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水龙吟•水生所90年
王震洪 2020-10-30 19:34
水龙吟 • 水生所 90 年 (王震洪, 2020 年 10 月 30 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迎来 90 周年华诞,很荣幸邀请参加建所 90 周年学术会议。水生所历史悠久,是从事内陆水体生物学、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在国内淡水生物学和水域生态学领域处于龙头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90 年来,水生所在鱼类分子系统发育、藻类生物学、鱼类遗传育种学、淡水生态学、水环境工程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满足了国家发展渔业和全国江湖污染治理的重大需求,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没有水生所,就没有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鱼类系统生物学研究成果;没有水生所,就没有我国江河湖水体污染机制的全面认识。 水生所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先后走出 10 位院士。参观展览时,还有幸遇到了朱作言老师。 青山水碧源生长 , 眼江南又绿岸。 白云黄鹤,听涛放鹰,久违苍澜。 ① ② 荆楚珞珈,磨山吹笛,五洲远撼。 ③ 雨后再阳光,西湖已醉,落雁滩、东湖畔。 ④⑤ 青草鲢鳙鲤鳝,九十年,锦书帛漫。 ⑥ 桃李不言,自下成蹊,懵懂已楠。 五湖四海,长江黄河,南水北船。 渡沧桑未老,初心还在,路明业专。 注释: ①白云黄鹤:水生所所处武汉,风景秀丽,湖光山色,人文沉淀深厚,被称为“白云黄鹤”之地。 ②听涛放鹰 : 是东湖著名的两个景点。 听涛是东湖核心景点,位 于东湖最大的湖泊郭郑湖的西北岸,前身是民族实业家周苍柏 先生的花园 ——“ 海光农圃 ” 。主要 包括行吟阁、屈原纪念馆、沧浪亭、长天楼、鲁迅广场、九女墩、湖光阁、楚风园和沙滩浴场等。该区是一狭长半岛。 东湖放鹰台(遗址)位于武汉东湖风景区 水果湖畔,双湖桥 附近,是风景区著名的景点,也是东湖悠久历史文物的出土地。公元 760 年, 诗人李白 来到武汉 ,凭吊位于东湖洛洪景区洪山西麓的李北海 故宅,信步来到浩淼的东湖 边,看到一个土台子,他登高望远。 一上台子,恰好看到一只苍鹰被夹子夹住了, 他立即打开夹子,放飞苍鹰。李白 久久眺望着放飞的雏鹰,一幕幕坎坷多外的人生历程浮现在眼前,继而迷惘怅然的心境开朗了许多,他不由得感慨万千,沉吟长啸道: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诗反映了李白对唐朝官场的无奈,希望过上闲云野鹤的日子。 后来,由于李白曾登此台放鹰,故称放鹰台 。 ③磨山吹笛:磨山 是东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三面环水,六峰逶迤,既有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磨山楚城 楚文化景观。景区里千米诡道的磨山树倒之谜 可谓千古难解之谜。 吹笛 : 东湖吹笛景区。据民间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立志成为诸侯霸主的楚庄王率兵与秦军在此会战,留下 “ 擒贼擒王 ” 、 “ 百步穿杨 ” 的故事。相传姜太公、赵子龙、朱元璋曾在这里留有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园内的太渔山 、吹笛山 因此而得名。景区突出森林和湿地两大生态特色,体现了 “ 自然、生态、清新、野趣 ” 。 ④雨后再阳光:武汉是全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此次访问,各方面已经恢复,到处都是兴兴向荣的景象。 ⑤落雁滩:位于东湖东段团湖水域的沿岸,景区内乌龙咀、关中咀形成湖心半岛,半岛上环境幽静,高大的赤杉 、水杉成为大雁、野鸭、白鹭栖息的天堂。另外还有鹊桥相会,芦洲古渡等。 ⑥青草鲢鳙鲤鳝:中国人餐桌上的几大家鱼。水生所的研究对解决中国吃鱼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2020年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等6个专项入选人才公告
jinhejiang 2020-9-15 12:33
2020年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等6个专项入选人才公告 根据《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经组织推荐、专家评审、各专项主管部门研究、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专项新入选3人,“云岭学者”专项新入选19人、后续项目经费支持1人;4人获“科学家工作室”支持,42人获“研修访学”支持,15人获“人才培养激励”,11人获“引才伯乐”激励,现予以公告。公告名单按姓氏笔划排序,公告时间2020年9月15日至9月21日。 附件:2020年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等6个专项入选人才名单 云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9月15日 来源:http://ylxf.1237125.cn/Html/News/2020/9/15/337554.html 附件 2020年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等6个专项入选人才名单 一、科技领军人才(3名) 刘忠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杨崇林 云南大学 陈大华 云南大学 二、云岭学者(20名) (一)新入选(19名) 马勇 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 方盛举 云南大学 孔庆鹏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冯晶 昆明理工大学 毕天云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刘爱忠 西南林业大学 苏鸿雁 大理大学 李天晴 昆明理工大学 杨永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杨祚璋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何俊 云南大学 何霞红 西南林业大学 陈雪飞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胥福顺 中国铜业有限公司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秦胜利 云南大学 袁平荣 省农业科学院 夏雪山 昆明理工大学 郭忠诚 昆明理工恒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郭胜惠 昆明理工大学 (二)后续项目经费支持(1名) 蒋立虹 省第一人民医院 三、科学家工作室(4名) 张克勤 云南大学 张宗亮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林隽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赖仞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四、研修访学(42名) 丁岚 云南大学 丰奇成 昆明理工大学 王水乔 省图书馆 王红斌 昆明理工大学 方军 云南大学 龙威 昆明理工大学 卢建臣 昆明理工大学 田春杰 大理州人民医院 田晓忠 云南大学 任艳鑫 昆明医科大学 刘玉鲲 西南林业大学 刘迪 云南大学 刘荣 云南民族大学 刘德胜 保山市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李存兄 昆明理工大学 李克钢 昆明理工大学 李波 昆明理工大学 李彬 昆明理工大学 李雪 昆明理工大学 李璐 昆明理工大学 杨桂玲 昆明理工大学 杨野 昆明理工大学 肖寒 昆明理工大学 吴绍荣 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 何波 昆明医科大学 张兴永 昆明理工大学 张德飞 红河学院 陆章甫 红河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 陈波 昆明理工大学 罗永光 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 官铮 云南大学 封东霞 昆明理工大学 赵春娜 云南大学 柏少军 昆明理工大学 徐酉阳 昆明理工大学 徐胜涛 省农业科学院 郭顺滋 云南师范大学 黄惠 昆明理工大学 曹沁波 昆明理工大学 葛宏伟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曾春华 昆明理工大学 路小军 昆明市官渡区职业高级中学 五、人才培养激励(15名) 卢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卢光盛 云南大学 丛培允 云南大学 杜官本 西南林业大学 李永祥 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 杨祚璋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邱建备 昆明理工大学 周智生 云南师范大学 赵俊 北方夜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郝小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柳正伟 中国科学院天文台 祝光涛 云南师范大学 郭胜惠 昆明理工大学 喻辉 云南大学 魏宇 云南财经大学 六、“引才伯乐”激励(11名) 马文会 昆明理工大学 毛定群 省实用新技术协会 陈航 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周晓剑 西南林业大学 孟丽 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赵培方 省农业科学院 段良飞 云南海瀚有机光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施蕊 西南林业大学 袁锐波 昆明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高雪桃 云南墨斯墨人才服务有限公司 谢波 昆明理工大学
个人分类: 经典转载|3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附议“双一流”建设
热度 10 d289390715 2020-7-28 11:15
看到科学网上发表了张端鸿博士的一篇文章,题目叫《首期 “双一流”迎来收官,“千亿工程”建设效果如何?》。本来以为又是一篇鼓吹光辉业绩的文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读了。 但很庆幸,这是一篇很理性看待 “双一流”建设的文章 ,甚至不同的读者,有不同感受。 读罢全文,为中国还有理性思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而欣慰, 一些内容也引发了我自己的思考。 以下内容纯属笔者撰写,如有对原文的过度解读,属笔者个人感受,文责由笔者自负,请勿对原作者进行诽谤,特此说明。 1 、夸大的文章题目 我估计这篇文章的标题有可能是编辑选的,题目叫《 首期 “双一流”迎来收官,“千亿工程”建设效果如何? 》,但正文并没有正面回答建设效果如何,所以文章题目有夸大或文不对题的嫌疑。从行文风格来看,张博士应该不会自己起出来这样一个 “惊悚”的文章标题,因为 文章内容是很客观、理性的,甚至有些表达还很含蓄 ,而不至于夸大成这个样子。 2 、顶尖科学技术和顶尖人才培养,如何评价? 原作者提出: “双一流”政策最为核心的关切是顶尖科学技术和顶尖人才培养。 那么,这两个核心关切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首先, 如何界定 “顶尖科学技术”?笔者认为,必须放到国际视野去界定 。如果支撑指标还停留在国内,那不是自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拉一圈国内的专家给你做个鉴定结论是 “国际领先”,有多少可信度?评价不能盲目的去跟从所谓的“专家意见”,这既包括国内的“专家”,也包括从国外请回来的“专家”。而应该看实际效果,究竟做了啥?对社会进步有啥意义?对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有啥影响?是否弥补了我国的技术短板?多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的技术短板?和国际同行相比是否得到广泛认可?最简单的评价就是看市场和应用了,得不得到认可,市场数据会骗人,但市场数据不会一直疯狂的骗人。选取权威的数据来反向评价,比招募一批“专家”开会讨论可能还要准确。不是有句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第二,如何评价 “顶尖人才培养”?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从目前的学制而言,我国的本科生学制一般都在 4 年,学生学业还没完成,就成为“顶尖人才”了? 有些天才级别的 “顶尖人才”,不是因为我们培养了他们,而是人家本来就是天才。 最后还好意思把人家的业绩拿出来装点自己的门面,羞不羞?能给这些天才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而不施加阻力,就已经很不错了。是成就天才变成 “顶尖人才”,培养是很难做到的。如果真能培养,建个工厂,批量化生产就行了。真要落实到培养方面,不如多在软硬件条件方面下功夫,美其名曰“培养”。 我比较认同张博士 “ 未来的人口比较优势必须从规模走向素质和能力 ”这个观点。我国是人口大国,把已有人口数量基础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是巨大的。这一点不能光在口号上喊,要配套政策落实,并给出一个卧薪尝胆的时间,才可能有质变。过去这些年为啥人才培养没有想象中那么成功,也值得政策制定者、管理者深思。 张博士提出: “双一流”建设成效始终被一种关注排名、关注指标、关注数据的倾向所左右 。 笔者附议这个观点。如果某些 “双一流”高校还只是用数据和指标来搞建设,不如“双一流”建设雨露均沾、百花齐放。另一个反向的思考是:抛开某些指标,某些高校的“双一流”业绩是不是靠资金投入砸出来的?如果不投入这些资金是不是某些业绩依然能达成?比如,论文数量,可能不投入那么多资金,在论文导向下,依然有很多论文产出。甚至,一些没有得到“双一流”资助的反而做出了类似的业绩,是不是也值得反思呢?对于一些按照排名规则搞建设的,也不能盲从于排名。篮子就这么大,有排名,就一定有顺序。但实效才是评价的根本。空有排名而没有实效,纸上功夫! 3 、竞争性文化的反思 诚如张博士所言, “双一流”的动态建设改变了以往“ 985 ”、“ 211 ”的固化阵营。 但动态调整落实了吗?多大程度上进行了动态调整? 如果下一波动态调整还仅仅是篮子里的上下搅动,而不真正落实到全国高校,恐怕这波建设就会变成张应强在《 “双一流”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学科评估——基于学科评估元评估的思考 》中指出的: “ 双一流 ”建设事实上成为这137所高校之间的比赛和排名竞争,成了“富人的游戏”。…… 至于各高校排名百分位的“进步”,这主要不是“建设”的结果,而是因参评高校数量由59所增加到101所所致。这就是说,除非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做出重大调整,以及参评高校数量增加,否则,全国高校各一级学科的等级排名“大局已定”。这就是学科排名竞争中的“天花板效应” 。 关键是要切实落实动态调整,才能激发 没入选的后发赶超、落选的卧薪尝胆 。 至于下一轮名单如何,不妨以观后效。 4 、头部高校对全球顶尖学者的吸引力 这里面张博士写的很委婉: 在全球高等教育财政日趋紧张的前提下, “双一流”政策跟我国的各项人才政策相配合,形成了比较显著的资源投入优势,持续形成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的“净流入” 。 简单翻译一下: 我国有钱,所以有吸引力 。我不想过多的讨论这条,想讨论一下所谓的 “净流入”。 有没有数据看一下,所谓的 “净流入”有多少是华人?“净流入”之后是否又做出了前文说的“顶尖科学技术”?我不排斥华人科学家,我只是觉得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可能需要有关部门警觉:有些华人本来就可以留下,为啥是转了一圈花大价钱引进回来? 人才外流问题 ,要从工作环境、工作氛围等下功夫,争取留住人,而且要争取不仅仅靠资金来留住人。 此外,投入这么多资金引智,不能只看名头,还要见实效。诺奖级的人物也引入不少,走了多少?又做出了啥?有哪些短板还需要弥补?无力引进诺奖的高校又该怎么发展? 中国的高校不只是头部高校要发展,普通高校也要发展啊。 建议国内的人才头衔就不要放到支撑指标里了,都是一个大锅里分出来的,总数就那么多,较啥劲。多鼓励国内的帽子人才做出真东西,更有利于他们赢得国际声誉。 5 、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不要只看留学生的人数有多少, 要多看看来自 发达国家 的留学生有多少 。当我们的高等教育都能吸引大批发达国家留学生加入的时候,那才是优质的国际影响力。反之,还有一批处于全球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学子来我国求学,那很正常,因为他们当地的整体环境就是不如我国,来我国留学也不足为奇。 张博士提出: 当前 “双一流”高校更加重视科学研究,而对人才培养有所忽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高校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 我也比较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我国的 高等教育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大刀阔斧的改革态度 。培养一届本科生要四年,再来一轮实验实践就又要四年,我们需要不止一点卧薪尝胆的精神来锐意改革。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不断优化,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只看数量不查质量的作法,极不可取! 陆游一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发展的真谛。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附: 张博士原文链接:首期 “双一流”迎来收官,“千亿工程”建设效果如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7/443350.shtm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7909 次阅读|28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怎样识别人才(天才、项目、论文)【要点】
热度 5 zlyang 2020-5-25 13:54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 的诺贝尔 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破除论文“SCI至上”: 怎样识别人才 (天才、项目、论文)【要点】 核心: 主要靠人心! 谣言?: 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 别忘了科技活动的真正目的。不要“为评价而评价”。 N个脊梁,在本世纪已经说过M次了。这里不过是简要重复一下这 N×M 个观点而已。 一、怎样识别人才? 主要靠人心! 1.1 《战国策·楚策四》,西汉末刘向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穷巷,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 1.2 褚少孙,西汉后期 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 1.3 《马说》,唐代韩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4 《牡丹芳》,唐代白居易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1.5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代陈亮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1.6 日本国福泽谕吉抄袭了褚少孙: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1.7 钱穆制度陷阱 …… 教育中心 → 人文强国 → 科技中心? 二、制度的局限性:中国老太太们大胜美国赌场 http://www.geyisu.com/1309.html 美国的这家赌场,为了吸引中国人来赌博,于是给没事的中国老太太每人25美元,邀请她们去赌场玩儿,结果中国老太太拿到了25美元,在赌场转一圈后,不玩直接回家,有的人一天还去两趟,不玩就能赚50美元。 美国赌场一看竟然赚不到钱,不得已之下,只好修改规则,他们把25美元直接存在卡里,结果老太太们来赌场赢了就继续,如果25美元输了就走人,赌场还是一分钱赚不到,甚至还亏钱。 赌场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改变规则,规定中国老太太必须赌瞒150美金以上,才能领取25美元,中国老太太们一商量,决定两人一组猜大小,一人押大另一人押小,只要两人凑够150美金就不赌博了,然后各自领取25美元回家。 最后,赌场再也不敢让中国老太太们来赌博了,这就是既聪明又理性的中国老太太,他们**、但在国外不得不服。 三、任期制的局限性 以下大都 抄袭自互联网: 通过竞争性选举选出的领导人需要担心下一次选举,因此他们更加可能作出受短期**考量影响的决定, 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能否再度当选。 如果非选民的利益和选民的利益冲突,例如 未来几代人,那他们的利益就不太可能受到重视。 “mainly interested in getting re-elected 主要是想当选连任”,是任期制的固有缺陷。它会是人背离“good for the country 对国家好”的初衷。 很多时候,毫无价值地空喊口号毫无意义,关键时刻能够提供科技成果才有价值。 现代技术“根”的建立,它不仅需要天才的思想,技术的实现,工艺的突破,也需要标准的制定、时间的沉淀,甚至还需要文化的认可。 如果具有正常的思考力,在直面“根”的力量后,应该战战兢兢居安思危。 然而这些年来“金钱是唯一信仰”的价值观,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导致我们对“根”科学缺乏尊重和敬畏。 正如居里夫人的牢骚: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能量守恒!! 不要自毁长城,不要自相残杀。 不吹牛! 推荐阅读: 秦四清,2020-05-23,如何实施“揭榜挂帅”制?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34608.html 闵超,中国科学报,2018-08-14,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8/338114.shtm?id=338114 基于短期引文窗口的文献计量指标事实上将科技政策导向了阻碍科技创新的歧途。 晋楠,中国科学报,2018-07-11,让随机性更公平可信 多国科学家探索创建公共随机数据生成器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7/336973.shtm?id=336973 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最先点出问题。这两所机构的申请成功机率低得不具鉴别度,审查人被迫在同样好的申请件中选出几个给予奖助。机构高层说得中肯:获得奖助就像中乐透,却没有乐透盲选省时省力公平的好处。 2017-04-20,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理查德·罗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是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声称 决策者更愿意将钱分配给他们知道会取得成果的研究,因为他们“主要是希望再次当选”,而不是资助那些“对国家好的”研究。 Sir Richard Roberts, joint winner of the 1993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claimed that policymakers prefer to assign money to research that they know will get results because they are “mainly interested in getting re-elected” as opposed to funding what’s “good for the country”.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2016-04-11,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下篇) http://cfi.crsp.org.cn/ScienceCommunication/SciRationality/032Q12016.html 相关链接: 2020-05-20,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评价,到底评不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4068.html 2020-05-08,同行评议“没什么用”的新报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2188.html 2018-11-26,福泽谕吉抄袭了褚少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437.html 2020-4-13, 破除论文“SCI至上”:心理戒毒比生理戒毒更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8149.html 2020-2-29,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2019-12-14, 第六个科学中心,我们该做点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030.html 2018-8-20, 居里夫人发的牢骚 ,是否真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202.html 2018-8-19, 美国记者 麦隆内夫人 Marie Mattingly Meloney 的照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043.html 2019-06-09, 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396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952 次阅读|38 个评论
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
热度 4 fdc1947 2020-4-26 08:00
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 近日,在网上读到“天风上人”研究《朱夏日记》的几篇文章。朱夏先生(1920-1990)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大地构造学和石油地质学,为新疆、青海、东北、江苏等地的石油找矿和油田开发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他又是著名的诗人, 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的诗词就蜚声学术界,其中描写地质生活的诗作更是别具特色。 朱夏先生于1931年“ 跳级考入读正始中学高一班 ”。新发现的《朱夏日记》就是朱夏先生在上海私立正始中学三年高中期间的日记。“天风上人”先生的文章介绍了朱夏读高一期间的若干篇日记。我看了以后,颇有感想。 该《日记》为活页散装本,格式乃校方统一印成,每页竖式八行,每次由教员发给学生若干页。学生书写日记,则以毛笔字文言文述之。教师于次日收回批改,以红笔打分,有时还兼有评语。教员为江侠菴先生。学生的书写基本上都还工整,教师的评语则对日记小至字、词、标点,大到思想内容,都做了很负责任和高水平的点评。不妨抄录三段作为例证。 十月二十一日,星期三,晴。 下午上法文课时,教员为外国妇人,予等问其为何国之人?彼答曰:俄国。予等甚以为奇?盖彼能操法语,尚不为奇。而彼与教务长会话时则操德语,与副教务长会话则操英语,与予等则又能讲中文数句,均甚流利,可谓学问宏博矣。吾侪 丈夫 (教师红笔改 男子 )见之,能不愧乎? 得分及 教师批语: 77 :丈夫者,男子中壮者之谓也。该生年未弱冠,用丈夫二字未对。前者重男轻女,置女子于不教,故其能力逊于男子。至近代男女平等,教育亦均等,女子能力未必逊于男子,视何等方面耳。 十月二十二日,晴。 今晨,陈君原来谓予曰:“江侠菴师于予(陈君自谓)之日记上,示知其住址,并令予及廖汝翼、李家谟二君有暇,同往游玩。子如无事,可一齐偕往乎?”予聆之甚喜,及阅其日记,则不觉失望。盖江师之住址为蒲石路,予家与蒲石路,近在咫尺之间,本甚便易,但江师星期及星六不在彼处,所住何处又不可知?夫予等此二日,正值休沐之期,而江师又不在彼处,无处寻觅,亦一憾事也。望江师将星六所往之住址说明,俾予等得亲领教诲,以开茅塞也。未知江师以为何如? 得分及批语: 78 :我家在虬江路、新广东街、正兴里二十一号二楼。我以后礼拜日必在家,礼拜六或在蒲石里,必定,因礼拜六下午四时在此功课方完也。 十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今下午,发现同学某君私吸卷烟。夫此种不良嗜好,本非吾青年之所应有,况当此国家存亡之秋,即古人云“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吾侪自当恪守:鸡鸣而起,孜孜不倦,努力用功,俾将能为国家谋利益,人民求幸福。若染有此种不良嗜好,将来于社会上办事之时,必大有妨碍。予深望某君从今日起,努力改过,以成一大好青年。则非特予之幸,亦即我中国前途之幸也。 得分及批语: 75 ; 该生之字,太不像样了,非努力改之不可。卷烟最害事,余民十二以来,大吸卷烟,非此物不能思想及作文,且容易疲倦。自是年戒至今,思想及身体皆比前壮健。故少年时当力戒之。 为了写字的问题,教师在随后的一些天的批语里,还有几次对朱夏所问的答复: “清人之字,錢南园端劲,刘石庵深醇,皆可学也。” “苏东坡、赵松雪、董香光,皆石菴之所从出。赵为王羲之之正派,甚可学,惟伪者甚多,须慎择耳。” “字已进步,孺子可教。” 江侠菴(1875—1951),原名楚洋,字侠菴。广东花山人。1900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广东政法学堂任教,为陈炯明业师。民国初年任花县第一任县长。。1925年夏至沪,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聘他为特约日文翻译,曾翻译《资本论》。著有《先秦经籍考》、《经学史论》、《南北戏曲源流考》等。 朱夏先生之所以能够在文理两方面都取得很大的学术成就,固然与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其父为著名学者、诗人朱大可先生( 1898—1978 )。也与优秀而严格的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我们常常羡慕前辈学者学识深厚,能力强大,文理兼能,中西皆通。他们之所以高明,主要原因还是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然,毫无疑问,那时候的教育规模极小,只是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受到这样的教育,这是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社会在发展、在前进,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人能够受到了教育,我们基本消灭了青少年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20年又要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而大学(包括专科)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0%左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光光是大学的事情。没有好的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的基础及高等教育的量是很大了,可是质还是一个大问题。这里所说的质,不仅仅指知识水平,不仅仅指能不能考试,而是实在的人才质量。比如,我们的全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在2010年仅有3.27%,而同年我国大专以上的人口已经达总人口的8.93%,高中以上的人口达22.96,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水平的质量是很低的。 即使经过大力“补课”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在2018年也只有8.47%。众所周知,从2010年到2018年我们的教育在质量方面并没有非常突出的进步。所以,科学素质的达标率的大幅上升,很可能只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即使这样的结果,仍然是很可怜的。 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水平不高,一定有人不服气。因为如果进行考试,我们的分数不会低。有人说,我们的学生会考试,其实也未必。如果不让准备,也不光是考某几本指定书本上的内容,分数也未必高。对于考试的准备,实际上是猜题,就像某某知名的辅导外语的学校,严格地说,就是一种对考试的作弊。有时候只是在规则内的作弊罢了。有人会为此而骄傲,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这种事情看上去很聪明,在规则之内,别人抓不到把柄。但是,实际工作中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情了。实际工作的创新绝不是靠钻规则空子所能够成功的。从2010年的3.27%,到2018年迅速上升到近9%,那正说明2010年的成绩是真实的,大家都没有准备,是真实的成绩、真实的水平。 教育有种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当然不是一篇小文章能够说得清楚的。但是,至少有两点是本文想说的。 第一要大幅度改善基础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是人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必须是人面对人面的教育。所以,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照顾到许多个学生。我们现在一个班的学生太多,教师很难照顾得过来。即使是上课,教师也往往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上课时讲好课,更多的工作在课后,如作业的批改,找学生谈话,课外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培养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这些工作都有一个“质”的问题。我们现在最忽视的就是质。学生太多,领导考察的唯一指标是考试成绩,教师也就只能管好考试成绩这一块,甚至是一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里一定要给教师大幅度减负,也就是把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降下来。我们现在中小学一个班的学生实在太多。减少数量才能够讲究质量。要想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是全面的质量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一个教师不可能管这么多学生。如上面所说 江侠菴先生对朱夏那样认真地批改日记,还邀请学生到家里去谈话。学生太多是受不了的。如今发达国家的每一个班的学生数都很少。我们过去每个班的学生多,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能老是坚持低标准。要逐步向发达国家看齐。现在面临开学,要求学生间隔一米,各个学校都难以做到。医学专家建议分两个班。如果每个班二十几个人,就不难做到了。社会发展了,这种看上去“软的指标”也应当跟上去。 第二要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水平。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中,水平相差很大。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高水平的学生。而过去也正是因为教育资源缺乏,才弄得搞重点学校,引起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在基础教育中,应当取消所谓重点。现在的所谓重点高中,集中了最好的教育资源。教育部要求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既然要求普及高中教育,那么重点高中就没有存在的理由。那些所谓重点班级的人数,往往是最多的,最后的结果也只是能考试成绩高而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大量增加教育资源,才能够比较均匀地分配。 要大力提倡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硕士生到小学去、博士生到中学去。同时淘汰那些水平不够高的教师。安排他们去做能够胜任的工作。 上面两点的实现,第一需要许多钱。第二需要许多人。 减少每个班的学生数,需要增加大量教师、教室。这需要钱,增加投资。 我们说,现在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增加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一个可能的做法就是增加基本建设的投资。基本建设的投资不一定就是修高铁、修公路,广义地说,对于教育的投资也是基本建设投资。这是更加长期的投资,也是更重要的投资。只是投资铁路公路看得见,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政绩。投资教育则是百年大计,不是哪一个领导的一两个任期所能够看得出的政绩。 我们的学校特别是大学要少征一点地,少盖一点豪华的大楼,少修一点漂亮的大门,少养一些非教学人员。把钱用到真正的改善教学第一线,就能够增加教师和教室,减少每班的学生数。以提高教育质量。 改善教育需要大量的人才,现在的大量硕士生、博士生就是人才。许多人想到学校工作,就是进不去,因为没有指标。把一个班分成两个班(当然不可能一步达到),需要多少教师! 我们常常说,我们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更新产品的标准,发展新的产品。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更需要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也应当不断更新标准,淘汰旧的低标准,才能提高教育水平。 在软件和硬件的关系上,我们要更注意软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高铁、公路、芯片、卫星是硬件,教育则是最重要的软件。 我们应当有这样目标,要使得全体人民都受到比朱夏先生更好的教育,都具有朱夏先生这样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这应当是我们的目标。
个人分类: 教育|334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想要招募海内外科研人才?上自然官网自助发布职位
NatureResearch 2020-4-24 12:56
自然科研网站nature.com每月访客人数超过900万,网站提供自然科研的内容,如《自然》杂志的新闻和评论以及国际领先的科研人员招聘平台Nature Careers——自然职场。 自然职场网站平台 汇聚了众多来自院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求职者,从博士生、助教到教授、高级科学家,覆盖各个学科领域。无论您有什么样的招聘需求,自然职场都能为您触达多样化、高层次的国际人才。 国际领先的科研人员招聘平台 自然职场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人才职业信息资源和求职平台,网站月均用户超过30万,页面浏览量超过100万,内容包括职位搜索和招聘发布、职场资讯及职业发展建议等多个版块。 职位发布 年度发布总量 19,819 月申请量 10,258 平均每个职位的申请数量 6 职位搜索 850,564 次年度独立搜索量 搜索最多的职位头衔 博士后 36% 教授 20% 博士 17% 负责人/研究员 3% 讲师/教授 2% 技术人员/实验室助理/实验室管理人员 2% 主席/主管/主任(领导职位) 1% 搜索最多的研究领域 化学 9% 神经科学 8% 物理科学 6% 癌症研究 5% 免疫学 5% 生物信息学 4% 微生物学 4% 遗传学/基因组学 4% 医药 3% 环境科学 3% 数据来源:Google Analytics Publisher Data, 2018.11-2019.10 多 种招聘套餐可供选择 品牌套餐 贵机构的 logo 将在招聘信息和搜索结果旁边显示。“ 职位匹配 ”功能将在nature.com的相关内容中展示您的招聘信息,触达潜在的900万月用户。 ▲搜索页面logo展示 ▲职位描述页面logo 展示 ▲ nature.com职位匹配(位于相关文章底部) 银牌套餐 作为品牌套餐的增强版,银牌招聘信息在搜索结果页用不同的底色突出( 背景提亮 ),并添加了 特殊标识 (Featured)。“ 搜索置顶 ”则意味着您的招聘信息将在60天内优先展示在相关搜索的顶端,确保能够第一时间被求职者看到。 金牌套餐 作为银牌套餐的增强版, 含有首页推荐功能 的金牌套餐招聘信息在自然职场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展示,以便让更多的求职者看到您的在招职位。 相较于品牌套餐,选择金牌套餐可使您的职位申请量提升 55% 。 ▲ 一周首页推荐 _ 品牌套餐 银牌套餐 金牌套餐 职位匹配 √ √ √ 搜索页面logo展示 √ √ √ 职位描述页面logo 展示 √ √ √ 搜索置顶 - √ √ 背景提亮 - √ √ 特殊标识 - √ √ 一周首页推荐 - - √ 如 何自助发布您的职位? 1. 进入 自然职场网站平台 ,点击页面右上方的“Post a Job” 2.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招聘套餐 3. 按步骤输入贵机构名称、职位名称、职位描述、工作地点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4. 输入付款信息,完成信用卡支付 5. 获取收据 6. 您的职位信息显示在自然职场网站 点击此处,查看 招聘套餐报价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人才招聘|3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海霞︱一分灵性十分磨
热度 1 张海霞 2020-4-9 19:21
【题记】晚上准备写好友Tony的时候,忽然想到这篇去年看完电影哪吒以后不久写的文章《一分灵性十分磨》,我们都是看到了别人的灵没有看到别人的磨啊! 去年 很火的那个电影《哪吒》只所以如此轰动,也是因为每个观众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磨着心中的魔性滴血成长的过程:那个贪玩顽皮不听话捣乱但是又渴望理解和被爱的“魔丸”哪吒不就是每个人心中隐藏的那个自己吗?!一个普通人要想真的磨掉这些顽劣的本性转为灵性,真的是经受无数磨难扒无数层皮得啊!所以,我们这一生就是“磨练魔性、修炼灵性”的漫漫长路,悟性虽然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对自己的要求才是磨练修行的关键。 千年前的玄奘和尚参悟了这个道理,经受无数的磨难,而这九九八十一难仔细想来就是每一分魔性的消失和每一分灵性的获得,不磨砺掉心中潜藏隐匿的每一分魔性是不可能收获一个透透彻彻的清明灵魂,这就是人生的真经! 那天跑步一千天纪念的文后,有位网友说了村上春树的名言:“越是不想跑的时候越要跑!”为什么?那就是村上其实已经悟到了这人生的真经:一分灵性十分磨,他在用貌似不可承受的肉体上的折磨去追寻哪怕万分之一的灵性的解放!所以一个每天雷打不动跑步的疯狂村上几十年不断地为我们奉献了触及灵魂的作品! 其实不是只有哪吒、玄奘和村上春树如此,即使像“灵丸”敖丙 — 那个天生被赋予灵性的幸运儿 — 其实要想让这种灵性变成他本身的秉性也是要重新活过!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在此也提醒那些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逃避人生磨难和历练的家长们:不管是灵丸魔丸还是普通丸,每个孩子都是要他们自己经历风风雨雨才能真正成长,这成长就是他们自己磨砺掉与生俱来的魔性、修炼灵性的过程,这个过程谁都替代不了,因为这魔性除了他自己解锁谁都解除不了、同样这灵性除了他自己感悟任谁都赋予不了! 想通了这个道理,也就懂了村上那句话:越是不想跑的时候越要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挣脱心魔枷锁、迈向灵性开悟的坚实脚步! 加油,从现在起,和村上先生一样,绝不停下自己“磨练魔性、修炼灵性”的脚步!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23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新? “985”、“211”统统改为“双一流”
wangxh 2019-12-9 10:20
创新,的确是一个民族活的灵魂!这没错,但换汤不换药能叫“创新”吗? 这种“创新”无非是穷折腾一顿,海量表格重新填写一遍,填写各种表格已经成为普通教师工作中很重的一部分,不填又不行,万一扣一顶“帽子”一般人受不了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搞出一个“双一流”,各地方马上出台一个“省一流”,不知道市里会不会也搞出一个“市一流”。为什么我们专门做这些自欺欺人的事情?一流不一流,自己不清楚吗? 真正的创新需要的是人才,可我们的毕业生呢?唉,......
个人分类: 教之道|0 个评论
中国第三次人口红利:高等教育和人才红利
jiangming800403 2019-12-2 18:59
中国 已经不可能重复30年婴儿潮每年2000万以上的出生 规模 了,也完全没有必要。实际上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每年实现城镇就业超过了1300万,减去退休人口,仍然可以实现城镇劳动力年均增加近千万劳动力,大量的劳动力由低效率的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就业,或者说我们将长期处于 人口 红利期。因为人口红利的根源并不是生得多,而是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大量农业人口进入高效率的领域实现充分就业。 实际上即使按照按目前1500-1600万的人口出生规模,每年仍然有两、三百万新增农村人进不了城。如果出生规模一直保持在按照婴儿潮峰值时期,城镇只能解决一半人的就业问题,显然会存在大量无法充分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一靠少生,二靠进城。但问题是按照目前的出生和就业规模,未来中国仍然可能会有5000万到1亿农业劳动力,这决定了农民收入和平均国民收入仍然不会达到美国的水平。 我们已经经历了两次人口红利,即将进入第三次人口红利。第二次与第三次人口红利实际上是陈经和愚蠢小猪的长篇论战《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映到人口与生育问题上,就是我们要的是打工妹的人口红利还是华为工程师的人口红利? 经济 技术水平较差时候,人口可以替代资本,人多力量大,需要人海战术的人口红利。 新中国共经历了两次重要的人口红利期,新中国第一波人口潮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长大成人,当时人参加劳动的年龄早,十八岁就可以是壮劳力,为持续了进二十年的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根治旱涝灾害提供了劳力基础。而且七十年代,妇女平均婚育年龄已经增长,平均生育的子女数减少到3个左右,这相当于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农业学大寨的第一线有很多铁姑娘队、穆桂英队。 第二次人口红利是改开特别是90年代以后,大量的打工妹涌到沿海出口工厂的生产线。 人口红利与老龄化相伴相随。 中国社会 文化 不存在反对生育控制的宗教因素,建国以后,政府在卫生和生育方面提供的公共服务也越来越普及,虽然人口飞涨,但生育率一直属于同等收入国家的最低水平。20世纪70年代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已经到三个孩子左右, 城市 不到3个孩子。整个80年代在两三个孩子之间。 没有出生人口减少,就不可能有低少儿和老年人抚养比同时存在的“人口红利”。因为在稳定人口模型中,预期寿命以80岁计算,15-64岁的劳动人口必然占总人口的62.5%。实际上,现代社会,一般人的学习阶段都要到20来岁,甚至二十四五岁。因此,就业人口充其量占总人口的50%多一点。中国高就业率和低抚养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低出生率解放了大量女性劳动力,中国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 目前中国大陆的老龄化程度相当于日本1980年代初,大约在21世纪中叶达到老龄化峰值,与日本当前水平相仿。 一个少子化的社会,虽然有较高的老年人抚养比,但少儿抚养比比较低,不到20%,劳动力仍然会占到总人口的50%多,和多子化社会其实差不多,而且少子化社会一般有更高的妇女劳动参与率。而多子化社会妇女劳动参与率低,实际参加就业的人口比例更低。 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始终是人口过多,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多。 这决定了中国必将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三大差别依然存在,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实际上越来越少。中国也没有必要继续和亚非低收入国家在劳动密集行业里面自相残杀。 虽然总劳动力数量已经开始减少,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存在,而且一直在向城市转移。对于边疆贫困地区和人口密度大、生态赤字严重的地区,“少生快富”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 中国有超过2亿户家庭小农,是美国农场数量的100倍,7亿农村人口,3亿多农村劳动力。除了 东北 北部等少数地广人稀的地方,户均10亩、人均3亩耕地还是我国农村普遍的现实。农业GDP仅占全国GDP的不足10%。全国一半的GDP的集中在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1/3集中在县城和相当于县城的镇。乡村GDP只有全国的百分之十几。虽然,中国工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创造出和美国差不多,甚至更高的劳动生产力。但美国农民的生产力水平是中国的几十倍。这也决定了中国农民收入只有美国的几十分之一。农民收入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一般的收入水平,只有美国的1/10,将长期处于中等收入,这也是特朗普总统的贸易战不可能成功的原因,因为他不可能把美国人的工资降低一个数量级。 过量的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现在已经是机械化水平落后的农业学大寨的时代了,需要靠“人海战术”,人多才有力量。 第三次人口红利是人才的红利 。 二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规模达到世界之最,办学质量也越来越好。毛入学率接近50%,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了大众化、普及化,这为新的人口红利奠定了基础,我国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师和专业人才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迅速由以轻纺织为基础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 转型 。固然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的根源是学龄人口退潮, 人民 群众对教育的需要与高校资源之间的矛盾减少。话说印度虽然出生人口比中国多60%,但初中生在校规模刚刚超过中国。因此未来产业竞争力,印度仍然无法与中国抗衡。一个青年如果不离开农业,他一年的收入可能只有几千元,劳动密集型工业可能是几万元。而高技术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可能达到几十、上百万。这也是人口红利,第三次人口红利,也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超越满足衣食之需等基本需求进一步发展,住房建设,汽车等 交通 工具和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主要增长点并具有了世界性的竞争力。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7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今的绩效考核方法不利于人才的组合
热度 18 fdc1947 2019-11-11 08:08
如今的绩效考核方法不利于人才的组合 写复合材料的时候,想起来人才的组合。 在古人那里,人才与人材常常是通假的。材本来是木材的意思,引申为一切材料,又可以指人的才能。我们是要因材施教,就是指按照人的材质去教导。 无论是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还是高分子材料,都各自有突出的优点,也有其缺陷。复合起来,往往可以取长补短,复合成为更优秀的材料。 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其长处和短处。科技人员也是如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或改进的过程中,各位科技人员也都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有些人眼光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有大局观;有些人善于在具体细致甚至有些繁琐的工作;有些人文字表达能力特别好;有些人物理概念清楚;有些人善于数学推导;有些人心灵手巧,能够设计制作新装置等等。但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极少极少的,这就需要人们的合作。好的合作,往往能够产生好的工作。 合作,可以是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之中的合作。一般来说,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最大的问题是相隔距离较远,不能随时随地交流,同一个团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合作应当最为便捷。 但是,虽然同一个团队的成员之间的合作最为便捷,但是,也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难以解决。比如,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同心同德,努力奋斗,能够较好的合作,可是,当取得一点进展,略有一点成绩的时候,矛盾便出来了。也就是说,取得成就的归属,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现在的考核是非常频繁、细致的。说的近一点是与每一个人每年直接的效益切切相关。现在绝大多数单位都是把 “绩效”很快地兑现的,几乎是每年立竿见影。说的长远一点,则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职称、荣誉、地位、帽子等。这样的考核,对于一个上下差别较大的团队成员之间,如,一个教授带一个副教授、或者一个讲师这样的“垂直”体系,或者一个大牛比如院士与他下面的人,问题还不很显著。而对于两个资历相似的人,麻烦就大了。 但是,所谓合作,要能够真正对两方面都有益、对解决问题帮助最大的合作,恰恰要求合作者有相差不大的水平,这样的切磋最有好处。也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够 “切磋”起来。两个人水平、地位相差较大,容易成为“指令”,即使交流起来,也只是对“指令”的质疑。这一点,并不一定是地位较高者的不够谦虚,也是因为地位和水平较低者的习惯性服从或自卑心理,这一点很难完全克服。 而两个资历和水平相似的成员在一个团队里,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很麻烦的事情。过去人们往往就说 “一山难容二虎”,对于现在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把所谓“成绩”与名和利结合得如此紧密的情况下,很难相信还能够有同一个团队里两位资历、水平相近的人还能够真正的“切磋”。 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想真正在一个领域有较大的进展,靠某一个个人的单打独斗可能是困难的(当然,除去某些像数学那样的纯 “理论”问题),都需要一个团队甚至是较大的团队集体努力。为了在一个领域保持先进的地位,也需要在某些单位中,集聚若干位水平较高的科技工作者,这里人才的组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像我们现在各高等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恐怕只适合一位教授带几个研究生做一些小事情。即使上面还有一位“大老板”,带几个教授,那几位教授恐怕也都是各人做各人的小事情,难以有真正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而要做到有不同才干的人的合作真是难上加难。 我们现在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考核过于频繁和琐碎,对于教授参加本科生教学的要求则过于空洞。所谓绩效与名、利的挂钩过于 “直接”甚至“粗鲁”。对于大学教师,对于“淡泊名利”光有空洞的教育是不行的。一方面教育教师要“淡泊名利”、“甘于坐冷板凳”,一方面却斤斤计较地记着“工分”,那是用后者完完全全地否定前者。我一直主张,对高等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教师,不需要实现所谓“绩效工资”(参见《 大学教师不宜实行 “绩效工资” 》 2018-9-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03895.html  )。心里挂着 “绩效”,难以有真正无私的合作。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说,也难以组成一个合理的人才组合。 人才的组合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这种绩效考核制度实在是难以让人才得到很适当的组合。我知道,一下子废除 “绩效工资”难以实现,但是我希望,即使不能全部废除现在这样的“绩效考核”,也应当使“绩效”与名利的挂钩逐步“松弛”一点,不要过于直接和粗暴,不要那样赤裸裸。
个人分类: 教育|11706 次阅读|3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