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嵇少丞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嵇少丞

相关日志

对高山、嵇少丞教授等人关于蹄窝等疑问的答复
热度 41 dkysdc 2016-6-21 12:54
对高山、嵇少丞教授等人关于蹄窝等疑问的答复 投稿前就想到了,《蹄窝》一文发出之后,会遭到嵇少丞教授的强烈不满,甚至编辑部都会招致抱怨。事实果然如此。最近事情有点多,要完成一项几个月前约定的且非常紧急的任务,所以网上的一切权当耳旁风。更为重要的,我是在等嵇少丞教授的科学质疑,然而等来的是一片非科学的狂噪,甚至是人身攻击。有点遗憾的是,这也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我还用得着读什么心理学著作么? 今天这篇博文一定很长,科学网的博友们做好心理准备。先放松下心情,看3段根据纪录片做成的GIF动画。然后,我来逐条回答网友们和嵇少丞教授的质疑。 动画1:正在形成中的蹄窝,一队马帮行进在窄窄的茶马古道支线上,仔细看看负重的骡子是如何沿着已经存在的蹄窝行进的。此GIF动画版权归CCTV,本博文只用来科普蹄窝的形成。 动画2:马帮行进在已经存在蹄窝的茶马古道上,仔细观察,这些牲口是否会踩向蹄窝。特别观察,真有一匹小牲口没有沿着蹄窝行进,因为它完全没有负重。此GIF动画版权归CCTV,本博文只用来科普蹄窝的形成。 动画3. 骡子驮重物上坡的演示 ================================================ 先回答科学网高山博主转述的疑问,声明一下:我的答复一律用带颜色的字体,以示区别。 高山博主替嵇少丞教授向我放的几炮如下: 1. 大部分“蹄窝”是否是对称的?牛马造成的理论上是对称的。 问一下高山博主:哪个理论说牛马造成的蹄窝是对称的?这完全是臆想出来的理论。嵇少丞教授完全不接受蹄窝的说法,怎么会有理论? 嵇少丞教授的“对称论”完全是错误臆想。如果完全对称,那肯定不是坡道,而是平道。即使同样的毛驴,同样的货物,上坡时和下坡时的用力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怎么可能完全对称呢。何况我在摘要上就明确讲了,不否认有一点点水的参与。 关于这些蹄窝形态的不对称特征,请参见吕洪波老师的博文,他已经论述得很清楚了。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980561 有这个疑问的人大部分没有好好看过我的文章,也没有看这些天吕洪波老师在科学网上的博文。我的文章和本博文的后续内容,有清晰的蹄窝照片,我说了不算,读者自己会有答案。 2. 在牛马等不可能去到的地方,是否有大量相似的“蹄窝”? 正是因为蹄窝只出现在牛马行走的古道,所以才可能是蹄窝。 这是形成蹄窝的最基本条件。古道两侧没有类似的坑。先反问一下嵇少丞教授,能在京西古道两侧的岩石中找到这样的被你误判为“壶穴”的证据么?嵇少丞教授在多篇博文中提供了各种“坑”、“洞”的照片,都是在江、河、湖、海周边,或者是山上的风化洞等等,与古道没有关系。后面嵇少丞教授的同样疑问,有详细的图示解答。 3. 牛马蹄大小的“蹄窝”与其他过大或过小的“蹄窝”的比例是多少? 这个问题嵇少丞教授给出了答案,古道上除了蹄窝以外,能发现的最大的自然成因的坑只有钱币大小,也就是说只有cm级甚至是mm级。根本不存在比例的问题。这些小坑根本不是蹄窝,为何将它们与蹄窝搅在一起?难道嵇少丞教授连这样的逻辑和常识都不清楚吗? 4. 在其他国家是否有类似发现?还是国际上首次发现。 这又是一个好问题。请问有谁在欧洲或美国发现过秦始皇的陵墓么?嵇少丞教授说他自己走过很多国家地质公园,都没有发现“蹄窝”。这话说得千真万确!因为那些是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公园,不是古道。当然找不到蹄窝的任何线索了。 不过我想提供下额外的证据:北京西山有“中国地质的摇篮”之称,从1860年代就有外国的著名地质学家通过京西古道到西山考察。至1970年代,走过京西古道的中国的、外国的地质学家成千上万人次,没有任何人报道过京西古道发现了壶穴。为什么? 因为京西古道是他们进行地质调查的唯一道路系统,1960年代之前,当地的主要交通就是这些古道。那些老地质学家们亲眼目睹了毛驴在路上行走的过程,目睹了蹄窝的形成。否则,京西古道上壮观的蹄窝景观,早就见诸于地质文献了,哪还用我费这力气来写科普文章。 5. 现场考察一下,找几匹马或牛,看看它们是否不愿意踏入有“蹄窝”的地方 最好先看这前面的三个GIF演示,之后这个问题可能不存在了。实证是最简单的方法。如果没有见过,不妨拉几条毛驴试试。或者现场调查一下,看看京西古道有没有壶穴形成的自然条件。壶穴的原理一点也不难,嵇少丞教授做过很好的壶穴成因的科普,可惜他都没有用在壶穴上。先把本博文前的茶马古道视频看完,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做这个试验。但要注意,你把平原区的马拉到山区,会不适应的哟,山里的老人都知道这个理。如果找不到毛驴,为什么不亲自向古道边的老乡问问呢?以前赶毛驴的人称为脚夫,现在北京西山还有一些老人或者亲自赶过毛驴上下山,或者曾经当过脚夫。想做这个实验的人自己去做,因为我亲眼见过毛驴、马匹上、下山,全中国成千上万的人见证过,我不用做这个低级可笑的实验的。 =========================================================== 以下回复嵇少丞教授的有关问题 嵇少丞教授的问题有点多,编号也乱,我给他重新做了排序,版权完全属于嵇少丞教授,特此说明。 ========================================================== 1. 为什么上来就认定(take for granted)北京西山坡上的洼坑“就是蹄窝? 我与北京西山的接触已经30多年了,我是学沉积学的,普通地质是我最喜欢的课。壶穴的现象我观察过30多年,我见到的壶穴比嵇少丞教授从网上东拼西凑的要精彩得多。“蹄窝”不是壶穴,当然想都不用想。当然take for granted 地认为西山古道(而不是西山坡)上的洼坑就是蹄窝。 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反问一下自称懂得西方规则的嵇少丞教授:在你还没有见到过蹄窝之前的2012年,你凭什么想都不想,就认定蹄窝是壶穴?并且连篇累牍地在网上制造这样的舆论? 我知道你自与我争论照片侵权之时到现在,你只见过一次蹄窝,并且仅仅不到一天的时间,我可是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上百公里。北京西山古道的蹄窝发育处你只去过一处,并且是带着变色镜去的。即使这样,我也认为你能够识别出那些蹄窝的真伪,只不过硬是将蹄窝说成“壶穴”罢了。 这里不得不向博友们提供一条证据,周永胜是第一位在科学网上报道蹄窝的,嵇少丞教授是那篇博文的第一个提问者(京西古道上的马蹄窝,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171do=blogid=490671) 。 你不懂或不信没有关系。问题是,你为什么在他博文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没有质疑,而见到我用了“蹄窝”一词,你就急不可待地跳将出来反对?这又是为什么呢?你以为抓到了反击我的稻草,可惜,你又错了。从照片侵权事件之后,凡是我作科普,你就出来想方设法地贬低我,你的言论早已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畴。博友们还可以进一步看看我的博文,看你我关于“雨痕”和“泥裂”等问题的争论。看一看,你到底是不认识雨痕等地质现象呢还是故意与我为敌呢。特别可惜地是科学网上见不到争论时你的博文了,但我可给你保留着备份呢。想让我展示出来么? 我经常疑惑:凭嵇少丞教授的学识,不至于连“雨痕、泥裂“等等再简单不过的自然现象都不认识吧?也不至于把一块现代的泥裂和雨痕的“土标本”当成“岩石”吧?那么,嵇少丞教授故意与我作对是为了什么?看来还是因为我无意中揭露了你盗用别人照片的事而耿耿于怀。 但是,即使这样,你也应该找个你有把握的科学问题来找我的茬吧。偏偏总找我最熟悉的地质现象与我争论。正式知会一下,我真的不好意思与你争。我记得在以前的博文中说过,我写过的文章中有许多现在我认为解释错的或不完善的东西,每次出野外带别人看地质现象时,我都提醒别人,我说得不一定全对。所以,希望嵇少丞教授找一找我写的有限的几篇文章,批一批其中的错误甚至可能已经是笑话的内容,顺便给科学界活跃一下气氛,这个是我最乐意见到的。因此我希望您能以正式的科学文章来回复“蹄窝”的争论,这样岂不完美?我可以在《地质论评》上等你,也可在任何一家英文媒体上等你。前提是你让评审者和编辑部看到我的文章和这篇博文。 2. 苏德辰明显的缺少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练训,(他虽然是地科院地质所研究员,但是SCI论文记录很少) 哈哈:嵇少丞教授的这条评论还用得着回答么?大家看看,这就是北美大学教授的逻辑。因为我的SCI论文很少,所以我缺少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进而就能推断我所介绍的雨痕、泥裂、蹄窝等都是错的?“蹄窝”是假的?嵇少丞教授的这种逻辑恐怕科学界(不只是科学网)无出其右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可是地学界响当当的一块牌子,您想损我,可别把我们单位也连带上。 3. 苏德辰无能回答大家对蹄窝说的质疑,只好装聋作哑。 下面我就来正式回答嵇少丞教授的质疑,让大家看看我的能力够不够。 (1)壶穴中,无论内中有水无水,皆有岩砾、沙粒,正是流水冲动它们在坑水中旋转研磨着洼处的石面,久而久之形成冲刷坑。坑中岩砾与沙粒就是我们要找的“作案凶手”。 (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嵇少丞教授说得极对,但证据找得不对。 这个坑中的砾石或砂石当然不是形成蹄窝的凶手,也不是形成壶穴的凶手。真正的壶穴中的岩砾绝大多数磨圆度极好。除非是新掉进去的岩砾。古道已经停用数十年了,它们显然是刚刚掉进去的岩石碎块,甚至是有人刚刚放进去的。将蹄窝中的这些岩石碎屑当做证据说明是壶穴?逻辑上通吗? (2)石面上还有许多比驴蹄、马蹄小得多的冲刷坑,有的直径还不到硬币大小,这些坑不可能是驴蹄出来的、马踩出来的。 嵇少丞教授观察得真仔细,应该加1分。因为这些小坑真的不是驴蹄踩出来的,也不是马蹄踩出来的。 但读者们想一下,蹄窝的直径至少是十几cm,嵇少丞教授的这些坑直径才一两个cm,与蹄窝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嵇少丞教授所指的这些坑与蹄窝完全无关。它们恰好说明古道修完之后的自然风化速度远远比不上毛驴的践踏。以后有机会我把这条证据补充到支持“蹄窝“的博文或文章中,我一定会注明这是嵇少丞教授首先观察到的。谢谢嵇少丞教授。 这里再重复一下前面给高山的答复: 这个问题嵇少丞教授给出了答案,古道上除了蹄窝以外,能发现的最大的自然成因的坑只有钱币大小,也就是说只有cm级甚至是mm级。自然成因的这些小坑不可能与蹄窝的大小和形态相比, 根本不存在比例的问题。 (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3)西山坡上的冲刷坑具非对称性,即进水处缓、出水处陡,指示水流方向从上到下,这是沉积岩中冲刷构造的普遍特征。若是京西古道,马帮有去有回,双向行走,马踩驴踢出来的就没有这样的非对称性了。还有的壶穴具明显涡旋形状,受地势影响,流水从一侧进入洼坑,涡流裹挟着沙砾研磨坑壁,逐渐形成涡旋形状的壶穴,这是骡马驴踩不出来的。 这次嵇少丞教授完全判断错误。如果完全对称,那不会是坡道,而是平道。即使同样的毛驴,同样的货物,上坡时和下坡时的用力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怎么可能完全对称呢。何况我在摘要上就明确讲了,不否认有一点点水的参与。 关于这些蹄窝形态的不对称特征,请参见吕洪波老师的博文,他已经论述得很清楚了。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980561 另外再补充一下,古道的运输很少是双向等量的。想想看,京西古道上的毛驴最重要的用途是向京城运送煤炭。这些毛驴从京城能够运出等量的货物么?即使现在通讯特别先进的时代,运输的这种不平衡性也是经常存在的。 (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古河道上右旋涡流形成的壶穴(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问一下嵇少丞教授:您这张画着箭头的照片是谁拍的,在哪里拍的?京西古道上的每个蹄窝我都仔细研究过,并且标注了号码。从没有类似形态的,审稿人和编辑也没有见到过。北京的朋友有空到京西古道走走,看看能不能找到类似的?你故意将不是蹄窝的坑拿来然后批判,这是什么逻辑? 原来这张照片来自南非,被嵇教授当做京西古道上的蹄窝误导读者,请读者查询BORKE'S LUCK POTHOLES,地址: https://www.geocaching.com/geocache/GC3N6T1_bourkes-luck?guid=908fa721-bef7-4ff8-a71c-389b1c08d2f9 (4) 刷坑内只见横向圆圈刻痕,却不见纵向刻痕。横向圆圈刻痕是流水冲击岩粒刻画泥岩而成。若是由马踩驴踢,纵向刻痕必不可少。 建议嵇少丞教授补充一下你的照片证据,就是那些在蹄窝中的水平的横向圆圈。那不是流水的刻痕,那是蹄窝中雨雪积水蒸发后留下的印痕。很多水塘都可见到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刚刚放完水的水塘。与流水的刻痕没有关系,不要误导公众。 下边的这张照片水平刻痕在哪里呢? (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嵇少丞教授哪里找的这张照片呢?它不但没有指明刷坑内横向圆圈刻痕,反而有更多的马蹄形的图案。另外,这张照片的右上方就是悬崖,石头上有蹄窝,任何流水都不会冲到的地方,也不是差异风化或任何地质理论能够解释得通。建议嵇少丞教授实地走访之后,再引用人家的照片。不然都成了对我有利的证据。 长江三峡的江底壶穴(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这张照片真的很典型。但正如嵇少丞教授所说,它是长江的江底,不是在古道拍摄的,这不又是一个与嵇少丞教授意愿相反的证据么?难道你想将这些搬到京西古道的路面上吗?再次谢谢嵇少丞教授。如果你说这张照片是在加拿大的道路上拍的流水构造,我马上不再提“蹄窝”的事。 (5)西山坡上任何洼坑都不具马蹄形状。冲刷坑形状受两组节理走向与岩石层理走向控制,可以形成菱形,三角形,哑铃形等。 我看到的情况与你说的完全不一致,请大家看看我的照片,看看我的文章。我对所有的蹄窝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绝大部分与节理完全没有关系。审稿人和编辑部的专家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没有人支持你的观点。即使蹄窝旁边现在碰巧有沿着节理破碎形成的新坑,也是对蹄窝的一种破坏,不能用这个来否定原始蹄窝的形成。这点道理大家都应该清楚吧? 建议在北京附近的博友,周末不妨实地考察一下,看看这些坑与雨水或河水的关系有多大?地质学不神秘,稍有生活经验的人就会得出结论。 (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6)马在硬地与岩石上行走不会留下痕迹,只有在松软的土壤与沙滩上才会留下痕迹。 这又是嵇少丞教授的结论。嵇少丞教授可知道可曾听到过“水滴石穿”的道理?地质工作者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水滴沿同一个地点长期滴落可把石头滴出洞来,何况坚硬的马蹄?嵇少丞教授明显知道马掌的强度要比普通岩石强得多。只要日复一日反复踩踏相同的地点,蹄窝是容易形成的。中国还有一句成语,叫做“踏石留痕”,说的就是这个理。有些古老建筑物的台阶石因人的长期踩踏都能形成凹坑,更何况驮着重物的骡马铁蹄长期踩踏呢? (7) 马行走的蹄迹是有规律性,即“马步”,马蹄踩点不是等间距的,见下图。西山坡蹄窝分别具有这样的规律性吗? (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规律性怎么没有?我的文章中的多张照片都显示出蹄窝的规律性。为了公正和省时间,先看我论文中的照片,过两天有时间我再补贴在这里或者另外成文,大家看看有没有规律?不相信照片的,实地查看验证。 (8)有的“蹄坑”出现在驴马明显地不可能去的地方,例如,倾角较陡、并不是路面的山坡上。苏德辰的文章故意隐瞒这样事实,对自己观点不利的事实一概不录,这就是学术道德问题了。 (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不好意思,又要卖弄一下我对古道的了解知识了。顺便做下普及宣传。 西方有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绝大部分中国的古道都不是一次性建成的。古道特别是政府(朝廷)出资的古道每年都要维护修缮。京西古道上有多个碑刻记载着古道的修建史,甚至还有修建者的名字。 山区古道最大的难点在哪儿?主要是垭口处。削低垭口、降低坡度可算是对古道最大的工程。降低坡度,就是把原来的坡尽可能铲平。这个过程中,古道上更老的遗迹一般要铲掉( 井陉古道和河南崤函古道也都有分期施工修建的证据) 。但会在边部遗留一些。嵇少丞教授找到的这两个蹄窝正是遗留的老蹄窝。其实不止这两个,还有更多,但全部都在通往牛角岭关城的路线上,不在路线旁。我有更清晰的照片,读者可以鉴别、欣赏。嵇少丞教授为什么不放一张取景范围大一些的或者全景的照片呢?别人能够判断你这张照片的位置么? 除了削高的做法,还有加宽的办法。京西古道峰口庵段就有明显的加宽证据,我的论文中有此论述。论文中大概没有提到的有一点:就是有些蹄窝过深怎么办?一个是凿掉。但这种办法比较笨,因为凿掉的同时,路面变得锋利,有可能会给牲畜造成一点点伤害。最简单的办法是垫上光滑一些的石片。 (9)苏德辰下雨后专门去牛角岭拍的照片,可见“蹄坑”与斜坡上的流水槽子(C)受控于岩石中两组共轭的剪切节理。A、B两凹穴紧靠岩壁,驴马驼若走在苏德辰指定的“穴”位上,其身体必然撞上岩壁,更不谈这些畜牲身上还驮着向两侧外延的货物及包装。放着好好的“路中间”不走,这些畜牲偏偏找死往石头上撞,自杀寻解脱?俗话说,老马识途,就是驴子也不傻。“蹄窝”沿着岩石的劈理(薄弱面)分布。驼马驴聪明地能利用劈理? 不想增加大量的照片了,大家看嵇少丞教授的原始博客吧。 看来嵇少丞教授还是观察得不够仔细。即使用你去过的牛角岭为例。牛角岭的蹄窝印不只一行。毛驴行走时也不完全都是驮着两侧外延的货物,如果真的驮着很大很宽的货物,当然不会沿山边行走。这点“常识”毛驴是懂的,看来有人不懂。再看看前面第一个GIF,那样窄的路,骡子都可以驮着货物行进,京西古道所有的主干道路况都比视频中的古道宽得多,牲口如何不能行走? 李学宽先生镜头下的黄河岸边的壶穴(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这些照片又是反证。它告诉大家,壶穴发育在河道或流水经过的地方,不在古道上。所以,还是让李学宽拍一些太行山古道上的壶穴或蹄窝,让大家鉴定一下。 河边石灰岩中的壶穴,许多太湖石就是采自这样的地方,太湖石的通透是壶穴造成的。(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这些全是水边形成的,完全是水的作用结果。全国的博友们在古道上见过类似的地貌么?只有在河水或雨水经常冲刷的地方,才会形成这样的坑。顺便纠正一下:太湖石是碳酸盐岩,其溶蚀坑应该是喀斯特溶洞的一部分,别当成壶穴误导大众。 (10)冲刷坑起源之地总是出现在岩石层面与两组共轭或多组节理交界处,那里原为薄弱地段,形成初始的洼坑,然后岩砾砂粒进入,被流水带动开始冲刷刻蚀,坑越来越大,坑壁越来越光滑。 请你给出古道上的证据。本人和审稿人、编辑等在古道上看到蹄窝的都与此无关。 (11) 如若西山坡上的洼坑是蹄坑,为什么分布如此不均匀?只是非常局部的地方才有?如真如苏德辰断言“数百年间”“每天仅运货拉煤的骡马毛驴就有数千匹”,难道这些畜生只踩个别地方,然后“飞”走? 嵇少丞教授真的没有仔细观察古道,也没有仔细看我的文章。大部分古道的路面是由块石铺砌的,块石之间的缝隙和高低错落,自然成为毛驴行走时的着力点,不需要走在固定的位置,因此不容易形成蹄窝,但仍然有,只是少。特别是在大的块石上,因块石长期磨蚀,表面光滑,如果不沿蹄窝行走,势必打滑。久而久之,在大的块石上也就形成了蹄窝。而垭口处的古道坡度都比较大,牛角岭就是鲜明的实例。雨雪天和负重的情况下,不沿蹄窝行走,只有打滑摔跤。见过行人的台阶么?平路上不需要,坡路上是必需的。儿童乐园中有滑梯,只为娱乐,普通人谁能背负数十公斤货物而在光滑的滑梯上行走呢? (12)如果西山洼坑是打了马蹄铁的马蹄踩出来的坑,马蹄铁与坑底及坑壁不断摩擦, 其底部含铁量必高。可是,苏德辰却拿不出这样的证据来。 请嵇少丞教授拿出反方证据,证明废弃了数十年的古道蹄窝中会保留铁粉而不被冲走。但是要明白告诉嵇少丞教授的是,多人在古道上捡到过马蹄铁,我就捡到过两个。嵇少丞教授是地质学家,应该知道古道上的岩的硬度比马蹄铁软的多吧? (13)对于上述质疑,苏德辰一条也无法反驳, 只好装聋作哑,避而不谈,这就不是什么正确的科学态度问题了。 嵇少丞教授,我的上述反驳够不够一条或 一条 以上了呢?我这是正确的科学态度么?不要随便给人扣帽子。 不要把别人的忍让和宽容当成胆怯。知道我在等你么?嵇少丞教授。 (14)古道车辙痕印证京西古道蹄窝并非壶穴? 可笑的苏德辰抄袭山西老闫的观点——“秦皇古道车辙痕印证京西古道蹄窝并非壶穴”(西山老闫_新浪博 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d75e10102wfa6.html),在图1中用两张石头路面的车辙痕照 片,一张是河北井陉的“秦皇古道车辙”, 另一张是北京西南卢沟桥花岗岩路面的车辙痕印,以期证明北京西山坡上的洼坑是“京西古道蹄窝”而非壶穴。然而,正是这些照片却有力证明蹄窝是不可能的。古道上的车辙痕是古时候马车留下的,但是车是马拉的,为什么车留下辙痕,而马却没有留下蹄坑? (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 古道车辙痕在欧洲也多有发现,但是从来没有报道过与之共存的骡马蹄窝。为什么蹄窝、蹄坑只是中国报纸上出现过,而在欧美文献却从来没有用过对应的词汇(Hoof holes),欧洲的地质学家也从来没有像苏德辰一样误把山坡上由暴雨冲刷的壶穴当成蹄窝,以示自己发现了古道的佐证。 可笑的嵇少丞教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先弄清楚苏德辰是否抄袭了“山西老闫”的观点。 首先他不是“ 山西 老闫 ”,他是“ 西山 老闫 ”,看清楚了再引用,你引用老闫的照片上还清楚地打着“西山老闫”这几个字。不要经常出现明显的错误或误用。 再来说说抄袭。嵇少丞教授不妨亲问问老闫,我抄袭了他的观点没有?事实上,他首先审阅了我的论文草稿,之后,他去现场验证了我的观点、支持了我的观点。 既然嵇少丞教授乐意提起抄袭事件,请老读者们回顾一下抄袭事件,新的读者学习一下嵇少丞教授人肉的本事。实在不知道,就翻看一下我以前的博文。以后有时间再向大家普及一下如何鉴定被盗照片。 发现嵇少丞教授盗用照片的事情已经过去数年了,至今嵇少丞教授也没有正式就盗用照片一事道过歉,看来嵇少丞教授总怕大家把这点臭事儿忘了,用百姓的话,这种行为叫什么来的?所以嵇少丞教授最好不要在我面前提抄袭二字,因为你实在没有资格。 仔细观察,嵇少丞教授提供的照片车辙中间也有一串浅坑,我把嵇少丞教授的原始照片处理了一下,标上了浅坑的位置,特此公开说明。我不想凭这点证据就下结论定其成因,这不是我的风格。但是我推测这些浅坑与踩踏的因素有关。请网友们也代为查验。 (此图来自嵇少丞博客,白色的箭头是我加上的) 请嵇少丞教授利用身在体制外的优点去现场调查一下这些坑的成因,然后别忘了给科学网的老朋友们科普一下你的调查结果。如果科学网不让登录,你还可以让戴德昌转发呀。他这么地忠于你。不懂电脑病毒却说CIH病毒是台湾人专门对付大陆的,不懂地质,却乱给别人扣帽子。嵇少丞教授还应该给大家普及一下戴德昌老师的做法,到底他是文科作法还是理科作法,还是文革的作法。嵇少丞教授有戴德昌这位大张旗鼓反对跟风添眼的人士做粉丝,我有点“忌妒”。 钢铁浇注的车轮或包了铁皮的车轮几百年在古道石头路面上不断地机械研磨,当然可以留下沟槽,因为载重车的圆车轮的与石头的接触点上的压强比马蹄下面的压强高很多,再说众马不会来来往往总踩同一点,这就是有车辙沟痕的古道上没有蹄坑的原因。这么浅显的道理,可惜苏德辰研究员就是想不到。 再来说古道上为什么少见蹄窝。注意我的用词,是“少见”,不是“没有”。 嵇少丞教授不愧为科学家,知道载重车的圆车轮与石头接触点上的压强比马蹄下面的压强高很多。 因为车轮的压强大,车辙轨迹又更统一,所以车辙的痕迹保留很多。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辙痕太深,到了“拖底盘”的深度后怎么办?怎么办? 古人自有古人的办法。嵇少丞教授没有跟大家讲,我就讲一讲。 一般来讲,车辙过深的情况主要在垭口的地方,平原区出现车辙过深的情况时,直接找石料或泥土垫平就行了。如果山上的垭口处车辙太深,最简单、好用的办法就是把车辙中间高的部分凿掉。这样,既降低了坡度,又解决了拖底盘的问题,一举两得。所以,垭口处也经常是关卡设置处,不仅仅是守关收税,修路也是重要的职责。由于经常遭遇凿路的情况,车辙中间用于牲口行走的路面很难长期保留。所以才少见蹄窝。 还有,凡是车能够通行的古道,其坡度不可能太大,至少远小于京西古道牛角岭关城附近的坡度,但还是有坡度。牲口要负重前进仍然需要助力点,所以仍然可有蹄窝,只是不如京西古道典型罢了。我的这个说法已经得到了验证, 就在河南的崤函古道上,就保留了一串不典型但明显与风化坑不一样的蹄窝 ,见下面的照片。 崤函古道照片,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至少有3个“台阶”,分别用数字代表。最早的古道在第一层,因车辙下切严重,铲掉后为第二层路面。之后又有第三层。这只是从宏观上的分析。其实古道的维护修理期次要远远多于3次。图中下方镜头盖处开始,有一串蹄窝。蹄窝的形态特征非常明显,与周围的各种风化成因的小坑之间没有过渡关系,下图为其中的一个完整的蹄窝照片。 还有一个问题:凿一次,古道的路面要下降数十cm,如果凿三次,路面下降约1米,再凿下去,有些路面就成了坑了。这个时候,不能凿,而要采用石块垫起的方法。井陉古道上看到的辙痕已经是盖在石头下面的老古道了,清朝的古道多是用块石铺上去的。中国人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办法,就是把路面的石头都尽可能凿成6边形。辙痕到一定深度后,就把石块起出来,转一个角度。再形成深的辙痕后,重复一次。这样,一块石头可以用三次。这样高明的办法还没有在西方古道上见到过。 网上还有一些人的马甲给出了驴拉磨盘而没有形成蹄窝的照片,简单回复一下:这些磨盘还在转么?磨盘下面的路是原始的么?大家自己分析一下吧,算个智力游戏。去问问农村的老人,他们是如何对付磨坊内驴子行走导致磨道出坑的。设想一下你是那里的居民,你能让磨道磨出蹄窝来吗?要知道,拉磨的驴子和骡马可是带着眼罩不看路行走的。 上述这些答复嵇少丞教授满意么?肯定不满意。还要继续发博文或进行网络轰炸么?希望嵇少丞教授静下心来,写一篇科学的回复,或者你完全可以不引用我的文章直接写一篇正式的“蹄窝”成因新论。好多人都和我一样迫不及待想看呢。 最后,再次谢谢嵇少丞教授启发我思考了很多事情。也希望科学网的博友从蹄窝事件上找到自我,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我的观点,也不要迷信所谓“权威”的观点,有时间还是亲自观察、调查、思考一下。 如果不是嵇少丞教授率先发博文将蹄窝说成“壶穴”并误导大众,我不会花费几年时间到西山古道考察蹄窝并写这篇关于蹄窝的论文。为什么要写呢?因为嵇少丞教授攻击我“误导大众”,不仅到处贬低我个人,还在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误导大众和年轻学子。我们不能让地质学的学生将蹄窝当成“壶穴”吧?既然有误导,就得正本清源,这是地质人的责任。地质界的朋友要敢于担负起地质人的责任,少做指鹿为马的事情。 最后,用我几年前的那句话结尾:“指着壶穴的照片说蹄窝,它当然不是蹄窝;指着蹄窝的照片说壶穴,那是胡说”。这句话依然有效。 =================================================================== 井陉古道上的辙痕,注意,数字代表明显的由老到新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古道。 京西古道牛角岭关城西侧的全貌。左侧为章雨旭教授。照片左侧区域明显高过右侧。左侧是后期修护古道时废弃的,因此上同遗留了几个蹄窝,被嵇少丞等人认为是驴不可能上去的地方。与前面的茶马古道比一比,这个坡度太容易了。嵇少丞教授说:“ 有的“蹄坑”出现在驴马明显地不可能去的地方” 纯属误导,为什么他不展示全景的照片呢?手机就能拍清楚。上图中阴影部分为前期古道遗迹。 这是京西古道峰口奄段的古道和蹄窝,看看有没有规律?明显的两期古道的证据。 再看看两侧的石头,有类似的东西么? 科学网编辑部:我的这篇博文向所有科学网用户开放评论功能,只要不违背三条红线,请尽可能保留这些评论,越是谩骂的评论越要保留。不妨让大家看看马甲军的表演。 =================================================================== 参考链接: 苏德辰:是蹄窝,不是壶穴—北京西山古道蹄窝成因考: 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66203012flag=1 . 章雨旭:北京西山古道上的蹄窝--现场审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19683do=blogid=979272 吕洪波:北京西山古道蹄窝形成过程解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980561 高山:蹄窝成因-少一点站队多一点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85411.html 嵇少丞:这样的”考古“可以休矣! http://jishaochengvip.blog.sohu.com/322059151.html 嵇少丞:为啥欧美古道上没有蹄窝? http://jishaochengvip.blog.sohu.com/322077412.html 刘炜:秦皇古道的車轍證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87371do=blogid=986043 苏德辰:由“蹄窝”的真假说一说“大牛科学家”是如何做科学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553922.html laokanke :回顾一场由博文回复引发的血案: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8555extra=page%3D1 苏德辰:“雨痕”和“风动石撞击坑”的科普——兼答嵇少丞教授的质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741900.html 苏德辰:“泥裂”的科普——兼解嵇少丞教授的一个疑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742043.html 苏德辰:雨痕的不均匀分布及视觉错误——答张学文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742384.html 周永胜:京西古道上的马蹄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171do=blogid=490671 =========================================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29531 次阅读|111 个评论
[转载]嵇少丞:为啥欧美古道上没有蹄窝?
热度 8 laserdai 2016-6-14 19:57
为啥欧美古道上没有蹄窝? 嵇少丞 3年前《地质论评》举行编委会换届会议,我在那次会议上谈了几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地质论评》发表争鸣文章一定要谨慎,不能为争鸣而争鸣,一定要为科学而争,而不是出于科学之外的原因。没有实质性的科学意义,就无需争鸣。争论的双方之间学术背景有时是不对称的,由于明显地缺乏基础科学知识,用误解去争鸣,是争鸣不出科学进步来的。为了争鸣而争鸣或为人际关系去学术争鸣,发表科学上不靠谱的“山寨”或“民科”文章,最终受损的是期刊的信誉。发表科学争鸣的文章最好由两个副主编推荐、主编同意才能发表, 这样的把关是必要的。】我的发言,几天后写成博文,被周新华老师看中,发表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年04期。 不幸被我言中,今年《地质论评》发表苏德辰的《是蹄窝,不是壶穴》一文就是这样一篇没有科学意义的争鸣文章,就像不懂事的孩子在铺着红地毯的厅堂里拉一泡臭哄哄的屎, 然后编辑说谁受不了臭味就来洗地,消除其污染,这就不是学术意义的争鸣了。 为什么不把科学上错误的稿件扼杀于投稿阶段?人情稿以及编辑的科学素质应该起一定的作用。 苏德辰缺少科教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 光看文章题目 《是蹄窝,不是壶穴》, 读者以为作者苏德辰要严谨地论证一番,拿出大量的地质证据证明北京西山坡上各式洼坑是的骡马驴踩踢出来的蹄窝,而不是暴雨、洪水等带着砾石砂砾的流水冲刷研磨形成的壶穴。照理说,作者应该在文章的引言中先介绍前面的研究者为啥说北京西山坡上的洼坑是壶穴而不是蹄坑的证据,然后在正文中逐条给出证据以证明前人的认识错误,并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 可是,苏德辰没有这么做, 上来就认定(take for granted)北京西山坡上的洼坑“就是蹄窝, 就是蹄窝,就是蹄窝”,他甚至在引言中这么写道:【北京西部山区的古道(简称京西古道),繁荣于明清年间,随着现代铁路和公路开通,这些古道渐渐冷清。但近年来,成了人们郊游的良好场所。上有大量的蹄窝,是运送煤炭等货物的驮畜长期踩踏所形成,但被一些地质工作者当作天然形成的壶穴在网上作科普宣传(嵇少丞,2013),导致许多游人形成了模糊认识。】苏德辰明显的缺少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练训(他虽然是地科院地质所研究员,但是SCI论文记录很少), 可悲的是这样明显的错误,责任编辑与审稿人却开绿灯放行, 可见人情审稿、关系发稿在国内个别期刊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 苏德辰无能回答大家对蹄窝说的质疑 本人之前给出西山坡洼坑作为壶穴的几条证据: (1) 壶穴中,无论内中有水无水,皆有岩砾、沙粒,正是流水冲动它们在坑水中旋转研磨着洼处的石面,久而久之形成冲刷坑。坑中岩砾与沙粒就是我们要找的“作案凶手”。 (2) 石面上还有许多比驴蹄、马蹄小得多的冲刷坑,有的直径还不到硬币大小,这些坑不可能是驴蹄出来的、马踩出来的。 (3) 西山坡上的冲刷坑具非对称性,即进水处缓、出水处陡,指示水流方向从上到下,这是沉积岩中冲刷构造的普遍特征。若是京西古道,马帮有去有回,双向行走,马踩驴踢出来的就没有这样的非对称性了。还有的壶穴具明显涡旋形状,受地势影响,流水从一侧进入洼坑,涡流裹挟着沙砾研磨坑壁,逐渐形成涡旋形状的壶穴,这是骡马驴踩不出来的。 北京西山坡上左旋涡流形成的壶穴 古河道上右旋涡流形成的壶穴 (4) 刷坑内只见横向圆圈刻痕,却不见纵向刻痕。横向圆圈刻痕是流水冲击岩粒刻画泥岩而成。若是由马踩驴踢,纵向刻痕必不可少。 北京西山坡i周期性暴雨水流冲刷研磨形成的壶穴。 长江三峡的江底壶穴 (5) 西山坡上任何洼坑都不具马蹄形状。冲刷坑形状受两组节理走向与岩石层理走向控制,可以形成菱形,三角形,哑铃形等。 马在硬地与岩石上行走不会留下痕迹,只有在松软的土壤与沙滩上才会留下痕迹。 (6) 马行走的蹄迹是有规律性,即“马步”,马蹄踩点不是等间距的, 见下图。西山坡蹄窝分别具有这样的规律性吗? (7) 有的“蹄坑”出现在驴马明显地不可能去的地方,例如,倾角较陡、并不是路面的山坡上。苏德辰的文章故意隐瞒这样事实,对自己观点不利的事实一概不录,这就是学术道德问题了。 北京西山陡坡上的壶穴。 李学宽先生镜头下的黄河岸边的壶穴 河边石灰岩中的壶穴,许多太湖石就是采自这样的地方,太湖石的通透是壶穴造成的。 (8) 冲刷坑起源之地总是出现在岩石层面与两组共轭或多组节理交界处,那里原为薄弱地段,形成初始的洼坑,然后岩砾砂粒进入,被流水带动开始冲刷刻蚀,坑越来越大,坑壁越来越光滑。 (9) 如若西山坡上的洼坑是蹄坑,为什么分布如此不均匀?只是非常局部的地方才有?如真如苏德辰断言“数百年间”“每天仅运货拉煤的骡马毛驴就有数千匹”,难道这些畜生只踩个别地方,然后“飞”走? (10) 如果西山洼坑是打了马蹄铁的马蹄踩出来的坑, 马蹄铁与坑底及坑壁不断摩擦, 其底部含铁量必高。可是,苏德辰却拿不出这样的证据来。 对于上述质疑,苏德辰一条也无法反驳, 只好装聋作哑,避而不谈, 这就不是什么正确的科学态度问题了。 古道车辙痕印证京西古道蹄窝并非壶穴? 可笑的苏德辰抄袭山西老闫的观点——“秦皇古道车辙痕印证京西古道蹄窝并非壶穴”(西山老闫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d75e10102wfa6.html),在图1中用两张石头路面的车辙痕照片,一张是河北井陉的“秦皇古道车辙”, 另一张是北京西南卢沟桥花岗岩路面的车辙痕印,以期证明北京西山坡上的洼坑是“京西古道蹄窝”而非壶穴。然而,正是这些照片却有力证明蹄窝是不可能的。古道上的车辙痕是古时候马车留下的,但是车是马拉的,为什么车留下辙痕,而马却没有留下蹄坑? 苏德辰引用的河北井陉的“秦皇古道车辙” 古道车辙痕在欧洲也多有发现,但是从来没有报道过与之共存的骡马蹄窝。为什么蹄窝、蹄坑只是中国报纸上出现过,而在欧美文献却从来没有用过对应的词汇 (Hoof holes),欧洲的地质学家也从来没有像苏德辰一样误把山坡上由暴雨冲刷的壶穴当成蹄窝,以示自己发现了古道的佐证。 钢铁浇注的车轮或包了铁皮的车轮几百年在古道石头路面上不断地机械研磨,当然可以留下沟槽,因为载重车的圆车轮的与石头的接触点上的压强比马蹄下面的压强高很多,再说众马不会来来往往总踩同一点,这就是有车辙沟痕的古道上没有蹄坑的原因。这么浅显的道理, 可惜苏德辰研究员就是想不到。 若苏德辰的蹄窝说是真,磨盘周围比西山坡上更应该见到深深的驴蹄坑,因为每年 磨盘周围单位面积上驴踩数肯定比西山坡上高的多 。 苏德辰谈马不懂马 更可笑的是, 苏德辰犯了一个严重的Personal Incredulity的逻辑错误,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不理解一件事,就认为这件事不是真的,而对它持反对的态度。他甚至将常年流水的河底的壶穴与暴雨形成的山坡壶穴做对比, 因为他错误地以为壶穴必须是在水很深的河道里才能形成, 却不解暴雨对山坡的冲刷与携带岩砾砂粒对基岩的磨蚀作用。他还错误地以为任何地方的壶穴必须具有口小、肚大、底平的特点,却不知壶穴在不同环境形成的形态多样性。 苏德辰将蹄坑或蹄窝翻译成英文Stepping holes。他这一发明,实在是太伟大了,以至于在google里都找不到任何关于Stepping holes的内容。大家知道,Stepping stone,就是铺台阶的条石。Stepping holes, 这样行走于空洞上面的腾云驾雾的事情,只有苏德辰能行。Stepping into holes 或Stepping in holes倒是常见的。有关马行为与心理学的专业书里说, 马最惧怕踩进坑里,特别是与蹄子差不多大的坑(直径15-20 厘米), 因为 If a horse stepped into a deep enough pothole or “gulche” there wa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animal could be crippled. A broken ankle or leg was often fatal for a horse。 加拿大1937年的报纸 The St. John’s Evening Telegram 就讨论过这个问题, 那时候马还是当地人主要的交通与运输工具。马不小心踩进洼坑造成马伤、人伤不是没有发生过, 例如“Paula Angel Terase, 52, a horse trainer and amateur jockey originally from Kent, was racing around the Hippodrome of San Siro on Thursday when the animal stumbled in a hole in the course”。 马不愿踩进坑里, 因为自然界里马是被捕食的动物,它的两只眼睛长在头的两侧,看东西立体感很差,虽然其视野可以达到330°,但马的两眼视线重叠的部分只有30°。捕猎动物,例如老虎与人,两只眼睛都长在前面,两只眼睛的视野重叠,帮助大脑判断物体的远近,为物体的准确定位带来很大帮助。而马几乎只用一只眼睛看事物,而不是同时使用双眼來看同一件事物。因此,有时候骑马的人会发现马在行进过程中,会被同一事物惊吓两次, 因为它的另一只眼睛是第一次看見了那件事物。 大家可以看看这些视频: Puddle mons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pl_qaiktE Some horses think that a puddle is going swallow them u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UOUHCXD8bw Driving horse youngster afraid of pudd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eSofg7IlU 其实, 马是不喜欢走在坚硬的石头上,更惧怕走进水坑里,喜欢走在松软的泥土上。所以,赛马场上都是用泥巴铺道给马走。 苏德辰想象马要常年不断往5-30 cm 深、经常灌满浑水的坑里踩, 这就连马的智力也不如了。 建议苏德辰等读一读马的行为与心理学的书。不能因为自己缺少知识,把马也想象得很蠢。 华北没暴雨? 为了“证明”北京西山坡的洼坑是“蹄窝”,苏德辰在文章中刻意强调:“京西地区的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仅数百毫米”, 错误地认为:“北京西山处于长年干旱的北方、又位于山脊上的牛角岭根本不具备形成壶穴的河流条件”, 所以,山坡上的洼坑肯定就是驴马的 “蹄窝”。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山坡上的壶穴可以由暴雨造成的流水形成。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地区真的长年干旱,从不下暴雨吗?下面请看事实。 不懂气象学也不查气象资料的苏德辰哪里知道,中国的大暴雨常发生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原因是:印度洋蒸腾出的水汽,被夏季风从孟加拉湾或南海方向,带入中国大陆。湿润的季风一旦在中国北方碰到强劲的冷空气,就会在短时间形成大量降水,就好像毛巾里的水被一双有力的手拧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中国的夏季云图上经常看到西南—东北走向的白色的云雨线上,有几个凝结的“云团”,它们是冷暖空气纠结的中心,也是暴雨的母巢,它们常在中国的北方。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平原上大举兴建水库,并且开挖新河道,其目的是为了防涝而不是抗旱。 大家翻翻《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吧, 1959年的夏雨泛滥,那一年北京降水将近1400毫米。 1963年8月4日,华北降大暴雨,河北邢台市内丘县獐么乡的最大日雨量为950毫米。当时报纸报道,中央调动八个师保卫天津,以防海河决口淹没整个河北。 1963年8月8日,北京降大暴雨,朝阳区来广营的最大日雨量为464毫米, 240平方公里被淹。 1972年7月27日,北京降大暴雨,怀柔区怀北镇枣树林的最大日雨量为479.2毫米。这样的日降雨量超过常受台风影响的广州与海口,广州同项数据的记录不过是320毫米,海口是333毫米。长江流域各地,超过300毫米也是“百年一遇”的级别。 1975年8月5日至7日,华北大暴雨,河南省中部漯河、驻马店、南阳和平顶山之间的淮河上游地区总雨量超过1000毫米的面积达到1460平方公里。暴雨中心在河南省沁阳县林庄,3天总雨量达到1605毫米, 其中最大的日降雨量为1054毫米。驻马店地区包括两座大型水库在内的数十座水库漫顶垮坝。石漫滩、田岗水库垮坝,澧河决口,流域内洪峰齐压驻马店全区,老王坡蓄洪区相继决口。8月8日1时,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漫溢垮坝,六亿多立方洪水,五丈多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沟中型水库垮坝,薄山水库漫溢,及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死亡人数高达24万,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被海内外称只为“人类二十世纪最大的洪水灾难”。 1975年8月驻马店洪灾 1977年8月1日到2日,在陕西内蒙古交界的毛乌素沙漠里,降水更高达1400毫米。这个数字接近了世界记录:南印度洋上,法属留尼汪岛曾有过日降雨量为1825毫米的记录。 2012年7月21日,北京降大暴雨,房山区河北镇最大日雨量为460 mm,暴雨造洪灾,79人死亡(连广渠门就淹死人),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北京周围的山区,洪水冲垮了很多道路、桥梁、田埂、农庄、房屋。 北京的平均年降雨量是600毫米左右,相对南方,北京的降雨多集中于盛夏,北京7月的降水或者8月的降水,都超出冬春两季的总和。夏天发生大暴雨,在北京历史上是常有的事。几年前夏天,我出差到北京地科院,一个多小时暴雨使得地科院地质招待所门口那条积水到膝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游景炎、吴正华等编写的《北方暴雨丛书》,1992年出版。吴正华曾于1998年出版的第五期《气象》杂志中发表论文《北京汛期暴雨与厄尔尼诺事件》,他的结论是,在拉尼娜年,北方多雨;而厄尔尼诺年,长江流域多雨。 苏德辰故意隐瞒基本数据,误导读者,实属在科学研究中搞欺骗。 中国茶马古道以及京西古道上所谓的蹄窝皆为地质学的壶穴,都为暴雨水流所致,而非骡马驴踩出来的。
个人分类: 科普|2356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是“蹄窝”还是壶穴?
热度 1 laserdai 2016-6-9 05:18
立即注册 登录 华人科学网 (华科网) 返回首页 嵇少丞的个人空间 http://shaochengji.sciencenets.com 空间首页 动态 记录 博客 相册 主题 分享 留言板 个人资料 博客 已有 256 次阅读 2016-6-8 03:51 | 个人分类: 科普 | 系统分类: 学术打假 | 苏德辰 , 地质论评 , 壶穴 , 蹄窝 是“蹄窝”还是壶穴? 是 “ 蹄窝 ” 还是壶穴? 嵇少丞 上网查查 , 有很多、很多文章谈到 “ 京西古道 ” ,神气活现地谈到在一个叫 “ 牛角岭关城 “ 的关隘西南的山坡石头上留下了 156 个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 “ 蹄窝 ” 或 “ 蹄痕 ” ,最深的达半尺多深。有人以此感慨岁月穿梭, “ 当年的京西古道,车马云集,马帮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形成如此奇观 ” 。 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竟然主要集中于一段十几米长的基岩路面上。 为了配合北京西山韭菜园村的的旅游开发以及证明王平镇韭菜园村干部的““京西古道”,最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苏德辰研究员在中国地学核心期刊《地质论评》发表了一篇可笑的“论文”,题目是《是蹄窝,不是壶穴 — 北京西山古道蹄窝成因考 “ , 重复王平镇韭菜园村干部的“学术观点”:北京西山韭菜园村缓山坡上的各式形状的坑是以前骡马或驴子的蹄子踩出来的,而非流水造成的壶穴。 可是,据本人的实地考察发现,实际的地质事实与不懂地质的村民的结论恰恰相反。 证据 1. 岩石“酒窝”,无论内中有水无水,皆有岩砾、沙粒,正是流水冲动它们在坑水中旋转研磨着洼处的石面,久而久之形成冲刷坑。坑中岩砾与沙粒就是我们要找的“作案凶手”。 雨后坑内积水,水 - 岩长期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发生风化蚀变,呈红黄色,岩石软化,更容易被研磨刻蚀,形成洼坑。 本人骑过驴子骑过马、发现马很聪明,驴也不傻,它们专捡草地或土上走,不喜欢走在石头上,特别是不走石头窝窝里,或许经验告诉它们,石头窝窝里,有水,不知深浅,要是壶穴弯弯,蹄子插进去,弄破了,小事,要是拔不出来,怎么办?而且,石头窝窝里常有咯蹄的砾石。农民 的 “ 蹄窝说 ” ,要求驴马步步迈进石头窝窝里,不能以自己的想象度衡驴马的智力。 上幅照片中一个坑很像人的脚印, 是人踩出来的? 证据 2. 石面上还有许多比驴蹄、马蹄小得多的冲刷坑,有的直径还不到硬币大小,这些坑不可能是驴蹄出来的、马踩出来的。见下图及其一角硬币作为比例尺。 证据 3 : 冲刷坑具非对称性,即进水处缓、出水处陡,指示水流方向从上到下,这是沉积岩中冲刷构造的普遍特征。若是马踩驴踢出来的就没有这样的非对称性了。 证据 4 : 冲刷坑内只见横向圆圈刻痕,却不见纵向刻痕,见下列照片。横向圆圈刻痕是流水冲击岩粒刻画泥岩而成。若是由马踩驴踢,纵向刻痕必不可少。 证据 5 : 没有任何洼坑具马蹄形状(见下图)。冲刷坑形状受两组节理走向与岩石层理走向控制,可以形成菱形,三角形 , 哑铃形等。 菱形的冲刷坑,不可能是马踩驴踢出来的。 马蹄长这样子。 证据 6 :有的“蹄坑”出现在驴马明显地不可能去的地方,例如,倾角较陡、并不是路面的山坡上,下图中的 2 个箭头处。 证据 7 : 冲刷坑起源之地总是出现在岩石层面与两组共轭或多组节理交界处,那里原为薄弱地段,形成初始的洼坑,然后岩砂进入,被流水带动开始冲刷刻蚀,坑越来越大,坑壁越来越光滑。见下图: 有人错误地以为壶穴必须是在水很深的河道里才能形成, 忽略暴雨对山坡的冲刷与携带岩块对基岩的磨蚀作用; 还有人错误地以为任何地方的壶穴必须具有口小、肚大、底平的特点, 不知壶穴在不同环境形成的形态多样性。 硬说北京西山坡上壶穴是驴踢的,你问过驴吗?别以为驴傻,几百年总按着画好位置的点反复踩 。 驴马畜蹄在坚硬的基岩上焉能踩出 “ 大大小小、深浅不一,最深半尺多 ” 的 “ 蹄窝 ” ? 其实,这些所谓的 “ 蹄窝 ” 在地质上叫壶穴 (Pothole) ,是暴雨之中从坡上流下来的携带碎石的雨水磨蚀与腐蚀而成,其形成主要受两种地质作用控制:( 1 )磨蚀作用 (Abrasion) ,水流中挟带砂、砾石刮擦、磨蚀不规则石面河床而产生的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的凹坑,然后,水流进入凹坑,形成涡流,盘旋冲击并转动坑内石子或砾石,不断磨蚀着坑壁,越磨越大,越磨越深,若在深部再遇到软弱岩层或薄弱面如节理或破裂等,冲蚀刮磨的速度就更快、效率更高,造成凹坑的侧向扩展、延长,使得一系列壶穴甚至在地下相互连通,形成地下河流。上述是机械作用。( 2 )腐蚀作用( Corrosion) ,即壶穴中水特别是酸性的溶液对岩石的溶解和腐蚀等化学作用。 在现代山区河床或洪水多次泛滥的倾斜山岩上,壶穴或水流的冲蚀坑非常之常见。在我带学生去怒江和金沙江考察时,我都会顺便让学生看壶穴,给他们讲壶穴成因。壶穴有大有小,大的就是深潭,小的就是驴 “ 蹄窝 ” , 更小的不到指甲大 。 壶穴或激流的冲蚀坑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坑壁光滑如镜,在坚硬、各向同性的岩石之中更为明显,例如,花岗岩、大理岩、灰岩、泥岩、砂岩等。二是,只要没有人动过,坑内总有砾石存在,其表面非常光滑,磨圆程度高。原先有棱角的石块,在涡流的冲击下,反复研磨着坑壁,石头磨石头,最后,棱角磨圆了,呈鸭蛋和鸡蛋状,大小不一。 壶穴是由水流携带乱石、砂子对原先小幅低凹之地(例如,节理与层理交界处)岩石进行研磨、摩擦、刻划、撞击等过程形成的。研磨有 壁磨 和 底磨 之分。底磨主要由壶穴内大石块完成,而壁磨主要由冲进壶穴内的碎石与砂子完成。壶穴的直径与深度之比主要取决于壁磨和底磨作用的相对比例。高速水流推动石子猛烈撞击石面,使原先破裂张开、水被压进岩石裂隙内部、细沙子也挤进裂隙。水中携带的气泡撞进岩石裂隙内部还会产生爆破,产生新的微破裂。随之,从石头上裂解出来的颗粒或岩屑就被流水冲走。 壶穴之间可以相互合并,形成复杂的形态。 壶穴形成的速度相当惊人,例如在二战之中人工开挖的一条渠道底部,渠水仅用 60 年时间就在坚硬的玄武岩上形成长 1.1 米、宽 0.8 米,深 1.29 米的壶穴 (Vishwas Kale and Veena Joshi (2004 , Current Science, 86,23-726) 。在阿拉斯加上乌卡克( Ukak )河,仅用了 85 年时间就形成直径 4-6 米、深 2-3 米的壶穴( Whippe et al., 2000, Geology, 28, 835-838 )。在页岩和粉砂岩上, 20 年的时间使壶穴的大小增加 4 倍( Bloom et al., 2002 ) . 壶穴是基岩上河流下切的重要过程。山间河流的下切速率为 0.01-0.10 米 / 年。 当你走进长江三峡、虎跳峡、怒江峡谷,你看到的两岸悬崖峭壁,正是河流快速下切的结果。怒江峡谷有个石月亮的地方,山顶上有个圆圆的洞,看上去就像挂在半空的月亮。其实,那个圆圆的洞就是个壶穴,当时河底还在那个高度。如果河流每年下切 5 厘米,则每一万年河底就要下降 500 米。这个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就是这样,山里的物质源源不断的被水流搬运到海洋,再沉积下来。由于地壳的均衡作用,山区地表物质的被搬运走了,又进一步导致那里地壳的整体抬升,就如漂浮水面的船,船上货物被卸载下来,船就抬升起来,侵到水下的船体高度就减小了。通过山体的剥蚀作用,原先深藏地下 20-30 公里的岩石就抬升出来、暴露地表了。所以说,壶穴作用对于地壳抬升意义重大。 所以,看大的深的壶穴必须去水流湍急、岩石坚硬的峡谷去看。因其交通便利,长江三峡是普通游客看壶穴的最佳地方。您可以结伴去重庆万州 -- 奉节的瞿塘峡 — 巫山巫峡 -- 湖北巴东楠木园一带的长江两岸。最佳时间只能在每年 3-4 月份,因为其他时间长江水位高,壶穴淹没于江水之中,只有冬春枯水时节才露出水面。但是,三峡地区在每年 3—4月份为多雾季节,若碰上一个好天气是您的运气。三峡壶穴是记录长江地形、地貌变迁、江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关键性证据。 这是美国加州 Los Angeles 县 Sierra Pelona 山顶,不是 “ 京西古道 ” ,依然 “ 蹄窝 ” 醒目。这里可以类比北京西山那段 “ 蹄窝 ” 斜坡路面。 美国加州北部海滩上美丽的 “ 蜂窝 ” 构造,有的像 “ 蹄窝 ” ,有的像 “ 脚印 ” ,还有的像高尔夫球洞,其中许多还保留小块鹅卵石。这些都是水溶的坑。 普通游客把岩面上壶穴或水流的冲蚀坑臆想成古畜的 “ 蹄窝 ” 或 “ 蹄痕 ” ,可以原谅,毕竟他们缺失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但是, 著名的地学期刊也这么讲,就误人子弟了。 在远古,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科学无知不解,缺少道路和交通工具,更无通信设备和地理定位与定向设备,对材料包括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知之甚少,对自然现象只能用神话、迷信、臆想去解释。现在,我们生活在 21 世纪,无需把浅的壶穴说成人(神)的 “ 脚印 ” 或兽的 “ 蹄坑 ”。 意大利庞贝古城大理岩铺的路上留下留下车轮的沟槽, 独独不见蹄坑 钢铁浇注的车轮或包了铁皮的车轮几百年在大理岩路面上不断机械研磨,留下沟槽,可是车是马拉的,为啥石头路面上没有留下马的蹄窝?大家知道,载重车的圆车轮的与石头的接触点上的压力比马蹄下面高多了,再说马不会老踩同一点。这证明所谓的蹄窝说不可能。 上图是苏德辰 下雨后专门去 牛角岭拍的照片,可见“蹄坑”与斜坡上的流水槽子( C) 受控于岩石中两组共轭的剪切节理。 A 、 B 两凹穴紧靠岩壁,驴马驼若走在苏德辰指定的 “ 穴 ” 位上,其身体必然撞上岩壁,更不谈这些畜牲身上还驮着向两侧外延的货物及包装。放着好好的 “ 路中间 ” 不走,这些畜牲偏偏找死往石头上撞,自杀寻解脱?俗话说,老马识途,就是驴子也不傻。 “ 蹄窝 ” 沿着岩石的劈理(薄弱面)分布。驼马驴聪明地能利用劈理? 形成壶穴的磨损机理示意图 风化作用的化学过程, 包括化学反应、溶解 - 搬运 - 沉淀、氧化、水解等过程。在水、酸雨、盐水中溶解度越大的矿物(方解石、盐等)越容易失去,从而使岩石留下空洞。风化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还可以相互促进,使得风化速度变得更快。例如,水 - 岩作用使得岩石发生蚀变,形成软矿物,更容易被磨蚀。磨蚀造成的微裂隙又会使水 - 岩化学反应加速。 水滴石穿就是 “Drop impact erosion” 这个陡坡,驴子肯定踩不上去,怎么也有 “ 酒窝 ” 有的人从“壶穴”这个“壶”字,就联想到茶壶或水壶的形状,以为“上面小,下面大”。其实不然, 壶穴发展有个过程,先开始是浅盘子、然后深盘子、碗、桶 ……还有,桶底相连,形成地下河流。就看我们在野外看到的是那个阶段。各种阶段的壶穴,我都看过。壶穴的直径向下能否变大,主要取决于向下的岩性是否更软或更硬。若有软岩,则变大。 我参观过无数国外的地质公园,壶穴看过不少,没有一处采用 “ 驴踢 ” 或 “ 马踩 ” 这样荒唐的 “ 学说 解释岩石的风化空洞。上次我在课堂上介绍了某先生的 “Potholes” 形成的最新学说 —— “ 蹄窝 ” ,老外学生笑翻了。 “ 为什么这样不值一驳的 “ 学问 ” 偏偏出现在中国并有一定市场? 驴拉磨 : 北京西山 “ 蹄窝 ” 形成的证伪实验 我们不妨一起再做个 “ 驴拉磨 ” 的思想实验,看驴很否在坚硬的石头上踩出半尺多深的 “ 蹄窝 ” 。 许多人见过驴拉磨,驴沿着磨道、围绕着磨轴、拉着沉重的磨石,不断地原地转圈 ……. 我们把单位时间内、单位道路面积上、驴蹄踩地的次数,定义为 “ 蹄踩量 ” 。 如果驴拉磨一天的蹄踩量可能不比京西古道一年的平均蹄踩量少,一年的驴拉磨的蹄踩量相当于京西古道 365 年的蹄踩量,两年多的驴拉磨的蹄踩量相当于京西古道在元、明、清三朝的总蹄踩量。如果,磨道是用牛角岭同样的岩石铺成,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驴子就能在石头上踩出半尺多深的 “ 蹄窝 ” ?我看不可能。 这驴走在砖头路上,不留蹄迹 其实, 驴子是不喜欢走在坚硬的石头上(伤蹄子),喜欢走在松软的泥土上。所以,农村里懂驴、爱护驴的主人用泥巴铺磨道给驴走。 把西山坚硬石头上的壶穴成因,硬说是驴干的,驴也承受不起。 有人认为:北京西山 “ 处于长年干旱的北方、又位于山脊上的牛角岭根本不具备形成壶穴的河流条件 ” , 所以,山坡上的洼坑肯定就是驴马的 “ 蹄窝 ” 。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山坡上的壶穴可以由暴雨造成的流水形成。北京西山真的长年干旱, 从不下暴雨吗? 2012 年 7 月 21 日北京地区降大暴雨,其中房山区高达 460 mm , 暴雨造洪灾, 79 人死亡,房屋倒塌 10660 间, 160.2 万人受灾,经济损失 116.4 亿元。北京周围的山区,洪水冲垮了很多道路、桥梁、田埂、农庄、房屋, 搬动了多泥沙、土壤、石块?石块之间经过多少次相互碰撞、刻划、摩擦、研磨、旋转?北京不建大空间的排水系统其实也与 “ 北京长年干旱 这样错误认识有关。 “ 北京长年干旱 这是的错误观点真是害人不浅! 历史上北京地区有过多少次这样的暴雨?下图是近 70 年来北京特大暴雨的部分记录: 下面 7.21 暴雨造成北京地区道路、桥梁、村庄的破坏情况。学地质的一定要知道流水的作用。 反思: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主观臆想不能代替科学研究。全国旅游区这类“人文景观”或“赝品文物”还有不少,有必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给出正确的解释,不能以诈传诈,误导游客特别是青少年。中国大陆个别科研人员,缺少基本的科学素质与研究能力,又去迎合商业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学术信誉,胡编乱凑,制造“成果”,招摇于市。 本文地址: http://www.sciencenets.com/home.php?mod=spaceuid=3do=blogid=12601 本文发表在《 华人科学网 》 博客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署上作者姓名,商业用途须获得作者和本站授权。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分享到: QQ空间 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更多 0 收藏 分享 邀请 举报 评论 ( 0 个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评论 嵇少丞 加为好友 给我留言 打个招呼 发送消息 全部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 地震、大洪水、古文明 • 嵇颖的研究 • 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发生7.8级地震 • 校园冰雨 • 令地震局衙门头痛的李有才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华人科学网 (华科网) GMT+8, 2016-6-9 05:14
个人分类: 科普|35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和嵇教授:侯德榜奖的由来与回顾
热度 2 kiwaho 2015-5-15 04:30
最近,嵇教授在亲自掌勺的、刚出炉的新科学网,发表了博文: 《侯德封奖的由来与回顾》 。欣闻其英年28岁的那年头,获得过第二届侯德封奖的殊荣,可喜可贺! 适逢我最近的一个节能/新能源项目研究,也跟侯氏扯上点关系,特在此原教旨科学网,修博一篇 《侯德榜奖的由来与回顾》 ,遥相呼应以和其文。读者眼睛要睁大点哦,不然会以为标题完全一样,其实一字之差出现在第3个字。 科学巨匠 侯德榜 老院士,福建省侯官县风尾坡村人。著名化工专家,以其命名的 侯氏联合制碱法 ,至今仍在世界很多大型制氨厂使用。 话说人类早就探索经济的制碱方法,迟迟不得要领。直到1867年,比利时人 欧内斯特·索尔维 (Ernest Solvay)才“偷偷地”搞出一套化学反应流程。之所以说“偷偷地”,是因为他愣是不申请专利,技术细节保密工作做到了家! 其它厂家愣是眼睁睁看到他的公司赚大钱垄断市场,尽管各种猜测性探索做过无数次,无不以失败而告终。直到20世纪初,发明者赚钱赚腻味了,加上北美的地质科学家,直接就发现了大储量的天然碱矿,索尔维先生才将技术大白于天下。 (题外话:我估摸嵇教授要是能早出生几十年,说不定北美发现整装天然碱矿的功劳该属于他啦。呵呵。 ) 索尔维制碱法,整体来看,其实几乎不消耗氨气,但生产过程偏偏少不了它,因为很多中间产物需要氨气参合,但最后回吐出来。 北美留学的博士侯德榜,仔细研究过索尔维制碱法后,在其基础上,经过1000多次失败的试验,终于1943年,成功整出一套更适合制氨厂顺带制碱的新方法,最终被业界认可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侯博士毕业后,不留恋美国优厚的职位待遇,毅然回到新中国。1950年,侯德榜出任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被任命为化工部副部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化学工业学会理事长。 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出来的纯碱,泱泱大国终于摆脱长期依赖洋碱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不再啃酸馍馍了。国民体质逐步碱性化,间接延长了平均寿命。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元勋多次接见侯德榜博士, 表彰他为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发面包”的膨化作用 ! 世界人民也沾光了。欧洲人垄断近70年的洋碱生产技术,被侯德榜博士破解后,侯氏新法碱厂在全球遍地开花。在毛泽东的支援亚非拉、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指导下,候博士跑遍世界,指导全球各地的技改工程。连印度那样欠发达的国家,50年代也愿意10万美元年薪留住他,可见侯博士的含金量有多高!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因患白血病和脑溢血于北京逝世。 中国化工学会于1996年正式设立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以纪念我国这位德高望重的化工专家。 本文内嵌预埋了若干个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滑鼠点击后,深入阅读。 最后留一个作业题: 侯德 封 搞地质, 侯德 榜 搞化工。 这俩专家的名字就像一家子的俩兄弟。若再出一个 侯德 神 奖,岂不是 封神榜 ? 考考博友:他们是亲兄弟吗? 顺致贺电: 祝嵇教授的新世界华人科学网越办越好! 打来贺电的还有张3、李4、王老5 。。。。。。(清单请查阅华科网) 附录:索尔维制碱法 反应分三个步骤进行: 1. NH 3 +CO 2 + H 2 O →NH 4 HCO 3 2. NH 4 HCO 3 +NaCl → NaHCO 3 + NH 4 Cl 3. 2NaHCO 3 →Na 2 CO 3 + CO 2 + H 2 O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CO 2 )可以回收再用,而氯化铵( NH 4 Cl )又可以与生石灰反应,产生 NH 3 ,重新作为原料使用: 2NH 4 Cl + CaO→ 2NH 3 + CaCl 2 + H 2 O 氨碱法使生产实现了连续性生产,食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产品质量纯净,因而被称为“纯碱”,但最大的优点还在于成本低廉。 趄 ,这么简单的无机化学?别笑,聪明的人类,偏偏迟迟想不到! 中国邮政还发行了印有侯德榜博士图像的纪念邮票:
3333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嵇少丞教授的建议
热度 26 chrujun 2015-5-13 21:31
对嵇少丞教授的建议/陈儒军 听说嵇少丞教授和几位朋友办了一个全球华人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s.com/),特意给他提点建议,顺便谈谈我的想法。 1. 我认为在海外办一个华人科学网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海外华人学者众多,最近几年出国留学人员更是呈井喷之势。只要能在海外华人圈里打响,就是很大的成功。国内的科学网虽然面向全球华人,但由于国内独特的环境,往往不能畅所欲言。尤其是很难维持一个公平公正的批评环境,学术大牛的权力和能量大得惊人。含冤去世的张颖清教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别人批评他的文章受到某院士推荐而发表,而他的回应被压制不让发表。这种情况在国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正常批评的声音很难发出。 2. 千万不要学方舟子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办一个社区型网站,最重要的是制定规则,维护公平公正的舆论环境,让正反两方面的声音都能平等出现。方舟子将网站公器私用,赞同他的声音可以在网站上畅通无阻,批评他的人被打入冷宫,在他主办的网站上没有发言机会。 他还把批评他的记者搞一个黑名单,列为“不良记者”。种种专制行为导致方舟子的敌人越来越多,方舟子也逐渐缺乏了道德感召力。 3. 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为特定团体或个人站台和谋利。在国内,转基因之争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国内有专门支持转基因的网站,在这种网站上反对转基因的声音根本没有机会出现。搞转基因的不让反对的声音发出,肯定有人认为搞转基因的心虚,心里有鬼。转基因宣传反而没有多少人相信了。这类网站的存在反而成了负能量。真理越辨越明,时间会证明一切。不用担心有多种声音出现,对立的观点越多越好。 4. 及时解决技术问题。网站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有很多技术问题,访问不稳定、死机、浏览器不兼容等等,这个时候需要网站技术人员投入非常多的精力来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很容易导致用户流失。 5. 用户就是上帝,就是生命力。搞得好,用户会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因为用户会口耳相传。做得不好,即使初期有不少用户也会导致用户流失。这就需要把用户看成是上帝,把用户服务好,及时反馈用户的意见,解决用户的困难。 最后,我认为有竞争是好事。在目前环境下有可能在境外办网站更好。正如出国留学一样,国内研究生还学过自然辩证法,有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搞科研还是不如国外,钱学森之问暂时无解。因此,国家现在积极引进海外人才,用海外人才带来的竞争推进国内科研的进步。有人将丁肇中和何祚庥做了一个有趣对比,丁肇中一问三不知,何祚庥无所不知。要是没有丁肇中,恐怕国内的大学生都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了。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8754 次阅读|34 个评论
又一个好样的-嵇少丞的科学网开张了
热度 53 gaoshannankai 2015-5-13 00:05
刚刚收到嵇老师的邀请函,邀请我加入他开办的 位于北美的华人科学网,感到非常荣幸。 http://www.sciencenets.com 同时佩服嵇老师的个人性格,不屈不挠,敢说敢干。 嘿嘿,虽然我不赞同你骂这里的一些老师,特别是 我的好朋友蔡老师,杨老师,但是对于你这个抗争 的个性我非常推崇。 各位老师们,你们怎么办?我肯定是要去给支持一下, 其他老师呢,我建议胆小的老师可以两边都支持,对赌。 先不要起义,也许嵇老师网站很快就被墙了。 各位老师早点去啊,还能混个一官半职的,听我的肯定没错。 我建议嵇老师网站严格管理,也设红三条,其中 第一条严谨谈论政治,特别是发表反党反国家的言论 不要给某些人以理由来封杀你的网站。 新网站的宗旨就是提高中国科研水平,打击学术腐败。 朱锦天老师,嵇老师要您的email,您可否联系他 scji@live.com
20990 次阅读|71 个评论
嵇少丞事件-科学网第一次公开的阶级斗争
热度 16 gaoshannankai 2015-4-28 09:12
嵇少丞老师被封博,为什么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应。 以至于被嵇少丞老师骂的人只有微弱的声音。 这里面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对于大多数人,维护正义是口号,维护自己权益是真谛。 其实,说白了就是阶级斗争。 不知道以前是否发生过,我在此网也就3年,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公开阶级斗争。 也有白痴讲到,嵇少丞事件是个闹剧,不久就会收场,是因为它看不到这一层。 作为斗争一方的广大普通博主,一直苦于被科学网压迫。 这次嵇少丞老师被封博成为导火索,让大家集中爆发对科学网的意见。 我在此前多篇文章都讲到过,这是我们国家一个通病。 低智商管理高智商,这样社会怎么能稳定? 科学网的博主都是科研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或者研究生。 能够像管理一群猪一样来管理么。 你当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傻子么。 你搞个狗屁规定,用来作为自己的工具,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 想执行谁就执行谁。这里的博主都会逆来顺受么? 最近看到,嵇少丞老师另外办一个科学网站来对抗的消息。 这么做很不明智,嵇少丞老师是前辈了,但是严重缺乏斗争的方法和策略, 嵇少丞老师,没有足够精力来维护网站,我建议和现有同类网站合作, 比如大学问网,51science.cn,借力打力。 嵇少丞老师做事喜欢张扬,这样很容易失败,先不要嚷嚷,干起来再说。 上次我就建议他不要不断发一些科学网某些人反面消息,让人感觉是个人报复 不如借大家不服科学网管理的普遍情绪,转载个人博文, 让封杀实际上完全失效;然后借助另外一个网站做大后,再炮轰科学网。 现在还不是时候,要忍耐。 另外, 嵇少丞老师应该再搞一份“政变计划”,把所有替你说话的人都封官许愿, 这样不跟你走的,将来也在名单上,不走也得走。
2483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关于科学网一次性删除1738博文的进一步说明/嵇少丞
jiangxun 2015-4-27 13:11
http://22491598.blog.hexun.com/99402536_d.html
个人分类: 杂谈|1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百家争鸣到政治正确
热度 21 jintuo 2015-4-27 07:04
我最近上科学网游览的频率骤降,今天上来,两条消息印象深刻: 1 )嵇少丞全面被封(这是从其他网友的评论中读出来的),科学网至今没有任何解释; 2 )彭传明博主的文章《科研的愧疚》被头版头条置顶。彭文虽无不妥(由查房和患者老奶奶的对话联想到平时科研以做实验、发论文、毕业为考量,全无考虑科研要解决的问题),却仅仅初浅地道出了其他博主早就、而且更深入地分析过千百遍的常识,没有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对解决之道的设想。两件事情放到一起看,赫然明白:怪不得科学网最近变得越来越没意思,科学网已经从李小文老师盛赞的百家争鸣的园地蜕变为政治正确的墙报。 我也曾在科学网上频繁发文,为的是李小文老师的一句话:科学网是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历史上最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同观点的持有者可以直接对话(甚至对骂);中国,特别是科技界,深化改革的诸多问题可以得到交流和探讨;关注中国和中国科技的人们在此相互启发。科学网的人气曾被百家争鸣中碰撞出的真知灼见烘托的越来越旺。 然而,不知何时,科学网蜕变了,分析深刻的百家争鸣越来越少,政治正确的牙牙学语越来越多,权力的任性开始显露。科学网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问题。这一切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如主编易人?受到上峰压力?运营团队被改组?)我们不得而知。 客观而论,中国的深化改革,甚至干脆说今上的深化改革,如果是真心而非塘塞的话,即将进入科技界的反腐与政策解刨,科学网到了本该发挥其应有的舆论作用历史关头。抗战胜利 70 年来,中共夺取政权和执掌政权的本钱在于两次辉煌: 1 )毛泽东善用农民打仗,用给予土地的承诺动员出农民的牺牲、贡献、和战争承受力,不但横扫千军如卷席地夺取了政权,而且军事抵御了世界第一强国; 2 )邓小平善用农民(广义)盖房,短短 30 年,中国从自行车尚是家庭重要资产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两次辉煌之一已被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直至文革用尽了红利(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中共中央文件语);两次辉煌之二因世界商场的饱和效应及愈演愈烈的腐败文化进入强弩之末。不错,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是步一石多鸟的妙招:运用过多的外汇贮备,输出过剩的基建生产力,营造和强化与自己所需的出口市场地域,同时撼动一下美元霸权。然而,对于中国这艘巨大的经济航船,这一妙招的体量不够大,作用不够长远和根本,为政者需要全面的、以科技为主导的经济转型营造长期执政所必须的第三次辉煌。这一切的起点便是包括科技界反腐在内的对我国科技政策全面操刀的深化改革。 科学网对科技界的深化改革(如果是真的话)要置身事外了?
3765 次阅读|40 个评论
从嵇少丞被封博看骑士精神与绅士风度
热度 34 chrujun 2015-4-26 18:34
从嵇少丞被封博事件我看到了很多博主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的缺乏,特别是不少和嵇少丞有过节的博主,对嵇少丞被封博洋洋得意,高兴地干起对嵇少丞落井下石的勾当。 嵇少丞被封博了,失去了任何辩解的机会。就如一位武士,被五花大绑了,对手可以任意砍杀而不担心任何风险。这个时候对嵇少丞继续落井下石,是任何一个有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的男人都感到可耻的行为。 但在科学网上,我们就发现有不少和嵇少丞有过节的博主,对嵇少丞继续施展各种殴打手段。你们以为这样就战胜嵇少丞了吗?就是胜利了吗? 我想问问你们,这种胜利有价值吗? 嵇少丞是在地球科学上很有建树的华人学者,虽然身在国外,也如李小文院士一样也为中国的地球科学发展出力,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身在国外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贡献也获得了国家的认同。他的博文没有政治问题,最近博客被封只是因为与某博主就博文中的数据出现争议。我个人认为这种争议随着双方提供更多的数据,是非非常好判断,没有必要上升到封博的程度。尽管争执中有人向科学网管理人员投诉。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向科学网投诉本身是不值得鼓励的行为,博文观点被人批评和质疑是正常现象,没有必要找科学网出面解决纷争。这种情况下他的博客被封确实值得商榷。 权力干涉学术往往导致学术发展停滞不前,这在科学发展史上已经被证实。作为学者,任何时候都应该远离权力的诱惑,更不要依赖权力来干涉学术批评。 这次嵇少丞被封博,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干涉学术争论的影子。这是很多博主担心的原因。进一步会导致骑士精神与绅士风度缺少,博主不敢质疑、不敢争论,怕有人去告而被封博,科学网博客恐怕会失去生机。从嵇少丞被封博,可以发现很多博主沉醉于权力干涉得到的胜果。 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这次尼泊尔发生地震,没有嵇少丞的声音就感到非常郁闷。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有上亿人处在地震威胁中。中国需要嵇少丞这样的学者来推动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为减少地震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不断深入研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嵇少丞在中国做了功德无量的工作。对于嵇少丞,我们应该有敬畏之心,感激之情。中国需要嵇少丞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而不是排斥他、贬低他、封杀他。我们更要有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要堂堂正正和对手竞争,尤其是学术竞争,靠下三滥手段是永远没有出路的,只会导致夜郎自大精神泛滥成灾。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5482 次阅读|56 个评论
答少丞弟书
热度 58 mdzhao 2015-4-26 15:57
昨天登录科学网的时候,就看到有人用短消息告知,嵇博主委托其给了我他在新浪博客中专门为我写了一封公开信的网址,大概是怕偶不会去看吧?其实他也太费心了,早在此前已有人在偶的博文下给了链接,也有人通过别的途径告诉偶这个消息,除非偶闭上眼睛塞住耳朵,否则这个信息是肯定会传到偶这里滴。按照偶一贯的风格,写那篇“ 满屏皆是嵇少丞 ”,无非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博文里也说了,只代表偶自己,写完博文,偶自己认为这一页就算揭过了,网友有兴趣在偶博文下发表点意见,投缘的交流一下,就是博文写完的余波了,此文余波比较大,也就仅此而已。毕竟大家都还有许多别的事呢。 不过看了少丞弟的公开信,见他一口一个“美娣姐”的叫着,却是有点受宠若惊,不知所措。偶这人无论网上网下好像经常是被人叫绰号的,在科网上,因为实名,开始好像多数网友称我“赵老师”或“美娣老师”,被陈安最先称为“弟弟”,被老邪改造为“美女弟”,被杜大侠称作“美子”,另有一些人称偶“美帝”,其实偶还有不少别的网名和绰号,偶一般对那些叫偶绰号的人会生出更多亲近感,包括在生活中,最铁的朋友都是用绰号互相称呼的,偶对无恶意的绰号都是欣然接受滴,却会对某些尊称不适应,记得一次讲座的时候被介绍为“赵教授”,顿时汗都流出来了,恨不得当场就去纠正一下,包括被少丞弟信中称为“美娣姐”,也流了几滴汗。原来已经不想聊这个事情了,经过这么几天的发酵,其实科网的许多网友已经逐渐冷静下来,对某些事情也了解得更多更全面了,而我,本来就更愿意风花雪月、唱歌烹饪之类滴。但既然被称为姐,又为偶专门写了那么洋洋洒洒一大篇,那偶就以姐的身份说几句吧。 少丞弟无疑还是留恋科学网滴,否则不会委托那么多网友帮他到科网说话,更何苦一天几篇博文地控诉?有一句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反正偶是这么理解你这两天的举动滴,真要不留恋,拍拍屁股走人就是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用得着这么费心巴力劳心动气吗?只是你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留恋。也许这正是你性格中的缺陷:缺少自省,不肯退让,才导致树敌过多,事与愿违。你大概又要说我了:在体制下讨生活,把人情世故看得比追求真相更重要。其实这两者没有因果关系,大陆那么多人不都是在体制下讨生活吗?懂得自省才能不断进步,古人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个人,谁没缺点,谁没做错过一点什么?只要知道反省,知道改正,对自己就会有个提高。但在你的眼里,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自己是完全没有错的,试想世上有这样的完人吗? 你在给我的信里说:“骂他们的话没有一句假话,全部实事求是”,稍微知道一点你的为人的人看到这句话就要冷笑了,便如你在另一篇博文中骂旭霞老师所用的话,究竟属于实事求是还是出于你个人的好恶和解读?而且不惜对一个女性用一些恶毒的词语,不仅丢了自己的风度,也枉自留下笑柄。当然,旭霞老师是站在一个法学教师的立场上,对一些事实和法规进行说明,她并没说这些规定一定正确,否则制定的法律法规就没有修订的必要了,她只是陈述已有的法律依据以及依法办事这样的原则,而科网在这次事件中,许多人恰恰就是缺少了这样的冷静和理性。再看看你前面的博文说 “1738篇博文说没有就没有了,而且任何痕迹都没有留下”,而在给我的信里却明明白白告知科学网给你打包发来了你的博文,那么至少偶所说的“据说这次即便对嵇少丞的博客作封博处理,也会把他的博文打包后发还给他”说的是一个事实而且已经被证实,而你说的“1738篇博文说没有就没有了,而且任何痕迹都没有留下”说的不是事实,可你却像忘了刚说过的话,转而因为乱码等问题进行新的责难。而其实已经有网友指出,乱码的问题是因为你打开文件用的软件不对。说实在的,类似的表现你是经常的,我也实在疑惑究竟你是真的没有意识到还是从来不会检讨自己的言行?无论哪种情况,都希望今后要尽可能做些改变,否则难免还要碰壁,没准就弄得头破血流。 好吧,最后要说一下让偶非常惊讶的事情,偶在博文中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嵇少丞的博客即使被关了,也算是值了”,其实更多是出于一种对你的安慰,毕竟科网有那么多人为一个博主的被关而激动还是非常少见的, 少丞弟 却竟然联想到“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这样的诗。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你性格上的缺陷,不能感受到别人的好意和善意,却总是从负面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且不说区区一个博主被驱逐出某个网站这样的事情如何能与汶川地震那样大的灾难相比,便是把愚姐去与什么作协副主席相比,实在让偶已经汗流浃背了。其实 少丞弟 在后面举了你女儿的例子,还问我“你能理解我女儿的话吗?” 偶的理解,她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安慰你,宽你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想的和我想的是一样一样滴。大概对女儿这样至亲的人你不会用恶意去理解,对别人为什么就不能用善意去理解呢?偶还可以告诉你的是,偶是一个做母亲的人,凭偶作为一个女性、一个母亲的直觉,偶从你女儿的话里还读到那么一丝对你的担心。所以,偶还是要最后劝 少丞弟, 别总是为一些事情那么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的,真要是碰得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最痛心的是你最亲的人。
个人分类: 其他|9427 次阅读|114 个评论
尼泊尔地震,想到了嵇少丞
热度 4 splsd 2015-4-26 06:41
早上起来,想看看科学网博友有关尼泊尔8.1级强震主题的文章——似乎还没有。 想到了嵇少丞,不知道又会怎样的洋洋洒洒给你一通高论。
个人分类: 遐想|1460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家放过科学网与嵇少丞教授吧
热度 5 jawa 2015-4-26 01:14
不知道科学网知名博主嵇少丞教授又招谁惹谁了?科学网的公告语焉不详,但措施严厉——永久封博。虽然博文会导出打包发给他,但再也不能通过科学网这个平台与大家分享观点、思想与科普知识了。真是太令人遗憾了!于是科学网上众多博友纷纷发文。有拍手叫好的,更多是愤愤不平的,还有追思的,缅怀的,悼念的。愤愤不平的暂且也请歇歇气。这事到底该不该怪科学网还真不好说。大家都被GFW管着不是,但向方校长扔个鞋,既找错了对象,也不管啥用。所以,大家还是放过科学网,放过嵇教授吧。再去追思,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像李小文院士那样仙去了呢。 我对李小文院士和嵇少丞教授的关注都始于512大地震。作为四川人,我非常感激嵇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相关专业分析与科普知识。不光有财就是任性,有时候有才也要任性,所以恃才傲物,文人相轻,互相之间常常争争吵吵闹闹也很正常。这不就是毛主席老人家指示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吗?即便要引蛇出洞,一网打尽,也别忘了毛主席老人家爱看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啊。这戏毕姥爷点评过,话语中甚至有涉人身攻击之嫌,但毛主席老人家是何等胸怀,不仅没有封他的微博、微信,还指示说:老九不能走!因此,大家,包括科学网,就不能放过嵇少丞教授吗?昆仑山8.1级地震后,我的家乡8级地震,然后今天尼泊尔8.1级地震。两个板块好像在打乒乓球啊,你来我往。下次会弹回到云南、四川吗?很希望能再次在科学网读到嵇教授的分析与科普文章啊。
个人分类: 世说新语|2098 次阅读|5 个评论
就老嵇被封博说几句话!
热度 12 xcfcn 2015-4-26 00:57
看到科学网太多的乡愿,又看到几位女士说话了,我一个小人物也说几句!说的直白,希望嵇老师不会因此生气。 1、说实话,老嵇的博客现在才被封掉,我已经非常惊讶了,非常坦率的说,科学网最有资格被封博的显然非嵇兄莫属。在我看来,封博是对老嵇真正的爱护! 2、我前几天在老嵇的博文评论中说过,老嵇是有才有学识的,相信对于这一点就是老嵇的任何一个论敌也会承认。但是老嵇也是显然有心理缺陷的同学:针锋相对,锱铢必较!可以说,老嵇是优点和缺点都是非常鲜明的人。  3、从长时间段来看,老嵇显然是一个立得住的人,也是对科学网有真正贡献的人。但是,从短时间段,从庸常的生活来看,老嵇确实对科学网是一个挑战,或者说的直接点,是一个麻烦制造者。 4、老嵇啊,你是功成名就的海外知名正教授,记得黄老邪说过一句话,就是尽量不挤压(不如自己的)别人的(尊严)空间。我觉得老嵇真的可以参考一下。 5、科学网封博把此前的博文也死无葬身之地,这一招太狠了,我作为博主有时也后背发凉。死刑还让收尸呢! 6、老嵇如果想继续来科学网写博,可以半年后到科学网申请。这半年内我可以把我的博客无条件让渡给您用,如果您不嫌弃的话! 
个人分类: 杂论|579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学网上虚伪的“契约精神”
热度 3 juchuan 2015-4-25 19:42
写过几篇非难科学网上精选博文的帖子,是因为看着时常发生的“瓦缶雷鸣”不顺眼。后来受了高人的指点,把链接科学网博客的书签直接设置为《新到博文》,从此六根清净,精选也罢热门也罢,和我再不相干,眼不见心不烦。前两天点击了朱锦天老师征集签名为嵇少丞老师求情的博文,提到该文后来被编辑部从《新到博文》栏目中隐藏,于是才又去了博客首页“打一望”,果然没看到有众多推荐的该文出现在热门博文中。 在博客首页却看到了一篇鼓吹“契约精神”的精选博文,大致看了一眼,感觉是投编辑部所好,正好被用来为他们的行为辩护,而精选了该文。等到我决定要对“契约精神”写上几句,想再看看该文,居然在科学网上几回无觅处,却发现了同一博主的另一篇呼吁其他博主们要认真通读科学网制定的相关法律条文的精选博文;此外,还有游客留言仍反复提及“契约精神”,于是依旧写这一话题。 事实上指责诸位老师们联名呼吁不要封杀嵇少丞老师的行为是违背了“契约精神”的说法未免牵强:毕竟老师们只是呼吁或者求情,而不是处置“契约”的决定者和执行者,轮不到他们去违背“契约”。何况宪法尚且赋予公民结社请愿的权利,难道这就不算是“契约精神”? 在科学网上开博不等于在卖身契上按了手印,从此丧失了异议的权利。一个例子就是想当年科学网上原创博文和转载博文都囫囵混杂在《新到博文》中,可怜的原创博文常常被海量的转载博文所淹没。经过不少博主们反复向编辑部建议,终于使转载博文成为异类,而且不再计入点击。如果按照如今的说法,这些博主们岂不就是无视“契约精神”,应该接受再教育? 只指责为嵇少丞老师求情的博主们缺乏“契约精神”,而无视编辑部不遵守科学网的操作规定,蓄意在《新到博文》和《热们博文》中隐藏被看作眼中钉的朱锦天老师征集签名的博文诡异举止,这能服人吗?要是科学网编辑相信世上真的有“契约精神”,那么作为主持人,好歹也应该尽义务对如此众多博主们所关心的话题有个解释。可是编辑却以精选那篇要博主们通读法律条文的博文作为回复,意思很清楚,就是没有必要搭理这群无知法盲。如果科学网上根本就不讲究“契约精神”,而又偏偏要求博主们要恪守“契约精神”,恐怕除非“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至于呼吁博主们去细读科学网的法律条文,那只能是愿者上钩吧?毕竟博客并非职场,而上网的规矩大家也大致了解,就犯不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读各项细则。这就如同每天吃饭,即使不读《餐桌礼仪》也不致于贻笑大方。更何况有一种操作被称为潜规则,并没有写在科学网的法律条文中,比如你写的让编辑不舒服,那就有可能把你的博文隐藏起来。
3688 次阅读|6 个评论
嵇少丞刚离开科学网就发生地震
热度 9 大毛忽洞 2015-4-25 16:23
嵇少丞一离开科学网就发生地震 古人云:信则灵,信不信由你。 http://www.sciencenets.com/portal.php 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首都加德满都震感强烈 嵇少丞VS土地爷:人不留天留;天不留,地震留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220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要有能力分清叫和咬的区别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5-4-25 01:49
要有能力分清叫和咬的区别 蒋继平 2015 年 4 月 24 日 最近科学网 围绕嵇 少丞 教授被封博的事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许多博友表示对嵇少丞的同情和支持, 也有的认为科学网的做法是合理的。 在这阵风波中, 我一直表面上置身度外, 没有参与评论和表达观点, 但是, 实际上还是很关注这个事态的进展的。 我读了大多数有关嵇少丞 被封博的文章和评论。 综合这些观点, 我认为事件发展到这种程度, 是出于大多数人的预料的, 也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其实, 在这个事件之前, 我就对科学网的一些文章的风格和内容有很大的疑问。 有的文章根本不是在讨论问题, 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这种情绪的发泄是将他们自己内心的烦扰转嫁到被他们选定的人身上。有的匿名评论也是这样, 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人在评论时, 不是针对具体的事实, 或者在说事实的时候, 非要对博主进行评头品足, 加上一些对人侮辱的话。 比如说: 你在美国白呆了, 自我膨胀 之类的。 这些与讨论的问题是毫无关系的。 在科学网发博克的四年中, 我也经常受到一些莫名奇妙的人生攻击, 对于这些人生攻击, 我大多数是置之不理。 说实话, 一开始的时候, 我根本做不到这点, 尤其是一个叫 jiaxing9 的匿名评论人, 在我谈及转基因话题的时候, 一直对我进行人生攻击, 把我的高血压毛病当成他的攻击的重点。 他还一会儿说自己是北大前校长许智宏。 直到最近我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在这样的环境中, 我要继续在科学网发表文章, 必须首先调正自己的心态, 学会忍受。 有一次, 我读到一个有趣的短信, 大概意思是: 一个人遇到被人骚扰的烦心事,请教一位大师, 要不要反击。 那个大师反问: 假如你被疯狗咬了一口, 你也去咬疯狗一口吗? 读了这个短信, 我深受启发。 不过, 我对大师的回答不是很满意。 我认为大师的回答应该换成: 假如有一条疯狗在远处朝你叫, 你也对它叫吗? 别小看这个叫和咬的不同。 被疯狗咬了, 可能会得疯狗病, 这是一种很难医治的病。 所以, 被疯狗咬是绝对不能轻易看待的事。 因而, 假如真的被疯狗咬了, 一定要及时治疗, 还要坚决捕杀这条疯狗, 不得留下后患。 在科学网上,被人 用博文攻击, 不能算是被疯狗咬了, 最多只能算是有一条疯狗在远处朝你叫。 我的意思是, 用博文对我攻击的人, 他在太平洋的西边, 我在太平洋 的东边, 我们之间相隔十万八千里。 而且, 他既不是我的老板, 也不是同事和下级, 与我没有任何利益关联, 因而, 他无论说什么对我的事业毫无损害。 鉴于这样的认知, 我把这类博文当成静夜中的犬叫声, 只是听听而已,散步时小心一些, 离开这个狗院子 远一点,我根本不需要去反击。 我想假如嵇教授和我有同样的认知和感悟, 那么, 他不会经常跟人斗得不可开交。 不管人家说什么, 他仍然在加拿大大学当教授。 让我用圣经上的一句话结束本文: 被人骂的人, 有福了。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3374 次阅读|17 个评论
满屏皆是嵇少丞
热度 61 mdzhao 2015-4-24 14:49
科学网的知名博主嵇少丞的博客被封了。记得嵇少丞老师曾讽刺科网有老师自己或被别人称为“科学网知名博主”,可偶还是比较愿意用这个头衔来称呼他,因为看看他另外几个被人用得比较多的头衔:海外正教授、加拿大正教授,不知为什么,偶总感觉有那么点不对味,唯有这个“科学网知名博主”倒是不偏不倚,似乎让称呼的人和被称呼的人都比较舒服。当然,偶比较主观,也许嵇博主并不喜欢这个称呼,那就只好此先说一声抱歉了。 其实在前一天偶还看到嵇博主的博文滴,包括后来有人说他是“好斗的公鸡” 的博文,那博文偶没点进去看,类似此类博文,偶一般懒得看,只看题名就想到:呼呼,这不是挑事吗?看明天嵇博主该如何反击?当时认为有一场热闹可以看,谁想第二天却似乎出奇的平静。开始没想到是嵇博主被封了,下午发布完自己的博文后开始浏览科网其他内容时才发现,已经有多篇相关博文了。最初还以为仍是停博一段时间,看了孟夫子的博文才知道是彻底被关了。 说实在话,偶不喜欢嵇博主,正如戎可老师所言:人跟人需要缘份,和则相处,离而两分。相信不喜欢嵇博主的人还有许多,不过为什么这次在科网上听到的几乎都是为嵇博主鸣不平的声音呢?虽然偶尔有几个不同的声音,但基本被淹没了。其实徐晓的博文很能说明问题:唇亡齿寒,是大家都懂的道理,许多人不是为嵇博主争取,而是为自己争取,特别是那些也不时会说几句出格的话、不喜欢歌功颂德四平八稳的人,同在科网开播,难免会想,或许哪天就轮到自己了呢?当然,这个时候更可以用“我虽然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支持你讲话的权利”这样的话让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峰。 这个时候最冷静最清醒的其实是法律专家旭霞老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了大家科网处置嵇博主的依据,还有按照相关法规,如果科网不进行处置,网站本身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后果。总之,“ 近期科学网出现的一些事件,已经涉及到法律问题。科学网如果管理不当,不仅仅关涉承担民事侵权责任问题,甚至可能关系到科学网的前途命运。说到底,和科学网的存亡和发展相关。而又和所有的注册用户及其科学网的读者关联。”可见,遇到事情的时候,感性的男博主远远比不上理性的女博主脑子清楚。偶要为旭霞老师点赞,趁机也为女博主们造造势,哈哈! 偶还是很能理解科网管理者的苦衷滴,凭良心说,科网除了在某些特定话题上比其他网站显得更严格和过敏之外,在大多数话题上还算比较宽松的,即便删除博文也会把被删博文发还给作者。偶的博文也被科网删过,记得当时是用短信告知此后发到偶滴注册用邮箱的。据说这次即便对嵇少丞的博客作封博处理,也会把他的博文打包后发还给他。这个处置就比其他网站要温和人性化多了。偶滴新浪博客就不知是因为什么犯了忌被封掉了,当时根本没有给过通知,也不说明理由,偶在此后根据网站的提示还进行了申诉,并要求把偶的博文发还,但在经过多次催问后,告诉我的原因是“在博客中进行广告和推销”而被封,这绝对是胡说八道,试想偶不开网店不卖产品,怎么可能有什么推销的举动?更可恶的是,此后却再也不来理你,也木有把偶的博文还给我。当时自己只能通过百度快照找回了一些博文搬到科学网上,而那个时候也深刻发现百度之烂,竟不能找到所有的博文,记得当时可以在谷歌搜到其他的博文,可叹谷歌的快照却是不能用滴,眼睁睁看着那些博文就这么丢了。这么一比,偶就感觉科网作为网站,在这一点上还是值得称道滴。 好吧,偶不想如徐晓那样用“我虽然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支持你讲话的权利”这样的话来装扮自己,偶只想谈谈网站一般情况下应该如何营造好的环境和气氛。偶赞成孟夫子说的,一个网站的繁荣,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也需要秩序。而我本人,不喜欢一潭死水一样的网站,应该有讨论有争论、有思想交锋,当然也可以有掐架吵架,如果没有互动和争论,就不会有多少人对它感兴趣。到网站总不会是来读论文的,正是这种活跃的气氛才具有吸引力,包括偶其实也不反对开放匿名,只要有相关规定和管理制度,有的时候匿名更能让人说话顾忌少一些,偶甚至认为能匿名发表意见正是网络能吸引人的要素之一。每个网都需要那么几个喜欢挑事的人来搅一搅才具有活力,嵇博主算是一个喜欢挑事的人,虽然他挑事的时候实在是格局不高,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但比较而言,偶还是觉得科学网有他在还是更有意思一点。 当然,没有规范不成方圆,偶相信科网关闭嵇博主的博客是有依据的,不过,中国的任何规定甚至法律不向来都有很大的弹性的吗?即便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和缓刑可有完全不同的结局呢,所以偶也顺势来和个稀泥。声明一下,这个和稀泥偶不想站在道德滴高处,更不站在嵇博主的同情者的立场,偶完全是站在自己个人对网站活跃度喜好的立场上,建议科学网不妨考虑一个死刑缓期的方案。 后记:刚才看到孤魂的博文:“ 眼下的科学网不大适合老曹,陈安,孤魂之流 ”赶紧要加一句:一个网站各种人等来来去去都很正常,但总要有一些东西、一些人形成吸引人的核心。本来,如 嵇博主这样的走了一个是不会有这么大反响滴,至少引不起偶滴兴趣专门来写一篇博文,正是你们这些人现在都悄没声滴沉寂了,才让人觉得把 嵇少丞的博客关闭是个严重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 嵇少丞的博客即使被关了,也算是值了。其实偶更愿意呼唤老曹,陈安,孤魂之流的回归。
个人分类: 杂谈|7747 次阅读|79 个评论
[转载]批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wya 2015-4-24 11:52
下文黑色字体都是引用部分,其中第一人称“我”是 海外华人嵇正教授的自称(编者注)。 遇到挫折,倚老卖老、用领导压人、扣大帽子,不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文风和思路。 http://jishaochengvip.blog.sohu.com/308603333.html ...... 我在不久前一篇博文中我气愤地写下这么一段话:【我的评论竟然给报私仇的科学网编辑给删了,而仅留下高建新骂我的文字及其他所撒布的错误的政治谣言。科学网小编,你们这么做,是否过分了。 本教授当年在科学院时,还没你们呢?当年一起玩的小兄弟们,现在哪个不是你们领导的领导,你们狂啥? 碰不碰就屏蔽学者的博文,甚至后台使坏、借嘴骂人,有必要吗? 】 ...... 即使我真的违法了法律,还要公开庭审, 我有权利聘请律师为我辩护, 中科院属下科学网似乎办事从来不科学、不民主,纯属违法乱纪 ,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没有监督,权力只会持续强化。
热度 1 flyindusk 2015-4-24 09:28
程念祺:中国历史上皇权的持续强化    两千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专制体制除非变得更加专制,否则皇帝就会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所谓两千年所行之政皆为秦政,实在是秦政的一个个加强版;而猜防是皇帝专制心思的本质,是强化专制的心理动力。皇帝的“猜防”越甚,专制心思也就向着强化专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大一统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统一的模式。一种是夏、商和西周的“天子-诸侯”模式。按照这种统一模式,那时候的天下,是天子、诸侯各治其民。天子为“天下共主”,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统领天下诸侯,抗衡周边蛮、夷、戎、狄的侵扰,并维持内部的和平。商征服夏,固由于军事上的胜利,但真正让诸侯承认其取代夏之“共主”地位的,是向诸侯承诺“各守尔典”的原则不变。同样,周灭商之后,能让诸侯承认其“共主”地位的,也还是向诸侯承诺“宅尔宅,畋尔田”(编者注:住原来的地方,种原来的土地)。可见,夏、商、西周各自的“天下共主”地位,主要针对的是外部入侵,内部则是诸侯自治。   但是,夏、商、西周时期,这种统一体内部,兼并战争也在不断进行,并且愈演愈烈。夏禹时的“诸侯万国”,到了商灭夏,已是“诸侯三千”;再到西周灭商,则是“诸侯千八百”;而到了春秋初年,只剩下“二百二十四国”;及战国之世,列国不过十余,而以齐、楚、燕、赵、韩、魏、秦为强。   兼并战争最终破坏了社会原有的组织,基层的村社共同体解体了,世袭的贵族领主制度荡然无存。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道德风尚也被摧毁;其中最严重,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矜(恃)势力与尚诈力”,成为社会上下的普遍行动准则。而各国君主则越来越专制,为达到集权于一人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还仅仅是周天子对天下的一种主权宣示。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以后,所谓“封土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反映的则是各国君主对土地和人民的实际控制。盖其时,诸侯“政事”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广土众民”。于是乎兼并加剧,争霸彻底地演变为吞并,“统一”的目标不再是做“天下共主”,而是“并诸侯,吞天下”的“大一统”。此中,自然而然就埋伏着一种由一人专制天下的趋势。   皇权总是趋向专制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由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这种统一模式的结构特点,就是天下为郡、县的官僚化统治。于是,历史上的分封制被彻底废除了,“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样的制度设计,显然是借鉴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而其立意,表面上是追求天下大一统,本质上却是追求皇权的排他性,彻底消除对皇权任何可能的觊觎与竞争,以使其皇位可以平平安安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从此以后,即便是分裂时代,国家无论大小,皇权总是趋向于专制的。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始皇帝的“以史为鉴”,对历史上诸侯、卿大夫擅用天子的“礼乐征伐”之权,以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子弟争权并酿成祸患的经验教训是记取了,但是对诸如“陪臣执国命”(编者注:家臣把持国家权力)这样的历史事实就重视得很不够。所以,当时设计的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如何从官僚制度上彻底消除对皇权的觊觎与竞争的可能性,可以说是考虑得极不充分。结果,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的一次勾结,就改变了始皇帝的临终遗嘱,杀了本该继承皇位的长子扶苏,却让少子胡亥篡夺了帝位。   后人对于秦亡的原因讲得很多,却往往忽视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本身对秦朝的短命所起的作用,是十分令人遗憾的。而秦亡之后,从汉唐一直到明清,朝代的兴亡,或由于外族的入侵,或由于人民的揭竿而起,或由于政治体制内化生出来的异己力量的篡夺;这三个方面,除了入侵的外族正处于鼎盛状态之外,致乱之源更多的是来自皇权专制本身。二千年间,中国的政治制度,就是在不断的朝代更替之中,寻找如何有效地强化皇权专制的办法。    削夺相权与地方势力扩张   秦朝创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其本身的设置原则,是皇权专制。秦如此,秦以后中国历朝历代所有的政治制度改革,无非是在原有的政治制度上增加使皇权变得更为专制。这种专制的总趋势,一是不断地削弱宰相之权;二是不断地削弱地方之权。中国历史上,向来有所谓宦官、外戚专政。其原因,就在于皇帝为削弱相权,在内廷设置各种机构,侵夺原属于宰相的职权,而用宦官、外戚来主持;皇帝还在内、外廷建立各种机构,设官任事,以分相权。   然而,以外戚、宦官分掌相权,固然可以使皇权更为专制,却难免使皇权沦于外戚、宦官之手。西汉外戚专政,结果是王莽篡政。东汉宦官专政,而招致袁绍举兵入宫诛杀宦官,董卓进京废立皇帝。   两汉专注于削夺相权,却未能有效节制地方,而使郡一级权力成为皇权的直接延伸。这是当时制定制度的人,因迷信“中央集权”而导致的疏忽。惟其如此,皇权愈专制,则郡县官愈专横。西汉设刺史监察郡县,但无法改变“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局面;东汉在郡县之上设州,则更导致了天下“知有牧镇而不知有朝廷”的状况。   两汉的州、郡、县官,与地方豪强朋比为奸,造成了地方豪强势力的长足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达两三百年的分裂,其实都是拜两汉之所赐。其间,只有西晋出现过昙花一现般的短暂大一统。这一时期,分裂各国虽不断强化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惟对地方豪强势力毫无办法,以至隋朝重建大一统,地方豪强却时时与中央抗衡。隋末各路反隋武装,其基本力量仍是地方豪强。到唐朝再建大一统,豪强的势力才差不多在隋末的战争中厮杀殆尽了。   唐朝强化皇权专制,在中央无非是将两汉以来削弱相权的做法进一步制度化。为了防止地方势力久而坐大,唐朝将地方权力分得很细。惟其对中央委任的各种监察地方事务的官员授权颇重,遂使之逐渐演变成为更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地方之权反而又加重了。由于地方分权太细,不便行政,唐朝还在边防各军事重地设置了总揽一切事务的节度使。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在地方遍设节度使,集一方军政、财政与民政于一身,结果形成割据之势,不再受中央控制。至于唐朝中央,宦官专政较东汉末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等到藩镇举兵入京剿灭宦官,唐朝也随之覆灭。   历史清楚地表明,怎样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是皇权专制之下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面临的一个更严重,也更为复杂的问题。   科举制釜底抽薪   隋唐时期所采取的科举制,在削弱和抑制地方势力上,是具釜底抽薪的作用。   当初,秦灭六国,建立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秦始皇看来,天下从此只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可保万世太平。至二世皇帝,仍十分自信地认为,天下总不会有人敢于造反,捣乱的终不过是些“鼠窃狗盗”之徒。皇帝顾忌的,不是戎狄,就是六国孑遗,哪里想得到连“黔首”也会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   两汉世家豪族势力的发展,以及魏晋士族制度的形成,大有使政治权力固化的趋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明贵族制度虽已被废除,却也还可以重新长成。惟隋唐实行科举选官的制度,则无论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从此都由皇帝来操控;而那些没有士族门荫的人,这才普遍有了跻身于统治阶级的希望。   对此,唐太宗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才会得意地说,有了科举选官的制度,“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从此,历代官僚子弟虽或仍享有某些“门荫”特权,但做官总还以科举为正途。由此,中国社会的权力和财产的转移速度加快。一方面是“仕者多起自草野”;另一方面则是“千年田换八百主”。其结果,就是两汉以来的那种世代为官的士族豪强,在中国社会彻底绝迹。天下皆以科举进用,然则富贵与贫贱移势,不过转瞬之间耳。   唐末五代割据一方的藩镇,与魏晋以来中国北方的那种集政治、宗法、军事、经济和文化为一体的世家豪族的坞壁,已不可同日而语。藩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力量都相当薄弱;骄兵悍将拥立无常,“国擅于将,将擅于兵”;政权像是无根的浮萍,兴灭如走马灯一般。赵匡胤轻易地篡夺后周之后,之所以能够顺利地重新统一天下,依次剪除藩镇,其实正是拜科举制所赐。盖科举制之下,汉魏以来所形成的那种世家豪族势力既已绝迹,社会也就不再有割据者扎根的基础。   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四百多年,直到清末才废止,可以说是行之百代而不易了。由于科举取士,唐以后所选拔的官员,大多是会读书却不一定能够做事的人,所学又不切实际,以至于官府胥吏的行政作用越来越大。唐、宋、元、明、清各朝,“胥吏专政”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皇帝甚至被认为是“与胥吏共天下”,官员的行政权亦由此而被更进一步地分解和弱化。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在唐太宗眼里的“英雄”们,到了宋朝或还受到优礼,但到了元朝就沦落于“九儒十丐”的境地了。明太祖曾颁布律令:“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当时还有一种专门用来对付大臣的刑罚,就是在朝廷上按住打屁股,称“廷杖”。“彀中英雄”一至于此,可见科举制之下,天下读书人哪里还有半点英雄气概。    专制需要统一   自秦汉以至五代十国,将近1200年之中,“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完全的分裂差不多400年,半分裂状态也超过200年。统一本身已不再成其为可以避免天下“树兵”的理由,也不再具有使天下安宁的意义。所以,到宋朝统一的时候,大一统本身已不再具有任何神圣价值。赵匡胤对其之所以要统一,讲得非常露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话所表明的仅仅是:无论天下是怎样的“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哪怕统一并不需要专制,但专制却需要大一统。   从宋朝开始,的确可以说,历史已为专制和大一统铺平了道路。一方面,皇权专制在制度和经验上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积累;另一方面,科举制最终造成了地方势力再无可能崛起的社会基础。故自宋而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在分散相权和地方之权方面,实行起来远比前代要有效而且容易得多。   在宋代,军政、财政、司法、监察和言路都独立于相权;宰相不止一个,轮流掌印,而且设副相予以牵制;从中央到地方,除了基层的县域,办事的权力被分解成许许多多的条块,形成了一个由皇帝直接控制,相互制约和监督的非常复杂的官僚系统;皇帝则有学士院作为自己的办公机构。   元、明、清三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都不外乎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构建的;无非是强化中央的派出机构,使整个官僚系统的条块更加整齐有序,相互之间的牵制力也越来越强。然而,在皇权专制之下,只要皇帝稍有疏忽,专制的权力就可能沦于皇帝所宠幸的臣僚之手。权相擅政的问题在两宋转趋严重,性质上虽非相权的重新扩张,其人却因皇帝的宠幸,得以将原来因分拆而被削弱的相权集中而强化之,逸出皇权专制的法度之外。   有鉴于此,明朝干脆彻底废除宰相之职;将相权并入皇权;用司礼监和内阁两套机构共同辅政、对掌机要;并使这两班人马始终处于相互监督和制约之中;中央各部则纯粹成为执行机构;又设专职,监察各执行机构;并以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厂、卫军组织,执行京城内外一切有关维护皇权的特殊任务。阁权在明中期以后又有扩张,势头压过司礼监,造成皇权控制的失衡。清朝对宦官限制颇严;内阁也不再参预机要,只处理一般政务;另设军机处,权力在内阁之上,作皇帝的核心工作班子,属员和职权都出于皇帝的随时差派。   上述中国历代政治演变的过程,按吕思勉先生的概括,就是“务集权于一人,但求其便于统驭,而事务因之废弛,则置诸不问”。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事权越分越细;任何部门、任何个人掌握的权力也都越来越狭窄;而部门和部门之间,官员和官员之间,始终是互相钳制着的;整个官僚系统便因此而不脱皇权的掌握;有关民生的事业,有没有人去办,办得好不好,甚至办不办,反而无足轻重,一切放任了。   惟其如此,在这样的专制体制之中,任何动作稍大一点的“改革”,都会引起体制的失衡,引起政治动荡,不利于皇帝专权。所以,“变乱成宪”的事情,就像人体对于器官移植一样,必然会引起强烈的排异反应。于是,“守成”就成了必须恪守的基本政治道德;而对于一切弊端却可以放任。   明朝自仁、宣致治之后,内乱外患不止,国势迅速衰颓,军备废弛,民生凋敝,宦官专权,党争乱政,官吏贪渎,世风日下,一发而不可收拾。但是,这些看上去非常严重的问题,与维护皇帝专制的独一无二性来说,都不过是枝节。所以,像张居正这样的人,无论其所进行的改革如何“起衰振颓”,必然会被认为是包藏祸心而受到清算。   然而,恰如黄仁宇指出的那样,当张居正被清算之后,申时行因顾全大局而备受攻讦;戚继光、李成梁重整军备的努力亦归于失败;至于像李贽这样有“异端”思想的人,身陷牢狱自不足惜;而海瑞这样坚持旧道德、廉洁奉公、执法不阿的“模范官僚”,也令人如芒刺在背,同样不合时宜。其时,有大臣上疏:“今天下之势,乱象已形而乱势未动;天下之人,乱心已萌而乱人未倡。今日之政,皆播乱机使之动,助乱人使之倡者也。”   总之,“变乱成宪”固然不可接受,由“成宪”所造成的问题却必须听之任之。因为,这不仅符合官僚们阳为道德、阴为私利的处世原则,也有利于皇权专制对于政治平衡的需要。可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凭着制度的惯性,明朝仍得以继续坐稳江山。若非明末由河南、陕西连年饥荒导致的大规模民变,决不至于引起像李自成攻入北京这样的事变发生,满族的军事力量也就未必有入关的机会。   强化皇权专制的心理动力   仔细想来,两千年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加强皇权专制为宗旨,结果就是使专制越来越深刻。唐以后,直到近代以前,这种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已基本杜绝了从体制内被篡夺的可能:宦官、外戚和嬖臣的专权擅政虽不免发生,其实完全处于皇帝的掌握之中;各层级和条块上官员威势虽重,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也绝无专擅的可能。   另一方面,在当时社会上,缙绅之家或能在乡里举办一些兴利除弊的事业,却影响甚微,成不了什么气候。   这一历史时期,要说最具危险性的,是来自境外异族的入侵,宋、明都因此而亡国。但是,宋朝总是以“岁币”与辽、西夏和金人议和。当时主和的人,虽或有使人民免于兵燹的良苦用心;却也懂得皇帝害怕战败,且又不愿意人家战场立功的心曲。而主战的人,多数也不愿担上“幸兵以自取重”的罪名。宋朝的寇准,因“澶渊之功”,一度为真宗皇帝所厚爱,但皇帝转念之间又以为受了“城下之辱”,而将他一贬再贬。这种爱与恨的微妙变化,正反映了皇权专制非常深刻的复杂性。在皇帝的“猜防”之下,外敌似不足道,“内敌”却遍布朝野。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明成祖朱棣的。明初在长城以北设东胜、大宁、开平三卫,构成抵御蒙古的第一道防线。大宁后来撤卫建藩,为宁王朱权的封地。蒙古兀良哈部归附明朝后,朱元璋便在兀良哈故地设泰宁、朵颜、福余三卫,由宁王节制。“靖难”兵起,朱棣夺了宁王兵权,兀良哈成为“靖难”之师。功成之后,明成祖即允许兀良哈入据大宁,不惜隔断东胜卫与开平卫之间的联系。之后,东胜卫和开平卫不得不先后内迁;遂使大同、宣府、蓟州三座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与辽东之间的联系也就此阻绝;北京因此而“孤悬绝北”,先后处于蒙古族、满族铁骑的逼迫之下。这种军事上缺乏远见的举措,很大程度上也是囿于明成祖对“内敌”的顾虑。   清朝的武功是空前的,即便到了鸦片战争时,以当时中国军队的实力,未尝不能与隔海而来的英军争胜。然而,清廷和战无定计,几番战败之后,就轻易地割地赔款。个中缘由,未尝没有顾虑英人勾结“内敌(汉奸、奸民、丑类)”的因素。据记述,当时沿海各战,无不有汉奸为英军效力。从那时开始,清朝总是稍经战败,就接受不平等条约,其中自亦含有对内忧的考虑。故所谓“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虽或出于臆测,亦非空穴来风。   揆诸历史,则也不仅清朝如此。当年,宋高宗宁可杀岳飞,豁出半壁江山与金人议和,目的就是要阻止金人送徽、钦二宗回国,威胁自己的皇位。相反的例证,则是明朝景泰皇帝拒绝与瓦剌议和,结果导致英宗被送回,致有南宫之变。“与友邦”,或可偷安下去;“与家奴”,变生肘腋亦未可知。其中的因与果,皆与此种皇权专制的性质有关。“公与私”、“恶与善”、“利与弊”,在政治上颠过来倒过去,不过系于皇帝一念之间对于“内敌”之猜防。   专制的性质既然是“务集权于一人”,皇帝的“猜防”当然不会有尽头。   明清两朝的文字狱,对皇帝歌功颂德用了一个“则”字与“贼”谐音,那就是污蔑皇帝曾经是盗贼;科举出了个“维民是止”的题目,“维止”二字怀有将“‘雍正’砍头”的莫测居心。明明是自己牵强附会,却断定他人含沙射影。皇帝的心理有多阴暗,则天下人的心理就有多阴暗。   猜防之心到了这样的程度,无论什么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足以引起皇帝的警惕。以至于身边臣僚们比自己睡得早些起得晚些,或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江南富足翁”睡到“日高丈五犹披被”,皇帝也不能释怀。大臣劝皇帝读《大学衍义》,就被怀疑是在讥刺皇帝没读过《大学》,连家带口把人家打入监牢五年。专制的心思就这样越来越变得无微不至,皇帝的猜防之心自亦深入骨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   两千年的历史经验证明,这样的专制体制除非变得更加专制,否则皇帝就会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所谓两千年所行之政皆为秦政,实在是秦政的一个个的加强版。而猜防是皇帝专制心思的本质,是强化专制的心理动力。皇帝的“猜防”越甚,专制心思也就向着强化专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个人分类: V|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嵇少丞与李小文,壤土与高山
热度 12 yjjsu27 2015-4-23 23:51
袁贤讯副教授撒谎为哪般?此博文包含图片(0/56)2015-04-19 07:35 雄鸡与王八对话:海外真教授…(0/81)2015-04-14 03:41 卢大儒与王大元为啥做不好转基因的…(2/44)2015-04-13 08:48 毕福剑演双簧复述“地主“看样板戏《…此博文包含图片(1/129)2015-04-08 08:54 清明祭蒋公中正(0/70)2015-04-07 09:21 潘学峰今天让我思念起李小文此博文包含图片(0/38)2015-03-26 04:15 看看晓庄师范的蔡小宁耍流氓的此博文包含图片(1/68)2015-03-10 04:35 由柴静被骂汉奸引起 “爱不爱…此博文包含图片(2/84)2015-03-10 04:33 西方国家制药公司曾雇佣中国间谍盗…此博文包含图片(2/104)2015-03-01 09:04 请王大元出示博士文凭与教授证?此博文包含图片(0/67)2015-02-28 03:55 真相比自以为是的想象重要此博文包含图片(0/51)2015-02-25 04:03 转基因恶魔王大元的英文白学了此博文包含图片(0/39)2015-02-25 04:00 挺转者蔡小宁算不上学术上独立门户…此博文包含图片(1/60)2015-01-03 03:09 挺转魔头王大元搞政治陷害可以休了…此博文包含图片(2/69)2015-01-02 01:04 谁不愿吃转基因,蔡小宁就跟谁急(2/54)2015-01-02 00:54 王大元, 坏人变老了(3/123)2015-01-02 00:48 膨大剂涂瓜果的发明者王大元该不该…(0/30)2015-01-02 00:44 王英安(Wang Ying An,…(0/109)2014-11-15 06:51 为什么中国的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比…此博文包含图片(3/509)2014-02-26 02:09 冀文林的母校为何要做马屁精?此博文包含图片(2/215)2014-02-19 09:43 为什么人们怀念被外行领导的岁月此博文包含图片(1/145)2014-02-18 01:22 武昌起义胜利时,孙文在哪?(0/187)2014-02-18 00:31 “爱国”是林中祥之流的遮羞布(0/127)2013-12-10 02:44 爱国贼为何很高调?(1/340)2013-07-30 01:18 中文严谨不出异议?(0/208)2013-07-28 09:33 科学网于光明网干上了(1/270)2013-07-28 06:57 横空出世的地震预报大师此博文包含图片(4/482)2013-07-26 19:53 北川的历史与现实此博文包含图片(1/295)2013-07-24 09:03 今天甘肃地震是西秦岭断裂带次级断…此博文包含图片(6/1582)2013-07-22 10:55 国家地震博物馆应该陈展什么?此博文包含图片(3/93)2013-07-22 07:17 北川老县城洪水是一月几遇?此博文包含图片(0/68)2013-07-22 07:15 韩贵钧先生,有理好好讲(0/507)2013-07-22 07:13 就韩贵钧属下水军散布谣言的郑重声…此博文包含图片(0/127)2013-07-22 02:35 北川老县城遗址及其设施洪水中安然…此博文包含图片(0/54)2013-07-22 02:34 北川建地震博物馆的异议(0/48)2013-07-22 00:31 生命经不起这样“慢慢消失”(1/81)2013-07-22 00:29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0/45)2013-07-22 00:27 科普博文亦被删,究竟得罪了谁?此博文包含图片(1/93)2013-07-22 00:24 请大家去我搜狐博客!(4/647)2013-05-14 21:25 四川龙门山南段今发生强震,证实本…此博文包含图片(14/1631)2013-04-20 09:44 于伟玲因向中国偷运家畜病菌被加拿…此博文包含图片(8/1736)2013-04-05 09:21 “人才引进”还没有走出人治的怪圈(3/185)2013-04-04 10:18 好奇心驱使下自由自在的研究此博文包含图片(1/200)2013-04-04 10:12 浙江大学医学院赵华军被美国逮捕(5/1103)2013-04-03 09:37 蒯大富的故事此博文包含图片(3/458)2013-04-03 01:01 宪法为你而立(1/137)2013-04-01 01:20 岩石中的“风火轮”此博文包含图片(3/261)2013-03-30 08:34 罗素论中国问题(4/226)2013-03-30 07:31 让权力在笼子里裸奔(5/159)2013-03-29 22:11 ============ 以上的嵇少丞的博文目录。从中,你能看出他是地质专业的吗? 李小文精选博文集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50-86180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blogview=mefrom=spac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861859.html 高下立现 嵇少丞 : 李小文院士留美履历考证之二 ===苍蝇发现了战士的不完美
1519 次阅读|14 个评论
【信息对称】:嵇少丞博主严重影响到其他博主
热度 17 zlyang 2015-4-23 22:04
【信息对称】: 嵇少丞 博主严重影响到 其他博主 应该是真的。要威胁到 其他博主 的 个人 职业安全 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49548-884570.html 科学网 2015-4-23 14:40 各位科学网用户,嵇少丞博主因为多次违反科学网管理规定,在被禁言处罚多次后,仍然扰乱科学网社区秩序, 严重影响到其他博主 ,因此按照科学网相关规定,对其博客进行关闭处理。至于嵇少丞博主的博文备份,由于其博文数量较多,技术人员正在整理导出其博文备份。在关闭其博客后,我们就第一时间通过站内消息告知他,我们会尽快将博文备份发到他的注册邮箱中,博文丢失一说纯属不实之言。 详情正在了解中。
4010 次阅读|23 个评论
从鬼王到Majorite
热度 32 dongping2009 2015-4-23 19:43
从鬼王到Majorite 魏东平 鬼王李亚辉先生被科学网彻底封博的时候,我曾经写过“ 从鬼王被和谐谈起 ”,以致“ 再谈 ”与“ 三谈 ”鬼王的被和谐,但风波过去,封博也就封博了,生活仍旧继续,科学网的运行也似乎一如往昔。 就如同历史上的一个个人物,“ 譬如秦皇汉武、又如 唐宗宋祖 ”,最终都是一阵过街烟云。 地球总是照旧地旋转下去,一日一日,虽然好像那“ 自转的速度是在一点点地变慢 ”。 但“鬼王”的被离去,总归是科学网的一个损失,尽管科学网自身意识不到这点。 而现在,发现科学网上的一直活跃“分子”,加拿大蒙省嵇少丞教授(Majorite)的科学网博客,也一样被科学网“痛”下杀手,彻底摧毁。 科学网如此霸道,动辄封博的做法,似乎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科学网现在存在的土壤环境,已经渐渐大相径庭地远离她初创时期的状态了。 退一万步,即使现在的嵇少丞教授,因为某些言辞“得罪”了科学网,你最重的处罚,顶多只能够彻底封掉他继续写博文。你实在是没有“权力”、好像也没有必要,将嵇少丞教授往昔辛辛苦苦,一个字一个字码来的数以千计的博文,残忍霸道地彻底拔掉啊。 就如同当初彻底”拔掉“鬼王时的那样。 科学网是彻底忘记掉了,当初是如何措辞诚恳,热忱邀请这些学者们来科学网开博时的,那副谦卑虚怀的模样了。 我本人其实在很多地方,与嵇少丞教授的观点并不相同,对其中他与科学网上某些人的“论战”博文,有时候并不十分喜欢。 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科学网实在太需要保持一种具有包容与温柔精神的土壤,一个多样性生态环境的科学网,对科学网的长远发展一定是有利的,也一定比现在动不动就封博的做法,更值得人们留恋。
个人分类: 闲谈科网|36886 次阅读|47 个评论
嵇少丞老师的其它博客
热度 12 zlyang 2015-4-23 14:05
嵇少丞 老师的其它博客 热情奔放、心直口快、威猛犀利的嵇少丞老师, 终 于被“科学网”封博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33357-884538.html 。 admin 2015-4-23 11:55 嵇少丞博主多次违反科学网管理规定,为维护科学网社区秩序,编辑部已关闭嵇少丞博主的博客。 不过,估计几个月后还会开博的。 嵇少丞老师的其它博客: (1)嵇少丞的空间-搜狐博客 http://jishaochengvip.blog.sohu.com/ (2)嵇少丞- 嵇少丞的和讯博客 http://22491598.blog.hexun.com/ (3)嵇少丞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jorite (4)全球华人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s.com 无论是谁被封博,俺都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好奇心。不过鬼王李亚辉貌似很反动,俺不敢看他的言论了。 嵇少丞老师,貌似不是很反动的。 他有些地质学的科普博文,封掉很可惜的。 能不能禁止 嵇 老师发新博文,保留那些不错的科普博文? 刘建栋,2015-04-23,嵇少丞教授关于博客彻底被封的回应,贴在这里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49548-884570.html 大家好! 是来给大家说再见的。科学网今天上午突然下狠手,彻底封掉我在科学网的博客,写了7年的1738篇博文(近933万点击)全部丢失,其中包括大量地学科普文章、野外地质考察资料与照片,国外大学与研究情况介绍、国内大学教育及其社会的反思等。绝大多数博文没有备份,这下全丢了。 其实, 我早就想停止在科学网写博了,说真话无疑得罪人,遭人嫌弃与攻击。但是,我以前的博文都是通过编辑审查过的,没有罪,科学网不应该因人废文。现在唯一希望编辑能保留开放我以前的博文,以便读者还能读到我以前的博文,希望大家帮助呼吁一下。谢谢大家。 今后再有人对我造谣诬陷,我也有口无言了。过去我太认真了。 谢谢大家! 科学网 2015-4-23 14:40 各位科学网用户,嵇少丞博主因为多次违反科学网管理规定,在被禁言处罚多次后,仍然扰乱科学网社区秩序,严重影响到其他博主,因此按照科学网相关规定,对其博客进行关闭处理。至于嵇少丞博主的博文备份,由于其博文数量较多,技术人员正在整理导出其博文备份。在关闭其博客后,我们就第一时间通过站内消息告知他,我们会尽快将博文备份发到他的注册邮箱中,博文丢失一说纯属不实之言。
6327 次阅读|37 个评论
我曾是个热血青年
热度 75 Majorite 2015-4-16 05:53
上周末,整理家里储藏室,在一个破纸箱里发现几张剪报。惊讶,原来, 我也曾是一个有理想、有干劲的热血青年, 我也曾想为自己的祖国干一番事业。后来, 后来呢?我没办法,只好曲线救国了,做着加拿大的大学教授, 却研究着中国大山的地质形成与构造。 当年在一起玩的、一起开过会,喝过酒的,各奔东西了,有的做了官(正副部、司局级的),当时还没文章的后来纷纷做了院士,摊子与谱越来越大;有的经商了,据说很成功,彼此很少联系,但我祝福他们。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4900 次阅读|114 个评论
蒙特利尔大学官网未将蒙特利尔工学院列为下属学院
热度 13 bioxncai 2015-4-14 10:49
一位网友举出中国海洋大学与胶州学院的关系的例子,启发我对蒙特利尔大学与蒙特利尔工学院的关系进行了考证,不对之处请各位朋友指正。 这位网友说: xpst 2015-4-1401:31 蒙特利尔工学院是蒙特利尔大学的附属学院,因此说嵇教授在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工作没错,可以说baidu词条没造假。举个例子,这就如某个人在中国海洋大学胶州学院工作一样。 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这位网友所说的 胶州学院,原先为 中国海洋大学开办的民办三本学院,后根据教育部要求,公办大学办的假民办学院都要脱离本部独立办学,所以 现在已经改名为青岛工学院独立出来了。当然,由于跟 中国海洋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所学院工作的人称自己“ 在中国海洋大学胶州学院工作 ”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再去查 中国海洋大学官网“胶州学院”(青岛工学院)并未被列为下属学院,这就证明青岛工学院是独立的,并不属于中国海洋大学。 以官网截图为证: 我们再来查查 蒙特利尔大学的官网 ,可以发现其并未将蒙特利尔工学院( é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 )列为下属学院,以截图为证: 参考阅读: 关于嵇少丞就职蒙特利尔工学院排名 784 的来龙去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89923do=blogid=881803 从唐骏到嵇少丞海归造假为何屡屡发生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77/40/29/0_1.html
6576 次阅读|37 个评论
关于嵇少丞就职蒙特利尔工学院排名784的来龙去脉
热度 25 bioxncai 2015-4-12 12:30
本来不打算写此文,也不想讨论此事,但是这一段时间大家似乎对此事兴趣不减,例如杜博主就连续写了几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7757-881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7757-881387.html,从一些评论看,有的网友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缺乏了解,所以不得不说几句。 此事的起因是嵇少丞与我争论一个问题,遗憾的是嵇少丞对问题本身貌似兴趣不大,对人肉搜索、人身攻击却兴趣浓厚。正如杜博主文中所言:“嵇教授本人时有对他人进行人肉,然后宣布他人“学校差”,或“研究水平差”,在这种情况下遭人反击也属自然。” 于是我在杜博主博文下面评论道:这句话很客观,也揭示了此事的起因。嵇教授在跟别人争论问题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转而贬低别人,以为他就赢了。美国教授在给本科生讲授逻辑学的时候特别强调,对别人搞人身攻击乃辩论之大忌,对辩论的话题本身没有任何帮助。网友是在看到嵇教授如此恶劣的作为时,打抱不平,才想到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这一招,指出其就职的蒙特利尔工学院排名784,反唇相讥不过是国际三本而已。在此,对那些打抱不平的网友表示感谢! 此事是有前因后果的,有些网友没有看到更早以前嵇少丞贬低别人就职的学校,只看到后来别人反唇相讥嵇少丞就职学校排名784,就发议论责怪后者。 其实,就职学校的排名高低并不能说明其员工的水平高低,这一点我一直同意,不是有句话叫做英雄不问出身吗?虽然嵇少丞就职的工学院排名很靠后,不等于他的真实水平就低,这一点大家不要再误会了。 关于蒙特利尔工学院真实排名数据可以参考zhiyanliao网友在杜博主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7757-881387.html中的留言:“请你打开下面这个链接 http://cwur.org/2014/ 上面明明白白的写明嵇少丞工作的Eacut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蒙特利尔工学院)世界排名784,加拿大排名26(倒数第5名)。把蒙特利尔工学院说成是蒙特利尔大学的只有嵇少丞自己。连蒙特利尔工学院(Eacute;cole Polytechnique deMontréal)这个排名加拿大倒数第5名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官方网页上,都不敢讲一句自己是蒙特利尔大学的。学校差,没有关系,差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恶劣的是嵇少丞造假,把自己是世界排名784位的学校说成是世界排名130位的蒙特利尔大学,这就是人品问题了。另外致博主:我是很尊重你的,我在你的楼里没有任何谩骂攻击的话。但是你既然要出头为嵇少丞说话,那么你就应该宽容其他人对嵇少丞人品道德揭发检举的说话权。” 关于嵇少丞利用蒙特利尔大学的招牌拔高自己的事情,倒是确有此事,不过也可以理解。现在很多招聘单位喜欢看学校的招牌招人,毕竟蒙特利尔大学的排名130位,比蒙特利尔工学院排名784,那是天壤之别,嵇教授也只好出此下策了。 口说无凭,上截图: 这是百度百科嵇少丞自我介绍的截图,文字说:“ 自 1991 年起一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任教”。 这是光明网 嵇少丞自我介绍 的截图,文字同样说:“ 自1991年起一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任教 ”。 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吧?嵇少丞 利用蒙特利尔大学的招牌拔高自己是否证据确凿? 觉得嵇少丞教授已经在悄悄改正自己的错误了,例如他在最近的一篇博文中已经不再打蒙特利尔大学的招牌了,而是改称为蒙特利尔工学院了 。
7102 次阅读|45 个评论
春水共长天一色,毕、嵇、高三老爷统统被封
热度 11 laserdai 2015-4-9 00:13
小时候认真学过的一首诗词的一句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刻画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鉴于唐诗宋词的成就,想要超越他们十二万分不容易,但是随口修改一番就很容易,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 最近的北半球的天气都在好转,中国的节气过了惊蛰,越过春分到了清明,相对应地,西方也过了复活节,虫儿、芽儿都已经出动,气温明显回升,到处呈现出一片春回大地的特征,面对温暖的阳光,人气都有点懒,所以才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意境,因此,众多博文成了以下的风格。 也因为如此,人的脾气经过了寒冬的禁锢,不免也有点蠢蠢欲动,就像冬眠醒来的小动物,在空旷之处蹦跳撒欢,互相缠斗,也像突然脱掉棉袄的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欢快地跑着,尽情地调皮。 因此天气情况下,毕老爷没有忍住,让厥词欢蹦乱跳了出来,满世界都听到看到了,于是被封口四天整。这边厢,嵇老爷、高老爷关于阿Q是否真的爱上了刘仙女吵起来了,还动了肝火,差点动手,紧急之下被封口七天整。 春天就是如此可爱,因为有很多萌动,也有很多稍微的突破!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934 次阅读|32 个评论
堂堂正正做人——致嵇少丞
热度 9 yjjsu27 2015-3-29 14:50
科学网博客嵇少丞 明人不做暗事。背地骂人算什么东西。先把我禁言,拉黑,然后再在你的博客里面污蔑谩骂我。这不是男人的行为。 如果真的不愿意与我交流,要禁言,拉黑。那就彻底无视我就行,我没有必要去巴结一个外国人。 而你既然闲的蛋疼,对我的博文进行评论,然后再去你的博客里面对我进行谩骂,侮辱,这算什么行为? ============= 既然你24日在你的博客对我禁言,拉黑,就不要再犯贱,跑到我的博客里面回复。 评:嵇先生的恼羞成怒 已有 416 次阅读 2015-3-25 10:46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对骂 评论 禁言 推荐到群组 博主回复(2015-3-24 21:53) : 国家请我国庆观礼、国家请我访问、座谈,献计献策。怎么不请你?你能代表国家?我对国家贡献, 国家知道。 照照镜子吧,就你那水平, 出来卖弄, 也不怕丢你祖宗的脸? === 在嵇先生的博客空间,他发完这句后,就“言论自由”的禁言了。这样一来,还以为是我无言以对,默认失败了。 我并不想和嵇先生对骂,那不是我的专长,也不是我的兴趣。 我只想说,哪怕我丢了祖宗的脸,至少,我还有祖宗。而嵇先生,已经是连祖宗都没有了,自然不会“ 丢祖宗的脸 ”。 就这点而言,我自叹不如
1503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网》最新鞭刑:禁言一周
热度 16 laserdai 2015-3-10 20:18
《科学网》以前有著名的三条红线,大意是不能反中反党,不能反对主流科学,不能造谣攻击他人,执行情况总的来说也算公平,听说好几位伶牙俐齿的博主被赶出去了,比如鬼王;也有被停博半年的,比如谢力,朱锦天等。 但是很多博主达不到伶牙俐齿的地步,只能算是口齿伶俐而已,三条红线使用起来太过严厉,处罚过重,这明显不好! 怎么办?摸着石头过河,注意到最近,《科学网》引入了最新鞭刑:禁言一周。 首次遭到尝试的有三位博主:嵇少丞,王大元,高山。 之后看到嵇少丞,高山博主出来活动了,而王大元还没有任何动静,估计因为年事已高,屁股上挨了板子要好多天才能吃消(请参考黄盖当年的经历)。 下一个需要禁言一周的博主是谁?我推荐,吴中祥博主,最近他又是谈论实际上子虚乌有的越南战争中美军使用春药对待漂亮越南女俘虏,又是广泛讨论27岁女博导教授特聘研究员的时候,恐怕不单纯是春天来了的缘故。嘿嘿嘿! 再下一个需要禁言一周的博主是谁?我推荐,黄某某博主,因为说话太多了,完全等于在公共场场所大声喧哗。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1880 次阅读|36 个评论
请教嵇少丞我何时说过你打老婆?
热度 8 bioxncai 2015-3-9 23:15
嵇少丞教授刚刚复出就没有闲着,竟然在 姚小鸥博主的博文下说我讲过他打老婆的事,说我造了他的谣,并要我公开赔礼道歉,说得活灵活现,像个真的一样。我实在不记得什么时候说过这话,所以特发此文请教嵇少丞:我何时说过你打老婆?如果我真的这么说过了,请你告诉我在哪里说的,提供链接或者截图都可以。 也请各位博友们,如果你们看到我在哪里说过嵇少丞打老婆,也请提供证据,这样我好有个向嵇少丞公开赔礼道歉的根据呀。 如果拿出证据了,我肯定向你道歉;如果拿不出证据,嵇少丞教授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212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呼吁解禁嵇少丞博主
热度 1 lbjman 2015-3-9 07:27
呼吁解禁嵇少丞博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3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嵇少丞被禁言有感
热度 27 laserdai 2015-3-8 21:27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常在江湖上行走,哪有不结下梁子的 ? 常在这里写博的,哪有不得罪人的 ?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出言不逊的匿名注册用户,科学网绝对不能手软! 如果稍微纵容,所有博主最后都会被暗箭重伤! 或许只有那四平八稳的男博主才能幸免,但是那些博文又有多少人感兴趣? 或许只有那些女博主才能幸免,但是会把这里变成科学三八网! 如此下去,科学网还能网吗?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750 次阅读|61 个评论
当穿洋皮鞋的winner遇到蹬布制朝靴的loser, 嘿嘿!
热度 17 laserdai 2015-2-25 05:14
这个世界是相当的复杂。 小时候玩手指头大压小的游戏,大拇指虽然大,但是遇到无名指就输;还有那动物棋,大象最大,但是遇到最小老鼠也是输。 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赢了,却输掉了山东。 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也赢了,却输掉了宝贵的硫球,还有钓鱼的那个小台子,更有巨大的一笔赔款,只名义上保住了九段线。 援朝战争,好像美国赢了其实输了,老老实实呆在三八线那边,不敢越雷池一步。 62年那场边界冲突,我们赢了,赢得很干脆漂亮,但是得到了输者的一切,对方输了,输得一塌糊涂,却得到了赢者的一切。那条麦线不承认也得承认,不接受也得接受。 阿Q那个圈画不圆, 认为没有赢,就很生气。 同样是78级牛人,一位是985院校,另一位是211尾巴梢。985院校一路绿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做了洋教授,穿上了洋皮鞋,好不春风得意马蹄香,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这应该是十足的winner! 211尾巴梢也出去漂流了好多年,终于混不下回来穿布鞋了,这应该是十足的loser,loser最早也是laser的名字,后来混上去了,换成了布制的朝靴,其实也是高级布鞋而已。 两位见了面,合情合理推测,winner应该是带着胜利的微笑和自信,loser应该带着谦卑,毕恭毕敬。 可是,事实却相反!孔乙己懵了,这哪是哪? 以下照片取自 嵇少丞 博主的 一篇博文 ,跟上面完全无关。 这个世界太复杂,我看不懂! 元芳,你怎么看?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5083 次阅读|50 个评论
答嵇少丞:错两张照片不影响基本事实
热度 3 bioxncai 2015-2-24 10:18
嵇少丞在新发博文里又玩以偏概全的游戏了,文克玲先生在其博文里贴了14张照片,后来确实发现有2张错了,文先生也很诚恳地接受了,但是不影响基本事实,就是说中国航母已经有了舰载机,“美国国防部长可以作证”。 大家都不是专业人士,难免不出点差错,谁能保证百分之百正确?出了错,虚心接受批评,改了就是了,你不要上纲上线,那是文革的做法。 我什么时候支持过薄熙来了?证据在哪里?请你不要造谣好不好?这可是重大政治问题,拜托了! 在争论问题时,不要搞人身攻击,这是基本常识,你这种行为让人 不齿,劝你赶快收敛。以牙还牙的说法,你应该知道。难道真要我将你学术不端的事情抖露出来吗? 你多次歧视二本院校,以为别人如此就不能与你这种“一流”高校的人争论了,忽视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刚刚看到一位网友披露,原来你在加拿大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只不过利用人们崇洋媚外的心理回到中国招摇撞骗而已。希望你不要因为没有拿到中国政府的“千人”就牢骚满腹,频频抹黑中国,毕竟中国也给过你很多好处,你应该知足了,拿你的话说:“要知道感恩” 。 附网友披露嵇少丞究竟有多了不起: kanbuguan 2015-2-23 20:51 有的人自以为是,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是一个蒙特利尔大学蒙特利尔工学院的正教授有多么了不起, 岂不知天下的教授上千万, 单是美国就有154万助理教授以上的教授,其中正教授估计不会少于50万。以哈佛大学为例, 哈佛大学有2400 个Faculty members, 它的附属医院有10400 academic appointments (About 2,400 faculty members and more than 10,400 academic appointments in affiliated teaching hospitals) http://www.harvard.edu/harvard-glance 就是在加拿大, 他也排不上号啊,蒙特利尔大学蒙特利尔工学院比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等差距不小啊, 在加拿大除了他的同事与教过的学生有几个人知道他是谁啊? 同样国内的一些科学网上的人也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 动不动指手划脚地指点江山,比如一个名字起得很土(现在早已不是什么科举时代了),长得也很土气(就不要说丑了), 整个一个土包子, 却在科学网上上蹿下跳的闹腾胡喷, 中科大也有一个相似的,其他的就不点名批评了。 越是有真本事真贡献的像丁肇中教授越敢于承认并说自己不懂,我也曾在图书馆碰上一个刚当选的院士,那时他也就50出头,还没有等我问完问题,他就连说两句:我不知道,我不懂。 那个蒙特利尔工学院的正教授说句我错了,辽宁号航母上现在有舰载机会死啊?
1671 次阅读|9 个评论
跟嵇少丞说说舰载机的事
热度 10 bioxncai 2015-2-23 21:04
原打算在你的博文下面跟你交流,但是发现你已经剥夺了我的资格,还有几位网友也被你禁言,只好在此发专文跟你谈谈心。 观点不同是常有的事,理性讨论为好,除了个别人有过激言辞外,大家都是正常与你交流,你不要为这点小事就封杀别人,让大家觉得你的肚量太小。而你在我的博文下面可以自由评论,我从来没有封杀过你,大家有目共睹。 你看春晚节目时没有看到辽宁号航母上有舰载机,就下结论说中国还没有舰载机,然后再进一步推论中国如何如何不好,发了一通牢骚。一些网友指出,中国不可能只在大海上放上一艘空空荡荡的航母,而没有舰载机,只要用常识就可以怀疑你的说法。王大元先生、文克玲先生又进一步考证,证明是有舰载机的(辽宁号上有没有舰载机?可请美国国防部长作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3426-869552.html )。 王大元先生的文章出来以后,我、林中祥、姬再良很快就推荐了,这又惹你生气了,其实推荐文章的动机有支持这篇文章、反对此文但推荐让大家讨论、或者友情推荐等多种情况,所以你不要想太多。令人遗憾的是你批了我们也就罢了,竟又人肉搜索姬再良先生,揭人隐私,连发两篇博文贬低人家。因为推荐了一篇你不喜欢的博文而遭你兴师动众的人身攻击,实在是躺着也中枪啊!观点不同,可以争论,搞人身攻击对论证自己的观点没有任何帮助,反倒让人觉得你不文明,有损形象。所以,我们在争论时要就事论事,切记不要搞人身攻击。后来看到姬再良先生的博文,明白了你说的不符合事实,说重一点是造谣污蔑人家,说轻一点你欠人家一个道歉。 你指责王大元先生“伪造辽宁舰照片,这是科学态度吗?”这也暴露了你思维方式的缺点。王先生不是专业人士,找了几张PS过的网络照片而没有及时发现,确有疏漏之处,原本想以此证明辽宁舰上有舰载机,却找错了照片。你不该就此妄下结论说王先生伪造了辽宁舰照片,网络照片是别人PS的,要说伪造,是别人伪造,怎么能赖到王先生身上?你那么笃定地说王先生伪造了照片,拿你自己的话问你“这是科学态度吗?” 应该说你在你的那个专业还是有成绩的,但是不能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你在科学网已经多次与别人争吵了,经常使用这种手法。不管是任职于名校,还是所谓二流高校;不管是不是发表了很多SCI论文;不管是不是拿到过“杰青”科研经费,在争论某一个问题时大家都是平等的,你试图贬低别人的水平以抬高自己,并不能增加你的胜算,反而让人觉得你缺少修养。说到所谓水平,有多种衡量标准,不只有唯一的标准,不要用你的标准去判断别人如何如何不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SCI论文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中科院请你去做了一次报告也不必沾沾自喜。 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我说的这些话对你有用。
4274 次阅读|49 个评论
也论嵇少丞这只雄鸡
热度 28 jiangjiping 2015-1-19 01:49
也论嵇少丞这只雄鸡 蒋继平 2015 年 1 月 18 日 最近在科学网上读到一篇博文, 这篇博文的作者是王大元, 他把在加拿大知名大学任职的嵇少丞教授称为加拿大鸡。我想王大元先生是应用中文的谐音来称呼嵇教授的, 因为中文的嵇和鸡是同一个拼音: ji, 因而, 王大元应该没有贬低嵇教授的意图。 至于文章中说嵇教授有反党,贬低中国形象的言论,我认为这是因为两个人的政治立场不同而引发的争论。 因为我不想参与政治问题的争论, 也不想参与两个人因为个人恩怨情仇的论战, 所以, 一直没有介入他们两人之间的网上对战。 今天是星期天, 因为太太在中国, 孩子们也远在千里之外, 所以, 一个人在家,无所事事,只能通过上网来打发时间。 科学网是我上网最多的网站, 不是之一。 我在科学网上读的最多的文章, 从作者来分, 是嵇少丞教授写的。 我读过他的大部分博客。所以, 我虽然没有和嵇教授直接相处过, 通过大量的阅读他的文章, 对他的人品还是相当了解的。 根据我的感觉, 虽然王大元对嵇少丞的某些说辞太过偏激,有失公道, 但是他把嵇少丞称为鸡却是有点符合实际的。 我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 嵇少丞是一个性格刚烈的人, 有男子汉大丈夫的精神风貌, 这确实像一只体魄强健而善斗的大公鸡。 大家一定知道嵇教授在科学网上与一些人有非常明显的争斗现象, 那是有记录在案的事实。 第二, 嵇教授的许多文章具有远见, 或者说具有警醒和启发的内涵。 这正像一只大公鸡在黎明前的高声啼鸣, 引来朝阳升起,起到惊醒梦中人的作用。 我希望嵇少丞教授不要看到我把他与鸡相提并论而生气。 其实, 大公鸡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很好的形象, 一点儿没有贬低的意思。 我也称我自己为“牛马”。我在中国新闻网的个性签名就是:“神的牛马, 人的公仆”。 一直以来, 我对嵇教授的文章是有好感的, 所以, 在一些国内的期刊或者报纸向我约稿时,我有时主动向这些约稿单位推荐嵇教授, 而不是我自己供稿。 总的来说, 我希望嵇教授能够一如既往地写出具有思想性的好文章, 要是能够尽量避免与人争斗,那就更好了。 少丞,加油!
个人分类: 万花镜|8470 次阅读|67 个评论
抹黑中国院士请不要拉上李小文老师
热度 6 bioxncai 2015-1-17 11:48
李小文院士不幸英年早逝,因其平民院士、布鞋院士的形象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李小文院士从不计较网友的出身,不论你是学术造诣深厚的大家,还是名不见传的小人物,都能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平等地交流,让网友对院士这个群体不再感觉陌生和神秘,让大家觉得院士可以如此的亲近;他将学者的严谨科学精神带到了科学网,经常看到他用各种委婉的词汇引导网友理性争论问题,试图平息一些网友一时的偏执、冲动,与其说李小文院士亲民,不如说他在进行民主与科学的启蒙。所以说李小文院士非常具有典型性,很值得为他写一部传记。个人觉得陈安老师最适合,一是确实对李小文院士了解较多,二是文笔好,三是看问题比较客观,四是愿意花时间。 在谈论写传记的事情上个别博友也出现了一点不合适的声音,例如他在博文里说:“人们惊讶地发现中国院士中还有这等好人!”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吧,在他看来中国院士一团漆黑?虽然有极少数院士是坏人,但不代表大多数院士是坏人吧?我们不能用个案去否定中国的大多数院士,道理不必多说。 更加令人不快的是,这位博主硬是拉上刚刚去世没有几天的李小文院士,用李小文院士作为“砖头”去攻击其他院士,这是对逝者的大大的不敬呀!难道没有意识到吗?
2641 次阅读|26 个评论
好色,好财, 更要好德
热度 11 jiangjiping 2015-1-13 04:11
好色,好财, 更要好德 --- 仅以此文悼念李小文院士 蒋继平 2015 年 1 月 12 日 全国知名的“布鞋院士” 李小文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向科学网的广大网友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哈韩, 哈日, 不如哈佛”。 他的这个话题被嵇少丞教授称为“李小文留下的千古绝对”。 嵇教授发文要求大家提供下联。 本人对中华文化知之不多, 对诗歌书画也没有多少研究, 不过, 对对联还是有一些兴趣的。 今天凭着对李先生的敬意,冒着班门弄斧的风险, 认真地提供一个下联: 好色, 好财, 更要好德。 我本人认为这个下联是一个不错的对应的理由如下; 首先, 这个下联从词面上来讲是对应于上联的。 李先生的哈字就是喜好的意思。 其次, 李先生的韩字是指韩国。 哈韩就是喜欢韩国的潮流。 根据我的印象, 中国人, 尤其是年轻一代, 喜欢韩国是因为韩国人长得比较标致一些, 俊男美女是韩国的一大特色。 所以, 庸俗地来说, 喜欢韩国多少有一点色的味道。说道这里, 顺便来一段插曲。 前不久儿子和女儿回家和我们一起过节假日,在比较正规的交流中, 我对儿子说:“在婚姻问题上, 我希望你以中国的女孩 为第一选择, 东亚的韩国和日本女孩作为第二选择, 白人和其他民族的女孩作为第三选择。” 听了我的话, 儿子和女儿立即异口同声地反问:“为什么?” 我和他们的妈妈立即回答:“因为文化背景, 风俗习惯, 还有人的相貌仪态。 韩国和日本女孩懂得礼仪, 人也长得比较标致。” 儿子和女儿立即笑嘻嘻地摇头说:“韩国的女孩看上去漂亮是因为她们喜欢整容, 不是生来就是如此的。” 我听出了他们俩的言外之音。 我说:“你们的意思是: 这种美不是遗传基因决定的?” 女儿立即回答:“ You are right!” 再说李院士的日字是指日本。 中国人喜欢日本, 不是因为日本人好, 日本人侵略中国, 给中国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所以, 没有多少人会喜欢日本人的, 因而, 我认为中国人崇尚日本人是因为日本人的富有。 富有就是财富, 这不用多解释。 然后,李教授的佛字是宗教的含义, 是佛祖的意思。 哈佛就是烧香拜佛, 习练佛经的意思。 佛教倡导人们弃 恶从善, 奉献积德。 中国的大圣人孔夫子说:“食, 色, 性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来就有争取生存和繁殖的本能。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好一点, 喜欢俊男美女。 这是全世界所有人的共性, 是世界的潮流。 所以, 我的好色, 好财跟李先生的哈韩,哈日都是指的一种潮流, 一种普遍的心里活动。 要是您否认您好色, 好财, 那么您可能很虚伪, 或者属于世界的另类。因而, 我这里的好色, 好财是哈韩, 哈日的延伸和扩大, 更是真实的表白。 说到“德”字, 这是一个很抽象化的概念。 在我看来, 现在世界上的三大宗教的教义都是围绕着一个德字, 只不过表述的方式不同。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也都注重一个德字。 所以, 我的“德”字在这里是各种宗教和学派的总称, 与李院士 的佛字同义, 只是更广泛一些。 李教授的“不如” 是指更应该的意思。也就是说, 您可以喜欢韩国, 日本, 但是, 更应该喜欢神佛, 行善积德, 修炼自己的人格。 说了这么多, 我其实是借题发挥。 我要表达的是: 我们可以追求富有, 可以喜欢美色, 但是, 我们必须要有道德, 要有善恶因果之概念, 要遵纪守法。 最后, 要是李先生的哈佛是指美国的知名学府的话, 那么, 我的“好德”是指一个不是希特勒控制的德国。 这个对应也只是范围上大了一些, 是匹配的。 哈佛人的信条是: 自由, 民主, 公正和创新。 德国人的信条是: 认真, 负责, 正直和公平。 他们有很多共同点。 最后的最后,祝愿李小文先生: 身在八宝山, 灵魂上天堂; 清名留世间, 人人来传唱。
个人分类: 万花镜|3607 次阅读|37 个评论
回答嵇少丞对我的批评
热度 3 bioxncai 2015-1-3 16:22
在发这篇文章之前要解释一下,因为嵇教授博文下面不让我评论,我无法在其博文后面回应其对我的批评,只能发此博文回应。我一贯主张言论自由,不是有人说“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是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吗?所以我的博文允许嵇少丞教授发表评论,有后面他的评论为证。当然有两处地方被删除了,那是科学网删除的,不是我删除的,其实我很希望保留下来。希望嵇教授也能开放我在其博文下的评论权限,我就不必专门发博文了。 嵇教授在这篇文章里对我提出了新的批评,这是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855987.html ,全文说了那么多,无非是要论证我的学术水平低而已,其实嵇教授你不必论证了,我明确承认自己的学术水平有限,要好好向生物学界同行们学习,这是真心话。我非常愿意配合同行们的研究工作,做做下手就行,主持人你做,我做课题组成员,经费申请到了分一部分经费给我做其中一部分工作;如果不方便,课题成员也可以不做,给科研经费我负责干活就行。这就是嵇教授说的“不是学术上的独立门户”,作为一个基础薄弱的二本院校,这样定位自己是实事求是的。 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有机会的时候也做一点自己喜欢的科研,搞点小玩意玩玩,这可以算小小的独立门户了。我做点小科研,嵇教授还别瞧不起哦,说不定还真管用呢。有需要做转基因的,我可以帮助做,捣鼓了一点小技术,大豆已经有两个学生先后重复成功,遗传第二代也检测到了目的基因。该技术不发表论文,也不申请专利,所以网上查不到,跟我合作吧。此外在健康事业方面,我已经申请了两个发明专利,第三个专利正在准备中,项目的市场前景广阔,我现在缺少资金,有兴趣者可以来洽谈投资合作事宜。 刚才顺便做了个广告,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我接受嵇教授对我的批评,会更加努力的。当然,也要对嵇教授提出一点建议。 嵇教授的思维方式在逻辑上有点问题。过去的工作成绩可以作为学术水平的参考标准,一般来说发表论文的档次越高,往往表明其学术水平也越高,但是不能绝对化。曾经有位学者在国外一流的实验室学成回国,当时可以去中科院,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去了农科院,农科院是搞应用研究的,缺少基础理论研究的一系列设备,所以无法施展拳脚,结果SCI论文很少,并不能说明其学术水平一定低。搞应用研究与搞基础理论研究的评价标准也不应该相同,不能都用SCI论文来评判。对基础理论研究要更多考察项目的创新程度和科学意义;对应用研究要考察能否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问题,研究者过去的工作成绩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不能先入为主地以此来决定一份申请书的优劣,事实上有很多评审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 我们再回到对专业问题的讨论,熟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地质学专业问题嵇教授是专家,但是对生物学专业问题你嵇教授就不是专家了,当然嵇教授仍然可以发表观点,但是比较容易出错,这一点要承认吧?说错了也要允许别人指出来吧?没有谁能保证自己百分之百正确,出错是可以理解的,错了就改嘛,我认为不丢面子,反而彰显当事人的豁达。当然,我也要检讨自己,说话用词不要太激烈,要考虑对方的感受,说话也是一门艺术,我以后要努力学习提高。 最后要说的是,你对6-苄基氨基嘌呤(6-BA)的认识确实错了,我准备专门写篇文章说说。
3130 次阅读|4 个评论
蔡小宁和嵇少丞老师争论之我见
热度 16 gaoshannankai 2015-1-3 08:43
科学网不是科学争论的网站,俨然已经 变成了对骂的大市场,无论是80多岁的 老前辈,还是乳臭未干的研究生,都出来骂两句。 反映了中国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素质。 很可惜,我们就这么点民主权利,被滥用了, 如果当权的借此收回这点民主权利,我认为是有理的。 大量科研工作者的出现也就是文革以后的事情, 向上推一代,大家还都是农民,很多人 虽然读了哈佛耶鲁,但是从小并没有养成很好的 习惯。这个值得大家反思。 就拿 蔡小宁和嵇少丞老师之争论来说, 我这里不提谁对错,反映了这么一个逻辑, 首先是一个学术观点之争论,你比如转基因, 然后争得不开心,就上升为对对方背景的调查。 你比如嵇老师差了蔡老师老底,把他的学校, 文章都亮出来,以显示他背景“不行”,然后通过 他学术背景不行,进而证明他学术水平不行, 再进一步说明他提出的观点是错误的。 蔡老师 文章里面几个错误也可以作为证据。 所以最后蔡老师反驳“这反过来证明了嵇老师 人品不行”。 这里,我没有跟踪全部信息,所以 不抱任何观点。 我只是想说这种思维逻辑是完全错误的, 就好比国内做评审,先看背景,进而判断人, 然后再对你的本子做出结论。我们的 公检法也是这个思维去判案子,一看这小子 有前科,不是好人,这个案子肯定是他干的。 各位老师如果真想学会搞臭谁 ,就多看看人民日报, 要挖就挖到他小学一年级 ,看看是否有女澡堂 偷窥行为,或者夏天小鸡鸡外露等“流氓”行为。 各位,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种 来自封建社会的旧式思维依然占主导地位。 大家清醒一点吧 。 其实,这样只能浪费大家时间,嵇老师 如果真想解决问题,回国时把蔡老师 约出来干一仗,看看人家 伽罗瓦 ,科学 大师级人物更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3030 次阅读|19 个评论
嵇少丞想当然的做法让人怀疑其能力与品行
热度 12 bioxncai 2015-1-2 19:15
说起嵇少丞,常来科学网的网友并不陌生,此人虽然身为加拿大公民,但很热心中国的政治,常在科学网发表特别的言论,引起很多人包括笔者的关注。嵇少丞有些话确实说得有道理,当然也有很多话说得不对。觉得有道理或者值得探讨的话题,我经常表示对他的支持;对他说得不对的地方,我基本上没有说什么。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算网友了,乐观一点称兄道弟或许不太遥远了。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嵇少丞突然对我翻脸了。 起因是嵇少丞发表了一篇博文:“膨大剂涂瓜果的发明者该不该忏悔?”将细胞分裂素6-BA说成是罪恶的,其在生产上应用让全世界人民吃了几十年有毒食品,要求发明者王大元先生忏悔谢罪,云云。嵇少丞是地质专业人士,对生物学专业确实不太懂,这个错误太离谱了,看到他如此自负,我忍不住劝说他:“谈论食品安全要有数量观念,我有一篇博文说了此事:致癌物黄曲霉素不超过国家标准的食用油放心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89923-807450.html ,那个细胞分裂素是安全的,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谈何谢罪?”并且希望他以后要多向业内专家请教,免得再闹出笑话,误导网友。 我想,如果嵇少丞能虚心听取我的意见,以后不再出或少出专业之外的笑话,那多好!可惜事于愿违,嵇少丞不但不领情,而且说翻脸就翻脸,还试图揭人家隐私,专门发文贬低我一番。不接受我的观点,其实也没有多大关系,可以反驳我呀,表示沉默也可以嘛。 搞人身攻击是辩论的大忌,网友也提醒他就事论事。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搞人身攻击,试图揭人隐私,让对手难堪的做法,对己方观点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在辩论中减分,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作为一位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多年的嵇少丞应该懂得,西方文化对此极其看重,嵇少丞不信可以问问你身边的加拿大白皮肤高鼻梁蓝眼睛的同事。 此外,嵇少丞你人肉我以后得出的关于我的结论也搞错了,我是从研究院调动工作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评职称时,原来的研究系列没有经过转评,所以虽然在教授系列评了职称,但仍然沿袭了研究员的名称,此研究员非彼研究员。关于我发表的论文,你忘记搜我在国外期刊上的论文了?我的SCI论文最高发表在所谓的1区刊物上。这些都没有搞清楚,就妄下结论? 从此事可以看出,至少嵇少丞做事草率,思维方式有缺陷,希望做科研不要这么干哦。总之,遇事不要想当然,否则大家会怀疑其能力与品行。
4894 次阅读|28 个评论
请教嵇少丞我造了什么谣?
热度 10 bioxncai 2014-12-30 22:52
嵇少丞博主在新发表的博文里貌似很清纯、很正义的样子,文中对所谓匿名骂他的人不屑,这里姑且不谈嵇少丞本人是否也骂过人,网友们有眼睛能看见。 文中说到“ 有理实名讲出来,我们可以讨论辩论吧,我不怕与人讨论与辩论,你何必匿名显得理缺词穷与没出息。 ” 我实名与你讨论,好言相劝,指出你的错误,我没有骂你吧?你凭什么剥夺我与你讨论的权利呢?我的好心却得不到你的好报,这让别人如何看你? 如果有人说你心胸狭窄,具有独裁专制的潜能,有没有冤枉你呢? 有网友问你为什么我以实名方式好言相劝也要被其封杀,你的回答是因为我造谣了。我究竟造了什么谣? 就算我造谣了,你可以批驳我的“谣言”,不必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吧?你不是声称“ 有理实名讲出来,我们可以讨论辩论吧,我不怕与人讨论与辩论,你何必匿名显得理缺词穷与没出息。 ” 你的实际行动怎么做的?言行应该一致吧?
2259 次阅读|26 个评论
实名争论,别拉黑嘛,哈哈
热度 5 lin602 2014-5-20 08:54
与加拿大的大学教授嵇少丞先生在网上争论近期不少,既然你先指我名道我姓,我们就实名网上争论,既然实名,就互相开放评论,你来我往打擂台呀。擂台的规矩,互相放开手脚,结果要么一方认输,要么双方息兵,要么握手言和。 你又点我名挑起与我争论,科学网上所有的博文都在,谁先点名都有日期顺序。既然你挑起来了,咱们就打擂台呀。 作为男人,我不会删你评论,不会拉你进黑名单。 你可好,估计我有十多条甚至更多的评论被你删了,我还再三在你博文下面说,我们订个君子协定,互不删评论。今天早上我写的三到四个评论,又被你删了。刚想写评论,你关闭了我评论功能(见下截图)。哈哈。 你怕什么?既然你认为你有理,你删我评论干什么呢,如果我的评论不在理,广大博友会评价我的。要注意,好语言大家会欣赏,不好的评论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这就是科学网上自立形象。 我一再强调,既然实名争论,就让每个人的每句话放在网上,让所有的博友们看看,谁是谁非,谁有道理,广大博友自有评价。 至于你博文下面的几个同伙,因为他们是匿名乱评者,我关闭了他们在我博文下面的评论功能,让他们聚集在你的博文下面继续合伙攻击吧。哈哈。 突然让我想起,历史上与现实中进行舆论控制甚至古代的‘焚书’的缘由可以以此为模型加以研究。一再宣称言论自由的外国华人教授,就是这样的风度与气量呀。哈哈。 在此我再说一下,要么就放开评论,不删互相任何评论与博文,进行争论,要么就闭嘴。这才是英雄的擂台。 大家在法律的框架下争论就是了,别滑边就行了。 就事议事,别乱扯,就观点争观点,别乱跑,互相争论别乱骂别人是‘爱国贼’。就象二人站在擂台,别跑到擂台外,别使用暗器,别穿上防弹衣。 如果你不开放我的评论功能,还是删我评论,我就向你及科学网郑重宣布,请你就好自为之吧。我们之间不存在互相实名争论的基本条件。今天这博文是一个时间节点,只要你不指我名攻击,我一如既往,绝不首先指你实名进行评论。 哪一天在你博客下面开通我的评论功能了,麻烦你在我博文下面留个言,或者给我一个短信息,我们再继续打擂。哈哈。 根据‘对等外交’原则,关闭嵇少丞在我博文下面评论功能。2014-5-20 21:00
1743 次阅读|6 个评论
看看这博文下面的评论转播,会有什么感觉?
热度 1 lin602 2014-5-18 06:52
实况转播周明博主的博文下面的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32778do=blogid=795351 加拿大的大学教授从第一楼起就开始对人进行实名攻击。 一个大学教授,开口闭口说别人脑残(见第二楼的评论),其实这种人真正的是素质低下,有没有到脑残的的地步呢?还是让网上广大博主评价吧。 哈哈。 哦,复制不上来,是程序的原因?麻烦大家到原文去看下面完整的评论吧。 评论 ( 26 个评论) 陈龙珠 2014-5-18 06:13 本文标题与网址已转载到我的新浪微博 嵇少丞 2014-5-18 05:58 嵇少丞 2014-5-18 02:02 biofans 2014-5-17 11:43 如果‘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真的有理,那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95366.html 转周明踩到爱国贼的尾巴了。 假洋人又泼妇骂街了吧。我文怎么说的?针对谁的?哈哈。 --------- 主动对号入座,懒得惹你。 林中祥 2014-5-18 05:55 嵇少丞 2014-5-18 02:02 biofans 2014-5-17 11:43 如果‘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真的有理,那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95366.html 转周明踩到爱国贼的尾巴了。 假洋人又泼妇骂街了吧。我文怎么说的?针对谁的?哈哈。 yuelushan1 2014-5-18 02:44 到美国的唐人街去看看就知道中国人管理的街道干净还是不干净。 嵇少丞 2014-5-18 02:02 biofans 2014-5-17 11:43 如果‘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真的有理,那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95366.html 转周明踩到爱国贼的尾巴了。 吴云鹏 2014-5-18 00:57 还有一个以讹传讹,就是美国的社会是如何的种族歧视,由于语言文化障碍,任何的不顺和不如意都扯上了歧视,结果放大传回国内,倒是国内的权贵争相移民,与政治上的宣传形成反差。。。 biofans 2014-5-18 00:43 如果‘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真的有理,那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95366.html biofans 2014-5-17 23:52 某民族的一些恶习要改掉,没有几个世纪看来是不行是。 biofans 2014-5-17 23:50 您已经推荐过该文章,不能再推荐了 博主回复(2014-5-17 23:54) : 林贤祖 2014-5-17 23:47 好文 林中祥 2014-5-17 23:23 88,你继续攻击吧,我睡觉了。别滑边就行了。 博主回复(2014-5-17 23:26) : 好,林老师晚安! 林中祥 2014-5-17 23:22 我知道你是什么心理。你希望的是什么,你博文中全部有。你的言论是长中国人志气还是长越南人志气? 本来是观点之争,你这样做符合百家争鸣精神?从观点之争,无数次变成人身攻击。 博主回复(2014-5-17 23:26) : 五....四.....三........二..........一...................... 嵇少丞 2014-5-17 23:20 林中祥这个人一会自比毛泽东,一会儿代表中国与中国人民,还让我代表加拿大。天啊,世界上竟有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告诉你,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没有授权,我不能任何人与组织、国家。 博主回复(2014-5-17 23:25) : 五....四.....三........二..........一...................... 李明阳 2014-5-17 23:20 欣赏这种客观、理性、建立在大量历史资料基础之上的报道。 博主回复(2014-5-17 23:37) : 谢谢李老师! 嵇少丞 2014-5-17 23:17 林中祥 2014-5-17 10:12 中国人,站起来了,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 看看越南人这几天怎么对付中国人,他们敢这样对付美国人俄罗斯人。站没站起来,自己说没有。你还说你世界第一呢,谁信?继续意淫吧 林中祥 2014-5-17 23:14 本来事情到此结束,你反复攻击,有什么意思! 你以为加入加拿大藉就长了你的素质了?看你网上博文就知道了,你这种记恨心强,随时攻击人,真是丢加拿大人的脸。 博主回复(2014-5-17 23:22) : 你们俩再在这儿吵,我要各打五十大板啦,曝屁股打! 嵇少丞 2014-5-17 23:13 博主,林中祥不读书的,你列出材料他都没有读过,再说他是没记性的,下次写还是错误。 博主回复(2014-5-17 23:22) : 你们俩再在这儿吵,我要各打五十大板啦,曝屁股打! 林中祥 2014-5-17 23:12 中国人,站起来了,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 嵇少丞 2014-5-17 23:10 楼下,你不是不想而是做不了假洋人,水平太低。 博主回复(2014-5-17 23:18) : 林老师,嵇老师:二位歇火吧。我写这些跟你们的争端完全无关,毫不相关。求你们别把战火烧到这儿来。 林中祥 2014-5-17 23:08 假洋人总是念念不忘随时攻击人,真丢加拿大洋人的脸了。本来事情过去就过去了,还念念不忘干啥呢,加入加拿大藉也没有将你改造好呀。哈哈。真是。好在现在不是中国人了,也不丢中国人的脸了。 本来是观点之争,为什么总是指名道姓呢。这是加拿大宪法教你的? 博主回复(2014-5-17 23:18) : 林老师,嵇老师:二位歇火吧。我写这些跟你们的争端完全无关,毫不相关。求你们别把战火烧到这儿来。 林中祥 2014-5-17 23:01 因为科学网上有的假洋人素质太差,哈哈。 GreenUniverse 2014-5-17 23:00 前阵子闲来读书,读了1992年由Haruko Taya Cook及Theodore F. Cook基于实地采访而编写的Japan at War, An Oral History。在第51页,有个相关的陈述: The man who really got me all stirred up about colonialism was Professor Imamura Chusuke. He was the founder and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Colonial Economics at Nihon University, the private college we called Nichidai. He'd say in class, I've been to Shanghai where signs say 'Dogs and Yellow People - No Entry!' I've been to the South Seas, an area controlled entirely by the white man. He'd ask us,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 knock down this structure? He had studied in America and was a professor of current events, but he devoted himself to rousing speeches like this. My feelings resonated with him. I burned with a desire to act. Given an opportunity, I want to go to the front. I want to go to China. I want to do something myself! That's what we all said. 所以这里成了“狗与黄种人不得入内”的变种,借以鼓吹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说法。 博主回复(2014-5-17 23:12) : 多了一个见过类似这一牌子的人。谢谢这一信息!但我感到奇怪的是,所有的这些见证人都未说是什么语言写的,所以我们读到的中文版本各不相同。 林中祥 2014-5-17 22:58 写上‘洋人与狗不得入内’哈哈。因为。。。。 陈楷翰 2014-5-17 22:30 我喜欢! 嵇少丞 2014-5-17 22:20 洗脑后就脑残了,于是希望别人像他一样脑残。就像被婆婆欺负的媳妇变成婆了再去欺负自己的儿媳妇。 嵇少丞 2014-5-17 22:17 你还漏了林中祥的《外国人的屁未必都是香的》。
2061 次阅读|2 个评论
事实与罗生门: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II)
热度 50 hongfei 2014-4-24 06:42
事实与罗生门: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II) 2014.04.23 四天前的博文《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尽管没有在科学网精选,但还是引发了不少关注。从留言和反应看,各种猜测和理解都有,从坚决支持到坚决反对的不一而足,所以觉得有必要再写一篇博文加以总结和说明。 《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786637.html 分清事实和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在1950年被黑泽明拍成电影《罗生门(Rashomon)》之后已广为世人所知。罗生门这个词也成为日常用语,用来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 百度百科《罗生门》词条连接: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8002/9020742.htm 关于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有问题这件事,到目前为止从我尽力查找的证据来看,没有什么事实上的争议,除非某人在某年某月某日真的拿出货真价实的刘源张先生的博士论文来。我个人其实是希望某一天他老先生的博士论文会奇迹般地出现,这样我一定会和平常一样为自己未能找到他的博士论文的疏失道歉。 正因为在我看来这件事实非常清楚,所以从来不期望在这个问题上去听任何人,包括刘源张先生本人,的任何辩解。 科学网上林中祥兄似乎坚信事实可以被人打扮成为罗生门,所以连发几篇博文来谈是否给刘源张先生当面申辩的问题。他可以一直坚持他的看法,但我认为所谓申辩最多对于了解事情发生的动机有所参考,但对于如此简单的事实从来不会有所帮助。 林中祥《刘源张院士已经不能为他的的博士学位申辩了》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87008.html 林中祥《关于刘源张博士学位事件的看法》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87617.html 林中祥《刘源张的博士学位目前唯一正确说法》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87711.html 为啥现在才说? 我在刘源张院士追悼会之后才提到他的博士学位问题,支持的人有不少,有意见的人也有不少。 坚决支持的以科学网上的嵇少丞兄为代表,他表示尽弃前嫌,坚决支持我的打假行为。尽管我很感激他的直率和真诚,但需要说明的是我只是在刘源张院士盖棺论定之后才提出他光彩人生之中的瑕疵(陈安学弟大概是这样认为的),既没有向有关部门举报,也没有对刘源张先生为什么这样做做过多的评价与谴责,显然不是所谓的极端正义的打假行为。 嵇少丞《从王鸿飞打刘源张院士的假说起》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786967.html 如果真是打假,自然应该给人家辩解的机会,辩解即使不能改变事实,却可以缓解后果。不少人认为不应该老先生仙逝后再说,大概也主要是基于所谓打假的判断。 事实上,我这样做,只是因为我在2004年在北京的时候给自己许的愿是要在他仙逝之后才说这件事情。说出此事,更不是为了打假。 我2009年才离开北京。如果(历史没有如果)刘源张院士在2009年前仙逝,我在北京的时候也会像现在一样把这件事写出来。在这件事情上,我倒是从来没有其他的顾虑,跟嵇少丞兄认为的在中国打假很艰难之类的说法粘不上边。事实上,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打假都不容易。方舟子学弟在国内打假的影响很大,他其实也活得好好的。如果我想要跟学弟一样靠打假出名,当然是尽早公开这件事情更好。可是我对于舟子学弟和打假的态度一直都是很清楚的,我对学弟及其事业的态度从来都是温和道义派和不同的看法,从未讳言。如果有疑问和兴趣,可以去看我在2007年的博文《方舟子第二? 》,以及《方舟子的打假人生以及科学和人类价值》。 《方舟子第二? 》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4006.html 《方舟子的打假人生以及科学和人类价值》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2535.html 另外,像半导体所的姬扬学弟(怎么又是姓ji)在我的博文留言中坚决认为我在刘老先生去世之后不久说这件事情时候非常不恰当,而且他认为我是想借机出名和过当法官的瘾。实事求是地说,我的名气不大,但也算比较有点知名度,想更出名也不需要靠这件事情来出名。我在科学网的博客名叫做“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这些年来我在科学网的所有博文中从来都只追求表达我的个人知识,而且不跟官方扯上边,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情。愿意了解的人可以去看我2007年的博文《练二指禅的七条理由》,这里就不多说了。 《练二指禅的七条理由》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2575.html 事实上,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真假这件事,是当时偶然接触到的。因为觉得这件事情比较有趣,所以就多做了些功课。把相关事实弄得基本清楚之后,觉得整个事情很奇葩,也觉得这个事情要处理得有分寸不那么容易。 首先,和大多数网友一样,我觉得老先生完全没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情,对这件事情发生背后的动机和原因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这样做是不对的,另一方面看老先生也还像是做了点事情的人,靠自己的能力和做过的贡献就好了,为什么要去说自己有Berkeley的博士学位,还去弄个Newport University这样的克莱登大学的学位充数呢?老实说,在这个问题上我尽管很看不上弄虚作假的行为,但对他的基本态度主要还是表示同情,毕竟他是曾经受过迫害和坐过监狱的人。当时掐指一算,老先生他已经79岁,很快就要从工程院资深,而且也不知道他究竟还能活多久。文凭这个事儿,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如果在他去世之前俺把它说出来,搞得不好很多人会像苍蝇见血一样地盯着他,非让他老先生给个说法,这不仅会让有关方面为难,搞得不好还会出人命。如果他老先生当时再年轻二、三十岁,而且真像陈安学弟描述的那样敢说敢为的话,也许俺对这事儿就不会那么投鼠忌器,或许会跟陈安学弟牛虻似的毫无顾忌地紧盯着饶毅施一公吸血那样爽得歪歪。 其次,尽管我跟质量管理和运筹学那一行没什么直接关系,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整天跟一帮IEOR(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Operation Research,据说哥伦比亚这个系在全美当时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朋友厮混,对这一行也不是一点没有概念。除此之外,所谓质量大师Edward Deming和Joseph Juran的书籍本人还是浏览过一点点的。再说以前的朋友清华大学的赵平兄(朱镕基的大弟子)就跟我讲过他跟朱镕基的写的博士论文和当年全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的关系,俺也听说过刘源张是基金委相关部门的主要专家和顾问之一。无论如何,尽管俺质量学和管理学是外行,也还是对刘源张老先生的水平有个基本认识。既不会抬高他老先生的水平(纯外行看看他那些成就的名称和文章的题目也会大致明白),同时也不会认为他啥都不会。起码在国内同行里面,尤其是同辈人中人家还是不会那么差的。(当然,陈安学弟这种自视甚高的人也对他老先生评价甚高,俺就不太懂了。这是题外话。) 所以,我个人觉得,既然不少人认为刘源张老先生的人生经历近乎传奇,在适当的时候把自己发现的事实说出来,为他老先生去去魅,应该是件很值得做的事情。他老先生仙逝之后,按惯例党和国家会为他老先生盖棺论定,自然会哀荣备至,还有比这样的时刻去说更好的么?至于有关方面在这之后爱干嘛干嘛,跟我说出这些事实能有什么直接关系?像刘源张老先生这样的人的经历其实是大家做人的一面很好的镜子。难道大家不觉得他和唐骏同学,以及方鸿渐同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确都是能够令人佩服的人物,还一个比一个玩得大。三人中最为传奇和过人的,自然应该数刘源张老先生。所以,他的这个故事如果就此埋没而不为人知,那才是我作为知情者的罪过,他老人家岂不也枉活此生? 这就是许这个愿时候的想法。 在这几天科学网上不少评论中,俺觉得大概肖重发老弟算是对此理解得比较到位的。有兴趣大家可以去他那里围观。 肖重发《看不下去了,关于刘源张博士学位的问题!》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772-787471.html 许愿不多,千万别紧张 我在科学网上这么多年,原则上别人不找上门来,俺从来不去主动跟人纠缠。过去和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嵇少丞教授以及四川省社科院侯成亚研究员之间的那些来来往往,如大家所见证过,无不如此。其实陈安老弟对俺的这些特点比谁都清楚,不然的话尽管不少事情上我们的意见都不相同,他跟我之间也一直有点到即止的默契。 大家完全不用紧张,我这辈子一共没许过几个愿,所以就算您自己有一些不尴不尬见不得人的事,也不用担心在身后被我说出来。第一我没有这个兴趣和时间,除非您能玩得像刘源张先生这样玩得有声有色,还自己撞到我的院子里面来。第二,很可能等不到您过世,那些事情很可能就已经被其他人不像我这样与人为善的人捅了出来。即使如此,然后大家像林中祥兄说的那样辩解一气,结果十有八九也就成为罗生门,有关部门也不知道该拿这种事情怎么办。 我在说刘源张老先生这件事情的时候,关心的是可考证的事实,避免乱猜测,也回避瞎联想。我不是中国科学院或者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尽管我会对两院的水平和作为有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也会发表一些并非针对院士个人的评论,但我从来是认为两院院士们自己去清扫自家前门和后院才是最有效的,怕只怕他们自己都不在乎,或者在乎了也没什么办法,直到某些事件发生后被动反应。 学位是个啥? 至于学位,从来只是事业之初用来认可一个人专业水平的基本凭证。事实上从来没有人会认为一个人没有博士学位就不应该当选院士。不过大家也同样清楚学位问题上有隐瞒或者有虚假学位,总是很成问题的。 我所敬重的吴征铠先生当年就没有拿到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不过他当年既有经典的论文在Nature上发表,而且回国后年纪轻轻就被老浙大竺可桢校长聘为教授和系主任,后来又为中国的原子弹事业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在199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的《中国原子弹的制造(China Builds the Bomb)》一书中提到,该书作者1988年从中国有关机构拿到的主要贡献者的名单中没有吴征铠和禄福延的名字,但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他们的主要贡献,不仅花了不少篇幅讲他们的贡献,还把他们的名字列入为原子弹研制作出最主要贡献的15位科学家名单中。我和我太太与吴先生有过数面之交,他也跟我讲过的一些现在我不想公开讲的事情(无关国家机密)。这得等我退休以后再找机会说。 有关吴征铠先生的《童话故事: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学生》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857.html Amazon上China Builds the Bomb一书信息连接: http://www.amazon.com/China-Builds-Studies-Security-Control/dp/0804718415 所以,我个人从来不认为刘源张院士有没有博士学位有那么重要。不过,至少在1997年之后,他自己显然认为有个博士学位是很重要的。不然就不会出现今天这些故事。 即便如此,直到现在我也希望有人能够奇迹般地找到刘源张先生的博士论文(如果存在的话),这样就可以充分向世人证明我自己件事情上的自以为是和莽撞,也可以刘源张先生传奇的质量生涯中再加上个传奇。在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只能认为这个博士论文和他的UC Berkeley博士学位是不存在的。 真相为什么比罗生门有趣? 事实上,这件事情的真相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他完全可以作为伦理学和心理学分析的典型案例。 如果老先生仅在有无UC berkeley的博士学位上有问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是偶然的一次性失误。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Newport University的学位的存在。Newport tUniversity学位的存在只能是有人主动行为的结果,除非是Newport University当年为了扩大在全世界的影响,专门在中国搞促销活动,在一段时间里面主动地为人们免费或低成本提供人们自己选择的学位证书,而且把书面广告直接寄到刘老先生手中或者单位上了(那个时候可不能靠网络),想拒绝都拒不掉。 有些评论认为院士申报材料是单位或者学会推荐,老先生可能被动不知情。事实上申报材料由单位或者学会推荐,其中有明确的要求“以上所填内容,请被提名人签名确认”。此项内容估计也是专门设计来防止推荐单位因某些原因,以未经本人审核材料提名。此处有老先生亲笔签名,笔迹与入党申请书签名一样,落款时间为”2001年3月12日“。另外,推荐材料会在本单位橱窗中公示一段时间,接受实名举报。所以老先生自己不知情的可能性是没有的,陈安学弟所在的科学院单位领导也完全不是有些人想像的那样做事情没点分寸。 在人的行为中,对过往的事情不经意地撒谎并且在后来加以掩盖可以是本能行为所引发的,如果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和努力去获得某种虚假的身份或者证明,原则上必定是主动和有计划的行为。这两者之间,在道德、伦理和法律上都有着根本的区别。无论这些是刘老先生自己的选择,还是其他人的行为,这种区别都是不能混淆的。 科学网这几天的相关评论和博文中,几乎没人对这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情进行区分和讨论。我个人认为每个人在做在选择和判断时候需要有意识地对这两种情形加以区分,不然的话我们大概就只能陷入林中祥兄身处的那种罗生门中去了。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对这件事情的事实真相着迷,而有人却只对这件事情的罗生门感兴趣的原因。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事实上在网上搜索过往的报道,刘源张先生对他自己传奇经历的描述在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想来其中定有不少值得考证的东西。在没有直接的档案和资料的情况下,姑且先以陈安学弟的那些说法为准,也许不失为一个实用的办法。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13359 次阅读|107 个评论
[转载]加拿大嵇少丞教授:点评中科院回应王正敏院士被举报
热度 4 wych199771 2014-1-25 17:49
按:嵇少丞教授是海外著名学者 (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a5uyKPTv_QdvuMJHB2sVnDEf4hzti9XNINspPNig3WSqdQQp2YqAVkqI2W3fT9IO6tyzbOpw1XP6bkFJZiWNa) , 也是科学网的知名博主,对我的举报关注已久,我想,大家不妨听听他的第三方意见,一定会颇有助益。在此,衷心感谢嵇教授的关注和支持! 嵇少丞教授原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757073 红字:嵇教授的点评 中科院回应院士被举报:将严格按程序处理 本报北京1月7日讯(记者丁佳) 今天,中科院就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其导师、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学术造假一事作出回应。 据介绍,中科院学部在2012年11月收到王宇澄对王正敏的投诉后,随即致函复旦大学,要求对投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2013年9月,学部收到复旦大学回函和调查报告。 复旦大学用了10月时间调查是否长了点?调查报告是否同于最近复旦大学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是否在举报动机上转圈子而忽视真相? 中科院学部为什么要把王宇澄对王正敏的投诉转给 王正敏 所在大学调查?这是不是有点像村民上访?村民去县里上访反映村长腐败问题,结果县领导把举报信转给村长, 让村长调查此事。 然后, 村长一方面销毁证据、疏通关系,另一方面,打击报复举报人 。 中科院 难道就没有能力成立独立的调查小组调查 王正敏 的学术不端与作假问题? 王正敏 是复旦大学砸进银子、全力打造(包装)出来的院士, 王正敏 院士争取到巨额科研经费,复旦大学是要提管理费的,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的共同体。让有利益冲突的单位去调查本单位的院士,不免有包庇之嫌。许多大学,院士是副部级,比此级别低的人谁敢调查院士?有的院士本身是校长、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手握重权, 不免要打击报复检举人。 有的大学校长书记与作假院士是同案犯,他们共同作案,搞假材料、假证明欺骗中科院与公众、媒体。院士所在大学不仅不会认真得去调查院士腐败与作假的问题 , 反而会建立同盟共守,销毁证据、疏通关系,打击报复举报人 。 而后,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常委会开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成立了由相关领域院士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进行进一步核查和研究。中科院方面表示,对媒体报道的一些投诉信未涉及的新问题,正在了解相关情况,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 据了解,中科院为维护院士群体的声誉,对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制定了严格规定,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的有关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学部对收到的投诉,首先转交院士所在单位或归口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基于上述原因,如果严格按程序处理的话,中科院根本不应将收到的对院士的投诉转交院士所在单位或归口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而要独立调查, 因为中科院本身自称是最权威性的学术团体,必然具有独立、公正组织调查的能力与资源。如果 院士所在单位搞包庇,最后背黑锅还是中科院,毁誉的继续是中国的院士制度。 据介绍,若有违背院士行为准则的,无论是在增选过程中还是当选院士后,中科院学部都将根据相关程序进行调查。中科院院士选举分六个学部进行,对院士的处理也是首先由相应学部进行调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由其所在学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可给予警示、批评、警告直至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处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 中科院享受着给新科院士发证书的快感,但却不愿意承担独立调查的责任。例如,科学院去年增补院士的过程中,比上一次增补过程已经减少了一次名单公示。迫于社会压力,中科院能否公开2000年后历次增选每个院士的申报材料, 让公众检查其真实性?犯有王正敏同样或类似错误的院士还有多少?中科院能否可以自查?首先要求院士自查,限期汇报,过期不报者而有学术不端与作假者,应该严惩。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王正敏被王宇澄举报学术抄袭、科研剽窃等。王宇澄称,王正敏至少有57篇论文涉嫌抄袭,还“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主研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果做不到上述的事情, 那么就请中科院修改院士章程,从中删除“最高”两字。从此之后, 院士 不再是代表国家 最高 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的科技顶尖人物、 最高 学术权威、 最高 学术声誉。 我的联系方式:18918609550. wanghui20120227@aliyun.com
4160 次阅读|7 个评论
博主与编辑之间的友谊
热度 20 Majorite 2013-12-24 15:17
博主与编辑之间的友谊 从我博客知道我回国,搜狐博客频道外联主管李响编辑主动联系我,邀请我去搜狐总部做客。 今天, 我 参观了他们的技术中心,见到了搜狐博客总监赵牧先生、博客主编Sunny赖女士、副主编李立强先生, 外联主管李响女士、 编辑沈路女士等,气氛非常友好。他们还很细心,从网络信息知道我是江苏人后,所以选择到苏浙汇餐馆午饭,我感受到搜狐博客编辑部对普通博主的尊敬,大家交流得非常开心。 今天中午,博主与搜狐博客编辑部老师们在苏浙汇餐馆的合影。 访问期间,我还见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张承民教授, 作为科学人他也在 搜狐开博, 而且颇受读者欢迎。午饭时,他说天,我谈地,古今中外、天文地质都谈到了。 搜狐这些编辑都是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他们去过 国内外 很多地方,甚至包括南极。 其实,博主与博客编辑之间都应该是彼此友好的,就像作者与期刊编辑之间关系一样,我印象中我与期刊的编辑关系一般都是可以的。 今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地震,搜狐于次日邀请我到搜狐开博: http://jishaochengvip.i.sohu.com/blog 现有点击访问 4, 127, 466 次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3511 次阅读|20 个评论
嵇少丞让我出大名,哈哈
热度 17 lin602 2013-12-10 15:25
嵇少丞不但让我在科学网出名,已经让我在搜狐网上出名了。谢谢海外华人爱‘我’之心。 非常感谢!就不送你大礼了,也不请你喝酒了。该干吗干吗,希望你再接再励,继续立新功。晚上喝半斤庆祝一下,再搞点下酒菜。 原则上我就不跟你写博文‘一来一去’,‘礼尚往来’了。谢谢你的大礼。 他首先针对我写了一博文,我只写了一篇反击博文,可以让一世界著名教授花那么大功夫写了好多篇,其中几篇让科学网编辑删了,他又跑到搜狐网上大写特写,我这‘差教授’让世界著名教授花那样多时间,值了。哈哈。 他得意地在我博文(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79177-748247.html )下的留言: 嵇少丞 2013-12-10 11:56 林教授, 你出大名了: http://blog.sohu.com/ 他的博文原网址: http://jishaochengvip.blog.sohu.com/282048698.html 省得大家找了费事,转载他让我出名的博文如下: “爱国”是林中祥之流的遮羞布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中祥多次在其博客对海外华人教授斥责道:“中国人民用纳税人的钱培养了我们,包括你,我为中国的科技做贡献,你呢?为洋国洋人做贡献了。用国外好的平台做出点成绩,被外国人调教了一番,现在再利用网回来‘刺’国内教授,打击国内教授与研究生们的积极性,外国人想做的事,你在做,你可真为国外主人卖力呀。” 上述文字火药味如此之浓,让海外华人怕怕,莫非又搞文革了?红卫兵来了吗?林中祥抡起“政治正确”与“爱国伟大”的大棒,露出“狰狞的面目”。 林中祥骂海外华人“ 外国人想做的事,你在做,你可真为国外主人卖力呀”,想证明什么呢?想证明“ 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塞缪尔·约翰逊)。陈源当年骂鲁迅“拿卢布”,林中祥骂海外学者是外国派来反华的、搞破坏的、这外国是哪国? 外国人想做啥事?海外华人学者你在做?为啥要派海外华人学者“破坏”中国的科教?林中祥有证据吗?他要的仅是“莫须有”政治陷害。骂海外华人是为外国人做事的汉奸,林中祥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虚伪无能的真面目。或许,当年,林中祥 没少动出国心思,可是成绩太差、外文不好,考不上出国留学生。后来或许通过拍领导马屁想搞个出国进修的名额,削尖脑袋挖空心思想留在国外,可是水平太臭没人要,滞留一段时间不得不折回国,从此凡见到海外华人学者就大骂:“你们 为洋国洋人做贡献了 ”“外国人想做的事,你在做,你可真为国外主人卖力呀。”这等爱国贼嘴脸,如此丑陋!其实,他那学术水平也就只能在不与世界接轨的三流中国大学谋份工作,忽悠些经费,偷偷摸摸塞满自己腰包,若是去西方国家,他早就改行到中餐馆洗盘子。 安卜罗斯·皮尔斯说:“ 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 亨利·大卫·梭罗说: “那些没有自尊的人仍然可以是爱国的,他们可以为少数牺牲多数。他们热爱他们坟墓的泥土,但他们对那种可以使他们的肉体生机勃勃的精神却毫无同情心。爱国主义是他们脑袋里的蛆”。美国评论家门肯说:“任何时候当你听到一个人说他爱他的国家,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在期待为此获得报偿”。林中祥不仅 “期待为此获得报偿”而且想要用所有海外华人头颅滴血染红他的帽子。这样龌龊之人,一旦大权在握,似乎比希特勒还希特勒。 海外学者了解中西方文明与科技进展,为祖国的建设与改革开放献计献策,在网上发表点言论,希望中国科教界进行必要的制度改革,以迎头赶上西方国家,林中祥就会疯狂的拍过来咬,“ 利用网回来‘刺’国内教授,打击国内教授与研究生们的积极性,外国人想做的事,你在做,你可真为国外主人卖力呀。”林中祥也太给力了,海外华人学者统统还是国外主人派来搞破坏的, 要不是这些海外华人学者搞破坏,国内教授与研究生们的积极性绝不是现在这么高,肯定是大跃进了,得诺贝尔奖早就成常态了。不知哪位哲人说过:不良制度总是由最不要脸的人维护着, 这句很适合林中祥之流。 “我为中国的科技做贡献,你呢?为洋国洋人做贡献了”。这是林中祥的逻辑,他在国内了,必定就为中国的科技做贡献,那些成千上万海外华人学者在海外,一定就是“为洋国洋人做贡献了”。科技不是拼人数,靠的是人才队伍的质量。像林中祥那样的人,多一个不如少一个,他是吃国家闲饭最后还卖乖。海外华人对祖国的贡献多大,这个不由林中祥说了算, 国家领导最有数。按照林中祥的狗屁逻辑,全世界讲英语的人全部回英国住,那些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英国后裔全部是英国的敌人? 林中祥那样智力的人是不可能理解托马斯·杰弗逊“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的话, 更不可能理解托马斯·潘恩 所说:“ 爱国者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不受政府侵犯”。 涅克拉索夫说:“ 对祖国来说,没有比一切都满意的爱国者更可怕的敌人了”。 胡适先生也说,“ 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林中祥这么“先进”,极可能还是中共党员,为什么不与党中央没有保持一致?即使普通公民,林中祥这种“爱国贼”的腔调,与国家大政方针亦格格不入。现在让我们看看几任国家主席是怎么说的。 2013 年 10 月 21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时说:“ 党和国家尊重广大留学人员的选择,回国工作,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欢迎;留在海外,我们支持通过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大家都要牢记,无论身在何处,你们都是中华儿女的一分子,祖国和人民始终惦记着你们,祖国永远是你们温暖的精神家园”。 本人作为中国国家邀请的海外人才回国观礼团54名成员中一员参加建国60周年庆典,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9月30日接见我们时说: 60年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包含了广大海外人才和留学回国人才的奉献和功劳。 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观礼团和代表团全体成员,向广大海外人才和留学回国人才,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海外华人是否爱自己的祖籍国,岂有无名小卒林中祥说了算?林中祥代表不了任何人, 他对海外华人教授的斥责,只反映其丑恶的灵魂与肮脏的人格。 可悲的是,“ 爱国 ” 现在成为林中祥之流的遮羞布。整天喊着爱国的人,自己其实并不爱国,他们是不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从来不讲国对民的爱与保护,从来不谈自由平等公平博爱,把腐败所得转移到海外供子孙后代享用。 王立军副市长没少喊爱国,逃生的时候没有往他 “ 爱 ” 的组织机构去,反而躲进美国领事馆,因为他知道只有躲进美国领事馆他就有生还的希望。薄熙来被抓前几天还在北京高调会见历届雷峰班的班长,号召全国人唱红打黑、学雷锋去爱国, 讽刺吧。百姓受欺凌受压迫喊冤叫屈,他就说你不爱国,偷换了概念,爱国变成就是爱他们,允许他们享受特权、胡作非为。林中祥,不过是另一个两面派而已。
3331 次阅读|19 个评论
请大家到我院子里喝茶
热度 1 Majorite 2013-12-9 23:46
请大家到我院子里喝茶, 点击进入: http://jishaochengvip.blog.sohu.com/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3412 次阅读|3 个评论
嵇少丞,你真能折腾呀
热度 35 lin602 2013-12-9 08:08
早上起来,看到嵇少丞的博文‘ 林中祥: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真是受宠若惊,世界学术大牛著名的嵇少丞教授点我名说事了。荣幸呀。 嵇教授好象前天写了一博文《科学网上也有一位博后4年升博导的女博主》,博文中写的什么,大家可以到百度快照上找,有的人已经找到了。他文中的意思大家可以看,是不是‘好帖’,自有评论。可他一看不妙,删了。其他我也不说了,为此朱锦天写一关于嵇教授的博文,不知为什么被删了。文中小朱对这位嵇大教授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将嵇大教授列为‘掐架系列’一号人物,哈哈。嵇大教授真荣幸呀,让国内的年轻的土学人尊为一号了。 学者要的是真,是严谨,你的白字黑字,说我只有‘广西化工’文章,挤进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不过,已经换届下台了,还没有接到学校正式通知,小道消息),就这点说明,你嵇大教授是怎么假了,这事情你也能做‘假’?数据库中全部可查呀。我也不知道你的学术论文是如何‘真’了。这事情上都敢做假的人,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目前为止,我做了五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个江苏省项目,如果只有‘广西化工’文章可以交差,那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什么呢?全国做自然基金的学者又是什么呢?普通大学生可能都不会搞错,我们的世界著名学者(以他口气他就是世界大牛)嵇少丞教授不知道?哈哈,笑死人了。 你也可以问问国内林产化工的学者们,林中祥在中国林化界到底水平如何?要不要将国内这方面的专家名字告诉你?别拿哈佛大学教授来说事,这是在中国。 已经很多年不参加项目评审了,不想参加,不过,一个国内土硕士毕业,数据库中可以查的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学评审专家(曾经几年是二审专家,现在在不在不知道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胶粘剂方面专家,广东省林产化工专家(2006年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林化评审组组长),江苏省环境保护专家,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天津市等省市专家库中都有我名字(许多市与省的我也记不清了),只是我经常不参加他们的评审罢了。不过,这些都是过眼烟云,我经常接邀请不参加的。现在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一律不接受邀请了。 目前为止,我做了12年不到点胶粘剂新产品开发,水平如何,你可以问:中国胶粘剂与胶粘带工业协会杨栩秘书长(老秘书长龚辈凡先生),北京粘接学会(聂海兰秘书长,老秘书长王建军)及上海粘接学会(崔汉生秘书长)(中国只有这三个与胶的协会与学会)。中国胶粘剂只有三个企业上市,上海康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回天胶业集团、成都硅宝科技有限公司。这些公司做技术的副总甚至董事长,你可以问他们,我的胶粘剂做得如何?要他们手机号码吗?哈哈。我转让项目是以‘十’为单位的,许多公司都是国内著名公司。你能够做到吗? 我近几年的胶粘剂方向的研究生在哪里上班,他们口碑如何,你可以问行内人,去年(一个回天,一个无锡万力,一个华大),今年(一个康达,一个SIKA(基本定了),另一个正在应聘中,世界著名胶粘剂公司美国富乐公司的亚太区经理杜新宇打电话来要我研究生,你可以问问他有没有这回事)。这些企业在胶粘剂中的地位你可以查查呀,还有几个有点名气的胶粘剂公司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依托是我这个‘水平很差的教授’。 至于我是如何挤进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2001-2013年)的,你可以问所有认识我的南林教师与学生,问他们我怎么样。要知道,我校国外回来的博士、博士后多得是呀,土博士更多了,不好意思,本人最高学历是‘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理硕士学位’,既没有博士学位,更没有象您这样的喝过洋墨水的经历。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挤进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还可以吧。还说一句,我在学术委员会期间,好象不带‘长’进去的,除我外,不大容易找了。可能我是一个土硕士学术水平很差的‘坏典型’进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的吧。如果你在我校,不把你气了吐血?哈哈。我是不是拍马屁进去的?你如果在南林提出这个问题,你可能被认为是外星人。 前段时间,你高调说‘科学网永别了’,为了让你能够回来,我专门写了一博文:‘我请蒋继平、嵇少丞喝茶,谁愿共请? 精选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669463.html ,其中我用短消息跟你说,不要生陈安的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安慰你的,目的是让你消消气。你可好,在这次博文中,以此说事,说我讲陈安坏话。我与陈安有不同意见,这是科学网上都知道的,陈安本人也非常清楚。你将我在你低潮时给你说的二人之间的话放到科学网上,说明什么?让我想起了‘叛徒’这二个字。男子汉大丈夫,别这样嘛。哈哈。 你在搜狐网上折腾得不轻,在科学网又‘大名鼎鼎’。 中国人民用纳税人的钱培养了我们,包括你,我为中国的科技做贡献,你呢?为中国人民做贡献了?用国外好的平台做出点成绩,被外国人调教了一番,现在再利用网回来‘刺’国内教授,打击国内教授与研究生们的积极性,外国人想做的事,你在做,你可真为国外主人卖力呀。 人在做,天在看!做学者之前,先学会做人,特别是要做个男人,别前面写好一个帖,一被别人批后面就删了,再华丽转身推荐一不同意见的博文。人应该是堂堂正正的。 我也快退休了(60岁退剩三年,63岁退剩六年),在学术上也快盖棺定论了。捂着自己的心想想,作为一个国内土硕士毕业,我为国家做的事,我为学生们做的事,学生们对我的态度,南京林业大学教师们对我的评价,值了。至于你怎么说,那是你自己的事了。 申明:这好象是我第二篇写‘嵇少丞’名字的正式博文。第一篇是邀请你回科学网的(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669463.html ),这是第二篇,哈哈。 网上博主,不好意思,自吹自擂了一番,这不是我的本意。如果再不说点,嵇大教授的‘人物评价’还当个真的是的。 其实网上做学术比我好的学者以‘万’为单位,因为我是在南京林业大学化工院工作,就是这样的平台上尽力做点工作。大家都在尽力,能力有高低,水平有上下,平台也不一样,命运也不尽相同,科学网上大家来说说, 学术水平不应该成为‘科学网上话语权’的基础吧。 如果科学网以‘诺贝尔奖得主’为话语权的基础,你嵇少丞也完完了,科学网更完完了。 嵇先生,你搞你的地质,我搞我的化工,俺就是一个‘国内土硕士’‘差教授’,至于你如何牛,俺也不感兴趣,懒得去关心你做了什么。不过,俺从来也不去检索你发表的大作,从来也不关心你在那个世界一流大学做名教授,有没有得什么国际大奖,从来不说你学术‘不行’。你到底行还是不行,让地质界的人去评论吧。 我俩关系,就是科学网上的二个博主。 后续再看: 嵇少丞让我出大名,哈哈
6563 次阅读|39 个评论
“雨痕”和“风动石撞击坑”的科普——兼答嵇少丞教授的质疑
热度 31 dkysdc 2013-11-15 10:37
“雨痕”和“风动石撞击坑”的科普 —— 兼答嵇少丞教授的质疑 一、缘起 没有想到小闫同学的一篇游记竟然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也没有想到,沉积学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现象(“雨痕”)竟然有很多科学网博友没有听说过,更不可思议的是竟然遭到地质学教授的质疑。地学界的博友们,是不是我们的科普工作做得太不够了? 若干年前,一位伟人讲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今天一位普通的地质人不得不说:地学科普要从小雨点抓起。 我压根就没有把小闫写的东西当作科普,所以我把它归类为“游记往事 ” ,这是野外工作结束之际,我给小闫布置的“作业” 。今天我就给大家真正科普一下“雨痕”。 公开声明一下,本博文中的照片加有 “ 奇美天成 ” LOGO 的为本人及项目组成员所拍,如果以任何方式引用我的照片,请事先征得我的同意。项目组其他人的 3 张照片,谢绝引用。 二、雨痕的定义及其地质意义 下雨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但雨点落到地上的痕迹恐怕很少有人注意。雨点太软了,落在硬地上,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如果落在沙土中,立刻会被吸收。只有在半固结的软泥中,雨点降落后,才能在 软泥的表面 留下撞击的痕迹。并且大部分情况下,先行成的痕迹会被后续的雨点和雨水破坏。 关于雨痕的定义,中国地质大学姜在兴主编的沉积学中表述如下:“ 雨痕、冰雹痕是雨滴或冰雹降落在泥质沉积物的表面,撞击成的小坑。如雨滴垂直降落时,小坑呈圆形,否则成椭圆形,坑的边缘略微高起。只有偶尔阵雨形成的雨痕,才能保存下来;如果连续的阵雨,就形成不规则相连的凹坑。冰雹痕似雨痕,但坑比雨痕大些、深些,且更不规则,边缘更粗糙些 。 ” (姜在兴主编:沉积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P103) 。 在常人生存的环境中,雨痕太不容易见到了。但 在干旱和半干旱的环境,雨痕却是常见的现象 。特别是在刚刚形成的泥裂表面特别容易形成雨痕 , 中国的西北正是这样的环境,经常会遇到极小的阵雨,然后艳阳高照。我每次出差西北(新疆或甘肃),都会见到,有时会拍几张照“留念”。 正因为雨痕常形成于干旱或半干旱环境的软沉积物的表面,如果在坚固的岩石中发现雨痕的“化石”,一般会推测岩石的原始形成环境为干旱或半干旱。在产状混乱的地层中,如果在岩石中找到雨痕,地质学家可根据雨痕的凹坑方向确定岩石的原始层面。所以,雨痕在地质学中具有 指示岩层的顶、底方向 和 指示环境 的意义。所以又称为 示顶构造 。 这些在软泥表面形成的雨痕极易受到后期各种地质作用的破坏,后期成岩作用过程中会把大部分雨痕“销毁”。因此,在固结成岩的石头中发现雨痕极为罕见。看来,许多地质学家不知道雨痕也不足为怪。 正因为雨痕的稀奇和指示环境的作用,成就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发现。 2012 的,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 27 亿年前的岩石中保存的雨痕,竟然成了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因为,根据人们以前的数据, 27 亿年前的地球混沌一片,接收到的阳光大概只有现在的 20% 。因此有人推测那时的地球没有足够的阳光,应该是一个“冰球”。但地质学证据表明,当时的地球并不是冰球一个,而是相当温暖,有海洋、有河流。雨痕的发现再一次成为重要的非冰球证据。细心的博友请搜索“ 2.7billion-year-old raindrops ” ,你会搜索到国际主流媒体和专业杂志对这个发现的大量报道。 占在得天独厚的宝地上,这个小家伙的出镜率太高了(来源:互联网) 三、本人博文中的雨痕 看文章要仔细,看博文也要仔细。对于一个认真、严谨的科学家来说,质疑别人的博文或文章时更要仔细。嵇少丞教授好像就是这么告诫别人对他的质疑或评论的。因此,本段话的版权归嵇教授。 小闫的游记博文中有没有说过这雨痕的标本是砂岩?根本没有。显然,嵇少丞教授在没有仔细观察的情况下就把它当成了砂岩,接着乱批一通。 实际上,这块标本保存在我的手里,它只是一块现代的泥裂的标本,就是一块泥巴,经过太阳暴晒而成。经过数千公里的奔波,已经破为两半。裂为两半原本不是好事,但对鉴定其成因更有实际意义。 如果这个痕迹是风吹石撞击而成,这个撞击坑中应该保存着风吹石的残骸 。 图 A 是这块标本目前的状态,在整个标本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撞击坑中有大的砂粒或外来物的痕迹。标本的裂缝正好断开了几个小坑,可以从剖面上观察,也没有外来物。为了让大家观察得更详细一些,我附上了标本 B 点和 C 点附近的详细照片(图 B ,图 C ),特别是照片 C ,可以看到完整平滑的撞击坑。风吹石等外来物撞击说显然是不成立的。它的成因只能是雨痕。 图 A 引起质疑的雨痕标本 请仔细观察所有雨痕,并与图 B 、图 C 对比。 图 B 雨痕(在标本中的位置见图 A ) 图 C 雨痕(在标本中的位置见图 A ) 可见到平滑的撞击坑表面,没有任何外来的风吹石或大的砂粒。 四、张掖丹霞景区见到的雨痕 为了博友们认识雨痕,本人再向大家展示一下也是今年所拍的雨痕照片(图 D 、 E )。 图 D 所示的雨痕是在甘肃张掖丹霞景区附近的一个泥坑中拍的。刚刚干涸的泥坑中已经形成了泥裂,泥裂表面保留了极多形态完美的雨痕。有些雨痕还有两个雨点叠加的痕迹(图 D 中的 E 点附近),图 E 则为局部放大。 图 D 雨痕(拍摄地点:甘肃) 图 E 雨痕(注意其中的部分雨痕有重叠现象,是两个以上的雨点撞击的痕迹)。 五、风吹石撞击坑 那么,嵇少丞教授提出的风吹石撞击坑是否在自然界中存在呢?对此我一点也不会质疑,因为我见过非常完好的现象,顺便一并给大家普及展示一下。 2012 年夏天,一场大雨过后,我到北京西山的一个山沟里考查,有一片刚刚形成的泥裂,两边是高高耸立的岩石绝壁。泥裂表面有无数个撞击坑,坑中全是来自旁边的岩石砾屑,最大者长度大于 10 cm ,但大多在几个 cm 大小(图 F )。 图 F :泥裂表面的风吹石撞击坑 图 G 为放大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到有的砾石在撞击时,把泥质沉积物撞开撕裂,更详细的照片见图 H 。 图 G :泥裂中的风吹石 图 H 泥裂中保存的风吹石 这些泥裂中的风吹石可用来解释许多岩石中存在的不明原因的砾石的成因! 六、本课题组成员所照的雨痕照片 本人在野外极勤快,很少用别人的照片。但忽然发现项目组其他人员在同一地点拍了更多、更好的照片,作为科学普及的材料,挑出 3 张展示给大家。 再次重申: 这 3 张照片虽然用的 LOGO 是奇美天成,但是别人拍摄的,请不要引用 。 青稞地雨痕 1.jpg 青稞地雨痕 2.jpg 青稞地雨痕 3.jpg 七、西方经典文献中关于雨痕的定义与实例描述 岩石中的雨痕虽不多见,但在西方经典地质文献和维基百科等网站中确有多处提到。 (我查到的)最早的关于雨痕的科学报道应该来自 1948 年 Shrock 的专著 Sequencein Layered Rocks . 这是间接查到的,有条件的可帮忙下载一下 Shrock 的原著。 Shrock 的标本照片(来源:互联网) 另外再举几个定义和实例。 1. McGraw-Hill2003 年版地球科学词典的定义 Rain prints aresmall, shallow depressions formed in soft sediment or mud by the impact offalling raindrops. Also known as raindrop impressions ; raindropimprints . 2. Elsevier Ltd 2005 年版地质学百科全书的定义 RaindropImpressions are “small circular or elliptical depressions on the upper surfacesof beds of fine sediment. They record the impact of raindrops or hailstones andtheir preservation depends on the cohesive strength of the sediment. They arequite often associated with desiccation cracks.” 3. Wikipedia 百科上的相关材料 Wiki 上面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和两张照片,就不在此重复引用了。以下为 Wiki 上的定义。 Raindropimpressions are a geological feature characterized by small craterlike pitswith slightly raised edges that are the result of the impact of rain on softsediment surfaces. \"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http://en.wikipedia.org/wiki/Raindrop_impressions] 4. 与小闫游记中的照片 最 相像的网上的照片 Spherical raindrops carve a random array of circular arcs into a muddy surface. http://www.exo.net/~pauld/lectures/patternscostarica/patternsnature2004.htm 再次感谢嵇少丞教授的质疑。 关于雨痕的科普与争论,该结束了吧? ******************************************************************************** 参考: 1. 西域记之“青稞地”的一天 2. 雨痕还是风动石击坑 ?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18258 次阅读|54 个评论
关公战秦琼: 嵇少丞 Vs 秦四清
热度 16 BihongFu2010 2013-8-2 11:03
由于忙于野外考察和科研课题的事,我好长时间没来科学网写博客了。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偶尔上网看看,见到嵇少丞教授与秦四清研究员为“地震”的事又开始新一轮舌战。因为二位都是我比较熟悉的朋友或同事(在我博客好友列表中他们中间就隔了一位王随继兄),在以前我还在私下劝劝他们不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现在我就不愿意做和事佬了,您们二位就好好“舌战”吧,让科学网的朋友们也好好“围观”一下,同时,也给大家科普一把“地震科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我也要给二位提个醒: 1.您们二位都是科学家,吵架也要有“风度”; 2.这是科学网,不要随便散布“谣言”或传播“垃圾”; 3.围观您们二位吵架的有不少是青少年朋友; ..... 总而言之,祝二位早日吵出点成果,不要让“围观”的科学网友们失望! 碧宏 2013年8月2日 ​延伸阅读:关公战秦琼 (来自百度百科) 关公战秦琼出自 侯宝林 的 相声 《关公战秦琼》。关公就是 关羽 ,是 三国 时候 蜀 的大将。 秦琼 是 隋 末 唐 初的大将。两人相隔几百年啊!怎么可能相遇呢。所以说,这个相声极具讽刺性。于是“关公战秦琼”这句话,就流传了下来,用于讽刺不懂装懂,不切合实际,盲目指挥的人。 民间所说“关公战秦琼”的典故, 大致是这样的: 说起民 国时代的山东省主席 韩复榘 ,此公实在可怜,山东的老百姓给他编造了许多笑话,内战名将成了弱智一般,其中就包括这个: 一日,韩主席闲极无聊,于是召唤名铁嘴前来,“来段快书!” 说书人不敢怠慢,“韩主席您今儿个想听哪一段?” “那个~~~给俺来个关老爷战秦琼!” “这~~这俩伙计差了四百年哪!” “俺就是要听,你讲不讲?” “讲……讲!”.... “说起那关老爷出阵,赤面长须, 青龙偃月刀 ,胯下那 赤兔马 ……来将何人?这边那 秦琼 手按黄膘马迎上前来,丁丁丁咣咣咣……霹雳啪啦,一场恶斗……” 说书人口沫横飞,韩主席总算满意了事。从此这世上多了“关公战秦琼”这一 典故 ,专指不合 逻辑 生拉硬套的做法。 说法二 侯宝林《 关公战秦琼 》,被嘲弄的对象是韩复榘的老爹,据说这位爷有点神经病。有一天,他过生日,他的儿子请了一个戏班子到家来唱堂会,唱的是“ 千里走单骑 ”,那叫一个好,大家喝彩声不断,这位老爷子却 傻乎乎的没啥反应,末了问道,那红脸的家伙是谁啊,人说, 关云长 关老爷啊,他说,有啥了不起,难不成比咱山东好汉 秦琼 还厉害啊,叫他跟秦琼比比。众人皆倒,道,老寿星,这可没法比啊。老寿星不高兴了,发狠道,怎么没法比,饿他三天不管饭,看他比不比! 这个段子实乃是受一个地方戏《 关公战秦琼 》(又名《唐汉斗》)启发而成。这出戏在二三十年代流行于韩复榘一度管辖的鲁西北一带,常由河北梆子剧团上演。 这出戏主要叙说一位书生自幼与一位小姐订婚,但书生家道中落后,小姐之父起意退婚。小姐遂与书生相约于 关帝庙 互诉心曲,并将饰佩赠与书生。两人分手后,庙里的 关帝 、 周仓 大为不满,认为两人玷污圣庙,关羽遂派周仓去捉拿书生,但行至书生家门时,却遇到门神- 秦琼 、 尉迟恭 阻挡。周仓于是请来 关羽 ,引起“关公战秦琼”,直到惊动 玉皇大帝 出面调解,最后书生高中 衣锦还乡 ,形成洞房花烛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一出文唱武打齐备, 生旦净丑 俱全的喜庆神话戏。颇具有提倡男女婚姻自由的思想,在旧时代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据说最早说《关公战秦琼》这段相声的是天津曲艺家小蘑菇,而并非侯宝林。那时相声里的主人公就是 张宗昌 ,由此看来,这段相声的成形应于三十年代左右(即张宗昌一九二五年入鲁任军务督办被杀之后)。但是否小蘑菇创作,已不可考。据 侯宝林 的老搭档 郭全宝 谈:侯宝林五十年代初对此相声段子加以改编,将张宗昌换成韩复榘,是与当时“批判” 梁漱溟 先生有关。因当时有“韩复榘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笔杆子杀人”的流行语,故易张为韩以加强戏剧性效果云云。可见,侯宝林只是一个改编者。至今台湾 艺人 在说这段相声时。主人公仍然是张宗昌。 张宗昌是 臭名昭著 的军阀,出身于地痞匪类,后被 招安 ,最后混成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他还当过山东的“草头王”。这位满脸横肉、流氓成性的张“督办”,当时报纸上送给他“狗肉将军”的“雅号”(他也被呼为“长腿将军”,因其逢战必溃逃也)。 张宗昌入鲁任军务督办后,每年都要大肆为自己及父母妻妾祝寿,遍请京、津名角,极尽“风光”,像 余叔岩 、 梅兰芳 等名角都曾被“邀请”去唱过堂会。虽然据考证,在张宗昌身上并未出现过《关公战秦琼》的荒唐事,但人们往往宁信不疑。因为这个相声段子在对军阀残暴与愚昧的揭露上,堪称是入木三分。 至于韩复榘,他一九三O年入鲁任山东省主席,而其父一九二七年已逝于北平,所以这桩愚昧之举也无从发生。而且,韩复榘出身书香门第,少时即能诗善文,尤以书法见长。不似 张宗昌 ,不通经史,不懂戏文。
个人分类: 天涯论道|13713 次阅读|22 个评论
嵇少丞,帮你辅导一下震级与能量的关系
热度 15 qsqhopeiggcas 2013-8-2 09:11
学过地震学的人都知道,震级与能量的关系【 1 】为: lgE=11.8+1.5M 式中, M 为震级; E 为地震能量,用焦( J )表示。 如对一个 7 级震,利用上式可计算地震能量。对上式亦可这样理解,若当前的震源体积累了一定的能量 E1 ,假设它 100% 或 50% 全部释放出来,则能发生相应震级 的地震。因此,本质上某断裂能发生的地震震级取决于当前积累的能量量级。 嵇少丞 ,你对上述公式的本质含义理解了没有,小学生都能搞懂的问题,为啥你一直搞不明白? 举一个例子,汶川 M s 8.0 级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曾发生过多次 6~7 级地震,为何那个时候不能发生 8 级地震呢?原因是这样的:虽然龙门山断裂带有发生 8 级地震的能力,但因为其积累的能量未达到发生 8 级地震所需的水平,所以在汶川大震前只能发生 6~7 级地震。简而言之,特定地震区发生的某次强震震级与发震前积累的应变能量级有关,而与发生在哪个断裂(带)上无关。 为让你深入理解震级与能量的关系,先帮你辅导一下高中物理上讲的电压 U 、电阻 R 与电流 I 的关系: R=U/I 嵇少丞 ,看到此公式,你不会认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而与电流成反比吧。实际上 R=ρL/S ( 其中, ρ 表示电阻的电阻率,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 L 表示电阻的长度, S 表示电阻的横截面积 ) ,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搞明白了上述关系,你就明白震级与断裂活动长度、同震位移等无关了。 有许多人研究过强震的震级( M )与断裂活动(滑移)的长度( L , 千米 )及其同震位移 ( D, 米)之间关系,但统计规律与本质无关,统计关系经常出错。 学者们建立震级与地表破裂带长度等参数的统计关系,是想用长度近似地 “ 度量 ” 震级(多用于历史地震震级估算与震情分析辅助性判断),如用 U/I 量测电阻一样,但本质上震级仅与能量有关,电阻仅与介质属性有关。这么点事儿,有人就是搞不明白,其智商可见一斑。 如对 1970 年通海 Ms7.8 级地震,张之立与刘新美【 2 】指出,该地震沿着北西西走向的曲江断裂扩展,为非对称的双侧破裂,北西侧为 24 公里,东南侧为 32 公里。地表破裂带 总长约56km 。按你提供的统计关系试试,通海大地震符不符合这些关系? 某些震源体在稳定破裂阶段,也会发生强震,但有些强震并不出现地表破裂带,这也是常识吧。地表破裂带长度为零,震级不会是零吧,地震能量也不会是零吧。 看某些统计规律是否正确,举一个反例足以。 所以说,统计规律不靠谱,既然不靠谱,就不要拿统计规律说事儿。 总之,看问题不要仅看到现象,而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才是做科学的道理。 参考: 【1】 周云 .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7 月 : 11-12 . 【 2 】 张之立 , 刘新美 。 1970 年 1 月 5 日云南通海地震的震源特征,地球物理学报, 25 ( 5 ), 1982 , 440-447.
个人分类: 科普|7286 次阅读|36 个评论
应抵制恶意伤害他人的人身攻击行为
热度 2 陈龙珠 2013-8-1 16:32
本博虽与原科学网博主沈阳在网上交流中几乎没有交集,但对他们夫妇近日网上维权的行动,表示赞赏。不造谣、不传谣和不恶意地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是正派学者的基本行为准则。 放暑假了,本博今天抽空整理网上注册用户资料,发现7月29~31日两天内,公众利用多个网上检索系统和“陈龙珠 压力差”、“上海交大安全与防灾工程的博导 陈龙珠”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并进入本博页面的网友达10余人次,但未出现攻击性言论。( 以下是根据链接反查到的公众网友检索页面截图举例 ) 经核查,以上关键词出现在科学网博主嵇少丞于7月29日在 搜狐网博文 对本人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言论段落之中,该文已于7月31日转载到嵇少丞在 科学网的博客 之中。开放评论的本博网页,近日一直处于平静的现实,表明类似于2008年6~7月该博主利用博文招来网民大肆攻击本博的故事,已难以重演了。 在此声明,本博2009年夏对上海莲花南路在建楼房倾覆事故的纯技术性评论,符合学者职业道德,经得起后续同行科技人员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结论的检验;本博在上海工作至今,未与任何一家房产商开展经营性合作,嵇少丞几年来对本博代表这一行业团体利益的言论纯属造谣诬陷。本博在科学网和新浪特邀嘉宾室的言论目录及其网页链接如下: 1. 上海一在建高层建筑整体倒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240589.html 2. 对上海在建建筑整体倾覆原因的看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240753.html 3. 第一次走进新浪嘉宾聊天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241710.html 4. 上海在建楼房倾覆事故的三维模拟分析文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333517.html 本博再次提醒嵇少丞,记住“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古训,公众网的点击率和稿费,与自身应维护的声誉和学者的行为道德规范相比,微不足道,而且打出来的子弹也会拐弯回去而只伤害你自己。 在此也建议各位博主,谨慎与一些行为极端或心术不正的博主和网友开展互动,以免为对方提供了让其名誉更快扫地的机会。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嵇少丞对地震的认识全不靠谱
热度 6 qsqhopeiggcas 2013-7-31 11:06
一、一个没谱、装牛的人 每次强震发生后, 嵇氏总是迫不及待地冒出来放一番马后炮,以达到哗众取宠之目的。看看你的所谓有关博文,没有什么认识是有依据的,没有什么认识是自己的新认识,与以前其他人的认识一样。问题是过去的认识是正确的吗 ? 生活在地震危险区的人们期待你在震前说“哪里快有强震了,震级是多大?大概何时发生?”人民需要这种研究,需要这种提醒,可你写了那么多骂街的博文,有那么多闲工夫,事前做过一个预测吗?人民需要事前诸葛亮一样的专家,而不需要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型的砖家。 对了,差点忘了,此人在 2008 年汶川大震后,倒是装模作样地预测过一个,想一战成名,说石棉有大地震, 4.2 级地震是前震,现在 5 年都过去了,大震怎么还没发生呢?没有任何预测方法,不依赖于长期的监测数据,信口开河想预测大地震,无异于白日做梦,更不是一个严谨学者应有的作为。 http://music.yaan.gov.cn/bmmail/xx-show.aspx?bmid=eaf99788-d162-4b00-a3ac-fbf6a384a541id=16822 当然,强震预测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的任何努力都应鼓励,任何进展都应肯定,但必须是依靠科学方法的探索研究,没有任何依据的胡蒙乱猜,可认为是扯淡。嵇氏有大量时间写哗众取宠的马后炮博文,为何不多写点探索强震如何预测的文章呢?学构造的人,可以写写对某条断裂(带)发震潜力评估的东东吧。 此人吹牛的功夫无人能敌啊,看看此人是如何自吹自擂的吧: xf10 2013-4-23 22:03 根据我的构造地质学与地震学知识,我能较有把握地预测地震每个地区发展的大概地点与震级。 -------------------------- 这句话是引自嵇教授的博文《【反思篇】 抗震设防远比地震预报重要》。不是我能预测,我没有他那个本事。 见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83114.html 后的评论。 既然有如此把握,为何不提前写出来呢?再请问,你有把握预测大概地点和震级的依据是什么呢?预测要有三要素,如能准确预测地点和震级两个要素,也是强震预测的巨大进步了。对定西地震,这两个要素你预测了吗?呵呵,看来对吹牛的人要上税了,看你还敢胡吹! 即使放马后炮也得有点基本常识。此人对断裂带是否活动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今年辽阳 5.1 级地震发生后,此人马上写了一篇 博文 《 近日辽宁辽阳 - 沈阳地震指示郯庐断裂带东北段在活动?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655980.html ,后经不少人痛批,不知修改了没有? ), 俺一看就乐喷了,自有文献记载以来 , 郯庐断裂带一直在活动,中场没有休息过吧。详见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56066.html 。 二、对定西地震的认识错误 今年7月22日甘肃定西 6.6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为M s 6.6级,美国地震台网为M w 5.9级 )发生后,几天前曾与科学网说再见的那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马上写了一篇博文,见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710332.html 。 看完后,不仅觉得博文没有主题思想,更是错误百出,是在误导。 1 、 震级与强震发生在哪个断裂(带)上有关吗? 该文首先提到“ 地震发生西秦岭断裂带一条次级断层,名叫临潭-宕昌断裂,该断层(震源处:走向302°, 倾角73°),该断层的性质是兼具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断层,所幸地震不是发生在西秦岭主干断上,否则震级更大。 ” 看完后,俺又大笑,此人应该没学过固体力学,对基本力学知识一窍不通,下面告诉你正确答案吧。 对特定地震区,某次强震的震级只与该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内积累的应变能有关,不因发生在哪个断裂(带)上而改变。 嵇氏的 认识是错误的,即使发生在主断裂带上,震级也是 M s 6.6 级,因为在当前孕育周期内, 6.6 级地震发生前,所需的累积应变值是一个定值,其积累的应变能也是一个定值,不因发震断裂的不同而改变其震级值。需要强调的是,锁固段在膨胀点开始的震群事件中的标志性震级决定了峰值强度点震级的大小。换句话说,定西强震的震级大小在 N 年前已被决定。 再举一个例子,汶川 M s 8.0 级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曾发生过多次 6~7 级地震,为何那个时候不能发生 8 级地震呢?原因是这样的:虽然龙门山断裂带有发生 8 级地震的能力,但因为其积累的能量未达到发生 8 级地震所需的水平,所以在汶川大震前只能发生 6~7 级地震。简而言之,特定地震区发生的某次强震震级与发震前积累的应变能量级有关,而与发生在哪个断裂(带)上无关。 某次强震会发生在哪个断裂(带)上呢?这得看某断裂(带)有无锁固段,还得看锁固段的强度与尺寸。当然,强度最低和体积最小的锁固段会首先破裂,也就是该锁固段所属的断裂(带)会发震。嗯,这里还有个 XX 和 XX 的 “ 匹配 ” 问题,俺先不说出来,欢迎感兴趣的同梦们猜猜看并探讨之。 各地震区锁固段的强度与尺寸不同,决定了各地震区主震事件的量级不同,如有的地震区只能发生 6 级地震,而有的地震区能发生 8 级地震。 二、虎牙和岷江断裂属于哪个地震区? 此人在文中说“ 西秦岭地震后,要密切注意虎牙断裂和岷江断裂的东西。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过去被看作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一部分,这里我们有必要将它们归之于昆仑断裂带东端的转折部,原因如下:( 1 )汶川地震的余震系列全部集中在四川省映秀到陕西省勉县之间北东向延伸的带内,并没有进入岷山地区。顺便说一下,确定地震破裂断层位置最可靠的方法是对主震后余震作观察,余震震中集中分布的地方就是地震破裂的断层所在地。( 2 )虎牙断裂和岷江断裂都是左旋走滑斜冲断裂,与其东边的右旋走滑斜冲的龙门山断裂带性质截然不同,证明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带不统属于一个构造系统。 ” 先不问虎牙和岷江断裂的归属问题,请问余震区域如何界定?再者,一个地震区内可能有多条活动断裂,有的是走滑性质,有的是逆冲性质,判断它们是否属于一个地震区,不是看其性质的不同,而是看其是否存在相互的力学作用?有没有力学作用,你如何界定?学者要下结论得有充分的依据,否则就是一水军。 我们的研究清晰地表明,虎牙断裂和岷江断裂属于汶川地震区,而发生在 临潭-宕昌断裂上的定西地震属于海原地震区。如此,这两个地震区的强震孕育规律符合自然对象演化的普遍准则——能量守恒原理。 博文最后说到“ 地震大概就是USGS报的5.9级, 不会6.6级 。 ” 请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没去过现场考察震中烈度吧,没有理论计算吧,就随便下结论,真的是“才高八斗”吔。 该博文里讲的其它故事和图片,不是你的原创吧,是引用别人的吧。为啥没有引用呢?不说你学术不端,也属于不尊重别人的劳动吧。 如此素质的学者,放马后炮都能搞错的所谓牛人,还在装啥?你对地震的认识也就是一门外汉,没冤枉你吧。 嵇少丞 , 不是我小看你,如果你能答对《 十问地震学家》中的三个问题(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701795.html ),你具有做地震科普的资格,这是入门级试题,不是很难,你不妨试答一下。记得必须要有依据!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229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强烈批评科学网名博嵇老师!
热度 5 lbjman 2013-7-21 08:59
强烈批评 科学网名博嵇老师 ! 尊敬的嵇少丞教授: 看到你在科学网发布的博文《再见了, 科学网》,我强烈批评你的意愿涌上心头,作为成年人的你却周期性表现出未成年人不理性的秉性,让大家深感惋惜的同时也对你深感失望! 你的专业水准和求真务实,大家是认可的,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现不同见解或看法也是正常的,如你也经常反对或批评别人一样。因此,学术自由是相对的,学术交流是对等的。 人活于社会,有挫折是难免的,总是一帆风顺是不正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是正常的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现象,知识渊博的你不会不明白这么浅薄的道理。 你的自我表述是“安心却是居他乡,脚踏实地做文章,不图功名求真理,悠然从容渡沧桑”,但是我从你的博文中仅看到你“不图功名求真理”,但看不到你“悠然从容渡沧桑”! 自我表述不仅是你的品牌,也是你的脸面,更是你作为一个教授“应有的风骨”,但你受到挫折的时候,你为何很轻易地放弃了你的品牌,你的脸面,以及你应坚守的阵地? 因此,抛开意识形态的不同,虽然不赞成你所有的观点,但是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力,就学术交流而言,我建议你呆在科学网,受到挫折的时候不能轻易放弃自己,为了你的品牌,为了你的脸面,更是为了塑造你“应有的风骨”!希望 你能够真正表现出“悠然从容渡沧桑”! 兰必近 2013年7月21日 注:本博文初始标题为“强烈批评旅加华人地质学嵇少丞教授”,后经林中祥教授、陈安博士和白图格吉扎布博士的指导并多次修改,最后确定以“强烈批评科学网名博嵇老师!”为博文标题,感谢三位的热心指导!
1145 次阅读|7 个评论
看看此正教授的言论,还是人吗?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3-7-12 22:59
作为一个教授,尤其是喝了点洋墨水的正教授,得有点起码的修养素质吧,但看了下面的言论,觉得此人与泼妇无疑。一开始俺怀疑自己看错了,但反复核对,发现这却是真的,让人震惊,雷倒一片。 http://jishaochengvip.i.sohu.com/blog/view/270886419.htm 看来,此人骨子里就是个流氓无赖,喝再多的洋墨水也是白搭。 据说,此人还在科学网开博,看看此人的博文,不是故意找茬与人吵架,就是看中国的一切不顺眼而大放厥词。此人也曾想报效祖国,无奈多数人看透了此人的人品,没把这个下三滥引渡回国,有关单位幸甚,国家幸甚。 科学网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是大家自由交流学术与知识的理想平台,愉快交流需要良好的环境,不能因“一颗老鼠屎而坏了满锅汤”。 还好,此人已经承认不是人了,说明此人还可救药,是否“浪子回头金不换”,科学网上的网友们还要拭目以待。 备注:此人在搜狐的博文《国家地震纪念馆所在地有没有发生过洪水与泥石流?》,因博主设置了评论权限,有关的评论已不可见。幸好,俺对实在看不过去的人和事,有先见之明,立此存照吧。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101 次阅读|3 个评论
枫叶国的嵇少丞教授,请进!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3-7-12 20:29
先请读一下这个网页 http://www.cdb.org.cn/sortinfoview.php?id=8408 事情是这样的:枫叶国的同学们老是想向中国推销海豹制品,想让我们中国为其野蛮屠杀小海豹的罪恶产业链买单。这事做得很不地道。我们中国动物保护的形势本来就很差,在动物保护问题上,总体说来枫叶国本来做得比我们好,可是他们现在却想向我们输出罪恶的产品,太不像话了。 这次17日与加拿大驻华大使先生交流,中方主要代表陶蓓女士本来邀请我也参与的,但是,我老人家要在北京市委党校受训,怕是请不了假,可能无法与大使先生唇枪舌剑了。 我们国内动保界的朋友做了许多工作抵制枫叶国的海豹制品进入中国,嵇少丞教授您是否愿意站出来支持我们?谢谢!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710 次阅读|25 个评论
真想不到一个高中的地震烈度概念能在地学高级专家中引发如此争议
热度 4 wya 2013-5-22 09:50
隐约记得在高中地理中有一题就是: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时至今日,真想不到这么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能在地学高级专家中引发如此争议! 憋了很久本不想浪费时间讨论这么简单的问题,但一些专家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 1、地震震级 里氏震级,是表示 地震 规模大小的标度。它是由观测点处 地震仪 所记录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对数 演算而来。 里氏地震规模的主要缺陷在于它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在8.3-8.5左右会产生饱和效应,使得一些强度明显不同的地震在用传统方法计算后得出里氏地震规模(如(M S )数值却一样。 到了 21世纪 初,地震学者普遍认为这些传统的地震规模表示方法已经过时,转而采用一种物理含义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应地震过程物理实质的表示方法即 矩震级 。该标度能更好的描述地震的物理特性,如地层错动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矩震级中的主要参数是地震矩,其与三个因素有关: 为断层物质之刚性系数 (rigidity 或 shear modulus),一般为 30x10 9 帕斯卡 。 为断层之平均滑动量 (位移)。 为断层面积。 地震矩 通常根据可获取之资料而估算。现代地震可使用地震仪的地震记录,古代地震则依靠地质学研究来推测断层之面积和滑动量。 可见,震级确定的主要依据 是地震仪的客观记录数据及经验参数和模型。 2、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与 地震烈度 是不同的概念。地震烈度(例如 麦加利地震烈度 )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 麦加利地震烈度 ( Mercalli intensity scale )是一个量度 地震 对某一 特定地点 所受到的影响的量度单位。由 地震 时地面 建筑物 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 等宏观现象来判定。 可见, 地震烈度是个事后的、主观性较强的指标,除了震级之外,主要结合当地地质、地表环境、建筑物状况、人为感受等因素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E%E5%85%8B%E7%89%B9%E5%88%B6%E5%9C%B0%E9%9C%87%E9%9C%87%E7%B4%9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A9%E9%9C%87%E7%B4%9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9%9C%87%E7%9F%A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A5%E5%8A%A0%E5%88%A9%E5%9C%B0%E9%9C%87%E7%83%88%E5%BA%A6 来自专家文章的困惑: 遥感专家李小文院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692006.html 目前的状况,是一旦 地震爆发, 震中、震级、震源深度确定 之后, USGS 、陈运泰院士、石耀霖院士等(未按速度排序)都能用 地球物理模型 ,算出此次地震的(可能)烈度分布图。比如这次雅安地震的(可能)烈度分布图,是震后一个半小时后发布的(可能来自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陈运泰院士团队)。 博主注: 震中、震级、震源深度是 烈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吗?或者更具体一些,这三个要素在烈度评估中的权重各是多少?好像在地学教科书说过,这三个因素是地震震级的影响要素!震级是烈度评估的主要影响要素吗?没有实地调查评估的模型计算准确度几何?是否有第三方客观公开评估过该模型质量?基于专有垄断数据,自说自话的模型何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大风气! 地质学 嵇少丞海外华人正教授 http://jishaochengvip.i.sohu.com/blog/view/262555065.htm 除此之外,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还有: 1. 震级, 这是主要因素。 地震烈度仅是一次地震发生后对某一地区地面破坏 特别是建筑物破坏程度 的度量,受众多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甚至被严重歪曲。 博主注:请教海外华人正教授先生,哪本教 科书上说过“震级是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这与您文中“ 地震烈度仅是一次地震发生后对某一地区地面破坏特别是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度量 ”是否前后逻辑矛盾?即既然您承认地震烈度特别要考虑 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度量,那震级的权重究竟占多少?是主要因素吗? 您的这些结论性表述如果翻译成英文,送给您所在院系的教授们看看,是否会增加他们对您的尊敬? 总之,无论从 中国地震烈度划分异或 麦加利地震烈度划分表中,我均无法找到地震震级这一评估指标,只看到地震烈度的确定与 建筑物 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有关。 因此,依据现有的地震烈度定义,可以认为,即使一个地区全部都是豆腐渣工程的建筑物,在小震面前全部倒塌了,它的地震烈度依然可以被评定为比那些大震中因为建筑质量好而没有造成严重破坏的地区的烈度高。 每个指标都有其定义和优缺点,既然学界公认了,就要服从其定义,否则就没有讨论的基础了。当然,如果您认为该指标不合理,可以修正、改进它,例如加入一个:豆腐渣工程指数。或许可以发篇好论文,获得个诺贝尔奖也不一定:) 当然,您的一句话很赞同:地震烈度.... 在一些地区甚至被严重歪曲! 既然这一指标的主观性问题如此大,不如少费口舌和时间,节约点时间给地震多发区研发一些抗震救灾的客观装备更实用。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97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地图垄断导致官方地图错误百出,只有开放才能及时更新、修正
热度 1 wya 2013-5-22 09:08
遥感专家李小文院士博文写到: 本来想扫购嵇少丞教授“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一书,捐給四川乡亲,作为很好的地震科普读物。但只在网上扫空一家网站, 共 23 本,就 发现 该书图 35 有误,而且是“哪壶不 开提哪壶。” -- 汶 川地震烈度分布图居然找不到“雅安市”,只有一个“雨城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blogid=691914 这是典型的地图数据质量问题,市和下属区县的行政级别没有区分。一般行政区划图应该按照省、地、县、乡等级别统一标注,而很多地图一般都容易用市辖区代表上级市,如一些矢量地图中北京市分为一个市辖区和多个郊区县就是不规范的行政区划表示。这样的问题地图很多,尤其是统计数据和地图匹配时,需要比较大的工作量进行人工编辑修改。 此外,科普读物是给青少年等非专业人士阅读的,撰写和编辑更应该严谨和细致,不应该以引用官方数据问题来推脱自己审稿不认真或把关不严的责任。 嵇少丞 2013-5-21 11:20 你起诉我,我再起诉国家地震局, 呵呵 还有就是科普书中的地图有国家测绘局的审图号吗?没有审图号是否涉嫌违法?地学工作者要有基本的法律观念和专业常识。 雅安地震烈度分布图早已有官方版本,专家应该具有专业敏感性,优先引用官方数据, 而不是劳烦私人把地图改来改去。 http://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4/100285/20130504223531716501562/index.html 如果同是政府部门的国家测绘局和国家地震局使用的地图数据都不能统一和共享,其他单位用的地图数据有多少是准确、合法的呢? 测绘部门在收钱卖图之前,请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中朝海上边境线明确告诉渔民好吗??? http://news.163.com/13/0527/02/8VRKNSJN00014AED.html 海上边界到底在哪 悬在船主们心头难解的是海界线问题。大连船主孙财辉的办公室里,墙上悬挂着一张渔业作业地图。孙财辉说,他每次出海前,他都要向船长强调,东经124度以东是禁区。 然而,这条分界线的存在却疑云重重。据南方周末报道,多名研究中朝关系的学者表示 ,在目前公开的官方文件中,找不到中国与朝鲜海上的边界,在以往公开的边界谈判记录中,也有部分边界坐标点没有公开。哪里是朝鲜的专属经济区,哪里是中朝渔民共同分享海洋资源的海域,这些都不为民间所知。 柳福春向记者回忆,他参加过1990年代丹东官方组织的渔民教育大会,边防人员强调:中朝海洋边界线在东经124度00分。但此次被扣期间,柳福春以“东经124度是中朝海洋分界线”为由反驳朝鲜官员时,对方居然称,“东经123度22分”才是分界线。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248 次阅读|4 个评论
芦山地震震害分析(1): 崩塌石
热度 13 Majorite 2013-4-22 07:33
芦山地震震害分析(1): 崩塌石 嵇少丞 【 4月22日下午,一名女志愿者向芦山地震灾区运送救灾物资时,在芦山县境内被坠石砸中,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经四川日报网记者与邛崃市人民医院核实,与她同行的两名同伴同时受伤,其中一名颅底骨折、颈椎骨折。经邛崃市人民医院医治后,两人已于今日下午6时送成都继续抢救。据了解,死者名叫汪策,32岁,就职于某药业集团。另两名伤者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46岁 。】 另外, 43岁的芦山县宝盛乡凤头村村民杨本明亦是被崩塌的巨石砸死的。 芦山地震中从山上滚下来的崩塌石, 路就不通了。 芦山地震中形成的塌方与崩塌石 塌方与崩塌石给震后救援带来很大的困难 这个周末什么没干,都在关注芦山地震了,搞得有人对我很有意见,说我不关心自己身体。 我准备对陆续到来的芦山地震现场的情报做些分析,为读者了解地震灾区的情况提供点科学信息。 造成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的“凶手”是龙门山南段的山前断裂, 该断裂呈北东 - 南西走向,向西倾斜,具逆冲性质(图1),即断层上盘(松潘 - 甘孜地块)相对于断层下盘(四川盆地)向上运动,松潘 - 甘孜地块推覆到四川盆地之上。这次芦山地震,矩震级为 6.6 级,形成的同震破裂长度为 57 公里,滑移距离(错距)几十厘米到 1.6 米。 图1. 由逆冲断层形成的同震破裂陡坎。 引自《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嵇少丞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 芦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 12.3 公里,比汶川地震 (19 公里 ) 浅很多,虽然震级小,但还是将 山顶、悬崖 或山坡上的石块或岩体颠覆、摇晃、滚落下来, 一路重力加速,运动速度甚至快到连压在其下的空气也出不来,形成气垫作用,连蹦带跳,飞跃而下,故称之为地震 崩塌石或 飞来石。有的单个滚落,有的群体齐下, 砸到路面,阻碍交通,不利灾害救援;有的甚至摧毁房屋,有的击毁汽车,有的砸死行人。 阻碍交通的地震崩塌石。为了清除这些地震崩塌石,四川省交通运输部门共投入15支抢险队伍1700多人、机具800多台,经过50个小时的努力,雅安市宝兴县至五龙、明礼、陇东、永富等4个乡镇路全部抢通,至此宝兴县所有乡镇道路已全部抢通。同时,芦山县所有乡镇均有公路可通达, 但是去自然村庄的路可能还不通。    崩塌石遍地 崩塌石不清除,路不通车。 人们在崩塌石之间穿行,自动车就不行了。 需要机器才能赶走这些崩塌石 - 交通彻底堵塞 毁坏车辆 - - 红色砂岩横跌公路,阻碍交通 - 崩塌石 地质崩塌石给救援人员进入灾区及其运送伤员、物资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类似于龙门山这样的地势陡峭、路傍山腰、村居山脚的地理环境中,崩塌石是历次强震中极为严重的地质灾害。 2008 年汶川地震的矩震级是 7.9 , 所以形成的崩塌石更多。 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 崩塌石。 引自《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嵇少丞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 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 崩塌石。 都江堰市虹口乡深溪沟村 “ 灯笼石 ”,实为地震崩塌石 。 A 和 B 分别是汶川地震和上一次古地震从山上震落下来的岩块, B 比 A 更重、更大、 “ 飞 ” 得更远,说明此地上一次地震比汶川这一次的烈度更大。上一次大概发生唐朝吗? 引自《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嵇少丞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 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 崩塌石,砸弯铁轨(付碧宏的照片) 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 崩塌石。
个人分类: 地震灾区|54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学网是个吸引人的好地方
wya 2013-4-7 16:28
看到几个名嘴逐渐淡出视线,以为世界从此安静了,但没过几天就发现: 停博的过几天就不停了; 流浪的过几天都回来了; 生病休博的也会很快恢复写博客... 看来科学网是个好地方,如此令人恋恋不舍,是技术先进使然?还是氛围比较好? 异或“停博”与“流浪”不过是凸显自我、吸引眼球的嘘头?后来发现这个科学网离开任何名博主都无关紧要,表演完就都悄无声息的乖乖回来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嵇少丞教授,你还是回来吧!
热度 10 xcfcn 2013-3-16 14:38
陈龙珠 2013-3-16 08:22 嵇少丞,一点劝告,科学网编辑部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年轻人,有些事误解错怪他们了,道个歉不丢人;即使他们偶尔处理网务有欠妥之处,多点宽容会更赢得大家内心的尊重,爱护年轻人的胸怀是在自己不开心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得以体现的(你大呼小叫的问题其实估计许多人都遇到过,有多少博主象你这样呢?)。 一周来,不少博主和注册用户以各种方式挽留你在科学网继续博客,任何事都有一个时效性而逐渐被群体淡忘的,如其现在这般地修改旧文和在别人博文下神出鬼没地祥林嫂,为啥不堂堂正正地恢复博客呢?一年之季在于春,大家都得忙于生计,絮不奉陪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72do=blogid=670176 我觉得连你的老对手陈龙珠教授都真诚呼唤你的归来,你还是回来吧。毕竟这里热闹些。
个人分类: 杂论|3344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请蒋继平、嵇少丞喝茶,谁愿共请?
热度 38 lin602 2013-3-12 08:07
蒋继平、嵇少丞二博主离开科学网,其实你们的博文在网上有不少粉丝,许多博文挺好的,特别是科普,将国外的信息转回来,发表自己对教育科研的看法。当然你们也遇到一些不高兴的事情,其实人不高兴甚至郁闷在任何环境中都会遇到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无菌的地方,包括我们自己对于别人也经常是‘菌’甚至是‘毒’(我也‘毒’过别人,哈哈)。 你们到其他网继续写博文,尊重你们的选择,但因为你们在科学网时间不短,有不少好文章,小红花不少,也有不少粉丝。许多人还是希望你们来写写玩玩,这样让这里更热闹,人气更旺。 写博文是休闲的,许多启发是在闲谈的得到的,对小孩要在玩中教,其实博客也是在玩中来传播知识与爱,如果科学网完全变成教育功能,那肯定会少很多很多博友。你们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国家在招待会上,说过话后就是喝酒,看演出。让科学网有‘演出’‘娱乐功能’,大家来说说笑笑,再看看好博文,好博文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小说就是让大家在娱乐中受到感染的重要方式,所以伟大的小说在历史的前进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而小说所起的作用甚至比许多论证专著起到更好的启蒙、宣传甚至鼓动的角色。 在科学网上也会遇到不少不高兴,我们都遇到过,网上许多老博主都知道。我的态度是‘回击’一下,如果气氛缓和了,就删去自己的回击博文,握手言和。从此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打招呼不多的茶客。而且对曾经的对手好博文再发自内心的赞赏(不是做作),大家会化干戈为玉帛。说不定不打不相识,成为永久的朋友呢。 真诚邀请你们来喝茶,如果喝啤酒也可以,二锅头也能陪你们半斤。我相信网上绝大多数博友会欢迎你们回来,有些博友可能一下想不通,也没有关系,各人找个位置坐下来,看看玩玩,与熟人聊聊,互不‘攻击’,正常争论而不涉及到人身。 人越多越热闹,也越有看头。让科学网成为具有‘酸甜苦辣’的大型自助餐,让所有的博主愿意来挑自己想‘吃’想‘喝’与想‘聊’的东西。 我的口味偏点‘辣’,哈哈。 我发出邀请,如果有人愿意共同邀请,可以通过推荐表示支持。 哦,差点忘了,蒋科学好象写博文说近期忙不写了,有个‘休博’一文,如果您也经常来给个人气,也是非常好的,有些博友(例:肖重发等)就愿意与你‘大战三百回合’,让科学网上其乐融融,哈哈大笑。我们招待你肯定是‘全素’,哈哈。 请三个也是请,如果其他人还愿意请其他博主,也可以发出邀请,单我全埋了。 海纳百川!-----让科学网成为海纳所有知识分子的精神乐园。
7957 次阅读|91 个评论
本博明人不做暗事-兼答北美正教授的人身攻击
热度 3 陈龙珠 2013-3-10 10:01
本博明人不做暗事-兼答北美正教授的人身攻击
春天已经走近,北美正教授在科学网展示武功的蛇年春季大戏又开场了。 本博不想费太多的时间纠结于此,以转在郑波尽老师博文下的评论,一并简答于这位正教授和相关几位注册用户们的冥思臆想,其中 楷体字 为编发本文时做的修改。 郑波尽博文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1229-668814.html 陈龙珠2013-3-10 09:05 记得4楼 徐晓老师 曾博文提及有些人在争论或争吵中说话缺乏严密的逻辑,对此我印象深刻。读博文,除其直接相关的事物外,重要的是从中获得思想性的启发, 路线 方向 对了,走得再辛苦,也会达到目的地,否则南辕北辙 。 dial 和嵇少丞近2天多处评论认为最近与他不合的chaohukeji、zhangzhi是我的马甲,推论chaohukeji=巢湖科技,巢湖在安徽,陈龙珠是安徽人;zhangzhi,上海交大校长也姓zhang,陈龙珠是上海交大的。这种推理能不让我笑喷了吗?在目前科学网管理体系中,竟然写道IP是上海交大的,请问各位网友,你能看得到科学网上哪位注册用户的IP?所以,我觉得,嵇和dial最近如此地实名和化名批评实名博主和科学网编辑,很可能许多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 甚至信口雌黄 )。 就拿一时删不了( 嵇正教授 )自己博文下的评论一事 来说 ,试一下关闭机器的浏览器,再打开浏览器登录自己的博客,或许就解决问题了,因为从相关博文和编辑部答复来看,科学网系统最近 的 运行在技术上不够稳定-这样一想,就不会得出编辑部对自己博客动了小动作的评估结论了。一句话, 社会是有阴暗面,但绝不会到处都是黑暗,而心中不息的阳光,只有自己才能点燃和维系! 陈龙珠 2013-3-10 08:46 dial,嵇教授删除博文评论的习惯 以 他自己《停博》文下评论栏的如下发言可作证据,拉网友的黑,往往是在删除他很不满意评论之后对评论者所做的一件事,在他每次与人发生争吵时,就能看到被拉黑的网友到别的博客上的 这类 抱怨。所以劝你别耍小聪明由此推论我有很多马甲, 人活着要珍惜自己的脸面,这是绝大数人的为人原则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667977.html 嵇少丞2013-3-9 09:10 科学网编辑: 我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我不能管理我的博客了, 例如我不能删除评论, 估计是编辑在后台做了小动作。我希望编辑不要这样做,对待所有博主一视同仁。 嵇少丞 ------------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389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嵇少丞与科学网大战三百回合!
热度 17 xcfcn 2013-3-7 12:05
双方的战斗力惊人,现在似乎以嵇少丞休博告终,这会不会是虚晃一枪呢? 斗争的时候容易杀红了眼。所以,大家休息休息再说。 我以前也跟编辑部斗过,但也就是扔块石头就跑了。毕竟是人家坐庄啊。
个人分类: 杂论|2404 次阅读|19 个评论
停博
热度 68 Majorite 2013-3-7 11:45
停博
我悄悄地走,如同当初我悄悄的来。 我是迎着光走的,长长的影子留在身后。 身正,影子却是歪的。 那只和平的白鸽依然跟着我一起走。 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著一位叫马丁 . 尼莫拉 (MartinNiemoller) 的德国新教牧师留下的发人深省的短诗。尼莫拉曾是纳粹的受害者: “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 ——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 ——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 ——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 ——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 嵇少丞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jorite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6355 次阅读|121 个评论
郑重推荐:嵇少丞的“构造地质学”系列
热度 2 physicsxuxiao 2013-2-18 18:18
嵇少丞的构造地质学系列,凡48篇,描述简洁易懂,图片奇妙精美,内容丰富多彩,俺认为是2012-2013年最好的科普系列。其博客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 其中有些色情内容,属限制级,希望大家用纯洁的心去分辨。尤其是给小朋友介绍的时候,注意去除。 另外给嵇教授一些善良的小贴士: (1)在科学网上,与人武斗,要有足够的数学基础。不要随便向数学好的人挑战,否则会陷入“不懂高数的美女眼光不深邃,不懂足够的高数的帅男易被狂扁。”的境地。另外,要非常仔细的检查自己是否暴露了数学上的错误。 (2)尤其注意,与人武斗,对手的招数中会露出破绽-但这破绽往往是假的。比如你和林老师过招的时候,林老师提到“父亲”,就是个典型的假破绽。 (3)学好武术,要拜张维为师,那是一等一的高手。 (4)如果输了,要注意品相,要表现得落落大方。这一点张海霞博主在救语文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好。
3103 次阅读|4 个评论
陈安体:棒槌
热度 4 physicsxuxiao 2013-2-2 00:00
(以下文字,仿照陈安,故称陈安体) ( 1 ) “ 棒槌 ” 一词,大约出于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是指人缺心眼,有点二傻子的意思。(跟鲍得海博士网名 “ 二傻 ” 无关,哎,鲍博士这网名取的!) ( 2 ) 依了嵇少丞教授吩咐,我前往北美学者夏新宇的博客做说服工作。不想夏博主回复: “ 你就是个棒槌,还想惹人注目。 ” 要说这北美还真是人杰地灵,自从出了北美崔哥,北美的中华儿女脱口秀水平渐涨,居然用上了二十年都没听过的 “ 棒槌 ” ,一种久违了的亲情突然涌上我的心头。 ( 3 ) 宋江初见戴宗。戴宗不识宋江,便嫌宋江不送银两,不懂潜规则,便说: “ 你就是俺手中的一个行货。 ” 我想夏博主定是才高八斗,居然被我教训,实在不耐烦,嫌我不懂规矩,才说我 “ 棒槌 ” ,大约跟 “ 行货 ” 一个意思。 那我就 “ 棒槌 ” 一下。 ( 4 ) 如果夏博主是懂概率论的,故意胡乱编造,以便说明秦四清的预测不准,那么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个,好多人轻信了夏博主,便会说秦四清的方法有问题,而不会仔细考证。我想,嵇少丞教授多多少少也上了当,我开始也差点上当。 第二个,有好多人看了我的批驳文字,可能已经判断夏博主胡扯,顺带也认为嵇少丞胡扯,再不去考虑嵇少丞教授提出的 “ 地震跳跃于同一系统的不同断裂带实质是构造应力在不同地块之间相互传递 ” 的想法,说不定嵇少丞教授也打了退堂鼓。那么地学将错过一个重要工作。 ( 5 ) 如果夏博主不懂概率论,我就要送给夏博主一个棒槌,如下: 话说一个儒生和一个和尚坐船出行,船太小,儒生要坐舒服点,就跟和尚讲了些类似概率论的“仁义礼智信”。和尚很仰慕地让了地方,但又不甘心,便问了儒生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儒生回答说:“当然是两个人了。古人名不过两个字,所以一个是澹台,一个是灭明。”结果和尚长出一口气说:“我可以伸伸脚了,原来又是个北美冬烘。” ( 6 ) 不错,我是个棒槌,但也是你替天行道的公明哥哥。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3491 次阅读|16 个评论
督请嵇少丞教授赶快更正博文
热度 6 physicsxuxiao 2013-1-31 01:38
嵇少丞 教授在他的博文 秦四清,你该学点构造地质学了 中引用了美国学者 夏新宇 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id=577389 对秦四清的地震预测方法的反驳,作为秦四清方法错误的证据。但是, 夏新宇的论证是错误的 。所以 希望嵇教授赶快更正,去掉其引用 。夏新宇的错误见我的博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1678do=blogid=657177 。 由于嵇教授禁止 我 在他那里写评论和留言,所以希望网友想法通知到嵇教授。 也许我前面文章过长,所以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夏新宇的错误: 比如有人,每天一定要吃一个馒头,可能在早饭、中饭、晚饭中的某一顿吃。大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这个人在早上、中午和晚上吃馒头的天数各占1/3。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此人早、中、晚吃馒头的可能性各为1/3。 这时候秦四清来了,就说:“吃馒头一定要喝粥”,就给出一个猜测,说:“见某人喝了粥,那么他几乎一定要吃馒头了。”然后,秦四清就在那里观察有没有这回事,并不断向大家报告观察的进展情况。 这个时候,我们要看 秦四清预测得准不准 ,就要看某人有多少次喝了粥没吃馒头,还要看多少次吃了馒头没喝粥,然后统计起来计算 测准率 。比如我们发现某人吃了一百顿馒头,喝了粥后吃馒头的有70顿,我们就说 秦四清的测准率 是70%。 而 夏新宇是怎么算秦四清的测准率的呢 ?是这样,他说:“ 某人某顿饭吃馒头的可能性是1/3,所以秦四清的测准率是1/3 ." 当然,夏新宇还犯了其他一些数学上的错误。但是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各位网友,你们说,夏新宇对吗?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2064 次阅读|6 个评论
围观:一场精彩的武斗正在进行中
热度 7 physicsxuxiao 2013-1-28 11:45
由 嵇少丞 对 秦四清 的武斗正在进行中。双方攻防慢慢表现出技术含量,值得围观。但是嵇教授的人身攻击稍嫌过火,应该给予黄牌警告。而嵇教授同时进行了同陈安的武斗,攻击陈安家人,非常糟糕,应该红牌罚出场。 鉴于嵇教授同时进行两场比赛,稍稍原谅一下。建议嵇教授立即终止同陈安的比赛,专心打好嵇秦之战,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预祝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张维,还有谁谁谁,快来加油,提高比赛的上座率。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165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关于嵇少丞教授引用的一篇博文中的数学错误的说明
热度 5 physicsxuxiao 2013-1-28 09:01
【说明】发现嵇少丞教授引用了一篇批判秦四清的预测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用了概率和统计,不过用错了,特拷贝转载并分析如下,为方便计,转载文字用黑字,链接用篮字,评论用红字: 作者:夏新宇 文章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id=577389 文章题目:秦四清研究员 “ 古浪地震 ” 报准的概率有多大? 内容 : 接前文。刚到秦四清研究员博客看了一下,秦研究员不愧是科学网开博客的,比原来打过交道的民科好玩多了,预报了那么多的地震,时空强三要素全给出,还曾经到地震局去传经送宝,他的预报结果咱要是不再多分析两个、那就太不重视他的 “ 学术研究结果 ” 了。   秦研究员再上一个预报是 5 月 11 日甘肃西部 4.9 级地震之后做出的。该地震震中是北纬 37.7 度、东经 102.1 度。他的预报是: “ 该震是一个强震发生前的标志性 foreshock 事件,快则 10 天内,慢则 3 个月内,该地震区的强震将发生。此外,把预测震中位置调整为该 Ms4.9 级的位置附近。 ”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69880 )   秦研究员把时间和震级都给了(震级,我们把 6.0 以上就算强震);空间我们算经度两度(东经 101 到 103 度)、纬度两度(北纬 37 到 39 度),覆盖区域超过 170 公里 ×200 公里。现在时空强都有了,检验一下,秦研究员测准的概率有多大?   查地震目录( http://www.csndmc.ac.cn/newweb/data/csn_catalog_p001.jsp ),将上述区域的地震按照 3.5 级以上、 4 级以上、 4.5 级以上、 5 级以上和 5.5 级以上分别统计平均每年发生的次数,拟合古登堡 — 里克特公式,得到    log10( 每年次数 ) = 3.4503 - 0.8994 × 震级   这个斜率 0.8994 就是这个地区的 古登堡 — 里克特公式特征值 b 。   如果没有前震因素,将震级 =6 级带入,得到平均每年发生的次数是 0.01131 次;考虑到秦四清研究员预报的 3 个月幅度,所以预报成功的概率是 0.01131/12×3 = 0.28% 。 在加上 ” 地震发生的概率在时间上的分布是等概率的 ” 的前提下 , 以上计算的结果是说 ” 每三个月此地区范围发生 6 级或 6 级以上地震的平均次数为 0.0028 次 ”, 这是个统计结果 , 不是 ” 成功预报的概率 ”. 进而言之 , 加上 ” 地震发生的概率在时间上的分布是等概率的 ” 的前提 , 则非常不严格地说 , 我们可以大致认为 ” 根据以往经验 , 每三个月此地区范围发生一次 6 级或 6 级以上地震的的概率 0.0028”, 也不是 ” 成功预报的概率 ”. 所谓 ” 非常不严格 ”, 是指 :(1) 一个地方不可能在某个具体时间点同时发生 4 级又发生 6 级地震 , 所以具体的概率计算没这么简单 ( 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算一算 );(2) 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和 (1) 是关联的 , 数学上较复杂 ( 这个问题应当用随机过程才能处理 ), 我只简单说明 : 根据以上计算 , 此地区每 100 年平均发生 6 级或以上地震 1.131 次 , 难道我们能说 ” 该地区每 100 年发生一次的概率为 1.131”? 或者说 , 按照作者的理解 , 我们可以认为 ” 成功预报的概率为 1.131”? 概率值可以大于 1?   但是在 5 月 11 日有一个 4.9 级前震,按照美国地震研究人员统计, “ 在 5 天之内、 10 公里范围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是 6% ” ,其后地震概率衰减如常。根据上述特征斜率 0.8994 ,我们可以得到, 4.9 级地震之后, “ 在 5 天之内、 10 公里范围内 ” 发生 6 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是 0.61% 。 首先不说作者推理的不严格 . 就算是作者的结论成立 , 那么 ” 在前震发生地前提下 ,’ 在 5 天之内、 10 公里范围内 ’ 发生 6 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是 0.61%” 是一个条件概率的呈述 , 一般表达为 P(A|B), 即 ” 在 B 事件发生的前提下 , 发生 A 事件的概率 .”, 这跟 上的所谓 ” 预报成功的概率 0.28%” 没有简单的关系 .   所以在秦研究员发布他的地震预报的当天,他预报成功的概率是 0.28% + 0.61% = 0.89% ,也就是说,他的预报有大于 99% 的可能会失败。 非常不幸的是 , 作者竟然将两个概率加起来了 ! 正确的算法是 : P(A)=P(B)P(A|B), 即应该 0.28%=P(B)*0.61%, 其中 P(B) 是指 ” 有一个 4.9 级前震 ” 的概率 .   而现在那个前震的前兆效应已过,而且时间窗口也从三个月缩小到只有 70 天了,所以他那个预报成功的概率,现在只剩下 0.22%—— 他当初的预报有大于 99.7% 的可能会失败。 在一堆错误和概念混乱之后 , 下了个莫名其妙的结论 . 注意:本文思路看似简单,但这就是地震概率预测的基本方法(见 Sachs et al., 2012,Evaluating the RELM Test Res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physics, http://downloads.hindawi.com/journals/ijgp/2012/543482.pdf )。 如果 ” 地震预测的基本方法 ” 就是这样 , 说明这个方法 ” 留洋 ” 并 ” 海龟 ” 了 . 我就不去查阅了 , 还是请另外的专家查阅一下 . 如果要反驳秦四清研究员 , 正确做法 , 是先看他的预报 , 然后去检验事后的结果 , 再看结果正确率是多少 , 然后说他的正确预报率是多少 . 还是先理解 P(A)=P(B)P(A|B) 这个公式比较好些 . 我查了一下 , 作者夏新宇本人还有不少正式发表的文章 , 说明作者应该受过训练 , 不是民科 ( 决无冒犯民科的意思 , 我自己就是文克玲老师的民科测试题测出来的民科 ), 不至于犯这样的基本的错误 .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 我经常嘲笑从事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的同事 , 认为他们与社会实践脱节 , 尽发些灌水文章 , 现在看来 , 确有必要加强基础的数理教育和研究 , 而他们发灌水文章也好过理解错误者发文 . 这一点 , 我必须向我的同事们致歉 . 另外 , 嵇少丞教授在博客里引用这样文章的结论 , 是有失学术严谨性的 , 希望嵇教授赶快更改 , 我这里就不给出嵇教授原文的连接了 . 无论大家形式上搞得如何火爆 , 最后还是要回到辩论真理的路上来 . 我期望看到反驳秦四清的可靠而严格的文章 , 因为这对学术进步是有巨大益处的 .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78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删除嵇少丞博文《秦四清多次散布地震谣言,铁证如山》
热度 6 qsqhopeiggcas 2013-1-28 02:53
在乎学术【脸面】的正教授,被我和李云老师揭短后,恼羞成怒,一直疯狂攻击俺,这都无所谓。俺写强震预测文章,一直局限于学术圈,希望在预测实践上得到验证,所以在每篇预测博文后,都会写上: 上述预测分析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复制、不得向社会外传和发布,违者必究。 若 嵇少丞的这篇博文流传于社会,恐怕造成社会恐慌,法律责任得由他承担。为避免给科学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建议科学网删除之。 诚然,强震预测研究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鼓励进行预测学术研究。预测是科学家做的事,预报是政府做的事。我的学术博客是做预测,非预报也,且限于学术圈。 受强震孕育过程缓慢性、剪切破裂滞后性及地震目录数据精度的影响, 我们 2012 年 预测的几个地震【 1 】,除云南昭通 5.7/5.6 级双震事件发震外【 2 】,其它几个震还未发生。 预测肯定会有误差,不预测不会有误差。误差到底有多大,得通过预测和实际的对比才能确定。目前看来,主要是预测时间精度问题,其它二个要素误差不大。其实对强震预测而言,在1-2年内将其拍死就已经是较高的精度了。 陈云泰院士曾明确指出“提前几年的地震预测的难度,与气象学家目前做提前几小时的天气预报的难度差不多。”对这句话,俺过去理解的不深。通过预测实践,终于明白了此话不假,确有道理,姜还是老的辣嘛。 我原来说过,强震预测分三个阶段【 3 】。第一阶段,能否预测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第二阶段,总结提升预测精度,完善预测理论和方法。我们计划到 2014 年底前,通过前瞻性预测验证,分析各地震区的特点,总结我们预测方法的不足并完善之,努力做到:地点预测,经纬度 ± 0.8 度;震级预测, ± 0.4 ;时间预测, ± 1 年。第三阶段,达到实用化程度,实现:地点预测,经纬度 ± 0.5 度;震级预测, ± 0.2 ;时间预测, ± 半年。 仗要一个一个地打,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想一口吃个胖子,还真没那么容易。 至于对【中吉边境地震区】的“第二个汶川地震”及其它几个震是否会预测成功,等等看吧,若 2013 年不震,说明我们的预测理论方法有问题,还需改进完善,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每提前预测一个强震或巨震,国家有关部门看到后可能会采取有关措施,起到防震减灾的实效。 人类最恐怖的事儿就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如汶川地震,灾难突然降临。 我们的预测研究,都已提前发表在正规的学术杂志上(见附录),我写博客主要是做震情跟踪,看看预测和实际的差距,且希望实现减灾实效,何来造谣一说? 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胡蒙乱猜,且向社会散布叫造谣。和 嵇少丞的博文 对比一下,到底是谁在造谣?(他的博文已经被偷偷修改了,但可见李云老师的博文【 4 】) 请问 嵇少丞教授,你在强震预测研究方面,有何学术贡献?预测过哪个强震?此人只会毫无科学依据地胡说【 4 】“ 郯庐断裂 , 特别是其东北段和渤海段,已经超期服役很久了,随时有复发的可能与危险 ”,这不是 公开造谣惑众吗?让老百姓时时处于恐慌状态吗? 此人当年在汶川地震后,预测石棉有大地震,结果闹出了一场笑话,差点造成社会恐慌,科学网上的博主谁不知道。 这场辩论谁会是赢家?谁是裁判?只能是【强震们】说了算!打无聊的口水战毫无意思,年底前后见分晓吧。 任何人和任何单位,不得复制、转载、外传该博文,违者必究! 参考 【 1 】 秦四清, 2012 年中国及邻区的强震形势分析(寄给地震局的正式预测意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525723.html 【 2 】云南昭通 5.7 级地震被成功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10095.html 【 3 】强震孕育过程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预测能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35379.html 【 4 】李云,嵇少丞正教授,你怎么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896-656489.html 附录: 秦四清,徐锡伟,胡平等 . 孕震断层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机制与地震预测新方法的探索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3(4):1001-1014. 秦四清, 薛雷,王媛媛等 . 对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进一步验证及有关科学问题的讨论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25 ( 3 ) :749-758. 秦四清,薛雷,黄鑫等 . 青海、甘肃与宁夏地区未来大地震预测分析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25 ( 4 ) :1168-1174. 秦四清,薛雷,黄鑫等 . 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海城与京津地区未来中强地震预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25 ( 5 ), 1539-1549. 秦四清 , 薛雷 , 徐锡伟等 . 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 Mw7.9 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3(11):2639-2650. 秦四清,熊巨华,薛雷等 . 强震的孕育规律与孕震模式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 , 33(3): 311-316. 秦四清,薛雷,黄鑫等 . 西藏地区未来强震预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25 ( 6 ) :1879-1886. 秦四清,薛雷,黄鑫等.新疆与其边境地区、内蒙古地区及华东、华南与台湾部分地区未来强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26(1):21-31. 秦四清 , 薛雷 . 云南盈江 Ms5.8 级地震和缅甸 Ms7.2 级地震预测总结及震后趋势分析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1,26(2): 462-468. 秦四清,泮晓华 . 地壳岩石剪切失稳的应力与应变准则 . 地球物理学报 , 2011,54(7): 1767-1771. 秦四清 , 李国梁 , 薛雷 . 锁固体破裂标志性地震震级与峰值强度点地震震级的统计关系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2,(5): 1841-1844. 秦四清 , 薛雷 , 李国梁 . 泮晓华 . 云南昭通 “9•7 地震 ” 的前瞻性预测验证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2,(5): 1837-1840. 看看正教授是如何造谣石棉地区有强震的! 石棉地震是下次强震的前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29624 嵇少丞 ( 作者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工学院正教授 , 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 中国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6 月 18 日 20 点 59 分,四川石棉县境内 ( 安顺乡麂子坪村 ) 发生一次 4.2 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 29.15 度,东经 102.27 度 。作为国际上研究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地震波性质的专家,本人在科学道德和爱国爱民的良心基础上,在此不得不斗胆提醒大家特别是四川当地政府的有关领导,这次石棉地震绝不是 5.12 汶川 8.0 级大地震的余震, 如果今后一、二个月内 ( 甚至几年时间内 ) 在这个地区还有这样的 4-5 级地震活动的话 , 它们很可能是另一次强震的前震, 估计震中会位于炉霍—道孚—康定—石棉和宝兴—天全—泸定两线所夹的三角区域内或其边界上 。 汶川 8.0 级大地震及其后众多发生在映秀至陕西 宁强之间的余震使龙门山中段和北段发生破裂和滑动,从而使得宝兴以南的龙门山南段以及上述的三角区域特别是其边界断裂上的应力进一步 集中,可能催发新的地震。加之,区内分布的是康定 - 泸定 - 石棉 - 冕宁杂岩体,长约 340 公里,宽 40-60 公里,主要是由坚硬的花岗闪长岩组成, 在这样的岩体中 剪应力 和弹性应变能能够积累得很高,从而孕发强震。这就是我先前在《四川失去地震屏障后怎么办》一文说过的“强岩强 震”的道理。 评述:石棉属于我们划定的鲜水河地震区,该地震区最近的一次大震是 1973 年炉霍 Ms7.9(Ms7.6,美国地震台网Ms7.4)级 事 件,若为Ms7.9级,则这是一次主震事件,因此该地震区较长一段时间不会发生 Ms 7.0 级的大震,参见附录中的参考文献 5 。若是Ms7.6级或7.4级,鲜水河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但在2008年距临界状态较远,石棉4.2级地震也不是前震事件,应是preshock事件。 没有孕震时空区域的概念,不明白什么事件是主震、余震、预震、前震,正教授凭什么知道 4.2 级的事件是强震前的前震呢?即使 今后一、二个月内 ( 甚至几年时间内 ) 在这个地区还有这样的 4-5 级地震活动的话,那也不会是另一次强震前的前震,事实不是已经证明了吗? 忽悠,接着忽悠! 强震预测,仅懂地质构造那是远远不够滴,还得懂力学,地震就是岩石破裂嘛,研究破裂就得懂力学。还有,研究强震预测,必须基于长期可靠的监测数据,地质、力学、监测缺一不可,不懂得这些,搞啥子地震预测嘛,即使做地震知识科普,也不够资格啊。这不,一步留神,笑话闹大了嘛。呵呵。 石棉已经闹出了笑话,还不吸取教训,又开玩笑到郯庐断裂带了。俺在上篇博文中经科学分析,已经明确指出,郯庐断裂带100年内都不会有特大地震发生,还随时有复发的可能与危险呢,根本没有这种可能。 你若把构造那点事搞明白就不错了,把精力放到学术研究上吧,业余时间写点博文也可以。要明白,学者的学术地位是靠科学发现和突破来支撑的,靠打口水战、给外行做科普创名声,那是用处不大滴。Do you know? 明白人应该一点就透嘛。 俺知道,你在打口水战、掐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这方面是俺的弱项。想就某学术问题进行探讨,俺乐意和你讨论,即使吵得脸红脖子粗也没关系。若搞人身攻击、造谣惑众,俺就不奉陪了,你就把你的单口相声表演到底吧。 我在 5 月 12 日接受加拿大《七天》网采访时说过:“青藏高原的东界共分南北两支,北支为龙门山断裂(泸定—天全—宝兴—汶川—茂县—北川—清川—宁强一线),走向北东—南西,平行于龙门山。南支是小江断裂,呈近南北方向,即康定—石棉—冕宁—西昌—东川—宜昌—建水一线,附近有昆明、攀枝花等重要城市。这两支大断裂的活动是中国西南地区强震的主因”。北西向延伸的鲜水河断裂带与上述两条断裂带在泸定和石棉之间相交。高耸的 贡嘎山 (海拔 7556 米)就位于该交点的西南侧。没有强大水平挤压应力,怎能形成如此高的大山? 5 月 13 日我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驻渥太华记者赵青、杨士龙和加拿大《七天》网记者胡宪时预言过:“今后 50 年内大地震可能会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部(从都江堰到康定)和小江断裂带的北部(康定-西昌-攀枝花),康定-泸定地区是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和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交汇处,是应力集中之地,所以建议把预防重点放在上述地区”。今天 下午听到 石棉发生地震的 消息,作实吓我一跳 , 虽然被我预言到了,但没想到它会这么快就来了。现在,我就怕它会是另一次 强 震的前震。我衷心地希望我的预言落空,那怕被人嘲笑。 在石棉和东川之间,小江断裂带由西边的安宁河断裂和东边的大凉山断裂组成。 宋方敏 、 李如成 、 徐锡伟 三人( 地震地质 2002 年01 期 )在大凉山断裂上发现至少有 9 次古地震事件,震级都在 7 级以上, 其中 4 次属于全新世以来发生的地震。历史上, 安宁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性比大凉山断裂的还要强。 鲜水河断裂带平均每年滑移 12-15 毫米,每几十年或上百年就会在不同的地段发生大地震。仅在炉霍—道孚—康定—石棉地区的鲜水河断裂带上,历史上就曾发生过许多次大地震,例如: 1786 年 6 月 1 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泸定磨西 7.8 地震,震中烈度 10 度 , “山崩后,壅塞泸河(大渡河),断流十日。至五月十六日,泸水忽决,高数十丈,一通而下,沿江一带人民漂没者不下数十万” 《四川通志》。 1893 年 8 月 29 日 7.6 级地震,发生在四川道孚、乾宁一带。 1854 年甘孜附近的 7.5 级地震 , 延甘孜 - 玉树断裂最大同震左旋位移达 5 米多。 1923 年 3 月 24 日,四川炉霍、道孚一带 7.3 级地震,震中面积达 40 平方公里,炉霍全县的官署民房全部倾陷,家家有人被砸死或压伤。倡促附近有两条顺着鲜水河流向的地裂缝,草地上拥起了无数挤压鼓包。道孚县死亡总数超过 1500 人,其中孔色、麻孜两乡人民屋宇粮食牲畜荡然无存,压毙 500 余人。震时地声如狂风,山地崩裂,喷沙冒水。 1973 年炉霍县雅德 7.6 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 31 度 18 分,东经 100 度 42 分,震中烈度 10 度,震源深度 11 公里。受灾地区包括炉霍、甘孜、道孚、新龙、壤塘等县,面积约 6000 平方公里。“房屋倒塌 15700 幢,破坏 2867 幢,损坏 3441 幢。川藏公路有 17 处遭到严重破坏,塌方 40 — 50 处(坍塌宽度几米至几十米不等),路面普遍裂缝,计 30 — 40 处,百余条。地震死亡 2175 人,伤 2756 人,死绝 88 户;损失牲畜 40427 头,粮食 4023602 斤”。 附 : GFZ Potsdam - Earthquake Bulletin( 德国波茨坦地科所地震纪录 ) Region: Sichuan, China Time: 2008-06-18 12:59:42.9 UTC Magnitude: 4.5 Epicenter: 102.55°E 29.32°N 附件 : 石棉县地震办公告 (2008.2.24) http://music.yaan.gov.cn/bmmail/xx-show.aspx?bmid=eaf99788-d162-4b00-a3ac-fbf6a384a541id=16822 我县处于鲜水河、安宁河、龙门山三大地震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十分复杂。长期以来我办以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狠抓防震减灾工作,积极与上级业务部门和相关专家沟通,随时掌握了解震情。    6 月 18 日 20 时 59 分,石棉县麂子坪发生 4.2 级地震后,四川省防震减灾信息网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布在互联网上,随后又进行了删除,原因系该网站最新地震目录发布标准是 5.0 级以上地震,汶川地震余震目录发布标准是 4.0 级以上,故四川省地震信息网及时进行了更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办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并做好地震监测工作,一旦有地震信息,将及时告知广大市民。 石棉县地震办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证据: 嵇少丞造谣惑众,吓唬老百姓,钢证如山! 20083763 信件状态 办结 写 信 人 石棉 写信时间 06-22 14:47 ( 星期天 ) 联系地址 石棉 联系电话 88 信件主题 关于石棉地震 信件内容 书记你好 ! 不知你知不知道 6 月 18 日我们石棉发生了 4.2 级地震,可是为什么在地震网上没有这次地震的发布呢?现在网上传出一篇文章说我们石棉在不久将要发生大的地震,闹的人心惶惶,说这是大震前的小震,弄的我们是无心好好工作和学习了,不知这些是否有什么依据,我们相信政府,不知政府知不知道能否给我们一个解释,我们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现在很多人都在外面搭帐篷了,我们真的需要帮助了啊,下面就是我们在网上看到的这篇文章,请你也看一看吧。希望能尽快给我们一个答复。 石棉地震是下次强震的前震 嵇少丞 ( 原文略去 ) 回复内容   急 请光明同志处复。                         徐孟加                          6.22  晚 书记信箱管理员 2008-06-23 09:54:59 “ 石棉 ” 朋友:   您好! 您 “ 关于石棉地震 ” 问题给书记信箱的信,徐书记在第一时间批给了我们,要求急复。    6 月 18 日 20 时 59 分石棉发生的 4.2 级地震,震感强烈,造成损失;嵇少丞在网上又发表博文称石棉 “6.18” 地震是下次强震的前震,一时间对石棉地区影响颇大,人心惶惶。按照工作要求,我们对此次地震进行了专门的科学考察,并请专家进行了分析研究,现作如下回复。   经对石棉地区地震地质条件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    1 、汶川 8.0 级大地震发生后,一定范围内地壳应力调整过程中,在板块结合部位发生 4 ~ 5 级地震属正常能量释放。 “6.18” 石棉 4.2 级地震不是汶川 “5.12” 大地震的余震,而是汶川大地震后在邻近区域发生的中等地震。    2 、石棉处于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条断裂交汇地区,常有中小地震发生。 1989 的曾发生 5.3 级地震, 2006 年以来每年都有 4 级左右地震发生。但石棉构造上处于康滇地轴古老隆起带上,其能量积累缓慢,特别是汶川 8.0 级大震已释放了大量能量,短时期内不可能迅速积累大地震能量。    3 、康定 - 石棉 - 西昌一线一直在国家地震重点监视区,地震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随时注意其地震动向。    4 、石棉地区建筑一直是按国家标准 8 度设防,发生 4 ~ 5 级地震,只要不是危房,不会带来大的影响,希望不要恐慌。 雅安市地震局 陈光明 2008 年 6 月 25 日 防震减灾局 2008-06-25 17:50:49 http://mail.yaan.gov.cn/sjxx/doc/showxx.aspx?id=12628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274 次阅读|14 个评论
立此存照
热度 2 physicsxuxiao 2013-1-26 23:29
刚才又去看热闹,看看发现嵇少丞教授的文章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655980 近日辽宁辽阳-沈阳地震指示郯庐断裂带东北段在活动? 发生了变化。 而这些变化跟两篇文章有关联,分别是: 李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896-656489.html 嵇少丞正教授,你怎么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秦四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56066.html 做地震知识科普,专家需慎重 虽然嵇教授和两位在争论过程中,表现得火爆了点-这是必要的,否则没有那么多看客-但是学问人的基本规矩还是要保持的:如果被别人指出错误,并修正了,就要向别人致谢,并承认别人的贡献。 因此,我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655980 近日辽宁辽阳-沈阳地震指示郯庐断裂带东北段在活动? 处留言 : 更改了就应该向指出错误者致谢,这是做学问的基本规矩,不管他(她)是不是您的对手。嵇教授,您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这点表现不好。 立此存照。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2937 次阅读|6 个评论
是啊,看来俺得重新学学《构造地质学》了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3-1-26 01:04
是啊,看来俺得重新学学《构造地质学》了
记得上大学时, 1984 年下学期,俺学过 5 个地质院校合编的《构造地质学》,那个时候老师教的很认真,期末考试时俺得了 87 分(满分 100 分),还算凑合吧。 近 5 年 ,俺没怎么看过新版的《构造地质学》,只看有关专业杂志,看来是跟不上形势了,落伍了。我所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生入学《构造地质学》考题都是俺出题,赶鸭子上架没办法啊,再不学习或许会误人子弟啊。 加拿大嵇少丞正教授,指名道姓让俺学习《构造地质学》,介个提醒很好啊,先谢谢啦。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嘛。 俺们这儿的《构造地质学》教材还没和国际接轨,知识老旧,就麻烦正教授给俺寄一本你自编的教材吧,你搞构造地质多年,科普也做了不少,里面的图片老漂亮了,好羡慕啊。你肯定有自编的教材吧,寄过来,让俺学学,充充电,这是好事儿啊。别担心,邮费俺付。 但这本教材,得有预测大地震的内容,你现在都能预测特大地震了,教会俺预测个小一点的也行啊,为民造福多好啊。如果有这部分内容,就早点寄过来吧,再次谢谢;如果没有,你就留着自用吧,去WC时也得有备无患。 再多说几句吧。强震预测肯定会有误差,不预测不会有误差。迄今为止,已有3个地震证实我们提出来的预测理论方法是正确的,它们分别是2011年云南盈江 Ms5.9级和缅甸Ms7.6级 地震、2012年昭通彝良 5.7/5.6级 双震。还有对各地震区 preshock 事件的提前判断都较为准确。目前看来,主要也就是预测时间精度问题。请问正教授,你预测过哪个强震?除了会瞎蒙乱猜,你还会干啥?最多也就是个“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的砖家。 相关阅读: 秦四清 , 薛雷 . 云南盈江 Ms5.8 级地震和缅甸 Ms7.2 级地震预测总结及震后趋势分析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1,26(2): 462-468. 秦四清 , 薛雷 , 李国梁 . 泮晓华 . 云南昭通 “9•7 地震 ” 的前瞻性预测验证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2,(5): 1837-1840. 云南昭通 5.7 级地震被成功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10095.html 强震孕育过程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预测能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35379.html 看,莫非此人疯了,卧下来像狗一样准备咬人?得提防啊!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 事情因何而起,参见: 秦四清,做地震知识科普,专家需慎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56066.html 李云,嵇少丞正教授,你怎么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896-656489.html 一个是善意的提醒,一个为求实的评论,有人身攻击的问题吗?进行正常的学术讨论不好吗?换个别人,感谢我还来不及呢。 就为此,在乎学术【脸面】的正教授竟然恼羞成怒了! 在乎学术【脸面】,说明还可以救药。如啥都不在乎了,就是一街头的纯流氓了。其实,正面回答学术问题就ok了,何必遮遮掩掩,转移目标呢?
个人分类: 趣谈|4679 次阅读|10 个评论
郯庐断裂带,未来100年会有特大地震发生吗?
热度 13 qsqhopeiggcas 2013-1-25 23:17
郯庐断裂带,未来100年会有特大地震发生吗?
一、郯庐断裂带简介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北北东向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巨大的左行平移、裂谷作用和横向挤压多期运动过程。新构造期以来,断裂活动的强度减弱,规模缩小。 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 “ 长寿 ” 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 地震活动带 。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三百多年前,即 1668 年 7 月 28 日,山东郯城发生 8.5 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 1969 年 7 月 15 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 7.4 级地震,紧接着, 1975 年 2 月 4 日,在辽宁海城发生 7.3 级地震。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 70 年 6 月 1 日,山东诸城一带的 7.3 级地震和 1957 年 10 月 6 日渤海中部的 7.5 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 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 ,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 1400 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 200 公里范围内共发生 M8.5 级地震 1 次, M7.0-7.9 级地震 5 次, M6.0-6.9 级地震 11 次。其中中段(沈阳 - 宿迁段)就发生 8.5 级地震 1 次, M7.0-7.9 级地震 7 次。 北段 (黑龙江肇兴 — 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 30-40度 的主断裂组成,宽 5-20 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 4000-5000 米厚的火山岩、 火山碎屑岩 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 5.8 级地震。 南段 (宿迁 — 广济):依次发育在 扬子断块 与 华北 淮阳 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 (沈阳 — 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 太古代 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 20-40 公里的 “ 两堑夹一垒 ” 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6 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 1668 年 7 月 25 日 8.5 级 莒县 — 郯城地震 , 1888 年 6 月 13 日 渤海湾 7.5 级地震, 1975 年 2 月 4 日海城 7.3 级地震, 1969 年 7 月 18 日渤海 7.4 级地震。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 1990 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 1995 年 9 月 20 日山东 苍山 发生 Ms5.2 级地震, 2003 年 6 月山东 青岛 又发生 Ms4.3 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以上资料引自下面两篇参考: 参考 李家灵,晁洪太,崔昭文,赵清玉,郯庐活断层的分段及其大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地质, 16 ( 2 ), 121-125.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647.htm 二、郯庐断裂带北段和南段发生巨震的可能性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北段只发生过 5.8 级地震,南段也未发生过大于 6.0 级地震,但在距郯庐断裂带不远的另一条平行断裂上,安徽境内曾发生过两次 6.25级 ( 1831/1917 年)地震。 对北段而言,假设 5.8 级地震为一锁固体在其膨胀点的标志性事件,则下一次地震的震级约为 6.3 级,从 6.3 级发展到 7.0 级乃至 8 级,没有几百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 对南段同样如此。 对一个 8.0 级地震危险区,得发生多次 6.0-7.5 级的地震事件,才有可能发生一个 8.0 级事件(这是我们分析多个强震、大震震例得出的结果)。违反能量守恒原理的事儿,地震们也干不出来。 三、郯庐断裂带中段发生巨震的可能性 此段可划分为三个地震区(图 1 ),这样划分出的地震区符合我们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 图 1 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海城与京津地区地震区的划分 (绿圈和红圈分别表示研究区内 1970 年以前和 1970 年以后 M ³ 5.0 级的事件,红色线为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蓝色线为第四级活动过但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情况不清的断裂,绿色线为平原区与盆地区的隐伏断裂,橘红色线为海域断裂,闭合虚线为地震区) 地震区名称: 1-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地震区 ; 2- 邢台地震区; 3- 山东菏泽 - 河南濮阳地震区; 4- 京津唐地震区; 5- 海城地震区 某人看清楚了啊,郯庐断裂带在不在京津唐地震区内? 地震是岩石破裂的结果,小破裂发生小地震,大破裂发生大地震。与室内岩石破裂过程一样,当断层中的锁固体变形到膨胀点时,震群事件开始发生,变形到峰值强度点时,一个更大的地震发生。 1 、海城地震区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 1975 年 2 月 4 日海城 7.3 级地震已有 1956 年的孕育时间了(图 2 ), 是能量长期累积导致的结果 。发生在 1944 年 12 月 19 日 的辽宁丹东 Ms6.75 级地震,是 1975 年 2 月 4 日海城 Ms7.3 级地震对应的锁固段在其膨胀点处的标志性事件, 是引发海城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海城地震是一次主震事件, 1978 年 5 月 18 日余震事件结束,新一轮的孕震周期开始。 在新一轮孕震周期内,辽宁岫岩 1999 年 M L 5.3 级震群和 2000 年 M L 5.4 级震群已使第一锁固段破裂完毕,即第一锁固段以震群方式破裂。 2009 年发生的的 M L 4.6 级震群事件是第二锁固段开始破裂时的事件, 2012 年发生在营口的 4.3 级地震和前天发生在辽阳的 5.1 级地震,只是第二锁固段破裂过程的一些事件,都被俺提前成功判断。 估计海城地震区也就是个 7.3 级的地震危险区。现在虽然第二轮孕震周期开始,但和上一个孕震周期类比,起码也得需要 1000 多年的时间,才能发生 7.3 级乃至更高级别的大震。按保守估计,起码也得需要 100 多年吧。 图 2 海城地震区 19 年 -2010.6.5 之间累积 Benioff 应变与时间关系 (为使图件清晰, 1860 年以前的应变值作为初值。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 3000 年为实际年份) 2 、京津唐地震区 在该地震区内曾先后发生了 1548 与 1597 年渤海两次 Ms7.0 、 1679 年河北三河 Ms8.0 、 1888 年渤海 Ms7.5 、 1969 年渤海湾 Ms7.4 ( 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上 )、 1976 年唐山 Ms7.8 级大地震。由于 1679 年 Ms8.0 级和 1976 年 Ms7.8 级地震间隔时间较远且震级相差不大,可认为这两次地震是在同一个孕震区内的两次独立主震事件。从图 3 知, 1969 年 Ms7.4 事件是唐山 Ms7.8 级地震在其锁固段膨胀点处的标志性事件,依据该事件可准确预测到唐山大地震。 1969 年渤海地震已经被 1976 年唐山地震利用了(属于同一个锁固体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事件),它不会再闹事。在我们分析过的震例中,唯一可构成地震周期的是 1679 年河北三河 Ms8.0 级和 1976 年唐山 Ms7.8 级地震(同一地震区不同时间段的主震事件),间隔约 300 年。因此,可推断,在该地震区,发生下一次 7.8 级左右的大震还需约 250 多年的时间。 图 3 京津唐地震区 1730.9.30~2010.6.6 间累积 Benioff 应变与时间关系 (为使图件清晰, 1860 年以前的应变值作为初值。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 3000 年为实际年份) 3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地震区 在该地震区内曾发生过著名的 1668 年 7 月 25 日 Ms8.5 级山东郯城大地震。在 1831 年以后未有 M ³ 6.0 级的地震发生。新一轮的孕震周期在 1931 年 7 月 25 日开始, 1995 年 9 月 20 日曾发生过山东苍山 M L 5.3 级地震。现在该地震区已到达临界状态,预计 2 年内在山东临沂会发生一个 5.5 级左右的地震。若从 5.5 级发展到 8.0 级及以上,没有上千年的能量积累是不可能的。 参考 秦四清,徐锡伟,胡平等 . 孕震断层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机制与地震预测新方法的探索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3(4):1001-1014. 秦四清, 薛雷,王媛媛等 . 对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进一步验证及有关科学问题的讨论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25 ( 3 ) :749-758. 秦四清,薛雷,黄鑫等 . 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海城与京津地区未来中强地震预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25 ( 5 ), 1539-1549. 秦四清,今天发生在辽宁省辽阳市的 5.1 级地震,又被俺言中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55770.html 秦四清,今天发生在大连的 3.9 级地震代表神马意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51726.html 秦四清, 密切注意辽宁灯塔附近的小震群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85488 秦四清,发生在辽宁营口附近的 Ms4.3 级地震证实了我们的判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533535.html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知,郯庐断裂带在 100 年内不会发生 M s ³ 8.0 级特大地震。 五、补记 下面的文字本来不想写,但不知什么惹了那个 嵇 少丞正教授,疯狂攻击俺,不得不多说几句。 最近看到了 嵇少丞教授写的一篇博文 《 近日辽宁辽阳 - 沈阳地震指示郯庐断裂带东北段在活动?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655980.html ), 在博文的最后说 “ 人们常说李四光先生生前曾预言中国的断裂带上可能要发生 4 个特大地震,迄今已经发生了三个,还有一个尚没有发生,那就是郯庐断裂 , 特别是其东北段和渤海段,已经超期服役很久了,随时有复发的可能与危险,不可掉以轻心。 ” 不知正教授是怎么预测出郯庐断裂会发生特大地震的,科学依据何在? 正教授不是一直在说地震不能预测吗?怎么一夜之间得道成仙会预测特大地震了?还随时有复发的可能与危险,这不是公开造谣惑众吗?让老百姓时时处于恐慌状态吗?如果近期不发生特大地震,是不是要像意大利地震专家一样获刑呢? 正教授不是一直提倡学术讨论吗?俺和他进行学术讨论,他搞人身攻击,这人怎么除了骂街,不会限于学术层面客气地讨论问题吗?素质咋这么低呢? 学术研究,科学探索,敬请不要复制、转载与外传本博文! 相关阅读: 秦四清,做地震知识科普,专家需慎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56066.html 李云,嵇少丞正教授,你怎么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896-656489.html
个人分类: 地震风险|28210 次阅读|41 个评论
从前有这么一个青年
热度 65 Majorite 2013-1-12 12:34
从前有这么一个青年
从前有这么一个青年 (法国身份证照片) 发黄的老照片,勾起封存多年的记忆,记录那个时代一个普通青年的成长历程。 大学时期是黑白照片的时代,衣服土陋,但是眼睛清纯发涩。留法之后,照片与生活亦都变成彩色, 法兰西的土地映过那位中国青年的身影。 把老照片放到自己的园地,对自己与相识的朋友是个温馨的回忆,希望亦能唤起网友特别是自己的同龄人对他们过去的怀念。毕竟一路走过来了,忙忙碌碌,却不曾回首再看一眼,似乎不够意思。所以,勇敢地拿出来放在这里吧。 在南京大学过的第一个校庆。 镇江金山寺,军装是从同班解放军同学老戴身上剥下来的。 于南京明孝陵,全班一起春游。 和尚班大学毕业照(全班合影)。同学们现在分散在世界各地。珠江路与中山路交界处的友谊照相馆早就不在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证照片) 人生第一张彩照,科学哲学外教Kathy把照过的胶卷寄到日本东京冲印。另两位同学分别是孙敏(香港大学地质教授)和范松苗(普林斯顿大学大气化学研究员) 法国南特大学。第一套西装,在王府井红梅服装店里定做的, 好像300元。 法国南特(初夏) 法国维希(夏) 法国南特(秋)。第一条牛仔裤,人民币5元,购于北京五棵树商场地摊 法国南特(冬)。这辆自行车跟随我4年。 法国南特。中国同学有刘正岗和李育苗(同学王雪平夫人)。 法国巴黎( 1984年与陶玉玲(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和《柳堡的故事》中的女主角)合影,法国南特) 1985年夏, 南京 1985年夏第一次登长城。 1987年夏天,博士论文答辩2个月之后回到北京工作,秋天去云南哀牢山考察地质,从北京乘火车3天2夜才到昆明,然后乘一整天汽车到达元江县城,向县科委借了一辆自行车,去考察,山路难上,艰苦不可言, 但是看元江滑石板电站那些漂亮的糜棱岩,乐在其中。步行考察效率是不可能高的。这张照片照于元江县委招待所。 1989年去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所访问,顺道去了黄果树瀑布。 1988年夏,他认识玉泉路中科院研究院这位女士 1989年8月他与她结婚,生了一儿一女。 他的女儿与儿子都出生于加拿大,现在女儿在读医学院、儿子在上中学。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7171 次阅读|88 个评论
对嵇少丞教授质疑的感谢及回复
热度 17 池顺良 2012-12-29 14:48
中新社 12 月 26 日 报道, 经过 1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成功获得 “ 引力场以光速传播 ” 的第一个观测证据以后, 嵇少丞教授立即在科学网上贴出了“引力场以光速传播?”博文 。 嵇少丞教授首先指出:“ 如果这样的成果能成功通过严格的科学检验,应该可喜可贺!”肯定了这项观测工作所研究的问题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作为这项工作参与者之一,表示真诚的感谢。 嵇少丞教授出于对严肃科学的责任性,对这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诸多质疑。由于嵇教授的博文多次修改,只能按目前( 2012-12-29 -9:35 )看到的网页,回复嵇教授的质疑。 嵇教授的第一点质疑: 如此重要的成果为啥不投国际主流期刊? 师昌绪先生在《科学时报》上曾登过一篇号召中国科学家将自己有好思想的文章投国内学术刊物的,否则,中国将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科学话语权。 我们的研究团队有个共识: 真正一流的成果在那里发表都一样,不一定要在国外发表 ,作为中国的科学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为我国学术刊物和科研环境尽量多做贡献。在中国人自己都怀疑中国科学家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外国人的怀疑只能更深。如果对国际主流期刊出版的文章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篇文章就可怎样怎样,而对国内主流学术刊物则不屑一顾,不是中国科学之福。 嵇教授的第二点质疑: 为什么这样简单的实验过去国际上没有学者做成过呢? 网友 mail2012 2012-12-28 13:51 也提出了完全同样的问题。 我完全同意,这是个相对来说概念相当简单、清楚的实验观测研究项目,我们能够做出结果,运气太好了。 在运气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给自己的回答是,汤教授的研究领域正好覆盖了两个学科的交叉点,加上汤教授在这个问题上十多年的潜心思考使这个团队捡到了一个美丽的贝壳。这一点我在“ 中国科学家测定引力传播速度、完善牛顿引力定律的发现之路” 博文中有阐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667do=blogid=646834 我觉得这个问题更多的是科学史 研究的领域,我们关心的应该是这项研究本身是否成立,有没有相互独立的研究可以比对之类问题。 嵇教授的第三点质疑: 关键是地球粘弹性滞后估算是否准确。 地球重力潮汐响应的粘弹性相位滞后是个影响结果的重要问题。 正如嵇教授所说,对于地球这个复杂系统,影响相位滞后的因素很复杂,但滞后角也不是没有界限。地球重力潮汐响应的粘弹性相位滞后经过多年研究,相位滞后角的幅度范围在 0.1 ° -0.3 ° 度之间。同光速从太阳到地球需要约 2.1 °相比,仍是个小量。 论文中 相位滞后角取 0.2 °, 我们很难确定观测仪器安放处的精确值,只能取个平均值。但不同的取值并不能改变引力以光速传播的结论,只能影响结果误差的大小。 嵇教授的第四点质疑: 实验观测的重复性如何? 这个问题网友们也很关心。 重力固体潮测量仪器国内就有数十台,更先进的超导重力仪国内有两台。它们在不断地产生观测数据,其它独立的研究团队要检验我们的工作或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数据并不缺。科佩金这类观测则要等十年,才会再次出现木星掩食事件。 顺便告知,这项实验已有独立的研究组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到同样的 “ 引力以光速传播(或联络) ” 的结果。--(骆鸣津研究员做,骆是已故方俊院士研究生,现已退休。) 汤教授用的是在时间域分析方法,骆先生是在频率域分析,用了连续 3 年的超导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 其它问题 ,待续。
个人分类: 宇宙学|8542 次阅读|28 个评论
我那凌乱的办公室
热度 60 Majorite 2012-10-18 00:42
我那凌乱的办公室
我那凌乱的办公室 对于一个学者,除了卧室就是在办公室呆的时间最长了。书是学者教学和研究的工具,这个不能少。在办公室里,喝着茶读着书,青春就没了。 电脑前那张绿椅子,我上班的每天都要坐的。 墙上有一张孔夫子的画像。常用的书放在书架的下层。 上面柜子里放我的地质图,下面柜子里是我的教案。 三张照片从三个角度,我的办公室就是这么凌乱, 但是我能从中找到我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我办公室今天的状况。
个人分类: 论大学|6538 次阅读|71 个评论
嵇少丞“构造地质学科普系列”文章目录
热度 6 Majorite 2012-7-16 03:40
嵇少丞“构造地质学科普系列”文章目录 共 27 篇 给我点水,我能把山抬起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67701.html 马鞍山的成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7920.html 上帝不叠被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6434.html 地下藏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5660.html 石头写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5335.html 石眼传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8896.html 让石头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9953.html 大地的脚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50821.html 龙即山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51461.html 震源来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52093.html 石中飞羽 急速穿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4953.html 夫妻节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4504.html 石破天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4065.html 咬定青山不放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3414.html 沉睡亿年的石头会说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2398.html 岩石中的“风火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2054.html 石头亦“断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1102.html 地球的"铁石心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0829.html 科学无处不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0515.html 石头中永不消逝的“电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40082.html 是“蹄窝”还是壶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53825.html 石头上留下“神的脚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54152.html 石头的“酒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54395.html 石头“酒窝”的形成机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55095.html 马蹄长什么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55546.html 驴拉磨: 北京西山 “蹄窝”形成的证伪实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56223.html 中国,去哪看壶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59114.html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3275 次阅读|6 个评论
余震的成因及其持续时间
热度 20 Majorite 2012-6-4 02:06
余震的成因及其持续时间
余震的成因及其持续时间 ——36年后的新唐山地震是否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嵇少丞 《构造地质学》科普系列之25 图1 . 汶川地震主震及其余震微观震中分布图( a )和震源深度分布图( b )。改自朱艾斓等 ( 2008 )。 2012年5月28日10时22分,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29日5时,相同区域又发生3.2级地震,两次连续的地震引起人们强烈关切。 2012的唐山地震是否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余震? 同属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蒋海昆和孙士鋐两位研究员的意见就截然不同。蒋海昆说,这次唐山地震就是1976年7.8级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希望市民不必恐慌。孙士鋐则表示,将相隔36年之久的两次地震联系起来, 把后者称之为前者的余震是不妥当的。孙士鋐还强调,整个地震系统的专家对这种“余震”说法也是存疑的。网民们对地震局官方的"余震“说法亦有评论:“姐妹二人,出生相差10年,还是同卵双胞胎吗?”“为了让市民不必恐慌, 有必要把相隔36年之久的两次地震联系起来, 把后者称之为前者的余震吗?” 其实,官方专家敷衍牵强的“解释”,反而让民众更加怀疑与恐慌。 图2. 汶川地震后的一次余震,恐怖至极 蒋海昆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据他对他“余震”观点的解释是: “余震是在大地震,即中强度以上地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可以从空间、时间以及破裂机制等方面来判断一次地震是否属于余震。余震一般在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这两天的地震,发生地处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70多公里破裂区的中部,即属于大地震的余裂区。从时间上看,此次地震还处于余震明显活动的时间段里面,是正常的余震。” 上述解释,普通民众很难读懂,但是从事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的人员又认为上述解释还不到位。例如,难道震源出现在同一条断裂带内的所有地震都是先前强震的余震吗? 在人类生存的时段(比地质作用时段短得多)里,同一条断裂,其变形方式几乎是不变的,其上发生的众多地震肯定都具有相似的破裂机制。例如,引发唐山系列地震的正是北东走向、稍兼正断分量的右旋走滑断裂。所以,仅凭震源位置(空间)和破裂机制这两方面是无法判断一次地震是否属于余震的。 其实,在地震学上,前震、主震、余震的概念相当模糊,没有十分精确的界定。如果一次震级较小的地震发生在一次震级较大的地震之前, 前面震级较小的地震就叫前震,后面那次震级较大的地震就叫主震。如果一次震级较小的地震发生一次震级较大的地震之后,震级较大的地震叫主震,那么后面发生的震级较小的地震就是余震。举个例子,某地发生一次6.5级地震,之后4个小时发生了一系列震级小于5.3级的地震,人们就把那次6.5级地震称之为主震,之后发生的小震叫余震。结果6.5级地震过后5小时又发生一次8.0级地震,那么后来这个8.0级地震就是主震,它之前的所有地震包括那次6.5级地震就是前震了。如果6.5级地震过后5小时发生的地震不是8.0级,而是6.7级,人们又会称之为双震,即6.5和6.7级两次地震都是主震。 双震有时发生在同一断裂体系中不同的断层上, 例如,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14.5秒在云南省澜沧地区的木戛河断裂发生了7.6级地震(22.83N,99.71E)。13分钟之后,在其西北方向上约63 公里处耿马地区的南汀河断裂上又发生7.2级地震(23.40N,99.77E),后者由前者触发而起。这两个地震的余震分布带都呈N25W,但并不完全重合,澜沧地震的断裂长75 千米,耿马地震的断裂长60 千米。木戛河断裂是正-右旋走滑断层,南汀河断裂为逆-右旋走滑断裂。木戛河断裂和南汀河断裂合在一起就是澜沧-耿马断裂带。这两次地震还触发了一条近东西走向的汉田坝断裂,产生4次6级多的余震。 1976的唐山地震同样复杂,可视为双震。 那年7月28日3点42分53.8秒发生的7.8级地震,震中在唐山开平区越河乡,即:北纬39.6度,东经118.2度,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6公里。当天18点45分又在滦县发生了7. 1级地震,同年11月15日天津宁河发生了6. 9级地震。7.8级地震地震持续约12秒,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强震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整个唐山市顷刻间夷为平地,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地震前没有发生明显的前震,而且发生于凌晨人们熟睡之时,使得绝大部分人毫无防备,唐山被夷成废墟,682267间民用建筑中有656136间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4204个孩子成了孤儿。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为世界罕见。 为什么要发生余震? 大家知道,汶川地震的主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4秒。截至2008年10月31日共发生余震35407多次,其中4.0~4.9级234次,5.0~5.9级32次,6.0~6.9级8次,最大余震为5月25日16时21分青川县的6.4级地震。5.4级以上的较强余震均分布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地区,中间部分无较强余震发生。余震范围长达320千米,宽80千米。90%的余震分布在0~20千米深的上地壳,其余10%的余震分布在25~40千米深的下地壳,在20~25深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缺震层,对应于龙门山推覆构造的韧性滑脱面。震级较大的余震给灾民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带来非常大的危险,因为建筑物结构在主震时已经受到损坏,再受到余震袭击,损坏就会扩大,甚至造成倒塌。主震之后,援救人员到破坏的建筑物内搜寻和营救灾民,原居民回家寻找亲人,取回物品,都冒着非常大的危险。 为什么一次大地震后会发生无数次余震?原因不外如此几个方面:(1)断裂带及其邻区各地块之间应力和应变的重新调节与平衡。主震时岩石发生破裂与位移,造成新的不平衡,余震是主断面周围邻近区域小断层在新的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局部破裂与位移造成的。大家可以做个类比实验,将黄豆倒进一个玻璃瓶里,粗看好像瓶子满了,摇晃几下,体积变小了,再摇晃,体积还要减小, 摇晃使得豆粒变得更紧密堆积了,豆粒之间要发生位移,这就对应于发生小地震。等到豆粒全部作最紧密堆积(74%)之后,体系就稳定了。从这层意义上说,余震是重新夯实因主震造成源区岩石破碎松散的地质过程。(2)主震造成断裂带内部岩石及其周边岩石的力学性质发生突变, 例如孔隙度与渗透率增加,岩石摩擦强度降低,断层易于活动,形成小震。(3)主震使得断裂带内部特别是已经滑移区与尚未滑移区的边界线(位错)周围的流体压力重新分配。局部区域流体压力相对升高,总是有利形成新的破裂和使得老断裂重新活动,形成余震。 地震属于“自洽系统”,具有自相似的特点。每次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余震, 甚至都有前震。每个地震,都可能是其他地震事件触发而成。每个地震,又都可能触发或激发新的地震事件,形成余震。所以,目前对前震、主震、余震的划分有些人为因素,从其形成的力学因素考虑较少。 图3. 发生在两次地震之间的余震频度分布 如何鉴别36年后的地震是否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余震以其震级低(一般比主震至少低一个震级)和频度(单位时间内发生地震的次数)高为特征。所有余震所释放的总能量也不会高于主震能量的10%。目前,判别一次地震是否是以前某年某月某日主震的余震,主要看现今地震频度是否恢复到主震之前相当长时段的正常水平(即背景频度),检验用的是修订后的Omori经验公式, 这是一个尾巴拖的非常非常长的衰减曲线。主震1-2年之后,地震频度一般就已经很小了。 可见, 余震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如何认定该地区的地震的背景频度。在世界上主要板块的边界,经常发生地震,地震复发周期短,前后两次地震之间的背景频度较高,容易估算,用Omori经验公式得出的余震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到10年。但是,这样的方法硬搬到成分复杂、历史复杂、构造复杂、地热结构各异的大陆就有问题了,地震复发周期一般为几百甚至几千年,之前没有地震仪,无法完整地记录所有级别的地震。因此,也就无法准确估算各地区地震的背景频度,也就无法自信地套用Omori经验公式计算余震的持续时间。 一个地区余震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主震后断裂带岩石力学性质的恢复,就像前面那个例子中,体积减小一直到瓶子里黄豆最紧密堆积为止。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公里,在这么大深度上,压力高达400多MPa,主震瞬间在岩石中形成的破裂空隙是无法持久的,很快就会被假熔岩、压溶-沉淀矿物(方解石、石英等)胶结,岩石剪切强度和渗透率用不了几年就会基本恢复。但是,近地表几公里的浅部地壳(4-5 km),断裂带岩石的强度和渗透率恢复一般较慢。所以,从地质角度讲,那些震源深度十几公里的地震不可能是30多年前地震的余震,而是断裂的局部活化,即重新活动,重新激活。 图4. 汶川地震余震频度的衰减——大尾巴曲线(据蒋海昆等, 2008)。因为背景频度不清,故用该值确定余震的持续时间不可行。我认为如果地震频度下降到最大峰值的1%以下,余震就可视为基本结束。 那些套用Stein and Liu (2009, Nature, doi:10.1038/nature08502)“经验公式”的人是否也低估了唐山断裂带的位移速率?那个“经验公式”非常简单,余震的持续时间(y)等于314除以断裂带的滑移速率(mm/y)。可见, 余震的持续时间与滑移速率成反比。他们认为,唐山断裂带的位移速率是每年2 mm, 那么余震的持续时间就是157年, 主震过去才36年,离余震结束的157年还早着呢。 图5. Stein and Liu (2009)作出的余震的持续时间与断裂滑移速率的关系图,误差很大的,见本文讨论,不能死板硬套这个关系。 如何正确估算一个断裂带的位移速率?有人用GPS的测量数据。但是,GPS测量的结果仅是过去几年、十几年的地表位移的相对速率,一不能代表地下十几公里震源深度的岩石的位移速率,大家知道,脆性岩层中的断层平常是闭锁的,直到地震那一霎那才解锁、滑移。脆性层之下的韧性岩层是连续变形的,人们还不知道如何测量其原地应变速率。二不能代表地震复发周期内平均的位移速率。这方面的教训是惨痛的,汶川地震之前,有人依据GPS数据说横跨龙门位移速率小于1-2 mm/y,因此不可能发生地震,从而把龙门山从四川地震防范重点的名单上剔除。 Liu Jie et al.(1997) 在其Acta Seismologica Sinia (Vol. 10, No. 6, 703-712, 中国地震学报英文版)论文中,研究了1954-1964、1960-1971和1971-1976间唐山断裂的平均位移速率,发现分别是20.8 、32.5和480 mm/y,在地下14-18公里深度,滑移速率一般为30-40 mm/y。将这些数据带进Stein and Liu (2009) “经验公式”得出,唐山地震的余震的持续时间只有0.65-15年。 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效果上,都没有硬把相隔36年之久的两次地震联系起来、把后者称之为前者的余震的必要,它们无非就是唐山断裂某个局部区域的现今活动而已,并不一定指示不久的将来会发生强震。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5001 次阅读|29 个评论
希望看到科学网编辑部的回音
热度 1 jitaowang 2012-4-9 09:46
我不了解嵇教授和苏教授的争论. 但是看到 谩骂代替不了正常的学术讨论 博文是非常同意的! 是衷心希望看到科学网编辑部的回音! jitaowang 2012-4-7 16:10 希望看到科学网编辑部的回音: 博主回复(2012-4-7 20:07) : 编辑可能太忙,或许没有看见,我想看见了一定会删的,因为那些脏字以及后面的人品与科学格格不入。
个人分类: 其他|2819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博的知识产权声明
热度 7 Majorite 2011-10-6 17:48
本博的知识产权声明 本博在其首页历来声明: “本博客所有原创文章和想法,归本博主所有”。 博主亦欢迎其他媒体转载本博发表的原创文章,但知识产权仍然归博主所有,除非事先签约实现版权转移。 --------------- 本博曾于2009年发表一篇博文: 凭什么让人 尊重大学教授? 曾被《第一财经日报》、《科学新闻》、《科学导报》以及几十家不同网络媒体相继转载,转载时时有删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do=blogid=250930 有人用博文在其他媒体上的转载说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洋教授Timothy Kusky身份学术造假和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院士篡改和滥用图片的“合法性”,是否打错了主意?读者的智商是不容低估的。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26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谢嵇少丞教授对学术腐败穷追猛打
热度 29 chrujun 2011-10-4 11:13
从西安交大的学术腐败事件,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洋教授学术腐败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国内行政权力对学术腐败的包庇和纵容到了令人发指、触目惊心的地步。腐败者因为和行政权力的利益共享关系得到行政权力的保护和纵容。实名举报者往往遭到各种打击报复。 幸运的是,西安交大的李连生学术腐败因为西安交大的5名老教授锲而不舍举报而真相大白,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后得到处理。美中不足的是,学术腐败的包庇者并未受到惩罚。5名老教授中的陈永江教授已经快要双目失明,还在坚持对学术腐败的包庇者进行公开举报,希望这些公然包庇学术腐败的人受到惩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洋教授学术腐败也是因为华人学者嵇少丞教授对此进行锲而不舍举报才被媒体曝光的。嵇教授的举报已经持续好几个月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仅不公开调查和处理,给公众一个交待。反而发公函到嵇少丞教授在加拿大工作的大学,要求学校处理嵇少丞教授。企图让嵇少丞教授受到工作单位的处理而放弃举报。然而,加拿大不是中国,中国高校的行政权力之手对嵇少丞教授无能为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学术腐败受益者对嵇少丞教授开展了各种谩骂。本人博客留言里就收到了对嵇少丞教授的无耻谩骂。 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嵇少丞教授还是坚持在博客上对洋教授的各种学术腐败行为进行曝光,其精神可歌可泣。终于引起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让更多了解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洋教授的学术腐败行为。 学术腐败现在成了比权力腐败还难以根除的毒瘤。嵇少丞教授和陈永江教授等实名举报者的遭遇证明了这一点。应该对学术腐败包庇者按照职务犯罪绳之以法。对骗取数百万以上科研经费的学术腐败者,应该按照诈骗罪进行处理,严重者可以判处无期徒刑。因为学术腐败骗取的是国家科研经费,而国家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钱。骗取国家科研经费和骗取财物应该属于同样的犯罪行为。 如果我们再不动用法律对学术腐败及学术腐败包庇者进行处理,中国的学术腐败必将进一步泛滥成灾。 因此,要特别感谢嵇少丞教授和陈永江教授,他们的举报让我们看到中国学术腐败已经到了病入膏肓地步。 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马上采取措施,加大对学术腐败的惩罚力度。不仅要惩罚学术腐败者,更要惩罚学术腐败包庇者。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8816 次阅读|37 个评论
嵇少丞(Shaocheng Ji,Montreal)这个人还挺无聊!(科学网关博)
热度 20 wya 2011-8-2 15:35
Shaocheng Ji: Tenured professor, 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 作为科研工作者,落笔要严谨哦! (1)落款日期写错!仿佛你给了我十几天的考虑时间,实际不过仅仅1个工作日而已,可见你“彻底”删帖的迫切和渴望程度。 (2)我博文的题目是《 嵇少丞式的造假:科普,反假,还是反华?》,你把“转载”两个字漏掉了!不知是否故意所为?去掉“转载”,似乎《嵇少丞式的造假:科普,反假,还是反华?》原文是我所作,此乃混淆黑白,扰乱视听! 中顾法律网律师回答 :   诽谤的构成要符合下列要件: ......     4. 诽谤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 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 一、起因 从老师、教授,到直呼其名,反映了我对某些人的认识过程。虽然中国是礼仪之邦,有尊老敬师的传统,但既然有些人为老不尊、修养不高、满嘴脏话,也别怪晚辈无礼了!何况某些华人海外正教授喜欢西方式的思维,平等称呼料也无妨吧?就算是你先骂我,我再回骂一句,扯平了?!即便如此,第一次这么骂人,心里总觉的不怎么舒服:( 我与他本不相识,出于他乐此不疲的揭露一些科研黑幕,便有了好感,关注多了一点。但在关于地震预测特别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一点不愉快。因为我感觉他对持异议的访客喜欢用禁止发言的方式拒绝其评论,遂发文 “嵇少丞老师还挺有意思 ”,文中措辞极为克制(该文后半部分是事后补充的)。然他撰文 “王英安这个人还挺无聊”予以毁誉, 文中指名道姓“王英安( wya )多次留言,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科也要胡搅蛮缠一通,甚觉此人极端无聊”。 二、民科的疑问 于是,我开始感到困惑,既然这么牛的海外华人正教授都这么评价,是不是自己真的很“民科” ? 于是开始发帖子“ 有没有地质学者知道大陆地壳到底平均多厚?”。 可惜的是,偌大一个中国地球科学界,没有人给出确切答案。 比较详尽的评论有: mirrorliwei 2011-6-13 11:01 与其给一个平均值,不如给出一个数值范围。因此,说平均 33 不好,要 44 的说法,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博主回复 (2011-6-13 11:11) :对的。即便是测量值,也需要给出误差范围,何况这种间接估计方法! 陈龙珠 2011-6-10 21:06 给王老师提供几点信息: ( 1 )地球深部构造的现有理论和数据,不是直接测量获得的,属于基于地震波等理论及其相应地表或浅层观测信号经反演估计的,解从理论上说难以确保位移,因而精度目前难以评价; ( 2 )目前由地震波反演方法给出的地壳厚度结果,与地下岩层波速取值有较强的关联性,粗略地说,在用于反演的波历时一定的情况下,岩层波速取高一些,地壳厚度就会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而地球内部构造及其材料波速的可靠测定目前本身也是不容易的; ( 3 )并未检索到各国系统开展其领土范围内地壳厚度的测试分析工作,已有大多是一些学者零星工作的汇总性统计分析,因而按陆地面积在全球范围进行平均的地壳厚度,暂时还看不出就是科学权威性的定论; ( 4 )目前国内外所说的地球陆地地壳平均厚度 33km 也只是一个大约数,与你们在讨论的其他数值,没有质的区别,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因为各具体区域的数据还有有较大差别的; ( 5 )你若有兴趣,还可阅读科学网已有相关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7739do=blogid=421651 。 基于( 4 ),我觉得再花许多精力于此类问题,在时间上或许不值。个人看法而已,仅供参考。祝周末愉快! wya 2011-7-14 11:37 感谢指教!您认识是“大概的数”,而嵇老师则认为两个数据差别很大,也是个关键参数。唉,看来地质科学要走的路还很远呢。 wya 2011-7-14 10:01 第一段话是嵇少丞说的,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53110#quickcommentform_453110 连您两位地质专家都没有搞定的事情,我一个外行怎么知道正确答案?您尽管用您的 33km ,他尽管用他的 40 几 km ,但不知道您们各自据此做出来的模拟结果有多大偏差? 博主回复 (2011-7-14 11:22) :教科书上一般是 33km 左右,但在海中和陆地上也有所不同,是一个大概的平均数。其实 33km 也好、 40 几 km 也好,都是一个大概的数,根据地震波数据推测的数,没有什么本质意义的区别。谢谢回复 看来,都与嵇少丞在 “大陆地壳有多厚?” 中所认定的 “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 39-41 km ( Christensen and Mooney, 1995 ), 而不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秦四清研究员在《岳博士的研究或难以为继了?》博文中所说的“一般约 33 公里”(知识陈旧,落后 40 年!)。专家学家在做科普之时,一定要自己先搞懂了,不要不求甚解,以诈传诈,误人子弟 。” ,有一定差异。 三、他人之鉴 既然这一所谓的科学问题找不到定论,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对嵇少丞有偏见 ? 亦或性格不合?于是想看看其他人对他的评价,以判断是否我个人的喜好问题导致了对他人品和学识的误解。 结果查到了他一稿多发的争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5876do=blogid=262412 “答苏青老师:嵇教授可能是不小心一女多嫁吧!” “碰巧,为了调查此事,我们还发现,嵇少丞教授的类似文章《大学的本质:寂寞与自由》 8 月 31 日前后还发表在第一财经日报,见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7/20090831/000000124782.shtml “嵇教授的不精明和赵总编辑的不阳刚” http://grou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85031do=blogid=464629 (目前由于嵆少丞的举报,所有评论均全部被科学网删除!) 其中有评论提及一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40759901 “嵇少丞式的造假:科普,反假,还是反华?” 因为我赞同其总结: 1. 嵇少丞西方式的民主和自由了然网上。 2. 嵇少丞的道德人品也了然网上。 3. 嵇少丞的爱国加籍华人的面目了然网上。 所以发文转载,并在文后附加评论: 虽然文中有些道理,但也有疑问: 1 、该博客开通以来仅此一篇博文,似乎专为发表此文而开博。 2 、该博主没有实名,似乎有所顾忌。 其实争论很正常,大可公开表态。 不料,嵇少丞只喜好自己骂别人,不愿意看到自己被人负面评价,便让科学网将我的博文删除。 王英安老师: 您好! 您转载的一篇博文因不适合在科学网发布,已被删除。请您理解。 附件中是博文备份,请您查收。 科学网 其实,该转载的博文并没有多少诬陷的言语,主要是做了博客截屏,举了些例子说明嵇少丞的所作所为而已。 不清楚为何科学网如此重视维护“海外华人正教授”的利益,在短短1~2个工作日就做出裁决“ 不适合在科学网发布 ”并果断执行删除操作,反应效率如此之高!或许就是因为他的这个称呼吧。 对比之下,我也曾向科学网投诉,希望删除他发的“王英安这个人还挺无聊”这一人身攻击性博文。但俺是一个小人物,科学网对我的举报不理不睬!现在已经过了数月,连个处理的回复都没有!! 重新审视了科学网的宗旨“ 构建全球华人科学博客圈 ”,才恍然大悟,原来进错了门!人家是“全球华人”圈,而俺不是,仅仅是在中国的“中国人”!建议大家数数顾问博主委员会等官方机构里面华人的比例!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shcheong/shcheong02.htm 不查不知道,原来华人这个词定义也够乱的。 可不要说国内的中国人也是华人哦,语言可是习惯形成的,在国内有谁这样称呼自己呢? 另有相关博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260036 可笑的嵇少丞教授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70do=blogid=322654 这位加拿大华人正教授真能预报中国强震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217821 嵇少丞教授一篇成问题的博文(补充) “(Note:在过去几个小时中, 嵇少丞教授已经将自己那篇博文中他自己编辑出来的那份假简历删掉, 还删掉了博文中最重要的对科学网的以下指控, 并且还把读者评论数目从昨天的40个删成了今天的29个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42004page=1#comment 王铮 2008-10-10 20:44 稽少丞教授给我留言如下: 王先生:在您的博文后面发表攻击我的无中生有的话,是不适当的;如果此人不是您本人的话,请您删除他的人生攻击. 少丞教授,过去你留言要删除,我就删除了。 但是这次你将军了或者疑心了,我删除不是,不删除也不是,如果我删除了,反而显得我问心有愧。但是不删除,不能反映你的意见也不是,我就把你的意见你的意见也登出了,鉴谅。 有人说你是Amsel,我有点不信,我觉得是你也不要紧,明白人都知道Amsel在抬杠。 末了,我要说,先生误解我的意思了,我没有把人口线作为地震线,而是指出他们有一致性。先生的“稽少丞线”应该通过发表paper论证,在这里写,讽刺我不要紧,有些不尊重胡焕庸先生了。 嵇少丞教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219086page=1 说明:昨天(3月30日)嵇少丞第一次直接给我发短消息, 恳求我把三篇与他有关的博文删除。这三篇博文仅陈述事实,不知道嵇少丞为什么如此在意。 今天(3月31日)早上还没有等我考虑清楚, 嵇少丞又把直接谩骂我的博文全部开放 。他大概以为这样我会像王铮老师以前一样上他的当,把自己的博文删掉,然后他谩骂别人的博文又冒出来。 嵇少丞习惯于出尔反尔的名声早就在外,仅从以上的博文历史可见一斑。 近来没有时间专门写博文揭露最近收集到的自去年5.12汶川地震以来嵇少丞表演出的种种令人不齿的缺少基本做人道德的行为,所以目前暂且只把嵇少丞在科学网博客的表演记录在案,作为见证 关于“嵇少丞教授事件”我的几点说明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47do=blogid=262544 四、按照《科技导报》的内部管理制度,凡有学术不端行为且拒不认错者,《科技导报》永不录用他的任何文章。这条规矩是我定下来的,只要我还在这里任职, 像嵇教授这样有学术不端污点又拒不认错的人,就在此名单之列。 五、我的所有有关这个问题的博文都是在摆事实讲道理,希望参与讨论的博友和游客(包括支持我的)也本着这样的精神争鸣, 不要学那些形迹可疑的游客用类似于xilihutu的化名(其实他哪里“稀里糊涂”啊)来进行轮番的漫骂和攻击—— 科学网毕竟不是骂街的地方。 http://bbs.geonet.cn/thread-53367-1-1.html 把嵇少丞的称呼从老师改成先生。因为通过读其博客,发现我不能以此人为师 。 (学界的“ 先生”多用来称德高望重的老者,比“老师”更尊重!) 嵇少丞先生怎能这样引用资料做证据来骂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70do=blogid=42909 晒晒刚刚被嵇教授铲除的一段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45do=blogid=303133 上午9点钟左右在嵇教授的博文“对《苏文辉研究组回应》的回应(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2863里留了一段评论, 10点钟左右再去看嵇教授是怎么回复的时候,发现该评论已被其一贯地铲除,一道被铲的还有几条来自于其他博友的评论。 幸好我的评论有备份,这里原文贴上,我的地盘我做主。 生活告诉人们什么叫沧桑,嵇教授此文暴戾之气有所收敛。 苏的《回应》一文不知是否为代笔(苏教授已74高龄 http://ccmst.hit.edu.cn/people/ProfessorSu.htm )。 但如此清晰地表达,在嵇教授的“春秋笔法”下,居然有2.0和3.0GPa描述不清。 综观苏教授发表的数文,3.0GPa是有确论的结果,2.0GPa是一个基于数据的亚稳相推测,并无不妥。 嵇教授抓住这一点很是矫情,要知道地质学和天文学的很多假说和学说都是基于勘探和观测的推论;真要矫情起来,折返学说可谓一身窟窿。 苏文辉研究组回应嵇少丞教授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302613page=2#comment 博主注:这是一篇规范的讨论科学问题的文章,大家均可参考。特别建议嵇少丞好好补补课,提高点科学素养! 我也怀疑嵇少丞,这位假洋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的文章动机不纯。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12838371 顺便看看其追随者的科学素养: chrujun 2011-6-9 07:35 补充一点,震级差 1 级,地震能量相差 9 倍。预测误差是 900% !这也叫准确预测? 其它常识性错误,就不提了。 博主回复 (2011-6-9 07:51) :震级差 1 级,地震能量相差近 30 倍,不是 9 倍。 刚看到的评论: headzhou 2009-10-15 10:36 现在才看清嵇教授的人虽然不是先知先觉,但也不算晚。别以为在国外做个教授就一定不会染上国内的一些习气,价值观和人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本性。 虽然我现在才看清,应该也不算晚。 四、总结 用嵇少丞自己的博文总结吧: 如果教授中有人 耐不住寂寞 , 热衷吹牛拍马 、 投机钻营 ,溜须拍马, 混迹于市俗与官场,或滥竽充数 ,剽窃国内或国外的论文, 制造垃圾论文,重复申请科研经费 ;或在酒桌、歌厅、麻将桌上花时间, 这类人注定在科学上没有创新 。 这个海外华人正教授究竟有多大成就,让同行评议去吧,历史自会公平。与之争论真的是浪费时间,被他自己说中了! 嵇少丞在《加拿大华裔地球物理学家嵇少丞教授谈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指出 “政府应加大对该地区地震监测和预报等方面的研究的投入,让真正有能力的中外华人科学家在这方面做出成绩来。” 看来, 其利用博客谩骂、攻击别人,抬高自己,哗众取宠,制造知名度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然而,这么聪明一个人怎么就不明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话说的越多,底亮的越清楚,人格修养如此水平的教授学问做的如何,应该和人品一致吧! 五、最后进一言 嵇少丞,我本是无名小卒,与你也无利益纠葛,和我争论无益于你提高知名度和网站点击量,还是请找牛人理论去吧! 科学网,既然你喜欢支持牛人和叫兽,忽视小人物的要求,如此缺乏平等和公平精神,俺去也! 但要知道,哗众取宠欺骗得了一时,欺骗不了一世! 市场自会决定网站的价值! 六、后记 其实,这个删帖事件并不是俺离开科学网的根本原因,俺还不至于这么狭隘和偏激。一段时间以来,自以为看清了一些事情,遂发表了一些评论。然发现这些事情大家都看得清楚,不需要俺再啰嗦,故已无发博文之必要。且科学家多愿意争论,争来争去却没有答案,枉自浪费时间。就像鲁迅先生当初选择弃医从文,拯救国人灵魂。俺决定弃博攻文,专心做学问了! 历史一再证明:呐喊没有用,实力才有用!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4311 次阅读|25 个评论
从“地有多厚”谈谈“科学素养”
热度 5 wya 2011-6-13 10:56
科学网的确与众不同,经常出现诸如“外行话、不熟悉的领域、缺少常识、不值得讨论”等语句,让我等所谓“民科”发文如履薄冰,胆战心惊。看来,这里不是一般人来的地方,外行人不能随便评头论脚的。 俺之前一直认为,科学最具包容与争论,可以与顽童一起讨论,说不定他的一句天真的外行话会有启发。可来了这里却发现,是不能随便插嘴评论的,只能谈自己的领域和专业问题,可能西方是这样教育学生和教授的吧。 言归正传。虽然我不是地质专业,但也同样做模拟、估算、预测之类的工作,所以常识性通用经验还是有点的。所以窃以为地壳平均厚度问题和人口分布问题差不多,都是估算和一家之言,没人能把地球翻来一寸寸的看清楚,因此研究多是基于一地或多地的个案研究,或者通过间接方法估算,结论值得讨论、商榷。 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理论方法的完善,结论应该会逐渐趋近真实值。趋势是确定的,但道路是漫长的。我的观点如下: 1、任何反演估计得出的结论都不应是定值、唯一值,这就是我称的:科学无定论。如果给出定值,则需同时给出置信区间或者误差范围。 2、反演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模型方法、初始值和参数的假定。每个人使用的方法和参数不同,估算结果会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结果不应该有唯一的定论。也许西方更提倡自圆其说论,主张只要数据和方法能得出其结论即可,对于结论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则不太关注。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和素养? 3、地壳厚度各地差异明显,其平均值有多大应用价值我不清楚。如果确实需要科学测量,是否可以借鉴等高线地图的测绘方法。每公里钻探一个深井穿透地壳,取得厚度,然后综合全球格网厚度数据进行插值,取得等厚线图(当然,目前技术尚不可行)。不知“全球大陆地壳厚度分布图 (据美国地调局USGS)”采用的是什么尺度的网格或测站进行插值等厚线的? 美国的全球反演数据我也在用,但不会如此迷信其结果,机械照搬。 4、我也认为讨论地壳平均厚度确实没有多大意义,就如同讨论“回”字有几种写法一样。我一直关注和倡导的是科学精神和素养问题。这是我在嵇少丞老师博客上发评论的原因。我并没有兴趣和精力探讨具体的所谓地质专业问题。 若我不发文求助于地质学家,而直接说出上述观点,恐怕又说我外行,没有资格与之讨论,受到讥笑了。因此,只能用其提倡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文献和内行专家那里找论据了。 针对嵇少丞老师博文的新疑问: 本人在加拿大从教20年,教过无数大学生和研究生,没有像王英安这样问“科学”问题的。王英安在中国大学里上过政治课,学过辩证法,或许这就是他的原因吧? 我的回答是: 大学的政治课我没怎么学,及格就行。学学辩证法我认为没什么错,哲学界似乎也不认为其全错。我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学习了中医,中医的思维使我获益匪浅。中医讲究:大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我庆幸自己能见证这点,而有很多人却不能理解。 对于您20年指导学生的遭遇,我不知道是该恭喜还是表示遗憾?恭喜您的学生都步入正轨?还是遗憾其无法提出这样的问题?也难怪加拿大出不不了黄帝内经这样的不朽著作,也许只有 中国传统文化 才能孕育这样跨越千年时空的成果。 古人也告诫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不介意与三岁顽童讨论,也从不迷信专家权威。我愿意就事论事,听取各种意见,不恼不火。如果我错了,更愿意知道正确答案。 但我坚决反对进行人身攻击、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也许这是我们没有文革经历的70后的一点点思维优势吧。 碰巧,又见一文“评:清华教授宫鹏《自然》发文论中国粮食安全”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15do=blogid=453797。 但愿宫鹏教授不要有如此遭遇,被人指责GIS专家讨论粮食安全这一外行问题。 当然,也许宫鹏教授会因为同是海外牛人,不会有我等土著“民科”的待遇。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21 次阅读|17 个评论
嵇少丞老师还挺有意思
热度 2 wya 2011-6-10 08:29
他在其博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53110#quickcommentform_453110 评论中问我“ 博主回复(2011-6-9 20:07) : 你生病了看医生吗?西医? ” 我想回答: “托老祖宗的福,我不怎么得病,所以没去看西医。” 可是发现回复不上去了,已经被屏蔽,应该是隐私限制吧,看来嵇少丞老师不欢迎我再去他那里评论,那就算了吧。 针对嵇少丞老师的新博文 “王英安这个人还挺无聊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53523 新加回复: “(食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只看中医不看西医?内脏有病不做手术?西医不科学,还要医学院干嘛? 学界不承认就是对的?期刊不接受发表的都是正确的?这就是您所谓的科学态度?什么狗屁逻辑? )” 我从没有全盘否定西医,甚至认为西医在外科手术及必要时的输血、输液等治疗技术方面是中医的很好补充。您或许也能看到,我曾分享了如“医院的化验单,你懂吗?”等资料。所以,请全面理解我句子的意思,不要延伸、妄断别人观点。 你问我答,本是出于礼貌,怎么会认为我这人“极端无聊”?已经向科学网举报涉嫌人身攻击,并提请嵇少丞教授顾及师长身份,注意措辞文雅。关于我个人问题的争论就此止住。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614 次阅读|6 个评论
当选院士后必须退休
热度 25 xcfcn 2011-5-30 12:27
当选院士后必须退休 院士始终是热门话题,李永丹老师“ 诚邀院士走下神坛 ”,与民共乐很好很好,嵇少丞老师“ 建议无限期地停止院士增 选 ”,我举双手双脚赞成,只是觉得可行性基本为零。蒋继平老师继而提出“ 废除院士终身制,年度考核院士业绩,降低院士待遇 ”这就更不靠谱了,我不说理由,大家也懂得。而且院士在正式的制度里面,实在是没什么待遇,很多自甘边缘的老年院士晚年凄惨就是明证。 那么院士制度究竟怎么改革呢?我提出一个靠谱的建议过来,可行性 1000% ,也非常简单。 就是院士候选人必须是退休人士,要选院士,请先退休,不管是搞学术的还是当官的。 当上了院士干嘛?不是再去当官或再搞学术,搞什么呢?发挥余热搞科普。没事就学 1991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软物质之父德热纳( P. G. De Gennes ),到中学大学搞科普激发下一代的科学热情。在科普的一开始要讲自己当选院士的学术贡献,讲到连小学生都明白为止。至于待遇,那好说,一切吃喝拉撒国家全报销(包括配偶),并在所在单位、祖籍地、出生地树立院士的塑像,并以村庄 / 小路 / 大楼等命为院士名。当然除了出席两年一次的院士大会,其他学术活动就免了,毕竟已经不在学术一线了嘛。 已经当选院士的怎么办?还不想退休的就辞去院士荣誉,等退休后再参选院士。要么就直接退休保留院士荣誉。 我就说这么多吧。我的建议是严肃的。希望大家本着严肃的精神参与讨论。 PS:有人解读为我光谈了院士选举,没有谈到院士权利的制约,这显然是极大的误解,退休人士才能选院士就是要从源头上制约院士的权利,让院士回归学术荣誉性质。院士带有盖棺定论的味道,当然是退休后选举才好。 再PS:曹聪老师建议把题目 “院士候选人必须是退休人士”改成“当选院士后必须退休”,我觉得甚好。谢谢曹老师的高见。 又PS:我后来想了想,就是“当选院士后必须退休”的可能性也不大,有网友说:“院士可以继续发挥学术评价和学术咨询的作用,开评审会,做学术报告都没有问题,但是不准申请项目,也不准公开地支持某一个项目。现在的项目都是xx院士的项目,应当绝对禁止,潜在的也不行。”我想这是切实可行的。事实上很多研究所就是这么干的:就是院士可以不退休,但是到了65岁后就不能当课题组长了。
个人分类: 杂论|3464 次阅读|32 个评论
唯有学者最孤独
热度 30 Majorite 2011-5-8 13:10
唯有学者最孤独
唯有学者最孤独 嵇少丞 不久前,从远新联系一些朋友请他们就“孤独”发表博文,也嘱我写一篇。本人对此思之不多,略述己见,请莫见笑。 人深感孤独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1) 知音难寻,“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无人理解、无人欣赏自己,这是“ 径独徘徊 ”、“ 无可奈何 ”、 委屈与流泪的孤独。 (2) “ 秋风萧萧,落叶飘零 ”,“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独在异乡为异客”,“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双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尽游子想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孤独。 (3) 自己深爱的人却与别人结婚,就算你身处于喧嚣的闹市,只要一想起你爱的那个人正在别人的家里,即使身处盛夏你依然会心头寒冷,诅咒命运的不公,你很落寞,很孤单,“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寂寞深居,柔肠一寸愁千缕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正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种境界,实为心灵的煎熬,血的孤独! (4) 才华得不到重用,空负壮志无法实现,却见“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 而产生落寞与失意,这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 但是,我今天要议的却是学者的孤独。 学者的孤独是由其工作性质决定的 做学问的地方不应该是个热闹的场所, 孤独亦必然是学者最好的终身伴侣 。 孤独似乎已经成为做学问的必经之路,每一位 仰望星空的人 只能是孤独的旅者,注定要进行艰难的跋涉, 走向何方?没人知道,往往 苦求而无所得,甚至常常遭遇挫败。 然而, 光芒万丈的 思想火花总是在最 孤寂的时刻爆发,导致传统观念空前的沦陷与崩溃,炸出一片崭新的大自由。所以,一切事物,当常人还在仰视时,学者已经开始俯视。学者透过色彩斑斓的表象参破事物内在独特的本质,必定可望理解 , 可是也必定不易被理解 , 于是在孤独之上又产生新的孤独。 大脑只有在宁静环境中才能超然地独立思考,学者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切身感受到自己,只有经历过孤独的磨练,才会有灵魂的升华,才会有真正的思想创新。遥想当年,曹雪芹在北京西郊孤独地喝稀饭就咸菜,呵开冻墨,守着孤灯,苦思冥想,千回百转,创作的《红楼梦》流芳百世,现今还养着靠“红学”吃饭谋生的一大批学者专家,而那些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住府院、吃山珍海味、被人前呼后拥的王公大臣、达官贵人、御用文人有谁还留下姓名?所以,没有孤独,怎有收获?如果当年曹雪芹一天两顿由四套班子的干部陪着山珍海味的大吃,喝完茅台酒再去歌厅、舞厅、桑拿…… 肯定我们今天也就没《红楼梦》看了。 越是学者愈是思别人非所思,想别人非所想,正所谓奇思异想,绝地逢生,独劈其径,那怕学生的背叛和同行的出卖,继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不在乎别人理解不理解、承认不承认,无所谓SCI引用指数或得不得奖。 站在思想的顶峰,高处不胜寒,怎能不孤独? 孤独源于思想,无思想的人等于没心没肺, 才不会孤独呢。 有人把寂寞和孤独混为一谈。其实,寂寞是无事干,孤独是没人懂。 学者孤独但并不寂寞 。学者一双明亮眼睛的后面是其活跃的大脑,只要醒着,这台电脑就在高速运转。学者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沉浸在一种与宇宙、与真理同在的激情之中。思维和创新给科学家带来乐趣,而这在世俗常人眼中则寂寞又毫无乐趣,就如同一个太监面对三千后宫佳丽。 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靠思想而活,也为思想而活 。“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没有思想的文章是没有理由存活的,也是留存不下来的。同理,没有发表过任何有思想价值的著作的“知识分子”,哪怕他官衔加身、头戴各种桂冠、整天坐在评审席上,还是得不到同行学者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成为同行们饭庄茶馆的笑料。所以,知识分子是以思想著称于世的,不是看你的头衔是什么、住房面积多大、是否曾骗到手国家或省部级的奖励。 不良社会逼得学者更加孤独 只要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或统治集团不是由人民采用民主的方式选举出来的,必然对其合法性感到心虚而不顾一切维护其政权的稳定。例如,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君主对其臣民握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文人一旦做了官,就如同卖身为奴一般,失去了思想的自由和独立的人格。“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服从,还是服从”。其实, 一个不愿意做奴隶的学者,便不能做官;一个追求思想自由的学者,亦不能做官 。遗憾的是,到了当代,只有做了官才有资源做“学问”(官升“学问”长),这实在是不正常的。 一个正直善良、知识渊博、思想深刻的学者,他当然不会看不到任何政治斗争的实质其实就是争权夺利,更不会相信王朝千秋万代的神话。正义感使他自然不容邪恶势力,对于权贵们“台上仁义道德、台下男盗女娼”的卑鄙勾当,当然恨之入骨。主张正义不免受权贵者痛恨,博学才俊若为邪恶所用必为虎作伥。英雄无用武之地却遭妒忌。用鲁迅的话说就是, 路见不平,心怀不满,说出来,送掉性命;忍着,又噬碎了自己的心。所以,必然处于这种两难的内心痛苦中,这就构成了学者独特的孤独与悲怆。 当梁思成眼睁睁地看着北京古的城墙和古城楼被拆毁,知识和良心让他四处上书,却如泥牛入海;他奔走呼号,却无人采纳;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理!他指责、他愤怒、他大哭, 然而他做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历史文物被毁灭的厄运,文明依然被愚昧强暴, 留给梁思成的是反对伟大领袖的“滔天罪行”。这就是“正是学者最孤独”的之境地。 鲁迅毕其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灵魂体验黑暗的现实、深重的磨难、艰苦的鏖战、虚伪凶残的恶势力、同路人的误解,心灵自然十分孤独与委屈。当学者遇到了权贵,只要不同流合污,自然就会被排斥打击,结果是落寞、悲凉和无奈。举世混浊,唯我独清,这是多么深刻而又沉重的孤独! 还有,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往往清高自傲,超然豁达,愤世嫉俗。他们既讨厌人摆官架子,又厌恶人抬轿子。他们一想到社会上对各级官员那种逢迎招待、曲尽恭谨之能事的情景,就恶心。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博洽多闻使他们当然不会相信某人“万岁、万万岁”的神话,在当朝政治很糟的时候他们实不忍心去跟着喊“就是好”。知识分子凡事又过于认真,自由飞翔的翅膀使他们的言论时不时出了由权贵铺设的狭轨。一旦触犯了权贵,知识分子就要为他们高傲的性格付出沉重的代价。历代当朝权贵无不忌恨这类知识分子,戏称他们为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就是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也时常在夹缝中讨生活吗?在情况略好时,知识分子就跳出来说点真心话,善意提些建议,虽然是“说了也白说”,但仍取“白说也要说”之态度说之,毕竟尽到点社会责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但在形势急转之时,个个又都“三缄其口”,不发言,不表态、不参与、不介入、消极观望、等待转机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胸中的苦闷与谁说?孤独上心头! 愁、愁、 愁,白了头! 为什么我常愁眉苦脸? 因为我对人生与宇宙思之深沉 ……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那片土地一往深情 ……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5731 次阅读|31 个评论
学术打假不能乱打
热度 4 chemicalbond 2011-4-22 02:38
嵇少丞 喜欢 在自己的博客发动打假。今天又看到他打了一个“千人”,为广大网民所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35569 那篇文章里面打的是生物物理所的张荣光。他引用方舟子菜园子里面的爆料,认为张只是个技术员,却冒充教授成为“千人”。有不少网友已经指出这个打假案例的问题。下面是我在那篇博文后面的留言: 打假不能象方舟子那样钻牛角尖,更不能无限放大。 1. 入选千人根本就不一定需要在海外有教授职位。 http://www.1000plan.org/qrjh/section/2?m=rcrd 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京工作不少于6个月, 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 (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二)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四)国家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2. 目前能找到的和张荣光有关的问题只是上面那个网页中的内容,也就是说里面提及他在阿贡有过教授职位,这一点和事实不太可能相符合。 【 http://sourcedb.cas.cn/sourcedb_ibp_cas/cn/ibpexport/201009/t20100906_2944286.html 】 一个可能是张本人或者单位有关人员根据张在阿贡的资历,通过“等价变换”,把他的职称改为与教授相关的级别。 做法本身确实不太规范,但是实质上是没有太大的问题。 3. 有一个可能的问题是,张在申报的时候是否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职称。 4. 张的研究很重要,也是国内比较缺少人才的领域。打假者如果专注于那点鸡毛蒜皮的事,却看不到人家本身的学术成就和回国工作的影响,那是很可悲的。这种打假对社会进步有多大的意义? 刚才,偶然看到张在生物物理所的网页上的中英文职称对照:Rongguang Zhang, Professor, “张荣光研究员”。严格地说,那种翻译也是不严谨的,但是,国情大概就是这么回事,教授和研究员往往就是等价的学术职称。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要责怪张先生在阿贡的职称被写成“教授”了。 很多人大概还很熟悉方舟子对施一公的学术评价.他很看不起施一公的学术贡献,认为那是“技术员”的活。 实在是无知者无畏! 【注:阿贡,Argonne National Lab, www. anl .gov 】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1417 次阅读|7 个评论
日本地震会影响中国的地震活动吗?
热度 10 Majorite 2011-3-17 22:04
日本地震会影响中国的地震活动吗?
3月11日的日本地震使得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一瞬间下插了5-6米,中国大陆如何响应这一巨变?是否会对中国东部特别是郯庐大断裂产生影响,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请见本周17号出版的《南方周末》嵇少丞的文章《日本地震会影响中国的地震活动吗?》 B13版 日本地震会影响中国的地震活动吗? 作者: 嵇少丞(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 2011-03-17 11:11:06 来源:南方周末 3月11日的日本地震使得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一瞬间下插了5至6米,中国大陆如何响应这一巨变? 太平洋板块向西强烈推挤着欧亚板块,激烈冲突的前沿阵地就是日本海沟及其向西倾斜的俯冲带,双方就这样互不相让地挤压着、僵持着、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俯冲带内的岩石倔强地支撑着来自双方的应力,应力越积越高,直到有一天震源体处的岩石终于支撑不住,瞬时间彻底崩溃…… 这一天是2011年3月11日。 此次日本特大地震,震源位于距离仙台海岸以东130公里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上,震源深度24公里,发震断裂为向西缓倾的逆断层,其倾角还不到15度。岩石的摩擦系数约为0.75、倾角26.5度左右的断层最易活动。这次发震断裂的倾角还不到15度,故需更大的差应力才能启发地震。两天后,由地震触发的新燃岳火山爆发。 直接的深源地震 3月11日日本地震使得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一瞬间下插了5-6米,中国大陆如何响应这一巨变? 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自1.8亿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东部,这里的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如东北的五大连池火山、河北张北地区的火山)、地震活动、裂谷形成、岩石圈减薄无不与此有关。2011年3月11日的9.0级地震不过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亿万年的俯冲又迈出了一小步。 没有地震,哪有日本列岛?无数次地震一步一步地把上千公里长的太平洋板块逐渐推进俯冲带内。俯冲板块的先头部队早已穿过上下地幔边界(660千米)并深达核幔边界(2900千米深)。 不必担心由太平洋俯冲板块在中国境内造成的直接的地震,因为它们都是些深源地震,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珲春-汪清一带,震源深度高达500千米-660 千米,这样的深源地震对地面工程建筑破坏性较小。 例如,2002年6月29日,在吉林省汪清县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540千米。尽管震级较高,影响范围较大,但由于属深源地震,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大大衰减,到达地面后对地表几乎没有造成破坏。 郯庐断裂值得关注 但是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对中国境内的郯庐断裂可能产生的影响却值得担忧。 大家还记得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达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的特大地震。苏门达腊地震加速了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三年多之后,处于青藏高原东边界的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这是因为苏门达腊和龙门山同属于一个地质构造体系,即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碰撞的系统,系统内各断裂带彼此关联,协同合作,往往牵一线带动一片,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某一个地块向前迈了一步,它会将应力传递给前面的地块使其前进,也会腾出空间让后面的地块往前赶一步,从而使得地震活动具有丛集性,即地震在某一时间段内密集成丛发生。 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和日本的海沟也同属于一个地质构造系统。仙台以东的俯冲带过去闭锁了近千年,那是因为它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绊脚石或无法克服的巨大阻力,在这个时段内应力逐渐积累,直到2011年3月11日,应力终于达到斩断绊脚石的程度,岩石破裂或摩擦失稳、断层滑移,于是该构造体系又进入新一轮的活跃期。因此,对中国东部特别是巨型的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某区域或某条断层,而应把日本海沟、俯冲带作为整体的、统一的“一盘棋”看待。要研究地震在这盘“棋”上跳跃或迁移的规律。同一条断裂带上地震的“迁徙”实质是构造破裂的定向延伸,而地震跳跃于同一系统的不同断裂带实质是构造应力在不同地块之间相互传递。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约为2.3 毫米/年。 历史已经证明,郯庐断裂具有启发巨震的能力。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在山东省郯城和莒县之间一带发生8.5级大地震。这是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上的一次特大地震,也是中国东部迄今为止最强烈的地震。 此外,仅全新世以来郯城和莒县之间的郯庐断裂带上,至少还有另外三次大于或等于8.0级的古地震。为什么这个地区多次发生大于或等于8.0级的巨震?肯定这个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条件。我们认为这个特殊的条件就是强岩,只有震源区有强岩才能产生强震。郯城和莒县之间的地下正是高强度的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如长英质片麻岩、花岗岩和榴辉岩等。在郯庐断裂的某些区段上,已经很长时间处于闭锁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阶段(地震空区)。众所周知,巨震总是发生在本该活动而又长期未活动的地震空区。 此前已有人对中国东部地震与日本海沟地震的相关性做了初步分析。一般认为,郯庐断裂带与日本海沟俯冲带的地震活动随时间发展起伏的特点很相似,地震活动段和间震段亦一致。两者的关系虽然复杂,但也是彼此促进、相互连锁。现在,太平洋板块的突然俯冲是否会对中国东部特别是郯庐大断裂产生影响,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56426 东亚地区活动构造简图。箭头代表各地块运动方向,箭头中数字代表构造逃逸的期次。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向运动的平均速率约6-9厘米/年,日本海沟向外海的迁移速率约2厘米/年。引自嵇少丞《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科学出版社2009。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880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 目前尚不可能预报地震
热度 4 Majorite 2011-3-17 00:47
[转载] 目前尚不可能预报地震
L'impossible prédiction des séismes Mis à jour le 12 mars 2011 à 08h03 La Presse http://www.cyberpresse.ca/sciences/en-vrac/201103/12/01-4378645-limpossible-prediction-des-seismes.php?utm_categorieinterne=trafficdriversutm_contenuinterne=cyberpresse_B2_sciences_265_accueil_POS2 En 2009, le technicien d'un laboratoire de physique des particules en Italie a affirmé avoir détecté plusieurs jours à l'avance le séisme qui allait dévaster la ville de L'Aquila en avril. Il a rapidement été désavoué par les organismes de sismologie de plusieurs pays. Son histoire illustre le mur auquel se heurtent les spécialistes des tremblements de terre depuis deux siècles et demi: il n'a pas jusqu'à maintenant été possible d'identifier les signes avant-coureurs des séismes. En théorie, on pourrait arriver à les détecter, explique Shaocheng Ji, ingénieur géologique à l'cole polytechnique. Mais il faudrait étudier des sites pendant des dizaines d'années, voire un siècle, ou alors creuser à des dizaines de kilomètres sous la terre pour y installer des capteurs. Le plus profond où nous sommes arrivés est 12 kilomètres, en Russie pendant la Guerre froide, alors que l'épicentre des tremblements de terre se trouve au moins à une vingtaine de kilomètres sous la surface. Il faudrait probablement refaire le travail pour chaque faille, parce qu'il serait étonnant qu'on en arrive à trouver un modèle qui s'applique partout. a coterait beaucoup, beaucoup trop cher. Mieux vaut resserrer les codes de construction pour rendre les immeubles résistants aux séismes. Normes antisismiques Justement, le Japon est le pays aux normes antisismiques les plus sévères, selon M. Ji. Si le séisme avait eu lieu ailleurs, en Chine ou en Inde, il y aurait eu beaucoup plus de morts, dit M. Ji, qui a notamment travaillé au Sichuan après le tremblement de terre de 2008 - dans certaines villes, les deux tiers de la population étaient alors morts et 80% des édifices s'étaient écroulés. Les édifices modernes au Japon peuvent supporter un séisme d'une magnitude de 7 sans dommage et d'une magnitude de 8 sans s'écrouler. Ils sont dotés de mécanismes d'absorption d'énergie, comme des zones tampons entre les étages, et sont conus pour supporter les oscillations. Les normes japonaises sont sévères parce que le risque sismique est rigoureusement mesuré et appliqué aux demandes de construction, selon Lucia Tirca, ingénieure civile de l'Université Concordia qui est spécialisée en construction antisismique et a étudié trois mois au Japon. Les normes sont essentiellement les mêmes qu'ici, mais le risque sismique est plus élevé, alors les édifices sont plus résistants, dit Mme Tirca. Il y a aussi beaucoup d'exercices d'évacuation et un excellent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d'urgence avec des haut-parleurs. Depuis Lisbonne L'évaluation du risque sismique, une discipline qui date du Siècle des lumières, après le séisme et le tsunami qui ont dévasté Lisbonne en 1755, dépend exclusivement du catalogue historique des séismes, indique Ann Darbyshire, sismologue à l'UQAM. On évalue le taux d'occurrence pour une région donnée. On ne peut pas vraiment tenir compte des séismes dans les régions adjacentes, parce qu'il n'y a pas moyen de calculer l'effet de contagion. Les répertoires pourraient devenir caducs avec les changements climatiques. Certains chercheurs ont noté que le réchauffement de la planète, et particulièrement les extrêmes climatiques, augmente la fréquence des séismes, dit Mme Tirca. On ne sait pas trop pourquoi ni s'il y a un lien de cause à effet. Mais pensez à la récente succession du Chili, de la Nouvelle-Zélande et du Japon: c'est frappant. Prévoir un séisme ? Impossible ! http://www.maxisciences.com/s%e9isme-au-japon/prevoir-un-seisme-impossible_art13140.html Le tremblement de terre qui a ravagé le Japon vendredi 11 mars nous a cruellement rappelé que prévoir ces catastrophes naturelles était quasiment impossible. La catastrophe arrivée à l'archipel japonais nous rappelle une fois de plus à quel point nous sommes démunis devant les forces naturelles. Surtout, il nous est impossible, à l'heure actuelle, de prévoir où et quand ces phénomènes nous toucheront. "En théorie, on pourrait arriver à les détecter" , explique pourtant Shaocheng Ji, ingénieur géologique à l'Ecole polytechnique, au site Cyberpresse . "Mais il faudrait étudier des sites pendant des dizaines d'années, voire un siècle, ou alors creuser à des dizaines de kilomètres sous la terre pour y installer des capteurs. Le plus profond où nous sommes arrivés est 12 kilomètres, en Russie pendant la Guerre froide, alors que l'épicentre des tremblements de terre se trouve au moins à une vingtaine de kilomètres sous la surface. Il faudrait probablement refaire le travail pour chaque faille, parce qu'il serait étonnant qu'on en arrive à trouver un modèle qui s'applique partout. a coterait beaucoup, beaucoup trop cher. Mieux vaut resserrer les codes de construction pour rendre les immeubles résistants aux séismes" . C'est justement le cas nippon, heureusement. "Si le séisme avait eu lieu ailleurs, en Chine ou en Inde, il y aurait eu beaucoup plus de morts" , lance d'ailleurs M. Ji qui a d'ailleurs travaillé sur le tremblement de terre au Sichuan en 2008 qui avait ravagé la région chinoise. "Les édifices modernes au Japon peuvent supporter un séisme d'une magnitude de 7 sans dommage et d'une magnitude de 8 sans s'écrouler. Ils sont dotés de mécanismes d'absorption d'énergie, comme des zones tampons entre les étages, et sont conus pour supporter les oscillations" . Lucia Tirca, ingénieure civile de l'Université Concordia et spécialiste en construction antisismique rend elle aussi hommage à la solidité des constructions japonaises ainsi qu'aux mesures de sécurité : "Les normes sont essentiellement les mêmes qu'ici, mais le risque sismique est plus élevé, alors les édifices sont plus résistants. Il y a aussi beaucoup d'exercices d'évacuation et un excellent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d'urgence avec des haut-parleurs" . Quant à la prédiction en elle-même, lessismologues ont toutefois noté un détail des plus étranges. "Certains chercheurs ont noté que le réchauffement de la planète, et particulièrement les extrêmes climatiques, augmente la fréquence des séismes" , précise Lucia Tirca. "On ne sait pas trop pourquoi ni s'il y a un lien de cause à effet. Mais pensez à la récente succession du Chili, de la Nouvelle-Zélande et du Japon : c'est frappant" .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2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支持嵇少丞教授在博客公开进行学术争鸣
chemicalbond 2011-1-3 09:25
今天看到嵇少丞教授博客的一篇文章: 对中国地质大学金振民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的举报(3) 。这种公开的有根有据的学术争鸣行为值得赞赏。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0 个评论
mirror - Let it be. 说说网上掐架
liwei999 2010-7-11 00:47
Let it be. 说说网上掐架。 (170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ly 10, 2010 02:17AM 人世间的各类事儿网上都有。嵇教授和陈教授吵架的文章中,并没有很出格的说法。比起骂大街来还是很温和的。镜某以为只要不是一天好几篇、为一个问题争吵不休,就由他们去好了。Let it be. 蒋科学老师的学派很讲究探求科学素养的话题。不管别人怎样看,镜某以为自身的科学素养是够用的了。嵇教授和陈教授在其各自的学术领域的科学素养也一定会超过镜某。但是吵架这类事情不单是凭仗科学素养,还要有些法律素养、人文素养才好。 在镜某看来,两位教授中嵇教授比较不够稳重,容易有感情上的波动。有些事情也是属于言过其实。比如这句: 引用: 嵇教授说: 并拿婚姻状况污蔑本人,陈龙珠的博文已造成恶劣影响,并影响和干扰我两个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当今社会,婚姻状况纯属个人私事,属于个人自由和权利,陈龙珠无权指手画脚,更无权干涉,拿别人的婚姻状况说事,只能反映科学网聘请的顾问博主委员会委员陈龙珠教授无聊至极和恶劣的个人素质,陈龙珠名为教授,实不如一市井村妇。 嵇教授是认为陈文已造成恶劣影响好呢?还是不承认有这个影响好呢?如果嵇教授认为陈文已造成恶劣影响,那陈教授就会心花怒放了。为了不让陈教授心花怒放,嵇教授必须做出没有丝毫影响的姿态才好。至于干扰两个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的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因为两个孩子的生活圈根本就不是汉语圈儿,他们甚至不会直到他们的父亲在与人吵架。 嵇教授和陈教授最近的吵架是因为混凝土上的一些事情。面对着倒塌的建筑物,激动的是嵇教授,冷静的是陈教授。依镜某的见识,陈教授的见解是有道理的,只要嵇教授能冷静下来,理解陈教授的见解并不是难事儿。 但是不单是身心有病的人会有偏执和偏见,正常人在对某些事情、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会有偏执和偏见。这个问题基本上只有通过服药才能控制,任何说服工作都是无效的。作为一个调解提案,镜某以为在发文之前冷却12小时是个好法子。过了这段时间依然认为有必要发、不发不足以维持各自的身心健康,那就发吧。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4602,64602#msg-64602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mirror - 是在预料之内还是在外?这是个问题
liwei999 2010-7-7 05:48
是在预料之内还是在外?这是个问题。 (140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ly 05, 2010 07:21AM 被误导的事情经常有,嵇教授又给出了一个新事例( )。 这个世道里有本领追究责任人士多,而有能力搞清楚问题的人士少。因此楼倒了之后,呼唤追究责任的声音大,而努力搞清楚为什么会发生事故的声音小。 这个楼的设计就是如此的话,楼房倒塌是属于意外的原因。如果是没有按照设计施工,那就是属于偷工减料的行为了。问题是在有限信息的条件下,人们应该如何做判断? 嵇教授的提法当然是一个类型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质问施工方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些。施工方的说法文中没有给出,镜某的代答就是施工方用有限的费用获得最佳的性能价格比。 压力差倒楼理论是嵇教授不看好的说法。但是不论是否被看好,从学问上看这个说法是相当靠谱的,靠谱到甚至可以包括偷工减料设计的情况。 从设计学上看,刚好达到设计的性能是最高级的设计。因为很难达到这个最高级,所以人们在实际设计上要给出一个宽裕量。宽裕量给得大绝非意味着质量好,往往是意味着设计的无知和浪费。但是这些无知和浪费比起不浪费来成本相对低,因此被人们选用。 在镜某看来,楼倒了不是什么大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设计小区时不曾考虑到停车的问题。这是一个规划上的缺陷。第二,在没有整体构思的情况下急忙在高楼旁边挖土方造停车库的做法是个潜在的危机究竟这些设计和施工的法人有没有设计和施工能力和资质呢?作为保护人民利益的政府要通过什么样的具体措施规范这些法人,实现保护、保障人民利益呢? 既然嵇教授那么爱国,不妨提高一哈爱国的档次,从设计和施工的制度上探讨一下倒楼的问题吧。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4531,64531#msg-64531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217 次阅读|2 个评论
谈谈地震的震级
majorite 2010-6-21 01:28
谈谈地震的震级 嵇少丞 2010年6 月 20 日 19 时 03 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 北纬 39.9 度,东经 106.4 度 ) ,发生地震,银川市有明显震感,中国报的震级为4.2级,而国外报的是4.7级。这是为什么?原来中国采用的是 面波震级Ms,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矩震级M W 。若用 近震震级还可报4.8级,体波震级mb=4.5级和mB=5.4级, 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度。目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矩震级M W ,近震震级(M L )、体波震级(M b 和M B )和面波震级(M S )。中国地震局系统过去一直采用面波震级Ms(国家标准GB17740-1999),这样做既不太科学、也不太客观,更不与国际接轨,报出的震级在民众中常造成疑惑。那么,地震局系统为什么要一直或还要继续使用面波震级呢? 1. 矩震级(M w ) 最具科学性的震级标度是矩震级M w ,它的适用范围从3.5级到无限制,无震级饱和问题。,震级3.5。矩震级是反映地震断层错动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它等于断层面的面积S、断层面的平均位错量和断层岩石剪切模量μ的乘积。地震的矩震级,既可由地震波记录反演计算获得,也可从野外测量断层的平均位错、破裂长度、实验室内测量的岩石剪切模量以及从等震线的衰减或余震推断的震源深度计算出来。1960年智利大地震是Mw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大地震是Mw9.2级,1957年阿拉斯加安德列诺夫岛大地震是Mw9.1级,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海发生的、引发海啸冲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索马里、马来西亚、缅甸、坦桑尼亚、塞舌尔、肯尼亚等印度洋及其沿岸十几个国家,死亡人数超过28万的大地震是Mw9.0级。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是Mw7.9级,1976年唐山地震是Mw7.5级。 2. 近震震级 (M L ) 地震仪离震中应不大于400 km,ML 的应用范围界于2-6级,最多不能到6.8级,否则就饱和了。在美国南加州地区,近震震级可 由Wood-Anderson Torsion仪器测定的周期1 s近震S波的振幅(以微米计)和震中与地震仪之间的角距计算出来。对于小于6.3级的地震,近震震级总是大于矩震级(图1)。 图1. 不同震级之间的差别(与Mw相比)。黄区内,MMw;绿区内MMw.改自Utsu(2002)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hf1.html ) - 地震震级的学问(修改稿)_嵇少丞_新浪博客 3. 体波震级(M b 或M B ) 由P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为体波震级。深源地震(300 km)的面波不强,故体波震级更适用于标量深源地震的震级。用周期1 秒左右的P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叫Mb,而用周期5-15秒的P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叫M B 。M B 总是大于M b (图1)。 M b 从5.5级就开始饱和,到了6.0级就完全饱和。从图1可以看出,在震级5.0级左右,M b 总是比M s 更接近于M w 。 4. 面波震级 (M S ) 面波震级(M S )是指根据Rayleigh面波垂直分量的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由周期20 秒附近(Airy Phase) Rayleigh面波的垂直分量的振幅(以微米计)和震中与地震仪之间的角距计算出来。M S 从7.25就开始饱和,到了8.0级一般就会完全饱和。所以,面波震级的应用范围界于5-8级,Δ界于20-180。原则上说,面波震级不适用震级小于5级的地震。如图1所示,对于小于6级的地震,使用面波震级不可避免要低估地震的实际震级(即矩震级Mw)。 中国各省地震局所报道的震级一般都是面波震级Ms(国家标准GB17740-1999)。细心的人或许已经发现,中国地震局所报的中小地震(小于6级)的震级总是比国外(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所报的要低零点几级。例如,2008年6月18日的四川省石棉地震,国外报的是4.6或4.7级(M b 或M w ,图2),而中国报的是4.2级(Ms)。小于5.5级的地震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采用面波震级虽然可以人为地把震级报低,从而达到稳定民心、让民众安心生产、放心生活的目的,但是这样做中国的震级数据就不和国际接轨了,缺少直接的对比性。 图2. 2008年6月18日的四川省石棉地震的M b 震级 图3.发生于1904-1992之间的等于或大于Ms8.0级大地震的数据。 一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 损失的强震之后,地震局往往会对其速报震级进行校定,经校定后的震级往往比国外承认的高些。例如, 1976 年 7 月 28 日的唐山地震,中国说是 7.8 级( Ms ),国外地震学家说它 7.5 级( Mw )。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汶川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最初给新华社报的震级是 “7.6 级 ” ;之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又将震级修订为 7.8 级。 2008 年 5 月 18 日,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又将汶川地震升级为 8.0 级。美国地调局在汶川地震后约 10 多分钟公布的汶川地震震级为 7.9 级( Mw ),从此之后就没有再修改过, USGS 这个震级得到国际地学界和专业文献的普遍地采用。 2010 年 04 月 14 日的玉树地震,中国地震局公布的震级是 7.2 级,后又改回 7.1 级;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是 6.9 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对发生在中国本土的地震震级进行修订,往往被人诟病,以为震级是令人打扮的少女。有人说,地震灾区当地领导喜欢地震监测部门把已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 损失的地震的 震级报高,一是能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更多的获得社会同情和救灾援助,还可以推卸建筑质量与工程问题的责任。汶川地震后,一些村党员活动中心利用援建款盖上了价值几百万人民币的豪华楼就是因祸得福的例子。 地震的基本参数除了震级外,还包括(微观)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发震时间等。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最初速报的是 33 公里,随后正式公布的是 10 公里, 2008 年 6 月 26 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领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代表国家地震局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把震源深度定为 14 公里;后来有关专业文献中有定为 18.6 公里。美国地质调查局自始至终报的震源深度都是 19 公里。 2010 年 04 月 14 日 07 时 49 分的玉树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先报的震源深度 33 公里,恰好和 2008 年的 5.12 汶川地震的一样深。美国地调局报的是 10 公里。正如我在玉树地震震后一个小时写的博文(《青海玉树地震的背景情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826 )中所讲的,震源不可能是国家地震局报的 33 公里,报的人对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和其流变结构不甚了解,即使没有地震波数据,也不能报出这个震源深度来。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如下:在地震监测方面,出现“电脑代替人脑”的情况,同时,中国目前自动化地震监测的仪器故障率高、不少台站(例如,5.12之前的映秀地震台)形同虚设,不能正常连续工作。地震监测人员的事业心和技术素质偏差,遇到问题不能自行解决,纪录数据质量较差。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录片《解密:5.12大地震》在线免费观看
Majorite 2010-6-14 00:48
纪录片《解密: 5.12 大地震》在线免费观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gdy.html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3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文告示(1)
majorite 2010-6-5 20:20
新文告示(1) http://blog.sina.com.cn/majorite - 地震震级的学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hf1.html 离开科学网的部分人员名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hf5.html 加拿大石油蕴藏量将超过沙特阿拉伯 成全球第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gl1.html 印尼科巴群岛海域发生强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gfb.html 儿女的小故事(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dye.html 儿女的小故事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dww.html 儿女的小故事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53n.html 有没有见人骂街就兴奋的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ccy.html 新疆精河县发生4.9级地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c9f.html - 云南施甸近来小震不断,不是好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a24.html - 太原6.5地震发生在被判死刑的断层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9cg.html 四川金沙金箔图示的是太阳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4eq.html 断层是死是活,不能轻易下结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6hn.html 公公知识分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3bk.html - 争议地震局年度会商成利益之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8za.html 绿色纪念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53f.html 盐城才子乔冠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8ag.html 悼亡献给5.12地震死难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0j80w.html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3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开始整风运动了?
tianfei906 2010-6-2 18:28
关注科学网博客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今年5月初在此开博1个多月来,断断续续我也写或贴旧文40余篇,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也从前辈或同行哪里学到很多知识和新思想,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同时,也见证了科学网博客上几次掐架。掐 架的直接结果是科学网博客编辑部出台了博客写作的‘三条红线’,在一定程度上使科学网博主归于理性,风平浪静了一段时间。 在我关注科学网博客两年多的时间里,也有名博主因离世或其它原因离开了科学网,可他们博文的思想肯定留在很多经常关注科学网博客的人们的心中。可是在我写博客这一个多月时间里,相继有三位名博或自身原因或被逼离开了 科学网,他们是周可真教授,嵇少丞教授和李亚辉老师。这些科学网中响当当的名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离开了科学网。难道是科学网开始整风运动的前凑? 如果真是整风运动开始的前凑,从今以后使科学网博文真正回到科学问题的讨论上来,这可能是大家乐意看见的。如果仅是为了限制某些言论自由,那我觉得科学网与其它网站的博客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名博不在此写博文,他们还 可以腾出点时间来去锻炼身体,也许比写博更好。 这几位老师不仅在科学网博客中长期排名前100位,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说真话,对目前社会一些现象描写的一针见血,富有哲理,值得深思。当然有时候,他们的一些观点,本人也不是完全赞同。 还好,周可真教授好像暂停博客10天后,又开始出来写博了。嵇少丞教授‘禁闭’一周后,是否会再次来此写博呢?如果来的话,希望多写一点地质方面的博文,少写或者不写可能又会被‘禁闭’的博文。李亚辉老师不知怎么离开 了,在百度上搜索打开链接显示“对不起,此博客暂时关闭了!”,也希望李老师早日回到科学网博客来。....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082 次阅读|9 个评论
千万别真疯了,嵇少丞教授
陈龙珠 2010-5-27 20:16
晚饭后到嵇少丞教授的奇文《 我刚离开,那里就地震了(照片) 》下参观,且不说这位老兄在汶川地震区 拍戏 的时间,从他冒名 在我和他自己博客恶评记录 推算,大约处于北京时间5月19~21日,与5月25日那里发生5级余震算不上“刚离开”,而且近日他在奇文下与其他网友的争吵,更显得已经语无伦次: 不知道你嵇少丞想过没有,武汉某高校ip评论的那位网友,在看到你回复评论猜他/她是我或我的亲戚时,是会对你的判断能力给予极度的赞赏,还是蔑视呢?! 这位对你嵇少丞上一篇博文还给予推荐的goudan1注册用户,在看到你 如下 回复他/她评论时指责其是我和另外一位博主时,已经明确地再次评论表示了对你不要廉耻的蔑视! 嵇少丞博文下的评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oudan1 感觉教授有一种很强大的人格魅力 haha ,你没看见他歌颂排马,侮辱别的博主的魅力也是咣咣的 博主(嵇少丞)回复:你多次对我进行匿名人身攻击,我啥时候歌功颂德过?我的博文经常被和谐?陈龙珠污蔑我离间政府和人们之间和谐的关系。侮辱别的博主?像你这样的博主(说不定你就是陈龙珠, 可笑了)和陈龙珠这样的别的博主?“侮辱”和批评你和陈龙珠这样的垃圾或公公知识分子,就是我做对了。你不过是我以前笔战的败将而已,现在又匿名地藏在暗处发暗箭而已,有种的就报出真名实姓来!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oudan1 你还有点廉耻没,你把歌功颂德的博问都删了,你是何居心啊(这些博文在去年王鸿飞痛批你的时候我们在这待过一些年的人都见过, 至于你污蔑别人的,十分低级没教养的话,我们大家有点修养的看了都吃惊 你说那么多让人鄙视的话,你的廉耻在哪里 我不是陈龙珠,只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吧了,本人信息不便公开(为了这样的**没必要) 博主(嵇少丞)回复:一个在阴暗之中诬陷别人的人,还说自己有良知?一个官升党委书记还不忘自我报道一下的人,还要污蔑别人歌功颂德?一个写藏头诗骂人的事业单位领导,还毫无根据地说别人给他没礼貌。有种的公布你的信息,看有点修养的人们看了是否都吃惊! 你说你是谁? 我从没有歌功颂德。 嵇少丞教授,北京时间5月23日凌晨你从祖国飞抵温哥华返回后,在自己来祖国之前杜撰的2篇文下匿名自评自复( 请网友自核本文后记一例中的 ip 地址 )地对我进行恶语攻击;刚才你的奇文下又重演了以往那种人肉搜索的烂招,贴出了另一位博主的在其他刊物上的往年文章。如此疯狂,你那孤独的心灵获得了胜利感、得到安慰了吗? 嵇少丞教授,你可是加拿大华人正教授的杰出代表,你不远万里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为祖国捍卫道德仁义的事业任重道远,千万不能疯了哈! 另外,若你还算是个男人的话,则与别人争吵时,别伤及我等无辜。咱等虽不是海外正教授,也曾与你争执过,但你那种偷鸡摸狗的事,咱等不干的,你明白了吗? 后记 :嵇少丞教授博文号 322618下评论 、328712文 下评论 及其 ip 地址截图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4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刚离开,那里就地震了 (照片)
majorite 2010-5-26 06:42
2010年5月25日14时11分,在北纬31.10度,东经103.70发生Mw=5.0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公里。据四川朋友说,成都、龙泉驿、汶川、乐山、雅安、眉山等地都有明显震感,甚至有市民还从家中跑到了大街上。虽然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报告,但是5.12地震的危房势必进一步受毁,也会改变地震遗址的面貌。 具体地说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虹口乡八角庙村,从这个村向北翻过山就是彭州市小鱼洞,5.12时,一座大桥毁坏。 我刚离开那里,就地震了,虽免了亲友对我安全的耽心,但也可惜失去了一次临场观察地震的机会。不知汶川地震断层科学钻探(WFSD)深井中测量到震前异常? 龙门山中央断裂从八角庙村过,5.12大地震在此形成位移4-6米的断层陡坎(见图),建在断裂带上的房屋被强烈撕裂,建在断层上盘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现在,在距断裂带20-30米的地方又重建了新楼,比过去的更高、更大,5级余震是对灾后重建房屋质量的考验。 下面两张照片拍的就是从八角庙村穿过的龙门山中央断裂,今天的5级余震的又发生在这里。下面2张照片来源: Xu, Z.Q., Ji, S.C., Li, H.B., Hou, L.W., Fu, X.F., 2008. Uplift of the Longmen Shan range and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Episodes, 31, No. 3, 291-301. 引用请注明出处。 - 下面几张是四川朋友新洋照的: 博主在虹口乡讲解同震破裂带 才两年,小院里长了许多草和树 镜头放进张破裂 --------------------------------------------------------------------- - 5月26日 日本冲绳附近发生6.4级地震   日本南部冲绳岛附近26日发生6.4级地震,当局没有发布海啸预警。   美国地质调查局称,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下午5点53分,震中位于冲绳东部240公里处,震深约为10公里。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735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请问满口道德仁义的嵇少丞:这位匿迹恶评华人不无赖吧?
陈龙珠 2010-5-24 09:21
北京时间2010年5月15日之前的一周内,本博遭遇 Trigger/嵇少丞 的无端谩骂和人身攻击。5月15日起之后的一周多,嵇少丞在科学网博客上的文章停止了更新( 从 5 月 24 日 他的博文获悉,是跟随 Discovery 探索频道到了中国包括四川地震区拍摄《大陆苦旅》,文号: 327901 ) 。争执事态,看似逐渐趋于平静。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自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起之后的几天里,本博和嵇少丞各自多篇的博文下,同时依次出现了来自 加拿大温哥华 - 中国北京 ( 首次 ,末次 ) - 四川成都 ( 首次 ) 的匿名者的骂陈赞嵇评论。这种有规律可循地来本博的匿名谩骂,直到本博于北京时间19日上午再次点明其行踪基本特点后停止,但在嵇博上继续几日出现四川成都、汶川地震灾区等地ip赞嵇骂陈评论。此现象,再经成都 - 温哥华 后,近日趋于主要来自于加拿大的了。 这位华人怎么个活法和是否还要廉耻,是他( 但愿还算个男人 )的自由。但这次本博遭遇的网上经历,因为属于少见的变态,还是应该对其做点注记的: 伴离尊仙骨未寒, 科网生烟消孤闲; 越洋跨海归故里, 褒ji贬异匿名狂。 本文将那几天这位匿名者在本博几篇文章上的评论( 为节省本文篇幅,删除了原来的N行空格 )和本博的回复汇总如下留存: @ 日本2008年6月14日7.2级地震预警系统状况估计 ( 2010-5-18 21:16:20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四川灾民 ip:125.69.74.* 删除 回复 你真的懂地震?还是把你的楼歪歪搞清楚吧,少来忽悠我们老百姓。 博主回复:北京时间15日凌晨起至今,温哥华-北京-四川,下步骂我的ip会在哪? 没错的话,我快发表饱和介质波速论文的时候,有白痴还在啃法语呢,呵呵 @ 小议美、日、中三国报复社会行凶形式的差别 (2010-5-15 13:11:47)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紫竹 ip:222.128.247.* 删除 回复 精力花在科研上,靠在博客写既没文采有无思想的破文章,出名?多无聊。 博主回复:呵呵,这位或许从温哥华到北京连续骂我和赞ji的先生真心健,从昨天到现在说的都是耳聪目明的话。 你评论结尾竟然按了22次回车键,导致我这儿的页面严重空白,没变态吧? -------你(应该清楚自ji是谁的)在ji博上(文号323024)的恶意攻击留存于此: 标题: 发表评论人: 路不平 ip:222.128.247.* 石棉地震是事实发生,不承认它的,是自欺欺人,为自己的错误狡辩更是错上加错,以此嫉恨四川灾民和正直有良知的科学家,长期不断找茬胡闹,突破做人基本底线,更是不可容忍的,陈龙珠问题的实质就是如此,一言简括。 标题: 发表评论人: Haha ip:222.128.247.* 删除 回复 陈龙珠,你的回答好无逻辑,什么刀子? 你怎么总是给老脸上贴金,给别人扣尿盆子。你可以说没有精力做科研,教学之余上网。搞关系。科学家比的是学术论文,你拿得出几篇像样的论文?不是博文,中日美与你何干? 博主回复:* 有意思,一早上来又看见这位说自己不给别人扣尿盆子的,而且结束评论用了14次空白回车。 你不会回头看看你自ji留在这里和ji博下的是啥话? * 向你这位在用北京ip发言且曾特别声明是北京人的网友吹个牛哈:本人对笔迹、文字风格辨识能力有特别的直觉,曾分别在78个和38个学生的测验卷子和作业中准确找出代做的那份及其代做的学生。----本人现在的职业是安全与防灾工程,不乏洞察蛛丝马迹的基本能力哦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H ip:222.128.247.* 删除 回复 你懂啥,中日美三国。不懂装懂。做教授整体不无正业。 博主回复:呵呵,咱和谐,怕你的刀子,行了吗? @ 笑看加拿大华人正教授嵇少丞的白痴言行 (2010-5-14 12:23:37,后记:此文已被编辑部删除)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温哥华 ip:142.179.105.* 删除 回复 一句话,我不相信你的话,你建筑商的番走狗。 博主回复:你尽可放心,你说话的自由在这里是能充分得到保障的,还包括连你曾是中国人自己也可以不认了的哦 后记:呵呵,出差在外还不消停?转你在温哥华和北京于ji文下先后发的评论,连同你在我“小议美、日、中三国报复社会行凶形式的差 别”文下的表演,供你自己和网友们欣赏: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温哥华 ip:142.179.105.* 温哥华的许多楼房建在山脚或山坡上,楼前楼后高差达50-60米,没有听说倒楼的,陈教授的压力差成倒楼主因,是阎王做报告,尽鬼话。做这种伪证,与所有人民为敌,不该不该。比汉奸还坏。请陈龙珠离开科学网,你是科学网的耻辱。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玉树 ip:222.128.247.* 当地震波传到水饱和沙土是,没有经加固处理的沙土就要发生液化,建在其上的楼房就要倒塌。上海倒楼是没有发生地震,就是此楼没有基础结构处理,很小的压力差下就完了,专家有难言之隐,专家身上也有压力差,一边是建筑商的钱/政府的权力,另一边是平民百姓,专家往那边倒一可以模拟出来的。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3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Discovery探索频道到中国拍摄《大陆苦旅》(照片)
majorite 2010-5-24 00:17
Discovery探索频道到中国拍摄《大陆苦旅》 嵇少丞 受Rose导演的邀请,本博主作为主讲专家随摄制组到中国拍摄《Continents: A Perilous OdysseyThe intimate link between geology and life》(大陆苦旅:地质与生命的内在联系),该纪录片制作后,将由Discovery探索频道播放。 Discovery探索频道,自一九八五年起在北美播出,一九八九年起在欧洲播出。此外,在非洲、亚洲、澳洲等地也都收看得到Discovery探索频道。目前Discovery探索频道在全球145个国家共有超过近两亿个收视户。Discovery提供高品质的非戏剧性节目,内容涵盖了科技、自然、历史、探险和世界文化等领域。由于网罗了顶尖的纪录片制作人和约请了世界著名的专家学者,Discovery探索频道节目内容丰富、画面优美、以超卓的拍摄技术带领观众深入到全球每一个角落。观众纵然足不出户、亦可透过电视机放眼世界、增广见闻。 Discovery探索频道节目饶富教育意义、寓知识于娱乐,老少皆宜,因此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Discovery探索频道节目导引许多少年儿童立志长大后献身科学事业。 《大陆苦旅》讲述世界各大陆的构造发展、演化历史,突出人们关心的地球与生命的内在联系。中国部分主要是青藏高原形成、隆升的地质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本博主应邀到现场为观众讲述科学、普及科学,带领观众走近科学、走进科学,同时也使世界普通民众了解中国地质学家的科研工作与成果。 野外拍摄很辛苦,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一直拍到天黑为止,然后下山、赶路、晚餐、寻宾馆。天时有雨、山路泥泞。我在虹口地震陡坎上滑倒,伤了腰;在岳家山地震崩塌山体上滑倒,腿上叩破一大块皮。原来,Discovery探索频道上所有美丽震撼的画面背后都是导演、演员、摄制组人员的艰辛和努力。 由于场地选择好,现象典型,加之大家的精益求精(把纪录片当作故事片来拍),拍摄技术一流,画面精美而又震撼,我预料该片肯定会受到观众的喜爱。 下面是几张拍摄现场照片: 照片1: 被5.12大地震摧毁撕裂的什邡市穿心店化工厂。这架Staticam摄影机器很重,带着它爬山,要些力气的。 照片2:虹口村一家小院,CCTV在此拍5分钟,我们拍了7小时。 照片3:虹口村被地震毁坏的小院,院内两年后长满了青草,有棵树长了两米多。右立者为我2008年认识的四川省著名的自愿者新扬,他自费跑遍了整个四川地震灾区。玉树地震后,他驱车到灾区,不仅给孩子带去很多糖果,而且带去许多四川龙门山震后重建的照片,让玉树灾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镜头伸进拉张破裂里拍,效果很吓人,像地震时破裂正在岩石中恐怖地传播。 照片4: 汶川地震断层科学钻探(WFSD) 3号井取出的岩芯。周围是WFSD研究人员和钻井人员居住的木板房,钻机每天24小时不停,每周7天不停,每取一次样(约2米长),需要提出所有钻杆。可贵的是,这是一个还在谈献身地质事业无限光荣理想和精神的地方。 - 照片5. 位于绵竹市清泉乡的汶川地震断层科学钻探3号井现场,该井将钻穿龙门山的山前断裂。 - 照片6:红白镇木瓜坪村被5.12地震毁坏的铁路高架桥旁的山坡上,堆满了山体垮塌下来的石块。 照片7: 在穿心店地震遗址,邂逅地震局系统的一个考察团,内有四川省几个市地震局的新、老局长,博主应邀与他们合影留念。脚蹬地质鞋、身背地质包、手拿野外记录簿的那位就是博主,很好认的。 照片8: 讲课岩芯 (摄影:新洋) 照片9: 和WFSD总地质师李海兵对话 地震工厂断裂活动带. (摄影:新洋) 照片10:在红白镇木瓜坪村被5.12地震毁坏的铁路高架桥旁的山坡上。(摄影:新洋) 照片11: 向WFSD总地质师李海兵提问。(摄影:新洋)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773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女儿考进名校医学院
majorite 2010-5-14 16:46
女儿考进名校医学院 今天零点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所有大学医学院本科录取发榜的时候,此时此刻女儿然然的电邮箱里就会收到所申请的那四所大学的录取与否的通知书。一觉醒来已经凌晨 4点,我把然然叫醒让她启动电脑收邮件。 果然如我所料,四所大学都录取她。她已决定去她最想去的那所名校,将写信谢绝另外三所大学。她看完4封信后,立马又睡着了,而我却睡不着了。 在北美,大学医学院本科入学申请的竞争是很大的,几乎所有学理科的成绩好的学生都可能申请,申请材料要准备得好,初选就要刷掉一大批,剩下来的再进行面试,面试采取场景表现的方式,一般是10-12道题,每题8-12分钟,题目往往十分刁钻,意在考核学生的处理人际关系、应急和机警应变的能力。例如,如何说服一位思想保守的老父亲接受做了变性手术的儿子,如何妥当处理因插队而引起顾客之间的吵架问题,如何和麻烦制造者同事与合作,等等。 女儿如愿以偿,越过人生第一道重要的关卡职业选择,今后的路全靠她自己走了,做老爸的我祝愿她一帆风顺。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44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这位加拿大华人正教授真能预报中国强震吗?
陈龙珠 2010-5-11 10:39
方舟子先生不久前分别在新语丝和新浪网博客的 学术打假 栏目刊发了《 地质专家不应该当赌徒预测地震 》( 全文可点击文题浏览 ),其中的一段话耐人寻味: 但是华人科学家毕竟是用特殊材料做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本色难以改变。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就认为地震局应该向严力多德学习,要根据小震预报强震 。 而他本人也在博客上发了一个地震预报:由于北京时间2010-04-28 04:22:25.8 在四川道孚发生4.5级地震,他就怀疑这是强震的前震,发出了警惕为好!的警告。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嵇自称为国际著名的地质、地震学家,还曾以自己的良心担保来宣称石棉的那次小震是强震的前震, 引起当地广大民众再度恐慌 ( 另见石棉所在雅安市委书记信箱信息 : http://mail.yaan.gov.cn/sjxx/doc/showxx.aspx?id=12628 )。这些民众在重新搬出室外避震的那些天里,其遭受的磨难在汶川地震灾难之后犹如雪上加霜!而嵇少丞教授自己则在加拿大生活得悠然自得,并在网上统领着马甲军攻打着任何对此提出疑惑的大陆博主、吧主和网友。 从他在科学网博客上近2年来的行为来看,嵇少丞论点缺乏逻辑而草率,说话缺乏涵养而低俗,与科学网博主和网友吵架无数,使得 海外正教授 在科学网博客及其广大网友圈内成了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名词。 不知道蒙特利尔那里 是否是 进入了容易引起他情绪躁动的季节, 还是 本博 Trigger会是谁呢? 之问令其登场而恼羞成怒,这位海外华人正教授近日又利用科学网博客平台展示着大开粗口、胡说八道的习惯了。 本人不想再过多花时间来评价嵇少丞关于去年上海倒房事件的造谣生事之博文和评论 (包括新作-文号322618) 。试想一位连自己及其相近专业的思想被外行人都能很容易辨识破绽百出的人,他对离之更远的专业又能提出什么真知灼见的看法?还不就是继续他习惯臆想联翩的胡说八道。但愿嵇少丞在继续如此行为之前,去看看我国工程事故分析处理中关于技术、责任认定流程的相关规定,再仔细看看一直刊发在这里的几篇博客文章( 本人从来不会象嵇少丞那样经常偷偷修改或删除自己被指且确有问题的博文内容 ),以免再次为科学网博主和网友们增添新的茶前饭后的笑料,而在国人面前继续丢人现眼。 本博主要相关文章: 对上海在建建筑整体倾覆原因的看法 、 第一次走进新浪嘉宾聊天室 。 刚读到王鸿飞先生在 周可真教授博客 上写着的话: 看人的诀窍,从来都看他与何等人为伍 。细想起来,这话很有哲理。海外华人正教授嵇少丞先生,你觉得我还应该继续与你争论下去吗? ------------------ 后记 :到底是我还是嵇少丞,正在变态到在科学网博客上谎话连篇、愚弄博主和网友们呢? 请看他编造的文章对专家的不相信,反映公众对真相的渴望上的2行文字截图(文号322618, 全文截图 ): 请大家再将此与我去年在新浪聊天室的谈话经记者整理编发出的 言论原文 ( 也可阅读本博当时由此汇总的文章-文号 241710 )相应截图比较一下: 谁已谎话连篇和变态,就会一目了然的:嵇少丞将发生工程事故之小区的业主向我咨询的问话,篡改成了是我在为建筑商说好话、做广告。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58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质和地震学家,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majorite 2010-5-10 11:48
地质和地震学家,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李小文院士博文《临震预报的贝叶斯框架(9)-- 答嵇少丞教授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0950 )之后,上海交通大学陈龙珠写了几条评论,其中一条:地质和地震学家,在提高人类防护地震灾害能力方面,是有共同天责的,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陈龙珠的这段评论和李小文老师的博文主题和内容不相联系,两者没有逻辑关系。陈龙珠企图寓意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本是同根生,现在正在斗得你死我活。所以,才要这位搞土木工程的陈龙珠发出相煎何太急的感慨。 相煎何在? 陈龙珠在哪里发现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在互斗?能否给些证据。一个中国著名大学的教授,讲话一点凭据没有,就空下结论,这样的人科学会做得怎么样? 我对中国地学界接触很多,了解也不少,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现在越来越结合起来,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彼此合作,共同研究,出了不少重要成果。真还没有见到以地质学和地震学为两派的相煎,又何谈何太急呢? 中国地震局个别专家(代表不了整个地震学界)在3月8日对新闻媒体说:2010年以来,全球地震频次的确略高于平均数,但暂时还很难断言全球由此进入强震频发期。从目前情况来分析,全球强震可能还会持续,但大多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我国大陆暂时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此后,地震学界和地质学界不少真才实学的人士在不同场合对上述言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中国地震局个别专家的言论暗示地震可以预报。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破坏性地震,证明中国地震局个别专家我国大陆暂时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断言是错误的。我同意Trigger同学的看法:学术之争不等同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把学术之争看成是人际关系之争, 这就是陈龙珠的愚昧无知了。陈龙珠没有必要指责Trigger整天在科学网对国人与国人、国人与政府挑拨离间,知道啥叫恬不知耻吗?。陈龙珠企图给 Trigger扣上挑拨与离间人民和政府和谐关系的政治大帽子,在当今民生、民主的中国,陈龙珠的做法不免有些恬不知耻了。 2008年3月1日,四川省有位地震学家在成都电视上,对观众说,四川成都市和都江堰地区绝对不可能发生唐山那么大的地震,这是整个地震学界所有专家早已达成的一致共识,龙门山没有发生大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成都和都江堰地区小震是家常便饭(经常发生),有人说可能有破坏性地震发生其实就是谣言。5.12汶川大地震证明这位专家的话是不正确的,有害的,它麻痹了四川居民防震的意识,使大家放松了警惕和对即将到来的5.12大地震的设防。地学(i.e., 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界许多同事在不同场合下都表示出对这样专家有看法,认为他没有职业操守,既不了解龙门山地区活动地质构造和古地震历史,又误导四川民众。对错误言论和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 有利于中国科学的发展。可惜,上海交大陈龙珠竟然看不到这一点,把正常的学术批评当成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陈龙珠自以为聪明,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悟不到? 是什么迷了他那幽暗的心窍、阳光照不进去?
个人分类: 遭遇文匪|3959 次阅读|5 个评论
看中国的地震专家在汶川地震之前如何麻痹四川人民
majorite 2010-5-6 19:46
看中国的地震专家在汶川地震之前如何麻痹四川人民 http://www.56.com/flashApp/56.10.05.05.swf?vid=50749197 这位地震专家在中国非常具有典型意义,。2008年3月1日,他在成都电视上,信誓旦旦说,四川成都市和都江堰地区绝对不可能发生唐山那么大的地震,这是地震学界专家达成的一致共认,这里没有发生大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这就不对了,邓启东院士等构造地质家发表的论文都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活动的、发震的,有历史地震的遗迹。什么时候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了?在老百姓面前随意撒谎,败坏了地震局的名誉 )。都江堰地区小震是家常便饭(经常发生)。说可能有破坏性地震发生就是谣言。 这位地震专家的话从另一个方面证明:5.12大地震之前是有前震的,龙门山地区小震是经常发生的,这些小震不仅没有引起地震局的重视,而且作为地震谣言进行辟,结果误了事。这位专家在电视上讲的话麻痹了四川人,使大家放松了警惕和对即将到来的5.12大地震的设防。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5197 次阅读|4 个评论
谈谈强震的前震
majorite 2010-5-4 09:41
谈谈强震的前震 嵇少丞 - 中国大陆地区 每年平均 发生145次4.0-4.9级地震、20次5.0-5.9级地震、3-4次6.0-6.9级地震。平均每三年会发生两次7.0-7.9级地震。这145次4.0-4.9级地震可以分成3类: (1) 作为6.0-6.9级主震或7.0-7.9级主震的余震发生的,这部分地震所占比例较大。例如,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7.9级主震之后到同年的8月5日,龙门山地区共发生4.0-4.9级余震211次,5.0-5.9级余震30次,6.0-6.9级8次。由此可见,作为余震出现的4.0-5.9级地震很多,一次7.9级地震之后不到3个月时间内作为余震出现的4.0-5.9级地震相当于中国大陆平均1.5才有的同等级别的地震数。这些余震极易识别,既然作为强震的余震,此时人已搬离不抗震的房屋,对余震也就无需刻意防范。没有人会拿这些余震作为下一次强震的前震。 (2) 发生在稳定地区(例如,扬子板块、加拿大地盾)和非活动断裂带地区的小地震,往往是些孤立的事件,是由浅部地壳局部应力与应变调整造成的。这样的小地震,不可能是强震的前震,所以,也不需防范。 (3) 强构造活动断裂带内的4.0-4.9级和5.0-5.9级地震,既可能是强震的前震(前震-主震-余震型,或群震型),也可能是局部的孤立事件(单发型地震)。如果是后者,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问题是地震初发时,没有人知道地震序列的类型。中国大陆有很多这样的强构造活动断裂带,例如: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断裂带、阿尔金与祁连山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带、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断陷系、张家口-渤海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天山断裂带、阿尔泰断裂带、郯庐断裂带。特别是那些早该发生但近几百年或上千年来尚未发生强震的断裂段(地震空区),4.0-4.9级和5.0-5.9级的地震有可能就是强震的前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震之后几天或几个小时就会发生强震。 前震与主震之间的时间差可长可短,短的几分钟(这样的地震叫临震前震),长的达几十年。 例如, 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8级地震,其前震6.5级,发生在1291年,两者相距12年。所以,认为前震之后,三天之内必有主震;若三天之内没有主震发生,就是孤立型地震,而非前震是错误的。 人的生命仅有一次,生命不可重复再来,宁可百年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这就是我在前几天的博文中说既然地震不可避免, 目前科技条件下地震又不能准确预报, 那么, 地震活动带上生活的人们, 还是警惕点为好的原因。 我说的警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建筑的抗震设防,提高建筑质量,加固和维修不结实的房屋。二是,知道地震来了怎么办,对于目前尚住在不抗震房屋里的居民,这方面的警惕尤为重要。如果中国人都能住上抗强震房,这种警惕也可以不要。如果严力多德没有在凌晨5点40分那次4.7级前震之后将900名师生到集中操场晨读,也就没有玉树县民族中学7.1级地震中的零死亡。玉树县民族中学的事例说明警惕的重要性。我相信,目前尚住在不抗震的房屋里老百姓,他们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而是有血、有肉、有骨头、有头脑的正常人,宁可千日防震, 不愿一次被砸在废墟里。谁要不信这话,他可以带老婆、孩子到四川炉霍-道孚断裂带上买一套不抗震的房屋住上几十年,他若认为每个4.0-5.9级地震都是一次孤立事件的话,地震来时他与他的家人不要跑出屋子就是了。 提醒大家警惕点,并不是发出临震预报,在中国没有任何个人和单位可以发布地震预报,只要政府才有这个权利。再说,预报地震必须预报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一天没有学过地质、一篇地震研究文章没有发表过, 连地震预报和地震预测都分不清的人, 整天还要妄谈地震,不过是鹦鹉般重复美国或日本个别学者地震不可预测的观点而已,正常人做得出来?除非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嘴尖皮厚、无心、无肺、按照别人的程序执行的机器人。在当今中国说某某某预报地震就好像当年陈源说鲁迅拿俄国的卢布,是要送他进大牢的。 既然如前所说,在目前科技条件下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三要素(地点、时间、震级)。那么, 地震局该怎么报地震?能否把刚发生的有感地震的消息及时发到相关地区居民的手机上?通报一下:xxx地方XXX时间发生XXX级地震,地震局善意提醒大家提高警惕。这不是地震预报,而是地震通报,居民收到信息后,怎么做由居民自己决定。现行的做法是,一个地方一旦发生有感地震了,地震局专家马上出来说: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大家不要相信地震谣言。这种做法是捂盖子。有时候, 上帝就是不给地震局面子,地震局专家的话刚讲完不久,破坏性地震就发生了。 这就是我在不久前的一篇博文中提及的 报地震的意思,有的人对我的原意没有理解,将其误解成地震预报,这种人不了解中国地震的相关法律,地震预报必须同时预报地震的三要素,谁可以?没有人肯定可以。要批评别人,可以,但要先弄懂别人的意思,不要太猴急。 理论上说,任何一条巨型断裂上,各分段的闭锁程度不同,低强度的闭锁会首先发生破裂,从而产生前震。岩石力学实验也证明,岩石发生宏观破裂(主震)之前,会发生一系列微观破裂,特别在成分不均匀的岩石之中更是如此,随应变增加,微破裂长度增加,成网成带,最终形成贯通的宏观破裂。具体的说,地震序列类型取决与断裂带的地下结构、岩性特征及其分布、成分与物理状态、流体压力及其分布、流行的变形机理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要我们深入地加以研究,就可以逐渐把问题搞清楚的。世界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在不知如此之时,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偶然、不解;待到事情弄清楚了之后,惊呼原来如此,不过如此,事情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 下面,我列出一些中国历史地震,说明许多强震的确是有前震的。 1604年12月29日 (明万历三十二年) ,泉州发生8.0级地震, 震中位于(25.0N,119.5E),古城泉州及邻区遭受严重破坏。据史料记载,初八地震(前震),初九夜大震(主震),山石海水皆动,泉州城内外楼房店铺全都倾倒。受此次地震影响的地方还有厦门、金门、安海、同安、南安、丰州、惠安、莆田、平潭等。1604年泉州地震具有下列特点:晚期前震较密集,余震持续时间长,主震后4年余还有余震发生,主震时伴有地声。主震前三年余,有感地震就集中到莆田至漳州沿海地带,呈北东向条带分布,总长达200千米。这些特征对于防范中国东南沿海泉州-汕头地震带上强震有一定的意义。 1902年8月22日上午11点发生的新疆阿图什8.2级大地震,震中(39.9N, 76.1E)位于喀拉翁库尔附近,地震造成3万多间房屋倒塌,死伤1万多人。地震削掉托盖山南侧半个山头,崩落了30多万立方米的碎石堆积,最大岩块达1540立方米。地震附近喷水冒砂高达7-8米,3-4人合围抱不过来粗大的胡杨树也摇得左右扫地。主震前10年,前震活动增强;主震后,余震持续了24年,最先两年发生5.7-6.4级余震10次,1919-1926年这10年间发生4.5-6.7级余震12次。 1920年12月16日8.5级的海原地震,死亡人数达24万人。在海原大地震发生前10个月,即1920年2月,在海原地震极震区的东端固原附近,发生一次4.7级前震。在临震前30分钟,在海原地震极震区的中部盐池到打拉池一带又发生一次有感前震。谁说大地震之前没有前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7.9级地震发生前几年,龙门山地区常发现小震,从2008年1月1日到5月12日上午, 就发生过30多次小震,人们习以为常, 以为5.12那天地震也和以前一样,摇几下就停了呢。可惜这些小震,一直没有引起地震局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甚至作为地震谣言来辟。 1927年5月23日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隅的古浪8.0级地震,震中位于(37.7N,102.6E), 在武威南沈家窝铺附近,极震区最大烈度11度。死伤约10万人。主震之前,极震区常发生有感地震,当时住在武威的外国传教士在日记里写道,有感地震家常便饭,习以为常(和汶川地震之前多么想像!)。最大的一次前震5.5级,发生在主震前55分钟。这次5.5级前震让许多人惊逃户外,从而避过后来的主震,减少了人员伤亡。 公元1512年五月云南地连震十三日,八月云南地大震。 1668年7月25日镇江府、丹阳戌时地震,先数日微震一次,是日震甚,山动摇,江河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舟多覆溺,城内外震裂墙屋无算。在强震发生前数月或数日存在前震现象。 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午夜陕西华县地震发生8.3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34.5N,109.70E)。发震的是华山山前断裂,其走向70、向南东倾70,性质为左旋正断。此次地震是在世界历史记载中最惨烈的一次,死亡人口高达83万。陕、甘、宁、晋、豫5省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总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极震区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千米。震灾损失极其严重。民房、官署、庙宇、书院荡为废墟, 即使较坚固的高大建筑物如城楼、宝塔和宫殿也全部倒塌。地震造成华阴县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堤尽数崩塌。震时正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灾害造成的死者无数可计。地表出现大规模形变,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陷、地隆、喷水、冒砂等。历史文献记载地震裂缝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穴而复出者。有附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主震前几小时,曾发生过前震,住在西安的秦可大在《地震记》中记载: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坠,屋瓦暴响,在此之后才发生造成房屋倒塌的主震(《中国特大地震研究》)。 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8级地震,也有前震,分别发生在1291年(6.5级)和1302年(6级)。 1679年9月2日北京城东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之前也有前震,例如, 1678年夏河北省龙关赵川5级地震、1665年4月16日通县西的6.5级地震。 1976年5月29日,云南西部龙陵县先后发生两次地震。第一次发生在20时23分18秒,震级为7.3级,第二次发生在22时0分23秒,震级7.4级。这次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余震活动额度高,强度大。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记录到3级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级19次,6.2级、7.3级及7.4级各一次。这次地震使云南省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狻族自治州的9个县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在第一次地震发生之后,逃出房屋避震是完全必要的。 再例如,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14.5秒在云南省澜沧地区的木戛河断裂发生了7.6级地震 (22.83N,99.71E) 。13分钟之后,在其西北方向上约63 千米处耿马地区的南汀河断裂上又发生7.2级地震 (23.40N,99.77E) ,后者由前者触发而起。这两个地震的余震分布带都呈N25W,但并不重合,澜沧地震的长75 千米, 耿马地震的长60 千米。木戛河断裂是正-右旋走滑断层,南汀河断裂为逆-右旋走滑断裂。木戛河断裂和南汀河断裂合在一起就是澜沧-耿马断裂带。这两次地震还触发了一条近东西走向的汉田坝断裂,产生4次6级多的余震。这再次说明,在感觉第一次地震之后,立刻逃出房屋避震是明智之举。 石灰岩地区喀斯特溶洞的塌陷造成也有前震现象,例如,1809年8月11日贵州正安小溪里、罗乾溪忽山动石坠,居民即将器具牛羊移居对山,迁毕地摇,房屋倒塌,田土尽翻,山泉凝而为潭,深不可测。这说明,正安发生塌陷强震前,在小溪里、罗乾溪存在明显的小震活动,当地老百姓在观察到这种前震现象后,马上采取措施,人畜财物转移到安全地方,从而避免了伤亡出现。 最后说明一下,大洋俯冲带的发震机理和大陆板块地壳内部的发震机理是不一样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根据Gutenberg-Richter公式计算出每年全球大约发生4.0-4.9级地震15000次,5.0-5.9级地震1500次,但是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大洋里面, 特别是大洋俯冲带中。大洋俯冲带的中源、深源地震主要是由矿物相变和岩石脫水反应造成的,而非破裂摩擦造成的,各种成因的地震的序列类型是不一样的。 利用全球每年大约发生4.0-4.9级地震15000次否定中国大陆断裂上前震对强震的指示意义是徒劳的。 有必要的话,下次再科普一下。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7285 次阅读|5 个评论
海外华人教授的下一代为什么更成功
cwhm 2010-5-3 17:57
让我想写这个题目原因是最近看了 嵇少丞教授的博客中一片关于他女儿的博文《女儿喜获省督奖 》并在后面回复: 发表评论人:cwhm 华人的骄傲,海外华人的很多下一代都很优秀,记得一个北美的教授说,他们那个圈子的华人教授的儿女们不是上哈佛就是斯坦福,差 点的也是前十的高校 博主回复:父母饭后就看书,儿女从小就自然地把读书看成是人生的一部分。书自然 会给孩子美好的东西。 嵇教授的一句回复让我看明白了为什么海外华人教授的下一代都很出色,这里只拿美国的教授来说事,虽然知道嵇教授是在加拿大发展,这里面的很多观点应该对很多地方的海外华人教授都适用。 他们往往都是父母到了海外留学后出生的,他们相对于父母这一代来说,他们从小就和当地社区的小孩生活在一起,他们接触说英语的小朋友,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和他们一起在课堂上听同样的老师讲课,他们受到的外部教育都是西式的,但是在家里他们受到的教育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那些教育,比如尊老爱幼,刻苦努力等等。 更重要的就是嵇老师所说的言传身教,身教更重要,嵇教授提到父母饭后就看书,儿女从小就自然地把读书看成是人生的一部分。书自然 会给孩子美好的东西。。就拿我来谈谈我受到的父亲的影响,我家虽然在农村,父母都是小学老师,父亲做了二十年的小学校长,虽然农村小学那些老师虽然教书上课,但是他们多半还是农民,不知道说这句话会不会惹很多人反感,因为我母亲早些年教书之余还养猪种地,但是确实是如此。但父亲不一样,他爱看新闻联播,好像电视节目除了央视一套,不知道他还喜欢什么节目,所以受他的影响,在我童年的时候,我也就跟着他看起来新闻联播以至于小小的我都知道了中央有哪几个领导人什么之类的。再谈看书,父亲一闲下来就是看书,家里都有好几个书柜,这在农村应该是很少见的,他那个时候又自修大专,平时家里还订阅了很多报纸,并且父亲也给我和妹妹订阅了很多儿童报刊,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父亲读书的时候,我们潜移默化的也就拿起书本来读,倒是后来进入了中学和大学,离父亲远了,课本的书读多了,课外的书道读少了, 回想起来自己现在大脑里积累的那些百科方面的知识很多都还是小时候和父亲一起读书那时候看的 。 再想想现在的农村小孩,我不知道他们能受到多好的教育,不知道从哪年起,打麻将在农村甚至在城市里都很盛行,父母一到晚上就开始麻将,甚至白天打,晚上也打,这样的环境下的小孩,我知道很多都潜移默化的学会了打麻将,父母不在的时候,几个小孩子在那搓一桌,从小都学会了在麻将桌上赢钱。 相信中国需要更多的好老师,也需要更多的好父母,看书的父母应该比打麻将的父母更能很好的为下一代营造良性的成长土壤吧。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4298 次阅读|4 个评论
女儿喜获省督奖
majorite 2010-5-2 11:21
女儿喜获省督奖 嵇少丞 1. 颁奖现场。省督Pierre Duchesne先生和夫人位于中间。 女儿然然喜获2010年度加拿大魁北克省督杰出青年奖,该奖授予25岁以下在读的大、专院校和中学品行兼优的杰出学生,不仅要求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而且要求参加和组织校内外许多服务社会、帮助弱者、保护环境等的义工活动。 女儿在学习之余,经常去医院、老人院帮助病人和老人;暑假去发展中国家的穷地方的孤儿院做义工;在学校里参加和组织话剧演出,为海地地震和盲人基金会捐款等活动。在北美,仅学习成绩好而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是不赞赏的。 2. 女儿然然在皇家卫士的陪伴下来到领奖台,站到省督的面前。 这里是我5月1日下午在颁奖仪式现场上拍到的照片。 3. 从省督手中接过奖章,合影。 4. 在获奖者纪录薄上签字 5. 获奖后和她同学合影, 左边的女孩秋天进法学院,右边的秋天进新闻系。她们是然然未来的社会关系。 6. 获奖后和他弟弟合影。姊姊为弟弟做了一个好榜样。 省督奖,不接受个人申请,仅从各大学、大学预科、大专、中学推荐的候选人中选出。整个过程,然然都不知道,直到通知她参加颁奖仪式,她才知道自己获奖了。然然对我说:“论学习成绩,有几个同学和我差不多,为啥他们没有得奖?论社会活动, 有的同学干的义工时比我还多,为啥他们没有得奖?”女儿为她的同学抱不平。我说:“你的运气好,或许你两者兼而有之”。 教育孩子,一是大环境(社会、学校等)要好,二是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传,润物丝无声。 7. 奖章的正面是魁北克第28任省督的头像 8. 奖章的反面是魁北克省徽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7174 次阅读|34 个评论
震前设防胜于震后救灾
majorite 2010-4-29 11:13
震前设防胜于震后救灾 嵇少丞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但是,我们要的是震不倒的校园和震不垮的家园。我希望,有一天即使一个7级左右的地震在中国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发生后,正在外国访问的中国总统不再提前回国,投入救援的组织工作,照常访问。在回答外国记者为什么不赶回国内和你的人民在一起的问题时自信地说:我国孩子的校园是震不倒的!我国人民的家园是震不垮的! 某省两县,位于同一条地震断裂带上。A县领导知道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狠抓建筑工程质量,对全县中小学教学楼和宿舍整修加固,还查办了几个和不法建筑商勾结起来在公共建筑中偷工减料的乡干部。B县领导搞政绩工程,建了不少外表光鲜实则豆腐渣工程,工程设计无人问,工程质量无人管,甚至还有的干部在公共工程建筑项目中贪污收贿。8级地震中,B县的房屋倒塌率达90%,中小学校舍几乎倒光,废墟下孩子的命运让人肝肠寸断。县城更是惨不能睹,全县死亡人数上万。A县的倒房率不足30%,中小学校舍几乎没有倒,全县死亡人数不到千人。 B县成为极重灾区,震后救援轰轰烈烈,连续多天上全国电视新闻,情景感人至深,中央领导到B县去过三次,省级领导去过六次,市级领导去过十次。灾后,全省召开总结抗震救灾的表彰大会,B县领导披红挂彩端坐主席台,大谈特谈县领导如何一切为了人民、始终和人民在一起,不抛弃,不放弃,如何带领广大干群英勇抗震救灾,在疮痍的土地上谱写科学有序的救援新篇,彰显领导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会后,B县主要领导连升两级,提拔任市长。此外,B县收到国内外很多很多援助,新县城建得大气、高档、豪华,钱还是多得用不完,于是又买了不少进口的高档越野车。A县领导在会议上,被反复要求一定要态度诚恳地向B县领导学习,学英雄见行动,搞好灾后重建。A县收到的外来捐助不多,镇街建设一下子比B县落后了几十年,不久,A县主要领导也被迫退居二线。 《汉书霍光传》里记载了一个曲突徙薪的典故:有个人看到朋友家锅灶砌的是直烟囱,旁边还有柴堆,就劝其将烟囱改曲,搬远柴草,否则恐有火患。可惜其建议未被采纳。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一方有难,八方救援,邻居们一起救火,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众人。被火烧伤的人坐上位,其他的各以功劳的大小依次排坐,但是没有请曾建议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智者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不请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呢? 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主人没有听从曲突徙薪的建议,实在是糊涂之极。当今世界,有没有这样的糊涂人呢?我看是有的,提拔B县领导、不提拔A县领导的领导就是一例。A县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平时做好抗震设防,搞好建筑质量,大震来了,死伤很少,校舍未倒,孩子不死,理应受到最大的嘉奖。B县震后的患难与共、集力同心、和衷共济、刻苦救援的精神,固然也可嘉,但他们平时对地震不加设防、建豆腐渣工程的错误做法更应反省、检讨和处罚。一震就倒(死人),震倒重建(浪费资源),再震再倒(死人),再倒再建(浪费资源),这种模式绝对要不得。 中国应该把地震中一个地区的倒房率作为干部政绩考察的重要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正确的赏罚导向。 地震是面镜子,能照出一个地方是否有真正地负责任的、为人民生命财产着想的政府。任何自称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搞出来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必然在地震中露出其豆腐渣工程、腐败工程、权钱交易工程的本来面目。海地7.0级地震死亡近30万,唐山7.8级死24万人,四川7.9级地震死亡9万(学校倒塌数千间教室),智利8.8级地震死亡799人,今年4月5日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地区(Baja California - Mecico)发生的7.2级地震仅死两人(其中一人还是慌张逃出房外被路上汽车撞死的),玉树6.9级地震造成2200人死亡,何等地天壤之别! 兴邦何须多难?中国啊,您不应一次又一次地为地震而悲伤!中国的父老乡亲们,您们不应一次又一次地为地震而流血流泪!中国的兄弟姐妹们,您们不该到地震中被铸造生命的坚强! 还原生命的尊严就是在地震后没有悲伤、没有血泪。 无数事实证明,对建筑的抗震设防胜于震后救灾。 震前设防才是最大地彰显人类生命的尊严。历次大地震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不仅仅是搜援救灾的经验,更应该是防震避灾的经验。中华民族的代代相传的大善大爱理应浇铸成抗御灾害的固落金汤,改写生离死别的天灾剧本。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1976 次阅读|18 个评论
四川道孚发生4.5级地震, 前震? 警惕为好!
majorite 2010-4-28 21:36
四川道孚发生4.5级地震, 前震? 警惕为好! 北京时间2010-04-28 04:22:25.8 在四川道孚(北纬30.6,东经101.4) 发生4.5级地震。玉树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带仅40公里, 四川道孚地震的震中离玉树地震的震中太远, 前者不可能是后者的余震. 道孚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鲜水河断裂带,是山地与高原间的过渡带。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东北部,雅砻江支流鲜水河中下游,东北与丹巴、金川接壤,东南与康定、雅江毗邻,西北与新龙、炉霍、壤塘交界。道孚县境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03210144,北纬30203132,东西宽116.24公里,南北长132.44公里,全县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 我在先前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826 中写道: 玉树地震能否带动同一断裂带的中段(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和东段(康定、磨西,石棉)以及龙门山南段(宝兴,天全)等地发生强震? 我们拭目以待,不得不防 。 政府以民为本, 民以命为根。人的生命仅有一次。老百姓宁可千日防震, 不愿一次被砸在废墟里。 如果严力多德没有把凌晨5:40那次小震看成是即将到来的强震的前震, 也就没有玉树县民族中学900名师生的零死亡。 所以, 我个人认为, 地震局应该把有感地震的消息以各种方式(如手机短信)及时通报相关地区的居民,善意提醒他们注意防震。如果地震局能据玉树凌晨小震及时提醒当地居民注意强震,玉树地区死伤人数绝不会那么多! 既然地震不可避免, 地震又不能准确预报(时间、地点、震级), 那么, 地震活动带上生活的人们, 还是警惕点为好! ------------------------------------------------------------------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7405 次阅读|9 个评论
沉痛哀悼慈父大人
majorite 2010-4-19 07:16
沉痛哀悼慈父大人 嵇少丞 2010年4月15日凌晨1点55分(北京时间),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男人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没有痛苦,安详、面凝微笑,他累了,熟睡了,任凭母亲、大妹和大妹夫,三弟和三弟媳撕心地呼唤,父亲再也没有醒来。 - (这是1989年我用自己的相机给父亲拍的相片) 慈父享年仅72岁。父亲,您并不老,您完全还可以再活20、30年。 - 噩耗传来,我立马从加拿大蒙特利尔飞上海,在浦东机场先与从美国加州飞回的二弟回合后,然后在朋友的帮助下连夜驱车赶往盐城老家,家住深圳的小妹一家以及生活和工作在全国各地的各路亲戚也已来到,瞻仰了父亲的遗容。作为长子,按照家乡的习俗,披麻戴孝,日夜守灵,嗑拜亲友,泣诉父恩,亲手把慈父安葬墓地,入土为安。 - 父亲,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 父亲将长眠于这块他奉献过青春,洒过汗,流过血的水青田绿的土地.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6124 次阅读|42 个评论
青海玉树地震的背景情况
majorite 2010-4-14 10:14
青海玉树地震的背景情况 嵇少丞 4月7日,我在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9618 ))中写到:全球真的进入地震活跃期。中国,你准备好了吗?曹聪兄留言问:又要轮到中国了?,我回答:还真说不准。后来,付碧宏兄又评论说:少丞兄,似乎最近大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Subdction Zone),好像还轮不到中国,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大陆应该歇息啦!。我正要给付兄写回答,青海玉树的地震就发生了。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8000多人受伤,1.5万户民房倒塌,有10万户灾民需要转移安置。85%民房倒塌,说明建筑质量差,抗震设防过去流于口头,没有真正行动起来,也因为当地经济情况。(截止19日上午8时,玉树地震遇难人数为1944人,失踪216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 - 我的3月9日博文: 地震局凭啥断定我国大陆暂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223 - 中国大陆没有歇,地震了! 北京时间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271,东经96.629)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美国地调局资料。不可能是国家地震局报的33公里,报的人缺少岩石流变学知识)。地震发生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西段,地震发生时,震源机制为左行走滑兼具少量逆冲性质。自从今天早晨7点49分发生7.1级地震以来,玉树已经连续发生4次余震,分别为4.8,4.3,3.8和6.3级的余震。震中靠近县城,城镇多数土木结构房屋已倒塌,估计会有较多人伤亡。据目击者说,一个公园里佛塔塔顶整个倒下,地震震得非常厉害。 玉树地震能否带动同一断裂带的中段(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和东段(康定、磨西,石棉)以及龙门山南段(宝兴,天全)等地发生强震? 我们拭目以待,不得不防。 玉树-甘孜-鲜水河-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的情况 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是松潘-甘孜 (巴颜喀拉) 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分界线,该断裂带自 青海省的玉树 向东南延伸,经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康定、磨西,过了石棉之后转为近南北走向,并分成两支:东支叫普雄河断裂;西支叫安宁河-则木河断裂,途经西昌、普格和会理。普雄河断裂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在云南境内称之为小江断裂,小江断裂向南延伸,最后在云南省元江附近与红河断裂相交。 玉树-甘孜-鲜水河-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左旋走滑剪切带,晚新生代总走滑位移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在玉树-甘孜段为78-100 千米, 炉霍-康定段有60 千米, 安宁河-则木河段13-15 千米,整个小江断裂带上有30 千米。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现今左旋走滑速率为10-13 毫米/年。历史记载的玉树-甘孜段断裂上发生的地震有: 1738 年 12 月 23 日青海玉树及其西北 6.5 级地震、 1896 年 3 月四川石渠县洛须-青海玉树间 7.0 级地震、 1979 年 3 月 29 日青海玉树南东 6.2 级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上就曾发生过至少13次7级或大于7级的强震 ,例如,1923年3月24日四川炉霍-道孚7.25级地震,炉霍全县的官署民房全部倾陷,死3000余人。道孚县死亡总数超过1500人,其中,孔色、麻孜两乡人民屋宇粮食牲畜荡然无存,压毙500余人。1955年4月14日康定折多塘7.5级地震,地震裂缝密集成带,总长约30千米。山崖垮塌严重,飞沙走石,埋没公路,河水上涨。1981年1月24日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6.9级地震,地震引起地裂缝、鼓包、滑坡、崩塌以及喷砂冒水。鲜水河断裂带上其他段历史上都发生过强震,惟独青海玉树和四川石棉地区没有强震记载, 仅1989年5月5.3地震和2008年6月18日的4.7级地震。唐汉军等 (1995) 曾在石棉县新民乡花岗岩(强岩)中发现出现在16,000-17,000年前一次强烈古地震的遗迹,说明鲜水河断裂在石棉地区目前呈闭锁状态,有发生大震的危险。 云南省境内的小江断裂是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它北起滇川边界金沙江的巧家县北,向南经东川、宜良、通海、建水,最后并入红河断裂,走向近南北,平均水平滑移速率10 毫米/年。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断裂分东西两支,近乎平行向南延伸。小江断裂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 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大于6级的地震,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 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1713年寻甸6.76级地震,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1733年东川7.75级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级地震, 1789年6月7日华宁西北7.0级地震,1799年石屏宝秀7.0级地震,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1887年12月16日石屏7.0级地震,1909年5月11日华宁6.5级地震,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1970年1月5日,通海7.7级地震(24.0N,102.7E),使通海、建水、峨山、华宁、玉溪一带15621人死亡,32431人伤残。地震后,沿曲江断裂分布许多地裂缝,从建水县庙北山北,经通海县的高大、峨山县的水车田、大海洽、牛白甸、直抵峨山城下,全长近60千米,构成了巨大的地裂缝带。其中主干地裂缝不受任何地形约束,跨沟越岭,断开基岩,长达数千米,最宽处可达20米左右,具右旋水平错动性质,最大水平错距2.2米。 1500年以前小江断裂上也曾发生过许多次大地震,例如,1377年 (明洪武十年) 江川地震,明星弯子沟一个村在地震陷落入湖中 (云南省江川县志) 。历史上俞元古城可能在北魏至唐代之间一次大地震中沉入抚仙湖 (见杨鸿勋,抚仙湖水下考古勘察的初步收获,2001年7月11日《中国文物报》) 。 历史上对1833年9月6日 (清道光十三年) 云南嵩明州杨林8.0级地震有较详细的记载。计十余州县相次厄,或裂或坟,或高者谷,或渊者陵,滇池水腾,震延千里。嵩明等州县计倒瓦草房八万七千六百二十余间,压死六千七百余人。嵩明城垣倾圮过半,城乡十余座寺庙,阁亭崩颓、倒塌,五孔永剂桥摇平,锁水桥塌损,民居倾圮,人民压毙,地面裂而复合,黑泉涌出。杨林庙宇、民房几全倒尽,压毙人民,地裂复合,夹死人牛。回辉村、本作村房屋除一户未倒外,余全部倒塌。罗邦村、董官营地陷成塘,地裂缝宽二至三尺,长十余丈。狗街北蛇山上南北向地裂,长约半里,东升西降,高差约三尺。鱼枝本村旁山上裂开二大缝,牛陷没,人被抛掷,城乡死伤极多。宜良庙宇、民房、学宫、书院皆倒塌、城内房屋倒塌十分之七,城外更重。凤鸣村三元宫片瓦不存,一木不立,压死人,地裂复合。马头山靠河一侧土崖震崩,堵塞河水,河道改流。汤池地裂宽一尺,震后水竭。城乡伤毙居民无算。昆明、寻甸、河阳、呈贡等三十州县亦遭破坏。 清道光县志记载:震动之时,西山岩石崩倒,滇池洪水沸腾,地自裂,桥自开,旱地出水,水田变陆,平畴隔成坑,田野生黑烟,瓦能舞,砖能飞,石能跃,墙能弯 地震前气象变化异常,先是黄沙日塞,昏晓不能辨,如此连续三天。又是降淫雨九日,雨色黑。将震时白天昏暗,屋内都点上蜡烛,过了一阵又重新明亮,地震就发生了。主震发生后,余震频繁,影响较广,持续时间3年有余。1834年夏于元江,同年9月17日于澄江和路南,1835年6月于元江、新平又相继发生地震,均属嵩明地震余震,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 1833年云南嵩明8.0大地震发生在小江断裂西支。同震地表破裂带北起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沧溪,向南经甸沙、清水海、嵩明陆良山、南冲、上下李子箐、火头村、玉溪市澄江县阳宗镇的阳宗丫口附近,全长130 千米,原先呈雁行排列的6条断裂在地震中得以贯通,6条断裂之间5个阶区处于局部拉张,地震中断陷,5个阶区分别对应于5个拉分盆地 (湖泊或槽地) :清水海 (湖泊) 、上游水库 (湖泊) 、南冲杨林 (槽地)、前所 (槽地) 和阳宗海 (湖泊) 。同震断裂总体走向北东5-15, 倾角陡,倾向有的地方是北西西,有的地方又是南东东。同震断裂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滑移量达12 米。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19667 次阅读|19 个评论
建立一流大学要从娃娃抓起
majorite 2010-4-13 10:40
建立一流大学要从娃娃抓起 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周洋夺得女子1500米速滑冠军,这枚金牌可以让我父母的生活 过得更好一些,周洋说。《人民日报》海外版写道:周洋这一句,无愧最美的90后,仿佛奥运不是为了更高、更快、更强和挑战人类体力的极限,拿奥运金牌仅是让自己的父母生活过得更好一些的一个途径或手段。周洋,一个90后、文化层次不高的女孩,可以这么说话,但作为党的喉舌、肩负全国舆论导向的《人民日报》就不能这么不明事理。 - 但愿有一天中国学者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不会说:这份奖可以让我父母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科研、发明和创新,为了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不是为了改善个人或其父母的生活。 美国一所著名大学面试一位学习成绩特优的中国考生,问他:你学习这么好,为的是什么?为了以后挣很多很多的钱。主考教授问: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考生说: 钱多了,给自己买房子,给父母买房子。结果,这位考生没有被录取,原因是他只得了50%的分数(学习成绩的最高分是50%),另外综合素质的30% 和社会责任感的20%,他都没有得分。 许多人觉得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比北美好,中国差的仅是研究生教育。我倒觉得,中国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过份地强调学习成绩,而对儿童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重视不够。应试教育不仅仅会消磨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会让儿童感到读书和学习成绩好是未来出人头地和挣大钱的途径,无怪有的孩子的远大理想竟是长大当贪官。中国大学招生仅看学习成绩,不问考生有无无私、博爱、慈善等综合素质和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把帮助别人变成习惯等社会责任感。 改革中国社会,先得改革中国教育。教育,是上帝给人类生命的礼物。教育不能不公平。 改革中国教育,先得改革中国的中小学教育。 - 反过来问:为什么我们那么样培养孩子,孩子还不是受家长和社会的影响?社会不公平、贫富差别大、官本位,笑贫不笑娼、向钱看等等,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孩子的本应纯净的心灵。试想,一个既无精力又无热情进行艰苦的科学研究,仅因为他是校长、副校长、所长、甚至处长,也每年发表很多论文、拿到很多甚至大的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而另外一个有真才实学的普通教授蜗居筒子楼,项目不多,挣钱不多,每天的工作时间却很长。孩子们对这两家的情况能不看在眼里、记心上吗?所以,不改革中国社会,就不能改革中国教育。 我有一儿一女,儿子扬扬今年下半年上中学,女儿然然今年下半年上大学,他们都出生在加拿大。他们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听到他们讲过同学任何一句坏话。 15 岁之后,然然常利用课余和假期到医院做义工,帮助生病的儿童,去年夏天她和几位同学一起到洪都拉斯孤儿院义务劳动几周,恰逢那里发生军事政变,所幸有惊无险。今年夏天她又要去欧洲维修古城堡。前不久,她在他们学校发起和组织了一次为海地地震灾民和盲人基金会捐款的文艺晚会,为此,然然上课之余整整忙了三周,联系乐队和演出人员、安排场地、印制广告和门票、拉捐款、彩排等。这些都是她愿情愿意做的,没有人要求和安排她这么做,我想这跟她所受的教育和从小耳闻目染有关。我能做的就是帮她推销了一些门票和几次深夜驱车从学校接她回家。然然想学医,她的理想是做一名无国界医生,因为世界上哪里发生战乱和特大灾害,哪里就有无国界医生,救死扶伤。 因品学兼优, 然然 最近获得Quebec省总督奖(青年类), 我为她高兴, 女儿今后肯定比她老爸强 . 下面是我那次晚会上拍的几张照片 1. 学生演员 2. 学生三人组合 3. 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讲话 4. 老外的相声 5. 外请的小有名气的China Town组合,曾到中国巡回演出过。 6. 晚会的组织者被激动的同学们抬起来 7. 同学们激动地手舞足蹈 8. 盲人基金会主席到场致谢
个人分类: 论大学|399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苏文辉研究组回应嵇少丞教授
热度 1 boxcar 2010-3-13 15:37
博主声明: (1)本博文是应苏文辉教授研究组要求,借用我的科学网博客作为交流平台 代为发表的学术争鸣文章 。 (2) 本博文的内容苏文辉教授的研究组针对此前嵇少丞教授在其科学网博客上发表的两篇关于柯石英问题所提出的若干质疑的回复。本博文发表的目的是为了就相关问题展开公平、公开的纯学术讨论,希望博友们在评论时就事论事。 (3)注意到此前在嵇少丞教授的相关博文下面曾出现过一些没有学术内容、出言不逊的匿名评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给科学网编辑部增加额外的负担,本文暂时仅允许博客用户(实名)评论,希望大家谅解。 (4)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博友和读者,通过评论、网内短信和留言方式所发表的意见,我都会及时转达给苏文辉教授的研究组,并由他们处理。 ~~~~~~~~~~~~~~~~~~~~~以下为正文~~~~~~~~~~~~~~~~~~~~~~ 苏文辉研究组回应嵇少丞教授在简评《科学时报》两次关于柯石英形成条件的报道中的问题 嵇少丞教授在科学网的博文 1,2 上,两次对我们质疑地表柯石英形成机制的地球板块折返假说进行反质疑。同时建议在 3月2日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会议室,请超高压变质岩方面做过许多工作的许志琴院士和金振民院士主持柯石英形成条件及其地质意义 进行一次面对面的的公开论战会 3。我们赞赏主流派提出面对面公开论战的建议,期待会议的召开 (然而,至今,3月2日早己过去,还没有得到邀请信息,但愿今后会有新的时间表出台); 我们也赞赏 嵇少丞教授在科学网博文中引用数据讨论问题的方式。 我们不是地学学科的,不知地学界历史与现在的是非恩怨;我们介入争论,纯属为学术。我们是从事高温高压物理学的,当我们把研究目标转向地球这个天然高温高压系统时,与地学学者就结成了为一个共同目标而站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十分尊重和钦佩广大地学学者对国家和学科的重大贡献。然而,对重大的学术问题有不同观点是正常的。有学术争论,才会有创新,才会有科学的进步。 学术争论时,对长期在一种主流观点指导下工作而听到不同争鸣意见而说出几句不愉快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谅解的。但是,争论,不能骂人,骂谁都不好 ; 争论,不要盛气凌人,不要冷嘲热讽。学术争论,切忌感情用事。学术争论,首先需要有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切磋的过程,先要理清对方理清自己的问题,然后针锋相对, 凭数据,亮观点;摆事实,讲道理;比科学,找真理。傲气和嘲讽,有损学者风度,与真理无缘。轻率讥讽他人为笑料,谨防最终被人笑。提出这些,愿争论双方共勉。 嵇少丞教授在科学网的博文 1,2 上,引用数据绘制了一张图(见下),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回复如下。 1. 首先必须指出,嵇少丞教授 没有把我们的2.0GPa,320℃的柯石英形成压力条件 4 (石英原料经球磨预处理后再用此静压条件合成)绘入图中 。所以,从图中比较,S05-09都在前人结果(直线) 之上,得出了否定高能机械球磨 (预处理)能使-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压力和温度大大降低 的结论。 现用红色※号把2.0GPa,320℃标在图中下部, 它 才是全图最低的数值 ! 由此可见,嵇教授 是在未考虑该数据情 况下 得出的不正确结论;由此导出的其它结论也是不正确的。 删除关键数据,不管有意或无意,都是不应该的。 2. 嵇教授图1中给出的是试样中 柯石英形成的最小压力 (GPa)和温度(C) 的关系。实际上,合成柯石英的石英原材料的状态配比环境合成模式与条件的不同,合成柯石英的条件都不尽相同 4 ; 不经具体分析和区分,也不管是平衡非平衡、热力学还是动力学, 把仪器观测到的表观形成压力 4 统统看作柯石英的最小形成压力,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简单、表面地作比较,冒然得出的结论,是靠不住的。 图 1. 试样中 柯石英形成的最小压力 (GPa) 和温度 (C) 的关系。静压条件下,苏文辉研究组的实验结果 (S05-09) 与前人实验结果的比较。 A79 : Akella (1979) ; BB82 : Bohlen and Boettcher (1982) ; BG95 : Bose and Ganguly (1995) ; Coes53 : Coes (1953) ; G03 : Gasparik (2003) ; G72: Green (1972); H98 : Hemingway (1998) ; HT94: Hirth and Tullis (1994); KK64 : Kitahara and Kennedy (1964) : MM80 : Mirwald and Masone (1980) 。 3. 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影响比较,应在完全相同的状态和条件下进行有、无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比较。嵇教授把它与不全同甚至完全不同的状态和条件下进行比较, 标准不一致 ,显然欠妥。 4. 嵇教授说,如果说苏文辉等的球磨过程有什么作用的话,那么就是造成SiO 2 材料的Fe污染,这可能会迟缓在静高压时柯石英的形成。 2既然嵇教授读过我们的文章,一定看到论文的数据 5 。 未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 t mil = 0 h)的 a-石英,在4.0 GPa,923 K, 30 min条件下不形成柯石英;但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 t mil = 15 h,对应于晶态和非晶态之间的中间亚稳态(相)的a-石英样品,很容易转变成柯石英,条件为3.0 GPa,923 K, 1 min,比通常的柯石英合成条件(3.5-6.0 GPa,1273-1473 K,2-48 h)的 压力和合成时间低和短很多 5 。 嵇教授由于删除关键数据,未区分一些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比较标准不一致,三者导致了不正确的认识 ; 据此现在又进一步推论,是由于 球磨过程造成SiO 2 材料的Fe污染可能迟缓在静高压时柯石英的形成, 对球磨作用的看法,既缺乏根据,也与上面实验事实不符。 错上加错。 5. 嵇教授对球磨作用具体形式的理解, 这些岩石中 矿物晶粒之间 并不存在像在球磨罐里石英颗粒与钢球之间那种松散的空间关系、巨大的活动空间以及长时不断地 彼此高速碰撞 的剧动过程 1, 2 , 以及 球磨作用本质的理解,都有待商榷。 本集体曾研究过机械球磨的作用机制. 发表了20多篇论文,认识到在高能机械球磨的过程中,由钢球碰撞所产生的局域高压和局域高温可分别达到3.0-6.0 GPa和600-900 K,或者更高(1750 K),而且由于具有三维的微小振动,钢球间的高速碰撞既会产生正压应力也会产生剪切应力。 对比地球板块碰撞和机械球磨碰撞两类现象可以发现,虽然地球的板块碰撞和实验室中的机械球磨碰撞在空间尺度和碰撞速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其具体的碰撞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 二者的温度和压力(包括正压和剪切应力)具有的局域性和剪切应力具有的重要作用是其共同的特点。 通过它们的相似性,可以尝试把这两种看起来似乎很不相同和没有关联的碰撞现象相互联系起来,利用机械球磨来研究地表柯石英的模拟合成,其可行性和效果可由实践来检验。我们 引入机械球磨对-石英原料进行 预处理 (注: 相当于对石英施加碰撞挤压剪切,而不是让石英的晶粒间彼此高速碰撞 ! ! ),然后再对球磨预处理后的材料再进行静高压高温合成,于是提出一个机械球磨和静高压合成相结合的实验室模拟地表柯石英的两步实验法 5 ,突破了思想障碍,避开静动压相结合仪器制备的困难,使地表柯石英的实验室模拟合成变成可能。 研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5 。 利用我们提出的实验室模拟地表柯石英合成方法获得的柯石英的Raman谱,是迄今为止获得的谱峰最完全的柯石英Raman谱,涵盖了天然的和前人人工高压合成的柯石英的谱峰数目:比在意大利和挪威发现的天然柯石英的多一条谱线,与在中国和南非发现的天然柯石英的一般多,而比前人,Mirwald 的静高压合成的柯石英多了5条谱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于抓住了两类碰撞现象的相似本质,考虑了局域动压和切应力,所以获得了比前人不考虑这些因素而只考虑静高压的方法所得的结果更加完善更加接近实际 ;同时也可以证明, 利用高能机械球磨方法对 a-石英起始粉末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静高压后处理,是一种在实验室模拟地表柯石英合成的简单有效的物理方法 。当前,仅就这一发现的事实,不管你如何看待机械球磨的具体形式,都无法颠复发现本身。 透过现象看本质。高能机械球磨的局域高压高温和剪切力的局域动态碰撞作用,使 a -石英从晶态向非晶态转变 ( 局域动态碰撞导致非晶化! ),不稳定性也逐渐增强,其间出现的中间亚稳态或亚稳相,使 a -石英到柯石英的转变与路径有关,是一个动力学问题;它可以降低柯石英的静高压最小合成压力,其原因是降低了柯石英的形核势垒,促进了静高压致非晶晶化作用;同时促进无需长程原子扩散的同素异构转变短程原子迁移,降低所需的非晶晶化温度。动态碰撞作用,中间亚稳态(相)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柯石英的静高压最小合成压力,还大大缩短了合成时间,使柯石英由长时间的静高压变质作用向短时间的冲击变质作用转变 4,5 。进一步,可用能量状态转变示意图和 Gibbs自由能变化公式,对非晶晶化产物、转化模式、以及非晶晶化温度变化作判断 4 ,解释看似不好解决的疑难问题,具有普适性。 嵇教授对球磨作用具体形式的理解,少见而特殊,误导了网友的讨论,也搅乱了自己的思维。 6.有关我们提出的非板块折返的地表柯石英形成机制 4,5 ,可以简称为 小 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模型或假说, 概括起来是: 地表中因组成物质、应力的不均匀性和小面积作用原理,可形成许多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对于那些局域高压微区的压力大于柯石英最小形成压力 P coe.min 的微区,无需经过板块折返,即可形成柯石英。对于那些局域高压微区的压力 P coe.min 的微区,无需经过板块折返,它们在造山带的断裂带剪切带中,受外界因素(如地震波和/或局域挤压剪切力,等)的影响,也容易形成柯石英: 1) 对于近震源范围的微区,地震冲击波压力可近3.0 GPa,可能使微区的石英转变成柯石英; 对于远离震源范围的微区,地震冲击波压力迅速减小,但是如果存在非稳状态的微区系统,因地震冲击波的触发而导致微区失稳,形成柯石英也是有可能的。2) 有后续发生的局域碰撞挤压剪切力的作用,使微区的 P P coe.min ,则可形成柯石英。3) 由1)和2)混合的情况。 因 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形成柯石英假说可以顺利解释很多天然地表柯石英的特征,所以认为是可能性最大的地表柯石英形成机制。至于地球板块折返,它是一种能量变化很大、运动空间很大的小机率大事件,在未能找到可信的驱动力,遵守能量守恒证据,可以解释天然地表柯石英的特征,排除压力与地球深度换算,以及减压降温过程柯石英变成石英的速度大大高过折返速度的的困难以前,虽说可以解释地表柯石英的形成,但只能是一种可能性非常非常小的机制。 在地表柯石英形成机制上,嵇教授对我们提出了三点质疑: 1) 根据他所列图中数据,否定高能机械球磨 (预处理)能使-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压力和温度大大降低 的结论,从而否定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机制,这点上面己经辩驳,无需重复。 2) 他在引用我们新机制系指地表柯石英无需经过板块折返 ,而可以通过强地震波 和/?较大的 区 域应力作用于地表石英 而形成时, 在 ? 处少了一个或字,而在方框中把局字改为区字。这样一丢一改,把两种机制改成只有地震波一种。而迄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地震能使地表岩石中的石英转变成柯石英,于是什么机制也就没有了 (?!)。实际上,冲击波的作用机制是引入动态碰撞预处理后导致了 缩短合成时间,发现柯石英由长时间的静高压变质作用向短时间的冲击变质作用转变 4,5 后的一种逻辑性预言机制,虽然人们尚未注意研究,但并不一定不存在。由此通过文字删改进而把另一种局域高压微区的主要机制抹煞掉,像这样的争论,是没有学术意义的。事实上,局域高压微区的主要机制的可实现性是很大的,由增强因子的变化即可证明 4 。 3) 他们的假说解释不了柯石英的寄生岩石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岩的成因,这些岩石中矿物晶粒之间并不存在像在球磨罐里石英颗粒与钢球之间那种松散的空间关系、巨大的活动空间以及长时不断地彼此高速碰撞的剧动过程。嵇教授对球磨作用具体形式的特殊理解,如上面讨论过的,确实难于理解新的机制。这里只想提醒一点,我们的新假说不仅适于包 裹体,也适于非 包 裹体; 不仅可以解释人工合成的情况,也可以解释天然矿物的情况。文献 6 报导了 新近 意大利和法国联合研究小组R.帕尓墨利等科学家 7 ,利用阴极发光、喇曼谱、显微镜和同步辐射原位显微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天然的不同榴辉岩中石英单晶包裹体的样品(产自南极洲兰特曼地区),首次报导了在深层产生的地表岩石(榴辉岩)中石英的压致非晶化现象。 他们说,在我们的解释中得益于你们发表的论文,Su et al., PRB , 2006 8 ,有关石英非晶化和柯石英形成的实验研究。我们的发现实际上会变成你们的假设的第一个天然矿物的实证。 证实了我们提出的柯石英形成新机制的正确性。 嵇教授不应该迴避R. Palmeri这篇论文 7 。 过去,人们用很多国内的地质资料去论证源于国外而存在不少问题的地球板块深折返假说; 现在,国外把许多资料用来证明源于国内的非主流的新假说。我们希望主流非主流观点学者能够互相学习,找到我国有自已原创性的新学说。 7. 嵇教授还提出了一些其它问题,涉及引用他人的工作,这里不作讨论。但有一点,他说,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没有发现岩石塑性变形能产生矿物非晶化的确凿证据 2 。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就己有矿物塑性形变导致非晶区生长的在位观察报导,从事高温高压物理研究的人都知道。 8. 池顺良先生对我国地学界有关地球板块折返学说争论历史作了回顾,对争论的实质问题作了概括 9 。这些实质问题是折返观点非折返观点都需回答的共同问题。 当前,地球板块深折返学说遇到了驱动力,能量守恒,地表柯石英特征,地球深度换算,以及柯石英变成石英的速度等的难题。希望能有机会与嵇教授进行面对面商讨。 9. 学术爭鸣,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不仅支持面对面讨论,我们更提倡双方经过深思熟虑,写成学术论文,在正式学术刊物上交流商讨。 真理不怕爭论,真理越辩越明;真理将在爭论中显露出闪耀的光辉。 苏文辉研究组 2010-03-12 于哈尓滨 --------------------------------------------------------------------------------- 参考文献 1. 嵇少丞的博客,《科学时报》帮人抬轿闹出大笑话简评《科学时报》两次关于柯石英形成条件的报道,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3792 , 2010-2-9 8:38:23。 2. 嵇少丞的博客,岩石糜棱化等同于非晶化?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985 , 2010-2-19 7:50:45。 3. 嵇少丞的博客,呼吁就柯石英形成条件及其地质意义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论战,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790 , 2010-2-18 10:01:46。 4.苏文辉,刘晓梅,许大鹏,孙敬姝,张广强,刘志国,禹日成,姚立德,黄喜强,千正男,隋郁, 吕 喆 ,王巍然,薛燕峰,邢淑芝,柯石英最小静态形成压力与地表柯石英形成新机制及其地学意义. 自然科学进展,2009,159(7): 730-745。 5. 苏文辉,刘曙娥,许大鹏,王巍然,姚斌,郭星原,刘志国,钟正,一种由 -石英到柯石英转变的新途径. 自然科学进展,2005, 15(10): 1217-1222。 6.刘忠奎,好诚,地表柯石英形成新机制获实证. 科学时报, 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75/29051.htm ,2009-12-22 22:18:54 7. R. Palmeri,M. L. Frezzotti, G. Godard and R. J . Davies, Pressure-induced incipient amorphization of a-quartz and transition to coesite in an eclogite from Antarctica: a first record and some consequences, J. Metamorphic Geol. , 2009, 27: 685-705。 8.Wen-Hui Su, Shu-E Liu, Da-Peng Xu, Wei-Ran Wang, Bin Yao, Xiao-Mei Liu, Zhi-Guo Liu, Zheng Zhong,Effects of local mechanical collision with shear stress on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from a-quartz to coesite induced by high static pressure, Physical Review B , 73(2006):144110,1-7 9. 池顺良,苏文辉挑战大陆深俯冲: 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综合时代。科学时报,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6791.shtm , 2010-1-4 9:39:16
个人分类: 科研|10172 次阅读|16 个评论
地震局凭啥断定我国大陆暂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majorite 2010-3-9 09:24
今天新浪网上有篇文章,名叫中国地震局:我国大陆暂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现转载如下。汶川地震后,国家地震局从上到下的各级领导、专家都说,地震无法预报。现在,国家地震局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和前几天陈健民局长在政协会议上见记者说的话意思差不多)出面担保我国大陆暂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时间才过了不到两年,地震局科技水平就提高得如此之快?能报出我国大陆暂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结论,对中国人民是福是祸?好像有了这样的趋势,国家地震局存在的意义仅在于预报不地震而不是预报地震了。 ---------------- 中国地震局:我国大陆暂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9日03:15 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夏命群)中国地震局专家昨日介绍,2010年以来,全球地震频次的确略高于平均数,但暂时还很难断言全球由此进入强震频发期。从目前情况来分析,全球强震可能还会持续,但大多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我国大陆暂时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记者:近期全球为什么7级以上地震如此频繁?   地震专家: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18次、8级以上地震1次,但地震发生时间非常不均匀,有的时段地震较为密集,有的时段地震较为稀疏。2010年以来,截至3月6日全球发生7级上地震5次,略高于平均数,考虑到地震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仍在正常的分布范围,是地球地壳运动过程中地震活动的一种正常涨落现象。   由于1月13日 海地7.3级地震 及2月27日 智利8.8级地震 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因而近期全球的强震活动较为引人关注。   记者:全球是否进入了地震多发期?   地震专家: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8级以上地震发生的频次较此前数十年明显增多,类似上世纪前半叶的强震活动特征,此即所谓全球强震活动的百年周期特征。如果这一百年周期确实存在的话,当前这种全球范围内强震较多的现象可能还会持续,其中大多数地震将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记者:上一次全球地震频发是什么时期?具体情况是什么?   地震专家:就全球8.5级以上巨大地震活动而言,上一次全球地震强活跃期出现在1950-1965年期间,这一时期全球发生9级以上地震3次,分别是1952年堪察加半岛9.0级地震,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8.5级以上地震7次,除1次发生在我国西藏察隅外,其余6次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记者:近期我国也发生了一些地震,原因是什么?   地震专家: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大陆地区每年平均发生145次4级地震(12次/月)、20次5级地震、3-4次6级地震。另外,平均每三年会发生两次7级地震。   目前我国大陆地震活动处于平均地震活动水平,是一种正常的能量释放。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8048 次阅读|7 个评论
智利8.8级大地震正触发新一轮全球地震活动
majorite 2010-3-7 08:06
智利8.8级大地震正触发新一轮全球地震活动 嵇少丞 3月5日国际时间5:09, 智利海岸Bio-Bio发生6.0地震,2个小时28分钟之后那里又发生了一次6.6级地震。 3月5日凌晨1点52分,四川北川境内也发生一次3.7级地震,两条经过金堂县竹篙镇境内的国家一级通讯光纤干线被发现中断,经过抢修,于当日下午恢复正常。3月5日下午,龙门山南部的宝兴县也发生了1.9级和2.8级两次地震,地震有向南迁移的趋势,这也是意料之中,本人在《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科学出版社,2009)一书中有所论述。 同一天上午10时49分,中国唐山市滦县、唐山市市辖区交界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11分钟后,该地再次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北京东部地区有轻微震感。1976年7月28日唐山开平区越河乡曾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2万余人死亡,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 自2004年12月24日印尼8.9级巨震之后,唐山地区正断层性质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多(张宏志等论文, 2008) 。现再经今年智利8.8级巨震的触发,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很可能活跃起来,这是否会为该地区拉开新一轮构造加速运动的序幕呢?其实,北京向西到张家口一线,断裂带早已超期服役,能量积够,发生强震的可能性怎会没有?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是人们无法预报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罢了。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直接影响京津唐张(北京、天津、唐山、张家口)及周边地区的安全。张家口-渤海断裂带, 西起山西裂谷的北端,往东经五台山,然后经过河北省尚义和张北、北京市的官厅水库、顺义、三河,最后在唐山与天津之间进入渤海,甚至延进辽南, 全长上千公里。这条断裂带是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跳越鄂尔多斯地块之后向东在华北平原上新的延伸和继续,预计5-10 Ma之后,阿尔金断裂带将从其与祁连山交界处向NEE方向扩展,从而直线连上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目前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成熟度尚低,断裂宽,应变尚未高度集中。断裂带内次级断裂连续性差,多呈羽列状分布、断断续续、倾向不一、时陡时缓、急转弯和叠断障碍体非常普遍,应力容易集中形成地震。所以,华北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例如,1057 年北京南郊 6.8级地震,1337 年怀来 6.5级地震,1484 年居庸关 6.8 级地震,1536 年通县南 6.0 级地震,1658 年涞水 6.0 级地震,1665 年通县西 6.5 级地震,1679 年七月二十八日 (清朝康熙十八年)三河-平谷8.0 级地震,1720 年沙城6.8 级地震和 1730 年北京西郊6.5 级地震等,其中1679年9月2日三河-平谷夏垫潘各庄一带的 8.0 级大地震最为惨重,势若雷电奔, 声如刀兵閧。夏屋化为泥,平原裂成缝。上摧缥渺峰,下坼清虚洞。城郭尽倾圮,毙者成丘山,存者愁卯累,仅三河一县地震死亡人数就达2677 人。三河-平谷地震发生在NE向新夏垫断层,地表破裂带仅约10 km垂直滑移量3.12 m (向宏发等, 1988) ,平均复发周期6500年 (冉勇康等, 1997) 。 ------------------------- 附件: 地震局局长:6日唐山地震均为1976年大地震余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6日21:3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任沁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6日下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6日上午10时49分许、11时许发生在唐山地区的两次地震,均为唐山大地震系列衰减活动中的正常余震活动,不会再有强震。   1976年发生的7.8级唐山大地震之后,会不断有余震。刚震完的一年之内,余震发生的频率高,强度也大,但根据规律,余震频率和强度是逐步减弱的。陈建民表示,从1980年至今,发生了33次4级左右的地震;1990年中期至今,发生了9次4级左右余震,而今天以前的最后一次4级左右余震,发生在2004年1月份。   他说:6日发生的两次地震,都是唐山大地震系列衰减活动的一次小的正常的起伏活动。如今距离唐山大地震已有34年时间,再有余震,强度也不会大。公众不必恐慌。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6日10时49分许,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唐山市市辖区交界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11分钟后,11时许,该地再次发生4.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9.7,东经118.5,震源深度为15千米。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06/213719805784.shtml 地震局长:多次地震不代表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2010年03月06日22:51新华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任沁沁)汶川、海地、智利、高雄、唐山最近虽频频发生大小地震,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短期内多次发生地震,并不能轻易下结论说地球已进入地震活跃期,要有具体的数据、证据。陈建民说,根据记载,全球每年要发生1-2次8级左右地震,18次7级左右地震,200余次6级左右地震。多数地震发生在海底,因此并不引人关注。   今年一月份以来,发生了多次地震,几起地震都集中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方,给人们造成地震频发的印象,并认为全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这是缺乏依据的。陈建民认为,这两个月来发生的地震,地点和强度都不均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需要进一步观察,不能轻易下结论。   至于这几次地震之间有无关联,陈建民表示,全球有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海地、智利、日本琉球群岛、台湾都围绕在前一地震带上,而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后一地震带影响。从100多年记载的历史看来,这两个火山地震带的活动强度是交替进行的,周期大概是15年。   今年以前的11年,全球地震主要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今年以来则主要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但这并不能说明环太平洋地区开始进入地震多发期。陈建民说,毕竟和正常的更替周期还差4年左右,还需要看下一个阶段该地区是否还连续发生强震。   此前有媒体报道,加拿大和美国西海岸外80公里处存在发生类似智利强震的危险。陈建民认为,目前还没有科学的依据,可信度有待商榷。   近日世界范围内频发的地震,让人们联想到电影《2012》中的灾难。   陈建民说,《2012》是一部电影,将各种灾难形式汇总在一起,提醒人类要关心善待地球母亲,充分认识自然界,正确对待各种自然现象,从点滴做起,防患于未然。影片的主要目的是教育、警示。   地震活动是正常的现象,地震造成的破坏是局部性的,人类不必恐慌。他表示,6日10时49分许、11时许发生在唐山地区的3.1级、4.2级地震,是唐山大地震系列衰减活动的一次小的正常的起伏活动。   谈及近日高雄发生的百年强震,陈建民表示,台湾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有3到6次地震,当地地震科技工作者任务很重。正因如此,大陆和台湾的地震科技合作有很长历史了,通过学术合作、科技研讨会、具体的科技合作项目等多种形式,两岸地震科技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合作、互访,这种互动会继续下去。   不久前山西谣传地震引发大量民众寒夜上街。陈建民说,从维护自身安全的角度考虑,民众的心态和行为是可以理解的。这告诉我们还是要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度,完善地震预警发布机制和政府应急机制,切断不正当发布地震信息的渠道。   中国政府要做的,是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应急应对、紧急救援、政府处置能力等各个环节,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降低人员伤亡和损失。他说,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防御地震,需要政府,也要民众共同参与,海地和智利两次强地震带来的不同的破坏后果,再一次强调了政府和民众共同提高综合防御能力的重要性。   国务院已把5月12日定为防震减灾日,加强宣传、科普教育,对民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http://news.qq.com/a/20100306/003150.htm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3849 次阅读|14 个评论
难忘!旧金山民居的防地震装置(组图)
chrujun 2010-1-15 12:38
嵇少丞 教授提出为什么同样级别的地震发展中国家伤亡人数多, 发达国家伤亡人数很少的问题。下面是 嵇少丞 教授的博文: 一个7.0级地震为什么可能导致上十万人死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964 嵇少丞 教授指出, 发达国家重视防震是伤亡人数少的关键。 我去年在美国参加SEG年会后在旧金山拍摄了一些旧金山民居防震装置的照片,可作为为 嵇少丞 教授观点的佐证。这也让我们真正体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义。 据导游介绍,旧金山民居全部都拥有地震逃生设施! 只有不忘记历史,防患于未然,惨剧才不会重演!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6931 次阅读|3 个评论
嵇少丞耍赖博文存照
陈龙珠 2009-12-11 13:24
当日 后记 :近日出差在外,休息时去参观一下嵇少丞教授的博客:乖乖,也够他辛苦的了,他似已将自己一年半时间以来与N个博主争吵骂人的全部文章都翻了个遍,有的添加上丑化对方、粉饰自己的文字,再置于博客首页, 竟然还一不小心 将去年骂现在彼此已经和好的一位博主的几篇博文也重新开放了出来(遭遇质疑后再次予以隐藏)。其实彼此就那么点事,天又塌不下来,何必如此作践自己呢 ? 另外,在科学网编故事骂人,并不是一件炫耀文采的理性行为。嵇教授自己都做不到不对号入座,还为自己编发恶劣故事骂人狡赖,不是更加地缺乏理性吗? 嵇少丞教授发生过科学导报、科学新闻稿约之争。苏青老师后来因实在受不了众多注册用户和匿名者的 恶评干扰 ( 苏青先生语录:近半月来,我的博文屡有像你这样的马甲游窜,即使是悼念受世人尊敬的科学家的博文,你们也不放过骚扰的机会。是可忍孰不可忍? ),愤然在对一则评论回复中写下了四句打油诗,其中也并未出现嵇少丞字样,但嵇少丞教授却为啥自己去对号入座地撰文( 截图如下 )叫骂呢? 嵇后来自己在编故事影射别人,他如下这篇对号入座的文章中的几点骂人之词,是否描述的就是他自己呢? --------------- ----------------- 然而,嵇少丞先编发攻击我、王鸿飞和科学网博客编辑部关于管理方法讨论观点的一则寓言。或因遭遇本人儿戏回应,嵇少丞又 捏造名词 编发了更为恶毒和丧失教授廉耻的《 仁义中庸与斩草除根 》攻击本人。对此,本人理应回击,这就是本博当时新劈鸡圈不宁专栏的原因。对这么一篇不知廉耻的博文,嵇少丞还在狡辩,而且在 向王铮教授声称 休博的情况下,仍在自己的既有博文里继续不断地添加谩骂和狡赖之词( 如下2次截图 ),而且还恶劣地修改去年和近来攻击我其他博文的内容。 若不是疯了,则就实显无赖而不齿! ------------------- 初始版本 : 现时版本: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3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饭后茶前请看海外正教授嵇少丞奇异的泼
陈龙珠 2009-12-2 11:36
11月29日本博根据嵇少丞教授在科学网的博文中涵盖的信息,浅析了他在祖国科学网博客上长期 异常行为的心理学原因 , 并在后记中善意地建议他自己想办法尽快醒醒 。科学网编辑部也已于11月30日下午颁布了三条红线执行细则,以维护科学网博客平台的正常交流秩序。 我很笨哈,原以为嵇教授和我不再继续争论了。可没想到昨天午休上网时又看到了他对我新的人身攻击帖《 请问科学网编辑部:陈龙珠这篇博文是否进行人身攻击和言论诽谤 》( 科学网博文号 :275286, 截图附后 )。我那篇浅析他异常行为的心理学原因文章,哪没有根据?有根据的文章,咋能算人生攻击和诽谤?要是按嵇教授自己这篇文章的逻辑,以他目前还没有修改和删除的攻击王鸿飞、苏青和我等人的以往文章,按攻击1人算1次并依11月30日编辑部的实施细则查处,这位海外正教授的科学网博客就应该被编辑部自然关闭了的。 今天上网拟拜读嵇少丞教授的新作,其首页文题目录没了上述文章,新作《 陈龙珠:科学网上最末流的叫战者 》( 科学网博文号 :275286 , 截图附后 )横空出世。可我打开一看,嵇教授还真够泼的:这还是昨天他向科学网编辑部举报质疑我违规的那篇文章( 链接地址相同,刊发时间相同 ),但题目和正文内容都变了。 现在的这个版本除上述如此 儿戏、胡闹科学网博客编辑部和广大网友 外,又跨越了本人争论局限于科学网博客文章的前提而大搞人肉搜索了( 他对我的文章观点没证伪,却自动地奉献了一次证实 ),而且其中充满着臆想和捏造。 在编辑部实施细则颁布实施后,这位想吃举报人身攻击和诽谤螃蟹的第1人,自己却在干着人身攻击和诽谤别人的勾当!( 转帖新浪网照片再编造攻击文字,哪还敢给转载照片的链接地址呢?杯铲的变态啊 ) 附:2009-12-1 海外正教授嵇少丞博文题目和正文后的网上截图 2009-12-2 海外正教授 嵇少丞完全修改2009-12-1博文题目和正文后的网上截图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3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嵇陈三国演义 触及科学网红线了吗?
tarimriver 2009-12-1 06:16
本人29日博文 王嵇陈三国演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814 30日从科学网博客首页忽然消失,我有些纳闷,是触及红线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是按照什么条例或规矩实施的措施?请编辑部解释,以使我们以后可以少犯类似错误。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18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武林外史:王鸿飞拳打正教授,嵇少丞脚踢研究员
yyzhao 2009-11-30 21:34
话说锦宝年间,天下太平,国库丰盈,朝廷偃文修武,欲成霸业。兵部武科的各等官员一时身价百倍,连那草民百姓也弃文投武,巴望来日功成,捞个一官半职,也好扬名显万。 却说武科衙门欲网罗各方才俊,遂在虚拟谷辟开一处演武场,邀集各路好汉,摆擂设坛,演武习艺。这演武场确是一个好去处,不日声名鹊起,武人云集。武场中央都是些武林高手,左踢右打,上腾下挪,看得众人目瞪口呆,大呼过瘾。周边显眼的地界,也是些有来头的主儿,刀枪剑戟,阴阳八卦,也颇有些看头。那些无名小卒,只得找块僻静处,舞枪弄棒,挥拳踢脚,倒也自得其乐。唯有朝廷命官来此,却是另一番景象,或鸣锣开道,前呼后拥,或微服私访,不事声张。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这一日,演武场内,人如泉涌,马似雪崩,忽然间尘土飞扬,喊声震天,趋近一看,原是两位好汉,被众人围得水泄不通,捉对厮杀。 列位看官,这两位好汉,皆是当今豪杰。左手这位,姓王,名鸿飞,字百人,自幼聪敏过人,后又负笈西游,到美利坚拜师学艺,取得真谛。朝廷惜才,传旨召回,位列钦点一百单八将。无奈桀骜不驯,被朝廷冷落,自此终日驰骋于武场,传授武林秘诀,从者如云,坐了头把交椅。右手那位,姓嵇,名少丞,字教授,弱冠西行,赴迦那大习武,终于修成正果,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被著名武寺延聘,坐了正位教席。众位有所不知,那西方武寺,虽然布施不菲,只是寂寞难耐。教授不日衣锦还乡,被朝廷待若上宾,出将入相,指点江山,如众星捧月一般,好不自在。 两位英雄,武功皆十分了得。百人精于一术,号称分分合合动力术,方圆千里,无人不晓。教授专攻一功,号称惊天动地震撼功,武界内外,声名远播。平日传道解惑,众人仰慕不已。这一番厮打,却与往日不同,两人并不使用各自擅长的招数,只是胡缠滥打,并无规矩。各自使出浑身解数,撕咬挖挠,三百余合之后,胜负不分。 两位好汉鏖战正酣,众人连声喝好,看得起兴,忽然一人跳将出来,大吼一声:两位好汉且住手! 有诗赞曰: 温良恭让非雅士,唇枪舌剑真英雄。 自古圣贤多寂寞,唯有吼者留其名。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5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王嵇陈三国演义
tarimriver 2009-11-29 14:58
科学网越来越热闹,人气越来越旺,博主慕名而来,网友沓然而至,你知道为啥?科学网博客是科学家们的聊天室,是智慧火花激越碰撞的加速器,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象牙塔。编辑们不辞辛苦,博主们不吝才学的结果。当然要给个权重什么的,当然是王嵇大战拔头筹。 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不做坏事。两个人偶尔吵一架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地天天吵,月月吵,年年吵。中日战争打了8年,两伊战争干了10年,不容易!英法百年战争暂时不提了吧。王鸿飞研究员和嵇少承教授我想是有这个宏图大志,将科学网吵架进行到底的! 当然,这需要高超的智慧,灵敏的应变和勤奋地学习。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啊!最近的火候不就欠一点了? 不用着急,陈龙珠教授来也! 三个女人一台戏,那是小戏、儿戏。 三个男人要是干起来怎么样? 曹操、刘备、孙权就是榜样! 看着王嵇点击率居高不下,陈龙珠教授如何甘拜下风? 看吧,王嵇点击继续高涨的同时,陈龙珠草船借箭,成为骂坛新秀指日可待! 三国的曹刘孙可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而且他们的后代都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而且发扬光大了,才使得三国深入中国人生活的角角落落的。 希望各位将三国的战火重燃,把使科学网走出中国,冲向世界! 如果你们这一代没有多大信心绝对胜出的话,抓紧时间注意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知识智慧应变技巧方面早日彻底传授,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日子早点来到。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科学网把所有网络博客都收编到自己麾下,让NATURE,SCIENCE乞求与我们合作的辉煌灿烂的明天吧!到时候,所有来科学网的都将成为伟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899 次阅读|4 个评论
华裔加拿大教授嵇少丞与汶川地震灾难(4)
陈龙珠 2009-11-29 14:53
本博声明 今天见到嵇少丞教授博客首页图象下方近日空白之处出现了为了真理,不顾他人如何反对的告示。本博讨论的是如何合规地科普和防止科普内容(尤其是涉及广大民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万一发生差错的话题,从没有、不会有也无权有反对别人科普的事情。因此,嵇少丞教授的上述告示,与本博近期话题毫不相干。 ------------ 单从博文本身看,嵇少丞教授对中国社会和学术腐败深恶痛绝。可他在日常行为中,又是怎样约束和规范自己的呢? 科学网博客平台是由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类科学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博主目前主要是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网友则可能覆盖全社会。因此,在这样敞开的网络平台上,博主尤其是海内外著名华人学者的博客文风,直接对读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和学生产生影响。 学术腐败包括抄袭、剽窃。因此,撰写文章(专业论文、博文等)时对既有文献的引用进行恰当的标注,是反学术腐败的重要环节。本博在前期曾编发了《 博客文章不该适当标注参考文献吗? 》,其中谈到近日科学网博客上热议一稿多投或转载涉及的 那篇博文 ( 作者嵇少丞教授 ),有不少的文字与网上前几年其他人编发的2篇文章分别雷同,但未标注引用信息。 在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至今,我国又相继发生过多次小到中强地震,对此嵇少丞教授都及时刊发了相关地质和历史地震背景资料,但很少对其文字资料的来源加以引用标注。 但是,在嵇少丞教授撰写并提交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 》一书后( 学者观点争论,不应影响本博愿意义务为对方的学术书藉做宣传 ),博文风格却截然不同了。如近期编发的博文《 华蓥山断裂作怪, 四川泸州发生地震 》中就是这样自引标注的:据《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一书,四川盆地西侧有龙门山断裂带,东面有华蓥山断裂带,中间还有...。我犯嘀咕了:这篇博文标注引用了这本书,而当时撰写这本书的相关内容前,是嵇教授自己实际探查还是引用别的什么文献的了? ( 顺便请教网友一个问题,即设想:某作者第1篇期刊论文是综述且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原创成果,第2篇研究论文引用其中的重要观点但只标注这第1篇论文而不是原始文献,如此类推逐步实现他人成果的移花接木,几年之后由此申报重大科技奖项。这种事在现实中可能发生吗?) 在嵇少丞教授另一篇新作《 值得警惕的银川地堑4.3级地震 》,其中一幅插图对自己著作《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的自引标注方法更为新颖( 创意不知道是否来自当年街上小青年带着不撕商标的进口太阳镜? ),值得大家借鉴: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3301 次阅读|2 个评论
呵呵,穿马甲四处阴损的是正教授嵇少丞啊?
陈龙珠 2009-11-29 10:41
刚刷新博客首页,看到左下最近访客新增了嵇少丞教授的名字。估计他是来寻求昨天文章的答案的。昨天傍晚出门与任教于在沪高校的老乡们聚会了,今早到办公室后先打电话协助明春毕业的硕士生落实工作单位,再来细看看嵇少丞、王鸿飞教授( 排序不论先后 )新作的高见。以下算作一个参考答复吧。 嵇少丞 教授2009年11月28日刊发《 陈龙珠,我不懂你为何骂人 》,对其中第3自然段第一部分他的话,我在博客上去年就撰文反驳,不无聊重述了,但要提醒嵇教授一个问题:要是你文章对此没谎言,7月、10月份干嘛你先隐藏(昨日又开放)那篇《 打假 》再由网友私下沟通我也隐藏反驳文章呢?( 曾对我和王铮教授说删除了相关文章,其实是删除还是隐藏,网上检索一下就知道的。这招不灵了,在前不久与苏青的争吵中,嵇教授只好先确实删文了,但留个备份,看对方不上当删文,就 再贴出来 -抑或再改个文题并添加原来没有的、粉饰自己过失的内容。你一个海外正教授,在中国科学网上耍这么点小聪明,从心理学上看很健康吗? ) 嵇少丞 教授《 陈龙珠,我不懂你为何骂人 》第3自然段中还 写道: 我发现,每当我和别人有所争论之时,陈龙珠教授总是趁火打劫,从202.120.42.0 , 58.41.78.0,58.41.84.*,58.41.87.*,58.41.86.*,61.241.70.0 等IP地址发出无数攻击我的评论或留言,...... 本博先不说嵇教授用ip继续造谣阴损很无聊( 有兴趣请阅《 行善容易吗? 》下对 eosbelle 和 etc 网友的回复 ),他一写这么一列ip地址,我倒明白过来了: 近来我确实骂过几个阴损的注册和匿名用户的,难道它们对应的就是嵇少丞教授这个人? 现将我在李小文、王铮博文下的相关评论剪贴如下,立此存照: 在李小文先生2009年11月19日关于会面孙爱武博士的《 黄老邪声明 》下: 该文下还有wangweiwei等指定某北京IP评论者是王鸿飞,直到 楼王海辉老师发帖表明王教授不在北京后停息。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etc 陈龙珠老师,你是否在上海交大和杭州都有住房?在那里用电脑上科学网骂过人,用那几个IP发帖还不少呢。例如: 202.120.42.*; 58.41.78.*, 或61.241.70.*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和 楼的etc网友,再告诉你一遍:自2002年以来我到杭州办事一直都是住宾馆的,我在上海工作不住家里住哪啊?我还是那句话,请你别再臆想联翩,要是有精神分裂症,还是早去看医生,别整天在科学网上没事找事吵过不停! 你在李先生的这种帖子下掺入私活攻击其他博主,与趁火打劫有两样吗?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etc 31楼这位家住杭州,人在上海交大上班的,你在说谁哪?假善行而自我炒作,不会是说李院士吧! (本博注:31楼发表评论人: 网友 ip:58.100.84.*-经检索是杭州的ip)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楼etc网友,请你别再臆想连篇,要是你也得了精神分裂症了,请赶紧去看医生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今年3月中旬一天下午,我人在上海飞温州航班上的那个时段,也有位博主指名道姓地写我在杭州家里。其实自调到上海交大工作后,2002年至今我到杭州就没自己的家可住。这周包括昨晚就一直在上海上班。杭州IP发帖的,就是上海交大工作的人,真不知道这位etc网友和3月份那位网友的想法咋就那么象,而且莫名其妙! --- 王铮教授2009年11月23日《 反对科学网封杀博主博客 》文下 标题: 发表评论人: TGH ip:76.68.251.* (本博注: 楼)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出现多次博主文章不能出现在最新博文(本博注:王铮教授文中的话) ~~~ 从近日相关信息看,这或许是有的博主不了解科学网博客首页栏目自动排版方法而得出的不确切的结论 陈龙珠这个家伙最会胡扯!别人没有他这么傻的。5.3级地震是化工厂爆炸,就他能说出来。自身没本事,攀附的本领强。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楼TGH网友(加拿大IP),你咋造谣成性了呢?要不你拿出我5.3级地震是化工厂爆炸的证据来? 5.3级地震能量比4.3级的可是大10倍吧?火电厂可与化工厂不同多的哦!你说你整天这样地耍小聪明有啥意思呢?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我昨晚在曹先生文下,建议科学网设置一个ST(特别处理)板块-以观后效,其中的新文章全部显示在博客首页,意思是对有违规行为的博主的新文章由网友们实行全面评估,而不是马上对其封杀。幼稚的想法而已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36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华裔加拿大教授嵇少丞与汶川地震灾难(3)
陈龙珠 2009-11-28 12:26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广大中华儿女和同胞沉痛且焦急万分,并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抗震救灾。作为华裔加拿大正教授的嵇少丞以什么方式参与其中,这本不该成为令我关注的问题。正如本题 (1) 、 (2) 所述,这位教授却在网上沽名钓誉,不但其观点当时容易误导广大灾区百姓出现新的恐慌,而且其方式也为方兴未艾的科学网博客平台开展正常的科技交流,带来了或许长久的负面影响。 作为地震灾害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科技人员,包括美国、日本等国的学者和专家,汶川地震后大多积极创造条件,以早日进入地震灾区参与救援或进行科学考察。然而, 在网上热心科普和抨击中国国家及地方政府抗震防灾不力的嵇少丞教授,在汶川地震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并未踏进中国地震灾区一步,尽管其间多次来过中国北京、江苏抑或还有自己兼职的广州中科院地化所 ,其踪迹从其科学网博文是不难发现的:如2008年7月30日刊发的《 博主中国游学动态 》 ( 其中配图报道了自己到家乡江苏盐城市地震局进行科普讲座的消息) ,次日刊发但已被其删除的《 江苏楚州淮阜桥官办的拦路抢劫 》 ( 该文抨击的是其乘坐的轿车行驶违章被家乡公路监管部门罚款 200 元 );又如10月在北京( 为到汶川地震深钻孔勘探或其它什么课题立项论证还是参加北京国际地震大会不祥 ),当时自9月底起追着王铮等学者的网上叫骂得如火如荼,甚至还有人冒本博姓名( 今年春季经查 ip 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估计是他学生或什么人干的 )在王教授 重要的博文下 转来嵇博文中的挑衅( 嵇马甲及其家乡苏北盐城的诸多注册用户近期在 苏青先生悼念钱学森先生文 下的骚扰尤甚 )。联想汶川地震灾民的苦难,此情此景, 叶公好龙 ,昭然若揭。 嵇少丞 大张旗鼓地宣传 自己到 地震区考察 ,那已是汶川地震过后半年的11月中下旬了。此时,从数学统计特征来看,汶川地震区的余震震级基本上 已降低到5级左右 低危险性的水平。从他行前曾在博文下给网友的留言犹如奔赴有去无回的战场,其博客演技和临灾胆识的相向悬殊差别,让人忍俊不禁后,又难免随之浮起蔑视的情怀。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裔加拿大教授嵇少丞与汶川地震灾难(2)
陈龙珠 2009-11-28 10:02
王鸿飞博士在《 可笑的嵇少丞教授 》中写道:嵇少丞教授让我觉得最可笑和可气的地方,是他在2008年5月12日当天汶川地震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就由他自己的两个博士研究生王茜和孙圣思,以加拿大七天网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在全世界中文媒体上发布的新闻《 加拿大华裔地球物理学家嵇少丞教授谈四川汶川大地震 》。 王鸿飞博士在《 评嵇少丞的两篇博文 》中又写道:我最不喜欢嵇教授的地方,是他让自己的学生充记者,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当天跳出来把自己当地震专家宣传。 王鸿飞博士说的应该能算是事实。这不但嵇少丞教授博客刊发的 论文署名 能看出,而且还可以从嵇少丞教授自己今年6月刊发的 一篇博文 中得以确认。尽管不知什么原因他将自己科学网博客的这篇文章予以删除了,但还是能从网上检索到这篇《 一个中国女生在加拿大的博士论文答辩(图) 》的,其中清楚地说明了上述七天网特约评论员之一就是他这位答辩的博士生。 嵇少丞自2008年6月初在科学网注册开博以来,利用汶川地震灾害广大百姓关心灾情和地震科普的朴实心理,在自己的博客上缺乏责任心地开展宣传,甚至出现过以他名义编发的地震地质背景分析博文是 出自他的研究生之手 , 但在刊发前未经自己审核、刊发后数天才补加说明( 该文后来目录文题改名为 四川省攀枝花市-会理县发生6.1级地震 ,或许是觉得原名一语成谶心态太露而不适宜于当时的灾情 )。 嵇少丞博客刊发的不少地震文章,资料和观点缺乏说明参考文献( 但愿他读了本文后能予以逐一补上 ),而且一旦遭遇网友或博主在科技观点的质疑和反驳,便会进行谩骂或人身攻击, 甚至有时还会给带上一顶阻挠他为中国老百姓做义务地震科普善事的帽子 。嵇少丞在科学网上写博文的不负责任,还表现在他在遭遇争议后会进行不加说明的事后修改甚至删除。仅博客首页的身份说明(公告)就反复多变N遍,由曾经的国际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地震波专家、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正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工学院正教授、一个旅加地质学教授,到几天前不知道啥时候删得一干二净的啥也没有,但科学网博客首页右边特别推荐栏目中至今仍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综合工学院正教授而没向编辑部申请订正。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32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华裔加拿大教授嵇少丞与汶川地震灾难(1)
陈龙珠 2009-11-27 22:59
转注: 遭遇华裔加拿大正教授嵇少丞的匪气,源自我向科学网编辑部留言了解 2008-6-18 四川雅安市石棉 4.2 级地震确切信息。 2008 年 6 月上旬我曾与甘肃省地震局科技人员联合到了甘肃南部(包括天水、武都、文县)、四川青川县姚渡镇汶川地震 7~9 度区震害考察,亲眼见到了灾区百姓生活的艰难。因此, 为避免雪上加霜,对灾区后续强震的预报和防范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 。当时并不了解嵇少丞教授的专业背景,只是从他自己博客中介绍的头衔( 国际上研究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地震波性质的专家 )觉得他的话值得重视。但专业习惯让 我启动的第一反应是对石棉地震的确切信息(时间、地点、震级等)进行确认,然后再酌情决定是否与熟悉且仍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展地震测报的专家通报有关信息 。就这么一件查证地震信息的留言和后续编发了当时发生的黑客攻击某些省地震局信息网的博文,便引来了至今不能免灾的横祸。 嵇少丞教授每遇与其他博主争吵不赢,便会转而向我找茬,试求获得另外的胜利,但去年9 ~ 10月他与王铮教授的争吵中使用这计没有得逞,眼下的这次他想从与王鸿飞教授的恶战中体面的出逃计划必将落空! 汶川地震国难不幸发生后,嵇少丞教授并没有象国内和美日等国专家那样努力地尽快进入地震区开展实质性的救援和科研活动,而是通过网络媒体沽名钓誉,实为不齿。 很感谢昨晚 ip 来自清华大学的一位网友的提醒 ,本博拟将与嵇少丞教授的争论及其对其在科学网上表现的看法,奉行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原则,尽力拒绝他那样的下作。 下文转载的网友信息当时取自嵇少丞相关博文下网友 冷眼 的系列评论,但这些评论早已被嵇少丞教授删除。 标题: 对不同意见 , 要风度些 评论人: 冷眼 嵇少丞 (加拿大蒙特利尔工学院正教授 , 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 中国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客座研究员) 2008.6.4 ,在科学网开博 (http://www.sciencenet.cn/blog/Majorite.htm )。 2008.6.7 ,发表第一篇博文《加强对地层断裂带地震监测》 嵇少丞认为, ,从理论上讲,对造山运动引发的强震可以预测走向,从而加强防范。近 40 年来,龙门山断裂带北部(从都江堰到九寨沟)和小江断裂带的南部(云南境内的东川-宜良-建水)已发生几次 6.5 级以上的大地震,加上此次汶川地震,能量已被释放,近期再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减小。他同时又指出,今后 50 年内大地震可能会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部(从都江堰到康定)和小江断裂带的北部(康定-西昌-攀枝花),康定-泸定地区是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和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交会处,是应力集中之地,所以建议把预防重点放在上述地区。 2008.6.8 ,嵇发表第七篇博文《地震局的强震动观测站的房屋抗震吗?》 地震观测室的房子竟然不抗震?太让人失望了!地震观测室竟然采用易倒易塌的砖混结构(地震局的人大概以为地震真的不会来),地震中房子倒塌砸毁了记录强震动的仪器设备。 2008.6.19 ,嵇发表博文《石棉地震是下次强震的前震?》 2008-6-19 9:27:01 作为国际上研究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地震波性质的专家,本人在科学道德和爱国爱民的良心基础上,在此不得不斗胆提醒大家特别是四川当地政府的有关领导,这次石棉地震绝不是 5.12 汶川 8.0 级大地震的余震,如果今后一、二个月内 ( 甚至几年时间内 ) 在这个地区还有这样的 4-5 级地震活动的话 , 它们很可能是另一次强震的前震,会估计震中位于炉霍 道孚 康定 石棉和宝兴 天全 泸定两线所夹的三角区域内或其边界上。 标题:四川地震信息网竟然删去石棉地震的信息 发表评论人: majorite 四川地震信息网 (http://www1.tc711.com/scdz2008/ ) 竟然删去石棉地震的信息 , 这能隐瞒吗 ? 为啥要隐瞒 ? 今天下午信息在 , 现在再去看看不到了 . { 回复:石棉的人现在还在住帐篷吗 5.12 后 , 直到 6.19 在县城里的帐篷才最后撤完 . 因 6.18 石棉 4.2 级地震一发 , 住帐篷的才认为终于安全了 --- 先是担心汶川余震引发本县的自身地震 ,6.18 告诉人们 : 这是两个构造 . 6.21 始 : 因某搏客之故 , 帐篷渐多 , 在 7.3 到高潮 ,7.4 时已有人在撤帐篷了 , 但仍有不少 ( 上千帐篷哦 ) 作者: 換得东家种树书 2008-7-5 13:39} 2008.6.21 ,嵇发表博文《陈龙珠要打 6.18 石棉地震的假》 一位自称是上海交通大学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所长、土木工 程 教授的陈龙珠同志 , 在他的博客文章中( http://www.sciencenet.cn/blog/ 陈龙珠 .htm )怀疑 6.18 石棉 ( 安顺乡麂子坪村 ) 地震是否真的发生 , 为此他还专门给信给科学网建议请求编辑部调查 列于今日排行榜第一的文章所述的石棉地震信息 , 重视这一地震消息的真实性问题 。这位陈同志还在他的同一天博客上放上两条 地震谣言被捕 案的消息,以达敲山震虎的威慑作用,可谓用心良苦。 为此,陈龙珠写了博文《致 嵇少丞 先生》 文的最后有这样一段: 后记: 嵇少丞 先生在本文下的一条评论 发表评论人: majorite 你心理有点阴暗 , 从你写的文字更能说明这点 . 在这里靠文章说话 , 拿出 所长 出来晒 , 有何用 , 浅了吧。 你会 基于事实的科学分析和进行判断 ? 你听听石棉人怎说的 ? 你查不到 , 那是你不会查。你查不到 , 就是假的 ? 就是谣言 , 要追查 , 要抓人 ? 你的逻辑呢 ? 你不是小人吗 ? 要有文革 , 你不知要害多少人 ? 博主(陈龙珠)回复:我留言、博文的核心是需要确认石棉是否发生了构造地震!你觉得你留在这里的文字象是出自一位有素质专家之手吗? 2008.6.24 ,嵇发表博文《四川地质构造孕震形势图》 2008.7.01 ,嵇发表博文《我的一篇科普博文为何竟成 地震谣言 ? ( 修改稿 ) 》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4245 次阅读|5 个评论
嵇教授该休假了
iwesun 2009-11-4 11:30
嵇 教授该休假了。 走自己的路, 不是你的错, 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无路可走, 就是你的错。 爱国, 不是你的错, 原本是个娱乐事业, 但你偏要把它当作解放事业来做, 就是你的错。 一个外国人,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毫不利己, 不是你的错, 专门利人, 就是你的错。 一个聪明人, 智商很高, 不是你的错, 智商高到无法探测, 就是你的错。 一个正教授, 喜欢研究地震, 不是你的错, 但喜欢制造地震, 就是你的错。 一个馒头, 你吃我吃大家吃, 唯物说的根本不对, 馒头的本体只有一个,不是多个, 有馒头吃,不是挺好? 干嘛在乎这么馒头, 到底是谁咀嚼过? 嵇 教授啊,该休假了, 生命苦短, 不是你的错; 把有限的生命,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就是你的错。 嵇 教授啊,该休假了, 这个世界,地震是一种常态, 何必太在意呢? 东平兄说,那天地核凝固了, 没了地震,人类就得灭绝。 嵇 教授啊,该休假了, 加勒比的海风, 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 俺就想去,但俺一辈子, 都没这个资格。 同意 嵇 教授休假的举手, 呱唧呱唧, 愿意陪同的更好, 不过, 路费可没人给报销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23 次阅读|34 个评论
致:嵇少丞教授
lin602 2009-10-16 16:56
近期看了不少有关你写的博客,也看了不少其他博主有关你的博客。有些想法,随便说说,如果不对,请别介意。 1 非常尊重你,因为你热心于国内的事情。常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你关心祖国,其学术与对祖国的爱心,得到大家的赞赏。许多国外的教授及华人,对祖国是漠不关心的,他们的心态是管你什么,与自已无关。热心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 2 继续参预科学网上的发言,大家还是挺喜欢看你博客的。其中含有你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忠诚。 3 任何事情,总会有人同意与有人不同意,也非常正常。其他教授对你的一些观点及做法上有点不同看法,甚至否定的意见与建议,你也认真看,但也不要太生气。要知道,对一个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提不出意见,本身就是缺乏个性的人,甚至不是一位大家所赞赏的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也有许多不赞赏的意见与看法,非常正常,更何谈于我们这些小人物呢。 4 对其他博主的说法,如果是对的,就诚心接受,如果你觉得不太对或根本不对,该说明的就说明,有的就一笑了之。我觉得,自己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这个社会就行了。没有对社会与别人造成危害就行了。心理上一定要平衡住。其他人提出的意见,未必不对,也未必是恶意的。因为对许多事情,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不一定是针对个人的,有些是借机说事的,只不过正好在你说的事情上。 5 我们这个年龄,快乐第一,热心兼之。我体会到,自己的对手甚至敌人(我的意思不是否定其他人,是表达一个观点),都是对英雄起敬意的。只要自己按照自己的信念做事,做有益于祖国、科学及公益的事情。其中的一些不同意见,相信大家都是讨论一些现象与问题,当然其中涉及到自身,笑笑,友善处之。如果恶意之人,博客网上的人会有评价的,许多其实不用你做声的。当然如果有法律上的问题,另当别论。 谢谢!这些话也不完全致您的,也是致其他教授的,特别是与你有点不同看法教授们的。 百家争鸣,是科学网上学者们所期盼的,所以说出不同观点也是正常且也是可贵的。不同的观点,有时候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看法不同而已。我经常与别人聊天时举例:从南京到北京,有人建议坐火车,有人建议乘飞机,你说谁对?哈哈!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应苏青老师要求,公布约稿邮件
sciencenews 2009-10-15 17:56
在苏青老师博文《关于嵇少丞教授事件我的几点说明》中提到, 同时也希望《科学新闻》公布你们与嵇少丞教授围绕着这篇文章所联系的电子邮件和短消息,以便让大家完全了解真相。 我亦曾在上篇博客中答应,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把孙滔与嵇少成教授当时的来往邮件张贴出来加以证明。 先张贴如下: 注: 嵇少丞教授提到报刊要转载我的博文,一般我都会答应。有报刊连声招呼都不打就转载我的博文,这是我不愿意的。请理解。这句话用来回答苏青老师不知为何你那篇文章又在《科学新闻》上发表?的提问。我们认为《科学新闻》杂志不属于不打招呼就转载的行列,有关结论显然对《科学新闻》杂志是不成立的。 衷心希望嵇教授和苏青老师,当然也包括科学新闻杂志,大家能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营造和谐共处互信互动的氛围。 贺涛 20091015
个人分类: 编辑感言|7928 次阅读|9 个评论
关于“嵇少丞教授事件”我的几点说明
suqing1961 2009-10-15 14:40
中午吃完饭后,本想接着对嵇少丞教授的所作所为进一步评论,但看到有博友留言或发短信给我,说事实已经很清楚了,为了科学网上的和谐,劝我不要生气,不要就此问题继续发表博文了。我尊重并感谢这些好心博友的劝告,并郑重声明:关于这件事情,我的回应到此为止。今后,不管嵇教授下一步还有什么举措,以及我的相关博文下面留有什么样的有关这方面的评论和留言,我均不会再予回应。 但是,在这样做之前,我还有几点要说明: 一、关于一稿两投问题网上还有很多争议,我将专门再写博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届时会用嵇少丞教授这个事件作为分析的例子。 二、《科技导报》自 2005 年年初开始就设立了学术不端行为举报栏目,那一年的第 1 期《科技导报》我就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文章究竟谁抄袭了谁的论文,后 经《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报道 ,揭露了一起颇为传奇的学术不端行为。之后,我们一直陆续在这个栏目刊登经调查核实的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嵇少丞教授的这次行为已经构成学术不端,且有人举报,我自己就能证实,因而理应载入这个栏目以诫后人。 三、为了更加说清楚嵇教授的文章不是《科技导报》转载而是他在《科技导报》发表,请大家比较 他的博文原文 和经修改、删减后 他在《科技导报》上发表的文章 。 四、按照《科技导报》的内部管理制度,凡有学术不端行为且拒不认错者,《科技导报》永不录用他的任何文章。这条规矩是我定下来的,只要我还在这里任职,像嵇教授这样有学术不端污点又拒不认错的人,就在此名单之列。 五、我的所有有关这个问题的博文都是在摆事实讲道理,希望参与讨论的博友和游客(包括支持我的)也本着这样的精神争鸣, 不要学那些形迹可疑的游客用类似于xilihutu的化名(其实他哪里稀里糊涂啊)来进行轮番的漫骂和攻击 科学网毕竟不是骂街的地方。 六、有评论说我是在帮王鸿飞老师报仇,我想说明的是,我不认识王鸿飞老师和他的夫人。尽管我很喜欢他的博客,但他一些博文的观点我并不认同,他与嵇少丞教授争论写的一些博文我认为也欠厚道因有前面的过节在先,后面的博文尤其是国庆节后写的博文很容易让人有打击报复之嫌。何况,王鸿飞老师也有让我不爽的地方,去年上半年我曾给他评论留言,希望他给《科技导报》投稿,他答应半年以后写,但一年过去了也没有兑现。 补充一句: 希望嵇少丞教授不要躲闪,直接回答我和关心此事的博友:你已经答应在《科技导报》上发表那篇博文,为什么还要答应《科学新闻》在那里发表? 同时也希望《科学新闻》公布你们与嵇少丞教授围绕着这篇文章所联系的电子邮件和短消息,以便让大家完全了解真相。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8353 次阅读|26 个评论
也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综合工学院嵇少丞正教授谈谈心
suqing1961 2009-10-15 12:05
本想今天晚上静下心来写篇博文对嵇少丞教授分别在《科技导报》和《科学新闻》杂志上发表他的那篇博文进行评论,今天上班不久就看到嵇教授贴出了他的博文 与《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老师谈谈心 兼答《科学新闻》杂志助理总编辑 (以下简称谈心),我不得不临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先对他的回应进行回应,以免他的不实之词进一步扩散,造成对我名誉的更大伤害。 既然是谈心,我就不能像嵇教授的所谓谈心那样先来段含沙射影的人身攻击文字,我将尽量做到 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 一、关于嵇教授那篇博文是被《科技导报》转载,还是经得嵇教授本人同意发表问题 嵇教授的谈心博文在混淆视听,说他那篇博文是被《科技导报》和《科学新闻》转载;我不清楚《科学新闻》是如何处理那篇文章的,但说《科技导报》是转载他那篇博文,嵇教授则是完全不顾事实明目张胆地撒谎。 8 月 25 日 ,我专门发短消息就《科技导报》发表那篇博文征求嵇教授意见:嵇教授:想把您这篇文章凭什么让人尊重大学教授?在《科技导报》上发表,不知是否可以?如蒙应允,我将做适当删改,并盼您提供 200 字个人学术简介及生活照一张。请发我电子信箱: suqing@cast.org.cn 。《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致敬(短消息截屏见图 1 )。当天(应该是加拿大时间),嵇少丞先通过电子邮件给我回信:苏老师您好:我同意《科技导报》在修改后发表我的《凭什么尊重大学教授》一文。现附上我的学术简历和一张近照(在成都《理解密 5.12 大地震》 DVD 发式上的讲话)。谢谢!嵇少丞 (邮件截屏见图 2 ),然后又回复短消息: 可以的,请用吧,请改改语气。 (短消息截屏见图 3 ) 嵇教授的短消息和邮件都明确表达了同意《科技导报》发表他那篇博文的意见,而且所有修改的内容都经嵇教授过目确认,因此,那篇文章就是嵇教授投稿在《科技导报》发表,只不过这个投稿是我主动约稿在先。 之后,我和嵇教授还互通过几封信,他也曾来信询问文章何时发表,并告诉我他国内的弟弟将和我联系,以便我们准确地给他邮寄样刊和稿费。(邮件截屏见图 4 ) 二、关于我有没有核实嵇教授的文章怎么又被《科学新闻》发表了问题 嵇教授指责我处理这件小事上似乎太毛躁了,不经细致地调查和与核实,就把主观臆想当成客观事实。事实完全不是这样,除了 我昨天的博文 中提到 9 月 18 日 拿到今年第 17 期《科学新闻》杂志样刊的当天,我就给社长赵彦先生打电话询问,但没有得到他及时的肯定答复外,我更重要的是向嵇教授本人进行了核实毕竟他才是真正的当事人。和给赵彦先生打电话的同一天( 9 月 18 日 ),我给嵇教授也发了短消息: 嵇教授:留言已阅。我知道许多争端都是别人挑起的。你也别介意,网上什么样的人和言论都有。杂志已出版并给你弟弟寄去。另外,不知为何你那篇文章又在《科学新闻》上发表?苏青 (短消息截屏见图 5 )。 我的询问很委婉,我不想去质问嵇教授,你为什么把那篇文章又拿到《科学新闻》上发表了?因为我没有证据证明他确实这样做了。 下面是嵇教授自己也提到的那封回复短消息: 最近应邀回国国庆观礼,走之前很忙。 报刊要转载我的博文,一般我都会答应。有报刊连声招呼都不打就转载我的博文,这是我不愿意的。请理解。(短消息截屏见图 6 )。嵇教授这次回复不像他以前每次回复那么迅速,他是隔了 4 天也即 9 月 22 日 才给我回复的,并且找了一个堂皇的理由 最近应邀回国国庆观礼,走之前很忙。而且给了一个现在看来可以为他找到退路的回答: 有报刊连声招呼都不打就转载我的博文,这是我不愿意的。请理解。而在我看来,他的回答就是在告诉我《科学新闻》连声招呼都不打就转载我的博文,这是我不愿意的。因而我也没有必要再去等赵彦先生的回复了。 这一问一答的逻辑关系就这么简单,我不知道智商比我高的人看到嵇教授的这样回复,会不会理解成嵇教授所说的 我给您的短消息中所指的但又不愿点名批评不打招呼就转载我的文章的期刊不是《科学新闻》,而是《今日国土》,该期刊把我的长文 《血的教训不应淡忘 写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不打招呼地发表到 2009 年第 5 期。 我想先有这两点说明就已经足够了。博友们可以通过这些判断,在这个事件中嵇教授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问题出来后他又是怎么狡辩并倒打我一耙的。 等我先回去吃饭,再来继续评论。 说明:(1) 截屏图中还有邻近的博友留言,并非想泄露博友个人的隐私,只是为了做个旁证。(2)李宁老师刚发了博文对博文标题过长提出意见,我这又犯忌,还请李老师多原谅。 截屏图1 截屏图2 截屏图3 截屏图4 截屏图5 截屏图6 截屏图7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8066 次阅读|15 个评论
我真诚地向《科学新闻》和科学网道歉
suqing1961 2009-10-14 23:35
今天晚上,我浏览自己昨晚写的博文 科学网不是《科学新闻》的自留地 时,发现文中当事人之一嵇少丞教授给我评论栏留言:苏青老师:您好!您误解我了,我给您的短消息中所指的但又(不)愿点名批评不打招呼就转载我的文章的期刊不是《科学新闻》,而是《今日国土》,该期刊把我的长文 《血的教训不应淡忘 写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不打招呼地发表到 2009 年第 5 期( http://www.cqvip.com/qk/92189B/200905/index.shtml ),去联系也不给回复。《科学新闻》孙滔老师曾来信说要从我博客上转发凭什么让人尊重大学教授?,我是同意的。所以,苏老师还是删了此文为好。谢谢。嵇少丞。读完留言后,我感到很惊讶看来我误解了《科学新闻》杂志。 刚才,我又在编辑部推荐博文里看到了 答苏青老师:嵇教授可能是不小心一女多嫁吧! ,读后我感到震惊。我确确实实误解了《科学新闻》杂志,他们在发表嵇少丞教授那篇文章时,和我一样也征得了嵇教授的同意。很显然,我武断地说《科学新闻》把科学网当成自留地,不与博主打招呼就随便转载科学网上的博文的指责是不成立的。对此,我真诚地向被我伤害了的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以及我指名道姓要讨个说法的赵彦和贾鹤鹏两位先生表示深深的歉意。 对于《科学新闻》给我的答复,我只有汗颜,我没有根据地指责他们,他们的回复不仅还称我尊敬的苏老师,同时还表达了要和《科技导报》真诚合作的意愿。 需要说明的是,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我也并非没有向《科学新闻》做调查。当看到《科学新闻》也刊登了嵇教授这篇文章时,我曾专门给该杂志社社长赵彦先生打电话询问。他当时在开会,回答我说按理不会出现不和作者打招呼就刊载的事情,并答应会后专门查询给我答复。但他可能是太忙了,之后也没有再给我答复。 当然,这不能成为我减轻负疚感的理由,只是提醒自己和赵彦先生,像我们这样当一个部门小头头的人,今后即使再忙也应该把事情处理得尽善尽美。 我说过,我是在很不爽的情况下写那篇不符合事实的博文的。嵇少丞教授给我的留言解释并没有回答我问他的问题我问他为什么《科学新闻》也发表了他那篇博文,这让我更加不爽我误会了一群人,却被一个人愚弄。明天,等我心情平静下来,我还会对这件事情进行评论。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6248 次阅读|24 个评论
【科学网】科学网好样的,蜗牛面前不动摇!
iwesun 2009-10-12 13:38
【科学网】科学网好样的,蜗牛面前不动摇! 老曹以前拍过科学网马屁,被看客们一顿狂扁,灰溜溜的逃跑了。 马屁总得有人拍才行,接过老曹的枪,继续。 科学网的编辑们,在 N 次科网大战中,任凭风吹雨打,雷鸣电闪,视而不见,真是好样的。 鬼话说出来,很多人以为俺在说反话,哪里哪里,鬼话和神话一样,从来没有反话。 好多年前,看过一个农村题材的电视,有这么一段: 现在中国唯一的直选,可能就限于村长了。 在 XX 省 XX 市 XX 县 XX 乡 XX 村,村民们选村长。 老村长是历代的党支书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新近县里来的大学生党员,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干劲,是个好苗子,是从市里,到县里重点培养的法定接班人。 选举,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即浪费人力物力,浪费阶级感情,而且,结果还可能是不可控的,其本质是反科学的,科学讲最优化,求极值。 选举简直就是掷骰子,拿革命事业去赌博,不是反科学,是什么? 为了这场游戏,从上到下,严防死守,接种疫苗,就怕出问题。 可还是真出问题了,村里的赵大胆,常年在外闯荡江湖,搞点小买卖,也算是发了点小财,听说要选村长,也想回来过把干部的瘾。 赵大胆精心策划,周密安排,人也不笨,不但不笨,还贼聪明,闯荡江湖这些年,也算是见过点市面,就连互联网这东东,也门清。 不用说,赵大胆白话起来一套一套的,从克林顿到莱温斯基,再到邻村的张寡妇,奇闻趣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接种多少疫苗都没用,村民们喜欢这些新鲜事儿,喜欢赵大胆的大胆的宏伟蓝图。 这不,果真出事了,赵大胆高票当选,从此以后,村党支部,不得再在村委会办公了,村委会被赵大胆的锵锵三人组占领了。 党,又变成了地下党,要活动,可以,上家里去搞。 赵大胆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件大事,就是要矫正风水,风水旺,则财运网,当下决定,村民们集资,重修不知道何年何月就破落的村口的祖宗祠堂。 老支书,新支书(大学生)和劳模们,在家里开会,一定要继续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反对封建迷信,坚持党的领导。 反对是反对了,可反对无效,村民们都愿意重修祠堂,工程也不用说,由赵大胆一手操办。 老支书,新支书(大学生)和劳模们,继续在家里开会,心如刀绞,没办法,向上级党委反应。 老支书,新支书(大学生)和劳模们,也不光是只会开会,更重要的是实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在于此了,帮助村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县领导十分关注,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详细周密的论证,终于果断宣布,上次选举无效,从新选举。 赵大胆,毕竟是狗改不了吃屎,短短三个月的任期,也是劣迹无数,没事儿就调戏人家的小媳妇。 村民们终于认清了他的本质。 从新选举,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的感召下,大学生党员,如愿以偿地被选为 XX 代领导核心。 至此, XX 村的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看到这些情节,俺就觉得十分搞笑,这搞什么选举阿, 讲科学就没必要搞民主。 更搞笑的是,选都选了,又宣布无效,这是不在拿俺们老百姓耍猴么玩么? 民主的基础是法制,没有法制为基础,根本谈不上什么民主。 没有铁板一块, 视死如归 的法制,谈什么民主? 民主的素养就是视而不见,这才是好样的。 就如科学网一般,任凭这牛那牛,到了这儿,都一样是蜗牛。 有人要搞 投名状,联名上书之类的,教授签名运动,以为这很牛,以为这是民意代表。 搞没搞错?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联名上书根本无法表达民意,无论你的签名有多长,背后隐含的反对就有多长! 你这不是和 没来的请举手 ,哦,全来了,一样一样么? 想玩游戏,最最基本也得搞个网络投票吧? 实在是弱智了吧? 科学网,好样的,蜗牛面前不动摇! 法制化的基础就是视而不见,规矩定下,无论社会舆论如何,无论是领导多么英明伟大,俺就得按规矩来! 按规矩来,全国人民犯法,就把全国人民都突突了,一个都不能剩下。 如果,就如俺看得电视里的选举,不断地被英明伟大地修正,一个事件的结果,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示,科学真理就以为自己如神仙一般,预料到了结果,其实你别想长大,永远都是襁褓里的小婴儿,离不开奶瓶。 科学,很搞笑,一边反对存在神仙,一边把自己当作神仙。 题外话: 俺以前担心,有人玩得太火爆,被网监大人发现,圣旨下来,把大家伙都突突了,大家都没得玩了。 没得玩,也没啥了不起,甘地说了,博客不是必须,我从来没写过。 后来,发现多虑了,网监大人和俺一样,都是人,俗人,都喜欢看热闹。 好,很好,这样最好! 题外话: 老嵇感慨做人难,中国啊,俺到底拿什么爱你,你到底需要俺如何爱你? 没啥好感慨的,中国这么大,你咋爱都行。 坚持你自己就好,不在乎个人得失。 话说回来,俺语文没学好,从来都没学好过,但您这么个大教授,有时候竟然比俺还差。 谁说的来着, 冲动是魔鬼! 祸从口出, 一个馒头 能够引发一场血案,也能引发一场毫无意义的文化争端。 多看几遍《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吧。 可真老师也不必哭,甘地在 阿姆利则 1000多印度百姓惨遭杀害的时候,也没有哭,默默地走了一圈,默默地走开了。 回头想想,甘地为什么会尊敬每一个人? 甘地是真傻,不是二傻那样的假傻、装傻。 甘地是真的觉得,凡世界上是个人,就一定比自己聪明,他真的这么觉得。(又用到了三段论) 俺还做不到,俺时不时得嘲笑老曹,写了一堆傻话,就靠卖几张网上搜来的鬼画为生。 俺动不动骂这个弱智,骂那个弱智,畅快得很。 智力不代表幸福,智力不代表伟大,骂你弱智,其实是表扬你,俺羡慕的不行呢。 啥时候俺真的能像XX一般弱智,就真的幸福了。 如此这般,第N代领导核心是俺,也说不准啊。 再题外话: 想起 郑怡嘉 ,他离开的时候,给不少人都发了 Email ,欢迎大家到他的新家,继续就宇宙大爆炸问题,进行探讨。 您收到过么? 我去过一次,就再也没去了。 俺要学习甘地的真傻了,宇宙爆炸与俺何干?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449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一个地质专家的灾区10日行 (原载《四川日报》)
热度 1 majorite 2009-8-17 18:49
一个地质专家的灾区10日行 (四川日报, 2009年08月17日 星期一)     核心提示》》》●国际知名地质专家嵇少丞深入地震灾区,考察灾后重建与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他说灾区是一本正在翻页的震后地质灾害教科书。 ●在都江堰市虹口乡,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钻井从地下585米处发现断层泥,黑色的胶泥状样品上,这次大地震应力运动的逆冲痕迹清晰可见。钻探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断层泥厚达20米!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形成一厘米厚的断层泥,也就是说,从远古到今,龙门山系发生了2000次大地震。 ●一、二号钻井科学钻探完工后,将在两个井内安放地震探测仪器,进行井中地震监测,可以获得地震最直接的信息和科学数据,捕捉余震直接信息和前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达到对余震的监控。 - ■本报记者陈松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深入地震灾区 - 7月26日凌晨5时,成都,大雨滂沱。越野车发动机的声音在黎明前显得格外响亮,两股车灯将前方照得雪亮,灯光下是如注的雨线。 雨,已时断时续下了七八天。 背着大行囊,挎着相机,带着GPS,嵇少丞又出发了,目的地是什邡市岳家山。作为国际知名地震、地质专家,嵇少丞选择这个多雨的季节入川,心有所牵此时的地震灾区,是一本正在翻页的震后地质灾害教科书。 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嵇少丞第3次入川。 7月19日到29日,从都江堰市启程,进汶川、跑安县、下青川,嵇少丞沿着大地震断裂带一路跑了8个极重灾县(区、市),考察泥石流发生情况,了解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进展,用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眼光观察着地震带给自然与人类的影响。 特大地震后,地质灾害隐患影响可能持续10年   情景再现 7月17日下午,持续一夜暴雨未停,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民安炯突然听到巨大的轰鸣声,他赶快跑出门外,只见200米开外,山上原来小溪流下来的地方,泥水裹挟着石头、树木倾泻而下,瞬间就冲过公路,将邻居家的红杏农家乐掩埋一大半;几十米宽的泥石流又咆哮着一直冲到农家乐后面的小河里,随即将小河填满  20日,嵇少丞站在南岳村红杏农家乐前。大块的石头散布四周,掩埋得只剩下农家乐房顶,房屋变得残破不堪。 这家农家乐在地震中垮塌,一周年那天重新开业,花了150万。泥石流还让他家失去一个亲人。安炯对着嵇教授难过地摇摇头。 拍照、取样,仔细观察,嵇少丞一丝不苟。嵇少丞实地研究过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地震次生灾害,深知只有不放过蛛丝马迹,才能找到症结。 结论让嵇少丞替这家农家乐老板感到遗憾:他选择的建房地址恰巧是最易发生泥石流的地点沿公路建的这家农家乐,对面山上是个溪流冲沟,屋后是河流。农家乐就建在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山区农民建房,恰恰最爱选择这种地方,因为这里风景最美,取水也方便。他对南岳村村干部说。 这里原来被树林覆盖,怎么会发生泥石流?面对村干部的疑虑,嵇少丞解释:这是内伤。强烈地震使地表下的山体破碎,暴雨一浸蚀就会爆发泥石流。 在青川县,他还见到一个正在修建的农房,地震中,这家农房外的晒坝发生沉降,形成3米倾斜的陡坎。这条陡坎隐约顺山延绵上千米。这户农民在建的农房就修在这条陡坎上。如果发生大一点的余震,必倒无疑。 一路走来,嵇少丞在为灾区加快推进科学重建感到欣喜之余,也为次生灾害的隐患和少数群众科学知识的缺失担忧。 【对话】 记者:为什么灾区一些地方看上去郁郁葱葱,还是会发生泥石流? 嵇少丞:强烈地震使极震区的山体普遍受到破坏,大量崩塌、滑坡积累了数十亿方的松散堆积物。强降雨、余震影响和人类工程活动,使地质灾害隐患成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还具有复杂多变和很强的不确定性。 记者: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 嵇少丞:据日本等地的经验,特大地震发生后,其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持续10年左右。 记者:该怎么应对呢? 嵇少丞:从政府层面,应完善检测预警系统。比如,在一些重要地方设置监测仪器,对受灾群众安置地进行危险性评估等。对灾区老百姓来说,加强群测群防,全面加强群众防灾自救能力。如果农民建房选址,先找相关专家咨询一下,就可能避免日后重大损失。 生态恢复重建,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   情景再现 7月17日上午,安县高川乡大光包地区,一场泥石流突然爆发。9时左右,在山腰行走的村民张树成,透过雨幕突然发现对面山上地震后裸露的山体开始缓慢向下移动,不到一分钟就成爆发之势,用比汽车还快的速度砸向沟底。 张树成此刻离沟底120米左右,看着泥石流将沟底填平后又直往上漫升,他一愣神,随后向山上狂奔。两分钟后,泥石流终于停在张树成脚下50米处。  作为地质学家,尽管嵇少丞见多识广,但这一次还是被大自然的移山填海阵式震撼了。 在大光包沟内的长达两公里泥石流上,他走了一圈,花了一个多小时。测量、观察后,他对陪同的四川朋友说:最厚的地方有450多米,共10亿立方米的泥石流涌下来。估计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了。 10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就是长宽高均为一公里的体积,嵇少丞解释。 今年春,嵇少丞到灾区考察时到过大光包,当时,这块裸露的山体已经开始长出稀疏的植被,结果地质条件不稳定,这块山体的生态恢复还是功亏一篑。 但嵇少丞认为这很正常。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与生态恢复相辅相成。一些山体要经过多次泥石流过程,地质结构才稳定得下来,同时,植被根系的固化作用又减少了灾害的发生,这是一个相互博弈到平衡的过程,也是个持续数年以上的过程。 在彭州银厂沟九峰村,一块小面积的裸露山体引起了嵇少丞的兴趣:一排排整齐的树苗长得已过人头。当地干部介绍,这是今年春天人工点播的树苗。同时,银厂沟地区从今年开始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一定要选择地质环境适宜之地,方能事半功倍,嵇少丞向当地建议。 【对话】 记者:灾区生态环境恢复,我们如何作为? 嵇少丞:在生态恢复重建中,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自然修复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高,生态的服务功能强,但也要有人工修复的辅助,因为在大植被的形成上,人工修复更快一些。 记者:人工修复该怎么着力? 嵇少丞:人工修复更多的是用在与人的生产、生活非常密切的地方。可以植树造林,还可以通过工程的措施固定和清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生态破坏的地方,比如在交通道路两旁、居民点周围松动的岩石等,还得靠人工的力量清除。但涉及到涵养水源,最好还是自然修复好些。 7月17日泥石流掩埋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一家农家乐 - 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能对余震有效监控   情景再现 今年4月的一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在北京守在电话边焦急地等待。此刻,在四川都江堰市虹口乡,一口钻井的钻头正高速运转着,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李海兵研究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张伟,目不转睛的盯着钻机。10多天前,这个承载着神圣使命的钻头探进了龙门山地震断裂层,种种迹象表明,地下585米处发现断裂层中的断层泥,如果确认,无疑找到了大地震的作案痕迹。傍晚,岩心取出确认无误。许志琴悬着的心这才落地。  7月20日,嵇少丞来到钻场。此时,钻出断层泥的一号钻井已完成工程任务,旁边200米处,今年6月开工的二号钻井正在加班运转,向地下奋力掘进。 看着钻场边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得到的标语,嵇少丞的眼睛又有点湿润了。 提高对地震灾害的监视和预警能力,中央政府用行动来说话。嵇少丞回忆,去年7月12日,有关部门向国家领导人提出实施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1)的建议书,国务院领导第二天就作了重要批示。去年11月份,国家投入上亿巨资实施该项目。 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许志琴院士,嵇少丞也参与到该项目的研究中。 当项目总地质师李海兵小心翼翼地打开这块断层泥样品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激动:黑色的胶泥状样品上,这次大地震应力运动的逆冲痕迹清晰可见。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大地震发生后的一年左右时间找到最直接的地震痕迹!这对研究认识汶川地震发生机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嵇少丞说。 然而,更让大家激动的还在后面。通过一号钻井一个多星期的钻探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断层泥厚达20米!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形成一厘米厚的断层泥,也就是说,从远古到今,龙门山系发生了2000次大地震。这充分说明,这个地区地质非常活跃,是地震多发带。嵇少丞说。 在查看了二号钻井的工作进展后,嵇少丞对能参与这么有意义的历史事件非常自豪,完工后,我们将在两个井内安放地震探测仪器,进行井中地震监测。 【对话】 记者:对地震做到准确预报为什么很困难? 嵇少丞:人类可以把宇航员送到月球上,但因为地壳坚硬且构造复杂,目前对地下还知之甚少。因此,要准确预报地震还是个国际上公认的难题。 记者:对大地震活动断裂带进行科学钻探,能够达到什么效果? 嵇少丞:这种科学钻探可以获得地震最直接的信息和科学数据,帮助人类理解地震形成机理、捕捉余震直接信息和前兆。 记者:也就是说,对余震具有一定预警能力? 嵇少丞:对。通过放在井里的仪器,监视断层带岩石流体压力、气体压力和成分的变化,再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达到对余震的监控。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 - 【人物名片】 嵇少丞,加拿大籍华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研构造地质学和构造物理,在国际地质学界有较高声誉,是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学者)获得者。目前参与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承担青藏高原东北缘抬升与隆起机理研究项目;同时,参与国家投资在研项目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研究。著有《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等著作。 http://kzjz.sccin.com/RebuildDynamic/RebuildDynamicShowSingle.aspx?id=4670 http://bbs.newssc.org/dispbbs.asp?boardid=243Id=1401031star=1 http://news.163.com/09/0817/07/5GTDCO21000120GR.html http://news.sohu.com/20090817/n266006527.shtml http://www.sichuandaily.com.cn/2009/08/17/20090817718334175240.htm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10942494.html http://zhcj.newssc.org/system/2009/08/17/012268757.shtml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3477 次阅读|3 个评论
替鸿飞写状子
iwesun 2009-3-11 12:16
替鸿飞写状子 按:    反面教材 又表扬俺了,得意!    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哪里有填空题,哪里就有李亚辉。   得意地不行,俺可以和 杨振宁 平起平坐了。   刚说完,要发扬黑社会精神,就一定得实践。    兄弟们,拎菜刀!    杨玲 给俺报急,自家的地盘,岂容他人随地大小便?    鸿飞兄 好歹也算是兄弟, 尽管,俺抨击他的精英主义,已经快两年了,他还是那么精英,以为有一副好牌,就一定能赢,希望继续保持。    牌好不好,其实无所谓,赢了还是输了,其实也无所谓,能开赌场的,才是真的大牛!   但是, 鸿飞兄 毕竟还算是个 智能贼发达 的兄弟,这个菜刀,还是要拎的。 正文: 嵇老大:   (为什么称嵇老大,去问 反面教材 。)    人在江湖,义字当先。   尽管, 物质不灭, 俺,今儿拉出来的屎,明儿,变成了您老人家餐桌上的洋面包,您老人家还吃得挺香,但这个真理,俺一般是不说出来的,为啥?   人,总是要活命的么。   既然, 嵇老大贵为一派掌门 ,这个真理应该是门清的。但您老人家偏偏把这个真理,拿出来宣扬,把天下人当弱智了。    吃人家嚼过的馍    这句话,从您嵇老大嘴里说出来,您得道歉,必须道歉,非道歉不可!   道了歉,啥事没有,算是误解,算是文化差异。    否则,没啥好客气的,菜刀伺候!    至于,抬轿子的事,其实好商量。    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无非是俺给您抬抬轿子,您也捎带给俺抬抬轿子,这叫 交叉引用 ,大家的SCI论文h指数,一个劲的往上涨, 这是好事儿。   尽管,俺是搞分子界面的,和您老人家的地震不太沾边,有点难度,但也不是办不到,老马都说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俺也算是各个山头都混过,这点道道,还不算啥大事儿。   您老人家放心,这点事儿,难不倒俺!   不就是个抬轿子么?你早说呀, 你不说,俺怎么知道?你说出来,俺才可能知道。(不会比吴孟达还苯吧?)    学术道德和新闻道德,略有不同。 新闻编辑不是科学家的保姆,没必要科学家一哭闹,就给棒棒糖。   新闻编辑是面向公众的,公众眼里不关心机器人的编号, 俺媳妇还不想下岗, 没必要天天叨叨这个机器人到底是啥编号。   您老人家,真的特喜欢棒棒糖, 小平 语录: 人之所需,就给予。   俺明儿自己掏腰包,买两个,不远万里,给您老人家寄去,请您老人家尽快留个真实的通信地址,别叫俺寄错了地方,寄到了加勒比娘娘的手里。   尽管,两个棒棒糖不值啥钱,对您来说,是个小钱, 您老人家不差钱,或许不在乎, 但是,俺在乎,就这两个棒棒糖,也是俺闺女从牙缝里省下的,算是送给嵇叔叔的礼物。   尽管,这是点您看不上眼的小钱,但也是俺劳动所得。    劳动,是值得尊敬的。   嵇老大,以后宣讲真理,得注意分寸,好歹大家都是山大王。                           拜上!                   自重! PS:   (部分评论被删掉了,找不回来了。)    大哥 游客: 你小子要写就写清楚, 你要挺王, 还是挺嵇, 还是各打五十大板?   说得不清不楚, 有种就写明白, 写清楚。   糊涂文。    回复: 大哥,您长脑子没?   哪儿不清楚,菜刀的分子式没写清楚?    大哥 游客: 你李亚辉的偶像是小粪青--反面教才,反南教才的偶像是老粪青--王小峰 (王三表)。   你看他的语气,用贵国这个词,活生生的又一个王小峰。    回复: 王小峰的一篇什么歌的,对, 掌声响起来(反面教材转的) ,确实不错。   其他的不知道。    大哥 游客: 学术道德和新闻道德,略有不同。新闻编辑不是科学家的保姆,没必要科学家一哭闹,就给棒棒糖。新闻编辑是面向公众的,公众眼里不关心机器人的编号,俺媳妇还不想下岗,没必要天天叨叨这个机器人到底是啥编号。   你小子说嵇老大是没当成机器人就急了,还说是特喜欢棒棒糖,小平语录:人之所需,就给于。你明儿自己掏腰包,买两个,不远万里,给您老人家寄去,请您老人家尽快留个真实的通信地址,别叫俺寄错了地方,寄到了加勒比娘娘的手里。   你的棒棒糖不值钱,而且买晚了,顶个屁用?    回复: 俺第一天就说了,鸿飞太小气,舍不得,说:棒棒糖,俺女儿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呢。,俺也没办法。    大哥 游客: 皮里阳秋,在讽刺嵇老大,看嵇老大的砍刀能放过你?   伸出小脖子来挨砍    回复: (啥叫皮里阳秋?无知就是有乐趣。)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过,如来佛祖的五指山压过。   实在是寂寞。    魏东平 同学: 说明先,别拿菜刀抡我。   我说亚辉你,能不能写慢点,你看,你最近的两篇文章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完呢,你咋又来了一篇?    回复: 都啥年代了,要一日千里。    呵呵 游客: 楼下( 魏东平 ),您已经为地震系统充当了一回炮灰,还怕菜刀?    回复: 就是,既然加入了黑社会,就得有点黑社会的样子。    网编,不要乱删,好不好? 游客: 看来这里比较安全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常理    heartwaver的科学素养真的很那个   博主认为水到不了震源位置,所以无关   同样表明他科学素养也很那个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常理   常理:水往低处流   但某些人啊,水真只往低处流吗?你真的没见过水往高处流的?   如果没见过,请你拿盆,弄点水,再张纸啊\干木条啊什么的,往水盆里一杵,看看水是怎么流的。   当然,你辩解,这不叫流,叫渗!   没错,是叫渗!   那么,这句话:   但是水库底部的水压毕竟只有156个大气压,如果水库水垂直向地下流动的,那么水库水最多也只能流到地下156米处。   是不是很那个啊。    回复: 这是科学问题,为什么要删?看来只有黑社会才能保护科学了。   (其实我也没听懂他要说啥,有人想说话,总不是坏事儿,至少可以减少神经病的发病几率。)    上帝他老哥 : 哈哈,你这把菜刀够快么?    回复: 菜刀快不快不打紧,关键是要有必死的决心。钝刀砍得更痛!   啥叫基因改造工程,懂不?看来,你也就是一辈子当奴才的命了。    (看来这世界,就只剩 上帝他老哥 ,这一只傻鸟了,就他一个人推荐。)    你以为你是谁? 游客: 你以为你是大-法-官,我看你是搅-屎-棍。    回复: 伙计,你弱智啊?法官是不写状子的。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571 次阅读|28 个评论
关于嵇少丞对我歪曲的声明
王铮 2008-10-11 22:36
关于嵇少丞对我歪曲的声明 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之际,针对社会流行的地震恐慌,为防止人们盲目紧张,我在博客指出沿地理界线胡焕庸线存在一个地震活动带过渡带域,我提出在新的地震活动幕,在这个活动幕,过渡带以东台湾海峡以西相对安全。 自称加拿大正教授的嵇少丞发表文章不是不赞成我的看法。接着嵇少丞教授提出他所谓嵇少丞线后。一些网友对他的工作提出质疑,嵇少丞不是正面论证所谓嵇少丞线,而是删除了这些质疑后,要求我的博客也删除网友对嵇少丞线的评论。由于我奉行百家争鸣的原则,不以删除。嵇少丞开始对我本人攻击 嵇少丞首先质疑我的观点,尽管用词剧烈,没有讲理而只是虚张声势,而且还曲解我的意思。但是我仍旧当他学术争论。没有料到的是嵇少丞发表《 王铮真会吹牛 ! 》,对我全文如下 平时很忙,很少时间在网上,王铮博客的文章几乎没看过,直到他昨天写了一篇指名道姓骂我的文章,并留言给我要我一定一定拜读他这篇文章之后,我才去看了看,看后又上网查查王铮何许人也? (实际上他在我留言前就去给我留言如下) 标题:王先生,息怒 发表评论人: majorite 回复 王先生,息怒,有人冒用我的真名和你讨论问题。不过, 那线在地学界是早就抛弃了的,先生又把它捡回来,有的过时了。 博主回复:我还以为是先生呢,那个人太对不起你和我了,也对不起自己,为什么要冒名呢?不过我没有怒。 大陆漂移曾经被抛弃,后来有被捡回来了,胡焕庸线是一个近似表达,而且很多地理、地质特征大致在它两侧分异,过去认为它是季风界线,我后来认识到它有地球物理背景。这个认识意味着地质地球物理结构对大气运动有影响,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清楚。 我提出的问题供先生思考,先生是专家。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王铮 请看我的博客对你的问题的回答。 敬礼 王铮 博主回复:对不起 , 我很忙 , 不奉陪。我从来不和对本学科一点知识都没有的人讨论科学问题 , 那是没有结果的。地质地震 , 你没入门。多保重。 在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网上, 王铮是 这么介绍他本人的: 1954年生,汉,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政策模拟、区域科学与管理研究。主要成就包括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阶段性与人口迁移规律、空间相互作用的统计力学模型和区域知识溢出模型,出版全球第一本《理论经济地理学》,完成包括气候保护、人民币汇率、区域工资和财政等方面的政策模拟研究。5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奖,2000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http://www.casipm.ac.cn/web/detail.aspx?menuID=220contentID=399searchKey= 王铮 ) 王铮怎么知道他的这本书就是全球第一本 经济地理学 理论的书籍呢? 他是否查遍了英、法、俄、日、西、葡等所有文字后发现的,他的书是全球第一本,其中内容和其他的书都不相同呢? (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查过?按照法律原则,谁主张,谁举证,谁举证。嵇少丞反对请嵇少丞举证,不然就是莫须有) 况且还有许许多多叫《经济地理学理论》、《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 经济地理学理论与理论经济地理学是有差别的,就如物理学理论与理论物理学,嵇不懂而言 )、《地理经济学》( 这是一个学派 )、《地理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地理学》、《微观经济地理学》 (没有这样的书,可以在 google 查 , 宏观经济地理学和微观经济地理学很可能是我首次提出 ),《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区位论、区域结构和区域过程》、《应用经济学》 (这是另外学科) 等等。 有位学者这样评论过王铮的《理论经济地理学》, 我感到(它)注重数学表达,结构也与我在国外读到的经济地理学教材接近,先讲空间互动和区位论,与国内经济地理学 / 国内区域经济学教材完全两种思维模式,我猜国内学者不会欢迎,作为教材,没有人用,它是失败的 。和 国外读到的经济地理学教材接近 ,王铮的书还是全球第一本吗? ( 断章取义,在我书中, 空间互动和区位论是第二章、第三章,我的书一共六章,当然是第一本,别人评价的全文是我曾经听王铮先生提到他的一个认识,现在是多区域经济成为经济学前沿的时代,如果我们注意区域的固有特性和内生特性,发现区域的类型差异,就发现了经济学与地理学的结合点。可惜《理论经济地理学》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讨论。我本来想博士论文作这方面的,可惜有些把握不住。《理论经济地理学》,我感到注重数学表达,结构也与我在国外读到的经济地理学教材接近,先讲空间互动和区位论,与国内外经济地理学 / 国内区域经济学教材完全两种思维模式,我猜国内学者不会欢迎,作为教材,没有人用,它就是失败的。不过这本书在这个经济地理学 / 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化时代意义,希望王老师坚持把本书作为学术著作发展下去。 http://www.pinggu.org/bbs/b54i16134.html )(实际上是海外一个学生,在科学院听过我课,要作区域的类型差异导致经济行为不同研究。我告诉她现在是多区域经济时代,这个问题研究很重要,但是理论经济地理学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自己学生开始了这个研究。《理论经济地理学》没有人用,是失败了,也是我告诉她的,提醒他按我的路子地理学界可能有阻力)。 另一位专家也批评道: 它(王铮的《理论经济地理学》)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的主要缺点是对聚集阐述不足,对城市和城镇体系的形成、专业化缺少,对空间结构的阐述不够。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它业忽视了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这可能是作者的分类体系没有综观层次的问题 。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 d111 介绍我的书的话,他说了肯定的话,我发现了,告诉他不足,让他加入这段话,见 http://www.pinggu.org/bbs/b54i16134.html ) 末了提醒 嵇少丞一句,你未经同意使用我的照片,已经侵犯了我的肖像权。现在你躲在加拿大我没法起诉你,我就不相信你不会回中国。 现在你就无中生有地攻击我吧,继续下去,我只有等着你回国上法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嵇少丞网上找人吵架不能仅凭自己臆想的理由
陈龙珠 2008-7-3 07:43
鉴于嵇少丞今日 再次首先违反 去年10月经其网友私下协调达成隐藏的协议而开放其有争议的博文,本博随之开放相关各文。2009-11-28 因这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不守今年7月经其亲友协调达成的协议,于10日开放其争议博文,本博对相应回复博文开放置于首页,并以此抗议其近日在科学网再次无礼生事! 2008-10-12 后记2:嵇少丞在科学网王铮先生博客上夜战记录(文下点评论顺排便于阅读)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179 后记1:网友在嵇少丞科学网博文及上述百度吧 嵇少丞的博客浅析 下的综合评述,详见WORD文件 《 网友对嵇少丞先生近期与多人争吵的综述 》 6月下旬面对由询问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地震真实性引来的指责和谩骂,我在现名 驳加拿大华人教授嵇少丞的一篇文章 中已做过最后的澄清,并声明 除非很有必要在本博刊发文章外,本人不参与对嵇少丞先生文章、观点的任何讨论或评论。可是 前几天曾有网友给我留言问及是否真在百度开贴吧与嵇教授继续争吵、昨日又在肖立志先生 面对地震:专业问题留给专家,政治问题交给政府 文章下看到了如下两则评论: 标题:嵇和他的学生就是这样的小人 发表评论人: 石棉人 回复:嵇少丞的博客浅析 这 换得东家种树书 就是上交大的陈龙珠所长教授吗? 我太佩服你了,靠骂嵇某人就荣登科学网文章排行榜. 你应把你的经验写出来,看的人一定多! 我和你同校,交大近来许多人都在夸你,你为上交大争了光,我们向你学习! 你辛苦了,好多天没有睡好觉,人都瘦了一圈. 作者: 67.68.72.* 2008-6-27 09:00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石棉人 换得东家种树书只是一个退休工人(自称),没有什么文化,在百度雅安吧当吧主,现在喜欢讨论地震问题。近期发表:(按我在石棉二十余年所亲历的4.0级地震的发生规律(我非专业地质人员,不过经得多了,仅从震感来判断级数还每次和县地震部门报的只差不超0.2级.今年已有两次,很可能在夏天再发一次4.0级上,下.3级的.然后,看一,两年内某教授的话如何? ) ------------- 另外,在嵇少 丞先生博文 陈龙珠要打6.18石棉地震的假 )的后注中又看到 指责我对他 匿名在多家网上造谣谩骂,人格何在?。 虽然期末事多,但本人还是觉得有必要到百度贴吧查询事情的原委以正视听了。其结果如下 : 雅安贴吧网址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D1%C5%B0%B2rs2=0myselectvalue=1word=%D1%C5%B0%B2submit=%B0%D9%B6%C8%D2%BB%CF%C2tb=on , 吧主: 雅女在天涯 , 換得东家种树书( 有人怀疑是我)。现能查到的 換得东家种树书 在该吧的首次发言时间:2008-3-23 ( http://tieba.baidu.com/f?kz=342828920 )。 另外,在上述贴吧中 嵇少丞的博客浅析 题下声称是我校友并评论 换得东家种树书就是上交大的陈龙珠所长教授吗? 我太佩服你了,靠骂嵇某人就荣登科学网文章排行榜 . ( http://tieba.baidu.com/f?z=416335660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D1%C5%B0%B2pn=50 ), 其IP地址67.68.72.* 经初步检索来自 加拿大 (他们更多的猜测见本文下面 附件 )。 在此,本人声明,在石棉618地震前本人与雅安无任何联系,不可能自今年3月起至今在雅安吧发文和做那个吧主;另外,除非很有必要在本博刊发文章外,本人不参与对 加 拿大蒙特利尔工学院教授嵇少丞先生 文章、观点的任何讨论或评论。 任何将在其他网上与嵇先生争吵的人怀疑成是我,都是不负责的臆想! 嵇少 丞先生在其博文后注中指责我对他 匿名在多家网上造谣谩骂,人格何在?,是一种典型的臆想行为!本人对此著名学者在网上找人吵架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又一次地深表遗憾! 本人在科学网申请注册写博至今整4个月以来,除积累感兴趣的资料外,还想与更多的博主和网友交流科教和生活的感悟。 本博一贯反对、拒绝和鄙视任何形式的不良炒作! ------------ . 附件:在上述贴吧 嵇少丞的博客浅析 题下IP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其他猜测帖子: 84 回复:嵇少丞的博客浅析 陈光明=换得东家种树书 转注:雅安市地震局负责人也叫陈光明。 作者: 67.71.109.* 2008-6-28 09:27 143 回复:嵇少丞的博客浅析 就怕你 (转注:指换得东家种树书) 无资格被考? 你不就是雅安地震局干活的嘛. 你上过大学吗?你读过研究生?你有博士学位吗?你做过博士后吗? 如果全雅安人都像你一样,雅安就完了. 作者: 64.228.204.* 2008-7-5 12:35 * **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6673 次阅读|2 个评论
驳加拿大华人教授嵇少丞的一篇文章
陈龙珠 2008-6-22 10:02
上海交通大学一研究所所长怀疑 6.18 石棉地震的真实性 (后记:6月22日晚改名为 陈龙珠要打6.18石棉地震的假 ) 嵇少丞 该文全文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824 以下是本人对嵇少丞先生上述文章的回复( 以我在上述文章下面实名评论的原貌形式给出 ),以此结束这场未曾预料且不具愉快的争议。除非很有必要在本博刊发文章外,本人不参与对嵇少丞先生文章、观点的任何讨论或评论! 标题:请嵇少丞先生自重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嵇少丞先生上述文章第四段)一个能产生4.2级地震的工厂爆炸必然会有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爆炸点周围肯定是废墟一大片。可是到目前为止并不见任何工厂爆炸的报道。陈龙珠同志是否正在用他的博客暗示政府隐瞒了一次特大的工厂爆炸事故呢?造这样的谣,后果很严重。陈龙珠同志,你得考虑清楚啊! ---- (本人对其评论留言) 看到你这样的分析评论文字,确实再次令我惊讶了。我原文(后记: 致majorite(嵇少丞)先生 )有工厂爆炸相当于4.2级地震的说法吗?我的原话如我的同事曾利用附近地震台地震记录分析过宁波沿海某次工厂爆炸事故的情况中曾说的一定是近期吗?你可以用宁波 爆炸 1993在百度(baidu)或谷歌(google)检索到那次当时就公开的特大锅炉爆炸事故。 ( 后记: 请嵇教授和 别人争论时,对问题分析及其结论 不能如此缺乏客观性和严密性,甚至臆想连篇 )。 标题:嵇少丞先生这样写有失厚道 发表评论人: 陈龙珠 (嵇少丞先生上述文章第一段)一位自称是上海交通大学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所长、土木工程教授的陈龙珠同志, 在他的博客文章中(http://www.sciencenet.cn/blog/陈龙珠.htm)怀疑6.18石棉(安顺乡麂子坪村)地震是否真的发生,为此他还专门给信给科学网建议请求编辑部调查列于今日排行榜第一的文章所述的石棉地震信息,重视这一地震消息的真实性问题。 这位陈同志还在他的同一天博客上放上两条地震谣言被捕案的消息,以达敲山震虎的威慑作用,可谓用心良苦。 ==== (本人对其评论留言) 我关注石棉地震,首先是基于我当时很看重你作为专家身份写的文章(但现在感觉完全不同了。后记: 原因在于你我争论中你表现出来的对问题分析及其结论 缺乏客观性和严密性,甚至臆想连篇 )。但查阅四川省等相关地震信息网时并未找到其他新闻媒体报道的石棉地震截屏,于是提请科学网编辑部关注确认。同时,由于前期出现过地方地震网黑客侵袭事件,很自然地转载了相关两个事件的新闻链接(后注: 近期两起黑客攻击地方地震信息网事件 )。但为了避免造成我断定是黑客的误解,在提出石棉地震怎么回事的那段文字与上述两则新闻标题连接之间是多空了一行的;这段文字在提及你石棉地震是下次强震的前震?文章之后,说明了网上检索相关消息则有'四川石棉发生4.2级地震通讯有瞬时拥堵',以避免认为你造谣的误解。 你本文中间两段说的,对我这位工程抗震的非地震科学的人来说也是常识,不拟再在此过多解释了。 其实,在当地主管部门信息网对一次你认为很重要的地震之信息刊而删除的情况下,我想了解这次地震的真实情况,应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对此,给我一个石棉确实发生了地震就可以了,但遗憾地是,你将事情搞成这样:先是在我博文谩骂 (后注:可查阅你文章中提到的我那两篇文章下你的评论,后记: 致majorite(嵇少丞)先生 , 近期两起黑客攻击地方地震信息网事件 ), 再是发动石棉网友声讨 (后注:见你上述文章以及你在自己文章石棉地震是下次强震的前震?下面发表的评论)。 说实在话,我觉得这是很无聊的。 另外,我博客下面有游客将你这篇文章的骂人几乎所有的评论一次性转了过去,我觉得这也很无聊。本人明人不做暗事,今天有空时会予以清除的,在此先向你招呼一声。 本博后续相关文章: 嵇少 丞 网上找人吵架不能仅凭自己臆想的理由 附件1: 嵇少丞先生向科学网编辑部的提问及其答复 嵇少丞 :斑竹:你好,博主的留言或评论博主能删除吗?嵇少丞 2008-6-22 8:44:29 科学网编辑部 :嵇少丞你好,只有评论留言所在博客的博主可以删除,留言者本身不能删除 2008-6-22 10:51:46 附件2: 嵇少丞先生科学网博客6月11月\新语丝6月18日文章网友疑惑信息 嵇少丞6月18号文张冠李戴 ( http://xys.xlogit.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kexue20.txt )   eudoxus   把一枚钱币扔给一个问有什么用的门外汉的人的, 是欧几里德, 不是牛顿. 说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的, 是法拉第, 不是爱因斯坦. (XYS20080620)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5753 次阅读|4 个评论
致嵇少丞先生
陈龙珠 2008-6-20 11:36
看到你在我博客上的评论标题你不应向科学网编辑打小报告及内容你在网上找不要已经删去了的信息,因此就向科学网编辑打小报告,是吗?你在我博客上看到石棉人写的文字了吗?( 近期两起黑客攻击地方地震信息网事件 ),很是惊讶! 首先,我不明白你说话的逻辑。我明地在科学网主页留言,能算是小报告? 其次, 我昨晚写那篇博文和给科学网编辑留言,出发点是: 若18日晚石棉真是发生了4.2级构造地震,则我们确实应该重视其属性的分析! 所以确认其地震真实性问题就显得很重要。 另外,小范围人们感觉震动和响声,不一定就是构造地震(如我的同事曾利用附近地震台地震记录分析过宁波沿海某次工厂爆炸事故的情况。 后记: 山东莱芜爆破作业引发3.5级地震 ),对此必须依据于多处的地震台监测结果相互印证才能确定的。4.2级地震能量不算很小的,不仅国内众多地震台能测出,美国等国家的地震台也能测出的,但我没能从那些网站上检索出你们所述石棉地震的信息,难道美国等地震信息网也漏测或故意隐瞒?再者,我还记得512汶川地震后一小时内从新闻媒体上也曾见过国内多处地震的误传消息(如 今日四川大地震及其远震区建筑反应 )。因此,对石棉于18日晚是否发生了4.2级构造地震难道不需要主管或权威部门来确认吗? 嵇先生自称为 国际上研究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地震波性质的专家 ( 石棉地震是下次强震的前震? ),理应知道基于事实的科学分析和进行判断的重要性。对你的评论,本人深表遗憾! === 后记:嵇少丞先生在本文下的一条评论 发表评论人: majorite 你心理有点阴暗, 从你写的文字更能说明这点. 在这里靠文章说话,拿出所长出来晒,有何用,浅了吧。 你会基于事实的科学分析和进行判断? 你听听石棉人怎说的? 你查不到,那是你不会查。你查不到,就是假的? 就是谣言,要追查,要抓人? 你的逻辑呢? 你不是小人吗? 要有文革, 你不知要害多少人? 博主回复:我留言、博文的核心是需要确认石棉是否发生了构造地震!你觉得你留在这里的文字象是出自一位有素质专家之手吗? 后记: 《 驳加拿大华人教授嵇少丞的一篇文章 》 后记:回答一网友的留言 发表评论人: 123 回复 甘孜州道孚今天下午发生地震,请问是不是,强地震要来了 博主回复: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在512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对强震预报尤其应该基于目前能够掌握的综合震情信息和科技方法,否则误报或毫无具体发震时段判断的定性分析结论都会引起社会恐慌,这对目前的灾民来说可能会雪上加霜。
个人分类: 麦德鸡餐馆|7508 次阅读|15 个评论
近期两起黑客攻击地方地震信息网事件
陈龙珠 2008-6-19 20:46
黑客攻陷陕西地震信息网 发布将强烈地震谣言 http://it.21cn.com/itnews/hygc/2008/06/02/4789792.shtml . 黑客攻入地震局网站发布广西大地震谣言被捕 http://www.chinanews.com.cn/shipin/2008-06-15/news4015.html . 科学网博客有文章称昨晚四川石棉发生了4.2级地震且担心是该地区大地震前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24 ),但在中国国家、四川省以及美国等权威地震信息网站上均查不到该地震的信息,网上检索相关消息则有四川石棉发生4.2级地震通讯有瞬时拥堵 http://www.news365.com.cn/yw/200806/t20080619_1915648.htm 。怎么回事? .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439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