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人才难得,人才难留
热度 1 sheep021 2009-5-21 16:37
博士可以不是人才,初中生也可以是人才。 谈谈最近两天的一点经历 1. 人才难得 一天晚上,外出散步,妻说:“干洗的衣服可以拿了,但我没带收据,去试试看吧”。到干洗店之后,对一个小姑娘说:“我的收据忘记带了,能拿衣服吗?” “能”,说姑娘说完就到后台从满满的衣架上把衣服取出来了。回家时,我问妻:“这小姑娘太厉害了,不仅认识你,还认识你的衣服”,妻说:“是啊,她第二次见我就能直接写出我的名字” 我突然觉得这个小姑娘是个难得的人才,就跟妻说:“你看看能不能把她挖过来,到咱公司做库房管理员,绝对适合,告诉她待遇不比现在低。” 妻说:“你挖不走她,店是她们母女俩合开的,人家是老板啊” 2. 博士不是人才 G是某中医药大学的博士,大约从9岁起跟随一个道士学医,先后拜师达20多人。对中医、道医、针灸、藏医、苗医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传承,读博士之前开过门诊,疗效相当不错,日门诊量在70人左右。今年毕业。北京倒是有几家单位愿意,但考虑到房子的事情,暂不打算去。本打算到老家(省会城市)的中医院或中医药研究所,虽然她感觉人家可能不喜欢她,因为她开门诊时曾经治好了那些主治医师们都束手无策的病人。但还是硬着头皮去毛遂自荐。结果,接待她的主任说:“你还不是人才,要好好读书”。 G感慨地说:“我们当地政府还发文说要吸引和留住外地的人才来就业,却连本地的人才都不承认。真是奇怪。” G本打算继续开自己的私人诊所,但其家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这不是博士白读了吗? 现在只好全国各地去找工作,昨天在网上见她,问她准备到哪个城市去发展,她说:“根据地是呆不住了,四海为家,哪里有位置去哪里。” 言谈之间,看似潇洒,实则无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34 次阅读|8 个评论
教育才是吸引海归人才的最大障碍?
zhangjiuqing 2009-5-14 11:49
教育才是吸引海归人才的最大障碍? 今年3月,美国考夫曼基金会(the Ewing Marion kauffan Foundation)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印海归人才的报告美国之失乃世界之得(Americans loss is the worlds gain)。 报告基于对已经从美国回国的1000多名人员的调查。 报告的某些数据摘录如下(数据为受访者回答某一选项的%)。 从数据或许能看出我国政府该如何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海归人才。 教育和生活差距成了中国吸引海归人才的最大差距。 遗憾的是,该报告没有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问题进行专门调查。 回国原因 中国 印度 国家需要所学专业 86.8 79.0 国家能提供更好职业 84.0 68.7 已经找到更好职业 87.3 62.3 家庭与社会因素 更好地照顾父母 79.1 89.4 对家庭和朋友有利 76.8 88.0 教育/ 生活差距 有利于孩子情感成长 24.9 63.2 能对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17.6 42.5 生活质量高于美国 33.5 45 .1 职位发展 获得了高级管理职位 36.3 44.1 认为职位升迁更快 70.2 61.1 认为发展机会更多 72.3 55.8 高的生活成本/质量比 61.8 49.4 职业认同 61.8 44.4 更高的工作热情 40.2 44.0 创业机会更好 60.7 53.5 回国后收入高 29.8 22.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引进:要血淡如水,不要血浓于水
大毛忽洞 2009-4-19 10:06
人才引进:要血淡如水,不要血浓于水 在科学上,学派是正派,而帮派却是邪派。 学派是靠科学观点的魅力而凝聚在一起的群体,不一定要聚集在一个小单位。 帮派是靠血缘关系或学缘关系的利益而凝聚在一起的群体,如果他们聚集在一起,可不是什么好事。 千古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 学派者就是这种情况,除了观点上的互相支持之外,没有什么共同的利益关系。 帮派者,看重的是血(血缘和学缘)浓于水, 管你 君子不君子,管你观点不观点。 看重血浓于水的后果,必然是圈子里的论资排辈,就是看谁的血更浓,谁的血更富含嫡系成分。 如果是这样的引进,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们天天喊帅才啊,你在哪里? 科学的帅才,就是学派的创始人,是名符其实领军人。 科学的帅才,并不是像小孩过家家那样,穿上一套行政的制服就是领军人,就是科学帅才。 学派在哪里呢? 老学派在科学的教科书,新学派的种子在干燥的沙漠里! 发潮的地方不是保存种子的地方。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6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办非企“康乐家”感叹:有岗位缺人才
entropy 2009-4-16 18:09
道听途说自:中国发展简报 民办非企康乐家感叹:有岗位缺人才 作者:姚丽萍 | 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09-04-13 07:19:00 | 点击数量:54 大学生感叹工作难找,不稀奇,如果有单位感叹空有岗位,那倒要让人问问是为什么了。 不久前本市首次社会组织大型招聘会上,康乐家社区服务发展中心一个成立只有半年的民办非企业单位(NPO)提供了292个岗位,在170多个社会组织中成为提供岗位最多的一家。昨天,这 个新兴的NPO却有一肚子苦水要倒给记者:你问我最缺什么?人才! 网络维护是空缺 我们最想招到电脑网络维护员,可至今也没能在应聘简历中发现这样的人才。张华敏是康乐家负责人之一,这个缺憾让她有点苦恼。 去年10月,康乐家在卢湾区瑞金二路社区成立,由政府购买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重点是社区老人。瑞金社区有1037位独居老人,2000多户纯老家庭,老龄化程度达到26%以上。我们打算建立一个信息平台,把所有老人的信息都存在里面,他们有什么需求,一目了然。 张华敏说,没能招到网络维护专业的大学生来做网管,可能是大学生们还不了解信息技术能在康乐家有什么用吧。 要财会审计和创意 如今,康乐家的服务项目已扩展到了10来个为老服务、爱心超市、家政服务、健康服务 我们特别建立了财务部,因为所有服务项目都是政府购买服务,我们得先把钱管好。张华敏说,审计、财会类的专业人才也很需要。 街道还要组织社区居民外出旅游、办晚托班、寒暑托,都交给了康乐家。活动都要组织得成功,创意类专门人才多多益善。张华敏说。 送餐是件天大的事 一个大学生在康乐家就业,每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加上四金,报酬不算低。如果2030在这里负责为社区老人送餐,在工资收入之外,每送一份餐收入1元,而在一些知名快餐店,送一份外卖不过0.2元,整个瑞金社区不足2平方公里,每人负责为20-30位老人送餐,距离都很近。张华敏说,实在想请一群年轻人来管好老人这件天大的事。 我们打算先从青年见习基地挖些人才,让年轻人来亲身体验一下。瑞金二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虹透露了这个揽才新思路。
2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子敏:人才培养,德比才更重要
fyang 2009-4-15 10:33
作为瓦斯地质学科创始人之一、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子敏, 30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瓦斯地质科研与教学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 创新型人才挺起煤矿生产安全脊梁 只有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切实构筑起创新人才高地,才能挺起支撑煤矿安全生产的脊梁。张子敏说。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体,扛鼎着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煤炭的安全供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而保障煤炭生产安全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对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 瓦斯已成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第一杀手,而瓦斯灾害之所以一直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祸根,就在于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仍没有根本解决。谈到煤炭生产安全的严峻形势,张子敏感慨颇深。 作为瓦斯地质研究的历史见证,以杨力生、张子敏等为领头雁的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在全国最早开展了瓦斯地质研究,揭示了瓦斯灾害与地质因素的关系,形成了瓦斯地质、瓦斯预测与治理等重点研究方向。同时,他们汇集了以瓦斯地质和瓦斯灾害防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团队,在煤层瓦斯开发利用、煤矿瓦斯治理、井下防灭火、煤矿灾害预警及抢险救灾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成果,这些成果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人才,撑起安全一片天。在张子敏教授的推动下,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精心锻造了一支托起瓦斯地质和煤矿瓦斯治理之魂的高素质科研团队。张子敏教授主持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现为河南省省级优秀一类重点学科,也是河南理工大学最具影响力的学科。 此外,他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平台(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科水平,并积极承担国家项目,研发出了很多高水平学术成果。与此同时,他还为学科引进了院士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2人,培养了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以院士、教授、博士为主体的高素质创新团队。他主持并成功申报了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博士点、矿业工程一级博士点、煤矿灾害预防和抢险救灾国家教育部工程中心,这些都为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的研究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也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他带领下,瓦斯地质理论及应用研究方向和瓦斯灾害防治技术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十分鲜明。目前该学科承担科研项目 98 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的包括: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课题, 973 项目专题 2 项, 863 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 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1 项,国家十五科技滚动、示范工程等项目 8 项,另外承担省(部)级项目 27 项,企事业委托项目 54 项。 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瓦斯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崔洪庆教授,在构造地质、矿井地质(瓦斯地质)、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 GIS 应用等方面有独特的研究,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完成科研课题 17 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7部,获两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作为张子敏教授的合作伙伴和得力助手,张玉贵副所长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痛的折磨,并首次将力化学引入瓦斯地质研究领域,为煤矿安全生产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他提出了构造煤为瓦斯突出信号灯的观点,为制伏瓦斯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也被称为是创造了奇迹的人。 作为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张子敏教授还着力打造了一支由国内瓦斯科研精英组成的高水平人才联合舰队,而依托矿业工程等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关硕士学位授权点,河南理工大学也修筑了一座瓦斯研究高层人才蓄水池,建立起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恶仗的科研常规军。近 5 年来,他们先 后招收 博士研究生 40 名、硕士研究生 410 名,工程硕士研究生 196 名,形成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打造了人才高地的强大引擎,给科研成果快速孵化、就地转化、对外磁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立足煤矿实际,构建平安驿站,培育生命绿洲,以科研实力打造安全生产金色盾牌。张子敏说。依托人才优势,他积极推进科研平台建设,铸就了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防火墙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此外,张子敏还注重与大型企业合作,与平顶山、鹤壁、义马、焦作、郑州等煤业集团建立了一系列产学研三结合联合体,为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装上了高速车轮。 创新求实结硕果,励精图治铸辉煌。张子敏以优秀的科研队伍、先进的科研平台、闪光的科研成果,在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的研究方面打造了一张张金色的品牌名片。以瓦斯地质理论为指导,他提出的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的瓦斯地质方法和指标、瓦斯地质单元法、以构造煤和高能瓦斯为核心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方法 , 这些方法都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并写入《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和《煤矿安全规程》。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而最紧迫的一个问题便是,我们特别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作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张子敏语说,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优化育人环境,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才的体制机制;优化生活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 种下德的种子 绽放美的人生 张子敏 教授的刚正直率和宽厚待人是有口皆碑的。只有种下德的种子,才能绽放美的人生。张子敏说,我认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德比才更重要。因为德不仅指个人的道德品质,还包括其学风。 在河南理工大学的评师网上,同学们这样写道:张子敏教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授课知识面广,听他的课,受益匪浅。他诲人不倦,每次和他讨论问题收获都很大。张老师是位好老师,讲课幽默、风趣、易懂。 科研上的成功都是思考和创新的结晶。张子敏总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他总能及时指出我们研究上的关键所在,让我们明白该怎么做。 2007 级研究生梁波涛这样说。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让张子敏在瓦斯地质科研的沃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也使他在人生的日历上写满了工作的热情、充溢着无穷的智慧、收获着丰硕的成果。 他的学术造诣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人格魅力和真诚使他成为了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学科带头人。瓦斯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崔洪庆教授钦敬地说。上世纪 70 年代,板块构造理论被引入我国, 张子敏 教授及时引入了这一理论成果,建立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和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为瓦斯地质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瓦斯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张明杰更是对他赞赏有加。 张子敏 教授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这些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这也使他成为我们团队的精神支柱。与他共事多年的瓦斯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张玉贵 教授深有体会。 张教授是我上大学时的老师,他的牺牲精神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始终鼓励着我。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屈先朝对老师的教导记忆犹新,他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精辟而深刻的思想使我受益终生。 2004 年大学毕业 4 年多来,无论在工作中经历多少困惑,我的导 师张子敏 教授那种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孜孜不倦的精神始终影响着我。平煤集团八矿防突队副队长郭明功始终没有忘记恩师的教诲,作为他的学生我感到荣幸,他勤恳的工作态度、高瞻远瞩的科学思维方式及严谨的治学精神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张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他总是早来晚走,整天忙于教学、科研,奔波于各工程现场。有时我加班到很晚,而当我离开时,发现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在他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节假日这个词。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工作的 05 级研究生覃木广说。 在保障煤矿生产安全的希望之旅上, 张子敏 教授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课题,在向更高领域进军的路上,他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他告诉记者,最近有 3 件事要认真去落实:建立国家级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尽快出版中国第一部《瓦斯地质学》、编制中国煤矿多级瓦斯地质图。 张子敏 教授以自己的高尚精神照亮了煤炭开采的安全通道,向着深井开采情况下煤矿安全技术的最前沿目标挺进,正致力于构筑共和国能源大动脉的安全长城。 《科学时报》 ( 2009-3-24 B4 综合 )
个人分类: 未分类|632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
大毛忽洞 2009-4-13 18:59
人才: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 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 废物放错了地方,仍然是废物。 还在斯坦福商业系上学时,耐特就制订了创立鞋业公司的商业计划。几年之后,他和一位合伙人开始研发自己的鞋。运动明星的签名认可,再加上企业不断进行运动鞋外观和性能上的革新, Nike 很快成了业界顶尖的品牌。 2004 年耐特辞去了 CEO 的职位,但是继续留任总裁。他最近的计划是什么?答案是电影制作室,并即将发行其第一部长篇儿童影片。(来源:环球网) 沃兹在始创于 1976 年的苹果电脑公司里设计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传奇机器的内部装置,乔布斯则是营销大师。乔布斯同时也改造了计算的概念,首先是 AppleI ,然后是 Macintosh 及其图形界面,之后创立了突破范例的动画制作室 Pixar ,用 iPod 和 iTunes 引领了数字音乐主流。现在乔布斯的酷玩是 iPhone 。 将一种平凡的商品变成了一种必备的身份象征 舒尔茨最初任职于布鲁克林一家公司,销售施乐( Xerox )复印机,后来辞职结束了自己的公司生涯,继而加入了一家西雅图咖啡连锁公司,当时该公司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店面。 1978 年他收购了该公司,今天,这家全球连锁机构有着超过 12000 家连锁店,以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一流的质量控制、以及 5 美元一杯的咖啡价格著称于世。接下来他将要做的是:销售数字音乐下载以及低脂肪牛奶咖啡。 斯图尔特曾担任过数年专业模特,也曾赢得纽约巴纳德大学奖学金,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她又开发了自己的第三个才能在烹饪、园艺和室内装饰方面准确的鉴赏力, 1976 年创立了 Omnimedia ,公司上市,她成为亿万富翁。她的下一步计划是和一位家庭装修商合作,装饰所有分支部门。 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隔夜交货的快递服务 史密斯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购买了两架喷气式飞机,他发誓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隔夜交货的快递服务。刚开始几乎没有人理睬他,但是 1977 年撤销空运货物规定之后,他的业务开始有了起色,独特的包裹分类技术则推动了他的成功。现在,联邦快递每天在全球范围内递送包裹 600 万件,收购 Kinko's 之后,史密斯也开始了复印打印业务。 为黑人电视观众创立第一家有线电视网络 约翰逊是第一位黑人亿万富翁、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一家黑人控股公司的创始人、大型球队的第一位黑人老板,这么多第一的头衔正说明了约翰逊的与众不同之处。 1979 年,约翰逊投资 15,000 美元创立了黑人娱乐电视网, 1999 年以 23 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售出,目前他经营着 RLJ 公司,兴趣范围遍及体育、银行、音乐、以及其他众多领域。 1985 年凯斯创立了一家很小的在线服务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打败了 CompuServe 和 Prodigy 等竞争对手,让 AOL 成了业界无可争议的带头人。 2000 年公司再创佳绩,凯斯以价值 1650 亿美元的 AOL 股份收购了时代华纳( TimeWarner )。这时候公司年度亏损额达到了历史最高,但是 AOL 凭借着自己的创新,包括邮寄数以百万的免费软件以及提供统一收费价格,自此彻底改变了上网的概念。目前凯斯正将目光放在其他产业,包括一种名为 GratisCard 的新型付费系统,该系统正努力抗衡 Visa 和 MasterCard 。 Google 网络搜索界变革 这两位计算机科学博士 1998 年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并创建了 Google , Google 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复杂的技术,能够将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排列成页。直到现在, Google 还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搜索页面,成为业界大亨。据传闻,现在 Google 正开发自己的 Google 操作系统,以挑战微软。 1995 年奥米迪亚萌发出了网上拍卖的念头,从此孵化了世界最大的市场以及世界最成功的在线公司之一。 eBay 让奥米迪亚成了亿万富翁,但是比这更加重要的是,它使得无数创业者通过在 eBay 的网上销售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目前,奥米迪亚在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组织和企业积极投资。 1981 年与 IBM 签署的一份偶然的合同,让几乎所有 IBM 生产的 PC 都要向微软支付费用。盖茨在微软的巨额股份让他成为了世界首富,虽然艾伦由于健康原因在 IBM 那单业务之后不久就离开了公司,但他在微软的股份也让他能够涉猎自己钟爱的职业运动、太空旅行以及其他风险事业。盖茨通过自己的个人基金,正渐渐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家,目前他集中关注全球健康以及教育问题。 来自:
个人分类: 探路和走路|6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扩招批量生产出人才了吗?
ningyzh 2009-3-31 14:25
研究生扩招批量生产出人才了吗? 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曾表示,今年硕士研究生扩招5%,博士研究生扩招1.7%。但随后又决定,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参加今年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硕士研究生最终的扩招规模达到6.4%,这也只是针对在校的研究生,如果加上其他渠道的研究生就无从统计了( 就我们一个专业的农业推广硕士每年也有近百人),真可谓批量生产人才了 。教育部解释说,此举是为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着力扩大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至于有没有缓冲就业压力的目的,我就不好揣测了。 2008年4月29日举行的首届全国地方大学生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透露,我国2007年培养的博士人数已经突破5万人,并且继续上升,已经超越美国,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博士授予权国家。(摘自:中国网)研究生的扩招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本来不够格读研的人有资格读研了,这样推来也就是说,研究生的扩招和分数线的大幅度下降(少数专业除外)并非偶然的事儿了。 人是扩招进来了,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呀,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怎样才能保证产质量同步提高,再培养出与研究生称谓相符的人才,我们就不敢坚信了。人才培养的条件需要有硬件设施打基础,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能的了,一个导师带二三十个弟子是很平常的,那导师是不是也要扩招?与此同时,试验条件又将怎样跟上? 学生总有要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就业问题始终无法回避。2003年第一批扩招的本科生毕业的时候,人们开始感受到了它的存在。2003年毕业生人数是2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增幅46%,2004年毕业生人数达到208万,加上往届未能就业沉淀下来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达300万。从2008年12月24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纪念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培养30年座谈会上获悉,从1982年起博士生招生数年均增幅23.41%,硕士生招生数年平均增幅为15.07%。研究生也加入求职大军奔走于各地人才交易会,同样被挤得焦头烂额,频遭滑铁卢。加之年年就业沉淀如同原始森林中的坠落物,层层累积,压力越来越大。现在研究生期望的薪酬已等同于本科生,博士和硕士抢饭碗,硕士和本科生抢饭碗,用人单位用本科生同样的价格买研究生,美哉乐哉。 很多优秀大学还是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研究生,但这批优秀人才的去向如何呢?环视周围的同学,我们的总体印象是优秀的同学大都选择出国了。据国际研究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留学生归国效劳,1/3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学习,使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的最佳回归比数。但我国的情况却是1∶3。今年4月30日,《新京报》报道说,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可惜!可惜! 记得看过一个冷笑话:一位母亲在送孩子去读大学时哭了,孩子大学毕业时才发现哭早了。孩子再读研究生父母该哭出血了。。。
个人分类: 苧元烟文|4203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的科技真的发展不起来了吗?
wangyong77 2009-3-23 18:15
我们的科技真的发展不起来了吗? 一些新自由派的经济学家说我们国家不能在技术上追赶上发达国家,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做高端产业的开发工作,这是最荒唐的卖国谎言。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技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民族产业陷于困境?有很多的原因,同时我们的潜力也非常大,不是我为我们中华民族鼓劲,而是我们完全可以实实在在的发展起来,建立一个创新型的国家。理由如下:第一,我们的人才浪费和人才外流严重,人才浪费体现在许多人不是在发挥自己知识和才能的岗位上。人才外流则使得高素质,具有高潜力的人力资源不能在本国发挥价值,反而倒戈帮助对手,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吸纳了大量的人才,也是一种变相的人才外流;第二,我们的经济是不务实的,人力资源没有有效利用。第三,科技体制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资本主义的科研体制也有它们的弊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好的体制,则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我在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中就提出将创新工作作为一个产业独立出来,政府直接给予评价回报和直接激励,同时对于科技成果的使用征税超广义资源税。政府掌握和管理科学技术更利于科技惠及全民。第四,我国的科技和科研体制弊病丛生,制约了我们的发展。第五,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大学生扩招给我国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我国的失业率据高不下,大学生失业也很严重,人才也需要有发挥舞台,应当建立更多的科研院所和扩大科研院所的编制,吸纳更多的人才,并且加大投入,进行基础性、公益性或者共享性质的研究。第六,本文指出了我国发展经济中的许多问题,这 些都意味着我们的民族发展蕴含着巨大潜力,不是坏事,而是希望。第七,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处理的好,可以摆脱利益集团和阶级等局部利益的束缚,采用最优化的形式来发展我们的科技,快速满足我们的全民利益。第七,我国现在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体制,造成人力资源的潜力没有很好发挥,甚至是浪费。第八,教育过程中对于素质和创新思维、习惯、能力的忽视。第九,缺乏对创新的激励,甚至还存在对创新的压制和打击。第十,由于社会保障不足,以及市场经济的风险性和功利性,不能形成对于创新的有效激励。第十一,政府在创新方面做的工作不足,投入不足,创新体制弊病多,没有有效的创新激励。没有给创新人才以基本的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许多人才在创新工作之余还要为生活而奔波操劳。第十二,创新成果的评价、保密和推广工作不到位。重视创新成果的质量,重视对可以产业化的技术的保密工作。创新工作的分工不足,应当将源头创新、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技术推广、技术集成、技术实现进行分工,不应该指望创新者去跑市场推广技术,这是对人才的浪费性利用。第十三,重复研究与研究断层并存,前者浪费了资源,后者使得技术到产业之间的链条在某一部分断裂,功亏一篑。它们的共同原因在于缺乏协调和沟通机制,信息不畅通,科研目标不明确。第十四,政府还可以改进弊病很多的专利法,促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共享。第十五,政府还可以加大人力资源调度和共享机制以及鼓励脑体并用机制来更大限度发挥人才价值,打破个人为一个单位工作的局面。第十六,可建立对内技术共享和共同开发,对(国)外保密的机制。第十七,建立与国外进行对等的技术交换机制以及技术共同开发机制。第十八,对国外的专利技术进行真正掌握、吸收和改造,对国外的先进设备和产品进行解剖,研究其技术原理,并掌握技术。第十九,政府可以对我国本来没有实力的高科技企业采取弱小时先资助研究,强大后高税收或者分红的模式来振兴民族企业,动用国家财力避免没有技术-没有足够利润-无力投入研究开发-没有技术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实际上也是一个马太效应。第二十,要保障研究成果带来的高利润对于创新的直接激励,防止这些高利润成为生产性职工或者其他人员的工资,而应当将这些高利润大部分转变为新一轮创新投入和创新工作人员的激励,并反哺源头和基础性研究。第二十一,提倡购买国货,扭转盲目崇洋媚外的倾向,并且完善法规,对不注重诚信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改变重视广告、公关,不重视质量和技术的局面。形成重视创新的市场环境。第二十二,加强政府对于技术的管理和掌握,加强政府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监管,形成企业创新投入相关的法规。采用强制和宏观调控等措施来敦促企业加大投入,对于创新成果政府加大鉴定和宣传力度,减少其市场风险。对没有创新投入或者创新成果的企业进行广告和市场准入限制。第二十三,对政府领导和企业领导的创新业绩进行考核,作为任免和政绩指标。这一招是最管用的。第二十四,政府对企业创新和研究部门进行一定的直接管理、监督,赋予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让这些部门具有一定地位和独立性。进行创新激励和报酬相关机制的改革。第二十五,消除创新工作的利益羁绊,使得决策者能够更加重视创新投入。动用全民智慧来提供创新能力,形成创新工作人人有责,各个单位和部门都有责任的新风尚。在创新工作中,要变官本位为智慧本位,创新本位。第二十六,吸纳全民智慧建立和完善具有高智慧含量的创新相关体制。第二十七,加大专利的推广工作,并且对于专利进行整理归类,将垃圾专利变废为宝。吸取专利中有用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整理,在大学开设创新与发明相关的课程,并且在考试命题中出体现创新能力的题目。第二十八,由于现在正是我国人口分布高峰进入劳动年龄段,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但是一般性的生产产品是不可以积累的,我国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为未来进入少数人养活多数人的时代积累势能,到时候可以凭借技术来进行国际贸易获利。第二十九,可以通过制度改革和完善来改变创新工作务虚不务实的局面。第三十,许多创新工作本身是低污染、低投入、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我国适宜于发展创新产业,提高就业的质量和经济的质量。第三十一,我国外贸顺差要很好利用,应该将外汇储备的部分用于购买资源、能源和引进技术(指真正引进所有的技术细节,而不是购买设备),当然也可以购买设备进行解剖和研究,把具有风险的外汇储备变成资源和科技势能。第三十二,可以实施科技知识整理工程和外文科技文献翻译整理工程,同时对国外的技术进行研究和跟踪,并且再创新。第三十三,知识共享与技术保密共举。第三十四,我们国家可以摆脱西方经济学对于发展科技的弊端束缚,用合理的经济制度和科技制度来释放巨大的创新潜能。第三十五,对创新工作的人员和部门,保障科技风险和基本生活,以及设备设施的投入。第三十六,科技投入往往造成高产出,因此在 GDP 计算的时候,应当根据科技支出乘以较大的系数,同时这也激励地方政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避免短视。第三十七,加大政府公共科技投入,避免市场和企业的风险带来的科技投入的不稳定性。如西方国家在经济萧条时候科技投入就不足,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改变这一点。第三十八,督促高利润的企业重视创新投入,许多经济学家以企业需要发展为理由而为它们的高利润,低工资辩护,实际上这些利润还是从别人身上剥削来的,但是企业一般利润高也没有重视投入,而是变成了个人利益,政府应当进行监管。第三十九,在一般的体制下,很难摆脱的忌贤妒能,如果能够在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限制忌贤妒能,将会更好地释放创新潜能。第四十,在评职称时候增加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相关指标。 从广义需求的角度来看,科技和军事的创新是一种全民可以共享的广义需求,它的效用与人口和市场成正比,我国人口多,市场庞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大投入,不能把十多亿人口的需求相关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趣话二则,两相对比!
甘永超 2009-3-13 23:16
1991 年,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发起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 the Ig Nobel Prizes )。所有获奖的研究都真实存在,并且都在有威望的科学及医学杂志上发表过,但搞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仅不会因获奖而得到公认,并且也不大有可能因该发明研究而使科学和医学出现巨大的变革或突破。 1992 年,搞笑诺贝尔奖 文学奖 被授予莫斯科有机元素混合物研究院的尤利 T 斯特拉科夫( Т . Страков ),他在 1981 年至 1990 年期间 在有威望的杂志上共发表 948 篇科学研究论文 , 平均每 3.9 天发表一篇 。发表的文章是够多了,不过对实际的科学进展却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只不过给科学界留下一个笑谈的资料而已。 在清华大学历史上流传着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的佳话。曹问:陈寅恪是哪 国 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在现今的管理下,恐怕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师,在第一轮就要被淘汰,而尤利 T 斯特拉科夫则会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并获得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研究经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1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教学成果奖推荐书
wangyong77 2009-3-2 12:50
我的教学成果奖推荐书 附件是我的教学成果奖推荐书(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科研经验) 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我还没有怎么修改,包括错别字也可以给我提。 它可以作为一种科研的经验来理解,只要认真看,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点。 另外我也鼓励教师们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依然是可以写很多教改论文,申报教改项目的。 帮助急于写教改方面论文,申报项目的人。这些点子足够写很多的论文了,希望不要照搬,虽然本人不吝啬自己的创新想法,不会因为没有挂我或者没有引用而追究你的责任,但是,假如有几个人同时做一样的事情的话,就会出问题了,而且说不定哪天有空了我也会整理出几篇论文的。每一个想法都可以深入细化下去。 不要违反法律政策。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的。 特别是政府建议中的提供研究性的岗位的建议,希望大家都来研究,发表论文,提出建议,帮助那些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 希望建议得到实施并且能够惠及更多的人。 希望都来实践我的想法。 推荐书有字数限制,所以许多地方进行了压缩。 教学成果奖推荐书
个人分类: 我的想法公开与共享|24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高层次年薪的三个问题(补充数据版)
王铮 2009-1-29 11:50
大年初四,已经宣布暂停博客的颜宁教授突然爆出一个 新闻 :关于施一公 教授的年薪,我始终认为是别人的隐私。直到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才没忍住问了一下。答案与饶 * 《答 *** 教授:道德,收入和同情心 》中写的 施一公 和我年薪都没有达到百万 相同。如果非要吹毛求疵,好吧,是税前。 后来她又修改补充说明 是 税前不到壹佰万人民币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2029 ), 可惜没有具体说明是多少,还有可能引导人想到是99万之类。我相信颜教授,她的说明帮助施一公教授澄清了170万的谣言。好!作为一个学生冲出来为导师辩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被围时,虽然我叫我学生不作声,但是他们不吱声,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呵呵。 我不想评价施教授和饶教授该不该拿税前 170 万人民币年薪, 或者拿接近100万的年薪 。 清末民初,政府聘请李希霍芬等国外高层次人才的年薪,按购买力,估计也在170万这个层次。 因为这涉及国家的科技政策、就业政策,因此我觉得这里有三个问题, 与他们个人无关 : 第一、中国计算年薪是不是应该以税前为基础?颜宁教授作为接近施教授的人 第一次的文字误差让人以为 事实上证实了施教授甚至饶教授的年薪税前已经是 170 万。 我建议她 如果没有超过 170 万,赶快辟谣。太影响爱国主义形象了。 她校正了,谢谢她。 另外,不知道美国人计算年薪是税前还是税后? 还有税率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才可能正确确定聘用高层次人才的年薪和说服老百姓。民国初教授年约3000大洋,特别高级的政府顾问相当于李希霍芬地位的拿高出10倍的年薪,当时人似乎接受。请考证。 第二、施教授的年薪是不是隐私?饶、施教授被报纸一再作爱国主义模范,我也不怀疑他们的爱国主义。他们已经成为公众人物,他们年薪不应该属于隐私。公开他们的年薪(如果 170 万是真的 或高出一般中国一级教授许多是真的 )也是一次爱国主义行动。因为国家用 170 万人民币 或者其他高薪 聘请教授,就是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不公开宣传,就取不到筑巢引凤的作用。国际上的高层次人才,知道中国可以为某些高层次教授提供 25 万左右美元的年薪,是可能来华工作的。信息不公开,知道信息的山鸡就可能来占 nature说的 170万的风巢。 第三、 公共职位的薪金, 人民有没有知情权? 按nature说的 170 万人民币聘请教授,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中国的教授,比如中国科学院的、北京大学的,各种薪水相加在加上课题提成,税前年薪一般在 1.5 万美元 (10万人民币) 左右,一般高等院校教授税前一般在 1 万美元 (7万人民币)。 国家用给出 15~20 倍的年薪聘请高层次人才,另外回来主持了 973 、 863 、 kmn 等等还有课题提成,就应该告诉人民,这件事做得值得。这不是什么隐私,不说出来就是隐公。隐公是不民主的。 注:蓝字是在颜宁教授提出意见后补充的,本文没有对任何教授的工资数本身给出什么确定性结论。 注2: 1917年1月17日,北洋政府正式批准陈独秀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每个月可以拿工资300块大洋,当时,也是北大教授并兼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工资是120块,而在北大图书馆打工的毛泽东则只有8块。 当时北洋政府矿业顾问发现仰韶文化的的安特生年薪18000大洋。 由 于中国缺乏古生物学人才,1920年,丁文江自美国聘请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葛利普(A.W.Grabau)来华担任地质调查所技师,同时与蔡元培先生商定让他在北大地质系兼任教授,两家各出200大洋作他的薪金。 说葛利普是中国古生物学的奠基人并非过誉。来华前已是蜚声国际的著名古生物学家,著有《北美标准化石》、《地层学原理》等,在美国学界颇负盛名。可见当时国外第一流教授到中国开拓科学领域的工资是国内陈独秀这样的一流教授的6倍,一般教授国外在某一个领域有建树的教授到中国具有学科开拓性的是中国一流教授的1.3倍。可参考 http://www.gmw.cn/01ds/2005-07/13/content_269682.htm 看来真是如李希霍芬、安特生那样人任母国学会会长或者国立第一块牌子研究所所长的,拿国内院士6倍工资,大家感情上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即使当时没有惊人发现。一般国外来华的已经获得国外教授的高出国内教授工资,大家也应该接受。不过这里有个与国际人力资源市场平衡的问题。 附:李希霍芬(据 http://baike.baidu.com/view/149967.htm ) 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1833~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又译里希特霍芬。生于卡尔斯鲁厄,卒于柏林。早年从事欧洲区域地质调查,旅行过东亚、南亚、北美等地。多次到中国考察地质和地理。曾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过程,对地貌进行形成过程分类,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系统阐述了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提出中国黄土风成理论。著有《中国》、《当前地理学的任务与方法》、《研究旅行指南》、《19世纪地理学的动力与方向》等。   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早期中国地学研究专家。1833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今属波兰)。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曾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1905年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李希霍芬早年曾研究蒂罗尔和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成功地建立了南蒂罗尔的三叠系层序。他对喀尔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区域地质的研究也卓有成效。1860年,他作为地质学家,应邀随同德国经济使团去远东,访问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台湾、西里伯斯、爪哇、菲律宾,并从曼谷旅行到缅甸的毛淡棉。1863年-186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金矿。   李希霍芬1868年9月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将近4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个省区)。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他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并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这套巨著是他4年考察的丰富实际资料研究的结晶,对当时及以后的地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在《中国》第1卷里,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他也采集了大量各门类化石,收集了很多各时代地层资料。德国古生物学家弗莱希、施瓦格、凯塞尔等对李希霍芬所采化石的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中国》各卷中。李希霍芬在辽宁、山东、山西和河北北部建立了3条系统剖面。他首先提出了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   他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在山东、北京西山、大青山、五台山等地发现了许多褶曲和正断层,在泰岭发现了逆掩构造,在《中国》第2卷中的中国北方构造图上,他画了一条被称为兴安线的推断构造线,从兴安岭经太行山,一直达到宜昌附近。他还提出了中国北方有一个古老的震旦块,是一个具时间关系的地质构造单元。   他在《中国》第2、3卷中,将中国各地火成岩作为地层剖面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如辽东古老的高丽花岗岩,秦岭天台山志留纪花岗岩,南京山地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   近代早期来华考察的地学家中,经历时间之长、搜集资料之丰富、发表著作分量之大,李希霍芬是极为突出的。他为中国地质、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近代西方地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 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科学交流的重要先驱 ,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补充:有证据表明,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中国人口过剩,需要节育。 附 安特生 安特生(Andersson JohanGunnar) 出生地:瑞典的Kinsta 出生日期:1874年7月3日 逝世日期:1960年10月29日 所在院校:乌普萨拉大学(Upsala Univ),1902年获博士学位 职位:1906年在乌普萨拉大学任教,兼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 1914年担任中国政府矿业顾问 1914年安特生来到了中国,担任当时的政府矿业顾问,协助寻找煤田和其他矿业。当接到中国政府的邀请时,毅然辞去了在瑞典的一切职务,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发,先到印度,然偶进入新疆,沿塔里木河向中国内地前进,最后到达北京。 1918年安特生和吉伯(J.MegregorGibb)教授首次在北京周口店附近的洞穴中发现了一些古生物化石,随后在1918年秋,安特生教授在皮特荪(MariaPettersson)女士的陪同下来到了仰韶村,发现了一批古生物化石以及龙骨,加之同一时期另外几位学者的发现和研究,这些丰富的史前生物标本的收获使安特生教授决定在这一地区继续寻找新石器时代人类遗迹,随着在仰韶村大批新石器时代工具被发现,使得安特生教授坚信这一地区一定存在一个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存,于是1921年5月安特生先生再次来到仰韶村考察,通过仔细的考订认为仰韶村下有着一个大规模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存,在得到相关方面的认可之后于1921年10月27日至12月1日对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勘测与发掘,伴随着大量新石器时代陶器以及工具的出土,中国也是亚洲第一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遗址,随后安特生教授根据自己的发掘及研究于1923年发表了《中国远古之文化》一书,书中首次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并对仰韶文化的性质做了初步的阐述。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史前史上的一个空白,它的出现使得之前西方所宣称的中国没有史前文化一说不攻自破。之后安特生教授还在甘肃、青海地区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和试掘,这一时期的发现及研究成果都记载于1925年安特生教授发表的《甘肃考古记》一书之中,在这本书里安特生对先后发现的遗址分为六期,前三期为: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是新石器时代之末期,与新石器时代及铜器时代之过渡期;后三期为: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是紫铜时代及青铜时代之初期。这种分期法认为齐家期的年代早于仰韶期,同时,齐家期中出土的陶器又与中亚的有相类似之处,于是安特生先生得出了后来称为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结论。但是,这个安特生先生的分期是有错误的,所以他由此而推论的西来之说也是不合理的。而随其后的李济、吴金鼎、梁思永等先生通过严格的考古学理论证实了这一分期的错误,并同时提出了科学的分期法,从而推翻了安特生之前的所谓仰韶文化西来说。然而即使这样,安特生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系统科学的勘测研究方法训练出了第一批中国的考古学者,他们从安特生教授那学习了丰富的勘测知识,同时也使得严谨的西方考古学正式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批学者,考古学才会真正在中国诞生并不断发展到今天,所以安特生先生依然无愧于一位中国考古学的创世纪的拓荒者的称号。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7792 次阅读|16 个评论
打死儿子招女婿?
jlpemail 2009-1-12 12:01
说的是一些人的用人方式,亲生儿子缺点多,而且不好使,就打死,至少也是打入冷宫,不予使用。而使用并无血缘关系,只有法律关系的女婿。这是法制社会的进步,因为女婿不听话了,不合格了可以更换。儿子就不行了,无法摆脱血缘关系,活着又让人撮火,用不得,不如杀死痛快! 这是一种误区只看到儿子的缺点和女婿的长处,越比较越觉得女婿可爱,可以使用。原因与父子太过熟悉有关,在成为可以重用的脚色之前,儿子的缺点已经暴露无遗,尽管才华也有所显露,毕竟做儿子的顶撞父亲的几率要比女婿大得多。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事情:亲生儿子极度郁闷,非常愿意离开父亲,求的是呼吸舒畅。而女婿被招来重用,儿子却流失了。只要是人才,儿子在别处反而比在父亲手下还要顺气,还要有作为。 就一个单位而言,打死儿子招女婿意味着土生土长的人才无法正常发挥才能;引进的人才反而如鱼得水,活得滋润。 这成了一种促进人才流动的方式,一种奇特的方式。不知道是否可以赞扬并且提倡。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2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自己的伯乐!
xiaocao003 2009-1-10 10:42
择长舍短则天下无不用之才,择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看到了第一句话,让我联想到了伯乐相马的故事,工作中领导经常会提到团队协作精神,但现实中小兵们很难达到那种境界,我们80后的一代多崇尚个性,呵呵! 很多人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其实,很多时候自己确实是匹千里马,但是要知道伯乐不多这一事实,所以,学会做自己的伯乐吧,那样自己就会成为千里马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70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一回苏格拉底如何?
qhliu 2009-1-7 12:22
科学院有位院士的学问很深。每逢有人请教,他总会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停顿片刻后,他接下来的话往往是,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这样来看 ? 左看看右看看,疑问往往就明白大半。即使不能彻底解决,提问人往往思路大开,满意而去。 与孔子差不多同年代的古希腊有位智者苏格拉底。一中一西两位哲贤,一生都 没有著述。学问和智慧都是通过学生的记录和回忆而流传至今。但是,对待学生的提问,孔子往往给出标准答案;苏格拉底总是说你的问题我也不懂啊,然后和学生一起思考,学生往往可以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 本科生到了二年级末,如果还没有开窍,成大材的可能性就很小。在本科一二年级的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能力培养,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当然,各人自有高招,我也一直在探索中。 2008 年,我有一下二上的本科生课程一门:湖南大学李达学院《普通物理学》。 在湖南大学,平时成绩除了作业、考勤和小考外,还有提问一项。我一直特别重视这一项。在我看来, 学生能不能提出教师不能立即回答的问题,是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标志之一。 不能说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都能成大材,但是能主动提问,至少是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一个良好开端。 一 时间,课堂上, email 中,网络教学平台等等,同学几乎把我当成了廉价的百科全书。尽管 80% 的问题在书本上有现存的答案,无非体力劳动难说有多少趣味,却有 5% 左右的问题我称之为天才问题。对这些问题,我都不能立即回答。不知道肯定不是好的回答。向先贤苏格拉底学点皮毛吧,对不能立即回答我都会提供一点思考问题的方向。 本学期我收集的九个 天才问题如下。我对 部分 问题的回答见附件 3 。 1 , 陈 珉 : 光子是不带电的 . 经过磁场而不受影响 . 但是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 电磁波经过另一个磁场是要受到影响的 . 矛盾吗 ? 2 , 游科华 : 光子会发生 BEC 吗 ? 3 , 张 功 : 连续意味着守恒. ... 那时间到底连续吗?如果连续,那一定意味着什么东西守恒.什么东西在守恒? 3 , 田新春 : 电子自旋的问题,可以看作是波的一种类似于自旋的效应 ? 4 , 徐运耀 : 正电子与负电子湮灭后,场的能量积聚到光子吗 ? 5 , 俞先国 : 电场可以定义场强,为什么不定义含时的引力场强 ? 6 , 胡慧宁 : 请问电子的自旋磁矩之间会不会也有相互作用呢?如果有,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观测到? 7 , 郭勤振 : 我们知道传导电流有热效应;位移电流有没有热效应呢? 8 , 王守强 , 在我们现在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认为电子是不可再分的,就像以前的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一样;然而原子是有内部结构的,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也会看到电子也有内部结构?现在有没有迹象表明电子也有内部结构? 9 , 张 功 : 光电效应 ..., 用足够强的光线照射金属导线,将有非常多的光电子溢出。用某种手段将它们束缚在导线周围(非导体表面),再沿金属导线加外加电场,光电子将定向移动,好比金属导体穿着一件电子做成的衣服,且电子运动不再受金属阳离子干扰。如果这个实验能够成功,将可能替代超导的研究,似乎超导研究也就是希望超导材料中(用金属比方说)做无规则运动的金属阳离子 安静 下来,从而不阻碍电子在它们中间穿行。 ( 注:这些问题是 湖南大学李达学院在 二年级上学期在 学习《普通物理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这两部分的过程中提出的。 公开这些同学的姓名已经征得他们的同意。 ) 广告: 教学多年,有些体会。今年有兴趣撰文《培养创造性是物理教学的灵魂》一篇。蒙《中国大学教学》不弃,预计在 2009 年 1 月号上发表( 见第 2 期 37-38 页--补记 ),敬请期待和批评。 附件 1 :我上课的约法三章 上课之先,约法三章很简单: 1 ,本人没有师道尊严之类的观念,我们一起平等地研究物理。有些东西我和教科书上讲的可能不一样,我把我的理由告诉你。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2 ,上课可以不来,可以打瞌睡,可以讲话。但是,不来上课要打个招呼,这是对课堂的尊重。由于可能侵犯周围同学听课的权利,打瞌睡的呼噜声或者讲话的声音都不能超过 40 分贝。 3 ,任何舞弊行为都是不容许的。 一年下来,除了一位同学外,几乎没有经常缺课的学生。一次小考,有两位漂亮女生一道小题错误相同。我告诉全班同学,对这两位同学我必须薄施警惩:本次考试不及格。在其末考试中,没有一位同学带小抄或尝试取巧。 附件 2 :提问我如何计分 提问成绩计入总成绩的原则 提问达到 10 分者,如果期中考试达到 70 分,则按平时成绩满分算。 提问满分 10 分,必须是单个问题。多个问题的加分,只能加到 8 分。 这些提问包括在 1 ,课堂上的问题, 2 , email , 3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4 ,其他。 提问评分标准 按次数计算,提问和回答均计分,回答一般在 2 分左右。 满分 10 分。但是这 10 分如何进入考试成绩要视学校规定等情况认定。 活度 = 分数。 一、人云亦云、中学、科普或现存教材上有现存答案的问题。基本没有经过大脑思考。 ( 活度 0-1) 二、知识性的,利用现存教材知识可以一问一答解决的问题。想过但大脑总是抽筋。 ( 活度 1-3) 三、综合性的,利用现存教材知识的稍微扩展不难解决的问题。知道能解决,但不能很快解决,希望寻求一个答案救急。 ( 活度 3-5) 四、物理逻辑体系中的问题、或面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的物理问题。基本原理清楚,但是解决路线不清楚。 ( 活度 5-8) 五、有物理思考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现存答案。 ( 活度 8-10) 附件 3 :我对 本学期部分 天才问题的回答 1, 光子是不带电的 . 经过磁场而不受影响 . 但是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 电磁波经过另一个磁场是要受到影响的 . 矛盾吗 ? 答:在两个极端情况下这个问题容易表述清晰,而且有已知的处理的方案。一个极端就是将 ( 电 ) 磁场量子化,然后处理光子和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结果在 QED 中是有的。结论是光子和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当很小,观测不到。一个极端是,光线经过静止磁场时的偏振面的旋转,即 Faraday 效应。但是,同样一束光,经典电动力学描述 QED 描述孰优 ? 或者说, 我不知道 这个问题的完整答案。 2 ,光子会发生 BEC 吗 ? 答:通常的 BEC 同时发生在动量空间和位形空间。真空中的光子不发生 BEC 。现在有技术能使光在特殊的介质中慢下来,那么在这种特殊的介质中,光子是否能发生 BEC? 我不知道。 3 , 连续意味着守恒. ... 那时间到底连续吗?如果连续,那一定意味着什么东西守恒.什么东西在守恒? 答:时空本身的连续是否意味作时空有起点 ( 荷为 1) 和终点 ( 荷为 -1)? 我不知道。 4 ,电子自旋的问题,可以看作是波的一种类似于自旋的效应 ? 答:美国 Texas 大学物理系教授牛谦真有一个理论这样认为,但是细节 我不清楚。 5 ,在我们现在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认为电子是不可再分的,就像以前的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一样;然而原子是有内部结构的,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也会看到电子也有内部结构?现在有没有迹象表明电子也有内部结构? 答: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了解一点对物理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物理上,如果说一个物体有内部结构,那么必须要问这个内部结构是什么,有无可观测效应。为什么说中子质子由夸克构成 ? 这是因为尽管自由夸克不能被观测,但是夸克的间接效应可以看到。如果电子有内部结构,也就是将有空间分布。那么由什么分布 ? 在人类可以观测的极限之内是否可以有可观测效应 ? 如果没有可观测效应,假设电子有内部结构也是不符合物理学价值观的。为什么现在物理学认定电子没有结构 ? 这是因为如果它有,应该有些许端倪。何况 QED 的试验已经到达 100 亿分之一,基本接近人类认识的极限了,还没有发现任何有结构的可能。 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5533 次阅读|4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