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Mooc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MOOC学堂(二):刷分测试很有趣+智能手机APP"来上课"设想
danfouer 2014-7-5 08:21
这一段一直忙着监考改卷子,不知不觉就接近了 ML 课程头两次测试的 deadline, the due date for the first set of review quizzes is Sunday, July 6, 2014 at 11:59 PM Pacific Time . 于是在这个周六的早上,赶紧起来体验了一把 MOOC 小测试。 题型包括填空题和选择题,填空题需要简单的演算,选择题是多选题,对英文题意的理解要很仔细,否则很容易出现漏选或多选 刷了两次,都是 4.25/5 ,每次的题目都是不一样的,但填空题的答案是一样的,选择题的答案不一样,多做几次,应该可以把许多细节问题弄得很清楚。两次都错在多选题上 , 每次答完了,系统会给出讲解。其中有一题的讲解觉得有问题,填了一个 err 反馈单 学校课堂里要想弄这样的实时测试,得给每位同学配一台 IPAD, 美国有些中小学已经这么教数学了。 突然觉得可以开发一款智能手机的“来上课” APP 在 wifi 环境下,功能包括 1. 自动统计到课人数; 2. 上课时锁定手机其他功能,下课解锁——让你们玩手机,不听讲! 3. 实时滚动播放老师讲课的字幕和 PPT (教师电脑上运行针对特定人的自动实时语音识别程序,现在应该有这么强大了) 4. 老师哪句讲的好,点个“赞” 老师哪句讲的不好或没听懂,点个“粑” 最后统计“赞”和“粑”数量供老师分析教学效果 5. 实时测试 : 选择题 + 填空题+判断题 6. 现场投票做决定 7. 课后评论,答疑,解惑,聊天
个人分类: MOOC学堂|3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MOOC学堂(一):开场白——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danfouer 2014-7-2 08:44
在这个暑假里,我参加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Andrew Ng 教授在Coursera开设的Machine Learning 课程,时间是6月16日-8月25日。 我会把我在MOOC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困惑不解,所思、所想、所得在这里现场直播。 今天在 Coursera上 填了份 Machine Learning 课程的问卷调查,最后一个问题是问 Why are you taking this class? 我是这样回答的: I want to be a tutor of this course. I believe that MOOC represents the future of high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two main drawbacks: First, one teacher can not help all students in time. Numbers of professional tutors are needed to supervise thos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therwise most of them will give up sooner or later. Second, case/ project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machine learning couse, but it is hard to be given and organized only by Prof.Ng oneself. I believe that my experience can help to this. 不是每个运动员都能成为奥林匹克冠军,同样,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拥有自己的MOOC课程。 这是我作为一名普通 大学教师,为应对未来而埋下的一粒种子。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行动吧,老师们!
个人分类: MOOC学堂|2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Physics Today评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和教育的未来
AIPBeijing2010 2014-6-25 20:49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和教育的未来 学术界正在评估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s )的第一批大量实验。实验分为从繁多的单个科研单位提供的课程到几个大肆宣传的合作联盟,如由麻省理工学员和哈佛大学创立的 edX ,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创立的 Coursera ,以及隶属于欧洲远程教学大学协会的项目 ——OpenipEd 。 Udacity 是另外一个极受欢迎的平台,覆盖近 200 个国家。(请参见 PhysicsToday 的 2013 年 3 月期第 26 页。)这种免费或低成本的课程也极力被热心公益的慈善家迈克尔·塞勒( Michael Saylor ) , 劳伦娜·鲍威尔·乔布斯(苹果创始人史蒂夫 · 乔布斯的妻子 LaurenePowell Jobs ) , 和比尔盖茨夫妇( Bill and Melinda Gates )所推崇。 乍一看 MOOCs 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在闲暇时去研修 MIT 的一年级的电子工程课程,或者斯坦福的政治科学课,除了需要一个网络连接和接收端之外,成本基本为零。 我很有幸在 2014 年 3 月参加了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赞助“未来工程教育的战略和管理论坛”。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讨论议题是 MOOCs ,发言人分享了 MOOCs 的第一波实验评估结果,以及这对高等教育的潜在影响。众多话题中有 MOOC 招收的学生与已有课程的对比。注册 MOOC 非常著名的课程的学员,如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提供的,有时一个课程学员超过 15 万人,但是完成课程所有要求的学生明显少于 5% 。一方面反映出,低通过率显示成功是可疑的;另一反面,考虑到个体数量, 5% 意味着 7500 名学生。而普通的面对面授课的课程,达到这个数目可能要花费数十年。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课程注册学员的人口统计学结果。最近,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学院主持的一个专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课程,注册学员 80% 已经取得学士学位, 70% 的是国际学生,超过 60% 都是女性 —— 这对工程师职业有着特殊的价值,因为工程师这个职业女性非常缺乏。 作为一个将世界级的高等教育内容带给网络世界任何一个感兴趣的人的实验,这种尝试显现出是成功的而且值得喝彩的。考虑到大部分注册学员是校外的而且不用支付学费的,关于 MOOCs 如何在依托于校园服务上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契合,以及谁来为课程开发和执行来买单,问题依然很严峻。 这个关于采取何种恰当的商业模式的讨论,与学术出版界的开放获取的讨论可以相类比。很明显这两者最大的好处是都可以将世界上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以课程形式或学术出版物的形式免费展现给每一个有网络的人。但是,总得有人承担产生高价值内容和托管服务器的成本。 从 MOOC 的实验,我们看到这为内容制造者带来了局部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有正当的理由说课程制作的学术机构来为这些课程买单。近来的所谓快速翻动课堂的实验显示老师在一对一练习或实验项目上花了更多的课堂时间,却把传统的讲座留给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这样的安排下,为 MOOCs 准备的课程材料对于本地实验是值得的,因为它变成教学系统一个完整的部分,或者是对主科研机构资源的有利补充。在校学生同时享受导师在线的高质量课程,又可以与教授有面对面的个性化沟通。 在线学习的学生没有获得在校学生能体验到的核心利益。我认为,在线学习增加了讨论小组和社交媒体可以帮助提升在线学习的质量,但是还不足以成为一个合适的替代品。已经 40 多年过去,我依然珍惜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度过的那些在教室,实验室,走廊和教授的办公室的学生时光。也许当开发了全息的远程交互系统后,我会改变我的看法。 我的母校在 MOOC 变得风靡前就已经很好的测试了在线教育 。麻省理工学院教员在 2002 年就开始将课程放到网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材料就可以免费开放给公众,或者只收一小部分的费用。截至 2012 年 10 月,差不多麻省理工学院有 2200 个课程上线。 美国物理学会会议四月会议包含一系列关于 MOOCs 在物理领域发挥的影响的讨论。有些机构拿他们提供给 MOOC 的课程说明他们增加了对大学生常规的面对面授课。演讲人指出 MOOC 用了人口统计学方法并且比较了在线学习的学生与在传统课堂学习的学生的差别。 MOOC 的日益壮大,引发了证书的问题。如果一个聪明又爱冒险的边远国土的学生通过了麻省理工学院一个专业的所有免费课程,是否这个学生就可以获得麻省理工的学位而不用去校园学习也不用付昂贵的学费(仅 2013-2014 学年就高达 43000 美元之多)呢?目前,答案还是否定的。 因为 MOOCs 依然相对比较新,关于证书,合格和其他相关问题依然处于评估和衡量阶段。这种网络传播方式对传统教育是把双刃剑,他们也在改变我们接受教育和跟老师同学交互的方式。我相信这个运动会带来进步并且唤起一些传统事务的觉醒。 翻译自Physics Today2014年第6期( 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magazine/physicstoday/article/67/6/10.1063/PT.3.2396 ),作者H. Frederick Dylla,美国物理联合会首席执行官。
个人分类: Physics Today 文章|1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OOC未来会带来大学功能的根本改变
毛宁波 2014-6-24 16:27
http://www.icourses.cn/gjjpkc/sy/yw/20140623/t_10236.html 【摘要】 北京时间6月20日,在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中国移动学习联盟主办的2014中国大学MOOC发展论坛上,针对高等教育领域来自MOOC的考验,众多嘉宾发表了各自看法 【关键词】 MOOC 北京时间6月20日,在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中国移动学习联盟主办的2014中国大学MOOC发展论坛上,针对高等教育领域来自MOOC的考验,众多嘉宾发表了各自看法,以下为上半场部分嘉宾观点摘录。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1、差不多半年前,我在另外一个场合上做调查,注册学习过(MOOC)的人差不多20%,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拿到证书的,今天看到大概有2%-3%拿到了证书。回想互联网的进程,昨天跟今天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去年跟今年的差别就很大,所以说我们今天讨论慕课,我想大家既有急迫性,也有紧迫感。 2、慕课为什么会出现,今天出现慕课,我认为互联网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我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所以说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人类文明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3、我们教育是干嘛的,教育的本质作用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对于全人类来讲,承担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国家来讲,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对于个人来讲,追求幸福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 4、MOOC带来变化,比如教室将成为学习的会所,集体做作业、答疑,教学和学校都在云端,学生与老师将成为互为师生。学习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最主要 是留学变得简单了,或者说不再有留学的概念:在慕课上学了几门课通过了,考的成绩不错,MIT就可以发证书了!他会带来大学功能的根本改变,大学今后会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的研究院、考试院。 上海交通大学 副校长黄震: 1、讲到慕课,我想不得不提的国际上的几件事情:第一就是可汗学院,萨尔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国人,他一开始是为自己的亲戚朋友制作了一些小的视频,最后一名教师,一台电脑招揽数千万学生,目前我们了解大概有5600多万的学生在观看他的教育视频;第二,两个斯坦福教授创立的Coursera平台,目前已经有像普林斯顿,斯坦福等108所高校提供了大概总共是630门课程,学生已经超过了700多万;最后,麻省理工,MIT和哈佛大学联手发布了edX,校长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这种开放来提高校园教育质量,同时为全球的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 2、我认为目前对于慕课的认识,可能存在两大误区: 第一就是很多人到现在还认为慕课不就是网络视频课程吗?不屑一顾。慕课它已经是完全不同于通过互联网等一些形式的原来意义的E-learning、远程、网络教育,慕课严格讲是一种将分布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同样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学生,通过教育学联系起来的一种大规模的虚拟教室,让优质教育的受益范围可以无限扩大;并且增加微课程和小测验,整个授课形式更加的生动活泼;最后他有非常强的教学互动,形成非常强大的学习社区。 第二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认为慕课是万能的,一种认为慕课没有老师跟学生面对面交流,这种教育就不可能去取代现有的教育。我一直认为是慕课最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们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的变革,这其中重大一个变革就是翻转课堂——学生是在寝室里面,家里完成网络的在线的慕课学习,课堂成为老师跟学生深度的知识探索,思辨互动实践。 3、上海交大好大学在线在今年4月8日上线,我们开始提供包括交大、北大、新竹、香港科技大在内的13门课程。我们计划到下半年可以大概30门课程左右,交大目前是每个月两门课程的速度在建设。另外,我们还在推进学分转移,目前正在建一个叫基于慕课的上海西南片高校联盟机制,已经有19个学校签约,在跨校选修和跨校第二学科专业上做了大量的合作。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1、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你想想,在十年前,我们曾经什么态度对待?,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就讲过,在街上买东西都有假货,在网上买东西,恐怕百分之百都是假货吧。我们当时曾经设想可能存在的问题,似乎现在都有办法解决,我们今天不敢说慕课就一定能够对我们的教育高等教育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是我们谁也不敢否认,它有这样的可能性,所看到这样那样问题,我认为它一定有办法来解决。 2、今天在座的人,我们都是40到60岁这样一群人,但是实际上我们这个课程的受众是什么呢?是18到25岁,这恰恰是两代人的思维,如果用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去判断下一代人是否接受这样一个东西是错误的。真正站年轻人角度来看,我们心里很多疑问可能就会很快的打消,前几天看到美国一个报道:预测美国4500所大学在未来可能只剩10所,当然这个预测有点极端,但是可能性绝对是存在的。 3、大家都知道,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地方高校还是一个95%的比例,在慕课这样一个大潮袭来的时候,地方高校到底如何去应对,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觉得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中国大学是按照分数招学生的,清华北大,交大复旦...我们地方学校的生源坦率说没有办法跟一流大学比,所以我们的需要的慕课就不一样,我们中间某个大学的优秀师资又有限,学校也不如一流大学有钱,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共建共享,希望几十所地方大学,甚至上百所大学,能够把各自优质的资源能够提供出来,实现共建共享。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OOC培养的学生不受企业欢迎
danfouer 2014-6-20 07:43
“原理自听懂,实践师傅带”,此文章可与我上一篇博文 模式识别人才两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相互印证,博主注。 如今,但凡谈论教育,如果不涉及MOOC,那就是OUT了。确实,MOOC看上去真的很美。但是,MOOC或许只是看上去很美吧。 笔者曾经参加了一个“中国高校的在线教育路在何方”的论坛。一位主讲嘉宾询问与会者,关注MOOC的请举手。现场观众几乎全都举手示意。嘉宾继续问,选择学习一门或以上MOOC课程的请举手。现场观众举手者寥寥。嘉宾接着问,完成了一门或以上MOOC课程的请举手。现场观众中只有一人举手,此人还是在读的研究生。主讲嘉宾方才道出其中缘由,这就是国内MOOC教育的现状——看热闹的人很多,学习的人很少。 “MOOC是一次革命”、“MOOC是一场海啸”、“MOOC是一种颠覆”……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可是,MOOC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呢?至少国内还没有一个结果。归根结底,那些高谈阔论MOOC的“革命者”,更在乎借助MOOC吹大在线教育的风,然而争取成为风口里的“猪”。 那么,MOOC带来怎样的学习效果呢?美国又走在了中国的前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MOOC方式开设了在线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之后,从868名“毕业生”中选择成绩优异的学生推荐给了谷歌、微软等IT企业。然而,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后,这些优秀的MOOC毕业生却并没有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 为什么?美国方面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 清华大学 ( 微博 清华大学 听众:346599人 +收听 已收听 最新消息 2013年12月25日 16:29 #清华映像#【倡导绿色生活,开展绿色实践】http://url.cn/M8GoI5 ,http://url.cn/KIEWFg 更多 )副校长谢维和却选择另一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经济领域工作的任务,大致可以分为日常认知任务、常规体力任务、非常规体力任务、专门思考、复杂交流五项。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日常认知任务、常规体力任务、非常规体力任务能够被计算机所取代,而专门思考、复杂交流则是计算机无法取代的。也就是说,当前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不能被计算机所取代的思维能力。MOOC让教育从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校不必在花更多的精力教授数字化的知识。因此,学校教育应该转向教授不能被编码的“知识”。 谢维和副校长的言外之意就是,MOOC实际上教授的仍然是可编码的知识。那些完成MOOC课程进入知名企业的“优秀毕业生”不受欢迎,原因在于难以胜任专门思考、复杂交流等不能被编码的任务,因而单纯的MOOC教育并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 谢维和副校长的基本观点是:第一、ICT与网络给教育带来而来更大的空间,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更多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第二、ICT仍然属于一种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能够完全取代已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它能够更加丰富和拓展现有的教育理论、模式与方法;第三、学校教育应该将单纯的知识传递的职能交给计算机去做,而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这也正是信息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其实,谢维和副校长在谈论MOOC的时候,也说出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是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难以胜任用人企业的用人需求。从某种程度上看,MOOC的单向式教学方式与中国现行教育的教学大学还是颇为相似的,而且MOOC上很多专业的师资肯定要优于国内的大学,因而MOOC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质量有可能高于国内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质量。尽管MOOC培养出来的美国大学生未必会受美国企业欢迎,但MOOC培养出来的中国大学生势必会受到中国企业欢迎。因为美国的企业倡导的是创新,而中国的企业鼓励的是服从。 为什么MOOC会出现在美国,根本原因也在于美国社会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创造出MOOC模式,同时MOOC模式也进一步能够将美国大学教育从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而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领导能力等软实力的培养。 可以说,MOOC,对于美国教育是一种补充,对于中国教育则是一种变革。
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明日报】对慕课认识的六个误区
热度 1 毛宁波 2014-5-10 17:15
【摘要】慕课(MOOC)自2012年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得到全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也已成立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诞生了包括学堂在线在内的一批中文MOOC平台,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加盟edX或Coursera等国际MOOC平台并开设了若干门课程。 【关键词】 慕课 慕课(MOOC)自2012年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得到全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也已成立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诞生了包括学堂在线在内的一批中文MOOC平台,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加盟edX或Coursera等国际MOOC平台并开设了若干门课程。关于MOOC,高呼教育革命者不少,质疑的声音也不小。笔者在这里结合在edX和学堂在线两个平台开设电路原理MOOC的实践,谈谈当前对MOOC认识的6个误区。 误区一 :MOOC无非就是“洋电大”,对它的态度应该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只要老师我抓住作业和考试这两个学生的命根子,不愁学生不跟着我走。 MOOC飞速发展,有其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必然性。首先,广大学生对“价格便宜量又足”的高等教育有渴求;其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大数据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第三,世界顶级学校在教育和人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MOOC是这三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从自己角度来说,作为电路原理课程的老师,如果我不能在某些方面讲得比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老师要出彩,我怎么能留得住学生的心?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MOOC的发展,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竞争迅速白热化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在edX平台上最火爆的课程哈佛大学开设的ChinaX。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化的平台,“有理、有利、有节”地说出自己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观点,毫无疑问,我们将在世界最顶尖人才的竞争中失去话语权。 误区二 :MOOC的发展将类似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世界高等教育将面临洗牌,将有大量大学消失,教师失业。 的确,竞争白热化了。MOOC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一般性知识传授的问题。但它不可能替代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大学功能。即使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一般性知识传授也仅仅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再进一步说,即使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了MOOC,有可能使得高校将课堂教学形式从当前的老师讲、学生听,重新回归充分的生师互动,这无疑是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当然,那些没有研究实力、没有产业依托、没有充分实践环节的纯理论教学性大学,可能要担心这个问题,因为MOOC刚好是革了他们的命。 误区三 :MOOC的制作不外乎就是老师该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录制好授课视频后,经过精心的后期剪辑、加工即可。 这种制作方式是所谓的“课程搬家”。也就是说,网上的学生作为第三方,在观看教师给其学生授课的过程。其实,网络环境的学习和教室环境的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对新内容的持续关注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在教室环境中,学生不可能随意走动,他们最多做到头脑溜号。但是在网络环境中,诱惑太多了。学生不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因此,MOOC的视频和知识点必须要进行拆分,同时要想尽办法,让每个学习者感受到老师在给他上课,从而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这里面有很多技巧:老师每周应该有几次视频出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存在;几分钟视频后立刻来一个与之相关的小题目,类似于课堂上的老师提问;每周内容定期播放,类似于学生每周上课;每周作业有提交截止日,过期后不能获得成绩,类似于课程中交作业;在讨论区和同学、老师相互交流,类似于实体课堂中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和老师的答疑;完成课程、参加考试通过后,能够获得证书,类似于学习课程拿到学分…… 误区四 :MOOC其实就是饱含新技术的网络教学,是“天上”的事,和普通课堂教学关系不大。 是的,你可以始终把MOOC供在天上,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琢磨MOOC的“落地之道”,也就是如何让MOOC对普通课堂产生更多正面的影响。例如一些地方大学就将清华大学的MOOC课程引进到普通课堂里,学生在网上学习清华老师的课,但参加本校的考试,获得本校的学分,有的学校还认可学生在网上取得的清华MOOC学分。 误区五 :MOOC只适合有展示度的或者导论性的课程。 事实上,在edX、Coursera、Udacity这三大平台上最受欢迎的课程分别是电路与电子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这些课程的展示度远没有历史、园林、音乐、建筑等课程强,而且一般来说,这些课程在大学内开设的时间分别是大二、大四甚至研究生。因此判定MOOC天生是“水”课是没有道理的。MOOC的高明之处,就是把很多“硬”课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根据我们的经验,量大面广的内容,或者科技前沿的内容,都很适合以MOOC的形式进行传播。 误区六 :有了MOOC,知识的学习就变得快乐而轻松了。 的确,MOOC都是名校名师讲授,制作精良,赏心悦目。有些内容甚至可以当作纪录片或者电影来看待。MOOC这种形式的确能够适度降低学习难度。但是别忘记,对学生学习的最大制约,不是难度,是拖延症。在实体课堂中,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拖延症。虽然优秀的MOOC也采取了种种类似于实体课堂的凝聚措施,但是毕竟学生的学习还是单人在网上完成的,再加上网络化的学习往往发生在业余时间,在开始的兴奋过去后、遇到困难时、其他工作和学习繁忙时,拖延症就会发作。这是MOOC课程完成率和通过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链接: http://www.icourses.cn/gjjpkc/sy/yw/20140430/t_10212.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68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大学慕课(MOOC)即将隆重上线
热度 1 毛宁波 2014-5-10 16:57
【摘要】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可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首批10门“985工程”高校课程将在5月下旬陆续开课。 【关键词】爱课程 中国大学MOOC (网址: http://www.icourses.cn/imooc/ ) 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 www.icourses.edu.cn/imooc )正式开通。全国高校可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首批10门“985工程”高校课程将在5月下旬陆续开课。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开通是“爱课程”网在2011年以来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建设和共享基础之上,结合高校教学改革新需求和国外在线课程新形势,不断完善系统设计和平台功能,为推进开放课程建设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 中国大学MOOC平台由“爱课程”网与网易公司联合建设,在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主流MOOC平台的优点,经过近一年的自主研发完成。中国大学MOOC平台,具备在线同步(直播)课堂功能,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内容发布简明易用,教学活动符合中国教师的教学习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支持对学习行为与学习记录进行多个维度的大数据分析。 目前,“爱课程”网已上线572门视频公开课和1032门资源共享课,初步建成惠及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国家级大型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学习平台。首批中国大学MOOC上线后将实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和中国大学MOOC等不同类型的优质课程在同一个平台上的集成与共享。“爱课程”网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平台栏目和功能,促进教育理念转变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创建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实际的大规模开放教育中国品牌。 首批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的16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上线课程56门,其中10门在5月下旬开课,其他课程也将在2014年陆续开课。 http://www.icourses.cn/gjjpkc/sy/yw/20140508/t_10215.html 点击下面图片文件即可进入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58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慕课”的六大发展趋势
sciencepress 2014-2-14 09:17
“ 慕课 ”在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就目前所见,我们大致可以预见到其未来发展有大致如下六大趋势。 慕课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慕课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慕课的供应商也会继续增多。除了现在三大供应商(勇敢之城、课程时代与教育平台)还在继续竭力扩展外,类似的机构也在迅猛发展,如可汗学院、点对点大学、人人学院等。他们都是与慕课相类似的组织。 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在2006年创立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其使命是“要为世上的所有人提供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目前,可汗学院的网站上已经提供了成千上万的教育资源,在YouTube上有超过5000段的教学视频,这些内容全部免费向世界开放。据介绍,可汗学院每月登录的学生超过1000万,而其课时数已经超过了3亿。数目相当可观。 点对点大学建于2009年,也是非营利性的网上教育机构,但它主张建立一种学习社区,特色在于帮助学习者组织起来,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小组中,就某些具体的话题进行讨论式学习。现在一般的慕课还算得上是传统的课程,而在点对点大学,任何人都可以开设一门课程,即任何人只要对这门课感兴趣,就可以学习这门课程。 人人学院建于2010年,作为网上学习平台,使人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其特征是允许教师主导课程的学习。人人学院的特色体现在教师可以在网上出售自己的课程,课程主创者可以获得收益的70%~85%,还可以保留个人知识产权。新型慕课将走向独立 慕课的雏形,实际上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用现代技术进行加工,再搬到网络上。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被教师个人魅力以及新型教学方法所吸引。而随着人们将先进的网络技术用于高等教育,人们不仅发现了新天地,更充分发挥了人在慕课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技术在慕课中的作用),从而将慕课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目前,几大慕课供应商所提供的课程主要还是传统的课程,即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只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方式表达出来。但这样的慕课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加新颖的慕课正在出现。新型的慕课强调的是关联主义的教育理念。著名网络教育与新媒体的设计师和评论家史蒂芬·道恩斯将这两类分别命名为“关联慕课”和“传统慕课”。 所谓关联慕课,即遵循关联主义教学法的慕课,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特征和结构。比如他们强调聚合体,保证学习内容可通过通讯或网页让学习者随时接触;重组性,讲究课程内部人员间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重新定位,梳理与重组各种不同的学习资源,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正向输送,将重新定位、重组过的学习资源与其他人员分享,并传递给世界上所有感兴趣的人。专家认为,关联慕课最有助于合作对话与知识建构。 由此可以看到,关联慕课在走向独立、成熟,并在努力与传统学习方法乃至大学教育融为一体。由此不难推断,传统慕课在未来网络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逐渐减少,而关联慕课将会成为未来慕课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理念与方法将产生巨变 慕课无疑将会改变教师,而这种改变是从网络技术改变教学方法开始的。最初,由于网络课程吸引大批网民,授课可以影响更多的学生,这是很多教授愿意将自己的课程放到网上的原因。而一旦成为慕课课程,教师很快会发现,自己已不再是课程的唯一建设者了,而只是课程组的一员,唯有与技术员、传媒顾问、视觉专家等一起,才能制作出一期慕课课程。这就使课程成为一种合作产品。这无形中也促进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平等关系。 由于课程是全程录像,也使教师能回头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而不再像过去只能依靠测验、考试或论文考查学生。千百年来,教师授课究竟如何,只有学生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放在网络上,所有人都能说三道四。由此一来,教师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换句话说,教师也可以成为观众——学生,有机会反省自己的教学及其效果。这对教师能力的提高,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如今,很多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果学生能在网上随时看到名家课程,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去选修相同主题的课程呢?面对这样的问题,美国一些大学的教授已经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听这样的课程,而将个人课堂教学改为解答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完成集体项目。从结果看,这种方法更有效,也颇受学生欢迎,因为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与主题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方法将大为改观 慕课的发展也将对学生如何学习、怎样有效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聆听主讲教授授课,而现在则可以在网上搜寻众多的网络课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再从头听到尾,而是可以跳过自己已掌握的内容,重复播放难懂或还没有掌握的部分。而且目前很多网络课程不仅能自动回复学习者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提问提供相应的帮助。 慕课的广泛流行,使人们在认识到技术、网络在教育上的重要性以及快捷便利之处的同时,将会更加依赖技术,也会出现更多基于网络的学习方法。比如有些学校将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结合起来,已经出现了被称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即要求学生在家或课下观看网络视频课程,完成相应的学习项目,课堂上则主要与教师进行互动,解决在线与离线时所遇到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但其效果远好于传统教学。据圣何塞州立大学与教育在线(edX)在2012年秋季的测验发现,这种新教学方法将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仅有的55%的通过率提高到了91%。 网络技术将推动教育的巨大变革 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大,甚至会推动整个教育的巨大变革。慕课元老特龙教授曾表示,慕课课程所带来的是挑战,而不仅是课程的变化。他说,这种方法打破在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教师效能与学生成果评价的教学神话,而代之以基于证据的、现代的、数据驱动的教育方法论,这种变化会带来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慕课发展的一个重大结果,将会是用现代网络技术取代现有教科书。阅读教科书是传统的学习方法,除了使人学习新知识外,教科书还具有保鲜知识的作用。但现在,先进的网络技术既能使人产生学习的兴趣,也同样能够达到传递知识的作用,其所具有的艺术乃至动漫效果,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教科书所能带给读者的愉悦感。而有些人认为,慕课所提供的视频以及相关材料本身,就是新型的教科书。 现行教育体制将深受冲击 慕课对高校的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剧,且将对整个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慕课中,这股浪潮将席卷全球;其次,慕课的变革将会影响大学的教育生态系统,自然也会影响到大学的管理。如何应对慕课所带来的对传统教学与方法的巨大变化,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教育,是教育管理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再次,慕课带给高等教育的一大“破坏性”变革,是其对现行教育运行体制的冲击。一般来说,传统的大学商业运作模式大都是单个或分类提供服务,也因此单个或者分类进行收费,比如学术研究、课程设计、书本、教学、评估与获得学位乃至学生安置等。而现在的慕课则提供一揽子的全方位服务。这就对现行的大学运作模式提出了挑战,也有人称之为是慕课所带来的一种破坏性创新。 而更具威胁意味的是,一旦将来慕课供应商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学分,还可以授予学位,而这样的学位又能获得世人的认可,那么,这将对现有的高等院校带来怎样巨大的冲击,人们是不难想象其后果的。到那时,高等教育的变革不仅是巨大的,也是不可逆转的。而我相信,这样的变革,人们在今后的10年内就能够看到。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2-13 作者:郭英剑
个人分类: 大众教育|3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中国“大学英雄”:那人、那事、那大学
热度 18 lgmxxl 2014-1-4 09:22
对大学英雄,我自始自终没有一个很好的界定。只是觉得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即可以列为年度大学英雄:创新性、颠覆性和深远影响性。创新性在此是指在中国大学语境里有重大创新表现;颠覆性是指在中国大学语境中重新界定了一些概念;深远影响性是指那人、那事、那大学对中国大学发展的长远影响作用。我一直在期盼中国的大学英雄,期盼这些大学英雄成为中国大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事和大学。2013年,中国大学还是有不少可以称得上大学英雄的人、事和大学。 大学英雄之那人: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 最早关注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是因为他在2011年最早提出“两不”:任期内不申报课题、不带研究生。他还同时要求除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直接与教学科研相关的部门外,其他所有处室负责人一律不得在工作时间内兼任教授工作。我十分关切赵校长的下一步行动。2013年,该校提出的“学术事务”管理由学校教授们说了算,算是等来的一个好结果。该校规定,就学校学术事务,如新教师聘任、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职称评定与课题申报、师生是否涉嫌学术不端等,由教授们说了算。要让教授票决人才引进、审核申报课题、审查学术不端,以此体现“教授治学”。 按赵校长的设计,“教授们不仅仅是在学术事务上有发言权,对于学校行政事务,我们也让广大教授走到前台来,为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为了管理和科学配置好学校办学的人财物资源,学校还先后成立和完善了湖南大学编制委员会、预算与经费管理委员会、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委员会,在这些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中,一线教授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他们以“专业”的声音,为学校提供决策参考。“教授治校”是一个多种含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其“治”既有“治理学术”、“管理学术”、“主导学术”之意。其“学”也可以有多种理解。湖南大学的理解无疑更接近现代大学治理要求。 相对于其他提出“三不”、“四不”和“五不”的大学校长,赵校长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既有思路,勇于划分大学行政与学术权力的边界,勇于把学术事务交于教授治理。 大学英雄之那事:以MOOCs为标志,在线课程正在酝酿高等教育革新 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进在线课程的开发。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自2011年11月9日上线以来,已陆续推出266门课程。同时,本年度教育部推出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全国大学生只要登录“爱课程网”,就可以共享名校课,所学课程的学分未来也有望得到名校认可。名校课堂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今后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会持续更新,“十二五”期间共将推出5000门资源共享课,其中2000门将从已有的国家精品课程中挑选,后期还将鼓励高校新建3000门课程。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与之前的视频公开课定位于知识性普及不同,它以专业课程为主,主要服务于高校师生,借助这一平台,大批专业课能走出名校“围墙”,不限地域地服务更多学生。也是在本年度,国家开放大学门户网站上线,提供3600多个5分钟课程,俗称微课程。当然,在2013年,更为重要的在线课程是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引入中国。MOOCs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网络公开课。在MOOCs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它是由精英大学首先促动的,以着力于“学习的革命”为目的的高深知识传播体。它正在努力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享有名校资源的教育梦想。有学者认为,MOOCs将从学习者的学习、大学的教学、大学管理以及整个教育生态四个方面来影响高等教育革新。目前,很多大学,尤其是世界顶尖大学正投身于MOOCs热潮中。他们正是看到了以MOOCs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变革。MOOCs在大学的成功也必将延伸到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领域。2013年,5月21日,清华大学与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同时宣布,清华大学正式加盟edX,成为edX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随后,我国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相继加入这一平台。 虽然我们不能试图让“慕课”解决一切问题,但它以开放性、大规模的姿态,以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师资为资本,正在炸开一流大学的围墙。以MOOCs为标志,中国大学在线教育正是酝酿着高等教育从理念到教育、教学的全面革新。且这种革新会延续到所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中等教育和初高中教育,甚至是学前教育。 大学英雄之那大学:厦门大学 那大学则非厦门大学莫属,有两件事使厦门大学成为本年度的大学英雄。第一,厦门大学是第一个在海外建立分校的大学;第二,厦门大学建立孔子学院院长学院。 第一件的意义在于我们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自信。在近年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一直是我国引入外国高等教育资源:宁波诺丁汉大学、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基本不见中国大学在海外办学的报道与事实。厦门大学这一先机给中国高等教育打了一个强心剂。虽然不是特别发达的国家,但终归是走出国门办学,终归是在一个国际平台上与国外高等教育资源进行竞争,其意义仍很巨大。这一事实将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史册。第二件的意义在于孔子学院是国家项目,是国家重点推出的文化推广项目。孔子学院院长学院建成后将每年培训3600名中外方院长和骨干教师,并为汉学家来华研究提供服务,成为各国孔子学院在中国的家,成为中外文化荟萃及人文交流的重要基地。这一事实必将促进厦门大学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办学的力度,提升厦门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厦门大学这一开山之举,不仅为自己获得了声誉,更为中国大学注入了活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大学会在国外开办分校。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说我们中国高等教育是OK的。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10838 次阅读|17 个评论
MOOC体验记
fantry 2013-8-6 05:44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MOOC 也是如此。MOOC 江湖中有游侠派、创业派、学院派、新锐派等各色人物。 体验游侠派 话说2008 年,MOOC 作为术语由加拿大人提出,用来指称一门由加拿大人组织开设的课程CCK08 。后续又有系列课程开出,但加拿大人的课程并没有引爆国际社会大众对MOOC 的关注,然仍值得一提。以加拿大人George Siemens 为首开设的MOOC 被称为cMOOC ,即基于关联主义(Connectivism )学习理论的MOOC 。cMOOC 主要提供教育学科课程,且涉及相对前沿和新颖的话题,虽面向全球开放,相对后来的MOOC 来说则十分“小众”。cMOOC 主要基于提供者个体的兴趣和爱好开设,并未构建正式的组织或机构,就像一个个游侠一样,不求被大众认可,只求逍遥自在,故称之为游侠派。 更多内容可见“ MOOC 体验之游侠派 ”。 体验创业派 话说2011 年,斯坦福大学开出三门MOOC ,吸引了国际众多学徒,引起媒体关注,产生轰动效应 。两大MOOC 公司在斯坦福大学课程基础上破茧而出,即Udacity 和Coursera ,让人不得不佩服斯坦福大学教师的创业能力。一个项目短时间内孵化出两个成功的机构,且都选择了走企业化之路,已赢得了可观的风投资金,也算是创业传奇,故称之为创业派。 Udacity 和Coursera 虽是同根生,在发展理念上却有所不同,从而形成创业派MOOC 的两大分支。 体验Udacity Udacity 比 Coursera 稍早一点儿成立,由引起轰动的“人工智能导论”课教师之一 Sebastian Thrun 担任舵主。口号是: Learn. Think. Do. Invent your future through free interactivecollege classes. 体验Coursera Coursera 的创办人是斯坦福大学的Daphne Koller 和Andrew Ng 。口号是:Take the world's best courses, online, for free. 更多内容可见“ MOOC 体验之创业派 ”。 体验学院派 话说斯坦福大学2011 年秋推出三门MOOC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库,前两门课的教师创建了上述两个MOOC 公司,那么,第三门课呢?“数据库导论”的授课教师是JenniferWidom 教授。估计这位教授已经功成名就,也就没有激情再去创业了。2012 年秋,JenniferWidom 教授基于Class2Go 平台进行了第二次授课,保持着传统作风。 再话说脱胎于斯坦福大学的两大MOOC 公司Coursera 和Udacity 可谓风声云气,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领头羊的MIT 则奋起直追,在 OpenCourseWare 基础上,先是创建MITx ,再与邻居哈佛大学联手成立了如今的edX 。edX 保持了非营利模式,彰显着传统学院文化气息,故称之为学院派。 体验Class2Go Class2Go 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 。斯坦福大学对 Class2Go 相当重视,现在正与 edX 平台进行整合,届时 Class2Go 和 edX 的功力都会增强不少。 体验edX edX 是学院派MOOC 的大佬,口号是:Take great courses from theworld’s best universities. 更多内容可见“ MOOC 体验之学院派 ”。 体验新锐派 斯坦福大学与MOOC 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Venture Lab 是斯坦福大学开展MOOC 的又一个平台,其口号是:Learn. Collaborate.Innovate. Venture Lab 可看作是MOOC 的后期之秀。根据介绍,VentureLab 的教学平台更多地纳入了社交元素,很符合时代潮流,故称之为新锐派。 Venture Lab 目前有12 门课程。我注册了其中一门课: Design Thinking Action Lab ,但并没有花精力在上面。英语水平有限,学习起来还是比较累。因此,目前还没有太多体验。 总记 我并不是一个好的MOOC 学徒。到目前为止,只坚持完成了一门课程。但MOOC 给我的体验很棒,有时间的话,一定选修更多课程。哪怕没有学完,大概了解一下也感觉很有收获。
个人分类: 开放学术|4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MOOC体验之游侠派
fantry 2013-8-6 05:41
何谓游侠派 话说 2008 年, MOOC 作为术语由加拿大人提出,用来指称一门由加拿大人组织开设的课程 CCK08 (详见“ 第一门 MOOC ” )。后续又有系列课程开出,但加拿大人的课程并没有引爆国际社会大众对 MOOC 的关注,然仍值得一提。以加拿大人 George Siemens 为首开设的 MOOC 被称为 cMOOC ,即基于关联主义( Connectivism )学习理论的 MOOC 。 cMOOC 主要提供教育学科课程,且涉及相对前沿和新颖的话题,虽面向全球开放,相对后来的 MOOC 来说则十分“小众”。 cMOOC 主要基于提供者个体的兴趣和爱好开设,并未构建正式的组织或机构,就像一个个游侠一样,不求被大众认可,只求逍遥自在,故称之为游侠派。 总体印象 游侠派 MOOC 的教师将自己定位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而非传统教师角色。游侠派 MOOC 一般选择较新的话题作为课程内容,教师与学徒之间的地位比较“平等”,教师主要任务是设定主题、安排课程结构,学徒在阅读推荐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广泛交流和信息共享。 游侠派教师不仅自己逍遥自在,也对学徒“放任自流”。考核比较少,哪怕是简单的小作业也很少布置。即使有作业,也多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完成。游侠派教师对分数更是嗤之以鼻,不会给学生打量化的成绩。 游侠派教师还特别喜欢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就特定主题与学徒们进行交流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游侠派 MOOC 就像是在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把有共同兴趣点的人召集起来,一起探讨、共同分享。这也充分体现了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旨。 此外,游侠派 MOOC 的教学平台十分简单,主要是基于一些公共网络服务和工具的组合来开展,因此形式上比较多样。 学习体验 曾选修了一门游侠派课程“ Openness in Education ” ,由 George Siemens 本人组织。课程框架设计的很好,都是自己很感兴趣的话题。教师每周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有时还安排一名专家与大家互动,在此基础上学徒们再分享自己的资料和智慧。 游侠派 MOOC 对学徒的要求很高,需要学徒具有很强自主性,收获多少全在学徒自身。由于语言不过关,我无法与其他学徒进行有效交流和互动,只是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源和他人分享的资料。又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原因,我没能够跟随课程的进度进行认真学习。为了便于以后学习和参考,把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了下载或收藏。即便如此,感觉还也不小收获。 总体上,游侠派 MOOC 偏好零散作战(基于教师个体或小群体开展)、无组织无纪律(课程结构比较松散)、个性张扬(基于自己的理念进行教学),全靠教师个体的学术影响力吸引学徒,难以实现更大规模化和大众化。
个人分类: 开放学术|2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MOOC体验之创业派
fantry 2013-8-6 05:39
何谓创业派 话说 2011 年,斯坦福大学开出三门 MOOC ,吸引了国际众多学徒,引起媒体关注,产生轰动效应(参见“ MOOC 火起来的原因 ” )。两大 MOOC 公司在斯坦福大学课程基础上破茧而出,即 Udacity 和 Coursera ,让人不得不佩服斯坦福大学教师的创业能力。一个项目短时间内孵化出两个成功的机构,且都选择了走企业化之路,已赢得了可观的风投资金,也算是创业传奇,故称之为创业派。 Udacity 和 Coursera 虽是同根生,在发展理念上却有所不同,从而形成创业派 MOOC 的两大分支。 体验 Udacity Udacity 比 Coursera 稍早一点儿成立,由引起轰动的“人工智能导论”课教师之一 Sebastian Thrun 担任舵主。口号是: Learn. Think. Do. Invent your future through free interactivecollege classes. 总体印象 如果你足够优秀,即使不在名校工作, Udacity 也会为你提供开设课程的机会。总体上, Udacity 比较注重开设技能性、应用性、实用性、职业性较强的课程,以促进学徒就业。 Udacity 的教学平台不错,但国内访问速度跟不上,视频也无法直接观看。 Udacity 的课程采取一步一步引导学徒进行学习的线性组织形式,将教学内容分解成有意义的小单元进行呈现,而不是过长的视频文件,中间穿插些小测验。对于信息技术类课程,学徒可以在线提交和测试自己的程序代码,实时得到反馈。 学习体验 曾选修了一门 Udacity 课程: HTML5 Game Development 。之所以想学这门课,当然与课程描述的教学目标有关。“ Game ”、“ HTML5 ” 很有吸引力,如果自己能基于 HTML5 技术开发网络小游戏,那是多好的事情啊。但意愿只是意愿,我并没有学完这门课程,只坚持了大概两周。这有自己的原因:其一,自己在相关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其二,自己没有特别大的动机一定要学会该技术;其三,时间、精力上不充足。也有外在因素:其一, Udacity 上的教学视频不能直接观看,需要在资源备份中下载来看,有些延时而且麻烦;其二,课程中设计了一些小程序让学徒在线运行测试,但系统经常出错。总之,很快自己就退出了,用 HTML5 技术开发网络小游戏的梦也就破灭了。 体验 Coursera Coursera 的创办人是斯坦福大学的 Daphne Koller 和 Andrew Ng 。口号是: Take the world's best courses, online, for free. 总体印象 Coursera 比 Udacity 有名气一些,也许是因为 Coursera 更“粗狂”一些,其课程类型特别丰富,不仅包括实用型课程,文学艺术类课程也很多,就像一个大型课程超市,学徒可选择的课程比较多。 国内访问 Coursera 的速度要比 Udacity 快,感觉好很多。 Coursera 的教学平台与传统网络教学平台比较相似。课程内容按顺序罗列在单个页面内,但不能线性地一步一步控制。其中的教学视频也大部分可以直接观看,除非是被教师放在 YOUTUBE 上。 在 Coursera 平台上,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理念对教学资源和活动进行比较灵活的安排。有人把游侠派基于关联主义的 MOOC (即 cMOOC )之外的 MOOC 统称为 xMOOC ,以显示两者在教学模式上的不同。其实不尽然。 Coursera 的课程在风格和模式上是比较多样的,甚至有部分课程与游侠派课程有几分相似之处。 另外, Coursera 似乎只与著名高校和机构合作,鲜见与个体合作开设课程。 学习体验 曾选修了一门 Coursera 课程: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对社交网络比较感兴趣,选课时也打算好好学这门课。但是,但是,我并没有学完,好像很快就退出了。主要原因是课程的内容太多了,信息量很大,需要学习好几个工具,包括 Gephi 、 NetLogo 、 R 等。对我的知识储备和英语水平来说,这门课太难了,吃不消,时间和精力上无法保证。 在 Coursera 上还选过很多课程,但都没有坚持到底。很多课只是选了,但连一节课都没有听,因为开课的那个时间自己正有事情在忙,也就错过了。也许因为这些课程都是免费的,更加不知道珍惜? 总体上,创业派 MOOC 采取企业化形式进行运作,品牌好,比较关注学徒需求。课程规模不断扩大,吸引的学徒越来越多。不管创业派 MOOC 如何以及是否能够盈利,其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是难以衡量的。
个人分类: 开放学术|4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MOOC体验之学院派
fantry 2013-8-6 05:38
何谓学院派 话说斯坦福大学2011 年秋推出三门MOOC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库,前两门课的教师创建了上述两个MOOC 公司,那么,第三门课呢?“数据库导论”的授课教师是JenniferWidom 教授。估计这位教授已经功成名就,也就没有激情再去创业了。2012 年秋,JenniferWidom 教授基于Class2Go 平台进行了第二次授课,保持着传统作风。 再话说脱胎于斯坦福大学的两大MOOC 公司Coursera 和Udacity 可谓风声云气,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领头羊的MIT 则奋起直追,在 OpenCourseWare 基础上,先是创建MITx ,再与邻居哈佛大学联手成立了如今的edX 。edX 保持了非营利模式,彰显着传统学院文化气息,故称之为学院派。 体验Class2Go Class2Go 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 。斯坦福大学对Class2Go 相当重视,现正与edX 平台进行整合,相信届时Class2Go 和edX 的功力都会增强不少。 总体印象 Class2Go 平台上的课程数量还很少,没有规模化,知道的人不算多。Class2Go 平台与Coursera 平台一样,与传统网络教学平台有些相似。Class2Go 的课程结构十分清晰,将教学视频和相关练习活动整合在一起。Class2Go 上的视频也无法直接观看,但提供下载,且有字幕供选择。 学习体验 曾选修了Jennifer Widom 教授基于Class2Go 开设的“ 数据库导论 ”课 ,这是她第二次进行MOOC 形式授课。当时正好想学一些数据库知识,再加上处于寒假,因此坚持学完了这门课,并获得了完课证明:Statement of Accomplishment (标准版)。 虽然在本科时学过数据库课程,但距今天已很多年了,期间也基本没搞技术工作。基于这样样的背景,我坚持学完了这门课程,花了不少精力,因此印象很深刻。其中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师教的很认真,课程建设的很好。一门课程的质量与教师的付出是成正比的。就我的体验,甚至可以说Jennifer Widom 教授的这门课是我上过的最好的一门课,呵呵。 这并不是说Jennifer Widom 教授讲得如何如何好,教学不单单是教师的口才表现,而更主要的是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是对各个环节的细致安排。在这门课中,很多细节都考虑得很周详,课程中用到的软件、资料等都有很好的引导和提供。 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的付出越来越少,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这里不进行讨论。其实教学对国外很多教师来说也被看作的负担,但相比之下,我们在课程和教学上的付出也许还远远不够,质量还需要大大地提高。 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是观看相关教学视频,视频被分解成小的单元(国内不能直接观看,需下载后观看);再在线完成Quiz ,一个知识点提供了多组Quiz ,你可以只完成1 组,也可以选择完成多组;同时还提供Interactive Exercises ,可在线进行语句代码的测试,即时给出反馈。课程共有10 周,在第5 周进行期中考试,在第10 周进行期终考试,两次考试都在线进行,全是选择题。 课程根据学徒完成Quizzes 、Exercises 和Exams 的得分,赋予不同权重给出最后成绩。只要学徒获得理论最高成绩的50% ,就可以获得标准的Statementof Accomplishment 。如果学生还选做了challenge-levelexercises ,并且完成率在75% 以上,就可以获得“With distinction” 版的完课证明。完课证明中,Quizzes 、Exercises 和Exams 三部分的得分,以及加权后的总得分都有显示。 体验edX edX 是学院派MOOC 的大佬,口号是:Take great courses from theworld’s best universities. 总体印象 edX 现有课程56 门,相比创业派大佬Coursera 来说,数量还很少。其一,edX 发展的时间比创业派MOOC 要短一些;其二,edX 是非营利路径,可能动作会比较慢,主要靠捐助获得活动经费;其三,edX 对合作伙伴比较挑剔。best, best, 还是best. “They are the best courses, from thebest professors, and the best schools ”,因此合作伙伴相对还比较少。 edX 的教学平台是我目前感觉最棒的,与Udacity 类似,课程以一步一步引导学徒进行学习的线性组织形式,很有步骤感;同时也有Class2Go 的一些特点,课程结构十分清晰,如下图所示。平台的访问速度也不错,课程中的视频虽也是无法直接观看,但可以下载。 学习体验 曾选修了一门edX 课程: 6.00x Introduction to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是观看教学视频,其中穿插有小测验和小练习;然后完成Problem Set ,即比较综合性的编程实践,可在线进行代码的测试,感觉很棒。课程安排了2 次期中考试,1 次期终考试。课程综合小测验、Problem Set 和考试成绩,给出最终分数。 edX 平台最值得赞许的是其提供有progress 功能,将学习进度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徒,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徒努力完成课程。这门课共有13 周,我坚持到了第5 周,前5 周成绩保持不错,但因开学有许多事情要做,很可惜地忍痛终止了。我的进度如下图所示。 此外,这门课程还提供了完整的在线教材,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阅读。想的真是太周到了,你不佩服都不行,这可是全免费的课程啊。 总体上,学院派MOOC 课程还比较少,但发展潜力巨大。其对品质的追求相当高,每门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录制教学视频那么简单,课程整体上的教学设计和安排十分有水准。
个人分类: 开放学术|3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MOOC火起来的原因
热度 1 fantry 2013-7-7 09:08
“第一门 MOOC ”一文提到了导致 MOOC 这一术语产生的课程 CCK08 ,但这门课程及其相关课程并不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MOOC 的起始,甚至未被“大众”注意到。 MOOC 之所以进入大众视野则主要归功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 2011 年秋,斯坦福大学开设了计算机类的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是大规模的、免费开放的、网络在线式的课程,因此也称为 MOOC 。现在很难说清楚斯坦福大学教授们的这种做法是否借鉴于加拿大人 George Siemens 等人的 MOOC 实践。两者在大规模的、免费开放的、网络在线式等方面是一样的,但斯坦福大学 MOOC 的规模更大,且不是基于关联主义理论的。上述三门课的注册学生达到 10 万的规模,这与 CCK08 的 2300 人不是一个数量级(当然 MOOC 在学生规模上并没有清晰的定义,究竟多大规模算大规模,谁也没资格界定)。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门课程是“人工智能导论”,教师为 Sebastian Thrun 和 Peter Norvig 。该课程的注册学生规模为 16 万,至于多少学生坚持到了最后则不是很清楚。即使不考虑多少学生完成了课程学习,斯坦福大学教授们带来的轰动也是巨大的。如果对照“第一门 MOOC ”一文中 CCK08 影响力为何有限进行分析,其原因便是: 其一,斯坦福大学 MOOC 虽然并不是基于某种新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思想进行的(网上教学、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教学已不算新思想),采取的主要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其教学的高品质是不可否认的。其二,斯坦福大学的名校效应。斯坦福大学是国际一流高校,其课程受到大众追捧很好理解。如果是凤凰城大学(美国的一所营利性网络大学)也提供了 MOOC ,其课程就很难产生这样的效应,特别是吸引这么多的国际关注。其三,斯坦福大学 MOOC 是热门学科,计算机学科作为当今的强势学科之一,引起巨大关注也是情理之中,更不用说“人工智能”这种吸引人的课程了。总之,斯坦福大学 MOOC 凭借其高品质的教学、国际声誉和热门学科,成功地在世界大舞台上进行了一次演出,国际反响巨大。应该说媒体在这里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当然斯坦福大学上新闻并不是什么新闻。笔者只能感叹,有名气就是好。 也许是引起的反响太大,而且速度太快了,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这里包括副教授或助理教授)也 HOLD 不住了。你想想,自己的课有这么这么多人上,这是多好的资源阿,特别对于互联网业;自己在斯坦福大学也许只是一枚小青椒,晋级之路还挺累,何不自己干呢?!于是, Sebastian Thrun (“人工智能导论”的授课教师之一)创办了 Udacity , Daphne Koller 和 Andrew Ng 创办了 Coursera 。不知道这些人现在还属不属于斯坦福大学,据说是辞职了,有待考证。 Udacity 和 Coursera 的创建进一步巩固了 MOOC 的影响力,于是越来越多的 MOOC 正不断提供给世界大众。 Udacity 和 Coursera 都是营利性机构,吸引了不少投资,这又进一步引起了大众的注意, MOOC 变得越来越“吃香”。虽然 Udacity 和 Coursera 现在与斯坦福大学关系不大了,斯坦福大学或其教授应该变成了两者的合作者,但斯坦福大学因 MOOC 名声大噪。这时,有人坐不住了,他就是 MIT 。 MIT 为什么坐不住了呢?这还要从开放教育资源( OER )谈起。在网络教育领域,首先引起骚动的是营利性机构,在 .com 炙手可热的时代,大家认为网络教育是一个香饽饽,因此很多大学与营利性机构联袂涉足网络教育,希望发点财。 MIT 也在思考网络教育的发展路径,但这位老兄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公开课件项目,也就是著名的 OCW ,引导了世界范围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兴起。这时, MOOC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异军突起, MOOC 相比 OCW 更胜一筹, OCW 只是把教师的授课资源开放出来了,但教师并不引导学生学习; MOOC 则提供的是免费的网络学习机会,不仅提供资源,而且引导学生学习。 MOOC 的异军突起让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老大 MIT 很没面子, MIT 决定“奋力追杀”。于是 MIT 领衔的 edX 诞生了。而且, edX 并未脱离 MIT ,定位便与 Udacity 和 Coursera 不同,是非营利机构。 至此, Coursera 、 edX 、 Udacity 这三座 MOOC 大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我们国家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前不久刚刚投入 edX 门下。
个人分类: 开放学术|9471 次阅读|11 个评论
第一门MOOC
fantry 2013-7-6 15:29
MOOC 对应的英文是: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有的地方用: 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 。英语环境下,更多使用复数形式,即 MOOCs 。对 MOOC 有多个中文译法,包括: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等。当 MOOC 被越来越多人熟识,对应的中文翻译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实际上,为了交流方便,中文语境下用 MOOC 就很便利。 MOOC 的字面意思是:大规模的、开放的、网络在线的课程。笔者认为,这足已经能够体现出 MOOC 的特点了,再作过多深入的涵义挖掘,也许反而离 MOOC 越来越远。笔者不建议对 MOOC 的涵义进行过渡描述。 实际上,免费开放、网络在线提供课程的思想和实践早已存在。一般认为, MOOC 这个词由 Bryan Alexander 和 Dave Cormier 提出,用来指称一门 2008 年开设的名为“ 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的课程,即 CCK08 ,而这门课程由 George Siemens 和 Stephen Downes 设计和组织。上述四人都是加拿大人,也是合作者, George Siemens 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Siemens 是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Connectivism ,国内还有联通主义、连接主义等译法)的代表人物, CCK08 这门课程就是其与合作者进行的教学实践,目的就是要在实际教学中践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因此说,早期的 MOOC 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被称为基于关联主义 MOOC ,即 cMOOC 。关于 cMOOC ,笔者专门有一篇文章论述,可参见: 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52/ 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及其学习支持 .pdf 第一门 cMOOC 课程 CCK08 的参与人数情况是这样的, 25 名注册学生和 2300 多名社会学生 。前者为加拿大 University of Manitoba 的扩展教育学生(相当于我国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或网络教育学生),这些学生付费学习,在教师的安排下参与这门课程;后者则是免费参与课程的来自社会的各类人士。 2300 这个规模相对后来的 MOOC 来说并不大,但对于一般的网络教育课程来说规模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而且是实施免费的教学。 然而,不得不说, CCK08 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首先,领导者 Siemens 提出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但在国际整个学界来看, Siemens 及其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还不是很被认可。这里面涉及很复杂的观点首创问题,在此不赘述。其二, CCK08 的背景高校是 University of Manitoba ,而且是扩展教育,相对后来的 MOOC 来说,身世很一般,国际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其三, CCK08 涉及的学科是教育学,教育学整体上是弱势学科, CCK08 也只能吸引到相关领域一些人群,相较计算机、经济等学科来说影响面有限。总之, CCK08 是 MOOC 这一术语产生的背景,但是 CCK08 并不是引起社会关注 MOOC 的第一门课程。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
个人分类: 开放学术|4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MOOC国内研究
fantry 2013-7-6 11:26
MOOC是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甚至,2012年被称为“MOOC年”。 从我熟悉的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期刊来看,国内最早发表有关MOOC论文的是《中国远程教育》,具体如下: Inge DE Waard,Apostolos Koutropoulos,Nilgün ?zdamar Keskin,Sean C.Abajian,Rebecca Hogue,C.Osvaldo Rodriguez,Michael Sean Gallagher,何伏刚,马东明,孙海民. 探索MOOC教学方法在mLearning中的运用 . 中国远程教育,2012,03:23-29. 李青,王涛. 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 . 中国远程教育,2012,03:30-36. 随后,笔者也在《远程教育杂志》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章,如下: 樊文强. 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 . 远程教育杂志,2012,03:31-36. 最近,《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和《开放教育研究》分别以“本刊特稿”和“本刊专稿”栏目推出了多篇MOOC相关论文。其中,《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推出的论文如下: 3 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 约翰·丹尼尔著,王志军等译 13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 王萍 20 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 张振虹,刘文,韩智 28 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李华,龚艺,纪娟等 (具体请参见 http://www.xdyjyj.cn/2010/ ) 《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推出的论文如下: 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 李明华 “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 桑新民, 李曙华, 谢阳斌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前景——对由相关神话、悖论和可能性所引发困惑的深层思考; 约翰·丹尼尔爵士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 袁莉, 斯蒂芬·鲍威尔, 马红亮 (具体请参见 http://openedu.shtvu.edu.cn/frontsite/series.asp )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MOOC的关注逐步由基于关联主义的MOOC转向以coursera\edx\udacity等为代表的MOOC,这也是对MOOC实践发展的反映;开始逐步关注MOOC中的某项具体内容,比如学习支持、学习管理系统等;开始对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个人分类: 开放学术|2 次阅读|0 个评论
edx-platform的安装
isping 2013-6-18 20:52
MOOC近两年迅速兴起,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家美国的组织: Coursera 、 Udacity 、 edX ,其中edx是免费、开源的自由软件平台。英国也加入到这场激烈的动动当中,futurelearn便应运而生。 也凑凑热闹,在Ubuntu12.10上试了一把。 安装是按照官方的提示进行的。 运行./create-dev-env.sh 之后就是自动安装依赖,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由于安装中会自动下载一些资源,但其中有些资源被我们伟大的GFW挡住了,所以很难成功。因此,你需要自己安装一个代理或其他vpn,注意有时候下载需要ssl支持. 在ubuntu12.10下安装ruby-rvm时有问题,直接使用apt-get install ruby-rvm报错,apt-get --purge remove ruby-rvm同样也会报错unable to locate the package ruby-rvm...,因此最好是使用https://get.rvm.io的安装脚去来完成。 安装后运行时需要先运行 source $RUBY_DIR/scripts/rvm 或者将其添加到启动脚本中,以便以后登录后可以直接使用下面一条命令创建工作环境。 使用命令workon edx-platform,注意不是mitx,官方的安装脚本里的说明似乎有误。 然后就是使用rake lms,但第一次运行同样会下载资源进行安装配置,安装过程中有时会提示在/usr/lib 和 /usr/local/bin下有些目录不同有权限造成失败,所以需要手动更改其目录权限,使用sudo chmod 来修改。 最后可以使用rake django-admin 来在指定端口运行www服务。注意若要使用外部能通过该机ip访问,port#处应该设置为0.0.0.0:port便可从外部访问。
个人分类: edx|3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学院式教育的终结? 东方终身学习能力发展计划的崛起?
minyouwu 2013-2-18 07:08
“2062 年,学校彻底消亡,代之于终身学习能力发展计划。 ” --- 北师大教授 吴岩 如果吴君所言不差,延续了八百多年的西方式学院教育,将在五十年内终结。 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一些证据去支持这个论点。 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在线知识获取。据我的观察,我的学生,即使是在他们所选的课程上,已经越来越少的依赖于课堂上老师所教的内容,而越来越多的在线上获取知识。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知识与我们教授在同一水平线上。当然,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还有思想的传承,但是谁说线上不能传承思想? 更为重要的进展是 MOOC( 海量开放式在线课程 ) 。 MOOC 在这一年多来的飞速发展,已经为高等教育的改革指出了崭新的途径。 Coursera, Udacity, EdX 等已有数十万学生注册。美国教育委员会( ACE )也建议对 Coursera 的五门课给与学分。如托马斯 · 弗里德曼所说,“没有哪样事物有这么大的潜力,能让我们重新构想高等教育”。现有的大学体系,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离开目前的大学课程而转向 MOOC 。我们的大学还能延续下去吗? 如果以上推断正确,学院式教育将成为西方崛起的特有产物。而中国还没来的及建成一流大学,大学可能就消亡了。而伴随中国崛起的将是个人式教育计划。 如果未来的趋向是个人教育计划的崛起,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尽早地开始研究如何发展新的教育模式,而不是把资金全部花在建一流大学上?
4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