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业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5年国内几所农业大学的国家基金排名及评述
热度 34 zhumengjin 2015-8-19 12:41
又到了一年一度“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榜的时刻。我国自然科学基金拥有庞大的医学部,在功能上相当于整合了美国 NIH 和自然科学基金两大块,所以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合并了较大体量的医科大学的综合性院校,在基金榜上出尽了风头,大大地盖过了北大、清华这两所 top2 的排名。而专门的医科大学也大多表现抢眼,甚至像知名度并不是太高的温州医科大学今年也取得了 126 项的逆天成绩。这种现象并不是说明我国医科大学的研究实力比其他类型靠前的科研院校要强,而是因为基金委改革直接拷贝了美国的 NIH ,对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医学部的发展似乎有点儿超前,这块蛋糕所划比例很大,实在是不容小觑。 今年北美大旱,国内猪肉价格也开始上扬,今明两年全球农产品与畜产品的供给行情将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农业的重要性,所以今天来晒一晒国内几所有影响的农业大学的基金中标情况。本文的数据以基金委网站可以公开查询的结果为准,从华盛顿州上网采集,截止时间为美国西部时间 2015.08.18 下午 5:30 。目前数据应该尚未完全入库,最终数据可能还有小幅变化。本文数据采集对象包括 2 所 985 农业大学, 6 所 211 农业大学,以及 6 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农业大学。另外,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大学、扬州大学等全国重点和地方重点大学也都有基础较好、排名相对靠前的农业类学科,而本排行榜不包括这些综合性院校的农业类学科。 表 1. 总基金数及排名 校名 总基金数 排名 华中农业大学 192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65 2 南京农业大学 165 2 中国农业大学 160 4 华南农业大学 72 5 福建农林大学 72 5 江西农业大学 66 7 东北农业大学 55 8 四川农业大学 52 9 内蒙古农业大学 51 10 山东农业大学 49 11 河南农业大学 42 12 数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中基金数要比其他院校高出一倍以上,这四所农业院校在排行榜中的第一梯队的地位,近期内暂时还不可能被撼动。从排行榜可以看出,今年华中农业大学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在大陆全部高校的基金排行榜上, 华中农业大学大致排在了 32 位的位置 。而在农业院校中,无论是总的中标基金数,还是在生命科学部的中标基金数,都一骑绝尘,将其他农业大学甩在了后面。农业大学的龙头老大 —— 中国农业大学,今年在总基金数上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超越,但在生命科学部的基金数上仍然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当然,某一年的基金成绩不能当做学校实力的排名,中国农业大学在第一梯队中的老大位置其他三所仍然无法撼动,而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处于伯仲之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依然会处于难分上下的胶着发展状态。而就客观情况来讲,华中农业大学的发展似乎面临了更大的困难,因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985的牌子,获得的国家资源更多,而南京农业大学在历史上似乎发展得更好点儿,有研究生院,每年国家分配给南农的研究生名额,尤其是博士生名额,几乎比华中农大多出一倍。华中农业大学面临着用几乎少一半的人力资源去完成别人同样、甚至更多科研任务的发展困境。这些年华中农业大学在相对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值得点赞。教育部应该对研究生名额分配给予动态调整才对。对于第二梯队, 华南农业大学由于位处北上广,所处位置优越,有利于吸引人才,这些年来的基金成绩也一直都盖过了位列 211 的东北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充当了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但福建农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这两年也大有赶超华南农业大学的趋势 。 表 2. 生命科学部基金数及排名 校名 生命科学部基金数 排名 华中农业大学 147 1 中国农业大学 125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23 3 南京农业大学 103 4 华南农业大学 52 5 福建农林大学 52 5 江西农业大学 50 7 四川农业大学 47 8 山东农业大学 42 9 东北农业大学 40 10 河南农业大学 34 11 内蒙古农业大学 32 12 第三个表格给出了各农业大学所中的生命科学部基金比例的排名。对于生命科学部基金所占比例的排名,不是排名越靠前越好,而是应倒过来看。排名越靠后,越发反映该校学科发展的平衡性。相对于其他农业院校来讲,排名 “ 末位 ” 的南京农业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各学科的发展相对更为平衡,南农不仅拥有厚重的发展历史,也是基金榜的最大潜力股。从该排名来看,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在学科发展的平衡性上似乎要差于南京农业大学,当然具体数字相差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四川农业大学,所中基金几乎全集中在生命科学部的少数强势学科,从学校领导层面来讲,应该要关注一下学科发展平衡的问题了 。 表 3. 生命科学部基金所占比例排名 校名 生命科学部基金所占比例 排名 四川农业大学 0.9038462 1 山东农业大学 0.8571429 2 河南农业大学 0.8095238 3 中国农业大学 0.78125 4 华中农业大学 0.765625 5 江西农业大学 0.7575758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7454545 7 东北农业大学 0.7272727 8 华南农业大学 0.7222222 9 福建农林大学 0.722222 9 内蒙古农业大学 0.627451 11 南京农业大学 0.6242424 12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59817 次阅读|38 个评论
农村 农民 农业大学
热度 22 jiangming800403 2015-3-6 19:05
农村 农民 农业大学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中国对农业教育非常重视 ,就像美国的“赠地大学”一样,除了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华中农大、华南农大、西南农大(与西南师大合并为西南大学)、西北农大(今西北农林的主体部分)等 原农业部直属院校外,中国的大多数省份至少有一所以本省命名的农业院校 (辽宁省是沈阳农大) 或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院(部) (如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浙大农学部,海南大学中原华南热作学院的成分,以及广西、贵州、青海和宁夏大学这四所西部地区的 211 院校中的农 牧 学院)。 有些省份还有不止一所的农业院校 ,如:黑龙江省除了东北农大还有八一农垦大学(原址在农垦新城密山市,后迁址到大庆市),吉林省除了吉林农大还有吉林大学农学部(原解放军农牧大学、军需大学);京津冀地区除了中国农大(原北京农大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农机化学院 合并)、河北农大外,还有北京农学院、天津农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前身也是涉农的河北农机化师范学院(校址在昌黎县城,这也是一所不在城市里的学院),河北工程大学的主体部分是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演变而来,但也有一部分涉农专业,来源于邯郸农校(中专性质,校址在永年县);山东省除了山东农大以外还有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中国最大的面包和副食品篮子——河南省,农业院校也很多,除了河南农大以外,还有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前身是平原农学院,经历了百泉农专、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发展阶段)、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原郑州畜牧高专)等,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其前身也包括农科性质的洛阳农专;江浙沪地区的农业院校除了南京农大、上海交大、浙大农学部(院)以外,还有浙江农林(原浙江林学院,临安,县级市),江苏大学和扬州大学也有涉农专业,安徽省除了安徽农大以外,还有安徽科技学院(经历过淮北农校、凤阳农专,安徽技术师范等办学阶段);中南地区湖北省除了华中农大外还有湖北农学院(在荆州,今长江大学的一部分),广东省除了华南农大以外还有仲恺农业工程大学以及由湛江水产学院发展而来的广东海洋大学;新疆自治区除了新疆农大以外,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原塔里木农垦学院)两所兵团高校前身也是农学院性质的。此外,除了综合性农业大学的林学院(系)外还有北京林大、南京林大、东北林大(哈尔滨)、中南林科(株洲、长沙)、西南林大(昆明)等专门的林业院校,其中东北和西南是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其他还有很多由中专升格的地方院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大学)也有很多涉农专业(前身是地方农校)。 中国市制与欧美不同,是“市管县,广域市”这造成了很多人误会中国的高校(包括农业大学)都在城市里。实际上, 中国高校即使在城市里(市辖区的范围里),但也主要在郊区,农业院校则更加偏僻,周围都有大片的农田 ,比如三十年前作为单体城市的北京主城,其外部边界还在三环沿线, 海淀镇 - 中关村一带还是北京西北郊的独立城镇 ,只通过学院路上的高校群与北京主城有着时断时续的联系。当然,随着二十年来,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运动,过去的高教区日益成为大都市的一部分,校园外(如海淀四季青)农民伯伯的菜地逐渐被连绵不断的建成区填满;但不能说,中 国大学(包括农业院校)建校之初就建在城里,而且现在很多大学都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建立了新校区 ,如北京很多高校的新校区都在六环以外的昌平,甚至飞到了河北省的燕郊与廊坊,西安一些大学的新校区甚至搬到了秦岭山脚下。就是今天虽然在五环附近的中国农大东校区(原北京农工)已经成为了北京主城的一部分,但是农大西校区(原北京农大)附近仍然比较偏僻,没有完全被城市建成区取代。 中 国的广域市(市辖区)其实相当于北美的都市区或者城市连绵带的概念 ,北京六环以内大约相当于类似于加州洛杉矶或者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地区附近的城市连绵带。 加州的萨克拉门托或者戴维斯就应该相当于北京的通州或者大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单体城市,而是城市连绵带的一部分 。所谓的牛津或者剑桥,也不是位于荒无人烟的旷野中,而是属于东南英格兰城市群的组成部分,此外伦敦和纽约附近也都有很多一流大学。法国的名校也集中在巴黎等大中城市附近,德国和俄罗斯从帝国时代亦如此。如果我们认为剑桥、牛津或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完全位于小镇上,那么在海淀附近的那些高校,特别是北大、清华也可以完全这样认为,至少三十年前是这样。 完全位于农村的农业大学在中国没有,在美国也不可能有,因为依托大学本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小镇。而北美的农村是几千亩的土地上可能只有几户人家。 校区不在地级及以上城市(主城)市辖区范围内的中国的农业大学有过去的莱阳农学院(今青岛农大,当然莱阳也是市,县级市),华南热带农业学院(海南儋州,县级市,参与组建新的海南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都是在地级以上城市的离区),但真正在县里面的农业大学可能只有山西农大(太谷县城)、安徽科技学院(凤阳县城)和西藏农牧学院(当然林芝八一镇是藏东南地区的中心城镇)。石河子和塔里木两所大学分别位于师市合一的石河子和阿拉尔两座特殊的兵团城市,在行政区划中属于新疆自治区直辖县级单位。 大学的首要作用是培养人才。 服 务学生是大学一切工作的核心。这就意味着大学必须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 ,而不能是远离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出口,显然 大学城不会在大城市中心但更不会在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 。即使把京内的大学疏散到北京周围的河北农村,百万大学生的假期往返交通也要通过北京疏散,并不可能降低北京的通勤压力。实际上城市周边的 大学城 由于 缺乏必要的商业、服务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大学师生往返于城市和校园的交通流量一直很大,周末和假期还会显著增加 。所以把大学(包括农业院校)搬到农村肯定不是什么好主意。 同时,高等农业院校建设在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 大中城市附近其技术示范和服务社会的效益也要远远高于在人迹罕至的山旮旯里 。 农业院校,特别是国家一级的农业院校,要深 入农村、农民,服务三农,并不是说要把大学搬到农村,而是要通过一些长期深耕的实验站、示范站 实现的。显然不能认为农业院校在城市里老师和学生就没有土地做实验。长期以来,国、省一级的大学和农科院(所)都在基层建立了一系列的科研和推广站点,当然长期定位实验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不是依靠高等农业院校就可以完成的。农业院校实际上属于中国农业四级农业技术体系的零级与负一级。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一直是 提供人员(学生)与智力支持,而不是直接面向农民与田间生产过程 。面对两亿户家庭小农,紧靠几十所农业大学显然是无济于事的。 况且,即使是地方农业院校目前也都是 综合院校 ,理(土壤、生物)工(水利、土木、机械、电子)农医(主要是兽医)、文史(农业史、科技史)经管等 各专业齐全 。除了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过程的育种、作物栽培、园艺、动物科学(养殖、饲料)、水产、兽医等专业外, 非农专业也占据了农业高校专业总数的一般以上。而且畜牧兽医、观赏园艺等专业也可以面向城镇的宠物、绿化、室内艺术等市场。这些专业也是在城市里办学更利于学生发展和就业。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18020 次阅读|43 个评论
从农业大学的布局看中美战略规划的差异
热度 65 jiangjiping 2015-2-1 21:37
从农业大学的布局看中美战略规划的差异 蒋继平 2015 年 2 月 1 日 今天又喝了一点酒, 而且是烈性酒, 是从俄罗斯进口的伏特加, 所以, 又大着胆子写一篇很得罪人的文章。 我最近一直在分析中国和美国为什么在科研效益上有很大的差异。 因为我是在农业战线奋斗的科技人员, 因而,我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农业院校 和农业科研单位的差异。 我对中美两国农业大学的比较首先从他们的地理区位分布来分析。 因为我的本科是在中国完成的, 我的博士是在美国获得的, 所以, 我对中国和美国的农业大学的概况知道得比较详细。 本文首先向大家简单地介绍在中国和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六所农业类大学的地理区位分布, 然后来分析这种战略布局对科研成效的影响, 以及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根源。 先来说中国最著名的六所农业大学的区位, 也就是所在地。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市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 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咸阳市 以上的六座城市中, 北京是直辖市, 其人口和城市规模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属于少数几个超大型城市。 接下来的南京, 广州, 武汉, 和哈尔滨都是省会城市, 其人口和城市规模也是大家心里有数的几个大城市。 即使咸阳市, 也是一个有四百九十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再来看美国最著名的六所农业类大学的区位,即所在地。 Cornell University:Ithaca, New York. Ithaca 是一个只有 3 万多人的小镇。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at Davis: Davis 也是一个只有 3 万多人的小镇, 笔者在那住过 5 年。 Texas AMUniversity at College Station: CollegeStation 是一个有 10 万人的小城市。 University of Floridaat Gainesville: Gainesville 是一个有将近 13 万人口的小城市( 2013 年的统计: 127488 ) Purdue University: WestLafayette, Indiana. West Lafayette 的人口也只有 3 万多。可见它只是一个小镇。 Iowa State University:Ames, Iowa. Ames 是一个只有 6 万多人的小城市。 以上六所美国农业类大学规模很大, 但是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学区位于美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或者说农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农产品产出最多的地区, 而这些地区都不是大城市, 更不是省会城市。 大家可以很容易从上面的数据中获得一个鲜明的印象, 即中国的大型农业类大学都建在大城市中, 而美国的农业类大学都建在地方小城市或者小镇上。我对此现象十分好奇, 搞农业教育和科研的主干力量集中在大城市能做些什么? 有农业专业知识的人才在 大城市能够做些什么? 我想, 不用多说, 这种区位战略布局上的差异就明显地分开了中美在农业科技领域效益的高低。 我不想多说, 只是用我自己试验站的一个实际例子作为一个说明。 我和老板在选择实验室的地址时,首先考虑的是方便我们进行各种实地研究, 所以, 我们将实验室建在一个农场的空地上, 离最近的小镇也有将近 10 公里的路程。 我们可以凭借这样的地理环境, 随时随地地进行各种实地测试。 我们的试验地有几百亩的面积。 这在大城市能够做到吗? 而且我们只是两个人组成的一个团队, 一个是育种家, 一个是植物病理学家,要是有 几十或者几百个研究团队, 在大城市能够找到足够的场地来进行有效的观察研究吗? 我深刻地解剖了造成中美在战略布局上差异的原因。 我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士大夫”观念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的知识分子多少有一点“学而优则士”的心态。 读了书,中了榜,就是当官做老爷的料了, 不想也不愿意在穷乡僻壤奋斗。 所以, 他们在规划他们的人生前途时,首先想到的是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有利的环境, 而这种选择不一定对社会和国家有真正的利益。 说到这里, 又使我想起了不久前在上海建立的生物抗逆中心。 这样研究性质的单位, 建在一个大城市, 真是一个科学史上的创举, 也是真正的中国特色。 它只适应中国的科研环境, 所以, 尽管我一再建议这样的研究中心应该建立在生物生存的恶劣环境区域,还是不能为中国的决策者采用。 而我也只能仰天长呔。
个人分类: 现象分析|8580 次阅读|178 个评论
地方农业大学的传奇小麦专家
热度 1 majiaping 2012-6-17 13:47
颜济, 1924 年 5 月生于四川成都, 1943 年秋,考入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院, 1944 年秋,日本侵华陆军攻陷贵州独山。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空军军官学校学习飞行。 1945 年,日本投降,离开空军,重返华西大学学习,改学农学。 1948 年毕业后,留校在生物系任助教。 1952 年院系调整,由华西大学调整到四川大学农学系任讲师。 1956 年农学系独立建院为四川农学院,工作至今。 目前,四川农业大学终身教授,杰出高级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获 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排名第一)、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排名第一)、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获。他从事的小麦育种研究对四川小麦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颜济 教授创造活力长盛不衰,虽然年已 8 旬(我读书的时候好几次看到颜老师和他夫人杨老师在新校区散步),创新性成果仍不断涌现。他编著的《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已出版,第四卷出版于 2011 年。《小麦族生物系统学》总结 1753 年以来全世界有关小麦族系统学研究的专著,也是当今全世界唯一的全面总结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研究成果的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 曾候选过中科院院士,最终没上,不是水平问题。
40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样的实名举报越多越好,真假可在辩论中明晰
热度 3 wya 2011-9-14 11:07
中国农大4名教授实名举报原校长石元春 http://news.163.com/11/0914/07/7DT7RURK00011229.html 昨天中午,方舟子微博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祖康祺等6人实名举报: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在任期内利用职权窃取他人治理黄淮海盐碱土的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骗取国家和省部级多项奖励以及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何梁何利农业科学奖。” 记者看到,9月11日,新语丝网站已挂出实名公开举报信《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学术腐败》。而据资料显示,被举报人石元春,以及举报人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等都年过八旬,其中,李季伦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陶益寿、林培、祖康祺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壤专家。另外两名举报人分别为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的杨智泉、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向荣。 举报信指出,石元春“离任校长后要做农业企业家,窃取他人科研成果,骗取深圳市委信任,投资数千万元,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成立绿鹏公司,自任董事长。结局是肥了自己,亏了国家,最后不得不廉价拍卖。 时至今日他又以生物质能源权威自居,到处忽悠领导和群众,我们这些知情人和受害者实在难以容忍这样一个巨贪在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兴风作浪,有义务剥去他的伪装,显露其真实面目。”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3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念不慎:李宗军抄袭事件调查
热度 14 meixianghao 2011-7-19 23:17
明天一早出差,提早发出来。此文明天将发在科学时报头版。 为人师者不修其身,还是评价机制催人浮躁? 一念不慎:李宗军抄袭事件调查 □本报实习生 冯丽妃 记者 李浩鸣 成舸 李晓明 李宗军(图片引自湖南农业大学校报电子版,2007年) 李宗军也许没有想到,6年前自己的一念之差,竟然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迅速酿成了一场巨大的论文抄袭风波。 李宗军今年43岁,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目前任该校食品科技学院院长。李的学术生涯记录一直十分良好。直到10天前,他收到了一封匿名网友的举报邮件,直指其2005年发表在《微生物学报》中的一篇文章涉嫌抄袭。 匿名举报者同时把邮件发给了《微生物学报》编辑部和本报记者。7月12日,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李宗军还涉嫌一稿两投的行为。 所有的调查均指向了一个时间,2005年。这一年,37岁的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是为人师者不修其身,还是学术评价机制催人浮躁?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质疑:抄袭或为“破格晋升”? 李宗军涉嫌抄袭的文章《大肠杆菌生长温度、膜脂肪酸组成和压力抗性之间的关系》(以下简称“李文”),2005年6月发表在《微生物学报》第45卷第3期上。 被抄袭的文章来自美国微生物协会旗下的学术期刊《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中的“Role of Membrane Fluidity in Pressure Resistance of Escherichia coli NCTC 8164”(作者B.M.Mackey等,以下简称“A文”),发表在此前的2002年12月。 7月11日上午,《微生物学报》编辑在接到本报记者求证邮件后,迅速回复:此前已经接到举报者的数封邮件,一早上班时又接到举报电话,将上报编委会,尽快作出处理。 记者将李宗军的文章与A文进行对比,发现两篇文章在结构上基本相同,都包括摘要、研究材料与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以及参考文献五部分。 在摘要部分,李文与A文中的观点与数据完全相同;在材料部分,A文中使用的是英国NCTC8164大肠杆菌,李文为购买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ATCC80739号大肠杆菌,A文中用的高压设备为美式设备,李文使用的是中国内蒙古包头五十二研究所生产的设备,但其所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与A文如出一辙;在研究结果部分,李文中的图表只是在温度取值范围以及刻度间隔上与原文稍有不同,而数据表在格式和内容上则与英文文章完全相同;在分析与讨论部分,李文比A文的五个讨论内容少了一项,其余内容则完全相同;在参考文献部分,A文引用了46处文献,李宗军引用的全部15处文献中有14条文献与A文相同。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李宗军的另外两篇文章存在一稿多投的现象。 11日,《微生物学报》发来电子函件,初步认定李文存在抄袭A文事实。 7月12日,《微生物学报》向李宗军发去质询邮件,请他核实抄袭一事。 巧合的是,李宗军涉嫌前述3起学术不端行为集中爆发在2005年。这一年,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 据记者查询,湖南农业大学规定教授申请者需要在学校认定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国家级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的名义发表论文10篇、专著一部,作为破格晋升的条件之一。 李宗军是否因破格晋升而起意抄袭?本报驻湖南记者就此联系李本人以及湖南农业大学进行求证。 还原:寒门学者的2005年 李宗军出身普通农民家庭,1990年,他从湖南农业大学首届食品科技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9年后,他以本科学历考取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博士毕业后,他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4年,当时仍为副教授的李宗军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湖南。食品科技学院就此在该院网页上刊文称,李宗军“在食品科学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李宗军老师回院工作对于加强该学院的学科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李宗军副教授是食品科技学院第一位完成食品学科博士后研究的人员”。 2005年,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2010年出任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其间获得诸多荣誉,包括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等等称号。 2005年,李宗军因首次系统评价侗族传统酸肉的安全性,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品发酵剂微生物。其研究成果经湖南省鉴定,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对于李宗军来说,是荣誉满贯的一年,如果没有6年后被发现这三起学术不端的话。 7月13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食品学院江汉湖教授,他对指导过的这个博士生依然记忆犹新。“李宗军做博士期间比较用功,论文写的是关于侗族酸肉发酵菌的分离鉴定,做得不错。” 李宗军读博之前就在湖南农大作发酵剂分离的研究,他是国内侗族酸肉方面首位研究者。据江教授说,李宗军的博士论文做得很细,很有特点,论文的一部分还获得了食品加工研究会学术会议的一等奖。 当获悉李宗军涉嫌论文抄袭后,江不无遗憾地说:“按道理讲,这种现象明显是很不应该的。很多问题促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发,对学科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这样的事情应该得到处理。” 解释:抄袭之实事出有因 7月14日一大早,《微生物学报》收到了李宗军的回应。李自称,涉嫌抄袭一事与湖南农业大学无关,他本人也是受害者,事先并不知情。 李宗军解释说,事情发生于2002年至2004年,当时他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内蒙古草原兴发企业博士后流动站作研究,其间临时聘用了一名助手,其个人简介称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涉嫌抄袭文章正是源自助手提供的一份中文研究报告。之后,助手离职,李宗军与之失去了联系。 2004年博士后出站后,李宗军再读该助手的研究报告,认为其内容有新意,写作也比较规范,整理后投给了《微生物学报》。但始终联系不上这位科研助手,就擅自以单独署名的方式发表了文章。 在回答《微生物学报》质询时,李宗军承认,他本人在此次事件中存在监管不力、擅自发表助手文章的问题,并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向该刊及读者道歉。 但《微生物学报》编辑在与本报记者沟通时认为,抄袭在事实上已经成立,如果是助手所为,则李涉嫌剽窃。 7月15日,长沙。本报驻湖南记者就涉嫌抄袭一事当面向李宗军求证。 “考虑到网络的‘虚拟性’,我对网友的邮件未予理会,而是对事情进行了核实,然后主动向学校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书面《情况说明》,承认文章确实存有不妥之处,愿意接受学校对此所作出的处理决定。”李宗军说,“我在12日向学校提供书面说明的时候,还没有收到《微生物学报》发来的质询邮件。” 当记者问到科研助手时,李宗军解释说:“助手姓胡,同事都叫他小胡,具体名字不记得了,就记得他说自己是在英国获得的硕士学位。他工作了大概9到10个月,04年离开,走的时候交给我一些中文资料报告。” 李宗军认为自己有失察之责,他还表示小胡所提供的研究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而他在博士后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是受企业委托,开展应用型的横向课题研究。再加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对企业博士后出站没有论文发表数量上的硬性要求,他本人并不存在主动抄袭的动机。 “当时我比较年轻(37岁),没有考虑到后果,认为这项工作是我请助手来做的,应算是团队成果,所以认为自己有资格来这么处理。”李宗军懊悔地说,“还有就是学术刊物都要求提供作者单位的信息,小胡离开以后,我就和他失去了联系,没法征求他的意见,不好给他署名。我承认自己有错,铸成了抄袭之实。” 然而,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能就小胡的真实身份从相关见证人那里得到进一步证实。19日下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相关领导向记者证实,该所已就此事专门召集会议,并着手调取李宗军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期间的档案,将尽快查清事实。 此外,李宗军自称抄袭实是偶然为之,并非出于晋升压力。2005年,其破格提升为教授主要是因为他是本学校第一位食品科学的博士和相关领域的博士后,同时是学校考虑学科发展需要所作出的抉择。而学校职称评定材料的准备一般在4-5月份进行,在他向学校提供教授职称申请材料时,论文成果目录中并没有包含当年6月发表在《微生物学报》中的抄袭论文。 关于另外两篇涉及一稿多投的论文,李宗军称,前者本是投给《肉类研究》杂志的,由于迟迟未得到录用通知,以为不能发表了,于是又投给了另一家期刊社《食品与发酵工业》。另一篇系收到《食品与发酵工业》退稿通知后转投《食品与机械》。 警示:论文被撤销永不再录用 14日下午,湖南农业大学主管科研副校长符少辉在接到本报记者采访要求后,当天即从北京赶回长沙着手处理此事,并支持本报展开独立调查。 15日与17日,该校学术委员会牵头,人事处、纪检监察部门先后两次召开紧急会议,对李宗军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核实,研究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校方在17日通报给本报的讨论结果中表示,学校对于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决不姑息,一经发现,一定严加处理。 相关负责人称:“尽管涉嫌抄袭的论文是李宗军在校外工作期间发生的个人行为,且不是故意为之,但学校应从此事件中汲取深刻教训,加强对学校教职工的学术道德教育,尽量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微生物学报》编辑在截稿前给本报发来《声明》,确认李宗军抄袭B.M.Mackey等人的文章事实确凿,决定撤销其发表在《微生物学报》2005年45卷3期426~430页的研究论文,同时在《微生物学报》的纸质版和网页上发布撤销该论文的声明,今后将不再受理该作者的任何投稿。 《微生物学报》在声明中再次警示:任何人发给本刊的投稿,严禁抄袭和剽窃他人的研究结果。一旦发现,本刊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并给予严厉处罚。 本报截稿时,湖南农大方面正在汇总调查结果,讨论最终处理决定。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11580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基因作物提高产量是否美丽神话?
热度 1 蒋高明 2011-7-12 01:45
蒋高明 转基因作物能够提高产量是支持转基因技术人士手中的一张王牌。环保部生物安全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薛达元教授,尽管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持谨慎态度,但他也相信转基因 作物在产量提高方面还是有一定前景的。据华中农业大学介绍,他们研发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品系主要优点是控制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实验证明可减少80%化学农 药用量(不知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现的?),提高约8%的产量。这是他们与全国水稻专家共同实现“绿色超级稻”构想的第一步。“绿色超级稻”构想的基本目标是: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使 水稻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然而,事情会朝他们预料的那样发展吗?2008年,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业界观点一致认为转基因(GM)作物的主要目的就是摆脱贫困和饥饿,但遗憾的是, 这一点在评估报告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相反,根据同行审查中对经验论据进行严格的分析之后,国际评估报告并没有特别对转基因作物进行支持。取而代之的是,转基因作物所 带来的疑虑和不确定因素越来越显示出来。对于贫穷的农民,该报告的结论是,转基因作物无法真正地解决他们的需要。转基因作物的另一个关键性问题是,生物技术产业在当前 的农业研发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而牺牲了其它农业科学。此外,农民还面临着由转基因作物带来的新债务,尤其是对传统农作物和有机作物进行转基因作物筛查时引发的 专利侵权诉讼,还会被取消认证。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缺欠和不平等现象,比如在遗传资源领域,对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严重地影响了公共研究,并剥夺了农民获得 种子的权利。 也就是说,国际权威的评估报告并不支持转基因作物能够提高产量,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相反,会增加影响粮食产量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上述评估由政府间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发起,赞助方包括FAO(粮农组织)、GEF(全球环境基金)、UNDP(开发计划署)、UNEP(环境规划署)、UNESCO(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WBG)和世界 卫生组织(WHO)。400多名作者参与了报告的起草工作,世界各地的数以千计的专家以最全面和严格的程序进行采证评估。评估草案经过了两个相互独立的同行评审,参与评审的专 家分别来自研究机构、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因此,他们的意见还是很权威的。 转基因技术能否提高产量,看美国的例子就能知道。如前所述,美国在耕地比中国多11亿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仅3.63亿吨,中国为5.01亿吨;中国粮食单产为278公斤/亩,美 国只有125公斤/亩。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其核心秘密就在于中国打赢粮食战争是靠9亿勤劳的农民。“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死”、“治田勤谨”(墨翟)。美国就不具备这 个优势,才发明了化肥农业、除草剂农业、无机能农业、转基因农业等,来解决吃饭问题。中国耕地能够连续应用数千年还不退化,所仰仗的就是“人勤地产”的生态循环农业技 术,这样的技术在全球都是最先进的。    但是,中国每公顷玉米总产量是5.3吨左右,美国为9.3吨;中国大豆亩产130公斤左右,美国为200公斤以上。看起来,美国玉米、大豆的产量高于国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其实,中国北方是玉米与小麦两季,美国多为一季。单产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总的粮食产出。中国粮食总产是5.01亿吨,18亿亩;美国是3.63亿多吨,29亿亩。美国可能单产地 块超过中国,但中国也有高产田,占到全部农田的三分之一。中国复种指数高,这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有经验的农民,这是我们人多的优势。中国农民满足自身粮食安全就是满足 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如果走美国的路子,让2%的农民养活98%的人口,非出乱子不可。美国没有农民多这个优势。转基因是针对虫害或草害,不是为了提高产量的,转基因水稻在产 量方面相比袁隆平的杂交稻可能不具备优势。    到目前为止,几乎还没有转基因作物能够直接提高产量,一般只是通过抗虫抗病而间接增产。转基因技术应该有直接增产的潜力,将来直接能够提高产量和品质的转基因作物品种 ,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可能会出现,但是现在还不具备条件,还离不开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的呵护。因此,抛开转基因增产的客观条件,单强调转基因能够增产是不科学的。    目前大部分转基因作物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虫害或者草害,而转入提高产量的基因是比较困难的。控制产量的基因并不是单基因决定的,而是由非常复杂的基因组或者基因群决定的 。转入某种控制虫害或者除草剂的基因可以,但转入提高产量的基因很难。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18亿亩耕地要生产出13亿张嘴吃的食物,这在全球任何国家中都是难度最大的。几十年来,中国人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基本实现了用7%的耕地养育 了世界21%的人口的奇迹。即使如此,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这正是中国科学家试图通过转基因生物技术措施来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的核心理论依据所在。 其实,即使转基因水稻能够增产8%,这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来讲,也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以目前农民种植的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计算,增加8%就是每亩增加40公斤水稻, 不足80元钱,扣除转基因种子和转基因专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增加的成本,增量几乎被抵消了。农民对这几十元钱是根本看不上的,他们宁愿种植一季满足自身粮食安全,然后 进城去打工。更何况专家们得出的增加8%产量是在特殊环境下,转基因稻得到特殊呵护才能够实现的,放到农民真正的农田里,其增量8%的优势也未必能表现出来。 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并非治本的措施。除了人的因素外,耕地质量才是关键的。据国土资源部不久前完成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我国耕地优等地和高 等地仅占32.6%、中等地占50.6%、低产地占16.7%,其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耕地平均质量较低。上述结果是综合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及投入等因素得出 来的,是比较科学的。这就是说,我国18亿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三分之一,中低产田占近三分之二。如果中产田改造为高产田,将低产田提高到中产田,我国粮食提升还有 很大的空间。我们现在的粮食产量是以大化肥、大农药、大量消耗地下水为代价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恢复并提高地力、减少环境污染需要生态学的解决之道,而不是生物技术 所能够解决的。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7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山东人要求什么?
热度 12 tarimriver 2011-7-8 23:06
山东人要求什么?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大学,走进校园林木森森,古树参天颇具大学氛围。校园里安放的贾思勰、王祯等中国古代农学家的雕像。而且贾思勰和王祯都是俺们山东人,让俺们觉得有些自豪,所以,仔细端详老乡的雕像与介绍,结果发现,贾思勰的著作成了《齐民要求》。百度说 “ 齐民 ” ,指平民百姓, “ 要术 ” 指谋生方法。以前我还以为该书的题目是写山东人如何种地呢,现在才知道是农民如何才能吃饱饭。而如果是齐民要求的话,则成了山东老百姓向党和政府提条件了,希望江西农大的领导改改这个字,别让人家笑话咱。
3020 次阅读|21 个评论
我的2009年终总结
zhusjiang 2009-12-25 10:14
过了一年又一年 年年发财没有咱 瞬间,到了年终岁尾,受各级组织年终总结,回顾,表彰之类活动的影响,并依照惯例俺也给自己总结一下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俺个人而言 首先 再一次 参加了东北农业大学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并涉险过关,意义重大啊,意味着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今后再也不用参加类似的选拔性的淘汰率比较高的现代科举制度下的考试,实话实说,有种刑满释放的感觉(郑重声明 俺是守法公民 从没前科 如果不算思想上犯罪的话)。 其次 又送走了一届水工专业的毕业生,每年的6月份,恰逢我国雨季,当然也是高校毕业生泪水的雨季,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话虽然很俗,但确实有道理,祝已经离开校园的毕业生们工作开心(顺不顺利不管,开心就好),身体健康(一定要注意身体,革命的本钱,挣钱的本钱,孝敬爹娘的本钱)。 再次 在教学上承担了更多的课程任务,全年210个学时,累啊,回想这210个45分钟,诚惶诚恐 焦躁不安,主要源于自己的能力着实有限,传道是假,误人子弟是真,农业大学的莘莘学子们,对不住了,希望你们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勤奋学习,个人努力来弥补鄙人课堂讲授的不足。 再再次 今年承担了09级水工专业两个班级的本科生导师,思想上的压力真的大了,面对90后那一张张看似成熟实则稚嫩的面孔,问心有愧啊,鉴于以往的经验,作为本科生导师似乎没有带给他们什么新的变化。本科生导师制这个东东,是个新东东,具体如何实施,怎么执行,没有先例,没有套路,在具体的管理上,怎么与辅导员老师协调,也是个问题,如果每年仅仅是开几次班会,谈谈话,那就好办了:本科生导师制干脆不要搞了。所以,如何做好本科生导师,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新问题,得好好想想,琢磨琢磨,下下功夫(尽可能地),怎么的也得对得起那500块钱的津贴啊 再再再次 是俺个人研究方向的一个重大拓展吧。上半年把以前在郑大工学院做的水力学方面的研究能整理的都整理了,或已发表,或已投稿,基本上告一段落了(深层次的要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目前水力学方面的资料还有以下几点没有完成,希望能在明年有所突破:1突扩断面不对称程度对流动的影响 2渗流场敏感性分析。下半年,研究重心差不多转移到了农田灌溉这个方向上了,经过不断的熏陶,查阅资料,发现农田水利与水力学也是可以结合的,农业科学与水利科学本来就是一家嘛,农业水利大有可为,英雄最怕无用武之地,俺不是英雄,但也需要个舞台展示自己,结合点找到了,心也就踏实了,接下来就要看努力程度了,相信明年会很好。 回头看看,来农业大学已经三年了,这是第四个年头了,时间越来越长了,火气越来越小了,牢骚越来越少了,到底是自己越来越老了还是农大越来越好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怀念曾经在农业大学工作过的小杨,铁刚,贾老师,齐老师,祝他们新年快乐,顺利毕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