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阅读笔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文献阅读笔记(2)-科学数据共享
FangliXie 2014-5-14 18:28
主题: 科学数据共享 兴趣点: “数据挖掘”与“科学数据”结合起来的研究 阅读目的: 寻求研究点,为写 论文研究计划 作准备。 文献管理软件: CNKI E-lear ning 入手文献: 40+ 今日进展: 把过去两天下载下来的文献摘要通读了一遍,部分看了全文,用了一个小时左右(其余大部分时间注意力处于游离状态, 在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 没有定下心来阅读,时间白白浪费了。不过自己好像也并不为此感到可惜 ̄□ ̄||)。发现自己所找的文献涉及的主题仍然很分散,有一些文献跟自己的兴趣点没有交叉或结合的地方。40多篇文献最后被我狠心删掉只剩下13篇。这些文献被分成了三类:数据共享、元数据、数据质量。目前仍然没有找到可以入手的研究点。 今日感想: 1.花大多时间用在文献搜索上,且在搜索之前并没有认真地思考我具体需要什么样的文献。我只是在拿关键词做一些技术性搜索的活儿,没有认识到其实做了很多的无用功。文献浩如烟海主题也琳琅满目,在搜寻的时候很容易迷失或者受到诱惑。应该从一个明确的问题点出发,比如带着这样的问题来找文献:“我想做科学数据和数据挖掘的研究,哪些文献对我以后的研究会有用呢?”这样说也许会有人笑话,本来就应该这样嘛!唉,说起来知道做起来的时候可能就忘了... 2.今天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冒出了研究“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改旗易帜的想法,因为觉得手头的研究主题没意思。我的想法老是变来变去,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想去尝试一下。为此造成了很大的时间浪费,因为最后我还是回归到原来的主题,而花费在新事物上的时间都没有回报。我以后会是一个容易变心的人吧?呵呵!我应该学学用情专一的性格!没有哪个研究是容易的,不要奢想一下子就能做出显著的成果,要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往开来,少幻想空想,多务实积累。 3.花在文献阅读上的时间太少了,这样能读出个什么东西来呢?多花点时间比较好。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月凌空杳,渔灯隔岸幽——钟炳诗词佳作心得手记 3(佳作鉴赏)
热度 1 pww1380 2012-6-24 22:52
“ 海月凌空杳,渔灯隔岸幽 ” ——拜读钟炳老师诗词佳作心得手记 ( 3 ) 杨文祥 1 .( 30 .) “ 海月凌空杳,渔灯隔岸幽 ” 钟兄的佳句直令我们深感大连的美景如梦似幻; 而“ 半湾烟水一凝眸 ”则让这人间仙境扑面而来。 可谓“海月渔灯悄对语,半湾烟水扑面来。” ——拜读钟炳老师《 南歌子 大连行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025do=blogid=585242 2 .( 29 .) 万里遥空交会 , 百米穿针对接 , 款款任从容 . 俯仰古今事 , 何似此相逢 ! ————神来之笔!前句寥寥十七字,就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将神九所体现的我国航天遥控技术的先进水平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而后句则是惊喜之后的千古一叹。 有此绝叹,后人不复叹矣。 ——拜读钟炳老师《 水调歌头 贺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成功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025do=blogid=583473 3 .( 28 .) 景致清新图片嘉,云水清波荡蒹葭。好词赋得沙湖美,摄影妙手走天涯。 ——拜读钟炳老师《 南歌子 题玉秀君银川沙湖照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025do=blogid=580893 4 .( 27. ) 绝妙好词。 诗意人生何处,且随钟兄信步。 ——拜读钟炳老师《 蝶恋花 夏日重游太原湿地公圆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025do=blogid=573248 5 .( 26 .) 拜读钟兄《公园漫步》 公园漫步, 吟诗行赋。 行云流水, 佳句迭出。 ——拜读钟炳老师《 公园漫步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025do=blogid=563678 6 .( 25 .) 当年别去秋光老 , 愁绪车尘绕 . ————佳句。一路车尘,一路别绪。离愁别绪,黯然销魂。 ——拜读钟炳老师《 虞美人 乡愁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025do=blogid=564510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鉴赏集|3827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海泛舟寻幽境 波光摇处是仙乡——博文佳作阅读心得笔记 (5)
pww1380 2012-4-24 22:47
网海泛舟寻幽境 波光摇处是仙乡 ——博文佳作阅读心得笔记 (5) 杨文祥 1 . 这是一篇内涵十分丰富的好文章。既有对科索沃当地社会现实的观察,又有对相关史实的叙述;既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与思考,又有即使纪实性文字也难掩的文采;既有域外风情的报道,又有个人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定位。而“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意志变得坚定,洗去了浮躁的向往,生命的含义变得更加清晰。巴尔干,将是我终其一生去了解的谜题”这一结论性的语言,则充分体现出一位青年历史学者在思想的成熟、意志的坚定、性格的刚毅和事业取向的明确诸方面所达到的超越性的高度。作者所表现出的这种优秀的资质和品格,证明了张玉秀老师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学者,更是一位成功的母亲。 不过,巴尔干半岛是一个宗教和民族矛盾深刻,冲突集中的地区,历来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这种世界热点地区,首先是国际政治活动家的舞台,然后才是历史学家所关注的对象。作为一位历史学者,没有太大的必要长期深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之中。在对巴尔干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掌握了足够的第一手资料和现实感受之后,自己最终学术思想的成熟,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书斋里通过对所掌握的各方面学术资源的深入分析和重新建构来完成。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种门外之见。 上述点评,实际上隐含着年长一代学者对一位优秀青年学者的忠告与爱护。凡是世界的热点地区,无不是血与火无情地吞噬无辜生命的地方。尽管非凡的事业需要非凡的献身精神,尽管这种献身精神是一位优秀学者所不可或缺的品质,可是长期在这种危机四伏的险境探索事业之路,完成人生之旅,对一个青年女性来说还是过于危险。 —— 读曹然 《科索沃小夜曲:如何一生勇猛精进?》阅读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7286do=blogid=560154 2 . 这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游记。 博主有“一个土耳其族人和两个波斯尼亚族”人充当向导,而我们则有博主做我们的导游。就这样,我们完成了一次对“欧洲最偏远的神秘角落—— Draga š”地区的游历、探索和深度旅游。 —— 读曹然 《探索欧洲最偏远的神秘角落 ——Dragaš 行迹》阅读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7286do=blogid=560605 3 . 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总是以一代代优秀知识分子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所作出的牺牲为代价的。 ——参见:张伟《 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 ( 转自中国企业家网 )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5668do=blogid=554814 4 . 实不敢当。不过还是要谢谢朋友的赞誉。 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享用不尽的文化遗产。站在中华先贤的巨人之肩上登高望远,饱览文明世界的无限风光,这不但是中国人的先天之福,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参见:《 览摄影佳作 得太行印象 —— 李学宽摄影佳作 航拍太行山脉 欣赏 》评论与回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57140cid=1672546goto=new#comment_1672546_li 5 . 春雨潇潇,春意浓浓。 ——谢云章《 春雨动画欣赏 ( 多图 , 视频 ) 》欣赏与点评 http://bbs.gmw.cn/thread-409453-1-1.html 6 . “赤字”的原因在于人类文明的一切进步成果和人类智慧,是以血的代价,用人类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成就的。 ——参见:杨文祥对 刘战生曰“ 中” 关于《 信息文明之光:战争 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一文评论的回复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36083do=blogid=411237cid=440972goto=new#comment_440972_li 7 . 读博更使人从自我走向世界——或是一个专业世界,或是一个智慧世界,自然,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网络世界。 —— 汤旭光《 读博与归属感 》 点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8223do=blogid=509554 8 . 眼睛是心灵之窗。一旦眼睛盯住了利益,这个心灵之窗便关闭了。所谓的一叶障目就是如此。闭锁在窗户紧闭的暗室里的心灵,其智慧的萎缩乃至消失是必然的。 ——王号《 沙堆模型一叶遮目,地震预测难见天日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56do=blogid=422552 9 . 沉默意味着心死。心死必然是精神的幻灭。而精神的幻灭则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消亡。 因此,这是一篇当之无愧,绝对能够经受住历史检验的佳作。 当穷酸秀才都不再高议国事的时候,倒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其中的道理,对中国的历史稍做回顾,便可明了。 ——陈国文《穷酸秀才应当高议国事》阅读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009do=blogid=548532 10 . 篇篇佳作,字字珠玑,细细品味,古韵真谛。 —— 马昌凤 《 享受孤独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37do=blogid=420673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鉴赏集|2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艺林撷英:恐龙家族的哀歌————鲍海飞《恐龙的国度》阅读笔记
pww1380 2011-11-1 21:39
艺林撷英: 恐龙家族的哀歌 ————鲍海飞佳作《 恐龙的国度 》阅读笔记 杨文祥 曾经的世界独霸, 曾经的傲视群雄, 倏忽间灰飞烟灭, 从此不见了踪影。 是云烟过眼的必然, 还是命运的捉弄? 是物极必反的铁律, 还是昙花一现的宿命? 这一切 都不可能得到任何回答。 这一切, 都已不必再苦苦追问。 茫茫环宇, 隐藏着多少秘密? 世事沧桑, 又给予人类怎样的启迪? 而曾经的历史, 历史的悲剧, 又在静默中, 留给世人怎样的旷世警醒? 参见: 鲍海飞《 恐龙的国度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494478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科学和童心的故事
吴渝 2008-8-27 02:04
前几日,带一个刚毕业的女硕士生去参加某国内的学术年会。刚回家一天,就收到她的Email,附有若干用她的数码相机留下的照片,还有一句抱怨:我老公看了代表合影的照片,说:你老板看起来比你还年轻!打击惨了。。。。。。。 笑,找出合影照片看了看,嗯,从照片看好像是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误会,虽然她比我小了大约8岁。谁叫她的表情没有我放松啊。 其实,从小开始,我有很多类似经历,总是被人误会比实际年龄更小。 记得高考那会儿,因为我早早决定保送,于是后面的备战都不需要参加,老师特许我在教室外晃荡,给大家从事一些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之类。一次,正当同学们都在做模拟题,而我只好无聊晃悠的时候,被一个爱管闲事的老教师给叫住了,询问我是哪个班的,为何不上课。解释半天,才发现他原来误会我是初中生,怎么都不相信是高三的学生了。这里,给人误会小了三岁。 到了研究生入学那一年,又被保送的我依然习惯在学校周边晃悠。记得在学校正门的一个路边摊上,穿着家人缝制的裙子和一双平地白色塑料凉鞋,实在朴素到极点的我,于百无聊赖中去询问中小学生那种作业本的价格,守摊的老婆婆看出我没买的心思,非常热烈的推荐,说这些都是中学生必备的学习用具(附近就有三个中学)。那一刻,惊得我高扬眉头,反问:啊,我是中学生?老婆婆慎重的从头到尾重新打量了我,断定我大不了是高中生。这里,给人误会小了四岁。 第三次印象比较深刻的记忆来自读博士的第一年,如果不是我因为想偷懒选择了直接攻读博士(以为可以节省一年时间),那原本是硕士研究生三年级。某个高校托人告诉我,说急需《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师,问我能不能给大二的学生代课。同意去代课的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多少有点紧张的,强作镇定之下,我选择从教室后面进入。还没有走到讲台,就被一个男生给拦住了,说:同学,你走错了教室,我们这里今天有课。天啊,当场让我目瞪口呆。这里,大概也是给人误会小了四岁吧(无法考证他以为我是大几的本科生了)。 等我毕业当了教师,这样的事情依然不时发生。较戏剧的一幕从2003年起连续几年都发生,那就是在全院毕业典礼上。此前,我的公开曝光率低,一个学期上一个本科班的课程,即在一个年级中认识我的本科生不过几十号人而已。毕业典礼上首先要介绍出席的本院教师,到了我站起来转身面对学生们微笑示意的时候,全场总是发出一片啊的长长惊叹声,来自不认识我的那一部分学生。这里,可能不仅仅是惊叹年龄,而是包含了附属的一些其他东西,比如职务、职称等身份在貌似学生穿着的我那里总是带来反差。 学生总会说:您这么年轻,怎么可能是什么、什么呢?而我总会摇头,坚持说:不,不年轻了。末了被迫公布自己的年龄,好说明自己没有撒谎。每当这时候,总会在内心深处查询一下,年龄对自己真的不是忌讳吗?现在的答案是不。 我的一个师兄每次对他人介绍我的时候,好像也习惯性要强调我很小。是啊,作为我博士导师的第一个统招的博士生(非在职攻读,且直接攻读),我在好些年里都是年龄小的师姐(那几年多半是在职攻读博士),能够被我喊为师兄的人只有四人而已(不含同级的1师兄、1师姐),后面的大师弟们、大师妹们只好叫我小师姐了。每当我说某某老大是我师弟的时候,表情还是有点得意之色的,好像一个口头上占了便宜的小女孩。 去年,我暗自决定了一个定义老的外部标准如果毕业典礼上,我站起来时再也没有啊的惊叹,大概就是老了(当然也可能是知名度提高了)。今年6月份的毕业典礼上,烫了发还有成熟后遗症的我,终于懂得正式场合不要穿得类似学生的我,果然没有听到那一片惊叹。于是,我承认我老了,承认自己只能当学生的阿姨辈,而不是知心姐姐。 可不是,我原本的心思是要坚持到当我女儿的大姐姐的。想象着那样一天,和女儿走在路上,身高差不多,有人说这是一对姐妹,那样的感觉才有点孩童般恶作剧得逞的快乐吧? 这样的坚持到8月份还是被打破。和女儿的红糖阿姨游历英格兰时,原本是姐妹年龄差异的她和我被同行的一位父亲默认为母女年龄差异,在得到我诧异的眼神后,这位男士也诧异的说:不是吗?你看上去就20多岁。还以为和他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女儿同岁吧。这个大笑话倒颠覆了我原来那个游戏般的关于老的外部标准。 从科学上看,为什么有人就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呢?科学家倒有类似研究和解释,查询了一下,其中非常著名的是端粒学说。而且,网络新闻披露【1】: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结构,随着细胞老化和失去分裂能力,端粒会逐渐缩短长度,换言之,端粒愈长显示细胞老化愈慢。伦敦国王大学科学家发现身上痣愈多的人(超过一百个以上),体内的端粒比身上的痣不超过二十五颗的人要长。痣愈多的人,端粒也愈长,同时痣可以维持更久;而端粒短的人不仅痣少,而且随着年长,痣也跟着消失。 这刚好符合我和我母亲的现实身体表现(我女儿也有明显小于同龄人的倾向),也正是我此前好些年发愁的问题,询问多位医生也说不出道理来,那就是:随着年龄增长,四肢等部位长了越来越多的红痣,数量和大小都在增加中,完全没有减少的迹象。随便一数眼睛看得见的手臂上就上百颗。后来,我自己认定可能是一种毛细血管瘤,好像和嗮太阳还有点关联,平时就尽量做好防晒,害怕恶化。现在看来,我的担忧和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有点暗合,端粒长的人罹患皮肤癌的可能性也高。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虽然前面用了不少篇幅讲述故事),我并非想探讨长寿或者年轻的秘密及其科学解释,也不是提供案例。从来认为, 人之衰老,根本在于心。如果有一颗年轻的童心,即便白发苍苍,那也是年轻的啊。 一个名叫阿米的外星人【2】也有类似的说法:在一些高度进化的星球上所谓成年人或者老人的意思是指与生命魔术逐渐失去接触的人;有十五岁的老人和一百岁的儿童 《阿米:星星的孩子》这本书真的是童话吗? 前些天,鉴于女儿叫嚷一书柜书(双门书柜全被我塞满了各种推荐读物,现在的和未来的)都差不多看完,我还为此考查过,发现她确实把喜欢的童话故事都泛读了,随便拿出一本来念一下里面某个故事名称,女儿还能清楚的概括故事大意。不过,还留了一些她暂时不感兴趣的书,反正我也不会强迫,总会有她的心智发展到会喜欢阅读那些书的时机。 因此,我准备再次给8岁女儿买一堆书来武装她的书柜,当然是网上购物了。我就是在joyo网上发现了阿米这本书,其类别是少儿和外国童话。推荐者把它和《小王子》进行了类比。既然我也喜欢《小王子》(女儿还没有读过),那这本书肯定要下单了。 今天刚刚收到书,阿米只是10本书之一。帮我代收书的老公,照旧开了玩笑:你怎么净买书(输)啊,怪不得我在股市输了。我一笑,说:这个问题我不是回答过吗?我不买输,那你买嬴(故意读做卖淫)好了。我们二人相视大笑。 读书人,就是输了又何妨。焉知鱼之乐呢?嘴上那么嚷嚷,但显然很欣喜女儿跟着我变成一个小书虫。果然,女儿拿到一本讲述科学实验的童书就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并不断跑来找我实践,挺有小小科学家的架势(前几日自己做了一个温度计,虽然因为工具不专业而有点失败),倒把其他几本童话书放在了一旁。联想到她最近几日正在看《家有女儿》小说版,快看完了,我偷偷笑:童话书还是先让我看了再说。 原本只是想稍微评价一下书的质量的我,一打开《阿米:星星的孩子》就无法停下来。仅仅几十秒之后,我就知道这本书更适合我,它貌似童话,但并非仅仅是童话。也许,8岁的女儿根本无法真正读懂,因为我也不能保证自己真正读懂了。 一个下午,从封面开始,一口气读到掩卷,期间数次停下来沉思和整理心路,慢慢咀嚼,这就是面对久违的好书的感觉和体会。 阿米是个500多岁而外形如人类孩子的外星人,他找到了13岁的男主角,在一番神奇的遭遇经历之后,让小男孩把它都写出来,并且一定要申明写的是童话故事,扉页上写着:献给美丽地球上的所有儿童,他们要继承和建设一个四海一家的和谐天下。而所谓儿童和成年人,便正是要按阿米的划分标准。 而我,愿意做奔四的儿童。 从小就没有理由的喜欢读童话、神话、科幻(尤其是飞碟探索类)书籍。那个时候可以获得的书并不多,除了自己购买,大多利用假期到文化馆等地有偿租借的方式阅读(好像是每天几分或一毛钱一本,而我可以一天读几本)。如果要说童心的话,现在还应当没有完全泯灭吧。 阿米这本书,融合了科学、文化、宗教等等内容,并非表面看上去那样以童话的形式仅仅宣传了爱这是很多人的解读,也是把它只当童话看的原因。 和我有类似想法的人大概都没有仅仅当童话看的。不过,读后感我不想、也不可能可以真正清理出来,这样的心情和体会与读《道德经》之后一致,本能觉得应信守沉默是金,说出来的都是幼稚的想法。 我知道,很多人读不懂阿米,或者他们以为读懂了。阅读的时候,我的智能和情感在不断共振和鸣响,余音缭绕,让我不得不多次停下来掩卷沉思。 阿米是否在说生命是轮回的?那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容?每次参观大足石刻,我都一再被提醒轮回学说在古代人们信仰中的作用,那关于善恶因果有报的种种,在多少神话故事里反复上演。生命就是在不断轮回中修炼和提升爱的能量吗?(画外音:一个老外作者怎么知道这些?当然,他知道圣经不稀奇,但其观点也并非和圣经里描述的一致,而是融合了我有限所知的好些文化解释。)现代人怎么可能轻易相信呢,所以只能是童话故事了。 阿米是否在说圣经中提到的生命起源问题?造物主又是如何的存在?和万物的关系?道德经中的道和阿米说的宇宙基本法则(爱)是什么关系?亚当或者女娲等等不同文明传说是否真有其事?是啊,有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偶然(比如通过偶然的基因变异,猴子变成了人),而阿米说世界上没有偶然。这大概也是某种会被人们认为是宗教的观点了。 阿米是否在说外星文明到处存在?外面人不干预地球演进和发展的十大理由真的如此吗?那些飞碟目击事件是莫须有还是有计划的安排?整个解释非常有趣却合理。我个人宁愿相信生命并非孤独现象,也不太可能是宇宙唯一。 阿米有关科学发展和文明程度的论断也非常有意思,还有高进化水平星球上大同社会的描述,好像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提到的各取所需之类,没有国家,人们相亲相爱,与自然和其他物种和谐共处等等。我很向往,那是真正的天堂,在我们这个有生之年或许不可及。 确实,如果依然不醒悟,那地狱到天堂的心路都还非常遥远吧。 瞧,人都不敢相信幸福可以是永恒的,相信爱的能力,其中包括我自己。而且还老忧虑未来的事情,很少真正意识到生命当前的种种美妙,倒总是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付出全部关注,以鼠目寸光比喻,每日只知道低头行路的人何尝不是人目丈光呢?人们之间充斥着猜忌、争执、不信任,纷争不断,大家忘记把注意力放在生命最重要的部分当然,大多数不知道是什么,只好把钱、权、地位等,甚至细化到科研项目级别、数量和SCI论文当成了人生得意的成功标志。人如此,社会如此。 而阿米当然不会认为仅仅拥有知识的人会是他心目中的智者。阿米认为,只有大脑这个心智中心与心灵深处的情绪中心处于和谐状态的人才是聪明的,有智慧的。而所谓和谐就是智力应该为情感服务。 联想到科学网,如果它试图提供心智中心们的信息共享的话,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科学网上也有大量的情绪表达(即便很多话题和科学无关),让智慧和爱心如流星划过,如惊鸿一瞥。显然不够。 总之,阿米整本书里有着大段大段我喜爱的哲理性文字,是掩卷之后还需要返回多次阅读和思考的内容。差点忍不住要拿笔圈点了,如此,整本书留不下多少空白。 如果相信这样的童话,好好培育一颗童心,保持年轻快乐的心态,于人有什么损失呢? 或许,我们所领悟的爱的能力,便是让我们的 人生得到长久的快乐之源。 参考: 【1】英研究发现:有痣青年更显年轻更长寿, http://discovery.qikoo.com/article/q6672488,9f39bc,s4370_29503.html 【2】阿米:星星的孩子,Enrique Barrios著。购买地址: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19747239ref=SRsr=13-5uid=168-5983425-7540219prodid=bkbk837696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666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再读冰心和巴金
吴渝 2008-6-20 17:48
2007-9-20 灯下,桌前,翻出冰心和巴金的几篇散文,再次拜读。 这样的闲暇和心情,都是久违的。那些曾经导致烦恼的人和事,都在灯的光晕和阴影里淡去。思绪,在这样的氛围里会默默沉淀到心灵更深处。 抛开一切工作之事,我的爱好也就集中在文字上吧,或读或写。这也是曾经因为工作忙碌而被无情置于次要的一点点爱好了。读书,写字,从来都是寂寞的行为,不需要任何喝彩和聆听。它们是最适合我的了。 冰心,巴金,都是我若干年前拜读过若干文字巨作的文人;书柜里,还静静躺着那些经典。我曾经喜欢在巴金小说里去寻找那个时代的人性和思想变迁,喜欢在冰心的散文小品中体味女性细腻的心绪。 看了轻松的,如冰心23岁写给小读者的一个故事,一只小鼠在她眼皮底下罹难导致她的反思:成人的堕落。还有80多岁时,关于如何写散文的讲话,写给故乡的一篇文字。而巴金的散文,都是晚年的随笔,其中有沉重的,如写夫人肖珊前后他的悲痛和自责,还有依然充满激情的告几个迷茫青年的理想之论。 这样的对比,发现这些大家年轻和老年风格发生巨变。 如冰心,年轻时为一篇散文都会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构思,可以把一个一只木屐的想念放在心中十几年才下笔,至少为这个表面平凡的物品找到一个宏大的意境:对友人的怀念。文字上也是唯美至上的,因此字字珠玉,篇篇精品。晚年呢,她的故乡之感概如同大白话,基本上没有任何观赏性,和年轻时形成巨大反差。 也许,她的心,已经疲惫不堪了。也许,如他们所说,散文的最高意境是无关技巧的,即所有技巧都隐藏不露,只剩下直白而简洁的语言及思想。确实,当我们关注于思想,所有的遣词用句上的花哨都显得无聊和多余;除非,我们仅仅想欣赏文字纯粹的美,和这样的美文所蕴藏的绵绵情意。事实上,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以文抒情,都是相对容易的。难的,莫不在这些文字所体现的思想和真知。随着读者年龄提升,后者会越发显得重要。 当然,我们亲爱的冰心老了,这是事实。而且,我所看的几篇文字,也可能就有她的应景之作。这是某个阶段的作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巴金,一生追求理想,却历经坎坷和磨难,晚年鼓起了冲天勇气,直抒胸襟,自责反思;同时依然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在答迷茫青年的理想一文中,我看到他说自己的理想就是集体的幸福和荣耀,这是他一生追求的最终答案。他把文革遭遇归结为封建余毒,并一直对之呼吁和批判。 看到此,唏嘘不已!我是小辈,自不敢妄加评论巴金这样的文学大家。不管理解是否偏颇,我有勇气说明自己的观点。巴金的理想答案,比欧洲等地国外的文人在其获得诺贝尔奖中的小说中依托主人公所给出的那些答案比,充满了中国特色。 对于寄托于集体幸福的理想,表面上看是伟大和崇高的。但是,它缺乏一个终极答案,即,这样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样的理想?谁来定义集体的幸福?一旦这个集体所谓的幸福是建立在掠夺另外一个群体的幸福时,这样的理想会出现和现实严重的冲突!众所周知,所有的恐怖主义,莫不打着为部分集体谋取幸福的旗号。 巴金,无力从半生浮沉里给出对于理想的定义;或者,他已经没有理想可以定义了,否则他只能彻底否定自己的前半生。所有他所经历的灾难,都在阻碍他进行更深入的思索。 而这个灾难的形成,到底是归结于他所得出的结论吗:一切都是封建余毒?封建这个词,活脱脱的政治色彩,从一个误圈进入另外一个误圈,没有解的解。 按我的理解,此刻的理解,一切社会的悲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悲剧和灾难。不管标上什么主义的标签,什么社会的标签,人性的美好和卑劣,会造就这个现实的种种幸福和苦难!或许,有些主义会鼓励人性的恶,有些主义去抑制人性的劣,但人性自身,是不需要任何标签的。人,可以把幸福和苦难诉诸于主义的结果,但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人性这个内因。 在任何主义下,善良和卑劣的人性并存。每个人都随时面临这样的选择,到底是选择善而崎岖的路,还是选择恶而貌似平坦的路。可最终的裁判,不在于人在这个社会的所谓成就和一时的荣耀,或在某个时期受到某个集体的追捧,而浩荡的历史长河,会在宇宙道德律的指引下给出公正的评判。 从巴金的心路可知,国人喜欢寻找外因。可我当下认为,一切的果,都是人的内心造就。再恶的外因,也不能改变某些人所秉持的内因而起作用! 因此,完善自我修为,提高自我道德水平,扬善而抑恶,明善且辩恶,对于这个现实,对于人类这个大群体是多么重要的事!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5184 次阅读|4 个评论
诗歌的礼物——致泰戈尔
吴渝 2008-6-19 00:28
诗歌的礼物致泰戈尔 1992 当您在烟波浩渺的恒河上泛舟畅游,随意飘荡,我愿是您船头伫立的一只水鸟,时而娴静地梳理羽翼,在金光荡漾的碧波里,和您共有一天一地的湖光山色,时而在您无边的遐思里翱翔,亲近那些美丽的诗行断章。 当您在正午的树下陷入了慵倦的迷梦,沉沉不醒,我愿是您额头那片偶然飘落的树叶,替您遮掩刺目的阳光,即使为此放弃在风声里沙沙歌唱的愉悦,为此放弃在您窗前摇动婆娑的欢乐,只为让您享有一个完整的关于前世的幻梦。 当您在昏黄的傍晚踱步屋顶,把诗兴涂抹在天边,我愿是您目光下驻留的一片淡薄青云,让您联想到爱人睫毛边上的一抹乌烟,让你联想到爱人面纱后那幽幽的目光,虽然我不曾奢望您会想到后世中崇敬着您的我。 当您在萧萧静夜里独自冥思苦想,等待主的临降,我愿是您桌边那盏闪动的油灯,点点荧火,燃烧着我的企盼,让我照亮今夜您的心途,哪怕那献给您的光亮是如此微弱和暗淡,我也怀着羞惭之心,把它颤颤地举到您的面前。 我听见您在说: 饶恕我,未来一世纪的姑娘, 如果在我的自傲中, 我幻画出你在读我的诗, 月亮同时也用沉默的细雨洒满我的诗句的空隙。 我似乎感觉到你心的跳动,也听到你的低吟, 如果他今天还活着而且我们遇到了,他会爱我的。 我知道你对你自己说, 让我只在今夜在我的凉台上为他点上一盏灯吧, 虽然我晓得他永远不会来。 啊,骄傲的诗人,竹荫里怅绪的低吟,你的沙沙足音,多年后回荡在这金阳下,便是我心珍重的慰藉。诗的精灵,轻舞于这样的情境,仿佛您清澈的明眼,将这大地与爱您的人们深深凝注,升华着一个繁华世界的梦 为他点一盏灯吧,斯夜照亮的,不是您期待的风中忽灭忽明的凉灯,它在我的心野上,已然燎原成铺天的柔焰,向着浩瀚的天空,尽性地伸展。后世中的您,也许就是那缓流的移云,不着一丝亮彩,素静清雅,超然于这城市的喧哗,即便是爱人精织的情丝,也栓不住您无忧的飘翩。 我晓得您永远不会来,虽然您睿智的眼光,溢满整个浩空,心底的诗情,播在爱侣的花园。他会爱我的? 我的心,处处可瞥见您的存在与微叹。 啊,骄傲的诗人, 谁知你又陪伴我走过怎样的一段旅程呢? 那种心灵的升腾与冥思的净化, 正是我所苦苦寻求并为之苦恼不已的 内心的黑暗令人不禁在喧嚣尘世中愤声呐喊。 我看见了 那点燃思绪缄默的燎原萤火! 附记: 无数的清晨和黄昏,在泰戈尔用诗歌编织成的藤蔓下,少女攀沿着,明晰的双眸仰视着真、善、美的王国,在诗歌无声而空旷的田野上放飞梦想。 我的执著: 多年前,为了买齐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一套泰戈尔诗歌单行本,每到一个地方,必去的地方是书店,成都、重庆、西安,一本,两本,直到买齐。 我的惊喜: 了解我的痴心,在我 21 岁生日那天,收到的最惊喜的礼物是友特地在上海买的精装本泰戈尔诗歌全集。 我的贪心: 看见泰戈尔的诗歌集必买,不同译者的文字对泰戈尔的诗歌有不同的演绎,最喜欢吴岩、郑振铎的译本。目前,书柜中十来本的数量并不算多,也不怕重复。 我的意外: 多年后,一次当业余代课老师时,收到的新年礼物是一堆可爱的礼物,其中赫然有一本泰戈尔的精装诗歌全集。我讲授的可是相当专业的工科课程啊,难道不经意地,泰戈尔的诗歌已溶入我的言语与生命,让学生也进入了其中? 最近的故事:泰戈尔之缘 2008-5-17 应该有些年头没有特别想到泰戈尔这个名字,虽然偶尔开会时会把他的诗集捧在手里读上几行。痴迷的岁月如风一般刮过多少年了吧。 没有想到会在学术活动期间的饭桌上与对面的印度老教授无言对视半晌之后,突然就把这个名字提到了嘴边。懒得说英语的我在此后就无法继续沉默。泰戈尔,这个曾经我最为喜爱的伟大诗人,成了跨越民族障碍的沟通桥梁。兴奋的老教授开始和我滔滔不绝,幸而他的英语发音还算基本规范,只要我尖起耳朵,90%的意思都还是可以懂的。于是,慢慢的,其他人都插不上话,饭局终止了很久,仿佛一桌人都走开了,我和他还在你来我往的交流着。面前堆满了残汤剩饭,和那高雅的诗歌和哲学话题还真不搭界。 聊了一个多小时,老教授意犹未尽,说This topic is really important for me.一定要和我再次详谈泰戈尔。改天中午,他特别到我办公室又继续聊了一个小时,因为临时有人参观来打断了这个话题。 按他的要求,我特别带上了我的第一本诗集,书的页边写了我很多的或诗或散的感言。话题就从我请教两句我至今没有读懂含义的诗歌开始(没想到对于英文翻译的诗歌他也不特别理解,只好约定他回国看了孟加拉原文之后再给我回复),然后很快就扩展到文化、宗教和人生观等等的探讨没有想到,我的思想居然和这个父亲辈的印度老头取得了多处共鸣,很奇怪的感觉,大概这就是我和他都如此喜爱泰戈尔并影响甚深的缘故吧。 呵呵,交流的好处还包括:老教授送了我一个印度风格的小人雕像,热情邀请我访问印度,一定要带我去看泰戈尔的故居,还准备给我邮寄一本泰戈尔的画作,要传给我听孟加拉语吟诵泰戈尔诗歌的美妙韵律 这真是最近的奇遇之一。那突然涌上心头的诗人名字,再次把我引入多少年前的那段痴迷。原来,我和泰戈尔的缘分并没有终止,这段经历让我重新回到他的身边。 可是,在我过去的生命之中,还几乎没有这样的交流,和很多事情一样,人需要独自承受和品味。 我,他,同时感觉到了彼此的寂寞,可爱的老头甚至直白的问我周围的人是否有类似的思想,有类似的交流,而我只有发愣,苦笑,然后胡乱搪塞过去。 只能说,能成为同一个偶像的粉丝(也许心底还依然排斥这个词),有共鸣和交流的人,何尝不是幸福的?我的体验来得太晚而已。 故事,还会继续的。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6168 次阅读|4 个评论
再读《沉思》
吴渝 2008-6-16 03:13
《沉思》 (俄)莱蒙托夫 我悲哀的望着我们这一代人! 那前途不是黯淡定是漂渺, 对人生求索而不解有如重担, 就要压得人在碌碌无为中衰老。 我们刚跨出摇篮就饱看了 祖先的过错和他们迟开的心窍, 人生令人厌烦,好像他家的喜筵, 如在一条平坦的茫茫旅途上奔跑。 真可耻,我们对善恶都无动于衷, 不抗争,我们初登人生舞台就退下来, 我们临危怯懦,实在令人羞愧, 在权势面前,我们是一群可鄙的奴才。 恰似一只早熟而又干瘪的野果 不能开胃养人,也不能悦目赏心, 在鲜花丛中像个举目无亲的异乡客, 群芳争艳的节令已是它萎落的时辰! 我们为无用的学问把心智耗尽, 还嫉妒的瞒着自己的亲朋, 抵不肯讲出心的美好希望 和遭受怀疑嘲笑的高尚激情。 我们的嘴刚刚挨着享受之杯, 但我们保存不住青春的力量; 虽然怕厌烦,但每逢欢乐时 我们总是一饮而尽它的琼浆。 诗歌的联翩浮想,艺术的件件珍品 凭醉人的激情也敲不开我们心房; 我们拼命想保住心中仅剩的感情 被吝啬之情掩埋了的无用的宝藏。 偶尔我们也爱,偶尔我们也恨, 但无论为爱为憎都不肯做出牺牲, 每当一团烈火在血管里熊熊燃烧, 总有一股莫名的寒气主宰着心灵。 我们已厌烦祖先那豪华的欢娱, 厌烦他们拿诚挚而天真的放浪; 我们未尝幸福和荣誉就匆匆奔向坟墓, 一面带着嘲笑的神情频频回望。 我们这群忧郁而将被遗忘的人哪, 就将销声匿迹的从人世间走过, 没有给后世留下一点有用的思想, 没有留下一部由天才撰写的著作。 我们的子孙将以法官和公民的铁面, 用鄙夷的诗篇凌辱我们的尸骨, 他们还要像一个受了骗的儿子, 对倾家荡产的父亲尖刻地挖苦。 (一八三八年,顾蕴璞 译) 这是一首绝对值得一一录入文字的伟大的诗歌,于是,我这样做了,把这当成一件庄严的仪式,并在心里久久回旋。 莱蒙托夫的诗集,当我从书柜中拿出,原本只是要打发开会的时光,也因为这个诗集的只有小小薄薄的一册,所以被挑选了出来,作为半天时光的伴侣。 这本1982年出版的诗歌选集,早就已经发黄,印满了时光的印渍。 而最后一次捧着拜读,大概也是15年前了。 此刻,突然觉得这个数字太惊人,让我的心为之一怔,久久无言。 15年里,我都干了什么? 冷落了这曾经深深打动我的诗歌? 不知不觉中, 逐渐麻木不仁的我,逐渐衰老的我, 又是怎样从热血青年落入这命运陷阱的摆布? 谁说诗人不是伟大的预言者? 他的预见,在170年前就如此刻骨! 突然在一刻,重重击中我, 终也让我陷入沉思,无法自拔 我们为之耗尽心智的, 极力隐瞒着的, 想逃避而不能的, 要坚定却偏偏沉溺的, 明明热烈却假作冷漠的, 意图无情却总被多情恼的, 身处欢娱也无法摆脱忧郁的 那些种种,在诗人敏锐的嘲笑下都显得如此可鄙和悲哀! 人生啊,你是如此脆弱; 要轻易摧毁我们辛苦建立的沙塔, 也仅仅只需要一阵风而已! 这阵清风的战栗, 却有拉枯摧朽的力量; 又如何让我们得以重振精神, 继续在欢颜中捧起那人生的金杯? 百年前的风儿, 什么在偷偷阻碍你的前行? 是我们的怯懦和冷漠?还是这 人世间不可抗拒的命运之手的推动? 既然相识了风, 再也无法假装风并不存在的我, 将再一次辛苦重建这心灵的城堡。 而它的材质,是沙、石还是泥, 惟有等待下一阵风的光临!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4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