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人才”与“裁人”
热度 4 boxcar 2010-7-1 20:51
最近几天,在施一公教授的一篇雄文【1】的带动下科学网上有掀起了新一轮的人才问题大讨论。刚才看到徐耀阳老师的一篇新博文中国有人才标准吗?【2】读过之后,我忽然发现,原来俺们众多博友吵来辩去的人才,居然只是个莫名其妙的空洞概念,竟然还没有一个能广为大家接受的标准存在,以至于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人才名单和非人才名单,这实在是个有趣的现象。 其实,人才已然被说得太多了,说得太滥了,说得让大家审美审丑都疲劳了,再喋喋不休地说、没完没了地辩下去已经没意思了,所以不说也罢。让我们暂时跳出人才大辩论,先不说人才了,改说裁人(给人才来了个乾坤小挪移)。 什么时候会裁人?裁多少人?裁哪些人?其实是一串象人才一样有意思的问题,但似乎长期以来并不被咱科学网的博友们十分重视,至少讨论次数远没有讨论人才的多。我恍惚记得韩健老师写过炒掉博士后的文章,于是去查了下,发现是这2篇: 辞退了一个博士后/ 辞退博士后有这么难吗? 【3】(韩老师胸怀坦荡,在下佩服得紧)看来裁人的事儿也是有的,只是没有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消息多。这倒也不奇怪,大家都喜欢谈论XXX被哪个机构高薪聘用相当于当年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丰功伟绩,甭管心情是艳羡还是嫉妒,总之这种消息让人听起来就提气,因为此时至少说明该人是个人才了。相反,轻易没人谈YYY被某老板或某机构开掉的故事相当于关前将军败走麦城,在裁人的时候,被裁的人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人才、裁掉了是十分可惜和异常地无奈的情况好像不多。 虽说通过炒作名气人才加冕上位与裁人风潮中被炒鱿鱼右右都是个炒,但此炒非彼炒,盖因炒的火候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炒勺和锅铲的手柄其实把握在不同的人手里。炒作人才名望,被炒作者自己在掌控着局面、把握着火候,既能在热油旺火中搞出个活色生香出来,又不至于给炒糊了变成青头乌木;炒鱿鱼时,局面则全由更有权力的上级控制,是一个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一言堂的场景,此前再牛的人才,可能顷刻之间也不得不面对裁人的残酷态势,一纸文书下达之后,便下岗没商量了。 人才一词是用人这个定语来修饰限定才,从人到才(人才),算是个步步等高的升级过程,既被称作人才,便再不是普通人了。相反,裁人的时候,人是裁的宾语,一刀裁将下去,人只能与苦恼悲伤相伴,这会儿仍有信心夸口说自己是人才的人只怕不多。想想看,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现在忽然间没人用了,才既不被欣赏和重用,大概就只剩下一声声叹息和碳熄(灭火状)了。 一个社会呼唤人才之时,多半是用人之际,一般是有危机感并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英主要延揽人才。此时他们必须开出个好价码,给他欣赏、发现和即将重用的人才许以金银财宝和高官厚禄,如果当时条件允许就立马兑现;如果当时条件尚不具备(例如正打天下呢),至少也得有所表示(开一张到期兑现的支票),如有可能便要立刻委以重任,人才有此机遇被重用,自当多做贡献,一根筋如诸葛亮的便要呕心沥血、肝脑涂地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一个机构要裁人,则多半是遇到了实际的危机(不是危机感),业绩(事业)发生了明显的下滑,效益太差到不裁人便难以自持的水平;或者上下级关系搞到水火不容、一山不容二虎-不论是公是母的局面。裁人时谁再奢谈人才,最多只起到些安慰作用,纯属口惠而实不至。 其实,真正有才的人不一定会被看作人才,因为没有发现人才的伯乐和重用人才的英主,就如美丽事物是存在的,但却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一样。被裁掉的人也未必都是庸才,人才照样有可能象普通人一样被裁掉。这两者原因相同,都是因为不存在一个普适的人才评价标准,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错误,而是辨识人才和使用人才本身就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非要秉持一种简单的思维,执意要打造一把尺子去丈量人才,然后去搞一刀切,必然会稀里糊涂地裁掉很多有才之人。实事求是、就事论是地品评人才、鉴定人才,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需求使用人才,才是正道。 ~~~~~~~~~~~~~~~~~~~~~~~~~~~~~~~~~~~~~~~~~ 参考: 【1】施一公: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557 【2】徐耀阳:中国有人才标准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0400 【3】韩健: 辞退了一个博士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605 辞退博士后有这么难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888
个人分类: 社会|5838 次阅读|12 个评论
钱学森先生心目中的“帅才”及其产生条件
热度 1 kexuepifu 2010-6-30 22:44
近日,在科学网上,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题为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的博文,尤其是该文的结论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引发了关于人才及其产生、成长、发挥作用所需环境条件的热列讨论和激烈争论,其中有人提到了引进帅才。本人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了,因觉得有些荒唐,原来没当回事,今见大家如此关注,倒真是要仔细想想和好好说说了。 一.引进帅才提法的由来 在网上搜索获得如下旧闻: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日电 (记者孙自法)从二00一年到二00五年,中国科学院将投入十亿元人民币实施其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引进科技帅才五百人左右。 今天此间举行的中科院二00一年度人事工作会议记者招待会上,中科院副秘书长何岩透露了上述消息。 他介绍说,过去三年,中科院人才专项投入六个亿,共引进四百二十九位高层次人才,其中从国外引进三百九十人,占引进人才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一。 中科院未来五年引进国外人才,对象主要为出国留学人员,但并非仅仅局限于留学人员。何岩表示,来自发达国家杰出的中青年学者也可以接收。引进的留学人员,其人事关系可以不必回国,不过要保证一年在国内工作累积至少四个月。同时,在收入分配上与国际接轨,对引进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 实在是不识庐上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此重大的动作,原来就发生在自己在其中奋斗了 40多年的中国科技国家队。不过总算找到源头了,而且官方的确切提法是 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和 引进科技帅才 ,具体计划是 2001到2005年 的5年中总共引进 500人左右 ,投资是 十亿元人民币 。 二.帅才的界定及其产生条件 什么是帅才和科技帅才,这类人才如何才能产生,钱学森先生已经给出了答案。请看: 钱学森晚年忧思: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帅才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从 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问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 今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 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 我理解,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说的一 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 带着这份忧思,2009年10月的最后一天,98岁高龄的钱学森走了。两天来,顶风冒雪前来老人寓所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凝视着钱老遗像,许多人思索着他的这句话。 忧思缘何而起,钱老有何建议?跟随钱老26年之久的秘书兼学术助手、年届七旬的涂元季先生,2日接受了记者专访。 钱老心目中的杰出人才 在钱学森这位科学巨擘眼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 杰出人才 呢? 他心目中的杰出人才要比一般的专家、院士高出一大截,用他的话说叫 科技帅才。 涂元季说, 按钱老的标准,这样的杰出人才不仅要在国内某一领域位居前沿,而且要在全球科技领域让人一提到就竖起大拇指;不仅个人要具备拔尖的学术水平,还要有本事团结一大批人,统领一大批专家攻克重大的科技难关。 涂元季回忆,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对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老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与他当时连续几年关注国家各种科技奖励获奖名单有关。 涂元季说, 他看到那些获奖项目涉及的专业很琐细,非常为之担忧。 他不止一次说过,当今的科学技术都不是小科学技术,不是爱迪生时代,可以关起门来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搞发明创造了。 涂元季说, 他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家、院士,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建设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有大批的专家,更需要能统帅这些专家攻克重大难关,取得重大创新的帅才。 尽管他没说过,但我觉得他所说的杰出人才其实就是像他一样,能带领大家把导弹搞出来的人。 涂元季说。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什么样的成果称得上 重大创新 呢? 涂元季说: 两弹一星 之外,就要属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了。钱老多次提到,这是他很欣赏的一个项目, 毕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 培养杰出人才卡在哪里?我们国家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学科专业不能分得太细。 涂元季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苏联实施教育改革以后,按照苏联的模式,大学学科专业都分得很细。 涂元季说, 在钱老内心里面,他对苏联那一套不欣赏,他比较欣赏美国的那一套,就是理工结合。这源自他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的亲身体会。 涂元季说: 钱老从回国后,对这个问题就一直有看法,有意见,他认为学科分得这么细,培养不出拔尖人才。尽管囿于当时国内外政治环境,他不能提出这些意见, 但在工作中他还是尽其可能积极而巧妙地推动一些改革。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时,他作为倡导者之一,就是按照理工结合的模式设置专业与课程的。为给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他曾经邀请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和化学家蒋丽金为他执教的近代力学系的学生分别讲授物理和化学。 涂元季给记者讲述了钱学森195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时的一个例子。 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题 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 。时至中午无人答出, 还晕倒了几个学生 ,他说: 先吃饭吧,回头接着考。 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老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 钱老反覆强调,杰出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宽松的学术氛围,办大学要有一种很宽松的学术氛围啊! 涂元季说, 钱老当初在加州理工学院时,学术氛围非常民主,他挑战过一些学术权威。他晚年多次说过,要敢于培养年轻人挑战权威才行啊, 学术权威把着位置,他往那儿一坐,旁边的人都不敢说话了 ,这哪行啊。 钱老的建议:理、工、文兼收并蓄 钱老晚年认真思考过杰出人才培养的问题,他的观点也由理工结合发展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涂元季说, 他经常说,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特别是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 他在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曾说过,科学的创新往往不是靠科学里面的这点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科学创新的萌芽在于形象的思维,在于大跨度地联想会突然给你一个启发,产生了灵感,你才有创新。灵感出来了以后,再按照科学的逻辑思维,去推导去计算,或者设计严密的实验去加以证实。所以科学家既要有逻辑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科学领域的规律,很严密。但形象思维是创新的起点。 涂元季说。 钱学森一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在早年求学时他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同时也学过钢琴和管弦乐,曾是上海交大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他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尧先生学习绘画,而且成绩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扬。他常说,他在科学方面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老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荣誉称号时,他致谢时特别说起他的夫人对他的帮助,认为他的科学成就也要归功于夫人在音乐艺术方面给他的熏陶。 从事科学研究如果只会逻辑思维,容易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这是钱老反覆告诫我们的。 涂元季说。 理、工、文三者的兼收并蓄,这应该就是钱老心目中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 吧。 涂元季说。 三 . 钱先生与人才引进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访谈、新闻并非仅此一篇,但从未见他老人家向温总理建议引进人才。 在谈到人才引进时,时常见举钱先生的例子。钱先生是被引进的吗?是多少人计划?每人多少钱?简直荒唐!!!请这样说的人听清楚了:钱先生是抱着拳拳赤子之心,放弃在国外的崇高荣誉和优厚待遇自己主动来投的!!!与今日的花钱买有根本性的差异。请你们不要在侮辱他的人格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7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harmonism 2010-6-29 22:4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06-21 18:06:15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6日由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人才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并实施《人才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人才规划》全文约19000字,共分序言,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实施等部分。   《人才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围绕这一目标,《人才规划》提出了 服务发展 、人才优先、 以用为本 、创新机制、 高端引领 、整体开发 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二是大力开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三是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规划》提出,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 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充分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用人自主、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   《人才规划》还围绕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等10项重大政策,确定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12项重大人才工程。   《人才规划》强调,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本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以《人才规划》为指导,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实施规划的良好社会环境。要以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建设、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人才工作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竞争力】首先是制度,其次是文化
jiangnianyun 2010-6-29 21:36
看施一公先生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557 及大家的议论,有感触如下: 高层次人才固然重要, 但 为了形成中国的未来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完善的首先应该是制度、机制,其次是文化。 一个能使各类人才,特别是本地的、土生的人才脱颖而出、发生发展的机制; 一个能让目前还没有成功、不够成功,但却在努力的人,多一些成功的机会的机制。 一个能够融汇先进理念与意识,兼容并蓄国内外各类人才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不唯官、不唯上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能使创新链各环节中的各类劳动者、创新者,都能有尊严、踏实地从事着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不是只靠能力高低(是否被相中培养的高层次)、出身贵贱(是否名校、海归)来获得生存发展空间的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一个能让高层次人才不是被培养,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然涌现的创新文化与环境。 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这些,仅靠培养高层次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或一切都寄希望于被培养产生的高层次人才,更是万万不行的! 至少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是这样。
个人分类: 政策:高谈阔论|3265 次阅读|4 个评论
施一公先生见解涉及的两个命题
kexuepifu 2010-6-29 19:04
作为被引进人才中的大牛,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关于中国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话题,尤其是他得出的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结论,在科学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甚至有些激烈的争论,不少意见都很有见地。这再一次说明中国知识份子对包括个人在内的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但同时觉得,博友们的议题似乎两叉了:一些人说的是人才,另一些人说的是人才产生和成长的环境、机制,有一点关公战秦琼。吸取各位卓见,试归纳为: 1.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靠的是人才,但绝不仅是高层次人才,而是层次齐全、结构合理、具有世界眼光和全面知识、能力架构,又切实了解国情、适应水土、能够戮力同心解决中国振兴、崛起中所遇各种问题的人才大军。 2.这样一支人才大军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把根本立足点放在从国外引进,而只能、至少是最主要地是立足于国内造就(我讨厌培养一词,因为历史证明它往往成为耽误甚至毁掉的代名词)。而这种造就所需要的,不是拿如山的钱堆,不是把加强领导变成加强干预,不是把人才问题纳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账,而是使人才得以产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正常、宽松的环境,和为建立这种环境所必须要动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手术, 这是获得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不可打折扣的前提条件,也是检验当政者决心和诚意的试金石。 -------------------------------------------------------------------- 顺便告知:请博友们看一看发表于本人博客中的 向您推荐赵丹临终遗言: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科技、教育中有无类似的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55 次阅读|8 个评论
人才
metanb 2010-6-29 13:58
有大有小,小的服务于一国,大的服务于全人类。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刘翔’看门,让上司‘跨栏’---中国的科研
lin602 2010-6-28 22:04
刘翔得奥运会跨栏冠军,很受人尊重,当然也会有相应的奖励。 可惜的是,跨栏不好做手脚,是需要硬功夫的,否则他的上司们肯定是去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好处怎么让刘翔得呢。刘翔可能在家看门。谁让他没有权势呢。 现在的科技界就有这种怪现象,有时间看文献资料及做实验研究的科研人员,没有项目,而有项目的人许多都是带长的领导们。整天开会、喝酒、公关与接待,那有时间看资料与想科研的事情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5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施一公商榷
chrujun 2010-6-28 19:08
施一公教授认为,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因此,施教授衷心希望全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一些政策、做法,多一些理解,多一点支持。 【1】 高层次人才引进当然重要,国家需要下定决心去做,也需要为高层次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但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中国自身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中国仅仅靠从国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绝对没有多少核心竞争力。如果中国自己能够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像美国一样每年能够培养几个诺贝尔奖得主,中国才算真正有了核心竞争力。如果我们看看世界上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崛起过程, 我们就会发现上述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美国在今天能够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完全取决于美国的人才培养能力。 因此,中国目前人才政策的关键是对钱学森之问找到正确答案,在人才培养上下真功夫。如果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走60~100年,我们就能够靠自身力量培养大量高水平人才,中国就有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1】 施一公,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557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9766 次阅读|32 个评论
伯乐的工作
longfo 2010-6-25 14:59
伯乐的工作是什么,是提拔人才吗?应该不是。伯乐的工作应该是营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前文我们提到伯乐的两个特质,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准确地资源整合能力,这两个特质就是为了伯乐工作提供服务的。 我国的伯乐观认为,伯乐的主要工作是识别人才,这是错误的。我国人才繁荣发展时期有着几个,前秦、三国、盛唐等,那么我们看到凡是人才繁荣发展时期,那么人才成长环境都是很适合的,并不一定是某个人对于个别人的识别形成的。 我们看到,前秦和三国属于乱世,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多,所以对于人才的渴求逐步转化成了优良的成长环境,但是盛唐属于治世,当时人才的发展也很昌盛,这里面的确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 其实伯乐的工作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只要不触及品台的边缘,一般是没有问题的。我国现在的很多政策并不是在搭建一个平台,而是要求人才自己搭建平台,这就妨碍了人才的发展,因为人才利用的是资源,并不擅长于整合资源。 我计划在今年搭建医学科普平台,让所有的医学人才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我做的就是伯乐的工作,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并不一定比其他人优秀很多,只要具备了以上两个特质,就可以服务人才的发展,就是伯乐。
个人分类: 伯乐论|2409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悟篇(2)-人才模式决定国家兴衰
liujian129 2010-6-25 06:03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葛大爷这句话至今仍然风行大江南北。不止21世纪,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有着悠久的重视人才的历史。从对古时开国治世能臣姜尚周公到近代诸多革命先烈的歌功颂德,从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到历朝历代人物传记的广泛传播,以及从古代各朝为特殊人才的法外开恩到如今努力为各种人才创造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在以宣传和标榜甚至是神化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才的重视。 不可否认个别人才(英雄人物)对中国很多历史进程起到过和起到了不可否定的作用。但独木难成林,人才模式更加重要,特别是对于开创真正的盛世。不难从历史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开创了华夏文化盛世,直到今天大家所学习和使用的很多理论也都源于此。也一直没有超越他们,因为那是一个极其稳定的人才模式,全国之才都能畅所欲言,思想碰撞融合;不人为地去区分高低,而是让那些追随者自己去明辨是非。 再看魏吴蜀三国。魏启用全国之才,诸多文臣武将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全国三分有其二;吴启用江东一方之才,大多文臣武将来自几大家族,虽能很长时间平安无事但终不能入主北方;蜀启用乡野之才(没有人才规模),诸葛、关张等顶梁柱都是村夫并且一直处于决策垄断地位(尽管被极度神化,但他们的真正能力值得怀疑),所以蜀败多胜少,大多时间委曲求全,存活时间也最短。 当代世界也一样。美国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因为招揽和使用的是全球之才,只要足够优秀,不论来自世界哪个角落都能在那里获得一席之地;欧盟主要启用除北美之外的全球之才,再加上与美国紧密合作,所以也基本能与之相比;中国俄罗斯印度这些强势发展中国家虽都在加强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但流失仍非常严重,连本国人才都很难充分发掘启用,与美国和欧盟相比差距还相当大。 超英赶美,任重道远。本人以为只有摒弃地域、种族、背景或其他偏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拘一格培养和招揽人才,切实为可塑之才创造成长和发挥才智潜能的空间和机会,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才模式,也才能实现国家的全面(特别是科教)繁荣昌盛。
个人分类: 人生随想|3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找一个主子来效忠
famingkuang 2010-6-15 15:37
看《三国》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明白人才的自我定位问题。 1,人才为什么都要有个好主子? 诸葛亮、周瑜、司司马懿等都是绝世的英才,为何不自己举旗做老大,而心甘情愿的做老二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自认为是人才的人深思的问题。自古以来,找到主子,走对路线才是人才的最好选择和出路。不过自从推翻了封建王朝后,大伙以为自己被解放了,没有主子和奴才之分了,其实不然,主子还是主子,奴才还是奴才,只是换了个名称罢了。中国近代的三国应该是:日、国、共,国共联盟打败了日,日被打败灭后国共联盟随之破产,共打败了国,再一次统一了中国。如果罗贯中在世定能写出更加精彩的《新三国演义》。 在《新三国演义》里,奴才们称呼他们的主子不叫做主子分别叫做皇军、国民党、共产党。 现在,就是相当讲明主的西方,仍然有主子他们就是那各个党派。只有跟对了主子才有出路,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奥巴马如果不跟随民主党这个主子,现在也不过是一美国黑人罢了。 2,只有对主子绝对忠诚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战争年代,大家都知道对主子忠诚的重要性,因为你不忠,被称为叛徒,马上就有性命之忧。 如今在和平年代,人们似乎已经不太讲究对主子的忠诚了,不讲对主子忠诚的人都是被一叶障目了,这些人都是走不远的,最终都会被他的主子所抛弃,被一个个揪出来的贪官就是最好的证明。 自命有才而没有奴才可当(找不到主子)是件悲哀的事,找到了主子而又不忠诚于主子是一件更为悲哀的事。 人生的快事莫过于找到主子(或被主子发现),并永远忠诚于主子。 现代中国的一些人之所以这么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找不到主子,或找错了主子。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2906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从赵括纸上谈到兵谈今天的人才培养
famingkuang 2010-6-15 07:45
历史上最有名的纸上谈兵者莫过于战国时的赵括、三国时的马谡了。赵括之父赵奢乃赵国的一代名将,赵括自幼受其影响,熟读兵书,在谈论军事时,其父也不是他的对手,就聪明才智不下于乃父为何却有长平大败? 三国时的马谡,跟随诸葛亮二十多年,并深得诸葛亮赏识,却失守街亭。何故也? 不难看出,赵括和马谡都是难得之人才,他们之所以有悲惨的结局其本质上非他们自己之过也,乃人才培养上出了大问题。 赵括与马谡从来就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他们的上司从来就没有给他们独自走路的机会,关键时刻却派他们去参加100米世界田径锦标赛,岂有不输的道理?如果赵奢与诸葛亮平时给些小仗让赵括与马谡们去打,那他们就有了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当这些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一代良将方可成矣,可惜的是赵括与马谡们从来都没有这种机会,他们的败就在于败在了上司没有育才之能上。 除了神仙能点石成金外,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经失败而一举成功,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无数的失败之上的。不积硅步何以至千里一些细小失败(甚至于我们并不觉得它们为失败)的累积是人才成长必不可少的乳汁。从小一帆风顺成长的人是不甚重任的,谁用这样的人,其结果必然如赵王之用赵括,诸葛亮之用马谡。 发发的婴儿本能态训练法讲究的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必须经历无数细小的危险。孩子经历了这些危险过后,对大危险就有了天生免疫力,就算将来他遇到了天大的危险也能泰然处之,乃至众人皆亡而我独存耳。 在人才培养上要敢干放手让下属去做,去尝试,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难得的经验财富,总有一天这些经验会铸成辉煌。 只求成功,不准失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必然招致大失败。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4704 次阅读|8 个评论
培养人才与培养新思想
liugc 2010-6-14 21:52
国家又在强调人才了,培养人才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不错。可是,什么叫培养,可能不是人人都清楚,在我们科研行业来看,多数表现为给有一定成绩的人不同程度的物质待遇和科研条件,我觉得这不是培养。从培养本身来说,就是给事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那么,科研环境远远不只是这些,因此,目前所谓的培养是不合理的。 再说说人才。人才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那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我觉得有用的人,一定要有有用的思想,没有新好思想的人,不可能成为人才。从这个基本规律来看,与其说要培养人才,不如说首先要培养新好思想。要有新好思想,也要有好的发育环境,也就是说:培养人才,本质是营造新好思想的环境。因此,我们不应该从表面上去培养人才,我们应该重点培养新好思想和有新好思想的人,只有实现了新好思想的人才可能成为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即人才。看看美国是如何成功的?不外乎是培养了有新好思想和有个性的人,我们应该这样做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45 次阅读|2 个评论
毕业生的谈话会
ymdushandong 2010-6-12 15:21
今年送毕业生的形式很特别。除了大吃大喝之外,Prof. Liu建议下,我们到了一所咖啡馆里谈感想。席间有不少感人场景。LYN博士经过漫长的5年博士生涯终于毕业,说到途中的感慨几度落泪。SGL博士是公认的勤奋的小蜜蜂,每天都在机房忙碌看文档或者调试程序,经过4年艰辛的工作,做出了超牛的论文。最值得一记的是小师弟WK. ZB谈到小师弟WK的缺点之后,WK急切的辩解。他那种对完美的苛求和清澈见底的反应很让人印象深刻。但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也让人担心他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还不成熟,他人导向型到自我导向型的转变也许应该通过一些事情慢慢发生。我一直觉得他应该能做出一些突出的成绩。其实缺点每个人都有,但是如何看待。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特点。如果生硬的改掉这些,其他方面的优点或许也会丢掉。人生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我们还信仰人生天然的向往真善美,何必用什么规范来整齐划一。只是祝愿每个人在追求的道路上更加顺利。 我知道这些师弟师妹从这里走出去之后,还会遇到苦闷,会遇到困惑,会经历各种迷茫阵痛,但愿多年后相聚时还能坚守住内心的完美。 今天在网上看到ZJ部长说:为什么清华的毕业生发展比较好,尤其是当时的班干部发展比较好,是因为听话,出活。如果教育真的采用了这种指导思想,奴才优于人才,万马齐喑的悲惨局面也不远了。HX社会如果是通过阉割思想来实现,真操蛋。 想起以前的师弟CJ. 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科研是一辈子的事情。他毕业之后一直在持续的产出好的成果。祝愿师弟好好保持好自己本真的一面,在世界的风雨里体会到不凡的感受,做出不凡的成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