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计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动态生成知识图谱,可以设置显示范围
xihuyu2000 2020-6-16 07:21
把知网、wos等数据导入后,可以自动生成知识图谱,并且动态修改显示数据的范围,非常方便。
2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web of science文件自动转成excel文件
xihuyu2000 2020-6-5 06:30
我们在做科研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分析处理wos的文件,但是wos文件很难处理,我们更喜欢excel格式的文件。下面的工具就可以帮我们实现自动转换。
6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计量知识图谱
xihuyu2000 2020-6-4 07:41
导入知网数据以后,自动生成知识图谱,有各种定制化操作。 现在有使用地址,可以通过 http://121.36.109.84:8080/ 访问,用户名和密码都是test
2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入数据后,自动生成,环图、饼图一体
xihuyu2000 2020-6-3 12:31
导入数据后,自动生成,环图、饼图一体。还可以随便修改,定制化非常强。
2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入数据后,自动生成几十种图表
xihuyu2000 2020-6-2 10:56
在进行文献计量过程中,需要我们从各种数据库中导出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图谱。这个工作量很繁琐,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但是不做不行。其实可以做个自动化的工具,自动完成。
3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作品内容的跨越时空定位计量,中国学者自我展示的人因与文化
热度 1 ant121 2016-7-2 19:29
如何客观公正地衡量一个人的学术产出? 影响因子?H指数?替代计量? 影响因子H指数都是基于引文,通过引文情况衡量影响因子,真的很靠谱吗? 首先,影响因子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必须是发表了之后,才可能被引用。有了引用的数据,影响因子的计量才开始。其次,影响因子具有内容上的片面性,部分引用,只是因为概念上的相关,甚至是指出原文献的不科学之处,对施引文献的产生实质贡献的力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衡量。再次,存在特别有分量的作品,与其同时代的人不能读懂,尚无能力客观评价其贡献的现像。 以这篇文章为例 McKee P A, Castelli W P, McNamara P M, et al. McKee P A, Castelli W P, McNamara P M,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the Framingham study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71, 285(26): 1441-1446. 这篇发表在1971年的文章在WOS上引文数为1698,在Scopus上的引文数为1700,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文数为2608,以哪个为准? 这篇文章在1972年,WOS上的引文数为7,Scopus上的引文数为1,Google Scholar上的引文数为4,从差别如此之大的数字来看,所谓的权威数据库,所谓的全球收录最大的数据库,在学术评价上真的客观吗?再细看WOS、Scopus、 Google Scholar 上提供的引文清单,不相互重合。WOS中的7篇不包含Scopus中唯一的一篇, Google Scholar 上1972年引用此文的4篇,与WOS收录的1972年引用此文的7篇中仅3篇重合。 即使假定这些数字为真,仅从引文数字看起来,是个表现平平的文章。 WOS上对此文的引文情况,按年度排列 WOS上,该篇文章的发表后的第一个10年的引文情况 Scopus上,该篇文章发表后的第一个10年的引文情况 由此可见WOS、Scopus、Google Scholar中的原始数据集均有待完善,基于不完善的数据集的引文量化进行学术影响力评价,得出的结论,看看可以,信以为真,甚至作为指南和目标,恐怕不行。其实引文索引的创始人E.Garfield对基于引文计量的评价价值有天生的不足( The use of journal impacts in evaluating individuals has its inherent dangers)参见 。 文章在互联网上可以被公开发现和评论,给基于文章价值本身的发现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于是,有人提出了替代计量学(Altermetics)。但是目前,替代计量学未引起国内机构和学者的广泛认可 ,且不完全符合中国学者的研究行为习惯,会引起因在网际知名社交网络上爆光度不高带来不客观的评价。长期关注计量研究的学者邱均平提出了金字塔型的替代计量指标分层 。分为应用层,社交媒体层,应用层三个层次,在文章的讨论部分,依然导向了基于引文的评价。 那么,引文可不可取,可不可信?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一篇文章的学术贡献呢? 笔者认为,引文、社交媒体等信息,均来自外部评价,并不能武断地依据这些信息对一篇学术作品的影响力下定论。就像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不能断定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一样。对文章贡献度的评价,应该回归到文章内容上来。但是评价文章内容本身,是有学术门槛和时间成本的。不适宜大规模大批量的应用。而研究的支持方需要知道他们对某个团队或者某个方向的资助值不值得,资金的提供方又没有高深的学术水平,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谁抓住了创新的原始股,谁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焦虑啊,这可怎么办呢?只能求助于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了。 1、基于引文的衡量还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只是不单是看文章发表在什么样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不单是看文章被多少人引用了,而是要细化到在哪些地方被引用,该文章的内容为后继研究做了哪些贡献。如杜建、武夷山等对”睡美人型“、”王子型“文献的识别研究。这需要较大的时间跨度。 2、从文章如何引用别的文献,查看作者相关研究综述的功力。从文章语言用词和图表规范,判断作者的学术写作功力。这需要基于全文的分析和基于大规模优质样本的学习,这个工作,机器可以做些辅助。 3、研究文章作者的可信度。所谓风过留痕。一份重量级文章的出现,必然出自持续积累和敏锐洞察。如何建立基于作者的可信模型,笔者目前还没有思路。但基于笔者对中国工程院12名1950年之后出生主要在高校从事研究的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的网上可分开获取的素材来看,信息源视野,也就是说,这个人在每个阶段都和哪个学术声望层级的人接触与联系,他能够使用的有组织的知识资源状况,他可以用的技术条件和手段等,是个很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为什么会想到上面这三点呢?笔者认为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笔者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在全球文明中是个独特的存在。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不依附为他人的认定,不依附于官方的指派,是天人合一的存在,是个人与时空、空间的对话。 例如: 前不见古人 ,后 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李白 例如:兰亭集序,时间、空间、自我情感的描绘。 研究论文纵使不能如同文学般行云流水,任意发挥。但好的文章,首先应基于作者对自己研究,在自己所研领域的精确时空定位。本文提出的第一条,基于引 文的衡量,能侧面反应作者对自己研究的定位。如果阅稿人是在正式发表之前看到文章,例如是审稿人,则本身是相近领域学者,可了免去对低水平文章高估的误判。如果阅稿人是在正式发表之后看到文章,本身已经说明该文章至少被所刊的期刊认可。本文提出的第二条,虽然咎于形式,但形,神之所附也。基于内容级别的深度挖掘,已经相对客观了。本文提出的第三条,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希望与诸位共同探讨。 Garfield, Eugene.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Jama 295.1 (2006): 90-93. Garfield E.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72. 邱均平,余厚强. 论推动替代计量学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 . 中国图书馆学报 . 2015(01) 邱均平, 余厚强. 基于影响力产生模型的替代计量指标分层研究 . 情报杂志, 2015 (2015 年 05): 53-58.
个人分类: 自由漫想|3268 次阅读|2 个评论
Oxford《研究评价》S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wanyuehua 2014-11-16 07:35
Research Evaluation 《研究评价》 ISSN : 0958-2029 , 1991 年创刊,全年 4 期, Oxford University 出版社, SSCI 、EI收录期刊 ,SSCI 2013年影响因子1.338,5年影响因子1.435。 《研究评价》是一个 跨学科的国际 同行评议期刊, 刊载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学科原始研究论 文。该刊JCR 2013年SSCI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科排名第23位(85种),Q2(二区)。 该 刊 2000 年入选 SSCI ,目前在 S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的 2000 年第 9 卷到 2014 年的第 23 卷 共 420 篇文章,其中学术论文 376 篇(包括会议论文 83 篇)、社论 28 篇、综述 11 篇、传记 3 篇、通讯 1 篇、更正 1 篇等。 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布:美国 85 篇、英格兰 59 篇、荷兰 47 篇、西班牙 42 篇、德国 37 篇、意大利 28 篇、瑞士 26 篇、澳大利亚 23 篇、加拿大 20 篇、中国 8 篇(不包括台湾地区 5 篇)等。 该刊每年出版的文献量 该刊每年的引文量 在该刊发文的主要研究机构为荷兰 莱顿大学( LEIDEN UNIV ) 27 篇、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TECHNOL ) 27 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UNIV MANCHESTER ) 15 篇、 西班牙科学研究理事会 ( CSIC )15篇。 420 篇文章共被引用 2423 次(其中 2011 年被引用 377 次、 2012 年被引用 382 次、 2013 年被引用 453 次、 2014 年被引用 335 次),篇均引用 5.77 次,年均引用次数 173.07 , H 指数为 21 (有 21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21 次以上)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该刊共发表论文的单位有浙江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各 1 篇。 网址: http://rev.oxfordjournals.org/ 编委会: http://www.oxfordjournals.org/our_journals/rev/editorial_board.html 作者指南: http://www.oxfordjournals.org/our_journals/rev/for_authors/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reseval Research Evaluation 《研究评价》高被引论文: 第 1 条,共 10 条 标题 : Characteristics of highly cited papers 作者 : Aksnes, DW (Aksnes, DW) 来源出版物 : RESEARCH EVALUATION 卷 : 12 期 : 3 页 : 159-170 DOI: 10.3152/147154403781776645 出版年 : DEC 2003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88 被引频次合计 : 88 地址 : Norwegian Inst Studies Res Higher Educ, NIFU, NO-0352 Oslo, Norway. 通讯作者地址 : Aksnes, DW ( 通讯作者 ),Norwegian Inst Studies Res Higher Educ, NIFU, Hegdehaugsveien 31, NO-0352 Oslo, Norway. 第 2 条,共 10 条 标题 : What do we measure by co-authorships? 作者 : Laudel, G (Laudel, G) 来源出版物 : RESEARCH EVALUATION 卷 : 11 期 : 1 页 : 3-15 DOI: 10.3152/147154402781776961 出版年 : APR 2002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79 被引频次合计 : 79 地址 : Australian Natl Univ, Res Sch Social Sci, Res Evaluat Policy Project, Canberra, ACT 0200, Australia. 通讯作者地址 : Laudel, G ( 通讯作者 ),Australian Natl Univ, Res Sch Social Sci, Res Evaluat Policy Project, Canberra, ACT 0200, Australia. 第 3 条,共 10 条 标题 : Peer reviews and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a comparative study at a Norwegian university 作者 : Aksnes, DW (Aksnes, DW); Taxt, RE (Taxt, RE) 来源出版物 : RESEARCH EVALUATION 卷 : 13 期 : 1 页 : 33-41 DOI: 10.3152/147154404781776563 出版年 : APR 2004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61 被引频次合计 : 63 地址 : NIFU, Norwegian Inst Studies Res Higher Educ, NO-0352 Oslo, Norway. Univ Bergen, Fac Math Nat Sci, NO-5020 Bergen, Norway. 通讯作者地址 : Aksnes, DW ( 通讯作者 ),NIFU, Norwegian Inst Studies Res Higher Educ, Hegdehaugsveien 31, NO-0352 Oslo, Norway. 第 4 条,共 10 条 标题 : Academic patenting in Europe: new evidence from the KEINS database 作者 : Lissoni, F (Lissoni, Francesco); Llerena, P (Llerena, Patrick); McKelvey, M (McKelvey, Maureen); Sanditov, B (Sanditov, Bulat) 来源出版物 : RESEARCH EVALUATION 卷 : 17 期 : 2 页 : 87-102 DOI: 10.3152/095820208X287171 出版年 : JUN 2008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53 被引频次合计 : 54 地址 : CESPRI Univ Bocconi, I-20136 Milan, Italy. ULP CNRS, UMR 7522, ETA Bur Econ Theor Appl, F-67085 Strasbourg, France. Univ Gothenburg, Dept Business Adm I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ch Business Econ Law, S-40530 Gothenburg, Sweden. UNU MERIT, NL-6211 TC Maastricht, Netherlands. 通讯作者地址 : Lissoni, F ( 通讯作者 ),CESPRI Univ Bocconi, Via Sarfatti 25, I-20136 Milan, Italy. 第 5 条,共 10 条 标题 : Academic patents as an indicator of useful research? A new approach to measure academic inventiveness 作者 : Meyer, M (Meyer, M) 来源出版物 : RESEARCH EVALUATION 卷 : 12 期 : 1 页 : 17-27 DOI: 10.3152/147154403781776735 出版年 : APR 2003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47 被引频次合计 : 47 地址 : Finnish Inst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O, FIN-00701 Helsinki, Finland. Katholieke Univ Leuven, Steunpunt OO Statisieken, B-3000 Louvain, Belgium. 通讯作者地址 : Meyer, M ( 通讯作者 ),Finnish Inst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O, PL 126, FIN-00701 Helsinki, Finland. 第 6 条,共 10 条 标题 :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aning, metrics and nurture 作者 : Porter, AL (Porter, Alan L.); Roessner, JD (Roessner, J. David); Cohen, AS (Cohen, Alex S.); Perreault, M (Perreault, Marty) 来源出版物 : RESEARCH EVALUATION 卷 : 15 期 : 3 页 : 187-195 DOI: 10.3152/147154406781775841 出版年 : DEC 2006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42 被引频次合计 : 42 地址 : Georgia Inst Technol, Technol Policy Assessment Ctr, Atlanta, GA 30332 USA. US Natl Acad, Irvine, CA 92612 USA. Georgia Inst Technol, NAKFI, Atlanta, GA 30332 USA. 通讯作者地址 : Porter, AL ( 通讯作者 ),2425 Pemberton Dr, Prescott, AZ 86305 USA. 第 7 条,共 10 条 标题 : Using curriculum vitae to compare some impacts of NSF research grants with research Center funding 作者 : Gaughan, M (Gaughan, M); Bozeman, B (Bozeman, B) 来源出版物 : RESEARCH EVALUATION 卷 : 11 期 : 1 页 : 17-26 DOI: 10.3152/147154402781776952 出版年 : APR 2002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41 被引频次合计 : 42 地址 : Georgia Inst Technol, Res Value Mapping Program, Sch Publ Policy, Atlanta, GA 30332 USA. 通讯作者地址 : Gaughan, M ( 通讯作者 ),Georgia Inst Technol, Res Value Mapping Program, Sch Publ Policy, Atlanta, GA 30332 USA. 第 8 条,共 10 条 标题 : Evaluat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licy: a systems world needs systems evaluations 作者 : Arnold, E (Arnold, E) 来源出版物 : RESEARCH EVALUATION 卷 : 13 期 : 1 页 : 3-17 DOI: 10.3152/147154404781776509 出版年 : APR 2004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39 被引频次合计 : 42 地址 : Technopolis Ltd, Brighton BN1 1EE, E Sussex, England. 通讯作者地址 : Arnold, E ( 通讯作者 ),Technopolis Ltd, 3 Pavil Bldg, Brighton BN1 1EE, E Sussex, England. 第 9 条,共 10 条 标题 : Modifying publication practices in response to funding formulas 作者 : Butler, L (Butler, L) 来源出版物 : RESEARCH EVALUATION 卷 : 12 期 : 1 页 : 39-46 DOI: 10.3152/147154403781776780 出版年 : APR 2003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34 被引频次合计 : 34 地址 : Australian Natl Univ, Res Sch Social Sci, Res Evaluat Policy Project, Canberra, ACT 0200, Australia. 通讯作者地址 : Butler, L ( 通讯作者 ),Australian Natl Univ, Res Sch Social Sci, Res Evaluat Policy Project, Canberra, ACT 0200, Australia. 第 10 条,共 10 条 标题 : Assessment of sectoral aggregation distortion in research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s 作者 : Abramo, G (Abramo, Giovanni); D'Angelo, CA (D'Angelo, Ciriaco Andrea); Di Costa, F (Di Costa, Flavia) 来源出版物 : RESEARCH EVALUATION 卷 : 17 期 : 2 页 : 111-121 DOI: 10.3152/095820208X280916 出版年 : JUN 2008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33 被引频次合计 : 33 地址 : Univ Roma Tor Vergata, Lab Studies Res Technol Transfer, Dept Engn Management, I-00133 Rome, Italy. Italian Res Council, Rome, Italy. 通讯作者地址 : Abramo, G ( 通讯作者 ),Univ Roma Tor Vergata, Lab Studies Res Technol Transfer, Dept Engn Management, Via Politecn 1, I-00133 Rome, Italy.
个人分类: SSCI投稿|6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武夷山老师关于Loet等I3指数的讨论
热度 4 zhaoxing 2013-4-5 08:52
或许是受到h指数的成功激发,过去几年国际计量学界新指数层出不穷。 其中, LoetLeydesdorff 和 LutzBornmann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超越 算数平均数 体系(如影响因子)的新参数,代表性的即为 武夷山老师博文新近讨论的 I3 指标 。 I3等相关指标的重要创新之处是使用 非正态 分布统计量(如分位数)作为基础测度参数以应对论文和引文中经常出现的幂律或指数分布现象,从而试图克服原有 正态 分布统计量的偏差。 在理论上, Loet等的方法先进性无可指责。但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科学中理论正确远不代表应用完美。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期刊A有5篇论文,被引次数分别为:1、0、0、0、0 期刊B有5篇论文,被引次数分别为:80、20、0、0、0 显然无论A还是B,其引文分布都 非正态 分布,两种期刊的引文差距也十分明显。 然而,就中位数而言,A为0,B同样为0; 反而是原先的 算数平均数 (A为0.2,B为20)更能揭示出两刊的差别。 为什么会这样? 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分位数统计中,排序的引入有时会遗失掉数值本身的物理含义。这也是很多类似方法的固有问题。而我们在设计这类参数的时候,永远不应该忘记数值本身的物理含义。失去物理含义,时常就会失去评价目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 I3等相关指标有致命缺陷,目前尚需实证和应用的检验,其方法本身也在迅速发展之中。 Loet等的重要贡献是走出了这一步,能不能走得更好,我们可以拭目以待,或参与其中。
个人分类: 计量学|10952 次阅读|8 个评论
Visualization of patents and papers in terahertz technology
热度 2 terahertz 2012-6-19 10:06
(本文发表在《Scientometrics》 March 2013 , Volume 94 , Issue 3 , pp 1037-1056 ) Visualization of patents and papers in terahertz technology: a comparative study Guifeng LIU Abstract Terahertz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research areas in the 21st century. In this work, we intend to compare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n terahertz technology between 1990 and 2010 using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Our data consists of 633 patents retrieved from Aureka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10,344 journal articles indexed in 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Our analysis is a combination of two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ools for analysis, Aureka and CiteSpace. Aureka is allowed for the analysis of patents filed/granted each year, priority country, inventors, assignees, citation counting, and cluster analysis, while networks of co-authors, countries, institutions, document co-citation networks and document co-citation clusters, are performed by CiteSpace.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domain visualization map of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in the area of terahertz technology. Our result shows that Aureka and CiteSpace are two promising visualization approaches to analyze patents and papers in any given field. Keywords Scientometrics–CiteSpace–Aureka–Thomson innovation–Visualization–Patent–Terahertz 2013-Visualization of patents and papers in terahertz.pdf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4429 次阅读|4 个评论
计量学入门考题答案
热度 2 zhaoxing 2012-4-9 12:30
上次提到的 文献/科学/信息计量学入门 考验题: 图名为“咫尺天涯”。 文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学者有合作发表研究论文。 不负责任的说,没看懂隐含意义说明文献/科学/信息计量学还没入门哟! ----------------------------------------- 现公布不标准答案如下: 根据入门程度,4个等级分别是 1. 知道Loet和Van Raan两位领域内大家,对他们主要的学术贡献有所了解。例如,Loet的创新三螺旋,新近提出的I3指标等,Van Raan的“睡美人”现象及他在测度指标上的各种基础性贡献等。 2. 知道这一图形在计量学中可称为合著网络、科研合作网络、共作者网络等,明白这其实是更底层理论表述——“共现”的一种情况。知道Bornmann和Waltman等是欧洲计量学中青代新星。 3. 注意到Loet和Van Raan虽同为荷兰的代表性计量学家,但他们之间没有合作联系。甚至,(至少是此图中)没有人能同时与他们两位都有合作。知道两人有激烈学术争论,其中包括,可称为本世纪以来计量最重要的辩论——“王冠指数之争”。一些同行会告诉你,他们是君子之争。也曾听到有同行私下议论,他们的关系似乎一般。 4. 对“王冠指数之争”有自己的看法。知道这一争论包含的不仅仅是该指数和体系本身,还涉及了多个计量学基础性问题。例如,广泛使用的算数平均与计量数值非正态分布的理论矛盾,标准化的具体算法(先加还是先除...),学科划分问题和数据库依赖问题等。 -------------------------------------- 当然,您肯定知道用一道题考验是否入门一个领域只是句玩笑话。 不过若能到第4级那自当是积累丰厚了。
个人分类: 计量学|9642 次阅读|4 个评论
敬请莅临参与2012社会网研究年会科研网络分论坛
热度 5 zhaoxing 2012-3-26 05:39
赵星 2012年3月26日 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xing 我国社会网络分析领域最重要会议——第八届 “社会网暨关系管理研究”年会将于 2012 年 7 月 6-8 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本届会议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承办,著名社会网络研究学者罗家德教授领衔组织,将涉及多个社会网及交叉领域议题,并分别设立分论坛。 我负责召集其中一项青年学生分论坛——科学研究中的关系与网络。主要议题为: 科学创新研究中的不同层面实体及其之间的单一或复合型关系共同构成各类科研网络( Scientific networks ),如 分别针对科技文献(论文 / 专利等)、研究者、科技期刊、科研机构和国家层次构建的引文与共引网络、科研合作网络、关键词与共词网络、科学知识扩散或交流网络等 。以关系型数据和结构的视角,连同网络分析的精巧工具,有望超越传统研究仅由表层属性计量的方法论局限,从而更深入的理解和揭示科学发展本身规律和模式。本分论坛聚焦于这一类同时具有社会网络和信息网络特性的有趣网络,热烈欢迎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I. 科研网络特有理论、性质与新型测度方法; II. 科学研究中的各类显性与隐性关系; III. 结合文献 / 科学 / 信息计量学等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理论与实证探索; IV. 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的科学信息可视化; V. 各研究主题的网络分析与计量研究; VI.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科研网络研究中的问题与局限。 本分论坛征文主要面向青年学者和学生,因此也更加需要各界资深学者的指点与帮助。我们热切期盼科技哲学、科研管理、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社会学和物理学等各学科研究者莅临、参与和指导。 大会 可投稿参会或(不投稿)直接报名参会 。投稿和参会信息(含参会回执)请详见附件。 关键时间点: 2012 年 4 月 20 日 :提交 3 页左右的拓展论文摘要( extended abstracts ),中文或英文皆可。 2012 年 5 月 20 日 :会议委员会将通知提交者论文是否入选。 2012 年 6 月 10 日 :全文提交的截止日期。参会回执也请尽量于此时间前发送组委会。 2012 年 7 月 6-8 日 :于清华大学举行会议。 投稿或参会回执请发送至: socialnetworks2012@163.com 大会将从学生(本科、硕士、博士)参会的论文中将评选出 5 篇优秀论文,给予不超过 2000 元的旅费资助,并资助参加七月底宁夏银川举办的中国社会学年会。 若希望将投稿论文列入本分论坛交流,可在论文首页顶端注明参与“科学研究中的关系与网络分论坛”字样,并请在发送投稿或参会回执后告知本人 ( starzhao@zju.edu.cn 。若有投稿仅通知主题即可,无需将全文发我。论文审理和安排都由大会组委会统一组织)。 附件文档: 附件1-第八届社会网研究年会会议通知.pdf (内含报名回执表) 附件2-第八届社会网研究年会征文通知.pdf
个人分类: 网络科学|874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论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的重要性
热度 1 ysxbhxf 2011-8-14 23:43
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出的针对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项科学计量指标,其定义是指某期刊在统计年度刊发的学术论文中各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数与来源文献量的比例。这项指标在国内三家已经公布其统计数据的文献检索及统计机构的统计报告中均有采用,在许多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里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当然,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本文将从编辑办刊和科学计量的角度来论述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的重要性。 1 基金论文比重要性的构成 根据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定义和本人早年的研究结果,基金论文比是表征科技期刊刊发论文产出性质的一项指标,它的重要性一方面来源于得到各级基金项目资助的科学研究实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来源于所刊发的基金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水平。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体现了科技期刊对于重要科学研究成果报道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入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科技期刊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的学术影响。 2 基金论文比与编辑办刊 对于科技期刊的编辑而言,办一份好期刊的关键是获得高水平的稿件。众所周知,高水平的科研论文的产出源于四类科研活动:一是各级基金项目资助的科学研究;二是由各级基金项目结余经费支持的科学研究;三是生产单位经费支持的科学研究;四是自筹经费支持的科学研究。根据笔者长期的观察和经验,在当今中国的科研环境中,高水平论文产出率较多的是前二者,其中各级基金项目资助的科学研究中产出的高水平论文最多。这样的论文产出特点决定了编辑的组稿对象主要是承担着或承担过各级基金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其次才是其他类型的科研人员。从这个角度来看,基金论文比反映了科技期刊编辑部组稿计划的准确性和执行效果。但是,重视基金论文比只是办好科技期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近 10 年来,由于中国科研评价的导向问题,基金论文的优质率明显下降,导致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因为掺水的基金论文数量增多而呈现泡沫化的现象。事实上,基金论文对于科技期刊学术影响的贡献是非线性的,而且具有饱和性,因此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并不与基金论文比直接相关,基金论文比最高的科技期刊未必就学术影响最大。科技期刊编辑必须重视基金论文比,但不应该迷信基金论文。只有在充分关注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的前提下,让基金论文比保持在一个正常的高度才是正确的办刊措施。 3 基金论文比与科学计量研究 在国内机构发布的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基金论文比的重要性显然排在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和影响因子之后,大致与他引率的重要性相当。在主流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基金论文比有其合适的位置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得到了众多期刊评价和科学计量研究者的关注。但是,近些年来,有些研究者在对基金论文比进行研究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该指标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简单地对某一期刊群样本的几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出基金论文比对于科技期刊不重要的结论,这显然是在研究思路上存在缺陷的。本人在 《 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不重要吗? 》一文中已经指出:有些研究者对于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定义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这三个概念在统计时限上是有很大区别的,科学计量指标尽管是在某一年内统计得出,但产生指标的事物的时间分布是不一样的。基金论文比仅与统计当年已发表的论文有关,影响因子仅与统计年份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数和相关被引次数有关,而总被引频次则与期刊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有关。因此,单纯从这几个计量指标的时间属性看就应该明白,某一年的基金论文比不能拿来与该年的影响因子直接计算相关性的大小,两者之间没有实际的相关性;某一年的基金论文比也不能拿来与该年的总被引频次直接计算相关性的大小,因为两者的相关性太小,已经被总被引频次的波动性所掩盖;此外,研究 零被引论文时,其基金论文比反映的是基金论文的掺水程度 。很多科学计量指标是表征型指标,可以通过观察它们来判断科技期刊的发展状态,但不应该以提高这些指标为途径来发展期刊,也不适合通过简单的相关分析或问卷调查来判断其重要性,这是许多研究者没有避开的误区。 4 基金论文比的演化和应用发展 如前所述,基金论文比对于科技期刊学术影响的贡献具有非线性和饱和性的特点,近年来掺水的基金论文导致基金论文比的表征作用下降,同时,随着科学计量统计工作的发展,科技期刊基金论文比也有了演化和发展的需要。本人在此建议有关科学计量统计机构考虑设定一些新的关于基金论文的统计指标,如设立5年基金论文比与5年影响因子对应,设立2年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对应,设立高被引基金论文比考察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情况,设立5年零被引基金论文比来考察基金论文的掺水程度等等,以便于更深入、准确和科学地研究基金论文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科学计量学。
个人分类: 期刊研究|100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计量分析中的统计分析技术——中信所《情报分析技术》第五次课
热度 5 huabolin 2011-3-25 08:59
本次课为实验课,通过实验掌握文献题录信息的统计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技术从数据源的形式上包括单列统计、多列统计、加权统计;从统计结果类型上又分为 TopN 统计、数量分布统计分析、关联统计分析、增长趋势分析等。 任务一:单列统计 难度指数: ★ 1 .待解问题: 每篇文章都只有一个期刊、一个年度。 2 .问题分析: 期刊与年度等信息都在固定的一列里,这类统计比较简单,不写程序也可以实现。 3 .解决方案: 把期刊、年度等信息统计放在新表里,找到了频率加 1 ,没找到则在表后追回之。 任务二:多列统计 难度指数: ★ ★ 1 .待解问题: 一篇文章有多个作者、多个关键词、多个机构等,这些信息经过分隔后分布在不同的列里。 2 .问题分析: 每篇文章的多个作者或者多个关键词分布在不同的列里,每篇文章的作者数量或关键词数量也是不确定的,从一个到十几个不等。统计的结果要放在两列里,左列为条目(作者或关键词),右列为频次。 3 .解决方案: 使用双重 For 循环进行统计,第一重循环遍历记录数,第二重循环控制作者数或关键词数。 任务三:加权统计 难度指数: ★ ★ ★ 1 .待解问题: 关键词没有位置信息,但是,作者有排序上的先后。 2 .问题分析: 一般来讲,排序在前的作者对文献贡献度大,越靠后贡献越小。因此可使用等级递减法对作者加权统计。权重公式为: 3 .解决方案: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分母为作者数量的自然数求和,分子为作者数量减去作者位序再加一。因此需要事先把作者数量及自然数求和算出来。 任务四: TopN 统计 难度指数: ★ 1 .待解问题: 统计核心作者、核心期刊、高频关键词、重要研究机构等。 2 .问题分析: 统计结果中可以较容易的选出前 N 位。 3 .解决方案: 对统计结果按频次进行降序排列,按照某种标准选取前 N 位。 任务五:数量分布统计分析 难度指数: ★ 1 .待解问题: 统计作者数量、关键词数量、期刊载文数量等数量分布情况。 2 .问题分析: 如一个作者的文章有多少篇,两位作者文章有多少篇。 3 .解决方案: 对前面的统计结果(即第二列)进行二次统计,即可得到数量分布。 任务六:年度增长统计分析 难度指数: ★ ★ ★ ★ 1 .待解问题: 按照年度统计关键词的增长情况等,作者发文量趋势变化等。 2 .问题分析: 按照年度统计关键词绝对量,排在前面的永远是那几个,只有使用相对量才能发现新的研究热点。 3 .解决方案: 首先把关键词按照年度分别统计,然后对不同年度之间的关键词数量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增长量、增长率、相对增长率、低变高监测等。通过这种 任务七:关联统计分析 难度指数: ★ ★ ★ ★ 1 .待解问题: 统计作者与关键词的关系,期刊与关键词的关系,机构与关键词的关系、机构与期刊的关系等,并加上年度统计分析其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轨迹,或者期刊偏好的发展历程等。 2 .问题分析: 统计作者随着年度的变化而发文的关键词有何变化,是一种三目运算。 3 .解决方案: 首先挑选出发文量比较高的作者,然后按照其年度分别统计作者发文的关键词。期刊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机构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处理方法亦同。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622 次阅读|7 个评论
进入品牌管理研究领域的知识地图
热度 3 jxhe 2011-2-17 20:07
我大约于1994、1995年左右进入品牌管理研究领域,仔细研读的第一本著作是Kapferer的英文版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记得当时是从他校图书馆觅得复印。时间过去了17年,如今Keller的同名著作(副标题不同)似乎在学界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本著作是品牌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案例丰富,适合教学使用,读者群广泛。两位学者的著作如今都出到了第3版。相比于10多年前,当前的文献查索和保障条件要好得多。如何选择和取舍倒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008年的国庆节前后,SSCI数据库在我校有一段可以免费试用的时间,我心里深藏的一个想法终于有了可以付诸实施的良机,即想看看国际上此研究领域到底哪些学者的论文影响力非同凡响。于是,就采用引文分析(同被引)方法做了这样一项研究,工作量巨大,幸得当时刚入学的硕士生胡颖琳协助,我们前前后后花去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最终发表是一年半后的事了,没有时任《营销科学学报》主编赵平教授最终的签发,如此篇幅的长文大概还不会与读者见面。我愿意以此文帮助任何想进入此领域的年轻学子,借此“知识地图”,少走弯路,与卓越的大师纸上“交流”。此文中给出的最高被引30篇文献,应该是营销学博士生必读的吧。 我相信,任何研究的创新与未来,其密码蕴藏在对经典文献和过往成就的深刻理解之中。 何为经典?品牌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与知识结构 —— 基于 SSCI 数据库( 1975-2008 )的科学计量分析 作者:何佳讯 胡颖琳 摘 要 本文指出先前有关品牌研究回顾的不足,提出使用同被引方法能够客观有效地揭示知识内部关系。以 SSCI 数据库 34 年间( 1975-2008 )有关品牌研究文献的被引数据,建立了相对被引频次最高的 30 篇文献的引文数据库,联合运用多维标度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同被引矩阵进行分析,结果很好地呈现了品牌研究领域的主题族群分布及知识结构特征,有关领域覆盖了 品牌前因后果系统模型 的主干部分。作者对此结果展开了广泛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品牌科学, SSCI , 同被引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全文: 何为经典?品牌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与知识结构.pdf
3514 次阅读|3 个评论
掌控SCI的汤姆森是一家有趣的公司
热度 3 zhaoxing 2010-8-25 08:51
- 赵星2010年8月25日 http://www.sciencenet.cn/u/zhaoxing/ 很多人都骂过SCI,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SCI是由一家名为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所运作。很难相信,全球科学研究的走向与规则竟会被一家民间商业性公司所深深影响。但事实就是这样戏剧。加菲尔德发明SCI后,卖给了汤姆森,上世纪末被发扬光大,现成为了毁誉参半的指挥棒。 暑假期间,收到了汤姆森公司主办的电子杂志KnowledgeLink7月刊,其中一个有链接很有意思。如图所示(红框部分),汤姆森在宣传SCI的同时,没有忘记推广了最新的影响因子下载。 点击红框中链接,可直接进到科学网李永涛老师的博文。没错,一个完整版的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下载。当然,完全免费。 SCI期刊影响因子是由汤姆森Web of Knowledge平台中的JCR数据库提供,每年六月更新。显然,JCR从未免费。去年我曾在JCR更新之后立刻下载影响因子并在科学网上公布,有好心的老师提醒这样会侵犯知识产权。 但是,我们可能都误解了汤姆森,这家公司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趣,已经可以鼓励并主动推广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侵犯。 为什么汤姆森会有这样的策略? 因为,真正最厉害的企业,不是做产品,而是做标准。 人亦如此。
个人分类: 计量学|1696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年终算工分:学术单位行政计量学?
Nancyback 2010-1-3 21:27
少年时住在农村,经常听到农民谈论生产队的年终决算,一个壮劳力出一天满工算 10 分,一位妇女或年龄稍老或稍小的非壮劳力的工分则是不等的低于 10 的数值,这是全体社员投票评估出来的,有的生产队细化到了小数点后两位。社员的劳动所得分配,就基于这工分,不同的季节,当然要分不同的收获,比如麦子、谷子、红薯等等。有时某种收获较少,不够所有人分一份的,也有一些临时的收入和补贴,当然也有一些社员劳动能力的变动,生产队像一个大家庭,亲兄弟明算帐,到年底要有一次总的决算。这决算是很认真的,算得十分精确,关系到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利益,也关联到后一年每一个人的工分值和收入,到年终决算的时侯,群情亢奋,锱铢必较,常常兄弟争吵,邻里反目。当然生产队的干部,还是能够藏一些私的,他们的亲属,常常得到高的分值。后来分析,这里除了普通社员对领导的敬畏以外,还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时间支配权的行使。这也许就是现在所说的驾驭能力了。 改革开放伊始,生产队随着承包到户寿终正寝,农村的年终大决算也不再有声息,代之的是每家每户自己的决算。农村的每家每户,也是由父子兄弟构成,大家庭越来越少,决算越来越简单,即使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家庭,决算季节,也比生产队的决算平和有风度的多,毕竟都是一家人。近年来,农村改革开放早期的家庭单元已有很多发展成了公司化经营,甚至成为大公司,成了现代化企业,早期的生产队的年终大算分,已经被社会遗忘。 也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上了大学,不久又上了研究生,再过一些年,成了博士教授,中间还到欧洲的荷兰法国虔诚取经。一直到 985 工程之前,大学里是不时兴算工分的。改革开放的早年, 70 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中期,主旋律是恢复,于是张建侯、余国琮、张鎏等等反动学术权威,逐步的恢复了系主任、室主任等等职务,学校史绍熙校长也恢复了职务。老先生们做的工作,是重建教学体系,恢复实验室,恢复实习基地,恢复教研室的例行学术活动,恢复参与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记得那时研究生中流传的,是余先生带领团队为大庆设计常减压大塔,张鎏先生做工业催化剂的积炭研究,李绍芬先生做水煤气变换反应动力学研究。直到 80 年代末离开天津去欧洲,先辈们的恢复重建很成功,比他们年轻的一辈,对老先生们十分崇敬,在老先生们的带领下辛勤工作,各尽所能,各学所长,各方面都有了极大提高。我们这一辈,也算茁壮成长,在各自的专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92 年底回来后,张先生他们那一辈逐渐离开工作岗位,大学的主旋律成为破格提拔和晋升。我们这一批文革以后的毕业生,成为教授,但是还是在更老一辈先生们的领导之下。那些年也兢兢业业,没有什么怨言。记得是 94 或 95 年,以北大赵新生教授任化学系主任为标志,各级领导也开始了年轻化。国家也设立了杰出青年基金,鼓励年轻人快速成长。这时候,发现狼来了,学校各级领导形成了共识,不断促进、号召年轻人竞争,随着国家大环境,跟着北大、南京大学等等走,提出了各种促进竞争的政策和口号。虽然天大算比较迟缓和温和的,但也出台了奖励 SCI 论文的政策,鼓励大家申报科技奖的政策。但回想起来,天大属于跟风的,好像这些文件每年都发,但没有记得兑现过。也许那时 SCI 论文较少,奖励少数人,会不公平。尽管没有兑现过,但大会小会念,逐步的基层单位的团结关爱的氛围被瓦解了。 到 90 年代末,真的狼来了,大概起源于李嘉诚先生和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该计划 1998 年 8 月签约,是 985 计划的后续行动。 1999 年第一批长江学者审批。长江学者年免税津贴10万,这下带来了教师收入的极大不平等。当时的普通教授,月薪还到不了1千元。于是各高校启动了相应的岗位津贴制度,这津贴有的比工资高得多,有的还不如工资多,记得分了 9 级。那就得算算请楚了。记得天大的 985 计划比第一批高校晚了不少,是 2000 年底启动的。启动的标志,就是组织起来算工分,带了几个学生、上了几堂课、监了几次考、带了几天实习、发表了几篇论文、拿了多少经费、得了什么奖、承担了什么行政职务等等,统统算上了工分,记得当年对论文还没有细分。 过去的 10 来年,工分的分值不断变化、完善、具体,经费明确区分了横向的、纵向的,后来又进一步区分了国家级的、省部级的;论文则区分了一般的、核心的、高水平的、 EI 收录的、 SCI 收录的等等,有几年是把杂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权重和篇数求加权总和,近年来进一步把杂志分成了区,有 1 区、 2 区、 3 区直到 6 区,好像这两年只承认到 4 区了。奖励呢,也越分越细,国家、教育部、天津市也跟着行动,奖励给的项目数量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多,上面出一个品种,学校也就增加一个分值档次。计量非常准确。 每年一次的年终大算分,一直进行到 2007 年,教育部实行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岗位津贴多年维持不变,行政部门大概觉得多年的评估,多年的跃进,应该休养生息了。两年没有算分,感觉同事们关系融洽了很多,原来很刺头的,对领导也很客气恭敬了。 没承想, 2009 年底,狼真的来了。这次是国家政策要给教师提高收入,要落实绩效工资,增加的幅度还很大。那就又得算算请楚了。这次大算分,还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核对编制,以基层系级为单位,算教学编制,一切都体现了高指标,一个教师要带很多个研究生、要上很多门课、要拿很多科研经费才能有一个编制。算来算去,一定要把基层单位算成超编,快过年了,大概领导觉得有的单位算不成超编不合适,又出台了新算法,博士导师要按原来布置的算法(已经比前几年的指标高了很多),要承担 1.3 的工作量才算一个编制。还要求编制核算准确到人,比如谁的编制不满,从承担工作量很多的人那里拿来的编制,要求核算清楚,签字画押。这样一算,算得人心涣散,基层负责人成了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小队的小组长。 这一轮编制核算还没完,绩效考核标准的讨论稿就等在后面了。绩效考核标准,列的很有意思,下面捡几条主要的,开列如下,奇文共赏。 项目 考核分值 备注 专业认证 国际专业认证 300 分 / 年 国内专业认证 60 分 / 次 同一专业重复认证以最高分计 科技成果奖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一等奖 300 分/项 二等奖 200 分 / 项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一等奖 90 分 / 项 二等奖 60 分 / 项 三等奖 40 分 / 项 同一项目重复获奖以最高分计 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 500 分/项 一等奖 300 分/项 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90 分/项 二等奖 60 分/项 校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30 分/项 二等奖 20 分/项 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4 分/项 1. 优秀教材奖按优秀教学成果奖的 80 %计 2. 同一项目重复获奖以最高分计 优博论文 全国百篇优博论文 100 分/项 全国百篇提名奖 50 分/项 天津大学优博论文 25 分/项 同一项目重复获奖以最高分计 省略部分:科研创新团队、质量工程建设、教改立项、多媒体课件、出版专著、主办教学会议、教学教改论文、专利、指导科技创新、讲课大赛、社会兼职、公益服务、重大科研项目等全都有具体化的,分档次的工分值。 出版教材 重点教材 主编 16 分/ 10 万字 参编 12 分/ 10 万字 一般教材 主编 12 分/ 10 万字 参编 8 分/ 10 万字 重点教材包括国家和省部委的精品教材及 十五 、 十一五 等规划教材。 主办学术会议 国际会议 A 50 分/项 国际会议 B 30 分/项 国内会议 A 30 分/项 国内会议 B 10 分/项 1. 国际会议 A 要求参会人数大于 200 人且国家数大于 8 个。其它以国际会议 B 计。 2. 国内会议 A 要求参加人数大于 200 且为一级学会会议,其它国内会议以 B 计。 3. 以上会议要求天津大学主办或承办 科研论文 SCI1 区 16 分/篇 SCI2 区 10 分/篇 SCI3 区 8 分 / 篇 EI 检索 4 分/篇 ISTP 检索 3 分/篇 中文核心期刊 2 分/篇 中文核心期刊的统计按天津大学的有关规定。 这一算法十分高明,也十分公平,把学术单位的所有活动都简化成了数字。什么科学家、教授、学术权威,统统见鬼去了。算计的过程,还比不了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年终大决算文明。 2010 年 1 月 3 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4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学计量学:熔炉中折射的幻影与固化的晶花
Nancyback 2009-12-27 14:22
中国学术经过( SCI+ 官法) 15 年的熔炼。这熔炉中温度较均一的主体,借助不同的分光和频谱工具,看过去会有美丽的光晕,不同频率激发和吸收光的干涉,加以主观的想象,也许会看到不同的光线相互作用形成的点状、环状、晶状、树状的神奇的驻波和漩涡。不同的低温区域,局部也形成固化瘤、疤和凝块,甚至结出美丽的晶花。以 SCI 为基础的 科学计量学是一个研究这一类真真假假、虚虚幻幻、飘缥缈渺、多重干涉、折射形成的斑纹和晶花及其之间关系的学科?最近 SCI 的创始人 Garfield ,还被封了科学计量学之父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5744 ) 。 SCI 被引入熔炉的早年,对科学的评价是简单的数 SCI 收录的论文篇数。近年来逐步发展,更看重于引用率。那么,这收录和引用的实质是什么呢。 SCI 是 1963 年创刊的一个数据库,和其它数据库的显著不同,是它收录了文献的引文部分,这样可以分析文献的引证关系。在 90 年代以前,由于容量的关系,它的作用有限。 90 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极大进步,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检索工具。 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ended) 今年已经收录了 6650 多种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的杂志,并为这些杂志编制了包含引文关系的索引。显然,这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由于这一数据库的容量扩大,提供了很多以前没有的关联数据,比如,一个期刊的被引用情况和一个作者发表的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当然也可以检索一篇具体论文的被引用情况。 那么收录的含义是什么呢? SCI 是确定收录的期刊杂志,来做索引的,不收录的期刊论文的引证关系自然也不包括。这样就排除了大量的科技期刊。那么 SCI 不收录的期刊中发表的是不是都不是科技论文呢?显然不对!那么 SCI 收录的期刊中,是不是都是科技论文呢?也显然不对 (参见近期评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079 ) 。昨天,有一位研究生在我的博客中留言本人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生,我觉得数据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学生造成的,因为导师已经脱离了实验,不可能再有实验的直觉,顶多就是数据的直觉;还有就是您所说的导师和学生交流的时间短,内容浅!科学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把真实的数据表现出来,你可以把你的数据进行美化,但是绝对要能把原始数据完整的表现,但是现在把完整的数据表现就出不了好文章,很纳闷 Why ?我的回答是那么,好文章的定义是什么呢?数据脱离真实,还叫科技论文吗?显然,期刊杂志只是载体,装的大部分是科技论文,但是有了社会导向,就什么东西都可能装进去了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893 )。 论文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十分有趣的,但是显然这本身不是科学,因为引用本身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是能够准确计量的。记得在刚刚开始做研究工作的那几年,研究的课题是甲醇和低碳混合醇的合成。当时用的是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在共沉淀中若获得水滑石 (Hydrotalcite) 结构,制成的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性能。在 80 年代就此发表了若干篇论文。 1990 年到了荷兰 Twente 大学 Julian Ross教授 的实验室,逐步发现,原来 Julian 是把这一结构用于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制备的先驱,在 70 年代有多篇论文发表,十分经典。但遗憾的是,我们早年没有机会看到这些论文,所以就没有引用。当然可以说那时的检索数据库和计算机不够发达,国内那时的大学图书馆,订购期刊量也有限。记得有一次给 Julian 提起,我们工作不够严肃,以至于没有引用他的经典论文。老先生说:永丹,你有点过于严肃了。 历史的看,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引用,常常是不充分的,那么不充分的引用,新发表的和应该被引用而没有引用的论文,显然都是科技论文。那么互联网时代以后,特别是强调引用率以后,引用又常常是超越充分的(见杨明的博文,原来国内有这么牛的 SCI 杂志(影响因子 8.5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289 ) 。这超越充分的论文和引文,当然本身的意义,也仅是一篇科技论文而已。 不充分和超越充分,显然已经失去了代表性和真实性,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当然上述例子,只是 SCI 收录论文的一小部分,那么大多数引用是不是客观、充分、必要的呢?数据库的主体,或者多数引文,是不是充满科学意义的呢? 2000 年, SCI 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样本, Elsevier 出版社作为 Perspectives in Publishing, No. 1 发表了系统的分析文章,题目为 Impact Factors: Use Abuse 。这篇文章基于大样本统计,系统的分析了影响因子的统计特征。得到如下结论。 1. 不同文体的论文,被引用数的统计特征不一样,比如 Letters, Full Papers, 和 Reviews 的引用统计特征和时间关系是不一样的。 2. 期刊的容量,对影响因子有影响。 3. 任何期刊的影响因子,都是波动的。 4. 不同领域的杂志,平均的影响因子不同。 5. 按照领域划分以后,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与影响因子正相关。 2002 年, 发表题为 The counting house 的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是 There are, it is said, three types of lies: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此文进一步分析了引文统计分析作为科学评价依据的不科学性。 2002 年初,姚建铨院士领导下的民进天津市委,组织召开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天津研讨会。这一会议专门组织了一个国际单元,由我出面邀请了四位国际友好人士来作报告。当时任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的 Michel Che 先生应邀作了大会特邀报告。题目是 Can man play against computers in evaluating research? 。 Che 先生优美的演绎了科学和化学的历史。先生认为,在科学史上,现在看来最重要的思想,一个是公元前 430 年 Democritus 提出的原子的概念,另一个是 1820 年 Michael Faraday 提出的电荷的概念,在 20 世纪以前漫长的历史中,科学形成了,但在那时候,既没有科学的定量评价,也没有诺贝尔奖。先生统计了 1978-2002 年化学和物理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被引用情况,在物理领域只有 11/58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被引用次数,可以进入前 1000 名,而化学呢,稍微好一些,有 31/51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入了引用数的前一千位。那么,这一数据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呢?是化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公认程度好于物理吗?是诺贝尔奖给的不公平吗? Che 先生引用了罗斯福总统战后雄心勃勃的美国科技振兴计划,现在回过头来看,之后真正称得起革命性进展的,多数没有进入该计划。 那么,引用数作为具体论文的关联,意义在那里呢?下面一个表格给出我们大约 10 年前发表的几篇论文的 SCI 引用数统计,其中*表示发表的年头,三篇论文发表当年都没有被引用。 编号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 * 1 2 6 10 6 6 6 23 14 2 * 0 0 3 2 1 1 2 3 1 5 3 * 3 3 5 6 2 0 2 5 2 1 论文 1 前两年只有 3 次引用, 2008 和 2009 年两年则有 37 次引用,中间的多年是很平稳的,但属于低引用量。论文 2 前两年的引用为零,但今年被引用了 5 次。论文 3 则比较复杂,是有一大部分引用写错了卷期页, SCI 也没有办法归属的清楚,表中给的是 SCI 数据库能给出的数据。有趣的是,论文 1 还在发表 3 个月后,被杂志主编选为主编精选论文放在杂志主页上好几年,也没有带来在开始几年的高引用数。 这个表中的数据是有用的,说明了什么时候同行就此专题做的工作多少。但与论文的科学质量,是完全不相干的。 引用率和这网站上博文的点击率,有点类似,只不过是一个时间段内,与感兴趣的或做工作的人的多少相关的一个数据。与文件的质量、文学内涵、科学内涵等等一概不相干。 当科学被曲解为数字,科学家就沦为奴婢! 2009 年 12 月 27 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附件: 1. Impact factors: Use and abuse Impact factors: Use and abuse 2. The counting house The counting house 3. The editors choice articles The editors choice articles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91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