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命周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命的“奇迹”
liancong 2021-4-25 00:59
我们想法天马行空,但存在即合理! 一岁一枯荣!四季——春夏秋冬。季节作为被人赋予生命周期定义的代名词。 今天,我想在这里阐述的是——周期未至,生生不止! 在此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的认知中,树木花草有没有生命”?大家都好好围绕四季想想,生命的绽放,再到生命的枯荣,这个过程的诠释还用我多说吗? 没错!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自然界中,只要是能够迎合四季转变而转变的生物都是有生命的。但这些不是我今天想要诠释的,这些都是没有价值的。 我曾想着,如果把春夏秋冬看成一种状态,生命一直处于夏天的状态中,岂不是就可以绿意盎然而得“永生”?你可能会质问我起赤道轨的生命来,听我下一步推理论证。 经过我们的实验和考察,发现这一设想并不能实现,似乎生命自身便有这不可逆的生长周期规律,在同一稳定的状态(这里指的是季节),生命并不能处于同一状态一直生长,依旧会开花、结果。我们想做的就是打断它的这种生长不可逆,给予它所需要的养分,在同一稳定的状态下一直生长。(听懂的请给自己点掌声)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称谓“永生状态”,但生命本身的不可逆性让我们的设想由此破灭。 但我们也由此了解到:“生命都是有周期性的,同时生命也是有周期的”。生至死这个过程根本就不可以逃脱自然规律!(这里周期性指的是生命迎合四季而转变的这一过程,而周期指的是同一物种的生命周期,周期性一年就能看到,而自然界不同生命物种的周期规律有太多人类至今都无法考证。) 难道就没有别的永生状态了么? 我们团队模拟植物的茎叶栽培法,提出设想,既然植物可以进行茎叶分化,这种做法能否附加于更高级生命的形式。例如,一片叶瓣,那时我们团队是没敢往动物这种生命层次去想,那不得了的!想都不敢想,一块皮肤、一块肉怎么培育出本体的生命状态。 我们团队本着从植物分化交度出发,但这注定了是一条不归路。 我们从迎合所需要的养分交度出发,看能否让植物枝叶有机会成为为本体一般,并不是平常简单的茎叶栽培法。我们发现,少部分周期性的植物能够有效的利用茎叶培养而获得新生,而那些拥有生命周期规律的植物在培养时并不容易,它们索取养分的方式更加复杂,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并不是如同部分周期性茎叶一般有一张嘴,你给它它就吃。也许我们一开始就错了,没有那种能让它张开嘴的物质,就算是再多再好的养分它也无法聂入为自己生长所用。 生命探索永无止境!我们团队通过推理,是可以推理出植物通过这一方法而实现生长复制,但这需要一种能让它主动张开嘴的物质,如同花瓣一般,未授粉空空如也,只有授粉了才能结出果实,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并非是这种物质的结论。我们从未放弃追寻这种神奇的物质,我们研究植物幼苗,在胚芽初期时胚芽受损时,看能否体现出某种养分的波动更为活跃。我们设想这种物质是否在幼苗期更加饱和,从而使受损的胚芽枝叶更生… 我们尝试着更加高级的枝叶复制,但并没有成功,期待着这种变相的复制,但至今还没有找到答案,高级的枝叶层次更加繁琐。 我曾致力于研究,想让自己找到“答案” !而我当下只是明白了而已。 当你理解了生命、理解了生命迎合四季改变而改变、理解了生命的周期;明白了生命的多样性、明白了适者生存的法则、明白了生至死的过程。 而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才是生命的“奇迹”? 我曾期待着利用这种物质让植物枝叶片起死回生,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动物细胞得以运用相似的过程。能够培育脾脏,让坏掉的部分得以更换!能够培育出新的躯体,让残疾的躯体能够重新生长!因为植物本身的生命状态与动物的生命状态有太多的相同之处,只是动物的本身更加更加复杂。因此我们在数据对比之下产生了这些对未来生命永生的理解。 我明白自己是疯狂的,因为通过植物研究表明,新生同样是富有生命!我们不能利用新生生命的生命而去挽救本体,这注定了是一个悲剧。 生命探索永无止境!无数科学家投身其中,追求生命生长复制的状态,这是当前全人类解决疾病的的一种有效措施。 而生命“永生”状态,更为科学的方针,便是找到生命体所需要的这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促使细胞去吸收养分而进行分裂。我知道每个国度都有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细胞不单单需要养分,它还需要一张“嘴”!植物细胞所需要的物质与动物细胞所需要的物质是不同的,这是绝对的,只是这种状态上有太多的可借鉴之处! 固有的思想容易让人局限,但天马行空的思想在未被证明前容易让人笑掉大牙!自然界的生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希望人类可以保护好家园、保护好生命、保护好自己! 我奔赴于科学夜以继日,可现实却背弃了我。没有舞台终究只能夹缝中生存,我累了,在这个夜晚,再见了。这番话说出来舒服多了,憋太久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思想碰撞的火花。
1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资源生命周期
libseeker 2018-10-30 10:36
摘编自:刘素清.从电子资源管理视角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发展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04):11-17. 电子资源的类型和层次较多,包含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分为全文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参考工具数据库、数值数据库)、电子图像、电子音/视频资源,每种资源的采购、部署、使用和维护不尽相同,需要弄清各类电子资源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任务。 综合DLFERMI(The 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 Electronic Resource Management Initiative,框架性指南)和TERMS(英美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最佳实践的总结),电子资源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 (1)资源试用与考虑阶段:包括试用申请、发布试用、解答咨询、回收意见、资源内容比对、试用统计与评估、购买建议整理等任务。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如何保存和记录这些零散信息,需要支持Word、Excel、PDF、电子邮件等文件的上传,而且能提供浏览和检索。 (2)获取(采购)阶段:包括商务谈判、技术评估、许可谈判、合理使用等,要根据资源内容、价格及支付方式、使用期限、访问模式(永久买断、租用、PDA、DDA等)、许可协议等形成购买方案,并且明确许可权限管理(资源是否提供数字拷贝、打印、文献传递、并发用户数、永久访问及存档等)。 (3)部署阶段:依托知识库对资源进行著录,要梳理和揭示资源的层级关系,及时发布与推送资源,进行用户培训,使用跟踪和故障处理。 (4)评估与续订(停订):包括使用统计、成本分析、技术问题解决情况、用户反馈等,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在系统内收割使用数据,并计算使用成本。另外,应解决不支持COUNTER和SUISHI协议的资源的使用数据如何纳入统计和核算的问题。 (5)保存:TERMS把资源保存单独列出来,强调其重要性。在数字资源购买机制上,由于出版商对其资源唯一性的垄断,资源采购实际上只是获得资源在采购合同期内的在线使用权,数据本身由出版商保存和控制,一旦终止采购,其持续可使用权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另外,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也会导致图书馆丧失对电子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权。资源长期保存是电子资源管理不可分割的内容,出版商授予图书馆的独立存档权、联盟集团存档权、永久访问的内容等也应在电子资源管理平台体现。 电子资源类型的繁多使得电子资源的流程管理变得复杂,图书馆服务平台设计必须具备灵活的文档管理、信息著录与发布、故障处理与跟踪、经费管理、使用统计与分析、动态互动等功能;可进行用户角色分配和权限管理;可实现不同电子资源层级之间以及其他资源之间的关联,便于分类分层管理。可以优先开发相对比较规范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全文数据库的流程管理模块,然后推广到其他类型电子资源。
个人分类: 圕人堂|3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周期评价 LCA 学习笔记
jackyjjp 2017-4-7 12:19
参考文献 H. Scott Matthews, Chris T. Hendrickson, Deanna H. Matthews, 2017. Life Cycle Assessment. http://www.lcatextbook.com/
个人分类: 学习|9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产品族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建模体系
davepai 2014-10-23 13:01
为支持大批量定制中产品族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管理、共享和重用,从产品族视角而非单个产品视角提出建立了面向产品族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建模体系(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Model l ing Architecture forProduct Family Lifecycle,I 2 MA f PFL )。该建模体系以三维状态空间模型为中心,集成单元信息模型和三维演化空间模型。在 I 2 MA f PFL 体系中,单元信息模型用于描述表达产品族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的单元信息,三维状态空间模型提供支持单元信息集成的结构和框架,三维演化空间模型描述单元信息的动态演化过程并揭示其内在的关联、交互和演化关系。 I 2 MA f PFL 体系对产品族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我们成功地将其应用到某企业产品族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管理和共享中。 论文信息:Xu-Wei Pan, Xi-Yong Zhu, Yang-Jian Ji, Yi Yang Yi-Ming Wu (2014) A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modelling architecture for product family life cycle in mass customis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7:9, 869-886, DOI: 10.1080/0951192X.2013.869833 网址: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951192X.2013.869833 下载: I2MAfPFL-Publish-0951192x.2013.869833.pdf
3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霾”的生命周期。。。最后去哪里了?
热度 7 Talky 2013-12-20 11:18
“霾”的生命周期。。。最后去哪里了? 12 月 18 日,应邀参加了崇明岛 “上海农商银行杯”东滩湿地观鸟节 开幕式。讨论了雾霾问题,记者则采访崇明湿地是否在清除雾霾中起了大作用。我回答湿地清除雾霾的效率比较陆地明显会高些,但范围小了,整体作用有限。 突然感觉,近期对雾霾或 PM2.5 污染的关心,重点是在监测分析找来源,传输过程和预测方面。对于雾霾和 PM2.5 的归宿,却少有说明和评论。 ------------------------------------------------------------- 下面是第二天发给相关记者的意见,供参考 昨天问的关于“湿地在消除雾霾的作用”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以往我重视不够,因此没有恰当地回答这个问题。 下面意见提供参考: 实际上空气污染物在被排放后直至消失(如果难以消散,就会像二氧化碳那样有累积了)的生命周期包括 来源 (排放), 输送过程 (风吹、扩散、化学转化等),和 沉降 (重力沉降、干沉积、湿沉降),或者还有分解(很少讨论)和衰减(放射性物质)。 − 来源是目前研究重点,目标是根治; − 输送过程是评价和预测雾霾的发展过程,以便应对。例如 城市规划中考虑建筑物风场“廊道” 的设计等; − 沉降是污染物从空气中被清除的过程。 重力沉降主要指尺度比较大的粗颗粒物,即 PM10 中尺度大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及大于 PM10 的颗粒物。 PM2.5 等细颗粒物因为空气阻力等原因,一般不考虑它们的重力沉降。 湿沉降是指雨滴在成型时已经包含的污染物,和从云底降下过程中又冲刷空气中的污染物。 干沉积只发生在地面 ,因为污染物和地表接触,发生吸收和吸附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不再介入输送,因此被从大气中“清除”。 湿地关于清除雾霾的作用主要在“干沉积”过程。 干沉积的强弱,取决于污染物的特性(气态 / 颗粒态,组分和特性),地面性状(水面、农田、森林、建筑、道路、沙漠。。。),以及地表附近空气的流动状态(静稳、小风、湍流) − 一般说来,气态污染物比较细颗粒物更加容易被干沉积,经验是,衡量干沉积强度的“干沉积速率(单位是速度 / 长度)”比较, 气态污染物的速率是细颗粒物的 10 倍 。 。。。 − 比较地面性状,显然海洋是最有效的清除体:又是水面,又有海浪、飞沫和湍流(混乱运动)。另一个极端是沙漠和水泥地面,显然对细颗粒物的干沉积能力很弱。森林有大的接触面,湿地有水面也有风,因此干沉积的能力应当也比较强。 因此应当结论: − 雾霾的最终去向主要是海洋 (干沉积仅在地面发生,只有海洋才有广阔持久的空间容纳各种沉降); − 就陆地而言,湿地能够对清除雾霾起比较大的作用。因此崇明岛湿地是本市一块重要的清除雾霾的地域; − 一般说气态污染物更容易被干沉积,但对湿地一类的水面, 应当开展进一步研究 ,细颗粒物也可能有较强被干沉积的强度; − 湿地毕竟比较少, 应当保护湿地,多植树造林,城市绿色建筑,加强清除雾霾能力。 ----------------------------------------------------------------------------------------------------------------------------------------------- “霾”最后哪里去了? 1、被风吹散了:吹到别的地方,边吹边扩散到更广大的地域 ,特别是海洋。 2、最后是沉积到地面,陆地和海洋。因为细颗粒物较难在陆地沉降,主要在海洋! (2013年12月24日注:李芳军博主几天没上科学网了,今天发email告诉我,下面这张图没有显示雾霾的。所以, 我用这张图企图说明雾霾可能被海洋“干沉积”是完全错了 ,外行,没有征得专业人士的确认。图中沿海的土黄色,可能是泥沙流入海洋,冲积起来的颜色?。。。。不过海洋面积广阔,作为雾霾的最后归宿的想法,我觉得说得通的。) 在李芳军博主博文 :“ 看图说 - ‘像云像雾又像霾’ - 如何在真彩色遥感图像上识别 ” 上传的遥感图上切下一块,是12月1日至10日的平均图: 可以看到,有霾向海洋传输的迹象,而且很快消散(失)。可能展示着海洋强大的清除雾霾(PM2.5)的能力。
个人分类: 灰霾|8134 次阅读|31 个评论
人生收支盈缺预测曲线
陈龙珠 2012-7-27 09:35
人生收支盈缺预测曲线
今年社保部不时放风试探退休制度变革方案。这是一个对整个社会就业和养老有着巨大影响的政策设计问题。最近10年来,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快速增长,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已造成了日益严重的阶层分化和官员腐败问题。在此尚未操动大手术之前,再搞什么延迟退休和延续养老金双轨制,已初步显露的社会阶层对立或将更加激烈起来的。 日前在浙大与昔日同事相聚聊天,见到几位年长的已在安享退休生活,很是令人欣慰和羡慕- 他们再也无须每天早上醒过来就想着自己的考核指标和担心学生跳楼了 。经过最近一次的调整,在浙江高校,一位副高职称的教师现在的月退休金在7千元左右、正高职的在1万元左右(大约比现在上海的标准高2千元的样子),比现职同档普通教师的薪酬还高。与此相比,只能说现在中国高校现职教师的薪酬体系问题很大,他们难以不花精力在体制外谋求额外收入,来填补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家庭实际支出需求的缺口。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社会收入分配体制如何变革,对每个家庭的家长来说,都有义务对全家的长期收支主导一个大致的测算和规划,并为全体成员所理解,以便齐心协力地做好开源节流,而实现相对幸福的生活。而且,建立这种家庭理财的思想,宜从成家立业时开始。
个人分类: 家庭理财|4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科研的整体特征生命周期判断
vcitym 2012-7-4 04:57
个人分类: 杂谈|4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外一则
热度 2 vcitym 2012-7-2 13:26
当SCI被人们争论的时候,一次参加一个期刊的某栏目的编辑研讨会,其中听到了一个消息让人感觉很振奋。这个消息一般和人们的习惯习性感觉不同。一般人感觉,好文章发到SCI期刊上,更好的文章发到国外的SCI期刊上,最好的文章可能发在国内顶级SCI或者国际顶级SCI期刊上。 但是,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一种逆向变化,就是一些领域或行业,一流文章发展国内期刊,二流期刊才发到SCI期刊上。由此使人想到,SCI事件也有生命周期。从1980年代引入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基本也是符合logistic曲线的。这个生命周期到底能延续到何时,能够回归到他自己本身的基台值,有待有心人去研究了。 期刊SCI生命周期的量化研究。
个人分类: 杂谈|3120 次阅读|4 个评论
通往节能减排目标的新途径(一)节能减排的目标、意义与挑战
wanght 2011-8-17 00:57
通往节能减排目标的新途径(一)节能减排的目标、意义与挑战
前言 本系列博客是《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的约稿( 王洪涛,通往节能减排目标的新途径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1 , 183期 : 49- 53 ) 重新改写后将其发在博客中,有三个原因:1)杂志篇幅有限,博客中以补注的方式,补充一些示例,多一些解释;2)杂志只是科普性质,不让使用公式,可能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博客里可以补上;3)在正式出版物中观点不会太激烈,博客中尺度可以宽一点。 以下是正文。 ------------------------------------ 一、 节能减排的目标、意义与挑战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出了具体而量化的全国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如表 1 所示),陆续制订和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法与监测体系,为中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指定了约束性目标,对各行业和全社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节能减排目标不同于过去国内外提出的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概念性目标,例如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负担的“脱钩”(De-coupling)、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也不同于各种单项发展目标,如节能、节水、低碳经济等。与上述目标相比,节能减排政策目标更加客观,可以量化地监测与考核;更加全面,涵盖了中国现阶段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直接,如果节能减排目标达成将显著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生存环境;更加严肃,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已成为各级政府的约束性指标。因此,提出节能减排目标的意义重大,是深化和落实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关键着力点,也必将深刻影响全社会和各行业的未来发展。 尽管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目标基本达成,尤其是SO2和COD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但十二五期间以及在更远的未来,节能减排任务将变得越来越艰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SO2和COD的减排任务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主要得益于存在集中的排放源和成熟的减排技术,例如SO2的减排目标几乎就是依靠一个行业(火电)、一种减排技术(石灰石-石膏法)实现的,因此达成目标主要是投资和时间的问题。但能耗、水耗以及温室气体等其它排放的减少需要依靠各种行业、应用各种技术来实现,其难度就远远高于SO2和COD的减排。其次,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节能减排需要更多行业参与、寻找更多适用技术,必将越来越困难。第三,随着节能减排目标的增加,将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各种目标之间的冲突,使得任务更加艰巨。第四,在资源、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相应的节能减排压力将越来越严峻,甚至现有政策目标还有提高的可能和必要。 因此,分析当前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局限性,不断探索节能减排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 补注1:政府下决心给自己和全社会制订了量化的节能减排目标,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以前 经常有人 抱怨政府不重视环境问题,也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的研究没有得到重视。现在政府重视了,定下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我们作为研究者是否能够提出可行的方法、帮助达成这个目标呢?
个人分类: LCA/LCM|5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导论 (8) - 生态设计
热度 1 wanght 2011-5-13 01:08
内容提要: 就像绿色化学、环境材料等“绿色”概念一样,生态设计也经历了差不多的三个发展阶段,即 1)研究者意识到某一类决策活动(这里是产品或工艺设计决策)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以前的决策部分地导致了环境问题,在今后的决策中应该充分地考虑环境问题并持续改进。因此提出一个“绿色”概念,形成一个交叉研究方向。 2)然后从各种实例中归纳总结各种原则、指南,一方面定性地辅助定义这个“绿色”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为决策过程提供启发(heuristics)。 3)但环境问题在不同影响类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转移,往往导致定性的界定不能自圆其说,所以都需要采用类似LCA的定量分析方法。 预言:当政策制订者意识到,除了基于LCA的环境管理工具,他们并没有太多其他可行的解决方法时,LCA可能成为基础性的方法,甚至是强制性的要求。 讲义下载: LCM8-EcoDesign.pdf 返回课程大纲
个人分类: LCA/LCM|400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导论 - 课程大纲
wanght 2010-11-27 00:44
在四川大学讲授LCA课程多年,一直希望能有一个与课程并行的、内容更开放和便于互动的平台,所以开始写这个系列博客。此系列博客基本与课程对应,并随课程进度更新,博客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要点、作业练习、讲义及参考资料下载、补充阅读材料等,欢迎留言讨论。 ---- 保留所有权利。若用于教学、培训、转载,请与我联系wanght.scu @ gmail.com ---- 题记: 产品是 所有 人类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载体。LCA是评价 所有 产品与技术所造成环境影响的标准方法,可以为 所有 与生产消费活动相关的决策提供环境信息支持。 绪 论 课程介绍 第一章 生命周期评价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第一节 LCA简介 第二节 LCA方法框架与计算 第三节 eBalance软件中的LCA建模、计算、分析 第四节 ISO-LCA标准 第五节 CLCD数据库与LCA案例研究 第二章 其他相关分析方法 (计划中) 第一节 混合分析(Hybrid analysis) 第二节 Consequential LCA 第三节 生命周期可持续性分析(环境、经济、社会) 第四节 材料流分析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 ) 第五节其它分析方法 第三章 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和生命周期管理 第一节 可持续消费与生产(SCP)及GAP概念框架 第二节 生命周期管理 (LCM):从评价到应用 第四章 技术研发阶段 - 绿色化学 (Green Chemistry) 与环境材料 (Eco-materials) 第五章 产品开发阶段 - 生态设计 (Ecodesign, Design for Environment) 第六章 产品生产阶段 - 清洁生产 (Cleaner Production) 第七章 产品采购与消费阶段 第一节 环境标志与环境声明 (Ecolabel / Environmental declaration) 第二节 绿色采购 (Green Procurement) 第八章 区域环境规划 - 工业生态园与循环经济示范区 (计划中) 第九章 政策工具 第一节 欧盟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及工业政策 第二节 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协议 第三节 欧盟环境政策与指令 第四节 中国节能减排
个人分类: LCA/LCM|6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1991 年~2007 年中国铝物质流分析(Ⅱ)
slonethu 2009-12-25 21:53
1991 年~2007 年中国铝物质流分析(Ⅱ):全生命周期损失估算及其政策启示 摘要:铝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损失可分为数量损失和质量损失,数量损失又分为库存性损失和散失性损 失。基于金属元素物质流分析的存量与流量框架,本文开发了用于估算铝的全生命周期数量损失的方法,并以此 分析了1991 年~2007 年我国铝的数量损失量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①采矿损失量占我国铝的全生命周 期总损失量的比重最大,减少损失的潜力也最大;②排除采矿损失量,1991 年~2007 年我国铝的总损失量逐年递 增;③由于拜耳法产能不断扩张,2003 年以后全国氧化铝平均回收率不升反降,氧化铝冶炼阶段的铝损失量快速增 长;④散失性损失量不断增加,但其占总损失量的比重近年来有所降低;⑤每生产1t原生铝损失的铝资源量不断降 低。为了减少或避免铝的损失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利用,我国铝工业界应当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持续关注如下整体性 的战略:①不断降低铝生命周期各子阶段的损失率;②重视回收与循环过程中铝的数量损失问题;③重视回收与循 环过程中铝的质量损失问题。 http://www.resci.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91216flag=1
个人分类: 工业生态学|3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