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中国大学,你到底要向何方?
wangxh 2010-4-2 22:29
大学,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到底是什么、姓什么、向何处去? 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创业》,里面一个姓章的总工程师有一句我最喜欢的台词: 我大学毕业后,骑着骆驼来到这里,我要用我的知识使我的祖国富强起来 !里面一个外国专家冷笑道:哈哈哈...哈哈哈......章易之先生,你以为你的祖国还会富强吗?还会找到新的油田吗?哈哈哈......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大学二字。但那时候,根本没敢想大学与我的关系。 刚刚恢复高考那会儿,小姑姑正好赶上了,看见姑姑看了那么多书最后才考上一个中专。小姑姑可是七里八村的大才女(父亲引导的),而我只知道《算术》与《语文》。那时候,大学对我来说,觉得那- 比-登-天-还-难 ,仍然没有把自己与大学联系起来! 过了几年,哥哥要考大学了。我慢慢明白了--大学与中专的区别,还是没有把自己与大学联系起来。因为教过哥哥的老师经常对我说:你哥哥那可聪明了,虽然比他的同学小两岁,但学习人家可是这个老师对我伸出大拇指!是啊,我自惭形秽啊,从小身体极差,动不动就有病本来5年的小学,我读了6年,估计有近3年在校外度过,初中2年大概在家0.5年多,高中3年在家近1年令许多人意外的是我这小样儿竟然也考上了大学,进入了神圣的知识的殿堂!当我把大学揽入怀中时,大学教授进入了脑海,但是连想也没敢想:我与大学教授....只知道,大学,对莘莘学子来说,就是汲取养料的、浩瀚无垠的知识的海洋,那种圣神是绝妙的无与伦比! 突然有一天 ,对年青人来说,大学不再圣神,更不再神秘!大学收费了,毕业不管分配了,毕业也不一定找到工作了...... 顶尖大学的教授说: 中国现在缺的不是大学生,而是民工 ;人保部长说: 中国60%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如培养壮士农民 ;大学生有可能农民工同工同酬,高等教育彻底失败了......是啊,近千万无法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大军真的甚至连农民工都不如,农民工起码没有付出巨额学费学习手艺! 不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增长速率似乎比GDP快不少,真不知道这个GDP都增哪里去了!难道中国的确到了GDP增长不需要最能创造真正社会财富的年青的知识分子了吗? 随着大学里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的发生,大学的性质不是悄悄地而是急剧发生着变化: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殿堂,变成了 考试训练中心 、 职业培训学校 、 文凭加工厂 等等。随着待业大军的不断壮大,近几年有增添了新的角色 职业介绍所 。 上面一声令下各校校长和领导班子的政绩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简直乱弹琴。鄙人一直是与许多校长唱反调的,但这件事儿,的确挺同情他们的。他们太无辜、太冤枉,他们根本管不了社会【 实际上可以说是政府 】能够生产多少个就业机会,但还必须努力给每个毕业生找一个业就,这根本就是死棋嘛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坑,你让校长们如何把学校生产的萝卜放到坑里去呢? 校长没有办法,只能向下挤压 中层领导、基层领导、甚至无任何行政职务的教师都开始扮演职业介绍人 。有一次鄙人提了弱弱的一句,立即招来巨指责哈佛大学也有就业指导。可吓死我了,哈佛呀,那我哪敢接茬说呀。乖乖哟,哈佛的就业指导难道跟我们的导就业是一样的吗?这说话人也不怕闪着舌头! 大学生,本来应该是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的一精英团体,结果不知道让什么人、什么经济搞成了要全社会为其就业整天忧心忡忡的一群人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们培养他们干什么呢! 事情愈演愈烈,有些人什么都敢玩儿。有人提出一个类似玩笑的方案,还真有人就敢玩儿这个概念 学士后,真是无知者无畏呀,滑天下之大稽 !有本事继续玩呀,继续后下去,那多有创意,反正找不到工作,我们就给他后了或者说句网上比较时髦的被后。硕士后、博士后后、工程硕士后、工程博士后...... 今年,大学生这块儿已经该想的辙儿都差不多了,该折腾研究生这块儿了。有些单位已经定好行业规则:如果那个导师的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这个导师就不能继续招收研究生。我看这远远不够,直接来更狠点儿的只要大学生不能就业,教过他的教师从此不能继续上课!这样多具有魄力和力度,全世界绝无仅有,从此全国基本上同此凉热! 补注 :其实教授、科学家是可以做点什么的,请看 李平 刚刚推荐的视频: CCTV 10 《大家》任继周.草原之恋 ! 受人之托,做点宣传 : 关于招聘材料专业实验人员的通告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陆兴 0411-84109417 lu@djtu.edu.cn )
个人分类: 社会|8697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我的照片和最好的照片My picture and my most favorite pictures
热度 1 richardbg 2010-4-2 01:15
Hi, Everyone! Here are my picture and my most favorite pictures. I believe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to my topic. Dr. Qian Xueshen and his dear wife. ( Copyright of this picture is belong to Dr. Qian Xueshen. and his wife) My picture, see below: My another most favorite picture. Lang Lang is the BEST. -------------------------------------------------- Notice: Please dont give comment on this paper, if you want to say bad word and haven't given enough time to do your research on this history or haven't seriously thought those historical events. Otherwise, I will delete it immediately.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055 次阅读|2 个评论
Chinese scientists need more positive, relaxation and happiness
richardbg 2010-4-1 06:11
Ilinked onepaperasbelow.AfterIsurfedthesciencenet for couple of day,Ifelt toomanyChinesescientists holdverypessimisticopinionsonChinesesciencefuture.MaybeIamwrong,becausemosthardworking researchershavebeencontinuedworking intheirlabwithoutanycomplaint,sothatwecan'thearoftheirvoice, completepositivevoice.Ihopethelatteristrue.Atsametime,Ihopemoreandmore Chinesescientists couldbemorepositiveandjoyfulonbasicresearchprojectsanddon'tletnicesmilesclimbingupourfaces onlyafterChinabecomes verysuper.Ifthatexperiencehappentomostpersons,itistoochildish. Weneed hope, believeandvisionstoday. You do agree, don't? Nexttime,Iwillcontinueexplaining thereasons. RichardQian ==================================== 何时能出现本土钱永健、朱棣文? 饶毅的博文下一个鲁永健、梅棣文?,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分享他朋友的孩子们在美国著名的中学生科学竞赛中脱颖而出,预计或者是祝愿他们能步前辈钱永健、朱棣文的后尘更上一层楼。 饶毅博文的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0796 依笔者之见,他其实是在暗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孕育诺贝尔奖级成果的环境,并希望能身体力行创造出这样一种环境。 虽然美国科学界每天都在谈论竞争力在下降,美国仍然是培养各类精英人才的天堂,涌现出像钱永健那样的与中国没有太大关系的华裔诺贝尔奖得主,出现鲁永健、梅棣文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同时,美国也仍然象吸铁石那样对全世界的人才充满吸引力,出现下一个来自中国的杨振宁、李政道也完全是情理之中。 尽管诺贝尔奖评委预测,中国科学家们正在一步步走近这一奖项并很有可能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获得这一殊荣,这充其量是一种鼓励,中国科学家完全没有资本因此而意淫。 其实,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在个别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并不代表该国家科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印度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同样,即使中国本土科学家现在就获得诺贝尔奖,也不能证明中国已经具备作出一流科学成就、涌现一流科学家的环境。 取得诺贝尔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除了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给科学家一个自由的空间,因为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创新是不能用政治干涉、行政命令和规划来实现的。同时,中国应为人才提供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令人遗憾的是,现行的科技体制,根本无法让杰出人才、尤其是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中国本土科学人才捉襟见肘,离诺贝尔奖渐行渐远。 饶毅等一流科学家在他们科学生涯的巅峰期海归,其实是希望着手创造人才辈出的环境的问题。希望他们的努力不至落空,中国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本土钱永健、朱棣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0954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Dr. Mitchell President of APS, & Bicentenary Mystery of CRPS
richardbg 2010-4-1 04:30
------------------------A bicentenary Mystery waiting for me, RichardBG Dr.Mitchellspicturecanbeenseeninmyphotoalbum. When we want to know WHEN and HOW the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transferred into America from French and Germany during 19 Century, the answer could focus on one person, Weir Mitchell. After you read enough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American science history and biomedicine history, you will prefer to agree to me. ItishewhofirstdescribesCausalgia(CRPS)andleft this bicentenary mystery of Causalgia/CRPS tous,Chinese andAmerican or to me. Ifsomeonethinksitistinyandtrivialmedicalissuebecause he hasntknownit,pleaseletmetellyou. AfterIretrievedallnecessarydocumentsduringneartwohundredsyearsatUSAonCausalgia/CRPSand know moreandmore,Ibelieveitishugemedicalissuetoscience andChina or it is the one that could make and has made another movement of Science center in the world. Dr. S.WeirMitchellwasselectedfirstpresidentofTheAmericanAssociation ofPhysicians and Surgeons andTheAmericanPhysiologySociety, justbecausehisdescriptionof Causalgia (CRPS) duringAmericanCivilWarandanotherhistoricaldiscoveryonsnakevenoms. It is absolutely known, he didn't give us a believable answer for the disease as same as we can't. IhavebeenkepthishistoricalbookonCausalgiathatisoriginaleditionon1872.Ifanyonelikestoviewthe book, Icantrytocopysomeforyou.Andfortunately,Ialwaysdontcaretomuchaboutmoneyandtreasures. Imean IwilldonatethisbooktoTheBeijingMedicalSchool,BeijingUniversity,ofmy homeland, when finishedthe research. Accordingmyresearch,thediscoveryofmechanismsofCausalgiahasbeenleadingtoanothertwomedical discoveriesonanothertwodifferent,relevantandmostcommondiseasesthatIwilltalkatendofmyblogs time. Richard
个人分类: 科学发现|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My First Blog Paper and Chinese Science Future
richardbg 2010-4-1 03:04
AfterIknewCRPS(ChronicRegionalPainSyndrome),IhavecontinuedtheprojectandIbelieveIhavegotten the keymechanismofCRPS.HoweverIhopeIcantakethisdiscoverybacktoChinatowinNobelPrizefor Chinese fromMainlandandasaMainlanderfirsttimeinfivetotenyears.Hence,Isetupmyblogheretotalk thebasic informationofCRPSanditsdiscoveredtoletscientistsinChinatobelieveitassameas theTurtletellsMaster andPandaYouhavetobelieveit.Chinesescientistshavebeenontopofa highestscientificmountain, whichwillleadmoreChinesescientiststobelievetheycandoittomorrow. It could help to get ride of huge worry and anxious from some Chinese friends or scientists today. These are my two finalgoals. (Notices: 1.Thehostsofsciencenetblogcanleavemessageandcommentshere.Ihopeeverycomments have been considered overandover again beforeitgetspublished. 2. My Address: Richard Qian, Dept. Physiology, MCW, 8701 Watertown Pl Road, Milwaukee, WI53226, USA. 3. For the serious and scientific issue, it is limited to the blog hosts to leave comment. If other friends want to talk, You can leave comments on my first showing blog paper, or use my email which is in first showing blog paper. 3. MyEnglishwritingisntperfect.IpreferusingEnglish,the reasonisIhopethediscussionofmytopicwillbe betweenChinesebasicBiomedicalresearchers. 4. If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about formula of papers, please forgive me. It is possible my English edition of Words isn't complete compatible to sciennet formula.)
个人分类: 科学中国|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如水滴
boxcar 2010-3-31 06:48
前几天吴飞鹏老师在他的博客上晒了下他在周末拍摄的叶子上的水滴【1】 ,不但让我等欣赏到了在普通的草叶上面的普通水滴,也让俺们领悟到了不少在这些简单事物背后蕴含的哲理。趁着吴老师的水滴未干,我也来凑个热闹写一篇博文,不过我不是上来讨论摄影技巧或参加科学网已在悄然进行中的摄影作品大PK的,因为我那三脚猫(不是三角架)的摄影功夫不值一晒,业余级的相机更加拿不出手,而是打算继续近半年前我曾开的一组博文题目人才的流体力学,这篇就算是这个系列的第5篇吧。为了吸引读者对相关问题的关注(虽然这样有骗点击量之嫌),我把前4篇列在本文的后面【2~5】。 人才如水滴,我在写这个系列的第4篇的时候就已经隐隐有所感悟【5】 每个人(优秀并得到了众人的承认与赏识者可被称为人才)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虽处于某种大潮之中(例如现如今化海龟为海带的归国求职潮),却都是各有特点的一滴水,不过混迹在大潮之中并不起眼,只有当他立身潮头之时(能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或者忽然飞溅于一片潮水之上(忽然因某种独特的原因成为焦点)时才为人所见。 这次看了吴飞鹏老师的摄影作品,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才水滴的认识,此前我只想到了水滴的突出和消逝,却没有对水滴的价值做深度的思考。 在吴老师的照片中,晶莹剔透的水滴落在片片草叶之上,草叶成了承载水滴的平台,让它能以一个水珠的形式以各种角度和姿态停在上面,或隐或现;同时,水滴也装饰着这个平台并滋养了它。这就如同人才和他所服务的单位机构的关系,一个公正稳定的单位机构可以给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一展抱负的空间和扬名立万的机会;人才像一滴水被托在草叶上一样在其中安稳地工作,像水滴滋养草叶一样为这个单位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然,在这种状况之下,人才未必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样的水滴很多,或许只有没被层层草叶覆盖、落在最上层的水滴才能够被注意(被拍摄),这就如同那些声名显赫的牛人时常受到更多的关注一般。实际上,滋养植物的水滴并不仅仅是浮在最表层的这几个代表,那些被遮盖了的水滴的作用不能忽视,而且由于曝光机会少,蒸发得慢,他们发挥滋养作用的时间甚至更长。如果水滴都不给草叶提供滋养,都仅仅浮在上面展现自己的折射、反射的光芒,那么草叶会慢慢的枯萎,最后也会失去对水滴的支撑。 如果草叶是倾斜的,水滴在上面并不稳定,可能会被倾斜的草叶弄得滚来滚去,这样会有很多水滴得到更多被关注的机会。这就如同一个单位机构,如果它里面没有足够稳定的工作环境,制度规章经常变动、很多事情处置得也够不公正,经常折腾,人才在里面就会感受到不安稳,会有很多激荡和冲突,这样也就无法安心工作。这就像滚动的水珠没法很好地滋养草叶一样,仅仅看到了它的存在,却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尽管这样的草叶动感十足、水滴们也平添了许多次被专注的机会,又能如何?如果草叶上本来就落有尘土,水滴在上面滚动的时候就会变得浑浊,失去了清澈美丽的本来面目。 如果水滴不幸滚到了草叶的边缘,可能会命悬一线,搞不好会向涂序新博士一样悬崖撒手,变成不幸的自由落体,最后消失在下面的泥土之中。当然,这样落入泥土的水滴将会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暗暗地滋养着植物。实际上,一个草叶能够承载的水滴是有限度的,少量水滴在上面的时候,草叶是平正和稳定的,多了稳定性就会下降,就容易出现倾斜,就会有水滴被边缘化。这就如同一个单位机构,里面有少量脱颖而出的人才的时候容易相安无事,人才多了以后,如果承载能力有限,想继续保持稳定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容易由一些人才被边缘化,最后被迫离开。 总之,人才亦如水滴,可以借助承载的平台来表现自己的绚丽,更要滋养承载的平台。平台也要尽量公平稳固,让人才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 ~~~~~~~~~~~~~~~~~~~~~~~~~~~~~~~~~~~~~~~~~~~~~~~ 【1】吴飞鹏:叶子上的水滴--佩雷尔曼拒奖感怀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748 【2】吕喆: 人才的流体力学 (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715 【3】吕喆: 论人才的流体特征人才流体力学(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003 【4】吕喆: 人才流动的力学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1949 【5】吕喆: 人才的流体力学(四)自由落体的悲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576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7461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高端人才为何大逃亡?
xupeiyang 2010-3-28 21:50
这篇文章分析深刻,观点鲜明。 详细内容见 http://blog.qq.com/qzone/622007965/1269568697.htm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之一。据媒体披露,数量逾百万之众。2008年,4万中国大陆居民加入美国国籍,位列全球之冠。其中不乏科技高端人才。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小姐观念:“姐妹们快来,这里钱多人傻!”
大毛忽洞 2010-3-25 20:26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小姐观念:姐妹们快来,这里钱多人傻! 澳大利亚在上海有个什么托公司, 公司有几个海外高层次人才, 他们 卖东西 的同时还要收受贿赂, 奇怪! 海内的医院高层次人才 买东西 的时候要收回扣, 回扣的钱最后要打到药品设备的成本里。 海外高层次人才就是高, 吃了买家吃卖家,吃了娘家吃婆家, 于是他们的内心 向 小姐一样激动, 于是他们 向 小姐一样向同类高呼: 姐妹们快来,这里钱多人傻!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5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名八十年代工科大学生的人才观
meyzchen 2010-3-24 08:42
按:目前关于人才培养的讨论和争论很多,不仅仅是教育界,全社会都深切关注,我们的温总理也多次发表对教育改革的思想,并作为教育改革的总负责人在组织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我肯定无时不刻地在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动向。如果在国家的正式刊物上发表一系列个人的想法,恐怕时间和机会都不易掌控。因此,选择在自己的博客上及时地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算是尽到作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那就是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践行。 这里转载的是一篇二十五年前(1985年)大学生理想与成才征文获奖论文三国人物与未来理工人才,记得当年作为获奖作者我还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青联举办的暑期夏令营,这也是我大学时期得到的最高奖励。当然,转载此文的目的并不在于炫耀过去的荣誉,而是现在作为教师,该如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成才问题。该文作为获奖论文,表明了其观点或思想得到了当时的官方肯定,那么,现在二十五年过去了,该文的论点是否得到印证了呢?更重要的是,该文对现在的这场人才培养大讨论是否仍然具有那么一点点的参考价值呢? 大学生理想与成才暑假交流论文: 三国人物与未来理工人才 天津大学82机制甲班 陈扬枝 笔者将三国人物与未来理工人才相提并论作题,并非有意复古,引古只为论今罢了。 刘备自与关、张桃园结义后,就立志重复汉室,但奔波半生仍无立足之地。后来经水镜先生荐举,三顾茅庐请出孔明,以借占荆州为跳板,进取西川,方成大业。纵观刘备奋斗一生,不难看出,他之所以能成大业是因为有孔明军师等文臣和四川五虎等武将的共同辅佐。 当今,由农业国建立强大的工业国,这是实现中华中兴的必由之路。近四年来,我国企业数量比过去三十年的总数增加1.6倍,导致国民经济迅猛回升就说明这一点。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主要需要的是理工人才,而农业与前三者又是唇齿相依的,可见未来理工人才是成就四化大业的人才的主体。既然如此,未来理工人才当然不能是单一的,仅有张飞或孔明,那刘备永远成不了大业的。我们需要齐备,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理工人才结构。 当代青年,包括理工学生,他们的性格、志趣及各种能力不同,而对个性的追求又十分强烈。这必然导致理工学生造就成为有棱有角的未来理工人才,而由这些人才自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未来理工人才结构。按笔者的猜想,组成这个人才结构的人才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就是张飞型,即书生型或专业化型。张飞、马超都是匹夫之勇,但刘备需要他们。倘若没有他们,或者他们是曹操或孙权的手下战将,那么刘备将是何番景象呢? 现在社会上很时髦的一种观点,就是一概否认书生型人才。这也许是受一些称颂企业家型人才的文章的影响而过于偏激所致。一称颂企业家型人才,书生型人才似乎就不是人才了。这也许是左的作风犹存的缘故吧。 爱迪生一生专注于发明,发明了一千多种东西。陈景润闭门研讨哥德巴赫猜想,终获成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某一项专业上,必会取得比精力分散要大得多的专业成果。曾几何时,中国有过爱迪生?又有过多少陈景润?自然科学定理曾有几个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太少了!未来理工的振兴怎能没有这种张飞或马超呢? 当今理工学生有许多都是性格内向,志趣专一的,他们酷爱本专业,专心致志于本专业,尽力地涉取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而对其它却索然寡味。他们将来必专于工程技术或理论的研究,将成为新的陈景润或中国的爱迪生。 固然,这种人才在其它方面甚至于自身的生活都无能妥处,这是他们的短缺,但并不是他们的过错,他们是为社会,为人类的专业而失去了他们本能具有的能力,那么我们的社会自然该为他们在这些方面做些拐仗,使他们能在专的道路上走下去。当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他们做这些拐仗的。未来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服务行业的完善化, 将为这些人造出更多更好的拐仗,比如,聘请保姆、家庭教师,社会为他们创造舒适的生活、工作条件,这些就自然弥补了他们的一些能力不足。 第二类是关羽型,即科研骨干领导型人才。 关羽不仅刀马纯熟,武艺超群。曾温酒斩华雄,过五关、 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而且十分精通文韬武略,曾独据荆州,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险些取坊城进洛阳,一时威震华夏。关羽是一名帅才,刘备与孔明十分重用他,他为刘备创建了辉煌的业绩。 未来理工将需要并一定会造就大批的关羽型人才。 当今企业、科研单位正缺少这种人才。由于以前的理工人才大凡属于书生型,不能够内行领导内行,以致由非科研人员领导搞科研,如瞎子牵羊,羊虽识路却被牵着,好草不得食,近道不得行。 当今理工科学生,有许多人既爱本专业,又好于管理,通于管理。这些人不仅学业优异,而且热衷于社交,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往往是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干部。他们了解知识分子的秉性,会驾驭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知识分子。未来他们将是在科研的最前头,不仅自己能研究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善于领导别人一起取得更大的成果。他们将是科研战线的尖兵和领导者,如科研所、技术所等的领导骨干。 第三类是孔明型即企业家型人才。也就是当前社会上比较吃香也比较让人眼红的人才。 前文述过,孔明是刘备的军师,刘备无他不成业。孔明运筹帏幄,决胜千里而自己身坐轮椅,手摇鹅羽。他通天文地理,精策于建国安邦,富民强国。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当时世之奸雄,正因为他即能指挥千军万马,又能治国安邦,才成就大业。刘璋号拥天府之国,民强粮足,手下人才济济,却失交江山于刘备。因何,还不是他昏黯无能,不通文武,不善用人所致?! 显然,未来四化大业就更需要孔明曹操了。 那么,未来企业、科研单位的孔明曹操该为何许人呢?当然他们务必有如下素质:通晓经济,亦即有经济头脑。企业唯重经济效益,不懂经济怎做企业主?企业主应是有政治头脑,能高瞻远瞩,有信息头脑,善交际的。 面对信息世界,鼠目寸光,闭关自锁,企业能有发展前途?企业主也应是有魄力,不怕冒风险的。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只能成为刘璋;企业主要有刘备三顾茅庐的干劲,曹操知能善任的才华,孙权求贤若渴的诚心。不知珍惜、任用人才,哪有事业可谈?要有归顺民心的魅力,不仅能了解、任用知识分子,而且还要能善于了解一般工人和工作人员,善于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无民心是不能成事业的。要能任劳任怨,有博大的胸怀,患得患失怎成大器? 如此企业主,何人能胜任?文科人才难以了解企业,不能熟知生产过程及核算,即不懂经济效益。这就是说非理工人才不能为。 当今不少理工学生(无论是否 学企业管理)都有志于做企业主,他们志趣广博,能言善文,善交际,有相当的组织领导才能,善于了解别人,团结群众,思想敏锐敢于并善于创新。并如獐鱼那样触角四伸,了解其它单位,其它行业以至于整个社会和全世界。这些人将来必成为企业主、科研单位的孔明与曹操。他们有的将成为各部局乃至中央各级的领导。他们的学业成绩未必优秀,但对专业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不至于为门外汉。因为企业家不必都亲自搞科研,而只需领导别人搞科研,搞生产,但不了解专业怎么能领导呢?正如孔明无需耍大刀但精通兵法一样。当然也有一些是精通本专业并亲自参加科研工作的,正如曹操也有身先士卒闯敌阵的时候。 当前各理工大学涌现出大批的大学生经理,成立各种各样的业余团体组织,表明了这种人才已经开始逐渐涌现和成长。更可喜的是,当今有识之士已经重视对这种人才的培养。目前,有些理工科大学已经为培养这种人才创造了条件,比如,允许鼓励大学生课外担任各种经理,组织各种业余活动团体等。我校最近表彰了一批大学生经理大学生科学管理爱好者学有特色大学生,就是最好的明证。总之,照此发展下去,未来必定会出现大批企业家型人才。 总而言之,未来理工科学生按其自身个性的追求和发展,结合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条件,必定基本上造就以上三种人才。我们无须给理工学生具体定某一种人才模型,而应该按照他们各自的个性追求,为他们创造条件发展个性,引导他们更好地自然成才。那么,未来理工将自然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结构,理工必兴,四化早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才拔苗的关键在“挑苗”?如何挑苗?如何养苗?
RAOH 2010-3-20 05:42
人才拔苗的关键在“挑苗”,如何挑苗?如何养苗? 近来提倡让年青人有更多出头的机会,又称“人才拔苗”。人才拔苗时的关键大概是该在“挑苗”。挑的苗好,可早出类拔萃;看走了眼,则成了“拔苗助长”。若为拔苗而拔苗,可能得不偿失。 以生物方面来说,一般是要做博士后的。但美国也有极少数的人刚得博士,就直接拿到独立的助理教授位置。这风险较大,反而是少数名校敢做,一般大学不太搞。生物有MIT的Whitehead(人名,也许该称“少白头”)Fellow,还有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ies的CSHFellow。最成功的例子该是刚得诺奖的CSHFellow CarolGreider. 拔苗一般是找热门,前沿学科。挑选途径多为2种:公开发广告,通过“关系”找人。前一种不言自明。后一种倒不是真走后门。系里经过分析判断,觉得哪个方向有大前景。然后直接找那个领域的领袖们,问有无合适的人选。候选人出来后,具体挑选过程一步不少,见前文:美国助理教授有多难拿?是如何挑的?(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9144) 挑来后该如何养苗呢?没太特殊对待,真金/苗不怕火炼。给的工资及起动基金和别的助理教授类似,甚至稍低点,因年资关系。工作上的要求也一样,要有成绩,拿外来基金,考评等等。温室里养出的苗,不是真的好苗。CarolGreider好象唯一的“特殊待遇”,是刚开始她实验室人少(2-3人),她带着她的人马去加入另一大的实验室的组会,以期在科研上得到讨论及帮助。 拔苗的关键在“挑苗”,挑苗的关键在哪里?该在“挑苗人”了。挑苗人没两手,水平不够,眼力不准,难挑好苗。这里就不细谈了,鸿飞多有讲。比如: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782 如何把小小苗埔育好,让人来拔,也是门学问。这里先不细谈了。 另外,NIH最近有2个“扶苗”计划。一个是给年青人里从没拿到过R01资金,给降低“分数线”。比方说,正常分数线是90,“新人”就是85。另一方面是鼓励年青人早独立,给予“高”年资的博士后;他们如拿到此基金的话,后来又拿到独立的助理教授,等于NIH直接先给予他们一笔起动基金,让他们起步更稳。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808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教学语录(2)
phd9992000 2010-3-18 08:38
(根据日常所感,随时更新) 十年后如果你们还记得我,说我没有糊弄你们,我就知足了。 因为你们大学读的轻松,所以毕业了也不值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曾经曰过)。 I ask you solemnly whether by the given oath you undertake to promise and conform most conscientiously that you will defend in a manly way true science, extend and embellish it, not for gain's sake or for attaining a vain shine of glory, but in order that the light of God's truth shine bright and expand. 在中国,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办不了事的人。
17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此宣传,实为不妥——27岁教授上学时不怎么上课?
zjohnliu 2010-3-17 21:53
有关周涛的报道最近很火,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583.shtm 四川最年轻教授周涛27岁:愿种下教育研究的银杏小苗 ...除此之外,小毛头还在家里下棋、看书。5岁时看完了人生的第一本武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至今仍然难以忘怀。6岁以前他自学完了小学4年的课程。后就读于东桂街小学,在这所计算机特色学校, 他很少听课 ,致力于攻克计算机难题,这为他今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周涛的身体愈来愈健壮起来。 ...... 周涛几乎不怎么上课, 拼命学习超前的知识。那时候,期刊社对本科生的文章不屑一顾,有的论文缴纳了两次审稿费用才被送审,...... 首先为电子科技大学加好,敢给27岁新出炉博士教授职称,虽然民国时期早已有之,但在今天,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也让我等钦佩。 再为年轻的周教授喝彩。小小年纪,如此成就,令我等老年同行汗颜。 然细读报道文章,不吐不快: 文章屡次提到,周教授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不怎么上课。如此宣传,实在令人匪夷: 1. 正如有些网友所说,周同学不怎么上课,取得如此成就,是不是说明中国教育培养方式出了问题? 2.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生上课,天经地义。如果学生可以随意不上课,校规何在?制度何存? 3. 上课是学生的义务,根据教育部规定,学生旷课,轻则警告,重则开除学籍。周同学旷课这么多年没有受到处分,不知是否该追究其中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管教不严的失职? 4. 笔者作为高校班主任,也面临学生逃课的问题,本人曾再三告诫学生,即使教学再无用,但是遵守班规校纪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倘若自此以后,学生动则以周教授幼时经历作为逃课之借口,我等何以为复? 5. 周博士现在角色已变,身为教授,或许会担任班主任,或者至少任课老师,面对学生的逃课,周教授将何以对? 6. 如果谁都可以因为个人兴趣选择逃课,大学何以管理? 7. 即使是中国教育系统的问题,在制度没变以前,提倡破坏制度难道是明智之举? 8. 说白了,我们的宣传,是否鼓励为正当理由逃课? 其实,对周教授的宣传,大可以宣传其突出的学术成就。再三强调其逃课经历,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 我想这也不是周教授的本意。
个人分类: 个人日志(Diary)|445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叫好
zjohnliu 2010-3-17 21:22
敢给刚刚毕业的博士生教授职称,电子科技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值得称赞。 虽然这一做法在民国时期早已有之,但在今天,电子科技大学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 也希望国内学术界让这一现象成为常态。 电子科技大学,加油! 周涛,加油!
个人分类: 随想(Essay)|3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浮躁:不成功,便成贼
wujingzhi 2010-3-15 12:30
图片来源 王鸿飞老师认为年轻人乃至做学问的人, 浮躁也是需要的 。此论一出,立即引起 很多老师 反驳。 其实我评论王老师文章时候,就说大家对浮躁这个词的理解是不同的。本着饶毅老师说的 理性讨论 的原则,我认为,浮躁,不成功,便成贼! 浮躁,按照 字典释义 ,是急躁,不沉稳。 从正面理解, 浮躁的确是培养人才所需要的。 浮躁,首先要浮上来,然后要急躁。在科研中,可以理解为不甘于不愿意做简单的平常的事,而一心想着找出当今最前沿的最重大的科学问题,有强烈紧迫感,时不我待地以寸金寸光阴的心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浮躁,只要成功了,应该就是世界级科学家,极少数人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 然而,没有多少人可以如此浮躁的。这一点从中国的现状就可以看出。不说其它,只说科研学术教育界,浮躁之风盛行,从本科教学评估的个个优秀,到大规模扩招研究生教育,再到学术论文数量直线上升,与此同时的论文造假指数上升,以及各种世界领先的奖励等等,然而科研教育学术实力并未相应程度地提升。由此可见, 急躁不一定出人才,也出贼才。 浮躁,也许本来和人才没什么大关系。已经学有所成的人可能很急躁,也可能是沉稳。不学无术的人也许急躁,也许很踏实。 归根到底,如何做学问,是自己的事。如何培养人才,是有教无类的事。 培养人才的人,或许只开风气不为师也是个选择。 培养人才的问题或许还得等更聪明的人来回答。 最后,不管浮躁还是不浮躁的人,看看题图来源的 Donald E. Knuth 教授的有关事迹,我相信都会有所收获。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最大敌人
hongkuan15 2010-3-15 09:43
看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谈钱学森之问: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最大敌人的文章,有些我的看法。 5年前,钱学森曾提问:中国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很多人都在反思,究其原因,很多很多,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国人非常缺乏归属感,对国家的归属感。 老一辈的科学家具有两方面的特质:首先,是献身科学的精神。其次,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完全联系起来。而现在的人,缺乏这两方面的特质,没有献身精神,没有考虑国家的命运,如何才能不浮躁呢?现在的年轻人没房没车,资历老的科研人员也得为生计奔波,相比于社会上浮躁的氛围,很难把握自己踏实的心态,浮躁情绪蔓延广泛,对科学研究影响最深。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缺乏两方面的特质呢?正好前不久跟我岳父聊起此事,谈起他当年的一些情况还有他的一些分析,我觉得很有道理。 现在年轻人的浮躁情绪是因为年轻人找不到归属感,根本没有强烈的国家、社会归属感,所有做的事情最根本的不是站在国家的角度考虑。 当然,这是有原因的,经过多年的改革,现在的人们很难再有二三十年前的待遇,当时知识分子,毕业之后国家给分配工作,住房,医疗,保险,子女上学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就连知识分子上学的钱也是国家的,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自己完全是国家养国家管的自己属于国家的强烈的归属感。当时有过这样一件事情,单位上有很多人都从国家单位下海了,挣大钱去了,岳父也很想去,犹豫之时,其母亲说了一句话:别干这样的事情,对不起国家啊!人家国家给你吃的,穿的,用的,供你上学,啥都管咱们,不能光为自己着想啊!当然,原话未必如此,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一种心态:我是国家的人!我做的事情是为国家! 我认识的很多研究员,副研究员级别的人士,他们虽说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科研事业忙碌,但是心里免不了思考的问题是房子首付什么时候能够攒够,孩子上学的赞助费什么时候能够凑齐,父母身体病了我怎么能够照顾!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那么没有多大的精力去搞科研的,如果大家都衣食无忧,那精力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所谓的浮躁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挖掘出这个深层的原因! 请延伸阅读: 一位研究生父亲的焦虑 一个没有崇高理想的人能成为国家栋梁、社会支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想到钱学森去世后留下的中国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看到现在青年学子的状态,今后会产生大师吗?恐怕更难。大师必是有着崇高理想的人,大师绝不是仅仅为自己而活。 交流时,当问到孩子为什么对国家对社会那么冷淡,孩子的话到叫我无言以对:你看过《蜗居》吗?那里面的人一辈子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就是挣一套可以安放自己的房子啊,仅仅是一套房子聚敛了一生的奋斗努力,还有什么心思去想什么社会国家,我们可以爱国,可以奉献,可是当花钱读书的大学生成为蚁族,毕业即失业,却是回报社会无路,爱国无门。 也是,学校成为制造大学生的机器,过度的商业化导致缺乏对大学生起码的人性关照,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理想中崇高的东西被压迫以致丧失,精神萎靡蜕化,剩下的只是最大程度满足个人生活的部分。在艰辛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得不丢弃了理想主义,为一套房子一个安身之地卑微地生活。现实不容许理想主义,现实不同情理想主义的眼泪,是无情的现实绞杀了原本的社会国家理想,个人都难以活好,何来爱国奉献?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1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