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咖啡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剧情】【路人甲 (2014)】【中国大陆】
lcj2212916 2014-9-8 20:36
导演 : 汪坚辛 主演 : 涂黎曼 / 孙岩 / 刘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咖啡馆服务员贾冉,她发现每逢周四下午,苏山先生从对面电影院看完电影就来到咖啡馆,坐在靠窗同样的位子,喝着同样的咖啡,望着对面的高楼发呆,或在餐巾纸上写着什么。他那与生俱来的高雅气质,一丝不苟的绅士打扮和风度深深地吸引着贾冉。她在猜测中确定,他一定是一位作者或是编剧,她甚至渴望着周四他的如期而至。   贾冉终于憋不住了,等苏山先生结账走后,她收拾桌子时,打开了他扔在桌上的餐巾纸,上面是用红笔写的一个桥段:“在咖啡馆里发生了命案……。”不料第二天咖啡馆真的发生了命案,情形与纸上写的一模一样。贾冉惊呆了!从此,苏山先生每次在餐巾纸上写的桥段,在现实中接连出现了,贾冉彻底笼罩在恐怖之中。是巧合?是预言?他是神?贾冉彻底崩溃了……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2825857
1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躲在咖啡馆的寂静下午
nanoworm 2013-6-28 13:44
躲在咖啡馆的寂静下午 来源: 我烧网-热文 作者: 南阳理工学院教务处(软件学院) 每个人都有一个开间小小咖啡馆的愿望。 咖啡馆,做得讲究、简洁、文艺又盈利真是不容易。鼓浪屿的咖啡馆很多。做得好的亦不在少数。鼓浪屿虽不足两平方公里,但慕名而来的人,素来极多。将咖啡馆开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是个上佳的选择。 鼓浪屿小而惊奇。走在鼓浪屿的古巷老街,会不时有温柔的咖啡香从角落漫溢而出。蜿蜒小径遍布全岛,宽窄街巷交错密织。孤自走在鼓浪屿,倦意甚少,总要驻步停留。见那咖啡馆琳琅而立,仿佛不进去坐一坐,是一件很不厚道的事。 若是遇得大好晴天,不去喝杯咖啡晒太阳,绵软的下午时光当真就荒废、辜负了。鼓浪屿人流量最大的一条街是龙头路。龙头路是鼓浪屿一条聒噪拥挤的商业街。路不宽敞,亦不平直,每一个铺面都被完整利用。初抵鼓浪屿的行客多半都是从这里开始漫走。 龙头路,虽不是在鼓浪屿喝咖啡的首选地点,但当中亦不乏别有资质的咖啡铺馆。譬如,赵小姐的店。譬如,Baby Cat。闲来无事时,路遇之咖啡馆,都曾入内光顾。 较之于龙头路,鼓浪屿上的鹿礁路、漳州路、鸡山路等其他几条路区相对沉稳得多。人少安静,视景亦佳。是下午茶时间的上好去处。常去的是,鹿礁路的娜牙咖啡旅馆。店主喂养的一群酷俏小猫是吸引我常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咖啡并不内行。喝咖啡这件事,之于我,平日里只是熬夜工作时的一道工序。并不嗜爱。在鼓浪屿,多半也只是附庸风雅,满足自己片刻的做作心罢了。只是,“做作”这件事,做好了,便是格调,做得不好,便是笑柄。生计重迫之下,寻一道出口,也倒很是乐意做作一回。做得好与不好,也不是很重要了。 那日,在某咖啡馆小坐。见邻桌女孩在读舒婷的《真水无香》。方才想起来,听说作家连岳、诗人舒婷都住在鼓浪屿。也不知道,是否可曾在熙攘人群里与他们擦身而过或是打了一个照面却无觉无知。 舒婷的《真水无香》,几年前也曾读过。甚少读新诗,因此,对于舒婷的了解,也大多来自她的散文。她是真正的鼓浪屿人。对于鼓浪屿的情结,用她的话说,便是——“我的家族,我的认知,我的生存方式,我的写作源泉,我的最微小的奉献和不可企及的遗憾,都和这个小小岛屿息息相关。” 能在鼓浪屿成长、生活,对于你我行客而言,实在是好奢侈的一件事。日日可见绸缪如蜜的阳光,日日可闻声似琴音的鸟鸣,日日都可以从容地在花前树下散步、看海、遥想远方。 舒婷的散文写得干净流畅,简朴亲和。对于鼓浪屿的认知,我一个行客自然不如舒婷看得真切,体悟得深刻,也定无法描述得如她妥帖。 她在文章《小岛也疯狂》里写鼓浪屿: “最不短缺的是阳光。冬天是蜜,夏天是火,秋天则是灿金灿金的铜笛。春天不好说。春天的阳光懂得迂回转折,工笔勾勒出梅雨、薄云和软风,是琵琶半掩的美人脸。” 文章《在家门口迷路》中,舒婷写道: “小岛色彩浓烈,由于它的玉兰树、夜来香、圣诞花、三角梅;小岛香飘四季,由于它的龙眼、番石榴、洋桃,甚至还有菠萝蜜。这些大自然的宠儿被慷慨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所撩拨,骚动不息,或者轰轰烈烈,或者潜移默化,在小岛上恣意东加一笔,西修一角,增增减减,让一个拳头大的地方,坠住千万游客的脚,使他们总也走不出去。” 鼓浪屿之好,舒婷说得很是美妙。 据说,鼓浪屿得名,是因,鼓浪屿的老别墅前有一块中空的礁石,叫做鼓浪石。旧时,潮水上涨之时,波浪起伏拍击礁石发出声响,犹似鼓音。故因此得名。明朝万历年间,泉州同知丁一中还曾在日光岩上题过四个字:“鼓浪洞天”。 而今,礁石还在。 而今,波涛还在。 只是,鼓浪之声早已不曾耳闻。 正想着要为鼓浪屿写点什么时候的时候,邻桌女孩叫住了我。她说想给我拍一张照。大约是我在她镜头可捕捉到的那一帧画面里,尚有可取之处,她便好尊重地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自然说,好。临走时,女孩说:“你看过这本《真水无香》吗?写得真好。” 女孩挥手告别之后,我竟无知无觉地去隔壁书店买了一本书——《舒婷的诗》。我记着,我是并不爱读新诗的。亦是不痴迷舒婷的,虽然那本《真水无香》当真是写得好。改日,大约是会将《真水无香》拿出来重读的吧。 如果我还在鼓浪屿。 还记得这个躲在咖啡馆的寂静下午。 文章来自《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的书摘,感谢 冯雪雪-a 的投稿。
1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咖啡馆,茶馆,和茶道,那个更有助于思考?
热度 2 SNPs 2013-6-23 22:16
今天的纽约时报有篇有趣的文章,说咖啡馆的背景噪音有助于思考,而且是有助于创造性地思考,因为安静的房间让人专注,稍微有些噪音的环境则促使人们“think outside the box: 文章说有科学家还专门写了论文讨论这个现象。还说,有一个网站,叫Coffitivity, 还专门把咖啡馆的背景噪音录下来,提供给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工作的人“使用”,结果网站非常成功。 不是所有的噪音都能帮助创造性的思维,声音太响(超过85分贝)反而会分散注意力。这就让我想到咖啡馆,茶馆,和茶道的区别了: 咖啡馆噪音适中;茶馆太嘈杂;而茶道则可能太安静了。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验,在咖啡馆和同事办公,似乎比在安静的办公室里面效率更高。看来,去咖啡馆喝咖啡还是有道理的,因为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杯香热的咖啡,更有可能得到灵感和创意。创意价值是多少?咖啡多要几个钱似乎值得。 有趣的是,同一天的华尔街日报报道说星巴克的咖啡要涨价了: 虽然涨幅只有1%,不过这让我有点怀疑前面纽约时报那篇文章是否是一个“软广告”?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是竞争对手,两家联手来愚弄百姓? 看来,我该去茶道静静心了,不然阴谋论会占上风。。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9087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咖啡馆
热度 2 kepusuowdp 2013-5-15 20:34
科学咖啡馆(Café Scientifique/ScienceCafé)这个术语指代的是在非正式场合下普通人和科学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这些场所包括比如咖啡馆,酒吧,餐馆和其他公共场合。科学咖啡馆是广泛的科学运动的一部分,这些活动的目标是让非科学家参与到有关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对话以及决策中来。这些运动,有时候也被称为公众参与科技(PEST),涉及到一系列其他的参与机制,比如共识会议,公共论坛,市民大会以及市政大厅活动(town halls)。 科学咖啡馆于1998年由邓肯达拉斯(Duncan Dallas)首先引入英国的利兹,他是受到法国咖啡哲学的启发而萌生出这个想法的。从90年代开始,全球共组织了成百上千场科学咖啡馆活动,参与的科学家和普通公众也多达数千人。科学咖啡馆这种方法的目标是用普通公众和专家间对话的双向模式来取代陈旧的单向的科学传播模式。单向的传播模式,有时候也被称作“缺失模型”,传统上认为普通人欠缺准确的科学知识,因而科学家和专业的科学传播人员应该通过策略性的传播活动来“纠正”这种缺失。相反,参与模型认为普通人和科学家可以通过对话互相学习,而且普通人—不仅仅是科学家—也能给这些对话活动带来有价值的知识,观点和问题。 虽然有些参与模型(比如共识会议)的目的是帮助公民提升其做出影响公共决策和政策的能力,但是科学咖啡馆模式有更加适中的目标:通过提供非正式的易获得的场合来促进普通人和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在这种场合下普通人和科学家可以自由地就科学议题进行交流和对话。换句话说,对话本身就是科学咖啡馆活动的目标。虽然这些对话和公共政策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却可以逐渐地在普通人中促进他们和科学家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动机的提升,从多元的视角和科学家产生共鸣,以及理解并批判地分析复杂的社会科学议题。 从理论上来说,科学咖啡馆可以涵盖任意一个科技话题,任何人也都可以组织科学咖啡馆活动;甚至有些人把科学咖啡馆活动比作是“草根”活动。组织者和汇报人一般在这种活动中不获得任何报酬。理想的状态是,科学咖啡馆活动要适应当地的情境,文化以及他们举办该类活动的社区的利益,在全球来说,科学咖啡馆活动有着多种多样且创新性的形式。这种活动通常在远离那些具有学术氛围的场所举办,这些场所让人感到舒适且对于社区来说具有易获得性。在科学咖啡馆活动中,科学家通常就某个科学话题做简短的发言,然后同活动参与者进行讨论,通常是一边吃喝,一边讨论。也鼓励科学家采用交互式的表现风格,而不是单向的报告和PPT展示,同时科学家也被要求采用没有科学术语的平实语言进行交流。 在实践中,科学咖啡馆的组织者通常是研究机构,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科学场馆(比如科学博物馆)中的专家以及科学活动专家,而不是那些位于这些机构之外的熟知科学咖啡馆活动形式且专家以及资源丰富的人。成功的活动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组织活动的知识和技巧。英国的科学咖啡馆活动受到维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这个慈善研究基金的经费支持,同时还受到活动举办地相关组织和机构的支持。美国的一些科学咖啡馆活动也受到国家科学基金(NSF)的赞助,以及私人组织和投资者的支持。而在加拿大一般聚焦于健康议题的科学咖啡馆活动也得到了加拿大健康研究所(CIHR)以及其他组织和公司的赞助。组织者和赞助者的学术背景,组织资源以及视角决定了科学咖啡馆活动中的话题,科学家,活动形式,场所,目标受众的类型。 对科学咖啡馆活动的正式评估几乎没有,出现这个状况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它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它这种分散的组织使得科学咖啡馆活动难以获得(也难以评估),而且对于这些活动的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达成共识。无论如何,全球的科学咖啡馆网站上各种文本以及对科学咖啡馆活动组织者的非正规调查和他们自己的叙述表明这些活动成功地让众多科学家和普通人参与到了各种科学议题的对话中。全球有数千名普通人和科学家参与上百场科学咖啡馆活动,这个数字确实表明科学传播从单向传播转向了双向的对话。 在线的科学咖啡馆活动材料也凸显了科学咖啡馆活动“社区导向”的本质,强调了科学咖啡馆活动没有自上而下的议程。然而,有些批判者认为科学咖啡馆活动议题的选择以及参与活动的科学家的选择严重受到那些自上而下的组织以及资助公司的选择和视角的影响。其他人也表示科学家咖啡馆的组织者和科学家仍然或明或暗地采用老一套的“缺失模型”或者单向的公共关系方法,并没有在咖啡馆对话中给公众提供有意义的内容和方向,这些活动的首要目标是提升科学家(的影响)而不是帮助人们批判地分析科技的发展。进而,非正式的评估表明科学咖啡馆活动的参与者倾向于是那些已经对科学具有浓厚兴趣或者已经参与到科学中的自我挑选的群体,这些参与者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科学相关领域学习或者工作的人。另外,除了科学咖啡馆活动网站上散落的材料和非正规的评估活动外,没有办法对这些主张进行质疑或者辩驳。 科学咖啡馆是让普通人和科学家就科技开展双向对话交流的前途光明的一种机制。置其于宏大的社会政治情境之中,科学咖啡馆在建立公民参与科学并与科学家进行对话的能力方面有巨大的潜力—通过长期的努力使普通人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对话以及与科技发展相关的科学决策中。科学咖啡馆更有可能发挥这些重要的社会作用,如果组织者在活动构建中纳入那些能对科学咖啡馆活动的发言人以及内容和对话活动的本质以及方向提出真知灼见的广大公众的话。 (译自《Encyclopedia of Scine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iton 》一书中的科学咖啡馆部分)
22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咖啡馆
热度 9 学数学的苹果 2012-12-5 21:43
咖啡对我来说,是一种瘾,如男人抽烟一样。昨晚下榻杭州,房间很冷,空调失效,今早起来感冒头疼。 上午西湖散步,边走边聊,感叹风景依旧人已老。第一次来西湖是导师带着我们来开会;而这一次却是带着学生来。。。十年的时间,角色的转变,我有点不适应。午饭后头疼剧烈,一个人房间补觉;下午去咖啡馆小坐。此时的杭州,温度正好,一杯温暖的卡布奇诺,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让我的头疼得到舒缓。 咖啡馆里的桌子和椅子,不如北京的温暖,但是墙上的盘子却让我如醉如痴。如果可以,真想偷走一个,挂在北京的咖啡馆里;如果可以,我也想把今天下午的温暖时光打包带回北京。一座城市,一段光阴,一抹小心情。风的温度正好,人的心情正好,而人生,其实就是一边拥有新时光,一边遗忘旧时光。 如果可以,我还想再来一次杭州,再在西湖边散散步,发发呆,吹吹风,最好是在初秋。
2017 次阅读|25 个评论
健康、有效、民主的思想文化提升体制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热度 1 huangsz759 2012-12-5 08:54
时常了解到这样一些怪事。某地方官花巨资购得一块石头,隆重地运回,以期望 “ 石 ” 来运转。某贫困县花巨资建山寨建筑,不中看不中用。某市政府因为相信风水先生说政府大楼门前直冲的大路不吉利,便将大路封闭了。近来又听说对于见死不救的行为要立法。 很多怪事其实都是来自一少部分人的决策,不可能来自 “ 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 ” 。 看完了 12 集纪录片《大国崛起》,认为思想文化对国家崛起太重要了。几乎所有崛起的大国都是先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宝库,才有合适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国家才能最终崛起。当时这些大国普遍都有大量的咖啡馆、酒馆,这是人们的思想进行交流、碰撞、融合、提升的场所。(还记得 “ 英雄无敌 ” 这个电脑游戏里面的英雄是从酒馆里面招来的吗?)还有举办文艺沙龙等形式。在民众的广泛、充分、活跃的思想交流中最终产生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进而又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推动社会进步。 但我们国家的咖啡馆、酒吧等场所已经失去其本来的作用。咖啡馆变成了年轻人谈情说爱、商人谈生意的地方。酒吧几乎沦为色情场所。这种咖啡馆、酒吧的引进、异化,就好像我们看到国外有精美的葡萄美酒,结果引进的只是葡萄酒瓶,把好喝的葡萄酒倒得干干净净,然后自己搞一点所谓的葡萄酒装进去。喝酒的时候也不管什么情调、技巧。时间长了,甚至可能都忘了酒瓶是用来装酒的。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基本不设置开放、活泼、健康、有效的思想交流场所,每年开一次的代表大会根本不能满足思想充分交流的要求。没有真正的思想交流场所,我们就无法思考这些问题: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余毒都清除干净了没有?官本位的思想和做法如何克服?一个组织的管理主要依靠一把手还是依靠民众的集体智慧?民众的思想如何通过正常的渠道,融合、汇集、结晶,最终影响一个组织最高领导的决策?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一把手能够做到不耻下问、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民主集中机制,组织才能强大,国家才能崛起。相反的,一把手如果不能诚恳地聆听意见和建议并予以有效执行,刚愎自用、妄自尊大,民众最终只会说一些冠冕堂皇、不痛不痒的话,甚至干脆闭口不谈,组织最终必然衰败。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大学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 一个组织,其思想之树的树根只有深深扎入民众这个土壤的最底层,才能站得稳,长得快。
13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科学咖啡馆”在我国的困境与前景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7-9 14:19
文/党伟龙,王 涛 “科学咖啡馆”(Café Scientifique或Science Café)是20世纪末起源于欧洲的一种新型科普(科学传播)活动模式,并非特指某个以科学为主题的实体咖啡馆,更不只限于咖啡馆举办,诸如酒吧、剧院、书店、图书馆之类的休闲或文化场所均可。它在理念、组织、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体现了科学传播发展的新趋势,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四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普及,具有切实可行的借鉴意义。 1 理念与特色 科学咖啡馆起初由对科学教育感兴趣的个人志愿发起。如英国第一家利兹(Leeds)科学咖啡馆创办者邓肯·达拉斯(Duncan Dallas)是一名电视制片人,美国最早的丹佛(Denver)科学咖啡馆,由科罗拉多大学免疫学教授约翰·科恩(John Cohen)创办。他们或从事科教工作,或对科学感兴趣,或已退休、想发挥余热,或纯粹为了休闲消遣,根据当时当地条件,发起了这类活动。后来,该活动在欧美渐成风气,一些学术共同体、公益团体、学校等,也纷纷加入资助创办行列,出现了专职负责活动日常运转的“协调员”(coordinator)。 科学咖啡馆的基本理念是:让科学家走下神坛,让科学技术在大众眼中不再显得那么高不可攀,在大家享受一杯咖啡的时候体验科学乐趣。对科学家来说,要求他们放低姿态,不再以高人一等的精英或专家身份出现在会议室或正式讲坛,而是以普通人和朋友身份出现在休闲场所,以聊天甚至辩论的方式与普通公众沟通。对普通公众来说,意在降低他们参与科学的门槛,使其在正常享受物质食粮时额外收获精神大餐。 2 国内现状 2003年作为“中英科技交流项目”的一部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将“科技咖啡馆”引入中国,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宁波、南通等地,与当地科协合办了多期活动。 2005年,国内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由上海科协与《新民晚报》合办的“新民科学咖啡馆”应运而生,至今已开展一百四十期,树立了沪上知名科普品牌。 此外,约从2009年开始,法国大使馆科技处和致力于传播法国文化的“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caise),在北京组织了将近二十期“科技咖啡角”活动,在上海、南京等地也组织了若干次类似活动。 3 困境与前景 1) 困境。作为一种新颖有趣的科学传播方式,科学咖啡馆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面临若干困境,如: 官方色彩。欧美科学咖啡馆多由个人或民间团体发起,形式多样,无一定之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而在国内主要由大使馆、科协之类的半官方机构主办,这种背景使得该活动多少带有官方色彩,趣味性和自由灵活度相对欠缺。 地域性。就我国情形而言,该活动在大中城市较易流行,而在小城镇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前景不太乐观。我国最早的科学咖啡馆首现于北京,最具影响力的“新民科学咖啡馆”扎根于上海,均非偶然。 受众局限性。该活动虽然具备较强的草根性和开放性,但对参与者本身知识水平仍有基本要求。而经常热心参与的那些听众,显然以城市白领、学生、知识分子群体为主。如“新民科学咖啡馆”采取了自由报名但需筛选的准入制度,对参加者有一定限制。西方也有人对科学咖啡馆提出了批评,认为该活动局限于中产阶级的白人群体,忽视了底层公众和少数民族团体。 互动不足。由于国内科学家已习惯了作为“专家”的权威角色,所以很难和普通公众真正平等探讨甚至争辩一些问题。另外,英法大使馆的系列活动,以本国专家为主,用英语或法语讲座,虽然配有现场翻译,但语言问题也肯定会影响与听众的充分互动。 2) 前景。科学传播的形式越是灵活多样,就越有活力,越能让普通公众喜闻乐见,越能与当前肆虐的迷信与伪科学争夺市场。由于科学咖啡馆本身并不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如:发扬其平等讨论特色,可举办科学辩论赛;发扬其娱乐特色,可举办科学剧场、科学影院(如果壳传媒的“未来光锥”和科学松鼠会的“小姬看片会”系列活动);发扬其文化特色,可组织科学读书会;发扬其凝聚力,可组织科学晚餐俱乐部……。 若将眼光放得更远些,还可以看到该类活动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第一,它是一种高级的智力休闲,不以获得证书或学历为目的,比较纯粹地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它鼓励普通公众的求知欲,丰富了大众日常文化生活。各地类似活动的蓬勃开展及其广泛群众基础,将有助于改善当地的文化氛围。 第二,它是一个交际平台,比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机会。正如《纽约时报》采访的一位科学咖啡馆常客所说:“这是遇见志同道合之士的极好途径。如果因此结识某人,是我之幸;如果没有,我仍然乐在其中。” 以上两点,放到我国的政治语境下,亦可视为营造“学习型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当然,目前我国科学咖啡馆远未形成风气,其社会意义尚未充分体现。对国内科普工作者来说,如何改善科普组织和机构高高在上的形象,如何将科普活动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发挥潜移默化之影响,无疑可从欧美同行那里得到诸多启示。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42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翻译)科学家与公众对话的态度:一项针对“科学咖啡馆”的研究
kepusuowdp 2012-7-2 16:56
Eri Mizumachi , Kentraro Matsuda , Kei Kano , Masahiro Kawakami , Kazuto Kato 摘要 : 当前,科学的发展速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要比任何时候都迅速、都重大。这也是科学家更加地需要和普通公众进行互动的原因。为了设计出有效的科学传播活动,我们必须理解科学家的动机以及他们开展科学传播的障碍。在本文中,我们采访了刚刚进入科学领域的 19 位科学家,他们都参加过日本举办的科学咖啡馆。通过这些采访,我们可以发现以下 5 个因素致使他们不太情愿参加科学咖啡馆活动: 1 )麻烦或者耗费时间; 2 )成为一个合适的科学代言人的压力; 3 )不是他们工作范围之内的事情; 4 )不会有任何收益;以及 5 )对与公众进行对话的忧虑。在这些因素中,对与公众进行对话的忧虑也许是最能反映科学家对这种形式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感觉,同时这也反映了他们参与科学咖啡馆活动的一些内在障碍。 概述 科学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社会影响的日益增长使得研究人员认识到科学的社会影响以及他们研究的意义是重要的,同时他们也应积极地和公众交流。 1 科学家和公众不仅只是需要探讨科学本身的话题,还需要探讨科学如何对社会发生影响。这种趋势在几个科学学科中都在增加,比如干细胞移植, 2 纳米技术, 3 ,4 神经科学, 5 基因科学 6 和生态学。 7 为了实现公共对话有效性的目标,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需要参与到各种科学传播活动中去。 有一些调查研究过科学家对待科学传播活动的态度问题。 1,8–14 虽然被调查的科学家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他们有义务向公众传播他们的研究及其意义, 9,14 但是科学家也对他们参见科学传播活动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抱怨,比如由此带来的时间限制,同行没有给予支持,不能获得任何回报。 1 然而,几乎没有调查聚焦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中所面临的困难。为了提升科学传播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有必要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障碍和动机进行研究。 在日本,《 1993 年度科技白皮书》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科学和技术不感兴趣,因而该白皮书建议需要采取更多的行动以便形成一个公众对科学和技术有更多认识的社会体系。 15 为了回应白皮书的建议, 1996 年的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为提升公众理解科学运动设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16,17 比如, 1996 年设立了一个促进研究人员和正规教育进行互动交流的全国性项目(科学伙伴关系计划)。 2001 年《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不仅提出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方法,还提出了促进研究人员理解社会的方式。 18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作者之一的 Kato 从 2002 年开始就举办了一个名为基因广场( Genome Square )的活动,该活动让日本民众和基因研究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005 年,日本政府开始对科学传播活动进行支持,主要是通过在三所大学(北海道大学、京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设立对科学传播人员进行培训的项目以及对公共拓展活动给予经费支持。同年,两所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启动了科学传播项目,大阪大学还成立了科学传播活动设计研究中心。同样在 2005 年,东京的日本科学未来馆开始了对科学传播人员进行培训的项目,东京的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也开始筹备科学传播人员培训项目。因而, 2005 年可以说是日本科学传播元年。 19 从那时候开始,科学传播开始融入国家的科学和技术政策之中,并且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尤其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 20 2011 年四月开始,日本的科学家获得了超过 3000 万日元的公共经费资助,以促使他们向公众进行科学及其益处的传播,所以科学传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 本文的研究开始于 2009 年,而此时也是日本科学传播进展的一个发展时期。 科学咖啡馆首先在 1997 年左右出现在英国和法国,它是当代科学传播运动的一个结果。它与公众理解科学的不同点在于:它是在一个开明的环境中来探讨科学研究的后果以及科学是如何进展的 22 。在过去的十年里,科学咖啡馆相继出现在其他国家里。 23,24 日本的科学咖啡馆活动开始于 2005 年,这是由于《 2005 年度科技白皮书》中的一个栏目对国外的科学咖啡馆进行了介绍。 20 , 26 , 27 现在,超过 100 位科学咖啡馆的组织者在日本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科学咖啡馆活动,这些组织者来自大学、研究所、非营利组织、当地政府、书店、干劲十足的个人以及志愿者团体。因而科学咖啡馆已经成为科学家向公众传播科学的一个合适渠道。 在这项活动中,日本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政府也在促进科学传播活动;大多数科学咖啡馆活动都不是科学共同体发起的。在这种情境下,有必要研究一下科学家在科学传播活动中会采用什么样的态度。 Shineha 等人开展了一个基于网络的针对日本生命科学家的调查问卷,他们认为在促进科学传播活动中,基础设施、新的传播工具以及活动的设计是重要的。 12 因而更需要一个定性的调查研究来深入分析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基本态度。 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识别出科学家在参加科学咖啡馆这种科学传播活动中的态度,动机和障碍。 方法 iCeMS 科学咖啡馆 京都大学合成细胞与材料科学研究所( iCeMS )举办的科学咖啡馆被称为 iCeMS 科学咖啡馆。这个科学咖啡馆是由 iCeMS 的科学传播团体组织的,该组织共有三名成员( ( Kano , Mizumachi ,和 Kato ),他们都是本文的作者之一。该活动从 2008 年三月到 2009 年 2 月共举办了 5 次。表 1 列出了每次活动的主题,应邀发言者的研究领域以及参与该活动的科学家人数。在这个活动中, iCeMS 的首席调查员和来自该调查员所在实验室的年轻的科学家同公众在一个放松、友好的氛围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首席调查员从他的实验室里选择年轻的科学家参与 iCeMS 科学咖啡馆活动。共有 27 位年轻的科学家参与了这 5 次 iCeMS 科学咖啡馆活动。 年度 日期 主题 研究领域 年轻的科学家人数 1 2008 3 月 1 日 “分子的 房间 ,天生有序” 配位化学 5 2 2008 5 月 10 日 “见所未见——分子如何在你体内运行?” 单分子生理学 4 3 2008 8 月 2 日 “传播——区别所需与不需” 细胞生物化学 7 4 2008 12 月 23 日 “生物学探测的化学工具” 分子生物学 6 5 2009 2 月 21 日 “大脑中的形状” 发育生物学 5 表 1 :2008 年到 2009 年举办的 iCeMS 科学咖啡馆活动 每次活动都有大概 20 到 30 位公众参加;这些公众是从申请者中随机选取的,但是这些申请者都是从网络上、报纸上或者邮件提醒中对科学咖啡馆活动有所了解的人。在咖啡馆活动中,组织者会准备 5 到 6 张桌子,每张桌子旁边都有 1 个科学家和 4 到 7 位公众进行对话交流。在这 5 次活动中,共有 135 位公众参与,其中男性 76 位,女性 59 位(其所占比例分别为 56.3% 和 43.7% ),并且他们的年龄和职业也各不相同(比如,高中教师,画家,办公室人员,学生,家庭主妇和退休人员等)。 每场活动由 2 个部分组成。首先,首席调查员用 15 到 20 分钟的时间对他的研究进行主题性发言。我们要求这些调查员简要地向参与者介绍可能引起公众兴趣的研究结果。然后,每张桌子旁边的科学家和参与者用大概半小时的时间进行一次对话活动。为了展示他们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会引导参与者进行简单的游戏或者实验,比如拼图游戏、简单的模拟实验以及建立概念模型。 采访 在参与该活动的 27 个年轻的科学家(其中一个是外国科学家)中,我们共在日本采访到了 19 个。我们并没有选择这个不能用日语进行交流的外国科学家。同时在参加完这些活动后, 7 个科学家离开了我们的研究所,所以我们也无法和他们取得联系并进行采访。所有的被采访者都是化学科学家以及生物科学家。在参加这些活动之前,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曾经作为应邀发言者参与过科学咖啡馆活动,虽然有三个人曾经是以前的科学咖啡馆活动的观众。这些人在参加我们举办的科学咖啡馆时的职位如下:一个讲师,两个助理教授,七个博士后,六个博士研究生以及三个硕士研究生。 我们采用了半结构访谈的方法。每次采访的时间大概有 60 分钟。所有的采访都是由 Matsuda 完成的,他既不是 iCeMS 科学咖啡馆活动的组织者,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活动。采访中的问题是按照下面的主线进行的: 1 )在参加 iCeMS 科学咖啡馆活动之前,科学家认为存在着什么障碍? 2 )在参加了该活动之后,科学家会持什么样的观点? 在征得被采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对所有的采访都进行了录音和整理。我们利用 KJ 法(来源于日本社会人类学的一个对定性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28 )对整理的录音材料进行了分析。按照这个程序,我们共采用了 5 步非线性 - 非逻辑的方式对此进行分析,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让被采访者可以摆脱以前的假设以及事先形成的想法; 1 )我们对这些采访的材料进行编码,并把这些编码复制到万用卡中; 2 )我们把这些编码(而不是卡片)打乱顺序,并把它们进行分组; 3 )我们给每个编码组都赋予标题; 4 )我们把这些组放到更大的“科”中,并把这些组的标题放到这些新形成的“科”中;以及 5 )我们给这些“科”设计了一个空间模型以使其形成一个连续的统一图表,该图表的箭头可以反映出因果关系。 两个分析组参与到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过程中,每个分析组由本文的两位作者组成。首先,每个组独立地开展上述五步工作。然后,每个组给对方的分组、科和图表进行复核。最后两个组在双方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共同对分组、科和图表进行修订。 图 1. 五个主要因素影响了科学家不愿意参与科学咖啡馆活动。中间的“科学家不愿意参与科学咖啡馆活动”和其他五个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利用 KF 法从对采访的分析中提取出来的。注意第五个因素和其他因素没有直接的关系。 结果 我们推导出了导致科学家不愿意参加科学咖啡馆活动的五个主要因素(图 1 ) . 1. 麻烦且耗费时间 很多科学家( 19 人中有 9 人)表示他们认为准备参加科学咖啡馆的活动耗费了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发现准备报告十分麻烦且耗费时间,特别是给普通公众准备报告(副研究员,男性,在采访的时候是 30 岁)。” 有些科学家( 4 人)觉得参与科学咖啡馆和他们付出的时间相比是不平衡的: “参与科学咖啡馆意味着我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从新调整我的研究安排(实习研究员,男性, 30 出头)。” 还有一些科学家把参与科学咖啡馆这些科学传播活动看作是优先级很低的活动。实际上,一些科学家( 7 人)强调他们把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当作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觉得我应该把写科研论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所以我感觉我在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因为参与该活动和发表论文没有关系(副研究员,女性, 30 出头)。” 另外,大多数科学家( 16 人)认为他们需要科学传播人员来协助他们组织科学咖啡馆活动: “我觉得没有那些能合理地安排科学咖啡馆人员的帮助,我们机会不可能组织起科学咖啡馆活动(副研究员,男性,将近 40 岁)。” “当我在应该和参与者谈些哪些方面不知所措时,科学传播人员帮助了我(助理教授,男性, 30 出头)。” 2. 成为科学代言人的压力 一些科学家( 6 人)感觉作为科学专家在给公众创造一个有效对话的环境方面有压力: “如果我们用复杂的科学细节来回答参与者的问题就会引起他们的疑惑。因而我们通常用简单的术语。但是,我担心这些简单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引起参与者的误解(博士研究生,男性,将近 30 岁)。” 科学家觉得他们应该保持他们掌握的知识的精确性,因为他们认为这才是公众希望从科学家那里获得的知识。另外,有些科学家提到他们在作为本研究机构代表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会小心翼翼。因而,为了避免尴尬,他们通常选择对那些他们认为难以提供精确答案的问题不予以直接回答。然而,这样的压力会和他们希望传播精确科学知识的愿望相冲突,也导致了他们对科学咖啡馆这种模式的消极印象。 3. 超过他们的工作范围 很多科学家( 8 人)认为像科学咖啡馆这样的科学传播活动超过了他们工作的职业范围。然而,有些也承认科学传播活动是重要的,但是他们坚持认为这些活动应该只限于那些本身职业就是科学传播或者具有很强传播技巧的科学家。 “我认为向公众传播科学是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要参与到科学传播活动中。让特定的人来参与这类活动是必要的(讲师,男性,将近 40 岁)。” 其他人认为他们在公众最感兴趣的道德,法律和社会议题方面没有个人责任和义务。 “道德和社会议题超出了我的工作范围,因为我们的研究和这些议题没有直接关系(副研究员,男性,将近 30 岁)。” 我们发现科学家把科学传播活动看作是和他们工作无关的想法来源于上述的作为科学代言人的压力(图 1 和图 2 )。作为道德、法律和社会议题的专家,他们在和公众进行积极沟通交流方面没有任何信心,所以他们希望这些工作应该由那个更具资质的人来完成。另外,我们发现在他们观念中也有一些传播障碍,即与其他形式的科学相关工作比较而言,他们把科学研究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意味着不论科学传播活动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潜在的回报,他们还是会觉得这些活动的价值要远低于直接的科学研究工作。 图 2. 科学家为什么对和公众进行对话交流而担心的五个原因。这些原因也是利用 KJ 法从采访材料中总结出来的。 4. 不能获得任何回报 很多科学家( 12 人)提到他们从自己努力与公众进行交流的科学传播活动中不能获得任何回报。 “科学咖啡馆上的对话类型和我与同事进行讨论的模式是不同的。在科学咖啡馆上的交流并不能给我的研究带来任何回报(讲师,男性,将近 40 岁)。” 科学家认为在科学的情境下和公众进行对话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并不能从公众那里获得对他们的研究有任何帮助的想法。我们注意到如果科学家不能获得任何回报,那么公众也难以理解科学家的研究。进而,期望回报的缺失进一步强化了科学咖啡厅是烦人且耗费时间的这种形象。结果,一些科学家表示应该提前向他们解释科学咖啡厅活动的目标: “我不能理解科学咖啡厅的目标。应该把科学咖啡馆的概念和目标向那些首次参加该活动的科学家进行清晰地阐释(讲师,男性,将近 40 岁)。” 这进一步表明他们努力激发自己参加科学咖啡馆的动机。 在其他人的回答中,我们发现两个观点。首先,一个科学家提到科学咖啡馆的风格是没有效率的,因为参与的受众数目很少。 “我想和更多的人分享我的研究(博士研究生,男性,将近 30 岁)。” 这个博士研究生好像还把科学咖啡馆看作是一个单向而非互动传播的地方,更像是和大众传媒进行交流。 第二,两个科学家认为科学传播活动应该把初中生或者高中生当作目标: 我应该激发下一代对研究的兴趣而不计个人得失(副研究员,男性,将近 40 岁)。 这表明一些科学家应该能够看到科学咖啡馆的益处,如果他们可以提供一个和那些将来可以从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年轻人进行交流的机会的话。 5. 和公众进行对话的担心 很多科学家( 12 人)说在参加 iCeMS 科学咖啡馆之前,他们在是否应该和公众进行有效对话方面感到不安。就像图 1 展示的那样,他们并没有清晰地把在和公众对话方面的不安情绪看作是他们不愿意参加像科学咖啡馆这种科学传播活动的一个原因。我们发现直到他们参加了这个活动,他们才能清晰地阐述他们的这种忧虑。因而,我们认为这个因素是科学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在障碍。在科学家的评论中,我们注意到这种不安的五种来源(图 2 )。首先,大多数科学家( 16 人)说他们在参加该活动之前对科学咖啡馆情况的不了解是他们感到不安地原因,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活动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什么: “我想知道我们在科学咖啡馆活动中应该如何表现(博士研究生,男性,将近 30 岁;硕士研究生,女性, 20 出头)。” “我无法想象谁会是目标受众(硕士研究生,女性, 20 出头;副研究员,男性,将近 30 岁;副研究员,女性, 30 出头)。” 第二,很多科学家( 13 人)对于他们是否恰当地向具有不同背景的个人群体解释了特定的科学问题而感到焦虑: “科学咖啡馆的参与者差异很大,所以我想知道我应该和他们怎么说(副研究员,女性, 30 出头)。” 第三,很多科学家( 10 人)认为公众难以理解他们的科学工作: “为了理解我们研究的一些细节和重点,人们应该具备一些知识储备。否则即使我努力告诉公众有关我们研究的事情,他们还是不理解(副研究员,男性,将近 30 岁)。” 第四,两个科学家认为在科学家和公众间存在着认识隔阂: “大学或者研究所的科学家无法想象他们在非科学家面前会是什么样子,而非科学家也无法理解科学家是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副研究员,女性, 30 出头)。” 另一方面,在参加完科学咖啡馆之后,很多科学家( 12 人)感到他们本应该可以和公众建立起对话关系: “科学咖啡馆的参与者问我的一些问题反映出他们对我们的研究感兴趣,所以我很高兴和他们谈论这些(副研究员,女性, 30 出头;博士研究生,男性, 20 出头)。” 此外,一些科学家后悔说他们并没有有效地在公众中寻求共同点或者没有能够用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他们的研究: “我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来聆听参与者的声音以及理解他们的兴趣是什么(助理教授,男性, 30 出头)。” 第五,一些科学家承认他们在陌生人面前发言会感到尴尬: “我不善于和陌生的面孔进行交流。一个善谈的人应该知道在科学咖啡馆活动中如何表现自己(副研究员,女性, 30 出头)。” 讨论 科学传播的一般障碍 我们发现科学家认为科学咖啡馆的准备工作以及参与该活动是烦人且耗费时间的(图 1.1 )。这个问题在科学传播的研究中通常会有所提及。 1,9,12,13 科学家的科研任务已经十分沉重,因而他们倾向于把非研究性的任务看作是他们职责之外且烦人的事情。 29 为了解决时间的限制,以前的研究认为需要一套支持科学传播的体系。 1,12 实际上,在我们的研究中,很多科学家认为他们需要科学传播人员的协助。如果科学传播人员能够减轻科学家从事传播的负担并使科学家能够和他们一起工作,那么科学家将会愿意参加科学咖啡馆活动。然而,科学传播人员的帮助是否能够有效地促使科学家更愿意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呢?以前的研究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进行清晰地阐述。 科学对话的内在障碍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直到科学家被邀请参加与公众对话活动的时候才意识到图 1.2 和图 2 所展示的他们参加这类对话活动的障碍。我们揭示了科学家如何对他们认为的公共期望产生压力,因为他们认为他们需要回答他们研究范围之外的科学方面广阔的问题(图 1.2 )。进而,在本研究中所有的被访者都是年轻的科学家。这也许是他们作为科学专家在公众面前感到压力巨大且十分不安的原因。也有可能年轻的科学家在和公众就道德、法律和社会议题同公众进行交流时缺乏信心。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可能没有太多时间来思考他们研究的社会影响,因为他们必须全心全意地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他们也许会认为公众所期望的是关于他们研究的精确的、细节的知识。这表明年轻的科学家应该更熟悉那些他们研究的公众感兴趣的研究方面。 很多科学家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和科学咖啡馆活动中的参加者建立起有效的对话关系(图 1.5 )。我们总结出了这种忧虑的 5 个原因(图 2 )。第一,科学家在陌生的情况下会感到焦虑,他们对于是否能够给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介绍复杂的科学议题而感到不安(图 2.a 和 b )。对位置环境和活动参与者不同背景的担心有可能通过科学家参加过其他科学传播活动而得以缓解。第二,科学家认为公众难以理解他们的研究领域,他们认为在科学家和公众间存在认识隔阂(图 2.c 和 d )。 Zorn 等人( 2010 ) 30 认为在和科学家进行对话交流后,公众对科学家的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虽然这不能表明公众是否完全了解了他们所讨论的科学议题。虽然 Zorn 等人的研究并没有阐述科学家对待公众的态度的转变,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推导出参加科学传播活动能够弥合科学家和公众间的传播隔阂。最后,本研究中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在陌生人面前讲话会感到尴尬(图 2.e )。这个结果表明科学家的个人特质可能对他们的担心产生影响。 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找到了科学传播的内在障碍以及 5 个导致科学家对与公众对话交流方面产生焦虑的原因;然而,也许还有其他我们没有发现的原因。即使科学传播者通过组织科学传播活动帮助科学家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这种对话的障碍还会依然存在。这表明科学传播者需要在活动前、活动中以及活动后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家的感觉和精力,以便帮助科学家减少这些障碍。一旦科学家克服了包括焦虑在内的消极情感以及能够在这方面建立起信息,那么科学家也有可能会成为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积极分子。但是还需要对根本性障碍开展深入的研究。 和公众开展对话的动机 不仅减少这些障碍是重要的,而且提升科学家的动机也是重要的。 Shineha 等人( 2009 ) 12 发现最愿意参加科学传播活动的科学家倾向于喜欢与公众进行对话交流。而且 Jensen 等人( 2008 ) 31 认为和积极融入社会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也表现的更加积极。这些研究表明和公众进行对话并应该是单调乏味或者毫无效率的,这些对话实际上刺激和提升了相关的研究。这种对科学家的研究有积极反馈的期望可以提升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动机。 Martín-Sempere 等人( 2008 ) 11 认为科学家参加科学传播的最主要动因是科学家期望公众对科学和科学文化的产生兴趣和激情,以及他们对科学和科学家贡献的认同。在本文中,我们还发现科学家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动机;比如,有些科学家喜欢和年轻人交流以鼓励他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因而,可以进一步鼓励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如果这些活动能够和科学家的目标或者个人哲学相关联。 科学传播的回报 我们的研究表明科学家并没从科学传播活动中获得任何回报(图 1.3 ),而且他们认为这些活动是他们不必要的工作(图 1.4 )。其他研究也对这些问题有所提及。 1,9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科学家在为他们从事与公众进行对话的努力寻找各种形式的回报。实际上,当科学家被问及需要什么形式的回报的时候,他们说可能是同行的认同,个人或者职业发展的好处,也可以是金钱。英国皇家学会开展的一个调查中, 20% 的被访科学家认为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人要比他们的同行地位低一些。 1 我们似乎通过采用原创的模式——一个首席调查员与四到七个来自于调查员实验室的年轻科学家共同参与 iCeMS 科学咖啡馆活动——来减少这种影响。和他们的实验室同行一起参加科学传播活动的组织架构在消除上述负面效果方面是一个有效途径。 我们早前注意到日本政府近期要求获得公共经费超过 3000 万日元的科学家都要参加科学传播活动,虽然还没有对他们的科学传播活动进行评估的一个体系。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对科学传播活动进行评估的重要性已经在几个报告中有所体现。 1,5,32 建立一个科学共同体内部认可的对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给予奖励的体系也是重要的。 未来视野——设计对科学家进行培训的项目 我们认为为了帮助科学家消除这些意识到的开展对话的障碍,有必要开展恰当的培训项目。有些报告还指出更应该鼓励年轻的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 1,12 ,所以这些科学家接受培训并且体验与公众的对话交流是明智的做法。实际上,一些机构已经为科学家提供培训项目了,比如美国科促会, 33 ,英国皇家学会, 3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公众科学意识中心, 35 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 Econnect 传播机构。 8,36 这些培训项目涉及到向公众或者媒体清晰地传播关键信息的策略等。科学家有机会学习如何把复杂的科学转变为更能理解的形式。这些项目强调演讲技巧,比如公开演讲和举办记者招待会。除此之外,我们建议通过增加培训课程来改善科学家同公众对话的技巧。这些培训可以通过包括指导科学家参加科学传播活动等项目实现。基于本研究中总结出的影响因素,我们现在正在筹备一个传播培训项目来帮助科学家准备与公众进行对话,我们认为该项目应该包括在职培训。因为体验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已经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方式, 10 科学家通过在体验中接受指导可以对科学传播活动产生积极的印象。这可以作为科学家和公众直接进行交流的第一步,而且可以减少科学家在更广泛的议题上同公众进行深入交流的障碍,这些议题包括科学和技术的政策和道德问题。 鸣谢 我们希望对京都大学 iCeMS 科学咖啡馆的成员对 iCeMS 科学咖啡馆的活动给予的支持表达谢意。这个研究部分获得了来自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公民和科学家合作研究项目( DeCoCiS )的 Hideyuki Hirakawa 博士的支持( Kazuto Kato 是该项目的合作研究人员),还获得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给 Kei Kano 的科研赠款援助项目(编号 .21830054 )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The Royal Society (2006), Survey of factors affect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 by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 2. A. Zarzeczny et al. (2009), iPS Cells: Mapping the Policy Issues , Cell 139 : 1032-1037. 3. E. Kats, F. Soloman, W.P. Mee and R. Lovel (2009), Evol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governance in Australia: a case study of engaging interested publics in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8 : 531-545. 4. M. Kurath and P. Gisler (2009), Informing, involving or engag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s of atom-, bio- and nanotechnology ,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8 : 559-573. 5. J. Illes et al. (2010), Neurotalk: 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1 : 61-69. 6. K. Kato, K. Kano and T. Shirai (2010), Science communication: significance for genome-based personalized medicine – a view from the Asia-Pacific , Current Pharmacogenomics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8 : 92-96. 7. M.L. Pace et al., (2010), Communicating with the public: opportunities and rewards for individual ecologists ,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8 : 292-298. 8. T. Gascoigne and J. Metcalfe (1997), Incentives and impediments to scientists communicating thought the media , Science Communication 18 : 265-282. 9. Wellcome Trust/MORI (2000), The role of scientists in public debate , http://www.wellcome.ac.uk/Aboutus/ Publications/Reports/Public-engagement/wtd003429.htm . 10. E. Poliakoff and T.L. Webb (2007), What Factors Predict Scientists' Intention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Engagement of Science Activities?, Science Communication 29 : 242-263. 11. M. J. Martín-Sempere, B. Garzón-García and J. Rey-Rocha (2008), Scientists' motivation to communic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public: surveying participants at the Madrid Science Fair ,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7 : 349-367. 12. R. Shineha, M. Kawakami, K. Kato and A. Hibino (2009), The life science researchers’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communication–motivation, hurdle, and way of promotion , Japanese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6 : 17-32. 13. BIO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2009), Public culture as professional science: final report of the ScoPE project (Scientists on public engagement: from communication to deliberation?) , BIOS, London. 14. K.H. Nielsen, C.R. Kjaer and J. Dahlgaard (2007), Scientists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a Danish survey ,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6 : 1-12. 15.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3), White Paper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3 . 16. Cabinet council in Japan (1996), First-Stage Basic Pla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Japanese), 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kagaku/kihonkei/honbun.htm . 17. K. Kato, K. Matsuda and H. Morita (2007),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Japan: Considering the history and diversity (in Japanese), Protein, Nucleic Acid and Enzyme 52 : 1998-2005. 18. Cabinet council in Japan (2001), Second-Stage Basic Pla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Japanese), http://www8.cao.go.jp/cstp/kihonkeikaku/honbun.html . 19. T. Kobayashi (2007), The Age of Trans-science: Bridg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NTT Publishing. 20. M. Nakamura (2010), STS in Japan in Light of the Science Café Movement ,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 : 145-151. 21.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2010), Implementation 22. D. Dallas (2006), Cafe Scientifique -Déjà Vu , Cell 126 : 227-229. 23. Cafe Scientifique Organisers Conference, Leeds (2007), http://www.muskegoncafescientifique.com/downloads/conferencereport.pdf . 24. J. Mutheu and R. Wanjala (2009), The public, parasites and coffee: the Kenyan Science Café concept , Trends in Parasitology 25 :245. 25.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White Paper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http://www.mext.go.jp/english/whitepaper/1302288.htm . 26. K. Matsuda (2008), Science cafe in Japan: a report of the poster exhibition and the workshop about science cafe in Science Agora 2007 , Japanese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3 : 3-15. 27. M. Nakamura (2008), Science cafe: its scope and challenge ,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5 : 31-43. 28. R. Scupin (1997), The KJ method: A technique for analyzing data derived from Japanese ethnology , Human Organization 56 :233–237. 29.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Survey on RD activity in Japan , (In Japanese) 30. T.E. Zorn, J Roper, C. K. Weaver and C. Rigby (2010), Influence in science dialogue: Individual attitude changes as a results of dialogue between laypersons and scientists ,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press). 31. P. Jensen, J-B. Rouquier, P Kreimer and Y. Croissant (2008), Scientists who engage with society perform better academically , Science and Policy 35 : 527-541. 32. A.I. Leshner (2007), Outreach Training Needed , Science 315 : 161. 33.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Communicating Science: tool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http://communicatingscience.aaas.org/pages/workshops.aspx . 34. The Royal Society,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media training courses, http://royalsociety.org/Communication-and-Media-Training/ . 35. Centre for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Science, Science Communication Workshops for Research Scientists, http://cpas.anu.edu.au/workshops/science-communication-workshops-research-scientists 36..Econnect Communication Pty Ltd., http://www.econnect.com.au/services.htm#training . 原文载于: E. Mizumachi, K. Matsuda, K. Kano, M. Kawakami and K. Kato, Scientists’ attitudes toward a dialogue with the public: a study using “science cafes” , Jcom 10 (04) (2011) A02.
2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咖啡馆开张了(虚拟)
热度 9 学数学的苹果 2012-6-19 08:32
自己做的面包,每片1元,一般两片就够了;煎鸡蛋一个,一元;现磨的咖啡 10元一杯。 提前预定哦。有科学网的id,可以打九折。 面包里绝对不加任何添加剂,咖啡里加蜂蜜再加两元。
2541 次阅读|17 个评论
科学网上三座大山正式形成的日子快了:还有一周?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10-30 16:32
  现在俺们在两岸咖啡馆里。   也干不了别的事情,就八卦下吧。   发发曾经预测过许培杨的博客页读量超过王鸿飞的日子,这个日子已经过去几周了,好像发发预测的不太靠谱,太低调了。   原来我一直说,科学网上的页读量有三座大山,那时候,王鸿飞还在总页读量老大的位置上,可是我就觉得这位学兄老大的交椅坐不了多久,后来很快就被黄安年先生超越,再被许培杨超越,下一步被第三座大山杨学祥教授超越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就是科学网的三座大山形成的日子,值得庆祝。   说实话,有时候俺们偶尔在什么周排行上老大一回,心下就很不踏实,老觉得贪天之功,非常不对似的。今天一看,已经成了亚军了,心里就感觉沉稳多了。
个人分类: 物论|287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经济学人:互联网让新闻更具参与性社交性
yz2011 2011-7-11 12:02
[转载]经济学人:互联网让新闻更具参与性社交性
   经济学人:新闻的未来 重返咖啡馆    现在,新闻行业正在回到类似咖啡馆时代的场景。互联网让新闻更具参与性、社交性、多样性、争议性,再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胜景。这将对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300多年前人们都是通过口碑或者信件传播新闻,传播场所为小酒馆或咖啡馆,形式为小册子,简报和大活页。咖啡馆非常适合轻松自由的对话。1833年第一份大众报纸纽约《太阳报(Sun)》问世,这一切随之改变,该报纸通过放置广告削减新闻成本,从而让广告主获得更多受众。当时美国最畅销的报纸每天只能卖出4500份,而《太阳报》销量很快达到了1.5万份。这份便宜的报纸,加上后来出现的广播和电视把新闻从一种双向对话变成了一种单向广播,媒体由少数几家公司控制。   现在,新闻行业正在回到类似咖啡馆时代的场景。互联网让新闻更具参与性、社交性、多样性、争议性,再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胜景。这将对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向西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大众媒体方兴未艾。从2005年到2009年全球报纸发行量增长增长了6%,印度等国家需求尤为旺盛,目前每天报纸销量达1.1亿份。但这些全球数字掩盖了发达国家报纸阅读量骤降的趋势。   在过去十年间,在整个西方世界,人们开始放弃新闻报纸和电视新闻,开始通过截然不同的方式参与活动。最出人意料的是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参与编纂、分享、过滤、讨论和传播新闻。Twitter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报道眼前发生的事情。机密文件被发布到网上,一传数千份。阿拉伯起义和美国龙卷风的手机视频被发布到社交网站上,并被电视新闻广播引用。日本地震期间的一段业余视频在YouTube上已经被观看了1500万次。众包项目把读者和记者聚到一起,一起筛选文件,其中包括英国政客的财务数字和萨拉·佩林的电子邮件。社交网站帮助人们发现、讨论并分享新闻。   挑战媒体精英的不仅仅是普通读者。Google、Facebook和Twitter等科技公司已经成为重要的新闻渠道。名人和奥巴马、雨果·查韦斯等世界领袖开始通过社交网站直接发布更新;很多国家开始通过“开放政府”计划提供原始信息。互联网让人们可以阅读全球各地的报纸,观看全球各地的电视,英国报纸《卫报》的海外在线读者数已经超过了英国本土。互联网在短期内催生了新的新闻提供者,比如独立博客和Huffington Post等新闻聚合网站。互联网带来了全新的新闻方式,比如维基解密(WikiLeaks)给爆料者提供了匿名发布文件的方式。新闻已经不再控制在BBC等媒体机构和国有渠道手中。    我搭台你唱戏   实际上每个自由派都应该庆祝这样的事情。一个参与性和社交性更强的新闻环境,加上新闻来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这是件好事。过去只能依靠《休斯顿纪事报》解读世界的人现在可以通过不同的来源收集信息。全球各地的独裁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那么,很多人会问,如果记者的工作没那么稳定该怎么办?会出现两种担忧,殊途同归。   第一种担心是失去新闻问责制(accountability journalism)。在平面媒体中,收入的减少已经导致新闻调查和以及本地政治报道的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但传统新闻本来在道德上就没有新闻记者想象中那么正直。英国的《世界新闻报》被曝入侵用户的手机,这是很传统的丑闻。与此同时,互联网正在催生新型的问责制。越来越多的非营利机构,比如ProPublica,Sunlight Foundation和维基解密,开始填补监管媒体没落留下的空白。这种问责制尚未成熟,但其活跃程度和实验研究比较乐观。   第二种担忧是党派之争(partisanship)。在大众媒体时代,本地垄断者通常不得不保持相对的客观性,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和广告主。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正在唤起人们的偏见,因此,保守的美国有线新闻频道福克斯新闻所得利润超过了CNN和MSNBC利润之和,后两家新闻机构则没有那么尖锐。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党派新闻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过去很多人,尤其是右翼美国人根本看不到反映自己观点的电视新闻,因为美国大部分电视被左倾派系控制。但随着新闻的观点性越来越强,政治新闻和事实新闻都在遭受挑战:有些保守派美国人坚持认为奥巴马诞生在美国之外,另一些人则拒绝接受加税。   那该怎么办呢?从社会学角度讲没什么可干涉的。新闻业的转变是无法阻止的,阻止其转变的行为注定会失败。但个人可以采取措施消除这些担忧。作为新型新闻的生产者,他们可以恪守事实,保持来源的透明性。作为消费者,他们可以在口味方面更加包容,但不放低自己的标准。这场变革的确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但互联网时代这种嘈杂、多样、吵闹、争论、尖锐的新闻环境有很多地方值得庆祝。咖啡馆回来了。欢呼吧。 互联网正让新闻业重返大众媒体出现之前的对话文化时代。
个人分类: 转载|1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样的期许——放弃
热度 2 fangguoli99 2011-4-12 21:58
看了合肥工业大学陈刚先生的遗书“为了理想中的合肥工大而献身”,思维一下子就跳跃到了陈天华先生的“绝命书”。他们都是那样的年轻,就选择了对生命的放弃,又都用沉重述说另一种期望…… 在这里不谈陈天华先生的“绝命书”,先生离我太远,各位先辈们书写的先生比我从文字里磨蹭出来的要更为真切。 陈刚先生却不同,离我太近了,甚至觉得他就是一个朋友,一个随行的影子。他有着幸福的小家、有着令人羡慕的事业、有着巨大的攀升空间……,他拥有的是如此之多,可他却选择了纵身一跃。他的一跃,我不能否认人性本身自私、脆弱的一面,可是他的一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无奈。 曾经看过一句话,“一杯咖啡等待了十八年”,写的是一个从社会底层的家庭走出来的人,努力了十八年,终于也可以坐到咖啡馆里享受一杯咖啡,也就是所谓的小资情调,而一起喝咖啡的人,有人却是天生就是享受咖啡的人。那么对于已经努力了十八年坐在咖啡馆的人,忽然有一天看见咖啡馆里台阶上的位子是可以看风景,可是看风景的位置都是要提前预定的,在自己努力的十八年里,位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已经都被预定光了,他的失落可想而知的了。在这个小小的咖啡馆里,属于他的风景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被预定走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台阶上赏风景的咖啡座有些原来的预定被退了,那些等待了十八年的人就欢呼雀跃,可是还没有冷静下来,就发现退了的预定也是和自己无缘的,咖啡馆还有一些真真假假的贵宾卡。原来,十八年的等待就只有一杯苦涩的咖啡,终究没有能够走上那个台阶。 陈刚先生就像那咖啡馆欢呼雀跃还没有冷静下来的人,忽然发现还有真真假假的贵宾卡,先生在感怀不公之余选择了纵身一跃,可是多少人能走进咖啡馆,知道先生放弃的期许? 还有多少台阶上的位子留给努力了十八年的人?
1776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国人说:还有谁能对我们这么好?
xupeiyang 2011-2-11 13:35
“还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对我们这么好?他们借给我们钱,还给我们提供廉价的产品好让我们的中产阶级能感觉自己富有一点。”这是在华尔街一家咖啡馆的一位美国男士说的。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Waiheke Wharf 2 wharf 12公里越野跑
harveyho 2011-1-15 14:09
Waiheke island是奥克兰外一大岛,别名激流岛, 前文 介绍过。这次越野跑分三种,25, 12及7公里,起点也不同。起跑时间分别为8:30, 9:30, 10:30am. 可报名跑或走。跑类可以走,但走类不允许跑。 报名参加12公里,这是我的2011年第一跑。报名费含来回船票,计时芯片租用。ferry早上7:00AM由奥克兰开出,半小时到港,然后有巴士衔接,接参赛者到起跑点Onetangi. 到时时间尚早,在起点处的咖啡馆喝杯咖啡,吃几片饼干。 天气晴好,阳光强烈。参赛方提供防晒霜。于暴露皮肤处大量使用,确保不被晒伤。 9:30准时起跑。缓慢跑。路程沿车道,没分开,所以要注意行车(包括拉拉队的车)。虽然小腿酸的现象不突出,但很快就感到疲惫。沿额头流下的汗水刺激得眼睁不开,大概防晒霜擦得太多。也是第一次跑越野,与平路,gym里跑步机当然不同。山路高低,尤其是两个大坡,完全无法跑。可能1/3-1/4累得行走。被许多人超越,大概是倒数几名。连后来25公里的步伐也跟不上了。 沿途见牧场,葡萄园,也间中有海岸线,但都是起点,终点(Matiatia)处的风景最佳。沿途水站不是问题。感觉一些水站不是官方的,而是当地居民自己摆出来帮助参赛者的。岛上居民生活富裕,民风朴实。到一处平路时,当地居民甚至把浇花的花洒也拿出来,问要不要帮忙降温淋身。 但我用了1个半小时才完成,成绩很差。 越野的确与平路不同,权当为4月的100公里越野行练兵。 离开奥克兰: 到达激流岛: 此次起跑点: 喝杯咖啡: 准备起跑: 一处居民点: 看到海了: 一处平缓的山路: 最后终点前是田间小径: 终点前照张相: 跑完后的娱乐,休息: 简单的颁奖仪式: 最小的参加者才6岁: 这位讲话的本地女士曾获8几年的纽约马拉松公开赛女子冠军,2小时26分。小地方为什么出这种人才?于此可见一斑。 两点乘船离开Waiheke岛: 官方成绩。列男同胞里同年龄段倒数第一名。哈哈。Just for fun. 一次难忘的越野跑。激流岛, 再见!
个人分类: 健身|3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改变人生的6种技能
brbaba 2009-12-13 21:20
1、给予和接受赞美 当你真心称赞别人的时候,被称赞者会感觉到他是有价值和惟一的。当你听到他人温文尔雅地称赞你的时候,你一定要答谢那个赞美你的人。学会真诚地赞美。培养一种友爱的品质,那样你会很真诚地赞美一个人;忘记抱怨。不要说噢,没有什么或者说你疯了吗?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看起来状态不错,你应该回应谢谢,我感觉还可以或者说谢谢,这是我最喜欢的东西,而不是抱怨说真的吗?我觉得这条仔裤只会使我的屁股看起来更大;马上实行。在下个月的每一天都说一句赞美的话;牢牢记住:你说话的内容要有创造性,学会果断地说话。 2、大胆表露心声 我们周围的人往往不是想得很多的人。当你希望其他人能够知道你想什么的时候,你一定要主动告诉他们,否则你可能就不会得到你想要的。 自己要学会延缓的思考判断。举一个例子吧,如果你一个星期需要到体育馆去三次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的话,那么要向你的家人解释去体育馆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并且告诉他们现在你将有一个怎样的计划等待着去实现;忘记你的感情。针对你所需要的,你必须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只是你想要得到的一种途径;马上实行。刚开始时做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你每周六都和朋友共进午餐吗?下一次你可以选择一个新的地方,告诉她你在那里等她;记住:期望、要求、相信、接受。 3、请求帮助 尽可能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做一个女人。如果我们有了很充裕的时间,你会怎样度过呢?当我们有大量超负荷工作的时候;身体饱受摧残,没有节假日,就连心智也会混乱。了解你最大的工作限度。你必须找出你所需要的。癌症专家伯尼针对癌症患者有一个令人吃惊的建议:他让病人给自己所有的家属写了一封解释这种癌症的信。当你在一个星期内工作了更多时间的时候,要让你的家庭成员知道,你会需要额外的帮助;忘记完美的神话。心理学家丽普兹说:通常人们在请求帮助时会有恐惧和羞愧的心理,所以要告诉人们在你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是重要的,当这些事情并不完美的时候,不要把每件事情都刻意装扮得很完美。如果你正处在危机之中,就要让人们知道,这样他们可能会很乐意帮助你。马上实行。制定一项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也要求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参与这项计划或者雇用他人来完成;记住:两个头脑总要比一个头脑好用。 4、与一个朋友不合并不意味着你将失去友谊婚姻和友谊都需要不断地发展 争论不但不会影响婚姻和友谊,反而会有增强的效果,当然说话要讲究艺术。 学会把焦点放在问题上,而不是针对个人。如果你的女朋友做了一个缺乏考虑的评论伤害到你的感情,你这样说效果会好一点:为什么我们之间的感情会这样呢?也许其他时候你说这些话不会伤害我的感情。而不是说:你怎么感觉这么迟钝呢?忘记强烈的争论,接受精神治疗师的意见,做一个深呼吸并且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你愤怒到极点,那么先搁置一下这次的讨论,这并不意味着你会放弃原来所说的话,因为人们更喜欢与一个清醒的人谈话;马上实行。你自己就活在争论当中,挑战自己不再为个人的观点辩护,并且积极地听从朋友的劝告。你可以先找到一个你所同意的观点,然后平静地陈述。如果你感到充满了感情,告诉你的朋友你被征服了,在过后的时间里仍需要继续讨论。这将会有助于积累你们的感情而不是继续无休止的争论;记住:真正的友谊是不会平静的。 5、独自舒适地生活 对女人而言,孤独就意味着与不再惹人喜爱、不再受欢迎和不再被需要划上等号了。但是事实上,只有当你感觉到孤独的时候,你才能听到你内心真正的声音。当你太过繁忙和心烦意乱时是不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声音的。学会感激孤独。在安静的时候,独自散步和狂欢;忘记忙碌的理由。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孤独的生活是令人恐慌的:内心深处的呼唤经常会有很多真实的话要表露。每一天为了自己而不断创立事业,每一个周末你都要外出游玩一次,哪怕只是坐在咖啡馆里看一会儿书;马上实行。做一项有利于冷静头脑的活动。像做瑜伽或是在公园里散步;记住:使你自己成为消声器,自己消化的东西越多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就会越多。 6、冒险 冒险能够让人愉快、充满挑战精神。当然,还能够改变生活。以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更喜欢待在属于我们自己的舒适的地方。冒险并不意味着鲁莽的表现,它也不会危及到你自己或是其他人。简单地说冒险就是暂时离开你的家人到一个不为人知却又充满很多风险的挑战中去。 要知道每个人对于尝试新鲜事物都会感到害怕。你不能让这种害怕阻止你。害怕通常会来源于个人的想像当中,这实际上是很愚蠢的。要记住为了能够很好地做成某些事情,自己必须首先要做好坏的打算。比如你一直想写东西,可想想又没有海明威写出来的东西那么好,那么就打消这个念头。 凡事要按照预想的方法去做,仅此而已;要忘记我不能这句话。问问你自己为什么觉得你不能。你以为你害羞、太老了或是学历不够,还是害怕你会失败?难道这些都写在你脸上吗?要意识到这些因素只是在无形当中困扰着你,它们并非是真正的障碍。必须要学会迈过那些因你自己而产生的绊脚石,要敢于冒险;马上实行。如果你害怕失败,那么写一张你最喜欢做的二十种事情的清单,然后按照所写的去做,但不要期望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完全正确;记住:不是因为事情太难而使我们不敢去面对它,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去面对太难的事情。(转)
个人分类: 杂谈|2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