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学心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药发现:讲述“大海捞针”的故事
热度 1 zhengyongjun 2020-3-21 10:32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2136 次阅读|15 个评论
什么事让我一辈子都战战兢兢?
热度 32 After50 2017-8-24 09:52
什么事让我一辈子都战战兢兢? 近日晚上在外散步时不知何因,爱人忽然问我一句:“这辈子你压力最大的事是什么?”我想了一下弱弱的说:“上课。”这是我三十多年教师经历得出的答案,而且说来话长。 作为 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尽管媒体有许多文章对他们赞誉有加,但我自己觉得 我们这一届是有很多缺陷的 ,我们长大在“文革”时期,那时绝大多数人真的没有读过多少书,想找书读也很难。考大学尽管录取比例极低,但毕竟题目很容易。 上了大学尽管大家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毕竟当时大学里的条件非常有限,即使把发的几本讲义全都背了和吃透了,也只有那么一点点知识和信息量 。因此,毕业留校马上当老师真的是勉为其难。 记得 1983 年开始当《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的助教,主讲老师留下一节他也不大愿意讲的“复杂矿井通风网络解算”内容让我来试讲。矿井通风网络解算的实质是非线性方程组的解算,我自己学的大学课程也没有学过,为了讲好两小时的课,可让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去自学非线性方程组的迭代解算法和备课写讲稿,而且是第一次上课,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记得第二次讲新课是在 1987 年底,在瑞典律勒欧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时,被导师请去为一个采矿工程师班做一个关于“计算机解算矿井通风网络和污染模拟”的专题培训,时间一天。那时尽管自己是做这个课题研究的,但第一次用蹩脚的英文为外国采矿工程师讲课,那个压力和紧张程度也是不用说的,快到开课那天都感觉有些牙疼了,好的当时还是完成了任务。由于有了那次培训任务,也使我编写了人生第一本英文讲义。 记得第三次讲新课是 1988 年春季,由于我所在专业没有空余的课可讲,系里就安排了一门《采矿专业英语》给我上,采矿的别扭专业词汇太多了,特别是很多矿物名词,真的很难记;另外,毕竟自己的英语是上了大学才从 26 个字母开始学习的,到了北欧一小段时间英语也只能是对付一下工作和生活所用。讲授专业英语的水平还是太低了,但被赶鸭子上架,没有办法。这门课虽然讲完了,但每次去上课都是胆战心惊,生怕学生背后说凉话。 记得第四次讲新课是 1989 秋季,当时安全系统工程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自己有一次被当时的长沙劳动保护研究所请去做一个“系统安全分析”的培训讲座,备课时自学了一些事故分析方法。之后由于自己没有什么重要课程在讲,正好那时系里也要求教师为专业开设新选修课,因此斗胆报了一门《矿山安全系统工程》新课,由于当时资料很缺,自己编辑的讲义内容很少,一门课 30 多节刚过了一半时间内容就基本讲完了,幸好那年代学校对选修课没有看得那么紧,但那种课时没完内容已讲完的尴尬,老师们都是明白的。不过,这本教材在 1992 年获得了出版的机会,也成为我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书。 记得第 5 次讲新课是 1990 年的秋季,那时候我的导师编写了一本《矿山火灾及防治》讲义,为了使该讲义得到利用,他也申请开设了该课程,可授课老师就把我给推上了。由于火灾涉及很多物理、化学、燃烧学等方面的知识,自己过去也都没有学过,而且讲义的内容也非常有限,结果同样出现了上述的尴尬。 记得第 6 次讲新课是 1993 年担任《矿山环境工程》的教学,矿山环境工程涉及的知识有空气净化、污水处理、噪声防治、复垦等等很多知识,这些内容都是过去采矿工程专业所没有学习过的,过去连什么是 BOD 、 COD 都不知道,接受该课的讲授任务自然需要自学很多东西,而即使学懂了,要上台讲课还是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就只有靠紧张来拟补了。 记得第 7 次讲新课是 1995 年的时候,当时系里新开办一个“城市规划”时髦专业,其中有一门《城市环境保护》课没有老师讲,该专业的负责人听说我讲过《矿山环境工程》,既然两门课都有环境两字,就把该课的任务下发给我,其实当时我对城市环境保护基本不懂,比如城市绿化问题,自己就认不得几种树,怎讲?为了能够把课讲下来,除了花大量时间备课外,剩下的还是战战兢兢。 记得第 8 次讲新课好像是 1996 年的时候,在那以前系里新开办了一个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其中一门课程“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既没有教材也没有老师,当时由于我们有矿井通风的基础,我们就自编了该教材,我也成为这门课的老师。 到了 2003 年,学院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这时候自然也有了许多新课程需要有老师承担,我作为专业负责人义不容辞地也需要承担一些新课的教学任务(包括研究生课),我的课有安全系统工程、职业安全与健康、安全人机工程、安全学科发展动态等,这些课以前都没有专门学过,其中安全学科发展动态更是很难讲好的课,因为年年需要更新和添加新内容。 2005 年为了做安全科普和响应学校对每个专业为全校开出几门素质类课程的要求,我编写出版了《大学生安全文化》教材,同时作为全校素质类课开出和向全国推广,这门课虽然是科普课,但内容涉及面特别宽,文史哲理工文管法医等都有一点,要讲好它也极不容易。 2007 年开始研究安全科学方法学,在此过程也作为一门新课为研究生讲授,并于 2011 年正式出版了《安全科学方法学》一书。 2012 年,学校要求每个专业为新生开出一门《新生课》,这一新任务又落到我的头上。同时,有位原来承担《安全教育学》的老师由于有别的工作,这门课也被我接了过来,也是一门新课。 更多的故事就不细述了。我本科学习的是采矿工程,毕业后 30 多年来,我为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讲授的不同专业课程有一二十门,但这么多课程并不是一直持续讲下去。在此期间,有多次专业新进或调入新老师没课,我就将手中的课让给了他们上。 现在想起来,我这么多年为什么那么傻?对那么多新课新任务我为什么没说“不”? 要是一辈子只讲几门课,可能既省力又出效果。不过这么多年不断上新课也让我知识面宽了很多,正好适应现在从事的这个万金油式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 记得 在 1997 年以前,几乎所有上课都是传统的写粉笔板书 + 加口头讲解的方式,也没有互联网可以下载资料,备新课都是需要买书、查纸质资料,手写记笔记的,而学懂了和能够为别人讲课还相差很大的距离 。那时上课也不能像现在一样,如果不懂和不记得,可以对着 PPT 念和播放图片视频什么的,为了使学生看不出我是“不懂装懂”, 每次上课不是先用毛笔字在几页甚至上十页大纸上写好提纲、公式、插图作为挂图,就是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先把黑板写满一版 ,这样一来一堂课至少还有一刻钟时间是可以显得熟练和流畅一些的,不至于老看着手里的讲稿说。 感觉讲课难还有自己的独特原因,由于广东人说普通话的难度是家喻户晓的,其实我上大学之前几乎不会说普通话,加之前面所说的“文革”原因,从小基础就没有打好,还有就是个人性格比较内向不太会说话,说错别字就不可避免了。幸好那年的学生许多也都是像我一样,有我同样的不足,他们没有像现在的学生那么见多识广,对老师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因此也勉强使我坚持下去。 记得十多年前全国开始评名师什么的,自己对名师除了感到很崇高之外,还有一个方面是感到“恐惧”,因为自已一直对上课这事感到很难和战战兢兢,对当老师一直感到压力很大。要是当了“国家名师”,对于我来说可能没法活了,我真的扛不起这顶帽子和没有这个自信,所以也一直不敢去追求,尽管我也负责创建了两门国家级精品课,负责过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有过几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出版过十多本教材,也获得一些教学质量奖。 当然,当老师历练了这么多年也成熟了不少,而且现在也不需要顾及面子了,因此写上这篇博文也算是一篇教学心得和一段实话实说吧。 但我还是回到标题所说的,上课仍然是我很大的压力。哈哈,新学期又要来临了,还得好好备课哦!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14234 次阅读|40 个评论
青年教师应该如何成长?
热度 1 Yaogy 2013-12-9 16:30
(1)首先学情分析: 我们面临的学生确实不太理想,我们可以抱怨学生的“差”,但是差学生也渴望求知,我们要为教好这些差学生而不断地努力思考,找出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2)其次教法设计: 最好用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推动课堂,让学生的思考来推动课堂。学生的思考一定要充分,一定要相信学生,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考或者回答。老师讲解的时候需要精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同样也需要精彩。饭是需要一口一口地吃的,讲解知识也需要一层一层地剥的。引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接着再引出下一个问题,始终沿着自己设计的思路走。 (3)成长要多总结: 我们都在追求精品课,这就要求我们多去琢磨课,备课要发挥钻研的精神。在上课的过程中,你不要怕学生犯错,学生犯错了,你帮着学生扭转了他们的错误认识,他们的收获将是很大的。 2013-12-9
26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学评价
bjfuzhao 2013-4-23 23:56
这样的教学评价,老师只能成为KB一个。
2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学期上课视频已发布(第一讲、第二讲)
热度 8 smilesun 2012-3-8 19:28
本学期《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第一讲和第二讲视频已经发布,可以点击下载或在线观看。 第一讲:关于课程的介绍 主要介绍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以及信息社会带来的变化。 文字版介绍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4685do=blogid=538298 现场视频录像见 http://dsxtmovie.ustc.edu.cn/dsxtMoviePlay.asp?cvid=1165 第二讲:思维导图、论文阅读与基金申请 1、介绍思维导图的作用以及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的使用; 2、介绍了一篇science文章的思路; 3、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撰写思路 文字版介绍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4685do=blogid=543265 现场视频录像见 http://dsxtmovie.ustc.edu.cn/dsxtMoviePlay.asp?cvid=1216 http://dsxtmovie.ustc.edu.cn/dsxtMoviePlay.asp?cvid=1217
5176 次阅读|11 个评论
【教学分享】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第一讲
热度 16 smilesun 2012-2-17 10:11
这篇帖子主要是为了与同行交流一下我上课的思路。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第一讲介绍 第一次课的目的主要是介绍课程内容,灌输一些信息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介绍的思路大致如下: 一、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信息社会发生的变化 先是介绍了从古至今,信息存储介质的变化。从最早的甲骨文刻在骨头上,到竹简,帛书,纸张的发明,磁性储存介质,光盘,云存储等。信息存储方式不同,带来的差异是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进而引起知识传播速度的加快。社会进步加快。 插图1、唐僧取经,如果是当代的话,email或视频聊天即可搞定; 插图2、牛顿时代的通讯方式与信息资源 电话 email 数据库 google QQ facebook 统统的没有…… 插图3、20年前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今天对比 以science杂志为例。1992年,出版后,运到中国,运到科大,摆上书架,当你走到图书馆,翻到这本书时才会看到里面最新发表的文章,至少是数月的时间。而今天,展示网页截图,能看到当天科学网站发布的最新文章。从数月到数秒,这就是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变化。更有很多期刊,Epub远远早于实际刊物出版。你经常会看到几个月之后出版的文章,穿越到现在,我们就可以看到。 插图4、科学网报道《science》的一篇文章,社会的信息储量每18个月翻一番。面对海量的指数增长的信息量,我们该如何面对。 分享感悟:长江后浪推前浪 你如何才能超越前人?你的导师已经走得很远了,如何能赶上? 板书画图,一前一后两人,后面的人想追上前面的,必须走得更快。你跑不过刘翔,但如果他跑步,你开车一定会赶上。要想超越,必须提高你们的效率,充分借助工具,比别人跑得更快。 信息意识和技能会影响你们或许一辈子的生活。不管你今后从事什么行业,是否做科研都是这样。想象一下,创业你先要做什么?调查,了解这个领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都是只信息调研。 二、信息在科研中的作用 让学生想象一下科研需要做的事,和可能碰到的问题,分析哪些问题实际是信息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我们的信息技能来解决。 简要分析一下科研大牛与菜鸟的区别,如何缩短之间鸿沟? 大牛对研究前沿非常清楚,世界上的最新进展了如指掌,所作的工作一定是站在最前沿的。怎样做到这些? 看文献呗?从哪里开始看,如何及时了解到最新进展?这就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的一些信息技能。总体来说,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信息技能: 1、文献信息获取能力 知道哪里有想要的信息,知道怎么找?怎么快速找到想要的东西。这里需要了解数据库,十大信息源;除了会利用数据库,也要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提高搜商。这里很多同学都会感觉百度、google每天都在用,谁不会?可以出几个小难题,(如1怎么搜索一个网站的全部图片,2如果一个网站不提供站内搜索,有如何实现对这个网站进行检索?)看看他们是否知道?最好是他们关注,而又不知道的,为今后介绍搜索引擎做铺垫。除了这些之外,怎么样及时了解这些信息也非常重要。提到RSS订阅,为今后做铺垫。 2、文献信息管理 你们一些想法有记录吗?记在哪里?你的文献是通过文件夹管理吗?你们有多少篇文献?如果多达几百上千篇文献,你能从你的电脑中有效找到想要的文献么?还是觉得直接从网上找更方便?你看到有用的网页通常怎么保存?拷贝粘贴+word。然后,抛出知识管理和文献管理。如evernote endnote mendelay zotero等。 3、文献信息分析 不管在搜索引擎或是数据库任何一次搜索,都可能返回海量的信息。对于日常搜索,在百度google中,大家通常只看前一两页。但在文献数据库中,这种方法则不奏效,你可能会漏掉大量的信息。刚才提到要提高效率,我能只能读最重要的那些文献。我们很难把一个领域的文献都读完,如何判断文献的重要性呢?一个教检索的老师通常会认为这是因为你的检索技巧不过关,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原始是交叉科学的盛行,不同学科使用的关键词可能不同。如果不能通过关键词进行有效区分和判断,怎样才能找出重要的信息,真正相关的信息呢?可以借助文献分析手段。很多数据库也越来越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因此数据库商也提供多样的分析手段,这是最简单的。其次,我们借助专业的分析工具。 4、分享协作和创新 具备上面这些信息技能,你基本上可以超越80-90%的科研工作者。但能否做出创新性的工作,能否高效地思考问题,能否做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不一定,谁也不能保证?为什么,这个社会变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结束了,你需要有效地与别人协作,及时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我们怎么才能保证自己的想法快速在团队内部传播,如何与人协作?社会化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但它对科研的变革和推动作用远远没有显示出来。但已经有一些先行者在探索,这就是基于社会化网络的一些文献管理方案,mendeley,zotero,notefirst等。 另外,对于科研人员来说,idea是最重要,但如果一个idea不能被实施也是不值钱的。国内的很多科研工作者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生怕被人窃取自己的想法,即便他的想法别人已经想过了一百遍,很多人依然自以为是地认为,他的点子是绝妙的。这就像2岁的孩子捂住手中那块快要融化的糖果,不让别人看见一样。思想只有在交流中才会不断完善,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才会得到升华。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做一个狭隘的科研工作者。 关于创新,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个工具,思维导图软件。它可以帮助你思考问题更高效,组织和撰写更流畅。而这个工具却非常非常简单,只需要花很小的成本去学习就可以显著提高我们的效率。 好了,以上是自己的一些认识,基于这样的一些认识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门课程。 饼图,四部分,展示每部分的内容: 1、文献信息获取 数据库,基本检索技能,十大信息源,可用的资源,搜索引擎(搜商),RSS等; 2、文献信息管理 endnote NE notefirst mendeley,知识管理evernote等 3、文献信息分析 基于引文的histcite,文本的refviz,omniviz等,还有citespace; 4、分享协作创新 mindmanager,网络协作平台 以下是本学期的安排: 1 课程介绍 罗昭锋 杜进 2 十大信息源 杜进 3 思维导图及文献阅读 罗昭锋 4 WOK数据库平台综合利用 杜进 5 RSS与知识管理 罗昭锋 6 EndnoteX5基本功能介绍 罗昭锋 7 EndnoteX5高级功能及NE 罗昭锋 8 网络版文献管理工具及分享 罗昭锋 9 文献信息分析histcite简介 罗昭锋 10 青年千人经验分享 特邀 11 特邀报告 特邀 12 其它数据库资源简介 13 分享报告 14 分享报告 15 综合应用示范 罗昭锋 16 结课 罗昭锋 关于作业 小作业+分享报告+基金申请书 所有作业充分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的好处,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对本课题的理解。而且,这些工作他们今后必须去完成,因此,无需花费额外的时间。 分享报告是课程一直延续的,由学生组团向全班介绍一个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工具或应用。每学期都有很多精彩的报告。而且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相互学习。 整个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在今后科研的道路上 站得更高,跑得更快! 最后提醒:注册论坛,课程交流的地方。 欢迎旁听,拒绝酱油!
17740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说说大学的教职和专业兼职 精选
dongzg101 2011-8-12 15:59
说说大学的教职和专业兼职 精选 已有 924 次阅读 2011-8-12 07:25 |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 | 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 | 关键词:兼职 前一段时间,一位毕业于名校 MBA 现经商的朋友来访,聊天时大叹在美国挣钱难,一份收获一份汗水,没有免费的午餐,相比国内能轻松挣钱,做销售的打打电话就能挣个三四十万,在美国计划一个商业项目要花很大脑力也不一定成功。 收到系里的年度评估让我脊背着实凉了一下,总结了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指出的不足之处基本准确到位,看来系里是开会讨论过的。临床教授与 TENURE 不同的是必须维持医生资格,类似的是定期做一次考评。我大概是晋升最快的教授之一。 我选择现职位的原因是既有学术的兴趣同时有临床的自由发展空间,实际相当于两个职位即教授加临床医生。 北美的临床教职有两种类型,一种研究型,有经费,团队,实验室等,他们有医生资格但完全从事研究工作,工资相当于全职的临床医生。另一种临床型,临床的能力和收入的差别是很大的,东海岸那家医学院有两位教授是各专科协会的主席,其中一位的收入达七位数,他们都不拿医学院的工资但有实验团队也出文章,经费的来源是多样化的。 北美大学教职都是定期考评的,不分年资职位高低 ,和退休的老教授叫交谈过,他们都收到一样的考评。我担任研究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主要评估院内的科研经费申请,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几次未能到会,考评时受到严肃的质询,拿一份工资要出一份力,必须严肃认真马虎不得。 北美的临床工作是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最高的职业之一,教育和训练的水平不亲身经历是难以体会的,是由一批真正的医学教育家在一线推动的,医学教育的规范也是不断改进的。国内也在搞住院医生的规范化训练,老的训练模式早已退化过时,学习北美新的规范和模式,这不是派几个人短期访问,领导写几本书出一个大纲能解决的,其深层次的职业和专业化精神,不可能通过纸上谈兵来实现。北美的临床训练其职业性水平如同“功夫绝技”金钟罩铁布衫的锻炼,用铁锤从头砸到脚,对于“弱处”进行专门性的训练,其过程可以用残酷来形容,我因此坐了六个月的“语言交流”监,不优秀即淘汰,有一位国内顶级军队医院的高年主治医生第一年便离开了,一位中东的高年资医生只坚持了六个月便淘汰了,其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回国挂的都是医学博士和医学院教授的头衔,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从 Professional 的角度连学前水平都不到的,这是基础医学同事留给我的印象,他们都教了多年的医学课程。 如果教职归医学院管的话,临床工作是由自己完全支配主导。我有两边的账户,教职的账户由系秘书负责,临床的账户由一个专业团队来管理,严格按照规则办事,象国内那样的不明挪用是绝无可能的。北美教职的研究工作除了文章的水平,研究经费也是一大因素,其评审系统如 NIH 的水平非常高,我的学院有许多失去外边经费的教授转而申请院内经费,竞争也是很激烈的。 临床的空间则完全由自身的能力决定。我选择的专科并不赚钱,由于与患者和社会直接打交道,要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具备超强的社会交流能力,对北美的家庭,伦理,社会文化等有深入的了解,对一个 他国文化语言成长的人有先天的障碍,相对于教职来说有天壤之别。受益于特殊的交流训练, 我的社会能力要远超过本土出身的基础医学教授如我的同事,能够指导社会专家 (Social Worker) 的交流沟通工作,对社会全方面的视野,我能体会那些有抱负的华人教授的玻璃天花板的感受,他们和我接触过的政客相比,用中式英语可描述为“ too simple, too nave, too soft”, 海归由国家提供的政治平台和海外自我打拼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让我想到何院士置顶的一篇博文,亚裔注重学习成绩而其他能力相对缺乏,大陆留学人员包括港台华人都是“学而优则士”的学术路线,其他能力就更缺乏了,这不妨碍在网上斗意气笔杆子,真碰上一帮持枪的“红脖子”或“黑哥们”,大致都吓得爷容变色落荒而逃,再阿 Q 似的骂两嗓子种族歧视。当然也有异数,俺能让他们放下枪并组成我的团队,这就是领导“ Leadership” 能力。 临床的信誉在于同行和同事心中的评价和无形的信任,与学历头衔关系不大,在以前的医疗系统我曾受到过许多团队的邀请加盟,受到过邀请出任郡医学检查官副职。退休的同事说工作十年后无人介意毕业的医学院。一位韩裔医生毕业于前五位医学院加前三位的专科,以前的医疗系统做过专门的宣传,在合作过程中,他给我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其他的医生可能也有类似的感觉,三年后便离开了。 临床工作的收获是每一份汗水的结晶,我从来不做慈善工作和免费义务医疗,回报于社区是义务兼任医疗部主任,指导一家有上千户家庭的跨州医疗服务公司,我不取分文工资。按照现在的水平,一个月两个整天的工作相当于一个高年资的副教授,四个整天相当于一个讲席正教授。社会地位也是令人向往的,举两个例子,一次为病人出庭听证,检察官交谈一个小时外,法官亲自见面打招呼,有北美经历的都知道,法官的尊严是轻易不动大驾的。另一次应邀出席一个学区的运动会,组织人引见学区总监介绍说是我的病人,后面的人员起立行注目礼,那种感觉就不描述了。 作为科学的网站,介绍的都是在海外成功的科研学术人士,他们让人敬仰但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有能力和机遇的双重因素。在北美拿到博士的不一定能拿到教职,拿到教职的不一定拿到终身位置,而即便终身教职的不敢保证永远有经费,我见到过许多例的杰出教授,科学会成员失去经费走人的。国内 挣个国际声望就能享受数以亿计的经费,这种资源最终会浪费掏空的。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象华尔街的金融巨鳄那样钱来得太容易是迟早要出事的。 在此与博友分享一些经历,是想说说有实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达到理想的境界,科研学术不过是一种平台罢了,国内应该提供不同的平台让贫寒和富贵子弟有公平施展的空间,知识改变命运不应该只有学术一条路径。以后有空谈谈文化方面的经
1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大学教师需要“三心二意”
zhuoqing 2011-1-2 09:36
在2010年最后一天(周五)中午,我在清华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会上,听到袁驷校长给我们说:清华大学费尽心血将全国的优秀学生招来,希望我们不要辜负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学校和国家的托付,好好的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听到此时,我心中涌现出更多的 理想主义的责任心 。 说起来当初选择在大学任教,这也是一个可以养活妻儿的职业。同时也可以进行追逐名利、参赛评奖、做课题、当教授,争取更多的用得上的、用不上的标签给自己贴上。这也许就是 现实主义的功利心 吧。 当了这么多年,逐步发现做教师其中的乐趣。一边教学,一边也发现所教学科中更多的有趣、有用以及尚未知晓的规律和现象。将自己的这种欣喜传递给学生也非常快乐。这也或许是 浪漫主义的好奇心 。 通过多年的教学,体会到要做一个好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喜爱,还需要能够二意。一是在教课的内容上需要有 新意 。二是在讲课的方法手段上要有 创意 。关于第一点,徐显明校长在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中讲到,教授分为三流。三流的教授传播知识,二流的教授讲授方法,一流的教授则会讲授前沿,并使得学生够产生进入前沿的冲动。这就是内容上要有新意。关于第二点,就是针对现在的学生特点,需要在讲授的语言、方式、材料的准备上能够出其不意。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听完之后也会对所学到的知识有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冲动。 作为边教学边搞科研的我们做到第一点还是可以。但是真正达到第二点则需要努力。 人类最开始求知是出于好奇心,现在越来越少了。老一辈教师们则会有更多的责任心,但是时代在变化。现在更多的则是功利心,可以持久推动着我们。但是做一个个自由、自觉、自信的教师需要同时怀有三心二意。 如下是我在2010年收获的学生们给我的漫画和玩偶。想不到一年之内我有这么大的变化,真心地谢谢他们给我的快乐。 下面是我在讲授信号与系统 傅立叶变换性质之后做的课堂测验。令学生们很抓狂。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5143 次阅读|3 个评论
整理美国研究目录和记录教学心得
黄安年 2010-6-7 06:16
整理美国研究目录和记录教学心得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八)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7 日发布 按 : 现在分几部分发布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 全文 2 万字 , 将在《云梦学刊》全文发表,为满足一些美国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求 , 先在我的博客上分批发布。 8 ,整理美国研究目录和记录教学心得 作为美国问题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的基础性工程 , 美国问题目录编撰在我国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不仅是纸媒形式 , 而且是网媒形式。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问题编撰一度有了好的开端,但是新世纪以来美国问题目录编撰学相对停滞 , 几乎很少有 90 年代以来纸媒上发表的美国问题文章目录出版 , 至于网络媒体上发表的美国问题文章、信息和报道 , 不仅没有宏观规划,而且专业研究单位也缺乏全面系统地收集和编撰,如果从事这一领域的编撰、发布免费的资源共享资料 , 显然是有意义的。某些数字图书馆虽然有部分内容的索引提供,但却收费不低。 笔者多年呼吁 , 但人微言轻,深感在商品大潮和量化挂帅下 , 难有回天之力。尽管如此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从我做起 , 持之以恒,一点一点做下去,积少成多,正是基于这一考虑 , 笔者在博客上将以往自己有关这一领域的文章和教学研究过程中所做的书目发布,同时在学术交流网上发布更多专业杂志发表的美国问题目录。同时从科学网博客开始系统收集和整理发布与美国问题相关的目录。 此外,记录和集结自己从事美国史、美国经济史、美国社会保障史研究和教学的心得,与网友交流,也是一件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事。 注释 : 见《 美国文献资料和工具书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8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231 ) 散见于相关美国问题专题目录中。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科论文"眼脑手耳"指导模式
cuitmail 2010-4-25 01:53
赵卓宁 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时间表上,常见经管类专业或理科专业,自开题报告通过到提交定稿期间,一般每半个月就要求学生提交一次论文稿给指导老师,一般共三次,分别称为一稿、二稿、三稿。指导这三个版本的论文,最花时间的是修改论文,而最让指导老师苦恼的是,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反而被学生及时交来的论文缠身,由教练变成了秘书。 毕业论文毕竟不是文学作品,教师重点不在修改字词句,在于指导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思考模式。往往学生困于题目之中,穷尽于搜索引擎,失聪于百家争鸣,以文摘编辑之能事,响应于老师的指导。 回顾我从前和如今指导近百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将自己的过去指导总结为加减法模式,将自己现在的指导总结为眼脑手耳模式,以供各位先进参考,并敬请指正。 模式一:加减法模式 这三稿在很多学生看来,是由粗变精,由字成文,由浅入深,由虚到实的过程。由此学生树立了加法的基本观念,学生每次提交的论文,文字越来越多,线索此起彼伏,证据若即若离,论证盲人摸象,应用目中无人,方案我行我素。面对良莠不齐的局面,教师往往以减法应对,减去不相关、相关性低的内容,成为了修改论文的主题之一。 在减法指导过程中,过分认真,往往会挫伤初学写论文学生的积极性。老师批改的越深入,学生能够保留的内容越稀少。老师修改的越多,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越少。 在减法指导过程中,放松要求,学生又会在自己组织的材料和观点中,难分伯仲,惜墨如金,剪不断理还乱,导致画地为牢,固步自封,难以获得思考的积极性。 可见,将一稿、二稿、三稿以增量方式,或以材料整合、观点表达为主旨来看待,对学生和老师都将产生负效应。而究其根源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个写的过程,而是一个做的过程 , 思维训练的过程。 模式二:眼脑手耳模式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心智的体现,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导师是以一篇毕业论文为媒介,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操作,如何表达的。 眼脑手耳模式是本人多年本科论文指导工作的心得,对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毕业论文的指导效果有积极的意义,今天总结出来,请各位先进指教。 论文三稿就是处于眼脑手耳之间的工作制品。即 (1)眼《一稿》脑。一稿写作的过程是演绎思维的过程。就是从具象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是找研究方向,描绘研究蓝图的过程。要求学生一定要找到自己论文研究对象所对应的具体实体,结合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的理论梳理,展开对这一具体的研究对象样本的观察。这一观察包括研究样本自身以及其所处的环境,并研究样本面临的实际挑战。因为有具体的研究样本,学生就可以验证文献综述中的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相关问题,学生就可以在借助具体的样本,从不同角度,加入时间、空间、同类事物、业务过程、人员需求等多种要素,来寻找能回答的问题和不能回答的问题,并结合选题方向,进一步明确研究入手的角度,以及设想可以达成的结果。如果同类研究样本能够多观察几个,可能会感知到这一类研究样本的相似性,以及同一问题的共同处和不同处。再结合文献综述,用脑来抽象其中的主要的、本质的部分,就大概能够提出一个研究框架、研究思路来。由此可见,一稿是由眼入脑过程中的观察报告、研究样本的综合比较报告、研究目标和方向的具体化报告。观测数据、观点比较、现实基础上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是十分关键的要素。 (2)脑《二稿》手。二稿写作的过程是归纳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是小题的过程。在提出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的基础,重要的是完成研究的可操作性。实事上,每个理论都是相对成立的,从抽象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实践研究,就是找出约束条件。论文题目由开题报告时的大题转化为小题,成为学生能够在20周内完成的课题,这个约束条件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想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几种不同的研究样本上去,或将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用到同一种研究样本上来,记录其中成功的约束条件,以及不成功的约束条件。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要收集数据、编写程序、访谈、问卷、数据实验等,在做的过程中,区分可行条件,总结实验、操作结果。以达成一个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的验证过程,而且尽可能地保证这一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由此可见,二稿就是寻找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可重复实验,二稿的写作就是要系统整理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范围和条件下,能够成功得以解决问题的具体条件和操作方法。 (3)手《三稿》耳。三稿写作过程就是表达的过程。首先要让老师或同学能够听懂,然后通过写作,能够让别人看懂。听懂就是能够将最核心的信息和研究价值,很清晰地传达给别人,当能听出其中的价值,再加上文字、图像、数据,就能更清晰地表达了。为什么以听为主,因为听能够突出成果、结果,提高了对成果的总结。所以,三稿重要的是提炼研究成果。而要让成果名副其实,则必须以认真的动手写作为基础,其中要注意修辞、推敲、逻辑、论证、观点、方案等要素。 现在本科毕业论文多是应用型、实践型的论文,创新应用相关理论、在应用中发现理论的约束条件或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都是一篇本科论文成为优秀论文的先决条件。作为本科论文的导师,我们应该用实践研究的思维,指导学生走向实践,再从实践走向理论,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自我走向专业现场,人专业现场走向专业人群,表达出自己的专业见识。教育是可以分层次的,而在探索真理、挖掘知识能量面前,所有的学者都是一样的。 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二三稿,作为指导毕业论文的里程碑,是教师督促学生的时间表,也是教师调整指导策略的路标。对学生而言,这三稿论文采用眼脑手耳模式,有助于突破单一思维的困惑,有助于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地步入研究之门,对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指导学生规范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相信能够提供一次多样性的实践机会。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40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卓越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带给我的启发
张三火 2010-3-27 11:25
学习《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有感 张焱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吉林,长春, 130117 ) 从 1986 年至今,在大学里讲授中医课程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其实,自幼立志要当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的我,并未想到自己学医之后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也许是大学时期那些精通中医经典理论、诲人不倦、为中医教育事业倾尽其力的德高技精的老师们感染了我,也许是因为个别学艺不精、对中医没有信心、对中医教育不负责任的老师的言行触动了我,总之,在毕业前夕我改变初衷选择了留校任教。 从教以来,我都是带着对中医的景仰和热爱,怀着发展振兴中医的期望投身于中医教育事业中来的。为了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从考研、深入学习、参加临床实践,到攻读经典、阅读历代名家医著,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不断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并把学习所得灵活地引入教学实践当中,深入浅出,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对于增加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培养信心和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多年来,始终立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自动学习、自发学习,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向学生提供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适当布置课外阅读,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和期末学习总结,并将学生的心得体会汇编成《习医心悟集》。每当期初或期末,我都会在公开的论坛或博客上撰写文章,或寄以希望、或鼓励学习、或发表见解,但有时也会把自己对不学习或成绩不佳的学生的不满和无奈流露出来,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给学生自己。 当读了《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本书后,看到那些杰出的教师为教育学生而做出的努力和爱心,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尤其是卓越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这一章,对我的触动最大。研究者发现在那些杰出教师对待学生的方法背后,有一个精心打造的信仰、态度、概念和感知的模式。 长久以来,我们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屈从关系已经司空见惯,认为学生听从老师是天经地义的,老师的指示学生必须照办,照办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教授在教室里挥舞着成绩和学分的大棒,讲课成为行使这个权力或炫耀学问的机会,其最终结果是以牺牲学生为代价,有时候则两败俱伤。而卓越的教师正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不是炫耀权力,而是在学生身上倾注心血。虽然也明白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习能力的全部,但是,面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怀有无奈和嫌弃的情绪。认为通过考试能够证明一个人有没有认真对待学习,是否用心,有没有下功夫,甚至认为现在学习成绩无法及格的人,将来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像样的中医 。现在看来,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当我读到一位著名教授耐心劝导失去信心申请辍学的学生并使她继续学习而取得出色成绩的故事时,内心感到很惭愧。 卓越教师们的成功做法的关键来源于他们对学生的关心,这种东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深入人心的亲和力。 真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他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十分重要。书中指出:跟学生建立了特殊信任的教授经常展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有了这种胸怀,他们时时谈论他们的求学经历、人生抱负、胜利、挫折以及失败,并且鼓励学生同样要反省和坦率。信任和坦率会产生一种互动的氛围,即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使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从学生的见识中得到信息和知识。 卓越的教师除了建立信任和坦率,还要有一种泰然自若和经常表达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好奇感。这一点对于讲授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尤其重要。这要求教师具有谦恭的品行,把自己看成是人生路上的学子,有着不懈的追求真理和探求知识的渴望和力量,经常带领学生踏上寻求更深理解和思考的精神之旅,从而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洞察力。书中提到:最重要的是,怀着对未知世界的谦卑、畏惧和崇拜,优秀教师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他们和他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教师自身首先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念! 参考文献: 肯贝恩 , 明廷雄 , 彭汉良 .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9:131 张焱 . 放假了! 一学期的辛苦今天结束 , 科学网张焱的博客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566 肯贝恩 , 明廷雄 , 彭汉良 .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9:133
个人分类: 教与学|5726 次阅读|2 个评论
讲课与听课的六点不同
热度 1 huabolin 2008-11-21 11:04
化柏林 一、讲课获得劳动报酬,听课要有经济付出 这个方面是普遍的,没什么好说的。但有一点需要指出,周末请小学或幼儿园老师吃饭都排不上队,而到了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很人有学生(更不用说家长了)请老师吃饭了(导师除外,本文特指讲课的教师),特别是本科生,很少主动接近老师,除非考研咨询或工作牵线。 二、听课可以睡觉,讲课不能睡觉。 有几个学生睡觉,一般不影响老师讲课(有些课上,学生一片一片的睡觉,老师还能讲下去,这种老师让我佩服),可是如果老师昨晚没休息好,是没有办法在课堂上睡一会儿的,哪怕是一分种的时间。有学生睡觉,我总是很感激,总是想自己讲得不够精彩,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有些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往往通过讲笑话或者播放多媒体来解决。可是有时讲得笑话和上课内容没有关系,或者笑话已在网上广为传播。如何能从笑话或生活轶趣中加深对的知识理解与把握,并从中得到启发,是需要一点功底的。第一节课不来是学生的问题,以后的课不来就不完全是学生的问题了。因为学生偶尔旷一两次课,不影响他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也不影响他的考试过关,考试前好好看书,可能考得更好,那干嘛一定得来听课呢?所以老师应该在讲课中提高自有知识的比重,特别是一些隐性知识与感悟。 三、认识老师易,识全学生难 听课人很容易记住老师的名字,而讲课的人很难认识所有听课人。给研究生上课还好一些,给本科生上课就更难了,几个班合在一起上大堂,往往是阶梯教室一百多号人,能认清班长与前排的学生就不错了,还好我现在不用给本科生上课了。这对老师是最大的不公平,是一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于教师:教师要多提问(而不仅仅是点名),增加实习与项目实战内容;对于学生:课上要不停地发问,打断老师的讲课,从而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听众;对于教务管理人员:应提供带有照片的学生花名册。 四、听课长学问,上课亦获提高 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是普遍的规律。但是为了给学生那一碗水,老师需要准备一桶水,所以讲课时无提高,但备课过程却有相当大的提高。讲课过程中老师获得的知识少于学生获得的知识,这一过程从小学到大学本科基本适用,博士也基本适用,但硕士并非如此,小学到大学本科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所以如此;而博士大多数是学生讲,老师点评总结,很多课老师讲的时间占不到一半,所以师生倒挂。而硕士课的互动与讨论最为充分,硕士生的创新想法(二十多岁,虽无严格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但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非常丰富,老师能从学生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或者反思。从教学相长的角度,都提高了。 五、讲课是前端开放,听课是后端开放 研究生的讲课教案大都是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老师要在上课前准备一桶水,所以备课过程很辛苦,特别是制作课件,有时课件中的一个页面(图)就要花上几十分钟。而听课往往不需要很多前期准备,课后有些作业,或者是课上不了解的术语与知识点,课后上网搜索或其他资料查询。如果让学生课前能够自觉地去预习,那老师的水平就很不一般了。 六、讲课很累,听课也不轻松。 讲课很累,但听课也不轻松。讲课讲累了,可以坐着,可以站起来,可以在黑板上写写字(我个人非常有喜欢有黑板的教室,白板写字一点感觉都没有),而学生坐在那里往往被要求不能随便乱动。而且当看见学生先是瞪着眼睛充满疑惑后有微微点头释放前疑的过程,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欣慰,这是一种认可,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会享受这种自己劳动对别人有所帮助的过程。而有些课听也很累,不听也累,特别是烦得你都睡不着的那种课(工作之后很少听到这种课了,但是有很多这种会)。能让你睡着还不算太差,让你连觉都睡不好的那种课才是水平差的最高境界! 不求每一分钟的讲解都让学生记住,但求每节课有学生值得记忆的东西;不求自己的传道授业能对他们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但求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需要时能够回忆起老师当年的点拨 。 这是我的为师原则,也是我的努力方向。
个人分类: 教育感言|8306 次阅读|8 个评论
授人以渔
热度 1 xiaowan 2008-8-1 14:12
2008年是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后,77级大学生开始正规大学学习的30周年(1977年年底高考,1978年春季入学)。大量讨论大学教育的文章较集中在管理体制、经费多少、招生如何、一流大学等等大问题上。而讨论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以及那些知识才是影响人基本素质的小问题则较少。回想在南京大学的四年的学习经历,对我以后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影响最大的往往并不是书本上或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相反,某些老师的只言片语或学术报告会上听到的一段话,却对我今后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大学一年级,刚入学不久,学校请温元凯作了一次有关学习方法方面的报告,规模很大,估计当年77级的同学都能回忆起这次报告。在他的报告中谈到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刻的理解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该领域专家的标准,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这个人对自己的专业内容既能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又能滔滔不绝谈一整天。一句话、一整天是的评判标准在学术交流中极为有用。 大学二年级,学校校庆的同时进行全校学术报告会,天文系戴文赛教授用一个极为通俗的例子表述了研究太阳系演化的方法和思路。他说到: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上,来到一个繁华的闹市区,他如何对人类的成长和变化进行判断呢?当他看到人类中有啼哭的婴儿、活泼的儿童、健壮的青年人、稳重的中年人和衰老的老年人,他马上就可判断出一个人随时间的流失,是从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的次序变化的。该结论的得到并不需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去真正观察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以空间代替时间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各种事件演化规律的常规思维方法。 大学三年级,肖楠森教授往往离开课本,从问题入手用大量亲身经历的实际例子讲述内容,注重讲述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当时,南京市准备在鼓楼建一座电信大楼,但该大楼的地基正好位于一条纵贯整个南京市的北北东向的大断层上,需要回答能否建楼的问题?他思考该问题的思路使我受益非浅。首先,他确定了该断层是一条活断层,按常识大楼不能建的。然而,他从反向思维,即一旦大楼因断层的活动而破坏,则该破坏相当于一场大地震,此时,南京市将不存在,一座电信大楼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最后,他得出了能建大楼的结论。这种跳出问题本身,答案在问题外思考方法,如同脑筋急转弯,在科学研究中也往往能得到不可思义的结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个人分类: |4298 次阅读|2 个评论
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去开一门这个领域的课程
danfouer 2008-6-29 21:09
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去开一门这个领域的课程; 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写一本关于那个领域的书。 大学里为什么要有学生?那是因为老师有不懂的东西,需要学生来帮助解答。 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2008)
个人分类: 好文推荐|4107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动化学生的哲学优势
danfouer 2008-6-4 17:24
学自动化的人有三大哲学优势,一为系统思考,二为资源优化,三为事件响应。 系统思考体现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毛主席说过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而在我们学自动化的人眼里,事物是一分为四的能控又能观、能控不能观、能观不能控、不能控不能观;通俗地讲,就是有些方面是你看的见摸的着;有些方面是你看的见却摸不着;有些地方是你摸的着却看不见;有些地方是你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的乐观往往来自第一方面,人的悲观往往来自第二方面,而这四个方面总是同时并存的,需要有一个全盘的考量才能了解当前的局势。 资源优化体现在专业的训练上,设计过单片机、ARM、DSP系统的自动化学生应该能够体会到,硬件资源总是有限的;成本总是有限的;指令速度也总是有限的;RAM是有限的;Flash是有限的;运算能力也是有限的;Money更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资源去满足尽可能高的设计指标,这就是在进行资源优化的实践训练。 事件响应直接脱胎于信号响应,对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时域指标要求,就是对事件处理的快速性和稳定性的具体要求。上升时间直接反映快速性、调节时间和超调量则反映稳定性,原则就是把事情处理得又快又稳。有静差意味着没有完全达到目标;有超调意味着矫枉过正。比例调节是一个强外力作用,很难使人服气(有静差),积分调节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因此可以达到目标(无静差)。微分则是在预测未来,进行调整。一个人如果能综合运用PID控制来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将无往而不利。
个人分类: 思考评论|3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新任教师的教学反思
danfouer 2008-6-4 17:14
到大学做教师一个月了,从外企职员变成大学的任课教师,是我人生最重大的转变。其间种种心得体会,拿出来与各位读者分享,弄斧班门,不胜惶恐! 让学生对你感兴趣:搭建沟通之桥 九月一日,第一次课,第一次会面,第一印象,重要而紧张。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信息的传递: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严肃还是活泼,内向还是外向,经验丰富还是初出茅庐;教的一门什么样的课枯燥还是有趣,重理论还是重实践,将来用得上还使用不上;以及这个老师今后会有怎样的相处经历有趣还是无趣。教育是一项在学生心灵上添砖加瓦,最终建成高楼大厦的系统工程,学生的兴趣是直达学生心灵的大桥,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老师,能够把学生的兴趣自然的转移到所教授的课程上,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波澜壮阔,生机盎然。在我第一节课的自我介绍里,我介绍了我在外企工作的经历,介绍了在我项目组里工作的几个刚毕业大学生的工作情况,介绍了外企招人的基本要求:在第一次课里,我努力在学生中塑造出一个可以提供咨询和帮助的专业人士形象。这使得我和学生有了许多沟通的话题,使我有机会进入学生的心灵,行使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励学生:从共鸣到共识 人都是需要鼓励的,而青年学生则更需要激励。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独有的激励方式,60年代的时候,一本红宝书就可以让千百万青年学生为之疯狂,但现在恐怕没人看了。每个时代的青年学生有每个时代青年学生的语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掌握这种语言,将使自己更容易与学生形成共鸣;围绕某一教育目标运用这种语言,则可以在这一教育目标上与学生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我介绍所教课程的特点时,我故意增加了一个在所有教科书上都找不到的特点繁琐枯燥,正当学生要表现出痛苦的表情时,我引用了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周伯通教郭靖背《九阴真经》的一段情节,告诉大家,这门课再繁琐枯燥,也不会比郭靖背《九阴真经》中的梵文来的厉害,郭靖的难度相当于让一个没有学过英文的人背诵《新概念英语》第四册,但他做到了,所以他成为了一代大侠。这些情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而只要稍稍换一个角度,就成为了我们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绝佳案例,同时学生也不会有被说教之感。 跟学生交心,坦白自己的感受:来点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指当一件事情的利益相关者不只单个人时,当事人站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立场、观点、利益上进行行为判断的一种思考方法。换位思考是在现代企业里非常流行的一种管理理念,它可以帮助各利益相关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效果。教师常常会有这样一种困惑,即自己的努力和用心不能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这常常是因为在学生心里并没有把教师当成一个同样会受自己行为影响的人,而是当成一个专门对自己行为施加影响的机器或符号。直接告诉学生,你的努力,你的用心,你的情绪,你的不愉快感受。不要带埋怨和责怪的语气,要像和自己最好朋友倾诉那样说这些事情。让学生了解你,让学生了解怎样的行为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让他们自己去作出行为判断。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我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而这也正是我们高校培养目标之一。我将强调上课不准随意讲话这一纪律时,除了说会影响其他学生听课的权利外,还谈到如果有人在课堂上随意讲话的话,会分散我授课的注意力,影响我授课的激情。接下来我介绍了我对工作与激情的看法:当我有激情时是把学生当作祖国未来栋梁在培养,而没激情时就只是一个教书匠,和木匠、花匠、泥瓦匠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把学生当木头、砖头对付一下了事。最后我作出结论,你们希望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取决于你们自己的表现。这样的敞开胸怀,使学生了解了什么样的行为会对老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学习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是什么样的,也就是学习如何进行换位思考。 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智育与德育的融合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每一名教师的基本任务,学生专业知识学不好,到社会上最多是一个次品;但如果道德品质出了问题,到社会上就成了危险品。道德教育最忌讳空洞的说教,我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高中的政治会考从来考试成绩不低于95分,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高尚,因为会说不一定会做,政治考试只能考出我的知识,却考不出我的灵魂。思想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靠经历一些事情后通过自我思考而产生的顿悟。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启发学生的这种思考。要随时随地随人的进行启发。试举一例:我是教电路的,在讲到交流电压正弦波时,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跟学生说:人生就好像电压正弦波一样,有时候处于波峰,有时候处于波谷,正弦波的平均值是多少,大家告诉我?答案为0,就好像人从死到生再到死的过程一样,终其一生,也不过落个0的结果,正所谓死去便知万事空,那人生的价值何在?人为什么要在这世上走一遭了。因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用平均值,而是有效值来衡量,有效值是用来衡量什么的,有效值是定义出来衡量做功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你在有限的人生中所作有用功的多少...可以设想,这些话如果用思想政治的术语来讲,是不可能出现在我的电路课上的,而我把它变成专业的术语,再将专业课的同时对同学进行启发教育,既活跃了课堂教学,又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可谓一举多得。 制定目标与措施跟进:80/20法则 80/20法则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归纳出的一个结论,后被广泛用于营销领域,80/20法则指出:在因和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收获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80/20不是精确的关系,而是方便的比喻、典型的模式。把80/20法则运用到市场营销中,营销实践家可以找到非常可贵的营销策略,成为灵丹妙药。而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则可以用来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个比方说,如果一个教师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所教的这门课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期末考试,这个时候他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也就是制定目标之后的措施跟进,在措施中关注的重心,根据80/20法则,则应该放在在以往课程中最后20%的同学身上,因为不及格有80%的概率将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因此在教学、提问、答疑、检查作业中要重点对他们进行关注。需要指出的是这20%学生名单的取得要有一定技巧,我是私下让每个班的班长和学习委员商量一下,然后报5个他们认为可能会不及格的学生名单给我,同时强调不能让出他们之外任何同学知道这件事,以免伤害这些同学的自尊。这些措施使我在上课时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当然,如果把目标定为发掘参加电子竞赛的种子选手,同样可以利用80/20法则进行教学,关键在于目标和围绕这一目标所跟进的措施,而80/20法则是用来指导措施的制定。 反省 以上文字,写于初任老师之时,学期将末,年终盘点,自觉当老师最重要的还是对所授课程融会贯通,以学生为客户的优质服务意识。教人事小,误人事大。如此看来,前面这些不过是些术而已,故这篇文章迟迟不能结尾。今夜吃得酒来,觉得终久该有个结尾,便胡乱添些文字,备明年的现代控制理论去了....。 博主注:本文开始于2004年10月,结束于2004年12月,转眼四年过去,感觉自己还是挺适合干老师这一行的,教学时经常蹦出句神来之笔。但却不太习惯按步就班的备课、上课,还是有些害怕督导员来听课。今年带的8个毕设优良率100%,优秀率50%,却最讨厌按规定的评估格式给学生修改论文。
个人分类: 思考评论|447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