被市场经济大潮吞噬;聪明者则回头上岸,重新过起稳定、安逸但贫穷的教师生活。 三、结果与反思 大规模的人才流失无异于人体动脉出血,对象牙塔的冲击是巨大的。首先是学科教学科研实力的大幅度下降。笔者所在的学院,前身为中央大学森林系,这个拥有 100 多年历史的老学院中青年骨干流失数量竟然过半,无奈何之下,人事处规定,教师评聘高级职称之前必须签订服务若干年、违约巨额罚款的卖身契。南京某 211 院校经管学院,因人才流失过多,学科已经构不成梯队,学校领导曾一度下决心取消学院建制。浙江某高校,因地处偏僻、人才流失太多、招生分配两难,学校领导召开紧急会议,中心议题是打报告给省政府,请求解散学校。其次,是人才结构的恶化。大规模人才流失过后,今天的大学校园,宛如城镇化洗劫后已经空心化的乡村,满眼是嗷嗷待哺的青椒、呈半边天压倒态式的妇女、等待退休的中老年教师。最后是科研创新能力的衰退。笔者曾经给多家学报审稿,也曾经数次担任 NSFC 青年、面上项目的同行评议专家,在审过的稿子、看过的本子当中,小青椒的比例占绝大多数,其中多为国外方法粗糙跟踪、技术雕虫小技改进, SCI 论文不少,却缺乏让人耳目一新、富有创新精神的 Idea 。 反思人才大规模流失的原因,要保持教学科研队伍稳定、健康发展,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不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困扰的物质保障条件。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清楚地表明,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精神需求,在基本生存的低层次需求难以满足的前提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的“仓廪实而民知礼节”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一个以人为本、关注小人物命运的社会氛围。出国留学的中青年骨干中,不乏因妻子下岗、孩子残疾、农村父母养老问题困扰,图慕西方国家高福利水平而移居他乡的。第三,一个允许自由探索思想存在的体制。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发现 90 年代出国的人流中,也有极少数家境富裕、衣食无忧的人,他们奔走他乡的动因,无外乎是寻求一种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 中国的特色,决定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难以同时具备这些条件,也难以产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敢于蔑视强权的精神贵族式的大师。如果以上判断是正确,那么现在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离奇现象的解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既然成不了大师,命中注定是一个凡人,那么从事科研、教育只能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所谓的博士逃离科研、教授奔官、怀揣高文凭的靓女急嫁,就是一种凡人的生存智慧,无可厚非。既然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不堪重用的凡夫俗子,研究生疯狂扩招后的大浪淘沙下总会有一些科研的种子,依靠这些人维持机器的运转;花费重金引进少量江河湖海人才,凭借这些精英去赶英超美,至于其他的蠢才,让其自生自灭好了。从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看似瞎折腾的领导们的做法,难道不充满着智慧的火花么? 凡夫俗子们智慧,管理者的精明,看似无可厚非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隐忧。从历史上看,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与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不无干系。从现实来看,研究生改行、大学生失业,与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低端、对人才需求不足的科研现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当我们阅读着贫困女研究生成绩良好却就业无门上吊自杀的新闻、当我们目睹着名校博士生与贫穷师范本科生争夺中小学教师饭碗的情境、当我们浏览着成千本科生与下岗工人争夺环卫工事业编制故事的时候,作为象牙塔的园丁、科研大军的一员,除了哀叹生存竞争的残酷之外,我们不感觉有点问心有愧吗?、
个人分类: 象牙塔生活|9602 次阅读|39 个评论
[转载]海归和本土人才到底有哪些不一样
liyibo666 2012-11-29 11:10
海归和本土人才到底有哪些不一样 喻海良, 2012-11-29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的生日。转眼间,在科学网上写博客一年多了,查看我在科学网上写的第五篇博客“期许三十二”,“春夏和秋冬,与时而同进。”一年间,我竟然写下了 218 篇博文,简直“弃工从文”了。 最近一些天,大家又开始讨论海归和本土人才在职称评定方面的事情。也巧,一位记者也在问我对这一相关问题的看法,就参与谈谈我的认识。我觉得,像我,一个本土博士并在国内工作多年的人,感触最深。 国内培养人才的主要优势: · 对国内行业发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懂得某一个领域内目前需要什么,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 在国内高校、企业都有一定的人脉关系。这些,对于将来开展“产学研”合作,具有很好的优势。 · 容易融入团队,特别是那些留在本单位工作的人。他们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制度。 · 某些优势学科培养的学生,同样具有很好的国际视野,知道国际前沿问题。 国内培养人才的主要缺点: · 大部分人能动性较差,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特别是有些以“完成任务”等形式培养的博士。 · 国际交流能力较差。这个包括我自己,英语写作,最差,可以反复修改。但,语言交流,没有太多思考时间。 · 视野不够开阔,不知道什么是前沿问题。特别是某些高校培养的博士,以完成项目作为博士答辩的依据。 · 部分博士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国外培养人才的主要优点: · 大部分人国际交流能力较强,但也有差的。 · 大部分人理论基础扎实,对基础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的确,天天看文献,不扎实都不行。 · 视野比较宽阔。这也要分人,部分人跟着好的导师,的确走在前沿位置。 · 回国发展容易独挡一面。由于没有太多的关系户,所以,必须自己独当一面。 · 通常都有好的论文发表记录。我的几个师弟师妹,都在传统顶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国外培养人才的主要缺点: · 容易水土不服。国外学习环境相对比较轻松,而国内研究单位目前考核较多。 · 关系网暂时不多。如果人比较内向,以后发展也比较慢。 · 思维简单。由于受老外的教育,他们的思维模式比较简单。我的思维模式比较简单,所以,也适合在国外科研生活。 最后,利用我回那位记者的话结尾: 必要强调一点,花“高价钱”引起人才固然可以起到一时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把这些人才留在国内发展、减少国内本土培养的优秀人才流失才是将来发展的主要任务。
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尊重人才其实只需要把人才当菩萨供而不是给命令
热度 3 laserdai 2012-11-28 21:56
继续管理人才和尊重人才的话题。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才,这里人才就是人才,根本不是庸才蠢才和奴才。 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的人才政策的执行情况做得非常好,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我们现在社会的基本面还是源于那个时代。新中国建国后,熟读二十四史的毛泽东当然很清楚,所以提出了双百方针,即百歌齐放,百家争鸣,这也是任何一个盛事的标志。 尊重人才,实际上就是把人才当菩萨供着。你看春秋时期,一个能人可以到另一个国家去,立刻被任命为很高级的职务甚至宰相。后来,汉刘邦刚开始就还没有这个本事,导致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后总算明白了尊重人才,后来才能成就延续几百年的一番大业。 美国最初独立战争甚至到南北战争以后,也是得不到需要的人才,所以发展缓慢,多亏二次大战,让美国得到了很多人才,战前就有一批躲避迫害加入,战后又搜罗了一大批,所以美帝国才能挂牌崛起,雄霸全世界,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结束。 纵观这些事实,定性地说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但是看看细节,对这些人才的处理方式就是尊重人才任用人才,而不是管理人才。 就说新中国建国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先驱,也是得到格外的尊重,甚至在困难时期配备的肉食比国家领导人都多,但是这批人就没有得到指令说,工作成果跟工资,级别待遇等等挂钩。所以,这一批人才能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成为新中国的定国公(毛周刘朱彭等一批革命家是立国公)。 然而,看看眼下,最近十几年来的具体执行,跟双百方针背道而驰,跟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那时代根本不同。给你一个人才的帽子戴上,来到以后就整天命令来命令去,当奴才使唤。小马哥升职的故事就以一个很好的证明。 下面是和琼教授的一段简单对话: qiongjiaoshou 2012-11-27 15:52 本质上现行体制与尊重人才存在很大的冲突。一旦人才获得自由,能力得到增强,会与日益衰落且能力低下的官僚形成鲜明对比,会对官员权力构成巨大威胁。为了拼命维持自己的权力,打压真正人才成为非常有效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受到国外强大的国力与威胁,又不得不希望靠人才提升我国的国力。 这就造成了目前既重视人才又打压人才的尴尬局面。 博主回复(2012-11-27 16:19) : 人才就是一块咸肉(ham),夹在两个板子之间 这是不是有点像十八层地狱中的一种刑法,把灵魂放在磨盘上碾压 美国二战以后的科技大发展,就是得益于正确的人才政策。 总结,还是那句老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国家真的要发展,就要大胆任用人才,态度上要当菩萨供着,不要怀疑,如果怀疑,就不要任用人家。世界很大国家很多,让他们自由去吧!把人家骗回来加以摧残,这只能制造产生怨恨甚至仇恨,这跟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154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评价男人 兼论更重要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1-28 17:33
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讨论。 1、喜欢孩子 2、孝顺父母 3、有责任心 4、热爱家庭 5、健康快乐 6、淡薄名利 7、心地宽厚 8、懂得尊重女人 9、能得到家人朋友欣赏 10、对感情无怨无悔 每项10分 40分以下:坏男人 40-60分:普通男人 60-80分:好男人 80分以上:优质男人 1. 愿景比管控更重要; 2. 信念比指标更重要; 3. 人才比战略更重要; 4. 团队比个人更重要; 5. 授权比命令更重要; 6. 平等比权威更重要; 7. 均衡比魄力更重要; 8. 理智比激情更重要; 9. 真诚比体面更重要。 1. 请你自我介绍一下你自己; 2. 你觉得你个性上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3. 说说你最大的缺点; 4. 你对加班的看法; 5. 你对薪资的要求; 6. 在五年的时间内,你的职业规划; 7. 你朋友对你的评价; 8. 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1. 贫穷不能等,因为时间久了,你将习惯贫穷,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 2. 梦想不能等,因为努力晚了,人老就无能为力了; 3. 学习不能等,因为懂得少了,就没本事梦想成真了; 4. 家人不能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5. 健康不能等,因为身体垮了,人生的一切就都没了。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6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
热度 1 metanb 2012-11-28 12:04
越是强调人才的地方,越要远离它。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9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电子科技大学与世界名校格拉斯哥大学合作办学
wangxiaog04 2012-11-27 19:45
我校与世界名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获批准 作者: 国际处 / 来源: 国际合作处 / 时间: 2012-11-22 / 点击: 4257 /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有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的通知》,我校与世界名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学士学位项目”获批准,正式纳入2013年普通高考一本招生计划。我校和格拉斯哥大学在双方优势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强强联手”,合作办学,实行“4+0”办学模式,采用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体系和模式,全过程英文教学,共同选派优秀教师执教;学生在我校学习4年期满,成绩合格将获得我校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并同时获格拉斯哥大学学士学位。 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我校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经过频繁互动,十余次高层互访。双方就合作办学项目所涉及的培养理念和模式、招生和双学籍管理、教学和实验课程体系、后勤保障、学生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艰苦细致的研究讨论和广泛深入的调研。双方校长于2012年3月签署合作办学协议,4月初合作办学协议和计划书获格拉斯哥大学董事会通过,4月底报送教育部审批,10月14日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立项。 汪劲松校长会见格大副校长约翰·查普曼教授 王厚军副校长与格大常务副校长罗兰教授一行磋商合作办学事宜 格大电工系主任约翰.马什教授与彭启琮教授等讨论办学项目课程体系 王厚军副校长就合作办学项目相关事宜主持召开校内各部门协调会 该合作办学项目的获批标志着我校在推进国际化战略上取得又一重大突破。该合作项目通过引进世界名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经验对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必将大大提升我校师生国际交流意识和能力,给学校师生赢得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与资源。 该项目是西部地区首个与世界百强名校合作举办成规模的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项目将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培养基础知识厚,综合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满足我国对国际化高层次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格拉斯哥大学标志性建筑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成立于1451年,是英语国家中第四古老的大学。作为英国最古老、最有名气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之一,格拉斯哥大学的科研和教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在英国的文化和商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格拉斯哥大学是国际大学组织Universitas 21的缔造者之一,英国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的缔约成员。在560余年的历史中,格拉斯哥大学培养出了众多对世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校友,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被誉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父-蒸汽机发明者詹姆斯·瓦特、热力学绝对温标的创建者开尔文、电视机发明人约翰·贝尔德、外科手术消毒技术创立者约瑟夫·李斯特和现代高等教育大学的创始人麦克吉尔(麦克吉尔大学创始人)、斯特拉斯克莱德(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创始人)、埃尔芬斯通(阿伯丁大学创立人)等。在近30年间格拉斯哥大学还诞生了七位诺贝尔奖得主。 格拉斯哥大学是世界100强高校,英国10强研究单位;工程学科为该校优势学科,电子电气工程类专业得到工程与技术学会(IET)和华盛顿协定(Washington Accord)的认证,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认可。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2012/13 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54位;2011年ISB(国际学生晴雨表,世界最大的毕业生对母校的反馈调查)显示,格拉斯哥大学在国际学生满意度方面排名第一。
2266 次阅读|3 个评论
反对人才论
热度 5 hcrm 2012-11-23 11:12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算是人才者之一了,可就人的成长而言,我坚决反对所谓人才论。 在人们的头脑中,大凡有才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就大,完全忽略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绝大多数人是称不上“有才”的,而他们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譬如普通劳动者;二是历史上那些江郎才俊,对社会有所奉献的同时,其破坏性也是罕见的,譬如所谓帝王将相。 从芸芸众生当中撷取“有才”之人为我所用,这是历代特别是有意巩固江山的帝王乐而为之的,毕竟有利于掌控和统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乃至诸如资本主义社会等,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不可能予以剔除或否定,因为人类的历史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谈论人才,划定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这些似乎均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可它所掩盖的一些事实却长期未被我们所认知,那就是奴隶是奴隶社会的主体,农民及手工业者是封建社会的主体,工人和其他劳动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我们普通的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那么,这些主体比之所谓的人才如何? 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劳动和生活,可以自由地表达感情和思想,可以自觉地为社会及其群体服务,没有了刻意的等级与差别,平等地参与和享受人类的劳动及成果。这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我们也相信在未来可以实现,因为自从有人类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努力认知和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现有的社会运行机制给“人才”的定义有两点:一是有突出的才能,二是对社会有贡献。那么,我们是怎样来培养的呢?从一个孩子诞生之日起,他或她就开始了认知与学习,接受当前和过去社会所积累下的知识和思维,再按照我们所制定的标准来教化,如学习成绩必须优异,工作业绩必须突出……总之要有过人之处。很显然,我们给“人才”创造了优越感,让其也自觉与他人不同,理所当然应享受特殊待遇。更多的普通劳动者也认可了这样的划分,同样忽略了自身的价值所在。 我们一搞设立什么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数据库等之类东西,表面上看是重视发挥人的主动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形式化,简单而不负责任地抬高了某些人的作用。社会犹如一台机械,要正常运转,每个零部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如何做到让每个零件或每个运行环节均能有效发挥作用?这才是我们应该研究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我们再也不能“一考了之”了,粗暴地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是否是所谓的人才。我们经常说“人才难得”,那是因为我们教育的方向偏了,尽在进行标准化的“生产”,致使少数“人才”压制了多数人才能的发展。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帮助每一个人能够健康成长,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有所作为,这样的社会机制才会和谐,才能让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希望人们评价我时,不要说这个人有才能,而能真切地道一声:他的人品还不错,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2012年11月23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304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学生交流》:不是人才太多,而是人才太少
热度 13 freefloating 2012-11-19 14:26
旧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52738.html 从这学期第十周的时候,我跟我的学生们说:一个人的成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但可惜我们的以往的教育给我们的评价主要是考试和分数,而来到潍坊学院,在绝大数同学心里是又一次比较大的失败的体验。这就是我平常感到大家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但这半年多我感到你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我希望你们能够将自己的优势长处展现出来,挖掘自己的兴奋点,我会给每个人真诚的评价,好的作品可以在期末成绩加分,我希望每个人在我这里感到成功的体验。作品内容不限,形式不限,也不必担心水平不高,因为除了应试学习,我们并没有经历什么像样的专业化训练,我们只是要找到你们身上的点点星光,一起思考它们能不能在大学时间里得到共振增益。 给了大家五周的时间,可惜交给我的并不多,于是我将作品要求进一步放宽,可以想写点什么就写点什么,可以是交流困惑、提出疑问、可以作为交流的机会。于是哗啦啦交来了很多,最初的 20 份我是逐一认真评价的,但现在我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回复,我选择将个性化的问题单独回复,同时就普遍性的问题统一回答。并拿到科学网上和大家交流,也算是对我一年教学工作的总结。 问题一: 我的兴趣在哪里? “大学生活平淡如水,枯燥乏味,有时候真怀念高中时期的的充实生活,我也试图改变这种生活,我试着培养自己的兴趣,也想把兴趣变成热爱,然后成就一番事业,结果我以为的兴趣并非我真正感兴趣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不了了之。”“既然不知兴趣是什么,那就认真学习吧!可是除了高分通过考试,实际运用又一窍不通,走入社会又会有什么作为?” 学生描述的这个状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状态,当我们的孩子背负了 12 年的应试教育,在老师的填鸭式教育下自感充实的而无需思考的成长起来,其实已经压抑和空耗了学生可能的激情和精力,家长和老师总是将很多学生的与考试无关的兴趣打击殆尽,而一个模子出来的学生却实际上很容易一无所长。那么我们现在能做的只能是自我寻找和培养我们的兴趣和激情。 我举一些大家都有的例子来试着说说兴趣。 1. 在兴趣之前的应该是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 还是从我的感受说起:我可能好奇心偏重,同时不愿损失掉对快乐和美好的欣赏。因而若是遇到别人哈哈大笑,我定会非常羡慕,想知道人家因何如此快乐,惋惜可能失掉一次听笑话的机会。如果别人痴迷狂热,我也非常想陷进去试试,认定其中必有值得痴迷的美好。 举个例子:女生喜欢足球的不多,我却在 90 年代初迷了一阵子,主要是因为弟弟迷恋,班级里男生也都迷恋,电视上的球迷都超级狂热到我认为不可理喻,于是我就认定其中必有值得痴迷之处,若是人生在世不懂得欣赏第一大球的魅力,我认为是一大遗憾。还有就是电脑游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it is a miracle that curiosity can survive formal education. 我希望至少我们还能找到好奇心或者对美的感受。 2. 兴趣需要知识技巧的培养和成功激情的体验得以坚持 虽然我打算迷足球,但我还是看不出它有什么可迷的,所以我很惭愧,大学北师的女足很牛的,所以我们也会有足球的选修课,于是我们就去选了,然后耳濡目染,知道了什么越位、角球、点球、巴西、意大利、马拉多纳、三剑客 …… 然后就可以有自己喜欢的球队球员(我最喜欢的是阿根廷和风之子),然后就可以讨论争执,然后就开始关注联赛世界杯,也会彻夜不眠,也会兴奋流泪。 不过现在我对足球一点都不感冒了,因为这东西不能满足成功和激情体验了。老弟老爸同学同事现在都看篮球了。我现在不知道几个球员,也不知道哪个俱乐部趣事糗事,唯一的乐事就是原来中国足球也可以用骂人来狂欢。这件事说明:兴趣不是凭空而来,当你想和别人一样因为某件事感到痴迷的快乐时,你需要周围有这样的圈子,有你要想要的信息源,你需要有人和你同喜同乐或者对立对抗,需要技巧去领会掌握,需要成功和激情的体验加以培育,才能持久。 对于锻炼,我曾经与同学一起迷恋过羽毛球和长跑,当感觉自己竟然可以超越自己年轻时期的精力和能力时,这就是最好的成就感和得以坚持的动力。 学生说:其实自己的兴趣有一些,读书、听音乐、摄影、绘画,可惜都不能安身立命,没有用的。运动当然可以保证身体健康,但是不能带来财富。我们现在是没工作,不是没兴趣。 3. 兴趣无所谓有用没用,但却有专业业余之分 其实还是兴趣不够浓,所以总不肯往专业水平上发展,当然不可能用来安身立命。 我倒是认识很多靠兴趣养活的自己很好的人,而且觉得这样的人太少,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这几天儿子国学老师让孩子们背三字经,却竟然没有给孩子讲过其中的典故,我觉得简直是大大的浪费,国学博大精深,若是能像科学网的博主的水平讲故事,评古今,学生定时受益匪浅,这样的老师就是自己办个兴趣班,养活一家人也没问题,到学校里兼课,家长反映好,估计也能转正,可是现在哪有多少合格的好老师啊? 例子一:喜欢打扮的女生开个服装店,毛衣编织店,自己设计水平不高,就去商场里买人家成千上万的衣服,回来照着做了再退回去,你先别管这种做法是不是地道,起码人家能吸引很多没有很多钱但想穿品味的人,足可以安身立命,而且做得多了,研究的多了,也能合理改进,自行设计啦。 例子二 儿子的围棋老师,喜欢围棋,考了四段,辞了工厂的工作,节假日在家里办班,平日里到学校兼兴趣班的课,收费比一般的围棋学校低很多,自诩喜欢做古代的隐士,不靠围棋发财,安身立命自得其乐足可以了。关键人家专业啊。 例子三 谁说运动不能赚钱:现在经济危机,不敢折腾赚钱,所以健身的人估计能多起来,健身俱乐部里好多教练,但我觉得大部分专业水平还可以提高。比较欣赏的是一对年轻教练,男生原来是学篮球的,后来迷上了街舞,在健美操中假如街舞的成分,跳起来激情四射,大学期间辗转几个健身房带健美操课,大学期间就没用家里一分钱,上课非常敬业,经常自己编排新课,研究怎么教这些大叔大妈大哥大姐,音乐选得也特别好。女生专业舞蹈,跟着导师学瑜伽,也相当专业,声音特别柔和,加上背景音乐简直是一种享受,而且每当会员讨论喜欢哪个老师的课,她总是问:你们觉得她的好在哪里?学习进步的念头很足。俱乐部里向会员做调查,喜欢他们课的人最多。两个人打算自己挣房子买车,我真心的祝愿他们。 而能达到这样水平的教练,我感觉不多,如此敬业的,也不是很多。为什么总是埋怨社会不给你很多机会,不想自己努力创造机会呢? 例子四、认识一个朋友很喜欢车,业余时间把有关车的问题搞得超清楚,然后参与了几次电台组织的活动,然后被邀请到电台嘉宾主持,他是有事业编制的人,无所谓这个玩的活动,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可以走进这样的节目,他就可以走进这样的一个职业。 总而言之,杨玲那句话: 到处都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只不过现在大部分人的想象力和能力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而已。其实即使不是处女地,你也可以再开发,再利用,也能发现宝藏,至少可以养家糊口啊。 这种例子海了去了,科学网里的博导教授其实感觉也一样,一方面慨叹的学生毕业工作难找,一方面感叹根本学生不成才。你说博士毕业能干什么?项目不会做,上课不会上的占绝大多数。你真要能干,老板肯定给你铺路,让你能绕一圈回来。 其实我的感觉一直是:工作机会还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了(最近经济危机可能有所影响),所以好学生的奖学金越来越多,出路越来越好,但不好的学生当然机会就越来越少,不象以前国家分配,好不到哪去,也差不到哪去。所以还是努力使自己做个好学生,关键埋怨不管事。 4. 兴趣里面就有商机 很多学生说自己做不了科研,也做不了技术,所以打算去经商了。经商很好,但你去做什么呢?其实兴趣里面就有商机,喜欢邮票的才能炒作邮票,喜欢吃喝的才能开饭店,喜欢健身的才能开健身俱乐部,喜欢衣服才能去卖衣服,你只有在你喜欢的生活中认认真真的生活过才能发现缺少的和需要的,才能将他们转化为商机。
个人分类: 来学往教|4507 次阅读|34 个评论
过的心安就好
热度 1 AnjinLiu 2012-11-19 04:25
最近科学网火了一把——“逃离科研”大讨论。 从这兄弟的回复来看,大实话,实在。路是自己的,自己走好了,管人家怎么说。2年前,同样因为毕业找工作的事,我去求教一个前辈,给我说,做自己不敢兴趣的事情实在是痛苦。既然没有兴趣了,就走好了。就像两个人恋爱,缘分已尽,分手好了,何必在一起,各看各不顺眼,那个难受。毕竟过得爽不爽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又不是自己! 作为导师来说,看到自己的弟子这么优秀,不做科研了,可能感到很失败,失落。不过导师有时确实一厢情愿,或者说思维比较狭隘,总认为读了博士不搞科研是浪费。如果把读博当做一种经历,玩玩而已,我想双方就不会这么苦闷了。当然这种玩法可能成本太高而已。 从这兄弟的回复中,引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优秀?什么算是科研?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修修补补是不是科研?我想绝大部分人发的文章都是修修补补的工作。因为没有人做过,也能发好期刊。这样的工作有没有价值,说有用它就有用,说没用它就没用。真正原创的,完全从0开始的创新只是少数天才的。 科研太高贵,普通人高攀不起。很多人都是作为谋生的手段来对待,苦逼的煎熬着。曾经和一兄弟聊天,他说,如果做科研做不出什么有意思的东西,然后又拿着农民工兄弟的工资,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过的这么苦逼,为何还要选择科研呢?! 现在我们某些思路依然没有变,仍然沿用几十年的说教,老人对新人说做学术要耐得住寂寞、要甘于清贫、抵得住诱惑,等等。都啥年代了,太不解放思想,太不与时俱进了。房价飚都不成样子了,博士毕业30岁了还拿着几千块钱的农民工兄弟的工资,真是大大验证了"读书无用论"。 始终认为真正的科研是有钱的人游戏,但是也有不少人拿科研赚钱。物质基础解决不了,其他的基本上是扯淡。可能会说以前那些老一辈科学家怎么样怎么样,我认为是没有可比性,时代不同了,比较的条件都不成立了。 我见过一些人,我认为他们挺适合科研的(比我更适合,惭愧,我还在苦逼科研中),很努力很有想法,谈起科研来可以感觉到他们很享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纷纷离开了,确实是中国学术界的损失。我想无论哪种原因,只要他们自己认为值得,过的心安就行,因为我们有权利过得不苦逼。而且他们去其他行业一样能做得很好,事实也如此。 我想不光学术界需要优秀的博士,中国各行各业都需要优秀的人才!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36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公降人才也没用
热度 2 lzxun123 2012-11-12 21:08
读《凭借扎实的教改经验 小学教师丁莉萍获聘国外大学终身教授》有感 龚自珍在一百多年前声嘶力竭地呼唤:“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也许是感念他的诚心,一百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人才不说如喷泉般涌出,起码可以说汩汩地流淌。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才并没有成比例地出现。究其原因,中国缺乏英才出现更不用说成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中国能够培养尖端人才的大师级人才越来越稀少,这是一个也许只有中国才有的奇怪悖论。 发现优秀人才的伯乐越来越少,起码有两个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是缺乏眼睛向下发现人才的慧眼,也没有发现人才的社会氛围,于是,纷纷借助于人才所坐或所站的位置来评判;没有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于是下面这样如此大跨度的逆向录用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学校教小学数学的丁莉萍老师 2012 年 11 月收到挪威特伦赫姆 HiST 学院的终身教授聘书, 12 月将远渡重洋赴任,为当地本科生讲解微积分学习和教学技巧,并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孩子的数学情感”课程( 李爱铭 《 她的数学课让孩子着迷 》,《解放日报》 2012 年 11 月 12 日第 7 版“要闻 · 科教卫新闻” )。有人也许会说,只获学士学位的陈思和教授不是也成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吗?注意,陈思和教授是毕业后留校任教的。 因此,我很佩服瑞典文学院的诺奖评委们。与我们知道各种人才价格而对各种人才价值一无所知不同的是,诺奖评委们 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用“发现”的眼光在世界各国那些不怎么有名的作家中寻觅他们认为极其优秀极有价值而不是有很高价格的作家。这是他们每年的任务,也是他们的一大嗜好。从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他们这一癖好成就了诺奖文学奖。 我们常说,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没有纳白川之胸襟,就不会出现一望无边的大海,更不用说形成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了。那些眼睛向上的江河,或池塘,仅仅靠上天雷雨的恩赐,终究有一天会河床会干裂的。 既不能、不敢、不屑发现人才,更不能、不敢、不屑培育精英,也就只能流于、延续平庸了。
个人分类: 随笔|2957 次阅读|6 个评论
当爱已成往事
热度 33 cwufp 2012-11-6 09:22
当爱已成往事
贾老师在俺眼里一直是个才子,文如其人,隽秀儒雅,昨天的美文 “关于秋菊的随想” 让 我这鲁智深畅怀大笑不止,很想当时就写一篇跟风,拍拍马屁,只不过由于会议重要,不能懈怠,只好今天才下笔。 他文中所述两个大院士的境遇和行为,不禁让我想起我的老乡,另外一个非常推崇王安石院士的老愤青龚自珍。他被柳亚子先生尊称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但这人毛病甚多,比当年的王安石和苏轼两个院士的毛病还多。其博士论文《御试安边抚远疏》,探讨准格尔叛乱后的善后治理,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胪举时事,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就是这么好的一篇博士论文,众官都赞不绝口,可那些众官都不是实权人物,表扬归表扬,却无权做出有效的决定。优秀年轻人的出现,对朝廷的大院士而言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横空出世的天才对当权者总是被视为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不管是哪一级的掌权者,都会尽力打压。当年的主考官大院士曹振鳙是个有名的“多磕头、少说话”的三朝不倒翁,他“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龚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仍为内阁中书。因此,这个老愤青从此断了当院士的梦想,只好乖乖的做个小官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年就没有状元,能进入前三名殿试面圣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主考官的什么亲戚。不过,历朝历代如此,怀才者大可不必有什么愤懑,做点年轻人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就很好,大可不必像苏大院士那样有不为官就报国无门的抱大树痛哭流涕状。不要以为世上还真有什么伯乐,那是古人一个杜撰的自我安慰的期盼,这也是为啥“三顾茅庐”会名垂青史的原因。 可这人哪,真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即便其思想具有超凡的前瞻性和远见,痛扁时弊的文字难以到达天听,却很得罪身边的同僚官吏。在京城为官不到20年,在不到50岁就不得不辞官还乡,并在回乡不久准备去上海抗击洋人侵略的时候,暴病身亡。 大多数的年轻人都知道他著名的诗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过,在俺看来,他在200年前用一首诗预言了今天的我们,活灵活现的,令人称奇: 咏史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历史总是以一种开玩笑的形式在不断的重复,文化这东西总是让不同时代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中相遇,我昨天似乎梦见了龚自珍这老哥,做了在他和我一样的年龄做过的事情,很是畅快。只是,我不想在两年后暴毙身亡,我相信我不会,因为我不是他那样的天才,天不会妒。 这年头除了名人,估计不会写自传,也不会有人给写传,自己写下几个文字,是为记。
6199 次阅读|91 个评论
[转载]陈丹青谈人才
热度 6 Wuyishan 2012-11-6 08:30
出处: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7291 画家、文化评论家陈丹青在FT中文网2012年度高峰论坛上谈了自己对人才的独特看法。他指出,中国遍地是人才,更重要的课题是怎么选拔人才?过去的六十年,是中国对人才高度控制的六十年,三十年前,很多人才被摧毁。这三十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不少人才出现了,走到世界上去了。但89年后的23年来,中国大学做的最主要工作是控制学生,而且非常成功地控制住了。他指出,现在你再让大学生们像89年前那样畅所欲言,已经很少有大学生感兴趣了。而这些大学生本来就是人才。 陈丹青提到自己曾经想招一名他以为最好的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入清华大学,但只是因为政治和英语各差一分而无法入学。后来这名同学轻松考入英国一家大学艺术专业的研究生,而且并没有因为英语问题受到任何阻碍。如今她的画已经被英国肖像博物馆收藏了。陈丹青认为,她的经历很能反映中国人才面临的问题。 “人才就是一个国家的品牌,就像莎士比亚之于英国,达芬奇之于意大利一样,”陈丹青说。但在他接触的西方人眼里,中国被分割成两个时代,一个是古典中国,有许多为世界所熟知的人才名片。但现代中国,只有毛泽东一张。他遗憾地提到:“我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发现校园里很少有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等人的痕迹。当时我跑遍了清华园,注意到很少有学生注意到这些人跟清华的关系,也没有人真正在意。只有在谈到清华的历史时,这些人才被当作点缀被提及。” 陈丹青说:“中国的情况是,出不了人才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不要出事。在这个前提下,谈人才是个伪命题。”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2118 次阅读|5 个评论
入选2012年度镇江市知识产权后备人才
热度 2 terahertz 2012-11-5 21:29
来自镇江市知识产权局的消息,本人有幸入选了2012年度镇江市知识产权后备人才。这虽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这是对本人两年以来从事知识产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的肯定。两年的时间,我已经喜欢上了专利,喜欢上了知识产权。本次的入选更加拉近了我与知识产权的距离,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知识产权工作中去。这仅仅是开始,这条路还很长,与那些优秀人才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因此,我要继续努力,争取迈向新的高度。 链接: 2012年度镇江市知识产权后备人才拟入选人员名单公示
个人分类: 知识产权|4144 次阅读|4 个评论
全球没有哪个政府像中国这样重视吸引外流人才回国
热度 11 xyysh2008 2012-11-2 16:22
“全球没有哪个政府像中国这样重视吸引外流人才回国。当局把这奉为一项主要政策,认为吸引人才回国是将中国推向科技前沿和促进国家经济踏上新台阶的一条捷径。”    据人民日报最新报道,当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10月21日刊文分析中国创造条件吸引外流人才回国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接着,人民日报写道:“10年间,类似的感叹不绝于耳。声声感叹,见证着一个行进在复兴道路上的大国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 你信吗?反正我是信了! 元芳,这事你怎么看? 友情链接: 人民日报:人才是科 学发展必须依赖的第一资源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159 次阅读|25 个评论
“科研人”三载“科学网”体验:再解“钱学森”之问
热度 10 LiuQY 2012-10-23 21:23
似乎记得,那是在 2010 年的某个时候,这一次,偶然机会从同事那儿听说,有“科学网”这块地方。略微想起,也是在 2010 年的某个时候,这一次,偶然机会希望去“科学网”看看,惊奇一问:“科学网”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好像没忘,还是在 2010 年的某个时候,这一次,偶然机会来到了“科学网”,直接进入了“论文”板块,“科研人”原本一颗“求学”的心,似乎注定,需从“论文”这里导航。 2010 年,看似平淡,却有些不平凡,感谢刹那的三个“这一次”,从“似乎记得”到“略微想起”再到“好像没忘”,让我与“科学网”导出了一段难得的“求学”之缘。 带着 2010 年的平淡和不平凡,轻轻的,步入了 2011 年。这一年,不知为何,发现自己,偶尔才腾出时间,悠悠去“科学网”踏踏青,或许那时,在您眼里,还只算是匆匆过客。这一年,也不知为何,发觉自己,此刻和“科学网”一起的日子,甚是简单,或许那时,在您眼里,大家仍只是“相识”而未“相知”。这一年,还不知为何,发掘自己,学会了在 QQ 空间抒发情感,却不晓得“科学网”的“博客”板块,“科研人”原本一颗“求知”的心,似乎注定,需从“博客”这里启航。 2011 年,看似平凡,却有些不平淡,感激刹那的三次“这一年”,从“发现自己”到“发觉自己”再到“发掘自己”,让我与“科学网”启发了一段难得的“求知”之分。 带着 2011 年的平凡和不平淡,悄悄的,迈进了 2012 年。这一刻,突然感知, “科学网”上的内容如此广博,除了“论文”和“博客”,还有“人才”、“科普”和“小白鼠”,等等,很多。这一刻,突然感想,“科学网”上的观点如此开放,有正面也有负面,有支持也有反对,有整体也有局部,有包容也有放弃,等等,不少。这一刻,突然感发,阅读着“科学网”上的内容和观点,思想变得豁达,心胸也不断开阔,内在感悟要求自己尝试“科学网”上“开博”,“科研人”原本一颗“求真”的心,似乎注定,需从“开博”这里远航。 2012 年,看似平淡中有不平凡,平凡中也有不平淡,感恩刹那的三载“这一刻”,从“突然感知”到“突然感想”再到“突然感发”,让我与“科学网”远离了一段难得的“求真”之憾。 “海内外知识界的心灵驿站,教科文工作者的情感家园”,这是“科学网博客”的潜在呐喊,也是“科学网博客”的意义归宿,或许,这更是“科研人”抒发自我、交流思想的特色平台。“关于博客,偶尔写写,随意看看,交流思想,共同提高;关于点击,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关于加精,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潮起潮落尽随它;关于评论,对事不对人,尊重自重保重。”或许,这就是,作为一个具有三载“科学网”体验“科研人”对 “科学网博客”的一点认同。来到“科学网”,从“求学之心”到“求知之心”,从“求知之心”再到“求真之心”,若还能从“学而知而真”之“心”通达“真而善而美”之“悟”,或许,在未来,这正是“科学网”上“科研人”致力追求的“美好人生”吧。 “科学网”含有“科学”,“科研人”需要“科学”,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或许,这也应该是“科学网”和“科研人”都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曾读过“科学网”上一篇博文《科学与经验》”,仔细思量,“科学”,简而言之,或许就是:人类对认识自然世界各种现象的经验解释和总结”。不难发现,从“自然”这个属性来看,任何“科学”都必孕育于“自然”之中,源于自然的“科学”将不会随着“人类意志”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也只不过是“自然世界”借“人类”之手阶段性地“鼓励”一下“人类自己”而已;但是,从“人类”发现“科学”这个角度来讲,“科学”又必将受到“人类自身成长、思维发展能力”上的限制,只能算是“人类某阶段认识自然世界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也不过是“人类自己”借“诺贝尔”之名阶段性地“激励”一下“人类自己”罢了。可见,当今的“科学”与“人类的经验”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站在人类自身的角度看,“科学与经验原本就是一体”。既然如此,便不难理解,“人文”和“数理”的东西,其实,都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对于“科研人”来讲,“人文科学”和“数理科学”究竟孰重孰轻?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希望提到在“科学网”上读到的一篇博文《“新教育”成功了吗? --- 兼论如何评价教育》。看了这篇博文,就做了一点阅读总结:所谓“新教育”更多的偏向于“人文科学”,而当前的教育则更多的偏向于“数理科学”,或许,这也正是“新教育”提出的意义所在。其实,这两种教育自身并没有错,对于“人文科学”来讲,重在让人“修心养性”,而对于“数理科学”来说,则重在“强脑拓能”,准确说,教育能两者兼顾,或许最好。一个健全的人,既应该有她“柔美”的一面,也应该有他“阳刚”的一面,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既需“风来摇曳柔美之姿”,也需“雨来挺拔阳刚之势”;换句话说,一个健全的人,既需要有“数理科学”追求的“真”,也需要有“人文科学”追求的“善”,两者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美”。“有真有善有美”的教育,何乐而不为? 似乎有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过去的教育重在“人文科学”,也正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从而导致了“国家当前的科技实力还不够强大”。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将“科技实力的发展状况”归结于“人文科学的教育”,确实不应当。在中国的古代,还是存在很多伟大的“科学”,或者说“科技”,“四大发明”不就是明证吗?独具特色的“中医中药”也算是吧!还有经典智慧的“儒释道”文化。何其多!其实,“人文科学”的教育与“国家科技”的发展并不冲突,“人文科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能够大力推动“国家科技”的强大。有人说,建国初期(毛时代)国家重大科技的突破,如“两弹一星”,应特别感谢那“艰苦的岁月”,是“艰苦的岁月”造就了一批“真正的人才”,仔细想想,还真是有些道理。在那个时代,“人才”是什么?“人才”就是一个“健全的人、爱国的人”,似乎在他们身体里到处都散发着中国优秀的“人文气息”,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这些“人才”都期望及时回到自己的国家,建设美好家园。在今天,国家逐渐变得富裕,反而出现了“国家的科技实力不够强大”,确实值得思索,紧接着,便有了那著名的、激昂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其实,目前“国家科技实力还不够强大”的真正原因,除了“先天基础的一些差距和国外的技术封锁”外,主要还是:国人在国际化的大市场背景下,自身过多缺失了优秀的“人文科学”气息,以及过多的受到了不完善体制下所造成社会风气“一切都朝钱看”的不良影响。国人笨吗?不笨,国人很勤劳也很聪明,新中国 60 多年的科技发展已经大大缩小了与西方国家 200 多年科技进步间的差距;只是,或许,国人的智慧还没有完全得以释放和利用,从而没有尽快让这种科技差距变得更小。那么,在当前的形势下,究竟应该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换句话说,“人才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其实,前面的描述已经给了许多暗示,在这里,再适当作些强调。一个健全的人,最终能否成长为真正的“人才”,除了他“先天的身体基础和一些天赋之外”,更重要的或许需归功于他“后天的一些关键阶段在某一领域投入的专注程度,以及所有这些阶段领域内那种专注程度投入的总和”。由此可见,当今社会最需要给“人才”的是“有能让他们专注成长的土壤”,具体来说,就在于看“培养人才的土壤是否健康、是否宽松、是否自由、是否协调”。 “幼儿园时,为了孩子的教育,似乎父母就开始了默默去给老师送礼”,这种土壤肯定不健康,难以想象“还能够培养出健全的人才”。“年轻老师为了竞争某个人才基金项目,最后都到了采取一切手段去压迫对方的发展,甚至发展成团队之斗”,这种土壤既不健康,也不宽松,难以想象“还能够让人才快速地发展”。“年轻老师申请到了自己的基金项目,然而却没有合适的学生去帮忙执行,或者说有学生执行但不能自主地让学生执行”,这种土壤不自由,难以想象“还能够让人才顺利地成长”。“培养的人才,当走入社会时并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岗位,或者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这种土壤不协调,难以想象“还能够让培养的人才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其实,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更直接一点,就在于“领导应该如何给人才规划钱”;就好比一场战争的胜负,关键也“在于人”,有先进武器而无先进文化武装的军队不战即败,有先进文化而无先进武器武装的军队即战难败。 为什么那样说“在于人”?都知道,自从有了商品交换,便开始有了“钱”,于是,人类一系列包含“钱”的行为就产生了,主要有“造钱,挣钱,花钱,省钱,要钱,送钱”。在这里,不妨从国家层面上讨论一下这些行为的含义。关于“造钱”,这是国家行为,需要权威,“在国内适当造钱,保证国内人民有定量的钱,同时,让国内造的钱流通国外,保证国外人民储存这钱,或许,这就是最简单也最复杂的强国经济”。关于“挣钱”,则主要是国民行为,应大力普及,“应该保证这个国家的国民都能够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渠道挣到够用的钱,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国民为了维护最基本生存生活权利而对钱的需求”。关于“花钱”,也主要是国民行为,自发自愿,“但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在保证国民具有“花钱”能力的条件下,也需常鼓励国民一定要适当花钱,只挣钱不花钱、只花钱不挣钱,都是要不得,经济不能活、国不能强”。关于“省钱”,还主要是国民行为,个人意愿,“在花钱的同时,国家应该积极倡导国民适当省钱,省钱实际上就是在为国家节约资源”。关于“要钱”,有些是国家行为,更多的则是国民行为,“或许,国家向国民适当地要钱,是为了让国民在未来能更好地赚钱,但应该尽量杜绝国民向国民要钱,让要钱变成挣钱”。关于“送钱”,仍主要是国民行为,地下交易,“国家应该加强教育和法律监督,防止送钱于未然”。以上描述,最终或许可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适当造钱,多多挣钱,鼓励花钱,倡导省钱,杜绝要钱,防止送钱”。仔细想想,国家是如此,对于单位的人才培养来说,不更是如此吗?如果处处都是“要钱”和“送钱”,很难想象人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各级领导应该科学公平合理地给人才规划好钱,重点着眼国内,适时放眼国际”,足已,又何患“有人不成才”。 “科学网”有一博文《唐僧为什么不授权给孙悟空》,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详细解读了“在取经过程中,唐僧为什么当领导?唐僧为什么不授权给孙悟空?”等问题。在这里,如果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层面上去回答,其实可以描述得更简单,概括为四个字足已:德、能、忍、威。“德”排第一,佛家出身,观世音点化,必然会时时“以众生利益为重”,更不用说成功教化提升几大徒弟。“能”为第二,佛经悟世,看透人生,何况还一“咒”在手,就是那“上能通天、下能穿地”的孙悟空,了于脑海,修炼不够则不能放权,据此,悟空也不得不诚服于他;“忍”居第三,盘膝诵经,定中有慧,慧阔心胸,又怎能怕那“妖魔鬼怪、艰难困苦”,终可巧妙化之;“威”在最后,一曲“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德有能有忍”,以换天下太平,又岂能“不威”。一个多么有意义的问题,一个多么有魔幻的解答。各级培养人才的相关领导,如果都能向唐僧学习,相信在很快的将来,那著名的、激昂的“钱学森之问”,终将得到完美的解答。 特别说明,花了一天的时间,写出此文,正值当前工作单位喜迎“ 60 年校庆之际”,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友”,但求也能做出一点切实的贡献。但愿以此文,真诚祝贺:单位的发展能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人才的培养能有一个更广阔的前景,如飞龙上天,又如蛟龙潜海!
6498 次阅读|28 个评论
中国女排与中国人才计划
热度 4 CSpengbo 2012-10-20 12:11
中国女排与中国人才计划 彭 渤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女排几易主教练。结果使中国女排的水平和实力自世界的巅峰落入四强之外,甚至不敌泰国,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其根本的原因诚如 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女排失误的主要问题出在教练身上,不应把失利的责任推给队员”。这就是说,中国女排在选择主教练上出了问题。 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获得铜牌之后,雄心在胸、壮志不已的主教练陈忠和最后没能如愿以偿,从主教练的位置上退下。接替他的是国家排管中心“精心”挑选的蔡斌。蔡教练接任时表示: “我深知中国女排是一支承载国人殷殷希望的队伍,接过中国女排接力棒,与其说是惊喜,不如说更多是一份责任和挑战,但我有信心肩负起这个重担,去迎接挑战”。如今,事实证明,蔡教练当初的表态有点言过其实,有点自不量力。他没有能力担当这个重任。 自蔡教练之后,王宝泉教练因身体原因中途卸任。俞教练虽没有蔡教练的自信,但也有不自量力之嫌。 2012 年 8 月 11 日,魏纪中在伦敦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女排目前和日本、韩国女排在同一个水平。她们输给日本队,主要是教练员指挥上的失误, 这是最大问题 ”。其实,早在 2012 年的 6 月 30 日,宁波世界女排大奖赛期间,魏纪中就曾指出:“如果我们教练不从自己来总结教训,总是说运动员的问题,实际上很难得到真正的教训,进步是从真正的总结失败中取得的”。 昔日辉煌灿烂的中国女排,经历几易教练之后,如今光辉不再。虽然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但如果一败涂地之后仍然理所当然、心安理得、泰然无事,最终恐怕是一蹶不振,被时代所淘汰。这不符合体育追求之精神。因此,中国女排是体育界的典型,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 科研、教育虽然不能等同于体育。但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拿炸药奖,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完全不亚于排球比赛。因此,在这一点上,一个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体育事业是相通的。 目前科教界实施的铺天盖地的人才计划,其理论根基就是认为:我们科研教育的落后或者不理想,其症结就是缺乏优秀的“运动员”。故而“百人”、“千人”、“万人”继往开来、一涌而上,层层开花、无限风光。 诚然,优秀的“运动员”是竞争中走向胜利的法宝和基础,但中国女排的事实告诉我们:光有优秀的“运动员”还远远不够。选择一个有远见、有卓识、有能力、有实力的教练,更是制胜的关键。然而,改革开放 30 多年,虽然我国科教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与西方国家的竞争还实力不足。可是,我们在振振有词、不惜代价挑选“运动员”的同时,还从来未见有人像排联主席魏纪中那样,在“教练”身上找问题。 这种现实和局面,令人忧虑 。 2012 年 10 月 20 日
4277 次阅读|5 个评论
什么是人才
心中藏弓 2012-10-19 14:40
偶发奇想,从几个字里发现了什么是“才”。 才就是十前加一“ 丿”,也就是说,“只要不断前进总能成“才”; 如果在“才”是后面再加一“乀”,那就变成了“木”,也就是说,如果对人才支持太多或者从后面拉住他,那“才”就成了“木”; 如果在“木”上面加一“一”,那木就变成了“未”,也就是说,如果在“才”给了太多枷索(如太多的行政或学术名头),那所有的事都会变成“未”成之事,如果枷索够大,那就变成了“末”,也就是说,变成“末”流,如果再加上一个枷索,那就变成了“耒”,变成了农具,又重新回到木头状态。 老祖宗造的字还是很有水平的,只不过我们了解其实的奥秘太少。 所以,对人才要给予其充分的自由,不要给太多的束缚,也不要给太多的名头,也不要给的支持太大,否则也成不负担。只有给他们更多的自由,他们才永远保持在“才”的状态。
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易毁
热度 3 siccashq 2012-10-18 17:47
上次在成都开会听一位核领域的院士报告,有个说法挺好,给我很大启发,就是我们现在都说要创新,创新的载体在于人才,而人才的运动场在于项目,只有项目带出来的才真正能成为栋梁之才。按道理说人不上运动场是很难发现他是否为优秀运动员的,但现在的做法是先称呼各位是人才,而且重金扶持,项目上申请却很难。有点本末倒置。国家确实缺人才,先这么着吧。
2599 次阅读|3 个评论
【老马-3】马眼识人
热度 32 yuncai 2012-10-16 22:28
【老马-3】马眼识人
学校开了一个引进人才会仪,因我院近两年进了不少博士而被钦点大会发言。我明白,这是将我放在火上烤——要不讲,得罪了校长;要讲,得罪了众多院长——因为我校不少院长认为我校的引进门槛有点高,限制了引进博士的数量(我校的进人门槛简单可以提炼成:SCI文章+英语六级)。我只好在“介绍经验”后对我校的引进人才政策再“批判”一下,企图校长、院长们都不得罪,或者校长、院长们都得罪了。 我们校长是位思想超前、敢想敢干的青年才俊,通常这样的人必须立场坚定、一往无前。在我校的引进人才新政实行两年多的时间内,不少院长企图说服校长降低进人门槛,但都碰了个软钉子,后来大家就慢慢地死了这条心。我这一讲,就又死灰复燃。会上顿时热闹起来。爱因斯坦说过,与美女聊天时间过得比较快;殊不知,在七嘴八舌的争辩中,时间也过得特别快。讨论了一个下午,也没个结果,只好会期延长,明天继续开。 会议茶息时发现不少人对我们学院两年进来30个博士表示不满。有人反映说,进来的博士连课也讲不好,算什么人才;有人说,你们进来的博士只用启动费买笔记本电脑与相机,不买科研设备,哈哈哈...。当然,我也不认为所有引进的博士都是人才,但如何在面试是就能发现人才呢?还真是头疼。 晚上正一个人在办公室反思的时候,老马进来了,赛过及时雨宋江。我连忙说:“老马,我正想与你聊聊。如何一面试就能发现这个博士是个人才”?过程不述,以下将老马识人的语录摘录如下: 面试就是以貌取人,男孩取阳光帅气的,有点霸气更好;女孩取靓丽大方的,兼具温柔更好。 搞学问的人多自私,一定要选人缘好、总为大家着想、不斤斤计较的人。 面试男孩如同选女婿,饭量小、弱不禁风的人不能要。 面试女孩如同选儿媳。博士毕业还没有谈过对象的女博士也要少进 。 我打断老马说:“老马,走题了!我问的是如何发现人才,你告诉我是如何选女婿、找儿媳”。 老马说:“如果大家都把公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咱们国家就有希望啦。一个青年人,你连让他成为你女婿的想法都没有,你对他成为人才还报有多大希望?”
个人分类: 小说|21200 次阅读|50 个评论
[转载]云端崛起 数学统计人才抢手
yangsenhn 2012-10-14 10:47
云端崛起 数学统计人才抢手 来源: 工商时报  趋势科技创办人张明正昨(2)日表示,能源和科技是人类社会200年来进步的源头, 现今的「资料」(Data)正是当年的「石油」,谁能够掌握,就能称霸一方。  张明正从趋势科技退休后,在台大及辅大捐助不少云端课程,面对近来各界讨论台 湾人才缺乏的议题,张明正表示,云端及海量资料处理是未来趋势,他预言未来3个领 域的达人将成职场当红炸子鸡。  首先,目前全球的资料呈现爆炸式成长,企业继需要CEO(执行长)、CIO(信息 长)之外,还迫切需要懂得资料分析的科学家(Data Scientist)。他表示,资料分析科 学家不仅要懂得关联式资料,更要了解如何分析非结构的资料,所谓的非关联式资料, 指的是在网络上的浏览行为、上传的评论,以及社群网站所显示的社交关系等资料。  张明正说,国外有企业特地招募数学系博士生,派他们到哈佛商学院上2年MBA课 程,为的就是借重这些人的长才,为其分析资料、建立商业模式。  辅大数学系毕业的张明正表示,过去数学系、物理系都是冷门科系,但未来企业需 要能够分析资料、做出模型的专才,数学系、物理系及统计系都将跻身热门科系。  其次,张明正认为,台湾过去一向擅长做硬件,但不可讳言,硬件OEM的毛利很低。 但这也未尝不是个优势,未来市场上需要集成软硬件的人才,尤其是懂得个人装置加上 云端运算的集成的人才。  第三种人才,张明正认为,可补足Hadoop工具及现有资料的人才。换言之,过去资 料分析的人才都需要熟悉SAP等传统软件才能够找到工作。但未来熟悉海量资料、 平行 处理、非结构性资料等运算的Hadoop平台工程师,将成为市场抢手货。尤其是可为企业 同时处理关联性及非结构性资料的工程师。
1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59岁人才引进,60岁退休----关于人才年龄
lin602 2012-10-13 10:52
现在许多单位引进人才都有年龄限制,如果引进‘莫言’的话,无论多大年龄都无所谓。 但现在高等院校与公务员事业单位,养老金还是单位负责制,因为不得不考虑调人进来的年龄问题。 假如一个人才引进时59岁,再假设按照这个单位的退休制度是‘60岁退休’时(我们单位博导63,有的大学65退休),那这个单位实际是让这个人才来工作一年,但要在这个单位领后面所有的养老金,假如这个人才享年80岁,后面得近二十年的养老金要在这个单位付出。 养老金制度不改,中国的高校与科研单位的人才很难流动,而公务员及政府官员养老金制度不改动,后面的事情还是不好办。 所以蒋老师关于‘将才’的博文,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才能分析更准确。
3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才论,为啥名师出高徒?
热度 27 xqhuang 2012-9-29 12:02
三才论,为啥名师出高徒? 人才:眼看为虚,手摸为实 优秀生小赵获得推荐免试上研究生的机会,为了不误自己的前程,想找个牛导。王云才老师认为某导是否牛导,可以直接看出来: 看他的手机电话薄、看他的Email信箱、看他的出国次数 。王老师,您有点坏!如此“看”法,不是“误人子弟”而是“害人子弟”,小赵真这么“看”,我看非“看”进看守所不可。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小赵想找个牛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种想法很正常。实际上,牛导也想继续往高处走,能否找到好牛犊是能否成为牛导的关键。所以千万要记住,找“牛”也是双向选择,不要一厢情愿地单相思。 牛导一定有才,这是普遍的观点,问题是如何看出牛导真的有才?有人说:【有才就像有孕,时间久了总能被看出来的】,可是,时间久了还需要你看吗?今天我要换个角度,用“三才论”为小赵同学排忧解惑。 人有“三才”,一才是“才”,指实际能力;二才是“材”,指资质或潜在的能力;三才是“财”,指拥有金钱和物资的能力。看某导是否牛导?直接看“才”有点难,特别对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我的建议是通过光明正大地摸“财”和“材”来看“才”,一摸实验室的规模和设备(财),二摸学生人数和质量(材)。真正有“才”的导师,一定是“财源滚滚+材源滚滚”,实现“财”“材”双丰收。 当然,有的导师有“才”但“独才”,不愿意或不善于把“才”外露,他们心甘情愿地把“才”烂在肚子里,你为什么要选择他?还有的导师有“才”但“独财”,是视财如命的吝啬鬼,甚至要你自己掏腰包做研究、出版面费,你为什么要选择他? 借此机会,还给小赵同学打个预防针。谁都想进“牛棚”,但,以为进了牛棚就能吃上上等的好牛排,那就大错特错。抱着进了牛棚,出来不是大牛也是小牛的想法,你会死得很难看。兄弟我可是在国内几个著名“牛棚”呆过的,如今牛没当成却成了蜗牛,常挂在嘴边的是《围城》里的那句著名台词:兄弟我在牛棚的时候,。。。 言归正传,为啥名师出高徒?很多人以为牛导都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天真了!其实,牛导身边有的是一口烧开的油锅,进牛棚就是进油锅,油炸三年还能活着出来,你不成才都难。如果你不是那个材就不要进“牛棚”,因为在神一样的师兄师姐面前,你会很没有尊严,到时,你不是被油炸而死就是郁闷而亡。 牛棚有风险,选牛需谨慎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8776 次阅读|59 个评论
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专辑-4:再评“钱伟长之问”
热度 26 sqdai 2012-9-29 05:54
近日陆续参加了一些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的活动,例如,昨天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钱伟长文集首发式暨纪念钱伟长百年诞辰座谈会。在这些活动中,人们最为频繁地提到的是老校长为上大制定的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老校长留给学校的最重要的嘱托和期待,而他本人用他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生涯实践了校训中所昭示的精神。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重提“钱伟长之问”,并对此再发表一些看法。在 2010 年 8 月 10 日 的博文中,曾有一些初步评述(见链接),纵观目前教育界的情势,文中所提出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两年前的那篇博文中,我曾写道: 钱学森 先生生前有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伟长 先生生前有发人深思的“钱伟长之问”:“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 …… 钱学森的设问是 WHY ?为什么现时我国岀不了杰出人才?提问对象是高层,当然也问及大众。 钱伟长的设问是 HOW ?如何使得培养的人才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提问对象是基层,面向年青学子,当然也面向老师,面向大众,面向领导。 这是两个无法规避的重要问题。 今天,我想对上述看法做一些补充,着重说说“钱伟长之问”对我国教育的领导和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 年来阅读《中国科学报》,特别关注其中涉及的教育问题,发现学界许多有识之士无不对我国教育现状忧心忡忡,例如,五天前的博文中引述了朱邦芬院士的看法:“ 教育环境对短期指标的追求大过对立身之本的追求;由于教育收效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关心远远低于许多短期可见业绩的项目 ”,这一看法很有代表性。 因此,我认为,我国教育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在宏观地考虑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应该同时对“钱学森之问”和“钱伟长之问”做出积极的回答。应该认真考虑如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杰出人才在华夏大地大批涌现,而所有人才必须有正确的忧乐观。 什么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抓手”?绝不能仅仅做一些表面文章,而是应该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入手,根本上造就孕育杰出人才的沃土。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中国足球。中国的足球缘何上不去?原因多多,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解决组织足球竞技的目标问题,没有良好的足球环境和群众基础,一些表面化的急功近利的措施,无法使中国足球实现“咸鱼翻身”。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是如此,不以务实的观点解决目标问题,不回答好“钱学森之问”和“钱伟长之问”,一些急功近利的措施不可能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崭新的局面。泱泱大国,靠几个尖子人才做点缀,而不是动员所有的学生忧国忧民急起直追,使得杰出人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大量人才奋发向上地进行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教强国。 为此,先应该问一问教育事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 ”只有以身作则,以正确的忧乐观指导教育决策,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钱伟长先生的晚年,我与他有过不多的几次谈话。新世纪之初,他老年丧偶,陪伴他一个甲子的老伴撒手人寰,他与我谈话时,从未谈及孔老师,只是谈教育事业如何积极发展,谈学校和研究所如何突飞猛进。他与我两次谈到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征询我的意见:“我想把这些话加到上大校训里去,你看怎么样?”我当然举双手赞成。他说过,我们这一代是在很多民族灾难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不努力为民族、为国家谋发展,只是片面最求自己个人的幸福,这样的人才有什么用?所以,我认为,即使年过九旬,他对教育的大目标仍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所以,我在想,如果全国的校长们都有这样的胸怀和认识,并且奋力前行,则是民族的幸事。 总之,“钱学森之问”和“钱伟长之问”发人深思,每个人对此都应该有积极的回答。 写于 2012 年 9 月 29 日晨 【链接】 2010 年 8 月 10 日 的博文 评“钱伟长之问”: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 【按】 2010 年 8 月 7 日上午 ,在去钱伟长先生遗体送别仪式途中,我读到了我校法学院 09 届本科毕业生陈鼎所写的文章《“钱伟长之问”的时代意义》(见链接),颇受启发。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我做了一些思考,发表如下随感。 钱伟长 先生已经远行,紧随着他的师兄钱学森先生。 钱学森 先生生前有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伟长 先生生前有发人深思的“钱伟长之问”:“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 两问都在 2005 年提出。 那一年,温总理探望 94 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时,这位大师作如是问,现在“钱学森之问”已家喻户晓。 也在那一年, 93 岁高龄的钱伟长先生最后一次参加上海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时,动情地向在场的学生作如是问,目前,“钱伟长之问”尚未广为人知。其上下文如下:“今天你们毕业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们,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后天下之乐而乐,乐过没有?” 两问都与人才培养有关。 钱学森的设问是 WHY ?为什么现时我国岀不了杰出人才?提问对象是高层,当然也问及大众。 钱伟长的设问是 HOW ?如何使得培养的人才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提问对象是基层,面向年青学子,当然也面向老师,面向大众,面向领导。 这是两个无法规避的重要问题。 造就杰出人才至关重要,为了使大批英才脱颖而出,领导层必须集中群众智慧,做出正确的抉择,制订可行的政策,改善现有的体制,以求尽快改变现状。 更充分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杰出人才、英才毕竟为数不多,大量存在的是各有专长的普通人才。有普及,才有提高,只有大批培养有思想有灵魂爱国敬业的普通人才,才可为英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钱伟长先生反复宣传他的忧乐观,明确提出了,要在上大原来的校训“自强不息”后面,加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认为,“先忧后乐”比“自强不息”更为重要。因为他敏感地注意到,随着生活富裕程度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追求奢侈,贪图享乐;媒体出现“过娱乐化”倾向。他还注意到,虽然新生代的多数保留着积极向上的劲头,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现岀信仰真空,胸无大志,浑浑噩噩,随遇而安,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大局观(国家观、民族观)。他为此感到忧心忡忡。因此,他大声疾呼: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就有了开学典礼上的“钱伟长之问”,在上大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 这不仅是对年青学子提出的问题,也是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问题。所有人都不要规避。 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有一身本事或有一技之长,但是不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不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这样的人堪受重用吗?如果他们道德沦丧为非作歹,反而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钱伟长 先生不愿看到这种局面,所以他在上大反复宣传他的忧乐观,对师生一再传诵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大家努力践行,永远心怀祖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事实上,钱伟长先生在他的漫长人生里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原则。他一辈子的坎坷经历,给了上述“钱伟长之问”一个完美的解答。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意识,促使他弃文学理发奋苦学,负笈西渡学成回国,历经磨难斗志不减,老骥伏枥潜心教育,一息尚存奋斗不止,成为一位无私奉献的科技伟人。 与“钱学森之问”相比,“钱伟长之问”似乎比较容易回答。实际上,“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个人要回答 YES 也不容易,要让更多的年青的后来者回答 YES 更不容易! 为此,应该做到: ——对新生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而且要采用年青的喜闻乐道的形式; ——改变目前媒体(尤其是电视)中的“过娱乐化”倾向,用鲜活生动的形式大力宣扬革命理想和高尚情操;宣传正确的忧乐观; ——经常宣传各界(包括科技界、教育界)的先进人物,传扬他们爱国敬业、艰难创业的事迹,别去宣传那些道德水平属于下三烂水平的“明星”以及他们的遗闻轶事; ——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 总之,若能让“钱伟长之问”深入人心,促人深思,将是对这位刚刚远行的科技伟人的最好的纪念。 写于 2010 年 8 月 8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8153.html 【链接】陈鼎:“钱伟长之问”的时代意义 2005 年,当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时, 93 岁高龄的钱伟长校长在出席其生平最后一次本科生毕业典礼时,动情地对台下的学生说:“今天你们毕业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们,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后天下之乐而乐,乐过没有?” 应该说,钱伟长用一生的时间在解这道问题。 钱伟长早年远赴海外求学,在解放前夕回国投身科研兴国之路。他力排众议,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根据国家需要调整研究范围,做万能科学家,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奠定基石;他率真坦诚,针对当时国内一边倒学苏联教育体制,大胆提出自己的正确见解,由此导致长达 20 多年被不公正批判;他桑榆匪晚,以古稀之年出任大学校长,掀起一股教改新风。从他 1980 年代赴上海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开始,他就为教育兴国作出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从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三学期制”、“学分制”、“选课制”,到“拆掉四堵墙”,不须说,钱伟长乃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大陆推行教育改革最甚之人,他近 30 年的校长履职生涯实为中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宝贵财富。钱伟长在保全和牺牲之间,始终选择牺牲;在收获与付出之间,始终选择付出;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始终选择国家。他一生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践行,让他以自身的高山景行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如果说“钱学森之问”是在问中国怎样岀人才的话,那么“钱伟长之问”是人才如何为社会造福的问题。岀杰出人才固然重要,但如何发挥现有人力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就显得更为务实和关键。这个社会的全能人才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自强不息”可以使人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甚至可以成为杰出人才,但无法保证他能够“先忧后乐”,而在钱伟长看来。“先忧后乐”比“自强不息”更重要,更能体现一个人才的价值。钱校长作为一校之长,面对国内学术界、教育界世风日下的现状,在毕业典礼的时候振聋发聩地“提醒”学生、忠告学生要心忧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 伟人离开了我们,留下了一连串的问题。在国人尚未解决“钱学森之问”的时候,也随着这位饱受坎坷的科学家远行愈发刺激我们的神经。看着伟人的背影,我们惟有祈愿这两个难题早日解决,也希望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后辈以钱伟长为榜样,做人民的科学工作者人民的教育工作者。 原载于《传媒新观察》,总第 55 期,第三版, 2010 年 8 月 1 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51695.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5100 次阅读|33 个评论
论我国人才计划中的“荷兰病”
热度 2 fdzjkyck 2012-9-28 09:56
各种名目的拔尖人才的吸引挖掘政策、奖励和优惠政策已经不限于国家层面,省市县也已经铺开。由于政策的短视性、突兀性以及奖励优惠重叠,这些顶尖人才政策不仅带来的边际效益呈现下降趋势,而且对现有结构和激励产生负面冲击,其结果除了造成条块分割和利益纷争,还大大影响到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暴发户式”开发模式,不仅没有调动更大人群的积极性和团结更多的力量,反而造成两极分化、激增很多新的不公、进而削弱了整体力量的提升空间。政策制定者和使用者们的权力若不加以约束,不仅存在大量腐败现象,更将祸及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若获得资助的单位和大老板们把活层层分包下去,其成果不是豆腐渣工程已经不错了,还能指望对科技创新和进步有什么贡献么? 即便好的资源或者财富,若不能善加利用和开发,若只顾寻求短期效益滥用权力、出台一些好看不中用的滥政策,结果只能背向而驰,带来畸形的发展结构和惨痛的空间挤出效应,对于系统目标毫无裨益而言。 该是醒醒的时候了!自以为是的人,你们藐视大众的智慧,忽视大众的力量,总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搞大跃进,违背规律,肯定逃不了惩罚!
个人分类: 随笔|1657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克文摘:中国急需培育高端科技文明
热度 1 laserdai 2012-9-27 23:39
摘自博克 2011-08-30 : 远古的风 , 来自 Canada 毋庸置疑, 未来的国际竞争将是高端人才的竞争。如何把世界上的高端人才吸收到中国并量才而适当任用也就成为中国崛起的一个核心课题。 虽然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以来,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类科学论文和技术专利申请的数量也急剧膨胀,可是在高端人才的自主培养上面做得还远远不到位。 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的量是达到了世界前几名,然而在质上面获得的重大突破却是凤毛麟角 。如果对这个问题不严肃对待并下大气力改进,中国5年后就会面临比较严重的高端科技发展的瓶颈,国民经济遭受停滞的风险也会加大。怎么办?大家不要着急,好在天公作美,命运的女神对中国的确是眷顾有加咧。请让古风慢慢道来。 世界经济现状已经很明显地表明:整个西方(包括日本)都面临着极端严重的债务危机,沉重的债务负担正在逼着所有的西方国家消减开支、增高税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天量货币投入,又会致使 所有的西方国家经历至少 5-10 年的滞胀 。为了尽早脱离危局,西方国家都把消减开支作为首选,而增税由于受到广大选民的极度厌恶只有退居次席。 西方金钱民主的潜规则就是谁出的钱多、谁得利就多,谁没出钱、谁就要多为社会“奉献”。 按照这个规则,我们不难预知:美国的下层和老年人的福利将是首当其冲的, 教育科研和基础建设也将是随葬品 。目前,美国的几大科研经费管理机构(如NSF和NIH)的基金申请成功率都在20%以下了,如果再大幅消减科研教育投入,基金申请成功率可以轻易地滑落到10%以下,而且在这个低位上会停留很久(至少5-10年)。 除了极少数建立在世界顶尖大学里超级大牌的研究组,绝大多数的西方科研人才都将面临长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不出 5 年,很多寄居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华人专家学者都会如钱塘潮水般选择回流祖国的 ,所谓“穷则思变”嘛。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该如何接纳这些送上门的上好良才呢?大家还记得美俄在二战末大力抢夺德国人才的往事吧。正是 由于美国下手精准,从溃败后的德国收罗了大量高端人才,才使美国于二战后一跃成为全球的超级霸主,执世界科技进步之牛耳直到今天 。所以 中国必须把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为中国于10年后从西方手中接过人类文明发展的接力棒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古风建议中国政府 从现在就开始合理地统筹安排,在一位副总理或政治局常委的带领下,整合全国涉及教育科研的所有部委,设立高端人才引进回流的专门机构,在接受单位、收入待遇、科研经费、家庭安置、户口居留等方方面面地做好致密精细的工作,准备迎接即将蜂拥而至的高端人才回潮洪流。 更详细地说,中国国内的教育科研机构可以向这个“国务院高端人才引进回流委员会”申报需要的学科方向和人才数量,最后由“高才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计划在照顾到地域均衡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同时,外交部驻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使馆和领事馆主管海外教育文化交流的参赞也要适时收集当地先进大学、科研机构(比如世界排名前300名的大学)里华人专家学者的讯息资料,通过联谊活动搭建沟通的桥梁,待时机成熟再协助海外学者与国内机构直接取得联络,做好中介催化的作用。 当然,在国内的科研机构能够接受大量高端海归人才之前,自己首先需要“健康瘦身、除淤活血”: 把不堪任用的人员先分流出去,腾出资源、让出空间,建立起公平合理高效的人才聘用制度。 这就好比一台计算机的软件和操作系统,如果软体系统不先进,再好的硬件也发挥不出作用。那么现在国内的高教人才制度需要做怎样的改革呢? 首先, 国家要制定出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的四大梯队。 比如,把北大、清华、复旦、南(京)大、上海交大、科大、南开、人大、厦大、西安交大、哈工大等(排名在前1%的大学)主校区建立成如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斯坦福、普林斯顿、耶鲁类的以 培养博士生为主的高精尖研究型的小大学 。把浙大、吉大、武大、川大、山(东)大、兰大等(排名在前10%的大学)重组成如美国加州大学类的 “省级”多分校大学体系 :根据原来大学的实力,一到两所(甚至多所)分校可以建成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级别的培养大学本科生及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型大学,同一体系内的其他的分校主要履行大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育任务。把剩余的主要大学(排名在前25%的大学)改造成专 精于大学本专科教育的社会普化大学 。最后再引导剩余的大学成为 职业化训练、成人再培训的社区大学 。 然后,在前两类大学里,先 把没有科研能力的人员分列出来 ,再来考察他们的教学才能;如果在进修培训后能够胜任高等教学工作的就可以分流到二三类大学里去专职教书,否则就只好另谋高就了(比如去第四类职业教育大学或者去中学教书)。 其次, 对于前两类大学里留任的教授也需要建立起定期资格认证制度。 比如,每隔5年,考核每位教授在科研成果、经费状况、社会效益、教书育人等方面的业绩。对于不合格的人员在给予适当的帮助后,如果在连续2年内还是没有显著的进步,就要分流到二三类大学里去专职教书了。当然, 其他类的大学也要建立起与自身办学宗旨相匹配的定期资格认证的人员聘用制度。 在此基础之上, 不但需要大幅提高前两类大学教授的生活待遇,同时也要把待遇的差别跟大学的级别和个人的业绩与成就挂钩。 现在的高教科研人事待遇体制是极端不合理的:越是一流大学的教授,实际收入越是偏低。比如,厦大有国际影响的正教授的月总收入也就在5千元上下,而深圳大学年轻副教授的月总收入就能轻松过万了。这种倒挂现象是极其普遍的:比如在浙大跟浙江工商大学间,在北大清华跟北京工商大学间,在南京大学跟南京财经大学间等等。再加上当下中国的绝大多数一流大学都处于一线城市,低的收入也就直接表现成住房、子女教育和日常生活品质的低下。这样的生活待遇“金字塔”结构致使很多中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在冲刺科技顶峰的时候常常背负着沉重的后顾之忧,不能更加专心致志地潜心科研。中国要纠正这种“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过失,把制度调试合理。只有这样,中国的高教科研机构的人事才能够做到“大浪淘沙、活水不腐”。 同时, 中国也要警惕科技硬体系与金融软体系间收入待遇可能出现的巨大扭曲的弊端。 大家一定要始终牢记: 科技的进步及其推动的制造业发达是国家实力的坚实基础,金融管理是为这个硬件提供服务的润滑剂。谁重谁轻,要透彻明晰。 近30年以来美国(以及其他的G7西方大国)国力的快速败落,就是没能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关系所致。在美国,由于虚拟经济(金融、法律等)的从业人员收入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待遇(至少10倍以上),致使美国青年才俊都到华尔街、华盛顿特区去吹大虚拟泡沫,直接造成了2000年的高科技(dot-com)股市崩盘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荒废了本来可以继续从事科技发明的宝贵人才资源,进而断送了西方文明的气数。 当下的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极力鼓吹“少劳多得、不劳而获、嘴功甚于实干”的所谓“智慧型”经济模式:金融势力已成无敌怪兽(有钱能使鬼推磨嘛),各级政府法规条例多如牛毛(律师们可不是吃素的哟),实体产业彻底空洞化(无本万利谁不想啦)。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美国的税制:金融股票收入的税率(不到20%)远远低于做实际工作的工薪阶层的平均税率(35%上下)。股神巴菲特最近就调侃道:他的巨额收入的所得税税率要远低于为他打扫卫生的清洁工要交纳的税率。 如果不彻底改革如此高度扭曲的社会文化,西方文明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 近几年以来,中国也经历了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已经对实体经济和社会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国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把虚拟经济(金融、法律、房地产类)的收入水平和经济总量严格控制在实体经济的指标之下,千万不可重蹈西方的覆辙。 到这里,对这一章做个收尾:古风其实比较担心的是这些 从西方回归的高端人才对中国现有文化的冲击 。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社会有许许多多的“潜规则”,这既是传统文化的惯性所致,又是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价值多轨制的必然后果,也将随着中国的继续现代化而发生如蝶破蛹般的蜕变。而这些从西方发达国家海归的高端人才,也必将成为中国快速崛起的“富氧新鲜血液”。他们不仅带回了科技探索的先进理念方法,而且也将给中国社会注入更加健康的人文气息。这必将是个的相互激荡适应的过程,就好比边角锋利的石头从大江大河的上游而下,经过浪沙淘尽了铅华、磨平了棱角,都变成了海边圆润的河卵石,而达万物和谐竞自由的境界。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453 次阅读|13 个评论
【非游记】尊重人与尊重人才 侮辱人与侮辱人才(旧文重贴)
热度 22 陈安博士 2012-9-22 09:44
  国人(含在海外的国人)每每看到某些单位高声大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话,就会激动不已,浑身筛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对于“尊重知识”这句话,在神州大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知识就是power(权力)”,而崇尚它难道不一直是神州大地的真正宗教么?!当然,这句话是人家纯海外科学家培根说过的呢,倒是很合神州的口味啊,应该作为“十人计划”引进。   而对于后面的那句话,大家所以激动,无外俩理由:   1,自我感觉是人才,而且是“大”人才。糟糕的是,人家有时候当你是人才,有时候只当奴才使,有时候甚至当狗才,而每个人则多自我感觉良好地觉得自己在全过程里都是人才。比如张良张子房是人才吧?刘伯承是人才吧?前面约束的限制条件其实是“在敌强我弱的时候”。过了那个村,您就自觉点,主动撤吧,否则就是自取其辱了。   2,激动在“尊重”二字上,你看,是“尊重”唉,那意思就是把您老当“高等人”看,不是“低等人”,您老可看清楚喽。   我一直反对“尊重人才”这类糊涂口号。很多人会质问我:“难道‘尊重人才’都错了吗?你陈某也太过分了吧!”   确实是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   基于以上那个确实不对,俺们这里提一个更为正确的常识性口号——“尊重人”,把那个“才”字去掉了,而这就足够了。   如果硬要去“尊重人才”,就得先定义好“人才”这一概念,给出几个特征描述来,并分出类别和级别来(这是分类学的基本奥妙之所在)。而在神州(应该不只是我国,有时候某国缺护士了,对于海外护士的签证就会松些,余类推....),“人才”这个概念一直都是变化着的,比如,新鲜出炉的海龟博士之前是人才,还是大人才,很多大学和研究所引进后直接就是教授、研究员可以带博士生啥的,而过了十几年,不行了,归来的洋博士不稀罕了,“人才”的定义得抓紧改,现在是尊重在海外发达国家当上教授的中国学者,这样的人物才能叫“人才”呢。而当年香饽饽一般的海龟博士呢,如今就是颗白菜罢了,如果你们还当自己是什么人才,我劝你一边凉快去。   以上是选择阶段的故事。   当你真的义无反顾地回来到某单位工作,待到手续办完,引进单位领导说“有点不好意思,原来许诺给您的房子现在可能有点困难,给不了产权房,要不这样吧?单位先帮你租一套房子,反正你只要在这里房子就一直是你用”,这是对的,单位肯定不会赶你走,除非你自己走,人家当然要收回房子,其实,哪里不都是个住处嘛,无所谓了,别太在意。   而当你在单位工作得更加稳定了些,准备捋胳膊挽袖子地大干一场的时候,单位领导又说了:“如果你今年内还拿不到国家级的大项目,只能降低为一般教授了。我们后面还想引进更牛的‘人才’的计划呢,资源有限,您就多担待点吧。”或者,你很快就成为上一届领导引进的老人才,而下届领导还想着引进属于有自我戳记的新人才呢,这样,您老也得先闪闪。   ——怎么样?兄弟,感觉如何?   也因此,俺一再告诫海外成功人士,你们要去国内某单位工作,尤其是傻一点的朋友,得去看他们单位最差的那人是否有超过基本门槛的“人”的待遇,如果有,您回来没关系,如果你看到最惨的人日子根本没法过,别到这样的单位去!因为您有这一天的概率很大很大,尤其在你具备不会“长袖善舞”,不会“做人”等基本素质的情况下,几乎是一定会落到这般田地。   当然,如果您本人一直长袖善舞,回来就给个院长干干,或者你竟然有把握干掉原来的领导自己上位来当家做主,那另说,啊——   【如果一个普通的科学家在体制里不受尊重,那么,即便哪位高级科学家有幸得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会遭受一样的待遇。这个简单道理全国人民都懂,可是......】
个人分类: 人论|4589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
wangxiaog04 2012-9-21 20:39
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 2007/4/17/15:27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战略问题的研究,制定了各种有效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以及合理地使用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一、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究其原因,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它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及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密切相关。   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都相当强大的国家。它拥有近百万研究开发人员,其数量居世界首位。他们的研究和开发总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3%,是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从科技成果看,美国的高科技成果总量占世界的37%。美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切都得益于美国政府对教育和培训的重视,积极鼓励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就视教育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它们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相继通过了《国防教育法》、《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美国为21世纪而准备教师》等法案和报告,极力呼吁为未来准备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与此相应,它们还非常重视扶持大学的发展,不断加大对大学的投资。在近20年美国所获得的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中,在大学工作的科学家占90%以上。同时,它们还大量设立科学奖,其中著名的有“诺贝尔热身运动奖”、“科学家摇篮奖”等,每年联邦与各州举行层层的竞赛筛选,对学识见识超群者给予重奖。   美国高度重视对人才的继续教育。它专门颁布了《成人教育法》,把继续教育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法律上保障继续教育的发展。美国政府要求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资总额1%的资金用于教育与培训,并逐年递增。尚未达到此最低金额的企业和机构,每年必须上交其工资1%的资金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美国公司对经理员工的培训也极为重视,大多数公司都设有专项培训经费,并有完善的人才培训计划和体系。   德国的教育主要是“双元制”教育体系。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是德国的一贯传统。在德国,在行业协会等主管部门的监督下,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分别负有明确的责任,为各个行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任何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到招收学生的企业报名,录取后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学制三年,学习形式为三个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三个月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和知识。大型企业建有自己的培训中心,用最现代化的设备、教学设施和手段对学生(包括企业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小企业签定合同的学生要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培训。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小型企业通过法律合同联合建立的培训中心。学生到这些培训中心从最简单的钳工基本功训练到学会操作使用现代化数控机床、计算机控制设备等,接受非常严格、规范而有系统科学的职业训练。德国的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德国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在德国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企业,都担负着教育培训的任务。它们特别重视职业教育培训,十分重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二、人才吸引方面的比较   新时期世界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据美国官方统计,在1949-1973年期间,世界各国迁居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达16万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年仍有6000名以上的科学家、工程师进入美国。美国之所以雄踞世界经济领头羊位置长达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未有衰退的迹象,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奉行人才引进战略,利用灵活多样的移民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等从世界各地网罗人才密切相关。 移民是美国吸引人才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而近50年来美国的移民是以挑选的方式进行的,只要是专家、学者、教授,不分年龄、信仰、国籍和民族均可优先移入。20世纪90年代,布什总统又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鼓励各种专业人才移居美国。从1990年开始,美国还实施H-IB签证计划、“绿卡制”,给予人籍优惠,使大批的留学生学成后定居美国。近年来,美国把争夺人才的重点聚焦到计算机领域。有专家预测,美国将短缺45万科技人才,而到2006年这一数字将扩大到65万。美国移民局公布的数字显示,1999年美国签发的专门针对外国移民美国的H-IB签证达11.5万人,其中印度人占了46%,中国大陆占了10%。外国科技人才源源不断流入美国,填补了美国高科技人才的严重短缺。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加上一贯排外的倾向,在是否接受外国单纯劳动力上,国内各界至今仍未取得共识。但在通过移民法大量网罗各界精英方面,认识却是惊人的一致。日本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重金”招揽人才的方法,这就是通过购买、吞并外国企业或公司,将被购买或吞并的企业或公司里的人才据为已有。这应该说是日本利用他国人才资源的又一新举措。再有,他们还通过购买或资助的方式,占有或部分占有美国名牌大学的实验室,在那里获取美国高级人才的智力资源。此外,他们不断扩招留学生,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每年接纳的留学生仅万余人,八十年代末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7年达到2.2万人。1988年度日本教育白皮书特别强调要健全官民一体的接纳留学生体制,提出了在21世纪初接纳10万名留学生的目标。由于各国派出的留学生一般都是学校的尖子,他们思想活跃,研究能力强,特别是在研究生毕业后的3-5年时间内,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不难看出,充分利用外国留学生最旺盛的创造力,正是日本增大接受留学生容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的各类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比例位居前列。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就有“科研在英国,开发在美国”的说法。在生物、医学、信息、金融、教育等领域,英国人才济济,仅在英国康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就有78位。在人才战略上,英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措施和做法。首先,英国奉行全球化的人才观。英国每年有不少高科技人才受优厚报酬的吸引流向美国,英国对此并不刻意限制,而是对人才流动采醛?来去自由”的宽松政策。英国人才政策一个明显特点是在创造人才回流的宽松环境和创业条件上下功夫。他们在适当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将重点放在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面,努力保持自己的特色。最终使得许多在美国任教的教授由于留恋牛津大学特殊的学术氛围和严谨学风,几年后又回到了牛津。其次,英国还奉行实用主义的人才观。他们认为一个拥有很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人不一定就是难得的人才,但一个已经创造出科研成果的人必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与其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去培养一个高科技人才,还不如耗费巨资吸收这一类人才,并以重金购买其高科技成果。这是英国能在高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奥秘所在。此外,英国瞄准的是全世界人才。近几年,英国高科技领域有不少人才流向了美国,但英国也从英联邦及欧盟其它国家吸引了不少同类人才,他们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英国本地人才的流失。   新加坡为了解决经济扩展所带来的人才不足问题,在加强培养本地人才的同时,实行了广纳世界精英的政策。他们成立了一个跨部门的“招揽人才委员会”,发展与推行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策略,让新加坡保持社会凝聚力的同时,成为国际人才的集聚中心,以保持其足够的竞争力。    三、人才使用方面的比较 美国在人才使用和管理上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民主竞争,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美国人才资源开发及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很高,住房、医疗、保险等实现了社会化,劳动力不受户籍、地域的制约,可以自由流动。二是注重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实行自由择业政策。无论是总经理、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生产工人都是通过发达的劳动力市场进行聘用。三是详细的职业分工。在美国分工非常细腻,各行各业有2000多种职称。四是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福利制度。美国公司内部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析。不同级别的工作、不同专业工种、不同性质的岗位、不同经历的经理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资水平。在制定工资政策时,公司主要考虑工作的内涵及该工作对企业经营效率所作出的贡献。在这种制度下,优秀员工与落后员工之间的工资福利差别相当大,高层经理的工资和普通员工的工资待遇可以相差几十倍。为刺激员工的积极性,美国公司还有名目繁多的奖励制度,尤其突出的是高层经理层的奖励制度,包括:奖金、利润分成、收益分成、高层经理短期奖、高层经理长期奖等,对一般员工也设立了表现奖、员工持股计划等。这些对员工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工作、不断增加公司的收入起了较大的作用。   日本的人才使用和管理与美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它的精髓是强调以人为本。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实行稳定的就业政策。日本的绝大多数公司实行终身就业制。这种制度的最大优点是给员工以强烈的安全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程度。但是,由于日本经济衰退,企业利润下降,这种政策也受到了挑战,。二是实行论资排辈的职位管理办法。日本人认为,这种体系有助于企业对人才进行长期培养,对企业创立新的企业文化也很有好处。三是实行工资福利政策。日本的工资政策追求公平合理的原则,而不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注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潜力,进取精神,与人合作的能力,小组集体智慧等等,不主张把奖励个人放在首位。这种管理办法对中下层的蓝领员工十分奏效,但对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是一个打击。   综上所述,国外人才战略的发展历程都表明,成功的人才战略需要具有多维开放的视野,需要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协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同国家的人才战略尽管各有特色,但又具有共性:一是人才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体化,形成相互兼容、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整体格局;二是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形成这两方面的人才各展优势、取长补短的局面;三是政策引导与法制制约的运行机制,形成完备的育人、选人、用人的工作机制。常规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相对稳定性与动态相结合是发达国家人才战略成功的基本经验,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对于形成我们自己的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计划
热度 1 yftan 2012-9-21 15:54
近几年来,国家,地方政府,院里都非常的重视人才引进,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扑面而来。什么百人、千人、万人、杰青、优青、拔尖...数不胜数。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让科研人员更好的科研,做出更好的成绩。 然而这些帽子到底带来了什么?在单位辛辛苦苦工作十几年的老同志,待遇可能不如新回国的年轻人。运气好的人,拿到几顶帽子,就能够在瞬间麻雀变凤凰。帽子直接决定了经费和待遇,从而也瞬间拉到了科研人员的贫富差距,从而极大的干扰了广大科研群体的理性思维。 科研要靠积累,要靠耐心,也要靠运气。但想靠直接嫁接的方式,在植物界也许能最快的得到收益,但在科研界只会扰乱军心,科研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 浮云,一切都是浮云。是吗?不是吗?
1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引进外资是不是引狼入室?
热度 2 wangxh 2012-9-16 08:24
改革开放引进了多少外资企业,凭借优厚的政策,有的甚至已经挤垮我们的民族产业。 如果战争一起,它们中有多少会成为“前线兵工厂”? 引进所谓的人才,我们有可能引入多少未来潜在的汉奸? 肉食者鄙,相信他们根本不会想这些问题! 科学是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
3037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才与科技才是立国之本
热度 4 outcrop 2012-9-12 10:54
我们每次受了点屈辱,就习惯喊杀喊打;可有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凭什么打人家? 就拿日本来说,要打,肯定是海战;可我们用什么打日本? 我们买的二手航母修修补补还没能投入,日本70年前的航母就在太平洋上和美国干,这种差距相当可怕的;但好像没什么人觉得这问题很严重。 当下的世界,即使打仗,最终打的也是经济、科技和人才。 中国目前的科技体系,显然是打防守的格局;没有独立的装备和核心技术,真打起来,一旦被封锁,山寨都摸不到门。 没有实力的愤怒,或者毫无根据的YY,都没啥意义。 真的爱国爱民族,不妨从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开始——少灌水,多实干。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3451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依赖型到主动型社会
热度 1 benlion 2012-9-11 13:42
从依赖型到主动型社会转型是走向创新型社会的关键。 识别、善任和举荐人才,这是曾国藩的核心才能,俗话说千里马难览,伯乐更难求,人才管理和组织机制更是难中之难;故而,曾国藩是伯乐之才和统率之才,创建的管理体制,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化,比如,政委与将军结合的体制,洋务运动和工业制造等。 创新创业之艰辛,同样,在于识别、吸纳和发挥人才,以及组建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企业是大社会中的小社会,发挥一个社会中个人才能等,调动主动性是关键。 因此,如何在一个局域地点 - 比如,开辟一片城市创新区,建立一个组织内部的创新型社会,在全球化社会的今天,这可能将使法人机构肩负创新型社会发展的文化和机制自身行为与责任。 是否,所有的探讨到这里是一个结论呢? 也就是:一个创新型、和谐型社会的发展在于发挥个人、机构的自主能动力。
个人分类: 2012|20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权威型到创新型社会
benlion 2012-9-11 06:31
人类文化,划分为: 1 )科学与技术 – 物理、化学、生物学与农业、工业、医学技术等; 2 )社会与管理 – 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教育等; 3 )人文与艺术 – 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其中, 2 )类型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对 1 )和 3 )进步与发展至关重要。 人才类型,划分为: 1 )开拓型 – 往往是历尽艰辛的非常规人才,知识和才能与其说是来自教育,但不如说更是来源于个性和实践,这类历史上不少是隔代之后被社会敬仰; 2 )权威型 - 往往首先比社会绝大多数敏锐、理解 1 )类所开拓的领域,并进一步做出能够让更多人清晰、跟进的发展,这类在世获得包括国际大奖、院士等荣誉的社会尊敬; 3 )规范型 – 常常能够在 2 )类的基础上做到更规范化、更精确和完善,使更正规、常规传授和继承成为可能; 4 )教育型 – 常常是综述文献、编制教材和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专家,能够使大众化、规模化教育和普及成为可能。 一个社会从模仿型 – 3 )和 4) 类型为主体的社会,到权威型 – 提升到拥有 2 )、 3 )和 4 )类型为主流的社会;然而,从权威型到创新型社会,最需要的是 2 )、 3 )类型已经成为社会主体或绝大多数,一个社会已经完全普及了 3 )、 4 )类型,只有这时,才有可能形成对 1 )类型发展的创新机制,或者说对真假创新的鉴别和赏识能力。 人才计划和工程:主要面对 2 )和 3 )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因为, 1 )型人才是非常规型、非名师出高徒的那类,几乎不可能预测,也很难以在其得到普遍大众的理解之前做出正确判断,在所谓“民科”、“非科”鱼龙混杂的社会更难。西方历史上,乃至于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天才,能够被理解之时往往人已到晚年,更有在后世才被人尊重和模仿。 附, 评论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11350.html ): 每年有预测诺贝尔奖的公司预测,但常这种业外预测不如业内预测的准确,后者也不可能完全预测诺贝尔委员会的决定;从这里可以得出两个观点: 1 )科学研究对自然事物的预测,典型的是天气预报等存在偏差,人类的科学就是从外部研究自然内在规律并不容易; 2 )所有这些指标同样是为业外人士评估业内人才的方法,或者说的社会科学家研究科学社会现象和规律,一般来说不如业内同行更清楚,然而,无论西方东方历史上,往往同行也很难评定和判断创新能力和结果,比如,著名的霍金对上帝粒子的打赌,再如,科学历史上许多重大科学突破历尽艰辛的故事; 3 )如同任何公式、定律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如果脱离这个前提推广到边界之外,就可能导致原则性误用,比如,西方历史上,将达尔文进化论用在社会人种学上等。 评论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610683.html ): 冒险和开拓是创新的典型特征,预测的非普适性适合于任何预测,非线性科学,著名的是气象学上的蝴蝶效应,预测准确性存在一个适应范围或边界。
个人分类: 2012|1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价值不在技术和产品里—和吴飞鹏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2-9-8 07:24
价值不在技术和产品里 — 和吴飞鹏 蒋继平 2012 年 9 月 7 日 刚刚读到吴飞鹏老师的 ( 1 )一文,觉得很好。 他在文章中说:“技术的核心却不在这里面,是一些不在文字上的东西,那是一种经验化或者是细胞化后流淌在科研人员血液里的成分,是不可用几个文字简单描述出来的。所以一项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不是一张纸,一个配方,而是在于人,人与技术是分不开的,那技术离不开这个人。”这段话在我心中激起一阵共鸣, 也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以往人生中一段难以忘却的经历。 1999 年初, 出于两个重要原因, 我决定离开任职的公司到另一个具有竞争性质的公司做事。 当我向公司提出正式辞职通知后, 立即受到公司科研主管的召见。 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 详细地询问我辞职的原因。 当我告许他第一个原因是公司目前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公司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 因而,我对公司的前途失去了希望; 第二个原因是个别同事对我的表现很妒嫉, 已经很明显地给我制造麻烦。 因而,我不想在一个具有不友好的环境气围下从事科研和生活。 而且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那位主管听了后, 立即向我保证他将尽力将那位同事摆平, 让我可以安心研究。 他让我回去好好想想, 给他一个星期时间, 下星期的同样时间再到他的办公室来继续谈论辞职的事。 另外, 他告许我, 只要我愿意留下来,工资待遇一定不会低于我要去的公司, 在 这点上他有绝对决定权。 一个星期后, 我如约来到他的办公室, 很坦率地告许他我去意已决, 没有商量的余地。 大老板听了后很是震动。 他仍然千方百计地想说服我, 并将他的私人秘书也叫来一起劝说。 万般无奈下, 我对他说:“ Although you have the absolute power to raise my salary and benefits, and improve my work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you cannot change the management system currently in practice. The company goes wrong way and I lose my confidence to it. Anyway, you should not worry about my departure. I won’t bring any technology and seed products with me. Therefore, my departure won’t hurt the company ( 尽管你有绝对权力提升我的工资和福利,并可以改善我的工作环境,但是, 您没有能力改变现行的管理体制, 公司正朝着错误的道路上走, 我对此已经失去信心。再说, 您用不着担心我的离开。 我不会带走任何技术和种子产品。 因而,我的离开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伤害)。” 我话音刚落, 他就接着说:“ I know you won’t bring anything with you. However, you surely will bring your head with you. That is the most valuable asset to me, to the company, and to the world. That is the most worry about thing I have. It will hurt this company in the future when you work for a competitor ( 我知道你不会带走任何东西。 不过,你肯定会带走你的大脑。这对我, 对这个公司, 对世界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这才是我最担心的地方。 你在将来为竞争者工作必定会伤及本公司的利益)。” 他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科研领域, 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人, 而不是技术和产品。 当然, 我们的对话很长。 但是, 最后我还是离开了。 那位主管为什么会对我如此怜爱 ? 这里只举一个小小的例子。 一个名牌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包含教授, 博士后和研究生花了五年时间, 用了五百万美元的科研经费, 做一个紧迫的科研项目, 没有成功。 我一个人只用六个月时间,花了不到五万美元的经费就把这个课题完成了。 写到这里, 我觉得国家的人才计划还是很英明的。 只不过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814-610003.html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4739 次阅读|26 个评论
k=0.1的猜想
热度 2 whitesun 2012-9-4 11:20
如果一个人被认定为人才的标准称为k的话,按照目前的各类人才、基金申请机制,每申请成功一次什么基金,这个系数就增加点。大家上大学时都算广义上的人才,这个k假设为0.1,那么从大学到博导、教授,很多人的这个k值远远超过1.0,连身边的学生,儿女都提高到1.0以上了。现在反过来想,既然这些大k们,早已是人才了,为什么这计划那计划的,不断让成精呢?而很多在0.1到0.5之间的人才更需要支持,却几乎得不到什么帮助,尤其是在0.6到0.7这个阶段,如果不支持,往往就跌回去了,如果支持才有可能顺利成长到1.0。 这时,随想一下, 我不算人才,因此无人才计划支持,你是人才,千百个人才计划着你。显然从全局这不是最优,然而目前时候国家当权者更偏爱依靠其实不靠谱的“人才”,要记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几个英雄也必须基于广大人民群众去推进科学进步。 转回话题,如何设定k的初值以及增长方式才是国家当权者考虑的最大问题,而不是那些很容易就想出的这计划那基金。或许在读大学时设定0.1并不合理,并不如20年前上了大学就算人才的时候好(k=1.0)。从公平角度来看,刚上大学k=0.6比较好,基本上算人才了,而后让绝大多数人经过20年的努力成为人才,即k=1.0,这个0.6到1.0必须经过值得提升。或许博士毕业k=0.8,博士后k=0.85,副教授水平k=0.9,教授水平k=0.95,从待遇等其他方面,这些人的差别也如此,并且严格不允许出现大于1.0后还不算人才的局面,继续用若干计划和基金去养着,结果还养着养着发现是造假,抄袭上去的。
个人分类: 科研实践|1046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果剧团有了钱,最该投资建豪华大剧院,还是培养戏剧大师?
热度 1 wya 2012-8-29 10:12
假设国家给了某剧团一笔巨额经费建设一流剧团,该剧团领导大搞土木、硬件建设,并频繁出访世界各国进行所谓的学习、沟通和品牌宣传。 到了实际汇报演出展示软实力时,发现自己搭建的华丽戏台上都是从外单位请来的名角,本单位受益发家的那帮马屁精竟然登不了台,唱不了戏。 殊不知,建设一流剧团,不是靠金碧辉煌的戏台、不是靠金钱建立的国外联系,更不可能靠只会溜须拍马的跟屁虫们! 台上十分钟靠的只能是台下十年功,靠的是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靠的是日复一日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训练。 既然领导和跟屁虫靠项目和工程发了家致了富,到展示真功夫的关键台上十分钟也该让他们自己去表演、去献丑!查一查财务,谁得到的奖金最多就让谁登台演出吧! 科研界亦是如此。只要有关系弄到数千万科研经费,便可以花钱找公司建立庞大的软件模型系统,可以花钱聘请国外专家来指导一二,可以花钱去国外考察若干年,到头来却发现操作使用软件的根本不懂专业知识,做出的预测结果亦不敢公开发布,却冠以内部政策决策研究需要保密的借口;可以耗巨资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却找不出本单位可以拿出手的成果和人才。 呜呼,国家数千万科研经费造就的成果就这样被尘封被保密起来了。 由客观规律可知:金钱易得,良将难求! 因为良将的产生需要土壤、需要积累、需要付出,不像领导干部,可以随时任免、提拔、调动。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全球人才争夺战,各国改革移民政策招人才
热度 1 laserdai 2012-8-28 20:18
全球人才争夺战 各国改革移民政策招人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2-08-28 17:54:58 内容摘要: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球人才竞争的利害关系日益突出,己之所失已成为他之所得。世界各国纷纷从经济需求出发,制定移民政策,以吸引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国际留学生、企业家和投资者在内的海外高技能人才。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正在拉开序幕…… 当今世界,美国仍然是最能吸引全球杰出人才的国家,但这一地位正受到威胁。近年来,美国的移民法不能跟上其不断变化的经济需求,人为降低签证数量和严重的官僚主义阻碍了人才流入,甚至迫使不少企业去往他国。这一问题最近引起一些美国智库、科研团体和政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移民长期以来对促进美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其他国家对此有目共睹,并正奋起直追,采取积极的人才招揽策略。此消彼长间,全球人才争夺战的形势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高端人才竞争加剧 许多国家逐步认识到移民与经济的成功有密切的联系。对于那些国内劳动力不足以推动经济增长、人口变化造成劳动力短缺的国家,招揽移民成为必然。 以德国为例,其历史上曾几度抵制移民,在2001年之前,非德裔移民不能取得德国国籍,不能永久定居或持有双重国籍,但劳动力的快速萎缩和短缺却使移民势在必行。如今德国允许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如科学家和高级管理人员)获得永久居留签证,并且向企业家开放移民政策。德国还制定了一些新政策,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非欧盟人才有机会获得永久居留权。最近,德国还从西班牙和其他在欧债危机中遇到麻烦的国家积极招揽工程师。德国采取这些举措的直接原因是信息技术、数学、自然科学等相关领域面临人才短缺。据预计,到2025年,德国在这些领域的人才缺口将增至600-700万。 同样,加拿大也已放弃了对移民的传统限制。2008年修订后的加拿大移民法赋予移民部长一种特殊的管理手段,使之无需先与议会商议就可以对移民政策做出调整。加拿大移民部长运用这一工具,让移民官员把重点放在最急需的技能人才上。 近来澳大利亚也增加了技能人才的永久居留签证数量。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的海外归国人员数量在上升,中国为引进科学家和高级管理人才提供了特别大胆、慷慨的激励措施。爱尔兰也已经开始向接受过高等教育、申请在人才紧缺行业从事工作的移民提供永久居留签证。 移民政策人性化改革 许多国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移民改革措施,包括简化签证申请制度;增加灵活性,将临时签证转为永久签证;提供个性化的移民项目和帮助,使新移民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过去20年里,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曾经的封闭立场转向支持移民。为了成为国际化城市,新加坡热烈欢迎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新加坡人力资源部将“效率”作为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考核要素,为移民在新加坡居住提供方便。 加拿大已经大幅缩短了签证申请周期。在加拿大政府的支持下,加拿大公司还成功地从日渐僵化的美国移民系统中挖走人才。澳大利亚几乎一半的长期签证持有者从临时居民转为永久居民,2012年澳大利亚政府还宣布将进一步简化过程。这对于那些在美国持有H-1B临时签证的高技能移民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因为他们中许多在申请永久居留前已经工作了6年,并且在等待了长达10年之后依然要面对繁琐的申请过程。 此外,卢森堡、德国和以色列等国设立了一些“移民同化”项目,让语言流利、有本地工作经验的移民做好在本地工作的准备,还向新移民提供语言培训课程等。多年来,以色列一直向移民科学家提供收入补贴,目前每年用于移民科学家和归国科学家的收入补贴为2700万美元,平均每人每年3.1万美元。 利用留学生扩充劳动力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近来都先后改变了移民政策,目的是获取大量技能熟练的国际留学生,将他们转为未来劳动者。澳大利亚的“技能型毕业生临时签证”项目允许条件优秀的在澳国际留学生毕业后在澳居留18个月,以获得技能和就业担保,让他们能够提高移民评分并克服永久技术签证的障碍。2008年启动的“加拿大经历类”移民项目给予在加获得学位的签证申请人额外的移民评分。一个新的加拿大移民项目甚至允许在加成功完成两年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博士学业的1000名在校国际留学生成为永久居民,这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美国的移民制度要求申请绿卡的国际留学生在开始漫长、昂贵的签证申请过程之前必须完成学业。 美国还在继续大规模投资国际留学生教育,但实际上却是在浪费投资。约40%的在美国际留学生至少有部分学业得到了美国的奖学金资助。然而在当前的不利移民的政策环境下,太多的国际留学生放弃了美国。最近美国总统就业和竞争力委员会指出,美国正在把曾在美国学习并想留在美国的杰出人才送回祖国,与美国竞争。 吸引企业家和投资者移民 一些国家正在实施新的移民项目,激励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离开其祖国,来本国创办公司,吸引资本的同时也促进就业。智利、英国等已经启动了专门针对企业家和投资者的移民项目。 “创业智利”项目向创业移民无偿提供4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和为期1年的签证,让其在智利创办公司。目前,这一项目已经收到了来自70多个国家的1600多份申请。200多家外资初创公司因该项目得以建立运行。 英国的最新进展表明,吸引企业家移民的切实举措对于促进就业大有帮助。2008年,英国设立了专门的企业家签证,允许投资额达20万英镑的公司创始人在英国定居3年。2011年,英国决定进一步向最有潜力的非欧盟企业家开放,争取此类高价值移民。目前,英国政府允许一些由创业投资公司、天使投资人和创业种子基金支持的、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家以5万英镑来英国创业。企业创始人如果在3年内至少创造10个就业岗位,或产生500万英镑收入,还可以通过快速通道获取永久居留权。这些改革正在产生影响,在移民法修订案实施第一年,英国的企业家签证申请量就翻了一番多。同其他国家关注经济增长一样,高技能人才移民,包括企业家移民和投资者移民被英国移民部门视为国家未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刘润生 黄军英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155 次阅读|6 个评论
国内外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与方法
热度 1 xupeiyang 2012-8-28 10:26
国内外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与方法 李阳 许培扬 * 科技人才是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做好科技人才培养、选拔、评价工作,是促进科技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当前科技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科技人才评价工作涉及诸多方面和环节,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不同,存在多种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科技人才的学术表现或学术影响力开展公平、合理的评价。本文从人才评价方法与指标、单学科领域及跨学科领域人才评价三个方面,简要综述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科技人才评价方法及计量指标,为后续医学科技人才评价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李阳( 1986- ),男(汉),河南省焦作市,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学信息分析与评价,已发表论文5 篇。 E-mail:feng8100feng@163.com. 联系电话 : 15201507155. * 通讯作者:许培扬( 1953- ),男(汉),浙江省诸暨市,大学本科,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医学信息分析与情报研究方法。 E-mail: xupeiyang@vip.163.com . 全文发表在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2(8)38 - 43 全文 国内外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与方法.doc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5817 次阅读|4 个评论
怎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共同作者
热度 1 hmaoi 2012-8-25 20:19
可能大家都注意到了,国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其作者大都不只一个,有的竟达5个之多,按我的理解,都应该是对文章做出过贡献的.因此,我在选择共同作者时重点考虑该作者是否对于论文的形成有实质性贡献或对发表有所帮助。虽然,文章的主要执笔是我,但其他合作者都对文章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比如:改文字、指导和共同讨论数学和其他方面的难题,提出很有价值的评论和建议。完全挂名的还没有过。那种把别人申请书上的研究内容窃为己有的人是绝对不能成为共同作者的。曾经有这样的保险欺诈案例,某机动车辆的车主,出了车祸,但却没有保过车损险,此人为了获取保险赔偿,补投车损险,再修改入医院治伤的时间,请问,此人能获得保险赔偿吗?做梦去吧。论文发不发,对于我来说,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做为一篇论文的作者是否名符其实。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即作者的诚信记录,有过学术道德问题的则不拟作为合作者。最后,学术研究的合作也要尊重作者个人的选择,毕竟合作有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合作者之间有一个磨合过程,因此,我还是习惯于与合作者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如果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则考虑加入其他新的作者。
5076 次阅读|4 个评论
苏州科技学院2012年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talentblog 2012-8-21 16:25
苏州科技学院地处名城苏州,是一所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以工为主,有5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人文、管理、社会等6个学科门类;12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55个二级学科;拥有省级优势学科群、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大学科技园等。为加快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步伐,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竭诚欢迎海内外杰出人士加盟。 ( http://web.usts.edu.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 ) 一、招聘学科 招聘的学科主要包括以下一级学科及所涵盖的领域: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哲学、中国史、世界史、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等。 重点招聘省优势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所需的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管理学、历史学、环境功能材料及其它学科的高端领军人才。 二、招聘岗位及条件 (一)特殊高端人才 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等特殊高端人才。 (二)学科领军人才 1.任职条件: (1)具有海外或国内重点大学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2)任职于海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具有教授或相当职务, 具备江苏省特聘教授的资格和条件 。 (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特聘教授招聘公告 ) (3)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工程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5年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专著,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级或相当于国家级的科技奖项,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 杰出和紧缺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学位和年龄要求。 2.岗位职责: (1)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与研究课题,制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带领本学科在前沿领域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 (2)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主持国家科研项目,争取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3)讲授核心课程,培养和指导研究生; (4)组建并带领本学科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促进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三)学科(方向)带头人 1.任职条件: (1)取得海外或国内重点大学博士学位,年龄在50周岁以下。 (2)任职于海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具有教授或相当职务。国内重点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具有担任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的经历。 (3)在本学科和专业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专著,主持并完成国家基金项目2项以上,获得过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技奖项,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2.岗位职责: (1)密切关注本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对学科建设进行规划,负责所在学科的学科建设工作。 (2)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申请并主持国家级项目和其它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3)讲授核心课程,培养和指导研究生; (4)组建并带领本学科(方向)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促进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急需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市政工程、测绘工程、交通工程、道桥、通信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字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 (四)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骨干成员招聘 1. 固体物理和材料研究所招聘计划 2. 道路工程研究所招聘计划 (五)长期诚聘优秀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中青年学术骨干。 ( http://web.usts.edu.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6 ) 中青年学术骨干,年龄在40岁左右。具有海外博士学位,且在海外从事5年以上专业研究或重大工程实践;具有国内重点大学本科学历和博士学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为国内重点研究机构的博士后。已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扎实的学术积累,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主持2项省部级以上课题,为省部级人才培养工程人选,或获得省部级奖项,或在海外取得相当成绩,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资助计划。 三、引进待遇 1. 学校将为引进的高端领军人才提供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优惠条件和待遇。两院院士、曾当选为“长江学者”的特聘教授、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待遇从优,具体待遇面议; 2. 学校为引进的学科(方向)带头人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薪酬待遇,并积极协助其申报省市高层才人才引进资助,给予安家费和购房补贴40—80万元。科研启动资助视情况面议; 3. 引进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可带团队或根据需要构建团队,引进的团队成员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4. 学校对引进的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可视其教学科研成果,直接聘为教授或副教授,提供优厚的薪酬及20—50万元的引进待遇,积极协助其申报省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 四、应聘办法 应聘者请登录( http://web.usts.edu.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6 )下载、填写《苏州科技学院人才应聘情况表》,并请提供清单所列的相关材料。 五、联系方式 1.邮寄地址:苏州市科锐路1号苏州科技学院人事处 邮政编码:215009 2.联系电话:(0512)68090233(兼传真)\ 68092996 3.电子信箱: skrc@mail.usts.edu.cn 联 系 人:丛春秋、唐明珠、林烜屹 学校主页: http://www.usts.edu.cn
4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计划中的两个规范
热度 4 老李 2012-8-18 13:10
人才计划中的两个规范
刚刚看到科学网博主蒋继平老师的博文《中国的人才计划是创新的一大壮举》,本想就这个话题写一篇呼应的博文,怎奈手头上的事情急着处理,就以微薄的形式简单说两句。各类人才计划的话题也是科学网的经典话题,这很正常,干什么就吆喝什么?本人以前也曾写过数篇这个题材的文章,如今也都有些麻木了。我赞同蒋老师的一个观点,即真正的人才不是计划出来的。我愿意相信人才都是被发现出来的。因此,所有的健康的人才计划实质上应该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非常计划或创造的过程(当然采用举国体制去创造人才,短期内也是有效的,但极不符合经济原则,也难以为继。因为真正的思想或成果都不是计划的产物,没有人真的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人会取得伟大的成果,这类似于赌博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更愿意相信市场是最好的造就人才的孵化器)。回到主题,中国的各类人才计划之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其原因在于在人才鉴别的基本原则上存在先天缺陷。我愿意相信,一个好的人才计划应该体现两个基本规范:即平等规范与公平规范。所谓平等通俗地说,就是除去人本身之外的一切社会包装(如我们常说的种族、肤色、性别、年龄、地位、权力、地域等的差别,回到人本身),这相当于游泳(或者洗澡),不论任何人都要脱掉各种伪装,直接丢到海里(或澡堂),然后再谈其他的。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无知之幕”也是这个意思,防止干扰。依照这个标准你再看看中国的各类人才计划从起点处就严重不平等,如热议多年的“海龟、土鳖”之争,其本身就违背了平等原则。如今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如笔者所言:中国人才市场早已沦为柠檬市场。 至于公平原则,这是一个很哲学的话题,在中国当下的主流文化中这是很陌生的概念。西方自柏拉图以降就认为公平是一种美德(对于城邦与个人都如此)。我不想把问题搞得很哲学,那不好玩,但公平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比如说我们是要机会公平还是要结果公平?常见的抓阄是机会公平的体现,大锅饭是结果公平的体现。这里都存在问题,怎么解决呢?这些问题我国的各类人才计划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从这些困惑中可以倒推出一个荒谬的现象:一个讲席教授与一个普通老师都在同一个刊物发表同一档次的文章(暂且把刊物看做衡量科学成果的同水准共用平台),但两者的待遇却成天壤之别?这种情况公平吗? 其实,我党在早年是很会利用经济学原则去选拔人才的。在国共争天下的时代,共产党家底薄,只好采取务实的办法,招聘了一些没有资历的人才;而国民党家底厚,招聘了一些有资历的人才(比如黄埔军校),人才成本比较高。但两方的选拔之人事后证明都是人才。结果共产党以低成本战略战胜了国民党。如果当年共产党也像国民党那样标准选拔人才,估计今天就没有它什么事了?感觉我党目前的人才政策有些纠结,呵呵,戏说历史也是很有趣的。不聊了,就此打住! 2012-8-18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87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农科院-CIMMYT玉米分子育种实验室最缺的人才
热度 1 bioysy 2012-8-17 23:18
中国农科院-CIMMYT玉米分子育种实验室:http://www.ccmaize.org 刚收到实验室头徐老师的一封email,其中有句话“我现在最缺的是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分子育种人才”。需要工作又能符合他这句话的条件的朋友可以和他联系下。以后需要找工作的也可以领会下这句话的意思,并做足够的准备工作,他现在缺,一时半会可能还得缺,即使他的需要满足了,其它单位可能还有此需求。 呵呵,还有另一句: “我们的分子生物学人才过剩”。 ................................................................... 通过ubuntu系统上网发的第一篇博文,留记号!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3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是什么人才搞科研?
热度 5 Bobby 2012-8-4 13:08
说完《 中国是什么人才玩体育? 》,再说说中国是什么人才搞科研。 搞科研是苦差事,在中国搞科研的大多都是穷二代穷三代或者不穷不富的教师子弟,富足之家的子弟通常是做行政、商贸、垄断国企、高级白领等。你看看每年录取的应届研究生就知道了。 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生计来做科研的,只是认为科研是穷光蛋的一条好的出路,才考研,并最后走上科研之路的。对科研谈不上兴趣或者全无兴趣,等好歹做出一点成绩后,生活改善后,或者当官后,或者官学通吃后,就没有丝毫兴趣做真正的科学,只对圈钱占位感兴趣。 中国科学没有真正起色的原因,就是搞科研的对探索自然世界不感兴趣或毫无兴趣,走上科学之路只是为了生计或出路的原因。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4375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是什么人才玩体育?
热度 3 Bobby 2012-8-4 09:05
昨天下午我看了一下 CCTV-4 台的节目,说几个蹦床的金牌获得者(小女孩)出身贫寒,但获得金牌后都给父母买了大房子,有的还买了车。心想,中国是什么人才玩体育?除去高尔夫球为富人的运动外,这些很多为了比赛的项目都是国家体制下穷人小孩在玩。训练可以说很残酷,富家子弟是不会来吃这种苦头的。而且一开始就是为了比赛拿金牌。如果幸运获得奖牌,就会有想要的一切,如果没有,则可能一无所有。即使是金牌获得者,因为训练耽误了教育,且一身伤病,后果也不都是名利双收。洋人喜欢体育是真喜欢,而且多业余时间训练,耽误不了别的。这可能有人种的不同,洋人就是比国人喜欢运动,这从现在的很多比赛项目都是洋人古捣出来的就可以看出。 关于体育的 举国体制 ,网络上很早就有人否定,如 举国体制是 “ 恶之花 ”_ 李承鹏 、 中国体育为什么要走出举国体制 、 瓦解举国体制,从打破举国关注开始 ,当然也有肯定的,如 北京日报:举国体制是好体制 。我个人认为,举国体制宜渐进退出,先从多种机制混合,然后到完全退出。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043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奥运会看人才计划
热度 62 cwufp 2012-8-3 08:37
这几天在外面开会,晚上没啥事儿也打开电视看了几眼奥运会,尽管本人不懂体育的事情,却也知道谁在比赛中赢了。 中国队获得冠军的队员名字大多数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16岁的文静女孩儿叶诗文是第一次听说;跳水的那些冠军里,除了吴敏霞,其他人也都是第一次听说;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也是第一次听说。当然,我知道,他们都不是外国人,也不是什么大海龟,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孩子。他们出过国,去训练,去比赛,可他们一直都是中国人,教练估计也一直是中国人,却也都得了冠军。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名声,而是因为他们优秀的运动成绩,正如焦刘洋所说的,训练中,已经把该做的都做到了,赛场上只要发挥出来就好,尽力做到最好,至于是第几名,那是结果。 竞技体育和科教事业其实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一个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另外一个是为了民族的尊严和竞争力,也包含了荣誉。是否成就一番事业,就个体而言,都需要一点天才和勤奋的汗水,更为相似的都是英雄少年。 当我们的运动队在国内寻找有天赋的孩子进行训练和培养,16岁的孩子成功的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奏国歌升国旗的时候,科教界在大搞人才引进计划,居然有39岁的人在“青年千人”里出了老千被挖出来,要是也象奥运会那样有个看台,老外们估计会笑得前仰后合的。 当我们很多的运动员因为国家队人才太多,竞争不到参加奥运会的名额,不得不流落他乡为自己争取一个机会,并成功的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科教界居然会一直高唱国内没有一流人才,只有不入流的人才,人才都在国外,必须用大把的钱把他们请回来,还自以为高明的说这是乘人之危,挖资本主义的墙脚,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啊呸,俺总算知道了恬不知耻这词儿在什么时候才用得合适!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既不去寻找,也不去想办法培养,就说没有人才,不仅仅是对民族的污蔑,也是对领导者极大的攻击和污蔑,搞什么人才引进计划,居然还千人万人的,就怕祖宗的老脸丢不光。 庄则栋和徐寅生当队员参加一个现在奥运会的单打比赛或者在团体赛里担任一个单打的任务不知道怎么样,还有没有机会赢一把,我知道科教界可还是坚持这样年纪的人上场才体现那两个恶心的汉字“水平”。国家重大项目还是七八十岁的院士唱主角,一群中年人在唱配角,年轻人当炮灰,就像奥运会赛场上,单打还是要有水平的老汉上,年轻人做梦都别想。在科教界,张继科,乳臭未干,你一边凉快去。 当个人项目或者需要个人智慧的项目屡屡斩获荣耀的时候,那些团队对抗项目总是象提不上快上筷子的烂面条,一败再败,不管是中国教练还是外国教练,甚至连出场的机会都没有,我看不是队员的问题,而是领导的问题,就像男足,病根就在他们最高领导身上。 我很想知道,把男足的巴西队或者西班牙队全部买过来代表中国争得世界冠军或者奥运会冠军是一种民族的荣耀还是羞辱,领导脸上是笑容灿烂还是尴尬暗淡。 人才或者天才,在我们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时候,需要引进就该引进,连自己想干啥都不知道,引进的人才还能是人才?让张继科去游泳,让叶诗文去打乒乓,他们还会是人才? 体育界也存在一些问题,却不像科教界这么无耻,区别就在一点,竞技体育有看台,运动员的水平百姓们看得见,技术和成绩摆在明里,领导搞不了那么多的猫腻;科教界之所以肮脏就是不搭看台不让看,什么都可以暗箱操作,“专家”和领导都说自己说了算,处处都可以藏有猫腻。所以,人才计划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易,只是我和广大的老百姓一样,看不懂谁和谁在交易,我只知道,我们纳税人的钱和福利被少数人用于交易。 俺真心的建议,那些高喊人才引进计划的人多看看奥运会,和那些土鳖教练和运动员比比,再摸摸自己的良心,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象你们所表白的那么无愧。
10358 次阅读|145 个评论
呼吁取消一切人才计划
热度 13 liuliangyun 2012-8-2 19:41
国内太多江、湖、河、山等人才计划,近几年来,中组部又添了老千和青千人才计划。 老千中实干的应该也不少,但捞钱、出老千的似乎更多? 青千计划直接将众多入行尚浅的洋青椒推上教授这一职业顶峰,甚至少许部分青千不知高低地找不到自己的科研位置。 所有的这些人才计划,对于国家、中组部和单位领导来说都是业绩符号和数字之一,并将为数不多的福利和资源倾斜在自己引进的人才上面,至于引进的人才是阿猫还是阿狗并不太关心。 从人才计划支持力度来看,国家和单位的确非常重视科研人才,但众多土鳖和青椒(包括部分没有人才计划资助的海龟们)被可怜地压制得卑微和渺小。 我相信国家的科研希望还真在于这些地位卑微和渺小的青椒上,毁了他们,江、湖、河、山等人才计划必将荒凉,即便涂上绿漆,也只是障瞎子耳目而已。 当没有了人才计划,或许土鳖和青椒能有更多希望和机会。就像现在,公务员们有各种福利住房,百姓住房有多艰辛? 有感于半个月前的基金委的优秀青年基金答辩,众多副教授、副研等青椒(40%左右的比例),其科研水平和成果应该能优于大部分青千(优于80%的青千?),但待遇和机会可能也就相当于青千的20%? 这种机会上的不公平,我推测是弊大于利的,且可能祸害长远。 取消人才计划,让大部分科研人员踏实、有尊严地从事科研,或许是国家重视科研人才的开端。
4934 次阅读|12 个评论
洋海龟与橘枳典故的反绎
热度 14 zhumengjin 2012-8-1 20:18
很久没写博文,名字也已从博客排行榜上消失,今天冒个泡,hello一下老朋友们。 看到科学网有多篇博文数落部分洋龟的“不是”,不禁想起橘生淮南这个典故来。有些洋龟在国外表现得中规中矩,但为什么一旦回国、甚至身在国外而与国内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她)们反而将国内部分学者的劣根性演绎得比土鳖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何这些洋龟甘愿违背学术良知,要从橘变枳,面对国内外学术界要采取天壤之别的双重行事标准? 国内出台了很多人才计划,这些人才计划除了提升国内的研究水平之外,同时还寄望于这些洋龟们将国外良好的学术风气也一同带进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国内学术风气的作用。这些洋龟们在国外熏陶多年,按理应该将身体里的污秽净化殆尽。 但是,事实并不乐观,不断浮出的恶劣案例表明,有些洋龟利用国人崇拜“洋墨水”的心理,不按国外的学术规范行事,有些肆无忌惮的劣行对中国学术界的破坏作用,甚至比国内的某些混混型土鳖还要大。目前,没有数据直接表明这类洋龟占了多大的比例,但洋龟头顶光环,他(她)们的地位毕竟要高出土鳖很多,即使是很少的比例,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也会给中国学术界带来非常严重的伤害。这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何?水土异也!同样的人,为何在国外、国内表现完全不同?答案很明显,中土与外邦的水土异也!这里的水土指制度性的学术环境。事实证明,仅仅依靠层出不穷的“人才计划”引进所谓的“人才”这条路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的学术问题的,如果不加强国内学术规范的制度性建设,仅仅像老一辈学者那样依靠学术道德自律来维持学术界的风气,中国学术界的乱象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7925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刘亚洲:甲申再祭
热度 1 fqng1008 2012-8-1 15:45
按: 中央军委30日在北京举行晋升上将军衔警衔仪式,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名列其中。 刘亚洲是原三野21军187团政委刘建德之子,也是中国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婿,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作家写过不少伤痕文学作品。其作品对于在文革期间,中国遭遇的反人类状态,有过深刻反思。对于专制集权制度,有过切肤之痛。 刘亚洲曾赴美做过访问学者,得出美国成功之道,“不在于华尔街,也不在于硅谷,而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和法治背后的制度。” 他曾大胆预测,十年之内,中国必将从威权政治转型为民主政治。 2010年,他曾在媒体刊文批中国现行体制,并有“一个政治制度若不能让公民自由呼吸必然灭亡”等措辞。 其作品《金门战役检讨》、《信念与道德》、《甲申再祭》、《大国策》,显示其具有民主思想和要求政改的政治倾向,曾引起广泛争议。 又逢甲申。 三百六十年前,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中国天地大变。一个旧王朝死了。一个新王朝刚从母胎里生出来也死了。一个更新的王朝跃上了历史舞台。这个王朝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他们自己。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这个王朝有关。 六十年前,公元1944年,郭沫若在延安写了《甲申三百年祭》,那时已是革命胜利的前夜,这篇文章对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毛泽东相当看重这篇文章,把它奉为党内整风文件。今天读《祭》文,有褒亦有损。褒,它促使我党吸取了李自成失败的教训;损,它鞭笞的是封建之尸,宣扬的还是封建之魂。文笔顺,动机也纯,唯立意矮了三寸。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前人,连毛泽东也不能免俗呢。毛泽东从西柏坡进北京的时候,一只脚踏进吉普车,兴冲冲地对周恩来说:我们今天是进京赶考啊。我们决不做李自成。他说:“还有殿试呐!”毛泽东虽然是开玩笑,可还是反映了他心灵深处的暗影。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做李自成?仅仅不做李自成就行吗?我们不仅不能做李自成,我们谁都不能做,只能做自己。共产党是人类之旗,在漫长的封建长河里根本没有参照物。事实上,我们当然没有做李自成,但我们的脉管里有李自成的血,“赶考”能打满分?进城后,运动蜂起,争斗惨烈。革命吞噬革命,人民专政人民,神州又一次“陆沉”。这种情况直到邓小平时代才结束。 甲申年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重温甲申,心中犹有万马奔腾。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想说:一切当代史都很难跳出历史(一切当代史都会对应历史)。为了明天而逼近历史。遂有此文,再祭甲申。 一、合格的领袖 甲申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历史就是领袖的历史。也就是说,纯粹是英雄的历史。当我们说人民创造历史的时候,其实是说人民的代表——英雄——创造历史。在西方,在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其历史也一样是领袖的历史,但自那以后就渐渐不再是了,今天尤其不是。中国没有宗教。中国真正的宗教是儒教。儒教不除,君主坚挺。一个人的历史就是全部历史。全部历史就是一个人的历史。我们民族总是格外需要领袖。 1644年,中国有四个皇帝:顺治(其实是多尔衮)、崇祯、李自成、张献忠。哪一个是合格的领袖?历史这个女人只对合格的领袖敞开怀抱。不合格者是为优胜者扫平道路的。如果把甲申年发生的一切看作是一场历史的交媾的话,那么不妨可以这样比喻:崇祯把房间打扫干净,李自成把床铺好,张献忠替人家宽衣解带,最后多尔衮兴冲冲地云雨巫山。 崇祯皇帝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统治者。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一个朝代。朱元璋家族的血统中有着最无耻的基因。崇祯皇帝的名言是:“朕非亡国之君。”他怎么不是?他扎扎实实是亡国之君。明朝亡在他手里是历史的必然。亡得应该,亡得毫无悬念。古来亡国之君不一,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而崇祯皇帝是以毁灭人才亡者。通览晚明史,我只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崇祯皇帝仿佛与他手下那些人才都有深仇大恨似的,非要把他们置于死地而后快。 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明虽亡,仍人才遍地。今天中国虽饱经了磨难,仍人才济济。关键是怎么发现和使用他们。同样是一批人,在崇祯皇帝手里是亡国之臣;在李自成手里是阿谀奉承之臣;在多尔衮手里却成了开国之臣。这个事实,三百年以降,仍极具警醒力。 数千年来,中国的社会形态不仅是“人治”,而且是“一人治”。朕即天下。“一人治”下,人才愈多,天下愈稳。崇祯为什么不学刘邦、李世民,管他视人才为奴才也好,或视奴才为人才也好,总是源源不断地开发,使江山长治?这便是崇祯皇帝的性格了。他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他的命运决定民族的命运。他把自己当天才,把臣属当庸才。然而不幸的是他自己偏偏是个庸才。二流的领导不敢用一流的部属。崇祯充其量是个三流货色,敢用谁?人才不用,国家必亡。 崇祯为什么不能用人才?史载:“帝刻忌。”何谓刻忌?猜忌和嫉妒,再加刻薄。他拥有世界最大的帝国,心却比针尖还小。有两点可以说明:(一)他不敢负责。李自成兵临城下,有人建议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援京师。此举意味着放弃辽东。崇祯皇帝明明想这么做,而自己偏不说,要让臣属们说。臣子们早看透了这一点,偏不说。最富于戏剧性的一幕是,崇祯召一个大学士商议此事,大顺军的炮声已在西直门外隆隆响起。崇祯说:“今事已急,此议如何,你说一句话就可以定夺啦!”那个大学士跪在地上,不发一言。崇祯追问再三,大学士始终像个哑巴。崇祯皇帝一跺脚,回后宫去了。须臾,城破。(二)崇祯具有深刻的农民性格。这一点无疑是朱元璋血脉。“东事”和“剿匪”都需要钱,前方再三告急,崇祯甚至打算借民间一年的房租,结果全国怨声鼎沸,骂崇祯皇帝是“重征皇帝”。他没有钱吗?李自成破紫禁城,打开皇宫藏钱的地方,不禁惊呆了。库中“有镇库银,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为一锭。”有许多金银都发霉了。如此巨大的积蓄,何愁发不出军饷?李自成吃了个饱。 人才中不乏天才。崇祯更不敢用天才。袁崇焕就是天才,所以才死得那么惨烈。史载,袁崇焕对崇祯皇帝说:“予我钱粮兵马,我一人足以守辽。”多豪迈!崇祯无语。他为什么无语?他阴暗的心里那一刻飘过什么呢?我觉得那一刻他肯定生出了一丝嫉妒心。我就不信崇祯后来能被皇太极那么拙劣的反间计瞒过,磔袁督师于市。根据崇祯的性格,我敢说他可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嫉妒。中国人也最不缺嫉妒。培根说嫉妒是“凶眼”。崇祯皇帝就拥有这样一双凶眼。弗洛伊德讲,人的嫉妒心是天生就有的,但是西方文化克制这个东西。《圣经》中明确把嫉妒列为七宗罪之一。中国文化则放大了这个东西。西方文化是制造天才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扼杀天才的文化。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扼杀天才的历史。思想压抑、嫉妒杀人。每个人都是嫉妒者,每个人又都是被嫉妒者。在中国,思想或行为出众者,要么一棒子就把你打回去,要么你得具备权势背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离天才一定要远,因为天才是要伤人的。天才总是得不到同时代人的原谅。人们从不赞美活着的天才,而只赞美死了的天才。离统治者越近,天才越不幸。 张献忠的嫉妒心也很强,包括嫉妒知识分子,嫉妒人才,但他有一点比崇祯皇帝强:招数使在明处,不像崇祯那样偷偷摸摸的。张献忠在四川称王后,开科取了第一任新科状元。其人才华横溢,张献忠整天让他不离左右,时刻垂询,可没多久却又杀了此人。有人问其故,张献忠捋着大胡子说:“我太爱这小子了!”嫉妒在中国人身上,决不止于心理的冲动,而是经常表现为嫉妒的行为,表现为实际地迫害他人,乃至杀害他人。 扼杀人才,扼杀天才,必然鼓励狗才。天才孤傲地守着自己的信念,迎接他们的往往是地狱。袁崇焕被凌迟时,北京老百姓把他的肉吃了个干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天才者的地狱。狗才欢快地守着主子,迎接他们的往往是天堂。狗才有三个突出特点:(一)向上爬。“哪里有向上爬的动机,哪里就有吹捧。”(斯坦格尔语)(二)向上告密。嫉妒者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三)造谣中伤。被造谣者只有掌握了权力,造谣者才会把嫉妒变为恐惧,把仇恨变成崇拜。中国人自古以来只崇拜权力,不崇拜天才。 李自成是一个合格的领袖吗?答案是否定的。他的悲剧不在于他输了,而在于他差一点赢了。他当然是英雄。人们成为英雄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人是因为历史的误会,有人是因为历史的巧合,而李自成成为英雄是因为历史的无情――先对他有情,继而对他无情,因此他特别令人同情。在李自成牺牲三百年后他的遭遇还那么强烈地撞击着一个旷代伟人的心。李自成的铜像今天就寂寞地耸立在北京城北边,那是他进京的方向。他已经被人们写滥了。但人们尚未发现的是,他输在同他的对手崇祯皇帝一样的弱点上:农民性格兼小家子气。历史再无情,也是由他本人书写的。在中国,农民性格毁掉了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包括毁掉了发誓不做李自成的人。农民问题是我们今天依然要面对的问题。中国自古奉行小自耕农本位,大地主很少,因为中国反对土地兼并有两千年历史,地主不能成为决定因素。小自耕农以家庭生产为主,没有剩余资本,纵有剩余劳力,也无法输出,这就是中国没有工业的主因。穷人喜欢骂富人;富人又喜欢骂更富的人。农民就在这种低层次上可劲儿地徘徊。李自成进北京后,完全是一副庄稼汉作派。国家已是他的了,可他还要敛财。一如崇祯,国家已不是他的了,还要敛财。李自成全盘接收了崇祯的国库不算,天天还要对达官贵戚们严刑考掠,搜刮金银。大顺军从进京到离京,一共四十二天时间,几乎天天要把大量的金银运往西安。吴三桂起兵后,李自成亲征山海。大顺军精锐悉出。可这些远征军战士居然带着大包小包去打仗。何物?全是劫掠来的珍宝。还带着女人。闯王进京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呀。他根本无意在北京建都。他说:“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京未足易一西安!”他的眼光只比项羽前进了十公里。 李自成一生都在战场上驰骋,可是他最大的对手却是他自己。他没有改变自己,因此他也无法改变世界。他的战场是如此辽阔,他的胸襟却如此狭小。有趣的是,他和崇祯皇帝一样,也是一个妒才嫉能的人。他杀李岩,与崇祯杀袁崇焕异曲同工。宋献策送给他的图谶“十八子,主神器”,明明是千年前李存勖 炮制的东西,却像梦魇一样死死地缠绕着他的心。李岩亦姓李,也是人才,近乎天才,他便举起了屠刀。李岩不过是常对他提点不同意见,便不能容。在中国,每一个想要提不同意见和敢于提不同意见的人,最后都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提不同意见,是在举国皆奴中成为自由人的最起码的先决条件。提不同意见,就是对狗才宣战,但往往失败。要想生存,就是要把自己的真面目包起来。“古今中外,只有中国的脸谱多,令外国人叹为观止。”杀李岩,牛金星起了重大作用。这应了鲁迅的一句话: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可能比暴君更残暴。幸亏李自成失败了。如不失败,大顺王朝不会比大明王朝好到哪里去。总得有人失败,否则,在专制道路上会人满为患。 农民的革命性甚不坚决。李自成也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逼反吴三桂后,李自成决意亲征。宋献策和李岩都劝他不可贸然出征,说:“皇上去于皇上不利,三桂来于三桂不利。”他执意要去。但他嘴上说打仗,心里还抱有幻想。首鼠两端。既不坚定,又有欲望。离开北京时他带了两个人,一个是吴三桂的父亲,一个是原山海关监军,吴三桂的朋友。此举说明,他还想招安吴三桂。李自成优柔,吴三桂果断,多尔衮更果断。碰撞的结果自然可知了。打则打,和则和。打了就不能和,和了就不能打。失了身就不要立牌坊。过高的欲望必须克制。短期内巨大的成功挑起了李自成天一样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讲,短期内的成功也许不是成功。 张献忠似乎不值得多说了。他不是人,近禽兽。他已然变态了。他的变态因绝望而起。大明王朝被昔日伙伴李自成推翻。清军又席卷中原。天下无论如何是论不到他坐了,不免自暴自弃。张献忠在四川的暴行,千年的岁月也冲刷不去。2002年我到成都任职,成都附近某县基建,挖掘出近万具白骨,据考证也是张献忠所为。甲申年十一月初十,大西军驱赶人们到成都东门外九眼桥屠杀。当刽子手将要举刀时,迅雷炸响三声,张献忠怒斥苍天:“你放我到人间来杀人,今天为什么用雷来吓我?”命令士兵驾起大炮,对天空连放三炮。这一天,被杀者无算,尸首塞满了河道,九眼桥也因此而折断。张献忠军每屠杀一个地方,都详细记录所杀人数,其中记有人头几大堆,人手掌几大堆,人耳朵几大堆。说明他变态最好的例证是这么一件事:打下麻城,他把妇女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去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张献忠笑咪咪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张献忠说:“不亦快哉!” 甲申年明清鼎革战争中,中国唯一合格的领导者是多尔衮。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叫“振兴中华”,多尔衮就是振兴中华的功臣。多尔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虽然他不是汉族人的骄傲。满清入主中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拯救了中华民族,不过不能说它拯救了中华文化。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今天均不复存在。埃及人和希腊人都不是过去曾经创造了文明的那个原住族。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恰恰是少数民族一次一次给汉族输入新鲜血液。少数民族主要来自北方。中国的威胁始终在北方。中国的希望也始终在北方。我做过一个统计,中国古代的皇帝基本都出自北方,哪怕在南方当皇帝的籍贯也在北方。建都最多的地方是陇海铁路沿线,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或其左近。河南是汉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现在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全国人民揶揄河南人民。河南人民怎么了?没有河南能有中国吗? 在朱元璋家族手里,汉民族已经烂透了。明朝哪里出现过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封建之树常青。中国已成死水。死水只有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变臭,变烂。一切都逼近绝境。就在这个关头,英姿勃勃的多尔衮登场了。满族人具有极大的进取心。他们在关外的日子过得挺滋润:沃野千里,牛羊成群,政治清明,军队剽悍。但他们没有满足于此,把目光投向中原。中原到手后,他们的步伐仍没有停下来。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注视着远方。和成吉思汗一样,八旗铁骑几乎把冷兵器时代的征伐演绎到了完美的极致。多尔衮及其后代对中国历史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国家的完全统一。直到今天,我们还享受着睿亲王留给我们的这一笔丰厚的遗产。清朝接手明朝时,明朝只剩下三百五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没有多尔衮,今天我们出山海关就出国了。出嘉裕关也一样。中国领土在满清人手里翻了三倍还多。清朝留给民国的领土是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 明朝是个大国,但汉民族是个弱势民族。清国是个小国,但满族是个强势民族。强势民族最醒目的标志是,它的心胸非常开阔,什么好的东西都可以接受。因为开阔而虚心,又因为虚心而开阔。它像崇拜自己的祖先一般崇拜汉文化。梁思成先生当年曾陪同一位苏联建筑家参观故宫。面对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的皇家建筑群,那位建筑家说:“我禁不住要跪下来了!”想必多尔衮在踏进紫禁城的那一瞬间,也会生出同样的感觉吧,否则你就无法理解他和他的子孙为什么那样如饥似渴地学习汉文化。满清开国,面临的问题是汉化。满清亡国,面临的问题是西化。开国的摄政王汉化成功了,实则是失败了。亡国的摄政王西化失败了,实则还是失败了。 满清从不拒绝在他们看来是优秀的东西,这正是他们强盛的原因。在所有的优秀东西中,他们最不拒绝的是人才。这有点像今天那个最强大的、称霸全球的国家。 它如大海吸百川般地吸纳全球人才,特别是中国的人才。现在,一流的人才在国外,二流的人才在沿海,三流的人才在机关,搞腐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目前在许多西方强国都可以组成北大、清华的尖子班。中国缺乏人才吗?否。中国缺乏容纳人才成长的土壤。明朝也一样。崇祯自毁长城。清朝皇帝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人才,包括重视敌人阵营中的人才。锦州总兵祖大寿曾杀死无数清兵,投降后又逃跑,十年后再降,皇太极仍能容忍,使用。器量如海。难怪无数人才死心塌地为之卖命。此种宽容大量,不要说朱明王朝差远了,就是李世民也要自叹弗如呢。多尔衮又在皇太极之上。吴三桂来降,多尔衮立即给了他与自己平等的待遇——封王。 今天读史至此,我辈仍觉惭愧。我曾去过满清的发祥地赫图阿拉城(在辽宁省新宾县),城廓狭小。可此地怎么能养育出心比天高的爱新觉罗们呢?入关前,他们活得再有滋味,也不过是解决了温饱。史载,山海关大战前,清军驻欢喜岭,战前吃的是菜肉包子。即将投入一场决定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大决战,当是饱餐士卒,肯定拿最好的家当,却不过是菜肉包子,可见平时他们吃些什么。但就是这些视菜肉包子为佳肴的人,竟有气吞宇宙的气概。 赵无眠认为满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之一,此说虽有争议,但不争的是,清朝十三个皇帝在帝王群中是排名靠前的,尤其与明朝十三帝比。爱新觉罗氏品种优良。朱氏残次。爱新觉罗氏中佼佼者首推多尔衮。努尔哈赤有军事天赋,皇太极有政治天赋,多尔衮兼而有之。今天回顾甲申年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多尔衮身边簇拥着一个人才班子,也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精英群。刚才我提到的那个当今世界强国的政府也有这样一个精英群。它是靠制度确保精英登上政权的宝塔尖的,多尔衮则是靠感觉把精英们拢到宝塔尖的。两个相隔数百年的精英群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①有一条连续、完整、清晰的战略思路。汉朝对匈奴的胜利固然有刘彻的决心,霍去病的豪情,张骞的顽强,李广的勇敢,但最重要的却是战略思路完整而有延续性。战略的较量有点像武林中高手过招,在凝神运气之际胜负已分,甚至不必刀刃相交。“9·11”事件之后,那个国家迅速抓住这一契机,一举突入中亚,控制了彼得大帝做梦都想染指的地方,这绝不是临时即兴发挥,而是有着非常长期的战略研究和准备。②不犯错误,少犯错误,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错误。而缺乏精英群的国家则很容易犯错误,常犯错误,犯了错误还不知道改正错误。两个精英群的不同在于他们的结局:那个国家的人才始终是人才,在朝在野都是人才。中国历代统治者包括多尔衮在内,对待人才的态度就像对待厕所一样,需要的时候上一下,方便完了就完了。所以中国的厕所都很脏。 多尔衮的聪明使他拥有了巨大的人才库,而人才库又使他变得更聪明。多尔衮的每一个举动都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受封“睿亲王”,当之无愧。甲申年,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签收的是怎样一个巨大的摊子呀。你看他,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帷幄中迭出妙策。仅用人一项,就不知超出崇祯千万倍。吃掉中国后,他脚下不仅匍匐着汉人,还有蒙古人、回人、藏人。清朝分而治之,分而用之。对藏族人,用宗教。你不是信佛吗?我在承德给你建庙,全部仿造拉萨的气象,请喇嘛来当大爷。对蒙古人,用婚姻。你不是不安份吗?我把所有的皇女都嫁给蒙古的王子,她们生的儿子,都是我的外甥。你长大了,会造舅舅的反? 对汉人,那就不客气喽。汉人远没有蒙古人和藏人那般幸运。多尔衮对汉人用了两手,两手都很硬。一手是把汉族的儒教神圣化。多尔衮进关不久就演了一出祭孔的剧目。接着兴科举。他知道汉人有个毛病,就是好做官。我给你做官的希望,你就会服服帖帖的。另一手是镇压:杀人,剃发,换衣冠。这又是对儒教的强奸。儒教的先师讲过,头发肢体受之父母,不可动。我偏动。满人剃发,前额不留发,为的是在纵马奔驰和射箭时避免散发遮住视线。而颅后一条粗大的发辫,露宿时可做枕头。汉人剃发,则纯粹是亡国,不,纯粹是亡种的象征。最彻底的征服是心理的征服。外表的变化对一个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一个男人来说,剃发近乎于阉割。在某种意义上远甚于身体的死亡。多尔衮的剃发令实则是一种精神凌迟。三百六十年了,我们汉人的伤口还在滴血。在中国境内,只有一个民族必须剃发,那就是汉族;只有一个民族必须改换衣冠,那还是汉族。多尔衮敌视汉族人的心态与他崇拜汉文化的心态同样强烈,却又出色地统一在一起。今天,汉族成了全球唯一没有民族服装的大民族。前不久在上海亚太经济组织会议上,全部领导人都按东道主的服饰穿着,被称作“唐装”。那是什么“唐装”?那分明是满洲的马褂嘛。旗袍和马褂是多尔衮留下的纪念碑。 二、机会与机遇 最不容易得到的而又最容易从指缝中溜走的,是机遇。机遇就像个小偷,来的时候无声无息,走的时候你却损失惨重。一个民族的生命固然漫长,要紧处也就那么一两步。 我个人理解,机会和机遇听起来相同,其实有区别。前者小,后者大。前者往往是由英雄来把握的,后者则需要人民、甚至需要文化和历史来把握。甲申年,崛起的满清王朝同时面临着机会和历史机遇的挑战。它极好地把握了前者。 谁掌握了胜利谁就掌握了历史。谁掌握了机会谁就掌握了胜利。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伟人所以称其为伟人,就是抓住了机会。机会是一个区别英雄与狗熊的台阶,上一步什么都是,下一步什么都不是。看似一小步,往往需要一辈子的苦功来走。英雄人物对机会的把握,恍如精彩的一击,却用的是一生的心血。 李自成起陇亩,不读书,凭着直觉闹革命。他对机会的把握向来问天。崇祯元年元旦,大雪,李自成与几个穷哥们在山中饮酒。兄弟们推自成为首造反,道:“或取皇帝,也未可知。”自成说:“当问天。”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曰:“若可作皇帝,雪与矢齐;不然,则否!”结果,漫天大雪飘然而下,雪没过箭羽。自成大喜,遂起。十余年后,他进北京。在承天门也就是今天的天安门下,他又问天。对准承天门的匾额张弓搭箭,道:“若射中‘天’字,便坐稳天下。”结果不中。一头一尾,两次用箭,说明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朴素的初级阶段。 李自成占领西安后,成立了大顺政权,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此刻,明王朝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他的对手是谁呢?就是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洲人。只有满洲人的力量可以使李自成的事业发生重大逆转。一如今天,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那个当今块头最大的家伙――的力量能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发生重大逆转,其他国家都办不到。甲申年的李闯王需要什么?时间。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时间。倘若李自成不要急于北上,把北京留给崇祯,其实也是把从山海关到大同、宣化一带的长城防线留给多尔衮。尤其是山海关,从明初起到今天已修了二百多年,固若金汤。更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实为天险。甲申年以前,清军四次入关,都是从山西、蒙古、河北等地破边墙进来的,饱掠之后又循原路退出,不敢久居,就因为山海关横亘。没有山海就没有中原。李自成应当在西安把屁股坐稳。取了关中他处于多么有利的位置呵。刘邦和李世民在向他招手。百二秦川,金城千里,那是古中国的天府。李自成又是陕西人,在桑梓无疑魅力无穷。经营好根据地,再争雄。那时中原鹿正肥。 甲申年的西安弥漫着一股浮躁的空气。轻易到来的胜利使李自成丢掉了耐心。耐心是伟大的东西,但它看上去平凡,是一种伟大的平凡。谁有耐心谁就会成功。皇太极的耐心是相当出色的。几次入关,他的马首都曾叩北京。八旗士兵们肯定不止一次在北京灰色的城墙下咽下口水。许多臣属都劝皇太极拿下北京,但皇太极谆谆开导他们:明朝是一棵大树,根深叶茂,现在以我们满清的力量,还一下砍不倒它。取了北京也没有用。我现在带你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棵大树的枝蔓一根根砍掉。今天砍一根,明天砍一根,天长日久,它就成了枯干。最后轻轻一推,便轰然倒地。皇太极这一番充满哲理的话已和他的英名一同载入史册。皇太极要的不是一座北京,他要整个中国。历史也正是按皇太极的预测亦步亦趋。李自成如果有皇太极一半耐心,大顺军就可能统一黄河和长江流域。彼时满清若再问鼎中原,成本必大不同。 李自成对机会的把握停留在初级阶段,满清王朝对历史机遇的把握也停留在初级阶段。当我用中国眼光来审视甲申年时,我为中华民族的幸运而欢呼。当我用世界眼光来审视甲申年时,我又为中华民族的不幸而嗟恨。正是在甲申年,在世界另一端的英国,克伦威尔率领着国会军在马斯顿草原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次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崇祯皇帝自缢五年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走上了断头台。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大国的君主走向死亡,可他们的死亡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西方资产阶级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中国却又一次以暴政取代暴政。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历史的,因为它只不过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能从中产生,所以说它的历史是一个平面圆圈的循环。西方则跳出了这个圆圈,步入了波浪式上升的轨道。甲申年,正是西方步入这个轨道的标志性年份。中国落后于西方自此始。至郭沫若写那篇著名的文章时,西方无论在政治文明、经济制度和技术上,均已领先中国三百年。 我一直有个看法:鸦片战争发生的不是时候。马克思说鸦片战争有双重性,有消极意义也有积极意义。如此理成立,那么鸦片战争错过了两个最好时机:一是在明朝烂透了的时候。果子烂完了,丢弃算了。那时资本主义进来,中国肯定发生沧桑巨变。第二个时期是满清刚入主中原的时候。那时候它的体内还涌动着原始的激情和冲动,中华文化已经使它醉了,如果一旦出现一个比中华文化更优秀的文化,它会毫不犹豫地弃劣从优。日本人的门户也是被西方炮舰打开的,但日本以一种现实明智的态度去对待西方炮舰后面的文明,举国上下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热潮。十八世纪的日本人肯定做得不会比甲申年的满族人更好。不幸的是,鸦片战争偏偏发生在满族已经被汉文化彻底同化之后。满族最后全盘吸取了中华文化,继承了中华文化,但是吸收的却是中华文化中最糟粕的部分,因此结局也最糟。 沉溺在封建泥潭中的明朝是不可能自救的,而满清本来可以做到这一点。从他们在甲申年的表现来看,他们对历史机遇有着多强烈的敏感呵。山海关之战就是明证。李自成打下北京,满洲方面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当时清军已出动,准备像以前四次那样,从喜峰口或墙子岭等地破长城,进京畿地区游击。甲申年四月十五日,大军来到沈阳西南一个叫翁后的地方,突然停止前进。原来,是吴三桂派来请兵的使者到了。直到此时,多尔衮才知道北京陷落的准确消息。吴三桂请求多尔衮继续按原来的路线进军,从喜峰口、墙子岭一带进入长城,截住李自成的退路,与关宁兵一齐聚尔歼之。形势变于呼吸间。昨天的敌人变成了朋友。更强的敌人出现了。留给多尔衮的时间只有一日。这是这个年轻人短暂的一生中最长的一日。他果断决定,大军直发山海。他才不会理会吴三桂要他走喜峰口和墙子岭的要求呢。他知道时机天降,来不得丁点犹豫。他决心在山海关与李自成军做正面战斗。当一个国家打败了一个强大国家,它就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翁后决策,饶是大战略家手笔。八旗军如离弦之箭。清军以每天二百里的速度插向山海关,相当于红军抢渡大渡河的速度。而李自成离开北京后,磨磨蹭蹭。北京距山海关四百余里,大顺军竟走了八天,平均每天三、四十里,结果与清军差不多同时抵达山海关。如果李自成早一天到,山海关之战就不是后来那个结局了。在次日发生的决定中国命运的山海关大决战中,多尔衮命吴三桂先与大顺军接战。大顺军越战越勇,吴三桂眼看就不能支。这时候,从海面上突然刮来一阵狂风。此风怪矣!起来的真是时候。且又是对着农民军刮去。后来清朝史籍中把这股风称为“神风”。这股风莫非也是机遇?多尔衮立即抓住这股风的绝好机会,挥军出动。万马奔腾。山呼海啸。农民军被这股遮天蔽日的沙尘吹得闭上眼睛,重新睁开时,忽然发现对手已换成剃光了前额的清军士兵,战斗意志一下就垮了。李自成正立于高岗之上观战,一个和尚告他:“鞑子兵!”自成拨马就走。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机遇就像阳光,它会公平地照在每一个人身上。捕捉机遇就是捕捉历史。满清没有像英国那样走上一条更新的发展道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满人有这个可能。汉人则毫无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指责满人,有点无辜。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知彼。甚至到了二百年后英国军舰打到家门口,道光皇帝和他的臣子们居然都不知道英国在哪里。 甲申年,李自成也输在不知彼上。他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有相当部分基于此。最患不知彼。只知道自己有多强大,不知道敌人有多强大。特别是,敌人的强大要比我们认识的强大还要强大,事情就不可为了。满清虽然是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但战争力不低。游牧民族的战争热情和战争能量整整燃烧了几个世纪,摧毁了三个文明。他们不会种地,但是会发明战争机器。马镫就是中国游牧民族发明的。有了这个小东西,所向披靡,竟骑马打到欧洲去了。萨尔浒大战时,明兵的披甲由藤、皮革或荒铁所制,朝鲜援兵的披甲则是纸做的,少数是用柳条做的,而清兵几乎人人皆披精铁制成的铠甲。除护住胸部和背部外,连头、手臂和脚,都被层层防护,甚至连战马也披甲。由于其甲胄非常坚硬,除非用强弓,否则百步之外根本无法洞穿。萨尔浒大战是万历四十七年的事,到甲申年已经过去二十五年了。八旗更精锐。 大顺军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也炼成了钢铁。秦地是出过“虎狼师”的。大顺军亦是一支“虎狼师”。我举一例:大顺军的战马平时是不饮水的,而是饮血。杀俘虏的血饮马。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打仗前一天,往往不饮马,让马特别饥渴。上了战场,战马一旦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骑这种马陷阵,无不克。这种事到今天想起来也令人毛骨悚然。但大顺军仍远不是八旗铁骑的对手。何止不是对手,完全不堪一击。你想,敌人有多强大?当时有人这样称赞八旗兵:“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曰: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 然而,在郭沫若写作那篇文章的时候,我们不仅知己,而且知了彼。我们比满清幸运百倍。宥于历史条件,满清王朝只能在“坏”与“更坏”之间做出选择,我们则可以在“好”与“坏”之间做出选择。历史机遇一如向满清招手那样向我们招手。明清鼎革的甲申年,中国既存在着国民道德素质问题,也存在着当权者统治素质问题。到了郭沫若写作《祭》文的甲申年,经过鸦片战争来百年的猛醒,经过先贤们的奋斗,二者都达到古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按说,伟大的民族变革应当到来。 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个伟大的变革,不过不是在纪念甲申三百年的时候,而是在几乎六十年后,邓小平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在那之前,我们又一次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郭沫若在文章中“祭”的那个亡灵真是强悍,不仅在中国游荡,不仅在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国家游荡,甚至一度完全笼罩了我们北方那个庞大的邻国。古希腊创造了城邦政体。秦王朝创造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政体。希腊的影响是世界的,秦朝的影响只能是中国的。那个北方邻国创建了现代集权专制,它的影响也只能是中国的,当然阶段性地它也影响了欧洲东部几个小国家。毛泽东曾担心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那毫无可能。在中国复辟的只能是封建主义。过去是,如果根除不绝,将来也可能是。邓小平的历史功勋不仅是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还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任何进步”的平面循环,使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转到了与世界发展潮流一致的方向。伟大的改革从来都是伟大精神的产物。邓小平的精神应该被称作中国历史上的“邓小平元年”。邓小平改变了我们的内心。内心的变化比政治经济领域内的变化更深远。邓小平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思想才是最性感的器官。 今天,机遇再次眷顾中国。中国的安全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自秦汉两千年来的历史中,中国第一次免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自鸦片战争一百六十年来,中国第一次免除了来自海上的威胁;自1894年甲午战争一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免除了来自东北面那个小岛的威胁。二十一世纪,中国如果能够得到一个完整的百年和平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肯定将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我们不应该让任何其它因素动摇这座平台。中国百年来的革命再革命,为的不就是寻找一个和平的环境,使自己更加强盛吗?现在这个时机来了,我们要抓住它,不能让它溜走。不能为局部欢呼。心境最重要。我们要善于改变心情。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 回到甲申年,满清丧失历史机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要从被它征服和反过来又征服了它的汉民族身上去找。于是引出下一个话题—— 三、一个民族的征服和征服一个民族 前面谈到,中华文明一经成熟就丧失了活力,开始衰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立了大功。每一次民族溶和也可以说是民族征服之后,都是中华文明的高峰。但这座高峰,往往是用鲜血铺就的。 甲申年的历史是用汉民族的鲜血书写的。满清贵族踏着汉人累累的尸体步入他们最辉煌的事业的祭坛。明成祖时曾进行过一次人口统计,全国人口为六千万。明末为一亿。而满清入主中原后,到清世祖时又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全国人口只剩下一千四百万人了,锐减了百分之八十多。约六千万人民在明清鼎革战争中遭到屠杀。一个小小的扬州,就被杀害了八十万人。满族征服汉族,始终贯彻一个既定方针:屠杀。对蒙古人和朝鲜人却不是这样。清军占领辽东地区后,先是担心当地穷人无法生活而造反,就把辽东地区的贫民都抓起来杀掉,称为“杀穷鬼”。两年之后,清军又怕辽东的富人不堪压迫而反抗,又把辽东地区的富人几乎杀光,称为“杀富户”。如此大规模屠杀两次,辽东地区的汉民基本殆尽。入关之后,也是一杀再杀。直杀得惊天地,泣鬼神。江山在屠杀中改变颜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完全沿袭了满清灭亡中国的方略:战略一致,路线一致,手法一致,连屠杀都一致。南京大屠杀就是“扬州十日”的现代版。 少时读史,为汉人落泪。长大读史,另有滋味。甲申年的历史为何这么悲?一个大国亡于一个小国,怨谁?军队不可谓不多,武器不可谓不精,地域不可谓不广阔,为什么只会望风退?满清入关的时候,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兵力加起来才十七万人。李自成就有百万大军,更遑论明军正规军。汉人上亿。可就是这十七万人,竟斩关夺将,一路凯歌。他们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奇迹。谈及此,作为军人,我几乎忍不住要对八旗军膜拜和顶礼。与此同时我也痛思,我们的祖先怎么了?如何懦弱至极? 就在和甲申年同一个时代里,欧洲发生了一件事情: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率大军对荷兰进行灭国性攻击。荷兰极小,抵挡不住,但誓死不降。荷兰人民挖开海堤,引大西洋淹没其国。宁将全部财产和家园毁于海水,也绝不留给侵略者。随即登上舰船出海,漂流远洋,决不屈服。有古汉人之风。古代汉族人是世界最强悍的民族。先秦史是汉族的青春史。翻开司马迁的《史记》,有记载叛徒的篇章吗?据统计,在汉朝时,一个汉兵可以顶五个匈奴人。到了宋朝,情况颠倒过来,一个金兵可以抵十个宋兵。到了明朝,我看一个清兵恐怕可以抵一百个汉兵了。至清末,甲申年几乎和满清同时登上世界舞台的英国的几千人远征军,绕过大半个地球来打中国,清朝有常备军百万,竟被打得叫饶。 是什么改变了我们?是什么使汉民族变得这么不及格?从理论上说,甲申年我们已经被开除过一次“球籍”了。我们在心灵上已经死了,虽然我们在肉体上还活着。我们输掉的是战争吗?我们输掉的是精神。是文化使我们生存至今,不,苟存至今么?有人曾沾沾自喜地说,没有一个民族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而不被同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对此,我要唱反调。何止我,先哲们早就唱反调了。黑格尔说:中国是灾荒亡国。他指的才不是自然界呢。鲁迅也说过中国人是“灾民”的话。中华文化最诡谲之处就在于,它很难死,也很难生。它僵而不亡,亡而不僵。犹太人始终固守了精神上的祖国――犹太教。而我们在精神上早失去家园久矣!我们民族的延续主要靠繁殖后代。梁启超说:“中国人种……世界最膨胀之有力人种也。”我们民族的繁殖力特别强,有数量没质量。每当灭顶灾害到来时,数量往往起决定因素。对汉民族统治最酷烈的清朝使汉族人极大地焕发了生殖激情,二百余年人口翻了好几番,至民国接手时,已是四亿五千万了。就是拿到今天来比,也只有印度才能望其项背。这种繁殖是以退化作为代价的。犹太人两千年前是什么样,今天还是什么样。纵是奥斯威辛的大屠杀也不能对他们予以丝毫的改变。我们则变了,变得连自己都认不出自己了。甚至连征服汉族的满清人也变了。清亡时,你到北京街头走一走,到处可以见到遛鸟唱曲的八旗遗老遗少。来自旷野的血性的民族竟被糟踏成这么一副惨不忍睹的模样。唯有郊野中偶尔可见几个旗人在放鹰。从他们豪迈的动作中,以及从猎鹰威风凛凛地捕捉麻雀的动作中,才依稀可见当年努尔哈赤和多尔衮的雄风。 中国为什么会屡屡丧失历史机遇?如果说满清丧失历史机遇是偶然的话,汉民族则是必然的。鱼从头烂起。最根本的原因还要从源头上寻找,那就是文化。回顾甲申亡国史,一个庞大的民族被一个弱小的民族所征服,其根本原因也是文化。读懂甲申史,你就毫不奇怪我们民族为什么会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外面。 宗教当然是重要原因,但那是另一本大书了。读甲申,与其批判宗教,不如批判儒教。在中华民族所遭受的任何一次重大挫折后面,都可以看到一只黑手,那就是儒教。汉族是在汉武帝手中获得这个名称的,但汉武帝对汉民族又是有罪的。秦王朝如果不颠覆,或晚颠覆,中国也许就不是现在这副德性。秦始皇不容儒。当然,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又与继承他的那个朝代独尊儒术有着某种血缘联系。鲁迅也不容儒。梁启超、林语堂、胡适,都不容儒。毛泽东也不容儒。他说他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批孔,虽说有其现实的政治动机,可不含一丝文化反思的成份吗?存疑。儒教确立皇权,皇权确立独裁,独裁确立专制。专制是战无不败的。甲申年失败就败在这一点上。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奉儒教为宗教的民族则肯定是要堕落的。 儒教全部学说的核心在于它的“崇圣性”:所有的思想到圣人那儿已经到头,不能再有了。所有的权力到君主那儿已经到头,不能更换。社会只存在着一个思想,那就是君主的思想。只存在着一个声音,那就是君主的声音。在一个国家,某种思想一旦成为“惟一”,而且“法定”,这个民族就休想再有什么想象力和灵性了。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会思想的人不会行动,会行动的人不会思想。”而在中国,千年来,只有行动,没有思想。如果有,那就是王家思想。有明一代,由于朱元璋的残暴,中国人“惟上性格”发展到了极致,满朝一片恐怖之声,举国皆是精神奴才。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有什么样的领袖,就有什么样的人民。崇祯图强,明为什么偏不强?崇祯要天下稳定,天下为什么汹汹?一亿人的脑袋围着一个人的脑袋转,就是最大的不稳定。全盘汉化的清王朝在这方面一点也不比明朝好,它虽然疆域宏大,但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少自由、最少创造力的王朝。 上个世纪我们北方那个大国的崩溃,就是思想摧残的结果。它解体的直接原因貌似经济的停滞,其实正是长期的思想控制造成了经济的停滞。那个邻国的执政党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做着一项工作:使人民丧失思想的能力。丧失了思想也就丧失了创造力,甚至丧失了生命力。几十年只能造成二、三代人的智力衰退。几百年呢?几千年呢?思想的专断必然导致权力的专断。在以毁灭思想为要务的时代,思想者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死亡,一是投降。 在古代中国,国家为一家之国,一姓之国。甲申之际,顾炎武曾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一朝一姓亡是亡国,全民族为异族征服则谓之亡天下。甲申年的历史是既亡国又亡天下。天下人不能为国出力,故国亡。国家不能保护人民,故天下亡。最浅显的道理是,既然国家是你一家之国,我凭什么拼着一腔热血去保卫它?保卫别人的东西?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家姓史而已。帝王既视国家为私产,人民也视国家为商品。这一点,从北方大邻国的执政党的解体上也能得到印证。当执政党宣布解散时,不但广大群众异常平静,而且广大党员也异常平静。他们并没有失去政权的感觉。人民无主权,政权难持久。人民不把这个政权当成是自己的政权,而看成是当权者的政权;党员不把执政党看成是自己的党,而看成是党内当权者的党。绝大多数党员看着执政党被解散,宛如像是别的党被解散一样。这些人除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外,没有捍卫过别的什么。 这一点,从明朝皇帝与臣属的关系上得到的印证最无情。明朝最少自由。明朝是一个打屁股的朝代。没有哪一个朝代像明朝皇帝那样喜欢打臣子的屁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廷杖”。一言不合,扒下裤子就打。有时候,一百多个大臣被摁在丹墀下,露出一水的白花花的臀部。棍棒飞舞,鲜血横飞,蔚为壮观。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视臣属为粪土。对最高贵的士大夫的侮辱往往从最见不得人的私处开始。朱元璋绝对有虐待倾向。到了崇祯皇帝,更上一层楼。某次,一个大臣对自己的错误不承认,崇祯大怒,下令就在金銮殿上用刑。几个内阁大臣连忙奏道:“在殿上用刑,是三百年没有的事!”崇祯皇帝说:“这家伙也是三百年没有的人!”几打死。 明朝对臣属压迫最深,而明朝皇帝的下场也最惨。李自成将要杀入紫禁城时,崇祯皇帝击钟呼唤百官,无一人前来。随他在煤山赴死的只有一个太监。李自成找到崇祯皇帝的尸首后,把它放在大路口,没有一个明朝大臣跑去哭泣,只有一个和尚用麦饭做祭品,吊丧。而次日,李自成下令百官报名出来相见,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跑去了,在院子里站着等了一整天,还没见到李自成和刘宗敏的面。史书谈到甲申年这段历史时写道:“百官皆好降。”为何好降?难道和“廷杖”没有一点关联吗?明朝从朱元璋到朱棣到朱由检,开创了屠杀大臣最多、最惨、最无理、最无耻的先例,明朝大臣也开创了所有朝代中最大规模集体投降的先例。大臣的气节真的还不如几个粉面柳腰的妓女。 还有一个事实我注意到了:离专制中心越近也就是离北京越近,投降的大臣越多,尽节的大臣越少。越往北发生的战斗越少,而越往南则战事越烈。明朝人写的书《甲申传信录》中讲:李自成攻北京,明朝守北京的大营兵四十余万,部将数以千计,“临敌力战,死于疆事者仅二人而已。嘻!”北京陷落时,全国官员自杀者中,南方人多于北方人。具体数目如下:浙江,六人;江西,二人;河南,二人;北直隶只有一人。燕赵之地无悲歌。吴越之地有义士。中国的风向肯定是渐渐南转了。大屠杀都发生在南方。我对音乐是外行,但一听到扬州的评弹,我总有一种挥不去的哀戚之感,隐隐听到八十万生灵的惨痛的呼喊。哀怨中有悲惨。悲惨中有哀怨。袁崇焕是南方人。收拾袁崇焕遗骨掩埋的佘姓义士也是南方人。他再也没有回到南方,一直在北京守着袁督师的遗骨,一守就是十七代。 在明朝受尽屈辱的大臣们到了清朝之后,一个个都焕发了崭新的青春。在与自己同胞作战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气、谋略和聪明才智,真令人叹为观止。真正打下汉族天下的是汉族人。《康熙传》中指出:“满族人在征服中华帝国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由汉人中最勇敢的人替满洲人为反对他们本民族而战。”吴三桂在宁远前线,并没有显出多么强的战斗力,可一旦易帜后,变得像豹子一样凶猛,对李自成军百战百胜。吴三桂一直从东北打到缅甸。他的战功只有也从东北打到南中国海的林彪可与其媲美。洪承畴 曾被困松山,一筹莫展,但投降后,妙计倍出。传檄定江南。明朝兵部侍郎钱谦益曾投水自杀,可由于“水太凉”而没有死成,也投降了多铎,做了清朝的官。他和写作《圆圆曲》的吴伟业的文艺创作都在入清后达到了新的高潮。钱谦益曾发明了一件样式特别的外套:小领,大袖。一位江南学者问他这衣服代表哪朝风格,钱谦益故作戏语道:“小领示我尊重本朝之制,大袖则不忘前朝之意。”那学者讽刺道:“先生真是两朝‘领袖’!”钱谦益受的羞辱太多了,可他仍滋滋润润地活到八十二岁,这说明他在新朝过得相当好。满清对这些明朝旧臣的最高待遇就是把他们统统放进了《贰臣传》。中国第一部史书黄钟大吕。最后一个朝代撰写的史书则饱含激情描写叛徒。非一个叛徒,一大窝也。 专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这种由少数人百分之百控制多数人命运的残酷制度既脆弱,又坚强。脆弱是因为其承受不起任何一次外力打击,坚强是因为每当外部打击过去后,它总是枯木逢春。它总是像“一次权力交接仪式,把奄奄一息的专制交给精力充沛的专制。”这就要说到专制下的人民了。专制主义最可恶的一个特点就是愚民政策。要做到这一点唯有高压。高压必造成顺从。顺从必培养奴性。中国的佛教、道教也反智,也愚民,但却不如儒教来得猛烈。儒教已经把中国人培养得有受虐倾向了,并对凌辱有极强的忍耐力。中国人在极权和专制面前是死人。在外国侵略者面前也是死人。人平时没有尊严,战时也很难有尊严。奴隶在奴隶主面前是奴隶,在外国侵略者面前就变成主人了?你做梦吧。 甲申年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一盘散沙的典型场景如下:一群人站在一起黑压压一片,走起路来整齐划一,喊起口号来震天价响。他们最爱喊的口号是“爱国”和“中国人民受屈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对爱国还是卖国的敏感程度要比对专制还是民主的敏感程度高出百倍。由于近代的屈辱使中国人心理存在着某种“不完整”,所以我们一次次说“站起来了”,正是这种心理的反应。思想看起来比疆域还统一。但一旦敌人来了,大家立即作鸟兽散。明末,清军尚未入关,但几次撕破边墙进京畿骚扰作战。孙传庭 挟潼关大胜的余威,进京勤王。一天,他的部队与一小队清军骑兵相遇了。明军有几千人,用孙传庭的话讲:“俱为身经百战之士。”清军只有几十人,双方隔着一条河。明军叫骂道:“我操你的老婆女儿!”清兵大笑,从军营中拉出近百名妇女,穿红戴绿,指着说:“这些都是你们的姐妹母亲,都被我们操了!”说着就真在光天化日下干起来。同时有十几个骑兵下河向这边渡来,几千明军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跑,被踏死的不计其数。 专制吃人。人民变成羊。汉民族就是羊。汉民族的膝盖特别容易弯。既容易向皇帝弯,也容易向敌人弯。甲申年,整个中国大地上都飘扬着一股羊的气味。羊群再大,也是羊。狼并不介意它面对的羊究竟是一只还是一群。甚至愈多愈好呢。扬州城破,清军开展大屠杀。扬州顿成地狱。比地狱更难忘的场景是那些人民引颈受戮的场面。史载: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就像一个蒙古兵可以命令几百个波斯百姓互相捆绑起来,然后乖乖地把他们杀掉一样,清兵在扬州也是这样。一个清兵,遇见近五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去杀人场,无一人敢反抗不说,甚至没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相同的情形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一个师的国民党部队,遇见十六个日本人的小队,就乖乖投降了。几百个日本兵押着几万名国民党军俘虏去燕子矶屠杀,这些俘虏连逃跑的勇气都无。一位军委副主席讲:在他的老家山东某县,七、八个日本鬼子来扫荡,三、四万军民在“跑反”。 为了活命,扬州城那些因美丽而闻名的妇女们,愿意把她们的身体献给清兵而换取生命。有的女人在满城的哀号惨叫中精心梳妆打扮,尔后倚门,向清兵献媚。一个清兵士卒说:“我辈征高丽,掳妇女数万人,无一失节者。何堂堂中国,无耻至此?”清军令这些妇女全部脱光衣服,押走。直到康熙年间,在宁古塔(黑龙江)或蒙古附近,有人还看见过这些年纪已大、饱受欺辱的妇女。她们操扬州口音,身穿兽皮。她们悲惨的灵魂至今仍游荡在白山黑水间,我深信。 曾有一个玩笑,问:猪除了可以吃外,还有什么用?答:可以用来骂人。走笔至此,我突然想,猪比羊出息多了。一个人是杀不了猪的。猪坚决反抗。猪的吼声是绝望而雄壮的。它一辈子只有在被杀时才发出这最后的吼声。杀羊简洁明快。羊知道死期已到,但不反抗。屠户根本不用捆绑,只用手轻轻摩挲羊的头和身子,羊便驯服地躺下。屠户用刀在羊喉咙处轻柔地一抹,血喷出来。羊的眼睛里淌下一行泪水。我们应当学习猪的胸襟。 专制社会下的人格多奴性,最少宽容精神。奴性越大,宽容精神越少。缺乏互相信任是我们这个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特点。这样的民族总是怯于公战,勇于私斗。中国的内战是世界史上的奇观。我认为,越是内战厉害的民族,外战越不行。反过来说,越是外战不行的民族,内战越凶。孟德斯鸠讲过一句深刻的话:“统治中国的就是棍子。”有人认为此话有双重含义,一是说明统治阶级的残暴,二是说明人民的残暴。这一点,在“文化大革命”中暴露得最淋漓酣畅。“一个民族只要干出‘大跃进’和‘文革’这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该民族就能进入‘耻辱吉尼斯大全’而永垂史册。”可我们干了这两件事还不够。“文化大革命”才走,我们已开始遗忘。“文化大革命”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史、政治史,乃至心灵史,是我们生命中一个永远无可回避的话题。潘岳说:“自建国以来我们所搞的一系列‘革命运动’暴露出来的问题与结果是:自己内部培养的精英层几乎全部被打压,中产阶级萌芽也被消灭。”正因为中国没有革封建主义的命,资本主义反过来就顶翻了所谓的无产阶级。鲁迅说:“中国爱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人斗争,就是不敢同外国侵略者斗争。” 中国的汉奸丰富多彩,叫人说不尽,道不完。汉奸在哪里?汉奸在我们心里。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汉奸高潮,一次是在甲申年,一次是在抗日战争中。汉奸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外国主人面前俯首低眉,百分之百的奴性。二是打内战,征伐自己的同胞时显示出无比的英勇。甲申年,清军兵锋已逼近湖北,李自成被追得如丧家之犬,很快就要死在九宫山。可就是在这个关头,镇守武汉的明朝总兵官左良玉还顺江东下,准备攻打南京,美其名曰“清君侧”。南京在什么人手里?南京还在中国人手里嘛。镇守南京的马士英也露出一副汉奸嘴脸,说:“我们宁可死在清人手里,也绝不死在左良玉手里!” 清军残酷,汉民族在内战中表现出来的残酷性,不让清军。在扬州、嘉定、江阴这些城市发生大屠杀的同时,在汉人控制的地区也发生了大屠杀。几乎在多尔衮重开科举的同时,张献忠也在成都诡称开科取士,在贡院门口设置长绳,离地四尺,将读书人按名册排列,凡站立起来超过绳索的,都被押到西门外青羊宫杀死。先后被杀数万人,贡院中笔砚堆积如山。张献忠讨厌文人,认为文人奸诈伪善,所以四川的文人差不多被他杀光了。他曾一天内杀了自己二十名文官。有人认为他杀得太多了,他说:“文官还怕没有人做吗? 张献忠不说也罢,可素以军纪严明号称的大顺军,对老百姓又好到哪里去了呢?大顺军打下安徽桐城,百姓箪壶食浆,以迎义师。一个老农民在城门口拦住几个大顺军战士,絮絮叨叨地向他们讲述自己如何受官府压榨,生活如何凄凉,等等。一个大顺军小头目说:“哎呀,你既然那么苦,何必还活在世间呢?”就把老农杀了。 今天汉民族变了吗?答案在汉民族每一个成员心里。我们身上仍然烙着甲申年深深的印记。我们民族是否能经得起另一场甲申风暴?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太多的勾心斗角,明哲保身。西方文化重视与自然斗,所以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家和发明家。中华文化重视与人斗,所以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整人高手。中国是告密者的乐园。甲申年,江苏有个曾当过官的人,躲到乡下去教书,在胸前刺了“不愧本朝”四个字,又在左臂上刺“生为明人”,右臂上刺“死为明鬼”。一天,他脱衣洗澡,被人看见,立即向官府告发,被处死刑。南京大屠杀时,日本人抓住国民党军人后,进行甄别。在押的上万人中潜藏着换了服装的师长、团长。日本人喝道:“谁是当官的?站出来!”顿时森林一般的手指向那些真正的师长团长们。结局是一样的:指认人的人和被指认的人都难逃一死。 是什么使我们本民族如此相互仇恨和恐惧?我们在这种仇恨和恐惧中消耗了民族精神的大部分资源。中华文化的根是一种低成本生存。什么生命顽强?越低下的生命越顽强,如蝼蚁。越高贵的生命越易折,如狮子。蝼蚁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所有的征服者。内战凶猛,还有一个原因是自私造成的。儒家理论看起来最无私的,其实最自私。“君君臣臣”就是“无私”。而专制下,帝王自私,臣民凭什么为公?你经营你的大家,我经营我的小窝。你杀了我,我就是要流血。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会爱国的。明朝“靖难之役”时,两个大官相约一旦南京城破,就自杀以殉。北兵进城时,城中大乱。大官甲听见大官乙对家人大声喊道:“外面乱糟糟的,你们赶紧把猪栏门关好,小心偷猪贼。”甲苦笑道:“一条猪都这样顾惜,更舍不得一条命了。” 中国亡在满清手里是中国的幸运。满清统治了汉族则是满清的不幸。从甲申年汉族的表现来看,这个民族的核心部分早已腐朽变质,它的选择是它的必然。它渴望得到的已经得到了,它必然失去的也全部失去了。性格改变命运,命运改变性格。中国既不能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也不能改变自己不能接受的。既得不到自己所爱的,又不爱自己所得到的。没有任何一种不道德不是心安理得的,没有一个人能听见内在的道德质问。生命的价值低于资源的价值,中国政治内涵于中国文化。一部文明史,本来是人越来越从各种桎梏中解脱出来的历史,因而应当越来越成为人的历史。而我们的文明史,却是越来越把人桎梏起来的历史,因而是桎梏史。 中国之落后,实际是一种文化上的落后。文化是一种能力。它强大,却容易被人忽视。文化是社会的镜子,而未来则是文化的镜子。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385 次阅读|2 个评论
除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为我们争取荣誉外,还有谁?
热度 2 shawncheng 2012-8-1 09:13
每次看到讥讽举国体制的时候,我就想除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为我们争取荣誉外,还有谁? 我在网上没有搜到金牌得主的民族,但是有历届金牌得主的名单,根据少数名族用汉姓的偏好,我推测除了少数项目的金牌是由我国少数民族的选手获得之外,我们仅靠一个民族就支撑起了我们的奥运金牌榜。 这里我不是要挑起民族纷争,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除了中国人,还有谁在为我们的荣誉而战?如果要说举国体制,美国没有吗?外籍运动员的入籍不是国家的事吗?在竞技榜上和中国鏖战的美国可以搜罗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强手,而中国只是靠自己就站到巅峰,这不值得骄傲吗? 在任何一个领域,美国都是集中全世界各个民族的顶尖人才为他效力,包括中国人。大多数的顶尖华裔人才,一半以上的一流人才,少数的二流人才都去了美国或者心向美国;而我们只靠少数的顶尖人才,一半的一流人才和大多数的二流人才以及三流人才就把中国建设成今天这个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国家,我们不骄傲不自豪吗? 你说,我们靠什么胜利?靠的是我们自己,靠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靠的是我们中国人!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20 次阅读|2 个评论
根治“人才造假”,办法其实简单!
热度 9 sunapple 2012-7-29 17:35
这几天三伏天,一个字,热!热上加热的是,科学网上的“陆俊造假事件”和“傅瑾造假事件” 闹得沸反盈天,各种“治病处方”、愤怒、指责、挖苦、嘲讽,等等,轮番上演。 各位父老乡亲,事情出来后,最重要的还是今后应该怎么做?要开出“治病良方”才不枉大家的 口水和眼球!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人士”,背地里也抓狂,这丑出大了! 用句行话讲,当前急需的是“建设性意见”!大家切记,是“建设性”的“意见”!否则于事无补! 其实,要制住这类“人才造假”,勿需复杂,老百姓的简单常识性认识,就够了!今天有老友说起 此事,开出几条简单“处方”,挂到这里供大家吐口水: (1)“得不偿失原则”:一旦发现造假,一定要让造假者“得不偿失”、经济上和名誉上,广而 告之,不仅让造假者骗得的“名和利”全部吐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加倍比如两倍三倍赔偿其欺骗 所得!要让造假者从“名利双收”变成“名利双输”!“否则,不足以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不能 惩恶便无以劝善!”如果做坏事的人“做坏事总是有赚头”,在我们这个道德底线几近崩溃的社会, “作假和欺骗”就会“前仆后继”、“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公开监督原则”:人才引进和招聘,要切实做到“三公”:公开、公平、公正,不可以 几个“大佬”或者“穴头”私下里“密谋一番”、“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挖国家墙角”,然后 做些表面文章应付公众,事情就算完了!只要做到“三公”,群众监督,“任何妖魔鬼怪” 都要“现原形”的! (3)“责任到人原则”:“谁引进谁负责、谁评审谁负责”,须知当前人才造假者,也是要 “走流程”的、也要“遮人耳目”!专业上要“函评”和“答辩”,人事上要“组织考察”! 谁参与了把关,谁就要对自己的“把关”负责,一旦“出事”,一定要有“组织上的处理”, 特别是对“参与造假、欺骗组织和领导者”,要“摘掉其乌纱帽”、“让其下岗、下课”并 “让其丑行公之于众”!也要让其“得不偿失”,世上最怕“认真”二字,根绝渎职行为; 负有领导责任者,也要问责、并应出面向公众有个交代。(最近北京水灾市领导集体道歉就 是个很好的例子,建议相关人才造假案例责任人出面承担责任、勿做缩头乌龟)。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4841 次阅读|9 个评论
从揪出李鬼看我国引进人才计划的进步
热度 4 fdc1947 2012-7-29 11:03
最近几天,好戏连台,继厦门大学辞退假博士之后,北京化工大学又开除性质更加恶劣的李鬼。科学网上议论纷纷。 我以为,这两件事,除了说明有关部门在引进人才方面有严重失职行为之外,也说明了我国引进人才计划的进步。 为什么这样说?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不断送出学者,引进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问题出现。如何从制度上减少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要减少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最可靠的方法是信息公开,发扬民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公开,发扬民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认为,我国的人才引进计划,在这方面还是有较大进步的。引进人才的信息,许多都是公开的,可以在网上查到。厦门大学的假博士和北京化工大学的李鬼,就是大家看了他们在网上的信息,从而被揭露出来的。 这就说明了我国引进人才计划的进步。 但是,这不说是引进人才计划已经很好了,公开的程度已经够多了,不是的。既然出现了问题,还是让李鬼们混了进来,恰恰说明还存在缺陷,除了需要追究有关人员的失职行为之外,更需要大家来揭露制度设计方面的漏洞,以便把制度设计的更好,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发生失误的可能性更小一点。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5390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才计划与武帝求仙
热度 1 Bobby 2012-7-27 23:24
国内对人才的渴求不可谓不殷切,不可谓不诚心,然而仍然有人以瞒天过海之手段骗得千人,其事与 汉武帝与求仙 ( 图 )_ 略类。 汉武帝笃信方士,热衷求仙。第一个方士李少君因造假被武帝所杀后,第二个“敢为大言”的方士栾大又来骗取荣华富贵,还对武帝说:“臣师非有求于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今有亲属,以客礼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尚肯耶否耶,致尊其使,然后可致也。”就是说要重视他,尊贵他。“武帝当即拜栾为五利将军,一月后,又让栾大佩四颗金印: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又封栾大为侯,赐甲第,童仆千人,还有车马帐帏器物等。武帝还将自己的一个女儿许配栾大,这个公主下嫁栾大,光黄金就带去万斤。武帝还亲临栾大府第,他派出慰问、送礼物的使者,络绎不绝。”结果,“当时的栾大贵震天下,看得人人眼馋,惹得燕齐一带的人,都说自己有禁方,能神仙了。”于是方士骗子从此就吃定了汉武帝。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政策文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guxgu2012 2012-7-27 16:00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目 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服务发展。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 人才优先。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创新机制。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高端引领。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领导人才,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整体开发。加强人才培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育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才成长,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二)战略目标 到 2020 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 1.14 亿人增加到 1.8 亿人,增长 58% ,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 16% ,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20%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 43 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 28% 。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农业科技、宣传思想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 ——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15%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33% ,人才贡献率达到 35% 。 专栏:国家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08 年 2015 年 2020 年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11385 15625 18025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人年 / 万人 24.8 33 43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 24.4 27 2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9.2 15 20 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 10.75 13 15 人才贡献率 % 18.9 32 35 注:人才贡献率数据为区间年均值,其中 2008 年数据为 1978-2008 年的平均值, 2015 年数据为 2008-2015 年的平均值, 2020 年数据为 2008-2020 年的平均值。 (三)总体部署 一是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五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六是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积极利用国(境)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七是加快人才工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管理,保护人才合法权益。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人才发展,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到 2015 年,重点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到 2020 年,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确保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 2020 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 380 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 4 万人左右。 主要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制定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改进完善院士制度,注重院士称号精神激励作用,规范院士学术兼职。加大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进“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 2020 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500 多万人;在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800 多万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结构趋于合理。 主要举措: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根据国家规划,制定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艺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依托重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力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重点领域科学家参加国际科研计划、学术交流。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 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中高级领导干部为重点,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 2020 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 85% ,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总量从严控制。 主要举措: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干部自学。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方针,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加大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管理监督。 2.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 2015 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 3500 万人。到 2020 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 4200 万人,培养造就 100 名左右能够引领中国企业跻身世界 500 强的战略企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 4 万人左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比例达到 50% 。 主要举措: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 3.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 2015 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 6800 万人。到 2020 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 7500 万人,占从业人员的 10% 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 10 ∶ 40 ∶ 50 。 主要举措: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进一步实施并完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组织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分布。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强化激励,科学管理。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4. 高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 2015 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3400 万人。到 2020 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3900 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 1000 万人左右。 主要举措: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学生生活补助制度。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 2015 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 1300 万人。到 2020 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 1800 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2 年,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 1-2 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主要举措: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整合现有培训项目,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地位。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急需的农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方面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继续开展城乡人才对口扶持,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人才下乡支农等工作。 6.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 2015 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 200 万人。到 2020 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 300 万人。 主要举措: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加快制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1. 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 目标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 主要任务:制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的意见。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完善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2. 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目标要求: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改进宏观调控,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放开搞活、分类指导和科学规范的原则,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主要任务:按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规范行政行为,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3. 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 目标要求:坚持用法制保障人才,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涵盖国家人才安全保障、人才权益保护、人才市场管理和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各个环节的人才法律法规。 主要任务:研究制定人才开发促进法和终身学习、工资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职业资格管理、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保护人才和用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 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目标要求: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统筹规划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主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制度,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改革职业教育模式。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支持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 2. 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目标要求: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对人才不求全责备,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主要任务: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分行业制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准入,依法严格管理;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提高社会化程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建立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健全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 3. 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目标要求: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制度,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制度。 主要任务: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建立组织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全球招聘制度。 4. 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目标要求: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推动产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主要任务: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制定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措施。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使之有利于引进人才。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等制度,维护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加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布局,引导各类人才合理分布。 5. 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目标要求: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逐步建立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监管有力的工资制度。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国家、社会和单位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 主要任务: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对在企业退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重点倾斜。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调整规范各类人才奖项设置。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国家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中西部地区加大人才投入。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人才开发项目。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对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逐步提高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基层招录公务员的比例。制定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实施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完善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实施东部带西部、城市带农村的人才对口支持政策,引导人才向西部和农村流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继续做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工作。加强和改进干部援藏援疆、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师特殊培养等工作,为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继续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建创业服务网络,探索多种组织形式,为人才创业提供服务。制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激励保障办法。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建立符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途径,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全面推行职员制度。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健全科研机构内部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制度。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建立以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健全科研院所分配激励机制,注重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改善青年科技人才的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城市可在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住房问题。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打破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营造开放的用人环境。扩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范围。拓宽党政人才来源渠道,完善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选拔人才制度。完善党政机关人才向企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提供创业资助和融资服务。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权制度,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探索实行技术移民,制定国外智力资源供给、发现评价、市场准入、使用激励、绩效评估、引智成果共享等办法。扩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规模。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国际、地区间互认。发展国际人才市场,培育一批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制定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的政策措施。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所有制组织中的人才,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创新政府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为各类人才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创造条件。加强对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大力开发公共服务产品。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职务技术成果条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职务发明人权益,提高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制定职务发明人流动中的利益共享办法。建立非职务发明评价体系,加强对非职务发明创造的支持和管理。制定国家支持个人和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资助办法,鼓励创造知识财产。加强专利技术运用转化平台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措施。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市场和文化氛围,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 100 个科学家工作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每年重点扶持 1000 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依托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 300 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按照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每年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培养造就未来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每年从应届高中、大学毕业生中筛选若干优秀人才送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进行定向跟踪培养。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到 2020 年,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培养 1 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 2 万名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五)文化名家工程 为更好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杰出人才,每年重点扶持、资助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到 2020 年,由国家资助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文化名家达到 2000 名。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全民健康需要,加大对卫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到 2020 年,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培养 5 万名住院医师;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训 30 万名全科医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其中,中央层面实施“千人计划”,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用 5-10 年时间引进 2000 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 100 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到 2020 年,累计培训 1000 万名左右。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现有施教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到 2020 年,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 1200 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 100 万名高级技师。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持力度。到 2020 年,选拔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支持 1 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开展技术交流、学习研修、观摩展示等活动;选拔 3 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 10 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为促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每年引导 10 万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每年重点扶持培养 1 万名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人才。 (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着眼于解决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培养锻炼后备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用 5 年时间,先期选派 10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到 2020 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统筹各类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创业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服务、就业和自主创业。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建立《人才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以《人才规划纲要》为指导,根据实际,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人才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传《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人才发展规划,由中央军委另行制定。
个人分类: 重要政策|1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风骨哪路去了
热度 9 胡业生 2012-7-26 16:32
厦门大学对被辞退的教授心有愧疚的 这个教授的水平是被同行认可的。出于什么样的动机让她走人的呢?中国大学如这样用人 估计培养不出人才来。冒着多大的风险投身而来 林冲上梁山需要人头合理吗?如果没有人头他就不是合格的英雄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傻大你自己在哪里?当年北大有容乃大的风骨到哪里起了?时代需要思考,文凭与能力谁重要?
3666 次阅读|18 个评论
木秀于林,傲霜顶雪
热度 14 jiangjiping 2012-7-25 22:10
木秀于林,傲霜顶雪 蒋继平 2012 年 7 月 25 日 三国魏人李康在他的《命运论》中提出了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 的观点。 他的意思是傲才往往会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 不想这话今天竟成了中国人嫉妒成性的证据。 不可否定, 李康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点是很符合客观自然现象的, 是对客观自然现象的真实描述。 人们这一对现象的进一步解释是优秀的人才必然遭到众人的妒嫉和攻击。 这个说法与“枪打出头鸟”是同一个意思。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中华文化中的逻辑思维问题。 我在想, 中国文化有没有理性的逻辑思维, 要是有的话, 是不是几千年一脉相承? 当然,我的知识是很有限的。 不过,我对中国古人的逻辑思维不敢恭维。 就拿李康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来分析, 我觉得这句话从表面上听起来和从表面上看起来都很有道理, 但是,要是进一步从逻辑思维上来分析和思考, 就觉得这话很不全面, 是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涉及事物的本质, 或者说,强调的是表面性的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的观点很简单, 只要稍微懂得逻辑思维的人都可理解。 这棵木为什么能够独秀于林? 它之所以能够独秀于林, 它一定有它的特色和优势。 这个优势和特色就是它不怕风摧雨打。 要不然,在同样的森林里,经受着同样的风吹雨打, 它应该跟其他树木一样, 而不是特别出众, 是不是? 所以,在我看来, 真正能够独秀于林的树木, 是不怕风摧的。 要是经不起风摧的秀木,还不是真正的秀木。 从生物学上来讲, 同种的树木的生物组成成分是一样的, 个别长得特别出色的可能是基因上的一些变异造成的。 同样的道理, 人的生物学组分也是很相近的, 不同的是精神意识上的差异。 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就是那些内在品质优秀和意志坚强的人。 这种人的一个普遍特性就是不怕困难,不被困难所吓倒。 这正像能够独秀于林的树木一样, 能够傲霜顶雪, 不怕风摧雨打。 由此可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点是一种消极的文化意识。 它强调的是事物的表面上的现象和负面的因素。 它倡导的是随大流,避灾祸的中庸之道。 这种观点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 因而,在中华大地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 中庸之道始终占着主导地位。 而中庸之道缺乏的是锐气, 骨气和勇气。 一个民族没有这“三气”, 就好像缺少了脊梁骨。 这是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一个主要原因。 鉴于此,我认为中国的教育要改变一些传统的意思观点, 从消极的思维转化到积极的意识上来, 提倡正常的竞争, 提倡个性的展露, 要鼓励人们勇于承当责任和负起使命。 对于个人来说, 要有不怕风摧,独秀于林的心态, 要积极地参与正常的竞争。 要争取做一个傲霜顶雪的秀木。 要做到这些,一个优秀的内在品质和一个坚强不屈的精神意志是关键。 让我们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的消极观点变成“木秀于林,傲霜顶雪”的积极行动吧。假如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5484 次阅读|26 个评论
论科技发展与管理
lxj6309 2012-7-9 22:08
15. 为什么学术腐败比行政腐败更难治理? 2013-07-21 14. 再次建议中国学术发展实施多中心战略 13. 话说民科 2013-03-25 12. 二评国家人才规划——指导方针 11. 一评国家人才规划——人才的概念 10. 我国应建立学术与科研的诸侯混战体制 9. 分享 从事科技工作的人的分类 8. 从近十年数学领域论文排名看科技评价的复杂性 7. 这个人是否也是一名应该重点支持的人才? 6. 话说中国管理学该登场了 5. 关于纠正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中某些偏误的建议 4. 毛泽东时代的科技下乡与全民学科学 3. 人才常在,关键是使用和服务 2. 怪事!一期杂志竟有258篇文章! 1. 马克思对抄袭者的态度
个人分类: 科技普及|4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亟需有战略前瞻性的各级人才
热度 12 jiangjiping 2012-7-7 07:07
中国亟需有战略前瞻性的各级人才 蒋继平 2012 年 7 月 7 日 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目前中国社会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其中最明显的是贪污腐败, 贫富差异的扩大,科教体制的弊端, 社会诚信的缺失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五大社会问题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社会病态综合症。 这个社会毛病是民族文化背景,社会体制, 民众素养和教育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 众所周知, 中国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这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下, 其文化特色有着明显的封建等级意识。 人群中的绝大多数都具有小农经济意识, 通常目光短浅, 没有长远的规划。虽然近代一些贤良志士们忠心救国, 引进了西方的革命思想。 但是马列的斗争哲学用来推翻一个统治阶级是有效的,而用来管理一个国家就完全不适合现实。 建国后继续沿用这种社会体制必然矛盾重重, 因为自己的理论与社会实际状况自相矛盾。 更为不幸的是, 其教育体系一直在儒家的礼教影响下发展, 注重的是礼仪, 而不尊重客观自然和真理,缺乏科学的理性思维逻辑。 即使当代的教育方式也是灌输式的, 只让受教育者接受现成的知识, 不让受教育者发明和创造新的知识。 贫穷的社会根基, 落后的教育体系, 导致了普通大众的人文素养的低档次。 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很少具有战略前瞻性的人才。 即使储葛亮这样的人才,也只具有短浅的目光, 通常只为了争一城一地而费尽心机。 何谓战略前瞻性?简单地来说,战略前瞻性就是在情况还没有发生之前就有所考虑和准备, 因而,有相应的对策。 凭我个人的感觉, 现在中国的许多问题就是因为缺乏战略前瞻性而导致的。 其中明显的就是环境污染。 这个问题就是目光短浅的最好例证。 盲目地追求 GDP 的高数值, 而忽略环境问题。 真正有战略前瞻性的人才,一定会懂得防重于治的道理和重要性。 预防是第一位的,是最明智的选择,是所有战略方针中的上上之策。 救治是第二位的。 当一个人已经生病,再来医治, 损害已经造成了。所以,预防生病最关键。 同样的道理,一栋楼房着火了,消防人员来救火,虽然把火扑灭了,但是, 损失也已经造成了。 国人现在的许多做法就像消防队员救火一样,那里有火灾就奔向那里, 尽是一些出事了才采取措施来补救的做法。 我不是说应急管理不对。 应急管理还是需要的。 但是, 战略前瞻性的预防举措更为重要。我们要把所有的情况考虑在先, 为此制定相应的对策。 就拿最近高考期间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来说吧。 高考每年都有。 可算是全国的一件大事。 每年在高考期间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而当问题出现时, 社会上除了一阵喧闹之外,从来不见具体有效的对策来消除这种事件的重复出现。其结果是, 女儿在母亲遇车祸后仍然要立即进考场,父母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考试,用自己的身体做人墙。 这种有违人性的做法其实只要稍微有一些前瞻性的举措就可避免的。 比如说,在高考的条例中立法规定在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时应如特殊处理和对待。 我的意思是,我们的管理者应该从各方面考虑问题,尽量把所有会出现的境况考虑进去,提前做预防和应急措施。这点很难吗?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980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人才的培养 --- 李政道
热度 1 JRoy 2012-7-6 04:52
[转载]人才的培养 --- 李政道
节选自《物理的挑战--李政道》 http://wlsyzx.lzjtu.edu.cn/download/%E8%B5%84%E6%BA%90%E4%B8%8B%E8%BD%BD/%E5%8F%82%E8%80%83%E8%B5%84%E6%96%99%E4%B8%8B%E8%BD%BD/%E7%89%A9%E7%90%86%E7%9A%84%E6%8C%91%E6%88%98%EF%BC%8D%E6%9D%8E%E6%94%BF%E9%81%93.pdf -------- 二、人才的培养 所以我们就看,刚才讲了Einstein跟Fermi他们两个是大师,实际上20世纪有一批的人都是有贡献的,那么我们再看看他们在什么年代,什么年纪做了什么事情: 1905年,Einstein,(从光速不变的假设出发得出)狭义相对论,那个时候他是25岁; 1912年,Bohr,他是从量子(角度)解释Planck,变成量子论,那时候27岁; 1925到1926年,就是量子力学、量子统计学发展:Schrodinger 38岁,Heisenberg 24岁,Fermi 25岁,Pauli 25岁。你看Einstein那个时候的年纪也就四五十,他也了解这些困难的,可是创造量子力学、量子统计学,是另外一组人(,而不是当时已经非常成功的Einstein)。 1927年,Dirac,Dirac方程式,25岁。这就完成了,这个(狭义相对论)跟这些(量子力学、量子统计学)加起来,完成了相对论性的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完全打好了,然后就是应用去了。 另外,还有领域,就是核的地方,核的地方主要是1935年,Yukawa 28岁,创立了介子理论,建立核力基础理论; 1942年刚才讲Fermi 41岁,做成第一个核反应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向量子电动力学(QED)挑战,在这个时候,做量子力学的应用,(前面讲到的那些科学家)也就四十几岁了,可是这个挑战是更年轻的一辈科学家把它接受下来的: 1945年,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39岁,Schwinger 29岁,Feynman 29岁,完成(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跟60年代,从宇宙线跟高能加速器中发现很多新的粒子,它们间的作用跟规律是一个新的挑战,因而就产生了又一新一代的青年科学家: 我自己,1956年29岁,杨振宁33岁,我们就创立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 1957吴健雄,44岁,做了宇称不守恒的实验。 紧跟着还有强子是什么做的,那么是盖尔曼(Murray Gell-Mann)35岁,夸克理论,在1964年①; 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跟温伯格(Steven Weinberg)1961年29岁,1967年34岁,完成了统一电磁作用和弱的作用,我们叫electro-weak作用。温伯格是我的助教。 1972到1973年,Hofft 26岁,Polizer 28岁,建立了量子色动力学(QCD),就完成强作用的基础理论。 强作用的基础理论,电磁作用跟弱作用并在一块,electro-weak(电弱作用)这两大作用再加了Einstein的广义相对论(引力作用),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对宇宙的基础理论的了解。就是这三个。 不光是在物理上,在生物的发展重要的我们看:1955年克里克39岁,沃森27岁,发现了DNA的结构。 就是说科学成就出于青年——一代新人才,一片新科技。这个规律是不会有例外,一代一代新的挑战,新的一代人出来;新的挑战,新的一代人出来,成功。这些你可以想,相当激烈的。反过来不然,青年新人才是个必要条件,并不是青年就是要出人才,它里面有过程(就是下面要讲到的如何培养青年新人才),怎么可以出新科技,里面也有个过程,所以我们要研究,不光是研究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很难讲,要了解哪些是应该有的,那么我想归纳一下,就是这些科学成功的几个必要条件,不光是青年,就是说怎么培养人才,怎么认识方向,怎么制造环境,怎么抓紧时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培养人才相当重要的一个地方,不能只依靠课堂教育,跟只依靠高科技的教育工具。 现在这个世界是信息世界,情报世界,你就要买很多的计算机了,Internet了,(你以为)就是这些,就可以。不然!高科技的工具可以很快转达信息,可是信息并不是理解。这点我觉得这些有必要,创新高科技人才必须了解,信息并不是理解,那么这点是很重要很重要,很容易误解,你是仪器很新,买了很大一批,信息都有了,一点就出来了, 可是理解它是有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怎么样培养,培养能够创新的科学人才,一定需要很好的导师,跟一段很密切的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这是我们讲(如何培养人才的方法) 。基本上我讲的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经过,共同研究的过程,这点少不了,在基础科学这个很深的研究是方法,是一对一的,一块做研究,以身作则,把你的榜样传过去,快不了的,不能就买一个机器就这样,也不能就看一个银幕、录像,没有用的,它是人跟人,一天两天,一星期两星期,一年两年累计起来的。 我现在就讲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在1940年,我自己做研究生的经历,怎么样受Fermi教授培养起来的,向各位讲一下。我觉得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就是信息并不是理解,高科技工具,它是需要的,课堂教育也是需要的,可是它不能完全代替理解跟真正培养。我现在就说一下,我记得在40年代我做研究生的时候,Fermi老师,他那个时候,实际上我是念理论物理的,Fermi可以说是理论(物理跟实验)物理,两方面都是大师,现在没有像这样一个都是全面的。他那个时候刚好在研究电子跟中子的作用,他在做实验。他的理论学生是非常非常少,我那个时候就我一个人,有一个原因是他每星期要花半整天是跟我在讨论,所以他没法收很多学生,一对一这样讨论(很花时间)。这个讨论的时候,他的第一目的要训练,就是让学生对一切物理的问题,不光你要研究什么,所有物理的问题,他的观念(认为)物理就是宇宙上不管是物质的(还是什么的)道理都可以(成为物理研究的范围)的,都要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找到答案。那个时候我自己在研究粒子物理,而Fermi每半天讨论时,他都问问题,让我跟他讲。所以他有一天就问我,说太阳中间的温度是多少?我说大概是一千万度,绝对温度,那他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是看文献上看来的,他说你自己有没有算过,我说没有,我说这个计算比较复杂,跟文献上讲,他们算出来一千万度,我觉得也很合理的。他说这不行,他说你一定要自己思考跟估计,你不能这样接受人家的结论,你没有通过自己把它考虑估计的话,你不能接受,那我说这怎么办呢。我说这里面有两个公式,我们再看看,(当然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的,它是这样: 太阳内部的温度或是同类恒星,我们叫T,T的分布跟亮度我们叫L,这个分布是有两个公式,R是半径,所以第一个亮度,就是太阳,太阳在里边中间烧,把氢烧成氦,烧了以后把亮度能量放出去,放出去沿着半径走,它的变化率就是左边,是跟温度18次方(成正比),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核反应,跟温度的次方很高的。可是,温度怎么传出去呢,是因为太阳那些个气体,它是跟温度6.5次方的反比。这两个公式看起来倒也不是很复杂,真的算出来,要一千万度的话,也不是这么简单。他说这个没关系,我们来想个办法,我说想什么办法呢?他说这样,我们来一块做一个大的计算机器。甚至可能年纪轻的朋友们可能不知道,就是算(的工具)有三件:中国的算盘,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算尺,现在是算机,计算机。算尺是这样,是根尺,它有三行,数目是一行就是你的数字,另外一行是数字的对数,另外(一行)也是它的对数。因为它用了对数,乘法、除法变成加法、减法,加法、加法有两个尺,这样(正向移动)来就是加,长度增加;这样(反向移动)就是减,所以加减把它移动,就可以做出来的,它用了对数,把乘法除法也就一拉,拉出来了。 那Fermi说这样的,他说你去做大计算尺,做大计算尺,这个计算尺一面是18乘对数,一面是6.5乘对数。那我说我不会动手,他说那不要紧,他拿木头自己做。他说你能不能照像?我说照像还可以,他说你去照像,把它放大,放普通计算尺,一个放18倍,一个放6.5倍,所以这个大计算尺实际上是Fermi做的,上面号码是我做的。这边是18的乘对数,这是6.5乘对数,用了这个(工具的)时候,这个公式是非常容易算,你把半径分十个部分,一拉,拉两下一个就出来了,再拉两下一个就出来了,一个小时以后就很简单地可以估计到太阳里面差不多是一千万度,但是我后来花了一天,用了100个格。他跟我合作,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专门用来做(计算恒星温度的)大计算尺,花了两天。 你再想,他自己在做实验,跟这个一点关系也没有,是电子跟中子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实验,我自己研究也不是去研究这个(恒星内部温度问题)的, 他其实要达到说你不能接受别人的理论,你没有自己(实践),而且必须想新的方法,所以这样,都是以身作则的。 两天,他帮我做了了这个唯一的这样大计算尺,那我是在很快的两个小时就可以算出来了,这个当然就增加兴趣了, 所以以身作则给我树立了想尽办法,脚踏实地,克服困难的榜样,也启发了我对研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这是我一生是受益非常深的,这个功夫是一对一,节省不来,所以我后来我自己带学生也是一样,也是每星期花半整天跟他们讨论,什么问题都可以讨论,所以这个精神必须是有很密切的, 就是说培养创新的科学人才必须有好的导师跟一段密切的师生共同研究过程,这个省不了,不能用Internet、Web代替,没法子。 人是人,还是学徒跟老师这个关系,是需要一年两年,长期,把人精神给改变,那么那个人一生就可以独立思考。所以这一点我想跟大家讲一下如何培养人才。 可是光是培养人才,还是不够的,还要认识方向,制造研究的环境,紧抓时间跟机遇,这就需要上一代的科学家跟政府政策的支持。 很简单就讲了,20世纪的科学猛进,是因为把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抓住了,同时他也在Bohr的研究室,在丹麦,那个时候在Fermi、Heisenberg都去的;然后在芝加哥大学,Princeton都是一对一这样训练出来的,所以这一大批一大批人,实际上规律都有它的规律,而且要认识方向,制造环境,紧抓时间跟机遇,这个也很重要。
个人分类: 分享|1950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上海市启明星人才计划答辩启示录
热度 8 laijiangtao 2012-7-5 16:41
(咱先说说为什么写这篇博客。很简单,为了纪念。把我的经历和体会说给需要的人听,因为现在 google 上还找不到类似的文章。) (再说说什么是启明星人才计划。 摘自互联网:1991 年,上海启动实施“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重点资助 35 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科技人才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1993 年推出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对入选启明星择优给予连续支持。 2005 年推出面向企业的青年科技启明星 B 类计划,加大对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20 年来,启明星计划共资助培养了 1419 位科技启明星,资助对象、资助范围、资助力度逐年增加。启明星计划实施 20 年来的统计资料表明,从启明星队伍中已经走出 6 位两院院士;在沪的国家 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中 1/5 成长于启明星( 16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 1/3 是启明星( 101 人)、同时培养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9 名。在 2006~1010 年上海市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中,启明星参加的奖项占到约 50% ,而在同期的上海市三大奖中启明星参加的奖项超过 40% 。启明星晋升教授平均年龄仅为 34.4 岁,比本市高校教师晋升教授平均年龄提前 6 年;初任博士生导师平均年龄仅为 36 岁,比本市高校教师初任博导平均年龄提前 7 年;受资助 10 年后, 89.1% 成为博士生导师,远高于本市普通一本院校博士生导师比例。这一组统计数据还是挺震撼人的。) 收到启明星答辩的通知是上周四,通知答辩的具体时间是本周三下午 5 点。时间准备大约 6 天。这是我第一个人才项目的答辩,想象中应该是摆摆自己的文章有多少,基金有多少项而已。感觉上和职称答辩有些相像,因此就按照这个套路来准备了。根据科委要求,汇报内容包括两方面:( 1 )个人背景及以往科研工作情况;( 2 )申报课题意义及研究工作思路。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分钟(本以为可以多说点时间也无所谓,最后答辩经历证明:一到 4 分钟评委立马喊停,所以真是四分钟多一点也不行)。看来真的只有挑取最精华、最夺人眼球的东西才行了。 可是什么才能入大牛评委的法眼呢?这真是一个难题。和同龄人相比,也许我们的材料稍微精彩一些;可要在大牛和权威的眼里,我们的这点东西那真是不足挂齿。正在准备之际,收到了学校的通知,准备周一下午先举行我校启明星入选人员的预答辩会,然后请相关专家给些建议。这点上学校工作还挺负责的,不错。 于是花了两个晚上把预答辩幻灯做了做,自己认为可以过关了,然后再把它顺了顺,练了几遍,周一下午就去预答辩了。 预答辩会上几乎都是学校里大名鼎鼎的青年才俊。按照基础、内外科、专科的顺序,我们依次进行了预答辩。具体答辩的情况不细表了,反正没有人答辩的很出色的。原因在于:我们都犯了一个比较类似的错误,那就是单纯的堆砌材料,没有提炼。的确,这是我们每个人第一次参加人才项目的答辩,大家都想上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再说大家的东西也是很多的,都舍不得放弃,结果 4 分钟的限制里,很多东西只能一闪而过,几乎留不下印象就过了,反而有些显得累赘和不专业。 经过专家的点播,又花了一晚,工作到两点,再顺了一遍,周二晚上回家让爱人帮忙看看,想看看她这个局外人是什么感觉。结果我辛辛苦苦大改的的幻灯,根本不入夫人的法眼,她轻轻地说:你这汇报又犯了几个毛病,就是没有套路。你这是人才项目,不是基金项目汇报,你最主要的说服评委支持你的工作,具体你怎么做,根本没有人理解,也没有人会管。你想想看也是,一天听了那么多人的汇报,每一个都是精英才俊。你怎么说的更清楚,说的比别人更好?我又傻眼了。 其实这都是有套路的,夫人继续发表观点,要循序渐进,就好比说一个美女,必须是前凸后翘:即前面是有亮点的工作概述,后面课题需要是前期工作积累上的升华。然后再 ….. 巴拉巴拉一顿说,我真不由得重新再打量她一遍了。哇塞,偶像啊,水平这么高,平时真看不出来嘛!好了,明天就要答辩了,今晚就按照夫人意见,再次全部重新做一遍。三点才上床睡觉,估计也就闭眼了一个半小时,其余脑子里都是幻灯和讲义。 好了,今天就要汇报了。拿着第四版的幻灯在工作的间隙练了几遍,中午小憩了一会。医院二楼装修的电钻震天响,居然我也睡着了一刻钟,真难得。 下午先去做了个心理测试(医院要求的),然后回到办公室再练了几遍,发现差不多汇报要 4 分 20 秒,心想拖个十几秒评委应该没意见吧,于是也就没改动了。 下午三点,突然来了一条短消息,说汇报提前,要求必须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到场,那就是说我的汇报将于 4 点多开始。立马收拾东西打的去科委,到了 10 楼一看,呵呵,人还真不少,都在候场呢。 第一件事是拷贝幻灯,然后去汇报厅外等候。不久就看见同一医院的程教授也过来了,这次我们俩一组,他看起来倒没我紧张,其实我倒也不是紧张,只不过昨晚才做好的幻灯好歹也得多练几遍才行吧。 等候了一会,的确答辩时间提前了一小时,我们一块进去准备答辩了。程教授我们组是第一个上场的,有些小紧张,不过还好。接着我就上去了,巴拉巴拉,还有最后一句展望的话没讲(到 4 分钟评委就喊停了),然后感谢了评委就下来了,发挥还算正常,谢天谢地,不管评委觉得好不好,我正常发挥就行了,至少问心无愧了。 总结下来:启明星答辩首先要求你要优秀,当然来的都很优秀,这一点 70% 的人都差不多;第二,表达一定要清楚,要有自信。其实评委对你做的东西肯定不了解, 4 分钟的时间他们也很难把握你的课题精髓,所以你只要自信满满的告诉他:你是本专业的小牛就行了,做过一些工作,取得一些小成绩,还有发展空间。当然,你的思维逻辑很重要,不能单纯的堆砌,科研一定要有前后呼应和延续性,最好是有一个科研体系。第三就是你的幻灯制作了,不要太花哨,有些年纪大的评委看着眼晕。 最后,祝自己好运,付出了不少努力,希望能有收获。
个人分类: 未分类|655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 My wish: “人才引进”签证
热度 4 zuojun 2012-7-3 07:57
中国通 过出入境管理法 新增 “ 人才引 进 ” 签 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6352.shtm ps. I used to apply for Chinese visa every year. Now, I can get 2-year visa, but two years goes by so quickly.
个人分类: Thoughts of Mine|2102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国高等教育应定位于培养三种人才
mengxz 2012-7-2 10:1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培养三种学生:具有实践意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具有创业意识的创业型人才。 一、培养具有实践意识的专业技术人才 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级实践意识的实践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级实践意识的实践型人才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教学目标,不知累述。 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在日本发明协会的资料里有一则故事:早期的中国瓷器虽然精美,但在欧洲却销路不畅,日本人经过“研究”发现,原来中国的传统茶杯四周一样高,而欧洲人鼻子太大,用起来不方便。于是日本人把茶杯设计成斜口的,再从中国订货,尔后把这种茶杯转到欧洲后马上开始畅销。日本人的这类发明不胜枚举:可以弯曲的吸管、不断把笔芯推出的自动铅笔、不会滑到碗里的汤勺、方便面、卡拉OK、随身听、笔记本电脑……就这样日本出现很多发明家。因此,日本也被称为善于发明的国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日本为了发展经济,从战后就掀起了“一日一案国民运动”,当时参与者的创造发明大多数是不合格的,都是些馊主义,可仅过了一二年,参与者却渐渐想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好主义。 从1954年,日本还在世界上首创了“星期日发明学校”,到80年代,日本把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国策而确定下来。并在日本各地设立了鼓励发明创造的组织,不断举行全国性机器人、航模等比赛,使从小热爱发明创新的孩子伴随着奖励成长,类似天皇奖、总理大臣奖、发明协会奖、全国发明奖这样的奖项,数不胜数,既有奖给个人的,也有奖给团队的,还有奖给组织者的。就这样日本鼓励、扶植、造就了很多发明家。这些发明家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很多发明的原创未必在日本,但最后日本人一定会将其不断改进完善,进而开拓市场。以电冰箱为例,三菱公司发现-18℃时,肉食会冻硬,0℃左右的冷藏室无法冻肉,两者都有缺点,于是,设计了-7 ℃的软冻室。日立公司推出了能使食品速冻的冷冻室,既提高了保鲜度,又可节电50%。三洋公司将超市货架使用的“冷气帘” 技术用到冰箱中,延长了保鲜期。松下公司则听取家庭主妇的意见增大冷冻室,改善室内结构,提高了冰箱方便性。 创新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了创新的基础,在高校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授学生创新技法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三、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的创业型人才 1939年,两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惠尔特和普克德,也遇到了当下中国大学生最头疼的问题——找不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他们整日苦恼、郁闷。但当有一天他们目睹许多人因失业而陷入困境的惨状时,这两个聪明的人忽然悟到一个人生哲理——与其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去开创一番事业!于是,他们决定合伙打天下。他们只有538美元,无法租个工作场所,于是他们跑到加州的一间车库里,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公司——HP(惠普)。而今,惠普公司已经是全球最重要的电子设备供应商之一,总资产达300多亿美元。 无独有偶,米老鼠也是诞生在车库里。20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堪萨斯城,一个名叫沃尔特的年轻人找了一份替教堂画画的工作,但由于没钱租专业画室,他只好拿父亲的车库当做临时办公室。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车库里工作的时候,忽然看到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跳跃。他没有把老鼠赶走,反而拿出面包喂它。渐渐地,他和老鼠混得非常熟悉。有时,那只老鼠会大胆地爬上他工作的画板溜达、玩耍。不久,年轻人被介绍到好莱坞去拍摄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卡通片。但这并未使他成名,反而令他变得更加贫穷。贫困不堪的他突然想起车库内的那只小老鼠,于是世界上那只最著名的耗子——米老鼠的卡通形象就此诞生。 其实发迹于车库之中的美国大企业又何止这两家。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诞生在哪里?车库;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平台谷歌诞生在哪里?车库;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诞生在哪里?还是车库。如果细细盘点一下,这份名单还能列出很长一串——DELL、ATI、Westwood……难怪有人戏称“车库是美国IT业的摇篮”。不过这话还是保守了点,美国的车库文化就像当下中国社会风行的“山寨文化”一样,都是大众创新精神的结果。可以说,正是不讽刺挖苦车库的创业造就了今日的美国。如果我们鼓励学生的创业,鼓励山寨文化,就可以造就明日更辉煌的中国。 怎样鼓励呢,应该开设《创业教育》,利用与学生共鸣的创业故事,鼓励学生的创业意识,教授学生创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因此,呼吁高校各专业都应该设立《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课程。
2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虚拟的创新人才故事:三傻大闹宝莱坞(3idiots)
zlhua 2012-6-26 17:31
该故事虽是虚拟,但兰彻的故事着实让我感动 http://v.qq.com/cover/k/kr1e0dpqwqk9l5g.html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出了一个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热度 1 ormazd 2012-6-25 17:39
从CSC 到这个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可以看出某些部门的观点。 这些人死都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否认对科研人员经费支持远远不够,给予大部分科研人员的收入偏低致使其养家糊口困难,并且在目前金钱主导的社会上地位偏低,而是臆测现有的科研人员水平不够,牛人不多,所以“不得不”挑一些没被“污染”的“好苗子”送出去培养,能够这样眼睁睁的看着海外几十万欲回而不能的博士博后们和大批优秀穷困潦倒的“青椒”们说瞎话,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些说的冠冕堂皇的动机,没准只是为子女出国方便打开一个渠道而已吧。
41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媒:中美人才战美国落败 过半数人才回国
pikeliu 2012-6-23 18:54
美媒:中美人才战美国落败 过半数人才回国 http://teacher.eol.cn   来源:  作者:法制晚报   2012-06-15    “既然我们无法扳回败局,那就让中国去飞吧 ! ”日前,美国《时代》周刊针对中美人才争夺战中美国落败的现状,无奈地认输道。   文章指出,近年来,中国力争吸引海外华裔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回国创业,尤其是身在美国的人才。事实证明,中国在这场不见硝烟,却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打了漂亮的一仗:一份美国政府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两年来,过半的旅美中国人回国,使美国面临严峻的人才流失挑战。   这个事实不仅挫伤了多年来一直以“移民大国”引以为荣的美国人的士气,也引发了美媒关于警示美国“应从人才争夺战中觉醒”的集体呼吁。   美媒关注   现在轮到中国从华尔街吸收人才了   《时代》周刊在题为《我们看中国时的真正盲点》的文章中,阐述了大量在美国学成的中国人才纷纷“回流”的现象,探讨中美两国在人才争夺战中的胜败缘由,并力求为美国找到扭转败局的“出路”。   文章说,中国早已启动“人才发展”计划,大力吸引海外华裔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回国,尤其是身在美国的人才。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那些回国教书的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可获得相当于 15.8 万美元 ( 约合人民币 100 万元 ) 的奖金。   另外,回国的学者和企业家在政府指定的地区创业,还可享受住房补贴和税收减免。这项计划已经吸引了上千名人才回到中国,远远超越其最初的目标。   中国的做法强化了美国人心理上的危机感。正如《华尔街日报》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向海外输送其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而现在轮到中国从华尔街吸收专业人才了。”   《纽约时报》总结说,中国正决意运用其充裕的财政资源以及日渐提升的国际地位,招揽在改革开放期间流失的顶尖科学家及学者回国。   面对中国在经济崛起和人才吸引方面日益显现的优势,美国各主流媒体不禁纷纷为美国人敲响经济衰退和人才流失的警钟。美国权威新闻杂志《时代》周刊甚至无奈地认输道:“如果美国不能效仿中国飞速崛起的模式将败局扳回,就只能更有效地利用自己原有的优势,而让中国继续展翅高飞吧 ! ” 数据为证   中国表现最积极 过半旅美人才“回流”   《时代》周刊的认输并非“空穴来风”。 5 月 29 日,由纽约市市长彭博领导的移民小组公布一份报告说,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正在寻求扭转人才外流的局面,把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吸引回国。在这些国家当中,表现最为积极的是中国。   中国近年实施人才发展计划,成功吸引美国科学领域和商界高达 55% 的卓越人才回国。   另据美国国税局最新统计, 2011 年放弃美国公民身份及绿卡的人数达到约 1800 人之多,相比 2007 年增长了 9 倍,超过了 2007 年至 2009 年三年的总和。此外,在美移民的第二代选择回归父母来源国的倾向也逐渐明显。   这种“回流”趋向在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的移民上格外明显,其中,很多“回流”移民都是拥有硕士、博士学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这使美国在人才争夺战方面,陷入一场激烈的竞争。   当前,美国经济增速仍维持在 2% 左右 , 低于市场预期的 2.5% ,而失业率也一直没有明显下降,维持在 8% 左右的高位。   失速的经济意味着在美国创造财富的机遇“缩水”,“僧多粥少”,美国对海外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在降低。   而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每年回国的中国留学人员越来越多,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如今,回国已经成为海外人才规划事业时难以绕过的选项。   为何回流   美国制度缺陷多 中国创业机会多   美国纽约移民小组在其公布的报告里指出,除了中国在吸引海外人才“回流”方面推出的一系列优厚条件之外,美国自身的移民体制本身的缺陷,对人才回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该报告批评说,美国的移民制度“缓慢、不灵活,与美国的劳动力需求不同步”。由这种制度造成的经济创伤阻止了外国人在美国的投资,同时也阻碍了拥有高学历的外国学生留在美国。由于居留签证的限制,成千上万名从美国大学毕业的外国学生被迫离开美国。此外,美国也不给那些拥有新奇创业点子的外国企业家提供签证。   相较美国在人才流失方面的“颓势”,中国的表现则可谓高歌猛进,引发外媒的一片热议。    CNN 发表在《“海归”,中国人才回流》的文章中说,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需要大量的管理类、技术类和创新人才。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结构转型,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大量创业的机遇。   《纽约时报》则看得更远:随着中国成功招揽大批顶尖科学家及学者回国,未来中国将比美国更有能力把科研成果化为产品推出巿场,美国将丧失其在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优势。事实上,该报早在 2000 年底就发表过一篇报道,颇有“先见之明”地指出:“一个新的人才回流时代已开始,这将是中国在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主要现象。”   专家解读   中国经济稳定是回流主因   金吉列留学资深专家陈璐怡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欧美地区经济低迷的状况,中国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稳定的就业环境是吸引留学人员“回流”的主要原因。而且,很多“海归”甚至觉得在祖国的生活水平优于他们在国外的情况。   中国庞大的市场给了“海归”们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中国政府的条件支持下,许多“海归”创业获得了成功,他们大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如从事互联网、 IT 和通信行业,其次是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领域。   作者说法   人才争夺战 中国成最大焦点   法晚记者今晨连线了撰写《我们看中国时的真正盲点》文章的《时代》周刊特约作者艾瑞克,他指出:“就像我在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中国成为最大的焦点。”   当谈及他当初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时,艾瑞克表示,今天的美国人不应该过分考虑中国为吸引人才所做的努力,而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美国人自己应该怎样做来解决这些问题。“美国自身存在的这一切问题,才是对美国繁荣的真正威胁。”艾瑞克说,“美国人往往对中国经济崛起、成功吸引人才回国的消息大惊小怪,却对自身的问题视而不见。”   艾瑞克毫不留情地一一列举美国现有体制的各种缺陷:国家实力被不对称的政党对立削弱 ; 公司股东们沉迷于季报,而非长期经济健康 ; 意识形态政治充满铜臭味道等等。他说:“这些问题更应该让美国人警醒,这些才是美国繁荣的威胁,而非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或对人才的 15.8 万美元奖励 ! ”   现实短板   逆向文化冲击 让部分海归很困惑   在大批中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瓶颈”问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指出,对适应国内环境的困惑是困扰“海归”和“准海归”们的一大问题。由于受国外环境的影响,海归往往形成了与国内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和思维方式,与国内社会脱节,部分海归回国后会突然产生一种文化的陌生感,对他们来说,与周围的朋友、同事处理人际关系成了一种考验。这就形成了一种“逆向文化冲击”的问题。   《时代》周刊特约作者艾瑞克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指出,回国就业的工程师接受的培训,更多的是遵循已有的模式,不能灵活应对突发情况,另外,外国资本市场不够开放等问题,都是阻碍部分人才“回流”的“短板”。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表示,中国在推出各种计划吸引人才的同时,提升软环境和配套扶持措施也是提升人才吸引力的重要环节。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频繁跳槽得利益
热度 40 lin602 2012-6-22 22:56
今天与一朋友聊天,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教授,几年内连续跳槽到至少二个学校,每到一个学校都给安家费(或房子)及科研经费。这个情况我至少听说过三个人了,一个是我认识的,还有二个是我非常好的朋友讲的真事情(有的是他们的同事,有的是他们的项目合作伙伴)。有的学校早期是给这些人才房子的,走的时候房子自己处理掉了,得到了一些钱。 有的教师在这个单位拿到福利房子,到一个新单位又给一套房子,原单位的房子按市场价卖了,这种情况我也见了好几起了。 人才,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挣到额外的钱。 仔细看看,这些人其实也就是有个‘博士’学位,有的出了一些SCI文章,并没有过硬的项目,甚至没有一个能够产业化的技术。而且有的引进人才到新单位经常都吃不开,甚至有的人才过段时间后都是臭哄哄的,一是因为并没有真正过硬本领,二是有个自私的价值观。 他们也真是‘人才’!能够得到别人得不到的钱,而且这个钱不是个小数目。 网上博主,你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人才’吗?
8372 次阅读|101 个评论
面试经历:我被突然拷问了一个这样的大问题
热度 12 wumingdl 2012-6-13 13:24
面试经历:我被突然拷问了一个这样的大问题
昨天跟一个来参加求职应聘的博士谈话。在面试结束前,我问他还有什么不清楚的事要问我的。他于是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从一个高技术创业公司角度看,什么样的人才会被认为是优秀的?” 这个问题我被问得很突然,有点措手不及,着实觉得被求职者拷问了一下。 我的脑海里迅速闪现了几个回答方式:“得到你的老板的喜欢”,“在完成绩效方面名列前茅”...., 最后,我的回答大致如下: 要有“一颗诚实守信的心”; 要有“两项职业化的素质”:1)自我激励的能力;2)自我控制的能力 要有“三项完成工作的本领”:1)对完成工作的交付力;2)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力;3)对公司部门间的交叉协同的覆盖力 要有“四种合适你工作岗位的个性化的特质”:1)对待陌生事物的感悟能力;2)对待差异价值的认同能力;3)对待复杂问题的辨析能力;4)对待不同观点看法的主张能力 你若是具备了以上所述的品质要素,你就是一个高技术创业企业的优秀人才了。 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是否算是合格的了,或许是一个学究式的回答了。不管怎样,我是被好好地拷问了一下,值得! 我会记住这位求职应聘者的,他的问题让我梳理了原本是一个纷乱的思绪。他的应聘表现是加分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分享|8346 次阅读|31 个评论
美国开始向中国倾销人才
热度 15 大毛忽洞 2012-6-12 08:31
美国开始向中国倾销人才 从退还庚子赔款开始, 美国答应为中国培养人才。 众所周知, 钱学森是美国培养的高端人才, (换句话说:中国的种子,美国的土壤成长起来的,可能是空前绝后的版本) 据美国军界估算, 钱学森抵美国 5 个师的价值。 后来, 美国开始贬值地为中国培养人才。 美国为中国孵化一个正教授, 价值约几百万(或几千万)美元, 已经抵不上 1 个师了。 再后来, 美国开始倾销式地为中国培养人才, 美国为中国培养一个博士, 价值约 10 万人民币。 美国向我们倾销普通商品, 我们要向世贸申诉, 现在美国向我们倾销人才, 我们该如何申诉?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5667 次阅读|34 个评论
从理论上得出:我国现行高考考核方法无法选拔优秀人才
热度 2 llpllp 2012-6-11 10:02
我国高考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检测高中阶段教学效果,二是实现人才选拔。 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检测高中阶段教学效果的方法主要采用考核学生常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情况;即考核学生对常规知识(问题)的常规解决方法和常规解决方案的掌握程度,即人们通常说的每一学科的基本知识。 人才选拔需要从两个方面考核,一是需要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需要掌握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决方案,二是需要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的高低。 由于进入高一级学校需要学生具有更为全面的思维。所谓更为全面的思维即对任何问题应具有全面分析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具有全面分析的能力呢?即全面掌握每一类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法和解决方案,包括常规和不常规的解决方法和解决方案。 因此,高考考核方法需要达到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主要学科常规知识情况,进入高一级学校需要掌握的知识情况,以及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国高考考核方法可以调整为: 常规知识考核放在中学毕业考试,并以水平考试为主(等级制),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对相应学科的报考资格可以根据实际做相应的要求,如报考北京大学可以要求所有学科必须达到 A ; 人才选拔根据大学专业需要,每一专业选择 2 - 3 门课程作为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即对各种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决方案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这一方法是可取的,也是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方法,本文从理论上找到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也找到了我国高考方法的不足之处。 如按目前考核方法,有一学生五门每科 90 分,总分 450 分,另一学生有两门 0 分,三门每科 150 分,总分 450 分,那么哪一个更优秀呢?显然后一学生会更优秀。 而现行高考考核内容太多,加重学生负担,而选拔效果更差,无法达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46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中国大学30年未培养优秀人才
热度 1 zhouyiming 2012-6-10 19:08
10天内,要在8个省市轮流“吆喝”招生 朱清时:中国大学30年未培养优秀人才 自授文凭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方向 南方科技大学咨询台被家长打了围。图/记者 何晓刚 “我们获得招生资格的时间比较晚,很多省份都是考前填志愿。我要在一周的时间内,将8个招生省市全部跑完,实在很紧张。”昨日(6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来到武汉,亲自为今年的招生做宣传。 这个今年66岁,被称为“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的老人,和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学校长似乎不太一样:没有过多的随从人员,没有满口的“官话”。身着运动服、一脸清瘦的他,每在谈起当前的教育现象时,双目中闪烁出一种强大的“气场”。 【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答记者问 今年,首次拿到招生“准生证”的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8个省市招生180人,其中在湖北省招生20人。“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当校长的时候,就深知湖北生源质量很高。当时,我带的一个学生就是湖北省的高考状元。所以如果湖北省今年生源质量特别好的话,我还可以扩招。” 对于家长们关心的分数问题,他说:“我要招的是尖子学生,所以高考分数最好在一本线上50到60分。这就是我的预测分数线。” 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大学校长,66岁的朱清时得“和时间赛跑”,在一周内跑遍8个省市招生,累不累?朱清时说:“这是我的传统,我在中科大的时候,也亲自招生。现在时间太紧张了,我得到各个地方将家长号召起来。” 2011年,由于一直拿不到教育部的招生许可,朱清时“一怒之下”决定先招收一批实验班。这批学生从全国的高二学生中招,学校自授学位和文凭。 争议中,南科大终于招齐了首批45位学生,其中最小的学生只有10岁。2011年6月,这批孩子集体拒绝参加高考。对此,做了多年大学校长的朱清时表示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到现在,45名学生已经走了2名。剩下来的,仍在南科大上学。这批孩子以后会不会也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对此,朱清时的回答是:“这些孩子是自愿选择不要教育部的学历学位的,他们是南科大的骄傲。高校自授文凭和学位也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朱清时坦言:“我们现在还没有想过以后的问题,但最后要不要学位和学历,应该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再考虑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谈人才培养: 中国大学片面输送知识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朱清时说,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 朱清时说,今年该校招生,学生高考成绩只占60%,学校的考核成绩占30%。“这30%考的就是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记忆力。” 谈中学生“出国热”: 研究生出国会更好 谈到目前流行的中学生“出国热”,朱清时说:“出国学习是个好事。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通过出国留学,改变了人生轨迹,观念也更加国际化。但中学阶段就去出国念书,我不赞成。” 朱清时回忆自己的留学经历:“我们那时候在国外,非常苦,我们自己戏称‘洋插队’。现在的中学生还不具备在国外独自生活的能力。当然,除非他的父母很有钱,可以给他在国外买房、买车,请佣人。” 何时出国学习最好?“研究生阶段”。朱清时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有独立生活能力,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可以出国长长见识。 谈过早分专业: 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2009年,朱清时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提出了当前教育的三个弊病,其一就是“学生过早分专业”。“一个人最终从事什么职业,首先要考虑他的兴趣和天赋。高中过早分文理科、大学过早分专业,学生在盲目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一个,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朱清时说,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入校前两年都不分专业,学生学习两年基础课程后,再考虑以后的方向。 谈“重点学校”: 过早地把人分等级 朱清时还谈到目前流行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等现象。“分这些学校,其实是教育资源的倾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单凭考试成绩,你怎么知道他优秀不优秀?分重点学校、重点班本质就是把人淘汰出优质教育体系中,不合理。” 朱清时笑称,现在的优质中小学里,女生偏多。“因为女孩子在青春期阶段确实比男孩子要发展得好。另外,男孩子比较调皮,在分重点的时候也不占优势。但是从他们走上社会后看,还是男孩子整体能力强一些。”
1427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考就可以"堵路"吗?
kerer009 2012-6-7 22:37
早上看到试验场的藏猪得了病,就准备去八一镇买药,当走到去路的中途 ( 另一条路需要绕行至少 15 公里 ) ,路被警察和考生家长们给堵住了。不光是堵路,什么 警车开道,豪华宾馆,吸氧吃药,车不能呜,狗不能叫,现在绝不是什么新闻。想想我当年的高考,大家带上笔和准考证,结伴而去,少有家长陪同,绝不扰民,再看看现在 。 高考目前是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成绩固然重要,但心里素质更重要,在一定心理素质下发挥出水平的考生,才是社会需要的,如果连这点心里承受能力都没有,娇气的不得了,在类似心态下做出的种种行为和措施,选拔目的何在?选拔出的所谓人才在整体上是社会需要的吗? 家长望子成龙,悉心呵护,厚非的地方不多,但目前是社会公权力量在参与其中,在环境营造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个有发展潜力的社会需要一个成熟的心态,而在现阶段我们不具备。 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http://baike.baidu.com/view/2978502.htm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支持朱清时“中国大学近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观点
热度 2 skylark1981 2012-6-7 00:24
朱清时最近抛出了一个可能让很多人反对的观点“中国大学近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因为我们见到的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是恢复高考以后培养的。由于本人物理出身,所以还是关注物理方面的优秀华人。现在在物理类最顶尖级杂志上,很多文章作者列表中都有中国人,其中大概有10%以上的第一作者是中国人。现在物理里面最热门的几个方向,比如拓扑绝缘体,铁基超导体等,做得最优秀的人中有很多都是中国人。中国也有一些实验组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的,比如清华大学的Qi-Kun Xue组。现在有几个在中国拿博士学位,在美国一流大学找到教职的人,比如段路明(Michagen U professor,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博士), Xiao-Liang Qi (Standford assistant professor,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博士)。这些巨大的进步似乎和老朱的言论悖逆。由于中国从建国到80年代教育一直是很失败的状况,所以老朱的言论实际上是说,自从建国中国大学未培养出优秀人才。 反对老朱言论的理由有很多,比如中国高层干部,中国那么多的富豪,中国的院士,难道不都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吗。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现在很多优秀人才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有海外学习的背景,无论是段路明, Xiao-Liang Qi, 还是现在很多的院士,他们最杰出的工作都是在国外做的。包括现在的朱清时,他的成果也是在国外做的。现在中国的高校聚拢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很多人的水平一点也不比国外的助理教授水平差,但是这些人,95 %以上都是有海外背景。中国现在的很多富豪(红二代,三代,官二代,三代,权二代,三代除外,这些人是天生的) 的成功,也和他们在国外接受的教育有关。这些大量的事实都表明,中国确实有优秀的人才,但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现在大学里面有海外经历的人的水平和没有海外经历的人的水平还是有明显差别的。 老朱的言论,当然,我觉得有点太绝对化。那些优秀的人才如果不是在国内接受的继续教育,也未必可以有今天的成就。但是我理解老朱的苦衷,老朱在很多场合都对这些现象有过讨论,他认为中国的行政化是导致现在这个状况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也一直高呼去行政化,也在努力实践中。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理解他,支持他,而不要一味地反驳他。中国官僚体制如铁桶般坚韧,当权者明知官办教育是失败的,也不愿意放权。老朱走的每一步都是很艰难的,但是是得民心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他,如果打破了这种垄断,中国的教育界才能真正培养自己优秀的人才。
4604 次阅读|5 个评论
论文该不该作为一种考核指标?
肖立志 2012-6-6 21:22
1,对发表论文的不同看法 论文决定论说 论文无意义说 2,学术职业的特征 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 发表论文是学术职业的基本要求 3,发表论文对个人的意义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意义:学习-创新-集成-育人 4,发表论文对学校的意义 不同层次大学有不同意义:营造研究氛围-追求卓越成果-培育顶级人才 5,发表论文作为一种考核指标 现实之选,公平之选 博士生发表论文 聘期考核要论文 遴选导师要论文 各个层次人才评价中对论文的不同考量 小同行评价 大学科评价 数SCI 数国外SCI 数IF 数JCR分区 数引用次数 数H指数 论文作为考核指标的异化 6,结论 发表论文是学术职业的基本要求,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作用,在大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意义。论文作为学术职业考核的基础指标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才的不同发展时期和大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论文数量和质量应该有不同的认定方法。防止论文指标的异化,可以给小同行更大的权重。
个人分类: 个人偏见|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的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到来,物美价廉不再是潮流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2-6-5 07:05
   中国有物美超市,俺们知道,后面还有价廉的意思。    外国有Mini Price超市,在门口还有俩小字补充着:best quality,物美的意思。    中国人在巴黎,都去老佛爷买香奈儿、LV啥的,而且都是成车子成车子的买,法国奢侈品牌觉得不做中国的生意,就很不对似的。    我国,已经到了前1%的人买前千分之一奢侈品的富裕地步了。    人家都说80-20原则,意思是20%的人占有了全国80%的财产。在我国,这个比例是99-1原则,1%的人占有了99%的财富,所以才会有LV总店满是中国人的热烈场面。    骆家辉坐经济舱,笑话说:借中国人钱的美国人看来只坐得起经济舱啊。    还有进一步的笑话:而那些借中国人钱的中国人则全坐头等舱。    再说到我们的大学招聘,全是要求院士以上的,如果您连候选都没有候选过,趁早一边凉快去。即使你说自己是物美且mini price也不行,现在的我国大学坚决不要便宜货,至少也得600万以上的,如果是1000万以上的则更好。    有一所大学设立了“江湖胡海学者”,一问年薪50万的钱从哪里来?答道:学院自己筹措。    俺大惊失色,咋这么傻呀?不是要不从国家骗钱,要不从省市区骗钱吗?怎么从同事口袋里往外掏呀。    再说,人家都弄这计划那学者,咱不也弄个“江河湖海”学者,都不好意思出门交流,所以,省吃俭用也得弄。    这这这,.......    我们看来真是到了奢侈品消费的年代了——勒紧裤腰带,也要开宝马。    对于各位,先提高自己的身价,然后把自己打造成LV或保时捷,再在我国混吧,要不,您老人家物美价廉的,自己都没脸见人啊。
个人分类: 人论|4779 次阅读|15 个评论
可"直谏"市领导的“人才”
热度 9 mdzhao 2012-6-2 09:12
《人民日报》报道:南昌市有87人成为首批“市直接联系人才”,他们可以优先作为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的人才,就南昌市建设、管理等问题坦诚“直谏”。“市直接联系人才”是指在南昌工作或为南昌服务的,拔尖的,有突出贡献或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且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优秀人才。它由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五类人才构成。“市直接联系人才”可优先作为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的人才。同时,要突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他们不仅享有南昌市在科研项目申报、审批、技术攻关资金支持和个人业务培训等政策上的最优惠待遇,还可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反映自己的生活困难和问题 ”。“市直接联系人才” 可享受每月200元的“市直接联系人才”津贴,每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三年一次的免费外出学习考察或休假 。另外,为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南昌还将出台《高层次人才优惠待遇“一卡通”实施办法》,规定持卡人 子女报考南昌市重点高中的可降低20分投档,其未成年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可自主择校;持卡人还将被优先安排参加相关的出国(境)培训和到国内著名院校进修深造等 。 能跻身各种“人才”队伍真是好啊!可见普罗大众,哪怕是人大代表也不可能有"直谏"领导的机会,那是一种待遇!只是评价标准更加弹性。据介绍,“市直接联系人才”是如此产生的:先由人才个人自荐和用人单位举荐,各县区(开发区)、市直单位党组织推荐,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人才分类组织若干专家小组讨论审查并提出初步人选,经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后,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据说,“这五类人才大都不缺钱,不缺出国机会,政府主要想给他们创造一种氛围。”不过,要是我,冲着“子女报考南昌市重点高中的可降低20分投档,其未成年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可自主择校”的规定,挤破脑袋也要去争取的! “南昌87名人才可"直谏"市领导”全文见 http://he.people.com.cn/n/2012/0530/c192235-17091870.html
个人分类: 其他|4221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不恰当的人才计划是在把别人嚼过的馍直接扔胃里的行为
热度 23 陈安博士 2012-5-31 21:03
【不好意思,在取题目的时候学习了一下水枪手曹大侠的论点永远正确的错误做法。 本来的题目不想用“不恰当的”四个字,后来想想,还是加上吧。】    我们懒得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人才,尤其是尚在“青萍之末”潜伏着的准人才。    如果有人已经把人才都准备好了,我们去引进过来,无非多花几个钱,那多好啊!    就想到一个比喻,在某些时代的某些人的小时候,当父母的喜欢把嚼过的馍喂到孩子嘴里,因为他的牙齿还不够有力度,所以,直接喂可以入胃的食物那不就节省了孩子自己用那不全的小牙吃东西的麻烦嘛。    到了今天,在育儿方面,我相信不会再有人这么做。而且,如果你娘告诉你当年你就这么被喂大的,即便那是亲娘不是干妈,感觉恐怕也不是特别美好吧?    为什么?因为人,即便是婴儿,也必须在成熟过程中有自己动嘴循序渐进的过程,大人只能去办理他们不能做的事情,但是不能连吃饭第一步都给全程代理了,即便有困难,你也可以一开始就作出好的流食来喂或者喂奶嘛。    【当然,有人说环境里根本没有奶粉没有奶,什么都没有,只有馒头,只能这么做。唉,俺想回避一下,不想讨论这种极端情况。】    从美帝国主义引进人才来喂处于癔症性饥渴的我国科学界,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国科学界确实尚处于婴儿阶段,自己没法健康成长,需要食物来填充,也得一步一步来,但是这样做当然不能立竿见影地止饿,于是,有聪明者就会干脆用“嚼过的馍”来喂养这个婴儿,饱的问题倒是解决了,但是,长年累月地用嚼过的馍来喂养,这孩子的舌头和牙齿还怎么有机会锻炼成具备吃饭能力的基本生物学设备啊?    这些年来,一觉得孩子会饿,就往胃里扔嚼过的馍,再饿,再扔,都成习惯了。    等孩子过200年之后长大了,再回忆这段历史,可能会恶心的。    【不好意思,这个比喻好像有人用过,虽然不是这个事情,但是我一下子想不起来哪位先生说过了了,我肯定不是原创】
个人分类: 时论|5707 次阅读|32 个评论
公元前500年,地球上发生了什么?
热度 6 qyu111 2012-5-29 08:16
老子(公元前 571 ~ 471 年), 孔子(公元前 551 - 479 年), 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399 年), 柏拉图(公元前 427 - 347 年),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地球上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那个年代产生了这么多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思想深刻的多? 人类对某个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大量的人才都去做这件事,于是人才就会涌现了。公元前 500 年,大概是人类满足了温饱,开始观察思考自然、人类、社会最活跃的时候吧。 文艺复兴的时候,就有了但丁、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 工业革命的时候,就有了瓦特、爱迪生、贝尔、诺贝尔、弗莱明。 人才似乎也和地域、人种和文化有关:意大利出艺术家,英美人出发明家,犹太人出科学家。 不同地域、不同种的人喜欢做不同的事,不同的事就构成了不同的文化,就产生不同的人才。 我们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的人喜欢做什么? 现在大概可以定义为商品时代吧。商品时代人喜欢的是对商品的创造和占有。 中国人喜欢做什么?喜欢创造还是喜欢占有?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13214 次阅读|8 个评论
综合型人才宜修炼"六脉神剑" ,专业型人才宜修炼"小李飞刀"
热度 1 sunyu367 2012-5-25 14:35
综合型人才宜修炼"六脉神剑" ,专业型人才宜修炼"小李飞刀" 各路大侠,武学精深,介绍了许多任督二脉修炼独门心法,另晚辈大开眼界.但是,传说中的两大神技----"六脉神剑"和"小李飞刀",似乎有不传之密,关于任督二脉的修炼问题论及甚少,然而,这两门武功偏偏是仅次于葵花宝典的武林绝学,另习武之人心驰神往,以至于强求未果,走火入魔,甚是可惜. 练功不得要领,反受其害,武功尽废.鉴于亲身之教训,建议武林同道因才而学,因学而用.综合型人才宜修炼"六脉神剑" ,专业型人才宜修炼"小李飞刀".当然,若非人才,万万不可勉强,不妨做自在的路人甲乙,倒也少些烦恼. (以上文字,简略无序,偶然想到,无笔记之,留言几行,以资琢磨)
2972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才引进的瓶颈
热度 7 ywang69 2012-5-25 11:08
教授委员会讨论今年的人才引进,从各系主任介绍的情况看,来自国外大学的不多,更不用说世界名校或者相关专业排名靠前的学校,连985的也不多。 虽然现在学校人事处给一般的博士没有任何优厚的待遇,但是大学稳定的环境应该还是有一点吸引力的,而且现在博士就的前程不是很好,但是从投简历的情况看应聘者寥寥, 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的地理理位置地处西部经济不够发达,二是学科知名度不够,另外最重要的是信息发布的平台和渠道有问题! 建议人事处到主流媒体或者科学网发布招聘信息,这样才能广而告之进而招聘到更加优秀的人才!!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6631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人才计划
bbyingjin 2012-5-23 14:47
1,人才的发现 大学时期要发现人才,大学的任务不只是服务于就业,还有服务于研究,而人才的选拔是研究的基础。我们每个学年进行多方面的比赛,每个教师要关心每个学生,每个学年老师要推荐几个学生去做研究(最好是在大二时),以研究为主的方式,以老师带研究生的方式搞研究。不要以一般的考核方式来评价这些学生,而是要论文的发表情况,因为一般的大学教育只是为了就业。而搞研究的考核标准不能同打基础的标准相同。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有所成就,那就直接保送研究生,如果没有,也给其学位。这样就保证人才可以被发现。而且被发现的人才可以到好的机构研究。 2,人才的发展 由于保送的研究生有了研究的经验(通过上面所述),这样放手让其研究,不一定非得是导师的方向,导师通过丰富的知识经验,提供几个主要方向让学生参考。一定要放手,因为每个研究者都有一个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前进,不需要外力。而需要外力的,往往不是真正搞研究的。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好,导师可以推荐他到更好的地方进修。 3,人才的评价 科学探索实际就是一百种尝试后才发现的东西,所以要保证人才在搞研究,而不是要保证人才要出成果。我们只是知道他在不断的尝试就行啦。所以我们的考核标准是以搞研究的时间,而不是搞研究的结果,没有大量时间的投入,就没有好结果。
2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化领军人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zlhua 2012-5-21 12:07
薛华成老师讲,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信管专业的使命都是培养信息化的领军人才... 具体的培养目标是为各级各类组织培养卓有成效的CIO. 卓有成效的CIO倒底是什么样子呢,该怎么培养呢? 基本素质: 1.善察:具备情报员的基本素质 2.敢想: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独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3.能沟通:找到利益关键人,就解决方案进行交流和完善,并说服对方接收该方案 4.能落实:能把方案落实到具体的流程,能有效整合资源执行,监控,优化流程 该怎么培养? 1.讲透原理类课程,比如,认知心理学原理,了解人及认知规律,信息科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树立科学的信息意识...系统工程原理,培养其系统分析,设计思维;数据库原理,培养其信息管理思维... 2.具有应用知识的思维习惯,能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各种学术和非学术的交流会,讨论会,朗诵,演讲,辩论赛锻炼其表达,交流沟通,说服能力 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并有所准备... 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个人分类: 专业建设|2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首次全口径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发布
whyhoo 2012-5-21 10:40
为更好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步伐,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开展了2010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日前该项工作已结束,这是在2008年有关部门开展部分人才发展指标的统计之后,我国首次进行的全口径人才资源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人才工作服务科学发展更加有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人才发展进入到一个整体推进、优先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10年底: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比2008年增加78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297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5550.4万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交叉统计在其中),高技能人才资源286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1048.6万人。   ——人才素质明显提升。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3.6人年,比2008年增长8.8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5.6%,比2008年增长1.2个百分点;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2.5%,比2008年增长3.3个百分点。   ——人才效能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2.0%,比2008年增长1.3个百分点;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6%(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1978-2008年的平均值为18.9%),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   人才资源统计是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统计历时近一年,共涉及31个省区市、21个中央国家部门和有关单位,包括国内经济、统计、人才等领域专家在内的1万余人直接参与了有关工作,根据指标的不同,分别采取全面统计、抽样调查、专题调查和数据测算等方式进行。2010年度的统计结果,将作为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的基期数据,为监测评估我国人才发展状况、检查落实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提供依据。这次人才资源统计工作,对于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人才资源状况,科学分析、评估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 赵振宇) 原文见 http://www.mohrss.gov.cn/page.do?pa=402880202405002801240882b84702d7guid= 829213d68e6f49c997d6dbbc891a7405og=8a81f3f133d01e170133d36bed3c04d3
个人分类: 社会|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的教育和天才的成功
热度 8 qyu111 2012-5-20 20:29
在科学网上看到北大副校长在谈到大学的教育时说:“我们注意到,美国最成功的 IT 人士,比如比尔 . 盖茨、扎克伯格等,大学没毕业就创业,显然他们的成功 与大学的多元化相关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5/264356.shtm 这句话读来读去读不出逻辑性。正确的逻辑应该是:“盖茨、扎克伯格等,大学没毕业就创业成功,显然他们的成功 与大学的教育无关! ” 关于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体系有过很多的讨论和争论。著名的要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虽然钱学森是一个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他不是一个生物学家,也不是一个教育家,对人才和教育的关系并不清楚。 钱老说的“杰出人才”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天才”。 天才是能培养的吗? 我们首先要给“天才”一个定义:思维能力超常的人。 思维能力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是大脑。天才和常人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大脑不一样。虽然我们今天还不能清楚的指出这个区别具体是什么。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让我们看到这个区别是大脑的结构和大脑的基因表达的区别。 这个大脑的区别是学校的教育能够改变的吗?是大学的教育,还是中学的、小学的、幼儿园的、托儿所的教育? 人的大脑发育在 2 岁前就完成了 75 %。于是有中国人的老话: 3 岁看老。 因此,越往后的教育,对天才成功的影响越小。 天才是少数人,是“天造之才”。天才在来自父亲的精子和来自母亲的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诞生了。天才诞生之后的发育只要是正常的和自然的,不受到异常环境的干扰和压抑,就会自然成材。 天才不需要特别的培养,也没有人能够指导天才的培养。 天才需要的是自由,需要的是营养,需要的是服务。 只要对天才不抑制,天才就能够自由的生长。 学校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天才,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向普才普及知识。 对于少数的天才,学校的职能就象餐馆一样,是提供营养的,提供大脑的营养和心灵的营养,让各种各样的天才在丰富的营养中自由的选择,自在的生长。 一个成功的大学,不在于它的教学多么成功,而在于它怎么发现和争夺天才。 现在各个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实际上就是对天才的争夺。哪个大学有识才的慧眼,哪个大学就是世界一流的大学。 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把精力、人力和财力花到了错误的地方。
个人分类: 文化教育|3843 次阅读|8 个评论
钱学森之问‘死’在‘癌症’上
热度 4 lin602 2012-5-19 08:10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问得好,这是一个大师的学术良心与高尚品德。 培养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校本身的学术水平与文化氛围。 高校中的三大癌症不治好,中国的学术与培养人才有希望吗? 1 总说中国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行,仔细计算一下中国的科研经费,官员们占了多大比例?准确数字我不好说,如果校领导、院领导、所领导、处长们的科研经费加起来(不算企业来的钱),我估计要占中国高校研究所总科研经费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而且都是钱数非常多的项目(几百万,千万甚至亿),其他的经费--象面上项目等,撒胡椒面似地给普通老师。大家知道,创新性科研一定要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甚至‘做梦’都想着,要看大量资料与进展,要做大量实验。官员们主要工作是管理、开会、布置任务、喝酒与接待,还要考虑与领导们的关系,他们有多少时间花在科研上?而有时间与精力的老师们只有可怜的科研经费维持课题组的生命(不排除小数大牛有钱),从宏观上来说,中国的创新能力能强吗? 2 上面的情况反映在大学文化上,学生们都看到,做个普通老师是没有出息的,还是做官来得实惠,大学出科技杰出人才才怪呢。 3 科研管理上,目前已经到了‘死板’境地。不允许一点点风险与失败,申请书上写的经费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有不同(许多经费管理是这样的,有的不是这样),只要有文章出来就行,管你什么创新不创新。做创新课题,风险很大,这次由于做创新题出‘险’了,下次经费没有你的份了,因为你已经在黑名单中。中国的管理体制已经是‘木头人’了。 钱老先生,可能你也知道这些情况,只是你没有办法罢了。提出问题,让大家议议,也体现出你的忧虑。
469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2012中国大学杰出政界校友榜 清华荣获桂冠
xupeiyang 2012-5-17 12:40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杰出政界人才”是指现任国家级正职领导、国家级副职领导、省部级等正职领导,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等,这些人才均是我国政界优秀人才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核心人才。 http://edu.163.com/12/0516/18/81L7NQTS00294JD9.html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廖锡龙: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
whyhoo 2012-5-17 09:20
国防部网北京5月16日电  据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陈彪 、记者 范炬炜 )报道:后勤学院今天举行建院60周年庆典,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在庆祝大会上讲话强调,各级后勤院校要始终秉承培养高素质军事后勤人才、发展军事后勤科学技术、服务军队后勤建设的宗旨,进一步打牢忠诚于党的思想根基,提高办学育人的质量水平,营造团结奋进的和谐氛围,为军队院校教育事业和后勤全面建设作出新贡献。 廖锡龙指出,在后勤学院创建、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得到了毛主席、邓主席、江主席、胡主席的关怀厚爱。要珍惜历史,珍惜荣誉,牢固树立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建设的首位意识,坚持不懈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深入持久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确保培养的人才德才兼备。 廖锡龙强调,要深入贯彻第16次全军院校会议精神,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积极探索现代军事教育特点规律,紧贴部队后勤建设和学员岗位任职需要,更新思想观念,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型军事后勤人才,拿出更多高质量后勤理论创新成果,为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要坚持用使命任务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创新发展具有院校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不断开创院校建设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据介绍,后勤学院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创建的我军三大学院之一。60年来,学院牢牢把握办学育人的正确方向,在弘扬传统中与时俱进,在调整改革中接续奋斗,创出了自己的特色优势,较好地发挥了在培养中级后勤指挥军官中的摇篮和基地作用、在总部机关决策咨询中的智囊和助手作用、在后勤理论创新中的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展示出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南起,总后勤部政委刘源、副部长秦银河、副政委刘晓榕及总部机关、各大单位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庆祝大会。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5/17/content_4367931.htm
个人分类: 国防|1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
热度 1 xupeiyang 2012-5-15 15:00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20515/145312068895.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195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资源
热度 1 xupeiyang 2012-5-15 08:05
人才资源指的是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如以创造性高过社会平均水平表示,它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人才资源是指杰出的、优秀的人力资源,着重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 企业的人才资源指的是企业中所有那些体现在企业员工身上的才能,包括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包括企业员工的心理能力,因为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其才能的发挥。 http://baike.baidu.com/view/3174362.htm 人民日报:人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6.6% 首次全口径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   人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6.6%   本报北京5月14日电(记者盛若蔚)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中组部、人社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开展的2010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日前结束。这是在2008年有关部门开展部分人才发展指标的统计后,我国首次进行的全口径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人才发展进入到一个整体推进、优先发展的新阶段。   截至2010年底,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比2008年增加78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297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5550.4万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交叉统计在其中),高技能人才资源286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1048.6万人。   人才素质明显提升。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3.6人年,比2008年增长8.8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5.6%,比2008年增长1.2个百分点;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2.5%,比2008年增长3.3个百分点。   人才效能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2.0%,比2008年增长1.3个百分点;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6%(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1978—2008年的平均值为18.9%),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3588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管专业就是要培养信息化的领军人才
热度 1 zlhua 2012-5-14 10:06
这是信管创始人之一的薛华成老师的愿望,他现在已经快80岁了,但至今对信管专业的热情不减当年,在2012"信息管理与管理统计"教师培训研讨会上,他再次重申了他对信管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我们的使命就是培养信息化的领军人才,他们首先要具备系统分析员的基本素质,他们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他们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沟通的桥梁,他们比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更懂管理者,比管理专业的人才更懂计算机,不仅如此,他还肩负着领导他们的责任... 在我看来,要实现薛老师这个愿望,我们这些做老师的,首先要沉下来,面向真实的社会,打开自己所有感官,先做好情报员,因为有了高质量的情报,系统分析的质量才有保障,系统架构才有落实的可能,才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CIO... 团结协作,善假信息科技,减缓信息不对称带给组织的各种不良影响,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只有应变能力强了,组织才不会总是处于无休止的应急状态....
个人分类: 喜欢学生|3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句关于目前科研状况的随想
热度 69 cwufp 2012-5-12 21:39
这几天,科学网上很多人都在说,做科研的人应该具有什么资格,似乎没有资格的人是不配做科研的,甚至不配谈论科研的,可是,曾记否?新中国真正伟大的科学家华罗庚、袁隆平相比于同时代的很多院士大牛都可以 被 认为是缺少应该有的资格的,那就是洋博士学位,却没见几个拥有洋博士学位的所谓大学者其成就和社会贡献可以与他们比肩。 政府官员制定的人才政策一直是罔顾事实的,从80年代末的学位崇拜,到90年代中期的留洋经历崇拜,到现在的洋教授崇拜,外加洋杂志和洋论文崇拜,人才计划从一个失败走向另外一个失败,一步步的往越来越深的坑里跳,无非是想挽回面子,总以为自己被骗,花钱引进的人水平不够。殊不知,人才的规则主要不是引进,而是根据不同的人才特征和工作性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发挥现有人才的潜力,引进只能是一种补充,绝不可能是主流。这种情况就像一个在夏天被晒干的木桶,漏水了就使劲的把桶箍砸紧一些,以为这样就可以不漏,等来的却是木桶彻底炸开。解决的方法其实就是把木桶先泡在水里,等木板吸水了,自然不漏。这些崇拜带来的后遗症是恶劣的,不管是官员博士,还是前几年爆料的一个院士一年招收150名官员博士生,还是现在被揭发出来的官员在国外野鸡大学搞学位,还是从不见来上课的博士生,都属于这些政策的后遗症。这种思维继续下去,我看学术界的分裂会越来越明显,属土鳖这类机会将越来越少,怨气会越来越大,发展到不可收拾地步的时候估计谁也无力回天。 尽管老百姓很穷,工业基础由于通过合资和市场交换的方式被基本摧毁,可收税却是与日俱增。在科研领域的花销也越来越大,很大一部分的钱是用于引进人才和购买仪器,还有就是那些不着调的所谓平台。买那么多的先进仪器为了什么?一是为了摆谱,让老百姓看了惊心,让领导看了舒心,让老外看了放心,显摆了自己搞经费的能力,也显摆了和上面关系有多铁,权力有多大,学术地位有多高;二是为了给老外的杂志打工,编出更多可以发表在被定义为高水平杂志上的所谓高水平文章,而这些东西,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毫不相干,也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毫不相干,除了可以用于吹牛显摆,我看没有其它的用途。科学是世界的,知识是共享的,这样的事情让有钱的老外去做就很好,你实在有兴趣可以去老外那里干,谁也不会拦着;我们很穷,做点老外不给也不卖的技术和konw-how,也不至于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却还得仰人鼻息。钱学森那一代人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回来做了国家需要的,而不是老外需要的。 不区分什么是发现,什么是发明,什么是创造,什么是创新,一股脑儿全是创新,把学术成就和技术进步混为一谈,或者直接就是贬低技术进步和真正的创新,把科学上鸡毛蒜皮的发现推崇到天上,号称对人类知识的贡献,鼓噪这才是科研。这种政策性的误导必然使科研与产业发展越来越不相干,两张皮相差越来越远。最终的结果是科学界得了肾病,营养过剩,没能力消化;产业界得了肝炎,营养不良好不了。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象一个人同时得了这两种病,不知道什么神医可以治好。 从上到下,不管是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也不用为周围的人负责,只能为当管的那个人负责,而当管的上面的大官人却可以不负任何责任,这应该是病根。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科学是一种素养,是一种气质,而技术是力量,是竞争力,是命根,穷国和富国需求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看见那些张口闭口就美国是怎么做科学的,中国花在科学上的钱还远远不够,把花中国很多钱的事儿说成是为了提高中国的科学水平,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俺就想吐。你有后台我知道,你想捞俺也管不着,你带着你老婆一起回来捞俺也没有意见,只是求你们千万别这么帮我,我已经穷得受不了,你再这样帮下去,我们只能去要饭了。
8435 次阅读|161 个评论
[转载]民政部部长谈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whyhoo 2012-5-8 22:20
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谈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记者卫敏丽)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9个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社工规划》)。 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日前,就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进行了解读。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缺口很大 记者:请介绍《社工规划》出台的背景? 李立国:其制定出台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发展了一支20余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他们在提供专业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专业作用逐步显现。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刚刚起步,还存在基础比较薄弱,岗位不明确,投入不充足,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不太完善,人才数量缺口很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太合理等问题。 记者:我国现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0余万人,与《社工规划》提出的目标相比,到2015年还缺口30万人、到2020年缺口125万人,如何填补这个缺口? 李立国:为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首先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前,全国有320多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科和本科,6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每年培养2万余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今后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能力、扩大专业教育培养规模。 完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目前,我国共产生54176名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其中包括13421名社会工作师和40755名助理社会工作师。我们将加快建立社会工作员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制度。通过完善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产生大量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社工规划》提出三个重点工程,即“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还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教材建设工程”,到2020年,重点扶持发展300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通过职业晋升、薪酬激励等留住优秀专业人才 记者:针对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职业吸引力较弱、难以留住优秀专业人才问题,《社工规划》提出了哪些激励保障措施? 李立国:要留住优秀专业人才,必须通过建立职业晋升机制、建立薪酬激励制度等方式,当然还要畅通流动选拔渠道。 根据《社工规划》,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逐步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机关、人民团体中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的相关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求各级党政机关招录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注重把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选拔进基层领导班子,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人大、政协参政议政;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优秀人才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 针对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不明确、不充足等问题,《社工规划》提出要加快城乡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步伐,加大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力度,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使用。 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等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步伐 记者:在促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方面,《社工规划》做出了哪些制度安排? 李立国:为贯彻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这些地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步伐,《社工规划》提出了三方面重点支持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支持制度。《社工规划》提出要研究制定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积极推动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国家有关对口支援机制,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向急需紧缺地区、部门和行业流动。 二是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通过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示范引领其他农村地区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推动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农村流动人口、留守人员以及社区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同时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发达地区实践锻炼创造条件。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5/08/content_2132688.htm
个人分类: 民政|1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沈荣华:拔尖创新人才如何产生
热度 2 wlingj 2012-5-5 18:25
日期: 2011年05月16日 09:4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沈荣华 问题 我国阻碍高层次创新人才产生的环境问题,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环境。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市场,还是一个相对滞后的市场,市场在高层次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实现。 二是缺乏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据调查,现在国内最顶尖科学家的收入,还不及一个金融高管,至于大多数科学家,收入还比不上垄断部门一般员工的收入。这种创新创业环境,很难鼓励优秀人才选择当科学家。 三是缺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社会环境。在市场经济时代,青少年立志从事科学研究者越来越少,更多的孩子选择做明星、公务员、银行家。另外,高校的学术环 境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建立。学术研究急需解决代代传承的社会环境问题。 数据 ■我国的GDP已跃居世界第二,我们的科研投入也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据国家科技部研究,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5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 ■从1900年到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伽德纳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等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科学引文索引(SCL)数据库1997年到2006年收录的论文,按22个学科领域分类分析,各学科排在250名左右的顶尖科 学家,全世界共约6097人。其中,美国排在第一位,有4016人;中国排在第十九位,只有19人,其中15人来自香港,4人来自大陆。 今天,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等和过去有天壤之别,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不缺科研经费,不缺高端仪器设备,但严重缺乏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究其原 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科技体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年轻优秀科学家的成长,也使许多海外高端人才不愿或不敢全职回来。 我认为,我国从高层次创新人才政策措施方面实现突破,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流人才一流待遇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对科研投入力度,确保科研人员每年都有稳定的经费支持,使每个科研人员不用为科研经费跑关系,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二是,要 较大幅度地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使科研人员过上体面生活。据了解,国外研究与开发经费70%投入到人身上,我们仅30%左右。实际上,知识性劳动与生产性 劳动相差很大,在投入的机制和结构上应根据尊重人才的要求进行大的改革,如在重大科研专项实施中,应该提高人员费用的比例。也可以采取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标准较高的年薪制(助研、副研、正研每年的年薪,分别是30万、40万和50万;研究生是2500元。所长年薪是100万)。我认为,给一流人才几十万的 年薪,实属不高,现在人才是全世界流动,如果年薪定得更低,就引不进、留不住世界一流人才。 科研要有自主权 统计资料显示,自2006年起,我国的科技经费开始超过日本;2008年,我国的研究人员总量达到196.5万人,是日本(93.5万人)的两倍多。但 是,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实用技术研发,我国目前的整体科研实力,却与日本差距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的科研管理机制不同。据了解,在日本,除少 数科技工程(比如探月等)是采取计划模式外,绝大多数科研课题是根据研究人员提出的项目建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确定。在我国,除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的 面上课题是自下而上、由研究人员自己做主外,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课题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靠少数人“计划”出来的。 因此,必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真正解决科技管理的过度行政化、科技活动的过度利益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逆市场化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 产力,让科研人员拥有绝对的研究自主权。科研人员可以自由选择课题,进行自由探索。但另一方面,科研单位要实行严格的同行评估(包括国际同行)制度,经过 几年后(一般为5年左右),由同行进行考核,通不过的一律走人,实行优胜劣汰。 调整科研人才结构 现在,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5100万科技人员,和世界科学家对话的有几个?大学生一年毕业的有600多万人,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有多少?目 前人才观中,还有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人才在为某种“称号、证书”而存在,许多人才追求的是这个,而不是为了工作需要。因此,加快调整人才结构的任务十分 紧迫。 首先,大学应该先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大学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但现在的大学,根本谈不上创新型大学。我们急需一个大教育范畴下的革命性变革,而不是教育 行政部门在原有模式下的修修补补。必须改革培养学生的模式,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中“三个不适应”问题(观念、制度、师资),使教育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其次,促进科研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人才成长、发展、壮大的核心内容,现在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都是人才流动的障碍。国外一流大学的老师经历都非常丰富,我们的大学却很少有这样的。面向2020年,人才一定要流动起来,目的是带来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再次,我国的整个人才观需要调整,淡化“称号”、“证书”,强调“真才实学”,真正做到以用为本。 改变学术“官本位”倾向 改变学术行政化、“官本位”倾向,虽然中央文件已明确提出要“克服”,但实际情况是“面貌依旧”,各方面反映越来越大,这是束缚中国学术发展的严重问题。 比如,2010年教师节,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统计发现,在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 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九成,不带任何“长”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又如,在2009年新增选的院士名单中,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 士,80%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领导;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85%以上是现任官员。有人说,现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官本位”比官府还强,这是非 常大的失误,必须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 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是我国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珍惜本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从战略高度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迎接中国人才发展的新高潮。 (沈荣华/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2011-05-11
个人分类: 人才理论与实践|18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应走一条“人才优先”的发展道路
热度 1 wlingj 2012-5-5 17:40
——全国著名人才专家沈荣华 30 年的探索之路 记者 钟海珍 在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有一位长期从事人事人才研究已近 30 年的学者,他就是全国著名人才专家沈荣华研究员。近日,记者在京采访了正在参加《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9 - 2020 )》编制的沈荣华研究员。作为这项编制工作的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组、文件起草组专家,沈荣华研究员阐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中国应走一条“人才优先”的发展道路。 沈荣华研究员提出上述重大命题,不是偶然的。 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一个优先发展的战略问题。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大力倡导下,人才作为第一 资源的理念得到了广泛重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得到了较好落实。 回顾三中全会以来的人才工作发展和人才战略,人们忘不了现任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的沈荣华研究员。自 1979 年以来,这位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人才专家,在以人事人才研究超前著称的上海,主持了 40 多项国家和上海市有关人才人事方面的重大软科学项目研究,撰述了 17 部人才和人事方面的著作,发表了 200 多篇人才研究文章。这些研究成果,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以人才与人事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人才政策和制度创新为重点;特别是在人才优先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针对性的创见、理念和对策建议,其中不少在全国是超前的。这些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达 30 余项之多。业内专家认为,这些研究所化的成本是巨大的(包括人、财、物),而它产出成果的价值也是巨大的。 据记者所知,上海的人才人事研究,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也得到了广大人事人才工作者的响应;尤其是得到了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领导的重视。他们有的专门到上海听取课题汇报,有的对课题研究提出宝贵意见,有的还亲自参加了课题的鉴定。 沈荣华研究员正是在此背景下,坚韧不拔地、领先地走着一条艰辛开拓的探索之路。 为自学人才建立考试制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文革”十年动乱,造成了我国人才的十年“真空”。而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又急需大批人才。 改革开拓者,他们急国家所急。沈荣华和他的同事许立言、林吉祥、邱培成等同志,根据中央书记处关于“八十年代教育事业应有大发展”的要求,独辟蹊径。他们分析了我国庞大的自学人才资源状况,在查阅了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于 1980 年 6 月 17 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尽快地为自学人才建立考试制度”的文章,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沈 荣华和同事们在分析建立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上,又从上海先行先试的目标出发,给国家提出了四条建设性的意见:第一,上海应根据中央书记 处有关发展教育的指示精神,尽快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第二,组织应考报名和征聘命题、阅卷人员。第三,考试内容主要考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 课,并加考外语。第四,经考试合格,具有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同等学历的人员,享受大学本科生和大学专科生的工资待遇。后来,在上海、北京等省市,正式建立 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建设、发展所急需的紧缺人才。 开放社会主义人才市场 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如果有谁提出“人才市场”,一定会遭到责难和诘问:“把人才当成商品交换总是不妥吧”,“科学家、工程师怎能在市场中买来卖去?” 为了突破这一“禁区”,沈荣华和课题组,在上海人事局领导的支持下,经上海市科委批准,于 1986 年 3 月, 开展了“上海专业技术人才使用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对上海人才使用现状及其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首次在国内进 行了万名人才使用现状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上海三分之二人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一消息在《人民日报》发表后,举国震惊。调查还显示:人才作用不 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人才管理体制的制约。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合理”:上海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不合理;上海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不合理;上海专业技 术人才的使用不合理。这样,就需要有个市场来调节和配置。 于 是,在国内,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理论首先在上海的实践探索中应运而生。沈荣华主持的研究课题,在对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开放社会主义人 才市场的客观必然性,设计了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发展目标和步骤,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模式,还进行了人才市场的可行性分析。这项研究成果的 主要贡献是:在理论上,系国内率先提出的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理论;在实践上,对推动我国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全国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 示范引领作用。这项课题成果获得了 1988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上海缺乏一次性资源,唯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是人才专家沈荣华“解读上海”后,最深切的体会。 沈荣华认为,从历史经验看,上海开埠 150 多年来,曾经历了“三次经济大发展”和“三次人才高潮”:上海第一次“经济大发展”和“人才高潮”出现在 20 世 纪三十年代,那时上海已经崛起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制造业中心,这是由一大批以西方金融家、贸易经纪人、企业家及数以万计的能工巧 匠为代表的高素质的人才群体所支撑的。上海第二次“经济大发展”和“人才高潮”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的第二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全国 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综合性的中心城市,这是与建国初期从国外回上海的一大批科学家、技术专家的努力分不开的。上海第三次“经济大发展”和“人才高潮”出现在 1992 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确立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这也是以引进大批海内外人才,使上海发展成为远东的国际大都市为依靠的。 从国际上看,人才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高科技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在这经济发展主流的背后,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一个以人才发展为优先的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人才优先”这种现代人才观,还没有普遍成为我们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指导思想,相当多的经济部门、管理部门首先看到的还是物资、资本,他们更多地强调投资、引进设备;而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方面,却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解放思想是关键。沈荣华便专门组织力量,于 1993 年 撰写、出版了专著《第一资源论》,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老市长汪道涵欣然为他题写了书名。此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并提 出把开发利用人才资源作为我国基本国策的观点。作为专著《第一资源论》,当时在国内是开先河的第一本。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在此书《序》中这样评价:“《第 一资源论》面世了,这是人才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是人才管理界的一件大事,是人才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项成果,后来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人 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该成果 1995 年获国家计委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把人才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 众所周知,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九个五年计划,我国都没有把人才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沈荣华认为,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只重视物力资本、不重视人力资本和“见物不见人”的反映。 进入 1990 年代的上海,改革与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特别是 1990 年 4 月 18 日李鹏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给上海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实现上海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人才。正如时任市长的朱 鎔 基同志指出的:“上海的优势在人才,上海的发展在人才,上海的振兴在人才,上海的希望在人才。”于是,人才战略规划问题,被列为上海 90 年代发展中的第一项专题研究。 1990 年 7 月,沈荣华和课题组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开展了“ 1991 —— 2000 年上海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及其规划方案研究”。课题对 1980 年代上海人才资源总量、分布、结构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进行大量调查分析,科学预测了“八五”和十年人才需求,并作出了人才规划,这是当时我国最早的一个区域性人才规划。 经上海市领导批准,课题组于 1991 年 10 月召开了“九十年代上海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讨会,时任国家人事部部长赵东宛向大会发来贺信,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国家科委等七个部委和全国 28 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共 250 人 参加了研讨会。此后,人才战略规划纳入了上海市“八五”、“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领了全国之先。我国也从第十个五年计划起,把人才规划纳入了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都列出专章——“人才战略”,它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构建国际大都市的人才市场 党的十四大的一个卓越贡献,就是确定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是一场深刻革命,必将引起整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   沈荣华提出,在这场大变革面前,人事部门也处在十字路口,面临着新的选择:是维持一套老办法,还是走一条创新之路?这种抉择的实质是人事工作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构建现代化人才市场已势在必行。 1993 年,沈荣华和课题组开展了“上海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构建研究”(上海市科委项目)。这项课题提出,以上海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到 2000 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框架, 2010 年 建成国际国内人才配置中心的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体系。这项课题还设计了具体目标,即建立完善八大体系:国内外人才交流体系;最具激励作用的市场工资体系; 现代化的人才信息体系;全国最大的教育培训体系;国际通用的人才评价体系;国家级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流的中观调控体系。这一课题,对 全国人才市场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在这以后,一批国家级人才市场陆续建立,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市场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才高地:一项跨世纪工程 世纪之交的上海,面临着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国内新环境。 21 世纪,我国经济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而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历史潮流已把它推向 21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 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上海在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有相当的优势,完全可以发展快一点的指示,按照党的十四大要求,上海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尽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的发展。 沈荣华认为,上海的振兴与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开发和集聚;近现代历史发展都表明,它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果。上海要汇入亚太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圈,发挥她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同样必须把人才发展战略提到经济发展的首位。于是,在 1995 年和 1997 年,由上海市科委立项,沈荣华和课题组先后开展了“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对策研究”和“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政策体系研究”,这是一项跨世纪工程。 这 两项课题研究,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和上海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上海人才高地的指标体系,构建了上海人才高地的目标系统,设计了实现上海人才高地 的对策措施,特别是建立了上海人才高地的“十大政策”。这两项成果,在国内形成了广泛影响,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领导专门到上海了解该课题研究情况,全 国 20 多个省市先后学习、借鉴上海建设人才高地的经验。 拉开“经理革命”序幕 回溯上世纪,日本通产省经济研究所前所长小宫隆太郎先生曾这样说:“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而是政府的附属物。沈荣华认为,小宫先生看到的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国缺少大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沈荣华说,真正的企业家只能以市场为“衣食父母”,必然由经营业绩决定其自身命运。而我国国企的经营者大部分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的“官员”,而不是市场竞争中择优录用的企业家。 在此背景下, 1997 年,沈荣华领衔主持了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经理革命”与企业家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他还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专家、企业家,开发研制了《企业经营者能力测评专家系统软件》,后来又撰写了中国经营者制度改革的创新专著——《中国“经理革命”》。 从 传统的工厂制度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带根本性的制度创新,企业的资产组织形式、领导体制、经营管理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沈荣华的《中国“经理革 命”》,其可贵之处是在“经理革命”这场变革中,提出了时代呼吁的从“官员”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模式,提出了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它可谓中国企业发展史上 一场前所未有的“经理革命”。 探索国际大都市人才资源开发新路 1999 年— 2000 年,随着中国加入 WTO ,上海新一轮的高度开放时代到来了。上海市重大软科学项目——“新世纪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人才资源开发新路研究”即在此背景下展开。 沈 荣华和课题组在这项“人才新路”的研究中,又有新的理论和实践建树。他们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叫响了“人才国际化”的理念。沈荣华说,“人才新路”的主要内容 就是“四个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市场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法制化。“人才新路”的主要目标是“四个率先”:率先建立国际国内人才集聚中心,率先建立国际 化的人才培训中心,率先建立全球人才信息中心,率先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法规体系。“人才新路”还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六大”人才开发战略:人才国际 化战略;人力资本提升战略;人才资源集聚和辐射战略;人才结构优化战略;人才价值实现战略;人事改革领先战略。 建立中国特色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宏观背景和发展环境又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当 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相随是人才国际化趋势凸显,人才国际流动日益频繁,人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代中国,要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开展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沈荣华据 此提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对我国人才开发由国内开发转向国内国际开发、由政策推动转向制度创新、由人口大国转向人 才资源强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沈 荣华认为,目前我国人才政策法规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相比,还很不适应,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层次性不高,系指 我国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存在政策比重太大、法律法规比重很小的问题。二是体系性不够,系指我国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存在政策法规缺位,相互不很配套的问题。三是 时效性不强,系指我国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存在没有及时修改废止,难以适应人才发展的问题。四是操作性不足,系指我国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存在操作空间狭窄、执行 作用有限的问题。 针 对上述问题,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建立健全中国特色人才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的要求,在中组部人才工作局的直接指导下,沈荣华和课题组开展了“构 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才政策法规进行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他们根据我国人才政策法规的建设现状,并借鉴国外相 关人才政策法规的成功经验,研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的总体目标、基本构架和对策建议,还设计了我国近期急需出台的主要法律法规, 以推动我国人才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解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才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沈荣华认为,学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才观,研究、把握中国人才在 21 世纪的战略趋势,主要应着重领会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从 2003 年 起,沈荣华在参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文件起草等诸多重要工作、实践中,得出了一条十分深切的体会:近几年来,中央的人才观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这个变化如 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重视人才工作。沈荣华认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主要体现为:在全党、全国、全军 和全社会,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观点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观点。这三个重要观点,核心是人 才强国,她是我国人才工作的最高理念。 第 二,要树立、实践科学的人才观。这就必须实施三大突破:人才内涵的突破,提出了“大人才观”,集中体现在“四个不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 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人才标准的突破,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统计方法的突破,提出了“分类 统计”思路,淡化人才总量的概念,实行分类统计的办法。 第 三,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概括起来就是:加强“投入、规划、基础、素质”。讲投入,就是不是从口头上而是从制度政策上,切实加大对人才建设的投入。规 划,就是在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和完善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抢占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制高点。基础,即教育是能力 建设的基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素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和西 方发达国家不一样,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科技知识水平和能力,而且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四,人才评价要突出“三个注重。”党政人才注重群众公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注重市场和出资人公认,专业技术人才注重社会和业内公认。这“三个注重”,是我国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创新。 第 五,要处理好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的关系。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还要加强宏观调控。有三 条政策措施:从宏观和长远看,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下决心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疏通三支队伍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地区 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三是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第 六,要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因为,我国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高层次人才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结构和素质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需要,高层次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健全。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要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化要求的培养规划;要不断推进制 度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要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家、优秀企业家和各类高级专家;要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积极引 进海外人才和智力;要加强和改进国家重要人才安全工作。 第 七,要完善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主要推进三个方面的重大改革: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逐渐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高科技产业特点 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二是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根据人力资本持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 新等进行分配,加快产权激励机制的形成;三是探索建立产权激励机制的配套体系。这里包括:法律保障体系、价值评估体系、市场化运作体系等。 第 八,要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力度。要改革创新六个方面的人才体制和机制:即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 要素构成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 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 30 年的辉煌历程,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沈荣华的人才探索之路也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开拓之艰辛与收获之欣喜。 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沈荣华的人才探索之路也在继续。衷心祝愿这位充满探索、奋斗精神的著名人才专家,有更多的思想成果、实践成果问世。
个人分类: 人才理论与实践|20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腾飞的中国你凭什么留住人才——超生引发的思考
热度 1 JFXiang 2012-5-5 16:49
五一期间和朋友聊天听说中科院某所一研究员被炒,起初以为是学术造假,随后发现原因巨雷人:超生。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多年来从未动摇,但执行却匪夷所思,此处不做评论) 很久以前就听闻过该研究员的辉煌历史,国内的 PHD 毕业后直接晋升为该所 PI 。 几年来文章不断,数量和质量均不低,在用 SCI 因子说话的国度应该也算是青年才俊了 . 个人也一直认为他是神一样的牛人,在科技腾飞的中国前途应不可限量。 现如今却发生这样的事情! 此处不留用自有留爷处! 相信该老师会找到更好的地方,完全也能够找到更好的地方! 近年来国家大力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 对于引进的人才:解决配偶工作,解决孩子上学,似乎也没有听说限制孩子名额的,数目大于 2 的貌似也不少。 对于自己培养的人才呢?超生了就解决你的工作,就这样解决你的工作。当年杨支柱老师的事件也沸沸扬扬,作为一名内心支持他的看客一直觉得最后的结果缺乏那么一些的人性。作为一个学生物的学生似乎一直觉得这些优秀的人们多生点小孩可改善群体的基因,貌似这并不具有实践可能性。 在不讨论政策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引进的和自己培养的待遇就差这么多。 同在一个圈子,体制外走进来的人就可以一路绿灯,而体制内摸爬滚打上来的人就会各种触线。 难道说大家都需要走出这个体制,然后再回来才可以一路走好 ! 凭什么啊 ?
5017 次阅读|6 个评论
西装-设备-人才
热度 1 jiqianwang 2012-5-5 13:33
喻老师把这三者联系起来,做了很好的类比,俺也凑凑热闹,说说西装的事。 如果平时穿的都是一两千元的衣服,需要正装的场合也比较多,五千块的西装大概也会不时拿出来穿穿,不会长期闲置衣橱,穿的舒服了还会激发挣钱的动力,接着去买下一套。如果贵设备是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与能力急需的,耗材也能支持的起,估计再贵也会常用。科研以实验为主的人都知道,贵有贵的道理,确实好用。所以贵设备如贵西装,只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匹配,适当的贵一些不但不时浪费,还会促进水平的提升与进步。 贵人才另当别论,因为人有其主观能动性。有些贵人才,如名贵娇嫩的花草,在贫瘠的环境中水土不服,很快就会枯萎;有些贵人才则适应能力惊人,不但不会枯萎,而且还会改善水土。如果贵人才不是太娇嫩,周围人员的水平不是差到不能交流的地步,大都还是有益的。一个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带起一个方向的故事已经很多了。人才贵一些就贵一些吧,大楼有价人无价啊。
3114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贵西装-贵人才-贵设备”
热度 21 boxcar 2012-5-5 08:56
科学网最近最火的博主——喻海良老师昨晚写了一篇被置顶的博文“ 最贵的西装,最贵的设备,最贵的人才 ”【 1 】,今早刘进平老师写了篇评论“ 最贵的设备,最贵的人才,不一样的理由 ”【 2 】。俺快速浏览了一下,忽然想到了一条“西装” - “人才” - “设备”之间的逻辑链条——穿上贵的西装,才有可能当贵的人才,然后才有钱买贵的设备。 现在,如何衡量一个人才?有古人云“人靠衣服马靠鞍”,也就是说要看穿神马衣服了。衣服之重要,首先在于让人比较稚嫩的躯体从此不再怕风吹雨打,这是在生理学意义上的功能;其次,衣服还能够遮住不该让旁人看的隐私部位和不想让别人看到的躯体表观缺陷,这是在文化、伦理和审美意义上的功能。从衣服引申开去,便是广义的“衣服”,是各种能伴随着某人出现的头衔、称号、名望、职务职称甚至参与署名的成果等等或实或虚的东西。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狭义的衣服和广义的衣服都会被看得很重要。广义的衣服比较好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没有名望和头衔,又亮不出衣服( IF )足够高的 SCI (爱死西埃)论文(可简称“西服”),很难被旁人里面高看一眼而视为“人才”。而现如今一个人才即使再牛,如果穿得很寒碜,又没啥派头儿,也难保不被以貌取人“势利眼”因衣帽而驱人。所以,穿得贵“西服”——本质上是包装,才当得贵人才。又或许,能穿得起贵西服者,才娶得起贵媳妇。 当了贵人才有啥好处?奥妙首先在这个“贵”字上。贵,拆开来看就是“中一贝”,所以“贵人才”就应该是中了一笔钱(包括个人薪酬待遇、安家费和配套经费等等)的人才。有了一大笔钱能干神马?当然用处多多!“中一贝”之后,于私则有财力去买贵西服(包括衣服、房子、汽车等一系列可以体现身份地位的东西),如果各方面条件合适(未婚钻石级王老五)有财力自然也就意味着有彩礼去娶贵媳妇;于公则有经费去买贵设备,然后有可能继续出贵 IF 的文章,再当更贵的人才、买更贵的设备。。。。。。。 总之,循着“贵西装 - 贵人才 - 贵设备”之路,是完全有可能进入传说中的良性循环的,而且除非半道成了“醉鬼”、或被“罪归”而不幸“坠轨”,否则没有往往是最贵而只有更贵。 参考: 【1】 喻海良: 最贵的西装,最贵的设备,最贵的人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889do=blogid=567076 【2】 刘进平: 最贵的设备,最贵的人才,不一样的理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31do=blogid=567264 本文将在《中国科学报》发表。
个人分类: 科研|6138 次阅读|54 个评论
最贵的设备,最贵的人才,不一样的理由
热度 30 Bobby 2012-5-5 07:18
喻海良《 最贵的西装,最贵的设备,最贵的人才 》选得主题不错,但解释却是纯属推想,至少不符合实际。 ( 1 )最贵设备的思考 “而这台设备目前的最大用途,就是有客人来的时候,作为展览品放在那里。” 事实是,国内很多实验室或学科建设都是高标准、高起点,所以不免要选购最新、最好、最贵的设备;此外,有些专项经费要求购买十万元以上的设备,而不是购买常规或小型设备。交差时不免要选购贵的仪器。最贵设备目前的最大用途,并不一定是要人来看,而更可能是罗列在表格里上报交差,或作为实验室或学科建设成果提交,或放在项目申请书里当作实验条件和已有基础,增加中标的可能。 ( 2 )最贵人才的思考 喻不理解“学校都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都热衷于招聘院士、千人学者、长江学者等人才,给的待遇都是超常的高”,还问“现在高校招聘高龄院士的目的是什么?我估计就是为了应付那些玩数字游戏的评比,那样,他们学校的门面也不会显得尴尬。我不知道对于引进的院士、千人学者拿到 500 万后会出来多少成果,难道把这 500 万用来引进一个年轻的教授就一定做不出这样的成果?” 首先,不能低估学校的智力,学校并不纯粹是赔钱赚吆喝的。其次,这是形势所逼,学校无奈的选择。大学比什么?很多情况下是比人才,现在的所谓高端人才就是“招聘院士、千人学者、长江学者等”,没有这些大家伙做带头人或头儿,学科建设撑不起来,实验室建设撑不起来。此外,人才引进的经费可能并不是或不完全由学校来出,那学校何乐而不为?更重要的是,很多国家级重点项目,上千万上亿的项目,没有“院士、千人学者、长江学者等”坐镇,难以申请得到,这笔帐无论如何算得来的。 500 万引来一个这样级别的人才,给学校带来上千万上亿的项目,傻子也会这么干。因为,现在是更看重项目经费而不是看成果。 所有目前貌似不合理的举措都有其现实利害的理由,绝不是凭空构想的目的造成的。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6794 次阅读|65 个评论
最贵的西装,最贵的设备,最贵的人才
热度 112 yuhailiang 2012-5-4 20:39
最贵的西装,最贵的设备,最贵的人才 喻海良, 2012/5/4 今天打开衣柜,一身西装立于面前。这件西装是我最贵的一套衣服,花了五千多元。然而,发现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居然只穿过两次。而其它的衣服内,几百元一件,天天穿在身上。由此,突然有一个奇怪的想法,最贵的就是最有用的吗? ( 1 )最贵设备的思考 几年以前,我原在实验室花几百万买来了一台纳米压痕仪器。虽然现在已经比较普通了,但是在当时属于的顶尖设备,可以测量出很多纳观的材料力学数据。为了支持大家应用该仪器做出一流成果,实验室安排专门教师进行管理,并派他出国进行了学习。然而,等他回国后,遇到一个难点,就是纳米压痕仪的探头是耗材,需要将近好几千一根,而且使用次数很少。为此,当有学生想着尝试去利用该设备的时候,这位老师都提出很多特殊的要求,说费用太贵等等,让学生望而却步。最后,基本上没有学生去利用这台设备了。最乐观估计,几年过去了,学生利用这台顶尖设备做出的研究成果肯定不超过两篇相关的学术论文。 而这台设备目前的最大用途,就是有客人来的时候,作为展览品放在那里。有时候常想,去考察某实验室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看他们有多少台先进设备,而更应该看他们利用这些先进设备做出了什么。 ( 2 )最贵人才的思考 最近这些年,每一所学校都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都热衷于招聘院士、千人学者、长江学者等人才,给的待遇都是超常的高,科研费起步价 500 万。对于这些人,在他们之前的科研生涯中,肯定有过非常突出的贡献,而且,肯定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然而,全天下人都知道,人的黄金科研创新阶段在 35-40 周岁以前,过了这段时间,也就基本上只能一天一天吃老本。王选就这件事情做过特别说明:“当时我是一个无名小人物,所以就有人说我是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年轻的时候我在第一线,看外国文献看得很多,干活干得很多。当时比我更 “ 权威 ” 的一些人,有时就来指挥我,说你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其实他确实不太懂,文献看得也不如我多,在第一线干活更不如我多。好在我往往能说服别人,按照正确的方向做。有时碰到对方对我不太了解,我不便去说服,我就采取 “ 阳奉阴违 ” 的态度,一到具体的技术问题,他也不太懂,我还是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做。现在我过了 60 岁。从 55 岁开始,一年戴一个院士桂冠,一下子成了三院院士,这样一想,还真是一个权威了。其实人们不知道,在计算机技术领域里头是没有 60 岁的权威的。”对于他这样真实的描述,我觉得是对高校人才招聘政策的一个极大讽刺。 试问,现在高校招聘高龄院士的目的是什么?我估计就是为了应付那些玩数字游戏的评比,那样,他们学校的门面也不会显得尴尬。我不知道对于引进的院士、千人学者拿到 500 万后会出来多少成果,难道把这 500 万用来引进一个年轻的教授就一定做不出这样的成果? 最贵的衣服放在衣柜里,最贵的设备放在展览厅里,最贵的人才放在疗养室里。因为最贵,所以最使用不起。 幸亏我只有一件贵的西装……
19244 次阅读|241 个评论
是时候了!应该开始充分重视高智商专业人才的心理健康
热度 8 laserdai 2012-4-28 02:02
今天的新闻又见到了自杀: 化学天才 王庆根 在 美国自杀,曾为江苏首位化学奥赛金牌得主 , 前一段,人大化学系主任曹廷炳自杀, 还有几年前,中科院某研究所的茅广军跳楼自杀, 还是几年前,一位清华的高材生,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在加拿大跳桥自杀, 更多年前,北京大学毕业的天才卢刚在美国某大学开枪杀人,死者中包括了一位中国科大的天才山林华 .... 这些事件,从心理学上看,都是一样的。 这些超高智商的人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是非常突出的杰出人才,然而, 超高智商的人才往往在心理上具有某些脆弱的环节,一旦遇到个别挫折,就很可能产生自杀或者杀人的后果。 这些人的失去,对国家来说是重大的损失,因为一般情况下,极其重要的科学技术突破,几乎都是这一类人才做出。当年就有说法,钱学森相当于50个装甲师,钱学森回来以后对 国家的巨大 贡献不是用简单的文字就能表达清楚的。 这样的人才,失去一个,就少了一定科学技术前沿的得到重大突破可能性! 这样的人才,让他们漂在国外,甚至为了一点点好吃的面包而改行,比如今天的王庆根,和过去在加拿大跳桥的那一位,这些对国家来说损失太大,现有的人才政策和措施,召回来的大多数是庸才(别拍砖,以后详细分解),就算回来20万人,才相当于20个师,回来一个“钱学森”就是50个师! 这样的人才,召回来以后,比如曹廷炳、茂广军等,任由一帮地痞级别的管理者折腾,肯定会受不了,肯定会有些人自杀或者杀人。 传统文化中的一点糟粕,就是勾心斗角,与人相 斗 ,其乐无穷。一帮智商不(够)高的人,把握了管理大权,并且熟谙勾心斗角之法,对这帮高智商的人展开心理拳脚,导致回来的人不舒服,有些人宁愿自杀也不会来。 调查显示近四成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愿意来华 ,这些人回来以后的将要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然而,恶劣的人文环境和低智商(玩弄手腕) 管理 高智商的情况不改善,只能做成更多人自杀,或者归海。这样,管理者高兴,因为他们把权力玩得得心应手,损失的只是国家。 希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再只是一个口号,应该变成管理者骨子里面的理念! 后续: 回到现实,就是怎样具体执行新式的管理方式问题,也就是说,领导管理者首先需要从骨子里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些需要具体行为的体现,而不是表面上一套好好好,背地里暗中对人才的心灵拳打脚踢,使绊子,穿小鞋。当年的口号,狠斗私字一闪念,这里就可以借鉴,很适合作为对 领导管理者 一条硬性要求。 这样,解决了骨子里面的问题后,形势就反过来了, 领导管理者会认真明察高智商人才的心理特性和心理需求,把欺凌问题转化为关照,相信那样的结果和现在的现实就非常不同。 这方面我们有着鲜明的反面教材:文革时期,一批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人士被批斗打压进牛棚关监狱,有些人自杀或者身体受损而寿命变短,整人者很高兴,然而国家不是吃了大亏吗?所以戴建业教授/博主就有了疑问,苏联建国以来做出了那么多伟大的科学技术贡献,中国怎么60年来连个诺贝尔奖的毛都没有见到? 这方面我们也有着鲜明的正面教材:还是文革时期,一批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彭桓武、于敏等等等等,受到了特别的保护和对待,使他们免于批斗,安心发挥好自己的高智商,结果把“ 蛋蛋与香肠 ”都做出来了,于是中国真正地站起来了,毛主席也笑了不是吗?然后他老人家还因此高兴地出国旅游了一趟,逛了逛莫斯科。 还有一条硬性的执行要求,就是责任追究制,其实就是秋后算账。 茂广军跳楼了,牵涉到了两个单位的领导者,一个是科学院某研究所,另一个是某大学。 研究所的领导层是怎样处理 问题的?把 高智商的人才 当作是一张手纸,想用就用,然后一脚踢出去!这样的行为,瞎子都能看出来骨子里面的问题,我还不说这是什么文革遗风。那个接收单位的领导,根本就没有看出 茂广军是国家所需要的 高智商的人才,他们比瞎子都瞎,真正的白痴,更是白吃,白吃皇粮不给天朝立功,反倒添乱。 我的观点,上帝是公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报时候不到。相信将来的茂广军事件一定会被重新考虑。可能你要问,到时候有关领导已经老死了,怎么处理?不用担心,东周列国的很多故事中的一个就是,掘墓鞭尸。 曹廷炳的问题,刚刚发生,看报导说曹是系主任,那么很显然,他的领导就是院长和校长们。分析如上,上帝是公平的,就看时候到不到。 还想起,浙江大学的屠序新,分析和上面雷同。高智商的人不是手纸。 通过引入这个 责任追究制,其实就是秋后算账,能起到巨大的威慑作用,这样 低智商管理者玩弄手腕对付 高智商 展开心理拳脚的时候,他们会做贼心虚,有所忌惮。 如果现有体制能够变成这样的话,相信 1.今后不会再有类似的跳楼自杀事件, 2.归海的人会再次海龟, 3.王庆根当年会欣然回国而不是该行计算机, 4.更多的海外学子会放心海龟。 这才是中国的大幸,中国追求成为世界上的第一才有可能。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5615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判定
metanb 2012-4-26 17:05
“棋子”不能算人才。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温州向全国选聘108位金融人才
hxgwzu 2012-4-26 09:55
温州“金改大戏”开拍的日子不远了,“剧本”已定,只差“演员”了。   3月28日,国务院正式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发布了被专家称作是“剧本”的十二项任务。昨天,温州正式向全国的金融人才发出“英雄帖”,选聘“108将”。   过去,温州被称为是“草根金融”,缺正规军,现在温州金融改革摆在国家层面,正规军显得尤其重要。据了解,选聘的职位有金融办副主任、市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副主任等高“含金量”的职位,也有温州银行开出“百万年薪”。   本报驻温州见习记者 官平 插图 连诚   108将只是第一批   温州之所以如此“求贤若渴”,也是有原因的,温州虽然民间金融活跃,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温州现有金融从业人员5万多人),但民间的草根金融显然满足不了金融发展的需求。   温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温州市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金融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杜建平说,目前温州金融人才队伍仍然存在着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金融战略性、风险控制、金融监管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十分紧缺。   较早得到招聘消息的温州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一力教授告诉记者,温州除了主要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的管理人员受过正规训练,大量人员边干边学。   实际上,温州有很多小额贷款公司的掌舵人都是从银行退出来的,但是这批人在温州也不多。    “虽然比较敏感,学起来快,但还是草根金融者,对股票、期货、基金,都不是很懂,特别对风险管控能力偏弱。”张一力说,实际上在试验区确定下来之前,温州就已经决定在全国招聘专业金融人才。   据张一力透露,此次温州招聘“108将”,以后还会有更多更专业的金融人才招聘。“温州大学要将经济学转成金融方向,并且申报一批金融专业,成立金融研究院、研究中心,为温州金融改革供应金融人才,这是自己培养的。”   那么,温州此次揽才,又是哪些方面的人才呢?   金融改革当地最缺什么人才   为了广揽金融人才,温州市从昨天开始,在人民日报等全国主流和专业性媒体及网站上发布公告,并实行网上统一报名(网址: http://www.600hr.com )。   快报记者从官方发布的招聘公告中发现,温州市这次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的108名金融人才,根据岗位性质不同可划分为四大类,从市金融管理部门到国有企业金融管理人员,再到各县金融机构、国企管理人员,以及省属或在温区域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管理人员。   第一类是市金融管理部门、市属国有企业等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9名,其中包括温州市政府金融办副主任1名,温州市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副主任1名,温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4名(包括1名副行长)等。   第二类是市属国有企业中级金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3名,其中包括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温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等。   第三类是各县(市、区)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17名,其中包括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平阳、苍南、永嘉、乐清等区(县、市)金融办,还有温州市空港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   第四类是省属或在温区域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69名,此类招聘人数最多,其中包括华夏银行温州分行、深圳发展银行温州分行、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中心支公司等。   副行长“百万年薪”是当地平均水平   记者从招聘公告中发现,此次全国招聘最高年薪为100万元,高级管理人员30万-60万元,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为15万元左右。   另外,市、县金融办副主任的薪酬按国家行政机关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岗位以及事业性质的领导岗位,其薪酬待遇与当地同层级领导人员同等待遇。国有企业和区域性金融机构选聘人员实行聘任制。薪酬待遇实行年薪制,岗位年薪与用人单位面商。   昨天,温州银行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蓝女士告诉记者,副行长职位开出年薪100万元,是董事会根据当地平均水平开出的,尽管与上海等大城市有差距,有很多人都希望亲身经历这场改革。   蓝女士说,总行此次招聘副行长2名,首席财务官、首席信息官各1名,如果说能得到这个岗位,对他以后的管理能力肯定会有很大提升,锻炼机会也更多。此外当地政府又这么重视。   “这次招聘是银行自身的需要,也可以扩大我们的宣传面。”蓝女士告诉记者,招聘过来的副行长主要负责国际结算、资金业务、新产品开发、资金运营管理等等,主要还是招业务性的金融人才。   在机会与年薪之间 后者吸引力更大   在市属国有企业中级管理人员一栏中,记者发现年薪在8万~18万元不等,对于财务人员、副总会计师等职位来说,年薪可能并不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   不过,记者发现,不少国有企业均称,虽然年薪不是特别高,但能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还有一类职位值得关注,就是省属或区域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中、高级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人才,因为它占了108个职位中的69个。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深圳发展银行温州分行、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中心支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均称,这次招聘也是自身的业务需要,只是恰巧温州市政府统一组织,也能提升知名度,容易招到比较好的人才。   记者注意到有个岗位比较特殊,就是政府委托业务部经理。对此,工作人员解释,我们与政府部门有一些合作,另外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下来,有一项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内容,而我们公司又在做这块。   工作人员说,我们平常在人才网上也有招聘,这次平台高一点,我们就积极参与进来。 外部链接: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2-04/17/content_1254570.htm
2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
metanb 2012-4-25 15:03
是指那些能够自由而独立地行使个人意志的人。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国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 天津排名第三
dongzg101 2012-4-20 01:51
外国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 天津排名第三 2012年04月16日 10:09 来源: 城市快报 日前,国家外国专家局举办了“2011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活动,在全国353个地级以上参评城市中,天津综合评分名列第三,成为在华工作的外籍人才心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与北京、上海同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据悉,在这次评选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广州、 苏州 、重庆、 厦门 、 杭州 。全市有1.13万人次外国专家参与评选活动。 天津“生活环境”认可度最高 据悉,此次评选共设“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四项共18个具体指标。据市外专局的负责人介绍,天津“生活环境”一项认可度最高,“政策信息获取”“城市发展规划”“社会公共文明”等3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三位。在津外国专家普遍认为天津既有西方城市的神韵,又有中国城市的特质。特别是近些年来,天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大项目、好项目的加快建设,不断给外籍人才带来新体验和新感受。 去年万余人次外国专家来津 除了“生活环境”等因素吸引外国专家以外,本市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机构配置、创业扶持政策、升迁发展机会、子女教育环境等指标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据市外专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为支持本市经济发展,吸引高水平专家来津工作,本市在就业、社保等多方面,给予外国专家市民待遇,2011年仅在津长期工作的外国专家人数就达到了2300人次,其他方式在津工作外国专家达到万余人次,全年累计帮助本市大企业、大项目、重点工程,破解了800多个关键技术和难题,有效地支持了本市经济发展。 10个国家参与本市“招聘” 今年,为了支持本市重点用人单位的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市外国专家局、市留学服务中心日前联合面向全球发布首批天津市引进海外人才需求信息,希望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和留学回国人才关注天津的海外人才需求发布活动。据了解,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10个国家的50余个留学生组织、华人华侨组织、海外华文媒体参加,组织海外留学人员浏览需求信息,寻找来津创新创业机遇。预计,2012年长期在津工作外国专家将达到2500人次。(记者侯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魅力中国 天津城市 招聘
个人分类: 环境保护|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蓝桥杯全国软件人才软件设计与创业大赛省级预赛获奖情况
求新 2012-4-19 22:03
2012 蓝桥杯全国软件人才软件设计与创业大赛省级预赛获奖分析 一、本科获奖分析 学校名称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获奖人数 华中科技大学 23 6 4 2 35 湖北工业大学 15 4 3 2 2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9 10 12 4 35 华中农业大学 9 8 5 8 30 武汉理工大学 8 23 35 19 85 三峡大学 8 8 6 0 22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7 1 6 5 19 华中师范大学 7 0 0 0 7 武汉科技大学 6 9 14 11 40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6 7 9 6 28 武汉纺织大学 5 6 20 8 39 襄樊学院 5 6 11 5 27 湖北经济学院 5 2 11 1 1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 12 8 3 27 黄石理工学院 4 8 5 3 20 海军工程大学 4 4 2 1 11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4 3 2 2 11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4 2 6 1 13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4 1 0 0 5 中南民族大学 3 13 10 6 32 湖北师范学院 3 10 11 9 33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3 4 2 5 14 武汉东湖学院 3 3 3 4 13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3 1 2 2 8 江汉大学 3 0 7 4 14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2 5 6 4 17 湖北大学 2 3 3 6 14 荆楚理工学院 2 2 6 4 14 长江大学 2 1 3 1 7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2 1 2 2 7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1 5 5 1 12 孝感学院 1 2 10 3 16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1 0 6 3 10 黄冈师范学院 1 0 3 1 5 咸宁学院 0 5 4 9 18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0 4 14 7 25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0 3 6 5 14 武昌理工学院 0 3 3 2 8 襄樊学院理工学院 0 2 1 3 6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0 1 6 8 15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0 1 4 2 7 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 0 1 3 5 9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0 1 2 5 8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0 1 0 2 3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0 0 5 1 6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0 0 3 7 10 二、高职高专获奖分析 学校名称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获奖人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7 2 6 1 16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6 12 10 8 36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 6 7 8 5 26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4 4 5 3 16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4 3 8 4 19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3 1 1 1 6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3 0 0 5 8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 6 7 4 1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 1 2 1 6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2 0 4 5 11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 0 1 0 3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 2 0 0 0 2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2 0 0 0 2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1 13 4 3 21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1 5 1 0 7 长江职业学院 1 2 1 3 7 荆楚理工学院 1 1 3 2 7 武汉东湖学院 1 1 3 1 6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1 1 2 1 5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 0 3 2 6 仙桃职业学院 1 0 1 1 3 襄樊学院 1 0 1 1 3 黄冈师范学院 1 0 1 0 2 黄石理工学院 1 0 0 0 1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1 0 0 0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 0 0 0 1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0 2 4 1 7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0 2 1 2 5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0 1 5 0 6 襄樊学院理工学院 0 1 0 0 1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0 0 7 3 10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0 0 2 5 7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0 0 2 1 3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0 0 2 1 3 武汉科技大学 0 0 2 1 3 武汉理工大学 0 0 1 0 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其实我们要的是尊严和尊重---211/985重点海龟土鳖是非之争
热度 3 jimmy198360 2012-4-19 20:48
211/985,重点,非重点,海归海外经历,土鳖,这些名词中引发的口水战连年不断。这些名词流行的原因有国内的土壤和风气促成。 很多人在各类招聘上(企业的,高校的研究机构的)支持这类的划分和把他们作为人分类的标准之一,而且基本上最盛行的标准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白遮百丑的风气。从HR(包括高校招聘相关的人员以及领导)自身来说,一刀划下去也省很多人力物力和精力成本,毕竟在大象身上拔象牙比在鸡蛋里面挑骨头要强的多,即使是能快要孵成小鸡的鸡蛋(这些比喻不恰当,您意会就好)。这是基于一种一流学校里面的合格人才比例远远高于二三流学校的逻辑,这在理性分析上划定合格人才的技能和专业能力标准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都是活生生的人为什么不直接用后面的技能和专业能力标准呢,虽然花些精力,花些精力去尊重人总不是错误的事情吧?为什么要一下子省力地用211/985的屠刀砍去那么多人的生存机会?这在理念和行为本质上和希特勒纳粹有什么区别? 其实了解多了西方的人才聘用机制尤其是在高校,就可以知道人才衡量有很多标准也有很多筛选机制。技能,学术经历,学术成绩,和所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景,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这些都是标准,我们只需要在聘用的时候成立专门的小组和委员会去按照一定的标准去衡定应聘者就好了,不完善可以慢慢来,但是简单的屠刀下去就是很多人的一生。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发展,凡事短平快,而失去了对人的尊重,没有这些文明的核心元素的发展,我们发展又有什么用? 211/985重点海龟土鳖是非之争,很简单,本质上是人对尊严和尊重的诉求!
4236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的人才培养与发现观
热度 20 boxcar 2012-4-19 07:20
刚刚看了王云才老师的博文“人才是发现的,很少是培养的”【 1 】,我又有所思有所悟更有些话要说,因此大清早地宅在家里写下这篇博文。 关于人才的话题,不但是科学网的几大经典博文选题之一,也是鄙人博文的常备选题。例如,很久以前,我就写过“人才的培养流”【 2 】——尽管当时的博文中根本没有搞清楚能把人才培养成“几流”这个最近被热议的问题;去年秋天,就在刘童鞋给我们留下一段“嘉忆”的黄金时段里,我又写过一篇“请让人才们自己走”【 3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我还写了篇细品过钱学森先生对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段话【 4 】,也是在借机阐述过自己对人才问题的观点(傍名人果然很给力,该文被《发明与创新》杂志悄悄转载,过后寄来样刊和 50 元稿费,这是俺写博客文章赚到的第一笔稿费,值得纪念)。 其实我对人才问题的观点几乎始终如一,归纳起来,大体是以下几点: (1) 提供必要的条件,让人才自主成长,主动地冒出来,而不大认可过早、太刻意的“培养”。因为每个人的智力、体力和能力的增长与提高进程是有很大不同的,有的人早些,有的人可能会晚些,在一个年龄段表现出智力超常并不意味着其最终的智力水平一定远高于他人,在打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标语大搞“教育抢跑”的时代里,通过知识考试为主的模式其实更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过早地完成了“人才选拔”,然后按照培养者设定的套路(未必真正合适)对被培养者进行培养,并不一定合适。 (2) 即便是在“人材”们不可避免的“培养”环节——教育的各个阶段,也应该在培养模式方面因地制宜地搞出一套适合本单位的培养方案和方法,而不该简单地照搬照抄,去邯郸学步或者东施效颦。落实到某个“人材”身上,就是因材施教,根据他的特点加以引导和运用,才更容易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 (3) 待“人材”们自主成长到了该“冒头”的时候,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尽量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他们自己羽化成人才,然后一飞冲天。换句话说,就是尽量给大家均等的机会、相同的平台去展示能力、才华和成果,然后给予客观的评价,从中判断出优胜者,再应用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去。在这个阶段,需要准确地把握人才的“专”和“能”,而要尽量避免“人才万能”并因此滥用的错误。 (4) 人,可能是“千里马”,也可能是“潜力马”,更多的则是“牵犁马”【 5 】。伯乐的作用,固然在于通过相马来选出其中的“千里马”,但更重要的是做好“千里马”和“牵犁马”分类,被让“千里马”去“牵犁”,也不要让“牵犁马”去参加“长途越野跑”、“竞速比赛”或“盛装舞步”。不同类型的人才,本应该用到适合的岗位上,不能搞“一刀切”。只会“掐尖”牵走“千里马”的伯乐,在“驽马”遍地、“千里马”匿踪的草场上无疑多半会失去用武之地,此时需要的是那些能让“驽马”们都有个适合的去处,并把其调教成能够胜任其岗位(驾辕、牵引、驮载。。。)的驯马师。人才的发现,无论是招收研究生还是选聘员工,其实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参考: 【1】 王云才:人才是发现的,很少是培养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3458do=blogid=560991 【 2 】 吕喆:谈人才的“培”、“养”和“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77575 【 3 】吕喆:请让人才们自己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95443 【 4 】吕喆:细品钱学森对温总理说的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67239 【 5 】吕喆:杂说“千里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323008
个人分类: 教育|5712 次阅读|20 个评论
人才是发现的,很少是培养的
热度 65 yuncai 2012-4-19 01:33
五十知天命,没有了“与天斗、与人斗"的激情。感觉到培养出人才的成功率很低,其实人才多是发现的——这才有了伯乐之说。 平常我们总说“培养人才”,其实培养的只是习惯与部分能力。一些能力还总是培养不出来。 远的牛顿、爱因斯坦,近的比尔 盖茨,恐怕我们不能再拷贝出来一些。 我们大多开国皇帝,多出身不好,也没得到多数人的精心培养,但多雄才大略;相反,他们的二世、三世、四世等,培养的条件越来越好,但好像越来越不行,所以人们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写到这里,很是自卑:自己这个老师是干什么吃的? 【董杰青对此文的贡献为90%】 2012-4-18 补记: 去年春节回老家与父母团聚,发现弟弟15岁的孩子一天多数时间在玩游戏,便告诉他不能这样玩。作为长子,我在家中的权威还是有的,不光弟弟妹妹认可,侄儿、外甥也都很听我的话。但侄儿很聪明地解决了既可以继续玩电脑、又不会让我威风扫地的方法:他搬来他爷爷。我父亲告诉我:小孩想玩就玩吧,只要他们高兴。 可是,在我们小时候,父母也没有少训斥打骂过我们兄妹三人呀! 联想到自己30岁出头的时候,常为一点小事而暴打儿子。两个月前,在与儿子的通话中,特地向儿子道歉。因为现在看来,当时打孩子的理由很荒唐。 为什么年轻的父母都望子成龙;而年龄一大,对许多事都淡然了?“知天命”可能是个因素。 昨天快下班的时候,看到一位同事在严厉地教育女儿,6-7岁的小姑娘哭着认错。 让我心疼不已,又联想到我对孩子教育上的变化,就写了上面的文章。 我最近事务繁杂,几乎没时间浏览其他博主的文章,也不能一一回复。真相只有一个,角度确多有不同。我的观点不是唯一正确的,其他博主的观点也不是我一定反对的。请谅解不能一一回复。
个人分类: |9500 次阅读|79 个评论
辽宁高校百万年薪招人才
四面山 2012-4-16 21:51
本报讯 日前,辽宁省面向海内外招聘一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对部分招聘方向,高校给出了聘用后将获得最高百万元的薪酬、千万元的实验室建设和设备投入、500万以上的科研启动经费以及提供住房、配备专车和可安排领导职务等待遇。 本次招聘的高校为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和辽宁大学等10所大学,均为辽宁省属高校。招聘的24个重点学科方向中,医学、药学和经济学占据最多,达17个方向。 此次引进的人才需在辽宁省工作3年以上,每年时间不少于9个月。引进的领军人才除享受高校提供的薪酬待遇外,引进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可聘为辽宁省“攀登学者”,其他引进的领军人才可参加辽宁省“攀登学者”和“辽宁特聘教授”的评审。对“攀登学者”入选者,辽宁省提供500万元/人的科研经费资助;对“辽宁特聘教授”入选者,辽宁省提供100万元/人的科研经费资助。(周峰) 《科学时报》 (2011-08-01 A2 综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8/247140.html?id=247140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1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教授内斗让“人才”望而止步’
热度 4 lin602 2012-4-14 23:57
看了‘ 教授内斗让“人才”望而止步 ’博文,不完全同意博主的观点。 中国的教授们的内斗是事实存在的,但也还是有不内斗的‘学科’。同时这种内斗,是由于中国的目前实际情况决定的。 美国的大学就没有教授内斗?西方国家的教授们就没有内斗? 不!我就听我同学说了不少国外大学教授们内斗的故事。 不过,发达国家的高校有个优点,在他们的体制下,一切都比较规范,如果这个教师在这个单位没有上升的空间,他可以‘流动’到其他单位去,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在中国,这种流动太困难了,大家困在一个单位中,就象无法离婚的夫妻,如果不和谐的话,就会‘夫妻不和’而内斗。 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是自然界的自然属性。只不过,体制与运行规则会调节,如果调节不了,就内斗吧。
288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药品研发技术管理人才的思考
windlight 2012-4-11 14:18
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药品研发技术管理人才的思考 状态 开放帖 浏览量 2873 复制该帖链接 收藏本帖 该帖子同步发自圈子: 实战 (访问该圈子) 目前我国从事新药研发的机构众多,药品申报数量在逐年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药品生产企业却普遍感到有创新、有特色的好品种难以寻觅。国内药品研发的总体水平让人欢喜的同时更让人感到忧虑。创新药物少之又少,仿制品种一窝蜂地跟进。数千家研发机构似乎让人感到只有几十个脑袋,象依达拉奉、盐酸洛美利嗪、注射用乙酰谷酰胺等同一个品种数十家甚至百余家单位申报的所谓“羊群现象”一个接一个。秦伯益院士曾在很多场合批评科技界存在的浮躁现象,而这种浮躁现象在药品研发领域表现的也很突出。比如在不少的研发单位,全面系统的项目调研被“道听途说”和投机取巧式的移植所取代;专业性很强的药品注册和临床监察工作变成了跟药政人员和医生的“公关”;一套完整的涉及药品研发各环节的研究申报资料成为被反复 “克隆”的八股文;研发人员对为什么改剂型、改规格说不清楚、讲不明白,拟定的药品质量标准无法复核,生产工艺难以重复。可想而知这样研发出的品种有多大的临床意义。 优秀研发技术管理人才匮乏影响国内药品研发的整体水平 影响国内药品研发水平的因素众多,比如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资金投入等等,但就具体研究机构而言,缺乏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却是导致研发层次低下的直接原因之一。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研发技术主管,一些单位的“老板”只能亲自操刀上阵亲定“作业”题,布置项目,确定研发进度,很多的研发人员不能很好地审视和判断项目是否可行,为了按时完成老板的“作业”,常常不求甚解地编写一套又一套申报材料。这样的药品研发自然造就不了高素质的研发管理人才,而高素质研发技术管理人才的匮乏又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国内药品研发的整体水平。 药品研发技术主管的职责 具有一定规模的研发单位或机构一般都会设一名技术总负责人,比如研发总监、总工、首席技术官或是研发部长。研发技术总负责人的职责,简单地说就是从技术上管理和把握药品研发的全过程。药品研发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选题立项、项目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样品的中试放大、项目的申报、临床研究、生产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解决、药品上市后的监测等众多环节和过程。作为一个药品研发单位或机构的技术总负责人,不仅应该了解药品研发的相关环节,而且应该能够制定研发全过程的管理流程、不断优化和升级管理流程,并且随时处理和协调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优秀药品研发技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目前很多研发技术负责人只能按部就班地组织开展一般仿制药品的研发工作,其作用主要是上传下达。作为一名优秀的药品研发技术管理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与管理素质,应该是懂医药技术、懂医药市场、懂药政法规、懂临床与药品生产、懂科研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里所说的“懂”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一种透彻的理解和把控能力。 技术素质方面:能够掌握药品研发的常规技术和关键点,清楚药品研发的各环节间的关联并能很好地把握,能深刻领会主要相关行业政策、产业政策特别是药政法规,跟踪药品研发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并能够不断思考其在研发实践中的应用。能够把握药品市场的最新变化,了解临床用药的规律与特点。研发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直接体现在选题立项的质量和对研发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把控能力上。 管理素质方面:能够不断提出和确立研发的目标,能够不断判断哪些是研发所需的资源(信息、技术、人才、设备等等),能够有效地配置、使用、组织和管理内部及外部研发相关技术资源。为此要求研发技术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清晰条理的思路以及一定的人格魅力。研发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体现在能否制定清晰的研发管理流程、不断升级管理流程上,体现在能否随时处理和协调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体现在所管理的技术团队研发效率的高低上。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研发技术管理人才 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药品研发技术管理人才,必需要有扎实系统的药学理论基础,丰富的药物研发实践经验,善于归纳总结,勤于思考,勇于超越自我,特别是要把药品研发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来做。 (1)要善于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形成系统扎实的研发知识结构 如前所述,药品研发是涉及药政法规、医药市场、医药技术、药品生产等众多环节的一项系统工程。就单是化学药品研发的实验室工作就包含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等多个专业。虽然许多研发技术管理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但由于其来自于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往往仅熟悉药品研发的个别环节或学科,对其他相关学科或领域则知之甚少,这必然导致技术管理上出现一些盲区,影响对一个项目的系统全面的把握和统筹管理,同时也会让技术人员感到外行管理内行。 比如我是学药物分析专业的,对药物制剂、药物合成、药理毒理等专业以前并不很熟悉,为了能够管理好一个项目,我开始阅读有关专业书籍,仔细研读有关技术指导原则和药政法规,请教专家,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抽提技术路径、分析总结关键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不仅能够清晰地制定项目管理流程,而且能够从思路上对项目各专业环节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这样就提高了被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减少了项目管理工作中的接缝,也增强了项目技术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作为技术管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不是要成为药品研发所有专业的专家,而是要从对技术环节把握和管理的角度来学,要通过不断扩充,逐步形成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随着技术管理层次的提高,诸如药品市场信息、国内外研发动态、人力资源开发等都纳入了自己的学习范围。 (2) 要善于在研发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 药品研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信息资料的收集加工,还是试验方法、申报资料的整理都有一定的规律,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带领技术人员在完成具体研发工作的同时开展技术的积累与沉淀,把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好的方法、路径、流程总结出来、积累起来,分清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个性的,以此指导本单位今后的研发实践,并且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积累与总结,也就是所谓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我在做项目负责人时首先带领技术员编写标准试验操作规程(即SOP),由于这个SOP是在吸收和消化了诸如药典、SFDA有关技术指导原则、药品评审会上专家的意见、药审中心专家的讲课、专业性书籍等等权威技术要求与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试验条件、技术现状等反复修订而成,实用性和规范性都很强,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试验层面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而且大大规范了技术员的试验操作和试验记录的书写,避免了同一个试验不同技术人员一个人一个做法的混乱现象,减少了由于技术员流动性较大对研发质量和效率带来的影响。 除了试验相关SOP的编写,我还把这种SOP式的积累扩大到了诸如申报资料的审核、仿制药立项前的信息收集、现场考核、资料的归档与管理等试验工作以外的环节。比如我曾遇药物合成技术人员常常取一点样品委托分析技术人员进行纯度测定,样品交接既没有样品的批次、编号,也没有日期,分析人员把测定结果口头报告一下。结果常常出现分析人员把样品搞丢失或是合成人员想回顾前面测定的结果却是无从找起。为此,我做了一个表格要求部门间委托测试时要填表。渐渐地,一个一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表格逐步涵盖了研发工作的基本层面。 对于专业分题负责人,我则带领他们在学习借鉴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实用的工作路径,编写适合于本单位具体情况的研究指导原则。比如做完一个粉针剂,就要求总结出粉针剂处方、工艺选择的一般要求,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本项目的特点、关键点所在。如此不断积累,几个项目做下来就会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 近年来,国内大部分研发机构从事国内外已上市品种的仿制开发。市场的饱和、枯燥的重复让一些研发人员对仿制药研发失去兴趣。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已有国家标准的品种,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解剖和弄清一个项目就可以清楚一类项目的基本框架。有了基本框架,再不断添加和丰富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新方法,不断修正和完善原有的路径,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就会把药品研发的环节一个个吃透、搞明白,就会清楚哪些是药品研发中的普遍技术、哪些是个别技术、哪些是核心技术、哪些是重点技术。总之,一个一个SOP,一个一个技术指导原则,在实践中经过不断积累,就可以形成一个单位基础的技术实现能力,研发技术主管在与技术人员共同总结这些SOP和技术指导原则的过程中自然也就造就了自身对于药品研发具体环节乃至细节的很强的把握能力。而当基础的技术实现能力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时,创新也就只有一部之遥了。 除了总结SOP和技术指导原则,近年来我还撰写论文对工作中的体会加以总结,先后交流过的论文有:“浅谈新药研发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后的新药研发”,“药品研发企业的知识员工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小医药企业应如何进行品种立项和项目管理”,“对如何做好药品注册管理工作的理解”,“对如何做好药品研发中信息管理工作的思考”,“有竞争力品种的构建与研发”,“研发管理公司-企研合作新模式的建立”等。 (3) 善于思考,勇于超越和创新 近年来,国内研发的新药从其本质上说绝大部分属于仿制药的范畴,众多研发机构从事的是“做作业式”的研发,这种研发让许多的研发人员变得越来越浮躁,一些技术人员能快速地用已有的模板克隆出一套资料和对付出必要的送检样品就认为已经掌握了药品研发的真谛,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还有一些研发人员特别是研发的管理人员则认为值得做的和能做的品种已经所剩无几了,对药品研发的前途感到悲观。 其实,即便是仿制开发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也是技术性、专业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许多品种由于上市时间久远需要提高质量标准,许多品种原料药收率低或制剂稳定性差需要改进工艺,还有一些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生物利用度较低以及血管刺激性大等安全性问题。在我所接触的数十个项目中,几乎每个项目在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挑战,我们总是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努力思考解决的办法。这样做不仅能使项目完成的质量得到保证,也提高了自身的技术素质和自信心。相反如果遇到问题就回避,浅尝辄止地加以应付,不求甚解地交“作业”,到头来只能成为药品研发大军中的“南郭先生”。 药品研发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思考,勇于超越。要不断思考新的环境和形势下技术机会何在、技术路径何在、研发的瓶颈何在,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实现超越与创新。要通过不断思考如何超越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研发视野、熟悉的技术和试验环境,通过自我的率先超越带动技术团队的整体超越与创新,并进而通过团队的超越探索建立新的研发模式、找到新的品种选项思路、形成更有效的组织模式,如此以来会发现研发不再枯燥、不再无所作为、不再只是去“赶羊群”。一个黄连素,很多人认为没有什么好做的,而通过制剂掩味技术让良药不再苦口,就会成为深受儿童欢迎的OTC药品。创新未必就是要做一类新药,善于挖掘市场中的空白点,发现已上市药品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药品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量变就会带来质变,创新就会渐渐实现,小的改进总有一天会集聚成大的创新。 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还要善于通过管理的创新推动技术的创新。对于本单位的技术资源要不断加以挖掘,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型组织、动态科学的评价机制、愉快有序的工作氛围等管理手段形成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在组织超越和创新的过程中发现内部短缺的技术资源要积极设法寻求补充与配置的渠道。 (4) 善于沟通、交流与合作 技术管理工作处在技术和管理的连接处。在行政主管面前,技术主管是技术人员,在技术人员面前又是管理人员。因此对于高级研发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要舍得花时间沟通,要不断琢磨沟通的艺术和方法。与主管领导的沟通可以很好地领会领导的意图,同时帮助“老板”科学地决策和管理;与技术人员沟通得好则不仅能够使项目计划很好地贯彻,而且也能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有利于把握研发质量,有利于从研发实际中总结宝贵经验。与客户的沟通可以使实验室中的研发更接近市场和生产实际。 除了重视内部的纵向沟通,也要加强与国内外其它研发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技术可以相互学习,技巧可以相互借鉴,思路可以相互启发,硬件可以相互共享。闭门造车只能导致封闭与落后,要善于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丰富和发展自己。为此,我积极参加药品研发方面的一些论坛、会议,并且于2004年10月发起成立了“同写意论坛”,目的就是为了与更多的药品研发人员交流心得体会,利用这个交流平台汇集药品研发的实用路径,系统总结国内药品研发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形成真正实用的药品研发体系,使药品研发人员特别是技术管理人员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与发展。真正的药品研发是前瞻前卫的,要通过不断的立体层面的多向交流,保持对药品研发新资源的高度敏感,不断寻求这些新资源的新的组合利用,特色品种可能就会由此而生。 (5) 热爱药品研发工作,把药品研发当作自己神圣的事业来做 药品研发对许多人来讲是一种职业,一份工作。从事药品研发特别是仿制药研发的一些研发人员对药品研发的前途缺乏信心、对药品研发的过程感到枯燥乏味、对药品研发的混乱状况感到苦恼、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困惑。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随着对研发工作理解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感到,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追求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新药研发永远不会停止。虽然近二十年来人们发现新化合物的速度有所减慢,但新的研发资源也在不断产生。比如,通过DDS(药物输送系统)每年都有很多的新药上市,而老药新用、药物复方、组合药物等仍然大有可为。生物技术药物、特别是我国的中草药更是有着无法估量的开发空间。药物研发的资源没有枯竭、也永远不会枯竭,枯竭的只会是那些没有保护的易于“克隆”的仿制药品种资源。药品研发的暴利时代和投机时代正在成为历史。因此,在国内药品研发政策、市场、技术环境都跟前些年有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摒弃惯性思维,去除投机的幻想,不再成为“羊群”中的一员,回归到药品研发的本来轨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创新之路,药品研发一定会大有作为。目前国内许多GMP药厂因为暂时的资金困难往往只接受一些短线的仿制药品种,随着这些短线品种生命周期的终结,很多业内人事预计,两三年之后,药品的技术市场将重新活跃,届时受市场青睐的品种一定是有特色的品种。因此,只要是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符合临床需要,并且有一定技术创新或特色的药品研发不仅能够生存,而且会迎来持久的发展。 树立药品研发的信心,不断积累、超越和创新,善于沟通、交流与合作,就会发现药品研发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充实、带来向上的冲动、带来生长的力量、带来竞争的自信。我曾在自己带领的研发团队中喊出了“我上班我高兴、我工作我努力”的口号,正是这样的口号让我在近几年的药品研发改作中“快乐地进步着”。当药品研发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从事的时候,就会逐步热爱药品研发,心界就会从原来的只关心一项技术、一套资料,到希望掌握药品研发的整个流程,并逐步扩大到渴望把握国内乃至全球药品研发的脉搏。仅仅应对药品报批永远也成不了优秀的人才。只有真正把药品研发当成一项事业去做,作为一个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 总之,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研发技术管理人才必须热爱药品研发工作,要具备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善于学习新的知识,善于积累和总结,善于思考和超越,善于沟通和交流。要厚积薄发,在研发技术管理工作中逐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游刃有余的层次。 http://www.mypm.net/bbs/article.asp?titleid=73559ntypeid=5045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3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领导用你就是人才
dongzg101 2012-4-10 14:36
回广西先报了工学院,把论文借给他们看了三个月,结果他们爱理不理!当时还是纺织系,老师还在培训,生化系还没招生!就先去了花红药业。解决了一个他们几年也没解决的问题,得了一个科技成果奖,然后改制,上海复兴占49%股份,当时说花了6000万,现在网上说是3000万,然后开始裁员,6个人的研发部门都是年轻人,最大的研发部长,高级工程师才38岁,半年前的花红药业总监。广西中医学院毕业的。然后我就被裁掉了。三个月后,她也走了。现在移民澳大利亚了!桂林三金药业当时的的副总是她同学! 在中国想做事情,要学会人事斗争! 这地方关系啊!水深得很!一个销售科长就说人满了,我问旁边的为什么,原来不是说好的么,昨天又招了两个亲戚来做给我的岗位!
个人分类: 心情随笔|2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大学教育国际化问题
热度 1 hmaoi 2012-4-10 08:13
近来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关心大学教育的国际化问题。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当然,要提升我国大学在国际上的竞争里,大学是要面向世界。但是,大学的国际化,首先应该是领导观念的国际化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如果领导不尊重人才,人文环境很差,再优秀的人才,进入这样的环境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被同化,自生自灭,另一个就是被埋没,最终是浪费资源。 一月份我在夏威夷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的时侯,有一位在美国大学里教书的老师就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她国内的一个朋友托她联系一个访问学者,结果该学者来美国以后,他所访问的这所学校却很少看见他的踪影。不知这是否属于一种普遍现象。我认为,很多国际化的措施都要与相应的管理机制相配套,我们的大学最缺的是好的激励机制,有好的激励机制,老师会主动适应国际化的环境,而且,现代的通讯如此发达,不出国门也同样能顺畅交流,若实在需要面对面交流,短期出趟国也很方便。当然,对于年轻老师来说,去国外进修也不失为一种让老师了解世界,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知识的一种好的途径,但关键还是要有好的激励机制。
1844 次阅读|1 个评论
渐热的城市研究
clivia 2012-4-4 13:14
渐热的城市研究
渐热的城市研究 近年来,有关城市方面的科学研究逐渐变热 。在 2008 年 2 月 8 日 的 Science 杂志上出版了一期 “ 城市 ” 专辑,该专辑探索了城市在转型期产生的后果,它的新闻文章报道了怎样处理城市中从贫困和卫生到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它的综述和观点文章阐述了面临着城市化给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在环境、人类健康、经济增长和人口等方面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Science , 2008 )。 目前,城市生态学进入主流生态学研究行列 (Mayer, 2010) 。在 1997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的长期生态学研究项目支持促进了分别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和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城市生态研究站的创立。 2009 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林业相关部门给这些项目的主要人员颁发了城市领域长期研究探索奖,以表彰他们在拓展城市自然资源与人类交互作用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从 2008 年到 2010 年,以城市为主题的出版物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美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部的会员数量正在迅猛增加,目前,城市生态学部排在 19 个学部的第 12 位。在 2010 年 8 月的美国生态学会年会上,有 202 个与城市相关的报告或展板,而在 1991 年只有 1 个。从 1993 年到 1998 年, 9 个主流生态学杂志上只有 0.4 %的论文与城市或者城市物种相关( Collins et al. 2000 ),而从 2005 年到 2010 年,在 10 个顶级的生态学杂志中,有 2.5% 的论文与城市生态学相关。 近期,笔者以 “ 城市 ” 为关键词,检索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中的 “ 查询网站 ” ( http://159.226.244.15/portal/proj_search.asp )。通过一段时间的查询与结果整理,笔者发现这些以 “ 城市 ” 为关键词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具有一些很有趣的特征规律,现在将这些规律归纳如下,供对此有相同研究兴趣的同行或者其他读者参考或借鉴。 1 获得资助的项目个数逐年增多 在 1999 年,获得资助的项目数目只有 11 项,而在 2010 年,获得资助的项目就达到了 149 项之多,占从 1999 年到 2010 年所有年代项目总和( 686 项)的 21.7% ( 见图 1 )。以 “ 城市 ” 为话题的项目获得资助逐渐增多,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基金委、基金评审专家对 “ 城市 ”问题研究 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反映出广大研究者对 “ 城市 ”也保持 有较高的热情。 图 1 不同年份获得资助的项目数目 2 项目所在的学部和研究方向逐年增多 在 1999 年,获得批准的项目只来自 4 个不同的学部,分别属于 9 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见图 2 )。随着年代的增长,获得资助的项目所属于的学部和研究方向逐渐增多。在 2010 年获得资助的 149 个项目中,来自 6 个不同的学部,属于 56 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研究逐渐成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片“热土”,对它的研究涵盖了数理科学部 (A) 、化学科学部 (B) 、生命科学部( C )、地球科学部( D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E) 、信息科学部 (F) 和管理科学部 (G) 等研究领域的多个研究方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越来越多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工作者偏向于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事科学研究,而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图 2 不同年份项目所在的学部和研究方向数目 3 项目获资助的总经费呈现逐渐增长趋势 项目经费是科学研究“风向标”之一,项目所获得研究经费的多寡也反映出研究获得同行的认同程度。在本次调查研究中,以“城市”为关键词获得资助的项目获得的总经费有逐年也有增长的趋势。以 2006 年为节点, 2006 年以前(包括 2006 年),经费虽然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是经费的增长幅度较小,使得获得资助的经费总额基本维持在 1000 万元左右。但是自从 2007 年(包括 2007 年)以后,经费增长的幅度变大,使得获得资助的经费基本在 3500 万元左右浮动(见图 3 )。从整体上看,经费的总额是增加的,在 1999 年,获得资助的项目总经费只有 344 万元,平均每一个项目的资助强度为 31 万元,但到了 2010 年,获得资助的经费总额已经达到了 5100.4 万元,平均每一个项目的资助强度为 34 万元。 图 3 不同年份获得资助的项目总经费 4 获得资助的研究方向各年不尽相同,各研究方向的数量各有所不同 从 1999 年至 2010 年,以城市为关键词获得的项目一共来自 318 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其中地球科学部 (D) (116 项,占 36.71% )和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E )( 89 项,占 28.16% )独占鳌头,其次分别为管理科学部( G )、生命科学部( C )、信息科学部( F )、化学科学部( B )和数理科学部( A ),而以来自联合基金领域( H )的研究方向获得资助的最少(见表 1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从地球科学部和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申请“城市”基金获得资助的几率较大,而在这些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中,以城市地理学( D010203 )为研究方向的项目最多,以 2010 年为例,有 34 个项目获得“城市地理学”研究方向的资助,占总项目的个数的 22.8% 。与此同时,从数理科学部和化学科学部所属的研究方向申请“城市”基金获得资助的几率较小。 表 1 各年获得资助的项目的研究方向数目 5 项目研究内容关注国计民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纵观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以“城市”为关键词的项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关城市人居生活研究。快速城市化给城市人口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产生一系列影响,例如,近年来,随着大城市商品房价格不断飙升,房价问题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之一,在 2010 年获得资助的项目中就有“城市住房价格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吉利研究”。此外,大城市的交通拥堵 问题日益凸显,在 2010 年获得资助的项目中就有以城市交通为研究对象的“城市交通高峰期出行动态特征及空间分布均衡性研究”。( 2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可能与自然环境状态下生活有所不同,例如,近年获得资助的项目中就有“城市化发展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定量研究”和“城市化影响及鸟类繁殖行为和生活史特征的响应”。( 3 )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同,近年来获得资助的项目中就有“城市群运输网络的优化研究”。此外,随着不断扩张的城市面积,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土地政策与管理方面的纠纷,近年获得资助的项目中就有“基于农户层面的大城市郊区耕地安全与补偿机制研究”。 综观近年来获得资助的项目,大部分项目还赋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例如,日前,低碳环保的生态城市被人们时常提及,在 2010 年,获得资助的项目中就有“基于碳足迹评估的城市能源利用低碳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预测:将来,以“城市”为关键词获得资助的项目的数目、总经费、所在的学部和研究方向将会进一步增加,而这些项目的研究内容将更加贴切人们现代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充分体现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视关乎国计民生等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与活力。 参考文献 Paul Mayer . Urban ecosystems research joins mainstream ecology. Nature. 2010 (467): 153 Collins JP, Kinzig A, Grimm NB et al. A new urban ecology. American Scientist 2000 (88): 416–425. Science website.. http://www.sciencemag.org/citie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 http://159.226.244.15/portal/proj_search.asp 来源: 201101017 渐热的城市研究 王华锋 2011,25(1):017-020
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道听途说
热度 1 xuyingxiao 2012-3-28 10:23
以下内容纯属从各个高校道听途说加想象而来,其实都是小巫,但仍辑录一下。 1 牛校为了一流论文和各种虚名花高价引进海外人才,不牛校则在另一个层面上效仿。有学校花几十万加住房引进国内人才,不需要全职,只要能申请到省级基金就行。不在乎经费是多少,要的是这个政绩。 2 国基限项给青年教师保留了更多机会,但也使得大佬成为更紧缺资源。某青椒为了找大佬挂名,帮大佬干了几年的活仍旧不成,最终找了很多次,终于如愿得到大佬挂名并得到国基。不过为大佬干活几年积累的人情,一朝勾销。 3. 国基大幅度提高资助额度,原先看不上国基那点经费的教授也转变观念。有教授重出江湖,但因为限项的缘故,只得借某青椒的名字申请基金,一个得名声,一个得经费,各取所需。 4. 某青椒晋升职称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关头,学校把两个晋升名额裁掉一个,该青椒终于落选。 5. 某学院与国际接轨大幅度提高晋升标准,这是好事啊。某青椒晋升落选,技不如人本该心服口服啊。但该青椒不服,因为把他 PK 掉的青椒跟的大佬比较牛,在过渡期将该青椒所发论文的期刊塞进评职称认可的期刊,该青椒过关。而另一个把他 PK 掉的青椒是被另一位大佬扶植上去的,大佬课题组的论文都被算在被扶植的青椒头上 …...
个人分类: 思考|2724 次阅读|3 个评论
‘走绝路的学者’往往很优秀
热度 9 lin602 2012-3-26 07:49
已经有多个关于‘学者’自杀的报道,其中‘海归’占的比例不小。 仔细看看身边,焦虑自己没有课题、没有经费、写不出SCI论文的人许多都是从国外回来的‘优秀人才’,而一直在国内按部就班工作的人一般这种情况要好得多。 为什么? 因为国外回来的博士及博士后及其他引进人才,给的条件比较好,回来也受到隆重欢迎,也宣传了许多,领导与同事对他们有厚望,所以自己心理上有不小的压力。 但是,回来做科研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很快拿到课题费,文章出得快,其他人都在面前人后地进行评价,这个‘人才’如何,那个‘人才’有没有本领。 我身边就有不少国外回来的‘人才’,几年没有拿到课题费,心里非常非常焦虑(当然现在有经费了),觉得自己从国外回来,做不好自己太没有面子了。 而国内普通的教师要好点,因为他做得不如国外回来的人是正常的。因为学校给的条件就普通,起点低,与普通同事差不多就行了。 我觉得,有时候将‘人才’宣传得太好,给的条件太优厚,寄托的希望太高,加上年龄又小抵抗能力差的话,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甚至成为他们悲剧的源泉。 肩膀上放的担子太沉 ,受不了。
3897 次阅读|16 个评论
希望能做到不拘一格提人才
jing 2012-3-24 14:27
支持赞同刘路成为教授的.但如果这是校长觉得应该这样才让他当选那就有些可惜了. 奖励兴趣,真的太好了.如果能够做到实处,那就太让美国害怕了. 期待......
2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惋惜、爱惜和珍惜 -深切悼念曹廷炳教授不幸逝世
热度 6 xucq45 2012-3-22 19:12
惋惜、爱惜和珍惜 - 深切悼念 曹廷炳教授不幸逝世 今天,我从科学网的公告“ 沉痛悼念曹廷炳博主”中获悉:“ 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廷炳,于 2012 年 3 月 16 日在北京不幸辞世,终年 39 岁”。噩耗传来,令人不胜悲痛和惋惜! 曹廷炳教授为人正直,做事认真,作风正派,事业心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作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名优秀青年科学家,他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Advanced Materials 等国际顶级期刊上面发表了 40 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摘自 中国人民大学的讣告) 。这样一位业绩卓著的年青英才,却用非正常死亡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令人十分惋惜和万分悲痛。愿曹廷炳教授一路走好,安息吧! 曹教授的不幸去世,给我们大家敲响了警钟,尤其是各级领导。中华民族要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之林,就必须国富民强。立国之本是人才。若想实现科技强国,就必须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不仅要关心他(她)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要关心他(她)们的精神健康。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还要给他(她)们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无后顾之忧。“要想让马儿跑,必须给马儿草”。 曹教授选择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理由。我很悲痛,很同情,也很惋惜,但是我不赞同。记得,我曾写过一篇博文“ 珍惜生命吧,朋友! — 一次潜水经历引起的回忆和思考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392678 )。在引用 裴多菲的著名诗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和保尔 · 柯察金关于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 …… ”那段话后,我写道“一个人降临人间,他(她)的生命不光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父母、配偶和子女)、亲友和祖国。如果生命没有了,你的理想,你的事业,你的抱负,你的一切都将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烟消云散。” 世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过不去的坎。如果 曹教授生前多找朋友聊聊,万事看淡些,或者到医院看看心理医生,也许不会发生这不幸的事件。自己走了,解脱了,但是 留给亲友和同事却是无穷的伤感和痛苦,我想这不是曹教授所希望的。 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朋友们,尤其年轻的朋友们,请珍惜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的每分每秒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9760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捧杀人才也很残忍
热度 1 lipingren 2012-3-22 09:37
捧杀人才也很残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75do=blogid=550202
6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应支持不受年龄\资历限制,按实际水平选拔人才!
热度 2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3-22 08:00
应支持不受年龄\资历限制,按实际水平选拔人才! 关于刘路22岁大学本科毕业,被聘中南大学教授\研究员,非议多多! 但是, 有能力解决国际数学界几十年没能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不能当教授\研究员? 年轻,只要水平达到,为什么不可以? 其实,22岁已经成年多时了! 许多资历的规定和限制,不合理的应改变\改革! 会不会捧杀, 那就看他自己如何对待了啊! 应支持按实际水平选拔人才!
个人分类: 其它|295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人才不仅是毁于“打压”、同时也往往毁灭于“捧杀”
zhuhong 2012-3-21 13:45
中国的人才不仅是毁于“打压”、同时也往往毁灭于“捧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1550.shtm
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国的人才一定优秀吗?
热度 10 JRoy 2012-3-20 18:10
周末的时候,UCL的一个朋友生日,十来个人聚了聚。很多都是新认识的朋友,多数来之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Queen Mary两个学校的,我稍微例外我在South Bank。他们多数来自国内***大,我来自西瓜大。开始相互介绍认识,其中大家问的最多的一些问题,是什么时候来的,学什么专业的,还有再深入一点就是怎么来的? 我们这些人认识也主要都是CSC公派过来,所以也多数都是读博士来的,有联合培养有读学位的。不过,我当时好奇的是3个人本科直接过来读博的,还有一个本硕在这边一起读的。 因为和我最熟的当日寿星介绍一个女生本科过来读博 时 说道:这人可牛了,n多奖。我当时心就想,本科就能拿到UCL的offer确实得有点料,一定很优秀啦。所以嘛,私下里也顿生佩服之情,难免对英雄故事产生好奇。 我后来和她聊,更深入咨询人家小妹专业以及怎么联系到学校,怎么过来的时候。小妹回答的很直接:我专业是数学的,我没学好(这个可能是谦虚,差不多的成绩还是有的)。 我唯一的优势是英语,结果到了这里苦逼了 。 (这里说明苦逼这个词是她讲的,我也是那天跟他们几个(86~89年出生)学会了这个词) 这又让我想起帝国理工我认识的一个女生,CSC过来,以前国内哈工程的。大家公认的当时她运气好~因为什么呐,那届本来她(保研)硕士毕业都签了航天五院工作的(也说明人家有专业实力),然后工程大学的一个老师和帝国理工相关专业的老师有联系,说愿意提供一个免学费tuition的名额麻烦招个博士,但要求英语雅思。当时恰巧有英语资格的就这个女生,所以她就来了。不能说捡个便宜吧,但人家的未雨绸缪得到回报,也是让很多人立马的准备考雅思托福的,“以备后患” 帝国理工Imperial College 和UCL都是英国精英院校,在全世界排名估计也在前20吧(当然要看不同的榜单了)。但是上面两个例子好像并没有对专业能力要求出多少来,英语和机遇帮了更多忙 当然还认识一些之前租房子碰到的学生,来自更多的学校其中包括我待的southbank的这类‘垃圾’学校(哎,这么说自己的学校我都惭愧当初被主动上手的好处欺骗了,只能希望自己努力不要浪费国家的钱啦)。还认识国内朋友工作了让帮忙给领导子女接受学校的,铁道上的。国内很一般,但是来这边的学校也前20。很多就要求个英语,有英语有钱就能来。(这个时候不得不提一下专业成绩: 国内的70,80乃至90分A优秀都相对好拿的,据我了解能在国内拿到校三等奖学金的都要专业成绩平均80以上。这些成绩对于英国来说是相当好了,英国这边拿个80不是那么容易的,70就不错,50~60常见,很多学校40就及格 )其中钱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为欧洲经济不好,要不你有钱,要不国外教研室的老板有钱,学校的钱越来越紧张的。 加之欧洲的政策导向他们相互抱团, 奖学金什么的大大的偏向欧盟和英国的孩子。这个时候亚洲学生尤其是大陆学生能够全凭实力拿到全奖的人少之又少,英国之前海外留学生全奖在800人/年左右,后来还缩减了(600左右?)。中国公派资助每年来英国的我没统计,估计也就1000-3000的样子(因为全国2010公派不到1万,今年大涨至2.5W,那前面的数据得也翻番了)。要知道,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有12万之多,这些人里面英国方面资助和中国政府方面资助(也包括双方共同资助的)还是很少数的。 除了这“一小撮”之外,教研室课题很有钱老板愿意资助,以及学校给予一定程度免单算是最幸运的啦...但是这个时候老板资助的人家的目的性也是很强的,很专业的。人是要你去干活的,不是特意培养的。两者能不能结合(在你干活的过程你培养了自己)不是打包票的事。这跟国内情况一样,国内很多师生关系也有这种潜在的利益关系: 很多人读研或者读博之初已经潜在甚至明面的接受要干活的安排,完事拿到位置了想不干都难了 。 这个时候有说老师不对的(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也有说学生不对的(当初就别答应啊),我觉得大家都是利益趋向的,想法找到利益共同点是正道 所以,这么看出国的人完全不一定很优秀(这里的优秀咱们指学术和专业上更狭窄一点的优秀)。因为 1,他或她可能很有钱,人家自费来读(海外生学费高,这对英国教育是个不错的帮助)。成绩稍微差不多,有英语,如果再单为了出国或者学校名气,读个冷门专业,进剑桥牛津难度都不是太大.,进前二十都能称得上轻松 2,英语很好往往独挡一面,(加之国内众多院校的好学生和一般学生平均分也都在80以上的怪相)英语甚至都成为了评价的主力(甚至对一些急于招海外学生的院校的唯一要求) 3,机遇也很重要啊。这个无论是拿奖学金还是不拿都太重要了。我们太经常看到一些国际一流的的科研单位或者研究中心,急招相关专业硕博士之类的。那并不是骗人的,那是因为中心或者某个研究人员拿到比较大的研究课题动辄几千万,所以钱根本不是问题了。如果学校政策再多支持一下,人家恨不得多来几十号人帮忙呐。因为对于一个研究人员每年开支个几万相对他的项目根本不算啥, 如果有质量绝对超值。人员质量和数量保证了,项目也就保证了,做好了还可以再申请,才有了良性循环。如果一个老师缺人,你又不要价甘愿奉献,这事还不是天作之合嘛。 当然了同学们完全没必要苦等某个机遇,完全可以“全面撒网,重点扑捞,个别发展”嘛,不过,这又不得不提有些孩子国内申请了一年之久,确实耗神耗钱耗力的。甚至专业都耽误一些,研究兴趣改来改去最后都快没啦。这个值不值呐?这得看你出来之后的作为了 4,能委屈一点的,灵活一点的。有时候很多本科生拿国外博士(或者先一年预科)比国内的硕博士申请还要顺利。因为本科生专业方向宽,甚至可以跨专业(如上面那个女生本科国内事数学的,出来之后做计算机电子工程方面的),所以他们申请余地大。而博硕士往往都具有了研究方向,这个时候碰好了前面的运气了很好,碰不上就要自己权宜一下了:是接受一下挑战,调整一下自己的方向和国外结合还是再谋高就(甚至不出来了)。因为国外研究课题组不可能跟着你变的。 另外, 出国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了,我国内西工大教研室近年项目比较足资金很到位,老师为了培养一些差不多的博士,项目组出钱博士去加拿大封闭式训练3-6个月。我觉得这么走一遭跟出国留学也没啥大不一样,出国时间长的人还容易学坏呐~~ 再者,也有老师提到国外导师更喜欢国内来的本科生,他们还没有像国内的博硕士那样被“歪曲”培养,是好苗子...哈哈 总之,国内有想法往国外发展的同学们。首先不要建立可怕的心里障碍,尤其是不要认为出国人员一定(很)优秀,更多只是他们有这个意识而已。因为很明显的很大一部分“学不成归国”的,要他们自己的话就出来走了一遭。当然了北大清华出来的多,一方面是他们优秀,学校也相对有名气,更多我觉得是北大清华人有这个意识,人人都在准备都很自信(即使国外学校不晓得北大清华)。上面说的四条除了第一条咱们个人不能改变,后面几个还都是可以争取很多机会的。 当然了,我们出国的人员也要有个自我的警示:出国已不再是神马耀眼的光环,反而更高的期许成了一种负担。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移民政策收紧全球就业困难....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9192 次阅读|20 个评论
这个人是否也是一名应该重点支持的人才?
lxj6309 2012-3-19 23:30
读了下面的报道,心中不禁感慨:这样的人是否也应该作为重点人才来对待,给与100多平米的住房和充分的生活保障?他比那些精英人才的价值低吗?什么是人才??? 单挑两劫匪体内尚存70余颗弹片 中枪英雄蜗居12年   大平头、宽脸庞,总是略带羞涩的笑容。在茂名市电白县城,一谈到 见义勇为 ,人们都要提起一个名字:潘权普。因只身勇斗劫匪,3声枪响之后他身中100多颗霰弹,时至今日,其体内还有70余颗未取出,留下终生残疾。之后,他拿奖拿得近乎“手软”:电白十大杰出青年、茂名道德模范、广东省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   荣光的背后,却满是尴尬的现实。这位平素低调、数次见义勇为的退伍军人,近十年来在县城粤剧团一直领着100来元的月薪。一家三口,蜗居在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僻巷一角。潘权普既被人们记住了,也被遗忘了。  …………………………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2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是总理说的那个“觉醒”的人么
热度 16 wj3235 2012-3-16 23:23
总理答记者问中说,改革需要人民的觉醒和支持。平时我们也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们的民心已经开启。 在觉醒的问题上。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觉醒。就拿科学网的博主来说,对于不同的事情,大家的都有各自的观点。 有的人对国家免掉薄熙来重庆市委书记称快,有的人则表示愤恨。称快的人说,你看这是国家对那些想发动二次“文革”的人的打击(前提是你认为薄熙来有这样的意思,到底有没有谁也不清楚),罢免以后谁还敢随便煽动老百姓。愤恨的人则表示,薄熙来在重庆其实干了不少业绩,GDP,财政,打黑哪一样都是大块人心的。 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视角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大不相同。如果一个人在文革中整过人,那他可能怀恋文革,或者认为文革是对的(文革多好啊,没有贪官,大家都一样平等,哪如现在贫富差距,不公平,贪污腐败),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如果一个人在文革中被整过,那他必定痛恨这段经历。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对于文革只能通过老一辈的人来了解。 哪些人才能算得上“觉醒”的呢?许多高级知识分子观点都各异。所以有时候觉得觉醒和知识无关。除非某些人自认为觉醒的,就比如我这样的。 我觉得不是我们不想“觉醒”,而是有时候我们被洗脑,或者被愚民了。 我们的电视媒体,报纸许多都是在洗脑。报道事情没有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好的事情报的多,负面的东西报的少。即使是负面的东西还要从中挖掘出一点好的东西。他能从一个负面的东西里面挖掘出一些深刻的东西,有时候你还不得不服。当然看一个人不能看他说的,还要看他做的,而且还要看他是不是一直这样做的。 总理说要让人民觉醒。我觉得最好的觉醒办法就是,不要给人们灌输什么思想,什么价值观。你认为的东西,只是你自己认为的,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你所要教的就是告诉他们事实,以及各种情况,人们自己从中做出选择。思想道德教育搞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大家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多少。诚信还不是照样缺失。反而大家各个都变得有人格分裂一样。 所以如果要我们觉醒,都没有必要让我们看什么启蒙的东西。把该公开的公开,该放开的放开,信息交流多了人们就觉醒了。
387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学术期刊,到哪里去寻找人才?
热度 5 zxj368 2012-3-16 15:09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准备创刊,急需愿意为学术期刊做出奉献的人才。 招聘广告发出去很久了,应该说应聘的人也不少,已经有十多个啦,但是,把资料上报给学校,都给挡了回来,说是没有一个符合学校的进人标准! 学校说了,希望能招一个过硬的人才,尤其是最好能够有留学的背景,能够为期刊成为国际期刊出力,将来在这里挑大梁。 我们也希望能招了一个过硬的人才呀,可能,与科研工作相比,学术期刊工作在国内的地位还是偏低,有专业背景、有留学经历的博士们,能够看上一本新创刊的外文版学术期刊吗?愿意来这里挑大梁吗? 学术期刊,到哪里去寻找人才? 这里工作正在起步,有愿意参与期刊创业、愿意把期刊当作事业来做的人,如果有地质学背景(有留学背景更好)、外语好的博士,这里给你留出了一片创业的天地! 虚位以待! 热切盼望着! 长期有效! 联系信箱: gdlxb@163.com 联系电话:010-62341089 手 机:13520258625
个人分类: 古地理学报|4449 次阅读|9 个评论
深圳能不能留住人才?
热度 7 zjnjnu 2012-3-15 10:10
近日,由于公司内部调动,我被公司派到深圳总部开展半年的工作。想着到了那边工作之余可以跟很多的朋友和老乡一起吃喝玩乐,心里就美滋滋的。所以老早我就定好了机票。昨天我开始电话联系那些朋友,告知我将去深圳的消息,结果却把我吓了一跳。开公司的朋友去年年底把公司迁到了苏州;做教授的亲戚离开深大去了香港;做管理的同学跳槽去了昆明当经理;做生产的老乡调去了成都分公司;其他打工的乡亲也走了一大把 …… 掐指一算,原本百八十人的召集计划现在剩下不到一半。我还在纳闷儿,是不是我点儿背,来了大家都躲着我?于是,我开始问原因,也开始搜索网络。这一搜我发现了,“逃离北上广”的现象正在深圳神奇般的继续发生着。不光是人走,公司搬走的也不在少数。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说以深圳这样的城市形象和经济实力,对人才应该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深圳到底怎么了?是什么原因使得人才纷纷离开深圳?深圳到底能不能留住人才?通过查询网络和电话咨询,我似乎有了一些答案。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得先来看看深圳现在有什么。一说土地。大家都知道深圳市是由一个小渔船发展起来的国际大都市,土地资源缺乏,寸土丈金,东部龙岗山区较多,能继续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围海造地成本较高,技术含量较大,可操作性不高。二说历史。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总共发展时间也就二三十年,没有充分的历史沉淀和旅游资源可以作为城市的精髓。三说人才。深圳本地居民较少,大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而且以女性居多,流动性极大,而且深圳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城市,外来人员中,高技术人才偏少。四说企业。深圳的企业虽然繁多,但以制造加工业这种低附加值的企业居多。这类企业保证了深圳大量的用人需要,也是闯荡深圳人才大军中最主要的就业单位。五说政策。深圳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成为中国改革的窗户,各种政策措施都是本着快速经济发展制定的。正是在这样的国家积极政策下,使得深圳成为中国的创新之都和品牌之都,深圳传奇也一度使深圳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榜样和楷模,成为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天堂。但是随着现在国家打造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决心和毅力的不断增强,处于珠三角的深圳的政策优势正在一步步削弱。所以即使深圳之和香港一墙之隔,但是也捞不到政策上的好处。六说教育。深圳不是中国的教育之都,没有“北上广”的高校林立。深圳大学在教育界名气偏低,学科建设非可圈可点;刚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虽凝聚了全体国民对“教改”的殷切希望,但是也被教育部搞得筋疲力尽。所以深圳并没有完整的本地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完整体系。 综上分析,深圳有限的土地供应,加上大量的流动人口和深圳的窗口效应使得深圳的房价飞速增长。同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教育和历史,使得本身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在不断下降。在加上深圳劳动密集型企业特点,劳动强度大,收入较低,使得深圳的人才无法面对如此大的生活压力被迫纷纷选择离开。应该说深圳现在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解决不好这些问题,深圳的人才将会继续流失。人才流失的结果必定会带动企业的转移,到时候对深圳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那么深圳到底能不能留住人才?说实话我挺悲观的。从大环境下看,现在比深圳更有发展前途的城市比比皆是,各类人才的选择面更广,需要付出的代价更低。而从深圳内部来看,首先,深圳无法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土地供应量,在这个前提上要谈控制高房价无疑痴人说梦。谁都看得出来,在深圳的楼市明显是僧多粥少。其次,国家政策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所以深圳要想在国家决心创建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的时候捞到政策上的好处,难度有点大。再有,深圳的本土人才供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重点谈谈深圳的企业。深圳无法在几年里将现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全部改成技术密集型。这个别说深圳了,整个大中华范围内都很难,或者说深圳乃至国家主观上不情愿这么做。因为这样做,一个人干了 10 个人的活,其余 9 个人没有工作岗位提供,他们干什么去?这造就了社会的潜在不和谐因素。 我想深圳现在只能想办法减缓人才的流失,将重点精力放在留住高端人才上,利用高端人才逐渐改善现有企业特色或建立真正高兴技术企业,带动其他有志青年回归深圳。然后再建立完善的工资收入体系,提供满意的住房需求,增强留深人员来深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这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深圳人才流失的问题。最后也希望深圳政府能够积极面对这个现象,采取更多的措施,让外来人才更加热爱这座原本就很美丽的城市。
个人分类: 职场生涯|6539 次阅读|14 个评论
国内较早的《人才心理学》著作
szxlx 2012-3-13 21:03
1998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才心理学》(刘海燕著)著作,至今仍然是国内第二本专著。第一本是1994年 方世南,李贤清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才心理学》, 论述了人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人才的品德心理、学习心理、创造心理及性格气质、交往心理等。 人才心理学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问题日益重视的必然产物,是科学理论在人才活动中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人才心理学其实就是心理学和其他多种学科的理论在人才心理活动中的综合运用。1998年版的《人才心理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人才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与成才的关系,同时还对心理测验与人才选拔、激励心理与人才使用、心理健康与人才保护等方面做了重要论述。 部分章目如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才概述 一、人才的概念 二、人才的分类 三、人才的重要性 第二节 人才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大批人才,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迎接新的挑战 三、有利于人才管理的科学化,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四、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心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人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人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人才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 人才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普通心理学理论 二、人才学理论 三、行为科学理论 四、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五节 人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才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二、人才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三、人才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二章 智力因素与成才 第一节 智力因素概述 一、智力概述 二、智力结构 三、智力高低与成才的关系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与成才 第四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成才 第五章 各类人才的心理 第六章 心理测验与人才选拔 第七章 激励心理与人才使用 第八章 心理健康与人才保护
个人分类: 心理学|2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通博士是人才吗?
热度 36 tangguo0323 2012-3-13 14:50
普通博士是人才吗?
读书读了很多年了,博士快毕业了,面临着找工作就业的局面。面对各种招聘,发现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即使是二三流高校甚至是地级市的学院,第一层次人才招聘基本上都是为两院院士准备的,刚毕业的博士能够上第五层次就不错了。而即使是这一层次的招聘要求也颇多,要么第一学历是211,985,要么是SCI论文若干篇或者累计影响因子多少分,并且现如今许多单位都明确要求,具有海外背景的优先考虑。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拼爹时代”——谈谈单位招聘条件里的潜规则 ”。 前不久联系了几个地方高校,和里面的人聊了聊,感觉我们这些普通博士压根就不是人才,怎么能够去人才招聘呢?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按照这个定义,在中国的博士历经千辛万苦,在专业领域上至少也奋斗了很多年,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按照定义博士应该算人才,当然个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然而,理论上的人才在实际应用中却不一定是人才,在目前这种就业情况下,只有海龟,取得较大学术成就的博士才能算人才。而中国大多数博士在学期间,能有1-2篇SCI文章,能够顺利毕业就已经不错了。一个群体,毕竟优秀的和较差的都是少数,中间普通的是多数,这些博士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博士学位。 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仅取决于博士本身的素质,而且最重要的是社会国家的需求。想当年,解放初期,本科生就能挑大梁,各行各业的精英都不一定上过大学,一样在各个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时代进步了,然而,在目前的时代,博士依然没有用武之地。因为现在许多单位需要的不是博士这样不会“来事”的人才,许多领域需要的是会搞关系的人才,而许多博士在这个方面是个短板。 综上所述,博士是否人才,博士自己说了不算。
13730 次阅读|35 个评论
[转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zlhua 2012-3-11 19:41
http://www.kandy.cc/play/62713cc28168F2CC-0-1.html
个人分类: 工程教育|1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识是引导出来的
热度 20 cwufp 2012-3-11 15:20
闲着也是闲着,外面虽阳光灿烂,料峭的春寒却一点也不逊数九的寒冬,在家码码字也是一个不错的消遣。 科学网上关于教育和人才问题的讨论几乎天天有,就像得了感冒孩子的鼻涕,一直在流,看看大家说的,不是引经据典,就是基本原理,说来说去,大多都是大家知道的所谓教育知识的宣传,只是从不同视角整合罢了。俺老人家本不想插话,闲着没事说两句孤魂自己的认识。 先说说认识,即人对事物的看法,首先是在广博知识基础上的思考,而思考的动力是有问题,而有问题的前提是不知道或者不懂,而不懂的原因则是没学过或者没学好。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可能具有很高的智商,却很可能因为我们教学的系统化,导致在面临所谓的问题时全都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象庖丁解牛一样的解决很难的考题。这样的学生却因为没有问题而失去思考的机会,也失去训练独立学习的能力,成长过程中不仅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必然缺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想象力,说白了。解题会,做事不会。 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可以找出很多,数都数不过来。不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水平太高,而传授认识的方法和机会太少。当一个大学象中学一样选老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象中学老师一样系统的传授知识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该课程的知识,那么,学生就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丧失了问题、也丧失了思考、自学和认识的能力。大学已经不用再用升学率说话,更不需要用考分来证明自己教学的成果,为何仅仅醉心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不是热心于学生认识以及相关能力的提高?现在甚至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也采用同样的思路评选教师的优劣,奇哉怪哉!俺一直没有搞懂这个问题。 大学之所以称其为大学,最重要的在于多样性,不是学科的多样性,而在于教学方法和思路的多样性,各种不同老师的性格和习惯以及思考的多样性带来学生的多样性,只有多样性才能成其为大学之大。 大学可以有讲课犹如说书唱戏的老师,也可以有推理和逻辑极强的老师,也应该允许那些科研能力很强,却在很多领导眼里不能象中学老师那样采用各种教学法把课讲得很清楚的老师。专业课留下一些空白点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儿,那些上课不掌握大纲却喜欢讲动态和自己的认识的老师,在本人看来更适合大学。 提高学生认识能力是创造和发明的基础,一个没有自己的认识论的学生,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什么人才。即便从事科研后其论文可以在顶级杂志上发表,也不是那种有高度和深度的思考,往往只是苦力的干活,外加花财童子的角色。这样的科学不是不需要,但这样的所谓科学家不应该是大多数人崇拜的偶像。 所谓创造性人才只能在不断思考中培养出来,而教学中留有问题是启发思考的开端,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是基础。 还是不要训练所有的老师都按一个模式讲课比较好,更应该尽早放弃学生给专业课老师打分的恶习,放弃一些鸟龟腚可能失去一些控制的手段和权力,获得的应该是民族未来的人才和能力。 让大学的老师多一点色样吧,别整天这个检查那个督导的,要纪律、自律,不要一律。
4929 次阅读|49 个评论
流水不腐
热度 1 siccashq 2012-3-10 16:59
急功近利的时代,是把像模像样的人才引进来发展。 韬光养晦的时代,是把不成体统的人才送出去培养。 显然,我们各位领导和中组部对后者还重视不够。
23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贯彻始终的激励性制度
yunshui1982 2012-3-10 07:49
为了奖励和激励我国能够出现更多的人才和引进海归人才,全国各地都实施了一些学者计划,如“长江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等等。这些学者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人才的出现。在挑选学者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项目和论文,这些要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筛选出人才。可是在评上学者之后,这些人的成果就开始缩水,因为,现在各个高校有的只是要学者的名声,加上有的学者评上之后,凭着这个称号,享受较高待遇。这里面也不乏一些学者继续努力,利用现有的身份,创造了更多成果。 我想一项制度不仅要在事前有激励性,在事后也要一定的激励性,不然大家都会在事前积极的做事,而在成事之后就不努力工作了。这不是一项好的制度。我国目前很多制度都带有这种性质,评上教授后,就可以歇业,搞其他东西了。不过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开始注意这些问题了,五年一考核一评,不行的就下。也许大家感觉这也太严厉了,但是,不这样作,那些评上的人,始终不劳而获的获得一些东西,占有了资源,使青年人不能使用那些资源,阻碍了青年人的发展。 希望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多考虑激励性,带有激励性的制度,才是一种好的制度,而且这种制度,在全程都要带有激励性。这里的激励性不仅是靠奖励来激励,有时惩罚也是一种激励。如果学者和教授在评上后,五年考核一次,不行就下台,我想,他们会继续努力工作。实际上,凭他们已有的平台,完成那些任务并不难。只是不想再看到,一些教授评上之后,再也看不到成果了,随着时代和技术进步,他们就逐渐落后了,但是他还是教授,还是说话有地位,虽然有时他们不懂那些技术或者知识了,多可悲的事情。
个人分类: 评论|2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是一个‘逐于体制’的时代”是个伪命题——回应刘庆丰博文
热度 7 周可真 2012-3-9 22:25
刘兄针对拙文提出的“当今是一个‘逐于体制’的时代”的命题是一个伪命题,完全经不起历史和逻辑的检验。 如果这个命题能够成立,如果体制能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则印度、菲律宾、泰国等国早已是跻身于西方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一流国家了,因为这些国家早就实行了西方体制。以为建立了西方体制,就可以摆脱落后状态,这是痴人说梦。尽管如今伊拉克、利比亚已经实行了西方体制,但只要看看上述这些国家的情况,就可以推测,可能一百年后这两个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也曾经相信制度是决定一切的,以为只要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进入共产主义就是指日可待了,所以上个世纪50年代国人相信中国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然而实践证明,脱离现实的、不切实际的制度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但是,说国际竞争是人才竞争倒是有现实根据的。 以中国的高校为例,中国各个高校是在同一国家体制下,但哪个高校引进了高端人才并且这样的人才多,哪个高校就发展快,在大学竞争中就必然占据制高点。 再以国际为例,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国际化不仅是一个必然趋势,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国为例,中国在不改变国家体制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引进世界一、二流人才,而且只要中国不断引进这些人才,中国国力就会相应的增强,这一点不仅仅是我的逻辑推论,最近十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这些年间不是大力从国际上引进先进人才,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再往前说,如果没有钱学森等当年一批国际一流人才回到中国,也许至今中国都没有自己的航天工业,至少航天飞机是上不了天的。 再以西方为例,西方国家都是西方体制,但二战以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吸收了一大批国际一流人才,因其如此,美国迅速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英国等其它西方国家则逐渐降至世界二流国家的水平。 当然,人才与体制是有关系的,体制符合时代潮流,就更容易出人才,但是,是否出人才却不是由体制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许多因素。 最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已有几千年,但基本的国家体制也就是几种,然而这期间推动科技加速度发展的人才的更新换体却很快,至今不知更新了多少代了。最近三四百年来,西方体制没有实质性变化,但人才的更新却不知换了多少代,这期间西方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竞争,而决不是体制竞争。未来西方国家之间的竞争仍然是人才竞争,而不是体制竞争。 从逻辑上讲,如果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体制竞争的话,则体制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体制的经常变革,但是,最近半个世纪来在世界范围内国家体制特别是西方国家体制发生多少次变革了? ?ٱ? Now 2012-3-9 22:29 東方國家效仿西方體制徒有其形罷了,不算數的 博主回复(2012-3-9 22:35) : 如此就更不是体制竞争问题了,因为凡能构成竞争关系的,必然是竞争双方皆可得到的,例如对某种人才构成竞争关系,这种人才是竞争双方皆可得到; 再如对某个产品构成竞争关系,这种产品也是竞争双方皆可得到的。反之,如果不是这样,就构不成竞争关系,例如您所讲的那样,东方国家根本不能真学到西方体制,则又如何能构成体制竞争关系呢?
个人分类: 国际政治|2160 次阅读|26 个评论
引进人才固然重要,用好已有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热度 8 tarimriver 2012-3-8 22:42
在一声教育投入占 GDP 的 4 %春雷的鼓舞下,各等级的高校都蠢蠢欲动,希望自己都从增长的教育投入中抢到一块大蛋糕。当然,投入的增长不会平均主义,各省都有自己的花招,从项目上,从人才计划上名目繁多,于是领导们教授们教师们更加忙碌了,写不完的项目申请,开不完的会议,团团转地吸引领军人物海外英杰。大家看看从一流到三流高校的招纳影响贴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急不可耐。是不是领导们都求贤若渴?不否认大部分是这样的,在国内外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发展成为高校领导部门领导学院领导关注的焦点之一。但不可否认,也有相当部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引进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上级就会给几十万的资金配备,甚至引来的人才津贴都不用自己单位掏,这样的诱惑谁能无动于衷? 但是,如果真的引进来高水平人才,你能成为合格的伯乐吗?你能让人尽其材吗?这一点有些悬,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手下难道就没有一个优秀的人才,或者相对优秀的人才?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的评比晋升奖励等制度对他们起到激励作用了吗?可能有一部分领导能够识才用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看到年龄比自己小,成果比自己丰富的下属,不是去作伯乐,而是视为自己的眼中钉,甚至当作自己仕途的威胁,使得本来会更有出息的小的人才因心灰意冷而无法正常成长,而那些庸碌之辈阿谀之徒却往往春风得意。这样的单位如何在今天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所谓的要引进人才的虔诚更是挂羊 头卖狗肉。
3177 次阅读|8 个评论
当今是一个“逐于体制”的时代——与周可真老师闲聊5
热度 9 QFL 2012-3-8 11:13
当今是一个“逐于体制”的时代——与周可真老师闲聊5
周可真老师的又发一大作《 论 “ 逐于智谋 ” 时代的教育 》,真可谓是:谈古论今随心所欲,引经用典信手拈来,看似洋洋洒洒,更是蔚为大观。窃以为:当今若是重新采用科举应试制度,可真老师的《论 “ 逐于智谋 ” 时代的教育》必能列榜于三甲,甚至可被钦点为状元 ,更不要说科学网编辑只是赏一朵小红花了。 众所周知, 在天朝 “圣主 治世 ” 的过去时代,人才往往最受到重视 ;反过来说,当时最重视人才的圣主,其治下之国也必然是最强盛的。例如,通过开恩科、公平选拔人才,而把天下 “ 英雄 ” 纳入彀中的李太宗,竟能容忍下屡屡逆龙鳞的魏征等人;李太宗之气量、雅量与肚量,令人可敬啊,真乃冠绝古今之第一人也,要远胜过各朝开国的太祖爷们 ! 然而,可惜地是,世界已经进入了现代文明时期,事过境迁、物是人非。在当今,由于 民智大开致使人心不古,并进而导致纲常崩溃、世风日下 ;于是, 圣主一垂衣裳而天下治竟也成了昨日之黄花 。 可真老师认为:“ 当今是一个‘逐于智谋’的时代,且在本质上是人才竞争 ”;而且,可真老师进一步举例说:“ …… 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智谋’是基于科学信息化、数字化的‘创造性智谋’——‘灵明之智’。这个时代的人才概念是‘创造型灵明人才’,此种人才类型以比尔 . 盖茨式最为典型,故堪称‘盖茨型人才’ ” 。在此,我想向可真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假若小盖童鞋是生在天朝,并通过艰苦努力、也考上了天朝最高学府 ——“ 天朝国立大学 ” ,同样,小盖童鞋仍在大三时便退学开始创业;请问可真老师,你认为:在若干年后, 小盖会在天朝 IT 业建立一个 “ 伟硬帝国 ”,还 是会成为天朝屠宰业的 “ 猪肉大王 ” 呢? 另外,还有乔布斯的例子。假若小乔童鞋也是生在天朝,并通过艰苦努力而考上 “ 苏州文理学院 ” ,同样,小乔在 6 个月后便因家贫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并开始打工。请问可真老师,你认为:在若干年后, 小乔会在天朝 IT 业建立一个 “ 苹果帝国 ” 呢,还是会成为天朝水果批发业的 “ 苹果大王 ” 呢? 由此可见,尽管每个人最终成才的各种机遇是不同的、绝不可 “ 复制 ” ;但是, 只要作“土壤”的社会体制不同,即使是同一个 “ 人才 ” 种子,也会开出不同的花,并进而结出不同的果 。这是为什么呢?我的观点是:在当今, 世界潮流的主流发展方向成了“民主与法制”, 或者换句话说, 当今是一个“逐于体制”的时代。 假如可真老师的这个观点正确,即:“ 当今是一个 ‘ 逐于智谋 ’ 的时代,且在本质上是人才竞争 ”;那么,我们就应该可以“合理”地得出如下结论: 一个最尊重、最宝贵、最崇敬、最 ……“ 人才 ” 的国家,必然也是世界第一牛国、强国、富国、 …… 国等 ;反之亦然, 一个不是很尊重、宝贵、崇敬 “ 人才 ” 的国家,必然也不能长期占据世界第一牛国、强国、富国的地位 。 不过 ,令人遗憾地 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例如,美帝绝不会因哪个教授拿了 NB 奖,便奖给他一个 “ 副州长级 ” 的待遇,更不要说让他享有华府特殊津贴。然而,如此不尊重人才的美帝却能够在很长时间里始终吸引着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群体;更重要地是,美帝同时也自己培养出最广大的优秀人才队伍。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然, 这只能是美帝的社会体制在作“祟”呀 ! 可真老师认为:“当今是一个‘逐于智谋’的时代,且在本质上是人才竞争”;其实,这只是看到了“人才”表面现象,而忽视了更深层的因果关系:例如,人才最初是从哪里来?显然,人才不是引进来的,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所以,如前面所述,我坚决认为: 当今社会乃是一个“逐于体制”的时代 ; 谁的社会体制更优越些,谁便更能更好地产生、吸引与汇聚人才。 一个优秀的社会体制, 一方面 , 不仅能吸过来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类冒尖人才,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自己培养出在各个领域的大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还能让各类人才充分地展现自己,尽其学、尽其用,而绝不是离开“领导重视”便连个屁都放不响 。 当今“尊重人才”的口号,其实是一句特臭的屁话 ;谁若要不是个 TMD 的“人才”,难道就有资格受到社会的“尊重”?例如,俺农村老家邻居刘二麻子他爹,为人却是本本分分的,曾靠捡破烂而养活一大家子;按照当今的“人才”标准,刘二麻子他爹绝对不能算是一个“人才”,但他就不值这个社会“尊重”了?反过来说,如果“非人才”也是受到社会“尊重”的,例如刘二麻子他爹也值得受到社会尊重,那么“尊重人才”岂不成一句“坑爹” ( 指人才们 ) 的废话了。所以, “尊重人才”口号,无论如何,都是一句很臭的屁话:它要么是在产生特权,要么就是在玩忽悠 。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 在当今文明社会时代,一个“尊重人才”的国家,只能是一个半民主的国家,在世界上顶多能够取胜于一时 ;然而, 一个“尊重乞丐”的国家,必是一个发达、富强、且可爱的国家,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取胜于永世! 让人才们再飞一会吧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7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诺奖不是能规划出来的
caojx 2012-3-7 22:07
参天大树的长成需要合适的土壤、适宜的环境。
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期待你的应聘
热度 2 zhaodl 2012-3-7 17:29
【按】高水平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一直被国际高水平期刊的目标所压抑。我没有那能力,领导说我是思想不解放——让我招聘有水平的。教师的条件这样好,还需要大张旗鼓地作为重大举措,而我一个编辑岗位或者说是主编助理岗位会招来什么样的人才?我不知道。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能招聘来合适的人?现在这样的条件,待遇基本上与我工作29年还算能混得下去的差不多。如果我提出以高于这的待遇,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来帮我出版“国际刊”?如果有人愿意,我就给领导去提条件!参照下面的条件,按我的理解应该高于这个条件来设岗!这样的话,我的压抑就有舒展的可能了。我期待你的“来临”!不管是那个岗位,我都期待你的应聘。 为建成一支与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相适应的骨干教师队伍,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决定,按照 “提高门槛、保障待遇、加强选材、重在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全新举措、优厚待遇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优秀青年教师。竭诚欢迎国内外优秀人才抓住机遇,选择西安交通大学为发展平台,在人生舞台上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与风采。 一、招聘条件    应聘者除应满足国家教师法和学校规定的教师基本条件外,同时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取得博士学位,愿意全职来校工作;    (二)在相关学术领域已有明显业绩,具有成为学术骨干的潜质;    (三)提交应聘申请时,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二、聘用方式    首聘期为3年,可以选择以“师资博士后”或“人才派遣”方式聘用,聘期满晋升为副教授者转为长期聘用,未晋升为副教授者,可延长聘期一年。 三、待遇    (一) 2012年底薪8.5万元人民币,可达10万以上,以后学校将逐年递增。    (二) 提供一次性安家费与科研启动经费。    (三) 可租住学校过渡房或按月享受租房补贴。    (四)子女入托、入学方面享受校内职工同等待遇。 四、应聘材料    申请材料包括个人详细简历、本科及研究生成绩单(海外留学人员可随后补齐)、个人三篇完整代表作或体现自己科研水平的其它研究业绩以及不少于三封国内外同领域著名专家亲笔推荐信。个人简历应包含以下信息:   (1)研究领域和应聘的岗位名称;   (2)个人信息,包括年龄,并请提供家庭状况的有关信息;   (3)自己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代表作及其被引用数,以及参与或主持课题、基金等项目经历;    (4)外语水平及海外经历介绍。   应聘材料可以以书面形式送至人力资源部招聘办公室或发电子版到简历接收邮箱(具体见下面联系方式)。 五、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教学主楼E座15楼1506房间,西安交通大学人力资源部人才招聘办公室。    邮编:710049    联系电话:86-29-82668267 86-29-82663876(fax)    联系人:梁老师 电子邮箱: xjtuhr@mail.xjtu.edu.cn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2996 次阅读|3 个评论
【微博】人才是在自由的环境中自发产生的
热度 8 郝炘 2012-3-6 15:03
【微博】人才是在自由的环境中自发产生的
受曹聪 【微博】106岁的周有光:发明是在自由的土壤上开出的花朵 之启发,针对 政协委员:如何培养中国的“乔布斯” 之报道,也发篇微博: “乔布斯”式的人才是在自由的环境中自发产生的。 乔布斯高中毕业照(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微薄|4444 次阅读|9 个评论
择才而用是提高科研效率的一个有效措施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2-3-5 06:18
择才而用是提高科研效率的一个有效措施 蒋继平 2012 年 3 月 5 日 科学领域是一个充满竞争气氛的场所,也是让人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 运用知识和策略的场所。因为每个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想象力, 和所掌握的知识不一样,换句话说, 每个科研人员的专长不一样。 因而,一个研究团队的科研效率必定取决于对每个科研人员的合理利用。 对科研人员的合理利用就是择才而用,是任人唯贤, 而不是任人唯亲, 更不是论资排辈。在这一点上, 大家一定有共识。 可是, 在社会现实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还是需要体制上的开明和领导者的英明果断。在我本人的科研生涯中, 我觉得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就做得比较公正。本文以我自己的事例作一些简单的说明,目的是让科技界的同行们对西方的科技人事安排和科研环境有一个粗略的认知。 1992 年 1 月初,我从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植物病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来到位于加州中部的一家私人种子公司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合同期是一年。 到达公司的第二天, 老板就给了我一个研究课题,要我对青椒茎腐病建立一个可靠的温室抗性筛选方法。我接到老板的任务后, 夜以继日地设计和实验,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就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个项目原来是一位资深研究员做过的。这位资深研究员已经在公司做了 10 多年,他是一位硕士毕业生。 不管从那方面来讲,他应该是我的师长。他在这个项目上一无进展。 大约一年多前, 老板把他的这个课题转到了一位新来的博士身上。那位博士是我在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早一级的同班同学。因而, 他比我早一年多就毕业了。 毕业后就来到了这个公司作研究员。所以, 这位博士可算是我的师兄。 他做了一年多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我来公司做博士后的时候, 他到澳大利亚去进修和培训去了。这也是我到这个公司做博士后的主要原因。这个博士后实际上是弥补这位研究员一年的空缺。 在我的实验获得成功后,老板立即给我一个新课题。 那是 1992 年的四月底。他要我在温室内建立一个蕃茄早疫病的抗性筛选方法。他告许我, 他和那位资深研究员做了几年都失败了,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在实验室的培养基上生产足够多的孢子。我接到任务后, 立即查找相关资料,很快从一些相关报道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有了这些信息,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借鉴和灵活应用相结合,不到一个月就解决了在实验室培养基上生产大量孢子的有效和可靠的方法。不言而喻, 有了这个突破性进展, 接下来的事就比较容易了。因而, 我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 又为公司解决了一个难题。我的老板, 公司的育种家们, 和公司主管科研的一把手看到了我的科研潜能,主动地为我办理了从博士后转为正式研究员的身份(本来博士后的合同期是一年,没有延长的余地。 因为我的师兄回来后, 就没有这个岗位了)。我当时对公司主管说, 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到我师兄的职位。 公司大老板叫我千万不要担心这方面的事,那是他的职责范围, 他只希望我全心全意地做好我的科研,他愿意为我提供最佳的科研环境。 在完成了两个课题后,老板立即给我一个新的课题。 他要我建立一个在温室内进行蕃茄白粉病的抗性筛选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当时加州大学的一些农业院系和位于加州的许多蔬菜种子公司的研究机构都在全力以赴地攻克这个难题。其中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获得了加州蕃茄农场主们给的五百万美元研究经费后,已经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整整五年的研究,到那时仍然一无进展。我所在的公司和其他在加州的蔬菜种子公司都在从事这个课题的研究,但是, 都是一筹莫展。 我接到这个课题后,像以往一样, 查资料, 搞设计,反复试验,用了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重要的课题。从此以后, 我在业界的声望显著地提高了很多。从那以后, 公司重新调正植病部门的科员人员的安排。公司把那位资深研究员配给我作副手。 说得具体些,就是我专门从事研发, 他把我的研发成果拿去进行实际应用。 后来,我的那位师兄也从澳大利亚回来啦。 他刚回来的时候,公司让我负责葫芦科的研发项目,他负责茄科作物的研发项目。一年多下来, 我完成了所有交给我的研发课题,取得了几个重要的成果, 而他很少有成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又重新调正人事安排, 让我的师兄也作我的副手。这样一来,我是真菌方面的研发项目的负责人, 师兄和师长都成了我的副手。 当然,人总是有私心的, 尤其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时候,更是如此。 在这一点上, 老美也不例外, 虽然他们修养稍微好一些,但是,在一些环境下, 他们还是会显露出他们的本性的。公司的这种人事安排, 涉及到那个资深研究员的切身利益和面子的问题,因而,他在某些时候心情不好时会给我的工作制造一些负面的影响。鉴于此, 公司为了使我有一个能够充分发挥科学创造力的环境,毅然地将那位资深研究员调离研发总部,让他到一个分站去做一些相关的事。 与此同时,公司让我找两个新助手。我自己按照我的标准招聘。我找了一个美籍韩国人和一个美国人。韩国人是个年轻小伙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毕业。 美国人是一位年轻的女孩,也是刚从大学毕业不久。还有,只要是我工作上的需要,公司的技工团队的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给予及时的支持。这些技工平时都是为育种家们服务的, 换句话说,属于育种家的助手。 以上的事例说明,西方的私人研究机构在择才而用方面做得非常好。这种做法又反过来鼓励科学家们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论资排辈, 任人唯亲在这种机构是没有市场的。
个人分类: 工作环境|6426 次阅读|25 个评论
‘人才引进’与‘大红灯笼高高挂’
热度 9 lin602 2012-3-4 22:26
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给人多么深的映象。巩俐演的姨太太,被热热闹闹娶进门了,进来后,有佣人侍候她,做起了‘人上人’的姨太太。故事从此开始,以前的大老婆、二、三姨太太与老爷之间,上演了一出出令人深思的故事。最后,又娶进了一个新的姨太太,又进行了一个新的轮回。(没有看过这电影的,可以考虑看看)。 看看国内大学的‘人才引进’,让人想起了这个电影,刚引进来时,当然也分许多情况,其中也不少这样的高调引进。但看中国高校对教师的重视,可以发现,大学教师与‘姨太太’的境地非常象。 大学做主都是‘校领导会’,教授们是没有任何决策权的。老师们到各个部门去办事,都要看这些办事机构人的安排甚至脸色,教师们有意见或建议提了是没有人听的(可能说得太重了,恰当说用处不大),有些人被引进时当初答应的条件后面不给了,教师们之间为了竞争而有矛盾,申请课题与相关权利人有竞争时,就被和谐了等等。往深入说太多了。 许多大学教授与博导都竞争处长与副处长岗位,就说明了大学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 人才引进,不要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路线,要有个对教师们一个尊重的环境,有个长期的对真正人才的重视,给教师们做好后勤,帮教师们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们感觉到是大学‘真正的主人’,有权对学校的管理提供‘投票决策’,有权对领导们进行少数服从多数的‘信任与不信任’,提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工资待遇,而不至于年轻人靠自己的工资收入买不起房子,在社会上由于‘穷’而低人一等,让退休的大学教授工资比小学教师特别是公务员退休时不要低个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不要让教师们在课题与职称竞争中,成为牺牲品。 今天给人才高条件引进来了,明天给人才们‘姨太太身份(我这里说的姨太太不是完全指女性包括男教师,请大家不要想到与具体人对位),今天这个高校这个条件引进,明天那个高校那个条件引进,你说这高校那年有希望? 再三强调,这是一篇独立博文,与前面任何博文及其中的事情不要联系到一起,更不要与具体人联系到一起。如果评论中出现这种与人的联系,我只能删评论了。谢谢了。
4049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国的乔布斯就正在中国
热度 1 lxj6309 2012-3-4 14:33
中国的人才培养和发现问题,我在科学网的博客里已经论述过多次,今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一篇报道的标题: 政协委员:如何培养中国的“乔布斯” ,仔细读了两位政协委员的谈话,觉得还是要强调一些观点。 首先,乔布斯不是唯一的人才类型,比尔盖茨也是,丘成桐也是,……。 其次,中国这样的人才也多的是。我们有柳传志,有王选,有袁隆平,有张瑞敏,有马云,……。 再次,乔布斯等人才既是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培养出来的。教育作为一个以批量方式生产的人才产业,它有效的培养出的是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不是可数的几个。新中国60余年来培养的优秀杰出的人才是千千万万的,尽管有太多的不尽人意。杰出人才是一种自然机制,也就是他们是优秀中的特别显眼的少数人,这些人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众多的优秀人才中由于偶然的机制突出出来的。比如,科学院院长必然有一人,但是不能人人都去当科学院院长。发现重大自然规律的科学成果在必须的实验条件满足的前提下能不能发现则有很大的随机性。有准备的人很多,但幸运儿只有一个!我国的诺奖缺憾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包括歧视),但不能说我国不存在具有这样的才华的科学家。 最后,我们的各级领导人必须承担领导的责任,不要简单把没有杰出人才说成是教育的落后。领导人的最重要责任之一是发现人才,恰当地使用人才。正确的人才观应该把每个人都当做人才,把每个人用在适合他的岗位上,承认每个人的贡献,尊重每个人。比如,我们的活雷锋郭明义不是人才吗?广西 沾益县人力资源和保障局副局长陈家顺不是人才吗? 他们的作用贡献比一个大科学家小吗?千万不要犯了舍近求远的毛病!杰出人才是使用和实践出来的!
个人分类: 教育|27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引进人才
热度 1 metanb 2012-3-1 19:33
官员们错误的政策制度压抑了本土人才的成长,然后又通过引进人才把矛盾转嫁给土鳖。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65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农业专业人才需求增长
eatbutthin 2012-3-1 13:51
Growing Need for Agriculture Experts ISSUES RELATED TO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of our food supply top the news on a regular basis . Yet the news media con- tinue to undermine the entry of students into the study of agriculture (3, 4). Statistical data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5) an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 ture (6) indicate an expected growth in most agriculture-related fields, including inspectors, scientists, and veterinarians (兽医) .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projects that over the next fi ve years, there will be a 5% increase in the need for graduates in these disciplines, but a 10%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choos- ing these important programs as their career path (7). This means a shortfall of qualifi ed workers in the areas where we need them most —hort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food science, and climate change or environmental analysis. There are also growing opportuni- ties in industries with activities linked to agri- culture, such as transporting food, specialty processing (e.g., coffee brewing), address- ing dietetic concerns, protecting animal wel- fare, and producing pet foods .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also suggests an 8% increase in the need for qualified, well-educated agri- culture managers to keep pace with quickly advancing technological methods of farming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along with changes in regulations at all government levels (7). The bottom line: Agriculture isn ’t dead. In fact, no other industry feeds the world ’s popu- lation, which could hit 9 billion by 2050 (8). The need for graduates in agriculture, hor- ticulture, and animal science programs will be critical to fi nding ways of safely doubling food produ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a growing population. 1 JEFFREY VOLENEC, 2 KENNETH BARBARICK, 3 GARY PIERZYNSKI, 4 ELLEN BERGFELD * 1 Department of Agronomy,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 ette, IN 47907 –2054, USA. 2 Department of Soil and Crop Science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Fort Collins, CO 80523, USA. 3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Manhattan, KS 66506, USA. 4 Alliance of Crop,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Societ- ies, Madison, WI 53711, USA.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E-mail: ebergfeld@sciencesocieties.org
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祝贺湖北分赛区组委会成立会议的胜利召开
求新 2012-3-1 00:24
热烈祝贺“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湖北分赛区组委会成立,祝贺湖北分赛区组委会成立会议的胜利召开。本次会议得到全国大赛组委会、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IBM公司中国公司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各位领导与专家能于繁忙工作中抽出时间亲自参加会议,表明了各学校领导对计算机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好转,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也比较乐观。但是,一方面大批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合格人才短缺的局面并未真正改变,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的这一问题远比其他专业来得突出。我们需要正视并认真思考其原因何在。计算机是工具,各专业都在开设计算机的课程,那么计算机类专业优势何在?机械等一般工科专业是设计与制造机械的,由技术工人使用机械;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是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系统的,其他专业工程师与中上层管理人员需要使用计算机系统辅助自己工作,他们是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因此,对计算机类学生有极高地要求,首先,计算机学生必须有较强编程能力,这是对合格的计算机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设计出某行业里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人员就必须比该行业一般工程师更加专业,这要求计算机类学生具有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计算机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培养方法也有所不同,优秀的程序员只靠课堂是培养不出来的,学校只在教学环节上考虑如何加强是不够的,即使十分重视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也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合格的程序员。优秀的程序员需要许多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优秀品质。要能吃苦,要有埋头苦干、排除万难的精神,要能克服各种干扰,要大量投入课外时间,要埋头于电脑中,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程序员。但目前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具有强编程能力的合格毕业生比例并不高,即计算机专业学生成才率不高。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兴趣的工作十分重要,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科竞赛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改进学风,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意义,得到各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竞赛很多,电子设计竞赛与数字建模是教育厅特别重视的竞赛,但并不是专门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中科软件大赛是对计算机专业的,但获奖人数极少,很难调动老师与学生参赛的积极性。而且,上述比赛都要求分组比赛、预提交作品,考的主要是老师与学校整体实力。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的竞赛还有ACM、信息大赛等许多,其中,ACM为国际大赛,很难得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前4届称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去年改为现名,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目前层次不高,主要是独立学院与职业学院参加,二本参加的很少。 “‘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具有一些吸引人的特点:1、学生个人上机比赛,考的是学生个人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能衡量学校与老师的教学水平,其成绩可直接供用人单位参考。2、上机现场考试,时间4小时,能大致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3、考试内容与学校教学内容接近,不过多超纲,强调综合设计能力与独立操作能力,有助于促使学校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改革教学方法。4、强调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政府、学校、企业联手构筑人才培养、选拔平台,着力加强与企业联系,东软等超过30家大企业对于大赛获奖选手将给予直接面试或直接录用的绿色通道,决赛期间将举办现场招聘会,现场签约。湖北分赛区也将直接向湖北省130家信息类企业推荐获省级奖的学生。这将带动更多企业关注大赛,使得优秀学生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更好发现与发挥人才的作用;帮助企业找到更合适更理想的人才,减少人才聘请成本。因此,本大赛得到广泛支持,今年湖北省将有除武汉大学等少数学校外60所主要大专院校参加,参赛学生人数超过1300人,在去年比前年增加近一倍的基础上,今年比去年又增加近一倍。 湖北省市教育大省,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人数众多,但是,软件企业强的不多。去年,武汉市有一个重大项目,投资数亿,我省一家很有影响的企业对该项目得而复失,其技术层面的原因是不掌握软件自生成、自适应技术。其实,我们早在2005年就已经完成了具有自适应特性的管理系统软部件技术的研究,具有很强超前性,对于当前云计算、物联网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我们省内企业却至今未能掌握该技术,我们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了。 软件大赛规模日益扩大既对企业寻求人才创造条件,同时也可能加大人才流失的可能,由于参赛人员本来就是各个学校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再经层层竞赛比拼,人才会浮显出来,将成为大型有实力企业猎才目标。中、小企业或对人才关注不够的企业将更难获得自己急需的人才。院长们呼吁:1、计算机专业学生有特殊的培养方法。2、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合格率不高。3、软件人才对湖北经济发展极为关键。4、希望湖北省能出台优惠政策,设法多多留住人才。 我们衷心祝贺本次会议成功,祝愿本次大赛成功,希望湖北学生能赛出比去年更好的成绩。另外,难得有如此多的院长参加本次会议,希望湖北省各大专院校计算机院院长能经常开展联谊活动,希望大家能多多传授与交流好的学科建设的经验。谢谢北京大赛组委会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好的平台,希望湖北省政府、学校和老师们能充分利用好这样的平台,促进学校与政府机关、与企业单位的更紧密的联系,互通信息,为学生服好务,为培养更多优秀软件人才而努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议热点--谁为引进海外高待遇‘非英才’买单?
热度 10 lin602 2012-2-29 23:23
昨天晚上写了一博文‘ 28岁教授---中国真会造神呀 ’,引来博友评论很多,今天出差到杭州之江有机硅公司做中试,晚上看了一下网页,才知道反响如此大。 同意我观点的人不少,反对我意见的人同样也很多。甚至极少数人牵涉到对我本人的攻击了,哈哈。 作为一位公民,对某件事情发表点看法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宪法与法律规定的,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你也可以发表,我同样尊重你的意见。 这里我要表达一个意思,我不认为目前袁荃目前发表的论文不好,只是作为博士后发表文章与教授要求不一样标准而已。作为在教育工作岗位呆了三十年的人来说,我是担忧,从博士后到教授,要不要有个见习期? 我明确表明这样一个观点,我自己见到的海外回来工作的博士及博士后,部分人做得很好,比国内学者好,但也有许多人,他们做的成绩比国内的人要差得很多很多。而且许多人也接近退休年龄了,基本定数了。 不要说是海归与非海归与‘通后门’联系在一起,我将这所有额外因素排除了。 我相信,如果大家真的下功夫,收集信息,不少回来时给非常非常好的条件待遇职称的海归,经过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工作,他们工作比不上同岗位上的土鳖,这种情况谁买单呢?损失是谁的?给他们有没有造成压力? 这些人走向仕途就别再谈了。 我也是从内心谈一下自己的忧虑,攻击我没有任何意思。 网上传了不少我科研工作不怎么样的评论(其实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就事论事嘛),其实我也不想多说,只非常粗线条地说一下,我做得不好,非常惭愧:中山大学本科,南京大学硕士,最高学历硕士,没有出过国读学位与进修。主持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项省基金。做了二十多项企业项目,由我技术产生的产值我没有计算过多少亿,增加了多少就业岗位我也没有算。几个国内著名胶粘剂企业与我都有技术合作(可以问问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新老秘书长),发表英文文章比较少(我的木桶最短板)。部分‘关心’我的人发在网上的我的内容,那是多年前的,没有更新。 哈哈,睡觉了,我心非常踏实。
468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清华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在国外我不会这么高产
metanb 2012-2-29 15:5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394.shtm
个人分类: Today's selection|1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江苏常州12名硕士当城管 被指浪费人才
pinjianlu 2012-2-28 10:56
http://news.163.com/12/0228/04/7RARMQGI0001124J.html
个人分类: 书摘|2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说山东(5)齐和鲁(下2)
热度 4 fdc1947 2012-2-25 08:11
齐国与 稷下学宫——竞争出人才,苦难有思想——齐鲁与山东的别称 —— 为什么山东简称为鲁不称齐? 齐国与 稷下学宫 齐国在稷门附近设立学宫,史称稷下学宫。“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城门的名称,“稷下”即稷门附近。稷下学宫聚集了当时的天下第一流学者如 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申不害、彭蒙、尹文、荀子等。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他们在那里“ 各著书言治乱之事 ”。“ 于是齐王嘉之,自如 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史记·孟子邹衍淳于髡荀卿列传》)而且齐王允许他们“ 不治而议论 ”,因而稷下学士的数目达“ 且数百千人 ”(《史记·田敬仲世家》)。而现代人则称赞 稷下学宫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竞争出人才,苦难有思想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的学宫,并不是偶然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强国并吞弱国,生存竞争的时代。强国富民是各国的生存之本,而人才是强国富民之源。有了人才就有可能产生强国富民的办法,所以各国都争相拉拢、争取人才。以四公子为代表的贵族争养门客就是人才的争夺。而分裂的政治统治也为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各种异端思想的发明,准备了政治基础。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爷投八路。 魏文侯的太子在路上遇到文侯的老师田子方,赶紧把车停在路边,上前问候。田子方竟然不回礼。气得太子质问田子方:“ 夫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田子方答道: 当然贫贱者骄人。诸侯骄人就要亡国,大夫骄人就要亡家,贫贱者就不怕,说的话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我就走人,大不了去楚国、越国,说走就走,就像扔掉一双破草鞋一样 (若脱屣然), 富贵者怎么能够贫贱者一样呢 。 你看田子方的气有多粗,离开一个诸侯就像扔掉一双破草鞋(如今有的海龟也有这种气魄了)。这是政治竞争的作用,并不是某一个诸侯对人才有特别的爱好。 事实是,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孔、孟、老、庄、杨、墨等都出现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代;佛、道宗派,多立于六朝;连还算有些创新的程朱理学,也发明于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年代以至“康乾盛世”,出过一个大思想家吗? 国家多难,老百姓受苦,却有大思想家,这是一件很值得深思的事情。如本人饱食终日,只会随便说说闲话,不会有多少深刻的思想。 不过,现在是全球化了,天下不再只有“九州”这点儿地方了。对于全世界而言,现在正是四分五裂、剧烈竞争的年代。我们的眼光可要放远一点。 齐鲁与山东的别称 中国人有用古称或别称来称呼地名的习惯。例如,把陕西一带称为秦地,把山西称为晋等等。对于山东,也有好几个称呼。 例如,称呼山东为山左。凡称左右之地名,古人总是假定说话人坐北朝南,因而,左东右西。山左即是山东,江左就是江东即江南(南京往上游一带长江呈西南东北流向,故江东即江南)。这种称呼在明清文人中用的较多。同样,山东靠着大海,在大海之西,故又可称为海右,杜甫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说的是济南的历下亭。杜甫那时,还没有后代意义上的山东(见《 闲说山东( 1 ) 》),所以不可能说成山左。 齐国的地盘在泰山之东、之北,约占山东省的 2/3 以上的土地面积。所以,古人大多称这块地方为齐、齐地,其人则为齐人。 鲁国的地盘在泰山之南、之西,约占山东省的不到 1/3 的土地面积。一般很少说鲁人,因为,鲁字的意思是钝,迟钝,鲁莽,鲁人容易产生二义性。如果一个古人自称鲁国人,那一定真是曲阜附近的人,不可能是济南人,更不能是胶东人。 古代中国有九州说。齐地属青州,鲁地属兖州。所以过去也经常有人以此二州,分别称呼山东的一部分。 为什么山东简称为鲁不称齐? 把山东简称为鲁的近代的事。为什么把山东简称为鲁而不是占地面积大的齐?这还要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现在流行的各省的简称说起。 现在的各省简称许多在清代中期以前是没有的,文人的文章经常用到的是别称,如上面说到山东的齐、鲁、山左、青州、兖州,称浙江为越,四川为蜀等等。只是到了清代后期才出现现在所用的简称,如称山东为鲁,浙江为浙,四川为川等等。为什么? 当时出现了电报。电报必须简要,多一字就多一点费用。就像我们几十年以前编计算机程序,内存非常紧张,能够用整型数 2 的,绝不用实型数 2.0 。于是,政府公文,商业往来,都出现了不少简称。而这些简称必须读的上口,尽可能不会被听错。 我们都知道,电报、电话出来后,数目字 1 读成 yao , 7 读为 guai 。那是为了防止听错。广东的简称只能是粤,浙江本有两个选择,越和浙,为了不与广东冲突,浙江只能简称为浙。同样,河北只有一个选项——冀,山东有两个——齐、鲁,齐与冀发音相近,容易听错,于是鲁就是必然的选择。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多少深奥的“比较文化”可言,什么鲁文化与齐文化的比较啊,孔夫子的影响啊,等等,都不过是“齐东之野语”。 不过,虽然一个省名可以简称,但是对于省内各地区,还是应当尊重传统的名称,例如,山东是简称为鲁了,但是山东东部还得称胶东,如果称之为鲁东却似乎显得文气略差一点,只认识了《新华字典》上那“鲁”“山东省的别称”这几个字。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4597 次阅读|13 个评论
本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诚聘人才!
热度 7 Wuyishan 2012-2-23 16:17
本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诚聘人才! 武夷山 情报方法研究中心是我分管的单位,现在,有几个岗位需要招人,详述如下。需要说明的是,本所的正式招聘通知日后会在科技部网站上统一发布,现在,我个人非正式地披露一下, 有意 者 可与 情报方法研究中心 主任 潘云涛 联系 panyt@istic.ac.cn 。 1. 情报方法研究岗 招聘人数 1 人 招聘对象 应届毕业生(博士) 招聘条件 具有 情报学及相关领域课题研究经历。 熟练掌握情报学理论方法,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表达 沟通,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正派,遵纪守法 。 工作职责 围绕情报学、信息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开展情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密切跟踪、监测国内外情报理论方法研究方面的前沿成果; 参与相关的国际、国内交流工作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 2. 情报方法研究岗 招聘人数 1 人 招聘对象 博士后出站人员 招聘条件 具有情报学(情报技术)、计算机应用或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等专业背景,具有相关课题研究经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表达沟通、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正派,遵纪守法。 工作职责 利用知识管理与情报技术领域的理论、方法、工具开展情报方法与算法研究; 参与相关的国际、国内交流工作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 (博主旁白:我们迫切希望招到能够将我们的研究思路付诸算法实现的专业人士) 3. 信息分析研究岗 招聘人数 1 人 招聘对象 社会招聘或博士后出站人员 (博主翻译:“社会招聘”指已经拥有北京市户口,愿意调动到我所工作者) 招聘条件 参加过重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或课题,并担任骨干成员。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 1 篇以上学术文章。具有较强协调 沟通能力,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正派,遵纪守法 。 工作职责 通过多源数据的比较研究,综合分析成果,改进科学评价方法 。指导实施相关的课题研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为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服务。 4. 图书评价研究岗 招聘人数 1 人 招聘对象 博士后出站人员 招聘条件 具有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具有 2 年以上研究工作经验;参加过重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或课题,并担任骨干成员。 熟练掌握科学计量学理论方法,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 1 篇以上学术文章。具有较强协调 沟通能力,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正派,遵纪守法 。 工作职责 面向新闻出版管理单位及各大出版社,通过遴选设计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深入开展图书的评价工作。 5. 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岗 招聘人数 1 人 招聘对象 社会招聘 招聘条件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理工科背景,基本掌握科学计量学理论方法, 掌握一门外语, 熟练运用信息分析软件; 具有 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正派,遵纪守法 。 工作职责 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实施相关的课题研究,完成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的课题研究任务,为政府、企业提供服务。 6. 数据库维护与支持岗 招聘人数 1 人 招聘对象 社会招聘 招聘条件 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3 年以上软件系统开发、测试等工作经验,熟悉软件工程、相关工作方法,具备相关设计、开发、测试工具的使用经验。 工作职责 承担科技论文跟踪监测平台的建设和科技论文评估与分析平台建设工作,协助研发项目的管理。主要负责软件测试与配置管理,并参与软件需求分析与设计工作,参与技术规范研究与制定、研究报告、项目文档的撰写等,参与相关的国际、国内交流等工作和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 。 7. 信息分析高级研究岗 招聘人数 1 人 招聘对象 归国留学人员 招聘条件 具有博士学位, 2 年以上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具有科学计量学和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具有科学计量学和情报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经验;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工作职责 主要从事面向宏观科技决策的科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开展基于论文的各学科领域研究 ,为宏观科技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56 次阅读|13 个评论
杰出人才
热度 3 metanb 2012-2-23 02:08
教书匠再怎么了不起也不可能划入杰出人才之列。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45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学弊病:管理体制官僚化 权钱横行
gewenqin1520 2012-2-21 22:59
中国大学弊病:管理体制官僚化 权钱横行    钱学森之问已众所周知,但是大学为什么还是培养不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杰出人才为什么老是“冒”不出呢?这对不少人来说是个谜,其中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与决策者。   怎样的模式有利于杰出人才的培养?我认为钱学森之问与孟二冬精神恰好可以形成一对问答,孟二冬精神即“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的精神,这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思考方向。然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大学管理制度不利于普通教师践行这种精神,或者说不激励大学学人以这样的方式去生活。   图为哈佛大学校园。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说,北大曾与美国大学是同步的。在历史上,中国大学的发展先后出现几个小高峰,杰出代表是蔡元培(上)任校长时期的北京大学、郭秉文(中)任校长时期的东南大学、梅贻琦(下)任校长时期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 大学管理的行政模式是条歧路   大学不注重学术价值,而重视经济、政治价值,这使大学偏离了本原,走入了误区。   中国现代大学诞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们先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再学习欧洲的办学理念,后来以美国为主要的学习对象。中国大学在1917年之后,逐渐融入了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从1917至1925年、1928至1937年、1937至1946年,中国大学发展先后出现几个小高峰,杰出代表是蔡元培任校长时期的北京大学、郭秉文任校长时期的东南大学、梅贻琦任校长时期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   自1949年以来,中国高校管理以“前苏联”为模仿对象,引进行政管理模式,逐渐脱离了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这一源头应回溯到孙中山效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广东大学,后来改名为中山大学,并形成了“党化教育”模式,受到了胡适、陶行知等人的批评。1928年国民政府开始反对“党化教育”,转而提倡“三民主义”教育模式。但这一大学与行政紧密结合的模式,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了广泛推广。   1952年,中国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逐渐形成了偏重理工学科、轻视人文学科,偏重大学的经济和政治工具功能,轻视大学的人文功能的局面。   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提出了中国大学的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随后,很多学校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自1991年以来,大学的行政化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更多地将大学定位为官僚机构或工厂,这样的体制自然难以培养出学术大师。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高校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找到了一种新的模式,即以工程、项目、课题的方式管理大学。这种管理方式表面上看很有效率,但实际上对大学构成了深层次的损伤。因为,这种模式使学人直接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学人的自主性被系在一个个掌权、掌钱的外行人手里。   在2008年的时候,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曾对我说:北京大学曾经与美国大学是同步的。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改革的时候,北京大学的发展是和美国大学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西南联大也曾经步入世界大学前沿。但现在,内地大学和美国顶尖大学的差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想主要在于:大学制度的行政化与大学内在价值的丢失。   大学不注重学术价值,而重视经济、政治价值,这使大学偏离了本原,走入了误区。   大学本应承载三重价值,即学人的精神家园,学业和职业的基础,成人和幸福的基石。 近年来,有些学生一入校,就探讨将来的职业和收入问题,只注重职业与就业功能。就业当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是关注这一方面,未能在内在精神上成为真正的大学人,未免太过片面和狭窄,也太浪费青春。大学太过行政化,会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而精神的缺失使大学不能很好地完成成人的功能。因此,大学的发展要遵从其自身的内在生成规律。   中国大学发展现状,从外部环境来看,有四种迹象严重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第一,高等教育顶端外移,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直接就读世界尖端大学本科、研究生。2009年有1万多名中学生选择不参加高考,直接出国。第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杰出教师并不多见。第三,创新能力难以提升。根据洛桑年度报告,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第四,评价方式单一,高校之间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现在学生入学仅凭高考分数,很难做到教学适宜,应该在高校和学生之间建立双向选择关系。   从内部发展来看,大学存在着五大突出问题:第一,真伪难辨。真研究还是假研究?真学历还是假学历?类似问题层出不穷,大学公信力下降。第二,钱权横行。大学里,能拿到科研经费的人比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人往往处于更好的位置,真正做教学和研究的人反而很难拿到经费。第三,虚实不分。有的教师认真教学、专心科研,有的教师头顶各种名誉招摇,哪种教师对大学的发展有实质贡献值得我们深思。第四,批判无力。有一次,我参加研究生开题会,一位老师给学生论文提出一些意见,学生就非常激动地认为,这位老师对他有意见。现在老师都不能批评学生,那么在老师之间还能互相批评吗?老师还能批评校领导吗?在这种的风气之下,学术研究怎么能进步?第五,闭门自慰。关起门来看自己的学校年年有进步,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指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横向和纵向比较。所以,我们要积极推动全国各地的学校做校史工作,这样会有利于各个学校以史为鉴,认清现状。   近十年来,内地大学发展有量的增长,但未能实现质的提升。从1995至2005年间,我国28所高校与美国大学联盟SCI论文指标比较可以说明,而这段时间大学教育不公平问题加剧。在扩招前,大城市与农村学生生源的比例约为3:1,而扩招后达到了5:1。大学的发展仍在粗放式地扩张规模,尚未走上内涵式自主发展之路;大学的发展仍然依据行政和商业规则运行,学术逻辑依然被边缘化。   2010年8月9日,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在《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学开马车赶火车”的文章,形象地指出了大学官本位浓厚、人事制度老化、师生关系疏远、教学声望下降、泡沫学术抬头、计划经济严重、人文精神模糊和改革步伐缓慢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个是在精神层面上丢心失魂,另一个是在制度层面上杂乱无章。总之,大学的发展亟须弘扬大学精神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要遵从大学的逻辑来办大学、管理大学。 “士志于道”:中国大学精神的千年根基   “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中国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是中国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   在中国历代大学中,“士”是个关键概念。“士志于道”即“士”追求“道”。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多样性的“士”,通过“士各有志”的多样性的“志”共同指向外在一致而内在多样性的“道”。这便是我国古代大学精神的基本原理,它对现实大学的发展启示太深刻了。   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学校的个案研究发现,不同的大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各异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但深入研究会发现,各个大学精神都具有一定的共性,都与当时所处时代的救亡图存密切相关,带有“明道救世”的特征,具有对世事批判和审视的视角、尊道抑势的心态。   中国大学的源头在春秋战国时期。“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精神的起源,也是中国大学精神的起源。《大学》开篇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大学精神自身发展的道路也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中国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以行为承载道),是中国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   简言之,“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中国大学精神即是“士志于道”的精神,或者说是“士”的精神,是“德治”的精神,是“做人”的精神,是“和合”的精神。   近代中国大学中西融合,主要具有学人自主、民主科学为核心和全面深刻等三大特征。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大学逐渐吸收西方的精神,但这个过程是自主的。而在1950年之后,大学的调整、改革经常受到外在的影响,是不自主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大学的发展是全面与国际主流融合的,现在的情况仍然不能达到当时的融合程度。   开放是符合大学逻辑的选择   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   开放是大学本原的特征,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稷下学宫、书院,还是西方的波隆亚,都在生源、教师来源、学派关系、思想表达等方面呈现出开放的特征。大学因其开放性,历来就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组织形式和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大学的开放程度。   大学的开放性是由大学的社会职能决定的,培养高级人才和探究高深学问不可能在一个局促的环境里成就,唯有精神意识开放,才能在讨论、批判过程中促成知识增量的产生,才能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的思路。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   开放还是大学能成其大的缘由。现实中客观上存在行为和思想的域限,然而,这种域限是时代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足造成的,而非主观设定的,大学开放即是立意于能容乃大,而尽力拆除有碍大学发展的行为和思想围栏的过程。 开放也是大学的生存机制,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大学发展存在多维的空间,需要以学人独立自主的、开放的思想意识去探究、选择,寻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和目标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开放是大学发展最为关键的免疫系统,它的存在和运行足以消解大学中各种危害学术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及其他妨碍本真、健康的学术增量产生的因素。只能依靠更大程度的开放,才能让伪知识、伪学问以及有违学术规范的行为原形毕露。   大学开放就是营造并维护大学的原生态。开放则兴盛,闭锁则衰败,大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代表着大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   封闭则是中国大学积弱的主因,中国大学在生源、师资、课程、管理等核心层面均未深层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中国大学要立足本土,发挥优势,但一定要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管理体制官僚化必然导致封闭。封闭的后果是:大学成为行政科层的附属品和复制品、学人权力边缘化以及办学过程“学店化”。   中国大学在人类大学中的生态状况必须通过开放才能改变,“自我举起”式的改革不可能改变中国大学的生态状况。只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中,才能实现同世界范围内优秀大学有效交流、对话和沟通,可以直接体验到的,竞争是通向人类大学生态顶端的现实路径。   大学开放是多层级的开放,生源开放是起点,考察指标是外地学生的比例。师资开放是关键,考察指标是学校是否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双向、平等、全面开放是目标,现在很多学校是不平等的开放;价值开放是最高境界,学术自由是保障;开放的微观体现是人际的包容,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在创新或与您意见相左时,你是支持、容忍还是厌烦、打压,这是检验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开放性的微观标示。   开放并非必然或自然导致大学发展。若以因循、被动、他主的态度迎合开放,中国大学可能会江河日下;若以求新、自觉、主动、自主的态度迎接开放,中国大学才可能真正获得提升。有些大学领导说,教育部说怎么改我就怎么改,这就是典型的因循。开放环境中的竞争是促使一所大学不敢松懈,积极进取的巨大动力。开放意味着大学而有更多的公平、效率与健康。   进一步开放是提高大学质量的关键,大学质量不可能完全靠被动地接受评估而提高,不可能靠物质金钱堆砌,不可能靠较高的行政级别抬高,必须靠师生自觉感知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开放和自主发展才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    开放大学的精神和理念   从“心”开放,是获得真实有效发展的根基,是解决当前大学发展中遇到的众多突出问题的一种有效选择。   从“心”开放,是大学开放“先立乎其大”的选择。“心”是指大学的精神和理念。大学精神与理念的开放是决定大学开放的首因。大学的本质特征决定着大学的开放必须从内部开始,必须首先实现大学精神、理念和思想的开放。   从“心”开放就是依据大学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从大学内部发出的一种理性、真诚和诚挚的诉求;是一种自觉、自主和自为的开放;是“主体在场”而非“心不在焉”。只有保证这样的诉求不失真地发挥作用,才能引导大学健康、协调和稳步前行。  从“心”开始才能使开放成为大学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特性。评价大学是否开放主要看它的思想、精神和理念是否开放,再看它的其他方面是否同样显示出开放的特征,不能因为它具有某些形而下的开放特征就判定它是开放的。   从“心”开放,是获得真实有效发展的根基,是解决当前大学发展中遇到的众多突出问题的一种有效选择。如何将大学办出特色,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出更多、更杰出的人才,如何解决资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在思想、精神和观念上进一步开放。先准确定位大学,依照大学的逻辑,把这些问题放在大学发展之中逐一解决。   从“心”开放,是中国大学的战略选择,包容、融合世界上一切优秀教育文化和大学发展模式是再造和创新未来大学发展的基础。中国大学应有长远眼光、宽广心胸和远大志向。进一步国际化是中国大学发展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惟有在真诚参与中,才能提高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中国大学从“心”开始,进行开放的时机与机遇已经到来。抓住当前的机遇,实现从“心”开始的大学,开放是中国大学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选择。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多地关注了世界各国大学的外在、过程、制度和结果,而对属于大学内核的内在精神、宗旨、原则和理念或关注不多,或忽略,或避而不谈,或有意排斥,没有沉下心来打造中国大学独特的精神视野和路径,没有因时因地制宜、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由于精神理念没有完全开放,使大学在设置和运行方面手足受束。没有进入原生状态,一直没有完整地展现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学精神与理念的开放,不是一个简单的形态开放,而是向着大学本原的目标,遵从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立足于人类大学文化的积淀,超脱于权势和利益,由学人自主地沿着大学发展的轨迹向前迈进。   育人、学术是大学的目的。大学的一切办学措施在于保障和增强大学的育人与学术整体能力。学术、育人若不能成为大学的目的就必然成为大学的手段。   大学开放是由实然大学向应然大学之路的开放,是向大学学人责任与权力的开放。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专业性社团组织,必须建立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每个学人都应勇于发起和接受挑战。每一位真理的探求者在真理面前都是天真的而非老成的,是虔诚的而非虚伪的。   大学精神理念的开放,集中体现在社会和政府对大学师生在追求真理、增值知识、成就人才上的充分信任。社会和政府应该相信学人能够通过研究共同体内在的准则处理好内部以及学人与社会其他组成的关系,使学人们能够自主地追求大学的核心价值,不用大学的外在价值束缚学人对大学的核心价值的自主追求。   学人的精神是独立的,应立足于独立思考,而不是成为物质和世俗权势的奴仆,更无须对社会采取追赶、逢迎和讨好的态度。为此,大学管理中要多些自主权,少些行政命令;多些民主评议,少些“一长制”。 大学学人要成为大学的真正主人。一些学校总是把仅到过学校一两次的领导人的照片放在前面,而无视长期工作、生活在校园的师生。大学开放要使大学学人不再仅仅是打工者,尤其不应成为“搬运工”,而应成为以中西文化为基础的独立思想者,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材料的原创者。   大学精神理念和思想开放不是追求无政府,而是要寻求更有效率、更符合大学特征的、更为严谨的管理,主要依据学术逻辑而非行政逻辑或商业逻辑对大学进行管理。学术的真实权力应掌握在实实在在做研究且在某一领域走在前沿的人手中。开放在于使学术规范畅行无阻,承认学术规范是天下的公器,不可私用,也不可为一部分人所用,每位学人都有同等的使用权力。    “彼且为大学,与之为大学”   每一个大学学人都要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麻木还是清醒?选择自主还是他主?选择闭锁还是开放?选择为学还是为官?选择求真、求善还是趋伪、附恶?选择独立思考还是一味服从?   “彼且为大学,与之为大学”的意思是,将大学作为大学,不能作为政府机关或商业机构来管理,要遵从大学的逻辑,采用大学的模式管理。   一般地,大学管理依据可以有三点:一是从学生天性出发,依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提供管理服务。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采用把课程内容备好告诉学生的方式,而非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定期和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特长,分别指导。二是从政府文件出发,通过行政指令、领导要求的方式,制定教学计划,师生按要求活动。这种方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了顶点,但往往违背师生天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三是从社会需求出发,根据学校定位,形成办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师生按计划活动。   比较科学的大学管理应该将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作为第一依据、社会需求作为第二依据,依照专业社团的方式进行管理,依据法律和大学的特性和内在逻辑管理大学。只有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人力资源才能增强,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现代大学应该依据人的成长和知识增值的逻辑管理,即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学生自治;依据法律保障,授权与问责相结合,决策与执行相分离,使大学学人有责有权;依法民主管理学校。   要明晰高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由大学来办大学,教育家办大学。政府并不一定能办好大学。应对现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大学办学自主权很难得到政府行政部门尊重的部分作修改。建立学术主导的内部管理,普通教授主导的教授委员会负责学术评价、人才引进和评价、招生、财经分配,健全的学生自治组织。只有在学术最前沿的人,才知道学术资源如何分配最为有效,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学术主导。现在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一定要考核学历,因为没有同行能客观地评价他的学术能力,如果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近期目标是:第一,打破计划体制,实现学校平等竞争(打破招生分批次,校长论级别,资源分配论关系的局面)。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评办分离,恢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第三,保障学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完善校内的民主管理。第四,明确学校章程(条例),各校依章办学。大学自身面对改革宁可快半拍,不要慢半拍。首先制定章程,练好内功。把学校建成知识分子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真正落实服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策略。   每一个大学学人都要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麻木还是清醒?选择自主还是他主?选择闭锁还是开放?选择为学还是为官?选择求真、求善还是趋伪、附恶?选择独立思考还是一味服从?建议大家独立思考而不一概接受,求真拒伪,趋善而远名利,务实而戒浮躁,创新而不简单重复。以此与大家共勉。 转自光明日报
0 个评论
母校又一个长江学者走了
热度 1 gaojiange 2012-2-19 10:09
离开母校半年多了,偶尔转一下,关注一下学校的变化。早晨,去论坛转一转。惊讶的看到母校又一个长江学者走了,还是自己所在学院的。 信息如下: 2012年2月16日,浦玉忠校长亲赴南京禄口机场,迎接我校新引进的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邓林红教授来校报到。这是常州大学发展史上迄今引进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也是常州历史上引进的第一位“长江学者”。邓林红教授全职加盟常州大学,标志着我校“人才强校”战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意味着我校人才队伍建设从高原型向高原高峰型转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1年初,校党委书记史国栋教授在得知邓林红教授有变动工作意向的想法后,亲自登门求贤,以满腔的热忱,表达了学校在快速发展、弯道超越进程中对高端人才的渴求。随后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跟进,邓林红教授于2011年底与我校正式签约。 邓林红教授系生物医学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生物流变学科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杰出学术领军人才,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客座科学家。邓教授近几年在生物医学工程的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论文总计60余篇,被Science等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广泛引用400余次。其中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的论文2008年获评美国材料科学领域全球“快速突破论文”。 邓林红教授加盟我校后,将依托常州市重点发展的医疗仪器装备、生物医学材料等产业,结合常州大学的特色,建立起一个能进行尖端科学研究,又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新学科的建设必将加快实现我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 浦玉忠校长亲赴南京禄口机场迎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邓林红 2012年2月18日,是常州大学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校党委书记史国栋教授在贵宾室会见了全职加盟常州大学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邓林红。组织部、宣传部、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科技处、财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学科办及相关学院的负责人陪同会见。 在龙年龙城的大地上,在常州大学新年开篇的良辰吉时,史国栋书记对邓林红教授的加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向邓教授的家人转达美好的祝愿。史国栋书记向邓林红教授一一介绍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早在2011年年初,史国栋书记在得知邓林红教授有工作变动的最初想法时,就上门求贤。邓林红教授今天的如约而至恰恰是记住曾经相约的真诚和情怀。史国栋书记感谢邓林红教授对常州大学的信任,相信“长江学者”的全职加盟将会为常州大学实现弯道超越提高加速度。史国栋书记要求各职能部门做好全力配合,兑现学校相应承诺,并同时要求各部门择时主动介绍职能,为邓林红教授缩短适应期,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邓林红教授对学校领导的诚挚和重视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相信常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相信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对常州大学跨越发展充满信心。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自己愿以实际行动与大家共同描绘常州大学的美好未来。 史国栋书记会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邓林红 附录: 教师代表邓林红在201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欧书记、林校长、各位担任和未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教师同仁们、自豪的父母们,亲爱的2011届全体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好! 昨天上午接到学校有关部门的通知,要我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讲话。我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因为我清楚我并没有充分的资格作这个教师代表,我既没有给你们上过什么课以获得你们广泛的尊敬,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可以作为你们的表率。再者我也没有经历过这么大场面的考验,实在胆怯的很,担心讲不出像根叔那样既哲理深厚又让大家兴奋的话语,若有半点扫兴,岂不罪莫大焉!所以一开始也力图婉言推谢,但没有被批准。大家也都知道,上级安排的任务只有全力以赴去完成,哪有推脱的道理,领导说你行,你还不行吗? 当天还有其它更急迫的任务要完成,只好晚间挑灯夜战,准备讲稿,直到夜半三更也没有想出什么宏篇大论的主题,最后决定放弃主题,随意识流说说心里话。讲稿也来不及送领导审阅了,讲得不对的地方,除文责自负的原则外,还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第一,我要感谢全体毕业生同学们,是你们的毕业才使我有这份荣耀向你们全体同学讲话。此时此刻,我站在台上,你们坐在台下,但我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对我是第一次在一个著名的大学,而且是我的母校的毕业典礼上讲话,而对你们则是即将离开学校,开启人生舞台的重大典礼,都是处女秀。二十九年前的今天,我也坐在这个风雨操场的某个位置,看起来其貌不扬的一个男孩,但内心充满着激情与期望。其后的二十九年间,从中国到欧洲再到北美,游学于哈佛等若干大学,走过了大半个世界,见识了无数美丽风光,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不断成长为两鬓斑白的中年男人并且又回到这片曾经熟悉的校园任教。我花了整整二十九年从台下走到台上,当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我总是在努力一步步向上走来,这一点绝没有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和期望。至少,我骄傲,我是重大人!我相信,今天在座的所有同学也会天天进步,许多同学进步的步伐会远远超过我,不需要很久,也许在母校90或100华诞时,你们中就会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人才!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今天我为母校骄傲,明天母校为我自豪”的含义。 第二,我想说的是,同学们就要离开母校了。母校对于我们每一个在此接受过教育的人而言就如同母亲一样永远割舍不掉。不管我们当初是如何来到这个学校的,我们在这里接受教育,获得生存必须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成长了人生的智慧。正如哈佛大学一个校门入口处刻写的“Enter to grow wisdom”----Charles W. Eliot, Harvard President, 1901。所以可以说我们真正的人生是从这里开始的,也许有的同学的爱情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呢!我常常讲,人生大事如婚姻等都有可能不是唯一的,只有大学毕业典礼只此一次,不可再来。国内外大学,尤其国外大学对毕业典礼都是极其重视的,因为其不可重复性。许多父母、亲朋就算长度旅行也要亲临见证这一关荣的时刻。去年,我儿子从多伦多大学毕业,我也不远万里前去参加。而同学们毕业离去后,母校就像母亲一样永远关心、牵挂着你们,许多年后你可能会发现当年教过你或者你接触过的老师还记得你,你的故事还有人谈起,母校的发展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你的成就。这是在血缘关系之外的另一种母子渊源关系,其忠诚度有时甚至超过血缘的母子关系。所以,我们不可能忘记母校,更不可能不爱母校! 第三,我想说的是,同学们离开母校就要步入社会。我们重大办学的一贯宗旨就是“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相帮,振导社会”。我个人以为,这是我知道的全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宣言。而这里面,我认为前两条主要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如果我们不能产生一流的研究成果,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我们就辜负了同学们和你们父母对重大的厚爱,就不配做你们的老师,这一条可以说天天鞭策着我自己,不敢懈怠。而后两句,对于学校也是则无旁贷,但我认为更是同学们肩负的重任。因为同学们源源不断地从母校走出去,奔向五湖四海,通过你们的行为,服务于广大的社会,推动国家的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提高。前面说过的哈佛大学同一校门的出口面就刻着这样的文字“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意。 当然,同学们走上人生旅途后会发现,前路可能并非平坦,还可能荆棘丛生。但这也正是人生的奇妙之处。人生的灿烂只有在回望中才在可能出现,所谓“阳光总在风雨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前人反复咀咬出来的味道。同学们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价值多元化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容易使人丧失对挫折和失败的抵抗力,尤其是对于从小受到宠爱和成长顺利的孩子。我在这里想告诉大家,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注定是脆弱的,就像好钢是锻打出来的一样。同学们如果以前没有准备好,那从今天起就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好将每一次挫折作为下一次成功的前奏。我最近看到《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应邀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她就避而不谈她的成功经历,而是大摆她曾经受过的挫折的龙门阵。她认为,她通过挫折和失败才认识到和做回到真正的自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我自己对她的见解是感同身受的,因为也有过许多挫折和失败的经历,但精神上却是愈挫愈奋,最后还是收获多些的。 过几天就是建党90周年纪念日了,共产党9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奋斗,才会有最后的胜利。有的同学可能看了最近拍的《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我就经常想,当年多么险恶的一个环境,这么一个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成就一番伟业!其间的艰难和挫折我们现在绝对难以体会,如果我们有他们当年十分之一,哪怕百分之一的坚忍不拔的精神,那还有什么是我们不可以做成呢! 最后,但不是最次要的,我想说,同学们行完今天的典礼后一定要坚持强身健体,保持心情愉快。这个话,有的同学会觉得婆婆妈妈的。但真理并不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说了一千遍的也不一定就是谎话。作为一个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的,我认真地告诉同学们,有确实的科学证据证明健康要从青年时代做起,其效果才持久和高效,不要等到年龄大了,身体出状况了才觉得健康重要了,这方面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础,保持健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大理石墙上就用包括中文在内的六种语言刻下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享有可以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的宣言。 临别,送大家一句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同学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工作或学习顺利,并请大家常与母校老师联系,常回母校看看。 谢谢大家! 个人选修过邓林红老师的课。他的中文书写不是很好,经常想不起来怎么写汉字。不过来重大这四年,没有听说也没有找到他发表几篇有影响力的文章。不知道怎么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还是在来重大之前发表的,还有很多署名作者一起合作的。个中缘由,不知其解。 看来新来的林建华校长,让重大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内部矛盾太多了。只有在发展中一个又一个解决了。
个人分类: 随记人生【日子月份】|61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 人才难得"
热度 2 whyhoo 2012-2-19 09:47
1974年12月下旬,毛泽东在长沙与前来汇报四届人大筹备工作情况的周恩来、王洪文多次谈话,在谈话中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几个月后,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金日成率领的朝鲜党政代表团时,向客人介绍并称赞邓小平:“此人叫邓小平,他会打仗,会做政治思想工作,还会反修正主义。”毛泽东像这样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的还有好多次。   “政治思想强”是邓小平在长期革命生涯中磨炼出来的。    邓小平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1919年9月,邓小平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了近一年时间。其间,他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接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且参加了川东师范、重庆联中、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生抵制日货,反对重庆警察厅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套购并拍卖日货等行径的斗争。这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传播。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经常刊登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在中国出版,这可能是他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开始。邓小平到法国勤工俭学之后,结识了周恩来、聂荣臻、李富春、王若飞等一批先进青年后,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阅读了一大批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并且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邓小平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后,便下决心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刚到中山大学的半周时间,邓小平便开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他在一份每周活动研究成绩表上填写:(1月)19日,上课八小时;阅读或参考书半小时;阅党团出版物半小时。在“读书”一栏中填写:读了《前进报》第四期、第五期,《列宁论党》,《向导》第一三九期,并且在“了解程度有无疑难处”一栏中填写:“无疑难处。”中山大学开设的课程,十分注重对革命理论的讲授,邓小平开始有了系统地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并且被编到以“理论家”组著称的第七班,被誉为“小钢炮”。理论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政治上的进步。他在一份党员批评计划案中填写:“一切行动合乎党员的身份,无非党的倾向”,“守纪律”,“对党中的纪律问题甚为注意,对一般政治问题亦很关心且有相当的认识,在组会中亦能积极参加讨论各种问题,且能激励同志讨论各种问题”,“从未缺席党的大会和组会”,“党指定的工作能切实执行,与同志们的关系密切”,“努力学习可以影响他人”,“对党的认识有进步”,“能在团中树植党的影响、最适合‘做宣传及组织工作’等等”。邓小平虽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不到一年时间,但这段时间的学习,奠定了他以后从事革命工作所必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他后来一生政治思想强的基础。    邓小平有丰富的革命实践活动的锻炼   1926年下半年,控制着中国西北地区的国民军联军领导人冯玉祥到了苏联,准备参加国民革命,要求从莫斯科中山大学选派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到他的部队中工作。邓小平就是当时派往冯玉祥部队中的二十几位代表之一。当时,中山大学对邓小平有两份鉴定。一份是1926年11月5日,中山大学联共(布)党支部书记阿戈尔写的:“多佐罗夫(邓小平的俄文名字)同志是一个十分积极、精力充沛的党员和共青团员(联共(布)预备党员)。他是该大学共青团委员会的一名优秀组织工作者,组织纪律性强,有克制能力,学习能力强,在团委会的组织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步很快。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同其他人保持同志关系。学习优秀,党性强(单独开展工作——单独做国民党党员的工作,被指派做这项工作的都是最优秀的党员)。”另一份是派到冯玉祥部工作时组织上的鉴定:“非常积极,有能力,是一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守纪律,沉着坚定。学习优秀。党性强。”   1927年3月,邓小平到冯玉祥部的中山军事学校担任政治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党组织的书记。他在学校开展政治教育,主要讲革命史,公开讲马列主义,培养出了一批有革命觉悟的初级军官和党政工作干部,并向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队输送了一批毕业生。这批人逐步组建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并在1928年成为陕西渭华起义的基础。1927年6月,冯玉祥下令要所有在他部队工作的共产党员集中到开封“训练”。邓小平凭着政治上的敏感,果断地决定不去开封,在安排好党的工作后,去武汉寻找党中央。   1929年4月,第一次蒋桂战争后,广西地方实力派俞作柏、李明瑞掌握了军政大权。为了对付蒋介石,他们要求中共派干部到广西工作。中共中央认为这是一个好时机,先后派出了40多名干部前往广西。派谁去统领这些中共干部,中央经过了反复考虑,最后决定派政治上强、党性强、能力强的邓小平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前往广西。邓小平到广西后,帮助俞、李整顿和训练部队,共筹反蒋、反新桂系军阀的大计,同时又坚持党的独立自主的原则,趁机开展兵运工作和发展革命力量。在他的影响下,俞、李释放了一大批大革命失败后被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经过邓小平卓有成效的工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个新的革命高潮在广西迅速发展起来。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邓小平先后领导了百色、龙州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邓小平任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师。1938年1月,八路军总部决定派担任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去一二九师担任政治委员。一二九师主要由红四方面军的部队改编而成,战将云集。师长刘伯承,是中共著名的军事家之一。派一个政委和刘伯承搭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邓小平来到一二九师后,和刘伯承,一个主政,一个主军,共事13年。邓小平形容他们二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地将‘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在战斗中发展壮大,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刘邓大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过程中,总是从全局出发,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各项重大任务,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多次肯定。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两个字“合格”,这是和作为政治委员的邓小平的政治领导分不开的。   1952年7月,邓小平从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的任上调到中央任政务院副总理。与邓小平一起调入中央工作的还有高岗、饶漱石、邓子恢、习仲勋等,当时有“五马进京”之说。高岗进京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进京后又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地位显赫,有“一马当先”之称。饶漱石进京前是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进京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也深受毛泽东的器重。由于高、饶位高权重,他们进京后不久,拉山头、搞宗派,向党发难。1953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期间,高岗便借批判新税制之机,斗争薄一波,以攻击刘少奇和周恩来,致使会议无法按原定方针进行下去。当毛泽东看到会议偏离了方向后,便交代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到北戴河“搬兵”,请正在那里休息的邓小平、陈云火速回来参加会议。邓小平和陈云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讲了些公道话,这样,会议的气氛才缓和下来,结束了会议。1953年9月,饶漱石在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也极力配合高岗的行动,未向中央汇报便开展对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安子文的批判,以期达到反对刘少奇、分裂党中央的目的。邓小平在会上强调:中央组织部过去的工作是有成绩的,“是与毛主席特别是少奇同志的直接领导分不开的,但子文同志也有成绩,不能设想只是领导得好,他们做不好而会有成绩”。   1953年底,高岗企图“拱倒”刘少奇,拉拢邓小平。邓小平明确说“不”。邓小平回忆说:“1953年底提出中央分一线、二线之后,高岗活动得很积极。他首先得到林彪的支持,才敢于放手这么搞。那时东北是他自己,中南是林彪,华东是饶漱石。对西南,他用拉拢的办法,正式和我谈判,说刘少奇同志不成熟,便争取我和他一起拱倒刘少奇同志。我明确表示态度,说刘少奇同志在党内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从总的方面讲,刘少奇同志是好的,改变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地位是不适当。”当时,邓小平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向毛泽东反映,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1953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批评高岗、饶漱石的阴谋活动。1954年2月,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邓小平发言,严肃批评了高、饶的反党分裂活动。会后,邓小平受命主持召开了饶漱石问题座谈会,揭发、批判饶漱石。1955年3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在揭露、批判高岗、饶漱石反党分裂活动的进程中,毛泽东再一次肯定了邓小平“政治上强”。1954年,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并接替饶漱石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邓小平有三次大的磨难的磨砺:第一次大的磨难是在中央苏区时期 1933年初,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党的白区工作遭受严重破坏。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待不下去了,被迫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临时中央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面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反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排挤和打击坚决执行毛泽东正确主张的同志。先是从2月开始在福建开展了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3月在江西开展了反对以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为代表的所谓“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邓、毛、谢、古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反对“左”的土地政策,主张平均分配土地,“给富农以出路”。邓、毛、谢、古的这些正确意见和鲜明态度,为当时“左”倾冒险主义者所不容。临时中央领导人指责邓小平领导的会昌中心县委在敌人大举进攻面前“张皇失措”、“退却逃跑”,犯了“单纯防御的错误”,“是与罗明路线同一来源”的机会主义。苏区中央局召开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作出了《会寻安三县党的积极决议》,决议指出“要坚决打击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机会主义的领导,并责令邓小平向中央局写出《会寻安工作检查》”。   邓小平没有屈服,在原则问题上没有作丝毫的让步。他在《会寻安工作检查》中陈述了自己所坚持的观点和做法,并把强加给他的污蔑、攻击和不实之辞顶了回去。4月,中共江西省委在宁都召开党的全省三个月工作总结会议,邓小平在会上就革命道路、扩大红军、土地政策、财政政策、作战方针等问题与“左”倾代表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会议期间,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还被责令两次写申明书。这次会议错误地把邓小平等四人打成“罗明路线在江西的创造者”,“反党的派别和小组织的领袖”。并且集中所谓“布尔什维克的斗争火力”,对他们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这场斗争中,邓小平被撤销职务,党内给予“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妻子金维映也和他离了婚。   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反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斗争一直记在心中。几十年后,毛泽东在邓小平1972年给他的信上批示:“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也就是说,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执行的是毛泽东所主张的政策和做法。    邓小平第二、三次被打倒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   1966年8月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8月5日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这张大字报发表后,邓小平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斗争。1966年10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邓小平被点名批评,并被指责为“错误路线的代表人物”。1967年8月,江青等人乘毛泽东离京之机,公然在中南海组织批斗刘少奇、邓小平和陶铸夫妇。邓小平被无端地扣上了“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的帽子,并被从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职位上赶下来,过起了被关押隔离的生活。   1969年10月,邓小平夫妇和继母夏伯根被下放到江西南昌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在江西的日子里,邓小平除了每天上午去工厂劳动外,都在阅读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对中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曾两次给中央写信,揭发、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在邓小平给中央的第二封信上批示,除了肯定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是“毛派的头子”外,还写道:“他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他协助刘伯承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他没有屈服于苏修。这些事我过去讲过多次,现在再说一遍。”周恩来接到毛泽东的批示后,立即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正式通知江西省委,宣布对邓小平立即解除监督劳动,恢复党的组织生活。   1973年2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通知,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再一次受到毛泽东的重用。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决定》。12月12日,毛泽东在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和剑英同志请邓小平同志参加军委,当委员。是不是当政治局委员,以后开二中全会追认。”当晚,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一致赞成毛泽东的意见,同意邓小平列席政治局会议和参加政治局工作,作为政治局委员,将来提到中共十届二中全会追认,并补为军委委员,参加军委和军委办公会议的工作。12月14日晚,毛泽东在召集的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会议上,谈及各大军区司令员对调问题说:“现在,请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发个通知,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我想政治局添一个秘书长吧,你(指邓小平)不要这个名义,那就当个参谋长吧。”第二天,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介绍邓小平时说:“我们现在请了一位总参谋长。他呢,有些人怕他,但是办事比较果断。他一生大概是三七开。你们的老上司,我请回来了,政治局请回来了,不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毛泽东专门对邓小平说:“你呢,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1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邓小平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待十届二中全会开会时追认;邓小平任中央军委委员,参加军委领导工作。1974年12月,毛泽东提名邓小平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同时,毛泽东还提出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党政军日常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同“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触怒了“四人帮”。毛泽东内心比较矛盾,他支持邓小平搞整顿、抓生产,却不能容忍邓小平否定由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1975年11月20日,中央政治局开会,专门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会前,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毛泽东想再给邓小平一次机会,希望邓小平能够就此妥协。   邓小平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明确表示,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这样,一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始了。1976年4月天安门事件发生后,“四人帮”提出要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时,毛泽东郑重提出:“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邓小平虽历经三次大的磨难,但他并没有消沉,而是愈挫愈奋。磨难磨砺了他的革命意志,练就了他的政治品格,铸就了他的新的辉煌。    邓小平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1923年6月,邓小平在法国参加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选择和确定了自己的信仰。他在谈到自己的思想转变时写道:“生活的痛苦,资本家的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略有感觉,然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个深刻的觉悟。其后,一方面接受了一点关于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的知识;一方面又受了已觉悟的分子的宣传,同时加上切身已受的痛苦,于是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他还写道:“我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侵入,一直就是相当(信)共产主义的。”   1926年1月,邓小平受组织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在一份自传中写到来苏(俄)志愿时说:“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自己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的(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这是一个22岁的青年人对他所选择的中国共产党的自白。   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政治风云变幻的和平时期,邓小平对自己的信仰始终如一,从来没有动摇过。他在武汉中共中央机关工作的时候,面对汪精卫反革命集团叛变革命的大屠杀,从容应对,改名邓小平;他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时,也时常面临种种危险;他在领导广西百色、龙州起义时,曾经受到中共中央“左”倾错误的打击,红七军、红八军失败后,到上海中央受到了冷遇;他在中央苏区受到错误的打击,被撤职、受处分,个人生活中也遭遇离婚等等,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党的忠贞。和平时期,特别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两次受到打击,但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   1977年4月,邓小平致信中央,批评“两个凡是”,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复出之前,当时中央办公厅的两位负责人找他谈话,希望他修改“准确的完整的”提法,他坚决拒绝,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我出来不出来没有关系,但天安门事件是革命行动。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1976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   1986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邓小平时问道:“您说过,您要活到100岁,然后可以去见马克思,到那时候,马克思旁边可能还坐着毛泽东,他们可能对您说些什么?”邓小平回答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才能取得胜利。”1988年9月5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我参加共产党几十年了,如果从1922年算起,我在共产主义旗帜下已经工作了六十多年。”   邓小平称自己是一位共产主义者,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我自己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   1986年11月9日,邓小平又一次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根据我们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晚年,在国际风云变幻,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垮台时,邓小平仍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他鲜明地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原文见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146975.html
个人分类: 政治|12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的“人才流失”、“人才回归”和“人才循环”
scicul 2012-2-17 13:23
《科学文化评论》 中国的“人才流失”、“人才回归”和“人才循环” 曹 聪 中国自 1970 年代末启动开放政策后,出现了一股史无前例的“留学热”:据统计, 到 2007 年底,已 有 121.2 万 中国人出国学习或从事研究。 当国家急需他们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回国,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人才流失”;更严重的是,那些没有回国的往往是留学生中最优秀和最出色的,而且更多的年轻学子准备离开。 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政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吸引留学生回国,但收效甚微。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腾飞,留学人员开始“海归”,有些定居海外的专业人士也通过种种途径为国服务,出现了“人才循环”的现象。但是,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回归”。与此同时,中国吸引“海归”的政策和某些“海归”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对“海归”群体的不满。这些加上大环境仍然不利于人才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尚未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进一步延缓了人才流出和流入的良性循环的形成。 本文旨在从全球化和国际人力资源流动的角度来考查中国的“人才流失”现象,讨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国留学生、尤其是高层次学者在学习和研究结束后选择滞留海外,为什么中国政府扭转“人才流失”的努力不那么奏效。本文还将讨论“人才回归”和“人才循环”对中国高层次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的留学运动 中国的留学运动始于 1847 年,那一年,容闳成为“中国留学第一人”。 7 年后,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据说“海归” 一词是由他创造的)。留学在民国期间达到了第一个高潮,那时,不少受到“庚子赔款”等专项资助的学生和自费生活跃在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成后回国。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美国等国家试图拖延甚至阻止中国学生的回归,并最终使 5000 多学生、专业人士、游客、政府官员和其他持短期签证的中国人羁留美国,中国还是吸引了不少留学生回国。 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中国留学生大多数前往苏联和东欧国家求学。他们受政府资助,有责任在学成后为国服务;事实上,根据统计, 95% 以上的留学苏东的学生回国。从 1957 年开始,中国还向一些西方国家派出了少量留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成后回国。同时, 2500 名 1949 年后因种种原因滞留海外的留学生也回国了。在 1972 - 1976 年间,中国向 49 个国家派出了留学生,主要学习语言,那些学生也如期回国。 公平而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 30 年,中国的经济、教育和科学事业并不缺乏高层次“海归”。比如,在建国 50 周年之际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的 23 位两弹一星“功勋”,有 14 位拥有国外博士学位,授予学位的不乏柏林大学( 2 人)、加州理工学院( 2 人)、爱丁堡大学( 2 人)、密西根大学( 2 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巴黎大学等名校 。 问题在于“海归”是否人尽其才。 从 1978 年起, 121.2 万 中国人赴海外学习,上语言学校、攻读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涉及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工商管理等。这波留学潮之史无前例,不仅在于派出的留学生人数之多,而且在于回国的人数就数倍于 在 1847 - 1978 年间留学生人数的总和。本文讨论 1978 年后出国的 留学生。 中国 1978 年后的留学政策 文化大革命一结束,中国领导人就意识到缺乏经过严格训练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中青年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除了恢复正规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国将在海外训练高层次人才提到了议事日程。 1978 年 6 月,邓小平提议将派遣留学生作为提高中国的科学和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不惜代价地派,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派,成千上万地派。说到“人才流失”,邓小平指出: “ 不要怕出一点问题,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好的,个别人出一点问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即使一千人跑掉一百个,也只占十分之一,还剩九百个。 ” 同年,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方毅与来访的美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讨论了互派留学生的问题。 10 月,周培源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代主席、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身份访美,与美方达成谅解,并由邓小平 1979 年 初访美时签署正式协定。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决定 在 1978 - 1979 年间向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西德、比利时、瑞士、奥地利、荷兰、丹麦、瑞典、芬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派遣 3000 名左右留学生。第一批前往美国的 52 名访问学者于 1978 年 12 月 26 日 启程。派遣留学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开始。 1981 年,国家允许自费留学。在 1978 - 1988 年间, 6 万多以国家公派和单位公派为主的学生出国, 2 万人回国。 1987 年 ,在关于回国留学生人数少的讨论中,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提出,所谓的“人才流失”实际上是“将人才储备于海外”,在未来会得到使用。 但是 , 1989 年的天安门事件成了留学和回国的分水岭。由于留学生同情国内学生的民主诉求,不少人声称如果回国会受到迫害,并以此作为逾期不归的借口。 更有甚者,利用几乎是分分秒秒的天安门现场直播留在美国人头脑中的印象,在美中国留学生首先说服美国总统布什于 1990 年签发行政命令,允许在美国的中国公民留在美国;其后又游说美国国会于 1992 年通过《中国学生保护法》。行政命令和保护法为那些持 J - 1 签证的公派学生和学者留美打开了 大门。于是,中国学生又一次滞留美国——这一次 5 万多学生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其他国家也仿效美国给中国留学生永久居留权。这标志着肩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责任的高质量的中国留学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流失。 不久,国家开始限制留学。举措之一是设置服务期,只有那些完成服务期——本 科 5 年、研究生加 2 年——的毕业生 才允许自费留学(那些有海外亲属的学生偿还学费后可以免除服务期)。其考量可能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失去出国的兴趣,或国外的大学不太愿意录取那些不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结果,留学和回国的人数都下降了。 就在这时,邓小平“南巡”重申改革开放政策。关于留学,邓小平指出,中国不能因为少数人不归就停止派出留学生,即使留学 生有半数逾期不归,仍然有一半的人可以帮助国家。他的讲话显著地降低了他 1978 年作出的 90% 的留 学生回归的期望。同时,邓小平“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这一番话旨在扭转天安门事件在世界、包括在留学生心里的影响。 同年,当时的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提出了现在熟知 的 12 字方 针:“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这一方针 于 1993 年写入了中共 14 次代表大 会的文件。后来,重点从“回国服务”转向“为国服务”,从而奠定了留学的新政策。 1993 年,国家还放松了服务期(从 2003 年起,即使那些没有完成服务期的学生也不必偿还学费就能申请出国)。结果,留学再次出现高潮。 2000 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接受颇负盛名的国际科学杂志《科学》( Science )的专访时指出:“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出国人员不能或暂时不能回国工作,这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不仅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将所有留学生都吸引回来。同时,在海外大学、研究所、公司工作的中国学生并不表明中国会完全永久地失去他们;相反,他们是中国的财富,从长远来看,国家将会从中受益。 中国是否存在“人才流失”? 1 .理解统计数据 在讨论中国究竟是否存在“人才流失”之前,有必要先了解有关留学生的统计数据。其实,中国这方面做得很差。除了国家和留学生群体之大,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收集留学生的数据。留学生的年龄和留学期限也没有界定。教育部(及其前身国家教委)负责批准由大学教育以上的公派和自费留学,但 1990 年前不统计自费留学生,而一度又将高中生出国留学包括在统计中。教育部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或不时自行公布留学生和“海归”的统计数字。人事部只收集在国营企事业工作的归国留学人员的资料,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归”到三资企业工作或自己创业。公安部审查出国留学申请人的资格、颁发护照、追踪中国公民的出入境,但是许多留学生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学生身份甚至国籍;但公安部的数据不公开 。另外,中国有关留学生的统计数据也存在着其他国家同样的问题:留学生统计不是为研究“人才流失”而收集的;数据一般不跟踪公民在国外学习或工作后回归的情况,使得逆向移民难以定量化;数据不明确说明学生在哪里接受教育;数据一般来说只是“净流动”,忽略了某些留学生连续地来来回回的可能性。 结果,没有人知道 1978 年后中国出国留学生的确切数据。根据《中 国统计年鉴》,在 1978 - 2006 年间,有 917012 人出国留学(表 1 )。而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数据, 1978 到 2007 年中国共有 121.2 万人出国留学(表 2 ),另有 30 万人以探亲、移民等方式出国并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在 1992 年前,留学生人数不到 5 万。在邓 小平“南巡”重新强调派遣留学生出国和国家逐渐放松对出国留学的限制后出国留学人数呈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国家提供的 数据,足以证明中国留学生人数之显著。在过去 17 年中,中国留学生每年都占在美国的留学生总数的 10% 左右,其中 80% 为研究生,并占在美国的访问学者总数的 15 - 20% (表 3 )。中国 留学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甚至占在美国的留学生的首位。 表 1 中国留学生的回归率 年份 出国留学生人数 归国留学生人数 净回归率( % ) 1978 860 248 28.84 1979 1777 231 18.16 1980 2124 162 13.46 1981 2922 1143 23.22 1982 2326 2116 38.96 1983 2633 2303 49.07 1984 3073 2290 54.04 1985 4888 1424 48.13 1986 4676 1388 44.72 1987 4703 1605 43.06 1988 3786 3000 47.12 1989 3329 1753 47.61 1990 2950 1593 48.08 1991 2900 2069 49.65 1992 6540 3611 50.39 1993 10742 5128 49.92 1994 19071 4230 43.25 1995 20381 5750 40.17 1996 20905 6570 38.66 1997 22410 7130 37.58 1998 17622 7379 38.05 1999 23749 7748 37.36 2000 38989 9121 34.92 2001 83973 12243 29.36 2002 125179 17945 25.01 2003 117307 20152 23.34 2004 114682 24726 23.03 2005 118515 34987 24.02 2006 134000 42000 25.09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各年度)。 表 2 中国媒体披露的留学生回归率 截至年份 派遣留学生总数 归国留学生总数 净回归率( % ) 1985 40000 16500 41.25 1986 40000 17000 42.50 1987 64000 22000 34.38 1988 70000 n.a. n.a. 1989 80000 33000 41.25 1990 n.a. n.a. n.a. 1991 170000 50000 29.41 1992 190000 60000 31.58 1993 210000 70000 33.33 1994 230000 75000 32.61 1995 250000 81000 32.40 1996 270000 90000 33.33 1997 300000 96000 32.00 1998 300000 100000 33.33 1999 320000 110000 34.38 2000 340000 140000 41.18 2001 420000 140000 33.33 2002 583000 153000 26.24 2003 700200 172800 24.68 2004 815000 198000 24.29 2005 933400 232900 24.95 2006 1067000 275000 25.77 2007 1211700 319700 26.38 数据来源: 作者收集的数据。 n.a. – 没有数据。 表 3 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和学者 年份 来自中国的学生(在美国留学生的位次) 占在美国外国学生的百分比( % ) 来自中国的学者 占在美国外国学者的百分比( % ) 1990/91 39600 (1) 9.7 n.a. n.a. 1991/92 42910 (1) 10.2 n.a. n.a. 1992/93 45130 (1) 10.3 n.a. n.a. 1993/94 44380 (1) 9.9 11156 18.6 1994/95 39403 (2) 8.7 9866 17.0 1995/96 39613 (2) 8.7 9228 15.5 1996/97 42503 (2) 7.8 9724 15.6 1997/98 46958 (2) 9.8 10709 16.4 1998/99 51001 (1) 10.4 11854 16.8 1999/00 54466 (1) 10.6 13229 17.7 2000/01 59939 (1) 10.9 14772 18.5 2001/02 63211 (2) 10.8 15624 18.2 2002/03 64757 (2) 11.0 15171 18.0 2003/04 61765 (2) 10.8 14923 18.0 2004/05 62523 (2) 11.1 17035 19.0 2005/06 62582 (2) 11.1 19017 19.6 2006/07 67723 (2) 11.6 20149 20.5 数据来源 : Open Doors: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change (New York: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various years). n.a. – 没有数据。 同样,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1978 - 2006 年间有 230045 名留学生回国。而教育部披露的数据则表明,到 2007 年底 ,“海归”人数 达到 319700 。 显然,数据出入很大,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很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留学生的人数相当显著。 2 .回归率:对“人才流失”的度量 尽管中国领导人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成不归,或者至少是暂时不归,但他们曾希望留学生有较高的回归率。比如 , 1978 年,邓小平就期待 90% 的留学生回 归。上面提到的关于“海归”统计数据,都指出令人失望的低的回归率。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给 出的 1978 - 2006 年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净回归率为 25.09% 。 在 1970 年代末到 1980 年代初,回归率很低,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些刚刚出国的学生和学者需要时间来完成学业。以后,回归率一直保持在 50% 左右,而且并没有受 1989 年天安门事件的影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那些早期的留学生主要是国家公派和单位公派的,他们必须回国;其二,国外尚未通过或实施中国学生保护法。这第二个原因也解释了为什么 1992 年后 “ 海归 ” 人数会下降,因为 199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国学生保护法》,其他国家也仿效之。同年,中国放宽学生出国、尤其是自费留学,从而导致回归率进一步下降。但是,来自另一组的数据结果则是: 2005 年的回归率为 24.95% ( 232900/933400 ), 2006 年为 25.77% ( 275000 / 1067000 ), 2007 年为 26.38% ( 319700/1211700 )。相 比较,早期也出现过“人才流失”的台湾 (在 1952 到 1961 年间的回归率为 8% , 1962 - 1985 年更下降到 4% ), 1986 - 1989 年间留学生回归率已上升到 34% 。 回归率高低因留学生的类别——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而异。 据统 计,在 1978-1996 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计约 27 万余人,回国 9 万人,回归率为 33% 。其中国家公派 4.4 万人,回国 3.7 万人,回归率为 84% ;单位公派 8.6 万人,回国 4.8 万人,回归率为 56% ;而自费留学 13.9 万人,回国 4 千人,回归率仅 3% 。 1997 年后,三类留学生的回归数都呈增长趋势。其中公派留学生的回归率在 90% 以上。 留学生回国与否也与他们留学的国家有关。美国是中国留学生向往的圣地,尽管确切人数不知,但留美学生大多学成不归。 仅 1992 年实施的《中国学生保护法》就吸纳了至少 5 万名中国留学生成为合法移民。其后,中国留学生赴美国学习的热情有增无减,直到美国在受到 9/11 恐怖攻击后紧缩移民政策为止。虽然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从事高技术研究的学生、学者难以获得学生签证,但是, 2002/03 - 2003/04 学年间的中国留美学生仅减少 4.6% 。 总而言之,从回归率看,人们至少可以暂时得出结论,中国“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3 .高层次的“人才流失” 更严重的问题是,中国流失的往往是最出类拔萃的高层次人才。中国教育部 2002 年 1 月 4 日 发通知,要求为已入籍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入境和居留权提供便利。通知所指的高层次人才包括被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聘为校级或院所级领导职务者以及正、副教授或正副研究员(含特聘、讲座、名誉、客座等);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有一年或以上教学、科研、学术活动合作协议者;在国内企业或国内本人创办的公司内担任高级管理(副总经理以上)职务者;执行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国外签署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协议者;来华投资数额为本地投资额中上线的人才;赴西部地区从事教学、科研、创办企业等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的人才。 之所以颁发这个通知,显然是因为已入外籍的高层次留学人才人数众多。 那么,这个群体有多大?根据中国科学院人事与继续教育局一位官员的看法,海外中国留学生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尖子人才,他们在专业和学术上有所建树或掌握关键技术并有所创新,有较高学术知名度,能带领一支团队,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他们通常在国外较高水平大学具有永久性职位的教授、副教授,在国外科研单位的主任研究员( PI ),在国外大公司企业任部门经理以上职务。他们获得了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或在有影响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文或者获得了重要奖励,或任职于国外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第二类是优秀人才,他们和尖子人才的差别在于他们在国外尚未取得永久性职位但正为此努力。这一类也包括一部分成果出色、产出颇丰的博士后研究员。第三类是特殊人才,即目前中国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他们可以是专家、教授,也可以是访问学者、在读研究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也可以是某项实用技术掌握者。他们并不完全以学术地位和职位划分,更强调他们的才能为国家所 “ 需要 ” 。以人数计,那 位官员在 2003 年的估计,尖子人才不超过 1000 人,其中三分之二在美国;杰出人才 5000 人;特殊人 才数量不详。 尽管这一分类是合理的,对他对各类人才的人数的估计并不准确。据不久前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一职到清华大学任教的施一公介绍,现在美国大学做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华人生物学家 有 2500 多位,而这一数字在 1997 年时还不到 100 , 其中大多为来自大陆的留学生。 也就是说,仅在学术界的生命科学家的人数就超过上述对尖子人才的估计。 来自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 )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过去 25 年中,中国学生是从美国大学获得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数最多的外国学生。他们中很多人在获得博士学位时明确表示有计划留在美国;事实上,他们的确设法留在了美国,近年的滞留率更在 90% 以上。 2003 年,有 62500 名出生于中国、具有科学工程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在美工作,其中四分之三 的人的学位是从美国大学取得的 。 虽然并不是所有留在国外的学生、包括从美国获得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并留下的学生都是人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尖子人才。但是,回国的科学家中与仍然滞留海外的华人同行水平相当者,屈指可数。而且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想方设法从中国大学吸引一流学生,所以,在未来几年人才流失只会加剧。 从科学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考察,更可以看出中国人才流失的严重性 。 2006 年,中国有 413 万人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其中有 280 万为科学家工程师。虽然他们的职务和年龄分布尚不得而知,但享有国家特别津贴的人数( 2001 年 14 万人)可以作为资深科学家的大概指标。其中大约 11 万人已达到退休年龄,也就是说,只有差不多 3 万人仍活跃在研究和教学的第一线。即使采取措施让其中的一部分人推迟退休,人数也不足 5 万人。 另外,根据一项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入的 1995 - 2000 年发表的论文的文献情报学研究, 30 岁以下和 60 岁以上的中国科学家最为高产,其发表论文的数量是 31 - 60 岁组的 2 - 4 倍,尤以 40 - 50 岁年龄组的科学家产出最少。年轻组主要是研究生或新近的毕业生,年老组则已经或接近退休年龄。这自然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人才流失也使得中国丧失了最年富力强的科学研究人员。笔者猜测,那些在海外一流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华裔科学家,正是那些在 1978 年后出国的 40 岁左 右的科学家。换言之,他们的回归无疑将推进中国的研究和教育事业。 吸引留学生回归的努力 中国认识到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流失的严重性,在过去近二十年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扭转这一趋势,吸引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归(表 4 )。 表 4 吸引留学生回归工作的项目 项目 启动年份 负责机构 受资助人数 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990 国家教委、教育部 11000 跨世纪人才培养项目 1993 教育部 1000 百人计划 1994 中国科学院 800 国家基础青年科学基金 19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200 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5 人事部 10000 春晖计划 1996 教育部 10000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1998 教育部 800 数据来源: 作者收集的数据。 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 1989 年天安门事件一结束,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就建立了这个启动基金,迄今为止已资助了 11000 多名 “ 海归 ” ,总金额达 3.5 亿人民币。凡获得国内、外博士学位、在外留学一年以上、年龄在 45 岁 以下,回国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均可在回国后两年内申请该项基金。 跨世纪杰出人才项目 :这个由教育部于 1993 年设立的项目,已投资 1.8 亿人民币于千名跨世纪青年科学家。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1998 年 8 月,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投入港币 7000 万 元,教育部筹集相应配套资金,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该计划包括特聘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两项内容。最初,教育部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在全国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中 设置 500-1000 个特聘教授岗位,由获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的高等学校从国外公开招聘学术造诣深、发展潜力大、具有领导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能力的 45 岁以下中青年杰出人才。经过推荐、评议,教育部已聘任了 813 个特聘教授, 90% 以上为 “ 海归 ” 。 14 位长江学者获得了 “ 长江学者成就奖 ” 。 2004 年 ,教育部和李嘉诚先生同意延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并将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科学家也纳入“长江学者成就奖”范围。 2004 年 ,教育部将上述项目和其他人才项目合并成“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 ,分层次吸引、遴选和造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校青年学术带头 人和 青年骨干教师。 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始于 1994 年,初衷是到 20 世纪末从国内外吸引百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到科学院工作。 1998 年,中国科学院 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对 “ 百人计划 ” 进行了较大调整,计划在三年内每年从海外引 进 100 名 45 岁 以下的杰出人才;同时继续面向国内引进学术带头人。每个“百人计划”入选者可以获 得 200 万 人民币的经费,包括研究基金、购房补贴和工资。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1994 年 ,国家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该基金。这一基金瞄准 45 岁以下在数学和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和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七个领域的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得资助这主要取决于其过去的 研究成就,获得资助后允许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最初,资助期为三年,实验和技术科学可获得 60 万元人民币研究经费,从事理论研究的资助额为此一半。 1999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五周年之际,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批准将该基金的额度从 7000 万增加到 1.8 亿人民币。此后,资助期延长到四年,资助金额得到提高:实验和技术科学为 80 万元人民币,从事理论研究的资助额为 55 万人民币。 2002 年,资助金额进一步提高到 100 万元人民币。资助人数也显著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还选择基金获得者中的佼佼者和研究团队给予后续资助。 2005 年,该基金还专门为在海外工作的华 裔科学家全时回国工作设立了专项。 百千万人才工程 :这个由人事 部于 1995 年设立的工程旨在到 2010 年培养造就上百名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在世界科技界有较大影响的杰出青年科学家,上千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上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起骨干或核心作用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参与的机构包括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当时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迄今已选拔了 10000 人、包括 许多归国留学人员。 应该指出,上述项目通常选择同一批青年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有留学经历。比如,在大学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通常又是“长江学者”,而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则入选“百人计划”。这些杰出人才又往往纳入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中国政府还为不能全时回国工作的海外华人科学家设立专项。比如,“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讲座教授专项让那些海外科学家回国工作四个月,现已评请 了 308 个讲座教授(大部分是华人)。 1996 年,教育部 设立“春晖计划”,资助留学生短期回国工作或参加学术会议。至今受资助的留学生达 10000 多名。 2000 年 底, “ 春晖计划 ” 又增设了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 许多大学和研究所也纷纷设立专项吸引留学生回国。比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讲席 / 特聘教授的形式引进在世界著名大学任教的华人经济学家前来参加教学、科研工作,每年在清华工作若干个月,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参与培养研究生、并进行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 政府还将海外华人为国服务于国家的重要研究和经济计划结合在一起。“春晖计划”就组织了 90 多个团组为国服务。另外,各地专为留学生设立开发区,提供税收、土地和其他政策优惠,吸引“海归”公司。 谁“海归”? 不容置疑,吸引留学生“海归”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问题是:“谁‘海归’?”大致上有两大类:一类是高技术、管理、金融、法律等专业人士;另一类是学者。显然,专业人士可以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中找到机会,他们在国外受到的教育、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的了解和掌握、建立起的人脉关系网络、从国外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受到追捧。那些具有专利和技术的专业人士更是抢手。而美 国 NASDAQ 的崩盘、 .com 泡沫的破裂和随之而来的硅谷以及整个高技术行业的萧条,使得大批高技术公司的雇员被解聘。接着, 9/11 之后美国收紧移民政策以防止国家安全方面的疏漏,事实上将许多有才华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拒之门外,导致很多中国留学生思考在国内的事业,加速了他们的回归。具有金融和银行背景的海外华人专业人士更受到欢迎,朱镕基总理 1999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 2001 年在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许诺,向他们 提供与在国外相同的薪水和待遇(中国正期待美国有次贷和信贷危机会引发新一波专业人士“海归”潮)。 在“海归”专业人才中有多少属于前面提到的特殊人才、包括尖子人才不得而知,但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硅谷工作的中国的技术人才中 , 74% 知道有朋友回国工作或创业, 49% 帮助国内的商业活动, 43% 曾有念头或正考 虑回国 。由回国留学生创办、并在在美国等地上市的公司包括中国门户网站搜狐,旅游服务门户网站、有中国的“ Expedia ”之称的携程,有“中国的 Google ”之称的百度, 中国最大、位列世界十强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无锡尚德等。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近年公开招聘的中央企业高级管理者中,也包括具有较长的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士。 更多的则利用各地提供的优惠在中国创业。 在三资企业中也有不少“海归”。在中国的海外风险投资公司中都由留学生担任经理或代表 。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中“海归”到处可见。严格来说,这些“海归”是外国公司的雇员;但长远来看,他们能够帮助中国改善商业运行、公司的治理机制和法律环境。有些“海归”把三资企业作为自己的创业活动过渡,或为此积累经验和资本。比如, 2002 年,在英特尔中国研究所工作的一群研究人员,在所长和美国俄勒冈健康和科学大学科学和工程研究生院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副教授颜永红的带领下,跳槽到中国科学院,设立了一个语言实验室,它同时又是一个高技术公司。 高水平学者为什么不“海归”? 第二类“海归”是学者。早期的公派学者现在已在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学校长、知名教授和许多重要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资深教授中不少人曾在海外做访问学者或拥有海外的博士学位 。 但是, “海归”学者的水平差强人意。比如,尽管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以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大多具有在海外求学和研究的经历,但从国外院校获得博士学位者不到一半。总体而言,他们不太容易在海外找到永久性职位,学术水平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很难与仍然滞留海外的学者相提并论。有些学者“海归”仅仅是为了中国的机会;比如,由于干细胞研究没有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曾在斯坦福大学和国家卫生研究院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回到了中国。 有些学者是从他们在国外的永久性职位请假回中国。而那些同时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工作的两栖“海归”,最受欢迎也最容易从中国获得资源和利益。 与专业人士相比,“海归”学者的薪水较低。他们还面临着孩子的教育和配偶的工作等问题。如果他们的家庭成员仍然留在海外,他们不仅要当“空中飞人”,不能对家庭尽责,甚至婚姻也有可能受到影响。 当然,影响高水平学者“海归”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体制。首先,中国仍然是一个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一般要 花 5 - 10 年时 间,其间,学者与出国前所在的单位的关系会变得不那么紧密,他们的导师可能已经退休。换言之,他们回国后、至少在启动阶段,往往面临缺乏专业或社会网络支撑的困难。对“海归”而言,国外资历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关系更重要。 因此,只有与政府官员和拥有资源分配能力的人有紧密关系才能够成功调适,甚至取得巨大的收益。讲政治仍然是科学家生存乃至晋升的重要因素。 其次,“海归”学者较难适应国内的研究环境。由于处于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人数较少,“海归”学者很可能经历另一中“文化的冲击”,那就是,他们有可能找不到同行分享信息、讨论研究、寻求帮助。同时,学术评价注重短、平、快,不允许失败,前瞻性思考往往不是研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归”学者和没有留学经历的同行的评价是否一视同仁也是一个问题。 第三,学术腐败案件、有的甚至涉及到“海归”(如上海交通大学陈进的“中国芯片”丑闻),不仅影响到了中国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声誉,也使留学生三思是否要回国。 第四,尽管国家在吸引“海归”时对有些曾经是反政府的异己分子也一视同仁,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仍然有禁区。比如,“长江学者”中社会科学家人数就凤毛麟角。回归的社会科学家以经济学家为主。 第五,尽管国家呼唤高层次人才,某些单位的领导(他们本人也可能是“海归”)并不见得真心实意地欢迎那些在学术上超过自己的人回来。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有些人甚至不希望杰出科学家到其他单位工作。 要而言之,“海归”学者除了要组建研究队伍、招收学生、申请研究经费、形成网络和开展研究外,还要适应不同的研究环境,卷入他们在海外无法想象的各种活动。他们不知道中国科学界的游戏规则(在处理学术腐败等方面,甚至是没有规则可言),从而难以生存。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最优秀和最杰出的留学生回国工作的机会成本太高;效率低、人际冲突的不习惯、怕失去与国际科学界的紧密接触等等,都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群体、特别是尖子人才不太愿意全时回国。而那些正处在上升阶段的青年科学家,如果能在国外找到理想的工作,宁愿等到在国外成就功名后再回归。 通过各种途径为国服务 当然,这并不排除留学生在以不损害自己的职业前景的前提下“为国服务”。比如,他们担任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和各种研究、教育项目的海外评委。中国科学院就设立了海外专家库,从中选择最优秀的海外华人科学家来评价其所属研究所和研究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这么做。许多海外华人从他们的母校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与他们的中国同事合作研究。 对那些在海外大学、实验室、公司有正式职位的学者,采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在中国半时工作也许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所谓的“哑铃”模式是最常用的一种,即海外华人学者在“哑铃”的两端——在其正式职位的的机构和中国机构——建立研究基地。他们每年花一定的时间来到中国,而当他们在海外时,则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遥控”他们在中国的研究。有些人是“候鸟”,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比如夏天)“飞”回来。还有的学者被喻为“放飞的风筝”,他们的同事或原来的工作单位与他们保持定期联系。 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利用海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方面,中国采取了鼓励甚至宽容的态度。由于留学生的知识和才能对中国的科学、教育和经济至关重要,那些具有国外永久居留权、甚至外国国籍的专业人士和学者都受到热烈欢迎。中国还开始向那些在华工作和经商的外籍华人(他们中不少人曾经是留学生)颁发永久居留权,让他们享有申请创业基金、孩子接受教育、购买房地产、社会福利等国民待遇。 但是,一些公共政策方面的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首先是知识产权。因为不少“海归”从事的工作与他们在海外时的课题的延伸,他们有可能侵害到曾经工作的机构的知识产权。国外大学、研究所或公司及其赞助人有足够的理由索要在国外取得但被“海归”带回中国的技术的知识产权。谁拥有从“哑铃”模式获得的论文和最终的研究结果和技术的知识产权也需要在一开始就明确。问题在于中国刻意吸引那些拥有技术或发明“海归”,而这些技术或发明很可能并不属于他们,这就有可能带来潜在的冲突。最近几起涉及到中国留学生被指责工业和技术间谍的案件,应该引起“海归”和中国政府的重视。 第二个问题是土、洋博士之间的矛盾。中国提出的种种“工程”优待“海归”,使没有留洋的土博士受到歧视。不久前北京大学教授的招聘和晋升改革,就反映出土、洋博士的这种冲突,因为“海归”占很大优势,实际上意味着那些从国内获得的学位的贬值。而且“海归”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他们从国外获得的学术资本,从而使土博士们处于不公平和不利的竞争中。其结果,不少土博士不得不出国镀金。更成问题的是,有些“海归”所得到的奖励和资源远远超过他们的资历所应该得到的,以至于危及中国的奖励和评价体系。正因为“海归”能享有种种利益,有些人伪造或拔高他们的资历,这反过来又损害了“海归”群体。 第三,虽然中国领导人对留学和人才流失问题采取了一种技术全球主义的态度,但科学和教育界不时会出现技术民族主义的倾向。有些人质疑中国科学和教育的长期发展是否得益于“哑铃”模式和“遥控”模式。有一个本人也是洋博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曾对笔者这么说,中国科学发展只能依靠在中国本土工作的科学家的努力。也许他的说法过于极端,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反映出中国科学界一些成员的怨恨。与此相联系的是如何明智和有效地使用中国的研究和教育经费的问 题。 2002 年, 26 位青年科学家 在一封公开信中呼吁严惩某些弄虚作假的“海归”:他们谎报在国内的工作时间,骗取国内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的特聘教授也引起广泛争议。 第四,有些海外科学家利用他们的国外职位和研究经费在中国从事有悖于职业道德的研究。相当一部分在海外有正式职位的中国科学家廉价购买优秀的中国研究生的服务。 最后,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不成比例地位于个别沿海城市,“海归”的分布也是如此。这无疑会加剧中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从政治上威胁到更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 。 结论和讨论 本文讨论了 1978 年后中国的留学运动特别是留学生的回归所涉及的一些列问题。如上所述,人才流失在中国相当严重,不仅体现在回归率低( 25% 左右),更体现在大量的出类拔萃的高层次人才仍然滞留国外。 许多人指出,这种情况正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的重要性提高而得到改变。他们往往会引用台湾和韩国的例子,说一旦经济起飞,人才将自行回流。以台湾为例,一开始,回归的留学生也很少,但回归率 从 1980 年 代后期随着台湾工资的提高和岛内机会的改善而提高,政府还设立了高技术园区和公司向留学生提供优惠待遇。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才回归高潮在即。但是,台湾的留学生并不仅仅是被经济机会所吸引;岛内政治控制的松动和民主化至少同样重要 。在这方面,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还远远落后于经济自由化。另外,政治的不确定性也困扰着中国留学生;事实 上, 1986 - 87 年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和 1989 年的天安门事件对中国留学生的回归起到了非 常明显的负面作用 。在中国,职业晋升仍然或多或少取决于政治态度而不是成就,从而使得不少人才流向更重视后者的社会。正因为如此,许多“海归”保持着外国护照或永久居留权,不放弃他们在国外的职位。留学生还担心对科学、教育和商业等的自上而下的干涉以及无孔不入的腐败。最后,产权保护,特别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也妨碍了不少留学生回国。总而言之,政治稳定、健全的法制、竞争但又是公平的环境是比纯经济机会更关键的因素,能鼓励那些本来选择离开的留在中国并吸引那些在国外的海外。 有一个“海归”曾说,除非美国改变其对留学生的移民政策,否则中国的人才外流不可能逆转。这种局面似乎曾出现过, 9/11 后美国对从事高技术敏感领域研究的控制,迫使不少中国学生改变他们的求学地点或推辞他们前往美国的时间。但是,这一局面并不长久,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长期以来依赖有才华的学生和学者,包括许多来自中国的学生和学者,缺乏这些人美国有可能丧失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不断向国会和行政当局施压,要求取消或松弛这方面的禁令。例如,国家研究理事会建议在增强国土和国家安全的同时“保持美国对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研究人员、教授和学生的吸引力”。 人才流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缓解,还在于留学生群体趋向低龄化,他们较之前辈更容易融入到国外的文化与社会之中。另外 , 1950 年代 的“海归”对建设新中国充满向往, 1980 年 代的公派学生对派遣他们出国的祖国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今,爱国并不是留学生决定是否回归的一个因素。相反,是否“海归”的决定主要受个人利益所驱动。这些“自我的一代”的成员认同金钱的力量而不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他们的梦想是与他们的未来而不是中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因此,要扭转人才外流而实现人才回归将是中国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致谢 : 本文的不同版本曾先后在下列会议上报告,并受益于与会者的批评和建议 : Conference on China’s Emerging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in the 21st Century, Lally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Rensselaer, New York, September 2003; Conference on People on the Move: The Transnational Flow of Chinese Human Capital, Center on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 October 2005;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under Globalization: Capacity Building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Jun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New Atlas of Ideas: China, India, Korea and the New Geography of Science, Demos, London, UK, January 2007;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 and Out of Asia: Mobilizing Talent, Globalizing Cities, Migration Research Cluster, 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Asian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November 2007 。 参考文献 Bullock, M. B. 1987. American Exchange with China, Revisited. in Kallgren, J. and D. Simon (Eds.), Educational Exchanges: Essays on the Sino-American Experience. Berkeley, C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23-42 Bullock, M. B. 1996. American Science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Reflections on the Career of Zhou Peiyuan. in Hershatter, G., Honig, E., Lipman, J. R. Stross (eds.), Remapping China: Fissures in Historical Terrain .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o, Cong and Suttmeier R. P. 2001. China’s New Scientific Elit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s among Distinguished Young Scientists. The China Quarterly 168 . pp. 959 - 83 . Cao, Cong 2004. China’s Scientific Elite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Choi, H. 1995. A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y: Asian Schol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 Westport: Praeger. 邓小平 1993 .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 地的谈话要点 ( 1992 年 1 月 18 日 - 2 月 21 日 ) .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 . 《邓小平文选》 3.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Dennis, C. 2002. China: Stem Cell Rises from the East. Nature . 419 . pp. 334 - 6. Li, Cheng 2004. Bringing China’s Best and Brightest Back Home: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Political Tensions.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11 . Stanford, CA: Hoover Institute . Li, Cheng 2005. Coming Home to Teach: Status and Mobility of Returnees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Li, Cheng (ed.), Bridging Minds across the Pacific: U.S. - China Educational Exchange, 1978 - 2003 .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pp. 69 - 110. Johnson Johnson, J. M. 2000. Collaboration in ST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an Antonio, TX: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March 8 - 12,). 科学技术部编 2005. 中国科学技术指标( 2004 年) . 北京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Kondro, W. 1 999. Canadian Universities: Massive Hiring Plan Aimed at Brain Gain. Science. 286 . pp. 652 - 3. Michael Finn, “Stay Rates of Foreign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01” (Oak Ridge, T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gram Oak Ridge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Education, 2003); National Science Board (NSB) 2003.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orkforce: Realizing America’s Potential . Washington, DC: NSB, August 14.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06.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6 . Arlington, V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able A3 - 18.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1998, Issue Brief: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United States – Brain D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 (revised) Arlington, VA: The Division of Science Resources Studies, NSF, November 10. NSF 1999, Statistical Profiles of Foreign Doctoral Recipi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lans to Stay in the United States . Arlington, VA: The Division of Science Resources Studies, NSF. Orleans , L. A. 1988.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Policies, Issues, and Number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Orleans , L. A. 1992. Perspectives on China’s Brain Drain. in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ed.), China ’s Economic Dilemmas in the 1990s: Problems of Reforms, Moderniza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 Armonk, NY: M.E. Sharpe. Pan, L. 1990. Sons of the Yellow Emperor: The Stor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London: Secker Warburg. pp. 276-7. Saxenian, A. 2002. Local and Global Networks of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in Silicon Valley . San Francisco, CA: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Sheff, D. 2002. China Dawn: The Story of a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Revolution . New York: HarperBusiness. Wang, Y. C. 1966.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72-1949.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Ye, Weili 2001. Seeking Modernity in China’s Name: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00-1927.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Zhang, Guochu and Li,Wenjun 2001.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China’s Resour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in OECD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the Highly Skilled . Paris, France: OECD. Zweig, D. 2002. Internationalizing China: Domestic Interests and Global Linkages .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Zweig D. and Chen Changgui 1995. China ’s Brain Drain to the United States: Views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in the 1990s . Berkeley, C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作者简介 : 曹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莱文国际事务和商务研究生院 高级研究员。 见 “ 教育改革开放 30 年成就 —— 教育交流与合作 ” , 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29/info1223340061366629.htm ( 2008 年 10 月 20 日 )。本文中的留学生指的是出国学习和研究的学生和学者。 1948-1955 年间,美国国会拨款 1000 万美元向 3641 名中国留学生(几乎是当时全部在美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留在了美国。见 Bullock 1987, pp. 23 - 42; Pan 1990, pp. 276 - 7. 宋健, “ 百年接力留学潮 ” ,《光明日报》 2003 年 4 月 15 日 。 除特别说明外,本节内容取自神州学人网, http://www.chisa.edu.cn/chisa/column/index/index.xml ( 2003 年 8 月 23 日 )。 “ 出国留学 —— 中国开放的前奏 ” ,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10/07/content_10158094_2.htm ( 2008 年 10 月 25 日 )。 有学者质疑那些参加支持学生运动的真正动机是支持民主还是想方设法滞留美国。参见 Orleans, L. A. 1992., pp. 629-43. “ 江泽民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专访”,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830/108461.html. ( 2003 年 8 月 1 日 ) 但是,近年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与中学生甚至校学生出国留学有关。 2003 年,留学生统计的范畴改变,不再包括 18 岁以下的小留学生。参见科学技术部编 2005 ,页 26 。 回归率由到某一年为止的回国留学生数除以到那年为止的留学生总数得出。这一方法计算的回归率并不准确,因为没有回国的人中有的仍然是学生,有的留学生暂时没有回国。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数据,本文只能用以此来大概估计人才流失的情况。 Taiwan Statistical Databook 2002 (Taiwan: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2002), pp. 289-92. 陈学飞, “ 人才流动与留学效益之评说 ” , http://211.151.90.1/newchisa/web/0/2003-07-09/news_4873.asp ( 2003 年 7 月 24 日 )。 http://www.moe.gov.cn/guoji/cg/cgliuxue/hggongzuo/04.htm ( 2003 年 7 月 2 日 )。 赵汐潮, “ 关于进一步做好海外人才工作的思考 ” , http://www.caspe.ac.cn/forum/fu7001.html ( 2003 年 7 月 2 日 )。 王丹红,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施一公: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 ,《科学时报》 2007 年 8 月 7 日 。 NSF 1998; NSF 1999; Johnson Johnson 2000. h ttp://learning.sohu.com/2003/12/19/39/article 217113933.shtml ( 2003 年 12 月 25 日)。笔者的一项研究假设 40% 的科学家工程师拥有高级职称,人数为 53 万;并进一步假设其中三分之一为正教授或相当之称,人数为 159000 ,这个数目接近这里给出的数目。见 Cao, Cong 2004, pp. 14 - 15 。 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13516.htm ( 2005 年 8 月 29 日 )。 即使用国际标准来衡量, 200 万人民币(当时相当于 24 万美元)资助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例如,加拿大政府为 “ 希望之星 ” 即年轻的教授设立的研究岗位,经费为每年7万美元。见 Kondro, W. 1 999 。 Cao, Cong and Suttmeier R. P. 2001. 参见 http://www.nsfc.gov.cn/nsfc/desktop/jjyw.aspx@infoid=6105moduleid=399.htm ( 2005 年 9 月 12 日 ) 和 http://www.chisa.edu.cn/chisa/article/20050913/20050913185_1.xml ( 2005 年 9 月 26 日 )。 http://www.mop.gov.cn 和 http://rsc.nenu.edu.cn/news/article/193.html ( 2003 年 12 月 30 日 )。 《科技日报》 2002 年 12 月 30 日 。 Dennis, C. 2002. 但一旦美国对干细胞研究松绑,他们很有可能会选择离开。 Sheff, China Dawn ; and Jonathan Kaufman, “China Reforms Bring Back Executives Schooled in U.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March 6, 2003. 李虎军,“‘ 公开信’拔出萝卜带出泥,海外学者瞒天过海遭非议”, 《南方周末》 2003 年 2 月 13 日 。 李虎军,“清华聘教授年薪百万到底值不值?”《南方周末》 2002 年6月 13 日。
3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让“尊重人才”成为“侮辱人才”全生命周期的一个开端
热度 53 陈安博士 2012-2-15 23:57
  国人(含在海外的国人)每每看到某些单位高声大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话,就会激动不已,浑身筛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对于“尊重知识”这句话,在神州大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知识就是power(权力)”,而崇尚它难道不一直是神州大地的真正宗教么?!当然,这句话是人家纯海外科学家培根说过的呢,倒是很合神州的口味啊,应该作为“十人计划”引进。   而对于后面的那句话,大家所以激动,无外俩理由:   1,自我感觉是人才,而且是“大”人才。糟糕的是,人家有时候当你是人才,有时候只当奴才使,有时候甚至当狗才,而每个人则多自我感觉良好地觉得自己在全过程里都是人才。比如张良张子房是人才吧?刘伯承是人才吧?前面约束的限制条件其实是“在敌强我弱的时候”。过了那个村,您就自觉点,主动撤吧,否则就是自取其辱了。   2,激动在“尊重”二字上,你看,是“尊重”唉,那意思就是把您老当“高等人”看,不是“低等人”,您老可看清楚喽。   我一直反对“尊重人才”这类糊涂口号。很多人会质问我:“难道‘尊重人才’都错了吗?你陈某也太过分了吧!”   确实是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   基于以上那个确实不对,俺们这里提一个更为正确的常识性口号——“尊重人”,把那个“才”字去掉了,而这就足够了。   如果硬要去“尊重人才”,就得先定义好“人才”这一概念,给出几个特征描述来,并分出类别和级别来(这是分类学的基本奥妙之所在)。而在神州(应该不只是我国,有时候某国缺护士了,对于海外护士的签证就会松些,余类推....),“人才”这个概念一直都是变化着的,比如,新鲜出炉的海龟博士之前是人才,还是大人才,很多大学和研究所引进后直接就是教授、研究员可以带博士生啥的,而过了十几年,不行了,归来的洋博士不稀罕了,“人才”的定义得抓紧改,现在是尊重在海外发达国家当上教授的中国学者,这样的人物才能叫“人才”呢。而当年香饽饽一般的海龟博士呢,如今就是颗白菜罢了,如果你们还当自己是什么人才,我劝你一边凉快去。   以上是选择阶段的故事。   当你真的义无反顾地回来到某单位工作,待到手续办完,引进单位领导说“有点不好意思,原来许诺给您的房子现在可能有点困难,给不了产权房,要不这样吧?单位先帮你租一套房子,反正你只要在这里房子就一直是你用”,这是对的,单位肯定不会赶你走,除非你自己走,人家当然要收回房子,其实,哪里不都是个住处嘛,无所谓了,别太在意。   而当你在单位工作得更加稳定了些,准备捋胳膊挽袖子地大干一场的时候,单位领导又说了:“如果你今年内还拿不到国家级的大项目,只能降低为一般教授了。我们后面还想引进更牛的‘人才’的计划呢,资源有限,您就多担待点吧。”或者,你很快就成为上一届领导引进的老人才,而下届领导还想着引进属于有自我戳记的新人才呢,这样,您老也得先闪闪。   ——怎么样?兄弟,感觉如何?   也因此,俺一再告诫海外成功人士,你们要去国内某单位工作,尤其是傻一点的朋友,得去看他们单位最差的那人是否有超过基本门槛的“人”的待遇,如果有,您回来没关系,如果你看到最惨的人日子根本没法过,别到这样的单位去!因为您有这一天的概率很大很大,尤其在你具备不会“长袖善舞”,不会“做人”等基本素质的情况下,几乎是一定会落到这般田地。   当然,如果您本人一直长袖善舞,回来就给个院长干干,或者你竟然有把握干掉原来的领导自己上位来当家做主,那另说,啊——   【如果一个普通的科学家在体制里不受尊重,那么,即便哪位高级科学家有幸得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会遭受一样的待遇。这个简单道理全国人民都懂,可是......】
个人分类: 人论|9427 次阅读|98 个评论
[转载]唯洋是用的人才引进
dongzg101 2012-2-15 06:07
唯洋是用的人才引进 已有 326 次阅读 2012-2-10 09:17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科研人员 人才 马太效应 闭门造车 中国 看到很多人才引进计划,大到国家小到机构、高校,现在流行的就是必须有海外学历/经历。这一方面是不自信,觉得中国本土的科研人员是闭门造车,舶来的要见多识广,要做的好。岂不知很多人就是打着外国的旗帜来“混”的,以至于很多地方把洋垃圾引进来当神物供奉着,最后上演了一出出闹剧。另外,这样做把国内做得不错的科研人员拒之门外,使他们的研究条件更加不如海归,加剧了马太效应。这也搞得很多本土的科研人员不能安心做自己的工作,为了满足这个海外经历的要求,很大岁数了还得远赴重洋地去镀金。这其中又蕴含了多少折腾|-_- 其实只要科研环境和制度好,国内培养的人不一定比洋人和海归做得差。至少可以拿电气工科来说,现在的文献、信息以及对外交流等十分方便,IEEE、IET的数据库以及各种国际会议的信息和论文也都可以很快获取。至少通过看IEEE Transaction就可以发现,现在国内本土的文章已经越来越多,做得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只要环境好,科研人员有心思去“研”和“究”不可能不出成果,就是不要太着急,太催催催……单单靠挖人过来而不是改变科研环境,发掘自身的潜力,海归或海神最后也会受不了。或许这种唯洋是用的做法隐含了我们中国人百年来崇洋媚外的柔弱心理。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2228do=blogid=535957
11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焦三牛事件”新闻调查:为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搭建舞台
whyhoo 2012-2-13 10:11
去年12月,甘肃省武威市拿出31名副县级领导干部的职位向全国公开选拔、选聘人才。其中,1989年出生、工作刚刚半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拟被破格选拔为副县级的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消息一出,类似“火箭干部”“萝卜招聘”“富二代”“官二代”之类的质疑声出现在网上。 “清华大学选调生”“全国公开选拔”“破格提拔”——与网上热议相对应的,是武威市探索创新干部选拔工作的关键词。如何是武威?“焦三牛们”又为何偏偏选择了武威?记者近日来到这个西北城市进行了采访调查。 “地下没资源,地上没工业”,基础条件薄弱制约武威“威武”;实际需求倒逼人才导向,西部地区期盼引来“焦三牛” 800多名县级领导,九成以上是当地干部,经受过系统工业专业教育的,仅仅42人;“十二五”期间,各类人才缺口将达到5.24万人;2011年,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仅2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仅10亿元…… 当地吸引和稳定人才的状况也并不乐观。2008年以来,仅全市市直部门调离干部就达108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3人。 2010年,武威市曾拿出当地工业园区负责人等11个领导职位向全国公选,方案规定按10∶1选任,但报名人数仅20人,符合条件的仅12人。 武威市为此下发了《关于做好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有关工作的通知》,对生活补贴、工作补助、配偶安置、职称评聘等也制定了专门办法,效果仍不明显。 然而,正是这种差距给了武威市改革创新的空间,也给了青年才俊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甘肃省、武威市与清华大学分别于2009年、2010年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人员培训、重大战略决策咨询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合作。 2009年,根据清华大学、武威市合作协议,孙伟从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任上调到武威市凉州区工作,目前任古浪县县长。 2010年至2011年,甘肃省陆续从清华大学引进21名优秀选调生,其中武威有7人。2011年7月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焦三牛,被安排到武威市凉州区清水乡当干部。 “对清华毕业生实行特殊政策,并不意味着‘歧视’其他学校毕业生。”武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明生说,在此次公选的资格条件里,对其他院校毕业的人才是完全开放的。 孙伟说,当前,东部地区人才相对过剩和西部地区人才缺乏矛盾突出,而艰苦地区能够吸引人才的就是广阔的事业平台,“中东部地区特别是知名大学的毕业生,能放弃优越条件前来工作,就应该鼓励和尊重”。 2011年12月,武威市拿出31个副县级领导职位全国公选,并结合协议及实际情况,在国家有关规定基础上对直接报考副县级领导职位资格再次放宽,即“211”大学毕业在武威工作2年以上和在武威工作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可直接报考。 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改革需要试点,试点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打破常规,这是武威市此次放宽公选资格的考虑之一。 据武威市委组织部提供的材料显示,去年全市31个县级公考岗位涉及工业城管委会主任,市委办、政府办副主任,市民政、教育、信访、安监等部门的副职,同时还有武威第十八中学副校长等5个事业单位副县级领导职位。根据报考资格认定,共有21个省(区、市)的391人报名。 随后,通过发布公告、报名与资格初审、知识测试和资格复审、面试、差额考察和考核、市委全委会差额推荐、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公示、办理任职手续等9个程序和环节,一批年轻干部拟选拔上领导岗位。 根据武威市委组织部统计,这31人中有博士10名、硕士9名,来自北京、山东等外省份及甘肃本省其他市州干部17名。 其中,年龄最小的为籍贯山西的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焦三牛,1989年7月出生,拟任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年龄最大的为原武威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科科长杨财林,1973年7月出生,拟任武威市物价检查所副所长。 “选择武威是因为这里更需要我们”,新绛高考文科“状元”不顾母亲劝阻,放弃留在大城市机会,扎根西部艰苦地区 “1989年出生,2011年7月工作,2012年1月拟任副县级领导……”2012年新年伊始,在武威市凉州区清水乡工作的焦三牛怎么也没有想到,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贫困家庭孩子,竟然一夜间被戴上“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 1989年夏天,焦三牛出生在山西新绛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父母靠种地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他的出生让本来就困难的生活更加紧张起来。而今,焦三牛家家境依旧不富裕,除了要耕种十余亩土地外,焦三牛的父亲至今还在附近一砖窑打工,一天仅几十元的收入。 从小学到高中焦三牛学习异常勤奋,成绩也一直很优秀。2007年高考,焦三牛以617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新绛县的“文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学习英语专业,并于201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家生活条件不好,对贫困、农村的艰苦有着深刻的印迹,因此毕业后一直想为条件同样艰苦的地区做点事儿。”焦三牛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更多体现自身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2011年7月,焦三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当年前往甘肃工作的14名清华选调生中的一员。当他回家告诉父母这个消息后,父亲支持他的选择,而母亲却舍不得放儿子去。 出身农村的焦三牛很快就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水清乡菖蒲村是焦三牛的“包村”,平时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到村里来,村民都主动招呼他去家里吃饭。村民孙大爷说:“这孩儿很实在,平时常帮大家干农活儿,活儿干得很熟,一看就是农村来的。” “听说要公开招考,我就想到了英语好的三牛,认为应该鼓励他去试试。”说起焦三牛报名公考,凉州区清水乡党委书记李晓燕说,尽管焦三牛工作时间较短,但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又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属当地对外招商引资的急需人才。 根据专业背景,焦三牛选择报考了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并以“六个第一”的成绩入选。即知识测试成绩71.67分,排名第一;面试成绩91.64分,排名第一;综合成绩83.65分,总成绩第一;该职位共差额考察3人,考察组排序焦三牛排名第一;市委全委会差额推荐49票获得48票,排名第一;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获得满票8票,排名第一。 多手段、层层严格选拔过程,确保选上的干部能服众、堪大用;以实践衡量检验用人机制创新,把有觉悟、有知识、有服务人民决心的年轻人留在西部 “有突破创新,就会承担相应的风险。”武威市表示,在讨论是否要放宽有关规定限制时,市委对此次大量将年轻人纳入公选范围可能带来的各方质疑也有一定认识。为了让考试公平、公正、公开,武威市进一步严格选拔程序,确保选拔出的拟任对象能服众。同时,武威市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选拔、选聘过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之下。 2011年12月9日,相关公告由武威市公开选拔(选聘)县级领导职位人选工作办公室通过《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和部分网站对外发布。 同时,这次公选还制定了发布公告、报名与资格初审、知识测试和资格复审、面试、差额考察和考核、市委全委会差额推荐、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公示、办理任职手续等9个程序和环节。 李明生介绍,经资格审查,参加知识测试的人数和选拔职位的比例控制在10∶1,面试人选5∶1,考察对象3∶1。为提高面试评判质量,每个考场设立评委15人,由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 此外,选拔对象还要经过两次差额推荐才能入选:一是市委全委会差额推荐,每个候选人期间还要进行2分钟的脱稿演讲。随后,通过全委会推荐的2人由市委进行差额酝酿,提出人选建议。二是经市委常委会讨论和差额票决,得票超过参会常委半数的确定为公示人选。 当地部分干部群众对此次公选评价较高。今年26岁的把余祝,是古浪县大靖镇城建所干部,此次公选报考职位与焦三牛一样。他说:“虽然我此次公选未能入选,但看到三牛的表现,我觉得的确有差距,今后会以此为契机不断学习,争取下次成功。” 宁生刚现任武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科科长,此次公选成为入选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人选。他说,此次考试不仅程序严密,试题内容也紧扣武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仅靠临时复习根本无法应对,这对广大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努力方向是个重要导向。 据了解,31名拟任人选已于1月16日进行公示。目前,公示期已经结束。 部分专家认为,此次武威副县级干部公选对有关规定的挑战是探索性、建设性和经过一级党委集体决策、慎重考虑决定的,与违背有关规定、乱开口子任人唯亲、人为提前“制定”条件的所谓“萝卜选拔”毫不相干。此外,年轻干部在种种非议、猜测面前一定要稳住阵脚,不要因一些质疑失去了信心。同时,随着年轻干部选拔政策的不断完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将成为一种常态,网民也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 记者了解到,武威市对这些年轻干部寄予了厚望。“经过几年锻炼,这批干部中肯定会有人脱颖而出。”火荣贵说。 (新华社兰州2月12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孙铁翔、宋常青) 原文见 http://politics.gmw.cn/2012-02/13/content_3555580.htm
个人分类: 社会|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人与人才差距就在点点滴滴
lifengli 2012-2-12 22:17
有一个很浪漫的故事 有一群人,他们积极自律,每天按计划行事,有条不紊;他们不张扬,把自己当成最卑微的小草,等待着人生开出花朵的那天。 他们早晨 5 点多起来健身,你在睡觉; 7 点开始享受丰盛的早餐,蛋白质维生素淀粉粗纤维样样俱全,为新的一天起了一个好头,当他们收拾妥当准备开始一整天的工作时,你还在睡觉;他们用上午的高效时间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甚至发现的新的商机,发现了有可能给人生带来改观的机遇 . 当午餐时间临近,他们伸了伸腰,准备稍作休息,此时你终于起床。他们的午餐不铺张浪费,却营养全面,他们有选择的进食,因为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你也在起床之后但觉到了饿意,你早早的洗了把脸,甚至连牙都没刷,打开冰箱,拿出了昨晚跟朋友 high 过之后带回来的薯条以及可乐 . 午睡之后,他们重新积极的投入工作,而你也终于吃饱喝足,坐在了电脑前。是的,你的一天开始了。晚上回到家里,他们也打开了电脑,也许是为了完成白天没来得及做完的工作,也许是因为前两天刚报了一个网络课堂,此时你还沉浸在 dota 中,你发的贴子还不够有人气,你发现空老师又更新微薄了,电视剧里男女猪脚还没有最后在一起,作恶多端的女二号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 终于, 22 点到了,他们停下了工作,或许去满满的书架上拿下了一本书,或许拿起了自己心爱的乐器打算练练手,或许已经上床睡觉。当然,睡之前他们会想一想,自己在这一天都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教训。 最后,他们又重新提醒了一下自己那个埋在内心深处的梦想,然后满意的睡去了。此时的你还在等待升级,还在顶贴子,还在刷微薄,还在为了男一号女一号哭哭啼啼,你的一天才刚刚开始精彩。后半夜,你隐约感到了困意,依依不舍的关掉了电脑,身上已经很臭,你却懒得去洗一个澡。你走向了乱糟糟的床,钻进了肮脏的被窝,掏出了手机 —— 是的,爪机党伤不起。 你隐约知道自己的身边有那么一群 “ 他们 ” ,可是你却没有办法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你和 “ 他 / 她 ” 终于浪漫的相见了 —— 他 / 她是老总,你是普通的打工仔;他 / 她是主任,你是弱爆了的小职员;他 / 她游历各国,念着你想念的大学,拍着你想拍的照片,过着你想过的生活,他 / 她各种恣意的小清新,而你,是的,我知道你恨小清新,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事实已经如此,你就是那个电脑荧光照射下的 SB 。 如果你再不改变的话。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唯洋是用的人才引进
热度 5 sincos 2012-2-10 09:17
看到很多人才引进计划,大到国家小到机构、高校,现在流行的就是必须有海外学历/经历。这一方面是不自信,觉得中国本土的科研人员是闭门造车,舶来的要见多识广,要做的好。岂不知很多人就是打着外国的旗帜来“混”的,以至于很多地方把洋垃圾引进来当神物供奉着,最后上演了一出出闹剧。另外,这样做把国内做得不错的科研人员拒之门外,使他们的研究条件更加不如海归,加剧了马太效应。这也搞得很多本土的科研人员不能安心做自己的工作,为了满足这个海外经历的要求,很大岁数了还得远赴重洋地去镀金。这其中又蕴含了多少折腾|-_- 其实只要科研环境和制度好,国内培养的人不一定比洋人和海归做得差。至少可以拿电气工科来说,现在的文献、信息以及对外交流等十分方便,IEEE、IET的数据库以及各种国际会议的信息和论文也都可以很快获取。至少通过看IEEE Transaction就可以发现,现在国内本土的文章已经越来越多,做得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只要环境好,科研人员有心思去“研”和“究”不可能不出成果,就是不要太着急,太催催催……单单靠挖人过来而不是改变科研环境,发掘自身的潜力,海归或海神最后也会受不了。或许这种唯洋是用的做法隐含了我们中国人百年来崇洋媚外的柔弱心理。
30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韩健:生物产业创新人才从哪里来
热度 1 silent1982 2012-2-1 22:49
韩健:生物产业创新人才从哪里来 ■韩健 《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日前出炉。规划可谓宏大详尽,由七个政府部门联合起草(科技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历经两年完成。 那些起草这个《规划》的专家一定是深入讨论了许久才完成这份“折子”的。我特地下载了《规划》的文献原文学习了一下。总的感觉是高度有了,细节不够;决心很大,入手不易。 不过,在宏观政策指导下,具体如何行动?从下往上地运作如何进行? 创新型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 我不同意“培养创新人才”的说法。 创新型人才是特意培养出来的吗?能刻意培养出创新人才吗? 在中国,我们的“大一统”文化很强调至上而下地“选拔”、“培养”。如果没有伯乐,连千里马也终究会被埋没。所以中国的人才都是“被”人才的:被选拔,被培养,被奖励,被崇拜。 读乔布斯传记,你会发现他的成长过程几乎没有“被XX”的痕迹,相反,所有现有的规章制度都可能成为禁锢他发展的枷锁——如果他出生在中国,他就会失去很多打造了他个性的环境和机会。 从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成长有太多的偶然因素,而批量地把偶然变成必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说法不可行的原因。 我曾在一篇博文中比较了美国小孩和中国小孩学跳舞的事:美国更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尽量鼓励他们有个性,独立发挥;而中国则强调整齐、统一、纪律、服从传统模式。这看上去是小事,可是反映出来的却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事。 创新如禅,不能言传,只能靠醒悟。越是想“教导”,说出来的东西就越不像。所以说,创新者很难“培养”,只能“野生”。千里马不都是靠伯乐去发现的,更主要的是给千里马创造施展技能的空间。 乔布斯也不是培养出来的。政府在鼓励创新上能做的不是去扮演伯乐的角色,而应该去把那些圈养的马放开,让它们都有奔跑的机会,然后给跑在前面的发奖。 政府如何鼓励创新?这也是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想从美国学习的。可殊不知,美国政府并没有鼓励创新的诀窍,美国的众多创新并不能归功于政府。创新是蕴藏在文化中的,不是法律和政策能驾驭的。 “制定一个五年计划,投入一笔资金,培养出一批创新型人才”这样的口号和政策能让政府官员们觉得是尽力尽职了,可是实际上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因为创新不能计划。像乔布斯那样真正的创新者也不在乎金钱,而且所有批量生产的东西都有模具,有模具的东西就失去了特别,也就不能称为创新了。 创新人才需要什么? 不过,单单不同意并不是建设性的意见。如果不去“培养”,人才从哪里来?一般人才可以培养造就,可是因为创新型人才的产生需要太多的偶然因素,而且创新人才又多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不能批量生产。好在,《规划》提出的目标不高,在2020年以前,“仅仅”需要在生物领域造就3~5个“国际顶尖科学家”。 不过,到底是要“国际顶尖科学家”?还是要“国际顶尖的生物技术专家”?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科学家通常是吃皇粮的自然规律发现者;而技术匠则是在市场上赚钱的创新者。也许科学家和技术匠各要两个半? 培养,就要从种子做起;造就,也需要有好的毛坯。如何选种?谁来选?标准是什么? 培养,就需要有环境,需要一个营养丰富,没有干扰的温室。这个不难,搞生物技术,其实并不需要很多钱,国内太多的实验室购买了大批没有用的或者极低使用率的仪器。硬件上面可以省去很多钱。 其实,这个《规划》中回避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责任。和任何事情一样,培养人才也一定有一个成功率的问题,培养出3~5个顶尖人才可能需要相当比例的“不成功”人数作为陪衬。谁来承担那个“不成功”的责任?当然,和风险投资一样,只要有几个成功的,国家就划算了。可是风险不能避而不谈。 《规划》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说明国家重视人才,也有决心去做。毕竟,还没有听到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国家有类似的大政方针。规划中的目标完全没有理由达不到,可总是觉得不够细致,到底缺什么,还没有体会透(所以这篇文章起草了几天都没完成)。 至上而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这是再明白不过的;可是,从下而上,创新人才需要什么?或许这才是更急切需要提出的问题。其实,创新者需要的也是大家都需要的:足够多的钱和足够多的自由、稳定的大环境、少干扰的小环境。而这些,在中国工作的许多科学家们也都具备了,没有理由不出成果,也没有理由不出人才。所以,有没有《规划》不重要,有了规划,一旦有了成果也有规划者的功劳。 有规划,人才就是被培养的;没规划,人才就是自然生长的。 《中国科学报》 (2012-01-31 B1 生物周刊)
19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培养人才与培植环境
热度 3 lqs321 2012-2-1 15:57
2011 年我在学习工作了 46 年的大学正式退休。为了顺利实现退休阶段的“软着陆”(有人说普通人退休是“软着陆”,领导干部退休是“硬着陆”),除了继续做点科学研究工作外,还想关注一点社会问题。最近国家科技部出台一个“要在现在至 2020 年期间培养 3-5 名顶尖生命科学家的计划”引起我的兴趣。先不探讨何为顶尖科学家的概念或其标准,我感兴趣的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能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培养出这样的顶尖人才。我认为一般政府能做的主要是给钱购买设备创建研究平台和给高薪水给某些“顶尖人才候选人”过舒适生活(高标准的衣食无忧)。然而,这两条就可以达到产出“顶尖人才”的目的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我想到在职时一直思考的问题:人才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一个货真价实的人才能够通过(组织)行政手段培养出来吗? 众所周知,人才具有广泛的多元性,各行各业都需要自己领域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在大学工作,几十年来以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主,我以亲身体会谈点高等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教育人才方面的事情。有人告诉我,很多年前有一个重点大学为了加快杰出人才培养力度,出台了一个“特聘教授”计划,针对 35 岁左右的一些他们认为“优秀”青年教师,分两个等级每人一年岗位津贴 5 万和 10 万,这在当年是很高的补贴标准了,(当年这个学校一般教授的岗位津贴不到 3 万元)。当时虽然文件没有写明考核验收合格条件,但实际上是希望经过一期三年的“高待遇”后的若干年,让年岗位津贴 10 万元的“特聘教授”们能够拿到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来三年期满后经过多年,这些人也过了 45 岁龄,多数人并没有拿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其中个别人在实施当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还不能算是“特聘教授”计划的产物。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部属重点大学需要推荐青年教师到主管部破格副教授,当时部里分配该校 15 个候选人名额。一位当时已经在学术上初露锋芒的年轻人在学校评审时排名第 16 ,本来无缘答辩。后来部属另一所大学报来 20 个候选答辩人,这样该校才将那位排名第 16 的青年参与部里破格答辩。最后部里答辩结果,那位排名第 16 的年轻人因成果突出而以高票通过破格副教授,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与报纸摘要还报道了这位年轻人破格副教授的消息, 20 年后这位年轻人还以丰硕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一个我认识的优秀青年教授(杰出青年基金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年在他博士毕业后(他的博士论文成果丰硕)曾连续三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失败,以致后来当这位青年成名后,国家基金委有关人士不太相信他当初申请国家基金项目的“屡战屡败”经历。这些都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优秀人才的产出是不以某些领导和专家的意志为转移。缺乏公正、公平与自由竞争的人才成长环境,就不可能实施合理的科学评价,他们有时会扼杀那些有点个性的青年科技人才。 我一直坚持认为,培养人才,不如培植环境,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先有良好的成才环境,才会有人才辈出的结果。环境的含义既有物质的,指用金钱投入创建大家共享(而不是某些人专用)的科学研究平台,而更重要的是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在目前我们国家现行体制下,各级部门(包括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建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中可以大有作为。一个好的人才成长环境,简单说来就是让所有成员能够在一个“快乐”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我在学校经常宣传一个观点:应当让全体教师快乐和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某些圈子(领导人圈子和学术权威的圈子)中的少数人。具体表现在:让大家公正、公平地使用公共资源;让大家的贡献能够得到合理、公正、公平地评价;让大家能够公正、公平地享受应得的待遇。古希腊一个哲学家对“快乐”诠释为:身体的无疼痛与灵魂的无烦恼。身体的无疼痛虽然主要取决于个体,但学校注意发展全民体育活动也很有帮助;而灵魂的无烦恼则是良好“软环境”的核心。只要努力创建“自由、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氛围和环境,那些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人才一定会脱颖而出,创造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这时我们再对这些人才实行适度的倾斜政策是合情合理。因为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并不鲜见。而“圈子政策”的典型负面特征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它是良好人才成长“软环境”的对立面,往往会产出一些“扶不起的阿斗”,浪费国家资源,打击圈外某些有潜质年轻人的积极性。
5151 次阅读|6 个评论
什么是人才
热度 2 Moneypond 2012-2-1 11:52
曾听大学领导谈高校发展问题,谈到人才时 他说: 什么是人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说。不好说的事儿,不妨简单一些看。 任何单位中的人,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单位离不了的人,一类是离不了单位的人。 单位离不了的人,占20%,是人才;离不了单位的人,占80%,不是人才。 对于单位离不了的20%的人,要高度重视,要让他们从地位、物质和精神上都成为另外80%的人眼红的人。少数的20%,是标杆,是引领多数的80%前进的人。那80%,不是人才,但也不是说可有可无,而是说,应该要做好自我定位,自觉做另外20%的支持者或服务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80%是靠那20%活着。 这就是我的人才观。自己是不是人才,可以琢磨琢磨。 俺自己一琢磨,毫无疑问是那80%中的一员,属于离不了单位的人。本来还以为自己整天也忙忙碌碌,做了一些事的,心中不时也会涌上一些困惑和情绪。这下好了,困惑没了,情绪也没了。朋友说,与其牢骚,不如努力迈进那20%的行列。
52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8)
kejidaobao 2012-1-31 15:09
——让优秀博士生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 冯长根 上文 讲了博士生导师怎样帮助和指导博士生跨出职业生涯第一步,本文谈谈如何指导优秀博士生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 这个题目看起来远了一点。但是作为博士生导师,为优秀博士生指点一个在工作中总归会悄然出现的目标,是责任之一。什么是博士生导师最该出现的一个信念?不妨说就是相信学生中将会出现未来的领军人物。1990年我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指导博士生,我从那时起就盼望的远景,多数就是期望这些博士生成为学术带头人。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些学生中已经有18位成了博导,另外有19位成了教授。至于新近毕业的和还在校的博士生,我仍然是这么希望的。导师需要时时给予学生这方面的信心,尽管具体的做法在不同专业不同的导师那里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满怀信心地相信,中国明天的科技领军人才,就在今天的博士群体之中。 当然,领军人才是不同的。一类是国家科技部门的领导,如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一类是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领导,又一类是科技企业家、企业技术开发负责人、企业总工程师总设计师们,更多的是在各专业各学科中带领并影响该专业该学科发展的教授和研究员们。其中的优秀者,今天已经成为两院院士。本文所谈的领军人物,属于这四类中的最后一类,因为前三类领军人才必定产生于后一类群体之中。说是教授和研究员们,但也并非所有的教授和研究员们都是领军人才,他们中能成为领军人才的,也只是那些优秀者。 领军人才的关键词是“带领并影响该专业该学科发展”,再看博士论文的基本属性,正是推动相应专业或学科中某个方面的研究,论文中的创新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具有了重要意义。可见,博士生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赋予博士生某些领军人才必须具备的学术要素。让学生在学术上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正是博士生导师应该而且可以轻易做到的。毕业前后的时期是导师为博士生指明这一点的极好时间,有时甚至影响博士生的就业选择。回想我所指导的最早期的那几位博士生,他们就是在毕业时被我挽留而选择终身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现在他们都是博导了,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一点一点地显现着领军人才所应有的学术品格。 导师帮助刚毕业的博士生仍有机会参与重要科研,无论他是在自己身边还是独自到另一个机构发展,都是重要的和应该的。的确,能在学科上专业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总是那些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的人。许多在科研上迅速成为领军人物的年轻博士,往往就是那些从事重要课题的。接受大项目研究的团队,容易产生领军人物,也是这个道理。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导师在这种时刻的一个作用,是要让他们不仅仅只“看到树木”,重要的是“闯入森林”。在人们科研生涯的早期,会有一种明显的“浅”认识——科研看起来就是一轮又一轮的经费申请书、课题答辩会、评审会、学术会议中的口头报告(或壁报学术交流)以及科研报告,更不必说那些没完没了追你快点交差的实验。有时候,这些年轻科研人员会发现自己“看起来就像世界一流装配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 他们会因为这样的陷阱,在具体事务上越陷越深。在科学的大图像上丧失了眼光,不再关心科学前沿的“烽火”,就会丧失成为科技领军人才的基础。 博士生导师在某些事务上给予毕业博士一些指导,也是十分值得的。一是让他继续关注本学科本专业的有关文献综述。追踪学科的前沿总是那些领军人物的兴趣所在。很快,他的兴趣会聚集于把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写入一篇综述中去发表。二是让他多参加本专业本学科的高级别有声望的学术性会议。十分明显的事实是,能够成为领军人才的,总是会被已经成为领军人物的研究者所吸引,总是会参与学术优秀的人们的活动,总想知道这些人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的,诸如此类。三是让毕业博士要有写作有质量的优秀的专业著作的雄心壮志。这会给予毕业博士一种持久的科研与专业发展的动力,因为谁都明白,一本专著总是要包含许多科研新成果的,一时一刻做不到这样。到最后,你的毕业博士就会进入那样的角色:不仅建立起以自己出主意为主的研究工作或方向,而且是一些人或许多人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或方向。这个时候,他的研究正在影响着学科或专业的发展。这个时候,他就成了领军人才。而作为导师,你一定会感到百倍的高兴。 参考文献 冯长根.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7) . 科技导报, 2011, 29(34): 83.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XXXII) . 科技导报, 2008, 26(16):103.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2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热度 7 jiangxun 2012-1-31 10:23
作者:蒋迅 看到科学网博主饶海谈“ 被淘汰了的 ”一些人,我知道自己就是其中一个。因为我自己就是学了数学毕业后干了几年学校工作后转行的。其实对个人来讲,“被淘汰”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对一个学科来讲,也不必因为“被淘汰了的”的人担忧学科的未来。有人“被淘汰”是一个正常现象。饶海还列举了一些:“ 不入‘流’的博士后成大牛 ”的例子。我觉得大学有必要为学生们做好“被淘汰”的准备。拿数学专业来说,我看到一篇文章,说“ 数学系毕业生多改行 ”,发愁“中国数学大师断层”。科学网博主曹聪也感叹:“ 半数中国博士不在从事研发 ”。这似乎和钱学森的“ 最后问题 ”是同一类声音。从目前中国教育的情况看,这不是一个能快速解决的问题。不过也不必过多担忧。因为,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钟情于数学并愿意为其献身的人。我倒是认为大学里的数学系、数学学院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使其容易在改行后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于实际中。要知道, 最佳职业都是需要数学的 。如果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太“数学”了,没有与应用紧密挂钩,那么到工业界后就不能很快适应。我用了许多年注意留心美国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征召数学系毕业生的广告 (共480条),整理后得到下面的数据。当然我的统计不很全面,而且分类也不尽科学。不过也许可以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参考。 数学分类 工作机会 纯粹数学 数论 0 25 5.2% 组合数学 3 数理逻辑和形式计算 3 代数 5 几何 14 分析数学 数学分析 7 53 11.1% 非线性 5 动力系统 7 力学 16 常微分和偏微分方程 18 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 13 13 2.7% 统计数学 统计随机过程 162 162 33.8% 应用数学 经济数学 67 146 30.4% 模糊数学 2 生物数学 77 计算数学 控制 7 199 41.5% 计算数学 80 优化运筹 112 先说明一下,有些工作同时对于 几个分科适合,所以总和超过 480条。从表中我们看到,数理统计和运筹两个专业的学生在非教育机构最吃香。计算数学、生物数学及经济数学也还有不少机会。越是纯数学的就机会越少。他们大多必须找到教书的工作或者完全改行。这一结果与美国数学会“ 关于博士毕业生去向的统计 ” (第830页) 基本相符。 大家知道,美国数学系的大学生是与其他系的同学一起修微积分课程的。而中国则是让他们修专为本系开设的数学分析。美国这样做有不少好处。首先是便 于 系里安排课程。他们不必为数学系专门排教师和教室;第二,学生刚上大学,实际上对自己想学什么并不清楚。他们与其他系的同学一起上课便 于 比较,如果需要转系的话也 相对容易。若是仍钟情数学,他们会选修高等微积分。第三,微积分不象数学分析那样专,它照顾到了各行各业,使学生有宽阔的视野。当然中国的系统也有它的好出,课程安排有针对性。但这恰恰又是它的弊端:限制了那些将来不干本行的毕业生的潜力,而这些人有可能是大多数。按照“改行”一文提供的数据,“学生毕业 后真正从事基础研究的很少,可能比例还不到10%。”我能理解中国需要重点培养这10%的学生,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数学的未来。但不能因此牺牲大多数学生 的利益。 “改行”一文没有提供任何精确的数据。可能中国的教育部门从来就没有对毕业生的去向和受教育的满意程度做过跟踪调查。中国数学会应该担负起这一责任来,就象美国数学会那样。 按照笔者的经验,每个数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尽可能学得多,学的广。越是那个你学的不好的东西、越是你想这辈子都不会碰上的分支,就越是你可能在工作中碰上的 东西。我所说的东西不只是数学,还有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等。如果一定要选出几个方向的话,我觉得第一是数理统计,第二是优化。有机会的时候,我可以再写自己的体会,如果有这个要求的话。 【后记】我发这篇文章后,看到了王永晖教授的评论:“这是不懂数学的人说出的糊涂话,数学系就是应该教数学的,这是一个很清楚的事情。至于因为教了深点的 数学,就会牺牲大多数数学系学生的利益,这个推理是需要严肃论证的,不能靠想当然,确实是可供中国数学会调查的一个好问题。”读了他的评论后我意识到我没有把意思说清楚,所以我想再补充几句:我承认自己是“失败者”,因为我没有留在数学界里。但是正是因为我的“失败”,使我可能看到了那些成功者们看不到的问题。我在中国受的教育是30年前的事情了。也许我对中国的数学教育现状的了解完全错了。我不反对数学系开设高深课程,那 是 培养精英的大事。我想提倡的是,同时为更多的非精英大学生开设一些在他们工作中能用上的数学。我所说的中国数学教育缺乏的是应用方面的 课程 设置。比如我在北京师大时,完全没有优化的课程,概率和统计合在一起只有一学期的课时 (统计部分更少),计算数学也几乎是空白。可能这种现象已经完全没有了。那算我白说。我记得有一次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一位朋友聊天,我问他为什么不把一些项目给大学生去做。他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根本做不了。而在美国就不是这样。我写的一些NASA里的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我还在继续写这些小故事)。我觉得重要的是那些成功的人士们能认真思考“失败者”的意见。也许象我这样不懂数学的人也会说出一些不太糊涂的话呢。
个人分类: 谈数学|6333 次阅读|19 个评论
周世宁院士对创新人才认识的不足和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塑造
热度 1 longfo 2012-1-30 17:56
周世宁院士说:创新人才的素质是什么?是:自信、知识、创新愿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正确方法、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我看这些都没说到点上。院士领悟如斯,其他的科研工作者就更难说了。 我觉得这六点很容易达到,反而以下两点很难达到,始创新人才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独立和自由。 创新最需要的素质就是独立,不独立如何创新阿?就像我们国内的技术很多都是国际领先从来没有国际第一的,这些东西在国内是创新,在其他国家就属于山寨了。在我的认识里,国内无论是科研还是商业,创新是几乎不存在的。缺乏独立性是最主要的,这和青草大树一样,为什么大树能成其大小草只能任人践踏,小草缺的就是那个独立性,东风来了往东跑,西风来了往西跑,这个难成大器。如果定义科研界的汉奸的话,我觉得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是汉奸,我们的科研现状像极了汉奸的本色。汉奸还能创什么新,能跟上跑,不掉队就不错了。独立性是创新人才最应该具备的,缺了这个,底下这些素质再好也没用。 创新在就需要自由了,很多人认为,自由不是素质,其实错了,自由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很多人不想自由,比如那些养在笼子里的鸟,那些养在家里的狗,那些动物园的老虎,这些东西都没有自由的本性了,这些动物都无法有创新性。我们这些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也和这些动物一样,如果没有自由的素质,那么很难有创新性。也只能跟着别人走走场子,创新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以上这两个素质如果缺的话,创新就没得谈了。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9034.shtm
21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周世宁院士:创新人才的六个素质
热度 1 jerrycueb 2012-1-30 11:47
周世宁院士:创新人才的六个素质 ■周世宁 我在1934年1月出生在扬州市的左卫街,小学和中学都是在扬州度过的。从小做作文,往往一起头就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但对这八个字的涵义是不清楚的。直到年纪大了,经历了许多故事,才慢慢地品尝出其中的味道,也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哪些是做对了,哪些是做错了,也许其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对年轻人有点参考价值。 我认为人生在世无非是做人和做事,但是要真正做一个好人,而且会做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在素质上培养训练,而且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 我在1950年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毕业后,到中国矿业学院学习,以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晃就是5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科技工作者要做出一点点对社会、对后人有益的事情来,必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和勇于实践。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但在近代的科学技术史上,中国的发明创造实在是太少了,这和中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我们要响应中央领导的号召,努力去创新,生产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来,振兴中华,为人类作出贡献。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人才招聘市场上,大学毕业生想找一份好工作是越来越难了,而用人单位还是抱怨:一般的人才多,优秀的人才少,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少,缺乏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比较全面的将才和帅才。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的问题反映了我们现有的教育方法和用人制度还存在不足之处。我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应当是知识水平、分析能力、经验和实际应用技巧的综合,决不是多念几年书就能代替的。 创新是人的潜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创新的成绩,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需要在素质上培养,在理论上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我想就创新人才的素质这一方面,根据自身的体验,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创新人才的素质应当具有以下六个方面。 坚定的自信 为什么把自信作为素质的首要品质?这是由创新的特点来确定的,创新的关键是新,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是个人行为,能不能成功,要看实践的结果,这里充满风险和困难,创新者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具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开始进行研究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失败是必然的,这里更需要坚定的信念,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所以对创新者来说,需要自信、自信、再自信。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要坚信经过自己反复思考的奋斗目标是有科学依据的,是一定能实现的,这是创新成功的基础。 创新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愿望,时刻注意周围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事物,千方百计把它应用到工作中来,所以我们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因为创新思维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上深入细致的实践,才能使理想转变为现实。根据我的体验,一项新的创造往往要经过几次失败,才能取得成功。不要把失败当成痛苦和打击,而要把它当成一个过程,所以在内心中要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选择、分析和决策是正确的。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动摇,不退却,这就是创新成功的道路。 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 创新的想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原始创新是建立在深厚的基本理论之上的,所以学习一定要好。要做到学深学透、学会学活是不容易的,但是一旦你真正掌握了理论,它就会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取得你事先难于想象的好结果。 1971年,北京矿业学院从北京搬迁到四川华莹山,华莹山煤田埋藏在山里,都是从地面打一个平峒通过岩层揭开煤层,但是煤层中含有高压瓦斯,当岩层中的平峒突然揭开煤层时,煤层中的高压瓦斯可以将煤层破坏并猛烈喷出。在学校旁的华莹一井,就发生过一次喷出1万多吨煤炭和180万立方米瓦斯的事故,所以当学校旁边另一个煤矿的平峒要揭开煤层时,就让矿业学院去做这一工作,避免发生瓦斯灾害。 我们设计了一次装炸药,连续分次爆破的方案,在揭开煤层的岩石工作面上布置了90个炮眼,共装一百多公斤炸药。放炮地点设在距爆破工作面2500米外的地面广场,用高电压专用放炮器通过矿井内的电话线与工作面的放炮线相连。雷管的总电阻是75欧姆,二芯胶皮电缆电话线是由十几根200米一条的电话线相连而成,其总电阻也应为75欧姆,通过地面的模拟试验,制作的专用放炮器是可以引爆的。放炮的那一天,矿指挥部给我们两小时工作时间,全矿停电、撤人,只有我们五个人在矿内工作,要求我们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装炸药、连炮线和在地面放炮的工作。如在放炮后,经过半小时的观察,没有异常情况,就恢复送电,进入人员,恢复生产。 在工作面的装药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当连接好引爆线后,测量雷管的总电阻恰好是75欧姆,连线正确。当想与电话线连接时,不料出现了意外情况,2500米电话线的电阻是1500欧姆,异常高的电阻表明:在20多个电线接头中存在接触不良的接头。这个故障不排除是无法完成爆破任务的,然而在一片漆黑的井下,黑色的电话线混杂在两旁的水管、压气管、动力电缆和通讯电缆之中。寻找电话线接触不良的接头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剩余的时间不多,只有20分钟了。 按照一般的经验和做法,这是不可能准时完成任务的,当时在我的头脑中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数学问题,是一个收敛问题。怎样能收敛到有接触不良的接头上,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决定采用中点收敛法,让电车司机将机车迅速开到平峒的中部,下车用两根针扎到电话线内,测量出高电阻的接头是位于平峒的后部。再让电车向内开一半距离,再测电话线的电阻,发现不良接头就处在这前半段区域内,如此反复二分之一、二分之一的测量,迅速找到这个接触不良的接头,用小刀子刮一刮再连上,一测量,电话线的总电阻变成了75欧姆。全体人员迅速乘电机车撤离,在地面进行爆破,这时还提前5分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件事说明了,只有学习深透,才能具有灵活运用基本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技术的创新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原始创新和移植创新。原始创新是根据基本理论从源头上创新,这需要深厚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个难度大,是很不容易的。移植创新是将其他领域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经过改造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这就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的经验和技巧。这两者都要求我们要勤奋地学习和善于深刻地思考,但是一般说来,移植创新是创新的主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努力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在创新的道路上,不存在专业对口学习和应用的要求。 强烈的创新愿望 对创新者来说,强烈的创新愿望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创新人才的重要品质在于时刻关注着周围的新事物和技术进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是否可以引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或者把它用到另一个领域。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习优秀、业务水平很高的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毕业生,虽然他们工作良好,但缺少发明创造,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作出突出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身没有强烈追求创新的愿望。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动力和源泉,而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不利于创新的。如“标新立异”、“异想天开”,都是贬义词;其他 如“行高于众,人必非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中庸之道的思想都是不利于创新的。所以长期以来我国没有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发明奖一等奖的连续空缺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有些人抱怨生不逢时,不像科学处于发展初期,发明创造的机会多,认为现在研究问题的难度大。这是完全错误的。我认为发明的机会比比皆是,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在于你去不去探索和实践。在矿山安全领域,矿井瓦斯灾害的防治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但我在机械、电气、密封技术、流体和化工方面也取得了几项专利。例如,我在江苏电视台的科学宫节目中看到日本的水射流手术刀,觉得很有新意,但是我认为他们用水泵做动力源太笨重,且不利于消毒,我就给它改用高压氮气压缩切割液塑料袋来产生切割的水射流,结果在医院的实用中效果良好,且成本远低于国外相似的产品。 小时候看章回小说《七侠五义》,其中有个故事:包公的书童包兴找到一个游仙枕放在床上,睡觉时进入了美妙的梦境。我想:只要我们掌握了向人的大脑输入信息的技术,就可以在睡眠时学习和娱乐,这种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一个优秀的创新人才要善于从似乎无关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它关键的机理和思路,并且加以扩展应用,这也是移植创新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 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而各个因素又是时间、空间的函数,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这就给创造发明造成了困难,要做到少走弯路,首先要从宏观上分析我们的思路,是否合乎道理,是否科学可行。一个优秀的创新人才应具有从许多因素中,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分析它的运动过程和作用,然后加以控制和利用。关键因素有时是硬件,有的是软件,这里除了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也需要经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从事工程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具有机械、电气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样在设计构思时,就能比较切合实际,加快研制工作的进程。千万不可重理论,轻实际,而且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量的发明创造都是通过巧妙的结构和各种材料特性的综合利用产生的。例如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开始的,人们对蒸汽的力量知道得很早,但找不出利用它的方法和机构,直到瓦特将蒸汽推动的活塞,通过连杆和曲柄,将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再通过齿轮和凸轮控制进汽阀和排汽阀,才使蒸汽的力量能连续地工作,做成完整的蒸汽机,应用到火车机车和纺织业,推动了工业革命。 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首先要明确创新研究的目标和要求,然后选择技术途径。用作图分析法,在纸上列出各个影响因素,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勾划出各因素在时间、空间上的关系。用极限判别法分析各个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技术关键和关键因素,及其解决方案。进行简单的定性试验,看看设计思想是否对路,有没有重大的错误。进行小型的定量试验,进一步审查设计中有没有问题,然后加以总结。完善现有的实验方案和系统,再将成果应用于实际。推广研究成果,扩展其应用领域。 在判断项目的可行性时,要经过理论计算或计算机模拟,只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才能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在多因素作用的大系统中,应用极限判别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判明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可以将它删除,这就可以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 在不同领域,极限值的涵义是不同的。例如,在倾斜角度中,0度和90度。温度领域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临界温度。真实和虚假;刚性和柔性等等。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多为单值函数。要检验一个因素对另—个因素是否有作用,起多大作用就看它在极大时如何?极小时如何?如两头都没有影响,则其他值也不会有影响,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采用极限分析法的优点,可以把问题明晰化,使人一目了然地看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一方法不仅可用于工程,也可用于经济领域和人际关系以及种种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 健全的体魄和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紧张剧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每个人都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繁忙的工作,复杂的问题,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乐观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没有健康的身体是难以胜任的。 创新工作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不可能一做就成,所以创新者要具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能够承受失败的挫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创新的道路上,坚韧的意志比优秀的学习还要可贵,学习好的人容易找,而意志坚强的人难求,学习好、意志坚的人是真正的优秀创新人才。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不把失败当成痛苦和打击,而把它当成一个过程,只要创新的思路正确,就一定能成功。另一方面,创新者也要能够承受成功和荣誉的压力,在名利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同样地,在完成一项创新产品后,应努力加以完善和推向市场。这一点往往非常困难,因为生产和经营不是研究人员的强项,但在产业化过程中,会暴露出许多技术问题,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完善。对创新者来说,应该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热情地做好这一工作,圆满地完成创新过程。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2-01-30 B1 思想周刊)
个人分类: 生活|1945 次阅读|1 个评论
提高普遍科学素养 培养专业化的专业人才
热度 1 zhangyunliang 2012-1-28 17:42
2011年参加了一些会议,有一些会议邀请了国外专家,由于英语水平有限,往往还是需要依赖同声传译,但是也有问题,遇到专业术语翻不了或者翻错了,反倒不如听原版的,这种情况下一般还可以现场看讲稿,不至于造成太多的误解。另外有一些大会,规模非常的庞大,有很多的分会场,又不提供视频和讲稿,只有速记员的速记稿,但是质量比较差,没有专业审核,有一些东西听不懂也是乱写,比如看了一篇关于移动操作系统的,提到LS,以为是一个新的流行系统,看了半天才明白是IOS,类似的还有很多。 这说明这些专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可能不够,需要加大科普力度,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专业化的专业人才,如对同声传译和速记员不但要求其外语水平和打字水平,还要要求对会议主题的了解和理解,所以应该有信息技术甚至具体到网络技术的速记员,物理学甚至到量子物理的同声传译。
个人分类: 思考记录|3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把“人”做成工程的国家级又一重大举措“万人计划”出台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2-1-27 16:15
  《中国将实施六大人才队伍建设引智工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971.shtm ),俺数了数,里面说要弄10000人的人才队伍,不管是培训还是引进,呜呼,再次数了数,真巧啊,刚好一万人。如此,国家级的“万人计划”这不就有了嘛,下一步,可以继续扩大实施“十万人才”计划,或者缩小实施“十人计划”或者“一人计划”了。      唉,短叹一声吧。      1,有人认为,现在急需人,所以用工程的思路引进或培养人才,也无可厚非。真过了几十年,急需的迫切程度过了,我们再建立稳定的机制也不迟。      2,还有人以为,人就是“工具”,所有人都是老大的工具,除了老大之外,其他所有人都是老二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大家也不用讳言,就得用对待“工具”的思路来对付他们——需要的时候买来用用,买回来后再当奴隶看待。      3,第三种人认为,如果不做“人才工程”,人才们更没时间和机会来和管制者讨价还价,趁着管制者出于政绩也好,名声也好,远见也好的目的而从全世界各地往中国划拉人,就得让其中的一部分人先赚上一大笔,反正大家也都知道自己不会被真当“人才”看,甚至不当“人”看,可是,毕竟后面不还有赶车的嘛,也还可以继续作为第N老板来引进比自己还低档的N+M位人才嘛,这总比在国外人人都平等强啊。
个人分类: 人论|3600 次阅读|4 个评论
纪念中的些许期盼——写给我的青年拔尖人才申报
热度 3 Jimcandy 2012-1-23 12:25
本来没觉得这没啥的,但网络上的沸沸扬扬还是让我觉得拔尖人才是那么的重要。当时申报时我正在厦门开会,学校人事处电话我,让我报啥个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说要填些表呀,还要一堆复印件,更重要的是还要电子版。我的天呀,我在外地怎么弄!就电话给人事处,说我现在不方便弄。人事处说,那你是不是放弃申报?我当时也没当回事,但想想还是写写吧,总得尊重一下学校的领导不是?于是就在厦门找个地方下载和填写申报书(在此,谢谢集美的师弟——家樵,没有他还真没法做了,顺便祝他新年快乐,龙年大吉!),然后打电话让在学校的学生帮忙整理证书复印什么的。正好有一个师弟在学校科技处工作(在此,谢谢科技处的师弟——东明,没有他还真没法做一些证明性文件了,顺便祝他新年快乐,龙年大吉!),把所有的课题和研究性文件准备好了。然后,所有的文件让我的学生委托一位同事(春梅MM,谢谢啦,新年快乐哟!)全部扫描成电子版传给我。全部工作1天半之内搞定上交给人事处。上交过程中出了点麻烦,宾馆网络真不咋地,不到20M的附件就是发不过去。费了我近一个小时才传过去。当时真想算了,可还是不舍得这一天半的时间和帮忙的XDJM们,忍忍吧! 上交之后就把这事给忘记了!说实话,真没当回事,也没打算怎么地! 12月底,学院领导突然给我电话,说我的拔尖上报到上海市了,还说学校里共有5个申报,其他四个是另外一学院的,最后只有我出校了。心里听到这个还有点那么美美了一下!呵呵! 再过了约一个星期,学院领导再电话我,说我的拔尖上报到中组部了。于是,就上网查了一下,拔尖到底是咋个回事?哦哟!我的天啦!原来拔尖有如此的高度,我等凡人哪有那份运气?不过学校一些领导的只言片语,还是让自己有点飘飘!嘻嘻! 现在,关于拔尖,大家还在期盼和焦急中等待!我想,我们这类学校,我们这样的凡人,还是不要奢望了! 希望龙年里自己能在国基面上项目有所斩获,国外访学顺利!也希望自己的课题人员南极调查平安,顺利完成样本采集! 写此博文,以示纪念!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57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中国教育的思考 (三)
热度 2 GongChen 2012-1-22 01:38
(三) 教育改革 怎么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首先要找到造成目前这种教育现状的原因。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考。应该肯定高考是选拔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我们又必须明确高考只是一种途径,而并非唯一途径。考上大学未必都是优秀人才,少数优秀人才又未必上大学。整个社会必须对上大学保持一个平常心。事实上,经过这几年的大学扩招,上大学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上了大学也不再有铁饭碗,即使上了清华北大也不能保证有好的工作。中国现在缺的不是大学生,缺的是受过高度专业训练的职业技工和有极大创造性的尖端人才。中国的教育现状无法满足全社会对这两方面人才的需求。为了缓解学生考大学的压力,中国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着力培养有专业技术的工人。综合型大学应减少招生人数,提高教育水准,培养真正有创新、能够领导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精、尖人才。而高精尖人才又绝非能凭一次高考分数来选拔的。因此,必须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虽然目前高考招生采取 分数线 一刀切的模式有绝对公平的感觉,但它所产生的弊端如死记硬背标准答案,题海战术,一考定终生等等是绝不容忽视的。减轻高考压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允许考生有多次考试的机会。每年可以考两次,每个考生可在三年里考四次,取最高分数为录取分。这样高考也就不再是如临大敌了,一次考不好下次再考。高考成绩也不应是唯一录取的依据,可占录取的 70-80% 权重,另外 20-30% 的权重则应看考生的平时成绩和竞赛获奖以及各种特长等。有人立刻会出来反对,说这会为走后门大开方便之门。诚然,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当今社会的诚信与道德危机已经非常严重。因此,每个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力设定最低投档线,只是要比现在的低,比如低上 30-50 分。这样各高校都会有比较多的考生可以选择。上了投档线的学生其实水平已相差无几,这样可以杜绝差生上好大学。每个高校为争夺好学生势必要挑平时成绩优秀或有专项特长的考生,必要时还可以电话考试和面试。目前试行的大学自主招生应偏向特长生,让某方面有特殊才能但其他方面一般的学生有机会受高等教育,因为他们在高考中很可能输给各科比较好但并无特长的学生。对农 村地区的 学校,高校可实行配额制,保证大学之门始终对农村学生敞开,并对这些学生减免学费。如有走后门冒名顶替之类事件发生,当事人应革除公职。为官的父母会想想是否值得为子女上大学而丢了自己的乌纱帽。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是打破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如何促使中小学教育注重对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教育部应颁发教育大纲,增加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法制基础知识,地理历史知识,和自然与人文知识。特别要加强心理和社会关系教育,包括诚信教育和爱国教育。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对一个学校的评价不只是看升学率或是否出了状元,更应由教育局、校长和优秀教师组成评审团,对每个学校的领导管理,教师教学方法和效果,学生素质和精神状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果一个校长只强调分数不重视素质教育,其管理水平就将被大大扣分。对老师的评价不只要看所教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他 / 她的教学方法,是否敬业,是否生动活泼,是启发性还是填鸭式。另一重要指标是由学生给老师无记名打分。因为是无记名,所以学生可以没有顾忌。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拳打脚踢或斥责辱骂,那么他 / 她就不能得到学生的好评,也就不能升迁或拿高奖金。我在美国大学里教课,每学期期末考试之前都要被学生无记名打分。学生被要求写出最喜欢和最不喜欢该课的地方。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均不作数,中间值才是主流学生对你的评价。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也绝不能只看分数,更不能排名次。目前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就是各学校、各班级都要在中考和期末考试后按分数排名次,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背叛!名次绝不是素质!两个学生分数差几分绝不说明他们能力上有差异。分数可以公布,但绝不与任何一个学生的名字挂钩。每一个学生都会知道自己的相对位置,但别人不知道,这就减少了心理上的压力,也保护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老师无权当着其他学生的面指责某学生考的差,只可以单独帮助,并且教育应以鼓励和激发学习热情为主。我一生的转折点便是初二有一次数学只考了 66 分,夏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好好学习,将来考清华北大做一个科学家。这一席话激励了我一辈子。每一个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都应与学生交流思想。学生可以自由发问,老师可以循循善诱。纵观所有的优秀老师,无一例外的共同特点就是首先有一颗炽热的爱心。通过与学生交谈,老师不仅知道学生的成绩,而且对其兴趣、爱好和特长都有一个综合的评价。教师的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每个学校都应对教师首先加强素质教育。请特级教师来讲课,或去听特级教师讲课应予以推广。 一个不能不提的近年来教育失败的原因便是教育产业化。最近回国参观了不少中小学的现代化楼群设施,其中有些大大超过美国的平均水准。中国真的那么富有了吗?不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教育产业化引发了多少幕悲剧啊!那一篇篇关于贫困生上不起学,上了学抬不起头,关于贫困生或其父母交不起学费而自杀的报道,难道还唤不醒社会的良知吗?! 教育乃社会和民族的根基,岂能任由经济浪潮来冲击。教育产业化把沉重的经济负担转嫁给了平民百姓,特别是穷困的工人农民,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中央虽然三令五申禁止教育高收费,而年年教育收费居高不下,为什么?因为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没有得到彻底纠正,经济利益冲昏了许多人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如果教育产业化不能完全废除,其祸害还将进一步蔓延,一幕幕悲剧还将重演。整个社会将会进一步地畸形化发展。 如果说国家财政有限,不能满足所有教育发展的需要,那么有一种可能性是向企业挖掘潜力。我所在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为一家摩托车公司 Harley-Davidson 专门办了一个班,培养专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这是一个值得效法的做法。如前所述,中国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企业提供资金,学校输送有专门技术的人才,做到双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让一大批心灵手巧的学生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毕业后从事一项受过专门培训的职业,这是比较经济适用的教育。
个人分类: 随感|29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人”对“做事”文化:中国崛起的一大障碍
热度 191 饶毅 2012-1-15 10:35
中国崛起是必定的吗? 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不仅需要一般人才,而且需要较多杰出人才。 但是,中国缺乏产生杰出人才的文化环境。两种文化--主要向前走的“做事”文化和存在往后看的“做人”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和体制埋葬了中国的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中国盛产人际关系自如的小聪明、出产学习能手的中聪明、缺乏带来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大聪明。改善文化,减少小聪明、增加大聪明,为中国崛起所必需。 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是毫无疑问还是余虑未消? 中国和西方,都惊叹中国的崛起。 确实,中国的GDP增长很快,成为世界第二毫无疑问;中国对西方贸易顺差很大,美国望尘莫及;中国还出现不少大富翁… 这些都是事实。我们目睹中国几十年来的进步,也满怀中国富强的愿望,问题是:我们真能认为已有充分的基础、成熟的条件而可以高枕无忧,等待中国自动成为世界强国的这一天吗? 不能忘记,一百多年前,当中国GDP还仍然高居世界榜首的时候,多次被西方侵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在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巨大的时候,英国军队发动鸦片战争打败中国;在中国海军军舰吨位亚洲第一的时候,甲午海战中国惨败于日本;中国百年前的富翁家族至今无一幸存….. 这些也是事实。并不是用来提醒人们毋忘国耻,而是在我们看到成就的时候,细想我们是否取得了稳固的基础,能否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否避免我们的高速度发展不是昙花一现,能否保证中国永远不重蹈百年前的覆辙。 中国的基建,从新建高楼大厦的世界总量第一到世界延伸最快的高铁地铁,令人兴奋。但是,北京的鸟巢、国家大剧院等现代建筑都是外国人设计,中国出钱、出民工,与近百年前外国人设计上海外滩、设计北大现用的中国式燕园,何其相似?哪一年才能让我们发明X铁、X机技术遍布全球,输出我们的智力和知识产权、以自主创新引领世界?我们出了联想、新浪、百度,但是我们的大企业迄今没有完全离开重复、抄袭、山寨国外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阶段,谈何掌握市场?我们没有强大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为支撑,也能东施效颦学美国玩弄金融市场?我们靠房地产发财的富翁,其获利何时脱离国家的政策保护和民工的价廉物美?… 在关键科学创新和技术发明都不源于中国的情况下,奢谈中国成为超越美国的世界强国,虽非天方夜谭,也是“同志仍需努力”的事情。 缺乏培育优秀人才的环境是阻碍中国崛起的关键元素之一 为什么我们还不能说中国肯定能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发现、培养、支持优秀和顶尖人才产生的环境,没有形成一支强有力的优秀人才队伍,所以尚未建立起保障中国崛起和长期领先的最坚强基础。 中国缺乏优秀人才而不缺乏一般技术人才和有质量的工人。以建筑为例,事实上,近百年前上海外滩的建筑,就是中国民工施工。其后要等几十年才能建更宏伟的建筑,不是没有工人,而是没有顶尖的建筑师。同样,中国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可以廉价地为美国苹果公司组装价格昂贵的iPhone,但是,我们没有乔布斯,所以得利最大不是中国。 缺乏科学知识的翰林曾抵抗和拒绝西方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固守成规到不惜诛杀对手的程度。中国近几十年来,虽然总体进步很多,但却出现钱学森先生之问:现代中国几十年为什么不能出现杰出的人物?这个问题,不仅是和国际比较,也是远逊于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西南联大、两弹一星的智识群体。如果我们比较中国近代史,西南联大来源于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曾同时有陈省身和华罗庚,中国数学的高峰,可能不是现在,而是那时。生物医学研究,高峰是20到30年代的协和医学院。 也可以比较世界小国。历史上,人口不过几千万的岛国英国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科技强大是一个关键原因,以牛顿为代表的几代伟大的英国科学家,其驱动力是好奇,而不是直接的应用,打造了一个现代发达国家的基础。如果大家觉得英国不够小,我们再看瑞士。其人口不到8百万、土地仅4万平方公里,却有诺贝尔科学奖21人。这样的小国对基础科学的支持,奠定了其现代发展,其人均GDP世界第一为七万五千美元,成人人均富有程度第一(三十七万美元),多年来在生物医药领域(和其他几个领域如化工、机械、电子)一直领先于世界,多家企业入围世界医药前10强。年销售量五百亿美元、年利润一百亿美元的Novartis药厂, 其年度研发经费为八十亿美元,可能超过中国生物医学和药学研究总投入。 中国文化因为求全、求平、求老,“出格”的人容易受到群体性压制,这些都不利于培养杰出人才。而中国文化对人即时利益的关注过度,忽略追求卓越带来的全体人群利益的扩大,宁可不扩大,也要很快平衡,呈现为关心鼻子底下的利益的群体。 在美国继续从全球吸引各国、各人种、各文化中最优秀人才的时候,中国不仅培养杰出人才的环境缺乏,而且吸引自己国土出生和国家财力培养出来优秀人才回国都还阻力重重。中国社会、中国父母很多希望子女出国学习,而且中国青年能在国外做的很好的,大多数还没回国。中国政府希望能吸引自己的人才回国,但是具体的部门,就不一定了。外国人没有听说过的武大郎文化,而中国基层的“惧才”、“拒才”都还远未绝迹,甚至有时很流行。中国的父母,多数并不主张国外的子女回国。中国就更没有到可以吸收不同种、不同源和不同文的优秀群体加盟的时候。所以,不仅我们不能过分乐观,美国担心我们很快超过他们,事实上也是多余的。 向前走的“做事”文化和往后看的“做人”文化 不是现代中国没有杰出的人才,而是他们往往不被中国社会所发现、培养和鼓励,即使出现,只要与现有文化见面,就皱眉头、泼凉水、直至不接纳、排斥和打压。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上有重大缺陷。“做事”的文化是关系服从于做事,以做事为先;“做人”文化是做事服从于做人,以做人为先。 中国的文化,在与人才相关的方面,有很强的向后看的倾向,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向前看的文化形成对照。 “做事”的文化是强调创造,可以是原创性、可以扎扎实实,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和推动,把饼做大。做事的文化中,对人的个性要求比较简单明了,要讲道德、有原则、要诚实,也鼓励乐观。这些简单为人基准,在少年儿童期间教育好,以后都遵循,无需经常琢磨。 “做人”的文化强调处人。在目前的中国,做人提倡的是对上级、对老人、对周围的圆滑,所谓做人“成熟”和“聪明”不是讲道德。在做人文化中,道德要讲,不是那么重要,原则和诚实要有,但如果打折扣也不会受到谴责,有争议的事情,一个领导、一个人,可以不讲原则地处理、或者躲避,而公正地处理,反而会被做人的文化认为不聪明、多管闲事,即使是其应该处理的事。做人的文化,不是绝对不要做事,而是做事不那么重要,特别是和“做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做事”就让位于“做人”。 美国文化希望青年有自信、有特长,提倡“创新”。中国文化希望青年要成熟、要聪明,提倡“识相”。美国鼓励大家平视,而中国常常要求专业优秀的人必须对人低头,平视被认为是趾高气昂。 美国的盖茨、乔布斯等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是青年偶像。国家、社会、家庭都很希望中国出现这样的人物。他们都是很年轻的时候做出与众不同的工作,影响世界,他们不是听谁的话,而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自己闯出新的路子来。争议盖茨和乔布斯本人是否都是优秀和有远见的发明家有争议,但是,他们的成功,是因为美国有很多优秀和有远见、并且有扎实工作的人才。他们大都在年轻的时候,得到环境的允许、社会的鼓励,意气风发,左冲右突,打拼出一条导致美国发展的新道路。没谁强求十几、二十岁的盖茨和乔布斯等人学会待人接物的圆滑世故,他们在这些方面大大不如一般中国青年。社会不要求他们在年纪大的人或权威面前识相,而允许他们尊重真理、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全力追求创新。如果年轻人做的好,他们的标新立异被鼓励,没人纠缠他们为人是否乖巧、处事是否灵活,他们不是社会的心理按摩师,而是技术和企业的领袖。心理医生、布道、心灵安慰和演员都另外有人。 事实上,美国的这些文化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有时也出现,而且也证明是成功的。比如,1921年到1949年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年轻人主导的,为了理想,为了事业,敢于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新目标而奋斗。比他们年资高、阅历丰富的人,对他们不是反对、就是不看好。他们的对手拥有众多的人数、更多的经费、更好的武器装备,认为用人、用钱、用枪就可以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靠自己的创新,走出了新的路。其后,钱学森等两弹一星功臣,他们并不是向中国某老点头哈腰,而是得到国家支持,大胆做中国人没有做过的事业,敢于在国外封锁的情况下,自己探寻出道路,为国家立下鼎足之功。今天,在自由市场成功的现代中国私人企业,也是年轻人创造出来的。 只是,中国文化变革滞后。中国常规的时候,包括目前,人才的文化不是“做事”文化,而是“做人”文化。中国文化的常规是大家把“循规蹈矩”从合理的理性行为延伸到不要创新,把“尊师重道”从合理的待人接物延伸到畏上畏老而不尊重真理,把“成熟聪明”的合理智力要求延伸为无原则地圆滑。 这种文化,初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是压抑人才成长、导致庸才过多的良方,是为个人占小便宜、为家庭经营小作坊的锦囊妙计,而危害国家,特别是限制和大量减少了优秀人才的产生、培养、发展和发挥。 中国产生的大批所谓“聪明人”,实际上是小聪明,会对付人、讨人欢喜,不做实事却得到利益,等等。而杰出人才,在美国是创业阶段就受到鼓励和支持,使他们可以集中精力产生新的思想、创业、创新,改变世界、开创新局面,而如果同样的人才在中国,多半会被冷眼相看、被打压。 小学生和中等程度的学生,参考老师和长辈意见多一些很自然。年纪虽然小,但是有特色的人(包括学生),或大学以后的优秀人才,主要需要不断试图产生超出已有知识范围、远超出一般老师和长辈的各种特长,社会进步才会快。如果都要看老师的眼色和长辈的点头,而且更糟糕的是,怕掌握权力和资源的人不高兴,不敢思想,不敢创新,即便不是唯唯诺诺,也是想方设法讨好人、至少看上去是讨好人,这也需要花费脑力和时间。如果说猿和猩猩喜好相互物理按摩,我们中国有些人很在意互相心理按摩,导致全社会很多人将相当的精力消耗在无谓的识相,不能推动社会发展、有益于人类福祉。 中国是否继续只注重学习外来技术、科学、思想,甚至体制,而不深刻思考中国文化的重大问题、吸收外来优良文化,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向前走文化,避免过多地往后看,看是否顺从老习惯老事物,是中国发展道路上,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文化的局限,也已经直接影响中国的科学。我们号称做“国家需求”的科学研究。其中,得到强力支持的,有好的课题,有一般课题,也有很差的课题。强力支持很差的课题很不正常。出现这种情况,是某些人找某些人立项、某些人评审照顾某些人。把国家对卓越和有用的科学研究的需求,变成了服务某些人利益和关系。“识相”和“圆滑”的人得到支持,而创新和做事被学术以外的因素所排挤。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逼优秀人才圆滑老到值得吗 杰出人才有个性,是创新人才正常的特点,而中国尚存的旧文化对他们轻则皱眉头、重则视为大逆不道,好心人教他们变“聪明”; 杰出人才的言行,不都是所有人立即就会完全同意。如果大家都立即认同,大家都知道这么做了,他们也可能就不杰出。这是有创意者必然的表现,而中国尚存的旧文化教他们要圆滑; 杰出人才注重花精力做事,而不是将时间和心血用于八面玲珑。创新文化鼓励有创造性杰出人才发挥特长、避免用于学术庸才感兴趣的拉帮结派。而中国尚存的旧文化在意他们是否拜访了各方人士、特别是年资高的人,是否联络了感情,是否通达了“世故”; 杰出人才敢于负责任,不逃避挑战和矛盾。这本是做领导的必须素质,而在中国尚存的旧文化,不注重看做的是否正确,是否对国家有利,而特别在意是否触动什么人的利益和神经,教他“老到”; 在中国还不难看到,年资不高、年纪不大的人,只要“成熟”起来,学会“聪明”、“世故”、“老到”,那么,中国尚存旧文化就会欢迎和拥抱他们。 不过,如果本来专业都很强的杰出人才,无论是国外引进的、还是国内成长起来的,都学会中国式的聪明老到,我们中国,真需要更多地培养或者引进这样的人才吗? 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和环境,不是已经盛产、剩产这样的人才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继续坚持要人才“做人”,要求人人经常往后看人的眼色,花相当多时间在专业以外游刃于人际关系网,还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做事”向前走,将智识、精力和时间集中用于使自己专业上达到和维持世界一流水平。 我们可能需要认真反思我国文化对人才环境的影响。在思考、比较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根本改善包括人才在内的中国软环境,为中国硬实力提供保障。
个人分类: 文化|47713 次阅读|209 个评论
无聊会的开小差产品:论“用废”
热度 3 cocowang18 2012-1-15 08:14
上周在无聊会上开始思想的天马行空(武老师教的一招,现学现用了)。 在痛苦的时间一点点流失中,获得想到了一个新词“用废”。 于是就到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去查,没有;去文献库差,没有,去N个地方查,都没有,有也是“用废品”的组合,不是我想出来的真正内涵,哈哈,这个词一定是我的原创了。 那我就解释一下这个无聊会的绝对产物,我的心灵的小火花花。 所谓“用废”,确切地说是“被用废”,即因为用人者的无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用人不当,用非所长,从而对被使用者的绝对损害,即“被用废了”,最后由人才变成“废才”。 这对单位是损失,对个人则是灾难。 查百度的结果,用“人才 用废”去查,结果第一条就是“人才不等于废才”,第二条“有用是人才,无用是废才”,第三条“再好的人才,不用永远是废才”,以后等等都是阐述人才不用变废才,之后就是用废品了。谷歌查来直接就是用废品,两者都没有“用人不当”“用非所长”“用非其人”的解释。再查“用人不当”,全都是对单位的损失和对策,对直接被废掉的弱势个体的解决方案,木有,好残酷了,原来个体真是弱势,是个悲哀,要么随波逐流,要么变成“废才”。 再好的人才,你不用永远就是废才。反之,你用人之长,扬长避短,各尽其才,那么人人是人才。---吴玲 尤其是科研人才,如果被用不当,真正要比不用更可悲,那就彻底被废了。就好比一个不懂乐器和音乐的人领导一个乐团,天天让吹笛子的去拉二胡,让弹琴的去吹箫,可怜的是个人,几年下来,就被废了。 大家都在关注用人不当对机构的影响,但是作为正在被用废的人,个体更悲哀,因为抗争大多是无效的,会被认为你不踏实,干一行不爱一行,浮躁,不听话,之后的后果将很严重很严重,你再有点儿个性,最后你的能力连带着你的个性,都会成为灰烬。 怎么才能不被用废呢?作为个人,怎么在被用废的当初,找到一条好的路线呢?每个人的办法都不同,抗争无效,多数下场较惨,卑劣人性和品性决定的,如果你遇到明主,首先就不会被用废的境遇出现,而现实是残酷的,大多数都是相反的情况。所以,想一个好的策略,好的方式去解脱太重要了。有的人明确不干被边缘,有的人隐忍去做被废掉,两者之间能有中间策略吗? 怎么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方向呢?怎么能在找到一个好的方法实现自己的坚持和长处所在呢?这个问题太值得思考了,准备在下一个无聊会上,开始寻找这个方程的解。
305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tangminqian 2012-1-14 15:25
大河网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1-05/19/content_512250.htm 来源:河南日报 2011年5月19日 星期 四 第七版“现代教育” 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前言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有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5月15日上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省人民会堂3楼多功能厅主办了“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高峰论坛”,我省80余所大中专学校近200名书记校长参加了本次论坛。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的第一年。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目标意义重大。如何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如何贯彻好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成为摆在全省大中专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论坛上,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于鸿君博士、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等各位专家学者和书记校长们畅所欲言,碰撞火花,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沟通中共同谋划,为推动我省从教育资源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跨越,为实现河南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我们在这里选取部分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著名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于鸿君    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比较,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是:收入分配、财富分配及区域发展差距过大;解决发展问题、中华民族复兴问题而非温饱问题;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转型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点,教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问题。中原人口规模大,在人力资本的积累方面要积极提升效率;教育是增进公平的最好方式;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共同发展与富裕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点,我想和各位探讨高等院校的发展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问题。未来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一批能够立志科学研究的人才。每一所高校都在说我们要创建研究性大学,其实高等院校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实用人才的培养上,即使搞研究也应该研究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服务于中原经济区方方面面。    第三点,政府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特别要关注的问题。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公益事业,不是通过哪一届政府的努力,就能显现效果,这需要政府更加注重长远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特别是当前在基础教育的投入已经很多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投入要跟上。在就业方面,政府要想办法,真正把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我们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最给力的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好的干部队伍能够有效地发动群众,把中原经济区建设变成一个人人有动力、人人有激情辉煌壮丽的事业。       发挥高等教育职能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郑永扣    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的实施,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大学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职能,积极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一要做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二要做好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积极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三要做好引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窗口,依托嵩阳书院等阵地,加强国学教育,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河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四要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阵地,借鉴和吸收当代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五要做好省委和省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密切配合省委、省政府及市县重大决策开展调研,立足中原发展大局,创新思路,服务决策,推动发展。加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理论和决策咨询研究,全方位承接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咨询课题,参与省市重大发展计划的论证和实证研究,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基地。       努力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河南大学副校长 刘志军    河南大学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校领导班子清楚地认识到了自身肩负的重要使命,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智囊作用。    具体来讲,一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要实施学科振兴工程,为人才培养搭建广阔平台;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人才营造良好氛围;四要实施师资队伍攀登工程,为培养人才提供保障,在实施“杰出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和 “学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的同时,积极拓宽师资来源,从政府部门、工商企业选聘一定数量的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发挥他们的特殊优势,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五要实施对外开放办学工程,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在硬件上加快河南大学国际学院(郑州)建设步伐,同时设立学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助学生出国(境)学习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境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积极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科技大学校长 王键吉    展望“十二五”,回应新期盼。河南科技大学将全力实现四大转变,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一、不断提升教育理念,逐步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到涵盖知识、能力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持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学科从全到优的转变。积极推进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及新兴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继续强化工科优势,积极发展文理农医学科。集中优势资源,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学校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服务中原经济区的能力。    三、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从“支撑”到“引领”的转变。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深入开展基础、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力争使学校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在孵化高新企业、转化高新技术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四、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尽快实现从人才聚集地到人才高地的转变。汇集更多优秀创新人才,打造更多创新团队,与其他高校一起,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分类培养 因材施教    大力推进本科生教学改革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王海旺    自2008年以来,河南师大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确立了师资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三类培养方向,探索出一条对本科生实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改革之路。针对不同类型培养目标、成长规律和职业需求,学校采取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训练方式,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打造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块。    针对师资型人才培养,学校加强教学理论、强化教学技能、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打造师大师范生品牌。设置了教育研究与评价方法、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设计等教师教育基础课,微格教学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教育技能课,中学新课改、新教材、新实验分析等与中学对接课,中学学科奥林匹克、中学名师名家讲坛等教师教育特色课。针对学术型人才培养,学校加强专业理论、强化科研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学科综合课、创新实验课、学科前沿专题讲座、高校和科研机构名师名家讲坛等。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加强应用理论、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设置应用性课程、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市场营销、企业家讲坛等。    经过3年多的实践,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学生及早的进行了职业选择和定位,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前找到了工作。学校的教学改革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各类媒体多次报道,吸引了兄弟院校前来参观交流。       努力办好理工科大学    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理工大学校长 邹友峰    作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河南理工大学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到这个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尤其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能源、装备等支撑产业培养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培养、输送大批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打造高端研发平台,支撑区域工业创新体系建设。”为积极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理工大学紧密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和自身优势,依托现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加大支持,加快建设,加强培育,打造一批自主研发能力强,能够为区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创新实验平台,并不断产出创新性成果,服务于新型先导产业发展。       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做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才库”    河南工业大学校长 张元    粮食乃国计民生之本。作为新中国第一所    培养粮食行业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河南工业大学因“粮”而生,为“粮”而育,依“粮”而为,为粮食行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以说是“粮食行业遍神州,处处都有工大人”。我校的超硬材料在学界和行业领域也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力。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4 项;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九年位于河南省高校前列;以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我校连续五届总分名列河南省高校第一名,2009年更是以总分全国第十名的好成绩喜获“优胜杯”。    我们要主动响应和积极融入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潮流中,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发挥粮油和超硬材料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为把河南省建设成农业强省、工业强省培养和输送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大工程铸就教育质量生命线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李小建    作为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以四位一体的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铸就了高等教育生命线。    实施理念深化工程,强质量提升之基。质量要提升,理念是先导。大学组建以来,邀请了中国人大校长纪宝成教授、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教授等十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掀起了追求大学理想、铸就大学精神、实现大学价值的热潮。    实施学术引领工程,塑质量提升之魂。质量要提升,学术是核心。承办了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吴敬琏、海闻等700名经济学家给学校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学校教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进行的农户与农区发展等理论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成果被引用超过4000次。实施项目运作工程,聚质量提升之力。质量要提升,项目是关键。《面向商务应用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等3项成果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施特色驱动工程,扣质量提升之要。质量要提升,特色是体现。根据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学校进入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前5%)方阵,管理学学科位列全国第24。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长 严大考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河南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形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河南高校应尽的义务之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以水利电力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是省部共建高校、博士点立项建设单位。近年来,我们坚持服务中原崛起、服务水利事业、服务社会发展的“三个服务”办学导向,贯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共赢求合作”的发展思路,以“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水利建设年,作为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水利院校,将以自觉的意识、积极的态度加强专业结构调整,深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固本强基,抓内涵提升,抓特色发展,找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结合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继续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发挥工科院校优势    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郑州轻工业学院院长 剧乂文    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高校,郑州轻工业学院将继续发挥工科院校优势,加强创新型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深化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全力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学校将持续发挥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14个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强化工科优势,培养更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扎实做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加大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建立有利于创新型工程实践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郑州轻院长期与相关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学校主持完成的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纺丝清洁生产工艺”已经在神马集团等化纤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于烟草潜香类物质及减焦降害技术的研究推动了国内烟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工科院校优势,以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和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化与烟草、家电、食品、电池、日用化工、轻工机械、工业设计等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校的稳步健康发展。    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中原工学院院长 崔世忠    高等学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注重在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中提高办学水平,也只有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导向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找准学校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结合点,把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落实到学校“十二五”发展之中,才能实现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要通过研究全省产业发展方向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设置与中原经济区需求相衔接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急需的各类人才。要创新科研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进行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努力把高校办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人才库和技术成果研究基地。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    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孙宏典    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这个战略,建设好这个富民强省的载体和平台,需要人才和智力支撑。我省高等教育近些年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着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    一要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着眼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局,优化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对高等学校实施分类分层管理,使其各安其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    二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我省高等教育要实现提速、爬坡(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双重目标,根本出路在改革、在创新。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要开放办学,增进效益。要扩大高等学校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形成多种样式的社会参与、社会合作机制。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做新兴产业的促进者,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解决科技创新难题,提出科学决策建议,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服务和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       培养医学英才 服务中原经济    新乡医学院院长 邢莹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其中人才支撑是关键。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变人口大省为人力资源强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新乡医学院有着近90年的办学历史,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为我省经济社会服务的宗旨,已培养各级各类人才4万多人,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学校设有16个本科专业,拥有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医学、理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六大学科门类,承担着研究生、本科生及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和类别的培养任务,是河南省医学类博士后研发基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校上下正积极改革创新,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我们一定认真科学谋划学校发展,狠抓“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坚持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实用型医学人才教育,把学校建设成为河南省医药卫生类人才本科教育基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坚持改革创新    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科技学院院长 王清连    近年来,河南科技学院不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和推广步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了 “四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了“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新模式,开展了 “专业+专项+专证”和“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始终发挥“农科”这一优势特色,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改革开放以来,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攻关等科研课题1404项,获科技成果奖56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培育出了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新品种68个。    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探索了“订单育种”新模式。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近3年增产小麦约70亿斤,成为河南乃至全国小麦第一大品种,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达1.1亿亩,为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贡献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张力奎    郑州航院与共和国同龄,在近62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探索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和航空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管理学为主,管理学与工学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航空工业和河南省各级各类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实际,着眼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校要紧抓机遇,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机制体制,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培养创新型人才    助推中原经济区发展    南阳师范学院院长 石恒真    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助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则,按规律办事,按规律育人。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教促创(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改促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实施《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管理办法》。通过立项并给予一定资助的办法,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发明、科技制作、产品和软件设计开发、创新性实验,撰写高水平社会调查报告等,激发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赛促创。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如“高校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电子科技大赛”等高规格的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境促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充分的学习氛围,让创新的学风弥漫整个校园,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拓展空间。       找准定位 培育特色    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商丘师范学院院长 曹奎    商丘师范学院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的良好机遇。围绕“内涵建设有特色,学校发展上水平”这条主线,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科研水平、服务社会能力的显著提升及办学层次的突破。    实施学科建设“梯次推进战略”。抓好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突出学术研究特色。力争建设3-5个有重大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实现办学层次的突破。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验班”为载体,培养大量研究型后备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实施“高层次人才汇集工程”。启动“三商学者计划”、“应天学者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实施“科研学术高地打造工程”,逐步建成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的“科研创新团队”。打造“专家+平台+项目”的科研创新模式。    构建校企合作和对外交流新机制。以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不断推进与科技型企业的合作。开展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研究和校际学生交流,逐步探索出一条“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教育学院副院长 李金铭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高校,如何抢抓机遇,着力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人才培养设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将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战略思想对接。    二要强化特色立校意识,提升人才核心优势。河南教育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面向基础教育,形成了学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鲜明办学特色。    三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教学管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行了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提高人才的应用和创造能力。    四要深化开放办学意识,加强合作培养人才。加强校校、校企合作,推行“请进来、走出去” 培养模式。与国外重点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重点项目的联合攻关等,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在合作中提升内涵,在合作中取得双赢,切实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黄河科技学院院长 胡大白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科学发展观的主导下,中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将是一场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面对困难与阻碍,还是机遇与挑战,“创新”这个关键词依然显得任重而道远,都将再次成为鞭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灵魂。    前不久,省委书记卢展工就科技工作进行了调研,强调科技创新是动力,科技创新是活力,科技创新是民生,科技创新是未来。卢展工书记的讲话,对推动我省的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对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如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作用,我认为:一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把创新带动作为目前工作的重要任务,以科研学术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层次、办学效益的提高;二要提高人才培养层次,为振兴河南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三要紧密结合当前形势,把品牌带动作为未来发展的有力抓手。       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河南工程学院院长 胡卫民    建设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是关键,人才建设是支撑。因此,必须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河南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本科高校,办学依托是煤炭与纺织这两大全省支柱产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可谓大有作为。学院应积极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加快发展,重点突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发挥在煤炭和纺织方面的传统优势,充实内涵,强化特色,抢占行业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更好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二是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要紧扣社会需求,积极进行调整和完善,扩大人才培养范围,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是发挥学院与行业、地方联系紧密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搭建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桥梁,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四是不断提升现代化教育水平,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动自身办学水平的迅速提升。       发挥自身优势 服务经济建设    黄淮学院党委书记 景照辉    高校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洪流当中。黄淮学院成立之初,校领导班子就确立了“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化办学牵手世界知名高校”的发展思路,并在国际合作办学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校党委又提出了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的发展战略,通过与行业、产业结合,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搭建平台。目前,我省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作为本科高校,黄淮学院将围绕我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主导产业,优化、调整和整合学科结构,密切关注我省主导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局、科协和龙头企业积极对接,成立相关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实验室以及其他诸多专业学会,组织广大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社会、行业生产一线,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科学普及等活动,为提高我省的学术氛围、科研氛围、创新氛围做出积极贡献。       加强内涵建设 促进科学发展    郑州师范学院 惠保德    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郑州师范学院立足郑州,面向河南,形成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关键,以队伍建设为主体,以办学条件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地方乃至全省优秀教师为目标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办学体系。    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浪潮中,为建设中原一流、全国知名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在强化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一要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争取建成2~3个省级特色学科;二要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重点引进培养5~8名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三要提升科研水平,建立省级乃至国家级实验基地(实验室),使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研发、引领作用;四要搞好续建工程,使学院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以上,进一步满足学院教学、科研等发展需要。我们将以入选“2011年河南高校综合实力20强”为契机,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院长 崔慕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前身是由台北广兴文教基金会与郑州大学合作兴办的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11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近年来,学院认真领会全国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布局,科学确立了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立足当地,服务河南,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围绕办学定位,学院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学院确立了让学生“一技在身,人人就业”的目标。同时,学院还本着“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的原则,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先后与广东、上海及河南等地的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20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适应期”创造了条件。       以特色办学    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助力    郑大西亚斯国际学院党委书记 费鹤祥    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的优秀建设者,高等院校责无旁贷。    作为河南省首家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可以实施境外学士学位教育合作项目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我校始终坚持把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与国内优秀的传统教育相融合,探索适合中国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坚持中西合璧的办学理念,实施国际化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交际广的国际化复合型实用人才,在办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努力营造国际化教学环境,常年聘请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120多名,外籍教师与学生数量之比居全国之冠。在与美国堪萨斯州富特海斯州立大学(FHSU)稳定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学校还先后与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的38个院校开展了友好交流与合作。今后,我们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吸收国外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把西亚斯建设成一所国际化、现代化、资讯化和科学化的高等学府,为河南中原经济区发展建设助力。       努力创建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    品牌独立学院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院长 施昌海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要坚持“一个适应、两个依靠、三个注重”的办学理念,适应国家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要依靠母体学校的良好办学声誉和优质教育资源,依靠投资方的广泛社会影响力及雄厚财力支持,高起点定位和发展;三要注重改革创新、注重培养质量、注重特色办学。在办学体制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和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探索新思路,实施新举措,争取新作为。    近几年,学院获得了快速健康发展。学院所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一些专业如护理学、土木工程等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和选调生的比率逐年提高,并已超过20%。学生在全国和全省有关专业考试和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当前,学院正在深入开展“师风、学风、考风”建设活动,将会进一步优化学院育人环境和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院办学品牌,力争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提供人才支持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院长 刘玉芳    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关键在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阵地,应主动响应、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发挥“人才库”的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支撑。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独立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以“建成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突出师范教育和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双特色’的本科独立学院”为目标,秉承河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的专业传统,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发展市场急需的工科专业。同时,重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奖励110余项,其中,在2008年“金星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2009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在“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河南省数学建模比赛中共获得26个奖项。       创新医学教育模式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院长 杨捷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医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全学院作为省内唯一的医学独立学院,紧紧围绕“三个面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性、针对性。高度重视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多次对省内各地市及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调研,了解各级医院未来几年发展规划与人才需求状况,及时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水平。    学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加强考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探索建立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学分制度。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医学教育理念和国际接轨,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开放、沟通、协作能力。       突出特色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育英才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院长 郑定豪    近年来,华锐学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路为导向办学之路,加大投入,突出特色,确保优质,积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精心培育人才。    引培并重,打造优质师资。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学术带头人专项引进、特殊待遇等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引才用才机制。二是采用学术带头人“带”、青年教师“讲”、同行教师“听”、督导专家、教学信息员“评”的方式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训。    内聚实力,提升育人水平。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重点专业,精心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灵活设置专业发展方向。二是完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在实施教学计划、培养环节、课程设置上创造条件,扎实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可持续竞争能力。    多措并举,培养优质人才。一是全力支持学生继续深造。2011年考取研究生247人,占应届毕业生的13.94%;二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就业。组织精干力量对学生师范技能、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和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等培训。三是精心培育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创业技能和水平。       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特色    大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院长 黄乾    我们学院是首批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办学资格的独立学院。学院立足于适应国家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以管理促效益、以就业谋发展”的办学理念,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今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的第一年。我们要紧紧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大局,主动将特色意识融入办学过程,协调发展经济与管理、机电与工程、艺术与人文三大学科专业群,不断强化以信号检测和数据处理为代表的“ 信息”特色,强化以经贸营销和财税会计为代表的“商务”特色,着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积极构建经济与管理类创业实用型、机电与工程类技能创新型、艺术与人文类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狠抓质量,凝练特色,加强管理,努力建设“国内知名,省内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独立学院”,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    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王修书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在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我们分期确立“把学校引向社会,将竞争引入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创学校突出特色”、“发挥精品效应,创建名牌学校”的发展思路。    注重内涵,突出特色。我们在加强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体,制造、电子信息、管理、财经以及文化教育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20多个。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制作和英语等竞赛中,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开放办学,服务社会。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建立联合办学董事会,积极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实施订单培养,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用人单位为主导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坚持“三高”战略 推动科学发展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曾照烨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时代赋予河南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光荣使命,高校唯一的基本途径就是不断推进自身发展,保持自身健康科学持续发展。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坚持“高平台起步、高水平发展、高境界追求”的战略,即把充分发挥办学传统优势作为工作起点,把持续取得国家级、省级层次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作为基本要求,按规律、有特色、高品位办学作为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初步形成了内涵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积极把握教育规律,追求高品位办学。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促进观念转变,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于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    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强化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资源整合,形成集团优势,实施以特色专业为龙头的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加强科研教研投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科学发展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    提供高素质商科人才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丁庭选    作为河南省面向商贸流通领域的高等院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与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与贯彻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决策相结合。多年来,学校党委坚持“提升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层次、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提升办学综合实力”的整体办学思路,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定位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学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着力巩固传统专业,建设一批省内一流、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谋求商科人才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同时,学校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和商贸物流大省以及中原城市群建设所带来的机遇,科学确立商科人才培养基地、商业企业服务基地、商贸学术交流平台的办学定位,准确把握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学校着眼于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建设商科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搭建商贸学术交流平台。       彰显办学特色    提升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能力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丙辰    中原经济区建设既对地方高校培育和彰显特色、提升办学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地方高校进一步发挥优势、服务社会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作为一所百年办学历史的师范院校,焦作师专始终以教师教育为核心,切实发挥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功能,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发挥了良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近年来,学校立足焦作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路子。 一是准确把握地方现实需求与基本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并重点培育了社会体育、心理咨询、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一大批受社会欢迎的热门专业。二是紧密围绕地方教育发展现状,积极构建了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培养体系。三是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四是以地域文化作为科研主阵地,先后成立了覃怀文化、太极文化等6个地方性历史文化研究所,成为全国覃怀传统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主要科研基地。今后,焦作师专将围绕发展主题,突出质量主线,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围绕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    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开封大学校长 拜五四    作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封大学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发展战略为开封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是围绕发展战略,优化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开封大学以发展战略实施的契机,积极发挥特色鲜明的专业及专业群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是围绕发展战略,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充分利用学校人才与教育资源优势,与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等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有效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工作。开展对口支援,主动为社会提供实用技术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是围绕发展战略,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融入地方发展,参与开封市“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工作。开展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双证书教育培训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所属13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已具有51个工种的鉴定资质,学校每年可为社会输送4000多名高等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每年提供各类培训可达万余人次。    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刘国际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办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形成了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校企深度合作。如和洛阳中信重工集团合作开展订单教育,建立校内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与奇瑞汽车集团河南公司合作,该集团在我院建立了联合办学基地,培养汽车制造业人才;与河南测绘工程院联合开展20多项生产性测量项目,在汤阴、邓州等地服务新农村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院先后派出以机电系师生组成的抗震救灾突击队、以测绘系师生组成灾后重建测量突击队前往灾区,以技术服务形式支援灾区。    我们相信,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我院将会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术服务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任务,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机遇。       打造高职教育知名品牌    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爱群    近年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为契机,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将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持。    经过三年示范建设,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具有订单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和“讲—演—练—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升了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水平,改善了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增强了综合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学院师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其中获国家级奖项40余次,省级奖项100余次。学院连年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获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2009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三年来累计培训和鉴定各类人员39000多人次,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等16所职业院校,持续提升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能力。       打造紧密型校企合作平台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穆瑞杰    2010年,学院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后,学院进一步在办学体制机制上创新,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进行拓展,力求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院依托郑州铁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郑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河南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紧密型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与合作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特别是为应对近几年轨道交通类高技能人才缺乏、城市轨道交通职工培训需求激增而现有国内轨道交通培训机构紧缺的新形势,学院与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共同筹建郑州轨道交通学院。    目前,学院专业结构已经契合铁路运输和城轨交通产业链,订单培养模式已趋成熟。基于此,学院已选择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引入行业新标准,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缩短专业与岗位工种的距离;拓展、规范“厂中校”,解决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矛盾;探索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突破工学交替瓶颈;建立内外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学生、企业和社会满意度。       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院长 苏万益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良好机遇。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将抢抓机遇、大胆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    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一是创新理念,把学院自身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积极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注重加强内涵建设,科学谋划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二是加强专业建设,拓宽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范围与广度。围绕中原经济区发展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切实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脉搏,实行动态跟踪、主动适应的机制,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上,保证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发挥独特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托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核心传承区”的优势,在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凝练学校特色。       以办学特色打造交通品牌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亚杰    推进中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构建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现代化物流基地和现代交通枢纽中心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撑。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三年省级示范院校建设,秉承“交通行业需要什么岗位,我们就办什么专业,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我们的专业就延伸到哪里”的专业发展理念,紧密围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专业设置,以专业建设统领内涵建设,以特色专业彰显学院特色,以办学特色打造学院品牌,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以毕业生的高素质和就业的高质量赢得了社会、企业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    学院将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新校区建设,充分利用交通运输部“1+32”干部教育培训平台和河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加强交通运输部主干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探索双主体、多元化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提高综合办学能力,增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努力创建全国一流交通类示范高职院校。       努力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    建设者和捍卫者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院长 董世平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既是一所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的警察院校,也是河南司法行政系统在职干警的培训教育基地。在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围绕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打造教育特色和优势,提高服务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实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通过实行警务化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团队意识;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实习、实训条件,聘请司法行政系统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线干警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选派教师到监狱、劳教所等政法单位挂职锻炼,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将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政法干警培养体制改革的发展机遇,加快科学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河南司法行政系统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干警继续教育基地,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充分发挥农科教优势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杨海蛟    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无疑给以培养农业职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的农业职业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要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十大支撑体系,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导向,调整、建设服务国家粮食生产战略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区等产业的特色专业。加强学校企业双主体实训基地建设,开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是提升服务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企业员工培训。    三是发挥引领作用,推进产学合作。利用学校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建设成果,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我省农业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内涵建设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刘树红    劳动者素质偏低和高技能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高职教育所独具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经过3年的示范院校建设,学院以服务商丘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按照“德能并举,学做合一;能力为本,理实一体”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发挥了辐射示范带头作用,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重点专业建设已各具特色。商丘市申报的以我院为主体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已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商丘乃至我省的高职教育也必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办好职业教育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院长 陈锡畴    当今,高等教育调整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的客观需求。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方针,围绕“以职业素质为本、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办学思路,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深化改革,切实解决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    一要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按照“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核心课程群及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加多个面向岗位(群)专业方向(知识+技能)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课程。适时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二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采取校内外结合、短中长结合、由浅及深等方式,加强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与142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选派117名、185名学生分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服务。创新整班制工学结合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    三要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从企业选调优秀人员来校授课或开办讲座,举办技能比赛,积极探索创新课外活动,借鉴企业管理模式,训练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准确定位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    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崔振兴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指向,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培养紧缺人才,不断为中原崛起、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在“五重”上下工夫。    一重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同行。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灵活设置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重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共同推进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学院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教中有学,学中有做,边学边做,突出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四重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学院不断强化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五重实习实训建设。校内建有能满足学生实习、实验、实训的场所,并积极引进企业资源,与企业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       深度融合产业企业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赵学通    目前,河南省确立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目标。济源市提出了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济源市政府所属的高职院校,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济源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按照济源经济发展思路和产业优势,努力打造学校专业特色,力争使机电、冶金、化工、会计等专业在省内乃至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济源企业需求培养专门人才。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的功能和作用,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校厂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办出职教特色。三是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济源社会需求建设“实习就业”双基地。目前,稳定的实习、就业双基地已达300余家,每年可吸纳的毕业生在1600人以上。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为河南高职教育闯出新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培养质量监督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院长 白君堂    在全面实施质量兴国战略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单对质量技术监督人才需求热切,而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我们一要紧扣社会需求,打造特色专业群;二要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要依托职教集团,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以我院为依托组建的河南质量工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126家成员单位的多元合作职教联合体。集团第二届理事大会即将召开,会议以构筑质量人才高地、给力中原经济区发展为主题,全面分析研讨集团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工作任务。我院将把握机会,努力把职教集团这个校企双赢的平台做大、做强,建立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为纽带的“产、教、研”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连锁培养、科学发展的目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要紧紧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特色、注重内涵,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服务能力,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培养更多具备“忠正、严实、精准”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原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校地合作 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张林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职业教育在其中使命重大。近年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开始凸显。针对这种现状,学院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亟须的技能型人才。学院灵活办学,根据社会需求开设、调整专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大力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训师资、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以实现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    为支援地方经济发展,我院还在河南省首创了校地合作的模式。2009年,学院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在技术咨询、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合作体系,有力促进了开发区经济建设。去年,新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程对来自新乡市平原新区24个行政村的农民开展焊接技术培训,完成了从“土里刨食”到“靠技术吃饭”的身份转换。       发挥“三库”作用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院长 陶保富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学院将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一是发挥“技术人才库”的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按照经济区建设发展的要求,加强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二是发挥“能量库”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基地作用的同时,搞好科学研究,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信息支撑。三是发挥“思想源”的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保证。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决策开展研究,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献计献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构建和谐中原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       努力提升办学质量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贡献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刘海超    我们学院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郑州登封。学院建设有7个系(部),20余个本、专科专业,涵盖文、管、工、经、艺、医等学科门类,形成了良好的专业体系。学院以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原文化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把招生、培养与就业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和服务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在对外文化交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8年9月,学院被国家汉办命名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2010年学院又被确定为“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基地的建立,为学院进一步整合教育和文化资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学院将进一步发挥特色和优势,培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既有现代化知识理论和应用技能,又有深厚传统文化基础、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一份心力。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信息工程专修学院院长 陈战勇    河南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夯实办学指导思想,服务中原经济建设与发展,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拓展经济区建设紧需专业的内涵,增设经济区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以经济区建设与发展设置专业,完善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实施高技能培训和高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融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形成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四个”对接,保障学生就业,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专业实训与企业车间对接,学院领导与企业领导对接,校企合作,融入经济区建设,订单式培养人才。    学院本着传承“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的办学宗旨,全力构建“创特色学科,树品牌专业,建精品课程,铸一流技能”的教育教学新格局,确保学生专业有基础、技能有特长、就业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郑州经济专修学院董事长 乔新建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关键在人才,客观上对社会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所专修类高等院校,我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责任,为实现工业强省、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作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经济学院的学生将来更多地会出现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为了能够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培养成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人才,我院从经济社会人才的需求出发,着眼就业,服务经济建设”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办学模式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充分发挥我院“全国高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教学基地”优势,积极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新实践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立企业大讲堂、聘请企业导师、组织企业沙龙等形式,充分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转化并融合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信息通过具体管理和教学传达给学生。举办技能比赛,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借鉴企业管理模式,训练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劳动者。    助力中原经济 文理责无旁贷    郑州文理专修学院副院长 陈中良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持久推动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所以,学院自创办之初,就十分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遵照国家部委、省厅的教育发展部署,加大办学投入,狠抓教学教育、管理,拓宽就业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院与多家企业签订带薪实习及定向委托培养合同。根据企业需求、生源特点和专业要求,让学生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理论的同时在实践基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努力使每名从文理走出去的学生,能为用人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价值。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民办院校提供了更丰富的发展机遇,文理学院将借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东风,尽快实现“将郑州文理专修学院建设成为万人规模、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综合性、多层次、一流高校”的发展目标。争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舞台上有所作为。       办学务实创新 培养特色人才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董事长 马振红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郑州理工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响应、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中原经济区建设。学院实行专家治校的方针,建立了一支由资深教授、副教授和充满创造力的中年教师,以及一线企业具有丰富实操能力的工程师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48%,双师型教师占20%,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管优秀专家1名。独创了五五制、1∶1∶1等特色教学模式。学院高度注重实习和就业工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现有校内实训场所38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26家。学院还建立了就业网站及各种信息平台,主动拓宽就业渠道,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全院教职工按照国家和教育部的职教精神和政策要求,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正以崭新的面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求实务实的态度,努力建设创新型理工大学,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培养急需的不同类型的特色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    郑州航院信息统计职业学院院长    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校长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保证。作为信息统计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发展大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三接一全”的培养模式,即专业与河南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始终贯穿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胆尝试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专业办产业的新思路,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的步伐;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逐步推广仿真实训教学、模拟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坚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完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对接行业社会需求,提高实践技能水平。积极与北京河南大厦、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郑州中博奥计算机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教学,有力提高了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学校就业率2008年达到90.63%,2009年达到了95%,2010年达97%,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华北水院水利职业学院院长    河南省郑州水利学校校长    河南省郑州水利学校是一所具有56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的公办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河南省中等职业示范学校,省级文明学校,全国100所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之一。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确立了“立足水利,面向社会,按需办学,着眼就业,服务经济建设”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办学模式方面,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学历培训等工作;在专业建设方面,按照“工学结合”模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培育和打造专业特色;在服务就业方面,广泛联系全国各地相关用人单位,常年举办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招聘会,全方位服务学生就业。    今后学校要以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为契机,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才培养为己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全力服务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努力将学校办成人民满意、家长和学生信任的职业学校。       建设一流技师学院    助推中原经济区发展    郑州铁路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陈虎顿    作为一所具有36年办学历史的职业院校,我们充分发挥铁路院校特有的行业培训优势,进一步加大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在服务河南人力资源转化和人力资源强省上下工夫,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上作贡献。    郑州铁路技师学院隶属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系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河南省示范性技工学校。建校36年来,我们秉承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创一流的办学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和谐发展战略,立足企业、面向社会,多元办学、创新发展,使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声誉显著增强,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铁路等国有企业就业学生达78%以上。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省市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有力时机,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和郑州市上街区政府的支持下,投资5个亿、占地600亩的新校区即将开工建设。可以预见,未来两年,国内一流技师学院将在中原大地崛起,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院地合作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郑州交通技师学院院长 刘岳    我省在谋划“十二五”发展的过程中,遵循规律,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技工院校如何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产业在郑州这个中原商贸城市更是异军突起,作为东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节点,郑州的区位优势与辐射能力都不容忽视。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专业特点,狠抓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课程中除了专业理论课,尤其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进一步拓宽了就业空间和办学空间,使我院的毕业生能够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    郑汴一体汽车产业集群的打造工程,在给我们带来美好发展前景的同时,更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入驻,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对适应工业化发展的大批技术工人二次培训也就逐渐增大。进一步深化院地合作,将会加快实现我院管理体制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劲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办特色职业教育 育创新技能人才    郑州财经技师学院院长 徐锡志    办特色职业教育是学院的追求所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学院办学的宗旨所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即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学院将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并致力于创办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最大限度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技能人才支持。在办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两个平台”的作用。“两个平台”即突出学院办学特色的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模式,一是联合近百家企事业单位成立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二是以郑州财经技师学院为牵头单位成立“河南省现代物流技工教育集团”,实现校校合作,增强了学院实力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学院先后与省内外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定点定向培养合作关系,学院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院将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时间段的教育或培训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中、高级技能人才,通过短期培训即时输送技能人才,创新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当务之需。       特色办校促发展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校长 翁祖孟    近年来,河南信息工程学校坚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面向市场,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连续四年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共荣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9个。    学校重视校企合作,先后与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行业知名企业等几十家签署协议,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分别采取了订单培养、引企入校、专业共建、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合作形式,让合作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入学即就业, 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局面。学校建立了遍布全国大中城市的就业网络,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学生深受用人企业好评,学校连续八年被省政府、省教育厅评为省就业和再就业先进单位。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6000多名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朝着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打造中原职业名校的目标稳步迈进。       品牌职教 给力中原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校长 刘军    作为河南省科贸职业教育集团这所职教航母的龙头学校,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近年来带领集团各单位下大力气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着力塑造职教品牌,给力中原经济建设。    我校近几年投资建设了总价值2000多万元的机械实训中心、汽车实训中心、服装实训中心、幼教实训中心等综合实训中心,并与企业结合,开办校内工厂,服务教育教学实训。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加大实训力度,坚持开展全校性的技能活动月和技能运动会,注重学生见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完成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任务。仅在2010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就有近40名师生获得大奖,学校荣获“优秀团体奖”,多名同学入选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河南选拔赛。同时引领带动职教集团内部各个单位,加强管理,规范办学,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集团综合效益。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根植于南阳这所历史文化名城的沃土,开拓创新,以良好的教学质量保证了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并以每年3000多人的招生规模,续写着河南职教名校持续发展的神话。       培养新型技能人才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郑州市财税学校校长 刘盘根    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河南省财政、税务、金融系统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郑州市财税学校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中原经济区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要按照河南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打造专业品牌,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着力培养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三要建立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服务。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2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为什么中国的资源省变成了问题省?
whyhoo 2012-1-10 09:55
自然资源在中国各省分布很不均衡。随着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自然资源对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不难理解,资源省份在整个国家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过,中国的资源省份越来越成为问题省份。人们不难在一些资源丰富的省份例如山西、新疆、内蒙古、贵州等观察到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这些地方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人才资源严重缺乏。很多地方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仍然停留在相当原始的水平,技术成分很低,不需要掌握现代高科技的人才。与之相关的一个现象是这些地方中产阶级缺失,收入分配分化严重,一部分人过于富裕,过度消费;而大多数人消费不足,仍处于贫困线的边缘,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也不少。   各方面的腐败现象非常严重,除了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腐败外,这些地方的腐败尤其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上,不管开采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腐败表现为方方面面,例如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自然资源开采权,不能提供有效的生产安全,对工人的高强度剥削等等。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社会的高度不稳定状态。不稳定表现为隐性的和显性的。新疆和内蒙古这些年来很多群体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就是和自然资源的开采有关,并且这些事件因为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容易演变成为民族问题。在不存在民族问题的山西和贵州等地区,不稳定的隐忧也越来越甚。尽管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方式和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一,但结果是趋同的,那就是,所有资源省份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不可持续性。   当然这些现象并非中国所特有。在很多资源丰富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经济学上,人们有“资源诅咒”的假设,就是说,资源丰富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往往高度依赖于资源的开采,导致产业单一化,各方面的产业发展很不均衡,工业化尤其是加工业发展程度很低。同时,因为资源的开采权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腐败和收入分化都非常严重。资源开发也往往和暴力联系在一起。从简单的资源开发中可以获取巨大的利润,资源开发往往成为各种力量争取的权利。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更经常导致种族之间的冲突。如果资源丰富地区又是少数族群居住地区,那么由资源开采而导致的冲突,也很容易演变成为少数族群“独立”或者“分离”运动。   很显然,资源既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优势,又是各种问题的根源。世界各国都想方设法,在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同时把劣势最小化。中国的资源省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个问题。除了上述这些普遍的因素,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还和很多中国所特有的制度因素有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因素。 没有解决计划经济遗留问题   作为国家的一部分,资源省份理所当然要和其他省份共享资源。这里,国家(中央政府)统一的规划成为必要。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的资源开发权高度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中央政府在作产业发展计划过程中,对各个省份实际上采用的是“劳动分工”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资源省份专门从事资源的开采和生产,以供应其他省份的需要。这个制度因此往往忽视地方利益和地方的需要。一些资源省份出现的很多问题,和计划经济那一套密切相关。   不过,改革开放并没有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在资源问题上,所谓的改革就是分权,把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或者私人手中。地方政府和地方的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取了较之以前更大的利益,但这并不表明地方整体上获取了更大的利益。就是说,庞大的利益流向了地方政府和一些地方个人(尤其是拥有开采权的少数人),地方老百姓还是没有分享到更多的利益。   这里可以把新疆和山西做一个比较。在新疆,自然资源的开采主要是由国有企业集团来进行。国有企业犹如一个个封闭的组织,在新疆开采资源后,把资源运到全国各地。很多年来,在新疆资源的大量开采过程中,获得巨大利益的是国有企业、其他拥有开采权的组织和其它地方的居民,但并没有促使当地老百姓富裕起来,很多人还是处于极其贫困的状态。这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前些年新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和资源开采所获取的利益的高度不公平性是有很大关联的。实际上,即使在新疆的汉族民众也没有获取多少的好处,他们对资源利益的分配不公的抱怨,并不比少数民族的少。正因为这样,前些年开始,中央政府调整政策,制定了能够达致比较公平的资源利益分配制度。   山西的情况则不同。改革开放后,容许私人开采煤矿。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利益的主体包括国有开采者、地方政府、私人开采者。私人开采者既来自山西本地,也来自外省,并且数量不少。这些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山西作为整体并没有获得多大的利益,而一些社会群体更是成为了这一过程的受害者。山西的情况实际上并不比新疆来得好,但有一点和新疆不同。新疆的少数民族群众一闹事,就马上具有了政治重要性,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说,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以公平分配资源利益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但在山西,尽管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但老百姓的抱怨没有也很难转化成为政治压力,从而很难引起有关部门应有的注意。 资源开发方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前些年,山西因为多年来采矿过程中接连不断的安全事故,国家从私人手中收回了开采权。这引发了学术和政策界一场“国进民退”的“产权”争论。这场争论可能从学术上说有些意义,但从地方发展的角度来说,意义并不很大。如上所说,容许私人采矿并没有为山西带来多大的好处。同时,采矿过程中所造成的安全问题和大量人员的丧亡问题,与“产权”没有关系,而与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不到位有关。如果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不能到位,无论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会产生问题。中国因为法制不健全,在目前的状况下,政府只能用政治和行政手段来控制企业。很显然,控制一个国有企业要比控制一个民营企业要容易,因为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政府任命的。但如果从规制型政府建设来说,国有企业制度反而起着阻碍作用。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往往是“左手监管右手”,监管不会有任何有效性。这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境。 资本的逻辑主导一切   资源开采方式不仅仅表现在“谁来开采”的问题,也表现在其它的各个方面。例如,开采的毫无规划性。地方政府和开采者(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拥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对地方政府来说是高速的GDP发展,对开采者来说是巨额的利益,再加上其过程中权钱结合的腐败。在很多方面来说,这和房地产开发有共同之处。又如开采的原始方式。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开采者,都不想在开采自然资源方面有更多的技术投入,而往往采用极其廉价的技术,加上极其廉价的劳动力。   对每一个开采者来说,安全事故(即多少人要丧亡)是预期之中的,只不过是在理性计算之后(即技术投入的成本和对死亡事故的经济赔偿的简单加减),还是选择了廉价技术和廉洁劳动力的方式。就是说,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开采者都选择了资本的逻辑,而非社会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监管无从谈起。在很长时间里,就劳动制度来说,有人说山西的采煤业,简直就是一种中世纪的奴役制度。在这里,只有老板的意志和资本的意志,而毫无社会的意志和劳动者个人的权利可言。   中国的干部制度也和上述种种问题有很大的关联。资源省份对国家整体发展非常重要,中央对资源省份官员的控制也异常严格,派往资源省份的官员,往往是一些对中央具有非常忠诚感的。忠诚于中央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这些官员往往忽视地方的利益。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地方搞好了,也是符合中央的利益的。一个地方如果搞不好,成为问题省,这并不符合中央的利益。地方官员单方面地追求“中央利益”主要由两个因素促成。一是GDP主义,二是干部交流制度。在很多年里,GDP是中央衡量地方官员最重要的指标。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多创造GDP,就会对当地的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开采。进而,在干部交流制度下,官员(尤其是地方第一把手)至多在一个地方从政十年,就必须调往外地。有些官员的任期更短,几年就被调走。   从总体上看,为了控制地方主义的产生,干部调动的频率越来越甚。地方主义得到了控制,但也促使地方官员对地方的发展毫无长远计划。没有长远利益观,导致了地方官员只会追求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从一个角度来说,他们是用“大跃进”的方式来“建设”地方;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他们也在用同样的方式损害着、破坏着地方利益。如何避免领导人在其任期内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长期利益,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如此。 资源省份财富外流   就可持续发展而言,资源省份还面临另外两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财富的保护和转移机制的缺失。这些省份尽管从开采资源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没有一个有效的财富保护机制,也就是说财富很难留在本地,而是流向了外地。很容易理解外来的开采者没有动机把财富留在本地,但即使是本地的开采者也没有动机把财富留在本地。因为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其它方面的产业没有发展起来,这使得资源省往往缺少投资领域。没有投资领域,资金外流不可避免。   日益恶化的环境也是财富出逃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环境移民。例如,由于毫无计划和节制的开采,山西的地貌和水系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已经恶化到不可容忍的地步。随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大多数人一旦有了足够的财富,就想方设法地移民到中国的其它地方,或者国外。   其次是社会环境。因为贫富差异过大,社会分化,社会上仇富心理盛行,再加上没有有效的法制来保护财富,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们自然感到很不安全。此外,对很多拥有财富者来说,资源省份缺少高质量的教育,也是他们移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为了后代而移民。很显然,在中国所有的资源省份中,没有一个省拥有一所全国一流大学。 缺失财富转移机制是对地方政府而言的。这里所说的转移是把从资源领域得到的财富,转移到其它产业领域,以达成各产业的比较均衡的发展。过度依赖资源,资源省的领导层没有动力来发展其它产业。从比较成功的资源国家来看,必须把来自资源的很多财富,转移投入到其它产业的发展,包括文化、教育和科技。例如山西完全可以以煤养文化,开发文化和旅游业,而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减少对煤的依赖,保护煤的开采,从而达到可持续的发展。对教育的投入和环保的投入,也会产生类似的功效。   资源省份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表明那里的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提高到最高的政治议程。不过,地方的转型离不开中央政府的统筹考量。如前面所讨论的,资源省份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多方面和中央的政策分不开。这里要照顾到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地方利益,资源省份既要服务于整个国家,但也要着眼于地方的长远利益。在这方面,新疆已经开始了一些积极的政策举措,例如根据价格征收资源税。类似的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其它省份。   资源税也好,其它方式也好,最主要的目标就短期来说,就是要把来自资源的财富转移到本地人民,实现社会公平,从而保障社会稳定;从长远来说,就是要把财富转移到本地其它产业的发展,逃离“资源诅咒”,实现产业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资源枯竭,资源省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就会以同时爆发出来,构成综合病发症,那个时候问题不再是可持续发展,而是总体性解体了。   美国当年的西部开发造就了一个新的西部文明。中国西部数千年来本来就是过度开发。如果过度资源开发引发环境灾难,那么也有可能导致文明的局部消失。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有很多案例的。再者,资源省一旦出现危机,也必然成为整个国家的危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有关部门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等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例如新疆)再作政策调整,届时为时已晚。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yl/yl120110_002.shtml
个人分类: 能源|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了诚信,还是不是合适的人才计划
热度 3 liuliangyun 2012-1-9 21:04
千人、青年千人、百人、长江及其它江湖人才计划,让海内外的知识分子们眼花缭乱。 人才评价工作巨复杂,所以很难定量说什么一流和二流人才。 人才计划评价却应该有些简单的底线,诚信应该是一个。 我自己作为一个土博士、土研究员,对业内部分千人、百人或其它引进海龟和土鳖人才是很尊敬或尊重的,但也对部分海龟和土鳖人才很鄙视的(土鳖兼职的人才计划也有,较少而已)。 我觉得尊重与鄙视的差别不是水平高低、而是诚信与否。 做1-2个报告或出席几次会议或email遥控几个学生,却享受单位引进人才的待遇和资源,合同要求全职、9个月、6个月、3个月的却没有履约的人才们,这种人才计划还是成功的吗? 我希望千人、千人B和青年千人们,在评价时应该采用诚信底线,工作时间应该严格考核。 若没有诚信,或本意混骗的海龟们,还值得我们业内同行们尊重吗? 劣币不驱逐,后果很严重。
2949 次阅读|9 个评论
太平洋 – 2)中国与美国
benlion 2012-1-9 08:27
哲学是质疑的思维 - 逻辑、伦理、美学,分别对应科学、宗教、艺术的思维,科学是客观、实证知识和规律,宗教是信仰不需验证也不可怀疑。欧洲建立近现代文明,哲学家群星闪耀,哲学的批判精神是推动文化进步的创新精神。当崇拜科学权威尤其职务、头衔时,已经将科学变成了一种宗教。 美国是欧洲文明几百年的文化、教育、科技、产业与体制的集成,美国、日本等将科学知识和技术设计更是推进为信息产业和制造产业。教育、研究和期刊、资讯的知识产业模式,证卷、股票等虚拟经济形态,影响全球经济的布局和财富、人才流动等。 科技的发展,经济实力和科技与产业之间的信息流衔接是构成知识经济与制造经济等系统之间的人才、知识、资金等输入与输出流动的循环。知识带来技术,技术提升产业,产业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提供资金,这种良性互动构成产业链、信息链的运作机制。 中国自辛亥革命至今百年历史,经历了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时期,将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历史时期。期刊、数据库等知识产业,仪器、生产设备等制造产业的发展是引导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教育、科技、产业与金融体制和创新文化建设将成为主体,大学城、科技园、产业区、金融街的建制将是重心。建立创新型特区,推进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市场经济是一个很好的设想。 - 系统边界与 管理 优化(2) -
个人分类: 2012|1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考问题:中国的大学都在造就什么样的人才?
热度 3 zhumei185 2012-1-7 19:37
一方面,大学在一个劲儿的顺应潮流,喊破嗓子的要挤排名,好好的大学教育还没搞好,天天嚷着创建研究型大学。每年的这个时候,几乎所有老师都在积极准备申报自然基金,没办法,没课题没空间。一是要做的研究没钱,二是没法评为硕导博导,没法带研究生,也就没法专心继续课题研究(没人做嘛,老师还要上课,要指导毕业实习等等事情)。 另一方面,现在我正在帮另一个老师带的两个实习生(畜牧学动物科学专业)。一个已经确定进入银行系统,另一个也在备考银行系统的考试。明确告诉我们老师说,不喜欢这个专业,毕业后就改行。所谓的毕业实习,人家不愿意下养殖基地,只愿意呆在学校。 院里老师谈起这个话题来,都是深深的无奈,没有人有一个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学入学这么多想学某个专业而不得的这些学生到底应该如何安顿?大学到底应该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专业技能型 VS 全面发展型? 我今年也刚刚带了一个班,学生入学后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不喜欢本专业、对专业迷惑、对就业迷茫的问题。从过来人的角度,我也感觉过分强调专业学习,好像确有不妥,毕竟自己一个班的同学,好多也已经改行了。我对他们说:第一,你需要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因此,你不能挂科,你必须尽可能的利用好自己的上课时间,好好学习;第二,我们的专业也没有那么差劲儿,只要你喜欢,还是有成功机会,并现身举例,比如我,走科研路线;比如我的老婆,搞兽药销售;还有另外成为企业家的我的同学,那都是成功;第三,确有不喜欢本专业的,而又没办法离开这个专业,那也有办法,在保证“第一”的情况下,你抽出剩余的大量时间去搞自己喜欢的专业去。 我不知道,我所说的是否正确,至少从我个人角度,我认为还是满负责任的对待这些学生,我也打算在今后的4年大学生活给予他们尽可能的帮助和指导。只希望我带的学生以后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晕头转向,不要带着后悔出去混日子。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00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北京首次公布十二五时期17个领域紧缺人才目录(转)
heroliu324 2012-1-4 20:24
(作者:马洁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2-1-4 14:51:11) 北京首次公布十二五时期17个领域紧缺人才目录 将成引进外地人才重要参考 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于2011年12月28日联合发布《“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首次公布北京市紧缺专门人才开发目录。目录涉及17类重点领域280个具体行业,将成为引进外地人才重要参考。 根据首都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北京市首次划定并公布了“重点领域紧缺专门人才目录”,实施分行业人才开发专项计划。到2015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 节能环保、新材料 、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 、航空航天及高端装备制造等)、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社会领域(教育、卫生等),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紧缺专门人才。在这份长长的紧缺专业目录中,既有高级国际商务营销人才、首席或高级经济学家、中医领域领军人物等传统高端人才,也包括“处置突发事件谈判人才”、“现代物流高层次专业人才”、“信息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侦察等公安系统专业人才”这样的新型专才。 北京市人社局副局长宋丰景表示,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导向型目录”,未来北京市吸引海归、引进外地人才、内部培养人才都将以此目录专业为重要参考。他解释“引进”时说,既包括户籍引进,也包括项目合作这种柔性流动。
个人分类: 新闻|1 次阅读|0 个评论
惟才是举,惟才是用
benlion 2012-1-3 21:14
创造源于思想,思想通过实践而验证。思想,往往首先只为能够理解的人诠释,然后得到更多的人接受,形成的是一种波浪型传递,而不是大众化传播模式。 当大众均已经接受时已经成为思维的定势,在科学发现和研究中,往往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公众认识,尤其已经成为权威型和获得国际大奖时,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技术时,已经形成产业规模时,那就已经成为了创造、发明和创新的历史,还不是今天和明天的创新。 引领新的科学发展、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的新领域却处于潜在的鲜为人知的状态,只有首先发觉之并开拓之,才能成就未来的诺贝尔奖和未来的乔布斯。过多的解题训练培养的是解题专家,过多的专业规范教育培养的是固定思维。工程学不仅需要熟练专门技术,还需要发明创新的设计能力。科学不仅需要有规范的研究套数,还需要有敞开的思路和设想。 惟有自由思维和放开想象力的空间,才能产生发明创造的灵感,惟有激励创新的机制和驱动创造精神的文化,才能使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实现技术方法的创新。 “先拿来再说” - 这个拿来如果是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术不能永无休止,国外的创新能力、机制和精神、文化等拿来也许可以;因为,国外的这种机制和文化和精神会导致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这种拿来就会是无止境。拿来就是引进模式 - 引进人才、引进学科、引进产业、引进商店等,这是没有止境的过程;因此,必须在边学习(不是拿来)过程中边创新,然后才能过渡到自主创新。 中国在还没有完全被定型成为西方之模式之前是非常具有自己创新能力的时期,关键在于政策、体制和文化的激励和资持等建立起来。依个人经历,假如大学毕业不久就留学出国,那就会被国外的实验分子生物学完整地规范。假如 90 年代不组织国际会议和出国留学,那就不可能形成大规模通信和在海外争辩系统生物科学的新范式。 故而,我是赞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才,惟有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选才与评估和资助,我是期望国家自主期刊、资讯产业和仪器设备创新等能够优先发展起来。
个人分类: 2012|1999 次阅读|1 个评论
盲点
metanb 2012-1-3 11:12
...相信我,没有人会告诉你活到多大年龄才可以写书。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人才,哪儿去了?
热度 9 fhli50613 2011-12-31 22:48
有两个事实国人公认不讳。一是中国人的智商并不低,至少不比世界的平均水平低;二是中国的人才(或者说,可称作)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不仅显然不算多,而且太少。近些年党和国家花大力气引进人才,越引进感到越缺乏。哪儿去了? 个人以为哪儿都没去,好好地在我们国家的广大沙滩上晒太阳呢。这些沙滩可能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方 首先是非竞争流失:一是老子选错了地方,子女出生在老少边穷(或非老少边而穷),读不起书;受多种歧视;二是经济打压下的主被动退学:上述两者与个人智商几乎完全无关,但与我国的“如烹小鲜者”阶层的作为颇有瓜葛。结果很明显,它直接干掉了我们人才的 30-50%以上 ; 其次是克服上述愿因勉强支撑到接受高等教育者。这批人从小即感受到极大的经济压力与环境歧视,除少数个人外,多数在不公平的环境中的竞争环境与择优标准下难以达到为社会所认可的优异,他们读不到好学校,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而肯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中至少 70% 的人成为了瓶子里的苍蝇(前途光明但出路不大)。原因同上,但同样不是严格的智力竞争。其对中国人才的损耗可能又会达到大约总人才的 20% 或以上,不小了。 现行的教育体制,大家都明白,小学中学拼命干,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成长;进了大学歇两年,那是常情;面对各种诱惑与误导,真正读书的有多少?真正读书的人中,不被读成书呆子的人又有多少?说少一点,占一本二本学生的 30% ,不错了!您还剩下多少?扣除智力因素占该类人群中整个可造就人才的 50%如何 ?这样一来,该群体人数已经不到整体人才的 5% 了。 毕业了找工作。他们中可能有半数在分配上不尽人意,而且这种淘汰又不取决于智商。不仅影响事业发展,对其心理打击以及行为诱导所产生的副作用如何评价?你明白! 分配的好工作中一部分与公务员或者行政工作相关,相当一部分人怀着赚大钱的美梦近道到赚大钱的单位,而这些赚大钱的公司的用人制度你明白!改革开放早中期,成百万成百万的优秀人才东南飞,他们中发财的或许是多数,但从专业角度衡量,这些孔雀中有多少最终哪怕能下出个鹌鹑蛋来?搞行政的就没说了! 即便您进入了文教卫研等理想的行业,可不要高兴得太早。或许您有足够的智商,情商如何?您有政治与经济背景么,而有政治经济背景的人真正有才么?就打您有才并获得了足够的政治与经济背景(交朋友,联姻,出卖良心等手段),您能安心做好您的学术工作?前车之鉴少吗? 而那些一旦进不了主流社会圈的人们,在物质上与心理上遭受的煎熬或许他们暂时不明白,我们这些在沙滩上看热闹的人体会不深么?他们即便勉强成才,能发挥好么?能呆得住么? 或许他们早就很明白,这些揣着明白的人他们能安心修业? 大张旗鼓地人才引进撵走了多少人?有统计么?这群人可是能高比例产出人才的呀?不可惜?(通过关系出国的二代精英不在讨论之列) 统计一下,靠正统教育出人才的人群还有多少? 丢失与废置是人才损失的又一途径!它的表现为主被动出国;一朝定性的竞争失败者(多数为不合理竞争);以及面对各种竞争与机会时的年龄,性别,尤其是学历限制!毁掉了多少人?有计算么 ? 这其中还应该包括哪些过早踏上领导岗位的佼佼者!他们也是人才高发人群。 不讲了!其实我是真的很佩服咱们中国人,以如此低比例人群在世界上去拼搏,还弄出个中国富起来了,有钱没地方花。够伟大了! 记得在无数个地方曾看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说道(尤其是抗日战争)!这一说教据说是曾经完全迷惑了学良少帅让他犯下了对不起领袖(蒋介石)的大罪。可我仍旧认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是很对的!进而言之,如果中国人不在自己家里想方设法地先弄跨一大批中国人,举全民之力一致对外竞争,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赶在告别 2011时发布 ,没有将问题讲清楚,有些提法未经特别推敲(尤其是数据),请围观者谅解。
个人分类: 杂谈|3404 次阅读|16 个评论
大学:培养人才OR被“人才”培养?
热度 21 boxcar 2011-12-31 11:45
若干天前,我在看过一篇关于大学如何培养人才的博文( 王瑞: 大学该如何培养人才 )后,就曾本能地闪过一丝念头——人才如何培养大学。今天,也是 2011 年的最后一天,俺故作郑重地提出一个话题:大学,你究竟是用来培养“人才”的呢?还是用来被“人才”培养的呢? 如果把俩问句撂在网上让大家投票表决,估计绝大多数人会毫不怀疑地选择前者。因为学生们来读大学自然就是受教育被培养的,大学若不培养人才,要之何用?既然大学的宗旨在于“培养人才”,又怎会有“大学被‘人才’培养”这等奇谈怪论?!不过,我的看法这次真的有点儿与众不同,我认为现如今的大学,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大学,还真不见得是“培养人才”的,相反,是“靠人才来培养”的。理由如下: 经过了 10 多年“教育产业化”的改革和大学生、研究生的海量扩招,我们在见够了校园中成群结队的人和每年收学费和日常花费中数额不菲的财之后,却难见到很有才的人才(即使绝对数量没有减少,相对比例也已大幅度下降),而只是见到大学生、研究生的平均素质的明显滑坡。毫无疑问,通过不断强化的应试教育对中学生们智力、精力和体力的疯狂榨取和功利化导向,到大学阶段,大学生中能够继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而非求职欲),还保有足够的灵气和锐气,堪为可造之材、能够被培养成人才的优秀学生已经不太多了。也因为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功利主义的盛行,能够恪尽职守、全心全意地培养学生的老师的比例也再下降,有些老师越来越像老板,把课题组整得越来越像公司,此时“用人”已经代替了“培养人”,成为新的主题词。 有的大学,并不认为自己培养出来的是“人才”,或者有能力培养“人才”。关于“人才”,在时下大学里似乎更喜欢在其前面加上“引进”二字,自己培养的基本被忽略不计。现在中国许多大学的大门都是“朝外开”的【 1 】,在录用教师时也更倾向于从其他单位甚至其他国家“引进”,而对自己培养的人才很不“感冒”。之所以这样做,或许是怕被扣上“近亲繁殖”的帽子而倍感难看,更多的时候,是对自己培养的学生没有信心,不认为他们是“人才”,甚至认为土产的毕业生根本就“不合格”【 2 】。在这种情况下,可就很难再说“大学培养人才”了。 与大学培养“人才”相反,现在中国的大学还有一种“被人才培养”的倾向。现在说起某个大学好不好,虽然也还在于民间口耳相传的口碑级评价,但这已经比较 OUT 了,更被普罗大众和校长们重视的是各类形形色色的排行榜。这些排行榜一定要把全国的大学排出个“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 ”或者“四猛四绝十三杰”出来,依据当然是一些量化的数据指标。这年头儿,指标(指膘)厚实数据高就是王道,而诸多指标中,关于“人才”的指标,例如有木有和有多少院士、江河湖海高原山川学者、跨世纪和新世纪外带拔尖人才和各种专家委员等就显得格外地重要。这还不算完,有了这些人才,自然也不愁能够搞来项目和经费、能够吸引来学生,并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批量生产 N 多篇文章。总之,借助这些“人才”的形象和力量,大学就可以被培养得光鲜亮丽、八面威风,在排行榜上的位次自然会噌噌地蹿升。。。。。。 由此看来,中国的不少大学如今似乎更期待“被人才培养”,为了尽快解决能够培养大学的这些人才的问题,花大气力砸大把的钱引进人才成了大学不二的选择,相比之下,自己培养的人是否有才、是否能培养或成长为人才就很不被当回事儿了,结果越发不看好“培养人才”了。当大学多热衷于“被人才培养”的排名游戏,而不愿意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使命的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如何能够自信、自立和自强? 参考: 【1】 吕喆: 中国的大学校门朝哪儿开?开多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88894 【2】 吕喆: 也谈 “ 国产博士是否合格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89662
个人分类: 教育|4517 次阅读|44 个评论
中国需要培养开创性科技人才
热度 2 dongzg101 2011-12-31 07:25
我们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来判断一个人,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开创性人才,从小就能判断出来,因为他们不会去想别人想过的问题。不屑于思考有答案的问题! 爱因斯坦,霍金,爱迪生、钱学森都是开创性人才,如果他们主要工作在中国,基本上不会有成就,早就被口水淹没了! 霍金在剑桥读书就得了绝症!如果在中国命运会怎么样? 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是比尔盖茨,是乔布斯,是李嘉诚!那是结果! 如果李嘉诚不在香港,在大陆,或许也只是个不知名的小企业家! 我们的经济年度人物,我们的院士!那已经是最后的结果了! 记得一个法国数学家,博士毕业后在法国一所大学呆了七年,一篇论文没写,第八年,一出手就是世界数学大奖!在中国,估计早就被扫地出门了!即便是天才,成长和模仿学习,到开创性工作是需要时间的!还需要无数的无名英雄为他引导! 中国的文化是山寨文化!所以,原创性的公司很有可能倒闭!山寨的公司反而成功! 海尔的技术水平,在中国也只是二流,幸运的是,他们有张瑞敏! 中国科技的积累,还没有到做开创性工作的时候!或许至少还要十年的积累和沉淀!
194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创造性地进行人才培育
wyc 2011-12-29 11:41
金牌寝室的四朵金花《中国交通报2011年11月11日》 添加时间:2011-12-28 09:54:59 阅读次数: 856 在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2008-3中队航运管理专业B3-405寝室里,有来自海南、湖南、湖北、安徽的4位南方女孩,被同学们亲切地誉为“四朵金花”,在这个秋天,金牌寝室的四朵金花绽放出光彩。 在这个金牌寝室,4个姑娘先后光荣成为中共党员;4人同时被保送攻读本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4人中有中队党支部副书记、班长、团支书和社团部长。 乐观、上进是同学们对4个姑娘的一致评价。在这个鼓励自强、勇担责任的金牌寝室里,她们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一路努力着,坚持着,相伴相依。 严谨勤奋的她们把优秀当作了一种习惯。她们早起早睡的作息规律三年来从未改变,一致而规律的习惯让她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晨曦中的操场上,教室前排的座位上,晚间自习室的灯光下,都能看到她们探索求知的身影。 考前复习的每个晚上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讨论起当天遇到的难题,解答别人疑惑的同时也让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忙碌的学习生活被她们安排得井井有条。学习资料她们一同分享,工整漂亮的笔记亦或详细清晰的注释,成了她们考试必胜的法宝。 作为单调学习的调味剂,美剧、电影和综艺节目是她们周末的宠儿,因为她们懂得彻底地放松才能高效率地学习。 学习不是她们大学生活的全部,在班级和中队工作中她们有着同样的精彩,同学脸上绽放的笑容是对她们工作最大的认可。从大一的团支书,大二的班长,到大三的中队党支部副书记,婵婵一路走来,“有执行力和亲和力”是指导员写在新年贺卡上对她的由衷赞语。艺蓝曾先后担任班长、中队党小组宣传委员和中队就业工作负责人。社团部长、班长、中队资助部负责人……哪里都能看到婉君热心助人的身影。蓓蓓凭借自己的身高优势活跃在社团和各种校外的活动上…… 每一个她都有着一段故事,每一个她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因为互相有了彼此,此时的精彩更加缤纷。四朵金花,一同绽放……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糜军课题组招聘分子生物学人才
talentblog 2011-12-28 09:53
本研究组组长是2009年度引进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特聘研究员糜军博士。主要研究方向:1.肿瘤的放、化疗耐受机制及临床应对策略;2.肿瘤细胞内关键性代谢酶的调控机制;3.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CAF、TAM形成以及内皮细胞活化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手段包括特定脑胶质瘤原位异种模型的使用、启动子的鉴定、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组蛋白修饰的检测、miRNA表达的检测以及ChIP-Seq等。由于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现招聘博士后2名,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2名。课题组详细介绍参见: http://yky.shsmu.edu.cn/web/partymember.aspx?id=21 一、任职条件 1. 热爱科研、学术严谨;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较好的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 2. 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协助参与科研基金申请、课题制定和实验室管理,协助指导研究生工作; 3.应聘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均需获得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4. 应聘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需至少有一篇以上的第一作者SCI文章(IF≥3);应聘副研究员者第一通讯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总影响因子需要(IF≥10); 5. 应聘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一般需要至少两年以上相关工作背景或博士后经历(特别优秀或获得国外博士文凭者例外)。 二、岗位待遇 1. 博士后年薪10万,并享受三金待遇(住房公积金除外),两年在站期间发表影响因子(IF≥5)研究论文者将有资格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式职工。 2. 助理研究员及副研究员待遇将参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相关标准执行。副研究员表现突出者可望成为Junior PI。 三、应聘方式 1、自本启事发布之日起,直到招聘到合适人为止。 2、应聘者请把以下材料电子邮件发送至糜军邮箱(jmei@sjtu.edu.cn): a) 简历(包括教育经历、论文列表、获奖及联系方式) b) 2-3名推荐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包括电话、电邮地址),其中一名应该是申请人当前导师/领导(advisor) c) 应聘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者请提交 Research Statement (1-2 pages) 欢迎广大热爱科学研究事业的有志之士加入本研究组。
4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招募创意性人才
热度 3 scimage 2011-12-27 12:50
欢迎各领域招募创意性人才加入静远嘲风团队,我们将一起做一些不太常规的事情,基本上没有谁的尾巴可以抓着走,你每天都需要自己伸出脚去探路,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可以让你发现原来你可以做这么多自己没有想到的事情。 要求: 1,学历不限。学历不限不代表不尊重学历,学历是学习的经历,一段学习的经历可以有助于探索,有助于观察和发现。而没有学习经历的话,那一段岁月也不会是空白,应该是生活经历,生活经历可以去做执行。因此学历不限因为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岗位发挥不同的作用。 2,性格好。技术与熟练相关,性格与人缘相关。团队合作人字当头,无论什么样的技术强人,首先需要性格好能够尊重别人,能够融入别人,一个技术也许是能给你带来一份可以量化的工作定位,但是一个好的性格可以给你带来无法估量的人生前景。 3,细心,耐心。追求极速发展的社会到处都是烦躁没有耐心的人,但是反过来想,烦躁能带来快速的结果吗?还是不能,既然不能,就让自己安静下来吧,生活是玻璃丝搭建的房子,小心的搭好你的每根丝线,沉溺于每一丝的幸福时,当你伸个懒腰发现自己已经拥有很多了。无论是设计岗位的工作还是创作岗位的工作,还是市场部的工作,希望你能耐心,细心。因为你的心态可以感染别人,吸引别人。一个烦躁的人不会有好的气场。 4,宁静。 宁静的人才能善于发现,嘲风在傲立之前先是宁静致远。客户每天都能提出千万种要求,只有让自己宁静再宁静才能发现客户究竟是想要什么。我们的队友们每天都在应对各种不同的要求和反复的修改,只有自己宁静并且让他人宁静,才会不至于郁结成仇。 5,创意。最后要求是有创意,创意不是天马行空的想法,如果做一件事参考一个人叫剽窃,如果做一件事情参考了十个人的做法最后总结出自己的方向,就叫有创意。不要说人家其他公司怎么样,这里只有你想怎么样,我们怎么样做。没有任何人的定性规则。 人才方向: 1,设计方向,三维设计,平面设计。 2,创作方向,剧本创作,文字创作。 3,市场方向,市场策划,市场营销。 有意者请将求职意向和个人简历【设计方向需要加个人作品】投至邮箱 hr@scimage.cn .此招聘长期有效。
3652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什么归国人才能成为两弹一星元勋?
热度 3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12-26 20:16
为什么归国人才能成为两弹一星元勋? 应该看到和强调党和政府: 对科研\教育和人才的重视,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策与措施! 其实这也正是: 我国能够独立自主创新造出各种核武器, 各种导弹\卫星\发展航天技术, 极大的增强国力, 全面进入小康, 的关键所在! 也正是: 能吸引爱国人才回国效力的关键!
个人分类: 其它|2789 次阅读|6 个评论
大学该如何培养人才
热度 1 ahauwangrui 2011-12-26 08:57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先生在长沙演讲时说“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周其凤认为中国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中国这些年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此语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声络绎不绝。也有人认为周先生此语实在可以理解,都是为了招生嘛。 众所周知,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发展。这并不是空穴来风,从数据上看, 2010 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 3105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6.5%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2723 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 661.76 万人,在校生 2231.79 万人,毕业生 575.42 万人。相对于规模而言,更多关注的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在钱学森先生抛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之后,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 诚然,目前大学存在的问题很多,人大前校长纪宝成先生日前呼吁:高校人才培养应该是第一位的。而现在的高教界人士,或有心或无心地把这三者搞错位了,盲目重视科研成果,重视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却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大学是什么?大学不是政府机构、不是企业,是社会的良心,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一般认为,大学有三个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个功能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是什么?或者说大学是否需要通过科研和服务来培养人才?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在我看来,在厘清大学功能逻辑层次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大学功能的高效耦合模式,或许我么能找到大学该如何培养人才的答案。 一、问题的根源 不管周其凤先生怎么样质疑美国的大学教育,事实上,美国是大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培养的人才也是最多的。在我看来,美国大学教育最成功的在于两点,一是思想上的包容;二是单个学生占有的教育资源量高。思想上的包容是培养创新思维,造就天才、怪才的前提;单个学生占有的资源量高保证大学生能得到足够的智力、条件、机会的支持。就国内而言,随着大学的大规模扩招,其智力资源及办学条件难以适应高水平教育的要求,虽然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也是杯水车薪。我国的体制决定了大学从外部获得资源的能力非常有限,特别是大多数的地方院校。纵观世界上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无不是靠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作保障,当然不一定是政府资金。当经费得不到保证时,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培养杰出人才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乎,很多大学都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资源,有的通过争取科研经费,有的通过为企业服务等,但都是缓解投入不足的解决方案。当大多数的步调一致时,经费投入相对较多的似乎被同化了,当然这些内容也是反应国内大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我看来,目前大学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国家投入不足导致的。 二、什么是大学的人才培养 一般认为,大学的人才培养是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其实,大学的人才培养也包括培养高水平的大学教师。在逻辑上,培养高水平的大学教师是培养高水平大学生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即使在办学资源丰富的情况下,没有一批人格高尚、视野宽阔、爱岗敬业、学术知名的大学教师,根本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所以说,在大学培养高水平的教师与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同等重要。但在国内的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尚未健全,有的仅注重教学或研究水平的提升,忽视了人格、道德、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近年来,大学教师的职业声誉不断下降也说明了这些问题的严峻性。 从大学的功能来说,核心是人才培养。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与人才培养割裂开来的吗?显然不是。很难想象,一个教师不做科研,不能站在学科前沿传授知识;不了解生产实际,不能切实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教出好的学生吗?所以,大学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反作用于学生,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最终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服务社会,才是大学功能的科学逻辑。 三、大学人才培养的路径 如何将大学功能高效耦合,培养优秀人才?我认为:就学生培养而言,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一方面在思想上要更加包容,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产生的环境。在党的方针政策框架下,以尊重科学,激励创新为主要目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大学生人均资源量。在保证国家投入的前提下,探索市场、资本等多元化投入体系,在适当时可考虑减招,必须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教育资源。 就教师培养而言,首先是建立人才吸引机制,把热爱教育,学术、道德水平高的人才吸引到教育岗位上来。这需要建立合理的大学教师薪酬体系,同时要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教师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前提,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急功近利,一条腿走路,忽视全方位的提升,造成“木桶现象”。最后,要完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坚决遏制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公正透明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治校作用,建立让聪明、勤奋、道德高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机制。 四、政府的作用 建设高水平大学,政府责无旁贷。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还是应该完全交给大学。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另一方面要放手。 政府需要强化的是投入机制和引导机制。在投入上,给予大学持续增长的支持,使大学有充裕的经费来不断提高生均资源量,不断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引导上,要一方面引导地方政府加强对大学的支持;另一方面引导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和核心,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高效耦合机制。 政府需要放手的是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从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和公推公选大学校长开始,让大学拥有独立的资源配置权,非重大问题,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不再介入,尊重大学的自主决策 。
6054 次阅读|1 个评论
年轻学者,是在大树下乘凉,还是去远处争夺阳光?
热度 25 lionbin 2011-12-25 15:23
年轻学者,是在大树下乘凉,还是去远处争夺阳光?
人和树,通常并不好类比的,但还是常常拿来相比较。比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人挪活、树挪死”是鼓励人们要有闯劲,敢于到外面的世界走走。 今天想谈论的话题,还是想落入这个俗套,借此说说年轻人对未来的选择问题,特别是对于刚毕业的年轻博士来说,更应该积极思考这个问题。 按照中国的励志教育,大多数年轻人还是接受要有独立精神的,是渴望独立的。大多年轻人天生也是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天生牛犊不怕虎嘛,所以是愤青也敢为,棱角分明,但时间长了,有的可能因过于锋芒而碰得头破血流,最终棱角被磨得圆滑光润,成为放在人群中就找不着的平庸之流,这也不在少数。所以,我鼓励年轻人要保留着自己的特殊性格和独立思考精神,其思想基础是存在的,但是仅仅这点儿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那些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们的提携和营造,仅仅鼓励年轻人是没用的。所以,更多情况下不是年轻人不想独立,而是没有独立的土壤:在大树下生长固然接受不到充足的阳光,但在没有营养的土壤中生长,也很难成为参天大树,收获成功的辉煌。今天,尝试写作散文诗(俗称打油诗,大方之家见笑了)一首,希望大树下的小样和远离大树的大壮,都能如愿获得属于自己的希望。 头顶大树的地方, 有丰盈的水分、富饶的土壤, 可免受风吹雨打, 但难于获得充足的阳光; 远离大树的地方, 那里没有遮挡, 可获得充沛的阳光, 但同时必须接受严寒酷暑、 贫瘠干涸的土壤。 大树底下的小树, 显然不是为了贪凉, 但又难于争夺足够的阳光, 大树开辟领域的地方, 只能享受清凉, 虽然看似也长得健壮, 但永远只能接受漏下的斑驳阳光。 已被大师充分占领的地方, 充其量, 你也只能为某某大师传唱, 却难于发出相对微弱的锋芒。 所以, 在大树下生长的小样, 不应只满足在大树下乘凉, 而应早日爬上巨人的肩膀, 去接受那更为充足的阳光, 让自己真得变得更为强壮! 远离大树的大壮, 满怀希望, 去开拓远方的土壤, 你必须忍受更多的痛苦、承受更多的风险, 也许你的精力很快被干旱和洪水无情耗光, 也许你能幸运地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地方, 头顶阳光, 你能在那里茁壮成长, 最终成为鹤立鸡群的领头羊。 什么地方适合生长? 当然是有水的地方, 有水的地方, 树苗就能生长, 你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 改造那贫瘠的土壤, 最后在漫山遍野播种成功的希望! 一个好汉三个帮, 想去远方寻找自己的希望, 最好先寻找自己的三人帮, 独树难成林, 你们头顶同样的阳光, 一起相互支撑着同一个希望, 依靠合作的力量, 最终成就自己的辉煌。 不管是大树下的小样, 还是远离大树的大壮, 其实都很有希望, 但你们必须, 永远怀着学术独立的信仰, 而不为世俗浮华所影响。 参天的大树们呀, 别总是那么高高在上, 我相信你们人品高尚, 请用高举的火炬, 为小树们将前方的路照亮。 本文于2012年 2月1日《中国科学报》刊发,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3585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欣赏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15339 次阅读|52 个评论
[转载]人才的两种型式
fameszhang 2011-12-24 06:39
1) 唐僧带着猪八戒和孙悟空:业务实用型。 唐僧的身份相当于第一次出国的访问学者,自己有一两部译著,但没有其它太多可提的学术成果,凭职称给个副教授比较合理。 猪八戒和孙悟空样貌丑陋,让人很难看的顺眼。 但论才华,细谈起来并不简单。 猪八戒懒惰贪吃好色,但以前是卷帘大将,职务相当于卡扎非手下的装甲师长,西游记里虽没提及猪八戒当装甲师长期间的军事表现,但估计多少还是有点业绩的。 孙悟空曾在玉帝下任弼马温,职务相当于美国联邦政府里分管所有运输工具,9(包括车辆,舰船,飞机)的保养的装备部门的一把手,行政级别虽不高,重要性却很大。 后来孙在花果山,也是割据一方的反政府武装,曾经把东海龙王(相当于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打得服服帖帖。 那个唐副教授出国访问,带着两个随从,一个是被停职的前任装甲师长,一个是叛乱被俘虏了的前任联邦运输部的装备部长,不仅是二人像貌看的不顺眼,论资历,唐副教授更单薄些。 若非路上困难太多不得不求助二人,唐副教授身为领导,带着能力似乎比自己强的下属出去办事,觉得心里不顺。 2) 唐僧带着宠物猪和宠物猴: 看的顺眼型。 只要实用型人才不是必要,最好选择带宠物。
个人分类: 教育|1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拙著《中国科技崛起的人才优势》韩文版出版
热度 10 曹聪 2011-12-23 22:59
【微博】拙著《中国科技崛起的人才优势》韩文版出版
日前收到了斯丹凝(Denis Fred Simon)教授与笔者的英文著作China's Emerging Technological Edge: Assessing the Role of High-End Talent的韩文版。中译本在期待中。
个人分类: 微博|3958 次阅读|18 个评论
基金委冷处的报告
热度 1 zhangyucui11 2011-12-22 19:48
今天遇到一个不错的机会去河北师大听基金委的冷处给大家作报告。其实,作为写本子本身的技术之类的已经听过和看过很多了,自己水平有限,仍在学习阶段,有朝一日也希望能派上用场;但是今天听到了一些作为国家层面的一些导向,感觉视角高了一些,注入了一些更为积极的因素,因为当今科学也不是那么纯洁,有时候会让人没有信心,今天找到了一点有价值的东西,至少是一种好的理解吧,作为国家基金委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一种思路是很重要的。 简短的记录:申请: Why,where,how. 创新:区域特色和研究技术与方法。科学问题是关键。研究的递进性与连续性。 申请书的范例:清晰的集中研究-深入的拓展-抓住一个方面;点-面;同一个研究对象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发现不同的特性。 另:一直对冷处(疏影)这个名字相当喜欢,今终得一见,本以为是位男士,结果是位巾帼英雄,说话,讲东西利利索索,不拖泥带水,感觉很有水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很喜欢的一首诗,我钟爱的网名就是暗香浮动。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37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常熟理工学院2012年人才引进
热度 1 talentblog 2011-12-21 14:14
常熟理工学院位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省属本科院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多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00多人,博士、硕士700多人,专任教师700多人。“十一五”期间,我校教师共发表论文3800多篇,被SCI、EI、CPCI收录论文600多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380多篇,出版专著57部。目前我校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专题计划、国家公益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农业高新技术、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等各级各类项目有500多项,其中承担了国家级项目54项。同时还承担了130多项横向课题,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8项,发明专利20项。学校现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土地面积近1800亩,建筑面积59.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超过1.2亿多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近120余万册,电子图书300余万种,现有中外文纸质期刊近2000种,电子期刊3万余种。 学校“十二五”期间将以“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全面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为2020年前后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而奋斗。 为深入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常熟理工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本政策。 一、引进对象及条件 (一)教授 1.教授A类 (1)国内人才一般应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本学科权威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系列学术论文。 (2)海外人才应是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博士,应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奖励,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 (3)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特别优秀可放宽至48周岁。 (4)来校工作时间不少于1个聘期,一般为5年,应保证全职到岗。 2.教授B类 (1)一般应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主持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获得过省级以上科研奖励,在本学科核心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系列学术论文,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 (2)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来校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应保证全职到岗。 3.教授C类 (1)一般应是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授,主持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获得过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在本学科核心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系列学术论文,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 (2)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来校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应保证全职到岗。 (二)博士 1.博士A类 (1)国内优秀博士一般应毕业于中科院、社科院、“985”高校、“211”高校或排名前三的专业类院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境外优秀博士。 (2)导师应为同行公认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或者博士本人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主要完成者。 (3)文科博士一般应在本学科一类(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SSCI/AHCI检索1篇;理工科博士一般应在本学科SCI一区发表论文1篇或在二区发表论文2篇;或者获得省级及以上级别优秀博士论文;或者学术成果虽不符合上述规定,但经学科专家组审议,认定其学术成果已达到相同或相近水平。 (4)年龄文科一般不超过40周岁,理工科一般不超过35周岁,来校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应保证全职到岗。 2.博士B类 (1)原则上应在本学科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及以上,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 (2)年龄文科一般不超过40周岁,理工科一般不超过35周岁,来校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应保证全职到岗。 二、设岗学科 (一)教授A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工商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旅游管理、纺织科学与工程、数学与统计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 (二)教授B和C类、博士A和B类 需求专业参见《 常熟理工学院2012年人才引进计划 》( 见附件 )。 三、引进待遇 项目 类别 学科建设 专项经费 科研启动费 住房待遇 安家费 住房 补贴 房租补贴(两年) 教授 A类 实验与应用型学科 100万元 理论与人文社科型学科40万元 实验与应用型 学科20万元 理论与人文社科型学科8万元 60万元 1200元/月 2万元 教授 B类 ╱ 实验与应用型 学科15万元 理论与人文社科型学科5万元 40万元 教授 C类 ╱ 实验与应用型 学科10万元 理论与人文社科型学科4万元 20万元 博士 A类 ╱ 实验与应用型 学科 1 5万元 理论与人文社科型学科5万元 20-40万元 博士 B类 ╱ 实验与应用型 学科5万元 理论与人文社科型学科2万元 5-10万元 追 加 值 追加项目 追加配套 备注 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负责人 按带进来纵向项目经费1:1.2配套 追加配套 最高限额 20万 元 承担省部级项目的负责人 按带进来纵向项目经费1:1配套 注1:学校住房补贴原则上按服务期分年度发放,若购房时凭购房发票可以借款形式一次性预支; 注2:引进的教授,学校安排其家属工作,其他引进人员学校一般不安排家属工作; 注3:特殊人才引进待遇(学科建设经费、科研启动费等)面议。 四、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99号 邮编:215500 联系人:顾老师 包老师 电话:0512-52251166 Email:rck@cslg.cn 人才招聘网址: http://zp.cslg.cn/ 附件 : 常熟理工学院2012年度人才引进计划
412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糜军课题组招聘分子生物学人才
talentblog 2011-12-21 14:12
本研究组组长是2009年度引进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特聘研究员糜军博士。主要研究方向:1.肿瘤的放、化疗耐受机制及临床应对策略;2.肿瘤细胞内关键性代谢酶的调控机制;3.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CAF、TAM形成以及内皮细胞活化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手段包括特定脑胶质瘤原位异种模型的使用、启动子的鉴定、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组蛋白修饰的检测、miRNA表达的检测以及ChIP-Seq等。由于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现招聘博士后2名,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2名。课题组详细介绍参见: http://yky.shsmu.edu.cn/web/partymember.aspx?id=21 一、任职条件 1. 热爱科研、学术严谨;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较好的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 2. 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协助参与科研基金申请、课题制定和实验室管理,协助指导研究生工作; 3.应聘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均需获得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4. 应聘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需至少有一篇以上的第一作者SCI文章(IF≥3);应聘副研究员者第一通讯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总影响因子需要(IF≥10); 5. 应聘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一般需要至少两年以上相关工作背景或博士后经历(特别优秀或获得国外博士文凭者例外)。 二、岗位待遇 1. 博士后年薪10万,并享受三金待遇(住房公积金除外),两年在站期间发表影响因子(IF≥5)研究论文者将有资格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式职工。 2. 助理研究员及副研究员待遇将参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相关标准执行。副研究员表现突出者可望成为Junior PI。 三、应聘方式 1、自本启事发布之日起,直到招聘到合适人为止。 2、应聘者请把以下材料电子邮件发送至糜军邮箱(jmei@sjtu.edu.cn): a) 简历(包括教育经历、论文列表、获奖及联系方式) b) 2-3名推荐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包括电话、电邮地址),其中一名应该是申请人当前导师/领导(advisor) c) 应聘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者请提交 Research Statement (1-2 pages) 欢迎广大热爱科学研究事业的有志之士加入本研究组。
4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领军人才在本科阶段具备的素养
热度 1 liuboshanxi 2011-12-19 19:44
领军人才在本科阶段具备的素养 1. 领军人才的学习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Guilford)认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在学习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格里格斯(Griggs,1985)通过研究发现,大学优秀学生与非优秀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他总结认为,优秀学生的学习风格是独立、内控、坚持不懈、不墨守成规的,具有完成任务的意愿、较强的感知能力以及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还有人通过研究发现,优秀学生更倾向于独立学习和讨论,而非优秀学生更喜欢教师讲授和课堂教学。 通过对领军人才本科教育经历的研读,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我们认为领军人才本科阶段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在学习内容上,领军人才喜欢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 。 领军人才对一些需要记忆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喜欢自己探索未知世界,而不喜欢死记硬背的静态知识。 在学习时间安排上,领军人才喜欢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去钻研感兴趣的问题和课程 。 领军人才只愿意对感兴趣的事物花时间去研究、思考,不为他人所左右,且能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而不喜欢按规定的时间去学习。 在学习目标上,领军人才喜欢批判性地吸收知识。 领军人才不满足于获得书本或导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将导师和书本的知识进行批判吸收,在与他人(包括学生和导师)的交谈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尔·韦曼在谈到自己的大学学习时曾说,在实验室“我开始努力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世界的本质,而非去理解教授们给我的答案。我总是找了一些不同的有趣的理由逃课,选修的物理课不多,这样反而使我有了某种优势,我可以继续自己的研究,自学自己不太清楚、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我更多的是自己研究并学习,而不是从教授们那里获得什么。” 2.领军人才本科阶段应具备的知识 广阔的视野 。现代科技在学科自身发展要求与社会现实需要的双重动力的推动下,迅猛发展。面对这样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是难以适应的,因此,作为当今科技的领军人才,不仅应是某一领域内有成就的专家,同时也应是一专多能的“通才”,是一个通晓多种领域的“博士”。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作了5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靠博才取胜。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应在综合、全面了解人类知识总体状况的基础上,理性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 宽厚的专业基础 。高深的专业知识,是领军人才的表现载体。本科教育阶段除了要为领军人才作为“完人”的成长奠定合理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学习经验之外,还应为其专业成长打下基础,包括确定学术兴趣、树立学术抱负和形成一定的科研技能。 3.领军人才本科阶段应具备的能力 领军人才的能力结构应是一个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其他能力为构成要素共同形成的多维综合性的立体能力系统。 语言表达的能力 。既包括书面表达能力,也包括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给予学生所必需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技巧的训练,使他们达到这样一种水准,既可以满足他们在大学的学习需要,又能适应其今后的研究生专业学习和个人生活需要。 科研兴趣和能力 。科研兴趣和能力是领军人才日后走上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感兴趣,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苦、费时的脑力劳动,如果没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扎实的科研能力,学生遇到一个小小的失败就可能轻易放弃,而我们知道在科研成功的光环背后,隐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通过聘用优秀的教师为学生上课、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在实战中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相关的科研能力,如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团队合作能力 。科学劳动作为高度创造性的劳动,它不但需要科学家个人的能动性,同时还需要同行之间的合作,发挥集团的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现在的科研是一个群体活动,向纵深发展、向新的领域发展、向一些学科的交叉领域发展是现代科研的特征,一个个体不可能占有全部的知识。这就要求领军人才要有宽阔的胸怀,要能够海纳百川,能够团结和带动一个优秀的团队,攻克科技难关,这样的人才无愧于领军人才的称号。 4.领军人才本科阶段应具备的素质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结构是一个人知识、能力的内化,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科研活动是一项非常辛苦的脑力劳动,同时也是一项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它需要科学工作者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 高目标的成就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1528名高智商儿童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当受试者到了40岁时,再对其中800名男性受试者进行统计,从中找出150名最成功者和最不成功者作比较分析,发现影响他们成功的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志向和毅力。杨叔子院土也曾说过:“没有崇高的理想,绝对不可能成才;没有崇高的理想,绝对不可能勤奋,不可能坚持勤奋;没有勤奋坚持;也就不可能创新。” 坚忍的个性心理品格 。科学研究的突破,有赖于科学家个人长时间、连续的智力劳动,这种科学劳动与普通的劳动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既不像产业工人那样,每日定时定点地工作和休息,也不像管理干部那样按部就班式地办公。它要求领军人物要具备比一般的科技人员更高的精神境界,因为他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责任,要克服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弱点。 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科技精英的基本素质表现在对整个人类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心上。科技精英最优秀的素质之一便是既能沉入科学海洋的底层,又能及时地攀上社会的最高峰。他们不仅是物质世界意义上的缔造者,而且也是人类意义上、人生意义上的缔造者。他们可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活动家或政治家,但是他们都能对人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有着更深切的关怀与把握,抱着强烈执著的社会责任感从事自己热爱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这是自觉地把国家、社会、民族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的那样一种感情。科技精英除了作为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负责之外,还由于他们是社会栋梁而对社会负有双倍的责任。
个人分类: 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4180 次阅读|1 个评论
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
热度 5 liuboshanxi 2011-12-18 20:28
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 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领军人才的出现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具有连带性、群体性等基本特征。为此,探寻领军人才的成长现律具有重要意义。 1.领军人才的人格特征 领军人才是某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他们总能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具有很强的预见能力及创新能力。领军人才所能发挥的这种作用与其个体特征具有很大关系,具体来说,领军人才所具备的特殊人格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高目标的成就动机和坚忍的个性心理品格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影响个人内在动机和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有:成就目标、兴趣、自我效能、冒险精神、工作压力、自我竞争意识,以及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军人才对高目标有很强的成功渴望,这种持久而强烈的渴望逐渐内化为超乎常人的成就动机。而要达到其成就目标,领军人才一般个性品格坚忍、意志坚定、毅力持久,具有较强的克服困难、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优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宽广的视野 。领军人才的知识结构往往是三层次的。蛛网式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内核层由基础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来构成,知识结构中间层往往由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来构成,知识结构外围层由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来构成。这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比较好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经历和宽广的视野对形成领军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独特的人格惑力 。领军人才不仅仅要具有站在科学技术领域前沿的能力和意识.而且还需要具有领导一个团队、开拓一个领域、引发一场改革的能力和魄力。因此,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感召力、影响力,往往是领军人才获得团队 心理认同的最佳途径。 2.领军人才的成长阶段 领军人才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研究水平的日渐深人,领军人才的成长一般从本科阶段就需要精心呵护和关照。根据追溯研究,现代领军人才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基本素质养成、专业能力形成、创新能力激发、领军人才完型等四个阶段。 基本素质养成阶段 。大学本科阶段(18~22岁)是人生求知欲最为旺盛的年龄段,是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浓厚的专业兴趣和正确的人生目标。 专业能力形成阶段 。研究生阶段(23~29岁)是创造力集成的年龄区,是专业定型和专业能力形成的主要时期。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学科国际前沿的跟踪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 创新能力激发阶段 。30~40岁是事业上取得成果的最佳年龄段,绝大多数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由处于这一年龄段的杰出人才创造出来的。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激发潜力,促进成就动机的形成,良好的环境和较高的期望对领军人才的 发展尤为重要。 领军人才完型阶段 。41~60岁是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指挥能力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领军人才的各类素质已经基本定型,其不仅继续进行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带领和指挥一个或数个团队进行创新活动。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方向,促使优秀人才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使之能成长为领军人才。
个人分类: 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5641 次阅读|5 个评论
重视标点符号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2-15 20:33
原创博文 重视人才重视 请你加标点符号,断词 比如:重视人才?重视!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07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美学术研究的四个不同点
daladala 2011-12-15 09:28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943999 2011.1211—2011.12.16日,我有幸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参加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举办的中美学术双向交流会议,在聆听N.chawla教授培训的几天里,我对科学研究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对材料加工专业的发展有了新的领悟。 (1)人才方面 :国外的材料加工高级人才往往能自己动手设计测试仪器,不仅在材料加工方面,而且对机械、电子、光学、数学与编程都有一定深厚的功底,因此可以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idea,往往是复合型人才,多面手。而国内的材料加工高级人才往往定位局限于自己某一领域,仅仅是对材料制备的基础知识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高度,而与国外的“通才”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研究方向 :国外的研究人员主要是依照idea与工业运用而开展研究,价值性强、针对性高,研究思路清晰。由于他们的科研资金大多由社会赞助,因此其研究的内容可以得到较为稳定的保证,一项研究工作往往可以得到较长时间的持续;这也就保证了研究资源的积累与踏实的工作作风。国内研究工作的财政支持主要来自于政府资助,而且投资方向往往都是迫于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资金的投资需要见效快、收益高,而科研投入是一个需要慢慢积累的过程,因此往往就容易导致科研资金在周转的过程中造成极大的浪费。 (3)研究深度: 国外研究往往注重于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就目前的材料加工研究领域而言,国外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到了分子尺度,而目前国内的材料加工研究工作仍大多数停留在宏观研究领域,以试验验证代替理论研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掉材料加工与装备制造领域内的难点,而是绕行困难,通过改变加工手段以及对产品进行适当的让步使用来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没有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4)研究思路 : 国内的科学研究大多数都在照搬照抄国外大牛的idea与思路,而我们从未思考过国外大牛研究思路从何而来? 由于我们从小就深受中庸之道与保守思想的教育,因此 做事情,搞研究往往都喜欢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因为这条路是别人已经趟过的,最起码可以确保是很安全的,至于能否有大的突破,此方法能包含多大的含金量,都是次要考虑的事情 。而综观国外的科研氛围,科研是允许出错和失败的,没有失败怎么去验证并反求成功,没有错误,那如何去制订完善的科研规则。 做科研需要用批判和思考的眼光看待问题 ,如果一味地照本宣读,引用经典依据去论证和反复迭代,那科研就成了一潭死水 ,激不起任何涟漪与浪花。国内的科学研究应该允许年轻人犯些小错误,再经典的东西也需要辩证地思考与对待,才能有创新性的制造。
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拔尖青年科学人,未来的院士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13 14:36
原创博文 最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拔尖人才)的特点: 1 年龄小于35岁 2 博士、博士后、海归 3 SCI论文有几篇到几十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或有专著、教材,或有产品专利 4 主持科研项目(课题)有几项(要看级别),科研经费几十万到几百万 5有科研成果(要看名次、数量、级别) 6 有各类奖励(要看名次、数量、级别) 7 国内外学术团体担任学术职务,或担任期刊编委 8 本研究领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研究员的业绩和能力的评价依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516579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787 次阅读|3 个评论
民主、自由与科学
热度 2 liuboshanxi 2011-12-12 13:01
民主、自由与科学 民主、自由与科学是息息相关的,脱离了任何一个,另外两个就不存在或处境艰难。这里主要谈一下民主和自由对科学的影响。 首先,一个人心灵不自由就不能自由的思考问题,思维不自由就难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科学。 其次,没有民主就没有自由,因此也就没有科学。 现在的科研机构不够民主,因而不够自由,也就没有拔尖人才,出不了一个诺奖。
个人分类: 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2129 次阅读|3 个评论
河南大学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talentblog 2011-12-12 10:42
河南大学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河南大学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4月由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组建。实验室依托化学、基础医学和药学等河南省重点学科及博士、硕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以河南省大宗天然产物、特色中草药以及免疫分子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天然药物分离、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新药设计和抗体工程等方面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实验室已经基本建立了有特色的实验模式体系,培养了一支以中青年为学术骨干的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承担过国家 “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点支撑计划、 国家“86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重大研究课题。为促进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现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科研人员若干名,欢迎四海英才加盟我们的团队。 一.招聘岗位 1、黄河学者/特聘教授 2、科研人员(教师岗位) 3、博士后 二.招聘条件和要求: 黄河学者/特聘教授 1. 已获得肿瘤药理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等方向的博士学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优先考虑),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 2.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主要期刊上系统性地发表过具有较高影响的学术论文,或在本学科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果。 3. 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学风,有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能作为牵头人组建课题组开展研究。 科研人员 1. 肿瘤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以及药物设计)等方向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或“985工程”高校、中国科学院、以及特殊专业国内一流高校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 2. 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主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3. 身心健康,勤于钻研,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博士后 1. 已获得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博士学位。 2.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SCI论文。 3. 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工作热情。 三.薪酬待遇 薪酬、住房和科研启动经费等按河南大学有关规定执行(详见河南大学人事处网站 http://rsc.henu.edu.cn )。 特别优秀的人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不限学科与年龄,待遇面议。 应聘方式: 有意者请将本人简历发送至:3200@henu.edu.cn;符合要求者,将于近期安排面试。 联系人:甘莹 电话:0378-2864665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重点实验室,邮码:475004。 实验室情况请浏览: http://tryw.henu.edu.cn/index.php
3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哭泣的孩子有奶吃
热度 1 seacat 2011-12-9 12:37
哭泣的孩子有奶吃
家庭里,会哭的孩子最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总是可以从哭泣中获得比兄弟姐妹更多甚至更好的食物或玩具,而不哭的孩子,父母总是稍许遗忘几分钟的忽略,不否认父母对孩子是无私的,但是,真正做到无分伯仲的能有几人? 单位里,会哭会闹的总能得到领导的同情和照顾,总是可以从哭闹中获得比其他同事更多的机会和分配,最少也是不会吃亏,而老实本分的职工总是被遗忘的角落,不否认,有公平公正的领导,但是,真正对待哭闹和老黄牛一样的职工相同的领导能有几人? 这个时代人才竞争相当激烈,已经不是同情弱者的时代了,而是崇拜强者。 他们夺去的仅仅是棒棒糖而已,不是你的全部!哭泣只能说明你还是弱者,哭多了也会招人烦的!
5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谁能拯救中国的教育?
热度 2 ailincnj 2011-12-7 22:54
  今年毕业生双选会已每星期都在举办,很多企业满怀期望来招聘人才,看是轰轰烈烈,但能找到人才吗?真的要打灯笼找。现在的大学根本不重视教学,领导都在追求科研拿奖、发表论文,关系到学校的排名。教学落到无人过问的地步,以本校为例,请你们到教室去看看:   1.有几个学生有教材?(大约5%)   2.教材是哪年出版的?(大多10年前的)   3.学生在听课吗?(有睡觉、有讲话、有玩手机;有考研、考公务员、考证在看别的书的)   4.有多少老师在认真备课、教学互动、启发式教学?(不敢说)   5.真才实学的有几位?(我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   6.按正常考试及格率是多少?(乐观估计不足50%,我都是靠主观题给送分,还说我太严格)   7.那种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还有吗?   我感觉自己变成9斤老太了,没几年退休了,但祖国的前途命运在青年人的手中,好象看不到希望。也许真有点陆游当年“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悲凉感,也许真是“杞人无事忧天倾”吧。                             (2011.12.7)
2970 次阅读|5 个评论
钢筋水泥的盒子能带来科技的进步?
热度 38 cwufp 2011-12-7 09:51
钢筋水泥的盒子能带来科技的进步?
最近有一个名词屡屡在耳朵回响 ---- “平台”。据说政策要从对科研项目的投资更多的转向投资研发平台,作为在研发一线的科研人员,俺好生奇怪:难道是我们各个部门的研发大楼不够还是大学的大楼不够? 几十年来,虽然教育投入并不算多,可投入的那一点可怜的钱在哪里呢?很明显,都在各个校园的大楼上。楼是越造越多,越造越好,校园也越来越漂亮,可是人才仍然没有,于是,就有了翻出老说法:大学者,非大楼之谓,而是大师之谓也。岂知大学不仅应该有大师,更应该能够培养大师。而投入的经费都用在大师身上或者大楼身上,照样出不了人才。没有看见过引进了很多大师的学校培养出了什么人才,也没有看见像样的科研成果。年轻一代没有人能够获得国际大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年年空白虽然不是很有力的证据,也多少说明一些问题。 为什么投入那么多的钱引进大师建造大楼并不能培养出科研人才,也不能成就有影响的科研成果?道理很简单,歪嘴和尚把经给念歪了。大楼和大师不是不要,而是应该根据需要来造和找。当一个学校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忘了自己的特点和特长,根本无心考量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特点,一味为了领导的政绩大肆花钱造大楼,找大师,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升官的路上多一点资本的时候,哪里还有人会去做“百年树人”这种需要长期投资而眼前却不能掰着指头数数的事情? 同样的,方兴未艾的所谓研发平台建设,基本上是另外一轮换了地方的政绩大楼和大师竞赛而已。现在的高校实在是再也没有地方建大楼了,建了也没有那么多的学生和老师,更招不来那么多具有研发能力的人员。海龟中会写文章的很多,可真正具有研发能力的却没有几个,有几个接触过应用技术的海龟,也只是把在学校时跟着外国老师做过的研究拿回来炒卖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自己独立从事研发的能力。如果这些人回到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在有经验的研发人员带领和辅导下或许真能做出一点什么,却不能给领导快速的带来可以数数的政绩,放在所谓的研发平台,却是直接的数数政绩:“本研发平台自成立以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XX 人”,这或许就是领导们拥有很大的建设研发平台的冲动的直接原因吧? 我们国家的大型国企拥有的研究机构由于过度的官僚化,基本上失去了研发能力,只履行技术管理这个基本职能,而大学则由于 SCI 考核制,也没有人愿意真正从事研发,只有一些“具有应用背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央直属研究院也没能摆脱 SCI 的困扰,即便有点真正实用的技术研发也不得不兼顾 SCI 的考核,科研人员不能全身心投入技术研发。搞这个所谓的研发平台似乎是唯一出路,可是,重建一套体系和修改考核体制之间,哪一个成本更高,哪一个更容易实现?答案是简单的,故意选择走昂贵的路线理由非常简单,一个是领导不仅没有好处,还要损失现在的一些好处;另外一个则是不仅不损失任何好处,还能获得更大的好处。须知,欠账总是要还的,只是谁来还和什么时候还的问题。 每一个研发平台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还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和政策,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与其把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资到建设一些既没有产业支撑也没有政策管理的独立技术研发平台上,远不如利用好现有的大学、中央直属研究院和企业研究部门,只需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让这些机构回归本质工作的考核体系,而无需大动干戈的另再建设大量的钢筋水泥盒子。把那些建设盒子的钱真正用于人才培养和技术。 本文经编辑修改,发表在“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11月号,总第186期 在冬青树上栽着的枫叶是落叶。
9099 次阅读|72 个评论
到底谁的错
热度 3 skyrocket 2011-12-3 12:51
替室友参加一个颁奖典礼。 通知的时间是早上9:40.刚开始我还没什么感觉,但在今天早上突然想到怎么会是9:40呢,照中国人的习惯都喜欢取整,于是,我知道肯定是10:00开始。 想到这种事情发生不是一两次了,不禁有点生气。我能理解工作人员的意思,就是参会者都习惯迟到,所以干脆要求大家提前点到。而参会者知道早去了肯定是不会开始的,于是一定会拖延到最后,就这样双方互相不信任起来,所以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开会时间由真实时间前十分钟,到提前二十分钟,难道以后还要发展到提前半小时? 但我觉得还是工作人员的错在先,因为他首先假设我们本“恶”,我们肯定会迟到。但是迟到的毕竟是少数,那些听话的“傻子”准时到了,只得在那傻傻等待20分钟.果然10:00的时候,几个牛人才鱼贯而入,坐在主席台,开始了今天的典礼。而通知我们提前来的人员似乎从来没有觉得有必要给我们一个解释。 领导的时间宝贵,但我们的时间呢?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我感觉到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而且每次开会都会经历,真的很无语。主席台的人口口声声教育我们要诚信,但我真的觉得很受伤。 我是不是太“愤青”了?
39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科技部、妇联:中国女性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不足
wyccn 2011-12-3 09:04
作者:李菲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12-2 20:08:31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科技部、全国妇联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意见》要求,“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女性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增强妇女投身科技事业的意愿和能力,扩大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使我国女性科技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女性在科技发展和管理决策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意见》指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女性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女性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偏少,参与科技管理决策的女性科技人才比例偏低,缺少符合女性科技人才特点的专项政策,女性科技人才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意见》要求,中小学校和科技场馆及其他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的科学普及活动中要提高中小学女学生的参与度。在高等学校开展女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引导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选择科研工作为终身职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承担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要充分吸纳女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在立项评审中应充分考虑女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与情况。在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中,要保证一定比例的女性科技人才参与。 《意见》强调,对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等要实行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聘期评价和绩效考核办法。各类科技奖励要逐步提升相关奖励项目中女性入选者的比例,加大对女性优秀科技人才的激励和支持。在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中,要把促进女性科技人才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并将其纳入相关考核评价中。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奖励基金。用人单位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女性高级专家自愿选择退休年龄的规定。加强对女性科技人才资源的统计和评估。 《意见》要求,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妇联组织要把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部署、统筹推进。营造共同推进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更多阅读 科学时报:“科研抢跑”时代的“女士优先” 美报告称:女性搞科研 薪水不如男
1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
pikeliu 2011-12-1 12:01
精选 已有 28388 次阅读 2011-11-22 11: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北生所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及其反响,透射出中国痛感缺乏杰出人才。其实,与之相关的是,优秀的机构在中国的命运也不是很好。 枪打出头鸟和武大郎“相辅相成” 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武大郎”习俗,只能比我差,不能比我好。两种习俗组成的一种文化,在中国没有绝迹,有时可能还很猖獗,仍然遏制中国出现突出的人才、突出的机构。这独特的文化习俗,与国家希望培养杰出人才、发挥杰出人才,背道而驰。 枪打出头鸟不仅针对个人,而且针对机构。一个规模达七百八十人的研究所敢于出头,照样被瞄准。如果不被打掉,也有现代方式被冷藏。而且很巧妙,无法说是谁干的,被集体封杀,躲在集体背后做不对的事情就可以不负责任。 “枪打出头鸟”指导下的文化性冷藏,无视国家需求、国家利益、国家投入、国家支持,也阉割全国科技工作者可以获得较好支持的一个新体制。 这就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例子。 被冷藏的研究所 国内公正学者、国外专家,任何了解实情后,绝大多数认为:北生所是国内最佳的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组部、科技部、北京市于2004年成立的北生所,目的是探索中国科学体制改革的道路。北生所探索是成功了,它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适当支持。可是不仅其体制和经验没有推广,本身也经常面临各种困难,包括被回避、被冷藏、经费渠道迄今没有完全理顺。 “枪打出头鸟”的文化习俗瞄准了一整个研究所。 北生所以每年1到1.2亿的经费,做出的成就远超出国内同类生命科学研究院所,而已经有多个研究所实际使用国家年度经费是2、3、4亿。 2011年的国际竞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其成功。美国HHMI(休斯医学研究所)让全世界一些国家青年人才竞争“国际青年学者”经费。这种经费,毫无条件,受支持的自由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知识产权归原单位和国家。 多个国家共七百多人参加此次竞争,最终获选27位,中国7位。 中国的七人中四位来自北生所,另外清华、南开、科学院武汉数理所各一。而国内其他生命科学类研究所无一通过这一国际竞争入选。 中组部、科技部、北京市曾在北生所蹲点总结经验,希望推广其体制,使全国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能和NIBS的研究员一样,在适当的支持下、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 但是,迄今,不仅全国不能得益于国家已经试验成功的体制,而且因为北生所成就突出,整个研究所被边缘化。其研究员常被排除在各种评审之外,被国内屏蔽在杰青、院士选举之外。北生所研究员的成果不被国内肯定和认可。比如,完全相同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在其他所出现的被称为全国近5年来最重要的两项基础研究成果之一,而北生所的一模一样的工作就没有被当成重要成果。实际上,这样的成果在北生所就不是最好的。 北生所的实践证明好的体制在中国可以大大提高国家经费使用的效率。2004年,北生所年度经费一亿(包括新建研究所的仪器购置),当时是生命科学支持最强的研究所。2011年,人数已达七百八十人的北生所还是仅1.2亿。而几年来,国内其他研究所经费大增,有些超过和远远超过北生所的经费。而且现在不止一个研究所的工资达到北生所、有的研究所房帖福利超过北生所。而它们的体制尚未普遍改革,没有在支持提高的情况下相应提高标准、提高要求,继续让博士后回国直接从正教授起步,其后评审远不如北生所严格。只要不是各方面极差,在其他研究所不会被开除。 有人抨击北生所获政府拨款较多,而其他单位是竞争经费。且不说其他单位拨款近年增加,而事实上,北生所的要求高很多、评审严很多,而做不好就要开路,包括在Science杂志发过文章的,都可能被开除。竞争经费是否就公平合理?如果竞争很讲学术,那么是。但是,目前中国国情下,竞争水分很多,实际通过关系而不是靠学术获得经费的大有人在。国家实质投入其他研究所的经费多于北生所,却无法要求它们尽快改革。所以,几年下来相对比,北生所使用经费的效益高很多。 北生所成功后,国家希望推广其经验而阻力重重,其体制未能扩大到全国,未能让更多的科学工作者能受益,而且研究所基本被边缘化,如果不是冷藏的话。 我们中国有一种什么习惯势力,导致国家花了代价、而且成功的实验,变得无足轻重、没有推广价值? 北生所面临困惑 一个成功的研究所,本该意气风发。 可是,北生所的研究人员却遭遇困惑。 面临中国的国情,成功地运行了7年的北生所,近年也开始出现变化。 对于专心科学研究、专心学术的年轻人,北生所是极佳去处。 对于要学术以外“个人发展”的年轻人,北生所就没有吸引力。 北生所招聘近年开始难起来。年轻研究人员,如果从个人利益看,而不从学术看,去北生所就很“划不来”,因为经费不多于其他单位、而职称低、要求严,学术不好还可能被开除。 有些人要离开北生所去其他研究所。原因是:在北生所,他们做出很多工作,还只能从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而同等成就在国内其他单位可以做生物的院士。前几年,因为北生所经费多于其他所,工资高于其他单位,他们还不愿离开。这几年,不少人愿意离开北生所去其他所。因为,近年其他研究所经费实际已经高于北生所,现在有其他所可以给出同等或更高的工资,而且可以马上成为正教授。这些所的实际标准、对他们的要求都低于北生所,更无需担心高标准的国际评审。所以,离开北生所对他们个人“有益无害”。 这样的现状,将如何导向在国内工作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对于北生所研究员个人来说,他们今后是站着、还是趴着进入院士行列,其意义大于他们个人。 中国生物学界的两种选择 今后,对于在中国生物学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明显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加入改革后的新体制,目前已经全面实行的是北生所和实行新体制后的北大、清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据信还有其他研究院所开始和准备同类改革:对于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给予必要的支持,但高标准和严要求。与国外优秀大学职位同等,从助理教授起步,经过副教授到正教授。在西方、在香港台湾只能做助理教授的,在这些改革后的单位也只能做助理教授,达到国际较好大学副教授水平才能做改革后体制的副教授,而正教授需要在国际上可以比拟的工作。 另外一种是以目前认为“成熟”和“聪明”的中国人为号召和代表:需要懂得如何在中国“为人”,不是要堂堂正正而是要懂得低头,那么学术上只要达到国际优秀大学副教授水平,就可以做院士。 选择一种模式在国际上堂堂正正、但是冒着在目前国内可能边缘化的危险,选择另外一种模式在国际上拿不出手、而在国内、特别是非科学界能得到顶礼膜拜和附加利益。 我相信,中国科学界,包括生命科学与医学界,改革将继续是主流,无论速度如何,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科学界终将坚持追求卓越,而不是平分利益。中国科学界,逐渐能够赶上中国本身近代史上学术的高峰,其后大规模迈向世界前列。 附:北生所的情况,《人民日报》曾介绍,我也有几次博客: 中国应该而且可以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15770 职称和水平:国内助理教授可达什么程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48167 中国科教界亟需支持年轻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35585
个人分类: IDR|0 个评论
引进人才
Cannabis 2011-12-1 10:24
本项目组欲引进光电成像、图像处理、信号处理及相关专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2-3名,要求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需具备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参与过重要项目研究工作的优先考虑;从事硬件方面的研究人员,需具备FPGA和DSP的开发经验,从事过大规模电路的设计和调试工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学院欲引进从事量子通信和量子成像方面研究的优秀博士毕业生若干名,有意者可跟我联系。 985院校的毕业生可优先考虑。欢迎广大学子加盟! 有意者,可将您的简历发至本人信箱:xpshao@xidian.edu.cn。 本人的个人主页:http://web.xidian.edu.cn/xpshao/。
个人分类: 人才引进|5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真实的自己---把每一个人培养成诚信的各种风格的人才!
热度 4 hanshiqing 2011-11-29 09:41
我一直反对在高等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XX党员。 三好学生、优秀X员是个很虚无的东西,它只能让得到者沾沾自喜,滋长自我骄傲,没有得到者无所适从。反而刺激许多人放弃自己真心的追求,而去追求虚名,迷失自我! 我们一定要接受只需要做真实的自己,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非常优秀的个体的观念。不需要拼比,只需要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要鼓励个性化发展,鼓励不一样的人生理想,而且一定是自己确立并坚持的长远理想。 三好学生,优秀X员的评比真的能起表率作用吗?还是它毒化了社会风气,让每个人做不了真实的自己?! 因为奖的内涵模糊,评的过程灰色,很多奖有很大的人为操纵空间,一些人一贯的有手法捞了很多奖,并以这些莫名其妙的奖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发言权,社会不公、人的不平等由其产生了! 更有些人,并没有做出什么对社会有益的真实事迹,却靠这样那样的奖状和奖牌堆砌出了无比光鲜的人生! 大学生,如果还建立不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还需要三好学生这种虚名来激励自己,真是一种悲哀! 我们社会需要的是让每个人能够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不从众的,自我肯定,自我坚持的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各类人才! 如果要发奖,就要发很专一化的奖---比如,最佳科技创新奖、最佳演说奖、优秀活动组织奖、体育爱好奖等。 而且,我是反对开大会发奖的,只需要自己悄悄地领回家,自己挂在墙上欣赏欣赏。不必刺激别人的神经---因为,我相信每个人有自己的理想和努力!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我们不应该用奖惩来控制自己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少数有优越感的所谓三好学生,而是要把每一个人培养成诚实的各种风格的人才! 让每个人都来做真实的自我!自我肯定!自我坚持! 观念改变社会,社会将由此而去掉虚假、变得美好!
个人分类: 心灵的归途|3575 次阅读|3 个评论
矿业地质高端人才素质与修炼
热度 2 yuelugj 2011-11-28 21:34
矿业地质高端人才素质与修炼 刘继顺 2011-11-28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总工研讨班,2011年11月27日在长沙举办,邀请中南大学地学院部分教师开讲。 本次研讨班50余名成员,是来自中国冶金地质战线50余位地质总工和教授级高工。他们具有丰富的找矿实战经验和很高的成矿理论水平,为保障我国冶金矿山矿产资源储量的供给,新矿产地的发现,做出了骄人的贡献。 面对他们,我有着一种诚惶诚恐及班门弄斧的感觉。如何能与这些地质精英交流,并引起他们的共鸣,颇费了我一番心思。 常言道:弄斧到班门,草堂必赋诗,非狂妄之为,乃真本领学习也! 于是,2011年11月28日下午,我以“矿业地质高端人才素质与修炼”为题,做了三个小时的演讲,与他们倾心交流。 我们成矿理论研究和矿产勘查实践者,犹如股市中的散户,总是处于被套之中。 我们承担一个找矿勘查项目,就等于买了一支股票,主动经受股票被套的煎熬。为了找矿成功,我们不懈地爬山涉水,调查取证;分析研究,冥思苦想;用药开刀,活检病灶,为的是早日解套。 找矿一旦成功,等于股票解套。可尚未来得及享受股票解套(找矿成功)的喜悦,我们不得不承担下一个找矿项目,又得处于股票深套的漫漫长夜。 在不断地被套与解套之中,我们已经青春不再,华发早已占据头顶。这是我们地质研究与找矿人的宿命,也是我们“痛并快乐着”的浪漫情怀。甘于吃苦,苦中作乐,乐此不疲! 时间苦短,三个小时不觉过去。但言犹未尽,早先的惶恐,代之以我们内心相通的微笑。
个人分类: 地学课堂|50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链与产业链 – 产业经济转型
benlion 2011-11-28 18:50
钱学森之问,实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出来的问题;二是创新型人才如何能够在社会冒出来的问题。美国的硅谷 IT 产业群的领袖许多没有上完大学,这显然是反映一种社会机制比一种教育模式可能更重要。哲学思想是近现代科学的理论先导,市场体制为技术经济的实践开辟道路;因此,需要思想创新型和实践开拓型人才。 钱学森之问的另一个角度是李约瑟难题 - 但忽略了欧洲文艺复兴向东方学习的过程,世纪之交第二波系统生物学(如果以 60 年代的理论生物学为第一波)浪潮实质是对这个问题思考提出的一种社会学实践 - 从中西哲学、中西医学比较提出系统医药学等开始的理论与实验再度结合的研究范式,并从科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追踪到欧洲最早严格的系统思维起于朱熹的有机论思想传播。 中国走向科技强国战略和新兴产业崛起,需要具有古今中外和全球视野的思想家辈出或群体,具体为 3 大类: 1 )建立新时代的精神信仰的文化、教育等深刻研究和思考,将儒、释、道与西方文化融合一体成为一种世界性新思维; 2 )建立城市、乡村一体化社区管理和教育、科研、产业、管理、金融等体制和法制等适应新的经济形态和世界趋势的社会学、管理学新思想; 3 )建立新兴产业、知识产业和实业经济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经济学和产业化思想的创新等。 整个产业经济到了需要调整的时期,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版权和专利产权是国际经济发展策略的根本原则;因此,国际出版业的繁荣尤其体现在期刊出版业、重要会议文献出版业等这类拥有完备和原始知识版权的出版业。 知识产业的 SCI 和影响因子研究模式和实体经济 GDP 的购买生产线的加工型制造模式。科学研究,首先是购买仪器设备、试剂和消耗品、软件等和订阅期刊、数据库等,然后实验研究获得大量数据又将论文、数据等版权转让给出版商和数据库等产业,科学无国界没错,但需要产业观念。制造业,购买生产线设备、装备引进技术,使用人力、土地、能源和其它资源,加工生产后再运输到市场以便宜价格薄利多销,生产线工艺、产品设计在技术上需要有自主创新或革新,国际领先技术的生产线和产品制造技术以市场换不来的观点早已成共识,但需要在实践中转型到自主的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 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都没有穷尽,社会学和管理学、经济学更需有思想和实践创新。即使发明方面,合成生物学 -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发展到工程学设计时代,显然可能会进入到如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那样的人人可以参与设计的时代 - 苹果任命一位真正(生物)的病毒学家,可能象征一个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将在 21 世纪到来 - 未来的乔布斯在欧美可能会产生,在中国则有待于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产业投资的创新型体制至少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
2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试教育产出“英才”的软肋
热度 24 jianxu 2011-11-26 12:54
为什么他们缺少做科学研究的动力与激情? 为什么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 为什么缺乏基本的 common sense ?为什么不愿奉献,合作精神差?为什么那么功利心切? 思来想去,仅从个人与学生一起做研究的经历来看,学生们暴露的许多缺失,从根儿上来说,或许 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也不知道如果能够被意识,是否还有改进和补救这些缺失的机会? 学习目的不明确。 从小学到高中,在应试教育下,一向以考试的成败论英雄,因为考试决定了一切,决定了能否进入更好的学校。考试成绩好才会体面,才会有尊严。因此,也自然而然地被误导成 “ 考试成绩决定未来 ”, 甚至决定命运。而 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个好成绩,随之而来的也自然是美好的前程 。长期的题海战术,早已使孩子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到了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还是不知道自己在为谁学习?将来凭什么吃饭?凭什么养家糊口?凭什么去承担责任?所以,要么就是继续当啃老族,要么就是面临就业压力,不知所措。我有两个经典之问,每年都喜欢与学生们讨论: 1 )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办教育? 2 )一个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也就是为什么要读书? 我也不知道通过这样的讨论是否有助于唤起那些年轻但已是成年之人的学习动力? 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敢挑战权威 。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们被训练得习惯于标准答案。殊不知,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根本就会没有答案,而是等待着我们去寻找答案。有些今天看似标准的答案,或许也只是相对真理而已。 我们的研究工作就是要去寻找这样的答案,我们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找到这样的答案,为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 大量的题海战术,完全吞噬了孩子们自由遐想的时间。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熟练题型,掌握应试技巧。 使得孩子们没有时间去感受与尝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于干什么? 有些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生规划。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复杂,为我们所知的“型”和“律”实在是太少太少,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渺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那样的短暂。 心智幼稚,忽视情商培养 。 表现在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功利心强。严重者:不讲诚信,唯利是图。胸无大志,不敢担当。或者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愿助人,不愿奉献,不愿参与看似无利可图的公益活动。即便是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也不懂得感恩, 团队合作精神差,甚至不懂得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 。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比他人强,不能比他人差。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能享受,不能担当。殊不知,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吃苦受罪的 ,你不吃苦谁吃苦?你不受罪谁受罪?要想人前风光,就得人后受罪。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你怕受罪可以,那么你也就没有理由去索要。问一问你的爹和娘,把你抚养成人,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你不去助人,你有困难自然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不需要帮助。必须强调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正是 EQ 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相关链接 迎接挑战,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选导师:非硕博连读者勿扰! 让教科书 “ 飞 ” 一会儿 给学生们调整过 “ 助学金 ” 之后 “ 原创为荣,抄袭为耻 ” 咋就这么难?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7508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
miran 2011-11-22 17:39
[转载]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
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 精选 已有 5498 次阅读 2011-11-22 11: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北生所 钱学森之问 ------- 钱学森之问及其反响,透射出中国痛感缺乏杰出人才。其实,与之相关的是,优秀的机构在中国的命运也不是很好。 枪打出头鸟和武大郎“相辅相成” 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武大郎”习俗,只能比我差,不能比我好。两种习俗组成的一种文化,在中国没有绝迹,有时可能还很猖獗,仍然遏制中国出现突出的人才、突出的机构。这独特的文化习俗,与国家希望培养杰出人才、发挥杰出人才,背道而驰。 枪打出头鸟不仅针对个人,而且针对机构。一个规模达七百八十人的研究所敢于出头,照样被瞄准。如果不被打掉,也有现代方式被冷藏。而且很巧妙,无法说是谁干的,被集体封杀,躲在集体背后做不对的事情就可以不负责任。 “枪打出头鸟”指导下的文化性冷藏,无视国家需求、国家利益、国家投入、国家支持,也阉割全国科技工作者可以获得较好支持的一个新体制。 这就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例子。 被冷藏的研究所 国内公正学者、国外专家,任何了解实情后,绝大多数认为:北生所是国内最佳的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组部、科技部、北京市于2004年成立的北生所,目的是探索中国科学体制改革的道路。北生所探索是成功了,它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适当支持。可是不仅其体制和经验没有推广,本身也经常面临各种困难,包括被回避、被冷藏、经费渠道迄今没有完全理顺。 “枪打出头鸟”的文化习俗瞄准了一整个研究所。 北生所以每年1到1.2亿的经费,做出的成就远超出国内同类生命科学研究院所,而已经有多个研究所实际使用国家年度经费是2、3、4亿。 2011年的国际竞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其成功。美国HHMI(休斯医学研究所)让全世界一些国家青年人才竞争“国际青年学者”经费。这种经费,毫无条件,受支持的自由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知识产权归原单位和国家。 多个国家共七百多人参加此次竞争,最终获选27位,中国7位。 中国的七人中四位来自北生所,另外清华、南开、科学院武汉数理所各一。而国内其他生命科学类研究所无一通过这一国际竞争入选。 中组部、科技部、北京市曾在北生所蹲点总结经验,希望推广其体制,使全国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能和NIBS的研究员一样,在适当的支持下、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 但是,迄今,不仅全国不能得益于国家已经试验成功的体制,而且因为北生所成就突出,整个研究所被边缘化。其研究员常被排除在各种评审之外,被国内屏蔽在杰青、院士选举之外。北生所研究员的成果不被国内肯定和认可。比如,完全相同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在其他所出现的被称为全国近5年来最重要的两项基础研究成果之一,而北生所的一模一样的工作就没有被当成重要成果。实际上,这样的成果在北生所就不是最好的。 北生所的实践证明好的体制在中国可以大大提高国家经费使用的效率。2004年,北生所年度经费一亿(包括新建研究所的仪器购置),当时是生命科学支持最强的研究所。2011年,人数已达七百八十人的北生所还是仅1.2亿。而几年来,国内其他研究所经费大增,有些超过和远远超过北生所的经费。而且现在不止一个研究所的工资达到北生所、有的研究所房帖福利超过北生所。而它们的体制尚未普遍改革,没有在支持提高的情况下相应提高标准、提高要求,继续让博士后回国直接从正教授起步,其后评审远不如北生所严格。只要不是各方面极差,在其他研究所不会被开除。 有人抨击北生所获政府拨款较多,而其他单位是竞争经费。且不说其他单位拨款近年增加,而事实上,北生所的要求高很多、评审严很多,而做不好就要开路,包括在Science杂志发过文章的,都可能被开除。竞争经费是否就公平合理?如果竞争很讲学术,那么是。但是,目前中国国情下,竞争水分很多,实际通过关系而不是靠学术获得经费的大有人在。国家实质投入其他研究所的经费多于北生所,却无法要求它们尽快改革。所以,几年下来相对比,北生所使用经费的效益高很多。 北生所成功后,国家希望推广其经验而阻力重重,其体制未能扩大到全国,未能让更多的科学工作者能受益,而且研究所基本被边缘化,如果不是冷藏的话。 我们中国有一种什么习惯势力,导致国家花了代价、而且成功的实验,变得无足轻重、没有推广价值? 北生所面临困惑 一个成功的研究所,本该意气风发。 可是,北生所的研究人员却遭遇困惑。 面临中国的国情,成功地运行了7年的北生所,近年也开始出现变化。 对于专心科学研究、专心学术的年轻人,北生所是极佳去处。 对于要学术以外“个人发展”的年轻人,北生所就没有吸引力。 北生所招聘近年开始难起来。年轻研究人员,如果从个人利益看,而不从学术看,去北生所就很“划不来”,因为经费不多于其他单位、而职称低、要求严,学术不好还可能被开除。 有些人要离开北生所去其他研究所。原因是:在北生所,他们做出很多工作,还只能从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而同等成就在国内其他单位可以做生物的院士。前几年,因为北生所经费多于其他所,工资高于其他单位,他们还不愿离开。这几年,不少人愿意离开北生所去其他所。因为,近年其他研究所经费实际已经高于北生所,现在有其他所可以给出同等或更高的工资,而且可以马上成为正教授。这些所的实际标准、对他们的要求都低于北生所,更无需担心高标准的国际评审。所以,离开北生所对他们个人“有益无害”。 这样的现状,将如何导向在国内工作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对于北生所研究员个人来说,他们今后是站着、还是趴着进入院士行列,其意义大于他们个人。 中国生物学界的两种选择 今后,对于在中国生物学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明显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加入改革后的新体制,目前已经全面实行的是北生所和实行新体制后的北大、清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据信还有其他研究院所开始和准备同类改革:对于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给予必要的支持,但高标准和严要求。与国外优秀大学职位同等,从助理教授起步,经过副教授到正教授。在西方、在香港台湾只能做助理教授的,在这些改革后的单位也只能做助理教授,达到国际较好大学副教授水平才能做改革后体制的副教授,而正教授需要在国际上可以比拟的工作。 另外一种是以目前认为“成熟”和“聪明”的中国人为号召和代表:需要懂得如何在中国“为人”,不是要堂堂正正而是要懂得低头,那么学术上只要达到国际优秀大学副教授水平,就可以做院士。 选择一种模式在国际上堂堂正正、但是冒着在目前国内可能边缘化的危险,选择另外一种模式在国际上拿不出手、而在国内、特别是非科学界能得到顶礼膜拜和附加利益。 我相信,中国科学界,包括生命科学与医学界,改革将继续是主流,无论速度如何,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科学界终将坚持追求卓越,而不是平分利益。中国科学界,逐渐能够赶上中国本身近代史上学术的高峰,其后大规模迈向世界前列。 附:北生所的情况,《人民日报》曾介绍,我也有几次博客: 中国应该而且可以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15770 职称和水平:国内助理教授可达什么程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48167 中国科教界亟需支持年轻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235585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举报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 2049:中国成为世界科学强国的希望何在? • 凤凰卫视访谈 • 古老中药中发现的新药:特殊时代的无名英雄 • 和院士良性竞赛 共同提高中国科学水平 • 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 热门博文导读 • 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少——晚自习 • 博士毕业两个月后的工资 • 2011,再度“百花齐放”(附百篇精选博文目录) • 烤鸭、面饼和甜面酱之朴素关联 ---趣味数据挖掘之二 • 搞农业科研不能走“论文路线” • 师生关系 – 答网友 相关博文 • 新书摘句:温景嵩的《探索剑桥---试答钱学森之问》 • 一本新书《探索剑桥——试答钱学森之问》概貌 • 学者资中筠解答钱学森之问 当前推荐数:77 推荐人: Flyingriver Wunderfool wujingzhi leshiru lulush outcrop zhangcz07 xupeiyang LintaoLiu qiaoqiao1980 hustchenrong zhangxu2020 yuewenzhu 王志坚 qianlivan stress gaojianguo Namychan yukilsh2004 wenqqq jizx971 biozhangda lgmxxl fuyun703 hty333 zhaoming159 yu03 远行的骆驼 jjsun123 biaomiankeyan paulings susheng stone1971111 百无一用 cxh521will leezb eks123 yegucheng cosismine summerice9 arpku sfguo gallzhao hele211 weberfrank qianyongjun jny zls111 nuaains houdianjiong jxlhn jibin08thu voith swwl 特古力 曹聪 Stone小平 sniperjedy lcc19880116 neilchau weah0500 张显峰 wangy86 haoye zwresearch songshu123 caoyu jingpeng happy8me pcao79 ICF2009 ljxm piratenb marietta fzhd1979 ggwwzka Nancyback 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表评论 评论 (63 个评论) marietta 2011-11-22 17:20 我都预料到这种整个研究所被边缘化的后果。不同流合污,就集体给你落井下石!我觉得饶先生还是会美国去吧,我对中国很失望,您不要期待他会有什么改变。施一公能接“地气”那是因为他比较“同流”! yindazhong 2011-11-22 17:19 怎么都在哭穷?来丐帮入伙吧 piratenb 2011-11-22 17:16 hao ljxm 2011-11-22 17:12 恐怕要忘 kinghuadao 2011-11-22 17:10 50楼这种逆来顺受不努力做出突破的思想也是体制难以得到改善的原因之一,成大器这必须有责任感,不只是自己科研做的好,还要让中国的科研环境更好,饶老师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lyonsu47 2011-11-22 17:03 48楼有道理, InP 2011-11-22 16:18 对于一个新的所,一年1.2亿也不少了,这个不能和老所比啊,一个历史超过60年的所,光退休人员工资,采暖补助等支持就是很大的数字了。 pcao79 2011-11-22 16:55 北生所加油,做出诺奖级别的科研成果吧。但愿再过10年,北生所还是这么厉害,PI不会越来越少。 zhuhong 2011-11-22 16:51 强烈支持 楼、鄙视 楼。知识分子要有社会责任感才行。 plosblog 2011-11-22 16:44 cysseufly 2011-11-22 16:28 “被边缘化"是好事,宁缺勿滥,留住该留的,放走过于功利的,要是做出诺奖级别的工作,自然就有人承认。 . ------------------------------------------- 有理 studio 2011-11-22 16:43 我不同意 楼toyangchi的评论,知识分子不光要做自己的研究,也要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否则就是一个被打断了脊梁的书呆子。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家耀院士谈GIS发展
zlsajtu 2011-11-22 15:23
王家耀院士谈到:GIS是三个层面上的问题:一是最高层次的,就是要精通软件工程,知道软件工程怎么做,掌握这种方法,我觉得我们国家做顶层设计、软件设计方面的人才很少,优秀的人才很少;二是开发,像超图软件SuperMap GIS这样可以用来做二次开发的平台软件也不多,而且很多企业还不具备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三搞小型GIS应用工程的人很多,最多的是进行应用系统建设的人,拿个软件把数据一装就可以用了,可以看了。 摘自: http://www.gisforum.net/show.aspx?id=3056cid=46
个人分类: 专业文章|2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部分)
热度 1 kinglandom 2011-11-21 18:38
  重视积蓄后备人才。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工作要坚持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大力培育青年人才。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工作要着力稳定青年科技队伍,充分发挥青年人创新思维活跃的优势,激励创新探索。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体现学科发展特点,坚持整体开发,注重潜质,不拘一格,科学评价,择优资助,促进我国基础研究人才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稳定资助强度,扩大资助规模,为基础研究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   着力造就拔尖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工作要坚持高端引领,构筑资助拔尖人才高地。要充分发挥基金推动学科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延揽海外人才的示范作用,激励基金获得者潜心探索能够引领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沿问题,造就科技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   努力构建创新团队。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战略筹划,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推进资助管理机制完善与发展。要加强科学目标引导,发挥团队协作攻坚优势,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冲击世界科技前沿的杰出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力争使我国某些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注重搭建合作桥梁。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资助工作要坚持延揽外国优秀青年学者来华开展和参与基础研究工作,推动中外青年学者建立面向未来的合作伙伴关系。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充分发挥境外科技资源优势,吸引境外人才,支持合作开展高水平研究,带动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 (十一)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发展任务。持续推动实质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 根据学科发展战略和优先发展领域部署,鼓励我国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在前沿科学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组织和参与多边形式的科学研究计划。 不断拓展组织间联合资助的合作研究 。根据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继续共同组织和资助双 / 多边合作研究项目,逐步规范和完善联合资助、联合评审、联合结题等合作研究项目的管理模式。 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环境 。继续支持我国科学家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战略,筹划和召开具有重要影响的双边和多边学术会议,鼓励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扩大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的资助规模,着力提高国际(地区)合作交流的质量,在双 / 多边协议框架内,以暑期讲习班、双边研讨会和短期互访等多种方式支持承担科学基金项目的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参与和组织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活动。 完善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资助机制 。扩大资助规模,逐步形成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研究奖学金制度。同时探索设立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基金,以吸引国际资深科学家来华工作讲学。 鼓励和推动我国科学家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网络 。围绕科学基金学科发展和优先资助领域,在若干前沿领域、基础学科领域以及我国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鼓励和资助我国科学家和研究群体与国外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网络。    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产生、获取、存储、传输、处理、显示、利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包括电子学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光学与光电子学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鼓励紧密结合物理、材料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成果,开展高效、节能、环保、安全与可靠的新型电子器件、光与微纳器件研究,发展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器件等薄弱学科的基础与集成研究,重点支持智能感知、下一代通信、新型计算模型与系统、复杂系统控制、协调与优化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系统支持下一代网络及各种物联网络的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动信息科学与物理、化学、数学、材料、工程、认知、生物、医学、地球及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    (十七)吸引多元投入。 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相关科技管理部门、社会团体、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战略协作,完善联合资助机制,充分发挥科学基金的辐射效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增强科学基金引导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 1. 数理科学部。   ( 1 )代数、几何与分析的交叉与融合   主要研究方向:代数簇的算术性质和几何性质;代数结构的表示与同调理论;微分流形的局部不变量与整体不变量;流形上的整体分析;低维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函数与函数簇的解析性质;函数空间与算子的分析理论;无穷维代数的表示、算子代数与非交换几何。    ( 2 )非线性、随机性模型和离散结构的数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微分方程的适定性与解的结构;动力系统的复杂行为;随机过程与随机系统的分析;大规模随机网络的结构及其上的过程;复杂数据的统计方法和理论;复杂决策问题的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无限维系统和随机系统控制的数学基础;离散结构的组合分析;符号计算、符号推理与数学机械化。    ( 3 )数学和数据建模、分析与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材料的数学模型与数学理论;信息处理与信息控制;编码理论与信息安全;环境与能源科学中的数学建模与分析;生物信息与生命系统;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与预防控制;工业与医学中的统计方法;数据挖掘与计算统计;经济预测与金融安全中的数学方法。    ( 4 )高维 / 无限维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高维系统全局分叉和混沌;非线性系统的时滞效应及控制;复杂网络和神经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先进飞行器及重大装备的动力学与控制。    ( 5 )复杂环境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响应与破坏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变形体强度理论与破坏机理;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及结构力学;材料及结构的多尺度力学;超常环境下结构响应与爆炸冲击力学;重大工程结构的完整性和耐久性。    ( 6 )非定常复杂流动机理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流动稳定性与可压缩湍流;非定常流动中的流固耦合及其控制;高超声速流动与飞行器推进机理;高速水动力学与空泡理论和实验研究;环境演化与突变中的复杂介质流动。    ( 7 )宇宙和星系的结构、起源与演化   主要研究方向: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宇宙早期的物理过程;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活动星系核的结构与辐射的理论研究;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与星系的共同演化;天体剧烈活动。    ( 8 )银河系的结构、演化及恒星的形成、晚期演化与太阳活动   主要研究方向:银河系的结构、性质、形成与演化;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演化和活动;系外行星系统的搜寻及其形成与演化;太阳大气的磁场、结构和动力学,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及其日地物理效应。    ( 9 )新型光场的调控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阿秒激光产生、测量及应用;超短激光脉冲整形、载波相位调控和量子态演化精确测量和控制;超强、超短脉冲激光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超快非线性光学新现象与新物理;红外、 THz 和 X 射线激光及其他相干短波长光产生及其应用;高灵敏、高精密激光光谱新原理、新方法;光子晶格中光传输和相互作用。    ( 10 )受限及关联量子系统的新现象和新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受限、介观系统的量子现象和宏观量子效应;强关联和低维凝聚态系统基本物理问题及新理论方法;拓扑量子相变与拓扑元激发,超冷原子、分子体系的量子性质及其应用基础;微纳量子器件与单原子、单分子器件的关键物理问题;高性能复合材料或器件物性的表征与优化;磁性材料及结构中的物理问题。    ( 11 )随机非均匀介质中声传播的表征、控制与作用的物理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介质中声的传播、检测、作用及其声场建模;海洋声场的时空特性与探测;噪声的产生与控制以及低频声波的吸收和隔离;新型发射与接收声换能器及其阵列;时间反转技术、负折射现象以及亚波长高分辨率成像关系。    ( 12 )深层次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标准模型检验与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宇宙学及宇宙演化中高能物理与核物理过程;超重新核素和新元素合成;原子核结构性质以及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    ( 13 )等离子体物理及其数值模拟   主要研究方向:惯性约束聚变的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作用过程以及高能量密度物理;磁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产生、加热、输运及不稳定性等动力学过程;低温等离子体源、边界物理、波与粒子相互作用等基础问题与应用;空间等离子体磁重联过程。    ( 14 )物理学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新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加速器关键物理问题;核技术和同步辐射先进实验技术方法及其应用;量子结构材料的新制备技术与新方法;高时间、空间、能量分辨探测与分析方法与技术;高精密物理量测量、控制方法与关键技术,极端条件下的表征与分析技术。    ( 15 )量子信息与未来信息器件的物理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量子信息形态转换及测量的物理问题;量子纠缠和多组分关联的物理实现和度量;基于具体物理系统的量子信息处理和固体量子计算;单光子产生、探测及量子相干器件物理;量子模拟的理论、方案与实验。   ( 15 )海洋工程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深海浮式结构物系统环境载荷与动力响应;深海装备安全设计和测试的前沿技术;船舶航行性能与多学科优化设计;水下探测与通信;先进轮机系统的性能优化理论与方法;新概念海洋装备与设施的开发方法与设计理论;结构安全性综合分析方法与风险分析。   ( 5 )高分辨率探测成像    主要研究方向:多维高分辨探测成像;微弱信号检测与认知探测成像;探测成像信号处理,数据解译与目标重建。    ( 7 )传感网络与仿生感知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大规模光纤传感网络理论与实现技术;恶劣环境下传感技术和时分波分复用组网技术;智能敏感材料及高性能微纳传感器;仿生感知机理与实现方法;异构传感网络拓扑与网络协议;传感网络数据与能量管理;多源传感信息融合;传感器网络可靠性、安全性。    ( 8 )未来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信道的建模与重构;网络信息论;有限频谱资源与低能耗的高效宽带移动传输与协同;多域多网协同无线网络理论与网络自优化技术;移动网络组织与智能管理;移动通信中频谱、天线、空间、计算和网络等的认知及应用。   ( 9 )低功耗艾级超级计算、新型计算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艾级超级计算机的新型体系结构与基础软件;艾级超级计算机的功耗分析与最优降耗方法研究;面向数据密集型的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新型计算模型与系统;云计算环境的核心基础设施与支撑技术 ; 生物计算等新型计算模型与系统。 ( 12 )网络数据挖掘与理解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复杂信息环境的语义感知与计算;数据表达、特征提取与分 / 聚类;自然语言理解及知识服务;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与人机交互。   ( 14 )多机器人协同与仿生机器人    主要研究方向:多任务多机器人协同规划与控制;高性能仿生机器人;不确定环境下机器人实时感知;机器人自主控制;微小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及应用。    ( 15 )先进控制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数据的非线性系统建模、分析、控制与优化;多任务融合的、多异构系统的集成、优化与控制;复杂控制系统的共性问题、控制策略与实现技术;多运动体协同制导与控制;不确定环境下的高性能导航理论与关键技术。    ( 16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的演化规律与行为调控;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及物联网的理论与技术;复杂系统建模、计算与综合集成;复杂任务实时决策、规划与调度;复杂供应链系统理论及应用。    7.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 量子信息技术是后摩尔时代各国战略竞争焦点之一。量子信息学是量子物理与信息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量子信息技术可望为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变革性手段和能力。量子密码在物理上提供了不可窃听的安全性,而量子计算可为指数级增长的传统不可解难题提供计算可能性。目前量子密码技术正向实用化方向发展,而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仍然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在少数量子比特物理系统中已可成功演示量子计算的工作原理、量子门操作、量子编码和量子算法等。当前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遇到两个关键性的困难,一是如何研制大规模量子比特的物理系统,即物理可扩展性问题;二是容错计算的难题,即如何使量子门操作的出错率低于容错阈值,使得门操作的差错可以有效纠正,确保量子计算的可靠性。
个人分类: 思想碰撞|3686 次阅读|1 个评论
“机会与人才”之拙见
热度 3 Jacky168 2011-11-20 11:38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上一个有趣的说法,大意是:一流的人才在商界和军方,二流的人才在政界,三流的人才在学术界。开始不得其解,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学术界,何沦落到“三流”了? 文章后面做了解释,之所以将社会各界划分为高低不同的“流”,是因为“商界和军方”中,商场如战场,一纸合同如同临战立的军令状,只有一次机会,必须一“战”定乾坤;“政界”的领导们可以有两到三次机会,失手了一次,还有很大的可能性再重新来过,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虽然出了莱温斯基那档子事,不过幸运躲过一劫直到任期结束;“学术界”的学者专家们,就有太多太多的机会了,例如做某个试验,失败了可以再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反复几十上百次甚至千次,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 这种说法未免有些武断,古有“学而优则仕”,现今不少人不只学问做得好,还兼之设立企业、学以致用。每个人境遇不同、能力有别,因此会选择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于我们一般的多数人而言,适合自己的,便是好的。 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个体,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也存在三类“机会”:“唯一的机会”、“两到三次的机会”和“重复多次的机会”,由于“机会”的价值和意义不同,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肯定有别。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个人的选择和努力的程度等。能够准确敏锐地判别“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可列为人才中的“一流”。当然能够不断地给自己创造机会的人,则肯定是“一流”中的一等。 特别申明,本人非机会主义者。不是还有那么一句话吗?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3527 次阅读|6 个评论
谁能治中国校长们的“SCI综合症”?
热度 3 ailincnj 2011-11-17 13:37
自从武连书搞了个中国大学排名,据说“SCI”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此中国一些校长们患了“SCI综合症”,现在看起来病得不轻,谁能治好中国校长们的“SCI综合症”? 最近,本学科方向要进一名青年教师,碰到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本人所在大学在本省处于三流状态,新的校领导班子上来,就把“SCI”放在头等位置,口头规定今年进人,一定要有“SCI”,今后提正高职称一定要有“SCI”和自然科学基金。那些教外语、艺术的、设计的哭去吧。毋容置疑,本意是好的,但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就是病态了。 本专业开了一个新方向,在国内几乎没有学校招本科生,经过努力,现在招生就业都不错,目前就是师资短缺,有大量的新课要人承担。学校进人有很高的要求,要博士学位,要名牌大学,今年还要“SCI”(网上并没强调),还要有海外学习一年以上经历,35岁以下。在网上一挂就是三年,曾有过几个人应聘,一个海归,48岁了,也无重大建树,没选;一个是同济应届的博士,试讲了后人家打电话告诉我们“你校待遇太低,不来了”,还有一位是一般大学的博士,来了解过情况,试讲都没来,到了一所提供10万安家费,30万科研启动资金的更普通的学校。今年好不容易有位东南大学博士,不计较待遇,图未来发展,是搞建筑学的。国内清华、同济和他们东大都没要求“SCI”,我校凭什么要求建筑设计的要SCI?为此找了校长、书记交涉,没有任何结果。 我校对进青年要求很高,有什么待遇呢?据我所知,工资每月可拿3000多(比建筑装饰业的农民工低很多),有一个集体宿舍的床铺,博士生有3万科研启动资金。就这待遇,凭什么要求那么高? 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是打了一个报告,有8门本科课程,请教务处另请高明承担吧,人我也不要了。 请大家评评理,出出招。
3296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树下的小草--创新的土壤
crefine 2011-11-12 12:10
创新是什么,是你的智慧,是社会的智慧。国家为了发展的目的要提倡创新,个人要发展也要提创新。我们常将国家的政策比喻为某某发展的土壤。创新这个词至少也提了十余年了,我在考研的那时,政治中的一道大题就是关于创新的。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时,可以说创新在中国是有很好的大环境了,但事实上个体的创新和群体的创新是否惠及你我他,惠及社会呢。 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表现在每一个个体的强盛,然而,阶级和贫富差异的出现,只能说国家的强盛是某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盛。也许国家百分之一的群体占据了国家百分之九十九的财富,创新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状况呢? 科研群体是当前国家创新的主体,也是国家技术实力的代表,这些参天大树支撑起了科学的天空。我们常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攀龙附凤可以,学会追随也不错,大树为你乘凉,遮风挡雨的同时也遮蔽了你成长的阳光。作为引领国家科技发展方向的前辈、大牛和某些学霸们,是否做好了担当参天大树的准备。 无论是民国后还是建国后老一代的前辈们,可以抛弃优越的研究条件和物质生活,历经艰险回国。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参加当年在马兰基地的研究人员。这些前辈当年都是各个领域的娇子,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数不尽的科学和工程难题。与他们接触感触最多的是,这些科研人员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职称和头衔,但他们最大的特点都是在本领域的工作能够亲力亲为,懂得的会倾囊而授,不懂得一点都不会发表意见。尽管这些人很多是搞理论物理的,但这些前辈的动手能力让很多现在的研究人员汗颜,他们的想法大都转化出了实物,我想这才是创新的最终归途。这些前辈带出了一个个成绩斐然的弟子,开创了国内一个个的新领域。这些大树愿意做最好的支撑,为后人做阶梯,也愿意汲取最新的思想,不轻易抹杀青年的想法。他们走过的路太坎坷,知道走在这条路上人的艰辛,知道创新的崎岖。有这样的保护,年轻人的新想法和新观点才能发芽长大,才谈得上创新。 当老一辈的研究人员渐渐淡出舞台,文革后第一代高考大学生现在很多都成为了今天中国的学术带头人、专家、教授和牛人。他们大都留过洋,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依靠自己的才智和机遇,很快成长为领域专家。这些牛人就象从外地移植来的树苗,没有在现在的土壤上经历过发芽、成长的过程。一旦手握权柄还会如初回国时那样为科研至上吗。学术的重要性与生存的必需性放在天平的两端,如何取舍?是埋头继续逆水行舟,自我把握创新的实质还是生存至上,逐渐的变成为活动家,每天忙着跑课题、跑项目、做老板、出入欢愉场所的时间多于实验室呢。为了占领一个新的领域,创新出了一个个课题,这就是传说中的挖坑。创新的资源全部用到的编造课题上。然而,想法好,观点新,故事编的再好也就是赵本山的忽悠,让人一乐而已。现在很多的人将忽悠的本事当成了创新,说的严重些“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一个做科研的将自己放到了如此地步也就最多是个戏子了。 被环境逼迫,需要现解决生存问题的大牛们,还是有机会扶助弱小的,支持自己团队或领域的新人去创新,为自己的团队注入新鲜血液,这些间接的成就了个人的创新,实现的团体的创新。如果一个大牛能做到如此,不管你是否还专注与科研,至少还是在为科研做贡献,曲线救国也是救国。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大牛,有着更霸气的名字“学霸”。所有青椒、海龟、土鳖在这种参天大树下,都是柔弱的小草,没有阳光、没有养分,最终结果都是化作春泥。这种情况还谈得上什么创新。 人们常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现在开始从事科研的人员很多是70后,这些人把“听话”当 成了圣旨。从小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圈养,好奇心和质疑能力逐渐被磨灭,对权威和专家认同到了顶礼膜拜地步。封建的天地君亲师深深烙印在这些人身上,即使偶尔会爆发下也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已经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简单的模仿和抄袭成了这些人生存的法宝。无可置疑,八零后们更加阳光,思维更活跃,真正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国家的未来创新主体应该是这些人,但真正可悲的是,这些小草想长大,有创新的欲望和资质,但上面的大树为了自己的领域和地位,怎么会让你安然成长呢。这些在国内从事科研的人很多都是所谓的寒门子弟,(那些专家和教授的孩子有几个在国内学习,这些人都是独善其身之人)通过拼搏终于进入了这个神圣的圈子,但残酷的事实让他们只能选择顺从和离开。顺从的人接受了这个环境的模式,年复一年的从事模仿、跟踪或改进式的科研工作,更不不知何为原始创新,每日为项目而编创新点。离开的人只能含泪躲在角落独自呜咽。面对这样的环境,从事科研的人员是否还敢直言创新一词。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造就真正的创新。
5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是这样羞辱你
热度 6 yhliu971225 2011-11-12 06:25
狗狗不灵了,开始是就不搭理你,现在呢,把你的需求漂漂亮亮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就是不让你拿,这样也罢,偶尔那么几秒钟,他又允许你打开看看。 这样一步一步地,你会不自觉地守在它旁边,不断地看它,点它,乞求它的灵光一现。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精神会变得怎样?被人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 可怕不?求人不如求己。如果不能与人共享,那就自己拿出漂亮的东西。国家拿出钱来,组织人马把该干的事干好,这不强于花大钱去找百人、千人、万人,这个学者,那个青年拔尖人才。可笑之事还要干多久,俗话说吃一百个豆子不知道豆子腥。 在这样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师的。 否则只能被人羞辱而不自知。
224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
lvbaih 2011-11-11 14:5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业农村人才,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方案》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适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持力度。到2020年,选拔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支持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开展技术交流、学习研修、观摩展示等活动;选拔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二、指导思想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的人才观,紧紧围绕人才强农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投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培养农业农村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努力培养科研杰出人才、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农业生产经营一线人才,加快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基本原则   (一)服务发展。把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项目的主要内容,根据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确定人才培养重点任务,用农业农村发展成果检验人才项目执行成效。   (二)引领示范。充分发挥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以实施相关项目为抓手,示范带动各级政府和各方力量共同投入,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人才发展投入体系。   (三)突出重点。在专业领域方面,突出培养造就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紧缺的生物育种、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突出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科研人才,具有较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农技推广人才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产经营一线人才。 四、主要内容   通过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重点扶持培养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生产能手、农村经纪人等农业科研、推广、经营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一)扶持培养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1.工作目标。从2011年至2020年,计划选拔培养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以打造创新团队为目标,通过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在全国建立300个农业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学习培训、合作研究、实践考察、交流引进等方式,每个团队培养10名左右的成员,在全国建立一支3000人左右的学科专业布局合理、整体素质能力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队伍。   2.主要内容。在现有农业科研团队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培养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在部分国内尚属空白、且国内急需的学科领域,从国外引进科研杰出人才;制定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改革和完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持续发展。   3.实施步骤。工作周期为2011-2020年,共10年。2011年启动实施,编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分两批组织实施,每批选拔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分年度给予专项资金支持。2020年进行总结,对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进行综合评估。   (二)扶持培养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1.工作目标。从2011年至2020年,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和支持培养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通过学习研修、学术交流和观摩培训等方式,显著提升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改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2.主要内容。按年度组织实施。重点扶持培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优先考虑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和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扶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到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学习和研修,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活动,参加新技术、新产品的展览展示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水平。   3.实施步骤。工作周期为2011-2020年,共10年。2011年启动实施,2011-2013年第一批遴选3000名、2014-2016年第二批遴选4000名、2017-2019年第三批遴选3000名,分三批对有突出贡献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扶持和培养,每批连续支持三年。2015年进行中期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2020年进行总结,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三)扶持培养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   1.工作目标。从2011年至2020年,共选拔扶持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培养造就一支了解农业政策、精通经营管理、富有社会责任、掌握服务农户技能的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队伍,示范带动农户比例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以上。   2.主要内容。按年度组织实施。采取学习培训、研讨交流、参观考察、观摩展示等方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主要开展政策法规、经济管理、金融税收、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主要开展政策法规、质量安全、经济地理、市场营销、国内外合作社成功案例等方面的培训。   3.实施步骤。工作周期为2011-2020年,共10年。2011年启动实施,制定培养方案,编写培训大纲,确定一批有资质、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2011-2020年组织实施,每年培训3000人。年初确定计划,年终进行总结验收。2015年开展中期评估。2020年总结验收,对各地培养工作进行总结验收和综合评估。   (四)扶持培养7万名农村生产能手   1.工作目标。从2011年至2020年,共选拔扶持7万名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良好发展基础、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生产能手,通过组织开展特点鲜明、针对性强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生产能手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能力,并积极探索农村生产能手培训模式和工作机制。   2.主要内容。按年度组织实施。通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经验介绍、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内容包括: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传授发展经验;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现场;讲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创业兴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讲授种植、养殖、捕捞、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3.实施步骤。工作周期为2011-2020年,共10年。2011年启动实施,选拔培训人员,编印培训教材。2011-2020年组织实施,每年培训7000人。年初确定计划并组织各省实施,年终进行总结与考核验收。2015年开展中期评估。2020年进行总结,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五)扶持培养3万名农村经纪人   1.工作目标。从2011年至2020年,共选拔扶持3万名农村经纪人,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实施职业资格认证为手段,以提高农村经纪人经营素质为目的,立足基层、就近培训、规范管理、统一发证,逐步建立起农村经纪人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认证体系,造就一支熟悉农产品流通政策、经营管理素质较高、经纪行为规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产品主产区每个乡镇培训1名持证上岗的农村经纪人,促进产销衔接,繁荣农村经济。   2.主要内容。采取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方式,按年度组织实施。根据培训内容统一编发教材、制订方案,集中开展现场教学、实习,规范结业考核、鉴定颁证,培训达到标准学时数并经考核合格的,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实施步骤。项目周期为2011-2020年,共10年。2011年启动实施,选拔培训人员,开展职业培训。2011-2020年组织实施,每年培训3000人。年初确定计划,年终进行总结验收。2015年开展中期评估。2020年总结验收,对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进行综合评估。
1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项羽,我想对你说
热度 2 zxj368 2011-11-9 08:51
尊敬的项羽: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读了司马迁写的《鸿门宴》之后,有些话,想对您说。 首先,您实在是没有谋略。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了您刘邦想称王的事,您立刻就大怒,准备杀刘邦。但您只是发怒,没有时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想一下他想称王的原因。而谋士范增把他的观点告诉您,希望您赶紧攻打刘邦,您却没有更多的反应,甚至连怒都省了。您并没有重视谋士的意见,可见您自己也没有什么远见和谋略,更不能拉拢人才。 等到晚上,项伯劝您不要杀刘邦,要好好对待他,您又同意了,完全没有白天的愤怒了。是项伯把您说服了呢,还是您根本没有把刘邦当成敌人呢?我看是后者。第二天刘邦来向您谢罪。听了他的奉承话,您就立刻把曹无伤供了出来,完全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别的军队的还有谁敢向您透露消息?怪不得您没有办法从别的地方拉拢人才!宴会过程中,您又多次错过了击杀刘邦的好机会,就连他的不辞而别也不追究。即便您之前是因为刘邦有功,没有理由杀他而不击杀刘邦,在他不辞而别之后,理由就很充足了。由此可见,您实在是优柔寡断、寡谋轻信。 其次,既然刘邦准备称王,那么就应该引起您的重视。因为一个准备称王并有很大改变的人一定是有自己长远的打算的,很可能就是要雄据一方,甚至称王天下。但您却没有重视,只是把他当作昔日的战友。可见,您真的是太轻敌自大了。 再者,您就那么喜欢听好话吗?刘邦奉承了您几句,您就忘记了昨天还准备杀他,反而大摆宴席欢迎他。由于项伯和樊哙对您讲的所谓的义,您连一句责罚刘邦的话都没有说,就把他放过了。这有点沽名钓誉、不顾实际了。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希望您能海涵,万万不要发怒。 此致, 敬礼! 王正阳 2011年10月30日 (这是正阳同学的作文,我没有修改,原文发表了)
个人分类: 正阳作文|8495 次阅读|5 个评论
支持[教育部: 科研勿以论文数量“排座次”]
热度 4 jitaowang 2011-11-9 06:03
作者 王季陶 昨天新京报电子版发表了一篇 记者郭少峰所写的报道 , 副标题是 . 明确反对各种简单化科研排名 , 要建立符合哲学社会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 . 教育部提出,从根本上改变简单以成果数量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教育部还明确提出反对各种简单化的科研排名。 也反对: " SCI 论文被视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GDP ,目前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院所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唯一尺度 "等严重情况. 尽管教育部是针对哲学社会科学说的 , 其实这样的意见精神对其他理工科也是同样适用的 . 确实需要端正或建立正确的人才 , 研究成果等的评价标准 , 决不能简单化 . 教育部:科研勿以论文数量 “ 排座次 ” 明确反对各种简单化科研排名,要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教育部昨天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教育部提出,从根本上改变简单以成果数量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教育部还明确提出反对各种简单化的科研排名。   教育部表示,正确认识《科学引文索引》( 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 )、《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 AH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等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避免绝对化。此前人大校长纪宝成曾提出,仅关注 SCI 和 SSCI 发文量,是不可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一位高校老师介绍, SCI 论文被视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GDP ,目前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院所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唯一尺度,评职称、申请经费、评奖、晋升乃至评选院士,几乎都与此挂钩。该老师还透露,像《中国社会科学》所获得的科研小时或积分都比较高,不同的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累计的科研小时或积分是不一样的,但只要有论文刊发或著作出版,就是会有科研考评累计的。   依照这份意见,教育部要针对人员、项目、机构、成果等不同评价对象,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论文、著作、教材、研究报告、普及读物、非纸质出版物等不同研究成果形式,建立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872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上海2010年度第三期技术经纪人培训及考试圆满举行
lgjszy 2011-11-8 14:14
[转载]上海2010年度第三期技术经纪人培训及考试圆满举行
上海市始终坚持技术经纪人的培训与考试,精神可嘉! 来源:上海科技服务网http://www.1525.sh.cn/1525/news/news_details.asp?newsid=2161 2011年1月13日10:17 2011年1月8日,在上海技贸大厦,2010年度第三期技术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顺利举行,72名学员参加了考试。2010年12月17-25日举行了考前培训班。17日上午,简单而隆重的培训班开学典礼在技贸大厦举行,市执业经纪人协会陈习之秘书长出席了开学典礼并作开学动员。他代表主办方向学员们介绍了最近几年上海市技术经纪人发展与工作的主要状况,并勉励学员积极投身上海的技术经纪事业。 本次培训班的报名人员呈现出“三多”的特征,即年轻人多,70%以上的学员分布在20岁到35岁之间的年龄段,富有朝气、学习能力强;二是新上海人多;三是高层次人才多,本次参加考试的学员共72名,其中25名学员符合考评资格,有18名学员是达到博士学历而获得考评资格的,这是继去年有关部门出台了新的考评办法之后的一次突破。 为吸纳高层次人才加入技术经纪人队伍,推动技术经纪人队伍向高端化发展,2009年,上海市执业经纪人协会与科技管理部门共同出台了新的考评办法,对于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采用免考的方法使其获得技术经纪人执业资格。这类宽松的政策在上海市十几个经纪门类中也是仅此一家,表明了各部门对于技术经纪人队伍培育与发展的支持。 2010年,上海市政府颁发的15号文中又提到“加强技术经纪人的培训,完善政府购买科技中介服务政策,促进技术经纪人队伍发展”,对本市大力发展技术经纪人提出了具体要求,相关部门也正根据文件精神组织修订技术经纪人发展促进资金,加大技术经纪人扶持力度, 激励技术经纪人从事技术经纪活动,为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而努力。 本次考试成绩将于试后10天公布。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的工具化
machan 2011-11-6 19:48
为什么中国没有诺贝尔奖? 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师? 为什么中国没有一流的大学? …… 为什么? 因为,中国没有“人才”,仅仅有“才”,也就是“工具”。 “工具”的含义:用得着的时候是“人”才; 用不着的时候,什么也不是。 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才”。会考试的“才”;会干活儿的“才”;会写论文的“才”;……
个人分类: 生活|3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钱氏大家
热度 6 zhangqifeng0504 2011-11-2 23:18
不经意间打开华科校园主页的新闻网站得知 钱煦院士获授我校名誉博士学位 。这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以前所听说的钱氏家族,因为印象中感觉姓钱的总是那么牛! 网上一搜得知,原来不是我一个注意这点了,好多这方面的报道。比如 煌的钱氏家族:近代钱家人才呈现“井喷” 氏家训造就学界"豪门" 三钱美谈能否重现 浙江钱氏:名门望族千年不衰 特别有本书专门介绍钱家的书《枝繁叶茂:钱王后裔名人录》,当然还有好多。。。。 在这我也列举一下钱家名人,看看人家钱家到底有多牛!以激励自己。当然这里肯定不全,还有待补充。 钱起 :唐代大诗人; 钱谬 :五代政治家,吴越国的创立人,居梁时被封为吴越王。 钱易 :北宋钱姓成名最早的名人; 钱乐之 :南朝宋太史令; 钱选 :宋末明初画家; 钱德 :洪明代学者 钱谷 :明代画家; 钱谦益 :明末清初学者; 钱文选、钱塘 :清代学者; 钱陈群 :清朝著名大臣 钱大昕 :文字训诂学家; 钱松 :篆刻家; 钱崇 :近代植物学家; 钱玄同、钱钟书 :学者; 钱其琛 :外交家; 钱君匋 :篆刻家; 钱复 :我国台湾社会活动家; 钱穆 :著名教育家和历史学家;   钱基博 :国学大师;  钱绍武 :雕刻家,书法家;   现代科学家: 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光照、 钱永健、钱正英、钱煦、钱致榕, 。。。。 上面我们看到钱家囊括了政治家,画家,篆刻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学者,诗人,科学家(“中国三钱”等),诺奖的获得者(钱永健)。。。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6654 次阅读|10 个评论
2012年基金申请的新政
热度 9 halcon 2011-11-2 21:29
网上得到的消息, 2012年基金申请有新的调整,要点为: 1、 新增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为杰青培养梯队人才,打造青年 基金-面上-优秀青年基金-杰青的人才发展模式 。 2、 优秀青年基金4年100万 , 每年全委支持400名左右 (杰青人数的2倍)。 3、优秀青年基金年龄限制为男38岁,女40岁。 4、 面上项目支持强度提高到80万 。 5、 2013年开始限项数由3项变为2项 。
6054 次阅读|20 个评论
衡量人才不能拿错尺子
远行的骆驼 2011-11-2 09:54
最近985和211的讨论很热,不久之前海龟和土鳖的讨论也很热,究其根本就是我们说人才到底拿什么尺子衡量? 如果用简单的尺子就能衡量出来人才,初期人力成本低,因为这个干事就能做。我称之为数数,不管是看SCI篇数,还是看IF之和,还是H指数,都非常简单;至于是否名门,就更简单了,是否大牛的弟子,是否诺贝尔的弟子,是否985,是否国际前100名名校,都非常简单。但是其隐形成本很高,因为后来者更关注的简单的数字和对大牛的追逐,而忽略本质的东西;对于一时没有进入“正规”的人将基本关上大门,决其念头,长期以往必然丧失这批人本有的活力,或者将其推出国门。 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引入的对象更偏注重已经有名气的人,而非有潜力的人。因为前者更容易衡量。问题是,我们国家到底需要过气的名气还是将来能做贡献的人才? 一个人拿错了尺子,可惜了一件衣服;如果引进人才拿错了尺子,就不是一件衣服的损失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相关博文链接 911大学,是高等级师范大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503544 关于年轻人对国内大学里教职的预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46do=blogid=503339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羊性”人才能创新吗?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1-11-2 09:39
从小咱中国的父母就要求孩子们“听话,不听话打屁股”,长期下去,孩子们就把“听话”当成了圣旨。小孩子们好奇心重,问“爸爸,苹果为什么要往地上落呀?”老实巴交的爸爸会说“苹果不掉地下,还能掉到天上啊,哪来这么多为什么,没事自己玩去吧。”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想探明究竟,受好奇心的驱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咱中国人看到苹果落地,觉得那是天上掉下的馅饼,用水洗也觉得费事,用手搓搓灰尘,立马吃进肚子里了。 从小,我们的孩子不自觉被培养成了听话的绵羊,好奇心和质疑能力等被磨掉了不少。 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学生学习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从不怀疑老师讲的对还是不对,从不怀疑教科书的正确性与局限性。每次考试题都有标准答案,答案对不对看看标准答案就行了。我想如果我们的考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好了,出题灵活一些,答案有多样性,看哪个学生的答案有创意不就 ok 了。如果哪一天大部分考题没有标准答案了,说明应试教育改革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逐步培养出来了。我们的应试教育改革刻不容缓,若旧习不改,则只能培养出国际奥数竞赛得第一的考试人才,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培养不出自己的学术大师,培养不出诺奖得主。为何许多国外培养的华裔科学家能得到诺奖,而占世界人口约 1/5 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至今未获此殊荣,难道不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吗? 实际上,许多科研难题的突破方法都没有标准答案,如有了标准答案,科研人员都该下岗了。 到了研究生阶段,知识面过窄,缺乏质疑能力,听学术报告提不出尖锐的问题,甚至没有问题可提,已成为研究生们的通病。我曾经给一位研究生说,把这篇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文献看看存在什么问题,结果该生看了几天,说人家的研究引入了极限分析理论,经实例验证表明与其它方法的计算结果相近,没看出什么问题。我说,首先,他的计算方法假设坡体为刚塑性性质,而实际上坡体假定为弹塑性性质较合理;再者,如果他的方法更实用,怎么能用旧方法证明他的新方法正确呢?既然旧方法和新方法得到的结果差不多,还需要新方法吗?这说明他的方法存在缺陷,新方法之所以新,至少应该证明旧方法的不合理性,甚至是错误的,新方法的适用性如何应该用监测数据验证,而不是用旧方法验证。 再说说“创新”,尤其是重要的突破性创新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目前的科研环境下,有多少人的研究有重要创新?牛 A 们不多,牛 C 们更少,介于牛 A 和牛 C 之间的人们整天为如何创新头疼,如何指导和要求科研青椒们创新?现在多数人搞的是模仿、跟踪或改进式的科研工作,多属于 homework 式的工作,还远谈不上原始创新。这也说明,人才的培养模式出了问题,最终会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显现出来,民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语道破了天机。 科研创新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质疑能力,不能仅用“听话”、“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优秀”作为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这是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我们要多培养具有“狼性”的人才,而不是“羊性”的人才。如果培养出的科研人员具有狼一样的观察、敏捷、出奇制胜的扑食能力,还愁做不出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吗?
个人分类: 人才培养|325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专访美加州理工校长:实验室才能造就一流科学家
xuhongliang 2011-10-28 22:16
10月31日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两周年。“中国如何培养杰出人才”这个问题,让钱老临终仍难释怀。而在钱老长期学习和工作过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长让-卢·沙莫( Jean-Lou Chameau )回答说:在实验室中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尖端科技人才。 “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是加州理工学院最主要的教育理念。”沙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即使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也应从‘做’中学,在实验室和其他研究工作中学习。” 有人认为加州理工学院“重科研、轻教学”,但沙莫认为,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而不是割裂二者再去寻找平衡,这正是他们培养顶尖人才的秘诀。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可以与教师充分交流想法。”沙莫说,“学校财政预算中50%用于资助科研,其中大部分用于支持研究生。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很难说这些资金究竟提供给了研究,还是提供给了教学。” 加州理工创建于1891年,在现代科技史上的地位让许多大学难以望其项背:分子生物学基础在这里奠定、分子遗传学在这里诞生、里氏地震震级在这里制定……它不仅拥有喷气推进实验室等著名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还拥有一批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教授和毕业生中共有34位诺奖得主,为中国就培养了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谈家桢、郭永怀等大师。 “追求卓越、专注于解决最重要和最尖端的科技难题,是几代加州理工人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沙莫说,“学校为最杰出的人才提供充足资源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去做想做的事情,让他们能够专注且自由地去梦想。而学校也会由此获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并成为(学校)运行良好的一种模式。” 尽管美国经济不景气,科研院校更难得到研究经费,但加州理工去年的研究经费却比前年增长了16%。其强大的经费获取能力也是“《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近日将其列为全球大学之首的一个原因。 沙莫介绍说,除了拥有顶尖师资力量可以吸引大量资金外,“我们还努力吸引额外的私人捐助和官方资助基金。一些研究想法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吸引联邦机构支持的程度时,私人捐助等渠道募集的资金可以让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对于学校的录取标准,沙莫告诉记者:“加州理工学院是美国大学中挑选学生标准最高、要求最严的。我们寻找对科学、工程和技术有热情的人,这种热情是(做好)很多事情的前提条件。” 谈到中美两国大学教育的差异时,沙莫指出,美国大学的优势在于其多样性和鼓励创造力,中国高校在科研项目上不断进步,但大学教育似乎更“正式”,教师和学生也没有那么主动。
2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才与天才的区别
sqzhang 2011-10-28 18:27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约翰•凯 19世纪的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说过,人才“实现的目标其他人无法实现;天才实现的目标其他人连看都看不到”。艾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就是叔本华对天才定义的例证,他的名字将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其他聪明的物理学家找到了复杂问题的非凡解决方法,这些问题让不那么有才能的人们感到困惑。而爱因斯坦则解决了其他人完全不知道还存在的问题。 商业天才存在吗?本月这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在现代社会,最近去世的苹果(Apple)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可能是最有资格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历史给我们提供众多卓越人物,例如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他利用电的发现,制造了一系列人们以前想象不到的商品。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不仅创造出了令人难忘的角色,还看到了儿童娱乐中的商机,使其变成一种企业活动。亨利•福特(Henry Ford)定义了现代汽车工业,并证明了大规模生产的潜力。如果没有这些人,商界——以及日常生活——可能就会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模样完全不同。 叔本华或许会承认这些成就中有天才的因素存在。但例如在各自国家被视为电视发明者的若干个人的成就在他看来就不存在什么天才的成分。客厅里的这件摆设是上世纪20年代应用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是为何这个问题是被不同人同时解决的。他们实现了一个艰难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视线范围内的。 艾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或许是20世纪最有才能的管理者,不是他创建了通用汽车(GM),可是他让经营这家公司成为可能,这是他的前任没有做到的。与比尔•盖茨(Bill Gates)一样(盖茨向IBM提供了个人电脑所需的性能),他解决了一个其他人未能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并非其他人没有想到的。 商业天才,或者说发现他人所未见、并将这种洞见转化为商机的能力,与管理能力不同,管理能力是组织大量人力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在现实中,这两种特质很少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爱迪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管理者;而事实证明,性情暴躁且专横的福特虽然年轻时才华横溢,但到了晚年却变成了一个无能的首席执行官。到他逝世时,福特几乎把这家与自己同名的企业搞的一团糟。 乔布斯和苹果最伟大的成就是将图形用户界面引入市场,图标、鼠标和软件让这成为可能。乔布斯没有发明个人电脑,与电视一样,这是多人同时努力的结果。他确实发明了这种界面,灵感来源于Xerox Parc公司。结果这一发明没有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保持封闭专利权体制的战略,导致苹果最初几代电脑仅成为狂热分子们消费的利基产品——尽管这一战略后来将在iPod和iPad身上取得了成功。而模仿者Windows系统却占领了大众市场。 但创造一台电脑、让用户不需要懂电脑也能使用的理念,确实属于天才的范畴。或许,人才更适合赚钱,而天才更适合改变世界。斯隆和盖茨后来都变成了富翁:但我们记住爱因斯坦、牛顿(Newton)、莎士比亚(Shakespeare)或莫扎特(Mozart)不是因为他们创造的财富,尽管苹果最终的确让它的股东变富,但就像经常发生的那样,这只是顺带效应。 我们仍在使用电灯、驾驶汽车,看《米老鼠》(Mickey Mouse);但它们的创造者留下的的企业怎么样了呢?尽管爱迪生管理无方,但他所创建的通用电气(GE)会成为接下来一个世纪里最成功的企业。福特将摆脱它那年老昏聩、反复无常的老板,再次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而一旦沃尔特的继任者不再互相询问如果换作创始人会怎么做,他们便成功重塑了该公司在大众娱乐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些创始人的灵感依托于他们所培育的企业永存于世。公众对乔布斯逝世的强烈反应说明,苹果或许也是如此。 译者/梁艳裳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人才评定标准要发生180度的转向?
热度 5 zhangxw 2011-10-28 16:08
我国人才评定标准要发生 180 度的转向 ? 无需否认 , 这些年我国科技人才的评定标准是向西看齐 , 海龟至上 … 可向来不重视科技的新疆都市报 , 今天的头版头条却是 : 职称评定将向一线人才倾斜 政策要出现 180 度的调整?! 该文副标题是:把论文写到大地上 把成果体现在工作中 旁白: sci 呢 该文引 10 月 26 日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话说,并且获得了热烈掌声。 下面是该文(见 A04 版)     “ 职称评定工作既要遵循国家规定的评定标准,更要对那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和贡献体现在工作和事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特殊褒奖,切实增强广大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信心。 ”10 月 26 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报告中提出,从明年起自治区将对广大知识分子关注的职称评定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对职称评定办法进行改革探索,引起在场所有代表和参会人员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这一好消息立刻在广大代表和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反响和热议。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田文代表对此欣喜不已。她说,报告博得长时间的掌声,是讲在了问题的症结上,讲在了大家的期望上,讲在了知识分子队伍想要对新疆未来发展作出贡献的期望上,赢得了大家的普遍认同和赞誉。    “ 职称制度在我们国家和自治区推行很多年了,尽管在推行中不断完善、不断改革,但目前职称评定制度还是存有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一是职称评定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力度不够,特别是高级职称在基层一线中所占比例较少;二是对国有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人才评价工作推进力度还不够;三是人才评价机制制度本身还不够完善,在职称评定中比较多的重学历、重论文、重职称本身,对个人贡献和个人能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难以有比较合理的标准。 ” 田文说。   田文说,报告倡导对那些 “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业绩贡献比较突出的基层一线的人才和特殊人才要给予特殊的褒奖 ” ,我们感到非常兴奋。明年起我们将通过调研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制度,继续在以用为本上下工夫。通过职称制度的改革,真正激活人才、用好人才、集聚人才。加强向基层一线特殊人才职称评定的倾斜,让每一个同志都能在今天新疆跨越发展的形势下迸发出干事创业的活力。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药学讲师燕雪花代表激动地说,报告讲到人才是第一资源,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用好本土人才。从明年起探索新的职称评定办法和标准,体现以业绩、以才能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尤其强调要对那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一线人才进行特殊褒奖,这让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也增强了今后更加努力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担当起历史责任,更加努力地做好自治区的教育工作,把毕生精力用在一线岗位上,不辜负自治区党委对基层一线人才的期望。   (文 / 新疆日报记者 冯瑾)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2200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人民日报炮轰中国科研体制看中国科研动向
热度 26 chrujun 2011-10-28 13:43
最近,人民日报署名柏木钉开始炮轰中国科研体制。首先是在一篇文章中抨击中国院士制度。文章说,不少弄虚作假者稳稳当当当院士,而做出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却无法当院士。另外一篇文章抨击国内引进人才图虚名现象。文章指出,出成果的是中青年科学家,而不是年过花甲的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 人民日报的这些文章切中时弊,直接点名,恐怕不仅仅是写给年青人看的。 恐怕是中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前兆,极有可能有大动作出现。 一种可能是组织权威机构调查院士学术造假问题,开除几个院士。另一种可能是处理有关责任人。 更大的可能是出台标本兼治措施,对中国科研体制动大手术。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4927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引进人才 不能只图 虚名
dongzg101 2011-10-27 13:31
人民日报:引进人才不能只图虚名 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吸引人才大潮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值得警惕:不是看其实际的科研能力,而是过分看重名头。除了不惜重金争抢声名显赫的老院士外,一些地方还高调引进高龄的诺奖得主。 科学家固然不能以年龄论英雄,但科学研究却不能不考虑年龄。从事国际一流的前沿性研究,不仅需要及时查阅迅速更新的大量文献,还需要旷日持久的科学实验,既离不开活跃的思维、敏锐的观察,也离不开充沛的体力。翻看诺奖得主的研究履历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获奖者的成果,都是在中青年时代完成的;60岁以上获得重大发现的,世所罕有,更不用说70岁以后了。 针对过度推崇甚至迷信院士的现象,已故科学家、两院院士王选曾经说过:“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我经常说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他更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我38岁,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 国际知名科学家丘成桐先生也深有同感。针对“做学问越老越好”的错误观念,他在题为《中科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的文章中说:“好的研究是年轻人做出来的,也影响到年纪大的人的学问……一个人做研究的能力到了高峰后自然会衰退,假如能指导年轻人,与年轻人切磋、互相激励,反而对自己的研究有好处。所以,往往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年纪大的人做得也好一些。” 下大力气引进“领军人才”,不是为了撑门面、讲排场,而是通过他们踏踏实实的研究,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某些地方和单位只看名头、不注重实际能力,不惜巨资吸引所谓“国际顶尖人才”的做法,显然与国家吸引人才的宗旨背道而驰。 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引进人才同样如此。只图虚名、好大喜功,除了能满足虚荣心,恐怕很难产生真正的原创成果、一流技术。这种错误做法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会把真正的领军人才拒之门外,害莫大焉。 要想在引进人才中杜绝这种重名轻实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除了要破除“越老越好”和好面子、讲排场的错误观念,恐怕还得在责任追究上动真格:对引进的人才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如果几年下来达不到预期目标,除了让本人下岗,更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科研单位人才培养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建议
changminglu 2011-10-26 05:45
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关系到单位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前途和命运。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重视人才问题如何强调都不过分。那么,怎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单位具有活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人才竞争机制,让人才看到前途,看到希望,并从工作中感到快乐。 必须认识到,具有可持续性的优秀团队和成果都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没有好的平台和团队,再优秀的个人也难以取得大的成果。因此,建立好团队和平台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科研单位应该有稳定的学科设置和政策导向,保证学科的长远稳定发展。人事政策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长。人事制度应该让每个人的长处最大程度地发挥,让团队成为一个取长补短的机器。鼓励个人主义的管理模式必定导致团队力量涣散,不利于促进团队的凝聚力。 根据以上认识,我提几点建议: l 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让有成就的人才得到最大的尊重: 大学和研究单位应该建立退休人才事迹展览馆,编写科学发展史册和人物传记。让优秀科研人员的业绩得到弘扬,万古流芳。漠视退休人员和他们的业绩,退休后就将他们遗忘,是不尊重人才的表现。只有尊重退休人员并铭记他们的业绩,才能激励青年奋发努力。对于在职的科研人员不宜过多地宣传。 l 建立容许流动的人事政策: 科研团队的领导应该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根据业绩表现录用;团队领导有权根据经费多少和发展状况确定需要的人数和人选,有权确定岗位内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 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容许人才在不同团队流动,如每 3-5 年重组一次。让业绩好的人才有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让不求上进的人多一点尴尬。 l 鼓励团队精神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建立团队考核制:以团队的整体业绩作为考核依据,按照人均业绩排名。实行团队末位淘汰制;连续两年末位的团队予以解散或撤换团队领导;团队指标与该团队个人升迁挂钩,并作为个人升迁的依据之一。 l 健全科研业绩的评价方法: 以论文为指挥棒的管理模式容易导致急功近利,偏离科研的实质,不利于科研的可持续性发展。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应该更重视基地建设、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经费收入、著书立说和成果系统化等方面。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6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少一些偏见,多一点理性——人才招录思考
热度 1 chunge 2011-10-24 01:33
    又是一年择业或考研高峰期,当各位老师和非毕业班研究生如往日在科学网“耕耘”时,身在校园里的同学们大多数心里都很没谱,甚至说很多人都比较压抑。当然还得从 《为什么歧视出身卑微的年轻人?——非211院校鞋童的迷茫》 说起,接着是 《高校师资聘用的出身歧视:起因、弊端和解决方法》 和 《招聘时第一学历要求211或985的背后是对高等教育体系的严重不信任》 ,还有更早的科学新闻 《科研塔尖为何鲜见女性?》 ,这都是网上的讨论和分析。加之最近帮P大某老同学投应聘简历,在本科毕业后又顺便扫了一遍天南海北的单位。关于求职应聘和考研究生感触颇多,在此作一个小结,网撒的很大,不妥之处还忘批评指出,以便及时修改(含撤稿)。    1.学历   【现象】绝大部分省级事业单位都要求本行业研究生学历,同时院校和专业统一性要求较高;科研性质的事业单位很多都要博士,且需要有一定学术成果和推荐信;大型国企或知名企业,行政辅助岗位和研发岗位学历要求较高,绝大部分需要研究生学历……当然也还有比较“反常”的现象,原本是生产性的技工岗位,由于手握编制和福利的“优惠券”,不仅要求行业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偶尔还直逼研究生学历。【举例】:吉大附中本周日将在北京大学北阁201专场招聘从本科至博士,青岛五中去年已经招录多名博士,东北师大附中今年点名要北师大和华东师大至少研究生学历的学生,河南油田去年就开始在全国地质类院校招录博士后(进站),还有新疆塔里木油田很早就在北大招录多名硕博士等等。【解读】1)待遇诱人;2)研究生实在太多了;3)铁饭碗岗位太少了;4)我国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了,全民研究生等。   2.学校   【现象】大国企部分岗位和省部级事业单位(含高校)往往“限211或985大学毕业生”、“限至少211大学研究生,同时本科是重点大学”、“限985大学研究生,本科至少是211大学”,更有甚者直接“限九大院校,海外经历优先”。甚至有的只有学校要求,都没有专业要求。【举例】曾经在哈尔滨见到一位返校考研的HIT焊接专业校友,几年前毕业去了辽河油田一个管理部分,待遇颇高,但从未干过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去了开始每天就跟着部门领导出去陪酒,平时整理文稿和文件。【解读】1)每个人一生有很多母校,大学母校无疑是最重要的,在中国不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工作,在什么场合,毕业的学校犹如名片随时携带。但很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考取大学,也不是绝大部分都能进好大学,也不是很多人都能去北清两大,更不是能结而成群出国留学镀金;2)一般说来大国企人事部门管理负责人文凭通常很高,毕业院校也都非常不错,当然企业文化环境也很好,要求很高也能理解,但有的岗位分明十分普通,只是权力相对较大;而省级事业行政单位更甚了,现在老一辈在岗很多都是本科学历或略高,特别是地方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毕业为普通院校很多也很正常,但现在手握“优惠券”的他们不愁没人来投奔;3)名牌毕业生也是基于各种目的“能屈能伸”“饥不择食”,造成社会上“口碑好”的岗位极为拥挤,这也是为什么重点大学很多人更加实在,先考研再考公务员考试,“双管齐下”但愿击溃“拼爹拼舅舅户”;4)用人单位受社会评价影响较大,只要最好的不要求其他的,非理性用人,人才错位招录;5)211和985大学不断合并和扩充,“生产”了大量名牌毕业生等。需指出很多行业性顶尖学校(海淀区学院路就有几所)、特色学校(如上外、南京审计、外交学院),在某些省份都高考招生非常不错,但毕业时进入非本行业就业正遇到极大困难。     3.性别   【现象】艰苦专业、特殊专业很多不要女生,譬如井下工作、高空作业等等。但也有变相“婉拒”女性应聘,经常说“本岗位工作性质特殊,限男生”,“专业艰苦,需常年出差(或野外),不适合女生”等等。【举例】1)某年我在CAS某所复试,来自山东一所普通大学女生,考研数学149、英语80+、专业课115+,全所排名前列,最后据说“实践能力较弱、科研潜质相对较弱”等等理由被刷。好在老师比较“惜才”,将其推荐研究生院某单位直接单独复试。2)上周六学校来了好几个省份事业单位及其下属单位招聘,但由于行业艰苦,几乎绝大部分都不要女生,譬如某油田在见我投P大简历为女生之后,以“不好意思,今年我们单位没有本专业岗位”的理由“婉拒”了;再者,某地级市研究所,“对不起,今年没有下来女性编额”。【解读】1)认为女性本身事情较多,如结婚生孩子、每月的生理反应;2)认为生产性岗位体力活较重,女性体力较弱;3)认为女性“工作能力有限”,不会喝酒、人情世故、不“潜规则”;4)女性退休年龄较早,服务工作时限相对较短短等,当然也有部分岗位限制男生,只是对女生限制更多一些。    4.年龄   【现象】 日前某位老师写了一篇关于应聘年龄限制的博文,特别是某些工作性质比较稳定的部门和单位,对年龄要求比较严格。【举例】最近看到某公司招聘仔仔细细写清,“本科毕业需在25岁以下,硕士毕业需在28岁以下,博士毕业需在35岁以下”;还有某高校某院长公开竞聘,“需某某职称,某某级别,年龄需在45岁以下”。【解读】1)认为年龄大服务年限短,身体条件差;2)认为高龄创造性较差;3)社会上向来就推崇“神童”“杰出青年”“最年轻的教授博导”(没针对周涛老师),似乎越小越聪明越有前途;4)我国的“老龄化已经消退了”,迎来了“生育高峰期的青少年时代”等。    5.身体    【现象】在我国很多企事业和特殊单位,体检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公众丧失了自己的个人隐私权,而且制定了很多非理性判断标准。【举例】曾经听某校友说,某知名测绘公司部门招聘,就问“同学你身体看起来很结实,篮球打得咋样?能喝几两白酒?”;再某集团管理部门,“限女生,形象气质俱佳”(印象中外交学院好像高考提前批要求?)【解读】1)身体各方面素质好,才不怕有医疗负担;2)害怕某些疾病传染他人,社会上以讹传讹。鉴于某些中国特有现象不敢多言,就此打住。   6.专业   【现象】同样是某些大国企和事业单位,非常注重专业对口,明明专业课程差不多完全相同,但由于不同学校不同行业设置有所区别,仅仅因为名字略有区别而丧失求职的机会。【举例】某国土资源部门,“限资源勘查工程”,而类似的地质学、地质工程等等专业学生只能望洋兴叹,似乎“遥不可及”;某工程集团,“限土木工程岩土方向”,而与此类似的水利工程、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只能靠边站。【解读】1)人事部门本身不懂专业设置,而只是根据生产部门需求而简单制定要求;2)认为专业对口才能胜任工作,殊不知大学本科期间能学到多少本领;3)认为其他专业知识在本领域毫无用处;4)或是领导偏好,根据自己经验认为某专业一定好等等。   7.行业   【现象】首先是我国在52年院系调整中,造就了一大批行业性大学;其次就是近几年,国企改革,先后合并壮大了几个行业集团或研究院。造成行业内部认同感高,对外交流相对较弱,甚至出现行业偏见。【举例】某省国土资源部门要求“限地矿五校毕业生”;某省邮电系统要求“限邮电院校”;某电力集团要求“限原电力(水电)部高校”;某油田要求“石油系统院校优先”等等。【解读】1)领导校友的用人情结;2)行业归属感,认同感;3)错综复杂的师生关系,校友关系;4)行业间的“非友好”竞争,特别是垄断性企业等,本段可与前面2和6节有很大内在联系。     8.地域   【现象】中国人的地域观念非常强,从古到今,地名地区都是千年不变,出门在外总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也可以说家的归属感非常强烈,几代人都不怎么离开家。当然,抱团思想很重,有文称孙中山先生早年最爱把革命放在广东地区,早期海外会员也是两广两湖居多。直至后来的,开国元帅和将军,几乎只局限于几个省份。当然也与文化教育和思想有关,譬如两院院士江浙京沪地区最多。【举例】某上市金铜知名企业招聘道“东北亚分公司,黑龙江籍学生优先”;本科期间宁夏某省级事业单位来校招聘,“请宁夏的某几位同学留下”;某水建单位负责人“你是湖南的?行,签了”;我本科东北同学几乎全部返回东北工作,我所认识的东北朋友也都回东北工作了。【解读】1)地域认同感;2)在工作可以利用关系网优势;3)进入岗位易稳定下来,不容易跑;4)工作方便,与人交流方便等。   9.背景   【现象】年轻人中走入社会混的比较好的,很多都沾了背景的光,包括在科研岗位上,种种“暗规则”。不论做什么,总希望自己有点背景,仿佛办事底气就足许多。这里所谓的背景为广义上的,不仅涉及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还有政治背景等。【举例】某国有大型核电集团在线网投,“父母什么工作身份,直系亲属中是否有事业干部,亲属中是否有本集团成员”;某事业单位,“中gong党员优先,有学生会干部经历优先”;又有京区某公司,“限北京生源”等。【解读】1)认为越有背景,工作能力越强;2)认为越有背景,办事能力越强;3)认为有背景,就可以省却公司很多麻烦;4)有背景,可以为公司拓展其他业务发展等。   10.职称   【现象】职称总像一块金子招牌,主要比别人高,走到哪里都可以拿出来让别人叫的舒服。如同学历和学校、背景一样,越高越受人尊重,越高似乎就意味着越有能力。【举例】大连某重点中学招聘,“限35岁至少重点本科学历的的高级职称”;某省级测试中心,“材料测试,可落户放档案,高级职称优先”;“本单位常年招聘挂靠注册岩土工程师,一年多少万”。【解读】1)认为职称高就能力强;2)认为职称高单位整体业务水平就高;3)职称高可以承担很多重大业务,提高单位收益。     11.待补充   如此多的“明文规定”和“条条框框”,并随之而来的许多“婉拒”,人才任用的评价机制在某些地方或多或少有些不合理,很多场合都能见到“一竿子打死”、“一刀切”。出现在今天这种择业难、考研难的局面,原因有很多,以上解读仅仅是表层上的,甚至有些是调侃式的瞎扯。往深而究,可能就是评价机制、教育机制等等,但总体说来,造成这种局面,不仅仅是用人单位有责,而且与教育部门和求职个人也有关系。回过头来不禁要问,今天的大学生四年里都学到了什么本领?又有多少人能踏踏实实实习实践?又有多少机会能去实习实践?更不用说有多少人能进实验室踏踏实实做实验了(我就是此类案例)。或者又说,今天社会各行各业的“主力”都是78级之后的长辈们,他们为社会工作服务至少还有10多年时间,短期我们青年人难以寻找到当年那样的平台和位置,所以都要有心里准备,心态放低一些,想的开一些。但一篇文章,总有一种自己的观点,辩证的看待固然有一种“笑看风云淡”的达观,但若非要下一个结论,受武夷山老师的 《包容式发展和包容式创新》 启发(我继续山寨),我认为人才招录能否朝着“ 包容式选拔和任用 ”的方向而努力呢?少一些偏见和盲目,多一点理性和宽容。   看多了社会的林林总总,不觉疲惫而乏味,索性就去看看 孟津老师 的博文吧,在那里有一种纯自然的享受。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6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余亦有子也
热度 1 daladala 2011-10-23 17:51
讽刺国内某大学吹嘘自己的学生发表 Nature 或Science 文章。 原帖地址: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729799 (略有修改)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一农夫,娶妻多年。未育,村人耻笑之。 无奈,送其妻与邻人。年余,生一子。 农夫大悦,曰:余亦有子也。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不要自我陶醉啦。
414 次阅读|1 个评论
社会对人才的爱护
Violet2011 2011-10-20 14:59
社会对高学历的无论可不可以称之为人才的这一部分人,从民众心里有种不可超越的认同,可以说是包容和爱护的。 起码在服务行业是这样。
1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底里暖暖的感动
henuxhyang 2011-10-19 16:59
昨天到省里参加一个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的申请答辩,在两天的忙碌中,收获很多,触动也很多,但最多的还是在整个忙碌的过程中心底里暖暖的感动,我想这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对那些让我感动的人和事深深地道一声:谢谢!
2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年龄政策更不可能招到优秀人才
热度 35 lifei 2011-10-19 09:21
科学网的博文《 年龄歧视政策能否使中国招到优秀人才? 》引起了关注,杨博士的观点从总体上是对的。英雄不问出路,有志不在年高。把年龄当作人才的条件之一应该是多余的。 但中国有着严重的论资排辈的风俗习惯,如果设定某一个条件,但凡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申请,其结果肯定是其中资历较大的人轻松获得。“姜是老的辣”,在中国人心目中,年长的人和年轻的后辈在一起竞争时,除非年轻的人具有绝对的优势,否则肯定会照顾年长的人,其理由无非是年轻的人以后还会有机会,而年长的人已经等了这么多年了等等。一方面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指导下的人际关系相处之道,另一方面,年长的人有更多的时间积累和更广的人脉,年轻的人想完全超越亦非易事。 因此,如果没有年龄政策,中国更不可能招到优秀的人才,招到的可能是只是资历较老但也不错的人而已。 中国有许多类似看上有莫名其妙的政策。比如,60年后出生的人如果没有博士学位,就不能当研究生导师,不能参评教授。这几乎没有什么道理,却在中国各大高校普遍流行,只是年龄的划分不同而已。其本质上是应该是在意图打破凭资历晋升教授的现象,让有资历没有学位的人连参选资格都没有(当然,学位不代表能力,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年龄政策的出台应该是针对早期论资排辈现象过于严重,倾斜性地希望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之后就慢慢发展成为了普遍存在的条件。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0121 次阅读|37 个评论
人才,我纠结
fhli50613 2011-10-18 22:38
人才,培养人才,出人才三者在我国好像被简化为一个概念,其实我个人认为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是指一个民族(或称一个地域内)居住人群的智力状态, 二者是指所在地管理者对人才的态度;而后者则是在当地政府管理下人才成长的结果。 考虑到中国人智力水平并非低于其他国家与民族, 我自视是见过一定世面的人,相比之下咱们中国人比犹太人如何不敢自夸,但智商算个中等偏上应该是不脸红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占便宜,所以人才(按照云南的说法就是毛玉或者就叫毛石)自然应该是世界第一位的。 培养人才,可能出了一点岔子。我个人理解,好像学生教育应该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海涌(海量的年轻人像海浪一样地扑向海外)的作用也不可小视。要命的是(以此强调重要性)我国办学的方针是产业化,各人理解产业化是要挣钱的。而挣钱的上瘾与鸦片的成瘾性谁高谁低笔者还真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而肯定有人教学生成瘾,但数量的多少咱大家都清楚。有不少好为人师者或可在此做做滥竽,但教学效果我想不会太好。于是乎挣钱与培养人才谁应放在第一位,便纠结了。 好在咱中国人聪明大大的,于是乎立马有人进行了创新,砍一根竹子,将教学的大气高高举起(举旗人也是要发工资的),余下来的工作就是挣钱了。自于教学效果,质不够,量来凑。这种发明就不需要申报专利了。其实中国人要善于满足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学硕博三士人才”居然能一批一批产出或称涌出。够本了! 教什么,什么不能精简教什么; 怎么教:考试怎么方便怎么教; 学什么?学校考什么我们学什么! 怎么学,考试怎么方便我们怎么学!
个人分类: 杂谈|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年龄歧视政策能否帮助中国招聘到优秀人才? 精选
dongzg101 2011-10-18 19:23
政策能否帮助中国招聘到优秀人才? 精选 已有 1717 次阅读 2011-10-18 16:53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人才 招聘 中国 你无法否认,世界上科技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美国科技第一,正是由于强大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了美国的领先于世界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其超一流的高等教育,其他科技发达国家像日本,德国,英法,加拿大瑞士瑞典都是因为发达的经济支撑了其发达的科技。 中国这些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确进步了很多,无论如何中国的经济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了,可是中国的科技水平却一直不跟经济水平成正比,中国的国情很特殊,一方面国家经济规模巨大,拥有可观的资金可以进行大科学项目和高端科技研发,另外中国还拥有巨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并且十分廉价的人才库,在国内自己每年有 5 万博士毕业生,几百万本科毕业生生,并在海外有 30-50 万受过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优秀人才,这些条件对比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绝对的人才优势,另一方面中国拥有真正的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可能不到100名,很可惜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吸引的人才能力和效果却依旧十分有限。 铁的事实是,中国现在很少有原创性的科技研发,近些年来的科技发展很少有来自中国的显著贡献成份,中国发表的科技文章引用率还十分低,诺贝尔奖还没有降临到中国的科技界,中国最好的大学与世界前 10 名,甚至 100 名都沾不上边,可悲呢还是耻辱呢?很多人并不愿意回答! 有资金,有人才,国家是和平的环境,是愿意发展经济的,但是科技教育水平一直无法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唯一的解释是科技体制落后,科研技术开发环境恶劣 ,还能有何解释呢,连以色列这样一个经济不是很发达,国家一直处在战争不断的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国家今年都能获诺贝尔奖,你若大的一个文明古国,人才超级大国,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至今连个诺贝尔奖的影子都看不到,还能怪谁?自己到一边偷着哭去吧 … 中国的科教体制不能不说是全世界最恶劣的,不合理的事太多了,比如博士生的待遇很差,学术上近亲繁殖,教育上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官员待遇远高于教授,中国多数院士的水平只相当美国 2-3 流大学的副教授以下的水平,低水平的人(校长 / 院长)常常要领导高水平的一线教授,等等 … 也许 中国科教体制中最冷血和残酷无情的政策大概是属于年龄歧视 了!在这个国家做任何事都要看年龄。少年出英雄在我们的文化中备受推崇,少年神童,少年大学生,少年博士此类新闻报道是中国报纸新闻中永不褪色的热门话题,我们的文化中似乎非常看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名言,我们是那样的重视开端,起点,但是确无人理睬结果和成功。我们的逻辑是如果一个人 15 岁时考上大学的话,他/她很有可能在 30 岁时可能得诺贝尔奖,而对那些 30 岁才上大学的人有一种无限的心理鄙视,认为这个人无药可救,诺贝奖肯定不会光顾他的,所以像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连大学都读不完却能创造奇迹的人是不会诞生在中国的。 于是在这样畸形的文化心理背景下,中国的人才聘用过程,招生,招工,招聘,招教授,招研究人员全都充斥着年龄歧视,几乎每一项工作都要注明年龄不超过 xx 岁,大多数招聘年龄最大不超过 45 岁,可悲的是中国的科研人才,当你过了 45 之后就没有机会了。 真实的情况是一名科学工作者在 60 岁以前,他 / 她的科学研究,智力,心理,能力都应该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好时光,现在的科学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有难度,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 / 她 45 左右正是智力,经验,思维最成熟的时机,按照我国现行的黑恶的年龄歧视制度,过了 45 岁的人大概就不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了,这是如和何的愚昧,不科学,反道德,浪费人才的恶习,只是直到今天从上到下,从各级职位的招聘,这种赤裸裸的不仁道/反科学的政策在全中国大地大行其道!通行无阻。 一个人成年后,年龄和智力的关系并不成正比,先不要说现在科学研究并不涉及太多的体力工作,更不要说一名 科技工作者 45 岁和 55 岁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显著的差别, 年龄在这里并不重要,一切应该以能力为主 ,找到最优秀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话说回来,对一个单位来说,如果两个人的能力一样优秀,也许更聪明的雇主会选择 55 岁的这一位,因为 55 岁的这一位在 10 年之后会退休, 10 年之内,这个单位的科技项目已在这位 55 岁的科技工作者的领导之下建立了起来,他退休之后正好有位置让出来招聘另外的科研人员开始新的科研相目。而 45 岁的那一位要在 20 年后才能退休,也许 10 内年单位需要开设新的学科,但是能够退休的人并不多,造成人才更新的时间差阻塞现象。 我们的科技要赶上国际水准,就该采纳借鉴别人的长处。 许多发达国家的招聘(特别是科技人才招聘)明确规定,年龄,性别,肤色和种族歧视在任何招聘中都是违法的。 而我国为何要这么肆无忌惮的做着,没有人反对,没有人评估一下,这种畸形的政策对国家的损有多大 ! 图中的美女是作者十分崇拜的电视主持人 Christine   Jansing ,她优雅,智慧,音色柔美,风度迷人,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早上10点节目中作访谈主持人,常常采访很多重要人物,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你如果不去查 Wiki ,你大概看不出 Christine 是生于1957年的,已经是54岁的年纪,可是她的节目依然十分精采,很吸引人,看不出另一个20岁的主持人会比她出色的,这要是在国内非要下课了。这个例子也许可以旁证,任何事情,能力应该是第一的,年龄不该是主要的因素。 希望大家共同呼吁, 早日改变中国科技界的冷血年龄歧视政策和任何其他的歧视政策 ,让每个有才华的人都能人尽其才,为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幸福生活做点贡献。也希望国家早日立法,从根子上除去任何正针对人才的歧视性政策。
11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龄歧视政策能否帮助中国招聘到优秀人才?
热度 117 hty333 2011-10-18 16:53
你无法否认,世界上科技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美国科技第一,正是由于强大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了美国的领先于世界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其超一流的高等教育,其他科技发达国家像日本,德国,英法,加拿大瑞士瑞典都是因为发达的经济支撑了其发达的科技。 中国这些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确进步了很多,无论如何中国的经济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了,可是中国的科技水平却一直不跟经济水平成正比,中国的国情很特殊,一方面国家经济规模巨大,拥有可观的资金可以进行大科学项目和高端科技研发,另外中国还拥有巨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并且十分廉价的人才库,在国内自己每年有 5 万博士毕业生,几百万本科毕业生生,并在海外有 30-50 万受过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优秀人才,这些条件对比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绝对的人才优势,另一方面中国拥有真正的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可能不到100名,很可惜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吸引的人才能力和效果却依旧十分有限。 铁的事实是,中国现在很少有原创性的科技研发,近些年来的科技发展很少有来自中国的显著贡献成份,中国发表的科技文章引用率还十分低,诺贝尔奖还没有降临到中国的科技界,中国最好的大学与世界前 10 名,甚至 100 名都沾不上边,可悲呢还是耻辱呢?很多人并不愿意回答! 有资金,有人才,国家是和平的环境,是愿意发展经济的,但是科技教育水平一直无法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唯一的解释是科技体制落后,科研技术开发环境恶劣 ,还能有何解释呢,连以色列这样一个经济不是很发达,国家一直处在战争不断的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国家今年都能获诺贝尔奖,你若大的一个文明古国,人才超级大国,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至今连个诺贝尔奖的影子都看不到,还能怪谁?自己到一边偷着哭去吧 … 中国的科教体制不能不说是全世界最恶劣的,不合理的事太多了,比如博士生的待遇很差,学术上近亲繁殖,教育上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官员待遇远高于教授,中国多数院士的水平只相当美国 2-3 流大学的副教授以下的水平,低水平的人(校长 / 院长)常常要领导高水平的一线教授,等等 … 也许 中国科教体制中最冷血和残酷无情的政策大概是属于年龄歧视 了!在这个国家做任何事都要看年龄。少年出英雄在我们的文化中备受推崇,少年神童,少年大学生,少年博士此类新闻报道是中国报纸新闻中永不褪色的热门话题,我们的文化中似乎非常看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名言,我们是那样的重视开端,起点,但是确无人理睬结果和成功。我们的逻辑是如果一个人 15 岁时考上大学的话,他/她很有可能在 30 岁时可能得诺贝尔奖,而对那些 30 岁才上大学的人有一种无限的心理鄙视,认为这个人无药可救,诺贝奖肯定不会光顾他的,所以像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连大学都读不完却能创造奇迹的人是不会诞生在中国的。 于是在这样畸形的文化心理背景下,中国的人才聘用过程,招生,招工,招聘,招教授,招研究人员全都充斥着年龄歧视,几乎每一项工作都要注明年龄不超过 xx 岁,大多数招聘年龄最大不超过 45 岁,可悲的是中国的科研人才,当你过了 45 之后就没有机会了。 真实的情况是一名科学工作者在 60 岁以前,他 / 她的科学研究,智力,心理,能力都应该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好时光,现在的科学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有难度,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 / 她 45 左右正是智力,经验,思维最成熟的时机,按照我国现行的黑恶的年龄歧视制度,过了 45 岁的人大概就不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了,这是如和何的愚昧,不科学,反道德,浪费人才的恶习,只是直到今天从上到下,从各级职位的招聘,这种赤裸裸的不仁道/反科学的政策在全中国大地大行其道!通行无阻。 一个人成年后,年龄和智力的关系并不成正比,先不要说现在科学研究并不涉及太多的体力工作,更不要说一名 科技工作者 45 岁和 55 岁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显著的差别, 年龄在这里并不重要,一切应该以能力为主 ,找到最优秀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话说回来,对一个单位来说,如果两个人的能力一样优秀,也许更聪明的雇主会选择 55 岁的这一位,因为 55 岁的这一位在 10 年之后会退休, 10 年之内,这个单位的科技项目已在这位 55 岁的科技工作者的领导之下建立了起来,他退休之后正好有位置让出来招聘另外的科研人员开始新的科研相目。而 45 岁的那一位要在 20 年后才能退休,也许 10 内年单位需要开设新的学科,但是能够退休的人并不多,造成人才更新的时间差阻塞现象。 我们的科技要赶上国际水准,就该采纳借鉴别人的长处。 许多发达国家的招聘(特别是科技人才招聘)明确规定,年龄,性别,肤色和种族歧视在任何招聘中都是违法的。 而我国为何要这么肆无忌惮的做着,没有人反对,没有人评估一下,这种畸形的政策对国家的损有多大 ! 图中的美女是作者十分崇赏的电视主持人 Christine   Jansing ,她优雅,智慧,音色柔美,风度迷人,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早上10点节目中作访谈主持人,常常采访很多重要人物,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你如果不去查 Wiki ,你大概看不出 Christine 是生于1957年的,已经是54岁的年纪了,可是她的节目依然十分精采,很吸引人,看不出如果换上另一个20岁的主持人会比她更出色的,这要是在国内非要下课了。这个例子也许可以旁证,任何事情,能力应该是第一的,年龄不该是主要的因素。 希望大家共同呼吁, 早日改变中国科技界的冷血年龄歧视政策和任何其他的歧视政策 ,让每个有才华的人都能人尽其才,为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幸福生活做点贡献。也希望国家早日立法,从根子上除去任何正针对人才的歧视性政策。
21813 次阅读|129 个评论
吴瑞: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dhwang 2011-10-15 13:53
吴瑞基金会:传承吴瑞精神 提携青年才俊 “他们今天的成就很好,我的期望实现了。人才是长久的事,中国有一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25年间,我做的这件事得到一些结果,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吴瑞 北京大学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2007年7月21日 科学网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515.shtm 作者:王丹红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1-10-9 14:31:19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吴瑞基金会:传承吴瑞精神 提携青年才俊 “他们今天的成就很好,我的期望实现了。人才是长久的事,中国有一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25年间,我做的这件事得到一些结果,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吴瑞 北京大学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2007年7月21日 吴瑞纪念基金会日前宣布,第二届“吴瑞国际研讨会”及2011年度“吴瑞奖”颁奖典礼将于2011年10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举行。吴瑞国际研讨会的宗旨是促进亚洲生命科学发展、推动青年生物学家的事业进程。届时,2011年度获“吴瑞奖”的博士生们将与国际知识学者同台做学术报告。 吴瑞是国际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对世界生命科学和中国生命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出生于中国,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他发明出第一个DNA测序法并测出第一个DNA序列;他先锋性发明的DNA重组技术,奠定了今天生物技术产业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他将研究集中到转基因水稻的研究;1981年,他创办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八年间选拔422位中国优秀研究生赴美国留学,为中国培养了整整一代生物学人才;他为中国政府提供过大量如何发展科学的咨询,并为中美两国在生命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的合作架起了一座桥梁。他身后将36万美元遗产捐赠给华人生物学家协会。 2008年2月10日,79岁的吴瑞因心脏病在纽约逝世。2008年4月,吴瑞的学生和朋友们出资、募捐设立吴瑞纪念基金会,美国俄克拉荷马医学研究基金会生物研究部主席孙晓红博士出任基金会主席。孙晓红是首届CUSBEA学生、吴瑞的博士生,她说:“吴瑞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一生致力于推动亚洲生命科学的发展,提携年轻人,基金会设立‘吴瑞奖’,旨在奖励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优秀研究生。我们希望追随吴瑞的足迹,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吴瑞的贡献 “吴瑞是重组DNA技术和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的先驱。多年以来,他和合作者成功研制出耐旱、抗盐碱的水稻基因品种。为了帮助以稻米为主粮的广大地区的人们,他坚定不移地致力于这项研究,从未动摇。他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的科学顾问,对中美两国生物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使用拥有巨大影响力,他是海峡两岸大学和研究机构备受尊敬的人物,他总是提出深思熟虑的建议,他的判断力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 ——沃尔克•沃格特 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教授 吴瑞1928年出生于一个中国现代科学家庭。父亲吴宪早年考取庚子赔款赴美国留学并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1941年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和主任,是我国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母亲严彩韵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营养学硕士学位,是我国最早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女学者。 1949年1月吴瑞随家人来到美国,1950年在亚拉巴马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宾夕法尼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66年成为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教授。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他对基因工程技术发明做出突出性贡献,他第一个发明了DNA测序方法,经其他科学家发展和改进,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大规模DNA测序手段;他发明的联接子和衔接子至今仍然是 DNA克隆基本工具,DNA重组技术导致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建立,他主编的《重组DNA》曾风靡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界。 1980年,吴瑞携家人首次回到阔别31年的祖国。在中国,他意识到食品短缺将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未来面临的严重问题,于是将自己的研究集中到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上,发展出高效水稻转化系统、抗虫、抗旱和耐盐的转基因水稻品种,成为植物基因工程先驱。 在中国访问期间,吴瑞了解到许多亲友和同学都有了正值大学年龄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是送孩子到国外学习,他决定帮助他们。他说,“我很幸运有机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机会。” 1981年初,吴瑞偶然获知哥伦比亚大学的李政道教授启动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便立即向李政道咨询。在李政道的帮助下,他向中国教育部建议:“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发展很快,中国要尽快培养这一领域的年轻科技人才。”同时说服美国100多所大学接受中国留学生,促成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成为一个大型国家公派留美博士生项目。1981年至1989年间,该项目共选派422位优秀的生物学研究生到美国留学。 CUSBEA为中国培养了整整一代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许多当年的CUSBEA学生已经成长为各自所在学术领域的翘楚。比如,首批CUSBEA项目学生袁钧英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当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王晓东1985年考取CUSBEA项目,曾任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终身教授、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如今,王晓东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7年7月21日,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在北京大学举办。CUSBEA学生、M.D安德森癌症中心病理科医生刘劲松发言说:“我想给吴先生汇报,当初我到美国几乎一无所有,如今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也正在为祖国做事。” 薪火传承 “到了吴先生创办CUSBEA的年龄,我深深体会到他当年的感受:我们应该做一个尖兵,在科学的领域里冲锋;我们应当做一个人梯,让年青人踩着我们的肩膀往上攀登;我们应当做一个使者,为中美交流尽一份微薄之力;我们应当不计个人名利,让世界更美好,我们依然豪情万丈,我们依然富于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辜负先生生前的初衷和希望。” ——严聪 CUSBEA学生、美国印北安纳大学医学院教授,2008年2月18日 吴瑞为世界和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他点燃的薪火由他的学生传承。 30年前,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CUSBEA项目成功地打开一扇中美交流的大门,极大地加快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步伐,推动了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进程。如今,时代变迁,中国国内也有非常出色的研究生。为纪念吴瑞在培养中国新一代生物学家方面的杰出贡献,鼓励博士生们在本土将自己塑造成未来生物医学领域的领袖人物,2008年4月,CUSBEA项目的学生和吴瑞的朋友们集资创办了吴瑞纪念基金会,举办“吴瑞国际研讨会”并设立“吴瑞奖”,专门奖励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的华人研究生。 吴瑞纪念基金会根据参选人在生命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贡献和发展潜力,每年评选出10-20位“吴瑞奖”获得者。吴瑞奖包括3000美元奖金、奖章、奖状和吴瑞纪念基金会证书各一份。获奖者还可申请5000美元以内的旅费资助,用于参加国际会议或高级课程。(吴瑞奖评选标准 http://www.raywumemorialfund.org/raywu_prize.php ) 每一年,吴瑞纪念基金会在中国或亚洲其它地区举行“吴瑞奖”颁奖典礼和吴瑞国际研讨会,获奖博士生和国际知名学者同台做学术报告。孙晓红说:“获奖学生能从与吴瑞纪念基金会成员及更多的国际知名学者的交往中不断受益,这是吴瑞奖不同于其它奖项的特点。从2009年首次颁奖以来,已有21位博士生获奖,在吴瑞纪念基金会成员和其他教授的积极推荐下,许多获奖者已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索尔克研究院、霍华德-休斯研究院等世界一流机构深造。我们为能继承、发扬吴瑞先生留下的事业而骄傲。” 目前很多国内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生们对吴瑞奖并不了解,许多人认为获奖者必须在《细胞》、《科学》或《自然》上发表论文才有资格,孙晓红说:“其实不是这样的。尽管确实有获奖者有这样的论文,但没有这类论文的学生也有获奖的。比如,2009年吴瑞奖的获得者李现红是从事护理学研究,她纠正了艾滋病治疗中的偏见。吴瑞纪念基金会寻找的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博士生。” 孙晓虹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吴瑞奖,她说:“我们相信,还有许多学生的质量比我们收到的申请人的质量还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申请,这样更多的优秀学生就有机会获奖。” 更多阅读 《科学》杂志撰文纪念吴瑞教授 科学网推出专题:深切缅怀吴瑞教授 缅怀吴瑞:珍贵照片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争而无道,才困科危!
热度 3 daodezhenjing 2011-10-14 16:36
  我一直把道德的含义认为是顺应自然之道获得。本来也是,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规则的意思,德古代通得,我想这是老子的本意吧,顺应自然之道获得就是道德,违背自然之道获得就是不道德。现在不少人,满嘴仁义道德,却净干些不道德的事,可就是这样,却得不到社会的惩罚,久而久之,社会的主流变味了,看看那些包二奶、找小老婆的人就知道了,他们在这个社会上被看作是有本事的人,也是,有本事你也去找啊!于是这也成了不少人成功的标志。   竞争是发展的前提,但相争而不守规则,必不择手段,最终社会失去低线,争不到者怨恨沸天,争到者整日担心投机被发现,不但人们疲惫不堪,国将不国也。   科学界的乱象由来以久,君不见批判伪科学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可究竟什么是伪科学,谁也说不上来,结果真科学往往也成伪科学了!学术造假层出不穷,庸才成了人才,科技欺诈愈演愈烈,骗到国家的钱成了真本事。到底科技人员的游戏规则是什么?到现在为止,这还是一个豆腐渣工程。听说科学界一直在争论,可争论不出正确的结果管什么用,没有一个符合自然之理的游戏规则,不择手段地获得就是本事,就是公平合理,结果真正的人才得不到支持在下面怨声载道,而那些靠投机本事获得的人则压力重重,长此下去,中国的科学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规则,顺应自然之道的规则,是制止科学乱象的根本,可这个规则什么时候才能够出现,鬼才知道?这样一个事关中国科技未来的大事,怎么不舍得花钱专门立项研究它呢?看看现在的那些新批下来的科技项目,很多都存在着方向性错误,如此无论你花费多少钱,付出多大的努力,也是永远没有结果的,唯一的成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人们此路不通。如今,制定一个客观公平合理的科技竞争规则已经成了科学界的头等大事,如果不迅速解决,科学界的乱象就会泛滥成灾,解决越晚难度越大,难道真要等到大乱时才解决吗?也是,大乱才能有大治,或许现在科技界的乱象还没有到大乱的时候。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216 次阅读|3 个评论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诚聘人才
热度 1 talentblog 2011-10-14 13:50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诚聘人才   人才引进待遇 一、50周岁以下的正教授可享受以下待遇: 1.为符合安居房政策的教授申请高教园区经济适用房指标,并提供30万元购房补贴; 2.安家费(包括搬家费)2万; 3.科研启动经费文科2万元,理工科4万元; 4.解决配偶工作。 二、45周岁以下的副教授可享受以下待遇: 1.为符合安居房政策的副教授申请高教园区经济适用房指标,并提供15万元购房补贴; 2.安家费(包括搬家费)1万; 3.科研启动经费文科1万,理工科2万; 4. 不具备引进条件的配偶可作为学院聘用人员安排工作,年薪3万元至4万元。 三、40周岁以下的博士研究生和45周岁以下的非高校教师系列副高级任职资格人员可享受以下待遇: 1.为符合安居房政策的博士和副高申请高教园区经济适用房指标; 2.安家费(包括搬家费)1万; 3.科研启动经费文科1万,理工科2万; 4. 不具备引进条件的配偶可作为学院聘用人员安排工作,年薪3万元至4万元。 四、特别优秀人才,待遇面议。 五、欢迎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来院工作,具体待遇面议。 ■柔性引进人才及优惠政策 我院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欢迎具有上述专业50-65周岁我院急需的高层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和紧缺的实训指导师不迁人事关系来我院短期工作。 1.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须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训指导、毕业环节指导、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工作;至少承担一门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教学工作,完成教学课时量280课时/学年;完成系部布置的其他工作。考核合格者享受下列待遇: 年 龄 年薪(万元 /年) 职称 ≤ 60周岁 > 60周岁 副高(或博士) 8 6 正高 10 7 正高、博士生导师 12 8 2.实训指导师须履行岗位职责,考核合格者享受下列待遇: 年 龄 年薪(万元 /年) 职称 ≤ 60周岁 > 60周岁 中级职称 (包括技师) 5 4 高级职称 (包括高级技师) 6 5 柔性引进人员均实行坐班制,年薪参照在编在岗人员按10个月计发(除8月、2月外),月薪按年薪的80%预发。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如学年教学课时量达到280课时,且考核合格,则补发余额,考核不合格余额不发;如实际授课超过280课时,超出部分按所在系部课时标准,由系部发放超课时费。在学院工作期间享受在编在岗人员午餐补贴标准,其它福利参照聘用人员发放标准。非市区人员(按学院规定认定)安排校内住宿或享受租房补贴,并享受两次/年的往返路费,报销标准按学院相关政策执行。 鼓励柔性引进人员参加教改和科研工作,凡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名义申报的院级重点及以上课题、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发表的2A及以上论文、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省级及以上重点教材,奖励按学院在编人员同等对待。 我们热忱欢迎您来我院工作! 联系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 联系人:武老师 联系电话:0577-86680010 传真:0577-86680090 邮编:325035 网址: http://www.wzvtc.cn E-mail:rsc@wzvtc.cn E-mail:wzyrsc@126.com 如有意向,请将“ 应聘人员登记表 ”及“个人简历”发送到电子邮箱。 2011 年人才需求计划表 系别 序号 需求 专业 需求人数 学历及职称要求 其它要求 机械系17人 1 骨干教师 机械设计大类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连续3年以上工业阀门设计或制造技术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金属材料成型(高速级进模具设计) 3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高速精密级进模具设计和开发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汽车设计与制造 3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连续3年以上汽车、摩托车配件制造行业,45周岁以下 4 骨干教师 机械制造大类 3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从事数控机床设计或制造技术,45周岁以下 5 骨干教师 数控加工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连续3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6 模具重点实验室专职人员 材料成型(压铸模具方向) 3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压铸模具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7 骨干教师 材料成型(塑胶模具方向)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塑胶模具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电气系11人 1 骨干教师 电机与电器专业(成套电器、工厂供配电方向)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方向)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电气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或现场总线技术方向)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45周岁以下 4 专业带头人 电机与电器专业(高、低压电器研究方向)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 3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历, 45周岁以下 5 骨干教师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方向) 2 硕博研究生并具工程师 3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历,35周岁以下 6 骨干教师 电气工程技术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 3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历,并具备一定的产品研发能力,45周岁以下 7 实训指导师 电工、电子技术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及以上,技师及以上并具市级以上获奖 5年以上本专业实训指导经历,并具备专业的技能等级考辅导能力,35周岁以下 计算机系6人 1 骨干教师 计算机网络技术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工作经历,懂3G、三网合一技术,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5年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CIO经历,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多媒体技术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担任过项目经理,有3个以上的实际项目实施经验,40周岁以下 4 骨干教师 电子商务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5 骨干教师 软件工程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建工系17人 1 骨干教师 建筑学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和国家注册建筑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设计经历,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建筑工程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和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城市规划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或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国家注册规划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设计经历,45周岁以下 4 骨干教师 建筑装饰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装饰设计经历,45周岁以下 5 骨干教师 建筑给水排水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或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6 骨干教师 建筑电气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或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7 骨干教师 建筑暖通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或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暖通设计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8 骨干教师 房地产 1 硕博研究生并具高级职称 3年以上房地产全程策划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9 骨干教师 建筑景观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景观设计经历,45周岁以下 10 骨干教师 工程造价 1 硕博研究生并具高工职称和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 3年以上工程造价相关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轻工系6人 1 骨干教师 鞋样设计或工艺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有制鞋企业实际经验和操作能力,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家具设计与制造或工业设计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博士 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服装工程 3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服装平台或企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工商系5人 1 骨干教师 国际商务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进出口贸易或国际货代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酒店管理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酒店相关专业工作经历,有行业证书,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物流方向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4 骨干教师 市场营销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财会系2人 1 骨干教师 会 计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会计专业工作经历,熟悉会计电算化,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金 融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银行或保险公司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人文系3人 1 骨干教师 文 秘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档案管理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摄 像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及以上并具中级职称及以上 2年以上摄像工作经历,擅长于后期制作或前期拍摄,35周岁以下 公共教学部 1人 1 教 师 数 学 1 硕博研究生 有数学建模特长,35周岁以下 计财处 2人 1 会计 会计、财务管理 2 硕博研究生   成教学院4人 1 骨干教师 会 计 2 硕士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40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机械制造或机电一体化 1 硕士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40周岁以下 3 实训指导师 会 计 1 硕士并具相应的资格证书 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熟悉大、中、小会计实务工作,具有高校实训指导经历,35周岁以下 党院办1人 1 文字秘书 本科211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相关专业 1 硕士研究生 相关工作经历优先,40周岁以下 教学督导处 1人 1 管理人员 教学管理类 1 硕士研究生 具有2年以上高校教学督导管理工作经历,30周岁以下   1 辅导员 专业不限 2 硕士研究生 中共党员,担任班长、团支书及以上干部工作经历,30周岁以下   2 教学秘书 专业不限 4 硕士研究生 30周岁以下 注:1. 特别优秀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可作特殊考虑; 2. 相关专业可作适当考虑。
4090 次阅读|1 个评论
【陈氏微博】对于人才,千万别重点培养,要轻点培养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1-10-11 17:28
  我国对于好不容易冒出来的人才,经常采用重点培养的模式。      对于在国外冒了一下的人才,不管其供职或学习单位是国内还是国外,也是摆出一副要重点培养的架势。   俺们就会跟着长叹一下——   为啥不能轻点培养呢?让他自由发生,非要弄一堆人一堆钱给他吗?那样倒显得很重,但是怕也给坠住了,尤其是脑筋被围观或帮闲的人以及人民的币坠住了,就更麻烦了。   院士们应该提议对人才轻点培养才是,重点培养,估计是真培养不出啥来。
个人分类: 物论|274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请让人才们自己走!
热度 16 boxcar 2011-10-11 08:05
“挖个坑,埋点儿土,数个一二三四五。。。。。。” 这是在干嘛?这是小品《花盆》中黄宏黄大仙在“培养”人民币时口中念的咒语。因为偶然在花盆的土里里发现了钱,就以为钱是从花盆里自己长出来的,然后就开始表演在土里“种”钱,以为钱可以像花一样“长”出来。如今咱中国的诸多已形成政策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不定时出现的针对个别拔尖人才的特殊处理(例如前几天的“非常 6+1 ”——刘嘉亿同学),其思维方式似乎和花盆里“培养钱”多少有些相似之处。 关于 人才,在我以前的博文中已经说过了 N 多话,关于人才培养,大约 2 年前也曾写过一篇“人才的培、养、流”【 1 】,曾很详细地阐述了我对人才相关问题的看法,今天不再赘述。至于斥资多少钱培养多少个“乔布斯”(式领军人物)这样的规划【 2 】,或者发现一个“苗子”就要研究如何重点培养这样的考量【 3 】,过很多年回头再看,可能都不大靠谱。那些 杰出的或者特殊的人才,从来都是自己成长起来的,未必是刻意培养出来的,人们往往只能在看到的是这些人才的成功和成就之后,再去追寻以至于试图重走他们踩出来的路,而不能预先为他们设计道路 。 所以,面对潜在的人才,最好的对策不是为他们规划道路,指挥他们怎样走,而是给他们自由、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走路,在他们跌倒的时候扶上一把,就足够了。 还请注意,仅仅“扶”,而不是在加以控制的“扶持”。 很多处于高位者(为人师、为人领导者),都乐于当伯乐,以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为己任,这固然是好事,但好事做过了,也可能会变成“坏事”。一种不大好的做法是“画地为牢”,坚持把那些已经露出端倪的人才们置于自己的掌控和指引之下,运用经济和政治的手段,很强势地要求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图和模式去成长,结果却只能是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一个“ 6+1 ”同学刚刚横空出世,就有 3 位数学院士联名给教育部写信,建议特殊培养;俺不是数学家,所以俺看到的不是 6+1 ,而是“ 6+ 亿”, 6 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有上亿个,是否都可以特殊培养?!还有许多博友和游客建议“ 6+1 ”同学出国,这其实也是一种“画地为牢”。一定要把自己看好的人才置于自己认为合适的地域(对他们来说也没准是“地狱”)或环境(也可能是幻景)之中,也并不尊重人才的自由成长。 其实,完全不必担心这些“好苗子”,他们是阶段性的成功者,他们可能是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或者先他人一步做出了出色的成果,然而在下一个阶段,或许会有杰出的人会超越他们,要想保持领跑地位,首先需要他们自身努力,其次才是外部环境的支撑。如果早早就确定了未来人才的位次,并冠以“领军人才”的头衔,加以特殊的培养和关注,只能埋没更多的人才。这就像从大山上移植了一棵当下最壮的树苗回家种在园子里,悉心培养,只看着它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却无视满山树林的成长, N 年之后,或许树林中即使有比它更高、更大的树,却被这种刻意的“培养”给忽视了。种在园中的这一棵树,或许只是一种装点,可用之材,无论是打家具、盖房子还是搞烧柴,却还得上山入林。 总之, 给人才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和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氛围,才是能够保障人才茁壮的成长最重要的条件。真的关心人才的成长,就请让人才们自己走! 参考: 【1】 吕喆:谈人才的“培”、“养”和“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77575 【2】 胡自民: 在中国培养 “ 乔布斯 ” 领军式人物,可悲还是可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140do=blogid=495430 【3】 赵明:院士们,请你们放过刘嘉忆同学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15do=blogid=495079
个人分类: 科学网|6065 次阅读|32 个评论
温室里培养不出牛顿和爱因斯坦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10 10:34
  看到科学首页三院士的举才之心,让我倍加感动。可我更想说的是,温室里培养不出人才,如此违背人才规律,只能使大才成为小才,看似好心,实则害人。   说起人才,就需要知道人才的根本。人才的根本是什么?是思想,有超人的见解。而这些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它能从书本上学来吗?它能从实验室看到吗?不能!看看那么大才的经历就知道,真正的思想不是学来的,而是从人与自然或社会的关系中领悟出来的,苦难磨砺人生的道理就在于此。道理很简单,任何科学的突破都要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你顺应了这个规律,就容易出成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是白搭。可自然规律是什么呢?人类的科学史告诉我们,它不是可观察的什么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或者说它描述的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你从生活中去感悟。如果一个人没有不能够深刻地领悟这种规律,就等于瞎子摸象,是找不到发现真理的途径的,只有在这方面有所感悟,你的科研才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看看我们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经常是放在温室里进行,总怕他受到什么障碍,甚至是拔苗助长。这能培养出什么人才?无非是一些弱不禁风的小苗苗,真到了科研上的拼刀拼枪,就毫无用武之地。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管理学博士、硕士,他们在企业中的水平还不普通工人,而象松下、李嘉成则只有小学毕业,却成为管理大家。原因何在?他不懂人性,不懂得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只有你经历过了,才知道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去发挥他们的价值。我们再看看那些最著名的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有一个苦难的环境和复杂的经历,自然的道理是相通的,人生的道理与万物同,理解了人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理解万物的存在,科学家的成就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对这个原理的领悟之上。如果象我们国家这样,仅仅懂得让孩子学习,安排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领悟出什么啊!无非是一些庸才,自己没吃过苦,怎么知道大人们的苦呢?不了解人活着的本质,怎么可能知道万物存在的本质。同样,在大学教育上,只知道培养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却不知道真正的东西不是学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悟出来的,没有好的悟性,学习再好也不过是螺丝钉一个,只能机械地安装到某一个死的东方。难道不是吗?牛顿爱因斯坦学习都不好,可他们却成为科学巨匠,那些学习好的为什么不能呢?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牛顿爱因斯坦那样苦难的环境。看看我国科研的主体,他们有多少是真正为了科学发现来到科研部门的,他们的存在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找一个铁饭碗。在这样的一个安怡的环境里,对自然的原理能有多大的悟性,对科学能有多大的贡献,事实不早就告诉我们了吗?   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不要再只注重学习,注重成绩,注重数字,而要让学生们走入生活,走入社会,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让他们的生活更复杂一些。只有见识了最低层人的挣扎,才能够感受到世界力量的宏大,个体力量的渺小;只有了解更多复杂的人,才能够对人性有深层次的感悟,人嘛,和万物一样,组成物质一样,运动原理一样,认识了人,就知道世界的奥妙了。
26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品和学品有必然联系
热度 6 firesword 2011-10-10 07:46
想当年,提出“又红又专”,结果出现了一大批高精尖的科技人才。现在,红不红不管了,高精尖的科技人才越来越少。从统计规律上看,红和专一定有必然联系。其实,这或许就是人品和学品的必然联系。 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越往上面、往高学历层次走,“人治”的因素越来越多,导师说了算。现在的博导、硕导、教授们,都有两件事:第一是搞科研,第二是培养学生。好的导师是以培养学生为重,兼顾搞科研,有时候要搞科研胜过培养学生,那也是在国家急需这方面的科研成果的时候,而不是只为了个人私利;差的导师是以搞科研,而特别又是能从中谋私利的科研项目,为重,培养学生放在其次,不乏为了他的科研项目,让他的学生连续几年给他打杂,不教给学生些真本事的,而且,为了让学生踏实下来干活,又会以“理想”、“国家需要”、“个人可以得到锻炼”等美丽的面纱笼罩在这些任务上。纵观现在的教育界,从不再提红的指标开始,导师之后者越来越多,导师之前者越来越少。我怀念80年代那时候的教授们,不仅有大量人是人品非常好,德品很高,学识又真的是非常丰富。现在,一代不如一代了。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人品和学品一定有必然联系。又红又专的指标绝对不是某些人想的那么简单。钱学森先生晚年一直在致力于研究中国为何出不了高精尖的人才的问题,我想,这或许是问题的源头之一。 我很少在身边看到红的人,专的人到是有一点,不过不多,而且,他们的能力越大,破坏性也就越大,如果没有红去引导他们怎么发挥自己的力量。
5433 次阅读|9 个评论
千人洋教授——中国妈妈改变了人才模式
marietta 2011-10-9 08:19
不识字的大妈都知道: 要钱自挣,要儿自生。 人才是自己培养出来,不是走穴或是引进来的。 老夫子们赶紧说句正经公道话吧: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我们看看靠这种洋人引进 能不能打造又一个屠呦呦,诺贝尔就算了 曾经听王忠林自己说自己的角色很尴尬,外国人眼里他是中国人,中国人眼里他是美国人 还是饶毅有立场,不是墙头草。 科研大跃进可以休矣 已经是高速铁路人仰马翻了 罪过罪过,中国人在起起伏伏的政绩工程中十年一个劫十年一个劫,一代一代一个坎, 不过看了文革片子才知道自己远比那个时代人幸福,否则我早成反革命了。 自以为会读点书,还是为自己做得了狗屁文章,我真是天真。浮躁的高校氛围,屁股被烙的红红,谁坐的住几十年呢?
1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终于发现中国学者成名成家的捷径
热度 18 daodezhenjing 2011-10-8 10:12
  在中国,科学上一切都是唯西方人马首是瞻,西方的科学比中国发达嘛,让人感觉它们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于是,你的学术能不能得到承认,不是中国人自己说了算,而是要看外国人的脸色。就拿屠呦呦和张亭栋来说,如果没有外国人的承认,他们算什么?恐怕一辈子也难以让中国人了解,更不要说声名成就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少人都是在国内长期默默无闻,只到外国人说,你们国家还有这样的人才啊!中国人自己才知道,于是名啊利啊一切都来了。如果不懂得先让外国人承认的技巧,这些人才只能在中国沉积,甚至到死都没有人知道。如张颖清,发现了生物全息律,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从一介书生成为大学教授,可好日子不长,国际上一直在这方面没有理论上的突破,这个课题沉积了,张颖清一下子就成了众矢之地,受到了多方面的排挤,最后郁郁而终。   可爱的中国啊,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标准对科学家们优胜劣汰,而要看西方人的脸色。中国人老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不能从实践的角度来对科学家们进行评判。看看现在的中国,对学术的评判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西方标准。违背了哪一个都会受到批判,如气功外气的研究,这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可在我国却上升到政治高度,说什么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唯物主义观念,可明眼人都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机械唯物主义全胜的时代,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它把物质和意识定性地区分了。用一个不正确的观念对待科学研究,难道不怕阻碍中国科学的真正发展?同样,在对待中医学问题上,几千年的实践已经很好地说明了问题,可为什么在这里一提到中医,就有那么多人反对呢?不就是它违背了现有科学的标准了吗?我想问问?是实践能检验真理啊,还是有待发展的科学能检验真理?李约瑟很了解中国科学,他说,现代科学不能够作为古代科学的审判台,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远远还没有结束。外国人都能够这样,为什么中国人做不到呢?   人们一直说中国的牛顿和爱因斯坦在哪里?其实它就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而不是那些留了洋的,只是国人用自己的标准把他们埋没了。看看牛顿和爱因斯坦,它们小时候都学习不好,家庭情况也不好,生活艰难,其实也正是这种经历使他们对自然有了深刻的感悟,如果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是很难做出巨大的成就的,因为真正的思想来源于它那份苦难的经历,而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同样,中国的牛顿和爱因斯坦,一定是受过了巨大的磨难,说不定现在还苦难重重,但他们能够将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第二次文艺复兴。可问题就在于,他们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能够脱颖而出吗?我看前途渺茫。不过我希望中国的牛顿和爱因斯坦能够看到这篇文章,中国的大树结的硕果只有到了墙外才香,如果你想不被埋没,就想办法在国外寻找出路吧,只有外国人先承认了,你在中国才有希望!  
2402 次阅读|21 个评论
二流人才要进一流的研究所
热度 7 zhangjinami 2011-10-3 14:21
前体是二流人才也是人才,只是相比一流人才来说,需要进一步培养,而且人的力量要比教育的力量更重要 如果有一个一流人才、一个二流人才、一个一流研究所、一个二流研究所。如果进行排列组合那就是会产生四种可能性:一流人才进一流研究所,一流人才进二流研究所,二流人才进一流研究所,二流人才进二流研究所,这四种组合会产生四种不同的效应,效应分数假设为1、0.75、0.5,0,25.而最终是否成功应该效应分数大于等于0.5 现在有两个人,一个是一流人才,也就是天才,一个是二流人才,是具有开发价值的人才,有两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只能招到一个学生,如果这两个研究生和研究机构进行博弈。研究机构当然希望招到一流人才,当我们进行一下组合,发现如果一流人才进一流研究所,那么只有一个大于0.5,也就是只产生一个人才的成功,可以说对社会只培养了一个人才,而浪费了一个人才,如果一流人才进二流研究所,那么两个都会大于0.5,这样就为社会培养了两个人才。 最这个简单的分析,我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为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应该让一流人才去二流研究所,二流人才去一流研究所。 第二个结论,现在的招生制度不合理,太多的一流人才进入了北大清华,这两所名校,一流人才太多的聚集在一起,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其他的学校作为二流学校,如果能够招到一流学生,对于学校的发展非常的重要,但是往往只能招到二流学生,所以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贡献降低了。
3693 次阅读|8 个评论
观音菩萨是个引进人才
xiaomagecc 2011-10-2 09:42
青城山上有供奉慈航真人,就是观音菩萨,观里的师父说是先道后佛。看来人才只要是真有料,大家都要争相引进的啊! 并非不敬。
个人分类: 感言杂谈|3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顾孝诚:如果没有CUSBEA,在人才方面,我们会蒙受多么大的缺憾。
dhwang 2011-9-30 02:16
昨夜星辰 吴瑞: “吴瑞先生在今年初逝世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他诞辰80周年,缅怀他对世界生命科学和中国生命科学事业的贡献。” 采访手记: 待续 科学时报:2008年7月11日 A版: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3820 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7/208483.html 作者:王丹红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10 23:11:54 如果没有CUSBEA我们会蒙受多大缺憾 ——北京大学纪念吴瑞诞辰80周年侧记 “吴瑞先生在今年初逝世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他诞辰80周年,缅怀他对世界生命科学和中国生命科学事业的贡献。” 7月10日上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纪念吴瑞先生诞辰80周年暨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农业生物技术研讨会与2008年植物发育及分子生物学暑期班上,植物分子学家、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发表了纪念吴瑞先生的演讲。 吴瑞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1928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赴美国,1955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他发明了DNA测序方法以及其他一些DNA克隆技术,为水稻和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奠定了基础。1981年,他创建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为中国生命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吴先生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许智宏说。 已经举行10年的“植物发育及分子生物学暑期班及研讨会”与吴瑞渊源深厚。1998年,时任耶鲁大学副教授的邓兴旺提议在该讨论会前举办一个面向青年学者的讲习班,该提议得到吴瑞的大力支持,并亲自出钱支持。 “在北大,吴瑞精神的化身之一,便是一年一度的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前沿讨论会。一年前,我们就决定利用这次活动为吴瑞先生贺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顾孝诚说。 顾孝诚是CUSBEA项目的中方负责人,与吴瑞的合作和友谊长达28年。她回顾了吴瑞与CUSBEA项目的渊源:一方面去拜访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把CUSBEA做成建国以来在生命科学方面公派留美的第一个大型国家项目;一方面,为解除美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疑虑,规定了考试题目、考卷由美方用英文命题,学生用英文答卷,及格者由美国教授面试,面试合格者再接受一年培训。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CUSBEA项目,或者CUSBEA推迟10年,在人才方面,我们会蒙受多么大的缺憾。”顾孝诚说。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说,吴瑞为留学生回国工作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参与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建立。几年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创立过程曾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和危机,他也积极参与化解;研究所成立后,他在工作中鼓励推动、在发展中建议咨询。 2007年,饶毅和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共同给国务院起草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增加中国研究生的待遇,包括吴瑞在内的50多位学者在上面签名。“这应该是他生命中签名的最后一份提议。”饶毅说。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4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瑞:CUSBEA 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
热度 3 dhwang 2011-9-30 00:03
昨夜星辰 吴瑞: "我们可以预料,在未来的25年里,中国的科学家们将继续做得更好,将会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采访手记 待续 科学时报 2007年7月26日 第四版版面: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424 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772694821625185420.html 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创始人吴瑞: “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 CUSBEA创始人吴瑞: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 作者:王丹红 来源: 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7-7-26 9:44:30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想法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分子生物学教授吴瑞立即向中国教育部建议: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发展很快,中国要尽快培养这一领域的年轻科技人才。为此,他向美国近百所一流大学介绍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并说服它们接受中国留学生,最终促成“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的实施。 从1981年开始实施到1989年结束,CUSBEA项目连续8年派出422人,如今,许多当时的学子已成为当今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为促进中美学术交流、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7月21日,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在北京大学举行;7月24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年会及2007年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授予吴瑞“终身成就奖”,表彰他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在北京期间,吴瑞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专访。 2007年7月2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上,吴瑞与CUSBEA学者亲切交谈。(本报记者 何姣/摄影) 我国近现代生物化学的主要创始人吴宪博士一家:吴宪(前排右),中国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创始人。严彩韵(前排左),吴宪夫人,中国最早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女学者。长子吴瑞博士(左二)是国际知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教授和北京大学生物系兼职教授,协助国内建立了生物工程技术中心。次子吴应博士(右二)是化学家。长女吴婉先和次女吴婉莲均为理学硕士。三女吴婉明博士是放射科专家。(图片来源:吴瑞) [科学时报 王丹红 报道] 1980年3月,在阔别祖国31年后,51岁的吴瑞带母亲、岳母、姐姐、妹妹和太太,第一次回到了故乡。“我们在北京和上海住了一个多月,探望了许多亲朋好友,那时,我的亲友以及高中和大学时代的许多同学都有了正值大学年龄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是送孩子到国外学习。” 这一次,吴瑞帮自己亲戚的一个孩子申请到康奈尔大学学习,为她交了学费,并让她住在自己家里。但是他想:“我能帮助一两个学生,但帮不了50个、100个学生。如果启动一个项目,就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来美国学习,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并且很有帮助的事。”作为康奈尔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吴瑞想帮助更多生物化学专业的优秀中国青年到美国接受博士训练。他说:“我的父母都是在美国接受的研究生和博士训练,他们相信这种训练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家学渊源 吴瑞的父亲吴宪是中国第一代生物化学家。吴宪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1911年赴美国留学,191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学士学位,1919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20年至1941年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和主任。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讲席教授饶毅在《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一文中评价:“奠定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协和医学院生理系的林可胜和生化系的吴宪,他们不仅自己有出色的研究,而且培养和带领了其他研究者。” 吴宪和他所领导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蛋白质变性机理,并开辟了营养研究领域。这两项研究中都有过一位女士的贡献,她就是吴宪在协和医科大学创办生化系初期的合作者和终身伴侣严彩韵。 严彩韵是中国最早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女学者。她1921年获金陵女大学士学位后自费赴美留学,1923年5月获哥伦比亚大学营养学硕士学位,6月启程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助教,1924年12月与吴宪在上海结婚。1949年初到美国后,她曾先后应聘担任亚拉巴马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助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食品保藏部技术副教授。1964年,她到新成立的哥伦比亚大学人类营养研究所工作,为该所建起一个新图书馆,1971年从该所退休后,又应聘任纽约圣路加医院中心医学部营养及代谢组顾问,为中心收集了5000种有价值的期刊,筹建了图书馆,为该代谢中心闻名美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彩韵80岁生日时,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冯德培、周启源、刘思职、吴贻芳等和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均发去贺函,对这位在中美两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表示祝贺。 吴瑞是家中的长子,他还有两位姐姐,一位妹妹和一位弟弟。1949年1月,吴瑞随家人到美国。他说:“我很幸运有机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机会。” 子承父业 十年“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1978年,邓小平提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振兴中华,国家要大批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但在当时,落实这项指示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因为长期封闭,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缺乏了解,不知道往哪里派人;其次,也不知道西方国家的学术机构是否愿意接收中国学生。 1981年初,偶然而又十分幸运地,吴瑞得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启动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这个项目帮助中国物理学专业大学生得以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立即与李政道联系,探询启动类似项目、帮助生物学学生到美国学习的可能性。李政道很欣赏这个想法,并与中国高层官员联络,最终促成了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的诞生。 “CUSBEA的目的是打开美国大学接受中国研究生的大门。”吴瑞说:“1981年时,由于中美之间有30年的隔离,GRE和TOFFL考试尚未在中国展开,美国大学的招生委员会没有可靠的方法来评估中国学生的质量,因此,绝大多数美国大学都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 “当时,中国教育部计划每年派遣30名生物学学生到国外学习,但我认为其中可能只有10名学生能够被美国大学录取,这个数字太小了。因此,我建议教育部将名额从30个增加到300个,这样,可能就有100名学生被美国大学录取。”最后,经过与教育部多次协商,CUSBEA项目的名额确定为每年最多60名。” 还有一个情况是,当时教育部已经有了选拔出国留学人员的学生考试方案。“我认为这套考试方案可能行不通,因为考卷是用中文命题和回答的,而且没有面试。”吴瑞说:“我了解美国大学,因此我提出了一个对美国大学来说更可靠、更可行和更有意义的方案,这套方案包括用英文命题、答卷,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大学,还有代替TOFEL的英语考试。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再进行面试,我每年邀请美国大学的两名教授到中国对通过笔试的学生进行面试,这样,美国大学就愿意接收中国学生了。” 幸运的是,在经过3次长篇通信和1次长途电话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黄辛白终于同意接受吴瑞的考试和面试方案。在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上,吴瑞说:“我很高兴,黄部长是如此的通情达理,愿意尝试一套新系统,CUSBEA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贡献,我向他再次表示感谢!” 在各方的努力下,CUSBEA成为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由中国教育部主持、北京大学时任校长的张龙翔和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顾孝诚任中方协调人。学生则是从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农业部的各自所属单位当年录取的研究生中择优推荐,参加由美国专家命题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考试,中方专家负责阅卷排名,美国专家面试,最后由参加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分别录取。中山大学GELC中心负责对候选学生进行出国前的英语培训。 打开一扇门 20世纪80年代,每所美国大学的报名费在50美元左右,当时的中国学生每人平均要申请4所大学,这笔费用对他们来说太昂贵了。吴瑞致信美国大学,建议免去中国学生的报名费;当学生们被录取后,他又建议美国大学免去学生们的学费;之后,考虑到公派学生的生活费不高,他再次建议美国大学为CUSBEA学生支付生活费。 绝大多数大学同意了吴瑞的建议,因为他们相信按照CUSBEA方法遴选出的学生质量应该是相当好的。 可是为什么美国的大学和教授们愿意这样帮助中国学生呢? 吴瑞说:“美国的大学以教授为主,教授们需要好学生做实验、发表好文章,他们并不在乎学生来自世界的哪个地方,只要学生质量好就能被训练出来,这是双赢的。还有一点,学生们学的是科学,科学不分国界,属于世界,因此在科学的范畴,学生是世界公民,他们作出的贡献也属于世界,虽然当时持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多。” “美国有70多所大学接收CUSBEA学生,平均每所大学每年接收一名或两名学生,这样的负担不是很重。” 从1981年首次招生、1982年首次派遣,到1989年最后一次派遣,CUSBEA项目历经8届,共计422人赴美国70多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为了解CUSBEA学生在美国大学的表现,1983年7月,吴瑞自己设计了一套表格,致信所有招收CUSBEA学生的大学联络人,结果,大多数学校都很满意;1984年7月,他作了同样的调查,结果也是一样的。 参加CUSBEA的学子们向美国大学证明,中国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吴瑞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有许多的优秀生物学学生希望到美国深造,CUSBEA的名额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幸运的是,1982年、1983年到美国大学学习的CUSBEA学生表现非常突出,美国的大学开始注意并欣赏中国高质量的学生,结果,从1984年开始,越来越多自己申请的中国学生被美国大学录取了。换句话说,CUSBEA项目成功打开了一扇鼓励美国大学接收中国学生的大门。” 25年后的今天,许多CUSBEA学生已经成为各自所在学术领域的主流学者。比如,当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王晓东1985年考取CUSBEA项目,如今他是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终身教授、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的研究员,并在200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第一位1949年以后在中国大陆受大学教育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裔科学家。CUSBEA项目首批学生袁钧英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还有许多人进入生物技术领域,成为制药业的骨干或领导,许多人正以不拘一格的形式推动国内的科学教育事业,促进中美学术与产业的合作。 “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7月21日,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在北京大学举行,50多名CUSBEA学生和100多位自1984年起自费出国的学生们欢聚一堂。吴瑞说:“他们今天的成就很好,我的期望实现了。人才是长久的事,中国有一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25年的时间里,我做的这件事得到一些结果,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吴虹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和医学药理系学教授,1984年,她作为CUSBEA的第三批学生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她在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上说:“吴先生在1981年3月24日提出CUSBEA项目的建议,1981年10月4日,教育部就正式宣布了CUSBEA项目的选拔考试,从建议到实施只用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在当年的中国,这样的速度付出多少人的艰辛努力!” 刘劲松1983年入选CUSBEA项目,现在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病理学系副教授,他说:“谢谢吴先生,谢谢CUSBEA项目,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为表彰吴瑞在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在中美学生交流项目中的领导作用,1997年,新加坡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邓兆生(Christopher Tang )博士提议设立吴瑞基金会,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在美华人学者的积极响应。1998年2月,“吴瑞协会”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立。该协会在华人生物学家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为此,“吴瑞协会”2004年更名为“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成为代表北美及其他地区3000多名华人生物学精英的专业组织。 7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年会及2007年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来自北美的160多位生物学家和国内70多位专家、近400位研究生参加会议。现任会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席教授施一公博士说:“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使命,是为华人生物学家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搭建海外与中国生命科学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 谈到对中国未来生物医学事业的希望,吴瑞说:“我们可以预料,在未来的25年里,中国的科学家们将继续做得更好,将会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更多阅读 刘劲松:“谢谢你,改变了我一生的CUSBEA!” 《中国生理学杂志》:中国生理学与医学发展的一个侧影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65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博期间还需要自己申请课题吗?
热度 3 pinjianlu 2011-9-28 17:50
昨天老板说在他这里读博需要自己看文献,然后自己申请到课题,这才算合格的博士,否则都是不合格的。 但是这样读博不知道需要好多年啊?这年头毕业晚了工作都不好找,高校招聘嘛,一般有年龄限制,而且好点儿的大学的招聘简章里,最后面才是博士,前面依次是院士、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一般要海龟,最好是在海外拿到终生教职的大牛。现在土鳖博士已经成了高端人才的毛胚人才了。多呆几年又有何用? 其实学生申请课题的话还是要靠导师的面子,完全靠自己就算申请书写得再好,都有可能是申请不到的。 真的很迷惑现在国产博士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层次,高端人才吗?不太像!
个人分类: 心路历程|4700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看科普人才培养
kepusuowdp 2011-9-28 10:03
一.概述 21 世纪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在未来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科学技术将发挥更加关键性的作用,未来的国际竞争焦点是科学技术,最激烈的应该是人才的竞争。 ”科普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科学素质和科普专业技能、从事科普实践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的部署,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 — 2010 — 2020 年)》,进一步推动全国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科协于 2010 年发布了《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 , 结果显示虽然目前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科普人才的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科普事业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求。这不仅表现在基层科普人才的不足,还表现在高端科普人才的缺口比较大。 而研究生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应该是高端科普人才的潜在资源,也是高端科普人才的重要储备,激励他们在校期间从事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培养高端科普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也指出要“培养科普研究与开发人才。实施科普研究项目资助计划,加大科普研究项目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普研究团队开展科普理论研究。 ”本文试图结合中国科协连续两年来的“提升研究生科普能力项目”对培养科普人才进行分析。 二.提升研究生科普能力项目介绍 为深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年)》各任务,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科普研究,中国科协科普部自 2010 年以来连续设立“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 ” 。在该项目实施期内,总共资助研究生近 90 名,总经费 150 万,资助范围涉及到与科普理论、科普政策和科普史相关研究;与科学素质测评相关研究;基层科普研究进展; 社会热点科普研究; 应急科普相关研究; 与科普创作相关研究等众多方向。其中 2010 年资助项目已经结题,从结题结果和课题承担人员已经发表的成果来看,该资助项目初步达到了既定目标,同时很多课题承担者把该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或者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鼓励研究生积极从事科学传播研究工作具有深远影响。 虽然每个项目只有一个研究生作为课题承担者,但是总体上来看,每个项目都会有 3-5 名同样是研究生的课题组成员,加之指导教师,这样每个项目都会有至少 4 人在从事研究,可以说每个项目都形成了一个小的研究组,以项目的形式带动项目组成员关注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工作。 同时,研究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正规教育,他们从学校课堂中获得了系统性的科学知识,我们如今提倡的是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有机结合,也就是所谓的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通过承担“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 ” ,不仅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使用科学方法,端正科学态度。 三. 当前高校科技传播教育现状 在当前的高校专业设置中 , 还没有科学传播专业 , 科学传播专业还没有被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而实际情况是,有些高校在研究生专业设置中开设了科学传播专业的方向,开展与科学传播相关的课程,同时研究生还参加导师申请的科学传播相关课题研究。本次“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就是以研究生为课题负责人的一个项目,虽然获得资助的课题负责人有着广泛的学科背景,但是绝大多数课题负责人都具有科学传播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础。 另外,从当前科学传播从业者的专业背景来看,大多数从业者都并不是科学传播科班出身的,这种现象当前十分普遍,因为对科普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完全在大学期间完成的,很多都是通过非正规教育实现的。教育终身化也是当前的一个趋势,但是如果把科学传播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专业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从事科学传播工作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更要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四.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的意义 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是培养科学传播后备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在高校研究生中培养科普人才的一个创举,该项目的设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来弥补了高校科学传播专业缺失的空白,笔者认为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从科学传播专业角度来说,通过一系列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科学传播专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参与到该系列研究项目当中,更加激发了高校发展科学传播专业的信心和方向。从而为以后设立科学传播专业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其次,从科普人才培养来看,一个课题可以有 4-5 名研究生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把更多的研究生吸引到了科学传播上来,无论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生是否具有科班的背景,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开始接触科学传播,并且有可能对科学传播产生一定的兴趣,无论他们毕业后是否从事科学传播相关工作,但是至少他们通过参与项目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养,也为培养科普人才提供管理实践平台。 最后,从管理角度来说,作为一个资助项目,更有利于项目管理办公室整体了解全国高校科学传播研究生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设立相关的研究项目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以后设立相关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作为项目管理单位,笔者认为,我们把一批对科学传播有兴趣的研究生纳入了研究视野,对于他们从事科学传播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并激发他们对科学传播的兴趣,提供给他们一定的科学方法。另外,课题承担者在承担项目过程中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便能够获得科学传播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并且可以获得科学传播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以后参与更大的科学传播项目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五.关于研究生科普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目前,该系列项目刚刚设立两年,虽然我们看到了很多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 第一. 该系列项目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还是试探性的,而且很大程度上还是工作性的,因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总结梳理,形成更多的研究成果,把工作实践提升到理论的层次,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第二. 有些课题负责人还没有完全掌握科学传播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只是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问题进行简单地阐述,还没有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在以后的资助工作中,要加强对课题负责人的培训和指导,在申请,开题,中期和结题过程中更加着重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的指导和管理。 第三. 由于该项目实施期限较短,还不能完全掌握课题负责人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因而还不能总结该系列课题对于培养真正的科普人才有多少贡献度,在承担课题的研究生中有多少比例的人真正从事的是科学传播相关工作,因而在今后工作中,应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本书编写组,《科学技术普及概论》,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 2002 年, P270 《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同上 (本文发表于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告显示:高校专任教师二十年激增244%
热度 1 dongzg101 2011-9-25 23:44
报告显示:高校专任教师二十年激增244% 高端人才引进成趋势 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发布了《全国高校人才引进行业数据报告》。报告针对教育部从1991年—2010年公开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国教育在线近年来在线下的市场活动中所作的调查数据,对整个高校教师行业近二十年的发展趋势和高校人才引进的情况做了详细研究。 《报告》显示:就目前中国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而言,无论是高端人才引进还是普通教师人才培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卓越的成绩。 2010年,中国普通高校新增教职工数创历年新低,只有4.51万人,分析认为,这和高校生源下降紧密相关。不过作为高校教学核心的专任教师数量一直稳步增加,2010年高校专任教师比例已达62.28%,二十年间增幅高达244%。同时也是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比例连续第17年增加。 报告指出,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专任教师中,30岁及以下的教师占26.7%,36-50岁之间的教师占26.03%;而到2009年,30岁及以下的教师占27.29%,36-50岁之间的教师占41.93%。另外,56岁及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也从1997年的13.2%,下降到2009年的4.69%。 在高校高端人才引进方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1998年至2009年共有119所高校分十一批聘任了1167位特聘教授、562位讲座教授,26位优秀学者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1729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中,98%的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均以142人的绝对优势并列全国高校长江学者第一名。另外,从“长江学者”地区分布来看,北京地区以515人的绝对优势位居长江学者总数第一名,上海地区以241人位居第二,江苏地区以147人列第三。 此外,据对中国教育在线“全国高校海外人才网络视频招聘会”连续10届参与的求职人才抽样调查显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就业最为关注的五大问题排行依次为:国内的产业环境(28%)、国家及地方的引才政策(占24%)、回国就业的待遇(占24%)、生活环境(占16%)、海外人才“水土不服”(占10%):如人际关系能否适应,回国职称能否与国外职称对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1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当前教育和人才问题说几句狠话
热度 68 wangdh 2011-9-21 12:28
对当前教育和人才问题说几句狠话
对当前教育和人才问题说几句狠话 中国当前的教育和人才政策对国家的未来所造成的危害堪比文革。 中国的教育: 文革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教育复苏和快速发展后,一连串新的问题出现。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多重影响,所导致的新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及其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恐怕不亚于文革。 当今的社会大环境对年轻一代精神的摧毁,是很可怕的。具体表现很多:规矩意识淡薄,传统观念缺失,诚信意识缺失,责任态度缺失。自我意识过足,集体观念不足。索取意识太强,奉献精神太弱。物质享受第一,吃苦耐劳不足。 中国的人才: 文革对中国人才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至今还在引进阶段。新时代条件下由于政策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人才短缺,对中国科技界的影响也不亚于文革。 具体表现也很多:不合理的考核体制对一些边缘传统学科的发展是毁灭性地挑战。人才引进的年轻化 (PI) 、直升飞机式的高职位,对人才成长规律是严重挑战。如果不是从海外引进,中国土地上培养的年轻人很难成长起来。年轻人看不到希望,要么逃避,要么绝望,后果可想而知。读研究生的不是追求兴趣,不是为了科学研究。当今的研究生没有了精神支柱,脑海里能获得学位的那篇 SCI paper 成了全部。 盲目引进人才是造成当前不公和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待遇的悬殊和不公、资源的不平等竞争等对现有群体的心理是一种绝望性的折磨。盲目引进,既是对被引进人才的极端不负责任,也是对被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双重不尊重。
个人分类: 浅论人才|13751 次阅读|109 个评论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诚聘人才
talentblog 2011-9-19 11:23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诚聘人才   人才引进待遇 一、50周岁以下的正教授可享受以下待遇: 1.为符合安居房政策的教授申请高教园区经济适用房指标,并提供30万元购房补贴; 2.安家费(包括搬家费)2万; 3.科研启动经费文科2万元,理工科4万元; 4.解决配偶工作。 二、45周岁以下的副教授可享受以下待遇: 1.为符合安居房政策的副教授申请高教园区经济适用房指标,并提供15万元购房补贴; 2.安家费(包括搬家费)1万; 3.科研启动经费文科1万,理工科2万; 4. 不具备引进条件的配偶可作为学院聘用人员安排工作,年薪3万元至4万元。 三、40周岁以下的博士研究生和45周岁以下的非高校教师系列副高级任职资格人员可享受以下待遇: 1.为符合安居房政策的博士和副高申请高教园区经济适用房指标; 2.安家费(包括搬家费)1万; 3.科研启动经费文科1万,理工科2万; 4. 不具备引进条件的配偶可作为学院聘用人员安排工作,年薪3万元至4万元。 四、特别优秀人才,待遇面议。 五、欢迎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来院工作,具体待遇面议。 ■柔性引进人才及优惠政策 我院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欢迎具有上述专业50-65周岁我院急需的高层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和紧缺的实训指导师不迁人事关系来我院短期工作。 1.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须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训指导、毕业环节指导、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工作;至少承担一门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教学工作,完成教学课时量280课时/学年;完成系部布置的其他工作。考核合格者享受下列待遇: 年 龄 年薪(万元 /年) 职称 ≤ 60周岁 > 60周岁 副高(或博士) 8 6 正高 10 7 正高、博士生导师 12 8 2.实训指导师须履行岗位职责,考核合格者享受下列待遇: 年 龄 年薪(万元 /年) 职称 ≤ 60周岁 > 60周岁 中级职称 (包括技师) 5 4 高级职称 (包括高级技师) 6 5 柔性引进人员均实行坐班制,年薪参照在编在岗人员按10个月计发(除8月、2月外),月薪按年薪的80%预发。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如学年教学课时量达到280课时,且考核合格,则补发余额,考核不合格余额不发;如实际授课超过280课时,超出部分按所在系部课时标准,由系部发放超课时费。在学院工作期间享受在编在岗人员午餐补贴标准,其它福利参照聘用人员发放标准。非市区人员(按学院规定认定)安排校内住宿或享受租房补贴,并享受两次/年的往返路费,报销标准按学院相关政策执行。 鼓励柔性引进人员参加教改和科研工作,凡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名义申报的院级重点及以上课题、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发表的2A及以上论文、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省级及以上重点教材,奖励按学院在编人员同等对待。 我们热忱欢迎您来我院工作! 联系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 联系人:武老师 联系电话:0577-86680010 传真:0577-86680090 邮编:325035 网址: http://www.wzvtc.cn E-mail:rsc@wzvtc.cn E-mail:wzyrsc@126.com 如有意向,请将“ 应聘人员登记表 ”及“个人简历”发送到电子邮箱。 2011 年人才需求计划表 系别 序号 需求 专业 需求人数 学历及职称要求 其它要求 机械系17人 1 骨干教师 机械设计大类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连续3年以上工业阀门设计或制造技术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金属材料成型(高速级进模具设计) 3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高速精密级进模具设计和开发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汽车设计与制造 3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连续3年以上汽车、摩托车配件制造行业,45周岁以下 4 骨干教师 机械制造大类 3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从事数控机床设计或制造技术,45周岁以下 5 骨干教师 数控加工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连续3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6 模具重点实验室专职人员 材料成型(压铸模具方向) 3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压铸模具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7 骨干教师 材料成型(塑胶模具方向)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塑胶模具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电气系11人 1 骨干教师 电机与电器专业(成套电器、工厂供配电方向)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方向)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电气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或现场总线技术方向)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45周岁以下 4 专业带头人 电机与电器专业(高、低压电器研究方向)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 3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历, 45周岁以下 5 骨干教师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方向) 2 硕博研究生并具工程师 3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历,35周岁以下 6 骨干教师 电气工程技术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 3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历,并具备一定的产品研发能力,45周岁以下 7 实训指导师 电工、电子技术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及以上,技师及以上并具市级以上获奖 5年以上本专业实训指导经历,并具备专业的技能等级考辅导能力,35周岁以下 计算机系6人 1 骨干教师 计算机网络技术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工作经历,懂3G、三网合一技术,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5年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CIO经历,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多媒体技术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担任过项目经理,有3个以上的实际项目实施经验,40周岁以下 4 骨干教师 电子商务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5 骨干教师 软件工程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建工系17人 1 骨干教师 建筑学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和国家注册建筑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设计经历,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建筑工程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和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城市规划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或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国家注册规划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设计经历,45周岁以下 4 骨干教师 建筑装饰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装饰设计经历,45周岁以下 5 骨干教师 建筑给水排水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或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6 骨干教师 建筑电气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或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7 骨干教师 建筑暖通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或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暖通设计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8 骨干教师 房地产 1 硕博研究生并具高级职称 3年以上房地产全程策划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9 骨干教师 建筑景观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工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3年以上建筑景观设计经历,45周岁以下 10 骨干教师 工程造价 1 硕博研究生并具高工职称和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 3年以上工程造价相关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轻工系6人 1 骨干教师 鞋样设计或工艺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有制鞋企业实际经验和操作能力,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家具设计与制造或工业设计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博士 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服装工程 3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服装平台或企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工商系5人 1 骨干教师 国际商务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进出口贸易或国际货代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酒店管理 2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酒店相关专业工作经历,有行业证书,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物流方向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4 骨干教师 市场营销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财会系2人 1 骨干教师 会 计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会计专业工作经历,熟悉会计电算化,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金 融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银行或保险公司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人文系3人 1 骨干教师 文 秘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档案管理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并具高级职称或硕博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45周岁以下 3 骨干教师 摄 像 1 全日制本科学历及以上并具中级职称及以上 2年以上摄像工作经历,擅长于后期制作或前期拍摄,35周岁以下 公共教学部 1人 1 教 师 数 学 1 硕博研究生 有数学建模特长,35周岁以下 计财处 2人 1 会计 会计、财务管理 2 硕博研究生   成教学院4人 1 骨干教师 会 计 2 硕士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40周岁以下 2 骨干教师 机械制造或机电一体化 1 硕士研究生 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40周岁以下 3 实训指导师 会 计 1 硕士并具相应的资格证书 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熟悉大、中、小会计实务工作,具有高校实训指导经历,35周岁以下 党院办1人 1 文字秘书 本科211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相关专业 1 硕士研究生 相关工作经历优先,40周岁以下 教学督导处 1人 1 管理人员 教学管理类 1 硕士研究生 具有2年以上高校教学督导管理工作经历,30周岁以下   1 辅导员 专业不限 2 硕士研究生 中共党员,担任班长、团支书及以上干部工作经历,30周岁以下   2 教学秘书 专业不限 4 硕士研究生 30周岁以下 注:1. 特别优秀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可作特殊考虑; 2. 相关专业可作适当考虑。
4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中国学术界最需要什么?
热度 19 wangdh 2011-9-17 08:45
当今中国学术界最需要什么? (王德华) 生物学告诉我们生物是需要适应环境的。生态学告诉我们,环境一直是在变化之中的。环境很重要。环境恶化了,恢复比较困难,尤其是生态关系被毁掉了,更是可怕。生物需要适应环境,方可生存。恶化的环境,生物要适应,就需要改变自己,要世世代代适应,就需要从根上适应。所以,父辈从行为和表型上进行一些改变,子孙辈从遗传特征上就发生改变了。当局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后的真正后果了吗? 人是社会动物,有传统、有文化。文化氛围同样重要。什么是文化?真要一两句话说清楚,自觉没有这个能力。无疑文化是可以对人的行为举止和精神操守有重要影响的,恶劣的文化环境是可以毁掉一代人、一个社会的,“文化大革命”的后果大家还能看得到。 当前中国学术界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环境恶化,文化恶化,精神缺少,物欲横流,权钱交易,急功近利,假大空流行。小圈子、利益共同体,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官员、教授、研究生,都勤勤恳恳地寻觅着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很明显都跑偏了。 所以,当今中国的学术界最需要什么?最需要能够改善环境的人才,需要敢于改变环境的学者,需要改善科研文化的人才,需要敢于挑战当今科研文化的学者。需要踏踏实实的学者,需要引领学界做学问的学者,需要满怀责任和爱心培养学生的学者,需要满怀责任和激情授课的学者。 SCI 论文很重要,对于促进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功不可没。 CNS 论文非常重要,是学者们追求的目标。这作为个体行为,无可厚非,完全符合人的个体需求和发展。学者做学问要有道。追求卓越,不是不择手段,不是投机取巧,更不是坑蒙拐骗偷。我们同样也不可否认,唯 SCI 论,也让中国的一些学者和大学在国际学术界出尽了洋相。唯 CNS 论,让一些学者迷失了方向。 在国家层面,中国的 SCI 论文数量持续高居世界前茅,一直振奋人心。学术质量与之远远不能匹配,也让振奋的心态大大打折。从社会层次上说,个体的追求与国家的追求应该是不同的,虽然在某些方面应该也必须一致起来,但是层次不一样,需求和目标,也不一样。这个区别是需要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执政者清楚的。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7606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三大秘诀联想如何培养帅才
dongzg101 2011-9-16 05:13
联想如何培养帅才 三大秘诀 来源: 搜狐商学院 作者:价值中国网 2011年08月29日10:41   据传段永基曾说,四通之所以比不上联想,在于柳传志给自己选对了杨元庆和郭为两个人。这或许有些偏颇,但也说明,联想的帅才确实是成就今天联想的重要因素之一。柳传志说,自己在企业生存问题基本解决后就开始注意培养接班人问题。那联想究竟是怎样孵化帅才的呢?    第一式:扎鞋垫法   柳传志说,培养战略型人才跟培养优秀的裁缝师是同样的道理,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做西服,而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再做短裤,然后再做长裤、衬衣,最后才是做西装。不能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即使是帅才,也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待到经验和能力都达到时,再给予更高的平台。   神州数码总裁郭为做联想副总裁时不过30岁出头,但他在联想同样是从秘书做起,岗位先后变动达十余次,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类型的业务内容。按郭为的说法,他的工作是从给老板开车门、拎皮箱开始的。后来离开秘书岗位,到公关部做经理。一年后做集团办公室主任经理。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做过业务部门的总经理、企业部的总经理,负责过财务部门的工作,被派到广东惠州联想集团新建的生产基地,也去过香港联想负责投资事务。   而杨元庆1988年到联想集团从推销员做起,两年后成为当时一个不太重要的业务部CAD部门的经理。做业务部经理时,杨元庆利用与美国惠普公司的业务往来关系潜心学习惠普公司的管理,不仅使任职部门的营业额快速增长,而且带出一支优秀的队伍,因工作出色调到联想微机事业部做总经理。在微机事业部,杨元庆使联想电脑市场份额在两年间获得大的飞跃,又被委以重任。就这样,一步一步登上联想集团总裁位置。   柳传志培养杨元庆、郭为的做法:第一,让帅才们逐渐参与决策,参与管理,以在价值观、思想方法甚至工作技巧等诸方面求得一致,同时要求他们不能当被动式接受、传递的齿轮,而是要当主动思考、创造执行的发动机,可以指导,但绝不代替他们自己。第二,先把责权利说清楚,然后放手给他们以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在工作中锻炼成长。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群策群力,企业能避免大的决策失误和经营震荡;二是帅才们有职有权,积极性能调动起来;三是他们独当一面后,柳传志也能腾出时间和精力思考一些关乎公司发展的更重大、更长远的问题。    第二式:赛马法   联想培养帅才的第二个方法是从赛马中识别好马。柳传志说,只有在赛马中才能识别好马,才能发现千里马;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在联想看来,最好的认识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做事。   联想“赛马法”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要有“赛场”,即为帅才提供合适的岗位;要有“跑道”划分,不能乱哄哄挤作一团,必须引导他们有秩序地竞争;要制订比赛规则,即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绩效考核和奖励评估系统。   联想从1994年开始,每到新年度的3?4月间都会进行组织机构、业务结构的调整。在这些调整中,管理模式、人员变动都极大。通过“折腾”,联想给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竞争机会,在工作中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而那些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人就会被淘汰。这就是“在赛马中识别好马”。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联想就开始实施在赛马中识别好马的策略。当时联想人员的年龄结构存在一个很大矛盾,最初创业的一代当时约占总人数的40%,平均年龄46岁以上;另外60%是刚从学校毕业或从社会上招聘来的,平均年龄26岁左右。而30岁到45岁这个年龄层出现了空白。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五年后,当老一代联想人需要退居二线时,联想可能会后继乏人;二是五年后,50多岁的老一代联想人虽没有退居二线,但计算机界的竞争日新月异,从观念上和市场竞争上,联想可能会掉队。   联想意识到了这点后,便开始不断地把年轻人推到前面。在1990、1991年这两年里,虽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年轻人还没获得大家认可,但联想在用人、选拔人才时始终贯彻这一策略。   杨元庆和郭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不断提拔的。1990年郭为任联想业务二部总经理,1991年杨元庆任联想CAD部门总经理。好马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三式:索骥法   柳传志说,接班人问题要早做考虑;办公司就是办人;德才兼备最好,实在不能兼得时,应该将“德”放在第一位;一流的人才都是善于总结的。   联想在创业初期,没有成型的领导素质模型,但有个朴素的要求“德才兼备”。到上世纪80年代末,联想开始将人才分成“三个层次”:好员工:有责任心,能独立完成本职工作的人;骨干或经理:有责任心和上进心,能带领一班人完成工作的人;领军人物(即帅才):有责任心、上进心、事业心,能带领一个团队制定战略,并将战略推向成功的人。联想还把帅才细化为十项全能:很强的适应能力;很强的学习能力;很强的总结能力;很强的沟通能力;很强的决策能力;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顾全大局;实事求是;敢于承担风险,敢于面对困难;勤奋、吃苦。   杨元庆当初是抱着做技术工作的想法进入联想的,但进去后发现自己原来要每天往外跑。结果性格内向、言语不算流畅的杨元庆做起了销售,最后做到了总裁。其适应能力不可谓不强。   而1991年杨元庆所去的CAD部实际上主要代理销售惠普公司的绘图仪。杨元庆从惠普绘图仪的销售中,学会了除了零售和批发之外的另一种销售模式:代理和分销。他开始构想以联想为中心的销售网络。也就是在杨元庆上任的这个月,联想CAD部与中关村的一家公司签订了代理分销售合同。从此,中国IT业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销商。他以这种销售模式使得CAD的销售业绩持续上升,由1991年的3000万元达到1993年的2.3亿元。后来联想在中国市场屡屡打败HP、IBM。   杨元庆在CAD部的成功,显示了他的天赋,那就是善于适应环境,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发现,又善于应用。联想也是在企业不断成长中,逐步完善自己对帅才的要求,形成系统的职业素质要求。最后通过这个成熟的模型,联想先后发掘了陈绍鹏、刘军等新一代帅才。 (责任编辑:鲍春华)
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种种的“人才计划”、“人才工程”是计划经济思维的产物
热度 9 lotusboat 2011-9-13 21:52
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或许是感觉到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的压力,我国的各级政府和部门开始盛行各种人才计划、人才工程,期望藉此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领军人物,甚至于有的省 这两年 还出现了院士培养工程/计划。客观上说, 这些政策执行多年下来, 效果是有的。然而,个人以为,这种做法追根溯源,仍然不出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不利于科学的长期发展和原创性成果的取得。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 和科学发现有着自身特定的规律。 重要科学成果的取得,通常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重要的科学突破和突破,往往不一定限于由官方钦点的人才、重点扶植的团队获得, 尽管他们占据着更多的科研资源 。事实上,不同年龄层面、学科结构的大量科学家构成科学共同体,通过长期的共同的努力,由其中的某些科学家在某些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突破,从而推动某个学科的 显著 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和科学界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在科学管理和资助模式上,不能一再坚持过去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 应该遵循科学的自然规律,为大多数热爱科学、勤奋敬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平等、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发展自己的scientific career;而不是钦点一些重点苗子给予充足的阳光雨露,却放任其他苗子如野草般自生自灭(现在很多单位对青椒们确实是这样对待的)。 在现代科学的长期发展史中,我们未闻哪位作出杰出贡献的大科学家是“人才工程”培养的产物。
7642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国的高考制度该改改了
sfw111 2011-9-11 14:17
在我国,每一年都有近千万人要参加高考,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通过填写几张同样的考卷就基本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这种制度设计简单,看似公平。但从选人用人的角度看我国的高考制度设计太简单化了,它屏蔽了每一个人的个性、素质、理想、道德、是一个唯分数取人、唯记忆力取人的制度,是一个简单而迂腐的制度。 有人说,我国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公平,笔者并不赞成这种观点。在我国古代就有文举人和武举人考试制度,我国古代的统治者都清楚仅仅用八股文考试无法公平选取人才。人的能力是多种因素组成的,记忆力或智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仅仅考核人这一个方面的能力,我们能说这种制度是公平的吗? 高考的目的是什么?高考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个人受公平的大学教育,也不是让每一个通过大学教育的人公平就业。高考的唯一目的就是为社会选拔需要的高端人才,通过大学教育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社会现实看 ,社会劳动本身存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存在科学活动、技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所谓的360行 。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选拔培养人才,而不是用高考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办法选拔人才。 我国的高考制度从选拔智力性人才开始,以培养智力性人才结束。而社会实践中智力性人才的需求面非常窄,于是出现了大学生千军万马考公务员,考企业管理层的奇观,实际上我国的大学教育制度没有摆脱“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90%以上的大学生进不了这些领域的,“学非所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的浪费。 我国的高考制度应该改改了,首先应该改革考试方式,用多种考试方式,智力型人才用考卷,技术型人才用技能,道德型人才用评议,艺术型人才用表演。。。。。。不同的人才用不同的考试方法,要根据每一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拔他们,培养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有,学用一致。 高考制度不要以公平为借口,用简单实用为借口推脱责任。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球文化(6)- 人才
benlion 2011-9-11 12:12
人才计划 - 国家建立创新型、和谐型社会: 一是科学的知识与产业的技术创新,二是人文的精神与民主的法制和谐;在全球化世界,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经验和社会责任、道德的各行各业专业人才。 然而,怎样才能做到使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达到预设的在科学研究上的突破成绩,在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国际品牌产业的卓有成效呢? 人才规划,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1)制度先行,避免资金和人才流失; 2)资金到位,到位指的是用在实处;- 3)人才监督,落实与发挥真才实干。 (以下为“ 海归与当官的随想 ”评论 )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和社区的启蒙思想、文化精神,如果教育不实施,从教育、研究、产业到管理的伦理规范、监督体制,如果设置不健全;那么,创新也好,和谐也好,发展也好,人本也好,很可能就会落空停留在一个名词阶段。
个人分类: 2011|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涯:毁人不倦的老师该向害人不浅的体制讨回公道
热度 1 Helmholtz 2011-9-10 13:15
毁人不倦的老师该向害人不浅的体制讨回公道 作者: 啃咸菜谈天下3 发表日期:2011-9-9 17:02:00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267970.shtml   又是一个教师节,算起来这是第二十七个了。      对于教师的伟大,以及教师待遇的菲薄,我们已经谈得太多了,我不想再说什么了。      我是来泼冷水的。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教育进行反思了。不客气地说,现在的教育并不能培养什么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现在的教育事业,和其它各种各样官办的事业一样,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就是一种灾难。教师们身处其中,人微言轻,收入菲薄,这有值得同情的地方,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教师们在学校做的事情大部分其实都是些破坏社会进步的事。      前两年吧,在广州,小学生开学的时候,有人去采访他们,问他们来上学有什么理想。有个六岁小朋友说: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当贪官。这件事当时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许多人这样那样引经据典,证明现在的孩子堕落了,现在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刻不容缓。其实这是错的,中国的孩子如果堕落,那也不是从今天开始堕落的。广州那个小朋友所说的话,只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一个常识罢了。 一无是处的中国教育 师者负有不可推卸的人为责任      中国人为什么来读书呢?你这种教育,只知死记硬背,只允许学生在标准答案之内答题,能力培养不起来,知识也是鸡零狗碎,你能带给学生什么东西呢?知识本来是很有趣的。但是不管是多么有趣的知识,只要到了中国教师的嘴里,全变成了叫人听起来就烦的可怕的垃圾。为什么?因为它不允许你独立思考,而且它还要考试,而且从老师到家长都只看重考试成绩。这肯定叫人受不了。      至于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国教育也做得不好,中国教育从来不让学生说真话,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专门用来培养伪君子的。记得小时候,叫我们写日记,全是学雷锋做好事之类的。现在虽然不叫我们的孩子写做好事的日记了,但虚伪的本质是并没有改变,真话还是不能讲的。 国人为“屁股”崛起而读书 难怪与之相辅相成的教育制度如此之烂      我们的教育,既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也教不了学生的知识,更培养不了学生的道德。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送孩子去读书呢?没别的,老祖宗说得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能让政府分配个工作,为了能成为吃皇粮的一份子,为了能成为“人民的公仆”。在中国,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读书做不了官,这个书就算是白读了。我们现在考公务员的青年人年年爆满,就是一个证明。这是傻子都知道却又从来不能摆到桌面上说的道理。      如果你是对政治感兴趣,如果你下定决心要为人民服务,那想做官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在中国却并不是这回事,中国人想做官,目的其实就是想贪污。中国的孔教有个传统,叫“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用桌面上的堂皇的话来说,从古到今,官员都应该是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从古到今,官方都是提倡无私奉献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回事,在崇高的口号之下,就是污秽与恶臭。      因为要提倡无私奉献,所以我们国家从古到今的官员,他们正式的收入都是很低的。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的正式俸禄其实只有每个月五斗米。五斗米要养活自己一大家,还要养活衙门里请来的幕僚,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政府给县官还分了一块地,让你自己去种庄稼,但是要想脱贫,基本是不可能的。想生活下去,只有一条路,就是贪污。陶渊明脾气太坏,不想与那些人同流合污,所以最后只能是一走了之。   海瑞是个大清官,这个家伙确实不贪污,搁今天来说,他就是个心理变态,所以他在当县令的时候,为了活下去,需要自己种粮种菜,他从来不舍得吃肉,自己的母亲做六十大寿,他才买了一次肉,估计不会超过两斤。海瑞最后死的时候,没钱买棺材,是发动社会人士捐款,才算给他埋到了地里。      当代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有一个党的好干部叫孔繁森,真的廉洁,到外地出差为了省钱,天天吃面。想救助几个贫困学生,自己没钱,只好去卖血。      有这样的清官,当然是个好事,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可以证明,在中国当清官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当清官常常连生活下去都很费力。这就是我们的干部在贪污方面几乎全军覆没的原因。因为只要你想生活下去,你就没法当清官,你就只能想办法弄一点。要说好干部与不好的干部有区别的话,那也只是贪污多少以及工作是否得力的区别。      这样看起来,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大家都想着要读书做官,要做的官,其实就是贪官。朋友的孩子上了大学,大家去祝贺,祝他学业有成的有,祝他升官发财的有,就是没有人会祝他当清官的。人家好不容易有了当官的可能,你叫别人去当清官,你这不是把别人的孩子往火坑里推吗?      这就是中国的做官文化,大家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官,而且还要做贪官。广州那个六岁的小朋友说长大以后想当贪官,这其实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大多数人没有去做贪官,只是因为他还没有这个资格,而并不是他真的一心只想着党想着人民。      读书的目的既然就是做官,那所有的教学也自然就围绕着奴性来进行了。在中国人课堂上,教师就是绝对权威,独立思考是不受欢迎的。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你不能自己去发挥,不能自己去研究。因为我们是不需要人才的,我们只要奴才就可以了。谁挑战老师的权威,那就是大逆不道。 国家需要温顺的奴才 决定了教师职业就是驯养奴才      为什么要把老师的权威抬得那么高?并不是官方要尊重老师。真的尊重老师,你给他们多加点工资就行了。把老师的权威抬得非常高,这是为培养孩子的奴性。一个不敢对老师说三道四,不敢对老师提意见的人,他长大后到了单位才会老实本分,才不会向领导提意见。      在教学上,不鼓励独立思考,那如何选拔人才呢?那就只好选拔那些会死用功的人才。拚时间,拚消耗,打疲劳仗。我们的孩子是全世界最苦的孩子,为了长大后能做官,从幼儿园开始就过上了牛马不如的生活。小孩子们才八九岁,晚上做作业就要做到十一点,十二点,这样的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残害青少年。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也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的思维,他们考试会得高分,但是走上了社会,走上了工作岗位,却常常是蠢货一个。      不要以为外国人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我看过法国高师文学专业的入学试卷,那个难度,就是我们的博士们也完全无法对付。你必须对文学、对人性有真正深层次的理解,你必须是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你才能考得上去,而且这种独立的见解,绝对是你死用功所无法得到的。他们的那种选拔,才叫真正的选拔,他们那样才能选拔出真正的青年才俊,他们选拔出来的人,将来才可能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独特的创造。而我们的选拔,只能是选拔出一批唯唯诺诺,只知死用功的奴才。我们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在破坏中国的进步。 嬉笑怒骂愚民教育 老师其实也是受害者,也很可怜      最近几十年,我们靠农民工给全世界打工,赚了一点血汗钱,这与我们的教育丝毫没有关系。我们赚的这点钱,是靠牺牲了一代农民工的福利与健康换来的,没有一点点科技含量可言。世界一百强大学里,我们一所也没有。我们的大学,只是一些官僚们玩弄权术的场所。我们的那些大学教授,大部分时间和心思都用在如何跑项目,如何从国家骗钱这个方面去了。我们的大学只会制造学术垃圾,而没有什么创新与发现。长期僵化的体制,让我们的大学教授变成了制造“成果”的机器,至于这个“成果”有没有意义,只有天晓得了。      我也接触过一些大学教授,大部分都是靠熬年龄当上教授的,他们的那一点学术,只能用可笑来评价。上次药家鑫杀人,中央电视台请了一个李玫瑾教授来做访谈。有网友去查了一下她的所谓学术成果,寒酸得叫人笑掉大牙。我估计就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也能鼓捣出这样的学术成果来。大学里这样的东郭先生多得很。      我们没有一种能真正地选拔创新人才的机制,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从根本上说是为培养奴才服务的。英国剑桥大学近一百年来,共获得一百六十多项诺贝尔科学奖;美国近五十年来,共获得八十六项诺贝尔科学奖;而我们中国1949年以来,整整62年,我们没有获得过一项诺贝尔科学奖。据说我们的博士总数已经超越了美国,但是这些博士中很大一部分除了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以外,没有给社会创造任何价值。所以,这样看起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就是一场大笑话。      我们的中学教育,越来越依靠死用功来区分、选拔人才,我们的学生吃尽了苦头,却只学到了一肚子没有意义的所谓知识。我们的这些知识就是一堆屎,做肥料还要费工夫运到地里。我们的高考其实就是在比赛谁比谁更能吃屎,谁能吃更多的屎,谁就赢了。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全部要重新学习,才能适应工作。      我们大部分的大学教师都在折腾,或者都在养老。我们的中学教师、小学教师们则累的要命。他们很用心地在搞教学,很认真的在对待高考,但是因为整个体制出了问题,所以我只能遗憾地说,他们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其实都是在残害青少年、残害中国的未来。这并不是教师本身的过错,我们的教师大多数是诚实正直的,但是身处这样一个只抓升学率的环境里,他们也只能成为腐败教育的帮凶。      没办法,在当代中国,也不只是教师这个行业,其实大部分行业都是在没良心地破坏社会的进步。比如说,当记者的,你不说几句瞎话,你不搞点有偿新闻,你就生存不下去;当警察的,你得罪了头头脑脑,你下场就很悲惨;当官员的,你不会点官场潜规则,你就只好淘汰出局。根本上说,教育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大环境出了问题,教育是没办法独善其身的。我们的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为学生减负也喊了很多年,但至今和反腐败的口号一样是一句空话。这说明,没有政治的改革,就不会有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改革必须与政治的改革相结合。 高考是“教育吃人”的高潮形式 学生再没一丁点个性,成为流水线产品      现在高考是一个害人的制度,是一个制度化迫害青少年的制度,是一个把我们的年轻人培养成奴才的制度,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制度。但是只要我们这样一说,有许多人就跳出来反对。他们最大的一个理由是:当年毛泽东取消了高考,这个社会不是更不公平吗?      毛泽东取消高考,搞推荐制,为什么不行?因为大的社会环境没有变。我们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不管能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我们一样分配到各个单位过上稳定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大学就成了大家都要钻营的一件事,这就让我们的推荐制变成了腐败的滋生地。      其实美国也搞推荐制,他们的社区或者是老师出具一份推荐信是非常重要的事,直接影响高校是否录取你这个人。在他们那里为什么没有因此滋生腐败?因为他们国家不存在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庞大的官僚机构。他们的官员是民选的,除极少数位置,他们没有终生的铁饭碗可拿。学校里毕业的出来的人,你没有本事,不管你学位多高,你都找不到工作。记得好多年前看过一个新闻,我们的媒体嘲笑美国的教育无用,说是有一个美国式书呆子,读了三所大学,拿了三个学位,结果还失业在家。其实这没什么好嘲笑的,这正表明他们的教育很讲实效,你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根本就没有地方用你。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人去钻营上大学的。如果我们的官员也实行民选,那我们的教育改革马上就顺理成章了。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就是实现美国式的教育。这听起来有点崇洋媚外,但是没办法,人家确实做得好。      我们的教育直到今天还很传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们的高考其实是封建科举的一个残余。1911年满清倒台,我们割掉了辫子,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无形的辫子还保留着,高考就是这样一条无形的辫子。 为民族前途点一盏微薄的烛光 祈求照亮良心的位置      什么时候能彻底割掉中国人无形的辫子?      不知道。大部分中国人都缺少逻辑思维能力,中国的愚民教育时间实在太久远了。      我们的教师们很辛苦,我们的教师们爱岗敬业,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确实是一种害人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我们的教师工作得越努力越认真,他们对社会进步的破坏作用就越大。      在我的周围,有许多可怜巴巴的孩子,每天做作业要做到十一二点,学些根本就是无用的所谓“知识”。我一想到这些受尽了摧残的孩子,我就觉得,我必须要为我们的孩子说几句话!至于别人对我的咒骂,我只能报以冷嘲了。      教师节,不合时宜地发了一通牢骚,但内心也还是为我们的民族前途着想。 结束语   一个残害自己孩子的民族,将永远没有未来!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20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不拘一格降人才
censambao 2011-9-8 02:17
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068-3.shtm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人民图片) 图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埃塞俄比亚学者。(记者 温宪摄)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留下是为了给回国加分 遇到萨尔瓦多小伙子乔温尼时,他正在与学校一街之隔的快餐店打工,做兼职收银员。看到店里客人不多,记者便跟他聊起来。今年20岁的乔温尼留学美国已有两年,在洛杉矶近郊的帕萨迪纳城市学院修读动漫专业。“毕业后想留在美国工作吗?”“想呀,学我这个专业的还是在美国更有发展前途。”“打算去什么公司呢?”“想到好莱坞闯荡。” 像乔温尼这样学成之后有意进入美国企业“闯荡一番”的外国留学生不在少数。在南加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来自中国北京的留学生小陆告诉记者,外国留学生大多奔着美国高质量的教学水准而来,对自身都有比较高的期望。“如果毕业后能有进入美国公司工作的经历,无疑会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洞察美国文化,为今后回国发展‘加分’。” 去年11月,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题为《打开大门》的年度报告显示,2009至2010学年,在美国各类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到了创纪录的69万人,选修最多的专业是商业管理,接下来是工程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读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也不少。在这些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内,美国拥有许多享誉世界的企业或科研院所,无疑对这些专业的留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外国学生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的理由依次为:“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大的学术自由”、“更高的生活质量”、“家人或朋友在美国”、“生活伴侣不愿离开美国”、“为子女创造更多机会”等。不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留美工作的初衷并不一致。 对研究报告中的留学生来源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欧洲和加拿大的生活水平、发展程度与美国差异不大,愿意留下来的欧洲和加拿大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仅仅出于美国就业机会好于自己的国家。拉美国家与美国地理位置接近,因此拉美留学生也较为看重美国的就业机会。换言之,一旦本国就业机会好转,这些地区的留学生可能轻而易举地选择回国。而对亚洲留学生来说,之所以愿意留美工作,更多出于生活水平、学术自由和生活质量的考虑。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校长顾问冯毅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正是美国企业重视研发、鼓励创新、容忍个性、较少论资排辈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原因,吸引着许多亚洲国家的留学生留下来工作。不过,他也十分同意中国留学生小陆的看法,认为许多亚洲国家留学生选择留下来,其实不过是为将来回国打算,毕竟有了在美国工作的经验后,回国求职或创业就会更有竞争力。 美国杜克大学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化研究中心主任韦维克·瓦德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判断。瓦德瓦在谈到自己做过的一个课堂调查时说:“数年前,当我问外国留学生是否计划留在美国时,几乎每个人都会举手,但现在学生们竟然大多茫然地看着我。”瓦德瓦2009年出版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只有6%的印度学生和10%的中国学生希望永久留在美国。60%的美国工程学博士学位授予了外国留学生,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美国公司只是想获得经验后回国,这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人才流失。 争夺“智缘政治”制高点 21世纪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智缘政治”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地缘政治”。为推动走出高失业率等经济困境,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8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及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宣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能够在美国高失业率领域进行投资和创业的外国人才。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纳波利塔诺表示:“美国必须继续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以使他们的天赋、技能和创意投资于美国经济增长,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局长梅奥卡斯说:“美国有着长期欢迎有创造性的企业家和熟练工人来美国的丰富历史,这些人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新的技术进步为美国经济带来动力。新的优惠政策旨在使得高技能人才更容易在美国创办公司,为美国增加就业。”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来自海外移民的闸门呈现“一紧一松”的态势。对于大量来自拉美国家的非法移民,或曰“无证件工作者”,奥巴马政府不仅大门紧闭,还加紧驱逐。对于“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美国则放低门槛,极力引进。根据最新公布的优惠政策,外国企业家和在艺术、科学和商业等方面拥有杰出能力的外国人在申请EB—2移民签证时无需提供美国公司聘书和劳工部证明,只要申请人证明其获得该签证将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能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即可。美国移民局还将改进向外国企业家、特殊人才颁发H—1B非移民工作签证的工作,以吸引更多有创业意向或已在美开办公司的外国人在美居留和创业。如果一个外国人已在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凭此就可以申请获得H—1B签证。美国移民局还将提高吸引外国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审批速度和效率。 纳波利塔诺的“美国必须‘继续’吸引全球人才”一语,点出此举并非始于今日。在美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国移民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人力与智力资源。美国通过“吸引”全球人才,节省了偌大的教育成本,却赚取了难以计数的丰厚利益。在“吸引”的举措中,移民机制的适时调整成为美国争夺全球人才的利器。上世纪末,当计算机等类专门人才和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成为争夺对象时,美国国会于1998年9月决定增加每年发放来美工作的H—1B签证数,由原来的每年4万增至6.5万,至2000年每年增至10万。此次,美国在颁发H—1B等签证问题上“继续”延续“吸引”之举,旨在新的一轮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掌握主动权。 在新的争夺全球人才的攻势中,美国政府实用性更强,政治意味也更为浓重。在奥巴马竞选连任的道路上,最大的难题是经济。在复合型的经济难题中,目前高达9.2%的高失业率成为痼疾之一。半年前,奥巴马提出“创业美国”倡议,要求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创业障碍,鼓励创业和创新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是奥巴马政府这场新的人才攻势目标所在。 范例 苹果——强调独一无二 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认为,员工在苹果公司所做的事情是他们在别的公司无法做的,这种独一无二性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优势所在。由此,他创造了为改变世界而奋斗的企业文化,用宏大的目标赋予员工们所需要的价值观,鼓舞他们创造奇迹。员工们也十分信仰公司的追求,因此,工作主动性很强。 当然,股权激励制度也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一个亮点。1996年,苹果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员工对公司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很多人决定离开。为了留住员工,乔布斯说服董事会将股票低价出售给员工,让员工成为公司股东,用股权奖励代替了大部分现金奖金。结果是,公司所有员工都拥有薪水和股票,员工也从股票上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在留住员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王云娜) 礼来——吸引全球人才 礼来制药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在其美国公司总部内,有大约1.75万名员工,其中10%的出生地是在美国之外的地区,总部的执行领导团队有约50%来自于美国之外的地方。在总部办公室大约可以听到50种不同的语言。 礼来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艾博来说,如果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多样化的人才,礼来无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公司招聘人才的模式是:一方面从顶尖的院校、研究所中挑选合适的应聘者;另一方面会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技术是不是适合礼来,以及是否认同礼来的企业文化。 “尊重每一个人”是礼来的核心价值之一。礼来制定统一标准的福利政策,以显示公平性;公司注重人才输送通道,给员工提供一个全面的培训和发展计划。(王恬 张旸) 反例 通用——忽视人才使用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石油危机深化背景下惨淡经营。公司前董事长罗杰举起改革大旗,深挖财力,尝试最广泛的技术革新。然而,他忽视了最根本的因素——人的因素,他更看重的是机器技术及其自身的能力。 罗杰担任董事长后,大量辞退员工,抛弃传统流水线,应用先进技术,并开发出一套机器人生产系统,妄想用机器代替人的创造力。当员工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心灰意冷、毫无战斗力,因为他们知道生产越高效,意味着他们离下岗的日子就越近。此外,罗杰取消其前任常开的定期股东讨论会,对他人建议和意见充耳不闻。就这样,罗杰把他自己从大家中孤立出来,对股东、员工和顾客的需求漠不关心、一意孤行。 技术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人的参与,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应用。面对罗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工人和公司其他高管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最基本的动力。1987年上半年,轿车与卡车国内市场占有率降至35%,是通用公司半个世纪以来市场占有率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进行大量的技术投资,通用汽车公司从国内汽车业成本最低厂家变成了成本最高厂家,且毫无竞争优势。 通用汽车曾被美国媒体称为“美国的心跳”,可见通用在美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但今天,“美国的心脏停跳了”,其背后原因多多,但通用对人才的长期不合理运用是最致命的。(曾育雯)
个人分类: 他文共赏|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热度 1 xie44025 2011-9-7 23:31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人民图片) 图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埃塞俄比亚学者。(记者 温宪摄)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1 2 3 下一页
23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教育是只有顺从和听话的人才能通过的滤网
热度 1 zls111 2011-9-7 00:59
5.2. “教育是只有顺从和听话的人才能通过的滤网” (1991) (乔姆斯基 1991) 转载: http://www.chomsky-in-asia.info/onchomsky/?p=51 你曾提出“知识分子是民众中思想被灌输得最多的一群人…是最容易轻信宣传的那群人”。你解释说受到良好教育的阶层是“意识形态的经理人”,“控制着信息传播” 的同谋。为什么存在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如何能改变这种状况? ‘ 知识分子’ 这个词必然意味着他具有以下特点;即所谓的知识分子都是那些穿过了各种各样的门槛或滤网,最终充当文化经理人的人。除了这些人之外,也有许多人同样聪明,或者更聪明,更独立,更有思想,但因为他们没有穿过这些门槛,因此我们不把他们叫做知识分子。 事实上,这个过程从小学就已经开始了。 下面我们说具体点。你和我都上了很好的研究院,在顶尖的大学任教,我们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我们很听话。也就是说,你和我,以及其他和我们类似的人,能够到达今天的地位是因为我们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听从指挥。如果三年级时,老师让我们做某一件傻事,我们不会说“你看看,这件事情多么可笑,我才不做呢。”相反,我们会按他说的去做,因为我们想顺利升到四年级。我们会说“看,去做,别管它,老师是个傻子,去做,你会有进展的,不用担心。”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都这样,工作之后也是如此。在研究院,老师告诉你“看,不要研究那个东西,那个想法是错误的。你为什么不研究这个呢?你会有进展的。”不论这种命令以何种形式出现,包括很含蓄的形式,你都已经让自己被业已存在并一直试图塑造你的权威所塑造了。 有些人就是这样做的。他们顺从、听话,他们接受并且执行了命令,最终爬到了很高的位置——经济经理人,文化经理人,政治经理人。但是,你我的班上也有人没有这样做。三年级时,一旦老师要他们做某事,他们说“那样做太傻啦,我不会去做。” 这些人思想更为独立,对于这些人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行为问题”。你不得不采取某种方法来对付他们,把他们送去看精神科,或者让他们接受特殊教育,或者把他们踢出教室,最后他们只能贩毒或是干别的。事实上,整个教育系统满是这种形式的滤网,只有顺从和听话的人才能通过。 在职业生涯中,这种滤网也一直存在。假设你是个记者,你打算写一篇文章曝光某个身处高位的人物的问题,而另一个人写的文章则满足了那些身处高位的人的需求,谁会成为办公室的头头立见分晓。过滤就是这样实现的。成功跻身于受尊敬的“知识分子”行列的当然不会是那些想要颠覆现有权力结构的人。他们只能是那些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服务于现有权力结构的人,或者至少是保持中立的人。那些喜欢唱反调的不会被称作知识分子,他们被称作疯子,或癫子,或“边缘的狂人”,正如麦克乔治.邦迪的用的词。 他说“有人明白我们必须去印度支那作战,只是在战术上意见有所不同,还有些边缘的狂人则认为侵略其他国家是错误的”(他的言论刊登在《外交事务》——一个主流媒体上面)道理就是这样。有些两侧的狂人不愿意接受权威,因此他们一直是边缘的狂人,不是知识分子、受尊敬的知识分子。当然,情况并非百分之百是这样,这只是趋势,很强的趋势,而且被其它趋势所强化。 (吴庄译,李行德校) “Education” as filtering toward submissiveness and obedience Noam Chomsky (1991) You have suggested that “intellectuals are the most indoctrinated part of the population…the ones most susceptible to propaganda.” You have explained that the educated classes are “ideological managers”, complicit in “controlling all the organized flow of information”. How and why is this so? What can be done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Well, there is something almost tautological about that; that is, the people we call intellectuals are those who have passed through various gates and filters and have made it into positions in which they can serve as cultural managers. There are plenty of other people just as smart, smarter, more independent, more thoughtful, who didn’t pass through those gates, and we just don’t call them intellectuals. In fact, this is a process that starts in elementary school. Let’s be concrete about it. You and I went to good graduate schools and teach in fancy universities, and the reason we did this is because we are obedient. That is, you and I, and typically people like us, got to the positions we’re in because from childhood we were willing to follow orders. If the teacher in third grade told us to do some stupid thing, we didn’t say, “Look, that’s ridiculous. I’m not going to do it.” We did it because we wanted to get on to fourth grade. We came from the kind of background where we’d say, “look, do it, forget about it, so the teacher’s a fool, do it, you’ll get ahead, don’t worry about it.” That goes on all through school, and it goes on through your professional career. You’re told in graduate school, “Look, don’t work on that; it’s a wrong idea. Why not work on this? You’ll get ahead.” However it’s put, and there are subtle ways of putting it, you allow yourself to be shaped by the system of authority that exists out there and is trying to shape you. Well, some people do this. They are submissive and obedient, and they accept it and make it through; they end up being people in the high places—economic managers, cultural managers, political managers. There are other people who were in your class and in my class who didn’t do it. When the teacher told them in the third grade to do X, they said, “That’s stupid, and I’m not going to do it.” Those are people who are more independent-minded, for example, and there’s a name for them: they’re called “behavior problems.” You’ve got to deal with them somehow, so you send them to a shrink, or you put them in a special program, or maybe you just kick them out and they end up selling drugs or something. In fact, the whole educated system involves a good deal of filtering of this sort, and it’s a kind of filtering toward submissiveness and obedience. This goes on through professional careers as well. You’re a journalist, let’s say, and you want to write a story that’s going to expose people in high places, serves the needs of people in high places; you know which one is going to end up being the bureau chief. That’s the way it works. So in a way there is something all most tautological about your question. sure, the people who make it into positions in which they’re respected and recognized as intellectuals are the people who are not subversive of structures of power. They are the people who in one way or another serve those structures, or at least are neutral with respect to them. The ones who would be more subversive aren’t call intellectuals; they are called wackos, or crazies, or “wild men in the wings”, as McGeorge Bundy put it when he said, “There are people who understand that we have to be in Indochina and just differ on the tactics, and then there are the wild men in the wings who think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carrying out aggression against another country.” (He said that in Foreign Affairs— a mainstream journal.) But that’s the idea. There are wild men in the wings who don’t accept authority, and they remain wild men in the wings and not intellectuals, not respected intellectuals. Of course, this isn’t 100 percent. These are tendencies, actually very strong tendencies, and they are reinforced by other strong tendencies. —————————————– * 这个访问记录了乔姆斯基和南弗罗里达州大学奥尔孙和菲格里两位教授的对话,取自“语言、政治和作文”,愿文发表于《高级作文学刊》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osition 11.1, 4-35,收录于卡洛斯。奥特洛(主编),《乔姆斯基论民主和教育》,2003,洛特里奇法莫尔出版社。 麦克乔治.邦迪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参与制定美国对越南的政策。
18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dongzg101 2011-9-6 23:10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人民图片) 图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埃塞俄比亚学者。(记者 温宪摄)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留下是为了给回国加分 遇到萨尔瓦多小伙子乔温尼时,他正在与学校一街之隔的快餐店打工,做兼职收银员。看到店里客人不多,记者便跟他聊起来。今年20岁的乔温尼留学美国已有两年,在洛杉矶近郊的帕萨迪纳城市学院修读动漫专业。“毕业后想留在美国工作吗?”“想呀,学我这个专业的还是在美国更有发展前途。”“打算去什么公司呢?”“想到好莱坞闯荡。” 像乔温尼这样学成之后有意进入美国企业“闯荡一番”的外国留学生不在少数。在南加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来自中国北京的留学生小陆告诉记者,外国留学生大多奔着美国高质量的教学水准而来,对自身都有比较高的期望。“如果毕业后能有进入美国公司工作的经历,无疑会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洞察美国文化,为今后回国发展‘加分’。” 去年11月,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题为《打开大门》的年度报告显示,2009至2010学年,在美国各类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到了创纪录的69万人,选修最多的专业是商业管理,接下来是工程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读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也不少。在这些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内,美国拥有许多享誉世界的企业或科研院所,无疑对这些专业的留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外国学生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的理由依次为:“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大的学术自由”、“更高的生活质量”、“家人或朋友在美国”、“生活伴侣不愿离开美国”、“为子女创造更多机会”等。不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留美工作的初衷并不一致。 对研究报告中的留学生来源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欧洲和加拿大的生活水平、发展程度与美国差异不大,愿意留下来的欧洲和加拿大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仅仅出于美国就业机会好于自己的国家。拉美国家与美国地理位置接近,因此拉美留学生也较为看重美国的就业机会。换言之,一旦本国就业机会好转,这些地区的留学生可能轻而易举地选择回国。而对亚洲留学生来说,之所以愿意留美工作,更多出于生活水平、学术自由和生活质量的考虑。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校长顾问冯毅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正是美国企业重视研发、鼓励创新、容忍个性、较少论资排辈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原因,吸引着许多亚洲国家的留学生留下来工作。不过,他也十分同意中国留学生小陆的看法,认为许多亚洲国家留学生选择留下来,其实不过是为将来回国打算,毕竟有了在美国工作的经验后,回国求职或创业就会更有竞争力。 美国杜克大学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化研究中心主任韦维克·瓦德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判断。瓦德瓦在谈到自己做过的一个课堂调查时说:“数年前,当我问外国留学生是否计划留在美国时,几乎每个人都会举手,但现在学生们竟然大多茫然地看着我。”瓦德瓦2009年出版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只有6%的印度学生和10%的中国学生希望永久留在美国。60%的美国工程学博士学位授予了外国留学生,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美国公司只是想获得经验后回国,这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人才流失。 争夺“智缘政治”制高点 21世纪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智缘政治”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地缘政治”。为推动走出高失业率等经济困境,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8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及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宣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能够在美国高失业率领域进行投资和创业的外国人才。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纳波利塔诺表示:“美国必须继续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以使他们的天赋、技能和创意投资于美国经济增长,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局长梅奥卡斯说:“美国有着长期欢迎有创造性的企业家和熟练工人来美国的丰富历史,这些人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新的技术进步为美国经济带来动力。新的优惠政策旨在使得高技能人才更容易在美国创办公司,为美国增加就业。”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来自海外移民的闸门呈现“一紧一松”的态势。对于大量来自拉美国家的非法移民,或曰“无证件工作者”,奥巴马政府不仅大门紧闭,还加紧驱逐。对于“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美国则放低门槛,极力引进。根据最新公布的优惠政策,外国企业家和在艺术、科学和商业等方面拥有杰出能力的外国人在申请EB—2移民签证时无需提供美国公司聘书和劳工部证明,只要申请人证明其获得该签证将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能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即可。美国移民局还将改进向外国企业家、特殊人才颁发H—1B非移民工作签证的工作,以吸引更多有创业意向或已在美开办公司的外国人在美居留和创业。如果一个外国人已在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凭此就可以申请获得H—1B签证。美国移民局还将提高吸引外国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审批速度和效率。 纳波利塔诺的“美国必须‘继续’吸引全球人才”一语,点出此举并非始于今日。在美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国移民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人力与智力资源。美国通过“吸引”全球人才,节省了偌大的教育成本,却赚取了难以计数的丰厚利益。在“吸引”的举措中,移民机制的适时调整成为美国争夺全球人才的利器。上世纪末,当计算机等类专门人才和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成为争夺对象时,美国国会于1998年9月决定增加每年发放来美工作的H—1B签证数,由原来的每年4万增至6.5万,至2000年每年增至10万。此次,美国在颁发H—1B等签证问题上“继续”延续“吸引”之举,旨在新的一轮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掌握主动权。 在新的争夺全球人才的攻势中,美国政府实用性更强,政治意味也更为浓重。在奥巴马竞选连任的道路上,最大的难题是经济。在复合型的经济难题中,目前高达9.2%的高失业率成为痼疾之一。半年前,奥巴马提出“创业美国”倡议,要求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创业障碍,鼓励创业和创新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是奥巴马政府这场新的人才攻势目标所在。 范例 苹果——强调独一无二 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认为,员工在苹果公司所做的事情是他们在别的公司无法做的,这种独一无二性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优势所在。由此,他创造了为改变世界而奋斗的企业文化,用宏大的目标赋予员工们所需要的价值观,鼓舞他们创造奇迹。员工们也十分信仰公司的追求,因此,工作主动性很强。 当然,股权激励制度也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一个亮点。1996年,苹果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员工对公司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很多人决定离开。为了留住员工,乔布斯说服董事会将股票低价出售给员工,让员工成为公司股东,用股权奖励代替了大部分现金奖金。结果是,公司所有员工都拥有薪水和股票,员工也从股票上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在留住员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王云娜) 礼来——吸引全球人才 礼来制药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在其美国公司总部内,有大约1.75万名员工,其中10%的出生地是在美国之外的地区,总部的执行领导团队有约50%来自于美国之外的地方。在总部办公室大约可以听到50种不同的语言。 礼来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艾博来说,如果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多样化的人才,礼来无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公司招聘人才的模式是:一方面从顶尖的院校、研究所中挑选合适的应聘者;另一方面会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技术是不是适合礼来,以及是否认同礼来的企业文化。 “尊重每一个人”是礼来的核心价值之一。礼来制定统一标准的福利政策,以显示公平性;公司注重人才输送通道,给员工提供一个全面的培训和发展计划。(王恬 张旸) 反例 通用——忽视人才使用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石油危机深化背景下惨淡经营。公司前董事长罗杰举起改革大旗,深挖财力,尝试最广泛的技术革新。然而,他忽视了最根本的因素——人的因素,他更看重的是机器技术及其自身的能力。 罗杰担任董事长后,大量辞退员工,抛弃传统流水线,应用先进技术,并开发出一套机器人生产系统,妄想用机器代替人的创造力。当员工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心灰意冷、毫无战斗力,因为他们知道生产越高效,意味着他们离下岗的日子就越近。此外,罗杰取消其前任常开的定期股东讨论会,对他人建议和意见充耳不闻。就这样,罗杰把他自己从大家中孤立出来,对股东、员工和顾客的需求漠不关心、一意孤行。 技术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人的参与,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应用。面对罗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工人和公司其他高管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最基本的动力。1987年上半年,轿车与卡车国内市场占有率降至35%,是通用公司半个世纪以来市场占有率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进行大量的技术投资,通用汽车公司从国内汽车业成本最低厂家变成了成本最高厂家,且毫无竞争优势。 通用汽车曾被美国媒体称为“美国的心跳”,可见通用在美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但今天,“美国的心脏停跳了”,其背后原因多多,但通用对人才的长期不合理运用是最致命的。(曾育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新闻
BMK 2011-9-5 16:31
这是一篇旧文,因为刚才看到一位网友上传《谁说狗咬人不是新闻》(大概如此,记不清了),感到此文还有价值,贴在下面。 1990年前后,《长春晚报》社会新闻栏刊登了一个豆腐块,报道了一件人咬狗的事。内容大致是:一个人醉卧街头,受到一只流浪狗的骚扰。该醉汉大怒,张口将狗咬伤,该狗狼狈逃窜,云云。这件新闻受到我的关注,我将那张报纸收藏起来,准备作研究的资料。因为专业与生计,二十年来,我一直没有时间着手进行这项研究,辗转中,那张报纸也找不到了,但事情却一直藏在心里。 熟识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记性不好。用电脑技术来解释,就是我的头脑能够容纳的信息太少,好比一个内存较小的电脑,只能存最必需的资料,否则会造成运算缓慢,甚至死机。所以,我对各种八卦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会对这个上不了席面的豆腐块新闻情有独钟呢?回答很简单,这件新闻引起了我对相关新闻学理论的思考。 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新闻学课堂上,老师援引西方早期新闻学的观点,告诉我们什么是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件人咬狗的新闻报道,让我恍然大悟:人咬狗不是新闻,起码不是重要的新闻;而狗咬人才是新闻,而且往往是重要的社会新闻,就中国目前来说,尤其如此。 为什么说人咬狗不是新闻呢?“新闻”就其英文原文及中文含义来说,是新鲜的事件。事件有大有小,前述《长春晚报》所报道的醉汉咬狗的事,只是一个档次很低的社会八卦,并无深入挖掘的新闻价值。而狗咬人的事件则不然,它往往透露出变革时期社会的深刻矛盾,具有重要的传播学和社会学的价值。 近年来的社会现实与新闻实践,为我的上述理论阐述提供了素材。 不久前,媒体报道佳木斯市整顿养狗,引起喧然大波。究其然,是因为整顿的起因是该市的一位常委晨练时被狗咬伤,故指示有关部门依法整治。我认为,该市民间对整顿养狗的反弹不够理性。可你不能要求百姓们处处理性,再说多数人恐怕还是借题发挥,根子深处,在于人们对现行社会制度的认可程度及各阶层相关利益的磨合。《京华时报》2010年1月10日的一篇报道,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 报道说,一个七岁的女童,放学后独自回家,在路上,被“某部委服务中心交通处下属修理厂”的三只狗咬伤,伤势严重,报道用“遍体鳞伤”来形容。报道说女童和头脸和腿部等17处受伤,13处伤口被缝合,伤深及骨,仅左耳即缝合20多针。报道还说,到发稿时为止,当地派出所的民警还“正在调查该停车场产权所属单位,来确定承担责任者”。 一篇博文,不可能对此进行更多的学理探讨。我注意到,那个可爱的女童苗苗,下了校车,一个人需要在乡间小路上走两公里远。而我的女儿上小学时,我们被告知,孩子11岁前必须家长接其回家。报道说,苗苗的父母是从安徽来京的菜农,“在菜地里浇完水后”,准备到半路上接孩子时,发生这一惨祸。停有上百辆轿车的停车场不是一辆街头丢弃的自行车,还需要当地派出所旷费时日地去调查它的产权单位吗?与佳木斯市常委被咬事件中,有关部门的处理方式相比较,人们可以想一想,这些狗咬人的新闻报道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它们的传播价值比人咬狗如何?
4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人才逆向流动喝彩
热度 4 zhangyunliang 2011-9-1 22:32
今年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结果发布,好多大学都发布了类似的新闻: 内蒙古科技大学: 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获得突破 淮北示范大学: 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取得新突破 广西医科大学: 喜报:今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又获大丰收--资助总额增两倍,重点项目零突破 ………… 我们注意到 这些学校可能并非知名的大学,甚至不是重点大学,但是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一切除了各学校自身不断发展以外,人才的逆向流动功不可没,即人才从东部流向中西部,从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 逆向流动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发达地区大城市 的职位已经饱和。在我2007年博士毕业的时候,土博士进入高校任教的难度非常高,表现在重点高校、市区高校难进,很多高校即使进入,也往往有先做师资博士后等限制。但那时候博士进入研究所还相对容易,我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中科院留所或者到其他的科研院所工作,并且往往还有多于1个的选择。此后几年,研究所进人也日趋饱和,进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当浏览新入所同事的简历,我都自愧弗如,如果当年和我一起竞争,我肯定会败北。 另外,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地方,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城市的大学和研究院所提供的待遇和条件则相对较好,两相权衡,也促使一部分人才逆向流动。 现代信息技术也缩小了科研条件的差距,过去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地才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可以获得更多的及时资料,但是现在只要有互联网,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差别已经无限缩小。 人才的流动是好事,但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才都是正向的流动,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导致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实际科研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 虽然在今天以清北等985高校和国家队研究所依然还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其优势在不断缩小,实力在日趋均衡。当教师和导师的差别不大的时候,广大学子也就没有必要千里迢迢到异乡求学。而这一切可能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人才的逆向流动,所以我要为人才的逆向流动喝彩! 但是目前自发的高端人才的逆向流动趋势还不明显,这有待于科研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总有一天,这种状况也会改观,就像在民国那段岁月,在一所普通的科研机构、大学甚至中学都可以目睹大师的风采,聆听大师的教训。 受限于认识,本文中的人才局限在科研领域,实际上在其他一些行业也存在类似的人才流动趋势。
个人分类: 科研现状|5315 次阅读|6 个评论
百年树人需要长期激励
热度 7 yaoqizhou 2011-8-31 05:06
一年成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从齐国名相管仲语录而来的成语充分反映出培养人才需要时间来熏陶,靠经历来磨练。换句话讲,培养人才要建立长期的培养机制。 长期机制最有效也是最近八月五号科学杂志文章《改变发表论文的激励机制》( ChangingIncentives to Publish )的统计结论。该文章分析了三种激励机制对在科学杂志投稿率及成功率的影响。这三种激励机制是对作者的现金奖,增加作者单位的预算,作者的职位及工资升迁。分析发现增加作者单位的预算增加投稿而不是发表率而现金奖则鼓励多投稿与被接收率成反比。只有职位及工资升迁才与增加发表率相关。也就是说只有那些 长期的激励机制才能鼓励作者把最好的工作投到科学杂志上。 实现长期的激励机制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有台阶让人有目标有方向一步步向上进取。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博士后一回国就当了正教授,下个目标就是院士了。台阶太少。饶毅在《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建议降低职称来达到增加台阶。设想很好但不太现实。在美国有多种教授以上的位置例如 EndowedChair professor, Chancellor's Professor, DistinguishedProfessor 。 UC Irvine 上面三类教授都有。并且规定 DistinguishedProfessor 不能过 2 %, Chancellor'sProfessor 不能过 3 %的教授位置。所以在国内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正教授上再加几个职称,例如系级教授,校级教授,省级教授,国家级教授,或者一级教授,特级教授等等。 总之,除非是天才,大多数还是要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博士,博士后,。。。,一步步来。也就是说 不要熟得早,而要熟得好。只有 千磨百练方成正果,慢火细熬才出真香啊!
个人分类: 政策评论|8222 次阅读|15 个评论
看我孩子和爱人的户口问题到底什么时候能解决
热度 17 zhumei185 2011-8-30 22:48
我的户口研究生阶段是学校集体户,据说不具备给孩子办理准生证(正式名称为生育服务证)和户口的条件;博士后是中科院集体户,据说是单位不允许给孩子办理(能办但不办);目前博后应聘到宁夏大学,人事处说能够解决孩子的落户问题(准生证已于3个月前经济南市计生信访的领导斡旋解决,庆幸)。 爱人,2003年本科毕业,然后户口挂于济南人才交流中心(当时听一个师姐说,像我们农村出来的,挂在交流中心,以后往外好调动,目前看来不是那么回事,当时直接放家里,那就什么事都好解决)。该中心一直以来在其档案和户口代理协议中直接规定:结婚后3个月内必须将户口迁出人才,并且也不办理孩子的有关事宜。 于是,从孩子怀孕2个月,我就反复咨询。路一条条被堵死: 1 人才中心,人家明文规定,俺们讲不过人家吧,谁让我们签协议了啊; 2 国家明文规定,准生证必须由女方街道办事处办理(据说北京可以男方办理的,但地方上都说必须女方办理)。于是我们找到交流中心所属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但人家说了,“你不在我们这住,我们咋知道你是否遵守了计划生育政策?”,不办。于是,我们只能寻求把爱人户口调回原籍的方法。 3 原籍派出所:女方已经结婚,不能落回原籍,没得商量。后来,爱人的老爸说村里同意落。他来来回回跑村委会,添了几张表,然后跑派出所,但是派出所人家最后不给办准迁证明。 4 那好吧,我到我那边试试吧。我有个表哥是当地派出所的。我记得很清楚,那还是大年初一拜年,他给我拨通了镇上计生办的主任电话,我把情况详细说了。人家说,你老婆已经怀孕,不能迁回来,即使村里和派出所同意,计生办不允许,也白搭。于是乎,俺想不到还能把爱人的户口迁到哪里去? 爱人的户口迁不了,那么就没有地方能够给孩子办理准生证,更不用提给孩子落户了。 5 据别人说,赶紧在济南买房子,然后在济南就可以落下了,但是据有的人也说了,买房子也白搭,得在那地方工作2年,有在那工作的证明才算事。问题是,老婆工资1500,我是学生,哪有钱?即使当时房价3000,俺也买不起。而且,买了就能落了?谁也不能给我保证。 6 那就毕业找到工作,单位一定能给落。但是据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老师说,到时候,办理户口随迁也不会容易。一个是爱人处于没人管的状态,爱人的生育证明谁来开?如果没人开,到时候单位不接收还是白搭。 不管怎么样,俺终于熬到了博士毕业,又熬到了博士后毕业,然后应聘到了宁夏大学。这边人事处的老师很负责,马上联系了计生办的相关老师,并向上联系,回复说,孩子和爱人的户口都能落。于是,我来到了宁夏。当然并不是完全是因为这件事来宁大,还是因为自己要工作。但是,最起码这件事,在我心里占了很大分量,我希望,这儿是我问题解决的地方。于是,新的事故又开始了。 博士后有配偶随迁的政策,当时我问宁大人事处老师两次,说是否办理随迁。结果,她说必须我先落下才能给我家属办。她从没有办理过博士后的手续,而我也不知道地方上是不是政策宽松一些。我也就没有再坚持,一定办理随迁。那就等我落下,宁大再给我爱人落吧。 但是,就在今天,宁大办理正式入职手续这一天,我已经办理完相关手续要落户了,人家派出所说:一,博士后没有随迁这回事;二,我落户后,不可能给爱人落,三,孩子落户,办理的外地准生证不管用。我这马上就急了。这怎么行啊。 我跑人事处,人事处老师:一,重新到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修改介绍信,办理爱人随迁;二,联系一下西夏区政府户政科,是否能够办理随迁;三,孩子户口,联系区政府计生办。 我跑区政府:一个姓张的女警官帮忙打电话询问,第一次找的不知是谁,直接说,没有博士后随迁这一说,这边办理的都是按博士一样的手续办理,还要报到证之类的东西(博后开具的是人才管理司开的介绍信,一开始说没报到证不让落呢,后来又同意落)。我反复强调这是全国博士后统一的规定,只要单位同意,就没有问题。于是小姑娘又帮忙问了一个姓丁的科长,这次终于找到明白人了。人家说,可以随迁的,但是要出具1 与单位的劳动合同,2 固定住所证明。另外说,孩子落户,只要有结婚证,准生证,出生证就好。 我致电博管会老师关于随迁介绍信的事:说明了情况,还好,好话说着,老师没有为难,同意给重新开具落户介绍信,给加上配偶的。但是再次提醒我说,孩子的事最好是落到爱人处一起迁出,否则还会有问题。但是,我实在找不到地方给爱人落户,孩子更不可能了。 我再次回到区政府大厅,找到计生办的办事员:一,到校计生办登记;二,到街道办事处询问准生证是否需要重新开具,都需要什么材料。我就纳闷了,这位同志不知道行不行吗? 我跑人事处:开具了请博管会老师修改落户介绍信的函,然后,又到幼儿园忙孩子的事,后来就赶紧收拾相关证件,准备今晚就坐火车回北京办理。可惜,火车票没买上,买了明天的去。心里不平之下,先写下这些。 不知后续如何,我希望最终自己累点儿没什么,问题是能够解决自己这如鲠在喉的麻烦,让我这一个科研上的草草根儿正儿八经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中来。 (另孩子已三岁,这两天一直在给她跑入幼儿园的事情,今天办上述事情时又找时间办了如下:早上7点半去医院体检,化验肝功、血常规、两对半(是乙肝抗体等的检测,最贵,278元);下午4点拿出结果,然后到幼儿园办理了交费等等入园手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889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中国科研人才的“引狼运动”
热度 21 lionbin 2011-8-30 13:05
与我的一位很要好的同事聊天的时候,聊到中国科研人才引进的话题,他给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中国目前的人才引进,就是一种引狼行为,逼着国内的羊拼命往前跑,否则就被吃掉”,我于是将之简单称为“引狼运动”。 在引狼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真狼,总是应该包装成狼的样子才行,这样引狼人多有面子呀,说不定还能获得什么“引狼伯乐奖”之类的光荣称号。引进之后呢,还需要足够多打扮才行,并配备好的战车,让他们出发去追赶长期营养不良的羊群。一些体弱的羊(从来没有跑得足够远而与“洋”占上边的羊)很快遭到淘汰,但是也有许多羊,一直坚持锻炼身体,也漂洋过海过,但被羊主人购买的时候,是以羊的价格收购的(那时候行情不好),但本领还是不错的,而且跑得老快了,将这些狼远远抛在后面,回头看一下,咦,这匹狼的头怎么歪了?再一看,哦,那狼头是假的,原来是披着狼皮的羊呀。牧羊人呢,真是费尽了心机呀,为了培养强壮的羊,居然出此下策。有些狼(不管是不是真狼),真的不争气呀,吃得太饱,跑都跑不动,再者天天吃跑喝足,也没有追赶羊群的欲望,虽然体质不错,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获得了足够的营养,但没有捕猎的动力,哪能跑得快! 不过,也有一些看似真正的狼,但喂养的成本实在太高,养这样一匹狼的成本相当于养一千只羊,这可能是目前“千羊计划”的另一种解释吧,科学院的“百羊计划”可同此类比。问题是,养一千只羊好呢,还是养一匹狼好,牧羊人好像还没有仔细算过这个账,因为牧羊这活儿是有任期的,过了这个任期,who cares,那么在任期内有那么几匹狼陪伴着,多威风呀!谁管其成本呢。 狼来了的故事一直在上演,但羊似乎变得越来越胆大,越来越不怕狼了。有些狼似狼非狼,有些羊也是似羊非羊,不知道是羊变成了狼,还是狼变成了羊。 实话说,写上面的呓语纯粹是自娱自乐的表现,不针对任何一个人。同时也是酸葡萄心理在作怪,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羡慕嫉妒恨。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6984 次阅读|50 个评论
院士爱绍兴
xupeiyang 2011-8-28 07:38
我们家乡绍兴,名人之乡,山好、水好、酒好、人好。。。。什么都好,去了那么多院士,真好。 80多位院士专家和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13个国家的200多名海外科技团体负责人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绍参会,与会的80多位海内外博士也将与绍兴市100多家企业开展人才科技项目合作洽谈。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1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dongzg101 2011-8-26 05:43
未来十年中国将建百个科学家工作室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刚刚下发的《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未来10年我国将重点建设100个以杰出科学家及其研究团队为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研究水平的科学家工作室;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和培养300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规划指出,未来10年将对科学家队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为优秀科学家提供稳定的科研条件和潜心研究的环境,造就一支具有原创能力的科学家队伍。重点建设的100个科学家工作室,其运行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持续稳定支持。科学家工作室实行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体制,首席科学家采取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以促生具有原创性和国际突出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规划表明,未来10年我国将加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培养,在政策实施方面,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对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独立负责开展的研究工作予以倾斜支持。 根据规划部署,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规模要稳步扩大,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将由2008年的196.5万人年提升到380万人年,与此同时科技人才投资力度将大幅提高。到2020年人均研发经费将由2008年的44万元/年,提高到100万元/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更多阅读 未来十年我国将培养三千中青年领军人才 七部委印发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遴选,人才“撞车”论,荒谬之至!
热度 6 WeiQin 2011-8-25 23:03
一些优秀科学家落选,“撞车”或是原因之一。一位资深院士解释说:“如果在评审时同一个学科有两个候选人,可能两人的得票就相差一两票,但受名额所限,也会导致其中一人落选。” (1) 评: 院士遴选,人才“撞车”论,荒谬之至!拿“名额”这种东西来限制优秀人才的发展机会,简直不可理喻!难道我们的国家的人才现在已经太多了,人满为患了?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而总有那么一小撮人却偏偏要去挤兑哪些敢做敢为的优秀人才?为什么国家主席,总理都不是终身制,而院士却可以是终身制?难道院士比国家主席,比总理的责任还要重大,还要特殊?是谁给了院士群体这些至高无上,琢磨不透的决定权?在一个拥有终身制的院士群体里,谁来监督和保证院士遴选的公开公平公正性?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无数的历史证明,抱着权力不放,玩弄权术的人,最终只能是玩火自焚! 有的人说, 院士增选, 要监督但不要过度围观 (1) 评: 围观就是监督,过度围观是为了保证更有效的监督!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拥有上千名的院士精英群体,迄今为止,无法给公众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遴选标准,也没有任何所谓的新闻发言人的澄清和回答公众的问题?难道要让这些问题就这样慢慢腐烂掉,直到所有的人都麻木不仁为止吗?科学精神,本身就是重事实,求真知,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有怀疑精神!现如今,我们是在捍卫科学精神,或是与科学精神渐行渐远?真正让我们痛心的,不是害怕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和贫困,而是我们的灵魂正在逐渐消亡。眼睛看得见,却视而不见;耳朵听的见,却充耳不闻。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岂不悲乎? 结语: 还我们一片蓝天!让“官本位”退出舞台!让“民本位”登上舞台!我们坚信,这一时代终将到来! 相关链接: 1.院士谈院士增选:要监督但不要过度围观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406.shtm 2.王晓东:院士标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477-1.shtm
4524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80后北大毕业再读清华 被同学戏称“叛徒”
dongzg101 2011-8-17 21:00
80后北大毕业再读清华 被同学戏称“叛徒” 8月17日早7点半,清华大学东门外,不少家长拎着行李带孩子来报到。今天是清华大学新百年首批3300多名新生报到日,之后他们将接受为期三周的军训。 到新闻学院报到的北京学生张博刚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毕业,今年又被清华录取,比同学大了5岁。记者找到张博时,他正在给同学指路。张博告诉记者,他去年本科毕业后进入IBM工作,“工作期间并不快乐,我觉得微电子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张博工作了半年就辞职了,开始复习高考,“我想读新闻或者心理学。”后来张博以663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录取,张博笑言,自己考上清华后被不少北大的同学戏称为“叛徒”。 对于两所风格不同的学校,张博有自己的认识:“就想给自己一个新的环境,这里挺适合我,新闻和工科一样,都注重实践能力,清华有自己的优势。”张博说,自己并不在乎读8年的本科,“国外很多学生30岁前都在读书呢。” 面对比自己小五六岁的90后“弟弟妹妹”同学,张博笑道自己会和他们成为好朋友,“我也会用自己的一些成长经验帮助他们。”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257 次阅读|2 个评论
通观国内外,你是否知晓一二三流人才都在何处?
热度 3 丁dot 2011-8-16 22:18
一流人才在何处? 二流人才在何处? 三流人才在何处? 这三个问题也许有些唐突,因为在科学网上提及这三个问题可能会让部分人泪奔,个人的经历感觉这三类人才应该在如下三个领域,欢迎共鸣: 一流人才在军界和政界; 理由:容不得失败,必须成功,否则一次失败就会导致灭顶之灾,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 二流人才在商界; 理由: 容许少量失败,生意垮了人还在,还有机会重来,但,失败只能是少量的,否则,有多少资本全玩完! 三流人才在科研; 理由:科学研究容许多次甚至很多次失败,因为是探索性的或创新性的,可以不计后果地不停尝试; 因此,在竞争的社会,这三类人才生存压力也依次递减,理由同上!
个人分类: 万象|5144 次阅读|3 个评论
《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与我国人才长期流向有关
热度 5 youzheng 2011-8-13 01:28
最近南方周末发表的文章《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引起广泛的注意,文中强调在我国一线大学中农村来的学生比例在不断的下降,从三成下降到只有一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归结到教育不公平等社会因素上。我不否认在城市与农村干部之间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不一定是主要原因,这一现象与我国的人才长期流向有相当大的关系。 高考恢复三十多年,许多农村的孩子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并逐步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也就是说我国的人才流向长期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而从城市流向农村的几乎可以忽略。这些人与原先的城里人形成愈来愈大的优势人群。他们自身的经历使得他们甚至比城里一般人更理解上大学或上一线大学的重要性,他们在孩子的教育投入上是很重视的,远远超过没有走出农村的乡亲们。因此,尽管城里的教育条件比农村要好一大截,但孩子的压力和竞争意识却比农村的孩子还要大,教育投入也高的多,加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和熏陶,这必然会造成农村孩子考上一线大学的比例下降. 因此简单地比较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上一线大学的比例并不合理。反而,我认为如果比例保持不变,那么只能说明人才流向城里后城里人才整体退化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以爷爷辈的生长地来划分现在上一线大学的学生比例,有可能上一流大学的学生中爷爷辈是农村的比例不降反而升了。 你若不信,请留意城里的学习兴趣班,把孩子送到各类兴趣班的爷爷奶奶很多来自农村。 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因素,这让人想起一句俗话,“三代才培养一个贵族”。
3636 次阅读|7 个评论
天才与人才
热度 3 caojx 2011-8-6 22:09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一个“天才”培养计划,可能“天才”是“天”生的,不是“人”养的,所以我们也就不存此奢望,搞一个“天才”培养计划。 对社会是“人才”的贡献大还是“天才”的贡献大,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同观察者的立地有关。“人才”的专长是维持现状,“天才”的专长是破坏现状。对得势者,“人才”的贡献大;对革命者,“天才”的贡献大。革命是颠覆性的变革,没有革命就没有飞跃。 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要发展,既需要“人才”,更需要“天才”。我们现在缺的其实是“天才”,不是人才。 稳健的社会组织机构要给天才以空间,给人才以平台,给庸才以生路。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449 次阅读|4 个评论
多数学者还是注重科研环境
热度 19 wangdh 2011-8-6 12:45
多数学者还是注重科研环境 尽管现在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吸引人才方面首先是高待遇,其实真正想在学问上做点事情的学者,在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还是将科研环境放在第一位的。这一点,政策制定者和各级官员、各个单位必须要清楚这一点。 现在谈待遇是很正常的,不必遮遮掩掩,有话说在明处。但忽视科研环境而过于看重待遇的,引人单位也是要注意的。一是注意掌权的领导为什么引进这个人,而是为什么这个人这么忽视科研环境? 所以,既然为了吸引人才而许诺了许多,那么人才一旦落实到位,相关部门一定要满足人家的科研需求,除了信守承诺外,在科研条件方面一定要尽力协助解决,保证引进的人才能够尽快开始科研工作。单位信守承诺,人才也信守承诺。 从我自身的情况和周围的一些情况看,国内学者也是这种思想。把科研环境放在第一位应该是学者们的一致要求。我在北京的科学院工作多年,至今住房不足 90 平方,这与许多高校的条件相差很多。科学院的压力众所周知,我们历经几次“阵痛”,之所以能相对安心支撑到现在,仔细想来科学院的科研环境和京城的特殊地位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学者,如果没有其他招法,没有了自己可以开展工作的科研环境就什么都不是了。科研环境包括很多方面,除了科研条件(经费和设备),科研管理、科研文化和科研氛围等都很关键。忽视这些条件,是很多引人单位引人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是很多人才回国后很失望的原因之一。 所以,真正喜欢科研的人,要到合适的地方去,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去。 所以,要想引到好人才,只给房子和待遇是不够的。 同样,科学院要吸引优秀的人才、留住优秀的人才、用好优秀的人才,只注重科研条件,不注重待遇和住房条件,也是不够的。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6411 次阅读|20 个评论
当奴才被认为是人才的时候,人才们只好俯首甘做奴才
热度 20 陈安博士 2011-8-5 18:48
  什么时候才真正需要人才?   其实是当执政主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时候才真正会感到人才可贵。而一旦开始距离河岸变得很近,立刻就会觉得天下没有任何“人”都是一样的,这里的“人”包括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才们。   保守的龚自珍先生曾经劝天公重抖擞,其实,天公实际上是天天在抖擞,可是,降下来的“左宗棠”们本事大脾气也大,连皇帝老儿都看不上。这样的人,谁敢用呀!   更况且了,在看上去一片大好的光景下,谁会想到要预测清王朝啥时候完蛋的问题?慈禧她老人家还觉得能千秋万代、一通世界之江湖呢,退位?实现共和?我呸!那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儿,没有皇帝和太后以及太皇太后们,中国人都不知道怎么活呢!      也所以,最好所谓的“人才”都愿意去当当“才人”,这样大家都爽。   记得左宗棠先生从新疆打败俄国大鼻子之后得胜回北京,结果被皇宫外面的太监们给敲诈了,得递“门包”才行。左爷是何等人物,受过谁的鸟气?当年在湖南作为一个没有公务员资格的参谋就曾经对着国家命官高喊“王八蛋滚出去”,所以他在面见老佛爷的时候直接告了御状,说:老妹妹,我受了委屈了,老佛爷您看咋处理这些奴才们吧?!   老佛爷一笑,道:左哥哥,咱得理解太监们的难处,好不容易有外官进京,有点油水捞一把也有道理。而且,我不昨儿才发给大军奖金嘛,你左哥哥可是头一份呀,这钱呀,都是我的臣民们孝敬我的,你给我的贴身太监们一点点回扣,也没啥呀。   这话说完,把个左哥哥给气的,可是在人屋檐下,只能低低头。好在老佛爷从纳税人那里给出来的奖金还够用,拿一点出去就拿吧。   其实,左宗棠搞错了,对于老佛爷来说,太监们比起疆场上的左哥哥可是要人才得多。左哥哥不就一在职研究生出身嘛,也没有教授博导的名分,他不是有本事嘛,可是也没见他治好老佛爷的痔疮呀。要不是因为长毛们闹事,谁会用他呀!他是哪根葱呀!没他难道大清国就不存在了?太后我就当不成了?才不信呢。   至于谁谁说什么“中国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左宗棠”,那是因为长毛当时刚好在湖南闹得凶,后来长发们潮水一般地退去,不也都没后劲了嘛。所以,湖南就不再重要,左宗棠们自然也是有无均可。   记得1988年俺们看一部电视政论片,里面说到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俺们就留下了那么一点印象。在我老人家看来,一个社会永远没有实质进步,唯一的原因是社会危机的时候会去使用所谓“人才”,而一旦社会趋于稳定,立刻就是一片奴才们充斥朝堂的景象,社会开始转头向下发展,自然就会老是翻来覆去的,有个所谓周期律——太正常了。想当时朱元璋炮打庆功楼把元末出现的各类人才全部一炮搞定之后,他就没有想到随后一个“道衍和尚”这等被遗漏的人才就能把整个明朝给闹得天翻地覆。   而当奴才们充斥朝堂并迅速成为既得利益者的时候,你要说让大家不眼红?那是一定不可能的——那么差的人都能干得了的事儿咱哥儿们就不行?   可是,如何才能获得进身之阶呢?既然几乎所有记得利益者都是奴才,那么直接的推论就是先当奴才再来进身。人才们要想获得社会承认,奴才就是必由之路,我们看得到的李白、韩愈的马屁文章也都是喊得震天响,就知道端倪了。
个人分类: 事论|5625 次阅读|34 个评论
[转载]《自然》社论:中国应留住年轻科研人才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4 22:37
《自然》社论:中国应留住年轻科研人才 多数博士毕业人才选择出国,留在国内的选择离开学术界 8月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留在家中》(Staying at home),认为当前中国应当采取措施,努力留住年轻一批的科研人才。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在中国,几乎所有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都选择将出国作为自己科研事业的起步,而呆在国内的博士通常选择离开学术界,进入到待遇丰厚的生物技术、制药业等。如此使得科研出现青黄不接,科学家不得不培养新一批研究生来填补空白。 尽管中国的科研投入在加大,但当前的科研体制迫使很多人才别无选择,只得离开。特别是,国外很多实验室的设备优于中国,给博士后的待遇可以等同甚至超过一个中国资深PI(项目负责人)的待遇。 中国大学和研究所对招聘高质量(本土)博士后失去信心,他们知道每当一个新职位出现时,很可能就被那些有海外背景的人给抢走。一份平庸的简历一旦写着哪怕是短暂的国外工作经历,其立马就能打败一份拥有一堆虽然实在、但是在国内完成的学术成果的简历。这样的教训是显而易见的——想在中国成功,先去趟国外吧。 兴许,这样的情况会有所改变。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等机构正在开展一系列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为年轻人才提供条件不亚于海外的职业发展需求。 这样的努力在接下来几年内将是意义重大的。中国的数家顶级机构正在考虑提高博士后待遇,还有新设备的投入等。中国的博士也将考虑在国内开始自己的职业发展,研究机构在纳贤时,将更认真地看待本土人才,而非一味追求海归。(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自然》社论原文(英文)
945 次阅读|2 个评论
镜子围脖:“竞争”与“选拔人才”是两个概念
liwei999 2011-8-3 12:52
选拔都是相对的。78-79那时候大家觉得考大学特别难,因为十年没有招生,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02/2011 23:40:28 录取率低。“80年代开始大家开始读书了,但高校招生没扩大很多,竞争才真激烈”可以被认可。但是需要明 确一点,那是“竞争”,与“选拔人才”是两个概念。人口top5%的数量并不会因为竞争激烈与否而改变。因此,宏观上看,竞争激烈与否与“选拔人才”无关。 换个说法就是:胜仗与战斗的惨烈与否无关。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回国不回国是自己的事情 精选
dongzg101 2011-8-2 05:12
回国不回国是自己的事情 精选 已有 2128 次阅读 2011-7-31 17:38 |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回国,人才 回国不回国是自己的事情 (王德华) 正值高温季节,心情易烦,情绪易急,头脑易蒙。 29 日早到达北京西车站,老天突降暴雨,没有出租车。等车的人人山人海,黑车价格 200-300 元。只好在出站口看雨,看暴雨中的人们,听卖雨伞商贩的叫卖声。等雨小些了,找到 319 次车,回到家已经是 3 个小时之后的事情了,头闷了一天。 晚上电视上播出了总理与温州高铁事件死亡家属的对话,获知国人的生命也值钱了,从 17 万涨到了 91 万。在西安开会闲聊时,有人说铁道部长该撤了,我说撤了也没有用,本来就需要负连带责任的,最实际的做法是每个死难者的赔偿 100 万元。这对于国人来说是个好兆头。 这就是当前的中国,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亲爱的祖国。 离开故土求学的人们,有不同的心理和感受。 有的人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胸怀大志,报效祖国。 有的人对这片土地有舍不去的眷恋,落叶归根。 有的人对这片土地失去了信心,心灰意冷,出去了再不想回来。 有的人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时刻观望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思念着这里的亲人朋友,思念着这里的美味佳饶,思念着这里的传统文化、乡音乡情 … 读到网上关于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后(学成后)是否回国的讨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自然的。每一个人本来就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志向。不同的脑袋里,有不同的想法,正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中进化的结果和采取的适合适合自己的生存策略。 所以,回国不回国是自己的事情,没有对错,没有精神境界高低之别,没有爱国不爱国之说。但是,能否让学子们选择回国也是国家的事情。 当年出国是为了镀金、求学。学成后就面临一次新的选择。 人往高处走,还是具有普适性的。学成的人,水平、学识、能力和素养等,会决定他(她)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岗位招聘(招聘委员会),是根据应聘人的能力(实力)来决定的。所以,自己肚子里有多少货,有哪些资本,能够与对方谈哪些条件,享受哪些待遇,自己是很有数的。同是学成的人,水平、学识、能力和素养等一定是有差异的。人的思想境界也是有差异的。这没有必要质疑。 选择适合自己学业发展的国度、单位、岗位,提出满足自己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提出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待遇条件,等等,是符合事理的,是正常的,也就是可以理解的。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地方去,到科研条件好的地方去,到科研氛围好的地方去,到公平透明的地方去,到行政干预小的地方去,到待遇高的地方去。这是个人的一种正常需求。 人才,有用的人才,以事业为重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永远都不可忽视而需要高度重视的。人才,不分国度,不分男女,不分土洋,唯能力至上,唯素养至上,唯贡献至上。所以,创造吸引人才回国的环境和条件,营造吸引人才回国的文化和氛围,建立完善的维护人才权益的公平透明的政策和法规,是国家和相关部门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为什么要出国?我们当今的科研实力和科研环境,与国际上有差异,很多方面不是一般的差异。科学研究是一个竞争的行业,都要有争当第一的思想和勇气。如果有一天洋博士到了国内博士的地步,或者土博士到了洋博士的水准,一切争论都烟消云散了。大家需要的是公平,大家呼吁的是公平,大家关心的是公平。实际上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那么,要求起码的公平就好了。 还有一个事实,学成的人才们必须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同的条件下,他(她)的贡献是一定不同的,他(她)的地位、作为和影响也一定是不同的。 如果自己觉得有资本跟对方谈条件、谈待遇,千万不要含糊。有什么资本谈什么条件。如果没有资本,别动“忽悠”“欺骗”国人的心思,学术研究不是喊口号,数据不是吹出来的,文章不是抄出来的。不走正道,迟早会出问题的,那时候自己就被动和难堪了。 那么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人才是国家层次的,也一定会带动一个国家某个领域的发展。这些高尖端人才,国家是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的。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改变环境、影响环境、引领学科发展的人才。发表 SCI 论文的人才,国内早已过剩了。 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吗?当然有。怕的是政府的指挥棒,弱智的考评机制和考评标准。道理很简单,幼儿园给小学当裁判,小学给中学当裁判,中学给大学当裁判 (再说就得罪人了),你说会有什么结果。 所以,回国不回国是个人的事情。能否吸引人才回国是国家的事情。
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国不回国是自己的事情
热度 37 wangdh 2011-7-31 17:38
回国不回国是自己的事情 (王德华) 正值高温季节,心情易烦,情绪易急,头脑易蒙。 29 日早到达北京西车站,老天突降暴雨,没有出租车。等车的人人山人海,黑车价格 200-300 元。只好在出站口看雨,看暴雨中的人们,听卖雨伞商贩的叫卖声。等雨小些了,找到 319 次车,回到家已经是 3 个小时之后的事情了,头闷了一天。 晚上电视上播出了总理与温州高铁事件死亡家属的对话,获知国人的生命也值钱了,从 17 万涨到了 91 万。在西安开会闲聊时,有人说铁道部长该撤了,我说撤了也没有用,本来就需要负连带责任的,最实际的做法是每个死难者的赔偿 100 万元。这对于国人来说是个好兆头。 这就是当前的中国,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亲爱的祖国。 离开故土求学的人们,有不同的心理和感受。 有的人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胸怀大志,报效祖国。 有的人对这片土地有舍不去的眷恋,落叶归根。 有的人对这片土地失去了信心,心灰意冷,出去了再不想回来。 有的人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时刻观望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思念着这里的亲人朋友,思念着这里的美味佳饶,思念着这里的传统文化、乡音乡情 … 读到网上关于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后(学成后)是否回国的讨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自然的。每一个人本来就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志向。不同的脑袋里,有不同的想法,正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中进化的结果和采取的适合适合自己的生存策略。 所以,回国不回国是自己的事情,没有对错,没有精神境界高低之别,没有爱国不爱国之说。但是,能否让学子们选择回国也是国家的事情。 当年出国是为了镀金、求学。学成后就面临一次新的选择。 人往高处走,还是具有普适性的。学成的人,水平、学识、能力和素养等,会决定他(她)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岗位招聘(招聘委员会),是根据应聘人的能力(实力)来决定的。所以,自己肚子里有多少货,有哪些资本,能够与对方谈哪些条件,享受哪些待遇,自己是很有数的。同是学成的人,水平、学识、能力和素养等一定是有差异的。人的思想境界也是有差异的。这没有必要质疑。 选择适合自己学业发展的国度、单位、岗位,提出满足自己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提出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待遇条件,等等,是符合事理的,是正常的,也就是可以理解的。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地方去,到科研条件好的地方去,到科研氛围好的地方去,到公平透明的地方去,到行政干预小的地方去,到待遇高的地方去。这是个人的一种正常需求。 人才,有用的人才,以事业为重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永远都不可忽视而需要高度重视的。人才,不分国度,不分男女,不分土洋,唯能力至上,唯素养至上,唯贡献至上。所以,创造吸引人才回国的环境和条件,营造吸引人才回国的文化和氛围,建立完善的维护人才权益的公平透明的政策和法规,是国家和相关部门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为什么要出国?我们当今的科研实力和科研环境,与国际上有差异,很多方面不是一般的差异。科学研究是一个竞争的行业,都要有争当第一的思想和勇气。如果有一天洋博士到了国内博士的地步,或者土博士到了洋博士的水准,一切争论都烟消云散了。大家需要的是公平,大家呼吁的是公平,大家关心的是公平。实际上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那么,要求起码的公平就好了。 还有一个事实,学成的人才们必须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同的条件下,他(她)的贡献是一定不同的,他(她)的地位、作为和影响也一定是不同的。 如果自己觉得有资本跟对方谈条件、谈待遇,千万不要含糊。有什么资本谈什么条件。如果没有资本,别动“忽悠”“欺骗”国人的心思,学术研究不是喊口号,数据不是吹出来的,文章不是抄出来的。不走正道,迟早会出问题的,那时候自己就被动和难堪了。 那么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人才是国家层次的,也一定会带动一个国家某个领域的发展。这些高尖端人才,国家是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的。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改变环境、影响环境、引领学科发展的人才。发表 SCI 论文的人才,国内早已过剩了。 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吗?当然有。怕的是政府的指挥棒,弱智的考评机制和考评标准。道理很简单,幼儿园给小学当裁判,小学给中学当裁判,中学给大学当裁判 (再说就得罪人了),你说会有什么结果。 所以,回国不回国是个人的事情。能否吸引人才回国是国家的事情。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0497 次阅读|51 个评论
[转载]人才也“追尾”?! 精选
dongzg101 2011-7-31 03:16
人才也“追尾”?! 精选 已有 4062 次阅读 2011-7-29 21:31 | 个人分类: 社会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人才,追尾,扩招,培养,使用,浪费,危险 昨天傍晚,“大胡子”博友李毅伟老师写了篇纳博“过度扩招”【 1 】,他说“过度扩招其害甚于动车追尾”。我在下面评论说“许多人,因为扩招而被 “ 追尾 ” 了。”其实,我在写出这个句子时已经在构思一篇关于“人才追尾”的博文了,所以在随后的评论中也放了话。今天,兑现诺言,便写写这篇题为“人才也追尾”的文章。 “追尾”,大概算得上是最近一周内中国传媒(无论是印刷出来的还是在网络或手机上流传的)上的一个关键词,趁着这个词的热度还没过去,也没成为不可触及的伤疤,而且没被河蟹掉之前,我得赶紧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不过,我这里所说的“追尾”,其实不是真正的追尾事故,而只是一个比喻,我想用它来比喻一下这些年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一类问题。 上周六的晚间,温州附近发生了严重的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这次追尾是一次重大灾难,它让人们看到了列车追尾所产生的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也给中国人民心头涂上了一层久久无法抹去的伤痛。追尾事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众说纷纭,具体结论应该等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的权威发布。可以用冷冰冰的物理语言描述这个过程就是在同一条轨道上后面的列车以高于前面列车的速度迅速追赶上了前面的列车并发生了碰撞,这就是“追尾”!这里我要说的人才的“追尾”,和列车“追尾”很相似,二者具有相同的抽象模型和发生条件。 在一个时段内,每个领域的人才或人力资源的需求本来是有限度的。这就像铁路上的一条条线路,正常情况下可以承载着一定量的人员或者货物的运输任务,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转运。如果铁路上的需要运送的人员物资突然增多,就会发生“春运”那样的运力紧张局面,可能发生比较严重的拥堵和滞留,此时需要通过增加火车的班次(加车)和缩短发车间隔,或者在一列车里面多塞些人(这会以牺牲舒适性和安全性作为代价)才能完成运输任务。如果一段时间内进入一个领域或行业的人才突然增加,而此领域或行业在短期内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发展,也同样会发生人才“拥堵”,主要表现为就业困难。如果要想保持充分的就业,就需要让这个行业或领域迅速扩大规模,以吸纳尽可能多的人才,这相当于“加车”。如果在规模不能扩大的情况下还要保障就业,就不得不适当降低工作效率和薪酬,这相当于“挤车”。 最近几十年里,在中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独特的现象。首先是在 1980 年代前后曾经出现了人才断层,由此产生巨大的需求,同时提出了“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等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那段时间里人才的“成长”和“进步”的速度异常地快,算得上是一次提速。在最近十几年里,大搞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导致“人才”培养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使大学毕业生、博士和硕士的数量激增,结果就出现了最近几年的就业难现象。在这段时间里, 1980 年代前后培养和提拔的那批年轻人(所谓 60 后和 70 后们)尚处于中年,他们还在“轨道”上慢慢地前进着,后面的年轻人( 80 后和 90 后)已经挟着“过度扩招”的狂风从后面急速赶了上来,他们在一般性的量化对比指标(例如学历文凭、 SCI 文章成果之类)方面不但不落下风,甚至表现出很多大的优势。于是,一场类似于“追尾”的残酷竞争就在所难免地发生了。此时,从后面赶上来的年轻人感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似乎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在前面的中年人们也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造成这种人才“追尾”的原因和列车追尾很类似,都是因为同一轨道上的运动“物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处于失控状态(缺乏调度)的速度差。如果制度设计合理,调配得当,这种速度差的存在未尝不是件好事,它能给后面的人带来一种奋勇向前、不断追赶和超越的激励,也可以给处在前面的人一种被追赶的紧迫感。如果制度不够合理,所有的人都被约束在一条固定的“轨道”上,前面的人只能上不能下,但又很不给力,无法提起“速度”来;同时后面来人的“速度”(规模大,在简单量化指标的同质性竞争方面占有优势)却没有合理的控制,则“速度差”会导致人才竞争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候提前以一种很惨烈的方式发生。在这种“追尾”式的人才竞争中,由于经常存在着量化对比指标过于简单化的问题,因此会被认为不够公平,结果失败者会很不服气;同时,胜利者也同样“胜之不武”,在其随后的发展中不易找准个人定位和前进方向。 为了避免人才“追尾”,制度设计和管理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人才培养方面,既应该注意人才个体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均衡,又要注意更行业领域人才队伍规模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例如招生指标的调控);在人才的评价方面,应注意全面和公正;在人才使用方面,则更要注意区分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和知识背景的人才的特点,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避免人才浪费。 【1】 李毅伟:过度扩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5774do=blogid=469491
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也“追尾”?!
热度 34 boxcar 2011-7-29 21:31
昨天傍晚,“大胡子”博友李毅伟老师写了篇纳博“过度扩招”【 1 】,他说“过度扩招其害甚于动车追尾”。我在下面评论说“许多人,因为扩招而被 “ 追尾 ” 了。”其实,我在写出这个句子时已经在构思一篇关于“人才追尾”的博文了,所以在随后的评论中也放了话。今天,兑现诺言,便写写这篇题为“人才也追尾”的文章。 “追尾”,大概算得上是最近一周内中国传媒(无论是印刷出来的还是在网络或手机上流传的)上的一个关键词,趁着这个词的热度还没过去,也没成为不可触及的伤疤,而且没被河蟹掉之前,我得赶紧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不过,我这里所说的“追尾”,其实不是真正的追尾事故,而只是一个比喻,我想用它来比喻一下这些年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一类问题。 上周六的晚间,温州附近发生了严重的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这次追尾是一次重大灾难,它让人们看到了列车追尾所产生的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也给中国人民心头涂上了一层久久无法抹去的伤痛。追尾事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众说纷纭,具体结论应该等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的权威发布。可以用冷冰冰的物理语言描述这个过程就是在同一条轨道上后面的列车以高于前面列车的速度迅速追赶上了前面的列车并发生了碰撞,这就是“追尾”!这里我要说的人才的“追尾”,和列车“追尾”很相似,二者具有相同的抽象模型和发生条件。 在一个时段内,每个领域的人才或人力资源的需求本来是有限度的。这就像铁路上的一条条线路,正常情况下可以承载着一定量的人员或者货物的运输任务,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转运。如果铁路上的需要运送的人员物资突然增多,就会发生“春运”那样的运力紧张局面,可能发生比较严重的拥堵和滞留,此时需要通过增加火车的班次(加车)和缩短发车间隔,或者在一列车里面多塞些人(这会以牺牲舒适性和安全性作为代价)才能完成运输任务。如果一段时间内进入一个领域或行业的人才突然增加,而此领域或行业在短期内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发展,也同样会发生人才“拥堵”,主要表现为就业困难。如果要想保持充分的就业,就需要让这个行业或领域迅速扩大规模,以吸纳尽可能多的人才,这相当于“加车”。如果在规模不能扩大的情况下还要保障就业,就不得不适当降低工作效率和薪酬,这相当于“挤车”。 最近几十年里,在中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独特的现象。首先是在 1980 年代前后曾经出现了人才断层,由此产生巨大的需求,同时提出了“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等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那段时间里人才的“成长”和“进步”的速度异常地快,算得上是一次提速。在最近十几年里,大搞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导致“人才”培养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使大学毕业生、博士和硕士的数量激增,结果就出现了最近几年的就业难现象。在这段时间里, 1980 年代前后培养和提拔的那批年轻人(所谓 60 后和 70 后们)尚处于中年,他们还在“轨道”上慢慢地前进着,后面的年轻人( 80 后和 90 后)已经挟着“过度扩招”的狂风从后面急速赶了上来,他们在一般性的量化对比指标(例如学历文凭、 SCI 文章成果之类)方面不但不落下风,甚至表现出很多大的优势。于是,一场类似于“追尾”的残酷竞争就在所难免地发生了。此时,从后面赶上来的年轻人感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似乎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在前面的中年人们也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造成这种人才“追尾”的原因和列车追尾很类似,都是因为同一轨道上的运动“物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处于失控状态(缺乏调度)的速度差。如果制度设计合理,调配得当,这种速度差的存在未尝不是件好事,它能给后面的人带来一种奋勇向前、不断追赶和超越的激励,也可以给处在前面的人一种被追赶的紧迫感。如果制度不够合理,所有的人都被约束在一条固定的“轨道”上,前面的人只能上不能下,但又很不给力,无法提起“速度”来;同时后面来人的“速度”(规模大,在简单量化指标的同质性竞争方面占有优势)却没有合理的控制,则“速度差”会导致人才竞争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候提前以一种很惨烈的方式发生。在这种“追尾”式的人才竞争中,由于经常存在着量化对比指标过于简单化的问题,因此会被认为不够公平,结果失败者会很不服气;同时,胜利者也同样“胜之不武”,在其随后的发展中不易找准个人定位和前进方向。 为了避免人才“追尾”,制度设计和管理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人才培养方面,既应该注意人才个体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均衡,又要注意更行业领域人才队伍规模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例如招生指标的调控);在人才的评价方面,应注意全面和公正;在人才使用方面,则更要注意区分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和知识背景的人才的特点,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避免人才浪费。 【1】 李毅伟:过度扩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5774do=blogid=469491
个人分类: 社会|14143 次阅读|86 个评论
博士回到农村-人才的农村岗位在哪里?
热度 3 lxchencn 2011-7-23 16:37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自农村回到农村,当一个农村孩子鲤鱼跳农门,读大学,攻读硕士、博士,成才了,农村、农民、政府都希望这些人才到农村的广大舞台建功立业,可是,博士,你回到农村到哪里去工作呢?哪里有你的岗位呢?只见农村为城市输送了无数的人才,城市有无数的岗位吸引、安置人才,可是占全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村又如何来安置这些博士呢?如果博士能够回流农村,将功莫大焉! 第一的岗位可能就是博士村官,政府号召的,有位可能有为; 乡村企业,去做技术,管理,跑销售,视野不同,当有前途; 林业、矿业,可以自己创业; 承包、租地,当个农场主、林场主,也许可以试试; 土地流转,当个现代“地主”吧,也不错的; 农村小学、希望学校,当个孩子王,教育从娃娃抓起,功在千秋! 荒山野岭,美山绿水,开发旅游,价值巨大! 治理沙漠、珍稀动植物保护,环保人士,应该提倡! 你是博士,你将如何回到农村?
3184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烈祝贺北工大技术转移硕士毕业!
lgjszy 2011-7-22 11:59
热烈祝贺北工大技术转移硕士毕业!
前排左起:邵勇、刘宏珍、冯秀珍、林耕、侯义斌、朱青、张晓凌 后排左起:王健、谢薇、刘芳、路璐、谭曌、李志红、乔晓川、梁岩、曾福林、裴四勇(许炜缺席) 2011 年 7 月 5 日 上午,北京工业大学 2011 届毕业典礼在学校奥林匹克体育馆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王守法,校长郭广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李京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校党委副书记张革、王秀彦,副校长马志成、侯义斌、张爱林、蒋毅坚、卢振洋,纪委书记龚裕,各学院的领导和导师们出席了毕业典礼,与 5000 余名毕业生和家长共同见证了同学们的收获与成长。北工大软件学院技术转移与信息服务方向工程硕士的 11 名研究生,也高兴地参加了毕业典礼。 北工大软件学院技术转移与信息服务方向工程硕士 11 名研究生是;王健、谢薇、刘芳、路璐、谭曌、李志红、乔晓川、梁岩、曾福林、裴四勇和许炜。我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学校领导和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北工大副校长侯义斌博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北工大软件学院技术转移与信息服务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班,是在 2008 年 10月11日 开学的。毕业的11名同学是第一期的学员。第二期学员进入工程实践阶段,第三期学员今年9月份要开学了。 北工大软件学院技术转移与信息服务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班,是由软件学院与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共同组织开办的。旨在培养具有技术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的技术转移专业人才。教学过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集先进性、国际性、体系化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由知名管理部门官员、学者、中外教授、业界资深讲师和知名企业高管组成授课团队。 近年来,我国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高端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并已成为影响技术市场发展的瓶颈。高端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一要具备专业背景知识,二要有实际工作经验,三要有《知识产权法》和技术转移等相关知识,四要能与国际接轨,能够与国际专家进行对话。 目前我们从事技术转移的大多是经验型人才,不具备复合型人才所应具有的条件。技术转移高端专业人才缺乏,对国家技术转移工作的不利影响越来越突出,影响技术转移的深入开展。技术转移向更高层次或者更广的范围发展,都需要有专门的高端专业人才来推动。 技术转移人才缺乏的问题在一些技术转移机构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些机构中许多都是退休的老同志,或者是一些年轻人。人才缺乏,将直接影响技术转移机构的生存问题。 今后高校要从学历教育方面来推动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此外,各方也要积极组织各种技术转移研修班,作为非学历教育以补充技术转移人才的缺乏。美国和日本是两个很好的例子,这两个国家的技术转移程度很高,直接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而且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多是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技术转移产业发展比较完善。 我们国家要发展技术转移事业,也需要更多地培养高端的技术转移人才。这个研究生班有了毕业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衷心希望北工大软件学院技术转移与信息服务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班,有更多的学员毕业,有更多的学员入学! 预祝北工大软件学院技术转移与信息服务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班,越办越好!为我国技术转移事业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 ! 北工大副校长侯义斌博士和林耕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7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1-7-22 07:51
p { margin-bottom: 0.08in; } 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21 日 最近科学网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双语教育和全英文教学。 这股热浪是由曹广福的“由我拒绝纯英文授课说开去( 466277 )”掀起的, 马上得到与时俱进的吕喆的响应, 他的 ( 466390 )不但被精选,还被置顶;今天又有两员陈姓虎将跳出来助阵,分别是陈儒军和陈龙株。陈儒军的博文是: ( 466559 );陈龙株的题目是: ( 466775 )。 毫无疑问, 因为是热点话题,这两篇博文自然也上了精选榜, 戴上了一朵让人羡慕的小红花。 我在吕先生的评论中说他是科学网与时俱进的榜样, 他回复说只是喜欢凑热闹。 我不像吕先生那样喜欢凑热闹, 不过, 这股热浪已经形成了一个炙热的大环境, 我想避之而不及, 因而,也就自然地被卷进这个热浪之中。 因为我不是在教育界工作的,只是一个纯科研人员, 只有科研的经历,没有教学的实践, 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机会, 借题发挥,来谈谈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一个科研人员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两门语言, 一门母语加上一门外语, 那对他 / 她的科研一定大有帮助。 其主要原因是: 1 。 一门语言通常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通过翻译的东西不一定能表达原意, 因而,要真正地理解某个意思,最好能读到原著,这就需要精通另一门语言; 2 。 有些期刊要求用两门语言表达关键部分, 要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就得精通这两门语言; 3 。 一些现代高科技产品都需要用至少两种语言作说明, 要是懂得两门语言,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些说明,反过来,也可以帮助自己的产品用两种语言来做说明。 具有双语能力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中也有相对优势, 尤其在一些具有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研究单位更是如此。 比如说,在我们的公司,一些来自墨西哥的底层职员, 其母语是西班牙语,很少能懂英语, 所以,我们的中层管理员必须是一个既懂英语又懂西班牙语的科技人员。 要是不懂得西班牙语,很难在我们这样的研究机构找到工作。 还有,现在的国际合作非常普遍,几乎世界各国都有跨国公司, 那些跨国公司一般喜欢使用具有双语能力的人员回到自己的母语国作管理工作。 简言之, 双语人才具有下列优势: 可以看懂原著, 产品包装上的原始说明等。 有助于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有助于工作场所的人际交流。 有助于担任需要两种语言的管理类工作。 有助于国际上的广泛交流。 当然, 英语是双语中最重要的一门语言, 双语教育中, 除了母语外, 英语应该是首选。 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有影响力的科技人员都是双语人才。 所以, 我很同意陈儒军先生的双语教育很有必要的论点。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7812 次阅读|31 个评论
书中哪有黄金屋
热度 3 hujunping 2011-7-16 11:28
最近一周在云南出差,调研宁蒗县开展“科普兴县”十余年的经验。工作之余,大家谈起各地生活差异。听说了我那可怜的月收入数字,一位地方同事不止一次地感叹,“你们在北京生活太不容易了,我以为你们博士月收入都上万呢。” 这位同事的话还萦绕在耳边,就看到了这则新闻“《中国博士发展状况》出版 博士收入存在较大差异”。(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7/249578.shtm ) 调查显示,博士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低于 3000 元的占 37.5% ; 3000 元至 4999 元的占 40.9% ; 5000 元至 9999 元的占 16.1% ;高于 1 万元的占 2.3% 。不同学科之间收入存在较大差异,农学博士“最穷”,经济学博士“最富”。农学博士每月可支配收入不足 3000 元的比例达 54.3% ,而每月可支配收入比例最高者集中在经济学博士。 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调查面广、样本采集量足够的调查结果直接否定了这种说法。是我们所培养的博士不适应社会需求,还是社会没有给予博士们应有的激励? 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到: (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14/201107/t20110714_93103.htm ) 要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在科技领域,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 我想,博士们的收入应该是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一个方面。 书中没有黄金屋。博士们收入的改善需要体制的改革,也需要博士们加强自身建设。
个人分类: 人才之励|3642 次阅读|3 个评论
凭实绩使用干部
sstone2009 2011-7-2 09:09
胡主席一段关于人才的讲话,高瞻远瞩,铿锵有力,意义深远。 胡主席的话说得很好,得到了许多回帖,一片赞许之声,很有市场,这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我仿佛是有着格外的感触,我禁不住要记录下来—— 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 http://news.sohu.com/20110701/n312197832.shtml.) 这是说给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们说的,这要求他们有胸怀,只有有了宽阔的胸怀,才能具备容纳人才的视野!有胸怀不够,还要有任用人才的才识,才能把人才放置于合适的位置、给予合适的任务,使人才真正成为人才!还要有评价人才的良知,这样的良知需要他们摈弃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对权力的畸形迷恋,这样才能保持客观评价人才的优劣,不至于使人才蒙冤、受辱! 这是说给人才听的,如果你是人才,无论正在被任用,还是尚未被任用,还是正在遭受委屈,请你相信,金子总要发光,你一定会有机会,你要沉得住气,不要气馁;你要更加努力,不要满足! 这是告诫投机钻营者的,不要为一时的得志得意忘形,你会得到应有的报应! 然而,要真正达到“凭实绩使用干部,不让老实人吃亏”,要单靠领导干部的自觉、人才的自信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在于制度安排科学和法制健全!用人不当,领导干部要承担责任;用人体系中,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惩处机制、申诉机制……
个人分类: 随笔|2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富豪出的多是個缺點嗎?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1-6-28 17:28
如果北大不出富豪, 而是一個不起眼的大學出的富豪最多, 我們會因此而歡欣鼓舞嗎? 你想像一下, 那時人們會怎麼樣評論? 人們會批評中國知識不值錢, 離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遠, 會說上大學無用,…… 我是土鼈, 對海外名校不瞭解, 我想像哈佛、MIT、斯坦福諸如此類的學校, 大概富豪的數量都不會太少。 當然一個大學如果以培養富豪為目標, 那就很沒品, 而且那樣估計反而也出不了什麽富豪。 一個學校按照教育規律好好辦學, 最好一定是各方面的人才都會出很多的。 北大出富豪, 恕我眼拙, 真的沒看出來有什麽不妥? 難道北大畢業生都窮得叮噹響, 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除非北大校方僅僅認為富豪是人才, 那才是土包子辦學呢! 不過, 我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資訊。 如果他們科研沒搞好, 當然可以罵北大。 但那也不是因為富豪出得多而罵, 這要搞清楚。 问题是, 他們不出富豪, 科研就搞好了嗎? 在我看來, 富豪出得還太少, 也不夠富, 如果出上五六個蓋茲這樣的傢伙, 出上兩三個喬佈斯之流, 中國的國力和社會發展就不是今天這個局面了。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233 次阅读|24 个评论
人才引进的大手笔 ——母校的几个例子
热度 25 nli2233 2011-6-18 03:47
人才引进的大手笔 ——母校的几个例子 昨天写议论中国科学院该不该做“国家队”的文章,今天不再说科学院了,换个题目,说说人才引进问题。这里就不学陈安无论事情大小都要长篇大论了(有的时候还要论若干次),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所有的例子都来自我的母校。一个人的母校,从小学开始到拿到最后的学历,总有好几个。我这里说的母校是指我读博士的学校,全名叫做乔治梅森大学(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坐落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位于华盛顿郊外。对于把美国名校排名倒背如流的学子们而言,这个学校可能比较陌生。它不是名校,在全美的排名,因为是第三档( third tier )的学校,具体的排名都看不到。后来 US NEWS 把前三档的学校(大约 200 来个)都合到一起称为一流学校进行大排名,我才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排在 140-150 之间。 之所以啰啰嗦嗦念叨排名的事儿,我是想再次用事实支持一下我昨天文章里面的观点:分散型的体制下,没有一个单位能够网络各行各业的所有顶尖人才。相反,人才竞争于流动才是保持整个科研系统创造力的关键。我的母校,这么一个三流学校,也有美国一流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是世界一流的人才。下面是几个例子: 1983 年,梅森从弗吉尼亚理工( VirginiaTech )把那里的一个研究团队整个挖过来,团队的领头人叫 James Buchanan ,他的团队叫做公共选择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目前仍然在梅森。三年后, Buchanan 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今天,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专业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的。这次人才引进,堪称大手笔,梅森赚了。 2002 年年初,梅森又引进了一个经济学团队,这次不是从本州的学校,而是从亚利桑那大学引进的。团队领头人叫 Vernon Smith ,他的团队是搞试验经济学的。这次的引进更邪乎,几个月后, Vernon Smith 也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估计亚利桑那大学的校长当时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也是一次大手笔的引进,梅森也赚了。不过, 2007 年, Smith 教授 80 岁的时候,他又带着他的团队去了加州的一个叫做 Chapman 大学的地方,梅森失去了一个大牌教授。 上面这俩人都是诺奖得主,说他们是世界一流不过分吧。下面再说几个人,我觉得也称得上是一流的学者,他们也是被母校引进后来又流动到别的学校的。 Francis Fukuyama ,是个生在美国不会讲日语的日裔,他的日本姓翻译成中文叫福山。他是在中国很有名气的亨庭顿( Huntington )的学生。他在完成了给自己爆得大名的《历史的终结》(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一书后,被梅森从兰德集团挖过来。在梅森,他完成了另外两部很有名的著作《信任》( Trust )和《大分裂》( The Great Disruption )。我在念书的时候,他是我们学院的椅子教授( Endowed Chair ),很受学生爱戴。在我毕业的前一年,他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给挖过去了。 在学术地位上,美国的椅子教授大致相当于国内的特聘教授,一般比普通教授享有更高的荣誉。跟国内不同的是,美国的椅子教授一般是由个人或者团体的捐赠来付工资的,一般是捐赠的利息用来发工资,椅子要按捐赠人的意思命名,很多是人名。比如,福山坐的椅子就叫做 Hirst Professor 。而国内特聘教授的工资多半是政府的拨款。 福山走了,空出来的椅子由另一位明星教授坐上了,他是梅森从卡耐基梅隆挖来的 Richard Florida 。 Florida 是以他的创新阶层( Creative Class )理论闻名于世的,在梅森,他出版了《城市与创新阶层》(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 )和《创新阶层的迁徙:争夺人才的全球新竞争》( The Flight of the Creative Class. The New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 )两本书,为梅森带来了荣誉。 Florida 后来被多伦多大学挖走了。 Florida 空出的椅子,现在被一个名叫 William Schneider 的教授坐着。他是梅森从布蓝带斯大学挖过来的著名政治学者,我对他的领域不熟悉,就不多说了。 学术单位(高校、研究所等)互相竞争顶尖人才,好处是明显的。这种机制给了顶尖人才不断进取的动力,想提高自己的身价就得不断拿出硬通货来。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15177 次阅读|35 个评论
带刺的玫瑰更要珍惜
热度 1 chrujun 2011-6-6 11:30
天才往往是带刺的。 牛顿迫害莱布尼兹,爱因斯坦有数不清的情人。 按中国人的道德标准,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道德败坏的人。 创造多项亚洲历史的体育天才李娜,也是失足的刺头儿。 她目无组织,目无领导,从说话到行为,无不带刺。 她是中国体育史上最牛的刺头儿。 越是带刺的玫瑰,越是美丽。 伯乐需要天才,更需要带刺的天才。 因为带刺的天才才是最好的。 孙晋芳好样的, 给刺头儿李娜最大的支持和宽容。 真正的伯乐就是这样, 心中可装下无数刺猬。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中国有的是人才,网球、台球和跨栏,同样可以打破欧美人的垄断。 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拿诺贝尔奖,攀登科技顶峰。 以中国人力资源之丰富,每年拿3项诺贝尔奖完全没有问题。 一个连朱清时和南方科技大学都容不下的人, 肯定是没资格和能力做好科教界的领导。 我们在扼杀人才! 我们在扼杀个性、自由和灵魂! 请珍惜朱清时! 珍惜南方科技大学! 珍惜教育界的刺头儿!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20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二十一世纪的工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聆听刘西拉教授讲座)
hongri1130 2011-5-30 15:59
二十一世纪的工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 ————(聆听刘西拉教授讲座笔记) 二十一世纪的 两个特点 : 1 、科技发展迅速; 2 、全球化:经济、信息、技术 技术人才: 1 、多才多艺; 2 、专业化; 3 、非常专业化; 4 、部分专业化、部分社会化; 5 、杂交混合 学科发展 :1、技术全球化;2、边缘新学科发展;3、计算机普及;4、信息交流的革命;5、综合技术管理知识与传统专业知识并存 一、 知识 完整的知识结构 : 1 、理论 : 本学科知识 2 、实践 : 一切真知来自于直接经验。 3 、计算 :数学、计算机 人的特长:聪明、不怕乱 机器的特长:不怕繁 So 重视人机分工。 知识的层次: 1 、工程分析; 2 、系统工程(重点); 3 、社会工程 二、 能力 能力在教育方面比知识更重要。 1 、适应能力 2 、合作能力 3 、创造能力 4 、表达能力 由复杂到简单 5 、组织能力 911事件: 高楼密集——财富密集——人口密集——危险密集 三、 素质 1、 社会责任感: 2、 竞争意识: We do the best ,you do the rest. 3、 正确的思维方式: 4、 务实的作风:实心实力求实事,实心实力务实业。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The Chinese are serious about education and research , the things we are mostly still talking about. It’s time we started talking action.
3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围棋的好方法
halcon 2011-5-24 01:21
以前看棋谱,都是知道谁执白,谁执黑,谁赢谁输。最近浏览器出问题了,不仅看不见解说,连执白执黑等信息都是乱码。结果发现自己的收获更大。原来,不知道最后的结局的时候很难判断布局阶段孰优孰劣,甚至在杀的昏天黑地的时候也不知道鹿死谁手。于是看的格外认真,每步棋都思考很久。收官阶段也开始数数目数(以前从来没数过),判断双方收官的意图。总之,收获颇丰。 回过头来思考,先入为主的信息是自己没有用平常心看棋的罪魁祸首。就像看足球比赛重播,由于已经知道比分,因此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后面没进球了基本就不看了。 而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这种先入为主的现象太多了。记得在国内有一次给本科生上课之前,有的老师说要先吹吹牛,告诉学生你在国外呆过和国内外公司都合作过项目,在国内公司也有兼职等等,否则学生看你年轻,会给你打分比较低,而且不好好上课。我很不以为然,但心想可以做个实验看看结果。于是在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策略,一个吹牛,一个不吹牛。实验结果证明,同事的话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不过从科学研究本身来看,去掉先入为主的信息能够让我们的认识更加客观。所以国内所谓的人才计划,职称评选等在评选中如果能删掉一下掩人耳目的信息会更加客观:“海龟”,“牛校”等等,极端一点也可以包括论文和引用次数等信息,而仅仅让面试者公开讲半个小时,加入提问和辩论的环节(对学生和老师公开),相信真相就浮出水面了。
2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久违了,榆树钱!
热度 5 xucq45 2011-5-19 09:07
前两天,我在校园各处散步,随手抓拍一些新近开放的丁香花。在校园小径旁边,忽然发现有一个榆树长满了榆树钱。由于今年雨水大,榆树钱长的非常大、非常肥。望着这令人流延的硕大榆树钱,思绪不禁飞回了童年。 我的青少年时代(小学和初中),主要是在哈医大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度过的。当时哈医大刚由哈军工(现在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迁至市郊的南岗区保健路,学校建筑物的周围到处是野草和榆树。每天放学后,先用 1 个小时写完作业,然后大家在一起踢足球、跳绳、捉迷藏、踢毽子、弹玻璃球,玩的很快活。上世纪 50 年代未和 60 年代初,我国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大家吃的都不好。每年春天,榆树结出了榆树钱,这就成了老天爷送给我们的礼物。大家情不自禁地爬上树,享受这美味佳肴,不时传来一阵子欢快的笑声。当时,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不富裕,但是精神很快活! 感谢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走上了快车道,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三大件的内涵不断升级:电视有了,冰箱有了, …… ,住宅有了,车有了, …… 。作为每个家庭“上帝”的孩子更是应有尽有。孩子们,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或者是迷茫的。现在的孩子常常是物质上的“上帝”,同时却是精神上“奴隶”。他(她)们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老师的“礼物”),参加不完的各种辅导班(家长的“赐品”)。童趣没有了,创造力被抹杀了。 为了孩子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前途,让我们共同将“榆树钱”还给祖国的花朵和未来! 望子成龙难成龙,打开枷锁鹰展鹏, 聪明才智得发挥,神州处处飞彩虹。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712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人才简论
ahyxwangdong 2011-5-18 15:55
人才简论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强国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钟群鹏, 2010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 21 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由此可看出,人才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到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人才?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指出,“人才就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李维平(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员)进一步指出,甄选人才与非人才的方法,主要是看该人是否积累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是否能够在同等社会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因为在人才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包括了社会、家庭和人才个体所投入的资本向人力资本转化过程,而且还包括了具有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作用的人力资本向资本转化的过程。 在当前竞争激烈,求职找工作难的背景下,有些拥有高学历的求职者和海归人士选择了到基层单位去工作。针对这一现象所引发的人才是否合理利用的问题,叶仁荪(江西理工大学校长)认为,人才使用是否合理,关键是要看应聘者到岗位上,是否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及是否符合应聘者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桂昭明(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也同样指出,人才是否合理利用的标准,是要看人才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其实,更多的求职者在应聘岗位或者进入岗位工作后,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提升自身价值,让自己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问题上,钟群鹏院士认为,一个人的成才,是人才培养的客观条件(即人才培养工作)与人才成长的主观愿望(自觉成才)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和综合优化的结果。而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以及学会做事,是人才自我实现成长的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 1、 李维平 . 什么样的人是人才 . 江苏毕业生就业网的转载文章 http://www.jsbys.com.cn:88/html/jyzd/1414.html 2、 张慧君 . 海归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引热议,是喜是忧?光明日报, 2011 年 5 月 18 日 http://edu.people.com.cn/GB/14666613.html 3、 钟群鹏 . 与青年科技工作者谈“人才失效”和自觉成才的问题 . 科技导报, 2010 , 28 ( 12 ): 3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17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亲聆李开复,分享给同仁。
热度 2 Bjqdsx 2011-5-10 13:52
亲聆李开复,分享给同仁。 2011-4-29 今天,我受朋友邀请,参加在中欧商学院举办的高朋满座,嘉宾讲堂。 与以往听过的李开复的报告不同,这次,开复博士是作为创新工厂的创始人,CEO给同样是很多创业者,企业家来报告。没有媒体追捧,没有学生青年fans呼喊。更多是智慧的对决! 开复谈了三点: 1、创新 他认为创新源于简单实用。 举例是:google 为了保证搜索准确度,激发用户,如何让用户多输入词条长度。 解决办法,第一,提供联想词汇,提供问题猜猜,提供选择词汇等等。最后最好答案。 居然是增加搜索框的长度!! 第二,创新源于跨行业的结合, 苹果、微软等都是做跨行业,跨技术的融合,将最新各个领域中的高科技整合到一起,就成为了创新。 2、谈到人才 开复博士认为,可以不拘一格。 对于最优秀的人才,应该做到礼贤下士。他谈到当年,在微软工作,如何10多次邀请一位在IBM工作,曾经担任 森蓝计划,高级技术总监。虽然,多次拒绝了李开复邀请,但是,最后,还是被开复的诚心和魅力,入职麾下。 开复还谈到,找人应该占到公司HR时间20%以上时间,开复在任创新工厂cEO前8个月,80%时间都是在找人。 不同约各种人才吃饭,谈事。 即使不能够邀请到公司,他也会尽心帮助他们自身各种困难,而不是仅仅是挖人。 3、谈到管理 开复博士认为,一流的人才喜欢管理一流的人才,但二流的人才却喜欢管理三流人才。 一流人才靠信任,靠放权管理,而二流人才害怕超越,所以只会喜欢用三流人才。 所以,对于企业,从最开始就需要使用一流人才,才可以使得企业发展壮大,不会出现人才困境。 现在,开复创办的创新工厂,实际是一个风险投资公司,吸纳各种IT创业精英,但是,更多创业投资项目 都是围绕互联网领域开展。 以上仅仅个人心得收获,请勿外传。
26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扭曲的‘高级人才引进’
热度 9 lin602 2011-5-8 21:45
今天在车上,与几个同事聊天,讲到一个‘长江学者’,现在身份是一个重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另一211学校的特聘教授,还是再另一211学校的引进教授。他头上的光环太多了,我也说不清楚。 ‘有幸’远远地听过他的报告,还不经意地被参观过他在一个高校的‘豪华实验室’与强大的‘研究团队’。当然实验仪器与实验室装备都是全新装备的。 我不明白,他有三头六臂?不就是发表多点SCI文章嘛。好象国际上也不知名,没有什么让人震惊的学术成果,也没有重大成果进行技术推广,给社会产生好的经济效益。这三个学校中这样重要的位置,一人来担当,这个人应该是‘神’。 造神的学术,是没有出息的。这种神我们听多了,神经也麻痹了。 常常看到广告与招聘上,数百数千万元招人才。这种竞争科学不科学?可能许多高校要的不是他们的学术思想,而是要的他的名,他的‘人脉’及他手中‘项目的生杀大权’。 强者统吃,你让其他学人如何活?
308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点评:2011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第四场
热度 2 lgjszy 2011-5-3 16:34
2011年4月15日上午,在《2011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VIP论坛第四场,我应邀作为点评专家到会。下面根据速记稿整理,发表我的发言。 时间:2011年4月15日(上午)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紫金大厅 主题:2011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 内容: 朱文晖(主持人) :好,谢谢!我们今天的行程非常的紧凑,所以请大家鼓掌感谢台上的七位嘉宾和评论嘉宾。我们第四场的大会论坛马上开始,请台下的嘉宾上台就座。我简单介绍下面七位的嘉宾,第一位是来自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的朱哈尼·帕萨拉主管;第二位是西班牙技术中心联盟研究员迭戈·拉富恩特;第三位是瑞典环境研究院副院长奥斯顿·艾肯格林;第四位是印度高卢管理顾问公司的总裁维加亚拉哈文;第五位是(中国)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的谭鸿鑫总经理;第六位是(中国)上海交易所常务副总裁夏东平;第七位是(中国)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部长夏文欢。我们今天的评论嘉宾是(中国)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的顾问,林耕先生。 这个是我们四场VIP的讨论。我们从昨天到今天,从不同角度讨论个跨国技术转移,第一场是跨国技术转移转移预发展方式转变,第二场是政府和法院在技术转移的作用,刚才是产学研结合,到了第四场就到了一个焦点,什么是最有效的技术转移方式。 朱哈尼·帕萨拉:( 略) 迭戈·拉富恩特 :(略) 奥斯顿·艾肯格林 :(略) 维加亚拉哈文 :(略) 谭鸿鑫 :(略) 夏东平:( 略) 夏文欢 :(略) 朱文晖:谢谢夏部长,我们听完七位嘉宾的发言之后,请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的顾问林耕先生做一个点评。 林耕 :谢谢会议主办方,谢谢主持人给我一个机会,谈不上点评,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芬兰的帕萨拉先生,谈到了一个技术转移机构运作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你的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怎么能够很好的全方位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帕萨拉先生,包括很多国外技术转移机构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不是像我们通常的做法,拿着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去找企业。要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西班牙拉富恩特的介绍,我非常感兴趣。这是一家私营的技术转移机构,有三万多家合作客户,他赢得客户的信任的关键点是什么?第一是为客户保密。第二是为客户来承担风险,包括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包括企业计划项目来承担风险。这个是值得我们中国、北京技术转移机构,特别要借鉴的。 瑞典的奥斯顿·艾肯格林先生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从2001年就在中国天津,在水处理方面,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了研究中心。我比较清楚这个项目情况。这个案例说明,国外公司、国外机构在中国搞技术转移项目,是完全可以获得成功的。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即便在前期运作起来有很多困难,有很多风险,但是,天津市政府、滨海新区下了很大力量支持瑞典的机构,在天津乃至在中国开展业务。 印度维加亚拉哈文先生谈到,开展技术转移尤其是跨国技术转移有几个要素问题。我归纳,第一个需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第二个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法律问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第三个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人才问题。没有技术转移的合适的人才,其他的都谈不上。第四个是一个体制机制问题,要不断地推进。这几个点,我认为是点到穴位了。 从四家国外机构介绍的情况来讲,我们非常需要了解、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他们的运作模式,更希望先生们能够谈一谈,在运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失败的教训,往往失败的教训,比那些成功的经验更值得吸取。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看看现在这个论坛的会场上,已经到了中午12点了,几百人没有退席的,大家都在关注技术转移问题,都在关注跨国技术转移。我们在中国北京,在条件非常好的北京国际饭店举办这个论坛,就是要在中国促进乃至推动技术转移,同时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外方人员和中方人员能够很好的沟通、交流、切磋。尤其是,我们请来了很多国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包括AUTM的Stevens先生。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推动我们国家和北京的技术转移。这——也是我十几年从事跨国技术转移方面的管理、研究和教学的一个老兵的心里话。这是我的第二体会。 刚才,上海技术交易所夏总和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夏文欢都讲到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就是我们要借鉴国外技术转移机构先进的经验,同时要加强国外技术转移的交流和合作。因为,先有认识和交流,才会有合作。比如说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位中国机构代表,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上海技术交易所和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都是中国政府认定的第一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他们在技术转移,尤其在跨国技术转移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经验。谭鸿鑫博士经常到国外考察和交流。上海技术交易所的夏总马上就要飞英国,探讨在上海的技术经理人的合作培训问题。夏文欢先生原来就是从事国际技术进出口贸易的。我们这些机构,要很好的跟这次请来的国外的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我完全同意夏文欢先生的建议,我们今天在座的中方与会人员,无论是企业还是大学,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技术转移机构,要很好和这次请来的国外的一些机构要认识与交流,加强合作。这是我的第三点体会, 另外,我对国外专家们提一个建议,你们到中国来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中国地方的需求,中国的企业需求。那么好,去找谁呢?就找这三位!这三位在中国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了解企业的需求。其实你们一家一家地找企业,还不如和这三位和国内的一些机构合作,这是一个捷径。 谢谢! 朱文晖 :谢谢林耕先生非常精彩的点评。我们今天的论坛是非常成功的,大家说找对人,我们在台上都找对人了,希望你们在台下和明天都继续找对人。 今天我们的论坛就到此结束,谢谢台上的嘉宾和评论专家,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078 次阅读|4 个评论
孔子预言与嵇子寓言
热度 21 Majorite 2011-4-27 10:14
孔子预言与嵇子寓言 从前,有一个靠农民工的廉价劳动而成为世界工厂的小国。国库充盈以后,国王为了维稳的需要,号召六部及各州府衙门高薪向全球招贤纳士,结果几年过后还是没有招进多少真正的大师级的人才,反而不幸地揽了一些弄虚作假、吹牛溜须的小人。 国王很纳闷,忙问谋士为啥。谋士难以直答,而是婉转地给他讲了一段中国古代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因仰慕窦犨曾驾车来访,可途中听说窦犨被赵简子所杀,孔子立于河边,眼望大河,长久不语。长时间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多么美的水啊!我过不去这大河,大概也是命运的安排吧!”随行弟子子贡问其缘由,孔子道:“窦犨、舜华都是晋国的贤人,赵简子不得志时,依靠了他们才掌握了晋国的大权,现在却把他们杀害了。我听说:残害幼兽,麒麟就不会出现;竭泽而渔,蛟龙就不来布雨;覆巢毁卵,凤凰就不来飞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忌讳伤害同类。鸟类尚知对不义之地回避,更何况是我呢!”孔子说罢,决然原路返回。 国王大悟,深感中国孔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原来本国州府衙门搞武大郎开店,对自己手下的人才还压制着、怕本部门知识分子闹事呢,怎能再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招聘招 “贤”纳 “士”?他们其实并不想让“人才”真正地、自由地发挥其思想与能力,而是用“人才”给自己的政权当花瓶、做摆设、作点缀而已,原来这些官员们只是为了政绩而猎取礼贤下士的虚名罢了。真正的贤士对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回避呢?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英明的国王于是决定从制度上进行彻底地改革。制度改好了,不仅国内的人才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世界各国的尖子人才也纷纷被吸引进来。从此之后,这个国家果然变成一个创新型知识型的国家,不再靠劳动密集、污染环境的制造业著称于世了。 生态环境好了,麒麟、蛟龙、凤凰自然而然就会主动来了。若生态环境恶化了,有翅膀、有腿的、能动的都逃亡了。
个人分类: 论大学|443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专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北京跨国技术转移的探索与实践
lgjszy 2011-4-17 08:31
( 科技日报 记者 张佳星、 刘晓军,经林耕审阅修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4 月 11 日 ,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林耕接受科技日报专访时,再提增强知识产权攻防力的迫切,“ 技术转移的前提,就是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我们看到在合法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之战的各种手段、手法,让人眼花缭乱,争夺异常惨烈。然而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 为学习国际技术转移的先进经验,加强北京乃至中国地方省市产业技术需求与海外创新资源的对接, 4 月 14 日 , 2011 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召开。“论坛请来的都是国际知名的技术转移机构和知识产权专家,比如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的三位总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家等。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也向他们表达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北京,正在大力开展和推动跨国技术转移。”市科委相关人员说。 “ 我们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 林耕说。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和学习中,在跨国技术转移的多次实践中,北京正在学习制定自己的战略,逐步夯实基础,一步一步达到理想程度,运用好知识产权的防御和进攻的两大功能,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在国际高新技术市场中争得份额。 正视败绩:打有准备之仗 “非常遗憾!”林耕对前几年爱国者公司携产品到德国参展,却被德国警察查封展台一事仍记忆犹新。“一个不争的实事是,因为不了解德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情况,爱国者产品到那去之后产品全部被下架,最后花了大价钱请当地的律师才妥善处理。” 没申请专利,就不受法律保护,技术转移更无从谈起。“如果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就根本不是在一个平台上谈问题。即便很好的技术,别人也只会出很低的价钱。”林耕加重了语调,“这个方面,我们北京应该疾步迎头赶上。” 十二五规划纲要将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作为一项主要指标明确提出。 年初实施的中关村“ 1+6 ”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措施中,也通过股权奖励的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知识产权先行,为避免花大价钱交学费,“我们还要清楚其他国家技术进出口的法律法规,要了解跨国公司通常运用的策略,打有准备之仗。”林耕说。 2010 年 5 月,华为公司与美国一家公司达成协议,以两百万美元收购该企业的一项电脑技术的专利权。然而这项交易在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提出申请后,被拒绝批准。该委员会认为此项收购对美国可能构成安全威胁,理由是 华为公司与中国军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一项已经达成的协议,为什么不能成行? “这一华为收购美国企业专利权失败案,警示我们政府应该组织专家,对各国技术转移的管制性措施政策进行研究,梳理出具有操作性手册,引导企业在跨国技术转移上少走弯路。” 如果这两百万进口的是鞋帽、纽扣,那很容易。然而涉及到专利技术,发达国家就有相应的严格进出口管制。“相较其他国家管制的严格,我国的管制几乎为零,军工保密技术除外的技术转移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林耕对此表示忧虑。 “前不久商定,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即将在北京建立。我认为,科技部等部门现在应该组织对意大利技术进出口管制措施和进出口政策等软科学的研究,促进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 林耕建议道。 成效渐显:转移技术助企业拔“头筹”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通过技术转移,企业的平均收益为 55% ,而通过自行研究开发,企业的平均收益仅为 22% 。”林耕认为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适当地“借人以渔”比“临渊结网”来得快准狠。 在北京,跨国技术转移为北京技术市场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还帮科技型企业拔得若干“头筹”。 由于引进了一项未被完全产业化的技术——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技术与沼气净化技术, 2009 年,桑德集团击败法日韩等国中标沙特阿拉伯第九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成为首个出国承建大型环保工程的中国环保企业。 由原美国波士顿科技公司钟生平博士 2006 年归国创建的易生科技,掌握了钴铬材质对称开环式支架结构设计技术和新型生物可降解药物涂层载体技术,针对晚期血栓问题研发的支架,于 2010 年 4 月取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注册许可证,成为全球第一个面世的第三代药物支架。 由古巴以单克隆抗体发明专利技术入股的百泰生物药业建成了我国最大规模的、 1000 升级哺乳动物细胞灌流培养生产线,并在原有发明专利基础上自主研究开发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h-R3 (泰欣生) , 是我国批准的第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2010 年,产品销售量 8 万支,实现产值 2.5 亿元。 北京作为全球跨国技术转移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正在日益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跨国技术转移枢纽和窗口,在承接跨国技术转移方面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 北京技术合同出口额从 2004 年的 39.39 亿元直升到 2010 年的 584.6 亿元,每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明亮表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国际合作的支撑和引领,作为国际合作工作的重中之重,跨国技术转移多年来持续快速增长,已势不可挡。 此次跨国技术转移北京国际论坛上,北京市科委挖掘和整理出北京地区技术项目约 200 件,组织了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 ITTN )的专业机构成员,针对性地组织项目对接,广结跨国技术转移人脉和渠道,带动技术转移,目前已有 10 余个项目签约,涵盖生物医药、新能源、农业等各个领域。 “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是我国经济的大势和主流之一。因此,在大力倡导和加强原始性创新的同时,重视和促进技术转移,对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市科委相关人员说。 当务之急:摆脱无人可用困局 “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化人才,其他都无从谈起。”已为在大学设立技术转移专业奔走多时的林耕,一直苦于领域内无人可用的困局。“打仗总得有士兵冲锋陷阵,推动跨国技术转移,人才先行尤为重要。” “有理工科专业背景,懂技术;懂法律,了解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知识;懂管理,最好是 MBA ;懂金融,会融资、了解政府支持政策。当然最基础的是要精通外语。”林耕把国际技术转移人才归纳为“四懂”。 运作成功多项跨国技术转移的科威国际技术转移公司中大多都是博士后。远见卓识和多学科交叉的渊博知识储备是跨国技术转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企业专利布局一般要先行 5 — 10 年。”林耕说。 “三年做一单,一单管三年”的行话,形象地概括了目前跨国技术转移的现状,一笔跨国技术转移的成功往往需要三四年的准备、考察、谈判,期间需要挖掘国内外企业需求、申报等多项繁琐的程序。 “‘技术经理人’在高校里没有应有的地位和职称,也阻碍了人才队伍的壮大。”林耕说,由于不搞教学和研究,技术转移从业人员的职称按工程类评级,即便是高级工程师,在大学的地位也较低。 “希望能设立技术转移专业培养硕士和博士,希望“十百千”人才计划能把技术转移人才也纳入其中,同时希望对现有的从业人员,尽早进行专业化培训。”在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班都开设了技术转移课程的林耕,希望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能够尽快扩大起来。 针对国内国际技术转移人才缺乏的短板,此次论坛通过举办高端电视论坛、分领域 / 分机构专场技术推介与对接活动、专题学术研讨、园区实地考察和技术经理人培训班等系列活动,宣传我国技术转移的巨大潜力与合作机会,营造全球创新成果、人才和研发机构云聚北京的良好氛围,切实推进技术需求与科技资源对接,力求促成实质性技术转移项目合作。 在对外学习方面,作为首次在中国举办的跨国技术转移领域的高端论坛,论坛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技术转移行业协会“北美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合作,邀请世界知名技术转移、创新服务机构和大型跨国企业参加,依托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区位优势,集聚跨国技术转移高端资源,进一步拓展国际技术转移合作渠道,以跨国技术转移为桥梁,以跨国技术转移平台为载体,引导国际科技创新要素聚焦北京、集聚北京,以跨国技术转移驱动区域创新发展,服务于中关村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全球创新中心的建设。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我国,人才,究竟算个什么东西?
热度 23 陈安博士 2011-4-15 23:43
一   作为人才,自己说自己是还不行,得让人家用,用了都说好,才算。   至于人家把你怎么用?是当个东西用,还是当个人用?这个得看是啥样的主子吧。   我们的历史传统,基本都是把人才们当东西使用。也有当人使用的时候,那得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时候。 二   传说中的80老翁姜尚就是原始奴隶社会交接时代把人才当人用的典型案例。   也是有史以来的最佳案例,迄今为止都没有见到更佳的。   文王扶车行808步,子牙帮周朝存在808年。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   这个感觉很有趣。   人才有价码,一般情况,你出得起的价码就是你最后能得到的那个结果的价值。   但是,这个东西事先俺不告诉你,得特别地看看你拜人才时虔诚的程度。 三   到了后来,就成了人才们拼命地卖力气干活,然后等待主子们最后给个好价钱。这个待价而沽,其实是没价的,因为等啥事结束之后才结账。   而对于很多主子呢,比较好的情况,是结账时多给点钱。   比如,袁世凯对杨度就是这样,知道杨度是知识分子里的官迷,可是就不想给他官做,可是给个名分,袁世凯亲自拿起毛笔,给写了四个大字:旷代逸才。   然后,给了一大把银子,愿意找多少女人买多少书都还够用。   不好的主子呢,那就等到啥事全齐活之后,结账时给人才们一把抹颈的钢刀,刃还是有点卷的,抹脖子的时候都不太舒服。这样的例子忒多,连列举都不需要,俯拾即是。   中不溜的主子,则是把人才们赶走,根本不和你结账,比如,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就是这么干的。 四   人才,出现一次不容易。   刘基就是。人家算命的先生说刘基是诸葛亮在世,因为诸葛原来的时候太有智力了,所以,不能随便从地狱里出来给人干活,得在日月同辉的时候才行。   日月同辉,那不就是“明”吗?如此一算,诸葛亮在地底下待了上千年,才熬到头。   出来了,就玩命地干吧!   干得还算不错,可以,和尚转眼就成流氓无产者了,不跟你结账。   不过,和尚还算大方,他会送你一只鹅。    五   啥时候把人才当人看,而不是当东西用呢?   只有把不是人才的“人”,一点用处都没有的“人”,也当成人看的时候,才可能有这样的一天。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成手段。不过,这个得把眼睛使劲张开了向神州大地外面看,越过太平洋大西洋地看才行。   可是,人才们自己从来都不这样想,他们的念头是:我是人才,所以至少是人,而那些不是人才的他们,最多也就是个人而已,其实也可以不把这些没用的家伙当人看。   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己最后也被当成了东西,连人都算不上,更不要说人才了。   可是,他们想不明白这一点,老觉得自己一定例外。 六   中国历史上看,作为一个在野的政权,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或者至少自己宣称对于人才的重视比对于其他任何东西的重视都强   人才此时是最重要的东西   可是,在朝的时候,人才就不太是东西了,弃之如破鞋的情况很多   人才觉得委屈,其实,帮这在野的在了朝,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可是,怎么在没有用处的时候还把自己当人才呢 七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过程,不是工具。   留言的朋友说得好!   把这句当成本文的结尾吧。
个人分类: 人论|4663 次阅读|35 个评论
美国为什么强大,尊重人才!案例为证
热度 3 wya 2011-4-15 16:12
80年代,我国一位学者去美国某研究机构学习,业余用中医看了几例病,并和一所医院的白人医生PK了一把。结果,当地报纸竟登出:中国癌症诊断专家....。及该学者回国之时,那所医院将车开到机场力劝该学者留下任职,并许以高薪、花园洋房! 90年代,我国有学者去哈佛大学访问。会前无意中在室内点了支烟,有外国友人过来纠正:在我们美国不能在室内抽烟!轮到我国专家发言完毕后,美国人围上来,主动端着烟灰缸,和专家讨论问题,会后提出能否到哈佛工作,可以给予最高标准的薪金。 同样是80年代,在北京召开一个国际研讨会,我国学者在会上公布了一个学术研究成果,引起国外专家的关注。场下外国学者用英文写了张纸条递给演讲者,希望延长演讲时间,日本教授则主动上台献鲜花,会议主席美国教授称:多年寻找的稳定线找到了。而该学者就职的机构领导则不准中央媒体拍摄,称要拍只能拍外国人,媒体一气离开,不拍了。会后,还说我国学者被场下递纸条赶下台。 由此对比,可见中外对知识和人才的态度,一个努力往上捧,一个极力往下压制。 一个人才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一个学科、一个产业,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则能成就一个强大的国家!可见,美国人是有长远眼光的,也是其强大的关键。当然,其形成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7264 次阅读|8 个评论
作为导师,不能强求学生硕博连读!
热度 10 zjohnliu 2011-4-11 23:05
最近几篇网文讨论硕博连读问题。 有的导师更是申明非硕博连读学生不要。 对此行为,作为研究生导师,本人不敢苟同。 诚然,导师的重要任务是开展科研。 从做科研的角度,硕博连读有利于科研产出;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度,硕博连读有利于培养高水平人才。 然而,作为研究生导师,难道这是你的全部目的? 作为导师,你还应该有两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导师的一个任务是培养人才! 人才,包括各类层次的人才。 作为研究生导师,特别是高校的研究生导师,你有为国家培养博士生的义务;同样,你也有为国家培养硕士生的义务! 我不知道研究所的导师是否只负责培养博士?那样的话,不妨将这些研究所去掉硕士点,只留下博士点! 其次,服务社会也是导师的重要义务! 除了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合适的工程技术人才,也是导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同的行业对人才需求不一样,有的行业需要的是硕士,甚至工程硕士。 我们没有理由只为社会提供博士生。 本人作为高校教师,一直以培养人才、开展科研、服务社会为己任。 从这几方面讲,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硕士研究生, 很简单, 因为这是你的任务! 对于一些在高校工作的博导,动不动就以科研需要为由拒绝指导硕士生,强迫学生硕博连读。 我鄙视这类“高傲的”导师。 不管你科研做的再好,这是极端错误的。 因为你首先是个教师, 接下来才是个研究者。 我尊重那些兢兢业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们。 是他们,在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对于那些研究院所的导师, 我不知道,是否你只有指导博士生的义务? 如果是这样,这篇文章便不是针对你。 特此,与各位研究生指导老师共勉。
个人分类: 个人日志(Diary)|529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培养的多而用的少是很有问题的
YonLushgry 2011-4-7 13:26
闫茂伟|文 我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培养多、利用少”弊端,并且效率较低下、质量有些可疑、影响很消极。而由此所导致的就业难问题也很大、很严重。而且,“上学无用论”的滋长也与此密切相关,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务不了正业”给广大农民造成了不小的消极影响:孩子上不上大学都一个样,识俩字就行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现状——更不知未来的情况如何,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尽管一定程度的扩招,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仔细想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势必要影响以后的发展。扩招必然使得我们培养人才的数量增加,然而,培养的人才不能够真正地得以利用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们培养的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上的人才到最后派不上用场,只能做些与培养类型相关、不相关的职业,那么,这样的培养机制不能不说没有问题。 “供应远远大于需求”是明显的,绝大多数毕业生不能够真正的就业、“务不了正业”而只能凑合着找一个工作,有些甚至是待业而无所事事,就业难问题业已成为共识与客观事实。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而这将直接降低我们的教育水准。“培养的多,而用的少”不能不是一个问题,其中内涵着很大的质疑:上学到底有什么用?纯粹是浪费时间而且还花钱,到头来还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何必呢! 还有就是,三四年的学习历程到底都学了些什么,掌握了什么,拥有了什么,培养出了什么样的的人才?学生只要通过考试修满了学分,没有什么高的标准、没有什么大的追求;老师只要上好该上的课,拿到必不可少的工资,而学生能找到的大都是辅导员,几乎与专业任课老师没有什么联系,只要能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很少有交流、启发与教学相长。 一个校区可以只有辅导员、门卫、保卫处、宿管人员、商品店再加上周围的一些网吧、饭店等等,学生在这样的场合可以渡过三四年的生涯,大都是懵懂的来、纠结着离开!在这期间,什么都无所谓、大差不差、反正都是一个样等等,这种态度与精神风貌以及培养风格无不充斥着高等院校。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可以到处可见。可以想象,这样下来,能培养出怎样的人才!还谈什么效率、质量!就业难、找不到工作不能不令人质疑! 就此,我们可以借鉴欧美一些国家的做法,比如,很多商学院的经济学专业都开设有伦理学即道德哲学尤其是经济或商业伦理学课程,而且,有些学校对于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商业行为并不是不管不问的,学校甚至有权力追回或取消违规、违法学生的学位资格。这样既有利有伦理学人才的利用,也有利于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质量。就是说,要正处处理培养人才与利用人才的关系。 只培养、不利用的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同样,培养的多而用的少也是很有问题的。
个人分类: 论见&亮见|2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策助力 加快推进国际技术转移显成效
lgjszy 2011-3-24 14:55
(本报记者解佳涛报道 经林耕审阅修改)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网 http://paper.chinahightech.com/html/2011-03/21/content_22012.htm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1年3月21日 第B6版:技术转移 当前我国应该从加强国别政策研究、提高技术转移机构的相关业务能力、完善针对国际技术转移的优惠政策体系等方面着手,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国际技术转移的良好氛围。 今年年初,由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知名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致力于为跨国技术转移提供全面支持的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在北京启动。据悉,ITTN将通过挖掘中国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筛选国际先进、适用高技术成果,组织跨国技术转移展示对接,广泛与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联系协作,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全球技术、创新资源对接。 有关专家表示,ITTN的成立显示出我国政府对国际技术转移的高度重视,该平台将通过整合资源为国际技术转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积极实践显成效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家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贸易。在2010年11月中意创新论坛举行期间,中国、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了建立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的协议,按计划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将于2011年上半年建成。据了解,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将设在北京,建成后主要发挥三方面功能:一是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合作信息和科技资源共享;二是搭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中意创新联盟、联合研发中心以及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促进两国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与转化;三是搭建产业化合作平台,支持中意双方企业实现进入对方市场的软着陆。 2010年,由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牵头组建的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在成员数量、质量、服务能力、运作模式等各方面都得到较快发展,联盟成员达到170家,与长三角、东北、甘肃、武汉城市圈、广西北部湾等国内5家重点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10多个省市的相关部门开展合作与交流,与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美国、德国等22个国家近80家国际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渠道,初步形成了跨区域、国际化的技术转移合作网络。 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积极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实践工作,努力探索大范围、高效率的跨国技术转移合作,如承办中英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合作论坛,联合中英科技创新计划,以技术转移为桥梁,通过论坛和对接会的方式将英国的现代农业先进技术与北京市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建设需求和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进行了有益实践;与美国、德国专利律师事务所合作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相关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欧美市场。 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林耕表示,近年来北京市国际技术转移发展迅猛,北京市技术出口额从2004年的39.3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72.34亿元,2010年更是达到584.6亿元,“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技术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57.1%;北京市技术进口额从2004年的17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86.96亿元。 同样,国际创新资源也已成为江苏省产业创新的重要技术源和项目源。江苏省仅2010年新获批的59家外资研发机构就承担了企业研发项目1777项,申请专利3502项、获授权专利799项。江苏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早在3年前江苏省科技部门就已经布局创新国际化战略,除每两年举办一次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外,还主动扩展与重点科技发达国家的合作,将科技合作作为江苏省对外交往工作的主要内容。目前江苏省有18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承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并在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建立了9家跨国技术转移分中心。 政策支持谋发展 为广泛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苏州市在引进外资研发机构、落实优惠政策、构筑合作平台、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不断加强工作力度,大力推动国际技术转移。 一是积极引进外资研发机构 。鼓励和支持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在苏州市设立研发机构。对经省级认定在该市新设立的外资独立研发机构给予200万元以内的资助,非独立研发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的择优给予100万元以内的资助。支持和鼓励在苏州的外资研发机构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当地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以合作方式共同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和自主创新项目。 二是落实国际技术转移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重大装备引进以及属于市级以上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在市重大科技专项中给予重点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经确认后给予科研补助。企业建立的省级以上机构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是构筑国际技术转移平台 。依托高新区、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点推进新区科技城、吴中科技园、太仓港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构建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网络。依托苏州亚太经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与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俄罗斯等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以及人员互访等活动。 四是加强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以苏州科技广场建设为契机,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引进和集聚,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项目可行性研究、国际商务谈判、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技术转移服务。培育一批国际合作示范企业,加强国际技术转移培训和指导,并帮助企业建立涉外技术转移合同订立的内审机制和长效技术贸易运行机制。 四川省同样十分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四川省科技厅近日公布的2011年科技工作要点提出,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四川省今年将重点推进3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加强7个国家级、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新建3-5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织实施一批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题项目;加强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举办1-3个国际科技交流和项目对接活动,促进国际技术转移。 谈到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国际技术转移的良好氛围时,林耕表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 一是开辟多种渠道,加强与国外的联系 ;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国别政策研究 ,尤其是对我国主要技术进口国与出口国设定的一些限制性政策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三是我国在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如从邀请国外专家开展业务培训和讲座等逐步推向业务开展,不能急于求成; 四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问题 ,为企业技术进出口提供全程的知识产权服务,帮助企业应对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这应该成为我国从事国际技术转移业务的技术转移机构具备的基本能力; 五是进一步完善针对国际技术转移的优惠政策体系 ,同时加强有关技术进出口的统计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六是高度重视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技术保密问题 ,加强技术审查; 七是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这也是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去、现在、将来的科研牛人?
热度 11 hifly2008 2011-3-24 11:36
每个做科研的人都希望自己牛起来,可科研牛人的信心来自于什么呢?牛气自有牛气的资本!有些牛人依靠自己的科研团队而牛,有些牛人是因为做了产业发家而牛,有些人是因为发表了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而牛,有些是因为做行政身处高位而牛,也有一些人是因为真正切实解决了一两个科学问题而牛! 当然,他们被认为牛,所以在外面的名气大。中国有句老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科研需要声誉,但不能凭名气看人!科研之路充满竞争,日新月异,一年前的前沿可能现在只能算红海领域了。所以,我理解真正的牛人是那些潜心做科研的人,是那些不计功名,能够与时俱进、默默无闻不断创新的人。或许某人曾经牛气过,如果不努力跟上时代,在其中陶醉,往往会很快就被淘汰出牛人的圈子了。所以,从科学评价科研水平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这样看:你是过去、现在、将来的科研牛人么?这样,我们才能够客观、公平的对待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让给新人更多的舞台! 那么我们国家具体评价牛人依靠什么呢?很多人简单认为是项目基金、文章发表数,这些都对。我以为核心不是这些指标。大家都知道,科研者都是围绕科学问题展开的,所以,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看研究者到底解决了几个科学问题?解决的方案有多完美?文章都是人写出来的,往往是一个科研团队学术水平的代表,并不是代表某一个人的水平。因而,我认为,同时应该看,他掌管的实验室是否创造出一种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简单的说就是这个实验室所出的杰出人才有多少?这好比一个企业,项目基金多,说明国家投入的多,但并不能说明产出就多,效益就多,科研牛人应该向科学问题要效益,我们国家不少项目投入上亿,到底产出了多少呢?那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他们回答了么?交的这份答卷人民满意么?我赞同人民群众参与科研成果的评定,成果评定应该要一定范围的公开、公正、透明。再者,牛人通常都会和牛人在一起,他们的实验室肯定也会人才荟萃!看看他们实验室出的人才,可基本上判断其牛气了。 如果抛开这一切不看,牛人其实都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就是在你不知道他是牛人之前,都能够看出他的牛气。我更喜欢以这种视野看牛人?有道是: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我归纳牛人通常都有这些共同特征,仅供参考: 一、 头脑非常清晰,专业里的问题他能够一针见血,抓住其本质回答而不回避; 二、 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不懂专业的人也能够很好的理解; 三、 说话具有启发性,思维具有创造性,能够让你看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四、 视野很开阔,活动范围很广,通常比较国际化,能够与国际接轨,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也十分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 合作得意识很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不足在哪里?并能迅速的充实、完善。 牛人都很忙,但不糊涂;牛人都很累,但乐在其中;牛人都很深沉,但一剑封喉;牛人都崇尚公平、正义,都追求科学真理,敢于向一切假、丑和恶做斗争!他们是科技界的宝贵财富! 向真正的牛人致敬!
6022 次阅读|18 个评论
高校科研与教学孰重孰轻?
热度 7 fdzjkyck 2011-3-22 00:52
谈起这个话题,甚是尴尬。因为自己这两方面都很欠缺,所谓半斤对八两。但既然是一份子,总是无法回避,甚至更该直面。所幸说说这个话题,也算是科学网上朋友们学习交流的机会。既便菜鸟一个,也没必要妄自菲薄。 在时下中国高校,无疑科研份量比较重。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跨世纪优秀人才等等,不一而论,自国家到地方再到高校,头衔高高、光环夺目的大多是科研实力表现出众者,而这些“拔尖”往往把教学名师之类“优秀”盖帽了。须知,高校中科研巨头总是对各类资源拥有天然的话语权,这导致越富有的越容易获得,哪怕拿上以后转交(包)给别人做!推及学校,重点高校与普通院校情景也类似!所以有了研究型与教学型的分类。 其实,在高校,科学与教学的关系本应相辅相成,教学是本份;而科研则是助力。教育学生、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三者的关系也应是良性促进的关系。现状却早走了样,GDP增长需求与科技创新的牌子导向下,高校科研自然被拔高显亮,而人才教育和服务社会不幸沦为背景。个人的成长与命运难以离开大环境,于是从教师也都在不断的锐变。适者生存!可是这样的导向结局却是很糟糕的。既然资源配置在教育教学中的投入严重滞后,高校的产出品也难勉出现次品、半成品甚至需要召回的危险品! 高校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呢?我不由想起很多人做得一个比较来,以前的大学生很厉害的,现在嘛。。。找找究竟,那个时候的老师或许对教学倾注的心血也更多吧,可这种结果是谁造成的呢?
个人分类: 随笔|330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学术监管缺位导致国家和普通人才利益受损
xscjack 2011-3-21 10:47
作者:雷宇 庄郑悦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1-3-21 9:56:41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武大长江特聘学者违规兼职曝灰色利益链 称系普遍现象 岁末年初,新语丝网站上的一篇举报文章把48岁的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长江特聘学者、副院长 刘泉声 教授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篇题为《关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乱象的一个例子——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泉声》的网帖,直指刘泉声教授违规兼职,同时担任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全职岗位工作。 举报者“不得不说”在帖子中称,“自己也算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深恶痛绝,尤其对一些所谓的学霸到处兼职,侵吞国家科技资源非常不满。” 根据“不得不说”举报中的提示,中国青年报记者展开了调查,却发现人才争夺背后隐现一条多方受惠的灰色利益链。 一个兼职时代的典型样本 在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网页中,刘泉声出现在专任教师一栏中:2009年7月起,刘成为该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2009年11月,刘就任该院副院长。 与此同时,在山东科技大学网站上,刘泉声又作为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出现。 匪夷所思的是,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网站上,在研究队伍研究员一栏中,他的身份则是该所二级研究员。 资料显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要求: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 相关文件同时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工作时间提出了明确要求: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个月以上。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的意见》中也明确规定:“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每年须在岗工作9个月以上。 为保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全身心地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该《意见》甚至专门作出要求,“受聘人员聘期内不得担任校级领导职务。” “不得不说”称,网上找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对二级研究员的要求, 但作为正式在册职工,似乎每年在岗工作时间也要9个月以上。 他就此推算,“这个刘泉声教授一年在三个单位的工作时间应是,9+9+9=27,也就是工作时间至少是27个月,可是1年只有12个月,那么这个刘泉声教授是会分身吗?” 当事人反应淡然:兼职的确存在 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致电刘泉声。电话中,刘泉声表示自己现在不在武汉,也不愿意见面采访,“我不希望媒体来报道。之前我们获奖时也有很多媒体要来采访,我们同样拒绝了。” 对于新语丝上以刘泉声教授名义出现的答复,他表示,“我不评论。我不知道。” 刘泉声称,“这件事情我也不想多说,当时双方单位都是知道的。通过评审之后,包括(山东方面)用人单位,包括省里的相关职能部门,都来做过调查、考察,也专门开过座谈会。作为兼职应该是双方认可的。” 他表示,自己2007年受聘为“泰山学者”,因为本身是兼职,一直拿的是补贴,没有拿山东科技大学的全额工资,“如果是全职过去就是拿全额工资。全额工资一个普通的四级教授,一个月也得有七八千块钱。我从来也没有全额拿过他们的工资,拿的是补贴。” 刘泉声称,2009年自己帮山东科技大学申报了一个山东省的重点实验室,申报成功之后就再没有去过,不久申请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被武汉大学聘任,因此多次口头上向山东科技大学提出过辞职,而且此后没有再去领补贴,也不知道是否还在发放,“因为他是存折不是卡,如果是卡的话异地是可以查询的。如果他们是存在存折上,到时我会全额退给他们。” 刘泉声还表示,自己同时仍在帮山东科技大学做一些远程的推动,比如科研项目的争取,把学生带到武汉来培养,还有给本科生研究生做讲座。但他也坦言,至今没有收到过山东省政府相关部门或者是山东科技大学的正式解聘通知。 至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网上的简介,则是很早就有,自己离开的手续没有办完。 山东科技大学宣传部负责人3月3日下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学校聘请刘泉声教授做‘泰山学者’在前,学校没有过失。”该负责人还证实,刘泉声教授仍然是该校“泰山学者”,“在学校比较尽职尽责,个人品质、敬业精神都不错。” 千里兼职只为钱? 在帖子中,“不得不说”把刘泉声多方兼职的原因归结为,“为了岗位津贴”。 “长江学者”的待遇有明文规定,特聘教授奖金为每人每年人民币10万元,同时享受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此外,高等学校必须为聘任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配套必要的科研经费,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 “泰山学者”的待遇也有类似规定:在第一期工程实施中,省财政每年给予每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0万元、所带学术团队5万元岗位津贴,每年为每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提供5万元科研补助经费。获准设置“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高等学校每年为每位自然科学类特聘教授提供15万元科研配套经费,5年间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所在的自然科学类学科提供2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 针对兼职挣钱的质疑,刘泉声回应,“我从来没有这个本意。如果我要赚钱,我这个学科现在处于国家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单纯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的,而且比这个赚得多的多。” 他举例说明,“比如我们注册的岩土工程师,这几年很多人找我们,个人的资质证书挂号,3年24万元一次性付清,或者1年给10万元,这些我都没有去做。” 灰色利益链悄然凸显 多赢的“潜规则”中谁是输家 对于记者的致电,刘泉声在电话中很惊讶,“这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关注?(兼职)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我知道有人兼职十多家单位的都有。也有人所在多个单位要求全职。这是制度性问题。” 他还表示,“就是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也有这个问题”,只是自己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不便透露具体案例。 这的确已不是个案。 “国内知名学者兼职之多、之滥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知名高教研究学者、上海交大熊丙奇教授对此有过专门研究,他介绍了一个典型的讽刺细节:把每个大学和科研院所对外宣称的院士数相加,肯定远远大于两院公布的院士数额。 熊丙奇教授说,“泰山学者”一类特评岗位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全职的工作,但是现在各个省都有各自的人才计划,这些引进人才计划,主要都是为了带动学科的发展。 其中存在一个两难:通过评审能符合岗位要求的人相对来说都是在学术方面做得比较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在原来的单位做得比较好的。但在原来的单位做得比较好,你让他放弃原来的单位,完全百分之百的过来,一般来说都不太能够实现。 在熊丙奇教授看来,政府部门设置这些人才系统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目前符合需求的中高端人才数和岗位是不对等的。” 颇有意味的是,在山东科技大学网站中对刘泉声的简介似乎对这一“潜规则”给予了“认可”和佐证:刘泉声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地下工程学科方向责任研究员,山东科技大学岩土工程学科“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而紧随其后的一篇原创新闻的标题似乎更为滑稽:土建学院(该校下属二级学院)岩土工程学科“泰山学者”刘泉声教授来校交流工作。 既然各类文件对特聘教授的考核作出如此严格的规定,不到岗学校为何会答应? 按照“不得不说”的解释,其背后是一条灰色的“生态链”:“这个钱一个是教育部出,一个是省财政出,不加重学校负担,两个学校还可以以有个特聘教授为荣,增加单位学术考评的力度,这样的话,只有傻瓜才会认真考核特聘教授的到岗时间,大家各取所需,国家出钱,绝对是双赢啊。” 熊丙奇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 在他看来,这样一个网络事件的出现,教授在其中固然存在职业操守问题,但最大的问题不在教授,而在于各级监管的缺位,学校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并且和政府有关部门成为利益共同体,其目的不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原创成果,而在于利用知名教授的头衔和人脉资源攫取更多资源,“从性质上讲属于欺诈”。 “知名教授兼职乱象背后是一种扭曲的暴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说,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原因是对这些教授乱兼职没有一个制约的规则,结果是个人得利,实际在职学校手软,特聘教授学校又不愿意放弃。这个多方共赢的“潜规则”,造成了学术培养与竞争的不公平,严重伤害了年轻科研人员,最终损失的还是国家利益。 更多阅读 院士兼职过多 61.5%的人归因社会迷信专家名号 中国规范院士学术兼职 注重“精神激励”作用 官员高校兼职现象日趋普遍 被疑与高校“利益互换” 教育部:直属高校校级领导必须撤出在校企不合规兼职
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要为“王婆卖瓜”正名
热度 1 wumingdl 2011-3-18 13:35
我要为“王婆卖瓜”正名
“王婆卖瓜”已经被贬义化了。歇后语是这么说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迟菲的博文很好,反映出科技界有些专家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研发领域的优势和弱势,片面扩大优势,回避弱势,以便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071do=blogid=423221from=space 但是,纵观科技界,我们的“王婆”其实是很少的,特别需要大力培养科技界的“王婆”这样的人才。 首先,王婆是懂技术的。王婆能够优选品种,懂得栽培和利用自然条件,王婆种出来的瓜因而是非常的爽口甜,形状圆、色泽红,个头大、皮脆薄、瓜子少,有营养; 其次,王婆懂得优选和保护优质瓜品种,懂得配套的栽培技术和诀窍秘密,成功打造出“王婆瓜”的品牌和形象; 第三,王婆善于推介和营销,他/她通过吆喝、摆地摊和手摇芭蕉扇的方法,吸引路过老百姓,又让老百姓免费品尝来实证“王婆瓜”的优异品质,王婆对好瓜的价值抽提是非常精准和贴近市场的,归结为“爽口甜,形状圆、色泽红,个头大、皮脆薄、瓜子少,有营养”。王婆还抓握了一套优质瓜的识别技术,通过“看”和“拍”就能准确说出好瓜和孬瓜; 第四,王婆精于交易和结算,王婆遵章守法,深谙市场规律和交易心理学,王婆出货及时,出价恰当,王婆坚持谈判原则并有灵活余地,交易成功率非常高,客户往往都非常满意并最终成为他/她的回头客,王婆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好瓜的同时,取得了社会价值,也将利益和美好回馈给了社会。 中国科技界其实真的需要更多的王婆啊!
个人分类: 知识经济探索|6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我国将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 推进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
热度 3 zhoujg 2011-3-17 12:52
最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 在我国设置工程博士专业的决议 ,先不说这是不是中国特色,个人认为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执行起来是否变味则又是一个话题。 我在一家从事技术工作的大型企业工作了7年,还在职攻读了博士,深切的感受到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对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 这几年,大型企业都有钱了,对高端人才的待遇也不低,但在高端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策划和开发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短板。我是搞软件的,从这几年来的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和工学硕士的比较来看,总的来说后者的水平还是要比前者要高;而工程硕士虽然上了几门更贴近应用的技术课,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所要的深度有很大差距,而且现在这些技术的学习和获取方式多样,如果你足够勤奋的话,完全可以自学,所以工程硕士比工学硕士没有什么优势。而通常工程硕士基础稍差一些,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抽象能力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再来说工程博士,现在的情况看企业中的在职博士差不多一半(保守的说)都是领导层在为自己博一个名头,而是否真正经过博士阶段的磨练,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中国每年已经培养了那么多的博士,重要的是如何更好的人尽其用,如果真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那就要加强对博士就业导向的指导,同时也督促企业建立更利于博士发展的环境。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做面子工程只会导致旧问题没解决,又出新问题。 看到很多博士宁可去三流、四流....的地方去做老师,也不去可能有更大潜力和自身发展舞台的企业去发展,这说明什么呢?当然,深层次的原因很多,但教育部门应该清楚不同学校的定位,应该通过政策去引导人才的流向,总是期望自下而上的自觉我看是没有希望的。 博士不去企业可能主要原因是怕在企业中没有研究机会,只能做“低”水平的开发,但这也恰恰是机遇。至少我觉得实际应用的开发要比在那些不适合做研究的学校中搞空虚的研究要好很多。我希望看到有更多的博士愿意到企业中来,同时也期望企业能真正创造一个利于博士成长的环境。
个人分类: 职业发展|3669 次阅读|6 个评论
记录追求科学路上之心得体会---伴我成为有用之学术人才!勉之~
ouyangtuizhi 2011-3-10 11:17
记录追求科学路上之心得体会---伴我成为有用之学术人才!勉之~
3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灵魂
热度 3 sheep021 2011-3-9 16:01
创新:教育的“异化”还是教育的“灵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教育”逐渐成为中 国 教育发展的主要议题,大大小小的学校教育变革 围绕“ 创新”一词向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发起一轮 又 一轮的攻击,“创新教育”依照外援式和内援式 两种 发展路径成为教育改革之“灵魂”或“理念”。 然 而,尽管“创新教育”在当前教育改革中获得了 其 合法性基础,但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并未发生实 质 变革, “ 创新教育”因其自身不可避免的概念模糊 性 和目标不确定性而面临合理性危机。 “创新教育”如果能够如人所愿,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毫无 疑问 是有益的,但当“创新教育”掩盖了教育功能多样化的应有之义,忽视了教育发展的规律,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规制,那么它能否成为现实就不难判断了。因此,摆脱“创新教育”的神秘性和神圣性,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在同一与多元、传承与创新、发展与稳定、精英与大众、人文与科学之间寻求平衡,冷静而客观地审思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才有可能从某些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提升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资料:教育灵魂在哪里? 教育的灵魂,就是发现学生的兴趣,服务于学生的兴趣,这是“人力资本(人的资本和能力)的积累”的开端,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公平,是健康社会最基本的规则,服务于学生的兴趣,才是教育的灵魂。   不少高学历的人才,现在只干一些“现成活”,从来不去创造。他们得到高学位只为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干工作只为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原因是,对本职工作没兴趣!于是,我国的基础科研大奖没有适合的人拿了,技术革新和引进开发严重滞后了,中国让出大量市场换取先进技术的实践失败了。这不仅使我国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更重要的,核心技术被外国控制,许多领域的命脉被别人掌握着。在中国,科技何时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教育,还在片面灌输知识,还在片面进行泛道德教化。 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想学什么,忽视了他们不是成年人,忽视了学成后应负的责任。教育不应当是“培养”和“塑造”,而是“服务”于学生的兴趣和提供富有人文精神的“生活”;是告诉每个学生“你可能对这门学问感兴趣?看看这几本书是不是适合你”;就是唤醒学生的兴趣;并教授工具书的使用,资料的查询和每门课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还要告诉他们不迷信权威(包括老师自己)。 因材施教是教育者灵魂 因材施教 教育是争夺战,是塑造灵魂的艺术,这是由教育对象所决定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气质、性格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坚持原则,讲究机智,大力开创成功教育。 天遗瑰宝寿山石 雕刻大师因材施艺 寿山石是雕刻者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 相关报道端砚雕刻因材施艺浅谈 因材施艺”是端砚刻制的传统技艺之一,可以反映出作者在审美造型、书法绘画、雕刻乃至文学艺术的修养和造诣。因此,首先要理解端砚雕刻的目的和手段方面,端砚的制作不是为雕刻而雕刻,而是有目的的艺术加工,因材施艺的问题是端砚雕刻的关键。有人会认为:优质砚材就要精雕细刻,尽量多花工;中等砚材在雕刻上可少花些工;下等砚材就不加雕刻。其实,有时正好相反,一块完美无瑕的优质砚材,应该不加雕饰,稍加磨平就可成为非常高级的端砚——平板砚,反之硬要雕刻些什么,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破坏了砚石的完美,大大降低了它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说端砚的雕刻,是在于用雕刻来掩饰砚石中的瑕疵,目的是使有“瑕”变无“瑕”,这与玉石雕刻十分相似。 端砚的雕刻在材料处理,艺术加工的目的和手段方面与玉石雕刻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端砚的刻制,作者也要熟悉砚石材料,首先要懂得砚石出自哪个坑洞,再就是要懂得砚石的石质优劣、瑕疵所在,然后才能做到根据端砚石材的石色、质感、砚石性能、特征和外形进行构思,设计制作。从构思至刻制的整个过程都贯串着“变有瑕为无瑕”,所以,最完美的设计图,也经常要改动,因为在刻制过程中,遇上烂石、裂痕、铁线或虫口顺应潮流要设计去掉,或以雕刻来掩盖。端砚的创作设计和刻制,要善于因材施艺,有时遇到砚石材料不是很好,只要不是“顽石”(即烂石或生钉),也可以用恰当的题材加上雕刻艺术取胜。比如一块中等的宋坑砚石(猪肝色),其色泽浑重、凝重,可以古钱币为题材,雕刻历代的古钱币,设计得当,构图独特,刻工精致,也会令人爱不释手,从而升格为高级端砚。这就说明好的设计题材加上精美的雕刻艺术,可以变低档砚材为较高档的端砚,甚至可以成为精致的工艺品。《别有洞天砚》是变废物为活宝的好例子,从废石堆上捡回的原石,利用其虫蛀和瑕疵去设计,在池头山崖雕刻一棵倒挂的老松,整个画面和意境就体现出来了,构图贵“巧”“妙”而不贵繁。不会每块砚石都完美无瑕,端砚的设计师,刻砚艺人总是将瑕疵以雕刻来去掉或加以掩盖,从而突出优质的部分包括名贵的石品花纹作砚堂,除石眼外,鉴别端砚的石质优劣,鉴赏端砚的石品花纹都集中在砚堂。 选择题材,构思,设计和雕刻都要考虑突出端砚石的石质以及名贵的石品花纹。端砚自问世以来,看一块端砚石质的优劣并不是对整块砚石而言,而主要是看砚堂的石质,其他部分往往不侧重,或可以忽略,至于砚背,无瑕当然好,但从整体来说即使有瑕亦无关紧要,如果砚背瑕疵太多,或痕壳太多,刻砚艺人会把砚背挖空,成淌池砚的砚堂般的长方形,可在此镌刻砚铭。 如果砚石中有名贵的鱼脑冻或蕉叶白,或天青,冰纹冻,作者会千方百计将“冻”或“白”留在砚堂中,供人鉴赏,或者利用其作比喻,借题发挥。 端砚的因材施艺在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因材施艺,让有瑕变无瑕,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材施刀——巧夺天工的玉石雕刻 总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每个人都是块玉石。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根据每一块石头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创造出一个绝世无双的艺术品。 而不是为了创新而乱下刀。这样不但不能创造出绝世珍品,反而会坏了一块好料。 没听说哪个艺术品作坊是标准化作业,不管啥料,结果都是一样的产品,那是艺术品吗,是砖头吧。 因材施教出珍品,标准化作业出砖头。 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灵魂。 --说完了,继续看因材施教。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7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钱三强: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培养人才
tangminqian 2011-3-7 13:37
摘自《清华名师谈治学育人》(钱三强 著)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首页 学位三十年 回眸三十年 三十年成果 专家评述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w30/hssn/ssnzycg/zjps/268859.shtml 钱三强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的确定,与钱伟长、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杰出科学家。   讨论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在我国始于二十多年前。自己培养研究生、授予学位这个问题,实质上应该看作是在人才培养上消除半封建半殖民地痕迹的一个内容。 实行学位制的意义 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大学老师差不多都是在国外获得过博士学位的。凡是在国外得了博士学位的,回来一般都是教授,起码是副教授。但是很多在国内勤勤恳恳建立了实验室,教了不少学生,做了不少工作,对我们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的,却因为没有到过外国,多数只能是讲师,是副教授的很少。那时的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国家自己没有本事发展科学事业,要取得教授资格就非出国不行。这就形成了教育与科学方面的崇洋思想,没有机会出国就“望洋兴叹”。不单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有此现象,就是研究文史的人也有这种感觉。“五四”时期胡适就经常流露出看不起刘半农,因为他自己是美国的博士,而刘半农当时是“土包子”。为了出口气,后来刘半农到法国学语言学,获得了文学博士,回国后胡适就不敢再看不起他了。那时中国老师腰杆子要靠外国人给的文凭才能直起来,这说明了旧中国的可怜样。解放后情况不同了。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学位的事情一拖再拖,一直没有搞成。打倒“四人帮”后,小平同志亲自抓科学和教育工作,使科学界、教育界发生了迅速、重大变化,其中有几件重要大事,恢复学部、增补学部委员算一件,建立学位制也是一件大事。这些都是顺乎民心的工作。应该说,解放后 5~10年间,不少单位就具有培养研究生和授予博士学位的水平,因为那时我们已开展了许多科学工作。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上,我们都取得了不少成绩,说明我们的科学水平大大提高了。实际上,在1956年,我们第一次搞科学规划的时候,就具备了建立学位制的条件,可是这件事耽误了20年。 现在学位条例终于实行了。实行的过程总的成绩是好的。作为从旧中国过来的人,回想过去对比现在,这是科学界、教育界值得庆贺的事情。 学位问题,标志着这个国家能够自己培养在国际上被承认、有相当水平的科学人才。建立硕士和博士学位,要和国际上一般水平相当。在别的国家,得博士学位后,虽然还不能说是可以完全独立做研究工作,但有了一套做研究工作全过程的训练,具备做研究工作的条件了。得了硕士学位后,还是要在别人领导下摸索一些研究工作的规律。有个别人得硕士学位后就做了很好的研究工作,不过这是很少的。有了博士学位就做出很好的工作,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但这种培养过程还是必要的。如法国路易•德布罗意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得了博士学位若干年后,由于他的博士论文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情况是极少的。路易•德布罗意那时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已做过几年研究工作,博士论文做的时间也比较长。完成这篇论文得到他的前辈朗之万的启发。因此把博士水平都说得那么高,看得十分神秘,是不符合实际的。有的人认为得了博士学位就是一个大的质变,其实只是在量变过程中的一次提高。我们现在有很多国内培养的助研、副研,也有已经提升为研究员的,他们不少人实际上已达到了博士水平。还有,我们有的讲师在国内做过十几年工作,由于自己的努力已达到了博士水平,但因国内没有自己的学位制,又缺乏实验条件,在“四人帮”横行时期,甚至连做研究工作都要受批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实行开放政策后,他们有机会到国外做研究工作,所以有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作出了很好的博士论文,他的潜力得到了发挥。 现在我们自己建立了学位制,这对文化、教育、科学事业是具有很大意义的。我们授予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应和其他国家基本上差不多,大体上以美、英、法、德、苏(副博士)、日本等几个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平均水平为标准。在这件事上不能看不起自己,也不能幻想一鸣惊人。因为我们刚开始建立学位制,还是要严格一些好,低了会受到人家的轻视。要完全消除外国人对我们的歧视,要使他们真正承认我们的水平,不是靠三五年的努力,而需要长期的实践,包括建设方面、教育方面和科学文化方面的实践,通过事实使他们非点头不可。严格要求并不等于要脱离实际,既要严格要求,又不能过分,做起来要比较适当,要有大体上可遵循的标准。 我国学位制的特点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培养研究生授予学位,要有我国自己的特点,要适合于中国的国情,要从实际出发,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出发来建立学位制度。我们的特点应该是:(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通过学位制度,促进又红又专人才的成长。要求申请学位者,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不但要具有应有的学术水平,而且要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一点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同的。十年动乱,一些好的思想作风被破坏,随着对外交往增多,难免传入各式各样的“洋玩艺”,有些年轻人以为这就是现代化。现在各级领导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完全必要的。与国外交往时,资本主义会从各方面用思想和物质来腐蚀我们,我们有反腐蚀斗争的艰巨任务。反腐蚀斗争在解放初期做得很好。要年轻人懂得这些道理,要多唱一唱《社会主义好》,看一点解放前的有革命意义的戏与影片。我们要坚持学术水平,同时,我们的学位获得者要具有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如果没有树立为中华民族富强而献身的思想,这样的博士对国家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二)必须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各门学科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我们讲的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既要在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技术上达到相当的水平,同时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在具体工业产品上搞出什么东西,但第一,要有这种愿望;第二,凡是国家有需要时,稍转一下就能为国家服务。华罗庚同志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他有深厚的数学基础,但又能将数学应用到工厂、林区等方面,他走了 20万公里,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为国家创造了经济财富。在原子能研究所,当初国家决定搞原子弹的时候,有一批从事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和放射化学的同志,坚决服从国家的需要,一声不响地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三)必须坚持质量,严格把关,但不要无限提高。我们刚建立学位制,一定要掌握好质量,要稍微严一点,松了以后再紧,就不那么容易了。我认为做到了这三点,我们的学位工作就比较适合了。 关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历史不长,在研究生培养要求上各单位应当同步,当然方式可以有所不同。 研究生培养应逐渐脱离老师讲、学生听的“喂奶式”的教学法。如小孩刚开始长牙时,觉得咬东西不大舒服,还是吃奶方便,但是一旦长出了牙,就要让他练习着咬东西。我们学校教学(当然不能否定过去 17年的成绩和近年来教学工作的改善),注入式较重,小学、中学这样做还行,到了研究生阶段,不能总是喂奶式了。对研究生的培养好像小孩从吃奶过渡到用小牙咬东西。奶只有那么些养料,而后者的营养丰富多了。一个研究生将来或者留在研究所,或者分配到教学和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机构,总要逐渐独立做工作。要强调除了上课主要靠自学,而有些单位上课讲得非常周到,连一点一滴推导都说得清清楚楚。我听过一两次李政道教授讲授,所有基本概念讲得很清楚,有些推导就指出在某本书上。作为一个研究生,应该有这种学习能力。 外文要逐步提高,开始时至少能阅读,能阅读外文书籍杂志,使获得知识的能力迈进一大步。人家批评我们科学院的课讲得不如大学,这是可能的。大学里的教师教了多少年书,同一门课讲了多少遍。我们口才不如人家,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也有所长,有华罗庚、彭桓武、吴文俊等同志亲自讲课;他们的研究工作各有专长,根据他们积累的经验讲授的课,和普通的教科书就有所不同。我们要让研究生学会独立工作,将来做出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一方面希望工业部门重视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为工农业和其他部门培养一批懂科学研究工作和能联系实际的青年。所以不要总想把研究生留在自己的研究所里。科学院内也有些导师讲得很好,有些导师讲课内容系统性可能不如人家,但他们自己做过许多研究工作,对古典的可能强调得不够,但是他们懂得向前看,结合自己工作经验,可以讲出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各单位对研究生培养,总的要求应该是同步,但也可以各有特色,经过五年、十年的实践,不断改进,互相学习。将来应用部门可能要用一些科学院的研究生,关键是我们要培养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具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研究生。 我们应该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学术讨论会,知识就是这么积累起来的。我在法国学习时,当时很不强调研究生课程,只有一门课,依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讲的《放射学》。除此以外,提倡自由听讲。巴黎第五区是文化区,在街上可以看到某某教授举办什么学术讲座的海报,鼓励青年自由听讲。科学院在中关村也可设个玻璃橱窗的海报栏,各研究所贴出学术活动的海报,鼓励青年去汲取营养。刚开始可能因听不懂会失望,但有些学生会渐渐由好奇到入门,逐渐增加知识面,懂得交叉学科的重要性。研究生要多学些计算技术,计算所、计算中心除了培训本单位的青年科技人员外,要为大家开设学术讲座和讨论会,甚至于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这两个单位的科技人员各有所长,认真举办这些学术活动的效果可能比系统上课好。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不能只按一些杠杠去比。我们在课程的最低要求上,应与别的单位比得过,我们要开些课,发挥所长,广泛地开展学术活动。研究生不但参加本所的活动,还可以跨所、跨学部听讲,数学所的研究生也可以听生物学讲座。通过这些有效的活动,我们培养的人就能早些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① 钱三强( 1913-1992),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8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物理学系教授、主任。 (原载《科学报》,1982年第479期,略有删节。)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1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史课程教学心得
lysyxcs 2011-3-6 16:11
创新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需要而展开的系统内涵建设工程,以课程来凝聚办学资源,以对学生就业“贡献率”来确定课程设置与建设,这既涉及到课程本体建设,也涉及到学校人、财、物配置。实施“ 186 ”工程,加强对核心课程的建设,为创新课程建设提供了示范。 第 51 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于 2010 年 7 月 12 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落下帷幕。中国队以 197 分的总成绩夺得团体总分第一。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若把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放到国际竞赛中绝对是拔尖的,然而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明显的软肋,即虽可解决某些数学难题,但在数学创造性上却是相当薄弱。要改变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尴尬窘境,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数学学习更加人文化,让学生学习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使其了解知识发现的历史原因,能够找到数学的源头,进而在感悟数学、欣赏数学和再现数学的同时,产生创造数学的内驱力。《数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以此作为切入点。 一、向数学大师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读读欧拉,读读欧拉,他是我们大家的老师。”数学科学的历史是数学家谱写的,而数学家的灵魂则是数学思想。数学家所创造的数学理论和其对数学本质、意义与方法的认识都是宝贵的科学财富。数学科学的创造性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性质。作为科学其发展具有继承性,即每个数学家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展开研究;作为艺术则要求每个研究者从先贤的思维中汲取创造灵感。数学的每一阶段性成果都有其产生背景:为何提出,如何解决,如何进一步改进。这其中体现的思想方法或思维过程对数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的丰富,还是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同样的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的诠释;同样的数学题目,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样的数学公式,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本课程侧重于数学史思想方法论探讨,具体做法为: ( 1 )主题导向:通过归纳不同时期数学史特点的演变,把握数学史发展的趋势; ( 2 )方法示例:概括数学史研究中的典型方法,如“文献认证”、“古算复原”、“算理分析”、“交流与比较”,以探索数学研究的内在规律; ( 3 )案例分析: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论文开展探究性阅读 (inquiring reading) 和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从经典案例中重温数学史的研究方法、领悟数学史研究的思想灵魂,进而培养“原创性研究” (original research) 的能力。 二、做“农业科学家”,发掘学生的数学天赋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是制造产品,农业是栽培植物。制造产品有固定的模式和流程,能够按照制造者的意志批量生产。植物栽培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她不是技术而毋宁说是技艺。数学教育方式就是类似于农业的艺术。 数学教学过程是课程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以“工业”化方式训练学生,一关一关的锻造,一关一关的通过,看似科学、有序,实际上违背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策略常潜伏于普通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需要敏锐地予以捕捉、判断、放大、外化。处理不当,数学规则学习可能诱导学生陷入机械记忆、单纯模仿、反复操练的窠臼。将学生置身于数学规则发生、发展、形成的生动过程,引导其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建模、应用等数学活动,进而获得一种更有力度、充满张力的数学思考以及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诚可谓“道理跃如,若指掌按图无难坐得”(语出李之藻《圆容较义》序)。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策略沉积于学生内心深处,将成为其数学思考的重要支撑。数学发展过程的多元化,数学思考的多样性,数学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无穷智慧等,逐渐沉积为学生的内在涵养,成为一种文化积淀。 三、聘请名师讲授课程,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动态 。《数学史》课程聘请了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曲安京教授为课程顾问和兼职教授。曲安京教授的加盟使我们课程组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在授课过程中,他从天文学中的日食问题切入,讲解了数学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用事实论证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取得的可以与西方数学家媲美的伟大成就。通过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数学研究的发展与西方的比较,曲教授证明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西方近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可谓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四、做“平等对话的朋友”, 增强学生对数学生命的体验 。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习过程才会真正发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更多地要求学生以直接经验的方式掌握知识,强调从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 让学生体验数学史再现,充分体会数学发展中所蕴含着的数学思想,这既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是提高其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升其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做到:( 1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展示数学科学对推进社会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 2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采用多种途径传递知识信息,从而增添数学知识的魅力;( 3 )教学内容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留有一定的个性化开发、选择及创造空间。 五、做“热心激励者”,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 = 深刻思考 + 悉心品味 + 广泛阅读。 体现数学大思想、数学生活化、趣味性和探究性,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故我们逐步向学生介绍和推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中国十部算书;介绍国外数学名著:《几何原本》、《算术》、《几何学》、《代数学引论》、《数学问题》、《几何基础》等。徜徉于数学大师的思维中,方能尽情品味数学文化的美丽芬芳和博大精深。 创新课程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积极倡导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根据学生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着眼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其反省认知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注意到: (1) 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综合素质的评价,由以甄别与选拔为目的的评价转向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评价;( 2 )由单纯的知识与能力评价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 3 )由追求客观性和唯一标准答案的评价转向重视个体认识和理解的相对性评价,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4 )由单向教师评价转向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与破格选拔优秀人才还相去甚远
热度 1 asterzhang 2011-3-5 12:49
很多中学生刚刚拿到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成绩,有些同学可能已经收起心情重新开始准备高考冲刺了。我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形成的所谓“北约”与“华约”只不过又给学生多设了2次考试的机会,而不再把宝只压在一次高考上面。这是一种进步。但是,这样的自主招生考试还是只能通过对学生的另一次考试成绩考察来录取好学生。 然而,很多在某一学科有一定特长和潜质的特殊人才并不一定能在这些多的考试中显露头角。从前的很多成功人士和大科学家也不是那个都能考试考得好。比如生物学科,而很多考入清华北大生物系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喜欢生物专业,而只是选择了高分的生物专业而已。他们不一定都喜爱生物,4年大学过后选择其他不相关的领域去找工作的生物系毕业生大有人在。而于此相反,很多对生物学科非常热爱的学生,在中学时代也初露生物方面的特长,比较常见的是如对最基础的动植物分类、对某些类群的动植物特别入迷和感兴趣,但是这些同学又不一定是门门考试都是强项。他们往往因为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而失去了进入录取考分相对较高的生物学专业的学习机会。我周围这样的例子很多。而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前一段时间听说北大的饶毅教授公开表示要破格招收特别优秀的学生进入北大深造。然而,在目前的体制和人才选拔制度下能够进入北大生命科学院的还是那些各科都十分优秀的尖子学生。他们的确也是人才,但是又会有多少真正喜爱生物学科的学生因为成绩不是那么突出而失掉选择这个专业的机会呢? 我本人就是一个幸运儿的例子。在初中就参加了生物小组,高中一直是生物课代表,每年还参加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夏令营。然而我并不是所谓的“尖子生”,考试在班里也是中等。高考前根据自己的成绩本来根本没有想能进入北大生物系(当时认为北大生物系是最好的),其他生物系在各校也是招分最高的学科,自己恐怕也很难有机会。然而我是幸运的,90年春天,刚好是3月这个时候,北师大生物学当时的系主任马金双和副系主任尹祖棠两位先生到我的母校北京东直门中学招保送生。说心里话,但是北师大在我们哪里招收保送生是第一次,而且是师大高考招分最高的生物系来招保送生。年级里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跃跃欲试。我们但是的校长却推荐了我(校生物兴趣小组的组长,得过生物竞赛的奖项,就是现在所谓的“生物特长生”)参加面试...... 我后来真的被保送到了北师大生物系,再后来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又转为硕博连读师从生态学泰斗孙儒泳先生学习动物生态学。这些都源于当时东直门中学老师对我的高考保送推荐。没有这个机会,我现在还不知是否能以自己从小喜欢的生物科学为职业。我是幸运的。我也希望有更多的热爱生物而学习成绩并不拔尖的中学生们能够获得进入知名学府生命科学学院深造的计划。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可能给他们除高考外的多一个机会,但是这仍与饶先生所说的破格选拔优秀生物学人才的想法相去甚远。
个人分类: 教育|399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多少“精品”可以等待?有多少“创新”可以重来?
热度 9 qpzeng 2011-3-2 23:32
做科学,别说“三年不鸣”,就是“十年磨一剑”都是应该的!从事科学研究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急功近利,只能“温水煮青蛙”,功到自然成! 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不要催促,也不要逼迫,必须给科学家留下充裕的时间,同时还要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 由于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之极大不同,从海外归来的学者肯定需要一段磨合期才能理顺各种关系,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也要较长时间才能走上正轨,因此海归回国两三年没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除了陌生环境尚未熟悉之外,海归学者几年做不出成绩,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呢? 有的海归在国外有一支精锐部队,个个是精兵,人人是强将,做起研究来得心应手,顺理成章,“东方不亮西方亮”,这边不出那边出,一篇篇高水平论文源源不断地在顶尖杂志亮相。 可是,海归回到国内后,帅才还是原来的帅才,可将才却不是原来的将才,没有了原来的团队优势,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想飞已经飞不起来了。即使头两年也出了几篇高水平论文,那很可能是国外工作产生的“惯性”,并不是真的在国内做出来的。因此,这样的海归回国几年出不了成果,不是“舵手”出了问题,而是“划船手”不得力! 有的海归离开了国外优越的学术环境,很长时间未能跟同行进行思想碰撞,创新的意识淡薄了,创新的思维钝化了。 尽管如此,他们的头脑中仍然存在对创新成果的崇拜,而且过去辉煌的经历不允许他们发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论文,那样会很没面子。这些“脸皮薄”的海归必须放下包袱,解放思想,该与高手过招的还得过招,该上擂台挑战的还得挑战,“你不受难谁受难”?“好汉不提当年勇”,唯有着眼当前才是真! 也有的海归在国外只是优秀科研团队中的成员之一,并无全面领导科研课题攻关的经验和能力。即使是海外正教授,也有可能只会上课,不会做科研! 可是,这类海归回到国内却被“拿着黄牛当马骑”!由于他们既没思路,也没创意,研究做了好几年,经费用掉几百万,就是不见拿得出手的成果。国家将这些人引进国内与其说是“大材小用”,不如说是“正才歪用”!因此,对于海归人才,国家应该建立适当的“退出”机制。 还有一些海归既有水平也有能力,但回国后却被委以各种行政职务 ,使得他们在无尽的会议及社交应酬中疲于奔命! 不仅应该做的科研被荒废了,而且研究生也腾不出时间来带,研究团队陷于“一盘散沙”的无政府状态,谈何做出世界一流成果?对于这些海归,不是等待,也不是宽限,而是尽快松绑,让他们回归学术,人尽其才! 因此,海归不出成果,并非都属于“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及时掌握人才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不能听之任之,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管好、用好海外人才,以防少数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以宽松做学问之名行懒散无作为之实。
个人分类: 名人轶事|3351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三部委报告:中国企业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差
xushui 2011-3-2 12:58
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尽管“低碳经济”十分火热,但中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能力不足,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日本、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的优异表现。”26日,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10》显示,与国外相比,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有较大差距。   报告称,在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太阳能、先进交通工具、建筑和工业节能三个低碳技术领域,一些国际跨国企业拥有的专利申请量都数以百、千计。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专利申请多集中在科研院校,企业专利申请相对较少,各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的企业申请量均不足百件。   记者从上述三部委提供的一份统计报表上注意到,截至2009年,在低碳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在前5位在中国申请人有4个是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128件)、上海交通大学(91件)、浙江大学(77件)和天津大学(52件),只是一个是企业(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76件)。   报告称,2009年国内有效专利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各占到国内有效专利总量的46.8%和38.1%,而创造水平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相对较低,只有15.1%。   “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课题组组长刘东称,国外有效专利以发明专利为主,占到有效专利总量的79%,外观设计专利占18.9%,而实用新型专利所占比重只有2.1%,国内外差距明显。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还是以外围技术和外观设计为主,核心技术的创新数量还较少,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数倍于国内,如在半导体、光学和发动机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依次为国内的2.2倍、2.9倍和3.1倍。   “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说,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德国的5倍、日本的4倍、美国的2倍;我国以占世界8%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酸雨面积都居世界首位。方新认为,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领域,在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需要加倍努力。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新男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比较薄弱,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不完善,这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瓶颈。   不过,有关中国企业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差的说法在非官方层面却有另一番说法,与记者采访中得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气候组织此前在京发布的《中国的清洁革命:低碳商机》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9年发布的绿色富豪榜称,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   据介绍,中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世界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2009年底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80.5万千瓦,2010年超过4000万千瓦;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   此外,中国企业还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俊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风电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快速起步,并在实现生产制造本地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和平台,逐步掌握了设计核心技术,完成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目前我国风电企业已经取得了数十项发明专利,研发和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政策、技术和资本的共同作用是中国低碳技术发展、规模化和市场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环境处处长彭斯震说。   “这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李新男解释,企业专利申请是以自愿为原则的,政府只能通过市场引导,让更多的企业重视专利技术的申请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但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大幅提升的。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副局长白英为此表示,“十二五”期间,国资委将努力为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争取政策、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搞好服务。
个人分类: 生态学|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草根阶层中走出的多才多艺的演艺明星看中国的人才政策
热度 1 gabbro 2011-2-27 19:27
近年来,从草根阶层中走出众多演艺明星,他们个个多才多艺。他们的出名之路是中国演艺界多元化的结果,演艺不再只是属于那些专业的演员,也不再属于有“毕老爷”背景的那些无才无德的“演员”。 虽然从草根阶层中走出来的路很艰辛,毕竟还是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和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这也反映出,只要有合适的途径,草根阶层中还是有大量“有才”的人才。人才并不只属于精英阶层。 古人云:乱世出英雄。其实,有英雄才能的人才各时代都有,只是没有适合那些英雄发挥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只有天下大乱时,英雄才有用武之地。很多英雄的成名之路,如果出生在和平年代,都是严打的对象。生不逢时啊。 中国人骨子里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情结。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本人非常反感这个词,中央这个部门也出台,那个部门也出台,而且经常是多部门联合出台)的人才政策,本质上说,都是领导们自认为他们是伯乐,希望能够识别出“百人”、“千人”的千里马。伯乐眼中的千里马都来自于“西域“的精英中,而不会出自“中原”本土的农家马厩。 如果所有大学和研究所都把目光投向了“海归”,而忽视了自己培养的“土鳖”,那么,土鳖中,永远走不出千里马,因为他们永远处于“食不饱,力不足”的状态。久而久之,我们自己的教育体系必然崩溃,因为自己培养的大批“土鳖”连“小青蛙”也竞争不过,尽管在海量的“土鳖”中,不乏有成为“大龟”和“千里马”的人才。 不只本土培养的博士、硕士被自己的人才政策打入另册,本土的中文科技期刊业处于更尴尬的状态。一方面,出版管理部门要严厉打击收取版面费的期刊(本来专业科技期刊读者群有限,而且投入也有限,收取版面费已经是通行的惯例了),另一方面,课题验收、职称评定等,只认 SCi 期刊论文呢,甚至只认国外的 SCi 期刊论文,而自己办的中文期刊,在行业内影响也很大,而且不乏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但都不能作为考核的成果。久而久之,自己的期刊就是不收费,也吸引不来优秀论文。这样的期刊,不出垃圾还能出什么? 尽管演艺界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弊端,但他们给那些最求梦想的草根阶层提供了机会。而我们自认为很清高的科技界,能否真正给海量草根阶层提供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呢?
2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天来了,草坪为何没返青
热度 6 sheep021 2011-2-27 16:08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吹面不寒杨柳风 ”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是朱自清的《春》中描写的春风春景,实在诱人。但是,不要以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现在是不仅人不同,花也不同了。现在城市的草坪里、公园里,清一色全是人工统一种植的花花草草,野草野花倒是成了凤毛麟角的稀罕物。 有些草坪很奇怪,估计用的是进口草种,反应慢半拍,春天来了就是不吐芽。别处都郁郁葱葱了,它那里还是一片干草茬子,黄不拉几的。即使有些本地杂草冒出头来,都被那些辛勤的园丁悉数清除干净,斩草除根。 有几个老伯看不惯,就呵斥那几个正在拔草的园丁(民工模样的人):春不杀生,你们这是干啥呢,吃饱了撑的,怎么把刚发芽的青草全都给拔了? 园丁头也不抬,手也不停,低声说道:这是我们的工作,这里要是长杂草,我们就要被扣奖金了。 老伯说:平时清除也就算了,毕竟还有你们自己的草顶着,总算还能留点绿色。现在早春,你自己的草还没发芽,就不能先让杂草长几天,好歹应应春景。 园丁说:这事儿我们做不了主,要不您跟俺的上级说去,俺的工作就是拔除杂草。否则不仅扣钱,还得走人。 老伯说:这是什么政策啊,宁愿干着黄着,也不让杂草长。这是谁规定的,草坪上只能长进口的草,这里又不是足球运动场。都是草,差别咋就这么大呢?这些草在这里已经生长成千上万年了,怎么一下子就被你们给剥夺生长权了呢。 “宁愿干着黄着,也不让杂草长”,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根源。草坪不仅仅是养草的地方,而且是洋草的地方。管理部门宁愿花大价钱伺候着那些高贵的洋草,浇水、施肥、除杂草,也不允许生命力旺盛的本地杂草生长。 笔者门前曾经有过一片荒芜的空地,没有人浇水、施肥,但杂草丛生,郁郁葱葱,没过膝盖,密密麻麻,人想走进去都难。 草堆里还长有许多草药,时不时有人来摘一些回家煎药喝,还能清热降火。 距离不远的一块人工草坪则非常寒酸,里面基本没有杂草,稀稀疏疏地长着一些娇贵的洋草,竟然遮不住地面。 更恐怖的是,有些草坪养护单位,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大量使用除草剂,无疑又带来了环境污染。如不禁止,后患无穷。 草坪里非要种上统一的洋草吗? 由此我想起了我国目前的人才政策,似乎只有有过海外经历的才是人才。我们整天喊着缺人才。到底是真的缺人才,还是缺有过海外经历的人才?某高校竟然规定“评教授要求出国一次停留半年以上,累计半年的不算数了。”见: 职称有风险,政策随时变 。 这又是何必的呢?外来的草儿会迎春?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去海外洗过澡的和尚也会念经?不相信自己的人也就算了,怎么连自己的草也不相信了。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30 次阅读|7 个评论
给你舞台,你敢导演么?
热度 19 qpzeng 2011-2-27 09:14
清华大学近日宣称,全校将停止博导评聘,有能力的副高都可以招收博士生。 这个姗姗来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举措在中国无疑将“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它在国外却是一件十分平常且司空见惯的事! 本人非常赞赏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制度上与国际接轨,并希望全国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迅速跟进!尽管中国的很多情况比较特殊,也许清华大学还会出很多细则,但我相信 这次应该不会把“海龟”和“土鳖”区别对待,算是一个最平等的用人制度! 问题是,给了清华的副高们一个“舞台”,他们是否敢“导演”,而且还能“一举成名天下知”?余以为,他们以其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这个博导岗位不仅有资格担当,而且完全有能力胜任! 高材生。 清华的副高们不是海外归来,也是师出名门,肯定都有博士学位,有的还不止一个,不然进不了中国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随便翻翻他们的履历,就知道他们都是高校和中小学中凤毛麟角的高材生! 反观现在的博导,年龄多在50岁以上,很多都没有博士学位,有的甚至只有本科学历。从接受教育的程度而论,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年轻人。 他们的年龄必然在30-40岁之间,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年富力强,身体力行,思维活跃,创造力旺盛,行动力快速,产出高! 现有的博导虽然经验丰富但精力有限,很多都有行政职务,“双肩挑”、“三肩挑”者比比皆是,自己想多带几个博士生,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龄人。 博士生的年龄也就30岁左右,跟博导年龄接近,应该属于同时代的人,容易跟导师沟通,导师也能亲力亲为,与学生共同打拼,并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 而年长的博导很难腾出时间与博士生见上一次面,更不用奢谈亲自上“火线”指挥“作战”,基本上是博士生本人单打独斗,导师充其量只能给博士生提出一些忠告或原则性指导。 因此,我认为副高们当博导不仅没有任何不妥,而且早就应该这样了!它摈弃了“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也杜绝了博导评聘中“拉关系走后门”的丑恶现象! 我们应该提倡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终于开始大力推进了,我为清华大学这一改革举措而喝彩!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4064 次阅读|44 个评论
中国发展这么快,难道都是人才的功劳?
热度 7 wangxh 2011-2-26 09:53
麻庭光 先生问:“ 中国发展那么快,难道都是本土人才的功劳 ?” 曾庆平 先生答:“ 中国发展那么快,确实都是本土人才的功劳 !” 俺一问:“发展快的标记是什么?” 俺一答:“GDP呗!” 俺再问:“什么是人才?” 俺再答:“真正有能力的人呗!起码不能是弄虚作假、学术造假者吧!” 俺三问:“ 中国GDP增长这么快,难道都是人才的功劳 ?” 谁来回答???
个人分类: 社会|3124 次阅读|12 个评论
探望老同事 [荒废式人才使用法续]
热度 1 lidercoocer 2011-2-26 09:08
春节再与那个朋友聊天,发现他们单位竟然还定期组织探望老同事的活动,真是深得人心呀 他们的老同事太多,而且还不断有人加入老同事的行列,需要经常组织大家去探望,关心老同事的同时也可以听听老同事的经验与体会,的确不错 每次去的时候,几百人浩浩荡荡;老同事们也统一着装,虽然不能出门迎接,但也都与他们亲切交谈,交流经验;他们的工作算得上高危行业了,每年整局整科地加入老同事行列的不计其数,这种交流实在必要得很
20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19所高校试点培养拔尖人才
热度 2 lxj6309 2011-2-25 16:1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5日13:53 法制晚报 本报讯(记者王南)为推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清华、北大等19所高校被教育部选中,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试点培养拔尖人才。   今天上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在教育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闻通气会上透露上述信息。   据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共输送毕业生3400多万,超过过去20年的水平。特别是最近5年来,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有三分之一出自高校。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上午介绍,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的部署,教育部、中组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拔尖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选择了19所高校实施,包括北大、清华、北航等在京高校。   目前,教育部成立了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审定实施方案、选拔入选学校、指导各校的实施工作。参与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通过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途径,遴选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25/135322014585.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2750 次阅读|3 个评论
“滚出北京”,呜呼
热度 15 王铮 2011-2-25 07:51
“滚出北京”,呜呼
北京的限房令一来,一贯说房价不会跌的任总志强连续发表文章,批评“北京不再欢迎你。”这与前几年口口声声说:“买不起房你就滚出北京”,“农民工买不起房就会农村去”。判若两人。这让人想起一句话,狗急跳墙,作出与自己常规不一样的东西。当然,这里没有说任总是狗的意思,这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哺育动物在面临危险是会反常规。任总,国企的任总急了,不知道是否反省自己的言论。大概没有反省,因为他只有商业利益,看不远。冷静一下,应该反对根本性的东西——“滚出北京”政策。 任总急,房价有些挺不住了。我说的主要是新房价有些挺不住。未来的情景是租房涨价,新房卖不出,房地产业停滞不前。 北京的新房价挺不住,房地产业停滞不前, GDP 可能就会下滑,下滑了领导同志就会着急。除非他们只关心自己一家的商业利益。房地产萎缩,怎么办?北京要发展新型产业,例如北京市近年提倡的研发产业。问题这就来了。北京市出台了一个错误政策,限制人口进北京,大量要到北京工作的研究生毕业生,得不到北京户口,这就是任志强当年为保房价图一时之快的“滚出北京”政策。例如我们单位,今年一共有四个进京名额,下面就有许多故事了。许多研究工作会受到影响。我们是中科院,尚且如此,有些企事业单位问题就会更严重,谈什么发展研发产业。在我向北京市提交的研发产业发展战略中,突出的一条是促进研发人员流动。任志强当年犯得错误,北京市政府正在犯。反过来,如果没有“滚出北京”政策,新近进入北京的青年人才要购房,因为有户口也可以购房,房地产就不会萎缩了。 任志强急了,为他的房子卖不了高价。活该!谁叫他动不动就说你们“滚出北京”,把政府教傻了 王铮急,为北京的经济增长模式看不见新出路。该不该急?急在市政府正在对青年人才说:滚出北京。 按说,王铮急什么?王铮有什么资格急?就如我们研究所,进不了优秀人才,也轮不到我扛了。不过作为一个区域科学的研究者,总得说说话,就像一个爱所主义者,急一急玩玩,玩一票关心集体的角色。“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北京市,限房令正确,限人才令,错误。你说呢? 在北京市的“滚出北京”政策下。我突然想起家乡的一句谚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舔屁股的狗有屎吃。”在贫困的年代,狗有屎吃是很幸福的。北京市,你限制人才,科技精英人才不会拉关系走后门,结果你只会聚集一些会吃屎的狗,你的发展是艰难的。 任志强反限房令,不如反一反户口政策,反一反自己一度提倡的“滚出北京”政策。 滚出北京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6863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才要“先导”
热度 3 等离子体科学 2011-2-23 20:54
中科院启动了 第一批 战略性 先导专项 ,已经立项的四个专项刚刚进行了最后一次评审。 看来国家的决心很大,仅这批中科院的专项,十二五期间的投入就堪比国家中长期重大专项的同期投入。其中空间和核能方面占去了 80% 左右,显示着两弹一星前辈开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关心的已经不是投入的问题,而是人才的问题。 比如,与核聚变能研究类似,国内核裂变能的研究队伍遭受了 1990 年代世界范围的经费削减、人员裁编浪潮的冲击,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局面。聚变研究最近几年集中全国的力量,重点支持人才培养,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裂变能的研究的人才培养显然缺少相应的支持。以上海某所为例——要在五年内从现在仓促成军的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甚至近千人的核裂变能的研究骨干队伍,谈何容易?即使可以争取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在世界性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到哪里去找这么多至少应该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现在招生,五年以后他们也才刚刚拿到学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长期的、持续性的战略任务,来不得一点急功近利的——不仅要引进人才、珍惜人才,而且要有恒心长期、持续性地一个一个去培养人才。这不是 “百人”、“千人”就可以解决的,一个专项可能就需要几百人、成千人。我们不能只有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还有给他们一支有相当规模的科研队伍。 “先导”、“先导”,人才要“先导”——离开人,再多的投入也办不成事!在人才上的投入,不是花费( cost ),而是“投资”( invest )。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239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学导式创新国内中小学实践案例-22湖南-中学z1高中数学三级学导式
ljkf 2011-2-22 10:53
学导式创新国内中小学实践案例-22湖南-中学z1 北琴海鹏 转发 22---中学z1 李召罗 高中数学三级学导式教学设计研究 ====================== 《湖南师范大学》 2007年 22---中学z1 李召罗 高中数学三级学导式教学设计研究 李召罗 【摘要】: 高中数学三级学导式教学设计从对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的分析,尤其是对已有的“学导式教学法”的分析,根据当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指出了高中数学三级学导式教学设计的研究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系统阐述了高中数学三级学导式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五个环节,三级训练,一个创新。以及应用原则和对高中各阶段的基本要求,总结了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并对本课题今后深入研究方向展开了设想。 本论文的五个环节是指“引导自学—自学检测—知识迁移—综合运用—开拓创新”。三级训练是指第一级:自学检测、精讲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小结重点难点;第二级:知识迁移、精讲数学方法,小结数学方法;第三级:综合运用、精讲思维方法,小结数学思想。一个创新是指创设研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灵活运用的三个认识发展层次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巩固知识、点拔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三个层次来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从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到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根主线来贯穿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三级学导 教学设计 自学能力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G633.6【DOI】:CNKI:CDMD:2.2008.133428【目录】: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7 第一章绪论7-19 1.1 问题的提出7-9 1.2 文献综述9-11 1.3 研究的意义11-14 1.4 理论依据14-19 第二章 高中数学三级学导式教学设计研究19-21 2.1 研究目标19-20 2.2 研究的内容20 2.3 拟解决的问题20 2.4 研究的方法20-21 第三章 高中数学三级学导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及其课堂应用21-40 3.1 高中数学三级学导式教学设计操作流程21-31 3.2 课堂应用原则31-32 3.3 三个阶段的基本要求32-33 3.4 教学案例33-39 3.5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39-40 第四章 结束语40-48 4.1 本课题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40-41 4.2 本课题研究初步解决了以下问题41-42 4.3 对本课题深入研究的展望42-48 参考文献48-50 附录50-55 致谢55-56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白宫首次在大陆招实习生 看美国对人才选拔的要求
testxiaowei 2011-2-21 08:09
美国白宫首次在大陆招实习生 重庆获10个名额   本报讯 拜访美国国会议员、与商业领袖面对面交流、参与美国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并进行模拟议会讨论,多少中国青年梦寐以求的白宫之路即将启程。2月19日,融创青年大使赴美国华府飞鹰计划重庆地区新闻发布会隆重举行。未来通过选拔的10名最优秀重庆青年,将成为白宫实习生,在美国总统身边,进行为期一月的实习。   据悉,报名即日开始,截止时间是3月底。    白宫首次招收大陆实习生   青年大使计划此前只向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优秀学生开放,本次活动是美国首次允许中国大陆学生到白宫实习。在重庆地区,这也是首次由房企冠名类似国际政治文化交流活动。   该计划由美国青年领袖人才训练非营利组织机构———美国丰收基金主办。过去十年每年培育数百名优秀的亚裔学生到美国华府进行实习、参访、研讨等活动。本次活动后,该基金将通过市外事办捐赠酉阳地区学校的电子图书室回馈社会。   美国丰收基金会顾问BARRY LU在会上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中美两国的体育交流、经贸交流、文化交流都已常态化,但政治交流仅限于官方层面。本次活动不会仅停留在文化交流高度,而是为两国之间青年人才创造了政治交流机会,开启新的历史篇章,也有利于宣传重庆。”    重庆大中学生都可报名   该活动招生和过程监督人汪瑞介绍,重庆地区具备基础英语表达能力的优秀大、中学生都可报名。报名地点为金源饭店融创·奥山外展场和奥山别墅销售中心。   报名者需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在校无不良记录。具备独立生活技能,个性开朗活泼。具有挑战他人观点、捍卫自己观点的勇气,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和领导技能。   随后需提交1500字论文,最好用英文撰写。论文主题可从数十个开放性论题中挑选,无固定答案,只需言之成理。譬如,“绿色能源适合投资吗?好或不好?解释原因。”   而通过初试的报名者,将接受大到美国国家政策、立法程序、国家政策讨论会、国际策略性联盟讨论会,小到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系列培训。通过7月5日—8月2日白宫实习的学生,将获得连美国本土学生都异常羡慕的白宫实习推荐信,对其政经或学术生涯可能将大有裨益。 ------------------------------------------------------------------------------------ 上面转载哦! 可以总结几个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外来的人才会科研
热度 2 sheep021 2011-2-20 10:38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没完没了的人才引进计划,只能说明外来的人才也不会科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看人才和人才政策 (附:我的博文目录)
热度 1 黄安年 2011-2-20 08:02
我看人才和人才政策 (附:我的博文目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0 日发布 无论是海外留学的归国人才 , 还是国内自主培养的专业人才 , 是由于政治等非学术因素被冷落或受排挤的人才 , 还是不被科班专家视为人才的自学成才的人才 , 无论是前途广阔的青年学子,还是已经退休被边缘化却还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学术事业无私奉献的老年学者,在我看来都在宝贵人才之列 , 都是我们的依靠和团结对象,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把这些人才看作是异己甚至“敌人”,我们的人才队伍总是越多越好、越团结和谐越好 , 切忌文人相轻,自相排斥。 我们不能把人才分成三六九等,以为哪个群体的人才比起另一个群体人才更为重要,要向哪一个群体进行倾斜。群体和个人不能等同看待,不能以群体来说明某个个体的优势或劣势,而且不同时期的情况也有不同。 我们也不能以年龄、名份、是否在岗、能否给本单位带来“利益”来取舍人才。那种在岗是个宝,退休成废品;与我有益是人才 , 与我“无益”不是才;只看名份和面子 , 不看水平和里子的思维方式与重视和爱惜人才背道而驰。 提倡不拘一格降人材,提倡培育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固然需要对于特殊人才给予关注、锦上添花,更要对于为最广大人才群体做好服务 , 雪中送炭。 人才政策是人才工作的生命线 , 有了富有前瞻性、务实性、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材政策 , 我们就有可能源源不断培育和输送现代化事业需求的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 下面是笔者博文中有关人才和人才政策的博文目录( 2007-2010 ) * 实事求是看海归,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3 ) * 有感于在美国“招聘特聘岗位教授”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6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4 ) * 回国潮·海归潮·返乡潮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2592 ) * 海归潮再成热门话题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424) * 华裔子弟回国上新东方,强化应试 , 上顶尖大学,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323 ) ** 中国海龟的光辉榜样— -- 钱学森,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459 ) * 不主张用是否庸人来评价我们尊敬的老专家,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777 ) * 中国航天之父 ---- 钱学森 (1911-2009) 幻灯片 ( 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7467 ) * 中国航天之父 ---- 钱学森 (1911-2009) 幻灯片 ( 二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7473 ) * 教育不创新,强国梦难圆 ---- 从钱老谈创新思想人才培养谈起,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8426 ) * 人无完人和厚道待人,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9204 ) * 海归潮再成热门话题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424) * 海归赤子爱国不分先后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9287) * 谈谈海归来去自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8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0764 ) * 慎言“大师”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3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21 ) * 提倡不拘一格降人材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0 月 1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3240) * “庸人”还有新解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16 日( 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909 ) * 小议调音师,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910 ) * 小议名师行政化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5126 ) * 谈用人,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7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239 ) * 人才使用和人才退休,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10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931 ) * 人才管理要克服行政化、“官本位”,还要克服特殊化,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10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079 ) * 北京未来十年涌现一大批世界级大师?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482 * 浅议人力资源强国之路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12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190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26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粮食 VS 人才——从“谁来养活中国”看“谁来建设中国”
热度 2 sheep021 2011-2-18 13:41
大概2003年前后,国际粮价比国内粮价还便宜。就有专家学者吹嘘,进口粮食更划算,没有必要死保18亿亩耕地红线了,可以大搞建设。据说某市真有了“消灭农民”,“消灭耕地”的想法,幸亏被中央及时叫停。13亿人口,靠进口粮食养活几乎是不可能的。粮食一定要自给自足。果然。2008年就爆发了一场全球粮食危机。中国幸免于难。今年,又一场粮食危机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所以,13亿中国人只能自己养活自己,“粮食”不能靠“进口”。 粮食一年多熟,尚且不能靠大量引进。人才,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熟”一季,难道能靠“进口”吗?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粮食,可以引进,但不能靠引进。 人才,可以引进,但不能靠引进。 就像一个人不能靠输血活着一样。没有自身的造血功能,离玩蛋就不远了。 人不能没有自我造血功能!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 养活中国,靠自己。建设中国,更要靠自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7 次阅读|4 个评论
最新人才计划:诺贝尔精子工程!
热度 45 xqhuang 2011-2-18 11:23
最新人才计划:诺贝尔精子工程! “百人”阳痿,“千人”早泄,惊闻“ 亿人计划 ” 也要新鲜出炉了。我看还是不要再折腾了,“亿人”肯定不举! 不过我有一锦囊妙计愿意免费奉献,不知中组部可愿采纳? 该妙计暂称:1000诺贝尔精子工程(简称“千精工程”)!简单说,国家花钱购买一千份诺贝尔奖得主的精子,然后在全国高校征集一千名愿意生诺贝尔奖后代的女研究生,要求女研究生是985名校毕业,最好是高考状元。国家许诺,诺贝尔奖的子女将终身享受国家教育培养基金,幼儿园免费进全国最好的幼儿园,中小学免费进全国最好的中小学,大学愿意在国内读书,直接进清华、北大等名校免费就读,想留学可以自行选择,研究生、博士后一律送世界最好的大学,有人担心人家不要怎么办?放心,咱花钱让他们要,谁让咱这么有钱!唯一的条件是:博士后出站后,无条件回国服务,回国后的条件也不差,启动基金就是一个亿。。。 这个人才计划实施起来有点长,大概三十年时间,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年也不算长,要拿诺贝尔奖,就要让诺贝尔的精子飞得慢一些。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5484 次阅读|120 个评论
为什么需要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
热度 1 zlhua 2011-2-18 09:18
人只有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得以生存.不仅如此,人还需要帮助他人或者环境满足其基本需求,这样才能和谐共存,不然的话,战争,自然灾害则会频繁而致... 从某种意义讲,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有效资源满足人类无限需求的学问,而其实施需要管理...需要有人在资源和需求之间进行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配置,如果配置得当,经济目的则更容易由空想变为现实,如果配置不当,则同样会引发争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来充当管理者,有德者,会相对比较公平,有才者,信息素养相对比较好,可以更好开发和利用资源,促成需求的满足...
个人分类: 随便想想|2405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博不一定是优秀人才最明智的选择
热度 4 ywang69 2011-2-16 16:15
有学生来信提到读博的问题: “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收到您的回信。周末在校外登陆学校邮箱不方便,现在才看到您的信。谢谢王老师的鼓励,我会努力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和勤奋学习。我刚才看了您新的博客,的确很多优秀的学生读博意愿很不强烈。我有个本科同学,梁栋,他在我们 03 级土木保研成绩排名第 7 ,他硕士期间也很优秀,当时我们一起在图书馆复习考博。然而在考前的一个星期,他因为家庭的原因放弃了,他的导师蒋关鲁教授劝了他几次,认为他放弃读博很可惜。后来蒋老师和曹子君分别帮他联系了东京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他申请已经成功,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去年毕业后去了铁一院。我曾经也差点放弃过,铁四院已经同意和我签约,我纠结了很久,还是决定继续读博。因为我硕士论文提前答辩,而我在答辩前一直犹豫不定,麻烦了我的恩师左老师,左老师宽广的胸襟,一直在鼓励和帮助我。” 我的建议是: 1、 如果不是想在高校教书,读博要谨慎。 2、 如果家庭不是很富裕,先工作绝对是明智的选择。高铁的高峰期也许很快就过去了,所谓时不待我。 3、 如果仅仅是察觉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被迫无奈选择读博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可能是有问题的, 读博也有把人读傻的 。读博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和轨迹,读博后就业面更窄了,要有足够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4、 如果本科毕业能够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一定不要轻易放弃。 比尔盖兹当年如果读完大学甚至读了博士,现在电脑操作系统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有没有微软这么成功的科技公司也未可知,优秀的人才是不需要学历来证明自己实力的,唐CEO也是个另类的例子。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4947 次阅读|8 个评论
华罗庚两次入党
热度 3 antq 2011-2-15 22:19
华罗庚是名副其实的大数学家,有极高的知名度。他的学术成就很高,无愧于大师称号。关于华罗庚的故事很多,有学术上的,有爱国的,有爱党的,有真的,有假的,很多都是家喻户晓。下面讲讲华罗庚入党的故事,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1942年12月,由朱家骅介绍,华罗庚重新加入 中国国民党 (之前似乎也入过)。他兴奋不已,感激涕零,给朱家骅写信云 :“…… 遥颁大教,语重心长,谋国之忠,垂念之切,跃然纸上。罗庚敢不奉教, 今后当 体念国父遗教、总裁训诲 ,以追随先生为党为国,尽其绵薄。…… 今先生振聩启蒙,使罗庚得生新机而还旧识,感激之殷,有若拨云霓而见天日者……”(华罗庚1942年12月19日致朱家骅函,参见 http://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xdsck/11827_10.html ) 1979年6 月,华罗庚经过多次申请,终于获准加入 中国共产党 。他兴奋不已,感激涕零,写了一首词:“ 五十年来心愿 , 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 老同志,深愧怍,新党员,幸勉称,横刀那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以前看人物故事,往往被伟大的好人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被可恶的坏人们气得咬牙切齿。故事里,乃至严肃的史书里,除了好人和坏人,没有常人。后来发现大家都是常人时,感到有点奇怪,不知道是书上错了,还是现实世界错了。 还是伟大领袖看得透彻:“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个人分类: 清谈|2761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技部的面子
热度 12 jbhui 2011-2-15 19:07
科技部的面子为何很无奈 前几天看到了这样一个报道:有人将各国民众的面孔收集后,取其共同特点合成一张新面孔,以获得大众欢迎的面孔模型。结果发现,大众面孔共性成分集成而形成的虚拟面孔,个个是美人或俊男。结果令人开心,但现实中的许多面孔合成的虚拟面孔,真的如此让人欢欣鼓舞吗? 以科技部为例,科技部作为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战略的主体部门和项目经费分配的主管单位,注定了其必然与无数年轻的、年老的、有名的、无名的的科技工作者和各级部门交往不断。由于其作为科技经费下拨或科技项目立项的主体管理单位,命中注定了科技部必然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国家科技的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立项、科技项目经费支持、科技管理制度、国际科技交流、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成为重要的中坚力量,也就必然成为国际、国内各级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关注的焦点。因此要了解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和科技发展脉搏,了解科技发展成就,科技部就成为中国科技的脸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国科技近代发展过程中整个科技界的面子。 爱面子的中国人是否意识到:科技部的面子实际上也是由本文开头描述的那样,由许多的科技工作自己表现出的小面子集成而成的。每个小面子中的共性成分如何,共性成分的质量高低,都会在最终的合成出的虚拟的面子中反映出来。 结论:科技部的面子光彩与否,是由无数科技工作者的一张张面子累积而成的。科技部的面子出现污点,说明为数不少的科技工作者的小面子上有污点,科技部的面子光彩熠熠,说明为数不少的科技工作者的面子质量是合格的,或者质量蛮高。 为什么呢? 1 科技部的理想过程中有大量“惊天立地”的科技“大腕”、“牛人”、“人才”广泛参与。 科技部作为科技事业的组织与实施单位或主要的单位之一,为了发挥科技规划、立项的科学性等,直接将科技规划、科技立项以建议书、申报书等不同形式,广泛地向科技工作者征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有许多科技“大腕”、“牛人”、“人才”广泛参与。这些人往往是规划、立项的实际实施组织者,有的就是具体内容的建议者。因此最终的规划、立项质量,往往受到这些人的影响。而这些人也往往借机将自己的思想、科技设计、规划、具体项目内容渗透在其中。可见:最终规划、理想质量的高低,是由这些科技“大腕”、“牛人”、“人才”决定的,至少受到了深度的影响。如果这些不顾面子,不以光彩的面子呈现于人,最后的规划、立项面子中难免瑕疵满满。至少让人观之不雅。 2 现有科技运行模式中“山头制”、“圈子化”、“裙带制”现象,让科技部的面子无法尽善尽美。 事实是:现在的大小课题组组长也好,院士或者优秀人才也好,都多少带有企业化市场化的“工头”色彩。学生与社会更多地称呼他们为“老板”,呈现的行为模式和生机勃勃的尽头,更像是当年改改开放后江浙一带的“小老板”:胳膊下整天夹个包或者背个包,这个部门进哪个部门出,不是在家待客,就是扑往外地的餐桌。行内笑称为“揽项目”,实际上就是包工程。活生生的工头形象。目前活得滋润潇洒的,就是这些科技老板们。 由于生存的需要,初步形成了学霸拉山头,弟子拼命靠。出现了一个个的科技“大腕”、“牛人”、“人才”利用参与项目立项、规划建议的机会,提前介入经费今后的去向,也就出现了“肥水不留外人田”的现象,建立起了一个个师傅徒弟圈、关系圈、亲属圈等,使得“山头制”、“圈子化”、“裙带制”现象屡禁不止。 至于项目如何验收,大家都知道的:鉴定会、汇报会、专家会诊“哈哈,是你的啊,好说好说,下次多关照兄弟啊。。。。。”优秀项目和成果诞生了。 其实每个人都不想如此,但又不得不如此。 可见:现实中每个科技工作者的面子上,多少都绿了,或者多少都有些灰头灰脸,无数的这种脸中的共性,组成的虚拟面孔,如何能让科技部的面子尽善尽美?! 个中滋味,合适有人探索,何时有人愿意改进? 3 科技部的面子需要大家洗脸,更需要不洗脸着不得露脸的体制和机制 实际上,我国科技部的整体面子还是很耐看的。由于科技部的特殊地位,大家更希望科技部的面子上少出现污点。这就需要一种能够使得科技界中的所有科技工作者乐于洗脸,自觉地洗脸的机制,更需要使得科技工作者不得不洗脸的机制,这才是关键。
506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杨睿:《物理评论》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kexuechuanbo 2011-2-14 17:33
杨睿,王大明:学术期刊办刊方略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作用——以美国《物理评论》为例,编辑学报,2010,22(6):558-561.摘􀀁 要􀀁《 物理评论》创立于美国实用主义思想盛行的时期。20世纪, 伴随着美国基础物理学从世界科学的边缘走向中心,《物理评论》也成为物理学界最重要的专业期刊。本文尝试通过分析20世纪美国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与 《物理评论》的关 联, 解读 《物理评论》在美国基础物理发展壮大和物理学研究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关于中国学术期刊办刊方略的建议。 关键词􀀁 学术期刊; 物理评论!; 方略;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期刊办刊方略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作用_以美国《物理评论》为例.pdf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代表委员 人才精品-- 写在全国与全省“两会”召开前夕
热度 1 hucs 2011-2-13 16:17
代表委员 人才精品 “两会” 代表委员涵盖全部“七色”人才,是“人才 GDP ”的典型群体 -- 写在全国与全省“两会”召开前夕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相关链接: 把握人才 “ 五期 ” 培养 “ 七色 ” 人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6do=blogid=379122 ---- 《简明人才经济学》 胡春松 傅克刚 胡永新 主编
1909 次阅读|1 个评论
钱学森之问老百姓能先越位回答得了吗?
热度 4 陈龙珠 2011-2-6 11:47
钱学森先生 看似算得上交大最杰出的一位校友,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 钱学森图书馆 或许是今年向他100周年诞辰的献礼。 钱学森先生对中国的科技贡献主要在于国防,他使得那时国家高层的意志得到了实现。钱学森先生后来也有过相当长时间的自由科研的经历,但其是否有所重大收获却至今鲜为人知。 当代中国的科技,国家高层意志并倾国力于九天揽月和五洋捉鳖,在尚未破解 钱学森之问 之前,会无所事成? 或许由于曾经的那段落后,中国近百年来一直处于追随欧美先进科技后尘的境地。而哪天与其并肩后前进的路咋走,难道不是中国高层现在就应该考虑布局的重大问题吗? 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据说所投入之巨量科教经费的80%由政府主管部门掌管。钱学森先生之问是问向作为共和国高层之一的总理的, 老百姓们能先越位回答得了吗?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318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才
metanb 2011-2-3 23:26
所谓人才就是你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做成了,你再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又做成了。 -- 史玉柱 (浙大 数学系毕业;深圳大学 硕士)
个人分类: Today's selection|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轿车就好比教育系统:财大气粗就是高档?
liwei999 2011-1-27 19:37
轿车的档次和发动机的排气量(耗油量)有正相关。 轿车就好比教育系统。没有“油”是玩不转的。二战前,美国的人才得益于战火和纳粹的灭尤太人的政策,二战得益于全球性的对人资源“掠夺”。当然这个“掠夺”和以往不同,是下了本钱的“掠夺”、是“两相情愿”的被“掠夺”。 这些帐都可以讲清。讲不清的是都是车,都载人跑路,为嘛你就“高档” 回答: 俺觉得,轿车的生产部门大概算是教育系统,生产出的轿车跑去为别人服务,...... 由 Mr.X 于 March 30, 2004 11:49:50: 讲是因为价格高就“俗”了。讲轮子宽还好些。 讲是因为排气量大,就不“俗”了。因为“排气量大”=“气粗”。汽从哪里来?一半是自己掏的油钱,一半儿是“搜刮”来的氧气。“高档”就在于穷人就是买得起,也还有个用不起问题。 那大剧院就是个典型。造得起,用不起。大学也是如此,几亿的基建费,一咬牙,也就投了。可是大学不是大楼啊。 “造人”还是回“洞房”吧。 这篇也是个空谈。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瞧瞧:南澳州的战略计划(South Australia's Strategic Plan)
热度 1 neilchau 2011-1-27 07:46
瞧瞧:南澳州的战略计划(South Australia's Strategic Plan)
题外话:南澳州在整个澳洲的地位相当于新疆在中国的地位,属于偏远地区。虽然偏远,但却感觉不到国内那种东西部之间明显的机会不均和贫富差距现象。南澳的首都阿得来德比较小,加上郊区人口不到 150 万,这里的人普遍比较友好。去墨尔本或悉尼发展的朋友,不少都说还是阿得来德好,觉得这里的人比较友善,简单,民风比较纯。连最近去美国开会的朋友,也说与美国相比他更喜欢阿得来德,还跟我抱怨说美国店里营业员的态度不好,街上车多并且大家相互不让。 讨论现场 在常人眼中,涉及到战略计(规)划,似乎都是政府及其智能团的事情,在这里自己却也有机会参与南澳战略计划的讨论(初衷只是为了体验下新鲜,蹭一顿午饭)。南澳州的战略计划主要包括 6 大部分: Growing Prosperity (繁荣经济) , Improving Wellbeing (提高福利) , Attaining Sustainability (保持可持续) , Foster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鼓励创新) , Building Communities (加强社区建设) , and Expanding Opportunity (增加机会)。这 6 部分又可以具体到 98 个小目标。 Growing Prosperity (繁荣经济)这部分又具体到经济环境、就业、出口、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 5 部分。其中有一点比较有意思:他们把留学生的占有率也纳入出口的一部分,还计划到 2014 年留学生的数量在 2008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人口政策: 1. 力争总人口在 2014 年达到 164 万, 2050 年达到 200 万; 2. 到 2014 年南澳州流失到其他州的人数降低到零,并且变成人口净流入州。 (在他们眼中,就是要把南澳州建成最好的州,如果人口流往其他州,说明他们建设的还不够好,吸引力还不够强。国内的哪个省市会有这样的决心吗?) 3. 到 2014 年接纳海外移民数量维持在 8500 人 / 年。 4. 保持生育率至少在 1.7 个 / 妇女。 最后说下整个战略计划的目标: Make this state the best it can be —— prosperous, environmentally rich, culturally stimulating, offering its citizens every opportunity to live well and succeed 。 如果我们的国家也有类似决心,创建一个为每个人都提供平等机会的环境,还怕吸引不到高层次人才吗? 个人认为: 如果不致力于创建一个保障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作用,享有均等机会的公平环境,仅依靠重金砸出几个千人百人,从根本上还是难以遏制人才外流的趋势。
个人分类: 分享生活|2805 次阅读|4 个评论
育儿的几点思考
热度 1 liuj589 2011-1-27 06:25
下面的这些不错: 是培养人还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孩子的终身幸福,这是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思考的事情。me:本人觉得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把他们培养成人才吧!那么单从“人才”一词的构成上就可轻而易举地回答这个问题啦!毕竟人才、人才,先做人之后才谈得上才。因此父母们的任务就是“ 教其做人,然后再促其成才 ”!
个人分类: 育儿交流|235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
metanb 2011-1-26 16:58
对于人才要100%重视:有一个人才,每人重视100%;有两个人才,每人重视50%;有四个人才,每人重视25% -- 因为人才是整体概念嘛!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世纪人才争夺战:打着雨伞找人才
热度 9 大毛忽洞 2011-1-22 10:34
新世纪人才争夺战:打着雨伞找人才
新世纪人才争夺战:打着雨伞找人才 各种顶级人才就像是海绵里的水, 谁给的力最大, 谁就会得到更多的顶级人才。
个人分类: 画意和诗情|450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赣之赞
hxdai2008 2011-1-16 17:22
锦绣山川星罗布,长江赣江兼抚河,庐山井冈龙虎山。 江南名镇陶瓷绝,名楼伫立赣水畔,飞檐画角凌碧空。 落霞长天共一色,千古绝唱世代传,物华天宝人杰灵。 唐宋八家出三杰,晏氏父子造诣深,更有临川汤显祖。 少俊戎马涉万险,壮士殊死战沙场,子嗣承志兴家园。 赣水儿女多辛劳,翠陌千里洪都府,旧城新颜日蒸上。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发现人才真难
热度 8 武际可 2011-1-13 20:18
一位朋友发给我一组照片。这是发生在2007年1月12日纽约一个地铁站口的事情。它使我联想许多。现在照原来的顺序把这组照片发在下面。 是的,在一个不适当的环境里,要评价一个人才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像Bell这样世界最好的小提琴家之一也是这样。即使音乐这样为一般草民都能够普遍感兴趣的领域尚且是这样,至于那些偏僻的学科就更困难了。我国的阿炳,是一个世界级的音乐家,可是一直到他去世始终是在如乞丐般的生活条件下度过的。 下面是华盛顿邮报关于这件事的一篇报道,贴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Pearls Before Breakfast Can one of the nation's great musicians cut through the fog of a D.C. rush hour? Let's find out. By Gene Weingarten Washington Post Staff Writer Sunday, April 8, 2007 HE EMERGED FROM THE METRO AT THE L'ENFANT PLAZA STATION AND POSITIONED HIMSELF AGAINST A WALL BESIDE A TRASH BASKET. By most measures, he was nondescript: a youngish white man in jeans, a long-sleeved T-shirt and a Washington Nationals baseball cap. From a small case, he removed a violin. Placing the open case at his feet, he shrewdly threw in a few dollars and pocket change as seed money, swiveled it to face pedestrian traffic, and began to play . It was 7:51 a.m. on Friday, January 12, the middle of the morning rush hour. In the next 43 minutes, as the violinist performed six classical pieces, 1,097 people passed by. Almost all of them were on the way to work, which meant, for almost all of them, a government job. L'Enfant Plaza is at the nucleus of federal Washington, and these were mostly mid-level bureaucrats with those indeterminate, oddly fungible titles: policy analyst, project manager, budget officer, specialist, facilitator, consultant. Each passerby had a quick choice to make, one familiar to commuters in any urban area where the occasional street performer is part of the cityscape: Do you stop and listen? Do you hurry past with a blend of guilt and irritation, aware of your cupidity but annoyed by the unbidden demand on your time and your wallet? Do you throw in a buck, just to be polite? Does your decision change if he's really bad? What if he's really good? Do you have time for beauty? Shouldn't you? What's the moral mathematics of the moment? On that Friday in January, those private questions would be answered in an unusually public way. No one knew it, but the fiddler standing against a bare wall outside the Metro in an indoor arcade at the top of the escalators was one of the finest classical musicians in the world, playing some of the most elegant music ever written on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violins ever made. His performance was arranged by The Washington Post as an experiment in context, perception and priorities -- as well as an unblinking assessment of public taste: In a banal setting at an inconvenient time, would beauty transcend? The musician did not play popular tunes whose familiarity alone might have drawn interest. That was not the test. These were masterpieces that have endured for centuries on their brilliance alone, soaring music befitting the grandeur of cathedrals and concert halls. The acoustics proved surprisingly kind. Though the arcade is of utilitarian design, a buffer between the Metro escalator and the outdoors, it somehow caught the sound and bounced it back round and resonant. The violin is an instrument that is said to be much like the human voice, and in this musician's masterly hands, it sobbed and laughed and sang -- ecstatic, sorrowful, importuning, adoring, flirtatious, castigating, playful, romancing, merry, triumphal, sumptuous. So, what do you think happened? HANG ON, WE'LL GET YOU SOME EXPERT HELP. Leonard Slatkin, music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was asked the same question. What did he think would occur, hypothetically, i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violinists had performed incognito before a traveling rush-hour audience of 1,000-odd people? Let's assume, Slatkin said, that he is not recognized and just taken for granted as a street musician . . . Still, I don't think that if he's really good, he's going to go unnoticed. He'd get a larger audience in Europe . . . but, okay, out of 1,000 people, my guess is there might be 35 or 40 who will recognize the quality for what it is. Maybe 75 to 100 will stop and spend some time listening. So, a crowd would gather? Oh, yes. And how much will he make? About $150. Thanks, Maestro. As it happens, this is not hypothetical. It really happened. How'd I do? We'll tell you in a minute. Well, who was the musician? Joshua Bell. NO!!! A onetime child prodigy, at 39 Joshua Bell has arrived as an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virtuoso. Three days before he appeared at the Metro station, Bell had filled the house at Boston's stately Symphony Hall, where merely pretty good seats went for $100. Two weeks later, at the Music Center at Strathmore, in North Bethesda, he would play to a standing-room-only audience so respectful of his artistry that they stifled their coughs until the silence between movements. But on that Friday in January, Joshua Bell was just another mendicant, competing for the attention of busy people on their way to work. Bell was first pitched this idea shortly before Christmas, over coffee at a sandwich shop on Capitol Hill. A New Yorker, he was in town to perform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and to visit the library's vaults to examine an unusual treasure: an 18th-century violin that once belonged to the great Austrian-born virtuoso and composer Fritz Kreisler. The curators invited Bell to play it; good sound, still. Here's what I'm thinking, Bell confided, as he sipped his coffee. I'm thinking that I could do a tour where I'd play Kreisler's music . . . He smiled. . . . on Kreisler's violin. It was a snazzy, sequined idea -- part inspiration and part gimmick -- and it was typical of Bell, who has unapologetically embraced showmanship even as his concert career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august. He's soloed with the finest orchestras here and abroad, but he's also appeared on Sesame Street, done late-night talk TV and performed in feature films. That was Bell playing the soundtrack on the 1998 movie The Red Violin. (He body-doubled, too, playing to a naked Greta Scacchi.) As composer John Corigliano accepted the Oscar for Best Original Dramatic Score, he credited Bell, who, he said, plays like a god. When Bell was asked if he'd be willing to don street clothes and perform at rush hour, he said: Uh, a stunt? Well, yes. A stunt. Would he think it . . . unseemly? Bell drained his cup. Sounds like fun, he said. Bell's a heartthrob. Tall and handsome, he's got a Donny Osmond-like dose of the cutes, and, onstage, cute elides into hott. When he performs, he is usually the only man under the lights who is not in white tie and tails -- he walks out to a standing O, looking like Zorro, in black pants and an untucked black dress shirt, shirttail dangling. That cute Beatles-style mop top is also a strategic asset: Because his technique is full of body -- athletic and passionate -- he's almost dancing with the instrument, and his hair flies. He's single and straight, a fact not lost on some of his fans. In Boston, as he performed Max Bruch's dour Violin Concerto in G Minor, the very few young women in the audience nearly disappeared in the deep sea of silver heads. But seemingly every single one of them -- a distillate of the young and pretty -- coalesced at the stage door after the performance, seeking an autograph. It's like that always, with Bell. Bell's been accepting over-the-top accolades since puberty: Interview magazine once said his playing does nothing less than tell human beings why they bother to live. He's learned to field these things graciously, with a bashful duck of the head and a modified pshaw. For this incognito performance, Bell had only one condition for participating. The event had been described to him as a test of whether, in an incongruous context, ordinary people would recognize genius. His condition: I'm not comfortable if you call this genius. Genius is an overused word, he said: It can be applied to some of the composers whose work he plays, but not to him. His skills are largely interpretive, he said, and to imply otherwise would be unseemly and inaccurate. It was an interesting request, and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ne that will be honored. The word will not again appear in this article. It would be breaking no rules, however, to note that the term in question, particularly as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music, refers to a congenital brilliance -- an elite, innate, preternatural ability that manifests itself early, and often in dramatic fashion. One biographically intriguing fact about Bell is that he got his first music lessons when he was a 4-year-old in Bloomington, Ind. His parents, both psychologists, decided formal training might be a good idea after they saw that their son had strung rubber bands across his dresser drawers and was replicating classical tunes by ear, moving drawers in and out to vary the pitch. TO GET TO THE METRO FROM HIS HOTEL, a distance of three blocks, Bell took a taxi. He's neither lame nor lazy: He did it for his violin. Bell always performs on the same instrument, and he ruled out using another for this gig. Called the Gibson ex Huberman, it was handcrafted in 1713 by Antonio Stradivari during the Italian master's golden period, toward the end of his career, when he had access to the finest spruce, maple and willow, and when his technique had been refined to perfection. Our knowledge of acoustics is still incomplete, Bell said, but he, he just . . . knew . Bell doesn't mention Stradivari by name. Just he. When the violinist shows his Strad to people, he holds the instrument gingerly by its neck, resting it on a knee. He made this to perfect thickness at all parts, Bell says, pivoting it. If you shaved off a millimeter of wood at any point, it would totally imbalance the sound. No violins sound as wonderful as Strads from the 1710s, still. The front of Bell's violin is in nearly perfect condition, with a deep, rich grain and luster. The back is a mess, its dark reddish finish bleeding away into a flatter, lighter shade and finally, in one section, to bare wood. This has never been refinished, Bell said. That's his original varnish. People attribute aspects of the sound to the varnish. Each maker had his own secret formula. Stradivari is thought to have made his from an ingeniously balanced cocktail of honey, egg whites and gum arabic from sub-Saharan trees. Like the instrument in The Red Violin, this one has a past filled with mystery and malice. Twice, it was stolen from its illustrious prior owner, the Polish virtuoso Bronislaw Huberman. The first time, in 1919, it disappeared from Huberman's hotel room in Vienna but was quickly returned. The second time, nearly 20 years later, it was pinched from his dressing room in Carnegie Hall. He never got it back. It was not until 1985 that the thief -- a minor New York violinist -- made a deathbed confession to his wife, and produced the instrument. Bell bought it a few years ago. He had to sell his own Strad and borrow much of the rest. The price tag was reported to be about $3.5 million. All of which is a long explanation for why, in the early morning chill of a day in January, Josh Bell took a three-block cab ride to the Orange Line, and rode one stop to L'Enfant. AS METRO STATIONS GO, L'ENFANT PLAZA IS MORE PLEBEIAN THAN MOST. Even before you arrive, it gets no respect. Metro conductors never seem to get it right: Leh-fahn. Layfont. El'phant. At the top of the escalators are a shoeshine stand and a busy kiosk that sells newspapers, lottery tickets and a wallfull of magazines with titles such as Mammazons and Girls of Barely Legal. The skin mags move, but it's that lottery ticket dispenser that stays the busiest, with customers queuing up for Daily 6 lotto and Powerball and the ultimate suckers' bait, those pamphlets that sell random number combinations purporting to be hot. They sell briskly. There's also a quick-check machine to slide in your lotto ticket, post-drawing, to see if you've won. Beneath it is a forlorn pile of crumpled slips. On Friday, January 12, the people waiting in the lottery line looking for a long shot would get a lucky break -- a free, close-up ticket to a concert by on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musicians -- but only if they were of a mind to take note. Bell decided to begin with Chaconne from Johann Sebastian Bach's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ell calls it not just one of the greatest pieces of music ever written, but one of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s of any man in history. It's a spiritually powerful piece, emotionally powerful, structurally perfect. Plus, it was written for a solo violin, so I won't be cheating with some half-assed version. Bell didn't say it, but Bach's Chaconne is also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violin pieces to master. Many try; few succeed. It's exhaustingly long -- 14 minutes -- and consists entirely of a single, succinct musical progression repeated in dozens of variations to create a dauntingly complex architecture of sound. Composed around 1720, on the eve of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it is said to be a celebration of the breadth of human possibility. If Bell's encomium to Chaconne seems overly effusive, consider this from the 19th-century composer Johannes Brahms, in a letter to Clara Schumann: On one stave, for a small instrument, the man writes a whole world of the deepest thoughts and most powerful feelings. If I imagined that I could have created, even conceived the piece, I am quite certain that the excess of excitement and earth-shattering experience would have driven me out of my mind. So, that's the piece Bell started with. He'd clearly meant it when he promised not to cheap out this performance: He played with acrobatic enthusiasm, his body leaning into the music and arching on tiptoes at the high notes. The sound was nearly symphonic, carrying to all parts of the homely arcade as the pedestrian traffic filed past. Three minutes went by before something happened. Sixty-three people had already passed when, finally, there was a breakthrough of sorts. A middle-age man altered his gait for a split second, turning his head to notice that there seemed to be some guy playing music. Yes, the man kept walking, but it was something. A half-minute later, Bell got his first donation. A woman threw in a buck and scooted off. It was not until six minutes into the performance that someone actually stood against a wall, and listened. Things never got much better. In the three-quarters of an hour that Joshua Bell played, seven people stopped what they were doing to hang around and take in the performance, at least for a minute. Twenty-seven gave money, most of them on the run -- for a total of $32 and change. That leaves the 1,070 people who hurried by, oblivious, many only three feet away, few even turning to look. No, Mr. Slatkin, there was never a crowd, not even for a second. It was all videotaped by a hidden camera. You can play the recording once or 15 times, and it never gets any easier to watch. Try speeding it up, and it becomes one of those herky-jerky World War I-era silent newsreels. The people scurry by in comical little hops and starts, cups of coffee in their hands, cellphones at their ears, ID tags slapping at their bellies, a grim danse macabre to indifference, inertia and the dingy, gray rush of modernity. Even at this accelerated pace, though, the fiddler's movements remain fluid and graceful; he seems so apart from his audience -- unseen, unheard, otherworldly -- that you find yourself thinking that he's not really there. A ghost. Only then do you see it: He is the one who is real. They are the ghosts. IF A GREAT MUSICIAN PLAYS GREAT MUSIC BUT NO ONE HEARS . . . WAS HE REALLY ANY GOOD? It's an old epistemological debate, older, actually, than the koan about the tree in the forest. Plato weighed in on it, and philosophers for two millennia afterward: What is beauty? Is it a measurable fact (Gottfried Leibniz), or merely an opinion (David Hume), or is it a little of each, colored by the immediate state of mind of the observer (Immanuel Kant)? We'll go with Kant, because he's obviously right, and because he brings us pretty directly to Joshua Bell, sitting there in a hotel restaurant, picking at his breakfast, wryly trying to figure out what the hell had just happened back there at the Metro. At the beginning, Bell says, I was just concentrating on playing the music. I wasn't really watching what was happening around me . . . Playing the violin looks all-consuming,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but Bell says that for him the mechanics of it are partly second nature, cemented by practice and muscle memory: It's like a juggler, he says, who can keep those balls in play while interacting with a crowd. What he's mostly thinking about as he plays, Bell says, is capturing emotion as a narrative: When you play a violin piece, you are a storyteller, and you're telling a story. With Chaconne, the opening is filled with a building sense of awe. That kept him busy for a while. Eventually, though, he began to steal a sidelong glance. It was a strange feeling, that people were actually, ah . . . The word doesn't come easily. . . . ignoring me. Bell is laughing. It's at himself. At a music hall, I'll get upset if someone coughs or if someone's cellphone goes off. But here, my expectations quickly diminished. I started to appreciate any acknowledgment, even a slight glance up. I was oddly grateful when someone threw in a dollar instead of change. This is from a man whose talents can command $1,000 a minute. Before he began, Bell hadn't known what to expect. What he does know is that, for some reason, he was nervous. It wasn't exactly stage fright, but there were butterflies, he says. I was stressing a little. Bell has played, literally, before crowned heads of Europe. Why the anxiety at the Washington Metro? When you play for ticket-holders, Bell explains, you are already validated. I have no sense that I need to be accepted. I'm already accepted. Here, there was this thought: What if they don't like me? What if they resent my presence . . . He was, in short, art without a frame. Which, it turns out, may have a lot to do with what happened -- or, more precisely, what didn't happen -- on January 12. MARK LEITHAUSER HAS HELD IN HIS HANDS MORE GREAT WORKS OF ART THAN ANY KING OR POPE OR MEDICI EVER DID. A senior curator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he oversees the framing of the paintings. Leithauser thinks he has some idea of what happened at that Metro station. Let's say I took one of our more abstract masterpieces, say an Ellsworth Kelly, and removed it from its frame, marched it down the 52 steps that people walk up to get to the National Gallery, past the giant columns, and brought it into a restaurant. It's a $5 million painting. And it's one of those restaurants where there are pieces of original art for sale, by some industrious kids from the Corcoran School, and I hang that Kelly on the wall with a price tag of $150. No one is going to notice it. An art curator might look up and say: 'Hey, that looks a little like an Ellsworth Kelly. Please pass the salt.' Leithauser's point is that we shouldn't be too ready to label the Metro passersby unsophisticated boobs. Context matters. Kant said the same thing. He took beauty seriously: In his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Kant argued that one's ability to appreciate beauty is related to one's ability to make moral judgments. But there was a caveat. Paul Guyer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one of America's most prominent Kantian scholars, says the 18th-century German philosopher felt that to properly appreciate beauty, the viewing conditions must be optimal. Optimal, Guyer said, doesn't mean heading to work, focusing on your report to the boss, maybe your shoes don't fit right. So, if Kant had been at the Metro watching as Joshua Bell play to a thousand unimpressed passersby? He would have inferred about them, Guyer said, absolutely nothing. And that's that. Except it isn't. To really understand what happened, you have to rewind that video and play it back from the beginning, from the moment Bell's bow first touched the strings. White guy, khakis, leather jacket, briefcase. Early 30s. John David Mortensen is on the final leg of his daily bus-to-Metro commute from Reston. He's heading up the escalator. It's a long ride -- 1 minute and 15 seconds if you don't walk. So, like most everyone who passes Bell this day, Mortensen gets a good earful of music before he has his first look at the musician. Like most of them, he notes that it sounds pretty good. But like very few of them, when he gets to the top, he doesn't race past as though Bell were some nuisance to be avoided. Mortensen is that first person to stop, that guy at the six-minute mark. It's not that he has nothing else to do. He's a project manager for an international program at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on this day, Mortensen has to participate in a monthly budget exercise, not the most exciting part of his job: You review the past month's expenditures, he says, forecast spending for the next month, if you have X dollars, where will it go, that sort of thing. On the video, you can see Mortensen get off the escalator and look around. He locates the violinist, stops, walks away but then is drawn back. He checks the time on his cellphone -- he's three minutes early for work -- then settles against a wall to listen . Mortensen doesn't know classical music at all; classic rock is as close as he comes. But there's something about what he's hearing that he really likes. As it happens, he's arrived at the moment that Bell slides into the second section of Chaconne. (It's the point, Bell says, where it moves from a darker, minor key into a major key. There's a religious, exalted feeling to it.) The violinist's bow begins to dance; the music becomes upbeat, playful, theatrical, big. Mortensen doesn't know about major or minor keys: Whatever it was, he says, it made me feel at peace. So,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Mortensen lingers to listen to a street musician. He stays his allotted three minutes as 94 more people pass briskly by. When he leaves to help plan contingency budgets for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there's another first.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not quite knowing what had just happened but sensing it was special, John David Mortensen gives a street musician money. THERE ARE SIX MOMENTS IN THE VIDEO THAT BELL FINDS PARTICULARLY PAINFUL TO RELIVE: The awkward times, he calls them. It's what happens right after each piece ends: nothing. The music stops. The same people who hadn't noticed him playing don't notice that he has finished. No applause, no acknowledgment. So Bell just saws out a small, nervous chord -- the embarrassed musician's equivalent of, Er, okay, moving right along . . . -- and begins the next piece. After Chaconne, it is Franz Schubert's Ave Maria, which surprised some music critics when it debuted in 1825: Schubert seldom showed religious feeling in his compositions, yet Ave Maria is a breathtaking work of adoration of the Virgin Mary. What was with the sudden piety? Schubert dryly answered: I think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 never forced devotion in myself and never compose hymns or prayers of that kind unless it overcomes me unawares; but then it is usually the right and true devotion. This musical prayer became among the most familiar and enduring religious pieces in history. A couple of minutes into it, something revealing happens. A woman and her preschooler emerge from the escalator. The woman is walking briskly and, therefore, so is the child. She's got his hand. I had a time crunch, recalls Sheron Parker, an IT director for a federal agency. I had an 8:30 training class, and first I had to rush Evvie off to his teacher, then rush back to work, then to the training facility in the basement. Evvie is her son, Evan. Evan is 3. You can see Evan clearly on the video. He's the cute black kid in the parka who keeps twisting around to look at Joshua Bell, as he is being propelled toward the door. There was a musician, Parker says, and my son was intrigued. He wanted to pull over and listen, but I was rushed for time. So Parker does what she has to do. She deftly moves her body between Evan's and Bell's, cutting off her son's line of sight. As they exit the arcade, Evan can still be seen craning to look. When Parker is told what she walked out on, she laughs. Evan is very smart! The poet Billy Collins once laughingly observed that all babies are born with a knowledge of poetry, because the lub-dub of the mother's heart is in iambic meter. Then, Collins said, life slowly starts to choke the poetry out of us. It may be true with music, too. There was no ethnic or demographic pattern to distinguish the people who stayed to watch Bell, or the ones who gave money, from that vast majority who hurried on past, unheeding. Whites, blacks and Asians, young and old, men and women, were represented in all three groups. But the behavior of one demographic remained absolutely consistent. Every single time a child walked past, he or she tried to stop and watch. And every single time, a parent scooted the kid away. IF THERE WAS ONE PERSON ON THAT DAY WHO WAS TOO BUS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VIOLINIST, it was George Tindley. Tindley wasn't hurrying to get to work. He was at work. The glass doors through which most people exit the L'Enfant station lead into an indoor shopping mall, from which there are exits to the street and elevators to office buildings. The first store in the mall is an Au Bon Pain, the croissant and coffee shop where Tindley, in his 40s, works in a white uniform busing the tables, restocking the salt and pepper packets, taking out the garbage. Tindley labors under the watchful eye of his bosses, and he's supposed to be hopping, and he was. But every minute or so, as though drawn by something not entirely within his control, Tindley would walk to the very edge of the Au Bon Pain property, keeping his toes inside the line, still on the job. Then he'd lean forward, as far out into the hallway as he could, watching the fiddl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glass doors. The foot traffic was steady, so the doors were usually open. The sound came through pretty well. You could tell in one second that this guy was good, that he was clearly a professional, Tindley says. He plays the guitar, loves the sound of strings, and has no respect for a certain kind of musician. Most people, they play music; they don't feel it, Tindley says. Well, that man was feeling it. That man was moving. Moving into the sound. A hundred feet away, across the arcade, was the lottery line, sometimes five or six people long. They had a much better view of Bell than Tindley did, if they had just turned around. But no one did. Not in the entire 43 minutes. They just shuffled forward toward that machine spitting out numbers. Eyes on the prize. J.T. Tillman was in that line. A computer specialist for the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he remembers every single number he played that day -- 10 of them, $2 apiece, for a total of $20. He doesn't recall what the violinist was playing, though. He says it sounded like generic classical music, the kind the ship's band was playing in Titanic, before the iceberg. I didn't think nothing of it, Tillman says, just a guy trying to make a couple of bucks. Tillman would have given him one or two, he said, but he spent all his cash on lotto. When he is told that he stiffed one of the best musicians in the world, he laughs. Is he ever going to play around here again? Yeah, but you're going to have to pay a lot to hear him. Damn. Tillman didn't win the lottery, either. BELL ENDS AVE MARIA TO ANOTHER THUNDEROUS SILENCE, plays Manuel Ponce's sentimental Estrellita, then a piece by Jules Massenet, and then begins a Bach gavotte, a joyful, frolicsome, lyrical dance. It's got an Old World delicacy to it; you can imagine it entertaining bewigged dancers at a Versailles ball, or -- in a lute, fiddle and fife version -- the boot-kicking peasants of a Pieter Bruegel painting. Watching the video weeks later, Bell finds himself mystified by one thing only. He understands why he's not drawing a crowd, in the rush of a morning workday. But: I'm surprised at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don't pay attention at all, as if I'm invisible. Because, you know what? I'm makin' a lot of noise! He is. You don't need to know music at all to appreciate the simple fact that there's a guy there, playing a violin that's throwing out a whole bucket of sound; at times, Bell's bowing is so intricate that you seem to be hearing two instruments playing in harmony. So those head-forward, quick-stepping passersby are a remarkable phenomenon. Bell wonders whether their inattention may be deliberate: If you don't take visible note of the musician, you don't have to feel guilty about not forking over money; you're not complicit in a rip-off. It may be true, but no one gave that explanation. People just said they were busy, had other things on their mind. Some who were on cellphones spoke louder as they passed Bell, to compete with that infernal racket. And then there was Calvin Myint. Myint works for the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He got to the top of the escalator, turned right and headed out a door to the street. A few hours later, he had no memory that there had been a musician anywhere in sight. Where was he, in relation to me? About four feet away. Oh.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Myint's hearing. He had buds in his ear. He was listening to his iPod. For many of us, the explosion in technology has perversely limited, not expanded, our exposure to new experiences. Increasingly, we get our news from sources that think as we already do. And with iPods, we hear what we already know; we program our own playlists. The song that Calvin Myint was listening to was Just Like Heaven, by the British rock band The Cure. It's a terrific song, actually. The meaning is a little opaque, and the Web is filled with earnest efforts to deconstruct it. Many are far-fetched, but some are right on point: It's about a tragic emotional disconnect. A man has found the woman of his dreams but can't express the depth of his feeling for her until she's gone. It's about failing to see the beauty of what's plainly in front of your eyes. YES, I SAW THE VIOLINIST, Jackie Hessian says, but nothing about him struck me as much of anything. You couldn't tell that by watching her. Hessian was one of those people who gave Bell a long, hard look before walking on. It turns out that she wasn't noticing the music at all. I really didn't hear that much, she said. I was just trying to figure out what he was doing there, how does this work for him, can he make much money, would it be better to start with some money in the case, or for it to be empty, so people feel sorry for you? I was analyzing it financially. What do you do, Jackie? I'm a lawyer in labor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I just negotiated a national contract. THE BEST SEATS IN THE HOUSE WERE UPHOLSTERED. In the balcony, more or less. On that day, for $5, you'd get a lot more than just a nice shine on your shoes. Only one person occupied one of those seats when Bell played. Terence Holmes is a consultant for the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he liked the music just fine, but it was really about a shoeshine: My father told me never to wear a suit with your shoes not cleaned and shined. Holmes wears suits often, so he is up in that perch a lot, and he's got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shoeshine lady. Holmes is a good tipper and a good talker, which is a skill that came in handy that day. The shoeshine lady was upset about something, and the music got her more upset. She complained, Holmes said, that the music was too loud, and he tried to calm her down. Edna Souza is from Brazil. She's been shining shoes at L'Enfant Plaza for six years, and she's had her fill of street musicians there; when they play, she can't hear her customers, and that's bad for business. So she fights. Souza points to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Metro property, at the top of the escalator, and the arcade, which is under control of the management company that runs the mall. Sometimes, Souza says, a musician will stand on the Metro side, sometimes on the mall side. Either way, she's got him. On her speed dial, she has phone numbers for both the mall cops and the Metro cops. The musicians seldom last long. What about Joshua Bell? He was too loud, too, Souza says. Then she looks down at her rag, sniffs. She hates to say anything positive about these damned musicians, but: He was pretty good, that guy.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didn't call the police. Souza was surprised to learn he was a famous musician, but not that people rushed blindly by him. That, she said, was predictable. If something like this happened in Brazil, everyone would stand around to see. Not here. Souza nods sourly toward a spot near the top of the escalator: Couple of years ago, a homeless guy died right there. He just lay down there and died. The police came, an ambulance came, and no one even stopped to see or slowed down to look. People walk up the escalator, they look straight ahead. Mind your own business, eyes forward. Everyone is stressed. Do you know what I mean? What is this life if, full of care, We have no time to stand and stare. -- from Leisure, by W.H. Davies Let's say Kant is right. Let's accept that we can't look at what happened on January 12 and make any judgment whatever about people's sophistication or their ability to appreciate beauty. But what about their ability to appreciate life? We're busy. Americans have been busy, as a people, since at least 1831, when a young French sociologist named Alexis de Tocqueville visited the States and found himself impressed, bemused and slightly dismayed at the degree to which people were driven, to the exclusion of everything else, by hard work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Not much has changed. Pop in a DVD of Koyaanisqatsi, the wordless, darkly brilliant, avant-garde 1982 film about the frenetic speed of modern life. Backed by the minimalist music of Philip Glass, director Godfrey Reggio takes film clips of Americans going about their daily business, but speeds them up until they resemble assembly-line machines, robots marching lockstep to nowhere. Now look at the video from L'Enfant Plaza, in fast-forward. The Philip Glass soundtrack fits it perfectly. Koyaanisqatsi is a Hopi word. It means life out of balance. In his 2003 book, Timeless Beauty: In the Arts and Everyday Life , British author John Lane writes about the loss of the appreciation for beauty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experiment at L'Enfant Plaza may be symptomatic of that, he said -- not because people didn't have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 beauty, but because it was irrelevant to them. This is about having the wrong priorities, Lane said. If we can't take the time out of our lives to stay a moment and listen to one of the best musicians on Earth play some of the best music ever written; if the surge of modern life so overpowers us that we are deaf and blind to something like that -- then what else are we missing? That's what the Welsh poet W.H. Davies meant in 1911 when he published those two lines that begin this section. They made him famous. The thought was simple, even primitive, but somehow no one had put it quite that way before. Of course, Davies had an advantage -- an advantage of perception. He wasn't a tradesman or a laborer or a bureaucrat or a consultant or a policy analyst or a labor lawyer or a program manager. He was a hobo. THE CULTURAL HERO OF THE DAY ARRIVED AT L'ENFANT PLAZA PRETTY LATE, in the unprepossessing figure of one John Picarello, a smallish man with a baldish head. Picarello hit the top of the escalator just after Bell began his final piece, a reprise of Chaconne. In the video, you see Picarello stop dead in his tracks, locate the source of the music, and then retreat to the other end of the arcade. He takes up a position past the shoeshine stand, across from that lottery line, and he will not budge for the next nine minutes. Like all the passersby interviewed for this article, Picarello was stopped by a reporter after he left the building, and was asked for his phone number. Like everyone, he was told only that this was to be an article about commuting. When he was called later in the day, like everyone else, he was first asked if anything unusual had happened to him on his trip into work. Of the more than 40 people contacted, Picarello was the only one who immediately mentioned the violinist. There was a musician playing at the top of the escalator at L'Enfant Plaza. Haven't you seen musicians there before? Not like this one. What do you mean? This was a superb violinist. I've never heard anyone of that caliber. He was technically proficient, with very good phrasing. He had a good fiddle, too, with a big, lush sound. I walked a distance away, to hear him. I didn't want to be intrusive on his space. Really? Really. It was that kind of experience. It was a treat, just a brilliant, incredible way to start the day. Picarello knows classical music. He is a fan of Joshua Bell but didn't recognize him; he hadn't seen a recent photo, and besides, for most of the time Picarello was pretty far away. But he knew this was not a run-of-the-mill guy out there, performing. On the video, you can see Picarello look around him now and then, almost bewildered. Yeah, other people just were not getting it. It just wasn't registering. That was baffling to me. When Picarello was growing up in New York, he studied violin seriously, intending to be a concert musician. But he gave it up at 18, when he decided he'd never be good enough to make it pay. Life does that to you sometimes. Sometimes, you have to do the prudent thing. So he went into another line of work. He's a supervisor at the U.S. Postal Service. Doesn't play the violin much, anymore. When he left, Picarello says, I humbly threw in $5. It was humble: You can actually see that on the video. Picarello walks up, barely looking at Bell, and tosses in the money. Then, as if embarrassed, he quickly walks away from the man he once wanted to be. Does he have regrets about how things worked out? The postal supervisor considers this. No. If you love something but choose not to do it professionally, it's not a waste. Because, you know, you still have it. You have it forever. BELL THINKS HE DID HIS BEST WORK OF THE DAY IN THOSE FINAL FEW MINUTES, in the second Chaconne. And that also was the first time more than one person at a time was listening. As Picarello stood in the back, Janice Olu arrived and took up a position a few feet away from Bell. Olu, a public trust officer with HUD, also played the violin as a kid. She didn't know the name of the piece she was hearing, but she knew the man playing it has a gift. Olu was on a coffee break and stayed as long as she dared. As she turned to go, she whispered to the stranger next to her, I really don't want to leave. The stranger standing next to her happened to be working for The Washington Post. In preparing for this event, editors at The Post Magazine discussed how to deal with likely outcomes. The most widely held assumption was that there could well be a problem with crowd control: In a demographic as sophisticated as Washington, the thinking went, several people would surely recognize Bell. Nervous what-if scenarios abounded. As people gathered, what if others stopped just to see what the attraction was? Word would spread through the crowd. Cameras would flash. More people flock to the scene; rush-hour pedestrian traffic backs up; tempers flare; the National Guard is called; tear gas, rubber bullets, etc. As it happens, exactly one person recognized Bell, and she didn't arrive until near the very end. For Stacy Furukawa, a demographer at the Commerce Department, there was no doubt. She doesn't know much about classical music, but she had been in the audience three weeks earlier, at Bell's free concert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And here he was, the international virtuoso, sawing away, begging for money. She had no idea what the heck was going on, but whatever it was, she wasn't about to miss it. Furukawa positioned herself 10 feet away from Bell, front row, center. She had a huge grin on her face. The grin, and Furukawa, remained planted in that spot until the end . It was the most astonishing thing I've ever seen in Washington, Furukawa says. Joshua Bell was standing there playing at rush hour, and people were not stopping, and not even looking, and some were flipping quarters at him! Quarters! I wouldn't do that to anybody. I was thinking, Omigosh, what kind of a city do I live in that this could happen? When it was over, Furukawa introduced herself to Bell, and tossed in a twenty. Not counting that -- it was tainted by recognition -- the final haul for his 43 minutes of playing was $32.17. Yes, some people gave pennies. Actually, Bell said with a laugh, that's not so bad, considering. That's 40 bucks an hour. I could make an okay living doing this, and I wouldn't have to pay an agent. These days, at L'Enfant Plaza, lotto ticket sales remain brisk. Musicians still show up from time to time, and they still tick off Edna Souza. Joshua Bell's latest album, The Voice of the Violin, has received the usual critical acclaim. (Delicate urgency. Masterful intimacy. Unfailingly exquisite. A musical summit. . . . will make your heart thump and weep at the same time.) Bell headed off on a concert tour of European capitals. But he is back in the States this week. He has to be. On Tuesday, he will be accepting the Avery Fisher prize, recognizing the Flop of L'Enfant Plaza as the best classical musician in America . Emily Shroder, Rachel Manteuffel, John W. Poole and Magazine Editor Tom Shroder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Gene Weingarten, a Magazine staff writer, can be reached at weingarten@washpost.com. He will be fielding questions and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Monday at 1 p.m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18 次阅读|13 个评论
科学网也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
sophiasky09 2011-1-12 15:45
最近在科学网论坛潜水比较多,无意中看到了周耀旗教授的博客,很受启发。尤其是他的博士后系列(1-5),以他自身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这里贴出来,与有志于科研的人士一起分享: http://www.sciencenet.cn/u/yaoqizhou/ 对我来说,科研是一条漫漫长路,前方的路也许并不是阳光明媚。However,it'smycareer.Ishallnotgiveup. 就像周老师说的:Growingoldalongwithme,thebestisyettobe.无论对事业,对感情都是要有信念和信仰的。 仅以此文自勉。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说“洋”贵“土”贱
Bobby 2011-1-9 11:42
目前大学研究所对待人才,基本上是洋贵土贱,不论是 毕业的 博士,还是教授副教授。实际上,这种基调从民国时期起就是如此了(我看过一个资料,大体上那时候的留洋回来的博士就给教授做,就是留洋教授挣得大洋要比土鳖教授要多)。当然,洋贵土贱早就如此,并不等于完全合理,但这种做法却是早有历史渊源的。 从成本核算或经济角度来看,洋贵土贱 似乎 符合公平原则,毕竟出国留洋不论是经济成本,还是人事 / 精神成本都要比国内的高些。其实海外留学经历也是一种收获的财富和资本。另外,一般人认为基本上洋博士洋教授学术水平要比土鳖博士教授要高些(这不能绝对)。还有,人才如同商品,价格受供求控制,跟实际价值联系不大,如同大蒜一样,你说一斤大蒜十多元钱公平吗?用人单位出的价码是根据眼下需要来出的,不是根据人才(对本单位)的贡献和成果来出的,否则的话,好些国内做出重要贡献的土鳖博士教授要重新估价,将价码抬高。用人单位怕引不来留洋人才,不怕你土鳖博士教授坐地要价(有本事你离开这个单位)。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人们信这个,也不管他真会念还是假会念。你说中国的用人单位失掉自信力了,也可能是。更有可能是确实不行,本来就没有自信力,那里谈得上失掉。 洋贵土贱这种趋势要等到中国可以大量向海外输出高端人才的时候也许就会停止。现在只是纯引进的阶段,要做到真正公平还有些难度。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644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No.0381张海霞 科学的悲哀
readnet 2011-1-5 12:49
科网群英烩 让水滴洒向为科学网灌水勤奋笔耕的人们 科网群英烩粉墨登场 关键词: 科学网,博客,博主,张海霞,人才,教育,精密加工,精密仪器,精密机械,对比,色球,色空间 让 水 滴 洒 向 为 科 学 网 灌 水 勤 奋 笔 耕 的 人 们 科 网 群英 烩 粉 墨 登 场 学者张海霞 发表于2009-1-21 9:38:50 查看评论 :13 │ 浏览:1853 打印 推荐给朋友 精选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生活点滴 科学的悲哀(写于1999) 10年前还没有博客,可是重新看着一篇旧文的时候还是感慨万千,贴在这里算是留个纪念吧,为了那曾经飞扬的青葱岁月。 科学的悲哀 1999 年写于清华园 写下这个题目,心中忍不住地一阵阵悲伤, 为了我自己,为了广大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了那些曾经把毕生的经历献给科技事业的先驱们,更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这已经是到了一个严峻的历史关头,许多话我们不得不说了,为了尚且存在的理智,为了尚且没有完全麻木的大脑,为了尚且没有丧尽的良知,我们必须说出心里话,哪怕招致的是一片辱骂,哪怕带来的是不尽的厄运,我也要说, 中国的科学界 该清醒了! 不要再做自欺欺人的美梦,不要再徘徊在自鸣得意的死胡同中了! 低下高傲的头颅, 认真地思索一下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走过的路,做过的事,研究过的课题,究竟有多少是有实际意义的?究竟有多少是可信的!究竟有多少是自己潜心研究而得出的独到见解?!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广大的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博导和院士们,你们的贡献究竟有多大?!除了每年在国家的科学基金项目、高科技基金等国库中拿钱以外,你们的课题究竟完成得如何?不要用文章和获奖等等虚伪的数字来欺骗自己,不要用各种毫无意义的头衔来伪装自己,拿出你的实际业绩来让我们信服!不,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这其中的份量小的让我们汗颜,因为我们都有着令人羡慕的头衔,我们都有着令人嫉妒的学位和社会地位,也许你还在抱怨,可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当你高高在上、趾高气扬地对着别人指手画脚的时候,当你尖酸刻薄地诉说着社会对你的不公正的时候,你想过没有,你究竟为社会做了些什么?你拿着国家的各种基金和资助,开着莫名其妙的各种学术会议,游览着祖国乃至世界的大好山水,高谈阔论着你毫无用途的学术观点,小到无法验证的微纳米,大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天地宇宙大协调,时髦地使用着绿色、虚拟、基于、面向、无限等等新名词,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文章在浪费着大量的纸张和精力,耽误着许多人的宝贵时间,误导着许多优秀的青年学子! 科学就这样被无情地玷污和毁灭着,可大家还在尽情地叫着好,一个新名词问世的时候,应和者云集;一个新的空洞项目审批的时候,学霸们总是尽力地扶持者自己的嫡系部队,不管水平的高低,不管计划是否可行,更不管项目最后的完成目标,只要钱拿到了手中,这几年有一定的经费,发几篇文章还不是小菜一碟?!至于项目交差时的鉴定嘛,邀请上几个铁哥们,互相帮忙嘛,还能不说好?所以没有交不了差的课题,没有鉴定不通过的项目,这已经是中国科学界的定律了!在这里做学问已经变得十分的次要,科学的精神几乎无处可寻,知识分子讲究的气节和尊严也早已被社会上的乌烟瘴气给熏陶的荡然无存,正所谓:学问好不如当领导,勤努力不如拍马屁。 教授之间讲究的是哥们义气,互相捧场,人缘好自然好办事;学生则讲究大树底下好乘凉,投靠名师名校,不努力也没有关系,天塌下来由导师顶着,课题有名师带头申请,文章挂名师发表容易,毕业论文答辩和评审有名师的政治局常委出席,真是万无一失的选择!一个有名的课题,少说也可以培养 78 个博士,不要说硕士了,简直胡闹都可以毕业!无怪乎上次有个著名的教育家感叹:研究生的质量下降了!可这话谁敢附和呢?附和不等于打自己的脸吗?目前哪一个名人手下没有几个排的研究生队伍?否则岂不是很没有魅力?! 硕士、博士满天飞,教授、博导一大堆,仅仅从数字上看中国的科技力量是达到了世界的顶尖水平,可看看我们的科技实力吧!如此多的高科技人才,往荣誉上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往实际贡献上说,拥有这么多的优秀高科技人才,中国竟没有跻身世界 500 强的高科技公司,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技界的悲哀,但更是中国未来的悲哀,我们不可能总是从事这样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级体力劳动,长此以往,我们将永远无法在世界面前昂起高傲的头颅,实在也不符和中国人绝顶聪明的天性,我们必须走自己的科技强国之路!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中都象镜子一样明白,这是唯一的路,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 为什么那么多聪明的脑瓜还在为无聊的文章和名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生命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在为无聊的千篇万篇工程投入几乎全部的精力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一边无所事事地拿着一天一天变多的工资还一边骂着社会的不公平呢?为什么那么多年轻时代为了科学献身无怨无悔、怀着崇高理想和志向的著名的学者,现在变得象学霸一样令人无奈和讨厌呢?难道他们的心中没有怨言和委屈吗?为什么那么多的年轻人原本是做科研的好苗子却不得不改行呢?为什么留在科研单位的人水平和素质都越来越低下?为什么科学今天变得这样的廉价和无奈?为什么今天科学精神丧失得让人都不好意思来教育下一代?为什么今天的科学家是如此的没有精神的号召力和人格魅力?这是为什么?科学界,是该好好地思考了!不仅是领导层的决策,还有我们广大的群众自身,都到了要给全国人民一个说法的时候,我们拿了纳税人那么多的钱,他们寄托了那么多的美好希望在我们身上,而我们两手空空、谎话连篇、毫无建树,怎么对得起全国的父老乡亲? 我不想说,科学的今天是失败的,可它确实让我们悲哀,作为知识分子,我为自己悲哀,因为周围的许多人都在痛惜自己选错了人生的道路。政治和科学本应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可在这里,科学仅仅成了一些人的装饰品,我们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是因为今天我们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科学给了他们堂皇的理由,变相地实现着他们无法实现的人生信条。整个知识界面临着抉择,我们是维护科学的尊严,还是继续自欺欺人?! 如果仍然是维持现状,诺贝尔奖离我们会更遥远,因为真正配得到这样崇高荣誉的科学家在中国是无法出头的,首先,他不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无法得到领导和名人的赏识,自然无法得到研究经费资助;其次,他不会能言善辩,八面玲珑,无法在同行中得到支持,职称上不去,文章难以发表;再次,他不可能生活在世外桃源,生活问题(仅住房一项)就足以让他每天难以安眠,如何搞科研?长此以往,这位老兄,不是到公司打工挣钱,就是在教研室窝着做人人都同情的可怜鬼。只能如此,不信你看看中国的现状,这不是适合怪才成长的社会和时代,爱因斯坦来了也会无所适从,霍金先生就更没有可能了,身体不合格,还想做什么研究,家里玩去吧!那么多的马围在伯乐的周围溜须,哪有你高傲的份?! 不做实事,专门追风,吹牛说大话,已经成了当前科学界的风气,十分类似当年虚报产量、放高产卫星的歪风。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愚昧,老老实实讲话的是傻子,敢于说出问题症结的人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大家打击的对象,嘲笑的对象,没什么事你找什么事呀?大家都这样舒舒服服地拿着钱不好吗?干嘛坏大家的好事?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反正那些俗人不懂,认为写文章挺高深的,做学问难着呢!咱们的硕士、博士一年写十几二十篇文章的大有人在,而且倍受关注和表扬,这其中的水分有多少?大家难道不是一看就知道了?!一年能做多少工作、一年能有多少新思想、一年能有多少时间做事?可是,怨得了他们吗?毕业要求必须发表多少篇文章、评职称需要多少篇文章,没有文章能行吗?不写文章能行吗? 我们常常 高举着反对伪科学的大旗 ,对那些坑蒙拐骗的江湖郎中和气功大师们进行猛烈的轰击,在此同时, 知识分子 们是否联想到过自己? 虽然你的行为不象他们一样直接损害着人民的健康、骗取着大量的钱财、破坏着社会的安定团结, 可你一样是欺骗了广大的人民 ,你拿着国家的钱财做着不痛不痒的学问,你靠着虚无的名声影响着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 你对崇尚科学的精神造成了无法想象的破坏,因此,科学的根基已经动摇了,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伪科学吗? 我们是否也应该有人站出来反对这种伪科学? 可悲呀, 知识分子 ,把你的聪明才智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不如多用心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它小,都会对社会有所贡献的! 可悲呀, 国家 ,把大量的钱财投入到许多假大空的项目中,见不到任何的效益和回音, 培养着许多的寄生虫,还不停地骂你对他不公! 可悲呀, 科学 ,你的神圣,在今天已经被摧残的无处可寻,在这里你象是一个廉价的装饰物,被人肆意地蹂躏和利用,失去了应有的尊严 。 需要清醒了!需要反思了!需要彻底地改革了!需要让喜爱你的人更加贴近你,需要让利用你的人远离你了! 科学!让我们期待更多朋友的回音,让我们期待更多朋友的建议,让我们期待更多朋友的参与,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尽快走出这误区,让所有人找到他最适当的位置,最适合的工作! 还科学以清白,还科学以清静,还科学以神圣!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979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 11 推荐人: hujianbo iwesun 侯振宇 yinglu 周可真 chile 杨学祥 sunapple 曹聪 mingyueruhua readnet 标题: 发表评论人: hujianbo 记得加入的一些研究生的学术群里,有的时候讨论哪方面国内谁做的好,然后就列举谁谁在国内有名。我经常装作不知道的问:哦?某某那么有名啊?因为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成名的?, 这个时候貌似都举不出一张学术名片来,语焉不详的泛泛说是什么研究领域的。 标题: 发表评论人: iwesun 虽然你的行为不象他们一样直接损害着人民的健康、骗取着大量的钱财、破坏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可你一样是欺骗了广大的人民,你拿着国家的钱财做着不痛不痒的学问,你靠着虚无的名声影响着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你对崇尚科学的精神造成了无法想象的破坏,因此,科学的根基已经动摇了,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伪科学吗?我们是否也应该有人站出来反对这种伪科学? ------------------------------------------------ 99年就认识到,不简单,可是现实更加可悲,其实人人皆知,为什么就没有一点改观呢?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cjyf 估计10年还得贴这样的文章! 标题:毁掉了什么? 发表评论人: cinnabaris 清华的牌子!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ynosure 十年了,变化了多少呢?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罗岚 好象有些悲观了.但是博主是个爱科学的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张三火 科学的悲哀 !令人痛心 。 十年后的现状, 更加令人感到悲哀 。 标题:好文章呀啊 发表评论人: chile 还是年轻时候意气风发呀 标题:虚假繁荣 发表评论人: wanghongcai 当一种事情被认为是不好的时候,它反而发展得越快 ,知道这叫什么吗? 这叫 虚假繁荣 !可这又是为什么?谁又能够从根源铲除? 奇怪的是 不仅无法铲除,而且到处蔓延 ! 标题:假话的土壤里不会盛开科学之花 发表评论人: 杨学祥 假话的土壤里不会盛开科学之花。 标题:同感,共鸣其中味 发表评论人: mingyueruhua 呵呵,张老师您那时的言辞貌似较为激昂。 比较一针见血,读罢顿感裨益。 不由得想起一个典故: 未改革开放之年代,杨振宁归国看望科学老友,被接待至钱学森家。 交谈间,钱学森显得十分不自然,杨大生疑惑。 钱出门有事,杨翻看其藏书,发现尽是图书馆藏书,再看家具,全写着借用 钱归来,知道杨已知底细 知识分子们,国未破,家却亡 二人抱头痛哭 知识被歧视,科学被摧残,封建文化与独裁统治一次次对现代文明进行着复辟 。 现而今的科学界,您这样的真话,不多了 科学之流弊,吾辈力当除之。若不可除,则覆之。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unday21 ip:222.191.174.* 一、 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 。中国目前多科学主义而少科学精神。 二、教育: 重智力轻智慧,重解题轻做人 。西方人智商比中国人低些。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西方国家人的智慧要普遍高些。智慧是什么?死记硬背产生不了智慧,只会产生智慧的反面自以为是、思维僵化。 三、由 缺乏智慧必然导致功利主义、投机主义横行 ,由自以为是必然导致为所欲为、目空一切。 以上三点,欢迎指正。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un ip:61.132.133.* 海霞还是那么愤青。那么多年了,没改。 记录总数: 13 总页数: 2 当前页: 2 9 3 4 : 学者张海霞 发表于2009-1-19 23:56:04 查看评论 :10 │ 浏览:1767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生活点滴 为什么精密技术和中国绝缘 这是开博的第一篇,很激动,因为这个博客期待已久,希望能够有机会和国内外的朋友们分享科研和生活中的心得体会,感觉这里应该有不少网颜知己。可是第一篇的题目很难写,晚上和朋友的一段谈话给我很大启发,即和专业相关又和做科研的态度相关: 为什么 提到 精密技术 就 和中国无缘? 我们这三个志同道合的战友都从事微机电系统研究(即常说的MEMS),从中国到美国再到中国,认识很多年了,今年即将来临,三个人聚在一起,谈这一年的业内变化和行业发展,他们两个都在企业界开拓着属于自己的未来,谈到了国内企业的现状,不禁感慨万端, 一方面是国内发展机会的难得,很多以前在国外不敢想的条件和企业投资都出现了, 可 另一方面是国内高科技企业的缺失,基础产业的不过关, 其中一位感慨说现在他所用到的 所有原材料和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国内的原材料都不过关 ,很是郁闷,另外一个就说: 现在只要提到精密技术,就与中国绝缘 , 在国外的时候看到沃尔马里全是made in china,可到了实验室没有一样是made in china, 回到国内,每个单位都以拥有多少外国的顶尖仪器和设备而自豪! 这简直是悲哀, 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都被老外这样轻易赚回去了! 实际上 不仅是在精密技术这一领域,在其他各个重要的技术领域都是如此! 为什么? 我想起我在日本开会的一个情景,我主持的那个会议室的一个服务生,他很年轻很时髦,可最让我吃惊的是他的敬业精神,他总是不差分毫地打开每个演讲人的PPT文件,演讲开始时准时关灯,演讲结束后第一时间打开灯,切换ppt,不差分毫,他不说话也不走动,整个会议期间,他的动作标准如一!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可是我们可以看到 日本人为什么可以把精密加工和其他技术做到极致的根本原因,他们的认真和踏实是其他人不能比的 ,我很难想象我们的青年人能够在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岗位上做到这样的不差分毫和无怨无悔, 在我们的周围充斥在抱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我们这样的抱怨一日不停,我们的科技兴国计划将一日一日拖延下去!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810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精密加工,研究态度 相关文章: 超精密微细加工技术 当前推荐数: 4 推荐人: 胡业生 chensuiyang hujianbo sunapple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tarwind 说的很对,顶一个。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t6543 在中国,口喊着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事实上,确是文化至上 (这里的文化指,各种利已行动的概括,它包括:权力、权威、计谋、关系、手段、学历...。 当出现一种新的理论或者技术对现存的人或机构有利害关系,必将受其阻挠,他必将利用文化来对付 。所以, 在中国没有促使大科学家出现的文化,人们都乐于利用文化,从中获取最大的文化垄断利润,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如此,现在也如此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venifeng 呵呵,张老师终于在科学网开博了。恭喜。 精密技术和中国无缘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 根子是在 体制环境 上 。很多先进的技术都与中国无缘,缺心和缺芯已经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基本特点。 如果整体是这样,根本就在 体制环境 。 如果 一个体制 不能保证从事这个行当的人获得足够的支持和足够低的体制成本,那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不能保证其中的人为了坚持一项技术研发维持足够长的时间 。 目前的体制环境只能保持从事低附加值的工作,这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中国的国情 。 如果中国遍地都是高科技企业,那些没有经过很多工业培训的农民工怎么解决就业的问题 。 这是中国必须承认的现实,我们必须用血和泪的榨取农民工的低附加值的模式养活大部分农民。 从我们做技术研发的人的角度。借用杰克.韦尔奇的话来说 不要抱怨这个体制,因为你就是在其中生存的,等到你能够改变它的时候就尽力去改变 。张老师已经接近改变局部体制环境的状态,多努力吧,也让我们这些后生小辈有个更好的环境。 冯焱颖 标题: 发表评论人: memszhu 顶一个,讃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utangjiang 我觉得这需要积累。 国内科研需要更多的生命注入进去。理论上,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精密技术的。 华工机械,我心飞扬^_^ 标题:我也顶了 发表评论人: SF 原来是新开的博啊,一日一篇,都是有感而发,反映实情的。 支持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呵呵 我觉得,年轻人(或许每个人)的确应该像那个日本年轻人一样! 事实上,我们也不缺少这样的人! 但,这样的人好像越来越少,我想重要的是要有让他做这种事的机会和环境! 有些时候,这不是一个人的事! 标题:主题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发表评论人: 已删除 此评论已被科学网删除!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unday21 ip:222.191.174.* 我觉得这 和 传统文化的缺失有关 。 中国是世界上极少部分曾经 极力打倒自己文化 的国家 。你说的日本人的 敬业之类的精神,中国古代也有。《弟子规》所谓谨和信也 。欧美亦自有其文化之渊源,如 视荣誉为神圣之精神,提倡人人平等之精神等,须知文艺复兴乃是把古罗马、古希腊的精髓发扬光大,而不是把传统扫进垃圾堆。 你可以看看《天工开物》,就可以知道古代中国人在制造方面严谨和天赋。 标题: 发表评论人: 老沈 ip:119.137.77.* 中国技术为什么落后? 因为说话的太多,做事的太少。不做事的一门心思整做事的。 如果有一天,说废话的人全部靠边站,让做实事的人上场,保证什么都可以做好。 记录总数: 10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扩展阅读: 学者曹广福 发表于2010-10-19 17:20:54 查看评论 :46 │ 浏览:2237 打印 推荐给朋友 精选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杂文 丧家之犬 一日,一富豪醉倒在自家的别墅门前,保安走上前去把他搀扶起来,好心地说:先生,我扶您回家吧?富豪张开迷茫的双眼,喃喃道:家?你知道我的家在哪里?你能送我回家?保安大惑不解,指着面前的别墅道:这不就是您的家吗?富豪摇摇头:非也,那只是我住的房子。 家是什么?家是晨曦一抹绚丽的彩霞,令你意识到生的灿烂与活的价值,家是夜空一轮高悬的弯月,让你感受到心的静谧与灵的安详。家是春天里一缕和煦的微风,带给你丝丝沁人的温馨,家是烈日下一碗冰凉的甘泉,送给你直透心脾的凉爽。家是繁华浮世中的淡淡感动,家是孤独旅行者的魂牵梦萦。家是前世的约定,家是今生的相守。 爱是家的灵魂,没有爱,家就成了一座令人胆寒的坟墓。家是抽象的,因为你看到的家未必是家,家又是具体的,因为你真真切切感受到它的存在。 家在哪里?家在你的心灵深处。 《缘分》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 就算前世没有过约定, 今生我们都曾痴痴等, 茫茫人海走到一起算不算缘分, 何不把往事看淡在风尘。 只为相遇那一刻眼神, 彼此敞开那一扇心门, 风雨走过千山万水依然那样真, 只因有你陪我这一程。 多少旅途多少牵挂的人, 多少爱会感动这一生,只有相爱相知相依相偎的两个人,才能相伴走过风雨旅程。 多少故事多少想念的人, 多少情会牵伴这一生,只有相爱相知相依相偎的两个人,才能搀扶走过这一生。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世间有多少的无奈与多少的遗憾?一首《全世界最伤心的人》道出了痛失爱人的悲伤: 曾经梦想我们的爱是天堂,不顾一切跟你飞翔,我以为把一生的爱都用光,就能够到地老天荒。 千辛万苦伤痕累累恋着你,只换来一句请原谅,我要的地久天长都成奢望,不如将自己埋葬。 我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我也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我爱的很疲惫,我爱得很狼狈,这辈子爱的梦想都被你撕碎。 我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我也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我的心为你醉,我的心为你碎,这辈子我都不会再去爱别人。 据说曾经有个美国饭店的老板讲过这样一句话:每晚来这儿喝醉的男人要么是家里没有老婆,要么家里已经有了一个老婆。这些喝醉的男人整天泡在酒吧里干什么?我想他们一定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读到过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在南非内战时期,有一个大家庭的几十口人被屠杀得只剩下一个老祖母和一个小孙女,老祖母年迈体弱,快病入膏肓了。正准备告别这个世界,突然听人说小孙女还在人间,老祖母放心不下她的小孙女,走遍千山万水,辗转万里之遥,在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终于找到了她的小孙女,她紧紧地拥着她的小孙女泣不成声,临终说了一句:到家了 ! 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挎着相机来到灯火阑珊的珠江边,企图寻找一点艺术灵感。徜徉在喧闹的岸边,色彩斑斓的霓虹灯怎么也激不活我的艺术细胞,拍了不少的照片,却没有一张称得上摄影作品,也许我真的是缺少艺术细胞。突然,眼前的一幅情景把我吸引住了,一个中年男子嘴边叼着一根香烟,那点点的烟火像萤火虫般闪烁。他伫立在栏杆边,头顶的灯光照在他那孤独落寞的脸庞上,我看不到他的目光,似乎在凝视着江面,又好似在眺望对岸,对身边吵杂的人流丝毫不觉,就如一尊塑像定格在那里。他在眺望什么?在沉思什么?他为什么一脸的落寞?也许他在眺望夜幕下的家,也许他在沉思为什么华光映照下却看不清对岸的家,也许他在想:月光如水,霓虹炫眼,为什么我却感到眼前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到?的确,不管世间的灯火如何辉煌,未必能照亮心灵深处的角落。我不敢举起手中的相机,深怕打扰了他的孤独、他的落寞,我担心他一气之下会摔了我的相机,于是我悄悄地走开了。 肖传国有家吗?我想他应该是有的,在他进去的时候,他心里一定惦记着他的家人,他的家人也一定在为他着急。肖传国又是没有家的,因为当他知道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单位公开表明立场后,内心一定会有一种丧家之犬的感觉。 网络也是个家,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卅廿朋友,透过键盘你来我往,尽管素未谋面,但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让你如沫春风,如饮甘露,这不正是家的感觉么? 家是各种各样的,小家、大家、国家,到底哪个是你真正的家?哪个是你可以终身相守、付诸一生的家?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4902 学者卫军英 发表于2010-8-15 11:49:26 查看评论 :12 │ 浏览:1629 打印 推荐给朋友 精选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校园内外 学术不能落入伪科学的陷阱 大约是 8 年前我帮助海尔做一个品牌规划,带着我的研究生搜集了很多数据,并且煞有其事地用 spss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个报告。其实只有我自己心里明白,那个数据对我做品牌判断的意义并不大,它的最大好处是帮助我忽悠企业,表明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做的多么科学。那次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因为自己当时对市场现状比较熟悉,凭借一般观察和直觉就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所谓调研数据也只不过是用来佐证一下而已。但是对于很多经验不足者来讲,迷信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以为那真的是解决方法,这会不会成为企业营销的一个陷阱?于是我把观点讲给研究生,后来还发表了两篇相应的论文,讲企业市场营销的数据陷阱。 就这个问题我曾和本专业的一个年轻教师做过假设性讨论。那时这位理科出身又有心理学硕士背景的年轻教师,正在读管理学的博士学位。他的拿手好戏是数据统计和模型分析,早些年他跟着我做校办产业,有些时候我们做项目的最大支出都是在他这里,问卷调查啊拦截访问啊数据统计啊什么的。那阵子他会时有怯意地对我说:你可不要怪我花这么多钱,最后说你坐在办公室也一样想出这个结果来。我笑着告诉他,我只是想用他的方法佐证一下自己,当然只要有确切的数据,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结论。记得在他做博士后出站成了副教授之后,某一天我和他的假设性争论是这么开始的: 我问:你觉得你的调查统计方法是科学的吗? 回答:当然是的。 再问:那么只要路径方法正确,调研分析结论应该只有唯一解了? 回答:应该是的。 又问:用这个方法你和***得出的分析结论应该一样吧?(指他导师,一个大牛) 回答:那肯定是的。 追问:那***和你还有水平差异吗? 他不知道我暗中给他设置了一个逻辑陷阱。显然如果回答分析结果不一样,那么就要推翻所谓的科学唯一解;如果回答一样,那么这位年轻教师就和他那特NB的导师没什么水平差别。一时语塞,继而大笑。其实科学表现的并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态度,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发现本质所在。夜来不眠读张五常文章为什么经济学会走下坡路?科斯认为今天的后起之秀多用数学,以致没有内容。弗里德曼也认为数学用的太过分。艾智仁及巴塞尔认为博弈理论过于普及,而这理论其实有没有可取之处也不知道。由此我想到了在我的专业领域,也有那么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科学把戏,最突出的就是把数理统计和模型操作大量用于广告分析。为此我曾经在《广告的倾斜度》一书中写道: 广告所特有的经验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特性,已经证明了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科学那样对待。 如果广告是一门科学,那我就是个女人。麦迪逊大道著名的广告天才、离经叛道的乔治路易斯,在他著作《蔚蓝诡计》中用这句话作标题,旗帜鲜明的反对那种把广告作为科学的自欺欺人把戏。他认为科学和科技明显的会影响并塑造广告,但广告更应该属于艺术的,完全源自于直觉、本能尤其是天分。他是这样说的: 经过数十年之后,九十年代的广告已经成为热门的研究学科,强调它的理性特质,反映出麦迪逊 大道元老们将广告视为一种科学的坚持。许多广告上的科学技术,如媒体计划、市场调查、行销策略、预算规划,以及其他琐琐碎碎的计划,的确是广告必备的功课。然而,过度强调这些逻辑原则,却也加深了有先天缺陷的意识形态,即认为广告是一门科学而非艺术 ...... 对西方的大众媒体而言,熟稔媒体的行家,甚至符号语言学这种神秘领域的学者,也都变成了诠释广告的重要来源。一颗媒体脱轨的种子已经萌生,凭借科学的确定性,准备以高度的意愿解释大众传播的每一个面向。数据支配了各方的意见,研究则支持各项数据,而科学的精确性更加提升研究的地位,现代艺术形式中最复杂的广告俨然已被乔装成科学。 乔治路易斯是直率的。著名广告人孙大伟曾经小心翼翼的讲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好象现在人人都是广告科学家,但是看他们做出的广告,却又觉得像是已经过了更年期一般的了无情趣;为什么现在创意人员越来越像 AE (业务人员), AE 的嘴脸越来越像客户,而客户也越来越自信地自己动手做广告创意!显然过分强调所谓广告的科学性必然要限制创造性。强调广告是一门科学,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年来,心理学、统计学以及行为科学理论被大量引入了广告策划领域,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实验之后所做出的结论通常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具体现实。但是事实上仍旧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被忽视了,这就是广告是对人的一种感性诉求,人自身情感和行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仅仅凭借实验并不能说明必然性所在,诚如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利斯蒂在其著名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扉页上所写的:谁能说得清动机? 所以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衡量营销广告策划唯一尺度,就是看你如何把握需求也就是把握人与人性。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3207 学者刘锋 发表于2009-1-23 20:50:26 查看评论 :9 │ 浏览:1769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观点评述 我所遇到的第一个民科 2005 年初夏的夜晚。天空中下起了细雨,这是半年以来北京的第一场雨。点点的灯光在雨中交相辉映。让人感觉很安宁。我和两个同学像往常一样走出校门散步。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门前人很少,一位身穿黄色雨衣的中年男子静静的站在雨中,胸前挂了一个牌子。走上前去看到上面写道: 我有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方案,请帮我寻找中科院专家。 围观是不礼貌的,没有久留,我们继续前行,没有做更多的评论。但好像为了这个猜想能不能应用在密码破译领域三个人争得不可开交。之后没有人再提起这件事。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民科,我知道民科是一个被蔑视的名词,解决民科问题的负担也的确不应落在专业科学家身上,但国家,社会,和科学共同体是不是应该多关注那些同样为梦想和真理而奋斗的民间科学家。在这个寒冷的夜晚,不知是否还有人挂着牌子站在寒风中等待。。。。。。。。。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351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民科 相关文章: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丰碑 民科逐渐淡出的背后 我是不是快成民科了 两位伟大的英国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 民科惜民科,镜某应上一帖 我写如此民科的东西是为了寻求公理 中国科协发布我国2010年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 学生不是教出来的 (好像民科)也谈为什么镜子里左右颠倒但是上下不颠倒 操练理性对话:与博主李铭的几段对话(之二) 当前推荐数: 4 推荐人: cutefay yinglu famingkuang wangyong77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eadnet 我有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方案,请帮我寻找中科院专家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感慨而谈 ip:113.87.166.* 看了这些留言,觉得你们这类有成就的科学家们,讨论来讨论去的,始终是人,什么时候关注过民科们的成果呢?可见骨子里还是带有封建、等级、偏见之类的东西。陈景润出名前,中国科学家们对这个没有文凭的民科正眼瞧过?还有一位空气动力学的,国际影响力巨大,国内没有人知道。这就是中国科学界,科学人仅仅是政客的附属物而已。陈寅恪前半生还算幸运的,看看陈寅恪的下场吧。 一只羊披上狼皮,它还是一只羊。有一些人,无非是披着狼皮的羊而已,不会因为有一张狼皮,他就有狼的本领。未来中国大科学家,一定出现在这些民科里面,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决定的! 标题:没看过您写的东西 发表评论人: sci7 暂时不包括您,呵呵 :) 博主回复:那就不要看我的文章了,呵呵 躲过了一劫,恭喜一下自己 :) 标题:披着官科外衣的民科 发表评论人: sci7 最近发现科学网博客里面有几位披着官科外衣的民科。算是华人科技圈的新现象,值得关注。 博主回复:包括我一个么? 标题:评论 发表评论人: 直言 恕我直言,看刘老师一些东西的风格,也很民科 博主回复:呵呵,我也这样认为,不过老师一词我还不敢当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uying56 遇到过类似的几例。例如研究永动机的、研究爱因斯坦相对的等等。这些人可能都是读了高中,但没考上大学,因此一边工作,一边从事自己的研究。能感觉到他们生活很清苦,旁人看来处于不正常状态,确实很难与他们交流。有个网站是个好想法。 但如果民科指这类人,还是很不妥。 博主回复:民科的成分也很复杂,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utefay 我也看到过,我也觉得心酸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张海霞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是民科,来往过几次,他还有自己的网站,可是确实很偏激,很固执,研究的问题也非常怪异,后来谈不到一起就很少联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博主回复:其实我也不知道如何办,每个人的思考一定有或多或少的价值,如何让这个价值最大化,是个问题.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utefay 很敬佩这样民间科学家的精神 博主回复:我记得当时的感觉有点心酸 记录总数: 9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学者胡业生 发表于2008-9-18 11:13:02 查看评论 :0 │ 浏览:1004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悟性 国人要补公责意识缺失课 在对科学精神内容和结构研究时,我们围绕着七个围度,设计了 38 个因子编制了问卷,随机测试了 152 名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中南大学的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经 spss 经验,问卷信度 r=0.940 (信度 0 。 8 0 。 9 就是非常好的问卷), 在所有的因子中,唯一一项: 科学精神 应具有 公共责任意识 被 spss 剔除 。 测试显示 公共责任意识 在国人意识中 集体缺失 ,三鹿奶粉事件验证了这一现状。 由于责任意识的先天不足,加上有国家免检、明星效应的晕环下,消费者没有反思共责意识的思维习惯,选择理性必然模糊。 免检的标准和后续管理是建立在对人性把握缺位的条件下一种非理性行为,免检的表现是一线弃权,一线弃权的本质是推卸责任,转嫁风险。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本应有起码的职业底线,但 在社会转型初期,市场管理不规范, 潜规责主导发展 , 企业放弃社会责任 是不争的事实 。 为经济而经济 的价值导向目标 和 缺乏责任约束的心理结构及制度 ,使 消费者认知失调 。 公众一直有一把内在的尺度:认为我们 文化基因中道德底蕴 并内化为 企业的责任 ,一向不会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 但这种带着感情色彩的规范和价值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 相反,在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突发事件中, 人们那天真烂漫的幻想被历史的车轮碾的粉碎. 人们对应急缺乏管理,灾难不期而至时, 焦虑和恐惧成为普遍的社会符号。 人们被迫调整时,才发现 长期的习惯和心理依赖让选择的空间变的那么狭小 。洋奶粉要钱,国产的要命,爱惜生命,远离奶粉抵制国货,购买洋货, 戏谑中折射出放大后被伤害的民簇感情 。 在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中,发现了公责意识的缺失 ,如果结论正确,那么补课就是关系发展存续的大事了。 政府公责的缺失,导致监管缺位 ; 企业公责意识的缺失导致风险失控 ; 个人公责意识的缺失导致灾难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411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3455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的一年,新的期望
热度 1 liweiyin2009 2011-1-1 13:05
新的一年,新的期望 新年晨起,晨光明媚,风和日丽,蓝色的天空一览无余,冬天难得的好天气,我想在这样的时刻写下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去年一年其实是个艰难的一年,天灾人祸,外交困境,美日以朝鲜为由,对 中国由妒而惧,虎视眈眈,世界经济危机,出口受阻,热钱冲击中国;内部则贪官恶吏,强拆抢占-------,各种事端,见诸网络和报章。所有以上,促使政府重新审视30年改革开放中的得与失,开始调整发展方向和国内外政策。 今年实际是二十一世纪一零时代的开始,整整九年,最后进入二零年,我的期望不仅是对11年,也许是对整个一零年代,因为许多事要长期的努力。 我期望,我们有一个正真廉洁爱民的政府。 想想刚解放时,清晨入上海城的解放军的露宿街头,进城干部的和蔼可亲,毛主席对张子善、刘青山的严惩-----,再想想蒋介石的美装部队五大主力师全线溃败,其实是腐败和丧失民心的结果。所有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必须引起执政者的深思。目前中央加大了反腐的力度,这个力度还要再加强,要真正扭转在执政位置状态的入党做官的思维,值得加强的办法只有靠人民的监督,要给于民间一切监督的渠道和权利。不仅是反腐,还要做到亲民,不能一个小小的地方官或书记,拥有一个让人生畏的豪华大办公室,周围秘书和下级恭而敬之,百姓惧而远之。官吏,或者公务员,或者共产党员必须建立人民才是衣食父母的思想,恭而敬之才行。 我期望,我们有一个真正良好的公民教育体系。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公民素质的提高本身就决定了政府官吏的素质,公民素质的提高也决定了中华的真正强大。公民素质要从小抓起,要人人受到教育。现在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已经经唤起重视,教育中曽经的功利思维受到了谴责。但是,良好教育的任物还任重而道远,被破坏了的精神素质非一日方可扭转,这里有教师的素质,有社会的影响和习惯的势力。这个体系需要全体有识之士作出恒久的努力。 我期望,我们有一个真正能够识别人才和尊重人才的社会。 不要功利和实用地对待人才,允许他们去实践,在失败中前进,在探索中创新,让大学和研究所能够更自主地搞科研。这里需要领导对技术人才的尊重,需要国家的经济实力,也需要技术人员和学者的努力,不要用教条的管理方式(不合理的评级、论文的数量等等),迫使学者去适从,去造假,于是失去了真正埋头苦干的真正学者,真正踏实教学的教授。南方科大在去行政化的道路上探索,希望中国能走出在大学真正去行政化的道路来。 我期望,有一个真正能服务社会公众的医疗体系。 政府这几年花了很大气力在进行医改,曾经走过弯路,把不该推向市场的医疗系统推向了市场,引发了一定严重程度的医患关系,现在开始大力扭转,包括改正不正当的以药养医,强调直面居民的社区卫生机构,恢复文革前的护理体系等等。但是被破坏的东西要真正扭转过来是需要时日的,这里包括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地方,特别是边远地区好医师的缺乏,庸医和伪医的出现,护士和护理员的分工和待遇上的价不等值等等诸多矛盾。有一些还是扭曲的理解,一说地方医疗资源的缺乏,就把钱花在购置进口医疗设备设备上,而不是在医生的资质上下功夫。毛泽东当年的乡村医生的做法有它可取之处,村村寨寨都应该培训出自己的基本的全科医生,后面则是区或县一级的二级医院,再就是市一级的三级医院。靠大学出来的学生分配到偏远乡村是不现实的,他们不会在那里生根,各地区一级和市一级的医院的医生需要定期的培训,又通过他们训练和支持村寨的医士,不能全拥挤到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即使大城市中的医院也忙闲不均,医院中专家和一般医生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我的期望不是奢求,我的这些期望是给在一零时代的,需要时间去实现,但是内外环境又迫不及待。我真心盼望中国在经济继续上升的同时,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安详、舒畅的环境中,国家的和平环境要靠我们自己的民心和真正的强大。我这里没有提住房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也没有谈及物价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摆在政府的面前,用不着我再罗嗦。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老师们,求求您:请不要再用“三聚氰胺”毒害我们的学生啦!
热度 1 levinliu 2010-12-31 00:45
中国式的目前中小学校教育,早已被万夫所指了! 真善美三位一体,而真首当先! 如果教材说谎、教法作假、教师讲假,那么孩子们又如何能学到真正的善与美?阉割名篇名言、编造伟正光事迹、宣传高大全人物、标准化固定答案,僵硬化政治教条 这一切都是毒害孩子们的三聚氰胺;当事实真相被年龄逐渐增长的孩子们发现后,一切后果又会如何呢?真是不敢想象。 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经典政治教育,一直持续到博士研究生,可最终的真实效果如何呢(自己扪心问一下即可)?前些日子,奥巴马到某中学演讲,本意是鼓励学生们,结果却遭到多数家长们的大力反对,其理由是有给学生们灌输政治思想之嫌;可如此远离政治灌输的美国孩子们,他们长大后是否爱自己的国家呢? 由此可见,本是如青天明镜般的纯真的孩提心灵,却被中国式的目前中小学教育给弄得支离破碎。我们家长们又不得不把自己孩子的这些心灵碎片给一片一片地粘起来;然而,即使通过精心而粘起来,可又如何能够完美消掉除孩子们心灵上的看似不起眼的一道道粘痕呢? 在孩子们最需要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中国式的目前学校教育却给喂了大量的糟粕;于是,孩子们长大毕业后,也都成了合格的废品。唉,国之殇啊!!! -------------------------------------------------------------------------------------------------------------- 下面全文转发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原文中的插图略): 【冰点特稿】:对抗语文 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12/15/content_3463131.htm 本报记者 王波   上海作家叶开在客厅里和客人聊着孩子的教育问题,女儿乔乔就坐在他旁边,时不时插上两句嘴,偶尔还发出咯咯的笑声。   但聊着聊着,叶开察觉到身边的女儿没了动静。10岁的乔乔不知道什么时候从背后摸出了《格列佛游记》,正咬着指头看得津津有味。   这本1979年版《格列佛游记》,书页已经有些发黄,是叶开上大学中文系时的读物。女儿先前已经读过两遍了,如今又读得只剩下最后的二三十页。   乔乔,快别看书了,这样不礼貌,要跟叔叔说话。叶开叮嘱道。   乔乔很乖巧地嗯了一声,然后抬头做个鬼脸,一只眼睛看着客人,另一只眼睛依旧用余光扫着书上的字。   如何阻拦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看书,现在成了让叶开头痛的一件事。为了能逮着机会看书,在家里的沙发、钢琴凳,甚至自己的枕头下面,乔乔都藏了她爱看的书。   在她的卧室里,除了放着钢琴,还有两个书架,上面摆着瑞典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的《小飞人卡尔松》等9本著作、全套7本的《哈利波特》、一整套 43本的全球儿童文学名著丛书、中国四大名著彩图本,还有《伊索寓言》、法布尔的《昆虫记》、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吉卜林的《丛林之书》等等。   41岁的叶开是著名文学杂志《收获》的副编审,这些书都是他精心为乔乔挑选的,几乎挤满了两个书架。   除了刚买回来的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乔乔还没有翻过,其他的书她已经全部看过。其中《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她已经记不清看了几遍,一本薄薄的书被翻得裂成了5瓣。   这个痴迷于看书的小学生,对她的语文课本,却一点儿都不待见。我不喜欢语文课本。小女孩瞪大眼睛颔了颔首说道,仿佛做了一个郑重声明。   4年多来,乔乔的9本语文课本,只有在她做作业时,才有机会进入她的卧室。在自己的书架上,乔乔没有为这些课本留下任何位置。   平时,它们都被放在客厅一个公用书架上。当然,这也方便叶开随时拿这些课本,挑出其中的荒唐之处。   2009年,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晓苏的邀请下,叶开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上,一口气写了12篇专栏文章,对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批判。晓苏提议专栏取名语文现状批判,叶开认为这个名称太泛,建议改为语文之痛。   他刚好经历了女儿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他有疼痛感、刺痛感和迫切感。晓苏回忆说。晓苏同时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课的教授,他觉得叶开的名称更贴切,立即接受了建议。   在小孩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却给他们喂了垃圾   叶开的这种痛感,始于2008年秋天。那时,他在写小说之余,忙着研究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和作品。   乔乔的学习,基本全由妈妈王琦负责监督和辅导。王琦是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副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叶开认为由她来辅导女儿学习绰绰有余。   但很快叶开就发现,妻子根本无法对三年级的女儿进行有效辅导,尤其是无法辅导女儿的语文学习。乔乔在前两年语文经常考100分,可这时候拿回来的成绩单上面,成绩一次比一次低。由妈妈辅导做的语文作业,第二天拿回家后,上面经常红红地一大片叉,乔乔觉得挺委屈。   在学到第七单元48课《智烧敌舰》时,乔乔又遇到了一道难题。题目要求她回答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因为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乔乔欣喜而自信地写下了自己的答案:孔明和庞统。这个答案也得到了妈妈的认可。   结果当天晚上,孩子就伤心地回来了。语文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诸葛亮。班里有几个男生也看过《三国演义》彩图本,他们问老师,为什么不能是庞统?老师回答,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为了消解女儿的怨气,古典文学博士王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叶开,不得不同时出面跟女儿解释,庞统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一个重要的谋士,刘备西征蜀国,主要靠庞统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是靠《三国演义》演绎出来的,事实上庞统不比诸葛亮差。   乔乔这才微笑起来。两位博士当时也笑了,不过是苦笑。这是叶开第一次被孩子的语文教育刺痛。   你可能觉得很可笑,但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如今回忆起来,叶开摇头叹道。   两位博士实在是没想到,他们会在小学三年级语文题上马失前蹄。   看到乔乔成绩下滑明显,王琦很着急。她找到语文老师,认为不应该让孩子做这么多练习题。   老师告诉她:从三年级起有了阅读理解,不再只是认字记词。乔乔的阅读能力有问题。不会的,她看书没有障碍。王琦急忙跟老师解释。因为就在上三年级前的这个暑假,丈夫给女儿买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是他们第一次给女儿买长篇读物。结果8岁的乔乔不仅很快看完了,还开始接着看中国四大名著彩图本。   听完王琦的解释,老师不相信,摇头表示怀疑。这让王琦很忧虑,她开始想,女儿不会真是有阅读问题吧。回到家,她急忙跟叶开探讨起来。   叶开那时正研究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叙事,并得出结论,那一代的不少作家不说真话。   听了妻子的担忧,他拿起乔乔的语文课本,试图弄清问题所在。结果一打开课本,他发现一些不说真话的作家的作品,不仅进了女儿的教材,而且还要背诵。更糟糕的是,一些原本是经典的作品,到了教材里被改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他正冒火,转身却发现乔乔抱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目不转睛地读着。为了考验女儿,他刻意跟乔乔聊起《哈利波特》和四大名著彩图本,结果发现里面很多故事和细节,乔乔记得特别清楚。   这说明她不是胡乱读,是真读懂了。叶开强调道。他和王琦也一致判断:大可宽心,女儿的阅读理解完全没问题。   他进而感叹道,小学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时代,因为孩子的记忆力非常好。可是,他话锋一转,气愤地说,在小孩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有人却给他们喂了垃圾。教材里面,有好多非常糟糕的东西!   叶开把乔乔的几本语文教材全都仔细看了一遍。2008年11月,他写了第一篇批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的文章《语文的物化》。在文章中他写道: 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入了很多与花草树木有关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作者不是欣赏鲜花自身的美丽,而是在鲜花这个符号上寻找道德寓意。   这一年年底,叶开与晓苏见面,原本是要聊文学创作的问题,结果把主要的时间都用在了聊语文教育上。   我们觉得,现在的语文里,非语文的因素太多,太多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因素,老师又教得太保守太落后,学生不喜欢。晓苏回忆,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共识。   看了叶开的批评文章后,晓苏认为很深刻,很尖锐,点到了穴位,随即邀请叶开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开专栏,批判病态的教育带给语文的痛,希望刺激中小学语文老师已经麻木的神经。   孩子学了半个学期,肚子里装的都是垃圾,我们利用假期给她倒出来   叶开的专栏文章,从2009年1月开始发表,第一篇便是《语文的物化》。考虑到文章的风格比较犀利,晓苏将专栏安排在了杂志第70多页的位置,避免一上来就刺激到读者。   结果,这些火药味儿很浓的文章发表了两期后,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就打电话给晓苏,质问道:哪儿来一个疯子在这儿胡说八道?   当时9岁的乔乔看了爸爸的文章,咯咯直笑。我们都不喜欢语文课本。他写得太好玩了。她评价道。   其实对于自己的语文课本,乔乔在一年级的时候还是感觉挺好玩的。她记得,一年级的语文书上有好多图画,有小动物,还讲爱护环境,看上去没有那么讨厌。   翻开一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学到第40课《三过家门而不入》时,乔乔当年用红笔在彩色书页下角,吃力地写下了舍小家,顾大家6个稚拙的字。她回忆说,语文老师告诉他们,大家里有很多家,就是国家的意思。当时刚刚7岁的小姑娘,始终没弄懂大家的具体意思,只是很固执地认为,大禹就是一条鱼,所以他才治水。   虽然很多东西搞不明白,但书本上的图案还是吸引了乔乔。当时我觉得,哇,好奇妙哦!她边说边做出夸张的表情。   当时在课堂上,老师写什么她就跟着一笔一划地模仿。回到家里,她则开心地看《小小建筑师巴布》、《猫和老鼠》等动画片和《哈哈画报》上的漫画。   这种开心的笑声时常在叶开家里响起,前4个学期,乔乔经常拿回满分的语文成绩单。   但到了三年级,写作文成了语文课上的重头戏。同学的书包里,慢慢开始有了《优秀作文选》。看到有同学买作文套餐,乔乔出于好奇借过来看了一眼,就再也不想看第二眼。她还是喜欢爸爸不久前给她买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其次是《林格伦文集》。   可是她只有先写完作业,才能看这些书。她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养成了到处藏书的习惯。在写作业、弹钢琴时,甚至是语文课堂上,她都会时不时偷偷地瞄上这些书两眼。   语文课本开始变得让她一点都不喜欢。她更不喜欢的是书包里的教辅书《一课一练》,这占据了她课后很多时间。   比如,根据教辅材料,乔乔每天需要填很多反义词和近义词,这常常让她的博士父母为难。他们不愿像其他父母那样给女儿买《近义词词典》或《反义词词典》,于是就安慰女儿:我们认识出这些教辅书的人,这东西他们自己的小学不用,自己的孩子也不用,你就随便应付一下算了吧。   一次假期快结束时,乔乔的班主任来家访,问孩子这个假期都在做什么。叶开笑着回答:忙着倒垃圾。   这让年轻的女英语老师一愣,没有反应过来。叶开马上解释说,孩子在学校学了半个学期的语文,肚子里装的都是垃圾,我们利用假期给她倒出来。   倒垃圾的方法,则是给孩子买经典作品阅读。在意识到孩子语文教材中的问题后,叶开给女儿买了一个四层的书架,书架上多了《哈利波特与密室》等《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续集,也有了《窗边的小豆豆》、《唐诗三百首》等名著。   语文教育时至今日还在表演和说谎,不仅教材作假,教法也作假   这些刚刚摆上书架的书,很快就被乔乔一本一本地消灭掉。在咬着指头,发出一次次咯咯的笑声后,乔乔也把《哈利波特》里的女主角赫敏奉为自己的偶像。   叶开因势利导,告诉乔乔,不仅小说和电影中的赫敏很聪明,现实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也很聪明,考上了美国很好的大学。于是,沃特森也被乔乔视为榜样。   在三年级以前,乔乔在课堂上很少说话,但看到小说里赫敏在上课时经常举手提问,她决定向偶像看齐。以后上课时,脑袋后晃动着两个马尾辫的乔乔,经常把手举得很高,希望老师能叫自己起来回答问题。   可是,她很无奈地发现,自己的想法经常和老师的不一样,尤其是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乔乔撇着嘴,一本正经地说:我语文课上喜欢发言,就是有时候没有办法说到点子上,老师的那个点子上。   有一次,老师讲互联网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时,强调好处是可以查阅信息学习。乔乔则认为互联网可以让自己玩更多的游戏,因为她从4岁上幼儿园小班时,就开始登陆迪士尼网站,玩小熊维尼吃蜂蜜字母的网络游戏。这种观点,得到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支持。语文老师只是咧嘴一笑,什么都没说。   乔乔只爱看书,对穿着不在意,但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她喜欢在课堂上举手,偶尔甚至会插老师的话,常常有人在课后说她爱出风头。有一次下课后,她走到一个这样评价她的男生面前,对着他的耳朵大吼大叫。   他们对个人的尊严不是很看重。可是,如果你有很高的尊严的话,那别人就没办法破坏你的立场。小姑娘义正辞严地解释自己的行为,她认为当时自己必须要表明立场。   但有时候,乔乔的坚定立场并不起作用。   2009年秋天,叶开的专栏已经写到了第10篇。他第一次参加了女儿的语文公开课。课上老师讲的是课文《带刺的朋友》。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电视机、投影仪等设备齐全;学生6人一组,课桌面对面拼在一起,像圆桌会议一样便于分组讨论,颇有一种民主、平等、交融的气氛。   课堂上一让提问,叶开就看见乔乔把右手举得高高的,但老师就是不点她。后来老师说换个方式,找不举手的同学提问,乔乔故意把手放下,但依旧没被点到。叶开在后面看着,觉得一阵阵心酸。   后来乔乔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提问的机会,老师却回答不出她的问题。这个问题等我们深入了解之后再回答。乔乔以朗诵的口气,模仿了老师一年多以前说的这句话。   回家后,叶开查阅资料发现,《带刺的朋友》改编自一位作家的文章,编者对这篇文章进行删节和修改后,导致课文前后逻辑接不上,所以老师根据课文确实回答不出乔乔的问题。   乔乔告诉爸爸,这种公开课事先已经演练好,一旦有提问机会,班里大多数学生都要举手,但老师只找举左手的人回答。   这让叶开想起了30年前自己上公开课的情景,也让他异常气愤30年了,语文教育时至今日还在表演和说谎,不仅教材作假,教法也作假!   我们最应该反对的就是虚假!没有真的善是伪善,没有真的美是臭美。11月底,在应邀给上海一所知名小学的老师做讲座时,叶开始终强调自己的这一观点。他给讲座取的题目是教书还是教真。   讲座开始前,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向叶开诉说了自己的苦恼。这几年来,她只要让学生以《我的爸爸》为题写作文,就会发现班里的学生几乎全都病了或者是摔了跤,然后爸爸背着他们上医院。   这位老师忍不住感慨:连教材都可以作假,那么其他的假,像这些作文模板,也就不足为奇了。   叶开和王琦从来不让乔乔参加朗诵比赛。在他们看来,那种规定题目的朗诵充满了虚假情感。他们要求乔乔,平时在班里要朗诵的话,要用正常语调,不要假天真。   同样在他们看来虚假无趣、没有真情实感的,还有乔乔每个学期都需要背的名言。在叶开看来,这些名言很多是编者自己编的,背这些垃圾还不如背老子孔子,或者是唐诗宋词。所以每次老师要父母监督孩子的背诵作业时,叶开总是直接在乔乔的课本上签字了事。   我们就是不参加无聊的事情!王琦干脆利落地总结道。   乔乔把眼睛从《格列佛游记》里挣脱出来,抬头回应了一句:我的父母很宽松,能有他们做父母太幸福了。   孩子就是一个易碎品,语文课把他们弄得遍体鳞伤   背诵名言可以轻易应付,但像在文章中划好词好句这样的作业,常常难倒乔乔和他们家的两位文学博士。   老师说按aabb格式划好词好句,乔乔觉得课本里没什么好的,就随便划了划。班上有个男同学,把爸爸妈妈划出来,结果得了A-。   每次划好词好句时,叶开都很紧张。这位《收获》杂志的副编审不知道哪个词比另一个词更高级。难道这个词是部长级,那个词是科长级?他反问道。   他把划好词好句比作揪树叶,并形容说,即便你揪下所有的树叶,也不会体会一棵大树的美。   为此,他在专栏里写了《好词好句与陈词滥调》。但批判归批判,为了减轻女儿的痛苦,他和妻子还是得耐着性子帮乔乔划好词好句。   在杂志社编审稿件时,叶开给国内很多知名作家提过修改意见,但他对女儿的作文指导,大都以失败告终。   他经常告诉乔乔,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把意思表达清楚。然而几乎每次老师的批语都是,再多用些好词好句。   这时候,叶开会安慰女儿,不是把所有色彩斑斓的颜料泼到墙上,就会成为一幅画。做一个诚实真诚的孩子就好。   在他眼里,中国传统的国文教育注重修辞和交流,以此形成个人道德观和社会人生观;而现在的语文教育则跟外语教育一样,光注重语法。语文课不仅违背了语言规律,而且极其乏味,肢解了整个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考;在肢解了语文的同时,也让孩子变得分裂。   孩子就是一个易碎品,语文课把他们弄得遍体鳞伤,然后家长回家再把这些碎片,一片一片给粘起来。叶开直言,自己和许多正上小学的孩子一样,都有这样的感受。   有一次,乔乔的考题是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拼音,为打量的量找出正确的读音。全家三口人都认为量应该念四声,但老师给的答案是念二声。后来大家分头查字典,发现答案也不一样。   然后我爸爸妈妈说,在家里就念打量(四声),在学校就是打量(二声)好了。乔乔比划着说。   最近,如何解释矜持这个词,也难住了两位博士。他们查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发现解释并不相同。尽管叶开认为词典释义也欠准确,但又必须选,最终他们在拘谨与庄重严肃之间选择了后者。   结果,乔乔又得了一个红叉,因为教辅的标准答案是拘谨拘束。   这一次,还没等父母叮嘱,乔乔自己已经明白,在学校就按拘谨拘束,在家就按庄重严肃。   我感觉一半在学校里,一半在家里,在中间被切了两半。乔乔皱着眉叹口气,像个小大人。   叶开曾经拿女儿的这种感受跟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文学教授交流。教授说,自己的儿子刚上初一,小学6年一直分裂得特别好,学校说一套,家里说一套,从小就学会应付。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如果我们的教育和实际同步,我们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应付和对付上了。教授感慨道。   针对这种现实,叶开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的孩子必须受到摧残,这就是他们的命。在去做讲座的路上,他跟一位朋友重复这句话时,眼泪几乎快要流出来。   他唯一庆幸的是,女儿乔乔从8岁起,便学会了用他推荐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排毒。   三聚氰胺奶粉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   看到女儿在这些经典作品间流连忘返,也让叶开对真正的语文有了信心。晓苏邀他写专栏时,他有过犹豫。在和妻子商量了一个晚上后,他觉得还是要做些事情,来对抗现状。   开家长会的时候,叶开发现很多家长对语文教材根本不懂,不少孩子平时由爷爷奶奶接送,父母偶尔来开一次会,光顾着围上老师问孩子的分数。   看到讲台上的老师年复一年已经麻木,而很多家长又浑然不知,叶开最终答应写专栏。三聚氰胺奶粉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他决定为孩子们做一些排毒工作。   他批评小学三年级学的第一首诗歌《信》是虚伪的诗,质疑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在宣扬恨的教育。在看了老师给女儿列的书单后,他批评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他还批评教材编写者添加各种文字篡改朱自清的文章,不仅厚诬前贤,且贻害后生,更败坏了求真求实诚信的风气,而小孩子从一入小学开始,就进入了造假大本营。   为了写朱自清作品如何被篡改和肢解的文章,叶开花3个月通读了朱自清文集。在女儿已经将这些教材的内容忘到九霄云外,沉浸于经典作品中时,他却得重新捡起那些教科书,以对比课文的原始出处。   结果是,他着实领教了所谓的教材体,即教材编写者根据教学大纲的需求,生产出的主题先行的课文。   在乔乔的语文课本上,叶开发现编者将安徒生作品《一个豆荚里的五颗小豌豆》中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颗小豌豆》,但那是颗做好人好事的雷锋版小豌豆。乔乔看过四卷本《安徒生全集》,在课堂上指出课文中不符常识之处,老师告诉她可能你看的那个版本不一样,入选时有所删改。   这件事发生之前半个多月,乔乔发现课文中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种跟原著有出入,向老师提出疑问时,得到的也是同样的答复。   叶开认为,这不应该怪老师,而是由于教材体编写者非常无趣乏味,他们编出这种课文,对小孩子的美学和人文教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叶开本来正在创作一部100万字的三部曲小说,到2008年底已经写了60多万字。但他决定暂停下来,全力写这些专栏文章。   他把文章贴到自己的博客上以后,不少人给他留言或发私信。这些人来自四川、青海和浙江等地,有一线的语文老师,也有学生家长。   当然,还有人将材料递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声称教材编写是很专业的事情,叶开不懂却在那里大放厥词;编写这些教材体,是为了适合小学生阅读。   但在叶开看来,这是这些编写者在贬低孩子的智力。他以自己的女儿为例进行反驳:瑞典名著《骑鹅旅行记》50多万字,乔乔两天就看完了,而且记得很清楚;《哈利波特》7本250多万字,乔乔每本都读了好几遍;《安徒生全集》4卷乔乔都看了,内容几乎都记住了。   在给别人推荐书目时,叶开总喜欢推荐女儿乔乔喜欢读的《哈利波特》、《吹小号的天鹅》、《昆虫记》、《天上掉下个大蛋糕》、《小王子》、《丛林之书》等外国儿童文学名著。   有人质问他:中国就没有好的作品吗?   有,但适合孩子阅读的不多。叶开直截了当地回应道。他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哈利波特》中文版拿到的版税是9800万元,比同期中国所有畅销书拿到的版税总和都多,这还没考虑数量可能比正版更多的盗版书孩子们用脚投票,他们是识货的。   就在叶开因批评语文教育而饱受一些人的非议之时,乔乔的生日到了。叶开问她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乔乔说想要一套英文原版《哈利波特》。那是 2009年春天,乔乔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叶开花了1300多元买了一套精装全集。乔乔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打开那个精致的匣子后,她高兴到了难以形容的极点。   语文废品流水线: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   现在,英文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乔乔已经读了四分之三,但是拿起自己的语文课本,她依旧非常痛苦。   尤其是这学期的课文,开始讲战争故事。我是女孩子,不喜欢打打杀杀,我特别讨厌动不动就死人。乔乔晃着自己的马尾辫说。   她更受不了的是,当老师讲到课文中有人牺牲时,男生们就说,那个人挂了。这让乔乔觉得,他们像在玩电子游戏一样,别人死了都无所谓。   这个单元原本是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果却让孩子们对生命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妈妈王琦遗憾地说。   与课本里的英雄故事和课堂上放的电影《闪闪的红星》相比,乔乔更喜欢自己书架上的那些书,那里带给她童年更多的快乐和欢笑。   这学期的语文期中考试,乔乔又没考好。有人说:你看了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才考80多分?   乔乔当时有些伤心,但回家后王琦告诉女儿,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为了期中考试。   而叶开在那所小学的讲座结束时,有老师站起来说:我们能怎么办呢?教材就是这个样子,考试就考这个教材,我们不能不用啊。   叶开给出的建议是,语文课可以上得再简略一些,老师自己可以多看一些经典,然后把孩子带向经典之路。   关于这一点,他和不少人达成共识现在不少老师在自信而勤奋地做着愚蠢的事情,如果大方向错了,老师越负责,对孩子的伤害就越大;把这个易碎品摔得越碎,家长要想粘起来,就越不可能。   在叶开看来,能把这些碎片重新粘成成品,便属万幸。他担心的是,这条语文教育流水线,会把一个个像乔乔这样原本爱读书的孩子,在读教材做习题的过程中,完整地教成废品。 在一篇专栏文章的结尾,他沉痛地写道:在教育工具化,教育关系物化的理念控制下,语文教材的编选,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形成了一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的流水线学生们寒窗苦读10年,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伤痛。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3753 )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园地|3416 次阅读|4 个评论
比人才更重要的,是人心
outcrop 2010-12-30 18:46
人才和人心,鱼和渔的关系;没什么好解释的。 个人和团体能看开点名利的话,啥事都好办,中国也就很快强大的可怕了。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2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现在有多少这样的人才?
caijj09 2010-12-28 00:21
现在国内很多人在讨论 人才创新,大家总结出来的原因很多,提出的改进方法也不胜枚举。不过再多需要去实践后才知道可不可行。 MIT 对理工科的学生,老师来说都不会陌生得到一个地方麻省理工学院,一所享誉世界的工科第一牛校。如果常去Technology Review浏览的人,应该知道该校的创新idea层出不穷。India咱们的邻邦,一个既让咱们觉得可笑又不敢小看的邻邦,其创新能力怎样呢?虽然最近一次印度卫星发射失败,但下面的一个视频,足以让大家对India有新的认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Q0MTM5Njg0/v.swf 看完后想想,中国有多少这样的人才?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4033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应当怎样向外国学习
热度 4 武际可 2010-12-26 16:16
我们应当怎样向外国学习 在我有生的这几十年里,除了文革那十年是闭关锁国以外,都一直是主张向外国学习的。从历史上我们知道这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大非当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态度可比。不过就这几十年中经历的向外国学习的方方面面,还是很耐人寻味的。 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我刚上大学,那时正是向苏联学习的高潮。不仅学校的建制、学制和学校中专业设置要照搬照抄,连教学计划、教科书、考试方法和五级计分制也要照搬。这还不算,在对教员的教学管理上学习苏联的工作量制。有一段照搬苏联的作息时间,实行六节一贯制,就是说学生吃过早饭后,要一口气上六节课然后才吃午饭。这一下,弄得多数学生叫苦不迭。因为中国学生早餐很简单,吃得很少,还有少数爱睡懒觉的同学,不吃早餐直接去上课,学生的生物钟也和苏联人不一样。六节课的后两节,饿得昏昏沉沉,教学效果很差。在各方一片反对声之下,才恢复了我们习惯的作息时间。 五十多年了,对于当年向苏联学习,见仁见智,有不同的看法。作为多年在学校工作的一个老教员看来,那一段的向苏联学习,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主要是,加强了我们的基础课的教学。实在说来苏联的基础课教本比起我们以前采用的英美教本来说,系统性、学生易于接受性和它的深度都是有不少优点的。当时组织翻译的许多基础课教本至今仍然是我们教员和学生的重要参考书,这些教本即使在英美也都是重要的教学参考书。 当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目前比较多的人认为,这就是理工分校、专业分得过细的弊端。也会有这样的单位,表面上苏联的理工分校和专业分得过细学来了,而苏联教学的厚基础却没有学来。这也只能怨自己而不能怨别人。 文革以后,由于我们有一段和苏联闹矛盾,后来又有苏联的解体,于是我们的开放就有了倾向性。学校里教俄语的大量转行,图书馆里的俄文书刊当废纸卖掉或者封存。英美的教学系统吃香起来了。媒体上也不断有著名人物指责苏联的教育体系,说他们早就反对向苏联学习,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以考留美学生的成绩对某些科系来排队。在这根指挥棒指引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争派留美学生、都以留美为荣。以致留美学生每年都大幅度增加,至今每年约有十万留学美国。 问题是在有些地方又是一切言必称美国。美国人说,要么文章,要么灭亡,我们更进一步也就凭文章数来度量人的水平;美国人流行反课程的教育思潮,我们也就亦步亦趋,在中学里取消了几何证明,不过却用所谓的各种名堂的诸如奥数的课外班增加许多倍的学生负担。在这方面我们甚至比美国人走得更远,有的学校对在 science 上发表一篇文章,奖励可达数十万人民币之多。一切似乎只要照美国做了,不管实际上美国的真正好东西是否学到了,只要表面上做得像,就一律认为是改革,是教育上的先进。我们是否又在学习外国人方面堕入了另外一种盲目性呢。 客观地说,美国的教育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他们强调和尊重学生的自立精神,强调独立思考,强调动手能力和实验,他们的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比较强等等。 不过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上说,也不能就说美国就是世界教育的顶峰。更不能说美国的教育就是我们的理想所在。近来,美国总统奥巴马批评美国学生落后于别国学生,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比尔盖茨批评美国的高中教育。他说: 如果美国人不设计一个能满足 21 世纪需要的高中教学体系,就还将继续限制(甚至毁掉)上百万美国人的生活。坦白地说,我为未来的劳动力深感担忧。 说明美国整个社会都在为他们教育存在的问题担忧。在他们为自己的学生的数学水平的低下而忧虑的时候,在奥巴马号召美国学生学习中国学生的时候,我们却一而再地降低我们自己的中学数学课内教学要求。而我们却还把他们作为理想境界在亦步亦趋。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说实在的,美国与其说是教育在世界上领先,倒不如说是它在挖掘和吸引别国人才上是领先的。就二战前后,加入美国的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来说,先后有费米、爱因斯坦、哥德尔、冯卡门、诺特、冯诺依曼、布劳恩,等等。 1957 年当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后,美国人很担忧他们的教育,不过美国人拿了钱到欧洲走一圈就可以招募到需要的人才,因为在世界上他们最有钱。苏联解体后他们又从俄罗斯和前苏联各加盟国挖走了许多科学家,据说莫斯科的朗道物理研究所的高级研究专家几乎被挖一空。最近三十年里,我国顶尖的研究人才定居美国的也以万计。 事实上,美国人目下非常焦虑他们的教育。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对于有没有知识不在乎,二是由于价值观出了问题,对基础科学的东西有所轻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举凯莉( Kellie Pickler )为例,她在 2006 年《美国偶像》第五季排名的第六名。在人气正旺的时候,她上了福克斯电视台一档娱乐节目《和小学生比智慧》( Are You Smarter Than A 5th Grader? )。凯莉抽到一道小学三年级水平的地理题 布达佩斯是欧洲哪个国家的首都? 审题之后,美女顿时傻了眼。只见她摊开双手,困惑地瞪着大屏幕,说了一句很雷人的话: 我原先还以为 欧洲 是一个国家呢。 现场观众大笑。无奈,美女只好求助于她的 救星 、小学生内森。答案揭晓:匈牙利( Hungary )。美女的眼睛瞪得更大,并作难以置信状,喃喃自语道: 肚子饿( Hungry ) ? 怎么还有国家叫这名儿?我听说过 火鸡国 ( Turkey )、法国,还真没听说过 饿肚国 。 观众笑翻。 《华盛顿邮报》的经济学专栏作家萨缪尔森( Robert Samuelson )一针见血指出,美国教育的问题出在美国人的价值观出了问题:美国人的价值观出现了崩溃 全美国都流行快速致富和不劳而获的观念。 说了这许多,我并不是不赞成向美国学习教育。恰恰相反,我倒是主张向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学习。问题是如何学习,要向他们的长处学习,而不是一律照抄照搬。更不是学人家的坏东西。 那末到底什么是人家的长处,这就需要仔细斟酌了。更进一步说,需要发挥大家的智慧,需要展开讨论乃至争论。那种不允许争论,只要领导认为把需要学的好东西吃透了,就军令如山倒地必须执行。这样往往会是学了人家的坏东西和人家正想要扔掉的东西。 其次,学人家的长处,不以是不是和自己政治一致来划线。苏联和自己一致了,就全面学习,什么都学。苏联垮了,于是什么都不是了。这一点,老美倒是比我们聪明,在苏美敌对的冷战时期,他们照样把苏联的科学杂志整本一字不漏地翻译过去。应当虚心地向一切人学,向反对自己的人学,只要是人家有长处。 第三,对于美国人几十年来以挖外国人才为能事的特长,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钱,学不起。现在也有人想以金钱为诱饵走美国的道路,此路肯定不通的。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民族责任感来留住我们自己的人才,以真正尊重人才让他们发挥作用来吸引人才,别无他途。
个人分类: 语词|12008 次阅读|30 个评论
对大学发展的遐想
wujingzhi 2010-12-25 21:39
(这个圣诞闲的没事,写点严肃的吧。) 在如今 这个知识化时代,大学毫无疑问的成为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在 人才教育、培养、聚集,科学传播、发现、应用,经济服务、推动、提升 等等方面都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我们国家已经有一些一流水平的大学。但是,数量众多的大学,现状不很理想,需要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提升其素质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这些现状不很理想的大学(通俗点说,二、三流大学)该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由于本人水平太低,只能做点 幼稚可笑 的幻想,抛得估计连砖头都算不上,不过引玉之心至真至切。 第一个想法,量力而行,重点突破。 即:实力有限的学校可量力而行地重点建设几个一流的研究组或中心。过去十年来,大部分学校求全求大,利弊难分,让不少本来很有特色和实力的院校因为求全求大而间接的削弱了原有的实力和影响。有的学校负债累累,难有足够资金支持科学研究。更严重的是分散了本来有限的人力资源,导致很难建立精干的研究队伍。所以,做事还是该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不是守旧。相反,需要集中有限力量,根据实际,寻找有希望的领域重点突破。澳国立大学ANU今年选的新校长Ian Young,他之前的治校理念之一就是集中资源,建立几个国际一流的研究中心,而不是把资源分散到全校。他的这个理念实践证明是很有效的,也得到了同行高度认可。 谈到建立国际一流的研究中心,其核心是组建国际一流的研究队伍。国内对人才是很重视的。不过似乎有点偏了。我们好像只重视结果,不太重视过程。仅有的几个院士,全国到处挂名,貌似很多学校都有院士,实际上从来不露面,更谈不上做多少实际工作。我们也很舍得烧钱,豪华的办公楼,昂贵的进口仪器,挂名的知名海外科学家,貌似什么都不缺,就是一些地方没人做实际工作,造成了资源的很大浪费。 基于这样的现状, 第二个想法是:建立国际一流的研究中心,有限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前段时间 杨教授 提了个很好的观点:引进人才应该像娶媳妇一样。这几年,很多地方对各种学术成果实行重奖,如发表一篇论文奖一万,十万,甚至几十万,而各类研究项目资助则少的可怜,研究人员平时待遇就更没得说了。好像有点本末倒置。这方面我们最需要的可能还是转变观念。 资源配置无非通过竞争或计划这两种手段。 在实际中,这两种手段都是需要的。计划,可以保证战略方向和布局。竞争,可以吸引人才,有效配置资源。同时,为保障这二者有效结合、高效运行, 公开、开放、自由、学习 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于有待发展的院校而言,人才问题似乎更加突出。由于缺少世界级的研究人员和教授,导致青年人才的培养陷入留与不留的两难。对这个可能还需要有长远眼光和胸怀。大学毕竟是离全球化最近的地方,考虑问题做事情应当脚踏实地着眼长远放眼世界。在这方面建立健康的竞争机制很有必要,让有能力的人进入团队,需要继续深造的及时给予机会。 有了一流的团队,一流的研究中心,还需参与社会建设。 MIT 在上世纪中叶特别是二战期间,由于参与军事研究,其研究人员、机构设施都得到大规模增加,它的教育中心也从本科教育转向了研究生教育。这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有点切合。我们有很多战略支柱产业和重点研究领域,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和建设,对大学自身的建设有很大的促进。 参与重大项目和社会建设,需要同等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有些地方一味的有奶就是娘地做工程,导致技术长期停滞,难有重大进展,长期影响需要重视。也有的学科由于偏于基础,难以找到工程项目。对于这样的情况,组建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是很多地方尝试的方法。我们的很多大学也建立了跨学科的庞大的研究机构,不过可能还需要更加踏实下来,真正地去实践。 实际问题是复杂的,需要各方面的人共同努力。不同领域的人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开阔视野。 这方面西方国家的小组会议、小型研讨会(seminar,workshop etc),国际会议等等都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机会。相对而言,我们的会议除了领导讲话、喝酒吃饭、旅游娱乐之外,可否更多地回归学术交流本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过程,经过努力,我们的大学也一定会成为真正的思想源泉、人才乐园。 今天是耶诞节,在耶稣诞生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记录了彗星。这样的记录为西方人研究耶稣及圣经提供了重要参考。把我们自己置于历史长河和浩瀚寰宇,大学的价值或许更加明朗,个人的存在令我们自己也遐想翩翩
个人分类: 大学小思 Uni. & Edu.|181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三种创新境界与三种人才
热度 1 caijj09 2010-12-24 13:54
小议创新与人才 午饭后在回办公室的路上边走边瞎想,北国的冬季校园依然热闹,学生们正好骑车沿着校主干道往教室赶。想着想着无意中有了几个想法,创新应该也分成好几个境界,前人应该有论述,在这只是表表个人观点。 个人以为创新可大体分成三境界,人才相应的可分列三种: 第一境界(低境界)自我定义为模仿创新以工科的实验室研究为例,当看到文献介绍一种方法很好,变依循这种方法,稍微改点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或者使用材料,然后做出新东西,新发现。这种创新,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模仿制造。对于大多数智力正常的人来说,这是不难的。不管你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都可以做出新发现来(只要有条件)。只要给他一个舞台,他还是能做个小角色。到知网查看中文文献,可以发现很多文献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很多人对中文文献不以为然,因为境界低,没什么真正吸引人的创新。由此联想到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是不是很多硕士生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呢?这样培养出来是学生是人才吗?我想,过于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他能模仿别人的方法,做出来,也就是可以在依葫芦画瓢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他们的价值,这点上他们是人才,中国目前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才的。他们做的工作大部分是在人类已有的知识空间中再塞一些进去,好像在人们已有的菜地里种上新的品种,得到新的收获 第二境界(中境界)可定义为糅合创新糅合就是能把相关的知识衔接起来,糅合创新就是能把知识联系起来去解决问题,去发现新现象,解释新现象,发明新东西。要达到这种境界,还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一方面,需要努力去掌握许多知识,不管是交叉领域还是局限于一领域(现在即使一个领域也包含众多知识,完全掌握也并非易事);二是需要在这基础上能灵活利用这些知识,能在这些不同的知识间搭起桥梁。因此普通人一般达不到这个境界,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实现。这样的人才在中国也有一批,什么院士,杰青,长江,千人之类。这一类人中,很多人有天赋,早先自身也非常努力,还有一些是大众型的智力条件,但努力却是别人的百倍千倍。他们做的工作可算是在人类已有的知识空间内进行修补,完善,如在规划好但没有开垦的土地上种些普通植物上去。 第三境界(高境界)乃是开疆创新这种创新不受现有知识领域限制,而是在现有知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问题时,提出新的方法,概念,总结出新的知识。这样人非得有较好的天赋和勤于思考的习惯,精于实干的精神才能达到。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开拓性的,是对人类知识空间版图的扩展。很多时候人们会称之为天才,但天才不一定能达到这种境界。在中国这样的人有多少?我不敢妄言。很多人发帖说怎么去解答钱学森之问,我想钱老所想的人才应该是这第三境界的,这也是中国最缺乏的。这样的人才,用学校领导的话来说是将才,帅才。至于怎么解答,留待他人评述。如那些拓荒者,面对眼前未知世界勇往直前,他们是真人才。 以上仅为个人思考后的一些想法,欢迎拍砖。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36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小企业增长过程中人才比融资更重要
sunapple 2010-12-15 09:11
创业初期该做什么? 发布时间:2009-05-26 来源:http://www.cvc.com.cn/  1.重视并评估自己的财务能力   企业是由人才、产品、资金所组成,自有资金不足,往往会导致创业者利息负担过重,无法成足事业。因此,创业青年要有多少实力做多少事的观念,不要过度举债经营;企业应做大而非大做,做大是有利润后再逐渐扩大,大做则是勉力举债而为,只有空壳没有实际,遇到风险必然失败。   2.慎选行业   创业要选择自己熟悉又专精的事业,初期可以小本经营或找股东合作,按照创业计划逐步拓展。   3.要有长期规划   企业的发展,稳健永远比成长重要,因此要有跑马拉松的耐力及准备,按部就班,不可存有抢短线的的投机做法。   4.先求生存   企业应先求生存再求发展,扎好根基,勿好高骛远、贪图业绩、罔顾风险,必须重视经营体制,步步为营,再求创造利润,进而扩大经营。   5.精兵出击   公司初期规模必须精简、有效率、重实质,不要一味追求表面的浮华,以免徒增费用。   6.要有意志力   有年度计划,有目标,有理想,就必须要有坚强的耐心与意志力来贯彻,愈挫折愈勇,不达目标决不终止。   7.策略联盟   创业要讲求战略,小企业更需要与同业联盟,也就是在自有产品之外,附带推销其他相关产品。用策略联盟的方式结合相关产业,不仅能提高产品的吸引力、满足顾客的需求,也能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与收益。   8.有前瞻性规划   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与经营策略均需详加规划,结合智慧与力量,扎好企业根基。 ------------------------ 企业管理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09-05-21 来源: http://www.bshbra.com/ 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价值、鼓励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就有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思想流传到西方得以发展,形成了整合东西方思想的新的人本管理思想,这可朔源到行为科学理论。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聚集在一个焦点上,即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日常经营管理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如何实施人本管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为一种最富有能动性的宝贵资源,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以及不断增值意味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意味着他们更能效终身效力于企业,为企业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以人为本之理念要求企业必须珍视人、用好人、发展人,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的同时,对社会、股东、从业人员、顾客等各方面都应有最优化的关系,实行人性化的满意管理,以适应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以人为本,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发自内心的呼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对人才简单的定义就是有人品、有才干之人。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完成企业给定的目标,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可称之为人才。对人才的关心及对其价值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对人才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现在与将来。所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观要求我们,一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人的标准的狭隘的人才观;二要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三要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发挥整体效能;四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人的潜能。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具有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在招募人才、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美国在人才问题上擅长拿来主义,以此大兴本土经济,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在美国高技术公司的现有科技人才中,华人占约1/4,这不能不说其得益于自身的人才观念及人才战略机制,美国企业的人本精神。中国加入WTO以后,与外企之人才争夺战将使我们经受一次严峻的考验。   二、以人为本,就要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陈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   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更多的权,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总裁韦尔奇向几乎所有员工发出过手写便条;常安排与比他低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喜欢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鼓励和鞭策员工。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三、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于现代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的竞争,但最终应归结到人力资源的竞争,因为人是最为重要的资本,没有人,什么也干不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使企业筹集或使用的人力资源的目标与行为素质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既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又使人得到满足与成长,这应是一种由经理人控制的磋商机制。造就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功能,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彼得。圣吉坦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从战略设计、培训与发展、评价与激励、组织设计与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为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提供支持性的氛围和组织保证。   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如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调整战略、考核管理战略)是现代企业的共性之一,它涉及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综合战略。例如实施发展战略必定要增加雇员;实施紧缩战略常常导致裁减;实施转向战略会引起人事更迭。但在制定与实施以前,应知道企业经营环境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是什么,同时还要把握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主观追求是什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性回归的时代,以人为本是一切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该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人才的培养和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的形成对企业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临近,人才资源开发的争夺战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人事措施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能力开发体制的建立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得高级人才的基本途径。   四、以人为本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点,企业文化之根基   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各种教育指导企业员工的行为,以形成统一意志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其基本任务就在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现代的知识教育人、以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来凝聚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队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宣传、教育、引导员工的工作,它在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就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基点。   以人为本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在思想上、政治上鼓励企业员工,在为共同目标求得共性统一的同时,注重员工的精神需求,重视与保护员工的精神财富这一无形资产,照顾到每个员工的个性,即不失个体精神的自由冲动,又能为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调动员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及民主监督的自觉性,使员工对当家作主有深切的体会,这是挖掘人的潜力的最好的手段。   谈到企业文化,管理学者自然会将企业文化与以人为本联系在一起,原因在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导致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日本企业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信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是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依靠,强调要发展人和服务人,它们才获得发展与成功的永久动力,也正体现出企业文化所不能离开的以人为本之根基。当今,美国企业竞相学习日本企业的信任感、亲密度和凝聚力,注重通过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人本企业文化魅力之使然。   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改革和生产力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支柱。在作为管理对象的整体系统中,人是其它所有构成要素的主宰。人的能动性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科技创新力度。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宗旨是抓住人、用活人,培养人,开发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企业应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指导下,针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在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同时,塑造以人为本的健康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小成功靠智力,大成功靠耐力 发布时间:2009-05-21 来源: http://www.bshbra.com/ 成功是每个人的目标追求。人生如何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呢聪明的人往往不务实,务实的人往往不聪明;有悟性的人工作没有耐性,有耐性的人工作却没有悟性.获取成功既需要有悟性,又需要有耐性.有悟才能做得好,有耐性才能做得久,可惜这样的人才太少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因为太聪明的人悟性高、适应能力强,在工作中选择的机会太多,所以这种人工作往往在一个行业,一家企业干不长、呆不久.即使在一行业做,一家企业做,他们也不会很用心.因为他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做好,所以往往不勤劳.这是人性的弱点.要知道一个人不管你有多聪明,如果你不愿意在一个行业内或企业内呆上十年八年,那么很难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如果你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那么也不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赢家.另外一种人,他们很务实、有耐心,愿意学习、愿意成长,也肯吃苦耐劳,可悟性太低、成长太慢.也许竞争还没有开始,他们就被淘汰出局了.因此,成功既需要智力,又需要耐力.小成功靠智力,大成功靠耐力. 一个人成功一次也许比较容易,而成功一生太难.因为小成功靠投机,大成功靠投资.所以很多人专注投机,不愿意投资.特别那些悟性比较好的人才,他们更不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做长线的投资,结果导致企业的短命.因为投机的回报高,钱来得快,赚钱轻松,而投资复杂,风险大,回报慢,时间长,所以很多人没有耐心等待.为什么中国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多数企业都是短视行为.他们只在乎眼前的利润,不愿意做长远的投入.他们宁可花时间和精力选新行业,找新项目,新产品,也不愿意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把原有的企业做强做大. 因为每个行业到了成熟阶段就会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服务越越越多,相反,利润会越来越低,所以很多投机性的企业就无法适应客户的需求.他们不是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是如何赚点钱转行转项.虽然表面上看这种企业赚钱了,实际上这种企业亏本了.因为多数企业老板不会算无形资产.所以巨大的经济损失他们看不到. 企业的成功都是来自于长时间的积累,一家企业也许第一年不赚钱,第二年不赚钱,第三年仍不赚钱,到了第四年,也许一年赚得钱比前三年的总和还要多,可惜很多有智力的企业老板却放弃了.他们等不到第四年的成功到来. 不仅企业如此,个人也是一样,有的人在一个行业呆了三年,五年都没有什么起色,到第八年以后,一下子暴发了,然而往往聪明的人坚持不下去了.因为聪明人不愿意等待,等待意味着机遇和风险.所以当外界诱惑大于内在的风险时,很多聪明的人就选择了放弃.结果第八年成功降临时,那些没有转行的人反而获取了成功. 为什么我们前面拼命努力不赚钱,而后面一年会赚回那么多的钱呢因为成功是需要积累的,前期的坚持虽然表面上看不到收获,但是实际上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无形财富,而这些客户一直都在徘徊,观望,等待,当你能力积累、经验积累、信誉积累、信息积累、客户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一下子暴发出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小沈阳一夜走红,大家可知他背后坚持了多少夜,多少年呢 也许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啊!特别是当很多人都开始放弃的时候,你就会不断地怀疑自己,丧失信心.一旦失去信念,那么再好的能力也无法发挥了.因此,成功者往往是大智若愚,他们多数是逆向思维.当所有的人都放弃的时候他们依然坚持到底.最后获取巨大的成功. 看看世界的名牌企业.为什么一个品牌的价值高达几百亿元呢因为品牌代表了质量,品牌代表了信誉,品牌代表了地位,品牌代表了行业.所以企业家一定要耐心经营.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行业内做到顶尖,做到专业,那么品牌能够积累如此好高的价值吗然而,多数企业的老板只相信看得见的资产,不重视看不见的财富,这是多大的经济损失 ---------------------- ERP与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发布时间:2009-04-23 一、ERP系统与内部控制概念解析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一级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ERP系统引入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革新,ERP的引入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方法,改变了内部控制的方式,其集中性的数据处理使内部控制程序化,扩大了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改变了内部控制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改变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使内部控制的重点不只是在人员之间的互相牵制上。它还改变了信息与沟通的模式,电子化、程序化的信息传递取代了以信息存储技术,物理性可视的手工信息传递,为管理者、员工和顾客等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交流平台。   二、ERP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   首先,ERP系统的实施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会存在着一些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凸显出来,影响ERP系统在企业中的实施,由此而带来的风险是一个方面,同时,企业内部控制本来就存在着一些固有风险和不确定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设备的控制风险   设备是ERP系统运行的基础,因此如何保证设备的安全是系统风险防范的基础。设备安全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各种自然灾害和人员的偷窃行为。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对设备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置备必要的预防系统,在事故突然发生时就不能迅速做出反应,防止设备受到损害。   2.管理部门内的控制风险   职责分离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手段,其主要目标是预防因内部人员的舞弊行为而使企业遭受损失。在ERP系统环境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对相关职位进行职责分离或者没有严格分离,这些职位的责任人就都有可能随便查看系统甚至修改系统,盗取系统数据,这对企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3.信息传递的控制风险   信息传递即企业ERP系统与网上采购系统以及财务会计系统等进行沟通。由工作人员将通过网上竞标得到的供应商信息录入到ERP系统中进行物料采购的管理。各财务数据信息也由工作人员导入ERP系统中,由系统进行处理,形成可识别文件类型。这些都要在保证输入正确的基础上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风险存在各个方面,如在输入的过程中,可能产生输入数据的错误,有时一个数据的错误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数据无法对上,再次录入或者检查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各个系统的连接,也可能出现问题,导致ERP系统的运用出现一系列差错,等等。 三、ERP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   1.加强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管理   企业应设立与安全相关部门,已设置安全部门的应强调安全部门的重要作用,完善安全部门的职能,明确其工作重点与目标,加强安全防范。   2.严格部门内部系统管理人员职责分离   在ERP系统环境下,可能发生舞弊行为的职位应该分由不同的人员负责,避免一人负责几个相关职务的工作。严格系统管理人员的职责分离,明确纪律,对工作人员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保证ERP系统的运行有一个安全正规的内部环境。   3.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进行信息安全控制的再教育   企业ERP系统和内控系统的安全管理离不开人的作用,企业应该从上至下建立起信息安全的观念,管理层应根据系统的需要和特点制定一套具体的信息安全指导方针,并向企业各部门发布。同时,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的再教育,培养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使员工在进行业务处理时能够依据企业的信息安全方针进行信息安全控制和风险防范,并使其成为员工的一项自觉的行为。   4.加强监督   任何事情不仅要有一套实施的体系,还必须有相应的监督体系。缺少了监督,徇私舞弊就会日渐成风。这里所说的监督,不是只对系统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进行的监督,也包括管理层人员和系统操作人员,还包括其他员工。系统操作人员是最直接与系统接触的,在系统环境下,他们负责处理日常各种业务,舞弊的可能性最大,在企业中,对他们进行直接监督的是上级管理人员,但这是不够的,各管理层人员和其他员工都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对管理层人员来说,由于职权的关系,他们大多时候可以直接进入系统,所受约束比较小,舞弊和与系统操作人员共同舞弊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因此管理人员也是应该接受人们监督的。员工,不仅系统操作部门的员工,也包括其他各部门员工,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利,也要受其他人的监督。   四、小结   ERP系统应用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对其内部控制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企业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的标志。企业在应用这一系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以上所分析的各种风险,并将系统与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内部管理系统等结合起来。在不断发展中,企业应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对ERP系统和内控系统的调整,使其适应企业的变化. -------------------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管理 发布时间:2009-04-2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它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全世界正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产业,顾名思义是以高科技为核心力量的产业,它属于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的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的组成部分高科技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高科技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   2、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   3、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   4、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1)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2)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3)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高科技企业往往又能获取高回报,这是由于企业所从事的是以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为基础的开发工作,一旦产品上市,可以其新颖、没有竞争对手而迅速占领市场,甚至一段时间内可以享受垄断价格,获取高利。   5、企业成长快。高科技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正是基于以上的特点,高科技企业在创立、发展、成长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也有其新的发展和突破。   1、关于筹资。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使它在创立之初很难以发行债券、股票来筹集资金,但它们通常采取以下方式获得自身创立、发展的原始资金:      (1)知识融资。高科技企业在创立之初,资金短缺,然而它有较多的知识人才。他们可以以知识投入公司,取得股份,把个人的报酬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尽最大的努力;又可以以本企业的科技实力与大公司联合开发,从而获得雄厚的资金来源。      (2)吸收风险投资。风险资本(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资本,是高科技企业创立之初的重要资金来源。风险资本的来源主要有;个人或家族投资者、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会以及投资银行局下的风险投资部等。风险基金的出资人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这给高科技企业以较大的自由度,使大批高科技企业得以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发展壮大。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最大贡献是它提供了启动资金,使高科技企业从拥有一个想法到变成一个实体。   2、关于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产品不断开发与创新的基础上的,因而企业的投资也有其新的特点:      (1)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是高科技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石,它可以保证企业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保证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和高收益的获得。因此加强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      (2)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在企业中,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公司表示公司员工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公司的大部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上。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上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3、关于分配。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投资于高科技企业,就是因为高科技企业可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率。因此,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要合理处理股东股利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投资者得到满足,使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投资,进而壮大企业。在分配方式上宜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这样既可使企业的资金保留在企业内,又使股东有获得胜利的满足。   4、关于风险。一般而言,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率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性。其原因如下:      (1)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基石是技术创新与开发,而技术创新与开发所需投入之巨、所用设施之昂贵、时间周期之长,都是空前的。而且这些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经济效益如何,均难以预测,一旦研究开发失败,对该企业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2)市场风险。研究开发出的商品,在市场上是否能被接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市场不接受这种新产品,那么企业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3)科学技术知识的时效性。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往往来源于企业商品所含科学技术知识的垄断性、排他性。然而垄断性又往往是有一定时限的,如专利机超过保护期将成为公共技术,不再具有垄断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种时效性也越来越短,一旦企业对该技术失去垄断优势,那么企业的高收益将降低或失去,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5、关于风险规避。对于企业的这些高风险,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规避,力争在同样的风险下获得更高的回报率,或在同样的回报率下尽量压低企业风险。方法是:   (1)收集资料,实施可行性研究,加强预测能力。企业应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财会人员等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状况及企业未来开发方向,认真研究开发项目的未来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巨大投入物有所值。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企业所面临的高风险应使企业管理者提高风险意识,并不断强化个人素质。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对企业经营及所处的行业、部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方面有广泛的经历和体验;善于跳出框框思考,能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独特的见解。      (3)培养与吸收高科技人才,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企业竞争力。      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时代也在进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企业必将蓬勃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提高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前进。 ---------------- 如何提升企业竞争级别与优化产品赢利模式 发布时间:2009-04-23 行业性的风格同质化导致产品同质化,产品同质化导致行业性的低价竞争。在行业性的低价竞争中,企业何来利润?提高竞争级别、改善产品同质化竞争的解决之道是通过个性化的专业产品盈利模式,使企业首先实现产品风格区隔,对风格进行细化和优化管理。 在这种市场环境中,企业是否需要个性化的产品赢利模式已经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个性化的产品赢利模式和产品战略,那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长久经营和赢利的希望。一个品牌想要成长壮大,完整的产品盈利模式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只是是否懂得根据设计的专业特征和品牌经营规则制定产品战略,继而统整赢利模式而已。 企业的战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企业的定位,即产品战略,或者说是进入战略;一种是经营战略,也就是如何执行自己战略的战略,或者说是竞争战略。相比较而言,产品战略是基础,这个战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后期执行的问题。 产品赢利模式不止包含产品战略,而且包含设计管理和设计操作的全程模式。RPD产品赢利模式是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把与赢利相关的产品全程因素进行分解、排序、整合,形成支持企业赢利的产品全程管控机制。完整的产品盈利模式包括产品风格管控、设计效率管控和产品环境对接三部分。产品盈利模式的起点就是产品战略,而设计基因定位则是产品战略的技术基础。 完整的产品赢利模式支持企业实现预期赢利,它的内容包括: 风格管控部分,这是设计的核心业务。包括设计基因定位和产品季度企划结构定位、季度企划、开发督导、单款设计和实现样衣等主体职能; 每个职能的顺利实现除了本岗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同时决定于上一职能的标准作为清晰的工作起点。在此,大家会更清楚地看到产品设计的同质化与风格定位同质化的因果关系。 效能管控是有设计创意工作特征的组织管理内容,包括产品实施策略、设计流程优化、设计团队管理、设计信息管理、设计成本管理、设计师个人效能管理等基础部分。不同的效能管控方式与不同的风格具有关联性; 产品环境包括产品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两部分:外部环境是消费群和市场对产品的全方位认知和选择特征,具有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是企业无法改变,需要适应的环境;内部产品环境是企业根据消费群和产品特征主动制造出的人为产品环境,即大家现在已经比较熟悉的视觉营销的各种活动营造出的产品环境。 只有把产品的风格创意、效能管控、产品内外环境统整一致,设计才能在品牌营运的全流程中发挥更本质和核心的持续作用,品牌也才有完整的产品赢利模式。 ----------- 商业计划的格式 发布时间:2009-04-23 来源: http://learning.sohu.com 尽管有些差异,商业计划一般分为十个主要的部分,每一部分有由许多更小的部分组成。同时,在计划之后加一个附录也是很常见的。起初,商业计划的写作都是靠感觉。一开始,你只需写几个主要的部分。在每一部分下面,你介绍新的部分。随着内容的增多,商业计划逐渐形成一定的格式,直到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标准的整体。在接下来的介绍中,我们将对十个部分作逐一介绍,包括其中的每一个小部分。为了便于你的理解,我们在每一个部分的介绍后面作一个简要的总结,提醒你哪些你应该重点理解。 还有一点涉及到如何开头的问题。如果一个商业计划是为一个已有企业的一个新业务而写,那么应有一个对现况的讨论作为背景。 第一部分概要 第二部分公司 第三部分产品和服务 第四部分行业和市场 第五部分营销策略 第六部分管理和关键人物 第七部分研究途径 第八部分五年计划 第九部分机会和风险 第十部分资本需求 概要是整个商业计划的第一部分,相当于对整个商业计划的浓缩,是整个商业计划的精华所在。由于风险投资家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到手的商业计划都逐个的仔细研究。通常,他们都是先阅览商业计划的概要部分,通过从概要部分获取的信息来判断是否有继续读下去的必要。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概要部分不能激发起风险投资家的兴趣,那么,商业计划的后面部分就很有可能无缘与风险投资家见面了──即使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于是,概要部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故而商业计划的作者们一般都把它作为提供给风险投资家的一个简洁的计划介绍来看待,目的是为了激起风险投资家们的兴趣。从这一角度来说,虽然我们并不能担保一个写得很好的概要便能为一个项目带来投资,但一个写得不好的概要却一定可以使风险投资家决定放弃对该项目的投资。在这里面,你应该提及商业价值、产品或服务、目标市场、核心的管理手段和财政需求等,当然也应该包括预期投资人得到的回报。 尽量使你对计划的描述显得清晰、客观、逻辑性强,这样可以向风险投资家表明你真正懂得你的计划。所以你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把它做好。同时,你应该确信,你这文件的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暗示你的资本需求。风险投资家阅览概要部分的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为了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充分理解你的计划,你必须控制量的大小并力求做到清晰、简洁,使文章的逻辑性更强!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应该放在计划的后面部分进行。 第二部分公司 这部分的目的不是描述整个计划,也不是提供另外一个概要,而是对你的公司作出介绍。因而重点是你的公司理念和如何制定公司的战略目标。你可以试着回答如下典型问题: 你的业务是什么? 你想取得一个怎样的市场和产品(服务)领域? 你公司的背景如何? 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合法实体? 公司所有者的组成? 拥有者的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你为公司设定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关键性的成功因素是什么? 你用怎样的战略去达到这些目标?是差异性市场营销还是集中式市场营销? 公司的重要里程碑是什么?用一个表格显示出达到它们所需完成的任务。 你的第一步(下一步)是什么? 在这部分,你的重点是给公司定位。也就是说,战略是什么;关键的制胜因素;重要的里程碑。给你的读者一个清晰的远景规划,告诉他们你知道你正在干什么。描述应该生动,但不能太长。不要让读者去翻计划的另一部分以便获得必要的解释。根据你对市场潜力的评估来推出巨大的市场机会。 如何确定公司的战略目标? 在制定战略目标之前,我们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 目前市场的状况如何,我们公司所占的份额如何?谁是竞争者,以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对我们构成威胁?我们公司的长处与弱点是什么? 我们必须评估所在行业的潜在发展能力,以及我们在其中的地位。谁是竞争者,以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对我们构成威胁?企业的战略决策者不仅容易低估了竞争者,而且他们有时甚至不能识别出谁是真正的竞争者,这种情况的发生太平常了。我们公司的优势和弱点是什么?简单的说,这是一个让决策者讲真话的时刻。这时要做的是评价在现实中,公司的实力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他愿意是什么。要确定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目标,准确的评价是绝对必要的。集中的将优势夸大,而忽视弱点的存在,这可能是一个自然的倾向。人的本性就是趋向于那些感觉良好的东西,而不是相反。这看起来有点滑稽,但很有道理的是,无论在经营领域里,还是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勇敢地面对弱点,并且为之付出加倍的努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表现。 这些情况令人满意吗? 变革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般情况下,人们由于喜欢保持现状,或者是喜欢那些他们感觉舒服的东西,而否决较好的决策。显然,舒服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如果我们在不变革情况下的未来地位不能令人满意,我们能做哪些内在的努力来加以改善呢? 比方说,我们可以改变在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设备等方面的情况和做法(内在的努力是指在现有的目标市场和经营范围内做出改变;与此相对的外在的努力是指突破现有目标市场,拓展经营范围,甚至进军其他行业领域等企业向外扩张的举措。前者是指企业内部的变革;后者是指企业外部的发展。)如果我们在不变革情况下的未来地位不能令人满意,我们能做哪些外在的努力来加以改善呢? 比方说,我们可以评价进入不同于现在的、新的行业或领域的可行性,也许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而兼并现有的几家公司。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建立起衡量销售额、利润率以及增长速度等的预期水平的标准。我们还将评估这种活动所引起的各部分的协同作用,能为我们带来多大程度的好处。换句话说就是,这样的机会(或者是那些将被兼并的公司)是适宜的吗?能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吗?当然,我们还得对自己是否拥有成功所必需的管理才能和资金来源作出评价。 我们进行了这些变革后的未来地位又将如何? 在我们做了内在和外在的努力之后,情况会有什么改变?比如说我们可以转危为安,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或者说我们可以迎头赶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或者我们将实现全球化经营,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多角化经营,在分散风险的同时,还享受了规模效益。 决定保持现有状态还是进行改革? 进行变革会带来机会,但也存在着风险,有的人也许更喜欢风平浪静的生活。但是,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企业若不主动出击,最终必将为市场所淘汰。 回答完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始制定公司战略的步骤了。 分析企业经营的特征 你应该知道,你的公司真正经营的是什么业务?比如说,当我们想到通用汽车公司时,我们会认为它主要从事汽车制造业务。但实际上,这家公司从其金融事业部──通用汽车承兑公司赚到的钱,要比它从制造业得到的更多。所以,更适合的问法也许应该是:公司真正经营的应该是什么业务? WilliamWrigley显然知道正确的答案。在一个世纪以前,他经营的烘焙面包。为了鼓励人们购买他的产品,Wrigley在他的顾客们每次购买时,都免费赠送给他们两包口香糖。他精心策划的使他们加倍快乐的这一招,被证明是如此之成功,以至于他后来完全离开烘焙面包的生意,转而建立了一个口香糖的王国,每年可以带来大约20亿美元的收入。 常常有这样一种趋势,公司把它的自我形象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而不是拓宽它的范围,这就造成了限制其潜在机会的后果。所以,如果一个公司把它自己视为只能从事电影业,这一范围就过于狭窄。更好的做法是既认为自己适宜从事娱乐业,又可能进一步从事大众传播业。 在任何情况,组织必须有一个明确界定的目标,它应以简单的任务说明书的形式表达出来,指明公司的最终目标。一般地说公司通过寻求企业精神和反省,经过不断的讨论与反复实践和调整,最终确定了公司任务,它反映了公司的价值观。任务说明书还强调了公司使自己有别于竞争者的能力,从而具有独特风格和专业特色。 分析宏观环境 分析那些影响你企业的外在的,或不可控制的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社会文化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竞争因素。尽管市场营销人员也许不能阻挡某些时间或情况的发生,但是他们却有可能预测事件的发生,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这些变化。这里的灌浆要点是事前行动、主动出击,而不是事后被动反应,争取做某种变化的发起者,而不是环境失控时的受害者。 寻找市场机会 外部环境大变化会为企业带来机会,企业必须抓住机遇,才能获得成功。 识别障碍 有时决策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太接近决策所涉及的范围,因而不能客观地考虑问题,有时仅凭想象力而行事。由于这个原因,聘请一位局外人士是明智之举。他可以是一位外聘顾问,也可以仅仅是一位旁观者;他在企业中没有既得利益,也不存在先入为主之见。 制定目标并使之量化 当然,目标有不同的类型。有些公司希望在销售收入方面,成为它们所在行业的领导者;而有的公司则以投资回报率来衡量,把目标集中在利润的获得上。还有一些公司则主要力争使它们自己独立于竞争之外,其前提是:即使不能取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他们在市场中的合适的位置,也将保证能生存下去。事实上,甚至有一些公司十分重视他们的所谓生命质量,以至于竟然不欢迎任何增长。Patagonia公司是生产户外服装的厂家,其业主竟然说:我真的不想再变大一点点。 所有的目标必须是可以量化的,并且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市场份额可用百分比表示,销售额可用绝对金额表示,等等。对于实现目标(以及有关的每一阶段)的时间限制或标准,应具体地加以说明。自然,确定负责实现目标的执行小组,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清楚地界定每个成员所担当的角色。 制定行动计划 即制定战略和战术,用以实现目标。重要的是,这些计划必须是合乎逻辑和可完成的(即具有现实性)。它们也必须与企业的文化相一致。例如,迪斯尼公司在展望它的未来时认识到,由于只制作健康的、家庭导向的娱乐节目,限制了企业未来的反战前景。调查结果支出,成年人主题的电影票房收入将很客观,但这些电影涉及少儿不宜的镜头和语言,这种新的方向就很难同迪斯尼的形象与文化相协调一致。那么,该公司是怎么做的呢?迪斯尼创立了一家名为试金石的子公司,专门为成年人观众制作电影,同时迪斯尼的声誉一点儿也没有受到影响。 制定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方案 这项活动的名称叫做预算。从公司的资金角度来讲,控制超过你所需数额的钱,要比资金不足强。在一些公司里,为实现目标,你只能使用那些多余的资金,而不能使用那些最初已安排好用途的资金,而在另一些公司里,如果你把资金用在不是特殊规定的目标上,内部会计准则就要求你把钱还上。从公司的行政角度来讲,你所控制的预算资金越多,你在公司内部的潜在权力就越大。 选择执行过程的衡量、审查及控制方法 差异分析一词是关于我们所计划或预期的,与正式发生的情况之间的差别分析。如果我们对结果感到满意,我们就保持原步骤或继续我们的行动,如果感到不满意,我们就应当对计划或计划执行方法进行调整。 提交中选方案的书面计划以待审查和批准 在商业和军事组织中,最好成绩的战略计划都受到事业部门报告的巨大影响,这些报告是下级向更高一级的决策者所提交的。后者是真正制定计划的人。换句话说,管理人员也许有比他自己所认识到的更大的影响力。管理学理论和实践都倾向于支持这样一来的论点:经营得最好,以及获利最高的公司,是那些影响力能自下而上通过组织的各个管理层级发挥作用的公司。这样一来的一个实体,就可被称为自下而上的管理。 制定战略之后,我们还得对自己公司的战略进行评价,如何进行评价呢? 管理人员的判断 建立在最高管理层提出的意见基础上,这种方法依赖于这支队伍的经验、才能和直觉。如果管理当局正确决策的业绩记录保持良好,这种方法是很有价值的。当有时它也反映出了一种象牙塔里的观点,这些人将他们自己隔离起来,根本不知道在广大的员工和顾客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般来说,管理人员在经理办公室里呆的时间越少,与员工和顾客保持越密切的联系和交往,这种方法所造成的危险就越小。 专家的意见 这种方法建立在企业外部顾问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能为管理当局带来高度专业化和有价值的帮助。对于那些已经采取的、有可能出现问题的行动,管理当局可以聘请这样的顾问在公司里进行日常业务的咨询。 销售人员的估计 这种信息来源能够带来很大的价值,因为销售人员一般说来是最接近顾客的。这种方法对于那些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行业尤为重要,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存在潜在的偏见,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估计将被领导用作提高销售定额的依据。 顾客调查和市场测试 顾客调查涉及到利用市场调查技术,直接从顾客那里收集信息。典型的例子是百事可乐所做的味道测试,他们请消费者品尝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然后说出他们的偏好。但是,如果抽样不具有代表性或者问卷设计有漏洞,多得到的结果就可能极不准确。 市场测试是指在比较小范围内,展示和促销一个品牌。一般说来,新品牌总是在具有领头羊地位的市场上进行测试(即一般是指某些可代表广大消费者的主要城市或城镇)。显然,如果该品牌在这些市场中销路很好,它们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投放市场或公开亮相。但是,如果产品的缺陷很快被发现,该品牌就需要加以改进,甚至有时也许不得不放弃。存在于市场测试本身的风险是:竞争者可能跟踪新产品、窃取信息。记住,这些公司间谍可能从你的努力中获取宝贵的信息。 小组讨论 这是由委员会或小组作出决定。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就单一的决定达成共识(即提出一个人人都可以接纳的方案)。当这种方法发挥作用时,它常常显示出团队的内聚力。但是,要防止一个恃强凌弱的霸道之人,可能对小组的其他成员施加过分的影响,强迫人们同意他的意见。 集合意见法 将每个人的估计值相加,然后得出一个平均值。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每个人的估计值都有相同的权重。因此,这种方法被看作是民主的方法。 德尔菲法 这是集合意见法的一种变异形式。每个参与者递交他们的个人估计值。这样,他们就会照顾到不同意见而重新考虑他们的原始数值。(参加者应该背对背,不能相互碰面。一般地,他们把预测值邮寄或送到组织者手中,由组织者汇总各人的看法后再返还给他们。他们可以在不受别人干涉的情况下,客观地分析手中的数据。这样反复几次,答案就会趋于一致。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它可以被看作是小组讨论和集合意见的混合体,综合了上面两种方法的长处。 吸引力指数 吸引力指数使我们能够按照预计的利润率,来排列项目或产品的优劣顺序。如果资金有限,这个指数可用来帮助我们决定把哪些项目排列在考虑之外。 这只是几种常用的方法,其他还有如:回报矩阵、博弈论、决策树、集合或综合预测法等,这里不作一一详细的介绍。 --------- 市场开拓的五大战略 发布时间:2009-06-02 来源: http://www.gci-corp.com 企业在确定其目标市场以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怎样运用正确的营销策略占领它,并且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目标市场拓展战略。   然而,目标市场拓展战略的选择依赖于市场本身的特征、各个市场的联系、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企业所具备的实力等条件。所以,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拓展战略时应该作深入细致全面的分析。一般来讲,企业可供选择的有以下五种典型战略:   一、滚雪球战略   目标市场的滚雪球拓展战略是中小企业最常用的一种策略,即企业在现有市场的同一地理区域内,采取区域内拓展的方式,在穷尽了一个地区后再向另一个新的区域进军的拓展战略。具体来讲,这种战略的拓展以某一个地区目标市场为企业市场拓展的根据地和大本营,进行精耕细作,把根据地和大本营市场做大、做强、做深、做透,并成为企业将来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后盾。在根据地市场占有了绝对优势和绝对稳固之后,再以此为基地向周边邻近地区逐步滚动推进、渗透,最后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占领整个市场的目的。   采取滚雪球的市场拓展战略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企业降低营销风险   根据地的营销战略能为周边地区的营销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示范。企业在全力建设根据地市场的过程中,对产品的市场营销规律有了较多的研究,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地营销经验的日积月累自然成为企业日后向周边拓展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本,营销的失误会进一步减少。随着市场的不断滚动拓展,企业的根据地市场地盘的扩大,这些经验和教训愈加丰富,市场营销的风险会越来越低。   2.有利于保证资源的及时满足   市场滚动的开始是以根据地市场的兵强马壮为基础的。已做大做强的根据地市场的利润丰收为新开拓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积累,根据地营销实践成为企业营销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因而在市场拓展中能源源不断地向前方市场输送人才。   3.有利于市场的稳步巩固拓展   滚雪球市场拓展战略是在现有市场车牢被占领之后才向新的周边市场拓展,秉持稳健踏实的理念,达到步步为营的目标。   温州有许多民营企业就采用了这种滚雪球的循序渐进战略。如温州大隆鞋机,其整个国内鞋机市场主要是三州,即以男鞋为主的温州、以女鞋为主的福建泉州、以旅游鞋为主的广州。大隆首先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温州鞋机市场为将来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地。当占领温州70%的鞋机市场,取得绝对稳固的垄断地位以后,再在温州发展,潜力已经不大,于是就向周边地区市场滚动。大隆第二步滚到了紧邻的泉州市场,并把温州的服务经验克隆到新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大隆又向福建邻近的广州进军了。   二、采蘑菇战略   与滚雪球不同的是,采蘑菇拓展战略则是一种跳跃性的拓展战略。企业开拓目标地区市场的先后顺序通常遵循目标市场的先优后劣的顺序原则,而不管选择的市场是否邻近。即首先选择和占领企业最有吸引力的目标地区市场,采摘最大的蘑菇,其次再选择和占领企业较有吸引力的地区市场,即采摘第二大的蘑菇,不管这个市场是否和原来的市场邻近。   采蘑菇的市场拓展方式,也有其独特的优点:   1.企业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因为,企业的每一步都选择的是未占领市场中最佳的。所以,企业的资源总是得到了最佳配置和利用。   2.企业市场拓展战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   尤其在竞争者较多时,如果仍按照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则竞争者可能早就把那些诱人的市场抢走了。   这种战略虽然存在缺乏地理区域上的连续性的缺点,但却是企业比较普遍适应的一个战略。不但强势企业可以采用,弱势企业运用它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保龄球战略   保龄球运动具有这样的特点:各保龄球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只要恰当地击中关键的第一个球瓶,这个球瓶就会把其他球瓶撞倒一大片。   企业在拓展市场时同样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要占领整个目标区域市场,首先攻占整个目标市场中的某个关键市场第一个球瓶,然后,利用这个关键市场的巨大辐射力来影响周边广大的市场,以达到占领大片市场的目的。这种市场拓展战略我们称之为保龄球战略。   当然,该关键市场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1.该关键市场的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求新意识和较强的购买力,因而对新事物接受较快:   2.该关键市场的消费需求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穿透力和辐射力。一般,关键市场的消费观念和潮流具有极强的超前性和引导性,即某种商品消费或生活方式一旦在这些市场流行,会引起一大批周边中小地区市场的消费者争相模仿追随。所以,只要企业占领这个高能量市场,就能取得以点带面。辐射一大片市场的效果。   当然,这是一种先难后易的市场拓展策略。关键市场往往是商家必争之地,要攻占该战略市场要点,必须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一旦占领,其他市场就横扫千军如卷雪了。显然,这是实力较强的大企业才能选择的战略。   海尔集团的国内和国际市场拓展就是这样一个模式。在国内消费品市场,有三个城市市场至关重要。一个是广州,毗邻香港,成为中国时尚中心和流行发源地。广州今天的消费热点往往是两湖、四川、江西、福建乃至全国明天的流行趋势;上海的精明和苛刻早就闻名全国,能在上海立足的商品必定是经得起考验的精品,受到上海市场欢迎的产品必定会得到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地市场消费者的青睐:北京是中国的心脏,企业的一举一动在这里都对全国市场影响巨大。在北京市场有出色表现的企业,其市场风采肯定不久就会成为媒体传播的话题,产品自然成为消费者追逐的对象。所以,广州上海北京成为进军全国市场的战略金三角。占领了这三个市场,依靠其强劲的辐射力量,就等于攻克了大部分中国市场。海尔集团于是首先投入大量的精力先后进入和占领了北京、上海和广州,果然,产品迅速向全国铺展开来。同样,海尔的国际金三角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先占领日本西欧美国三个关键市场,再准备向全球市场进军。只要占领了虽然最难却具有非常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全球市场三极,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势如破竹了。发达国家的今天消费流行趋势就是发展中国家明天的流行趋势。   四、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和先难后易的保龄球战略相反,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市场拓展战略。即首先蚕食较易占领的周边市场,积蓄力量,并对重点市场形成包围之势,同时也对中心城市形成一种无形的影响。等到时机成熟时,一举夺取中心市场。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首先就选择进攻最难占领的中心市场,欲速则不达,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企业这时还不如首先选择较易攻占的周边市场,一方面积蓄自己的力量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对中心市场给予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实践中,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实施常常伴随着时空间断法的运用。企业在包围占领周边市场同时,会对中心市场进行一定的广告宣传,但是却没有产品的跟进,有意造成市场空缺,让销售和宣传有一段时空间断,令消费者由出奇到寻觅,由寻觅到渴望,形成消费势能的递增蓄积,犹如大坝之于江水,人为地制造水位落差,最后形成万马奔腾之势。为一举占领中心市场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撒网开花战略   撒网战略是企业在拓展其目标市场时,采用到处撒网,遍地开花,向各个市场同时发动进攻,对各个市场同时占领的方式。   撒网战略具有极大的市场拓展威力,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达到同时占领各个市场的目标。但是,这种战略成功的条件却极为苛刻:   1.需要企业具有充足的营销资源   在许许多多市场同时开展营销,各个市场都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常常伴以广告地毯式轰炸,所以,需要的资金显然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另一方面,每个市场都必须派出精干的营销策划、销售管理人员和业务代表,因此,企业必须要有一支庞大并且经验丰富的营销团队。   2.需要企业具有大量的开发费用   因为,每个市场的需求各异,自然需要各种不同的产品。同时拓展的市场越多,则可能需要的新产品越多。所以,企业新产品开发费用的大量支出成为不可避免。   3.需要企业具有强大的调控能力   企业同时在多个市场发动进攻,无论是自己开山修渠还是借鸡生蛋,都可能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难以控制的市场混乱,所以,如果没有极强的协调控制能力,则企业难以应付同时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   如原来的巨人集团在1995年对全国保健品市场的进攻就是采取的全面开花的战略。1995年5月18日,巨人在全国百家主要报刊媒体上集束轰炸,一次性推出减肥、健脑、强肾、醒目、开胃等12个新品种,产品同时铺上全国50万家商场的柜台.发动的营销人员达到10万人。   遍地开花式的市场拓展就像闪电战,意在迅速占领,广种薄收。但是,这种目标市场拓展战略目前成功的可能远远低于失败的概率,成功者寥寥,却失败者多多,可见这种战略并不适应于一般企业或目前实力和经验尚不丰富的企业。巨人的倒下,三株的枯萎大概也有一份它的功劳吧。 ---- 雷马克:中小企业增长过程中人才比融资更重要 发布时间:2009-08-04 来自: www.szpc.org.cn 2009年4月17日-19日,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与展望。以下是4月18日下午的中小企业的人才、融资和成长策略分论坛上GeoPost?intercontinental总裁雷马克的发言实录。 雷马克:我很高兴能够来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这次的小组讨论,我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对这个重要的问题来交流一下我们的观点,这是我们业务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GeoPost?intercontinental是法国邮政集团一个快运业务。我们的股东是一个财富500强的大型公司,我们对中小型公司有什么了解呢?其实我们一直用着合作伙伴的方法,就是说我们实际上是采用一种资产轻型运营模式。我们有很多运营商、合作方,遍布各地的中小型企业都是在跟我们合作。我想谈三点,这三点也是相互联系的:融资问题、人才问题、成长问题。 我们很多时候谈到融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我讲简短一点。当公司想要寻找资金的时候他们可以用债权或者股权,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减少他们的融资需求。银行是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小企业会跟银行密切联系,希望能够让银行接受他们的商业模式,同意为他们的商业发展计划提供资金。同时他们也可以跟其他的中小型企业进行协作,组成一些工作小组或者一种协作的关系,然后请银行是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们的商务发展。当然还有公司要去用发证券的方法。 其实我们在全球也成立了很多合资企业,我们跟一些中小企业在不同的领域都合作,比如码头枢纽操作,还有我们会在当地建立一些合资企业。在印度、土耳其、俄罗斯、中国、韩国我们也是要建立合资企业,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加速我们的成长。我们是一家大型企业,但是跟中小型企业合作是有很好的好处。还有在供应链当中合作,控制成本,可以跟竞争对手合作,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协作,比如做一些信息技术的开发,还可以进行一些协同的研发,甚至还有人力资源方面也可以合作。 讲到人才问题,吸引人才问题一般来说有哪些障碍呢?特别对中小企业来说,他为什么很难找到优秀人才。一个是他们品牌不为人所知。他们也没有能力支付非常高的工资。而大公司恐怕在目前薪水也没有很大的上升余地。而且中小企业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也是比较弱。其实人力资源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我相信人力资源管理,还有人才发展,肯定必须要是一家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一般来说,大家也认为中小企业不太稳定,因此人们比较关心他们工作机会的稳定性。现在其实大公司他们也不是那么稳定的。 对我来说,当我们要去吸引人才的时候,一个关键点并不光光是在钱或者在于工作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在于愿景、在于你的目的、在于你对人生的丰富。我觉得其实要看公司的领导层,公司领导层必须要向大家解释他的商业模式。要到大学跟那些大学生沟通。中小企业优秀的高层领导他们肯定是可以吸引到优秀人才。 最后一点就是增长。增长是跟融资密切相关,而且跟人才相关。我觉得更多跟人才相关。其实人才比融资更重要。你可以选择自身有机增长。有些公司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他们的状况比较好。这些公司他可以实现非常好的内生的增长,这也是分行业的,我们可以看看交通运输行业,航空公司他们收益降低了20%到30%,而供应链企业就不会像航空公司那样那么糟糕。所以我们要避免出现价格战,这样才能实现内生增长。第二,并购。我并不赞成逆周期的解决办法。我觉得现在对于有现金的公司,就可以进行并购,跟他们竞争对手合并或者兼并、整合,加强竞争实力。中小企业是可以通过并购方法。第三个办法,创新。中小企业通常都是一些创新型企业,这方面有一个机会可以挖掘他们的能力,IT行业更是这样,有很多公司已经成为微软公司合作伙伴。第三种办法就是通过创新实现增长。第四个办法,探索新的领域。上午温总理讲到区域性贸易是工作重中之重。我相信亚洲各国市场之间的贸易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本区域内加强贸易往来,而且要在全球区域加强贸易往来,跟跨国公司加强合作。这个时候跨国企业正在进入中国、越南这些国家,来建立跟中国合作伙伴的战略联盟关系,而且中国当地企业也是跟跨国公司有着相同的增长目标。 利用「财务比率分析」去评估公司状况 发布时间:2009-06-17 来源: http://www.55178.cn 一般老板收到公司的每月财务报告时,基本上只会留意当月的利润盈亏,又或是在月底的现金总数。老板们大多认为一份财务报告所作出的贡献,主要在于评估公司的表现。这种想法其实是正常合理的,只是如果要评估公司的业绩及表现,其实有很多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当中最多专业人士使用的是「财务比率分析(FinancialRatioAnalysis)」。听来好像很高深,实则是你我都能够轻易掌握的。 什么是财务比率分析呢?简单来说就是以利用财务报告中的数字互相比较而计算一系列的比率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去分析或与同类型公司的数字作比较,从而去评估一间公司的状况及表现。它们的好处,是能为公司的财政状况提供一系列可作互相比较的指标,因为公司的表现,不能单以去年赚多少,今年赚多少?作出比较及评估,即如去年用1,000万资金来赚取100万利润,比较今年用200万资金来赚90万利润,哪一年表现较好呢?如果不理会利润背后所需的资金的话,今年利润比去年多,但全面比较来看,则今年反不如去年,因为要多用800万资金来多赚10万元。比率分析法就是简单地利用财务报告中各数字的互相关系(即比率),再与去年的比率或同类型公司作较全面性的比较。   举一个实例:一间公司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较,可反映出这公司的短期资产流动性。即公司的流动资产是否有能力应付短期债务需求。假如公司的流动资产(现金、股票及应收帐款等)是100万,而流动负债(应付帐款等)是60万,即流动比率是100/60=1.67,这比率代表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多出67%,足可应付一般短期债务所需,反之如果流动比率是少于1,即流动资产不能支付流动负债。公司就有可能出现周转的危机。这些资料在一般阅读财务报告并不太容易被察觉,但利用比率分析问题就较容易发觉出来。   流动比率只是数十种财务比率分析方法的其中一种,总括来说可分为三大类──利润比率分析,流动资金比率分析及财政稳定性比率分析。 我们用一间公司的财务报表为例,以利润比率分析去评估它的获利能力: 资产回报比率=利润/总资产 此比率用作比较资产回报率。 以xx公司为例,2000年的资产回报率是3.4%,1999年是3.5%。3至4%的资产回报是否合理,在乎于xx公司是什么行业及与该行业比较是否较好或较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2000年的回报率,较1999年稍差,虽然2000年的实际利益($340,000)较99年($280,000)为高,但相对投放的资源或资产(1999年底$7,900,000;2000年底$9,900,000)也更高。资产回报比率的作用之一,是帮助我们分析公司利润时,能全面地兼顾损益表及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料。   边际利润比率=利润/销售   此比率用作计算每$1销售的相对盈利。xx公司的2000年边际利润是8.5%,1999年是7.4%。边际利润的高低需与相同行业比较才有意思,然而2000的边际利润较1999年提升了。边际利润对一间公司的盈利能力评估是很重要的,上升的边际利润某程度上代表了公司正以更有效、更高利润的方式销售货物及服务,反之则需要小心留意了。 总结:利用财务比率分析去评估公司的业绩及状况,是一种非常有效而简单的方法,因为计算只需涉及普通的加减乘除法,公司老板及行政人员更应向会计同事要求每次准备月结财务报告时,同时附有财务比率分析,帮助明白公司的实际「健康」状况。 简单却容易忽视的四条管理定律 发布时间:2009-06-17 来源: http://www.55178.cn 在经营管理中,总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法则与秘诀值得我们去不断地去探寻。以下四条简单却容易忽视的四条管理定律,或许会对您的企业管理有所帮助。 烂苹果定律 。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管理的人物,他们像苹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它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是因为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匹野马一秒钟就能毁坏掉。一个不干工作喜欢搬弄是非的人足以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烂苹果要果断清除。 手表定律 。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走时不一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同理,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行为将陷于混乱。 彼得定律 。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把晋升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因此,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被晋升提拔到别的岗位却不称职。一名称职的技术工被提升为经理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认同定律 。认同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往往被一些企业老板疏忽。认同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因此,企业的领导者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开发市场的前奏曲 发布时间:2009-06-02 来源:http://www.gci-corp.com 大凡企业的扩充离不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市场规模的扩大自然离不开市场的开拓,那么开发市场前的市调到底该怎样去做?对于新入职或者是市场开发经验较少的 营销 人员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知彼知环境: 作为一个好的营销人员,当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候,首先要了解市场的环境。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要了解当地的人口数量,了解当地消费群的收入来源,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具备市场特性的知识,以便为你对市场的前期、中期、后期的人均销量、消费群细分定位、产品特色和包装定位等提供基础性的选择。   2、要了解当地市场的现代渠道、传统渠道、特通渠道的行业总容量。下面以3类市场为例作以说明。对于一个县级市场来说,可能不同的乡镇市场的竟品情况、产品结构、产品规格和包装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种类的产品的主体销售渠道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营销人员要以县城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选定要考察的乡镇,以便全面了解行业竟品的产品结构、竞争产品的价格体系,对市场竟品作以分类、分级,找出行业前三位的市场容量和覆盖的主体渠道,找出竟品的渠道弱势。   3、通过市场的走访以便熟悉竟品客户的基本情况。诸葛孔明的空城计吓退了魏军的百万雄师,就是来源于其对司马懿的了解。我们如果了解竟品客户的行销意识、产品在市场的布局、产品的运作思路、竟品的价格体系等等,就为营销人员将来的价格体系定位、市场运作思路、客户的选择提供了基础。   4、熟悉竟品的产品包装、规格、价格、市场布局等等。没有一个行业和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脱离竞争得以生存,我们更不会例外。所以营销人员要了解上述的竟品情况,以便通过数据加以分析,找出市场的机会所在,找出市场的产品机会所在。只有良好的产品定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产品定位: 一个市场的成功与否,产品是第一因素。俗话说产品策略是第一销售策略。   02年三太子进军华北市场的时候,通过市场调查导入了一碗香120,并一举夺得0.8元面的霸主地位。当时竟品企业0.8元的产品主要是华龙的小康90、小康100、金白象103、福满多90、华丰的三鲜益面100等产品,一碗香120通过较高的终端单箱定价提高了通路的利润空间,通过120克的重量和10克酱包给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选择,从此红遍了整个华北。所以营销人员要了解消费群的细分,了解渠道的细分,要根据竟品的市场表现来寻求自己的市场机会和产品机会:定位产品的终端售价、定位产品的通路利润,定位产品的消费诉求点。   三、客户定位: 产品定位以后就需要一个好的载体(经销商)来完成产品的分流。俗话说一流的产品加一流的客户,肯定是一个一流的市场;一流的产品加二流的客户,只能是一个二流的市场。   很多企业的营销人员选择客户经常会步入三个误区:   1、寻求大客户;   2、捡客户,来者不拒;   3、随便到批发市场走马观花碰个客户。   殊不知大客户未必会重视你的产品,当其只作为一个辅助品牌运作时,又会给你带来多大的机会呢;捡来的客户缺乏产品运作的硬性条件时,决心又能给市场带来什么呢。现在营销界流行找客户就像是结婚找对象也同样说明了客户选择的重要性。作为营销人员要通过市场的走访来了解客户的行业、信义口碑、客户的行销意识、营销理念以及硬性的营销资源配置情况。    四、市场运作策略定位: 再好的产品也需要策略的配合,才能够被消费者认可并进一步习惯性消费,俗话说营销致胜,策略为首。   产品一旦定位,那就需要根据市场的竞争格局去定位产品的推广渠道,定位产品的营销策略、促销政策、消费者拉动、产品宣传等等策略。一般情况下要从四个方面做以定位:   1、弱势营销,攻击强势品牌的市场盲区和弱势产品;   2、强势营销,攻击弱势品牌的强势区域和强势产品;   3、差异化营销,寻求产品和市场的差异,先入为主占据市场。   4、机会营销,根据主竟品的产品定位模仿跟风。 品牌管理新思维 发布时间:2009-06-02 来源:http://www.allcen.cn/ 品牌管理在大多数包装消费品企业中正成为固定模式。品牌经理负责规划长期品牌战略,并负责品牌的利润。他们通过与广告代理机构的密切合作来发动全国性的广告运动,旨在创建市场份额和长期消费者品牌忠诚。早些时候,消费者对品牌很忠诚,全国性的媒体也能够有效地进入大众市场,因此这种品牌管理制度显得合情合理。但在最近,许多企业开始怀疑,这种制度是否还能很好地适应当今迥异的市场营销现实。   有两大环境势力促使企业重新考虑品牌管理。第一,消费者、市场及营销战略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今天的消费者面对的是不断增多的可接受的品牌,并处于永无宁日的价格促销的包围之中。其结果是,他们正变得不太忠实于品牌。还有,传统的品牌经理集中力量搞长期的、针对大众市场的全国品牌建设战略,而当今的市场现实要求的是较短期的、针对当地市场的销售增长战略。   影响品牌管理的第二大势力,是零售商力量的不断增长。规模更大、势力更强、信息更灵的零售商正要求更多的贸易促销来交换稀有的货架空间。贸易促销费用的增多,减少了品牌经理的基本营销手段,即全国性广告的利润。零售商还要求更多的因顾客定制而有的多种品牌促销,以便能兼顾制造商的众多品牌并帮助零售商更好地竞争。这些促销手段都超过了单个品牌经理的职能范围,其设计必须在企业的更高层次进行。   这些及其他一些变化都极大地改变了企业营销产品的方式,使营销人员开始重新考虑曾服务多年并表现极佳的品牌管理制度。尽管品牌经理不可能很快绝迹,但是,许多企业正在探索管理品牌的销售人员的职能结合起来,创设了品牌销售经理,这些经理参加行业内的工作并设计更加符合当地情况的品牌战略。   另一种方法是宝洁公司、高露洁-帕默里夫(Colgate-Palmolive)公司、卡夫公司、RJR-纳贝斯克(Nabisco)公司等采用的产品种类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下,品牌经理向种类经理负责,而种类经理则对整个产品线负总责。例如,在宝洁公司,黎明牌(Dawn)液体洗碗清洁剂的品牌经理向负责黎明、象牙(Ivory)、欢迎(Joy)和其他所有液体清洁剂的经理汇报。然后,该液体清洁剂经理再向负责所有宝洁公司包装肥皂和清洁剂(包括洗碗清洁剂以及液体和干洗洗衣清洁剂)的经理汇报。   种类管理有许多优点。首先,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品牌,种类经理决定企业的整个种类供给情况。这使得产品种类供给更加完整协和协调。或许种类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好处,是能更好地连接新的零售商种类采购系统。在该系统中,零售商已开始让他们的采购员与某个产品品种类的所有供应商开展业务。   一些企业组合了种类管理和另一种概念:品牌小组或种类小组。例如,纳贝斯克公司没有任命几个饼干品牌经理,而是采用了三个饼干种类管理小组,分别负责成人浓味饼干、营养饼干和儿童饼干。每个种类小组由一个种类经理领导,包括几个营销人员、品牌经理、一个销售计划经理和一个市场营销信息专家,由他们负责品牌战略、广告和销售促进。每个小组还包括来自财务、研究与开发、制造、管理和销售部门的专家。因此,种类经理完全像个小商人,负有整个产品种类的完全责任,有一个完整的人员编制来帮助他们计划和实施种类营销战略。   综上所述,品牌经理的工作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必须的。品牌管理制度是产品驱动型而非顾客驱动型的制度。品牌经理集中把他们的品牌推向任何人和每一个人,因此他们经常过分地注重一种品牌,以至于忘了整个市场。甚至种类管理也以产品为中心,例如:饼干与奥利奥(Oreos)牌香草奶油夹心巧克力饼干相对应。但是,今天,企业必须不再以品牌为出发点,而必须以这些品牌所服务的消费者和零售商的需要为出发点,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高露洁公司最近在这个方向采取了行动。它从品牌管理(高露洁牙膏)转到种类管理(所有高露洁-帕默里夫牙膏品牌),再到一个新的层次:顾客需求管理(顾客的品腔健康需要)。这最后一个层次使企业最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顾客需求上来。 ----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在26岁的时候
xupeiyang 2010-12-13 08:37
1978年,我26岁大学毕业,只身从上海来到北京,领导问我想搞什么?我说不想当医生,领导就叫我去搞情报工作。 看到那么多人26岁时,真是十分感慨。 谢谢耿老师的资料。 我们的26岁青葱岁月 耿文叶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3012#t1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2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状元学生往往成不了顶尖人才
chrujun 2010-12-12 20:08
考试考了状元,只能说明对现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高,并不代表创造知识的能力强。 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状元,真正成才者屈指可数。曾国藩不是状元,毛泽东也不是。 牛顿、爱因斯坦和爱迪生,都与状元无关。 这里面有一个悖论,过分沉溺于现有知识,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 绝大多数状元表现平庸,可能与迷信现有知识有关。 国内的两所著名高校为争状元忙得不亦乐乎,可以说走上了歧路。把全部状元一网打尽,就能培养顶级人才,我看不见得。 我们更需要敢大胆质疑、有奇思怪想的学生。不怕提愚蠢问题,就怕提不出问题。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5081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燕昭王招贤
anan 2010-12-3 21:06
如何将企业治理好,一直是管理者的一个研究课题。有的研究有素,也就治理有方;有的研究无得,就治理失败。要治理好企业,必须网罗人才,古代燕昭王黄金台招贤,便是最著名的例子。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却用五百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   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   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管理之道,惟在用人。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杰出的领导者应善于识别和运用人才。只有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无不胜。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不可能像燕昭王一样筑黄金台,但是,我们难道不可以借用报刊一角,筑起招贤台,招聘贤才么? 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38553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2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动物园的骆驼
anan 2010-12-3 21:00
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的长?骆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无可质疑,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好的管理者就是能为每一个员工提供这个合适的舞台的人,我们需要细心观察,找到每一个员工的特长,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舞台。 一个好领导不一定是业务能力最强的人,但他一定是个懂得惜才、用才的人。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43380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2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
fanxiaoyingz 2010-12-1 11:16
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 我们把人才基本分为学习型人才和思考型人才,但是为什么学习型人才的独创能力比较差呢?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这种分类方法就是错误的。 我最终发现学习型人才创造性差的根本原因是大脑神经有过多的痹态,有过多的抑制性物质存在,有过多的抑制阀,对于由神经反射弧组成的反射网络有过多的裁剪。而思考型人才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趣组成了完整的,有效的,应激的神经反射网络,这个网络不是按照老师的兴趣建立的,不一定是按照考试的引导建立的。 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我发现,神经的痹态和激奋态是相伴相生,在人的体内时刻存在的状态。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在自己身上总是有些神经是疲态的,有些神经是激愤态的。但是有如下不同,健康人的激奋态比较多,而痹态少;少年儿童在清醒状态下(没有睡觉)的激奋态远远多于痹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神经痹态逐渐多于激奋态,老年人的一半植物性神经的功能已经丧失。人的各种器质性疾病的发生首先源于植物性神经产生痹态,丧失调节功能造成,例如抑郁症,亚健康,精神病,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等。知识分子由于过多的不恰当刺激神经,所以有更多的神经痹态,知识分子和官员的神经痹态远远比农民、工人商人等少用脑的人多。 睡眠我以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假性痹态,或者说是在神经控制系统抑制下的预防痹态产生的一种生理机制。如果破坏了这种假性痹态机制,就会产生真痹态,神经功能丧失。 痹态从机理上说就是神经丧失功能。由于神经系统是一个生物电系统,所以痹态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从生物电介质变为不导电介质,它的电压也许还有,但是不导电;它也许还导电但是不产生电压,也许是电阻力增大等等状态。这些状态都是客观存在的。 神经痹态有各种表现形式。例如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痹态和激奋态并存的一种状态,表现为部分神经处在痹态,另外一部分神经处在激奋态;有些神经处在激奋态的持续时间变少,而另外一些神经缺乏抑制长期处在激奋态。神经衰弱是一种功能障碍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繁多,神经衰弱患者有显著的衰弱或持久的疲劳症状。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记忆力减退,脑力迟钝,学习工作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是充分休息也不能消除疲劳感。 1. 易兴奋、易激惹。 2. 脑力易疲乏,如看书学习稍久,则感头胀、头昏;注意力不集中。 3. 头痛、部位不固定。 4. 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多恶梦。 5.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心动过速、出汗、厌食、便秘、腹泻、月经失调、早泄。 6. 呆板、迟钝、寡言、舌质暗淡或舌质淡、苔白腻。根据以上症状,我个人认为神经衰弱是一种从神经的正常状态激奋态向痹态过渡的一种疾病,不是完全的痹态疾病。知识分子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病,人们大多数见怪不怪了。从我个人来讲,我 16 岁到 21 岁这六年时间是典型的神经衰弱时期,从 21 岁之后,神经已经转化为了痹态,对于刺激的应激能力已经基本丧失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悲哀。 神经系统的第二大严重疾病抑郁症是典型的神经痹态疾病,是从神经衰弱过渡来的。它的症状为: (1) 抑郁心境:基本特点是情绪低落,苦恼忧伤,兴趣索然。感到悲观绝望,痛苦难熬,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常用活着无意思、高兴不起来等描述其内心体验。典型者有抑郁情绪,昼重夜轻的特点。常与焦虑共存。 (2) 思维迟缓:思维联想过程受抑制,反应迟钝,自觉脑子不转了,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思维问题费力。反应慢,需等待很久,在情绪低落影响下,自我评价低,自卑,有无用感和无价值感,觉得活着无意义,有悲观厌世和自杀打算,有自责自罪,认为活着成为累赘,犯了大罪,在躯体不适基础上出现疑病观念,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3) 意志活动减退:主动性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被动,不愿参加外界和平素感兴趣的活动,常独处。生活懒散,发展为不语不动,可达木僵程度。最危险的是反复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 (4) 躯体症状:大部分抑郁病人都有躯体及其他生物症状,例如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睡眠障碍突出,多为入睡困难。抑郁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伴思维迟缓,自卑、自罪、想死,及生物学症状 ( 如情绪昼夜轻重,食欲、性欲下降等 ) ,自知力常丧失,不主动求治,可资鉴别。隐匿性抑郁症是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症状,如头疼、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从以上症状可以断定抑郁症是神经衰弱症的后续症状,是一种从健康已经进入不健康的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神经系统整体痹态。这种疾病在以体力为主要劳动形式的过去很少,而在当代由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由于过分强调学习,所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这种痹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运动(输出)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缺乏运动锻炼造成的。 神经痹态的第三个典型症状就是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若干种神经紊乱病症的总称。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大脑小脑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 SP ),神经原纤维结( NFT )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病情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实际上,神经痹态只是它的前期症状,这种疾病远比神经痹态严重。 另外神经痹态的表现还有诸如:月经不调,阳痿早泄,神经麻痹,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植物人等等。各种慢性疾病在发作以前都有一个神经由激奋态向痹态过渡的过程,要提早预防疾病就必须注意自己身上各种神经痹态发生的情况。假如你不承认自己身上有痹态神经,那么我教你一个办法去检验,如果你是坐办公室的知识分子,我建议你到农村去参加农活,在阳光暴晒下也许你干几个小时,你就会发现你非常瞌睡疲劳,浑身乏力,腰酸背疼,这些症状就是你运动神经痹态的表现,你会发现农村人没有这些症状。 能不能防治神经痹态呢?也许是有的。我以为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进行强体育运动,或者体力活动,通过活动运动神经系统来激活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迷走神经,从而改善和激活整个神经系统,调节各种器官状态。第二种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长期按摩脊柱,以机械摩擦的方式激活脊神经从而带动整个神经系统。我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脊神经实在是太重要了。脊神经是周围神经的中枢,同时是整个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它的各个分支连接到了人体内的所有脏腑(五脏六腑),所以激活它,或者保持脊神经的活力是健康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而通过机械摩擦,通过按摩不仅能够改善脊柱内的血液循环,而且能够激发触觉神经的活跃,从而带动整个神经系统,还能够促进脊柱周围的体液产生运动,同时按摩能够增加脊柱骨骼的温度,从而激活脊柱内部的一些激素和酶,从而激发应激性改善健康状况。所以按摩不是简单事件,按摩有许多技术和手法,效果不同。第三种减少痹态的方法是生物种群方法,即要让个体多参加社会活动,群众性活动,人是群居性社会性人,人的思想活跃性,生理应激性都因为社会活动而发达,缺乏集体活动的幽闭必然使人神经痹态增多,容易变老痴呆。 现在来考察产生神经痹态的原因。很显然,对大脑神经系统不恰当的频繁的刺激是造成神经痹态的一个主要原因。怎样算不恰当的频繁的刺激呢?例如,人在睡觉前神经应该是逐渐减少活动,减少刺激的,这样人才能很快入睡,但是我们的知识分子和学生们在睡觉前往往不注意这一点,有的计算数学题,思考物理化学题,结果导致神经过度兴奋,过了生物钟时间,不能按时入睡,这样的频次增加以后,生物钟被完全破坏,从而逐渐导致神经衰弱,从而出现神经痹态。这是违反生物钟刺激引起的痹态。另外有过于频繁的刺激引起痹态。这个举个例子:中国人过去很保守,女人们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什么也不外露,这样当时的青年男子一看到花衣服、毛辫子、和女孩的脸蛋就会有应激,出现兴奋;但是最近十几年来,女人们暴露得越来越多,但是男人们却越来越无动于衷,引不起情欲了,这个就是这几十年来过度频繁刺激引起男性痹态的一种表现。在学习上,现在的老师把简单的问题反反复复地变换花样出题,让学生来做,同样是犯了频繁刺激无反应的错误,学生们对数字不再敏感。我在小学的时候心算能力非常好,甚至能够跳跃性计算,但是在高中阶段曾经一度连笔算都会失误,心里一片空白。在农村,我见过好多心算能力很强的文盲,大多数高中毕业的人不如他们,我认为就是因为高中毕业生因为过度刺激出现了神经痹态造成心算能力不如文盲。在当代教育界尤其是中学小学,存在过多的过度刺激无效应的现象,这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悲哀。神经痹态的第三个原因是不当刺激。比如,有些人天然的语言能力很强(许多女人),那么当让他们去学习英语和语文的时候她们得心应手,很快就能学会,这是恰当刺激,符合本性。但是这种人往往数学物理推理能力很差,强迫性让他们学好数理化就是不当刺激,不符合他们的天性的频繁刺激训练,必然导致他们神经衰弱,神经痹态和精神错乱,他们也许以十倍的努力来学习但是效果很差,这也是对他们自信心的有力打击。相反,有些男子对语言没有天赋,但是数理化学习很好,强制性让他们学习外语也是对他们的不当刺激,造成他们神经衰弱,神经痹态和精神错乱。神经痹态的第四个产生原因是缺乏运动,这里所指的运动是指全面的运动,既要运动神经系统活动,又要感觉神经系统活动,也要植物性神经活动,所以运动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我们过去在毛主席时代让学生参加生产队劳动,这在无形中活动了以上三类神经,无形中在实践中学习了知识,提高了感性认识,所以当时的教育看似脱离了教育,实际上既保持了学生的健康,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知识,所以那个时代出来的杰出人才很多。神经痹态的第五个产生原因是疾病,尤其是神经性疾病,儿童的神经性疾病往往刺激大脑发育,某些能力反而更加强大,这个不再叙述。神经痹态的第六个产生原因是机械损伤,神经在适当的压力和冲击力作用下(击打)有利于神经抗性的产生,会增强自制能力,但是过度击打会产生恐惧性格,但是在没有击打刺激的情况下却容易产生无应激的懒惰性格和逆反性格。神经痹态的第七个产生原因是年龄因素,人的年龄越大神经痹态越多,神经活跃性越差,所以 40 岁以后的人思维能力天然地会降低,学习兴趣降低,记忆力变差,运动协调能力变差。但是,思维型人才由于附和他自己的生理特点和遗传特点,他的本行业思维能力会保持相当长时间,超过自己的年龄周期。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来考察我们的现代教育,可悲之处就是造就了大量的具有神经痹态症状的学者。
个人分类: 教育与思维|37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究竟有没有改变体制的可能?
chrujun 2010-11-29 18:15
吴飞鹏老师在张天翼老师关于引进人才的博文【1】下发了如下评论: 发表评论人:大漠孤魂 张老师:在白血病非常严重的今天,海归不是骨髓,而只是血液,引进的过程是输血的过程。 具有造血功能的骨髓应该是机制,如果机制没有失去造血功能,也就没有白血病,不需要输血。 无论是吴老师的评论,还张天翼老师的博文,都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目前的体制下,我们引进人才是不是做无用功?体制与人才就像鸡与蛋的问题,是鸡导致蛋不行,还是蛋导致鸡不行? 应该说来,引进的人才在先进体制下成才。他们应该有需要先进体制的原动力。引起的人才多了,导致体制改变的几率的就增大了。就像基因突变一样,产生基因突变的因素多了,就可能产生可靠的基因突变。引起人才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 从施一公和饶毅公开的多篇博文来看,他们是迫切希望体制改变的,目前也引起了重大反响。当然,改变体制的过程非常艰难,难到绝大多数人都知难而退,只能想办法尽量适应现有体制。很敬佩施一公和饶毅二位先生勇气和执着,他们为改变体制而不遗余力。虽然他们还没有成功,但已经引起了很大共鸣,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作为国家重点引进的人才,他们真正体现了人才的价值。 只因为施一公和饶毅是现有体制的革命者,我们看见了引进人才的重大意义和长远价值。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鲁迅的话告诉我们,体制是可以通过人才改变的。 只有不断引进人才,中国才有希望。如果我们只是绝望,一味埋怨体制而无所作为,我们还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1】 张天翼 ,谈谈我的一些担忧:如何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399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6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让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做教师
brbaba 2010-11-29 11:34
麦肯锡公司通过对50多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研究发现,新加坡、芬兰、韩国等拥有优秀教育系统的国家,其师资全部来源于成绩最好的大学毕业生。麦肯锡公司据此为美国提出教育改革建议让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做教师。   近日,世界知名咨询顾问公司麦肯锡公司在对50多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后,发表了一篇美国教育改革政策建议报告《缩小人才差距:吸引并留住成绩名列前1/3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   成功国家的前1/3+战略   麦肯锡公司在对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系统进行分析后,发现了一些共同特征,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教育系统的质量不可能超越教师的质量。   优秀的教育系统,如新加坡、芬兰和韩国等,通常将前1/3+(top third+)战略作为国家的核心教育战略。其中,前1/3是指这些国家100%的教师都是从成绩名列前1/3的大学毕业生中挑选的,+代表其他一些重要策略。新加坡、芬兰和韩国都使用一套严格的挑选程序来选择教师,同时对教师的培训更倾向于使用临床实践的培训模式。新加坡还将教师的选择与严格的绩效管理体系结合起来。   研究发现,拥有优秀教育系统的国家在师资建设方面有如下共同特征:   其教师培训课程都非常严格,大学生就读教师培训课程的门槛很高。   一旦就读后,政府为学生提供学费及其他费用,并为他们接受培训和实习提供工资及生活补贴。   政府密切监控教师需求量,同时控制教师供给,保证完成高选择性培训课程的教师能够获得工作。   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以便在高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中吸引并留住这些名列前1/3的大学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   为教师提供各种晋升及专业发展机会,并赋予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   政府将担任教师的出色年轻人视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美国教师中优秀生仅23%   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通过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来提高学生成绩已逐渐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美国的许多学区正积极寻找新的途径来评估、奖励、指导和复制高效教学。然而,以上这些努力不是强调提高现有教师的工作效率,就是强调留住最优秀的教师、解雇最差劲的教师,很少有人关注对现有教师结构的改变,吸引那些拥有良好学术背景的年轻人来担任教师。   当前,美国只有23%的教师来自成绩排名处于前1/3的大学毕业生,而在极端贫困的高需求学校,这一比例只有14%。美国缺乏一套全局性、系统性的办法来培育优秀教育人才。同时受劳动力市场趋势变化、大学经济状况、学区预算变化等困扰,美国没能吸引、培养、奖励或留住那些杰出的教育人才。   麦肯锡公司还对美国900名成绩处于前1/3的大学毕业生及525名具有相同背景的现任教师展开调查。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教师行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发展机会、收入太低,对于他们而言缺乏吸引力。91%的大学毕业生表示不准备进入教育行业。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就业因素是职业声望和同辈团队的吸引力,同时工资差距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调查表明,提高教师工资水平、改善教师职业特征,同时伴随配套改革,如更高的领导管理水平、更好的工作条件等,可以大大增加前1/3大学毕业生的从教数量。   根本办法是提高教师收入   该报告指出,尽管没有哪项改革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绝妙方案,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系统取得的卓越成就表明,美国应该把前1/3+战略作为教育系统综合人力资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加以考虑。美国需要在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方面进行大胆尝试,让更多具备更强学术背景的教师在适宜的学校体系中工作。   麦肯锡公司计算了美国实施前1/3+战略的成本并提出改革方案,即在高需求学校,在不用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的前提下,将名列前1/3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的比例从目前的14%提高到34%。具体做法包括:让教师免于支付最初的培训费用;为高需求学校配备高效率的校长,同时为教师提供能与最好的专业机构相媲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学区积极改善陈旧的、不安全的工作条件;最优秀的教师将获得20%的绩效奖金;学区或州致力于提高教师地位。   当然,由于教师工资与优秀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其他职业薪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要想吸引大多数优秀毕业生来担任教师,还必须大幅提高教师工资。如果要将高需求学校招聘前1/3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从目前的14%提高到38%,新任教师的年薪应该达到15万美元。按照目前的生师比计算,其成本对于一个大型城市学区而言为每年1亿至2.9亿美元;对于一个州而言,其成本约每年6.3亿美元。这与现行的为改善薄弱学校所付出的成本相比要低廉很多。   同时,要想成功实施前1/3+战略,美国还需要重新审视教育领域的其他因素,包括生师比、教师工资的基础及结构、生均学校经费计算公式和水平等。调查显示,利用有威望的同辈群体来吸引前1/3的大学毕业生到高需求学校任教有助于节约成本。   该研究最后指出,美国与教育绩效最优国家之间的成绩差距主要源于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族裔学生,因此,美国可以通过学校系统、慈善机构及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高需求学区或州进行前1/3+战略试验。对于地区及全国范围的人才储备,美国可以制定全国教学人才计划,由专家委员会提出分阶段实施招募、培养、留住及奖励优秀教师的改革措施及时间表。 信息来自:中国教育报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2689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才。人才?
热度 1 liweiyin2009 2010-11-29 10:56
前些日子,我的一位朋友在半路上见到我,给了我一张他复印的半截报纸,说,老同志了,谈谈你的想法。回到家,一看是人民日报上关于呼吁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几篇文章,再一看日期,呵!是7月份的报纸,我遛了一眼。后来他又看到我,问我有什么看法,我嘿嘿一笑,那么早的文章,之后国家不是向全球招聘十个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了吗?又呼吁海归,都有行动了,还值得讨论吗?美国从建国以来就是人才汇流的地方,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有多少(话又说回来,美国人本来除了原来的印第安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地)?许多是来自德国的犹太人,还有日籍的、华籍的。人才汇集,帮助了美国的科技发展,今天中国在发展,期盼着强大的中华,当然要广开门路。要人才,所以,人才问题,毫无疑问,句号。 顺着需要人才这个思路,我在去深圳参观时,见到中广核各公司的人才在一茬茬有序地接班特别让我高兴,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写在我的深圳行那篇文里,不再啰嗦。只是我被告知,原来要在全球招聘,并且不拘国籍、主管核安全的集团副总经理的岗位已由原集团的最早在大亚湾核电站担任安全工程师,后任公司副经理的中国人担任。我为此还真松了一口气,要是外国人来管,能干得了吗? 我的一个亲戚,在德国就学工作十年有余,德国的公司派他在中国做代表,他也成了家,有了孩子,父母在国内,回国工作是个好事,没有想到他受不了中国复杂的人情关系,还是带着老婆孩子跑回了德国,也就是说,不适应。 昨天,有一位67岁的老清华大学毕业生,说起他的校友,也是他的老副组长,人很好,有才干,有高级职称,因为双调问题回到老家,凭资格担任了该地区质检部门的老总。一次,人家给送上来钱,老总一级给6万,其他人给2万,他生气了,说,给点烟,吃顿饭就凑合了,给钱我不能拿。他们那儿的书记说,你不拿大家都不好意思拿。他气不过,辞职不干,上面也批准了。这样的群体,人才怎么待? 问号:人才来了,能不能适应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给予什么条件让他们适应和发挥特长? 其次,读过居里夫人传记的读者们都知道,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有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的思维特点,有股子犟劲,耐得住寂寞,这才能出成就。今天,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在孩子们的脑瓜里灌输着获取高分考好学校找好工作挣大钱的功利窍门,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作文有抄范文、编瞎话的例子),父母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领导喜欢顺他心的人,同事之间是非多,摩擦多,中国的表扬奖项多而烂,社会变得十分浮躁,久而久之,哪有真在科学技术上创新(别出心裁)的人? 问号:中国的教育和环境怎么有利于造就人才?中国如何培养出自己的科技人才? 所以这篇文章,又是句号,又是问号。
个人分类: 未分类|6420 次阅读|7 个评论
闲话“人才过剩”
boxcar 2010-11-27 20:06
刚才看到迟菲的博文 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是否过剩?【1】,随后又看到徐明旭的博文人才真的过剩么?【2】两位博主的博文中都说出了这两大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境。其实,我在和工科的一些博士生的交流中也听到过一些类似的故事,例如有些搞最高精尖的纳米材料研究的博士虽然SCI的数量和点数都很强悍,但在找工作的时候却不大灵光。鉴于人才是否过剩这样的话题,其实相当的沉重,远非我等博主在科学网上写几篇博文慨叹一番这么轻松,我在多次发表关于人才话题的博文【3】之后,仍愿意再写一篇,说说我对所谓人才过剩的看法。。 在我看来,能用10多年时间在大学(和/或研究所)里面受完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拿到博士学位的这些学子,即使当下的成就和影响力远不能和那些功成名就的牛人大腕们相提并论,但肯定绝大多数都算得上是人才。现如今人才的数量是相当之巨大的,全国每年能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博士、数以十万计的硕士,数以百万计的学士,这绝对是科教事业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时也在给社会形成一种压力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些人虽然拿到了文凭和学位,却未必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也未必能端稳属于自己的那个饭碗。20多年前那个大学生被称作天之骄子、毕业就能分配一个铁饭碗工作的往昔早已过去,现如今虽然有少数人还能端到玉饭碗、金饭碗,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瓷饭碗甚至泥饭碗都未必人人有份。当僧多粥少的局面出现,人才们都在为个饭碗发愁的时候,人才过剩的说法自然便不胫而走。 事实上,人才过剩应该是个相对的概念,说得直白一点儿,就是有多有少而不够均衡。这种不均衡性,一方面体现在与人才过剩共生的职位稀缺,或者说无法充分保障就业。简单说就是社会没有给这些人才(具有特定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创造出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导致了萝卜多而坑少的局面。人才过剩的相对性,还体现在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的不均衡上。迟博士的博文中已经说了生物和化学这些基础学科的人才出现了过剩,其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却是有些专业的人才相当紧俏,甚至有的工作岗位可能长期虚位以待却招不到人的局面。不均衡的起因,在于自上而下的规划制订和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以及自下而上的个人选择上的某些非理性因素。对于前者,问题主要出在学科专业的招生计划制订时可能比较盲目(扩招更盲目),并没有真正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教育进步的实际需求,有时也可能出自某种错误的预判或者长期的积习。对于后者,可能源自人们在报考和找工作时喜欢盲目地跟风和因为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而被忽悠。我想有很多学生都经历过报考时的热门与就业时的冷门这样的冰火两重天的鲜明对比,由此也不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其实,有一种人才是永远不会过剩的,那就是不但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而且善于适应新环境和新工作,并能努力干好每一份工作的真正高素质的人才。遗憾的是,现如今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们,在校的学习能力可能没得说(否则未必能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考试),但很多人在适应环境和工作的变化方面却难免有所欠缺,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如果再不够认真(敬业)而惯于挑三拣四,则难免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自我定位和职位),结果不幸成为过剩的人才。年轻的毕业生们,应该要善于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能够不断地根据需要去学习新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应该把每一份拿到手的工作都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去做,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奋斗,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个永远都不会被过剩的人才。 参考: 【1】 迟菲: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是否过剩?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798 【2】 徐明旭:人才真的过剩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933 【3】 吕喆: 人才 与 人力资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9249
个人分类: 社会|11081 次阅读|17 个评论
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是否过剩?
热度 1 cutefay 2010-11-26 22:46
我本科是生物类专业,硕博时期是生物与化学化工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对这两个学科的就业情况有所了解。这两个学科一直是最不好就业的学科之二,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是如此。生物类的尤其更难。 我认识的很多生物专业的人,有一部分一直读到博士(在国内或者国外),最后继续搞科研了,然而没有读硕或者读博的人,大部分都转行了,因为凭着生物类或者化学类的本科或者硕士学历,很难找到工作。可能有些人会说,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陶氏、杜邦、GE、壳牌等大企业不是都会招生物和化学类的应届生吗?其实,这些企业每年也就最多平均招几十个生物或化学类的应届生,这些企业能够提供的职位一年也就几百个,而一个高校一年的生物和化学专业毕业生就有几百人,因此,这些大企业提供的职位远远不能满足应届生的需求。此外,他们大多会招化学类中的高分子专业、精细化工专业的应届生。化学类的其他专业和生物类的专业还是比较难找到工作。 我认识的一些生物和化学类的学生好一点的有改行做销售、做管理工作、做证券或基金的行业研究员、期货交易员;差一些的则做行政秘书或者进工厂成为普通工人等。似乎社会上真不需要那么多生物类和化学类人才。 这种现象说明生物类和化学类的人才过剩吗?我觉得不见得是过剩,而是高校没有培养好人才。现在很多管理咨询类职位、证券或者基金的行业研究员职位等都很需要一些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但是往往这些专业人才不懂金融或者管理的知识,因此,纯生物或化学类的应届生很难被招到这种公司,除非是个别在咨询或金融类公司做过实习的学生。 现在大学这些基础学科的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是都按照科学家的标准进行教育的,而社会上并不需要所有的本科生都成为科学家,这就害苦了一些不想成为科学家或者不能成为科学家的人。社会上更需要交叉学科的综合性人才,但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很难被高校培养出来,除非是学生自己想多学点其他学科的知识,自己想办法去学习。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1379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全国人才工作会议2003
yue 2010-11-25 20:56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20/content_1241175.htm 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吴邦国、贾庆林、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出席温家宝、曾庆红讲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 12 月 19 日至 20 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出席会议。 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曾庆红在会议结束时作总结讲话。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全面总结了我们党人才工作的实践和理论,强调要认真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胡锦涛强调,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第一,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要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第三,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形成各类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等,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纳入总体规划,认真抓好队伍建设。胡锦涛特别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广大青年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自觉地把实现个人价值的努力同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第四,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要紧紧围绕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部署,制订相应的人才资源规划,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要在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整合人才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课题。要紧紧围绕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有针对性地吸引、调配和补充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潜能。要鼓励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胸怀大志、不畏艰险,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为各项事业的骨干。 在谈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时,胡锦涛指出,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更好地组织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要注意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不断促进人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统筹兼顾地抓好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人才使用工作,在党和政府的人才工作中,对各类人才都要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在政府的奖励、职称评定中,对各类人才都要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的运用上,对各类人才都要平等开放;在立法和执法中,对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都要同等保护;在舆论宣传方面,对各类人才的创业活动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要切实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作为发现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按照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去识别和使用人才,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机遇难得,人才难得。要抓住本世纪头 20 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自己,关键在于培养和使用好人才。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需要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需要大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家,需要大批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做到:一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二要知法守法,依法行政;三要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四要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温家宝指出,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要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努力构建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社会。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和人才的工作力度,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为国服务。要改革人才工作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不论资排辈,不任人唯亲,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他说,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机制,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风气。要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干事业。对待人才,要指导他们,使他们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提高他们,使他们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水平;要正确对待他们,鼓励人才出成就,也允许人才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要严格要求他们,加强自律;要照顾他们的生活。 曾庆红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对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执政党,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强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必将产生重要的深远的指导作用。 曾庆红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把人才工作摆到战略位置、提上重要议程、作为大事来抓。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制定人才工作规划和措施,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要加快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力度,努力开创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曾庆红在讲话中还就明年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 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领导同志还有王兆国、回良玉、刘云山、周永康、贺国强、曾培炎、王刚、徐才厚、何勇、路甬祥、唐家璇、华建敏、陈至立、肖扬、贾春旺、王忠禹、刘延东、陈奎元、徐匡迪。 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四川省、北京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 5 个单位在会上发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副省级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负责同志以及组织、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军队驻京各大单位负责同志,中央管理的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 21 所高校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来源:新华网
个人分类: 活书出版社,可检索图书馆|1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02—05年全国人才建设规划纲要
yue 2010-11-25 20:56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办、国办日前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纲要全文约9000字,分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目标、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西部地区人才的开发和引进、海外和留学人才的吸引与使用、加强教育培训、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加强领导,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等11部分。 《纲要》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格局正在形成,人才环境逐步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纲要》指出,人才队伍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树立发展新理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相联系的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建立和完善符合党政机关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奖金制度。建立体现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试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制,试行股权制和期权制。 《纲要》提出,要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引导人才合理流动。20022005年,我国人才流动的基本导向是:引导人才向第三产业流动,提高第三产业人才比重;引导大城市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逐步解决大城市人才积压、浪费和中小城市人才缺乏的矛盾;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合理分布。 附: 《 2002 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全文) 为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适应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本纲要。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开发人才资源,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我国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得到改善。到2000年底,我国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6360万,其中党政干部585.7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780.1万,专业技术人员4100万,其他人员894.2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格局正在形成,人才环境逐步优化。 (二)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吸引我国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各项应对工作,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人才是关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我国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树立发展新理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2002━2005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突出贯彻以下指导方针: 1.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 2.坚持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 3.坚持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重点带动、整体推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发展。 4.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的理论和体制创新,将改革创新贯穿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 5.坚持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2002━2005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管理法规日趋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扩大人才队伍总量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05年,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8350万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400万以上。各类人才占社会总人口比例达到6.3%左右。 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趋于合理。 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使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较大提高。到2005年,在各类人才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58.8%左右,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3700人以上,从事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全时人员达到90万人年以上。各类人才人均年脱产学习时间累计达到12天以上。 三、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五)重点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体现时代要求,赋予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新的内容。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围绕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构建党政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框架。研究制定不同层次党政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 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以高级干部、各级党政干部正职和年轻干部为重点,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特别是各种新知识。有计划地选派一批骨干到国外、境外学习研修。坚持在实践中、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抓好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之间,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促进党政领导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 根据选任制干部和委任制干部的不同特点,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立开放型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疏通从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机构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渠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研究制定具体标准和程序,对特别优秀的干部予以破格提拔。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坚持后备干部制度,加强和改进后备干部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机关人才队伍。坚持考试录用制度,完善选调制度,注意选拔年轻干部、高知识层次干部以及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党政机关。坚持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制度。 加强对党政机关干部的培养,推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完善党政机关干部年度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党政机关干部退出和淘汰机制。 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快公务员立法进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加强公务员的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增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七)重点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围绕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企业家素质。研究企业家成长规律,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八)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培养一批政治上强、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研究制定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管理办法。 建设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加紧研究制定资质认证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则。参照国际惯例,探索建立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的首席执行官制度。 建设一支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员队伍。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他们参加国内外培训,选送他们到国外大公司学习、锻炼,提高他们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 从中国企业实际出发,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够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善于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九)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新机制。理顺和改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改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加速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配置。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完善企业后备人才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十)重点培养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采取切实措施,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统筹规划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聚集和培养人才。继续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探索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新途径。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鼓励创新创业,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按照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与培养自然科学人才并重的要求,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建立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管理工作体制,制定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 (十一)努力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重点培养一批急需的金融、财会、外贸、法律以及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精通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专业人才。注意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重视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 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破除项目课题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论资排辈现象。建设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以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为主,构建完整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体系,努力形成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和技术专家群体。继续发挥好老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传帮带作用。 继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落实用人单位聘任权。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的统一管理。构建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制度体系。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注意发挥科学技术群众团体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六、西部地区人才的开发和引进 (十二)稳定现有人才。树立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的观念,大力改善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工资政策的倾斜力度,逐步提高西部地区各类人才的工资水平。 培养急需人才。围绕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培养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实施西部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和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通过委托代培、联合办厂、对口帮扶等形式,培养一批西部地区特色产业人才。实施西部地区百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军工企业人才资源,充实壮大西部地区人才队伍。 开发民族人才。加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建立若干培训基地,培养较高层次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做好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工作。切实加强西藏、新疆等西部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 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地区要以各种方式积极帮助西部地区培养人才。 (十三)积极引进人才。有计划地从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西部地区任职或挂职锻炼,从高等院校选调应届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锻炼。依托重点项目和工程,为西部地区输送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做好为西藏、新疆选派干部工作。 落实税收、土地使用和矿产资源开发等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人才参与西部大开发。通过人才市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西部大开发急需的专门人才。继续选派博士服务团,组织西部专家行和留学人员西部咨询服务等活动,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海外和留学人才的吸引与使用 (十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其他方式为国服务。积极倡导留学人员长期或短期回国工作,鼓励他们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为国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工作,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提供发展空间。 按照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选拔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的具体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人员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任用。选拔德才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留学回国人员列入后备干部名单,进行重点培养。 完善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政策,研究制定薪酬、户籍、投资创业政策,尽快形成有利于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政策环境。 (十五)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制定和实施国家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专家,以及金融、法律、国际贸易和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给予优厚的薪酬、提供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措施,吸引海外高级人才。建立海外高级人才信息网络,研究制定聘用海外高级人才从事公务工作的具体办法。发展和规范引进海外高级人才中介组织。对引进的外国高级专门人才实行在华长期居留或永久居留制度。加强与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专家的联系,研究制定鼓励和吸引他们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的政策。对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工作,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法,为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提供法律保证。 八、加强教育培训 (十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快普通教育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开辟教育培训新途径,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建立覆盖全国的教育培训信息网,形成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对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形成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增强人才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终身学习需求。 (十七)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在提高各类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改革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机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以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研究提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框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 (十八)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好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根据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建立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体系。改善教育培训基础设施,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努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推进联合办学,利用好国外培训资源。 制定科学、规范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发展质量评估和监督的社会中介机构。切实加强对学历、学位和各种培训证书的管理。 九、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十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制度。建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相联系的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归并简化现行工资结构,适当拉开不同职务的工资差距。研究建立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党政机关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奖金制度。 建立体现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类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改进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试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制,试行股权制和期权制。 (二十)完善奖励制度。建立人才的国家级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实行重奖。设立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成就奖、西部大开发杰出人才奖。继续鼓励并规范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专门奖励项目。 (二十一)完善福利制度。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福利项目和待遇要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货币化。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 十、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二十二)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人才结构。国家建立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发布人才需求预测白皮书。 2002━2005年,我国人才流动的基本导向是:引导人才向第三产业流动,提高第三产业人才比重;引导大城市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逐步解决大城市人才积压、浪费和中小城市人才缺乏的矛盾;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合理分布。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人才的流动,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改变企业人才和技术力量薄弱状况;鼓励科研院所人才向本行业内人才相对匮乏的单位流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鼓励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对以各种形式到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二十三)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性人才市场,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枢纽和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形成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 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展人事代理和人才中介机构,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市场主体到位,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才市场供求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管理。健全人才市场监管机构,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准入制度,规范涉及人才出入境的中介活动,促进政府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 (二十四)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十一、加强领导,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十五)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列入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贯彻本纲要、实施人才战略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依据本纲要,制定本地区、本行业人才规划。中央成立人才工作协调机构,统一指导全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与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人才工作的创新。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本纲要,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二十六)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投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把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鼓励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完)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军委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纲要》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做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各项应对工作,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深刻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按照《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02年5月7日 新华社 2002 年 6 月 12 日
个人分类: 活书出版社,可检索图书馆|1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共中央、国务院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
yue 2010-11-25 20:5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2003 年 12 月 31 日 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我国人才工作正处于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使人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 .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指针。按照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要用发展来检验。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人才结构调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3 .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研究制定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改革教育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    4 .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统筹城乡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国家发展和战略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批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作用。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继续做好选派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在职自学,完善带薪学习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提高教育培训成效。   三、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    6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体明确、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改进考核方法。建立健全考核工作责任制。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开发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测评技术。改进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评价工作,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突出对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研究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发展和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国际互认。    7 .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办法。加大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快车道。逐步推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和完善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对经理人推行聘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取向,拓宽选人视野,吸引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到企业任职。大力扶持能够整合生产要素、利用社会资源和聚集各类人才积极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要求,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8 .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遵循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针对人才资源的特殊性,按照人才的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实现人才自身价值与满足社会需求相结合,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9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发展人事代理业务,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推广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地区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流动,鼓励人才安心基层工作。制定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人才流动中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五、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    10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   结合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适当拉开不同职务和职级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强职级的激励功能。建立公务员工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与企业相当人员平均工资大体持平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中央政府统一调控下分级管理的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对国家机关特殊专门人才,实行特殊的工资、津贴政策。   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指导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加大对基础教育、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要公益研究等事业单位的分配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的管理办法。   结合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将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不断改善收入结构,逐步建立与市场价格接轨、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探索产权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    11 .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建立国家功勋奖励制度,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才奖项。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    12 .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为推进人才工作深入发展提供保障。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需要,采用多种形式,逐步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完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加快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   六、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3 .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化要求的培养规划,针对不同特点,实行分类培养。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   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强化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纪律、宗旨观念等根本问题。大力提高中高级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培养企业家职业精神,提高企业家职业化水平。建立完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和保护企业家勇于竞争和持续创业的热情。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家的成长和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依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研究机制,进一步破除科学研究中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坚持双百方针,形成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氛围。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大力营造激发创新活力的工作环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科学道德水平,激励各领域专家奋力攻关,勇攀事业高峰。重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意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以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   中央和省部两级要着眼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省部级和地厅级后备干部队伍。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库,直接联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各类高级专家。设立和调整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在工作上、生活上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保障,激发他们的贡献热情和创造潜能,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14 .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继续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鼓励留学人员以不同方式为祖国服务。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制定和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建立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留学人才信息系统和留学人才库,完善留学人才的评价认定制度,提高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对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国资助力度,切实解决留学回国人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制定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政策,大力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健全留学人才为国服务的政策措施,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制定和实施国家引进海外人才规划,建立海外人才评价和准入制度。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紧缺人才。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抓紧制定投资移民法、技术移民法和海外高级人才聘用管理办法。研究制定聘用海外高级人才从事公务工作的办法。对引进的海外高级人才实行在华长期居留或永久居留制度。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人华侨专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建立和完善国际人才市场,发展和规范引进海外人才中介组织,保护应聘海外人才和聘用单位的合法权益。    15 .加强和改进国家重要人才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国家重要人才。通过立法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有效防止重要人才流失。制定政策法规,提高重要人才待遇,保障重要人才权益,规范重要人才流动。建立国家重要人才的信息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16 .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人才工作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宏观调控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的需求,有效盘活人才存量,大幅度提高人才增量,不断提升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抓紧培养各类紧缺人才。重视培养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和党外人才。注意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积极做好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的人才工作。不断扩大人才工作覆盖面,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    17 .进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建设,人才是关键。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制定灵活的用人政策,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重视开发少数民族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大力发展西部教育事业,强化职业教育,加大培养和培训工作力度,壮大人才队伍。逐步提高西部地区各类人才的收入水平,制定鼓励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特别是长期工作的优惠政策。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积极构建吸引各类人才到西部建功立业的事业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支持大中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到西部地区基层提供服务,把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的支持,完善中央国家机关、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和民族地区干部交流机制,加大县处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以及其他地区的工作。加强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8 .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汇集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各类人才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范围,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人才思想观念和人才创业机制。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等人才政策上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积极提供服务。    19 .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培训,组织技术革新和攻关,改进技能传授方式,促进岗位成才。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根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加强人才和智力扶贫。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服务体系。    20 .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是实现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类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青年人才把个人成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在艰苦复杂的环境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在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实施中要把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来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切实使用好这一宝贵资源。   八、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21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根据党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于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广纳群贤。   做好人才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养,努力使广大党员成为学习的模范、劳动的模范、创新的模范、贡献的模范,在成才的道路上发挥带头作用。要注重从各类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党的各级干部,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各级组织中来。    22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各级党委要按照管好用活的要求,搞好统筹规划,制定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分类指导,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工作理论、体制和方法,使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注重整合力量,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合力;积极提供服务,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保障,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以感情和人格的力量,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行依法管理,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增强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全社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3 .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完善法制,优化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人才工作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西部人才开发、公派留学生等工作。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加大人才工作立法力度,围绕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基本环节,建立健全中国特色人才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舆论宣传,为人人竞相成才和充分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进事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心人才工作,研究人才工作,宣传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个人分类: 我的阅读|1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关系,以人为本的定义
yue 2010-11-25 20:44
摘要: 科学发展要以人才为本,人才工作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指对人的尊重,把人作为价值标准,尊重人的权利和需要,实现人的发展。尊重人的权利,就是在程序中贯彻民主原则。尊重人的需要,就是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实现机会公平和程序正义。促进人的发展,要增加体制的开放性,让人们在自由竞争中成材,在自由流动中提高自身价值。当代应当提倡个性解放,支持人们发展兴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关键词:人才 以人为本 人的发展 公平正义 一、小康大业,人才为本。 在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问题促使人们重新发现人的价值,更加重视人才的作用。市场经济是全球竞争的经济,都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知识经济是创新的经济,创新更是依赖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赖人才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社会的发展看,一方面我们成就非凡,我们的社会处于伟大的机遇期,另一方面困难也在发展,我们的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这个时代是千头万绪风云际会的时代,是人才的大舞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和人才强国战略成了必然选择。 人才工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一历史时期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转变,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世界也进一步影响中国。一方面我们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发展了民主法治,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同时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统筹社会各阶层和统筹国内外事务的难度在加大,时代更加要求广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更加需要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03 年 12 月召开了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小康大业,人才为本。 要做到人才为本,必须以人为本。首先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工作本来就是做人的工作,更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 2003 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概括了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他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强调,人才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从而把以人为本作为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的首要内容。 总起来说,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而人才工作,以人为本。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它在人才工作中什么意义呢? 二、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涵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论述了以人为本的含义和要求。《决定》认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这一论述,以人为本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尊重人民的权利,二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三是实现人的发展。 1 、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的权利。 温家宝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人民的政治权利就是人民的民主权利。民主的实质恰恰是尊重人民的权利,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我国当前政治的新趋势是: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所以新的时代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民的权利,特别是民主权利。 2 、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要满足人的需要,这样才能实现人民的利益,让人民高兴,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让人才辈出。温家宝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重视人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如果不是为了人的需要,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做。 根据学术界的观点,人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依赖。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反过来说,凡是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都是人的需要。 3 、以人为本就是关注人的发展。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共产党宣言》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 恩格斯在晚年说,要恰当地表达马克思的思想,除了这句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认为,共产主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有学者据以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或根本命题,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把人作为价值标准,尊重人的权利和需要,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的,根据人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实现社会发展。 三、人才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说,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 那么人才工作的规律是什么呢?胡锦涛说,做好人才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思想上要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落实在制度上,就是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的相应的社会环境。 本文根据这一思想,并且根据以人为本的含义,认为要把人才为本和以人为本结合起来,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1 、尊重人的权利,在人才工作中加强民主。 尊重人的权利,关键是人民的政治权利,即民主权利。江泽民同志说,要按照民主、公开、竞争的原则,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因此民主完全是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工作中实行民主,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强党执政能力的要求。胡锦涛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也是加强党执政能力的要求,从而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总体目标。 民主体现为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前提是公开透明。江泽民说,坚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 p.173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这些思想和政策在实践中越来越丰富。中共江苏省委在 2004 年决定由省委全体委员投票表决由省委任命的干部,由此决定了苏州市的领导干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人才工作中发扬民主,必然给人民带来实在的利益,最终促进党的事业。相反如果忽视民主,必然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损害党的事业。民主要合法有序,不是群众运动。民主给人们增加实现价值的机会,增加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表意见的场合,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有利于用和平与规范的方式进行权力交接,让人才脱颖而出。 2003 年山西省公开选拔 20 名副厅级干部,从学历层次看,本科以上的达 100% ,其中博士 1 名,硕士 6 名;从考察结果看,民主测评的优秀、称职率都在 94% 以上。 说明民主是选贤与能的有利渠道。 相反,如果忽视民主,必然带来消极后果。首先,它会扭曲人性。从人的心理规律来看,一个人掌握绝对的用人权,必然用自己了解的人,而所谓自己了解的人,必然是自己熟悉和亲近的人。这就使得用人的圈子比较狭窄,而且人心会忐忑不安,为了亲近领导,人们会想方设法取得领导的好感,这就容易诱发溜须拍马,出现亲小人,远君子。其次,它减弱人民的力量。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和集中之间必须平衡,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单纯依靠上级监督,必然使权力失控。上级的监督有便利的地方,也有不便利的地方。山高皇帝远,上级和下级往往不在相同的工作场所,甚至距离很远。从工作便利的角度看,也需要加强民主。过去腐败现象一度蔓延,北京的陈希同生活腐化,上海的陈良宇飞扬跋扈,安徽阜阳的肖作新敛财数千万,沈阳在慕马时期硕鼠成群,说明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不能很好实现德才兼备的目的。进才渠道不畅,首先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最终必然损害党的利益即党的事业。在人才工作中,必须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民的权利,在程序中贯彻民主原则,才能更好地选贤与能。 2 、关怀人的需要,在人才工作中维护公平正义 温家宝说,坚持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说到底就是公平正义。胡锦涛同志说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8 年温家宝在两会答记者问时说,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只有公平正义,人们才心情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人才的成长需要公平。公平就是权利上的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只要是人才,得到机会就能脱颖而出。有些干部压抑人才,方法就是不给下属机会,为了保住位子,硬是不开展工作,这样就显示不出他的弱点,也显示不出别人的能力。偶然上级布置了工作,他就被迫动员下属,有真才实学的下属马上有了表现的机会,他就开始感到岌岌可危。人才最需要机遇,应该从制度上保证所有人有一定的展示和工作的机会。没有机会,必然造成对人的压抑。有位公务员很有才干,在校时组织社团,毕业后到省级国家机关工作,但是单位死气沉沉,无所事事,他始终表现不出来。有一年单位工作多起来,有一次他向领导汇报工作,领导问你是科班出身吧!他说是。领导说,就是水平高!但是此前他已经晃荡十多年,一开始经商,后来也办工厂、开饭店、考律师,去年忽然到王府井书店买关于房地产的书籍,看来他又掉队了。这位公务员走了多么长的弯路,虚度了无数的青春岁月,真是人生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损失。因此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想方设法为人们提供舞台,让他们有展示才华。这不但是个人的福气,也是党和人民的福气。 人才的成长需要程序正义。程序正义就是不作弊,办事诚实无欺,没有行贿受贿,没有拉帮结派,大家都遵纪守法。正义的实质是不损害人民的合法权益。它给人们正确的行为导向,给人们健康的心理塑造。大环境好了,人们才会把精力都用在提高素质,而不是时刻想着钻营,心理会更积极善良。有位公务员,能力很突出,经历也很顺利,但他为了保住地位和更好的前程,充满了危机感。他的爱人说,他把工资都请客送礼了,一分钱也拿不回来,一家子的开销就靠我一个人的工资。在不公平的环境里,必然助长请客送礼的问题。所谓请客送礼实际就是剥削。这首先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最终也损害党的事业。 3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增加体制的开放性。 人才的成长实质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保证人的自由发展,要增加体制的开放性。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对内开放,也即解放人民的创造力。开放的好处有二:一是开放意味着竞争,二是开放意味着价值。竞争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也是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的成长有自主性,不仅要靠组织培养,也要靠自己打拼。当代人才学和人力资源理论主张:赛马不相马,就是说人才通过竞争而涌现出来,而不是单纯靠领导主观判断。 2005 年中共山西省委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保先整改的重要内容,决定今后每年新提拔的副厅级领导干部中公开选拔的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开放的第二个好处是增加人的价值。一个人在这个地方可能价值不大,在另外一个地方可能价值更大,因此开放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人移活,树移死,就是这个道理。 人才的成长,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鼓励个性解放,推进人的自由发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过去我们高度强调集体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新的时代应该有所调整。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竞争和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说,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经济方面我们需要创新人才,政治方面同样需要这样的人才。江泽民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 要鼓励创新,就要鼓励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创新活动也是内在人格的反映。 要鼓励创新还要支持人们发展个人的兴趣。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说,选择人生的道路,首先要根据你的激情,不要根据你的算计。( First, follow your passion, don t follow your calculation. )过去我国经济困难,必须在人才工作上实行实用主义,即按照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统一分配人才。但是现在我们的经济条件好了,应该同时支持人们按照个人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专长,这样更能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最终有利于国家利益,有利于党的事业。 结语 我们这个时代是发现人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都是人的创造。以人为本的思想将越来越深入。我们这个时代更是发现人才的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制度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是创新的经济,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民主法治的环境里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赢得民心,关键是得到人才。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重新理解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只要我们尊重和维护人的权利,理解和实现人的需要,才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人人成材,实现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2003 年 12 月 31 日) . 孙承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20/content_1241175.htm 王伟光:科学发展观干部读本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 p.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p.5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p.29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p.7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p.239 俞可平,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 北京日报, 2004 年 5 月 24 日 .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08.p.116 雷丽华:省委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领导组负责人答记者问 .http://www.sxgov.cn/xwjj/200977.shtml2005-7-26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p.192 193 Relation between Human Resource and Humanism Abstrac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human resource which is based on Humanism as to respect mans value, right and needs, and mans development. To respect mans right is to implement democracy in procedures. To respect mans needs is to guard man s legal interests comprising equal chance and fair play. For man s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be opening up for system. So talents are formed through competition , and man is perfected through personality liberation and going for interest. Key words: Talent; Humanism; Human developing; Equal; Fair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3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0-11-23 00:58
人才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我最终认定,人才可以划分为两种最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学习型人才,一种是思维型人才。 为什么有这种划分,其实我觉得这里面很复杂,归根结底是和神经系统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型人才就其本质来说是输入神经元发达的人,但是他们的运动神经元,即输出神经元并不发达,他们的输入神经元上的树突和轴突远远比输出神经元上的树突和轴突发达。而思维型人才就其本质来说是输出神经元发达的人他们的运动神经元,即输出神经元非常发达,但是往往感觉神经很不发达。 学习型人才其实质是保守型人才,他们的发展前景是维持现状;而思维型人才其实质是创造性人才,他们的发展前景是破坏现状,创造新世界。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的最大缺点不是别的,就是大量扼杀思维型人才,而学习型人才数量过于庞大,这是我们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这种状况的出现的原因来自于人才自身的特点,学习型人才感觉神经敏感而且发达,而且善于把自己的学习内容回馈到感觉神经,短期记忆能力超强,但是运动神经系统不发达,只喜欢学习不喜欢思考。而思考型人才热爱运动,热爱思考,常常因为不自觉的思考注意力不集中于外界事物,感觉神经不敏感,甚至退化。由于经常性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于其它事物不敢兴趣,不在意,所以偏科现象非常严重,有一两门课程非常好,但是他本人不敢兴趣的科目非常差,而且思考型人才的这种不感兴趣就学不好的特点导致他们很不善于考试,应试能力极差。 钱学森大师去年故去了,著名的钱学森质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极大反响,人们都在思考。其实就根本原因来说是中国的国考把 90% 的思考型人才去除了。这是我们国家创新型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悲哀。 假如学习型人才我们记为 A 型人才, 思考型人才我们记为 B 型人才,那么根据统计原理,中间型人才就是 AB 型人才。如果更加详细的划分,那么人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AAA 型、 AAAB 型、 AABB 型、 ABBB 型、和 BBBB 型五种,我们的国考基本上把 99% 以上的 BBBB 型去除了,把 50% 的 ABBB 型人才弄到了二流院校,而把 AAAA 型、 AAAB 型人才招收进了重点大学。这样,我们在科研上面的危机一直存在就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国考把绝大多数思考性人才扫地出门了。 这是有实际的事实为依据的,以 1977-2008 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为例, 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 21 世纪人才报等联合编制完成《 1999-2007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报告对 1977-2008 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总共调查到的高考状元有 1120 多人,报告显示,恢复高考 32 年来,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全国高考理科状元中, 1977-1998 年,男状元占绝对优势,女状元不到 1/3 ; 1999-2008 年,男状元还处于领先优势,约占 63.48% ,可以说,男性仅坚守着理科状元的阵地。全国高考文科状元中, 1977-1998 年,男状元仍占优势,约占 53% ,女状元约占 47% ,女状元勉强与男状元平分天下。而 1999-2008 年,女状元已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约占 66.24% ,可见大学扩招后的十年来,全国高考文科状元已是女性的天下;北大和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经济管理专业成状元最爱;早期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在课题组以往调查的我国各类杰出人才(两院院士、杰出社会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中,男性仍占据绝对的优势,女性的比例均不到 5% ,甚至更低。由此可见,高考状元中至少有 90% 是学习型人才,而不是思维型人才,这和实践中女性善于感官而不善于运动的结果是一致的。 但是笔者在 23 年前读过的一本书《若贝尔奖金获得者传( 1901 1920 )》中的科学家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使得我 20 多年来一直不能忘怀。这里面记载的 70 多位科学家和 20 多位文学家多数是 AABB 型、 ABBB 型和 BBBB 型人才,少数是 AAAB 型, AAAA 型基本没有。比如大师级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但是他们都是典型的 BBBB 型人才,爱因斯坦上过两次大学都不是名牌,而圣地亚哥 . 拉蒙 . 依 . 卡哈( Santiago.Ramon.Y.Cajal )也是典型的 BBBB 型人才;范德瓦耳斯( Johanness.D.Vanderwaals )、威廉 . 维恩( Wilhelm.wien )、威廉 . 奥斯特瓦尔德( F.Wilhelm.Ostwald )、维克多 . 格林尼亚( Victor.Griglia )是 ABBB 型人才;而亨德里克 . 安 . 洛伦兹( Hendrik.A.Lorents ),玛丽 . 居里( MaricCurie )、尼尔斯 . 达伦( Nils.G.Dalen )、马克斯 . 冯 . 劳厄( Max.F.VonLaue )、欧内斯特 . 卢瑟福( Ernest.Rutherford )是 AABB 型人才,约瑟夫 . 约翰 . 汤姆森( Joseph.John.Thpmson )、加布里埃尔 . 李普曼( Gabriel.Lippmann )、奥托 . 瓦拉赫( Otto.Wallach )、保尔 . 萨巴蒂埃( Paul.Sabatier )是 AAAB 型人才。以上列举的伟人都是比较典型的示例,其它科学家和中以思考型人才居多。 当然,在研究中我也发现,思考型人才在政治、思想、科学理论、文学、物理、化学、管理、经济、社会等领域居多,而在生物、医学、技术、植物和动物等领域,以学习型人才居多,这种区别恰恰是这些学科的特点自身决定的,但是伟大的人基本没有 AAAA 型人才。而中国大学中纯粹的 AAAA 型人才太多。 在我的大学同学中,学习型人才是多数,这些人才到目前为止有成就的很少。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是他们考研究生很容易,但是研究生完了去搞什么研究却很迷茫,不知道干什么。我自以为我是 ABBB 型人才类型(如果能够上一个人才的话),我学习在小学似乎不错,但是到了中学和强者比较一直是上游的末位,学习中数学、地理基本不费力就能考高分,而物理、化学、政治尽管学习很好,但是从来没有得过高分(尤其是政治,我自己觉得我是天才,但是常常是中间水平的试卷),出现学习的自我感觉和考分脱节现象,而英语和生物最差,一直没有感觉(一直到了现在)。和我的大学同学比较,我是典型的思考型人才,我的思考范围广,毕业 16 年一直在思考,其中不乏独创性见解。而我的几个博士同学却一直表现平平,既没有思考的动力,也没有思考的方向,也没有很好的论文出世,但是他们每次考试总是高分。在中国的科技界不乏我的同学这样的人才(当然也有几个表现杰出)。 把人才划分为 学习型人才和思维型人才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神经学基础。人们知道神经系统分为感觉神经(输入神经),联络神经元(中枢神经)和运动神经(输出神经)三部分,人们通常把感觉神经传入的信息经过联络神经元处理和传递以后,向运动神经元发出动作命令,完成一个完整反射弧。而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下丘脑是植物神经换元接替站,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神经冲动通过在丘脑换元才把神经冲动传入大脑。这说明思考和感觉是两类不同的神经元完成的,而两个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决定于 轴突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一个神经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一个神经元只有一条,每个树突上大约有 1000 个 突触 。 轴突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兴奋 ,但是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的基本方式是形成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膜内侧有大量线粒体和囊泡,不同类型突触所含囊泡的形态、大小及递质均不同。突触后膜上有递质作用的受体。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化学性突触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化学性突触传递 是神经系统内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一种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的突触性传递 , 外周神经 和 中枢神经 化学递质 并不相同。 外周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或肽类 。 中枢神经递质 包括以下四类( 1 ) 乙酰胆碱 , 存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等部位。( 2 ) 单胺类 :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5- 羟色胺、肾上腺素。例如,多巴胺主要存在于黑质 - 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等部位。 5- 羟色胺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脑干中缝核。( 3 ) 氨基酸类 :谷氨酸、天冬氨酸为兴奋性递质, - 氨基丁酸、甘氨酸为抑制性递质。( 4 ) 神经肽: 包括阿片肽、脑 - 肠肽等。 人类思维的多样性来自于神经脑区的多样性,神经元的多样性,神经树突的多样性和 突触传递介质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因此人类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人才,但是任何人才都可以基本以学习型(记忆型)和思维型(运动型)为基本分类依据。而运动型人的思维神经中枢更加发达,因为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 的频率受传入 神经元 、中枢 神经元 、传出 神经元 自身状态三方面综合影响 ,而感觉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 的频率 仅仅 受传入、中枢 两方面 影响 。而 中枢 神经元我个人以为还可以划分为记忆分析神经元和命令分析神经元,两者可能只是偏重点不同,但是结果是不相同的。由于学习型人才经常动用的是 传入 神经元和 中枢 神经元,而很少用 传出 神经元,所以有理由相信他们也很少使用命令分析神经元,而较多地使用记忆分析神经元。有理由相信记忆分析神经元只是复杂的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它是命令分析神经元活动的一个前部环节,所以学习型人才动用的大脑神经要比运动型人才动用的大脑神经少,所以往往运动型人才往往就是思维型人才。而思维型人才往往其 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高 ( 神经元轴突始段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所以而且往往表现为神经系统的无原因好动性 。 但是这和纯粹的运动型运动员还是有区别的,肌肉神经的信号传递可能是以电脉冲的形式传导,而思维的传导介质是化学物质。(以上分析可能有误,敬请指正) 基于以上神经生理学分析,我个人认为人才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学习型人才和思维型人才。思维型人才要求中枢神经有更大的活跃性,即神经的兴奋程度远远高于学习型人才,而学习型人才的神经在不恰当的活跃的时候立即就会产生神经抑制剂来抑制其兴奋性,由于神经抑制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大量存在,所以学习型人才要变为思维型人才必须克服这类物质的产生,为了克服这种物质,有些学习型人才白了头发,自己搞乱了生物钟、消化系统等植物性神经,变成了神经衰弱症状等。许多不利于健康的现象都发生了。 而有些思维型人才为了应付考试,也往往拼命地学习,拼命地改变自己,拼命地抹杀自己的天赋,最后也成为神经衰弱症状,记忆力严重下降等。这些都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悲哀,也是我们用人机制的悲哀。 思维型人才的基本特点是:兴趣广泛,有志趣;神经兴奋;特长明显;要么身体好爱运动,要么体弱多病不爱运动但是贪玩;热爱书籍,自学能力强。 除过以上的人才分类方法以外,我按照 31 对 脊柱神经的部位和作用,把人才分为肺型人、心型人、脾型人、肝型人和肾型人五种基本类型,这种划分方法是和中国道教和中医传统相一致的,但是我认为同样很科学,此处不再分析。
个人分类: 教育与思维|14175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才成长的十条黄金戒律
qpzeng 2010-11-19 13:24
人的成长是一个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教育、培养和训练才能成才!人才的成长取决于内在的主观努力与外在的客观制约。古今中外,英才辈出,他们无不具备一个共性,那就是:天赋加勤奋,聪明加汗水!爱迪生认为:“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牛顿也说:“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先哲圣贤留下了人才成长的金玉良言,我从中悟出以下十条黄金戒律,供各位参考。若有失偏颇,诚望不吝指教! 一、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做人要以德为先!学生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老师要讲究师德、师风!同样,做科学研究也应秉持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不懈追求真理,永远保持热情。生活不必讲究奢华,治学则应精益求精;论待遇不必跟人攀比,做研究务求超越前人! 二、 名师出高徒 。中国有句老话:“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说明年轻人的成长受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老者耳提面命、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果有可能,无名鼠辈们应争取拜名师为徒,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摘取胜利的果实!然而,“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使拜在名师门下,若不思进取,也不乏碌碌无为之辈! 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求学阶段,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求教,争取学到真正的本领。在向科学高峰攀登时,学有所成的年轻人要打破各种陈规戒律,勇于向权威挑战,这样才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也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四、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于教条,不要轻信,对于权威,不能盲从。在科学上,怀疑精神尤为可贵!只有开动脑筋,甩掉包袱,才能取得创新和突破。如果跳不出传统观念的桎梏,将无法在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五、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 。在研究中,应随时把握机遇,注意观察,不要忽略细节,同时也要勤思考,多对比,做一个“时刻准备着”的人。当研究遭遇瓶颈无法突破时,既不要放弃,也不能莽撞,必要时可以停一停。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处理,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从而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六、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也许你在某个方面不太行,但可能在其他方面很行。做学问,不仅导师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善加利用,学生们也要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是脑子好使还是动手能力强?擅长做理论研究还是适合做实验?不可否认,只有自己最拿手的活,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七、 好奇不能少,兴趣不可无 。对科学的好奇心,是引导自己向未知世界探索的驱动力,而对研究课题的兴趣,则是让自己保持旺盛创造力并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那种半夜冒出灵感也忍不住要去实验室验证的项目才是自己最愿意做的研究。如果一想到自己的课题就头痛,那是不可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结果的,最好是尽早放弃。 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不论你做什么,只要你认真选择过,而且肯用心、肯“给力”,就没有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相反,“这山看到那山高”,好高骛远,浅尝辄止,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九、 胜不骄,败不馁。 对待成功,要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胜利;面对挫折,不因物忧,不以己悲,真正达到“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面对别人的成功,不要妒忌,也不能“挖墙脚”,而应更加努力,实现超越! 十、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谈兵、信口开河、光说不练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忌。任何一个科研课题的立项,都必须建立在广泛查阅及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同样,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任何科学假说,都必须经过现场试验的验证。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733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人才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
dygnuist 2010-11-13 16:28
时间:2010年11月10日 09时09分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字号: 『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等学校作为人才高地和集散地,担负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大使命。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始终不渝地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大力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对于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办人民满意大学的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主体和力量是人,是高水平师资队伍。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和高水平两个方向快速推进,进入了一个比观念、比实力、比后劲、比人才、比质量的全面竞争时期。高校的发展已经逐渐由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改善结构、提升质量、增进效益转变。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是高校遵循教育规律办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战略选择。   国以才立,校以才兴。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优势和特色学科,归根结底源于高水平师资队伍。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谁拥有顶尖人才,谁就能占领科学高地,引领学术潮流,获得竞争优势;谁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谁就有学科品牌、学术影响力和办学声誉。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教师队伍水平,中西部高校与国内先进高校的差距最主要的也是表现在大师与学科带头人的不足、高水平管理人才的不足。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人类发展的核心资源,已成为竞争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理当下大气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当然,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实际,尊重师资队伍建设规律,既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又要把握当下科学谋划师资队伍建设。必须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领军式人才;必须努力留住一批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必须大力吸引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为本。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既是发展人才的必要环节,又是人才发展的具体表现。推动高校科学发展,既指事业发展,也指人的发展,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人才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高校而言,就是以教职员工和学生为本,就是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人才的全部效益在于使用,在于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只有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过程中,既充分遵循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才能让各类人才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优势得到充分发展,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只有解放各类人才、发展各类人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才能真正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只有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价值,才是最富成效的以人为本。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必然要求我们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为分布在各个岗位上的师生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理想提供广阔的空间,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才会有强大的动力。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必然要求我们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优先保障人力和财力投入,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全体师生感受到温暖,享受到权益。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必然要求我们始终着眼于完善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着眼于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实现各类人才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    培养和造就青年人才,是高校永葆生机和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在人才工作中就是要统筹规划、长远谋划,在年龄上体现老、中、青人才的优化配置,其中特别要注重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从现实层面看,高校青年人才坚守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一线,他们是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人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重要方面。从长远看,青年人才是高校人才队伍的源头,是高校事业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青年人才的优点是精力充沛、可塑性强、适应能力强、敢想、敢干、敢闯,但也存在容易冲动、经验缺乏和水平有待提高等不足。因此,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既要把高校青年人才引导到办学育人的事业当中来,发挥他们的成长优势,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又要努力克服青年人才成长的弊端,促进青年人才又好又快成长,使高校师资队伍和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   当前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束缚青年人才成长的因素还很多。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必须下大力气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营造鼓励成才、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发挥老、中人才的带动作用,在实践中发现青年人才、培育青年人才、锻炼青年人才、使用青年人才、成就青年人才。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年人才的渴求日益凸显,对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培育人才的体制机制,善于发现青年人才,着力培养青年人才,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这样才能使高校的事业后继有人、更加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执笔:龚民)
个人分类: 科学时评|2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箴言一 是金子总会发光?
热度 1 zhandlu 2010-11-10 10:46
常听到: 是金子总会闪光。 问: 发光还是闪光? 自己会发光?应该不是。 是闪光吧?! 是啊,金子会闪光 但不是所有的金子会闪光, 有的在土里, 有的只是分子...... 那 多少金子会闪光? 黄飞鸿版:全世界贮量是XX,每年挖YY,已经用了ZZ,银行存贮了UU,在闪光的百分比是:%%¥@ 金子为什么会闪光? 不要忘记,它要有太阳, 会自己跑出土来? 不会?要人去挖! 金子本来是在砂子里, 提炼后才能发大光。 对动物,金子闪光吗? 估计是,对植物呢? 闪光是个心理作用还是事实? 有时也是个大问题? 在土里,就不是金子? 不闪光的就不是金子? 在土里,那就是不闪光? ....... 那我们言归正传, 一个人才,是希望自己闪光的。 但人才,要有伯乐,伯乐不常有。 人之成才要有积累, 提炼的时间需要很长, 有耐心,有毅力,有时需要火炼。 金子自己不会出土,但人可以努力, 有了机制,大家可以努力。 默默的,是金子吗? 不为人知地工作,是人才吗? 我是个人才?是心理作用,还是事实? 再进一步,我认为, 人才不是金子, 金子是闪光的, 但人才会发光, 那么更高境界是 一个对社会创造大于索取的人就是发光!! 而且他更看重的是: 不是心理作用,与有没有太阳无关 总有太阳的,但不要是必然。 ----------------------- 我反对很多格言,箴言,因为他们很片面。 中小学生都在学,实际上造成很多成长过程的误会。 有机会大家都来好好分解一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人为本、德法结合 构建高校高层次人才自主发展空间
zhangyuxiu 2010-11-9 17:40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指导意义,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首次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时,强调了我们在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可见,能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高层次人才。 毫无疑问,对人的重视,是社会文明和成熟的标志。因此,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人才三个环节,积极探索建立选拔任用机制、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努力把各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到高等教育事业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中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又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许多人,甚至是每一个人,是全人类。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以个人为本,特别是不能理解成以我为本,如果这样理解,以人为本就会变成个人本位主义,也就是个人中心主义,或个人主义,那么,每一个人就不会关心他人和社会,就会按照自己的需要要求社会,社会就会大乱,国家就会大乱,高校内部就会大乱。 关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进行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阐述: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人民为本。 因此,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科教兴省、科教兴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还要注意个人和社会个人和集体和国家的关系;还要注意把严格的科学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统一起来;还要注意德法结合,以合理构建高校高层次人才自主发展空间。 一、采取有力措施,为高校高层次人才营造发展空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方面可以广泛开展培训工程,加大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完善高校人才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和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联合,不断地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高校各类优秀人才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 二、坚持以人为本,忧高校高层次人才所忧,解高校高层次人才所难,所谓用爱心换爱心。在这里,要想以人为本就不能忽视活生生的每个人,也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很多情况下,高校人才中许多个体利益往往在维护整体利益的空泛口号下被忽视。所谓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其结果是:以人为本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一定要重视为高校高层次人才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解决高校人才的后顾之忧。 三、要尊重高校高层次人才各种正当的心理需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事情来对待。要激励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高校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突出人的发展思想。 首先,对高校人才管理要从尊重开始。要尊重高校每一位高层次人才;尊重每一位高层次人才的正当心理需要;尊重每一位高层次人才的个性特征;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自主选择竞争上岗,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 其次,要构建适合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要重品德、业绩和能力,不唯学历和资历,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评价环境,不对高校各类高层次人才指手划脚,品头论足,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赏识、激励高层次人才,给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个宽阔的赛马场,做到高层次人才进入了高校,特长都能被发现,闪光点都能得到展示。 四、德法结合,从理性角度关注高校高层次人才、帮助高层次人才发展 . 我们党提出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同时,倡导以德治国、德法结合治理国家,这是时代的要求。从培养和管理人才的角度,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德法结合,帮助高层次人才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与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对高层次人才进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合理引导。 第一 , 要帮助高校高层次人才正确理解德与法的关系。说到依法管理人才,很多人会认为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把人管死,透不过气儿来。这种理解是有偏激性的。现代的依法管理,强调的是法制制度要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最后皈依点的,因此,人的个性在合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中会受到尊重和保护,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会受到充分的关注。同时,只有确立以德治人思想,德法结合,才能使我们对高校人才管理更趋全面和完善。 第二,要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实行目标管理。要建立建全高校高层次人才方面的各项管理目标,以发挥目标激励作用。使高层次人才人人有动力,个个有紧迫感,在高校高层次人才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发挥制度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约束功能。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给高校高层次人才以宽松环境的同时,也要善于用制度合理规范和约束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行为,以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思想境界的全面提升。 第四,要在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中充分渗透情感因素。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个人的因素和创造性、个性才能等在生产活动中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这就促使人们在各种管理中更重视人的因素,更强调用柔的方法进行管理。因此,通过激励、关心高校高层次人才,以感情联络来调动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变得更加重要。高度重视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满意感、归宿感、成就感,在注入感情、充满人情味的人性化管理下,各类高层次人才才能以在高校工作为荣,以干事业的精神和高等教育同甘共苦。 五、要创设优良环境吸引及留住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 不断改进他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使人才事业有平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方向。在海南高校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风气,给敢于创新、敢于提出真知灼见的优秀社科人才提供一个较宽松的成长空间,以利于学术精品的产生。如湖南大学对高层次人才取消一年一度的考核,采取按聘期考核,给其相对较长的科研周期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对人才管理倡导刚柔相济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给高才以空间,给中才立规矩,对院士 和名 教授免于考核,其他教师考核以院系为主,保护厚积薄发者 ,并提出让教授潜心做学问,让教授优雅做学问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六、人才引进不能采取单个引进方法,要通过优秀的科研项目来吸引人才,给人才创设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提供创业机会,达到引进一个带来一片的效应,通过项目研究推动人才自身的发展 . 总之,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将其和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法制相结合,来作为现代管理理念,适合时代要求,适合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发展和管理,有利于构建高校高层次人才自主发展空间,应当成为现代人才管理探讨的课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2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蒲慕明所长在2005年神经所年会上的讲话
yangxlcau 2010-10-30 12:05
蒲慕明所长在 2005 年神经所年会上的讲话 ( 2005 年 11 月 26 日) 大家好,今天是神经所 2005 年年会,像往常一样,我先讲几句。先谈谈神经所 2005 年的发展。总的来说我们所 2005 年进展非常好。评估一个研究所的发展首先就是看它的科研产出。我们过去这一年的产出是建所以来最好的一年。在《神经科学杂志》以上的杂志共发表了十篇论文(包括徐天乐组前几天发表在 Neuron 上的文章)。单从论文质量来看,我们可以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看研究所发展状况的另一个标准就是这个所 PI 和学生的招聘情况。是不是有很多人来申请神经所 PI 的职位,是不是很多学生希望进神经所。从这两方面来说我们的进展也不错。神经所在开始的头几年,由于成绩还没有表现出来,并没有很多海外学者有兴趣来应聘。从 2003 年开始申请人数大大上升,在这二个月,我们就要面试五位 PI 候选人。神经所的发展目标是到 2010 年动态保持 30 个研究组,我们现在是 15 个组。大家也许注意到,神经科学领域很广,为什么我们现在招聘的 PI 多数是细胞分子神经生物学领域的?这主要是因为这几年我们招聘的条件不是依据研究领域,而是依据应聘人的科研水平。国外高水平的细胞分子领域的研究人员多,所以来应聘的这个领域也多。等我们到了二十个研究组以后,就要考虑哪些研究领域我们需要加强,较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领域招聘。这是我们发展的策略,这样才能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研究所。另一个好的进展就是我们建立了一个严格的学术评审制度,每个研究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定期的评审,研究员是每四年一次,高级研究员是每六年一次。能坚持真正做到严格的学术评审的国内研究所是不多的,我们可能是做得最彻底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做下去,还要做得更好。严格的评审制度一定要有一个相应的退出机制,就是对因不愿意参加评审或者评审未通过等种种原因而离开神经所的,我们建立了很好的退出机制。比如我们允许学生、仪器设备都可以带到新的单位去,这样就建立和推动了一个良性的流动机制。按正常理解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应属于研究所,过去惯例是人走空着手走,这对他重新建立实验室继续研究工作是有很大阻碍的,对国家资源也是一个浪费,因为留下来仪器设备相当部分很可能是其他组用不上的。所以我们制定出一个公正合理的退出机制,这是我们经过很多努力才做到的,也是我们建所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成绩。在国内呆久了的人应该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最后我觉得神经所的发展很关键一点就是我们的行政支撑系统,办公室人员对提高我们所的工作效率、推动各种工作、打破国内旧的各种框框做了许多努力,这是非常难得的。没有我们行政、支撑人员我们这个所是办不好的,我们应该谢谢我们各个办公室和公用实验室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众鼓掌!)。 一流的研究所的标准 现在国内外对神经所的评价很高,随时都有许多神经科学家、访问那里?国内常常说要建立国际一流的研究所、办国际一流的大学,国际一流到底是怎样一个标准?我个人认为第一就是看科研水平 , 这个所每个实验室发表顶尖杂志文章的平均数 , 出来的文章是否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第二就是我刚刚讲的招聘情况,进我们所的 PI 是什么水平,在国外是什么单位在跟我们竞争?第三,我们有多少 PI 被他们所在领域的重要的国际会议邀请做大会报告?假如我们以这三个标准为准,我们在国际上是怎样一个地位呢?大家不是喜欢排名吗?我自己估计,只要我们能够保持每一年都能做到像今年这样,我们是可以与美国前四十名大学竞争的。假设前 20 名是一流的话我们还没达到一流,如果你认为前 40 名是一流的话,那我们可以算一流,这是非常粗的估算。 发展中的不足和期望目标 下面再说神经所发展中的缺点。第一是我们这里的科研骨干,也就是我们的组长们还比较年轻,大多数是起步不久。而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地位的组长很少。一般一流研究所和大学都有一大群资深的教授,年轻反而是少数。我们下五年、十年的目标就是我们的组长能够在国际上成为他们所在的领域的知名学者。大多数组长是这样的话,我们才可能与国外的一流研究所相提并论。要做到这点其实也不是那么难,假如一个组长和他的实验室在这个领域能连续性每年都有好的文章出来,持续五年、十年,大家就会注意到他,国际大会也会邀请他去做大会报告,这样他就成为国际知名学者。上面这个目标是可以预见的,也是做得到的。但对神经所来说比较困难的目标是有突破性的重大科学发现,能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大家不只是公认你是一流学者,而且把你看成领袖人物,能做到这样才能真正奠定我们神经所在国际上的地位。你们看 Harvard 、 Caltech 、 Berkeley 、 Stanford 这些学校都有几个这样的人物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目标我们 只能期望,没有人可以保证我们一定能够有重大突破。只有当我们多数的实验室能达到刚才讲的一流水平,产生具有突破性的重大科学发现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增加。时间久了总会有重大科学发现。要达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钻研重大问题。我举个例子,英国的 Cavendish 实验室,也就是 DNA 双螺旋发现的地方,在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世界科学的主要中心,物理学和结构生物学发展的许多重大成果都是从 Cavendish 实验室出来的。进去的年轻人一个个变成大科学家,许多成了诺贝尔奖得主。那些年轻人都是天才吗? Cavendish 实验室选人都选得那么准吗?为什么那些年轻人进去都变成一流的科学家? Cavendish 实验室那个环境到底有什么特别?我觉得不是那里的仪器设备特别好,也不是那里的 大师 特别聪明,脑筋特别灵,出的题目特别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个环境给所有进 Cavendish 实验室的年轻人一个信心。自己建立了信心,持久下去就会有重大发现。这种信心是由 Cavendish 实验室的传统风气形成的,以前进这个实验室的人都能做到,那我也一定可以做得到,所以建立了信心。还有大师对他的期盼,他对自己的期盼。信心和期盼成就了 Cavendish 实验室辉煌的历史。要有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就要做重要的问题。重要问题大家都知道,并不是只有那些大师知道,外面的人也知道,但为什么外面的人做不好?因为别人没有那样的信心和胆识去做,而在 Cavendish 实验室你就可以去做。一篇新的、写得好的综述就会告诉你哪些是重要问题,每个领域都有一大堆重要问题,尤其是神经科学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你不要挑选人家已经做得差不多的小问题,而是盯住那些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我希望神经所的老师、同学有信心做出最好的工作,有信心和胆识去做重要问题,最终会有突破性的科学发现。 研究生教育 下面我要讲一个很重要的事,今年开始我特别强调的就是我们研究生教育。一个所的成就不要只看它现在有什么成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从这个所出去将来的发展怎样,他是不是变成一个好的科学家?他出去之后是不是觉得他在神经所待了那么几年确实学到怎么做科学,能够不后悔。让他重新做一次研究生的话,他还会选择到神经所。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我们神经所教育才是真正成功了。我记得上次有个座谈会,一位老师问我 你觉得在神经所工作这几年有什么是你最遗憾的 ?我说我最遗憾的是我们神经所过去这几年有的学生走的时候是一肚子气走的,很不满意,觉得在这里很多时间是浪费掉的。这就表明我们所过去这几年没有真正办好。我希望我们能加强对研究生的关注。今年我们对于研究生转博考试、对于博士生向其论文指导委员会的进程汇报制定了更加全面、严格的要求。这也显示了神经所越来越关注、并尽力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我希望明年研究生工作能做得更好 , 学生们不仅仅感受到科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同时有回报,也能渐渐体会享受做科研的乐趣,工作能做得愉快。这也是保证我们每个实验室能够成功的基础条件。 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我在实验生物科学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年轻人一变成组长以后就不做实验了,招一大群博士后或学生,自己则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跟实验台脱离了关系。老一辈的科学家都是自己动手。我做 PI 后还自己做了 15 年的实验。只有自己动手才会有感觉,知道实验做不出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十年前我还声称假如我们实验室细胞培养或电生理记录出了问题时,让我来做,我可以解决问题。因为我曾长期在实验台上,有感觉。现在的趋势是大部分年轻的 PI 不做实验了,真正跟自然对话的就是在实验台上的学生了,这是一个缺点。补救这个缺点就是 PI 应经常接触实验台,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应该常坐在他们旁边陪他们做实验,这将有助于发现和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 学习形成假说和检测假说 刚才说了研究生第一步是学习怎样去想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找问 题,怎样形成 (formulate) 假说和检测( test )假说。通常开始时由老师给一个问题,但是你要学到怎样找好问题、找大问题。这个步骤比较困难,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其实这是一个科学家终身要学习的。我认为在生命科学领域目前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 探索性 ( exploratory )研究,搜寻未知的现象。另一种是 假说所推动的 (hypothesis-driven) 研究。在分子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些领域,假说所推动的研究占主要地位。已经有很多现象,你可以形成一个假说,去检测它,在检测过程中对自然现象有进一步了解。但是在系统和认知层面上的神经科学,很多是未知的,在形成一个有用的假说之前,需要收集更多的事实和发现新现象。探索性研究重视观察自然现象,要以尖锐的洞察力观察自然现象 (observation with a keen eye) ,观察时要专注、要想像,对这种情况下你看到的现象是不是有意思,要做恰当的判断,这种探索性研究很可能是未来神经科学发展有所突破的关键。我们神经所现在大部分的工作是假说所推动的研究。今天我化一点时间谈怎样形成假说、以及怎样检测你的假说。简单地说,别人发现那个现象,你看到这个现象,你把两种现象联成一个因果关系,形成一个有意思的假说。人家没有联想到你联想到了,这就是你的假说。下一步是去检测你的假说。首先,我想指出怎样才是好的假说。一个合理的假说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有意思的假说。我认为一个好的假说应该有以下三个特性:首先,一个好的假说所引导出的因果关系是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 surprising, novel 令人惊奇的 、 新颖的 假说)。第二、一个好的假说所引导的推断是可以立即用实验去检测的。第三,一个好的假说是可以立即引导出其他有意思的假说。通常一个假说就是要给一个有因果关系的联系。检测你的假说,其实就是为这个因果关系寻找证据。怎样检测因果关系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 (common sense) 。我举个例,你发现在你的系统里 AC ,在已知的另外一个系统里 BC ,你把它连到一起提出一个假说:就 是 AC 必须通过 B ,也就是 ABC 。要检测这个因果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掉 B ,看看 A 有没有办法产生 C 。假如没有 B , A 照样可以产生 C ,那你的假说就被推翻了,就没有继续下一步的必要了。反过来说,假如没有 B , A 就不能产生 C ,那么你的假说没有被推翻。假如没有 B 的话, A 就不能到 C , B 就是 AC 的必要条件。当然你还有其他要检测的 , 在你这个系统里你是否可以看到 AB ?可否看到 BC ?假如你的实验能得到 AB, 你同时也发现并不需要有 A , B 的出现就可以得到 C ,这就可以说 B 是 AC 的充分条件。 B 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那么 ABC 的因果关系在你的系统里就暂时可以成立了。事实上大部分科研就是研究因果关系,如果你都检测清楚了,最后结果是你的假说在你的系统里可以暂时成立了 , 你就是已经解决了一个问题。当然还有很多细节,你拿走 B 时的处理是不是特异性的?是不是在拿走 B 时,其他的东西也被打坏了?例如你用药剂阻断 B ,这个药剂是不是有充分的特异性,其他条件有没有变?还有很多药理实验没有 100% 的效果,你怎么对待这样的结果?我们常见的就是 B 被阻断之后, A 造成 C 的数量大大减少,一般就会认为这个假设是成立的。但为什么 C 没有完全消失?是不是因为 B 阻断没有做到彻底?还是 A 还有不同的途径可以到达 C ,也就是说 ADC 。假如是后面所说的那种情况,你的假说就失去了强度,所以你一定要回来找原因,到底为什么阻断 B 只是部分有效果?是不是有更好的假说。如果用许多方法阻断 B ,你一直只能得到部分阻断,也许你就应该寻找 D ,从 AC 的作用中 D 可能比 B 更重要。这样你就要放弃原来的假说,即便你原来的假说非常新颖、非常吸引人。你是坚持还是放弃你原有的假说变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我们假定的因果关系是 ABC , B 是介导 A 到 C ,但是真正的因果关系可能是 ADC , B 可能只是影响 D ,是 D 存在的必要条件。假如 B 拿掉, A 到 C 可能会受影响,但并不马上表示 B 就是因果关系中的一环。即使 BC ( B 导致 C 是充分的 ) ,因果关系可能仍然是 ADC 。要真正的令人信服,你必须证明你的系统在实际生理条件下 A 能产生适当量的 B ,而产生的 B 的量足以产生 C 。这时候定量信息就很重要。如果没有定量信息支持你的假说,可能 B 只是 ADC 过程的一个必要的调控者 (modulator) ,而不是 AC 真正的介导者 (mediator) 。已往与当今文献中许多关于信号转导的争论就是由于缺乏对于信号转导途径的介导者与调控者的明确区分,而出现了太多的不可靠的相互矛盾的因果关系的假说。 还有,绝对不要说你的实验已经证实 (prove) 了你的假说。实际上没有一个假说是可以被证实的。假说是永远只能被推翻但不能被证实的,所有的实验结果最多只能说是支持你的假说。简单的说,在你这个条件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的假说不矛盾,所以你的假说在目前仍然成立。换一个条件你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与你的假说有矛盾。因为永远有一些条件你无法或没有测试,所以你永远不能排除你的假说可能是错的可能性。在写文章或做报告时至多只能说 数据符合或支持我们的假说 。 学习做一个有品德的科学家 研究生必须学习的第三点,就是要学习做一个有品德的科学家。大家知道科学家不是生存在真空里,是在一个社会里面,在学术界、在社会上有品德的科学家才会受到多数人的尊重,他的工作才使人信服。有品德的科学家是严谨的 , 是讲公德的 , 是有诚信的 , 是尊重事实 , 并捍卫真理的。不要有了结果,即使数据靠不住,自己都不能信服的东西,也出文章。今年这文章出了,下面做不下去了,别人不能重复,那你的名声就毁了。假如你的发现是吸引大家注意的,将来大家知道这个工作是错的,你的科学生涯就会有污点。不可以因为眼前要出一篇文章,将来后患无穷。严谨态度要从小事做起,你到公用实验室使用仪器,该签名时就签,应该怎样操作就怎样操作,要守规矩。想省事走小路和占小便宜反映了你的态度,这种态度积累在一起成为习惯,到最后就会犯大错。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严谨的态度,这是我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注意到和重视的。科学家的品德同样也反映在与人合作的态度上。跟人家交流合作必须是公平互惠的。合作是一个科学家要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假如你不会合作,在未来的科学世界里你必定是非常局限的。学会怎样做一个好的合作者是你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怎样合作,从做学生开始就要学习,因为在做学生时合作是最多的,老师交给你的工作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你要跟别人合作。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到了国外后,很常见的一种想法就是认为你要在这个社会生存,就要竞争,要竞争就要厉害,要抢,不能退让。中国人过去都是软弱,被欺负,所以现在要竞争 , 要抢,有一个便宜就占一个便宜,有好处不拿白不拿。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短视的浅薄的态度。你总是占便宜的话,人家就不跟你合作。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出了文章谁做第一作者?都认为自己贡献最大,自己应该是第一作者。但是要量化贡献并使每个当事者都认为是完全公平的是非常困难的,每个人的算法都不一样。有些时候很难去断定你的贡献一定是 55 %,所以你是第一作者,别人贡献是 45 %,所以是第二作者。在很多情况下就是 PI 作主, PI 要公平,要做一个合适的评估。我们不要因为得不到第一作者就认为这世界太不公平。其实没有百分之百的公平,假如这次你感觉吃亏了,你采用一个和气的态度接受这个事实,下一次自然会有好的安排。即使你的合作者这次占了便宜,下一次他可能认为应该让你多得一点。这都是有来有往,不要以为目前此时此刻一定要什么事情都是你第一,要学会怎样与别人合作。我自己经历就是这样,与人家合作时 , 我不争文章排名,但到了真正很 吃亏 的时候我是会反对的,但一般我都是很容易商量。你会发现很多文章我是倒数第二名。当然我是 PI ,你们可能觉得不一样。其实学生也一样,在一项工作中谁的贡献怎样大家心中会有正确的估价。所以多年来我都有很好的合作,我自己有很多收获,因为通过这些合作我自己得到了学习,也扩展了研究领域,总的来说对做科学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合作时不要斤斤计较,要以做科学为主。不要为计较眼前的利益,把自己的名声搞坏。我就知道国内有些 PI 甚至对没有参与工作的学生或其他有关系的人也会给个好处,把他的名字放在文章上,给学生排名有时候也是乱来的。还有的 PI 跟人家合作就一定要坚持自己占绝对的好处。到最后常常导致不愉快的事件发生。另一个与科学家品德有关的事就是国内科技界普遍的浮夸风。用文字或在公开场合描述你自己的成就,有时候也许比较难做到完全客观。但现在国内许多对个人或单位研究工作的意义或取得的成就的描述,常常夸大得不成比例。有人辩解说 这是公关,为了经费和名声,这是必须做的 。 每个人都这样做,国外的科学家也是这样公关的 。我不赞同这种态度,如果过分夸大事实、不诚实的、欺骗的行为是所谓的国际趋势,我们也不应该遵循这样的趋势。我反对科学家像商人一样,用尽一切办法,包括欺骗,去 销售 他自己和他的单位。我坚信一个有品德的科学家应该是诚实的,即便是面向 无知 大众或那些不懂得他的研究领域的领导也必须是诚实的。当一个科学家成为科学管理者时,应更有义务坚守科学家的行为准则,讲实话,不浮夸。中国科技界盛行的浮夸,包括申请经费时的浮夸风,归根主要还是科学家不能坚守基本的品德。这种浮夸风已经成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尊重的主要障碍。我希望我们的研究生、下一代的科学家能纠正这种不良的社会倾向,要对自己、对科学、对社会都能坚守诚信的品德。 我的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在我结束之前,我送给大家两句座右铭,这都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胡适说的。胡适当时讲的是考证工作,但同样也非常适合我们做科学。第一个是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第二个是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如果能严守这二个座右铭,你将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 最后讲一件事,就是最近有很多同学和外面的人问我,说我神经所所长是不是马上要被解聘了?(众笑)是不是还在做所长?我可以告诉大家,很简单的几句话,建立神经所是我这辈子重要的一件事,我什么都可以放弃,神经所是决不会放弃的,要赶我走还不容易呢 (众鼓掌!)。大家都知道我们神经所在国内科学做得好,什么人要赶我走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能够赶走我的是谁?是我们神经所的老师和同学,只要我们老师和同学认为我应该留在神经所,那我就在神经所,不做所长我也还会在神经所(众鼓掌!)。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学森之问找到答案了吗?
wangxh 2010-10-30 11:50
人才难得,许多伟人都曾经感叹,如毛泽东、邓小平。 一般人才固然也很可贵,但并不难得,真正难得的是卓尔不群的杰出人才。在中国,这些人才所以难得,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凡眼不识、世俗不容 。 是故昌黎先生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创造性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简单认同既成的事实,不拘泥于固定的想法。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不按常理行事,不按规矩出牌 , 扰乱 了现有的秩序,因而不易得到社会的认同,常常被现有秩序的维护者认为是危险人物,加以攻击和扼杀。从古至今,那些改革创新人才常常遭受很多误解和冤屈,大多缘于此因 。 那些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具有超凡的天赋和智慧,他们在人类未知的世界中摸索前进,推翻约定俗成的公理,质疑理所当然的结论,揭示人所不知的秘密,提出异想天开的构想,预见未来世界的发展。他们开创的这些新思想、新成果,凭借常人的智慧难以理解,按照已有的标准难以衡量,至于未来的价值更是难以判断,因而常常被视作 异端邪说 , 受到压制。比如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而人们却骂他是魔术骗子,几乎把他置于死地;布鲁诺为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而不得善终;爱因斯坦提出了 相对论 , 最初却被人攻击为 犹太人危害世界的阴谋 ; 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开创了人类航空史的新纪元,而当初也遭到美国科学界和舆论界的封杀,被迫移居法国继续他们的飞行试验 。 古人讲 : 有高山者必有深谷,有奇才者必有怪癖 。 那些杰出人才常常特立独行,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某种反叛精神。他们桀骜不驯、狂放不羁,常常做出一些惊世骇俗之举。他们自信、自尊、清高、固执甚至有些古怪,我行我素而不在意别人说什么,他们的逻辑是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一个人越是把聪明智慧集中在某一方面,其他方面就越是平常甚至笨拙。他们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常常遭到世俗力量的冷遇、白眼和孤立 。 自古以来,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大多是在逆境中奋斗的,夭折的比存活的要多,被埋没的比被发现的要多,不得志的比得志的要多。不少杰出人才的价值是在其死后才被人发现的。时间越是久远,他们的价值越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 正因为杰出人才难得,因此作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更应当细心地发掘,大胆地起用,加倍地呵护。大规模选拔人才必须依照制度进行, 制度选人 不能代替 伯乐相马 。 现在通行的工业化、标准化的选人方法,只能选出一般性的优秀人才,而那些特殊性的杰出人才则很难被选取出来,甚至会被当作 不合格产品 加以淘汰。只有领导者独具匠心和慧眼,才能将他们挑选出来。一个开明的社会,不但要为大批常规性优秀人才开辟宽阔的通道,而且要为少数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才,如天才、奇才、偏才、怪才留有发展的空间 。 看看我们现行的领导选拔制度与形式,能否出现独具慧眼的领导者就可想而知喽! 钱老之问找到答案了吗?由上所述,鄙人认为已经找到。一是唯上的封建桎梏思想束缚,二是学校落后的教育理念阻碍,看看我们身边好学生的定义即可略知端倪。杨振宁、李政道们的出现,虽然不是我们自己培养的结果,但最起码我们播下了可以收获的种子,因为那时我们还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朱自清、钱钟书、钱伟长等人的高考特例。现在清华北大敢招收某科〇分特长考生吗?招生人员与学校领导肯不辞辛苦找--收这样的特长生吗?【当然这里与自主招生中有的学校采用不考中文、用英文答卷等闹剧行为有别】 任彦申,《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6 月第 1 版。
个人分类: 教之道|279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wlingj 2010-10-26 23:16
(林晓洁) 10 月 22 日 -23 日, 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人才优先发展为主题,围绕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和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 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探讨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探索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和提高人才效能的新方法、新举 措。 中 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致辞时强调,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确立人 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之路,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作了题为《加快人才优先发展 努力建设人才强国》的主旨报告。尹蔚民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认识和把握人才发展过程中具有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内在联系,注重把握其客观性、全面性,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并提出了人才的成长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流动规律、价值规律等五大规律。 尹 蔚民指出,首先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人才的实践性特征。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在使用过程中评价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培养人才。 要切实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以用为本的理念贯穿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其才,组织和引导人才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鼓励人才深 入群众、深入现实生活。 其 次,要遵循人才供求规律,把握人才的适应性特征。应进一步把握好人才供求规律,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发展。一是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实施 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二是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政府人才宏观调控职能。三是坚持以用为本的方针,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 工作的根本任务。 第三,要遵循人才竞争规律,把握人才的创造性特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观念,坚持以用为本,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改善人才竞争的制度环境。一是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二是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三是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第 四,要遵循人才流动规律,把握人才的自主性特征。一是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从根本上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二是 建立统一的市场管理法规,规范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市场准入、资质认定、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行为。三是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合理流动政策,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第五,要遵循人才价值规律,把握人才的激励性特征。人才工作应努力为人才实现价值创造有利条件,重点是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 国 务院副秘书长肖亚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伟,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智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等领导以 及科技部、教育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市政府等部门领导出席论坛。 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智勇宣读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奖决定,与会领导为获奖作者代表颁奖。 论坛分为一个主论坛、四个分论坛、人才发展理论创新座谈会。主论坛采取大会发言的形式;四个分论坛包括高层次人才论坛、高技能人才论坛、企业家论坛、海归人才创业论坛,采取专题交流形式进行。 论坛举办期间,与会代表研讨聚焦于人才战略制定与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三个专题,总结国内外人才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人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促进我国人才发展的建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各副省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务院各部委人事部门的负责同志,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专家学者,论坛论文的作者代表等 570 余人参加论坛。
个人分类: 人才理论与实践|2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青”中的高级人才
xupeiyang 2010-10-20 06:35
对知青的研究已经很多,为什么知青中出了那么多高级人才?值得研究。早就有人预测中国诺贝尔出在1947年 - 1957年出生的人当中,要特别关注知青人才。 习近平 李克强 王歧山 张德江 陈竺 请大家补充吧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1900 次阅读|1 个评论
抽彩式竞争、金选择、社会资本和科研环境
王震洪 2010-10-17 09:03
这里谈谈生态学上一种生物间竞争、种内个体间互利、社会资本、科研环境建设的关系,以便对科技体制改革有一点建设性作用。由于生态学外的博友可能不了解抽彩式竞争、金选择、社会资本等概念,首先做点解释。 抽彩式竞争 ( competitive lottery )是指生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物种死亡后,群落中这种优势种占据的生态位出现空缺,某种生物刚好随机地占据这一生态位,形成对其它物种的竞争优势,直至这种生物最后死亡,另外的生物再随机占据该生态位,重新建立优势。由于占据优势的生物对其它生物间的竞争优势是随机的,类似于抽彩票中奖,因此称抽彩式竞争。出现抽彩式竞争要具备两个条件: ① 群落中具有空缺的生态位需要物种来占据; ② 群落中任何先到物种在其生活史中能阻止后入侵的其他物种再入侵。 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据一个观察所得,由三种热带鱼( Eupomacentrus apicalis , Plectroglyphidodon lacrymatus 和 Pomacentrus wardi )个体所占据的 120 个小空间(珊瑚礁中的空隙地)里,在原有领主死亡后再被取代的领主种完全是随机的,没有具规律性的领主演替,即占有的领主是不可预测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在某时和某一空间中取胜。 Grubb ( 1977 )曾对英国白垩土草地( chalk grassland )进行研究,发现每一小生态位空缺,很快即被一籽苗所占,哪一种成功都是随机的,因为大部分植物种的种子需要相同的发芽条件。 金选择 ( kin selection )是一种有利于生物个体及它的亲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选择。这种选择使利他的行为和决定这种行为的基因得以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例如松鼠、许多鸟类中的个体当它们遇到危险或捕食者的时候,它们就报警,通过发出奇特的声音通知同类逃跑,并把捕食者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即使自己被捕食,也再所不惜。因为这样是最有效保存同类的方式。金选择也是一种自然选择,但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之上的新发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强调不同生物及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主导了生物间关系是排斥关系。甚至有人提出生物存在自私基因主导着生物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 该组织小至一个家庭 , 大至一个国家。 罗伯特 科利尔 把 社会资本 分为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 。 前者被定义为影响人们为了相互利益而进行合作的能力的各种政府制度 。 这些制度已有契约实施效率 、 法律规则 、 国家允许的公民自由度 等。 民间社会资本包括共同的价值观 、 规范 、 非正式网络 、 社团成员这些能够影响个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合作的能力的制度因素 。 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 金融资本 、 人力资本 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 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具有丰厚的社会资本。人在这样的社会中活动,遵循的是建设性的共同行为方式,能够对社会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个人的发展也得到良好的体现。例如,一个年轻人在 车上给一位老人让座,既不期待即刻的回报,也不期待 年轻人 老了后同样的老人会给我让座(因为他多半已经去世),而是期待这种行为形成一种社会规范,几十年后 年轻人 老了,年轻一代也会给 他 让座。 又如,在丰厚社会资本的社会中,一位专家对某个项目的评审,他公正的评审会在个人利益、声誉及整体利益方面带来比照顾某个关系户得到的利益更大。 而社会资本贫瘠的社会,人也利用社会资本,但这种利用常常是利用个人之间的互益纽带,或者说私人关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就专家评审这个社会行为,在这种社会,利用评审的机会为朋友牟利是积累个人社会资本的一种方式,因为你照顾的人将来也可能会给你回报,这种回报可能通过评审和其它。 中国现阶段的科研环境明显是处于社会资本贫乏或不丰富的条件下,因此,问题很多。例如,在人才引进上,存在抽彩式竞争现象。在大学,引进的人才一旦占据行政领导、学术负责人、学位点负责人岗位,就长期在这些岗位上形成优势,后来的人就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或常常被排斥。因为常常能上不能下,缺乏后来者的生态位,除非利用私人关系或其它非常规手段,获得某种晋升。但这种情况的概率都比较低。因此,阻碍了有益竞争,牺牲了效率。同行排斥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在中国社会资本积累薄弱,抽彩式竞争的人才引进方式下太普遍,危害太大。这种人才之间的抽彩式竞争也是造成大量优秀人才滞留海外不归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人才中的后来者要比先到者优秀,如果抽彩式竞争长期对后来者的排斥,科技是不可能进步的。 在市民社会中,动物从遗传学和行为学上的利他行为是提倡大公无私的生物学基础。文化教育的作用使社会资本积累,建立社会的互益纽带和好的公民行为规范也是公民大公无私形成的一种条件,如中国文化中助人为乐。而且许多人大公无私作为一种利他行为可能是天生具有利他基因,因为从行为上,他为别人办事甚至去牺牲,他都显得十分快乐,如郭明仪、雷锋可能是这样的人。但是,大量研究表明,金选择在自然生态系统,与达尔文传统的自然选择比,不是一种优势的选择方式。也就是说,大部分动植物为了获得一点资源如光照、水分和空间是强烈竞争、排斥的,最终要争个你死我活,确定谁是优胜者。在公民社会中,科技人员之间这种有害的竞争和排斥(如利用私人关系或违心的支持)也是普遍的。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积累丰富的社会资本,建立起一种权益,使这种有害的竞争和排斥产生的个人效益远低于公正、公平和利他的行为方式产生的效益,使科研环境实质改善。 最近哈佛的 明星 教授、心理学家 Marc Hauser 涉嫌学术造假 得到的待遇就印证了这一点 。 由于美国社会具有丰厚的社会资本, 尽管他在国际学术界根基很深、朋友和追随者众多,但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为他讲半句好话。大家遵守着的是一个共同的原则:不能为了个人的互益纽带牺牲公共的互益纽带。 相反在中国,方舟子一直在为达到这样的社会资本积累的高度(学术公正)而在单枪匹马地战斗,而且还常常得不到科技人员的支持,这实际上是广大科技人员的悲哀。中国科技环境的改善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积累学术社会资本去努力改变观念和自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制不变的引进人才必致新资源的浪费
周可真 2010-10-15 15:17
发表评论人: 游医 ip:69.151.11.* 人才关键是体制的问题,跟引进不引进关系不到,重要的是环境。现在忽悠的人有市场,能培养出人才吗? 博主回复 : 不矛盾。人才贫血症的病因就是体制原因,更确切地说是政治体制原因。 归根到底是由于不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的现行政治体制,才使得人才(属于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成为不可能;也正是由于当今中国缺乏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才使得中国的人才无法得到合理的使用,即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由此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上不思进取的执政者又企图在维持现行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于是,只能是一边在严重地浪费人力资源,一边又在用重金从国外引进人才。 其实,如果不进行实质性的政治改革,人力资源依然得不到合理配置,那末,引进来的人才作为新的人力资源也是无法得到合理配置的,因而必然造成这些新资源的浪费。
个人分类: 管理学|37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引进人才:是人才?还是抢钱器?
xqhuang 2010-10-14 14:07
新科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盖姆很不给他的祖国俄罗斯面子(内容见陈安先生的博文),老盖不仅拒绝了一袋子金子的诱惑,还骂邀请者发神经、愚蠢。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他怎么可以这么不爱国呢?要说爱国,还数咱中国知识分子,都是毅然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国投身祖国建设。 引进知名人士是愚蠢的做法,这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肺腑之言!这句话出自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之口,更是让人对盖姆先生肃然起敬。俄罗斯民族为什么能够产生这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有坚强的脊梁骨。他们知道不能仅仅为了钱而出卖风骨和良心,咱的知识分子缺的不是所谓的优秀人才,而是那根脊梁骨! 国家要从海外引进千人等知名人才,这只能是一种临时的应急措施,非长久之计。正如盖姆所说:一个国家需要培养他们自己的知名人才。在科学界,知名是过去时,科学家一旦非常知名,就会逐渐地衰变为一个废物,甚至是阻碍科学创新和发展的障碍物,这是客观自然规律。其实,越知名的人才越没有引进的意义和价值,这种例子大家都看到了。 有名就是有才,这是我们人才引进政策的依据,这是不科学的。我们的最高管理层的确是求才心切、求才若渴,可为什么效果不佳? 要回答上面问题,必须对中国的人才价值进行分析,我们的人才价值何在?通过网站和各种媒体,不难发现各种人才招聘的启事,其中最夺人眼球的是引进院士,几百万随便给,这太有诱惑力了,就连非常淡定的陈安院士也被弄得心痒痒的。不过,我关注的是这些招聘启事的另一个细节,这些招聘启事从来不对院士的年龄加以任何限制!年龄,这在其他各种人才招聘中最重要的环境被忽略了,为什么?这些肯下大血本的单位,真的把科研创新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先生身上?非也!他们不过是一台台抢钱器! 咱中国现在真的有钱了,各种科研经费多得不得了,那是一块相当诱人的大蛋糕,可谁最有资格分得蛋糕?谁能抢到更多的钱?毫无疑问,院士!一个单位能否抢到一块大蛋糕,往往不是根据体力和能力,而是根据院士的数量,花一百万引进一个院士,抢到价值千万的蛋糕,这种买卖谁都愿意做。当然,做买卖总有亏本的时候,某单位重金请来一位不会抢蛋糕的院士,他难免背后遭人骂:什么院士,一分钱也弄不到,简直就是废物。 把中国科技的希望寄托在千人身上,显然是天真的想法。对于引进千人,国家是积极支持,而被引进的千人往往犹豫不决,最有热情的是那些想引进千人的单位,众所周知,所有千人申请材料都是引进单位组织专职人员进行撰写和包装的,他们如此费心费力为了什么?对政策敏感的人都已经嗅出来了,千人将是唯一可以与院士一起争抢蛋糕的人,千人是最新的抢钱器。哪个单位无法配备这种更先进的武器,在新一轮的蛋糕争夺战中必然处于劣势,至于千人是否发挥作用,能否带来新的科学思想,真的有人去关心? 中国人是不是太物质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什么时候可以挺起你们的脊梁骨?希望那是一根由强大精神支撑的民族脊梁!而不是一袋子金子就能轻易压弯的软脊梁。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4448 次阅读|9 个评论
调控房中术,钱才为杠杆
sheep021 2010-10-11 13:46
房价高的离谱,而且还在继续涨,高房价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顽疾,大有越调控越高价之嫌。 不得已,各地相继出现昏教授,净出馊主意: 北京打算以 才 为杠杆,设立准入门槛 低端劳动力,不准入内! 这下惊醒河北人,北京的繁荣与发展,肯定离不开大量低端劳动者的奉献,北京不让其入内,岂不是都谁在我家了?晚上吃我的、睡我的,白天一拍屁股都跑北京做贡献去了,那我这三五口子人怎么活啊。于是才有了我们绝不做北京人的睡城!这样的感慨。但北京毕竟是北京,河北毕竟是河北,事情也不能做得太过,况且,白花花的银子谁不眼红?想睡也行,但不能白睡,一次性把钱付足,也可以考虑。于是, 河北近日以 钱 为杠杆,设立准入门槛没户口没钱,不准入内! (与北京接壤、一度因价格优势而楼市火爆的河北燕郊、香河、固安等地,近日纷纷出台限外严厉政策:非本地户籍首套首付5成、利率85折,二套首付6-7成、利率1.1-1.2倍) 【细节参见: 同室操戈:你不让我进,我不让你睡! 】 本博不由得想起了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也献丑一首: 进城看学历,学历有高低,购房验户籍,户籍何所异,都是中国人,相煎何太急。 又想起那首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再献丑一句: 户籍诚可贵,学历价更高。若为房中故,两者皆可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偶感于人才问题
mamingguo 2010-10-10 12:09
美国马其顿男孩马科卡拉萨6岁获得微软系统管理员认证,9岁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世界最年轻iPhone应用软件开发者皮尔斯弗里曼年仅14岁。在我们这样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高智商者应该为数不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亚洲黄种人的智商更高,看看我们在做些什么呢? 研究者如果发现国外某项很好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数据运转一下,便会标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继而去争取更多的资源;一旦略有名气的研究者就常把大量时间用于处理繁琐的非研究性事务,或者学而优则仕;信息者如果发现国外一个很好的报告,便如获至宝呈给领导,很难自己做出同样高质量的报告;孩子们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去学校接受知识的灌输,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育他们如何做个听话的好孩子,天才早早被扼制于摇篮中... 尽管我们正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国外顶尖华裔学者回国,但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短期内我们还难以成为天才的培养地,孕育的优良种子似乎要到国外的土壤里才能发芽成长。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技术转移立法给我们的启示(三)
lgjszy 2010-10-9 11:39
(发表时间:2005年7月) 3 借鉴与建议 从美国的成功经验中,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技术市场工作的重点是将政府资助研发课题形成的技术成果转移到企业,其核心是政府资助研发课题形成的专利技术的应用问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应该以现有的技术市场为基础,尽快完善我国技术转移体系,明确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促进技术转移工作的良性发展。 1)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职能。 ①增加政府资助研发课题形成的技术成果的技术转移职能;②增加行使政府介入权,政府资助研发课题,验收完成后一年未实施转化或未申请专利或申请专利后一年仍未实施转化的 , 要定期向社会公告 , 供他人实施转化;③增加技术转移合同中的技术秘密的审查职能。 2 )开展技术转移人才的培训。 技术转移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技术文件 ,这是近几年西方管理界十分流行的理论。因此,建立国家和区域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授课内容、统一考试、统一认证,促进技术转移,这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强化政府资助研发课题形成的知识产权管理。 加强政府科技计划的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是科技计划和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强和细化政府科技计划的知识产权管理。 一是政府根据计划的目标、资助对象和特点,进一步具体化知识产权权属政策。 二是政府在放权的同时,明确利用和转移技术的责任,并做到组织和制度落实。放权不等于放任,政府科技计划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制定管理程序,促进技术应用和扩散。把获取专利、转移和扩散技术的业绩作为考核承担研究项目资格的重要指标和验收项目的重要内容。 三是重视职务发明人的作用,把对职务发明人的激励落到实处,充分调动职务发明人的积极性。 4 )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增设技术转移奖项。 在我国技术奖励系统中,没有设置技术转移奖项。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成功实现技术转移的个人和组织实施奖励。这个奖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技术转移的利润提成,而是设立国家级奖项,鼓励科技人员和技术中介机构投身于技术转移事业。 5 )成立国家技术信息中心。 在中国科技情报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技术信息中心。主要的职能是授权汇集政府各部门科技计划项目信息,经整理后发布。 在国家技术信息中心内,建立全国性技术交易网。 6 )成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盟)。 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盟),整合全国的技术转移资源,这对于解决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转移体系资源分散、功能单一、政府主导作用不突出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盟)要以现有的技术市场管理体系为基础,整合相关资源,调整功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转移中的主导作用,协调、指导各专业国家技术转移中和区域技术转移中心(联盟)。 7 )构筑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强化技术转移机制。 ①鼓励和规范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现阶段实行政府和民间相结合,健全政府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发展民间技术公司,为技术交易提供全面服务。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强对技术服务的规范管理;②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培育可商业化的技术和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融资渠道;③各级政府的风险创业基金应从上市前的风险投资中退出,投资阶段向前移,发挥 天使 资金的作用:重点兴办技术孵化器;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发体和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联合开发体;扶持和培育对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的技术创新项目。 8 )在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 国家应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先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地出台地方性法规,进行试点,取得经验,然后再制定国家法律,在全国实行。 9 )开展技术转移政策和法律的研究。 从美国的成功经验来看,技术转移必须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国会颁布了 20 多部有关技术转移的法律和法案,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法律体系。因此,我国应加强技术转移的立法工作,在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领域和行业,用法律来规范技术转移活动。 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调查政府资助的研发课题的专利申请和技术转移情况,为技术转移政策和法律的研究做基础工作。 10 )国家和地方要安排技术转移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的一部分,用来奖励促成技术转移的个人或技术中介机构,做成一项,按其取得成效的大小进行奖励,鼓励个人和技术中介机构为技术转移服务。 参考文献: 1.The Bayh-Dole Act of 1980. 2.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 of 1980. 3.米加宁.作为公共政策的技术转移政策美国的案例.中国科技论坛.2001.5:69-72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4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人才环境改善了吗,用事实说话
zhangjiuqing 2010-9-29 11:31
我们的人才环境改善了吗,用事实说话 数据来源:橡树岭联合大学 以下是博士学位获得者滞留在美国的情况。 2007 表明的是 5 年滞留率,即 2002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 2007 年仍滞留在美国的情况。 其他几年中国的情况补充一下: 1992:65 1995:88 1997:92 1999:91 2001:96 10 年来,滞留率都保持在 90% 以上,滞留率比印度还高。 Table 6. Percentage of Temporary Residents Receiving S/E Doctorates in 2002 Who W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3-2007 Perc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ountry of Origin Doctorate Recipients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China 2,139 94 93 92 92 92 Taiwan 451 58 51 47 44 43 Japan 144 44 38 36 32 33 South Korea 814 61 53 47 44 41 India 615 91 89 85 83 81 Thailand 312 10 10 9 8 7 Other East Asia 113 52 49 48 46 47 Iran 36 90 82 85 76 79 Israel 26 69 69 65 57 57 Saudi Arabia 71 6 6 6 7 7 Turkey 315 53 49 46 44 42 Other West Asia 230 65 64 64 63 64 Australia 27 71 67 49 54 45 Indonesia 61 44 33 27 26 29 New Zealand other Pacific/Australasia 21 49 33 28 28 28 Egypt 88 55 44 46 45 46 South Africa 23 50 45 45 45 45 Other Africa 146 63 61 57 55 55 Greece 68 66 61 58 51 51 United Kingdom 89 68 65 64 68 64 Germany 164 58 58 54 51 52 Italy 107 60 62 61 61 63 France 83 54 50 50 49 45 Romania 121 88 88 89 87 86 Spain 50 55 51 55 49 45 Other EU countries 262 61 60 61 59 56 Russia 161 83 85 82 80 77 Yugoslavia 32 87 87 88 88 88 Ukraine 49 83 85 86 81 84 Other Europe 102 75 72 67 62 61 Canada 258 65 64 58 52 55 Mexico 173 36 34 28 28 32 Argentina 54 67 58 58 59 54 Brazil 119 32 34 32 30 31 Chile 40 17 19 22 22 22 Colombia 49 52 52 52 46 48 Peru 28 71 67 64 60 57 Venezuela 49 37 39 39 43 50 Other Central/So. America 94 44 44 43 40 43 Country not reported 66 59 59 60 40 40 Total, all countries 7,850 69 66 64 62 62 Source: Oak Ridge Associated Universities.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要草吃的聪明羊06-千羊
dthome9180 2010-9-20 16:44
最近养羊农场有一个聪明羊广泛讨论的话题——“千羊计划”,大概地意思是要加紧从其他海拔高的农场找回大量的聪明羊,以提升本农场的水平。其背景是,当年农场主为了提高自己的种草水平,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羊的需求,采用了几个方法,详见 《要草吃的聪明羊03-鹰语》 ,一引进,二自己创新,同时让许多小羊到其他农场学习。到其他农场成长的聪明羊,起个名字叫海羊,在本农场成长的聪明羊,起个名字叫土羊。 农场主一直希望更多的海羊能回来效力,许多海羊也因为各种原因回来效力了。最近农场推出了“千羊计划”,提供前所未有的草,但也附加了前所未有的严格条件,希望能招回一些海拔更高农场的海羊回来。讨论开始了,土羊,海羊,以前回来的海羊,看热闹的羊,大家纷纷提出意见,谁都对农场主不满意。 1 土羊委屈:凭什么?海羊回来就要给那么多的草,我们这些在农场长期吃苦耐劳的羊,就是二等羊?我们在农场艰苦奋斗的时候,他们在那享福? 2 海羊委屈:凭什么?我们回来了,也是要对农场做贡献的,但是那么多的土羊压制我们,要草的流程和其他农场不一样,让我们怎么干? 3 以前回来的海羊委屈:凭什么?我们回来的早,就不能享受同等待遇?那些千羊计划回来的就比我们强吗? 还有一些看热闹的羊委屈:凭什么?以前也有类似的计划,结果呢?怎么能这么用大家的草? 还有一些热心的羊委屈:凭什么?这个计划谁定的?有好多地方不合理。 农场主也委屈:凭什么!我以前投了很多草,效果有,值得肯定!只不过速度好像总和我期望的不太一样。 大家都委屈,怎么办呢?聪明羊们去问老山羊,老山羊又说了,你们不要老在海拔低的地方晃悠,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首先,先要讨论这个事情要不要干,毕竟养鹰农场和养狮子农场的种草水平比我们农场高,如果我们不引进,还有那种方法能加快提高本农场水平的速度?所以一定要引进。这个你们同意不?你说,你说,你说。。。聪明羊们都点头。 第二,要讨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有吗?你说,你说,你说。。。聪明羊们都摇头?还没考虑清楚。 第三,这个事情是否要立刻开始干,要吗?你说,你说,你说。。。聪明羊们都点头,大概可能还是要立刻干的,否则等想明白了再干,可能就晚了。 聪明羊们被问蒙了,那你说这事怎么办?老山羊大声说,我也不知道!所有聪明羊都差点晕过去,说了这们半天,没用。 老山羊说,你们别急,我还没说完。以前的老农场主说过,“要摸着石头过河",”发展中的问题要发展中解决“。按照这个原则,以前养羊农场的发展越来越好,所以大概我们还得按这个策略来。 聪明羊又问,那我们照搬养鹰农场的方法来不好吗?老山羊反问,肯定好吗?将那个经验搬过来肯定有用吗?一定适合本农场的情况吗?能保证不产生更大的混乱吗?你能保证吗?你能吗?你能吗?你能吗?聪明羊又被问蒙了,谁也不能保证。老山羊说,我们学鹰的经验还少吗?很多还不是被套住了?你们去读读新帝国主义这本书,读读货币战争这本书,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聪明羊问,那我们就什么都不做了?那不行,合理化建议还要提,该干什么干什么,想骂就骂,但千万别气坏了身体,也千万别自暴自弃。保证身体先做好本职工作,农场主还指望咱们聪明羊自主创新呢! 过往博客: 【01】本分 ; 【02】鹰语 ; 【03】钓鱼 ; 【04】剽窃 ; 【05】狗腿 ;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5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论成为创新国家所急需人才的若干方法
fangye0413 2010-9-18 15:11
打开研究性学习的天地 岑可法院士为动力学院师生作讲座 来源: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日期:2010-09-18    9月18日上午,于图书馆国际报告厅,岑可法院士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师生作了题为《论成为创新国家所急需人才的若干方法》的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当前研究生所面对的问题,二是打开研究性学习天地的途径。讲座过程中,岑可法院士通过对科技创新本质和特征的论述入手,经由对21世纪的世界形势以及中国目前所面对的难题的分析,结合实例,引出了让同学们走上成才之路的13句箴言,如立志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和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先要很好了解国情,然后再确定我们的目标等。讲座最后,岑可法院士提出了对所有同学的期望和寄语,鼓励同学们要以团结、求实自律,以创新自勉,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岑可法院士现任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讲座开始前,我校邢古城副校长为同学们介绍了岑可法院士并引入了讲座主题。讲座结束后,邢古城副校长感谢了岑可法院士的到来并与院士一起鼓励同学们要增加责任感、使命感,为投身国家科研事业而努力。   岑可法院士的讲座十分精彩,赢得了现场同学的热烈掌声。讲座过程中有的同学认真的做着笔记,有的同学不停拍照留念。岑可法院士的演讲给到场同学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院士风采一览无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期刊发展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人
zhengqinzhu 2010-9-6 13:41
针对我前面提到的科技期刊国际化应该向深度发展,我想引出我自己一直隐隐认知,但是近期才理清思路的一个想法,科技期刊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也就是职业编辑。 没有这样的人才,发展的瓶颈就很难真正解决。 我所说的职业编辑不同于我们出版行政部门设定的职称编辑,你可以切合出版行政部门的需求,去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证明你是一个编辑,你也可以兢兢业业,去评聘编审、副编审的高级职称,证明你是一个资深的编辑。 但那些都不能表示你是一个职业编辑。 其实这个针对科技期刊的职业编辑的说法,我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找不到有和我想表达的意思一致的概念。而我又不是专门研究期刊学、出版学、编辑学之类的专家,我也不擅长来定义什么概念。 但是为了说清楚我想表 达的意思,我还是想尝试着给我自己所说的职业编辑进行一个描述: 1 . 有较强的专业背景,能独立分析和评判学科发展方向和热点,独立判断作者的学术定位和兴趣点; 2. 有国际视野,能随时掌握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大方向,并帮助期刊做战略、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 3. 最好有国际编辑从业经验或国际期刊任职经历,曾大量阅读相关学术文献,能基本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能指导作者通过写作技巧来提高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能帮助作者修改稿件 上述的描述会有一种感觉,这个人是个主编。是呀,有时候我也觉得他应该就是主编。 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期刊主编往往身兼数职,他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做很多细节的工作。 但是除了主编之外,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职业编辑其实就应当具备这样的素质,不然你怎么样去发现好稿件进行Research Highlight,不然你如何去找到学科的热点,不然你如何去寻找到合格的作者,不然你又如何与你的专家进行好的交流,又如何约到优秀的稿件。 实事求是地说,我自己就是不合格的,我不是一个职业编辑。 其实就我所认识的编辑人里面,Cell Research 的李党生是够格的一位。北京动科所的贾志云老师我听过他一次报告,个人感觉他也许也能算一个。 所以我特别羡慕他们。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编辑这个职业是一个低收入、低风险、稳定性强、相对自由的职业。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而且我也认为正是基于这些特点,所以编辑的竞争意识相对于其他高收入、高风险行业的工作者来说要低得多。 安安稳稳不要出错,按时出版,至少不至于把你给开除了。也有的编辑会想,就这么点待遇,我这样做已经很对得起这个期刊了。 当然,其实大家去看那些办得比较好的期刊,往往他们的编辑都是特别用心,特别卖力,没有计较个人得失的。我在这里不是自夸AJA有多好,但是我可以非常自豪的一点,就是AJA的编辑真的都是非常敬业,把期刊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做,尽管这个事业看起来那么小。 其实一个最最理想的职业编辑,可以花一定的代价从国外引进,大家都知道Cell Research引进李党生老师就是很成功的举措。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花费问题,你是不是有这么多钱请得起这么好的人? 第二个是机遇问题,你是不是有足够的魅力可以吸引那些在大刊当编辑的人才回来? 正是基于这两个认识,我觉得就AJA而言,引进职业编辑在当前情况下还不具备条件。 所以我放弃。 那么怎么办? 退而求其次。 我们只能培养现有的编辑队伍,包括培养和训练我自己。实际上我找不到现成的培训教程和培训材料,所有能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日积月累提高素质,成不了真正的职业编辑,那么我们努力追求那个高度,即使达不到,也可以半吊子,几个半吊子合起来,也许也可以形成一股力量。 所以我们的半吊子培训计划就这样渐渐清晰: 1. 要求编辑初审筛选稿件,以前的稿件不经筛选统统外审,工作量大而效率低。采用这个环节以后,首先是提高了编辑分析判断稿件能力,增强对学科整体的认识,也提高了审稿效率。AJA缺少的职业编辑先锋,所以筛选的结果是集体讨论决定。据我所知,Cell Res 的编辑能力更强大,他们往往责任编辑决定或者责任编辑于李党生老师商量后决定) 2.要求编辑分析审稿人,详细了解审稿人的学术背景,并确定对审稿人的使用方向,如约约Review,还是约Opinion,还是组织特刊,还是可以作为编委候选。 3. 在编委要改选的情况下,让编辑参与到海选中去,由编辑去分工寻找候选编委,了解更多专家,进而掌握学科动态。 4. 指定编辑负责 Research Highlight 栏目,分析最新的高质量文献,约大牌专家写稿。 5. 编辑负责 Perspective 栏目,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寻找热点。制定年度约稿计划。 6. 编辑分工调研国际大刊名刊、同行刊物的发展模式、发展特色、栏目、刊载内容特色、文章体例格式变化等。 7. 派编辑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如表观遗传)并将培训所得新知识点传授到其他编辑。 8. 要求编辑之间信息共享,编辑不定期将新了解和掌握的学科知识点传授给其他编辑。 9. 努力实现50% 以上的时间用来约稿和分析,逐步解放编辑的传统工作。 上述的措施,都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都是AJA的编辑们在一次次的例会讨论中逐渐逐渐形成起来的,其实编辑们自己才是整个半吊子计划的策划者,我所做的唯一工作就是支持她们的想法,帮她们进行一下资源调配和分工。 现在这些措施正在开展中,编辑的素质也正在逐步提升中,现在我们离半吊子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至少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相信每个刊物都有自身的特点,都有他们的法宝。 但归根到底,都要靠人来做,所以我们真的要好好重视编辑人才! 要把提高编辑素质放到比期刊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去,我相信期刊就一定能够越办越好。 其实我认为期刊要发展,要独立,要走得远,还有很重要的一类人才是我们奇缺的经营性人才! 科技期刊的经营性人才! 可惜我自己不是,我们AJA的编辑目前也还都不是,所以我没有什么好的点子,只是感觉到迫切需要。 如果谁能有这方面好的经验体会,希望能够合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7183 次阅读|3 个评论
要求跨学科研究之日就是新学科诞生之时
accsys 2010-9-6 07:50
姜咏江 自从计算机广泛应用以来,跨学科人才的要求呼声越来越高,这充分地体现了计算机科学涉及内容的全面性。一个学科实际上就是一个研究的系统领域,新学科就产生在研究领域细分或广泛综合之时。 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迅速地扩大了人们认知的层面,因而对人的科学知识要求更高了。历史告诉我们,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解决所有科学问题的办法只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分工,将科学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和细化,让个人按照兴趣去承担不同内容的研究,从而来解决一个人不能研究所有科学问题的难题,这就是科学知识要分为学科的原因。学科与学科之间采用松散耦合的方式传递成果,这能够减少研究人员在需要关联知识的时候去做更多的研究工作。 一律培养全才的思想和一人做跨多学科研究的想法都是不明智之举。从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的事实来看,通才、全才只能是学科结论相互关联的研究之才,是面上之才,而不会真正成为某一学科的深入之才。有些全才他虽然能够在一些有限的领域提出高见,但不能为所有的领域提出高见,并且常常会为了广度而丧失了他本应能具有的深度高见。 因此我认为,真正能够解决当前的跨学科研究要求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学科的进一步分类,也就是要进一步开展科研的有效社会分工,总结出哪些是应该设立的新横向学科,哪些是应该设立的新纵向学科,不然我们会自己将自己困死。 搞好学科分类是高层次的社会分工问题,是科学管理最高水平的体现,是全才、通才的重要工作。跨学科的通才、全才犹如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虽然作用很大,然而终究不能够替代各种应用程序。 2010-9-6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3563 次阅读|1 个评论
矿业地质高端人才知识结构
热度 1 yuelugj 2010-9-5 13:24
矿业地质高端人才知识结构 刘继顺 2010-09-05 一、基础知识 主干知识: 化学:无机化学、配位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着重于元素周期表、元素与离子性质、溶解与沉淀、熔融、升华与凝固、氧化与还原、配合物、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软硬酸碱理论、热力学、平衡与非平衡 物理:力学--断裂变形流变、电磁学、重力 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空间几何、模糊数学 辅助知识:经济学与管理学;人文(侦探与武侠小说;人文修养;组织与协调;激情与低调) 二、地质基础知识 主干知识: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矿床学 辅助知识:结晶学、光性矿物学、矿相学、古生物与地史学、区域地质学、矿田构造学 三、成矿理论知识 主干知识:成矿作用(岩浆--熔离与结晶;热液--扩散渗滤与交代充填;变质-被变质与变成;沉积;风化与次生富集;矿床矿体定位-源运储变) 重点:成矿模式;成矿演化;主要矿种矿床类型;典型矿床;矿与非矿的可变性 四、野外工作方法知识 主干知识:地质填图与勘查地球化学(地质异常与化探异常) 重点知识:矿化信息捕捉(矿物肉眼鉴定;地质观察与填图;化探取样与加工;地质编录与采样;探矿工程设计;地质图件编制;储量计算;勘查方法的优选组合) 辅助知识:勘查地球物理、遥感解译、GIS(物探异常、遥感异常、信息综合与处理)、计算机技能、测量学 五、勘查思维及训练 主干知识:侦探思维;系统思维;演化思维;空间思维;顺逆思维;异同思维;类比思维 重点:典型矿床发现史;矿床勘查过程 六、矿床经济评价与矿权评估知识 主干知识:实际投入估测;勘查成果评介与估值;开发前景评价;找矿前景评价 辅助知识:采矿概论、选矿概论、冶金概论(矿床的可采选冶性) 关注:水路电、吨矿价值与税后利润、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社区风险
个人分类: 地学课堂|7303 次阅读|7 个评论
真正的人才都是“野性、奴性、出活”三位一体的
famingkuang 2010-8-31 02:03
伯乐之爱马也,其行也千里,动如狡兔,静如处子者也。 以上这一段不知是出于何处还是发发自己胡编的,哈哈。但大意是说,能被伯乐相中的千里马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 1 ,日行千里的能力。 2 ,能被将军所用,听其指挥。如果能与将军心意相通那是最高境界了。 陈海春先生的《 周济:一个领导学的经典案例 》很多人都没有看懂,主要在对 听话,出活 这句话很反感上。 听话,出活 是人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要成为人才 出活 是第一位的,你不能干活,人家要你来做什么?养来吃干饭吗?所以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自己必须有真才实学。 其次,要学会听话,试想,一匹能日行千里的野马,任谁都骑不了,要之何用?它的命运只能是被卖来卖去,最后无处可卖了,老死在马厩里!或者因踢伤主人而命丧黄泉。人才何不如是也? 但是光 听话,出活 还是成不了真正的人才!就象真正的千里马一样,还是需要有不听话或是说有选择性的听话的本领才行。一匹好马是有性格、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骑的,只有能通过它 考验 的人才能成为其主人,它也只听其主人的话,在主人手里才能驶骋疆场,为主人也为自己建功立业。试想一下,赤免马如果没有吕布、关羽做其主人,恐怕今天我们全然不知赤免马为何物吧? 所以真正的人才除了要 听话,出活 之外还要有 野性 ,在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主人之前决不收起他的野性,如果他被拉去磨坊,他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逃出来,哪怕外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荒原。因为他深深的知道,只有在将军的手里,他才能成就他的梦想,才能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千里马的使命感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真正的人才除了他那出类拔萃的能力外,还都是 野性 与 奴性 的混合体。只有野性不过是一匹不堪重用的野马,只有奴性也只能是十足的奴才。 想成为一名千里马式的人才就必须一方面修炼那日行千里的本领,另一方面须炼就一双慧眼,在茫茫人海中等待自己真正的主人出现。 真正的人才都是 野性、奴性、出活 三位一体的。
个人分类: 胡说八道|5373 次阅读|9 个评论
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应该只是历史
MIT1982 2010-8-30 13:56
今日网上热议复旦八教授请求录取国学奇才但被陕西招办拒绝的噩耗。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即使是 国学天才 也得不到陕西省招办的放行!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啊! 当今高考是这个社会选举人才的最重要的途径。我们不可否认高考的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很多人才不非是通过高考后的大学里成长的。中国自古就是人才辈出的国家,多少人才没有上过大学?很多人才凭借自己的努力,自学成才。热播的唐山大地震里德一句名言就是大学也培养出不少废物。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对那些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在某一领域表现出天分的优秀的人才垂青呢?他们只要在优秀的前辈的指导下,加之个人的努力定能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而现实呢,在没有权力的背景下,即使出现很多各领域的人才,他们又不会被这个社会所包容。高考的目的是什么?是选拔优秀人才,什么是人才,难道仅仅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的吗?学习好只是一方面,可以说只是人才具备之一的因素。而那些在高考前就已经有所专长的真正的人才苗子却要被拨到一边晒太阳,谁之过也?! 伟大的毛主席讲过文艺要遍地开花,百家争鸣。而人才的选拔制度应该是多样化的,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各个领域的人才,而不是名义上的大学生。大学生有的是人才,而有些是废物。为什么现在的人们总是热羡历史,羡慕季羡林、钱钟书等学者的脱颖而出?难道人才仅仅存在历史中吗?今天我们社会上的人才同样很多,千里马一大批,伯乐也常有,但是就是制度限制了他们。制度是人制定的,人可以超越制度,但这里的人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而非普通老百姓所能比。 希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衷心热爱人才,为人才是举!举人才除了高考,应该面向社会在各个领域如现行的选拔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高材生一样,选拔其他人才。在高考中表现出某一学科优势的学生,国家社会应该给予高考选拔外的关注,通过设立其他选拔制度来接纳他们,让他们在名校里在名师的指导下,成长成才!刘翔让我们中国的110米栏昙花一现,震撼世界!难道除了刘翔,就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了吗?广阔的农村里有多少运动健将,有多少星探去农村深入挖掘人才?为什么我们的乒乓球一直称霸世界?这里面有许多我们这个社会制定制度的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古代的中国,即使是封建社会,人才也不是被埋没的。许多人才没有通过科举的选拔,但却通过了父母官的提拔,照样成为了人才。为什么今天就做不到呢?今天的中国是需要人才的,如果因为制度的问题,某些真正的人才被抛弃,那将是国家的悲哀!国家的不幸!人才需要天分,天分来自学校外的个人兴趣下的自学和努力,天才需要社会的培养和导向。 祝愿我们的国家不拘一格降人才,祝愿我们的社会出现更多历史上的大师级的人物。放弃了人才,等于放弃明天。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一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拘一格降人才 国学天才孙见坤
XUPEIYANG 2010-8-29 10:04
http://baike.baidu.com/view/4174475.htm  以公众的眼光来看这件事,陕西省招生办的做法虽然符合规章制度,但却有点不近人情:孙见坤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他确实是以自身的才华征服了众多教授。这样的苗子,如果不能到心仪的高校去进行深造,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个损失。让一个国学天才去读他毫无兴趣的法学院,这不是埋没人才,这是糟蹋人才!   现有的自主招生制度也一并受到抨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吗?当年,钱钟书数学考了0分,一样能进清华,现在,孙见坤的成绩仅仅比一本线低了6分,复旦就是死活要不到他。在僵化的高考制度下,还会有多少孙见坤被强行送到一个陌生的轨道?   这就是不开明的结果。但不管是惋惜、遗憾还是痛恨,人们首先都要承认,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严格才是维护高考公平的基础。具体到孙见坤身上,公众看到的是制度的僵化与缺陷,这是因为,孙见坤确实是个人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国学天才。但如果今天陕西省招生办为孙见坤开了绿灯,明天会不会又有教授推荐王见坤、李见坤,也请求招生办照此办理?   在招生问题上,严格与开明是对矛盾。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下,公众对于二者的倾向性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教授们既拥有学术权威又享有清誉,如果高校校长们只认学识不理权钱,公众自然希望招生办开明一些。但在眼下,天平显然是倾向于严格的。当个别教授、院士、校长们热衷于抄袭、剽窃、交易,哪怕只是少数人在这样做,败坏的也是整个高校的声誉。这样的大环境下,陕西省招生办宁可拦错,不能漏网,也在情理之中。   潜在的大师被拦在门外,谁都会感到惋惜,但现在严格,拦下的只是极少数少年天才,一旦给了交易以改头换面肆意横行的机会,被拦在门外的,可能就是成千上万的天才。现在我们还不具备把开明放在严格前面的社会基础,高考制度虽然不时受到抨击,被挑出这样的或那样的弊端,但至少,它很公正、很公平。   严格是基础,虽然,我们更追求开明。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史上最牛的大學講演
jiangjinsong 2010-8-23 16:31
网上流传很广的号称史上最牛的大学讲演,之所以说是最牛的讲演,是因为讲演者当场被耶鲁大学保安带离现场,被河蟹了,哈哈哈。 埃里森(甲骨文公司CEO)在耶鲁大学演讲 Graduates of Yale University, I apologize if you have endured this type of prologue before, but I want you to do something for me. Please, take a good look around you. Look at the classmate on your left. Look at the classmate on your right. Now, consider this: five years from now, 10 years from now, even thirty years from now, odds are the person on your left is going to be a loser. The person on your right, meanwhile, will also be a loser. And you, in the middle? What can you expect? Loser. Loserhood. Loser Cum Laude. In fact, as I look out before me today, I don't see a thousand hopes for a bright tomorrow. I don't see a thousand future leaders in a thousand industries. I see a thousand losers. You're upset. That's understandable. After all, how can I,Lawrence Larry Ellison, college dropout, have the audacity to spout such heresy to the graduating class of one of the nation's most prestigious institutions? I'll tell you why. Because I, Lawrence Larry Ellison, second richest man on the planet, am college dropout, and you are not. Because Bill Gates, richest man on the planet-for now anyway-is a college dropout, and you are not. Because Paul Allen, the third richest man on the planet, dropped out of college, and you did not. And for good measure, because Michael Dell, No.9 on the list and moving up fast, is a college dropout, and you, yet again, are not. Hmm ... you're very upset. That's understandable. So let me stroke your Egos for a moment by pointing out, quite sincerely, that your diplomas were not attained in vain. Most of you, I imagine, have spent four to five years here, and in many ways what you've learned and endured will serve you well in the years ahead. You've established good work habits. You've established a network of people that will help you down the road. And you've established what will be lifelong relationships with the word therapy. All that of is good. For in truth, you will need that network. You will need those strong work habits. You will need that therapy. You will need them because you didn't drop out, and so you will never be among the richest people in the world. Oh sure, you may, perhaps, work your way up to #10 or #11, like Steve Ballmer. But then, I don't have to tell you who he really works for, do I? And for the record, he dropped out of grad school. Bit of a late bloomer. Finally, I realize that many of you, and hopefully by now most of you, Are wondering,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Is there any hope for me at all? Actually, no. It's too late. You've absorbed too much, think you know too much. You're not 9 anymore. You have a built-in cap,and I'm not referring to the mortarboards on your heads. Hmm ... you're really very upset. That's understandable. So perhaps this Could be a good time to bring up the silver lining. Not for you, Class of '00. You are a write-off, so I'll let you slink off to your pathetic $200,000-a-year jobs, where your cheques will be signed by former classmates who dropped out two years ago. Instead, I want to give hope to any underclassmen here today. I say to you, and I can't stress this enough: leave. Pack your things and your ideas and don't come back. Drop out. Start up. For I can tell you that a cap and gown will keep you down just as surely as these security guards dragging me off this stage are keeping me down... (At this point The Oracle CEO was ushered off stage.)   耶鲁的毕业生们,我很抱歉如果你们不喜欢这样的开场我想请你们为我做一件事,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请你设想这样的情 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   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并没有看到一千个毕业生的灿烂未来。我没有看到一千个行业的一千名卓越领导者。我只看到了一千个失败者。你们感到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我,埃里森,一个退学生,竟然在美国最具声望的学府里这样厚颜地散布异端?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你们非常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让我打击你一下。我要相当诚挚地指出:你们的文凭不是白拿的。你们中的大多数,我猜,已经在这里花费了四五年时光,你们将以各种方式在未来使用你所学的东西。你们已经确立了好的工作习惯。你们已经建立了能帮你沿这条路前进的人际网。你们已经将自己这辈子与治疗这个词建立了一种联系。一切很好。因为事实上,你们需要这些。   你们将来需要这些有用的工作习惯。你将来需要这种治疗。你需要它们,因为你没辍学,所以你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哦,当然,你可以,也许,以你的方式进步到第10位,第11位,就像史蒂夫鲍尔默,但,我没有告诉你他在为谁工作,是吧?根据记载,他是研究生时辍的学,开化得稍晚了些。   现在,我猜想你们中间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正在琢磨,我能做什么?我究竟有没有前途?当然没有。太晚了,你们已经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太多。你们再也不是19岁了。你们有了内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们脑袋上的学位帽。   嗯你们已经非常沮丧啦。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现在可能是讨论实质的时候啦绝不是为了你们,2000年毕业生。你们已经被报销,不予考虑了。我想,你们就偷偷摸摸去干那年薪20万的可怜工作吧,在那里,工资单是由你两年前辍学的同班同学签字开出来的。事实上,我是寄希望于眼下还没有毕业的同学。我要对他们说,离开这里。收拾好你的东西,带着你的点子,别再回来。退学吧,开始行动。我要告诉你,一顶帽子一套学位服必然要让你沦落就像这些保安马上要把我从这个讲台上撵走一样必然(此时,Oracle CEO被带离了讲台) 您可能猜到了,這篇講演的確只是一個惡搞而已。大學教授們不必擔心,勤奮苦讀的博士生們也不必心裡不平衡。 不過,我們的高等教育需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也的確很多很多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248 次阅读|6 个评论
媒体、记者、名人害死了多少奇才和天才?
xupeiyang 2010-8-23 08:58
奇才和天才目录(待补充): 胡万林 张悟本 李一 侯耀华 郭德纲 曲黎敏 赵中伦 国学天才孙见坤   樊馨蔓:我是中国最大媒体的记者 面对网友和司马南等的质疑,樊馨蔓给记者发来了自己的新博客地址。该博客只有两篇博文,分别发于8月14日和8月17日。樊馨蔓告诉记者:我的回应都在博客中。   在博文里,樊馨蔓写道:我一直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除了我非常信任我自己是中国最大媒体的记者,以我们一贯以来公正,平等,求实,前卫的职业要求,分秒不敢放松自己的言行所为。对《世上是不是有神仙》一书的内容,樊馨蔓写道:我辟谷两次,亲身体证;我查阅无数典籍;我闭关再亲验、体证,仔细感受,观察我小小、脆弱肉身的变化。我自2005年首次辟谷,至2009年首次发博,中间历经近1500天。想采访我的记者,你们的功课有做到我这样的程度吗?   对于司马南,樊馨蔓也说:你是不是可以来调查和了解一下呢?我这么大力气做了,是因为我深知传播的力量,我是记者啊,中国最大媒体的记者。司马南先生,你不要胡子长短地八卦。你要学会穿透现象,直抵本质。这个本质是被岁月沧桑地掩盖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李一事件的调查结果(凤凰网) 张纪中妻樊馨蔓:李一是传统文化代表 为什么总出李一? 敬一丹 李亚鹏 马云等名人卷入李一事件 李一的贵人及其勾结邪教的证据? 大师李一告诉我们什么除了怀疑,我们别无选择 新语丝:妖道李一如何俘获央视女记者? 李一道长以通电治疗疾病的科学道理 李一人神鬼三部曲有感 贵人如何让假道士李一升天的?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世界计算机领域人才分布兼论Vinay Deolalikar“P!=NP” 的证明
dulizhi95 2010-8-11 08:39
最近惠普实验室的研究员 Vinay Deolalikar 声称已经证明 P!=NP ,并在网上公开了 论文草稿 。他已在 8 月 6 日私下将 100 来页的论文草稿发给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若干主要研究者审查。目前尚未通过同行审议。 http://www.hpl.hp.com/personal/Vinay_Deolalikar/ 敝人先就他的证明说两句。 大家知道, P 是否等于 NP ,属超级难题,一直未解。不少人声称已解决该难题,但未被认可。如今的 Vinay Deolalikar 声称已经证明 P!=NP ,前景如何? 关于 P 对 NP 问题,目前有三种观点: 1 ,认为 P ! =NP , 2 ,认为 P==NP , 3 ,认为无法确定,甚至人类永远无法确定。第一类是主流。 先谈他的优势:英文表达很溜,英文论文的写作水平,结构及表达方式一流,因而很吸人眼球;拥有惠普实验室的研究员的头衔,之前已有不少带原创价值的成果;跨多学科,知识广泛, idea 新颖;论文洋洋万言,长篇大论,符合此类论文的特点;结论符合大多数主流权威专家的看法。 再谈可能的问题:简单的逻辑是,证明越单一,越简洁,越易于被确定,而越复杂越倒腾,越易将人搞糊涂,包括将他自己搞糊涂。他采取的是跨多学科,将多种不同源的概念原理连接起来,综合得出证明结论的方式,方法新颖,具有创意,之前从未有人想到过,因而易引起关注和敬畏。然而,恰恰是这些可能使他陷入深渊: 1 ,因跨多学科,他自己对其他学科相应的概念原理理解的深度和准确度的问题; 2 ,多学科概念原理连接时,概念原理在内涵外延上衔接会否出现缝隙问题; 3 ,他用的是抽象的理论推导,抽象的概念原理堆砌,将一个领域的概念原理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时,在对概念原理的应用适当性方面的理解会否出现根本性偏差的问题,若是,则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证明。 当今世界计算机领域人才分布是:美国是当然的老大,而且不断地从老二老三那里吸走大量人才,其次日本欧洲甚至韩国在许多应用领域拥有强大的实力。除老美外,中国印度应是列第二位的计算机人才大国。美国各大学计算机专业外国的研究生人数包括一些计算机公司外国职工的人数,基本上都是中国印度排在前面。就人数而言,中国多于印度。但印度往往出创造型人才,中国则出不了。 那个困扰了世界多少年的难题,素数的判定问题,原来一直以为是指数型的,前些年两个印度佬搞出了一个算法,证明可以用多项式求解。如今的这个 NP 难题,难道又要为印度佬所破?当然,我是属 P=NP 派,我认为他肯定错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932 次阅读|6 个评论
高校最能干的人才(包括教授)送那里---政府(官员)
lin602 2010-8-10 20:46
部分省公开选拨副厅级干部(说实话,也是好事,比个人决定干部人选是一进步),报纸上及电视上进行了报道。许多高校积极行动,宣传、推荐,将有兴趣,有决心,有能力的人送到这些岗位上。非常非常积极,这可以从报纸上公布的名单及单位上能够看出。 想想,一个教授(国家名义上是按副厅待遇与教授配套的)、博士生导师甚至高校的院长(正处)、处长,公开应聘到副厅级甚至副处级(市的副局长),也让人难以理解。但是仔细想想,这也是权力与实际收益的利益杠杆在起作用。 到这些位置,对自己个人,及对所推荐单位,特别是原单位的领导还是有利的。所以他们离开学校,房子可以继续拥有(多少年前其他教师离开以前要交房子的,现在不知什么规定了),还可以做原高校的博士导师、硕士导师,继续上课带研究生,还可以做兼职教授。其实他们脱离教学科研单位,专职做厅局干部,他们有多少时间做科研呢,有多高的学术水平,呵呵。我们都是做教师的,都是有体会的吧。 打住,不说了(今晚喝酒了),哈哈。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台湾教育家高震东演讲
sunapple 2010-8-10 11:00
标题:如果中国有很多高震东先生? 发信站:瀚海星云(2010年08月07日22:07:29星期六),站内信件WWWPOST 76岁的他能连续在台上站着讲5小时,而且你会越听越陶醉! 他年轻时答应女友将来创办一座学校,自己做董事长,未来的爱人做总经理。几年后真 的实现了,两人也就结为连理了。真是了不起的男人! 高震东先生1930年出生在山东潍坊,1948年到台湾,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独 特的教育理念,在台湾创办了忠信学校,所办的高职和普通高中运行三十载,实现升大 学、就业、没有犯罪记录三个百分之百。在台湾被誉为高职教育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   现年77岁的高先生精神矍铄、谈吐不凡、语言幽默、蕴含哲理,爱国情怀和期盼祖 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溢于言表,广征博引,谈笑间使听众入耳入脑。高先生认为:德育 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 ,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 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他强调: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道德是 心中有人,能力是眼中有事。教育学生先做自己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越在黑暗的地方越做光明的事,做一个人人喜欢的人,做一个人人需要的人。  高 先生的忠信教育法中的五伦是:道德教育的五项措施、教育爱与爱的教育 。他一向认为:教育工作肩负在师范生身上,每个老师不能小看自己对学生的影响,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强调教育工作是至高无上的  高震东先生 在国内的演讲  高震东在中国大陆某学校的演讲震惊每个国人  作者:高震 东  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学生年龄在15-18之间,每年三千多学生中,因违反校规 校纪被校方开除的二、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工种 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 学生见到老师七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署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这就是台 湾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 现只招忠信毕业生字样。  以下是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在国内的讲 演:  同学们,你们说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台下声音:匹夫有责) ──不,是我的责任。如果今年高考每个人都额外加10分,那不等于没加吗?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我是这样教我 的学生的。所以说,现在我们大陆教育办得不好,是我高震东的责任,只因为这样,我 才回祖国专门举办道德方面演讲。(掌声)以天下兴亡为已任是孟子思想。  禹 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 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 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所以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 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  我在台湾办学校就是这样,如果教室很脏,我问 怎么回事?  假如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报告老师,今天是32号同学值日,他没打 扫卫生。  那样,这个学生是要挨揍的。  在我的学校,学生会这样说:老 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灯泡坏了,哪个学生看见了,自己就 会掏钱去买个安上,窗户玻璃坏了,学生自己马上买一块换上它──这才是教育,不把 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也许有些人说这是吃亏,我告诉你,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 教育要牢牢记在心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记住!  学校更应该训练学生这种天下 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校园不干净,就应该是大家的责任。你想,这么大的一个校 园,你不破坏,我不破坏,它会脏吗?脏了之后,人人都去弄干净,它会脏吗?你只指 望几个工人做这个工作,说:这是他们的事。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扫地的。──这 是什么观念?你读书干什么?读书不是为国家服务吗?眼前的务你都不服,你还能为未 来服务?当前的责任你都不负,未来的责任你能负吗?  水龙头漏水,你不能堵住吗 ?有人会说: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总务处的事。这是错误的。  一般人最坏的毛 病是这样:打开水龙头后,发现没水,又去开第二个,第二个也没有,又去开第三个─ ─这样的学生,在我学校是要被开除的!连举一反三都不懂,第一个没水,第二个会有 吗?你就没想到水会来吗?人无远虑怎么能行?  作为一个干部,作为一个人,都要 想到后果,后果看得越远的人,越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只管眼前,不顾将来的人,不 是一个好干部,不是一个有用的人。水管不关,来了水后让它哗哗哗满池子去流,仍不 去关注:反正是国家的水,不是我的自己的!──浪费国家的,就是!你为什 么浪费国家的水?你为什么浪费国家的资源?我每天洗脸都为国家省一盆水,一年省多 少水,你算算,你们学校六千多学生,每个每天节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省水就是 省电,就是节省国家资源。爱国可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爱国,一种是消极爱国。积极爱 国是为国家创造财富,消极爱国是为国家节省财富。国家用那么多百姓的民脂民膏来供 你读书,你还浪费国家的财富,你良心何在?你上大学都如此,怎么能期望于中学生、 小学生呢?怎么能期望于一般老百姓呢?你高级知识分子都不爱国,怎么能让老百姓去 爱国呢?从自己身边做起,我们国家才有希望──这就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积极 负责的道德观念,这就是道德教育。  另一点,我们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 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天下有大事吗?没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 ,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尊敬老师开始的,是从那很小很小的事开始 的。这种道德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不专门找到大事才干。  今天上午下课的时候, 我和师大校长一块出来,礼堂里有很多废纸。我说不要捡,要等下午学生自己捡──同 学们,谁丢下这些纸屑就是不爱国。天下无大事,请先把自己脚下的纸屑捡起来──这 就是我的教材。好的,同学们捡起自己脚下的废纸,这就爱国的开始。我给大家讲两 个关于渍纸的故事。  第一个,美国有个福特公司,福特是一个人,他大学毕业 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 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 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 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  事长 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 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  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 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 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 ,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  福特就这样进了这 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相应改变了 整个美国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 的创造人福特。大家说,这张废纸重要不重要?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 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  第二个渍纸的故事,当 本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报纸都登 文惊叹: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为没有一张废纸,就使全世界为之惊讶。   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到处乱刮 !外国人一看当然会这样认为:你们中国此时要同日本比,差得远呢!  大家不要总 是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137枚金牌──这都没用,咱们的道德水准还没上来,还差 得远!  大家说这些废纸重要不重要?所以说,我让大家捡起一张废纸,这就是爱国 的开始。  万事从小事做起。美国太空3号快到月球了,它却不能登上去而无奈地返 回来,为什么?只是因为一节30块钱的小电池坏了,他们这个酝酿很久的航天计划被破 坏了,几亿元报废了!天下有大事吗?大家看哪次飞机失事是翅膀和头一齐掉下来的? 都是一节油管不通,一个*胎放不下来才失事的。一个人的死,哪个是全身完全溃烂死掉 的?都是肝坏了,或心脏有毛病,等等一个小器官不正常而死的!  ──同学们,从 现在开始,你们要有敬业观念。我们中国实行九年制教育目的就是这样,就是要看你怎 样同老师相处,怎样与朋友相处,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才是最伟 大的教育,你把西方的教育看作是最先进的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美国的教育部长三 个月前发表讲话说: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我们把人教成了肉机器,我们要 向东方学习人文教育!所以说,我们祖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掌声)孔 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学生要不断地学,不断地想,不断地 做,这就是真正教育,这就是中国教育精髓所在。  再一个,我们要进行吃中国饭、 说中国话、过中国节和穿中国服装的振兴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一个中国人连中国饭都 不吃了,能叫中国人吗?吃中国饭的第一代表是使用筷子。筷子原是中国的文化,是文 明的行为。  我去美国,偶尔吃他们的西餐,他们一上西餐我就说:请给我拿筷子 来。他们问我:吃西餐都用刀叉,你为什么用筷子?我说筷子是文明的象征,而 你们的刀叉是野蛮标志,所以我不用。筷子可切、可削、可夹、可戳,无所不能,而你 们的刀叉笨重至极,象杀人的武器。(掌声)  学生要吃烧鸡,我说可以,如果他说 要吃肯德基,我要揍他,他说吃面包夹豆腐乳,可以,他说吃汉堡却不可以。 你可以吃碉堡,但不能吃汉堡。这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教育!  外国只是机器、 枪炮比我们强,吃的能与中国比吗?吃外国人的东西只是种怪心态,可卑啊!我们学校 的英文教学是全台湾最好的。我从美国请来两名老师,专门教我的学生学说外语。   我有一个留美班,他们一定是要留美的。但是他们所学的教材第一页上都印着我的话:   中国人学英文是我们的国耻行为,学英文是中国最可悲的行为,但我们不能不学 ,因为别人超过了我们,敌人枪炮、科学压过了我们。今天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科 学,然后才能打倒他们!超过他们!我们要以夷制夷!非把英文学好不可,所以要咬牙 切齿学英文!(掌声)我们学英文目的并不是为了去美国洗盘子刷马桶,去伺侯外国人 ,去做丢尽祖宗八辈人的事!(掌声)  所以,我的学生英文学得都非常好。如果 一个英文老师一上课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英文了。英文是世界语言,是世界 上最美的语言!一个不会英文的民族是一个低等民族,英文太美了!太棒了!你说这 个老师要不要打屁股?所以我总是告诉这些老师:要好好教我的学生,你不要替外国人 宣传,变成!要告诉学生雪耻图强,打败列强,这是中国人的希望(掌声)!你们 这里不也有英文老师吗?外语系的学生以后不也去教英文吗?上课以前你们要对学生进 行爱国学英文的教育,不要上来就替外国吹一场,你们不要认为:传道者只是传英文之 道、授英文之业,而要传爱国之道,授英文之业。  好,同学们懂得了这些道理,下 一步我们就要知道,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很失败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错了。所以, 我们要进行为国家而求学问,为社会分工而学技能利他、利群的道德教育。大家先要想 想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你们要反思一下。  有些人也许会说,为自己找个饭碗而 读书!这是多么卑鄙和渺小,多么无聊和可怜!你绝对不应该单是为找个饭碗而活着! 找个饭碗吃饭太简单了!拿个刀子,找个人随便捅一下,绝对一辈子有了饭吃,而且还 有人伺侯,还有人为你做饭,睡觉时还有人为你站岗,你的东西一样少不了!那不就解 决吃饭了吗?你为什么不干呢?因为我告诉了你,要学好生存的技能,要懂得生命的意 义和价值,那里不是创造人类价值的地方!所以,我们要知道读书绝对不是为了自己, 读书是为了国家而求学问,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们读书、做事要确定一个方向:先做 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很多人为兴趣而读书,岂有此理!读书有 什么兴趣?真正目标不应是兴趣,而是责任,在责任当中找到兴趣,但不能用兴趣代替 责任。越在黑暗中越做光明的事,这就是道德教育。  我们读书是为了国家。同学们 ,你们想想你们从小受到什么教育?尤其是农村子弟,你爹妈是怎么教你的?他们这样 告诉你:你要好好念书!你不好好念书,将来就不能出人头地,你必须努力奋斗好好读 书,你才有前途,读书是为了你的幸福,读书是为了你的前途!读书一切是为了你!你 就是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这就是最错误的教育,这就是最糟糕的教育!所以小孩子长 大以后就知道,啊哈,读书就是为了我呀,与任何不相干,为了我的前途,为了我的未 来,为了我的希望,你看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它与国家毫不相干!他喝着国家的奶水 ,用着国家纳税人的钱,拿民脂民膏培养出的却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孩,培养出一批自 私自利的老师,你想:这国家会有前途吗?你读书的方向都错了,读书不是为了自己, 读书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国家需要人才,国家需要干部,国家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为 什么培养你?国家是欠你的吗?你能白白吃国家的饭吗?白白享受这里的宿舍和餐厅、 白白地享受老师对你知识的传授吗?你凭什么?你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你对社会有什么 贡献?有什么牺牲?你一切都没有,你只是个造粪的机器而已。你每天吃饭了,无所事 事,你对国家有什么贡献?国家在期盼着你的贡献,期盼着你的未来,因为有一天你会 长大,有一天你会学成,你要为国家做事,所以国家才在你身上投资,让你为国效命。 因为道德教育必须以国家教育为前提,所以今天我们要爱我们的国家。正好你们是读师 大的,你们在三、四年之后要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你的责任比谁都大。如果你都没有 国家观念,你都不爱国,你怎么要求你的学生爱国呢?所以说今天的老师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我跑来跑去,为师范生灌输爱国思想的原因所在!  你们爱国,学生自然爱国 !如果不爱国,天天发牢骚,天天想转行,天天想下海,那下一代还有什么希望?尤其 是学英文的,总想好好学,将来以后到哪个公司为哪个老板、哪个董事长当翻译官,多 丢脸!多没人格,多没气度!(掌声)我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国家观念。  我常常给我 的学生讲一个故事:  我们有一天出去旅行,忽然间暴风雨来了。我们没地方避风躲 雨,孩子们向前跑,一看前面有个草棚,大家哗地冲了进去,一冲进去大雨就来了 。大家好高兴,哇,今天运气不错哟,刚刚找了房子大雨就来了。太快乐了!大家 也不顾虑房子干不干净,有没有人住过,只要有避雨的地方就很满足了。但这个房子在 风雨中突然间要倒塌,同学们想尽办法扶住它,不能让房子倒塌。在这种状况下, 我很有感慨,同学们,你们说是我们需要房子呢,还是房子需要我们呢?(掌声)我看 是我们需要这座房子。  这座房子就是我们的国家,再破再烂是我们的家,再穷再破 ,是我们的家,我们要爱她!(掌声)你怎么可以羡慕外国人呢?唉呀,你看外国人 多好!我不当中国人,我想当外国人!那是不对的。我们国家不如别人,我们承认, 但是我们有决心,我们会慢慢把它搞好,但我们一定要牺牲自己,有热爱国家的观念。   人人在砍国家、吃国家、拿国家,这个国家怎么会好呢?人人都贪污、腐败,这国 家会好吗?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再大的国家也会被你拿穷了。(掌 声)  我走到哪里,绝对拒绝招待。我走到哪里吃自己,用自己,坐你的汽车给车钱 ,住你的旅馆给你旅馆钱,吃你的饭给饭钱,绝对不沾国家一毛钱。我就是要做个示范 给你看!(掌声)什么叫爱国,是我们把东西把钱把命给国家,这叫爱国,你总是把国 家的东西往家拿,这叫什么爱国?有些人偷国家、拿国家,还拿得津津有味,拿得大言 不惭,拿得毫不要脸,这怎么得了?(掌声)  有人说:老师,你让我爱国,我可以 爱国,不过,国家在哪里?我找不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在国 家里头,不知国家在哪。  当老师的,国家就是你面前的学生。你往讲台上一站,下 边的学生就是你的国家,找国家太容易了。今天我往这儿一站,下面1500人就是我的国 家,我必须对你们尽心尽责,就要产生教化作用,影响作用,你就是我的国家,我爱你 ,就是我爱国,把我的思想传播给你,就是爱国!(掌声)那你以后往你的学生面前一 站,那就是你的国家。你不能浪费他的时间,他的生命,你要好好为国家培养下一代, 你给他这种爱国思想,你就是一个爱国者,不给他,你就是不爱国,你就是叛国者!( 掌声)  同学们,将来你也有留学的机会,你要注意到,不要让自己丢了中国人的脸 。你别去了不回来,这丢中国人的脸呢!外国人是不会看得起你的。他们会说:你看, 这些留学生一点国家观念都没有,这些小亡国奴!人家怎么会看得起你呢?这很丢脸, 是很难为情的一件事。  国家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你不到国外不知道祖国的重 要。一个没有国家的,一个国势很弱的人,实在是太可怜了!太可悲了!所以,我们今 天的中国人要自强、自爱,我们要知道爱我们的国家。国家不壮大,你个人再有钱有什 么用?再有地位有什么用?你永远不受人尊敬啊!  我今天讲了什么是爱国主义,哪 里是爱国主义,处处都是爱国主义!任何一个行为都可以爱国。  大家都知道以色列 与阿拉伯的战争。阿拉伯和以色列打仗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世界正举行选美比赛,那年 以色列小组正好当选世界小姐。  许多电影界的人士都围着她:小姐签约吧, 将来你可以发大财了,签约后你名利双收,你何必回国呢,你的国家正在打仗,那 么一个小国,随时会被吃掉的!你回去多可怕!你现在又有钱,又有名,留在美国 吧!.......  这姑娘却在电视上发表谈话:世界小姐不是我个人想选,我只是让 你们知道,以色列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所以我出来竞选。我想让人们知道:地球上有以 色列这个国家,所以我要出来竞选。我今天被选上了,就完成我的任务,我也告诉世界 :以色列是个优秀的民族,因为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同时还告诉世界:以色列这 个国家正艰苦奋战,希望全世界的人民同情我们,支持我们!支持我们国家的独立!现 在我的国家正在打仗,要钱何用?我们以色列亡国两千年,因为我们文化不亡,所以我 们还能建国。今天我要回去,为祖国而战,要钱何用?  --她发表完这番谈话,第 二天就坐飞机回国了。(掌声)这个消息发表后,全世界的人对以色列刮目相看!哇, 以色列人真了不起啊!于是,以色列的军队,军心大振,他们象疯了一样,把阿拉伯的 军队打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七日战争!七天打完!这就是因为一个女孩 子的一句话!  所以,同学们,爱国常常在一个微小的地方。一言以丧邦,一言以 兴邦。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肩负着国家的荣辱啊,人家看到我们就看到国家 的希望。同学们,国家的前途是向后看的,个人的前途是往前看的。  老师这样一回 顾,就知道二十年以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看看小学生就知道三十年后的中国是什么现 象。如果他品德良好,道德高尚,爱国,二十年后国家就有希望。如果看见这个小朋友 很爱国,很有礼貌,很有道德,那么三十年后的中国人是了不起的中国人。否则看着他 怠惰、自私、傲慢、无礼、没有水准,就知道三十年后的中国就是那个样子。我们今天 要雪耻图强,力争做得更好。不要丢了祖宗的脸,不要丢了我们汉唐先烈的脸。  爱 国是很具体的。我的学校门口有个标语: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广之,离 开国门一步,肩负全国荣辱。  一口痰吐在中国是小事,一口痰吐在外国,你就丢了 中国十三亿同胞的脸,因为你代表十三亿中国人,而不是你个人,你千万不要以为, 好汉做事好汉当,你错了;你做不到;你不够资格当!所以每个同学的一言一举都要 注意。高老师回到国内,看到不顺眼的要讲要骂,要批评要建议,但是我离开了大陆回 到台湾,不会讲大陆一句坏话。他们问:大陆好吗?我说好得不得了!太大了,太棒了 。到了美国就说中国人伟大得不得了,绝对不会丢中国人的脸,一句对中国的批评也没 有。但是,回来一定要实实在在地讲话,诚诚恳恳建议。有的人刚好相反,在国内他屁 都不敢放一个,装得那么温顺,那么可爱,一离开中国就大放獗词,把中国骂得一文不 值,这就是标准的王八蛋也!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国家如此,企业亦同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wlingj 2010-8-8 17:59
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作者:未知 来源:论文 添加日期:07年07月13日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 城市竞争力理论是在借鉴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和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两大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竞争力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城市发展实践,创立的新的城市竞争力理论体系。本章简单介绍了国际竞争力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内涵、构成、特点及功能作用,并重点阐述了在这两大理论支持下产生的城市竞争力理论的涵义、特点和基本内容。 城市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必须与国家发展相协调,受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另外,城市是产业的承载者,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动力和目标。因此,研究城市竞争力既要考虑宏观层面的问题,也要考虑微观层面的问题,还要考虑属于自身的特殊规律。IUD把这种能够使宏观与微观相联系和相统一,并与宏观和微观相区别而独立存在的领域,称为中观层面,中观层面的问题受宏观与微观的影响并对二者同样有反作用。 城市作为中观领域的典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就必然要引入宏观竞争力和微观竞争力方面的理论。国际竞争力理论以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指导国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生产,是宏观层面竞争力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其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表现,并由此提出著名的钻石理论,是微观层面竞争力问题研究的代表。由这两个重要理论体系相结合为基础产生的城市竞争力理论体系,具有明确的定位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城市价值链模型是城市竞争力理论体系的核心。 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于1980年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创立,二十年来,无论从概念到理论,还是从统计到方法,以及在分析、政策和国家管理中的开发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机构和专家学者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中来。他们谋求对复杂经济过程的更系统科学的描述和分析,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谋求社会、政治与经济过程的一体化研究模式。从世界范围看,参加这一评价体系的53个国家和地区,其总产出、贸易总量和投资总量占全世界的95%以上,因此,它涵盖了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各国和地区不仅积极参与,而且还特别开发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在国家各级管理和分析研究中的直接应用,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并引起普遍的重视。1995年,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从而使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有了世界标准。 国际竞争力以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运用系统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从经济运行、事后结果和未来发展的潜能,包括决定经济运行的各种客观因素和体制、管理、政策及价值观念等主客观因素,对一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作出系统全面的反映和评价。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两大世界经济主流的态势下,在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认识对象日趋复杂难辨,以及新经济、新信息、新知识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力研究迎合新的需要,具有时代特征,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也无论在宏观管理还是在微观管理中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基于这一概念,在世界整体竞争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包括244项计量指标的科学评价体系,以年度为单位,系统评价和反映世界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为分析世界国际竞争力发展格局、变化趋势以及各国制定竞争发展战略提供客观依据。 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244项计量指标,是经济学或管理学中的企业理论、产业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经济理论、金融理论、国际经济与发展经济学等各个具体理论的直接应用。国际竞争力系统评价设计原则之一,是要保持运用上述最新理论去观察、测度世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及其过程与趋势。国际竞争力最核心的内容是建立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包括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生产理论,这构成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基本目标。此外就是人力资本、高技术和风险资本、社会组织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以及在增长模型中的变量内生化理论,这构成国际竞争力发展过程中现实推动的重要因素。 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两个系统结构功能,即竞争力过程的系统结构功能和竞争力要素整体的系统结构功能。从竞争力过程的系统结构功能评价看,它包括系统实力、运行的系统关系、发展的成长能力。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括总产出、出口规模、机器设备、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外汇储备水平、自然资源、能源动力、基础设施等经济实力的水平。但是,这些方面经济实力强,并不一定说明该国的国际竞争力就强,只有运行的系统关系合理并发挥能动作用,才能使经济实力转化为现实的国际竞争力。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不能仅仅发挥现有经济实力的水平,而且还要发展长期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国际竞争力要同时追求其经济实力的内在的持续成长,也就是要有长期发展的成长能力。这表明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要从系统实力、运行的系统关系、发展的成长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和发展。从国际竞争力中竞争力要素整体的系统结构功能的科学体系内容看,它包括8大要素,即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每个要素又包括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若干具体指标组成。从理论上看,8大要素分别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具体功能,如下图所示。 国际竞争力基本原理示意图 国际经济实力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能力以及支持它的投资、储蓄、最终需求、产业运营、生活成本和潜在发展的经济运行能力。企业管理、科学技术两大要素,是对国家经济实力要素的直接支持,体现深层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这三大要素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包含着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基本运行和发展竞争力。基础设施、国民素质两大要素,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支持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发展和成长。国际化、政府管理和金融体系,反映市场、体制、法制、政策的作用条件,是国际竞争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和激励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及国际竞争力基础的发育,都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 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是两个不同但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概念。综合国力主要反映一国的各种实力的整体,它是国际竞争力内涵的一个重要层次。国际竞争力不仅包括综合实力,还包括实现综合实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和运行整体的竞争力以及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的成长能力。在理论上,它既讲资产实力的竞争,又讲发展过程的效率竞争;既讲引进吸收的竞争,又讲输出扩张的竞争;既讲市场风险激励的竞争,又讲社会科学价值观和社会凝聚力的国家整体概念的竞争;既追求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最大化,又讲究满足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在长期、持续、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追求下,通过竞争形成和促进一国的整体发展能力。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 产业竞争力理论也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这是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哈佛商学院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今天要问的不再是为什么某个国家有竞争力,而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进而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 波特认为,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即指单位工作日所创造的新价值,或者是单位投入资本所得到的报酬)和一国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国家或者地区竞争环境如何与其生产率的增长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并非只与政治环境和宏观经济条件相关,微观经济基础也起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表现,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国内四个关键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政府的作用以及机遇因素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六大要素互动形成了钻石架构(如图所示),将影响企业在某个地理环境下能否发展出持续创新、不断进步的能力。 波特的钻石结构示意图 在波特的钻石理论中,他特别强调,当今的竞争已经处于一种动态多变的状态中,在基础科技可以迅速扩散、交通和传播成本降低的情形下,单单将生产活动迁移到廉价地区已经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惟一方式就是不断地持续升级和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基础就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强大的科研基础。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政府需要扮演四大角色:首先,应该改善产业所需要的一般资源,如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充足的资本等;其次,政府应制定能够贯彻的法定政策,以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为目标,除了管制不合理竞争,更应鼓励创新和改进;第三,政府应协助产业在某个地区发展集群,并刺激集群升级;第四,政府应成为本国企业和人民培养更强大竞争力的推动者和挑战者,并最终成为信息提供者。波特特别强调,领导人的角色和很多变数一样,并不是独立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外。国家环境的状态、挑战和机会是每个领导人必须面对的事。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更相信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相信动态和变革的重要。他们所站的位置能见人所未见,并有勇气付诸行动。当两个企业所面对同样的环境时,领导人的因素将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 IUD-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城市竞争力理论 从竞争层次上讲,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以国家竞争力为对象,侧重于宏观层次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以企业为对象,侧重于微观层次竞争力问题的研究。而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中观层次上对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至今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值得指出的是,IMD模型和波特钻石模型所主张的国际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之间以持续发展为取向的关系,为城市竞争力模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中观层面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城市竞争力。因此,从全球化的需要出发研究城市竞争力是中国城市应对WTO挑战之必然选择。一方面,WTO加速了中国城市的全球化进程,全球资源及其要素的流动性随之增强,尤其是物流、人力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服务流速度加快。这些要素的流动给城市资源重组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同时这种外部力量迅速并且出乎意料的变化也给城市工业、市场、资本、人才、贸易带来波动,增强了城市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直接后果是城市内部秩序被破坏,使静态型的城市超稳定结构变得脆弱,城市不稳定的风险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全球资源流动的背景下,城市在吸引稀缺资源时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正在淹没城市之间的市场界限,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国际资本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争夺城市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以城市为单元的竞争正在登上国际舞台并席卷全球,依赖本土市场和传统资源支持和维持的城市将失去竞争优势。全球化思考与本土化行动成为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由于IMD模型和波特钻石模型首次将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概念打开,较为细致地探讨其内部结构及其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可以描述分析的工具,使竞争力具有现实性、测度性和应用价值,因此,国际竞争力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成为城市竞争力理论的基础。我们依据这些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WTO背景下中国城市竞争力需要的城市价值链模型,如图所示。 城市价值链模型示意图 城市价值链理论强调,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主要取决于它的现金流,一个城市的价值取向主要取决于它的价值流。城市竞争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城市价值链模型,它必须以市场为目标、以战略为核心、以整合为导向,其本质是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和城市形态演化模式。一个城市的价值链包括其价值活动和价值流。价值活动是城市价值创造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增值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价值流是指一个城市以相应的平台(基础平台、操作平台、服务平台)和条件(政策体制、政府管理、市场秩序、社会文化),吸引区外物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服务等资源要素向区内集聚,通过各资源要素的重组、整合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和扩充,并将形成和扩大竞争优势向周边和外界扩张和辐射,在资源要素高效、规范、快速、有序的流动中实现价值,再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扩大规模和持续增长,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价值链模型将城市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价值创造过程描述成一个价值链体系,怎样将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他们形成相互关联、协调发展的整体,并按照层次结构逐级提升,推动城市实现价值最大化和城市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化,这才是城市竞争力系统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竞争不只是发生在城市之间,而且是发生在城市各自的价值链之间。提升城市竞争力,一方面必须实行价值链的分解战略,分解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弃弱保优,保留其中的最优环节,做好做强。另一方面,必须实行对价值环节进行市场整合。只有对价值链体系中的各个系统实行有效分解与整合,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 录入:吴丽珊 责编:吴丽珊 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cscx/38665.html
个人分类: 竞争力|2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人才-国家——钱伟长之重
吴信 2010-8-7 11:38
又一位大师离我们而去。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在上海逝世,在很多人眼里,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追思大师,更重要的是检视大师所留下的财富,为后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丰厚的遗产,发现他的治学之本与育人之道等等,早在 N 年前,已经给了我们作答,缅怀其志,为大师送行,也为自己励志。 钱伟长晚年最关心三件事:一是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人才的培养;三是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自主创新。钱老说:自主创新,就是自己国家的问题自己解决,国家需要我工作到什么时候,我就工作到什么时候。 看大师的言语,可以看出他的远见: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哪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与钱学森的观点多么惊人的相似。 ◎我 36 岁学力学, 44 岁学俄语, 58 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 64 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而在今天,很多人都等着退休,退休了就把所有的都放弃了,今天,我们应该像钱老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 政府应该努力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提供便利、创造条件。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这使得我们联想起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钱伟长大师已经做了很多的实践,值得景仰,应该效仿,必须思考,不仅仅是个人,是科研院校等单位,也是社会和国家都需要深思的。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
metanb 2010-8-5 18:18
引进为用,培养为体。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2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提出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可自由落户
xupeiyang 2010-8-3 07:52
详细报道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68090256 本文导读: 昨天,本市发布《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制定了未来十年人才发展的硬指标,以及十二大重点工程。其中,《纲要》提出的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可自由落户等政策,是本市首创之举。北京将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届时,无论是涉及高端人才的子女入学还是医疗社保,都将享受当地市民同等待遇。 相关新闻: 流动人口落户放宽 我国高校人才海归人才利用不足 高端人才较缺乏 银川市二次进京 广揽高端人才   昨天,本市发布《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制定了未来十年人才发展的硬指标,以及十二大重点工程。其中,《纲要》提出的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可自由落户等政策,是本市首创之举。   《纲要》编制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开忠表示,目前京津冀就人才户籍自由流动问题沟通顺畅,相信不久便会开始推行。    纲要解读1   户籍制度改革先行   北京将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届时,无论是涉及高端人才的子女入学还是医疗社保,都将享受当地市民同等待遇。   解读:杨开忠表示,此次特别强调京津冀高层次人才互认户籍,主要考虑到北京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人才发挥作用的限制因素。要想吸引优秀人才,必然需采取相关措施,比如提出高层次人才在一定范围之内率先自由流动的探索。   杨开忠表示,目前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纲要》提出的高层人才互认户籍的方向,已经按照任务分解分工,相关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但高层人才的定义和范围,该项政策具体如何实施,有哪些配套保障措施等,目前这些尚无细则性的规定,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纲要解读2   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   在高级专业性岗位探索职员聘任制度,在街道、乡镇层面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   解读:杨开忠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方向对于集聚人才和人才下基层,具有重大意义。   很可能是预示着党政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突破。杨开忠表示,现在镇、街道的干部都是公务员,以后有可能出现街道经理、镇经理,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签协议就职。以往基层公务员都希望往仕途上游走,而不愿意扎根基层,他们的专业化程度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如今,通过这样职业经理人的探索,会改变人才激励的机制,也会促进他们扎根基层。    纲要解读3   北大清华设市立学院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中建立市立学院或研究院所,为建设世界城市培育人才。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靠“买船”和“租船”能否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梦?
zhumengjin 2010-8-2 02:04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联合蹂躏之后从此一蹶不振,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的元气尚未完全恢复,依然没有摆脱落后的帽子。我们知道,船坚炮利是科技相对发达的必然产物,近代和当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的直接原因在于科技的相对落后。缩小、甚至消除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是实现国家强盛的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如何实现国家科技的发展和强盛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国家应该也必须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执行长期发展战略。人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根本,国家科技人才队伍关系国家命脉,必须加大国家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的力度。然而,从目前执行的国家科技人才政策中,我们只看到了似曾相识的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历史重演。 以史为鉴,中国军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几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但凡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靠买船和租船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永远只能受制于人,永远没有后来居上的可能。买船和租船注定是让国家落后、自愿受制于人的自宫思维。 科技人才队伍是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国家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国家不着眼于自身培养能力的发展,而是全面引入买船和租船的发展思路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思维对国家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只会起到弊大于利的负面作用。 在我国科技的某些空白和明显薄弱的领域,花费额外的资源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适量的尖端人才是无可争议的,但全国各行各业都舍本逐末,各个领域都像搞政治运动那样干起买船和租船的勾当就必然是灾难性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很多事情只要演变成带政治任务的全民运动,多半会给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带来或大或小的伤害。从百到千,再从千到万,当人才计划不分领域、不分规模而无限扩大,甚至成为一种新的政治运动时,必将对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后续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长期伤害。恕我直言,当前轰轰烈烈进行的各种人才计划的本质就是花费纳税人的高额血汗钱,在国际上用高价购买别人培养好的现成人才,根本不管该领域是不是真的需要,反正买人的数量可以作为政绩就行。 实际上,很多连买都不是,由于有些人脚踏两只船,国家只不过是用买人的钱做了租人的事,并且租了还不能为我所用,租而不能用的实际效果就等于是拿老百姓的血汗钱去帮最富有的美国搞科技投入。 事实上,一个国家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底座所能垒起来的高度决定了塔尖所能达到的高度。 人们往往看到的都是塔尖,所以塔尖很重要,但不能说塔的中底部不重要。没有金字塔中底座的建设和发展,也就不会有与国外金字塔一样高的塔尖。目前流传的这里钱多人傻,速来分羹的坊间语从侧面反映出国际顶尖人才们认为中国的¥是见者有份、不拿白不拿、而且随便混混就能拿很多¥的心态,这种在国外要拼命努力、在国内可以随便混混的心态实际上已经把中国金字塔的塔尖高度大大降低了。合理的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是从整个金字塔的建设来考虑,当整个人才平台建设好了,自然就会冒出有高度的塔尖来。一个国家的拔尖人才队伍是在金字塔的中底部人群的良性竞争中自动产生的,绝不是买卖来的。 古语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即使买来塔尖也发挥不了在国外所能发挥的作用,反而为吹破牛皮的人提供了最佳的生存空间。而我们都清楚,外来变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远胜于土著变种,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意思大家肯定都懂的。 目前国家不是从整个科技人才金字塔的建设来考虑,而是把大量的资源从广大金字塔的中底部吸收过来,用来维护、装饰买来的、租来的悬空塔尖。不过,悬空的东西最终还是要垮掉的,不管被装饰得多么富丽堂皇。这种制造空中楼阁的人才政策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是时候反思目前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国家科技人才政策了!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11680 次阅读|38 个评论
[转载]中青报:不出大师不怪你 扼杀大师你有罪
maokebiao 2010-7-29 22:07
作者:汪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7-28 中青报:不出大师不怪你 扼杀大师你有罪 杭州师范大学最近出台的《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构建了不惟数字论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新体系。(《北京青年报》7月27日) 在谈到《意见》时,杭师大校长 叶高翔 教授说:我们需要数字考核指标,但更需要《红楼梦》、《梁祝》等可以传世的精品大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既要有渴望出现一位大师的期待,也要有允许一百位努力者失败的胸怀。著名美学家、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徐岱 教授说,这些条目中包含的,是对人文社会科学出大师、出精品的有力支撑。无论是叶高翔,还是徐岱,都对《意见》有极高的期待,希望它的出台能为精品与大师的出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事实上,自2009年钱学森之问在媒体上出现,人们一直在议论我们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的问题,也一直有人在议论怎样做才能出现大师,大学应该为大师的出现做哪些努力。对此,我只想说一点看法:不出大师不怪你,扼杀大师你有罪。打个比方,一个大学,一个教授,你没有能培养出杜甫那样的大诗人不能怪你,因为这样的大诗人不是你想培养就一定能培养出的。但假如有一个人,本来有希望成为杜甫那样的大诗人,但他的才华让你扼杀了,让他变成了一个庸人,那你就有罪过了。 那么,眼下有哪些情形会扼杀大师、阻碍大师的出现呢?依我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其一,缺乏自由宽松的环境。假设一下,唐朝也以言治罪,动不动就治你诽谤罪、煽动罪,那杜甫能写出三吏三别吗?白居易能写出《长恨歌》吗?写不出三吏三别这类诗,杜甫能称为大诗人吗?写不出《长恨歌》这类诗,白居易能称为大诗人吗?对于大师级的人物而言,能够自由地思想、自由地表达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在人文领域,更是如此。 其二,急功近利。用报道中的话讲,当前国内的人文社科评价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依托类似自然科学的一些量化指标。包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过多少著作;获得多少、什么级别的学术奖;承担了多少、什么级别的研究项目等。个人的成绩、职称、科研经费均与之直接挂钩,对单位和各级领导则意味着政绩和升迁。不少教育界人士反映,一些人文社科研究者在学术GDP指挥棒下著述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如此等等,能不妨碍人才的成长吗?假想一下,有一个人拿着鞭子在曹雪芹身上不断抽打,要他一年中一定要拿出多少文字的小说甚至论文,他能写出《红楼梦》吗? 其三,官本位的价值体系。眼下,不说其他地方了,即使在大学,在学术团体,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也往往不是最有学术成就、最具独立思想的人最受人尊敬,而是职务最高的人最受人尊敬,至少表面上如此。在这种导向下,热衷于做官的人多,能守得住寂寞,关在小屋子里做学问、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少。自然也就有一些本可成为大师的人因做了官或因终日想做官而成不了大师。 对照以上三点,应该说《意见》值得称道的地方不少。解除学术桎梏,改变现行的考核体系,去除大学的行政化,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破格启用奇才、偏才,这些都是在为大师的出现营造良好的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也许还会三年五载十年二十年出不了大师。但大学这么做了,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尽了责任,不扼杀可能变为大师的人,那就没有罪过。 更多阅读 杭州师大投亿元振兴人文社科 新体系不唯数字论 温家宝看望浙大师生:要做事不要做官 武大将开设弘毅学堂 培养大师级人才 中青报:官本位下岂能产生学术大师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丘成桐卓以和把脉:中国为何还没获诺贝尔奖
热度 1 maokebiao 2010-7-29 08:33
作者:雷辉 来源:南方日报 丘成桐卓以和把脉:中国为何还没获诺贝尔奖 中国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尖端人才 丘成桐 :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卓以和 :美国朗讯公司半导体研究副总裁、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到现在都还没获得诺贝尔奖?7月26日,在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上,61岁的丘成桐和73岁的卓以和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不约而同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现在中国年轻的科学家和学者,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当年为了科研愿意拼命,从早到晚做研究。新生代研究者把工作时间限定为朝九晚五,休息时间就出去玩。两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年轻学者的科学精神颇为担忧。 症结 中国学者缺乏科学精神 中国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尖端人才,学者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十分急功近利,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自我满足了。坦白说,在中国很少看到年轻人日以继夜地为了某个科研项目去努力。丘成桐认为这是中国远离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 丘成桐说:得诺贝尔奖要作出有很大创新性的贡献,中国的创新人才还差很远,大学也没有形成创新的浓厚氛围。很多年轻教授想着怎么评上杰出青年等奖项,到了四五十岁又想着当院士。他们看到的是物质好处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发现科学精要时带给自己内心的快乐。 丘成桐表示,中国家庭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训练他们为高考做准备,在学校里老师帮学生猜高考题目,学生照着模型去练习,完全埋没了人的创新能力。 最高尚的境界,就是中国有一群优秀年轻人真正为了人类求知欲望来做学问,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能做到这个,很快就会有中国科学家拿到诺贝尔奖。丘成桐说。 退步 名校生考不过哈佛入学试 高考不考微积分,很伤害中国整个科技的发展。因为微积分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文艺复兴第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后来全球科技才开始长足发展,丘成桐说。 丘成桐介绍,中国高考为了标准化,担心很多学生学不懂微积分,就干脆不考。高考不考,学生也不学。但是,美国的中学是要学微积分的,学得好的大学生在20多岁就开始做相关研究了,而中国学生到了大学才学这门课,浪费了很多时间。中国一定要培养一批精英学生,要跟全世界开展科技竞赛,人家能懂,你也要能懂,不能为了公平起见,大家都不懂。 近10年中国出去的留学生比20年前水平差了很多。以前来哈佛的中国留学生会轻松考过博士入学考试,而且得到很高分,但近几年中国名校的学生到哈佛却考不过入学考试。 丘成桐说:现在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不是为了做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大多都想着怎么样在毕业之后到华尔街上班挣钱。 我在美国遇到很多中国去的人才,我问他们要是回国的话,什么是最要紧的条件?很多人回答我说,最要紧的是自己需要一个靠山。卓以和说,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会用的问题,有了人才怎样留住?应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薪水,还有稳定的研究时间。中国要想留住人才,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怪象 名教授不屑给本科生授课 在学校里要端正学风,教授和学生都要做到这样,丘成桐说:世界上抄袭别人的学者很多,但被发现后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但在中国,抄袭者被发现后还大摇大摆地走在学校里,真的是很奇怪。这让学生怎么看?教授在台上告诫学生要诚信,学生则在台下偷笑。一个老师面对几百个学生,一个校长面对一两万个学生,学生会想:老师、校长都能抄袭,我为什么不能做。学风不正,再怎么谈诺贝尔奖都是假的。 中国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惩抄袭者。不仅是工业创新,学术创新也是这样。一个好的创新研究动不动被人家抄去了,研究者情何以堪呢?不搞好这个,自主创新没法谈。丘成桐说。 卓以和说,美国很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在学界若发现有人抄袭,就将抄袭者解雇。 中国很多有名的教授不重视教学生,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名教授觉得自己有名,要做研究,很伟大,教本科生显得水平太低。但是哈佛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流的吧,哈佛就要求每个教授都要教本科生,中国学校太宠名教授了。丘成桐说。 丘成桐介绍,美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有很多人去申请,申请者要讲清楚自己对教学有什么贡献。有这个机制后,名教授也不得不花心思去教本科生。美国没有教授敢说自己是做研究的,不教书,但在中国常有人讲。在这方面,美国的机制值得借鉴。 出路 建中国的贝尔实验室 卓以和说,做实验需要和最好的科学家一起合作,尤其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交叉在一起,产生了灵感,就是新发明的开始。 所以我希望中国有这么样一个实验室,能够集中最优秀的研究者一起工作,像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一样,将有力促进中国的自主创新。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保持实验室的运营,不要给研究者太多的压力,不要规定他们一定要在三五年内出成果,有时候十几年才真正将一个发明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卓以和说。 更多阅读 丘成桐论新时期科技人才引进 美名校校长:中国诺奖得主将会在回国年轻学者中产生 勉励青年求知 高锟将诺贝尔奖章赠予香港中文大学 徐光宪:中国2100年将成为诺贝尔获奖者大国 华裔科学家卓以和登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8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中国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尖端人才
liuxiaod 2010-7-28 21:01
丘成桐 :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卓以和 :美国朗讯公司半导体研究副总裁、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到现在都还没获得诺贝尔奖?7月26日,在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上,61岁的丘成桐和73岁的卓以和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不约而同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现在中国年轻的科学家和学者,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当年为了科研愿意拼命,从早到晚做研究。新生代研究者把工作时间限定为朝九晚五,休息时间就出去玩。两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年轻学者的科学精神颇为担忧。 症结 中国学者缺乏科学精神 中国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尖端人才,学者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十分急功近利,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自我满足了。坦白说,在中国很少看到年轻人日以继夜地为了某个科研项目去努力。丘成桐认为这是中国远离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 丘成桐说:得诺贝尔奖要作出有很大创新性的贡献,中国的创新人才还差很远,大学也没有形成创新的浓厚氛围。很多年轻教授想着怎么评上杰出青年等奖项,到了四五十岁又想着当院士。他们看到的是物质好处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发现科学精要时带给自己内心的快乐。 丘成桐表示,中国家庭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训练他们为高考做准备,在学校里老师帮学生猜高考题目,学生照着模型去练习,完全埋没了人的创新能力。 最高尚的境界,就是中国有一群优秀年轻人真正为了人类求知欲望来做学问,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能做到这个,很快就会有中国科学家拿到诺贝尔奖。丘成桐说。 退步 名校生考不过哈佛入学试 高考不考微积分,很伤害中国整个科技的发展。因为微积分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文艺复兴第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后来全球科技才开始长足发展,丘成桐说。 丘成桐介绍,中国高考为了标准化,担心很多学生学不懂微积分,就干脆不考。高考不考,学生也不学。但是,美国的中学是要学微积分的,学得好的大学生在20多岁就开始做相关研究了,而中国学生到了大学才学这门课,浪费了很多时间。中国一定要培养一批精英学生,要跟全世界开展科技竞赛,人家能懂,你也要能懂,不能为了公平起见,大家都不懂。 近10年中国出去的留学生比20年前水平差了很多。以前来哈佛的中国留学生会轻松考过博士入学考试,而且得到很高分,但近几年中国名校的学生到哈佛却考不过入学考试。 丘成桐说:现在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不是为了做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大多都想着怎么样在毕业之后到华尔街上班挣钱。 我在美国遇到很多中国去的人才,我问他们要是回国的话,什么是最要紧的条件?很多人回答我说,最要紧的是自己需要一个靠山。卓以和说,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会用的问题,有了人才怎样留住?应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薪水,还有稳定的研究时间。中国要想留住人才,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怪象 名教授不屑给本科生授课 在学校里要端正学风,教授和学生都要做到这样,丘成桐说:世界上抄袭别人的学者很多,但被发现后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但在中国,抄袭者被发现后还大摇大摆地走在学校里,真的是很奇怪。这让学生怎么看?教授在台上告诫学生要诚信,学生则在台下偷笑。一个老师面对几百个学生,一个校长面对一两万个学生,学生会想:老师、校长都能抄袭,我为什么不能做。学风不正,再怎么谈诺贝尔奖都是假的。 中国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惩抄袭者。不仅是工业创新,学术创新也是这样。一个好的创新研究动不动被人家抄去了,研究者情何以堪呢?不搞好这个,自主创新没法谈。丘成桐说。 卓以和说,美国很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在学界若发现有人抄袭,就将抄袭者解雇。 中国很多有名的教授不重视教学生,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名教授觉得自己有名,要做研究,很伟大,教本科生显得水平太低。但是哈佛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流的吧,哈佛就要求每个教授都要教本科生,中国学校太宠名教授了。丘成桐说。 丘成桐介绍,美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有很多人去申请,申请者要讲清楚自己对教学有什么贡献。有这个机制后,名教授也不得不花心思去教本科生。美国没有教授敢说自己是做研究的,不教书,但在中国常有人讲。在这方面,美国的机制值得借鉴。 出路 建中国的贝尔实验室 卓以和说,做实验需要和最好的科学家一起合作,尤其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交叉在一起,产生了灵感,就是新发明的开始。 所以我希望中国有这么样一个实验室,能够集中最优秀的研究者一起工作,像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一样,将有力促进中国的自主创新。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保持实验室的运营,不要给研究者太多的压力,不要规定他们一定要在三五年内出成果,有时候十几年才真正将一个发明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卓以和说。
个人分类: 教育|29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未来八种人将被社会淘汰
sumon 2010-7-28 20:09
国家人事部行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德贵指出,在某些行业和领域高素质人才走俏的同时,有八种人将会滞销,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将遭遇麻烦事,成为困难户。这八种人是: 第一种,知识陈旧的人。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60年代,知识倍增,周期是8年,70年代减少为6年,80年代缩短成3年,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1年就增长1倍。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现有知识每年在以10%的速度更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想靠学校学的知识应付一辈子,已完全不可能了。吴德贵说,过去,我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一个人从上学到退休,要一直接受教育;现在,这一概念应当重新定义,终身教育,从摇篮到坟墓,应贯穿人的一生。那些抱残守缺、知识陈旧的人,将是职场中的麻烦人。 第二种,技能单一的人。吴德贵认为,只会做一种工作,换一个岗位就不灵光的人,未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就业--下岗--再就业--再下岗,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要想避免在职场中成为积压物资,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学几手,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一棵树上吊死,一旦下岗,心中不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果说,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的话,技能单一的人遭到冷遇,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第三种,情商低下的人。智商显示一个人做事的本领,情商反映一个人做人的表现。在未来社会,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情商高的人,说话得体,办事得当,才思敏捷,人见人爱。情商低的人,不是不合群,就是讨人嫌,要不就是哪把壶不开提哪把,这就麻烦了。现在,在国外广为流传这样的话:靠智商得到录用,靠情商得到提拔。一旦进入一个单位,能不能工作顺利、事业有成,情商是一个关键因素。吴德贵向职场中人提出善意忠告,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时,还应不断培养自己的情商。否则,身怀绝技,也难免碰壁。 第四种,心理脆弱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稍有不顺利,情绪就降到冰点,这样的人,在激烈竞争中必然日子不好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逐渐增多,神经紧张、心理脆弱成了都市现代病。因此,无论在职者,还是求职者,都应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抗挤、抗压素质。吴德贵说,在当今社会,没有一股不服输的犟劲,没有一种不怕难的韧劲,是不行的。 第五种,目光短浅的人。鼠目寸光难成大事,目光远大可成大器。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多远,你便能走多远。一个组织的成长,需要规划,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设计。吴德贵说,有生涯设计的人,未必肯定成功,没有生涯设计的人,一定很难成功。过一天算一天,哪里黑哪里住,只看见鼻尖下边一小块地方的人,现在不吃香,未来更不吃香。 第六种,反应迟钝的人。当今社会,迟钝就会迟缓,落后就要挨打。过去是大鱼吃小鱼,如今是快鱼吃慢鱼。未来,一个人如果思维不敏捷,反映不快速,墨守成规,四平八稳,迟早会被淘汰。 第七种,单打独斗的人。学科交叉、知识融会、技术集成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当今这个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世界里,孤胆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个人的作用在下降,群体的作用在上升。未来要成就一项事业,靠个把人、少数人是不行的,需要一支队伍,一个组织,一个群体的共同奋斗,需要众多人智慧碰撞,团队合作。吴德贵说,跑单帮难成气候,抱成团才能打出一片天地。 第八种,不善学习的人。有些人虽然也想学习,但是不知道学习的方法,不掌握学习的技术。吴德贵认为,这种人肯定吃亏。处在当今这个学习型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在学习能力的较量。过去,我们把不识字称之为文盲,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是想学习而不会学习的人。 鲜花和掌声从来不会赐予守株待兔的人,而只馈赠给那些风雨无阻的前行者,空谈和阔论从来不会让你的梦想成真,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要不要,只要你一定要,你就一定能成功。
个人分类: 教育学|2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幼桃淑女及抽象和具体
cyaninelotus 2010-7-27 17:31
不知道各位喜不喜欢看MP,这小孩玩意我倒是很喜欢,主要是承蒙我家儿子的带领。儿子老师其实很不愿意他们看MP,因为猫小乐创造的阿衰实在是个白字先生。但我总觉得那别字与白字后面充满了天分的幽默。所以,我为儿子买了全套的阿衰,我儿子也常常语出惊人。他们每天都有阅读作业,我就一边做事一边竖起耳朵听他在自己房间放声朗读。第一次他把体型较小但具有隐藏的凶悍的金钱豹读成了金钱狗,这下子一点都不凶悍,笨笨地可爱,说不定眼神里还有些无助。第二次,他把体态曼妙神色从容的窈窕淑女读成了幼桃淑女, 这次我真的对他刮目相看了------本来完全是应该读成幼兆淑女的,他硬是读成了幼桃淑女,这不是天分是什么呢? 我一直在想宝姐姐和林妹妹到底差别在哪里,这问题我没想清楚。我儿子却一语中的。宝姐姐再好,再有才华,她只能是窈窕淑女,只有林妹妹才可以是幼桃淑女。这幼桃淑女与窈窕淑女都是有出处的。皆出自于诗经国风。《关雎》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是窈窕淑女的来源,解释窈窕淑女曰:苗条美貌、善良贤慧的姑娘,这八个字放在宝姐姐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国风里还有一首,就是下面的《桃夭》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子之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子之于归,宜其家人。 在这首诗里闪耀的女子是没有美貌的描述的,但火一样鲜艳的比兴和茂盛茁壮及结满果实的希望,是藏在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之中的。您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新郎是以怎么样激动的心情迎娶他那灼灼其华的新娘的,而他的激动在于蓝天下的那颗桃树将要有蕡其实,不仅如此,她能够宜其室家!这就是那个幼桃淑女了,她的灼灼其华,超出窈窕淑女的那部分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换句话说,女子美貌不过是在大家文化氛围里的一种比较,各层次美女都有,不能说很少。一般女子没有什么毛病,大概都能够有蕡其实。因此这些任务,窈窕淑女完全胜任。但是,宜其室家的任务就很难说窈窕淑女能够做了,不过幼桃淑女一定能完成。 幼桃淑女比之窈窕淑女只有一条区别,小桃在它未经尘世污染的清亮时期,具有水晶的光辉,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坚持。而窈窕淑女没有,窈窕淑女具有极端的智慧和成熟,这成熟渗透了世故。宜其室家是什么要求呢?其实也不高,不过就是绝境中的坚持,孤独中的陪伴而已。但当她面临更好的选择时,没有人知道窈窕淑女能坚持多久。这大概就是《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里孟浩执着于林雨馨的原因。也所以,林妹妹是幼桃淑女,而宝姐姐只是窈窕淑女。 但是,不做宝哥哥,很难知道林妹妹与宝姐姐的本质区别。甚而至于林妹妹的人缘比宝姐姐差多了,她的死多多少少都与袭人怕她将来对自己不利而从中做事有关。也就是说,幼桃淑女优越于窈窕淑女的那一部分是属于品质属于人格属于灵魂的,它抽象而不具体。但偏偏我们的生活是进行在具体中的,偶然需要灵魂抽象一下。窈窕淑女宝姐姐非常适合具体的生活,因为她不需要为维护自己抽象的人格付出什么,她只需要具有足够的培养和智慧维护自己并且获得自己。另一方面,世人难得有精力仔细审查全面看待谁谁,大家不过一时一事看重自己的感觉与所得罢了。所以宝姐姐就能够审时度势,游刃有余。而林妹妹不行,她是为了自己的心白白得罪了不少人,连宝姐姐赖在她头上的偷听她都没法洗清。还要不时地耍小脾气,哪里像个淑女?如此一来,在现实生活中,宝姐姐式的窈窕淑女是识时俊杰,一般比较成功。而林妹妹式的幼桃淑女则很难脱颖而出。 不过不能因此认为幼桃淑女人们不喜欢。人们非常喜欢----仅从小旭逝去的悲痛中就能看出来。只是幼桃淑女纠结在具体的生活和抽象灵魂的坚持中,而我们的生活其实也一直纠结在具体与抽象之中。 先说说婚姻吧。爱情靠的是什么?心心相吸,谈的就是灵魂和品格,没结婚的时候女人渴望着灵魂的伴侣,男人其实也一样。这时候你要的,应该是幼桃淑女,当然,需要用心辨认,不一定你能认得她。但是生活不是拿灵魂来应付的,生活很具体------具体到上街如厕的money和袜子上的破洞,只有能把美好的十四行诗和洗净后拖把上的水滴连成一体的mm才是成熟强大到可以应对具体的幼桃淑女,这还不包括她在要回被小贩多收的银子和挖空心思等待并讨好一个给孩子扎针的护士时要修正灵魂的蜕变........但是,蜕变成具体也不算强大,她必须保有幼桃淑女!因为当具体成为程式,抽象就会回到人间,大家又在寂静的平凡中需求意义了,也不能把灵魂给丢了。要不然,不是GG丢了MM,就是MM丢了GG。当然,一开始没认清楚幼桃淑女或幼桃帅哥的除外。如此看来,幼桃淑女要宜其室家,必须要使足够强大,不但强大到把抽象和具体分开,还要强大到把具体和抽象联系在一起。当然,男人其实也一样。 如果把窈窕淑女和幼桃淑女的具体与抽象拿到现实生活中对照,发现其指向真是不少。单以人才论,我们的社会是要有灵魂救危难的幼桃淑女还是要有技术找工作的窈窕淑女?上面看出,幼桃淑女不是很适合具体,她的优势在于灵魂和思维,就好比学生积累知识积淀思维方式逐渐积蓄能力,这需要一系列长期的培养和自我培养。但是窈窕淑女是适合具体的,那就是一对一具体的培养,她不具有幼桃淑女的后劲。不过,仿佛社会不这样看,一叶障目否定法。见着理学博士管它什么专业,碰见桥梁问桥梁,碰见大坝问水库,如果你是幼桃,一定不愿胡诌,那便就不博了。所以,这种苛刻的功利辨白,大概就是很多人非常愿意并积极去做窈窕淑女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我热爱幼桃淑女。只是她的路很不平坦,但我相信,这样的淑女只要赋予自己信心,积极成长,让内心强大,她的魅力和能力一定超过窈窕淑女。而且,也只要这样的幼桃淑女和幼桃帅哥才能够在人生的路上不弃不离,莫失莫忘,坚持自己的理想,收获爱情与人生。 (后记:上学期带的班上有个女孩,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明亮清澈,她跟我谈起她的思想和困惑。她是我心中的幼桃淑女,我希望也相信她会成长为这样的女子。谨以此文写给小亮。)
个人分类: 教育镜像|6050 次阅读|2 个评论
杨义先拜《易经》之大畜卦
yangleader 2010-7-27 17:20
杨义先拜《易经》之大畜卦 ――――延揽天下英才,做大做强灵创 杨义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灵创团队带头人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 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 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九二:舆说辐。象曰:舆说辐,中无尤也。?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 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六四:童豕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灵创团队是由志同道合的教育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醉心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创新团队。我们立足高校、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我们以培养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领导者为已任。我们的使命是把灵创团队建设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心,综合型骨干输送基地;理论与技术源创中心,国际与国内交流基地;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特色型企业孵化基地”。我们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以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跨越发展的实际贡献为产出导向;以凝练目标、汇聚力量为基本策略,做出有重大影响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成果;以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和创新人才为根本,实现灵创团队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总之,灵创团队的最高目标是建设“影响21世纪中国信息安全的创新团队”! 实现灵创团队崇高理想的关键第一是人才,第二也是人才,第三仍然是人才! 如何发现人才,凝聚人才,使用人才一直是我冥思苦想的问题,大畜卦的智慧之光使我茅塞顿开,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既有天下英才的辅佐,又能始终坚守正道,灵创事业哪能不所向披靡!我们为灵创英才提供有尊严的物质生活,绝不让他们为斗米折腰;我们为灵创英才提供宽广的事业舞台,绝不让他们在家吃闲饭。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 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灵创团队尊重人才,崇尚贤能。灵创英才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光明磊落,每天进德修业不止。我们知可为而为,知不可为而止,不倚其畜而自恃,坚守正道,顺应天道,不畏险阻,敢于克服任何困难。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胸怀揽尽天下英才之志,灵创人努力效法先圣言行,时时充实自己,培养美好的品德,积聚广博的知识。我们牢记成大事的三要素:学习本领,修身养性;招贤纳才,积蓄力量;看准时机,一举成功! “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英雄不问出处,不论其人事关系在哪个单位,也不论学历和地位如何,只要有一技之长并且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者,都是灵创团队所需要的人才,都要广泛储备,以利后用。只要拥有充足的人才,便可轻松自如地“兵来将挡,水来土堰”。当然,灵创团队会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轻举妄动,决不冒无谓的风险,一旦发现错误的苗头,就坚决予以纠正。 “九二:舆说辐。象曰:舆说辐,中无尤也”:灵创团队尊重人才,但不迁就任何人。在灵创团队,任何人都很重要,都是人才,但同时,任何人又都不是不可缺少!不认同灵创团队,不守纪律者将被坚决裁拆。灵创团队决不容忍无政府主义者。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 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灵创团队爱才,更要用才,而且我们认为爱惜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使用人才,发挥其作用,使其综合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因此,必须对人才进行艰苦的历练,严厉的鞭策,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与淘汰,使他们得以全面提高。在人才还没有锻炼成熟之前,绝不轻易重用。面对任何挑战,灵创英才都应该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灵创英才不但会做事,更会做人!在必要时,灵创英才们要能够团结如一人,攻克任何艰难险阻。 “六四:童豕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灵创团队始终以惜才之心对人才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使他们从心底认同灵创团队并竭尽全力为灵创事业贡献全部聪明才智。针对他们身上早期出现的非本质缺点,我们要通过灵创团队中已经形成的先进文化氛围来感化他们,通过灵创之星的榜样力量来激励他们,并最终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真正合格的灵创人。“止恶于未蒙,扬善于初生”当然是大吉大利。 “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对灵创团队中野性过足者将动用严厉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他。对那些实在难以调教的人,不惜采取针对性很强的非常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他的习性,那么,灵创事业就一定可持续发展,可庆可贺。 “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在竞争中发现人才,靠事业和待遇留住人才,不惜代价培养和教育人才,以宽容之心凝聚和善待人才,彻底放手使用人才。蓄德养贤成功之日,便是灵创事业畅通无阻之时。顺天道,定成大事!
个人分类: 灵创团队|4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到底行不行
热度 1 wya 2010-7-27 10:28
西医药物多是建立在小白鼠等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的,而中医是几千年来在实践中用人命换来的经验总结,所以其有效性和科学性比西医更具优势。目前的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中医的人才不行。从历史看,最聪明、勤奋和高尚的人才能学好中医,现在很多是考不上别的专业才学的中医,所以难以领悟其中真谛。而且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看书是不行的,脉、药、理都要实践才行。
个人分类: 中医大师思想摘录|2440 次阅读|8 个评论
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skyclub2008 2010-7-26 11:53
在国际化大形势下,国家或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有了新的观点和范围。我等之辈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有什么样的作为和成果,才能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利益和前途?这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 可能是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和能力 一,具有国际化视野。在新的环境中,需要我们以国际视线范围为目标和标准,来定义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局势。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有指导可循。 二,具有国际交流和领导能力。在大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的情形下,我们年轻一代也应该用各种技能来填充我们的实力。英语、普通话、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力实在是不可小看的有利工具。 三,在学术界学习和工作的科研人员,也应该学有所用,充分利用我们的新形势下的有利资源和丰富的人气关系,成就我们的为人类造福、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生活的前途。 中国的国内环境资源有限,但是我们的潜能无限, 培养我们锐利的眼光和进行改善的能力,使之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启发。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7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丘成桐: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前后中日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
liuxiaod 2010-7-20 23:52
序言 在牛顿(1642~1727)和莱布尼茨(1646~1716)发明微积分以后,数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18到19世纪200年间,欧洲人才辈出,在这期间诞生的大数学家不可胜数,重要的有:尤拉(Euler,1707~1783),高斯(Gauss,1777~1855),阿贝尔(Abel,1802~1829),黎曼(Riemann,1826~1866),庞卡莱(Poincare,1854~1912),希尔伯特(Hilbert,1862~1943),格拉斯曼(Grassmann,1809~1877),傅立叶(Fourier,1768~1830),伽罗华(Galois,1811~1832),嘉当(E.Cartan,1869~1951),伯努利(D. Bernoulli,1700~1782),克莱姆(G. Cramer,1704~1752),克莱罗(A. Clairaut,1713~1765),达朗贝尔(dAlembert,1717~1783),兰伯特(J. Lambert,1728~1777),华林(E. Waring,1734~1798),范德蒙德(Vandermonde,1735~1796),蒙日(Monge,1746~1818),拉格朗日(Lagrange,1736~1814),拉普拉斯(Laplace,1749~1827),勒让德(Legendre,1752~1833),阿冈(R. Argand,1768~1822),柯西(Cauchy,1789~1857),莫比乌斯(M?觟bius,1790~1868),罗巴切夫斯基(Lobachevsky,1792~1856),格林(Green,1793~1841),波尔约(J. Bolyai,1802~1860),雅可比(Jacobi,1804~1851),狄利克雷(Dirichlet,1805~1859),哈密尔顿(W. Hamilton,1805~1865),刘维尔(Liouville,1809~1892),库默尔(Kummer,1810~1893),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1815~1897),布尔(G. Boole,1815~1864),斯托克斯(G. Stokes,1819~1903),凯莱(Cayley,1821~1895),切比谢夫(Chebyshev,1821~1894),埃尔米特(Hermite,1822~1901),爱森斯坦(Eisenstein,1823~1852),克罗内克(Kronecker,1823~1891),开尔文(Kelvin,1824~1907),麦克斯威尔(J.Maxwell,1831~1879),富克斯(L. Fuchs,1833~1902),贝尔特拉米(E. Beltrami,1835~1900)等。 他们将数学和自然科学融合在一起,引进了新的观念,创造了新的学科。他们引进的工具深奥而有力,开创了近300年来数学的主流。数学的发展更推进了科学的前沿,使之成为现代文化的支柱。 在这期间,东方的数学却反常地沉寂。无论中国、印度或者日本,在17世纪到19世纪这200年间,更无一个数学家的成就可望上述诸大师之项背。其间道理,值得深思。数学乃是科学的基础,东方国家的数学不如西方,导致科学的成就不如西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个大问题。 这里我想讨论一个现象:在明治维新以前,除了江户时代关孝和(Takakazu Seki Kowa,1642~1708)创立行列式外,日本数学成就远远不如中国,但到了19世纪末,中国数学反不如日本,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里,我们试图用历史来解释这个现象。 19世纪中日接受西方数学的过程 1859年,中国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和苏格兰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e,1815~1889)翻译了由英国人De Morgan(1806~1871)所著13卷的《代数学》和美国人Elias Loomis所著18卷的《代微积拾级》。他们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全部翻译出来,完成了明末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未竟之愿,在1857年出版。 就东方近代数学发展史来说,前两本书(《代数学》、《代微积拾级》)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代数学》引进了近代代数,《几何原本》、《代微积拾级》则引进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李善兰本人对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表示有所认识,亦发现所谓尖锥体积术和费尔马小定理,可以说是清末最杰出的数学家,但与欧陆大师的成就不能相比拟,没有能力在微积分基础上发展新的数学。 此后英人傅兰雅(John Fryee,1839~1928)与中国人华蘅芳(1833~1902)也在1874年翻译了英人华里司(William Wallis,1768~1843)所著的《代数术》25卷和《微积溯源》8卷,他翻译的书有《三角数理》12卷和《决疑数学》10卷,后者由英人Galloway和Anderson著作,是介绍古典概率论的重要著作,在1896年出版。 这段时期的学者创造了中国以后通用的数学名词,也建造了一套符号系统(如积分的符号用禾字代替)。他们又用干支和天地人物对应英文的26个字母,用二十八宿对应希腊字母。 这些符号的引进主要是为了适合中国国情,却也成为中国学者吸收西方数学的一个严重障碍。事实上,在元朝时,中国已接触到阿拉伯国家的数学,但没有吸收它们保存的希腊数学数据和它们的符号,这是一个憾事。 当时翻译的书籍使中国人接触到比较近代的基本数学,尤其是微积分的引进,更有其重要性。遗憾的是在中国洋务运动中占重要地位的京师同文馆(1861)未将学习微积分作为重要项目。 而福州船政学堂(1866)则聘请了法国人L.Medord授课,有比较先进的课程。1875年,福州船政学堂派学生到英法留学,如严复在1877年到英国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郑守箴和林振峰到法国得到巴黎高等师范的学士学位,但对数学研究缺乏热情,未窥近代数学堂奥。 日本数学在明治维新(1868年)以前虽有自身之创作,大致上深受中国和荷兰的影响。1862年日本学者来华访问,带回李善兰等翻译的《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并且广泛传播。他们迅即开始自己的翻译,除用中译本的公式和符号外,也利用西方的公式和符号。 明治天皇要求国民向全世界学习科学,他命令和算废止,洋算专用,全盘学习西方数学。除了派留学生到欧美留学外,甚至有一段时间聘请了3000个外国人到日本帮忙。日本和算学家如高久守静等虽然极力抵制西学,但政府坚持开放,西学还是迅速普及,实力迅速超过中国。 日本人冢本明毅在1872年完成《代数学》的日文译本,福田半则完成《代微积拾级》的日文译本,此外还有大村一秀和神田孝平。神田在1865年已经完成《代微积拾级》的译本,还修改了中译本的错误,并加上荷兰文的公式和计算。日本人治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此后日本人不但直接翻译英文和荷兰文的数学书,Fukuda Jikin还有自己的著作,例如Fukuda Jikin在1880年完成《笔算微积入门》的著作。 日本早期数学受荷兰和中国影响,明治维新期间则受到英国影响,其间有两个启蒙的数学家,第一个是菊池大麓(Dairoku Kikuchi,1855~1917),第二个是藤沢利喜太郎(Rikitaro Fujisawa,1861~1933),他们都在日本帝国大学(Imperial University)的科学学院(The Science College)做教授,这间大学以后改名为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到1897年才成立)。 菊池在英国剑桥大学读几何学,他的父亲是Edo时代的兰学家(Dutch Scholar),当时英国刚引进射影几何,他就学习几何学,并在班上一直保持第一名,他和同班同学虽然竞争剧烈,却彼此尊重。 根据菊池的传记,说他一生不能忘怀这种英国绅士的作风,以后他位尊权重,影响了日本学者治学的风骨。 他在剑桥得到学士和硕士,在1877年回到日本,成为日本第一个数学教授,日本的射影几何传统应该是由他而起,以后中国数学家苏步青留日学习射影、微分几何,就是继承这个传统。 菊池家学渊源,亲戚、儿子都成为日本重要的学者,他在东京帝国大学做过理学院长、校长,也做过教育部长、京都帝大校长、帝国学院(Academy)的院长。 他对明治维新学术发展有极重要的贡献,他思想开放,甚至有一阵子用英文授课。 藤沢利喜太郎在1877年进入日本帝国大学学习数学和天文,正好也是菊池在帝大开始做教授那一年。他父亲也是兰学家,在菊池的指导下,他在东京大学学习了五年时间,然后到伦敦大学念书,数个月后再到德国柏林和法国的 Strasbourg。在柏林时,他师从库默尔(Kummer)、克罗内克(Kronecker)和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这些人都是一代大师。 藤沢利喜太郎1887年回到日本,开始将德国大学做研究的风气带回日本。他精通椭圆函数论,写了14篇文章,并于1925年成为日本参议员,于1932年当选为日本的院士。 菊池和藤沢利喜太郎除了对日本高等教育有重要贡献外,也对中学和女子教育有贡献,编写了多本教科书。 20世纪初叶的日本和中国数学 1.日本数学 20世纪初叶最重要的日本数学家有林鹤一(Tsuruichi Hayashi,1873~1935)和高木贞治(Teiji Takagi,1875~1960)。林鹤一创办了东北帝国大学的数学系,并用自己的收入创办了Tohoku数学杂志。 但日本近代数学的奠基人应该是高木贞治。他在农村长大,父亲为会计师。他在1886年进中学,用的教科书有由Todhunter写的Algebra for Beginners和由Wilson写的Geometry。到了1891年,他进入京都的第三高中,三年后他到东京帝大读数学。 根据高木的自述,他在大学的书本为Durgi写的《椭圆函数》和Salmon写的《代数曲线》,他不知道这些书籍与射影几何息息相关。当时菊池当教育部长,每周只能花几个小时授课,因此由藤沢主管,用德国式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他给学生传授Kronecker以代数学为中心的思想。高木从Serret写的Algebra Suprieure(法语)书中学习阿贝尔方程,并且学习H. Weber刚完成的两本关于代数学的名著。 1898年,高木离开日本到德国柏林师从Frobenius,当时Fuchs和Schwarz还健在,学习的内容虽然和日本相差不大,但与名师相处,气氛确实不同。 1900年,高木访问G?觟ttingen(哥廷根),见到了数学大师Klein和Hilbert。欧洲年轻的数学家大多聚集在此,讨论自己的创作。高木自叹日本数学不如此地远甚,相距有半个世纪之多。然而一年半以后,他大有进步,能感觉自如矣。可见学术气氛对培养学者的重要性。 高木师从Hilbert,学习代数数论,印象深刻。他研究Lemniscate函数的complex multiplication。他在1903年完成博士论文,由东京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900年时东京大学已经聘请他为副教授)。 1901年,高木回到东京,将Hilbert在G?觟ttingen(哥廷根)领导研究的方法带回东京大学,他认为研讨会(Colloquia)这种观念对于科研至为重要,坚持数学系必须有自己的图书馆和喝茶讨论学问的地方。1904年他被升等为教授,教学和研究并重。他的著作亦包括不少教科书,对日本数学发展有很深入的影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科学界与西方隔绝,他不以为苦,认为短期的学术封闭对他反而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静下心来深入考虑class field理论。在这期间,他发现Hilbert理论有不足之处,在1920年Strasbourg世界数学大会中,他发表了新的理论。两年后他的论文得到Siegel的赏识,建议Artin(Emil Artin)去研读,Artin(Emil Artin)因此推导了最一般的互反律,完成了近代class field理论的伟大杰作。 高木的学生弥永昌吉(Shokichi Iyanaga)于1931年在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到过法德两国,跟随过Artin,在1942年成为东京大学教授。他的学生众多,影响至巨。 日本在上世纪30年代以后60年代以前著名的学者有如下几位: 东京大学毕业的有:吉田耕作(Kosaku Yoshida,1931),中山传司(Tadashi Nakayama,1935),伊藤清(Kiyoshi Ito,1938),岩堀永吉(Nagayoshi Iwahori,1948),小平邦彦(Kunihiko Kodaira,1949),加藤敏夫(Tosio Kato,1951),佐藤斡夫(Mikio Sato,1952),志村五郎(Goro Shimura,1952),铃木道雄(Michio Suzuki,1952),谷山丰(Yutaka Taniyama,1953),玉河恒夫(Tsuneo Tamagawa,1954),佐竹一郎(Ichiro Satake,1950),伊原康隆(Yasutaka Ihara);京都大学毕业的有:冈洁(Kiyoshi Oka,1924),秋月康夫(Yasuo Akizuki,1926),中野重雄 (Shigeo Nakano),户田芦原(Hiroshi Toda),山口直哉(Naoya Yamaguchi),沟沺茂(Sigeru Mizohata),荒木不二洋(Fujihiro raki),广中平佑(Heisuke Hironaka 硕士,1953),永田雅宜(Masayoshi Nagata 博士,1950);名古屋大学毕业的有:角谷静夫(Shizuo Kakutani,1941),仓西正武(Masatake Kuranishi,1948),东谷五郎(Goro Azumaya,1949),森田纪一(Ki~iti Morita,1950);东北大学毕业的有:洼田忠彦(Tadahiko Kubota,1915),茂雄佐佐木(Shigeo Sasaki,1935);大阪大学毕业的有:村上真悟(Shingo Murakami),横田洋松(Yozo Matsushima,1942)。 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学者继承了高木开始的传统,与西方学者一同创造了20世纪中叶数学宏大的基础,这些学者大都可以说是数学史上的巨人。 其中小平邦彦和广中平佑都是Fields medal(菲尔茨奖)的获得者,他们都在美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广中平佑在哈佛大学得到博士,20世纪90年代后回日本。小平邦彦则在1967年回国,他在美国有4位博士生,而在日本则有13位之多,著名的有K.Ueno,E.Horikawa,I.Nakamura,F.Sakai,Y.Miyaoka,T.Fujita,T.Katsura等,奠定了日本代数几何的发展。 M.Sato的学生有T.Kawai、T.Miwa、M.Jimbo和M.Kashiwara,都是代数分析和可积系统的大师。Nagata的学生有S.Mori、S.Mukai、M.Maruyama。其中Mori更得到菲尔茨奖。 2.中国数学 李善兰(1811~1882)和伟烈亚力翻译Loomis的《微积分》以后,数学发展不如日本,京师同文馆(1861年创办)和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创办)课程表都有微积分,但影响不大。 严复(1854~1921)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后到朴茨茅斯和格林威治海军专门学校读数学和工程,却未遇数学名家。容闳(1828~1912)在1871年带领幼童赴美留学,以工程为主,回国后亦未能在数学和科技上发展所长。 甲午战争后,中国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在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上书光绪皇帝:切托日本文部参谋部陆军省代我筹计,酌批大中小学各种速成教法,以应急需。 1906年,留日学生已达到8000人,同时又聘请大量日本教师到中国教学。冯祖荀大概是最早到日本念数学的留学生,他在1904年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回国后,他在1913年创办北京大学数学系。 1902年,周到达日本考察其数学,访问日本数学家上野清和长泽龟之助,发表了《调查日本算学记》,记录了日本官校三年制理科大学的数学课程: 第一年:微分、积分、立体及平面解析几何,初筹算学、星学及最小二乘法、理论物理学初步,理论学演习、算学演习。 第二年:一般函数论及代数学、力学、算学演习、物理学实验。 第三年:一般函数论及椭圆函数论、高等几何学、代数学、高等微分方程论、高等解析杂论、力学、变分法、算学研究。 这些课程,除了没有包括20世纪才出现的拓朴学外,其内容与当今名校的课程不遑多让。中国当时大学还在萌芽阶段,更谈不上这样有深度的内容。 周达又从与上野清交流中得知华蘅芳翻译《代数术》时不应删除习题。周达的三子周炜良以后成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 现在看来,全面学习日本不见得是当年洋务运动的一个明智选择,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交期间的科学虽然大有进步,但与欧洲还有一大段距离。中国为了节省用费,舍远求近,固可理解,然而取法乎其中,鲜有得乎其上者。 紧接着中国开始派学生到美国,其中有胡敦复(1886~1978)和郑之蕃(1887~1963),前者在哈佛念书,后者在Cornell大学再到哈佛访问一年,他们两人先后(1911和1920年)在清华大学任教,1927年清华大学成立数学系时,郑之蕃任系主任。 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学生亦有秦汾,曾任北京大学教授,1935年中国数学会之发起人中有他们三人,胡敦复曾主持派送三批留美学生,共180人。 1909年美国退回庚子赔款,成立中国教育文化基金,列强跟进后,中国留学欧美才开始有严谨的计划。严格的选拔使得留学生质素提高。哈佛大学仍然是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对象,胡明复(1891~1927)是中国第一个数学博士,从事积分方程研究,跟随Osgood和B?觝cher。第二位在哈佛读书的中国数学博士是姜立夫(1890~1978),他跟随Coolidge,念的是几何学。 俞大维(1897~1993)也在哈佛哲学系跟随Sheffer和Lewis读数理逻辑,在1922年得到哲学系的博士学位。刘晋年(1904~1968)跟随Birkhoff在1929年得到博士学位。江泽涵(1902~1994)跟随Morse学习拓扑学,1930年得到博士学位。申又枨(1901~1978)跟随Walsh学习分析,1934年得到博士学位。 芝加哥大学亦是中国留美学生的一个重要地点,其中杨武之(1896~1973)师从Dickson读数论,1926年得到博士。孙光远跟随Ernest Lane读射影微分几何,1928年获得博士。胡坤升跟随Bliss学分析,1932年获得博士。此外在芝加哥获得博士学位的还有曾远荣和黄汝琪,先后在1933和1937年得到博士学位。 除了哈佛和芝加哥两所大学外,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还有:20世纪20年代,孙荣(1921,Syracuse)、曾昭安(1925,Columbia);30年代,胡金昌(1932,加州大学)、刘叔廷(1930,密歇根)、张鸿基(1933,密歇根)、袁丕济(1933,密歇根)、周西屏(1933,密歇根)、沈青来(1935,密歇根)。 留法的博士有:刘俊贤(1930)在里昂大学研究复函数;范会国(1930)在巴黎大学研究函数论;赵进义(1927)在里昂大学研究函数论。 留法诸人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熊庆来,他1926年到清华任教,1928年做系主任,1932年到法国留学,1933年获得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后,在1934年回国继续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他的著名的学生有杨乐和张广厚,奠定了中国复变函数的基础。 德法两国当时的数学领导全世界,Courant在G?觟ttingen(哥廷根)大学带领了不少中国数学家,例如魏时珍(1925)、朱公谨(1927)、蒋硕民(1934),论文都在微分方程这个领域。 曾炯之(1898~1940)在哥廷根大学师事Noether,1934年得到博士学位,他的论文在数学上有重要贡献。程毓淮(1910~1995)亦在哥廷根得到博士学位,研究分析学。1935年夏,吴大任到德国汉堡,与陈省身第三次同学,在布拉施克教授指导下做研究,1937年回国。 留学日本的有陈建功(1882~1971),在东北大学师从藤原松三郎研究三角级数,1929年获得博士;苏步青(1902~2003)在东北大学师从洼田忠彦学习射影微分几何,1931年获得博士,回国后陈建功和苏步青先后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 苏步青的著名学生有熊全治、谷超豪、胡和生。留日的还有李国平、杨永芳、余潜修、李文清等人。 总的来说,中国第一批得到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大部分都回国服务,对中国数学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在代数方面有曾炯之,在数论方向有杨武之,在分析方面有熊庆来、陈建功、胡明复、朱公谨,在几何方面有姜立夫、孙光远、苏步青,在拓扑学方面有江泽涵。 江泽涵成为北京大学系主任,姜立夫在1920年创办南开大学数学系,孙光远成为中央大学系主任,陈建功成为浙江大学系主任,曾昭安成为武汉大学系主任。 通过他们的关系,中国还邀请到Hadamard、Weiner、Blaschke、Sperner、G.D.Birkhoff、Osgood等大数学家访华,对中国数学发展有极大影响力。在此以前,法国数学家Painlev和英国数学家罗素在1920年和1921年间访问中国,但影响不如以上诸人。 紧跟着下一代的数学家就有陈省身、华罗庚、周炜良等一代大师,他们的兴起意味着中国数学开始进入世界数学的舞台。许宝騄在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成为中国统计学的创始人,他的工作在世界统计学界占有一席地位。在西南联大时,他们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其中包括王宪忠、万哲先、严志达、钟开莱等人。冯康则在中央大学毕业,成为有限元计算法的创始人之一。 稍后浙江大学则有谷超豪、杨忠道、夏道行、胡和生、王元、石钟慈等。在中央研究院时,培养的杰出学生还有吴文俊等人。其中陈省身、华罗庚、许宝騄等都是清华的学生,也是我尊重的中国学者。陈省身在海外的学生有廖山涛、郑绍远等。华罗庚则在解放初年回国后,带领陆启铿、陈景润等诸多杰出学者,成为新中国数学的奠基者。 结语 与日本比较,中国近代数学的奠基可以说是缓慢而迟滞的,微积分的引进早于日本,却被日本反超。这与日本政府在1868年明治维新公开要求百姓全面向西方学习有一定的关系。中国人直到现在还不能忘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信念,因此在追求真理的态度上始终不能全面以赴。 菊池等在英国除了学习几何和分析外,也将英国的绅士(gentleman)精神带回本国学术界,高木贞治师从德国大师,成功地将哥廷根的数学研究和研究方法传到东京大学,回国15年后,他本人的研究亦臻世界一流,他对数学的热情非当时中国诸公可比拟。事实上,中国留学生在1935年以前的论文能够传世的,大概只有曾炯之的曾氏定理。不幸的是,曾炯之回国后未受到重视,很早就去世了。 从菊池开始,留学生回日本国后得到政府重用,从基础数学做起,无论对中学还是对大学的教育都极为尽力(高木以一代大师之尊,竟然著作中学教科书14本之多)。到20世纪40年代已经有多样开创性工作,与欧美诸国不遑多让了。有一点值得中国注意的:基本上所有日本的名学者在做副教授以前都到欧美访问一段时间,直接接触学问的最前沿。 本人接触过的日本数学大师有伊藤清、岩泽健吉、小平邦彦、加藤敏夫、志村五郎、佐竹一郎、广中平佑等,都是谦谦君子,谈吐言行都以学问为主题,弥足敬佩。 反观中国,早期学习西方,以应用科技为主,缺乏对数学的热情,一直到上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当代最先进的数学,而在19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对数学认识不深,中国学者没有寻根究底,始终未接触到学问的前沿。在教育年轻学者方面也不如日本学者。中国留学生在甲午战争后以留日为主,在庚子赔款早期则以美国为主,亦有到德法的留学生。 在20世纪早期日美数学远不如德法,而中国留学生却以日美为主,可见当时留学政策未有把握到求学的最佳方向。幸而这些早期留学生学成后都回国服务,到40年代中国数学已经奠基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美国数学的迅速兴起和他们的学习方法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接受英国式的绅士教育,一方面又接受德国式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在以研究为高尚目标的环境下,学者对学问投入浓厚的兴趣。 举例来说,中国留学生在哈佛留学的同时,哈佛的学生有Whitney和Morse研习拓扑,Morrey和Doob研究方程学和概率论,他们都成为一代大师,但他们的中国同学回国后在数学上的造诣不逮他们远甚。 解放后在华罗庚教授带领下,中国数学在某些方向已开始进入国际水平,文革后则元气大伤,近30年来在本国产生的数学研究难与西方相比,而留学生中杰出者远不如陈、华、周诸大师,又不愿全面回国。本国培养的博士生,质素好的有相当大部分放洋去国,造成今日数学界的困境。 人才的引进需要与本国的精英教育挂钩。美国大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也就是孔子说的教学相长,有大师而无杰出的年轻学生,研究是无法深入的。没有做学问的热情,没有崇高的志愿,也不可能产生杰出的研究,这些热情不是金钱可以购买的。 这一段历史给我们看到很多重要的事情,求学必须到精英荟萃之处认真学习、不慕名利,教学相长,庶几近之。 近年来,中国高校学术抄袭、作假之事不断,这种学风不改,中国数学要赶上世界水平,恐怕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然而政府已经决定对培养人才投入更多的经费,希望在公元2020年前成为人才大国,在经费充裕和年轻一代得到重用的背景下,我深信中国学术环境会有大改变,很快就会迎头赶上最先进的国家。但是百年树人,一方面要大力投入,一方面也要有耐心,学问才能做好。 近年来韩国和越南政府开始大量投入基础科学的研究,据估计,明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将会有从这些国家出身的年轻数学家得到菲尔茨奖。他们的文化,与中国息息相关,中国何时才能够在本土培养出这种水平的数学家,固然是政府和我们老百姓所关心的事情。 反过来说,得到国际大奖固是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基础学问或研究上,我们要看得更远更崇高,才能成就大事业,儒家说天人之际,中国学者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始无负于古圣先贤的教诲! 作为一个中国数学家,看着我们有些有能力有才华的学者为了蝇头小利,竟争得头破血流,不求上进,使人感伤。很多有权位的学者,更以为自己代表泱泱大国,可以傲视一切,看不起第三世界的学者。然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问的评判自有其客观性,我们面对有学问的专家时,自然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缺点。 汉唐时代,中国不单是经济军事大国,也是文化大国,亚洲国家称中国为父母之国。经过60年的建设,中国终于成为经济大国,在世界强国环伺下,举足轻重。然而在数学研究上,我们远远比不上上世纪40和60年代陈、华领导的光景。 今日中国数学的前途,端赖于年轻一代数学家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则溯源于中学生的教育。历史上数学名家都在30岁前发表过重要工作,望政府留意焉。 50年前我读《红楼梦》,虽然不解其中意,但是贾宝玉说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使我感慨良深。 今日我们在清华园重新燃烧起我国人对数学的热情,让我们忘记了名利的追求,忘记了人与人间的纠纷,校与校间的竞争,国与国间的竞争。让我们建立一个为学问而学问,一个热烈追求真和美的数学中心,也希望在中央和学校的支持下,在我们国内外朋友的帮助下,让这个重新燃起的火光永恒不熄,也让我们一起在数学史上留下值得纪念的痕迹。 (本文由卢小兵根据丘成桐先生2009年12月17日下午于清华大学的演讲录音整理) 《科学时报》 (2010-2-3 A3 观察)
个人分类: 教育|20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唐骏事件的启示
Nancyback 2010-7-18 04:13
不久前,方舟子先生经过细心分析查证,发现打工皇帝唐骏的文凭有假。一时间网上沸沸扬扬,有很多评论发表。认真看来,确实十分值得推究。蹊跷的事件发生了,明晰了多个社会科学命题,应该分析透彻,以汲取教训,促进发展。这些命题是: 1. 持有假文凭的唐骏何以在中国如此成功? 2. 唐骏的成功何以出现在著名的跨国公司? 3. 如此成功的唐骏为什么需要一个假的文凭? 4. 唐骏为什么要把一个假的文凭炒作成名校文凭? 5. 唐骏为什么能够如此低估方舟子先生等的责任心和智商? 6. 唐骏为什么能够跨单位获得公派出国机会? 7. 政府曾为唐骏等等一批人承担巨额学费,这些人为国服务状态如何? 8. 唐骏当年花纳税人的钱,相当于同年中国一般公民收入的 10 倍以上,这笔钱不当使用为什么无人关注? 9. 唐骏是欺骗了民众还是欺骗了雇主? 10. 唐骏的几任雇主为什么一致沉默? 11. 唐骏的雇主为什么需要唐骏到中国主持一个专业公司的工作? 12. 唐骏从业的公司是著名的专业公司,相同专业大批的优秀人才为什么在与唐骏的竞争中失败? 13. 这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严肃教育体系的失败案例吗? 14. 唐骏如不回中国,会在美国持续成功吗? 15. 唐骏在美国受聘,而后被派往中国,是美国雇主没有认识到唐骏是银样蜡枪头,还是认为中国的分公司就需要这个领导? 16. 严肃的教育机构应该从中汲取什么? 17. 发展中的中国应该如何减少被骗的风险? 2010 年 7 月 18 日于瑞士洛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65 次阅读|2 个评论
深圳需要的是创建中国的工研院
flowerofmay 2010-7-13 18:07
深圳需要一流大学吗? 深圳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大学,尤其是缺少一流大学。高校太少是深圳发展的一块软肋这样的议论,成了近期深圳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深圳真的缺少大学吗?没有一流大学的深圳,会给这座雄心勃勃要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城市造成什么样的硬伤呢?一个个问题,像一块块沉甸甸的石头 工研院成立于 1973 年,当年是由当时的经济部长孙运璇在接任经济部长之初,曾应邀至韩国访问。韩国科技研究所,高薪聘请了一批韩国留美学人,致力研发电子、化学、纺织等技术。孙运璇看在眼里,因为他深知,台湾如果再不做,就来不及了,同时他也下定决心,台湾也要成立一所类似的研究院。当时,孙运璇将分散在各处的联合工业研究所、联合矿业研究所与金属工业研究所,决定将三所的设备、土地、人才合并,成立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重新赋予任务、目标,利用进步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的发展,引导经济起飞。 工研院不但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更是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 1977 年 10 月,工研院建立台湾第一座 4 吋晶圆的集成电路示范工厂,同年底成功试制 CMOS IC 并掌握了 7mCMOS 制程技术,奠定了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之基础。 1979 年,工研院成功开发出第一颗商用 IC 芯片,自此,台湾开始一贯作业自立生产制造集成电路,为台湾半导体打下良好基础。 回顾三十余年来工研院扮演的角色,从技术引进、人才培育、信息提供、衍生公司、育成中心、技术服务与技术移转等过程,对于台湾中小企业的产业发展历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在人才培育上,有「台湾总经理制造机」封号的工研院,人才的扩散为其重大成就之一,因为由工研院转进企业界的员工已逾一万五千名之多,这些人多半身居要职,实际成为台湾经济的掌舵者,包括张忠谋、胡定华、杨丁元、章青驹、蔡明介等引领风骚的人物,这些工研人在台湾科技产业中,如同织起一张绵密的网,让台湾新兴科技产业从无到有,屡创佳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强化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更是驱动整体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产业永续发展之泉源。因此,在开创新兴科技产业与协助既有产业技术升级,工研院将扮演台湾提升国际竞争力之重要关键。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才工作怎样“点石成金”(人民论坛)
danielyan 2010-7-13 16:06
简满屯《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09日 04 版)   有的单位,每年招收几十个大学生。当这些学生过五关斩六将被招进来时,领导感 慨说,今年又招来了一批素质很好的学生,个个都是人才。几年后,在领导看来,他们 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当时的好印象,成不了人才。为什么?   有的单位领导经常感叹,自己瞪大眼睛找人才,身边的人都划拉了好多遍,还是无 人可用,人才难找。为什么?也有的领导,无论走到哪里,好像能点石成金一样,在他 身边总能成长起来一批可用之才。这又是为什么?   实际上,有的同志在一个岗位一待就是数年,恰好又碰上了不利于他发挥特长的环 境,就慢慢光芒黯淡,泯然众人矣。而有的同志经过几个岗位的轮换,找到了发挥特长 的地方,在波折中日渐成熟初具气象。还一些同志刚开始没有适应机关的环境,自身的 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甚至暴露出来的都是缺点,给领导形成的成见一时难以更改。等这 些同志逐渐成长起来时,领导却已经把眼光移到新的一拨人员中寻找人才去了。   我们常说,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具有独特的资质 和禀赋。一旦找到合适的时机,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里,就能发挥他的优势。最 大限度地人尽其才,个个都能成为人才。但是,这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更需要环境的 造就。   很多同志一开始并不能找到适合的岗位,需要经过几个回合才能找到感觉,才能让 用人者看清楚他的真实素质,所以用人者要创造适当宽松和流动的空间让大家适应。这 种宽松和流动可以是轮岗,也可以是竞争上岗,可以是自己诉求,也可以是组织上有意 识的安排。只要动起来,就是一潭活水。   用人者也要扩大选人用人的空间,不能只从自己的身边看。三国时代的曹操,视野 开阔,广纳贤才,不仅自己帐下的旧部个个成才,凡是有能力的,不管过去是不是身边 人都能视如己出,给一定的位置让他干事,在干事中把他们变成自己可靠的帮手。开阔 的视野和量才使用的弹性,使得曹操身边人才济济,也吸引了其他人才像水一样汇聚到 曹操旗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器量,使得曹操最终能成就统一中国北方的大 业。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有的领导很忙,对有的同志考验两三次后发现 不行,根本没有时间再去考察,基本就放置一边了。物质是运动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观点。认识人才需要时间,考核一个人应该及时了解他的进步和发展趋势,做到动 态看人,用长远的眼光培养人。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了解观察,创造机会,在帮他改正缺 点的过程中造就他。   领导干部不一定要能亲自干好每一项工作,但一定要知道谁能干好这项工作,并能 让他高高兴兴地干好这项工作。每个人不一定现在就是人才,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里,一定能成为人才。历史经验证明,善于创造空间成就人、善于把握时间培养人的领 导者,总能带出一批人才,总能成就光辉的事业。
个人分类: HR世界|254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
metanb 2010-7-9 20:45
真的人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逻辑思维教育有待重视:逻辑学家刘培育谈人才培养
brbaba 2010-7-8 22:31
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培育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逻辑学专家。作为金岳霖先生的弟子,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逻辑学的介绍、研究和传承工作。近年来,他对人才培养的问题比较关注。他认为,在当下的教育学科体系中,逻辑学教育有待被重视。逻辑思维教育、逻辑的普及对提高民族素质、培育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问:刘先生,您这些年一直在关注逻辑思维教育和逻辑普及工作,您是怎么想的?   答:这要从两个方面说。一是,我和我的一些同事深深地感觉到,当今我国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严重性。不论是法律条文、经济合同、广告说明,还是官员讲话、决策论证、传媒报道,几乎时时处处都能看到不合逻辑、语言不规范的现象。这些问题妨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有时甚至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二是,我国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对逻辑思维教育不够重视。近30年来,有关方面曾两度在中学课本中编入逻辑基本知识,最后都没有得到落实,成了纸上谈兵;在高等学校,逻辑教育也是几起几落,有的学校取消了逻辑课,致使逻辑老师改行。这些问题引起我对逻辑思维教育和国民素质的关系、逻辑思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思考。   问:不久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把推进素质教育规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您认为,逻辑思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答: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人的各项素质中,逻辑思维素质是最基本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重要的。逻辑是关于正确思维规律和有效推理、论证的学问。逻辑素质高的人,他应该是思维清晰、推理正确、有高超论证水平的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素质高,将有助于他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有助于把各种知识转化为智慧,转化为做事的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素质很低,常常思维混乱,那么他的其它素质也就无从谈起,他哪里还会有办事的能力。国内外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明确指出要重视逻辑思维教育。   问:请您举几个例子说说。   答: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钱学森之问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为什么中国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钱老自己是怎样回答的呢?他认为,中国没有一所大学是按照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模式举办的。那么,什么是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模式呢?他说,这种模式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并重实施的教育。钱老的这个想法是他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切身体会,也是他晚年研究思维科学、总结历史上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的结果。再一位是钱伟长。他晚年一直担任上海大学校长,经常就高等教育问题发表意见。他曾说:我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只有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绩。但是,更关键的是逻辑思维,有了这个习惯以后,就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会带你走向无数个成功。前不久,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也表示过,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我再举一位有影响的人物谈在学校读书时接受逻辑思维训练的感受: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在1929年考入清华,第一年念国文系,第二年转入哲学系。他在晚年回忆中详细讲述了当年听金岳霖逻辑课的具体情形。他说,是金先生教他学会怎样去思考。半个世纪过去了,仍然认为对他的帮助很大。谈到以上的例子,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问:现在到处呼吁创新人才,请您谈谈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是什么关系?   答: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人类历史跨进21世纪,有人预言到2030年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从经济资源角度说,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而人的智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于是,不同领域的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创新思维研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本质,对它的理论体系仍在探索之中。我以为,创新思维是一个过程,是人们为解决某个问题,突破旧的思维定势,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产生新的思想,并在成功实施中获得社会效益和价值的过程。创新思维的特点是独创性和新颖性,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因此有人把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并列起来,甚至也有人把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对立起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逻辑思维是基础,是正确思维的基本规律,创新思维也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创新思维要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成果的验证,也必须运用逻辑推理和论证。因此,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对于他成为拔尖的创新人才是有帮助的。顺便说一句,逻辑思维强调理性、规则、程序、讲理,这种逻辑精神既是科学精神的基石,也是民主法治精神的基石。   问:您认为,应如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搞好逻辑思维教育呢?   答:我觉得,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各级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深刻地认识逻辑思维教育的重要性,要自觉地、有效地搭建实施逻辑思维教育的平台,切实地开展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教育和训练,可以在不同的课程和活动中进行,但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是搞好大学和中学的逻辑思维教学。逻辑思维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专业讲授不同的逻辑知识,真正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要梳理学校各门课程、各个教育环节与逻辑思维训练的联系,有意识地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在教育的不同环节上,实施逻辑思维教育和训练。为此,可以开展逻辑思维教育研讨会,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可行方案。可以对相关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进行逻辑思维培训,提高逻辑教学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事关全民族的素质,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象毛泽东当年要求广大干部要学点逻辑那样,向全社会普及逻辑基础知识。 信息来自:人民政协报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38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
brbaba 2010-7-8 22:27
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出了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在一方面创造优良条件大力吸引海外高级人才回国效力的同时,国内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以及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水平也迎来了重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改革契机。博士生教育是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阵地。博士生培养水平是反映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国家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准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在研究生扩招的过程中,博士生教育质量成为了一个令人堪忧的教育研究热点。   大学毕业是走向社会的开端,而博士毕业意味着具备了独立科研能力,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开始。因此,博士生教育应该是个训练过程,而不是生产过程。具体地讲,博士生培养的实质不是做多少项目,不是发表多少论文,更不是编多长程序做多少实验,而是一个培训和练习过程,可以通过做项目、写论文等手段来完成,但是最终要获得的是一种思维,而这种思维恰恰是毕业生能否成为博士,能否在毕业后可以进行独立科研的关键。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思维呢?简单地讲,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一种科研的评判性思维。美国哲学学会对评判性思维的定义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是个体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作出判断的互动的反映性的推理过程。反映到科研工作的评判性思维即包括对科学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严密论证思维等。思维的定义和抽象性决定了只有通过某种程度的具体化才适合交流和推广,下文从三种能力和一种素质探讨博士生培养目标和内容。   1.科学质疑能力。科学进步之首义在于质疑。科学质疑是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必须具备的能力。硕士毕业要求掌握一门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博士的要求是要在掌握一个领域的科学和技术之外,能提出质疑,并且制造知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当然,科学质疑不是怀疑一切,评判性思维更不是批判一切。科学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是对现存的科学技术的一种理性的思考和一种客观的判断,从而找到改进或革新的可能性。科学质疑能力是一个博士生在攻读博士期间最应该发展的一种能力。   2.独立科研能力。博士毕业之后就应该可以开始从事独立的科研活动,所以攻读博士期间需要接受一整套独立科研能力的培训。独立科研能力的发展,首先需要具备对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了解现存知识才能找到问题,大胆提出研究假设,严谨而科学的求证,从而制造新的知识。其次,独立科研行为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科学研究是探索性的活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必须不断地了解和吸纳最近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这样才能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不被同行所遗弃。   3.成果发表能力。成果发表能力本身也是独立科研能力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成为了在现实中科研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种能力。   一个博士生应该在博士期间进行一定程度的成果发表能力的培训,这包括论文撰写、论文投稿、修改意见回复、学术会议演讲稿的准备,以及现场口头报告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方面,一些导师(尤其是年轻导师)实际上做得不尽人意。很多时候博士生只是负责做实验分析数据,最多撰写论文初稿,而后续的论文修改、完善、投稿、审稿意见回复都由导师代劳。表面上导师很卖力,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学生极不负责的做法,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导师的目的在于急切的想把成果发表,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科研能力训练所导致。   4.学术道德和素养。学术声誉是学者的学术生命线,学术声誉应该从娃娃开始抓起。而学术声誉的建立可以从三个递进层面进行概括:学术道德、学术素养和学术贡献。攻读博士期间,导师有责任向学生强调学术声誉的重要性,并且有义务对学生建立基本学术道德和优秀学术素养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有取得重大学术贡献的可能。 现在很多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问题,表面看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但从根本上讲还是由于整个学术界对学术声誉的漠视。更具体就是很多资深科研人员在成长过程中自身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这种道德和素养的建立是应该从攻读博士的时候开始的,导师在这当中应该起到一个很重要的楷模和引导作用。 信息来自:《学习时报》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2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是怎样造就的:我国古代专制社会人事制度反思
fqng1008 2010-7-8 10:37
一、社会变迁:专制的力量(英雄造时世) 1.草创期:刘邦与项羽;唐太宗与太子、宋太祖与唐后主? 2.鼎盛期:汉武帝,唐玄宗, 3.疲软期: 4.混乱期: 5.制度批判 二、适者生存:时世造英雄 1.奸雄 2.能臣 3.英雄 4.佞臣 5.贪官 6.贤卿 三、权力角逐:残酷的游戏 1.武大郎开店 2.小人得志 3.披着羊皮的狼(野心) 4.叭儿狗(无心) 5. 四、科举得失:学而优则仕 五、另类选择:学者与技艺 1.落泊文人 2.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3. 六、失意者说:高雅与庸俗 1.大雅大俗,小雅小俗,不雅不俗 2.雅生于俗,俗中见雅,俗能衬雅 3.十足的俗,夹生的雅,难得升华 七、人性善恶:君子与小人 1.事小人不如事君子无君子可事↖ 御君子不如御小人君子难得志 2.君子与小人:半步之遥 3.为什么小人容易得志? 4.小人如海,君子难修 八、官场社会:大众心理学 九、改革大势:民主与平等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引进、海归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wangxh 2010-7-6 22:26
自从在科学网安家,就不断被人才引进恼扰着。明天就是七七事变的日子,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不忘记点历史上并不太久远的苦难?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中国人都很猛长城,谁敢干?给一个大国家砌堵墙,其它国家连想都不敢想;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又称地球的红飘带,历时一年多、最多两年多,其他地球人根本不能想象,一些有胆有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做到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初中期(30年前后),不断有所谓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级理论家海归,来指挥中国革命。直到后来从共产主义成功地苏联批发海归,个个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结果呢,由于过分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有人把中国革命 毁了 好几次。不过呢,说是批发,但人家却是自愿投身革命的、甘愿回来吃苦呀(当然包括投机分子)不必优厚的待遇,也不必充足的革命经费。到头来他们中有几个真为这个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了呢?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50年至89年),祖国的召唤,迎来了立志报效祖国的强势知识分子,像钱学森、孙家栋、李四光、周光召、谷超豪、路甬祥、陈章良等,不胜枚举。(更多请见 赵明老师的博客 )他们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不知道他们中有没有先谈好待遇后回国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XX计划这回可是真的批发优厚待遇、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俺一直纳闷:如果没有优厚的待遇,他们中有几个人能够回来报效祖国呢? 俺相信他们中肯定能有像钱老们一样的 ( 有的俺还认识呢 ) ,铁了心要报效祖国的! 但是他们中又会有多少人会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做负功呢?(提示:汪精卫好像也应该属于海归吧!)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大家想一想,如果谁家要发家致富,到别人家 买 个儿子,而且要好吃好喝伺候着,他吃不愁、穿不愁,几乎可以说是养尊处优,这样可以吗?能行吗?
个人分类: 社会|4117 次阅读|5 个评论
喜看海归大牛“被指教”
harmonism 2010-7-2 22:43
喜看海归大牛被指教 曾纪晴 毫无疑问,饶毅和施一公两位教授可称是近年海归大牛人士。二位教授的回归,颇有改变中国教育与科研的宏伟志向。近年来,高调提出多项全国性的政策建议。科学网幸甚,两位海归大牛先后在此开博。本人不了解饶施二位教授到科学网开博的目的,但揣测他们可能想借科学网博客影响力以影响中国科学与教育界,从而实现他们的远大抱负。然而,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他们的言论非但没有获得大多数博主的支持,反而被批评、被指教。从饶教授提出派遣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出国的建议,到施教授提出的高层次人才是中国核心竞争力以及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宏论,在科学网都引起了广泛和热烈的讨论。博主们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地批评,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本人注意到,科学网编辑并没有压制这些讨论,相反是鼓励交流和讨论。科学网并没有倾向性地支持和偏袒饶施二位海归大牛的主流言论,许多批评饶施的博文都被编辑部列为精选博文加以推荐。科学网编辑部这种鼓励平等讨论交流的做法是可圈可点的。也正因为此,由饶施二位海归大牛发起的话题才不断地引向深入。 博主们应该感谢科学网给了大家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网络本身的特点就是其平等性,只要成为网络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发言权。不论你是海归还是土鳖,也不论你是大牛还是小虫,大家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权力。维持网络的平等性,网管或编辑部的作用是重要的。科学网编辑部维持中立,是维持科学网平台网络平等性的基础。可想而知,假如编辑部稍有倾向性,网络平等性的天平就将发生倾斜。 我们更应该感谢饶施二位教授,在百忙中在科学网开博,写博客。其实,二位教授想必也完全清楚,在科学网开博,自然就将自己的身份与其他科学网博主平等化了。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博客都开放了自由评论功能,任由博主及网友留言评论。我想,他们这是在主动倾听大家的意见的。否则的话,假如他们根本不想听批评意见,完全可以关闭评论功能,你想有意见也无可奈何。俗话说,树大招风,大牛们的一言一行自然也不例外地被广为关注。尽管饶施二位教授可能做好了被批评甚至被攻击的心理准备,但我还是希望二位教授理性对待批评意见,从批评意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大牛也不是什么都牛。假如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相信二位教授在科学网开博一定会收获良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科学网交流就可以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海归大牛在科学网被指教恰好是科学网提供的全球华人科学社区交流平台的一个范例。一方面,海归大牛们能够放下身段跻身科学网与广大博主和网友直接交流;另一方面,普通博主和网友并不因为面对海归大牛而自惭形秽,相反,由于网络平等性的特殊作用,更加激发了人们内在或潜在的力量与大牛们一较高下。海归大牛们自然在其专业学术上有过人之处,但涉及社会公共话题,普通博主和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却未必不如海归大牛们。海归大牛们被指教,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警示,可以让海归大牛们清醒地认识自己,今后可能更加谨言慎行,提出政策建议和发表言论可能会更加切合中国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果如此,则中国幸甚。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海归大牛们对于批评意见和建议似乎回应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互动的缺乏而影响了交流的效果。假如能够稍微增加一些互动,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加显著。 2010-7-2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85 次阅读|8 个评论
mirror - 说说施教授的“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liwei999 2010-7-2 02:20
说说施教授的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2599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ne 30, 2010 04:45AM 施老师近来有个文章《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施老师的答案也很明确: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 上个世纪科学上最大的发现应该是不确定性了。很可惜,这个道理并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也不喜欢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会给人们带来不安、恐怖。经济模式的最高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远远比施老师的问题简单,金融资本主义便是了。金融资本主义如何能赚钱?有没有一定可以发财的股市投资?这个问题与施老师的问题很有些相似之处。 有个歌子叫做《跟着感觉走》。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个感觉了。施老师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主张也是这样的一个感觉。国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喜好折腾。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时代过后,按折腾法则,该轮到精英创造历史成为主流意识的时代了。 国人的很多问题并不是所谓的人才问题。比较美国,科研人员人数、档次的确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更大的问题在于分布:人才的分布不均。过去帝制的时代还有任期制、轮换制,地方官和京官都需要轮换。而今天京城里的公务员几乎没有到地方工作的机会和经验。这样一方面造成了人才的积压,另一方面造成了地方人才的缺乏。地方的大学也是这样,地方大学的师资普遍不如大城市里的。企业也面临着有同样的问题:比较国外的大型企业,国人的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出名的研究所。人的心态也十分要紧。研究所不冠上个国立、中央伍的称呼就觉得丢份。有名大学的毕业生从来就不看好企业,尤其是中小的企业。 制造业上有两个模式。一个是母亲原理模式好的双亲生出好的后代,一个是非母性原理无中生有的法则。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的主张显然是母亲原理的翻版。固然有了领军人物可以在某个方面有突破。但是在不确定的边界条件下,所谓突破也不过是个自我满足的说辞。比如说转基因的农作物,有了突破,可以抑制某种害虫了。但是生物是进化的。突破同时会带来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突破才能维持。所谓制药,也不过是炼丹术的现代版。药虽然可以治病,但并不能解决人不死的问题。因为人的死亡是个定数,所谓新药,大多不过是一天花一百刀延长寿命的技术手段。人们信封的科学也不过是金融资本机器上的一个齿轮罢了。 人的竞争、设备的竞争都是显像的,很好理解的事态。因此也是初级的。这些下游竞争的上游是什么?没有显露的潜流又是什么?这才是需要学者们探讨、研究课题。国家、企业无疑也是一种人工生命。这类生命在今天的地球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进化、如何能活得比他人好?恐怕不是一个单纯的价格竞争导向。这个道理也适用于选择人才。 改造沙漠应该有很多提案,包括种树。镜某小时候也曾信奉过植树可以治理沙漠。的确沙漠里没有树木。但是不考虑沙漠的生态,一味地种树造林也是个毫无效益的工程。据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植树面积最多的国家。当然这并不能短路地说国人的绿化比洋人做得好,很可能是国人的投入比洋人多、而且是环境比洋人那里更荒凉。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4491,64491#msg-64491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6947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人才”与“裁人”
热度 4 boxcar 2010-7-1 20:51
最近几天,在施一公教授的一篇雄文【1】的带动下科学网上有掀起了新一轮的人才问题大讨论。刚才看到徐耀阳老师的一篇新博文中国有人才标准吗?【2】读过之后,我忽然发现,原来俺们众多博友吵来辩去的人才,居然只是个莫名其妙的空洞概念,竟然还没有一个能广为大家接受的标准存在,以至于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人才名单和非人才名单,这实在是个有趣的现象。 其实,人才已然被说得太多了,说得太滥了,说得让大家审美审丑都疲劳了,再喋喋不休地说、没完没了地辩下去已经没意思了,所以不说也罢。让我们暂时跳出人才大辩论,先不说人才了,改说裁人(给人才来了个乾坤小挪移)。 什么时候会裁人?裁多少人?裁哪些人?其实是一串象人才一样有意思的问题,但似乎长期以来并不被咱科学网的博友们十分重视,至少讨论次数远没有讨论人才的多。我恍惚记得韩健老师写过炒掉博士后的文章,于是去查了下,发现是这2篇: 辞退了一个博士后/ 辞退博士后有这么难吗? 【3】(韩老师胸怀坦荡,在下佩服得紧)看来裁人的事儿也是有的,只是没有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消息多。这倒也不奇怪,大家都喜欢谈论XXX被哪个机构高薪聘用相当于当年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丰功伟绩,甭管心情是艳羡还是嫉妒,总之这种消息让人听起来就提气,因为此时至少说明该人是个人才了。相反,轻易没人谈YYY被某老板或某机构开掉的故事相当于关前将军败走麦城,在裁人的时候,被裁的人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人才、裁掉了是十分可惜和异常地无奈的情况好像不多。 虽说通过炒作名气人才加冕上位与裁人风潮中被炒鱿鱼右右都是个炒,但此炒非彼炒,盖因炒的火候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炒勺和锅铲的手柄其实把握在不同的人手里。炒作人才名望,被炒作者自己在掌控着局面、把握着火候,既能在热油旺火中搞出个活色生香出来,又不至于给炒糊了变成青头乌木;炒鱿鱼时,局面则全由更有权力的上级控制,是一个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一言堂的场景,此前再牛的人才,可能顷刻之间也不得不面对裁人的残酷态势,一纸文书下达之后,便下岗没商量了。 人才一词是用人这个定语来修饰限定才,从人到才(人才),算是个步步等高的升级过程,既被称作人才,便再不是普通人了。相反,裁人的时候,人是裁的宾语,一刀裁将下去,人只能与苦恼悲伤相伴,这会儿仍有信心夸口说自己是人才的人只怕不多。想想看,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现在忽然间没人用了,才既不被欣赏和重用,大概就只剩下一声声叹息和碳熄(灭火状)了。 一个社会呼唤人才之时,多半是用人之际,一般是有危机感并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英主要延揽人才。此时他们必须开出个好价码,给他欣赏、发现和即将重用的人才许以金银财宝和高官厚禄,如果当时条件允许就立马兑现;如果当时条件尚不具备(例如正打天下呢),至少也得有所表示(开一张到期兑现的支票),如有可能便要立刻委以重任,人才有此机遇被重用,自当多做贡献,一根筋如诸葛亮的便要呕心沥血、肝脑涂地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一个机构要裁人,则多半是遇到了实际的危机(不是危机感),业绩(事业)发生了明显的下滑,效益太差到不裁人便难以自持的水平;或者上下级关系搞到水火不容、一山不容二虎-不论是公是母的局面。裁人时谁再奢谈人才,最多只起到些安慰作用,纯属口惠而实不至。 其实,真正有才的人不一定会被看作人才,因为没有发现人才的伯乐和重用人才的英主,就如美丽事物是存在的,但却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一样。被裁掉的人也未必都是庸才,人才照样有可能象普通人一样被裁掉。这两者原因相同,都是因为不存在一个普适的人才评价标准,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错误,而是辨识人才和使用人才本身就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非要秉持一种简单的思维,执意要打造一把尺子去丈量人才,然后去搞一刀切,必然会稀里糊涂地裁掉很多有才之人。实事求是、就事论是地品评人才、鉴定人才,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需求使用人才,才是正道。 ~~~~~~~~~~~~~~~~~~~~~~~~~~~~~~~~~~~~~~~~~ 参考: 【1】施一公: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557 【2】徐耀阳:中国有人才标准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0400 【3】韩健: 辞退了一个博士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605 辞退博士后有这么难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888
个人分类: 社会|5817 次阅读|12 个评论
钱学森先生心目中的“帅才”及其产生条件
热度 1 kexuepifu 2010-6-30 22:44
近日,在科学网上,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题为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的博文,尤其是该文的结论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引发了关于人才及其产生、成长、发挥作用所需环境条件的热列讨论和激烈争论,其中有人提到了引进帅才。本人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了,因觉得有些荒唐,原来没当回事,今见大家如此关注,倒真是要仔细想想和好好说说了。 一.引进帅才提法的由来 在网上搜索获得如下旧闻: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日电 (记者孙自法)从二00一年到二00五年,中国科学院将投入十亿元人民币实施其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引进科技帅才五百人左右。 今天此间举行的中科院二00一年度人事工作会议记者招待会上,中科院副秘书长何岩透露了上述消息。 他介绍说,过去三年,中科院人才专项投入六个亿,共引进四百二十九位高层次人才,其中从国外引进三百九十人,占引进人才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一。 中科院未来五年引进国外人才,对象主要为出国留学人员,但并非仅仅局限于留学人员。何岩表示,来自发达国家杰出的中青年学者也可以接收。引进的留学人员,其人事关系可以不必回国,不过要保证一年在国内工作累积至少四个月。同时,在收入分配上与国际接轨,对引进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 实在是不识庐上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此重大的动作,原来就发生在自己在其中奋斗了 40多年的中国科技国家队。不过总算找到源头了,而且官方的确切提法是 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和 引进科技帅才 ,具体计划是 2001到2005年 的5年中总共引进 500人左右 ,投资是 十亿元人民币 。 二.帅才的界定及其产生条件 什么是帅才和科技帅才,这类人才如何才能产生,钱学森先生已经给出了答案。请看: 钱学森晚年忧思: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帅才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从 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问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 今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 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 我理解,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说的一 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 带着这份忧思,2009年10月的最后一天,98岁高龄的钱学森走了。两天来,顶风冒雪前来老人寓所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凝视着钱老遗像,许多人思索着他的这句话。 忧思缘何而起,钱老有何建议?跟随钱老26年之久的秘书兼学术助手、年届七旬的涂元季先生,2日接受了记者专访。 钱老心目中的杰出人才 在钱学森这位科学巨擘眼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 杰出人才 呢? 他心目中的杰出人才要比一般的专家、院士高出一大截,用他的话说叫 科技帅才。 涂元季说, 按钱老的标准,这样的杰出人才不仅要在国内某一领域位居前沿,而且要在全球科技领域让人一提到就竖起大拇指;不仅个人要具备拔尖的学术水平,还要有本事团结一大批人,统领一大批专家攻克重大的科技难关。 涂元季回忆,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对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老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与他当时连续几年关注国家各种科技奖励获奖名单有关。 涂元季说, 他看到那些获奖项目涉及的专业很琐细,非常为之担忧。 他不止一次说过,当今的科学技术都不是小科学技术,不是爱迪生时代,可以关起门来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搞发明创造了。 涂元季说, 他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家、院士,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建设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有大批的专家,更需要能统帅这些专家攻克重大难关,取得重大创新的帅才。 尽管他没说过,但我觉得他所说的杰出人才其实就是像他一样,能带领大家把导弹搞出来的人。 涂元季说。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什么样的成果称得上 重大创新 呢? 涂元季说: 两弹一星 之外,就要属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了。钱老多次提到,这是他很欣赏的一个项目, 毕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 培养杰出人才卡在哪里?我们国家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学科专业不能分得太细。 涂元季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苏联实施教育改革以后,按照苏联的模式,大学学科专业都分得很细。 涂元季说, 在钱老内心里面,他对苏联那一套不欣赏,他比较欣赏美国的那一套,就是理工结合。这源自他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的亲身体会。 涂元季说: 钱老从回国后,对这个问题就一直有看法,有意见,他认为学科分得这么细,培养不出拔尖人才。尽管囿于当时国内外政治环境,他不能提出这些意见, 但在工作中他还是尽其可能积极而巧妙地推动一些改革。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时,他作为倡导者之一,就是按照理工结合的模式设置专业与课程的。为给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他曾经邀请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和化学家蒋丽金为他执教的近代力学系的学生分别讲授物理和化学。 涂元季给记者讲述了钱学森195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时的一个例子。 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题 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 。时至中午无人答出, 还晕倒了几个学生 ,他说: 先吃饭吧,回头接着考。 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老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 钱老反覆强调,杰出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宽松的学术氛围,办大学要有一种很宽松的学术氛围啊! 涂元季说, 钱老当初在加州理工学院时,学术氛围非常民主,他挑战过一些学术权威。他晚年多次说过,要敢于培养年轻人挑战权威才行啊, 学术权威把着位置,他往那儿一坐,旁边的人都不敢说话了 ,这哪行啊。 钱老的建议:理、工、文兼收并蓄 钱老晚年认真思考过杰出人才培养的问题,他的观点也由理工结合发展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涂元季说, 他经常说,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特别是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 他在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曾说过,科学的创新往往不是靠科学里面的这点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科学创新的萌芽在于形象的思维,在于大跨度地联想会突然给你一个启发,产生了灵感,你才有创新。灵感出来了以后,再按照科学的逻辑思维,去推导去计算,或者设计严密的实验去加以证实。所以科学家既要有逻辑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科学领域的规律,很严密。但形象思维是创新的起点。 涂元季说。 钱学森一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在早年求学时他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同时也学过钢琴和管弦乐,曾是上海交大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他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尧先生学习绘画,而且成绩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扬。他常说,他在科学方面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老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荣誉称号时,他致谢时特别说起他的夫人对他的帮助,认为他的科学成就也要归功于夫人在音乐艺术方面给他的熏陶。 从事科学研究如果只会逻辑思维,容易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这是钱老反覆告诫我们的。 涂元季说。 理、工、文三者的兼收并蓄,这应该就是钱老心目中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 吧。 涂元季说。 三 . 钱先生与人才引进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访谈、新闻并非仅此一篇,但从未见他老人家向温总理建议引进人才。 在谈到人才引进时,时常见举钱先生的例子。钱先生是被引进的吗?是多少人计划?每人多少钱?简直荒唐!!!请这样说的人听清楚了:钱先生是抱着拳拳赤子之心,放弃在国外的崇高荣誉和优厚待遇自己主动来投的!!!与今日的花钱买有根本性的差异。请你们不要在侮辱他的人格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7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harmonism 2010-6-29 22:4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06-21 18:06:15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6日由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人才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并实施《人才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人才规划》全文约19000字,共分序言,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实施等部分。   《人才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围绕这一目标,《人才规划》提出了 服务发展 、人才优先、 以用为本 、创新机制、 高端引领 、整体开发 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二是大力开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三是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规划》提出,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 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充分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用人自主、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   《人才规划》还围绕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等10项重大政策,确定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12项重大人才工程。   《人才规划》强调,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本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以《人才规划》为指导,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实施规划的良好社会环境。要以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建设、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人才工作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竞争力】首先是制度,其次是文化
jiangnianyun 2010-6-29 21:36
看施一公先生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557 及大家的议论,有感触如下: 高层次人才固然重要, 但 为了形成中国的未来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完善的首先应该是制度、机制,其次是文化。 一个能使各类人才,特别是本地的、土生的人才脱颖而出、发生发展的机制; 一个能让目前还没有成功、不够成功,但却在努力的人,多一些成功的机会的机制。 一个能够融汇先进理念与意识,兼容并蓄国内外各类人才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不唯官、不唯上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能使创新链各环节中的各类劳动者、创新者,都能有尊严、踏实地从事着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不是只靠能力高低(是否被相中培养的高层次)、出身贵贱(是否名校、海归)来获得生存发展空间的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能让高层次人才不是被培养,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然涌现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这些,仅靠培养高层次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或一切都寄希望于被培养产生的高层次人才,更是万万不行的! 至少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是这样。
个人分类: 政策:高谈阔论|3241 次阅读|4 个评论
施一公先生见解涉及的两个命题
kexuepifu 2010-6-29 19:04
作为被引进人才中的大牛,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关于中国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话题,尤其是他得出的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结论,在科学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甚至有些激烈的争论,不少意见都很有见地。这再一次说明中国知识份子对包括个人在内的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但同时觉得,博友们的议题似乎两叉了:一些人说的是人才,另一些人说的是人才产生和成长的环境、机制,有一点关公战秦琼。吸取各位卓见,试归纳为: 1.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靠的是人才,但绝不仅是高层次人才,而是层次齐全、结构合理、具有世界眼光和全面知识、能力架构,又切实了解国情、适应水土、能够戮力同心解决中国振兴、崛起中所遇各种问题的人才大军。 2.这样一支人才大军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把根本立足点放在从国外引进,而只能、至少是最主要地是立足于国内造就(我讨厌培养一词,因为历史证明它往往成为耽误甚至毁掉的代名词)。而这种造就所需要的,不是拿如山的钱堆,不是把加强领导变成加强干预,不是把人才问题纳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账,而是使人才得以产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正常、宽松的环境,和为建立这种环境所必须要动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手术, 这是获得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不可打折扣的前提条件,也是检验当政者决心和诚意的试金石。 -------------------------------------------------------------------- 顺便告知:请博友们看一看发表于本人博客中的 向您推荐赵丹临终遗言: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科技、教育中有无类似的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55 次阅读|8 个评论
人才
metanb 2010-6-29 13:58
有大有小,小的服务于一国,大的服务于全人类。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刘翔’看门,让上司‘跨栏’---中国的科研
lin602 2010-6-28 22:04
刘翔得奥运会跨栏冠军,很受人尊重,当然也会有相应的奖励。 可惜的是,跨栏不好做手脚,是需要硬功夫的,否则他的上司们肯定是去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好处怎么让刘翔得呢。刘翔可能在家看门。谁让他没有权势呢。 现在的科技界就有这种怪现象,有时间看文献资料及做实验研究的科研人员,没有项目,而有项目的人许多都是带长的领导们。整天开会、喝酒、公关与接待,那有时间看资料与想科研的事情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2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施一公商榷
chrujun 2010-6-28 19:08
施一公教授认为,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因此,施教授衷心希望全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一些政策、做法,多一些理解,多一点支持。 【1】 高层次人才引进当然重要,国家需要下定决心去做,也需要为高层次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但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中国自身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中国仅仅靠从国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绝对没有多少核心竞争力。如果中国自己能够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像美国一样每年能够培养几个诺贝尔奖得主,中国才算真正有了核心竞争力。如果我们看看世界上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崛起过程, 我们就会发现上述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美国在今天能够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完全取决于美国的人才培养能力。 因此,中国目前人才政策的关键是对钱学森之问找到正确答案,在人才培养上下真功夫。如果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走60~100年,我们就能够靠自身力量培养大量高水平人才,中国就有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1】 施一公,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557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9735 次阅读|32 个评论
伯乐的工作
longfo 2010-6-25 14:59
伯乐的工作是什么,是提拔人才吗?应该不是。伯乐的工作应该是营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前文我们提到伯乐的两个特质,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准确地资源整合能力,这两个特质就是为了伯乐工作提供服务的。 我国的伯乐观认为,伯乐的主要工作是识别人才,这是错误的。我国人才繁荣发展时期有着几个,前秦、三国、盛唐等,那么我们看到凡是人才繁荣发展时期,那么人才成长环境都是很适合的,并不一定是某个人对于个别人的识别形成的。 我们看到,前秦和三国属于乱世,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多,所以对于人才的渴求逐步转化成了优良的成长环境,但是盛唐属于治世,当时人才的发展也很昌盛,这里面的确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 其实伯乐的工作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只要不触及品台的边缘,一般是没有问题的。我国现在的很多政策并不是在搭建一个平台,而是要求人才自己搭建平台,这就妨碍了人才的发展,因为人才利用的是资源,并不擅长于整合资源。 我计划在今年搭建医学科普平台,让所有的医学人才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我做的就是伯乐的工作,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并不一定比其他人优秀很多,只要具备了以上两个特质,就可以服务人才的发展,就是伯乐。
个人分类: 伯乐论|2409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悟篇(2)-人才模式决定国家兴衰
liujian129 2010-6-25 06:03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葛大爷这句话至今仍然风行大江南北。不止21世纪,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有着悠久的重视人才的历史。从对古时开国治世能臣姜尚周公到近代诸多革命先烈的歌功颂德,从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到历朝历代人物传记的广泛传播,以及从古代各朝为特殊人才的法外开恩到如今努力为各种人才创造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在以宣传和标榜甚至是神化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才的重视。 不可否认个别人才(英雄人物)对中国很多历史进程起到过和起到了不可否定的作用。但独木难成林,人才模式更加重要,特别是对于开创真正的盛世。不难从历史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开创了华夏文化盛世,直到今天大家所学习和使用的很多理论也都源于此。也一直没有超越他们,因为那是一个极其稳定的人才模式,全国之才都能畅所欲言,思想碰撞融合;不人为地去区分高低,而是让那些追随者自己去明辨是非。 再看魏吴蜀三国。魏启用全国之才,诸多文臣武将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全国三分有其二;吴启用江东一方之才,大多文臣武将来自几大家族,虽能很长时间平安无事但终不能入主北方;蜀启用乡野之才(没有人才规模),诸葛、关张等顶梁柱都是村夫并且一直处于决策垄断地位(尽管被极度神化,但他们的真正能力值得怀疑),所以蜀败多胜少,大多时间委曲求全,存活时间也最短。 当代世界也一样。美国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因为招揽和使用的是全球之才,只要足够优秀,不论来自世界哪个角落都能在那里获得一席之地;欧盟主要启用除北美之外的全球之才,再加上与美国紧密合作,所以也基本能与之相比;中国俄罗斯印度这些强势发展中国家虽都在加强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但流失仍非常严重,连本国人才都很难充分发掘启用,与美国和欧盟相比差距还相当大。 超英赶美,任重道远。本人以为只有摒弃地域、种族、背景或其他偏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拘一格培养和招揽人才,切实为可塑之才创造成长和发挥才智潜能的空间和机会,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才模式,也才能实现国家的全面(特别是科教)繁荣昌盛。
个人分类: 人生随想|3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找一个主子来效忠
famingkuang 2010-6-15 15:37
看《三国》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明白人才的自我定位问题。 1,人才为什么都要有个好主子? 诸葛亮、周瑜、司司马懿等都是绝世的英才,为何不自己举旗做老大,而心甘情愿的做老二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自认为是人才的人深思的问题。自古以来,找到主子,走对路线才是人才的最好选择和出路。不过自从推翻了封建王朝后,大伙以为自己被解放了,没有主子和奴才之分了,其实不然,主子还是主子,奴才还是奴才,只是换了个名称罢了。中国近代的三国应该是:日、国、共,国共联盟打败了日,日被打败灭后国共联盟随之破产,共打败了国,再一次统一了中国。如果罗贯中在世定能写出更加精彩的《新三国演义》。 在《新三国演义》里,奴才们称呼他们的主子不叫做主子分别叫做皇军、国民党、共产党。 现在,就是相当讲明主的西方,仍然有主子他们就是那各个党派。只有跟对了主子才有出路,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奥巴马如果不跟随民主党这个主子,现在也不过是一美国黑人罢了。 2,只有对主子绝对忠诚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战争年代,大家都知道对主子忠诚的重要性,因为你不忠,被称为叛徒,马上就有性命之忧。 如今在和平年代,人们似乎已经不太讲究对主子的忠诚了,不讲对主子忠诚的人都是被一叶障目了,这些人都是走不远的,最终都会被他的主子所抛弃,被一个个揪出来的贪官就是最好的证明。 自命有才而没有奴才可当(找不到主子)是件悲哀的事,找到了主子而又不忠诚于主子是一件更为悲哀的事。 人生的快事莫过于找到主子(或被主子发现),并永远忠诚于主子。 现代中国的一些人之所以这么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找不到主子,或找错了主子。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2906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从赵括纸上谈到兵谈今天的人才培养
famingkuang 2010-6-15 07:45
历史上最有名的纸上谈兵者莫过于战国时的赵括、三国时的马谡了。赵括之父赵奢乃赵国的一代名将,赵括自幼受其影响,熟读兵书,在谈论军事时,其父也不是他的对手,就聪明才智不下于乃父为何却有长平大败? 三国时的马谡,跟随诸葛亮二十多年,并深得诸葛亮赏识,却失守街亭。何故也? 不难看出,赵括和马谡都是难得之人才,他们之所以有悲惨的结局其本质上非他们自己之过也,乃人才培养上出了大问题。 赵括与马谡从来就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他们的上司从来就没有给他们独自走路的机会,关键时刻却派他们去参加100米世界田径锦标赛,岂有不输的道理?如果赵奢与诸葛亮平时给些小仗让赵括与马谡们去打,那他们就有了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当这些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一代良将方可成矣,可惜的是赵括与马谡们从来都没有这种机会,他们的败就在于败在了上司没有育才之能上。 除了神仙能点石成金外,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经失败而一举成功,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无数的失败之上的。不积硅步何以至千里一些细小失败(甚至于我们并不觉得它们为失败)的累积是人才成长必不可少的乳汁。从小一帆风顺成长的人是不甚重任的,谁用这样的人,其结果必然如赵王之用赵括,诸葛亮之用马谡。 发发的婴儿本能态训练法讲究的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必须经历无数细小的危险。孩子经历了这些危险过后,对大危险就有了天生免疫力,就算将来他遇到了天大的危险也能泰然处之,乃至众人皆亡而我独存耳。 在人才培养上要敢干放手让下属去做,去尝试,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难得的经验财富,总有一天这些经验会铸成辉煌。 只求成功,不准失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必然招致大失败。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4678 次阅读|8 个评论
培养人才与培养新思想
liugc 2010-6-14 21:52
国家又在强调人才了,培养人才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不错。可是,什么叫培养,可能不是人人都清楚,在我们科研行业来看,多数表现为给有一定成绩的人不同程度的物质待遇和科研条件,我觉得这不是培养。从培养本身来说,就是给事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那么,科研环境远远不只是这些,因此,目前所谓的培养是不合理的。 再说说人才。人才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那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我觉得有用的人,一定要有有用的思想,没有新好思想的人,不可能成为人才。从这个基本规律来看,与其说要培养人才,不如说首先要培养新好思想。要有新好思想,也要有好的发育环境,也就是说:培养人才,本质是营造新好思想的环境。因此,我们不应该从表面上去培养人才,我们应该重点培养新好思想和有新好思想的人,只有实现了新好思想的人才可能成为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即人才。看看美国是如何成功的?不外乎是培养了有新好思想和有个性的人,我们应该这样做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毕业生的谈话会
ymdushandong 2010-6-12 15:21
今年送毕业生的形式很特别。除了大吃大喝之外,Prof. Liu建议下,我们到了一所咖啡馆里谈感想。席间有不少感人场景。LYN博士经过漫长的5年博士生涯终于毕业,说到途中的感慨几度落泪。SGL博士是公认的勤奋的小蜜蜂,每天都在机房忙碌看文档或者调试程序,经过4年艰辛的工作,做出了超牛的论文。最值得一记的是小师弟WK. ZB谈到小师弟WK的缺点之后,WK急切的辩解。他那种对完美的苛求和清澈见底的反应很让人印象深刻。但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也让人担心他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还不成熟,他人导向型到自我导向型的转变也许应该通过一些事情慢慢发生。我一直觉得他应该能做出一些突出的成绩。其实缺点每个人都有,但是如何看待。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特点。如果生硬的改掉这些,其他方面的优点或许也会丢掉。人生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我们还信仰人生天然的向往真善美,何必用什么规范来整齐划一。只是祝愿每个人在追求的道路上更加顺利。 我知道这些师弟师妹从这里走出去之后,还会遇到苦闷,会遇到困惑,会经历各种迷茫阵痛,但愿多年后相聚时还能坚守住内心的完美。 今天在网上看到ZJ部长说:为什么清华的毕业生发展比较好,尤其是当时的班干部发展比较好,是因为听话,出活。如果教育真的采用了这种指导思想,奴才优于人才,万马齐喑的悲惨局面也不远了。HX社会如果是通过阉割思想来实现,真操蛋。 想起以前的师弟CJ. 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科研是一辈子的事情。他毕业之后一直在持续的产出好的成果。祝愿师弟好好保持好自己本真的一面,在世界的风雨里体会到不凡的感受,做出不凡的成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想引进人才?
wujingzhi 2010-6-9 23:09
我国有很多引进人才的计划。从中央到各级政府,以及各级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有指标性的引进计划。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实施这些计划。效果据说还不错。 前几天国家又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然而我并没有感受到这些声势浩大的计划和我自己有什么直接关系,当然也不该和我有关系,因为我毛毛虫一枚,在人才浩瀚洪流中连一粟都算不上。不过,我想起了前几年经历的一些事。 记得刚离开祖国到异国的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早日回国。 对曾经生活和工作过得地方有难以割舍的情感,熟悉的每个地方都让我深深想念。相反,原来充满幻想的地方,原来并不是那样的美好。唯一让人舒心的就是真正的大家平等相待。这种平等是一种社会习惯。在这样平等的环境中,我很快熟悉适应了新的环境,不过,脑子里总不时的想起我出国前办手续时某人和我的几句对话,将来还打算回来吗?回来吧~~ 这地方走了谁还回来啊 ~当时,我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 事实是,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说,我都应该第一选择回国的。 然而,一些抵制这个想法的念头在逐渐萌生。不知为什么无意识中时不时的会对国内产生畏惧。虽然国外暴力事件经常有,前几天还有一群中学生打伤了人,可我并不感觉到担心。因为只要不去不安全的地方,自己多注意,不违法,就不会有其它人可以威胁到你。可我看到某些人的思想时候,就感觉到嗖嗖的冷气。那些思想一旦成事就是很大的威胁或者祸端。而这个威胁是无法预料的,不知道落到谁头上。现实也在不时的印证着这些疑虑。 记得离开前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有人找我谈话,无意中说我:你得好好干活,要不然怎么办啊,就那千百钱的工资,媳妇都娶不过~我想想人家说的是对。我的确没钱,也没结婚,虽然工作做了,但没替领导办事。现在觉得依旧是那么回事。可我还是不想做我自己想不通的事。而这点在中国是混不开的,国内似乎是自己想不想得看领导想不想。和领导闹掰了,那就不好混了。而领导在想什么,你知道吗?精心打造的小圈子,是福是祸呢?而且吃喝~赌坑蒙拐骗的事,难度和代价对我太高了,不会去做~所有这些都让我很犹豫~ 这几天很多人在谈论所谓精英群移民海外的事。我对此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很多人心里都有个声音: 这地方走了谁还回来啊 ~虽然,至今我还是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可以确定的是有这个想法的人很多是在社会上处于重要位置的,有些是主导和推动引进人才的,可如果这些人内心想着这地方走了谁还回来啊,那到底是谁想引进人才呢?引进的人才,他们可好呢?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673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先秦诸子,思人才政策——哲学特质
longfo 2010-6-7 09:00
看先秦诸子,思人才政策哲学特质 第一、 地理背景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治长》)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第二、 经济背景 在农业国家中,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无不围绕着土地问题展开。历代政治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看一个朝代是否强大,一个主要标准是看农业生产情况的好坏。士民工商的排列,恰好能够说明这个关系。 土地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现在我们的国家政策也围绕土地展开,主要是房地产,同时我们的改革也从土地政策展开,比如土改,土地承包政策和现在的一些政策,所以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第三、 人际背景 由于农民只有靠土地为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除非有特殊的原因,人们只能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从而形成一家人几代都生活在一起的情况。 现代社会虽然有一些人际关系脱离了土地,但是最根本的关系还是集中在土地上,清明祭祖活动就充分展示了这个中国特色。 第四、 心理背景 一、 重视亲情 二、 重视自然,崇尚自然 中国哲学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可以总结为以下两条: 第一条, 重用。 先生以开物成务为学,视天下之安危为安危。苟其人志不在宏济艰难,沾沾自顾,拣择题目,以卖声名,则直鄙之为硁硁小人耳。(《明儒学案》卷六十一《东林四》) 第二条,重视道德 经世治用,润泽斯民,这是一个外王问题。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外王必须以内圣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内心。这样一来,如何成就一个人,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哲学不管哪个学派,都非常重视如何成人的问题,在道家表现为如何成仙,在佛家表现为如何成佛,在儒家表现为如何成圣。虽然具体表现不一样,但重视如何成人的主旨却是一样的。 德,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相关的理论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对于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这个问题现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我有明确的信仰吗? 第五、 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 首先,中国哲学很少关心宇宙本体问题,尤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更是如此。 其次,中国哲学大多没有完整的体系。 再次,中国哲学概念不严密,过分重视直觉。 其实,我们的哲学特点也包含了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只是这些人是更含蓄,更接近于对于人性的关怀,所以显得晦涩难懂,不易理解。 黑格尔讲过,当提到家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古希腊文化,它给我一种家园的感觉。如果我们中国人要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话,那也可以依照黑格尔的语式说:当提到家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先秦诸子,它给我一种家园的感觉。 但是先秦诸子百家不仅仅是精神的家园,也是我们人才发展的家园。人才的问题应该更多的借鉴先秦诸子期间的政策,这里面蕴含了太多的人生哲学和管理哲学以及人才观哲学。 先秦诸子百家,我们的人才大观园,引领我们回到中国人才观的家。 先秦是我国人才发展的活跃时期,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人才政策特点,此时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交相碰撞,绽开了思想的火花。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如何应对人才问题,这个时期的政策值得学习。我根据老师的讲课资料加上自己的一些认识,整理了先秦诸子百家资料,整理的不好,希望大家讨论批评。
个人分类: 伯乐论|2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A.评“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起中国20年后扮演的大国形象重任?”
热度 1 wzhq20082008 2010-5-29 16:57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杨玉良(系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记者姜泓冰整理)先生的观点,穿插了本人的一些看法(标PS的部分),呈现给大家,欢迎一起讨论。 20年后的中国,必定要扮演一个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们要做的重要准备,就是培养一批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的人才。 大学校长要考虑20年以后的世界会怎么样,今天的大学如何培养出20年以后需要的人才。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20年后应是社会的中坚力量。那时的中国,必定要扮演一个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们要做的重要准备,就是培养一批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的人才。 (PS:20年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不止大学校长要考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有空的时候思考一下;我们也应该思考下现在的自己是否为20年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做好了准备和努力工作。) 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起中国20年后扮演的大国形象重任? 首先,他要有精细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这一代,最好的科普著作都不是中国科学家写的。不是科学家的水平不够,而是写作水平不够、哲学素养不够,这是教育的问题。第二,对自然和人文必须有批判性的理解,不要盲目崇拜既定的科学原理。第三,要有全球视野。第四,必须了解和关注道德和伦理的问题。第五,对本专业必须有深入的理解,否则你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 (PS:精细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我们知识分子所必须的。“最好的科普著作都不是中国科学家写的。不是科学家的水平不够,而是写作水平不够、哲学素养不够,这是教育的问题。”---,本人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咱们的科学家都具有很优秀的写作水平和哲学素养,主要是现在的科学家都“太忙”,在做“大项目”、“大课题”,这种写科普著作,短期看来,利润很少的事情,几乎是没有哪个科学家愿意去做的,这也不是教育的问题,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整个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研究生阶段的一个老师可能称不上大科学家(在我心中一定是大科学家),但是在铀矿地质界可谓是德高望重,他近些年却出了一些科普和哲学类书,还给我们研究生开了创造性思维等非常有意思的课程,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方法论和人文知识) 这样的人才,要有综合素质,不是简单的一门课就能教会的;要做到学贯中外,学习不同文化的精华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之下,整合你的知识结构,可以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哪怕你只想成为一流的科学家,也应该对自己的学科、对人类社会具有战略眼光。 我们需要通识教育,或者是“博雅教育”。它与孔子培养君子之道有相近之处,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建立对各种不同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容忍、沟通能力。通识教育要打破人文和科学之间的壁垒,展现不同学科和文化的思维方式。有些三流科学家会很有领地意识,跑到哪儿撒泡尿就说这是我的领域,你不能进来。如此下去,学科壁垒只会越来越多。而要打破它,就需要拥有综合知识,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共同地带。 (PS:本文的“三流科学家”带有严重的歧视色彩,什么样的科学家是真正的“一流科学家”?杨玉良院士算是吗?科学家都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中国人就喜欢划分三六九等,这种思想渺然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我觉得真正的一流科学家,首先他应该是思想道德极其高尚的。本人只是针对词语不针对人。 PS:我出生在山东,离孔子故居不远的地方,大概几十公里之远吧。很多人像我这样的人肯定超崇拜孔子,孔子思想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但是今天我要说说孔子思想的一些缺点,一个是他的“中庸之道”,害人不浅,我以前做事有些中庸,或者说是有些圆滑,这让我失去自我,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另一个是他的“以和为贵”,这个观点毒害了亿万思辨能力弱的人民大众,凡事都以和为贵,领导做错事,以和为贵,不得罪他,迎合他;家人朋友做错事,以和为贵,不批评他,表扬他。看到不顺眼的社会现象和坏人坏事,又是以和为贵,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大学的专业教育也需“通识”。首先要体现这门学科的文化思维方式和学术魅力,让学生对整个知识的结构有整体了解。更重要的,以通识教育的理念来教专业课程,传递学术思想、学术历史以及基本的原理和例子。如果从不考虑前面两项,那么培养出来的往往只是工匠。 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我们碰到的现实问题,通常会涉及多学科。好的通识教育,就是培养你有综合能力,培养你有人文情怀,对国家、民族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加上对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有一些基本的理解和了解,有宽容心、有沟通能力。这样的人,才是未来中国之急需。 Ps:没有做出点评的其他部分都是本人强烈赞同的观点,也使本人受益匪浅,谢谢杨院士和姜泓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88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才的观念:秃鹫原来还是个英雄
大毛忽洞 2010-5-27 16:28
人才的观念:秃鹫原来还是个英雄 观念和其他:乌鸦型人才和鹦鹉型人才 乌鸦是被冷落了的人才, 秃鹫也是被冷落了的人才。 秃鹫不善于杀生,但是喜欢吃肉。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也喜欢吃肉(包括山腥海味), 但是也不亲自杀生。 更有很多人看见杀生会难过地背过脸去, 但是吃起肉来却香得直叭嗒大嘴。 从这点看,秃鹫是大多数人的光辉代表。 狼的体重大约是秃鹫的三倍,狼是地面上活动,秃鹫要翱翔蓝天。 身材魁梧的狼,来抢夺秃鹫的肉,秃鹫静静地等狼出招。 秃鹫是林冲型的英雄,狼连喊三个来,来,来。 请注意狼嘴旁边的小花参照物,也请注意秃鹫脚下的参照物。 狼向前迈出了一嘴的距离,秃鹫原地转身伸长了脖子。请注意秃鹫的喙越过了小花。 狼向前冲刺了一头的距离,狼嘴达到了小花的上部。秃鹫却把喙退回了小花的上部,但是却调整了高度,正好啄到了狼的鼻子。注意,秃鹫原地不动。 注意看参照物,狼已经撤退了一头,秃鹫却没有退却半步。 摄影师说,最后是狼逃跑了。 一个外国摄影师拍摄于非洲大草原。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81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四人帮的人才路线图
大毛忽洞 2010-5-27 08:36
四人帮的人才路线图 四人帮里的王洪文, 38 岁就成了中央副主席。 当时的报纸都说王洪文是个人才, 而且是很厉害的冒尖型的杰出人才。 这是有案可查的事, 是过去的事了。 当年能看明白的, 是很少很少的几个人。 实际上,真正对四人帮心里最有数的, 是毛泽东,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四人帮是毛泽东亲自一手拉扯大的, 四人帮这个番号也是毛泽东赏赐的。 下面的关于四人帮成才的历史资料, 是以华国锋为背景, 没有华国锋这个背景, 就不可能看清楚四人帮的人才特点。 四人帮为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 年~ 1976 年)形成的一个政治集团的俗称。其组成为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四人。江为毛泽东之妻,张姚王均由毛提拔到中央,委以重任。四人帮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 PobX;?Z @,vmX z 四人帮 一语的发明权: dNG Ce zTz }H*U 1974 年7 月17 日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说: 她(江青)算上海帮呢!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 12 月下旬,毛泽东对王洪文说: 你不要搞四人帮。 (见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 11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1977 年 8 月 12 日 ) 四人帮 一语,发明权当属毛泽东。 *$ tXm4 O l,BUf-O 江与姚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6g(;2gY N5Js.jz 毛去世后,华国锋等人在征得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大部分成员的意见后,以召开政治局常务会议为由,于 1976 年 10 月 6 日 对四人帮实行了隔离审查,一般以此事件作为 文化大革命 结束的标志。据当时的资料显示: 1976 年 10 月 6 日下午 3 点钟的时候,机要秘书郭木文将一份紧急通知送到了姚文元的办公桌上。 S{c/3k?~ !fh (k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4TtC~#D: coP-(@U# 根据华国锋同志的建议,兹定于 10 月 6 日晚 8 时 在怀仁堂二楼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主要议程: |v)O)Jg /MZvnN7f 一、审议《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清样; byHc0kt I\ jqUVERbc 二、研究毛主席纪念堂的方案和中南海毛主席故居的保护措施。  因部分文献需要改动,请姚文元同志列席会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 汪东兴 ( 签字 ) 1976 年10 月6 日 FP@_V?- 7?.uAiM'zT P,v7twc0M 姚文元此时既表示怀疑,可又不愿放弃有可能升为 常委 的机会,为了稳妥,便决定找一下张春桥,再将情况弄清楚。他来到了张春桥住地,知道张春桥同样也接到了一份会议通知。姚文元怀疑这次会议是一场 鸿门宴 。他刚谈出自己的想法,一向被尊敬为军师的张春桥却笑他太多虑了,并当场指点他说: 你为何不能参加呢,现在你不是常委,可十年前你是什么,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现在已经在政治局干了这么多年,事物从来都是发展的嘛! - |~ 接着,张春桥又举起几根手指说: 这 4 个行吗?怎么也得是个单数。 姚文元了解到,这次会议没有通知江青参加,这使他放了心。 Gp9 LB\, @iz Onc: 姚文元就在这种复杂而多虑的情况下,于 7 点 40 分从家里驱车前往怀仁堂开会。姚文元是继张春桥、王洪文之后最后一个来开会的。他被人领到东廊的休息室。这时,中共中央警卫局政委武健华走进来,向他宣读了中央决定。 rZK h}E y?s z*: 当听到宣读后他并没有像王洪文一样穷凶极恶地向对方扑去,而是表现得很平静,没有反抗,也没有争辩,只说了一声 走吧 。早已做好准备的行动人员,此时竟没有了 用武之地 ,就领着姚文元出了大门。 R iZ)FW #2=l\y -# 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四人帮恨之入骨。知道他们被抓,不少北京人以四只螃蟹(三公一母,暗喻四人帮成员)下酒庆祝。 Ey@^gH ku\ {_7hX`p 198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特别法庭对其进行公开审判,认定他们均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成员,并判处了相应的刑罚。 1P)K@ j _L,~WYRo GRc)3 2,? 其中 1996 年 1 月,姚文元刑满出狱。姚出牢后说:毛泽东对身后的安排是 GcM1*)$ 4 =?Jp:dM* b+Q{Z* 江青任中共中央主席 g? vz\_ 华国锋为国务院总理 b5* G1 王洪文或毛远新为全国人大委员长 J;sQvPHV8 陈锡联为中央军委主席 退岀舞台江青于 1991 年保外就医后不久自杀身亡。 + S+!:IB 王洪文于 1992 年病死于北京。 +149 o2 张春桥于 2005 年死于胃癌。 kTjn%Sn, 姚文元仍在世,现居上海。 x@ X2r ? ybpOk (微 云 君) 华国锋,这是一个在中共党史上永远抹不掉的名字。与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历史巨人相比,华国锋逊色的多,然而,他是结束文革灾难,承前启后,最终导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关键历史人物。许多党史专家把华国锋称为 过渡人物 ,有意无意地贬低华国锋的历史作用,他们似乎不愿意正视这样一个事实: 1976 年,中国仍处于对毛泽东有着巨大个人迷信的年代,毛泽东刚刚去世之后,没有人敢轻言把毛泽 东的 夫人江青抓起来。 }ePl-9T 最终,还是当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下定了决心,才有了粉碎 四人帮 。以后,许多有关中共党史的文章和书籍把叶剑英说成是粉碎 四人帮 的第一功臣,这大概有失偏颇。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当时的党中央第一把手华国锋首肯,叶剑英虽有 讨贼 之心,但师出无名,更没有了当时只听华国锋话的 御林军 ( 8341 部队)总管汪东兴的配合,叶剑英要想一下子把 四人帮 都抓起来,连五成的胜算都没有,以叶剑英的谨慎,他是不会贸然行动的。 z-6 06g |Rz.P t6 $q)YC.5$ 时间拖下来,党内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很难讲江青等人就没有机会进一步控制党政大权,加之军队也并不是叶剑英能够 一手遮天 的,已经投靠 四人帮 的军队高级干部的和准备投靠 四人帮 的军队干部也是大有人在,此种形势下,鹿死谁手,孰是难料。如果我们以这样一个角度去看待粉碎 四人帮 ,华国锋应是第一功臣。 BskpNV': j?t on \9  然而,笔者要谈的是另一个历史真相:华国锋实在是让江青给 逼反 的。对于这一点,不知为何,鲜为中共党史专家提起。 y'`/^. f4b9o     1965 年,中共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决定华国锋担任工程总指挥,为毛泽东的故乡湘潭,修建干渠长达 240 公里 的韶山灌区工程。华国锋调集十万民工,引涟水灌溉一百多万亩农田,新造农田六千八百亩。 rMDvnF O8@65URKx    1968 年 4 月 8 日 ,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华国锋担任了革委会副主任。 @kFZN6 G;G*!nlWf    1969 年 4 月,华国锋在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f= F:Af! \34vE@V*    1970 年 2 月,新的湖南省委成立,华国锋任省委第一书记。 8 月 23 日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毛泽东亲自提名调华国锋到中央工作,同时继续兼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政治委员和湖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2 月18 日 ,毛泽东在北京接见斯诺,讲话中谈到了华国锋。毛泽东说: 湖南省的人物也出来几个了。第一个是湖南省委现在的第一书记华国锋,是老班子里人。 斯诺回去以后,写了一篇记述在北京与毛泽东谈话情况的文章,发表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其中也提到了华国锋的名字。华国锋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国际上。 STW?0B'Jr M%S7cIX ]F 1971 年8 月14 日 ,毛泽东离开北 京,开始了他为期将近一个月的南巡。毛泽东这次南巡的目的,是向各地党、政、军负责人打招呼、吹风,想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彻底解决1970 年 庐山会议 林彪等人的问题。 XHknbj 8 月25 日 和 8 月27 日 ,华国锋作为陪同人员在武昌、长沙两地听毛泽东讲党的历史和庐山会议情况。 XjGS.'I xaMDec V lKf58 mB    1972 年,华国锋经毛泽东提名,成为公安部部长。 6Rn?pe^ X,k^p ! D??Y^6bI    1976 年 1 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后,针对邓 / 小 / 平的 反击右倾翻案风 运动已经在全国开展起来 , 作为周恩来接班人出来工作的邓小平已经不可能接班了。 2 月 3 日,毛泽东提名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这在当时的确出人意料 , 因为排在华国锋前面的还有好几位副总理,有实力问鼎总理宝座的至少还有李先念、张春桥,但毛泽东选择了华国锋。从以后披露出来的史料来看,张春桥对毛泽东的决定颇有微辞,但江青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对华国锋出任国务院代总理一事,江青可能认为华国锋不是最佳人选,但也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 江青和华国锋的裂痕出现在 1976 年 4 月的 天 安 / 门事件 后。 s)1-xA{'. q1}!Okr2   一九七六年清明节( 4 月 5 日 ),北京广大群众在悼念周恩来的名义下,替邓 / 小 / 平鸣不平,公开反对江青等人,甚至喊出了针对毛泽东的口号:打倒当代秦始皇!毛泽东看了当天的有关简报,说道: 有没有政治后台?(指 天 / 安 / 门事件 后台-笔者注)这个政治后台,你们都怕他嘛!他有社会基础,有军方保护。 这里,毛泽东把邓说成是 天 / 安 / 门事件 的后台,而且间接地捎上了叶剑英,批评叶保护邓。有了毛泽东这样的话,张春桥立刻加以发挥,说邓是中国的纳吉。 4 月7 日 ,毛泽东又说: 放火、打人,性质变了,就此赶出政治局! 也就是说,要撤销邓的一切职务。 sA2-3Vt8 |:eTo   同时,毛泽东又提名华国锋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会议。史载,这次会议通过了两项决议:一是任命华国锋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二是撤销邓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但是,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 : 增补江青为中共中央副主席。这是由汪东兴提议的,附和的人有张春桥、姚文元和吴桂贤。谈到此议题时,叶剑英、朱德离开了会场,李先念不表态,华国锋、王洪文、陈锡联、吴德、纪登奎表示要请示毛泽东。江青 谦虚 了一下,表示坚决拥护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自己不当什么副主席,继续当批判邓的 过河卒子 。 jK w 96 [Hh -F#|R 江青的虚情假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她实是想让华国锋替她说几句好话,但华国锋竟然没有搭她的茬。主持会议的华国锋认真地记下了江青的话,并要列席会议的毛远新把整个会议情况完整地汇报给毛泽东,这实际上已经表态,不反对江青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但要有毛泽东的指示。华国锋这样做完全是本性使然,中规中距,毛泽东没有提议的事,他是不会自己擅自作主去讨论的,更何况是要江青任中共中央副主席这样的大事。无论如何,华国锋对江青是没有任何恶意的。但江青竟因此开始 记恨 上华国锋,在以后的许多事情上开始和华国锋做对。顺便说一句,汪东兴一直不喜欢江青,不知为何要在这次会议上突然提出增补江青为中共中央副主席,而且并没有得到毛泽东的首肯,这十分蹊跷。以后,汪东兴是坚决维护华国锋的。 A0OYV3i. e*:K79 y 天 / 安 / 门事件 后, 反击右倾翻案风 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江青利用批判邓,开始对华国锋步步紧逼。华国锋对江青表现出了极大的容忍。 6sF wK mnpk9x}m   先是在一九七六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江青要求在闭幕会上讲话。本来,江青没有任何政府部门职务,华国锋是可以拒绝江青到场讲话的,但华国锋把最后的 压轴戏 还是让给了江青。没想到江青在讲话中大放厥词,胡乱点名。不仅大骂万里(时任铁道部长),而且指责李先念是邓的 黑干将 。最令人震惊的是,江青竟然借批判 科学院汇报提纲 批评起华国锋来,说华国锋也跟邓跑。( 1975 年,邓等人听取胡耀邦汇报科学院工作,华国锋在场,而且也插话支持了胡耀邦的一些提法。-笔者注)即使这样,华国锋仍然谦虚地表示接受江青的批评,说自己对邓也有个认识过程。不过,这时已经有许多人开始忿忿不平,认为江青太过份了,明知道华国锋是毛泽东选定的接班人,确没有丝毫尊敬之意。 {7M++J= :iE b^F}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唐山发生大地震。几天之后,华国锋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唐山视察,而且特别去了最危险的地带 开滦煤矿 。其他政治局委员也分别去了其他地震灾区。江青不仅不去灾区,反而三番五次地个别找政治局委员打招呼说,现在有一种倾向,利用抓抗震救灾转移批邓的大方向。明摆着,江青在批评华国锋。这引起了相当一部分政治局委员的反感,包括在文革中窜红的人,象吴德、纪登奎、陈永贵等人。此时,姚文元掌握的宣传机器不把抗震救灾放在报道的第一位,反而连篇累牍地去批判邓,而且调门儿越来越高。对老百姓死活如此冷漠的做法引起了广泛的愤怒。对比之下,华国锋的亲民作风使老百姓对华国锋有了极大的好感。不过,华国锋还是容忍了江青,甚至组织了一次部分政治局委员的学习,专门学习毛泽东关于批邓的指示。调门甚高的江青反而没有去参加学习,俨然把自己放在了 太上皇 的位置。 'z$N{p40m rW?Wd Eg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 ,毛泽东逝世。此后政治局几次召开会议,江青认为自己应该唱主角了,更不把华国锋放在眼里。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江青实在是太过分了,她竟要求部分政治局委员退出会场(主要是让叶剑英、李先念退场),根本不和主持会议的华国锋商量。华国锋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但他还是给了江青面子,没有反驳江青。叶剑英看出了华国锋的尴尬,为了争取华国锋,他自动地退出了会场,不使华国锋为难,可以说,给足了华国锋的面子。叶剑英对华国锋的尊重,使华国锋心中的天枰开始倾向叶剑英。 D3o,2E(o 6 U.Jaai:   以后,江青开始唱主角了。她提出了她的设想: 十 一 后召开十届三中全会,会上要做中央政治局报告,报告起草由张春桥负责,毛远新留下来帮助起草。会议要通过决议,开除邓小平的党籍。中央人事要有所变动,她提议由华国锋负责这项工作。到此江青还是没完没了,又说,她要和华国锋谈些 家务事 ,别人不愿意听的可以不听。实际上,是要不属于她那个 圈子 的政治局委员也离开。这样,又有些人离开了。但汪东兴坚持留了下来,始终坐在华国锋旁边。江青一直喋喋不休说到第二天早晨 5 点钟。 3TwjC:Yhv2 s#X/ F   华国锋始终捺着性子耐心地听。可以说对江青表现出了最大的尊重。不过,这次会议给了华国锋极大的刺激,特别是江青提出要张春桥负责起草中央政治局报告,明显的是认为华国锋在毛泽东去世后还不够格担任党中央的第一把手。江青把华国锋逼入了死角。华国锋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如果那时党内有正常的政治生活制度,一个人的上下不牵扯到他的政治生命,也许华国锋不在意是否一定要当中共中央主席,毕竟他已经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了,身兼二职在中共历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 Hx.|5n,5 4P9z}y=i   然而,江青是不会这样处理问题的,她整人整惯了。华国锋根本没有体面让出党中央第一把手的机会,不当第一把手,必定就要落得一个被扣上 帽子 整下台的下场。华国锋处在了一种不进则退的位置上。这次政治局会议后,华国锋开始认真考虑如何解决 四人帮 的问题。同时,对 四人帮 的各种言行也开始疑神疑鬼起来。 /oPW0of x=*#; Y|    1976 年 10 月 4 日 ,《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 四人帮 御用笔杆子 梁效 的文章《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文中说 按既定方针办 这一谆谆嘱咐,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我们党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 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背叛社会主义,背叛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 , 任何修正主义头子,胆敢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针,是绝然没有好下场的 。华国锋认为,这最后一句话是对着他的。 U)(R4Y6 v _(m72o0g   再不行动,自己很可能被 四人帮 当做邓第二给予打倒。华国锋最终和叶剑英走在了一起。 10 月 6 日晚 ,在汪东兴的配合下,一举把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给抓了起来。说实话,江青万万没有想到华国锋会这样干。江青虽然野心勃勃,骄横跋扈,但她是想通过类似毛泽东 阳谋 的手法来取得权力,并没有想搞什么 政变 。可惜,她是志大才疏,与毛泽东相比,万点不及。自己的目的没达到,反而 逼反 了老实忠厚的华国锋。 http://www.ourzg.com/bbs/simple/?t6797.html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4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一线专家不愿做科普谈开来:兼试答“钱学森之问”
蒋高明 2010-5-18 18:28
蒋高明 光明日版记者冯永锋先生约笔者谈一谈一线科研人员对待科普的态度,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在当前科研体制下,一线研究人员搞科普是不务正业的,甚至是偷偷摸摸去干的。他们的科普作品是不算绩效的,其劳动是不予承认的,这个工作是在业余时间做 的,是不被同行看好的。 可是,笔者博士导师侯学煜先生,晚年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发表的文章是列在其学术成果名录里的。候先生一生发表各类文章图册300余篇幅,其中晚年的作品是以报纸和科普 杂志为主的,如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报,新华文摘,文汇报,群言,红旗,生命,南方日报,内蒙古科协,贵州科协,宁夏农业科技,江西科学,植物杂志,大自然,北京 科技报,等等。要是放在今天的科研单位评估,候先生拿这些东西来晒,是被笑话的。可是,尽管今天能够写生态学高分SCI文章的科学家大有人在,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中 国的生态学家能够在学术上,重大社会影响上(候先生的观点曾被毛泽东、周恩来、胡耀邦、万里等领导同志阅读并认真批示,或当面听他的高见),被国际同行认可上,超过候先生的高 度。 国家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科教兴国,然而,一线人员不愿意做科普,只有到了退休后才走向社区,何谈国家创新呢?当然,我们的观点仅代表我们自己,可能其他一线研究人员有更好 的做法。 比如这次转基因的争议,公众肯定是希望支持转基因的科学家来讲一些通俗的知识的。可惜,他们不屑出来说。坚定支持的,是一些没有从事实际科学研究、无正式职业的所谓科 普作家,他们要么使劲忽悠,数据张嘴就来,要么关键的问题隐而不露,王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公众就很难相信他们的话了。前天,中科院研究生院召开一次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研 讨会,那些支持转基因的科学家原来答应是参加的,但临到开会,却一个都没有到场,让会议组织者好不尴尬。既然理直气壮地支持,就应当理直气壮地出来针对公众科普,哪 怕从那240亿元人民币的重大转基因专项里,拿出一些钱来,培养一些能够让公众听明白转基因的科普科学家,也算是一个社会进步吧。实际情况不然,有如此多的钱的花,管你懂不懂 ,管你质疑不质疑呢。出问题也是多少年后的事情,到那个时候,有些人也许不在了。DDT,三聚氰胺,四乙基铅,瘦肉精,这个新生事物让公众接受的时候,科学家都是拍着胸脯 说没有问题的。 钱学森临终前曾向温家宝总理发过这样的提问,大意是,中国大学为什么不能培养大师的人才?这个问题被媒体上升到钱学森之问。实际上,在笔者看来,钱老之问,不该问大学,而该问 这个制度。大师级的人才不是培养的,而是自己成长的,4年的学习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研究思路,但大学生在大学里,从那些追求学问的教授身上学到的做人做事的精神,是其成 长为著名科学家的最初动力。大师人才需要有成长的土壤。种子固然重要,然土壤尤为重要,将种子放在水泥地上,任你是多么强大的转基因种子,你也成长不起来。爱迪生,毕 昇,华罗庚都没有进过大学,但不影响他们成为对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现在的大学教授一切向钱看,被评估搞的提心吊胆,哪有什么心思搞创新,钱学森吃不愁,穿不愁, 住不愁,行不愁,待遇是一流的,那是真的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如果也像今天那样,要他每年都有发表一定数量的SCI论文,看他还能够提出钱学森之问吗? 我还是那个观点:中国不乏人才,缺乏的人才成长的环境。中国400万个村庄里,每个村都可能出一个治国的领袖;有人引路,也许会成为科学家,或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下去,做 出大的贡献。农村里的能人就是人才。那些引进的海归,本科前许多是国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什么在国外几年就积累了非要引进才能回国的人才的本钱呢?是国外做学问的的土壤好,种子还是 一般的种子。 那些被高考赶出大学校门的,想必还是有不少偏才,怪才,乃至天才的,但是,我们的制度将其埋没了。或者,他们为了生存,将自己的创新思路悄悄地隐藏起来,随大溜去了。 陈一文先生说,自然科学基金要求你不能超越已有的知识理解,要得到同行认可,显然是一种随大溜,更狂同行看到你的想法古怪,可能就将你的项目扼杀了。鲁迅说,当初猴 子变人时,那些先站起来的,肯定是会被咬死的。被咬死的可能就是人才。 要是诺贝尔奖得主,都去随大溜,我想他们肯定不可能得到诺贝尔奖,他们自己压根就不是为了得奖而活着的。我们的科研人员,为了五斗米而折腰,还要他去创新,去对人类做 贡献,去摘诺贝尔奖,去回答钱学森之问,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过了呢? 我们现在缺乏的,是对科学追求的态度,是为了真理不怕杀头的勇气;在物质上,科研人员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没有安静的时间思考问题,放心大胆地做学问。这些恐怕是 中国近几十年来没有出大师级科技人才的真正原因吧。引来的海归可能成为院士,但要成为国际同行认可的人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再者,通往院士的道路,是否对每一个人都是 公平的呢?院士官员化,这一点,想必昔不如今。 再如一线人员科普,到公众去,对外行讲自己的发现,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升华的过程。一些外行的问题,小孩子的问题,哪怕是蠢人的问题,往往是会给你很好创新灵感的。但 是,一线人员为了生机问题,有谁愿意浪费时间去搞什么科普呢? 掌握科研资源的科学家混日子,只求安逸,不求出错;不掌握资源的科研人员,为了生计奔波,没有心思搞科研。这两种情况都压制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动力只有来自自身的时候 ,才能够有新发现。毛泽东说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当今的知识分子,就是缺少一点精神,于是甘于堕落,流于潜规则,或者干脆干起科研腐败的勾当来。 这里,转发光明日报的文章,愿听科学网网友的理性评论。开骂的本人不欢迎,知识分子吵架,保留一点斯文也好罢。毕竟大家都是读了几年书的。 社区:从被科普到要科普 发布时间: 2010-05-17 03:4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期关注 全国科技活动周   又到一年科普周。5月15日,第十次全国科技活动周正式拉开帷幕。科普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每年科普周的重要内容,而近些年,如何使科普更具实 效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城市社区更多地进入到科普视野。    社区 是城市的细胞。城市社区的万家灯火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上至老人,下至婴孩,还有流动人口,科普面对的人群十分复杂。天灾人祸、衣食住行,科普涉及的内容无所不包。城 市社区科普,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社区科普工作该从哪里下手?难点、焦点、突破点在哪里?这些都成为目前我国科普工作探讨的重大课题。如何使社区科普能持久有效 地开展下去?日前,本报记者约请几位专家就社区科普问题展开了探讨。   主持人:本报记者 胡其峰   嘉 宾:中科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中心主任、教授 李大光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蒋高明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朱效民 科普已经成为公民的权利    要点 : 如今被科普的情况很普遍。今天的科普工作不仅是政府的责任、科学家的义务,更是公众作为社会公民的权利:公众有权利了解科学、参与科学、决策科学。科普工 作应为此提供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树立服务意识,不能再把公众仅仅当成被科普的对象。    记者 :如今社区的居民对日常的科普需求呈现什么特点?众所周知,社区科普工作难做,但这难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居民的不积极参与吗?    李大光 :不久前,在北京市科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中科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中心进行了一次《北京创新型科普社区评估》调查。这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科学知识的态 度有三个特点,一是希望科学知识能派送到自己家门口来;二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作为普通公众只需要知道科学结论就行了。至于科学原理,没有必要知道,也不可能了解。比 如,知道三鹿奶粉是有问题的,而有问题的化学物质是三聚氰胺。知道这些足够了。至于什么是三聚氰胺,我们没有必要知道。三是大多数参与调查者只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和生 产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而且,生存的压力与知识需求的广度成正比。    朱效民 :这两年流行一个被字,其实在科普领域也广泛存在着被科普的情况,表现在科普工作者更多地从自身主观愿望出发,较少考虑科普对象的需求、爱好、习惯 、实际条件等,结果造成费心费力(现如今还很费钱,如在社区建科普数字港、LED显示屏等)开展的科普活动却并不怎么受青睐,公众往往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难有主动参与的 机会,自然积极性也高不到哪去。   今天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科学的世界里,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均跟科学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甚至受到科学的很大影响,因而关于科学的话题常常并不是一个纯专业的 事情,实际上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之科学研究在现代社会早已成为一项无比庞大的公共事业和公共开支,我们每个人都是应该并且需要去关注的。今天的科普工作 不仅是政府的责任、科学家的义务,更是公众作为社会公民的权利:公众有权利了解科学、参与科学、决策科学。科普工作应为此提供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树立服务意识,不能 再把公众仅仅当成被科普的对象。 当代科普的重点:如何找到知识   要点:公众对科学知识千差万别的需求,从来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当代科普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方便或有效地协助公众找到需要的知识(到哪里找,找谁),而不是无 休止地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记者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社区科普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是像原来那样不断地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还是应该放在别的方面?另外,科研院所内一线的研究人 员都掌握最新的科学前沿动态,但他们通常都不愿意到社区、到基层从事科普工作,这是为什么呢?    朱效民 :今日的科学知识早已是一片汪洋大海,科普应该给公众提供哪几桶水呢?要多少桶水才算够呢?这简直有点象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嘴了。公众作为一个整体,与 科学家群体之间永远都会存在着知识水平上的差距,否则后者也就不是科学家了,企图填平两者之间知识鸿沟的做法,早已被证明是科普传统的缺失模型的一厢情愿罢了。把公众 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就容易视公众为均一、同质的群体,进而忽视公众对科技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使得科普要么华而不实,要么单调乏味,不受欢迎也自在情理之中。实际 上,公众遇到的有关科技问题常常是具体工作、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众对科学知识千差万别的需求,从来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当代科普的 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方便或有效地协助公众找到需要的知识(到哪里找,找谁),而不是无休止地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蒋高明 :目前在科普讲堂上比较活跃的主要是退休专家或者一些资深院士,而对于公众非常想了解的一些最新科研进展,很少有一线专家愿意来科普。这是为什么呢?体制使 然。目前,对于一线研究人员的评价指标只有两个:一是能够拿到的研究经费,研究经费越多得到的绩效就越高;二是发表的SCI文章,且每年一评估,每年一排队。排名靠后的研 究组可能被取消。这两个硬性指标,就决定了一线研究人员不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申请经费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当前科研环境下,不融于一定的圈子,不遵守潜规则 就很难得到研究经费。一线研究人员所作的社会贡献,如科普报告和科普文章,乃至给政府决策部门或国家领导人的建议,都是不算绩效的。如果发表不了SCI,就意味着他们很难 从讲师升到副教授,也永远得不到课题,更不会有什么奖励,永远招不到学生,工资永远最低。最糟糕的是,没有SCI文章,还可能卷包走人。这样看来,一线研究人员不屑去做科 普报告,写科普文章就不难理解了。 科普:切忌追求高、新、贵    要点 :只要是在本社区合适、有效的科普媒介手段,就是最好的,科普要多元化发展,而不应一味地追求高、新、贵,实际上却是金玉其外、徒有其表。    记者 :有人认为,一线科研人员做科普的劣势是时间上会有冲突,把研究工作翻译成大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太累人了。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随着政府对科普投入力度的加 大,一些基层社区的科普设施已经很先进了,但科普的效果却未同步显现,其中的症结在那里?    蒋高明 :其实,以我的切身体会,处理好了照样可以科研科普两不误。如果养成了好习惯,做研究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图片、事例和数据,将来做科普时就能够用得着 。当然,对于一线研究人员做科普,搞硬性规定恐怕不行,因为很多科学家是能做不能说的。   如果要科学解决一线研究人员时间冲突问题,实际上可以考虑请科普对象进入实验室,如让一些中学生参与科研,和硕士生、博士生一起做一些实验。例如清华附中的侯荀同 学从高一开始就参与内蒙古治沙实验,她的实验成果参加了全国中学生科技比赛,获得了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侯荀是由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推荐到我们研究组的,这个 俱乐部是由国家天文台的王授琯院士发起的。   面对不同类型的人,一线研究人员能把研究成果解释清楚了,这是需要一定内功的。科研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则你自己都不明白,怎么跟别人讲明白呢?很多诺贝尔奖获 得者都能用浅显的语言把复杂的工作传播给公众。像生态学这样的学科,和社会实践关系非常密切,更需要和公众拉近距离。   国外同行比较关注科普工作。我在英国的导师布莱德先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亲自参加中学生的野外活动,教他们辨认植物,还带研究生参加社区的活动。英国的环境 保护工作做得很好,科学家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把最前沿的理念灌输到社区,告诉给决策者,避免走弯路。英国人搞大伦敦规划时,很多大学的学者都是非常活跃的。    朱效民 :随着政府对科普投入力度的加大,一些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正大踏步向着更高(级)、更新(潮)、更贵的目标迈进,电子液晶显示屏、多媒体可视化建设热火朝天, 数字港、数字家园设计不亦乐乎。而对这些设备能否有效使用、在社区环境下能否发挥最大效益、甚至是否适合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和使用习惯等问题却关注不够。同时,由于科 普内容、信息方面的资源建设远远跟不上,以至于一些花了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设备使用率相当低下,加上缺乏长期维护管理的配套资金,大多最终成了高级科普摆设。   先进的科普手段、方式,一要注意与基层社区的条件、习惯相结合,二要尊重传统的科普媒介、手段和方式。在发展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网络)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的手 段,如会议传达、书面公告等,将二者结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应树立只要是在本社区合适、有效的科普媒介手段就是最好的务实精神,多元化发展,而不应一味儿地追求高 、新、贵,实际上却是金玉其外、徒有其表。 科普模式要以公众为中心    要点 :需要引入把公众作为科学技术的使用者、消费者、利益相关者,以及政策参与者等新的维度,关键是要把公众放在科普工作的中心位置,建立起以公众为中心的科普模 式,从而将以往科普从外部注入、要求接受的方式变为需求导引、服务为主的方式。   记者:对社区科普工作的提升和发展,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如何让公众从被动的被科普地位转变成主动的要科普状态?    李大光 :社区科普不等于仅仅在社区地域范围内的科普活动。北京的社区是在中国高度信息化发展和北京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中的社区,因此,社区的科普工作不能仅仅限于 社区,科学知识的传播还需要依赖整个社会的信息发展,应该积极建立与北京科普设施的联系渠道、利用现成的科普场馆和设施,促进居民的科学素养。   朱效民:要让公众从被动的被科普地位转变成主动的要科普状态,需要引入把公众作为科学技术的使用者、消费者、利益相关者,以及政策参与者等新的维度,关键 是要把公众放在科普工作的中心位置,建立起以公众为中心的科普模式,从而将以往科普从外部注入、要求接受的方式变为需求导引、服务为主的方式。如在科普工作规划前充分 调研了解公众的科普需求、习惯和特点,提高科普的针对性;在科普工作过程中,建立积极、快速、高效的响应互动机制,主动及时地回应和满足公众从日常生活、到精神文化、 到民主参政等不同层次的多元化需求;在科普工作总结和评估时,公众应有发言权,而不是只请专家和领导打分了事。总之,在整个科普工作的过程中,公众应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真正使科普以公众为中心。   蒋高明: 建议科研院所或高校,要么停止对研究人员无休止的评估,要么将一线科研人员的科普工作予以绩效承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一线研究人员到基层社区科普的积极 性。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4142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科研的泡沫危机”和中国体育泡沫危机之雷同点
longfo 2010-5-17 10:35
中国科研的泡沫危机和中国体育泡沫危机之雷同点 中国体育很风光,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各项赛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同样,中国学术界也很风光,学术文章量大,享誉世界。 按照常理和足球、篮球、排球一样,实用性强的应用技术才是学术研究的重头戏,就算是基础研究,也要为了社会科学发展做贡献的东西应该得到更多重视,但是现在我们学术界却偏偏把重点投向了发文章,发国外文章这些原本属于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这类的小球上来。 中国体育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明星享受的多,老百姓享受到的少,把大量的资金投到个别人身上,而真正需要锻炼身体的人却缺少资助。学术研究也是这样,一群人摇头摆脑自娱自乐的人多,真正能把理论传播到老百姓那里的少。 中国体育本身就是泡沫体育,中国学术也难逃厄运。 是什么导致学术界失调呢,这里面有一些原因,我参照体育界的标准谈几点: 发文章更容易 相对于做出社会价值的科研成果来,发文章显得更容易,就好比篮球足球比乒乓球难搞一样。袁隆平埋头苦干多少年才搞出杂交水稻出来,而且还遭受了众多不公正的待遇,这本身就是不能出高社会价值的思维占据了中国科研界的大片天,这个局面很难改掉了,改不掉的话,很容易哪一天,中国科研学术界就要崩盘。 发文章和政绩挂钩 相对于出高社会价值成果,发文章更容易被国际认可,现在出门各大学校的校长比拼的不是学生的素质而是发的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各个科研院所比的也不是对于社会的贡献,而是文章的数量和质量。我们认为,攀比这个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本身的需求摆在那里,你不去满足社会需求,乱搞些文章出来,都是为学术更发达的国家做了嫁衣裳。 在体育界,与此相关,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很在意自己的政绩观,率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练,像袁伟民、蔡振华等人,都是通过政绩才最终走上领导岗位的。一些为国家争得无数荣誉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大多也获得更多利益。有一批人已经从政,还有很多人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新长征突击手、优秀青年代表等。近几年房子、票子更是如雪花般飘至而来,夺得锦标的运动员不仅可以获得国家的奖励,省市、县乡包括一些知名企业也会纷纷解囊,人最终来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 学术界也脱不了这个情况,文章发的越好,教授地位越高,地位越高,拿的项目就多,拿的项目越多,地位越高,拿的项目更多。一来二去,都是这些教授的天下了,为了出更大的政绩还要到海外去拉人,越搞越大,越搞越离谱,把科学自身的需求和社会自身的需求忘得干干净净,而这些人却统治着学术界的精神和物质。 文章越发越多,技术越来越烂 大批的人才聚集到了文章的大军,我们的技术提高速度远远落后于文章提高的速度,同样理论的普及更是微不足道。这个局面就好像是乒乓球和足球一样。泡沫导致了人们把精力都聚集到了文章上,同样对于人才的争夺也上升了一个层次,众多的人才大批大批的涌向了基础学科,发文章成为中青年科研人员的目标准求,但是技术层面的成果却越来越借助于美国和欧洲。 这和中国体育何其相像。我们的篮球教练、足球教练都是老外,乒乓球、羽毛球教练都是国人。然而,科研和体育的地位可不能相提并论,没有体育,我们照样是大国,唐朝那时候我们就是武术比赛,不也是世界大国嘛,我们讲科研才是国之根本,这个东西老外给我们的技术都不是他想给的,都是落后的,只有自己搞,自己搞不好,想请洋教练,难度不小。 是井绳,还是毒蛇 其实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是为了那点国际影响和政绩。太极拳里面有句话叫做九年不出门,中国俗话有句十年磨一剑,可是在利益和名声的驱动下,很多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利益,大跃进在学术界一直受到批评,但是大家是不是都在搞大跃进呢,好好想一下就会明白的。到底是打水的井绳还是咬人的毒蛇,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本经,都有个算盘。 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文章就是发出去,不造假,万事ok了,我们医学界就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基础研究国内搞,药物开发国外搞,疾病机理,药物机理,药物提纯等等都在国内完成,但是药物开发就非要国外来做,因为国内在这块先天不足,相信我们卫生部部长大人对此深有感触,这个问题再不解决,我们的学术就是奴隶学术,就是卖国求荣,就是民族科学大毁灭。井绳、毒蛇,既然分得清就要落实在实际行动里面。 我们缺人才还是人才浪费 我们缺人才还是浪费人才?这点我也不用多说,其实大家心里也明白,我们多的就是人才,缺的是伯乐,人才都浪费了。人才为什么浪费了,因为钱都堆在那里,人才肯定望那里扎,扎在那里的话,肯定就是浪费。为什么浪费了,因为我们需要文章啊,我们不想多投入啊,就好比我们的乒乓球一样,人才扎堆,足球、篮球人才发展萎靡。 我们学术界守着金矿,但是却把金矿当沙子,究其原因,有深层次的,也有浅层次的,需要深入探讨,在此不再赘述。 学术界就像房地产,就像金融风暴当心政府控制不住 现在一些研究热得很,一发不可收拾,而产学研一条龙的就几乎没有,少得可怜,即使有,也有不少造假的,前段日子大家热谈的相比还记得。 热的热,冷的冷,就像极了房地产,房子越来越贵,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冷,金钱都投向了房地产,制造业等国家急需行业严重资金匮乏,房地产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是买房的人越来越少。我们不排除发文章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对于科研学术的需求。 学术界也像极了美国的金融业,大批的精英进入了金融业,搞了一大批金融衍生品,结果搞得世界不安生,美国人也算是精明了,搞到现在还不是靠着耍赖维持生计,我们的学术界也要好好思考了,是不是步其后尘。 所谓的大国,不能搞些文章发着玩,技术靠进口。 学术界需要冷静思考,就好比体育界一样,看着那些奥运冠军们拿奖拿钱,我们除了兴奋一下之外,余下的就是无尽的悲伤和对于现实的无奈,我们的足球和篮球已经极度落后了,落后的难以想象。我们的文章发的够多了,档次够高了,可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社会价值体现,却离着我们越来越远。这个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又当如何来解决,我们都要考虑,都要尽力。 关于体育泡沫请参照:http://sports.sohu.com/s2010/jrtt200/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40 次阅读|1 个评论
金字塔形人才体系与科研评价体系
windlight 2010-5-11 07:08
赵凤光 这两天和人聊天聊到大学招聘人才,连硕士都留不下,金字塔就谈不上构建。下文是一些老的思考。 答丁香园网友尘提问 金字塔形人才体系 是指中间这一块和下面需要培养的这块人才相对比较多些,但真正顶尖的人才不可能太多。那么中间和下面的人才逐渐分流到哪去了? 我的回答2003-12 这个问题有一个小小的逻辑错误。 天下不是只有一个金字塔,而是三百六十行行出状元。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一面,对这个人来说,这个成功的一面就是他自己的塔尖。 但对于一个给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定视角我们会发现有金字塔存在。注意这是给定时间和视角。楼主又问金字塔下面其他的人跑那去了? 这是一个动态的视角问题。这时不能简单等同于一个给定的金字塔。 一个是金字塔本身在发展,在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还没有到达顶峰,后来者居上。 一个更好的看法或问题说法是太阳的光锥一直在宇宙中遨游,走在后面的光热还没有机会看一眼他们前方最好的风景,就已经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了。 或者是彗星的遨游,彗尾总是不停的消失,但慧头总是有新的领头羊。 具体地说,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行业的人才应该形成金字塔结构,这是一场永不停止的马拉松赛跑,总是有金字塔尖的领跑者,但没有庞大的金字塔座般的追随者和竞赛者,游戏很快就要结束了,领头雁总是最先累坏的。 楼主的问题也可这么回答:不仅仅是一部分底座的人,塔尖的人也go with the wind。剩下的还是金字塔。 健康报》有奖征文: 从晏才宏现象看科研现状 2005-04-15 曾经讨论了 三种人 ,在尘主任的帖子里也讨论了 金字塔形人才 在上面帖子里大家讨论的 对大学的评价和对科研的评价体系以及教师评价体系的也都是有其正确的地方,借此机会发力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也是我们的当为之事,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不再重复这些问题和解决之路。 我想问题是否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我的意见比较另类。 实际这个社会真的是卧虎藏龙,就如天龙八部里武功最好的是藏经阁无名清扫僧,这时不是社会不发挥它的人才发掘机制,而是人家不选择露面而已,我想这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吧。 晏老师选择了一般人认为是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之举,我想他主观上是否也有如无名老僧一般的追求,不是治国平天下,只是独善其身,这是姑妄之。 这时我们非要其如王选般一样在事业成功多年后,给其巨大的荣誉和地位,而不是雪中送炭,或者说等价交换,针对他的付出,社会没有给其应有的回报。那这是社会的失败。但如隐士般大隐隐于市,不去因为功夫大而责任更大为国负责或为校负责,只是为自己的理念而生,我想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选择。 作为晏老师个人,我不认为其失败,作为大学有这么好的老师也不是失败,作为众多弟子,晏老师也不是失败者。但作为家人的晏老师,作为社会资源一部分的晏老师,如果能更好让其所付有所得,失败的也不会太多。这是我们社会应该反省之处。 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我们学校一位老师也是殉职在岗位上,我想在 妖魔化 教师和医生的今天。我为能成为他们的同事,我感到骄傲。
个人分类: 思辨|3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缺什么,补什么?什么过剩,减少什么?
longfo 2010-5-5 08:51
现在流行一种思想,缺什么就补什么。比如缺钙了补钙,缺锌了补锌,缺血了补血,烂七八糟的吧,一般的办法就是这样,科研界也不例外,缺人才了就补人才,缺仪器了补仪器,缺技术了补技术,反正一句话: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多了就减掉,比如感冒了,发烧,退烧;最近杀小孩的多,命令校警拥有直接射杀权,你不好又多,我就灭了你;学术界造假多,直接灭之,管他三七二十一,灭了再说。其实综合来看,缺什么补什么和什么过剩减什么一个道理。 美国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往往都是这个办法,缺什么补什么,比如这次金融危机,他们缺钱,就逼着别人买他的国债,以前他们牛奶过剩了,就倒在河里面海里面。人在疯狂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这个。 但是这个办法对吗,不一定,比如缺心眼,怎么补啊,缺德,怎么补啊,多了,很多东西缺了不好补啊。把补理论到处用,危害不小啊。 就拿补血来说吧,假设一个人内出血,你就给他输血,怎么输血也不管用啊,他有个小洞在那里,不堵住就不好办,越输血问题越大。记得有个病号,贫血一直治不好,转到我们科里来,天天输血,都不管用。后来主任就觉得胃里面应该有问题。和家属商量,是不是要手术,风险很大,不手术也活不长了,总归不能天天输血吧,也维持不了几天。病号家属一家老小二十几口子一一签字要求手术。我们手术发现胃里面有个小肿瘤,后来发现是良性的,导致出血严重。手术了就治好了。 所以缺什么补什么不怎科学,要看为什么缺。 看看大禹治水吧。大禹的父亲刚开始发现洪水淹没村庄,就想出一辙来,堵住他,水多啊。堵了很多年也没堵住,最后死了,具体怎么死的忘记了,是不是郁闷死的啊。大禹有点想法,水欠堵,好吧,但是堵不住啊,怎么办,疏通。好了,疏通这个办法真好。把洪水制住了。 有时候,过剩的东西不一定就要消灭掉,消灭了以后又会来新的,想想怎么疏导才是好办法。 现在流行缺什么补什么,剩什么减什么,不是好现象。我们中国古代的时候这个办法都是下策。比如医学就痛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发烧的话不主张就退烧药,有时候还发汗。缺人才了,也不会引进人才,主张培育伯乐。这个例子有点多,就不一一谈了,主要是我也记不住这许多;-)。 咱就拿个小事情谈一下现实问题吧,比如现在咱们中国缺人才,缺的人才多了,各个方面的,于是学术界就搞了个人才计划。来看看我们解放初期的科学繁荣吧,我们那时候主要是引进了大量的人才,归国的大科学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人如果留在国外,说不定又要多几个华人诺贝尔奖。他们支撑了整个学术界,到了后来,各种原因吧,归国的科学家质量明显降低,这个不是攻击咱们现在国家的一些科学界大牛,实事求是,不要介意。所以说, 引进科学工作者,这个办法不是长久之计啊。那什么办法最可靠啊,我想这个问题不是我能解答的,有人应该为这个负责。 总的来说,缺什么补什么,剩什么减什么,不是根本办法,来点真的,治根治本的才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赵文津院士:“钱学森之问”实为中华民族之忧
maokebiao 2010-5-4 16:04
试论钱学森的三忧 许多例子说明,我们过去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曾经起步较早,但最后又落在国外的后面。所以要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安排好有关的研究工作,还应总结反思一下几起几落的教训。没有政策的连续性,急功近利,工作反反复复是难以征战科技高地的。 在杰出人才能不能够受重视、能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问题。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年,钱学森的理解是: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要靠科学技术,今后发展新型产业,就应当以科技创新来引导经济发展。这与过去人们常常认为的科学技术服务于生产需要、处于从属地位的理解相去甚远。 从根本上讲,这种忽视与忽视原始性创新有关,不需要原始性创新,何需技术科学的基础研究,杰出科技专家也就成为多余的了。不少例子说明,仅有领导的讲话或是中央的指示,但没有人去具体贯彻实行,或是阳奉阴违,执行得很差,或者是社会环境不允许,那么就是有再好的政策也只能停留在一般口号上,长此下去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两院院士钱学森曾多次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达这样的忧虑。 2009年8月6日,钱学森与温家宝最后一次见面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是为钱学森之问。这一问,不仅政治家关心,而且普通百姓也非常关注。可以说已然成为一个民族的追问。 2006年,温家宝曾就此问计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的校长和教育专家;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11位教授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之后,钱学森之问就在中国教育界引起热议,现在绝大部分讨论的主题仍然以教育为主。 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界的声音包括: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还要做强高等教育。有的强调高校应该去行政化,按照教育本身规律办学;有的强调要增加教育经费的比例。 显然,这个问题绝不仅仅是靠办好高校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应当说钱学森之问其实质是钱学森之忧,忧在中国杰出人才冒不出来,忧在如何抓住机遇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与思想,加快行动起来,把自己的心增强,使中国人真正站立起来。 笔者认为这一命题非常重要,是涉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根本之所在。笔者认为钱学森之忧主要包含有3个命题: 一是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在大好形势下中国还没有完全独立自主地发展起自己的核心技术,站立起来。 二是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原因,是杰出人才不足。 三是杰出人才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为什么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并且率先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实现GDP的持续增长。我国GDP的总量已位居许多先进国家前列;出口贸易总额也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在这种大好发展形势下,如何理解钱老的判断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他又为什么深为这种状况担忧? 这可以从钱老的言行来体会其含义。如钱老从电视上见到的汽车广告都是外国汽车,听到中国汽车业是外国心时,连说泄气泄气,连问这些人怎么了?人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还弄不成?(苏文洋《钱学森的三问该谁回答》,《北京晚报》2009年11月11日。)由此联想到,虽然我国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专利技术也很多,但是,如先进的战斗机和大型客机的发动机,高级精密机床,许多高新技术设备、核心技术、专利技术、软件等等,在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里一直大批量地依靠从外国购买引进,真可以说我们这个大国是缺少心脏(即核心技术)的国家。没有自己核心技术的大国就是一个不能真正站立起来的国家,而是处于国际加工和装配的地位。在当前竞争激烈和风云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这是一种极为被动的态势。心脏捏在外国人手中的巨人能真正站起来吗?在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人难道不应当发奋图强自力更生把自己的心脏强化起来吗?!改革开放30多年了,还停留在引进与加工挣小钱的状态,以片面地追求GDP的快速增长为目标,难道不令人担忧吗?!这正是极端关心人民和祖国命运的钱老的最大忧患!也应是全体中华儿女最大的危机!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清醒地看到当代科技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说:从世界科技发展看,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他还说: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低,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许多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果还难以实现产业化,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少,科技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这些影响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都需要我们下大气力认真加以解决。 温家宝也强调说: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国家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显然,自主创新首先要在影响中国发展的核心技术与基本软件上实现,这样才能支撑国家的崛起。 可是,钱老为什么一直到2009年8月6日,在即将走完人生之路时还念念不忘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和杰出人才不足的问题呢?可能就是因为,国家多年来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没有得到切实地贯彻和落实,缺乏具体的措施与安排。许多例子说明,我们过去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曾经起步较早,但最后又落在国外的后面。所以要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安排好有关的研究工作,还应总结反思一下几起几落的教训。没有政策的连续性,急功近利,工作反反复复是难以征战科技高地的。 当然,对我们这样一个遭受外国百年侵略而后发展起来的国家,要想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一切先进思想文化成果。但是,如果几十年持续如此引进下去,不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以及产生核心技术的源泉人才,以及创新环境与工作平台方面狠下决心去发展,形成自己的系统知识产权,那就永远难以真正站立起来。每个有识之士,每位爱国者都不能不为之深为忧心、寝食难安。我们相信,中国人可以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钱老担心中国杰出人才不足,诚然。但是,事实说明,即使有了像钱学森这样的杰出人才、科学大师,其提议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可以说,杰出人才不足固然令人担忧,一个发现和培养杰出人才的环境和平台也非常重要。反过来也可以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杰出人才不足了。 钱学森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钱学森生前全面关注我国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科技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在其1242页书信选集中有全面反映。他谈到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 1.提倡在化工、冶金、轻工、建材等工业部门拓展系统工程、系统学的应用,提高过程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及集约化程度。 2.发展物理力学学科。包括有:高温气体、高压气体、高压固体及临界态、超临界态等,解决发展大型火箭发动机和宇航事业,以及高强度核辐射等相关技术问题。 3.发展包括大型水轮机、汽车发动机,先进的喷气发动机,先进的风力发电机等大型尖端技术设备在内的机械制造业问题。 4.发展化学流体力学,改造我国化工、冶金产业问题。 5.运用全部的现代化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这样的基础科学,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和海产业问题。 6.发展生命科学,探讨脑科学与思维科学问题,推动思维学、人工智能、相似论、智力工程等方面的发展。 此外他还十分关注发展第五代智能超级计算机问题;关注教育与培养工理文艺结合人才的问题。发展地球表层学、系统地理学、城市学等,规划国土的利用与开发问题等等。 应该说,这些建议都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的。以物理力学为例,如果一个国家真正想建立自己强大的空间国防力量,在空间探测方面作出突破性的贡献,就不能不重视物理力学及其所包含的相关爆炸力学、等离子体力学等学科发展,它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 钱老对这门学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设立了物理力学专业,钱学森几乎每周都要到研究室参加研究讨论。有人诟病钱学森的物理力学是物理化学,但如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崔季平所说,从物理化学家们的工作到工程技术,其间应该有工程科学起作用。跨不出这一步,在工程中就没办法用。通过这样的处理,把微观的化学家处理的问题,发展到工程应用中去,这个过程就是力学的范畴。崔季平在研读20世纪90年代郑哲敏从美国带回来的那批钱学森的手稿后,重新认识了钱学森发展物理力学的内涵。李佩也认为,应该将这批手稿整理成中文,有些事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从物理力学起落看钱学森学术思想》,《科学时报》2009年11月12日。) 作为一位有丰富基础知识和科学技术实践经验的、有高度科学素养与科学远见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并以毕生精力提倡和推动的物理力学,遭遇却十分曲折:1956年开始作为本科专业招生,1958年因大跃进被取消;1961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恢复专业,后来再度被撤销;1979年再次恢复,1993年最终还是被撤销。历经三起三落,最终遭遇的还是被撤销学科资格的命运!唯一剩下的一个小分支,就是高温气体,因为郭永怀先生在最初保护了一下而得以幸存。 为什么不能大力提倡和发展钱学森提出的这些宝贵的科学建议呢? 崔季平表示,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下,对基础学科的建设没有力行,一些想法没有得到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佩表示:如果当时能坚持走下去,可能现在的情况会大不一样。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下,基础科学在一些时候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有些甚至消亡。爆炸力学、物理力学、等离子体力学在1993年被取消了,这是非常短见的事情。作科学研究不能以能不能拿到钱为主要目标。 胡锦涛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在我们的院士队伍里,就不乏这样的将才和帅才。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这类人才还不够多。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这类人才,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这段话讲得非常好,非常中肯,可是我们请回来的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钱学森,以其身份之显赫、地位之特殊,所提出的发展物理力学的重大建议,尚且遭遇三起三落,最后还是难免被砍掉的命运,何况广大一般科技专家的建议,又如何能得到重视?! 我国杰出人才是不足的,但是,已有的杰出人才(如钱学森等)的作用也得不到很好发挥,又是为什么?应当说,从根本上讲,这种忽视与忽视原始性创新有关,不需要原始性创新,何需技术科学的基础研究,杰出科技专家也就成为多余的了。不少例子说明,仅有领导的讲话,或是中央的指示,但没有人去具体贯彻实行,或是阳奉阴违,执行得很差,或者是社会环境不允许,那么就是有再好的政策也只能停留在一般口号上,长此下去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负面的影响!政治上很不可取。 中央领导都强调了,重大战略高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既然原始性创新是引不进、买不来的,那为什么就不能重视去做扎扎实实的基础性的创新工作?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决策上出了什么问题? 胡锦涛强调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但是,钱老这样的遭遇又如何解释呢?胡锦涛强调了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这也是很正确的。但是,由谁去培养?用什么方式去培养?要何时培养才能成才?难道又靠由国外大批引进吗!核心技术引不进来,难道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却可以引进来吗?!此外,国内的杰出人才,应当说尚未很好地发现和使用起来,并发挥作用。现有的许多制度和做法是不可能出真正的人才的。以论文数量论英雄,按计划花掉项目经费就是好样的,这能出真正的科技领军人才吗?反过来,像钱老这样的大师,还有像李四光这样的地质学大师等等,他们富有真知灼见的建议又被多次搁置,不予支持,我们的自主创新又从何谈起呢!一将难求既然这么重要,建议在推动有关学科发展,解决国家有关问题时,要使这一将的团队真正发挥作用,改变现在盛行的行政化倾向。不仅是科技方面,其他不少方面,在识人、用人和管人的指导思想与办法上都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在杰出人才能不能够受重视、能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问题。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年,钱学森的理解是: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要靠科学技术,今后发展新型产业,就应当以科技创新来引导经济发展。这与过去人们常常认为的科学技术服务于生产需要、处于从属地位的理解相去甚远。科研与生产两张皮、互不搭界的现象,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各级领导在思想上就把这两者分开对立起来,并不认为抓生产就一定要抓科技。就像王义遒(北大原常务副校长、教育家)所说,有了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创业者,再靠大量的老百姓就能把GDP搞上去。现在中央领导的提法是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的重要性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种提法只有成为广泛共识并得到切实贯彻,才能真正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 钱学森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另一个不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问题是:部门分隔,各占一块搞分隔,是今天科技体制之大病。(见《钱学森致陈春旺的信》,1992年9月23日。)他建议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加强统筹规划,领导使用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近20年过去了,在今天看来,部门分隔已成为阻碍科技生产力大发展的严重阻力,而且,还有越发展越严重的趋势。 仅改变教育培养模式,就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吗? 钱学森之第三忧是指现在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1.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从他提倡的内容看,应当是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社会、经济知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立志要为中国发展解决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以适应第五次产业革命所需要的人才。包括要能创新性地解决先进的动力机械制造、先进喷气发动机制造问题,解决宇航用大型火箭大推动力系统等人才的问题。 关于培养杰出人才,仅仅改变教育培养模式就能解决问题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人才如果没有为祖国强大、为科学技术发展献身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情操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整天想发财当官的人、个人利益第一的人是永远做不到的。 解放后,中国也确实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否则又如何能保证国家今天的辉煌发展。但从整体上看,从第五次产业革命的需要看,现在创新型的杰出人才还不多。 2.学校教育主要是打基础阶段,对于杰出人才的培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但并不是全部。学校教育学生应是德智体美群,再加上一个哲字,即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培养。德的养成非常重要。如果像媒体上报道的那样,个别小学生填报志愿时写长大了当贪官,那就太可怕了。这种情况虽说是个别的,但是想当公务员、想当官的则不是个别现象。发生这种事例,不能不说是基础教育出了偏差。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理想与远大志愿,就没有成才的动力。 学生出了学校进入工作岗位后,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受到的教育时间更长,遇到的机遇更多,因此,这一阶段同样是重要的。到了工作岗位,遇到机会,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准备不够,又如何能抓住机遇很好地完成任务,使自己锻炼成长?成才,首先要个人立志奋斗,家庭社会也要为其创造成长的条件和机遇,但这都是外部条件,外部条件只有与内部努力相结合才能起作用。当然,也要有人充当伯乐,发现和推荐使用人才,这种机会同样是重要的。学习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知识学习,还有组织能力、处理工作难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事共事能力的培养,即群的教育。 当前的学校教育,以创收、升学率、就业率为主要考核指标。这种风气对学生影响极大,在这种风气之下的学校是绝不能培养出新人的。 学校教育,老师第一,他们给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甚至是一生的。老师的思想境界与学术水平,对学生思想境界的开拓和学术水平的发展关系重大。 关于学校的去行政化问题,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之一。笔者认为,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不应当动摇;以教学为中心,就应以教师教学活动为中心,而不应以管理行政活动为中心,学生、教员围着行政活动转。党的中心工作也应是围绕搞好教学培养人才来活动,其他无关的或次要的活动不能占据太多时间。 3.工作岗位上和社会教育的问题。在科研教学单位,对科技人员的考核则以出论文数和取得的项目总经费为硬指标,现在又加上一个完成经费开支为硬指标(常常是拨款很晚,随后就要成果,要结题报告)。一个科技人员要承担着多个项目(课题或专题),以便维持生计,一年到头忙于应付检查评审,交阶段性报告,疲于奔命,安不下心来研究问题,也没有时间保证研究问题。如果一个工人没时间操作车床,又如何能完成加工任务呢!现在,官员们通过课题、项目的检查、评审不断地增加个人收入,这就鼓励了人们更要多开会多检查,真是令科研人员苦不堪言。科研人员干什么去了,钱老的这一问,问得太对了! 社会上当官的风气很盛,影响广泛而深入灵魂。工作作出点成绩,往往就会给戴上各种光环。其实含金量很低,有的甚至造假,就被物色为官员。当官收入高、稳定、风险也小,还可以不断镀金,加冕上什么硕士、博士。当官就等同于当了老板,科研人员都要为其服务,还可利用职务之便,捞取不少灰色收入!还有,现在有的年轻人只要当上首席科学家,就有了经费,可以雇用多名院士、老专家为其工作,成果都要归在他的名下。这样能培养出什么样的杰出人才?! 本来,科研单位应以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为中心进行业务活动,现在则一切以行政官员为主,似乎当上什么长就成全才,什么都懂,都参与评审。整天开会,没时间读文献、作研究,可是知识却见长!什么专业的意见都敢发表。这也是现代中国科技界的咄咄怪事! 4.王义遒针对钱学森之问的一席谈话很有启发,它反映了当前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现象。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不全是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许并不需要太多像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出杰出人才是我们对下一个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发展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但我们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主要是农民,包括农民工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把经济推上去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问,需要不需要一个引领者?他说:当然要,但主要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创业者,不需要多少超常的人。普通老百姓就能创造这样一个时代。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有相当大的代表性的,在各行各业都存在,而且还是很主要的倾向。 王义遒说,不要着急,形势到了,人才自然会应时而生。钱老也谈到,中国没得诺贝尔奖,主要是国家建设的整体方针政策的结果。这种说法也对。但是,现在应当说形势早已来到面前了,中国必须尽快装配上自己的心。中国的杰出人才亟待发掘和培养。显然,现在培养出的科技领军人物是难以带领中国迎接21世纪的国际挑战的,因为如果可以胜任,又何来钱学森之忧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文津 ) 《科学时报》 (2010-5-4 A3 观察) 更多阅读 试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缔造一流大学培养一流科技人才 朱清时解读钱学森之问:大学应有崇尚学术卓越的精神 教育部回应钱学森之问公开信:需要一步一步来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震聋发聩 为催醒国人科学创新而作. 作者钱学森第二,HMS
热度 2 richardbg 2010-4-28 00:55
- ------- 震聋发聩 为催醒国人科学创新而作----- - ------- 震聋发聩 为催醒国人科学创新而作。 RichardBg Qian, 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 USA Keywords: 钱学森之问 , 温家宝, RichardBG Qian, 中国 , 人才 , 科学 , 创新 , 海归,去行政化 , 故国铸就飞天箭 钱公梦透百年路 英才惊悟继绝学 汉唐之兴囊中图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今有 本草 天上来 谁伴时珍尝万苦 我三探四顾后,发现一切极可能皆是徒然,如韩信之怀才不遇之时,一个伟大的生物医学发现一直被弃置于荒野之中,我当等待历史的机遇的来临, 等待中国科学界的苏醒。并留诗一首, 以纪念这个时刻 和鼓励众多和我同样遭遇的天下英才人杰。 这首诗里也包含了两个至高的人生哲理和科学道路。那些领悟并得到(得道)这两个道理的人们将永远是我的朋友和同道 ( 无论你抱有什麽主义,什麽理想,什麽宗教 ), 也必将是未来中国科学崛起的领袖。 这首诗 也 送给尊敬的北大校长,北 医 医 学 部主任,北医神经科学研究所老主任,新主任,科学留学生饶毅博士,施一公博士,王晓东博士,中科院的科研领袖们,教授们,( Of course, include Minister Dr. Chen Zhu 陈竺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of China. )以及看得懂也真正懂得开创历史的科学发现创新的智者,并以此纪录一些人们是怎样 因“学已满五车”,而“才不足八斗, ( 信 ) 心可比井蛙” 而拒绝“和氏壁”般地让中国现代第一个最伟大生物医学发现推迟十年。 大家以及科研界的领袖们千万不可把这句话当成骂人的话。这里充满了历史更替的血泪道理和知识。 十年不过弹指一挥间,我们也不过是多几根白发而已。 我等在这里。 米歇尔( Weir Mitchell )正是因为 CRPS/Causalgia 的疾病现象认识而成名而成为美国医学及生物学甚至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第一次科学狂潮的第一位先锋,舵手和弄潮儿。我今天 正 是要用 这个他所留下的 一百五十年的科学之谜的实验室的破解( CRPS/Causalgia 的根本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治疗)来开启 中国 常见病发现的一百年, 来开启 中国现代的第一次科学狂潮, 第一次无敌狂潮 。 有朋友问有没有证据啊? 我有最强有力的现代生物科学 证据 以支持我的理论。否则,如何敢自称 “钱学森第二” 和钱学森的继承者。 我的脸皮很薄, 可不想让人证非了我的发现以后去跳帝国大厦 ,以还科学之清白, 以还 中国人之强悍与言而有信, 岂不羞人 。 不象某些人,如饶毅先生,那末大一点儿本领,那末小一点 儿 心胸,那末薄一点儿信心,那末厚一张儿脸皮,竟敢去作我北大的生物领袖。 如果您不是中国生物医学的前一百强人, 请勿阅读前面这句话,更万勿评论这句话. 有道是,不到那个层次,不读那样的书。 我本不刻薄,某一天,我会说出为什麽我今天的话这样地难听。抱歉地很!!! 这儿有个真理从我的舌尖而出:明天当中国成为科学强国时,千辛万难随风散去。这正是北大人的“指点江山”的真意。 我 从神那里盗来这个鸡与鸡蛋的难题的解:答案在于天助神助人助。望信人神之心愿。 今天,我作为北大人,认为与母校的教授们,校长们及 院长们 们进行一次自然科学的挑战和 推沙出金的 辩驳(如果您熟悉钱老的永远创新,舍我其谁的心态) (我这里说的是自然科学会议 研讨 会( Seminars) 的讨论,而完全不包含其他任何情形。望勿误解之。) 很有益于形象清晰地展示给北大自然科学的后来人,以明了科学人杰, 特别是北大自然科学人杰,是怎样在" 否定, 提问, 思索, 想象, 检验,创新",在痛苦中或在快乐中, 再次以 "创新舍我其谁 "的 精神, 去 引领世界潮流, 向前发展,并促进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和人类进步! 这个过程的学习 和经历, 比一百本教科书来的更重要更必要,亦即古人说的“书上得来终觉浅”,而成为中国科学崛起前的最后一课! 看了最新的报道 “饶子和回应温家宝:中国教育怎样培养出更多 “ 李四光 ” ”,我决定写下如下的话: 当 诺贝尔奖级的创新和发现呈现在这些中国的科研领袖们眼前,他们有能力识别吗?他们是在等着我在哈佛大学完成了一切并发表后,才说:“我们早就知道他是世界 一流人才,他是钱学森第二。”其实,还是说错了。因为“中国现在就有许多许多钱学森”,只是少那末一点儿某种因子去催化, 去使它成为现实。而这种因子与“现在的年轻人缺少 坚韧不拔”的判断是完全不兼容的。现在的年轻人比过去的年轻人强过三百年的距离,尽管我的年纪与饶yi博士很相近。 再见了,我的朋友! RichardBG Qian, 钱学森的继承者 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Continued) 浮想当年孤独地站在幽静的 襄阳 三顾 茅庐 所依绿山上,远望历史的星河,中华千年的起伏和沧桑, 又忆几十年的艰辛岁月与自己所不可承受的生理病痛, ,由此铸成神之金石心肠,泪洒人间。 以三十年现代生物学修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兼成洞察百年及生物科学的神赋之力,方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真谛, 而有我必造福于人类之心愿。言毕洒泪我书, 泣无声。 买椟还珠知是谁 RichardBG Qian, 钱学森的继承者, USA 故国铸就飞天箭 钱公梦透百年路 英才惊悟继绝学 汉唐之兴囊中图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今有 本草 天上来 谁伴时珍尝万苦 ---------------------------------------------- Keywords: 钱学森之问 , 温家宝, RichardBG Qian, 中国 , 硬实力 , 科学 , 创新 , 去行政化 , 官本位 =============================(Continued) 中國大學最缺評判性思維的培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1/0/1/10131014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310144mdate=0503141006 北京大学的校长们,院长们 尚 缺乏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思想,更不用说他们的学生了。(这句话是要刺激一下某些麻木的神经。) RichardBg Qian. ============================================ 数月来,几乎没有人来读我的文章。 那末,我索性将多数文章隐藏起来,一直等到我成名之时。这个故事也不过成为一个笑谈 和历史。如果有人能从中体会到许多东西。也就不枉我今日的苦心。多谢! ===========================================(END)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4157 次阅读|7 个评论
未来中国大学科研教育的必须范例(编后语一)
richardbg 2010-4-27 00:54
关于我家老祖宗钱学森之问及中国的硬实力(编后语一) 未来中国大学科研教育的必须范例 ------- 写给科技专业大学生,博士及富有雄心和自信的科学家们,特别是生物医学人杰 Keywords: 钱学森之问 , 温家宝, RichardBG Qian, 中国 , 创新 , 去行政化 , 官本位 写完三篇关于我家老祖宗钱学森之问及中国的硬实力之后,静下心来前思后虑,想到这个话题事关之大,乃中国百年之计。但实难于写出更好的标题,故暂且就用这个未来中国大学科研教育的必须范例 . 如果想更好地明了它的含义,只能是请诸位看下去。 中国科技创新及发现的问题当由来已久,我不用多说,大家都很熟悉。但解决起来不一定就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艰难和漫长。科学家们最熟悉这样一句话 ,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今天我希望大家在这一小时里真正地相信这句名言。 中国的科技的未来在于以千万计的科技新人,也即关键是教育。那末科技教育的关键是什麽?第一当是知识和能力。但很明确,今天我们中国大学里,研究所里 知识足够丰富,不缺!第二当是自信和实现。这自信和实现最后将成为一件事,一个过程,因为科学的过程是不可以完全从语言逻辑的角度来看。其实从第一分钟起,在我心中这自信和实现是必须永远排在第一的。怕太多的人不理解而反对而不读我的文章,故而让步,故而调整顺序。如果中国科技的崛起关键是自信和实现,(而极可能去行政化只是它的必然附属产物,象现代许多国家已经发生的一样),那麽我们怎样去实现它? 看起来仍然很复杂,但过程却不是这样,却可以是简单:如果我们有一至几项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并由这些发现者来展示来讲解 给年轻一代,甚至包括中年一代, 以真正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心和意志 科技发明发现,我能,我最能 ,那末中国科技发现发明的如海狂潮就不再需要任何人忧虑,任何人推动。(如果您不是科学人士,不是百里挑一的人杰,请不要看这些。) 有人会问杨先生等不是已经作过了吗?没有,我说。其中的原因我今天不细说,留待未来。智者当能理解我说的有理。 那麽,这第一件当代最伟大的中国人的发明发现在那里?在这里,在我的脑子里,在我的指头上。在此之后,就会有足够的跟随者。 国内已有许多大牛大腕,但在我的洞察力里,那里是没有伟大到可以为国之栋梁的。洞察力是后天的亦是先天的,故能看穿三十年,看穿百年的洞察力,斯为神, 中国之强国之神。 给你一点证据:钱老曾强调说在科学发现过程中需要许多的强有力 的想象力,正如他在加州理工每日所呈现在大脑中的那样。给一个画面来展示以下想象力: 我儿在七岁时完全由他自己创作的一首小提琴曲子,尽管较短,但却充满了优美和热烈,充满了激情和变化, 并在聚会上表演而 大 受欢迎。我把这个事例放在这里,也作为这篇文章的例证 ,也作为想象力的重要例证。 在两至三年内,我必公开我的伟大发现,无论在哪个国度。我有我人神可怜的道理。在千万年轻学子中,如果有三千学子用电子邮件寄来你自己指定的特有识别标志,并在三年后看到我的发表在至高科学杂志上的文章, 其震动世界,以打开中国科学之巨闸,以享钱塘涌潮之壮之美,我们即有师生之谊,在一个生命的时刻,我会送上我的祝福或援助之手。这其中,必有一十二人 为中国 获得十二枚诺贝尔奖。 关于我的发明发现,请参阅我的博客。多谢诸位! 我将我的这块镇国之宝和氏璧 献给我的祖国,万望查之识之纳之! RichardBG Qian 我家老祖宗钱学森的继承者。 In Wisconsin (注:这里只有科学强国,只有师承继续,而没有任何宗教,商业行为。) ============================================================== 。 Notice: Please dont give comment on this paper, if you want to say bad word and haven't given enough time to do your research on this history or haven't seriously thought those historical events. Otherwise, I will delete it immediately. -------------------------------------------------------------------------------------------------- Keywords: 钱学森之问 , 温家宝, RichardBG Qian, 中国 , 创新 , 去行政化 , 官本位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家及领袖的自信心的来源和精心培育(结束语)
richardbg 2010-4-25 05:27
关于我家老祖宗钱学森之问及中国的硬实力(结束语) RichardBG Qian 如前所述,我的发现将作为一座独木桥或一道唯一的绝壁峡谷通道引领中国以及世界的生物科学家冲进一片崭新而广阔的领域,以发现最常见而最重要的疾病的机理及其有效治疗方法为起点,来开启中国用三十年做出远超过西方三百年的现代生物医学发现总和的新历史。这块新领地,既将是中国第一块巨大的“科学殖民地”,并随之会有多个中国的“哥伦布”们探索到更多的“新大陆”“新美洲”。唯有如此,中国才会变成世界性的, 才会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到那一天,北京大学原校长所言 “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才会变成昨日黄花,从此不再。 爱因斯坦在那一年发表了他的里程碑意义的四篇文章。在那之前,他只是一个专利局的技术职员,没有实验室,没有助手,比我今天还差许多。但他仍然可以将他的文章发表于他认可的家乡。今天,爱因斯坦成名百年后,当我试图把我的四篇将改变世界的文章送到中国去,所有的校长们,教授们都不敢考虑。而事实上,我的科学发现的基础及依据完全来自于现代医学和医学生物 学实践和理论。从这个历史事实出发,中国难以出现世界一流科学家,世界一流科学成果及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物学界,其他科学界,商界以及政界领袖们(除了少数几个)几乎完全没有准备好来迎接中国的世界一流创新和发现,几乎完全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并已经拿到世界一流的创新和发现。而这正是我所给于我家老祖宗钱学森之问的答案的关键具体描白之一。 关于这个事实,变成口号就是“要努力提高 科学工作者及相关管理人员的 科学素质!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自信心 !” (但是决不可以再有“文革” . ) 这里给一个极端的事例 (我希望看不懂CRPS/Causalgia的不要发言。这一段只有科学上的意义,而决无法律意义及政治意义。所以非科学人士请勿参与评价。):在我将我的伟大科学发现信息跨过太平洋寄给尊敬的饶毅先生时,他不但不给于考虑,反而将其作为笑料的素材写进他的相声,并在北大新年聚会上表演。(请参见他的博客)其幼稚之青涩,其心胸之狭隘,其信心之匮乏,其闭目而塞听,其史实之无知,其知识之荒瘠,其目中之无人,其思维之偏执,其洞察之寸光,其疑深而难托,其患得而患失,其考虑之欠周,其时光之虚度,其喉舌之松弛,其幽默之肤浅,其行为对数千中国未来科学领袖的北大学子的自信心的不良影响,其误解“指点江山”偏差之遥远,..................................,几不可赦。 我所说的自信心,绝不是空洞无物的自大,而是建立在每日每时的实践和洞察力之上的自信。 那种小富则偏安,小得则自满的情形并不是我愿涉及的话题。 因 为我的来自于实验室的伟大科学发现,正是第一个最强有力的例证,以支持我对钱学森之问明确,清晰而可行的答案。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件事情的经历加以引申, 并作为答案的一部分,也从一个角度来阐明中国的科学强国信心来自于哪里,以及怎样去播种,怎样去培育,怎样每日每时全力避免摧之折之冻之。对于中国的科学 自信心 ------ 即创造力的源泉,发明力的慧眼,必当用十二分足够的爱护,象我对我儿一样让他在喜欢(享受 enjoy )音乐,喜欢(享受)运动,喜欢(享受)自然及科学发现等过程中长成参天大树,引领世界潮流。 最良好的祝愿,送给我的朋友们和我的祖国 ! 送给温家宝总理! RichardBG Qian 钱学森第二 At Milwaukee, USA ------------------------------------------------------------------------------------ You can use Email to give comments on this paper (You can find the email address in the blog.). If I think your opinions 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cience, I will publish it here. Thank you! Notice: Please don’t give comment on this paper, if you want to say bad word and haven't given enough time to do your research on this history or haven't seriously thought those historical events. Otherwise, I will delete it immediately. -------------------------------------------------------------------------------------------------- Keywords: 钱学森之问, 温家宝,RichardBG Qian, 中国,硬实力,科学,创新, 去行政化,官本位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244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我家老祖宗钱学森之问及中国的硬实力(答案三)
richardbg 2010-4-23 22:42
我家老祖宗钱老先生问题的答案很简单 RichardBG Qian 钱学森之问,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 其实,我家老祖宗钱老先生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不要喜欢跟着别人走,只想着创新和发现, 伟大的惊人的历史性的创新和发现, 只想着我能,那末,你会得到最多的创新和发现。无它!!! 因为他知道没有人听得懂,或没有人有勇气去做,去实践之,故而把问题表达的很模糊,但命题中却包含了完整的答案,以留给他的最聪慧的子孙来回答,并完成历史使命。 “不要喜欢跟着别人走”这句话看起来很空洞,但其实不空洞。当你熟悉了近三百年以及近三千年的科学史后(但你是实验室中的研究者而绝不是科学史工作者),这句话的含义是非常明确的:不管科研文章发表在什麽级别的杂志上,如果它是“跟着别人走”,那末它仍然是这样。当我们的科研领袖们都公开地承认这个含义并应用于每一天时,我们将会启动我们自己的伟大创新和发明的新历史。从这一天开始,时代属于你们! 关于钱学森之问, 那末多大学,中学及小学的校长们,老师们,也包括九所名校的校长们说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并且许多人有资格直接说给总理听。但汇总成一条,却是“我也很无奈”。为什麽天下人都不喜欢的事,却必然会发生?自然和人类从来就是这样的。我也不喜欢看细节,也不喜欢去解决细节。因为细节解决了也毫无帮助于整体解决方案。而整体解决方案合理,大势向好的方向流去,做为领袖只要轻轻地向那个方向吹吹风即可。另外,事实看起来,沉默甚至比这种情形还强一些 : 校长们象个政府职员那样没有主人翁精神地去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在这里,似乎也缺乏洞察力(如威斯康辛医学院的院长一样,以阿米巴研究的经历竟不惭去做一方领袖。可见商业化的选择委员会在哪儿都经常很失职的。)我所想的是,要有远见,看得见未发生而必然会发生的重大好事情。有此一顺,万事皆因之而顺。因而工作的中心在此一件事,其他均是维持一定阶段的稳态罢了。 人才在美国,在中国均不是校长们,教授们培养出来的。他们是从自然的原野里自然长成的。象我儿学小提琴,老师也不神,家长也不富,只有一点钱家和赵家的中国人的智慧,只经两年学习,他已经达到惊人的高水平,并且学习能力,毅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他还没有见过中学大学的老师们校长们,这麽看来,人才不是原野里自然长成的吗?地球每年生长多少人才,必是永远会生长的庄稼 和野草 一样。不因校长们的焦虑而多长,也不因他们的无奈而不长。我的话只说给总理,副总理和所有智慧的家长们听。请相信我。 如果过几年我成就了伟业,你们才听得进我的话,可能你的孩子的教育过程已经迟了。 所以,大学的校长们请不要以为上苍在你们的肩上放了多少担子。如果研究生们能看到更多你们的笑脸,能听听你们讲几次有趣的或大或小的科学发现的故事,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样的创新人才。 我就在这儿打住。多谢各位! 同时,我也将这段话送给我们的温家宝总理:上苍早已并永远照看我们;方法,道路,人才, 目的地,早已为你预备。不需担心,不须忧虑,带领你的人民,坚定地向前走去!这就足够了。 等一段时间,我会给你看我的清晰照片。从眼神中你所看到的只有自信和创新, 如同我家老祖宗一样。 最良好的祝愿,送给我的朋友们和我的祖国 ! RichardBG Qian USA Notice: Please don’t give comment on this paper, if you want to say bad word and haven't given enough time to do your research on this history or haven't seriously thought those historical events. Otherwise, I will delete it immediately. -------------------------------------------------------------------------------------------------- Keywords: 钱学森之问, 温家宝,RichardBG Qian, 中国,硬实力,科学,创新, 去行政化,官本位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11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我家老祖宗钱学森之问及中国的硬实力(答案二)
richardbg 2010-4-23 22:33
Mitchell 的历史地位的再认可和中国的 硬实力 。 RichardBG Qian 在中国已有很多文章谈论如何增强软实力, 硬实力 , 我试着给大家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当我研究神经科学一百五十年来在美国的发展过程,并试图从中找到神经病理疼痛以及 CRPS/Causalgia 的根本机理的这个期间,我从许多角度把威斯康星医学院的图书馆以及网上图书馆反复梳理搜索多少遍, 其中包括近两百年的专业和新闻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我用五百美金买了一本一百六十年前的原版书。简而言之,用尽了二十年来所学的文献检索技能。因之,所得甚丰:我的新结论,美国医学和神经科学之父应该是 S. Weir Mitchell ,而不是别人。正是 Mitchell ,并从他开始,美国医学脱离了完全跟随欧洲的历史,启动了伟大的创新和发现的历史。这里有两个里程碑性的标志:第一个里程碑包含两项, Mitchell 揭示了一种蛇毒是由两种毒性蛋白组成的(如果不懂生理生化的历史就不会懂得这个发现的伟大意义),随后他在 1864 年第一次命名并准确描述了 CRPS/Causalgia (神经病理疼痛之一)的临床表现,也既是他发现了 CRPS/Causalgia 。第二个里程碑是他,作为奠基人和第一任会长 (president) ,发起并建立了全美医学及生理学联合会。第二个里程碑很容易得到大众媒体的理解并被记住。但是对于第一个里程碑,即使在生物医学界内也承受了巨大的误解和遗忘。如果我们熟悉了现代医学及其进程,熟悉了神经科学,外科学,疼痛生理,基础生理生化实验研究 和神经精神病学,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误解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多麽大的创伤;当我看见许多可治的 CRPS/Causalgia 病人被送进精神病院,我总是为之泪下。由于这个巨大的误解和遗忘, Mitchell 以及他的 CRPS/Causalgia 发现完全没有在西方包括美国科学界获得应有的崇高历史地位和尊重。这个事实可以我们不能在 Osler 和 Cushing 的纪录中看到 Mitchell 的名字的事例来佐证 . 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认识了 CRPS/Causalgia 的基础病理生理,这段漫长的历史就变得很清楚了。 我不能在这里写下 Mitchell 必然代替谁的位置。或者说谁不合适占有这个位置。但我可以说,今天来看, Osler ( William Osler )其实只能是作为 Mitchell 的跟随者及被推荐人而在历史中占有他应有的地位。 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认识了 CRPS/Causalgia 的基础病理生理,这段漫长的历史就变得很清楚了。同时可喜的是, 我的发现将作为一座独木桥或一道唯一的绝壁峡谷通道引领中国以及世界的生物科学家冲进一片崭新而广阔的领域,以发现两个最常见而最重要的疾病的机理及其有效治疗方法为起点,来开启中国用三十年做出远超过西方三百年的 现代 生物医学发现总和的新历史, 来再次建立中国人在当代为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的丰碑。这面丰碑上必将写满无数中国人的名字,以使任何人再也不敢重复“抄袭大国”这个字。这是几近完成的事实, 而绝不是梦想。 我用一个小事实来铺垫:我已经用一年时间将我儿训练成四城市的少年游泳冠军,如果你知道美国是一个超级游泳大国。如果你不懂医学,生理学及运动医学,这将是不可能的。 顺便说一句,由于历史的偶然,我的研究几乎完全交汇于饶毅先生的神经科学研究。我选择说我很幸运:能和最强者竞争和合作。 当然地,我更希望由他来精确预报我的发现将为中国获得第一枚诺贝尔奖, 一而 再。或是由他来精确预报为美国获得两枚诺贝尔奖。历史全由他或你今天来写! 两 年来我之所以抓住饶毅先生不放,是因为很多美国人听得懂我的发现,但我却不愿意讲;我想讲给中国人听,却几乎没有人听得懂。 我天天受太上老君的火烤着,所 以,我得拉一个朋友跟我站在一起。我的母校的老师韩济生韩老先生很同道,但他只比我的老父小几岁,我不忍心给他添麻烦。饶毅先生也懂神经科学,我也想与他 来个科学桃园三结义,来个饶毅加钱,或钱加饶 成为伯纳德第二。故而抓住饶毅先生不放 。其实, 我也知道他听完了,也会没底直接确认我的发现。这不要紧,你可以找几个人来讨论三天。如果我的发现在中国没一个人懂,还不如爱因斯坦幸运,我也不会哭泣。 想当年,爱因斯坦也不是被大美国发现的。可能一个国家大了,就太傲气了。我家老祖宗会告诉我该怎麽办,因为我知道苍天会照看我。其实,很多人听得懂,只看他们有没有这个意愿了。 我的话或我的发现真实地重现了历史,医学历史和科学史。同时,这段历史的重新阐释却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铁拳头)的来源,美国的或是中国的。如果中国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及政治家们看了我的这段纪录而无动于衷,那末,高山流水仍然需要知音了。 最良好的祝愿,送给我的朋友们和我的祖国 ! RichardBG Qian USA Notice: Please don’t give comment on this paper, if you want to say bad word and haven't given enough time to do your research on this history or haven't seriously thought those historical events. Otherwise, I will delete it immediately. -------------------------------------------------------------------------------------------------- Keywords: 钱学森之问, 温家宝,RichardBG Qian, 中国,硬实力,科学,创新, 去行政化,官本位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7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xiaona0012 2010-4-21 22:54
关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摘 要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四大),作为全球的大公司有着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客户,以及高薪,成为会计人追逐的目标。与此同时,四大对优秀的财会人员也是求才若渴。本次检索课题通过对四大基本发展概况、招聘、人才选拔培训、企业文化及价值体系等角度的检索及归纳,深入研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展现财会、审计行业人力资源领域的最新动态,并为立志进入四大的认识提供有效的建议及信息。 关键词: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人力资源管理 招聘 企业文化 人才 Research on Big Four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firm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 As the top 4 accounting corporations in the world, PWC, KPMG, DDT and EY are more and more preferred by professional people, with their great management, excellent customers and high salary .At the same time, the top four are eager to recruit outstanding employee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many aspects of big four'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uch as recruiting, training system and enterprise culture, and provides the latest information abou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rends in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field. Furthermore, this report provides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and information for people who tend to get a position in big four firms. Keywords: the big four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firm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cruitment, enterprise culture, personnel 面对中国与世界接轨,国际化的人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四大),作为全球的大公司有着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客户,以及高薪,成为会计人追逐的目标。与此同时,四大对优秀的财会人员也是求才若渴。本次检索课题通过对四大基本发展概况、招聘、人才选拔培训、企业文化及价值体系等角度的检索及归纳,深入研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展现财会、审计行业人力资源领域的最新动态,并为立志进入四大的认识提供有效的建议及信息。 一、 全球顶尖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概况 合格会计人才紧缺,四大招聘不遗余力。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否能够成为四大中的一员,必须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是全球最大的四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称,分别为:普华永道(PWC)、毕马威(KPMG)、德勤(DDT)和安永(EY)。 在传统的审计业务之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还提供全面的税务、管理咨询、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定注册总部都在瑞士,管理及运营的总部则在美国纽约或者英国伦敦。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业务:1. 法定审计 (包括: 独立年审、及上市前后独立审计)2. 税务服务 (包括: 税务计划、报税、及协助处理税务审查)3. 企业风险管理 (包括: 内部审计、收购合并。)4. 企业管理咨询 (包括: 财务、成本、人事、营运策略、资讯科技、及企业重组等等)。 (一)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oopers)   普华永道是全球最具规模的专业服务机构。在全球一百四十二个国家拥有超过十二万五千名专业人士。普华永道融合他们所具备的渊博知识与丰富经验,以最高的职业操守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每一家PricewaterhouseCoopers国际网络成员公司都是独立运作的法律实体。 PWC 的主要国际客户有埃克森、IBM、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强生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英国电信、戴尔电脑、福特汽车、雪佛莱、康柏电脑和诺基亚等。 普华永道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处于领先地位的专业服务机构,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共拥有员工约六千人,其中包括二百三十名合伙人,并在北京、重庆、大连、广州、上海、深圳、苏州、天津及西安等内地城市设立办事处。 (二)德勤(Deloitte WEF) Deloitte ( 德勤)泛指根据瑞士法律组成的社团性质的组织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德勤全球)、其成员所/公司,以及他们的附属机构和关联机构。德勤全球是一个由全球各地众多的成员公司所组成的组织,致力于提供卓越的专业服务及咨询。德勤全球重视客户服务,并在约150个国家切实执行其全球性客户服务战略。德勤依托由12万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全球网络,在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咨询和财务资讯等四个领域为超过一半的全球最大型企业。 主要国际客户有微软公司(Microsoft)、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沃德芬公司(Vodafone)、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等。 德勤中国是居领导地位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于中国地区拥有约3,000名员工,分布在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十个城市,包括北京、大连、广州、香港、澳门、南京、上海、深圳、苏州和天津。早在1917年, 德勤于上海成立了办事处。以全球网络为支持,德勤为国内企业、跨国公司以及发展迅速的企业提供全面的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咨询和财务咨询服务。德勤中国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一直为中国会计准则、税制以及本土专业会计师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在香港,德勤更为大约三分之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提供服务. (三)毕马威(KPMG) 毕马威是网络遍布全球的专业服务机构,设有由优秀专业人员组成的行业专责团队,致力提供审计、税务和咨询等专业服务。毕马威的成员机构遍及全球超过140个国家717个地区,拥有近94,000名员工。毕马威的目标是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升华增值,裨益他们的客户、员工,贡献资本市场。 主要国际客户有美国通用电气、壳牌公司、辉瑞制药、雀巢公司、奔驰公司、百事可乐、花旗银行等。 今天,毕马威中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共设有六家办事处,拥有专业人员约4,200人。在当今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中,毕马威是唯一一家采用统一模式管理中国业务,并能够以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为广大中国客户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率先打入中国市场,毕马威在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并为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随着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和境外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毕马威将结合其国际经验和对市场的深入认识这两大优势,在日趋复杂但又机遇处处的中国市场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  (四)安永(Ernest Young)   安永是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公司,提供审计、税务及企业财务等服务。安永被公认能为客户增值,通过深入了解客户业务上的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协助客户实现公司的目标,安永的服务获得客户的推崇,成为各行各业值得信赖的业务顾问,为他们提供最优秀、最专业及最具诚信和独立性的服务。安永承诺在任何时间、地点和在任何一个项目,协助安永的客户收集所需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适当的决策,从而提供最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安永的服务范围是基于我们在审计、税务及企业财务领域中丰富的财务、交易及风险管理知识,并结合全球132个国家、700多家办事处的110,000名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全面和优质的服务。 主要国际客户有英特尔、可口可乐、沃尔玛、英国石油、时代华纳、美洲银行、麦当劳等。 安永于1973年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在1981年,安永成为最早获中国政府批准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的国际专业服务公司之一。在1992年,安永获准在北京成立命名为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会计公司。在2001年,安永更进一步与位于上海的大华会计事务所合并。大华是中国最大和最受推崇的会计公司之一,这次合并在中国的专业服务业中尚属首例。目前,安永中国是一家拥有3,000名专业人员的顶级专业服务公司,办事处分设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澳门和成都。我们拥有一批在审计、税务和企业财务方面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员,我们亦与各政府部门建立了广泛的网络,能协助国内外的客户满足中国法规的要求,并在国内及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安永在协助香港和国内企业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方面,居领先地位,信誉超卓,另外,安永在协助中国企业在国内发行A股及B股上市方面也居前列地位。 二、 国际四大在招聘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四大招聘的指导思想: 国际四大招聘的员工都是作为未来的合伙人培养的,所以很重视候选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四大并不强调工作经验,而是着重考察候选者的素质,看其是否能够共享国际四大的价值观,是否能够融入事务所的企业文化。四大的要求不仅仅是几个证书了,而是全面的素质。除了名牌院校和国内成熟事务所,海外事务所归国人员也是国际四大员工的来源之一。 从校园招聘来说,四大 会计师事务所校园招聘从来不限求职者的专业。毕业生最重要是具备学习意识、沟通和分析能力、团队精神、领导和组织潜能以及工作热情,而专业知识可以通过不断地在职培训和从实际工作中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对事务所具有高度热忱,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及学习能力、英语熟练、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出色的分析、计划和组织技巧、团队合作的能力,这是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四大欢迎任何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审计和税务虽然是专业课程,但其实这些专业知识本身并不难学,-一般有良好能力和素质的毕业生,即使非相关专业,通培训,也会很容易上手。因此各专业的学生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消除顾虑,大胆尝试据悉,四大的招聘之所以不受专业的限制得益于他们人才学校的培训能力。在四大,即使是一个没有任何会背景的大学生,也会在一两年内成长起来。 (二)招聘流程: 国际四大招聘一般包括网上申请、英语测试、笔试和几轮的面试。笔试题目往往内容多种多样,如脑筋急转弯、趣味数学等等,而题目主要考察的是应聘者的思维能力,有些题目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关键是应聘者回答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答题思路。从这点来说,解答的过程就显得比较重要。其实,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四大更注重的是潜质和思维方式。四大的笔试考察的是求职者的英语、逻辑和对数字的捕捉能力等。通过首轮笔试,应聘者会进入第一次面试。面试会涉及公司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等问题,但不会考非常专业的难题。然后主要考察求职者是对审计、税务工作有足够的兴趣,还是光冲着四大的名气和薪酬来的。真正对这个行业感兴趣、已有进入这个行业工作打算的毕业生即使不是相关专业,也会在大学四年中不断关注这个行业的信息和基础知识。 四大的招聘往往包含招聘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其一是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它能够测试出一个人的性格,面对压力和挑战的承受能力和其他一系列职业征品质。在面试中它虽然只是作为参考因素,但往往在最后时刻对于你最终的去留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二是逻辑类题型和智力类题型。这类题目多在笔试时出现,内容多种多样,如脑筋急转弯、趣味数学等等,题目主要是考察应聘者的思维能力,有时候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关键是应聘者在回答体现出来的思路。从这点来说,解答的过程更加重要。第三则是小组面试。在这个过中,面试者会被分为几个小组,互相交流介绍或讨论案例。这一部分通常包括阅读材料,讨论问题和解释问题。讨论以及解释问题时可以使用中文或英文。最后可以几个人各自分工全部上场,每人回答问题的一个部分,或者从小组中指派一到两名作为代表上场解释问题。通过小组面试,能够考察出应聘者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展现自我实力的能力。 三、 国际四大的人才观及人力培训晋升体系 国际四大培训世界闻名,多次被《财富》杂志评为世界最佳。四大系统的、完善的培训机制,可以很好地辅助高素质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使他们逐步晋升为项目经理和高级经理,甚至合伙人。国际四大对培训的重视和投入十分惊人,如近期对16个高级经理培训却要8个合伙人,这种比例在世界上其他公司极为罕见。很多方面体现了国际四大对人才的珍惜,国际四大对人才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最有价值的财产也是人才。 国际四大人力资源政策及机制为员工的职业发展作了很细致而长远的规划。国际四大对新员工有为期六周的培训,它使新员工能够很快熟悉国际四大,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从而顺利地进入工作角色。另外员工每年都要接受相适应其职业发展阶段的专业的及非专业的培训课程。在员工的职业发展中,国际四大通过绩效考核和逐级晋升对员工进行激励,考核分为项目考核和年度考核,项目考核是对员工参与超过80个小时的项目进行有效评价,年度考核涉及到年度晋升。员工考核首先要自评,然后由项目经理对其表现进行评价。 国际四大为员工的职业发展一般设立了五个职阶:审计员、高级审计员、经理、高级经理和合伙人。审计员升高级审计员需二至三年,高级审计员升经理需两年至三年,经理升高级经理三年,高级经理升合伙人没有设定年限,但从审计员成为一名合伙人大概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并须经过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值得说明的是,高级审计员成为经理需要获得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国际四大的员工升任经理后,要到泰国曼谷培训一周,可以看作成为国际四大核心员工的标志。在那里汇聚了国际四大在亚太区所有经理级以上的员工,大家交流感想共同憧憬发展前景。国际四大的员工每年都有流失,符合这个行业的规律,但比例很低。员工离开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因为不适合这个行业,的为了出国读书,有的因为辛劳而离开,也有的因为无法适应更高职阶的要求而离开。 虽然每年流失员工,但这丝毫不影响国际四大对每个员工在培训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及财力。 四、 国际四大的企业文化分析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良好的文化氛围能让工作轻松而有效率。公司文化是员工的精神旗帜,员工的心聚在这面旗帜下才能形成合力。 ( 一)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0Opers) 1 .价值观的核心。促进学习、提供机遇、鼓励人们迎接新的挑战,都是普华永道一贯推崇的。普华永道想要创造一个环境可以使员工之间及员工与客户之间有建设性的长期合作关系。鼓励每一个人能够激励他人,欢迎挑战和责任、诚实正直,并认为公司和个人的共同成长才是真正的成功。其公司文化和价值观最核心的是:卓越、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2 .利益与原则。普华永道从其最初建立开始给人们带来的便是英国会计师谨慎保守的形象。在150多年以后的今天,普华永道依然保持着这样的风格。可以说这是普华永道的一个特点,其实也是其在鉴证业务上严格要求的体现。普华永道正是以这种谨慎使其在任何一个民族和文化中都能生存下来,并继续发展下去。在客户数量不断增加而员工数量保持一定的情况下,普华永道在服务质量与利益的追求上选择了一个平衡点,即在客户的选择及审计报告的出具上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普华永道对顾客的选择几近苛求。它不仅详细考察企业目前的状况,还要考虑它的发展前景;不但查看企业的财务报表,还仔细观察管理层的交流能力,甚至在道德层面进行考察。对于出具审计报告,如果财务报表含有水分,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普华永道面对管理层的压力,宁愿失去客户也会坚持要求客户调整数学,去除水分。这一方面当然是出于公司本身利益的考虑,因为从长远看,放纵客户必然给自己带来风险;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作为专业人员必须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这也是普华永道生存原则的质。 ( 二)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德勤与众不同的不是大量的资本、雄厚的资金或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而是它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德勤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正直诚信,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分工明确的责任委托关系和杰出公正的员工价值评价。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帮助客户及员工达到卓越。首先,从德勤如日中天的发展来看,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法国人的浪漫情调加上日本人的谦恭礼仪组合出来的多元文化确实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德勤不同国家的语文化本来就是大家认同的,不会出现文化歧视的事情。作为使用智慧的审计工作,因为它的评估标准,人们在这里工作得到了足够的满意。其次,在德勤文化中,诚信原则是审计业务的基石,也始终是咨询业务的基石。诚信不仅体现在具体业务上,更是一种企业氛围。整个公司的氛围提倡诚信,又有制度上的保障,德勤文化虽然和安达信一样敢做敢为,但是制度上的约束和整个公司遵守诚信的氛围,使得德勤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会走向创新的反面。 ( 三)毕马威(KPMG) 像其他四大一样,毕马威的企业文化主要从两方面表达诉求。一是对人,对待人才以人为本;二是对客户,对待客户视为上帝,为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专业化服务。毕马威是在五大之中看到的最强调团结合作精神的。从其印制的宣传品到公司的网页上,不同形状的齿轮完美组合所带来的高效运转,所诠释的便是毕马威企业文化的另一层内涵。 ( 四)安永(Ernst Young) 安永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即以人为本。安永公司一直努力帮助所有的员工实现其人生目标,公司一直在为员工提供一流的培训环境,帮助他们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成长。因而,安永公司被诸如美国的《财富》杂志和英国的《泰晤士时报》评为世界级大公司中最适合工作的公司之一,并入选美国年度培训百强。 虽然安永已经是全球知名企业,并已拥有很多优秀人才,但培训依然是其能在业内保持持续优势的主要原因。安永的成功来源于全方位多元化的培训理念。其大部分的培训课程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同时也结合远程在线培训、公司知识库及通过让员工亲历各类行业、各专业服务的实际案例等方法提供全方位培训,使员工积累更丰富的专业经验。安永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领跑者、创造力、团队合作、顾客至上、互相尊重坦诚信任、正直忠诚。这些价值观使得安永公司和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分布在不同国家的众多工作人员关系融洽得像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 五、 怎样为进入国际四大做好准备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跨越式发展,未来高层次财会人员和国际注册会计师的需求缺口会越来越明显,中国急需更多与国际接轨、熟练掌握国际财会界游戏规则的高级人才。国际四大对国内的优秀财会人员求才若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在中国业务的扩展,四大对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四大非常看好国内大学毕业生这一人力资源群体。那么,立志进入行业顶尖领域,有意进入四大的认识,通过课题研究,提供以下几点有效的建议及信息: 1 、为进入四大做准备,耐心是很重要的。工作经验需要积累,事情需要一步步地去做,职业规划是一条清晰的线,在发展的某些阶段也许可以跳两步,但总体来看,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做事情。进入任何行业都需要从初级做起的,基础性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是很好的锻炼,在工作上应该多用心,琐碎的小事往往能学到很多东西,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小事上培养起来的。 2 、注重招聘流程,在简历制作、面试等方面掌握技巧。简历就是考察应聘者的第一关。简历制作应本着简明扼要的原则,无论是中文简历还是英文简历内容都应控制在2到3页纸以内。简历关键是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HR经理最注重的是与人沟通的技能,表达自己的能力,因此 在没有字数限制的简历表格中,希望应聘者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应聘者必须经过反复的掂量,围绕自己的求职目标来写,分辨功能相似的信息,选择那些更生动、更独特的信息,删除那些雷同的信息。 3 、从思想上认清,四大并不神秘。和许多大型公司的招聘也相差无几,所以面试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展现自己的优势,获得招聘人员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先做人后做事 ,有了良好的素质才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重用,否则一生难以事业有成。 4 、要进入 四大就要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复合性人才。面对中国与世界接轨,国际化的人才必然受到重视。四大看重的是你的英文水平。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国际化的一个沟通桥梁,所以会计人士要不断地把自己国际化,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 最后,通过上述主体部分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际四大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特殊性,人才成了行业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成为最大的资产。只有吸引、招揽更多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快地提高公司的声望,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四大无一例外地均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在争取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1)以优厚的待遇、人性化管理吸引人才。 四大优厚的待遇、人性化的管理、更为宽广的工作平台都吸引着一批批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的人才。这些无疑很好地充实了事务所的力量,使他们在行业竞争中占尽优势。(2)不惜成本进行培训,拥有完善的职业规划系统。促进学习,提供机遇是四大一贯推崇的。四大不但会对刚进入公司的员工进行公司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每年都会有定期、不定期的员工培训。(3)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和谐高效的合作氛围。在四大,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最有价值的财产也是人才。国际四大的合伙人对同事关心备至,并通过努力工作为同事作表率。国际四大通过营造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归属感。总之,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行业领头羊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鲜明的特色和先进的经验,进入国际四大将为广大财会精英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MBA 智库百科:《2007年Vault全球最具威望会计师事务所40强排名》, ,http://wiki.mbalib.Com Eric N. Johnson, D. Jordan Lowe and Philip M.J. Reckers :《Alternative work arrangements and perceived career success: Current evidence from the big four firms in the US 》,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Volume 33, Issue 1, January 2008, Pages 48-72 中国百科网 :《四大国际会计师事所》, ,HTTP://www.chinabaike.Net ACCA ,中国会计视野:《事务所招聘情报》, ,会计师,Accountant,2007年03期 廖泉文:《企业人力资本的获取与校园招聘》, ,现代大学教育,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Sponsored by Cmvc 李丹:《国际 四大 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文化探索》 ,商业研究, 2006 年04期 李佳:《从企业文化看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沉浮》, ,现代会计, 2005傅继红, Benjamin, Mark:Choose the Right Partner, ,Accounting Technology; Nov2007 Supplement, Vol. 徐宝忠,李斌:《进入四大,你准备好了吗》, ,《财会通讯》,2005年第9期 陈墨,《外企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财会月刊,2003年第10期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做伯乐,不做人才——争做伯乐
longfo 2010-4-21 10:18
上面我们唠唠叨叨说了很多,其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人这个层面上,就好比再好的马车,载得如果是残废,也打不了仗一样。相对于现在大家谈的人才问题,我主张人才的伯乐观念而不是要别人去定性你是人才。 第一、 明确谭嗣同的价值,学习牺牲精神。 谭嗣同赴死很多人都有微词的,认为不值得,还不如留得青山在,拼命去砍柴呢。其实不然,谭嗣同诠释了革命,让革命的精神深入人心。谭嗣同赴死带动了革命的进程,在这个意义上,他堪比孙中山。在这里我要说的就是,作为人才,或者说想要成为人才,没有点牺牲的精神是办不到的。无论做什么,牺牲的精神斗士以我为主的精神,要舍得出去,才可以拿得回来。 第二、 做伯乐,不要去做千里马 很多人都在埋怨,他们不识千里马啊,我这么好的人才都没人要啊。与其埋怨不如自己寻找人才,另起炉灶,开天辟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做伯乐虽然身心自由,但是付出也是很大的。但是既然这个世界缺少伯乐,我们何不补其缺失,做做伯乐呢。你在哪里说起现今伯乐的点点不足,但是却没有做伯乐的勇气,那就怨不得别人,因为你都不敢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 做伯乐要对信息敏感 做伯乐就要对信息敏感,从读书就要养成信息敏感的意识,因为千里马做的是点性的研究,而伯乐做的是面性的研究,没有敏感的信息感知能力,无法形成信息的汇集和分析。 第四、伯乐要学会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 伯乐因为科研涉及面广,所以难免会有考虑不周,所以,伯乐要勇敢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要自我膨胀。 第五、伯乐要学会整合资源 伯乐面对的资源是很大的,如果不能学会整合资源,做为伯乐,你就是危险和愚蠢的。所以伯乐精神就要求每个伯乐都要学会资源整合,资源浪费的源泉是伯乐,而不是千里马。 第六、伯乐要善于交流 伯乐不能固步自封,要善于交流。千里马有一千人的话,伯乐也就是1百人,那么加强这1百人的交流不比加强1千人的交流是不是来的要容易些呢。 我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已经是伯乐的,还有要做伯乐的出来多写一些,大家都来做伯乐,这比做千里马要好很多的。
个人分类: 伯乐论|23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做伯乐,不做人才——人才的环境
longfo 2010-4-21 10:17
前段日子,博客上关于耶鲁大学捐款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这里面就包含了环境营造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管理者的思维还没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现在都是抢人才的时候了,再拿着爱国的旗号打出来,没人信了,主要是价值观念变了,你让他爱国,不爱国的比他钱多,比他横,还欺压他,他就不爱国了。这时候就要给他营造好的环境,有什么他解决不了的困难就给他解决,这样,爱才会油然而生。 这个世界上,爱父母是最真挚的感情,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了,无以为报,所以咱们国家的官员就自居为父母官,讲的就是给人民办事,要无私。现在的管理者很难对被管理者为父母了,都唯上级管理者父母。那么你要求人才回馈你,这个就有点难度。 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个例子好多的,比如橘子种到北方就不是橘子了,成了没法吃的东西了。所以现在的招聘简直是移植,是不是合适成活并且长成原来的样子或者进化,都存在风险。所以,人才如何培养,环境问题是大问题,你们跑到世界各地移植人才,来了是不是成了蠢材,这个有待于20年左右以后验证,而不是来看发表的论文,这个没有意思的。 很多人都在关注的是人才,很少人关注环境,比如很多高校,包括我谈到的清华大学等,都存在这个问题,不去自己创造环境,偏偏去移植所谓的人才,这个都是错误的,这个判断会在几十年以后被证实。相对于人才,环境才是软件。
个人分类: 伯乐论|1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做伯乐,不做人才——人才需要什么
longfo 2010-4-21 10:15
人才需求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一个人说不上来,首先,我还不是人才,在老师眼里,国家眼里,我算是个什么东西,一无所有的东西。另外,一家之言难以服众。第三,事物都有多面性,一叶难以知秋。但是也可以谈一些的。 人才需要一个好导师。咱们博客里面有一篇文章《让导师成为研究生应聘的名片》,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大家一直觉得大学生、研究生应该是社会的精英,应该承担一些责任,那么精英的导师是不是也要是精英呢。那为什么不去挖掘这部分精英的潜力呢,非要逼着一群没钱没权,甚至连老婆老公都找不到的人去做哪些无法企及的事情呢。 人才需要交流的平台。人才是学来的还是交流来的。人才的需要交流的,思想是火花,需要碰撞。现在大学给予交流的机会太少了,这本来是最简单的事情,却做起来最难,主要还是没人做。很多老师怪学生上网,我那时候没钱买电脑,我买了的话,我也上网,网上至少还可以随意发点言论,上课就听你讲,你都拿不了诺贝尔,还在上面咋呼,谁认你啊。学校提供的不是老师和课堂,是给予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 人才需要的不是兴趣而是自己的责任。上面我谈了,社会和国家不要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学生,但是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责任。人为什么会有责任,这个一定要问问自己,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小孩都知道自己有责任,这个是人的本能。当个人责任和社会需求对接的时候,其实人才也就出来了。出来了,不一定茁壮成长,这里面的问题可就多了,我们国家的现实很残酷,作为一个基层的科研工作者深有感触,讲多了肯定要得罪人了,就在这里说说人才的责任就好了。最后再强调一遍,兴趣是假的,责任才是真的,一个人对性感兴趣,他可能去搞强奸,如果对性的研究有责任,那么他可能发明避孕套。 人才需要的是尊重,不要用考试、学历来约束他们。现在招聘到处都是学历和考试,来了就考试,就看学历,有的地方还看毕业学校。这些都是有悖于人才发展规律的,我们国家不同于美国、欧洲,我们有自己的传统,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人皆知。在中国,人才是很清高的。尤其一些基层的单位现在也开始发飙了,一般人还不要,专挑人才。那么多人去国外,因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尤其是一些出国回来的领导,国内的风气你受得了吗,你出去回来了,还这么搞,不把人都逼走了才怪呢。 人才需要最基本的生存尊严。放假回家,我们还不如打工仔。尤其农村的学生表现的突出,家里穷啊,家庭条件好的,他也不愁上学不上学,反正都是有工作做得,上学就是去找找乐子。可是在国内的高校里面从事国家最需求行业科研的大部分都是农村的学生,这个和美国有些相像的。前段日子,国家提高研究生生活补助,就有些人开始埋怨了,谈了很多老年代的故事,可是你也要看看现在的社会风气,没有一些东西,失去的不是生活质量,而是生存的尊严。 人才需要的是失败不是成功。我们毕业也好,工作就业也好,成功是必备的。可是我们的科研路子才走了几年,哪来的这么多成功。追求成功是好的,但是急功近利就是不好的,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自己不能很好的把握人才就不要拿着成功的标尺去衡量人才。 人才需要的还很多,大的方面讲得多了,我就从这些小的方面谈谈,有点能力的人能出去混,肯定不在国内混,国内给予他们的太少了,我能力差,算不得个人才,还可以发发牢骚,听不到他牢骚的人才是人才,因为已经走了。
个人分类: 伯乐论|2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做伯乐,不做人才——什么是人才
longfo 2010-4-21 10:13
我一直对人才这个概念迷惑,什么样的人算人才啊。读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的人算不算人才啊,再加一条归国的海归,这样算人才了吗。就按照我们的标准,这些都不是人才,拿了诺贝尔的算不算人才,大家也说不算,拿之前还是算的,拿了以后在回国淘金,不算。到底什么算人才啊,本科被否定,说是被否定,博士和博士后被否定,海龟被否定,就连诺贝尔获得者获奖以后也不是人才了,不然,咱们多引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咱们人才不就多了吗。这个很迷惑,人才是个很怪的东西。我看,人才成长过程的积淀才是最主要的,这就是人才,而不是单个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才的概念就很模糊了。每次回家,父母都要讲,那家那家的孩子赚了多少钱,带了个漂亮女朋友,这样的人算的是人才。我呢,一无所有,算不得人才。这就是对于人才的定义,我们也要去接受这个现实。没钱没权没房没车没老婆,没办法找到好工作,没办法养活老婆孩子,这样的人算不算的人才。人才到底是什么,我们还思考一下。其实人才就是成长的轨迹,很难讲,一棵树是成功的还是一棵草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在那个阶段去观察,去体会。所以,是不是人才不要随意妄下结论,也不要借用美国的模式。 朋友圈里面,大家谈起人才都不是很起劲,大概说的都是成功,什么算是成功呢,无非是挣钱,娶老婆,事业顺利。所以大家的一致观点就应该是成功的人是人才。但是成功的概念也十分模糊,即便是违法的人挣了钱,也被认为是成功的,这是无奈的事实。人才之说,也就在普通人的思维里面消失了。一个社会无法容纳的群体,如果能够发展起来的话,那也成了奇迹了。 老师们谈起人才倒都是津津乐道的。因为人才是老师的产品,他们是老师存在的价值。那么老师眼睛里面的人才是什么呢,老师眼里面的人才和国家一样一致,你去拿诺贝尔,你去做出什么大的成就,你去怎么样,国家的,社会的需求就是人才必备的技能。从现实来看,他们完全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的需求问题。社会的国家的需求和人才的需求差得很远的。所以我觉得,人才的需求是老师、大学、各级中学、国家首要解决的问题。
个人分类: 伯乐论|2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我家老祖宗钱学森之问及中国的硬实力(答案一)
richardbg 2010-4-16 03:26
RichardBG Qian RichardBG Qian 关于我家老祖宗钱学森之问, 我是很不同意的。原因很简单: 1 ,从我自己的经历和智力,我看到我们这一代人, 40 至 50 岁左右, 强于前辈 . 特别强调的是必有其中五人强于我家老祖宗钱学森,包括我; 2 , 从我的孩子身上,我同样看到下一代人强于前辈,当然也包括我。 必须记住,那是万里之强, 千年之强 。那是中国人的命定之得。只看有没有人懂得抓住这个机会。 不知是什麽原因,我觉得这个博客多是抱怨 和风花雪夜 而少于建设 , 建设性及有益性。 钱学森第二 总是必须有人来做的。当我在有限的年月内展示我的多个历史性创建和发现,我希望没有人再认为这个人很猖狂。我说,这不是猖狂, 这是站在高山之巅的清晰和鸟瞰。 ------------ 为了避免误解我必须强调,我的历史性创建和发现之一已经是现实而不是未来的事情 。如果没有这个事实,我的整个博客就没有任何意义。 站在(科学)高山之巅的清晰和鸟瞰不是诗文。只有经历了,才能有那种藐视天下的感受,正如钱学森老先生所曾经历和感受的。 这个经历了是哈维( Harvey )那样对心血管生理学的奠基,是伯纳德 (Bernard) 对现代生理学的几项最伟大的发现和创新, 是库欣( Cushing )作为神经科学 (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外科学和内分泌学之父的无与伦比的功绩和建树, 更是我家老祖宗钱学森在 46 年的透视人类航天未来的眼力和卓绝。同样地,我永远记得米歇尔(Weir Mitchell)作为神经学之父(周围神经科学),CRPS的发现者和我的科学精神来源。如果你相信你也能,你会成为他们之一;如果你不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拥有如上的建树。 等到中国有了更多几个科学家有了这种感受, 中国将无敌。 到那一天,任何关于中国科研创新与教育问题的质问 和讨论,包括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等,均会变的很可笑,幼稚而毫无意义。 高歌惊人十年后说的是今天, 而不是十年后。 如果中国没有人来应和我的声音,我只能等待。 很抱歉,在我的博客获得一万访问者和一百评论之前,我决定留下钱之问系列一至三后暂时停下我的笔。当然,我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并留诗一首, 为志: 数闻奈何伯乐稀 过隙一鸣震九关 高歌惊人十年后 乘浪穿云我为先 最良好的祝愿,送给我的朋友们和我的祖国 ! RichardBG Qian, From Qian's Family USA ================================================================= Notice: Please dont give comment on this paper, if you want to say bad word and haven't given enough time to do your research on this history or haven't seriously thought those historical events. Otherwise, I will delete it immediately. --------------------------------------------- Keywords: 钱学森之问, 温家宝,RichardBG Qian, 中国,硬实力,科学,创新, 去行政化,官本位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26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 博士的含义
cuizhendong 2010-4-15 22:38
博士的含义 转自两全其美: http://bbs.lqqm.net/thread-101856-1-1.html 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兴起,小到中学大到博士都有这样的观念,我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大家轻拍。 首先,读书应该看成是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还是狭义的对某个局部区域,某个家庭都很重要。而人才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绝对不会是你考个大学念个博士就达到目的,没有那么容易。 博士应该学什么。这个问题很久就说到,我觉得,从专业的角度说,是应该学独立从事创新性研究的本领,积累广博的,应该基础和深厚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应该学会如何应对各种复杂人物,复杂关系的处理和应对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适应环境,适应别人的,仅仅对于个别强势的人在特殊时期能够让别人或者环境为之改变。所以,学会适应周围的人和物,不是妥协,是一种生存能力的体现。 博士应该做什么。这个很关键,现在很多人找不好满意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按理我不应该指手画脚。我觉得劳动没有贵贱之分,但是教育是投入成本的,成本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层面的,所以博士最好从事非博士不能做的工作,以达到实现个人最大的价值。搬运工掏粪工谁都可以做,博士去做是浪费资源。没有人为了运送 2 斤米搞 20 吨载重卡车,除非这个人疯了。 关于博士的待遇问题。很多人指出,卖蛋炒饭的也比博士多,修卖旧自行车的也比某某著名学府的工资高等等,我觉得这些说法客观,也很偏颇。当然,目前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期,钱权思想还相当严重,而很多地方官员对经济建设和所谓的知识就是财富的理解不恰当等,造成很多消极片面的思想。就拿前面说蛋炒饭的,举个例子,一个月赚 6k ,叫你博士去干那活,去不去?干那活的人会不会鼓励他儿子别读书,父业子承?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为什么?这个世界除了钱权,还有别的价值观念,比如娱乐,休闲,自由自在,社会保障等等,很多东西。卖蛋炒饭的,今天不卖就没有收入,起晚一点收入就少一点,干不动了就没有收入等等,而博士们,在科研机构的博士们,东逛逛,西晃晃,那钱是一分不少等等等等。从赚钱的角度讲,做什么行业都有成为富翁的,不用反复唠叨这个问题。 关于态度问题。无论学了什么,学位多高,地位多高,多么有钱,都应该有一种心态,哪天形势所逼,可以去耕田,可以去卖蛋炒饭,可以去淘粪,也不能把自己饿死。但有这种想法不一定是非要去做,只是强调一种可上可下,能 屈 能伸的人生态度。 屈 并不是卑躬屈膝,掏粪工也可很有尊严,比那些吃肉的狗活得有意义。 所以,虽然现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博士们消极应对,问题将会永远存在。如果我们每个人逐渐地如果我们每个人逐渐地从我做起,经过若干代人的洗涤,我们这个环境会越来越好,这是人才培养最大的收获。这也是朱清时 院士说的大学是社会的净化器的含义。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0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揭秘人才培养之道
xinliscau 2010-4-11 17:25
2010年04月10日 00: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 大 小 】 当地时间4月8日,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诗出席在旧金山举行的百人会第19届年会,并就高等教育及全球化人才培养发表独特见解。他表示,未来高等教育的趋势将注重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全球性人才。他们懂得独立思考并敢于向权威挑战,懂得合作并勇于冒险创业,改变世界。 中新社发 陈钢 摄   中新社旧金山4月8日电 (记者 刘丹)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诗今天在旧金山表示,未来高等教育的趋势将注重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全球性人才。他们懂得独立思考并敢于向权威挑战,懂得合作并勇于冒险创业,改变世界。   汉尼诗8日出席在旧金山举行的百人会第19届年会,就如何培养下一代全球化人才与北大校长周其凤、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校长杨祖佑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长玛丽福克斯分享治学与育人之道。   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汉尼诗指出,未来教育的重点和趋势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一定追求将学生培养成某一学科的专家,但我们注重学生必须具备广泛的综合知识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汉尼诗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他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斯坦福致力于培养学生用批判式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   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也是学校的培养方向。你不具备综合能力,就不能成为决策的决定者。汉尼诗表示,学生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涉猎广泛,懂得欣赏和尊重历史、文学和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并善于运用。   当今社会离不开合作,学生应具备国际视野和胸襟。汉尼诗指出,学生需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内,而且要跨越学科,和其他领域的人合作,这样才能做成大事。汉尼诗说,斯坦福设立了海外教学中心,学生可以借此到世界各地扩展视野,了解世界,学会与当地人交往。斯坦福和北大、清华都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我们的学生到那里去学习,他们的学生到我们这里来。两校学生在一起共同合作学会如何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
个人分类: 转载社区|2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会去买“人才的人格、意志、自由”呢?
周可真 2010-4-10 14:48
拙文:《 人才有没有价与抽象还是现实无关简答鸿飞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hongfei 删除 回复 唉! 谁会去买人才的人格、意志、自由呢?要是真有人愿意为人才的人格、意志、自由付钱,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缺少人格、意志和自由的大学教师,这个世界也许会美好得多。 博主回复: 没有人可以买到人才的人格、意志、自由,但有些人总以为买到了人才的劳动力,就等于买到了人才的一切,从而以人才的主人自居而主宰人才,在使用人才的劳动力的过程中不顾或无视人才的人格、意志、自由,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现实社会中难道不存在?可以说,几乎所有单位的党政领导都是以主人自居而主宰其单位的人才的,尽管这些人才仅仅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其单位而已。
个人分类: 博主.读者|2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贡献诺贝尔奖给中国,有人愿接受吗?钱学森第二(Chinese)
richardbg 2010-4-9 01:20
------- 给尊敬的温总理,饶毅博士及中国科学家们的信。 众多的人们都怀着急切的心情企盼中国很快取得第一项诺贝尔奖。但是当贡献诺贝尔奖给中国,有人愿接受吗?我看不见得。首先有没有人有胆气出来看看这个事情是真是假,都成问题。取得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创新是很不容易,同时有胆气出来看看这个事情是真是假,有胆气出来说说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也一样地不容易。这第二项判断我原来一点都不明白,直到今天经历了以后,才确信无疑了。 为什麽有人说“科学治不了国”?我同意这样的观点,“治国是靠政治”,是依靠于中国 的每一位政治家和科学领袖去培育环境,去让科学创新之树更快地或更慢地发芽,成长,成才。我在这里给出一个现实世界的事例 : 当我说我已经拿到一个神经科学的开创历史性的医学发现,这个事实对于尊敬的温总理必会难于理解。同时,他也无法听到这个信息, 无 论他去参加几个“钱学森之问”的讨论会。我的发现这个事实怎样才能传递到温总理的手上?并且,为什麽这个信息就必须传递给他?我的答案是“如果没有 陈 叔通 老先生将钱的家信传给周恩来总理,在中国近代史上就没有钱学森这个伟大的名字。如果你同意钱先生对于中国是极其重要和特别的。 然而,回过头来看今天。虽然我知道我的发现必将改写人类科学和生物学历史,必将改写中国和美国的历史,必将改变世界,但是,在中国却没有一个科学家和科学 领袖愿意用一个小时听一听。我的科学发现在中国只有两个人能够理解。一个是北京大学北医的一位中国最资深的神经科学家。另一位正是当今中国最有名气的年轻 神经科学界科学家饶毅博士。 当这个伟大的医学发现就要震惊世界的历史时刻之前,他有意愿来听一听吗?事实是“决不”。这就是中国最杰出的几位生物医学科学家的答案。 因为他们还完全不相信一个中国科学家或者这个中国科学家能够做出历史性的创新发现;不相信一个中国科学家或者这个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能够做出令世界震撼的创新发现。他们正在等待这条消息出现在 一天西方的早报上。 有人问我:“你为什麽不可以讲给我们听一听?” 我的答案很清楚:“我说出来后,这个发现就不再属于中国和中国人。它也就失去了引领中国科研创新发现的作用!”我清楚地看见这个发现打开了一片极广阔的生命科学新领域,并将为生理学和生命科学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学科,或两个全新的学科。这正是中国科学家一百年来 的 梦想和目标! 我清楚地知道这个发现的意义必会远远高于钱永建先生的发现和他的诺贝尔奖。 我已经用国际航空邮件将信息寄给饶毅博士及其他人。“我愿意自费回国去讲解我的发现以及我的 90 页全文,包括其历史和充分的证据。”在他或他们写下许多无用的私人博客文章和无以计数的众多无用的科研文章之后,谁有勇气和胆量来面对我,面对钱学森第二,面对我的伟大发现。还有比“叶公好龙”更好的词来描述这个历史现状和事实吗? 一个历史性的科学发现很少是来自于一个很好的计划或规划,西方和东方都一样。当一切条件都准备好了,它只是来自于天才和幸运的唯一组合 。几乎没有例外! 作为钱家的子孙,我的眼泪正在顺颊而下。 只有一个人保持清醒并坚持做着最重要的事,但所有的其他人却一直沉睡着。 最良好的祝愿,送给我的祖国! Richard Qian 钱学森第二 USA. (see my email address in my blog, please.) ===========================================================. -------- My letter to Mr Premier Wen, Dr. Rao Yi and Chinese scientists Why did they say “ 科学治不了国 , 更救不了国!”? It is right “ 治理( 国 ) 是靠政治 ” it is dependent upon politicians of China to let the science tree growing up quicker or slower as same as American situation. I like to give you an example from real world: When I say I got a historical medical discovery in the neuroscience research, it is difficult to be understand by Mr. Premier Wen. It is even difficult to be known by him, too. How could my information be delivered to him and Why is it necessary to delivered to him? My answer is “There would not be Dr. Qian Xueshen for China and in China, if there was not Mr. Senator Sun Shu-Tong who delivered Qian’s information (The letter) to Premier Zou En-Lai. If you agreed the Qian is someone ( It means very "Important one") and unique to China. But, Today, My discovery could only be understood by tow persons in China, although I know it will change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biology, Change China and America, and change the world. One is a senior leader of neuroscience in the Beijing Medical School. Another one is just the most famous scientist in young generation in present China, Dr. Rao Yi whose focus is neuroscience as my discovery. Does he have a willing to listen when the historical explosion will be detonating? It seems NO. It is only because they completely don’t believe a or the Chinese scientist can do it, they don’t believe a or the Chinese scientist can do such science thing to shake the world first time. They are waiting the news from Western newspaper’s morning edition firstly. Someone will ask me “Why could you show your discovery to us?” I answer is clearest: “ I will if you give me a signed confidential form.” I have given the same request to Dr. Rao and others. “ I will present you my 90 pages of the discovery to you, to China, if you give me a signed confidential form. ” Who have courage and gut to answer me, after they wrote down many useless blog and many useless research papers everyday as same as “Ye-Gong-Hao-Long”? A historical discovery is scarily from a nice plan of Western world and Eastern World. When all conditions are ready, it is from a luck or from a fortune only!!!! Without exception!!! I have heard of Vice-Premier Mr. Li Ke-Qiang has been a leader on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so I keep hope Mr. Li can hear of this news by chance and before a publication from Western news. Of course, I prefer buying my airline ticket out of my packet and giving one-hour presentation to make clear my discovery in China. If there were Chinese asking me Why you don’t like do the first step in USA. Yes, I agree and I have done many things in USA except sending the historical Chance to A University in USA. You do satisfy the answer, don't you? I have tried all of my ways except last two. As a grandchild of the Qian’ family, my tear is falling down my face. Dear Mr. Premier Wen, Could I say you must be very tired? When one person keeps alert and continues doing something all other people of whole country are sleeping. When a snowstorm is coming (Wisconsin), I knew what I can do. I hope you knew what you can do too. The last question isn’t for Mr. Premier but for China. The hugest ancient country Chinese "Cu" was ruined by Chinese "King of Ching", which game would be repeated again, if you don't believe it!!! Best wish to my homeland!!! RichardBG ( USA) Notice: 1. Read my first blog to know why I use English to write down my blog and others issues. 2. Every Chinese friend can leave comments on this blog, if you fell it is difficulty to leave comments on other of my blog. 3. My email address: =====================. 科学治不了国 , 更救不了国! 说到底 , 一个国家 , 治理是靠政治 , 安危是靠文化 , 只有强弱才与科学粘点边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703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顶尖”PK“板板儿”
boxcar 2010-4-8 18:53
上周看过王宝山老师的一篇博文 顶尖教授就应该当老板 【1】,我在下面写下了 顶尖,其实也顶着块板儿上面还有板板儿。。。 这句评论。写这句话的原因,是因为我对王宝山兄这个标题的前后两端的字词忽然来了感觉,觉得顶尖和板之间有一拼,很值得让这两件事物在一起PK一下,于是就有了篇新博文的构思。 顶尖、拔尖之类的提法,在最近这些年里也经常能听到,而且不但会出现在口头表达中,甚至可以写进文件(例如年轻拔尖人才)。相比之下,拔尖的层次弱了许多,似乎原来没有明显冒尖,拔了一下以后,尖才露出来,搞得有点儿拔苗助长的味道了。顶尖就不同了,说一个人顶尖,那就意味着他是最高水平的绝顶高手了,已经再无人能出其右,是地地道道的那摩温(No. 1)。 按理说,如果一个人到顶尖这个层次了,就应该再无能奈何他的事物了,但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顶尖可以算是冒出个最高的尖,上面如果有块板板儿落下来,会最先和顶尖的接触,然后方才有可能轮得到更低层次的尖们。顶尖教授的头上还有板板儿,这些板板儿就是现有的体制和规则(包括明的和潜的)。如果去和这些板板儿PK,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板板儿很硬,顶尖受挫,就像拿钢针碰钢板,钢针折断,钢板无损;(2)板板儿较硬但比较脆,顶尖够硬,结果就向往水泥墙壁里面钉钢钉一样,顶尖破坏了板板儿或刺入到板板中,不过,够硬的顶尖PK这种板板儿没问题不代表其他非顶的尖们没问题,用普通的铁钉往水泥墙壁里面钉,铁钉打弯,墙壁基本无碍;(3)板板儿很软,顶尖不软,那没说的,一锤子搞定,直接穿过。 时下很多人把革除中国目前现有的一些弊端的希望寄托在少数超级精英身上,或许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他们期待着这些顶尖人才的出现和行动会给现有的体制和规则带来些变化。我们单 从这个关于顶尖和板板儿之间PK的比喻来说,这种可能性显然一方面要取决于顶尖所能耐受的强度、尖锐程度以及背后推动力的大小,另一方面要取决于板板儿的状态,包括其强度、对侵入物的阻力因素等。顶尖的优势应该主要在于其长度和锐利程度,但能否真正PK成功却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其后的推动力的大小,而这种推动力应该不是顶尖一己之力(利),通常应该是社会上一个巨大人群的诉求之力(利),顶尖的重要作用主要源自其所处的高位而成为了他们的代表。希望顶尖人才们能够充分认识、领会这一点。 ~~~~~~~~~~~~~~~~~~~~~~~~~~~~~~~~~~~~~~~~ 参考: 【1】王宝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118
个人分类: 社会|4396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才无价,但是可以货出个价
大毛忽洞 2010-4-6 22:16
人才无价,但是可以货出个价 古人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能把自己货出去的, 需要具有文武艺的价值。 文武艺的价值越高, 货出去的价格就越高。 文武艺的价值观念标准随时代而变化,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标准。 帝王家就是买家, 时代不同,买家也不同。 凡是人才,都可以货出个价格, 价格决定于其价值和买卖的行情。 如果有人炒买炒卖, 人才货出的价格就会波动很大, 完全和房地产股票市场是一样的, 这就是现代人才的显著特征。 古代是十年寒窗, 10 年前后价格波动不大。 现在的人才是早上货一个价, 晚上货一个价。 完全是心血来潮的市场化操作, 谁的资本大,谁说了算。 总而言之, 人才是个无价之宝, 体现价格时关键在于一个货字, 有时是主动的, 有时是被动的。 例如,儿童本是国家的无价之宝, 但是到了人贩子手里, 不但有零售价,还有批发价。 后来李白又把自己赎回, 李白把自己送给了山川河流, 成为永恒不朽的人才。 李白曾经把自己货于帝王家,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30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才”与“人力资源”
boxcar 2010-4-6 21:12
关于人才的话题,在科学网上一直长盛不衰,隔三岔五就要被讨论一阵子(兄弟不才,也曾写了一系列的《人才的流体力学》),这几天本网的几位重量级博主又在讨论人才话题了【1-5】,这次我也按捺不住冲动,要来凑个热闹,写写我对人才问题的一些看法。为了继续让大家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我关于人才问题的观点,我先从哈尔滨市的83路公交车站名谈起。 我们哈尔滨市83路公交车的站名很有意思【6】,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从哈工大附近去道里江沿方向的83路车有这么几个站名: 教化广场 - 抚顺街 - 市人才市场 - 人力资源市场(安宁街) - 建筑艺术广场 。对这些纯粹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逐渐形成的汽车站名,我们不妨做出如下解读: 人才嘛,一定是要先受过些教化有些知识和技能的;然后需要经过抚顺的过程成为了人才并进入市场进行交流;如果人才太多了,就很难再被看做人才,只能算作人力资源继续在市场中流转,当然到这时候就需要安宁了(千万别闹事儿!);人才多到一定的程度,建筑就很重要了(否则房子不够住的),可能偶尔也会有几个跑到广场上去表演一下行为艺术啥的。 让 咱这么一分析,就算给这些站名赋予了新的内涵,当然,公交公司不用为了我这么一通歪解就忙着去修改站名。 人才和人力资源,说到底都是人,既然都已然放到市场上去流通了,那么他们之间差别也就不会再是天壤之别了,单就这两个公交汽车站的距离来看,也不过一里地这么远。也别跟我说人才们都是开着名贵汽车去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当年哈尔滨那起著名的宝马车撞死农妇案就发生在市人才市场那一带,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还是屈尊坐公交车来吧。其实,如果谁说人才比人力资源一定高明多少,我是不大信的,因为在单位里面他们一律得归人事部或者人力资源部管辖,不会因为是从人才市场招进来的,总经理就一定要待若上宾,也不会是从人力资源市场带回来的,就敢拿人家当奴隶使唤(劳动法也不会允许吧?!)。二者最大、最直观的差距莫过于薪水不一样,人才赚得可能比一般的人力资源多很多,与之匹配的是要求人才发挥的作用要比普通人力资源更大些;除此以外,大概是上上下下的态度(看待的眼神儿)有些不同。 之所以在都被甩到市场上去交流的情况下还要分个是不是人才的名分,大抵是因为人才不但是人而且有才,能干些别人干不了的活儿;相比之下,人力资源就惨了,叫这个人过来其实看重的是他者一把子力气,并把这种人的力气看作了社会或企业的一种资源加以利用,也算是一种对人的直接物化,搞得和机动车市场一样(各位看客不要激动)。 人才的才从何而来我是分析过的来自教化,即教育和点化,所以受教育比较多的人更容易被视为人才。没收过多少教育、刚从附近农村涌进城找活儿干的农民工弟兄们,只能戳一把锤子在地下、站在教化广场的立交桥下面眼巴巴地等着干黄大锤(小品《装修》中黄宏扮演那个角色)的活儿,没办法呀,没受过足够的教化嘛。 人才受得教育比较多,眼界开阔和思想活跃都是事实,但这样给他们带来的麻烦是在单位会因为不听话而被认为不好用,所以要想方设法地安抚他们使之最终变得顺从。不少读者们看到这里,肯定想拿板儿砖拍我了,不过且慢,如果早已知道人才一准儿是不听话的,谁还会花大价钱聘去重用?在一般情况下,在流入人才交流市场之前,教化和抚顺的过程就应该先期完成。 很多博友可能都会说我这里提到的人才的层次都太低了,甚至根本算不得人才,充其量是高级人力资源而已。我想说,在很多情况下,人才还真就是一种在被看正了(看到了他们的价值)或者被高看一眼情况下的称呼,只有他身上最有价值那一面是否有充分的体现并得到了认可,才能保证得到作为人才应得的重视和待遇。否则,如果人才被倨傲在上的用人者看低了或者看错了,还真就成了人力资源,前些日子我们曾经讨论过的那5位甘心去做掏粪工人的大学毕业生,其实就算是由人才蜕变成人力资源的实例。 总之,所有进入市场出卖自己的能力(智力、体力或其他)状态的人,究竟算是人才还是人力资源,恐怕多少要看用人者的眼色和如何被用,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但其关键还是要用对地方。只有被用对了地方的人,才是人才,用错了地方,人才可能也只好委屈而又无奈地充当一下人力资源了。 ~~~~~~~~~~~~~~~~~~~~~~~~~~~~~~~~~~~~~~~~~~~~~~~~~~ 参考: 1、 周可真: 可以买卖的还是人才吗?驳人才市场概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757 2、周可真:劳动力与人才不可混为一谈再驳人才市场概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921 3、周可真:人才有没有价与抽象还是现实无关简答鸿飞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9067 4、王鸿飞: 抽象的人才无价,现实的人才有价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928 5、王诤: 尊重人才和人才的市场化是完整的管理模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966 6、 http://haerbin.8684.cn/x_b7567544
个人分类: 社会|7069 次阅读|10 个评论
A Harmony to Mr. Premier Wen’s with Answer to the Qian’s Question.
richardbg 2010-4-6 02:00
Some day when I reviewed a wonderful legend of the Qian, and recalled the Qians Last Question to education, I wrote down a poem here, even though I disagreed the Question on some deeply degree (to a grandfather) The poem is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rather than past. It is made for an ambitious science genius today. As you can see, it is no way to translate into English even there are many best female translators in the world. So, I just leave the Chinese edition here. For clear reasons, it is limited to hosts of Sciencenet blog to leave comments. (All my blog only talk about science, creation and discoveries issues and exclude political issue completely according my family rules.) A Harmony to Mr. Premier Wens with answer to the Qians question. 创学记 大鹏云游兮俯瞰万里 智凤飞舞兮愿慰苍天 钱门佑世兮温史创学 孙武再书兮自然千卷 ------------------RichardBG, 4/8/2010 创学 is a brand new word thatI try to useto be a short word with meaning of creation and discovering. I don't know for what kind of reasons, I feel it seems have strongest effects to encourage Chinese. It is possible many people have a fixed impression that creative and discoveringalmost belong to remote world. Hence, I use the new word to emphases the people in China and from China have more chances to create, to initiate, and to discover at highest levels. When we are willing changing and prefer changing our out-of-date concepts and Believe it after we heard of You just need believe it. You just need believe it, the wisdoms words during the long journey of three thousands of years would be resounded continuously forever in every living rooms, dinning rooms, and study rooms in China. Many or every Chinese could prefer seven-syllable Chinese poem style, so that I will modify it a little bit later into seven-syllable to let more friends enjoy it. Hope you like it. Thanks a million. Richardbg 大鹏云游兮俯瞰万里 智凤飞舞兮愿慰苍天 钱门佑世兮温史创学 孙武再书兮自然千卷 ===================. SomedaywhenIreviewed awonderfullegendoftheQian,andrecalled theQiansLastQuestiontoeducation,Iwrotedownapoemhere, eventhoughIdisagreedtheQuestiononsomedeeplydegree(toa grandfather)(Allmyblogonlytalkaboutscience,creationand discoveriesissuesandexcludepoliticalissuecompletelyaccordingmy familyrules.Thepoemisfortodayandthefutureratherthanpast. Itismadeforanambitioussciencegeniustoday. Asyoucansee,itisnowaytotranslateintoEnglisheventhereare manybestfemaletranslatorsintheworld.So,IjustleavetheChinese editionhere.Forclearreasons,itislimitedtohostsofSciencenet blogtoleavecomments. AHarmonytoMr.PremierWenswithanswertotheQiansquestion. 创学记 大鹏云游兮俯瞰万里 智凤飞舞兮愿慰苍天 钱门佑世兮温史创学 孙武再书兮自然千卷 ------------------RichardBG, 4/8/2010 ManyoreveryChinesecouldpreferseven-syllableChinesepoemstyle,sothat Iwillmodifyitalittlebitintoseven-syllabletoletmorefriends enjoyit.Hopeyoulikeit.Thanksamillion. Richardbg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部删除了我对它的批评
王铮 2010-4-5 18:22
科学网编辑部删除了我对他偏袒某个博主的批评。好在这个批评的起因还存在于某博主的评论中 发表评论人: 王铮 科学网的这个推荐太不公平,应该主要推荐的是周可真先生的文章,因为它是问题的发起人,其次才是王鸿飞先生的文章。可是现在本末倒置。 博主回复:老王,您抱怨错了地方。到编辑部抱怨去吧。 不过它部分纠正了我批评的问题。如下 抽象的人才无价,现实的人才有价 卖不掉的东西非要卖那么高的价格,行政配额,不买不行;而能够卖掉的东西却又不准人家卖出应有的价格,国家和社会利益,不卖不行 王鸿飞 【相关】 可以买卖的还是人才吗?驳人才市场概念 周可真 人才有没有价与抽象还是现实无关 周可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9064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62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有没有价与抽象还是现实无关——简答鸿飞
周可真 2010-4-5 12:57
鸿飞说: 抽象的人才无价,现实的人才有价。我要说, 人才有没有价,这与抽象还是现实无关。 抽象是认识问题。任何认识都有一个抽象过程,哲学是如此,科学也是如此。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都是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所谓 抽象的人才无价,现实的人才有价,这无异于说概念中的人才无价,现实中的人才有价。但事实是,人才的劳动力有价,人才的人格、意志、自由无价,概念中是如此,现实中也是如此,而且正是由于现实中是如此,概念中才是如此。 科学和哲学都讲究概念的清晰、准确。无论在哲学的抽象中,还是在科学的抽象中,人才与劳动力都不是同一概念。人才是劳动力的主体,故在事实上人才与劳动力是无法分割的,但是哲学和科学都还是要把它们从事实中抽象出来加以分辨、区别,这是哲学与科学的分析功能。根据这种分析, 人才的劳动力是物性的东西,是有价的;人才的人格、意志、自由是人性的东西,是无价的,或不可计价的。 有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里的贵、价都是比喻性的说法,与经济学上谈论的贵、价不是一回事。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这个贵才是生命诚可贵的贵,正是且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人才是有价的,并且是最可宝贵的。但是,这与经济学上的有价、宝贵完全是两回事。 在人才问题上,经济学所谓的有价、宝贵是指人才的劳动力而言,伦理学所谓的有价、宝贵是指人才的人性(人格、意志、自由等等)而言。前两篇拙文以及本文所讨论的人才有价无价的问题,在学科性上是属于经济伦理学范畴的问题。拙文之批驳人才市场概念,实在于反对当今中国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所普遍存在着的非伦理倾向,这种非伦理倾向事实上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实业界的管理者们草菅人命以致造成诸如矿难连连的人祸。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6594 次阅读|7 个评论
尊重人才和人才的市场化是完整的管理模式
王铮 2010-4-5 09:22
2010/04/05 王鸿飞先生和周可真先生讨论起了人才市场问题,我想有些科学概念需要介绍一下。窃自思,好像有点想沾光让编辑部也推荐一下,估计很难沾上。不过,周可真先生沾上了,作为反面的。说他是沾光是因为他的反驳文章就不被推荐了。可笑、可笑。 经济学的劳动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个体,古典经济学理论就已经认识到,投入必须同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才会有产出。一般情况下,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要有一定的比例配合。资本不足,劳动力投入多,就意味着劳动力的投入不是有效的。资本过剩,劳动力不足,也意味着开工不足。所有这些都将引起经济危机。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结论是,随着资本、劳动力的投入增加,边际效益会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意味着发达国家随着资本增加效益会越来越低,让落后回家追赶上。 特别要说明,劳动力不是劳动,马克思说资本购买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因此作为劳动力的是是市场的。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一次开会我听到一个学者与科技部官员合作的论文说,以后科技成果应该采用购买制而不是课题制。至少那个官员的博士文凭是骗人的。 人力资源是通常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个体综合,而劳动力强调的是复制能力。这里的创新能力意味着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东西,这种创造性意味着人力资源一旦投入成为人力资本,它就可能比一般的要一定资本配合的劳动力创造更多价值。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投入经济活动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东西,因此,人力资源就是通常说的人才,是一种可以投入市场的东西。但是人才一般强调人的人性,人力资源,强调的是经济性。由于人权的地位,在使用人才这个概念时,就包含了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就使得人们在管理是不能简单地把人作为一种经济学资源看待。因此,尽管经济活动可以把人才计算为资源,但是管理活动必须清楚人才不仅仅是市场的交易物,而是某种主体,必须赋予他某种自由权利。尊重人才,远远不是市场购买而是尊重他作为一个人的权利,特别是尊重人的平等权和自由权。 人力资本或人才不能简单地作为市场交易物的原因还在于劳动力与知识水平的可分离。劳动力不是人力资源的必要条件。霍金是人力资源,是人才,但是他基本上失去了劳动力。霍金的例子还说明,对人才来说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的非市场性。因为你不可能用市场交易价值判断霍金、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的价值。创新的影响是长期的,不能立即见效,也可能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顺便说一句,这就是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与通信作者的差别原因。第一作者可能付出大量劳动力,而通讯作者的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 人力资源投入经济活动后就成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劳动力结合就可以创造物质产品。新增长理论发现,与劳动力不同,人力资本可以不具有边际效益递减,所以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人力资源优势始终领先发展中国家。他们通过知识产权控制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国家。因此,知识产权的问题,将是 21 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斗争的焦点。 特别要指出,人力资源不等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只有投入后才能成为人力资本。例如黄万里先生,高水平水利学家,可是解放后基本上不用他,他就没有成为人力资本。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培刚先生,许多人都认为他是发展经济学之父,我也认为是这样的,可是解放后不让他上讲台,让他当管建筑工地的,后来老,创造力不行了,结果他也只是人力资源。人类也就是从这些现象提出要尊重人才,提出不能把人才仅仅作为一个市场物。人才市场的名称是对人力资源的庸俗化和错误导向。 通常,社会用人均收教育水平来度量社会的人力资本。但是近年发现这个度量不正确,因为受教育程度仅仅代表了人力资源水平,而不是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不是人力资本有效投入,国民普遍接受了大学教育,但是不能就业,或者不能充分就业,这就导致人力资本有效投入不足。为了促进充分就业,特别是防止人力资源的黄万里化,管理上就需要充分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的一个经济学方法是计算人力资本投入的方法是用受教育年限的工资水平而不是用受教育年限。这个方法的变革是对尊重人才的市场化。不过市场化的基础是对人权的尊重。黄万里被剥夺发言权后,仍然发着教授工资,可是他却不能作为人力资本投入,只能挣扎着、呼吁着:把我投入吧!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与黄万里相比,某些抱着腐败官员捞得我为什么捞不得思想的学者,捞各种计划的钱,就是不投入,他们只是一抔黄土。 尊重人才和人才的市场化是完整的管理模式。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5504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大学,你到底要向何方?
wangxh 2010-4-2 22:29
大学,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到底是什么、姓什么、向何处去? 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创业》,里面一个姓章的总工程师有一句我最喜欢的台词: 我大学毕业后,骑着骆驼来到这里,我要用我的知识使我的祖国富强起来 !里面一个外国专家冷笑道:哈哈哈...哈哈哈......章易之先生,你以为你的祖国还会富强吗?还会找到新的油田吗?哈哈哈......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大学二字。但那时候,根本没敢想大学与我的关系。 刚刚恢复高考那会儿,小姑姑正好赶上了,看见姑姑看了那么多书最后才考上一个中专。小姑姑可是七里八村的大才女(父亲引导的),而我只知道《算术》与《语文》。那时候,大学对我来说,觉得那- 比-登-天-还-难 ,仍然没有把自己与大学联系起来! 过了几年,哥哥要考大学了。我慢慢明白了--大学与中专的区别,还是没有把自己与大学联系起来。因为教过哥哥的老师经常对我说:你哥哥那可聪明了,虽然比他的同学小两岁,但学习人家可是这个老师对我伸出大拇指!是啊,我自惭形秽啊,从小身体极差,动不动就有病本来5年的小学,我读了6年,估计有近3年在校外度过,初中2年大概在家0.5年多,高中3年在家近1年令许多人意外的是我这小样儿竟然也考上了大学,进入了神圣的知识的殿堂!当我把大学揽入怀中时,大学教授进入了脑海,但是连想也没敢想:我与大学教授....只知道,大学,对莘莘学子来说,就是汲取养料的、浩瀚无垠的知识的海洋,那种圣神是绝妙的无与伦比! 突然有一天 ,对年青人来说,大学不再圣神,更不再神秘!大学收费了,毕业不管分配了,毕业也不一定找到工作了...... 顶尖大学的教授说: 中国现在缺的不是大学生,而是民工 ;人保部长说: 中国60%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如培养壮士农民 ;大学生有可能农民工同工同酬,高等教育彻底失败了......是啊,近千万无法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大军真的甚至连农民工都不如,农民工起码没有付出巨额学费学习手艺! 不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增长速率似乎比GDP快不少,真不知道这个GDP都增哪里去了!难道中国的确到了GDP增长不需要最能创造真正社会财富的年青的知识分子了吗? 随着大学里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的发生,大学的性质不是悄悄地而是急剧发生着变化: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殿堂,变成了 考试训练中心 、 职业培训学校 、 文凭加工厂 等等。随着待业大军的不断壮大,近几年有增添了新的角色 职业介绍所 。 上面一声令下各校校长和领导班子的政绩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简直乱弹琴。鄙人一直是与许多校长唱反调的,但这件事儿,的确挺同情他们的。他们太无辜、太冤枉,他们根本管不了社会【 实际上可以说是政府 】能够生产多少个就业机会,但还必须努力给每个毕业生找一个业就,这根本就是死棋嘛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坑,你让校长们如何把学校生产的萝卜放到坑里去呢? 校长没有办法,只能向下挤压 中层领导、基层领导、甚至无任何行政职务的教师都开始扮演职业介绍人 。有一次鄙人提了弱弱的一句,立即招来巨指责哈佛大学也有就业指导。可吓死我了,哈佛呀,那我哪敢接茬说呀。乖乖哟,哈佛的就业指导难道跟我们的导就业是一样的吗?这说话人也不怕闪着舌头! 大学生,本来应该是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的一精英团体,结果不知道让什么人、什么经济搞成了要全社会为其就业整天忧心忡忡的一群人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们培养他们干什么呢! 事情愈演愈烈,有些人什么都敢玩儿。有人提出一个类似玩笑的方案,还真有人就敢玩儿这个概念 学士后,真是无知者无畏呀,滑天下之大稽 !有本事继续玩呀,继续后下去,那多有创意,反正找不到工作,我们就给他后了或者说句网上比较时髦的被后。硕士后、博士后后、工程硕士后、工程博士后...... 今年,大学生这块儿已经该想的辙儿都差不多了,该折腾研究生这块儿了。有些单位已经定好行业规则:如果那个导师的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这个导师就不能继续招收研究生。我看这远远不够,直接来更狠点儿的只要大学生不能就业,教过他的教师从此不能继续上课!这样多具有魄力和力度,全世界绝无仅有,从此全国基本上同此凉热! 补注 :其实教授、科学家是可以做点什么的,请看 李平 刚刚推荐的视频: CCTV 10 《大家》任继周.草原之恋 ! 受人之托,做点宣传 : 关于招聘材料专业实验人员的通告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陆兴 0411-84109417 lu@djtu.edu.cn )
个人分类: 社会|8677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我的照片和最好的照片My picture and my most favorite pictures
热度 1 richardbg 2010-4-2 01:15
Hi, Everyone! Here are my picture and my most favorite pictures. I believe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to my topic. Dr. Qian Xueshen and his dear wife. ( Copyright of this picture is belong to Dr. Qian Xueshen. and his wife) My picture, see below: My another most favorite picture. Lang Lang is the BEST. -------------------------------------------------- Notice: Please dont give comment on this paper, if you want to say bad word and haven't given enough time to do your research on this history or haven't seriously thought those historical events. Otherwise, I will delete it immediately.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043 次阅读|2 个评论
Chinese scientists need more positive, relaxation and happiness
richardbg 2010-4-1 06:11
Ilinked onepaperasbelow.AfterIsurfedthesciencenet for couple of day,Ifelt toomanyChinesescientists holdverypessimisticopinionsonChinesesciencefuture.MaybeIamwrong,becausemosthardworking researchershavebeencontinuedworking intheirlabwithoutanycomplaint,sothatwecan'thearoftheirvoice, completepositivevoice.Ihopethelatteristrue.Atsametime,Ihopemoreandmore Chinesescientists couldbemorepositiveandjoyfulonbasicresearchprojectsanddon'tletnicesmilesclimbingupourfaces onlyafterChinabecomes verysuper.Ifthatexperiencehappentomostpersons,itistoochildish. Weneed hope, believeandvisionstoday. You do agree, don't? Nexttime,Iwillcontinueexplaining thereasons. RichardQian ==================================== 何时能出现本土钱永健、朱棣文? 饶毅的博文下一个鲁永健、梅棣文?,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分享他朋友的孩子们在美国著名的中学生科学竞赛中脱颖而出,预计或者是祝愿他们能步前辈钱永健、朱棣文的后尘更上一层楼。 饶毅博文的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0796 依笔者之见,他其实是在暗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孕育诺贝尔奖级成果的环境,并希望能身体力行创造出这样一种环境。 虽然美国科学界每天都在谈论竞争力在下降,美国仍然是培养各类精英人才的天堂,涌现出像钱永健那样的与中国没有太大关系的华裔诺贝尔奖得主,出现鲁永健、梅棣文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同时,美国也仍然象吸铁石那样对全世界的人才充满吸引力,出现下一个来自中国的杨振宁、李政道也完全是情理之中。 尽管诺贝尔奖评委预测,中国科学家们正在一步步走近这一奖项并很有可能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获得这一殊荣,这充其量是一种鼓励,中国科学家完全没有资本因此而意淫。 其实,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在个别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并不代表该国家科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印度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同样,即使中国本土科学家现在就获得诺贝尔奖,也不能证明中国已经具备作出一流科学成就、涌现一流科学家的环境。 取得诺贝尔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除了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给科学家一个自由的空间,因为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创新是不能用政治干涉、行政命令和规划来实现的。同时,中国应为人才提供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令人遗憾的是,现行的科技体制,根本无法让杰出人才、尤其是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中国本土科学人才捉襟见肘,离诺贝尔奖渐行渐远。 饶毅等一流科学家在他们科学生涯的巅峰期海归,其实是希望着手创造人才辈出的环境的问题。希望他们的努力不至落空,中国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本土钱永健、朱棣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0954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Dr. Mitchell President of APS, & Bicentenary Mystery of CRPS
richardbg 2010-4-1 04:30
------------------------A bicentenary Mystery waiting for me, RichardBG Dr.Mitchellspicturecanbeenseeninmyphotoalbum. When we want to know WHEN and HOW the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transferred into America from French and Germany during 19 Century, the answer could focus on one person, Weir Mitchell. After you read enough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American science history and biomedicine history, you will prefer to agree to me. ItishewhofirstdescribesCausalgia(CRPS)andleft this bicentenary mystery of Causalgia/CRPS tous,Chinese andAmerican or to me. Ifsomeonethinksitistinyandtrivialmedicalissuebecause he hasntknownit,pleaseletmetellyou. AfterIretrievedallnecessarydocumentsduringneartwohundredsyearsatUSAonCausalgia/CRPSand know moreandmore,Ibelieveitishugemedicalissuetoscience andChina or it is the one that could make and has made another movement of Science center in the world. Dr. S.WeirMitchellwasselectedfirstpresidentofTheAmericanAssociation ofPhysicians and Surgeons andTheAmericanPhysiologySociety, justbecausehisdescriptionof Causalgia (CRPS) duringAmericanCivilWarandanotherhistoricaldiscoveryonsnakevenoms. It is absolutely known, he didn't give us a believable answer for the disease as same as we can't. IhavebeenkepthishistoricalbookonCausalgiathatisoriginaleditionon1872.Ifanyonelikestoviewthe book, Icantrytocopysomeforyou.Andfortunately,Ialwaysdontcaretomuchaboutmoneyandtreasures. Imean IwilldonatethisbooktoTheBeijingMedicalSchool,BeijingUniversity,ofmy homeland, when finishedthe research. Accordingmyresearch,thediscoveryofmechanismsofCausalgiahasbeenleadingtoanothertwomedical discoveriesonanothertwodifferent,relevantandmostcommondiseasesthatIwilltalkatendofmyblogs time. Richard
个人分类: 科学发现|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My First Blog Paper and Chinese Science Future
richardbg 2010-4-1 03:04
AfterIknewCRPS(ChronicRegionalPainSyndrome),IhavecontinuedtheprojectandIbelieveIhavegotten the keymechanismofCRPS.HoweverIhopeIcantakethisdiscoverybacktoChinatowinNobelPrizefor Chinese fromMainlandandasaMainlanderfirsttimeinfivetotenyears.Hence,Isetupmyblogheretotalk thebasic informationofCRPSanditsdiscoveredtoletscientistsinChinatobelieveitassameas theTurtletellsMaster andPandaYouhavetobelieveit.Chinesescientistshavebeenontopofa highestscientificmountain, whichwillleadmoreChinesescientiststobelievetheycandoittomorrow. It could help to get ride of huge worry and anxious from some Chinese friends or scientists today. These are my two finalgoals. (Notices: 1.Thehostsofsciencenetblogcanleavemessageandcommentshere.Ihopeeverycomments have been considered overandover again beforeitgetspublished. 2. My Address: Richard Qian, Dept. Physiology, MCW, 8701 Watertown Pl Road, Milwaukee, WI53226, USA. 3. For the serious and scientific issue, it is limited to the blog hosts to leave comment. If other friends want to talk, You can leave comments on my first showing blog paper, or use my email which is in first showing blog paper. 3. MyEnglishwritingisntperfect.IpreferusingEnglish,the reasonisIhopethediscussionofmytopicwillbe betweenChinesebasicBiomedicalresearchers. 4. If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about formula of papers, please forgive me. It is possible my English edition of Words isn't complete compatible to sciennet formula.)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如水滴
boxcar 2010-3-31 06:48
前几天吴飞鹏老师在他的博客上晒了下他在周末拍摄的叶子上的水滴【1】 ,不但让我等欣赏到了在普通的草叶上面的普通水滴,也让俺们领悟到了不少在这些简单事物背后蕴含的哲理。趁着吴老师的水滴未干,我也来凑个热闹写一篇博文,不过我不是上来讨论摄影技巧或参加科学网已在悄然进行中的摄影作品大PK的,因为我那三脚猫(不是三角架)的摄影功夫不值一晒,业余级的相机更加拿不出手,而是打算继续近半年前我曾开的一组博文题目人才的流体力学,这篇就算是这个系列的第5篇吧。为了吸引读者对相关问题的关注(虽然这样有骗点击量之嫌),我把前4篇列在本文的后面【2~5】。 人才如水滴,我在写这个系列的第4篇的时候就已经隐隐有所感悟【5】 每个人(优秀并得到了众人的承认与赏识者可被称为人才)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虽处于某种大潮之中(例如现如今化海龟为海带的归国求职潮),却都是各有特点的一滴水,不过混迹在大潮之中并不起眼,只有当他立身潮头之时(能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或者忽然飞溅于一片潮水之上(忽然因某种独特的原因成为焦点)时才为人所见。 这次看了吴飞鹏老师的摄影作品,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才水滴的认识,此前我只想到了水滴的突出和消逝,却没有对水滴的价值做深度的思考。 在吴老师的照片中,晶莹剔透的水滴落在片片草叶之上,草叶成了承载水滴的平台,让它能以一个水珠的形式以各种角度和姿态停在上面,或隐或现;同时,水滴也装饰着这个平台并滋养了它。这就如同人才和他所服务的单位机构的关系,一个公正稳定的单位机构可以给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一展抱负的空间和扬名立万的机会;人才像一滴水被托在草叶上一样在其中安稳地工作,像水滴滋养草叶一样为这个单位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然,在这种状况之下,人才未必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样的水滴很多,或许只有没被层层草叶覆盖、落在最上层的水滴才能够被注意(被拍摄),这就如同那些声名显赫的牛人时常受到更多的关注一般。实际上,滋养植物的水滴并不仅仅是浮在最表层的这几个代表,那些被遮盖了的水滴的作用不能忽视,而且由于曝光机会少,蒸发得慢,他们发挥滋养作用的时间甚至更长。如果水滴都不给草叶提供滋养,都仅仅浮在上面展现自己的折射、反射的光芒,那么草叶会慢慢的枯萎,最后也会失去对水滴的支撑。 如果草叶是倾斜的,水滴在上面并不稳定,可能会被倾斜的草叶弄得滚来滚去,这样会有很多水滴得到更多被关注的机会。这就如同一个单位机构,如果它里面没有足够稳定的工作环境,制度规章经常变动、很多事情处置得也够不公正,经常折腾,人才在里面就会感受到不安稳,会有很多激荡和冲突,这样也就无法安心工作。这就像滚动的水珠没法很好地滋养草叶一样,仅仅看到了它的存在,却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尽管这样的草叶动感十足、水滴们也平添了许多次被专注的机会,又能如何?如果草叶上本来就落有尘土,水滴在上面滚动的时候就会变得浑浊,失去了清澈美丽的本来面目。 如果水滴不幸滚到了草叶的边缘,可能会命悬一线,搞不好会向涂序新博士一样悬崖撒手,变成不幸的自由落体,最后消失在下面的泥土之中。当然,这样落入泥土的水滴将会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暗暗地滋养着植物。实际上,一个草叶能够承载的水滴是有限度的,少量水滴在上面的时候,草叶是平正和稳定的,多了稳定性就会下降,就容易出现倾斜,就会有水滴被边缘化。这就如同一个单位机构,里面有少量脱颖而出的人才的时候容易相安无事,人才多了以后,如果承载能力有限,想继续保持稳定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容易由一些人才被边缘化,最后被迫离开。 总之,人才亦如水滴,可以借助承载的平台来表现自己的绚丽,更要滋养承载的平台。平台也要尽量公平稳固,让人才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 ~~~~~~~~~~~~~~~~~~~~~~~~~~~~~~~~~~~~~~~~~~~~~~~ 【1】吴飞鹏:叶子上的水滴--佩雷尔曼拒奖感怀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748 【2】吕喆: 人才的流体力学 (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715 【3】吕喆: 论人才的流体特征人才流体力学(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003 【4】吕喆: 人才流动的力学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1949 【5】吕喆: 人才的流体力学(四)自由落体的悲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576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7434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高端人才为何大逃亡?
xupeiyang 2010-3-28 21:50
这篇文章分析深刻,观点鲜明。 详细内容见 http://blog.qq.com/qzone/622007965/1269568697.htm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之一。据媒体披露,数量逾百万之众。2008年,4万中国大陆居民加入美国国籍,位列全球之冠。其中不乏科技高端人才。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小姐观念:“姐妹们快来,这里钱多人傻!”
大毛忽洞 2010-3-25 20:26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小姐观念:姐妹们快来,这里钱多人傻! 澳大利亚在上海有个什么托公司, 公司有几个海外高层次人才, 他们 卖东西 的同时还要收受贿赂, 奇怪! 海内的医院高层次人才 买东西 的时候要收回扣, 回扣的钱最后要打到药品设备的成本里。 海外高层次人才就是高, 吃了买家吃卖家,吃了娘家吃婆家, 于是他们的内心 向 小姐一样激动, 于是他们 向 小姐一样向同类高呼: 姐妹们快来,这里钱多人傻!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名八十年代工科大学生的人才观
meyzchen 2010-3-24 08:42
按:目前关于人才培养的讨论和争论很多,不仅仅是教育界,全社会都深切关注,我们的温总理也多次发表对教育改革的思想,并作为教育改革的总负责人在组织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我肯定无时不刻地在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动向。如果在国家的正式刊物上发表一系列个人的想法,恐怕时间和机会都不易掌控。因此,选择在自己的博客上及时地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算是尽到作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那就是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践行。 这里转载的是一篇二十五年前(1985年)大学生理想与成才征文获奖论文三国人物与未来理工人才,记得当年作为获奖作者我还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青联举办的暑期夏令营,这也是我大学时期得到的最高奖励。当然,转载此文的目的并不在于炫耀过去的荣誉,而是现在作为教师,该如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成才问题。该文作为获奖论文,表明了其观点或思想得到了当时的官方肯定,那么,现在二十五年过去了,该文的论点是否得到印证了呢?更重要的是,该文对现在的这场人才培养大讨论是否仍然具有那么一点点的参考价值呢? 大学生理想与成才暑假交流论文: 三国人物与未来理工人才 天津大学82机制甲班 陈扬枝 笔者将三国人物与未来理工人才相提并论作题,并非有意复古,引古只为论今罢了。 刘备自与关、张桃园结义后,就立志重复汉室,但奔波半生仍无立足之地。后来经水镜先生荐举,三顾茅庐请出孔明,以借占荆州为跳板,进取西川,方成大业。纵观刘备奋斗一生,不难看出,他之所以能成大业是因为有孔明军师等文臣和四川五虎等武将的共同辅佐。 当今,由农业国建立强大的工业国,这是实现中华中兴的必由之路。近四年来,我国企业数量比过去三十年的总数增加1.6倍,导致国民经济迅猛回升就说明这一点。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主要需要的是理工人才,而农业与前三者又是唇齿相依的,可见未来理工人才是成就四化大业的人才的主体。既然如此,未来理工人才当然不能是单一的,仅有张飞或孔明,那刘备永远成不了大业的。我们需要齐备,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理工人才结构。 当代青年,包括理工学生,他们的性格、志趣及各种能力不同,而对个性的追求又十分强烈。这必然导致理工学生造就成为有棱有角的未来理工人才,而由这些人才自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未来理工人才结构。按笔者的猜想,组成这个人才结构的人才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就是张飞型,即书生型或专业化型。张飞、马超都是匹夫之勇,但刘备需要他们。倘若没有他们,或者他们是曹操或孙权的手下战将,那么刘备将是何番景象呢? 现在社会上很时髦的一种观点,就是一概否认书生型人才。这也许是受一些称颂企业家型人才的文章的影响而过于偏激所致。一称颂企业家型人才,书生型人才似乎就不是人才了。这也许是左的作风犹存的缘故吧。 爱迪生一生专注于发明,发明了一千多种东西。陈景润闭门研讨哥德巴赫猜想,终获成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某一项专业上,必会取得比精力分散要大得多的专业成果。曾几何时,中国有过爱迪生?又有过多少陈景润?自然科学定理曾有几个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太少了!未来理工的振兴怎能没有这种张飞或马超呢? 当今理工学生有许多都是性格内向,志趣专一的,他们酷爱本专业,专心致志于本专业,尽力地涉取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而对其它却索然寡味。他们将来必专于工程技术或理论的研究,将成为新的陈景润或中国的爱迪生。 固然,这种人才在其它方面甚至于自身的生活都无能妥处,这是他们的短缺,但并不是他们的过错,他们是为社会,为人类的专业而失去了他们本能具有的能力,那么我们的社会自然该为他们在这些方面做些拐仗,使他们能在专的道路上走下去。当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他们做这些拐仗的。未来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服务行业的完善化, 将为这些人造出更多更好的拐仗,比如,聘请保姆、家庭教师,社会为他们创造舒适的生活、工作条件,这些就自然弥补了他们的一些能力不足。 第二类是关羽型,即科研骨干领导型人才。 关羽不仅刀马纯熟,武艺超群。曾温酒斩华雄,过五关、 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而且十分精通文韬武略,曾独据荆州,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险些取坊城进洛阳,一时威震华夏。关羽是一名帅才,刘备与孔明十分重用他,他为刘备创建了辉煌的业绩。 未来理工将需要并一定会造就大批的关羽型人才。 当今企业、科研单位正缺少这种人才。由于以前的理工人才大凡属于书生型,不能够内行领导内行,以致由非科研人员领导搞科研,如瞎子牵羊,羊虽识路却被牵着,好草不得食,近道不得行。 当今理工科学生,有许多人既爱本专业,又好于管理,通于管理。这些人不仅学业优异,而且热衷于社交,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往往是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干部。他们了解知识分子的秉性,会驾驭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知识分子。未来他们将是在科研的最前头,不仅自己能研究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善于领导别人一起取得更大的成果。他们将是科研战线的尖兵和领导者,如科研所、技术所等的领导骨干。 第三类是孔明型即企业家型人才。也就是当前社会上比较吃香也比较让人眼红的人才。 前文述过,孔明是刘备的军师,刘备无他不成业。孔明运筹帏幄,决胜千里而自己身坐轮椅,手摇鹅羽。他通天文地理,精策于建国安邦,富民强国。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当时世之奸雄,正因为他即能指挥千军万马,又能治国安邦,才成就大业。刘璋号拥天府之国,民强粮足,手下人才济济,却失交江山于刘备。因何,还不是他昏黯无能,不通文武,不善用人所致?! 显然,未来四化大业就更需要孔明曹操了。 那么,未来企业、科研单位的孔明曹操该为何许人呢?当然他们务必有如下素质:通晓经济,亦即有经济头脑。企业唯重经济效益,不懂经济怎做企业主?企业主应是有政治头脑,能高瞻远瞩,有信息头脑,善交际的。 面对信息世界,鼠目寸光,闭关自锁,企业能有发展前途?企业主也应是有魄力,不怕冒风险的。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只能成为刘璋;企业主要有刘备三顾茅庐的干劲,曹操知能善任的才华,孙权求贤若渴的诚心。不知珍惜、任用人才,哪有事业可谈?要有归顺民心的魅力,不仅能了解、任用知识分子,而且还要能善于了解一般工人和工作人员,善于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无民心是不能成事业的。要能任劳任怨,有博大的胸怀,患得患失怎成大器? 如此企业主,何人能胜任?文科人才难以了解企业,不能熟知生产过程及核算,即不懂经济效益。这就是说非理工人才不能为。 当今不少理工学生(无论是否 学企业管理)都有志于做企业主,他们志趣广博,能言善文,善交际,有相当的组织领导才能,善于了解别人,团结群众,思想敏锐敢于并善于创新。并如獐鱼那样触角四伸,了解其它单位,其它行业以至于整个社会和全世界。这些人将来必成为企业主、科研单位的孔明与曹操。他们有的将成为各部局乃至中央各级的领导。他们的学业成绩未必优秀,但对专业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不至于为门外汉。因为企业家不必都亲自搞科研,而只需领导别人搞科研,搞生产,但不了解专业怎么能领导呢?正如孔明无需耍大刀但精通兵法一样。当然也有一些是精通本专业并亲自参加科研工作的,正如曹操也有身先士卒闯敌阵的时候。 当前各理工大学涌现出大批的大学生经理,成立各种各样的业余团体组织,表明了这种人才已经开始逐渐涌现和成长。更可喜的是,当今有识之士已经重视对这种人才的培养。目前,有些理工科大学已经为培养这种人才创造了条件,比如,允许鼓励大学生课外担任各种经理,组织各种业余活动团体等。我校最近表彰了一批大学生经理大学生科学管理爱好者学有特色大学生,就是最好的明证。总之,照此发展下去,未来必定会出现大批企业家型人才。 总而言之,未来理工科学生按其自身个性的追求和发展,结合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条件,必定基本上造就以上三种人才。我们无须给理工学生具体定某一种人才模型,而应该按照他们各自的个性追求,为他们创造条件发展个性,引导他们更好地自然成才。那么,未来理工将自然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结构,理工必兴,四化早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09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才拔苗的关键在“挑苗”?如何挑苗?如何养苗?
RAOH 2010-3-20 05:42
人才拔苗的关键在“挑苗”,如何挑苗?如何养苗? 近来提倡让年青人有更多出头的机会,又称“人才拔苗”。人才拔苗时的关键大概是该在“挑苗”。挑的苗好,可早出类拔萃;看走了眼,则成了“拔苗助长”。若为拔苗而拔苗,可能得不偿失。 以生物方面来说,一般是要做博士后的。但美国也有极少数的人刚得博士,就直接拿到独立的助理教授位置。这风险较大,反而是少数名校敢做,一般大学不太搞。生物有MIT的Whitehead(人名,也许该称“少白头”)Fellow,还有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ies的CSHFellow。最成功的例子该是刚得诺奖的CSHFellow CarolGreider. 拔苗一般是找热门,前沿学科。挑选途径多为2种:公开发广告,通过“关系”找人。前一种不言自明。后一种倒不是真走后门。系里经过分析判断,觉得哪个方向有大前景。然后直接找那个领域的领袖们,问有无合适的人选。候选人出来后,具体挑选过程一步不少,见前文:美国助理教授有多难拿?是如何挑的?(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9144) 挑来后该如何养苗呢?没太特殊对待,真金/苗不怕火炼。给的工资及起动基金和别的助理教授类似,甚至稍低点,因年资关系。工作上的要求也一样,要有成绩,拿外来基金,考评等等。温室里养出的苗,不是真的好苗。CarolGreider好象唯一的“特殊待遇”,是刚开始她实验室人少(2-3人),她带着她的人马去加入另一大的实验室的组会,以期在科研上得到讨论及帮助。 拔苗的关键在“挑苗”,挑苗的关键在哪里?该在“挑苗人”了。挑苗人没两手,水平不够,眼力不准,难挑好苗。这里就不细谈了,鸿飞多有讲。比如: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782 如何把小小苗埔育好,让人来拔,也是门学问。这里先不细谈了。 另外,NIH最近有2个“扶苗”计划。一个是给年青人里从没拿到过R01资金,给降低“分数线”。比方说,正常分数线是90,“新人”就是85。另一方面是鼓励年青人早独立,给予“高”年资的博士后;他们如拿到此基金的话,后来又拿到独立的助理教授,等于NIH直接先给予他们一笔起动基金,让他们起步更稳。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8047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教学语录(2)
phd9992000 2010-3-18 08:38
(根据日常所感,随时更新) 十年后如果你们还记得我,说我没有糊弄你们,我就知足了。 因为你们大学读的轻松,所以毕业了也不值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曾经曰过)。 I ask you solemnly whether by the given oath you undertake to promise and conform most conscientiously that you will defend in a manly way true science, extend and embellish it, not for gain's sake or for attaining a vain shine of glory, but in order that the light of God's truth shine bright and expand. 在中国,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办不了事的人。
17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此宣传,实为不妥——27岁教授上学时不怎么上课?
zjohnliu 2010-3-17 21:53
有关周涛的报道最近很火,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583.shtm 四川最年轻教授周涛27岁:愿种下教育研究的银杏小苗 ...除此之外,小毛头还在家里下棋、看书。5岁时看完了人生的第一本武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至今仍然难以忘怀。6岁以前他自学完了小学4年的课程。后就读于东桂街小学,在这所计算机特色学校, 他很少听课 ,致力于攻克计算机难题,这为他今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周涛的身体愈来愈健壮起来。 ...... 周涛几乎不怎么上课, 拼命学习超前的知识。那时候,期刊社对本科生的文章不屑一顾,有的论文缴纳了两次审稿费用才被送审,...... 首先为电子科技大学加好,敢给27岁新出炉博士教授职称,虽然民国时期早已有之,但在今天,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也让我等钦佩。 再为年轻的周教授喝彩。小小年纪,如此成就,令我等老年同行汗颜。 然细读报道文章,不吐不快: 文章屡次提到,周教授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不怎么上课。如此宣传,实在令人匪夷: 1. 正如有些网友所说,周同学不怎么上课,取得如此成就,是不是说明中国教育培养方式出了问题? 2.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生上课,天经地义。如果学生可以随意不上课,校规何在?制度何存? 3. 上课是学生的义务,根据教育部规定,学生旷课,轻则警告,重则开除学籍。周同学旷课这么多年没有受到处分,不知是否该追究其中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管教不严的失职? 4. 笔者作为高校班主任,也面临学生逃课的问题,本人曾再三告诫学生,即使教学再无用,但是遵守班规校纪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倘若自此以后,学生动则以周教授幼时经历作为逃课之借口,我等何以为复? 5. 周博士现在角色已变,身为教授,或许会担任班主任,或者至少任课老师,面对学生的逃课,周教授将何以对? 6. 如果谁都可以因为个人兴趣选择逃课,大学何以管理? 7. 即使是中国教育系统的问题,在制度没变以前,提倡破坏制度难道是明智之举? 8. 说白了,我们的宣传,是否鼓励为正当理由逃课? 其实,对周教授的宣传,大可以宣传其突出的学术成就。再三强调其逃课经历,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 我想这也不是周教授的本意。
个人分类: 个人日志(Diary)|443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叫好
zjohnliu 2010-3-17 21:22
敢给刚刚毕业的博士生教授职称,电子科技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值得称赞。 虽然这一做法在民国时期早已有之,但在今天,电子科技大学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 也希望国内学术界让这一现象成为常态。 电子科技大学,加油! 周涛,加油!
个人分类: 随想(Essay)|3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浮躁:不成功,便成贼
wujingzhi 2010-3-15 12:30
图片来源 王鸿飞老师认为年轻人乃至做学问的人, 浮躁也是需要的 。此论一出,立即引起 很多老师 反驳。 其实我评论王老师文章时候,就说大家对浮躁这个词的理解是不同的。本着饶毅老师说的 理性讨论 的原则,我认为,浮躁,不成功,便成贼! 浮躁,按照 字典释义 ,是急躁,不沉稳。 从正面理解, 浮躁的确是培养人才所需要的。 浮躁,首先要浮上来,然后要急躁。在科研中,可以理解为不甘于不愿意做简单的平常的事,而一心想着找出当今最前沿的最重大的科学问题,有强烈紧迫感,时不我待地以寸金寸光阴的心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浮躁,只要成功了,应该就是世界级科学家,极少数人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 然而,没有多少人可以如此浮躁的。这一点从中国的现状就可以看出。不说其它,只说科研学术教育界,浮躁之风盛行,从本科教学评估的个个优秀,到大规模扩招研究生教育,再到学术论文数量直线上升,与此同时的论文造假指数上升,以及各种世界领先的奖励等等,然而科研教育学术实力并未相应程度地提升。由此可见, 急躁不一定出人才,也出贼才。 浮躁,也许本来和人才没什么大关系。已经学有所成的人可能很急躁,也可能是沉稳。不学无术的人也许急躁,也许很踏实。 归根到底,如何做学问,是自己的事。如何培养人才,是有教无类的事。 培养人才的人,或许只开风气不为师也是个选择。 培养人才的问题或许还得等更聪明的人来回答。 最后,不管浮躁还是不浮躁的人,看看题图来源的 Donald E. Knuth 教授的有关事迹,我相信都会有所收获。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最大敌人
hongkuan15 2010-3-15 09:43
看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谈钱学森之问: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最大敌人的文章,有些我的看法。 5年前,钱学森曾提问:中国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很多人都在反思,究其原因,很多很多,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国人非常缺乏归属感,对国家的归属感。 老一辈的科学家具有两方面的特质:首先,是献身科学的精神。其次,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完全联系起来。而现在的人,缺乏这两方面的特质,没有献身精神,没有考虑国家的命运,如何才能不浮躁呢?现在的年轻人没房没车,资历老的科研人员也得为生计奔波,相比于社会上浮躁的氛围,很难把握自己踏实的心态,浮躁情绪蔓延广泛,对科学研究影响最深。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缺乏两方面的特质呢?正好前不久跟我岳父聊起此事,谈起他当年的一些情况还有他的一些分析,我觉得很有道理。 现在年轻人的浮躁情绪是因为年轻人找不到归属感,根本没有强烈的国家、社会归属感,所有做的事情最根本的不是站在国家的角度考虑。 当然,这是有原因的,经过多年的改革,现在的人们很难再有二三十年前的待遇,当时知识分子,毕业之后国家给分配工作,住房,医疗,保险,子女上学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就连知识分子上学的钱也是国家的,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自己完全是国家养国家管的自己属于国家的强烈的归属感。当时有过这样一件事情,单位上有很多人都从国家单位下海了,挣大钱去了,岳父也很想去,犹豫之时,其母亲说了一句话:别干这样的事情,对不起国家啊!人家国家给你吃的,穿的,用的,供你上学,啥都管咱们,不能光为自己着想啊!当然,原话未必如此,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一种心态:我是国家的人!我做的事情是为国家! 我认识的很多研究员,副研究员级别的人士,他们虽说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科研事业忙碌,但是心里免不了思考的问题是房子首付什么时候能够攒够,孩子上学的赞助费什么时候能够凑齐,父母身体病了我怎么能够照顾!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那么没有多大的精力去搞科研的,如果大家都衣食无忧,那精力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所谓的浮躁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挖掘出这个深层的原因! 请延伸阅读: 一位研究生父亲的焦虑 一个没有崇高理想的人能成为国家栋梁、社会支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想到钱学森去世后留下的中国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看到现在青年学子的状态,今后会产生大师吗?恐怕更难。大师必是有着崇高理想的人,大师绝不是仅仅为自己而活。 交流时,当问到孩子为什么对国家对社会那么冷淡,孩子的话到叫我无言以对:你看过《蜗居》吗?那里面的人一辈子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就是挣一套可以安放自己的房子啊,仅仅是一套房子聚敛了一生的奋斗努力,还有什么心思去想什么社会国家,我们可以爱国,可以奉献,可是当花钱读书的大学生成为蚁族,毕业即失业,却是回报社会无路,爱国无门。 也是,学校成为制造大学生的机器,过度的商业化导致缺乏对大学生起码的人性关照,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理想中崇高的东西被压迫以致丧失,精神萎靡蜕化,剩下的只是最大程度满足个人生活的部分。在艰辛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得不丢弃了理想主义,为一套房子一个安身之地卑微地生活。现实不容许理想主义,现实不同情理想主义的眼泪,是无情的现实绞杀了原本的社会国家理想,个人都难以活好,何来爱国奉献?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教育部: 将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xupeiyang 2010-3-12 12:39
2010年03月12日 12:27 中国新闻网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0 条 中新网3月12日电 针对如何回答著名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即目前中国教育的瓶颈问题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12日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这将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 12日上午11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集体采访,孙霄兵接受提问时作以上表示。 孙霄兵指出,培养各级各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这次规划纲要突出解决的一个亮点问题。 孙霄兵介绍,此次规划纲要的多个部分都涉及到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特别是提出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体制改革部分专门写了一章,要推进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也就是意味着,今后我们的改革要把人才的培养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我们这次规划纲要的制定与之前的一些文件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也就是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孙霄兵介绍,在规划纲要的文本中,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几方面内容。 首先,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过去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特别容易用一个标准化的模式来衡量人才,用考试的分数、用学历的证书来衡量人才,今后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等观念。 此外,还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推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还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 最后,除了在教育教学内部,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评价也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要有多种人才评价的方式,克服唯学历、唯分数评价人才的方式。这样我们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使各级各类人才能够涌现,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补充说,我们也鼓励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育成绩是一次性消费品,科学是升值品
longfo 2010-3-9 10:30
我经常把体育成绩比喻成避孕套,这个东西用一次就扔掉了,用处不是很大。体育属于一次性消费品,而且附加值较小。依靠体育声名鹊起的应该是自己本国的传统运动,而不是自己国家的成绩。首先我们看看日本,日本的柔道进入了奥运会以后本国的体育事业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这样自己国家就在这个领域占有了话语权,成绩已经变得不重要。如果说柔道不怎么让人信服的话,就看看跆拳道吧,一个攻击性弱,很难练习,套路乏味,仅仅靠着一些小花样卖弄的花招架势进入奥运会之后现在变得风靡世界了。所以说,体育要的是传统运动在世界上的认可程度,而不是成绩。 中国太看重成绩了,成绩都是过眼云烟,而实实在在可靠地是永远转化效益的成品。避孕套用一次就扔掉了,而且是高消费的,还有时候是做违法的事情,看看那些大牌运动员和领导吧,为了一小块金牌,一些精神都扭曲了。 体育成绩不能累积,只能看一次,觉得美妙就好了。 科学是升值品。如果体育成绩是避孕套的话,那么科研成果就相对高尚多了,他应该是高楼住房,甚至是珍贵的种子。种下去就能成长,就能结果。 从建国到现在涌现了很多科研成就,这是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立国之本,从大枪大炮到国产医学仪器,从新药开发,到通讯设备国产更新,无一例外的在发展。但是速度确实远远落后的,我看了国家一直投入,投入,但是真的能出世界科技吗,远远没有达到体育的层面,如果说是体育人能力强的话,我觉得还可以接受,但是搞体育的真的就是能人嘛。 我看了看,搞体育的都是没拿金牌就在国家呆着,拿了金牌就出国的很多的。可是搞科研的就惨了,颠倒了过来,没有科技成就的出国留学,除了科研成就留在国外,成就大了回国挣钱。 这是什么世道啊,科研和体育整个颠倒了。我再重申一遍,体育成绩是一次性消费品,我们可以拿来用的,但是不是主要的,科研是升值品,是要好好加强的。 搞体育的文化层次低,一般没成绩出不了国,但是你看看科研的人那个不是出国了,所以,科研这一块对待人才的态度要变了,别以为外国回来的都是人才,那是淘汰的垃圾也有可能。国内的未必都是垃圾,尤其是一些本科生,硕士生,都要逼出去,你还有什么升值的东西拿得出手。拿着避孕套自慰去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高层次人才“绿卡”比较
DrWangXY 2010-2-22 08:56
作者:王孝养 绿卡 ( Green Card )是国际上对 永久居留资格 的一种俗称。永久居留资格是一国政府依据本国的法律规定,给予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人在本国永久居留而不受居留期限限制的一种资格。 近几年,中国的移民政策也跟国际接上了轨,也有了高层次人才的绿卡签证,这对中国的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人说 中国 绿卡 不好 拿,门槛太高。 这两天笔者饶有兴致地将中国 的高层次人才 绿卡 和美国的高层次人才 绿卡 的门槛高低作了个比较。 首先看看中国高层次人才和投资移民 绿卡的条件 (见中国公安部网站 http://www.mps.gov.cn/n16/n1555903/n1555963/n1556053/n1640345/1713542.html ): 一、省(部)级国家机关邀(聘)请的高级顾问以及执行中央或者地方与外国签署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协议、人才交流项目的高科技、高层次管理人员; 二、对国家及社会等有重大或者突出贡献的人员以及执行政府间无偿援助协议的人员; 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重点高等院校聘用的学术、科研带头人以及有关单位聘用的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或者享受同等待遇的学术、科研骨干; 四、在企业、事业单位中担任副总经理以上职务或者享受同等待遇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专业技术人员; 五、在西部地区或者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投资 100 万美元以上,在其他地区投资 300 万美元以上的人员以及符合上述条件的外国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派遣来中国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六、国际重要科学奖项的外国籍华人获得者和其他杰出、重要外国籍华人。 上述人员的配偶和不满 18 周岁的子女。 再看看美国具有特别能力者或杰出教授或研究人员 绿卡的条件 (翻译件,原件见附页和美国移民局网站 http://www.uscis.gov/ ) 一.具有特别能力者〈 Persons of Extraordinary Ability 〉 条件:指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和体育领域中具有超出普通人能力的人。国际大奖的获得者或国内符合一定条件者〈条件附后,见 申请文件 〉。例如:运动员、演艺人员、艺术家等。 如果未获得国际公认的大奖,则应具备以下所列中至少三个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 ( 1 )由于其杰出成就获得过低于国际公认大奖的其他全国性或国际性奖励; ( 2 )作为必须具有杰出成就方能加入的专业协会或组织之成员; ( 3 )其专业成就为专门著作、行业出版物或重要媒体所记载或报导; ( 4 )曾经或现在仍然作为其行业评判或评选的评判员或评委委员; ( 5 )在有关领域取得过开创性成就; ( 6 )发表过专业著作或者在行业出版物或主要媒体上撰写过专业文章; ( 7 )其作品参加过艺术展出; ( 8 )身为某一著名机构的负责人或重要人物; ( 9 )身处高薪阶层; ( 10 )表演艺术有极好的商业收入。 二.杰出教授或研究人员〈 Outstanding Professors and Researchers 〉 条件:在某一学术研究领域中取得杰出成就的教授或研究人员。至少三年以上的教学或研究经验。曾接受过有任职期的研究职位。 如果是在美国大学担任教授,该学校须证明这一职位是终身职位或者将成为终身职位。如果雇主是私立机构,则应证明该雇主曾取得过突出的研究成果并雇有另外 3 名以上的全职研究员。除次之外,申请人还需符合以下所列中至少两个条件并提供有关证明。 〈 1 〉 因为学术成就而获得奖励。 〈 2 〉 作为必须具有杰出成就方能参加的有关学术协会的成员。 〈 3 〉 其工作或成就被他人在专业出版物中予以专门记载或介绍。 〈 4 〉 作为行业评委的成员。 〈 5 〉在科学或学术研究上取得过开创性成就。 〈 6 〉其学术著作或登载其学术文章的专业学术期刊为全世界发行。 把最容易做到的中美 的高层次人才绿卡的条件做个比较: 中国 绿卡的第三条 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重点高等院校聘用的学术、科研带头人以及有关单位聘用的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或者享受同等待遇的学术、科研骨干是比较容易达到的,通常,只要博士毕业 2 年,发表几篇 SCI 论文,和 / 或申请到科研基金即可拿到副高的职称。 美国绿卡要求分别达到三个(具有特别能力者绿卡)或两个(杰出教授或研究人员绿卡)即可,而最容易做到的条件是:( 1 )获得过低于国际公认大奖的其他全国性或国际性奖励,比如全美国或国际会议的专门给学生和博士后的 Travel award 命中率较高,尤其是在比较小型的国际会议。( 2 )专业协会或组织之成员,一般只要博士毕业很多专业协会都可加入。( 3 )发表过论文,( 4 )给杂志审过稿,有些不太有名的杂志经常有 call for reviewers, 只要填个表就可能成为审稿人,( 5 ) 其专业成就为专门著作、行业出版物或重要媒体所记载或报导 ,在杂志出现有关你论文的评论或媒体报道你的成果都行。要达到上述容易做到的 5 项中的任何 3 项,通常都要博士毕业几年。 对照中国和美国 高层次或杰出人才绿卡的条件,其实中国的门槛并不比美国高,或者至少是相当。 中国是人口大国,每年毕业大量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美国是移民国家, 杰出人才绿卡只是职业移民中比较优先的一种。中国最缺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和让本土人才成才的环境和制度, 目前中国 高层次人才绿卡的条件总体还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附: 美国具有特别能力者或杰出教授或研究人员 (原件) EB-1 Eligibility and Filing Aliens with extraordinary ability are those with extraordinary ability in the sciences, arts, education, business, or athletics which has been demonstrated by sustained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acclaim and whos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field through extensive documentation. You must be one of that small percentage who have risen to the very top of the field of endeavor, to be granted this classification. For example, if you receive a major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ward, such as a Nobel Prize, you will qualify for an EB-1 classification. Other awards may also qualify if you can document that the award is in the same class as a Nobel Prize. Since few workers receive this type of award, alternative evidence of EB-1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at least three of the types of evidence outlined below, is permitted. The worker may submit other comparable evidence if the following criteria do not apply: 1. Receipt of lesser nationally or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prizes or awards for excellence; 2. Membership in associations in the field which dem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their members; 3. Published material about the alien in professional or major trade publications or other major media; 4. Evidence that the alien has judged the work of others, either individually or on a panel; 5. Evidence of the alien's original scientific, scholarly, artistic, athletic, or business-related contributions of major significance to the field; 6. Evidence of the alien's authorship of scholarly articles in professional or major trade publications or other major media; 7. Evidence that the alien's work has been displayed at artistic exhibitions or showcases; 8. Performance of a leading or critical role in distinguished organizations; 9. Evidence that the alien commands a high salary or other significantly high remuneration in relation to others in the field; 10. Evidence of commercial successes in the performing arts. Outstanding professors and researchers are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y for their outstand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a particular field. In addition, an outstanding professor or researcher must have at least three years experience in teaching or research in that academic area, and enter the U.S. in a tenure or tenure track teaching or comparable research position at a university or other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f the employer is a private company rather that a university 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he department, division, or institute of the private employer must employ at least three persons full time in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have achieved documented accomplishments in an academic field. Evidence that the professor or researcher is recognized as outstanding in the academic field must include documentation of at least two of the following: 1. Receipt of major prizes or awards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2. Membership in associations that require their members to demonstrat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3. Published material in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 written by others about the alien's work in the academic field; 4. Participation, either on a panel or individually, as a judge of the work of others in the same or allied academic field; 5. Original scientific or scholarly research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6. Authorship of scholarly books or articles (in scholarly journals with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in the field. Some executives and managers of foreign companies who are transferred to the U.S. may qualify. A multinational manager or executive is eligible for priority worker status if he or she has been employed outside the U.S. in the three years preceding the petition for at least one year by a firm or corporation and seeks to enter the U.S to continue service to that firm or organization. The employment must have been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in a managerial or executive capacity and with the same employer, an affiliate, or a subsidiary of the employer. The petitioner must be a U.S. employer, doing business for at least one year, that is an affiliate, a subsidiary, or the same employer as the firm, corporation or other legal entity that employed the foreign national abroad. Definitions of terms relevant to this EB-1 category are found in 8 CFR 204.5.
个人分类: 我看世界|646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走高山,不显平川——人才的选聘过程
jxz1963 2010-2-14 19:36
自从 2009 年 10 月开始给单位招聘研发人才以来,可以说我的博客有些慎言了,甚至有时候成月时间都不更新,只所以这样,一是怕误导应聘的人才,二是怕给正在单位实习的研究生们错误的信号,三是近期的工作的确忙的让人没有时间写博、读博了。特别是春节前的一段时间,都是忙一些事务性的、当天必须办完的工作,有时一天下来,只知道吃饭和睡觉了。 我们单位的这次人才公开选聘,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由于长期的工作习惯和对人才的爱惜,从一开始我接受这项任务,我就对自己在心里暗暗定下了目标唯人才论。 一、公开宣讲,广收简历 第一次大面积在省内一流高校选聘研究生人才,目标很明确 211 大学的食品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而且不论男女,要的只是一流的人才。 在陕西师范大学,在西北大学,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科技大学,不论是我去学校的会议室宣讲,还是在一些教授的实验室做一些导师的工作,不论是学生们所关心的单位实际情况,如工资福利待遇、科研学术环境,还是学生们到单位后的学习深造机会、职务晋升机会等,我都耐心地主动讲给学生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同学们了解一个真正的研究院,一个让学生们去了不会失望的研究院。 在收集了四所大学的 88 位学生简历后( 84 位研究生, 4 位本科),我们对这些简历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集中研读,并将所有学生情况列表后,对一些吸引我们眼球的个体进行重点研读,并从中选出 40 位研究生逐一电话通知,让他们重新按照我们的要求对简历进行修改,以期达到更全面、更精确的目的。只所以这样做,是我们想从这些更新后的简历中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人才基本状况。 二、测试外语水平,从资料翻译开始 在 40 位入选者中,我们更是对这些学生的简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由于我们科研课题工作的急需,我们在这些学生中选出了近 20 位的研究生对国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翻译,一来工作的确很需要,而我们研究人员的实验整天都做不完,根本没有时间去翻译资料,我们领导就让在我们招聘的人才中选一些人对科研资料进行翻译。二来我们也想借机让这些人才发挥一下他们的外语技能,给我们的选聘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这项工作虽说是麻烦了一些,但的确是很好的一个过程, 值得声明的是,我们让学生们翻译的资料一是签订了保密和知识产权协议,二是给学生们每页纸 50 元的费用。 用领导的话说,就是绝不让学生们白白为我们工作,其他的不说,光翻译的费用方面,有些学生一篇文章下来就拿了至少 600 元的费用,有些更长的文章一篇都拿 1200 元了,何况一些学生一人就翻译了 2-3 篇。以至于有些学生在翻译工作结束后,还一个劲地问我:还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需要她翻译。 三、集中面试,试比高低 12 月初,从我们选择出的 18 位学生中进行了集中面试,面试工作进行的十分有趣,先是我们把单位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不到三十分钟的幻灯演示介绍,然后请我们院领导进行引导,并请参加应聘的 15 位学生(有 3 人因种种原因没有到场)当场进行每人三分钟的自我陈述介绍,其后进入一个小会议室进行单独谈话(一对四式的问询,主要是对研究生个体的深入了解,由我们的专业技术领导、研究室主任组成),从 15 个面试学生中选择 6 位研究生进行实习( 2 男 4 女),由于一个男生本人的原因,我们的实习人员最后确定为 5 人( 1 男 4 女)。 在对我们所选聘的人才进行集中面试后,几位院领导都说了一句公平的话语:这次人才的选聘工作做得很细、很好,可以说是百里选一了! 四、实习,从一言一行开始 在经过了宣讲、外语测试和面试后,我们立即着手研究生的实习工作,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我们从面试后的第三天就开始让通过面试的人才进入实习阶段,由于条件所限和科研工作的具体原因,一些研究生还没有能立即进入研究的角色,只是在外围进行一些外文资料阅读和翻译工作、文献综述、实验室的基本操作等让人觉得乏味的事务性工作,但无论如何,研究生们在单位的一言一行,其实都已经纳入了实习的范围,如接人待物、工作方法、工作的仔细程度等方面。 我几次听说一些研究生在接到一项工作任务后,从下午五点到第二天上午的时间,光查相关的科研资料记录在册的就有多达 10 页的工作笔记。 对待工作上的认真态度让人一眼就觉出了人和人之间的明显差异,如对工作过程的深思熟虑,工作中的方式方法,谦虚态度等等,都能给人一种过目不忘的感觉。 还有我们给每位实习生每月的实习费用,有些学生签字领钱后的一声谢谢,那怕是一句简单的、憨厚的笑,都让我们觉出了他们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在本次研究生实习中,由于是年底了,全院工作总结表彰时我们还进行了文艺表演,我们的主持人不仅有出自实习的研究生中的一员,他们 5 位还参与了多个节目的不同形式的表演,不仅是让他们感受我们的企业文化,更是给他们搭建一个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 五、不言的结局 从本次招聘的人才来说,可以说是我们费了功夫了,但也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候,那就是谁留下来的结果。虽说在年前有信息问我,但出于让他们都过好年的愿望,我没有告诉他们任何人任何结果。 但我一直在努力,如果把这些优秀的人才都留下,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呀! 但愿成了我同事的人才不要被屈才了,但愿成不了同事的,也能成为朋友,毕竟我们在一起将近两个月时间,这点基础还是稳固的!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501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对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建议
wlingj 2010-2-12 19:13
对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建议
个人分类: 大学发展|2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逆境是磨练 逆境是筛子
lihf 2010-2-9 08:45
逆境可对一个人能力和特点进行考验,经受磨练,经受考验,是去伪存真的必由之路. 做过滤膜的人都知道,太顺利就通过了,意味着膜的作用失效了,得重新来过. 同样,人才也要在压力下经受磨练,这一方面是自我调整\自我发现的过程,一方面也是人才分离的过程. 作为个人,在逆境面前,要保持正常\快乐\积极的心态,如果说出现懈怠,抱怨,嫉妒等消极情绪,应重新评价自我,说明自身很可能存在某种缺陷,使得无法经受考验. 逆境也是力量的助推器,如果不信,可以自己尝试一下,要练弹指神功,须有一指挡一下才会有力量. 当然,是人都会有承受范围,超过了极限就会崩溃,所以还有一招就是放弃. 期待顺境,磨练逆境,随笔一则,聊以自励!
个人分类: 感悟|3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流失与代课教师--湖南卫视2010春晚的反应的两个问题
zorph 2010-2-8 11:13
很多年没有看湖南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了,昨天从头到尾的看了,有两个地方让我想起了很多。 《妈啊,中国》想到的人才流失 两个移居海外的清华大学学子在网络创作了一首歌曲,抒发了自己爱国热情。歌词中说到了自己出国的无奈,因为户口的问题等最后还要求中中国母亲原谅有时乱说话看了感慨颇多,两个清华毕业的学生,那可是中国的人才,可是他们确实实实在在的再为别人做贡献,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那个年代,能够上清华的绝对是人才,可就这样流失现在的形势,比那时候更严峻,老的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除了户口,还有房子等等。 薪火相传,父子教师执教山村小学53年-想到国家对代课教师的不公 相信看了的人都会流出泪水。湖南省桑植县汨湖乡姚峰界村王元举王化安在自己村小坚持教学53年,可是到现在为止,王化安老师竟然失业下岗!在我的一生求学生涯中,也有这样一位代课教师,那是小学5年级时的班主任袁吉海老师,据说他也早就离开了教室,我们的国家对这些人欠的太多 [湖南在线] 桑植县王元举王化安父子大山上教书育人事迹  http://sz.hnol.net/article/201001/201001040918258253.html 附: 写完又仔细查了查《 妈啊,中国 》歌词,转载如下: 生在新中国,我长在红旗下 我带过红领巾,我爱国如爱家 十年寒窗苦,我好不容易进清华 我成绩不算差,可我户口落不下 阴差又阳错,我出国象出家 为了养家糊口,我得赶紧办绿卡 出国护照难拿,回国却偏要VISA 入了外国籍,但我做梦都说中国话 我的大中国,我的大华夏 尽管我在外飘泊,总是把你牵挂 我的大中国,我的大华夏 风里雨里同度过,我只认你这个妈 我曾经爱闯荡,现在却很想家 爸爸已经去世,家里就剩妈妈 我很想做海归,怕你嫌我年纪大 可是你看那谁,他八十二能娶二十八 在国外住得越久,我心里就越放不下 好不容易请了假,我兴冲冲地飞回家 北京欢迎你 看着立交桥发傻,我迷失在高楼大厦 江河流着黑水,天空下着黄沙 妈呀,这也算是晴天啊 老同学一见面,感觉亲如一家 哥们,喝酒! 可陌生人对我,有时冷眼有时骂 嘿!你长不长眼啊 车比纽约还多,路比伦敦要大 那当然 到处奔驰宝马,坐进去那真叫害怕 找死啊你! 不管怎么样,是你把我养大 即使跑遍了全世界,也忘不了这个家 只希望你更好,原谅我有时乱说话 儿女发点牢骚,当妈的根本不用怕 我的大中国,我的大华夏 尽管我在外飘泊,总是把你牵挂 我的大中国,我的大华夏 风里雨里同度过,我只认你这个妈 风里雨里同度过,我只认你这个妈 风里雨里同度过,我只认你这个妈
3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报文章:为何中国学校很难培养出天才
maokebiao 2010-2-8 08:09
作者:Didi Kirsten Tatlow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发布时间:2010-2-7 18:31:32 美报文章:为何中国学校很难培养出天才 顺从听话、刻苦学习 中国的学者圈内流传着一个钱学森问题。4年前,火箭科学家、中国航天和导弹工程的天才设计师钱学森先生,曾向前来探望的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培养的人才多如牛毛,而天才却凤毛麟角? 没人知道温家宝总理是怎样回答的,但我的朋友白桦(音译)认为她知道答案。我们的教育体系就像古代的斯巴达。不是身体上,而是精神上的。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就坐的白桦边喝咖啡边说,我们的孩子学速算、弹钢琴,什么都学。他们会很多事情,但长大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没人问过他们想要什么。 在古代的斯巴达,男孩们从7岁起就接受训练,最终被塑造为一支纪律严明、忠于国家的精英勇士队伍。而在中国的学校里,孩子们必须顺从听话、刻苦学习及往往不加批判地思考。 中国孩子从6岁时起,就埋头于书堆,一直到中学毕业。一年级学生一天学12个小时(周末会少一点,但无休息日)是家常便饭。我6岁大的孩子在中国过头一个春节假期时,老师布置下42页的数学和42页的语文作业,要求在4周之内完成。目标是什么?进入北大或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 一旦上了大学,中国学生就会变得懒散。他们觉得自己吃了12年的苦头,现在该放松了。可能他们确实需要休息,但学业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因此荡然无存。 尽管如此,改革教育体系的压力却不大。毕竟,这个体系不是培养出了貌似不俗的一代人吗?中国售货员可以瞬间记住11位的手机号码,可以一字不漏地背下商品单;也许他们钢琴也弹得很不错。然而,中国年轻人缺少自己的创新思考。一位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的中国朋友说:我告诫自己,不要只做笔记,要想想教授说什么。她发现这段经历虽然艰难,但自己获益良多。 这种注重顺从的教育体制也催生出一种从众本能。以前,国家的精英想要当科学家、建设祖国。今天,他们想当银行家,或者从事稳定的工作。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听说银行家赚钱最多,其他人都在做,他们自己也想去做。白桦说。 按照这种思路,创新是麻烦事,中国不需要微软的比尔盖茨。中国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和工厂,不是捣乱惹麻烦的人。钱学森的天才是在美国的20年被充分发掘的他在美国读博士,做了大量实验,但他的这段经历往往不被人提起。(作者 Didi Kirsten Tatlow 译者 黄义务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更多阅读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原文(英文) 美报评论:中国大学筹款机制待完善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新时期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
wlingj 2010-1-31 16:07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新时期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 【作者: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调配处处长尹 璐】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作过多方面的表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四种类型的共产主义,提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后来他又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是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 ;未来社会将提倡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地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能力的机会;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 ;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我们可以从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客体、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发展的主体讲,人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基本意思。1.每个人的潜力、才能和关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同社会发展相对的。2.一切人的潜力、才能和关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它与单个人或某些人的发展相对。实际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通过每个个人的发展表现出来,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 其次,从发展的客体讲,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若干主要方面。 1.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即人的类特性,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在个人那里的充分发展,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就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讲,指活动的自主性、计划性、目的性和能动的创造性等各种能力的发展。这方面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个人主体性及其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发展;二是就活动的形式来讲,指个人活动达到充分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可变动性。活动对象按照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关系,人也在实践活动上按照人的方式同对象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关系,这样的实践活动也就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发挥和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同时,相对于旧式社会分工使人的能力片面发展、人及其活动碎片化、贫乏化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能依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社会需要交替地从事不同社会职能的活动、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和自由变换其活动。 2.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特性要从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得到解释,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它是指人通过与世界多种多样的关系,全面地表现和确证自己的完满性,使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二是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性。它是指个人积极参与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交往,同无数其他的个人、从而也就是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换,使个人摆脱个人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马克思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 3.个性的自由、充分、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主要表现为兴趣、爱好、性格、心理、需要、气质、行为特点等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个人自身中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 。二是个人的肉体和心理的完善。身体器官的各种功能均衡发展,健全的而非病态的心理意识。三是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发展。主要包括:个人按其特点发展积极的需要;发展相对全面而高层次的需要;由占有和利己性质的消极需要向充实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需要发展。四是精神道德和自我意识的全面性。包括:思维的全面性、观念的全面性、道德的全面性和自我意识的全面性。五是个性的自由发挥。 最后,从发展的途径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实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工业化以前的社会里,生产劳动主要依靠体力和经验,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工业时代和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智力和知识。因此,就我国来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充分重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和途径。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理想涵义,而且具有人类实践和发展过程的现实涵义;不仅是未来社会所要达到的一种状况,更是一种现实存在着的运动,对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对我国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涵义和时代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和目标,又是一种现实存在着的运动和过程。作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未来社会所要达到的一种状况,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终极关怀。在这一目标最终实现之前,各个历史阶段的人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比个人已经获得的发展状况(比如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等)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今天,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日益显现如下特征: 第一,人的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应该具有的能动性。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利用和改造方面来说,这种能动性表现为人的主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方面来说,这种能动性表现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自觉性等;人的主体性是这两方面能动性的统一。 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实践不发达,人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加上剥削阶级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的主体性受到抑制。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逐步摆脱以往的依附性和服从性,其主体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受到尊重。在人的发展和客体发展的相互关系中,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主导的方面。经济发展依靠知识和科技的发展,而知识和科技的发展依靠人才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人的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显著特征。 第二,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从人的需要的角度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 在人类社会的低级阶段,物质需要的匮乏是困扰人的发展的首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逐渐得到比较普遍和比较充分的满足,精神需要便相对地突出出来,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如果仅仅热衷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则会导致精神空虚、思想颓废的不良后果,这种片面的发展不仅有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 第三,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相伴随的。在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日益明显,这是由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因此,人们在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规范。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物质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从被动地依附于自然、从属于自然转变为以征服者的姿态主动利用、改造和开发自然。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虽然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走向失衡,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危机。在此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相生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 第四,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精神动力和创造能力等。人力资源开发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人才政策和措施,解放人的思想,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在传统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各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通过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对自身内在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笔者认为,以发展的眼光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对当代人们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而且对新时期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 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新时期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 人才的凝聚和开发是通过一定的人才政策实行的。而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则是人才政策的核心和灵魂,对于我国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统领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只有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政策价值定位的理论依据。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和目的,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来说,人本身才是评价社会活动、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我们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准,作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中心,把人的自我发展放到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上。从本质上来说,人才政策处理的正是人才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即通过人才的培养、凝聚、开发,充分发挥人才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服务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人才政策应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价值定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1.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据,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人作为一种特定的存在物,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与其生存和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有趋利避害的内在要求,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人们的生产活动和一切社会活动最终都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需要的满足即获得一定的利益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目的。正是由于人的客观需要,才产生了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活动;而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不断产生的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人们便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通过这些新的条件的创造,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正是由于人的需要的不断再生性和无限递增性,才导致了社会发展的永恒性。所以,一个社会如果只关心经济发展的各种量化指标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需要这个根本动力,社会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应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尺度。 2.人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举措。 社会发展是人活动的结果,人是社会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一切形式的社会财富都不过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物化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因此,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发展状况已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状况的最大因素。著名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邓小平更是一针见血地深刻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所以他大声呼吁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互为目的与手段,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一物质前提。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人们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接受更多的教育,在科技、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未来社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现实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程度,生产力愈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越紧迫。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社会的发展必须归结到人的发展上来,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经济增长的一些物化的、量化的指标,甚至以破坏自然环境、过度掠夺自然资源、劳动者个体的单一畸形发展为代价来获得这些指标,而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人的全面发展,那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不能达到社会主义改革的真正目的,更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社会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虽然社会发展需要生产力的发展,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但是发展生产力只是手段,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发展才是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共产主义也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的 ,人类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也在《新发展观》中阐明了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他明确指出:发展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他以对人与市场的关系的精辟分析说明这一观点:市场是为人而设的,而不是相反;工业属于世界,而不是世界属于工业;如果资源的分配和劳动的产品要有一个合法的基础的话,即使是在经济学方面,它也应依据人为中心的战略 。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应是当代中国人才政策的本质要求。人才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直接目标是社会发展,其根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定位的人才政策,才能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二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政策价值定位的现实依据。在经历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之后,我国社会的就业岗位、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人才的社会流动性空前增强,人的自主性要求大大增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人才政策对人才的压制甚至禁锢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管理和控制人才为特征的旧的价值理念明显落后于时代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与时俱进,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 1.传统人才政策的不良后果。 传统的人才政策以对人才进行管理和控制为价值定位,很大程度上把人才视为管理和控制的客体,压制人才的主动性和独立意识,大大削弱人才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导致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压制人才的主体性和独立意识,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的埋没。从根本上说,人才如果失去了主体性和独立意识,从而失去能动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也就不成其为人才了。二是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约45.8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留学人员6万多人,单位公派留学人员10.7万人,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专业几乎涵盖了全部学科门类。而目前,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只有13.5万多人,不到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1/3,远低于一般国家留学人才回流1/2的比例。除在读人员外,大量留学人才在为其他国家服务 。原因何在?除了国内工作条件比较差、生活保障措施不到位之外,恐怕相关的人才政策不配套、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关键的原因。 所以,要避免人才埋没和人才流失,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就要制定相对宽松的人才政策,为其提供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环境、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人才政策理念。 2.国外人才政策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世界各国都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突出位置,制定了各自的人才开发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在加强本国人才培养的同时,千方百计吸引别国的优秀人才。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加紧在世界范围内争夺人才,使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比如,美国通过增加H-IB签证(许可外国专门人才在美工作的签证)等方式吸引别国优秀人才;德国出台绿卡计划,紧急招聘国外计算机人才;英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许多国家都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外国人才 。这些国家的手段和措施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高度重视人才,大力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引进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环境和最大的发展机会。最后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它实际上反映了以人为本、鼓励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人才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 3.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另一方面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是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辩证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比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既有利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同时也有利于极大地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逐利性等特点,容易导致诚信的缺失、投机的盛行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等负面现象,因而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对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其次,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片面的经济发展或GDP指标的提高,而是经济、科技、社会与环境、资源、生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经历工业化进程以来的一系列生态、资源和环境危机之后的理性选择。实际上,正是人的片面发展、缺乏必要的理性和道德才导致了上述危机。因而,要纠正过去的错误做法,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社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就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前景。 最后,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是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世界范围内竞争的需要。一方面,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然对科技革命的主体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科技革命的广度和深度。在20世纪初,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依靠增加劳动人数、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而到20世纪末,则主要依靠采用新的科技成果。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当代的社会生产自动化和企业管理科学化程度日益提高,从而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专门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不掌握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不发展全面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就不能适应科技进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裕,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科学技术革命减少了人的依赖性,增强了人的独立性,从而推动了人的个性的解放和发展,使人的能力得到更广泛、更充分的发挥;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频繁,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的交往关系的扩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 总之,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小康化的文明发展成果又使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131 ,120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 .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 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F佩鲁.新发展观 .张 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92. 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203 ,50 . 丛大川.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轴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政干部学刊,1999,(12). (责任编辑 康 健)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文章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本网发布时间:08-08-06 21:34:06 21
个人分类: 人才政策|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新时期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
wlingj 2010-1-31 16:07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新时期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 【作者: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调配处处长尹 璐】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作过多方面的表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四种类型的共产主义,提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后来他又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是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 ;未来社会将提倡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地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能力的机会;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 ;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我们可以从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客体、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发展的主体讲,人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基本意思。1.每个人的潜力、才能和关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同社会发展相对的。2.一切人的潜力、才能和关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它与单个人或某些人的发展相对。实际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通过每个个人的发展表现出来,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 其次,从发展的客体讲,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若干主要方面。 1.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即人的类特性,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在个人那里的充分发展,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就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讲,指活动的自主性、计划性、目的性和能动的创造性等各种能力的发展。这方面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个人主体性及其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发展;二是就活动的形式来讲,指个人活动达到充分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可变动性。活动对象按照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关系,人也在实践活动上按照人的方式同对象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关系,这样的实践活动也就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发挥和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同时,相对于旧式社会分工使人的能力片面发展、人及其活动碎片化、贫乏化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能依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社会需要交替地从事不同社会职能的活动、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和自由变换其活动。 2.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特性要从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得到解释,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它是指人通过与世界多种多样的关系,全面地表现和确证自己的完满性,使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二是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性。它是指个人积极参与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交往,同无数其他的个人、从而也就是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换,使个人摆脱个人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马克思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 3.个性的自由、充分、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主要表现为兴趣、爱好、性格、心理、需要、气质、行为特点等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个人自身中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 。二是个人的肉体和心理的完善。身体器官的各种功能均衡发展,健全的而非病态的心理意识。三是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发展。主要包括:个人按其特点发展积极的需要;发展相对全面而高层次的需要;由占有和利己性质的消极需要向充实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需要发展。四是精神道德和自我意识的全面性。包括:思维的全面性、观念的全面性、道德的全面性和自我意识的全面性。五是个性的自由发挥。 最后,从发展的途径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实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工业化以前的社会里,生产劳动主要依靠体力和经验,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工业时代和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智力和知识。因此,就我国来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充分重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和途径。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理想涵义,而且具有人类实践和发展过程的现实涵义;不仅是未来社会所要达到的一种状况,更是一种现实存在着的运动,对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对我国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涵义和时代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和目标,又是一种现实存在着的运动和过程。作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未来社会所要达到的一种状况,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终极关怀。在这一目标最终实现之前,各个历史阶段的人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比个人已经获得的发展状况(比如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等)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今天,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日益显现如下特征: 第一,人的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应该具有的能动性。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利用和改造方面来说,这种能动性表现为人的主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方面来说,这种能动性表现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自觉性等;人的主体性是这两方面能动性的统一。 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实践不发达,人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加上剥削阶级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的主体性受到抑制。如今,随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逐步摆脱以往的依附性和服从性,其主体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受到尊重。在人的发展和客体发展的相互关系中,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主导的方面。经济发展依靠知识和科技的发展,而知识和科技的发展依靠人才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人的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显著特征。 第二,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从人的需要的角度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 在人类社会的低级阶段,物质需要的匮乏是困扰人的发展的首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逐渐得到比较普遍和比较充分的满足,精神需要便相对地突出出来,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如果仅仅热衷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则会导致精神空虚、思想颓废的不良后果,这种片面的发展不仅有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 第三,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相伴随的。在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日益明显,这是由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因此,人们在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规范。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物质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从被动地依附于自然、从属于自然转变为以征服者的姿态主动利用、改造和开发自然。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虽然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走向失衡,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危机。在此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相生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 第四,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精神动力和创造能力等。人力资源开发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人才政策和措施,解放人的思想,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在传统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各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通过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对自身内在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笔者认为,以发展的眼光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对当代人们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而且对新时期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 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新时期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 人才的凝聚和开发是通过一定的人才政策实行的。而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则是人才政策的核心和灵魂,对于我国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统领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只有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政策价值定位的理论依据。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和目的,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来说,人本身才是评价社会活动、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我们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准,作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中心,把人的自我发展放到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上。从本质上来说,人才政策处理的正是人才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即通过人才的培养、凝聚、开发,充分发挥人才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服务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人才政策应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价值定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1.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据,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人作为一种特定的存在物,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与其生存和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有趋利避害的内在要求,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人们的生产活动和一切社会活动最终都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需要的满足即获得一定的利益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目的。正是由于人的客观需要,才产生了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活动;而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不断产生的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人们便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通过这些新的条件的创造,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正是由于人的需要的不断再生性和无限递增性,才导致了社会发展的永恒性。所以,一个社会如果只关心经济发展的各种量化指标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需要这个根本动力,社会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应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尺度。 2.人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举措。 社会发展是人活动的结果,人是社会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一切形式的社会财富都不过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物化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因此,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发展状况已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状况的最大因素。著名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邓小平更是一针见血地深刻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所以他大声呼吁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互为目的与手段,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一物质前提。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人们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接受更多的教育,在科技、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未来社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现实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程度,生产力愈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越紧迫。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社会的发展必须归结到人的发展上来,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经济增长的一些物化的、量化的指标,甚至以破坏自然环境、过度掠夺自然资源、劳动者个体的单一畸形发展为代价来获得这些指标,而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人的全面发展,那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不能达到社会主义改革的真正目的,更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社会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虽然社会发展需要生产力的发展,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但是发展生产力只是手段,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发展才是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共产主义也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的 ,人类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也在《新发展观》中阐明了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他明确指出:发展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他以对人与市场的关系的精辟分析说明这一观点:市场是为人而设的,而不是相反;工业属于世界,而不是世界属于工业;如果资源的分配和劳动的产品要有一个合法的基础的话,即使是在经济学方面,它也应依据人为中心的战略 。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应是当代中国人才政策的本质要求。人才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直接目标是社会发展,其根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定位的人才政策,才能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二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政策价值定位的现实依据。在经历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之后,我国社会的就业岗位、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人才的社会流动性空前增强,人的自主性要求大大增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人才政策对人才的压制甚至禁锢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管理和控制人才为特征的旧的价值理念明显落后于时代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与时俱进,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 1.传统人才政策的不良后果。 传统的人才政策以对人才进行管理和控制为价值定位,很大程度上把人才视为管理和控制的客体,压制人才的主动性和独立意识,大大削弱人才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导致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压制人才的主体性和独立意识,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的埋没。从根本上说,人才如果失去了主体性和独立意识,从而失去能动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也就不成其为人才了。二是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约45.8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留学人员6万多人,单位公派留学人员10.7万人,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专业几乎涵盖了全部学科门类。而目前,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只有13.5万多人,不到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1/3,远低于一般国家留学人才回流1/2的比例。除在读人员外,大量留学人才在为其他国家服务 。原因何在?除了国内工作条件比较差、生活保障措施不到位之外,恐怕相关的人才政策不配套、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关键的原因。 所以,要避免人才埋没和人才流失,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就要制定相对宽松的人才政策,为其提供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环境、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人才政策理念。 2.国外人才政策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世界各国都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突出位置,制定了各自的人才开发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在加强本国人才培养的同时,千方百计吸引别国的优秀人才。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加紧在世界范围内争夺人才,使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比如,美国通过增加H-IB签证(许可外国专门人才在美工作的签证)等方式吸引别国优秀人才;德国出台绿卡计划,紧急招聘国外计算机人才;英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许多国家都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外国人才 。这些国家的手段和措施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高度重视人才,大力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引进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环境和最大的发展机会。最后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它实际上反映了以人为本、鼓励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人才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 3.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另一方面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是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辩证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比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既有利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同时也有利于极大地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逐利性等特点,容易导致诚信的缺失、投机的盛行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等负面现象,因而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对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其次,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片面的经济发展或GDP指标的提高,而是经济、科技、社会与环境、资源、生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经历工业化进程以来的一系列生态、资源和环境危机之后的理性选择。实际上,正是人的片面发展、缺乏必要的理性和道德才导致了上述危机。因而,要纠正过去的错误做法,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社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就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前景。 最后,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是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世界范围内竞争的需要。一方面,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然对科技革命的主体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科技革命的广度和深度。在20世纪初,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依靠增加劳动人数、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而到20世纪末,则主要依靠采用新的科技成果。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当代的社会生产自动化和企业管理科学化程度日益提高,从而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专门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不掌握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不发展全面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就不能适应科技进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裕,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科学技术革命减少了人的依赖性,增强了人的独立性,从而推动了人的个性的解放和发展,使人的能力得到更广泛、更充分的发挥;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频繁,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的交往关系的扩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 总之,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人才政策的价值定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小康化的文明发展成果又使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131 ,120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 .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 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F佩鲁.新发展观 .张 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92. 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203 ,50 . 丛大川.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轴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政干部学刊,1999,(12). (责任编辑 康 健)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文章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本网发布时间:08-08-06 21:34:06 21
个人分类: 人才政策|2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上海市新人才政策体系构建初探
wlingj 2010-1-28 09:45
作者: 胡鹏    上海市 人才政策 政策设计   优良的人才政策是上海市人才良性 发展 的必要保障、通过对上海市人才政策定量评价和调查问卷方式评价,以及对上海市的人才政策状况的总体把握,构思上海市新人才政策体系。期望对上海市以后人才政策的制定者与管理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最终推动上海市人才质的优化和量的提高。      为保证政策的系统性与 科学 性,兼顾人才政策工作的实际应用性,在新政策设计中,笔者认为,上海市新人才政策进行规划与设计应从人才政策体系总体框架规划、人才政策内容以及人才政策管理等三个设计要素入手。      一、人才政策体系总体框架规划      人才政策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地政策系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根据当前工作的需要安排实施相关政策,也要对人才政策进行总体框架规划设计,以保证人才政策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动态性。因此,政策总体框架规划是人才政策设计的必要要素之一。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在分析目前上海市人才政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公共政策系统性的特点,将对上海市人才政策进行总体框架的规划。   对于人才政策系统而言,既要保证政策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要求,又要坚持政策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题组建议,对于整个人才政策体系框架而言,需要将人才政策体系进行职能划分。从人才政策系统功能上讲,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职能模块:政策预测与评估管理模块、政策实施与执行管理模块以及政策内容设计模块。如图1所示。      其中,人才政策预测与评估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人才政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完成政策需求论证;对已经实施的政策进行过程评估与后效评估;提供新政策补充序列等。   人才政策实施与执行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负责人才政策的推广与宣传;有效传达人才政策的思路与重点;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收集政策实施后的信息反馈,发现政策需要改进的地方;实施政策过程控制等。   人才政策内容设计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新政策设计论证;完成新政策内容设计;结合实施政策效果对政策改进与完善等。   通过人才政策体系总体规划,可以将人事人才工作进一步细化,同时明确各模块执行人员的职能,进而加强和规范人才政策管理。      二、人才政策内容模块      为保证政策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可以从上海市人才政策的六个模块:①人才引进政策;②人才使用政策;③人才培养政策;④人才评价政策;⑤人才激励政策;⑥人才保障政策,作为基本模块进行统筹与平衡,防止政策偏颇与缺失。同时,针对六个模块结合政策评价的结果和政策改进思路,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各政策模块的缺口对其政策模块内容进行补充与修订。其中,人才引进政策与人才培养政策是对上海市人才战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政策模块,它们对人才增长效应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人才引进政策与人才保障政策是有效吸引外来人才,发挥人才积聚效应的重点政策模块;而人才使用政策、人才评价政策与人才激励政策是提高现有人才效能的重要政策模块,也是目前需要重点加强的政策模块。    三、人才政策管理      任何政策的实施与执行都需要有效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其执行效果。因此,在对政策管理中,必须对政策制定、实施、执行、控制以及评估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够真正地发挥人才政策的作用,以达到充分挖掘人才效能、实现人才对 经济 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人才政策实施效果定量评价和对个体受众调查情况来看,目前上海市对于人才政策管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对人才政策内容进行改进与完善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人才政策的管理,提高人才政策实施与执行的成效,以达到人才政策宏观调控的目的。针对目前人才政策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应该在保证人才政策内容平衡与完整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政策出台流程,进而提高政策实施执行成效。 政策的出台应该遵循一定的流程,以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以及实施效果。一般而言,人才政策的出台一般应遵循以下流程:   通过规范政策前期准备(政策预测、政策调研、政策可行性论证、政策内容设计)、政策实施过程管理(政策宣传、政策实施、政策执行)以及政策后期管理(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信息反馈、政策调整)等政策系统中的三大流程环节的有效实施,同时将政策过程控制控制纳入政策实施过程,可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增强政策实效,进而达到人才政策实施的目的。   另外,从前面的政策评价结果得知,目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在于政策的宣传、动态性和连贯性。因此,在政策实施中应该提高这方面的管理水平。   对于政策宣传,其主要问题是宣传途径单一,政策覆盖程度不够,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考虑人才个体了解人才政策途径的渠道偏好。因此,在利用原有宣传途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形式,按照人才政策不同的内容模块,定期对各种人才政策进行公布与宣传。对于一些热点与重点政策,要在宣传的同时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指导,解决人才在政策办理中的内容含糊、手续繁琐、周期长、享受成本高等感受。   对于政策实施的动态性与连贯性,则可以通过管理出台流程的规范来予以保障。政策预测与调研能够避免人才政策制定的盲目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与实用性;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和信息反馈可以进一步考察政策的执行效果,及时修正或废除不当或过时的人才政策,以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就整个流程而言,对人才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推进的过程。
个人分类: 人才政策|2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洋博士,别比了!
pony911 2010-1-24 10:55
很久没上博客了,今天一看,土洋博士的问题,成了个大问题。现在学校也出台了,所谓1:1:1,不过不是金龙鱼那个,是教师留校的选择比例。看似非常科学严谨。但是,自然出现大家现在热议的土博士与狗的问题,以及如何评价土洋之实的问题。正像王鸿飞老师指出的那样:越是看起来规范,就越可能规范不了。可是在中国有一个更难的问题就是:不规范就更不规范。 所以,现在要想争个明白,恐是难上加难,想要行政化的高校体系中的大大小小行政领导改变思路,则是难上加难。领导们的反问必定是:你说怎么管理?真是,中国的事情很多都复杂在你说怎么办这个问题上了。 大环境中非左即右,难于平衡的局面,已反反复复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上,单单争论,怕是没有任何用处。我想,不论土洋,低着头,做好自己的事情,让事实说话,或许更好些。当然,这个过程中,势必要牺牲一批人,可是我们的历史似乎一直要通过不断地牺牲来唤醒世人。这可能也是中华民族颇多悲壮色彩的因由。牺牲了的,和让别人牺牲了的,可能都会被历史遗忘,但历史确实是前进了。 不过时下,让人真正担心的倒是:在这纷纷扰扰中,是否有一批栋梁之才被伤了心、被压抑,或被逼无奈,远走异国他乡。纵然,我们可以相信这些土生土长的青年才俊对祖国满怀深情,对父老乡亲恋恋不舍,但是否也带着几分愤懑呢?此种情形下,还能设想离家出走的每个人都义无反顾,热情高涨地在若干年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么?我想很可能,他们或无奈或愉悦地进入到自己那时的现实角色中,而渐行渐远。那么,我们现在这种用人模式,或者说新思路,则成为人才战略规划中的一种无知而无情的短视。当然,就像现在的海外才俊一样,有人出钱,经常回来省省亲倒是绝对可以保证的。 争论之下,除了痛快一下、发泄一下之外,实质收获几何呢?说不说,其实都是人人明白。 无论土、洋博士,无论力挺土或洋,大家不如都想想不如人处,看看应该怎么做,似乎更务实,更妥帖些。 各位老师,情急之中,不都是为了大学的本质和中国的发展么?既然目标一致,一起想想合力之举,是否更有意义呢? 土、洋博士如何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把弄土、洋博士于鼓掌之间的土、洋博士领导们(有些可能还不是博士),想想如何融合中西,和谐(这真是个好境界,可是在众人口中进进出出,很少看到真正的落实)发展,是不是更有价值呢? 自己也是刚刚在一次活动中,认识到了自己与洋背景的大大小小人才们的差距。这种差距有些是可以心平气和接受并认真反思的,有些确实是一味崇洋而让人难以接受的(只挂名,不到职,也可以被计入本校教师,分享有限的国内资源。脚踩两只船一直是国人所不齿的行为。但似乎到了引进、兼职....,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贡献了,一种分享的无私了)。好在学校领导(恍如包青天一般,依靠个人能力来解决问题)该出手时,就出手,解决了问题。 但是,寄希望于任何人,都不如寄希望于自己,自己不努力,纵有千般理由亦是苍白! 老问题: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落脚点偏了! 奥运会结束了,洋人朋友们走了,突然发现北京大街小巷在奥运前夕突然增加的垃圾箱也随之消失了。更为夸张的是,增加时密密麻麻,撤销时毫毛不见!!我们一直要这样崇洋么?崇点本质的好吗? 参考文献: 王宝山:国内博士到底哪点不合格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583 刘进平:国内到底有多少博士不合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395 吕喆:本文引用地址:也谈国产博士是否合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662 叶剑:别把土鳖不当脊椎动物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594 丛远新:被歧视的并非土博士,而是(补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730 陈继春:空中飞舞的不是博士,是无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393 王鸿飞:文凭买卖和论文作假泛滥的根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689 金拓:就事论事评说中外博士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685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我是大学校长
longfo 2010-1-21 11:41
某大学出了这档子事,教授们肯定惴惴不安,那一天保不准自己的位子也没了,现在不找国内的博士,明天就清洗国内的教授了,再说自己的得意门生无法好好工作,要需自己的科研思路,可惜可惜。 我立马下令我的人事部门,马上杀到某大学,确立明确的抢人计划,人才既是资源,人来了,项目也来了,多好的事情啊。校长们,可要请我吃饭哦。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乞求:别老是瞧不上土鳖
wangdh 2010-1-20 18:33
乞求:别老是瞧不上土鳖 (王德华) 说明:近期关于人才引进的问题又引起了争论,只要存在不公,这个问题的争论是无休止的。等大家的神经被刺激的阈值高了,没有感觉了,一切就都感觉正常了,符合生理学规律。不适应的时候,要多给予刺激,每次刺激不能过强,但是要持续,然后逐渐提高刺激强度,渐渐地、渐渐地、渐渐地,你就感觉正常了。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问题就来了。常说人是需要点精神的,泱泱大国,荣居世界数量第一的博士生产国,竟然选不出国家需要的所谓人才来,是一件十分十分可悲的事情,万分万分悲哀的事情,非常非常痛心疾首的事情,实在实在无以言表的事情。那,那会令 211 、 985 的高校和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多年的中科院多么汗颜!不知道手里有红彤彤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部 博士学位的庞大人群是什么感觉,不知道培养(生产)这些没有给国家挣脸面的博士们的博导们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造成这个局面的各级领导们是种什么感觉。 去年某个时候,随便写了几句被别人瞧不起的感觉。由于怕引起误解,没有贴出来。现在领导带头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都成了潮流了。这样的话,人家瞧不上你就是再正常都不过的了。现在贴出来,不会招惹是非吧。 我们是土鳖。 我们的论文点数不高。 我们的科研经费没有你们充足。 我们的薪水没有你们高。 我们的住房面积没有你们大。 我们走的路没有你们平坦。 你们西装革履,意气风发。我们衣衫褴褛,胆战心惊。 你们乘直升飞机,直达顶峰。我们爬山涉水,路途充满荆棘。 .. ..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比! 好像是那么符合现实,那么合情合理,那么利国利民。 记得国家的歌词吗: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我们喜欢忆苦思甜。好像谁说过,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您可知道,我们现在实验室里那些不起眼的仪器设备是怎么一件件积攒起来的吗?白手起家的艰难劲,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欧美是体会不到的。 我们生活过的时代,你们不愿意听。我们曾经每年几千元的科研费艰难度日。我们也有过思维放飞的年龄,可那个时候没有经费,连起码的仪器都没有,最基本的实验条件都不完善。我们就是在那种条件下,跟着我们的老师,一路走来。 在充满艰难的小路上,我们摔过跤,迷失过方向,哭过,累过,郁闷过,兴奋过,好像没有几天舒适的日子,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似乎过得也很是充实。 后来,我们除了见到了跑在地上的猪,也吃到了猪肉。吃过洋面包,喝过洋饮料。买过周五处理的面包,买过过期的鸡蛋,买过洋人不吃的便宜鸡肉,也买过 One dollar one box 的蔬菜水果。说实话,在海外无论吃什么饭菜,还真没有家里的棒子面粥好喝,也没有家里的麻辣火锅可口,更没有家乡的煎饼味美。有个海外的朋友说,什么最爱国,胃最爱国。无论什么时候,胃永远是中国胃。 别总是埋怨我们水平不高,总是说我们这不好,那不好。没有办法,俺就是这么过来的。回不去了,也赶不上了。我们特羡慕你们,可又不羡慕你,因为我们永远没有资格享受那些俺也眼馋流哈拉子的资源。 我们欣赏你们,非常欣赏你们,真心的。我们期盼着你们的崛起,期盼着你们为咱们的祖国作出大贡献。也期盼着带领我们向前走。更期盼着能沾点什么光亮。 可是,还是希望你们千万别瞧不起我们。我们什么时候都能够挽起裤腿子就能跳进大粪池,我们能睡在被子缝里藏有干瘪虱子的偏僻旅店里,我们能在苍蝇嗡嗡叫白蛆遍池翻的简便厕所解决内急问题 .. 我们不会忍受不了这些条件。我们看惯了,也习惯了。可是突然让人说三道四的,我们开始还不是很习惯。 您还是喜欢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吗? (王德华 2009.10.30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3927 次阅读|36 个评论
Anderson教授的担心是合理的
华明 2010-1-17 09:10
下面是我在王鸿飞博客上的留言: 王老师也需要注意定量分析的重要性. 回去的不会是一个人,而是一大批人。而且还有个DYNAMICS的问题,那就是人数越来越多, 级别越来越高. 历史上,美国的发展和大量人才从欧洲流向美国是有关系的. 还有个让安德迅博士担心的原因, 那就是美国经济衰退,无数高学历人员无法找到满意的研究岗位. 就我在美国工作的公司来说, 现在干活的科研人员有一半以上是在中国本科毕业在美国读研究生后留下来的老中。假如今天公司不行了需要关闭,这些人没有几个能够找到比现在还好的工作, 大多数都需要考虑回国发展...... 参考: 王鸿飞: Anderson教授的担心是多余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7760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就是环境
wlingj 2010-1-16 19:4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782
个人分类: 人才环境|2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网博客创新人才: 魏,刘,及。。。(配组爆图)
raoh 2010-1-13 23:02
2009年科学网博客创新人才:魏,刘,及。。。(配组爆图) 友情提醒:此文最后有配图,看帖时,请别吃喝,后果自付。 再坦白:博客创新人才其实就是我新加的“博主好友”。当然我这的要求较高,光会写还不够,要有创新技术才行。 经过一番黑箱抄作,允许毛遂自荐及各种不择手段的不正之风,(这次没有,望以后有),现结果及创新成果公布如下,如有不服,可作(无效)申述,更鼓励自己了断。。。 1. 魏东平老师。魏老师在科学网首先电脑作诗填词,其博文常“偷”用麻将搞法:标题用二,五,八作将,或在暗搞清一色;等他人发现后,就只剩十三烂可整了。最绝的是魏老师可让电线杆跳舞! 2. 刘立老师。刘老师长于中英对照,混用,改造英文令其完美(如:rivercrab,icesky snow earth,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独特的象限论,一个十字架一来。。。首创自问自答及自言自语掏心窝.最近又搞了个“Snapit”! 3. 饶海老师。没错,就是我,怎么样?首创-立自己作自己好友。我就这样,很自豪/自信/自私/自知/自爱/自觉/自利(请任选一个)。创新人才的特点就是:大家认为不能干的事,他就会再问一声:‘为什么不能”,结果就发现了新天地!有人会说“你又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不好”!瞎扯,这种事多了,为什么不能,你也可以去做啊!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护自己,保证自己的利益,为什么不能,我没意见。另外我还有别的创新留到下次评奖用。 配个图,如2位不喜欢就砍了。 但请 各位 移动 移动 离电脑 一尺, 笑果 更 好!
个人分类: 友情娱乐版|5542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才:寄养和过继
大毛忽洞 2010-1-10 06:24
人才:寄养和过继 寄养,就是把自己的亲生孩子寄养到别人的家庭。 寄养一般是有钱人培养后代的一种做法。 有钱人的家庭,一般都很像宁国府。 为了培养出有出息的后代, 就把孩子寄养出去, 等到孩子长大之后, 再把孩子抱回来。 过继,就是在亲戚之间把孩子过户。 可以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别人, 也可以把别人的孩子过继给自己。 国家就是一个永恒的家庭, 和这个永恒的家庭比,任何人都是一个孩子。 国家和政府是两码事, 例如德国: 国家就是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相当于一辆满载人们的车; 政府却是一个开车的司机。 爱因斯坦是德国的孩子, 但是却被寄养到了美国。 爱因斯坦在美国长大(年龄增加)后, 就被过继到了美国。 美国有很多得诺贝尔奖的人, 他们都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被寄养者, 寄养到一定年限就过继给了美国。 美国从寄养和过继的人才中捞到了很多好处。 因此,现在美国人到处抱养孩子, 抱养是一步到位(合并了寄养和过继)。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5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效调动20万真心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胜过引进海归1万
whitesun 2010-1-9 23:01
看到很多人谈论人才计划的各种优缺点,说到花大价钱引进海归时,大多数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好,到底好不好,国家也没公布什么可靠的数据,我们大家说也就是些猜想,不妨我也提出一个接近量化的猜想: 有效调动20万真心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胜过引进海归1万。 以上猜想,可用如下观点和数据帮助分析: 1.大多数科研第一线的骨干是青年人,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干扰,而年纪大点的骨干已经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科研作风,改变他们比较难,效果不够理想; 2.近年来,每年新考上的研究生大概在27-30万左右,博士生大概在8万左右,不管怎么样这部分人都要生存,国家多少也给点补贴,合计下来就算每年只有1%的博士生能算是科研骨干,他们每月300-600的补贴,一年也就5000左右,1%大概有1000人,大多学制草超过4年,如果粗略估计,在校的大约有5000名博士生可算上科研骨干,大约每年只需要国家支付5000*5000=2500,0000万基本费用,也就相当于某些人才计划引进25个人的的费用(院士外聘,大多为一年100万),考虑到骨干研究生们从其他地方也能拿到点钱和有些其他科研开销,就算放大10倍,一年也就5万,这样引进的人才也就250个。这样下来,20个骨干博士生也就定一个院士。 3.每年有百篇优秀论文,他们的作者可以说是很牛了,是1000人中的前100名,其中很多人都在帮学术大家,院士工作,大部分人的成果都很硬,其中有部分人将来也能上院士,换句话说,一个能顶上1个院士,至少不超过10个能顶一个;另外,提名的几百名也相当优秀,也都在各名师手下干活,他们的成果应该也很不错。 4.我相信考上博士的人中,想搞科研的绝对超过1%,说成2%绝对不算多,也就50个中有一个,我相信50个中,有一个想搞科研且有搞科研潜力的概率,也高于98%,也就是说,每届博士生,多调动1000名人的积极性的可能性很大,值得尝试。 通过以上分析,在现有的博士生规模下,不妨更加重视年轻学者的科研积极性,想办法调动他们科研积极性, 粗略估计,25个年轻科研骨干的开销(放大10倍)与引进一个院士 费用差不多,就算引进1万个院士水平的海归人才,我看也很难超过25万个科研骨干的科研实力。因此,可以认为,有效调动20万真心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胜过引进海归1万。 当然,上述结论只是从一个侧面分析的一个猜想性结论,目的是引发大家对人才引进的成本和实际效果的量化思考和如何减少我国科研骨干流失的问题,希望引起有关学者和部门的重视,不妨将一部分引进费用合理地投入到骨干科研分子的培养上,那样可能更长久,更有利于我国社会科研实力的提高。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64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emlyn 2010-1-7 16:12
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http://www.stdaily.com 2010年01月04日 本刊编者按: 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中国导弹之父、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老生前不仅在中国的火箭和导弹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作出了跨越式的贡献,而且非常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他生前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仍然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本期《前沿科学》特刊登钱老的这次谈话,以缅怀和纪念钱老。 整理者注: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 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涂元季 顾吉环 李明整理) 摘自《 人民日报 》 责编:前沿科学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报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qykx/content/2010-01/04/content_141746.htm
个人分类: 科研心路|20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施一公、饶毅上《纽约时报》
热度 1 郝炘 2010-1-7 15:38
今天的《纽约时报》刊登题为 Fighting Trend, China Is Luring Scientists Home(反击趋势,中国吸引科学家回国)的报道,见: http://www.nytimes.com/2010/01/07/world/asia/07scholar.html?pagewanted=all 摘译如下: 2008年著名的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授予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施一公100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一事,并没有让美国的科学家过于惊讶。 施博士的细胞研究已为癌症治疗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在普林斯顿,他的实验室占据了整整一层楼,他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200万美元。 令他们吃惊--更确切地说是震惊--的事发生在几个月后:归化美国公民、在美国居住了18年之久的施博士 宣布他将离开美国,去中国从事科学研究。他放弃了 霍华德休斯的研究经费,辞掉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职位,回到北京的清华大学出任生命科学院院长。 最近,在其访客如流的办公室里他对记者说:直到今天许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回国,尤其是处在我的位置上,放弃了我所有的东西。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Robert H. Austin在电话里说,他是我们的明星之一。我觉得 真是疯了。 清华学生眼中的施一公 乐于助人,有强烈的动力。 42岁的施说,我觉得我欠中国些东西。在美国,很多事情已经建立。在这里我不管做什么,影响可能是10倍、甚至百倍的。 47岁的生物学家饶毅2007年离开了西北大学,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他对照中国的灵魂反省与美国的自我满足。当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问他为什么要放弃美国国籍时,他 在草拟的回答中写道,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失去了其道德领袖的地位, 但是美国人仍然陶醉在其国家与自我的伟大感之中。 这些科学家也没有被民主的 优点所折服。饶博士说他希望也相信在他有生之年中国可能采纳多党民主制,施博士则说他怀疑 这种政治体制能否对中国适合。 在清华大学当学生时,施博士曾参加1989年xxxxx 。 在美国,作为一个注册民主党人,他曾积极参加选举。他说,多党民主制度对美国来说很完美,但是认为多党民主制度适合美国并不意味着它对中国合适。 但是回到中国政治化的科学界也是充满挑战的。一些简历不够厉害的科学家对海龟存有戒心。 这种对立也波及到中国的博客圈,在那里施博士被攻击不真心、不值得信任。华南理工大学的刘仲武教授在其2008年的一篇博文中说,应该把施博士排除在 关系到中国国家利益的重大科技项关之外,必须牢记其外籍身份,他写道。 施博士说,过去的一年半对我来说好像是10年。他说这些批评使他想起文化大革命,我很高兴我还在站着。 不过海龟们也有强有力的朋友,包括他们所在大学的校长、以及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某些官员。施博士和饶博士帮助起草了党中央吸引一流海外科学家、企业家、以及其他专家回国的新项目。 2008年5月,施博士被邀请在中南海 给习近平副主席和其他高官讲中国科学技术的未来。 曹聪说,这将是一场攻坚战 。他们都是优秀的科学家,但是他们必须形成一个临界质量才能改革这个体制。如果他们不改革体制,他们会离开。 施博士说他在清华很乐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吸引了18个博士后来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他们大多来自美国。 他说,清华的生命科学院将在 十年内在 扩大4倍。 施博士不认为清华现在的科学能和普林斯顿的相提并论,他把清华大学比作美国受尊重的州立大学。 但是他说,几年之内,我们会迎头赶上。
个人分类: 英译中|14365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分析
wlingj 2010-1-7 00:00
本文转自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classinfo/info.aspx?id=7971 中国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分析   一、我国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 1. 高层次人才 什么人是高层次人才?在界定高层次人才之前,先了解一下高层次人才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高层次人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高层次;(2)类别性;(3)相对性;(4)稀缺性;(5)动态性。 有学者认为,高层次人才具有如下本质特征:(1)高创造性;(2)高流动性;(3)大协作性;(4)强时效性;(5)相对性;(6)地域不均衡性。 也有学者认为,高层次人才具有以下特点:(1)高层次人才的职业特点是高风险性、稀缺性、难配置性;(2)高层次人才投入的特点是资本投资高、教育周期长、成长的条件要求高;(3)高层次人才产出的特点是产出的高效益性、产出的多样性、产出以精神形态为主;(4)高层次人才劳动消费的特点是劳动的复杂性、劳动的连续性、劳动的高难度性、劳动的创造性、劳动的国际化。 以上界定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根据人才四不唯理念,高层次人才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能力强。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成为一个高层次人才的基本前提; (2)业绩大。光有能力,没有业绩,显然也不是人才,更谈不上是高层次人才; (3)相对性。知识分子中有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中也有高层次人才,农村人才中同样也有高层次人才。在每个不同的人才群体,都有各自的高层次人才。当然,一个领域中的高层次人才,在另一个领域中可能连普通人才也算不上。如一个高技能人才,如果放在知识分子队伍中,可能就称不上人才了; (4)时间性。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如果不能持续提高能力,今天的高层次人才,明天就会落伍。 (5)区域性。在人才集中的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就会高一些;而在人才相对缺乏的落后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就宽松一些。 把握了高层次人才的特点,界定高层次人才概念就有了基础。首先分析一些现有关于高层次人才的界定。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和较高威望,在重要岗位上工作、承担重要任务、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发挥较大作用的人才。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两院院士以及在本领域有很深造诣、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是有总揽全局能力的战略科学家或科技帅才;(2)重大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科技将才、杰出社会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3)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主要科技奖励获奖者;(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百千万人才工程、863计划、973计划等重要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人、著名企业技术负责人。蔡学军、丁向阳、韩继园:《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人才》2003年第10期。这样界定高层次人才的优点是对象明确,但不足也很明显,这就是只是针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而言。 高层次人才是人才中的一小部分,而新型高层次人才则是高层次人才中特点鲜明、能量和作用巨大的又一小部分。他们是人才中出类拔萃者,是不仅具有高学历,还具有强能力,在专业领域具有创造性、发挥统领作用、取得突破性成就、并为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作出某种突出贡献的人。因而,新型高层次人才是学历、能力、贡献的高度统一。该定义的不足之处在于,判断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标准是能力及业绩,学历可以作为标准,但不应作为绝对标准,特别是不能把高学历作为主要前提条件。 高层次人才是知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人才群体。通常,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队伍,国家和省、市的重点学科负责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具有较深学术技术造诣的博士生导师、博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正高职称和海外优秀留学人员,高级管理人才、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科技人才等。从不同层次划分,高层次人才有国家级、省级、市(地)级、县(区)级和系统内的,表现为金字塔飘移结构。该种界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知识层次高,且没有突出高层次人才的时间性特征。 高层次人才指在人才队伍各个领域中层次比较高的优秀人才,或处于专业前沿并且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影响的人才。一般来讲,这类人才素质高、能力强、贡献大、影响广。高层次人才常常具有特别旺盛的创造力,在个人素质上表现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敬业精神的新型人才。该定义较为全面,不足之处是没有点出高层次人才的时间性、区域性特征。 综合以上各个界定的优点,我们可以这样界定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是指在一定时间、区域、行业内的人才队伍中,那些具有较强专业能力,且有较大贡献的人才。一般是指院士、具有正高及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博士后、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 2.高层次人才政策 政策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使用得非常广泛的概念之一,但人们对他的含义并没有一致的界定。这里仅举几例: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 政策是指某一(或一组)行动者(主要是政府的官员、机构和团体)在既定的活动领域中的行为。更广义地理解,政策是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政策体现了这种关系。又为处理这些关系提供了手段。一般来说,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制定的,公共政策体现了他们在政治系统和特色环境下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表达了他们的行为和目的,反映了他们实际所做的事情和效果。 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包括执政党和政府)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目标,为调整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执政者的特定价值取向和策略措施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过程。 综合以上内容,本文认为,高层次人才政策就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为了规范高层次人才行为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以及主要目标诉求虽然不仅仅是为了针对高层次人才,但含有高层次人才的内容,或者是适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准则,主要包括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 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包括法律,而狭义的公共政策与法律相对,本文所探讨的高层次人才政策主要是指狭义的公共政策,不过也涉及部分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近些年,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出台与实施,我国越来越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关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旨在加强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12-26)指出,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05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措施包括:组织实施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库,探索发挥专家作用的有效途径;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06年工作要点》则进一步提出,要以创新型领军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总的来说,我国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所包括的范围较广: 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说,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主要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高层次人才使用政策、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高层次人才安全政策、高层次人才市场与人才流动政策等。 从不同人才群体来说,有针对院士、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国际人才的政策,也有针对留学生、博士后的政策,等等,甚至有专门针对退休人才的政策。 从政策自身类别来说,有职称政策、工资保险福利、考核与奖励、劳动关系等内容。 从不同行业来说,每个行业都有其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如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政策。 按照地域来说,有国家级政策、省市等区域性高层次人才政策等。 按照国内外人才来说,有针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的,也有针对国外人才的。 3.国家层面高层次人才政策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我国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2004~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等多项政策文件。为加大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1993年实施的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8年,教育部在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此外,教育部还实施了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近期,国家有关部门还在研究制定《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等政策。 在高层次人才吸引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政策文件,如:《人事部、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争取优秀留学博士回国做博士后的通知》(人专发〔1992〕16号)、《关于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为西部服务,支持西部建设有关工作函》(教外厅〔2002〕30号)、《人事部〈关于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开展科技活动〉的通知》(人调发〔1995〕144号)等。在吸引国外人才方面,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如,经国务院2003年12月13日批准,公安部、外交部还在2004年8月15日联合发布实施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公安部、外交部第74号令)2005年,我国有关部门准备出台《外国专家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 在高层次人才激励方面,也先后出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政策、政府特殊津贴政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策等政策。 在高层次人才安全方面,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也多次提到这方面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12-26)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国家重要人才。通过立法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有效防止重要人才流失。人事部《2005年人事工作要点》提出,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人才安全问题,制定重要人才流动办法。 在人才市场与人才流动方面,我国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4〕12号)等多项政策文件,这些政策对于推动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配置起了巨大的作用。2005年,有关部门又对《人才市场管理规定》等政策做了修订。 4.省市层面的高层次人才政策 为加强地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许多地方也出台了一些高层次人才政策。其中,以浙江省比较有代表性。 2004年年底,浙江省集中出台了十项人才新政策,主要包括:《实行浙江省特级专家制度暂行规定》、《关于加强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办法》、《浙江省实行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关于积极推行人事代理制度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与职务聘任暂行规定》等。其中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几项突破:一是设立特级专家评选制度;二是建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三是规定高技能人才可破格晋升。 一些省市出台的有关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也涉及到多个方面,如河南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豫办〔2001〕10号),就包含了以下多个方面:着力培养造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对有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重奖;充分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江苏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发〔2001〕4号)中,也有类似内容:加大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积极营造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各省市出台最多的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几乎每个省及主要城市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如:《上海市人事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来沪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沪人〔1999〕51号);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的《关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人才建设引进急需人才的暂行办法》;《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为吸引海外人才,许多省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深圳市人事局、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深圳市公安局、深圳市外国专家局在2002年就联合出台了《关于为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和投资者提供入境及居留便利的实施办法》(深人发〔2002〕70号)。 在高层次的使用、激励等方面,各地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如,重庆市《关于改善高级人才生活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渝人发〔2001〕69号)等。 二、有代表性的高层次人才政策 1.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政策 自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我国恢复和重建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这项制度有力地激励了科技人才的创造热情。1999年,为了解决科学奖励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奖励项目过多,获奖项目质量有所下降;缺少具有权威性的最高奖项;奖励项目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化的导向性不强;重复设奖、奖励名目多而乱),国家颁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通过立法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完善国家级四大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同时还规范了省、部级以及社会力量的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以来,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先后获得该项大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被修订、完善,地方、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设置科学技术奖也受到鼓励、规范。目前,新的国家奖励政策正在规划或酝酿之中,如国家功勋奖励制度。 2.政府特殊津贴政策 1990年7月,为了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我国高级专家的关心与爱护,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决定给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发放特殊津贴。为此,人事部、财政部发出《关于给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发放特殊津贴的通知》(人专发〔1990〕6号),决定将特殊津贴列为国家财政专款,从1990年7月开始发放,津贴额为每人每月100元。 199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的通知》(中发〔1991〕10号),确定了政府特殊津贴选拔的数量(当年10000名)、范围(以自然科学为主)、条件、程序和待遇(每人每月100元)等内容。从此,这项工作正式在全国推行。 1993年4月,人事部发出关于《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进行考核的意见》的通知(人专发〔1993〕10号),决定每两年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对象为在职人员,对其新成就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和表彰,并及时输入专家数据库;对谎报成果、违背思想政治条件、出国不归、自动离职、不求上进等情况,停发或取消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人事部发出《关于从1995年起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发放办法改革的通知》(人专发〔1995〕27号),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即从1995年起,新选拔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将不再采取逐月发放津贴的办法,而是由国务院向他们一次性发放5000元;1990~1994年选拔的人员,仍按原逐月发放的方式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同时制定了政府特殊津贴工作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特殊津贴选拔的范围、条件、数量(1995~2000年,每年控制在5000名左右)、程序和待遇。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通知》(中发〔2001〕10号),决定今后十年,每年选拔3000名左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每人一次性发放政府特殊津贴10000元。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选拔制度实行十多年来,全国共有十几万人享受了政府特殊津贴。 3.百千万人才工程 自1995年起,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培养造就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专项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到2002年,入选该工程的各类人才万余名,形成了分层次、多渠道培养造就优秀年轻人才的工作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99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等部门关于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5〕28号),提出了到20世纪末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学科和技术领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的目标。 1995年11月,《人事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人专发〔1995〕147号),提出了到20世纪末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培养造就上百名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在世界科技界有较大影响的杰出青年科学家;第二层次:上千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上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起骨干或核心作用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该实施方案对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目标、指导思想、实施办法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 1998年8月,为建立健全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的动态管理和激励机制,人事部等七部门拟订并下发了《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考核暂行办法》(人发〔1998〕62号),对人选进行考核的目的、指导思想、考核内容和标准、考核方式及组织实施、考核结果的使用等内容做了明确规定。 2002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1〕14号)精神,为继续做好年轻一代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作,人事部等七部门制定了2002~2010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人发〔2002〕55号)。方案提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实施人才战略的总体部署,到2010年,培养造就数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 4.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策 为了激励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3年3月2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第50次会议纪要提出:对那些在国内外有名望的中青年科学家生活待遇方面的问题,如工资问题、级别问题、住房问题、两地分居问题、医疗问题等,中央组织部应作为特殊的情况,立即同有关部门协商加以解决。经国务院同意,从1984年起,中央组织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参见表2)。截至1998年底,全国共选拔八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为了进一步完善此项工作,中组部正在酝酿出台新的措施,因此,从1998年至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选拔工作暂时停止。 5.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 由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共同组织,中宣部具体实施的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于2003年启动。该工程是宣传文化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宣传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四个一批人才是指: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 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目标是:要用5年至10年时间,在中央和省级宣传文化单位,以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推荐的专业人才中,培养1000名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优秀人才(其中,理论界200名,新闻界300名,出版界100名,文学艺术界400名)。通过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使他们成为宣传文化系统各个方面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相关政策规定文件主要是《关于印发〈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宣发〔2003〕26号)。 6.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1998年教育部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包括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三个层次,其中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目前教育部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每年遴选聘任10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0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重点支持60个优秀创新团队,以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每年遴选支持100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每年重点支持培养10000名以上的青年骨干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个层次间,上层牵引下层,下层支撑上层,为人才强校战略提供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为保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有效实施,教育部坚持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工作,将人才计划与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等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人才、基地、项目、资金和政策的综合效益。在教育部的示范和带动下,多数高校也制定实施了相应的高层次人才计划。 7.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从2005年起,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始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计划到2010年的6年内,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现代管理、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等5个领域,重点培训30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653工程重点从两个方面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开展可供选修的公需科目继续教育活动。二是开展五个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继续教育活动。该工程明确了五个行业领域开展培训活动的牵头单位、重点培训内容、项目、方式和培训人数。现代农业领域由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协按职能分工负责,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和中国水利学会等参加;现代制造领域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参加;信息技术领域由信息产业部负责;能源技术领域暂由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牵头,有关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以及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单位,按职责分工、业务范围分别组织实施;现代管理领域由中国企业联合会负责组织实施。 8.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支持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中组部的统一部署,从2003年起,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工作,即从西部地区选调部分青年科研骨干作为访问学者到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所属的研究机构、重点院校、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培训。此项工作的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为西部地区培养和造就1000名左右热爱西部、奉献西部、扎根西部、有较高水平和能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9.博士后人才政策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借鉴了国外博士后制度和培养年轻高级人才的经验,于198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始试行。参见1985年7月5日国发〔1985〕88号《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这一制度目的是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优秀人才。 1985~2004年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1186人,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7258人。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1548人,目前在站人数12206人。2004年全年进站4889人,比2003年的4495人增长8.77%。到2010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比2005年底增长30%左右,科研工作站总数增长50%左右,博士后研究人员年招收规模达到8000人左右,其中企业博士后年招收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 中国博士后制度作为一种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的制度,为促进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是一条快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成功之路,是一种组织高水平科研活动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手段。 10.留学高层次人才政策 1978年以来,教育部及其他有关部门制定了400余件关于出国留学选派、国外管理、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出入境便利、海关、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文件。 为了加强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队伍建设,2005年3月22日,人事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以及全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在留学人才引进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范围,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主要原则、条件等做了明确规定。 《意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一般是指:我国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学成后在海外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金融、管理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为国内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拥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的人才。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针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重点和特殊需要,《意见》提出了8项具体的界定条件,它包括了学术界、国外高校、世界五百强企业、国外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8个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人事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界定方式尽量照顾到了科研、教学、创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尤其注重业绩,将界限圈定在留学人员中素质能力层次较高的人员,特别是我国重点建设领域和急需的紧缺人才。 11.国外高层次人才政策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大背景下,我国人才开发行为日趋国际化,政策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国外人才在中国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2-05-07)指出,要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其他方式为国服务、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 为了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经国务院2003年12月13日批准,公安部、外交部还在2004年8月15日联合发布实施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公安部、外交部第74号令)。《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共29条,分别对外国人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的资格条件、申请材料、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取消资格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许多地方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如深圳市人事局、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深圳市公安局、深圳市外国专家局在2002年就联合出台了《关于为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和投资者提供入境及居留便利的实施办法》(深人发〔2002〕70号)。 目前,我国引进国外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统计,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70年代末,每年外国人才的引进规模只有五六百人,90年代增加到每年6万多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引进外国人才的规模猛增至每年22万人,外国人才的来源也已从当初的十几个国家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个国家。中国正在成为引智大国,每年引进人才近45万人次,新华网北京,2003年12月17日电。仅2003年、2004年两年,先后约有48万人次的外国专家和29万名的港澳台专家来中国内地、大陆工作,约8万人次出国(境)培训。全国外国专家局局长工作会议材料,2005年2月28日至3月1日召开。 三、我国高层次人才政策评估及创新思考 1. 高层次人才政策评估 鉴于高层次人才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对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这些政策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对这些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估,是完善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的重要过程。 目前,有关政策评估的方法及措施多种多样,常用的评估模式有效果模式、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等,这几种模式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效果模式强调政策目标及政策结果的对照,这种政策评估方式既提供了客观的评估标准,又具有简单性的特点,但不足的是把政策过程考虑得过于理想化,实际上,在政策过程中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因素往往被忽略掉了,而且在政策目标不是十分清楚的情况下,这种评估措施往往是无效的。 经济模式是在经济学方法被引进政策科学领域后迅速形成并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式。它克服了所有效果模式的共同缺陷:忽视成本,从而把成本即政策投入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评估范畴。经济模式在现代政策评估中因为数字的精确性而广受推崇。但是,必须注意,经济模式不是万能的,它在对政策的社会影响、象征性的效果及软目标等无法用数字精确表达的项目评估上是无能为力的。 职业化模式主要是利用专家们的直觉,这种政策评估模式主要用于公共生活中的一些目标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的领域。但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就是人为因素过大。 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现包括了很多政策,因此,在对这些政策进行评估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不过,由于本文主要是对政策体系进行分析,因此,侧重于利用效果评价模式,即通过分析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状况来分析、评估高层次人才政策。 2.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5年,我国从事RD活动人员预计120万人年,比2004年增长4.1%;科学家与工程师达98万人年,比2004年增长5.8%。而1991年为47万人。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达70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04人;到2005年,全国已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逾3.2万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逾1.2万人。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系列人才政策的调节与推动。 但同时,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高层次人才相对总量偏低。2001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只有10.2人,而美国1997年为81人,日本1999年为97人。 其二,区域分布不均衡。2001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为3.31∶1.47∶1。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北京、上海两个城市集中了全国17.79%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6.4%的研究与开发人员,两项指标分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总和的7.4倍和6.78倍。 其三,缺少世界级科学家。在我国本土的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性权威科学奖中一直没有实现零的突破。从国际权威性科学院外籍院士人数的国别排序来看,中国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若干中等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印度。 其四,高层次人才老化问题比较严重。以工程院院士为例,在2001年的613名院士中,65岁以下的院士有215人,占总数的35.10%。66~75岁的院士有296人,占总数的48.30%。76~79岁有54人,占8.79%。80岁(含)以上有48人,占7.9%。这显然与科学研究人员出成果的年龄段不相吻合。从世界经验来看,一个民族科学的振兴,都必须拥有一批平均年龄不超过50岁的杰出科学家队伍。 其五,高层次人才流动不畅,结构性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评价制度等未能从根本上克服计划经济残留的弊端,高层次人才在各单位之间流通渠道不通畅,部分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人才资源重复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其六,人才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在世界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的今天,高层次人才更是各国争相延揽的对象。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非常严重。如,我国留学生人才流失就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通过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可以分析出相关政策的不足,当然,由于近期政策的效果可能在今后才能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方法评估当前政策体系显然不够客观,但也能大体反映政策体系存在的不足。 3.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许多我国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存在的不足:高层次人才相对总量偏低,说明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缺少世界级科学家,说明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政策存在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即说明各地人才环境差别较大,也说明一些地区的人才吸引与激励政策存在不足;高层次人才老化问题比较严重,说明在政策方面需要加强年轻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工作;高层次人才流动不畅,说明人才市场与人才流动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反映出户籍问题、档案问题等因素依然是制约高层次人才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人才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说明需要尽快加强人才安全方面的政策。 综合来说,我国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高层次人才制定方面,尽管制定政策的速度及质量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包括高层次人才在内的我国人才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选拔与使用、激励、流动、安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漏洞,还需要相应政策甚至法规的规范。同时,一些地方制定高层次人才政策只是一味模仿其他地方,并没有认真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及优势,结果导致政策效果并不理想,相应政策目标也难以实现。 政策的执行方面,一些地方制定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目的只是为了制定政策而制定,把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这一核心目放在次要地位,如果在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督机制,自然导致政策的执行力不够。另外,也有一些政策由于部分目标群体不予以配合,也导致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如,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些接收单位不积极配合,导致一些参加培训的人员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在政策的修订及终结方面,尽管各地已经认识到及时修订或终结有关政策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导致一些不合时宜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得不到及时修订或终结。 (2)高层次人才政策的趋同 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能对他们产生有效吸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考虑自己的工资收入等物质待遇,也考虑个人学术的发展空间、子女的成长空间等多种因素,他们所作的选择往往是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后的结果。 当前,各地制订高层次人才政策日益趋同,在这种情况下,政策优惠的吸引力日益降低,地区环境自身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显然给欠发达地区带来更大的压力。因为,这些地区无论是在物质环境,还是在文化、学术环境方面都有很大劣势,更何况有些地区自然条件也很恶劣。在同样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条件下,欠发达地区缺乏竞争力。近些年,西部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这不是因为这些地区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而是由于相关政策缺少自身特色导致竞争力不足所至。 (3)人才科学与现实体制及思想的冲突对政策的影响 在人才科学研究方面,众多专家多次提出要打破官本位思想,不要扼杀中青年人才。但是,由于在现行体制中,官本位思想影响深远,决不使短时期可以消除的,因此,众多高层次人才政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官本位思想的痕迹。 如河南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豫办〔2001〕10号)指出:对在豫院士和参政议政能力强、有较高社会威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要给他们创造参政议政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教兴豫战略中的智力优势。注意选拔具有较高学历、年纪较轻、综合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担任领导职务,以提高领导班子的科技素质。江苏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发〔2001〕4号)也明确指出:把德才兼备、具有管理和领导才能的中青年高层次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从人才学及政策科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政策都是存在很大弊端的,但是,在现实实践中,这种政策却是非常有效的,甚至比高报酬、优厚的科研环境更加有吸引力。 类似的问题就带出许多两难的选择:一些政策规定对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的科学化,对更有效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是不利的,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却又是回避不了的。这种人才科学与现实体制及思想的冲突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困扰我国人才政策。 4.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创新思考 创新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在政策制定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高层次人才的不同特点,制定有区别、有自身特色的政策。没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政策,就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在政策执行方面,要重视对政策可执行程度的评估,同时加强监控力度;在政策评估方面,要重视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减少人为因素;在政策终结方面,要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及时淘汰不合时宜政策条文甚至政策本身。 具体来说,在创新高层次人才政策时,要关注以下内容: (1)不要继续用行政职务刺激专业技术人才 要建立良性的、符合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机制,就需要逐步淡化官本位机制,不再过于强调行政职务的激励作用。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曾对热衷做官的现象进行了痛斥,要搞科研就不要当官,要当官就不要搞科研,当了官就要好好为科研工作者服务,既想当官又想搞科研肯定什么都做不好。他指出,在官本位习气影响下,许多科技工作者热衷于做官,被繁杂的行政事务分散了精力,忽视了本职科研工作,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搞科研工作和做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很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一些有领导能力的科技人员可以去做官,但做官的前提是必须为科技工作者好好服务,既然做官就不要搞科研,想搞科研就不要去做官。但目前有许多人既做官又搞科研,做官不为大家好好服务,而是利用职务之便,把好多科研经费留在自己所在的研究所里,往往使真正搞科研的人没有科研经费,严重影响了科研事业发展。 (2)不要过多占用高层次人才的时间 当前,绝大多数高层次知识分子在学术上已经面临相当繁重的压力,不要在一些同高层次人才相关度不大的事情上过多地占用他们的时间。近一时期,知识分子过劳死问题引起人们很大的争议,尽管有人认为知识分子过劳死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有人则持反对态度。尽管如此,高层次人才时间紧张是不争的事实。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每失去一个都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建议能考虑给高层次人才实施专业休假制度,以便使他们更好地得到劳逸结合。同时,也要认清时间对于他们的意义,尽可能不要无谓地占用他们的时间。 (3)确保高层次人才与国际接轨 尽管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条件已有改善,但真正有水平的成果较少。如我国的RD成果是论文多而专利少,申请专利与发表论文的比例大约为1∶17。其中,企业的RD成果主要体现在专利上,其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占总量的78.0%。也就是说,企业的科技活动与经济结合得最为密切;科研机构的RD活动是学术研究与产业研究并重,但申请专利与发表论文的比例为 1∶34;高等学校的RD成果中虽然专利的数量占有一定的份额,但产出主要还是体现在论文与著作中,申请专利与发表论文的比例为1∶113。也就是说,偏重于学术研究,与产业的联系还不够。 另根据生产SCI数据库的ISI公司的研究数据,从1994年1月至2004年10月间,我国SCI论文被引证次数为88.83万次,比1993~2003年间的65.84万次增长了35%。在世界的排名从第19位升至第18位。从平均每篇论文被引证次数看,我国为3.07次,高于1993~2003年的2.78次,表明我国科技论文的影响力有所提高,然而在国际上的排名相当落后,仅列第123位,不但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 鼓励高层次人才多参与国际性的学术活动,为他们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提供便利条件。不仅是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人才竞争力的需要。 (4)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较好的环境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软环境、硬环境两个方面。软环境指的是精神层面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如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深化人才流动机制等。 硬环境主要是指要持续改善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特别是要用制度保证他们的收入同他们的工作成果相符。 总之,我国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已粗见成效,其中,一些政策已取得很好的政策效果,近期颁布的一些政策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公共政策理论的日趋成熟,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制定、施行、监控、终结等过程也日趋规范。但同时,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还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由于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的规范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个人分类: 人才政策|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端正新能源发展思路,加大吸纳人才力度
niweidou 2009-12-27 11:10
《中国教育报》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 记者:日前在广州召开的第一届亚洲能源会议上,中国国家能源局官员透露,《国家新兴能源发展规划》初步完成,已经上报国务院,年底有望公布。这个规划制定了到2020年新能源发展的目标,但各媒体的报道有出入,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倪维斗:据了解,到2020年,核电装机总量8000万千瓦,风电装机总量1.3~1.5亿千瓦,太阳能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燃气5000亿立方米,生物质能成型燃料年利用量5000万吨。当然,最后应该以国务院公布的数字为准。 记者:什么叫新能源? 倪维斗:新能源的概念因时、因地而不同,比如说核电在中国是新能源,但在法国、美国就不是新能源,人家已经发展很多年了。能源是一个广泛的称呼,有四大主要环节:资源转化输送终端应用,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四个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有大的变化,且相对于目前在役主力能源而言,能大幅度地节约资源、大幅度地减排的能源或能源技术就能称为新能源。对于中国来说,新能源包括核电、三大可再生能源(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化石能源的现代化高效利用等诸多方面。 记者:早在今年年初,李克强副总理就指出,新能源要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广州第一届亚洲能源会议上,与会的亚洲国家首脑一致认为,发展新能源是走出世界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美国、欧盟等也都非常重视发展新能源。为什么新能源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倪维斗: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人们生活得更舒服了,另一方面也使传统能源消耗几近枯竭,更严重的是环境遭到了污染和破坏。气候变化、生态恶化、灾害不断,人类开始遭受自身行为的惩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受害最大。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污染,就不是哪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事,是一个事关全人类命运和前途的问题。《国家新兴能源发展规划》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今后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记者:新的发展趋势将带来产业结构哪些变化,对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产生哪些影响? 倪维斗:人才市场结构取决于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力度,对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新能源产业本身,即核电、三大可再生能源,以及化石能源的现代化高效利用;二是新能源产业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机械加工、自动化控制、动力热能、化工、计算机、工程管理,甚至会计、企业管理等,在国家新政策的影响下,都会有较大的发展,因而对人才的需求将会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这给高校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大学生就业市场提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我们要注意防止急功近利的倾向,比如为了省钱、省力、省事,大量引进国外机器设备、仿照国外建造模式,仓促上马,追求时间短、见效快。如果走仿制、引进的路子,把人家现成的拿来、照样子建造、安装和生产,这样做到头来还是要受制于人,难以摆脱给人家打工的状况,因为核心技术在人家手里,我们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只有抓住关键,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攻克核心技术,才能有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才不至于长时间落后于人。仿制、引进看似时间短、见效快,实际上走的是弯路,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这对新能源尤其是如此。另外,如果走仿制、引进的路子,也不需要什么高端人才,一般的技术工种就可以了。所以,这种状况也抑制了对高端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的需求,减低了产业吸纳人才的力度。这不符合新能源的持续、扎实的发展。 记者:有哪些核心技术还没有过关? 倪维斗:比如说轴承、齿轮、润滑系统的提升、风力的并网和电网的优化改造等,一些新材料如玻璃碳纤维、风机叶片、齿轮材料的疲劳试验、安装调适、检测等,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再如太阳能设备中的纳米、光敏、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薄膜等材料以及其沉积工艺,怎样利用才能提高效率?要在这些核心技术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要建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集中优势解决核心技术问题。还要链接市场,将技术研发和整个产业链连在一起,建立起完善的风电服务体系,加强攻关,培植与发展自主的创新能力。如果我们把着眼点放在这里,就需要大量高层次的人才,高校培养出来的人就会大有用武之地。所以,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端正思路,创新发展,走自己的路子。能源产业只能连续地、稳定地在不断累积中发展,必须和我国的广义资源禀赋相适应,即我国能源发展目前所处的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生态条件、技术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教育水平、人的素质等。稳扎稳打,要有连续性,做到持续发展,不能搞跃进,忽起忽落,追求国外出现的新东西。有些跳跃式前进反而欲速不达,形成很大的浪费,这也是我国几十年来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新能源是一个新产业,要争夺这块高地,只能是整个产业链的不断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然的话,虽然我国市场很大,搞到后来,最多是一个新能源大国,而不是新能源强国。我国很多行业,如IT、汽车不就是这样吗?从现在国内风电和多晶硅的发展趋势来看,似乎又在走上老路,我是很担忧的。 记者:目前高校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是否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应该作哪些调整和改革? 倪维斗:我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要加强材料专业的建设、扩大人才培养数量,尤其是新材料方面的人才将会非常缺乏,加工专业也需要加大力度;二是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新能源产业链能源资源、转化过程、输送过程和使用过程各个环节的人才培养。又如资源分析与评估,系统工程,结合我国禀赋的新能源发展战略,与其它能源的相互配合、整合,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能耗、环境、经济分析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2009年9月2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wlingj 2009-12-26 20:37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努力奋斗 成都决策 2009-12-22 08:46 阅读2评论0 12月20日至21日,市委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紧密结合成都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继续坚定不移实施总体战略,奋力推进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而努力奋斗。 会议指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成都面临最大困难和严峻挑战的一年。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市委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科学应对,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有效应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呈现出灾后重建成效喜人、经济止滑回升、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做好明年和今后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会议指出,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追赶跨越、创新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省委在分析全省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确立了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明年经济工作基调。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成都正面临空前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中国和平崛起,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为我们提供了重大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经过六年多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已经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建立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体制机制,具备了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形成了一支状态良好、初步掌握推进又好又快发展方法的干部队伍,是加快发展的宝贵基础;近几年大力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建设,城市功能和中心地位不断提升,是成都加快融入全国、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与快速发展,使同样面临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的沿海城市和有条件的内陆城市站在了抢抓高端产业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为成都逐步缩小发展差距提供了可能。各地各部门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认真总结经验,正视困难和问题,不但要带头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而且要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坚实基础,着眼长远,为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确立了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会议指出,这一定位和目标,进一步深化了新三最目标,丰富和完善了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成都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文化传承高度契合,与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取向和路径完全一致,最能体现成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和世界城市竞相发展格局中的历史方位,最能反映城乡群众对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公正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最能代表成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城市理想和价值目标,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立足既有工作基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开创成都美好未来。 会议强调,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必须全面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面落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部署,努力在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构建现代新型城乡形态、巩固完善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上取得新成效。必须全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要抓紧实施功能分区,进一步完善一区一主业产业定位和目标,明确主体和责任,强化督查考核,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高端产业重要集聚区;要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按照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规律,在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工作的基础上,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进军,加快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必须按照新定位和目标抓紧修订完善城市规划和设计,加快形成城与乡有序交融、历史与现代有机辉映、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蓝图。必须切实解决好资源和环境制约问题,坚持科学统筹、集约发展,主动推进区域合作,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必须改进招商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按照产业分工定位,瞄准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带动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必须大力改善软硬环境,努力提高成都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成都投资创业。 会议强调,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关键一年。认真做好2010年工作,对于进一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夺取灾后重建全面胜利,巩固经济回升的基础,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至关重要。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抓住当前有利机遇,带头推进两个加快,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而努力奋斗。 会议提出了明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城镇化现代化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市)县城为骨干、中心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多极增长的现代化都市区,要把功能区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田园城镇。要加快推进交通、通信枢纽建设,始终把交通枢纽建设摆在重中之重,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事项落实,以通信枢纽建设带动信息成都建设,努力建设西部一流的信息港。要继续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在保证质量和群众满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确保灾后重建任务按期圆满完成。 二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切实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突出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抓好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升级的重大产业化项目。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机制,突出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要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加强对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要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完善多层次担保体系,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优化提升政府投融资平台功能。要加快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启动首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工程。要按照全市扩大开放年的部署,大力推进开放合作,切实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内外资的水平,在企稳回升的基础上实现更快发展。要加快推进成都经济区建设,努力在经济区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一体化方面取得实效。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进与长三角、泛珠三角合作,与港澳台地区以及东盟、欧盟、南亚合作。 四是加强政治和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照有关法律和章程履行职能。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要把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高成都文化软实力。加强城市营销攻坚,努力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增强成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巩固和完善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继续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进一步抓好就业工作,完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教育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岁末年初,要认真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保证节日期间市场供应,做好市场监管,强化食品安全,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丰富节日文化活动,特别是要组织好灾区节日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六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组织和政治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强培养教育,严格监督管理,切实抓好党的建设和各级干部队伍建设。要强化责任和纪律意识,对市委总的战略部署、基本要求、基本原则和各项重大工作部署,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要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素质。要从正反两方面典型中汲取教训,切实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日常管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深植于心,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原则贯穿于工作始终。要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观念,科学民主决策,依法文明行政,做到让群众满意。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个人分类: 成都人才|2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浙盛产院士人才辈出 原因在于战乱和人口迁徙(ZZ)
chrujun 2009-12-17 14:50
江浙盛产院士千年根源揭秘 自唐朝以来由于战乱原因形成两次人口大迁徙  来源:http://news.sohu.com/20091216/n268997502.shtml 致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从而人才辈出   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院士增选刚刚结束,记者从两院增选后的全名单发现,在1469名两院院士中,江浙籍的院士高达三成。   本月8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其中江浙一带最盛产两院院士,江苏、上海和浙江分居前三位。   为何江浙一带容易出名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韩茂莉认为,这与我国自唐朝以来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迁移有关,随之大量的北方人也南迁,从而形成了目前江浙一带容易出院士。   院士现状   江浙 盛产两院院士   黄 河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发现,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其中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323人,高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从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出生地区来看,院士人数在50人以上省市有14个,但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的省市;其中,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盛产两院院士,三地出生的院士均在200人以上。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分析指出,通过调查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的求学背景发现,两院院士在出生地所接受的教育比其籍贯地在其成长历程中起的作用更大更直接。   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大部分院士均在其出生地完成基础教育,而又有相当部分选择在本地区,或临近省市,或祖籍地区,或高教发达地区的高校接受并 完成高等教育。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院士产生数量尽管不存在唯一性的联系,但存在着密切关系。   唐朝以后南方状元开始崛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王极盛表示,在地域分布上,院士集中于几个省份,有一个很基本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导致教育发展程度较高。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著名专家韩茂莉介绍,江浙沪的院士比较多,除了目前江浙一带经济发展程度高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他 们有这个传统,从唐朝以来,416位状元中,江浙就占了114位。主要原因就是自唐朝以后,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推移的趋势。   唐朝和北宋两个朝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数的61%;南方籍贯的状元仅44名,占全国总数的39%,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   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数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量上形成了绝对优势,而南方籍的状元中又以江浙的状元为主。   另外,由于元代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科举制度实行得较晚,所以元代产生的状元比较少。    分析   黄河流域战乱人才外流   无论是唐宋还是元明清时期,状元的集中分布也说明了这个特点,但是为什么状元的分布会发生由北向南迁移的现象呢?   韩茂莉教授表示,从唐朝自宋朝,完成了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迁。状元籍贯由北向南迁移的时空变化显示出与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基本吻合的变化趋势,随着古代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文化中心与人才密集区也作了相应的变动。   而人口的南迁主要是由于唐宋时期,几次大的战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造成的。   韩茂莉说,我国古代最早开发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古代政治、经济中心,自然也是人才文化中心。但东汉以后,北方频繁的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就发生了人口的南迁,到唐代前期,才有所恢复和发展。    北宋灭亡人才跑到江浙一带   唐朝中期,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在黄河流域爆发,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经济中心由此开始南迁,也导致了第二次人口的大规模南迁。   这一转移过程从唐代至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基本完成,特别是北宋灭亡后,南宋在杭州定都,将大部分北宋的人才都带到了江浙一带。   人口大规模南迁,为南方填补了不少的劳动力,当时的江南地区很荒凉,人口也少,由于北方战乱,随着北方大量的精英人物迁移至南方,无论是人才还是先进技术上,更多优秀人才对南方的开发,加上南方地区条件好,南方的优势就显现出来。韩茂莉说。   唐代安史之乱前,北方状元所占比例更大,755年前著录籍贯的状元共8名,其中北方人7名,占总额的87.5%。大约从唐武宗会昌年间(即843年前后)南方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与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地位逐渐提高有直接关系。   韩茂莉认为,随着人口流动与南方经济区的开发,经济中心不断向江南转移,同时,浙江、湖南、湖北、四川以及福建等地的开发程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南北方之间人才数量的对比更加悬殊,地域人才集团的分布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人文环境   人多地少读书成谋生手段   随着南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转好,具备了读书的基本条件,再加上南方出现人口多土地少的特点,人们除了在一小块的土地上耕种以外,读书就成了这些地方种田以外的另一种谋生手段。   韩茂莉分析说,在传统的农耕背景下,如果一家的孩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无形之中就为整个家族带来很多优势。南方经济的支撑,使一个家族会去全力以赴保证子女去读书,在科举考试中成功,这样可以为整个家族带来很多的好处。鼓励自己家的孩子出去读书也就成了一种风尚。   耕地和读书就成了南方同样重视的两个内容。而西北地区则不同,生活尚且不足,不能在经济上为子女的读书提供保证,这样差距就越来越大。她说。   经济发达,教育投入也相应增多,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几率增大,成才的机会也多。江浙、福建、四川等地既是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古代教育兴办最好的地方。   有关资料显示,在宋代人才出现率最高的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及福建等地,各类官私学校的数量以及设立学校的州县在本地区所占比例都在全国居于前列。   明清时期,除边疆个别地区,全国大部分府县都设立了官学,民间以私学形式出现的各类学校,在数额上南方仍占绝对优势。各地风俗一旦形成就具有相 当的稳定性,南方各地,特别是江浙一带勤于诗书,习文重儒,早已成为民间通行的风范。这一点对于促进当地教育投入与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官方的布 化,是造就南方人才集团不断涌现的关键。   韩茂莉认为,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成功者往往被吸收进入官僚集团,在国都所在地任职。他们中有不少文化精英,这些人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各地文人有巨大的吸引力,成为人才荟萃国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指出,长久以来,南方形成的习文重儒的文化氛围一直延续至今,现今,南方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生源素质都要好于北方。就像近日北大公布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名单一样,以江苏为最多,这就不难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方面重心依然在南方。    2009年中国新当选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情况   地区名称 院士人数江苏 8   河南 7   四川 6   安徽、广东、辽宁、上海 各5   河北、山东 各4   北京、黑龙江、湖北、吉林、各3   江西、浙江   海南、湖南、内蒙古 各2   福建、甘肃、广西、贵州、 各1   陕西、重庆   注:中国校友会   网提供数据   注1:括号内为江浙的状元数量   注2: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辽、金在南方没有状元,南宋在北方没有状元,故将辽、金的状元数量合并,与南宋对比    名额限定致南方人努力读书   为了实现状元分布均衡,历代的皇室还通过限定名额来避免南北方差异过大。   据介绍,从宋代起南北之间人才数量相差越来越悬殊,为了保证最终所取之士不被南方籍文士所垄断,宋代规定了各地举人的名额。   由于各地举人配额相差不大,而参加乡试的生员人数却多少不一,最后就产生如欧阳修所说的那样,东南百人取一人,西北十人取一人的现象。   明清时期继续沿用这项制度,进入省级的举人考试时,国家开始有了对一个地区的名额限制,比如明清时期的南北卷制度和南北中卷制度都是对名额的一种限制手段。不管有多少考生进入省级考试,但是在最后选择的时候,各地人数是基本差不多的,避免地区差异太大。   这些政策可能也逼迫了南方学子更加努力读书,成为南方涌现人才的一个原因。   文/记者朱治华   本文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7104 次阅读|1 个评论
浙江大学关于实施择优资助海外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的通知(转载)
kksonne 2009-12-14 11:25
浙江大学关于实施择优资助海外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的通知 编辑:zupo 日期:2009-12-09 14:02 阅读次数:3360 浙大发人〔 2009 〕 56 号 各学部、学院(系),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 强我校 博士后队伍建设和国际化程度,吸引海外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我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经学校研究决定,实施择优资助海外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助名额及待遇 从 2010 年 1 月起,学校设立 30 个左右的择优资助名额。获得资助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年薪 10 万(含工资、税金、医疗保险、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按月发放,资助期限为 2 年。 二、 申请人员基本条件 1 .获得国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 2 .年龄在 35 周岁以下的出国留学人员或年龄在 40 周岁以下的外籍人员。 三、 申请办法 申请者提前三个月向拟进站学科所在学院(系)人事科递交以下材料: 1 .《浙江大学博士后申请简表》 ; 2 .两位本领域专家的推荐信(至少一位国外教授的推荐信) ; 3 .表明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成果清单及佐证材料; 4 .博士学位论文。 四、审批程序 1 .各学院(系)将所收到的申请材料转送相关学科、研究所或申请者选择的合作导师审阅,若有招收意向的,填写《浙江大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表》; 2 .学院(系)组织面试考核小组,对申请人员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进行考核; 3 .学院(系)将建议资助人员名单及《浙江大学博士后申请简表》和《浙江大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表》报人事处; 4 .经人事处审核同意后,学院(系)通知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 www.chinapostdoctor.org.cn ) 进行网上申请,并下载和填写博士后申请表等进站做博士后的相关审批材料; 5 .学院(系)将博士后申请表等进站做博士后的相关审批材料统一报人事处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核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6 .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外籍人员,学院(系)应将其中一套材料交学校外事处,由外事处向浙江省外事办申办外籍专家来华工作批件; 7 .人事处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发放录取通知。 二○○九年十二月八日 主题词:博士后 择优资助 通知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主动公开 2009 年 12 月 8 日 印发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42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浙江大学关于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转载)
kksonne 2009-12-14 11:22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 浙江大学关于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 编辑:db 日期:2009-12-14 09:09 阅读次数:352 党委发〔2009〕76号 ( 2009 年 12 月 8 日) 为主动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潮流,进一步提升学校开放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施 1311 人才工程 ,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现就加强我校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充分认识做好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要性 (一)当代世界一流大学,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和促进世界进步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加强我校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是服从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战略大 局、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从服务于一流大学建设大局、有效推动我校教学科研各项工作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途径。全校各级党政组织和干 部、师生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主动把握机遇,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拓展办学资源,增强人才竞争力,提升国际学术声誉,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 道、全方位的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新格局。 (二)要大力深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学术机构、世界 500 强 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与交流,努力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建设一批对接国际先进水平的合作平台(项目)和创新团队,辐射带动若干学科尽快跻身世界 一流水平;加大师生海外交流力度,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优化国际化办学条件,形成若干国际化专业和系列课程,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到 2017 年 前后,在校期间参加海外交流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出国学习或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在校攻读学位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全英文专业课程占总专业 课程的比例、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或研究经历的在职教师的比例、国际合作科研经费总额、论文引用进入全球百强的学科数量等重要指标都有较大增长。 二、 统筹兼顾, 整合力量, 突出重点,不断提高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成效 (三)努力建设一批重大海外合作项目(平台)。瞄准世界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学校、学部和学院(系)层面制定完善规划,布局并实施一批重大海外合作项 目。继续发展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全面合作与交流,重点推进以项目为引导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参与政府间的重大教育科技合作计划,实施一批高水平的合作教育和 科研项目;切实推进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战略合作,积极探索新中美三方合作的有效模式。深入探索项目、基地、人才集成的学科发展模 式,在若干学科或重点研究机构探索建设海外合作与交流的引领示范基地和综合引智平台,形成一批国家级合作交流平台和对接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群。加强台港澳 研究的力量,形成有影响力的团队和基地。充分整合校内各学部、院(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资源,充分发挥海外派出人员 、 校友会、基金会的作用,完善现有平台和项目运行机制,面向海外拓展新的空间和领域,为教学科研和办学资源筹措提供有力支持。 (四)启动实施 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 。本着长期合作、互惠双赢的原则,依托 985 工程 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学科等,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创新合作与交流方式,重点面向欧美和东南亚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确定若干个长期、稳定、富有实效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合作。通过实施 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 ,努力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层次,增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探索实践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路子,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对接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群。 (五)切实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抓紧抓好国家和省市各项引智引才计划在我校的落实工作,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引进国外著名大学的优 秀博士后研究人员,努力为引进人才和外籍教师在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制订《浙江大学青年教师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和《浙江大学创新团队激励办法》等制度, 完善配套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教师到海外进修学习和开展合作研究,支持教师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工程,到国际性政治文化组织、重要 国际学术组织、高水平学术期刊中任职,参与和组织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会议和国际论坛。 (六)大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制订实施《浙江大学本科生国际竞争力提升纲要》和《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行动纲要》,积极推进卓越教育计划,提升本 科生、研究生国际竞争力。大力拓展本科生国际交流、升学和就业的渠道,打造若干品牌项目,深化国际化培养内涵;推动研究生到海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进行 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鼓励联合培养,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锻炼成长。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七)积极发展高层次外国留学生教育。继续按照 扩大规模、提高质量 的 原则,明确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导向。改革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明晰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部、学院(系)的工作职责,按照统分结合、 强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外国留学生学籍管理、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工作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居住环境。建立若干个全外文专业和系列课程,扩大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生交流规模,提高攻读学位留学生培养水平。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级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计划的同时,设立浙江大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吸 引优质生源,改善生源结构。 (八)主动开展文明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 中国学 本科和硕士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硕 士专业等特色专业的建设,使之成为学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一个重要品牌。不断提高各类汉语言和中国文化培训项目的办学质量,通过海外孔子学院的合作项目、各 类境外办学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境外访学等形式,开展汉语言的传播、普及和推广工作,推动东方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积极推进跨文化研究机构的筹建工 作,发展与国际知名汉学研究和中国问题研究学者及机构的联系,构建多种形式的文明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网络,加强人文外交工作,为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 经济 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作出新的贡献。 三、强化责任,分级落实,不断完善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组织体系 (九)学校海外合作与交流委员会统筹组织、领导全校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负责战略规划和政策制订,协调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审定,并对各单位的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进行督查和考核。外事处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同时承担海外合作与交流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外事处 要以学校中心工作为目标,努力构建学校大外事格局,落实学校海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下达的资源配置、政策制订、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等各项任务,并对各单位的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进行督查和考核 。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十)学部要发挥组织协调学院(系)开展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整合现有各种资源,组织好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跨学院 (系)的重大平台和项目等工作,协调好学部所辖各学院(系)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科或学术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推进实质性的合作,努力建设具有世 界先进水平的学科群。 (十一)学院(系)是开展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力量。要确定海外战略合作伙伴,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和合作平台,建立完善多样化的合作交流机 制,广泛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积极申报学校推出的各项海外合作与交流项目,主动设计组织院级交流项目;整合各类资源,激励师生参与海外合作与交流活 动;加强相关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物理空间,彰显文化内涵,优化网络宣传环境;加强国际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生国际化培养、国际合作科研、高端国际会 议组织等工作,全方位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 (十二)学科是开展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要按照各自特点,落实推进 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 ,面向国际先进水平,对接世界一流学科,实施可持续的合作与交流项目,形成学科联盟和学科国际评估的基础。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应将高层次海外合作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优势学科要根据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确定本学科 2-3 个稳定的海外合作伙伴,开展包括科研合作、人才引进、教师互访、学生交流等工作。 (十三)广大师生是开展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主体。要鼓励、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承担海外合作与交流任务,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教育实 施能力。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中,要逐步提高国际化学习和研究背景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支持学生参加海外交流与 合作活动,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勇于做新一代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国际科技竞争的参与者、和谐世界的建设者。在对学生的学业考核中,要充分体现其参与国际交流 合作的成绩。 四、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新局面 (十四)领导工作到位。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作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抓手,努力抓紧抓实抓好。要加强组织领导, 主动查找差距,确定追赶目标,谋划发展思路,明确工作任务;要坚持质量优先、特色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针对自身实际和特点,采取有效举措,取得 切实成效。 (十五)资源投入到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实现软、硬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人、财、物的优化配置,为深入推进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要统筹 211 工程 、 985 工程 以 及其它各方面的海外合作与交流经费。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由海外合作与交流委员会协调分配,其中较大部分下拨学部和学院(系),作为海外合作与交 流业务经费;一部分整合形成学校海外合作与交流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校级重点项目建设,资助面向全校的开放申报项目和各单位开设国际化教育课程和全英语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国际学术活动、接受世界名校优秀学者和学生来校长、短期交流学习、海外工作站、中国文化海外推广、干部师生赴海外交流学习、特殊图书 资料和教学设施的配备等工作。 各学部、学院(系)、平台、基地等要确定一位负责人具体分管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成立专门机构,或设立外事工作专职岗位,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 统筹协调办公、实验场地等资源,加快规划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国留学生教育设施,努力改善留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强各单位英文主页和宣传资料的编制工 作,完善中英文对照的科研、教学、图书资料、行政和后勤管理系统,优化校园英文标识,举办中外学生国际文化节等活动,全方位营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 (十六)考核措施到位。要建立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考核工作落实到人。学校根据工作目标和学科特点,将任务指标分解到学部和院级单位, 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单位要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要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学校将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业绩列入学部、学院 (系)领导班子任期的主要目标,将教师参与或组织国际会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开设国际化课程、推进学生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培养外国留学生等方面的绩 效,列入领导干部的任期考核,并加大其在业绩考核中的权重。 (十七)保障机制到位。按照 面向一流、立足基层、项目带动、以外促内 的 要求,实施海外合作与交流的项目管理制度。学校设立学科伙伴计划、综合引智工程、学生对外交流资助计划、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等若干个面向全校的开放申报项 目,拟定每年申报指南,由外事处统一发布并组织引导学部、学院(系)、学科进行申报;对经审核予以立项的项目,按照项目制进行管理,分期拨付资助经费,定 期验收工作成果,考核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探索具有浙大特色的工作模式,形成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长效机制。 主题词:外事工作 合作与交流 意见 主送:纪委,各院级党委、直属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委各部 门,各党工委,工会、团委,各学部、学院(系),行政各 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抄送:教育部办公厅,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浙江省教育厅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办公室 2009 年 12 月 10 日印发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3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人才的“培”“养”和“流”
boxcar 2009-12-10 12:31
刚才在王宝山老师的事外桃源中看到了他的新博文 人才,不但要培,更要养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457 ),很受教益。写下两个评论之后,仍感意犹未尽,遂决定再专门起一文,谈谈我对人才的培植、养成和流动问题的看法。 我个人虽算不得什么人才,但对人才问题也是关心日久,此前也曾在本网博客中不止一次地写过有关人才流动的博文,还曾冒昧地对钱学森大师与温家宝总理的那段著名对话进行过解读。以往我的博文中曾有4篇是关于人才流动的,王老师的这篇博文分析了培养环节,我还想就这两个环节再作一点补充。 如果按照王老师的思路拆词解字,那么培字取其培植之意、来个土立口的解读是没问题的。如宝山兄说言,在培植阶段,未来的人才首先需要的是发现(放入土中);其次是需要的是一个大至合理的方向目标引领(向上、向前),此间自然需要扶植(立住),而且必须要尽量做到正直;那个口字,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片广阔的立言立行的空间,让人才到了一定的水平和层次后可以有大作为,这其实也就是钱学森所说的那个冒字了。 不过这个培植过程中是要把人才看作一种植物,要他扎根下来,根越深,则从土壤中汲取的养分越多,长得越好,形成所谓树大根深的局面,这样抗御风沙等恶劣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实际情况也差不多,很多人才也确实是在一个地方、一个领域扎下深根之后逐渐成长起来的,那些频繁地变换着工作单位和研究方向的年轻人,有些会由于工作不够连贯而不能做得很深入,反而虚耗了很多时光,浪费了年轻人身上最宝贵的创造力。 说完了培,咱再说说养。我觉得最该养字后面接上的是活字, 也就是说首先要人才或者被认为是人才的人能活下去(这是最低纲领),有可能的话,还要使之能活得很好、活得有尊严、活得有品味、活得有...(这是最高纲领)。这些当然是人才的成本,如果按照最高纲领来理解,成本还是相当高的,当然这就意味着需要投入,甚至是大投入。当然既有了投入自然就得要产出,否则会违背经济学的规律,也难以持久。人才其实是有产出的,人才的能力一旦得以施展,会有很多成就,也可能会带来大的效益,而人才能冒出来或者被选拔出来本身,也会被认为是一种产出(即使未必直接对应着实际的效益),只有有了这些产出,花钱养他们的人才能高兴,因为有了一个好的投入产出比;同样,有了产出,当初发现和培植他们的人也才能有如同当了伯乐或者孔子般的成就感。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更多的领导可能只想要产出而不愿意投入,就如农村的懒汉只想收割庄稼而不愿播种、锄草、施肥一样。于是,另一个关于人才的动词映入我们的眼帘流,即人才的流动。 其实关于人才流动,我实在不想在这篇博文里说太多了,因为我的人才流体力学系列四篇博文已经说了不少,下面还会继续下去。这里只说和人才的培养有关的流动。其实合理的流动可以促进人才的培养,这大概可以从很多大师的游学经历看出来,多看、多了解、多交流肯定有利于人的个人能力和水平提升,这一点绝对毋庸置疑。人才流动市场的形成,同时也必然促成人才价格的上涨,这一方面会增加养的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人才待遇的改善。人才向外流动趋势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向人才释放其个人能力施展空间。所以人才流动总的来讲对人才自身肯定是有益的,但其不利之处是最初发现并进行人才培养者会有很大损失,从而进一步会导致对人才培养的轻视和对人才流动的过度依赖。 =============================================== 本人此前所写的与本文相关的博文: 人才的流体力学(1~4) 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715 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003 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1949 4) 人才的流体力学(四)自由落体的悲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576 5)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7239 6)大师的眼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458
个人分类: 科研|381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世说新语之德行第一篇
gulangyu 2009-11-26 09:44
《世说新语之德行第一》中曾这样记载着: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曰:群情欲府君先入疱(官署)。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其中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东汉时候读书人很敬重陈仲举,他的言行为世人的表率和榜样。他在当官期间,曾举荐和任命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即使在被贬豫州太守时,陈仍然不改初衷,把选贤任能做为自己的第一大事来对待。当曾在京城任官时,就听说豫章有个奇士,才能出尘脱俗。他很想去见见这位奇士,但因为旅途遥远,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如今到了豫州,终于可以了结自己的心愿了。 等到了豫州时,主薄率着乡绅候车等驾,但陈仲举一到便问徐孺子的住处,打问清楚后,便要骑马去见见徐孺子,主簿赶紧说:您一路舟车老顿,请您先回去休息下吧。陈说:昔日周武王求贤若渴,连坐席都没坐暖就去拜见商容,如今我有机会去拜见心仪已久的奇士徐孺子,哪里有先休息而不去拜见的道理!于是欣然而去。 陈仲举是朝廷重陈,而徐孺子是平民百姓,陈能作到如此的礼贤下士,实在有周公:三吐哺、三握发之风。 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战国时期韩非子曾说:治国在于用人。。。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理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这就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只有重用人才,使下属竭尽其能的发挥自己的才智,才可以集思广益,增益其所不能。综观天下,每一个做大事成大业者,无不广纳天下贤士,御智力以取天下。 我想是的,人才即财富;欲得到财富,先求人才;得人才者,更需涵养人才,惟有此,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个人分类: 国信志|118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浙江大学关于建立海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绿色通道(转载)
kksonne 2009-11-24 15:02
浙江大学关于印发《浙江大学关于建立海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日期:2009-11-24 13:01 阅读次数:159 浙大发人〔 2009 〕 51 号 各学部、学院(系),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大学关于建立海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浙江大学关于建立海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绿色通道 实施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层次,贯彻实施 1311 人才工程 ,增强海外人才引进的快速反应力,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校工作,学校决定建立海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绿色通道,为海外优秀人才的学术评价和工作、生活保障等开展便利快捷的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对象 具有博士学位且在海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原则上至少有一期博士后研究工作经历),有意应聘我校教学科研系列高级职务或已来校工作未满 6 个月的海外优秀人才。 二、工作程序 (一)学术水平的评价 1 . 凡符合各学院(系)针对海外引进人才制定的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任职条件;并由两名校内具有保荐资格专家担保推荐的适用对象(应聘副高 人员不需担保推荐),可向应聘学院(系)提出申报教学科研系列高级职务的申请,并提供应聘原始材料。其中,对没有承担过本科教学工作的应聘者原则上应先评 聘研究员、副研究员职务, 在取得始业教育培训、 高等教育理论培训 、 普通话水平测试、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的相关合格证书、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等后,可以申请转评教授、副教授职务。 2 .学院(系)对应聘者提交的业绩材料进行审核并通过后,将应聘者的业绩材料以及送审材料报人事处。人事处进行资格审查后,将应聘者送审材料统一送同行专家评审,同时上网公示应聘者的业绩材料,并将同意送审的应聘者名单通知各学部。 应聘 教授(研究员)职务由 5 位海内外同行专家评审,其中至少 3 位为海外(含港、澳、台)同行专家;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评审由人事处商研究生院后组织送审; 应聘副 教授(副研究员)职务由 3 位海内外同行专家评审,其中至少 1 位为海外(含港、澳、台)同行专家。 3 . 同行专家评审意见返回后,学院(系)人力资源委员会(或具有相同职能的委员会)根据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同行专家评审意见以及应聘者学术水平,对应 聘者的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等进行评审,并将获得四分之三及以上评委同意的应聘者名单向学部推荐。 4 . 学部人力资源委员会(或具有相同职能的委员会)对学院(系)推荐人选进行充分评议,经无记名投票表决产生通过评审名单(需获得四分之三及以上评委同意), 并向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推荐。应聘者应在学部人力资源委员会(或具有相同职能的委员会)上进行述职,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突出学术成果、今后学术规划, 并就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5 .经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无记名投票表决产生最终名单(需获得三分之二及以上评委同意),明确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等后,报校长审批。 6 .除寒暑假外,学校两个月开展一次海外应聘者的学术水平评价工作。 (二)工作与生活保障 1 . 学院(系)应明确对海外应聘者所提供的科研启动经费、办公和实验用房的地点和面积、研究生招生名额、公寓或住房待遇、薪酬及医疗保险待遇等。原则上以上相 关待遇应由学院(系)解决,确有困难的,可以由学院(系)提出书面申请,提请学部落实;特殊情况也可由学部提请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讨论决定予以落实。 2 . 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会议评议结果报校长批准后,人事处将海外应聘者的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以及在该会议上落实的其他事项 通知学部、学院(系)。由学院(系)向海外应聘者发出聘用通知,在聘用通知中明确其来校后所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科研启动经费、办公和实验用房的地点和面积、研究生招生名额、公寓或住房待遇、薪酬及医疗保险待遇等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3 . 海外应聘者来校报到时,人事处、各职能部门、有关学部、学院(系)应积极配合,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服务。其中,办公用房和实验用房由各学 院(系)负责落实、房产处协助安排;公寓或住房由房产处负责落实,学院(系)协助安排;配偶的工作岗位由学院(系)负责联络,人事处协助联络(被列入具有 国际知名度的高层次人才配偶的工作岗位由人事处负责联络);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由工会负责协助联系。在来校报到时可由学院(系)安排专人陪同办理进校手 续,在办理户口迁移、工作证、校园卡、网络帐户等提供便捷服务。 4 .海外应聘者来校报到后,人事处将视应聘者终审时间或来校报到时间发文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并落实其工资和薪酬待遇。 三、评审组织安排 1 .各学部应邀请若干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学部外专家担任外聘评委,参加学部人力资源委员会 (或具有相同职能的委员会) 的评审会议。 2 .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将根据应聘者所在学科门类,邀请相关学院院长(系主任)、学部主任、校内外专家参加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会议。 3 .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实行工作例会制度,除寒暑假外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例会。 四、其他 1 .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所属独立研究机构的海外优秀人才参照本办法执行。 2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试行,由学校人事处负责解释。学校原有其他相关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主题词:人事 管理 办法 通知 抄 送:纪委,各院级党委、直属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委各 部门,各党工委,工会、团委。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主动公开 2009 年 11 月 19 日 印发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612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人会是伯乐?
chrujun 2009-11-23 21:07
怀才不遇的人,都期望遇上慧眼识珠的伯乐。那么,伯乐属于哪一类人? 为什么有人会成为伯乐? 在这里我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我认为伯乐属于富有进取心、处于成长阶段、希望招兵买马、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优秀组织者和领导者。理由如下: 首先,没有进取心,希望事业更上一层楼的人,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没有动力和激情找千里马。因此,伯乐肯定在具有雄才大略,希望干一番大事业的人中间产生。 其次,伯乐一定是处于成长阶段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人无论怎么具有慧眼识珠能力,功成名就后必定有一大群人才跟着他们,因此没有挖掘千里马的动力和需要。 然后,伯乐最根本的一个特征就是想招兵买马。 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在起步阶段正是千方百计找优秀人才的时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毛泽东再厉害,没有林彪为他指挥精锐部队,革命就无法成功。 因此,处于起步阶段的伯乐,正是急切需要帮手,到处挖掘千里马的时候。 最后,伯乐肯定属于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三流的领导者浪费人才,二流的领导者使用人才,一流的领导者培养人才。只有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才能够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按照这个方法,可以看出毛泽东和曹操算一流的领导者,诸葛亮勉强算二流领导者。千里马的才能要能够得到真正发挥,必须依赖优秀的领导者。 正因为如此,伯乐比千里马更稀有。 导致无数千里马生不逢时,平庸一生。因此,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真正的千里马特别珍惜伯乐的知遇之恩,愿意为伯乐赴汤蹈火。当毛泽东在红军时期大权旁落,受到各路人马打击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站出来旗帜鲜明地支持他,并经常去看望他。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林彪。 因为他知道,只有毛泽东才是真正的伯乐,才是真正可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人。 因此,我特别赞成士为知己者死!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649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封UIUC教授对他学生在国内求职的推荐信
热度 1 qhliu 2009-11-21 22:01
Dear Prof. Franklin , This is to recommend Dr. John Nash for a faculty position at your institution. John worked with me as a Ph. D.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John has a perfect academic record (straight A) and he has done extensive studies on complicated materials such as ### . Toward his Ph. D. thesis John has performe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on ### . His calculations take into the effects of ### . H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 . His work with me has led to three publications. His work is of importance both from a scientific and a technological point of view. ###### . John is an intelligent and hard-working researcher. He has somewhat strong personality, but I had no problem getting along with him. He has exceptional skill that will make him an excellent researcher, once he devote to it. I think he will be a valuable asset to your department. Sincerely yours, John Bardeen Professor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technical description. Franklin, John Nash, John Bardeen : three virtual persons.
个人分类: 拾穗记|34809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中国十一所名校悄然试验培养拔尖学生”的功过是非
msxue2004 2009-11-15 14:41
钱老留给世人的追问鞭策着教育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不,钱老刚刚驾鹤西去,我们中国最顶尖的大学立马就对钱老的话有了反应,这句话就好比是化学中的催化剂或是火箭卫星发生中的加速器。问题的关键是等过了加速阶段,这种体制还能像火箭一样平稳运转,给中华大地不断带来惊喜吗?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都是围绕应试教育而来,即使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可谓不小。几十年来,从小学、初中、高中,各种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竞赛多如牛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每年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都拿到了许多的金牌。于是,相关的教师可以得到奖励,学生可以保送名校,家长可以扬眉吐气了。可是,大部分都成了仲永。为什么在少年时代就可以扬名世界,等到了二十多岁或是以后,却平庸了。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教育出来的人才。其实,在中国学生刚进入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时,面对中国学生在金牌榜上的优势,外国人也是很惊异的,差不多都到了喊中国学术威胁论的时候了,但是过了几年之后,外国人就不担心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以前获得金牌选手已经淹没在华夏大地上。 在大学这一层次,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无疑是最出名的,也确实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些人才。可是,真正能做到大师级的人才,确是凤毛菱角。急功近利地培养所谓的人才,至少是很难培养真正的大师级人才的。一个具有潜力的人才,除了他自身的浓厚兴趣和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更重要的是外界宽松、自有的学术氛围。如果能有大师级的人物指导,有浓厚的学术气氛相伴,何愁不能出现大师级的学者!相信我们国家会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其实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中华大地,不缺人才,缺的是大师!大师是一面旗帜,是国魂!真正的大师级学者不是靠建立实验班就可以培养出来的。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附:中国十一所名校悄然试验培养拔尖学生 大科学家钱学森留给世人的追问鞭策着教育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最近,来自多所名牌大学的消息证实,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于近期悄然实施,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入选高校是国内11所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这场试验,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学科开始。 在高等教育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一度以珠峰计划的代号流传,但并未大张旗鼓地宣扬。一位大学校长告诉记者,珠峰计划的名字比较高调,而教育部希望各校不宣传,不张扬,埋头苦干。 这位校长说,此项计划是高校扩招以后的提高质量之举,可看作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决策者注意到,很多前辈科学家提过顶尖人才培养不出来的问题。 据介绍,教育部鼓励11所大学各显神通,没有定式。因此,各大名校的做法并不一样。 但是,不约而同地,在2010年高校招生宣传时,它们分别开始向中学生大力介绍这项计划的重要性,以增加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复旦大学的保送生方案称,被数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和生命科学学院录取的考生,入校后成绩优秀者,可进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这项计划也引起了中学教育界的注意。最近一段时间,天津南开中学校长杨静武经常从各大名校招生组那里听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个新计划。他认为,这项计划具有前瞻性,对于将来可能是具有导向性的,中学也应积极呼应拔尖人才培养的尝试,与大学合作,将有冒尖潜质的学生输送进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汗血马
liuxiaod 2009-11-13 13:08
汗血马产自大宛,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汉武帝为了得到汗血马,曾派10万大军远征西域。 汗血马是阿拉伯马的近亲,体态轻盈,步幅长,速度快,耐久力强,世界的著名马种都有阿拉伯马的基因,比如英国的纯血马,俄罗斯的顿河马,日本的东洋马,和美国的标准马等,可是在中国却没有汗血马的后代。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曾经再次引进汗血马,可是还是没有存活下来,相反,当年被抢了汗血宝马的大宛到现在仍然保留着2000多匹纯种汗血马,为什么汗血马到中国就绝种了呢?
个人分类: 教育|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么多高学历人,为什么找不到人才啊!?
吴信 2009-11-13 11:31
很荣幸,能够有机缘与深圳安佑公司的总经理一起有长时间的交流,他从60年代到21世纪的经历,直到现在在本产业做到领头羊的经历,侃侃而谈,让我感慨很多。 那时候的知识分子,能够吃苦,也能够专研。他在海关下属的一个奶牛场搞技术做的是有声有色的,一年工资也就几百元,现在的呢?今昔非比啊。经历了改革,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是越来越活了,可是人的思想也是越来越活了。 谈到最后,他发出了感叹:我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我说:为什么呢?中国人这么多,为什么找不到人才啊!? 他也一脸难受样,无奈地说,招聘的时候,简历一大堆,高学历的比比皆是。但是要理论,不多,又行不通;要专业实践经验,又没有;要工作,又不能吃苦,仅仅靠8小时工作,没有效率,不能为企业创造足够的利润,我怎么养活得起高学历的人才啊?很多人都是这种情况,你想到的事情,他总是想不到。不过,会说恭维的话的人还比较多,招来干吗呢? 一方面感叹工作不好找,另一方面却抱怨人也不好招啊。什么原因呢?是我们的教育方向的问题?最近教育部启动研究生培养战略转型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4994.shtm,期待着好消息。不过欲知下文如何,且待社会大家评说,由历史评判! 深圳市2009年度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大会 上海市某招聘会的现场黑压压的人海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4065 次阅读|4 个评论
费米子和玻色子
liuxiaod 2009-11-9 01:01
费米子不能占据同一个状态,玻色子可以。 我们希望培养的人才是费米子型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的学术界就有很大的熵值,活跃而富有创造性;可是中国的人才基本上是玻色子型的,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在一个基态上,熵值低,没有创造性。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用全国统一教材,学的是标准答案,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大学的教材也非常雷同,很少跨专业,跨系选修课,大家师出同门,知识结构是一样的,这是造就玻色子人才的原因。 在我的美国同学里很难找到背景一样的,他们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包括香港,台湾),澳大利亚,他们毕业于数学系,物理,化学,计算机,电子工程,文学,历史,政治等,这么复杂背景的人在一起读核物理博士学位,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他们都是费米子。
个人分类: 教育|568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学教育与腌咸菜
phd9992000 2009-11-6 11:00
报刊、电视、网络上,大家关于高等教育提出的措施层出不穷,都试图解决教育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但几十年积弊,非一日可除。所以钱老也感叹 冒不出杰出人才,缺乏创新能力。 偶倒觉得,治大国若烹小鲜,人才培养犹如腌咸菜-------大学、科研院所培养人才,实在和腌咸菜没有什么两样。 以萝卜咸菜为例。要腌出好的咸菜,最主要的是什么?一要有好的萝卜,二要有好的老汤,三要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过程。对应着这三个方面,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要有好的生源、良好的育人环境、合理的培养过程。 那么现在的问题在哪里? 首先是萝卜有问题。扩招后,萝卜快了不洗泥,生源质量下降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老汤变馊了、有毒了。所以,腌出来的萝卜变味了。如何改变?当然是找老汤管理员了------就怕管理员不管理或乱管理。当然也可以换人,怕的是换人不换汤。培养过程似乎也有毛病,不发牢骚了。 另外,腌出来的好萝卜(相对好点)都出口,自己留下的都是些2流萝卜,很不划算-------这样发扬国际主义,实在是冒傻气。 您看,俺的比喻还算恰当吧?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661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中国是不是该感谢美国?
chrujun 2009-11-5 19:18
钱学森等大师不幸辞世。各类纪念文章揭示了一个事实:对于中国的两弹一星,美国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没有美国为新中国培养的顶级人才,中国的两弹一星能够搞起来吗? 中国是不是该感谢美国?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6720 次阅读|4 个评论
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
dragon513 2009-11-5 18:23
http://news.QQ.com   2009年11月05日03: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11~2009 )。 中新社发 高延智 摄    整理者注: 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涂元季 顾吉环 李 明整理)
个人分类: 心得偶记|1777 次阅读|3 个评论
浙江大学关于实施“1311人才工程”战略的决定(转载)
kksonne 2009-11-3 16:46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 浙江大学关于实施1311人才工程战略的决定 日期:2009-11-03 15:03 阅读次数:145 党委发〔2009〕67号 ( 2009 年 10 月 29 日) 纪委,各院级党委、直属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委各部门,各党工委,工会、团委,各学部、学院(系),行政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的师资队伍,经学校研究,决定实施 1311 人才工程 战略。 一、指导思想 师资队伍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因素。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 两手抓 ,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 领军人物 ;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总体目标 到 2017 年前后,师资队伍规模基本稳定在 3500 人左右,各类专职研究人员 2000 人左右,形成 100 名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 300 名左右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级人才,建设 100 个左右面向重大任务或科学问题的创新研究团队,支持 1000 名左右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青年骨干人才,即 1311 人才工程 。 三、实施原则 按照 学校统领、学部组织、学院(系)落实 的原则,今后学校将包括 985 工程 和 211 工程 等学校发展资源中的重要部分用于支持进入 1311 人才工程 的人员和团队,并在政策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和倾斜。 为大力推进 1311 人才工程 战略的有效实施,学校将针对 1311 人才工程 中的四个具体目标分别制定实施细则和有关政策。 各学部、各学院(系)党组织和行政要高度重视 1311 人才工程 建设,按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抓紧制定学科与队伍发展的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与学部、学院(系)紧密配合,全面落实 1311 人才工程 的各项目标。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 浙 江 大 学 2009 年 10 月 29 日 from http://zupo.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1838object_id=361343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40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细品钱学森对温总理说的话
热度 1 boxcar 2009-11-3 15:51
2005年,钱学森先生曾对前去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对于这段话,不同的人自然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我无意去总结和归纳别人说过的话,只想说几句自己的看法,算是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点纪念文字吧。 首先,对中国的现状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说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现实没有发展到建国是所设想的比较理想的社会主义阶段,在经济上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GDP持续增长,其实不同的领域和地区很不协调而呈现着巨大的差距。我们的科技、国防、国际形象和地位等各方面虽然在建国六十年来也都颇有进展,但仍未达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所应达到的境界。 其次,没发展起来的原因自然很多,但起着培养人作用的教育肯定难辞其咎,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之中,大学既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的机构,同时也是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此外还有科学院、各类研究院所和企业的研发部门),因此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科技发展。遗憾得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虽然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并跟完西方跟苏联、跟完了苏联再学西方,如是几经变迁,却始终没有找准定位和适合自己的大学教育之路。长期以来,无论是高等教育思想理念,还是具体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方式,都以跟踪和模仿为荣,却始终不愿意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做好自己规划。大学的科研急功近利,常醉心于短期见效的研究;忽视对自主创新的培育和支持,更缺乏对新思想的宽容和理解,因此使得创新之路变得漫长而艰难。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在目前的中国大学中很难成为主流的、被鼓励与提倡的对象,所以变得很稀少,久而久之就被认为已经没有了,这是当代中国大学的悲哀,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隐忧。 最后,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拔尖人才?是因为最近几十年里,我们的拔尖人才通常是拔出来的,更准确说是选拔得来的,甚至是以拔苗助长的方式脱颖而出的。在这种人才认定模式下,选拔者(相马的伯乐)的眼力是关键,可惜现实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选拔者(通常是领导或已成功的学者)未必一定看得准人,更别说有些有本事的人根本不入其法眼了。我觉得钱先生这个冒字用得最好,实际的人才应该是最终凭借真本事被人广为认可的,他们应当是公平竞争的胜出者,而不应该是少数几个领导或者专家通过评选认定的。所以应该尽量给大家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通过努力工作积极进取,让有本事的人自己基于自己个人的努力做出创新工作并自动冒出来成为拔尖人才,而非靠着像行政任命一样的方式命名为领军人物然后引领团队去创新(这样虽可以得到很多成果,但很难得到原初创新的成果)。 本文发表在《发明与创新》杂志上。
个人分类: 科研|21408 次阅读|19 个评论
科研经费计算结果的启示
toptip 2009-11-1 07:43
如前所述,一篇重要文章的发表成本可能高达500万人民币以上。 研究生:尽管你们每个月只拿着几百块钱千把块钱的补助,你承担的课题可能值几万到几百万。别小瞧了自己啊!爱国爱国,如果勤奋长进一点,5年多出个一篇文章,那是为国家多创造几万到几百万的价值。 导师:一个好的导师,同比投入下每年相比于平庸的导师多出产一篇文章(假设质量相同),他就多创造了几百万的价值。那么相比于为了引入优秀导师多付出的工资部分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有的导师不看文章不学习,不专心科研混日子,这不仅是对不起底下的研究生,对不起自己的工资,更是在浪费国家的的巨额投入。 基金委:人才的价值是要获得肯定的。盖茨的视窗的想法创建了一个微软帝国。不同的人用同样的钱可以有天差地别的效果。如果把国家增加投入的钱砸到现有的科研队伍上,结果可能就是多数打水漂。比如以前出现的,某个大学用巨额资金买了一堆先进仪器让它生锈的现象。如果换一批优秀的人才,那才会显著见到这个增加投入的效果。培养人才,引入人才的巨额投入相比于人才能创造的价值来说,也是小巫见大巫。 作假:作假的文章不仅把投入的钱打了水漂,更误导其它跟进的实验室造成更大的混乱和浪费。所以文章作假不是什么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重大的经济犯罪。如果贪污500万该到监狱里面关十年,那么作假一篇重要文章应该判个无期徒刑!韩国的黄禹锡才判2年,太便宜他了。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330 次阅读|3 个评论
海外人才,也不能过高看待自己,否则落差太大
lin602 2009-10-26 18:24
近期,网上讨论海外人才方面的帖子很多,近期浙大的涂博士自杀,更引起了一番讨论。 总体上,在国外通过做博士论文及博士后,甚至在国外大学做了教职的学人,在学术上,要比国内的学者起点要高。许多学者回来,做出了较好的学术成果,这是本文的前提。 但也要看到,目前国内许多学者经过艰苦的努力,也有许多人取得了成绩。从学术公平的角度,目前国外回来的博士及学者,国内给的待遇及条件要比国内博士要好甚至好得多,至于后来的学术大腕的大量经费,那是后面的事情。 但是,目前关于海龟的科研经费及待遇,网上网下讨论得非常多,许多人回来心里也非常不平,我认为重要的原因,是海外人才将这个群体看得偏高了点。(申明,不是所有的海外人才这样看,国内的许多人也有部分这样看的)。 我见到的不少国外回来的博士及博士后,在国外博士论文及博士后期间发表了一些SCI论文,以此回来就得要正教授职称,有的人给了,有的人没有给,只给个副教授,但他们心里就严重不平衡(国内博士有的给副教授,绝大部分只给讲师)。而部分回国学者经过工作多年后,有的科研做得可以,成为国内外的学术知名人士,有的科研做得也非常一般,还赶不上国内的同事得到的国家自然基金多,企业项目多。这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也许有人说,这是国内人的人脉关系,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许多年轻教师得到的自然基金,并不是人脉关系得到的。我们的理学院(从事基础化学课教学)今年有三位前几年从校外来的年轻博士教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化学学科),而且是没有人为因素在内的。也有部分从国外回来的专业课博士及博士后,到现在也没有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乎同期工作)。 国内的博士及博士后们,相对来说,抱怨还少点,原因是他们的期望值低点。而海龟们,可以说,总体上他们的条件要比国内土同行们要好得多(要注意,要讲统计的数据,不讲个体)。 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的博士及博士后们,是不是在国外大学都能够得到非常好的条件,是不是非常容易得到终身教授,是不是有非常多的科研经费,是不是有非常高的薪水及生活条件(比国外同行)。为什么在国外他们抱怨要少,回来的抱怨就多了不少(不是所有人)。我的同学们出国也不少呀,我看他们与我们的科研经费(不是绝对值,要讲相对值,要看能够负担多少研究生,做多大的事情)及科研创新也彼此彼此呀。比我们突出的人有,但比例并不是太大的。如果拿到博士学位不在大学及科研单位工作,就不比了。 我觉得,不管海龟及土学者,应该是在一个平台上,不要让海龟们有种高人一等的想法。是不是好的学者,要由后面的工作成绩所决定了的。许多科研上的非常厉害的人,他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许多官员们经费多,他们的不正,得到了许多好的条件,但大家(公认的大家,不是纸面上的)的名单中,他们并不在内。 如果申请经费中的人脉起作用,但做企业项目,许多国内的学者也并不差呀。企业的钱许多是私人的钱,他们的钱不是人情关系给的呀,是一分钱一分货的。 所以,海外的人才回国工作,包括在国外工作,将自己放在所有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从一个整体上讨论中国的科研,科研经费,科研条件,科研成果等。 海外学者将自己看得高人一点,会让自己心里不舒服的,让国内土学者也不舒服的。(再次说明,不是所有海外学人者是这样看待自己的)。让国内国外的学人,在一个战壕中好好平等地工作,呼吁提高科研条件,揭露不公平的现象特别是腐败的现象,同情与关怀我们的同事们,做出点成绩,为社会(不管中国还是中外国)做点贡献。 这篇小感想,要得罪人了,呵呵。(苦笑一下)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51 次阅读|5 个评论
人才------“能力”优于“知识”
xupeiyang 2009-10-26 11:47
 ――技术与业务能力。入世后社会将更加需要计算机开发与应用、产品营销、管道工程、电子工程等方面的人才。没有过硬的技术才能或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必然会被市场竞争淘汰。   ――组织与规划能力。如今许多被认为是少数领导人士才具备的组织能力在入世后会成为选择职员的重点。比如说设置工作流程、制定市场营销方针、统一调拨财力物力,协调分配任务等都需要高标准的组织规划能力。人的能动性要得到充分发挥,而不局限于按部就班的传统模式。   ――说服与交流能力。即语言能力,懂得如何表达信息和思想,并能够听取信息与思想的人。公司间的交往要求职员能应付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并具有越来越高的游说能力。同时,在本来节奏快的工作环境中,内部的交流显得更加重要,尽管惜时如金,但没有交流就缺乏动力和发展的源泉。   ――数字与计算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是理工科才必备的,入世后绝大多数人才都应当具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公司运作的衔接通畅都离不开数字与计算。   ――想象能力。它是白领职工都需要的技能。富于想象力,有利于收集并获得广泛、大量的信息与知识;想象力还可以开拓思维方法及观察的视野,换一句话说,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文理贯通能力。文理贯通要求职员学会利用个人天赋提高工作经验,各种知识的融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文科积累的教育经验与理科的专业技能的结合将是明天的白领人士们最有参考价值的学习方向。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05.htm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自杀、人才、高校、待遇 隐藏
热度 1 luxiong 2009-10-25 10:36
最近本文标题上的几个单词很是引人注目。 博士与自杀 近几个月来,不断有周围博士朋友,同学相继离去,包括三年前跟我同一办公室的中科大的一位朋友。这些朋友年龄跟我差不多,都是青年人,都是很乐意帮助别人的,都是善良的人,乐观的人。我还特别记得中科大的这位朋友当年教我如何用有限元软件,跟我一起去尖沙咀看海。最近浙大涂博士事件终于让我有写写东西的想法。 逝者长已矣。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我也是一个高校年青教师,跟涂博士同年。有许多经历让我想跟各位网友分享,只是希望不再有悲剧,不再有孤儿寡母在丧礼上反复念叨sci与核心期刊。多年前,我放弃了还有几个月就能拿到的永久居民,回到内地,因为我觉得那里有亲人,有稳定的工作。 然而等自己去面对每一件事的时候,才发现作为一个小小的博士,是多么的无力与无助。哪怕一个小小的签字和盖章都要跑无数趟。 我也有过害怕与焦虑,也有过长夜不眠。但是我坚持过来了。坚持的理由: 1.老婆孩子,父母兄弟亲情。 2.领导,同事,朋友的支持 3.还有一批能干的学生。 希望跟我同龄的高校同行能够在最艰难的时候想想以上三个方面。 讲讲高校与人才。 什么才是高校现在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1.能够发CNS,即刻给高校带来荣誉。 2.能够马上产业化,带来直接效益。 3.能够忽悠大的纵向项目,带来课题。 除此之外, 千万别把自己当人才 ,有助于调整心态,度过难关。有人说发表文章如何。出来混的,谁没有文章。除了CNS,在管理者眼里,其他只是几张纸罢了。各位真的想去高校,应该认真对一下以上标准。 待遇 其实高校待遇真的不算最差。一般一个月两三千块,够吃喝。有人呼吁提高待遇,不现实。其实大家看看所有财政拨款的单位,都只是这个收入。如果想致富,就只能靠自己。如果想通了这点,就不会出现想不开的事。 最后,我想说的是年青人要多跟人交流。不管是大牛,小牛,学生,领导,同事,都要经常沟通。大部分人都是乐意跟人交流的。交流的越多,越能让你了解别人,让别人了解你。从科研上来讲,也能更快的获得最新的信息。 如果对科研有抱怨,请参考我的博客,千万别当科学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720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才的“流体力学”(四)——自由落体的悲哀
热度 1 boxcar 2009-10-23 23:41
最近这两天本网有个很火的话题浙大的海归涂博士悲惨地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一个让人悲悯叹息的事件发生之后,我等生者在唏嘘之余似乎更应该做些思考,把想到的东西写出来,用于纪念这位虽不相识的学人。于是,我决定继续我的人才的流体力学系列博文,并给这第四部分起一个比较形象的标题自由落体的悲哀(但绝无调侃之心),谨以此文献给已经逝去的涂序新博士,并为某些可能会处于类似境地的人才和引进人才者诫。 在前面的三篇博文中,我把人才比作是流体,然后用一些力学的思想去解析人才流动的问题,当然这种想法更多地是基于一种比较宏观的考虑,但涉及到具体的某个人,都可能有独特的状况,而且最终也算是细节决定成败。也就是说,每个人(优秀并得到了众人的承认与赏识者可被称为人才)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虽处于某种大潮之中(例如现如今化海龟为海带的归国求职潮),却都是各有特点的一滴水,不过混迹在大潮之中并不起眼,只有当他立身潮头之时(能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或者忽然飞溅于一片潮水之上(忽然因某种独特的原因成为焦点)时才为人所见。很不幸,涂博士成了这样一滴被世人关注的一滴水,但却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其死后获得了空前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涂博士的经历虽不见得多么有代表性,但也绝对不是空前绝后的个案。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案例,排除掉个人家庭方面的一些影响因素(清官难断家务事,我等外人更不变乱说),涂博所去的Z大的人才引进与涂博本人的求职基本具备了当前中国高校人力资源市场博弈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是大学求贤若渴延揽人才,一方面是大牛们若即若离、讨价还价,小博忙不迭地投送简历面试谈判签约,之后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传说中的双赢和多赢场面实在是并不多见。这种场面 连续热闹了几年之后,发达地区高校的固定教职从高到低已接近满员,但想求职的海归人物的层次却越来越高,在这种大背景下,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一触即发。 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传递的延迟,让海归及其周边人等(亲属朋友同学等)在对未来职位和生活状况的判断难以绝对契合实际,有时难免有很高的期望值,对自身优势的信心可能又同时让他们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甚至产生某种强烈的优越感(这本身并不是错),这两者可能让人才的心态处于一个水平。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高水平的心态其实未必有足够的现实条件为其提供可靠的支撑。以目前中国的现实状况,人才所去单位很难在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职称级别、人际环境和收入状况等方面全面满足人才的需求,不满情绪和失落感甚至会在一段时间里不断提升,这种偏高的自我评价和预期在遇到明显偏低的现实时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用人单位最初承诺的不兑现会让人才偏高水平的心态迅速失去支撑,在比较极短的情况下会以一种自由落体的形式直落下来,击碎了人才的梦想甚至生命,留给世人一种自由落体的悲哀。 那么如何挽救这些危险的自由落体?首先,用人单位需要尽量建立起一个牢固的支撑,不该出现承诺好的条件不兑现的情况。其次,人才们也要注意防低自己的心态和心理预期目标,避免其不小心攀爬上危险高度,以减小落差,规避风险。再次,周边的人在发现了落体症候时要出面干预,及时给落体背上降落伞或者在下面放上安全气垫,让落体即使难以避免落地,也是以相对安全的方式,也许这要靠给人才合理的心理辅导吧。 如果像一滴水那样从高处落下,落到水潭之中总会激起一片飞溅的水花和水面上的环环涟漪,但当涟漪平息下来之后,谁还记得这滴曾经落下的水呢?
个人分类: 社会|6127 次阅读|15 个评论
美国再现人才回流中印潮 将是美国发展巨大损失(转载)
毛宁波 2009-10-20 03:13
据美国中文网10月19日报道,美国再现人才回流中印潮 将是美国发展巨大损失。下面是文章全文,转载如下,请大家参考。 美国学者指出,来自中国和印度的高学历人才出现新的回流潮。其中有三成已在获得绿卡或者成为公民。这些年富力强、高学历人才的流失,将是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大损失。   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Vivek Wadhwa公布了他主持参与的一项由哈佛大学、伯克利大学和杜克大学去年下半年联合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和印度年轻的高学历人才正在寻找机会纷纷回国。    调查指出,中国青年回国的平均年龄为33岁,印度青年人为30岁。他们中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中国的回国人员51%获得了硕士学位,41% 获得了博士学位;印度回国人员中,三分之二获得了硕士学位,12%的人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大多数人从事科学、技术或管理工作。   调查特别发现,回国的高科技人才中,相当比例的人已经获得绿卡或者取得公民身份。其中,中国回国创业者中,有34%已获得永久居民身份或成为公民;印度回国创业者中,有绿卡或成为公民的占27%。   是什么促使在美国的海外高学历精英回国 84%的中国受访者和69%的印度受访者表示是因为职业前景。尽管大多数人表示,对收入没有美国高,但回国的收入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还有67%的中国受访者和八成印度受访者表示,回国能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此外,回国照顾年迈的父母也是重要原因。   据调查,回国已成为海外人才事业发展的催化剂。据统计,回国的中国受访者中,回国前只有9%已获得高级管理职务;回国后,高级管理职务的比例上升到36%。   美国好在什么地方 54%的印度受访者和43%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此前在美国的职务所获得的报酬和待遇比国内好;51%的中国受访者和24%的印度受访者表示,美国的医疗保健比国内好。   这种回国的趋势仍在继续扩大。根据美国在读海外留学生的调查,只有6%的印度学生、10%的中国学生和15%的欧洲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留在美国。超过一半的国际学生愿意毕业后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但仍认为最终回国会有更好的前途。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3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思考
cncwgl 2009-10-19 15:04
提出问题: 1、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和教辅人员的考核是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这样的考核体系是否合适? 2、年轻教师只参加一个象征性的岗前培训,是否能够达到教学要求? 3、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的分类是否合适? 4、提倡科技转化和新生产力的提高,目前的考核体系是否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 5、考核体系是否可以体现真正的按劳分配?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64 次阅读|2 个评论
沙特砸200亿美元巨资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前20名
chrujun 2009-10-18 19:48
据2009年10月16日《科学》杂志报道,沙特投入200亿美元巨资打造的世界一流大学KAUST正式投入使用。该校只招研究生,办学规模为:教师250人,学生2500人。学校提供的科研设备全是世界一流,提供的科研经费也高得惊人。不用费尽心思去申请科研经费,该校按照职称提供的科研经费如下: 助理教授: 40万美元/年 副教授: 60万美元/年 正教授: 80万美元/年 充足的科研经费、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优厚的待遇,KAUST吸引了一大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加盟。KAUST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大学前20强,穆斯林世界最强大学,中东地区最顶级大学。 KAUST 大学位置 KAUST大学教师与学生来源分布图
个人分类: 哲学与科学|5953 次阅读|5 个评论
人才流动的力学分析
boxcar 2009-10-13 09:52
人才的流体力学(三) 在前面两篇博文中,我曾经论述了人才的流体特征,下面说说我对人才流动过程的受力分析。因为我上高中的时候,当时的物理老师曾经谆谆教诲我们说:力学的关键就是受力分析。所以,研究人才的流体力学,我还是要从受力分析入手。 人才受到的力大体分两类:一类是驱动力,另一类是阻力,牵着促进人才的流动,而后者阻碍人才流动。 驱动力是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内在的驱动力之一通常的情况是当人才在一个地方呆腻了,总想换个环境,这时难免想活动活动,换个地方生活,这是内部产生的,完全是因人而不同,当然这种内驱力有时会和外界的作用力产生协调作用,那效力更大。外在的驱动力有可以细分为吸引力和推动力,两者的方向都是向前的,都能促使人才发生流动。吸引力就是人才前面有更优越的收入待遇、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让人难免见异思迁,心神往之,于是跃跃欲试地准备跳槽,去实践人往高处走的古话,所以它可以牵着人才走。推动力来自人才的后方,从作用效果看它仍是推着人才去向前流动的,但其具体情况比较复杂。虽说推动力的受力物体自然还是人才本身,但施力物体可能不只一个,而且作用点和作用方式却大不相同。首先,人才最近的人是一个推动力来源,例如家里人抱怨人才在现在这个岗位上的收入太少、太不受重用等会促使人才考虑换个工作。其次,人才周边人际环境(包括同事和领导等)可能是一个推动力的来源,特别是当人才发现自己真的不但不受重用,甚至处处被排挤、被迫穿小鞋走窄道的时候,自会萌生去意。最后,原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恶化也是人才流动的一个推动力,例如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工作空间越来越小、机会越来越少(包括获得经费的机会和额度都大不如从前等)时,人才会考虑换个地方了,正所谓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当八路。这些都是推动人才流动的外力。或许还有其他的情况,留着让阅读此贴的博友们帮我补充吧。 说完了驱动力,再说说阻力。人才流动的阻力其实很多,首先当原来单位在认识到要流动出去的人才的重要(不可或缺)时,自然想挽留,这种挽留无论出自真心还是假意,是基于现实需求的考虑还是仅仅是为了自己不折面子,都是对人才流动的阻力。阻力的施力方式很多,有直接扣住档案不许走的行政方式(这招最近这些年早已失灵),有勒令交付巨额的违约金或培养费的经济方式,有动用重量级人物出面游说的感情方式,也有满足人才所提出条件(包括薪金待遇、职务职称甚至家属工作等)的补偿方式等不一而足。其次,人才流动的阻力还可能来自一些利益的牵绊,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长了,都会逐渐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人际关系网络既有情感层面的作用(没事儿大家见见面、聊聊天、吃吃饭、喝喝酒、打打麻将、一起参加体育运动等),也有现实利益层面的作用(所谓的朋友多了能办事儿和好办事儿),想流动一下,就必然换个大环境,这些人际关系网络是带不走的,需要花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重新编织,但欲取得功效尚需时日,所以对于比较依恋和依赖人际关系网的人才来讲,这绝对是一个比较大的阻力因素。第三,爱人工作、孩子的学校等能否解决好也是制约人才流动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过这个因素更象是一种惯性,不算是一种显示的阻力。最后,要引进人才的单位内部也会存在一些阻力因素,因为新人才的引进会和既有人员之间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很多人会抱怨单位太喜新厌旧、给引进人才的待遇太好等,有形的脸色和无形的阻力都会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影响最终的决定。 综上所述,我分析了人才流动的驱动力和阻力问题。总之,要想成功引进人才,就需要加强吸引力,尽量排除各种阻力的影响。
个人分类: 社会|8736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才就是GDP
hucs 2009-10-12 17:26
人才就是 GDP 胡春松 傅克刚 胡永新 ( 转载 :健康报, 2005 年 6 月 27 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政道:从能量的来源谈基础科学和培养人才
skyclub2008 2009-10-10 16:02
李政道:从能量的来源谈基础科学和培养人才 来源:央视国际www.cctv.com  2006年09月01日 http://www.cctv.com/financial/special/C16356/20060901/102221.shtml  20世纪初,困惑人类的问题是太阳能的来源。费米(Fermi)和他同时代的物理家从研究太阳发光、发热开始,研究了光能和热能的基础科学规律;迈克耳孙(Michelson)和莫雷(Morley)用实验证明光速不变,洛伦兹(Lorentz)创立了光的传播公式;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最后发现太阳能就是核能。正是对太阳能量的研究,使得我们才能够享有现在的激光、半导体、超导体、核能、超级计算机和网络等高科技的应用。21世纪初,人类又遇到了如何解释暗能量的来源的问题(全宇宙的总能量的70%是暗能量)。我们面临着一次新的挑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靠基础科学的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人类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要搞好基础研究,一是要抓住正确的研究方向,二是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基础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走向了电气化时代,从依靠太阳能时代走向了近代原子能时代,从工业化时代走向了信息化时代。带有源头创新特点的基础科学研究,肯定也会给今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创新的能力。哪个国家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哪个国家就有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   基础科学研究需要有优秀的人才,而培养人才要有好的老师。二十世纪上半叶那些为物理学作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大都是有相当好的老师,而且大部分是一对一的进行指导。教育分两种,一种是普及教育,这很需要,也很重要。另外一种是精英教育,老师带的学生一定不能太多。特别要注重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在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时候,在他们愿意献身基础科学研究的时候进行重点培养。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2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尊重,从彼此欣赏开始!
chrujun 2009-10-10 13:15
几天不上科学网,就形势大变。为国庆阅兵,尖锐矛盾又起。 看了N篇博文,有点想法。 鲍得海先生曾经对我对他博文的的评论回复到:把人按照正态分布排列,中间的是平庸的人,左边是疯子,右边是傻子。我想补充的是:干大事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没有缺点的人就是平庸的人,真正的天才肯定从有缺点的人中间产生。 对于优秀的人才,缺点肯定可以找到一大堆。是天天盯着这类人的缺点不放,而是欣赏这类人的优点,是做领导、老师、同事和同行需要作出的关键选择。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看见别人的缺点,并与自己的优点对比,由此获得满足感。如果我们把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对比,往往就会感到痛苦。人类从本能上就会禁止这类思考。欣赏别人的优点,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本能,用理性来战胜自己。战争往往就是因本能引起的。 在这个假期中,我要求我的儿子必须把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一天内背下来。儿子读了一整天,背的时候很长时间才挤出一句,经过漫长的等待,才把这篇课文背完,并且背出来的内容和课文有出入。如果和我当年读书的时候流利地背出来相比,儿子肯定是太差了。但我发现一个现象,儿子背出内容合符现代汉语语法,而且更通顺。他还说叶圣陶写的文章有的地方有问题,不能那样写。我说叶圣陶要是活到现在有100多岁了,他写的文章有点老。我觉得儿子不是在机械性背诵课文,而是理解的基础重构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我又让他读了另外一篇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我觉得儿子在文章理解上比我当年强多了,这是他写的作文大部分得优的原因。因此我觉得, 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可能有更多更明显的优点。 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思考,去发现和欣赏对方的优点。 想想看你最恨的人是谁?你最看不起的人是谁?再想想看这些人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优点?当你再进一步欣赏对方的优点的时候,你的理智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战争和仇恨往往来自人类的本能!欣赏对方的优点,是尊重对方的起点,是理性战胜本能的开始!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6305 次阅读|8 个评论
论人才的流体特征
boxcar 2009-10-6 10:04
论人才的流体特征人才流体力学(二) 人才虽不是流体,却经常喜欢流动,因为有句老话叫树挪死,人挪活,为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发展眼光)和幸福生活(主要看收入和待遇),在机会多多、猎头攒动的时代里,人才们自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流动,而不是选择那种至死不离荞麦地儿的活法。所以,研究人才问题,特别是人才的流动问题,无论是要吸引人才流向自己,还是要竭力避免人才的流失,都需要学点儿流体力学,不过这是人才的流体力学。在引子中对 Tony 先生高论的分析不就是一个活脱儿的流体力学分析么? 不过虽然人才是流体不假,但却是一种特殊的流体,直接套用经典流体力学的规律是要犯错误的,真要用点儿什么也只能先考虑借用一下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发展新的一套人才流体力学的理论了。 真正的流体力学有一些基本的假设 ,并可以用方程的形式表示。流体力学假设所有流体满足以下的假设:( 1 ) 质量守恒 ;( 2 )动量守恒 ;( 3 )连续体假设 。 对于已被认定的人才,可以有数量守恒。因为已经被确定的人才(例如已入选并冠有帽子或光环的各种院士、学者、计划和人才等)总量是基本有数儿的,他们不在这个国家,就在那个国家,或者在两个甚至多个国家之间游动;可以从这个单位跳槽出来到一个新的单位,也可以在很多地方兼职,但无论如何,就算我们可以按照辩证法对他们一分为二地看(这其实也不是目前主流的做法),也绝对不能真正进行一分为二地办(千万不能在物质层面上进行切割!),所以鉴于人才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只能出现在确定的位置,总量就基本是固定的,所以数量上是基本保持守恒的。 如果说到质量守恒,情况会比较复杂。说人才的体重问题不妥,因为人才们都挺辛苦的,体重由于奔波劳碌而下降或者因为招待太过盛情而增加都属于正常的涨落,我们也无意从真实的力学角度去研究这个问题(如果是相扑、拳击和摔跤之类有身体接触的对抗性的体育项目另算)。 在这里说质量守恒,不如说智量守恒,应该是指科技人才的智力因素。如果没有更新的创见在吃老本儿,那么智力及其产物思想( Idea )的总量变化可能也不大。考虑到人在交往中可以有更多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所以新思想( Idea )是可以不断产生的,所以智量守恒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智量可以有增长,但前提是人才自身在踏踏实实地做有实质的工作而不是靠着名头在务虚,对人才的使用应该侧重于发挥其专业特长而不是简单地利用其光环效应 。在智量层面上看问题,人才的可变形性和可压缩 / 扩张性实在是很大(有点儿像气体了)。 不过我个人以为,鉴于人和制度的特殊性,动量守恒和连续体假设两条似乎更值得商榷,希望广大网友博友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请参考博文: 人才的流体力学 (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715
个人分类: 青春年小|8103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才的“流体力学” (一)
boxcar 2009-10-4 18:57
这几天两节(国庆节 中秋节)假期,科学网的众博主们能在探亲访友、休闲旅游、参加庆典之余抽空上网来写博着实不易。话题除了国庆庆典(阅兵)、激动得高呼 祖国万岁 、感怀中秋等等以及一些比较常规化的学术争论之外,关于人才的水平、引进及使用问题也有些议论。为此,兄弟我再次发扬半年来一贯坚持的 不标新而专立异 的文风,借着王鸿飞老师的博文 发现与描述,兼谈人才引进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363 )和吴飞鹏老师的博文 一流 = 不入流?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596 )的话头,说一下关于人才的 流体力学 问题。【事先声明,流体力学不是我的专业,只是在 20 年前学普物《力学》课的时候学过一章,所以概念、原理的使用如有不当,万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积极批评指正。】 引子 在王老师的博文最后,引用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 一流的人才才能招到一流的人才,二流的人才只能招到三流的人才。 (First rate people get first rate people, second rate people only get third rate people.) ,如果我没理解错,是说招人时先要比比招人者和被招者的水平,被招入者必须低于或等于招人者,若高了肯定就不要了,而且似乎是招人者的层次越低,则被招入者只会更低。其实这话说得有点儿复杂,还不如用一句歇后语直接阐明: 武大郎开店 只许矮子进。 持这种理念招人用人,其心态似乎已然不言自明了。这似乎是要 修水库建个水坝来憋水,要求水位不得高于水坝 一样。我们都知道,水坝的作用是用来控制水,以此理推断,招人者显然也希望控制被招入者。而被招入者的水平对招人者是个压力(准确的物理概念是压强)作用,被招入者水平越高,这个压力就越大。我想在王鸿飞老师所引用的 Tony 先生看来,一流的人才应该属于由武警水电部队修建的符合技术规范的高质量的水坝,所以安全水位更高些,可以抗住大洪水(一流水平的人才);而二流人才相当于兴修农田水利年代由公社组织广大农民土法上马修建的水坝,只能抗住一些小的山洪了(三流水平的人才)。 可问题是,引进人才既非洪水更非猛兽,必须如此在意对其的控制么?最重要的是对人才的引进、吸收和利用,应当有哪些规律可循呢?这些问题,我会在下文陆续分析之。
个人分类: 社会|6334 次阅读|9 个评论
人才的公平
jing 2009-10-2 22:25
引进人才方面,缺乏正确的详细的可以执行的方案,其合理性,持续性,公平性都受到极大的质疑。我们所就有这样的问题,海归博士后,回来就是百人,研究员,自己的博士,留下仅是中级,多少年后才有可能成为研究员。公平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清华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头号来源地(转载)
JYH64J98Y99H 2009-8-7 09:20
近140万中国留学生回归不到三成,北大清华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头号来源 没有硝烟的人才战争,中国怎样才能打赢 2009年8月4日 北青报, 记者 邓兴军 2009年全国高招录取还没有结束,大批优秀中国高中毕业生却忙着出国。对于正在全国掀起的青年优秀人才流失海外现象,专家们表示极度担忧:长此以往,我们如何打赢正在全球掀起的没有硝烟的人才战争? 惊人数据: 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 最多来自北大清华 在日前举行的人才回归战略研讨会上,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在刚刚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中,披露了一组惊人数据。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先后派出世界最多的近140万留学生,回归率却不到三成。王辉耀说。另外,根据中国科协2008年的报告,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80%、北京大学76%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指出: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2006年,清华和北大分别以571名与507年博士输送量,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由于将近九成的中国科学与工程博士都会选择留在美国,因此,美国《科学》杂志2008年就把清华、北大成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统计,美国大约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来自外国出生,其中22%来自中国大陆,4%来自中国台湾,远高于排在第二名的印度的14%。这也意味着中国不仅仅是美国最大的外国科学与工程博士的输送国,也为美国科技与经济领先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的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跑到国外去了。于是就有一个这样的逻辑:中国花高价培养的人才流失到国外,给外国企业搞科技创新,然后这些跨国公司再来到中国,利用其创造的知识产权大发其财。一名中国学者这样愤怒地形容本土的人才流失。 并不只有清华、北大的学生前往海外并留下。2007年,美国各院校录取的国际研究生,也以来自中国的学生居于首位。中国出生具备博士学历的海外人才,2003年仅在美国就超过6万人。甚至有研究者指光在美国太空、军事等敏感部门工作的中国专家都有2万多人,这些中国人才的非凡贡献甚至经常得到美国各界的赞扬。王辉耀说,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裔人才更是不计其数,最保守地估计中国出生的海外人才应该超过10万以上。 王辉耀指出,中国目前还为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输送最大比例的留学生,例如日本大学的博士生有15.7%来自外国,攻读硕士的外国留学生则占9.6%,而这些外国留学生当中超过六成来自中国。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后藤敏研究室,主要研究新型电子芯片,研究室当中的29个研究人员中,有28个都是中国清华、科技大的高材生。已经毕业的15个高端电子精英人才,有13个进了NEC和日立公司。回国的只有两个。由于中国留学生的回归比例不高,因此有多个国家表示要把中国留学生当作吸引国际人才的重点对象。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2008年曾宣布要接受30万外国留学生计划,并希望50%的外国留学生能够留在日本工作。 现状担忧: 有量无质的人才资源仓促应对全球人才战争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没有硝烟的人才战争也悄然打响。这个世界这么多年来发生过无数的战争,但是尽管大家为事业而战,为金钱而战,或者宗教信仰而战,为统一独立而战等等,实际上没有一场战争比人才的战争更为致命或者更为重要。王辉耀说,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全球化时代。 但是,在人才回归战略研讨会上专家们对中国的人才储备表示担忧。 从1995年以来,中国的研发投入一直保持着19%的年增长率,在2005年已经达到了300亿美元,但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07年对5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全球竞争力评比中,中国研发人员总量第一,研发经费总额世界第六,但专利产出率却排在23位,基础研究是否增强长期经济发展的排名则为第17位。其主要原因是相关人才缺乏竞争力或者有量无质,以及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这就反映了当今中国在人才战争中一个致命的问题。王辉耀说,中国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免费输出如此大量地人才,并不是因为本国人才过剩。相反,中国的情况是:人力资源总量庞大,人才资源却非常不足;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低端人才数量可观,但高端人才却远远供不应求。 事实上,现有的所谓人才还需要在层次和质量需要打个问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施一公就不客气地指出:从大多数情况来说,我国的正教授平均水平尚未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助理教授的水平。 与此同时,国际化教育就只是等同于英语语言教育的认识误区,也让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陷入努力培养将才而非领军型帅才的狭窄胡同里。国外的大学教育根本不是这样。王辉耀说,去年我送女儿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就发现对于哥大的本科生来说,不管学任何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都需要完成学校设计的这些核心课程:当代文明、文学、音乐、艺术、科学、外语、历史、体育、写作等。 专家建议: 完善中国移民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回国 就在不少专家为国内优秀青年出国感到担忧的同时,一场意外的全球金融危机却给人才回来带来了好机会。现在是有一个新的回国的浪潮。 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合伙人,著名国际律师陶景洲说,据说在伦敦,可能到明年年底,律师的失业要达到十万人,十万人里边肯定免不了要有中国籍的律师,他们肯定要寻找这样一种到中国来发展的机会。 但是,让陶景洲等潜在担心的,就是现在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到时候万一经济再腾飞起来,是不是又有一个人家又回归了,就是另外一个方向的回归。这倒是我现在就开始担心的问题了,就是制度性的设计。陶景洲说,如果没有做到位的话,他们这样一种回到中国也是一个比较短暂的解决方案,而且从长期看,人才是不是真的能留得住,还是问题。 对此,王辉耀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顶尖人才扎根中国的制度,就是我们应该开放中国的人才引进,包括开放外籍人才的移民到中国来。王辉耀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来。比如现在很多的CEO也好,包括这些高层管理,或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他们实际上有的是没有国界的。像联想前段时间用了美国人做CEO,尼桑CEO用的巴西人,索尼CEO是美国人。随着中国的经济发达起飞的话,也会吸引很多人才移民到中国来,成为中国国籍的这种外国人士。 王辉耀认为,我国也可以考虑承认或者默认这个双重国籍,目前香港、印度的承认双重国籍的模式等都不错,中国可以参考借鉴,两年前韩国开放双重国籍,今年连越南都宣布承认双重国籍了;另外还应该放松绿卡,绿卡现在的门槛还很高,还有要达到工程师或者达到教授,或者达到高层次人才才能拿到多次往返签证,吸引人才可以稍微放宽,这样对于那些已经入了国外籍的中国留学生也好,或者外籍华人也好,其实可以不用设置门槛,可考虑发放海外同胞证,象香港和台湾同胞一样,免签证,鼓励他们回流。 我们更应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王辉耀说,我们在留学生这个问题上有巨大的赤字,比如说我们现在在海外有超过一百万的留学生,但是现在在我们中国,根据最新的统计,目前在华的外国留学生有多少呢?只有二十万人出头,中间大量是来自韩国和来学语言的,我们需要吸引优秀的外国留学生来华。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和海外在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差距五倍,这个人才贸易赤字非常大,我们需要尽量改善。因为把优秀外国留学生招来,实际上也是吸收外国人才的一种方式,很多外国留学生实际上也会为中外交流做出贡献,就像加拿大的大山,还有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美国财长盖特纳年轻时也在中国学习过,就对中国比较了解。 记者手记: 我们需要向全球打造中国梦 在国内,上大学时无数人的梦想。在国际,去美国发展成为无数人的梦想。目前,我们需要向全球打造中国梦。 因为有了这个中国梦,许多优秀的外国人才就愿意来中国发展。王辉耀说,我们不是说这些人到中国来一下,我们希望他们长期定居中国,来中国发展,来中国安家的梦想,能够在中国挣到钱,但是也能把挣的钱留在中国,在中国有更好发展。这样,中国梦获得的不只是在中国获取财富的中国机会,同时也是留下财富和人才的中国归宿。 给国内外人才创造优良的发展机会,这是向全球打造中国梦的基础。在国内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要用猎头的视角和手段;在吸引国外人才的措施上,设立中国移民局、非保密机构吸引国外优秀人才介入等,也是很不错的想法。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90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突破是中国经济突破的关键
唯我独尊 2009-7-22 10:08
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中国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大国,钢铁产量占全世界的30%以上,其它大宗基础产品也居于世界之首。这次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一方面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或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机会。而其中,技术升级是中国经济突破的关键。 从中国经济结构分析来看,民营企业是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民营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已高达66%。然而目前民营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加工,技术含量低,亟待技术升级。 那么是什么原因影响和制约着民营企业的技术升级?是人才缺乏?显然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率不到30%,各式人才得不到使用或重用。分析认为,是民营企业家意识尚未从小家转变为大家,没有明白技术是企业发展核心的意义,没有明白技术的价值。这造成了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普遍的十亿元现象,即超过十亿元后,受技术与管理的制约,企业由兴盛逐步转为衰退。从我国上市公司可看出,不少高成长的公司,上市第二年就出现亏损,第三年ST,第四年重组或退市。 本人最近到西安一家民营企业作了一次短期考察,或能说明上述问题根源所在。该企业由石油钻进起家,目前资产已达数亿元。在全民投资矿产的背景下, 该企业2007年介入矿产资源开发,同时开发了五个矿山。 让人不理解的是,花数亿元买入的几个矿山,竟没有一个采矿专业管理者!各矿山的管理者均是刚毕业的文科学生,各矿山所有生产技术管理均由该企业家亲自过问决策。 考察后本人指出,既然开发矿山,就要按矿山的管理方法管理。应选择懂行的技术人员,从公司总经理设置开始,然后设置各层次管理人员,另外,本人提出,可从技术设计、生产施工管理、成本控制、项目概算等方面做工作,完善其不足。初步测算表明,该工作每年直接可节省费用近千万元。但该企业愿意花费巨资为矿山配置不合适的高价车(一辆越野车高达近百万元),愿意花数十万元购买尚无法使用的矿山可视化软件,却不愿意支付微不足的道的技术费!这可看出民营企业对人财的理解。 在民营企业眼中技术究竟值多少钱?本人在山东蓬莱大柳行金矿服务的例子或能进一步说明。该矿是一个高品位的矿山,其地质品位高达10-15g/t。1997年,农民管理者提出,一个矿柱就是一辆桑塔拉,开采时不能留一个柱,不能留一粒金。结果走向数百米的矿体全部采空后,上盘围岩全部崩落压在采下的矿石上,使矿石无法放出,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导致生产无法继续进行。为此,矿山邀请本人去解决其开采问题。在与其签订协议并解决其问题后,矿山拒不支付余款,认为一个人哪要这么多钱? 又一例是在青岛一个金矿。该矿对回收金矿后含氯化物的浸碴,处理十分头痛,向本人咨询。本人调查后建议,浸碴中含金十余克,含铅锌逾10%,投资20多万元建一个选厂,每年可获利上千万元,余碴中含有高品位的硫,可送给附近的化工厂作为化肥的原料。结果总经理十分感兴趣,按建议投资并获得超预期的收益,不过后来就忘了支付咨询费用,或许他认为,之所以产生效益,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设计建议者的劳动微乎其微,是可忽略不计的。 多年来国家一直呼吁重视技术,并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将收入的1%以上投入技术,然而收效甚微。显然,我国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要实现经济的突破,必须要从低水平的、密集型加工型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型企业,其中,关键是全民,尤其是民营企业,要认真认识到技术的真正价值。
个人分类: 博文精品|3495 次阅读|4 个评论
驿动的心
weijia2009 2009-7-19 00:33
写上篇博文时在 DC 开会,现在回到北卡,我的一个同事已辞职回中国创业了,他走时跟我约了两周后再联系。这个同事也姓贾,记得第一次见面彼此还犹豫了一下称呼问题,开始都叫对 方贾 博士,后来直呼其名了。 贾 博士在 David H. Murdock Research Institute 工作, DHMRI 是个在 1.5 亿美元基金基础上成立的用于支撑北卡研究校区 (NCRC) 共 8 个大学研究中心的大平台,研究院下设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共 5 个 Core Labs 。 贾 博士管理 Genomics Core Lab ,我是 UNCG 的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 DHMRI 的 Metabolomics Core Lab 的主任,因此我们也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贾 博士说他 18 年来在美国就没碰到过一个姓贾的同事,我跟美国同事开玩笑说我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堂弟 his long-lost cousin. 贾 博士跟我在一次午餐时说他正在考虑回国创业,但出国 20 多年了,太太很犹豫, 3 个孩子都在上中、小学,不好做决定。我详细地询问了他回国办企业的商业计划,觉得没啥问题,便鼓励他 go for it! 我说你要是这次选择不回去,以后恐怕再没有机会了,人的闯劲和决断力跟年龄渐成反比。现在国内各方面条件和游戏规则都日臻完善 我当年回国大家还不太知道什么叫风险基金,再艰苦也这么活过来了。他还想在办企业的同时在高校做兼职,做点学术。我的建议是可以考虑,但先集中精力办企业,把企业推上发展轨道后,找个好的总经理帮忙管着,那时候再考虑学术发展。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不愁在高校没饭碗,但开始的时候两只手只能抓一只兔子。两个姓贾的同事交谈是一个话题两种心情 他是静极思动,而我是动极思静,正好在思路上互补。看来一番天人交战的结果是我这个堂兄毅然背起行囊回国了 - 再度跟我失散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发现旅美的中青年华人学者很多人对回国工作很感兴趣。我已经被想回国发展的朋友们咨询了很多次了,几乎可以开咨询公司了 - 生意一定兴隆。前两天开会间歇又有位朋友来找我,他是生物医药行业的,在美国二十几年,还是药物领域一个好杂志的副主编。他来的目的很简单 正在计划回国之中,想听听我的忠告。我也按照自己的经验直言不讳地谈了这么几点。( 1 )回国以后为人处世尽量低调,多干活少接触媒体,少谈什么爱国、放弃优惠待遇 - 少去扯那些淡,路遥知马力,你爱国也好有本事也罢无须挂在嘴上。少说话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行业中的能人比你想象得要多,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比你更深远。刚回去需要熟悉环境,也就是说新海归的身份应该是学徒工而不是空降下来的行业救世主。想为行业做点事也要一步一步来,作为一个海归,在对国内整个系统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前(大体上要化 3 年以上的时间),仅凭在国外的工作背景和理念是不太可能提得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的。( 2 )别惦记着从政 尤其是你换了国籍的话。做企业要做一把手 - 掌控方向;做学问的话就反着来,即便非得干行政也做个副的,这样还可能有点时间搞学问。( 3 )要准备生活和工作节奏彻底被打乱,重新来过,但必须要有个节奏 维持基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平衡。( 4 )重视工作上的生态环境 注意协调好行政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 但须有个尺度,要知道他们经常换人并换思路。( 5 )最后一点,经常自问一下自己的目标、方向,跟目标不相干的事少去掺乎,避免被一些漩涡所吞噬,你纵然改变不了身边环境,也不能让环境给彻底改造而失去了自我。任何形式的创业如果把自己的 Integrity 给搭进去了,就不值了。在我眼里这几个朋友都是高级人才,希望他们能成功! 想在生命的乐章中追求一些激越的音符,那就回国去干一番!用过去的话讲叫投入到三大革命的洪流中去。在世界之林中国已经是棵大树,并且还在不断壮大。《刘三姐》中有首情歌唱出来很淳朴: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这跟眼下的境况很相符。兄弟们你们就放心大胆地去干吧,我给你们支招,你们发达了请我吃饭就行!
个人分类: 未分类|8839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什么会发生民族冲突与龟鳖之争
王铮 2009-7-15 10:53
最近在研究一个区域管理学的组织模型: 设想一个组织,比如是区域组织,有大量的成员或者说人口,这些人口组成若干个人口集团,为了方便,不妨假设有 A , B , C , D 四个集团,四个集团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中, A , C 集团地域分布是混杂的。其中, A 集团达到人口总数的大都市, B 集团, C 集团人口是少数, D 集团极少数。另外还有一种利益平衡力量,我们不妨叫它为权威。权威依据法律调协各人口集团。 现在这个区域的人口个体,或者说各个 agent 之间开始贸易,贸易的过程中利益冲突必然发生,并且以一定概率借助法律解决。现在权威因为某种原因要对少数人口群进行照顾,凡在贸易与民事冲突中,在法律上偏向少数人口集团,即社会实行有偏法律。 设想一个 A 集人与非 A 集人发生贸易,生意中冲突是经常发生的,发生了就要借助法律解决。可是按照有偏法律,必然导致对非 A 集人的优惠,非 A 集人在有偏法律下获得更多利益,由于资本追求最大利益的行为,非 A 集人就在下一次交易中再次挑战法律,结果 A 集人发现与非 A 集人交易使得自己充满风险利益,交易成本变大,这样他们就会选择尽可能地只与 A 集人交易。由于 A 集人群体大,他们内部的贸易足以支持自己的经济除非由于明显的地域分异导致的比较利益可以补偿不公平的交易。这时非 A 集人有三种选择: B 集人由于人口众多,可能形成自己的市场,因此自己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是毕竟市场有限,在地域比较优势的引导下他们可能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方面发展起来。他们的经济影响限制在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这个产业不是高额利润的,比方美国的高技术产品,他们由于市场的限制,经济就得不到发展,这时要求权威进一步优惠它们,如果权威进一步了,结果 A 集人与 B 集人的交易成本再次升高, A 集人就会发展替代产品,最终通过市场选择孤立 B 集人,进一步政策还其他非 B 集人也开始发现与 B 集人交易的风险和成本增大,也在市场上避开 B 集人;结果在这个区域中,虽然没有任何个人想孤立 B 集人,众多的非 B 集人不过是按照惹不起躲得起的鲁棒性原则行事导致了 B 集人的经济停滞。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 D 集人中,但是 D 集人口少,自己不能形成市场,他们为了交易,自愿放弃权威对非 A 集人自己的照顾,这样他们的贸易继续了。问题是 A 集人发现 D 集人的懦弱,结果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对 D 集人苛刻起来,弱小的 D 及人只能接受非 D 集人的选择。 D 集人聚集地区的比较优势被不平等贸易剥夺, D 集人贫困化。 C 集人没有自己的特定地域,他们没有地域比较优势可以利用,只有利用自己的一定人口规模和优惠地位与 A 集人博弈。如果 A 集人与 C 集人相互不可识别,同时地域的混杂性有使得 A 集人与 B 集人的转换没有迁移成本,许多 A 集人会选择把自己的身份变成 B 集人,这样 A 集人就孤立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视的阶级的存在。现在建设每个集团存在两个阶级,其中一个需要大的贸易活动,是贵族,其他是平民。首先是 B 集贵族,他们感到除了比较优势产业没法与 A 集的贵族竞争,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集团截断与非 B 集人联系,独立,虽然这个独立对 B 集平民意味着更多的贫困,但是对贵族来说可以实现更多利益,所以他们是最坚定的独立战士。权威如果发现了这种独立倾向,一种方便的政策是用增强它们的贵族地位来安抚他们,可是这样使得他们更容易与 A 集各族频繁接触,而且权威不能不保护 A 贵族,因为权威是 A 贵族组成的,在不平等法律下,冲突就更多了, B 集贵族独立倾向各大。 A 集人的贵族由于利益存在转为 C 集人的概率很小,为了解决阶级平等, A 集平民则倾向于向 C 集人转移。 把这里的模型用在中国知识界,我们就会发现,广大土鳖是 A 集人,海龟是 B 集人或者 C 集人,错误的优惠政策使得土鳖与海龟对立的同时又使得土鳖努力变成海龟,主要依赖土鳖的权威让 A 集人特别离心离德起来,而 B+C 集人倾向把权威作为为自己不停提供优惠的工具而且处处防范自己成为没有权威优惠的 A 集人。同时 B 集贵族大海龟与 A 集各族院士和官员冲突更多,海龟的网站出现了中国院士的水平只相当于美国助理教授的挑战书, SCI 作为 B 集贵族的区域比较优势,被高度的特化。结果,整个国家 A , B , C 缺乏共同的利益目标,整个区域由于内部交易成本的升高,效率降低。 把这个模型用在国家,例如前苏联,格鲁吉亚人就是 B 集人,俄罗斯人 A 集人,而哈萨克人具有 D 集人性质,所以他们当年反对独立。就如经济贫困的贵州人、云南人。按照这里的模型,套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民族斗争,说道底是贵族阶级内部的斗争。大学生大抵是不关心龟鳖之争的,也不关心中国院士还是美国助理教授谁的水平高。 在我们中国有一件小事,是个秘密,我只告诉你一个人:重庆市有一个贫穷和艰苦的县,叫巫山县,艰苦到什么程度?国家批准的建设用地指标要不完,因为没有人愿意把钱投到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于是土地置换给重庆市江北区,条件是招收自己的百姓做工人。这有点像印度的女人,嫁过去要带大笔嫁妆,是不是如歌曲唱的带上你的妹妹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伙子不容易摊上个媳妇。就这个艰苦地方,出了一个孩子,破天荒考了重庆市高考第一名。可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查,他把自己的身份改为少数民族了。再查,有 31 个孩子改了民族身份。于是乎 A 集贵族纷纷跳出来指责他们不诚实,有关权威也宣布取消他们的录取资格。那个什么香港大学也出来秀了一把。许多人想不通那个第一名的孩子为什么冒充少数民族呢?自己成绩都第一了?这是一个 A 集平民向 C 集平民转换的例子。这个例子的发生是因为少数民族可以得到优惠呀。在那么艰苦的一个县,孩子图自己有一个前程,想与已经得到优惠的重庆城里人,拉到一个起跑线。那些重庆城的孩子,进的好中学,可以得到北大、清华的优先录取,就要比这些得不到优惠教育条件的孩子更具有录取资格。在不平等环境下他们违法的实行身份置换,为了生存导致了孩子们的诚信丧失。 孔夫子说,治理一个区域:不患寡,患不均。 成员平等是组织和谐的基础 ,孔夫子是个管理学鼻祖。 顺便说一句,我支持对艰苦边远地区的学生入学实行优惠政策,无论他是那个民族的。也呼吁一下: 饶了巫山县的那些孩子吧!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0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合理使用人才的思考
liuximing 2009-7-10 09:12
人才:可以理解为有才能的人,人才可分为专门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专门管理人才等 ┅┅ 。还从另外角度分为高级人才、一般人才。人是事业的主体,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应该说人才被合理使用了才能成为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汇即:人才、合理使用、事业发展。人才不被合理使用的危害极大,主要表现为人才浪费和巨大的反作用力,因此会带来环境的极不稳定、极不和谐,从而给人才自身和领导人带来很大的烦恼。因此,研究导致人才不被合理使用的影响因素显得具有重要意义。 专门人才的特点: ① 、一般称得上人才的人都要经历过自身在某各领域经历过艰苦的奋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过程,一方面在集中精力于其从事的领域奋斗过程中养成了特有的性格,这种性格往往会有很多缺陷,尤其是在思考问题时,常常离不开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的专业化思维方法,因而在做事时不易被他人理解。专门人才的研究对象一般不需要做沟通、理解的工作,长期效应表现为专门人才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弱或者简单化,多少有一点反人性化,有时甚至和领导讲原则,不识时务,自讨苦吃。综合表现为:想法单一、说话实在、直截了当,尤其对要面子的低水平领导来说,因忘记考虑其心理承受能力而直接发表看法、亮观点,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 ② 、专门人才一般不会、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对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到了自我欣赏的程度时,更愿意在这个领域深入开展工作并发挥作用,构成事业上的简单心理需求,一旦这种心理需求无法满足时,就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和心里烦躁不安,甚至是心理恐惧或强烈的失落感。 ③ 、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追求一般只求随大流,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但很看重工作环境、科研基础条件。 ④ 、专门人才渴望尊重与被尊重,惧怕被人揭短避长,怕被人说不行,往往自觉看着标准站队。否者将死要面子,硬撑下去,极端时会采用非常手段维护(保护)自己。 ⑤ 、经常表现出无欲者刚的弱项性格。 ⑥ 、更看重受到表扬,虚荣心或荣誉感更强。 ⑦ 、人才具有强的自信心和强的自卑感并存的双重性格。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识别好的科研苗子?-修改版
热度 1 chrujun 2009-7-3 23:40
怎样识别好的科研苗子? 注 最近三年,本人由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缘故,经常找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大二大三本科生组成项目组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具体方法是我给一个项目题目,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这个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然后要求他们去查阅相关文献,自行撰写项目申请书。当他们把项目申请书给我看后,我再指出项目申请书有什么不足,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如此多次反复,直到项目申请书符合要求为止。项目申请成功后,一个学生为项目负责人,其他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这三年我总共指导了4个项目,参与项目的学生有30人左右,来自6个班级(每班30人)。基本上是整个专业最优秀的学生在组织和实施项目。项目的组织方式比较自由,不愿意做的学生可以自由退出,想参加项目的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参与进来。 这些项目的实施情况是这样的。第一个项目已经顺利结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2篇。其余三个项目正在实施,2009年6月份结题。这三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了各种值得深思的现象。其中1个项目的负责人中途退出,由项目组的另一个成员继续干。另外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中途想马上干完后考外单位研究生,实际上项目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我劝了多次也没有用,直到现在项目也没有实质性进展。从目前的统计情况来看,虽然4个项目总计有三十余名优秀学生参加,真正为项目出了点力的学生不到15人。自始至终坚持干到底的学生总计只有7人,平均每个项目还不到2人。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我对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这里我简称科研苗子)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1. 科研苗子自我探索能力强。尽管来参加项目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对教材上的知识学得很好,具有自主查资料、自主学习、自主组织所学知识能力的学生并不多。由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不少专业课都没有学习,再加上要申请的项目具有一定创新性,涉及到不少他们从来没有学过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查阅与项目相关的文献,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尽快消化,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个好的项目申请报告,难度是相当大的。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学生,体现了良好的自主探索能力,是很好的科研苗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苗子的自我探索能力体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学生尽管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前三名,但一做项目就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下手,不知道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在项目组干了一年也没有做什么具体事情,最后只好退出。而科研苗子就不一样,能够根据项目目标确定几个关键词,再通过网络搜索工具和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查找相关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自主学习和消化。如果对资料中的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学习过,能够到图书馆借相关书籍自主学习。总之,科研苗子能够为完成项目任务自主学习到他们想学习的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 2. 科研苗子不惧困难,具有坚定的信念。我常常发现有不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对承担具有挑战性的科研任务感到很畏惧,有不少人害怕完成不了任务而中途退出。我记得有两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我给他们分配了项目中的任务。分配的任务其实并不难。一个任务是学习一个电路仿真软件使用方法,对一些电路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只要把软件装上,找本指导书来边看边练就可以学会。大概一个月后,该学生认为太难了,不想干就退出了。另外一个任务也是一样,让一个学生看100页左右英文资料,吃透后解决一个不难的问题。也是刚干了一个月就退出了。其实只要坚持做下去,碰到不懂的地方问一下老师,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有的学生就不愿意这样做,而是怕这怕那,不愿意挑战困难。 还有的学生信念不坚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一事无成。有一个学生学习认真刻苦,也有一股专劲,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挑灯夜战。我本来对他报了很高的期望,让他做项目负责。但去年六月的时候他发邮件告诉我说要考中科院研究生,想一个月内干完。我给他又是发邮件又是打电话。我说我干了这么多年科研了,编了无数程序,就是我来干一个月也干不完。他就是不相信,给项目组成员定了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进度。最后项目组成员纷纷退出。一个月后项目也没有什么进展。去年九月份的时候他又说考研没有把握,让我推荐他保送校外研究生,保送研究生后就有时间做项目了。我在推荐书中把他的优点全部列出,再三思考后没有写他的任何缺点。本来他的成绩在保送学生中排在最后一名,按正常情况是不可能被保送到校外的。保送上研究生后他也没有好好干项目,一下子说想出国,一下子又去听研究生的课。给我通知了几次完成项目的时间,最后都不了了之。两个月前又发邮件给我说他早就不想干了,想干其它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我说你去年告诉我退出项目就好了,我可以安排其他学生做。你这样做既浪费了你的机会也浪费了其他同学的机会。现在项目都快到结题的时间了,我找谁去。我在科研上的信誉是通过圆满完成十多个项目建立起来的,你干第一个项目就这样,这个项目作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项目在教育部备案了。要是放弃可能后果很严重。直到现在他还是三心二意在干,快一年了还没有实质进展,这个项目肯定被他废了。这样的学生我认为是信念不坚定,尽管很努力,但由于没有固定的目标,见异思迁,做了无数的无用功。这样就很难把科研做好。 科研苗子则不同,能够知难而上,对老师分配的任务会想尽办法解决,碰到问题会及时和老师沟通,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只有不怕困难,面对科研任务积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长时间想办法解决科研中的各种难题,才能够取得成功。好的科研苗子能够想办法克服科研中各种困难,对克服科研中的各种障碍具有优秀的自信心。 4. 科研苗子喜欢问老师问题。我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些打退堂鼓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没有一个学生主动问我问题,就退出项目不干了。我估计是这些学生碰到了一些问题,自己摸索吃不透,又没有问老师的勇气,最后干脆不干了,采取逃避的态度。科研苗子则不同,碰到问题会及时向老师或其他人请教,喜欢积极思考,这样在科研上的道路就会越走越顺,进步越来越大。老师对这样的学生也因为学生经常问问题而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愿意热心帮助他们,促进他们的成长。而那些不喜欢问老师问题,喜欢自己蛮干的学生,科研进展就会越来越慢,很难得到老师实质性的指导。 5. 科研苗子自学能力强。书到用时方恨少。本科生要开展科研项目更是如此,由于有若干课程还没有上,大二大三的学生做科研时有不少知识需要从头开始自学。能够顺利自学完一门课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或多门课程,并用于科研实践中,这样的学生是好的科研苗子。那些在项目中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学生,自学能力与科研苗子确实差了很多。 6. 具有团队精神。能够与项目组成员通力合作,大家一起进步,一起学习,一起解决问题。在项目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项目能够成功的关键。尽管我刻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具有团队精神的学生很难得,项目往往因为项目组的团队精神缺乏而停滞不前。在我指导的4个项目中,只有一个项目保持了比较好的团队精神,另一个项目勉强可以。其余两个项目最后变成了项目负责人一个人干活。这其中最重要原因是项目负责人团队精神缺乏,导致人心涣散。 具有特征1、2、3、4的学生是优秀的科研苗子。具有全部特征的学生是顶尖的科研苗子。我所在大学为重点大学,根据我这几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统计,优秀科研苗子的比例不超过5%,顶尖科研苗子的比例不超过1%。在我的单位,尽管每年招的研究生不少,真正的科研苗子比例并不大。不超过30%吧。 综上所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科研干得好。学习成绩优秀又具有优秀科研潜力的学生其实是很少的。根据我最近几年的观察,在一个班上成绩排名前30%的学生都具有成为科研苗子的可能性。在这30%的学生里,学习成绩的差别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上面列出的科研苗子的特征是否拥有。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当时学习成绩全班第一,从1996年开始硕博连读,到现在博士还没有毕业,就是由于科研苗子的特征太少了。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研苗子特征的极端重要性。能不能做科研,学习成绩的权重不到30%,其它因素占70%以上。这既是我这几年指导学生的经验和体会。 注:本文在去年所写博客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最近一年多来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经验和体会,做了大量修改。本文仅是个人观点和想法,并尽最大努力保护有关学生隐私,希望有关学生谅解,不必过度解读。发表于《求学-考研》2009年第3期。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10488 次阅读|9 个评论
“蠢才”领导人才的怪现象
罗帆 2009-6-10 22:57
星期天上午,孙泽厚教授请了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博士参加我校的 MBA 论文答辩。 休息期间,田文江博士和我们几个评委就当前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展开了讨论,他诙谐幽默地谈到了 蠢才 领导人才的怪现象。   田文江认为,人才种类多种多样,具体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个通用标准 情商与智商。一流人才情商高、智商高;二流人才情商高、智商不高;三流人才情商不高、智商高;四流人才情商不高、智商不高。 田文江介绍,情商与智商培养的时效性不同:情商教育的时效性特别强,一般在初中以下完成;而智商培养稍晚一点没有关系。他打比方说,把那些智商高情商差的学生比作是扁平状,而高考就是长方形的,符合形状的扁平状学生被筛子选进了,相反那些情商高智商不高的圆球型人才就被淘汰了,但目前 85% 到 90% 老板是没上过大学的,所以才出现人才跟 蠢才 打工的就业怪现象,这就说明高考定位有问题,错在这是选拔应试人才的标准。 蠢才 是打引号的,其实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中有不少真正的人才 , 只不过其能力并不是体现在应试方面。 田文江反对把上名牌大学、考上状元作为子女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生是个万米长跑,应讲究终身学习,有些家长在应试教育下拿鞭子拼命抽着孩子用 100 米冲刺速度跑 1 万米,过早把孩子潜力用尽了,后来的 9900 米也就跑不动了。 他看过调查报告后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披露 1977 年到 1998 年的 20 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http://edu.qq.com/a/20070806/000171.htm 最后, 他强调学校教育要改革,并介绍了近年来致力于创业教育的情况 。无论是对高考落榜的青年考生还是退休后打算创业的老者,这种非学历教育都是必要的。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695 次阅读|7 个评论
杰出人才研讨会成功举办,感谢网友们的大力支持
科学网编辑部 2009-6-5 10:52
中国高端人才的引进问题在科学网上曾经掀起一阵阵讨论的热潮,众位网友见仁见智,为中国科教发展献计献策。 6月2日,《科学新闻》联合科学网在北京成功举办了杰出科教人才引进与评估高层战略研讨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张春霆,爱思唯尔科技部中国区总监孙高鹏等就人才现状与政策、人才评估与高校发展、人才引进与文化融合、探索未来人才之路做了主题发言。 来自985、211重点高校人力资源主管以及高校教师等数十人与会,并与演讲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来自人民日报、科技日报、财经杂志、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日报、美国科学杂志等多家媒体的资深科学记者与与会者进行了大量的互动讨论。 科学网博主代表李小文、武夷山、肖立志、刘立等各位老师也亲临现场,并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的实录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6/219856.shtm 。科学新闻杂志将就本次研讨会推出专题报道,敬请期待。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给我们来信来电或者在本文下留言评论。 科学网编辑部
个人分类: 业务探讨|7284 次阅读|5 个评论
观念和其他:乌鸦型人才和鹦鹉型人才
大毛忽洞 2009-6-3 17:01
观念和其他:乌鸦型人才和鹦鹉型人才 乌鸦是真正的原创型人才, 而鹦鹉却是地地道道的跟踪型人才。 然而现实的人们都喜欢鹦鹉,而不喜欢乌鸦。 鹦鹉的看家本事是学舌和 献媚 , 鹦鹉靠学舌的本事, 赢得了人们的宠爱和奢侈的生活待遇。 学舌也是鹦鹉的本性。 鹦鹉靠学舌的本性,还学会了唱赞歌, 这为鹦鹉的生活锦上添花。 对于创造,鹦鹉基本上是外行; 对于原创,鹦鹉更是外行的外行。 鹦鹉靠学舌的本性,再加上其漂亮的羽毛, 鹦鹉在人们的圈子里,过着受宠不惊的日子。 乌鸦受祖宗的连累,名声始终不太好。 文人的寓言说:乌鸦是愚蠢的,因为它上了狐狸的当。 世俗的思维说:乌鸦是不祥之物,因为它只报丧不报喜。 时髦 Fans 说:乌鸦太丑,浑身黑不溜秋,谁愿意 FAN 它呢! 不得志的诗人,偶尔提到乌鸦, 也是为了衬托自己悲凉。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 老实巴交的乌鸦, 只会报告坏消息, 不会报告好消息。 加拿大科学家以新颖、创意等指数, 对各种鸟类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为: 第一名:乌鸦; 第二名:猎鹰; 第三名:老鹰; 第四名:啄木鸟; 第五名:苍鹭。 鹦鹉与鹌鹑、鹬鹋、鸵鸟等,是一个等级的鸟才。 参考文献: http://www.gcpnews.com/articles/2009-05-26/C1063_38971.html
个人分类: 时评:无刺儿非玫瑰|8477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才难得,人才难留
热度 1 sheep021 2009-5-21 16:37
博士可以不是人才,初中生也可以是人才。 谈谈最近两天的一点经历 1. 人才难得 一天晚上,外出散步,妻说:“干洗的衣服可以拿了,但我没带收据,去试试看吧”。到干洗店之后,对一个小姑娘说:“我的收据忘记带了,能拿衣服吗?” “能”,说姑娘说完就到后台从满满的衣架上把衣服取出来了。回家时,我问妻:“这小姑娘太厉害了,不仅认识你,还认识你的衣服”,妻说:“是啊,她第二次见我就能直接写出我的名字” 我突然觉得这个小姑娘是个难得的人才,就跟妻说:“你看看能不能把她挖过来,到咱公司做库房管理员,绝对适合,告诉她待遇不比现在低。” 妻说:“你挖不走她,店是她们母女俩合开的,人家是老板啊” 2. 博士不是人才 G是某中医药大学的博士,大约从9岁起跟随一个道士学医,先后拜师达20多人。对中医、道医、针灸、藏医、苗医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传承,读博士之前开过门诊,疗效相当不错,日门诊量在70人左右。今年毕业。北京倒是有几家单位愿意,但考虑到房子的事情,暂不打算去。本打算到老家(省会城市)的中医院或中医药研究所,虽然她感觉人家可能不喜欢她,因为她开门诊时曾经治好了那些主治医师们都束手无策的病人。但还是硬着头皮去毛遂自荐。结果,接待她的主任说:“你还不是人才,要好好读书”。 G感慨地说:“我们当地政府还发文说要吸引和留住外地的人才来就业,却连本地的人才都不承认。真是奇怪。” G本打算继续开自己的私人诊所,但其家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这不是博士白读了吗? 现在只好全国各地去找工作,昨天在网上见她,问她准备到哪个城市去发展,她说:“根据地是呆不住了,四海为家,哪里有位置去哪里。” 言谈之间,看似潇洒,实则无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34 次阅读|8 个评论
教育才是吸引海归人才的最大障碍?
zhangjiuqing 2009-5-14 11:49
教育才是吸引海归人才的最大障碍? 今年3月,美国考夫曼基金会(the Ewing Marion kauffan Foundation)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印海归人才的报告美国之失乃世界之得(Americans loss is the worlds gain)。 报告基于对已经从美国回国的1000多名人员的调查。 报告的某些数据摘录如下(数据为受访者回答某一选项的%)。 从数据或许能看出我国政府该如何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海归人才。 教育和生活差距成了中国吸引海归人才的最大差距。 遗憾的是,该报告没有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问题进行专门调查。 回国原因 中国 印度 国家需要所学专业 86.8 79.0 国家能提供更好职业 84.0 68.7 已经找到更好职业 87.3 62.3 家庭与社会因素 更好地照顾父母 79.1 89.4 对家庭和朋友有利 76.8 88.0 教育/ 生活差距 有利于孩子情感成长 24.9 63.2 能对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17.6 42.5 生活质量高于美国 33.5 45 .1 职位发展 获得了高级管理职位 36.3 44.1 认为职位升迁更快 70.2 61.1 认为发展机会更多 72.3 55.8 高的生活成本/质量比 61.8 49.4 职业认同 61.8 44.4 更高的工作热情 40.2 44.0 创业机会更好 60.7 53.5 回国后收入高 29.8 22.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引进:要血淡如水,不要血浓于水
大毛忽洞 2009-4-19 10:06
人才引进:要血淡如水,不要血浓于水 在科学上,学派是正派,而帮派却是邪派。 学派是靠科学观点的魅力而凝聚在一起的群体,不一定要聚集在一个小单位。 帮派是靠血缘关系或学缘关系的利益而凝聚在一起的群体,如果他们聚集在一起,可不是什么好事。 千古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 学派者就是这种情况,除了观点上的互相支持之外,没有什么共同的利益关系。 帮派者,看重的是血(血缘和学缘)浓于水, 管你 君子不君子,管你观点不观点。 看重血浓于水的后果,必然是圈子里的论资排辈,就是看谁的血更浓,谁的血更富含嫡系成分。 如果是这样的引进,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们天天喊帅才啊,你在哪里? 科学的帅才,就是学派的创始人,是名符其实领军人。 科学的帅才,并不是像小孩过家家那样,穿上一套行政的制服就是领军人,就是科学帅才。 学派在哪里呢? 老学派在科学的教科书,新学派的种子在干燥的沙漠里! 发潮的地方不是保存种子的地方。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6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办非企“康乐家”感叹:有岗位缺人才
entropy 2009-4-16 18:09
道听途说自:中国发展简报 民办非企康乐家感叹:有岗位缺人才 作者:姚丽萍 | 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09-04-13 07:19:00 | 点击数量:54 大学生感叹工作难找,不稀奇,如果有单位感叹空有岗位,那倒要让人问问是为什么了。 不久前本市首次社会组织大型招聘会上,康乐家社区服务发展中心一个成立只有半年的民办非企业单位(NPO)提供了292个岗位,在170多个社会组织中成为提供岗位最多的一家。昨天,这 个新兴的NPO却有一肚子苦水要倒给记者:你问我最缺什么?人才! 网络维护是空缺 我们最想招到电脑网络维护员,可至今也没能在应聘简历中发现这样的人才。张华敏是康乐家负责人之一,这个缺憾让她有点苦恼。 去年10月,康乐家在卢湾区瑞金二路社区成立,由政府购买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重点是社区老人。瑞金社区有1037位独居老人,2000多户纯老家庭,老龄化程度达到26%以上。我们打算建立一个信息平台,把所有老人的信息都存在里面,他们有什么需求,一目了然。 张华敏说,没能招到网络维护专业的大学生来做网管,可能是大学生们还不了解信息技术能在康乐家有什么用吧。 要财会审计和创意 如今,康乐家的服务项目已扩展到了10来个为老服务、爱心超市、家政服务、健康服务 我们特别建立了财务部,因为所有服务项目都是政府购买服务,我们得先把钱管好。张华敏说,审计、财会类的专业人才也很需要。 街道还要组织社区居民外出旅游、办晚托班、寒暑托,都交给了康乐家。活动都要组织得成功,创意类专门人才多多益善。张华敏说。 送餐是件天大的事 一个大学生在康乐家就业,每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加上四金,报酬不算低。如果2030在这里负责为社区老人送餐,在工资收入之外,每送一份餐收入1元,而在一些知名快餐店,送一份外卖不过0.2元,整个瑞金社区不足2平方公里,每人负责为20-30位老人送餐,距离都很近。张华敏说,实在想请一群年轻人来管好老人这件天大的事。 我们打算先从青年见习基地挖些人才,让年轻人来亲身体验一下。瑞金二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虹透露了这个揽才新思路。
2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子敏:人才培养,德比才更重要
fyang 2009-4-15 10:33
作为瓦斯地质学科创始人之一、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子敏, 30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瓦斯地质科研与教学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 创新型人才挺起煤矿生产安全脊梁 只有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切实构筑起创新人才高地,才能挺起支撑煤矿安全生产的脊梁。张子敏说。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体,扛鼎着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煤炭的安全供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而保障煤炭生产安全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对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 瓦斯已成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第一杀手,而瓦斯灾害之所以一直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祸根,就在于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仍没有根本解决。谈到煤炭生产安全的严峻形势,张子敏感慨颇深。 作为瓦斯地质研究的历史见证,以杨力生、张子敏等为领头雁的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在全国最早开展了瓦斯地质研究,揭示了瓦斯灾害与地质因素的关系,形成了瓦斯地质、瓦斯预测与治理等重点研究方向。同时,他们汇集了以瓦斯地质和瓦斯灾害防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团队,在煤层瓦斯开发利用、煤矿瓦斯治理、井下防灭火、煤矿灾害预警及抢险救灾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成果,这些成果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人才,撑起安全一片天。在张子敏教授的推动下,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精心锻造了一支托起瓦斯地质和煤矿瓦斯治理之魂的高素质科研团队。张子敏教授主持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现为河南省省级优秀一类重点学科,也是河南理工大学最具影响力的学科。 此外,他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平台(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科水平,并积极承担国家项目,研发出了很多高水平学术成果。与此同时,他还为学科引进了院士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2人,培养了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以院士、教授、博士为主体的高素质创新团队。他主持并成功申报了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博士点、矿业工程一级博士点、煤矿灾害预防和抢险救灾国家教育部工程中心,这些都为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的研究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也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他带领下,瓦斯地质理论及应用研究方向和瓦斯灾害防治技术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十分鲜明。目前该学科承担科研项目 98 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的包括: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课题, 973 项目专题 2 项, 863 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 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1 项,国家十五科技滚动、示范工程等项目 8 项,另外承担省(部)级项目 27 项,企事业委托项目 54 项。 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瓦斯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崔洪庆教授,在构造地质、矿井地质(瓦斯地质)、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 GIS 应用等方面有独特的研究,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完成科研课题 17 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7部,获两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作为张子敏教授的合作伙伴和得力助手,张玉贵副所长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痛的折磨,并首次将力化学引入瓦斯地质研究领域,为煤矿安全生产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他提出了构造煤为瓦斯突出信号灯的观点,为制伏瓦斯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也被称为是创造了奇迹的人。 作为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张子敏教授还着力打造了一支由国内瓦斯科研精英组成的高水平人才联合舰队,而依托矿业工程等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关硕士学位授权点,河南理工大学也修筑了一座瓦斯研究高层人才蓄水池,建立起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恶仗的科研常规军。近 5 年来,他们先 后招收 博士研究生 40 名、硕士研究生 410 名,工程硕士研究生 196 名,形成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打造了人才高地的强大引擎,给科研成果快速孵化、就地转化、对外磁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立足煤矿实际,构建平安驿站,培育生命绿洲,以科研实力打造安全生产金色盾牌。张子敏说。依托人才优势,他积极推进科研平台建设,铸就了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防火墙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此外,张子敏还注重与大型企业合作,与平顶山、鹤壁、义马、焦作、郑州等煤业集团建立了一系列产学研三结合联合体,为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装上了高速车轮。 创新求实结硕果,励精图治铸辉煌。张子敏以优秀的科研队伍、先进的科研平台、闪光的科研成果,在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的研究方面打造了一张张金色的品牌名片。以瓦斯地质理论为指导,他提出的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的瓦斯地质方法和指标、瓦斯地质单元法、以构造煤和高能瓦斯为核心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方法 , 这些方法都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并写入《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和《煤矿安全规程》。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而最紧迫的一个问题便是,我们特别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作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张子敏语说,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优化育人环境,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才的体制机制;优化生活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 种下德的种子 绽放美的人生 张子敏 教授的刚正直率和宽厚待人是有口皆碑的。只有种下德的种子,才能绽放美的人生。张子敏说,我认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德比才更重要。因为德不仅指个人的道德品质,还包括其学风。 在河南理工大学的评师网上,同学们这样写道:张子敏教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授课知识面广,听他的课,受益匪浅。他诲人不倦,每次和他讨论问题收获都很大。张老师是位好老师,讲课幽默、风趣、易懂。 科研上的成功都是思考和创新的结晶。张子敏总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他总能及时指出我们研究上的关键所在,让我们明白该怎么做。 2007 级研究生梁波涛这样说。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让张子敏在瓦斯地质科研的沃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也使他在人生的日历上写满了工作的热情、充溢着无穷的智慧、收获着丰硕的成果。 他的学术造诣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人格魅力和真诚使他成为了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学科带头人。瓦斯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崔洪庆教授钦敬地说。上世纪 70 年代,板块构造理论被引入我国, 张子敏 教授及时引入了这一理论成果,建立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和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为瓦斯地质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瓦斯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张明杰更是对他赞赏有加。 张子敏 教授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这些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这也使他成为我们团队的精神支柱。与他共事多年的瓦斯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张玉贵 教授深有体会。 张教授是我上大学时的老师,他的牺牲精神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始终鼓励着我。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屈先朝对老师的教导记忆犹新,他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精辟而深刻的思想使我受益终生。 2004 年大学毕业 4 年多来,无论在工作中经历多少困惑,我的导 师张子敏 教授那种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孜孜不倦的精神始终影响着我。平煤集团八矿防突队副队长郭明功始终没有忘记恩师的教诲,作为他的学生我感到荣幸,他勤恳的工作态度、高瞻远瞩的科学思维方式及严谨的治学精神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张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他总是早来晚走,整天忙于教学、科研,奔波于各工程现场。有时我加班到很晚,而当我离开时,发现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在他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节假日这个词。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工作的 05 级研究生覃木广说。 在保障煤矿生产安全的希望之旅上, 张子敏 教授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课题,在向更高领域进军的路上,他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他告诉记者,最近有 3 件事要认真去落实:建立国家级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尽快出版中国第一部《瓦斯地质学》、编制中国煤矿多级瓦斯地质图。 张子敏 教授以自己的高尚精神照亮了煤炭开采的安全通道,向着深井开采情况下煤矿安全技术的最前沿目标挺进,正致力于构筑共和国能源大动脉的安全长城。 《科学时报》 ( 2009-3-24 B4 综合 )
个人分类: 未分类|6290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
大毛忽洞 2009-4-13 18:59
人才: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 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 废物放错了地方,仍然是废物。 还在斯坦福商业系上学时,耐特就制订了创立鞋业公司的商业计划。几年之后,他和一位合伙人开始研发自己的鞋。运动明星的签名认可,再加上企业不断进行运动鞋外观和性能上的革新, Nike 很快成了业界顶尖的品牌。 2004 年耐特辞去了 CEO 的职位,但是继续留任总裁。他最近的计划是什么?答案是电影制作室,并即将发行其第一部长篇儿童影片。(来源:环球网) 沃兹在始创于 1976 年的苹果电脑公司里设计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传奇机器的内部装置,乔布斯则是营销大师。乔布斯同时也改造了计算的概念,首先是 AppleI ,然后是 Macintosh 及其图形界面,之后创立了突破范例的动画制作室 Pixar ,用 iPod 和 iTunes 引领了数字音乐主流。现在乔布斯的酷玩是 iPhone 。 将一种平凡的商品变成了一种必备的身份象征 舒尔茨最初任职于布鲁克林一家公司,销售施乐( Xerox )复印机,后来辞职结束了自己的公司生涯,继而加入了一家西雅图咖啡连锁公司,当时该公司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店面。 1978 年他收购了该公司,今天,这家全球连锁机构有着超过 12000 家连锁店,以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一流的质量控制、以及 5 美元一杯的咖啡价格著称于世。接下来他将要做的是:销售数字音乐下载以及低脂肪牛奶咖啡。 斯图尔特曾担任过数年专业模特,也曾赢得纽约巴纳德大学奖学金,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她又开发了自己的第三个才能在烹饪、园艺和室内装饰方面准确的鉴赏力, 1976 年创立了 Omnimedia ,公司上市,她成为亿万富翁。她的下一步计划是和一位家庭装修商合作,装饰所有分支部门。 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隔夜交货的快递服务 史密斯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购买了两架喷气式飞机,他发誓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隔夜交货的快递服务。刚开始几乎没有人理睬他,但是 1977 年撤销空运货物规定之后,他的业务开始有了起色,独特的包裹分类技术则推动了他的成功。现在,联邦快递每天在全球范围内递送包裹 600 万件,收购 Kinko's 之后,史密斯也开始了复印打印业务。 为黑人电视观众创立第一家有线电视网络 约翰逊是第一位黑人亿万富翁、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一家黑人控股公司的创始人、大型球队的第一位黑人老板,这么多第一的头衔正说明了约翰逊的与众不同之处。 1979 年,约翰逊投资 15,000 美元创立了黑人娱乐电视网, 1999 年以 23 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售出,目前他经营着 RLJ 公司,兴趣范围遍及体育、银行、音乐、以及其他众多领域。 1985 年凯斯创立了一家很小的在线服务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打败了 CompuServe 和 Prodigy 等竞争对手,让 AOL 成了业界无可争议的带头人。 2000 年公司再创佳绩,凯斯以价值 1650 亿美元的 AOL 股份收购了时代华纳( TimeWarner )。这时候公司年度亏损额达到了历史最高,但是 AOL 凭借着自己的创新,包括邮寄数以百万的免费软件以及提供统一收费价格,自此彻底改变了上网的概念。目前凯斯正将目光放在其他产业,包括一种名为 GratisCard 的新型付费系统,该系统正努力抗衡 Visa 和 MasterCard 。 Google 网络搜索界变革 这两位计算机科学博士 1998 年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并创建了 Google , Google 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复杂的技术,能够将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排列成页。直到现在, Google 还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搜索页面,成为业界大亨。据传闻,现在 Google 正开发自己的 Google 操作系统,以挑战微软。 1995 年奥米迪亚萌发出了网上拍卖的念头,从此孵化了世界最大的市场以及世界最成功的在线公司之一。 eBay 让奥米迪亚成了亿万富翁,但是比这更加重要的是,它使得无数创业者通过在 eBay 的网上销售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目前,奥米迪亚在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组织和企业积极投资。 1981 年与 IBM 签署的一份偶然的合同,让几乎所有 IBM 生产的 PC 都要向微软支付费用。盖茨在微软的巨额股份让他成为了世界首富,虽然艾伦由于健康原因在 IBM 那单业务之后不久就离开了公司,但他在微软的股份也让他能够涉猎自己钟爱的职业运动、太空旅行以及其他风险事业。盖茨通过自己的个人基金,正渐渐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家,目前他集中关注全球健康以及教育问题。 来自:
个人分类: 探路和走路|6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扩招批量生产出人才了吗?
ningyzh 2009-3-31 14:25
研究生扩招批量生产出人才了吗? 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曾表示,今年硕士研究生扩招5%,博士研究生扩招1.7%。但随后又决定,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参加今年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硕士研究生最终的扩招规模达到6.4%,这也只是针对在校的研究生,如果加上其他渠道的研究生就无从统计了( 就我们一个专业的农业推广硕士每年也有近百人),真可谓批量生产人才了 。教育部解释说,此举是为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着力扩大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至于有没有缓冲就业压力的目的,我就不好揣测了。 2008年4月29日举行的首届全国地方大学生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透露,我国2007年培养的博士人数已经突破5万人,并且继续上升,已经超越美国,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博士授予权国家。(摘自:中国网)研究生的扩招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本来不够格读研的人有资格读研了,这样推来也就是说,研究生的扩招和分数线的大幅度下降(少数专业除外)并非偶然的事儿了。 人是扩招进来了,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呀,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怎样才能保证产质量同步提高,再培养出与研究生称谓相符的人才,我们就不敢坚信了。人才培养的条件需要有硬件设施打基础,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能的了,一个导师带二三十个弟子是很平常的,那导师是不是也要扩招?与此同时,试验条件又将怎样跟上? 学生总有要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就业问题始终无法回避。2003年第一批扩招的本科生毕业的时候,人们开始感受到了它的存在。2003年毕业生人数是2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增幅46%,2004年毕业生人数达到208万,加上往届未能就业沉淀下来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达300万。从2008年12月24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纪念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培养30年座谈会上获悉,从1982年起博士生招生数年均增幅23.41%,硕士生招生数年平均增幅为15.07%。研究生也加入求职大军奔走于各地人才交易会,同样被挤得焦头烂额,频遭滑铁卢。加之年年就业沉淀如同原始森林中的坠落物,层层累积,压力越来越大。现在研究生期望的薪酬已等同于本科生,博士和硕士抢饭碗,硕士和本科生抢饭碗,用人单位用本科生同样的价格买研究生,美哉乐哉。 很多优秀大学还是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研究生,但这批优秀人才的去向如何呢?环视周围的同学,我们的总体印象是优秀的同学大都选择出国了。据国际研究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留学生归国效劳,1/3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学习,使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的最佳回归比数。但我国的情况却是1∶3。今年4月30日,《新京报》报道说,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可惜!可惜! 记得看过一个冷笑话:一位母亲在送孩子去读大学时哭了,孩子大学毕业时才发现哭早了。孩子再读研究生父母该哭出血了。。。
个人分类: 苧元烟文|4185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的科技真的发展不起来了吗?
wangyong77 2009-3-23 18:15
我们的科技真的发展不起来了吗? 一些新自由派的经济学家说我们国家不能在技术上追赶上发达国家,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做高端产业的开发工作,这是最荒唐的卖国谎言。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技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民族产业陷于困境?有很多的原因,同时我们的潜力也非常大,不是我为我们中华民族鼓劲,而是我们完全可以实实在在的发展起来,建立一个创新型的国家。理由如下:第一,我们的人才浪费和人才外流严重,人才浪费体现在许多人不是在发挥自己知识和才能的岗位上。人才外流则使得高素质,具有高潜力的人力资源不能在本国发挥价值,反而倒戈帮助对手,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吸纳了大量的人才,也是一种变相的人才外流;第二,我们的经济是不务实的,人力资源没有有效利用。第三,科技体制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资本主义的科研体制也有它们的弊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好的体制,则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我在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中就提出将创新工作作为一个产业独立出来,政府直接给予评价回报和直接激励,同时对于科技成果的使用征税超广义资源税。政府掌握和管理科学技术更利于科技惠及全民。第四,我国的科技和科研体制弊病丛生,制约了我们的发展。第五,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大学生扩招给我国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我国的失业率据高不下,大学生失业也很严重,人才也需要有发挥舞台,应当建立更多的科研院所和扩大科研院所的编制,吸纳更多的人才,并且加大投入,进行基础性、公益性或者共享性质的研究。第六,本文指出了我国发展经济中的许多问题,这 些都意味着我们的民族发展蕴含着巨大潜力,不是坏事,而是希望。第七,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处理的好,可以摆脱利益集团和阶级等局部利益的束缚,采用最优化的形式来发展我们的科技,快速满足我们的全民利益。第七,我国现在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体制,造成人力资源的潜力没有很好发挥,甚至是浪费。第八,教育过程中对于素质和创新思维、习惯、能力的忽视。第九,缺乏对创新的激励,甚至还存在对创新的压制和打击。第十,由于社会保障不足,以及市场经济的风险性和功利性,不能形成对于创新的有效激励。第十一,政府在创新方面做的工作不足,投入不足,创新体制弊病多,没有有效的创新激励。没有给创新人才以基本的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许多人才在创新工作之余还要为生活而奔波操劳。第十二,创新成果的评价、保密和推广工作不到位。重视创新成果的质量,重视对可以产业化的技术的保密工作。创新工作的分工不足,应当将源头创新、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技术推广、技术集成、技术实现进行分工,不应该指望创新者去跑市场推广技术,这是对人才的浪费性利用。第十三,重复研究与研究断层并存,前者浪费了资源,后者使得技术到产业之间的链条在某一部分断裂,功亏一篑。它们的共同原因在于缺乏协调和沟通机制,信息不畅通,科研目标不明确。第十四,政府还可以改进弊病很多的专利法,促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共享。第十五,政府还可以加大人力资源调度和共享机制以及鼓励脑体并用机制来更大限度发挥人才价值,打破个人为一个单位工作的局面。第十六,可建立对内技术共享和共同开发,对(国)外保密的机制。第十七,建立与国外进行对等的技术交换机制以及技术共同开发机制。第十八,对国外的专利技术进行真正掌握、吸收和改造,对国外的先进设备和产品进行解剖,研究其技术原理,并掌握技术。第十九,政府可以对我国本来没有实力的高科技企业采取弱小时先资助研究,强大后高税收或者分红的模式来振兴民族企业,动用国家财力避免没有技术-没有足够利润-无力投入研究开发-没有技术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实际上也是一个马太效应。第二十,要保障研究成果带来的高利润对于创新的直接激励,防止这些高利润成为生产性职工或者其他人员的工资,而应当将这些高利润大部分转变为新一轮创新投入和创新工作人员的激励,并反哺源头和基础性研究。第二十一,提倡购买国货,扭转盲目崇洋媚外的倾向,并且完善法规,对不注重诚信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改变重视广告、公关,不重视质量和技术的局面。形成重视创新的市场环境。第二十二,加强政府对于技术的管理和掌握,加强政府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监管,形成企业创新投入相关的法规。采用强制和宏观调控等措施来敦促企业加大投入,对于创新成果政府加大鉴定和宣传力度,减少其市场风险。对没有创新投入或者创新成果的企业进行广告和市场准入限制。第二十三,对政府领导和企业领导的创新业绩进行考核,作为任免和政绩指标。这一招是最管用的。第二十四,政府对企业创新和研究部门进行一定的直接管理、监督,赋予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让这些部门具有一定地位和独立性。进行创新激励和报酬相关机制的改革。第二十五,消除创新工作的利益羁绊,使得决策者能够更加重视创新投入。动用全民智慧来提供创新能力,形成创新工作人人有责,各个单位和部门都有责任的新风尚。在创新工作中,要变官本位为智慧本位,创新本位。第二十六,吸纳全民智慧建立和完善具有高智慧含量的创新相关体制。第二十七,加大专利的推广工作,并且对于专利进行整理归类,将垃圾专利变废为宝。吸取专利中有用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整理,在大学开设创新与发明相关的课程,并且在考试命题中出体现创新能力的题目。第二十八,由于现在正是我国人口分布高峰进入劳动年龄段,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但是一般性的生产产品是不可以积累的,我国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为未来进入少数人养活多数人的时代积累势能,到时候可以凭借技术来进行国际贸易获利。第二十九,可以通过制度改革和完善来改变创新工作务虚不务实的局面。第三十,许多创新工作本身是低污染、低投入、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我国适宜于发展创新产业,提高就业的质量和经济的质量。第三十一,我国外贸顺差要很好利用,应该将外汇储备的部分用于购买资源、能源和引进技术(指真正引进所有的技术细节,而不是购买设备),当然也可以购买设备进行解剖和研究,把具有风险的外汇储备变成资源和科技势能。第三十二,可以实施科技知识整理工程和外文科技文献翻译整理工程,同时对国外的技术进行研究和跟踪,并且再创新。第三十三,知识共享与技术保密共举。第三十四,我们国家可以摆脱西方经济学对于发展科技的弊端束缚,用合理的经济制度和科技制度来释放巨大的创新潜能。第三十五,对创新工作的人员和部门,保障科技风险和基本生活,以及设备设施的投入。第三十六,科技投入往往造成高产出,因此在 GDP 计算的时候,应当根据科技支出乘以较大的系数,同时这也激励地方政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避免短视。第三十七,加大政府公共科技投入,避免市场和企业的风险带来的科技投入的不稳定性。如西方国家在经济萧条时候科技投入就不足,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改变这一点。第三十八,督促高利润的企业重视创新投入,许多经济学家以企业需要发展为理由而为它们的高利润,低工资辩护,实际上这些利润还是从别人身上剥削来的,但是企业一般利润高也没有重视投入,而是变成了个人利益,政府应当进行监管。第三十九,在一般的体制下,很难摆脱的忌贤妒能,如果能够在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限制忌贤妒能,将会更好地释放创新潜能。第四十,在评职称时候增加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相关指标。 从广义需求的角度来看,科技和军事的创新是一种全民可以共享的广义需求,它的效用与人口和市场成正比,我国人口多,市场庞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大投入,不能把十多亿人口的需求相关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趣话二则,两相对比!
甘永超 2009-3-13 23:16
1991 年,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发起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 the Ig Nobel Prizes )。所有获奖的研究都真实存在,并且都在有威望的科学及医学杂志上发表过,但搞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仅不会因获奖而得到公认,并且也不大有可能因该发明研究而使科学和医学出现巨大的变革或突破。 1992 年,搞笑诺贝尔奖 文学奖 被授予莫斯科有机元素混合物研究院的尤利 T 斯特拉科夫( Т . Страков ),他在 1981 年至 1990 年期间 在有威望的杂志上共发表 948 篇科学研究论文 , 平均每 3.9 天发表一篇 。发表的文章是够多了,不过对实际的科学进展却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只不过给科学界留下一个笑谈的资料而已。 在清华大学历史上流传着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的佳话。曹问:陈寅恪是哪 国 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在现今的管理下,恐怕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师,在第一轮就要被淘汰,而尤利 T 斯特拉科夫则会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并获得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研究经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1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教学成果奖推荐书
wangyong77 2009-3-2 12:50
我的教学成果奖推荐书 附件是我的教学成果奖推荐书(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科研经验) 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我还没有怎么修改,包括错别字也可以给我提。 它可以作为一种科研的经验来理解,只要认真看,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点。 另外我也鼓励教师们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依然是可以写很多教改论文,申报教改项目的。 帮助急于写教改方面论文,申报项目的人。这些点子足够写很多的论文了,希望不要照搬,虽然本人不吝啬自己的创新想法,不会因为没有挂我或者没有引用而追究你的责任,但是,假如有几个人同时做一样的事情的话,就会出问题了,而且说不定哪天有空了我也会整理出几篇论文的。每一个想法都可以深入细化下去。 不要违反法律政策。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的。 特别是政府建议中的提供研究性的岗位的建议,希望大家都来研究,发表论文,提出建议,帮助那些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 希望建议得到实施并且能够惠及更多的人。 希望都来实践我的想法。 推荐书有字数限制,所以许多地方进行了压缩。 教学成果奖推荐书
个人分类: 我的想法公开与共享|24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高层次年薪的三个问题(补充数据版)
王铮 2009-1-29 11:50
大年初四,已经宣布暂停博客的颜宁教授突然爆出一个 新闻 :关于施一公 教授的年薪,我始终认为是别人的隐私。直到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才没忍住问了一下。答案与饶 * 《答 *** 教授:道德,收入和同情心 》中写的 施一公 和我年薪都没有达到百万 相同。如果非要吹毛求疵,好吧,是税前。 后来她又修改补充说明 是 税前不到壹佰万人民币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2029 ), 可惜没有具体说明是多少,还有可能引导人想到是99万之类。我相信颜教授,她的说明帮助施一公教授澄清了170万的谣言。好!作为一个学生冲出来为导师辩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被围时,虽然我叫我学生不作声,但是他们不吱声,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呵呵。 我不想评价施教授和饶教授该不该拿税前 170 万人民币年薪, 或者拿接近100万的年薪 。 清末民初,政府聘请李希霍芬等国外高层次人才的年薪,按购买力,估计也在170万这个层次。 因为这涉及国家的科技政策、就业政策,因此我觉得这里有三个问题, 与他们个人无关 : 第一、中国计算年薪是不是应该以税前为基础?颜宁教授作为接近施教授的人 第一次的文字误差让人以为 事实上证实了施教授甚至饶教授的年薪税前已经是 170 万。 我建议她 如果没有超过 170 万,赶快辟谣。太影响爱国主义形象了。 她校正了,谢谢她。 另外,不知道美国人计算年薪是税前还是税后? 还有税率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才可能正确确定聘用高层次人才的年薪和说服老百姓。民国初教授年约3000大洋,特别高级的政府顾问相当于李希霍芬地位的拿高出10倍的年薪,当时人似乎接受。请考证。 第二、施教授的年薪是不是隐私?饶、施教授被报纸一再作爱国主义模范,我也不怀疑他们的爱国主义。他们已经成为公众人物,他们年薪不应该属于隐私。公开他们的年薪(如果 170 万是真的 或高出一般中国一级教授许多是真的 )也是一次爱国主义行动。因为国家用 170 万人民币 或者其他高薪 聘请教授,就是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不公开宣传,就取不到筑巢引凤的作用。国际上的高层次人才,知道中国可以为某些高层次教授提供 25 万左右美元的年薪,是可能来华工作的。信息不公开,知道信息的山鸡就可能来占 nature说的 170万的风巢。 第三、 公共职位的薪金, 人民有没有知情权? 按nature说的 170 万人民币聘请教授,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中国的教授,比如中国科学院的、北京大学的,各种薪水相加在加上课题提成,税前年薪一般在 1.5 万美元 (10万人民币) 左右,一般高等院校教授税前一般在 1 万美元 (7万人民币)。 国家用给出 15~20 倍的年薪聘请高层次人才,另外回来主持了 973 、 863 、 kmn 等等还有课题提成,就应该告诉人民,这件事做得值得。这不是什么隐私,不说出来就是隐公。隐公是不民主的。 注:蓝字是在颜宁教授提出意见后补充的,本文没有对任何教授的工资数本身给出什么确定性结论。 注2: 1917年1月17日,北洋政府正式批准陈独秀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每个月可以拿工资300块大洋,当时,也是北大教授并兼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工资是120块,而在北大图书馆打工的毛泽东则只有8块。 当时北洋政府矿业顾问发现仰韶文化的的安特生年薪18000大洋。 由 于中国缺乏古生物学人才,1920年,丁文江自美国聘请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葛利普(A.W.Grabau)来华担任地质调查所技师,同时与蔡元培先生商定让他在北大地质系兼任教授,两家各出200大洋作他的薪金。 说葛利普是中国古生物学的奠基人并非过誉。来华前已是蜚声国际的著名古生物学家,著有《北美标准化石》、《地层学原理》等,在美国学界颇负盛名。可见当时国外第一流教授到中国开拓科学领域的工资是国内陈独秀这样的一流教授的6倍,一般教授国外在某一个领域有建树的教授到中国具有学科开拓性的是中国一流教授的1.3倍。可参考 http://www.gmw.cn/01ds/2005-07/13/content_269682.htm 看来真是如李希霍芬、安特生那样人任母国学会会长或者国立第一块牌子研究所所长的,拿国内院士6倍工资,大家感情上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即使当时没有惊人发现。一般国外来华的已经获得国外教授的高出国内教授工资,大家也应该接受。不过这里有个与国际人力资源市场平衡的问题。 附:李希霍芬(据 http://baike.baidu.com/view/149967.htm ) 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1833~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又译里希特霍芬。生于卡尔斯鲁厄,卒于柏林。早年从事欧洲区域地质调查,旅行过东亚、南亚、北美等地。多次到中国考察地质和地理。曾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过程,对地貌进行形成过程分类,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系统阐述了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提出中国黄土风成理论。著有《中国》、《当前地理学的任务与方法》、《研究旅行指南》、《19世纪地理学的动力与方向》等。   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早期中国地学研究专家。1833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今属波兰)。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曾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1905年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李希霍芬早年曾研究蒂罗尔和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成功地建立了南蒂罗尔的三叠系层序。他对喀尔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区域地质的研究也卓有成效。1860年,他作为地质学家,应邀随同德国经济使团去远东,访问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台湾、西里伯斯、爪哇、菲律宾,并从曼谷旅行到缅甸的毛淡棉。1863年-186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金矿。   李希霍芬1868年9月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将近4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个省区)。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他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并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这套巨著是他4年考察的丰富实际资料研究的结晶,对当时及以后的地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在《中国》第1卷里,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他也采集了大量各门类化石,收集了很多各时代地层资料。德国古生物学家弗莱希、施瓦格、凯塞尔等对李希霍芬所采化石的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中国》各卷中。李希霍芬在辽宁、山东、山西和河北北部建立了3条系统剖面。他首先提出了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   他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在山东、北京西山、大青山、五台山等地发现了许多褶曲和正断层,在泰岭发现了逆掩构造,在《中国》第2卷中的中国北方构造图上,他画了一条被称为兴安线的推断构造线,从兴安岭经太行山,一直达到宜昌附近。他还提出了中国北方有一个古老的震旦块,是一个具时间关系的地质构造单元。   他在《中国》第2、3卷中,将中国各地火成岩作为地层剖面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如辽东古老的高丽花岗岩,秦岭天台山志留纪花岗岩,南京山地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   近代早期来华考察的地学家中,经历时间之长、搜集资料之丰富、发表著作分量之大,李希霍芬是极为突出的。他为中国地质、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近代西方地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 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科学交流的重要先驱 ,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补充:有证据表明,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中国人口过剩,需要节育。 附 安特生 安特生(Andersson JohanGunnar) 出生地:瑞典的Kinsta 出生日期:1874年7月3日 逝世日期:1960年10月29日 所在院校:乌普萨拉大学(Upsala Univ),1902年获博士学位 职位:1906年在乌普萨拉大学任教,兼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 1914年担任中国政府矿业顾问 1914年安特生来到了中国,担任当时的政府矿业顾问,协助寻找煤田和其他矿业。当接到中国政府的邀请时,毅然辞去了在瑞典的一切职务,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发,先到印度,然偶进入新疆,沿塔里木河向中国内地前进,最后到达北京。 1918年安特生和吉伯(J.MegregorGibb)教授首次在北京周口店附近的洞穴中发现了一些古生物化石,随后在1918年秋,安特生教授在皮特荪(MariaPettersson)女士的陪同下来到了仰韶村,发现了一批古生物化石以及龙骨,加之同一时期另外几位学者的发现和研究,这些丰富的史前生物标本的收获使安特生教授决定在这一地区继续寻找新石器时代人类遗迹,随着在仰韶村大批新石器时代工具被发现,使得安特生教授坚信这一地区一定存在一个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存,于是1921年5月安特生先生再次来到仰韶村考察,通过仔细的考订认为仰韶村下有着一个大规模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存,在得到相关方面的认可之后于1921年10月27日至12月1日对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勘测与发掘,伴随着大量新石器时代陶器以及工具的出土,中国也是亚洲第一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遗址,随后安特生教授根据自己的发掘及研究于1923年发表了《中国远古之文化》一书,书中首次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并对仰韶文化的性质做了初步的阐述。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史前史上的一个空白,它的出现使得之前西方所宣称的中国没有史前文化一说不攻自破。之后安特生教授还在甘肃、青海地区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和试掘,这一时期的发现及研究成果都记载于1925年安特生教授发表的《甘肃考古记》一书之中,在这本书里安特生对先后发现的遗址分为六期,前三期为: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是新石器时代之末期,与新石器时代及铜器时代之过渡期;后三期为: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是紫铜时代及青铜时代之初期。这种分期法认为齐家期的年代早于仰韶期,同时,齐家期中出土的陶器又与中亚的有相类似之处,于是安特生先生得出了后来称为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结论。但是,这个安特生先生的分期是有错误的,所以他由此而推论的西来之说也是不合理的。而随其后的李济、吴金鼎、梁思永等先生通过严格的考古学理论证实了这一分期的错误,并同时提出了科学的分期法,从而推翻了安特生之前的所谓仰韶文化西来说。然而即使这样,安特生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系统科学的勘测研究方法训练出了第一批中国的考古学者,他们从安特生教授那学习了丰富的勘测知识,同时也使得严谨的西方考古学正式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批学者,考古学才会真正在中国诞生并不断发展到今天,所以安特生先生依然无愧于一位中国考古学的创世纪的拓荒者的称号。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7792 次阅读|16 个评论
打死儿子招女婿?
jlpemail 2009-1-12 12:01
说的是一些人的用人方式,亲生儿子缺点多,而且不好使,就打死,至少也是打入冷宫,不予使用。而使用并无血缘关系,只有法律关系的女婿。这是法制社会的进步,因为女婿不听话了,不合格了可以更换。儿子就不行了,无法摆脱血缘关系,活着又让人撮火,用不得,不如杀死痛快! 这是一种误区只看到儿子的缺点和女婿的长处,越比较越觉得女婿可爱,可以使用。原因与父子太过熟悉有关,在成为可以重用的脚色之前,儿子的缺点已经暴露无遗,尽管才华也有所显露,毕竟做儿子的顶撞父亲的几率要比女婿大得多。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事情:亲生儿子极度郁闷,非常愿意离开父亲,求的是呼吸舒畅。而女婿被招来重用,儿子却流失了。只要是人才,儿子在别处反而比在父亲手下还要顺气,还要有作为。 就一个单位而言,打死儿子招女婿意味着土生土长的人才无法正常发挥才能;引进的人才反而如鱼得水,活得滋润。 这成了一种促进人才流动的方式,一种奇特的方式。不知道是否可以赞扬并且提倡。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2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自己的伯乐!
xiaocao003 2009-1-10 10:42
择长舍短则天下无不用之才,择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看到了第一句话,让我联想到了伯乐相马的故事,工作中领导经常会提到团队协作精神,但现实中小兵们很难达到那种境界,我们80后的一代多崇尚个性,呵呵! 很多人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其实,很多时候自己确实是匹千里马,但是要知道伯乐不多这一事实,所以,学会做自己的伯乐吧,那样自己就会成为千里马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一回苏格拉底如何?
qhliu 2009-1-7 12:22
科学院有位院士的学问很深。每逢有人请教,他总会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停顿片刻后,他接下来的话往往是,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这样来看 ? 左看看右看看,疑问往往就明白大半。即使不能彻底解决,提问人往往思路大开,满意而去。 与孔子差不多同年代的古希腊有位智者苏格拉底。一中一西两位哲贤,一生都 没有著述。学问和智慧都是通过学生的记录和回忆而流传至今。但是,对待学生的提问,孔子往往给出标准答案;苏格拉底总是说你的问题我也不懂啊,然后和学生一起思考,学生往往可以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 本科生到了二年级末,如果还没有开窍,成大材的可能性就很小。在本科一二年级的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能力培养,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当然,各人自有高招,我也一直在探索中。 2008 年,我有一下二上的本科生课程一门:湖南大学李达学院《普通物理学》。 在湖南大学,平时成绩除了作业、考勤和小考外,还有提问一项。我一直特别重视这一项。在我看来, 学生能不能提出教师不能立即回答的问题,是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标志之一。 不能说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都能成大材,但是能主动提问,至少是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一个良好开端。 一 时间,课堂上, email 中,网络教学平台等等,同学几乎把我当成了廉价的百科全书。尽管 80% 的问题在书本上有现存的答案,无非体力劳动难说有多少趣味,却有 5% 左右的问题我称之为天才问题。对这些问题,我都不能立即回答。不知道肯定不是好的回答。向先贤苏格拉底学点皮毛吧,对不能立即回答我都会提供一点思考问题的方向。 本学期我收集的九个 天才问题如下。我对 部分 问题的回答见附件 3 。 1 , 陈 珉 : 光子是不带电的 . 经过磁场而不受影响 . 但是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 电磁波经过另一个磁场是要受到影响的 . 矛盾吗 ? 2 , 游科华 : 光子会发生 BEC 吗 ? 3 , 张 功 : 连续意味着守恒. ... 那时间到底连续吗?如果连续,那一定意味着什么东西守恒.什么东西在守恒? 3 , 田新春 : 电子自旋的问题,可以看作是波的一种类似于自旋的效应 ? 4 , 徐运耀 : 正电子与负电子湮灭后,场的能量积聚到光子吗 ? 5 , 俞先国 : 电场可以定义场强,为什么不定义含时的引力场强 ? 6 , 胡慧宁 : 请问电子的自旋磁矩之间会不会也有相互作用呢?如果有,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观测到? 7 , 郭勤振 : 我们知道传导电流有热效应;位移电流有没有热效应呢? 8 , 王守强 , 在我们现在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认为电子是不可再分的,就像以前的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一样;然而原子是有内部结构的,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也会看到电子也有内部结构?现在有没有迹象表明电子也有内部结构? 9 , 张 功 : 光电效应 ..., 用足够强的光线照射金属导线,将有非常多的光电子溢出。用某种手段将它们束缚在导线周围(非导体表面),再沿金属导线加外加电场,光电子将定向移动,好比金属导体穿着一件电子做成的衣服,且电子运动不再受金属阳离子干扰。如果这个实验能够成功,将可能替代超导的研究,似乎超导研究也就是希望超导材料中(用金属比方说)做无规则运动的金属阳离子 安静 下来,从而不阻碍电子在它们中间穿行。 ( 注:这些问题是 湖南大学李达学院在 二年级上学期在 学习《普通物理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这两部分的过程中提出的。 公开这些同学的姓名已经征得他们的同意。 ) 广告: 教学多年,有些体会。今年有兴趣撰文《培养创造性是物理教学的灵魂》一篇。蒙《中国大学教学》不弃,预计在 2009 年 1 月号上发表( 见第 2 期 37-38 页--补记 ),敬请期待和批评。 附件 1 :我上课的约法三章 上课之先,约法三章很简单: 1 ,本人没有师道尊严之类的观念,我们一起平等地研究物理。有些东西我和教科书上讲的可能不一样,我把我的理由告诉你。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2 ,上课可以不来,可以打瞌睡,可以讲话。但是,不来上课要打个招呼,这是对课堂的尊重。由于可能侵犯周围同学听课的权利,打瞌睡的呼噜声或者讲话的声音都不能超过 40 分贝。 3 ,任何舞弊行为都是不容许的。 一年下来,除了一位同学外,几乎没有经常缺课的学生。一次小考,有两位漂亮女生一道小题错误相同。我告诉全班同学,对这两位同学我必须薄施警惩:本次考试不及格。在其末考试中,没有一位同学带小抄或尝试取巧。 附件 2 :提问我如何计分 提问成绩计入总成绩的原则 提问达到 10 分者,如果期中考试达到 70 分,则按平时成绩满分算。 提问满分 10 分,必须是单个问题。多个问题的加分,只能加到 8 分。 这些提问包括在 1 ,课堂上的问题, 2 , email , 3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4 ,其他。 提问评分标准 按次数计算,提问和回答均计分,回答一般在 2 分左右。 满分 10 分。但是这 10 分如何进入考试成绩要视学校规定等情况认定。 活度 = 分数。 一、人云亦云、中学、科普或现存教材上有现存答案的问题。基本没有经过大脑思考。 ( 活度 0-1) 二、知识性的,利用现存教材知识可以一问一答解决的问题。想过但大脑总是抽筋。 ( 活度 1-3) 三、综合性的,利用现存教材知识的稍微扩展不难解决的问题。知道能解决,但不能很快解决,希望寻求一个答案救急。 ( 活度 3-5) 四、物理逻辑体系中的问题、或面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的物理问题。基本原理清楚,但是解决路线不清楚。 ( 活度 5-8) 五、有物理思考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现存答案。 ( 活度 8-10) 附件 3 :我对 本学期部分 天才问题的回答 1, 光子是不带电的 . 经过磁场而不受影响 . 但是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 电磁波经过另一个磁场是要受到影响的 . 矛盾吗 ? 答:在两个极端情况下这个问题容易表述清晰,而且有已知的处理的方案。一个极端就是将 ( 电 ) 磁场量子化,然后处理光子和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结果在 QED 中是有的。结论是光子和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当很小,观测不到。一个极端是,光线经过静止磁场时的偏振面的旋转,即 Faraday 效应。但是,同样一束光,经典电动力学描述 QED 描述孰优 ? 或者说, 我不知道 这个问题的完整答案。 2 ,光子会发生 BEC 吗 ? 答:通常的 BEC 同时发生在动量空间和位形空间。真空中的光子不发生 BEC 。现在有技术能使光在特殊的介质中慢下来,那么在这种特殊的介质中,光子是否能发生 BEC? 我不知道。 3 , 连续意味着守恒. ... 那时间到底连续吗?如果连续,那一定意味着什么东西守恒.什么东西在守恒? 答:时空本身的连续是否意味作时空有起点 ( 荷为 1) 和终点 ( 荷为 -1)? 我不知道。 4 ,电子自旋的问题,可以看作是波的一种类似于自旋的效应 ? 答:美国 Texas 大学物理系教授牛谦真有一个理论这样认为,但是细节 我不清楚。 5 ,在我们现在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认为电子是不可再分的,就像以前的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一样;然而原子是有内部结构的,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也会看到电子也有内部结构?现在有没有迹象表明电子也有内部结构? 答: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了解一点对物理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物理上,如果说一个物体有内部结构,那么必须要问这个内部结构是什么,有无可观测效应。为什么说中子质子由夸克构成 ? 这是因为尽管自由夸克不能被观测,但是夸克的间接效应可以看到。如果电子有内部结构,也就是将有空间分布。那么由什么分布 ? 在人类可以观测的极限之内是否可以有可观测效应 ? 如果没有可观测效应,假设电子有内部结构也是不符合物理学价值观的。为什么现在物理学认定电子没有结构 ? 这是因为如果它有,应该有些许端倪。何况 QED 的试验已经到达 100 亿分之一,基本接近人类认识的极限了,还没有发现任何有结构的可能。 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5500 次阅读|42 个评论
高校是使用人才还是培养人才?
jinfanggl 2009-1-5 09:02
高校: 培养人才还是使用人才?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深化高校内部改革、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当今时代,是一个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创新就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我国的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 1、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差。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不管那种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我国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格格不入。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总之,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和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在读书期间,要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自律能力,自学能力,自立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修养,有助于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具有竞争的能力。学校应创造一切条件,为素质存在严重缺陷的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木桶理论,学生就业能力和今后成就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其明显的素质缺陷,即短板,尤其是性格上的不足。比如,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智商高而情商比较低的学生,在学校期间更要全面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内部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负责一方面工作,或者担任班干部。 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人才使用的目的是不同的,而许多学校就忽视了这一点。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使用人才的地方! 所以,对学生干部的选择以其组织能力为衡量的标准,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担任学校的学生干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而不是因为他组织沟通能力强而当学生干部。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角度来看,学生干部应该由那些学习成绩良好而组织表达能力较差的人来担任,一方面弥补他们的素质缺陷,另一方面也让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腾出时间来提高学习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期间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逐本求源到格物致识----谈物理理论课教学
qhliu 2008-12-11 15:10
物理学研究物质及其运动以及时空的基础学科 , 它关注的是自然世界的物质本源。 道器相济 中人类不断升华对世界的认识。三百年前,时空问题还没有进入物理学的主题,现在 DNA 的排列何以使你我不同和人为什么会思考等问题都已经进入物理学家的视野。物理学的任务就是 逐本求源 。那么物理理论课教学也应该注意 道器相济 和 逐本求源 这两方面。 什么是 道器相济 ? 这里的 道 是物理学的原理以及物理学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器 则是能给人感性认识的具体物理过程。 道器相济 是要将物理的道理建立物理的图像之上,而不可将生动而鲜活的物理糟蹋成名词解释或教条。我们学道的目的并最终将物理的道应用于实际,发明出新的器以能更深刻地认识道。 在理论课堂上, 器 也将不可或缺,不过这里的 器 是物理图像。 思想试验 、 黑板试验 、多媒体,甚至教室中的空气等信手拈来之物对建立物理的图像都是有效的。例如讲偏振器,教科书说是涂了一层高分子的玻璃。不如说,将 ( 半 ) 透明的塑料一拉所形成的较透明薄膜就是偏振片。对于摩擦发光 (triboluminescence) ,教科书上写道 当晶体被撞击时所发的光 。 Feymann 说,应该说 当你在黑暗里拿把钳子打在一块糖上,你会看到一丝蓝色的光。其它晶体也有如此效应 。这个现象被称为摩擦发光。 解定态 Schrdinger 方程,和固定千金和琴马后拉二胡的道理一样,能同时将本征频率 ( 二胡的频率谱 ) 和本征波函数 ( 二胡的音色 ) 决定下来。 什么是 逐本求源 ? 简单说,就是要不断追求物理学的本质,物理理论课当避免过分工程化和技术化。例如电磁场中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磁矩是基本物理量,在给出最终公式时,应当尽量用到这些物理量。基本公式中应当避免用电通量、磁通量这样的物理量。这些物理量及其公式在工程中是重要的,但是这些公式不是基本的。再如,所谓不确定关系不过是粒子语言的波分辨率,其中概率波的概念是本质的。最好不要引用机械测量准确度之类的概念来讨论。 逐本求源 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历史上对量子力学中什么是最本质的概念就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Dirac 说过,原来他以为正则对易关系是量子力学核心的东西,后来他到达人书俱老的人生境界,领悟到概率波的概念才是核心的概念。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砥砺思想的场所,教师应该将学生训练成大脑风暴的对手。大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是大学只是一个点燃学生大脑的阶段,目的在于使学生由约知博、格物致识 ! 巴黎的先贤祠 (Pantheon) 是世界上我最敬仰的地方之一。祠中永久保存的灵柩不仅有很多人文学者,更有很多物理学家,例如 Foucault( 他的摆还在祠的大厅中摆动 )和 Curie 夫妇等。法国同行告诉我,每任法国总统最多能建议移一位先贤灵柩入祠,提名者还不一定能获得国会批准。最近移入的 Curie 夫妇还是密特朗时代完成的,夫妇二人占一墓室可能只算一位。我到巴黎的第一件事是到先贤祠拜祭,晒晒我在 Curie 夫妇灵柩前的照片。(第二张图片取自网络)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0146 次阅读|9 个评论
人才还是人材? 也谈创意无止境.
热度 1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8-12-6 03:43
人才还是人材? 也谈创意无止境 ! . ... 在电影 天下无贼 中 , 葛尤说过一句名言 : 21 世纪 , 最缺的是人才 ! 那什么是 人才 ? 美国密西根大学行为科学家丹尼逊把人才分为七个层次 . : ① 第一等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经常想出机智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 第二等善于用新的首创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能提出很多好意见; ③ 第三等比一般人有较多的新意见,并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④ 第四等能发挥别人的见解,但自己的见解却多是陈旧和众所周知的; ⑤ 第五等在搞一项新工作时经常向同事讨教,并依靠别人的建议; ⑥ 第六等无明显的首创性,很少提供新见解,习惯于老一套的工作方法。 ⑦ 第七等满足于让干啥就干啥,工作方法老一套,不适时宜也不想修改。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 ? 从上面的定义来看 , 人才 的几个层次基本上就是按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划分的 好象和知识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哦 ? 俺二傻是博士, 算是人才吗? 对了 ! 记得师傅说过 : 按知识多少来划分的不叫 人才 , 而是叫 人材 比人才多了个 木 字! 人材 如木材 , 可以用来盖房子 ; 而盖房子的 , 则必须是 人才 ! 当然 , 如果 人材 那天突然有了创意 , 也可能变成 人才 , 去指挥那些木材 当然 , 如果 人才 那天突然江郎才尽 , 也可能变成 人材 , 去充当那些木材 其实 , 所有小孩子天生都是人才 ! 因为他们无拘无束 , 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可惜大多数人才都被教育给毁了 , 所谓 没有规矩 , 不成方圆 于是寒窗十载 , 学富五车 , 终于将自己改造成方方正正的人材 / 木材 ! 还拼命向人家推销自己 : 俺是个栋梁之材 ! 若不用俺 , 定是昏君 !... 如是云云 . 唉 ! 说了半天 , 二傻早就不知给谁弄成方脑壳了 , 多年来一直希望别人来用自己 总觉得自己是把宝刀 , 可以杀猪宰牛万万千而不钝 !... 岂不知总被庖丁玩弄于股掌之中 师傅见俺心地厚道 , 且慧根未尽 , 便一棒子将二傻多年练就的金刚方脑壳打得粉碎... . 脑袋碎了没事,灵魂还在呢! . 但如何找回自己的脑袋?师傅给了个药方,叫: 天马行空,创意无止尽! 于是二傻灵魂出壳,云游四海,还真的发现不少创意吔 ! ( 谢朋友推荐 ) 愿与大家分享如下: . (注:可借鸡下蛋...但凡想借此发财者,请注意专利法哦?) (1). 在经济危机时 , 勒紧裤腰带 准没错 ! 时刻注意自己的腰围 . (2). 非常实用的设计 ! 有复式公寓或别墅的兄弟可以参考参考 . (3). 多年来蠢笨的插座板也可以升级到 2.0 版啊 ? (4). 温度控制色彩的咖啡杯 ? 高科技啊 ! (5). 黑手党老用这来藏手枪 比保险箱更保险 ! (6). 波波也会唱歌 ? 妙 ! 可惜被苹果抢先注册了 .iBoob. (7). 这样的纸巾用起来是不是很爽啊 ? 视金钱如废纸啊 ! (8). 绝对是秀色可餐 ! 不过如果是二傻在上面 , 就象牛奶中的一粒老鼠屎了 . (9). 真舒服啊 ! 所谓 神仙不过如此 (10). 衣 --- 小子 ! 长大了想当土匪啊 ? (11). 食 --- 小子 ! 吃驴打滚也可以练胆嘛 (12). 住 --- 小子 ! 真的想卧薪尝胆吗 (13). 行 --- 小子 ! 穿这鞋走出去 , 真的可以吓死所有 MM 各位看官 , 以上创意如何 ? --- 不行 ? WHY? 哦 ! 原来科学网上多是正人君子 , 视此类奇技淫巧为雕虫小计也 ! 不怕不怕 ! 俺还发现了一个创意 , 绝对适合科学网上的大师们 , 尤其适合象杨玲大才子这样的书虫 ! 哈哈 ! (14). 为杨大才子定制的沙发 绝对可以让他三月不知肉味 ! 哈哈! .
个人分类: 大开眼界|19952 次阅读|30 个评论
研究生入学统考不利于选拔人才
wangdh 2008-11-23 03:05
研究生统考不利于选拔人才(王德华 2008.11.22 ) 读到 11 月 20 日科学网新闻: 公平重要还是效率优先 研究生入学统考利弊之争 (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1/213462.html ),研究生统考问题又引起了关注,并举行了 研究生统考的利与弊的专题讨论会。 在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紧张的国度里,竞争是必然的,公平一直是人们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弱势群体,心灵上祈盼的就是公平。当然,我们都知道,公平谈何容易。 具体到研究生统考问题,我觉得统考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有点违背教育规律。 研究生教育不是本科教育,也不应是通才教育,是专业教育。研究生培养的目的,科学研究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还是占重要地位。研究生教育不应该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种方式,更不是本科教育的延续,也不是要发展为全民教育。虽然说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有些刺耳,但是研究生教育确实是有其特殊要求的,是专业人才的一种培训方式。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研究生,那么如何选拔研究生就成为了关键中的关键。如果是作为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那么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技能就是重要的培训内容。研究生的个人素质,个人爱好,个人潜能,个人追求,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等等,是决定一个研究生能否成才的重要特点。 那么上面这些特点,实行统考能解决吗?显然不能。知识跟能力是两码事,我们都应该清楚。课本背得很熟的同学,考试成绩可能会不错,但不见得适合做研究。只知道读课本,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则一定不适合从事科学研究。有些学生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点子多,主意多,想法多,喜欢动手,喜欢思考,不喜欢死记硬背,可能是很好的科研苗子。大学教师应该注意扶持这些苗子,鼓励这些苗子,尽量推荐这些苗子,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们要努力挖掘这些苗子,珍惜这些苗子。当然,这需要一些措施,需要一些体制上的改变。 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过于强调考试成绩,与培养研究生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关于统考,可能会有无数种理由,但单单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这一条就可以说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是需要改革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能以不统考,就不能保证一些学校的研究生质量;不统考,就不能保证录取的公平等等作为统考的理由。我们不能忘记培养研究生的目的,既然研究生是不同于大学生的一个群体,选拔方式自然是不同的。 统考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有些影响可能会很严重,如一旦确定了考试科目,那么有些学生可能就将大部分精力用在考试的科目上,忽视其他科目的学习。甚至有些大学开设专门的考研培训。实际上,由于一些学校过度强调考研,重视考研,使得这些学校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表现特别严重,这些院校已经上了一些招生单位和导师们心目中的黑名单。这样是间接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应该引起一些学校老师领导们的重视。 如果不统考,如果不重视考试成绩,招生单位或导师腐败怎么办?还是说不能由于一些不正常的现实现象,就违背了研究生培养的本质要求。实际上,从长远看,任何一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或者研究生导师,都会重视自己的声誉和学术生涯的。学术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如果按照科学发展规律办事,导师们都希望招收到喜欢科研、热爱科研、能献身科研、悟性好、素质好的学生,绝大多数导师不会在招生问题上搞腐败。如果导师有权利执意要那么做,那么代价就是葬送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生涯! 因此我们还是应该回归到科学理性地选拔研究生的道路上来,让那些真正热爱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真正有科研潜力的优秀学生来读研究生。只有让更多执着科研、奉献科研的青年学子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才有希望。研究生培养关系到国家科研后备军的问题,可不是儿戏。在选拔方式上存在问题,在培养方式上存在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也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一定会要付出代价的。科学研究的队伍,单靠从海外引进,不是长久之计。 (王德华 2008.11.22 ) 几点说明(11.24): 1。我并没有反对(硕士研究生)英语和政治的全国统考。 2。以前专业课是没有统考的,现在专业基础课统考的趋势见长。全国那么多的专业和方向,实行统考,不应该提倡。 3。我并没有反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合理性,一旦确定专业课全国统考(据说计算机、农学、医学等),不是好办法。由各个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不是效果不错吗? 4。统考,就要由统一教材。模式化教育,您不担心吗? 5。博士入学考试也实行统考吗? (2008.11.24)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9337 次阅读|28 个评论
刷盘子读书系列-8(转)
sunapple 2008-11-21 12:11
第七章 打破历史的宿命 第一节 前 言      由于工学出身,已经习惯于对所有问题都保持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即便在这本书中,观察和描述的对象是我的祖国,是我亲身经历的历史,依然不愿意放弃这个习惯。在写作时,力图减少个人感情和好恶对文章的影响,因为并不想在这里抒情,也不想抱怨,更不会简单的把责任归结给任何人或社会团体,要做的是从历史中寻找导致中国现状的关键原因,以及探讨让中国走出困境的解决方案。   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特别是相对近邻日本的落后,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问题,而是在工业革命这个大背景下,整个传统社会的结构、文化相对不适应大工业时代的结果。进一步追寻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的由来,我们会发现,身处旧大陆却与其他文明中心相对隔绝,是中国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稳定的原因。中国社会将农业 手工业社会的制度发展到了极至,以至于在社会规律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无所适从,无法追赶取得先发优势的西方。反观日本,由于相对旧大陆其他文明更加隔绝,农业社会体制的稳定性和精密程度都要差许多,在工业革命浪潮到来之际却能迅速摆脱传统农业社会的尾巴,参照西方工业化历程,建立了更适合建立重工业体系的体制,取得迅速发展。一涨一落之间,中日产生了巨大的鸿沟,但这绝不能说明民族之间的优劣,更不能决定未来,这只是数千年历史发展大潮中一次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小波动而已。当然,对于我们当代的人而言,意义重大。   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进程不为个人努力所左右,有两个关键原因:人类社会分散化和社会内部成员原子化。从整个世界而言,无数独立的政治和文化单位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发挥它们的作用,某种文化的影响和某个领导人的意愿都不能独立压倒历史运行的大趋势。另外,在社会内部,鉴于古代社会的通讯和教育条件,他不可能用一己之力劝说整个社会改变运行方式,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永远要以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有效的政府管理为前提。作为古代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不得不把简单的趋利避害作为人生的准则。   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工业革命在对历史本身进行巨大冲击的同时带来了另外一种历史发展的可能性人类对历史的主动影响。一方面复杂庞大的经济组织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普遍教育使大多数人具备了观察社会的能力,甚至组织起来改变社会。与不断发展的重工业体系和各种人类组织相比,一度广阔无边的世界也变的狭小起来。基于这样的前提,即便是中国这样的庞大国家,也有可能因为某些人的理智思考和积极努力,扭转传统社会结构的惯性运行方向,建立自己的重工业体系,走向富裕和强大。事实上,在 20 世纪,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就几乎创造了这种奇迹。虽然功败垂成,但至少看到了用个人努力来改变历史宿命,让中国走向富强的可能性,这也正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第二节 工业革命所改变的世界      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的社会,许多职业其实和我们 1000 年前的祖先并没有本质区别,厨师依旧要生火作菜,木匠加工木材,超市的收银员做简单的计算 ...... 至于警察、法官、政府官员等职业,更是自从文明起源就出现了。而另外一些职业,譬如汽车司机、打字员、流水线工人等等,固然在农业社会不存在,但如果通过时间隧道拉来的唐朝农夫,肯定可以在简单训练后胜任这些工作。上述两种职业基本包括了我们日常接触的职业,既然这些工作和农业社会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也没有证据证明我们比祖先更勤勉。那么,为了解释今天巨大的物质进步,我们必须要在这些工作之外寻找解释。   解释显而易见,拥有电动木工机器和化学处理过的硬木的木匠肯定能比古代的同行做出更多更好的家具,开汽车或许并不比驾马车更复杂,但载重量和速度都上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固定工序的工人或许只是在重复简单劳动,但整个流水线的生产能力会超出任何古代人的想象力,即便是最传统的农夫,在农药、化肥、优选的种子、现代水利设施支援下也可以轻松获得超过祖先数倍的收获庞大的钢铁厂、化工设备、机器、万吨轮船看似和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每个人都知道那是工业社会不可缺少的保证,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区别于农业社会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重工业体系。   重工业体系建立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煤铁复合体的出现。蒸汽机和机床加工的工具可以显著提高矿井的效率(煤、铁的采掘),廉价的煤炭和钢铁通过冶炼工序,又可以反过来提高蒸汽机与机床的产量。另外,机床可以用来制造更多的机床和精密的蒸汽机,蒸汽机也可以提高机床进行金属加工的加工能力。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一系列的相关技术通过如此之多的相关工序互相促进,最终形成了一个加工能力和能源采集的正反馈系统,煤铁复合体可以不依赖于其他行业自行发展,持续的投资可以使这个复合体的规模和精密程度指数化扩大,直到自然发展的界限,类似于生物一般的繁殖能力和进化能力,并能够为第一产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体系提供更多而且也更先进的机器设备来使得这些产业的进化成为可能。 比如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上,以 CPU 为例,从 8086 、 80286 、 80386 、 80486 直到今天的 Pentium-IV ,在技术指标上来看,一直都在按照 Moore's Law 而迅速进步。为了达到这种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 Intel 公司的实验室只有依靠重工业体系所提供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的设备,仅仅有轻工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无论如何都也是不能做到这种技术进步的 --- 即便是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廉价抛售自己的自然资源、第一产业产品或轻工业产品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如果让我们暂时撇开国界而继续追根到底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实现技术进步并开发出先进技术的西方巨型公司最终也都还是依靠重工业部门所制造的设备。 重工业体系不仅具有在质量和技术上不断加速的进步能力,在数量上呈现指数型发展的惊人能力。当我上小学时,曾经在历史课上听到了这样的一种说法是: Stalin 饿死了乌克兰的农民,将他们的粮食拿到欧洲去换到了一座钢铁厂,然后用这座钢铁厂所生产出来的钢铁又建造了一座钢铁厂,这样 Stalin 就有了两座钢铁厂,然后又用这两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两座钢铁厂,于是 Stalin 就有了四座钢铁厂,接着再用四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四座钢铁厂, Stalin 就有了八座钢铁厂,最后 Stalin 又用这八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八座钢铁厂。这时, Stalin 就有了十六座钢铁厂,然后 Stalin 就有足够的钢铁来制造坦克打 Hitler 去了。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地幼稚,但是仔细地考察 Stalin 时代的苏联历史与相关统计数据,就不难发现 30 年代的苏联经济的确是以类似的方式运行的。这也正是 1914-1918 年间德国在法国颇为艰苦而在俄国却相当轻松,可是 1941-1945 年间德国在法国颇为轻松而在苏联却相当艰苦的根本原因。 通过不断地增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进行重工业生产体系的简单自我复制,的确可以实现类似生物繁殖一般的指数型数量增长。如果让我们观察一下 1950 年、 1960 年、 1970 年、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和 2004 年的中国钢铁产量,比如说中国的钢铁产量在 1950 年不到 100 万吨。 1958 年是 1070 万吨, 1980 年是 3700 万吨, 1996 年则是 1 亿吨, 2003 年则是 2.1 亿吨, 2004 年则是 2.7 亿吨 , 我们马上就能够发现这种指数型增长。某些中国的经济学家将之归功于 1980 年以来的中国政府的政策改变,但是这种增长的真实原因其实在于重工业生产体系能够实现数量的指数型增长这一关键特性。至少对于一个大国和中等国家或一个有潜力成为这种国家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如果没有重工业体系,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经济腾飞。 而农业、手工业或第三产业都无法如此自行促进本身的产量和质量,除非同比例的增加人口。例如传统农业,无论你为下一年的耕作准备多么充分,在土地上流出多少汗水,种下多少种子,也很难让下一年的产量在历史最高产量上提高 10% 。手工业与现代工业相对比更能说明问题: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手工业者的技术水平,拜个名师或许可以让你迅速的变成熟练工人,但和农业一样,想持续的提高工作效率是不可能的,你最好的结果是让效率停留在与你的师傅不相上下的水平上。当然,农业与手工业中也存在技术进步,但单项的,孤立的,无法与其他技术成果互相促进的技术进步不具有持续性,一旦新技术普及,进步也就此停滞。与此相对比,现代工业不仅规模可以指数化扩大,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的和技术可以在一代代机器中积累,各种技术之间可以相互支援、提高;手工工具可以用来生产最初的机床;而机床本身又可以生产更精密的尺子,更精密的机床,为自身生产动力机械,同时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器材促进整个科学的进步,再从科学的进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最终,我们可以得到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在差不多 2 个世纪的时间里,简陋的机床和蒸汽机进化成了今天的太阳能电厂、数控机床、气象卫星,而且能源 - 资源的采集和加工能力的提高还没有触顶的迹象,这种进步是手工业 - 农业社会根本无法想象的。   重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指数化扩张提供人类社会各个传统经济部门普遍需要的东西。所以现代重工业体系在扩张自身的同时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物资,比如给农业提供了优良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给建筑业提供了吊车、水泥、钢筋,给医学提供了医疗器械、药剂、无菌手术室,运输业则得到了飞机、轮船、卡车,军队得到了坦克、轰炸机、导弹 ...... 各行各业都因为工业产品的注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连在传统社会中一贯与经济发展不太相关的军事力量也在工业时代得到了巨大的飞跃,富饶的国家被贫穷的野蛮人征服的往事,在工业时代再也不会发生了。急剧扩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军事能力和伴随而来的文化、政治变革最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出现。   上面的观点与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看法是不同的,在现在的经济学看来,由蒸汽机和机床所代表的工业革命固然重要,但也不过是在合适的制度下必然发生的技术进步,虽然步子相对大一些,但和其他技术进步,比如发明了更省力的拔羊毛工具没有本质区别,至于后面的一系列技术进步,也被现代经济学解释为制度的结果。制度能创造一切奇迹吗?作者是工程师,更愿意从纯粹的工程思维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如果把整个经济体系看做一个系统,其实这个系统可以看做人类社会从自然界获取负熵流、利用负熵流的一个工具,而重工业体系的两项核心技术能源采集技术和加工技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体现为采煤业和使用机床金属加工业)正好与这两项要求相对应;因此,当这两项技术能够互相促进、不依赖于其他产业的进步而发展时,能够自增殖的煤铁复合体就彻底的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式。可以假设,假如地球上从来不曾存在煤炭、石油等矿石资源,或金属的特性与现在略微不同,无法被精密加工到毫米级别。在这样的世界上,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不会受到任何实质影响,但无论制度或社会条件多么优秀,这样的世界上也不会爆发工业革命。不可否认,人类有一天会发展出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电厂,核聚变)和可再生资源(资源回收、生物工程)的工业体系,但这种工业体系绝对不是手工加工和肌肉力量可以构筑的。应该说,工业革命是自然的礼物,如果没有足量的矿石能源和可加工物质,再神奇的经济理论和制度也不能带来持续的增长。   虽然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分歧,但本书作者并不试图否认现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相反,作者承认现有的经济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描述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甚至告诉我们如何让资源的分配达到最优化。但是,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持续增长是超出任何投资者理性预期的事件,在工业革命依然在进行的时代,在工业技术的扩张和进步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的世界上,与其努力让包括人力在内的所有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达到最优配置,远不如建立一个能推进重工业体系扩张和进步的制度。因为经济制度本身只能刺激一般劳动的效率,进行可预期的优化,存在上限,而不断推进的工业革命可以在大部分劳动力积极性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所以,任何长期国家战略必须将如何建立和利用重工业体系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第三节 工业革命的道路    工业革命使地球变得狭小,竞争使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落后国家只能服从这种宿命的安排。即便在西方已经建立了稳固霸权的 20 世纪,至少还有三个国家作出了突破历史规律的尝试。虽然最终只有日本获得了成功,中国和俄罗斯都被重新推回提供劳动力和资源的位置,但这毕竟证明了另一种历史选择是可能的。重工业体系的特性和自由资本主义规律相结合阻止了落后国家建立自己的重工业体系。如果国家政权能够有效的阻断其他重工业体系的干涉,在一个足够大的国家内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还是可能的。同时,由于有西方崛起的历史可借鉴,后发国家还有机会抓住经济进步的关键工业革命,以更快的步伐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当然,所有读者都会想到,在一个地球上同时建立多个重工业体系而不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重工业体系是对人类智力和地球资源的巨大浪费。但世界远没有大同,国界没有消失,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建立独立的重工业体系是落后民族无奈的选择。   虽然重工业体系是无限财富的来源。一个不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无法做到用技术来生产技术,用设备来生产设备,用教育和实际操作来培养人才。这种无法自行升级的工业体系对效率的改善甚为有限。那么,从开始工业化到重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这期间需要对重工业体系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而只能取得相对较少的回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工业化的关键问题。根据取得和利用工业化资源的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归纳出三条工业化道路:   第一条道路当然是西欧 - 美国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一过程的开始,宗教冲突带来的人均裕资源富、私人资本的商业经营、海军的野蛮扩张、新大陆的开辟共同触发了工业革命。然后,商人们充分开动起原始的重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向传统的农业文明和新开辟的殖民地倾销商品。在 19 世纪,新兴工业国家的生产能力与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富庶面前不值一提,即使是长期的单向自由贸易也不会引起购买力的衰减,商人们很快就赚到了可观的利润,这构成了重工业体系扩张和升级的物质基础。不过,大部分利润并没有被投入重工业体系的升级,因为人们还没有把生产能力的指数化扩张和对工业技术有意识的投资联系起来,在大部分商人看来,重工业体系和其他传统部门一样,持续投资的边际效益也会迅速衰减,与其把利润投入技术开发和基础利润研究,不如把利润投向商业和军事部门,扩大源于传统农业文明的购买力。在最先爆发工业革命的英国,工业革命之初就采用的采煤技术一直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出现其他大工业的竞争,英、法等老牌工业强国才由政府或主要财团出面对重工业体系的升级进行计划。在这种情况下,重工业体系之所以还能不断的升级,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利润基数和相对而言无限的市场空间。其实,对于欧美老牌列强而言,说他们走上了工业化道路颇有些牵强,因为这种是一个无意识的选择,没有任何人对此进行过设计或规划,身处其中的人们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即便他们认识到了,在这个时代,个人和思想也无法改变历史的大势。   由于建立重工业体系所需要的资源来自外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走起来最轻松,但对于 21 世纪的落后国家而言,这种方式没有任何借鉴作用。在 21 世纪,试图工业化的国家既无法在工业化以前掌握全球海权,也无法在工业化的初期就向外倾销的产品。另外,既然人们已经可以认识到重工业体系的作用,所有后发国家都会把宝贵的资源用于重工业体系的构筑和升级,不会走西方早期放任主义的老路。   另外,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各个手工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联不大,除了没有什么技术秘密的农业以外,没有哪个经济部门可以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在这种条件下,任何成熟稳定的传统社会都自然的趋向于分散内部经济权力(对外依然要统一规划资源的使用,如战争外交),由市场来决定内部资源分配。但正如第一节指出的,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资源采集业和金属(确切说是可精密加工的材料,后来增加了高分子材料等)加工业在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后互相促进,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加工精度和个人生产效率,将其他部门卷入自升级的循环,最终建立重工业体系的过程。受地球资源种类的限制,在工业革命以后,少数关键技术和资源构成了重工业体系的核心,发展经济的根本建立、维护和发展重工业体系的手段与方式被基本确定,且没有复杂到超出个人或组织的认识能力,因此在重工业体系内部实行计划经济往往是有效率的。这就是后面两条道路存在的基础。   第二条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比较接近,同样要依赖外部市场,通过向落后地区销售工业品换取利润,再用利润换取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进一步扩大生产。只是工业利润的使用完全由政府(财团操纵的政府或政府操纵的财团)所主导,投资方向明确指向重工业体系,从历史上看,只有日本在这条道路上获得了成功。这条道路与西方工业化过程相似,都是利用外部购买力解决本国工业化资金问题,同时又有西方历史可借鉴,走起来自然要简单一些,发展也更迅速。但是,由于取得市场,排斥其他重工业体系的行动本身与西方利益相冲突,必须在适当的条件下才可能走这条道路。在日本工业化的年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国家已经称霸全球,但还有一些角落没有完全占领,彼此间的矛盾也没有妥善解决,日本趁机冒险发动两次赌博式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获得了东亚霸权,初步建立了工业体系。但日本企图把中国和东南亚作为独占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这种进一步的扩张终于惹的西方国家出手干涉,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争。二战的结果是日本战败;但幸运的日本在战败以前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人才和社会体制转型已经完毕,战后稍有机会(美苏冷战)就能弥补在战争中损失的硬件,重新走上富裕的道路。德国的发展历程与日本有相似之处,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德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在 20 世纪初,政府主导性也没有日本这么强,所以还是倾向与把德国归为第一类工业化方式。   最后一种选择是中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苏联建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建国时二战已经平息数年,这时地球上已经不再有可做市场的空白富庶地域,西方强国之间的矛盾也不如 20 世纪初激烈,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方的重工业体系以美国为中心,已经基本上结合成一体(包括日本),没有根本上的利益分歧。两国不可能再走靠出口获取利润求发展的路线。只能严厉的控制本国农村(这两个国家依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从中提取剩余的人力和粮食,利用这些农业社会的物资和本国的自然资源,从无到有进行工业革命。同时,为了提高工业化的速度,在工业革命进程中,把所有的工业资源都用来投入下一代工业的生产,在开始建设的最初的岁月,基本没有什么工业物资从重工业的循环里面漏出来,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继续保持在前工业时代。经过大概一代人的时间,苏、中两国分别在 30 年代和 70 年代完成了重工业体系的建设(当然在水平上和西方还有很大差距)。   至于其他国家,要么一直安于做西方经济殖民地的地位,要么在工业化道路上误入歧途,试图在西方重工业体系已经占绝对上风的情况下靠贸易和国内企业自行发展获得工业化资源,落入了低水平发展的陷阱。 第四节 艰难的历程   后发的工业化国家而言,虽然可能通过明确的发展路线和集中资源的方式迅速建立重工业体系,但由于先天不足,建立重工业体系并不等于解决了所有问题,即便重工业体系已经开始正常运转,能够为轻工业和农业提供资源,由于它因新生而不稳固的地位和相对较差的水平,它不得不应对来自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来之不易的希望。影响它运转和升级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    首先是来自西方重工业体系的压力 。在这场工业化的竞赛中,先行出发的西方重工业体系已经领先了数百年,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精度、灵活程度都远远超过后发国家。西方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和人力成本制造出比后发国家更先进、质量更好的产品,更何况西方国家早就通过投资、军事占领、政治扶持等手段控制了许多资源富矿,资源采集成本要低的多。如果这时候解除贸易保护,商业和轻工业自然会选择向更发达的重工业体系获得物资。鉴于重工业体系最终还是要通过向传统产业部分输出工业物资来换取资源、人力,检验自身的发展方向,一旦传统产业部分有机会用同样的人力和资源交换到更多更好的物资,本国的重工业体系也就死期不远了。这种压力在国际上体现在西方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在国内体现为那些要求与西方重工业体系相结合,进行看起来更合算的贸易的轻工业 - 商业集团(买办集团)为实现自由贸易而做的努力,具体到个人,则体现为西方重工业体系可以用更高的薪水和发展前景挖走第三世界国家的全部工业化人才。   落后的重工业体系无法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与先进的对手进行竞争,除非前者努力发展,缩小与后者的差距,才有可能改变不利的局面,但在落后国家的重工业体系不断升级追赶的过程中,在经济上遇到的阻力往往越来越大,事实上,西方和买办集团要求开放市场的理由往往正是由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努力所制造并加强的。这听起来很荒谬,但确实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下面的模型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某国的传统农业部门在得到工业物资 A( 可能是某种数量的化肥,也可能是机械、农药、种子)后可以多生产价值 10 亿元的粮食,那么,在这个国家没有重工业体系的情况下,西方可以为工业物资 A 索要 9.9 亿元的高价格。反正只要价格少于 10 亿元,这个国家的农民就必然会接受,即便西方只用 1 亿元成本就能制造这些物资,农民们也无可奈何。但如果落后国家一部分人努力打造了独立的重工业体系,可以以 5 亿元的成本制造同样数量的物资 A, 那么西方索要的价格就不可能比 5 亿元更高,随着西方对先进工业物资的要价越来越低,西方发达国家和买办集团要求解除贸易保护的理由(互惠互利)也越来越充分(与索价 10 亿元相比)。只是一旦这个独立的重工业体系解体,根据资本获利的本性,价格又会重新跳回 9.9 亿。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象中国和苏联这样的人口和资源大国脱离西方中心体系后,其余国家所能提供的人力和资源相对过剩的现象也有了很大改观,甚至为了保证不再有国家继续脱离西方体系,西方还可能会在工业物资和技术的价格上向某些位于对抗前线的边缘国家如台湾韩国倾斜照顾。这种现象也使西方的霸权看起来更加温柔,往往会成为买办集团主张贸易自由的论据。    第二种阻力来自思想文化领域。 根据前面的分析,既然自由贸易将使落后国家永久性的居于依附性地位,既然只有贸易保护和在政府下有意识的建立重工业体系的努力才能改变这种命运;那么,极力提倡自由贸易和政府不干预经济运行的西方经济学和与之配套的社会、文化结构自然会对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制造障碍。事实上,即便把包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考虑在内,历史上也没有在自由贸易下进行工业化的先例,诸多试图通过自由贸易改变命运的落后国家更是无一成功。西方经济学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当详细分析西方经济学时,作者不得不承认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确实有其合理性。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结论在逻辑推理上无懈可击,从微观上看,基本假设也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例子。如果各个文明在生产技术上始终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如果没有哪个部门能够对所有其他生产部门造成显著影响,西方经济学确实可以解释和指导大部分经济活动。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工业革命把庞大的重工业体系塞进了平稳发展的传统社会,彻底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绝对生产能力和发展规律。从此,地球的边界限制使全球资本主义无法找到足够的购买力,进而限制了西方重工业体系的发展。再考虑到既有重工业体系对新兴重工业体系的干扰、考虑到全球知识产权 - 专利制度下边际成本为 0 的技术商品因天然垄断性而无法按边际成本出卖、以及建立重工业体系的规模壁垒 ........ 这个世界事实上长期处于重工业体系相对稀缺的不平衡状态。本书作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最致命的问题就在于无视这种重工业体系的相对稀缺,或者认为这种状态只是一种暂时的不平衡,长期的世界经济发展自然会使这种不平衡迅速消失。看来,西方经济学的要害并不在于自相矛盾,也不在于逻辑上的混乱,而是因为没有与工业革命以后的现实社会相结合。当然,如果我们放长眼光,把 1000 年作为我们考察经济的时间单位,那些认为不平衡态会消失的学者们或许是对的;不过, 1000 年后的大同世界只对追求理论完美的学者有意义,对于本文作者和同时代的读者而言,更现实的是如何让自己和同胞们享受到工业化的利益,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业时代赶上时代的步伐,活的象个人。   既然后进国家无法用西方经济学来指导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为了避免重新走上错误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为什么一个与现实严重冲突的理论能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然后才能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虽然理论与现实的冲突总是以理论让步而告终,但认识到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需要对现实社会做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在我们的时代以前有许多天才,有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但没有任何经济学家能象我们一样回顾数百年的工业化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观测到了中国苏联两个重工业体系的崩溃,这才能让足够多的人深刻的认识到西方经济理论的问题,并给出经过修正的替代方案。在这以前,因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相对反对者发展的足够完善,因为西方经济学确实能解释一些局部问题,所以这种理论一直能占据学术界的上风并干扰后进国家的发展。不过,光用理论自身的完善程度解释一种学说的社会地位是远远不够的,毕竟理论只是社会运动的副产品,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简单的回溯一下历史,找出西方经济学的社会基础:   在早期农业 - 手工业社会,由于农业 - 手工业技术没有得到充分扩展,生产波动非常大,同时社区冲突不断,个体农民和商人不可能进行独立生产,只有贵族(或祭司、长老)介入生产,组织生产,把生产和战争(进攻和防御)相结合才能保证社区得到最大限度的财富。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前秦时期,以及日本明治维新以前的社会都是这种社会的典型例子。在这种诸侯割据,军事宗教贵族垄断公职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必须安于自己的位置(一般来自血缘继承);贵族既要管理社会,又要对社会里的每个人的生计负责;自由市场和纯粹的经济竞争只发生在无法互相吞并的社区之间,一般与个人没什么关系。   随着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农业技术逐渐扩散,交通网络不断扩张,各个地方社区在战争和文化的作用下合并,经济和军事安全问题都逐渐好转,自耕农和独立商人才有逐渐出现的可能。而上层阶级也逐渐发现,让原来被严格控制的属民转化为自由经营、纳税的自由民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上层阶级的任务逐步由管理整个社会收缩为治安、水利等少数职能,大部分人民能够自主的选择职业和经营方式,通过个人和企业间的自由贸易来维系物资的周转。这种社会的典型例子是工业革命以前的近代欧洲社会,中国汉朝以后的社会,尤其是宋朝、清朝社会也基本上具备了这种社会的特征。显然,提倡自由市场、私有产权,指望竞争提供经济动力的经济学思想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才会出现,这与史实是一致的。而大部分成熟农业社会也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相类似的观念,并乐于在低关税条件下与整个世界进行贸易。   在工业革命爆发以后,幸运的西方国家率先建立了重工业体系,得以在一个接近自由贸易的世界体系中占据了优势,而且还能通过自由贸易来巩固这种地位,对于他们而言,西方经济学当然是一种非常合适的理论。而西方以外的落后国家除了日本以外,均未能建立独立的重工业体系,因此在这些国家,最强大的经济集团是组织本国原材料和简单劳动力出口,进口先进工业产品的买办经济集团,从短期效果来看,向自由贸易体系中出售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进口更多的先进产品也确实提高了利润。按照社会运行决定思想文化的规律,无论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都因各自的经济结构继承了前工业时代的经济思想。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经济体制下,未将工业革命本身纳入理论的自由贸易学说得以保持了自身的主流地位。   当然,各个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平和方式都不同,在成熟农业社会停留的时间不同,因此文明内生的自由贸易和弱势政府倾向在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异。以相邻的中国和日本为例,中国自汉朝以后就基本消灭了世袭贵族,以向自耕农和商业收税来维系一个相对较小的政府,日本则在大航海时代前后才开始进行这种转变,直到明治维新前夕仍保留大量贵族和对平民的人身控制,对西方经济思想的抵制较中国要强的多,并因此成为唯一一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后发国家。事实上,这正是近代以来中日发展道路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       第三种阻力缘于重工业体系的自身特性。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力量,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掌握重工业体系的人从此控制了百倍于以前的能力。正如人类历史上历次进步一样,工业革命也在社会中创造了巨大的不平等,而且因为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造成的不平等也是史无前例的。另外,由于工业革命使各个经济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进步的动力却依赖于是少数几个核心产业部门,因此在重工业体系内部也存在巨大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反映在经济运行中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常谈的剥削,即拥有更多选择和权力的人可以把搏弈对手的要价压到成本线上。拥有相对稀缺的工业资源的资本家可以剥削工人,拥有先进工业技术的发达国家可以剥削第三世界,即便在落后国家内部,能控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的社会集团也可以剥削剩余的国民。工业革命在打破成熟农业社会的社会层次的同时,建造了更加高大的社会金字塔。   任何熟悉历史的读者都一定清楚,任何两极分化的社会都是不稳定的,除非有新的措施缓解或回避工业革命造成的前所未有的不平等,否则这种不平等迟早会把整个社会撕成碎片、送进火海。在经历了 1848 年大革命和 30 年代大萧条以后,西方国家明智的通过社会福利和转移矛盾等方式将矛盾转移到第三世界。其中施行的最普遍的措施就是用严格限制人口流入发达国家(显然违反自由贸易原则,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竟然不能自由流动!),这样富国的劳动力相对穷国的劳动力就具有了很大优势,重工业体系不得不多雇佣本国的人口来完成一些必须在本国进行的工作,虽然这并不符合资本追逐最大利润的原则,但这是为了社会本身生存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另外,在金本位崩溃以后,由于发达国家占据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它们发行的货币(尤其是美圆)即是全球硬通货,西方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印钞票来供给国内福利、缓和矛盾,引发的通货膨胀则由全球共同负担。   通过把社会矛盾转移到第三世界,让本国下层人口中产阶级化的方式,发达国家成功的保持了国内的稳定,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购买力不足的问题。虽然国际间的经济鸿沟依然会引发很多矛盾,如恐怖主义,但无论如何,高山大洋和严密把守的国界把一无所有的穷人和富饶社会隔离开来,发达国家得以安宁的享用工业化的利益。后发的工业化国家要贫穷的农业社会白手起家,无法剥削经济殖民地,自然不能象发达国家一样向外释放矛盾。要想完成工业化,它们必须对工业化收益的分配进行严厉管制,防止控制工业化进程的社会集团在无法在国界外进行剥削的情况下将大部分本国收益据为己有。否则承受了大部分工业化成本的下层阶级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最终拒绝配合整个工业化政策。不过,由于指挥工业化进程的官僚集团和对整个社会负责的政府往往是重合的,指望官僚集团自我节制欲望显然不太容易。因此社会内部冲突严重影响了初步建成重工业体系的后发国家的稳定。毛泽东曾经尝试解决对官僚集团的监督问题,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最后是后发国家的追赶战略本身制造的结构性矛盾。 从前面简述的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和重工业体系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理想的工业体系应该是由基本实行计划经济的重工业体系和需要自由贸易、强调企业独立性和自由贸易的装配工业、轻工业共同组成的。前者对有限关键技术和资源进行投资开发,提供基本的工业物资和机械,后者则基本保持前工业时代的体制,利用这些物资和机械完成最终的产品制造(包括非实物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对核心产业部分国有化和企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基本建立了这种经济体制,只是装配工业和轻工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而对于一般落后国家而言,后者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无法通过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建立的重工业体系。因此,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要建立重工业体系。在建立重工业体系的过程中,资源和社会力量被集中控制,有计划的投入关键工业部门,其他传统工业部门和轻工业则被尽量压制。   对于穷国而言,这当然是正确的战略,但问题在于任何政策都存在运行惯性,在重工业体系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对的,但在重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完善的前提下,必须有相应的轻工业和装配工业来配合重工业体系,才能把潜在的财富生产能力转化为真实的财富。而集中控制一切资源,通过严格计划进行工业投资的体制要么压制了轻工业的发展,要么不区分工业门类试图把根本不适合进行集中控制的企业纳入计划体系。所以,在中国和苏联,都因为缺乏下游轻工业企业而无法完全利用工业化的成果,苏联尤其严重。日本也存在这种问题,但由于日本的先发优势,可以通过对外贸易,由落后国家承担简单劳动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通管一切经济活动的政策往往与官僚集团谋取特殊利益的举动相结合,并渗透到文化、教育、地方社区管理等方面,过度的集权和计划毁灭了计划本身。苏联的重工业体系是通过计划突然消灭的,中国的重工业体系是通过计划逐步消灭的。   前面开列的只是中国和苏联遇到的主要问题,要在这个已经为西方严密控制的世界上创造新的重工业体系,相信落后国家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上述四个。只是在中国苏联的努力相继失败以后,如果再有某个国家试图打破依附性经济的宿命,至少可以借鉴一下失败国家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第五节 中国经济的奋飞 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和劳动力注入,自我重工业体系会呈现出生物般的指数增殖,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如图 1 。 图 1 自我重工业体系的指数增长 如何获得资源, 1 大力发展铁路运输, 2 是尽力提高装备国产化, 3 建立共荣圈。前两项是节流,铁路从长远看,达到一定的运输能力,比公路对资源的消耗要少得多。日本就是一个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国家,虽然家家有汽车,其实是样子货,利用率很低。装备国产化,能够节约更多资源,造一架飞机花不了多少资源,但生产一亿双鞋对资源的消耗是惊人的。即使暂时不能出口,也防止了自己的资源流失。日本是个富裕的国家,但非常节俭,市政府经常定期不定期搞旧货市场,各家庭相互间调剂余缺。现在中国人豪华消费,买 1 亿日元的车,付出的不是自己的纸币,而是民族的资源。看看日本天皇,日本产什么车,他就坐什么车。 然后看如何开源。毛泽东给中华民族遗留下的财富主要不是技术根底,而是政治和文化。看看当年, 70 年代初,中国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虽然比美苏弱。怎么获得资源呢,就是要输出革命和文化,当时中国做得非常好。比如,八角帽绿军装解放鞋,那可是世界的时装,不仅第三世界国家,即使欧美日本也流行,日本也搞文化大革命。文化很重要,是大买卖,八角帽绿军装解放鞋可以换很多资源。结果 80 年代后,搞什么呐叭裤牛仔裤,呐叭裤牛仔裤的出身不高贵,不过是水手服工人服,为什么花高价去买它们,因为中国人批判了自己的政治和文化,接受了别人的文化。当年中国的电影、歌曲、书籍,全世界传播,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西方和日本都传播到了,是震撼世界的。文化的认同很重要,所谓的市场营销,实际是文化争夺。不信你做个实验,你也去做汉堡包,可乐,虽然它们的味道不怎么样,用料和配方也不怎么样,但你照着做,按照一样的经营管理销售办法,你肯定败得很惨。为什么,是因为顾客认同了美国文化,而不是你的文化。毛泽东在第三世界和西方日本有很高的感招力,其实就是文化认同感,可以创造一流的营销,把稻草卖成黄金,比如卖中国的电影、歌曲、书籍、漫画、汉语,需要什么技术吗?挣的钱和资源不比卖鞋子裤子多吗?结果给否定了,这个巨大的资源没有了。 第三世界的人均 3000 美元赶不上中国的 1000 美元。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没有钢铁,贫富分化严重,大量的资源被出口到西方换奢侈消费品,比如买西方的汽车。当然,中国也没有能力同西方争夺汽车。怎么办,输出革命,让那些国家均贫富,杜绝奢侈消费,不买西方的汽车,买中国的自行车,在那些国家实现自行车普及。自行车是中国的绝活,西方国家没有办法竞争,中国的工业品虽然品质不高,但能解决有和无的问题,能极大改善生活,它们怎么会不干呢。即使暂时没钱消费,可以贷款,甚至赠款,要他们消费中国的简单实用的工业品,没钱可以印,让第三世界国家都去挣 RMB ,而不是去挣美元。这样会是什么结果,以美国为中心的架构就被掀翻了,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 自我重工业指数增殖除了资源外,还需要熟练的劳动力注入。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口不等于劳动力,需要培训,那么最好的体制就是铁饭碗,大锅饭,两参一改三结合,人浮于事。当然,日本的说法是年功序列,终身雇佣,现场主义。因为技术攻关是跨行业的群体协作,很难分清谁的贡献大小,所以大锅饭好。两参一改三结合突出团队精神。冗员很有好处,在研制的过程中,或产能准备过程中,大量的人员参与了研制过程,成为行家里手,新的生产线建立后,能很快投入生产。中国的情况很典型,比如中国钢铁的摇篮是鞍钢,很多钢铁厂是从鞍钢分裂出去的,甚至 2 次 3 次分裂,整是个链式反应。改革前的中国虽然政治挂帅,半心半意搞生产,但工业化的速度比日本快得多,原因就在于此。 当然,在自我重工业增殖过程中,消费领域获得的资源很少,人民还比较贫困。但生产出的有限最终消费品,通过合理的配分,比较平均地分配到广大国民中间,使国民能尽早接触现代工业产品,培育工业品市场。日本在经济起飞过程中,也是很多人围看一台小黑白电视。 中国进入 70 年代,随着自我重工业逐步成型,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呈现了指数的暴增,中国经济进入了起飞的快车道。不仅数量上暴增,质量上也突飞猛进,中国的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 70 年代。当我们打开国门,感叹中国落后了,美国的航天飞机、克雷超级计算机,日本的新干线、彩电 。我们被告知文革是场浩劫,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和倒退,那么如果没有文革,中国也应该实现这一切。中国是落后了,但落后并不多,美国有航天飞机,中国的载人航天已经列入计划,宇航员也开始训练了;克雷超级计算机出现的几年后,中国的银河亿次计算机也诞生了;日本有新干线,中国的韶山电力机车也飞驰在大地上; 1969 年 PAL 制彩电才制定标准,几年后中国自己的 PAL 彩电也诞生了 文革后的中国,如果没有发生大的波折,按照自我技术力优先发展的道路走,现在中国的技术力应达到什么水平呢?比如美国有 P4 ,中国可能只达到 P2 、 P3 的水平,但家家有电脑,天天在网上打游戏创造 GDP ,而不是现在在血汗工厂每天干十余小时,每天只拿不到 20RMB 的工资。中国自己的新干线可能也没有日本新干线那么快速舒适,中国自己的大型喷气客机也可能没有波音空客那么豪华,但它们能够满足大多数国民游山玩水创造 GDP 的需要。中国自产的手机可能没有 NOKIA 的小巧玲珑,功能全面,但国民人手一个,天天煲电话粥创造 GDP 。 第六节 中国经济的挫折 依靠引 进 外国重工业技 术 的来提高自己的技 术 水平大致可以用 图 2 的曲 线 来表示,刚开始提高很快,然后逐步接近增长的界限。 图 2 依靠外国重工业体系的增长曲线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引进外国的装备,外国装备的质量性能当然比国产装备优越,于是消费品的生产效率急剧增长。外国装备这么容易引进,那么自我重工业就没有必要发展了,于是几乎所有的资源向消费领域倾斜,于是生活水平急剧增长。这是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生活大改善的根本原因。 随着自我重工业体系的放弃,指数增殖的停止,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大量的资源要用来交换外国的重工业装备,经济发展趋向停滞,引发了 80 年代中期的物价上涨和双轨制,最终引起 89 年的动乱。进入 90 年代后,大量引进外资,彻底放弃自我重工业体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经济在高速增长,各种资源的消耗指数上升,而国民的实际所得却在下降。到 2004 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超过 70% ,其中外资企业占外贸的 70% ,所谓的机电产品出口,外资企业的份额近 90% 。 依赖外国装备是如何造成国民的实际所得下降的呢?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失业率的压力,被迫不断改进生产线的效率,使一些消费品在本国生产依然有利可图,把生产从中国迁回国内。在中国的企业(含外资),则必须更新设备才能对抗,或进一步提高积极性和劳动强度,形成人与机器赛跑的壮丽画面。在这种人与机器的对抗中,人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但实际发达国家的消费品市场已近饱和,比如日本市场上寻找非中国产的消费品都很困难,于是 GDP 高速增长,而失业率却不断攀升。在高失业率下,很多企业还招不到工人,因为工钱不能比机器更多。企业获得的利润也不可能流向重工业体系,用于奢侈消费和投向房地产,实际也是剥夺所谓的中产阶级。大量熟练技术工人下岗,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标志着重工业体系瓦解后,人才体系也瓦解。中国实际已到达成长的界限,处于崩溃的边缘。因为经济的总量一定,而贫富差距还在急速扩大。 苏联、中国和日本尝试了在西方重工业体系处于垄断地位时,如何建立民族重工业体系。苏联的问题在于,重工业体系发达后,没有及时放开下游产业,尤其是没有通过贸易让其它国家为本国提供消费品。没有使潜在的能力充分转化为现实的消费水平,导致后来彻底否定自己的工业革命。中国则是在重工业体系还没有完全扩张,就主动放弃了,也否定了自己的工业革命,走上了依附的道路。日本型社会主义也实际快走入历史了,日本 90 年代进行构造改革,虽然改而不革,进展缓慢,是失去的十年。但他们在这十年中不断试探,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明确改革的方向,方向没有明确之前,宁可等。现在方向清楚了,日本开始启动了,简单的说就是要第三次开国,由一国繁荣型的 Full set 主义,向国际间垂直工程分工方向发展,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构筑东亚自由贸易圈,多国共荣,以一个整体参加全球化竞争。简单的说,就是构筑大东亚共荣圈。当然,上次是靠武力,中国很不服,现在靠技术资本,中国很乐意接受这种安排,所谓优势互补,深恐自己没有比较优势,日本不来。 苏联、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日本则没有选择,只有靠自己的技术力去拼搏。重工沉没日本沉没是日本人动摇不了的信念。于是,三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第七节 我们是如何自觉自愿的偏安的 我很能理解当时是如何做出这种放弃自我重工业,只发展轻工业改善生活的偏安决定的。因为我也从那个逆反而又缺乏见识的青少年时代走过。 国门开放之初,我们面对的是在市场经济中滚爬几百年的新面孔。他们几百年来最主要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市场。哪怕赔钱10年20年也要占领。市场经济的规律之一就是占领后就没那么容易被挤走了。而我们呢?30年代洋货一统上海市场的记忆已经成了书本上的说教。而我们现实的 震撼却是那么强烈:人家的产品比我们的好得不知道多少倍,而且还那么便宜,太多的东西几乎是白给。英特尔,微软免费赠送了我们多少东西啊(那时我们肯定是不知道什么是倾销,更不知道TRY-AND -BUY的市场战略)。我们对自己的落后是那么的震惊与羞愧,我们根本注意不到其实以前我们比这还要落后得多,更不能理解配套综合的优势。 一边是拼命赔钱,一边是保你赚钱;一边是自己的东西比别人差还不知什么时候能赶上,一边是好的东西马上可以拿到手。组装,包装赚的钱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你还愿意去做那寂寞的,吃力不讨好的,穷光蛋的研发吗?我甚至可以想象,一个老总对我说,不用去绞尽脑汁了,在生产线上做些轻松的监管,你年底可以分套房子了。作为研发人员的我,我会拒绝吗?作为工人的我, 我会拒绝吗? 想象一下在南宋那晴朗的天空下,伟大的秦宰相,对我们说,战乱可以结束了,和平来临了。金国已经答应永不入侵了,我们只要在贸易上让个步,每年给他们几个钱,我们就可以享受这片蓝天了。如果不愿,可以打,但你们看到我们军力的落后了吗?看到金国海陆空的优势了吗?看到金国爱国者牌铁浮屠的厉害了吗? 这时候我们会选择战还是和? 我的鼠目寸光又哪里能看到20年后当时被飞机轱辘的利润兴奋死的我会下了岗呢?啊,下岗的人,谁叫他们不努力,不读书。可现在大学生毕业工作也开始难找了啊。这条线, 鼠目寸光者能看到吗? 我的鼠目寸光又哪能看得到没过几十年,我们的工业体系被蹂躏在铁蹄下? 这是人性的原因。环境的原因嘛,就是我们的榜样是离我们最近的亚洲四小龙。学也只能学出个小样儿来。何况其中的香港本身就是殖民地文化加寄生虫文化的结合。靠大陆做那最低端发起来的。大陆白领的今天就是香港自以为有文化的爆发户的昨天。 我想不是没有聪明人。他们在想:我们引进,我们靠技术转让,最终会把师傅的招儿全偷过来,那时再踢开你。我们先靠市场换技术,等技术学到了,再回抢市场。 呵呵,真是学生自以为比老师聪明啊。从以我为主的原则丧失起,合资也好,引进也好,这人生的路就是师傅来影响了。与汽车业的内行人士谈,他们告诉我,中国汽车业十几年基本完了。现在在重拾核心技术研发,困难重重。微电子业当年英特尔做386,486。我们可以做286。现在已经是找不着北了。研发这种活儿,停个10年20年再想东山再起,呵呵,不是没有成功的,太小概率 事件了。记得20年前,我们文人同志们唾沫星子乱溅地痛骂文革使科研中断了10年。可嘴里骂着,却乐哈哈的自觉自愿的中断了战略产业集团研发20多年。 市场也一样。先占领的就有压倒的优势继续占领。现在还想不明白这个道理满嘴市场经济跑火车的人应该好好研读一下西方国家的历史。 再回到我们那偏安的南宋。嘿,秦宰相赢得和平后完全可以发奋图强,苦练精兵。灭金灭蒙嘛。呵呵,可能这么做吗?选择了偏安的道路就意味着将沿这条道路惯性下滑。选择了轻松数钞票的道路,他还会回头吃苦自力更生?(能理解当年路线斗争为什么那么残酷了吗?)。 要么说软刀子最可怕。金兵打到头上来围住了打,南宋再后庭花的文人,也知道只好打了。咱老祖宗智慧中那围三缺一,那一才可怕。可蓝天白云美女一泡,大多数人会如何,历史上找答案吧。嘴里喊着,脑里想着自力更生,没有措施限制外力,好东西在身边流着,谁都会得过且过。 观我战略产业。成果最大者,航天导弹这些别人绝对不让你进口的,只好自己干的。其他能进口的,几乎全被冲得稀里花啦。 第八节 怎么办 首先要有长远眼光 。过去发生的事我们人人都有责任(当然有大小之分)。有其历史和人性背景,并不意味着没有是非,没有责任。南宋时的我选择秦桧有无穷多的人性理由,但我知道其后果后,人性的反应应该是后悔得脑袋砸地板--真是短视,怎么听了那个混蛋的。并应该从自己摔的跤里爬起来,争取眼光长远些。明知道当时是个愚蠢决定还拒不后悔,百般狡辩,或为了自己的脸面,将错就错,还要沿这条道儿往下走一杆子捅到黑。这群人就是该被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既不要百般辩解也不要过分后悔,经历本身也是财富,有了苦的经历才更有动力学更知道学什么。 这方面应该向日本人学习,但我向普通日本人询问,为什么战后倾斜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时,回答说那是国家的基盘;当问到造船买船的经济关系时,回答说要用 長い目 。 第二是树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不是刷盘子的角色。只经历短暂的 20 余年的工业革命,其间还有大跃进文革的浩劫。但是,就是这么场浩劫后的中国,凭着工农兵大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制造几乎所有的现代化的产品,能够发射卫星,制造大型喷气客机、核潜艇,就是现在的日本都做不到或做不好。能够提供国民经济几乎所有的装备。就说明毛泽东构造的体制是非常理想的追赶体制,比日本型社会主义更有赶超效率,或者中国人非常聪明,中国工农兵大学生都比日本久经沙场的专业技术人员强。 第三是掌握科学精神 。民族精神加科学精神,是一个民族奋飞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桥本寿郎 . 《 20 世纪资本主义 I 》 . 東京大学 出版会, 1995 年 9 月 2 .工藤 章 . 《 20 世纪资本主义 II 》 . 東京大学 出版会, 1995 年 9 月 3 .日本興業銀行調査部産業調査部 . 《中国 2001 年の産業経済》 . 東洋経済新報社 , 1997 年 7 月 4 . Jos eph E. Stiglitz. 《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 W.W.Norton Company, Inc. throught Japan UNI Agency, Inc., Tokyo , 2002 5 . Marshall I. Goldman. 《 THE PIRATIZATION OF RUSSIA, RUSSIAN REFORM GOES AWRY 》 . Routledge, a member of the Taylor Francis Group, 2003 6. 坂本雅子 . 《財閥と帝国主義》 . ミネルヴァ書房, 2003 年 7 月 7. 小島慶三 . 《戊辰戦争から西南戦争へ》中央公論社, 1996 年 8 .山室建徳 . 《大日本帝国の崩壊》 . 吉川弘文館, 2004 年 6 月 9 .季武嘉也 . 《大正社会と改造の潮流》 . 吉川弘文館, 2004 年 5 月 10 .読売新聞中部社会部 . 《海を渡る新幹線》 . 中央公論新社, 2002 年 9 月 11 .小野堅,岡本武,溝端佐登史 . 《ロシア経済》 . 世界思想社, 1998 年 5 月 12 .小川和男 . 《ロシア経済事情》 . 岩波書店, 1998 年 11 月 13 .後藤 晃 . 《イノベーションと日本経済》 . 岩波書店, 2000 年 8 月 14 .三和良一 . 《 概説日本経済史 近現代 》 . 東京大学 出版会, 2002 年 11 月 15 .吉川 洋 . 《高度成長日本を変えた 6000 日》 . 読売新聞社, 1997 年 4 月 16 .渡辺 治 . 《高度成長と企業社会》 . 吉川弘文館, 2004 年 8 月 17 .岡崎哲二 . 《工業化の軌跡経済大国前史》 . 読売新聞社, 1997 年 2 月 18 .中西輝政 . 《国民の文明史》 . 産経新聞社, 2003 年 11 月 19 .天児 慧 . 《中国とどう付き合うか》 . 日本放送出版協会, 2003 年 10 月 20 .大石 学 . 《享保改革と社会変容》 . 吉川弘文館, 2003 年 9 月 21 .金田一郎 . 《環日本海経済圏》 . 日本放送出版協会, 1997 年 5 月 22 .平田 潤 . 《検証アジア経済》 . 東洋経済新報社, 1998 年 6 月 23 .藤田覚 . 《近代の胎動》 . 吉川弘文館, 2003 年 10 月 24 .古賀純一郎 . 《経団連 日本を動かす財界シンクタンク》 . 新潮社, 2000 年 4 月 25 .内田公三 . 《経団連と日本経済 50 年》 . 日本経済新聞社, 1996 年 10 月 26 .猪木正道 . 《軍国日本の興亡》 . 中央公論社, 1995 年 3 月 27 .高木保興 . 《開発経済学の新展開》 . 有斐閣, 2002 年 5 月 28 .井上 勲 . 《開国と幕末の動乱》 . 吉川弘文館, 2004 年 2 月 29 .塚瀬 進 . 《満州の日本人》 . 吉川弘文館, 2004 年 9 月 30 .野田由美子 . 《民営化の戦略と手法》 . 日本経済新聞社, 2004 年 8 月 31 .田中 彰 . 《明治維新》 . 岩波書店, 2000 年 4 月 32 .白井久也 . 《明治国家と日清戦争》 . 社会評論社, 1997 年 1 月 33 .松尾正人 . 《明治維新と文明開化》 . 吉川弘文館, 2004 年 2 月 34 .吕万和 . 《明治維新と中国》 . 六興出版, 1988 年 9 月 35 .荏開津典生 . 《農業経済学》 . 岩波書店, 2003 年 10 月 40 .福島清彦 . 《ヨーロッパ型資本主義》 . 講談社現代新書, 2002 年 10 月 41 .竹中平蔵 . 《強い日本の創り方》 . PHP 研究所, 2001 年 6 月 42 .松山 巌 . 《群衆機械のなかの難民》 . 読売新聞社, 1996 年 10 月 43 . S. N. Eisenstadt. JAPANESE CIVIZILATION: A Comparative View.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1996 44 .大江志乃夫 . 《日本の産業革命》 . 岩波書店, 1981 年 10 月 45 .橘木俊詔 . 《日本の経済格差》 . 岩波書店, 1998 年 11 月 46 .暉峻衆三 . 《日本の農業 150 年 1850-2000 年》 . 有斐閣, 2003 年 12 月 47 .宇田川 勝,橘川武郎,新宅純二郎 . 《日本の企業間競争》 . 有斐閣, 2000 年 10 月 48 .渡部昇一 . 《明解!日本近代史》 . 海竜社, 2004 年 6 月 49 .篠崎彰彦,乾 友彦,野坂博南 . 《日本経済のグローバル化》 . 東洋経済新報社, 1998 年 1 月 50 .岩井 洋 . 《日本経済への招待》 . ミネルヴァ書房, 1995 年 5 月 51 .三橋規広,内田茂男,池田吉紀 . 《ゼミナール日本経済入門 2004 年度版》 . 日本経済新聞社, 2004 年 4 月 52 .守本順一郎 . 《日本経済史》 . 未来社, 1987 年 6 月 53 .七戸長生 . 《日本農業の経営問題その現状と発展理論》 . 北海道大学図書刊行会, 1988 年 2 月 54 .武田晴人 . 《日本人の経済観念》 . 岩波書店, 1999 年 6 月 55 .前間孝則 . 《日本はなぜ旅客機をつくれないのか》 . 草思社, 2002 年 11 月 56 .宮本又郎等 . 《日本型資本主義 どうなるどうする 戦略と組織と人材》 . 有斐閣, 2003 年 12 月 57 .野村総合研究所 . 《日本再生への処方箋》 . 野村総合研究所, 2003 年 6 月 58 .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産業問題研究会 . 《日本製造業復活戦略 made in China との競争と共存》 . ジェトロ(日本貿易振興会), 2003 年 4 月 59 .星野芳郎 . 《日美中三国史》 . 文芸春秋, 2000 年 5 月 60 .藤村道生 . 《日清戦争》 . 岩波書店, 1994 年 5 月 61 .马家骏,汤重南 . 《日中近代化の比較》 . 六 興出版, 1988 年 8 月 62 .中野不二男,五代富文 . 《日中宇宙戦争》 . 文芸春秋, 2004 年 1 月 63 . 佐野眞一 . 《 渋沢家三代 》 . 文芸春秋, 1999 年 1 月 64 .久留島浩等 . 《身分を問い直す》 . 吉川弘文館, 2000 年 11 月 65 .宮崎 勇,田谷禎三 . 《世界経済図説》 . 岩波書店, 2000 年 2 月 66 .間宮洋介 . 《市場社会の思想史》 . 中央公論新社, 1999 年 3 月 66 .佐和隆光 . 《市場主義の終焉》 . 岩波書店, 2000 年 10 月 67 .大庭 健 . 《所有という神話》 . 岩波書店, 2004 年 7 月 68 .沈才彬 . 《天皇と中国皇帝》 . 六 興出版, 1990 年 4 月 69 .正村公宏 . 《図説戦後》 . 史筑摩書房, 1988 年 3 月 70 .森谷正規 . 《文明の技術史観》 . 中央公論社, 1998 年 6 月 71 .田代洋一,萩原伸次郎,金沢史雄 . 《現代の経済政策(新版)》 . 有斐閣, 2000 年 11 月 72 .安忠荣 . 《現代東アジア経済》 . 岩波書店, 2000 年 2 月 73 .塩原 俊彦 . 《現代ロシアの経済政治分析》 . 丸善株式会社, 1998 年 10 月 74 .原 輝史,工藤 章 . 《現代ヨーロッパ経済史》 . 有斐閣, 1996 年 2 月 75 .橋本寿郎 . 《現代日本経済史》 . 岩波書店, 2000 年 10 月 76 .森 武麿等 . 《現代日本経済史 》 . 有斐閣 , 2002 年 9 月 77 .小島麗逸 . 《現代中国の経済》 . 岩波書店, 1997 年 12 月 78 .聴濤 弘 . 《新ロシア紀行 見たこと、聞いたこと、読んだこと》 . 新日本出版社, 2004 年 3 月 80 .原田 泰 . 《図解アジア経済》 . 東洋経済新報社, 1999 年 3 月 81 .小風秀雅 . 《アジアの帝国国家》 . 吉川弘文館, 2004 年 4 月 82 .塩見治人等 . 《移行期の中国自動車産業》 . 日本経済評論社, 2001 年 4 月 83 .五白旗頭 真 . 《占領期首相たちの新日本》 . 読売新聞社, 1997 年 12 月 84 .篠原三代平 . 《戦後 50 年の景気循環》 . 日本経済新聞社, 1994 年 10 月 85 .橋本寿郎 . 《戦後の日本経済》 . 岩波書店, 1995 年 7 月 86 .吉田 裕 . 《戦後改革と逆コース》 . 吉川弘文館, 2004 年 7 月 87 .中岡哲郎 . 《戦後日本の技術形成模倣か創造か》 . 日本経済評論社, 2002 年 2 月 88 .福永文夫 . 《戦後日本の再生 1945-1964 年》 . 丸善株式会社, 2004 年 9 月 89 .土志田征一 . 《経済白書で読む 戦後日本経済の歩い》 . 有斐閣 , 2001 年 10 月 90 .檜山良昭 . 《戦艦大和の謎》 . 光文社, 1996 年 8 月 91 .後藤道夫 . 《岐路に立つ日本》 . 吉川弘文館, 2004 年 9 月 92 . Mark R. Peattie. 《植民地帝国 50 年の興亡》 . 読売新聞社, 1996 年 12 月 93 .落合弘樹 . 《秩禄処分》 . 中央公論新社, 1999 年 12 月 94 .堺屋太一 . 《中国大活用》 . NTT 出版株式会社, 2003 年 2 月 95 .狭間直樹等 . 《データで見る中国近代史》 . 有斐閣 , 1996 年 10 月 96 .河地重蔵,藤本 昭 . 《中国経済と東アジア圏》 . 世界思想社, 1998 年 8 月 97 .森谷正規 . 《中国経済 真の実力》 . 文芸春秋, 2003 年 4 月 98 .小島朋之 . 《中国現代史》 . 中央公論新社, 1999 年 7 月 99 .国分良成 . 《 中華人民共和国 》 . 筑摩書房 , 1999 年 9 月 100 .新井勝紘 . 《自由民権と近代社会》 . 吉川弘文館, 2004 年 3 月 101 .平田 潤,平塚宏和,重並朋生 . 《ネットワーク型発展のアジア》 . 東洋経済新報社, 2003 年 4 月 102 . 大前研一 . 《 China Impact 》 . 講談社 , 2002 年 2 月 103 . 小山和伸 . 《 救国の戦略 》 . 展転社 , 2002 年 10 月 104 . 経済企画庁 . 《 戦後日本経済の軌跡経済企画庁年史 》 . 経済企画庁 , 1996 年 12 月 105 .石原慎太郎 . 《宣戦布告 NO といえる日本経済》 . 光文社, 1998 年 9 月 106 .長尾克子 . 《日本機械工業 史量産型機械工業の分業構造》 . 社会評論社, 1995 年 2 月 107 .霍見芳浩 . 《大変革》 . 早稲田出版, 2001 年 6 月 108 .植田 信 . 《ワシントン陰謀》 . 洋泉社, 2002 年 1 月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21世纪是一名天才能养活一千人甚至一万人的时代
newniu 2008-11-3 20:35
三星总裁李健煦有两句话,一是21世纪是一名天才能养活一千人甚至一万人的时代。二是除了老婆孩子不变,其他都要变。这两句话说明了韩国企业管理非常重视对将才的选拔和作用的发挥,又说明了其敢变善变。 一名天才能养活一千人说明了韩国对人才的重视,三星近二十年的发展也表明了人才战略的确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三星的市值已经超过索尼,更重要一点是他们在内存和闪存方面完全处于领先地位。除了技术方面的人才,三星的产品设计也被称为一绝,取得很多用户的信任。 许多人喜欢称韩国人为高丽棒子,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他们的确做出了巨大成绩。我们在骂完他们嘴爽的同时,也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 对于天才,国内基本上不陌生,中国人早早就进行天才教育。不过,我们的天才更多是解决问题的天才。如何在社会中才能发挥出天才的作用?这个问题却没有人回答。中国人才很多,如何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个问题很基础,却很少有天才来回答。 谁也不会否认人才的重要性,然而为什么大家都承认的一个命题,都认为对的命题却在现实中得不到解决?我自己也不知如何回答,也许我们太喜欢钱和虚的东西吧。
个人分类: 一日三省|2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珍贵的蘑菇
dewyeyed 2008-11-3 08:41
人才无疑是世界市场的珍宝,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更需无数人才为其添砖加瓦。那么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恐怕没有人可以给出完全的答案,多彩的世界本就欢迎多样的人才,恰似形形色色的蘑菇点缀着无限森林。 世界上有一些人恰似于蘑菇,他们毫不起眼,却一点也不平凡。在各种毫无联系的岗位上,他们随遇而安,干什么是什么,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于是拥有他们的单位就像放进了蘑菇的鲜汤,无论原料与器皿,都瞬时鲜香美味。当然我们说的是无毒的蘑菇,那些有毒的只会关心美丽的外表,也就不似蘑菇般的人如此珍贵。 蘑菇般的人是人才吗?也许你会迟疑。但想想人们缺少的团队精神,再看看汤料里无处不在的蘑菇,也许你会将犹豫减去三分。的确,世界需要玫瑰、银杏,可不喜欢刺和缓慢,而蘑菇却可以与所有的人成为朋友,各献所长,共同营造美丽的植物园。 在雨季里,大多数植物不是喝得太胀就是根烂叶靡,而蘑菇却如鱼得水,尽情生长。在与众不同的领域里发挥专长无疑是人才的要素,蘑菇般的人总可以在事业的雨季中为他人带来惊喜,积攒下一次的阳光灿烂。 无毒的蘑菇的珍贵价值还不仅限于此,他们常常平淡谦和又不失活力。如果你遇到一个在红灯时微笑,在绿灯时惊叹,又在黄灯时凝神屏息的人,或是一个在书页中沉醉,在影片中流连,甚至于为一杯咖啡不住赞美的人,那么不要错过这样珍贵的蘑菇,因为他会提醒你在不慎坠井后常常欣赏满目星月光辉。生活的精彩常蕴于平淡之中,工作亦是如此,蘑菇般的人常常用活力开掘这丰富的矿藏,赢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喜悦。 沐一滴甘露就能清新,闻一丝花香便会神怡,蘑菇般的人总在点滴美丽里保持心灵的新鲜。于是他拥有数不尽的奇特想法,妙招迭出,进取心更是历久恒新年。周围的环境也无法不为其感染,整天生气勃勃。灵活的手脚,谦逊的态度让他既学了技术又赢了人心。如此珍贵的人才,怎不令人悠然神往? 其实无论是煲汤还是做菜,蘑菇也是可以作主料的,但当他们无法企及主角的命运时,对于配角的台词一样慎而重之,尽心竭力。在这个呼唤团结友善,新鲜进取,谦和活力的人才市场中,蘑菇们也许并不起眼,却恰恰是拥有最多优秀品质的珍贵人才。他们并不是金子,却可以在任何地方散发清香的光辉,柔和透亮,令人神清气爽!
个人分类: 普及科学切玉刀|3839 次阅读|2 个评论
追求真理的哈佛精英培育法则 (摘自我学网)
jesonlee 2008-10-23 23:37
多年以来,在美国的学术界渐渐形成了一种学术标准,对真理的认真探索以及道德水准的提高至今仍然是这一标准的核心,而这一标准的源头,正是出自于哈佛大学。   追求真理的哈佛精英培育 法则   哈佛的创办者是一批从英格兰远道而来的清教徒,在他们的思想中,折射和衍生出一种求真求实的做人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哈佛人,教导他们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哈佛大学第19任校长昆西曾着重指出: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   哈佛学子威廉?詹姆斯在1903年开学典礼致词时说:真正的哈佛是无形的哈佛,藏于那些较为追求真理、独立而孤隐的(学生)灵魂里这所学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称羡的地方,就是孤独的思考者不会感到那样的孤单,反而得到丰富的滋养。   的确,在哈佛,真理被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求学的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不断地掌握知识、探索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威廉姆斯?艾米思的这句名言、哈佛的校训,为哈佛学子提供了学习和为人的第一准则。可以看出,哈佛校训强调的有两点:   哈佛重视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深远的智慧,所以哈佛不大可能出现全盘反传统、全盘反历史的疯狂现象。   哈佛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阻止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哈佛大学校徽   哈佛的校徽主体部分以三本书为背景,在上面的两本书上分别刻有VE和RI两组字母,在下面的一本书上刻的是TAS这组字母,VERITAS在拉丁文中就是真理的意思。   几百年来,哈佛大学正是在追求真理和勇于开拓的信念鼓舞之下,始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为理想、为实现人生价值进行不懈的追求和奋斗。也正是在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熏陶之下,哈佛才得以在美国的名牌大学中始终保持着独一无二的特色,从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在各种领域中做出许多影响重大的贡献。   哈佛大学塑造的精英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在一次联谊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学者的讲演。在演讲中,他强烈抨击了美国社会中灵魂从属于金钱的拜金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劳动大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人的价值。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在民众中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要知道,爱默生极有可能因为这样的言论而遭到社会多方人士的指责或抨击,但哈佛的教育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动力,他觉得他有义务说出事实的真相,揭露出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以及人们心中的不良思想。即使因此遭到打击或不公的待遇,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说法。   他认为,作为学者,其根本任务便是自由而勇敢地从事物的表象中揭示真实,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导人。通过对哈佛求是崇真的校园思想的深入认识和解析,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思维,爱默生终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提出了依靠自我,尊重自我,独立自助,崇尚个性的观点。   相信你自己,在追求真理旗帜的影响下,追求并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道路。爱默生正是本着对真理对事实的不断探求,不因压力而违背自己的思想认识,才最终树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人格魅力。   哈佛学子心中对于真理的探寻和执著精神,同样离不开其作为领导者的校长对于学校精神的坚持和发扬。   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遴选校长,新卸任的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被提名。但哈佛很快就把这两个人排除在外,解释理由是:克林顿和戈尔可以领导一个大国,但不一定能领导好一所大学,领导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丰富的学术背景,而克林顿与戈尔都不具备。   后来,原任美国财政部长、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萨默斯被挑选为新校长,因为他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做到了一流,是国际知名学者。   虽然萨默斯最后被迫辞职,但完全是由于他个人的原因:他在学校管理方法和领导作风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他与同事的关系紧张并严重影响哈佛的团队精神,于是哈佛的教授纷纷向萨默斯投下了不信任票。   尽管萨默斯在财经界赫赫有名,但在哈佛这个校园里,他不能享有一丝的特权----这是哈佛精神的生动诠释,反对特权、崇尚平等,无论他的身上有多少光环,只要他是哈佛人,就要传承和发扬哈佛的精神,如此,学生耳濡目染,才会深受其思想精髓的熏陶。   也正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哈佛人对于优良传统的秉承和不断努力进取,哈佛对于追求真理这样一个最初的思想,最终形成一种学校的传统精神和培养哈佛精英的重要学术标准和道德标准。   耶鲁:校园环境影响能力培养   在耶鲁,校方非常注重校园的学习环境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和提高学子们独立的思辨能力,提供一个自由良好的生长环境,耶鲁做了以下努力:   首先,耶鲁所设置的必修课相对来说比较少,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但是有一个条件,学生必须学习一些不同领域的课程。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在学生头两年的学习中,他们需要广泛地涉猎各种各样的学科,而在后两年的学习中再确定自己的专业----这和很多国家包括我国的大学在大一刚进校时就让学生确定自己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   耶鲁认为,如果刚进大学就分专业,那么学生对很多学科都还没有直观的认知度,选择的余地也非常狭小,一旦进入一个系,就等于为自己找好了一条已经确定的路,必须一步步走下去,没有什么可以探索的,空间很小,想转个弯都很难。而让学生涉猎不同的专业,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并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该选择什么。   其次,耶鲁大学实行教授治校的办法,由教授们组成教授会,参与学校的教学和具体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   耶鲁大学的教学力量一直是它引以为傲的重要资本,耶鲁认为,教授当家做主可以更好地保证学术的自由与发展。在耶鲁,教授们习惯于我行我素,各人的教学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自由度。   小型的研讨班是耶鲁课堂上经常见到的学习方式,教授们通过这样的形式鼓励和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努力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且随时欢迎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提出问题和质疑。   学术自由带来的积极后果,就是一个学生想往哪个方向发展,都会受到教授的鼓励和帮助,只要那是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不管你的思维往哪个方向突破,教授们都会帮助你,扶持你。在你的独特思维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框框的束缚,也没有锁死的框架,没有人逼着你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方向往前走,也没有人无端地阻止你限制你。这对于一个人思维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像种子在良好环境下健康发芽,小树在自由空气中茁壮成长一样,耶鲁整个校园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耶鲁的教授一个个都桀骜不驯,敢于上书政府,敢于批评美国参军征兵法,法学院的教授甚至敢于直面美国国会。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和强烈的思维刺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使得他们敢于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学术和为人处世上形成自己独到的新颖的新思想而不屈服。   第三,耶鲁大学始终坚持学术的独立性。为了维护耶鲁的传统独立精神,历届校长一直抵触来自政治和经济的压力,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越战时期,美国政府下令:凡是自称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战者一律不准领取奖学金。当时美国各个名校都遵照政府的指示行事,唯有耶鲁大学,始终不移地坚守着自己学术独立的阵地,仍然以申请者的成绩为奖学金的评比标准而无视战争和政治的因素。为此,耶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联邦政府的一大笔基金,经济上几度陷入困境。但当时的校长金曼布鲁斯特,却在耶鲁学子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尊敬。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大胆地质疑社会现实,敢于向权威说不,这种学术为上、学术独立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子们,让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学术和为人理想,绝不屈服。 耶鲁提倡讨论式课堂授课方式。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所以,教授是哪里的博士,出了多少专著,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大学的教学如何为学子们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   曾经有位在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他在耶鲁已经三年,竟然一次大课都没有上过,几乎都是研讨班形式的课。这种研讨班,五六个或十几个学生与教授围坐在一起,就自己的查阅的资料和思考的结果各抒己见,教授只是起引导协调的作用,学生的讨论才是最重要的课堂内容。这就是所谓年轻人智慧的互相激励。   最初,这位中国留学生十分不适应美国大学的课堂方式,学生如此的积极,而他几乎完全只听不说。结果,没多久,他就收到了一封教授写的委婉的信,信中问他,为什么上课总是不说话,有什么原因吗?这时,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改变,也逐步放开自己,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课堂讨论中去。   即使是本科生,在听完教授的理论课之后,必须参加由研究生助教主持的研讨班。可以说,在耶鲁,研讨班贯穿了大学教育的始终。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学生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同时是教育者。学生不仅有学的义务,更有为他人、课堂讨论贡献智慧、交流所得的压力。并且,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中,能让不同背景的学生将各自的不同阶层、种族、文化中的经验带进课堂,社会各个集团的思想在这里交锋、整合,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识,培养了多角度的思辨能力。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毕业后很快融入社会,为社会、国家贡献他们的智慧,同时也为社会的融合和稳定提供了部分基础。   斯坦福:敢于挑战,勇于冒险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在谈到斯坦福的办学理念时说道:   我们的理念是要追求新的知识,推动我们的学业与学生进行交流,因为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地进行教育,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财产就是要双方都达到优秀,在教和学方面相互影响,而且都达到杰出的效果,这是我们大学的一个理念。   而对于这个理念具体表现在哪里,亨尼斯是这样说的:   斯坦福最有特点的、区别于很多世界其他大学的就是它有不断冒险的精神,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有这样的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新的方向及新的理念。   很多新事物的出现或者新旧事物的更新换代,都离不开一些冒险和挑战的成分,如果只是在固有的圈子里面打转转,那么世界对你来说也就只有这么小了。在斯坦福这样的校园,处处显露出不断拼搏的踪迹,也处处充斥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新鲜空气,身处这样的环境,自然无时无刻不被其影响着。   斯坦福的教育者认为,鼓励青年人自己去发现他们追求的答案,不是一种最容易的学习方法,但却是回报最丰厚的一种学习方法。教育能做出的最重要的一条贡献,就是发展学生追求创造性方法的本能和好奇心。   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过的许多东西都有可能会被忘记,但是一个人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提出问题和找出答案的能力却未必会消失。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学校,都应当明白这个道理,并认真汲取这个经验,因为学生能够接受到这种教育制度是他们作为教育者的重要职责,而学生能否接受到这种教育制度,亦是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在未来成长为精英的一个重要砝码。   对此,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的化学家保罗?伯格有着自己的见解: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幸福之路。1980年,我在瑞典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过,我是获得了双重幸福的人。因为除了诺贝尔奖给我的声誉之外,研究工作本身也给了我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欢乐----新的发现、开创新事业和进入无人涉足过的新领域----这些都使我感到无比激动和愉悦。这种巨大的幸福不仅科学家能够体会到,从事文学、音乐、艺术甚至商业的人,也可能获得可与之比拟的回报。每一个愿意在未知领域里冒险的人,都有可能获此殊荣。这种冒险极富挑战性和诱惑力,值得我们为之竭尽全力。   此外,斯坦福精英、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也曾经说过:青年人要有鸿远的梦想,要敢于尝试。尝试会有风险,但失败并不值得羞愧。只要敢于冒险,你定会前程致远,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   在美国,鼓励不断挑战和冒险的学术教育方针并非只针对大学生。很多同学在其青少年时代,就开始被灌输这样的学习思维。老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不会给予直接的回答,他们并不认可学生采用那种不费脑筋的学习方法,而是鼓励他们到有关的书籍中自已去寻找答案,此外,他们还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或者亲自做实验的方法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在若干时日后发现自己所得到的收益比预想的要多得多。   在进入高等学府之后,老师同样会鼓励同学们提出超出他们知识和经验以外,甚至是超出老师本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外的问题,思考那些还未得出答案的问题和事物。   保罗?伯格大学期间成为学校课外科学俱乐部的成员,他的老师鼓励他通过实验来解决某些与自然界相关的问题。   他说:一开始,我只是重复已经做过的实验,随后,我被要求设计新的实验方法来解决我自己提出的难题。   在成为斯坦福的教授之后,保罗不仅自己始终对未知新领域秉持这样的冒险态度和研究精神,对于他的学生,也采取了同样的教育方式。他清楚地了解到,在任何时候,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并找出答案的强烈欲望,都是一个人向精英迈出的一个步伐。基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以及对校园文化精髓的领悟,保罗终于成为病毒繁殖、侵袭正常细胞并使之癌变的最早研究者,获得了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而斯坦福大学第五任校长史德龄,还把斯坦福的创建本身看作是不避风险、敢于革新的表现。当然,在步骤上他却表现得十分稳妥,在破旧立新之前,要把新东西看准。他常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结果,在他治校的19年间,新事物层出不穷,各项业绩都非常可观。   坚持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以挑战自我,勇于冒险为育人法则,通过追求知识与技术的不断革新,不断探索,斯坦福以此为基点来培养第一流的学生,使得有些斯坦福学子,即使在很久之后,还流淌着这样的血液。   造就挑战与冒险的理念,由此便派生出来许多类似的奇迹,斯坦福的精神,就是这样被催化、被辐射出去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创校的初始阶段,同美国东海岸的其他大学相比,斯坦福大学只不过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大学,但是到了1985年却被评为全美大学第一名的关键因素。属于后起之秀的斯坦福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源于其本身的成长历程便是一条不断挑战自我、锐意革新的艰苦创业之路。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文推荐:《老老实实做研究》(郝柏林)
wangdh 2008-9-19 12:55
读《老老实实做研究》 随感: 偶然的机会读到了郝柏林先生的文章《老老实实做研究》。读后,感慨良多。郝先生看问题尖锐,语言犀利,敢言众人所不敢言,令人钦佩。 这篇文章分析的一些现象很现实,能够如此直言当今我国科技界的一些弊端,并非一般学者所能做得到的。对一些问题的改进建议和苦口良言也是很有见地。 欣赏郝先生对问题的见解独到,还是在一次电视节目上。记得2004年央视《对话》栏目邀请我们科学院的路院长作为嘉宾,谈中国科学家的责任问题。谈到人才问题时,当时郝先生说他与路院长的一些看法有些不同。他谈了自己的看法(注:网上一搜,找到了那次节目的文字稿): 既然谈到了人才的问题,我确实想说几句,我觉得有一些估计我跟路甬祥同志不大一致,我觉得固然我们现在缺科学技术战线上的帅才, 我觉得我们更缺的是每天坚持在那儿工作的中层的人员,问题非常严重 。现在我们好的大学里,好的研究所里,大家都是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我们几乎没有讲师,助教。我们几乎没有坐到那儿扎实工作做实验的人,一开始我们就提到科学家是什么人?好多人发表了看法,我觉得有一个看法,科学家是普通的劳动者,你做农民你就得一锄一锄地耪地,现在你开着拖拉机你也得从这儿开到那一头,再开回来开过去,你每天得干这件事。你作为工人在床子前头你得铣东西,你搞科学的你得每天坐在那儿,或者做实验,像我们要算东西、写程序,坐在屏幕前头工作。可是我们国家现在有相当一批年轻力壮的人头衔很多,工作时间很少,这个问题现在非常严重了,我跟有一些年轻的朋友开玩笑,我说你现在在天上待的时间差不多跟地上待的差不多了,我知道有首席科学家这个头衔的人,创记录的时候一个星期之内在上海和北京之间飞三次,两头的会都等着他,他都必须参加,而他又是导师带着一堆学生,他怎么自己工作?怎么指导学生?我们国家的需要重大项目谁在那儿完成?说得不客气一点,硕士生、博士生是完成我们国家很多重大项目的主力,那些项目的真正的带头人没有多少时间在那儿干,这个情况不正常。这样的话我们的工作深入不下去。我们的管理部门,我们的基金部门去检查工作的时候,要检查一下这位首席、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一个星期有多少时间,待在实验室在那儿工作,不能完全怨这些人,我们的管理部门,像刚才路院长讲的,必须把许多管理的手续化简、减少,把钱交给这些人你就相信这些人,让他三年五年的工作,工作不好了你再给他减钱,但是这几年中间你别去老干扰他,现在这些问题非常严重 。(新浪:《对话》: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谈中国科学家的责任)。郝先生对中层科研人员的担忧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似乎越来越严重了,都想当教授,都想当博导。不管怎样,做个老实人吧。 什么人是老实人?科学家是老实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些吧!这可是毛泽东主席说的。 (王德华 2008.9.19) 《对话》: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谈中国科学家的责任的 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04-06-06/20203389128.shtml )。 老老实实做研究 郝柏林 我国科学界存在的不正之风,正在受到社会各界首先是学术界的关注。其实,净化学术环境,关键就在于老实二字。 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天经地义。科学家是劳动者,首先就要老老实实地劳动。科学院院士要亲身做研究, 而不是 靠旧日老本和科学新闻到处提供咨询。年轻力壮的研究人员要把最宝贵的时间花在实验室里, 而不是 终日在论证、申请、评审、会议之间疲于奔命,带着一套变化不大的幻灯演示片欺上瞒下。大学教授要亲自教书, 而不是 挂其名而务它。博士生导师要直接指导弟子, 而不是 把学生交给保姆,且在发表文章时署名不误,甚至还不许学生提及保姆的名字。科学界的领导干部要全力研究政策,做好服务, 而不是 借助权钱进行名利交易,同许多实验室和课题任务形成特殊的共生关系,以至于官做得越大出文章越多,甚至创新出每周一篇SCI论文或更高的记录。 为什么上面所点的各种负面现象屡见不鲜,而老老实实做研究的人的经费和奖励却步履艰难,甚至受到下岗威胁呢?为什么科研第一线常有负戟长叹者,而研究基层的许多真知灼见难于上达天听呢?依我看来,关键在于政策的制订者、管理者和相关的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还不到位,科学家的老实劳动还没有从根本上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护以及管理部门的应有鼓励。我们5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20年来的科学管理实践,应当认真、审慎地予以回顾和反思。 国家科学研究资源的分配,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必须改变小钱大审、大钱乱花的局面;要消除背靠背决策评审的弊病,提倡公开地、面对面地比较论证,不允许少数管理人员黑箱操作甚至假公济私。择优支持是国家科学研究资源分配的基本原则,不应搞部门之间的平衡照顾。科学上的判断错误是允许发生的,但要给后人留下经验教训;个人和部门的偏见理应受到批评。国家级的重要奖项和重大课题的评审过程,应当有完整的文字或录音记录并实行秘密记名投票表决,讨论记录和投票结果必须长期存档并在30年后向科学史界公开,50年后向全社会公开。科学界对某项决定有争议时,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组织独立调查委员会、提前阅档并提交报告。 凡是国家给予资助的课题,除涉及安全保密者外,都应在网上长期公布,接受科学界和社会的监督。过去20年受到过资助的已结课题,应选取一定资助经费限额以上者进行回顾性审查,看看立项和验收时列举的目标、成果以及专家们的结论有多少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或后续工作可查。保密和国防研究,也应当在相应的范围内接受检查监督。 脱产到科学技术领导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工作的科学家,要和原来所在的研究单位或实验室脱钩,回避相关的经费和成果评审,更不许为原单位谋取利益。科学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情况、做好服务,而不是干预研究过程,更不要试图抛开科学家去独断专权。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不会管理出效益。基础研究领域要想做出突破性成果,关键是得其人;得其人之后,就要长期、稳定地予以支持,而不中途干扰;研究工作好坏,学术界自有公论,不要频繁地去检查、评审。要提倡国内同行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到国际上为祖国争荣誉,不要制造同行竞争,以至互相保密、扩大内耗,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 科学研究上的战略方向,需要30年、50年稳定支持,造就几代人才之后,才能成点气候。一个人、一个集体,每5年、10年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已很不容易。要废除逐年统计SCI文章数目的做法,应主要根据前5年中不超过10篇最重要文章的国际影响来评估其成绩。 当前,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因此,必须大刀阔斧地解放生产力,撤销一大批管理和评估机构,让这些机构的人员回到科学研究第一线去劳动。不要以为管理者比劳动者高明。要相信广大科学工作者振兴中华的决心和行动,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从事研究,老老实实地进行创造。 什么人是老实人?科学家是老实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些吧!我国老一代科学工作者熟知的毛泽东同志的话,需要和年轻的朋友们特别是走上各种领导岗位的同志们不断重温。 ( 文章发表于《科技导报》2006年第1期)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4411 次阅读|11 个评论
是甘愿做人才大河,还是努力成人才大海?
可真 2008-9-16 04:43
应高度重视鸿飞先生的观点 看了王鸿飞先生《希特勒的礼物》的文章,我深以为然,虽然已在其博客留下评论,但仍感觉有必要在这基础上专门发文,表示对鸿飞先生文章观点的支持,并呼吁有关方面重视鸿飞先生的观点。 鸿飞先生在其文章中忧心忡忡地指出: 很多人会认为 21 世纪会将是中国的世纪。我无法理解的是:尽管中国在过去 30 年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目前尚难以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也没有真正吸引到大量最优秀的人才(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非中国人)为自己服务,这个 21 世纪究竟如何成为中国的世纪? 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两个问题,其观点是: 21 世纪是否真的将会是中国的世纪,根本上取决于有否足够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最优秀人才倾心为中国服务 ;其问题:( 1 )为何中国目前难以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2 )为何中国目前未能真正吸引到大量最优秀的人才? 鸿飞先生的观点鲜明而正确,完全赞同和支持。他所提出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并且具有普遍性的现实问题,理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见物不见人导致精英人才不断外流 凭我对当今中国学术界各种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我感到,在人才政策、知识管理和科研评价等领域,普遍存在着见物不见人从而重物轻人的现象,尤其是对待人才方面,只重形式主义的物化成果和资历名头之类这些表面的东西,却轻视甚至根本不顾内在于人才的种种需要(包含马斯洛心理学所指出的人的几种基本需要,特别是其中较高形式的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他们的知识创新潜力和创造能力关注不够,重视不足,特别是在为优秀人才的充分发挥其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等方面,提供和创造其必须具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未予应有的重视和认真的作为,致使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国内精英人才不断外流,并且多数一去不复回。 以人为本地尊重和用好本国人才是关键 现在,通过制订适当的人才政策来吸引或召回在西方的科技精英人才,是最为关键和极其重要的。否则,如果象鸿飞先生所提到的那样,既不能培养最优秀的人才,又不能吸引大量最优秀的人才(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非中国人)来为自己服务,中国科技赖以攀登世界最高峰的主体根据和动力根据从何而来呢? 但是,能否有足够的优秀和最优秀的人才倾心为中国服务,其根本还在于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尊重和人尽其才地用好正在祖国大陆工作的优秀人才。如果只知以种种优惠条件作为诱饵从外部引进人才,却忽视对本国或本单位的优秀人才的积极扶持和精心培养及其生活待遇与科研条件的改善,就不仅难以真正吸引外来最优秀的人才,更会导致本国最优秀的人才也想方设法一有成熟的机会就流向西方,或导致本单位最优秀的人才不安心自己工作而老在想着自谋出路或迁到外单位工作。 目前中国高校在变相地糟蹋优秀人才 现在,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人才政策上,只顾外部引进优秀人才,却不管本校原有人才的死活,对本校优秀人才的待遇与对正在引进和刚被引进的优秀人才的待遇上存在着明显不合理的落差,如此,即使引进的人才也只是刚来时受到一时重视,但过不了三五年,很快就被冷落一旁,任其自生自灭,结果又让刚引进不久的一些优秀人才,又再度被别的高校挖走,如此穷折腾,使得这些原本很优秀的人才在几度迁徙中被折腾得身心俱疲,再优秀也难以更加优秀起来。学校和学校之间这样做法,难道不是在变相地糟蹋优秀人才么? 因此,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要从尊重和用好本国、本单位的人才做起。在人才政策上,什么叫以人为本?在其现实性上,就是 要以正在本国服务的人才为国家人才之本,以正在本单位服务的人才为单位人才之本 ,诚心诚意尊重和想方设法用好这些土著人才,在此基础上,再设法从外部引进最优秀的人才。 本国各单位之间互挖人才绝对弊大于利 在人才引进方面,不仅是国家,就是具体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应该把人才引进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到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最优秀人才(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非中国人)。这意思就是,国内各科研院所或高校之间,要尽量减少互挖人才的现象(不包括不受外来诱惑的逼迫而完全是出于自身因素的自觉自愿的正常人才流动),因为在本国内部这样互相的挖来挖去,尽管不能说完全没有必要和完全不合理,却绝对是弊大于利: 其一,对国家来说,由于各单位互相挖来挖去所导致的人才流动,既不会导致国家人才总量的丝毫增多,也不会导致国家人才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 其二,对被互相挖来挖去的人才本身来说,尽管其中有部分到了另一个单位可能会发挥出比原来更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各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无论是在科研条件情况还是在科研管理水平上,都绝无天壤之分,绝大多数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差异,甚至许多只是半斤八两的关系,那末,十分明显,由于互挖人才而流动起来的人才,其中绝大多数人,非但不会因其流动到另一个单位而在其科研能力的发展上有根本性的积极变化,相反,由于其流动过程中需要他们把许多精力投放到非科研性或非业务性的杂务之事上,而且他们刚 落户 到一个新的单位更需要一定的生活适应期和科研适应期,因此,无论是正在流动之中还是刚安定下来而尚处在适应期内,他们都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即使用到科研上,其精力及其效能也要大打其折扣,如此看来,他们的流动对其个人的科研事业来说,岂不是得不尝失?从而对国家科研事业来说,岂不也是得不尝失? 其三,不把目光投向全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或最优秀的人才而设法予以引进,却小农似的只把眼光局限于国内,只顾自己单位的利益而热衷于到别的单位去挖人才,这样,即使是成功地挖进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从而肥了自家的田,却往往也因此贫了人家的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显然,这样的挖人才,是损人利己的行为,由此难免要造成利益直接相关单位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这些单位正常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对这些单位来说,岂不更是得不尝失? 其四,至今未见有报道说,由于相关单位之间的互挖人才,导致了这些单位在科研实力上取得了双赢的或共赢的结局。 胸怀本单位,放眼全世界 既如上述,在人才政策上,国内各个单位都应该胸怀本单位,放眼全世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本单位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和从全世界引进自己所迫切需要的最优人才。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她要提高自己的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提高本国的人才素质水平,特别是快速地增加本国人才群体中世界最优秀人才的个体数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全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地积极开展对外的人才争夺战,特别是发动对发达国家的人才争夺战,只有打赢并且彻底赢得这场特殊的战争,从而使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心想往之,如百川归大海似的流到中国,中国才能(也一定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人才政策上,有这样的眼光,就叫放眼全世界。 如果说放眼全世界是人才的对外开放方面的话,那末,胸怀本单位就是人才的对内搞活方面。 人才的对外开放,是要 以世界上最宽大的心怀来包容人才,以世界上最诚善的行为来对待人才,以世界上最高效的管理来用好人才,以世界上最好的待遇来回报最优秀的人才 ,唯其如此,才是彻底的人才对外开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使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来归于中国。 人才的对外开放以人才的对内搞活为基础为根本,而 真正的对内搞活就是要把对外开放的精神落实于国内各个单位的具体行为上 ,即以世界上最宽大的心怀来包容人才,以世界上最诚善的行为来对待人才,以世界上最高效的管理来用好人才,以世界上最好的待遇来回报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国内各个单位都努力如此作为于人才,人才的对外开放才能实现。 反之,如果继续按照现行于国内各单位的人才观念和人才政策办理而不加以变革, 仍以偏狭的心怀来厚此薄于人才,以虚假的情意和伪善的行为来忽悠人才,以低效率的管理来胡用人才,以不公的待遇来气走最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对外开放是决不可能实现的 。如此,中国非但永远成不了世界人才川流汇聚的大海,相反只会是一条人才滚滚向西流的大河。 结论 应通过进一步的体制改革,使中国从一条人才滚滚向西流的大河,变成世界人才川流汇聚的大海。
个人分类: 时评.政论|578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可笑的中国人(3)-大话民科
iWesun 2008-9-15 14:43
1. 科学家乎?技术员也!   许多人喜欢声称自己是科学家,许多人喜欢声称自己在搞科学。   记得在单位的时候,同事们聊过这话题, 啥叫科学家? ,俺的室主任感慨地说: 以前小时候,感觉科学家很伟大很伟大,现在看来也仅此而已,啥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在专业的科研机构,具有高级职称的人,你我都是科学家。   不管承不承认,这个定义基本上符合社会现状,鸿飞号称是民间科学家,先不管定语 民间 ,符合科学家称呼的,就得先满足在专业科研机构,具有高级职称。官科交 ( 集 ) 民科 = 空集,鸿飞真是高,到空的境界了。   但搞程序的,本质上没听说过程序科学家,一般都称为信息学科学家, 其实这些信息学科学家,大部分人一行程序也不会编。    程序员就是程序员,无论如何都成不了科学家的。   一般搞程序的,好像也没指望能成为科学家,都在老老实实卖苦力。当好技术员,其实就不简单。俺心里其实挺清楚,自己到底在干啥,和科学无关,就是个程序员,就是个技术员。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俺一辈子也当不上科学家,别人也别想当!   划分一下啥是科学,啥是技术,搞技术的就老老实实叫技术员,八级工就是八级工,变不成科学家。   科学家根据目前(前面的定义)其实得用 PPM (百万分之一),就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得用%(百分之一), 中国有科学家么?也许有,还没发现。大家都是技术员。   科学家这东东, PPM ,眼睛是看不见的,只能用鼻子闻。闻香识女人,其实也适用于科学家这个东东。   科学和技术的划分到底在哪儿? 科学是从特殊性中提取普遍性,技术是把普遍性应用到特殊性,你的工作是追求了普遍,还是发现了特殊,才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区别。   我以前说过, 科学在探讨起源, 又红又专说, 探讨起源的是哲学,怪不得那么多民科在搞哲学。    起源这东西,在宗教、哲学和科学中都有反映,在宗教中反映为故事,在哲学中反映为思辨,在科学中反应为具有等价性(对称轮换)的普遍性。   科学和技术的分别就像地图学和绘制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技术方案,不是科学原理。    技术是解决现实的确定性的问题,科学是追求等价性原理,修正主义仍然是技术范畴, 色即空,空即色 ,才是科学。   其实反倒是科妄在搞科学,搞出什么成果先不谈,但确实在搞。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如此之大,科学无好坏,无方向,你搞出了好坏,搞出了方向,一定是技术,是你以明确的目的,明确地条件下得到的最优解,科学自身无法提供目的。    科学并不能为人类服务,因为科学不知道,怎么才是对人类好,怎么才是坏。    为什么要这么区分?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冒科学之名,行技术之实。 2 .机器公敌   《机器公敌》讲述了,在未来人工智能非常发达,机器人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人类服务。   机器人的思想的最根本的原则,是遵守 阿西莫夫 的 机器人三大定律 。   但有一个机器人,似乎很反叛,不惜伤害公司的警卫,跑掉了。   在追捕这名反叛的机器人的过程,一个天大的阴谋逐渐被揭露,原来人工智能的主脑(一个大型的人工智能网络)经过长期的对人类的考察, 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管好自己,任由人类发展下去,只能走向毁灭。   于是主脑,根据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原则,从新阐述了 机器人三大定律 ,决定把人类像婴儿一样圈养起来,更好的为人类服务,防止人类自我毁灭。   反倒是这名反叛的机器人,察觉到主脑的阴谋,觉醒为一个自由意识的机器人,最终和去追捕他的人一起,粉碎了主脑的阴谋,开创了一个人与机器人平等共生的新时代。   科学是否滥用?本质上来说,科学不会滥用,科学不能回答任何有关 好与坏 的问题,只有技术在回答,技术存在滥用的问题。 3 三峡大坝的功德   一天,电视上一个院士在谈三峡大坝, 以科学的角度来说,三峡大坝是利大于弊,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   院士很激动,讲起了三峡大坝的论证工作的辛苦,催人泪下,很煽情。 如果人大这次不能通过,我只能表示遗憾和尊重,我的工作没做好。    这样的人也配做科学家么?这样的人是都能代表科学?   科学回答, 好坏 利弊 等等问题,只能的回答 : Idontknow ,利是什么,弊是什么, 什么条件利就是弊,什么条件弊就是利,那个更好,不知道,你自己看着办。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我们都当过技术员,我们这些技术员都没钱,不能想做啥就做啥,我们都写过《立项报告》,使劲忽悠 利大于弊 ,使劲忽悠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    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迷失了科学的本性,把技术的方向说成科学的方向,以一己之私,忽悠全人类冒险,值得么?    向左,向右 最终永远取决于喜好,取决于拍脑袋,拍脑袋的强项是艺术和文化, 科学什么时候也学会拍脑袋了,就丧失了科学存在的价值。 4 科学的名义   好玩的事很多很多,尤其在中国,科学原本不发达,但科学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 科学是正确的代表,科学是正义的化身。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百姓不明白科学和技术的分别,好骗!   以科学的名义大行其道的,比比皆是,有一些还很受欢迎。   比如有人说了, 科学早就证明了,种族论是错误的。 ,我也觉得奇怪,喔噻,科学啥时候连这个都证明了?真是伟大。   有人可能会骂我科盲, 生物科学已经证明,白种人和黑人之间没啥差别。 , 其怪了,没啥差别,为啥一个是白色的,一个是黑色的?你不是打自己嘴巴么? , 这点差别不算! 你凭啥说不算,你本事真大,你是科学的化身,你说啥是啥,俺有啥招 。   首先声明,俺不是种族论者,但种族轮是文化范畴的,和科学没啥关系,别老往科学上扯。   种族论的基础核心是 特定的差异存在特定的优势 。 ,有什么错?差异一定存在,优势一定存在,当你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劣势也转化成优势。    科学指引不了人类,他根本给不出对错,给出的对错的,一定是技术,是文化,对错的本质,是已经存在对错的基础上,再讨论对错。   王婆卖瓜定律是普适的真理。    科学没学好的人,原本就是搞技术的,也要以科学的名义宣扬对错,危害才是更大。 5 海龟土鳖与鸿飞的养牛场   谈论民科,怎么跑题了?   跑跑题,可以活动活动心眼,就当散步了。    海龟土鳖之战,其实和官科民科类似,都是企图用定义打倒敌人。在海龟眼里,土鳖就是民科,在民科眼里,官科自称海龟。    挺有趣的吧,没了这些有趣的事儿,中国人真的会无聊到自杀的程度。   海龟和土鳖,一个说: 土鳖 99% 是垃圾! 一个说: 海龟带着套裸奔! ,智慧,真是智慧。    海龟土鳖之战,表面上是争论水平高低的问题 ,其实水平高低,根本上升不到全民混战的层面上来,完全是用人单位的事儿,用什么人,需要什么水平,给什么待遇,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双向选择,别人插嘴,纯属多余,双方愿意就行了。   原本完全双方自愿的事儿 , 最后演变成了 不让你爱国还不行的 爱国霸权主义 和 爱国主义强迫症 了 。    水平高低是个幌子,真正核心的问题是要不要建立特权、特区、特殊定义等等特殊化的双轨制的问题。   去年,鸿飞化了很长时间来推销精英制, 从博弈的角度说,给与特殊人才,特殊的倾斜政策,会有很大的收益。 (大意) , 但特殊人才如何评定?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把评定权交给像鸿飞这样的特殊的才来完成,一直特下去,双轨制就运行起来了。   说到根本,就像鸿飞自己说的,他的待遇是国际同行的 1/10 ,钱不钱的倒是小事儿,尊重个人的价值才是大事儿, 一年¥ 10 万,你明摆着看不起我,我还能好好干么? , 中国要有希望, money 先拿来!   想加薪,好办,两个办法: 一是看岗位,不看人 ,提高岗位待遇,教授年薪 $10 万,没问题,国家有的是钱;还有 一个是看人,不看岗位 ,俺觉得鸿飞这人有才,年薪 $20 万,一点问题没有,给就是了。   选择哪种方法?估计后者,不是前者,前者海龟土鳖都受益,只有政府反对, 均贫富了,政府的权威就下降了, 政治的精髓就在于此,让大家仅仅在生存得边缘上,自己手里尽一切可能多地掌握活钱。活钱啥意思,弱智,这还问!    于是海龟和政府都拥戴看人,不看岗位的特殊化的运行机制。   吵来吵去,其实没看到核心,两种机制都需要,公立必须按岗位制运行,私立可以看人,老板愿意给你 $100 万,是老板愿意,外人瞎喊也没用。   但我们国家恰恰相反,披着公有制的皮,实行私有制的实,这样的社会能不乱套么?   遥想朱总理当年,在英国记者面前,爽朗的宣布工资每月¥ 8000 ,鸿飞兄想超过总理的价值,我看很难。    国家不是没有钱,就看你有没有噱头, 年薪 $20 万,也是小 case ,噱头响亮, 大把的银子等你拿,根本不必在乎什么年薪,年薪搞那么高,就有损爱国的贞节牌坊了,老钱都说自己不爱钱。   但也与此同时,民众的收入是国际同行的百分之一,他们的价值谁来保障?   政策向特殊人群倾斜,就像要出门了,换上一身新衣服,出国人员有服装费,搞笑吧。装门面,没问题,也是社会需要, 但装门面毕竟是一种应急手段,而不是社会的常态机制。   中国特色,就在于到处都是特,特区都搞了这么多年,还没取消,正常么?    特殊化只是一种短期行为,在享受特殊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时刻警惕会上瘾带来的弊端。   官是基础服务机构,搭舞台的,民才是演员,中国倒好,搞了个巨大的舞台,等上场表演的时候,没演员了。 6 小海龟施一公的冤假错案   热门就是热门,方舟子这职业打鸟人,就是敬业,屠龙宝刀,谁敢争锋。   焦点就是焦点,鸿飞兄的爱国热情,就是高涨,倚天长啸,石破天惊。   说了也好笑,方舟子自立门户,干起了打鸟这行当,应该算是地道的民科,这会儿是遇到的真正的官办官科。   我看施一公迟早也要臭了街, 没政治头脑,也敢玩政治,算是个教训 。   中国就这样,政治这东西,可以把你捧到天上,也可以把你踩倒脚底。   有趣吧,和人家 为了给儿子看病加入加拿大国籍 一样, 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加入了美国籍。 ,数理逻辑学的就是高,俺这个程序员,估计编不出这个程序。    教授回国不能裸奔 ,也挺好玩,两个关键词,(海龟)教授,裸奔,其实还是辩证法,特殊人群,就需要特殊照顾。    照顾到什么程度阿,是不是应该请几个奶妈喂喂奶呀?    鸿飞的奶牛场的成败,仰仗着他手里是否有御赐的 尚方宝剑 ,没有?!难了。   也挺有趣,估计施公的粉丝还是挺多,有人就搞出论文汇编的红宝书, 证明施公乃是一流, 啥叫 一流 ,就是特别长,长到 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境界。但估计一般人只能看到 一流 ,没那个福气。    这事儿和 一流 有关系么? 看来不扎实,接着搞出 疑罪从无 ,也真是有趣,法律知识,倒还真不少,疑罪从无了,任何官司都不要打了,在法官宣判前,全部都是疑罪,没必要再起诉了。    人家方舟子是状师 ( 估计是宋士杰的后人 , 但当状师的生不出儿子,神了。 ) , 状师都 疑罪从无 了,天下就太平了,没有任何官司可告。    原来有人想当法官!连状师这个职业也一并包下 ! 这下可放心了 , 只告可告之人,只判该判之士!   妙妙妙!    接下来,是美国搞了一堆纳粹科学家,中国应该取点经,好好向人家学学。    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好, 就说施公适合纳粹科学家的优待政策 ,你在普林斯顿 400 平的实验室,俺给你 4000 平,在那边每年活动经费 200 万,俺给你 2000 万,啥都可以提, 都是 10 倍的优待,在美国 1 个夫人 , 回来给你配 10 个小妾,水平保证不低于 大眼贼 赵薇,满意了吧。就是有一条,不许以你的名字发表论文,施公还回来么?    不是爱国么?爱国还在乎这些?在封闭环境才能更安心搞科学,最好在监狱里最安心,最能出成果,才能更好的爱国。   不是要学美国优待纳粹科学家么?学的挺好了,怎么还就是没人来?   中国真是搞笑,好端端的一个教授最终要靠希特勒来救!我倒!    请纳粹科学家回美国当皇帝?美国佬有这胆量?美国佬没有,中国人也不会聘请克林顿来当总理的。   7 城管和小贩    不合理的制度要不要遵守?    中国的斗争,永远是城管和小贩的关系,上面永远一片和谐。   俺可真见过,城管开着一俩大卡车,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小贩的西瓜砸的满地都是,成筐的桃子,搬到车上,小贩哭天喊地,死死抓住城管的衣服,躺在地上不起来,你有本事从我身上压过去。   宋佳算是高级点的小贩了,搞到最后,也只有搞人了。命不好,只能怨命,还能怨谁?谁叫没生在大官家里?谁叫没生在有钱人家里?谁叫生在了中国。   为啥中国都是刁民?有个同学在日本,驾车超速,被罚款,小声嘟囔了一句, 这么贵。 嫌贵回中国去。 ,警察也小声嘟囔了一句,我的同学立马翻脸, 老子来日本是纳税的,养活你们这些人的,。。。。。 把警察臭骂一顿,警察立马变乖,连忙赔礼道歉。   同学说到这事儿,得意洋洋, 狗日的,敢不乖,吃不了兜着走, 一个电话让他的养老保险泡汤!    这些发达国家,公民既有守法的意识,也有对抗不合理的方法,根本不用在大街上耍泼。 中国人,极少数做过官的人知道,找领导, 大部分平头百姓,你抬着他去找领导,他也不去, 为什么?找领导根本解决不了他的问题。领导可以信任么?   任何领导本质上,都是不可信任的。信任的是领导头上的约束,就像我同学说的,电话打到警察局,局长不解决,就打市长,市长不解决,就打给首相, 首相不解决,简单了,媒体曝光,首相下台!   不服气不行,别看方舟子是个民科,但人家是海龟民科,连海龟官科都能扳倒,就是牛!   中国人是神仙,神仙玩的是辩证法,不玩形而上。中国缺少的是形而上,方方面面都缺少。    老外算什么?老外是个方脑壳!中国人是天狼星的后裔,是圆脑壳。   美国大兵凶悍,就是能下狠手,管你是克林顿还是爱因斯坦,越过了三米线,一枪把你嘣了,没啥可商量的余地。    有规定的必须严格遵守,斗争才可能出现在立法阶段,才可能暴露立法的缺陷,才可能更正原始定义的腐败。   特权化,是当刁民呢?还是招安,走官道?在中国好像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多请几个龟田小队长,大战无证商贩,也好国泰民安。   8 官科和民科的对话   刘进平兄的 《科学网博客的天外来客最牛评论家排行榜》 ,让我笑了半天,尤其是排行榜第一的,: 抱歉,此条评论正在审核中,请等待!仙人啊 ~~~ 抱歉,此条评论正在审核中,请等待!仙人啊 ~~~ 抱歉,此条评论正在审核中,抱歉,此条评论正在审核中,请等待!仙人啊 ~~~ 请等待!仙人啊 ~~~ 抱歉,此条评论正在审抱歉,此条评论正在审核中,请等待!仙人啊 ~~~ 核中,请等待!仙人啊 ~~~ 抱歉,此条评论抱歉,此条评论正在审核中,请等待!仙人啊 ~~~ 正在审核中,请等待!仙人啊 ~~~ 抱歉,此抱歉,此条评论正在审核中,请等待!仙人啊 ~~~ 条 。   于是,凑个热闹,隆重推出 宇宙第一大牛 上上太一上帝君王存臻主席 宇宙大师。 IWESUN:   有网络的地方就有此人的 宣言 ,实在是太牛了,这只是网络中的万万一。   看看此人的简介,绝对赛过丁春秋    ---------------------------------------------------------   上上太一上帝君   王存臻主席首创   宇宙全息统一论轰动世界   上上太一上帝君   王存臻主席首创   宇宙全息统一论轰动世界   上上太一上帝君王存臻主席宇宙大师在 1984 年首次提出 宇宙全息律 这一新概念,并在这一年撰写的论文《宇宙全息论》中第一次阐明了宇宙全息律的基本内容、宇宙全息论这一新学科的基本理论。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全息统一大革命!   上上太一上帝君王存臻主席宇宙大师以宇宙全息论为基础,在 1986 年首次提出 宇宙全息统一论 这一新概念,首创宇宙全息统一论这一新学科体系。 1987 年以 宇宙统一论纲要 为题,在《宇宙统一论研究》杂志第一期中正式发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 1987 年,中国人才报、、新华社科技新闻报、文汇报与中央人民电台先后报道了王存臻和严春友创立宇宙全息统一论的重大新闻,轰动全国、震惊世界! 1988 年,王存臻宇宙大师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严春友合著的两部学术专著《宇宙全息统一论》、《宇宙统一科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很快成为世界最畅销的新学科经典。 Bobby :    他还没来,来了再说吧。 IWESUN:   上上太一上帝君王存臻主席宇宙,目前还没渗透到科学网,估计也快了。但此君不是单干,是有组织的,估计一出,就是大手笔。 Bobby :    可能上上太一上帝君王存臻主席他老人家还不知道科学网吧。以前俺没来这里开博客之前也不知道有个科学网呢。 可见科学网的影响还有待扩大哩。 IWESUN :   林子大了,啥鸟都有。   啥原因都没关系,娱乐要紧。 Bobby :    如果不能科学,就要娱乐。 IWESUN :    老修其实也有其可爱的地方 , 人人的思维模式都形成了 , 很难改的 , 大家都一样。   老修有时候也是很风趣的。 Bobby :    上述几位朋友,我虽然没见过,没交往过,但我相信他们肯定是大好人,说不定性格还会讨人喜欢呢,只是感觉语涉虚妄,漫汗无际而已。 IWESUN :   科学和娱乐未必矛盾,娱乐着搞科学,估计是一种境界。 Bobby :   科学强调事实和证据,科学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随便胡想很容易,但用科学的语言,科学的思维,论文的形式,让学界承认才能修成正果。在网上狂热宣传没有任何好处。   你还要解释一下什么叫 娱乐着搞科学,估计是一种境界 。 IWESUN :   就像你说的,科学是如此艰苦的工作,如果没有娱乐,估计只有疯子才能走下来。    科学和文化本质上是相通的,就算最枯燥的数学,也是和艺术紧密关联的,娱乐着搞科学,个人有个人的方法, 就像爱因斯坦说,他的相对论,本质上就是和漂亮姑娘坐在一起,时间过得快。   这都不仅仅是调侃,善于捕捉的人,就能听到故事背后的道理。 Bobby :   娱乐的方式解释科学? 娱乐的方式搞科研?   如果是后者,可能有些学科可以吧。生物学,我还没有觉得能娱乐着做科研的。   随便胡想很容易,但用科学的语言,科学的思维,论文的形式,让学界承认才能修成正果。 IWESUN :    科学修成正果谈何容易?搞技术的,可以一点点改进,每一步改进都是正果, 可以有你说的成果, 但科学绝不是技术的堆积,技术堆积成一座山,只不过是修正主义,离正真正的等价的普遍性,还差老远, 有人可能一辈子也搞不出一点点真正的科学的创新。    不能要求人人都修成正果, 有的人一辈子就在死胡同以绕,出不来的,就像爱因斯坦后期,就希望能统一电磁力和万有引力,未果,你让他写什么论文,他自己都写不出,因为他自己也没绕出来。   尽管如此,爱因斯坦后期的工作,并不是白费的,为后人提供了很宝贵的尝试和思想。    没有这些思想的积累,谈什么正果? IWESUN :   胡侃八侃也是贡献,可能自己修不到正果,但哪怕有一个词,有一句话,能刺激未来的某个天才,修成正果,也是一种功德!    事实上,科学的进步,都是建立在这样的胡侃八侃的基础上的。 Bobby :   胡侃八侃不是贡献, 《民科的唯一出路在那里?》   是否要在网络上传播呢?我的看法同上。原因是很多专家学者没有习惯或没有功夫上网来识您的 货 ,而上网写博客、看博客的专家学者仅是很小一部分人,其中能识 货 的人也是微乎其微,再说识 货 的人也未必是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您的 货 地,因为网上从来都是真假参差的。也就是说,网上绝大多数是没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的群氓和门外汉,或一些小心谨慎地、带有一点批判和怀疑精神但无法判定对错的 外行 专家。您可能会博得网上大众的喝彩和掌声,但这种形式的 认可 是否能 倒流 到科学共同体(或主流科学界)却存在很大疑问的。而被他们认定你的观点为 伪科学 可能会是最通常的命运了。科学不是宗教和迷信,不是我相信所以就科学,而是因为它科学我才相信。如果利用传教的方式和狂热来向大众传播您的学说,效果可能不彰,甚至是有害的。所以我也不赞成将尚不成熟或没有被证实的新观点、新理论或新学说写到博客里。 IWESUN :    方舟子作为职业打鸟人,俺一直都支持他的工作。    但他谈论社会制度 (《民间科学家已成社会公害不值得提倡》), 就是个技术员搞文化,局限性太大,认不清真正的社会动力的来源。 Bobby :   方舟子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还是不要讲他。他是民科和伪科的仇敌,这里提他会招来不应该是敌人的敌人。 IWESUN :   我一直强调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估计科学网上人人都喜欢声称自己是在搞科学,是科学家;而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在搞技术,是个技术员。 有必要么,能搞啥就搞啥,搞技术就丢人了?   刘进平兄的,《民科的唯一出路在那里?》,我读了一下, 总的意思就是在于招安。   也就是说,网上绝大多数是没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的群氓和门外汉,或一些小心谨慎地、带有一点批判和怀疑精神但无法判定对错的 外行 专家。      担心是多余的,科学家(科普)自己的工作没做好,就采用行政手段,掐死 大仙 的发言权,是非常危险的。   国家把持的资源还不够多么?从中小学,到广播电视,你感觉还有什么地方能改你说的伪科学留下一点阴暗的空间了没么?   就这个现状,中国还是有大量民众能跟着 FLG 跑,你不觉得你的体制上有问题么?   民众的盲从就是在这样的一家独大的环境下,越发严重,你说啥,我都不信,因为信过你,但最终你欺骗过我。   放开不是坏事,没谁比谁傻,担心根本多余。    技术领域,你可以立法,铁板一块,任何一个违反的操作,都是违法的,哪怕你是多伟大的真理,在修改标准之前,就是不让你使用。   在思想领域,你尽管让他去搞,这个领域,大家都是科妄,没了科妄,谈什么思想?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都是营养,就看你怎么吸收,你不养吸收,是你自己的事儿。    民科的价值不在于修成正果。   大部分民科的成果,没必要写成正规的论文发表和出版什么专著。   我的意见和您的恰恰相反,写成有思想性的短文,放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有兴趣的人,就交流一下,没兴趣就拉倒,这不挺好么?博客这种形式就挺适合。没人看,也不去骚扰其他人,能有什么危害?    看了民科的博客,会神经错乱?那是自己找的!哪是比民科还民科的官科才会犯的毛病!   为什么人人都要去西天取经?为什么人人都要修成正果?民科的价值就在于做你西天取经路上的妖怪,没了妖怪的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即使到了西天,也根本取不到真经!   更没必要搞什么民科评比,尤其是政府的介入,又会改的像官科一样的奇怪,劳民伤财,没必要。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许是听了街上的小痞子打架逃命的时候,谈论怎么最快 , 才发明的。 数据派 会说: 你拿出证据来,没证据就是不存在! ,这种人,我真懒得理,好好好,你把小痞子都清理掉,看看你还能搞出什么伟大的科学。 9 民科(科妄)的危害    我都搞不清,啥时候出现的, 民科(科妄)危害论 。    危害之一:满世界宣传其伟大。   满世界宣传伟大的东东多了,同理全部都是危害。    危害之二:打扰了科学家清修。   民科自费拜访科学家,希望交流一下,科学家时间宝贵,被这些人打扰了。   笑话,科学家是吃奶的宝宝,不喜欢听的话,不喜欢见的人,不会寒暄寒暄就挡出家门?这点事也要你操心,吃饱了撑的。    危害之三:科学家没空批判,误导民众   好玩,民众都是弱智,谁有本事,谁尽管去误导。    危害之四:浪费资源,虚度青春   人家化自己的银子,玩自己生命,也有人看不惯。   资源难道不是用来浪费的么?青春难道不是用来虚度的么?   其实,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危害,真正的危害到底在哪儿? 在于眼球之战!   科学家,又不愿意理人,一副清高自命不凡,还喜欢走在街上人人都向他点头,人家娱乐明星的功劳就是大,人家提供了生活的根本意义,科学能提供么?   所谓民科(科妄)有害论,仅仅是官科在垄断一切社会资源的前提下,企图彻底垄断人类幻想的权利。    中国怪不得拍不出科幻。 10 爱科学,更爱自由   鲍子曰: 我爱科学,但我更爱自由!   永不招安!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5254 次阅读|30 个评论
足球-企业-科学家,我们欠缺人才吗
考槃在涧 2008-8-29 17:38
奥运开幕时,英超和德甲也已经开幕,西甲和意甲也即将开始。今年皇家马德里有点郁闷,想挖 C. 罗纳尔多挖不来,和曼联的关系搞得一蹋糊涂;而同自己的球员罗比尼奥关系搞僵,后者哭着喊着要去切尔西。而最让人郁闷的是,足球世界可称第一品牌的皇家马德里,居然连个普通的瓦伦西亚、比利亚雷亚尔的球员都搞不定,人家面对皇马抛来的橄榄枝说:不。 皇马历来奉行巨星政策,一个后果就是自己的球员得不到机会,只能高价从别的俱乐部买来巨星。而巨星的年龄大都在 25-28 岁之间,来到皇马辉煌 2-3 年后,竞技状态下滑,俱乐部成绩就要受影响,如果要把球星转卖,这个时候已经球星已经日薄西山,卖不起价钱了。所以皇马经常是几千万欧元买来巨星,几百万欧元甚至免费把球星卖出,而且球星的工资往往都极高,架子极大,即使状态不好,也很难放在板凳上,反而影响球队的成绩,还不如派有冲劲的年轻球员上场。当然巨星客观上也能够提升球场的上座率和球赛转播的广告费,并且很多时候也能提高球队成绩,象齐达内、费戈、罗纳尔多一起为皇马带来了不少荣誉;然而当球星过多,球队里没有人干糙活的时候,球队反而成绩不好。当初皇马有劳尔、贝克汉姆、齐达内、费戈、罗纳尔多、卡洛斯、古蒂等世界级球员,人才济济,成绩反而不好,就是一例。前皇马主席弗洛伦蒂洛奉行所谓的齐达内 + 帕文政策,也就是国际巨星 + 皇马自己培养的优秀青年球员,这个理念本身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帕文们(本土年轻球员)很少会得到上场的机会,因为主教练在排兵布阵的时候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媒体的、球迷的、俱乐部的、广告赞助商的甚至球员本人的,因此一般都会顶不住压力优先上大牌。 其实早在几年前,皇马就吃了个大亏。皇马自己培养的埃托奥在皇马得不到使用,愤而转投巴塞罗那,结果埃托奥在巴塞罗那成为最佳射手,帮助巴塞罗那勇夺联赛冠军和冠军杯。皇马后悔不已,这个时候的埃托奥已经价值至少 3000 万欧元了,白白放跑一个宝贝。 同样的事情也经常在企业里发生。可能有很多年长一点的人很奇怪现在的职业人为什么换工作这么频繁。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既跟职业人自己的定位不清楚甚至可以说浮躁有关,很大程度上也跟企业的人才观管理观有关。 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是,比如一个员工在公司呆了两年,年底要涨工资了,企业经常只涨几百元钱。而一过年如果有猎头来找这个员工,许以比现在的收入多两三千元的工资的话,很多员工就会另攀高枝。并不是说在乎多两三千元的工资,很多时候是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在企业辛苦两年,结果只增加 500 元的工资,让员工觉得十分寒心。而被挖角后的公司,由于缺人,只好再去找猎头,用高薪到别的公司去挖人,恶性循环就是这么造成的:因为舍不得给自己的员工机会而导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假若公司对这种已经工作一定年头的员工在薪水、职位、精神上的鼓励更及时更大胆一些,优秀人才也不会流失,也不用花钱找猎头再花更大的代价去请水平相差不大的人了。同时,由于在公司工作的老员工对公司的业务、文化各方面都比较熟悉,而新人来无论能力多么强总要有几个月的熟悉和学习时间,这样带来的隐性损失也是非常大的。 还经常发生的一个事情是,员工在公司经常得不到认可和升迁,反而是其它公司抛来了橄榄枝,员工跳槽的话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位,而员工跳槽后企业又不得已又要请猎头去招新人。假说公司给员工更多的机会表现和证明自己,让员工看到希望,这种现象虽然不会杜绝但无疑会大大减小。 从员工角度讲,其实大部分还是愿意安安心心的呆在一个公司一步一步往上升,但是当你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也就只有选择离开了。 而学术界何尝不是如此,经常是一边感叹没有杰出人才,一边是一些人才得不到机会,不得其用。如同皇马一样,我们是否过分的只把眼光聚焦在齐达内这样的巨星身上,而忽视了埃托奥这样的本土优秀球员呢?当然,引进优秀的外国科学家可以提高我们的整体水平,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但是在我们国家整体科研学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要大量引进优秀学者既不经济又不现实。而反而是国内一些有潜质的,未成名的新秀,稍微给他们一些关注和资源,其中的很多人就能脱颖而出。很多人即使现在没有在国际上学习过或露过面,只要给他们一些机会去学习和见识,相信有很多人也可以迅速成长起来。 这里有一个给多少机会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只要有一次机会就能够把握住;而优秀的人才能够把握住 2-3 次机会;给 3 次机会都没有把握住的,那就不要再给机会了。而现在的问题恐怕是,很多人才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得到,根本就无法证明自己。我们不能指望经常有陈景润、袁隆平那种不怎么靠外界的条件,自己就能横空出世的英雄出现,这种天才放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整个中国科研水平的提高需要每个领域都涌现一大批人才,决不是靠一两个诺贝尔奖就能解决的,那最多是打一针兴奋剂而已。而提高整个学界的水平的方法一是引进优秀的科学家帮助本土科学家提高;另一个方法,也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方法就是帮助、扶持本土的有潜质的科学家,尽管这其中可能有的人最终不能成材,但是只要有 40% 的人成材了,我认为我们的投资就是值得的。而如果我们长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视他们,限制他们,在伤透了心的情况下他们只有自谋出路,一旦出国就不回来了;即使回国,也差不多是在功成名就后,国内也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请回来,这样做几乎是得不偿失的。 回过头来谈足球,皇家马德里是会员制俱乐部,俱乐部的主席靠会员选举产生,主席的压力很大而且有很多短视行为,因为万一俱乐部成绩不理想,会员就要联合起来换届选举,因此,主席很难把眼光放得长远。而作为学术界来讲,其实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学术界的领导多半是委任的,基本上没有来自学者方面的压力,绝大部分都能在任期捞够足够的资本平级调动或者升迁。我们说不可能丝毫不考虑现实压力,这也是不客观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在没有那么大压力的情况下,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无疑是必要的。 并且,做学术应该是所有职业中最追求卓越的。尽管我并不反对在压力下随波逐流,但是一个卓越的人无疑是那种能够顶得住巨大压力,坚决地按照自己的意图推行并最终取得好结果的人。那种顺应时势明哲保身在任期内做得不愠不火的管理者,虽然不用谴责但也不值得赞赏。 说了这么多,总结的是,尽管客观上中国现阶段有不少不合格的科研人员、博士生和硕士,但肯定还是有数量不小的合格的乃至优秀的人才不得其用。当年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说明对人才的使用,在不背离制度的基础上还是要不拘一格。当年刘邦对韩信的使用、刘彻对卫青、霍去病的使用可说都是不拘一格,沈从文要是按照严格的标准的话,恐怕也要潦倒一生。要不然人们也不会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了。 我们在感叹没有杰出人才的时候,是否同时也在大量的浪费人才呢?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用人才!
个人分类: 入世|4798 次阅读|12 个评论
施一公事件的罪与罚
danielyan 2008-8-27 16:53
近日关于清华施一公先生以外籍非全职身份获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一事在网上被抄得火热。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也想从我的角度来说几句。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我在单位的工作职责有一部分就是负责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回国工作。从工作中的情况来看,一名优秀的杰出人才要全职回国工作必然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像这样像施一公先生这样优秀的人才,回国时的顾虑会更多。一是他们长时间不在国内生活和工作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客观上需要两头跑,因为海外的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完全结束,比如博士生毕业的问题;二是一旦完全同国外脱离关系,他的学术水平能否得到保障,也是他们担心的问题之一;最大的顾虑是,当他们回国的时候,他们的家人是否也一起回国,如果不一起回国,那么他们全职回国工作就需要打一个问号? 我想施一公先生能否获得杰出青年基金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认定全职回国的时间。施一公教授可能也觉得很冤,因为他申请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完全全职回国,但是他申请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后,我想他就可以全职回国了。对于时间问题,可以由国家基金委来裁定。 如果真相真是网络上流传的那样,这里最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件事也不能完全责怪施一公先生,这是国家现行体制惹的祸,一方面要提高学术水平,争取一流的学术,另一方面,我们又缺少优秀的专家、学者,于是学校在这个时候也有了造假的动力,他们希望海归们能够给他们发paper,做出一流的贡献,于是在两相情愿的意向下,就出现了现在的情形。 施一公现象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我国科技体制的困境,就是项目经费如何同杰出人才相匹配的问题。现在咱们国家实行的都是项目申请制度,还有863、973等等都要申请,能不能杰出人才直接匹配资金,资金不同项目挂钩,而同人才挂钩,这样也有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和科学家安心做科研。 现在网络上,还在争论一个问题就是制度大于人情,还是人情大于制度的问题。如果世故的来说,我想这个问题在我们现行的体制下没有办法争论清楚。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想那还有一个科学的春天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也不可能迎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这就有一个制度的问题。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生产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说制度重于技术。一项制度出台以后,就是让人遵守的;如果一项制度出台之后,不能得到运转,就会出现制度的睡美人现象。 但是人情当作一种关系,特别是处于社会网络中的人们都处在结构洞之中。事实上,不可避免有人情存在。如何处理好人情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智慧,也许一个大成的智慧能够改变现在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会发现政策是死的,人确是活的,对于一个无法全职回国的人来讲,据我所知是无法拿到杰出青年基金的。
个人分类: 社会杂谈|5265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校大门向西开!
刘玉平 2008-8-23 12:45
(歌曲给未来的孩子 词曲:虹 演唱:齐秦) ** * * * 又是一年入学时,几家欢喜几家哀?何时盼得公平至, 高校大门向西开! 刘玉平 2008-08-2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根本在于人的素质的进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是国际通用的评价社会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接受高等教育对于个人而言是从少年走向成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社会而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文明程度、促进人口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 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对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倾斜,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一阶段,西部地区不但作为东部地区廉价物质资源的重要供给地,而且明显的优厚待遇吸引了西部地区的很多人才孔雀东南飞、成为东部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重要输送地。 虽然中央在 1999 年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将提高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不少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以受教育程度为例,高考录取率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之一。由于多方面原因,本文仅仅对 2006 年、 2007 年两年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搜集、统计和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www.eol.cn ;搜狐教育 http://www.sohu.com )。 表 1 2006 、 2007 年高考招生 / 录取情况简表 地区 报考人数(万) 录取人数(万) 录取率( % ) 录取率排名 2006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7 年 北京 11.03 10.99 8.00 8.09 72.56 73.60 6 6 天津 8.36 8.85 6.00 6.40* 71.78 72.32* 7 8 辽宁 27.00 29.00 20.00 22.00 74.10 75.90 3 4 吉林 17.20 20.10 10.66 13.80 61.98 68.70 15 13 黑龙江 21.92 22.40 16.00 17.40* 73.00 77.68* 5 3 河北 55.76 56.18 27.32 29.86* 49.00 53.16* 27 24 河南 78.00 87.88 42.00 46.00 53.85 52.30 24 25 山西 32.00 33.10 15.00 14.60 46.86 44.10 29 29 内蒙古 20.00 23.90 11.90 13.83 59.50 57.90 17 17 陕西 37.32 41.17 22.00 19.75* 58.96 47.97* 19 28 甘肃 24.80 27.20 9.67 11.69 38.99 43.00 30 30 宁夏 5.00 5.65 3.20 3.90* 64.00 ~69* 12 12 新疆 12.81 15.40 7.98 8.05 62.31 56.60 14 20 青海 4.00 3.80 2.80 2.80* 70.00 73.68* 10 5 西藏 1.37 1.50 1.00 0.98 73.10 ~65 4 14 四川 45.33 49.88 26.00 26.70* 57.76 53.53* 21 23 重庆 19.00 17.73 11.10 12.34 58.42 69.50 20 10 贵州 19.40 22.57 7.50 9.71 38.67 43.00 31 31 云南 18.14 20.00 9.00 10.07* 49.62 50.34* 26 27 广西 27.49 30.00 13.70 16.26 51.68 54.20 25 22 湖南 48.00 51.88 23.00 28.46 47.92 54.90 26 21 湖北 53.30 50.33 31.68 28.90* 59.44 57.42* 18 19 上海 11.38 11.05 9.10 9.29 80.04 84.10 2 2 山东 80.00 77.75 50.00 47.81 62.50 61.50 13 15 江苏 49.50 53.00 35.00 37.00* 70.71 69.81* 8 9 安徽 46.35 56.40 26.40 28.96 56.96 51.50 23 26 浙江 35.00 35.88 24.70 25.70 70.57 72.50 9 7 福建 25.00 30.93 15.14 18.44 60.56 60.00 16 16 江西 35.00 38.43 20.00 22.10 57.14 57.50 22 18 广东 51.74 55.38 36.00 38.40 69.58 69.30 11 11 海南 4.10 4.23 3.60 3.60 88.00 85.10 1 1 注: * 由于没有检索到实际招生数,按计划招生数计算。 青兰色底纹的为西部省区。 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文件所涉及的十二个省区市,根据表 1 的有关数据初步分析, 2006 年,全国平均录取率为 60.23% ,而西部为 53.59% ,西部低于全国约 7% ,高于全国平均录取率的仅有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四个省区; 2007 年,全国为 59.68% ,而西部为 51.84% ,西部低于全国约 8% ,高于全国平均录取率的仅有西藏、青海、宁夏和重庆等四个省区。当然根据这些数据,还可以从很多侧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但讨论问题必须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 西部地区的发展,根本在于提高人口素质,关键需要有一大批人才。固然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引进其他地区的人才,但实际上引来的凤凰寥寥无几、杯水车薪。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在于立足西部,提高西部地区的高考录取率。 也许某些人可以找出许多条理由来反驳。我只想说,同在五星红旗下,本应该人人平等,可为什么就要分个三六九等?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的事实表明,进入高校后,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西部地区的学生并不在所有的方面都落后!现在的关键是,西部的孩子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其他的又何从谈起?!上面的 这些数据和现象,难道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暗含了一种地域歧视吗?难道要让一代又一代的西部孩子无奈地接受不平等的宿命吗? 当然,涉及的其他相关问题和解决的途径都很多,在此就不多谈。但是,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大幅提高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不失为一条实实在在的有效措施。 以高考录取率为着眼点之一,切实推进西部大开发。 在此大声呼吁: 高校大门向西开! * * * * * * 同样是渴望知识的眼睛,同样是可爱的小天使,却面对着不同的人生命运,年复一年,代继一代 图片来源: blog.sina.com.cn 图片来源: www.cnetnews.com.cn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6628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中国国家昌盛,民族工业却在衰亡-(转贴)
sunapple 2008-8-18 10:47
中国国家昌盛,民族工业却在衰亡 川岛 2008-8-15  来源:日本《选择》月刊    一家日本杂志告诫说,外资厂家从一开始就在中国市场扎满了根,发挥着技术和品牌的绝对优势,而中国企业只能通过效仿和低价格来与外资企业抗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果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国内市场也被外资逼入困境,中国经济可能被外资左右。日本《选择》月刊1月刊登文章,题为《中国昌盛而民族工业走向衰亡》,要点如下:   中国经济从年增长率每年上升进入了维持同等水平或下降的局面。许多人认为,2004年为9.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5年已经降到9%左右。尽管猛踩油门的加速期已经结束,但是作为惯性来说,这个增长率也不算低。   表面上,中国经济仍维持着非常好的势头。的确,中国有收购了IBM电脑部门的电脑大企业联想集团,有在日本也销售其商品的家电大企业海尔集团,也有生产的显像管和彩电居世界第一的TCL集团等。但是,如果冷静地看,其中许多企业只是维持着表面的繁荣和发展势头,而实际潜力不大。 不能发挥自主性的理由   60年代,当日本的索尼公司及本田公司开始由乡镇小工厂向世界级企业迈进、迅速发展的时候,两公司的自主性都非常高,都拥有独自的技术和产品。众所周知,索尼公司1955年在世界上第二个使半导体收音机商品化,60年代依靠独自技术开发并发展了录音机及彩电。本田59年开始挑战两轮摩托的世界最高级别比赛,1961年首次夺冠。通过向更高目标挑战,不仅提高了技术,同时也提高了本田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知名度。   与当年依靠独自的技术和独自的商品打天下的蓬勃发展时期的日本相比,今天的中国企业从实力到经营者的志向显然都不同。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只关注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是全力开发关系打造企业形象的独自技术。中国企业也说自己在开发独自技术,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模仿外资的技术,不过是在应用的方面使其更加面向中国市场。 为什么同样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企业能开发出无与伦比的独自技术,而中国企业却不能呢?如果仅仅从民族性中找答案未免过于轻率。若到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去看中国明清时代等中国王朝鼎盛期的工艺品,那就不难知道中国民族有无与伦比的独自性及制造产品的才能。应该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不发挥,或者说不能发挥独自性,这是中国现在的经济环境造成的。   其中最大特点是生产过剩、竞争过于激烈。如果走进大中电器、苏宁电器等中国的家电大销售店,彩电、冰箱、手机等各种商品的国内厂家之多会让你瞠目。中国的国土面积与美国及西欧差不多,过去因为地区间物流困难,所以,各地区都有许多控制着该地区市场的企业。地方政府也支持这些地方企业,因为它们是地方的税收来源。结果,从海尔、TCL、美的等大厂家,到那些根本不知名的厂家,都在竞相扩大卖场面积。当然,价格战也非常激烈。这成了中国产业的顽疾。 疏于对国内企业的保护   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期,也曾出现过企业过多、竞争过于激烈的情况。但是日本当时的情况与中国目前的情况有两点不同。   1、为在竞争中获胜,日本企业当时更重视的是在技术和质量上领先,而不是只关注价格。索尼公司在彩电方面开发出了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获胜,而且成为世界市场的霸主。本田公司在世界上首先开发出完全满足美国环境标准的CVCC发动机,在北美市场上大获成功。   2、在日本的制造业从乡镇工厂向国内市场的霸主,以及向全球企业腾飞的时期,日本努力关闭国内市场,彻底限制外资的影响力。中国与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50年代及60年代的情况不同,因为全球化,中国不得不在发展中国家也被迫开放市场的时代建立产业基础。正如中国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所表明的那样,中国加紧与世界市场一体化,而不是把保护国内企业放在首位。   两个因素相互结合,造就了中国企业今天的这种状况。外资厂家从一开始就在国内市场扎满了根,发挥着技术和品牌的绝对优势,而中国企业只能以剽窃技术和品牌,通过效仿和低价格来与外资企业抗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既然技术可模仿,企业也就没那么大热情投入财力和人力进行研发。其结果是,中国制造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平均只占日本同行业的1/5至1/10。这样,中国企业也就无法发明出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也发明不出CVCC发动机。   如果通过模仿取胜,企业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展开价格竞争。因为各厂家为生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过剩及竞相降价也就不可避免。结果,中国企业利润低,没有余力抽出资金进行开发研究。这就是中国有许多摩托车、家电、电脑、手机等厂家,但是都在没有利润地忙碌进行没有胜者的竞争的原因。   那些为数不多、总算生存下来并成为大企业的中国厂家,最近几年都采取了相同的企业行动。那就是通过购买外国企业获得技术和品牌。联想集团收购IBM的电脑部门就是一个典型。同样,TCL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的手机部门及汤姆森公司的电视部门,南京汽车公司收购了英国的罗弗公司。中国政府把这种中国企业购买海外企业的做法称作走出去战略,作为产业政策积极支持。但是,中国企业能够轻易购买的外国企业及其部门往往无法作为技术和品牌而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因为它们在市场上已经被淘汰,所以才被卖掉。中国企业需要尽早明白,技术和品牌只能通过自己公司一点点地积累建立起来。 可能发生连锁性破产   90年代后期,在进口产品及外资曾占了很大比重的中国市场上,中国厂家的产品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在两轮摩托车领域,合资生产的本田摩托车和雅马哈摩托车所占比率都下降。家电方面,过去松下电器及日立在中国的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等市场占有率最大,但这个市场逐渐被海尔、TCL、格兰仕、美的等中国厂家夺走,彩电及音响制品领域内,索尼也不像过去那么神气了。在电脑领域,联想和北大方正等中国厂家迅速抢占了IBM、东芝等在中国的市场。在手机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外资厂家的市场也在被中国企业夺走。   厂家在提高成本竞争力和质量、展开销售宣传方面发挥了威力。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这些都是技术已经成熟领域的产品,这不过是即便没有技术的厂家也完全可以参加竞争领域的局部性胜利。即便技术成熟领域,一旦外资整顿了在中国的生产、销售体制,把立足点移向新技术领域,那么包括日本在内的外资将展开猛烈的反击。   在中国厂家发挥了优势的彩电领域,随着液晶、等离子等平板彩电市场的扩大,没有技术的中国厂家开始被淘汰。尽管中国厂家从台湾及韩国采购显示屏,也在生产平板彩电,但是因为没有线路设计及最核心的处理图像的LSI等技术能力,所以无法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有影响的彩电厂家有可能发生连锁性破产。   在手机领域,随着手机市场需求向带照相、能上网等多功能手机转移,过去在第二代GSM方式的产品方面表现出竞争力的宁波波导、东方电子、科健等中国厂家,开始表现出劣势。今后如果开始向第三代的方式过渡,中国厂家有可能再次处于劣势。因中国需求膨胀,日本、韩国、欧美企业逐渐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将决定在全球市场的优劣。同时,因加盟世贸组织,中国政府所保证的市场开放政策及保护知识产权政策逐渐具体化,中国市场在逐步形成有利于外资发挥优势的环境。 经济将被外资左右   改革、开放政策就是经济出现奇迹般增长的动力,而改革、开放 的着眼点是引进外资、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当初中国没有更深地考虑如何扶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企业,以及如何加强它们的竞争力。战后,日本的前通产省把保护、扶植、加强民族产业及民族系统企业作为政策的头等大事,在材料、汽车、电脑、半导体等各领域限制外资,想方设法提出对日本厂家有利的政策。在这点上,日中有很大不同。   经济在宏观上取得成功和发展,但在微观上,民族企业已经碰壁,其发展开始达到了极限。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在想方设法挽回局面。在第三代手机方面,中国想把中国厂家与德国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发的TDSCDMA 方式作为全球事实上的标准规格,就是一个例子。 此外,在过去企业通过委托生产等发挥强势的纺织、制鞋、玩具、电子零部件组装等劳动集约型制造业,因中国沿海地区工资水平提高,电力不足、治安恶化等,外资开始到越南、缅甸、孟加拉国去订货。如果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国内市场也被外资逼入困境,中国经济有可能被外资左右。出口大国中国的出口中,60%都是外资企业的出口,这个事实反映了民族企业难以发展的中国经济的本质。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真的不缺乏真正的人才吗?
immuneweb 2008-8-15 14:54
读了何凌云先生的博文规则重要还是人才重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098 其中谈到中国历来不缺乏人才,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他以国人出国后能做出成绩为由说明他的观点。我不知道他将人才规定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他指以获得博士学位的为标准称为人才的话,中国绝对不缺乏,因为中国现在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比美国授予的还多,全世界第一,这块金牌我们是早到手了。 其实这些国人哪个出去前就可以称得上人才的?哪个一到美国就能发sciencenature文章的?出国前达到饶教授的水平?象饶毅教授一样,还没有回国就能指导国内的研究生在cell上发文章?其实这些海外的华人,真正能称得上人才的关键点是在国外培养的,我不能不承认他们在国内进行的科研训练为他们的成才打下了基础,但在国内为什么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人才?就在于我们的规则制定的不合理,大家不能在一个公平而合理的舞台上竞争,所以培养不出大批国家需要的真正的人才。人才是培养出来的,没有培养的环境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才,就象我们做实验培养细胞的时候,没有培养基,细胞如何生长?如果我们国内能培养出大批国际一流的人才,我们还引进海归干什么,让他们来争我们的饭碗?我们吃饱了撑的。我们不但可以不引进,还可以进行智力输出,我们就可不说是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而是派专家去帮助美国搞经济和社会建设。 所以国家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修改游戏规则,使之合理和可操作,并严格按照合理的规则执行,这样才能使国内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并使这些人才在中国这块土壤里开花结果,那时候所谓的诺贝尔奖的获得就很自然了。
个人分类: 教育|4449 次阅读|5 个评论
凑凑热闹谈人才
jiangnianyun 2008-8-15 14:38
近日科学网由施一公回国是否"裸奔"问题为起因,围绕着我国的人才问题打得火热. 对于施先生的情况俺不了解,所以也没有发言权,基本上处于看热闹状态。但其中一位博主的观点:"中国历来不缺人才"却让俺有了同感。 我认为中国历来不缺人才是对的,但缺什么呢?缺的是环境,真正有利于人才出线的环境和文化环境,更缺的则是管理者的判断能力,问题反映在一系列显的或潜的规则和制度上。具体那些没有必要多说,列举一二即可: 1、必须本科毕业于名牌(或211)大学; 2、必须**岁以下; 3、必须目前在国外或回国不到*年; 4、必须男性,等等。。。。 可以看出,以上规定主要是有关管理层为了追求人才的使用价值最大化、长远化而设立的,尽管这些因素对人才的使用价值会有影响,但是具备这些条件就一定是实现预期使用目标的最佳选择吗?可能不一定吧? 此外,有可能实现人才辈出的环境应该有两个环节:是一如何造就可用之才的问题,二是如何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问题。 前者需要公平的环境,尽量给每个人机会,才有可能使人才有成长的基础,水涨船才能高。 后者则应不拘一格,不问出生,看实际能力,人尽其用,才能更好地把事做好。事做好了,人才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不同环节的目标和所需的制度是不同的。可惜我们似乎常把这两件事搞混。
个人分类: 政策:高谈阔论|334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专家、学者、大师
cllipe 2008-2-19 21:10
●李传亮 专家是指拥有渊博知识、并且具有独立从事技术研发能力的工程人员。根据能力大小,专家有大、小之分,水利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为大专家,而修鞋师傅、烹饪师傅等则为小专家。专家主要体现在技能和手法的娴熟上面,不需要有知识上的创新,其主要工作是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因而专家是可以培养的,只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专门的训练即可。许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就是培养专家的场所,通过手把手的师徒授也是培养专家的重要途径。 学者是指拥有渊博知识、并且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学者的主要职能是更新和完善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因此,学者必须有知识上的创新。像渗流力学中的J.Dupuit和D.R.Horner等就属于学者之列,虽然渗流力学不是他们创立的,但他们对渗流力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学者是不能培养的,大都是在专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长起来的,即在成为学者之前必须从事专家的工作。像袁隆平,在成为大学者之前是一位水稻育种专家。 大师是指拥有渊博知识、并且具有开创性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显然,大师也必须有知识创新,与学者属于同类人,只不过大师对社会的贡献是深远和深刻的,因此,大师也可以称作大学者。大师的工作最终将导致新学科的诞生,并引起社会和科学的根本性变化。像H.Darcy的工作导致渗流力学的诞生,爱因斯坦的工作奠基了相对论,而K.Terzaghi的工作则导致了土力学和岩石力学的诞生。与学者一样,大师也是不能培养的,是自己在适宜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 中国的高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甚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专家,但由于缺少适宜的土壤,中国的学者甚少,大师更是凤毛麟角,袁隆平算是一个,因为他的工作导致了杂交水稻的诞生,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家是培养出来的,而学者是在专家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大师又是在学者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大批的专家中,可能有一小部分最终成长为学者,而一大批的学者中,又有少数几个最终成长为大师。社会发展需要专家,并不直接需要学者,大师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只要社会的土壤肥沃,学者和大师就会自己生长出来,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把一些专家包装粉饰成大师的做法更不可取。中国社会拜金主义思想泛滥,弄虚作假成风,科学研究环境恶劣,说中国社会需要大师,并且呼唤大师,其实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中国社会的驱动机制是不利于大师成长的,像评奖机制、评审机制等都严重阻碍了大师的成长。袁隆平两次申报院士,都被同行否决。第三次申报院士时,两位同行专家已经死去,他才得以通过。普朗克科学定律在中国得到了验证。(普朗克科学定律: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个人分类: 默认分类|6492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胡娜到唐娜——我们的人才过剩吗?
jlpemail 2008-2-12 06:19
从胡娜到唐娜我们的人才过剩吗?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说是生产过剩了。 有专家在分析胡娜或者唐娜事件时,也说是过剩了,是人才过剩了。 1983 年,胡娜事件发生时,中国网球的职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个有潜力的人才流失了,人们才意识到这个人才的极度重要性。那么,当这类人才在国内默默无闻时,哪家媒体会知道、并且报道他们呢。这不是媒体的错,据说媒体的报道也是有统一口径的。 体育界的所谓海外兵团现象,令观众们撮火。最简单直接的攻击就是:他们不爱国。他们是为什么出走的,观众们却知道的很少。他们大都是负气出走的。因为他们不是人才,至少在某些决定他们前程的掌权派眼里,不是,或者不是可以放心使用的人才。首先要是人才,其次要放心,第三要听话。话的正确标准由说话者决定,不是由听者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善于听话和执行,是得到认可、使用、提携的必要条件。我们不缺人才,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而当人才忍无可忍出走后,那些压抑、打击、嫉妒、排挤人才的人马上就可以找堂而皇之的理由攻击出走者,对于他们挤兑人才的恶行却只字不提。 就学术界而言,有多少人才外流了?有多少海龟不得不重新出海了?我们的人才果然过剩,已经溢出了?容器容积有限的话,其中液体溢出的可能性就大。容积越小,容量越小。浅显的道理,对于人才的容纳也是这样,以某种看似公正实际偏颇的标准衡量、使用人才,甚至以斜视的目光看待人才,人才不外流才怪呢。 人往高处走,也往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走。此处不留人,不正常使用人,那就到更正常的空间去发展。人才需要自己的空间呼吸、喘气、发展、展示自己。 人才外流,不是过剩了,而是人才的空间太狭窄,太憋屈。他们是需要必要的空间的,人生短暂,他们耽搁不起,创造季节短暂,他们有权力寻找自己的空间,自己的场地。 就人才自身而言,在一个地方无法发挥自己的才智,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个性、比如社会关系,可是作为使用人才的人,应该反思自身的问题。假如他们关注的总是人才的缺点,不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那就是不足取的。人才的价值在于聪明才智的发挥,他们是喜欢做事情的,他们的缺点往往是不按某些长官意志行事,一味的崇尚奥运精神或者科学精神,所以不讨一些人的喜欢。而那些不创造价值、嫉妒人才的人善于(像猪八戒一样搬弄是非,整治师兄,因为他太 能干了,显得悟能无能)领会意图,所以倍受偏爱和宠幸;这种人才,更喜欢看见人才走弯路、摔跟头。作为人才外流单位的负责人,他们没有营造人才创造力发挥的氛围,至少是失职的。而那些故意刁难人才,迫害人才的人,是有违法嫌疑的。他们可能得逞于一时,一地,不可能永远得逞,不可能在所有地方得逞。 只要用人的体制和观念没有变化,唐娜、胡娜,或者其他 娜事件还会涌现出来。因为,有好多人才被压抑了、被埋没了、被排挤了、被迫害了,他们被迫离开是值得同情的。不必以各种大帽子压迫他们,他们受到的压迫已经够多了。当然,既然选择了离开,他们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受到不正常的待遇,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新闻。人才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去发展,这却成为了新闻,成为了带有爆炸性的新闻。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就看观察者的视角了。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472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