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咸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NASA卫星图片显示“咸海”濒临死亡(系列)
redtree 2014-10-6 15:23
NASA卫星图片显示“咸海”濒临死亡 作者:石毅 来源:澎湃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10/2 12:42:45 曾经的世界第四大湖“咸海”正因为人们错误的管理和使用而濒临死亡。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9月24日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了几十年来咸海惊人的变化。 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克孜勒库姆沙漠的中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网站的消息,在50年以前,咸海总面积为6.6万平方公里,这几乎相当于一个斯里兰卡的国土面积。丰富的水资源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农业和渔业发展机会,据统计,当地渔业年捕捞量曾经达到4万吨,其支流的三角州有几十个小湖,生态丰富的沼泽和湿地遍及55万公顷。 不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前苏联因发展农业尤其是棉花种植而分流咸海使它开始逐渐枯竭,FAO将其称为“非持续发展的一个范例教程”:灌溉的发展曾经令人瞩目,从1960年的大约450万公顷面积扩大到1980年的近700万公顷,当地人口迅速增加,同期内从1400万增加到大约2700万,取水总量几乎翻番。而与此同时,正如水利资源专家所说的,咸海流域水平衡表遭到破坏,许多小支流被过分开发,没有衬垫的沟渠和排水网络造成了灌溉效率低,这又促成大量水涝和盐渍,最终影响了大约40%的灌溉土地。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三角州生态系统实际毁灭:到1990年95%以上的沼泽和湿地变成沙漠,50%以上的三角州湖干涸。 NASA公布的2000年8月25日卫星图片。 随着咸海面积的不断缩小,咸海流域生态面积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FAO全球水资源信息系统过去提交给前苏联政府的一份报告说,随着咸海规模的缩减,周围气候已经改变,大陆性特点更强,夏季更短、更炎热、无雨,冬季更长、更寒冷、无雪。生长季节已缩短到平均每年170天,每年沙尘暴持续90天以上。 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湖水大量减少导致鱼类资源下降,鱼类捕捞量微乎其微,有的商业捕捞已经在1982年终止,整个捕捞社区失业。在卡拉克尔帕克斯坦,饮水含盐,受到污染,金属含量高,这引起了诸如贫血等问题。过去这里的慢性气管炎、肾病和肝病,特别是癌症发生率增加3000%,关节炎增加6000%,因而婴儿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之一。FAO的报告评价说,”这毫不令人吃惊“。 2000年以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宣布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咸海的命运,但迄今为止的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咸海的命运。在NASA的卫星图片中可以看到,在2014年8月19日,咸海已经萎缩到原来西面和北面的零星部分。咸海基金会官网的消息显示,咸海的面积如今已经萎缩了74%,而其水量减少近85%,人们预测,如果再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了2020年,咸海将彻底的从地球上消失。 2002年8月20日卫星图片。 2004年8月16日卫星图片。 2006年8月15日卫星图片。 2008年8月18日卫星图片。 2010年8月26日卫星图片。 2012年8月18日卫星图片。 2014年8月19日卫星图片。 (原标题:NASA卫星图片:世界第四大湖“咸海”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 卫星图片揭示咸海萎缩导致有毒沙尘暴形成 作者:彬彬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0-4-1 10:13:10 咸海萎缩导致有毒沙尘暴的形成。 北京时间4月1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官网报道,2010年3月下旬,咸海干旱的湖床沉积层上升起大量的沙尘羽状物,形成沙尘暴。美国宇航局“Aqua”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于3月26日拍摄了咸海上空沙尘暴的真彩色照片。 照片显示,一股浅褐色的沙尘羽状物从南咸海的湖床沉积层上升起,并沿着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边境向东南方向吹去。在沙尘羽状物的东北方,两个红色圆点说明这两处区域可能发生野火。 咸海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之一。但是,由于前苏联人于上世纪将大量的咸海海水用于农业灌溉项目,进入20世纪后半叶,咸海开始呈现戏剧性的快速萎缩。到21世纪初,咸海萎缩的进程仍在继续。随着水位的下降,咸海自然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而其中南咸海部分又进一步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北咸海上的大坝起到了保持水位的作用,但是南咸海上同样的大坝却导致了水位的持续下降。在本图中,北咸海表面呈现斑驳的亮白色,那是因为水面之上覆盖一层薄冰,进入春季后仍未完全融化。 在“Aqua”卫星拍摄本图时,由于沙尘暴遮挡了大片天空,南咸海的东部水域几乎看不到踪迹。咸海水位的下降和水域的萎缩,导致原有的湖床沉积层大面积干涸,极易形成沙尘暴。此外,局部沉积层中还含有大量的盐、化肥和杀虫剂等物质,这些化肥和杀虫剂都来自灌溉区的农田。咸海地区不断形成的沙尘暴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关注。沉积层中包含的大量化学物质会随沙尘羽状物升起,可能对该地区人们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美宇航局公布卫星拍摄到的中国沙尘暴照片 作者: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0-3-23 10:31:58 近日,中国北方接连遭遇两场沙尘暴袭击。3月22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由卫星拍摄的沙尘暴照片。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第四大湖“咸海”东部河床消失?
jiasf 2014-10-2 22:30
看到一条凤凰网转央视新闻: 世界第四大湖“咸海”东部河床消失( http://news.ifeng.com/a/20141002/42134328_0.shtml ),有些疑惑,咸海怎么会有河床消失? 搜索原始出处,才知道原文的意思是咸海的东部湖盆完全干了(Aral Sea's East Basin Has Gone Dry)。估计又是编辑翻译错了:既把湖盆错为河床,又把干涸错为消失! 1960年代以来,因为气候变干和用水增加,咸海的入流越来越少,咸海的水面不断萎缩,以至于南湖的东部完全干涸。 而在600年前,咸海也自然干过,因为当时流入咸海的主要河流阿姆河改道流入了里海。 或许拯救咸海生态的一个办法是修建咸海-里海运河,把里海的水引入咸海。
个人分类: 知识点滴|3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水西调与绿化沙漠之“去盐碱化作用”
热度 1 xjtuhyg 2011-1-28 13:54
海水西调与绿化沙漠之“去盐碱化作用”
摘自(《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9 月出版, 48 万字)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 编号: 2003DGQ3B168 )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专著出版基金 资助 http://www.slsdgc.com.cn/water/theme1/info.php?id=18998 http://www.slsdgc.com.cn/water/theme1/info.php?id=19865 海水西调与绿化沙漠之“去盐碱化作用” ——沙尘暴、盐结壳的成因与海水西调 霍有光 (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西安 710049 ) 一、沙尘暴的粒径与沙尘暴的成因 数年前,笔者以新疆的罗布泊、青海的盐湖为例,已经对沙漠人造海是否会“ 浸染周边沙土、形成盐尘暴 ”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说明与论证,但仍有一些人不断提出质疑,看来很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其实,沙漠中要出现盐尘暴,必须存在物质来源,即沙漠表层发生盐渍化后,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松散盐渍土,且颗粒的大小(重量)能够满足被 5 级以上的风力所吹扬。那么人造海周边会不会形成盐渍化与粉尘状的盐土呢? 尘暴或沙暴,是大量尘土沙粒被强劲阵风或大风吹起,飞扬于空气中而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 公里的现象。形成尘暴需要两个条件:风速在 10 米 / 秒以上;空气热力不稳定。形成尘暴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即区内土地干燥、土质松散而缺少覆盖物,故多见于我国西北、内蒙古、华北与东北。一般直径≤ 0.1mm 的尘粒,空中只能停留几分钟到几小时,在大风持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沙尘物质是通过无数次的搬运作用逐渐向前堆积运移的。 实践证明,能够被大风吹起的沙尘都要受颗粒大小(直径或重量)的制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樊恒文等先生( 2002 ),研究了“ 1991 ~ 1998 年期间”使用积尘器在 4 个地形剖面上监测得到的沙坡头地区的降尘规律,结论认为:①在沙漠黄土的过渡地带有一个较大的粉尘沉积速率。从 1991 到 1998 年期间平均年沉积量为 4866kg/hm2 。降尘沉积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大沉积量于每年的 5 月出现在丘间低地,较小的沉积量于冬季出现在沙丘顶部。距离沙漠越远,地表越稳定,降尘量越小。特大沙尘暴期间的沉积速率较大,影响和主导月、甚至年沉积量。②降尘物质属于沙壤质,其粒径集中在 2 ~ 250 μ m ,极细沙占 37.16% 。降尘沉积物由 25 种元素组成, 8 个主要的元素 Si 、 Al 、 Fe 、 Ca 、 K 、 Na 、 Mg 、 Ti ,构成元素总量的 99.53% ; 30 种重矿物被检出,其中易风化矿物占 56.75% ~ 74.32% 。③区内降尘过程与区域人类活动和风场的变换密切相关。每年 5 月有最大的沉积速率主要因冬夏季风的转换、耕地的低覆盖和草场的严重过牧。降尘沉积与每月大于 5m/ s的风速次数有良好的相关性,因为通常在该风速下才可能生成一个地区尺度的尘暴。 现代沙漠腹地中沙子的颗粒一般有多大呢?据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四油田资料数据,这里的沙子颗粒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即此地砂粒的粒径范围是 0.05 ~ 0.5mm ,其中≥ 0.1mm 占绝对优势。也就是说在一个常年反复受大风侵袭的地区,如果没有人为的扰动,那么沙漠表层比较小的沙粒(≤ 0.1mm ),一般多已被吹走了。这也是一年四季多特大风的(风口)地区,为什么常常形成戈壁滩的原因所在。 2002 年 8 月初,笔者有机会考察了甘肃 敦煌国家地质公园(距敦煌 180 公里)的雅丹地貌,风蚀景象十分壮观,且拾得一枚长度大于 10 厘米的、石英质的白色风棱石留作纪念。敦煌雅丹地质公园,东西长 25 公里,南北宽 2 ~ 5 公里,面积约 100 平方公里,是世界迄今范围内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发育最成熟、形象最好、最具代表性的雅丹地质群落,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与观赏价值。此地在大风日复一日的吹蚀下, 地表形成了一层数厘米厚的“结皮” ,而结皮表面还密密麻麻平铺着长度在数厘米以上的、大小不等的砾石(以黑色为主),这些砾石的表面被吹得十分光滑,有的甚至风蚀出一定的风槽或风棱。这些密密麻麻的砾石(超过沙漠表面积的 50% 以上)已与结皮联结为一个整体( 类似芝麻饼 ),具有很好的抗御大风侵蚀的功能。如果游人在沙漠结皮上行走,就会踩碎结皮,使结皮下的细沙重新暴露地表。因此,凡是到敦煌地质公园来的游客,不得乘自己带来的车辆进入地质公园,只准乘地质公园的专车沿限定的路线参观,目的是尽量保护沙漠自然生态环境,防止外来的车辆与游客自由穿行,压破或踩碎沙漠结皮,从而翻出可被大风吹扬的细沙物质。 近年来,北京沙尘暴频率增加,经有关科学部门考察,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河、居延海“消失”密切相关,空气日益干燥,沙区失去了大面积的水面与湿地,湖底淤泥干涸,使大量的细小颗粒的沙尘物质(≤ 0.063 毫米)得以暴露( 注:这比沙尘暴吹扬的 0.1 毫米的沙尘颗粒要小得多 ),也就为大风提供了可被吹扬的物质来源。《甘肃地质矿产报》介绍了 2001 年 3 月中科院沙尘暴西线考察组的调研资料:居延海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水深尚达 1.8 米,水中盛产鱼虾,千百成群的鸟儿嬉戏。由于黑河上游来水减少, 1992 年居延海彻底干涸,给额济纳旗和阿拉善盟带来沉重的灾难。额济纳绿洲目前正以每年 2 万亩的速度在消失, 1700 多万亩梭梭林仅剩下 300 万亩残林, 41 万亩胡杨林以年均 1.2 万亩的速度消失;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等三大沙漠以每年 100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阿拉善盟荒漠化面积已占到全盟的 85% ,每年有近 1 亿立方米的流沙进入黄河;占全盟天然草场面积 80% 以上的荒漠草场的植被覆盖度也由 10% 左右下降到 4.5% ~ 8.6% ,牧草种类大量减少;居延海干涸湖盆的地表物质有 70% 是小于 0.063 毫米的粉尘,遇到五级风就可以产生沙尘暴。以前 30 年才发生一次沙尘暴,而 2001 年春天竟然发生了 19 次之多,群众称这里为“黑风口”。人造海在沙漠中蓄积于低洼地带而不是暴露于高地,形成了较大的水面及周边之湿地(可生长嗜盐植物),其表面没有可被大风吹起的“松散物质”。沙尘暴卷起的悬浮物质(泥沙颗粒),显然不会来自大片的水面或湿地,因此在人造海出现的地区可以遏制沙尘暴。 从上述“居延海沙尘暴”的演化机理不难领悟:中亚咸海地区的沙尘暴,决不是来自咸海直接镇压的湖盆地区以及周边的湿地,而是那些毗邻咸海的农作物区,究其成因,这些农作物区一是长期灌溉,使农田发生了盐渍化;二是农田常年耕作,反复地将细土翻到地表,为大风提供了可供吹扬的物质,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盐尘暴”。 二、沙漠 盐结壳的作用 我国北方沙漠地区现有内陆湖泊多为盐碱湖,据了解它们对周边沙地构成盐碱浸染的威胁并不大。退一步说,即使发生周边局部盐碱化,表层出现板结现象,形成坚硬的盐结壳,反而能起到一定的固沙作用,要比流沙裸露好得多。 有人认定渤海水西调沙漠后必然迅速蒸发,裸露出大片的盐与沙,由此带来“铺天盖地、来势凶猛”的“盐尘暴”。其实此论是对我国北方沙漠盐碱的结晶规律与环境缺乏一定的了解。试以现有沙漠咸水湖来举例: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大沙漠东部,既是 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又 是我国著名的大盐泽。 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 5350 平方公里,干涸后 面积约 450 平方公里。自建国以来,由于人为因素改变区域水资源配置,塔里木河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越来越大,使塔里木河长达 1272 公里的干流缩短为 987 公里,自尉犁县以下成为永久性断流,两岸植被退化、沙化、水量减少。罗布泊失去上游河水的补给, 1972 年完全干涸。从卫星照片解读可知,如今罗布泊由类似于耳轮一样的一圈圈盐壳组成,成因是“罗布泊湖水的退缩经历了多次反复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湖滨,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来水的减少,湖盆呈同心状收缩,每收缩一次,就形成一道耳轮线。” 罗布泊古代又称蒲昌海,我国早在两千年前对湖盐的结晶特点便有准确的认识,如《水经注·河水二》云:蒲昌海“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枕……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也。”罗布泊地处河西走廊的“上风”位置,尽管每年从新疆刮来的西北风,都要长驱直入河西走廊,常常引起沙尘暴,却难以形成过所谓的“盐尘暴”。这是什么原因呢? ( 1 )正如《水经注》所云“掘发其下,有大盐”那样,咸水随自身重力作用在沙层之下结晶,而不是在沙漠浮表结晶。如果不存在“地下咸水周期性地抬升并反复浸染地表”这一沙漠地质环境,沙漠表层就不会出现盐渍化。 ( 2 )盐结晶后,“方如巨枕”而“刚坚”。咸水结晶作用与就地的沙粒、黏土形成盐壳,结晶集合物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比普通的沙粒增大了几十倍乃至成百倍,大风很难吹扬。 陈宗器在 1936 年出版的《地理学报》上发表《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一文,同样讲述了他们科考时,对罗布泊盐块之坚硬程度而留下的深刻印象:罗布泊东部盐块“高低稍有不平,愈西则盐块之高起越多,大坑亦愈深,又不齐一,高度自一二十厘米以至一米不等。……盐块之峰又甚锐利,行一日后,余等咸感足痛,骆驼柔软之足更在盐滩上血汁斑斑矣!驼夫则用熟牛皮以辅缀其伤处,使痛苦较少。” 有趣的是,青海开采达布逊盐湖,利用盐水结晶后而“刚坚”的性质,用高浓度的盐水铺设了一条矿区公路,盐盖厚达 15 — 18 米,全长 32 公里,号称“万丈盐桥”。“玉带似的盐桥”路面光滑平坦,旁无护栏,下无桥墩,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壮观。盐桥将盐湖从中间劈成两半,载重汽车在上面跑来跑去。此外,柴达木盆地中有星罗棋布的盐湖,一些盐湖已经干涸 , 结为坚硬的“盐石” , 铁路、公路亦从其上通过。如此坚硬的“盐石”路面或“盐壳”,大风能将它刮起来吗?试想一想,假如河西走廊时常受到来自罗布泊盐尘暴的威胁,那么罗布泊如何能够形成一个所谓“初步探明工业储量1亿吨,远景储量 2.5 亿吨”的超大型钾盐矿呢?(同理,待北方沙漠生态环境发生好转后,可以停止向沙漠人造海调渤海水,人造海海盆之下,将就地形成大型盐矿) 三、土壤盐渍化、盐湖消亡 与绿化沙漠之“去盐碱化作用” 土壤盐渍化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属化学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是由于气候、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及不合理灌溉方式等因素相互叠加所造成。自然状态下发生盐渍化与人工灌溉发生盐渍化有相同的成因机理。一般农田盐渍化与农业盲目发展不合理的、片状灌溉有关。农田大水漫灌抬高了地下水位,地下咸水随着地下水位上升把盐碱带到地表,如此年复一年的反复灌溉,加之排灌(冲洗盐碱)工程不配套,结果使表层土壤发生了盐渍化。不难看出,地下咸水周期性地抬升并反复浸染地表,是导致土壤盐渍化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沙漠的特点是非常干旱与缺水,人们穿越浩瀚 沙漠,很难找到水源,即便有地下水,由于埋藏较深也无法开凿(低洼地区例外),因此对沙漠整体而言,是不会发生“地下咸水周期性地抬升并反复浸染地表”这一现象的。 能不能形成盐尘暴或盐沙暴,显然有必要对盐水的一般结晶规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笔 者在 1999 年曾针对一些人的疑虑,提出了沙漠人造海表层沙土“去盐碱化作用”的模型,即在水源有一定保证的前提下,盐水结晶将周期性地重复“盐类矿物质溶解——在水重力作用下垂直下渗——水分蒸发与盐类深部重结晶”过程。盐类反复溶解~反复结晶,使盐水含盐量越向下越浓,由盐水中自析的结晶物不断向下迁移并填补更下部的沙间空隙。结晶物(颗粒较大)受上层沙粒压制无法向上移动,而沙粒中的水分则可伴随蒸发作用、沿着沙间空隙向上运移。最后,在沙漠下层可形成巨厚的盐类沉积矿藏。同理,如果沙漠人造海能够使沙漠降雨量增加,也将有助于沙漠湖泊周边盐渍化沙地逐渐发生“去盐碱化作用”,植被逐渐生发,生态环境也将向良性方向转化。 如果沙漠中咸水湖发生退化、消亡,其一般过程是:咸水水面越来越小(盐的浓度越来越高) —— 水面消失并退化为湿地 —— 干涸 —— 被流沙掩埋。咸水湖不可能出现在沙丘的顶部,只能汇聚于沙漠盆地中相对最低的位置,当它干涸之后,位置越低越易被流沙掩埋。譬如,全国大中型制盐企业之一的内蒙古雅布赖盐场,年产盐 700 多万吨,由于沙漠以每年前移 20 米的速度吞没盐场,所以每产 1 吨盐需剥离清沙 4 立方米。可见,即便设想人造海出现了最坏的发展趋势,假如发生干涸,那么流沙很快会将其掩埋,也就失去了盐尘暴的物质来源。 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有一个著名的吉兰泰盐池,位于阿拉善左旗中部,盐湖水面达 120 平方公里, 岸边形成银白色的盐圈, 盐层厚度 3 ~ 4 米, 最深处有 6 米, 总储量 1.3 亿万吨,开采后每 3 年可再结晶大约 1 米厚的新盐层,迄今已有 250 多年的开采史。现吉兰泰盐场年产成品盐 80 多万吨,生产驰名国内的“吉盐”,为全国重点企业之一。组建吉兰泰盐化集团后,跨入全国轻工 200 强,为全国 500 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年利税达 6600 万元。此地不仅从未形成过所谓“盐尘暴”,人类反而由于依托盐湖采矿而与自然环境顽强搏斗,利用地下淡水发展农林业,并建设了沙漠动物园,竟在沙漠中营造了一块可观的绿洲,被国家领导人赞誉为“沙漠明珠”。 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周智彬等先生( 2002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对沙地盐分时空分布的影响》一文中,讨论了“去盐碱化作用”的实例。塔里木沙漠油田是 21 世纪我国石油生产的重要战略接替区,由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风沙危害严重。为保障油田基地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 1994 年起建成人工绿地 35hm2 和 35.2km 的沙漠公路防护林。沙漠腹地没有淡水资源,绿地建设长期使用地下咸水灌溉。区内年平均气温 12.4 ℃,一年中最热月为 7 月份,月平均气温 28.2 ℃,最冷月为 12 月份,月平均气温 -8.1 ℃,极端最高气温 45.6 ℃,极端最低气温 -22.2 ℃。年降水量 11.05mm ,平均相对湿度 29.4% ,蒸发量为 3638.6mm ,平均风速 2.5m/s ,最大瞬时风速为 20.0m/s 。地面景观为流动性高大复合沙垄。土壤特征随地貌不同而有所差异。绝大部分为流动风沙土,盐分含量为 1.26 ~ 1.63g/kg ,在下层偶尔出现亚粘土,夹杂在风沙土中间,一般只有 20 ~ 60cm 。自然植被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盖度极低,绝大多数地区无植被分布。沙漠有植物种 27 种,沙漠腹地仅有植物 9 种。 人工绿地选用柽柳、沙拐枣、梭梭 3 类 27 种灌木为绿化树种,配置方式为行间混交,株行距为 1m × 1m 。在丘间的粘土地,栽种耐盐碱的梭梭和柽柳;在流沙地配置具有良好固沙性能的沙拐枣和梭梭。灌溉方式采用滴灌或沟灌,灌溉周期为 8 ~ 12d ,灌水定额 1000m3/hm2 。灌溉井水矿化度 4.08g/L 。“沙漠腹地人工绿地长期使用咸水灌溉,所携带的大量盐分在土壤中积聚或被迅速淋溶到土壤深层或地下水区域,土壤内水盐的运动异常迅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盐分含量增加,但没有出现严重的积盐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各层盐分含量逐渐减少, 盐分被淋溶到土壤下层或地下水 。”“绿地植物均为耐盐、泌盐的灌木,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的盐分。 土壤中的盐分在大量灌溉用水的淋溶下向下层移动。……大量的水分运移到 200cm 以下,使得淋溶到下层的盐分难以返回 。” 论文的结论是,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咸水灌溉“输入的盐分绝大部分渗漏到 2m 土体以下,这是植物能够在高矿化度盐水灌溉下正常生长的主要原因 。另外各层土体的盐分储量在平衡期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 2m 土体的储盐量减少了 125.1t , 2m 以下的土体增加了 79.9t ,与植物生长紧密相关的 2m 土体的盐分在平衡期内急剧减少, 120 ~ 180cm 三层土层盐分储量减少达 25 ~ 37t ,脱盐率达 60% ~ 70% ,同时,各土层的全盐量也显著降低,各土层的全盐在 0.5 ~ 0.9g/kg 之间,远低于土壤原始全盐 1.26g/kg 的数值”。 所以,与多数人关心沙漠“水平渗透”不同的是,笔者更关心的是沙漠的“垂直渗透”问题。而“垂直渗透”,使一些人担心盐类会过度堆积的问题,变为多余。大家知道,沙漠是覆盖在广袤的基岩之上的,沙子再薄,可能也要厚达 10 余米(注释:如果构造盆地里沙子太厚,不宜作为人造海的选址地区)。渤海水输入构造盆地后,沙漠最初可能类似吸满水分的海绵,先形成大面积湿地而不是大面积湖泊。①据有关专家介绍,湿地的蒸发量比水面还要大一些,调渤海水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沙漠中大自然无偿赐予的太阳能,使海水蒸发,来改变沙漠的干燥环境。②沙子孔隙度大、垂直“渗透性极好”,沙漠构造盆地内沉积的盐类矿物质,会被调来的海水一再重复“盐类矿物质溶解——在水重力作用下垂直下渗——水分蒸发与盐类深部重结晶”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在厚厚的沙层“中下部位”形成巨厚的盐矿。③海水蓄积区,水面、湿地及周边生长的耐盐植物群落,可以遏止沙尘暴。构造盆地内发生盐碱化的低洼沙地,盐类结晶后,结晶物与相邻的沙粒板结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厚度、一定面积的“盐结皮”、“盐结壳”、“盐结壳层”,比普通流沙颗粒(重量)增大了几十倍到成百、成千倍,大风无法将其刮起。这就既固定了流沙,又减少了尘暴的物质来源。④大量蒸发的海水湿润了整个沙漠地区,甚至造成降雨,增加了区内水资源总量,促使沙区生物的生存环境向良性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周陆生等 .1996 青海湖水位年际变化规律的分析和预测 . 高原气象, 1996 ,( 4 ) . 刘振乾等 . 基于水生态因子的沼泽安全阈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 12 ) . 孟宪民 . 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 . 地球科学, 1999 ,( 5 ) . 陈建伟等 . 中国湿地环境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 林业资源管理, 1999 ,( 4 ) 李懿媛等 . 黄河上游已建水电站的环境效益 . 中国三峡建设, 2003 ,( 1 ) . 谷源泽等 . 黄河源地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 海洋湖沼通报, 2002 ,( 1 ) . 肖彩虹等 . 关于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的几点意见 .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1 ,(增刊) . 杜明远等 . 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 4 ) . 史培军等 .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脱盐机理与可利用价值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 3 ) . 霍有光 . 策解中国水问题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4. 霍有光 . 就渤海西调工程答疑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3 ,( 3 ) . 霍有光 . 西调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与遏制北京沙尘暴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2 ,( 2 ) .44 ~ 52. 霍有光 . 策论以黄河电力资源换取渤海水资源 —— 用渤海之水改造北方七大沙漠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 ,( 4 ), 58 ~ 6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地理》 2000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霍有光 . 西调渤海改造我国北方沙漠生态环境的设想 . 地质哲学与可持续发展(吴凤明鸣等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8. 霍有光 . 渤海水西调工程续论 . 科技导报, 1997 , 5 , 34 ~ 38. 霍有光 . 刍议人造海可持续发展工程 . 科技导报, 1997 ,( 3 ) . 霍有光 . 关于西调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的设想 . 中国科技论坛, 1997 ,第 3 期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地理》 1997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 竹守章 . 东水西调能否改造北方沙漠 . 光明日报, 2000-6-8 . 竹守章, 东水西调彻底改造沙漠 . 科技日报, 2000-08-07. 竹守章 . 呼唤东水西调改造北方沙漠 . 中国环境报, 2001-01-05. 竹守章 . 呼唤东水西调改造北方沙漠 . 中国矿业报, 2001-01-20.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与盐生植被(去盐碱化作用) 罗布泊湖心坚硬的盐壳 ( 1)《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豆丁网) http://www.zhizhen.com/book/read.jhtml?e=ba7f8462fd49aebf2f9b4619f3c0c674b7a96ac5e3c696aadd7f56c97354b262 (指针网)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046672.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 2)《策解中国水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 (新浪爱问)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11701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