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热力学耦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二本科同学的现代热力学报告也可以超过院士,教授的
热度 2 jitaowang 2013-4-19 07:09
作者: 王季陶 就在前几天收到科学网网友韩庆帅( Padman )同学的短消息和email. 从中得知他将在“学子讲坛”活动中,作一个学术报告,所讲的内容就是《现代热力学》,借此把现代热力学耦合的理论概况向其他同学介绍推广。 王老师您好: 我是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大二的一名学子。不得不说,自从在科学网上看到您的博文之后,觉得很受用。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我支持您的以 热力学耦合 来划分“ 经典 ”和“ 现代 ”热力学理论。 我所在的学院开设了“学子讲坛”活动,我已报名参加,所讲的内容就是《现代热力学》,我想把你的热力学耦合的理论概况向其他同学介绍推广。 …… 韩庆帅同学 2013/4/14 在我们的讨论和交流以后, 得到他的同意把他所准备非常精彩PPT内容发布在科学网上. 这是当前有一些院士和教授们所远远不及的, 为什么大二本科同学能够在现代热力学方面超过一些院士和教授们的? 原因很简单, 他抓住了核心要点. 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方程之一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人类的经验总结, 以及热力学最重要创始人的重要表述. n 克劳修斯1865年的完整原文表述: 第二定律, 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 断定在自然界中的所有转变可以按一定的方向, 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 而不需要补偿(compensation)地由它们自己进行; 但是对相反的方向, 就是负的方向, 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正如我校有几十年教龄, 也是热力学课程的资深教授孙鑫老师在国家精品课程录像中所说: 热力学第二定律应当是“妇孺皆知”, 当时他指的是从高温到低温的热传导等. 当我给孙鑫老师看 克劳修斯1865年的完整表述 时, 他也立即表示过去没有看到. 在科学网上能够做到这一点, 立即直接表示过去不知道 克劳修斯1865年的完整表述 也就是周少祥老师等少数. 而有一些院士,教授不仅不敢承认, 反而继续吹嘘 “负熵论”等错误的,却大有人在. “ 老太婆和小孩子” 都不可能把反胃吐酸水(基本中性的身体会分泌出稀盐酸)当作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怪事情, 然而有一些院士,教授却大呼 “负熵”. 在这样的背景下, 由 大二本科同学来讲讲 “现代热力学”, 真是天大的好事情! 以下就是大二本科韩庆帅同学的“现代热力学”报告PPT图片: 现代热力学 幻灯片1 幻灯片2 幻灯片3 幻灯片4 幻灯片5 幻灯片6 幻灯片7 幻灯片8 幻灯片9 幻灯片10 幻灯片11 幻灯片12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5321 次阅读|4 个评论
9年前的热统报告3: [中了我的‘圈套’]
热度 1 jitaowang 2012-3-16 07:18
9年前的热统报告3: [中了我的‘圈套’]
9 年前的热统报告 3: 作者 : 王季陶 热扩散现象就是 “ 热力学耦合 ” 的典型实验证明 . 一个封闭容器 : 内部放好 A-B 两种气体的均匀混合物 , 两端分别和高温热源 T1 及低温热源 T2 相连接 . 热流必然从气体混合物中穿过 , 经过一段 时间, 原来均匀的气体混合物就变成了不均匀的气体混合物 . 你说怪不怪 !因此被称为是 “ 反常扩散 ”, 和通常的扩散方向恰恰相反 ! “ 热扩散 ” 中有两个 “ 过程 ”: (i) 从均匀的两种气体混合物反而变成浓度不均匀的气体混合物(反常扩散) . (ii) 从高温到低温的热传导(正常热传导) . 两者之间相互 “ 耦合 ”. “ 热扩散 ” 体系最后达到非平衡定态 . Onsager 因为提出 Onsager 倒易关系而荣获 Nobel 奖 . 对 “ 化学振荡 ” 现象 , Prigogine 提出 “ 耗散结构 ” 理论而荣获 Nobel 奖 . 它们都是热力学耦合的体系 , 对吗 ! 欲知详情 , 请点击以下附件 : RT03-3a.MP3 注: 试听了一下, 这次录音文件的效果有明显改进. 其他人的插话也能听到一些! 前两篇博文中的录音文件也已经作了改进.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3308 次阅读|2 个评论
9年前的热统报告2: 核心五分钟
热度 1 jitaowang 2012-3-15 06:22
9年前的热统报告2: 核心五分钟
9 年前的热统报告 2: 核心五分钟 作者 : 王季陶 如何您想了解什么是 “ 现代热力学 ” 或质疑 “ 现代热力学 ”, 就可以听一下 “ 现代热力学的重要特征—热力学耦合 ” . 这一部分只需要听取约 5 分钟的录音 . 口误纠正 : 是孤立体系的熵增永远大于等于零 . 可以通过同一体系中自发过程的正熵产生 来补偿 , 整个体系符合第二定律 , 此即热力学耦合 . 其判据为 : . 等温等压体系的热力学耦合判据为 : 讲了几遍和最后一句话 :“ 如果你都同意了 , 当心中了我的 ‘ 圈套 ’ 了 !” 请 点击附件 : RT03-2.MP3. RT03-2.MP3 点击以下新的附件(内容相同)可能声音更清楚. RT03-2a.MP3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3142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物化学家对热力学现代化的贡献
热度 1 jitaowang 2011-5-15 08:40
生物化学家对热力学现代化的贡献
作者 王季陶 热力学创建的时代背景是欧洲的工业革命 . 卡诺就是依靠研究热机效率而提出卡诺定理 . 卡诺 (Sadi Carnot, 1796-1832) 萨狄 × 卡诺 (Sadi Carnot, 1796--1832, 法国人 ) 本人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工程师 . 从小就受到他的父亲熏陶在数学和机械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 . 卡诺定理的出现是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开创性突破 , 为完全不同于牛顿力学的一门全新热力学学科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 也是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起步点 .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 , 建立卡诺定理的基础是卡诺循环 . 卡诺循环包括了气体的等温膨胀 , 绝热膨胀 , 等温压缩和绝热压缩四个过程 . 研究的对象 ( 又称体系 ) 就是最简单气体 , 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热功能量转换的效率 . 气体的压缩和膨胀过程中都可以一步就直接把热功能量转换体现出来 , 所有这一些因素对开创一个全新学科是非常有利的 . 因此 , 可以说 , 正是这样一些特点此后 开尔文 (Lord Kelvin, 原名 William Thomson, 1824--1907) 和 克劳修斯 (Rudolf Clausius, 1822--1888) 分别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 , 以及特别是 克劳修斯引入熵函数 ,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 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原理等热力学奠基性工作都是以卡诺原理为基础的 . 开尔文 (Lord Kelvin, 原名 William Thomson, 1824--1907) 克劳修斯 (Rudolf Clausius, 1822--1888) 同时, 也由于卡诺循环体系的简单性就必然带来了局限性. 也就是说: 19世纪主要由卡诺, 开尔文, 克劳修斯等人所创建热力学基本上仅仅是热力学的经典部分, 即经典热力学. 相应地, 经典热力学也就是仅仅适用于包含单一或自发过程的简单体系. 相应地, 这些开创者的特长也基本上偏于机械和物理的. 即使如此, 他们也发现来一些当时的热力学工作的局限性. 例如, 开尔文就研究过热电效应, 并提出过汤姆孙倒易关系式(Thomson’s reciprocal relations, 汤姆孙就是开尔文); 1865年克劳修斯也还提出过另一个针对复杂体系(同时包含自发和非自发过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即: 第二基础原理, 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 断定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一定的方向, 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 而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 但是对相反的方向, 就是负的方向, 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然而, 真正发现问题和试图打破经典热力学框架的工作还得依靠后来者, 特别是生物化学家. 因为在生物化学领域出现了大量经典热力学无法处理的问题. 1931年一位美国生物化学家勃欧克(Dean Burk)在他的论文中直接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热力学耦合或耦合反应(coupled reactions)的概念, 而不需要任何其他热力学以外的假定或模型. 他还写出吉布斯自由能形式的热力学耦合数学表达式(当时还没有考虑两个被耦合反应的速率比). 此后又是英国的一位生物化学家米切尔(Peter D. Mitchell) 在1961年提出了ATP(三磷酸线苷)生物合成的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又称化学渗透耦合学说(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 经过了10多年的考验和实验证实, 米切尔终于在1978年 “ 由于他通过化学渗透理论了解生物能量转换的贡献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energy transfer through the formulation of the chemiosmotic theory)” 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这同样是热力学耦合就是现代热力学核心的明确定性证明, 也应该是现代热力学发展中的重大贡献, 可是即使这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化学渗透耦合理论除了成为生物化学教科书中心内容的一部分以外, 很少有物理和化学学科的热力学教科书作出明确的介绍. 米切尔 (Peter D. Mitchell, 1920- 1992) 生命体得以生存的先决体系就是不断地取得能量 , 并且利用所得到的能量制造各种维持生命和繁殖生命的各种物质 , 对动物和人类还要把得到的能量转换为作功的能力 , 以便肌肉伸张或收缩的行动等 . 而热力学就是专门研究能量及其转换的科学 . 由此可见热力学 , 特别是现代热力学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性 ! 更高的期望是衷心希望我国的生命科学家 ( 不一定是生物化学家 ) 能抓住这样的机遇在这样的新兴的科学生长点上做出突出的贡献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9004 次阅读|5 个评论
New idea如何变成Model – 热力学耦合模型
热度 6 jitaowang 2011-5-13 06:18
作者 王季陶 在前一篇博文 “ ‘ 学术论战 ’ 中千万不要转移主题 ! ( 看 1 个月文献 写 1 篇 SCI) ” 中 , 引入了当时低压激活人造金刚石领域的两个关键的 idea. ( 在此进一步 添加了后来计算的 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D G 定量数据和条件 , 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 为了理论讨论不要脱离对实验事实的了解 , 建议同时复习或看一下 “ 最 ‘ 坚硬 ’ 的理论相图 , 还坚硬不坚硬 ? ” 和 “ 20 世纪后期最 “ 坚硬 ” 的科学实验 --- 激活低压人造金刚石的科学发展史 ” 等相关博文 . ==== 1. 不恰当的 idea: “ 低压下 , 金刚石是亚稳相 , 而石墨是稳相 ; 低压下只能生成石墨 ! ” 即低压下 对石墨 C(gra)- 金刚石 C(dia) 转变反应 : C (gra) = C (dia), ( T = 1200 K, p = 10 kPa) D G = 6.96 kJ 0. 不可能向右进行 , 但是和低压激活人造金刚石的实验 事实不符 , 为什么 ? 2. 正确的 idea: “ 在激活的氢原子存在条件下 , 石墨 C(gra) 和超平衡氢原子生成了氢分子和金刚石 C(dia), 因此可以只生长金刚石不生长石墨 . ” C (gra) + c H* = 0.5 c H 2 + C (dia), ( T 激活 = 2400 K, T = 1200 K, p = 10 kPa, c = 0.28) D G = - 24.60 kJ 0. 不饱和 (sp 2 结构 ) 的石墨很容易和超平衡氢原子反应生成氢分子和饱和 (sp 3 结构 ) 的金刚石 ! 完全符合 低压激活人造金刚石的实验 事实 ! 在等温等压条件下 , 体系总是向着吉布斯自由能减少的方向进行的 . 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定量计算 , 相信不管化学背景还是物理背景都应该能够接受 . ==== 初一看 , 对啊 ! 问题就这么简单 . 其实后一种 idea 中包含了很多内涵需要我们好好地解读 ! 此后我们在这一方面也一共写了超过一百篇论文 ( 包括会议报告 ) 以及六、七本专著 . 低压人造金刚石带来的经验教训 1986 年初 , 激活低压人造金刚石新工艺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公认 . 1987 年一位美国学者在总结这段历史教训时说 : “ 这项新的金刚石工艺具有一段奇妙的历史 . 它是一个科学界的教训和通讯困难的故事 . 可能是受到金刚石神秘性的影响 , 使得一些科学家在提及他们的成就 ( 指前苏联学者的低压人造金刚石 ) 时曾经取笑地称之为 “ 点金术 ”. 这项激活气相工艺首先是在苏联被认识的 , 此后到日本 , 最后直到最近几年才传到西方 . ( The new diamond technology has a curious history that is a story of scientific caution and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It was perhaps influenced by the mystique that surrounds diamonds --- a mystique that has led some scientists to joke of “alchemy” when discussing their (note: former Soviet scientists) investigations. The activated vapor process was first recognized in the Soviet Union, then in Japan, and finally,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the West.) ” 真正的教训就是曾经把低压人造金刚石误认为是热力学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 alchemy ” . 必须牢牢记住 : 热力学是非常 “ 聪明 ” 、 “ 严谨 ” 而又非常 “ 狡猾 ” 的 . 它 一共只讲了两个宏观的 “ 不可能 ”: 第一 , 能量不生不灭 , 即不可能无中生有 . 第二 , 能量是耗散的 , 能源不可能越用越多 . 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 热力学第三定律实际上和第二定律也有关联 ). 既要自信 又要面对现实 这一问题可以说是和 “ 如何得到 New idea” 一样重要 . 在科学研究中要有自信 , 每个人 ( 包括国内外 ) 都是探索者 , 关键是谁能够把握好机遇 . 就在我基本上写好论文初稿 , 很高兴 ( 或者说很得意 ) 自己抓住了氢原子 ( 应该说超平衡氢原子 SAH) 的时候 , 看到了一篇当年 (1989 年 ) 刚刚收到的会议论文资料 , 一位美国学者 Yarbrough 已经提出了表面反应模型 . 其中提出了很类似的 idea, 他认为实际的反应不是 C (gra) = C (dia), 而是发生了表面反应 : C (gra, 1000) + H . = CH (dia, 111). 这样就把氢原子的功能也包含在他的理论模型中 . 初看时以为还是人家快 ! 连夜反复一遍一遍看 , 一直看到半夜 , 一下子发现了关键性的破绽 . 他得到的是不能单独实际存在的所谓 “ 氢化金刚石表面 , CH (dia, 111) ”. 错了 , 他没有得到金刚石 ! 其实只要稍稍修改 , 再增加一步 : 第一步 : C (gra) + H . = CH (dia, 111), 第二步 : CH (dia, 111) + H . = H 2 +C (dia). 两步相加 , 再加上一个系数 c , 不需要任何 “ 表面 ” 或其他假定 , 就得到和我们的理论模型完全相同 (H* 和 H . 都是表示超平衡氢原子 ) 的化学反应式 : C (gra) + c H* = 0.5 c H 2 + C (dia). 这一内容也就马上添加到写好的初稿中 , 寄出发表 . 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型在把握低压人造金刚石客观规律上有很大的差别 . 1990 年 2 月 Yarbrough 自己在 Science 上写了一篇综述时就说 : “ 所有那些模型都至少在某些方面和实验事实不符 . (All of these formulations suffer from being inconsistent with at least some experimental results.) 这就很客观地包括了他自己提出的理论模型 . 而我们的会议报告就是在此后的 2 个月 (1990 年 4 月 ) 报告的 , 并在同年正式发表 . 如何把 New idea 变成 Model 这一问题也可以说是和 “ 如何得到 New idea” 一样重要或者更重要 . 也就是说 : 必须把 New idea 的内涵得到一定的展开和表述 . 或者说得更明白 , 你必须按照一定的 “ 八股 ”( 格式 ) 形式写成 paper. 粗一看 , 你不就是写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化学反应表达式吗 ! 一个实验也没有做啊 ! 写 paper 能行吗 ? 可再参见 J.-T. Wang, C.-B. Cao, P.-J. Zheng: "Theoretical aspects for low pressure diamond syntheses". J. Electrochem. Soc. , 141(1): 278-281 (1994) 等文献 . 在此只提醒一点 : 这个反应式非常不一般 ! 通常在化学反应 , A+B 的反应中 , 原料 A 和 B 是缺一不可的 . 但是现在这个反应似乎具有分身术 , 可以一分为二 ! 这就是一个复杂体系的基本特征: 同时包含了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 . 不信你看 : 反应 (1): H* = 0.5 H 2 , ( T 激活 = 2 400 K, T = 1 200 K, p = 10 kPa) D G 1 = - 112.72 kJ 0. 自发反应不仅可以单独向右进行 , 还能提供自由能 . 反应 (2): C (gra) = C (dia), ( T = 1200 K, p = 10 kPa) D G 2 = 6.96 kJ 0, 非自发反应不可能单独向右进行 . 总的耦合反应 = 反应 (2) + c 反应 (1), c = r 1 / r 2 ( 是反应速率比 ) C (gra) + c H* = 0.5 c H 2 + C (dia), ( T 激活 = 2400 K, T = 1200 K, p = 10 kPa, c = 0.28) D G = - 24.60 kJ 0. 非自发反应不可能单独向右进行 , 但是在同时同一体系中自发反应的推动下 , 只要 总的耦合反应 D G 仍然 小于零 , 就可以向右进行 . 于是得到 就行. 由此得到结论 : 在激活的氢原子存在条件下 , 石墨 C(gra) 和超平衡氢原子生成了氢分子和金刚石 C(dia) 完全符合热力学基本定律 . 相应的热力学计算也 完全符合 低压激活人造金刚石的实验 事实 ! 此后国外的 Nature 上的一篇论文也引用我们的工作 , 并加以肯定说 : “… 通过反应 (1) 和 (2) 方式来阐明 ( 低压 ) 金刚石生成的热力学耦合模型已经被很好地发展出来了 . ( … the thermodynamic coupling model that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diamond in reaction (1) and (2) have been well developed.) ” 在国内同行中也有评价说 : “ 我国目前在金刚石薄膜研究上已有创新 , 诸如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 ‘ 激活低压金刚石热力学耦合模型 ’ 和 ‘ 非平衡定态相图 ’ 的全新概念 , … 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 其他国内外的肯定评价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 生命和复杂体系中有大量耦合反应 在 1990 年那时 , 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 “ 耦合反应 ”或 “热力学 耦合 ” . 当时就是直觉感到这样化学反应从来没有见到过 . 只知道 : 反应 (2) 是一个从能量低的稳态石墨生成能量高的亚稳态金刚石的反应 , 而反应 (1) 是一个提供能量的反应 . 两者的关系非常像水泵可以把河水送上高楼成为自来水一样 . 于是在我们 1990 年的论文中 , 就称之为 “ 化学泵 (chemical pump) 模型 ” . 这种含义的 “ 泵 ” 名词也是我和一位生命科学中国留学生讨论中发现并引入的 . 这位留学生告诉我 : 在生命科学中有着大量 “ 泵 ” 反应 , 例如 , ATP- 钠钾离子泵等 . 四、五年以后 , 我又把“ 化学泵模型 ”的名称改称为“ 热力学耦合模型 ”也是为了尊重来自于生命科学的前人工作 . 而“热力学耦合”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性更是有些常人无法理解的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5183 次阅读|23 个评论
勇敢地学习、使用克劳修斯“正、负方向补偿原理”
jitaowang 2010-12-7 08:05
假定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早在 1865 年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 (黑字是本博主的注) : 第二基础原理 , 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 , 断定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一定的方向 , 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 , 而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 (指只有正方向自发过程的简单体系) ; 但是对相反的方向 , 就是负的方向 , 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指正、负方向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互相补偿的复杂体系) . 克劳修斯的 补偿 现在常被称为 热力学耦合 。如今, 1865 年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 的数学表达式可以写成: 经典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判据是: d i S 1 = d i S = 0. 体系的熵产生 d i S 等于内部自发过程熵产生 d i S 1 (对只有自发过程的简单非耦合体系) 现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判据是: d i S 1 0, d i S 2 0 d i S = 0. 其中体系的熵产生 d i S 等于内部自发过程熵产生 d i S 1 和非自发过程熵产生 d i S 2 之和, d i S = (d i S 1 + d i S 2 ). (对同时包含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的复杂耦合体系) 针对不熟悉 熵产生 的, 可以翻译成相应的等温等压条件下的形式 经典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判据是: (d G 1 ) T,p = (d G ) T,p = 0. (对只有自发过程的简单非耦合体系) 现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判据是: (d G 1 ) T,p 0, (d G 2 ) T,p 0 (d G ) T,p = 0. 其中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d G ) T,p 等于内部自发过程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d G 1 ) T,p 和非自发过程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d G 1 ) T,p 之和, (d G ) T,p = . (对同时包含自发和非自发过程的复杂耦合体系) 在我们已经了解这一切的情况下,还犹豫什么! 勇敢地学习、使用克劳修斯正、负方向补偿原理! 第一例:非常肯定地说:把熵增原理等同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定是错误的, 熵增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二例:通常所说的物理过程,如: 1850 年克劳修斯的表述: 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或 1851 年开尔文的表述: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都是指克劳修斯的正方向, d i S 1 = d i S = 0 (只有自发过程的简单非耦合体系) ; 完全符合( 1850 年克劳修斯的和 1851 年开尔文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 而地球上的生物进化、社会发展或技术进步都是克劳修斯的负方向, d i S 2 0 ( 非自发过程 ) ,那么什么是克劳修斯正方向的补偿呢?答案非常明确:就是阳光的退化, d i S 1 0 ( 自发过程 ) ;体系就是 。这就是一个同时包含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的复杂耦合体系,因此该体系的熵产生 d i S = (d i S 1 + d i S 2 )=0 。完全符合( 1865 年克劳修斯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 注意: 1. 对开放体系完全不能使用熵增原理! 2. 对开放体系完全不能使用负熵等错误术语作为热力学的判据! 3. 正熵产生是任何 体系 的普适热力学判据,但是不能用于复杂体系的单个内部过程! 结论: 1850年克劳修斯的表述或1851年开尔文的表述(它们是等价的),和1865年克劳修斯的表述都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组成部分!后者和前二者之间是不等价的,而是互补的! 克劳修斯正、负方向补偿原理可简称为(克劳修斯)补偿原理,或热力学耦合原理!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5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代热力学的核心简单易懂
jitaowang 2010-7-15 09:30
再推荐一篇博文的评论和回复 。克劳修斯说: 第二基础原理,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断定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一定的方向,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 但是对相反的方向,就是负的方向,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The second fundamental theorem, in the form which I have given to it, asserts that all transformations occurring in nature may take place in a certain direction, which I have assumed as positive, by themselves, that is, without compensation; but that in the opposite, and consequently nega-tive direction, they can only take place in such a manner as to be compensated by simultaneous occurring positive transformations.) ---- 以下是我博文 热力学是研究能量及其转换的科学 后面的一条评论。因为涉及现代热力学的核心内容-- 克劳修斯 补偿 也 就是现在称为的 热力学耦合 ,特此推荐如下: 标题: 发表评论人: Babituo 删除 回复 学习了。 仔细理解关键的一句话: ... 后半句话(我添加了下划线)非常重要,也就是说非自发过程(需要有效能量补充的)只可能在自发过程提供有效能量补充的情况下进行。请注意其中 自发过程提供了有效能量 而 非自发过程得到了有效能量的补充 ,也就是说能量发生了转换。 这句话说的是如下事实(或假设事实): 1. 能量转换的过程存在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两类; 2. 自发过程不需要向过程中补偿能量,原有的能量会自动进行,并能提供能量输出; 3. 非自发过程则需要向过程中补偿能量,才能进行; 4. 非自发过程所需要的补偿能量,只可能来自同时发生的自发过程所提供的能量。 我的这些理解符合原意吗? 博主回复:谢谢了。完全符合原意。我不了解你的知识背景。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自从我在科学网开博以来,你是我发现能够正确理解克劳修斯 补偿 的第一人,并不排除有理解而没有明确表达的其他人。 1865 年的克劳修斯 补偿 就是现在称为的 热力学耦合 。我至今都没有找到任何一本热力学教科书中能介绍或讲述 1865 年的这段克劳修斯 补偿 ! 衷心希望你能够把你的简单明了的理解写出博文来大力宣传。如果有时间和兴趣,建议你把我的现代热力学系列博文系统看一下,或者直接看我的新书。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4454 次阅读|17 个评论
认清热力学现代化发展的大局
jitaowang 2010-5-15 09:49
前辈王竹溪的热力学和傅献彩等的物理化学( 1990 ,第四版)是我经常学习的两本经典热力学教科书。并且常常引用其中一些正确的基础观点和论点。当然这并不表示这两本书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科学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王竹溪的热力学出版时间较早。这里就介绍傅献彩等编著的物理化学第四版( 1990 )和第五版( 2005 )中的一些发展的内容。 例如傅献彩等编著的物理化学第四版 p. 171 2.15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的熵产生和熵流小节中对正熵产生原理(该书没有采用这一名称,而是直接说 d i S (熵产生)却永远不会有负值。)作了介绍: 我们把熵的变化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体系和外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即由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而引起的),这一部分熵变称为熵流( entropy flux ) , 用 d e S 表示 ; 一部分是由体系和外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即由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而引起的),另一部分由体系内部的不可逆过程产生的 , 这部分熵变如前所述称为熵产生( entropy production ) , 用 d i S 表示。于是有: d S = d i S + d e S ( 2.123 ) 显然, d e S 一般说来没有确定的符号,而 d i S 却永远不会有负值。 接着还说明: 如果在体系中的同一区域内同时发生着两种不可逆过程,例如两类化学反应过程,若用 d i S (1) 代表第一过程引起的熵产生项,用 d i S (2) 代表第二种过程引起的熵产生项,而 d i S (1) 0 , d i S (2) 0 d i S = d i S (1) + d i S (2) 0 这样一种情况是可能的,这便是不可逆过程之间的耦合。 这样的介绍实际上就是引入了现代熵概念的重要基础 -- 熵产生概念、正熵产生原理和热力学耦合的基本概念。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在 2005 年出版的该书第五版 p. 171 有着同样的介绍。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而这样的内容在国内外的其他热力学本科生教材中可能还是不多见的。 又例如,傅献彩等编著的物理化学第四版 p. 15 中说: 例如上世纪末进行了从石墨制造金刚石的尝试,所有的实验都以失败而告终。以后通过热力学的计算知道,只有当压力超过大气压力 15000 倍时,石墨才有可能转变成金刚石。现在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这个转变过程。 这句话是有弊端的,因为这仅仅是经典热力学或平衡热力学的结论。在 1970 年前后在前苏联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在非平衡条件下从石墨到金刚石的低压转变。因此 傅献彩等编著的物理化学第五版( 2005 年) p. 65 中在上述同样一段话后面添加了一句: 又例如,近年来人们改变反应条件在低压高温下,通过等离子体的耦合反应,研究金刚石的气相合成已取得进展。 这一教材中所指的 耦合反应 就是指 1990 年我们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的 金刚石低压气相生长的热力学耦合模型(见王季陶等的专著,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对我们的热力学耦合理论, 2001 年郭国钦等 (Gogotsi et al.) 在 Nature , 2001, 411: 283 上发表的文章说: 通过反应 (1) 和 (2) 方式来阐明 ( 低压 ) 金刚石生成的热力学耦合模型已经被很好地发展出来了 . : 国内 2001 年戴达煌和周克崧等编著的低压金刚石专著中第二章金刚石膜沉积的非平衡热力学与形成机理中几乎用了整章大部分篇幅对热力学耦合模型也作了详细介绍。 从 1986 年低压金刚石在日、美重复成功引起世界范围的轰动效应以来,所有基于经典热力学的理论模型都没有取得成功。而我们的 热力学耦合模型则是基于现代热力学的,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成功的,能够实现定量化计算并且和大量可靠实验数据相符的理论。 因此可以说, 低压金刚石新工艺就是检验现代热力学的试金石。 衷心希望热力学本科生的教材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科学发展步伐。同时也要指出,在傅献彩等编著的该书第四版和第五版上册后面有关热力学耦合的具体内容反应的耦合一节中还是有差错的,其中把 D G 和 D G 0 混淆了。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37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否定“科学发展”,还是否定“公认理论”
jitaowang 2010-4-9 15:54
科学发展 两个否定 1. 我主张我举证一: 扩展卡诺定理从来就没有否定卡诺定理 任何人都可以从名称上看出 扩展卡诺定理 是对 卡诺定理 的扩展而不是否定。 我在新书的前言中明确地指出: 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充分必要普适条件是 非耗散 的能量转换 , 而不是 可逆 的能量转换 . 这就是扩展卡诺定理 、 卡诺定理并没有被否定 , 卡诺的地位仍然是热力学学科的第一位奠基人 , 他的光辉历史功绩永不可没 和 我仍然坚信卡诺定理在其适用范围内(即热机等循环过程)是正确的。 等。此后还专门写过博文 Great 卡诺 介绍卡诺的伟大功绩。 如果对 扩展卡诺定理及现代热力学完整分类系统(及完整的数学表达式定义), 始终没有发现前人有类似工作,这部分的工作应该是我完成的科学发展或科学创新。 2009 年英文版和 2010 年中文版的现代热力学 基于扩展卡诺定理( 279 页和 301 页)就是我的系统举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 2. 我主张我举证二: 克劳修斯的补偿概念热力学耦合概念的定义及其正熵产生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是前人的工作 。 任何人都可以从 克劳修斯的补偿 名称上看出这是克劳修斯的贡献( 1865 年)。关于 热力学耦合概念 我还介绍了这是 1931 年 D J Burk 的工作,至于 其正熵产生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更是 20 世纪初 是在 20 世纪初, 杜亥姆 (Duhem) ,纳坦舜 (Natanson) 和乔曼 (Jaumann) 等人 至今很多人的工作积累。 我的工作是以 非平衡相图的计算为代表的非平衡非耗散热力学新领域 的工作,或者说是我的科学发展或科学创新工作,同时一再强调我的系统举证(包括定量的非平衡相图计算)首次体现在 2002 年我的国外出版发行的英文专著非平衡非耗散热力学 及低压人造金刚石中的应用( Springer , 254 页),同样也体现在我最近的两本中英文专著和我的现代热力学系列博文中。对我的 2002 年专著 2004 年欧美都有肯定性的书评发表。同时该书中同时列出一系列低压金刚石生长的非平衡相图计算,和全世界范围报道的大量可靠实验数据相符,这是在世界范围内我的创新工作,国内也有著作给予明确的肯定评价。 3. 否定科学发展,还是否定公认理论 ? 在相关的热力学以及现代热力学的系列学术讨论中,我深感受益。因此我在 2010-3-2 16 发表了 我们受益于学术讨论 及 2010-3-22 发表了 科学讨论 千金难求 共同提高 ,深感 真是科学无止境 特别写了 我们学术讨论的特点大家都努力是按照王云平老师提出的 有效的科学讨论的五条建议 进行的,深感千金难求,共同提高。特别对我来说,和年轻人的讨论,使我也感到年轻些。 当然对五条的讨论中我也在当时就强调 讨论学术要就学术论学术。摆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对错都是在讨论。 遗憾的是有的老师们已经惊叹学术讨论变味了。最近王云平老师在不举证也提不出摆事实讲道理的有效质疑情况下,盲目指责。在我的博文 严谨要求 统一明示 深层讨论 中 云平老师在 评论 中 把我的扩展卡诺定理它篡改成仅仅适用于热机的 。然后加以 否定,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对公认理论的核心 科学发展理论的否定。 我在我的博文 严格区分两种不同 百分之百 云平老师在 评论 4 中针对热力学耦合表达式中有等式和不等式说: 您的观点跟公认的理论违背 。显然云平老师把现在的学术讨论已经定性为科学与反科学或伪科学性质的争论。确实变味了,我曾多次表示在学术的是非问题上我是不会谦逊的。 我在教材中找到的卡诺定理表述是:所有工作于同温热源与同温冷源之间的热机 可逆机效率最大(傅献彩,第四版, p. 100 )。我真怀疑云平老师是不是抄袭或模仿了我对扩展卡诺定理的表述方式(即 非耗散的能量转换是如何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充分必要条件 ),加以篡改成: 所谓的扩展卡诺定律,就是认为非耗散是热机最高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 ,来否定扩展卡诺定理。如果真是这样,就涉嫌篡改扩展卡诺定理和 否定科学发展 的反科学行径。 我介绍给云平老师并且云平老师已经看过(不一定看全)的李如生专著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 p.10 ,对热力学耦合表达式是: . 它比我引用的表达式: 还要广。如果云平老师要否定李如生的专著,我不会阻拦,只希望云平老师否定他人的 公认理论时要谨慎 , 也 千万不要把它说成是我的原创性工作,我担当不起。(注:李如生老师是已故的清华大学教授,普利高京的优等博士生)。如果云平老师想否定我的 非平衡相图的计算为代表的非平衡非耗散热力学新领域 。就请直接否定还可以定量地来否定,并且和实验比较。 对于云平老师在评论中 指责 我糊涂或装糊涂,过去我从不在意,也不回复。如今变成了 学术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了,我不得不怀疑有无激怒之意。如果我们的学术讨论还被认定是不打引号的学术讨论的话,我希望还是能按照我的博文 科学讨论 千金难求 共同提高 的 60 字中 百家争鸣,直言不讳,友好互敬。 的原则办事。 2010-4-11修改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843 次阅读|7 个评论
诺奖--化学渗透耦合理论
jitaowang 2010-4-1 15:20
本博文和前文 诺奖 ATP 的生物合成 实际上是相同的题目但是内容上更是着重于现代热力学理论方面。一般来说,物理口的老师不太熟悉化学反应,有的更害怕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其实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只要把生物化学或 化学 的反应看成一个从初态 A ( 二磷酸腺苷 ADP+ 无 机磷酸 Pi )到终态 B ( 三磷酸腺苷 ATP )的过程就行。为什么叫 耦合 ,就是同时还有一个从另一初态 C (高浓度的质子)到另一终态 D (高浓度的质子)的 渗透 过程,而且前者是需要能量(或称自由能)的非自发过程,后者是可以提供能量的自发过程,仅此而已。前者不能单独自发进行,通过和后者的 耦合 (或称克劳修斯的补偿)于是就可以进行了。早在 1865 年克劳修斯就说: 按我已经给出的第二基本原理形式 , 可以断言所有发生在自然界的转变可以沿着它们自己确定的方向 , 我设定为正 , 没有补偿地自己进行 ; 但是反过来说 , 它们要按负方向进行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 请注意:克劳修斯的的正方向的转变 没有补偿地自己进行 就是我在上面所说的 自发反应 ;而克劳修斯的负方向的转变 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就是我在上面所说的 非自发反应 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自发反应的耦合下进行。 当然 克劳修斯在当时并没有把补偿的数学表达式写出来。 第一个提出热力学耦合或补偿数学表达式的人不是物理学家而是一位生物化学家 勃欧克 (Dean Burk ). 在 1931 年他是直接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热力学耦合的数学表达式 ,即现在的等温等压形式 。 请注意这时已经包含了等式和不等式两部分。 后来又逐步完善成普适的热力学耦合数学表达式 。注意: 热力学耦合数学表达式就是现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也同样包含了等式和不等式两部分。 一定要注意:任何用微观机理来否定热力学的宏观普适严谨结论的尝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据我所知这在历史上没有成功先例的。 为了方便和帮助人们的理解,生物化学家很早就用两个相互交叉的箭头来表示生物化学中的大量热力学耦合现象。两个箭头的交叉点就是表示有能量的传递。例如,对化学渗透耦合理论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图 1 ( a ) ,对更多的耦合反应就可以表示为图 1 ( b )。这两种表示方法都表示两个不可逆过程之间的热力学耦合。 图 1 热力学第二定律对热力学耦合的唯一限制就是等温等压下由初态 A 到终态过程中得到的吉布斯自由能不可能大于从另一初态 C 到另一终态 D 过程所提供的吉布斯自由能。于是就得到整个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等于零和小于零两部分,即 成立 。或者用熵产生来说,任何体系中负的过程熵产生不可能大于正的过程熵产生。于是就得到体系的熵产生等于零和大于零两部分,即 成立 。 最后还可以强调一下,热力学耦合的数学表达式中等式和不等式都没有也不可能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因为这样的数学表达式同时就可以被称为是现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5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简单的热力学耦合复杂体系—热扩散
热度 3 jitaowang 2010-3-8 07:54
热扩散现象 ( thermodiffusion ) 是一个最简单的多过程耦合复杂体系的例子。 装有 A 、 B 两种不同气体分子均匀混合物的封闭容器,在左右两端分别连接 T 1 和 T 2 ( T 1 T 2 ) 两个温度不同的热储时,热流就从气体均匀混合物中通过。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热流的影响, A-B 两种气体分子就会自动分别优先聚集在容器的两端,形成具有浓度梯度的不均匀混合物。从实验观察和分子动力学角度可以知道通常较轻的分子倾向于集中在较高温度的区域,较重的分子倾向于集中在较低温度的区域,结果从原来均匀的气体混合物就会变成不均匀的气体混合物,并在容器中形成一个有浓度梯度的非平衡定态,见 图 1 。 图 1 热扩散现象 这种从原来均匀气体混合物变成有浓度梯度的不均匀混合物的过程与常规的单一扩散过程的自发方向相反,因此常被经典热力学家称为是 反常扩散 ,而从高温到低温的热流则是正常的热传导。经典热力学对这种同时存在的多个不可逆过程,很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 同时热扩散等现象是客观上存在的,也很容易用实验手段来表演和演示,因此它一定是一个有可用功损耗的耗散过程。两端的温差可以是很小的,因此应该属于线性耗散热力学的范畴。 从现代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热力学耦合。热力学耦合在线性耗散热力学中的判据就是 ,其中 d i S 1 , d i S 2 和 d i S 分别表示过程 1 ,过程 2 和 体系的熵产生。也可以用 加上热力学力 X 和热力学流 J 之间的线性关系作为判据。在此过程 1 就是指非自发的、负耗散的 反常扩散 ,过程 2 就是指高温到低温的自发的、正耗散的正常热传导。 由于它们之间是直接的耦合或补偿,相互关系就是定量的,即 d i S = d i S 1 + d i S 2 。如果按照昂萨格倒易关系的要求再引入热力学力和热力学流之间的线性唯象关系以及 微观可逆性假定 或 细致平衡 假定的步骤,就只能得到昂萨格倒易关系的近似表达式。 还需要注意, 1. 正熵产生原理是适用于任何宏观体系的,具体处理时不需要考虑熵流,只需要处理体系内部所有过程的熵产生关系。热二律对熵流没有限制。 2. 在生命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反常扩散,经典热力学家喜欢称之为活性扩散。当然推动这种扩散的不是热流而是其他自发过程。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8881 次阅读|67 个评论
诺奖—ATP的生物合成
jitaowang 2010-3-6 09:18
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 简称 ATP) 在生命现象相当于是生命体中的 汽油 , 没有汽油汽车就无法驱动 . ATP 在人体中是从二磷酸腺苷 (adenosine diphosphate, 简称 ADP) 和无机磷酸 (H 3 PO 4 , 用 Pi 表示 ) 来合成的 . 从 ADP 合成 ATP 的反应不是一个自发过程 . 这一合成反应只能在同时有其他能量供应的情况下发生 . 那么刘翔在百米跨栏中不断用掉了身体里的 ATP ,又怎么能随时随刻重新合成 ATP 的呢 ? 对这个问题早在 1961 年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 (Peter D. Mitchell) 就首先提出的化学渗透耦合学说 (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 但是当时很难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同 . 17 年后终于得到普遍的认同 , 并于 1978 年米切尔荣获诺贝尔奖 . 相应地化学渗透耦合学说 就被称为化学渗透耦合理论 (chemiosmotic coupling theory) 或化学渗透耦合理论 . ATP 的生物合成是在非平衡的生命体中 随时随刻都在进行的 , 根本不可能在平衡态情况下进行 , 因此在经典热力学中是无法处理的 . 图 1 质子浓度梯度推动 ATP 合成 , F 1 /F 0 是 ATP 合成酶 概括地说 , 每一个生物细胞都有大量线粒体 , 线粒体内部还有内膜分隔 . 食物新陈代谢后 , 内膜的外侧的酸度 就增高( H + 离子浓度增高) (pH 值就 7, 中性时 pH 值 = 7), 当 H + 离子(又称质子)穿过内膜上的 ATP 合成酶,就推动了 ATP 的合成。 就这么简单。因为高浓度的 H + 离子和低浓度的 H + 离子相比, 蕴藏的化学势高。当 H + 离子穿过内膜时就释放出能量推动了 ADP+Pi 转变成 ATP 的非自发反应。 这也就是用热力学耦合(即克劳修斯的补偿)的观点来总结概括化学渗透学说 , 从低能量 ADP 转化成 ATP 的过程是一个非自发(负耗散)过程 , d i S 1 0; 而 H + 穿过内膜上的 F 1 /F 0 -ATP 合成酶返回基质时 , 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自发(正耗散)扩散过程 , d i S 2 0; 这样只要整个体系符合正熵产生原理的 , ATP 生物合成就可以顺利完成 . 因此 , ATP 生物合成的化学渗透机理不仅仅完全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 也是热力学耦合现象的有力定性证明 . 米切尔的这项荣获诺贝尔奖的工作对现代热力学发展的意义是远远超过昂萨格和普利高京奖项对现代热力学发展的意义。因为其中不可逆过程之间的相互 耦合(或称补偿) 关系是非常直接的,也是定量的,即 d i S = d i S 1 + d i S 2 。既然如此,那么就不需要近似的昂萨格倒易关系,也不需要普利高京的动力学模型了。当然米切尔是一位生物化学家在当时并没有把他的工作和热力学的发展联系起来。因此米切尔的化学渗透理论除了成为生物化学教科书中心内容的一部分以外 , 很少有物理和化学学科的热力学教科书对此作出明确的介绍 .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1208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复杂体系的定量熵理论
jitaowang 2010-2-4 10:54
复杂体系的定量熵理论 熵 , 熵产生 , 热力学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热力学耦合 , 补偿 现代热力学--熵 最近网上对熵引起了热议,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从 19 世纪中叶引入熵概念以后,经典热力学得到相当完美的发展。可以说,熵理论,主要是熵增原理(仅仅适用于孤立或绝热体系),是功不可没的。在 20 世纪初,熵理论也有一定的发展,主要是正熵产生原理 (适用于任何体系)的出现。但是此后 在整个 20 世纪中,熵理论的发展进入了误区。正熵产生原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应用。 克劳修斯在 1865 年著名论文中引入这熵函数时说 : 我建议把 S 称为物体的 熵 , 就是希腊字 t r o p h , 转变的含义。 而在中文里, 正如张星元老师所说: 熵 (Entropy) 这一中文译名是意译而来的。 1923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来中国讲学,我国物理学家胡刚复做翻译,他根据 Entropy 为热量与温度之商,而且这个概念与火有关,就在商上另加火旁,构成一个新汉字 熵 。 经典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吉布斯 在 1881 年 有一句名言: 在任何知识领域中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找到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主题的观点。 其实,目前对熵理论,即 正熵产生原理 ,的很多困惑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甚至是定量化的进展。用通俗而又严谨的语言来说, 熵产生(或熵产生和温度的乘积)可以直接翻译为耗散,即 任何宏观体系都是(正)耗散的,非耗散体系是理想的极限。如果在等温等压下,这儿的耗散就对应于有用能量(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对应于熵产生和温度的乘积,即 -d G = T d i S )。在这儿完全是定量的关系。 克劳修斯在他引入这熵函数的著名论文中就说 : 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第二基础原理断言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一定的方向,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而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但是对相反的方向,就是负的方向,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 用当今 正熵产生原理就是正耗散原理的 通俗的语言来翻译的话,就是 在我所给出的形式中,第二基础原理断言所有在自然界中的转变可以按耗散的方向,就是我已经假定是正的方向,而不需要补偿地由它们自己进行,但是对相反的方向,就是负耗散的方向,它们就只可能在同时发生的正耗散转变的补偿下进行 。 现在补偿就称为 热力学耦合。 注意这段引文是我从克劳修斯原著中找到的,如果有人发现还有其他前人引用过,就请告诉我。 于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就是: 能量守恒定律 在任何宏观体系中,能量可以转换成不同的形式,但是能量不会产生或消灭。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就是: 任何宏观体系都是(正)耗散的,非耗散体系是理想的极限。 如果在等温等压下,这儿的耗散就对应于有用能量(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对应于熵产生和温度的乘积,即 -d G = T d i S )。在这儿完全是定量的关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以说就是熵理论, 熵产生(或熵产生和温度的乘积)可以直接翻译为耗散,等温等压下就是有用能量的减少, 就是这样简单!有谁发现过任何负耗散的体系没有?没有,因为负耗散体系就是第二类永动机。 生命体也不是负耗散体系,而是以吃能量(包含在食物中)为生的,不是以吃负熵为生的。因此一定要慎用所谓负熵的理论。 网上说: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我相信这是真的。其实客观规律就是这么简单,应该成不了新闻的。只是由此创建了非耗散热力学、耗散热力学、现代热力学和完整的热力学学科。 (2010-2-5 8:30am添加了一个公式和少许调整。)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5184 次阅读|2 个评论
正熵产生原理(普及版)
jitaowang 2010-1-9 15:33
正熵产生原理(普及版) 现代热力学 18- 正熵产生原理 正熵产生原理就是 : 任何体系的熵产生永远大于或等于零。它的数学表达式: d i S ³ 0 。它适用于孤立、封闭和开放体系,因此正熵产生原理也称为普适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科学网上有关熵的讨论也已经不少,但是似乎过于经典或有些偏颇。特别是熵增原理被滥用于非孤立体系是不正确的。最明显的代表就是薛定谔在 1934 年出版的 生命是什么 一书中基于熵增原理提出的 负熵 (薛定谔自己就称之为: 取负号的熵 )概念,显然这不是新概念,把熵增原理用于开放的生命体系也是不恰当的或错误的。但是由于薛定谔在量子力学方面荣获诺贝尔奖的声望,一直误传至今。本博文中将致力于用简短的文字来阐明正熵产生原理。特别是对学过经典热力学的各位老师,难免容易发生新旧概念的混淆,重复看几遍可能是需要,短短一文对正确理解现代热力学却可能是极其重要的。 熵产生 概念出现的背景: 1. 众所周知,熵增原理是仅仅适用于孤立体系的。正熵产生原理则不同,它是普适于任何宏观体系的。因此作一般性的讨论时都应该采用正熵产生原理。这是热力学中的一个 最基本的要点 。 2. 随着经典热力学的发展,特别是吉布斯函数和化学势的引入对等温等压的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几乎都可以使用。相比之下熵函数的适用面就明显地太狭窄了。于是在 20 世纪初, 杜亥姆 (Duhem) ,纳坦舜 (Natanson) 和乔曼 (Jaumann) 等人引入了熵产生和熵流的概念。于是得到比熵增原理更普遍适用的正熵产生原理,它可以适用于任何孤立、封闭和开放的宏观体系。 熵产生的概念不是普利高京首先引入的,不要把它称为普利高京的熵。 正熵产生原理: 体系的熵增 d S 可以 分成两部分,即 : d S = d i S + d e S 。其中熵产生( d i S ) 就是由于体系内部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增部分,而 熵流( d e S ) 就是由于体系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引起的熵增部分。 任何体系的熵产生都是正的,即 ,这就是 正熵产生原理。 正熵产生原理的基本推论: 1. 对于孤立体系, d e S = 0 ,所以 (d S ) iso = d i S ³ 0 。因此对孤立体系来说, 正熵产生原理和 熵增原理是等价的。 但是 d i S ³ 0 的数学表达式不仅适用于孤立体系,也适用于封闭体系与开放体系。所以 d i S ³ 0 被称为 普适的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 对于封闭体系与开放体系,熵流 d e S 可以是正、负或零 . 但是 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 因为 d i S 0 已经违反 正熵产生原理。 这也意味着 熵在一个体系中被 吸收 掉,而通过体系的足够大正熵流来补偿是不可能的。 3. 如果把一个孤立体系分离为 I 和 II 两个宏观部分,那末必须是 d i S I ³ 0 和 d i S II ³ 0. d i S I 和 d i S II 分别表示 I 和 II 两部分的熵产生项 . 如下的一种物理状况,即 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 式中 d i S = (d i S I + d i S II ) 表示体系的熵产生。因此, 在体系的一部分中熵被 吸收 而依靠在体系的另一个部分中足够的熵 产生 来补偿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不可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只可能在体系的相同区域中发生。 4. 必须严格区分另一种情况 : 如果在同一个体系中同时发生两个不可逆过程,分别用 d i S 1 和 d i S 2 表示过程 1 和 2 过程所引起的熵产生项。那末 的情况是可能的。 因为只有 d i S 1 + d i S 2 的总和才表示该宏观区域的总熵产生 d i S 。而 d i S = d i S 1 + d i S 2 ³ 0 完全符合普适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这就是 热力学耦合 ,或者称为 克劳修斯的补偿 。 热力学耦合是现代热力学的核心,因此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以上表述就距离掌握现代热力学不远了。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内容,普利高京在实际使用热力学耦合概念上出了差错,限制了他对热力学发展的贡献。 对等温等压封闭体系, T d i S = d G 。因此在理解上有困难时,可以转换成吉布斯函数的形式先来帮助理解。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456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昂萨格倒易关系是热力学的近似关系
jitaowang 2009-12-20 07:56
现代热力学 14-- 昂萨格倒易关系 b 1. 从实验事实中人们知道在单一不可逆过程的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唯象关系。例如,在双组分体系中的斐克扩散定律 (Fick law) 符合 J = L X 。其中 J 为热力学流, X 为热力学力,而 L 称为唯象系数。但是对多个 不可逆过程的耦合(即有相互影响的)体系中,一种 热力学流 J k 就应该是各种热力学力 X l 的函数, 即 J k = J k ({ X l }) 。以两个 不可逆过程耦合的体系为例,只有在各种 热力学力 { X l } = 0 ,同时各种热力学流 J k ({ X l }) = 0 的参考点附近 ( 对此昂萨格不恰当地同时称之为近平衡区和线性区。实际上只应该称之为线性区 ) ,才能得到 J 1 = L 11 X 1 + L 12 X 2 , J 2 = L 21 X 1 + L 22 X 2 . 这就是 两个 不可逆过程耦合体系中的 一组 近似线性唯象关系。注意这不是从热力学中推导得到的。但是至少也可以作为一个假定引入到热力学中。昂萨格倒易关系推导就是从这类近似线性唯象关系出发的,因此推导的结果也只能是近似的昂萨格倒易关系,而不是严格的热力学基本定律。 2. 昂萨格的第一篇倒易关系的论文 Phys. Rev. 37(1931), p. 405 摘要中的第一句话说: 耦合的不可逆过程的一些例子,如热电现象, 被考虑。( Examples of irreversible processes like the thermoelectric phenomena, are considered ) 因此,我的 上一篇博文 中表 1 中所列的热电效应(见图 1 )数据就是过去被用来证明昂萨格倒易关系和实验数据是基本相符的(参见 D. Kondepudi, I. Prigogine, Modern Thermodynamics, p.361 )。恰恰是同一组数据又可以被用来证明昂萨格倒易关系的近似性。对这一点应该不会产生争议,因为昂萨格第一句话就说热电效应被考虑的。 图 1 3. 还有一对循环反应的图和昂萨格倒易关系有较密切的关系。图 2a 所表示的就是昂萨格引入的非热力学的假定 --- 微观可逆性假定或化学动力学中的细致平衡假定。即循环反应达到平衡时昂萨格假定 达到平衡时每一个别反应必须自身是平衡的。这就要求 ( A B 的转变和相反的 B A 转变一样正好同等频繁地发生等。 这就是昂萨格所说的微观可逆性假定或称为细致平衡假定。采用这样的假定后就可以推导出昂萨格倒易关系。如果把讨论的 图 2a 所示的反应循环体系,改写成 图 2b 的形式,即单向反应循环,体系达到平衡时,这样的单向 循环平衡 并不违反热力学定律, 但从图 2b 就无法推导出昂萨格倒易关系。昂萨格也指出,微观可逆性原理或细致平衡原理并不是一个热力学的原理。至少它是热力学以外的独立原理。昂萨格曾经认为汤姆孙倒易关系和亥姆霍兹倒易关系都需要引入热力学以外的假定,因此把它们归属于准热力学 (quasi-thermodynamics) 。相应地可以看到昂萨格倒易关系也应该被归纳于准热力学的范畴。 图 2a 可逆循环反应体系 图 2b 单向循环反应体系 4. 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汤姆孙和昂萨格提出倒易关系的年代都是经典热力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年代,昂萨格和普利高京在引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时经常把等式遗漏,这说明他们都把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或非平衡热力学定位于第二定律的不等式部分。至今已经经历了约80年到一百多年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非耗散热力学新领域。 对 两个 不可逆过程同时进行的耦合体系,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采用我 前面另一博文 所说的: 克劳修斯的 补偿 的方法,又称热力学耦合的方法。那样完全不需要任何非热力学的假定就可以直接得到定量的等式关系。对这方面的内容将在以后还要进行讨论。 据说昂萨格倒易关系是得奖项目中发表文字最少的,只有 Phys. Rev. 37(1931), p. 405 and p. 2265 的两篇论文,题目分别是 Reciprocal Relations in Irreversible Processes. I 和 II ,因此查找与核对内容比较方便。此外,国内外的热力学教科书也有较多的介绍。 在我的博文中并没有否定昂萨格倒易关系,但是它只是一个近似的规律,切切不要把昂萨格倒易关系当作热力学的基本定律或热力学第四定律来对待。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3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