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文

相关日志

《祭侄稿》VS《兰亭序》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11-5 12:17
《祭侄稿》与《兰亭序》艺术内蕴比较 及相关问题 一 书坛上有不少人甚至是颇具影响力的人认为《祭侄稿》的艺术水准比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高,本文就试从艺术创造力的角度比较二帖在笔法、墨法、字法、章法以及意境上的各自特色,来看颜真卿有没有超越王羲之。 《祭侄稿》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超越 《祭侄稿》刚猛雄武、力扫千军。在大唐王朝的书坛上王羲之巨大荫影的笼罩下,颜真卿对书法艺术最大的贡献是英勇地突破了王羲之的铁围,成功地形成了一种不同与王羲之的鲜明书风,一种几乎可以与王羲之相对峙的有着丰富内蕴的书风。在唐以后的书法艺术史上这种既有鲜明书风又有丰富内蕴,并且锐意克服惯性书写的,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勉强达到了这个高度。 因为不想不愿重蹈旧辙,颜真卿不得不一改王羲之已臻极致的八面出锋的露锋笔法而变为以隐端灭锋为主的藏锋笔法,转而加强、丰富得是笔画线条中段的曲进涩行和微妙变化即他所主张的“屋漏痕”,(我们在《散氏盘》、《石门颂》、《郑文公》里也能看到这种曲进涩行而变化微妙的笔法。)也是米芾所说的“篆籀气”,这使得他的笔画线条更加的圆浑厚重却又不失坚韧秀挺从而有别于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以“一拓直下”为主的方峻遒韧,这固然是颜真卿别开生面的地方但在客观上也因此牺牲掉了八面出锋特有的丰富变化和精彩,这我们从《祭侄稿》、《兰亭序》二帖中横、竖、撇、捺的入锋起笔处的多样性程度就能判断出来,所以,从艺术形态、造型的审美品味的丰富性,从艺术形态、造型的创意性上来说《祭侄稿》这种隐端灭锋的藏锋笔法与八面出锋、变化莫测的《兰亭序》的露锋笔法相比要稍逊一筹。尽管,颜真卿的创新,付出的努力一点也不比王羲之少,甚至要更多。其实,在《兰亭序》里也不乏这种笔画中段的用曲笔法,如“初会”的“会”字,“”事也”的“事”字,“激湍”的“湍”字,“虽无”的“虽”字,“气清”的“清”字,“信可”的“信”等等。(只不过没有颜真卿用得那么艰涩苍劲。)在这一点上很难说颜真卿没有受到《兰亭序》的启示。另外,《祭侄稿》里的笔断意连,断笔另起,像“卿”字的末笔,“死”字的第二笔折转,“抚”字无旁的起头,“切”字的折转,“无”字的第二笔横折,“哀”字的草写等等,还有不少被隐痕灭迹,天衣无缝了(请找高清放大的版本)。这种断笔另起的用笔可能与甲骨文的契刻有关,汉简里也大量存在,我们无法判断颜真卿是否接触过这些,但我们可以肯定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有大量这种旨在打破惯性书写的用笔。像……“口”、“日”、“月”、“贝”这些偏旁部首的右折。 在字法方面——《祭侄稿》雄壮威武而又能粗中有细,蓄势内敛而又能纵横开张,笔断意连而又能草势牵绕。在形态变化上也同字异构、字字意别,与其他书家比可谓出类拔萃,但与《兰亭序》比呢?我们可以用字例来比较一下……《祭侄稿》中“尔”字出现了六次,《兰亭序》的“以”字也出现了六次,在形态鲜明上,显然,颜真卿要逊色一些,这要等到他写《争座位稿》时才达到与王羲之旗鼓相当。但是,我们现在比较得是《祭侄稿》。 在章法上《祭侄稿》渴润浓淡相间、粗细重轻相间、动静断连相间,节奏鲜明、自成呼应,与情绪的波动、情感的宣泄相得益彰。可能是情难自禁,不免有失控制,我们且看一下第二十三行那个“幽”字,如果不从文本而从艺术的整体性上来看,它显然是游离在作品之外的“幽灵”,这种情形你在《兰亭序》里是找不到的,在《兰亭序》中,即便是写错、涂抹的地方,王羲之都有补救、呼应,协调和平衡,从艺术性上来说没有多余的废笔,他们是完整的有机体。并且《兰亭序》帖在章法——奇正、虚实、疏密、收放——协调的复杂、紧密、天然程度等方面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在墨色的运用上《祭侄稿》达到了酣畅淋漓的境界,是真正的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确是《兰亭序》所不能及的,但考虑到神龙《兰亭》是个摹本,并且像“快然”的“然”字,“”系之”的“之”字的渴笔,以及“每揽”、“为妄”的浓淡对比,有没有给颜真卿启发呢?我们在第十二行“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第十三行“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以及《争座位稿》的头几行不是明显能感到《兰亭序》的那种为打破惯性书写而生发地左右摆动吗? 黄庭坚云:“余尝论右军父子以来,笔法超逸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二人。立论者十余年,闻者瞠若晚识。子瞻独为然。…… 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笔法…… 余尝论二王以来,超轶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相望数百年,若亲见逸少。” 别说学书不深的人,即使当代的颜真卿书法研究专家 对以上貌离神合、明离暗合的精神继承亦迷惑不解,莫知所云,良可叹也! 无独有偶,明末清初的大家王铎也说: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寓此道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服。……” 至于气息、格调,意境、境界,他们只能是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的总合所呈现得整体感受。《兰亭序》清风出袖、朗月入怀,《祭侄稿》笔墨血泪、义薄云天。《兰亭序》给人最深的感受是不可思议、如有神助的变化,是丰富想象力不失风度的任性,是人类智慧在汉字艺术上的登峰造极。《祭侄稿》给人最深的感受是情感与笔墨的交融,是淋漓尽致的纵情,是书法艺术在抒情上的独领风骚。不过,我们有没有想过书法艺术区别与其他艺术的特有本质是什么?是抒情还是笔墨展现的美——韵——神采? 没有形也就没有神,神采是建立在形质之上的。 《兰亭序》是打开书道之门(即笔法、字法、章法三重之门)的金钥匙,唯一同时能开三重大门的金钥匙——参透了《兰亭序》帖也就参透了书道之三味。 历史上从苏轼、米芾开始就一直在说《祭侄稿》是“无意于书”、“意不在字”的,事实上可能并非这样,我们可以捉摸一下“胡琏”的“琏”字,“作郡”的“郡”字,“”何赎”的“何”字,以及第十一行“受命”二字之间的留白,这些地方难道就没有字法、章法上的考虑吗?我们还可以看看米芾一向自矜、秘不示人的小行书《褚摹兰亭诗跋》,其中第六行的“盡”字、“知”字、“書”字的口旁右折以及第一行的“書”字、“唐”字,第二行“書”、“葛”字,第九行“書”字,第十行的“温”字这些字的口旁右折。 ……我们再看看《祭侄稿》中第十三行两个“開”字、“門”字門旁处理以及第四行的“開”字,第八行的“蘭”字,第九行的“間”字,第十九行的“關”字,这些字的“門”旁处理,那些 转折处的变化是“意不在字”呢?还是“意在笔先”?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天纵之才的米芾也还没有完全摆脱惯性书写的习气,说明颜真卿在造形意识上无时无刻的自觉,在创意上的技高一筹。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祭侄稿》中“明”字“清”字的“月”旁与《兰亭序》的“月”旁部首,又会发现《兰亭序》在形态造型变化上更明显突出,这又说明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创意上更出色一些。而颜真卿要到写有“双碧”之誉的《争座位稿》时,这方面的技能才与写《兰亭序》时的王羲之不相上下。 二 当今书坛有不少人认为颜真卿《祭侄稿》的艺术水平超越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甚至还不是一、两个等级。传播最广的可能要算美术史家陈传席先生的《兰亭序 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中列举的八大条,看起来说得也不无道理,但当读到他把王羲之未成熟期的《姨母帖》视作可与《祭侄稿》相并列的“天下第一行书”时,本来还有的批驳兴头立刻就败了——与一个懂点书法却不通书道的人论辩有啥意义呢?陈教授自言《兰亭序》曾临习过九年,我表示怀疑。 而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应该是对当代“流行书风”有突出贡献的王镛先生。王镛先生说:“颜的行书则达到很高境界。《祭侄稿》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如果第二指的是时间顺序,还可以接受。但从艺术水准来说,已远超“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镛先生的艺术标准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整體感是一件藝術作品的最高品質。這意味著不僅關注上下幾個字的變化平衡關係,也不僅是一行或相鄰的另一行之間的呼應,而是每個字、每一行,進而是一組字、一塊字,它們的內在關係,都要服從于整幅作品構成的大的節奏變化。節奏,這個從音樂中借來的名詞,轉換到用視覺欣賞的書法作品上,落實到紙上,變成了疏密、聚散、輕重、開合、大小、虛實等等形式組成的變化統一關係。” 他讲的标准就是章法上各种关系在做到协调统一前提下的紧密性、复杂性与完美性。这是前面已经比较过了的。我在这里再提供一些细节:《兰亭序》首尾呼应,最后一行“者亦将有感於斯文”等字,体势地左右错动无疑既是对第二幅开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等字上下摆动地呼应也是对开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等字摇曳生姿地呼应。再有,第一行仄动、第二行平正,第三行平正、第四、第五、第六行仄动,第七行又平正,通篇行与行之间奇正相生,平仄相应。另外,第七、第八末尾“情”、“仰”二字是对第一、第二末尾“会”、“事”二字的呼应“押韵”,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末尾“列”、“事”、“揽”三字的梯形斜上是对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行末尾“仰”、“内”、“虽”三字的梯形斜上呼应“押韵”。并且,第一纸最后一行“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与第二纸开首第一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字形”体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承上启下、左右映带成趣。至于“癸丑”字的填改之嫌 ,说“癸丑”二字挤在一个字的空间里,也就是说他们的字距紧,但这并非孤例,《兰亭序》里从头至尾字距紧的————是前呼后应的。第一行“初会”二字;第四行“有清流”三字;第五行的“为流 ”、“觞曲”四字;第七行“以畅”二字;第十行“目骋怀”三字;第十一行“之相”二字;第十六行“既惓情”与第十七行“向之所”六字;第二十二行“文嗟悼不”四字;第二十四行“后之视今”与第二十五行“夫故列”七字;第二十五行“亦由”二字;最后一行“有感”二字,他们的字距也都紧,前后形成呼应。 在整体章法的谋篇布局上 有紧就该有松,请注意一下第六行的“虽无”二字之间;第十八行的“以为”之间、“尤不”之间的明显留白,并且,我们在《兰亭序》帖的第一行、第三行、第五行、第八行、第十行、第九行、第十三行、第十四行、第十七行、第十八行、第二十三行、第二十四行、第二十六行中也发现了类似留白的情况,也是前呼后应,且与那些字距紧的部分形成了松紧疏密对比。因此,“癸丑”二字可以理解为笔法、字法、章法变化上的需要,就像第六行的“弦”字、第八行的“和”字、第十行的“听”字、第二十二行的“不”字等等不一而足。 正是从章法的整体上着眼,我们才可以理解那些为求多样统一而生得变化——相同字、相同笔画偏旁的不同处理方法与形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局部不够妍美、遒劲比如第一行的“会”字、第六行的“虽”字、第十七行的“慨”字、第十八行的“陈”字等等……,这就像在大自然中,不只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大海也有清浅的小溪、平缓的山岗;既有繁花似锦的草原,也有寸草不生的戈壁,它们在整个美丽的大自然中都是和谐统一、不可或缺的。 还是王镛先生自己的话:“放眼中国书法史,哪一个书体的出现,哪一个时代书风的形成,哪一个书家风格的确立,落实在纸上不是形的变化?由此可见:变形,是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发展的常理。气、韵、神、境可感而不可视,可视者,唯见形变而已。换句话说,书法作品中自我的神韵,必然通过自我的变形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整个书法史,就是一部变形史。……创造,是一切艺术的命脉所在。” 说得很好!创造、创新的核心是不同,与前不同、与旧不同、与人不同。不同的核心是变化——是想象力、创造力对惯性思维、惯性书写的超越。变化是生命的要求!是宇宙的法则!以变化——想象力为试金石为品评标准,——相同笔画线条、偏旁部首的变化、同字异构的变化、章法布白的变化——基本上可以囊括历史上得到定评的那些书法杰作:西周钟鼎金文中的《毛公鼎》、《散氏盘》,汉隶中的《礼器碑》、《石门颂》、《张迁碑》,魏晋钟繇的《荐季直表》,下衍南北朝魏碑中的《爨龙颜》、《石门铭》《郑文公》、《张猛龙》、隋碑中的《龙藏寺》、唐朝孙过庭《书谱》、褚遂良《阴符经》、张旭《古诗四帖》、怀素的《小草千字文》、颜真卿的《争座位稿》,五代杨凝式的《卢鸿草堂跋》、宋代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黄山谷的《李太白忆旧游》、米芾的《虹县诗》,明朝徐渭的《淮阴侯辞》,清朝王铎的《赠汤若望诗帖》傅山的《晋公千古一快屏》……这些光耀千秋的书作中无不闪烁着这种生机勃勃地变化——龙的精神。这里所列书法史上的名作,与《兰亭序》帖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特点:即用笔的丰富,结体的多变——想象力的出类拔萃。尽管形质、风格迥异,却隐隐地形成一个有序的精神传承,都当仁不让地位列汉字艺术史上的神品杰作中。 王羲之“千变万化、得之神助” 这是历史公认。 三 虽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什么是艺术作品的重中之重?艺术评品的现当代标准是什么?这是个争论不休,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每个民族只能拿出一件最能代表本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赠给外星文明者,我想华夏民族的这件艺术作品只能是——人类智慧在汉字艺术上的最高体现的——《兰亭序》 注释 “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嘱,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昔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鱼鬛鸟翅,花须蜂芒,油然粲然,各止其所,纵横曲折,无不如意,毫发之间,直无遗憾。” 解缙 春雨杂述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二零一二版,第四九八页 “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二零一二版,第五四三页 黄庭坚 山谷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64-62-68二零一二版,第 六四页,第 六二页第 六八页 但是在解读颜真卿书法的过程中确实也遇到了障碍,就是颜真卿无论如何从外在面貌上看不出和“二王”体系的密切关系,……杜浩《颜真卿书法批评现象辨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二零一二年第三期, 杜浩《当前颜真卿书法研究的误区与进展》,《东方艺术-书法》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下半月 “有不少研究成果值得关注。这些研究成果普遍借鉴了当代思维方式,比如从历时性角度看待颜真卿的历史地位,如本人的研究成果《颜真卿书法批评研究》,梁培先《从书斋走向神龛——北宋中后期的“颜真卿热”现象考辨》,文章从颜真卿被逐步神化的社会现象出发,多层面剖析了这一现象的成因。” 梁培先 《从书斋走向神龛——北宋中后期“颜真卿热”现象考辨》,摘自邱振中主编《兰亭论坛》第二集之《书法与中国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零八年版 “在颜书与晋人书法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可谓误读最深。比如,黄庭坚就认为: 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法。 见颜鲁公书,则知欧虞褚薛未入右军之室。 苏轼只是有选择、有条件地承认颜书的个别碑帖可以见到与晋人书法“清雄”、“清远”相似的气韵,而黄庭坚所言“皆合右军父子笔法”则将笔法这种具体而微的东西与气韵相混同,毫不节制地放大了颜书和二王之间的联系,把想象当作事实、以想象去填补颜书与晋人书法之间本然的巨大反差。” 王铎 临《淳化阁帖》与山水合卷尾 (参见村上三岛氏编《王铎的书法·卷子篇二》 陈传席《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美术报》,二零零八年六月十日 王镛《谈艺录》《中国书法》,二零一六年十一期 1,郭沫若 ,《兰亭论辩》 文物出版社 一九七一年版第二一页2.周汝昌《红楼无限清——周汝昌自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二零零五年版,第二二三页 3.喻革良 北京故宫博物院《二零一一年兰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二零一四年版 4.祁小春《实物文献中所见的兰亭序》,《中国书法》二零一二年第一期,第一五一页5.毛万宝 《兰亭序创作真相新辩——兼释祁小春兰亭序癸丑和揽字之疑》,《中国书法》二零一二年第一期,第一五三页 这段文字摘录于拙文《 帖癸丑二字非填改辩——兼论 帖的章法特点与绝伦》。 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二零一二版,第四九八页
4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兰亭序》帖的章法密码 兰亭一脉
热度 1 lyd6699 2020-10-27 15:21
兰亭序》帖 “癸丑”二字非填改辩 ——兼论兰亭序帖章法上的特点与绝伦 李焰东 《兰亭序》帖中的 “癸丑”二字,自已故的郭沫若先生发起的兰亭论辩以来就一直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认同这两个字是填补上去的——尽管在修改的方式有异议。笔者认为这是个关乎临习实践的问题。本文 将 从整体章法、谋篇布局的疏密对比、相互关联、 前后呼应的视角来否定 “癸丑”二字填改说 , 并进而论述《兰亭序》帖在章法上的特点以及何以会在 书法 史上被评为 “古今章法第一”。 兰亭序 癸丑 章法 节奏韵律曲线 书道三重门 一 现当代有好几位研究《兰亭序》帖的学者比如已故的郭沫若先生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1) 、已故的周汝昌先生在 ( 2 )、喻革良先生在 ( 3 )、祁小春先生在 ( 4 )、毛万宝先生在 ( 5 )上述文章中都认为《兰亭序》帖第一行中的“癸丑”二字是王羲之在书写时由于出现纰漏、疏忽而填补上去并有修改的行为。因所据视角的不同,应该说也都言之有理,但也都只纠局部而未察整体。 这是个关乎实践的问题 ——实践不足的观点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 (笔者曾经花费三年多的时间去背临此帖,从笔法、字法的细节、到章法上行与行之间 的 对应关系。)我与已故的高二适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即 “癸丑”二字的上轻细下粗重的扁平而紧 挨 的形态是王羲之出于整体章法、谋篇布局上的考虑。但高二适先生讲得不够透彻明了,并且针对的是定武《兰亭》,显然他对神龙《兰亭》的章法缺少深度地领会,因此,我在这里再做些补充。 (6) 章法本身即意谓着谋篇布局的整体意识,整体协调地自觉,意谓着有意想地去呼应去相互关联。那么《兰亭序》帖有没有这种呼应这种相互关联地自觉呢? 众所周知《兰亭序》帖中有二十个形态各异的 “之”字,他们的变化多端、没有重复显然是就其与之上之下、之左之右、之前之后的变异而言、是就整体篇章中的“之”字而言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这就说明王羲之在 因势制宜的 书写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着自觉 的 意在笔先的整体意识、谋篇布局的章法意识。 之所以 “癸丑”二字看上去占的是一个字的空间,只是因为他们的旁边是本来体型就长的“兰”字,如果他们的旁边是“之”字,就不会有这种错觉了。请看第十行的“所以”二字与第九行的“观”字,不也是两字占 的 是一个字的空间?并且第九行是十一个字、第十行是十二个字,第十行反尔没有第九行的空间长。再请注意一下第十一行是十二个字,第十二行是十三个字,目测一下就能看出只有十二字的第十一行要比有十三字的第十二行(第一行也是十三个字 ) 所占空间长,这又怎么说呢? 说 “癸丑”二字挤在一个字的空间里,也就是说他们的字距紧,但这并非孤例,《兰亭序》里从头至尾 —— 字距紧的 ————是前呼后应的 。第一行 “初会”二字;第四行“有清流”三字;第五行的“为流 ”、“觞曲”四字;第七行“以畅”二字;第十行“目骋怀”三字;第十一行“之相”二字;第十六行“既惓情”与第十七行“向之所”六字;第二十二行“文嗟悼不”四字;第二十四行“后之视今”与第二十五行“夫故列”七字;第二十五行“亦由”二字;最后一行“有感”二字,他们的字距也都紧,前后形成呼应。 在整体章法的谋篇布局上 有紧就该有松, 请注意一下第六行的 “虽无”二字之间;第十八行的“以为”之间、“尤不”之间的明显留白,并且,我们在《兰亭序》帖的第一行、第三行、第五行、第八行、第十行、第九行、第十三行、第十四行、第十七行、第十八行、第二十三行、第二十四行、第二十六行中也发现了类似留白的情况, 也是前呼后应,且与那些字距紧的部分形成了松紧疏密对比。 放眼全篇,最后一行 “者亦将有感於斯文”等字,体势 的 左右错动无疑既是对第二幅开首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等字上下摆动 的 呼应也是对开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等字摇曳生姿 的 呼应。再有,第一行仄动、第二行平正,第三行平正 , 第四、第五、第六行仄动,第七行又平正,通篇行与行之间奇正相生,平仄相应。 再有,第七、第八末尾 “情”、“仰”二字是对第一、第二末尾“会”、“事”二 字的 呼应 “押韵”,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末尾“列”、“事”、“揽”三字的梯形斜上是对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行末尾“仰”、“内”、“虽”三字梯形斜上 的 呼应 “押 韵 ”。 并且,第一纸最后一行 “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与第二纸开首第一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字形”体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承上启下、左右映带成趣。 至于丑字的修改之嫌,同样可以理解为笔法、字法、章法变化上的需要,就像第六行的 “弦”字、第八行的“和”字、第十行的“听”字、第二十二行的“不”字等等不一而足。 正是从章法的整体上着眼,我们才可以理解那些为求多样统一而生的变化——相同字、相同笔画偏旁的不同处理方法与形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局部不够妍美、遒劲比如第一行的“会”字、第六行的“虽”字、第十七行的“慨”字、第十八行的“陈”字等等……,这就像在大自然中,不只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大海也有清浅的小溪、平缓的山岗;既有繁花似锦的草原,也有寸草不生的戈壁,它们在整个美丽的大自然中都是和谐统一、不可或缺的。 艺术作品从来是讲究、重视整体效果的,有时为了整体甚至可以牺牲、割爱某些精彩的局部,散兵游勇是不堪一击的,众志成城才坚不可摧,整体的统一和谐是符合自然的、社会的乃至生命的、健康的法则的。 二 《兰亭序》 帖的章法有以下这些特点: 1. 天然。 《兰亭序》 帖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清水出芙蓉”的天然——和谐, (7) 如果不是自己累月积年的悉心临摹,不是古人前辈的指教提醒,多数人是很难从这初看绝算不上 “惊艳”的书作中觉察到,——无论结体,还是章法里竟然蕴含着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变化那么多高深莫测的技巧:在兰亭序帖中不仅找不到相同形态的字体、也找不到相同形态的偏旁部首;像第八、第九、第十行这三行,把其左右两边的字行如果都消除去掉,就能明显地看出他们扭动得多么没有“规矩”,但是,从全幅看来又被救应协调得那么波澜不惊,而这一切就像水中的盐,我们不尝、别人不说就浑然不知。相比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斧凿匠心、虽然不乏内蕴但却不够和谐(它是不需要什么审美经验、什么审美分析,直接、当下就可以直观、直觉到的感受 —— 尽管有复杂简单、难易、高低之分 。 )需要慢慢习惯、接受的书家书作,这固然是右军本有的清真、潇洒,也是他所以超逸绝伦之处。 2. 以字组、行组为协调单元的整体处理意识,贯穿始终 。 在视觉的直观协调上,能感觉到有时以单字为单元,有时以两字、三字为单元,有时以多字为单元来书写处理,如头三行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此地”;等等,不一而足。行组上有两行、三行为单元,有五、六行为单元来书写处理的。如上面说到的第八、九、十这三行正是因为有第七行与第十一、十二行的协调救应才临危不惧而潇洒从容。 3. 在单行里以上下协调为主, 兰亭序帖中有许多气韵生动的字可以直接从字行中摘出来,像 “兰亭”、“会稽山”,“流觞曲水”、“放浪形骸之外”、“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等等;上下之间有换气、转折并且是转中有起,如第六行“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虽无”之间有换气有转折并且转中有起,第十八行“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尤不”也是如此;左右行之间以错落、迎让、对比为主,如第一行与第二行,第十行与第十一行,第十八与第十九行等等不一而足;前后行之间有呼应、有协调,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第一纸的最后一行与第二纸的开首一行,第十一、十二、十三行与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行等等有承有转,并且转中有起,如第七行到第二十一行,从第二十二行到末尾。 4. 节奏鲜明。 笔法、字法、章法上都对比鲜明、节奏鲜明。章法上的视觉节奏(区别于运笔节奏)主要是通过字体的大小、收放、疏密的对比与变化而感知的。本帖因字组单元字数的不等,行与行之间也因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同的节奏组合。全帖则前疏后密,天头地尾空白处的起伏、曲折本身就是表现着节奏的微妙变化。 古诗文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天然带有节奏。如果按两字、三字或四字、五字横向划出书作的曲线图,书家书作的节奏意识以及节奏趣味则高下立判,并且这一节奏韵律曲线图往往与本人诗文中的情绪、情感的起伏,不谋而合。 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都是很好的例证。 5. 字行的左右错动、倾斜、摇曳。 主要为打破惯性书写 ——这是通过意在笔先又因势制宜地构思所产生的结果。(在字法、结体上是通过对横平竖直的不同角度地微妙调整、变换来打破惯性书写的)。 它大概还有五重作用,其一破平即增加动感、变化,其二出险、造险,其三救应、平衡,其四迎让、关联,其五换气,转折,承上启下。 帖中倾斜、仄动的 第一行,第四、五、六行;第八、九、十行;第十三、十四、十五;第十八、十九行;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行;最后第二十八行 从头到尾与平直、稳正的 第二、第三行;第七行,第十一、十二行;第十六、十七行;第二十、二十一行;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行 平仄相间、奇正相生,前呼后应。 6. 结体、字行、章法的统一。 字法的多变生发出字行的多变,字行的多变生发出章法的多变。有 “在”字、“事”字、“贤”字、“长”字、“集”字等这样奇正相生、化险为夷的字法、结体,才会有像第五行以及第七行到第十一行乃至全篇那样奇正相生、化险为夷的字行、行段、章法。 《兰亭序》帖是打开书道之门(即笔法、字法、章法三重之门 ) 的金钥匙,是唯一同时能开三重大门的金钥匙,参透了《兰亭序》帖也就参透了书道之三味。 7. 文章意境、字体风格与章法布白的契合。 《兰亭序》文,前乐而后悲。我们知道人在快乐时心气是舒畅的,人在悲痛时心气则是郁结的。兰亭序帖前纸一十三行,后纸一十五行在篇章上前疏后密、前松后紧岂是巧合?岂是作伪者所能模拟? 古人云: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8 )。验之于《祭侄稿》、《寒食帖》,亦甚相合。 兰亭前篇心旷神怡、优哉游哉,写到 “天朗气清”时字势则舒朗俊逸,写到“惠风和畅”时字势则摇曳生姿尤其“畅”字写得宛若春风拂柳;后篇兴尽悲来,一咏三叹,写到“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时字势则上下相压,抑不自胜。写到“痛哉”、“悲夫”时字势更是郁结迸发,情不自禁。 8. 融洽、和谐。 兰亭序帖里既有像 “文”、“夫”、“不”、“痛”、“向之”、“因”、“足”、“盛”、“右”、“丑”……这样的重笔字,也有像“癸”、“会”、“长”、“流”、“丝”、“仰”、“夫人”、“托”、“其”、“得于”、“足不”、“惓情”、“概”、“所”、“欣”、“迹”、……这样的轻笔字;既有“坐”、“之”、“怀”……这样的方笔字,也有“茂”、“咏”、“尤”……这些个圆笔字;既有像“永”、“年”、“在”……这些个偏楷的字,也有“无”、“亦”、“足”……这些个偏草的字;既有“峻”、“是”、“尽”……这些个偏妍的字,也有“会”、“虽”、“慨”……这些个偏媸的字;既有像“九”、“少”、“盛”……这些个笔力雄强的字,也有像“虽”(第六行)、“其”(第七行)“为”(第二十四行)……这些个笔力轻柔的字,他们融洽的像四世同堂的祖孙,和谐的像美妙盛大的交响乐。这些反差很大的不同元素和谐融洽、浑然一体只能归功于王羲之在章法上的上下协调,前后呼应的绝伦技艺。 三 唐太宗说: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9 )。他赞美的显然既是王羲之的字法也是他的章法。董其昌说: “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10 )。如果说唐太宗是偏爱,那董其昌算不算是溢美? 众所周知,古人把我们现在所叫的书法称作法书,主要就是针对可资效法、取法这方面来说的,当然,章法也就不会例外了。 因而就《兰亭序》帖中在章法上所蕴含的可资取法的技巧来说,譬如奇正、动静、疏密、虚实、迎让、收放、大小、长短 ……等等,《兰亭序》帖涵盖了后世书家所能用到的差不多所有的技法, 除了墨法 ——虽然是摹本,我们仍然可以感知到浓淡——“每”字,枯润——“之”字(第十七行)、“然”字的变化与启示。 它整体的复杂、缜密与完美从古至今依然无人超越。 (11) 正是因为有《兰亭序》帖的横空出世,才哺育出后来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颜真卿的《祭侄稿》、杨凝轼的《卢鸿草堂跋》,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黄山谷的《李白忆旧游诗帖》,王铎的《 金山 寺帖》这些在中国古代书法的章法史上有突出贡献的杰作。因而王铎会说后世书家都渊源羲献,只是不察耳( 12 )。 至此,我想大家或许可以理解明代的大学士解缙的心悦诚服了吧? ——“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嘱,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昔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鱼鬛鸟翅,花须蜂芒,油然粲然,各止其所,纵横曲折,无不如意,毫发之间,直无遗憾。”( 1 3 ) 注释 依托者在起草时留下了一个大漏洞。那就是一开始的“永和九年 , 岁在癸丑”的“癸丑”两个字。这两个 字是填补进去的 , 属文者记不起当年的干支 , 留下空白待填。但留的空白只能容纳一个字的 光景 , 因此填补上去的“癸丑”二字比较扁平而紧接 , “丑”字并且还经过添改。这就露出 了马脚 , 足以证明《兰亭》决不是王羲之写的。在干支纪岁盛行的当年 , 而且已经是暮春三 月了 , 王羲之写文章 , 岂有连本年的干支都还记不得 , 而要留空待填的道理 ? 郭沫若 《兰亭论辩》 文物出版社 1971:21 兰亭帖有几处有趣的问题从未见专家研者提起过,每叹细心善悟之人不多。今举之以为学人启牖之助.   如第一行 ”癸丑”二字,丑字特显横长竖扁,而癸字又特小,似夹于”在”“丑”之间,此为何故?人不言也。   那情形很显然:王右军在这年落笔为文,正式纪岁用干支,这是首次(三月初三),而上一年写的干支是 ”壬子”,已经有点儿习惯了,所以一落笔就又写了一个”壬”--未及写”子”,已悟这已不对了,可是这才是开头的第七个字,便要涂去,太难看,遂生一计,将”壬”描”丑”,再在上边添一”癸”字.   这么办了之后,留下的痕迹就是:一是 “丑”的中横画特别长,这本不是丑字的形状,乃“壬”的“遗骸”是也。二是那小“癸”又细又扁——不然“字空儿”里是容不下的。 周汝昌《红楼无限清——周汝昌自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223 我也不认同“临文遗忘”这样的解释,理由一、“在”字与“暮”字之间,仅留下一个字的空间,要补写两个字,不可能留下一个字的空间;理由二、“癸”与“丑”两字,笔法也是不一致的,不是顺势写下去的,如果是补写两字,应该两字笔法一致。所以,我认为,“癸”字是后加上去的,“丑”字是笔误后改动过的字,是先写“丑”后补“癸”的……我认为王羲之在书写“永和九年岁在”后,本来想写了一个“春”字的,马上觉得应该写明干支的,于是已经落笔的字“春”字三横,改写成了“丑”字,再在上面补书了“癸”字,形成了目前的格局。如果“丑”字是“春”字的话,它们的字头还要往上面伸一点,“在”字与“丑”字之间的距离就不会如此大得难以理解。 喻革良 北京 故宫博物院《 2011 年兰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37 关于“癸丑”二字。观诸帖本首行“癸丑”二字,明显是先空出来而后补书,可能是临文遗忘造成的。按,古人在誊正稿时确实有这样的习惯,即将未详的或一时记不起来的内容先空出来不书……祁小春 实物文献中所见的兰亭序,《中国书法》 2012-01:151 现在看到的神龙本《兰亭序》,“癸丑”二字后者系“就改”(就原有字迹改动,非涂乙式改动)而成,前者系添加,而且只占一个字的面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癸丑”二字的漏写,并非因为王羲之“记不起当年的干支,留下空白待填”,而是在誊写时,稍不留心,思维超前,把“癸丑”二字落下,直接去写“癸丑”后面的“暮春”之“暮”字了。“暮”字写到草字头的第三笔时,他才忽然发现“癸丑”二字漏抄,虑及后面还要进行修改,于是就在刚写出的“暮”字草字头前三笔(笔顺应为先左短横、左短竖、再右短横。下面重写之“暮”字草字头,笔势依旧,但笔画形状已微作改变,如把第一笔稍拉长、第三笔又稍缩短)上“改就”出“丑”字(尚留有“改就”和“改就”不彻底的痕迹),并随之在“丑”字上添加一个扁扁的“癸”字。 毛万宝 兰亭序创作真相新辩——兼释祁小春兰亭序癸丑和揽字之疑,《中国书法》 2012-01:153 或有问余曰:兰亭 “癸丑”二字,不作填补说,应作何解?余曰:此王羲之所留真迹也。以《定武》照之,皆然。以其他本照之,亦无不然。寻《笔阵图》:有“夫欲书者,先乾砚墨。凝神静思。……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字,但得其点画尔。”又“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此右军屡言之,不一见。观序文“癸丑”一格作两字,如第十二行行首“一世”二字,亦然。丑作隶扁,世字隶草尤神妙。抑此等字法,张伯英亦时发之。顾其佳境,乃在“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耳。何深疑焉! 高二适《兰亭论辩》下编 文物出版社 1971:10 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的郭沫若先生把神龙兰亭的摹写本就判成了智永禅师亲书的墨迹。 郭沫若 《兰亭论辩》 文物出版社 1971:2 2 陈绎曾 翰林要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 2012:490 李世民 王羲之传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 : 122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 : 543 《兰亭序》帖在笔法、字法、章法上所蕴含的智慧和技艺迄今仍然无人超越 ( 本人的另两篇书论 , 有更详尽的论述 ) 哪些疑伪者有没有想过:书法史上什么样的人有这个智慧有这个功力去伪造?在书法资源稀缺的古代,要到达这样的智慧这样的功力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有什么人具备?已具备这样条件的人有什么必要去伪造? 王铎—临《淳化阁帖》与山水合卷尾 ( 参见村上三岛氏编《王铎的书法·卷子篇二》 解缙 春雨杂述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498 参考文献: 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 2005 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荣宝斋出版社 2014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 1993
5095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诗的书意——《兰亭序》帖与书法的想象力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10-16 11:45
如诗的书意 —— 《兰亭序》帖与书法的想象力 【内容提要】 通过《兰亭序》帖中“之”字的不同表现形态来阐明书法的想象力是如何展现的,进而论述了书法的想象力与技法、功力的关系。通过与诗歌语言的类比阐述了想象力在书法语言中的重要性以及由书法想象力所体现的书法艺术价值、品位的相关问题,就此提出了笔法词汇、艺术价值之空间的概念。通过王羲之在《兰亭序》帖中“巨大”到不可思议的想象力的发挥来论述《兰亭序》 帖何以能成为 人类智慧在汉字艺术上的最高体现。 【 关键词 】诗 变化 想象力 笔法词汇 艺术价值空间 敬畏《兰亭》 一 缺少变化的内容枯燥乏味,缺少变化的音符单调乏味,缺少变化的景色容易让人视觉疲劳,即使再美的事物如果不变地反复出现它所激发的审美快感和赞叹也必然是递减的。曲折跌宕的文笔,起伏不定的山势,错落有致的音调之所以能给人带来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富有变化而不呆板,都蕴含着一种生动的气韵、一种生命力 。 书作的有韵——笔画线条的富有变化也蕴含着这种生命力。 二 笔画线条富有变化的书作有韵、耐人寻味,可以让人一个字一个字、一笔画一笔画地细读慢品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争座位稿》-----如读好诗。仅字体美观,笔画线条缺少变化的书作就很难让人一个字一个字、一笔画一笔画地细读慢品例如赵孟頫\、文征明的多数作品。 张怀瓘说:“文则数言乃成其义,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一句诗可能因一个字而意境迥异,一个字也可能因一个笔画线条而光彩顿生。我们不妨把一幅书作看做是一首诗、而 一个字就是一句诗。 ★ 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的金子? 不,是神哟! 我不是徒然地向它祈祷, ★ 它足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 邪恶变成良善、衰老变成年少, 怯懦变成英勇、卑贱变成崇高  ★ 它 …… 能把祭司诱离神坛, 从将要康复的病人头下撤去枕头。 可以束紧和松懈神圣的纽带; ★ 这金光闪闪的奴才, 给该诅咒的东西祝福; ★ 使癫病变得可爱,使偷窃变成光彩, 让盗贼高踞元老院, 声势显赫,受人跪拜, ★ 它给人老珠黄的寡妇领来求婚者; 使那创口流着毒脓,被人厌恶地 赶出病院的女人, 恢复五月香花一般的青春。 ★ 万恶的金钱,你这人可尽夫的娼妓; ★ 你这在各国人民之间挑起纷争的祸根 , …… …… …… …… ★ 你这巧言令色的弑君者, ★ 你这离间亲生父子的贵人! ★ 你这污染纯洁婚床 珠光宝气的亵读者! ★ 你这英勇的战争之神! ★ 你这永远年轻的娇嫩的情郎, ★ 你的灿烂的光辉可以消溶狄安娜 膝上神圣的冰霜! ★ 你这可看得见的神明, 能使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 强使他们彼此亲吻! ★ 你可以为了不同的目的, 讲各种不同的语言! ★ 啊,你这心灵的试金石! ★ 请你想一想,你的奴隶 —— 人 会突然起来造反! ★ 快用你的法力把它们统统消灭, 好让野兽来统治这个世界! ——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我们可以把★号置换成“金钱”二字。把对金钱的不同表述分别置换成《兰亭序》中依次用到的形态各异的“之”字。) 如果承认莎士比亚在诗剧《雅典的泰门》中对同一个物——— 金钱 用许多的意象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述,是运用了诗的形象思维之想象力;那么就不能否认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对同一个字——— 之 ,用许多的形态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则是运用了书法的“形象”思维之想象力 . 很难设想,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诗人能够想到、写出如此多的意象;同样,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书家能够想到、写出如此多的形态。 这种对相同笔画线条或相同字的不同表现、处理的能力就是书法的想象力——就是一种“意在笔前”的构思,一种匠心别裁、出人意料的能力。(大家不妨试着书写一下自己的名字或自己的姓氏,看看你能就此最多写出多少个像样、有型——和谐的你自己拿得出手的不同样式。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反思一下你在调用的是什么能力?或许你就能多少明白书法的想象力是怎么回事,或许你就能多少体会到王羲之《兰亭序》中那二十个之字是怎么个超凡入圣。)当然,书法的想象力既体现在用笔上,也体现在结体、布局上。不过,我们要知,硬笔书法在结体、布局上是可以与毛笔书法相媲美的,惟在用笔方面则望尘莫及。这也旁证了用笔是毛笔书法艺术的核心。 诗歌的想象力是通过诗歌的语言来表现的,我们也可以说书法的想象力是通过书法语言来表现的。书法语言的要素是用笔、结体、布局,而用笔——笔画线条是书法语言的灵魂。是笔画线条构成书法语言的字、词汇。像《兰亭序》这样的书作,在其中你不仅找不到相同形态的字,也很难找到相同形态的笔画线条。———只要你愿认真仔细地检查对比一下相同笔画线条在起笔、运笔、转折和收尾处的微妙变化,就能发现它的每一个相同的笔画线条都有上百种不同的形态。每一个笔画线条就仿佛是一个个不同的字、不同的词,那种由出神入化的创造力而产生的同而不同地微妙变化就好比是诗歌语言中的同义词、近义字——意义虽然相近但表达效果、表现力却可以有天壤之别。(笔画线条的不同和变化是微妙的。我们需要区别开这三种情形。一种是虽不假思索但由于运笔的力度、角度不同造成的变化,这种不同就像在自然和人群中找不到相同的一片叶子、一张面孔的不同;一种是运用了“形象”思维之想象力,匠心经营造成的,即“意在笔前”产生的不同;还有一种则是“心既贮之,随意落笔”产生的,即所谓的“振迅天真、出于意外”的“率意”、“随意”的结果,但我们应该知道这种“米芾式”的“率意”的前提资本是他有个“心既贮之”的“集古字”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谈文学的想象力时所强调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材” )因而对笔画线条不同表现或处理的形式越富有变化、越多样——笔法词汇就越丰富,书法语言就越新颖别致、超凡脱俗,书作也就越耐人寻味——有韵。富有想象力的书家,他们的笔法词汇自然丰富,书法语言也就内蕴深厚,而缺少想象力的书家,笔法词汇相对贫乏,书法语言难免苍白。 每一个书家应该说都有一套书法语言,不过有的就像没什么文化人的语言;有的书法语言则多是从别人那里借来,而不是真正自己的。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是一个书家登上艺术殿堂的起码资格。历史上只要开拓了一种成熟风格的书家就有一套自己风格的书法语言,只不过有的书法语言丰富如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杨凝式、黄山谷、米芾、徐渭、王铎……有的书法语言则相对贫乏如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祝枝山、张瑞图、黄道周、邓石如、赵之谦…… 有人说这种对笔画线条的不同表现或处理是属于技法的问题。我却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技法是如何写的事情,应该属于方法的范畴,是可以学会的;而通过变化丰富的用笔体现出来的想象力 是如何想到这样写的事情, 则属于才气的问题,是只能意会的。 《兰亭序》中有二十个形态各异的之字,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二十种不同表现或处理的形式都学会,但我们是不是就此也拥有了这二十种不同表现或处理方法的能力呢? 技法与想象力就好像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关系。 功力与想象力的关系呢? 功力是写得好看的事情,而想象力则是写得耐看的事情 , 我们可能都见过唐人的写经卷,有些作品写得实在美观漂亮,但是它的艺术价值何以并不受后人看重?就是因为它是匠人————抄经者的作品!尽管写得很用心,但那里面有的只是娴熟到几乎不费什么脑力的精湛的技能。艺术作品就不是这样。“一个有意味的形式”、一幅富有变化、耐人寻味的作品必须有艺术家想象力——大脑思维的努力参予、才能实现。我们把唐人的写经卷【图3】与褚遂良的《阴符经》【图4】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何以那么漂亮的字格调不高? 作品中相同的笔画、相同的字几乎没有变化,用的都是同一的娴熟手法 ———— 它缺少艺术家的 思维热情 —— 想象力的投入。我们不妨说,一部艺术作品,艺术家的思维劳动 —— 想象力投入得越多,它的艺术品位也就越高。 按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观点,一个商品或有用物的价值越大,那必然是物化在商品有用物中的劳动、劳动量更多的缘故。艺术作品的价值,也类似于此,即物化在艺术作品中的思维劳动、思维热情 —— 想象力、创造力越多,艺术作品的价值才可能越大。在艺术作品中,物化在其中的艺术劳动,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功力、技能;一部分是想象力、创造力。有功力少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必然低于有功力且多想象力、创造力的艺术品的价值。 有品位格调、内蕴丰厚的艺术品其思维劳动——创造力、想象力必大, 其艺术价值之空间即艺术容量 也必大,所以经得起我们不断地探寻、挖掘和欣赏、品味。 艺术作品其价值之空间 的广阔也必是由于艺术家付出得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劳动的巨大所致。就像一个伟大、宏伟的建筑它所需的人力、物力、创造力必然巨大一样。 从某种角度上说、正是艺术家的巨大的热情:思维劳动 —— 想象力注入到艺术作品中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充沛的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生命力。我们一方面为作品体现出的美、韵味所打动;另一方面我们也为作品蕴含得强烈的生命力所打动(凡高的油画《星夜》,贝多芬的奏鸣曲《热情》就是最好的例证)。 是的,如果不是一个更强大的生命力——那被物化在艺术作品中的生命力,它又怎么会吸引、唤起我们的兴趣、热情,我们的生命力呢?———— 有美的地方就有生命力。美是生命力的光彩。光彩夺目是因为美丽动人。美能给人带来愉悦、快感,而生命也正是从愉悦 —— 快感中萌生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热爱美就是热爱生命 ! 法国浪漫派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说: “ 美 —— 这是坚持不懈的劳动所产生的经常不断的灵感的结果。它像一切应该生存的东西一样,是带着痛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微不足道的努力只能得到微不足道的奖赏!时髦的奇想所产生的作品可能赢得瞬息即逝的成功,但是要得到真正的光荣,就需要坚持不懈的斗争,因为光荣女神的每一次微笑,都要求我们作出很大的努力并且还需要有本人的能力和命运对人的赏识的罕有的结合。 ” 如同音乐的品位是通过一遍遍聆听而感知的,书法的品位是通过一遍遍品读而感知的。有好听但并不经听的音乐,同样,也有好看但并不耐看的书法,而这是由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水准通过他的艺术作品内涵传达出来的。好看好听的作品不一定耐看耐听,而耐看耐听的作品往往是好看好听的(这不是指甜媚、漂亮);同样,一个艺术家有好的功力,不一定就有好的想象力,而有好的想象力的艺术家往往有好的功力。好看好听的作品,不经看、不耐听,必是由于其艺术容量——艺术价值之空间不够大的缘故,而艺术价值之空间——艺术容量不够大则必是由于艺术家在作品中付出投入的思维劳动——思维热情——想象力不够大,不够多的缘故。书法作品 (以及其他艺术作品) 无论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古典的、新古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等等如果它经不起一遍遍的品味,那只能说明它格调的不高,并由此反映出创作者审美水准——想象力的平庸。现代派诗歌大师 T · S 艾略特说:“艺术从不会进步”! 是的,如果从通过想象力创造和谐、美、韵味的角度来说,古今是同一的。想象力出色、审美水准高的艺术家用无论什么样的形式,同样能够创造出内蕴丰厚的艺术品来。用什么形式并不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永远是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 马克思说:想象力,这个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拿破仑说:征服世界的靠得是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书法的想象力与别的艺术一样,一方面需从外在世界中获取养料,一方面需从优秀经典中获取。只不过各类艺术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诗歌、绘画、舞蹈是前者所占的成份多于后者;书法、音乐、建筑则后者所占的成份多于前者。一个人观察吸收的越多,他的想象力就越大,因为一个人观察、吸收的越多,他触类旁通、天马行空的方向也就越广,因而别出心裁的能力才可能越大。 想象力、创造力又跟一个人的天赋有关,即与一个人的兴趣大小有关。一个人的兴趣越大也就意谓着他的热情的专注。在书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虽才高如苏东坡者在书法成就上也逊色于专注如颜真卿者。我们也可以想想钟繇、智永、张旭、怀素、米芾、王铎的情形。所以米芾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想象力也反映在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水准上,审美趣味与一个人的习性以及审美经验有关。一个谨小慎微、循规导距的人是不会欣赏张旭的《古诗四帖》的;一个学书不深的人也很难欣赏颜真卿的《祭侄稿》。而这都影响到一个人审美水准的提高,影响到想象力。 三 我们知道红与黄交融能产生橙色;黄与蓝交融能产生绿色;蓝与红交融能产生紫色,这里面其实就蕴含着艺术创新、艺术创造乃至艺术传统要不要继承的启示。《兰亭序》就是书法艺术的三原色之一。 《兰亭序》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诗,每一个笔画都仿佛是一个个不同的又贴切的字,每一个线条都仿佛是一个个不同的又恰到好处的词汇。假如研读临摹的时候不能细心地去体味、去把握,那由出神入化的想象力产生的同而不同的微妙——并由之折射出的神采就会丧失,而自诩“遗貌取神”倒其实成了“遗神取貌”,所以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续书谱》的姜夔也说:“描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精神顿异,所贵谨详” 。对《兰亭序》(神龙本)没有浸淫日深、累月积年的细心玩味;没有锱铢必较,毫发不爽的悉心临摹,是很难 折服、敬畏 其中登峰造极、不可思议的创造力、想象力的 。否则赵构不会沉迷到“详观点画,以至成诵”的地步 ;李世民不会痴迷到“玩之不觉为倦” ,甚至临死,还念念不忘地想着把他视为“尽善尽美”的《兰亭序》真迹带在身边一起去永恒的另一世界。 毫不夸张地说,王羲之《兰亭序》的神乎其神是足以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洛斯的维纳斯、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惠威尔都曾敬畏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所蕴含着的 巨大 智慧——“当我们读《原理》的时候,感到好像身在古代的军械库中,那里的武器尺寸如此之大,以至当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惊奇:能用它们作武器的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们几乎提不动它……” 《兰亭序》 令人敬畏的神奇在于 —— 清朗遒媚、潇洒自如的字势中,率意天真、自然天成的外貌下也蕴含着 巨大 到不可思议的莫测变化 —— 想象力, 这种巨大到不可思议地莫测变化 —— 想象力不仅表现在相同的字、相同的偏旁部首,更表现在临帖不深的人不容易注意到的相同的笔画线条以及它们的起笔、运笔、转折、收尾上,它 的每一个笔画线条就仿佛是一个个不同的字、不同的词,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句精彩动人的诗,整个《兰亭序》既是一部丰富的笔法辞典,也是一部伟大的史诗! 再加上它是王羲之在构思写作一篇 —— 日后成为古代汉语文学史上的经典佳作 —— 序文的 同一过程中 又在创造、书写着一部 —— 于笔法、字法、章法上都堪称古今第一的 —— 书法杰作,其难度之大,尝试过的即知,而从古至今罕有完美之作流传下来也是明证。 《兰亭序》的神奇伟大还在于:整个书作中没有一个废笔、一个多余的笔画线条,甚至某些个看似不够美观、缺少力度的字、笔画线条,乃至涂抹修改的地方从整体的谋篇布局、救应平衡上来说都是有意为之、都是需要、都是和谐、生动的。 这就像在大自然中,不只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大海也有清浅的小溪、平缓的山岗;既有繁花似锦的草原,也有寸草不生的戈壁,它们在整个美丽的大自然中都是和谐统一、不可或缺的。 古希腊的医圣盖伦在赞叹人体构造的神奇伟大时写到: “ 机体中没有任何部分是无用或无目的的,机体中所有的部分都是被神灵安排来执行自己的职能,并且都为造物主完成了特殊的功能。 ” 在汉字艺术史上唯有也仅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具备这种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的神奇伟大! ———— 它是人类智慧在汉字艺术上的最高体现 ! 这是无数哨兵发出的问话 这是无数号角传出的命令 这是在无数城堡上点着的灯塔 这是在密林中迷路的猎人的叫声 因为,上帝啊,这确实是我们能以 显示人类尊严的最有力的证明 这种将要代代流传,而且将要在你 永恒的岸边消失的热烈的呻吟 … —— 波德莱尔:灯塔 古人把善于变化的神性赋予龙,要说 “ 右军如龙 ” , 《兰亭序》就是龙的精神的一种完美体现。这种龙的精神也从来没有真正断过。上溯到西周钟鼎金文中的《毛公鼎》、《散氏盘》,汉隶中的《礼器碑》、《石门颂》、《张迁碑》,魏晋钟繇的《荐季直表》,下衍南北朝魏碑中的《 爨龙颜》、 《郑文公》、《张猛龙》,隋碑中的《龙藏寺》、唐朝孙过庭的《书谱》、褚遂良的《阴符经》、张旭的《古诗四帖》、颜真卿的《争座位稿》、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五代杨凝式的《卢鸿草堂跋》、宋代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黄山谷的《李太白忆旧游》、米芾的《虹县诗》,明朝徐渭的《淮阴侯辞》,清朝王铎的《赠汤若望诗帖》、傅山的《晋公千古一快屏》 …… 这些光耀千秋的书作中无不闪烁着这种生机勃勃的龙的精神。 【图1】神龙兰亭序 书法欣赏 www.yac8.com 【图2】之 高清单字 中国书法网www.freehead.com 【图3】唐人写经 书法1981年第4期封面 【图4】褚遂良阴符经 汇图网www.huitu.com 【1】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版 第209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1979年版 第104、105页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0页 第363页【9】第129页【10】第390 页【11】第366页、 第122页 同上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49页 【5】《艺术圣经》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第19页 【6】《艾略特诗学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第3页 《关于形象思维的材料 》上海师大政宣组编 钱德拉塞卡《牛顿 莎士比亚 和 贝多芬》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兰亭序》在章法上的卓绝,可以参看我的另一篇书论:《兰亭序》帖“癸丑”二字非填改辩 ——兼论兰亭序帖章法上的特点与绝伦 最好的医生也是哲学家 —— 古希腊时期哲学与医学之关系刍议 涂江波 《医学与哲学》 2013 年 9 月第 34 卷 9A 期 第 28 页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7】波德莱尔《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钱春绮 译 第19页 明 董其昌《跋李北海缙云三帖》《画禅室随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 【19】这里所列书法史上的名作,与《兰亭序》帖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特点:即用笔的丰富,结体的多变——想象力的出类拔萃。尽管形质、风格迥异,却隐隐地形成一个有序的精神传承,都当仁不让地位列汉字艺术史上的神品杰作中。 主要参考文献: 《波德莱尔论美文选》郭宏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关于形象思维的材料 》上海师大政宣组编、 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审美语境》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郑晓华《古典书学浅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一卷。
43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书法的快乐 兰亭一脉
热度 1 lyd6699 2020-10-10 13:58
书法的快乐 梁启超1927年在清华大学书法研究会上的演讲里称赞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他列举了书法的七条好处:  一、可以独乐。   二、不择时,不择地。   三、费钱不多。   四、费时间不多。   五、费精神不多。   六、成功容易而有比较。   七、收摄身心。 以个人经验:书法里真正的快乐在写草书,写别的书体可以有愉悦、有恬适、有雅致但不会有爽有痛快有酣畅淋漓、淋漓尽致。 韩愈说狂草的开拓者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前辈大师于佑任、高二适先生也都说过,写草书可以释忧可以解愁。 当代的人诱惑多、欲望多、烦恼多、压力多,宣泄的需要也多,草书是笔下的摇滚、墨池里的打击乐、宣纸上的龙蛇狂舞,永不屈服的青春之歌。 别的书体或许是写给别人看的,草书主要是写给自己,写给当下。不学不写,你永远也体会不到那种放浪形骸、意气风发。 图1梁启超 图2.张旭 图3.徐渭
3777 次阅读|2 个评论
书法之难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10-5 13:33
书法之难 书法之难 ,不是难在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刻意追求必成习气,习气就是惯性书写的一种;书法之难,难在克服惯性书写,惯性书写体现在你的起笔、收笔的习惯性动作上,体现在你的结字构体上,体现在你的不假思索地率意书写上,体现在你固化了的特有风格上,它是一个书家的功劳簿、根据地也是一个书家不思进取的温柔乡,克服习惯性书写是一个不固步自封的书家毕生的任务。这在别的文艺领域也是一样。 之所以在像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书圣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某些生硬的,不够美观的字,其实那也是他们在努力克服惯性书写的痕迹。 按照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在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因而必须要有外力——有学习有吸收有新鲜的血液加入才能改变原状——四平八稳、停滞不前;而改变的成绩体现在学习吸收的力度大小,这也暗合了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状态的改变量度与所得到的外力成正比。 图1.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图2.颜真卿《蔡明远帖》
3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法评价标准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9-28 15:34
书法评价标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标准不同,评价的等级就不同。书法史上乃至现当代没有统一的品评标准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也是引起各种争议和混乱的一个根由。 相对论超越牛顿力学,量子力学超越经典物理是因为他们解释、涵盖的物理现象更宽更广更有效。 如果以笔画线条、字体结构、章法布局是否富有变化——是否有想象力、创造力——是否耐看耐人寻味作为评价标准,那么书法史上得到多数人认可的重要作品——西周钟鼎金文中的《毛公鼎》、《散氏盘》,汉隶中的《礼器碑》、《石门颂》、《张迁碑》,魏晋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羲之《兰亭序》,南北朝魏碑中的《爨龙颜》、《石门铭》、《瘗鹤铭》《郑文公》、《张猛龙》、隋碑中的《龙藏寺》、唐代孙过庭《书谱》、褚遂良《阴符经》、张旭《古诗四帖》、颜真卿的《争座位稿》、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五代杨凝式的《卢鸿草堂跋》、宋代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黄山谷的《李太白忆旧游》、米芾的《虹县诗》,明朝徐渭的《淮阴侯辞》,清朝王铎的《赠汤若望诗帖》………按此标准就会被涵盖其中也当仁不让地位列神品杰作。 他们虽然在形态上差异很大但在精神上——在求变求新求韵味的精神上——却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 赫赫有名的《石鼓文》不在其列就是因为它的笔画线条、字体结构变化不够丰富。其他的可以类推。 作品图片以文中出现先后为序:
3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法与想象力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9-21 15:28
书法与想象力 在几何中画辅助线是需要点想象力的;在自然物理中把苹果的下落与天体间的引力联系起来则需要超人的想象力;想象力应该是一种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推陈出新、出人意外的能力。在文学诗歌上对相同事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明喻、暗喻、借喻、讽喻可以反应出一个诗人的想象力;在书法上对相同的笔画线条、相同的字是否能用不同形态来表现则可以反应出一个书家的想象力。缺乏想象力的书家作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惯性书写造成的雷同——结体上的雷同、笔画线条上的雷同。 书法的想象力可以表现在笔法上,也可以表现在结体、章法上。写碑的更多的表现在笔法、结体上——我们可以在《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爨龙颜》、《郑文公》、《张猛龙》、《龙藏寺》中看到这种精彩的表现;写帖的则三者是互相交融的,我们可以在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张旭《古诗四帖》、杨凝式《卢鸿草堂跋》、黄山谷《李太白忆旧游诗》、米芾《虹县诗》、徐渭《淮阴侯辞》、王铎《赠汤若望诗帖》中感觉到这种超凡入圣。 没有见过蜻蜓的人是想象不出直升飞机的模型的;没有听过各种鸟叫是创作不出《百鸟朝凤》这样的音乐的;没有被齿形草割伤手指,鲁班是不会想到发明木工铁据的。想象力来自观察来自吸收来自由此及彼的触类旁通。观察多了吸收多了触类旁通、天马行空的方向也就多。书法也是一样。 拿破仑说:征服世界的靠得是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图1.赵孟睢度偶恰
4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格的不同等级与创造、创新的本质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9-19 07:41
风格的不同等级与创造、创新的本质 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有句名言:风格即人。 没有有风格的人是穿着编号工装的工具;没有风格的商品是流水线上的批次产品;没有风格的艺术是你在大街上遇见又忘记的面孔。风格是独立与区别、自主与彰显的签名。 但,风格是有等级的。 风格就像是某些植物,有的一两年就成熟了,有的却需要十几年、几十年才能成熟,前者自然不可能与后者一个等级。 风格又像色彩,有的像原色、基色,有的像间色、次间色。原色、基色可以生化出其他的新的五颜六色;间色、次间色的生化则是有限的。他们的等级也是不言而喻的。 创造、创新的本质 三原色中红与黄交融能产生橙色,黄与蓝交融能产生绿色,蓝与红交融能产生紫色——这里面其实就蕴含着创造、创新的本质,以及传统要不要继承的回答。
3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法作品的当场估判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9-14 14:16
书法作品的当场估判 在艺术上,评判与欣赏是一回事。因而,欣赏——审美眼光、审美水准会随审美经验的增加而提高。 尽管, 一件书法作品的真正艺术价值靠一次性观赏是很难做出准确评估的,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一次性观赏中对一件书法作品做出大概的估判,至于这种估判的准确性有多大,则需要时间来校验。 首先,远观作品给你的直觉——第一印象是否和谐——作品的和谐反应出来的是书写者的功力。(当然,和谐是有难易高低之分的,这与观赏者的审美经验有关。)不和谐的作品要么是书写者功力不过关,要么是你的审美水准还有待提高。(比如像颜真卿《祭侄稿》这样的作品没有四、五年的学书实践是感觉不出它到底好在哪里的。) 其次,观察一下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上下左右的关联、协调的程度——这反应出来的是书写者匠心经营的能力,好的作品即使是某些看起来有些弱的地方从整体布局上来说也是经得起推敲的。 在和谐的前提下,一幅作品中有相同字、相同偏旁部首就看其对相同字相同偏旁部首的处理方式是否多样;没有相同字、相同偏旁部首就看其对相同的点、横、竖、撇、捺、折、弯、钩这些笔画线条的处理方式是否多样。这种多样处理的变化能力——体现的是一个书家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常规书写、惯性书写的克服与超越——它是检验一个书家的试金石。其他如墨色上的浓、枯、湿、淡、燥、润、干、渴;章法上的动静、虚实、奇正、疏密等等还在其次。 至于风格什么的,讲究笔法变化的,风格自在其中。缺少笔墨变化的,其风格的等级也不可能有多高,比如金农的漆书——这种风格的东西已不再可能孕育更多的新东西,三原色可以生化出五颜六色而间色、子色再要生化就很难。书法史上敦煌遗书、民间书法里有风格的多了,但有艺术价值高度的屈指可数。就是因为惯性书写——程式化的东西太多,有个性风格的惯性书写也是一种惰性的习气。 韩愈说:“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一幅好的书法,每个字每个笔画线条都是可读可品的就像是一首好诗。 图1.颜真卿《祭侄稿》 图2.金农漆书 图3.王羲之《兰亭序》
2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决定一件(书法)作品艺术价值的因素是什么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9-11 14:11
决定一件(书法)作品艺术价值的因素是什么? 一件(书法)作品具有艺术价值——能唤起你的兴趣、热情,愿意接触、想要拥有,往往具备好看(好听)和耐看(耐听)的特质。但我们是不是发现有些作品好看(好听),但并不耐看(耐听)? 好看(好听),耐看(耐听)取决于艺术价值之空间的大小。 好看(好听)靠得是功力——功力靠长年累月地勤学苦练就能获得;耐看(耐听)则靠得是想象力、创造力——想象力、创造力必须靠悟。有好的功力不一定就有好的想象力,有好的想象力往往拥有好的功力。应该说,想象力是功力积累上的飞跃。 祝枝山论书: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那怎样判断一幅书法作品的价值呢? 判断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果凭直观经验往往会有偏差,视其耐不耐看则要可靠的多。你可以把你认为是好的作品与历史上公认为好的一件同类作品放在一起或挂在墙上,早晚瞄上两眼,久了——你自己就能看出孰优孰劣。半年后、一、两年后仍然耐看的;甚至当时觉得不怎么样,三五年后看觉出名堂的作品才是艺术价值高的作品。这里一方面是由于你的审美经验增加了、审美水准上升了;一方面是因为作品的艺术价值内涵本身就够深、够大所以经得起你不断地品味、挖掘。而那些不耐看的作品只能是其艺术价值空间有限,以致于让我们没用太长时间就看无可看、品无可品了。
3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章法里的哲学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9-6 15:05
章法里的哲学 章法的核心是和谐——动态的平衡,当然和谐——动态的平衡有难易之分。反差越大平衡、和谐起来就越难,在这点上制艺与治国是相通的。 章法与字的结构与绘画里的构图乃至作文、作曲在道理上也是相通的——都要注重各种对比关系——轻重、大小、迎让、疏密、;虚实、奇正、收放、呼应如此等等。 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集章法、字法、笔法天下古今第一。其他不可忽视、堪为楷模的章法杰作还有张芝的《冠军帖》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杨凝式的《卢鸿草堂跋》、苏东坡的《寒食帖》、黄山谷的《寒食帖跋》、徐渭的《一篙春水诗轴》王铎的《金山寺诗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3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构、分布上的进阶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9-4 15:27
结构、分布上的进阶 中国的汉字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横平竖直,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篆、隶、楷、行,一个字里的横画竖画大体上是保持相互平行的。初学阶段注意这种平行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字法结构,但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打破这种相互平行——惯性书写却又是必要的。 (是结构塑造笔画,还是笔画塑造结构这既是意在笔后与“意在笔前”的区别也是写字与作书——书法的区别)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平正一路的碑帖可以以赵孟頫\的《三门记》汉隶中的《曹全碑》小篆中的《峄山碑》为代表;险绝一路的可以以魏碑中的《张猛龙碑》汉隶中的《张迁碑》大篆金文中的《散氏盘》为代表;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一路的可以以欧阳询的《九成宫》汉隶中的《礼器碑》大篆金文中的《毛公鼎》为代表——这一路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文似看山不喜平”,书法上也是一样。
2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锋的问题
lyd6699 2020-9-3 15:34
中锋的问题 兰亭一脉 中锋是需要,是最好能够用中锋,而不是必须。 中锋行笔,笔芯笔毛顺着行笔方向,笔锋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便于八面出锋。侧锋、偏锋则做不到,必须通过调锋、甚至要停笔重新蘸墨舔毫使笔锋回复状态。庖丁解牛,十九年刀若新硎。这是因为他能“依乎天理”,进技于道。经常用侧锋、偏锋的人,笔更换得快,跟他们违反笔性用笔必然有关。 中锋留下的笔迹坚实、饱满,符合人的直观审美。对中锋的强调应该主要是源自写碑的经验。碑学派是一直重视中锋用笔的,甚至有“笔笔中锋”的主张。当然,一味地使用中锋,久了——难免单调枯燥。所以,适当的侧锋、偏锋也是需要的,尤其是草书、行书这类不拘一格、追求自由表达的书体。
2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笔画时容易忽略的东西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9-1 13:22
学笔画时容易忽略的东西 以欧阳询《九成宫》中的范字 为例 那四个横画在起笔、收笔上是有微妙变化的。再比如这个 字 四个竖在起笔上也有轻重和方向上的微妙变化。这些微妙变化并非因用笔的力度不同而自然生成,恰恰是意在笔先的匠心的结果。但不少人往往会习惯性地写得或临写得很平很雷同。这是需要在学书过程中努力克服的。 一个笔画就像是一个词,相同的笔画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就像是在用同义词。说人完蛋了与说人光荣了,在不同的场合效果会有天壤之别。在文学上,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可以反应出一个作家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样,在书法上,相同的笔画、相同的字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现可以反应出一个书家的想象力,创造力。 整齐美观的印刷体广告字与耐人寻味的书艺作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在笔画线条上整齐划一缺少变化,缺少性灵。在书法艺术方面,这种对相同笔画的不同表现的变化能力往往折射出一个书家性灵的高低也折射出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内蕴的多少。 我们不妨拿赵孟頫\的《三门记》与欧阳询的《九成宫》对比一下,拿汉碑中的《熹平石经》与《礼器碑》对比一下,拿篆书中的《峄山碑》与《秦诏版》对比一下,拿赵孟頫\的《洛神赋》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对比一下,——注意一下他们对相同的笔画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在起步、收笔、中段上的差别,不要以为那些细微的差异是随手造成的,不!那是“意在笔先”长期匠心经营的结果,这既是区分大师与大家的一个标志所在也是区分大家与一般书家的一个标志所在,因为惯性书写是形成自我风格的书家都具有的习气,而克服、超越惯性书写是一个大师苦心孤诣、戛然独造的追求! 图1图2《九成宫》 图3.4赵孟頫\《三门记》 图5.6欧阳询《九成宫》 图7.8《熹平石经》 图9.10《礼器碑》 图11.12《峄山碑》 图13.14《秦诏版》 图15.16赵孟頫\《洛神赋》 图17.18王羲之《兰亭序
2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法与写字的区别
lyd6699 2020-8-28 18:02
书法与写字的区别 兰亭一脉 写字是手工劳动的产物,而书法是思想劳动的产物。写字只需用心即可,而书法必须用脑——用构思用想象力。 笔画线条、字体结构有没有变化是二者的分水岭。 说这么漂亮的唐人写经卷(图1、图2)不是书法,可能会让许多人疑惑甚至不满,但它确实只是功力精湛写得很用心的手工产物而已——里面相同的笔画线条、相同的字千篇一律。(现在已经发明出来的机器人很容易就能复制它的笔迹、它的书写动作) 褚遂良的《阴符经》(图3,图4)尽管看起来还有点丑,却是第一流的书法艺术,你不仅找不到相同形态的字也找不到相同形态的笔画线条。它每个字的结构、每个字的点横竖撇捺都值得人细细品读、细细玩味。
11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通了《兰亭》就学通了书法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8-26 14:09
学通了《兰亭》就学通了书法 《兰亭》能得到大部分历代学书人的喜爱,(宋元时期的赵孟坚为了保护《兰亭》甚至可以不顾自个儿的身家性命)一方面固然受到自唐太宗李世民以来的历代帝王注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的的确确是因为《兰亭》的艺术魅力无人能及。唯有也只有它可以代表人类智慧在汉字艺术上之最高体现。(我为此写有三篇书论,有点长日后有机会再发) 从书法史上来说,在笔法的丰富性上可以与《兰亭》媲美的有《毛公鼎》、《礼器碑》《石门颂》、《郑文公》、《张猛龙》、《龙藏寺》、褚遂良《阴符经》、张旭《古诗四帖》、颜真卿《争座位帖》;在字法的丰富性上可以与《兰亭》媲美的有《散氏盘》、《张迁碑》、《爨龙颜碑》、《淮阴侯辞》、《赠汤若望帖》;在章法的丰富性上可以与《兰亭》媲美的有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杨凝式的《卢鸿草堂跋》、苏东坡的《寒食帖》,王铎的《金山寺帖》等等 但以上诸作要么在字法上略输文采、要么在章法、笔法上稍逊风骚。 有句老话叫“一通百通”。书法里能能让人“一通百通”的作品数来数去也只有《兰亭》(如果还有的话,希望能够赐教)——《兰亭》在笔法、字法上的丰富性已有历代定论,在章法上就其所蕴含的可资取法的技巧来说,譬如奇正、动静、疏密、虚实、迎让、收放、大小、长短……等等,《兰亭》差不多涵盖了后世书家所能用到的所有技法,后代名家所做的也只是突出、张显在他那里已有的某些元素而已。 《兰亭序》帖是打开书道之门(即笔法、字法、章法三重之门)的金钥匙,是唯一同时能开三重大门的金钥匙,参透了《兰亭序》帖也就参透了书道之三味。 至于被某些国人、国外人推崇的《祭侄稿》。固然,在意境上颜真卿的《祭侄稿》不输《兰亭》,在墨法上还略胜一筹,但在书法的核心元素——笔法,字法、章法的丰富性上《祭侄稿》都还得屈居二位。《祭侄稿》是悲愤之作,感情有失控制、作品有失烂漫。
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生活总在与我们作对?
byzantine123 2020-5-27 20:15
如果成功如此简单,铁王座上早已人满为患 1 诚然,团结就是力量,可是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这力量的代价就是失去部分的自我,离群会使人无助,但同时也可以带来智慧,所谓: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2 大部分的人生规划都是失败的,正如大部分的投资者都会亏损,而那些最终的成功者并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会顽强地活下去,依靠最底层的阳光和露水积累力量,默默地等待机会,一旦翻盘,就能迅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庇佑百年。 3 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这就导致了一个无奈的真相,也就是最大逆境:生活总是在跟我们作对,永远都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获得成功,而大部分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充当那个庞大的分母,顺着人潮移动是不费力的,然而你所能够获得的资源,永远会比你预期的要少,那是因为资源总量是固定的,而你永远不知道,有多少人和你一样,正在赶来的路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求之上者,得其中,求之中者,得之下,而求之下者,无所得”,一般来说,成功只会降临在两种人身上;一种是把细节做到极致,一种是把科幻变成现实。而无论哪一种途径,必然都会经过痛苦而艰辛的拼搏,才能把握住常人所见不到的机遇,所以说成功之路遍布荆棘,通往皇宫的大道上,浸透了无数失败者的鲜血。那些只想活成普通人的,最后一定连普通人都不如。PS:如果你想活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1.立下目标成为精英阶层中的一员,并朝之奋斗。2.结果当然是失败了,接受现实,你就成为了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4 长远来看,股价和实体经济成正比,可是具体到每一个交易日,你会发现股价在一个区间内以毫无规律地上下起伏。如同这个世界,从宏观来看,严格遵守相对论与经典力学,日月星辰各司其道。可是一旦到了微观尺度,由于普朗克常量的存在,导致任何粒子,它们的能量与位置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这就像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个股价出现的准确时间,你只能预言股价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处于的价格区间,那是因为在一个小的时间段, 决定股票价格走势的主要是投资者的心理波动。比如家人生病了,接受到虚假市场信息都会导致个人账户的变化,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看起来简单有序的系统,当你靠近去观察,就会看到更加丰富的维度,以及截然不同的运行规则。 5 现代生物学表明,所谓精神,或者说我们的思维活动,无非是一团更有秩序,更加精细的物质,通过千万个神经元触稍,更加灵敏地把握物质世界细微的变化。宇宙从一片混沌中诞生出秩序,就像雪花拥有精美的六角形结构,其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变化而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生命的存在就是与无序相抗争。那么宇宙本身呢,如果虚空是无序的,那么这个宇宙本身是又是一种有序,如果我们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生命,那么宇宙之外是否有新的宇宙,而每一个生命内部,是否同样孕育了一个宇宙,彼此无限循环下去。 6 大部分的父母,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失败以及尝试失败中度过,因此对于下一代的成长教育,除了生活最基本的常识上,其实并没有多大优势,大家都在共同探索这个世界,称职的父母会和下一代共同成长,并且乐于承担必然的试错成本,而不合格的父母,则是以失败者的视角去为下一代规划人生,试图证明自己当年并不是那么愚蠢,而只是运气不佳,殊不知,一个人的成长是由天赋、家庭环境、投入资源、社会机遇所共同决定的结果,脱离了任何一点去谈人生规划,都是痴人说梦。 7 讲一个故事,一群羊在一片广袤而贫瘠的草原上生活,每当有羊发现新的草场时,羊群就会集体活动,一拥而上,直到把这片草地啃得只剩泥土,然后再去下一个草场。 每个新的草场,刚被发现时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会遇上饥饿的狮子,低洼的水池可能藏有鳄鱼,然而在饥饿的驱使下,探路羊们不断地进入这片草场,在喂饱了饥饿的食肉动物后,这片草原彻底地成为安全的食物来源,羊群大部队开始蜂拥而入,有限的草地很快被庞大的羊群所吃完,那些最后进场的羊群,跋山涉水地来到了传说中肥沃的草原,结果只看到一片啃得只剩下泥土的山丘,池塘里也堆满了排泄物,无法饮用,羊群已经向远处转移,等待这些最后入场者的,只有被饥饿缓慢折磨而死,极个别强壮的羊,可以待在这里直到再次长出青草的那一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精确的模型来描述: 假设羊群数量为y,对于一片固定的草原,青草存量为x,每过一小段时间t长出新的青草量为at(a是青草的生长速度,是一个常数),假设羊吃草的速度为b(b是一个常数),那么很显然,数量为y的羊群在时间t内吃掉青草的数量就是b*y*t,这样我们就得到x对于t的微分: (1)dx/dt=a-by。 而草场上现有羊群的数量y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假设,存在一个青草存量的平衡点,当草的数量恰好等于C(c是一个常数),羊群会维持在一个恒定值,而当x大于或者小于c时,羊群会逐渐聚集或者逐渐离开这片地区,假设这个聚集和离开的速率为q,那么我们就得到y对于t的微分: (2)dy/dt=q((x-c)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二元非线性常微分方程,我们将方程组(1)和(2)输入数学程序Matlab中,通过设定a,b,c,q的值,就可以得出x及y的解,输入公式如图所示: 解的形式以一个复杂的三角函数表示,就不放在这里了。通过程序Matlab,将f(t,x)及f(t,y)的图形生成在一个坐标系上所得到的图形如下: 虽然模型比较粗糙,但我们起码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基本的规律: 1. 羊群的数量变动总是滞后于青草数量的变动,当羊群数量最多的时候,其实每只羊能分得的青草已经不多了,而当青草的数量达到最低点,因为没有食物,羊群的数量呈现负数,也就是说这时尚停留在该区域的羊会出现大量死亡。 2. 当一个周期结束,青草再次生长茂盛,羊群又会逐渐被吸引前来。 3. 一只聪明的羊会在青草生长周期开始后,等待探路羊试出所有风险后,进入草场,而在羊群数量达到峰值即准备离开。 8 再讲一个故事,饥饿的狮群数量不断地增长,而每次偷袭警惕的羊群却并不容易,天生懒惰而狡猾的狮子想出了一个更好收割羊群的办法,它们找了一个隐秘的山谷,从外部根本看不出山谷内部是否有草原,狮群抓了几只探路羊,威逼利诱,让它们回去带话,宣传这里有鲜嫩的草原,慢慢地有一些胆大的羊进入了山谷,这时,狮群并没有立即下口,而是躲在山洞里静静地观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有更多的羊进入了这片山谷,开始纵情地享用,食物并不多但善良的羊并没有产生怀疑,终于有一天,狮群觉得数量够了,便开始了血腥的屠杀,露出了雪白的獠牙,并且封锁住了山谷的每一个出口,这一次猎捕,几乎抵得上过去半年的收获。 等到狮群再次饥饿,便使出同样的办法,再次围猎一波,而每一次贪婪而愚蠢的羊群总还会上钩。 9 最后一个故事,有一天,草原上搬来了一位神仙姐姐,她既不忍心看着残忍的狮群收割善良的羊群,但同时也意识到缺少狮群的控制,愚蠢而泛滥的羊群会吃光所有的青草,并且腐烂的死尸会污染环境,导致生态永久性的蜕化,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她在山谷的入口竖立了一块牌子,每天在牌子上更新进出山谷的大型食肉动物数量以及进出山羊的数量,这样羊群看一眼牌子,就知道山谷内有多少掠食者在等着自己,已经有多少同类在分享资源。同样,掠食者也能知道山谷中猎物的数量。这样猎物与掠食者之间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在这场游戏中,只有那些足够聪明的羊和头脑清醒的狮子才可以生存下来,它们携起手,组建了更强大而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 10 如果每一片树叶都是一枚钱币,每一朵被吹落的花朵都是一个凋零的梦境,每一棵树木,都是一个追逐的理想,那么在这个妖娆的季节里,我们有多少华丽的青春可供购买,有多少灵魂正哀叹高歌,而那些强者,却高踞在云端,俯视着这一切 … 11 历来小国攻打大国,多用火攻,大国打小国则多用水淹。为何 ?水能制敌,而不可伤敌,火 则能直接进行杀伤。 12 资本和财富所产生的作用,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大,而智慧与学识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比我们想象中小得多,那是因为我们容易忽视机会的成本,而拥有更多财富的人,无疑会拥有更多试错的机会。 13 当前的热门职业,等你终于学成出师之后,它一定没那么热门了,如五十年前的军人,二十年前的土木工程,当前的IT码农。所谓常人看当下,达者看百年。 14 我们在法律和道德上大力宣扬人人平等,那不过是因为,社会上的财富,无时无刻不在从大众向少数精英汇集,所以提倡平等,还真的挺重要呢。 15 人生的经营就像投资,各种风险与收益的资产要合理配置,既有稳定收益的读书打工主线任务,也需要适当加入游历,冒险,投机,任侠等高风险高回报的支线剧情,保证风险的可控,精心布局,等待时机的到来。这样你既不会沦落街头成为笑柄,也不至于回首往事时,感慨时光全在琐事中虚耗,这就是中庸之道。 16 青春总是那么张扬,梦想也是那么有诗意,乘着这烟花三月,牧马江南,且放红袖三千,赚取声名无数。 最后,愿你戎马半生,归来 仍是少年
个人分类: 哲学|2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20年开启网络远程教学和学术交流模式
geneculture 2020-2-6 09:48
2020年开启网络远程教学和学术交流模式:除了专注于融智学研究之外将陆续推出公益通识课和通用技能课(先打基础,再做提升-届时还会推出AI软件编程与思维训练-通识课和技能课)
个人分类: 高教管:特色与质量|11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到了研究生阶段还需要通识教育——也说电子科大的那一纸处分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9-8-23 16:42
  电子科技大学最近火了,因为学校对一位在与选课学生对话中对中国四大发明有几句微词的郑文峰老师进行了处分,两年内不能登上讲台。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去讨论,网上已经有了太多这方面的文章。   其实,就开设郑老师主讲的这门课而言,电子科技大学的初衷是没有问题的,理科学生不具备人文素养,文科的同学则没有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所以需要一门通识课来给大家启蒙一下。我除了从本科到博士经历了三所不同风格的大学外,现在也不时到大学里给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三类层次学生讲课,我个人最深刻的感受是,理工科的同学真的需要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另外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在科学思维方面也要好好地加深——欠缺相当明显却巨大。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才决意写了一本《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的书,希望通过一本能够尽量囊括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经管法基本内容和核心思维模式的小书,让两个看上去有点明显差异的学科有相互了解的机会。    ——————————————————————    我们很多人其实只是知道分子,对于这个世界“是什么”算是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对于这个世界诸多的为什么却知之甚少,填鸭式的教育容易造就这样的结果。今天,我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与世界主流接近,我今年上初一的女儿的人文素养其实在小学里已经培养得让我望之艳羡了,总想着如果自己当年有这样的环境和机会,人生可能会走上完全不同的路子。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能还不如基础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学生9月1号一注册入学就直接被拉到专业课程的重重关隘上去,几年的学习就是不断努力过关,造成了“文不懂理,理不懂工,工不懂管,管不懂艺”的局面,甚至同一学院的不同专业之间都无话可谈,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不同学科之间都设计了用于放松的“咖啡时间”,但是即便真的建了咖啡厅,就可以达到真正的交流吗?    探寻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让自己能独立分析出为什么才是真正的挑战。但是,学科间藩篱客观存在着,从此科到彼科往往横亘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即便内心真的想了解,但看看那么厚的入门书籍,也会令人望而却步,所以,最近这几年,《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以及《明朝那些事儿》、《南北朝那些事儿》、《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相关主题读物纷纷出炉,其意在用简洁的笔法和轻松的调子告知读者更多的知识。但是,好玩则好玩了,恐怕还是难以培养出一个人的分析能力,而更为高大上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格外难以从中获得了,而这正是本书希望能给大学及以上程度的读者提供的。    文明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之前全世界两个阵营的意识形态之争在1989年有了一个阶段性暂停之后,不同信仰之间的矛盾却日渐凸显,所以,亨廷顿专门有《文明的冲突》一书,对当前存在着的几种文明形式之间的碰撞而非融合刻画的比较清楚。    相比于那些比较激烈冲突的地区,日本因为强调单一民族(并非没有少数族裔),信仰也比较集中,所以,文明的冲突在这个国家并不显著,但即便如此,曾经造成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邪教组织头目和骨干分子也在日前被执行了死刑,而其他的邪教组织依然在日本活动着。未来日本怎么办?比日本更为厉害的地区怎么办?    深度采访涉入其间林林总总各方人物的作家村上春树酝酿出了一部煌煌三卷本的巨著《1Q84》,里面的主体内容正是邪教在日本的形成、传播与发展,看后令人不寒而栗。      全世界不管哪个国家,因为信仰的差异而带来的群体分裂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何为宗教何为邪教?区分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邪教多打着已经被认可的宗教分支的形式出现,更是让政府投鼠忌器。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个人自由与群体安全之间应该确立怎样的关联和界限,作为接受教育的人群,不得不接触这一难题。在全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对宗教、文明、文化的内容进行了简单说明,并期待着拥有全方位知识的人能够在这个世界找到发挥积极作用的位置,进而影响身边更多人,即便遇到暂时的困难(谁又能在一生的全过程中永远顺利呢),也会基于自身知识的积累,最终找到解决它的方法。    再说法学,这是一门主要以“证据”为核心的学问。正义是法律的追求目标,实现起来往往困难,所以,实质正义从来不是法律的本质。法律要从证据及质证过程中发现结果和动机之间的逻辑,并给出符合程序正义规则的判决。也所以,那些处心积虑犯罪的人,还是有可能逃脱法律制裁的,原因就在于证据总会缺失或被破坏。也所以,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有著名的小说《无人生还》(又译《十个小印度安人》),让法官在一个荒岛上直接用犯罪的手法解决了那些无证据却又有实际犯罪行为的幸运逃脱者。同样,在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面,那句“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所暗示的依然是世俗世界无法解决的不公平现象,只能依靠侠客的冲冠一怒。作为法律更本质的“证据”,任何为保障程序正义而设置的流程都不应该缺少,以免结果会错失可能得到的实质公正。从这里,我们也许能理解各国都普遍存在的“黑社会”这个东西,除了邪恶之外,它直接用非法手段解决了证据缺乏而带来的某些困境,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实质正义。    不一定人人都会去打官司,但是,了解法律从而知道如何在社会中与不法行为保持距离或维护个人权利,都是每个人的必行之道。    我们再看看经济。有人说某国在新总统上任后实施的政策其实只是当年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再现罢了。这就让我想到这样一个事情:那些经过了漫长历史的考验依然熠熠生辉的理论,学者们是怎样从现实中获得重大启迪并将其本质在理论解释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呢?    在斯密之后,经济学界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似乎更加响亮的名字,他们中的不少也得到了也被简称为诺贝尔奖的“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每个人都怀揣着具有不同类型花样名称的学术贡献,不管是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还是将这些再冠以“新”的进一步发展,如新制度经济学等,着实不少。    但是,人性最本质的那一面还是在经济现象中起着决定性和主导性的作用,个体的自利行为依然会纠合为集体理性,使得世界往着更好处发展。那些迭出的花样并没有埋没当年经济学中最光辉灿烂的金子。    所以,即便从18世纪的斯密时代到现在已经过了200多年的岁月,我们还是要继续温习《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多译为《国富论》),国家的财富从哪里来?更大意义上还是来源于个体为了自身境况的改善而做的努力。个体行为聚合成的集体行为必然是循着大体优化的路径前行的。它甚至可以解释英国脱欧投票的结果,当然,更能够对特朗普简单粗暴的经济决策和行动给出直接的理论解释。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能不回首再看斯密的经济学?今天令人眼花缭乱的互联网经济、全球贸易,其内核难道不是依然可以从18世纪的著述中读到吗?    我们需要重新从亚当·斯密开始,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融合进行了简要评述。而今天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不了解一点经济学,如何理解和顺应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    最后,如果举报郑老师的同学曾经看过描述东德特务机构的行为导致大量冤狱的电影《窃听风云》,也许就不做这么龌龊的事儿了。他们即便到了现在,也许还继续津津乐道于自己“引蛇出洞”,解了自己不选课还想拿到好成绩而不得的心头之恨呢。    唉......
个人分类: 事论|7039 次阅读|19 个评论
幸福与否?这个问题涉及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
geneculture 2019-7-12 08:51
研究幸福必然涉及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非常巨大的。幸运与否?有福没有福?都不是简简单单就可预测和掌控的。-邹晓辉(塞尔科技)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和艺术,都需要一点安逸和闲暇
flysky97 2018-12-7 10:17
那个被快节奏逼死的人 但是任何技能的学习训练,如果没有自律的学习习惯,再有趣的 APP 也救不了你。“毕竟学习资源谁都不缺,缺的是自律和坚持而已。” 左右逢源 (zuǒ yòu féng yuán) 战国时期,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学到高深的学问,孟子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要有自觉性,学习知识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学得广、深、透,使用起来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那个为了和亲人见最后一面,而哭泣着求别人让出一张票的人…… 那个有教养的人,因为丈夫晚了几步而想拦住高铁…… 《疯狂的黄庄》,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时代下那些表面看来光鲜人群的努力和焦虑…… 谁家的媳妇谁养 有图显示:目前海淀区最大的矛盾是 你曾经付出的努力已经微不足道,下一代更聪明,竞争更激烈…… 你以为即便是不优秀的,更能让你幸福?那或许只是自欺其人,自我麻醉,自我安慰、掩耳盗铃…… 我本以为,重庆也像成都一样,过着慢悠悠的生活,享受着人生,直到我看到那辆坠江的公交车——那个错过了一站地,而和司机发生争执,命丧黄泉…… 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与一个 “ 愈来愈快的世界 ” 相比, “ 从前的慢 ” 直接转化成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读之令人动情。 科学家需要有一点闲暇 艺术家需要有一点闲暇 很多创造和艺术都需要时间……
个人分类: 人文|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举办人工智能的人文审度工作坊的通知
ssglwu 2018-11-29 11:35
关于举办人工智能的人文审度工作坊的通知 时间: 12 月 2 日上午 9:00-12:00 地点 : 华南理工大学五号楼 102A 主办: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王天恩 :上海大学 题目: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 题目:人工智能的道德实验与伦理算法 熊明辉:中山大学 题目:法律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肖峰:华南理工大学 题目:人工智能与人工体能的哲学比较 吴国林:华南理工大学 题目:智能人工物的意向性问题 闫坤如:华南理工大学 题目:“道德嵌入”的人工智能设计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1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的眼神与中国的养老
热度 1 sstone2009 2018-9-2 22:02
《杂文选刊》2018年第1期有篇文章叫“父亲的眼神”。文章写到,父亲因小脑萎缩,有时候天真得像个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常常半夜吵闹要到外面去。有一次,家人问他,“如果您觉得家里条件不好,那咱去养老院,行吗?”不料,父亲忙说,“不去,我哪也不去,我听你们得话。” 父亲得眼里流露出得是惊恐、懊悔和无助…… 作者由父亲的这个情节,想到了他小时候不愿意去幼儿园,想到了苦难的童年和父亲的呵护。他说到,“父亲不愿去养老院与我当年不想去幼儿园有惊人的相似。” 这个短短的故事,我想到了这些年被炒得火热的养老事业。我想,养老事业必须要做好,这是肯定的,但是,我们不能只想着养老的需求多大、市场多大、值不值得投资,更应该考虑清楚的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养老?该怎么做?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23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国科学审度与美好生活学术研讨会侧记
ssglwu 2018-6-16 06:50
吴国林 为了贯彻十九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弘扬科学精神,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当代科学技术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于2018 年 5 月 25 日-27 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景酒店举办了全国“科学审度与美好生活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西南大学、山西大学、北方交通大学、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等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协办单位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伦理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 会议主题 :科学审度与美好生活。 主要议题 :科学审度与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伦理问题与规制策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科学文化、技术创新与美好生活等。 刘大椿做了“智能革命时代的应对与科技审度”的主题报告; 孟建 伟做了“科学、文化、生命:论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的专题报告;高策做“后真相时代的科学与生活”的主题报告;蒋劲松做“生活理想决定科学方法”的主题报告;肖显静做了“生态学实验可重复性困难及其克服”的主题报告;吴国林做“第二次量子革命及其意义”的主题报告;段伟文做“制衡智能算法的争胜性伦理策略”的主题报告;刘劲扬做“人工智能的复杂性及其伦理挑战”的主题报告;刘海波做“美好生活:如何在科技硬件和文化软件之间的取得平衡”的主题报告;李建军做“科学审度与美好生活”的主题报告等等。 所做报告反映了当代科技的热点与前沿。 整个会议,讨论激烈,观点有新意。 会议表明,科技与美好生活是相通的,当然,科学技术需要审度。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1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返伊甸园 - 诺亚方舟与火星计划
benlion 2018-5-24 10:51
A - 中美实力差距 O 链接 到底有多大? O 链接 - 为什么中科院没有评选屠呦呦做院士? O 链接 - 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 O 链接 - “ 中国科学之星 ” 颜宁落选与比尔 • 盖茨当选 O 链接 - 科学技术与经济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是指的发明创造 - 一个学科体系和技术领域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后者是其在生产与市场上的应用,包括模仿和复制。专利的数量和论文的数量,也不等于科学与技术的发达程度,不要迷信所谓的神奇与权威!真理是通俗易懂的原则与规律。 比如,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就是发明创造,后来的其它公司不是,而是模仿与复制或学习与改进,以及不同的设计与工艺。 再如,一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中国人(而且是指境内)的发明创造,而一本当今世界的《药物学》,可能只有青蒿素等是中国人的成果。 究竟什么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 - 新的学科范式与方法、新的概念和原理与定律、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与产品设计等。 一个社会普遍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缺乏,如何才可能成就科技发达的现代文明 ? 亚当斯密说, “ 亘古以来,以他的仁慈和智慧设计和创造出来的宇宙这架大机器,以便不断地产生尽可能大的幸福的这个上帝( The one )的意志,当然是人类极其崇敬的思索的全部对象。 ”- 《 道德情操论 》( p307 ),这一段文字,更重要的一点是工程设计与制造的概念,尤其符合中国神话精神 - 却不同于印度 - 希腊神话。 B - 轴心时代: 中国和犹太的交集历史年表 O 链接 - 《耶路撒冷三千年》 O 链接 - 1 )古波斯宗教:永远的光明和黑暗 O 链接 - 古列王(居鲁士) O 链接 - 作祭司和文士的以斯拉 O 链接 - 以色列圣殿历史 O 链接 - 2 )希腊殖民和希腊化 O 链接 - 希腊化文明、丝绸之路 O 链接 与文明互动 O 链接 - 希腊化时代 O 链接 人类历史首次全球化浪潮 O 链接 - 中东(宗教) - 印度(佛学)与希腊哲学和华夏诸子百家等。 C - 从丝绸之路 (中欧 - 中亚) O 链接 到大航海时代(荷兰 - 日本): 欧洲大学与文化中心 O 链接 - 资本与全球金融中心的更替 O 链接 - 18 世纪欧洲的 O 链接 “ 中国风 ” O 链接 - 明治时代浮世绘 O 链接 中的西洋人 O 链接 -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O 链接 - 美国进步时代的国家治理 O 链接 - 1)《长崎港南京贸易图绘》 O 链接 - 江戸和荷兰文化并存 O 链接 - “ 和华兰文化 ” O 链接 长崎观光 O 链接 - 在安平桥听涛 O 链接 ​​​​- 2 )荷兰 O 链接 - 自由贸易港 — 荷兰鹿特丹 O 链接 - 世界上第一笔股票交易 O 链接 - 股票交易所 O 链接 - 梧桐树协议 O 链接 - 3 )东印度公司 O 链接 - 英国纺织业 - 日不落帝国 O 链接 - 文官制度改革 O 链接 - 公务员 O 链接 - 现代艺术设计的萌芽 O 网页链接 和工艺美术运动 O 链接 - 现代主义风格之源,包豪斯 O 链接 - 设计的起源(上) O 链接 (下) O 链接 - 法国现代设计的萌起 O 链接 - 德国工业设计 O 链接 ​​​​ D - 人类与机器: GaiamTV 纪录片迷幻药 .Psychedelica.2018 O 链接 - 迷幻药、鸦片和蛇毒的根本原因,就是神经和肌肉的中毒!而性爱也具有类似特征,于是 - 古蛇,就成了魔鬼和原罪的象征,也是死亡的象征。 O 链接 - 伊甸园的古蛇 O 链接 ,为何是通过引诱夏娃 ? 为何女人的宗教信仰决定孩子的前途! - 钱学森 O 链接 、特异功能和黑魔法 O 链接 - 科学家与邪教教主 O 链接 - 现代抽象绘画艺术 O 链接 - 瓦西里 . 康定斯基 O 链接 -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 O 链接 - 荷兰艺术家在巴黎 O 链接 - 人工智能也能创作图像? Deep Dream 的奇异与迷幻 O 链接 - DMT 实体究竟是什么? O 链接 - 精神病人爱上迷幻药 O 链接 - 迷幻药究竟让大脑发生了什么? O 链接 - 迷幻蘑菇对身体和大脑有怎样的作用? O 链接 -(2018年5月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机回圈:人类的科技化与科技的人文化(序及纲要)
热度 2 lvnaiji 2018-1-28 10:04
吕乃基 人工智能是当代科技的前沿,涉及面广博,而且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命运。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个角度加以研究,引发各种争论。由“人机回圈”切入,有可能厘清相关的争论与问题。 “ 人机回圈”(Human in the loop),意为“将个人(专家)或公众群体的判断,融入AI系统的优化中去”。 http://mini.eastday.com/a/170801174144369.html 在许多情况中,机器所面临的是复杂的问题,需要决策与妥协。通常,如何妥协是一个伦理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机器学习的算法来得到答案,需要人机回圈的过程来辅助机器做决策支持。人是规划环路的一部分,人的判断既用于业务决策,又被反馈到机器学习算法中,使其更智能。在涉及到千万人的社会问题中,更需要由大家众筹得到一些社会问题的共识,形成自动算法+社会判断的反馈回路。这就是“众机回圈”(Society-in-the-Loop)。 http://www.a-site.cn/article/718384.html 如果把“回圈”中的“机”理解成一般意义上技术的产品,那么在更久远的时间尺度,在人猿相揖别的第一天起,“人机”就一直在“回圈”之中。 回顾人类历史上的“人机回圈”,有助于理解AI中的人机回圈及其趋势。 再往前推 ,对人机回圈历程的追溯涉及到动物世界。除了极少数情况外,动物世界与自然界之间是没有中介的直接的关系,灵长类动物使用的工具,也是身边基本上未经加工的树枝、石块等。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区分之一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是经由形形色色人工自然的中介而形成间接的关系。 动物世界直接面对自然界,唯有通过基因的变异改变自己的命运,偶然、不能控制,以及耗费巨大时间成本,最终依然接受“适者天择”的命运。 人类发明了技术,随后,人类又在人工自然,也就是技术搭建的平台上与自然界相处,以及与人类社会相处,在相处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发明新的技术。 人类间接地经由人工自然面对自然界,面对人类社会,一步步减少偶然性,以及极大地缩小时间成本,以获得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越来越大的控制权和自由度。 由此可见,在人与自然之间实际上存在两个“回圈”,其一是人机回圈 (除了为避免歧义,下文中的“人机回圈”不再加引号) ,其二是“机”与环境(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回圈”。前者是改变人与环境关系的手段,后者是人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希望达到的目的,由此检验人机回圈的效果与不足,给出下一步人机回圈的目标。两个“回圈”同步推进。 在本文的视野下,可以把“机”与环境之间的“回圈”理解为人机回圈的语境。人机回圈,貌似所有的过程只是发生在人机之间,实际上环境自始自终都是不在场的参与者。正是在人机之间一次次无穷的回圈中,人在与环境的关系中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 就此而言,一部人类史实际上就是在与相应语境的关系中,人机回圈螺旋式上升的历史,或者说,人类史以人机回圈的方式推进。 人工智能中的人机回圈,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人机回圈的延续和最高阶段。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人机回圈的回溯与辨析,以凸现和厘清人工智能中人机回圈的内涵。 具体而言,可以由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鉴于人机回圈中“人”的极端复杂性,可以先由相对单一的“机”入手,研究 “机”的存在方式与演化方式 。 其次, 区分人机回圈中的“人” 。其一,区分人在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其二,区分人的不同层次,如人类、国家、组织、个人,以及覆盖不同层次的大数据。不同的“人”,会极大影响到人机回圈。暂且不考虑实际上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回圈。 复次,分别探讨人机回圈中, 由人到机(编程、塌缩)和由机到人(律令与自由)这两个环节,探讨这两个环节的界面(脑机接口芯片植入),经由界面分别传递了什么内容,以及发生什么变换。由人到机可以理解为科技的人文化,由机到人则是人文的科技化。 第四,在“机”演化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人机回圈的两个环节,探索 人机回圈的演变,以及人机回圈之语境的演变。 以上内容有待一一展开。 总体而言,从远古至今的人机回圈呈现这样一个趋势: 人类的科技化与科技的人文化。这两个“化”正在趋于合流,合二为一。 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迹象是,出现了“机机自己回圈”。
个人分类: 科技|7918 次阅读|3 个评论
松月文斋 创刊词
kaisongpeng 2017-12-17 20:06
《松月文斋-家庭报刊》创刊 前几天,10岁儿子心血来潮,问我“爸爸,我们办个家报怎样?” 我随口答应“好啊!” 为表示重视,我们要给自个家庭报纸起个名字,各取三人名字中的一个字。 就叫“松月文斋”。 创刊词 血脉相依,文脉相承。 兴学立言,树人传家。 松月文斋 松间清泉春日迟, 月下杜鹃空谷幽。 文星璀璨惟楚材, 斋心墅野蓑笠翁。 冬景(皖武所见) 玄月半轮素云淡, 寒霜青草春早发。 朝阳万丈金光射, 日月同辉万里蓝。 春望 和风裁细叶, 春雨湿燕子。 老牛奋蹄早, 农人翻耕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所有的权力都去了哪儿?——未来简史(58)
罗非 2017-11-11 09:49
所有的权力都去了哪儿? 政治科学家也逐渐把人类政治结构理解成数据处理系统。民主和专制在本质上是两套关于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使用集中式处理,而民主则喜欢分散式处理。民主在过去几十年里占得上风,是因为在 20 世纪晚期的具体情境中,分散式处理的效果更佳。如果换一个情境(比如古罗马帝国时代),反而可能是集中式处理拥有优势,让罗马共和国衰落,权力从元老院( Senate )和公民大会( Popular Assemblies )转移到专制皇帝的手中。 这意味着,如果数据处理的情境在 21 世纪再次改变,民主制度也可能衰败,甚至消失。随着数据量和流通速度双双提升,选举、政党、国会这些制度就可能遭到淘汰;原因不在于不符合伦理道德,而是无法有效处理数据。当时这些机构发展的背景,是政治的脚步走得比科技更快。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工业革命发展的速度够慢,于是政客和选民仍能领先一步,规范及操纵发展的路线。然而自蒸汽时代以来,政治的节奏没有多大改变,但科技已经从一挡切换到四挡。科技革命的脚步快到让政治追不上,不管是国会议员还是选民,都失去了对科技的控制。 互联网的兴起,能让我们一窥未来。现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及安全来说,网络空间都不可或缺。但讲到网络设计的各种不同选项,虽然仍牵扯到主权、边界、隐私、安全等传统政治议题,却并未借助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有人曾经投票决定网络空间该是什么形状吗?网络设计者的种种决定未受公众监督,因此今日的互联网成了一个不受法律管束的自由区域,侵蚀国家主权、无视边界、破坏隐私,可能正是最可怕的全球安全风险。 10 年前还几乎没人想过这种可能性,但今日的政府官员忧心忡忡,认为网络 “9·11” 已经一触即发。 于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热议重组互联网的可能,但错过了在一开始干预的时机,现在木已成舟,要改变现有制度就难上加难。此外,等到笨重的政府终于下定决心进行网络监管,互联网早已又演进了 10 次。政府这只乌龟,永远追不上科技这只野兔,就这样被数据压得无法动弹。美国国安局或许能够监控每个人说的每句话,但看到美国外交纰漏不断,就知道华盛顿虽然拥有所有数据,却没人知道该怎么运用。对于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事,史上从来没有任何政府能像现在的美国这样知道得如此清楚,但也鲜有政府能够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反应笨拙。这就像打牌的时候明明知道对手有什么牌,却不知怎么搞的,总是一输再输。 在未来几十年间,我们很可能还会看到更多类似互联网的革命,而科技会抢走政治的所有风头。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可能即将彻底变革人类社会和经济,甚至是人类的身体和心智,但当前的政治对此却几乎毫无警觉。现今民主制度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的速度太过缓慢,而且大多数选民对生物学和控制论( cybernetics )的认识也不足,无法形成切中要点的意见。因此,传统民主政治正逐渐失去控制,也提不出有意义的未来愿景。 普通选民也开始意识到,民主机制已经不再能够为他们带来权力。世界正在变化,但他们摸不清变化的方式和原因。权力正在转移,但选民不知道权力去了哪儿。在英国选民的想象中,权力被欧盟夺走了,所以他们投票脱欧。而在美国选民的想象中,是既得利益者垄断了所有权力,所以他们支持反体制的候选人,比如伯尼 · 桑德斯( Bernie Sanders )和唐纳德 · 特朗普( Donald Trump )。但可悲的事实是,没有人知道所有的权力去了哪儿。就算英国离开欧盟、特朗普接掌白宫,权力也绝对不会回到普通选民身上。 这并不代表 20 世纪的独裁统治将会重演。就算是专制政权,似乎同样无力应对科技发展的脚步或数据流的数量和速度。在 20 世纪,独裁者对未来自有一套宏伟愿景,例如法西斯主义,希望彻底摧毁旧世界,再建起新世界。不论你对希特勒等独裁者有何看法,都不可能说他们没有愿景。而到了今天,理论上领导者的愿景应该会更为宏伟,毕竟过去的纳粹不过是有了蒸汽机和打字机,就想打造出新的社会,今天我们可还有生物科技和超级计算机任君使用呢。 在科幻电影的剧情里,希特勒一样的政客,一心夺取各种新科技,用来实践各式极端政治理想。但回到 21 世纪早期,就算在俄罗斯、伊朗或朝鲜这些国家,实际的领导人和好莱坞电影里的形象根本是两回事。那些人看起来可没有什么美丽新世界的愿景。就算是金正恩或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Ayatollah Ali Khamenei ),他们做过的最疯狂的梦仍然不过就是原子弹和弹道导弹之类的,还完全停留在 “ 二战 ” 时期。普京似乎也只是想重建旧的苏联集团,甚至是更早的沙皇帝国。与此同时,偏执的美国共和党人大骂奥巴马是个无情的独裁者,说他阴谋破坏美国社会的基础,但过了 8 年总统任期,奥巴马费尽心力也只是勉强推动了一个小小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不论是创造新世界还是新人类,都完全不在他的议题之列。 正因为科技进步如此迅速,不论国会还是独裁者都被来不及处理的数据压得喘不过气,现今政治人物的眼界,要比一个世纪前狭窄太多。于是,到了 21 世纪早期,政治已不再有宏伟愿景,政府就只剩下行政功能,维持着国家现状,却不再能够带领人民向前。政府确保教师每月拿到薪水、下水道不会堵塞,却不知道 20 年后国家该走向何方。 在一定程度上,这或许是好事。有鉴于 20 世纪某些宏大政治愿景导致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原子弹爆炸,或许官僚系统胸无大志也是种幸福。有了神一般的科技,再加上狂妄自大的政治人物,几乎肯定是场灾难。许多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认为,所有重大决策最好都交给自由市场来决定,结果这就成了政客无为和无知的借口,还认为这种做法是大智慧。对政客来说,反正一切交给市场就好,自己何必要懂这个世界呢?这可真是太方便了。 然而,科技已有了神一般的能力,政治却短视而无远景,这样的搭配仍有问题。毕竟愿景不一定是坏事,而缺乏愿景也不一定是好事。 20 世纪,反乌托邦的纳粹愿景并不是自己分崩离析,而是被自由主义同样宏伟的愿景击败。之所以不该将未来完全交给市场力量来决定,是因为这些力量造成的结果可能只利于市场,而不见得有利于人类或全世界。市场那只手不仅人类看不见,而且它本身也是盲目的。如果完全不加约束,面对类似全球变暖的威胁或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时,市场就有可能毫无作为。 有些人相信,这一切的背后有黑手。可能不是民主政客或独裁统治者,而是一小群亿万富翁,现在正偷偷掌控着这个世界。然而这种阴谋论太过轻视系统的复杂度,站不住脚。只是几个亿万富翁在小房间里抽着雪茄、喝着苏格兰威士忌,是绝不可能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的,更不用说要控制一切了。在现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那些冷酷的亿万富翁和少数利益集团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能看清全貌,反而是因为他们的目标非常狭隘。在混乱的系统中,集中视野反而有其优势,而亿万富翁的权力大小又与目标大小息息相关。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想再赚 10 亿美元简直易如反掌,只要轻松操弄一下相关系统就能办到。但如果是想消弭全球的不平等、阻挡全球变暖,这些系统太过复杂,就算最富有的一群人也做不到。 然而,权力真空的状况并不会持续太久。如果传统政治结构在 21 世纪无法迅速处理数据,形成有意义的愿景,就会出现更有效率的新结构,取代它们的地位。这些新的结构可能完全不同于任何先前的政治制度,既非民主,也非专制。这里唯一的问题,就是由谁来建立并控制这些结构。如果人类自己完成不了这项任务,或许该让其他候选者来试试。
个人分类: 科普|1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宇宙依凭的钉子——未来简史(56)
罗非 2017-11-9 09:11
宇宙依凭的钉子 科技人文主义还面临另一个恐怖威胁。一如所有人文主义教派,科技人文主义也认为人的意志是神圣的,认为这是整个宇宙的依凭。科技人文主义希望用人类的期望来选择发展某种心智能力,进而决定未来心智的模样。然而,如果未来科技能够重塑、改造这些期望,会是什么情形? 人文主义总是强调,我们不太容易确定自己真正的意志。每次想聆听真实的自己,总有许多嘈杂噪声铺天盖地而来。而且事实上,有时候我们不见得真想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因为那可能会是些不受欢迎的秘密和令人难堪的要求。有许多人根本是处心积虑不想对自己了解太深。一位事业上平步青云的律师,可能就不想听到内心叫她放轻松赶快生个宝宝的声音。困在痛苦婚姻中的女性,也可能害怕失去婚姻提供的安全感。背负罪恶感的士兵,曾犯下的暴行化成噩梦,如影随形。对自己性倾向还不太确定的年轻人,告诉自己先保持沉默。对人文主义来说,任何一个情境都不会有通用的解决方案,但人文主义要求我们要坚强,不论内心的声音有多么丑恶,也要勇敢面对,要听到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再听从它的指导、排除万难。 但根据科技进步主义的观点,一切就大不相同了。科技不想听我们内在的声音,而是要控制这些声音。一旦我们了解了生化系统如何产生这些声音,我们就能玩弄这些开关,把这里音量调高、那里音量调低,让人生过得更轻松自在。容易分心的律师可以来颗派甲酯,有罪恶感的士兵可以吞颗百忧解( Prozac ),至于对生活不满的妻子,替你忧( Citao )就是答案。而且,这还只是开始。 人文主义者常常难以接受这种方法,但还是别太早就下判断。人文主义者建议 “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 ,这其实毁了许多人的生命;适当用药,反而是大大改善了几百万人的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为了真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有些人得先把心中现有的尖叫和怒骂音量调小。现代精神病学认为,许多 “ 内心的声音 ” 和 “ 真实的愿望 ” 只不过是生化失衡和神经疾病的产物。生化失衡让患有抑郁症的人总是戴着一副抑郁的眼镜看待事物,于是一再抛弃大好的前途和健康的关系。这时该做的,可能不是聆听这种破坏性的内心的声音,而是直接叫它们闭嘴。比如前面提过的记者萨莉 · 艾蒂,她戴上 “ 专注头盔 ” ,让脑中其他声音安静下来之后,不但成了神射手,自我感觉也大大提升。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都可能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变革酝酿已久。人文主义的最高诫命 “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 已经不再不证自明。我们学会调节内心声音的音量之后,也得放弃对 “ 真实 ” 的信念,因为我们再也不清楚现在是谁在调节开关。把脑中的噪声关掉似乎是个好主意,但前提是要能让我听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没有 “ 真正的自我 ” ,又怎么决定该关掉哪些声音、放大哪些声音呢? 让我们单纯为了讨论而做个假设:假设几十年内,脑科学家就能让我们轻松且准确地控制许多内心的声音。再假设有一个来自虔诚的摩门教家庭的年轻男性同性恋,许多年来一直不出柜,终于存够了钱,想去动手术。他带着 10 万美元前往诊所,决心自己走出来的时候就像摩门教创始人约瑟夫 · 史密斯( Joseph Smith )一样是异性恋。站在诊所门前,他心里又重复了一次想对医生说的话: “ 医生,这里是 10 万美元。请把我治好,让我以后永远不要再想男人了。 ” 接着他按了门铃,但开门之后,看到《急诊室的春天》里的乔治 · 克鲁尼活生生站在他眼前。这个小伙子魂儿都飞了,喃喃说着: “ 医生,这里是 10 万美元。请把我治好,让我以后永远不要再想变成异性恋了。 ” 这个年轻人真实的自我,打败了过去经历的宗教洗脑吗?又或是一时的诱惑,让他背叛了自己?又或者,根本没有什么真实的自我,所以也不会有所谓的听从或背叛?只要我们能够设计及重塑意志,就无法再把意志看作意义和权威的本源。因为不管我们的意志为何,我们总能让它改变主意。 人文主义认为,只有人的欲望才能使世界充满意义。但如果我们连欲望都能选择,又凭借什么来做这种选择?假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开场,罗密欧可以决定要爱上谁,而且就算决定了,还是随时能够反悔重来。这样一来,这出剧会变成什么样子?但这正是科技进步为我们刻画的未来。如果我们的欲望让我们不舒服,就让科技消灭这个欲望。如果整个宇宙所凭依的钉子钉错了地方,就用科技把整颗钉子拔出来,钉到别的地方去。但究竟要钉在哪儿?如果寰宇四方均能落钉,我该挑哪里?又为什么该挑那里呢? 人文主义的戏剧,多半是以某个令人痛苦的欲望展开。例如,蒙太古( Montague )家族的罗密欧,爱上了凯普莱特( Capulet )家族的朱丽叶,可两家却是世仇,于是双方都非常痛苦。科技对这种情节的解法,就是确保让我们不会有令人痛苦的欲望。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服个药丸或是戴个头盔,直接把那些对彼此造成不幸的爱意给消灭掉,不就没事了吗? 在此,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着一个无解的两难。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同时人类在开发能够控制、重新设计意志的科技。毕竟,能够控制全世界最重要的东西,岂不是太棒了?然而一旦这样的控制成真,过去神圣的人类就会成为另外一种设计品,反而让科技人文主义不知该何去何从。只要我们仍然相信人类的意志和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就永远无法处理和这些科技的关系。 因此,有个更大胆的科技宗教,打算直接彻底切断人文主义的脐带。这个科技宗教所预见的世界,并不是围绕任何人类生命形式的欲望和经验。那么,是什么东西能够取代欲望和经验,成为一切意义和权威的本源? 2016 年,有一位候选人坐在历史的接待室,等待面试。这位候选人名叫 “ 信息 ” 。目前最耐人寻味的新兴宗教正是 “ 数据主义 ” ( Dataism ),它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
个人分类: 科普|1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意识的海洋——未来简史(54)
罗非 2017-11-7 09:26
第 10 章 意识的海洋 新宗教浮现的地点,不太可能是阿富汗的洞穴或是中东的宗教学校,反而会是研究实验室。就像社会主义承诺以蒸汽和电力为世界提供救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新的科技宗教也可能承诺以算法和基因为世界提供救赎,进而征服世界。 虽然现在大家常常谈的是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和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但从宗教观点来说,目前全世界最有趣的地方并非 “ 伊斯兰国 ” 或美国南部的《圣经》带( Bible Belt ,信奉基督教福音派的地区),而是硅谷。在这里,各个高科技大师正在为我们酝酿全新的宗教,这些宗教信的不是神,而是科技。科技宗教同样提供过往宗教的一切旧奖励:快乐,和平,繁荣,甚至是永恒的生命,但方法却是在生前获得地球科技的协助,而不是死后接受天堂的帮助。 这些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数据主义认为人类已经完成了自己伟大的宇宙任务,现在应该把接力棒传给完全不同的实体。关于数据宗教的梦想和噩梦,我们将留到下一章讨论。本章主要谈的是较保守的科技人文主义,这种宗教仍然认为人类是造物的巅峰之作,也坚守许多传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科技人文主义同意,我们所知的智人已经成为历史,以后不再那么重要,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科技创造出神人:一种更优秀的人类形式。神人仍会保有一些基本的人类特征,但同时拥有升级后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并且能够对抗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由于智能正在与意识脱钩,而且无意识的智能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类如果还想不被踢出局,就得积极将心智升级。 7 万年前,认知革命改变了智人的心智,让原本毫不重要的非洲猿类成为世界的统治者。智人的心智经过提升后,忽然能够接触到主体间的领域,于是创造了神和企业,建立了城市和帝国,发明了文字和货币,最后也能够分裂原子、登上月球。据我们所知,这种翻天覆地的革命,只是因为智人的 DNA 发生了一点儿小变化,大脑神经稍微调整了一下布线。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科技人文主义或许也只需要对人类的基因组再多做些改变,将大脑再稍微调整一下布线,也就足以启动第二次认知革命。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心智改造,让人类能够接触主体间的领域,也就让智人成了地球的统治者;而第二次认知革命则可能会让神人接触到目前还难以想象的新领域,让神人成为整个星系的主人。 早在一个世纪前,进化人文主义就希望创造出超人类,而现在的科技人文主义则可说是这个梦想的新形态。希特勒等人的想法,是要通过选择性育种和种族清洗来创造超人,但 21 世纪科技人文主义则希望通过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和脑机界面,以更和平的方式达成这个目标。 心智的差距 科技人文主义希望让人类的心智升级,让我们能接触到目前未知的经验、目前未闻的意识状态。然而,要更新人类心智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危险的任务。第 3 章就讨论过,我们还无法真正了解心智,不知道心智由何而生,也不知道心智的作用为何。通过试错,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控制人类的心理状态,却很少真正全面理解这种控制可能有怎样的影响。更糟的是,因为我们并不熟悉最完整的心理状态范围,也就不知道该把目标定在何处。 我们就像是一座孤岛上的居民,刚刚发明了第一艘船,正准备在没有地图甚至也不知道目的地的情况下扬帆出航。而且事实还可能更糟糕。在这个比方里,这些岛民至少还知道自己活在一片茫茫大海中,知道自己只占据了一小块地方。但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可能也只是住在一座小小的意识岛上,而外面由我们不熟悉的心理状态所构成的海洋,可能无边无尽。 真正的光谱和声谱范围,都比人类能看到和听到的更为宽泛;同样,心理状态的频谱也可能远大于普通人的感知。人类肉眼只能看到波长在 400 纳米到 700 纳米之间的光,而在人眼这个小小的视觉范围之外,还延伸出许多不可见的广大领域,波长更长的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更短的则有紫外线、 X 射线和 γ 射线等。同样,心理状态的频谱可能无限延伸,但科学目前还只研究了其中两小部分:次规范群体( sub-normative ),以及 WEIRD ( 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sed, rich, and democratic ,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群体。 图46 在整个电磁波频谱中,人类只能看到其中很小的一段。整体实际的频谱,大约是可见光这一段的10万亿倍。心理的频谱,会不会也是如此庞大? 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对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患者进行了广泛研究,对于这种次规范的心理状态频谱,我们的了解虽不全面,但十分详细:这一状态范围内的人类感觉、思考或沟通的能力低于正常值。与此同时,对于认定为健康、规范的人类,科学家也进行了关于其心智及体验的研究,但此类研究的对象却多半属于 WEIRD 群体,无法代表所有人。换句话说,到今天为止的人类心智研究,是假定智人都像是《辛普森一家》里的荷马。 在 2010 年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中,约瑟夫 · 亨利希( Joseph Henrich )、史蒂芬 · 海涅( Steven J. Heine )和阿兰 · 洛兰萨杨( Ara Norenzayan )三人针对心理学六大次领域的顶尖科学期刊,系统性调查了所有发表的论文。研究结果发现,虽然论文常常声称人类的心智如何如何,但大多数的研究却只是以 WEIRD 群体的样本为基础。例如,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可能是社会心理学这个次领域最重要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有 96% 的抽样属于 WEIRD 群体,并且 68% 都是美国人。此外,足足有 67% 的美国参与者、 80% 的非美国参与者是心理系的学生!换句话说,在这份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里,实验调查对象超过三分之二是西方大学的心理系学生。亨利希、海涅和洛兰萨杨就半开玩笑地建议,期刊名称应该改为《美国心理系学生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 2 心理系的学生之所以参与这么多实验,是因为教授的要求。如果我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用学生来做实验,可比用波士顿贫民区的居民方便得多,更别说要大老远跑到纳米比亚共和国,在卡拉哈里沙漠招募狩猎者作为被试了。然而,波士顿贫民区居民和卡拉哈里沙漠的狩猎采集者很可能各有其独有的心理状态,而只是逼着哈佛心理系学生回答长篇问卷或是把头塞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仪里,大概永远找不到答案。 而且,就算我们真的跑遍全球,研究每一个社群,仍然只能研究到智人心理频谱极有限的一段。现今所有人都受到现代性的影响,也都是单一地球村的成员。虽然卡拉哈里沙漠狩猎采集者的现代程度可能不比哈佛大学心理系学生,但仍然不像过去那样封在时间胶囊里。就算是这些采集者,也已经受到基督教传教士、欧洲商人、富有的生态旅游者、好奇的研究者等的影响。有个笑话说,在卡拉哈里沙漠,典型的狩猎采集者队伍是 20 个猎人、 20 个采集者,再加上 50 个人类学家。 在地球村出现之前,地球就像是由各种孤立人类文化组成的星体,当时环境促成的心理状态可能都已经不复存在。社会经济现实及日常生活不同,培养出的意识状态也就不同。不论是石器时代的猛犸象猎人、新石器时代的农民还是镰仓时代的武士,谁又能确知他们的心智状态?此外,许多前现代文化都认为有某种更高级的意识状态,可以通过冥想、药物或仪式进入。萨满教僧、僧侣或修士都很有系统地探索心智这片神秘的土地,并带回种种激动人心的故事,诉说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意识状态,比如无上的宁静、极端的敏锐、无可比拟的感性,讲述着心智如何延展至无边无际、遁入一片虚空。 人文主义革命之后,现代西方文化不再相信或不再想了解这种高级心理状态,认为一般人的俗世体验就是神圣。因此,现代西方文化有一点特殊之处:并没有某一群人形成某个特殊阶层,想追求超脱俗世的心理状态。有人想做这件事,就会被认定是嗑药、精神病或是诈骗集团。所以,虽然我们十分了解哈佛心理系学生的心理状态,但对于美洲原住民萨满教僧、佛教僧侣或苏菲派的心理状态,反而所知非常有限。 3 而且,这还只是智人的心智。五万年前,地球上除了智人,还有尼安德特人这个近亲。尼安德特人没能发射宇宙飞船,盖出金字塔,或是建立帝国。显然,他们的心智能力与智人大不相同,也比智人少了许多天分。然而,尼安德特人的大脑容量其实比智人更大,他们的神经元都派上了什么用场?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但他们可能拥有许多智人从未体验过的心理状态。 就算我们将史上所有存在过的人类物种全盘纳入考虑,距离要穷尽整个心理状态的频谱仍然差得太远。任何其他动物,都可能有人类难以想象的体验。比如蝙蝠,能够用回声定位( echolocation )来感受这个世界。它们会发出人耳无法听到的高频率声波,再侦测碰触前方物体后反射回来的声波,建构出世界的样子。蝙蝠感知到的世界极度详细而准确,让它们能够快速穿梭于树木和建筑物之间,捕捉蛾类和蚊虫,同时还能避开猫头鹰和其他猎食者。 蝙蝠活在一个回声的世界里。就像人类的世界认为每个物品都有代表性的外形及颜色,蝙蝠的世界则认为每个物品都有专属的回声模式。仅从某只飞蛾纤纤翅膀弹回的回声,蝙蝠就能判断这只飞蛾究竟是美食还是毒药。至于某些可食用的蛾类,则进化出类似毒蛾的回声模式来保护自己。还有一些飞蛾进化出的能力更了不起,能够直接让蝙蝠雷达的声波转向,于是这些飞蛾能够像隐形轰炸机一般飞来飞去,而蝙蝠却浑然未觉。回声定位世界复杂和激烈的程度,并不亚于我们所熟悉的视觉及听觉世界,但我们就是全然未知。 关于心智的哲学,一篇经典之作就是《当蝙蝠的感觉如何?》(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 4 哲学家托马斯 · 内格尔( Thomas Nagel )在这篇发表于 1974 年的文章中指出,智人的心智无法体会蝙蝠主观的世界。我们可以写出各式各样的算法来模仿蝙蝠的身体、回声定位系统和神经元,但这一切还是没办法告诉我们当只蝙蝠是什么感觉?在某只飞蛾拍动翅膀的时候,回声定位是什么感觉?究竟是和用眼睛看差不多,还是根本完全不同? 向智人解释回声定位一只蝴蝶的感觉,可能就如同向一只看不见的鼹鼠解释看到达 · 芬奇画作的感觉,绝对没有效果。很有可能,蝙蝠的情绪也会受到回声定位感受的深深影响。就像对于智人来说,爱是红色,嫉妒是绿色,忧郁是蓝色,但谁能知道母蝙蝠对小蝙蝠的爱在回声定位里是什么感觉?公蝙蝠在回声定位里看到敌人,又是什么感受? 当然,这并不只是蝙蝠特有的情况,只是无数可能的例子之一。正如智人无法理解当只蝙蝠是什么感觉,我们也同样难以理解当鲸鱼、老虎或鹈鹕是什么感受。当然感觉一定有,只是我们就是不知道。鲸鱼和人类同样使用大脑的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来处理情绪,但鲸鱼的边缘系统却多出一整块人类没有的组织。或许因为多了这一块,就让鲸鱼能够体验到与人类大不相同而且极度深刻复杂的情绪?此外,鲸鱼也可能有极惊人的音乐体验,连巴赫或莫扎特都望尘莫及。鲸鱼可以听到数百公里远的彼此,而且每头鲸鱼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 “ 歌曲 ” ,曲长可能长达数小时,而且非常精致复杂。经常就会有一头鲸鱼谱出新的 “ 流行歌曲 ” ,整个海洋里的鲸鱼都会跟风模仿。科学家常常会记录这些 “ 流行歌曲 ” ,再用计算机加以分析,然而人类真的能够体会这些音乐,知道鲸鱼贝多芬和鲸鱼小贾斯汀有何不同吗? 5 这一切不该让我们太惊讶。智人之所以统治世界,并不是因为智人的情感更深刻或音乐体验更复杂。至少在某些体验领域里,智人确实可能不如鲸鱼、蝙蝠、老虎或鹈鹕。 图47 一首座头鲸(bowhead whale)歌曲的声谱图。 鲸鱼对这首歌有怎样的感受?原声带专辑《旅行者》中除了贝多芬、巴赫和查克·贝里之外,也录了一首鲸鱼歌,但我们只能希望这头鲸鱼真的唱得不错。 而且,在人类、蝙蝠、鲸鱼和其他所有动物的心理范围之外,或许还有更大、更奇特的领域有待探索。很有可能心理状态无止境,但由于在这 40 亿年的地球演化中,所有智人、蝙蝠或恐龙还不具备能够感受这一切的必要能力,因此从未有相关体验。而到了未来,有了强大的药物、基因工程、电子头盔和直接的脑机接口,就有可能打开通往这些领域的通道。就像哥伦布和麦哲伦驶向海平面的彼方,探索新的岛屿和未知的大陆,或许某天我们也能前往心智的映照之地。 图48 意识的频谱
个人分类: 科普|1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44)
罗非 2017-10-28 10:14
宗教的人文战争 一开始,要区分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有何不同,似乎是件无聊的事。毕竟,不论哪个人文主义教派,都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或印度教有巨大的差异。相较之下,不同人文主义流派之间的差别简直微不足道。只要我们都同意上帝已死、只有人类体验才能为宇宙带来意义,这个时候,再去讨论人类体验到底是一律平等还是有某些比较优越,真有那么重要吗?然而,随着人文主义征服世界,这些原本的内部分裂逐渐扩大,骤然引发史上死伤最惨重的一场宗教战争。 在 20 世纪的第一个 10 年间,正统教派的自由主义仍然对自己信心满满。他们相信,只要让个人享有最大的言论自由、随心而行,世界就能享有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虽然世界仍然受制于传统的阶层结构、蒙昧主义的宗教以及残酷无情的帝国,要彻底摆脱它们还需要一些时间。然而每过 10 年,都会出现新的自由和成就,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地球上创造天堂。 1914 年 6 月,原本日子还过得平静而幸福,自由主义者觉得历史也站在自己这一边。 等到 1914 年圣诞节,在连绵的战火下,自由主义者已经几乎得了炮弹休克症,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这套思想同时遭到左右夹攻。在社会主义看来,自由主义就像亚当的那片无花果树叶,是在为整个无情、剥削、种族歧视的制度遮羞。高举着 “ 自由 ” 的大旗,在意的其实却是 “ 财富 ” 。说着要让个体有权去做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最后却多半演变成要保护中上阶层的财富和特权。如果连房租都付不起,还谈什么居住自由?如果连学费都付不起,又有什么学习自由?如果连车都买不起,旅行的自由又有什么意义?一则著名的嘲讽笑话就说,在自由主义之下,每个人都有饿死的自由。而更糟的是,自由主义鼓励每个人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于是同一阶级的成员各自独立,无法团结起来对抗压迫他们的制度。于是,自由主义让不平等永无止境,使大众走向贫困,让精英走向孤立。 自由主义先挨了左边来的这一拳,已经步履蹒跚,但进化人文主义又从右边袭来。在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眼中,自由主义妨碍了自然选择,造成人类退化。他们提出警告,如果认定所有人价值相同、生育机会相同,自然选择就无法运作。身为最适者的那些人无法继续进化成超人,只能被大批平庸的人淹没,人类终将灭绝。 于是,从 1914 年到 1989 年,三种人文主义流派掀起了一场凶残的信仰之战,自由主义节节败退,而且自由主义核心思想这时看来不仅太过天真,甚至可能非常危险。只要让每个人都有自由,世界就能和平繁荣?瞧瞧世界变成了什么样。 从事后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是自由主义的伟大胜利,但当时看来可不是这样。战争在 1939 年 9 月开打,冲突的一方是强大的自由主义同盟国,另一方则是孤零零的纳粹德国。就连法西斯意大利一开始也是隔岸观火,直到 1940 年 6 月才参战。自由主义同盟国在兵力和经济上都大占优势。 1940 年,德国 GDP 为 3.87 亿美元,而德国的欧洲对手们的 GDP 总值为 6.31 亿美元(英、法、荷、比等国,不包括英国的海外属地)。但在 1940 年春天,德国只花了三个月,就攻下法国、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和丹麦,让同盟国挨了一记决定性重击。英国因隔着英吉利海峡,才免遭同样的命运。 13 直到自由主义同盟国与苏联结盟,才终于打败德国。苏联承受了这场冲突的主要力道,付出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惨痛代价: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人民死亡人数达到 2500 万,相较之下,英美则是各 50 万人。能够打败纳粹主义,大半功劳其实应该归于社会主义,而至少在短期看来,社会主义也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苏联参战时,是个孤立、不受重视的社会主义国家,接着却成了全球两大超级大国之一,领导着一个不断扩张的国际阵营。到 1949 年,东欧成为苏联的附庸,中国共产党赢得中国内战,美国则陷入了反共的歇斯底里。世界各地的革命和反殖民运动热切地将眼光投向莫斯科和北京,而自由主义却与种族主义的各个欧洲帝国画上等号。每当这些帝国崩溃后,取而代之的通常是军事独裁或社会主义政权,而非西方自由民主政体。 1956 年,赫鲁晓夫自信满满地向自由主义西方夸下海口: “ 不论你们喜不喜欢,历史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将会把你们埋葬! ” 赫鲁晓夫真心如此相信,也有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领导人和第一世界知识分子持同样的看法。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主义在许多西方大学里成为辱骂对象。激进左派运动致力破坏自由秩序,让北美和西欧社会的动荡不断加剧。剑桥大学、索邦大学和伯克利大学(当时还有 “ 伯克利人民共和国 ” 的戏称)的学生,除了会翻阅毛主席的 “ 红宝书 ” ,也会把切 · 格瓦拉的英雄肖像挂在床头。 1968 年,整个西方世界爆发抗议与骚动,左派浪潮达到高峰。有恶名昭彰的特拉特洛尔科大屠杀( Tlatelolco Massacre ) —— 墨西哥安全部队杀害数十名学生。也有所谓的朱利亚峡谷街战役( Battle of Valle Giulia ) —— 学生在罗马与意大利警方发生冲突。至于马丁 · 路德 · 金遭到暗杀,也在 100 多个美国城市引发暴动抗议。该年 5 月,学生占领了巴黎的街道,戴高乐总统逃到位于德国的法国军事基地,至于法国的有钱人则是在床上颤抖,做着断头台的噩梦。 到了 1970 年,全球有 130 个独立国家,但只有 30 个是自由民主政体,而且多半挤在欧洲的西北一隅。当时,在各大第三世界国家当中,只有印度在独立后走上自由的道路。就算印度,也与西方集团保持距离,而与苏联亲近。 1975 年,自由主义阵营遭受最羞辱的一场失败:越战结束,北越如同大卫,打倒了美国这个巨人歌利亚。很快,社会主义便夺下南越、老挝与柬埔寨。 1975 年 4 月 17 日,柬埔寨首都金边落入红色高棉手中。两周后,全球人民看着电视,看到直升机从美国驻西贡(胡志明市)大使馆的屋顶撤走最后一批美国人。许多人都认定,美国这个帝国正在崩溃。就在大家还来不及说出 “ 骨牌效应 ” 这个词之前,印度总理英迪拉 · 甘地突然宣布印度进入紧急状态。看起来,全球最大的民主政体也正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图38 美国驻西贡大使馆的撤离情形 自由民主看起来越来越像老年白人帝国主义者的专属俱乐部,已经无法对世界其他地方,甚至对自己国家的青年有任何贡献。华盛顿自诩为自由世界的领导者,但大多数盟友却都是专制独裁的国王(比如沙特阿拉伯的哈立德国王、摩洛哥的哈桑国王和伊朗国王),或是军事独裁者(比如希腊的上校军团、智利的皮诺切特将军、西班牙的弗朗哥将军、韩国的朴正熙将军、巴西的盖泽尔将军)。 虽然西方得到诸多国王和将军的支持,但在军事上,华沙公约组织的数量优势仍然远超北约组织。光是想在常规军备达到平衡,西方国家就可能不得不放弃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成为永久处于战备状态的极权主义国家。最后西方国家靠着核武器,才拯救了命悬一线的自由民主。北约实行 “ 相互确保毁灭 ” (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 MAD )原则,就算苏联发动的是传统攻击,也会遭到北约发动全面核武响应。自由主义国家提出威胁: “ 如果攻击我们,我们一定会确保没人能活着走出来。 ” 躲在这个恐怖而荒谬的盾牌背后,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守住了最后的堡垒,西方继续享受着性、摇滚乐,以及洗衣机、电视和冰箱。没有核武器,就不会有甲壳虫乐队,不会有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Woodstock ),也不会有物资充盈的超市。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虽然有了核武器,似乎未来仍然属于社会主义。 * 接着,一切都改变了。自由民主从历史的垃圾箱里爬了出来,抖了抖身子,接着征服了世界。事实证明,超市的力量远大于古拉格劳改营。这场闪电战始于南欧,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专制政权崩溃,让位给民主政府。 1977 年,英迪拉 · 甘地解除紧急状态,在印度重建民主。 20 世纪 80 年代,东亚和拉丁美洲的军事独裁政权也被民主政府取代,例如巴西、阿根廷和韩国。直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自由主义的浪潮化为一波十足的海啸,冲垮了强大的苏联,让人对于眼前的历史终局怀有更高的期望。经过数十年的失败和挫折,自由主义在冷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纵然千疮百孔,还是成了这场人文主义信仰战争最后的赢家。 随着苏联解体,自由民主政体不仅取代了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甚至取代了许多苏联加盟共和国,例如波罗的海三小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冷战胜利形成一股新动力,将自由主义模式传向世界其他地方,特别是在拉丁美洲、南亚和非洲。虽然也有某些自由主义的实验彻底失败,但成功案例的数量已足以令人叹服。比如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智利,虽然曾由军事强人统治数十年,但现在都以民主政体运作。 如果有个自由主义者在 1914 年 6 月沉沉睡去,直到 2014 年 6 月才醒来,大概还会觉得十分自在。我们再一次相信,只要让每个人拥有更多的自由,世界就能和平繁荣。整个 20 世纪看起来就像绕了一个大弯。回到 1914 年的春天,人类在自由主义这条公路上狂奔,却转错了弯,进了死路。过了 80 年,经历三次骇人的全球战争,我们才终于回到公路上。当然,这几十年并不是全然浪费,我们还是得到了抗生素、原子能、计算机,还有女权主义、去殖民主义,以及性解放。此外,自由主义本身在体验中受伤之后,也不再像一个世纪前那么自负。它向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些竞争对手学习各种观念和制度,特别承诺向大众提供教育、卫生和福利服务。但惊人的是,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几乎没有改变,仍然尊重个人自由,也仍然坚信选民最清楚、顾客永远是对的。在 21 世纪早期,这也成了我们唯一的选项。
个人分类: 科普|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42)
罗非 2017-10-26 09:59
人文主义的分裂 到目前,我们一直把人文主义讲得好像是一个单一而连贯的世界观。但事实上,人文主义就像任何兴盛的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一样,不免分裂。经过传播演变,人文主义分裂成几个互相冲突的派别。虽然所有人文主义派别都认为人类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但对于人类的体验却各有诠释。 人文主义主要有三大分支。第一是正统派,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内在声音、永不重复的一连串体验。每个人都像一道不同的光线,从不同的角度照亮世界,为这个宇宙增添色彩、深度和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让每个人都尽量自由自在地体验世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表达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不管在政治、经济或艺术中,个人的自由意志都应该比国家利益或宗教原则更为重要。个人能享有的自由越多,整个世界就会变得越美丽、丰富、有意义。由于这种正统派强调自由,也就称为 “ 自由人文主义 ” ( liberal humanism ),或简称 “ 自由主义 ” ( liberalism )。 自由主义政治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自由主义艺术认为,观看作品的人觉得美,就是美。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自由主义伦理认为,只要感觉对了,就该去做。自由主义教育认为,我们要为自己思考,因为从内心就能找到所有答案。 在 19~20 世纪,人文主义的社会公信度及政治力量与日俱增,开始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社会人文主义(包括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以及进化人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的代表)。两个分支都同意自由主义的看法,也就是人类的体验是意义和权威的本源,也都不相信有超自然力量或神圣的法则经典。举例来说,如果你问马克思,让 10 岁小孩在烟雾弥漫的工厂里工作 12 个小时,究竟有什么错?他会告诉你,这让孩子感觉不舒服。我们之所以应该避免剥削、压迫和不平等,不是因为上帝的旨意,而是因为这使人痛苦。 然而,社会人文主义者和进化人文主义者都指出,自由主义对人类体验的理解还有不足。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体验是个人现象。但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常常感受到的是各种不同的事,彼此的欲望也有所冲突。如果所有的权威和意义都来自个人体验,当彼此发生冲突时,又该怎么办? 2015 年 7 月 17 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碰上一名来自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少女,她的家人正在德国寻求庇护,但即将被驱逐出境。这位名为琳姆( Reem )的少女,以流利的德语对默克尔说: “ 看到别人能享受生活,自己却不能,真的很痛苦。我不知道我的未来会如何。 ” 默克尔回答 “ 政治有时是很残酷的 ” ,并解释道,目前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多达数十万,德国不可能全部接收。这种直言不讳的回复让琳姆大为惊愕,落下泪来。默克尔拍了拍这位绝望女孩的背,但立场并未动摇。 这件事掀起一场公关风暴,人们指责默克尔冷血无情。为了平息批评,默克尔改变了立场,让琳姆及家人得到了庇护。在接下来几个月里,默克尔把门开得更大,迎入数十万难民。然而,事情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她很快便遭受严厉抨击,说她被情感蒙蔽、立场不够坚定。许多德国父母担心,默克尔这样急遽的政治转向,可能会让孩子未来的生活水平降低,甚至得面对一波伊斯兰化的浪潮。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牺牲自己家庭平安幸福的风险,帮助一些甚至可能不相信自由主义价值的陌生人?每个人对这件事的感受都很强烈。一边是绝望的难民,一边是焦虑的德国人,面对这两种感受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8 自由主义者永远都会因为这种矛盾而苦恼。洛克、杰斐逊、穆勒等自由主义大家苦苦思索,仍然未能为这个难题提出简便的解决方案。民主投票帮不上忙,因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有投票权:是只有德国公民,还是包括数百万想移民到德国的亚洲人和非洲人?为什么把某一群人的感受看得比另一群人更高呢?同样,讲到巴以冲突,以色列公民人数 800 万,阿拉伯国家联盟人数 3.5 亿,又怎么可能用公投表决?出于明显的原因,以色列人对于这种公投的结果不可能有信心。 民主投票要有约束力,前提是投票的人觉得大家都是自己人。如果其他投票人的体验对我来说十分陌生,而且我相信这些人并不了解我的感受,也不在意我最在意的事,就算最后的投票结果是 100 比 1 ,我也不会接受这个结果。民主投票通常只适用于一群有共同关系的人,比如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民族神话。这些人早已有基本的共识,只是仍有某些异议尚待解决。 因此很多时候,自由主义会与古老的集体认同、部落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现代民族主义。现在许多人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反对自由主义的力量,但至少在 19 世纪,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密切相关。自由主义突出个人的独特体验。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感受、品味和癖好,而且只要不伤及他人,就应该拥有表达和探索的自由。同样,像马志尼( Giuseppe Mazzini )这样的 19 世纪民族主义者,也会强调个体国家的独特之处。他们强调,许多人类体验属于集体体验,比如人不能自己跳波尔卡舞,也不可能自己发明和保存德语。通过语言、舞蹈、食物和饮料,每个国家就会让自己的国民共同拥有与他国不同的体验,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敏感性。 马志尼这样的自由民族主义者,会致力于保护自己国家独特的体验,不受帝国压迫或被消灭。他们希望各国形成和平的国际社群,各自自由表达和探索自己国民共有的感受,而不伤害邻国。至今,这仍是欧盟的官方意识形态。欧盟的 2004 年宪章就提到欧洲 “ 多元一体 ” ( united in diversity ),各国仍然 “ 对自己的民族特性感到自豪 ” 。为了保存日耳曼民族的共同体验,就算自由主义的德国人,也有可能反对大开移民闸门。 当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携手,非但无法解决所有难题,还会带来许多新难题。集体体验的价值与个人体验的价值,究竟孰高孰低?为了保存波尔卡舞、德国腊肠和德语,是否就能不惜让数百万难民面临贫困甚至死亡?此外,像是 1933 年的德国、 1861 年的美国、 1936 年的西班牙、 2011 年的埃及,如果国家内部对基本认同爆发冲突,又该如何?在这些时候,民主投票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各方没有理由尊重结果。 最后,跳着自己国家的波尔卡舞时,只要再跨出微小但又重要的一步,就会让你从只是相信自己的国家与其他国家 “ 不同 ” ,走向相信自己的国家 “ 更优 ” 。 19 世纪的自由民族主义要求哈布斯堡和沙皇尊重德国人、意大利人、波兰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独特经验,但到了 20 世纪的极端民族主义,就成了发动征服战争,把那些跳着不同舞蹈的人关进集中营。 * 社会人文主义走的路则非常不同。社会主义责怪自由主义过于注重自己的感觉,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没错,人类的体验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但世界上有几十亿人,每个人的价值都不比谁小。自由主义要求人眼光向内,强调自己或本国的独特性,而社会主义则要人别再迷恋于自己和自身的感觉,要注意他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他人的体验。想实现全球和平,方法并不是强调每个国家的独特,而是要让全世界的劳动者都团结起来;想达成社会和谐,方式并不是让每个人都自恋地探索自己的内在,而是要请所有人先放下自己的愿望,把他人的需要和体验视为优先。 自由主义者可能提出反驳,认为只有通过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及了解,但这种论点并无法说服社会主义者。他们会解释说,个人的自我探索是一种资产阶级耽溺的罪恶,要接触自我的内在,就很可能落入资本主义的陷阱。我当下的政治观点、喜好与厌恶、兴趣和抱负,都没有反映真实的自我,只是反映了我的成长和社会环境,这都是由我的阶级、邻里和教育决定的。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人都是从一出生就被洗脑。富人被教导要无视穷人,而穷人则被教导要无视自己真正的兴趣。再多的自我反思或心理治疗,也不可能有所帮助,因为心理治疗师也是为了资本主义制度而工作。 事实上,自我反思很有可能只是让我更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因为这让人太注意个人的抉择,却忽略了社会的情境。如果我现在很富有,会认为自己做了聪明的选择。如果我现在很贫困,会认为自己犯了一些错误。如果我感到抑郁,自由主义的心理治疗师很可能说这是我父母的错,并鼓励我找些新的生活目标。如果我说自己之所以抑郁,可能是因为遭到资本家剥削,并在主流社会制度下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位治疗师很可能就会认为,我只是把自己内心的困难投射到整个 “ 社会制度 ” ,以及把自己和母亲之间未解决的问题投射到 “ 资本家 ” 身上。 如果以社会主义的观点,我并不需要花上好几年来谈我的母亲、情感、种种情结,而是该问问自己,是谁掌握了我国的生产工具,国家的主要进出口货物为何,执政政客和国际金融之间有何联系。必须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制度,考虑所有其他人的感受,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感受。也只有通过共同行动,才能改变整个制度。然而,哪有人能够真正考虑所有人的感受,真正公平地一一衡量?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并不鼓励自我探索,而是主张建立强而有力的集体制度(比如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会),为我们解读这个世界。可以做个比较,自由主义政治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自由主义经济认为客户永远是对的,但社会主义政治认为政党能做出最好的选择,社会主义经济认为工会永远是对的。各种权威和意义仍然来自人类的体验(因为无论政党还是工会,都仍然是由人民组成、以减轻人民苦难为目的),但个人必须听从的是政党和工会的决定,而不是自己的个人感觉。 * 对于人类体验互相冲突的问题,进化人文主义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进化人文主义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冲突是福不是祸,能够促成自然选择、推动进步。毕竟,有些人就是比别人更优越,而在人类体验有所冲突时,最适者就该胜出。根据同一个逻辑,人类努力消灭野狼,并无情剥削着驯化的羊,同时也要求上面的人压迫下面的人。因此,聪明的商人让愚蠢的人破产,这是好事。只要遵照这种进化逻辑,人类就会不断变得更加强大、更能适应环境,最后成为超人类。进化并不是到了智人就此停止,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以人权或人类平等之名,就去压制人类的最适者,就不可能产生超人类甚至可能导致智人退化和灭绝。 究竟哪些优秀的人会预示超人的到来?可能是整个种族、某些特定部落,抑或是横空出世的个别天才。但不论他们是谁,他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具备更强的能力,能创造新的知识、更先进的科技、更繁荣的社会,或者更美丽的艺术。爱因斯坦或贝多芬的体验,绝对比某个什么都不是的醉鬼更有价值。把两者视为平等,岂不可笑?同样,如果某国一向领导着人类进步,比起某些对人类进化少有贡献甚或根本毫无贡献的国家,当然就该视为优秀的国家。 于是,进化人文主义的想法反而与奥托 · 迪克斯这种自由主义艺术家完全相反,认为人类的战争经验不但极有价值,而且十分必要。电影《第三人》( The Third Man )的场景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维也纳。剧中的哈利 · 利姆( Harry Lime )想着当时的冲突,说道: “ 到头来,情况也不是那么糟 …… 意大利被波吉亚家族统治了 30 年,战乱、谋杀、流血事件频发,仍然出现了米开朗基罗、达 · 芬奇,以及文艺复兴。而在瑞士,大家一片友好、情同手足, 500 年来民主又和平,但他们有什么成就?还不就是布谷鸟钟。 ” 首先,利姆在事实方面几乎全错,瑞士大概是现代早期欧洲最血腥的一个角落(主要的出口商品就是雇佣兵),而布谷鸟钟其实是德国人发明的。但这些事实的重要性远不及他的想法本身,也就是战争经验能够推动人类有所成就。战争是让自然选择全然脱缰,消灭弱者,奖励残暴及野心。战争揭示出生命的真相,唤醒获得权力、荣耀和征服的意志。尼采的结论是:战争是 “ 生命的学校 ” , “ 那些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 。 英军的亨利 · 琼斯( Henry Jones )中尉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21 岁的琼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阵亡的三天前,给弟弟寄了一封信,描述他的战争经历: 你有没有想过,虽然战争这么恐怖,至少还算是件大事?我是说,在战争里,人得面对现实。和平的时候,全世界大概有九成的人,过的大概都是邪恶而商业化的生活,愚蠢、自私、豪奢、执着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到了战时,一切都变得野蛮,但至少更诚实,也更直接。换个角度来看:和平的时候,每个人过的只是自己的小日子,做些琐碎小事,担心自己是不是舒服、钱够不够用这种事,一切只是为自己活着。这种生活也太恶心了吧!但在战时,就算你确实被杀了(人本来就只能多活几年,难免一死),却能确切知道,自己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事实上,你完成了一个理想。在我看来,这在日常生活里很少能够做到。因为日常生活的基础是商业化和自私。如果你也想 “ 有点成就 ” ,就不可能袖手旁观。 就我个人而言,常常很高兴自己碰上了战争。这让我意识到,生命真是一件小事。我认为战争让每个人都有机会 “ 跳出自己 ” ,大概可以这么说吧 …… 确实,我敢说自己一辈子从没这么激动和兴奋过,简直就像看着一场大型特技秀要开场,就像去年 4 月那样。我在过去大约半小时里感觉到的兴奋,实在不是这个世上任何事情能比的。 9 记者马克 · 博登( Mark Bowden )的畅销著作《黑鹰坠落》里,也有类似的话,讲美国士兵肖恩 · 尼尔森( Shawn Nelson )的战斗体验: 很难描述他的感觉 …… 就像忽然顿悟。接近死亡,反而让他感到前所未有地活着。过去在生命里,他也曾经有过那么几秒的时间,感觉死亡擦身而过,就像曾有辆狂飙的车忽然急转弯,差那么一点儿就要把他撞个正着。而在那天,他就一直活在那种感觉里,死亡就在他面前呼吸 …… 一刻、一刻,又一刻,时间有三小时以上 …… 战斗就是 …… 一种心理和身体意识全开的状态。在街上的那些时候,他不是肖恩 · 尼尔森,他没有与什么更大的世界相连,没有账单要付,没有情感联结,什么都没有。他只是一个人,要从这一纳秒活到下一纳秒,从这口气活到下一口气,清楚知道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纳秒、最后一口气。他觉得自己永远不一样了。 10 希特勒也是被自己的战争体验改变并受到启发。在《我的奋斗》里,他谈到自己所在的部队到达前线后不久,士兵刚开始的热情变成恐惧,这就像每个士兵都得打一场无情的内心战争,绷紧每条神经,才不会被击倒。希特勒说,他在 1915——1916 年的冬天,赢得了这场内心战争。他写道: “ 终于,我的意志成了无可争议的主人 …… 现在感到平静而坚定,而且这种感觉持久不衰。现在就算命运带来终极的种种考验,也无法击溃我的精神或打破我的理性。 ”11 战争的体验向希特勒揭示了世界的真相:这是一个丛林,遵守着无情的自然选择法则。人要是拒绝承认这个真理,就无法生存。想要成功,不仅需要了解丛林法则,还要开心地拥抱丛林法则。该强调的是,就像反战的自由主义艺术家一样,希特勒也认为普通士兵的感受十分神圣。事实上,讲到在 20 世纪将普通人的个人体验冠上巨大权威,希特勒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在为期四年的战争中,希特勒并非高级军官,最高应该只升到下士。他没受过正式教育,没有专业技能,也没有政治背景。他不是成功的商人或工会成员,没有位居高位的亲友,也没有值得夸耀的财富。一开始,他甚至不是德国公民,只是个一文不名的移民。 希特勒向德国选民恳求信任时,只说得出一项对他有利的论点:他在战壕里学到的,是在任何大学、企业总部或政府部门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人们跟随他、投票支持他,是因为认同了他的想法,也认为这个世界是个丛林,杀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自由主义与温和的民族主义结合,希望保护每个人类社群的独特体验,但像希特勒这种进化人文主义,则认为只有特定国家是人类进步的引擎,认定这些国家必须教训甚至消灭任何阻碍他们的人。还是要提醒一下,希特勒和纳粹主义只是进化人文主义的一个极端版本。就像劳改营并不会让我们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理念和论点,纳粹主义虽然造成许多恐怖,也不该妨碍我们找出其中可能有价值的见解。纳粹主义的诞生,是将进化人文主义结合了特定的种族理论,再加上极端民族主义情感。但并非所有进化人文主义者都是种族主义者,也不是只要相信人类有进化的潜力,就得建立警察国家和集中营。 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意义应该像一个血红的警告标志,而不像一块直接掩盖人类地平线的黑幕。对于塑造现代文化,进化人文主义已经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到了 21 世纪,其作用可能会更为重要。
个人分类: 科普|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举行首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的通知
热度 1 ssglwu 2017-10-19 23:13
关于举行首届 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的通知 ( 第一轮 )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实践。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科技革命引发和推动哲学反思和发展, 同时,哲学也是启发和促进科学创新和技术发明。 研究哲学与当代科技的交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适应,研 究 当代中国与当代人类社会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重大问题, 借鉴国外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古今,关注科技、关怀人类,面向未来, 形成新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标准和学术方法, 为中国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资源。为此特举行 首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并同时举行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揭牌仪式 。 “ 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 ”,以后将每年举行,旨在解决中国与世界的哲学、科技与文化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新观念和新理论,提出中国方案,拓展和开辟中国道路。 一、会议基本信息 1 、会议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成立大会暨首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 2 、 2017 年 会议主题:“科学、人文与诠释”。 分议题 如下: (1)科学、人文与确定性; (2)科学诠释与人文诠释的关系; (3)诠释的本质、标准和目标; (4)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科技与本质; (5)历史、本质与诠释; (6)当代科学前沿、超验与诠释; (7)物质、信息与诠释。 二、论文审查 1 、参会人员向主办方提交300-500字中文论文摘要,截止时间为2017年11月10日。论文重在大问题和原创性。特聘专家请提供论文摘要,以便印刷摘要集。 摘要应包括论文题目、正文、作者姓名、单位、关键词(3-5 个),以及作者简介和联系方式。论文符合学术规范。 2 、举办单位将在2017年11月15日向摘要提交者发出会议正式邀请函。 3 、请通过电子邮件将论文摘要以附件形式发至: 罗 栋: luodongphilosophy@gmail.com 曾云珍: 741807682@qq.com 三、会 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 : 2017 年 12 月 1-3 日 2017 年12月1日会议报到 2017 年12月2日全天-3日上午,正式会议 2017 年12月3日下午或4日上午离会 会议地点:华南理工大学 四、主办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五、会议联系人 罗 栋(华南理工大学),17620771277 曾云珍(华南理工大学),13725138604 吴国林 (华南理工大学),13660190516 六、说明 1 、受到邀请的专家学者,来往旅费、住宿与会务费,由主办方提供。 2 、同意参加会议者,免收会务费。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95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62)
罗非 2017-7-31 10:01
  当崇拜的对象变成了人   至于各种新型现代教义,因为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我们在此也就不可能一一检视它们的历史。它们 “ 综摄 ” 的情形,并不少于一神论和流行的佛教。就像是佛教也能拜着印度教的神祇,一神论者也能相信撒旦的存在,现在典型的美国人也能既是民族主义者 ( 相信有美国民族存在,而且相信它在历史上有重大作用 ) ,又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者 ( 相信社会繁荣的最佳方法就是公开竞争、追求自我利益 ) ,还是个自由人文主义者 ( 相信造物主赐给人类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 。民族主义将在第十八章讨论。最成功的现代宗教:资本主义,会在第十六章以专章探讨,阐述其主要信念和仪式。至于本章的其余篇幅,则继续讨论人文主义的宗教。   有神论的宗教,重点在神的崇拜 ; 至于人文主义宗教,重点就是对人的崇拜,或者讲得更明确,是对智人的崇拜。人文主义的基本信念,就是认为智人是独特的、神圣的,从本质上就与其他所有现代动物有所不同。对人文主义者来说,智人的独特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决定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意义。所谓的 “ 至善 ” ,讲的是对智人好。全球所有其他物种和生命,都只为了智人这一物种的利益而存在。   虽然所有人文主义者都崇拜人性 (humanity) ,但对于人性的定义却不见得相同。就像是基督教的各个教派对于 “ 神 ” 会有不同定义,人文主义对 “ 人性 ” 的定义,大致上分成三种对立的教派。今天最重要的人文主义学派就是自由人文主义,它认为人性就在于每个个人的自我特质,因此个人自由也就变得神圣不可侵犯。根据这些自由主义者的说法,每个智人都有着人性的神圣本质。正是每个人的内心让全世界有了意义,而且这也是各种道德及政治正当性的来源。如果碰上道德或政治的困境,就该内省、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就是人性的声音。因此,自由人文主义最重要的诫命就是要保障这种 “ 内心声音 ” 的自由,不受外界的侵扰或伤害。而这些诫命统称为 “ 人权 ” 。   举例来说,这正是自由主义者反对酷刑和死刑的原因。在近代早期的欧洲,犯下杀人罪的人会被视为违反破坏了宇宙秩序。为了让宇宙回归平衡,对罪犯施以酷刑并公开处决,好让所有人民都看到宇宙已经重返秩序。在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时代,伦敦人和巴黎人最爱的消遣就是现场直击残忍的处决画面。但在今天的欧洲,死刑被看作侵害了人性的神圣。虽然一样是为了维护秩序,现今的欧洲不会对罪犯施以酷刑处决,反而是要以尽可能 “ 人性化 ” 的方式来加以惩罚,才能维护甚至重建人类的尊严。借着昭示凶手的人性,人人都想起了人性的神圣,于是秩序才得以恢复。像这样保护凶手,我们才能改正凶手做错的事。   虽然自由人文主义将人性神圣化,但并不否认有神的存在,而且它根本就是源自一神论的信念。像是相信每个人的本质自由而神圣,就是直接源于传统基督教相信灵魂自由而永恒的概念。要是没有永恒的灵魂和造物主的概念,自由主义者想要解释究竟个别的智人有何特别,就很难讲得清楚。   人文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教派就是社会人文主义。社会主义者认为所谓 “ 人性 ” 是个集体而非个人的概念。因此,他们认为神圣的不是每个个人心中的声音,而是由所有智人这种物种构成的整体。自由人文主义追求的,是尽可能为个人争取更多自由 ; 而社会人文主义追求的,则是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对社会主义者来说, “ 不平等 ” 就代表着偏重人类的某些边际特质,认为这比人类的普遍本质更重要,这样一来可说是对人类神圣性最严重的亵渎。举例来说,如果富人比穷人有特权,就代表重视 “ 金钱 ” 超过了人类的普遍本质 ( 本质上,不论贫富,人类的本质应该全部相同 ) 。   和自由人文主义一样,社会人文主义也是以一神论为基础。像是人人平等这个概念,就是来自一神论认为在神的面前所有灵魂一律平等。   唯一不是来自传统一神论的人文主义教派,就是演化人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的代表。真正让纳粹与其他人文主义教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深受演化论影响,对 “ 人性 ” 有不同的定义。相对于其他人文主义者,纳粹相信人类并非处处相同,也不是永恒不变,而是一个会进化或退化的物种。人可以进化成超人,也可以退化成非人。   纳粹打着保护优秀人种,避免退化的幌子,从事着反人类的勾当。正因如此,纳粹才会主张应该要保护、好好养育雅利安人 (Aryan ,他们认为这是最进步的智人类型 ) ,至于犹太人、吉卜赛人、同性恋者和精神病患这些被认为是退化的智人类型,则必须隔离甚至灭绝。纳粹的辩白是,智人一开始能够胜出,本来就是因为演化留下了这种 “ 较优异 ” 的远古人种,而淘汰了某些 “ 较低劣 ” 的人种,例如尼安德特人就从此消失。   一开始,不同的人种不过也就是不同的种族,但后来就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很有可能,这还会再次发生。纳粹认为,智人已经分化出几个不同的种族,各有独特的特质,而雅利安人拥有各种最优秀的特质:理性、美丽、诚信、勤奋。因此,雅利安人拥有让人类进化为超人的潜力。至于像犹太人和黑人这些种族,特质不佳,可以说是现代的尼安德特人。如果让他们任意繁衍甚至还和雅利安人通婚,岂不是污染了整体的人类物种,即将造成智人灭绝吗 ?   生物学家已经戳破了纳粹的种族理论。特别是 1945 年以后的基因研究,已经证明不同人类谱系之间的差异远远小于纳粹的假设。但这些结论只是最近的事,考虑到 1933 年的科学知识,纳粹当时会这么相信也不难想象。许多西方精英都相信有不同人种的存在,相信白人较为优越,也相信应该要保护、培养这个高贵的种族。像是在许多最具盛名的西方大学里,学者用最新的正统科学方法,发表的研究报告号称证明了白人比起非洲人或印第安人更聪明、更有道德也更具技术。而在华盛顿、伦敦和堪培拉的政治家也一心相信自己必须负责避免白色人种受到玷污堕落,所以得要设下重重限制,避免像中国甚至意大利的人民移居到像是美国和澳大利亚这种 “ 雅利安人 ” 的国家。   这些立场,就算在新的科学研究发表之后也并未改变。想要造成改变,科学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及社会和政治。以这个意义来说,希特勒不只把自己送上绝路,也让种族主义跟着一同送葬。在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的敌人被迫泾渭分明地区分出 “ 我们 ” 和 “ 他们 ” 。而在这之后,因为纳粹思想就是大张旗鼓地宣扬种族主义,让种族主义在西方再也抬不起头。然而,改变还是需要时间。至少到 20 世纪 60 年代,白人至上仍然是美国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限制只有白人才能移居澳大利亚的白澳政策,一直到 1973 年才废除。澳大利亚原住民要到 20 世纪 60 年代才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而且大多数还是被认为不足以发挥公民的功能,所以无法在选举中投票。   图 20 一幅纳粹的宣传海报,右边是 “ 纯种雅利安人 ” ,左边是 “ 混种 ” 。纳粹很显然十分崇敬人体,也很害怕低等种族污染人性、让人性堕落。   纳粹并不是反人性。他们之所以同自由人文主义、人权和共产主义站在对立面,反而正是因为他们推崇人性,相信人类有巨大的潜力。他们顺着达尔文演化论的逻辑,认为必须要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不适合的个人,只留下适者,才能让人类继续生存繁殖。但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要保护弱者,不仅让不适者生存了下来,还给了他们繁殖的机会,这样就破坏了自然选择的秩序。如此一来,就算是最适者的人类,也不免被一群堕落的人类淹没,变得越来越趋近不适者,一代代下去就可能导致灭绝。   一本 1942 年的德国生物课本,就有一章 “ 自然和人类的法则 ” ,认为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就是让所有生物都必须在无情的斗争中求生存,讲到植物如何为了土地而奋斗,甲虫如何为了交配而奋斗,最后课本的结论是:   这场生存之战艰辛而无情,但这是让生命延续的唯一道路。这场斗争能够消除一切不适合生存者,并挑选出适合生存的。 …… 这些自然法则不容置疑,目前还存活的生物就是明证。这些生物冷酷无情,抵抗者就会遭到消灭。生物学不只告诉我们关于动植物的事,还告诉我们生活中必须遵守的法则,要坚定我们的志向,依照这些法则生存下去、抵抗下去。生命的意义,就是斗争。对抗这些法则,则终必致祸。   课本里接着又从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Mein Kampf) 引了一段: “ 想要违抗自然铁律的人,也就是违抗了那些他应该感谢、让他得以为人的原则。与自然对抗,只会带来人类自己的毁灭。 ”66   图 21 1933 年的纳粹漫画。漫画将希特勒描绘成要创造完美人类的雕塑家。至于旁边戴眼镜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则因为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暴力而怯怯懦懦无法动手。 ( 也请注意,画中对人体有着情色的崇拜。 )    * * *   我们刚刚踏入第三个千禧年,演化人文主义的未来仍未可知。在对抗希特勒的战争结束后的 60 年间,相关的禁忌挥之不去,没人提出想将人文主义和演化论结合起来、用生物学的方式来让智人 “ 升级 ” 。但到了今天,这种想法已经死灰复燃。虽然已经没有人说要淘汰劣等种族或民族,但许多人正思考着如何利用更先进的人类生物学知识来创造完美的人类。   但与此同时,自由人文主义和最新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之间已经出现一条鸿沟,我们很快就无法再忽视而必须直接面对。我们的自由政治和司法系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神圣、无法分割、无法改变的内在本质,这点让世界有了意义,也是一切道德和政治正当性的来源。但这个概念的前身正是传统的基督教信念:相信每个个人体内都有一个自由而不朽的灵魂。然而,过去两百年间,生命科学已经彻底破坏了这个信念。科学家研究人类这个有机体的内部运作,并未找到灵魂的存在。越来越多科学家认为,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什么自由意志,而是荷尔蒙、基因和神经突触 —— 我们和黑猩猩、狼和蚂蚁并无不同。我们的司法和政治制度碰上这些发现,多半是视而不见、不愿面对。但坦白说,现在这面堵在生物学以及法律和政治学之间的墙,究竟还能维持多久 ?
个人分类: 科普|1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小议
longling 2017-7-25 18:31
文化小议 刘延龄 哲学家卡西尔说:“人,文化的动物”。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这个词显然我们早就熟悉,究竟是什么意思,虽然我们也曾经相信领会了它,但当我们直面质询一下定义时,我们却茫然失措了、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许多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给文化下的定义差异很大,有的学者如人类学家克拉克洪竟然列举了 161 种关于文化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集团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某种观点、感受方式、信仰方式”。可见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无所不在的特异性,导致了文化界定的困难。文化从中文字面含义来看,“文”是指纹理,“化”则代表着变易、生成、造化等。“文”与“化”并用合成文化一词,因为汉字是单音语言。“人类学之父”泰勒从文化进化论的立场出发给出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或着文明,即是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习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的整体。”人类学家博厄斯从历史特殊论的角度,把文化理解为特定社区的所有习惯及由这些习惯所决定的人们的活动;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当作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习俗、环境、制度体系;新进化论代表人物怀特和文化哲学家卡西尔等人把文化视作代表着价值体系的符号;美国人类学者亨廷顿认为:“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观念以及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我国学者胡适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生活的方式”;梁漱溟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龙应台把文化定义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因为祖辈父辈层层传递,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一个不识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形成,就便是文化。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品位、道德、智能,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文化属于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地积淀下来的。人种志学家克利福德 ﹒ 格尔茨指出 : “成为人就是成为个人,我们是在文化模式、历史地创造出的意义系统下成为个人的,而这个意义系统是根据我们给生命赋予的形式、指令、意义和方向形成的,正如文化将我们塑造为单一的物种——毫无疑问它还将持续改造着我们——它也将我们塑造成独立的个人。”文化在社会各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功能,科学是人类文化创造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是人类观念把握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目的是探索真理和获得知识;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惠泽天下;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全体人民的价值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秩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道德自律。在当代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立融合过程中,我们要反思资本主义追求理性主义的哲学思维的缺陷,深刻把握全球化的文化内涵,将价值和科学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类文化现象的整体把握,促进世界和谐和平,人民幸福安康。
1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邀请做“量子信息及其哲学意义”的学术报告
热度 1 ssglwu 2017-6-1 09:40
吴国林 2017 年 5 月 18 日下午,应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邀请,我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德新讲坛第八期”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 量子信息及其哲学意义 ”。本次讲座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立彬教授主持。 首先以 2016 年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 “ 墨子号 ” 为开篇,介绍什么是量子以及量子科学的发展现状。内容还包括:量子信息的源起、量子信息的基本涵义、量子信息与经典信息的比较和几点哲学思考。最后,分析量子信息的哲学意义,并且指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中国人还缺乏逻辑思维、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只有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知识体系,才能实现中国科学的伟大腾飞。 与在场师生进行紧密互动。蔡立彬教授作为本次报告做出精辟的解读。
个人分类: 学术报告|284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与人文对爱情的描述
热度 1 rongqiaohe 2017-5-1 16:37
科学与人文对爱情的描述 :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几千年来,多少小说、诗歌、歌曲、音乐、戏剧、绘画等来描述爱情!到今天,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等等,还在永不停止的描写爱情的故事。 人们不厌其烦的阅读、观看,为之而感动、流泪、痛苦、快乐着。。。 : 爱情,不就是一种名叫 “ 多巴胺 ” 的化合物,在人体内的浓度升高了吗? 罗嗦什么啊!
个人分类: 浅谈|2143 次阅读|4 个评论
释放自我
热度 2 squirrelroco 2017-3-27 06:11
  担心,其实是期待,在高原上开车。于是,作为一个纯纯的新手,每天认真地上街练车,各种路、各种天气、遇上各种人。不管怎样,都严守交规注意礼让。   今天是毅腾 1 的比赛日,忙不叠地驾车去会展中心体育场,停车费比平时贵了一倍,还要停在别人车屁股后面,两个小时里一直不托底,生怕边上那车一时兴起刮坏了师兄的车。   我们今天对阵的是甲A垫底的江西联盛,比赛过程不怎好看,联盛全力防守,前场只留一个前锋时不时地捅一下,毅腾貌似占尽优势,但球员锐气不足,盘带太多,出球太慢,无球队员的跑动也不充分,所以一度场面非常胶着粘滞。久攻不下,必有后患。联盛先一个三十米开外的任意球,直接破门。我觉得守门员当时走神了,也许是因为天气太热,也许心里正盘算着什么。足球突然飞过来,守门员都没什么反应。一分钟之后,毅腾外援里卡多头球破门,比分扳平,有球员跪下以手擂地庆祝,可见压力之大。最终,毅腾在终场伤停补时,一球绝杀终于获胜,很多名联盛球员抽筋倒地。   这是我现场看的第四场足球。我不是球迷,但喜欢去看那个热闹,激昂的人群让人很感动、很振奋,那让像我这样每天陷在自我小圈子里的人,有个释放和宣泄的机会。然而,与我以前想像的不一样,主场球迷原来并不是铁板一块,居然分别隶属于各自的球迷组织,各有有各的玩法,勾连纵横矛盾重重。还有更多的只是偶尔一去的观众,被“组织”称为散客,一些热心的组织专门带动散客给主队加油。去各个毅腾的贴吧里看看,球迷加油的方式被称为球迷文化。在这文化里,有擂鼓吹号的、有齐声加油的、有怒斥裁判的、有暴骂对手的,据说哈尔滨球迷最让全国球迷动容的,是在毅腾在中超的最后一场比赛上,用手机上的手电功能打出了“I♥U的TIFO 2 。做出这个TIFO的,据说就是南看台上的球迷组织。   哈尔滨会展中心球场的南看台上,每次都站满了球迷,在头人的带领下,整齐地唱歌、呐喊、跳舞,起人浪,九十分钟不停。经常地,全场的齐场高呼都是南看台起头,成就了会展“魔鬼主场”的名头,那场面确实非常震撼。但是我不喜欢南看台,一来是因为他们唱的歌,听起来就跟广场舞大妈一样地自我陶醉,跟比赛节奏也没什么关系,反而显得特别嘈杂,二来是因为,觉得他们带头喊的口号冗长繁赘缺乏力量。但这只是技术性的问题,那个组织很受哈尔滨球迷的尊重,跟着他们一起高声呐喊叫骂,不管球赢没赢,单就这球场的气氛就让很多人过了把瘾。   今天不太一样。球赛完毕,主队球员循例绕场一周,鼓掌鞠躬向球迷致谢,大伙儿高叫着队员的名字鼓掌欢呼,两相呼应皆大欢喜,心满意足,各自散去。球场近空的时候,南看台又高叫了起来,我听不清喊的什么,问身边的球迷,说是“尊重球迷,认真谢场”。我没懂,怎么不认真谢场了?散客说,平时球队会到南看台下在跟他们一起跳波兹南舞,今天没跳。球队经理到看台下说明情况,就是不依不饶,坚持球员重新出来谢场。我心里惦记着师兄的车,没继续看热闹。据说,到底把球员喊了出来,贴吧里骂声一片。那组织的说法是,他们跳了九十分钟,球员应该尊重他们。   提了车,估计南门出口又是各不相让拥堵在一起的车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去,转头向北门走,果然很容易就出了门。不成想,出门本应右转,右边的车却突然停下上人,堵住出口好几分钟,后面滴声一片。更没处说理的是,司机大姐还要左转,无论我怎么提示,她都目不斜视全神贯注地坚持向前,全不顾前面主干道上的高速车流,更不管我们这边一众右转车辆,完全一幅忘我的境界。真是服了,后面的车再怎么滴滴,让你先走。   我是新司机,交规在心里还新鲜热乎着呢,可是在路上看到的“违法”行为多了去了。车如其人, 一个人平时生活里是什么样子,上了路也是什么样子,这跟是不是新手,是什么性别,开车经验丰不丰富都没有关系。我是个爱看热闹的家伙,细细品味身边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在太多,刚才出门遇到的大姐是个例子,南看台的球迷更是个例子。问题在于,在路上自我太重,路就会被堵住,球场边以自我太重,彼此都伤心,生活里自我太重,往往很难真正舒心,因为你看到的将是,别人怎么都那么地自私——除非,那是你喜欢看到的景像。   据说,青藏线上、扎什伦布寺前、冈仁波齐脚下,有无数的朝圣者一步一叩五体投头地磕着长头。那样残酷的自我修行,磨破了他们的皮肉,磨去了他们对世界的奢求,磨掉了困住自我的外物羁绊,释放出与他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己,那才是真正的自我,所谓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真那么容易,世界上哪还有热闹可看。 毅腾的外国球迷 拉萨的叩长头者 喜马拉雅的水 1 毅腾现在已经是浙江的球队了,偷偷走的时候,被黑龙江球迷狂骂 2 TIFO 在欧洲,尤其是拉丁语系的国家里有个词叫“Tifo”,这是一个在体育圈的专有名词,在球迷文化里指可覆盖看台的大型横幅或拼图,常常用于重要比赛已经德比大战等关键战役中,是球迷标志对所属俱乐部意见、看法和支持的重要工具。也是威慑客队极佳的视觉震撼武器。在球场上看到的巨型球衣、旗帜、拼图、横幅、画像等都可以叫做TIFO。 2015/07/12初稿于进藏准备中,38篇日记中的第6篇
个人分类: 游记|320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丢三落四
热度 3 squirrelroco 2017-3-26 06:36
  《红楼梦》六十六回上,尤三姐痴情柳湘莲五年,终得一双鸳鸯剑定情。奈何柳二郎忽然反悔,三姐雌锋左回“柔碎桃花”,二郎后悔不叠,幡然开悟,挥雄剑,斩情丝,“一冷入空门”。   那边“玉山倾倒难再扶”,这厢母子聚首话家常。六十七回,薛姨妈嘱咐薛蟠办好娶媳妇的事儿,“...,倒早些料理料理。咱们家没人,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得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这是我能查到的最早的包含“丢三落四”的字句了,但这话儿应该更早就有人说。   《红楼梦》,上一次读它,当在三十年前。那时候读书不敢说过目不忘,但肯定是一目十行,多少该记的该学的东西,都被囫囵吞枣地丢三落四了,想想真是可惜。每念及此,总想说“如果”,但“如果”其实都是给后人看的,只可惜太多的人只看到了如果的字,没领会如果的意,世世代代,每每如此。   扯得远了,我本是想说,年纪越来越大,记性越来越差。这两天准备东西,想起一个平时不大用的相机附件应该带上,左翻右寻地找不到。明明记得那个镜头替换脚被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放在了书架上,一遍遍地打开合上所有的小盒子,就是没有。天气本来就热,越找不到越着急,越着急就越出汗,越出汗越是不相信自己,越不相信自己就越乱翻,越乱翻越是不确信自己是不是打开过哪个盒子,于是越发地心浮气燥汗如雨下。这不是在找东西,简直就是在找自信。想找的东西找不出来,不想找的东西反而被翻出来好多。心里默念着,“啊,这个原来在这里啊,一定要收好,不然下次又找不到”。不想,隔了一会儿,居然又把那东西翻了出来,心里还一惊,“咦,明明只有一个,怎么又出来一个?”我的天,这哪是丢三落四,简直就是丢盔弃甲。   这几年,这种情况越来越多,越是认真放的东西越是找不着。早几年,找不着东西立即就会火冒三丈,现在慢慢地倒也平和了,大不了重新买一个。慢慢也学乖了,有意识地把东西集中地放在一起,不知道再过几年,是不是要到处贴上纸条:“此外有卫生纸三包”之类。   渐渐地,能体会老人为什么不喜欢换地方,不喜欢你整理他的东西。找不到东西,有时候就像是找不到自己。之前还抱怨他们有意无意地心不在焉,等自己丢三落四的时候,才发现是自己错了。   又想说如果,还是趁现在吧。 代沟 背道而驰 2015/07/10初稿于进藏准备中,38篇日记中的第5篇 照片拍摄于西藏
个人分类: 游记|354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车来车往
热度 1 squirrelroco 2017-3-24 05:54
  意料之外地,要去西藏了。   所有的进藏方式里,最受追捧的就是自驾,随性自由,可是我没有资格。   上个月15号我拿到驾照,完完全全的新手。年过不惑才去考票,只是因为我不喜欢车。不是讨厌的不喜欢,是没兴趣的不喜欢,有人开车我当然愿意坐,有几个人谁愿意费力走路?   之所以去报驾校,是因为上一次外出做动物调查,师兄单人单车往返五千公里,一则不安全,二则也实在太劳累。我们俩个怕有些日子要长相厮守,总是这样不是办法,于是下决心去学车。生来不爱受约束,哪能忍驾校的指纹签到,于是报了个VIP班,本可以三个月拿证,没想到三天打鱼竟打了一年半才拿到执照,也真不枉我对车的一片痴心。   也许是男性的特质,拿到驾照就忍不住跃跃欲试。第二天就去车行租了辆大众速腾,手排档,满身是汗地开上了路,每每占错了道,被指示标线逼着转弯,一直被逼出了哈尔滨,转回来时已是子夜。第二天晚高峰,右转上主干道,车左前刮了出租车的右后。我只记得当时在让大公交,这出租车怎么跑到了我前面,一点儿印象没有。看现场,似乎是它变线超车再变回来。这不重要,重要是我转弯转得太快了。报保险,报警。见识了交警粗蛮的随心所欲,体验了保险员和气的心不在焉,重温了租车公司合同条款温馨的巧笑机险,真是读万卷书不如刮一次车。第三天陪同事去接小朋友放学,被前车逼着倒车,车右后刮上了停在路边屁股伸得老长的吉普车,领会了“让速不让道”的真谛。48小时,跑了300公里,还了车一身松轻,却上了瘾,时不时在租车APP里查哪天更便宜些,算计着下次跑哪几条路。人总是这样,得陇望蜀。   前几天师兄先行飞去了西藏,我厚着脸皮取来他的车,满大街跑。几天下来,又跑了七百公里,几乎转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见识了各种挤拧抢钻,见识了各种宁堵三分不让一秒。如果交通法规定城市里前后车至少二十米车距,道路会不会畅通许多?大伙儿的车跟得那么近,真的那么急?车性如人性,我心焦躁,我车必狂野,我心近利,我车必近祸,我心里面疙疙瘩瘩,我的车开得一定是战战惊惊。实在太好,我的驾照还不能上高速,不必开车去西藏。   都说西藏是圣域,连去圣域都要风驰电掣,既不舍风景,又不惜速度,这是贪念,烧香为取邻家米,佛问何处是邻家。   听说,有人十万长头地叩进西藏,就算他们是突然起意,双手合什五体投地之际,会不会有那么一个瞬间,菩提来得猝不及防。   我愿有缘,见心明性。 在重庆读大学的 藏族 女生和她的阿妈 岁月流转 街边枯坐的老阿妈 时光如梭 海拔5213米的米拉山口 天高地远 初稿于2015/07/06进藏准备过程中,38篇日记中的第1篇 比照最后一篇《 尘缘未了 》,有些说法和想法已经很不一样 自己跟自己说话尚不能如实坦诚,面对红尘滚滚,遮羞自掩也是人之常情
个人分类: 游记|2995 次阅读|2 个评论
打边防证
热度 3 squirrelroco 2017-3-23 08:18
  汉语有趣,打人心疼,打饭肚饱,打鸟惹架吵,那边防证可不可以打,打来何用?   边防证全称是“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去西藏稍微深远的地方就需要它来证明你的清白。   印象里,最早见识类似“边防”、“战区”这样的概念,还是在1979年初,那时家在呼伦贝尔。那一年中越大战在即,为防苏联有过激反应,整个“三北”都处于备战状态,街坊四邻家家都整麻袋地蒸馒头以备不时。家里面但凡有条件的,都把老幼往内地送,爸爸也借机出差把我和弟弟送回苏州。记得路过哈尔滨时,我第一次见坦克,成排地停在军列上,兴奋得不得了。孩童不解家长眼中的急苦,只记得车站上的冰棍好吃得有如天物。   仗没打起来,但似乎后来很多年里,只要去满州里都是要类似边防证的东西,至少也要有单位的介绍信。再后来,每到一个叫“完工”的小站,就有人上车查验身份证,这套程序执行了很久,就好像去往边境的人中,总有那么一些不怀好意。   这次去西藏的任务,是去找一种叫喜山长尾叶猴的动物,要去一些偏僻的林地,按规定必须办好边防证。   几番波折,最后拿到的只是一张有水印的白纸,写着我是谁,我的身份证号码是什么,我要去哪里,盖了一个半当地公安部门的红印。纸上面有贴照片的地方,但无论怎么问,办证的警官也没让往上面贴照片,只是在那地方加盖了一枚钢印。后面看背面的说明,原来如果同时出示身份证的话,不需要贴照片。这么说起来,那个格式和那枚钢印不是多余,这年头出门,谁会不带身份证?   为了这张纸,去了公安分局两次,去了派出所三次,去了学校保护处一次。分局是有门卫的,开了路条才能进楼办事。门卫也穿了警服有警号,态度很差,让我回派出所办“无犯罪证明”,我说我在派出所问过了,他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能不能让我去户政科问一下到底需要什么手续。大叔非常不情愿地开路条,结果又被拦在了二门卫。二门卫是位阿姨,穿没有警号的警服,还是让回派出所开证明,不许上楼,出示我在网上下载填好的盖了三个大红章的办证申请也没有用。只好灰溜溜地回派出所,户籍内勤倒很和气,问是不是政审?我说不知道啊,让我来办“无劣纪证明”。她说那得找片警。片警当天休息,第二天一早再去,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在,户籍内勤说,有固定表格,我给你打一份。片警用歪歪扭扭的字在上面写好“经查,...,表现良好”之类的字,盖了枚派出所的红印。我捏着那半张小纸,过两关,上十一楼,户政科的女警官根本没看所谓的证明,一边打电话,一边就开出了“边防证”。中间,应我的要求,把有效期从一个月改成了三个月,瞟了我一眼说,我们一般只开一个月。我说,谢谢啊,麻烦您了。   忽然又想到初开车时,每次过路口,我都战战兢兢,因为我特别害怕红灯后面那些车会突然冲出来。我知道这样想不对,这个社会能正常运行,依赖的就是规则约束下的彼此信任。如果对我的信任需要重重证明,就像要先找不认识我的片警说明“经查...”那样,那车真是没法开了。   边防证的存在,说明人间有“边”有“防”,哪怕是在西藏与尼泊尔那样的佛界。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怕真被理解成南边没有了。 布达拉宫一角 2015/07/07初稿于进藏准备过程中,38篇日记中的第2篇
个人分类: 游记|3368 次阅读|6 个评论
仁波且热
热度 8 squirrelroco 2017-3-22 15:53
  这几天为进藏做各种准备,居然瘦了。马瘦毛长,天气也实在太热,必须去剃个头。进得常去的“发艺”店,美艳的迎宾小姐问我有没有相熟的老师,我一时有点儿懵,哪位老师?   这年头谁都可以被称作老师。在电视上当红娘是老师,唱唱栀子花是老师,引车卖浆者流,只要脸皮够厚衣着光鲜,都可以叫老师。唯正统者看到此情此景,时常义愤填膺,甚至不惜援引《教师法》为“老师”正名。在我看来,倒也没啥必要。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学车的教练。自从开车上路以来,几次去科三练习场转转,想着如果遇到教练,就下车去打个招呼,叫声师傅——我记得小时候在爸爸的工厂里,年轻工人都这么称呼带教他们的老职工,而且事以长辈之礼,不是一天两天,是一辈子。如果对老师没有事师之心,单单强调一个称呼也只是虚妄之行,徒增常人的误解罢了。   说到对称呼的误解,“仁波且”就是被有意无意地误传的一个。这个词在汉语里常常被译作活佛——难道佛还有生死?事实上,“仁波且”( Rinpoche ,也有写作“仁波切”等的)一词,直译就是“宝”,既可用于称人,也可用于称呼事物。用于尊称人物时,仁波且是对转世者或德高望重者的尊称,被称呼者也不一定就是转世者*,完全没有活佛的含义。所以原本在西藏,也不会有人自称仁波且。至于仁波且怎么就变成了活佛,说起来故事又长,又有太多不可说。   从一个尊称到至高无上的神话,这是虚妄在作祟。老师这个称呼不也是这样?甚至于老师都成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人类的灵魂都能被工程师规划、施工、修造、改变,这个灵魂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又怎么能称得上独一无二?而能修改灵魂的老师,恐怕更需要一个远超仁波且的尊称,根本也用不着火冒三丈地跟发艺师争头衔。   这学期,我请研究生代改了我教的科目的考试卷,这是我二十多年从教生涯中的第一次,估计被学生鄙视了。我实在是厌倦了这种被规划、被约束、被不停审核的教师职业。没错,老师现在只是一个职业,没那么高高在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各行各业中的能贤之人,都被尊为老师,实在有混淆职业界线之嫌。所以,你们还是不要再自称老师了吧。   哦,对了,最后给我剃头的小哥,叫小峰。 学而思 辩而明 礼拜就好好礼拜 不然怎么对得起那些期待 那些渴望? 真等他们眼神空洞地老了,你不怕么? * 转世者在藏文里是“祖古(Tulku),也称‘朱古’或‘祖固’”,可用于转世者的自称,而仁波且只能用于尊称。—— 林聪.与西藏有缘. 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kindle版 2015/07/09初稿于进藏准备资料过程中,38篇日记中的第4篇 图片拍摄于西藏
个人分类: 游记|3725 次阅读|18 个评论
半个故事
热度 7 squirrelroco 2017-3-21 20:06
  本来以为只有前半个故事。   调查期间转场,几进几出拉萨。每次,我都去大昭市门前假装若有所思。唐蕃会盟碑下总是坐着一群祈福的人,鹑衣百结,如痴如醉。身边一个小伙子在给一位老阿妈按摩,书生气十足。让我没想到的是,小伙子竟然摆出几十年前才有的气功架势,开始从老阿妈的膝盖里隔空往外抓,像是抽出了什么看不见的细丝。后来我跟小伙简单聊了几句,他说他信奉药师佛,到一定功力后就能给人调病。我一笑,这种事见得多了,当年我宿舍里有个同学也会这一招,据说是一位道士传给他的。   他调病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跟他有说有笑,特别是他穿着传统藏式服装的女朋友到来之后,老阿妈甚至还翻看了小姑娘买的东西。姑娘说,我没买到鞋,只买了一双袜子,一件T恤和一条牛仔裤,要找个地方去换。我心想,这小俩口还真是有趣啊,千里迢迢地跑到八廓街买牛仔裤,到底是谁需要调一调啊?   我以为故事就是这样了,跟着人流转寺,路上很多人在磕长头。我走走停停,坐下发呆,看人来人往。   一个柔软的姑娘从我的眼前匍匐而过,白T恤,牛仔裤,只穿了袜子没穿鞋,口里念念的似乎是观音咒。人流如织,有老阿妈停下来布施,姑娘微笑拒绝,眼睛很美,眼圈红红的,全身都随着呼吸起伏。有人问你要磕到哪儿,姑娘含笑说男朋友在前面等她。那男孩早就磕到了前面,光着脚,满脸灿烂,额头上都是灰。我问你们信仰佛教么?男孩儿说,不信就磕不下来,我说你们打算磕多远?他们说,转寺半圈。这时我才想起他们就是大昭寺门口的那一对。   感慨。很多时候我都相信,在无害于他人的前提下,有信仰比没有信仰要好。   回到大昭寺门口继续装深沉。过了好久,正准备离开,一对年轻人又一前一后的磕了过来,大礼拜一直到我面前才起身,喘息着相视而笑。他们说,拍张照留念吧,又舍不得打开包取手机,因为手太脏。   我说我帮你们吧。女孩儿背着一个鱼形的布包,五彩斑斓,很美。 初稿于2015年7月24日,拉萨
个人分类: 游记|3351 次阅读|17 个评论
格桑花念
热度 12 squirrelroco 2017-3-20 09:38
  与一般人的印象不同,西藏除了有雪山,也有鲜花,而且一开就是姹紫嫣红满坑满谷。这里面最大名鼎鼎的怕就是格桑花。   相传,主持修建罗布林卡 1 的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在植物学方面也是大家。一次他外出修行,带回一盆光华四溢的花,摆放在窗台上。百姓远远望去,那花如日曝地,奉之为珍奇。因为花由格桑嘉措带回来,便称之为格桑花。格桑的藏语发音是 Gasang,一说代表花朵纯洁、清净,在佛法中则表示贤劫 2 。   据佛经 3 ,“劫”是个时间单位,差不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我们这个时代之前,世界已经过去了一大劫,其间有千佛出世又入灭,那一大劫被称为庄严劫。人类出现之后的很多年,世界将要进入星宿劫,也会有千佛出世入灭,璨如星宿。而这中间的八十个一千六百八十万年间,第九小劫时,世俗皆知的释迦牟尼佛出世,他是贤劫中出世的第四尊佛,在世八十年,其后还会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他们显示于人世有如贤圣,所以这一劫被称为贤劫。格桑花既然有关佛法,花朵开放的地方也就必然纯净。这种纯净,既关自然,也关内心,这就难怪它是那么地令人向往。   如今说起格桑花,不少人都会指向波斯菊。这花也叫秋英,原产墨西哥,有文献记载最早于1918年进入中国,其实是一个入侵物种,被大面积引种入青藏高原,也不过30多年,显然不是格桑嘉措带回佛堂的那盆花。有学者考证,七世达赖带回去的应该是一株黄色的菊花。其实既然是佛法,就不会羁绊于俗物,格桑就是贤劫,在藏胞的口中,格桑就是“美好的时光”,只要看上去好看的花就是格桑花。所以,它们可以是矮金莲花,可以是鸦砳花,可以是报春花,甚至可以是黄花瑞香——这花在内蒙或青海也叫“断肠草”。如果说共同点,这些花的花冠大多辐射对称,花色浅黄、亮黄至金黄,像雪山上空的太阳。   说到波斯菊,想起我外公。外公是个庄稼人,用我妈的话说,是种大地的,一生劳作,片刻不闲。老了,住我们家十几年,仍旧每天上山挖地种土豆,那不是一般地挖,是大片大片地挖,像跟谁竞赛一样,谁也拦不住。为了标志哪块地是他的,他在地界四周种满了扫帚梅——波斯菊在东北的名字。累了,他就躺在花丛中休息。有时候我去找他玩儿,觉得他的眼神那么明亮,真像穿过那些红的、白的花瓣间的阳光。外公走的时候九十九岁,宁静安详。   佛陀去世被称为入灭。从释迦牟尼佛入灭后的两千年算起,将延续一万年之久,是时教法衰微,被称作末法时代,我们生活的日子便在其中。按佛经的说法,这一万年里,无佛面世陪伴指引我们,我们唯有努力保持内心的结洁、清净,才能等到下一尊佛——弥勒的到来。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许格桑花便是佛陀留给我们的希望之花?   谁知道? 末法时代的格桑与众生 绿绒蒿 报春 龙胆 拍摄于海拔4600米 只是觉得好看 莫名的感动 1 位于拉萨西郊,著名的藏式园林。不舍得花门票钱,在外面转过好几圈。 2 关于格桑花到底是什么,参考了陆英先生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 3 没读过,也是转述,但愿没有传讹才好。 2015-7-8初稿于进藏准备资料过程中,38篇日记中的第3篇
个人分类: 游记|2371 次阅读|28 个评论
尘缘未了
热度 10 squirrelroco 2017-3-16 15:54
  离开西藏两天,情绪低落,不能自已。   在机场写下这一句,随手拧开的可乐居然喷得天花乱坠,不晓得它是在庆祝,还是在嘲笑。你有什么可庆祝,我又有什么可嘲笑?邻座姑娘不介意被溅脏了长裙,盈盈地问我要不要纸巾。远处的保洁阿姨过来清理了地面,悄无声息地离开。缘来缘尽如云似雾,你不知道的邂逅,也许就在云开雾散的那一刻,如雪山兀立,豁然开朗。所以有期待,所以有失落,所以有愁肠百结。   来之前,我对西藏没有期待,不敢想神山圣水,不相信高僧活佛,更不指望被涤荡心灵,只是来做一个躲不过的活儿,夹杂着对高原无法遏止的恐惧。却不想,到今日,难分难舍。   机场真配合,广播里居然是琵琶演奏的“我的家乡在日喀则”,观音咒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念着。闻声欲落泪,奈何人如织。   说到落泪,西藏给人的与其说是不停的惊喜,更莫若是雷霆般的禅喝。总有那么一瞬,眼泪就要喷薄而出,似乎无尽的烦恼都能在雪山前、山风里、澄湖旁随着泪水被轻轻的放下,然而又总有那么一股力量生生地把眼泪拉回,也许这就是业障。   左邻姑娘身上的香水很好闻,右邻大叔搬着脚啃鸭脖,味道辛辣混沌扰人心神。抬眼处,红男绿女,喜怒哀乐,喧腾呱噪。最单纯的似乎是警用动平衡车,风驰电掣,眨眼就不知跑去哪儿降魔锄恶了。人世间,有多少善就有多少恶,人善见善人恶见恶而已。喜马拉雅不一样,轰然而立以来,高峡流水雪顶缠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声不响。任你长头揖地,任你徒步搭车,他自岿然不动,照你心性,慈悲襟怀不增不减。每当呼吸困难地静坐山巅,我很想知道,如果真有神灵,如果他也喜欢拍照,看着高原飞瀑前停车撒尿的游人,他会不会拍下这冲突迭起的照片?可是他怎么会拍照呢,照片只是尘念幻影。   第一次进拉萨,过北京东路,布达拉宫悄然幻化在眼前,巍峨雄伟静默如山。我张嘴想说话,却怕眼泪跟着一起掉出来,只好不停地轻拍车窗。开车的同事摇头晃脑地止住了一路的絮叨,不知心里是不是和我一样。我憋住泪是怕他笑话,他是不是也一样?上天给我们一次放下的机会,我们默然拒绝,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因为责任,有时候我们说为了面子,这一切当然都重要,可真的有那么重要?我们只是一群拖着自己尸体游走世间的灵魂,把肉身装修得越华贵,灵魂就越重浊,走得就越艰难。   上一次当哭不哭是大学毕业,没去送同学,自己偷偷溜走,在心里面留下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劫,似乎整个人都停留在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一刻。人生是一场精神之旅,放下外物才能轻松向前。葬礼上的痛哭其实不是给死者,而是给自己的解脱,不是么?   然而,我又明知故犯了,无数次噎回的眼泪沉沉地坠在心间,思念便不停的在眼前、在梦里、在天边奔腾不息,而时间,却似乎又凝息不动了。我要走啊,西藏,有那么多的所谓道义、所谓亏欠、所谓担当要去还。一样的喘不过来气,完全不一样的生命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也有自己的归宿,也许,我就是要这样历百劫经千难才得解脱?嗳,把自己说的像只猴子。   托运行李,超重十六公斤,同样的几件,在拉萨只超重五公斤。难道在那里,人离世俗真的远了许多?   好吧,西藏,待我了断尘缘,从你的怀抱出发,像个襁褓中的孩子,让一切重新开始,可好? 巴松措 措就是湖的意思 大概是藏语 卓木拉日雪山 去往定结县的路上 著名的羊卓雍措 远山前的山鸦伉俪 被我开到爆炸的汽车 接受学生问卷调查的大妈 她家的青稞酒很好喝 有趣的画面 八廓街上 桀骜的漂亮姑娘 也是八廓街上 来自藏地东邻的游客 还是八廓街上 磕长头累了 休息的藏家小姑娘 夏尔巴人的孩子 大昭寺前 天空上来了只探空气球 那湛蓝蓝的天 2015/08/12初稿于重庆江北机场。
个人分类: 游记|2483 次阅读|23 个评论
【清华校友国学班微信群讲座】韩星教授:儒家以人为本精神略论
xiao 2016-11-25 15:13
韩星:儒家以人为本精神略论 2016-11-25 温故君 温故 清华校友国学班微信群讲座 (总第24讲) 【讲题】 儒家以人为本精神略论 【时间】 11月28日20:00—21:00 【内容提要】 如何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将从政治、伦理、人神关系、天命与人事关系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主讲嘉宾】 韩星,著名儒学、儒教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中和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孔)教问题研究。 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际南冥学研究会副会长、中韩文化交流丛书编委、中国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孔子2000学术网站顾问、《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陕西省孔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出版专著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 【主持人】 孔祥腾校友。字雲骧,号六可、雙棲堂主、琅琊居士,山东临沂人,孔子第75代孙(防西户),清华大学文创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书协理事。 【参考文献】 徐复观先生《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第三章 韩星先生《儒家人文精神》第一章 张立文先生《儒学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2000年02月22日 【清华校友学国学班微信群简介】 本群为清华校友学堂系列微课堂之一,来自天南海北的校友精英汇聚空中清华,校友总会研究部主任梅晓鹏老师担任班主任,邀请校友讲国学。线下活动已举办一次。欢迎校友入群及报名主讲,请联系群管理员刘洋校友(微信号:yangmit),欢迎关注本公众号及清华校友微信站。
个人分类: 论道·国学|7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欧行(11):观赏挪威
热度 3 fqng1008 2016-9-14 10:33
《北欧行》来到了挪威的地界,首先得看看网上有些什么样的描述。 搜罗了不少的风景介绍,忽然发现了Charlie的这篇“梦幻挪威”,算是关于“风土人情”的文章吧。 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总是利弊共存,有一利自有一弊,只不过是利弊多少的问题。 显然,这个世界上最富裕(人均收入)的国家有它独特的资源优势(石油和水电),也有它无法避免的“气候劣势”(日照等);有它的“高福利、高税收、高消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也有它应运而生的“懒政”和不思进取的社会性格。 中国的情况有较大的不同,而且那种国家模式不是一天建成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也存在差异。即使我们投身其中,也不知道得几代人才能获得相互融合。还是,观赏吧…… 附Charlie :梦幻挪威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82519/answer/41779108 挪威是一个只有500万人的小国,如果不是拥有西欧第四的领土面积,恐怕前面还要加上“弹丸”二字。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无比,又小国寡民,自然而然会被或东或西某个霸权强揽入怀,委身其他强权的一个部分而失去独立话语权。所以,以前国内对挪威知之甚少,完全可以理解。近年来北欧话题陡然升温,挪威作为北欧最富裕的国家,也忽而传为神话。一些似是而非的介绍,似乎永远以羡慕嫉妒恨为主基调。这些文章的来源多为一些短期游玩的旅行者,这些人往往本身就是慕名而至,或是先入为主,带着结论找论据,或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真正在挪威生活的华人笔下的挪威却很少见。如前所述,挪威只是一个小国,之所以吸引无数羡慕唏嘘,自有其因果缘由。我在挪威学习生活虽然只有两年多,但机缘巧合接触过许多人和事,所见所感绝非那些到此一游的过客可比。因此我觉得自己有资格和能力介绍一个真实的挪威。 造梦篇 挪威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地界?这里一大半国土都在北极圈以内,但沿海地区却全年不封冻,冬暖夏凉,北极圈内夏季维持在20度左右,非常舒适。全境山海交错,海拔温差使得夏季山坡上五彩缤纷,仿若上帝心有得意,信手涂鸦;很多山顶积雪全年不化,在舒适的夏天里像是心情的冷饮,入目即是清爽和感动。冬春两季飘雪,气温多在-5到0度,冰清玉洁却并不苦寒难耐。最神奇的是,全境的山地这时又变身成了天然滑雪场。这时你应该坐缆车到冰封山顶,俯瞰山海相映,心旷神怡。或一边叼着烟一边赏着景,悠然盘山而下;或肆无忌惮冲到70码的极速,把颤抖的大地化作一团激扬的雪雾;又或随心所欲,到人迹罕至的深沟险壑,野径疏林深处独自探秘,一切都无需拘束。逍遥任性的滑雪季可以持续到来年五月下旬,而一张包含全年缆车在内的成人年票只要1300元人民币。 挪威的自然环境原始而雄浑,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本身就是一座精心雕砌的艺术品。每一座山中都暗藏着玲珑的小湖,每个小湖都最终流入了无处不在的峡湾。峡湾深入陆地之内,与两边的山峰相映成趣,沿途无论行船还是驾车,都是极大乐趣。高山常年积雪使得挪威全境之内,只需简单过滤沉淀即可获得天然冰雪融水,不但完全无污染而且富含矿物质。这样天然馈赠的水源,即使夸耀说是“甜的”也并不过分。无数股冰雪融水顺峡湾而下,构成巨大的天然水力能源宝库。拜现代水力发电技术所赐,这里的工业污染几乎为零,从天而降的水电资源对于500万人口来说几乎等于无穷无尽,以至于全国人口除了基本生活用电以外,还平均每人每年富余2000多度电。多余的电能以每度1欧分的价格出口到国外,仍有富余。挪威人把多余的发电量用在高耗能的电解铝工业上,成为世界电解铝第一大国(即使这样仍然还有富余,就留着保护自然不作开发了)。中国同样是电解铝大国,但是中国的电解铝使用的是煤电,污染严重。在国内电解铝第一大厂所在的郑州西部,满目尽是粉尘,与挪威的绿色工业对比,应自知羞愧。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对着墨西哥暖流末段,带来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这里的鱼类脂肪丰富,无论是洄游鱼类如三文鱼,还是深海鱼类如大西洋鳕,都是优质珍贵的食用鱼种。挪威北部的罗弗敦半岛形状像一个倒钩,恰好把暖流拦腰截住,以至于无穷无尽的鱼群可以自动游入渔民的作业区。如果你展开地图,应当赞叹这是何等鬼斧神工。斯堪的纳维亚把温情惬意的一面全给了挪威,相比之下,瑞典、芬兰都成了单调险恶或者湿冷苦寒的不毛之地。 挪威人是一群可爱的人,自信快乐永远写在脸上。这些人会永不疲倦地彼此祝愿“美好的一天”、“周末快乐”、“工作愉快”。甚至挪威语里的“再见”本身的含义就是“祝一切好”,而日常口语里简单的“谢谢”也被刻意复杂化为了“你应该得到感谢”。 人际和谐是挪威之美的核心涵义。有一次我车坏了,无奈中借用超市的小车推着两条轮胎回家去。我一路上担心的是,作为外国人,让本地人看到我用超市小车办私事会不会引起反感,但是一路上三次有人搭话,都是问我需不需要帮助,还有一个中年妇女二话没说就帮我推车,一路推到家门口;去税务局办事,前台大叔会首先小心翼翼地念我的名字,然后毕恭毕敬地询问他发音是否准确,尽管这并不是办事的必要程序;去市政厅咨询有没有免费的郊外别墅可以申请租用,怎么申请,办事人员向我解释说没有公共免费别墅,但建议我在网上租别墅,还特意把网站首页给我打印出来。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免费别墅是有的,也不用特意申请,很多挪威人都有私家的度假别墅,自己不用的时候就经常把钥匙挂在门外,其他人如果想过夜就可以直接进去住,第二天走的时候,客人会自觉把别墅打扫干净,如果吃了主人冰箱里的食物,还会留下一些钱作为补偿。仅以以上几个例子表明,人类的人际关系的可以和谐至此。 挪威从(约)2001年起蝉联联合国最适合人居国家至今。从2008年起,挪威又荣登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普通人收入之高,即使在发达国家看来也是令人叹为观止。最低工资标准是约合人民币每小时120元,大大超过了作为欧洲首都布鲁塞尔的90元,美国的60元。这只是适用所有人的最低工资标准,在此之上还有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最低工资标准。举个旁例,瑞典在发达国家中已经算比较富裕了,为了解决本国就业,瑞典政府鼓励瑞典人到挪威找工作,还赞助找工作期间一个月的生活费,多少侧面反映了挪威的富裕程度。 虽然介绍挪威的文章都会提及挪威令人乍舌的日常消费水平,但经常在挪威购物的话就会发现每个超市基本都会有一两个廉价品牌,每一个品牌又涵盖了衣食日的基本商品,这些廉价产品不打广告、包装简单却质量可靠。即使是失业人口,也可以把生活成本压缩到极低的水平,而生活水准却没有下降非常多。 破梦篇 前一篇写的大概就是那些盛赞挪威的过客们的所见所感,可能我写的比他们还好一点。但是浅尝辄止往往等同盲人摸象,假如一个外国人常年被灌输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叫“国内”一个叫“国外”,不难想象他初到中国时也难免只会感叹美好的一面。实际上挪威的缺点很多,而且往往是致命的。 挪威虽然气候舒适,但是日照是大问题。挪威大部分国土在北极圈之内,夏季极昼冬季极夜,极昼和极夜之间每天日出日落时间变化极快,“日兴夜寐”基本不可能。即使土生土长的挪威人也经常睡眠紊乱,精神萎靡。此外,由于全年日照不足,晒太阳成了挪威人最主要的度假目的。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挪威著名小说《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的丈夫生了怪病,医生建议他到欧洲南部晒太阳疗养,丈夫去意大利疗养一年,终于痊愈,娜拉也因为凑这笔钱而惹祸上身。现代挪威人虽然富裕了,但是阳光的匮乏仍然无法改变。因此挪威人在意大利、西班牙等(他们眼中的)穷国买下成片别墅,为儿童开办度假学校,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只要有假期就会成群结队去南欧晒太阳。 日照不足的另一个缺点是,人体不能自然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容易导致佝偻病、软骨病、X/O型腿。这在道路糟糕的地区十分危险,因为长达半年的雪季极其容易摔伤,如果骨质松脆,摔伤一次的结果往往就是致命的。拜现代技术所赐,挪威海拥有的丰富的深海鱼类恰好可以用来提炼鱼油,补充天然维生素D。冬季喝鱼油对挪威人而言是生存必须的,反观中国人就没有这个需求。但是由于崇洋媚外心理作怪,很多人觉得进食鱼油是养生保健,还有的商家宣传鱼油降压降脂明目健脑,这属于本末倒置。如今国内很多家长不惜花重金购买挪威鱼油给孩子喝,导致许多儿童维生素A中毒病例。 日照不足又造成粮食产量低下,挪威全国可耕地面积只有百分之三,这百分之三的耕地里绝大多数种的是圆白菜、酸菜、胡萝卜等非绿色蔬菜。绿色蔬菜倒也有,苜蓿,喂牲口的。同样因为日照原因,北欧糖料作物产量基本为零,北欧有一种传统的糖叫“鼠尾草”,看着像乌鸡白凤丸、吃着像大料味的甘草片,味道诡异人见人愁。 挪威80年代以前仍然是缺乏食物的国家,即使现代挪威富裕到可以进口到任何食物,但饮食习惯的进化却不能一蹴而就。欧美饮食本身就已经够简陋了,但即便以欧美的标准看,北欧饮食也堪称可怜。挪威基本饮食和欧洲大陆差不多,面包牛奶鸡蛋肉类,但是做法单调得多。最常见的搭配就是奶酪和培根:奶酪培根香肠、奶酪培根面包、奶酪培根三明治、奶酪培根法棍、奶酪培根披萨……无论花样怎么变,工作餐还是家常便饭、餐厅饭店、高档宾馆,奶酪培根这两样永远不会缺席。试想如果中国人只有这样的主食是否还能勇敢地活下去。挪威的传统节日食品叫ribbe,就是几公斤一大坨的带皮猪肉,挪威人也不(会)腌,只在表面撒一层盐,整块放进烤箱烤成半熟,一家人分食,庆祝圣诞(嫌不过瘾当然还有奶酪)。请自行脑补假如中国人过年一家人围坐一坨只有咸味的半熟带皮五花肉守夜除夕,情人对着一坨外表焦黄的半生猪肘眉目传情,此情此景,画美不看。无论是奶酪培根还是ribbe,毕竟都是外来物种。其实挪威人也有自己的传统美食,而且堪称暗黑料理界的黑科技!黑科技翻译过来叫做“碱渍鱼”,碱水是一种高腐蚀性的防腐材料,碱渍鱼顾名思义就是碱水里腌透了的鱼。据说是维京时期海盗放火烧了一个渔村,半年后再次光顾发现这里已经没有人烟,但是他们从雨水淋透的木屋灰烬中找到了深度浸泡的鱼干,品尝了之后觉得非常满意。以现代人的口味,一般对这种“美食”的评价就两个字:“奇葩”。但挪威人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出严谨的描述是:像是用汗液浸透了的抹布。因为具有高腐蚀性(高达PH12),碱渍鱼不能用铝或者银质餐具食用,会使餐具氧化。这是挪威除猪肘子之外的另一种传统圣诞食品。挪威人也对自己的饮食不满意,只是没有什么更多的选择。今年圣诞节我所在这个公司搞聚餐,老板就主动提出不想吃挪威食品,让大家集思广益。最后决定在本地中餐馆订了一桌,挪威人吃得异常愉快,而中国人则表示每道菜都只有一个酱油味。 挪威物价高的一部分原因在于税收。虽然挪威政府坐拥7000多亿美元的石油财富基金,但仍采取了高税收政策。挪威税收极高,日常消费品增值税25%,烟酒等嗜好品则更高。国内常见的走私外烟万宝路、骆驼、kent等,零售价也就10元一盒或更低,在挪威动辄(折合人民币)100元以上,推测烟草税至少是500%。普通人每年收入(折合人民币)8万的,个人所得税率为35%,注意这个收入即使在国内也不算高,在挪威比最低收入的职业还低20%。个人所得税率根据收入水平划分为数个等级依次递增,起点就很高,越富则越高。除个税之外,日用消费品增值税25%起步,如果你不愿花钱,赠与或者遗产税同样不低。换句话说,挪威收入最低的人按照最低标准计算,税率也在50%以上。如果算上商品内含的商家营业税、广告商营业税等,综合税率最低也要60%。作为比较,有人计算国内的实际综合税率是25%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内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逃税是非常普遍的,完税反而是天方夜谭。而在挪威,逃税对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每当有人羡慕挪威医疗教育养老福利,吐槽国内高收费,我总想反问,您凭啥? 至于这些所谓的福利究竟质量如何,槽点太多已经不知如何说起了。这么说吧,很早以前有一个大腿摔断的朋友告诉我,在挪威看病就一个字——等,要么等好,要么等死。后来我滑雪摔断了手指,最终也是等了一年之久自己愈合的。总之,如果撇去高税收带来的低贫富差距不考虑的话,仅看那些福利,实在不值。 前文说到挪威人友好亲切,那是为人方面。如果只看做事的话,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挪威人做事死板拖沓又不负责任,要命的是出了差错还不好投诉,经常推诿扯皮。所有国内计划经济时期的老毛病挪威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靠谱的事情太多太多。我的住处楼下是一处停车场,停车场旁边有一块荒地,没有标停车位号码,是冬天铲雪车用来堆雪的。有一次我把车停在这块空地上,回家睡了个午觉,下楼发现被贴了张500元罚单。自己家楼下空地临时停车罚款500,不行必须投诉。但投诉得先交费,交费后去市政厅填好投诉表,然后开始苦苦等待,等到车都报废了都没有等到任何解释。一次在学校,考试前没有收到任何通知,导致考试结束了我都不知道。去问代课老师,老师说你得去问考试办,考试办说你得问教学顾问,顾问说你得去问代课老师,老师又回答说你得去问考试办。我被他们牵着鼻子整整转了两圈,三个部门互相踢皮球,到最后谁也没解释清楚是怎么回事。类似的情况在邮局也发生过一次,邮件刚收到到货通知,去取货时被告知昨天已经退回去了,因为到货太久无人领取。邮局、邮政客服,问了三个人给了三个说法,总共就到货和没到货两种状态,竟然能给出三种说法,也是醉了。顺便吐槽一下最近一个8.5公斤的邮包吧,发了两个月才到了挪威,包裹单的字体写得非常漂亮,地址邮编都很清楚,只有收件人的第一个字母T写得像数字7,然后邮局说看不清收件人,就给退回国了……至于发了送货上门的快递,到件三四天不来投递,邮递员自己在投递结果上填写“家中无人”,逼你上门自提,这类事情太普遍了。投诉渠道当然也有,但是你能不能得到回应,就要拼人品了。朋友们我们这代人收发快递比谁都多,如果国内商业快递到件不投,用户能举报到邮政总局你们信吗?而且更离奇的是,邮政总局还真的能解决。 相比于不靠谱,挪威人更普遍的问题是懒。无论政府还是私人单位,效率低到无法想象。举个真实例子,挪威有很多非永居人口,这些人每年要递交本年的财务记录到移民局,通过审批来获取下一年的居留许可。审批材料的费用约为2500人民币(按去年缴费时汇率),新办理下来的居留许可有效期为一年。我去年8月2日递交材料完成付款,等了四个多月才批准下来新的居留证。这期间因为没有居留证,驾照不能换新只能每月白交车险,同时因为居留证延误不能提前买机票,又造成了2500元左右的损失。算下来相当于5000元买了七个半月的居留权,还要用四个半月来审批。就在我拿到居留证的前后几天,一位朋友在国内也第一次领到了护照,我们来对比一下:头次申请有效期10年vs年年申请有效期七个半月;200元费用vs 2500元费用(另附带2500元连带损失);4.5个月vs20分钟……那些苦心吹捧挪威的过客们会告诉你这些吗? 挪威人的素质是非常高的。但是挪威人对“素质”的理解与国内并非完全相同。比如,“女士优先”并非一种美德。挪威常年实行抹平阶级的税收制度,使得男女地位十分公平,女性并非弱势群体,有什么好优先的?以我亲眼所见的情况,情侣吃饭女性买单,或者两人拼车出游,男士先付50元油费,女士随后付另外300元,以国内观点来看有失风雅,但挪威人看来无甚不妥。女性的平等地位也反映在穿着上,挪威女人很少打扮自己,趋于中性化。高跟鞋难得一见。偶尔在室内听到刺耳的高跟鞋声,十之八九是外籍员工的。 长期平均主义的执政理念渗透到了社会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现象在北欧国家普遍存在,富者甚焉。体现在教育方面,是强调合作淡化竞争;体现在工作方面是利益均沾,责任从无;体现在家庭关系方面是同居盛行,男女公平。这难免牵扯出一些问题,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往往犹如记忆深处的封尘的往事,比如抹杀学生个性、比如能者多劳挫伤上进心、比如办事拖沓扯皮没责任心、比如性别中性化,女性不温柔男性不果敢,家庭关系呈现松散解体之势。 挪威虽然只有500万人口,但是由于地域广大又全境山区遍布,语言隔阂十分巨大,即使到了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交流障碍。挪威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虽然现代推行官方语言,却并不能改变各地方言混乱的状况。我国亦有多种方言甚至语言,但经过上千年融合,至少在基本语义上可以交流。举个典型例子就是“我”,“我”的概念在英语的各种方言里都念 ,这个最基本的语义不会出现误会。但是挪威语里竟有jeg、e、jg、eg、g、ei、i等十几种念法,有的地方发音跟英语I一样,有的发成德语的“夜”,还有的念成“压抑”、“牙医”。更可笑的是,在挪威西部和北部方言中,“我”和“是”的发音恰好是相反的,这两个地区的人如果没有对方的发音知识,就永远搞不清对方表达的是一个陈述句还是疑问句。至于日用词汇、不同地区不同表达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口语常用词汇在词典里找不到的情况,比比皆是。区区五百万人之间,竟然经常有互相听不懂的状况,看似可笑,实则意味着高昂的社会成本。 解梦篇 如前所述,真实的挪威既有绚丽的、富裕、和谐的一面,又有贫瘠、苛税、埋没人才的一面。初看似世外桃源,明察则颇多玄机。你既可以赞美夏季的五彩斑斓,也可以痛骂极夜的暗无天日;想贴金的时候可以夸水都是甜的,想吐槽的时候也可以说连糖都不甜;可以既感慨于挪威人的热心善良,又眼见挪威人连照顾女性都不懂;即可以说富裕的挪威跟国内比天天都像过年,也可以说贫瘠的挪威连过年都不如国内的普通一天——种种矛盾的表述都是正确的。其实挪威的优势和劣势往往是一体的两个面,以下逐一解读。 挪威的自然条件有两个,第一是纬度高阳光稀薄,第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前者决定了人口稀少,后者则带来巨大财富。挪威人口只有500万不到,还不如国内大城市一个区人口多。假设陕北的山沟拥有世界第三的石油出口量,你将可以预见窑洞旅游会成为一些人炫耀的资本,而信天游也有可能成为重金属世界的朝阳流派(正如挪威民谣现在的地位一样)。更不用说挪威人还拥有从天而降无穷无尽的电力资源、大西洋暖流带来的自然永续的优质渔业资源。 优势的资源环境是挪威富裕的根基。在开发石油大开发之前,挪威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的穷亲戚”,是欧洲的边缘文明,历史上蛮族入侵的主角。假若没有油气水电带来的财富,怕是那些盛赞挪威的小清新们只会马上换上一副嗤之以鼻的样子。没钱就搞不了现代化,小国尤其如此。假如没有现代建筑的隔温供暖技术,那些分散在群山中的半游猎初民只能冻得跟极光一起跳舞;没有现代筑路、物流技术,全国都要在漫长的极夜里跟饥饿的动物争抢过冬食物;没有昂贵的给排水系统,挪威人就得终生为搬运冰冻了的排泄物而烦恼,与头顶美妙的星空相比哪个更值得挪威人关心,你们可以想象下。 资源使挪威富裕,但富裕和幸福和谐是两回事。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显然比当代挪威富裕得多,但前者童工遍地、后者黑帮横行,正义只存在在对超级英雄的幻想之中。挪威和谐的秘密很大程度上与富裕无关。先哲有云:“和无寡,均无贫,安无倾”,放之四海皆准。战后七十多年来,北欧左翼政党连续执政,至今寥寥几次在野。即使劳动党在野期间,政府政策也仍然比某些自称社会主义的政党社会主义多了。无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还是强调集体主义、排斥个人功利的合作逻辑,都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而税收过高、出力不讨好、混大锅饭得过且过这样的计划经济通病,在挪威也一样不落。挪威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军事前线,在北约的眼皮子底下搞社会主义,是需要一点本事的。挪威政府的底气来自于对经济命脉的绝对垄断。即使有多得开发不完的油气,即使自己根本没有掌握开发油气的技术,政府仍然牢牢把握100%的石油开采权,视资源如禁脔,既不允许外国势力介入,也不允许私人资本染指。政府坐拥着国家石油公司的丰厚利润,便可以在名义上的资本主义环境下脱身于资本的挟持,坚持均贫富高福利的政策。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没错,注脚便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挪威的成功很另类也很无奈。挪威自称“后工业国家”,它给自己找了一顶漂亮的帽子,但其实连初步工业化都从未实现过。挪威人口不足地理位置尴尬,捧着资源的金饭碗从世界各地购买工业品,却连自家资源的定价权都从来不曾掌握。相比之下隔壁瑞典则健康许多。瑞典与德国颇为相像,人口相对挪威充裕得多,工业化起步早门类齐全,除了资源什么都有。瑞典、德国同样是长期左翼政党执政,同样拥有高税收高福利的制度,却走出了另一条更现实更稳健的强国之路。本文题为“梦幻挪威”,即为寓意当今挪威的成功有其特殊性与偶然性——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入梦,也并非所有梦中人都能清醒视之。梦境之外是个丛林世界,其中人地和谐的典范,还要看德国、瑞典。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2770 次阅读|8 个评论
没有好的人文教育,中国科学能崛起?
热度 29 yangguoxue 2016-8-10 10:15
在科学网一直不愿意过多的提这个话题,因为科学网也有很多动辄“文傻”的所谓“科学家”。虽然没看到这些人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科学成就,也不知道这帮人看不起文科学者的资本在哪里,不过就这伙人一贯的发言来看,缺乏常识是共性,有知识没文化,在一个相对专制的社会中 充其量扮演的是工具的角色。 科学网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 轻视人文是改开之后的社会通病,科学网也未能免俗,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人文教育不及格。中国的人文教育受政治和意识形态干涉太多,所谓的课程不过扮演的是给体制背书的工具,教育方式僵化落后,缺少启发性内容。大学以上的社会科学内容因为意识形态的禁忌和种种政治限制,发挥的空间被缩小,成了一团浆糊。 忽视历史、艺术和文学的重要性是一种短视和无知,说明中国人对教育的心态仍然没有走出“实用”的圈子。人文教育可以教给年轻人价值观与道德准则,得以让他们在社会中承担责任,做出智慧的选择,学会批判性思考,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民主离灭亡总是只有一代人的距离。在一个社会中,数百年历史的民主理想,比如言论与出版自由,稍有不慎就能被镇压,乃至灭亡。很多人都羡慕民主的环境,但民主的环境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一群懂民主的人维系的。文明是比富强更高的目标。 没有好的人文教育,中国科学能否崛起?博主认为,肯定不能。 最近大家讨论韩春雨,从屠呦呦到韩春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头衔“三无学者”。到目前为止一个“诺奖级”和一个“准诺奖级”,没那些“三有学者”什么事。相比之下,有些人什么都有,资源有,头衔有,权利有,就是没有成果。这说明了一个不会做人,不善交际,只知道潜心研究的人在这个圈子中并不被重视,该有的没有,也不会有。然而在这种官僚化的封建圈子,有些人活的还挺乐呵。没有人文教育支撑的民主环境,科学的发展会顺利吗?博主真的很难把某国的某个圈子称为学术界。博主以为,从爱国的角度来看,韩春雨那个学术是假的也许对中国更好,起码面子上好看。
3130 次阅读|53 个评论
[转载]钱穆:中国文化与人文修养
kexuechuanbo 2016-7-31 05:25
钱穆:中国文化与人文修养 2016-07-22 现代大学周刊 作者 | 钱穆 历史是人事的记载,史实以人物为中心,所以不了解人,即不易了解历史。尤其中国文化,特重人文精神,如廿四史等书皆以人物为中心,其体裁特别重在列传。因人可以支配历史,而历史并不能支配人。 人文修养即是讲究做人的道理和方法,懂得如何做人才是最高的知识,学如何做人才是最大的学问。学做人是人最切身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都有其教人做人的道理,生长在这社会里的人,都得接受这社会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如孔子、耶稣、释迦,他们都教人如何做人。尤其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即为教人如何做人,但孔孟与耶稣、释迦不同,因耶稣、释迦乃教主,而孔孟则不然。 如我们要立志做一科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或教育家,我们首先不能忘记我们是人,必须站在人的立场去获得知识来为人类服务,若脱离了人的立场,则所有一切均成泡影,全无意义。要了解中国的文学,必须了解中国做人的道理,因中国文学的最高理想,要将自己最高的人格溶化在自己的作品中,要使作家与其作品合而为一。故不了解作家,即不易了解其作品最高最深之境界,若只求了解一篇篇的作品,而不去了解作家的人格,那么我们不能洞晓其作品所涵真实的意义,如或有某作家的作品不需通过了解作家本身的人格,而便能予以全部把握,则那些作品中国人眼里至多是第二流的。 如屈原与其作品是溶合为一的,若不了解屈原其人,便不能了解其作品,这种作品才是第一流。至于如宋玉,其作品虽美,可是我们只了解其作品即可,并不必去了解宋玉之为人,故其作品最多只是第二流。又如陶潜、杜甫、欧阳修、苏轼,直至近代如曾国藩等人,其诗文都是基于其人格而成,其人格均能表现在其作品中,我们若不了解他们的人格,就无法了解他们的作品,这才是第一流的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书之作家究竟是谁,知与不知,并不影响到我们欣赏这些作品上,所以它们只算是第二流的。中国人常把小说戏曲都列为第二流的文学,就为这个原因。 历史是人事的记载,史实以人物为中心,所以不了解人,即不易了解历史。尤其中国文化,特重人文精神,如廿四史等书皆以人物为中心,其体裁特别重在列传。因人可以支配历史,而历史并不能支配人。我们读历史,必须懂得历史里的人物,能品评其人格之忠佞贤奸,邪正诚伪。若不了解人物,则无法了解到历史。即如岳武穆、文天祥、史可法等,我们当知并不是因他们为国而死,才成为这样的人,而是因为他们是这样的人,才会碰到这样一个死的机遇。 人之生死,只是一个机遇,机遇仍在人之选择。他们之死,才显示出他们的忠直诚正。这是一个主动的表现,他们可以不死,因为机遇可由人自己作选择。故中国人讲历史,主要在人物精神,所以学历史必须知道做人的道理。中国人讲教育,常言身教胜于言教,所以我们与其说孔子是一位教育思想家,不如说他是一位教育家。从这里可以看出身教和言教的分别。身教是以身作则,用人格来教人格。教育家的一切思想言论,只是他人格之表现,他的主要价值不在其思想言论,而更要在其背后的人格。中国之品论文学,不重其文章而重在作者与作品之合一。讲历史不重其事业,而重在其人格与事业之合一。我们不了解一人,亦不能了解其教育精神与目的。如孔子、孟子及宋明诸大儒,他们全是以自身人格来发扬他们的教育精神与目的的。所以不了解中国的做人道理,就不能了解中国的史学、文学、教育、人生、和全部文化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殊的地方,所以说教人做人的道理是我们文化的中心思想,这叫做人文修养。 在易经上说:“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天所用“文化”“人文”两名词,虽从英文译来,然而这观念中国自古已有,不过与西方有些不同。何谓人文?曰物相杂谓之文,所以文就是一种花样,如黑白相杂便成了花样,若只是纯白或纯黑,则无所谓花样。中国人讲有天文、地文、人文,如男女相杂亦就是花样。因男女相杂才化合成夫妇,为父母,有子女,这就是物相杂,即是一种人文。老一辈人与晚一辈人相杂化合,即可产生新的,今之天下即是经化合而成的天下。大而言之,时空相杂遂形成今日的社会,用中国话说,即一经一纬,而织成了人群相处的文采即谓之人文,人文也可说即是世网。说到空间,人易懂,如这是台北,那是台南,但说到时间,便不易把握,如何时才有此日月潭,此小学和文史年会。虽然今天是在这日月潭的国民小学来举行文史年会,可是这三个形成的时间是不同的。犹如同长在一个园林中的树,也是历史不同,年代不同。在这种各个不同的情形下织成了一个世网。人群社会中之形形色色,因于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复杂多样,我们称之谓文化,这是包括着很多东西的。这即是人文,因复杂而化合。经于复杂之交织化合而又成了新物。 什么是修养?如修剪花朵枝叶,培养泥土等。一颗花种,生出花苗后,须要慢慢培养修剪,才能长出一朵合意的花来,做人亦如此。天地生人,单独的人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于是男女老幼,民众政府交织形成了世网。若把今天这个年会扩大来讲,便可以把整个世界都牵上,换一面讲,若非整个世界的化合,亦无此年会。人一定要进入社会才成人,因此必要在人群中做人,若脱离了社会便不成为人了。故人定要二人以上相杂,才能做人。中国提出“仁”字即二人,所谓人相偶。中国人讲做人道理,最基本的是要人参加进社会,在人文中修养他自己,成为一人文化成的人。西方讲人文乃是针对宗教而言,因宗教最大目标重在死后人可接近上帝因而得救,于是反过来主张人文主义,其所讲重要精神并不与中国相同。中国讲做人的道理,一定要把人与人配合起来才能做人,如果你死了,但在社会上还有因你之化合而所成的新的你保存。所以中国人注重的是后世,不是天国。要言之,脱离了社会的人,不算是一个人。 请问跑进社会以后如何做人呢?当然,如做老师,做公务员等,不能一些花样都不做而单独说要做个人。所以要做人,便须做社会上的人,进而做历史上的人。天地所生之人只是一“自然人”,入了社会以后做的人,才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才是文化人,即是人文修养之人。 但是要怎样做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呢?我国文化主要精神就是要教人如何做人。我们今天讲讲做人的道理,并非说别人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这不能分开讲,现在所讲,只是全人类做人的道理,只是讲人如何做人,便该在人以外更没有条件,这一切是无条件的。与教育程度的高低,人的贫富贵贱等都无关。而只是就全人类中每一人如何来做一个人讲的。只要他是一个人,就应该在社会上做一个人,也就可在社会上做一个人,不须任何条件的。有知识的要做一个人,无知识的也要做一个人,富贵的要做一个人,贫穷的也要做一个人,不管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只要是生而为人,就要做一个人。而且人格是要一贯下来的。从幼到老,从生到死,因此不能说到待我到某阶段了,才来讲做人。我们要讲做人,是要每一个人都要做的,通贯古今,在每一个地区和环境下都要做,不受时空限制。而这一个理想又是人人须做而又永远做不到十全的。就因为永远做不到十全,所以要人不断地去做。这就是中庸所说:“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 试问我们做人应从何处开始呢?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就是青年人。孔子这番话就是要我们在一切条件下做人,从头一开始便讲究做人。人总有父母,总有社会,做人惟一的条件,便是要在你以外再有人,其他便无条件了。但是为何要这样去做呢?就借孔子那句话中“泛爱众而亲仁”的“亲爱”二字来看,你有一个亲人、爱人,你心里一定喜悦。你能以亲爱之心待人,你自己一定很高兴,人家以亲爱待你,你也会很高兴,所以亲爱是人心之所欲。难道天下有不要人亲爱的人吗?孝弟只是亲爱的别名而已。这既然是人心之所欲,人为何不去做呢?苟非人人心之所欲,又如何能勉强人人去做呢?故中国人教做人,开始只要能“从心所欲”,做到家,仍还是“从心所欲”,再没有更易的功夫,更高的境界了。故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孔子一生修养到最高境界即为此从心所欲。然而“从心所欲”是一件最容易而又最困难,最浅近而又最高深的事,同时也最普遍,而又最个别的事。 但一个人每为要“从心所欲”而走上不能“从心所欲”的路,到处碰壁,不开心。这是因为不知“从心所欲”的方法所致。什么是“从心所欲”的方法呢?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子注:“尽己之心之为忠,推己及人之为恕。”尽自己的心,如要睡则尽心的睡,要吃则尽心的吃,只有自己的心能替自己做主,自己才能把握住自己,自己的心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进入社会,到了一个复杂的世网中,我们应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你不要在一切外在的条件上怨天尤人,你要从最根本处做起,从你初生做小孩时的那一颗心的根本处做起,才可上达到最高的境界,这时则只有天知了。所以学做人,须从自己的心上做。孔子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要“从心所欲”而“不踰矩”才是,若“踰矩”则不能“从心所欲”了。这个“矩”还是在我们心里,做事违背自己的良心还是不能有矩。因“规矩”在人心中,故“心之矩”即“天之则”。照宋儒讲这是天理的流行,用宗教语言来讲,这是上帝所给的心的法则,即是上帝的法则。这法则给了我们就是“心矩”,就是“天德”。下学而上达,是要从根本处学起而直上达天德。宋人称之为“天理”,与“天理”相反的是人欲。“天理”的内容只是人心所欲而不踰矩,“人欲”亦是人心所欲而踰矩了。人心之欲,想这又想那,但必须有一矩。所欲只在“矩”中,就是天理了,故人欲和天理并不是相违背的,而且是一体的,只要不踰矩就行。 人总有一死,若想长生不死,这固然是“踰矩之欲”;但若如读书过火,吃饭过火,休息过火,寻乐过火,亦都是踰矩,结果因过火而生了病,终生愁死,反而早死,都是违背天理所致。所以要“从心所欲不踰矩”。矩在心中,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能做到矩在心中时,也就是天人合一之时了。 今试问如何认识此心矩呢?这也很浅近,只自己心下觉得快乐即合心矩了,若心下不快乐则总有毛病。凡一切事皆不能过分,不用求快乐,只要求合理,合理则自然快乐,才能理得心安。这不是讲思想,也不是讲人生哲学,只是学做人的道理,这道理只在于躬践实行,只在学。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岳飞,文天祥都死了,其所欲之义则至今尚存。人的生命是总要丢掉的,但须要选择一丢不掉的东西。眼前有很多路,但得你自己挑一条去走。故人须要立志,用自己的心去选择一下。取舍之间尤见志。人之求学相同,但“志”不一定相同。在一取一舍之间,建立起自己的志,然后再从志去学。孔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这“志于学”就是孔子立志去学做人的道理,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心,希望诸位能立志求学,做一个中国理想的标准人。 来源:《钱宾四先生全集42·历史与文化论丛》,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编辑: 东 方 这一刻,遇见大学 现代大学周刊 微信号: Uweekly 微博:@现代大学周刊 投稿: iuniversity@qq.com 阅读 5850 29 投诉 广告 商品推广 精选留言 写留言 4 万秋 谢谢!陈 7月24日 3 万秋 好文章 7月24日 1 晨钟暮鼓 值得一看 6天前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个人分类: 师生交流心得|1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文化是和谐与创新
热度 1 benlion 2016-5-29 17:06
God 是创造宇宙,亚当也是God所造,中国神话是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人类学和基因组学,已经证明了只有同一个人类。 也就是说,创造发明,才是人类信仰的核心 - 和睦相处(儒家)和法制规范(犹太教)的社会功能。 中国绘画艺术,当然古代工匠和手工业也是,对西方近现代的发展,形成了影响,在英国图书馆,阅读过现代西方主要画家的英文版传记,确实如此。 大爆炸宇宙学说和《道德经》的“道”(logos),指时空和万物的起源。科学是认知能力,工程是实践能力。 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的一个共同信仰 - 就是崇尚创造发明的精神(spirit)。 在英文版对“神”或“上帝”的解释是“spirit”(精气神的“神”),即无形无像的。让大众容易理解,神话 - 以艺术的表现方式,则不同。 从无到有,从无机到有机,从无人到有人。其实,这是中国传统的思维,不是希腊传统的思维 - 周而复始。 因而,人际关系的和睦与协作,就在于社会的高效组织与管理,促进科学与艺术(imagination)和技术(technology)等发展。 - (2011年-2016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1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方携手并进,共创和谐之未来
热度 6 Fangjinqin 2016-5-20 12:10
科学、艺术、人文携手并进,共创世界和谐之未来 ( 2012 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大会报告速记整理) 大家下午好! 我报告题目是,《科学、艺术、人文携手并进,共创世界和谐之未来》。主要分下面几部分。第一是引言,讲讲科学与艺术人文之间的关系;其次,看看我们的中国发展;再讲,三位融合的典范;然后简介李政道科学家合作网特点,最后讲一下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首先,我要向李政道先生表示敬意,并且向他学习。李政道先生跟杨振宁先生在1957年是我们华人第一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我是高中二年级,人民日报大消息出来,令人非常激动。他们的获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李政道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倡导科学艺术和人文的和谐统一。他自己就是一个三位融合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我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次我们召开2012年第八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得到了李政道的大力支持,他给我们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和题辞。早晨李院士已经宣读过了,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成功地举办了大会,还有五个协作单位的支持,这个大会实际上是两个系列会的融合,一个就是我们2011年已经召开到第七届的全国网络科学论坛,今年是第八届了,去年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了社会网络跟传播的论坛,我们把它们联合起来,继续发展。同时感谢在座的各位的大力支持,因此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多学科盛会。刚才讲了,开始我们是组织第八届全国网络论坛,后来跟中国传媒大学商量一下,还是组织一个更大范围的论坛.李院士的题词:《融合科学与艺术,发展社会之和谐》,就是这次论坛的主题的宗旨,那么这个透明是他的贺信 2011年我们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召开了第七届全国网络论坛,为了纪念我的母校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同时也在清华大学轮流举行了网络科学论坛。李德毅、陈光荣等大批网络专家都参加了这个盛会。这次会议是前面会议的继续, 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科学艺术人文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异同,他们过去发展的状态是怎么样的,跟现在发展是怎么样的?基本上经过了三个阶段,混沌一体,分道扬镳,到殊途同归,现在是自然回归和谐统一的时候了。那么科学艺术人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知道科学主要是探索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奥秘,艺术人文是探索感情心灵和行为之奥秘,实际这两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我认为他们就是孪生兄弟,你看科学门类很多,数理化天地生,艺术的门类更多,除了雕刻、建筑学以外,还有什么文学、传播新文学、艺术等等,简直就相互交叉非常密切。但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科学是求真,真中涵美,这个艺术是审美,美中不离真,因此真字,一个真字就是共同的追求,那么都要追求创新,追求卓越。凸显科学、人文、艺术的和谐统一,这个追求真善美揭示深刻性,普遍性。还有和谐统一的共同目标。那么所谓同根生就是发生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同源发就是发展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愿望就是共同完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又实现融合的共同愿望和愿景。这里创造力和想象力和科学人文发展的本质源泉和本真的动力。因此说,追求科学艺术人文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最高的一个目标之一,大家知道自然科学里头,核心的科学就是物理学,物理学是什么呢?是人类理解自然的最普适的语言。用当代爱因斯坦、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话说,物理学是最基础的自然关于自然的学问,因此是最具有诗意的科学,这个学科本身就充满了诗意,那么我们再深一点,科学是理智的对话,艺术是自我的对话,哲学刚才说了,哲学是与社会的对话,那么人文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目的是为了理解宇宙和人类自身,都在追求着美高雅对成真善美。 我们再具体讲一下,就是科学是对自然进行新的准确地抽象,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段去唤起人们意识中的情感的共鸣。情感越珍贵,唤起就越强烈,反映就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大家知道蒙娜丽莎那个画,这个画下面会看到,就逼真地描述了一个画家对女性美的一些刻画,引起了很大的共鸣,包括很多人在研究这个问题,这个下面再讲。自然也是这样,自然越深奥的话,抽象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越伟大。大家知道网络科学里头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一个就是小世界,一个就是无尺度,这两个规律讲起来是不是简单?但是,它们概括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里头复杂系统里面一些普遍的规律,因此抽象越简单,应用越广泛。你现在从互联网也好,还是生命系统也好,网络无所不在,几乎都可以用网络科学的理论,来探讨一些世纪工程上的问题,世纪网络上的问题,这个网络就显得越伟大。 第三,我们来追诉一下中外的发展史。有一些重大的创新和发现,不论是科学和艺术,提的远一点,我们国家的四大发明,还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这个像屈原等。比如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力学,经典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另外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艺术上乔托的透视画法,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我们下面继续看,咱们国家历史上就提出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真正出现过这样生动活泼的场面。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坚持和发扬这个双百方针,这个非常正确了。 我们古代的四大发明大家可以提出,我就简单提一下,一个是造纸术,一个是指南针,一个火药,还有活字印刷术,这些对世界的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就拿活字印刷术来说,到近代还有继承和发展就是活字印刷术,就是激光造排技术,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古代的发明,以王 选为首 的集体做出巨大的贡献。 所以我们传承了四大发明,另外早期的代表人物像孔子,孔子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圣人,是有国学的人,那么现在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除了传授汉语以外,还传授传统的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让我们中国和世界联系更紧密了。还有屈原,屈原是最伟大浪漫世界的诗人,他的离搔使他成为世界的伟大的明人。他的《天问》是千古万古之奇作,全诗373句,1560字,一口气提出137个问题,对天、对地、对自然(天文)、对地理、对社会、对历史、对哲学、对人生等多方面一连串提出了137问题。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无所不问,表现他了对宇宙的探索精神,以及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因此,屈原是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广泛精深的内容,使之称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他还有一句话:“ 路漫漫其修远 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种科学探索精神,对自然对科学的求真态度。 大家看看梵高的画作,《天问》有精神的雷同。画作的题目就叫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跟屈原的天问是非常相似的。如果用现在的科学提问就是:宇宙是怎么起源?生物是怎么起源的?怎么认识人类的未来?这都是我们现代要探索和正在探索的一些重大课题。 我国庄子是道家学术的创始人,他主要是提出了天人合一。李政道先生非常盛赞庄子的宇宙观,里面一段是李政道对于庄子的逍遥游里头关于混沌的说法和解释。这个反映了我们古代的宇宙观,因为当时在古代的时代,鲲鹏千万里展翅的话,就已经是非常大的了,那么它飞翔的话,按李政道的说话就类似于宇宙大爆炸的思想。因此,庄子的一些思想,就是运用了一些现代的宇宙观。这里,还有值得称道的是杜甫,杜甫就是曲江对酒里面有两句话,“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生”,伟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强烈的创造力,力图去超越表象,追求更深刻、更普遍和更永恒的东西。有艺术家把“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生”用隶书写出来了,这个隶书在李政道的书上,作为扉页印出来了,李政道非常赞成杜甫的上述思想。他说了,什么是细?就是仔细地观察;什么是推?就是精密的推理;细讲怎么解决?就得去做实验;推讲的怎么做?就是伦理;怎么解决?就是从事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真正能够做到“细推”两个字,很难啊!同时,需要科学方法和新思想。确实,我们国家有很多好诗词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里面都包含了很多科学思想,包括了有现代的东西,现在网上讲什么“达人秀”?这个达人是哪儿来的?根据考察也是来自我们中国,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头就有“君子安平达人之命”,我觉得类似这样的,在中国的知识宝库里,包含了一些现代科学方法和思想,在我们古代作品里头都能找到一些根据。因此,我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中国源远流长的5000年的文明史,从辱骂饮血到基因工程,从刀耕火种到电子信息,从爬山涉水到神州遨游天空,一场场拼搏,一项项发明,亿万人民前赴后继,代代精英呕心沥血,终于创造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演义出可歌可泣的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厚的积淀。鼓励着我们继续继往开来,开拓未来。 同样在西方,有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它也是人类历史一个非常光辉灿烂的时期,这个文艺复兴的巅峰人物看成是全才奇才的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这张画,可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你们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她,你从不同角度看看蒙娜丽莎,你可能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根据美国的哈佛医学院科学家的研究,他们在美国的顶级杂志上发表,蒙娜丽莎为什么有不同的微笑呢?为什么都对微笑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大脑里面的神经的部分,你关注点的不同,你感觉到的是一个移动中的视觉,因此你会有不同的感觉跟体会。这个是所谓的美术之冠,还有美术大使米开郎其罗,总之在文艺复兴的那时候的科学与艺术,与静电科学是并驾齐驱,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科学与艺术是融合一体,这个时期的一些大科学,像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等,他们不仅在科学上表现着杰出的才华,而且在艺术上有很多的表现。那么大家很熟悉哥白尼,我们应该感谢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以太阳为中心的这个天体运转的理论,可是当时可不得了,遭到了教会的迫害,甚至把他烧死,他的巨作受到了摧残,因为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只是到2010年的5月22日,他的遗骨哥白尼的遗骨才在大教会下葬到了那个墓地里,才受到教会的承认,去年才公开表示道歉,对迫害哥白尼表示道歉,这说明科学的一个发现,是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大家都知道,牛顿一看树上的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发现了存在万有引力,我们地球为什么在运动?发现三大运动规律。因此,他是世界人类史上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也是物理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是人类智慧史上做出最伟大贡献的一个科学家。请看,这是他不朽巨著《自然哲学数学原理》。还有达尔文,达尔文是英国的社会学家,他经过了6年的环球旅行才发现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这个寄回来也沉重打击唯心的神道论,恩格斯称这个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一个三大发现之一。但是,后来,到了20世纪出现了两种的分离倾向,也有一些原因,20世纪的时候,物理学出现了三次大革命,一是量子力学,二是相对论,三是混沌学,对时间和空间有了崭新的认识,这些概念一般比较深,如果搞艺术人文的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确实很难理解,同时的话,艺术上也出现了,抛开照相机的写实风格,大家知道照相机技术,在艺术界引起是一个重大的变革,一般绘画一张画要花半年画才能出来,而照相机一照就出来了,比它快得多,还逼真!但是,他们后来抛开了照相的技术,这个写实风格是反映自己心灵的东西,而不是复制现实,因此就采用一些古怪的构图,利用绚丽的色彩表达对空间、时间,对生命、宇宙、运动的理解,甚至把幻觉都把它画出来,因此就出现了两种艺术跟科学的分离。 同时,有许多艺术界苦苦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是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相对论最重要的是引进了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这个极限不能打破。年大家知道,2011年有一个意大利的诗人,说(周围时)的速度超过了光速,真正引起了全球震动,如果是这样的,整个物理学,都要进行重新改写,相对论就会被推翻,但是后来仔细地检查,是测验的误差,两个负责项目的科学家首席科学家都被辞职了。我们对科学是非常严肃,他们轻率地宣布了发现超光速的东西是不对的。 相对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也是我们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事,即,如果我们要是坐着宇宙飞船去宇宙飞行一段时间的话,我这个老头子回来就变成年轻小伙子,你们这些年轻小伙子就可能变成老头子了,时间延长了,寿命延长了,这是非常重要的结果。那么狭义相对论有很多结论,由此研制产生了导弹、原子弹、氢弹,都是由此产生出来。因此,相对论打破了传统观念,产生了新的时空的概念,与此同时,大家可以观察到,在高速下的视觉图象也是不一样的,你要是坐着火车,还是坐什么(飞机),你去看看外面的景物,那个运动的速度,那个图象是不一样的。其实,艺术家也画出这样感觉的画。大家知道马奈,这个在草地上的野餐——夜餐,一出来以后,参加展览开始都被拒绝了,因为它一无是处,就什么也不是,有“七个无”就不说了,但是今天,他已经是美术的开拓者,是现代美术之父,为什么呢?因为体现三维空间的存在。因此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力支持了苦苦思考的艺术家关于时间空间概念的看法,像印象派就考虑时间问题,你怎么抓住日出那个景象,印象派就是说在你某一个场景,在那个瞬间,对你的视觉的冲击,你不能抓住,他们就要抓住时间在流失中的某一个瞬间,这个时间当时具有革命性,这样的话。从这两方面逐渐大家对时空,不光是科学家,并且对于艺术家都有一些很深刻的思考,彼此达到了认同的想法了。 关于中国艺术,我就少提了。因为中国艺术跟国外的艺术还是不一样的,中国善于画山水画,很注意评审的时间跟空间概念的描述,不愿透视画。西方的艺术跟东方的艺术有明显的差别,西方是表示真实世界的表现,东方主要是沉思,作为一个沉思的手段和方法,来自自然的精神刺激。这个就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历史在科学艺术上面确实有一个曲折缓和的过程,但是大家都在趋同,时间概念就是趋同的概念,因此到了一个,应该爱人类支持的珠穆朗玛峰冲锋的时候了。现在做出三位融合的典范就是李政道先生。 李政道有很多的著作,还有很多画册,还编了科学艺术的画册,大家可以去看,李政道还以科学理论为选题,自己还出版了李政道的随笔画选,这些仔细一看,进行分析,能够体现出他一贯提倡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确实表现出三位一体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科学艺术的融合,开辟了艺术的新天地。这个科学艺术的画册是三方面对科学界、艺术界和大众的对话,普通画家就是艺术界的对话,哪儿有科学界的对话?李政道和我们画坛很多名家都有交流切磋的机会,并且鼓励画家们创造科学画,也增进了科学界、艺术界相互交流,也开拓了一个新天地。那个画册就是他们合作的结晶。这个是李政道在北京与中国画家相距的照片,这是1988年,大家看看这个是李政道,跟很多著名的画家,吴冠中等等,李政道是想用艺术说明科学,在国际上能够尝试,但不是很成功,是由荷兰的版画家埃舍尔的作品他的坯布,和昼与夜,右边就是他的作品,描述城镇里头的田野、河流以及其他的景物等融合在一起。李政道对这个画还是很欣赏的,其他的画也有,但一般很难被认同。 在李政道的鼓励跟促进下,很多中国的画家都做了很多画,这个画册上有很多他们的作品,我这里今天没时间来具体讲,比如吴作人,现在太极图,以这个现代太极图这个表示世界是动态,宇宇宙的全部动力、所有物质和冷两都产生一个静态的阴阳两极的对峙,这个是北京高能物理所电子对撞机的标准作品,还有一个画是合资重如牛,对撞生新态,这个形象地说明了这个产生了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这是我2011年参观的时候拍下来的照片,这个是世界上对撞机撞出来的液体的高速液体的状态。值得一提,吴冠中有一个介绍创造的一个简单与复杂关系的一个图。这个图就取了一部分,这个图的两边有题词,这个题词李政道还略有修改,这个题词说明事物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的关系。你看点线、面黑百灰,红黄例,这些是最基本的元素,营造极复杂的绘画,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图画上的艺术上是怎么来的,那么怎么求证科学上的简单与复杂呢?抽象画道是无题却有题,溜光,溜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后面的一句话,就反映了爱因斯坦时空相对论的概念,因为随着时间的流失,世界万物等在变化,就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因为他们用点线的潇洒神韵,描绘了千变万化的一些自然体现,表达对科学理论的,最简单和复杂的理解。另外大家很有名的一个擅长敦煌壁画的画家,他创造了创天,以妙手托出星云展,艺境创天万物生,这是他创作的,大家可以体会了,有一点像太极图,在巨大的旋转中,出现一些美妙的东西,因为这个在描述在宇宙间的雷电交叉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总之,有很多美院的老师都为科学与艺术的创造了很多作品,为科学与艺术做出了贡献。吴冠中在2011年说,奥秘与奥秘中有通途,就是说,科学追求自然奥秘,艺术追求这个感情的奥秘,但这两个奥秘之间是有共同的冲突的。表现在真性情,一个真字,就是说不管是科学也好,艺术也好,一个真字是最关键的。 李政道的水笔画里头有很多的作品,收集了270多幅,很多作品表现了对夫人,对他夫人的一个怀念之情。在半个世纪的风雨旅程当中,他们始终相知相爱,爱情始终是他们事业成功幸福的源泉,也成为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大家看这个画,这个画是写,再一个竹,竹在空飘洒的情况,这里写:“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这是去世一周年做的画,这个上面的竹字头,他的夫人叫秦惠筠,这个筠,就是有竹字头的筠,这个表现了他对夫人的一个无限的思念,还做了一首诗,因此大家知道,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艺术人文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李政道夫妇的爱情令人赞叹,在去世后两周年,在李政道的提议一下,把他们夫妇终身的收入,建立一个秦惠筠资金捐赠仪式,当时当副总理的温家宝等等等一批国家领导人参加了签字仪式,这个基金也是他们爱的结晶,爱的奉献,对我们科教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因此,我觉得李政道是一位把科学艺术融为一体的典范,他有很多画,我今天没有时间多介绍了,有很多的评论。 现在简单讲讲李政道科学家合作网,我们课题组把他的数字图书馆上的很多资料、论文,大量数据采集下来,构成了李政道合作网,他跟很多科学家合作,其中有4个科学家跟他合作很多,第一位是他的最初合作者杨振宁先生,还有其他三个(英文)。 我们可以把他的这个论文合作里头的画成网络,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是考虑他们论文的,跟论文有合作的科学家的关系,这里表现出一个李政道是一个网络里的核心,还有杨振宁跟这个之间的关系。这个科学家网络很容易看到,肯定是兼具有无尺度和小世界两种特性。这个是参考许多跟李政道有合作文章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看到,除了两大网络拓扑特性外,我们发现一些新的特点,大家看,我这里画出来李政道的每年发表的论文。从他1948年到1995年发表的论文。这是他的科学论文,科学论文里头出现了5个高峰,这个很少见的。科学家一般有一两个创作高峰了不得了,他有五个创作高峰,你看这个,1957年,57年得了诺贝尔奖,另外最外面有画作的高峰,这是网络的标准特性。那么这个论文、画作和人文每一年发表情况,大家可以从这里清楚看到,他是具有一个三位一体的创作特点,一是有多个创作高峰,充分显示了世界科学大师杰出的才华和贡献,每一个科学论文高峰之后,相应一定时间也出现艺术高峰,例如1993年,后来1995年出现一个高峰,这个说明是科学与艺术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因此李政道是科学艺术人文融合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实际上,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它们都在科学艺术上面做出非常好的,像爱因斯坦,华罗庚,钱学森、李四光,他们对科学人文都有很好的结合,这里简单介绍,不详细讲了,后面明天再讲。 现在,讲网络科学之美,这里讲一下趋势,这个网络科学是最广泛的新兴交叉科学,它正加速与其他学科和艺术的融合进程,我们可以从很多图上面看到,这里就不讲了,还有一些纳米技术、非线性的混沌和分形之间美丽,等等,都在为科学艺术人文的这个融合创造了更好的机会和条件。加速了这个进程。 最后展望,融合科学艺术人文来共创世界和谐,这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这个,而且要提高这个兴趣和自觉性,努力学习,积极探索,脚踏实地从我做起,共同努力,要使得: 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人文大众化,实现科学艺术与人文和谐的统一。 为了推进科学艺术之间的融合统一的进程,上海成立了科学与艺术协会,我觉得很有远见卓识。北京市是否也可以筹备中国或者北京科学艺术协会?,今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能够加强沟通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条件,实现科学与艺术人文的融合和世界和谐。 未来是属于懂得科学艺术人文和勇于创新的人,让我们来迎接21世纪最伟大中华振兴时代的到来,拥抱这个科学艺术人文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103 次阅读|5 个评论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127讲通知
热度 3 lvnaiji 2016-4-1 10:00
科史文苑 | 2016-04-01 09:53 北京科技大学“人文之光”社科论坛 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127讲 主讲人:吕乃基 教授 (一)科学家的“原善”及其守护与提升 时 间:2016年4月5日(周二)上午10:00 地 点: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生态楼616室 内容提要: 近日,科技界学术腐败事例屡见于媒体报端,科技人员何以自甘堕落? 实际上,科学家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形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人员的“原善”。科学活动的根本点就在于人经由理性和实验与自然的博弈。正是在这样特殊的科学活动中,形成了科学家特定的品格。科学家的原善是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也就是人类在最简单的活动--与自然博弈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之善。鉴于人类所有复杂的活动最终都建立于对自然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之上,所以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是原本之善、基础之善。 然而,科学家之原善只是一切善的共同出发点和基础,不是全部,显得苍白单薄,以及有可能被滥用。原善只是一种抽象,有待充实和提升。 当代中国语境下,科学家的原善还可能被扭曲、践踏而堕落。有必要还科学家以原善。科学家自身坚守、充实、提升原善。 (二)改革开放的四个阶段——权力、资本与社会的关系 时 间:2016年4月7日(周四)上午10:00 地 点: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生态楼616室 内容提要: 通常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子系统及其关系来理解一个社会,经济提供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政治规定社会运行的法律制度,以及关于权力分配与制约的制度;文化倡导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论证现行社会的合理与合法性等。 在现实世界中这三大子系统的关系往往发生偏差而失衡,原因在于其背后的政府、资本和社会。三者虽处于同一国家,然而都有自身的利益担当和诉求,力图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并且倾向于自我扩张。三者之间的合作与博弈,汇成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功能子系统。 政府、资本和社会三者关系的视角,有助于厘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野,透析全球化的线索,以及理解科技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资本与社会渐次萌生,诸多问题均源于政府、资本和社会没有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政府、资本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边界,将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主讲人简介: 吕乃基,东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后就职于东南大学,曾任文学院副院长、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督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学术兼职: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产业论与产业创新专业委员会顾问、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科学技术哲学、知识论。在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等方面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在《哲学研究》、《艺术百家》和《高科技与产业化》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20余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科学与文化的足迹》和《科技知识论》等6部。《院士思维》等成果获中国图书奖和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向各省市各级干部和中海油等企业,在中央党校、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作近300场讲演,以及应邀在多届全国民营经济创新论坛作大会主旨报告。 4 月8 日 (具体时间待定)应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博士之邀 阻碍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因素—人的需求及其实现途径及其对“双创”的影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对西方社会语境下人的心理提升的抽象。个体沿特定的心理需求层次和特殊的通道攀登,在特定的方向并以特殊的动力推动社会的演进,社会又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在特定语境下个体心理需求特殊的层次和提升途径。正是为西方人所特有的心理需求层次和提升途径,为西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同样,也正是生活在其他社会中的个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心理需求层次和不同的提升途径,赋予其他社会以不同的发展动力和方式。 中国社会中个人的“自我实现”途径相当不同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是一种“自然-社会,认知-情感”需求层次,倾向于一步登顶,回过头来索取物质资源。这种中国特色的需求层次既孕育于中国社会之中,又赋予中国社会以中国特色的动力和发展路径,不利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欢迎各位前往交流指导!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2433 次阅读|7 个评论
庆38活动
shixiaoxin10 2016-3-8 20:06
本单位于3月2日上周三下午已经举办了庆三八活动,主要项目有一圈到底、动力火车、4人5足、跳绳200个(4人,50个/人)四个项目,分四个组,男女混搭比赛,最后计综合成绩用时最少者获胜。晚上包场看电影美人鱼。 庆三八,如果女性自娱自乐,实际上意义并不大,引不起共鸣和重视。男性参与进来庆祝三八节,并不会冲淡妇女节的主旨,更增进了妇女节的欢庆气氛,增加了趣味性和重视度,增强了妇女节在男性心中的分量。社会应该使三八妇女节向男女同庆转化,体现这一天男性对女性的关爱和祝福。 对比一下,三八节有些地方女性放假半天,男性照常上班,这样的安排不知如何评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大学校长们更看重人文、更注重文化?
热度 4 wangxh 2015-12-15 15:10
微信圈里传着这样一篇文章: 只推荐一本书,29位大学校长都推荐了什么? 当我们翻看到最后,发现无论是工科大学、理科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校长们没有专注于自己的本行与专业领域,而且在更大的范围内去“推荐”,而且是更看重人文书籍、更注重文化熏香——这正应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曾经与一位老师讨论过,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关注其专业,更重要的是“培育”其身边的“人文环境”——这是“道”,如果“道之不存”,“业将焉附”?一个女孩找女婿,女孩及其家人会更注重男孩的专业呢还是更注重作为人的修为、品行或素质呢?不言而喻,父母们可能更关注男孩是否上过正规的大学,是硕士或博士学位,至于修什么专业管他呢! 唐朝大教育家韩愈不也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嘛,可以得出韩老师他老人家也认为“传道”应该在“授业”前,至少应该等同重要吧。 一个大学校长,无论什么出身,首先应该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思想家,然后才是科学家、教授、专家等…… 指尖上的大学 微信号 zhijianshangdedaxue 功能介绍 用指尖助享多彩大学生活! 用指尖助力莘莘学子成长! 用指尖助推伟大教育事业! 【附录】 好书就是明灯,在你的成长路上引航,指引迷茫的你走向成熟和睿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29所中国知名大学校长推荐好书。难得的权威读书建议!手不释书,做更好的自己。 北京大学校长  林建华   推荐语 :本书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圈子,从更广的视野阐述了人类从一个普通物种的智人,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一步步走到今天无与伦比的统治地位。它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的地球。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推荐语: 作家用毕生心血写就的《平凡的世界》,展示了普通人在时代大变革进程中所走过的既平凡又壮美的人生画卷。虽然书中所涉及的年代对年轻人而言有些陌生,但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时代都是相似的。 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  陈雨露   推荐语: 以精炼的篇幅,扼要回顾并评点了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朝代的制度设置与利弊得失,体现作者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以及他的独特理解,为读者融会贯通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理念,提供了纲要性的参考意见。 复旦大学前校长  杨玉良   推荐语: 莱维在这本书中回忆了他在奥斯维辛的所见所闻,归结起来,就是极端条件下人类的善与恶。写完此书后,莱维自杀离世,给世人留下诸多的疑问。阅读这本书,希望大家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知识分子的道义;第二,是人类施以暴行的能力。人应该是向善的,在我们内心必须有做人的底线,而知识分子最大的义务,应该是思考人之为人的意义和底线,引导社会建立善、抵御恶。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   推荐语: 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级学者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望年轻人在读过这本书后能被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所感染,立志求学,勇攀高峰。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丁烈云   推荐语: 作者以一位资深外交家的独特视角描摹了中国的世界形象,是一部读懂中国的经典著作。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  侯建国   推荐语: 我在中国科技大学求学时读到这本书的中译本,书中许多我第一次了解的事实与观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都带给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这本书在美国问世之初曾饱受争议,作者向西方工业社会漠视生态环境的传统发起了勇敢的挑战,她所坚持的思想为人类环保意识的启蒙点亮了一盏明灯。 武汉大学校长  李晓红   推荐语: 本书以中国当下的生存实态为窥探口,直面文化生成的前沿议题。摆脱分期分段陈述史实的通常作法,以宏观的历史眼光全景式把握中国文化,试图揭示造就“如此人物”“如此事件”“如此思想”的“深层动力机制”。 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   推荐语: 该书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读来多有”百科全书“之感。作者文字生动活泼,像是在和读者促膝谈心,不经意之间道出了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却又在西学和新知的参照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黄进   推荐语: 本书既是一位睿智老人的人生回忆与感悟,也是一个世纪的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本书堪称我们中国主题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聂宏   推荐语: 本书引领我们进入微观粒子世界和无垠宇宙星空,窥探时间、空间奥义,以科学重塑生命的意义,把平凡生活安置于自然规律之中。我们的存在彰显了时间、空间的魅力,我们的思索表现了生命、心灵的美好。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李言荣   推荐语: 通过讲述科学入门知识的“一”,使读者向纵深双向的“无穷大”方向努力,通过从人类的林林总总的科学活动中摘取沧海“一”粟,使读者窥视到科学大千世界的“无穷大”的壮美和改造世界的“无穷大”的潜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彭龙   推荐语: 该书是冯友兰现实根据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讲义的整理而成,其学贯东西的才识使该书”小景之中,形神自足“,成为西方大学讲授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湖南大学校长  赵跃宇   推荐语: 序言中,熊培云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你即你选择。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是的,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减小我们的担忧圈,扩大我们的影响圈。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胡海岩   推荐语: 本书呈现了达芬奇在米兰时期书写的连续72页手稿。500年来,人们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向这位真正的思考者和研究世界运转机理的科学巨匠致敬。本书也许能让更多的读者被达芬奇的智慧启迪,继续人类发现世界、改变世界的旅程。 吉林大学校长  李元元   推荐语: 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创新思维,迎接挑战。 兰州大学校长  王乘   推荐语: 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温柔敦厚,澄静心灵。真金美玉的诗句令人宁静,回想而沉醉。 重庆大学校长   周绪红   推荐语: 全文约5000余字,虽字数不多,但“字字珠玑,句句精辟”。读此书可以领略其中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学习为人处世的方略,更可以汲取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 西南大学校长   张卫国   推荐语: 该书内容丰富多彩,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读来就像听一位睿智老人述说富有哲理的故事,启迪智慧,启迪人生。 东北大学校长   赵继   推荐语: 全书提供了一个新的史学视角:用年鉴学派方式审视历史。全书论述了文明与文化的理论问题,是一部展现历史全景,”通古今之变“的世界史。了解世界文明史,可从布罗代尔始。 东北林业大学校长   杨传平   推荐语: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些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中国教育改革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天津大学校长  李家俊   推荐语: 本书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代替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契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结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   张来斌   推荐语: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事例,简明扼要而又不失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原理、认识论内容和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范畴,拉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距离,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的哲学观与政治抉择。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于志刚   推荐语: 本书系统介绍了邓小平的成长经历和政治生涯,着重解读了他领导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辉煌历程,是一部视角独到的了解过去的巨著。 河南大学校长   娄源功   推荐语: 这是作者在当代国际政治与哲学语境中对柏拉图名著《理想国》的重写。对于当今的学子来说,是在当下语境中理解美、正义与深邃的传统概念之间关系的一个绝佳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王稼琼   推荐语: 这是一本大众可在身边常备的准确、全面而又通俗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最佳读物。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徐飞   推荐语: 本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撰写的世界历史。和其他史书往往囿于某事某地某一种族的写法不同,作者关注的是整个人类。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周玉   推荐语: 全书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程光旭   推荐语: 作为一本唐诗研究鉴赏类读物,该书文字既蕴藉隽永,又通俗易懂。同时,此书不仅仅拘泥于谈诗,透过此书,既读唐诗,又知唐史,从而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
3653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类文明与人生历程
benlion 2015-10-8 21:55
人生,往往存在迷茫、清晰和跟着感觉走等不同的状态。 迷茫,常常是职业上的抉择和社会前景的景象清晰度,却不是对人生希望的迷茫,而一般是潜意识的追求。 自1972年,埋下了2个完全不同的探索,一个是医学科学,一个是儒家伦理,而又在一个高层次相关,即,医学伦理和职业操守。 然而,儒家文化与犹太-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对于中国人,比起医学研究或诺贝尔奖来说,科学和工业如何诞生在欧洲,可能更加重要。 在英国,沉浸入了中西文化探讨,并描述了未来的行星际文明,而后,回到中国,去了山东、江苏、安徽和江西的文化之旅,在近代工业发祥的江南,走向了创业和考察工业园与创新型社会的思考。 (文明的路径) 从科学哲学到系统医学和文化哲学到绘画艺术,而到工业技术与企业计划等,恰好,也就对应了欧洲近现代,从神学、医学到文学、理学,而后,工学和商学的教育发展。 - (08/10/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与工业|1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0709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论
benlion 2015-9-7 18:16
近日,由于大学毕业30周年活动,有同学论及佛教,说到读了多少经书,最有资格谈宗教;然而,我却问是否读懂了,又何以知道是否读对了值得读的书?在大学4年,我用掉借书证2本,在北京图书馆和海外,也几乎大量时间花在图书馆,而后,突然领悟到,必须反思过去教导的“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时,不如直接到大自然去,才能领悟宇宙和生命的真谛。 几十年的读书,基本分为几类( http://www.listmuse.com/links.php ): 1 、科学的历史与科学哲学、方法论及科学社会学等,如,《生命是什么》是导致物理学家转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关键作品,《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理解科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著作,以及自然科学的大众型读物; 2 、尤其值得,或必读的书可能是人文类,如,圣经、4书5经等及相关的诠释与哲学,则是理解西方和东方文明的前提,并涉及社会科学和艺术等类资料; 3 、做学问的研究和专业类书籍,包括,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比较通俗易懂的学术思想和观念论述的读物,如,《生命的乐章》是系统生物学,针对《自私的基因》的分子遗传学,这是一对对话型或学术论辩的著作,《生长和形态》的注脚论述了S.Leduc化学概念的合成生物学(术语或词汇),而“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分形几何学)和“Chaos”(混沌学)等,则影响到在中国开始系统生物学探索的关键性著作。 比较理想的读书方法,往往是先阅读相关领域的历史和主要学者介绍的书籍,如,中国哲学史大纲、西方哲学史、心理学史和美术史等;然后,再选择比较重要和感兴趣的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意读书。 - (07/09/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科学与历史|1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就是和谐
热度 1 benlion 2015-9-5 00:13
简单就是美,淳朴就是幸福。 - 人生感悟 需要重新审视: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必须挖掘潜能:启迪天性,发挥颖赋,人格独立,唤醒良知,跟从内在的心灵。 (夜语禅机) 科学的发展或进步,往往不是推翻以往,而是扩展和覆盖,并将适合范围限定。换个视角或说法不同,其实,就是限定了以往的学说或理论的范围,推翻,则一般应该说是以往的理论或学说错了,如,永动机。 一般系统论和系统生物学,也从一个角度上看是推翻了很多以往的观点;但是,分子生物学和还原论方法,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和正确。 -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总结)-
个人分类: daily09pe|198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一个女人的价值”的公益广告,太值得转了
sw2015 2015-5-8 08:58
女人是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裙子的长短、领口和鞋跟的高低。露一点就算浪,遮了又说你假正经,怎样都错。这个广告无情地鞭挞了直男癌,叫男人不要物化女人,用穿着来衡量女人的价值!太值得转了! DO NOT JUDGE SOMEONE ONLY BY WHAT HE LOOKS LIKE 多一点则放荡少一点则假正经,无论如何都是错。
个人分类: 感受认识|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究竟什么是科学的传统?
benlion 2015-5-3 11:27
为什么李约瑟提出中国古代为何没有发展到科学的问题?为什么汉学家Wright探讨古代中国是否有科学的问题?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发现和发明与近代西方科学相似,而对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和中国古代工程技术都不会有疑问。 持续百年的中西文化和哲学、中西医学和科学争辩,其实就是一个名辩论之争,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近现代文明之间,在文化、哲学和技术、艺术乃至体制等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及其历史研究与考证,尤其,迟迟未能转换到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的探讨。 古代中国文明的文化范式和体制模式,显然不同于同时期的希腊拜占庭、罗马天主教的神权文明形态,而是私塾学堂与科举体制、书院学术和手工业作坊的君权社会形态。 13 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中欧和西欧为核心)走向了政治与宗教、商业与政治(荷兰)的分离体制和人文艺术、工程技术的发展,在17世纪到19世纪建立了实证科学、工业管理和民主体制而到设计艺术等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和工业革命之后,恰好重心是工程范式的产业化发展,而又类同于中古代中国工程范式的艺术和技术形态,其间,经历了一个逻辑实证主义的转换,包含了理性论证的逻辑主义和实践感性的经验主义等传统的构成。 因而,探讨究竟什么是科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经历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和对还原主义的批判,而是经验主义(阿奎拉)、清教伦理(英国)和综合方法(莱布尼兹)等发展,导致了近现代科学的奠基。 结论:科学的传统,包含了希腊的逻辑体系化、印度或禅宗的内省沉思和犹太教的法律与辩论、中国的实践理性与观测操作的传统等。在查理曼到英联邦的欧洲文明,17世纪到19世纪奠基了实证逻辑方法的物理科学、社会科学和生物科学,而在20世纪的美国奠基了科学范式的认知科学和人工(计算机和IT等)科学。 - (科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个人分类: 科学|14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传统与未来,继承与发展
benlion 2015-4-30 00:16
结构论是避开物质与精神属性的元素与关联的探讨;然而,在西方社会的经历,却发现是充满宗教及其类别的社会,回到中国参与创新型创业,又不得不思考工业的制造,从而,导致了精神论和机器论的探索。证明不了离体的灵魂,但能见人的精神意志,也就是人类社会的文化世界与行为活动的关系 - 这也是当今中国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也是维持社会成为社会的诚信或伦理基础。 爱因斯坦奇妙于人类能够理解宇宙,这个问题我在大学时代思考过,理由是人脑是宇宙进化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以及人的繁殖可以导致相同的机体而可以交流。而后,人工智能和平行宇宙又引发重新思考,在不同年代出国和不同国家的华侨交流时,却惊讶发现文化和思维是出国前年代的文化与侨居所在国文化的汇合,导致了思维和文化的软件概念,却在图灵测试和人的创造力和理解力不同于形式语言和数理逻辑的符号和形式,发现到语言和数学的内涵和逻辑不同于外形的符号和文字,也就是技术的形态与发明的思路分属不同。 希腊神话到分析哲学,中国人伦哲学到实践技术,分别构成东西方的思维模式;然而,实证逻辑范式的科学却包含了数学的逻辑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技术结合,并在20世纪发展到集合、关联和场论的系统思维,以及分析、解构与集成、综合的汇合,导致了实验与系统科学的方法整合,在生物科学体现为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技术转换到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在医药技术体现为传统医学的工程范式、实验医学的生物学范式到当代的工程科学 - 转化与工程医学的发展趋势。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中国|21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机器人 - 智能和伦理设计
benlion 2015-2-4 18:29
生物在自然进化过程,诞生了人的意识,人类在研究自然的过程,发展了工程和科学,并能够设计与制造自动机器;因而,诞生了机器人,在硬件的设计理念和机器软件的程序,并注入人的思维模式和伦理准则。 然而,如果,机器人能够自调适和修改,那么,就可能导致机器人的 “ 原罪 ” ,也就是机器人的潜在危险,并不是机器人的智慧能否超过人类,而是机器人的行为模式。 附、创新精神与管理机制 20 世纪后期以来,明显是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影视艺术等,以及产业发展迅速,一个方面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一个方面是进入了人工科学主导的时代。 然而,基础科学和理论创新不够,存在一个其它因素,就是国际学术大环境的变化,往往导致了权威化趋势,也就是前面的学术权威领衔后面的创新领域,或刚获得国际大奖的领域引导资金的投资方向。 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往往被忽视了,即,科学和技术,都是面对未知和面向未来发展。 应该由实际的开拓者引领新的学术和技术领域发展,忽视了这个原则,就可能导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滞后和迟缓现象,而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却往往是学术和技术的过度商业化和利益化。 在欧洲,实用技术和产业领域,一般不容许颁发奖励和评选级别;因为,属于市场经济和客户选择的领域或行业,可能,也是这个原则,推动了应用科学和技术等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 (创新型社会) -
个人分类: 201415|2098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benlion 2015-2-3 09:18
自2012 年 7 月至今,进入工程医学和机器理论的思考,包括,重新分析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方法论和轴心时代文化理论与思想传统等。 人类,由个体构成社会,个体的教育和社会的体制,构成文明。德智体美教育,包括,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等,宗教和哲学属于道德情操和智慧开发的精神操练,科学和艺术属于知识发现和方法创造发明的操作实践 - 道家(道藏收录《墨子》)与希腊哲学、印度佛教与希腊神话等,导向科学和人文传统。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程度,则是由知识产量或信息增量衡量,而又由社会的管理体制和信仰精神的支配决定。 一个社会的知识和产品,如,书籍的出版是产品,书本的内容是知识,而出版和内容的来源,却是企业行为和知识的发现与传播。人类发现知识和发明技术;然而,在社会有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国际化社会,就存在一个信息源与传播媒体、途径和接收的过程。在评估人才和科学成果时,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以知识传播的影响度替代了信息和知识产生或创造的价值评估。科学创造和技术创新,不同于科学传播和技术转移,前者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后者是科学和技术的作用;因为,教育体现为传播,往往导致误区,就是忽视了教育的师传实质,也就是创造和发明的过程传授。 人类,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 – 体现在犹太宗教与儒家哲学,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对象,则是心身 2 元体的生物机体,体现为生物学意义,在于遗传信息的进化与发育的生理、病理与康复等过程,体现为文化学意义,在于文化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的个体与社会的行为、组织与管理等过程。 当人类科学发展到人工科学时代,作为天然机器的生物体与作为人造机体的机器人,存在一个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转化过程,也就是生物系统的机理与分析、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与合成的对偶关系;因而,必然导致对机器人的“心智”和个体与社会的行为模式、伦理规范与管理体制 - 或称机器人的“圣经”和诠释等探讨。 - (未来人类与机器) -
个人分类: 201415|2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文化论争
benlion 2015-2-2 04:11
中国近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也就是欧洲实现工业化和进入现代文明的阶段。 世界文明的格局和趋势,法国、日本和俄国,英国、德国和美国,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因而,必然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论争和抉择。 李约瑟问题 - 1)古代中国科学或技术发达;2)近现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诞生。 其中: 1)属于工程范式和技艺模式,包括,机械、声学、磁学、光学和化学等,以及纺织、水利、冶炼、陶瓷、印染、酿造、农牧、医药、乐器、筹算和天文等观测、实践技术和工具等,以及美术、工艺和戏曲等。 在文化上为“儒释道”分立,在体制上为私塾学堂、科举制和作坊集镇的分离。 2)属于科学范式和工业模式,以立陶宛、西班牙 - 南部阿拉伯到意大利的3角区域的欧洲 - 查理曼和中欧区域。 元朝,蒙古汗国进入古罗斯、波斯和到达伏尔加河、波斯湾和地中海,意大利北部的丝绸之路南 - 地中海北 - 黑海交叉点开启文艺复兴,明朝,从郑和下西洋到哥伦布大航海,查理曼欧洲文明,经历3次思想运动,在以色列-希腊和印度-中国,以及阿拉伯等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政教商”分离体制,建立物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科学范式。 钱学森之问 - 1)教育培养创造开拓型人才;2)创新驱动型发展体制。 其中: 1)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逆知识和反科学运动,导致人才培养断层和反对知识化的社会意识,不仅,在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人文精神遭受摧毁,而且,忽视了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的源头是创造、发明。 2)不足够重视前沿科学和高端技术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造成对创造型人才、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而将基金、投资偏斜于权威型人才、品牌型企业,忽视了科学的发展和产业的代谢 - 造林需要苗木。 -(创新型社会)-
个人分类: 201415|1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写在一百年后被灭亡的中国墓志铭
热度 1 wzpwlsbio 2015-1-23 11:06
曾经有这样一群生物活在一个辽阔的东方世界,他们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五千年的历史直到我们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我们可以无所顾忌的抢夺他们的资源,奴役和屠杀他们的生命,因为在我们眼里他们就是一群最卑贱的劣等人,我狂笑着践踏着广袤的土地,我们所向披靡。直到我们遇到了一个东方的圣人,他有着和大多数东方人一样的面容,可是他的心却是那么与众不同,他就像西方的上帝带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极大的希望并阻止了我们的野蛮践踏,我们恐惧颤抖的注视这个东方的上帝,他的压倒一切的魄力、顽石般的意志力、以及强有力的手腕把我们的幻想击的粉碎,强有力的统治、战斗、巨大的牺牲以及他所领导的如虎狼之师的天神般的队伍将我们的意志彻底击垮,我们狼狈的撤出了这片恐怖的土地,从此视他为不可侵犯的神!我们在这种恐惧中挣扎了30年,然而终究这个神还是离开了这片土地走向天堂,我们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重新踏上这片土地不敢有丝毫懈怠,令我们喜出望外,这片土地上的生物已经没有了他主宰时刻的精神,没有了团结牺牲意志无私和巨大的战斗力,我们窃喜我们的希望又出现了,这些生物重新抛弃一切最高贵的品质,重新奴化为最低贱的动物本能,我们胜利了,不是我们多么高明,而是这群生物真的太卑贱了,我们可以主宰他们的思想行为言论以及他们日渐沦丧的道德水准,我们狂笑着再次耀武扬威的践踏这片我们曾经逃跑的土地,感谢上帝收走了那位让我们恐惧颤抖的东方之神。我们用我们的秘密武器摧毁了这些生物,让他们灭绝,失去生育能力和抵抗力,就如我们的先辈用鸦片消磨他们的意志摧残他们的身体一样让他们失去战斗力和意志力。铭刻此墓志铭,借以炫耀我们的优等和胜利,并警醒我们的民族记住这个可耻的被灭绝生物群的深刻教训!---2115年
个人分类: 理想|2259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明的转换
benlion 2015-1-14 07:11
人类文明的演进,以轴心时代文化、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为3条基准线。 1)从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到黄河、长江流域为轴心时代古典文化奠基的文明轴线; 2)从中亚经咸海、里海、黑海到中欧的丝绸之路和民族迁徙的文明轴线,从阿拉伯架接南欧、中东到中亚,而后,蒙古汗国到达伏尔加河、波斯湾和地中海的文化交流桥梁; 3)大航海时代,奥斯曼、莫卧尔和清朝时期,查理曼欧洲进入近现代科学与工业文明的建立与发展。 其中,以意大利北部港口到荷兰北海区域为轴线,1)英国、法国到北美洲和澳洲,2)葡萄牙、西班牙到拉丁美洲和3)捷克、波兰到乌克兰、俄罗斯为欧洲文明的扩展。 附、文明的机遇 游牧民族,5世纪(匈奴)、13世纪(蒙古)进入罗斯和波斯,近代进入拜占庭和印度(帖木尔)等,东方文明西传。 19世纪,西方文明,进入环太平洋发展,走向科学和工业文明,中国的3次机会:1)19世纪机械化和电气化工业时代,2)20世纪微电子和信息技术时代,3)21世纪的转化医学和生物工业时代。 -(传统与未来)-
个人分类: 201415|1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文明史通论
benlion 2014-12-23 20:42
近现代文明是在轴心时代古典文明和中古代文明(包含中国文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而来。 中古代中国文明,对近现代欧洲文明的贡献,经历了文艺复兴和近现代科学与工业的建立过程,分别从工程技术与工艺和理论文化和体制双向层面的学习、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的近现代化是文化和社会体制的转型过程;因而,关键是学习与研究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并且,必须迅速转入现代科学与工业发达国家之列。 现代哲学和艺术、科学和技术等,进入了后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近现代欧洲文明,经历了大航海、印刷技术时代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太空探索时代,经历了5百年的历史,从而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从物理学、心理学到社会学、生物学的科学与技术研究与应用,生物系统的机理揭示与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已经成为整合认知科学、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和纳米技术的人工科学。 -(历史与未来)-
个人分类: 星球时代|1832 次阅读|2 个评论
袁钟:我们为何离不开医学人文?
热度 24 何裕民 2014-12-18 11:07
经常有学生问我人文医学有什么用处?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层面是价值观,第二个层面是人文智慧。价值观是道理,人文智慧是术。 价值观里的尊严 首先,我想说一下“道”的问题。现在又到年底了,很多医院都会在这个月开医院总结大会,我听过一些院长开总结大会时说:过去的一年,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医院的住院患者增加了20%,我们的门诊患者增加了30%,我们的收入增加了10%。那么这句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可能在座的主任和医生们都会觉得这是意见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告诉大家,这不应该是院长说的话,这应该是企业家说的话,我们院长该怎么说?我们应该说的是“我们治愈了多少人,我们帮助了多少人。” 我们已经忘了什么叫医院,这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有医生告诉我说,自己当医生就是为了赚钱。这本身没错,但我想告诉你,只想赚钱,千万别当医生。这个社会上比当医生赚钱的工作还有很多,卖房子、开矿、做金融、做IT……但是,只有两个行业又有钱又有尊严,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在日本,只有两个职业能被成为“先生”,同样是医生和教师。 我有一个朋友,是北京协和医院的科研处长,他是维吾尔族人。他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事情,在维吾尔族人认为人去世了可以升天,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升天,要经过集体讨论,贪官、坏警察、坏城管要被打入地狱,但只有两个职业可以不经过讨论集体升天,那就是医生和教师。 什么叫尊严?我也是一名医生,我非常有体会。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如果医生不好好看病而是看患者的口袋,患者会恨死你。 基督教两个东西很重要,一是神圣观念,再者是博爱精神。神圣观念告诉我们医生是一群优秀的人。 中华中国医师协会的张雁灵会长跟我讲,他九十年代去日本,日本当时有人专门来拜访这帮医生,这让中国去的医生们很奇怪,“我们不是政治代表团,我们又不是经济代表团,也不是外交代表团,只是医生代表。”最后那位拜访者说了一句“我一辈子想当医生,可是考不上,我尊敬医生!” 北京和睦家医院的董事长李碧菁是个犹太人,她曾告诉我犹太人为什么比其他人好像多那么多聪明、成功的人,其实就是因为犹太人有神圣观念。犹太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奋,也就更易成功。 医生应该有神圣观念,都是最优秀的一群人,不管在哪个层面,即使村医也是当地最优秀的人。 前两天台湾有个医生很优秀,柯文哲现在成了台北市市长。医生在当地不仅是医生, 也 是领袖,一个好医生不仅是技术而且他的人品也要得到大家的认可。 但是大家也很清楚,这些年我们社会出了很多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投毒杀死自己的同宿舍同学,他说过一句话“我是个‘空人’,没有价值观。” 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他为什么是个“空人”?想一想这些年还有几个大学生杀人的,比如马加爵、药家鑫。我们这些年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创造了精神财富吗?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美德,爱国家、爱家庭、爱故乡、讲孝尽、讲勤俭、讲以德服人,讲天下为公,讲克己复礼,讲温良恭俭让、讲礼义仁智信,好像现在这些都没有怎么讲。 人文精神的救赎 主持人孟飞说过,这些年来《非诚勿扰》相亲最成功的不是大陆,而是台湾和香港的男士。香港很多青年可能参与了占中,但一些美德可能并不比我们大陆差。为什么港台男士现在比我们大陆男士更受中国女孩的喜欢?我们说看一下马英九、连战,再看一下徐才厚、薄熙来和周永康。谁更有中华美德,谁没有中华美德。 前不久中华书局刚刚出版了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两本。我所有的台湾朋友都告诉我,他们从小都读《论语》,而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在集体掩耳盗铃。有北大教授说我们这几年培养了很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是聪明,“利己”就是所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有一次我和撒贝宁在武汉对话,他问我“医疗行业怎么样?”,我则回应“先别说医疗行业怎么样,当中央电视台在播“冬虫夏草含着吃”“我生命一号”等虚假广告的时候,就说明整条河流都已经被污染,没有哪个鱼能摆脱被污染,治理污染的办法就是治理上游。党中央习总书记现在正在治理上游,河流也许很快就能干净。 这其实就是价值观。各位掌握了各种先进技术的达专家满身功夫,有了满身功夫可以干两件事情,一是见义勇为,二是拦路抢劫。干好干坏,人内心的文化决定你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有位医生告诉我,他在消化科上班的第一天,他们科室要完成的一个指标还没完成,快要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个患心血管病的农民因为挂错号找到了他,但是他当天一个病人都没有,因此当时就违背良心给这位农民看病给开了药,病人抓药再回来问他时,他觉得内心实在过意不去。他就告诉这位农民再去挂一个心血管的号,那个农民突然哭道“我钱都用光了”。这位医生后来说道,他当时有一种坐台的感觉,从此告别了医院,不再做医生。 我们在当医生、院长、干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千万别让我们的医生去牺牲善良才能获得正当权益。 他本来该有一万块钱的工资却只他发两千,另外八千块钱让他自己去赚,这是邪恶的。 什么叫医疗?医疗起源一个同情心,人贵在有同情心。 最初人们因为看到受苦受难,有人难受就去帮他,这才叫做医疗。什么叫医院?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派的社会有很多流浪的、无人管的乞丐穷人。因此,他们设了一个场所让他们缓解苦难,最后慢慢形成了医院。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 我想这医学人文就是干这个的,塑造医生的价值观。 我们几乎把医院当成一个企业,我们的领导们在一块开会最喜欢说的是“我们医院5个亿,我们医院8个亿,我们医院9个亿,我们医院12个亿,我们医院20个亿。”为什么协和的妇产科主任郎景和院士告诉他们科室医务人员每周必须读一本本专业以外的书,就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我们的医生应该学会和人打交道,我们不能只会和疾病打交道。 “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却总是抚慰”,总是抚慰,但我们有抚慰能力吗?这恰恰是医学人文要弥补的。 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区别在哪?中国医生现在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做了那么多手术。但是中美医生比较下来,我们的差别在于爱。美国医生让病人感到有爱,中国医生感觉不到。 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太需要医学人文精神。 不够相信科技,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这种很重要的一部分。全世界大多数民族都认为人死了可以升天轮回有下辈子。但我们这个民族想追求长生不死,所以我们发明了很多长生不老的办法。我们绝对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中国人什么都能忍受,家庭矛盾、工作矛盾、社会矛盾能都忍,但是在死亡面前却忍受不了我们没有准备,面对死亡的第一个心理反映就是愤怒和震惊。 我讲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怎么当好医生的问题。第一,我不想讲让大家如何去学雷锋,学白求恩,我只需要给老专家和当老师的讲,你们一定要想到自己老了会落到什么样的医生手里。你先做好医生,你的学生才能是好医生,等你老的时候,这个老医生就会照顾你,你现在不好好做医生,等你老了你的学生就会按你的方法收拾你。我们不能让学生学雷锋而自己在学和绅。 第二,为孩子做个好人。很多事情,中国人只有为了孩子才会做,才会改变。我经常讲戒烟的问题,如果我们学老外在烟盒上印上骷髅和黑肺,但很多人根本不会戒烟。我们什么情况下才会戒烟?只要在香烟包装上写下“抽烟会让你的孙子变为畸形”,我想他一定戒烟。 第三,人这一辈子干嘛来了?如果有机会去新疆的沙漠里面看看,如果有一摊水,就一定要草,有草就有牛羊,有牛羊就有人,人背后就没有东西吃我们了。草的价值就是让牛羊活的好,牛羊的价值就是让人活的好,人的价值就是让其他生物活的好,这个社会有了你多一份美好,千万不要让这个社会因为有了我而多了一份痛苦或者不好。 袁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社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 主任。 何裕民: 转载后多余的话:医生需学会敬畏! 袁钟教授是我30年的老朋友了,他供职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长期任协和出版社社长,曾经兼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学科建设和普及,孜孜不倦于呼吁医学人文的回归。恰逢近期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并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总后卫生部原部长、现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教授亲任主任委员,袁钟教授出任副主委,王一方、周国平教授等出任指导专家。我也忝列其中,因为我等都认为有义务及意愿普及医学人文精神。袁钟教授的这段讲话是有感而发,本人深表认同。只是想在袁教授的讲话之外,补充不登大雅之堂的一点:人需要有敬畏,医生更需要学会敬畏。有了敬畏,才会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医生尤其如此。因为你面对的是托付给你的生命,不能有半点的含混。不然,你早晚会遭遇惩罚的。因为自然界的确存在“惩罚机制”。中国人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要报(应)”,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宗教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我还是认定,这也是自然规律之一。只不过其机理人们尚未弄清而已。因此,带着敬畏心理,认认真真、战战兢兢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是医者的道德底线。 我讲一个真实的、发生在上海的故事:10多年前,某部队医院引进一台新设备,做肿瘤微创治疗的,主持人是个海归,承包了该科室,然后就开足马力。24小时机器不停,不管能不能做,该不该做,从不拒绝,一切只看钱,医院也见钱眼开,不管堆积如山的诉讼案(因为死了很多人,案件堆了一大堆),因为效益太好了!当时,当事人曾找过我们,希望合作,我们一口拒绝了!因为没有底线的事,不能干!临床中,经常听病友在骂他们,我当时就说,早晚会受惩罚的。结果,不出意料,3年后的一天,当事人(那位海归)突然消失人间(蒸发了),后来得知,短短几月内,他唯有的二位孩子,先后都死于非命,而且死得非常离奇,几乎无法理解。也许,他自感作孽太多,消失人间了!我则认为是受到了惩罚。尽管,唯物主义者不相信这一说法,我却相信。否则,作何解释!?怎么会二个孩子都死得蹊跷! 敬畏,是做人、做事的底线,更是行医的底线!否则,早晚翻船!至少,良心会备受谴责!或者纵然获益一时,终身忐忑不安!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1727 次阅读|25 个评论
生命究竟是什么?
热度 1 benlion 2014-12-12 13:42
科学的构成要素 - 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尤其数学、实验技术的发明,而人文精神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和科学共同体的行为与组织;因而,如果不探究科学的构成要素起源及其构建的过程,就难以理解近现代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实证科学范式和工业模式,诞生于近现代欧洲,应用于自然、社会和人工客体的研究与发展,导致了人类文明的信息量或知识增长,以及人工机器和经济发展,而又发展到意会知识与编码知识的研究与转换到机器系统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经历了培根、笛卡尔到彭加勒、胡塞尔的思想发展过程,爱因斯坦相对论和现代物理学在方法论乃至逻辑思维,已经不同于近代科学。几何学、代数学和物理学等建立的概念和量纲,存在明显抽象和建构的特征,而现代科学则发展到更多的模型化方法。 中国古代很多发明,一定程度成为模型方法,不仅,手工业、工业制造的设计与试验需要制作模型,而且,现代生物学与医学,也从古代医学的简单数学模型发展到图论、网络拓扑学的生物系统数学模型,以及细胞和器官等计算机模拟的模型,乃至工程生物体模型的时代。 科学仪器的发明与制造、工业加工技术与设备等,成为科学和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科学思想或哲学思维,以及物理学和化学理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方法,也应用于生物系统机理研究和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 科学思想的哲学观,从机械论和有机论到有机机器论,将发展到能够制造人工生命,才能理解生命的起源与意识形成的历史时期。 - (人文精神与科学方法) -
个人分类: 星球时代|212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西文化差异的心理因素
benlion 2014-12-11 08:13
文化部分的思考,基本到此一个段落。每个人批判文化,而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又成为文化的部分。 1)西方社区的教堂、图书馆、社区学校和法院、警署等,使得居住区具有功能的完整和人际交往的沟通。在中国的住宅小区主要以围墙、保安和安全窗等封闭方式,以及空气、水沟等实质卫生公共意识薄弱,而过多关注表面的喧哗、时尚,导致人际心理关系的紧张和彼此防范的不信任,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不安全感和难以形成合作等。 2)社会管理政策上,日本以减免税收的方式激励创新,以及资助创办国际前沿科学的学会或会议,美国通过私人投资建立研究机构、大学获得参与学术研究的同等机会,英国建立的知识产权等制度和管理体制,都需要在政策、机制上深入考察与借鉴。 3)人类是同一个物种,存在人的共性,而又因地理、历史和社会等环境因素形成不同形态和内容的文化,西方社会经常考究个体是什么,强调个性和差异,内在精神是名辩论,也往往导致了华人回国的寻根行为。2007年参加春晖计划,就自己走过和探寻了山东、江苏、安徽和江西等古代迁徙的路径。 4)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差异,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与生活、成长和工作的环境烙印,在海外华人的会议和交流,可以非常明显感觉大陆、港台和华裔的文化差异,也能明显感觉大陆不同年代出国人员的心理、行为和文化差异,文化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5)至今在科学和学术上比较成功的华人,基本属于清末1776年派遣留学、民国和新中国初期的留学人员,而到1978年重启国门存在明显的人才断层,而且,存在小学时代教育的缺憾或不足,以及大学时代师资的断层,是因为60年代导致人才的损失。 6)体制和政策上必须调整国内外培养和不同层次回归人才,和睦相处与形成良好合作,以及留学回国的良性循环。中国早期留学回国人才的中国古代无科学论和废除中医等观点,导致了延续至今的反复循环辩论中西文化与科学,消耗大量精力而踟蹰不前,而又留给这代和下代人,必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考察与求证解决。 结论:中国社会,须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层缝合起来,这个断层就是欧洲近现代文化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才能大踏步走向现代发达社会。 -(文化史与科学史)-
个人分类: 201415|2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资本论与权力论
benlion 2014-12-9 17:00
进化论 – 适应与发展的信息增加,知识是负熵的信息,物欲驱动则导致了反对知识化。 数学哲学 – 逻辑、形式和直觉主义,高等逻辑,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自洽,而又是发展的不同。哲学的质量互变 – 量变的论文、专利数量不一定带来质变(科学和技术进步),质变却可能带来量变(人口数量和经济财富),螺旋发展 - 循环不一定进展,梯阶却可能步入新的循环。 轴心时代,奠基了中东的宗教,形成了希腊、印度和华夏的哲学、数学,并发展了文学与艺术和科学与技术等。知识论 - 逻辑的建构,可以转化为财富,也可以转换为权力,并导致了权力论与资本论的较量。 物理学和化学,建立了原子、分子和晶体等循环与能量跃迁模型,生物学和医学,也将建立在数学的逻辑推理、图论和拓扑学等模型的方法基础上。系统医药学是“社会 - 心理 - 生物”医学模式,而系统生物工程将是“物理 - 化学 - 生物”工业模式。 然而,系统遗传学研究和象征艺术设计,涉及到自组织化的机器 – 细胞的生物系统机理与人工设计。 - (总结) -
个人分类: 201415|1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究竟探索与思考什么?
benlion 2014-12-8 19:50
系统医学与药物学 - 涉及到科学和人文2个方面,也就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以及中西科学与中西文化的哲学探索与思考。 从而,导致了自1983年的系统科学与哲学和自2003年的文化与社会哲学,以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等,并涉及到李约瑟-钱学森之问,也就探讨了: 1)中古代经验科学的工程范式向实证科学的实验与系统科学范式转换,以及轴心时代文化精神的思想传统; 2)系统医学与药物学的方法和技术 - 理论与实验、计算与工程生物学等,涉及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体系结构; 3)系统遗传学的生物系统机理研究,以及人工生物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系统生物工程; 4)转基因生物反应器 - 细胞工厂和细胞计算机的细胞仿生工程; 5)系统医学与药物学 - 疾病的遗传检测与芯片技术、药物机理分析与药物分子筛选的高通量技术; 6)实验中心和数据库的研究开发,广告的艺术设计、产品制造和市场运作的企业管理与商业模式等。 因而,导致了探索与思考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到深入学术和技术或商业和管理的抉择阶段,如,细胞工厂的开发是应用开发,细胞的EVO-Devo则是基础研究,也就是一个2可乃至3可 - 绘画艺术,却又只能择一。 -(探索与思考)-
个人分类: 北太平洋|2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文明成就了什么?
benlion 2014-12-7 14:48
无疑,人类是同一个生物物种,人类文明是共同起源、分别发展而又汇合一体化的文明;然而,人类文明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呢?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实践,仍然没有超越宇宙和意识的世界,仍然没有发明超过生物复杂程度的机器。 人类进步与发展是文化的知识或信息量的增长,以及转换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和器物的经济产品的发明与制造或复制,思想和科学、艺术是人类财富的实质,而商业、金融和管理是财富的分配。 人类文化的人文与科学,纽带是哲学,汇合是科幻艺术;然而,至今人类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1)星体运行到微观粒子的科学发现与数学定量的规律; 2)生物进化与发育的细胞分子网络系统; 3)社会的组织化管理与机器的发明 - 动力机和计算机,最大发明也许是Intel芯片和微软的软件? 然而,最现实最大的科学谜团,仍然是生物的细胞起源与进化,生命究竟是什么? 从细胞到人脑的左右脑,形成了创造型的直觉、想象和顿悟思维与归纳、演绎和类比的逻辑型思维,从生命的起源、细胞的进化与发育到意识的形成,成为人类的科学和人文探索与思考的核心。 从而,进入了系统遗传学领域:系统与合成生物学 - 系统医学与生物工程的体系提出,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研究范式和管理模式,从而,展开 - 生命机理的科学研究与人工生命的艺术设计。 -(生命究竟是什么?)-
个人分类: 201415|19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权威论的危机
热度 3 benlion 2014-11-27 21:45
科学的批判精神和人格的尊重,这是维持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2个重要方面。 哲学家怀德海说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海森堡则说不同文化的交汇往往是创造力之来源,几年前在人民大会堂,也聆听过李政道的关于科学研究要有敢于不畏惧权威的精神;因为,科学是面对未知和未来,科学是摸索和尝试,而创业往往也是面对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的风险投入。 科学研究,建立在对人类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乃至发明创造的资料或文献的充分理解、掌握与研究,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或空中楼阁;然而,又必须发展新的思维和发明新的方法与技术,才能导致新的发现。 现代科学研究传统医学,而又需要探讨人文关怀和自然疗法等,包括,音乐、绘画、舞蹈和娱乐等,以及自然环境的疗养都是很重要的医疗方法。 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工科学,不仅,自然客体,而且,人工客体设计的科学原理,人文和艺术,也可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 也就是说:人文不是科学,宗教也不是科学,宗教的诠释需要哲学思维;然而,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文化的科学研究)-
个人分类: 2014y|2246 次阅读|6 个评论
哲学 – 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热度 1 benlion 2014-11-27 20:45
人类文化,包括,面向自然宇宙的科学和面向精神宇宙的人文,从经验与想象的摸索发展到理性的推理和求证,实证科学和现代艺术,都形成了理论思维与实践技术的结合形态。 然而,工程的设计与技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往往涉及到实践的经验知识和技能,还科学研究与探索其未知的机理,从而能够指导新的临床或工程应用。 科学研究不同于知识的传播,不仅涉及规范的方法,也涉及未知机理的思维过程,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也是科学研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根基是文化的精神,包含历史的教育和人格的情操,通过个体和社会行为,从而决定了文明的发展。 人类文明,在轴心时代之前,全球存在一个本底文化背景 - 彩陶文明,而后,人类又多次迁徙(包括,征战等)而形成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发展,如,佛教来自印度,一个发展的文明,往往是开放系统。 近代科学,建立在天上的星体运行与地上人工机械的统一规律观念上,而又发展到宏观宇宙与微观粒子研究的相通。人类文化,也从轴心时代,以波斯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发展的分道扬镳,而后,又以中东丝绸之路和大航海为纽带,在近现代走向全球文化的交融与汇合 – 西方宗教的“儒释道”诠释,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民族传统与世界一体)-
个人分类: 2014y|2143 次阅读|3 个评论
做学问与做企业
benlion 2014-11-25 01:11
- 全球化文明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第19章,《礼记·中庸》 做学问,在于学与问,知识是信息。教育传授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复制,出版印刷、媒体传播是知识和资讯的复制。研究是发现知识,形成学术思想和理论,开发是技术发明和产品设计,而制造是通过检测成型和标准化的产品复制,医疗是知识的应用和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服务。 生物的进化是遗传信息的增长,育种是品种的设计与开发,种植和养殖是生物的遗传信息复制和信息转换的表达 - 细胞分裂、发育与个体生长、繁殖。文化的创造发明是知识和信息的增长,而知识的教育传授和制造工业的知识转换为产品,也同样存在信息增长与复制的区别。 也就是说:实质上,做学问与做企业,存在明显不同;然而,只有研究型社会或创新型社会,才能导致知识或信息的增量,才能形成知识转化为财富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2014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1972-2012|18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生命之美
dongmingwang 2014-11-21 17:09
生比夏花更绚烂,死比秋叶更静美,生命是最美的。 只有生命才能欣赏夏花之绚烂,感受秋叶之静美。生命是无言的诗,自然的画,或如高山流水,或如平湖夜色。生命的乐章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委婉悠扬。生命的旅程或是曲折精彩,或是平淡无奇。生命之美,美得无法描绘。 绿色的生命,萌芽于春雨之后,夏日里生机勃勃,秋风时落叶归根,冬月里腐烂成泥。固守家园的绿色生命,日复一日,与大地同步运转,历经风雨炎凉、四季更迭。是绿色的生命将大千世界装扮得无限美丽。 动物,或是野生的,自食其力,或是饲养的,寝食无忧。前者是原始的、自由的,可以在天空翱翔、在海底游弋,可以居无定所、行无牵挂,可以纵欲无度、饥不择食,可以品尝铤而走险的刺激,可以爆发猎杀无辜的疯狂。后者需要循规蹈矩、依附顺从,但可舒坦安逸、适得其所;若是忠诚知性,还可养尊处优、博爱取宠,多得呵护。动物的这般生命给大自然带来灵性,与人类相依共存,让生态和谐优化。 人的生命,始于两性交合,终及长眠不醒,是最美的自然与人文的立体画卷。每幅人生画卷都独一无二,美轮美奂,无与伦比。这画卷珍藏着天地间的人物风华、爱恨情仇,美不胜收。 有人,生在乡野,童年放牧牛羊、吹箫弄笛,壮年耕种纺织、 繁衍生息 ,老来丰衣足食、儿孙绕膝,如此代代相传。此种人生,顺应自然、自给自足、简朴厚重,很纯、很美,美若世外桃源。 有人,归隐山林,修行养性,祈福众生。有人,潜心习武,肝胆侠义,劫富济贫。有人,包容万象,清心寡欲,心境如水。此等人生,出神入化,超凡脱俗,乃高人所悟也。 有人,性情平和,按部就班,兢兢业业,一生踏踏实实、平平稳稳:劳有所获,心想事成。人生如此,知足常乐,幸哉。 有人,风流倜傥,志向高远,甘愿大起大落、卧薪尝胆、厮杀争雄,不惜出生入死、身败名裂,只求功成名就、指点江山。人生有此霸气,乃天下之大幸或大不幸也,壮哉。 有人,张扬生命的个性和魅力,追逐生存的奢华和虚荣,借助身外之物为生命添色加彩、增值美颜。这是奋斗的人生,它会使生命变得更加美丽。 有人,追求生命的浪漫和波澜,贪恋生活的情调和韵味,为此浪迹天涯、孤旅求索、深情付出。这是诗意人生,它为生命蓄有一汪甘泉。 有人,喜欢做梦,将想要的一切都在梦中虚拟成现实。这样的人生多奢侈啊,它可以让生命自由自在地享受一切! 无论怎样的生命,都拥有六个运动自由度,都沿着一根时间坐标轴,或快或慢地单向前行,从起点走到终点,形成四维空间中一段七彩缤纷的立体曲线。这曲线的色彩,好像梦中的现实,因为它是日光、月光和人造光源虚拟的假象。 因为这假象,生命才好美,好美!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2271eb0101o56h.html
1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我们过这样的生活
热度 30 dmi2007 2014-11-7 08:09
出门,不只是看风景。观察别人的生活,对照自己的生活,才有努力的方向......。 (1)湖边, 一个儿童在 用网兜捞鱼或虫子 。 (2)一个少年正在耍山地自行车 (3)秋日的阳光虽然很灿烂,但湖水已经相当凉。美女入湖试了一下水温,旋即上岸。 (4) 虽然充满风险,人们从来没有失却飞翔的梦想 。 (5)住在湖边,划艇是必不可少的休闲运动方式 (6)结伴在湖边休闲的两个妈妈和她们的孩子(有个孩子躲在树后) (7)出门旅行带着自己心爱的小狗 (8)在湖边训练狗游泳的女人 (9)一对老人在湖边码头沐浴着秋日的阳光 (10)老俩口坐在自家门前,一个在打盹,一个在看广告。 (11)开着拖拉机整理草料的农夫 (12)在自家院子收拾落叶的老人 (13)剪羊毛的父女 (14)读书,不只是年轻学生的事
个人分类: 摄影|4725 次阅读|62 个评论
人生坐标系 – 中学时代
benlion 2014-11-1 07:48
仍然回到中学时代 – 坐标点,童年时期,基本所受家庭文化的影响,一是儒家的社会责任感,二是禅宗的沉思默想,工作时期,基本受限于社会管理的体制,一是思维和考题的受限,二是经费和时间的受限,中学时代,则是激发学习和思想活跃的时期 - 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以及生物学的孟德尔遗传学、政治学的哲学和经济学、语文的作文等,逻辑推理和分析思考型领域,都是比较愉快的印记。 其实,马克思的哲学核心是历史观,自然史和社会史;因而,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活的灵魂,以及只有一门科学就是历史科学的观点。 然而,大学时代和走向社会之后,基本看到的是用现有公式给观察、客观知识套上,或以现有理论给现象、社会现实框上,乃至以现代科学来看待古代文化,或固守现有的理论和概念等,都是一个欠缺历史观和发展观的视野。 - (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2014y|1400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与体制
benlion 2014-10-21 04:49
人生50,需反思自我。 约1976年是一个界线,童年的教育来自家庭,父亲是行政官员,母亲任教过旧时学校,外公是印刷技术专家,有禅宗文化影响,外婆的父亲是黄埔军校军人而后是商人,外婆有祖传中医和炼药等,可能有佛教传统。小时候,挂在我胸前的铜牌上刻有“阿弥陀佛”,仍然记得;然而,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在河流钓鱼和大自然的花卉,以及万花筒、望远镜、闹钟、磁石和煤气灯等,尤其,1972年在母亲工作的新华书店翻阅中、西医学的精装书籍。 儿童时代的印记,常常在梦里出现,就是优美的红色落日、绿水青山风景,可能离不开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溪流、小船、木桥和茶亭等;但是,高小时代,学校组织义务劳动,我们经常去河滩上挑鹅卵石和沙子,在家里也经常参与做煤球、晒辣椒等家务活,自己却喜欢在院子里种花卉和绘画。 改革开放,科学的春天到来,我自己要父亲做了2件事,办了城里图书馆借书证和进了武术馆习武;然后,周末基本就在图书馆和武术馆2个地方。初中时代,学校文工团到班上选上我参加艺术表演,美术教师把我叫去希望跟他练习绘画,物理教师组织了科学活动课外小组,而后,又有学农活动去学习挖沟种茶树。 高中时代,可能才为全心身的课堂和书本学习,城里也组织过语文和数学竞赛,我获得总分第2名,数学与初中时代数学解题速度竞赛相同,第2名和第1名仍然是我和初中的同班同学;但是,我的物理学成绩一直比他强,他的语文成绩却一直比我强。 高中毕业,高考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语文、英语、政治7门课,我的文科成绩比同学低了近40余分,我还记得入学厦门大学时,学校广播里报道数学系一位新生的数学高分,而我的实际分数其实不亚于他;然而,生物学系的课程基本属于练记忆类型,恰恰是我的弱项,当时感觉可能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报导可能是误导。 然后,自己一头砸进图书馆,几乎是遍览群书寻找生物科学走向何处的答案,也就导致了1983年走进了往后几十年的探索。而且,1984年读到同学在校报上写的李约瑟来厦门讲演的新闻,可能潜移默化导致了我与这位同学在北京一起1994年到1996年筹备中国转基因动物学会和组织学术会议等。而后,2003年在英国开始了思考人类轴心时代的文化起源和文明模式的历史转换等。 中国古代文化,包括,儒-法家、释-家、道-医家和墨-兵家、农-商(筹算)家等,以及工程范式的经验科学和艺术、技术等,形成了早期的百家分科和学派、门派等。古代社会,儒家体现在私塾学堂和研究型书院的教育模式,工程和技艺等则为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而后,欧洲建立大学和文艺复兴,形成了法学、神学和医学院,再后,文学和理学院、工学和商学院等,近现代文明,核心是理学院 - 科学体系的形成。 -(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2014y|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仁学与医学
热度 1 benlion 2014-10-6 11:36
人类,从定居生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在农耕的基础上发展了农具机械,在炊餐的基础上发展了传统医药等。 数学和技术、语言和艺术等最早起源,近代科学,建立了实证方法,现代工业,形成了规模制造。 科学的知识体系,必须是客观事实和合符逻辑;但是,科学知识和规律的发现,却是复杂的过程。 在大学时代,(英)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和俄国的《科学研究方法纲要》(大致,也记不得作者)是入门读物,而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和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再后,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等著作。 轴心时代的文化历史,以及宗教和儒学等,则是到了以色列之后自己补的课,涉及人格和心智的操练,尤其重要的是发现印度教与希腊神话、犹太教与儒-道家文化习俗的关联,以及历史渊源。 然而,所有这些过程,目的在于医学研究 -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以及绘画艺术的探索。 -(总结)-
个人分类: 2014y|1761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从工程到科学,再到工业
benlion 2014-10-6 09:22
轴心时代之前,人类奠基了宗教,轴心时代奠基了哲学,中古时期奠基了工程,近代奠基了科学,现代奠基了工业,从而,构成人类文明模式的发展。 地理发现,开启全球化的近代文明,工业革命,进入全球化的现代文明,之所以称为全球化文明,不仅是大航海形成了全球化的交通和贸易,而且,也是区域文化的整合和民族的大迁徙。 然而,仍然,可以看到:以欧洲为中心,东欧到俄国的北亚、西南欧洲到南美和西欧到北美的文明延伸特征,以及非洲的西非、东非基督教文化等。北非、中东到中亚、东南亚是伊斯兰世界,南亚和蒙古等是印度教和佛教,东亚也只有韩日和港台传承了儒家文化。 全球化文明,仍然是以西方、中东和东方文化为基本格局,尽管已经形成全球化的人文(文学和艺术)和科学(数学和技术)文化体系结构,从工程和农业文明模式转换到了科学和工业文明模式。 从基督教到“儒释道”3位1体,整合了希腊文化(新约)和印度哲学(释家)与犹太文化(旧约)和华夏文化(儒-道家),也就是轴心时代的文化精神,构成史学教育模式。欧洲经历文艺复兴,而后,宗教改革,从中古时期的工程范式向近代实证范式转换,进入了“哲学-人文与科学”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 近代文明是实验科学的建立,现代文明进入系统科学和人工科学的形成。地理发现是古代与近代文明的划界,工业革命是近代与现代文明的划界,而20世纪进入环太平洋文明的工业科学发展时期。 科学范式,包括,1)客观知识和规律,2)研究方法和技术,3)组织与管理建制;因而,科学是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1)逻辑和论证,2)直觉和顿悟,3)数学运算和数据,4)仪器技术和设计等;因而,也涉及到艺术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仪器的设计和工业制造等复杂过程。 因而,一个社会的科学发达程度,能否诞生诺贝尔和诺贝尔奖,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文化、体制因素和机遇,对一个社会的科学发展与进步,不仅只是科学家的贡献,最重要的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在于是否做出重大科学或学术贡献的环境。 -(创新型社会)-
个人分类: 太平洋|1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众科学与科学神秘主义
benlion 2014-9-12 03:30
科学神秘主义,将古代中国的玄学模式与希腊的思辨模式结合起来。 然而,科学是现实主义的大众文化,将知识产权以信息公布和法律制度的方式保护起来,如,科学知识的公开发表和著作版权,专利技术的内容公布和专利产权等,从而,大众能够准确得知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进展,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加速发展。 英国-美国开创的专利制度和工业发展机制,尤其美国的创业和投资文化和环境,导致对世界各国人才的吸纳,形成了科学与技术、技术与经济、经济与科学发展的循环发展,也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创新驱动机制。 我的2点观点*是创造型人才的发展,不仅,在于学校的教育机制,而且,在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机制。教育可以提高整体社会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也可以改进价值取向和人格精神。当代社会问题,核心因素是长期欠缺人文精神的教育和法律机制不健全导致。 然而,科学神秘主义,使得科学脱离了社会现实。近代科学的奠基,在于从柏拉图主义转换到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现实的实践和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如,卡诺的热机工程实践与热力学定律,法拉第的电化学与电磁场概念,巴斯德的工业微生物学,以及爱迪生效应等。 中国古代的文化模式,人文精神和客观知识与技艺等,包括,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和禅家-名家等哲学,以及农家、医家、兵家等和文学家、戏曲家,乃至数学与商家等都是实践的知识体系。 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才,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等完整的教育和实践。 注*,已经在很多文献和资料中出现。 -(中国科学与经济:问题分析)-
个人分类: 2014y|1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院士专家热议“中国教育的人文思考”
ajygz 2014-8-23 11:01
2010 年6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了这次会议。此前,《纲要》草案曾两度公开征求意见,由此引发全社会关于教育问题的大讨论, 此为当时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热点话题,亦是至今热度不减的话题。教育的本源问题是什么?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什么?中国教育当走一条什么样的改革发展之路?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日前举行研讨会,邀请两院院士、专家与学者阐发有关“中国教育的人文思考”。中国科协常委、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会主任张开逊主持了这次会议。 18 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深化并发展了文艺复兴孕育的自由、理性探索精神。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由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筹建的柏林大学于1810年诞生。200年来,柏林大学因其开启一个新时代——以教学与科研为一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多方面人文综合素养,被西方尊为高等教育模式而广泛照搬。然而,一些学者不无忧虑大学人文精神日渐缺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比尔·雷丁斯在其《废墟中的大学》一书中坚称:以柏林大学为模式的“后历史”现代大学已走入“黄昏时代”。或许,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华尔街的金融高管们,恰恰为此提供了佐证。 全球金融海啸 哈佛等世界名校当反省 “2010年仍是金融危机中充满凶险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演进在向实体经济扩散”,有学者这样认为。 “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有人提出哈佛大学等名校应反省——对这次危机负有责任的华尔街金融高管们大多毕业于哈佛等名校,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教育,只专注如何取得更大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人文学院院长胡显章在发言中引用哈佛大学下属哈佛学院原院长哈瑞·刘易斯的观点印证上述指责。 刘易斯在其专著《失去灵魂的卓越 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中,批评“哈佛的领导人听任学校办学方向偏离教育宗旨,只一味地迎合消费者需求”。刘易斯强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他痛指哈佛领导人在种种诱惑面前,忽视这个核心问题,一味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 东北大学教授罗玲玲从另一个方面指出“失去灵魂”的灾难。 半个世纪前,人们曾痛楚地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空前灾难,并着手清算法西斯涂炭生灵的罪恶。此中,德国的悔痛尤为深切:这个曾以哲学理性精神和新人文主义引领柏林大学等一批大学成为世界现代大学典范的国度,恰因理性与人文精神迷失而导致其高校培养的一批专业人员沦落为纳粹帮凶。 我国教育的工具理性偏颇 ●“鸟巢”世界难题背后扭曲的价值观 “北京奥运场馆‘鸟巢’,曾被人们誉为攻克世界难题的一项卓越创新。然而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加以理性审视——我们有没有必要将此建筑构建得那般复杂,以至于花费那样多资金、耗用那样多钢材、耗费那样多精力?其实,用很少的投入亦无需占有那样多矿产资源,完全可建设得很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直言。 如何从价值理性层面思考和判断技术工程价值,在自然资源匮乏的今天,尤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马国馨说,价值体系在人才终端显现的问题,在医学、文艺、设计乃至各行各业均有反映。然而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在教育的人文思考中解决工具理性偏颇问题。 ●最糟糕的标准化是优秀人才标准化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原本多样化,而我国强调标准化。”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陈难先强调,最糟糕的标准化是优秀人才标准化,因为,标准化出不了优秀人才。 陈难先说,人才培养应有一个结构分布,而我国教育对此尚无合理框架,社会上更是将人才分为三六九等。如果不让哪个孩子上大学,简直就被认为是对他及其家庭的侮辱,由此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如今,我国评价体系将创新标准化,亦将人才与优秀人才标准化——看其发表了什么文章、哪个杂志引用了这些文章,在SCI(科学引文索引)上共计多少……最终,我们的评审委员会成了数“数”机器。 陈难先说他曾访问德国教育委员会,那里一半以上工作人员并非大学毕业,而是职业学校毕业——你能说德国不是发达国家吗? ●有违人才成长规律的“悖论” “当今,教育的全过程几乎全部是将人知识化而非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各个年龄段教育提前化问题凸显——小学生做中学习题,中学生研究大学课题,而大学生反过来学习怎样做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道出当今我国教育的一大“悖论”。 柯杨提出,如今,我国将学前教育首次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需特别注意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她说,一定要将道德信仰与价值观教育贯穿整个教育链条,并注重从娃娃抓起,特别是从娃娃的教师抓起。 中国科协常委、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在会上列举另一现象,可谓当今我国教育又一“悖论”:有些地方甚至将素质教育应试化。 王海波说,尽管孩子们对科学研究非常感兴趣,然而他们不得不屈服于应试教育。他举例说,一些地方的考前训练乃至针对中小学生的所谓素质教育,是要求其参加很多培训班,而学生们对种种问题求解的“正确”答案只能是预设的“标准”答案。这里既无独立思考亦无集体探讨,其结果是学生全面发展受到压抑。王海波曾做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外科技辅导员,学生们向他诉说“素质”提升带来的应试痛苦;家长则希望孩子参加的培训或辅导有助于高考加分,否则他们不希望孩子“分心”。 王海波认为,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理念发生扭曲,应试教育盛行,而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导向“助纣为虐”。为此,他建议:淡化“重点学校”、“重点班”概念;理性制定教学评估标准;将人文精神作为德育教育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文化失根与科学理性缺失现象 “美国《科学》杂志曾于2008年7月刊发《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该报告显示,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来自我国清华、北大两校的本科生数量名列全球前两位。有调查称,他们中绝大多数表示要留在美国工作。”胡显章说,“这表明来自我国顶尖高校出国深造的留学生,当他们在美国就业并成为业务尖子后,其多数人的文化选择和服务选择,首先是美国而非祖国。” 胡显章提出,我国高校偏重工具理性倾向的重要表征为:重物化目标而轻精神因素。这是由于人文教育被职业教育屏蔽所致——偏重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忽视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养成、忽视心灵教化与人格培养。他说,在中小学应试教育基础上,这种偏颇强化了科学与人文分离,使得我们的学生群体既存在中华优秀文化失根现象,又缺乏科学理性精神,从而严重地影响具有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人才的全面发展,严重地影响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胡显章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针对19世纪前半叶德国民族“热衷于实际”摒弃哲学理论而发出警示:“一个民族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他说,古典社会学理论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指出,西方的启蒙运动是工具理性的胜利。工具理性关注过程的可操作性和高效率,追求效果最大化而漠视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胡显章强调,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工具理性常常发挥主导作用。它一方面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空前的财富,另一方面因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缺失而不断引发巨大危机,包括当前的金融危机与生态危机。 胡显章说,大力弘扬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这是被称为“国家理性圣殿”的大学的历史使命。 “钱学森之问”与教育本源问题 教育本源问题究竟是什么?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曾言,教育本源问题有三:其一,教育理念;其二,教育体制;其三,培养人才模式。他认为,迄今具代表性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美国的通识教育,另一个是苏联的专业化教育。他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仍为专业化教育。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钱尚武曾在美国执教,并在那里被评为模范教师,他对两国大学理念差别十分感慨。 钱尚武认为,大学教育理念、体制与模式,可归纳为“三自一包”:自然、自在、自由、包容。他说,大学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自由探索与发展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理应包罗万象,并非仅仅传授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 钱尚武提出,大自然物象万千,人类秉赋多种多样,教育者的责任是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受教育者不同特质进而激励其在自然环境中探索,而非揠苗助长,此为自然。他说,当年他读书时,他的导师叶企孙、彭桓武等都是大师,导师博学、造诣深,故教得轻松,而学生们学得亦轻松,此为自在。关于自由,他说,国外大学比较自由,学生学习探索空间较大。譬如允许学生自由地选修许多课程,允许插班生转班等。当年清华大学借鉴这种制度,培养出不少大师与杰出人才。讲到包容问题,钱尚武认为,大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自由探索空间,这本身即是一种包容。 “我国教育当如何定位?”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越设问并自答:“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之根,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应定位为这种文化的主要基地。” 王越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于上世纪20年代初访问中国,他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至今唯一幸存的古老的文明实体。罗素列举事实说:只有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人类5000多年文明史的风风雨雨,不仅没有消灭亦从未中断,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热追不舍的一个话题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人们将矛头直接指向教育,实际上这有失公允;而学校将培养大师的责任揽于一身,这亦难负其重。”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徐善衍说。他认为,“钱学森之问”带给人们的思考是:我们的社会为大师成长铺就了什么样的道路? 徐善衍说,目前我们的社会导向存在问题。如果将社会喻为作用于教育的能量场,那么,这个能量场引力的核心就是升学;学生就业选择亦非依其专业所长,而是考虑薪酬收入是否满意。由此,思考大师成长途径,不仅需从社会整体改革发展视角审视,还应从全民终身教育层面考虑。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育人 “我国高等教育仅有近百年历史,又经历多次社会变革和计划经济发展阶段,其先进理念与科学制度远未牢固建立。”柯杨强调,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应有顶层系统设计,而非依靠各种各样孤立的“工程”。 柯杨说,今天,我国教育理应回归根本使命,那就是通过充分挖掘受教育者多样性潜能,有教无类使之成为文明、成熟、可自食其力且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与合格公民。 柯杨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同样需要遵循其成长规律。这些受教育者往往具有种种特质,譬如强烈的好奇心、追求真理的执著、开放的思维、探究的不凡能力等,而此中既有天然品质,亦有后天熏陶、知识传承和先人启迪,我们的教育需反思是否保护了这种天然品质,是否熏陶了科学精神,是否在科研管理上过多设立了功利性目标,是否为其潜心探究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决不能以灌输更多知识取代创新人才人格培养。 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文学院院长张大庆提出,有学者认为:人们当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审视我国教育问题,即中国人对人类的技术贡献曾领先世界1000年,近1000年来贡献较小,而再过1000年或许还会作出更多贡献。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留学生留学之后不回国现象?”张大庆认为,这对我国不会有丝毫影响。他说,有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工作10年、20年,这段时间正好是其磨炼的过程;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任其在最佳环境中成熟起来再引进国内或许更明智。 张大庆说,我们现在常急功近利,有人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便马上引进。其实,获博士学位并非就成为人才。由他主持的一项关于中美医学交流研究显示,医学人才必须在国外做过3个博士后项目,方才在其专业领域站住脚。因而完全没必要忧虑所谓人才不归问题。 张大庆强调,中华民族应以更长远的战略视角,审视并思考中国未来发展以及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科学理性与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探索实践 ●从描述历史到感受历史 “有学者认为,人文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由它培植的人文精神,乃是人类自身在长期的文明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最为宝贵的财富。人文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前提,唯有使受教育者更富有人性,读、写、算等诸多知识技能才具有可贵的价值。”北京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朱广簪曾考察美国、英国、丹麦等国家的教育与教学状况,在本次“中国教育的人文思考”研讨会上,她介绍了有关历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古代希腊人称人文教育为‘自由教育’,这种教育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所需要的极好人性环境。”朱广簪认为,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欧美国家基础教育的做法,或许可给我们一些启示。 这些国家的中小学并无主科、副科之分,而是重在构建有效的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其基础教育的科学与社会人文课程设置上——课时多、科目多且内容难、要求高。譬如,英国历史、地理课程设置4年,而我国中学生只学两年且每周分别各上2~3节课。由于课时少、内容有限,故学生很难具备足够的历史、地理知识。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欧美一些国家鼓励学生以多学科的宽阔视野独立思考,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美国中学人文社会学科课程,除历史、地理外,还有诸如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当代社会问题研究、综合性人文研究等。美国有一所中学在世界历史试卷上给出这样一道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如果当初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3个方面分析。用假设的方式改变某一历史条件,让学生回答历史将如何改写,以此促使其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发散思维进而得出结论,这种历史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研究历史,关注现实并展望未来。 朱广簪谈及她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以课题研究为全过程跨学科教与学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譬如,历史课的前5分钟,由学生演讲“历史上的本周——自然科学成就”,学生们讲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科学家的故事。而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以课题形式探究科学家解决科学与技术难题的科学思想、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精神。 再如,“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课中的“中国邮政史与文化”课题,充分利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丰富的资源,由历史、美术、语文、英语、地理等5个学科联动。教师将课题细划为几个部分,其中要求中国古代邮驿组学生观察博物馆主要朝代的邮路图,探究驿站、邮运方式、邮驿路线与地理环境之间呈何关系等;同时指导学生排演历史剧再现中国邮政历史,制作竹木简封泥探究古代官函保密措施,鉴赏邮驿诗词,绘画展现古代邮政情景,考察近代海外邮递业务扩展等。 朱广簪说,从教室到博物馆,从描述历史到感受历史,这种探索实现了从单一的研究性学习发展到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学科延伸与综合实验的研究性学习。 ●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链” “在全球金融海啸最为严重的2009年,我有幸考察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的职业教育,发现这3个国家有个共同点: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小的就业人群,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云南省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夏昌祥说。 “全球金融海啸,意大利国债增加、通货膨胀、就业率停滞,拥有十几万在校生的罗马大学亦出现了‘高智商的失业者’。该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紧急政策应对空前的困扰,其中对职业教育及其培训的投资,非但没有缩减而且不断增加。” 夏昌祥说,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数量占总量的64%,在校生占总量近50%。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上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等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及轻视高职高专学生的不公正礼遇,有可能给这个群体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倘若他们带“病”上岗,又会成为一种社会隐患。关于这一点,尚未引起社会足够重视。 夏昌祥说,截至目前,昆明冶专已连续6年实现就业率超过92%,为云南省培养并输送了4万多名高技能人才,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3000多人,由此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夏昌祥说,昆明冶专注重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链”,从8个方面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夯实一个基础:优化环境;贯穿一条主线:产学结合;突出一个重点:强化师资;围绕一个中心:规范教学;注重一个根本:内涵教育;落实一个导向:促进就业;实现一个目标:特色办学;实践一个宗旨:服务社会。该校还坚持将“育人为本”作为“一把手工程”,推动实施“校长心系学生计划”,譬如“开学寄语”、“培训感言”、“表彰祝词”、“直接解惑”,以及在毕业典礼上“临别赠言”。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仅仅传承知识、培养专门人才,这是工业经济与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特征。即使是在工业经济时代,许多有识之士即已开始呼吁摆脱知识传承式教育和以专门训练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模式。爱因斯坦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他认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年轻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思贝尔斯强调: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胡显章说。 历史上,清华大学曾为国家培养众多杰出人才,近些年培养杰出人才势头减缓。针对这个问题,学校着力做好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素质教育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建设,并通盘规划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在整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文化整合,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多年来,学校反复强调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责任,就业引导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并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进行价值观与择业观教育与引导,力争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像大师那样思考” “迄今人类思想史上有4个时代,在历经神的时代、先知的时代和英雄的时代之后,如今已进入共同探索的时代。”中国科协常委、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会主任张开逊认为,这样一个时代需要大师,而在全社会倡导“像大师那样思考”更重要。 张开逊说,大师有3个最明显的特征:第一,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执著追寻本源问题答案,而他们的创造性源于深刻的思索;第二,对人类活动作“云中观”,探索并发现不同领域乃至相距甚远事物间的高度关联;第三,真诚地关爱人类,研究人类社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开逊说,教育的责任是培育人们具有大师那样的思维能力。我们的教育若以大师的标准塑造人,大师就会在充满生机的人类活动中自然涌现。 1999 年6月27日 至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20世纪第二次世界科学大会,本次大会主题为“21世纪的科学——新的承诺”。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成员,张开逊出席了这次会议。他回忆说:这次大会并非通报、交流科学技术最新进展,而是呼吁全世界科学家和决策者思考在21世纪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张开逊说:“这次大会有关人类处境与未来的许多话题令人震撼。学者们忧虑,一日千里的科技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这种繁荣究竟能维持多久?如果没有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技术,在不太长的时间之后,人类就有可能面临新贫困;许多学科各自形成孤立的价值观,偏离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譬如,研究汽车的专家不遗余力追求速度与舒适,然而很少思考人类到底需要多高的速度、什么程度的舒适,更少去思考为了这种速度与舒适,人类需付出多大代价。这可能是人类自身的另一种灾难。” 张开逊说,当今社会十分缺乏有关人类未来的科学理性与人文设计,只有蕴含人文情怀与哲学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关爱人类、理解未来的人。 张开逊认为,当今,我国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已走向两个极端:大学过细的专业学科分类淡化了人文,而小学漠视了科学,高中则强行拆分文理,使学生知识残缺。 “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思考或质疑小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张开逊指出,语文训练表达与交流能力,数学训练逻辑思维与计算能力,它们固然重要,然而仅仅是工具;人类知识的本体,应是关于物质与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与人生观。他说,小学决不能让科学缺位,应由科学、语文、数学三者共同支撑人生的知识大厦,科学应成为小学的主课,小学升初中一定要考科学。 张开逊提出,高中是人们获取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文理分科强行制造学生知识残缺——选择文科的学生将失去重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终身缺乏对真实物质世界的理解;选择理科的学生会失去文、史、哲的熏陶,缺乏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其未来人生将因缺乏人文滋养而变得苍白。 媒体的责任观价值观表达观 科学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刘洪海在“中国教育的人文思考”研讨会上,就媒体的责任观、价值观和表达观发表见解。 在阐述媒体的责任观时,刘洪海表示,通过媒体传播,将学界关于“中国教育的人文思考”变成全社会的思考,这是媒体特别是科学媒体的光荣责任。 关于媒体的价值观,刘洪海强调,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童真世界原本充满幻想,孩子们应自由、自在、自然成长,然而我们的教育使他们从学龄前起就不自由、不自在、不自然。由此,媒体特别需要传播理性与人文价值观,譬如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一个享受生活的自由人。 谈到媒体的表达观,刘洪海说,媒体的有些表达为何受众不赞成?虽然话题没错,然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是没有新闻的“新闻”;道理不错,然而动辄套话,人们不爱听。现在媒体整体都需审视表达观及其文风问题。 《科学时报》 (2010-6-29 A3 专题) 原文链接: http://ppa.xjtu.edu.cn/newshow.asp?id=5801
个人分类: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1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何中国反转基因力量比美国更加立体
热度 5 bioxncai 2014-8-6 20:16
原标题:刘戈:对比美国转基因研究 为何中国反转基因力量比美国更加立体 作者刘戈,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刊于人大重阳网。      在转基因技术之前,中国人从未对某种科技产生全民层面的观点对立和激烈交锋。尽管大部分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远远不及他们对明星绯闻、娱乐八卦的热心,但对科学技术、及其对自己生活的改变始终保持张开双臂拥抱的姿态,对科学家充满了崇敬。但这一次局面大不相同。   在新近形成的“反转派”和“挺转牌”两个阵营中,分别聚集了原来政治立场不同,在网上吵翻天的专家学者、公众人物甚至普通网民。而大部分普通民众则出于对于自身健康的天然关注和未知事物的天然恐惧有所保留的站在“反转派”一边。   30年前,这一幕在美国也同样上演过。   “莱斯利格里克靠制造生物谋生。通过小心的混合试管里的溶液,他改变了某些普通细菌的基因,创造出可用于特殊任务的能力更强的种类,比如能制造胰岛素或者把垃圾转变为燃料。”1980年6月29日的《纽约时报》用一篇近五千字的长文追溯了过去的几年围绕着基因重组也就是转基因技术所经历的博弈,以及目前基因重组技术在美国迅速商业化的进展。在这段开场白中,作者用“制造生物”做噱头吸引人们的眼球。   在西方世界中,美国是一个宗教势力非常强大的国家。这和这个国家发达的科技水平以及教育普及的程度完全不匹配。在欧洲,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社会主流人群大多远离了宗教,而这一趋势在美国十分不明显。在基督教看来,自然万物是上帝缔造的。如果有人能够创造新的物种去“制造生物”,岂不是打乱了上帝对世界秩序的安排?   在北京中关村的一个十字路口有一尊用铜制作的雕塑,两片看起来像胶片的东西呈螺旋状交织在一起,这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这个双螺旋结构和原子结构被看做是科学的图腾。   1953年,英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这是现代生物学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足以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从此,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科学家们发现,生物的基本信息是通过DNA也就是基因传递的。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也通过突变改变这自身的特性,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转录、表达,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   如果科学家对DNA进行改变,就可以重新控制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并制造出新的生物。到了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实现了基因的编辑重组,甚至可以让来自于不同物种的基因片段进行传递,这就是转基因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将基因从一个生物体引入另一个生物体内,从而改变生物的生命特性。   “这就是被称为重组DNA的近乎神秘的技术。有了这项技术,基因就能被剪开并以新的形式重新组装起来。基因改变可以制造新药,清楚垃圾或者改变农作物的特性。”《纽约时报》的报道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转基因技术的原理。   当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埋头苦干,在基因重组技术方面不断推进同时,民众和公众舆论中对于转基因生物危害的担忧也开始扩散。科学家们自己也对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担忧。1973年,一些学者呼吁美国国家科学院调查这项新技术的危险性,随即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召集了一组当时最为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研讨该问题。1974年7月,委员会在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伯格的带领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伯格来信”,建议全世界的分子生物学家自愿地暂停重组DNA研究,并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和控制其潜在风险的规则。   1976年6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公布了重组DNA研究规则。规则将生物研究中的动物分为几个等级,等级越高,限制越大;按照不同等级要求对这类重组DNA实验的设计、流程、实验室结构和实验用生物材料进行不同等级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其扩散的可能性。由于规则过于严苛,让科学家们在事实上已经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研究,大多数实验室停止了对基因重组技术的研究。   之前已经跃跃欲试的不少大公司由于对这项研究前途未卜,也停止了投入和赞助。“虽然有一段时间各种各样的大公司通过股权、合资和研究合同将自己与那些小的基因公司联系在一起,但他们直到最近才制定出自己在基因工程上的发展计划。他们之所以犹豫观望,源于社会上对重组DNA的可能产生危害的狂怒态度。他们害怕这种争议导致长期不利的舆论环境和政府管制。”《纽约时报》的报道这样写到。   令科学家们未曾料到的是,他们对基因重组的谨慎和负责任的态度被舆论和公众曲解为这项研究具有重大的隐患,一时间反对基因重组研究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众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也把基因重组可能带来的可怕结果作为创作题材。恐慌开始蔓延,人们担心基因重组研究会创造出难以人类难以控制的怪物。与此同时,阴谋论也开始甚嚣尘上,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一些科学家被邪恶势力收买要达到不可告人的恐怖目的。政客们也从中看到了争取选票的好机会,纷纷将自己打扮成反对转基因的斗士,为转基因研究设置重重障碍。   “事实上经过两年对重组DNA研究的禁止——这期间对其危害性进行了研究,国家卫生研究院于1978年发布了关于DNA的严格准则。然而,逐渐的,随着试验工作的积累,并没有什么致命的菌株从哪家实验室意外逃脱,这导致这家机构大大放松了他们的准则。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带来什么意外。”《纽约时报》的长篇报道没有用太多篇幅回顾过去的几年围绕基因重组技术研究存废问题上的激烈交锋。事实上,除了用事实教育大众,科学家们也都不在沉默而是勇敢的站出来,在大众媒体发表文章,在会议上发表演讲,让大众理性的认识基因重组技术危害的可控性,以及可能对医学、农业、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改变。   经过科学界的不懈努力,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终于在1978年年底出台了新的管理条例,取消过于严苛研究限制,结束了转基因研究长达五年的原地踏步。一直处于漩涡中心的科学家伯格用一段充满哲理又意味深长的话总结了这段历史:“我们最终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源于那些正在参与这项工作也最有理由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可以对风险置之不理的科学家们唤起了对这些实验潜在风险的注意;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情形,科学家们自愿呼吁暂停了与他们自身关系紧密的实验本身并自愿承担责任,对这些风险进行了评估和处理,这些是值得赞赏的、富有道德感行为。”   最终科学战胜了恐惧。1980年联邦最高法院以5:4的结果裁定,由通用电气的一位科学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发明的一种可降解原油的微生物可以获取专利。这项决定为当时还处于探索阶段的生物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扫清了道路。在此之后转基因技术在医学和农业上的应用突飞猛进,在90年代,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农作物开始大规模种植。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在2012年美国加州公众通过投票否决了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的提案。如今,在美国虽然反对转基因技术的声音虽然一直存在,但基本上已经从主流人群和主流媒体中退出,作为一个言论自由国度观点多样性的标本而存在。从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专赴美国拍摄的长记录片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那些被当做专家采访的人的边缘状态。对于美国科学界来说,转基因技术的存废讨论已经是翻过去的一页。    在中国,来自宗教信仰对于民众在转基因问题上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人们的担心来自于对科学的漠不关心和对生命健康的高度关注。中国的科学界没有参与公众话题讨论的传统,科学家们不愿意因此引火烧身。但在媒体话语权普遍被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文知识分子把持的背景下,科学界的缺席必然导致舆论的一边倒。   同时由于政府在决策上向来没有广泛的磋商和沟通机制,导致公众对政府决策程序和目的的怀疑,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众的怀疑意识。对于中国来说转基因研究如果不能从舆论环境上来一次反转,必将影响中国在转基因研究上的进度,丧失在这个领域潜藏的机会。   1980年,是转基因技术产业化的元年。   这一年美国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结果裁定,由通用电气的一位科学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发明的一种可降解原油的微生物可以获取专利。这项决定为当时还处于探索阶段的生物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扫清了道路。在此之前,由于对转基因技术天然的恐惧和大规模的妖魔化,美国政府开始对这一技术的研发设置重重壁垒,众多大公司停止了他们对这一突破性技术的产业化尝试。   在此之前,人们更担心的是核爆炸和化学工业可能带来的生物变异,日本上世纪50年代首创的电影《哥斯拉》被反复翻拍并衍生出《汉江怪物》之类的电影,反应的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生物变异可能引发灾难的恐惧。如果人类科技发展的意外都可能带来不知道什么样的“怪兽”,那么当人类可以任意的剪辑组合基因顺序,就真的不知道可以搞出什么样的不可预知的结果呢。   实际上,人们在认识自然、掌握科学的过程中,产生这种朴素的担心并不奇怪。本质上,科学就是极少数最聪明的人对绝大多数平庸之辈的超越,就是人类社会中专业分工的最高级结果和日常吃喝拉撒世俗生活的强烈反差,就是那些用实验和数字寻找自然规律的牛人对用修辞和情绪分析社会的意见领袖之间的无声嘲讽。   因此,科学总是会被远离科学的大众所共有传统和愚昧所误解。从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到慈禧太后相信铁路会惊动大清的龙脉都是这种必然矛盾的典型案例。除了担心科学本身,人们还担心谁会掌控科学。一旦科学被狂人、恶魔或者敌人控制,科学也就不再单纯是人们探索自然改变命运的正能量了。中国人现在对转基因的担心,同时交织着这两种情绪。从网络上反转基因群体的反应看,所谓“公知”,通常是因为缺乏科学素养,情绪饱满、逻辑混乱的投入到反转基因的行列中,而所谓的“五毛”则因为把转基因当做是美国人毁坏我经济、颠覆我政权和灭我人种的工具。因此水火不容的两只力量居然在这个问题上坚定的站在了一起。在中国目前民众的科学素养和社会发展阶段下,人们还不习惯于把科学成果和科学成果被滥用分成两个问题来讨论。   然而,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既不取决于教会也不取决于政府,更不取决于大众,而是取决于商业。从十九世纪开始,商业就成为推动人类好奇心前进的最主要动力,而在二十世纪的美国,这种推动作用占据了几乎绝大部分领域。   “有十多家小公司似乎已经制造出用重组DNA过程制成的商业化产品,而且既然最高法院已经裁定在实验室里创造的新的生命形式可以获取专利,进步就可能来的更快一些。”1980年6月29日的《纽约时报》在报道最高法院的这项划时代裁决的同时,也挖掘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小公司,它们中的一些,在若干年之后成长为世界性的领先企业。于大公司瞻前顾后的态度不同,一些商业嗅觉灵敏具有远见卓识的投资人看准了转基因技术未来巨大的商业价值,他们直接找到那些不被理解的科学家们,小心地培植着他们未来的摇钱树。   最典型的案例是基因泰克公司,它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生物技术公司。1975年,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年仅27岁的罗伯特·斯万森嗅到了基因重组技术可能带来的商机。他主动找到DNA重组领域的奠基人赫伯?玻伊尔教授,动员他和自己合伙成立一家基因技术公司。一位乳臭未干的风险投资家和一位大科学家的合作创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行业。   罗伯特·斯万森麻省理工化学学士学位和商学院MBA的学历背景帮了他的忙,让他能够搞有能力搞明白究竟是谁走在了科学研究的前端,同时也能搞明白谁的研究可能产生商业价值。   斯万森在要求会见玻伊尔的电话里,只要求对方给自己十分钟时间,但见面他们一口气讨论了三个小时。这次见面之后,斯万森就下定了将自己所有的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去的决心。第一笔投资是斯万森个人省吃俭用省下来的2.6万美元。几个月后斯万森说服了自己的老板,从自己就职的风险投资公司融到了10万美元作为公司研究开发启动经费,投资公司获得了基因泰克25%的股份。又过了9个月,另一家风险资本公司向基因泰克投资85万美元,同样持股25%。与上一次注资相比,每股价格从12.5美分上涨到78美分。而此时基因泰克还没有一个产品问世。   1978年,基因泰克公司成功合成了生长激素抑制素。这一重大突破虽然离商业化依然遥远,但使学术界和企业界对基因泰克刮目相看,风险投资自然纷至沓来。基因泰克第三轮融资,吸引了95万美元投资,但是这家风险资本公司只得到了8.6%的股份。基因泰克的价值不断上涨。最高法院裁决的生效,让基因重组技术的前景一片光明。1980年10月14日,基因泰克公司股票成功IPO并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一家还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产品的公司,这是一家总收入只有900万美元,税前利润仅为30万美元,成立只有四年的小公司,然而它却上市了。基因泰克的股票在上市后的第一个小时,股价就从35美元上涨到88美元,即使在频频创造财富奇迹的纳斯达克,这样的上涨速度都是少见的。实际上,直到1985年,基因泰克公司才真正推出自己的生物医药制品——人体生长素。   风险投资虽然在基因重组产业上有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基因泰克公司内部,科学和科学家仍然被拜访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一些顶级的科学家在这家公司享有特殊待遇:笑纳最高级别的薪酬却不用承担任何管理职能,公司甚至允许他们花大量时间在非公司项目的研究上。   随着转基因技术在法律层面的障碍消除,一些大公司也开始大举进入到这一研究领域。并将转基因应用从医药领域推进到农业领域。全球农业领域最著名的公司孟山都成为领跑者。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正式投放美国市场。这种西红柿耐存储的特性使其货架寿命大大延长。此后,抗虫棉花和玉米、抗除草剂大豆和油菜等10余种转基因植物获准商品化生产并上市销售。   在此之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和种类急剧增加。1996年,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仅为170万公顷,之后转基因作物面积一直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全世界有5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转基因作物种植或实验。其中,农业生产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占到了总种植面积的进70%。被商品化的主要转基因作物有大豆、棉花、油菜和玉米四类。从性能上区别上,转基因作物也分为四类:一是可抵御害虫侵害、减少杀虫剂使用的作物;二是抗除草剂作物;三是抗疾病作物;四是营养增强性作物。   解除了法律上的障碍,美国并非对转基因研究和产业化放任自流,而是在一套严格的监管程序下规范其发展。1984年,联邦政府建立了一个跨部委工作小组,其主要工作目标就是确保政府在生物技术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这一过程中,对健康与环境安全的影响及后果能够监管。其工作原则是,既要考虑保障健康与环境安全,又不能挫伤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1986年,在该工作小组的建议下,美国联邦政府公布了一个有关生物技术的协调管理框架书。框架书中阐述的联邦政府的结论是:经生物技术改造过的生物体同普通生物体相比,没有根本的区别。因此,对转基因产品的监管不需要专门立法,只需要对其产品进行检验,无需对研究和生产过程进行监管。   在这一管理框架下,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DA(农业部)和EPA(环境保护局)三家机构,构成了转基因安全性审查的三道防线。USDA是第一道,审查的是一个转基因作物是否会成为超级杂草和新的病原。EPA把守的是第二道防线,他考虑的是种植该转基因作物对当地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以及作为食物,对人体健康可能的影响。最后是FDA的第三道防线。FDA关注的是成品食物中是否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或潜在有毒、有害成分。还有该食品成分是否与众不同,是否需要标记,以及怎样标记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部门并非中国人理解的部委局,除了行政职能,这些部门本身就是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以FDA为例,其在马里兰州的总部拥有近10000名员工,其中大部分员工是科学家。因此,把美国转基因技术和生产的合法化以及迅猛发展说成是一个公司或利益集团游说的结果是无稽之谈。在一个依靠选票来更换领导人的国家,要买通所有的政客和科学家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商业的促进、政府的规范使转基因技术在美国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拒绝科学上的跟进,这种井底之蛙的阴谋论,除了进一步阻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转基因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大国遭遇阻击,其实不算一个意外。如果我们回溯到清末,虽然已经被西方列强折腾的奄奄一息,但那个时候,在由皇室、官员、商人、地主构成的社会主流人群中,我泱泱中华帝国物华人杰、皇天后土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所以铁路会惊动大清龙脉,摄影会吸人魂魄的说法被普遍接受并不奇怪,现代科学完全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思维范围之外的奇谈怪论、奇技淫巧。   自五四运动,中国主流社会对于现代科学的看法有了一个大逆转,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北洋军阀到国民政府再到新中国,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永远有水火不容、舞刀弄枪的争论,科学落后是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成为共识,没有谁不把振兴教育、发展科学作为向人民许诺的强国的路径。   在几乎整个20世纪,虽然很多人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并且私下里对祖上传下来的各种陈规陋习、迷信大神儿深信不疑,但表面上都把热烈拥抱科学当成思想进步、紧跟时代的象征。   然而, 随着中国经济令全球瞩目的高速增长,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同时伴随而来的拜金主义、成王败寇价值观的风行。民族自信的大幅提升和对现实人心不古的强烈忧虑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反思20世纪以来中国人或明面上或骨子里对西方的膜拜,进而试图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而现代科学由于和西方社会天生的连带性,自然也成为一部分社会主流人群反思和质疑的对象。   这种思想潮流和西方社会一直存在的教会势力、反全球化势力、环保原教旨主义势力结合在一起,使中国反转基因势力的背景、宗旨和行为方式显得缤纷多彩、百花齐放。   在全世界范围内,阴谋论永远是缺乏知识和耐心的普罗大众和不少人文知识分子认识世界最简便而有趣的手段。全世界反转基因斗士们当然不会例外。有阴谋论当然要有假想敌,没有什么比设立一个假想敌更能团结同志鼓舞斗志了。现在中国的反转基因都斗士为自己设立了两个非常强大的假想敌,一个是孟山都公司,另一个是——美利坚合众国。   把孟山都公司作为阴谋论的假想敌是直接从国外继承过来的,原因很简单,迄今为止孟山都公司是转基因最大的获益者。经过美国和欧洲反转基因人士、反战人士、环境保护人士、反全球化人士几十年来共同不懈的努力,孟山都公司终于被塑造成了一家恶贯满盈的公司。   孟山都的第一宗罪是他的出身。孟山都公司在1901年由约翰·奎恩伊创建,他用自己妻子的姓氏“孟山都”(Monsanto)为公司命名。对于孟山都公司为什么这么坏挖掘的最深的一个传说是:约翰最早是个奴隶贩子,靠着从非洲向北美贩卖奴隶和对中国走私鸦片积累了第一桶金。而实际上1865年美国废除奴隶制度时约翰不过6岁,也许这个传说安排在约翰父亲的身上更符合逻辑。这个“出身”版本的广泛流传为各种有关孟山都邪恶传说埋下了伏笔。   在转基因技术推广之前,化工行业是名声最差的行业。目前中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反PX项目运动依然不断的证明人们内心深处对化工行业的恐惧。的确,在人类历史上,由化工企业造成的环境灾难和人道主义灾难不胜枚举,但人们在反对化工厂建在自家门口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忽略掉没有化工工业就没有现代生活的基本。   凑巧的是孟山都的前身就来自这个“臭名昭著”的行业   孟山都发明了糖精,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此为主业。40岁以上的中国人会对糖精带来的那种怪异的甜味有记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靠这种化工产品让非常粗糙的玉米窝头变得容易下咽一些。对于如果愿意可以想吃多少白糖就吃多少的的年轻一代来说,糖精是一种听上去就十分让人不快的食品添加剂。孟山都靠干这一行出身,看起来很“LOW”。   孟山都的第二宗罪是环境灾难。1930年代,孟山都开始涉足农药和化肥领域。随着美国农业人口的急剧减少,农业生产规模化,对除草剂和除虫剂需求日益旺盛。1956年,孟山都公司的除草剂“草毒死”和“草克死”面世。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大面积使用,大幅提高了粮食单产,减少了人工成本,但随即也带来了明显的环境问题。曾经引发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著名著作《寂静的春天》,主要反应的就是这个问题。在越南战争中,美军为了对付游击队,大量使用孟山都生产的除草剂“橙剂”,引发当地的环境灾难和疾病,更让孟山都戴上了战争屠夫的帽子。   而事实上,转基因农作物恰好是为了解决除草剂和杀虫剂污染环境问题而研发的应对方法。为了解决除草剂和杀虫剂带来的环境灾难,孟山都发明了号称无毒的除草剂“草甘膦”并将其命名为“农达”。转基因作物实际上是农达的配套产品。其基本原理是,如果农作物能够很好的抵抗农达的杀伤力,将大大提高农达的效力。孟山都将抗农达基因编辑进普通的大豆的基因中,转基因大豆应运而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转基因恰好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才发展起来的。美国正是因为大规模使用了转基因种子,才缓解了杀虫剂和除草剂带来的环境问题,“寂静的春天”才又恢复为“喧闹的春天”。否则,如果没有转基因作物,以美国的农业生产模式,美国的春天将依然是“寂静的春天”。   孟山都的第三宗罪是垄断。上世纪90年代,孟山都开始在全球范围收购种子公司。从1995年到1998年间,孟山都公司总共花费80多亿美元,收购至少10家大型种子公司,控制了美国一大半农业种子市场。孟山都被指控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印度的棉花种子市场。他们先用优势的转基因棉花种子摧毁传统棉花种子市场,逼迫农民不得不使用高价的转基因种子。高额的种子成本投入,使得农民们面对市场时压力巨大。棉农自杀的案例在印度的棉产地屡见不鲜。孟山都成了谋财害命的刽子手。   公允的说,将由于棉花价格的波动和棉农使用转基因棉花种子的不适应所带来的印度棉农的自杀现象归结在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上是偏颇的。首先,众所周知印度农民在种植转基因棉花之前并不是富裕的农民,事实上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从来都是艰难的。其次,转基因抗虫棉在中国的推广使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棉花的产量,大大改善了棉农的生活,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从经济效益来看,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每亩比对照可平均增产7.5千克皮棉,按10元/千克计,每亩可增收75元;每亩减少农药投入50元、减少人工投入计工费30元,也就是说,推广转基因抗虫棉,每亩可增收节支155元。   一家历史上劣迹斑斑的美国公司通过收买中国政府官员和专家在中国推广转基因并最终垄断中国种子市场,这个看上去逻辑自洽的阴谋论是目前国内反转基因斗士们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另外一部分反转基因人士则自认为站的更高而看的更远。在他们看来孟山只不过是一只无足轻重的小卒,真正的幕后黑手是美国政府。其耸人听闻的阴谋包括为了控制世界人口总量,通过转基因食物减少有色人种,尤其是黄种人的数量。美国中央情报局是这个计划的执行机构,而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等中央情报局的“外围组织”通过赞助来收买专家、政府官员和媒体舆论。具体到中国,执行的路径是通过将转基因饲料卖给中国,通过猪肉作用于中国人,使中国人不孕不育。专程赴美拍摄转基因的著名反转斗士前主持人崔老师虽然没有明说,但在其表述中能看到这一说法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美国民众的反智主义倾向抬头,对科学和科学家污名化成为媒体的时髦行为。当老百姓不断被媒体煽动起的恐惧感和他们对科学的无知结合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宁愿相信有某种力量正在酝酿更大的阴谋。而此时,必然会有人跳出来借此获取政治上的好处。当时美国麻省剑桥市的市长维路奇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同时坐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的这位市长,却在当时变身为一位反转基因的急先锋,以公众利益的名义向科学家们叫板,甚至力图推动禁止转基因研究的法案,最终成为历史的笑柄。    几十年之后,中国社会的反智风潮也有越演越烈的态势。而当来自现代西方的反智思潮加上中国传统的迷信传统再和当代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混搭在一起,所形成的反转基因力量比起当年的美国更加立体。 当媒体精英、社会良心、红色二代们纷纷加入到反转阵营中之后,中国的转基因研究事实上已经受到重大困扰,以至于政府文件中都不再提“转基因”而用敏感度较低的“分子育种技术”取而代之。这种现状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改变,必将影响到中国生物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根本利益,使中国错失又一次科技进步的良机,也耽误中国仅有不多的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机会。 来源: http://i.ifeng.com/news/sharenews.f?aid=87303207
2059 次阅读|18 个评论
试论基于文化积淀的语言文字表达效率
sunyu367 2014-6-10 18:42
试论基于文化积淀的文字表达效率 一种基于文化积淀形成的被特定人群普遍认同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可以在相应人群范围内提高对特定事物的表达效率。这几乎成为了一种共识,其典型的文化存在包括中国的成语、欧美的俚语、数学运算符号和公式、化学式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它们有的是在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有的则是在系统归纳总结后依据学科层次的约定而人为形成的,这些典型的文化现象,展示了人类文明的魅力传承,创造了并创造着效率与美感共存的奇迹。 自然的文化约定具有一定的 趣味性 ,其特点在于意会在言传之前,因此,广为流传。近来流行“成语大会”,朋友们已经深有体会。少量的语言文字可以表达丰富且完整的意思,这是语义学的奇迹;而以更少量的语言文字作为线索推测成语,则可视为语用学的极限挑战。至于比赛,比的是信息传递效率和误码率,输赢到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文化的约定,比较宽松,趣味正在于此,因为,紧致而严苛就变成了特工的密码本,但是必须承认,误码率是宽松造成的,然而,这恰恰成就了比赛的悬念和精彩。 人为的学科约定具有相当的 逻辑性和可靠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规律的推理和演绎,将原本难于言表的信息浓缩到公式和符号之上,超越了民族和的地域的语言文字界限,这种以人为约定的显性逻辑为基础的信息 压缩、整流及滤波 方式,理论上可以做完备的数学描述,但是,作为人类,似乎无人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人类通常并不满足于这种封闭的逻辑约定,而向往探索新的逻辑过程,这恰恰说明,科学不是泯灭人性的东西,而是以传承为目的的对人类灵性进行的规范化处理,提高的不仅是短时的表达效率,而且是超越人类生命体时空自由程的传承效率。 人文与科学,均为文明的传承而存在,在文化积淀中求索、总结和创新,正因为如此,如今的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人类经历百千万年才获得的对世界的认识,从而站立在文明的基石之上,展开与这个时代相称的梦想。而在这个时代,我们所留下的文字,也理应抱有传承的梦想和包容的胸怀,勇敢地面对 信息大数据风暴对文化传承效率的挑战 。 学者,尤系此任。
1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察与思考(13):漫谈城市总体交通规划思路
热度 6 sqdai 2014-4-16 12:01
总体来说,我国城市交通难的问题主要归咎于交通的供需失衡,即交通需求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交通供给的增长能力。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但笔者认为,还存在很多主观原因,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总体交通规划。这里解剖一下上海市交通问题这只“麻雀”。 去年的一次交通论坛中,我在会议休息期间,曾经放言,如果让我早年当一个月上海市副市长兼交通港口局局长,我会如此这般,听者表示:赞成我的主张。现在复述一下那次谈话。 倘若 1950 年代,上海市大发展时期,让我当一个月上海市副市长兼交通港口局局长(当然绝无现实可能性),我会采取如下行动: 1 )钻进上海市档案馆,闭门读书一周。着重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角度了解上海市; 2 )到上海市的各个角落巡视一周,着重了解上海市的实际交通状况; 3 )与上海市的各阶层人士座谈三天,了解他们对发展交通的意见和建议,尤其要召开市民座谈会,了解基层民众的意见; 4 )制定初步的上海市总体交通规划,费时一周,并召开市政府研讨会和市民听证会,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定稿,在实践中逐步改进。 经历这一过程后,我会有如下收获: ——我会了解到,上海市在 1843 年开埠之前,只是松江府的一个小镇,没有很好的交通建设基础;开埠之后,出现各国的租界,从南到北依次有法租界、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日租界(见附图),这些租界多半是东西长南北短的狭长条,各个租界各自为政,尤其是各造各的路; ——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流经市区是先保持南北方向,经过现在的南浦大桥后,折为东西向;以苏州河为代表的黄浦江的诸多支流大多为东西向,包括现已填平为延安路的洋泾浜、已变成肇嘉浜路和徐家汇路的肇家浜; ——上海市市区的南部居民主要是来自浙江、苏南、皖南等地的商人(包括商贩),从政者大多也居住于此,较为富裕;市区北部的居民很多是来自苏北、皖北等地的逃荒者, 较为贫困; ——市区南部和东部沿江地区商业繁荣,除了东南部的原来上海县县城以外,现代化高楼多建于此,文化娱乐设施也较为集中(包括硕大的“跑马厅” - 现人民广场 - 和跑狗厅 - 现文化广场);市区北部工业发达,除了江南造船厂,大工厂基本上建于此,周边形成大片的棚户区,商业、文化设施落后;总体说来,居民南富北穷; ——鉴于头两条所述的历史、地理状况,上海市的原有交通体系必然呈现东西向较为畅通、南北向不畅通的状况:东西向有宽阔的北京路、南京路、延安路、金陵路等等,南北通道少之又少,例如,西藏路南北不通,共和新路是解放后新修的,很多南北向道路是“断头路”,最明显的例子是:瑞金路到了南京路,必须折一个大弯,才可到石门路,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鉴于后两条所述的经济、文化状况,市区南部出行者用三轮车、小轿车者较多,对道路要求高;而北区(包括东南部的老城厢)则希望有充足的公共交通资源和自行车车道。 根据以上六点,我会形成如下的总体交通规划思路: (1) 着力发展公共交通,让大多数出行者得到方便; (2) 着力发展南北向交通,开辟多条南北通道;尽早打通、拓宽南北通衢西藏路、沪太路、江苏路等; (3) 把注意点放在贫困区,即北区和东南区,建设密集型的支路;南区主要改进原有通道; (4) 城市交通快速路的总体格局应为“曲”字型,而非目前的“申”字型; (5) 尽早建设地铁,第一条地铁应延伸到最贫穷的工厂区——杨浦区。(原来设计的地铁一号线确乎如此,但被主政者大笔一挥,截断于火车站)。 若用英文来写此文,大多数句子该用虚拟式。总的想法是:做城市交通规划必须考虑城市的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文化诸要素。可惜的是,上海市的实际交通规划并未充分做到此点。目前的症结所在是:南北高架路难以承受南北交通的巨大压力,南北拥堵导致全局拥堵(因为交通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我曾多次呼吁,在距离南北高架三四公里的江苏路上修建第二条南北高架,可惜没人听我的。风闻第二条南北高架路即将兴建,这将是上海市市民的福音。 不知朋友们是否认可我的想法?还想听听各位的高见。 写于 2014 年 4 月 16 日 ,杭州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394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诗意云水谣2
ssglwu 2014-4-16 07:17
吴国林 云水谣古镇,可以说转步就是景。在我看来,那种自然之景,比凤凰古城有更多的入镜之景。凤凰古城的商业太重,水的亲近性,远不如云水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1.博主在此
个人分类: 古镇游|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代才女林徽因留给后人的39段文字
热度 1 ailiyakong 2014-2-19 16:59
1、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 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2、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3、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 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4、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 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 5、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 6、每个人都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还是信誓旦旦地承诺永远。永远到底有多远?多少人问过这句话。有人说,永远是明天;也有人说,永远是一辈子;还有人说,永远是永生永世。 或许他们都说对了,也或许都说错了,又或许人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是永远。你曾经千里迢迢来赶赴一场盟约,有一天也会骤然离去,再相逢已成隔世。 7、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8、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 9、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 10、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无份相逢。 11、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12、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演绎一幕又一幕的戏,或真或假、或长或短、或喜或悲。你在这场戏中扮演的那个我,我在那场戏里扮演这个你,各自微笑,各自流泪。 一场戏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的开始,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沉浸在昨天。你记住也好,你忘了也罢,生命本是场轮回,来来去去,何曾有过丝毫的停歇。 13、你是我种下的前因,我又是谁的果报。 14、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当你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莫如将一切交付给时间,它会让你把该忘记的都忘记,让你漫不经心地从一个故事进另一个故事里。 15、流水过往,一去不返,可为什么人总是在悲伤惆怅的时候,会无法抑制地怀念从前。或许因为我们都太过凡庸,经不起平淡流年日复一日的熬煮。想当初站在离别的渡口,多少人说出誓死不回头的话语。 到最后,偏生是哪些人需要依靠回忆度日,将泛黄了的青春书册一遍又一遍翻出来阅读。 16、人生总在祈求圆满,觉得好茶需要配好壶,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随性更能怡情。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即使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过多,不要问太多为什么。且当每一条路都是荒径,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片记忆都是曾经。 17、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 18、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 19、幸福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人生总是有太多的遗憾,由不得你我去放任快乐。 20、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2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暗伤,这个伤口不轻易对人显露,而自己也不敢轻易碰触。总希望掩藏在最深的角落,让岁月的青苔覆盖,不见阳光,不经雨露,以为这样,有一天伤口会随着时光淡去。 也许真的如此,时间是世上最好的良药,它可以治愈你的伤口,让曾经刻骨的爱恋也变得模糊不清。 22、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看着身边的人濒临死去,而你却没有丝毫的办法来救赎他。 23、人的一生只有在结束的时候,才找得到真正的归宿,在这世上的其余时间里,充当的永远都是过客。 24、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世事山河都会变迁,其实我们无需不辞辛劳去追寻什么永远。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一座和自己有缘的城市,看每一道动人心肠的风景,珍惜每一个擦肩的路人。纵算经历颠沛,尝尽苦楚,也无怨悔。 25、无论你如何隐藏,想要挽留青春的纯真,岁月还是会无情地在你脸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与风霜。 26、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旅程,只是所走的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付出的情感不同,而所发生的故事亦不同。 27、留存一段记忆只是片刻,怀想一段记忆却是永远。 28、流年真的似水,一去不返,看过的风景也许还可以重来,而逝去的人却再也不会回头。任由你千思万想,他除了偶然在你梦中彷徨,其余的时间都只是恍惚的印象。 29、人间许多情事其实只是时光撒下的谎言,而我们却愿意为一个谎言执迷不悔,甚至追忆一生。 30、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 31、人生有太多过往不能被复制,比如青春、比如情感、比如幸福、比如健康,以及许多过去的美好连同往日的悲剧都不可重复。这样也好,既是拥有过,又何惧此刻的失去。有人说,人在世上的时间越长,失去的则会越多。 因为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又无力挽回,而那些新生的绿意却总是与自己格格不入。或许这就是年轮的代价,每个人都必须付出的代价,时光不容许你讨价还价,该散去的,终究会不再属于你。 32、人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所不能割舍的。哪怕一个万念俱灰的人,在临死前还可能会有一丝想存活的意念。比如看到一缕和暖的阳光,看到一只闲庭信步的蚂蚁,看到一株风中摇曳的绿草。 只在刹那,他或许就明白,原来活着竟是这般的好。人生往往就是如此,许多苦思冥想都参悟不透的道理,就在某个寻常的瞬间,一切都有了答案。 33、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是走过去了,一切便已从容。无论是悲伤还是喜乐,翻阅过的光阴都不可能重来。曾经执著的事如今或许早已不值一提,曾经深爱的人或许已经成了陌路。这些看似浅显的道理,非要亲历过才能深悟。 34、我们都知道,姹紫嫣红的春光固然赏心悦目,却也抵不过四季流转,该开幕时总会开幕,该散场终要散场。但我们的心灵可以栽种一株菩提,四季常青。 35、也许是我们太过忙碌,忽略了嘈杂的街市也会有清新的风景,又或许是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总是欠缺了一些什么重要的片段。或许,人生需要留白,残荷缺月也是一种美丽,粗茶淡饭也是一种幸福。 生活原本就不是乞讨,所以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窘迫,都要从容地走下去,不辜负一世韶光。 36、所以,许多看似拥有的,其实未必真的拥有。那些看似离去的,其实未必真的离开。倘若因果真有定数,有朝一日,该忘记的都要忘记,该重逢的还会重逢。 只不过岁月乱云飞渡,那时候或许已经换过另一种方式,另一份心境。而信步寻梦的人,在拥挤的尘路上相遇,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也许相依,也许背离。 37、不是所有的过往都是美好,还有许多我们想要擦去却擦不去的残痕。有人说,疼痛的往事可以选择忘记,可纵算忘记了,并不意味着就真的不存在。既是省略不去的过程,就只好默默忍受,只当是年少不经世事所犯下的无知错误。 38、没有什么缘分可以维系一生,再华丽的筵席也会有散场的那一天。既知如此,又何必聚散两依依。我们都是人生场景中的过客,这段场景走来了一些人,那段场景又走失了一些人。 如果我们守不住约定,就不要轻许诺言,纵算年华老去,还可以独自品尝那杯用烦恼和快乐酿造的美酒。 39、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太平洋文明模式
benlion 2014-2-5 16:36
欧洲工业革命,近代转型到现代文明,环太平洋国家,开启科学和工业文明进程。 19 世纪 -20 世纪,科学方法转换,从热物理学和综合进化论等,形成系统思维,从微电子学和生物化学等,发展技术方法。 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建立了现代科学和工业,移民管理机制和创业型社会环境,推进了知识经济、创意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原英国属地和加州等区域,尤为文化和技术发达。 中国经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改革开放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的管理体制,能否建立起来,将起决定作用。 1997 年,当来到以色列留学,实验室贴的一张纸条,上有“圣经是用希伯来文所写”,至今记忆犹新。 什么是最自豪的事物呢?你的祖先是谁呢?何处是最能发挥创造力的环境呢?以色列同事,就问了我这些问题,德国同事问的是古代中国很多发明创造,可现在如何呢?也就思考了这些问题。 人类文明,演化形成了文化体系结构:宗教 - 诠释历史,哲学的伦理学、美学和逻辑学 - 诠释宗教、艺术和科学,科学的数学 - 工程方法等。 21 世纪,科学发展了新的范式;但是,仍然是数学方法和工程技术。 比如,系统生物学 – 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系统医学 – 遗传学与生物工程的技术方法,包括,数学 - 计算生物学、纳米 - 合成生物学等。 因而,一个社会的科学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完整的人文 - 历史和伦理学教育、科学 - 数学和工程方法教育。 - (环太平洋文明) -
个人分类: 太平洋|3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曹刿论战》看语文教育的变革
yuanjiang 2014-1-1 02:50
从《曹刿论战》看语文教育的变革 王晓峰 一、《曹刿论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前几天看《古文观止》,在看到《曹刿论战》时觉得这是一个分析目前语文教学很好的样本。我看了百度百科相关词条,又找了几个教案,大致如下: 教学目标: 1 、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治准备 —— 取信于民的道理,在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 、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 、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 、了解本文 以 “ 论战 ” 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 、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总结取胜原因: 1 、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2 、上下团结 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 3 、掌握策略 以逸待劳(不盲目向齐国迎战) 4 、把握战机 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致胜) 以上评价原则上都对,我们小时候也是这么学的,但结合文章就会发现存在几个问题: 1 、在没有对战争的各种关键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只根据政治清明、民心所向是无法做出“可以一战”的判断的。这些因素包括敌我情况对比、战略战术、政治准备、战争准备等,民心所向只是进行战争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 、战争是双方的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需要对敌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对对手的分析更为重要,也是制定战略战术的基础。完全不考虑对手是无法做出“可以一战”的判断的。 3 、基于鲁国相对弱小的现实情况,应该采取防御为主、伺机反击的战术。在第一次对话中,文章没有提及这方面内容,我们不能确定他们是否谈到采取何种战术,但从战争一开始就“公将鼓之”来看,很可能是面对面进行决战的架势,鲁国没有要打防御战、消耗对手锐气的意思。如果是坚守防御,可以等待“三而竭”的机会,并在判断敌人是真的军心动摇、主动退却后进行防守反击。但如果是与成吉思汗铁骑这样级别的强劲对手决战,可能在人家“一鼓作气”的第一波冲锋中就已经被击溃了,根本生存不到“齐人三鼓”、“可矣”的时候。 所以,我认为长勺之战鲁国的胜利应该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对手齐国不够强大或者同样准备不足 ,历史上对曹刿作用的评价偏高 。 在百家讲坛中讲述《春秋五霸》的李山教授在讲述齐桓公时说,齐桓公由于在继位过程中与鲁国存在矛盾,在刚刚继位、国内基础还不牢固的情况下对鲁国发动报复性战争——就是长勺之战,他的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他的观点给我的分析提供了佐证。 二、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决定其变革在教育改革中必须得到重视 我们不能对古人求全责备,但应该应用现有的知识和认识水平对经典作品进行批判的继承。在传统上的读书人眼里,圣人的话都是对的,而且圣人已经把道理都说完了,只要学好圣人的经典著作就可以了,“半步论语治天下”,留给后人的工作只是对圣人、古人的经典进行文本考证和用当代人的语言进行注释。今天我们似乎仍然受到这种思维定式的束缚,但明显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期望存在差距。 几年前中国的围棋教育也是同样的情形,有些棋的下法是不被允许的,“这样下棋是要被老师批评的”。但现在已经完全不同,感谢我们的邻居韩国,他们头脑中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偏偏用“不讲道理”的棋实现了对当时处于优势的中国和日本的逆袭,并称霸棋坛十几年。我们意识到棋原来可以这样下,于是逐渐抛弃了各种禁区,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 90 后从小就知道为了争取胜利采取什么战术都可以,他们非常灵活也非常顽强,成绩也越来越好,而固步自封的日本则江河日下。 难道国家也要在现实的博弈中吃尽苦头再做出改变吗? 语文承载的功能很多,包括中华文化的传承,获取信息,表达、交流和辩论,帮助整理和推进思考,独立思考习惯、能力和方法的养成;所以语文是将来无论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从事无论什么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对语文教育的变革在教育改革中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和加强,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环节中都应该加强。 三、从曹刿论战看变革语文教育的路径 从教案样本看目前语文课程在教育过程的形式上已经有了一定进步,不再是照本宣科和填鸭式教学,引入了多种展现手段以便于理解,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课后的学习体会,但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而且应该是实质性的改进。在《曹刿论战》的“教学目标”中,关于历史背景、语文和文学知识的内容没有问题,但第一条“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治准备 —— 取信于民的道理,在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不是知识层面而是认识层面的东西,虽然事实上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但这样的表述已经预先给学习者的思维设定了框框,给他们这样的心理暗示——答案已经准备好了,不用费心自己想了;或者必须以这种预设的方式去理解。把认识和思考等同于知识,这就成了命题作文。这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当然更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不是习惯性的认为目前存在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事实不等于完整的事实,也不等于真相。 我觉得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思维上的培养应该着重传授原则和方法,在具体的文章内容和事例的解读上应该具有开放性。 传达这样的信息——现实中通常没有标准答案,也很少有准备好的答案,更多的是相对较好的答案,或者现实条件下可行的答案。 2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合理的质疑,提出让老师意外的问题。 3 、引导他们正确地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的质疑,而不是离题的、哗众取宠的、吐槽式的问题;提出实质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表面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解决问题和创新的基础,对博士与硕士要求的不同不就是发现课题的能力吗? 教育水平和研究水平是一脉相承的。在标准答案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是无法做出开创性的研究的。 4 、鼓励和帮助他们进行独立的分析, 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以我为主,在必要时寻求合作和帮助。 只要他们在逻辑上能够自洽,并能够找到支持自己观点和逻辑的证据,就应该受到鼓励和表扬,并在教育评估时得到成绩的认可。 5 、教师和教育系统对于意外的问题和不同的看法应该有更多的包容,尽可能地在它与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之间找到平衡。 四、课本应该作为语文学习的索引而不是范围 语文教育的重点是能力的培养(当然各门功课的重点都应该是能力的培养),应该根据孩子当前阶段应该达到的语文水平的目标而不是教材范围来组织教学活动。增加阅读量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英美教育的优点之一是学生的阅读量很大,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棋手提高水平必须有足够的对局量和强度作为支撑的,光看棋谱或者只琢磨几盘经典对局成不了高手。同样,学习者必须有足够高的阅读量。有了一定的阅读量,阅读速度、语感、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写作能力就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看到各种不同角度的观点和阐述,就不会那么想当然了,思考能力会提高,视野会更开阔,考虑问题也会更全面。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创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任何新事物总是有些似曾相识。看的多了,自己的经验体系丰富了就容易形成自己的东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一方面对我们搜索、处理、分析大量信息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获得阅读资料、提高阅读量的成本也大大降低,所以做到这一点没有实质性障碍,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如何落实。 相对于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知识,学校教育的价值不应再是个别知识的传授,而是提供一个根据教育实践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系统性的学习指引,和面对面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是互联网不能给予的。 我关于改进语文教育的建议如下: 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阅读量的要求。 第二,应该教学生如何通过互联网快速搜索定位所需要的资料,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培养能够对资料进行识别、批判和综合的能力。 第三,教师应该围绕当前教学内容提供相关书目,让学生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理解,放在完整的上下文中理解,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那些经过时间沉淀证明是经典的著作。 第四,教育系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把原来用于把 90 分变成 95 分、 100 分的无谓浪费的时间留出来,用于丰富孩子的思想和心灵。如果考核和选拔机制不改革,价值导向不改变,仍然着重考核知识而不是能力,以上的讨论都没有条件实现。 第五,要求他们写自己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其目的不是为了复述所学内容或者书上的观点,而是通过写读后感强迫孩子进行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训练表达。阅读使人丰富,表达使人敏锐,书写使人清晰。 当然,这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教育部门在课程体系设计的调整上进行综合考虑,是加强语文的资源配置(学时、学分权重、教育力量),还是通过新设课程、或者通过其他人文课程教学的协同来实现该功能和目标。 另一方面,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不要总是把自己当做学生,学校教育只是他们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保姆,学到最多的功课应该是怎么选择自己的道路、倾听内心的声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依赖和人云亦云;人生最终要由自己塑造,他们是自己学习和成长中的主角。年龄与成就没有必然联系,当他们在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时,他们 90 后、 95 后的小伙伴们已经空前地包揽了 2013 年的六个围棋世界冠军! 可能有些理想化了,但我觉得改变是必须的,刻不容缓的,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 新年快乐,共勉!
3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差点犯了个错误:“王闻争论案”还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热度 8 大毛忽洞 2013-10-25 15:13
我差点犯了个错误:“王闻争论案”还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首先,俺要安慰当事人(王和闻)。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学术故,二者都不能抛。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翻看了点历史书(图说汉字历史),突然想到关于“王闻争论案”的最后结果,不只前面文章提到了两种:“是学术造假”;或者“不是学术造假”。 以上这两种模式,是我用物理头脑思考得出的结果。 实际上,离开了文化(历史),物理独立地自己个儿啥也干不了。当然了,你根据物理学,解教科书里的物理题什么的,物理也许就够用了。 上一篇博文,看起来写得俗气点,现实就是这样,你不服不行啊! 例如,你要找个工作,人事处会问你如下问题: 你是 211 学校的吗? 你是 985 学校的吗? 你的导师是谁? 你导师的老婆是谁? 你的导师的导师是谁? 你的学术圈里有哪些人? 你的学术关系是谁?(以前问社会关系) 等等。 在科学网讨论个问题,好像面试似的,还要查验以上证件,你说俗不俗? 所以,我给网友的回复是:出乡随俗吧! (从大毛忽洞出来,走哪算哪吧!) 好了再回到正题。 关于“王闻争论案”的最后结局, 有以下几种了结模式: 1 ) NC 编辑部主动撤销闻的文章 例如,有一年井冈山大学的晶体学文章被人举报,编辑部一次就撤销好几篇文章(有 10 几篇),都没有给作者一个答辩的机会。因为是硬伤,无法挽救。 对于闻的文章,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 2 ) NC 编辑部不会主动撤销闻的文章 我写好几篇文章,就是为了证明(赌)这个结论。因为,是英语表达和技术问题,而非人为故意造假。 3 )王主动撤回投诉 如果王主动撤回投诉(国内的和国外的),慢慢风平浪静。王为什么要撤回投诉,这可能属于社会科学了。俺不知道。 4 )闻主动撤回 NC 文章 如果闻主动把文章撤回来,可以找到很多理由,但造假不是理由。例如,我改变主意了,暂时不想发表了。等等。 5 )王和闻联手给 NC 编辑部去信要求和解 如果王和闻联手给 NC 编辑部去信,要求和解。把文章略加修改,将王的名字列为第二通讯作者或者并列通讯作者,或者其他作者。从此,两人可以搞一个协同创新中心什么的,争取更大科学研究成果。 6 )闻和王联手把文章撤回改投国内刊物 这也是一种模式,而且支持中国的期刊。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爱国行动,复兴中国本地期刊。 我只坚持如下的: 2 ) NC 编辑部不会主动撤销闻的文章 我写好几篇文章,就是为了证明(赌)这个结论。因为,是英语表达和技术问题,而非人为故意造假。 有空还是多学点人文吧! O( ∩ _ ∩ )O 哈哈 ~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6506 次阅读|31 个评论
教师节特别奉献:诗歌与人文的力量
hucs 2013-9-9 16:17
教师节特别奉献: 诗歌与人文的力量 胡春松(南昌大学 在职博士) 新近看了一篇不足 250 字的短文,内容是关于“ 诗的妙用 ”的英语哲理小故事。这里转载如下: 诗的妙用 在西方,作家们谈起诗的妙用时,总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 自幼失明 ”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 “ 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 ” 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 “ 你给我写了什么呢? ” 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 “ 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 Magical Function of Poetry In the West, the writers of the magical effect when talking about poetry, likes to talk about such a story: a cold winter, a busy New York streets, there is a blind beggar. It beggars hanging a sign around her neck reading: blind at an early age. One day, a poet, approached him, he made the poet begging. The poet said: I also very poor, but I'll give you something else now. Finished, he picked the beggar's name, wrote a word. That day, the beggars have been a lot of people's sympathy and handouts. Later, he met the poet, is, strangely enough, asked: Did you give me to write anything at all? The poet smiled, read the brand of the sentence, he wrote: The coming of spring, but I can not see to it. 看完这篇故事,我想您也会同我一样被强烈触动。 “ 诗的妙用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语言的力量、诗歌的力量。一句话,是人文的力量,也是诗人的一种“软实力”。 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话能打动人心、赢得人心,博得同情和怜爱。而一句动人的口号,例如,“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 却能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诗歌,的确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正如作者在自己的第一本诗书 《青春诗语》 腰封上的宣传语: 诗歌如药,圣医妙方。 事实正是如此。而作者的第二部诗书 《美丽中国》 ,希望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顺利出版。 2012 年作者主持申报了一项关于“诗歌如药”的心血管效应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目的是为将诗歌引入心血管临床提供基础理论依据。这是一项既新颖又有创意的项目。无奈未获资助。但作者已经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扎实推广这项工作。医学科学与人文艺术交融,让人文精神嵌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这是一项值得称道的服务大众的有益的事情。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运会开幕式讲话中提出“ 人民身体健康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李克强总理亦指出, 要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健康、长寿和幸福的美好期待 。可见,关注健康已成为全社会的一项共识。而深入挖掘人文的力量,让诗歌服务于健康生活,倡导全民爱诗 、 写诗 、 诵诗的生活方式,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真诚希望 “ 诗的妙用 ”哲理小故事能感动大家; 衷心希望诗歌能融入您的日常生活。最后,祝各位教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 作者简介: 胡春松,男,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南昌大学在职博士,医生,诗人。著有医学专业著作以及诗书 《青春诗语》 (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青春论语》 (网络版,纸质版待出版)、诗书 《美丽中国》 (待出版)、 《青春私语》 (写作中),是“岭峰体”诗歌提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并建立了现(当)代诗歌评价的“五美”标准(结构美、意境美、思维美、语言美、韵律美); 作品充满理想主义 、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织的多重色彩。 另有: 科学网博客 (2009.10-), 人民微博 (“颂子”,2013.3-),雅虎博客(2007.6-2009.9) 工作描述 :左手医学,右手诗学。 ---- 相关链接1: 致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评委的推荐信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6-657058.html ) 相关链接2: 颂歌与祝福—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12年12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6-656211.html )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文丛》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3-6-19 08:46
《国科大文丛》是2012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为庆祝学院成立十周年策划和编辑的一套关于科学、人文与社会的丛书,由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 《文丛》收录了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源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组于光远先生(1915- )的两册个人专辑《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和《经济学问题的哲学探析》。《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专辑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自然辩证法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和中国特色,论证了将天然自然和社会自然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流行的伪科学现象,阐述了于先生关于聪明与方法的哲学思考。《经济学问题的哲学探析》专辑汇集了于先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及与之相关的哲学研究成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重大历史决策的重要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人。于光远先生率先或较早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张,并从哲学角度探析了经济学中的若干基本概念。 于光远先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涉猎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研究领域,他倡导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强调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首辑“国科大文丛”包含十六种,其中个人文集收录了前辈学者于光远、龚育之、范岱年和李伯聪先生以及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佐佐木力先生的有关文章结集,集体文集则包括了多年来人文学院中青年学者在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工程哲学、科技考古、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新闻传播、科技法学、公共管理与科技政策等领域的学术成果,包括原始研究论文,社会思潮评论、学术趋势分析和专业性实务思考等。具体包括:《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经济学问题的哲学探析》、《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即出)、《科学、哲学、社会和历史》(即出)、《工程哲学和工程研究之路》、《东西科学文化的桥梁》(即出)、《西方科学史研究》、《科学哲学的问题逻辑》、《多重视角下的新闻传播》、《科学文化前沿探索》、《技术、工程与哲学》、《知识产权与科技法律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研究》、《从科技进步到社会发展》和《社会学视域中的科学》。这些文集是人文学院在人文社会科学若干亚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旨趣、研究进路、研究特色的一次集中体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院教师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历程。 丛书的作者,有已蜚声学界的前辈学者,有正在前沿探索的学术中坚,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新锐。丛书收录的文章,有的对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有的对学术发展和知识传承起过积极作用,有的是对某个学术问题或社会问题的一孔之见。这些学术成果对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传承学术、培养人才、传播理念、引领社会,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个人分类: 学术著作|41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幸之今日“有房”
LiuQY 2013-6-4 22:21
好久没写点点东西,发觉应该写点东西;或许只是一点东西,但毕竟还是点东西;既然还算是点东西,那就坐下写点东西;没点东西怎寻南北,寻南北定有点东西;有点东西就盼南北,不是因为那点东西;盼南北就写点东西,又岂那点东西南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东西南北觉悟思多。 在高校看当老师,看老师在高校当;当老师在看高校,当高校在看老师;高校老师看在当,老师高校当在看;高校在当看老师,老师当在看高校;“书面”或称为“职业”,“俗语”或喊作“行当”;是“行当”还是“职业”,得填肚子住房子。一二三四五六七,东西南北须在做。 哪“行当”哪“职业”,填肚子住房子;都细看为需要,为需要都细看;填肚子吃上饭,小事中有大事;吃上饭填肚子,大事中有小事;住房子睡上觉,小情中有大情;睡上觉住房子,大情中有小情。一二三四五六,东西南北情留。 如今填肚子,那不是个事;填肚子如今,只要肯在做;当前住房子,那还是个事;住房子当前,不能只在做;“肯在做”成事,“只在做”不事;“肯”中有情成,“做”中无情不。一二三四五,东西南北知。 环境有好,填肚住房;有好环境,吃饭睡觉;常吃好饭,身体倍棒;常睡好觉,精神倍牛;身棒神牛,康健平和;民乐国顺,国泰民安。一二三四,东西南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东西南北觉悟思多;一二三四五六七,东西南北须在做;一二三四五六,东西南北情留;一二三四五,东西南北知;一二三四,东西南北;一二三,东西南;一二,东西。一断为二,二分有一;一即是二,二即是一。思维至此,融汇贯通,或许且看,指日可待矣。 至今,已三十有余。去年因缘,有机会买房。实情实话,囊中确羞涩,只好贷款。审核条件,等;抽完号签,等;交了首付,等;办全手续,再等;拿了钥匙,那一天,终不用等,第一次看房。到那时,前后已大半年过去有余。走进房,第一感觉“主卧小、次卧更小”,或许,这就是“最初理想与当前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尽管如此,毕竟,已交完款;而且,房价便宜;据说,这套房已算是该社区较好户型;更何况,有很多人因为没有这套房而一直在惋惜;关键是,心里还是很清楚,从“没钱、没房”到“没钱、有房”,已算是非常“幸运”;更欣慰的是,在将来,能让孩子在需要之时有一处自由的栖身之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钱人选房,没钱人等房”,有时在想,有钱人和没钱人为啥有这么大差别?买房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呵呵,买房的最终目的不还是希望能早早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家吗?为了小家,等待中有期待,期待中有梦想,梦想中有未来,还是值得!既然如此,那就继续等房本吧! ^_^ ^_^ 清楚记得,拿到房子钥匙时,已距年底春节不足两月。在目前工作的这个地方,我还是更相信“租房贵还不如买房,住他房终不如住己房”,接下来时间,就是及时准备装修了。经了解,装修房子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直接找装修队,和工长签双方协议,据说这样最省钱,不足是房子后期保障度差点、费心;第二,找工长俱乐部,和工长、俱乐部签三方协议,据说这样房子后期保障度好点、省心点,不足是花钱较多;第三,找装修公司,和公司签双方协议,据说这样房子后期保障度最高、最省心,不足是花钱最多。一家小三口,综合考虑,最后,还是选择了一家价格适中的装修公司。选好公司,安排好工长,就是房子装修的具体设计及施工,这点很重要,特别是要认真对付这种从等待中购买的房子。工长是施工的第一负责人,多和工长讨论、研究房子内部的设计和施工方案,非常关键。提醒说一下,有几点应特别注意:有用水的地方最好有地漏,卫生间地面应稍有倾斜度以便于水流向合适的地方,厨房也最好有地漏,没地漏的后果可能是“重现水漫金山”之痛。一位好工长及师傅的表现是:为人热心,做人踏实,做事细致,以业主为本,能够前面提出并解释每项设计施工的功能和目的。由于房子装修以简洁美观为主,整体施工下来,还算是基本顺利。尽管如此,还是会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客观存在也好,人为遗留也罢,总体还是好的,那就随风去吧!只要是人做的事,就会存在些许不足,这太正常不过了,因为人也在不断发展中;只是,如果人本应把事做好,结果却没有去做好,这或许就有些说不过去。相互尊重很重要,且更要相信:我多有情你也有 谊 ,你多有谊我也有情,金钱诚可贵,情谊价更高! 大约经历一个半月,房子装修基本结束,接着,就是买家具家电。一种观点是,装修过程中提前定家具家电;一种观点是,装修结束后再定家具家电。依据家庭的经济实力,“是在一家公司一次性定全所有家具或家电、还是从多家公司挑选家具家电”,也需要认真考虑。结合自身实际,最终还是选择“装修结束后再定家具家电,并从多家公司挑选家具家电”,优点或许有以下:家具家电较容易和装修结构搭配,更利于家具家电产品优选,更利于多元化装饰风格,便于分期花钱以解经济之困。家具家电进屋之时,负责送货和安装的师傅很重要,还需留心留意,家具家电的某些缺陷和遗憾在此期间也许会被创造。例如:饭桌、茶几的尺寸不符合标准(配桌布时很麻烦),沙发坐垫尺寸不一致及隐藏的部位缺布料(不美观),衣柜门高矮不一致及门缝宽窄不一(不精致),特种床型结构的尺寸不符合标准(配床垫时很麻烦),柜体底部不平整(地面放不稳),墙壁画悬挂高矮不一(不整齐),家电辅助设备缺失(不完善),家具材料环保要求不一致(有污染),等等。一不小心,还真落入消费陷阱。现在细想,当初装修师傅留下的卡尺还真是用意深远,此外,更要求业主多练就一双亮眼和一只敏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实话说,当下更多的是靠亮眼,觉得基本符合要求、不影响整体美观便罢,或许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尽善尽美的确很难,虽然偶尔还是用了一下装修师傅留下的卡尺, ^_^ ^_^ ,也许,若干年后,据此有些家具已成老古董,世上独一无二,换个角度,那时,还真得以示感谢为妙。坏事变成好事,好事成就坏事,一切都可是好事!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人和大自然相比,究竟谁更厉害?在这个世界上,都说人厉害,有创造力(能上天潜海)也有破坏力(能毁灭掠夺)。可是,却不知,人原本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可孕育人也可毁灭人,当然还是:大自然更厉害。若人厉害,向人学习;若大自然厉害,向大自然学习;但归根结底,还是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里,有阳光的温暖,有彩虹的美丽;有高山的巍峨,有流水的透彻;有鲜花的奔放,有绿草的活力;有小鸟的灵巧,有毛狗的忠诚;更难得的是,还有家人陪伴孩子的欢笑。总之,在大自然里,无处没有“真善美”。作为人,向内求,挖掘的是精神价值,培养的是人文素养,获得的是道德品质;作为人,向外求,挖掘的是物质价值,培养的是科学素养,获得的是生活品味。向内求,要“用心”,心无量;向外求,要“用脑”,脑无穷。用脑,可把事做成;用心,可把事做好;既用心又用脑,事既可做成又可做好! 有些人似乎常是“用脑”多于“用心”,难怪有些人会生埋怨,而讲“有脑无心”之语,更甚做“无脑无心”之事;虚不知,人类原本就“有脑有心”,或许只是,这些人有点“健忘”罢了! 此时此刻,又想起另一个问题:“研究”,包括“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究竟何为“研究”?有一个成语答得好:“实事求是”,而已,即“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寻找规律”。这个答案尽管好,但是,准确说还不全面。或许,更完美的答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真,实事求善,实事求美”,即“在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寻找规律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还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寻找真、寻找善、寻找美”。换句话说,只有当“客观的事物和规律”包含“真、善、美”之时,这些“客观的事物和规律”才可能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其实,千万不要忘了,还应该有“心力劳动”,“尽心尽力、心力交瘁”之俗语便是其最好的印证。据此,不难理解,杰出的人才(如科学家、艺术家等)之所以杰出,就是因为,他们在相同的科学及人文知识和素养的基础上,更多地奉献出了自己的“心力劳动”,从而在其独特的作品和个性当中更充分地展现出了“真、善、美”, 为人民服务、乃至为人类服务!真实可信,高瞻远瞩,世界知识,艰苦创业,任重而道远! 有机缘,偶尔做了一个小调查才发现,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多是思想家,而西方古代的教育家多是哲学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重在“礼”,更多专注于“人文”教育;西方古代的教育家重在“理”,更多专注于“科学”教育;或许,由此而造就了当前的局面:今日的中国更多地向西方学习“科学”,而今日的西方则更多地向中国学习“人文”。中国的“人文教育”让这个国家创造了上下五千年历久不衰的“文化文明”,而西方的“科学教育”则让他们国家创造了上下几百年历久不衰的“科技文明”,也算是各有千秋。“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在西方国家,一方面,有些企业和个人靠先进的科技军用武器赚钱,不断发动战争;而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和个人则依靠先进的科技民生产品赚钱,大力发展慈善;无疑,后者更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密切相互融合的典型代表。 在如今所在的国家,感觉不同的则是:更多的企业和个人都是在想尽一切办法赚钱,过去那种优势的“人文教育”在巨大的“科学教育”浪潮的冲击下似乎已丢失了很多。好像记得,有位伟大的企业家说过,大意是“他办企业赚的所有钱,实际上,只是在代替其他人来管理一部分社会资源和财富而已,最终,他将把办企业赚的所有钱,通过合适的方式回报给社会。”其实,这位伟大的企业家说的只是一句 “大实话、大真话” 而已,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出发,一个企业和个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把过多的“资源和财富”据为己有,本质上这些“资源和财富”中已包含了所有其他劳动者的价值。如此的道理,相信更多的人还是容易明白。 何为“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而更多的则是“把自己的成功转变成赋予他人成功的机会”,换句话说,“真正的幸福”就是“让自己快乐活着的同时也让别人快乐地活着,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快乐活着的权利”。可见,“有钱人”和“没钱人”,实际上都应该一样,“大家都应该有房,大家都应该快乐地活着!” 从今天开始,幸之,我已算是“有房”人。因为“有房”,一下写了以上这些文字,只为了这句:“感恩有房,有房感恩!”愿未来更多的人“有房”!
2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jldxwsj2000 2013-5-6 20:16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远离消极的的人吧!否则,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梦想,使你渐渐颓废,变得平庸。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性格决定命运。有怎样的性格,就有怎样的人生。 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上学时遇到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个好伴侣。有时他们一个甜美的笑容,一句温馨的问候,就能使你的人生与众不同,光彩照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你的人生变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古有“孟母三迁”,足以说明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落去飞翔的本领,怎能博击长空,翱翔蓝天?野狼在羊群里成长,也会“爱上羊”而丧失狼性,怎能叱咤风云,驰骋大地? 你很优秀,不要由于周围那些消极的人影响了你,使你缺乏向上的压力,丧失前进的动力而变得俗不可耐,如果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那你就要和群鹰一起飞翔,而不要与燕雀为伍;如果你想像野狼一样驰骋大地,那就要和野狼群一起奔跑,而不能与鹿羊同行;如果你想聪明,那你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如果你想优秀,那你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 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 一个人的身份的高低,是由他周围的朋友决定的。朋友越多,意味着你的价值越高,对你的事业帮助越大。朋友是你一生不可缺的宝贵财富。因为朋友的激励和相助,你才会战无不胜,一往无前。人生的奥妙之处就在于与人相处,携手同行。生活的美好之处则在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人生就是这样。想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聪明;想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优秀。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成为聪明人;善于把握人生的机遇,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机遇,你就会成为优秀者。对他人的成功像对待自己的成功一样充满热情。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
个人分类: 哲理文学|1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科学与人文割裂对立的“理论依据”
热度 14 yangguoxue 2013-4-14 15:01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是当今时代不可忽视的一大严重问题,传统科学观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可以看做导致这种分裂对立的理论依据。具体而言,实证主义的客观主义,及传统的理性主义科学观将科学视为理性的化身,将科学与“客观”、“真理”划等号,因而使科学取得了特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并由此傲视和否定其余一切文化。。 传统的观念总是把科学视为理性的事业,无论是科学理论的创立还是其证明检验,都是在归纳、演绎、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下进行的,都是理性的。对这种传统观念的挑战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波普尔那里,科学理论的发现和创立则变为要靠灵感、直觉等非理性手段去猜测而得到。但是,除了科学理论只可证伪而不可证实外,其检验和竞争仍然被认为是理性的。在此之后,库恩进一步发展了波普尔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因素。在他看来,科学理论,无论是其发现、创立还是检验、竞争,都是非理性的,因为科学理论从根本上说并非一种认识,而只是一种信念,一种科学家等共同认可和遵循的“范式”。 主张无政府主义的费耶阿本德更进一步地发展了库恩的这些非理性主义思想,明确提出科学不可能排除非理性,科学的胜利常常有赖于非理性手段和非理性方法。他指责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原则,及其要使科学更“理性”、更准确的企图,指出这些原则和企图必定会使科学出丑,会使科学发展受到阻碍。因为科学史表明,科学方法论、理性的规律往往比想象的更无齐一性、更混乱、更具“机会主义”色彩。如果企求某种对科学研究普遍永恒有效的方法论必定会落空,原因是其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中国的科学主义者只会用“科学界内部的争论”的说辞,来掩饰这样的窘境。 现实中,科学确实处于无以伦比的优势地位。但是,费氏认为,科学若要对其优越性的获取提供合法性证明是不可能的。例如,像中医学等虽属于非西方科学传统,但仍然有着不少惊人的成就,这就无法证明。此其一;其二,“没有哪一个科学观念不是从别的地方偷来的”,科学到处被非科学的方法和非科学的成果所丰富,而经常被视为科学本质部分的程序却被暗暗地放弃或取代了。 如此也就无法证明“科学的成果是自主的,它们没有受益于任何非科学的力量”。既然这两个问题必须证明, 但科学又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那么,科学从其成果上看也是没有任何独特的优越性的。因此,费氏给出了如下结论:“科学并没有由于它的方法而胜过别的东西,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方法;科学也没有由于它的成就而胜过别的东西;我们知道科学的成果,但我们却不知道其他传统是否不能做得更好。” 科学的权威有赖于科学方法,及人们对科学方法的信念,决定了科学权威的树立。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可以制订一种研究和推理程序,以保证科学的可靠性,可以制订一套科学方法,以促进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17世纪时,培根、笛卡尔等就致力于归结出某种“通用科学方法”,并主张将之做为科学发现和创造的工具,这些方法确实曾经被认为是科学进步的可靠和有力手段。然而,这一信念的真实性也是值得商榷的,波普尔就认为,真正的科学始于问题,科学家正是针对问题而提出种种大胆的猜想或理论,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再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有新的问题产生,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科学的根本性质是“猜测与反驳”,其根本方法是“试错法”,具有大胆猜测的非教条假设的特征。科学通过“试错法”、通过猜测和反驳而进步。 正确的认识科学不仅对人文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科学的发展也是正面和积极的,传统的科学观已经过时了,所谓科学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的理论依据是很可疑的,为什么一些学者还是意识不到呢?很多人都看不上中国的传统,认为那是裹脚布,这些被西方学者批判的传统比裹脚布能强多少呢?西方人迷信西方传统是可以理解的,怎么中国人也跟着凑这个热闹?我有点理解不了。
6773 次阅读|38 个评论
Northeast China
热度 1 dt19890202 2013-3-19 10:11
2月份的东北行,行程大致是北京—哈尔滨—东升林场—雪乡—雾凇岛—吉林市,这次东北行宣告了假期的正式开始。
2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化的理由
热度 1 fish1968 2013-3-18 15:55
3月中旬我才开始过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周末,前面似乎很忙,也有点焦躁。 我看了《我是歌手》,我原来说中国很难出现苏珊大妈,现在看来我错了,黄绮珊、彭佳惠、林志炫都可圈可点,尚雯婕让人惊艳的背后是她本就是复旦大学的高才生,羽泉则显得很有文化……生命中有些人、有些事需要等待,在坚强中成长,用泪水把黑夜照亮。 3月17日晚我独自看了《铁娘子》,电影中的很多场面是撒切尔夫人晚年老年 痴呆 的表现,这世界上没有铁打的人,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倒是传奇,她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她的文化。 3月18日上午和儿子一起观影《悲惨世界》,是音乐剧,Look down!再黑暗的夜晚都会过去,太阳将重新升起,经典就是经典,大师就是大师! 然后下午我来到了五台山的先锋书店,我以前竟然以为先锋书店就是个小门面,进去后才知道它是如何的自然,怎样的舒适,我见到了首尾呼应的十字架,见到了好友著名设计师朱赢椿的设计专柜,还有他设计的《圣经》。也见到了店主钱晓华先生,瘦瘦小小的,穿着他自称几块钱买来的运动服,我们在书店的茶座喝了茶,他告诉我他是基督徒,他只是在爱心和新生中成就事业,给予是最大的快乐,他一直想在医院的服务区开南丁格尔书店,南丁格尔也是个基督徒,他推荐我看法国作家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阿尔贝特·施韦泽,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的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38岁时获医学博士,取得医生执照,1913年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他:在20世纪西方世界,施韦泽是唯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 回来后我才知道先锋书店被市民评为南京最大的文化地标,甚至排在南京大学的前面,在读者的眼中已经成为一种亲情文化、一种品牌体验、一种文化符号,被南京市民评为十二张文化名片之一的先锋书店荣获过中国2009“年度最美的书店”奖。我给介绍我去的经营艺 + 美术馆的丁大钧打了电话,他说我一定要带儿子去坐坐,不知道先锋书店怎么能自称为“文化人”,从1996年太平南路圣保罗教堂对面的第一家17平方米的书店到现在经营面积达3680平方米的五台山旗舰店,钱晓华的内心绝对强大。我给钱晓华发了短信表达我的惭愧和敬佩,他说他最近会去芝加哥,我说芝加哥的自然博物馆值得一去,他说他一定会去的,他还会请我喝咖啡。我在美国感受很深的一点的是科学、艺术还是景观都是自然的呈现,我们的传统中总有许多扭曲的成分,例如盆景。西方人笑起来那么真实,那么发自内心,是他们更有钱?他们的社会更发达? 其实是他们更接近飞鸟和野花罢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更好地经受生活的惊涛骇浪,我们必须减轻自己生命之舟的负担,抛弃一些多余的东西,有时扔掉的甚至是饮用水和干粮,我们终于可以轻松地航行,但却是一个受饥渴折磨的人。看了钱晓华的文字:经历过失败、挫折、痛苦和煎熬;曾想过一放弃、想过自杀,无数个夜晚,我在黑夜中等待我自己,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我怀念先锋的广州路南大店、新街口地铁店、夫子庙“先锋大道、阅读广场”。它们都没有死去,它们依然活着。当初 那种前瞻性的意识,对历史都是有价值的 ,它们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人生的困苦,就是人生宽广的来源 。我好寂寞,但我很善良。先锋书店是我人生的林中路,我独自行走在林荫道上, 秋天的黄叶纷纷飘落于我跟前,人不过是万千黄叶中的一片,秋风秋阳的挽歌,天地之间的绝响 ……生活既可怕又美好!人 是要工作的,但很多人一生忙碌奔波,却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自己活着 ,甚至有人活的比乞丐还痛苦……我们理应 抬头仰望星空,多一点信仰的力量 。 这个周末我感受的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临床上见过太多生命的枯萎和凋谢,而平常就能认识到"人不过是万千黄叶中的一片"有几人?生活中有些人把自己放到最低,原来是为了体会灵魂最深处的温柔。 真正的先锋一如既往,请记得文化才是我们的土囊!
个人分类: 心灵之韵|193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是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根本
周可真 2013-3-7 13:19
静心观察近些年来中国网络舆论,可以发现,当今中国 政治领域的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种思潮最 为 常见的 论 争形式是:自由主义 往往通过 批判 “ 狭隘的 民族主义 ” 来打击保守主义的 “ 爱国 ” 主张;保守主义则 往往通过 批判 “ 民粹主义 ” 来打击自由主义的 “ 民主 ” 主张。 这种形式的论争在把“爱国”与“民主”对立起来的同时,也使当今中国的 自由主义 和 保守主义 分别被对方打上了 “ 民粹主义 ”和 “ 狭隘的 民族主义 ” 的印记,于是,它们之间的思想差异与对立似乎就成了 民粹主义 与狭隘的 民族主义 之间的差异与对立了,由于在这种关系中没有一方是正义的,它们之间的争论似乎也就成了“春秋无义战(争)”了。 上述情况反映出当今中国政治思潮是极度缺乏理性的,无论是 自由主义 还是 保守主义 ,它们都沉溺于因缺乏必要的认知基础所必然导致的纵情恣意。也因其极度缺乏理性,不能平心静气地观察对象世界,深入考究事实,执意求取真理,故其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全凭主观情志,一无事实根据。例如,为什么要把“ 爱国 ”与“ 民主 ”对立起来呢?难道当今世界仍然国家林立不是一个事实?难道民主作为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不是一个事实?难道现实世界中民主国家事实上是只讲普世的人权而不讲本国的主权的?难道不需要也不应该承认事实?难道事实不是评估一切价值的根基? 现在,不仅在政治领域,就是在知识界、学术界,不求真理,不据事实而弄虚作假的现象,也是相当盛行的,功利、情欲如此普遍地充塞国人之头脑,以至于事实几无容身之所,真理几无立锥之地,于是乎,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被捣成了一片浆糊,不再有什么界限,我们的国家都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度了?俨然成了一个混沌之国! 混沌是自然之道,秩序才是人文之理。欲破混沌而立秩序,必须依靠尊重事实的科学理性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这是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根本。
个人分类: 人文之思|2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类]读“科学研究应是在好奇心驱使下自由自在的研究 ”有感
热度 1 htrmt 2013-2-24 07:38
博文《 科学研究应是在好奇心驱使下自由自在的研究 》所列现象可否解读为:是什么使得当前中国社会里的绝大多数人始终还在为基本生活而奔忙,是什么让人们不愿思考和拥有精神财富?这是当前人文的必然结果--知识无价!!须补充说明的是,在知识分享成本近乎为0的信息时代,“知识无价”中的知识是指原创知识,而不是那些被贩卖的知识,信息时代里知识的价值只应归属于创造知识的人(通过应用知识创造更多精神和物质财富的人们所带来的价值是应用知识这种劳动的价值),而不是那些学术贩子、学术地痞、学术流氓、学霸、...。在上面的语境下,我们不难分辨和确定出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工程师、从业者、...在价值蛋糕中应占的份额。 另:在对事物的理解上,东方和西方的理解是否可以相互补充?
个人分类: 杂类|33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事业成功的一半
oupan 2013-2-3 06:0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658741.html 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事业成功的一半 蒋继平 2013 年 2 月 1 日 我这里说的人文工作环境指的是在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 而不是自然环境条件。 这种人际关系包含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因为人是属于社会群体性的一种高级动物, 我们在生活中必须参与集体活动。 这些集体活动就是工作。 我们在工作中属于团队中的一员, 是集体中的一份子。 我们的一言一行构成了这个集体的人文环境。 在这个人文环境中, 首先碰到的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然后是同事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的人文环境气氛。 这个人文环境气氛反过来影响到这个集体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心态情绪。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我觉得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确保工作高效率和心情舒畅的基础。我觉得西方国家的公司高层管理也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他们在公司的相关条例中总是非常注重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他们本人的行为也为这个目标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我现在工作的人文环境是属于良好的一类。从总公司的最高领导,到底层的普通员工,大家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相体贴。比如说,公司的最高领导来我的实验站检查工作,第一把手总是在见面时先给我一个鞠躬,第二把手会给我一个真诚的拥抱,他们都是典型的美国人。当我因为身体健康原因需要住院时,我的上司自己在国外出差,就委托他的夫人来医院陪我。我的所有同事和下级对我都十分友好。她们在下班回家前总是会到我的办公室门前道别。当然,我平时对这些同事和下级也是很体贴和关爱的。至少是尊重和关心的。 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工作,心情一定会觉得很舒畅。心情舒畅干起活来就会更有效率。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家都非常愿意为公司卖力。 在我看来,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一个单位事业成功的基本要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除了公司有一套合情合理的规定和条例外,大家还需要从自己做起,多一些关爱,多一些体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你的无私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个人分类: 企业经营|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人文(一)
h123xq 2012-10-29 10:30
我一直以为,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上,科学与人文似乎是一对冤家。科学强调理性,以事实、观察、实验、数据为根据,力图排除所有的人为干扰,以价值无涉为客观性追求的学理依据。人文则强调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和关怀,更多地从某种个人主义视角讨论价值旨归和价值天平。但是如果考虑这二者的源头,又不免犯起了愁:他们都源起于古希腊,历经中世纪,发达于现代社会。何以二者会在这样的时刻分道扬镳,固守一隅?二者之间真的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还是二者殊途同归? 今日看了一本关于人文主义的小册子,据这本书考证,人文主义的原初语境是指人对知识的追求,带有某种精英主义或起码是对文明的一种精致化思考。反思西方文明的演化路径,其实处处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对普罗大众的人文关怀简而言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佛教的悲天悯人,以无我之心发大慈悲;一种是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实中的大多数都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由此可知,西方语境中具有独立之思考,批判之精神的知识分子,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化身。 科学与人文的分化,大抵可以从某种态度开始。这是人对自我的一种理解,特别是对于自我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古希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种。认识自己有两种路径:自我的反思,自我的拷问,内省,慎独,大概都属于这一类,强调的是对生命自身的感悟,由“我”及“他”。从学理上来说没有错,但是如何能够“及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及他”却越来越成为追问的对象。因为毕竟“他”不是“我”,否则,何谈“及他”?另一条路径就是从外在的现象或事实来认识自己,也就是所谓的科学。这似乎是比较能够靠得住的,因为作为生物物种,人类都是一样的:不论是解剖学还是基因。然而问题依然存在,不论生命科学如何发达,认知科学如何可靠,都无法把人的理性和感性画一条明确的界限。毕竟,人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析和还原的。
个人分类: 哲学片断|2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季学园”:读书讨论专用QQ群
techne 2012-10-25 01:16
  新建QQ群143230792,“四季学园”,读书讨论专用。每个季度围绕一部经典细读。研究探讨,话题不限,但须专业。不鼓励无技术含量的发言。[近期阅读作品为弗朗西斯.福山的"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对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共同探讨、进步。尤其关涉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或软科学类的朋友,可能会遇到一些有共同语言的同道。如果讨论进行的足够丰富、深入,可以每季度择期举行一次主题聚会(地点在上海)。
个人分类: 欣闻恋播|1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A&HCI收录人文学科期刊131种目录
wanyuehua 2012-10-14 10:21
SSCI 、 AHCI 均收录人文学科期刊, 2012 年 AHCI 收录人文(多学科)期刊 131 种,其中被 SCI 、 SSCI 、 AHCI 共同收录人文学科期刊 1 种: 2008 年创刊的 Biosemiotics 《生物符号学》。 SSCI 、 AHCI 共同收录人文学科期刊 13 种,例如: 1846 年创刊的 Daedalus 《美国文理学会会刊》、 1977 年创刊的 Dutch Crossing: Journal of Low Countries Studies 《低地国家研究》、 1978 年创刊的 German Studies Review 《德国政治与社会》、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国际艺术管理杂志》、 1995 年创刊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国际文化遗产研究杂志》、 1967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大众文化杂志》、 1969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学术出版杂志》 、 1919 年创刊的 NWIG-New West Indian Guide 《新西印度指南》、 2006 年创刊的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美学、创新与艺术心理学》 、 1941 年创刊的 Slavic Review 《斯拉夫评论》、 1952 年创刊的 TRAMES-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AHCI 收录人文(多学科)期刊 117 种,例如: 1927 年创刊的 Aevum 《语言史学评论》、 1971 年创刊的 Amerasia Journal 《亚美杂志》、 1939 年创刊的 American Imago 《美国意象》、 1932 年创刊的 American Scholar 《美国学者》、 1968 年创刊的 American Studies in Scandinavia 《斯堪的纳维亚美洲研究》、 1933 年创刊的 Archiv Orientalni 《东方学文献》、 1946 年创刊的 Belfagor 《贝尔法哥》、 1952 年创刊的 Book Collector 《书籍收藏家》、 1960 年创刊的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英国美学杂志》、 1977 年创刊的 British Journal of Canadian Studies 《英国加拿大研究杂志》、 1965 年创刊的 Canadian Review of American Studies 《加拿大美国研究评论》、 2009 年创刊的 Classical Receptions Journal 《古典文化接受探讨》、 1967 年创刊的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十八世纪研究》、 1971 年创刊的 Ethnologia Scandinavica 《斯堪的纳维亚民族学》、 1996 年创刊的 European Legacy 《欧洲遗产》、 1981 年创刊的 Great Plains Quarterly 《大平原季刊》、 2000 年创刊的 Hispanic Research Journal 《拉美研究杂志》、 1972 年创刊的 Index on Censorship 《检查制度备索》、 1994 年创刊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国际古典传统杂志》 、 1942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 1971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 《欧洲研究杂志》、 1983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Modern Greek Studies 《现代希腊研究杂志》 、 1994 年创刊的 Modernism - Modernity 《现代主义与现代性》、 1896 年创刊的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纽约时报书评》、 1985 年创刊的 Portuguese Studies 《葡萄牙研究》、 1838 年创刊的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美国哲学会会报》、 1923 年创刊的 Revista de Occidente 《西方杂志》、 1911 年创刊的 Scandinavian Studies 《斯堪的纳维亚研究》、 1922 年创刊的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斯拉夫与东欧评论》、 1989 年创刊的 Southern African Humanities 《南非人文》 、 1980 年创刊的 Text and Performance Quarterly 《原文和表演季刊》、 1968 年创刊的 Victorian Periodicals Review 《维多利亚时代报刊评论 》、 1973 年创刊的 Women's Studies 《妇女研究》、 1985 年创刊的 Word Image 《语言与图像》、 1979 年创刊的 Zeitschrift fuer Semiotik 《符号学杂志》。 详细 2012 年 AHCI 收录人文(多学科)期刊 131 种目录请看附件。 附件: 2012年AHCI收录人文学科期刊131种目录.doc
个人分类: A&HCI投稿|5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人文生态的建设还是破坏?(去梅里雪山的故事)
scientister 2012-9-25 17:13
刚才看一个系列图片,美丽自然的山村寨子和山林梯田,等等。感慨,并想起去年去梅里雪山的经历。想起两件事情,值得跟大家分享。 那天,我们7个人拼了一辆小面包车进山。车子开了很长一段山路,快要进入景区之前,司机说他家就在前面的路边,他的车要加油。 过了一会儿,车子停到一个山坡下,司机的妈妈提一只汽油桶到路边交给司机,司机开始加油。我们7个人在路边散开,休息和拍照。司机的妈妈也许是觉得耽搁大家的时间了,就跟司机说要拿些苹果给我们,然后就回坡上家里拿来了一袋子大大小小的苹果和梨,苹果和梨显然分好几个品种,外观差异很大。我们一开始都不好意思要,后来我把塑料袋接了过来,然后给司机的妈妈拿了20块钱。妈妈坚决不肯要,说这几个果子不值钱,送给大家吃。在大伙儿的坚持下,妈妈收了钱,但是一直拿在手上。大家非常踊跃地帮我和司机的妈妈合影,妈妈的脸上满是慈祥的微笑。 司机妈妈是诚心款待我们这帮远方来的客人的,我给她钱,我不知道做的对还是不对。我常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有时难以断定自己行为的正确性是否经得起推敲。我担心我是否亵渎了司机妈妈的诚恳和美意;担心司机妈妈今后会不会还能这样无私地招待远方的不速之客。也就是担心我破坏了那里原生态的朴素的人文文化。对此,我感到忐忑不安。 车辆到达景区,就要上山了,将近10斤以上重量的水果,我个人难以提上山去,于是张开口袋,让伙伴们自己取一些,他们挑大个的漂亮的苹果和梨,每人挑选了两三个,剩下的7、8个我继续拎着,在山里,他们又有人来选走几个。剩下的4、5个我一直到第二天下山休息时才顾得上吃,这个时候我已经与原先的6个伙伴道别,与另外6个伙伴拼成新的团队徒步出山的,呵呵。我打开口袋,剩下的果子又小又不整齐,新团友没有人看得上,我自己分别尝试了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又酸又涩,勉强吃了几口就丢到山沟里面去了。我想,果子是有机物,丢在山里面不算污染环境。 把好的果子无偿提供给伙伴们,这无疑是一种美德,这个过程中,我的私心是有过闪念的,但是我克制住自己没有先收藏几个好些的果子,而是大度地让大家挑选。他们都是头一天我还不认识的人。我第二天下山是跟另外一批早先进山的人组团的,当我独自啃食酸涩的果子时,我狠狠的想了这个问题,都说吃亏是福,我做的对吗?这是那次旅行过程中,让我忐忑的第二件事情。 出山途中的下一个休息点,一个深山中难得的小卖店。店主在小窗外放了两个箯子(边沿低矮的框),里面放了一些显然是野生的苹果,一框大些,一框小些。我问店主是卖的吧?店主说大的10块一个,小的5块一个。伙伴们纷纷说太贵了,太贵了。店主是个中年妇女,显得很不高兴。她说采摘这些果子很不容易,有时候还要攀岩。 我想,我应该补偿一下自己,或者说奖赏自己前面所做的好事。于是我用5块钱买了一个小框里面的大苹果,用手背擦了擦,就啃吃起来。苹果的味道真的很好,浆汁很多,很浓、很甜。伙伴们问我好不好吃,我怂恿他们说好吃,而且山里面野生的苹果难得吃到,应该买来吃。尽管他们有些犹豫,但是还是有两对伙伴买了5块钱一个的苹果。店主的态度因此显然好多了,对我们很客气。 此时此刻,我稍微觉得遗憾的是,当时应该买10块钱一个的苹果,大大地犒赏一下自己。 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丰富人格,走向成熟——听国科大马石庄副校长报告
Xinliangzhu 2012-9-7 22:45
上一篇整理了上午王所长的报告,下午来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科大马石庄副校长给我们做报告(上一场报告火的我没挤进去,不过幸运的是自动化所又给我创造了一次听讲座的机会)。马校长给我们做的题目是《感性的人与能动的实践》,一看就觉得高深,事实是,我人文素养不高,我也只能感受到马校长思想的一点点。 马校长谈了人生的意义,人活在社会面临的一些哲学层次的问题,以及近一百年来不同时代年青人的社会环境。很多问题马校长谈得非常好,在此我说说令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第一个,马校长回忆了他知青下乡插队到高考进北大那几年的经历,评价那段经历给他的影响特别大。他说他光凭一条踏实,就受到了农民的好评,得了二等,而好多比他高比他大的人才得六等,七等评价。后来他回工厂实践,白天上班,晚上自己点着灯学习,工友们都睡了,他一直在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最后一门考试,他忘了带准考证,结果老师不让进,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老师,告诉了她他的情况,然后这个老师对监考老师说,他是那个考场最有希望的人,一定要让他进去考,才得以完成考试,最后进了北大。他说,这三件事中,和他接触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他现在早已记不清他们的模样,但是对他的影响却是一生的。在平凡中,普通中,他学到了人生的一条哲学。自己走过的路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学会在平凡中,看到闪光点,给自己一个很好的体验。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的人总是抱怨自己所处环境之差,总是抱怨我们身边的亲人不够牛,身边的老师不够牛,身边的同学不够牛,而不是主动去寻求提升自己。其实,哲学是普适的,牛顿发现了地球的引力可以解释月亮绕着地球转的原因,却是在苹果树下发现的,并没有飞上月球,也没用着一手握着月球,一手拿着地球去思考。同样,农村的生产活动也会给人带来很多思考,并不是坐在中南海才会顿悟人生。很多人抱怨条件不足,其实是不主动的行为。 第二个,马校长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为你的父母活着,爱养育你的人,爱养育过你的土地,做他们高兴的事情!多么朴素的道理!我们总想着干点大事,为人民服务,热爱自己的祖国。很多时候,我们志存高远,却难以脚踏实地。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干革命的毛主席一列除外)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服务好父母,给他们一个交代,热爱自己的祖国,可以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做起。当然,爱父母并不是说非要一直呆在他们身边(否则这是一个极端),我觉得爱父母,首先是要一直让父母为你感到心安,要么你现在就混得不错,父母很开心,要么你还在努力,能让父母看到希望。我倒觉得在父母年轻(以现在的标准55岁以前)时,可以好好出去闯闯,给他们一个很好的物质保障。我的爸爸妈妈就支持我出去闯一闯的想法,不过他们的条件是,我要过得幸福。马校长给我举了一些极端的例子,和一些准极端的例子,从中得出结论,无论处境多么困难,都不要走极端,想想你的父母的余生该怎么过?!很朴实,因为真实的道理不需要繁华的理论,就是一个字:爱。马校长说,人成熟的第一个标志就是:认识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作为一个儿子(女儿)。作为儿子(女儿),你需要让父母放心,开心。 感谢马校长作为一位长者,一位学者给我带来的思考和道理。
个人分类: 思念&思考|3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英语
热度 80 weijia2009 2012-7-12 08:36
学英语 贾伟 在国人俗语中,因为 “ 英 ” 和 “ 鹰 ” 同音,英语也就成了 “ 鸟 ” 语。于是有人总结了学英语的不同阶段:入门时,耳边满世界的鸟语,但你听不懂;第二个层次,一段努力过后发觉,自己鸟语说得很溜,但鸟听不懂;最高层次是你最终登堂入室,鸟语说得跟鸟一样一样的。也就是说,你终有一天会成功地进化成“鸟人”。 这最后一句是我加的,因为成为一个英语说得很溜的“鸟人”看来是很重要的。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关卡,中考、高考、考研、职称晋升、出国等等吧,都得考英语,关卡过得去和过不去以后的命运大不一样。 我小时随父母下放农村,直到上高中才接触英文,后来连滚带爬一路走来,说得多了,现在倒也不觉得鸟语有多么难讲和难懂。 当然也有例外的,在美国读书时,我非常害怕碰上一口流利英文的印度人,他们鸟语讲得溜极了,但我听不懂,而且鸟也听不太懂(我专门讨教过老美,他们说很多时候也就听个七七八八的)。 有一个段子说,英国前首相撤切尔夫人到印度访问,当人家总理用英语发表完讲话以后,撤切尔夫人低声问在座的英国大使: “ 他刚才讲完怎么没人翻译呢? ” 印式英语被称为 Hinglish ,在发音和吐字方面有些地方非常含糊,譬如 th 的音读得很像 t ,而 t 和 d 又不分。说有一对印度留学生跟导师介绍道: “I'm dirty and my wife is dirty too” (我很脏,我妻子也很脏)。其实他是要说 “ 我三十岁,我妻子也是三十岁。 ” 他的 thirty 和 dirty 让你听上去根本无法分清。 这么多年来以为自己鸟语的段位很高了,听 Hinglish 应该不在话下,结果两年前栽了一回。那次我在我们研究院做完报告,有学生举手提问,我一看那个举手的人就眼前一黑,因为我知道那位兄弟刚从埃及来,几天前我们在停车场碰上,他要我给他写推荐信,当时那么简单的几句对话,我是连猜带蒙才搞懂的。那天埃及兄弟显然在众人面前有点紧张,一张口问的问题我从头到尾居然一个字都没听明白。我特地走到他的面前,笑着请他 slow down 再问一次,同时全神贯注地倾听,可能这样让他更紧张了,他的第二遍问题我依然一个字都没听懂。这下我彻底晕倒,当时飞快地转念:让他第三遍问这个问题的话,未免使他很难堪,而我极有可能依然听不懂,本教授也跟着下不来台。说时迟那时快,我决定赌一下,我判断报告厅里没人听得懂他(的 鸟语),于是我复述了一下他的问题,我说:如果我没听错的话,这个问题是 xxx ,然后给出了答案。在大家的一片掌声中讲座结束,没有任何异议 - 除了那位可怜的埃及同学,他的面部表情告诉我,我那个问题猜错了。不过,我赌得没错,当时也没人听懂他。我后来告诉那位埃及同学给我发邮件 - 如果他依然想问那个问题的话。 很早的时候,我就明白一个道理,英语讲得好有无穷的益处。九十年代我在密苏里大学原子能研究所主管同位素和放射药物的生产部门,我上任不久便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一家客户,英国的 Amersham International 一直在我的部门(在产品调度上)受到特殊关照,后来发现原来负责给产品排期的 Jim 和 Bill 非常喜欢对方公司负责调度的 Jacqueline ,准确地说,他们两个被 Jacqueline 优雅的英式英文彻底迷倒,居然置我的部门规矩不顾偷偷地给她的单子一路开绿灯,我及时制止了这两个不成器的男人的幼稚行为。后来有一次 Jacqueline 来访问我们实验室,我领教了 Jim 和 Bill 两人上窜下跳、欣喜若狂的德行,年近 60 的老 Jim 夸张地双手捂着眼睛说:太想见她了,但又不敢见,她声音这么美,肯定是一个丑女 …… 事实上 Jacqueline 给 Jim 带来的不是失望,而是一种惊艳。那天我领着风姿绰约的 Jacqueline 参观整个研究所,所有人(也包括我)被她优雅的语言和举止所折服, Jim 和 Bill 更是眼睛直了,骨头也酥了。记得那天晚上我请 Jacqueline 在 Columbia downtown 的 Boone Tavern 吃晚餐,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清晰地感受了两个小时堪称完美的英式英文 , 也可能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准确的用词、发音和背景文化知识的运用在英语交谈中的魅力所在。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关联的往事,几年后我离开密苏里大学去工业界任职,跟同事分手时我逐一将他们请到办公室话别,也(假惺惺地)问他们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结果大家都(假惺惺地)说好话,唯独 Jim 在说了一通好话后跟我提了两点意见:第一,他说我严厉地批评过他好几次,这对于来自于中国这样一个尊敬老人的国度的我是不应该的;第二,也是最让他伤心( heart-breaking )的一件事是三年前 Jacqueline 来访,我那个晚上没请他(和他的 Jackie )一起共进晚餐 …… 时光飞逝,一晃眼轮到我的学生们在美国学英文讲鸟语了。作为过来人,我多次跟学生讲,他们中的很多人英文说得不太好,并非是语言表达方面没有天赋,而是他们更愿意活在中文世界里,平时不爱读英文报刊新闻,不看好莱坞大片,不看球,很少跟同事一起吃饭。英文和中文一样,不是一门学科,都是一种交流工具,其实质是社会性的。在国外顽固地坚守中文阵地,不论呆在国外多久,也很难用英文做有深度的交流。反过来我见过一些没出过国门的学生,因为用心学习,英文说得非常棒,让我们这些在外讲英文多年的人汗颜。 所以说,英文不能被当成一门功课去学,学英文光有进取心和激情也是不够的,因为那些大都无法持久,而要用一颗平常心去体会生活思考文化,在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中感受西方人的思考和人文,将英文逐步浸润自己的思维和言行,这样,一颗进取心渐趋平常,逐步转为一颗慧心,自身真正地融入英文世界,如雨入湖,如枝在林。 读博士时导师有次和我们学生一起野餐,他跟大家讲话,开场白是: You see, we’re outstanding in the field 。他用的是一句双关语,从当时的语境理解,他在说:我们正站在野外 ( 此处 out standing 是分开的两个字 )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我们都是本领域里的杰出( outstanding )人才!我用这句话来做本博文的结束语:我们大家都站在(学习英语的)野地里,我们也会成为这块领地的佼佼者 - 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慧心!终有一天,我们在学英语中会不知不觉地 达到传说中的那个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那人,便是能说一口流利鸟语的鸟人。
25468 次阅读|166 个评论
[转载]科技人文
jmhsir 2012-6-14 16:37
人格至伟,智慧至深,以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相揖让,同不妨异,异不害同。或开风气之先,独辟蹊径;或承薪传之后,终集大成。是以群星灿烂,大师如林。
个人分类: 随笔|1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姑苏多俊杰
热度 1 sstone2009 2012-4-27 20:16
最近一段时间,有空常看《君自故乡来》(沈慧瑛. 第1版.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9.)。作者在苏州档案馆工作,阅读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了解了那些档案所涉及的人物和故事,将之一篇篇写出来,汇集其中四十来篇,成就了这本“苏州文人与文事稗记”。 一页页读来,苏州故去的一些人、事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有些曾经有所耳闻,多数却是闻所未闻。当把每一页都翻过,翻过最后一页,我犹如去会了二百多年来的许多老友,男女老幼,都是姑苏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鲜活生命,他们才情不同、命运不同,但都曾经在这里呼吸空气、饮用清水,他们一定都对吴侬软语情有独钟。 书的扉页记了一首王维的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对家乡,多一些了解,是我开心的事。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6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药物说明书的疑虑
热度 1 zyzhai 2012-4-4 21:48
对药物说明书的疑虑 翟自洋 不知不觉,口腔又溃疡,这次吞咽也变得困难。于是去医院,拿回一些国产药。 药有两种,均与之前不同。于是看说明书,都是小小一张纸的一面: 其一,“【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尚不明确”,“【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其二,“一次……挤喷药液 适量 ”(“适量”是多少量?一头雾水。门诊医生只管开药,药房医生只管取药——再跑医院一趟,问个明白?只是,医生真说得清么?厂家自己又明白么?),“小儿 酌减 ” (“酌减”怎么个减法?想起一则报道,大意是,在农村里进行赠药公益活动,因发药人未言明大人小孩用量有别,导致一儿童死亡),“【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尚不明确”,“【注意事项】尚不明确”,“【有效期】 暂定 XX个月”。 就我长期用口腔溃疡国产药的经历看,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三项齐备的,倒是难得一见。 此前服用过一种药丸(同样用于口腔溃疡),“每40丸3g,每次3-6g”——究竟是40丸,41丸,……,还是79丸,抑或80丸?小小的药丸,都从大瓶子里倒出,假如年老眼花,或数学不好,数清数目恐非易事。为何不做成小包装呢?随之还有困惑——一次吞5丸呢?10丸呢?还是全部吞下?溃疡没治好,脑筋伤了! 对于医药,我完全外行,只从一个求医者的角度提问:这样的说明书,放在国外,行得通么? 又是什么让厂家可以无视患者体会,含糊其辞,随心所欲呢? 患者无法直接面对药品生产厂家,他们对说明书的不爽,是否会转而发泄到一线医生身上呢? ==================================== 不由得联系近期的热点事件。王浩同学的不幸逝世让人痛心。一位有理想爱钻研待人和善的热血青年,就这样倒在了辛勤工作的第一线,含恨告别尚未来得及展开的博士生涯和捶胸顿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双亲,却让参与调查的网民纷纷表示“高兴”。如果说行凶者人格偏执,事件本身有偶然性,参与调查的 超半数 网民的冷漠,却足以让人震惊! 一线医生的繁忙艰辛和巨大精神压力是实实在在的,而患者拖着病躯忍受挂号、看病、取药一而再再而三排队的痛苦也是实实在在的,医药费昂贵更是不争的事实。 医患的身份并非泾渭分明,医生也会生病,病人的亲朋里或许就有医生。医患的尖锐对立,将使所有社会成员沦为弱势群体。简单虽道理,只是不少人似乎并不明白,或者假装不明白。 医患双方,自说自话,于事无补。痛定思痛,直面现实,找出症结,化解矛盾,方为正道。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换位思考,回归到尊重人性的本位,从就医者和一线医生的感受入手,解决问题。 向在困境中坚持理想、勇于担当的一线医生们致敬。也希望你们在坚持职业精神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要求身边的人一道坚持,包括要求药品厂家提供严谨、规范的说明书。 推荐阅读: 邹振东:《 重建医患关系,请从细节做起 》——我所看到的谈王浩事件文章中,最喜欢的一篇。读后感:媒体传播应基于善意;制度在细节中,细节需要人来考虑和执行(其他行业同样适用!);最终或应归因于全民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教育的缺位 吴云鹏:《 对于国内医患血案的再思考 》——医生也是普通人,宣传愈高愈神圣,排斥愈重。专业体制背后,是人文和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 唐闻佳:《 忧人才危机 盼医患和谐 》——有理想愿担当的医生逃离了,有志于救死扶伤的青年学子对医疗行业望而却步了,表示“高兴”的人们还高兴得起来么?
3913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文山水的理想
sstone2009 2012-3-28 16:03
印社的布置逐渐完成,与叶、许的碰面比较多。几周前,在一次讨论叶的创作方向时,有说画虎、有说画小桥流水人家……我建议一是要往山水考虑,二是要苏州的山水,三是最好有所新意。我的理由大致是,中国画的山水是诸种画的最高境界,需要极好的极全面的基本功,这很符合叶目前的情况;其次,身处苏州,画苏州的山水便于取材,吴门画派常忽视身边的山水,然后,苏州的水不用说,山也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尚需要去发掘,相信其中自有真趣;在山水画中加入人文元素,本不是新事,但如若可以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升到一种风格,这大概可以有所创新。 近日,又多次就人文山水进行讨论,叶也似乎接受了我的想法。有关人文山水,似乎渐渐浮出水面。下一步,则需要叶大量的实践,以便形成创作实物,并逐渐推出去。
个人分类: 印社活动|2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筑大奖得主的无奈令人心酸
热度 2 张显峰 2012-3-27 10:34
最新一期的央视《面对面》,“面对”的是国际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新锐建筑师王澍。我从头到尾看完节目,内心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 可以说他的成功,是源于他个人的才气、深厚的底蕴以及如他所讲的“知识分子的担待”,但我总觉得,他的理想变成现实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在想,倘若没有碰到那个愿意舍掉 5000 万元陪他玩的开发商,会不会有王澍的“钱江时代”?倘若没有杭州市领导的远见与开明,会不会有重获新生的宋都御街,会不会有属于杭州和王澍的这份骄傲? 当然有人会说,这正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因为王澍的才气、底蕴和担待,但当今建筑师中如王澍这般者,虽不众多,却也绝非一两人,并非人人都能有机会释放才气,展露底蕴,尽显担待。不是吗? 这正是我觉得五味杂陈之处。一个建筑师所要坚持的东西,不是仰仗自己的才气,不能听从内心的召唤,而要仰商人与官家的鼻息——我不否认,建筑师与商家、官家的博弈始终存在,但几乎看人家脸色做事的所谓契约关系,毕竟是太不正常的状态。 我相信对这一点王澍是深有体会的。所以在节目里面对主持人的一个个情景设问,他就像口头禅一样重复着三个字:“我不接。”所以当他在面对杭州市委邀约时会犹豫,会以为他的“三个条件”就一定让对方“知难而退”。 “一是先给我半年时间调研,完成至少需要三年;二是保留原住民,而不是全被商业侵占;三是绝不搞假古董。”——这只不过是建筑设计和城市保护的常识,而王澍却有对方“知难而退”的担忧,可见他早已熟谙这无奈的现实。 好在他碰到了一个开明的“甲方”,一个读得懂那些城市基因的领导,甚至听得进他在市委大楼里的“大放厥词”。而如今又有多少这样的领导呢?如果我们的城市保护和建筑师的理念都仰仗某些领导的开明,而不是遵循法律和科学规则,那么 决策就容易失去刚性保障,也就难以保证延续性,甚至会出现反弹。一个领导凭个人喜好和认知这么干了,中途换个领导或许又是另一番动作。诉诸城市,则必然是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权力涂鸦品。 说“涂鸦品”或许是好听的。我在想,就在王澍因为无奈接二连三说出“我不接”时,有多少城市的基因变成了建筑垃圾,又有多少历史的记忆和文化被深深埋葬?!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910 次阅读|3 个评论
环境对思维的熏陶
热度 1 smexx 2012-3-12 17:53
人的思维由必然走向自由,不能不注意对思维环境的选择、利用和创造。思维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内部因素和联结环境。这里主要针对外部环境对思维的影响作简要分析。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时间环境、时代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对思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光、声、温、空气等因素。人们在进行思考时,要对周围的这些要素进行自我的调适,使之在人的生理和心理适可的范围内进行思维,从而达到合适的思维效果;避免在极强极弱的光线、噪音、极冷极热的温度、空气极干燥极湿润的环境下进行思维。同时还要考虑自然环境中的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温度带等因素对思维的影响。 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正可以说明时间因素对思维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思维,会产生不一样的思维结果。同样,在考虑时间对思维的影响,可以放大到人的年龄段对思维的影响。不同的年龄对同样的对象产生的思维结果截然不同。 时代的变迁对思维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首先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比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等不同的社会制度人对思维对象的加工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其次体现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年代,比如文革之前、文革之中、文革之后,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中期等具有时代标签的这些阶段,人们思维的模式、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 人文环境因素对思维的熏陶和影响是四个外部环境中最重要的。人文因素包括横向人文环境、纵向人文环境和交叉人文环境。 横向人文环境包括地形、区域、种族等。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和生活在平原、盆地的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西北人、东北人、华南、华中、华北等不同区域的人,长期所形成的人文环境对思维的熏陶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民族,他们的思维模式、方式也是不相同的。横向人文环境缩小的一个城市、一个组织、一个家庭,他们之间人与人的影响也是横向人文环境,这样的人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思维同样有影响。一个企业里,积极的企业文化占主导地位时,企业里个别人就是不遵从这样的文化,也会被团队其他成员的影响而逐渐走向企业的文化。大学里一个宿舍、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对每一个人产生影响。“十勤加一懒,想懒也懒不成;十懒加一勤,想勤也勤不了”便是对横向人文环境对人的思维熏陶的一种通俗说法。横向人文环境能使人的思维容易奔向中心,不会走偏,紧扣主题。 纵向人文环境指的是血统、传承、家族对一个人思维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一个家族的前后传承,放大的说可以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简单的理解就是祖父、父亲、自己、子女、孙子这样一个家庭的传承,或者是祖师、师父、自己、徒弟、徒孙。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它发迹于 19 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 A ·鲍尔和他的 5 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国。时至今日,世界的主要黄金市场也是由他们所控制。这个家族 300 多年的历史可堪称是纵向人文环境影响下的一个了不起的典型。纵向的人文环境对人思维力最主要的影响可以使所想的问题切近前沿。 交叉的人文环境对思维的影响也是多样性的。表现在横向人文环境和纵向人文环境的交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交叉、时代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交叉等,也表现在一些多重交叉下所产生的影响,比如时代环境、时间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时交叉。横向人文环境和纵向人文环境的交叉表现在近现代科研领域最为明显。国外的科研它是既有传承又有研究氛围。传承体现在某一个课题的研究有类似于中国武功里的“祖师、师父、自己、徒弟、徒孙”这样一个历史的传承;研究氛围就是人才梯队,一个导师带领三五个教授,三五个教授带领十来个博士,十来个博士带领一两百个研究团队,同时在不同的区域都有这样的研究,他们定期不定期交流碰头,学术氛围很浓厚。当然这也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也有联系,但是更多的是纵向人文和横向人文的一种交融。因此,推动世界的主要学术成果和诺贝奖等其它国际性的大奖项多出现在国外。时代和人文环境的交叉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那个时候所创造出的文化成果,在当时乃至现在也是极其罕见的。 从客体上说,环境和思维是互动思维的产物,即它们互动互善。首先是环境影响人,其次才是人反过来塑造环境。环境对人的思维影响主要表现在思维模式、方式和方法上。思维模式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上。中国人对人生和价值上的考虑比外国人要多的多,人际关系、人情在中国是大于一切的。思维方式上的影响更是普遍的,中国人除了高维思维中的发散思维运用不太擅长以外,在其它思维方式上的运用是全面的。而外国人恰恰在发散性高维思维方式的运用方面要比国人强得多。思维方法上的影响,尤其是小孩表现出的韧性、不排斥信息、对待问题墨守成规守株待兔的态度等方面。 人与环境的关系总的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环境是客观存在,作为人类只能适应。要适应环境,就得与环境共同相处、和睦相处。
个人分类: 思维技术|43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渔樵闲话】之评价标准
热度 1 等离子体科学 2012-1-31 20:01
假日得暇,朋友闲谈。或曰:人文学者,成就如何评价? 对曰:与自然科学同。创新第一。 东坡学士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句,千古传唱。然毕竟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而化用之。只算得二流。 此亦为何孟子仅称“亚圣”也。 然孟子亦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论——此所以虽为“亚”者犹为“圣”人也。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294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确立为人之本 奠定立世之基——两代学者杨叔子、王飞跃访谈录
xiangfasong 2011-12-10 19:49
记者:黎冉 访谈人物: 杨叔子 --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王飞跃 -- 国际智能控制及复杂系统领域的著名专家。中科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回国工作前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终身教授, 1998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 " 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 计划,著有杂文集《空中云思》。 7 月 29 日 钱学森在与温家宝总理交谈时指出:“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 钱学森院士还多次引用了人的智慧即心智由“性智”和“量智”两部分组成的观点;“性智”和“量智”的培养,需要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 人文文化对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意义重大。科学和人文的结合逐渐为人们重视,年逾 7 旬的杨叔子和年届不惑的王飞跃两教授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和阅历,但对“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要交融”的感受“英雄所见略同”。得知他们将参加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以“科学·技术·人文”为主题的第十七次技术科学论坛,会上都有高论,记者在北京采访了他们。 “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杨叔子 记者 : 杨 先生,您是科技工作者,却那么酷爱人文文化。有人讲您是 “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为什么您主张“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 杨叔子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者同源、共生、互通,但是互异,彼此不能互代,然而必须互补、交融。人文文化是确立为人之本,而科学文化是奠定立世之基。科学文化不是以人为本导向,则会迷失方向;人文文化不是以客观规律为基石,则会事与愿违。一个科学研究单位如果不重视人文教育、人文修养,科学文化的建设也不会好;一所理工科院校、一个生产企业,也会类似这样。人文文化的弘扬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强弱、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涵养深浅、思维智愚和事业成败。科学文化当然重要,科技发展开拓生产力发展的道路,而生产力发展又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只有坚持两者相互交融,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才有利于人的全面素质提高。 记者 : 您曾对部分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和员工的缺点有过评价: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的 “ 四不 ” 特点,您认为科学人文交融能克服这些缺点吗? 杨叔子 : 关键是对己不严历,关键是对己要有个严格的正确的高标准,即高素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素质。对于高级人才,素质尤为重要。因为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高科技的竞争,其要害是自主创新;而科技的竞争、特别是高科技竞争、自主创新的根本是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竞争,而这又归结为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教育的竞争是这一切竞争的基础。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才的素质,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素质,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性,首先是能爱国,要有非凡的灵性,首先是会创新,从而才有可能去实现“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特别是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高尚人性的造就,主要靠人文教育,非凡灵性的培育,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 初等教育主要应是陶冶与培育情感,中等教育主要应是扩大与打好知识基础,本科教育主要应是启迪与开发智慧,研究生教育主要则应是在力攀高峰险峰之中,突显与施展特色,通过方法,见诸实践。然而,人文教育,做人教育的红线则必须贯彻始终;同时,作为载体的知识之传授,当然应作为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我国的教育自建国以来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巨大成就。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也存在严重倾向,即从幼儿教育开始,往往重智力而轻情感,重科技而轻人文,重实用而轻基础,重共性而轻个性,重目前而轻长远,即重做事而轻做人,重功利而轻全面素质、特别是轻视有血有肉、充满感情、富有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人格教育,是教育中最为基础的教育。没有人格,丢失人文,哪有什么法纪观念?哪有什么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根本,方向一错,全盘皆错。但政治方向的前提是人格。没有人格,学问越多,权力越大,危害就越大。因而,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刻不容缓,这是关键的关键。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记者 : 您很推崇《老子》、《论语》,规定 1998 年入学的您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要背《老子》, 1999 年入学的研究生不仅要背《老子》,还要读《论语》,而且要背其前六、七篇。为什么? 杨叔子 : 在基督教世界,几乎每一个人都要读一本书 —— 《圣经》;在伊斯兰教世界,也要读一本书 —— 《古兰经》;为什么中国人对中国的两部源头经典《老子》和《论语》就可以一点也不了解呢 ? 更何况是高级人才。 我们不能丝毫忽视中国先哲们的伟大智慧。了解我们源头文化,不仅使我们认识到祖先的伟大,深深地挚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与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与现代相结合,与科学相结合,更可使我们对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真谛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正确的认识,使我们在攀登科学的高峰时有一个更为丰厚的情感与正确的思维。 要全面理解老子的思想真谛。比如,老子讲“不争”,并不是说要消极软弱。所谓不争,有两重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场合下,例如讲,在人民内部,要 “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 ,要不争私利,要和谐奋斗。但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老子》一再声明,夫惟不争,故 “ 天下莫能与之争 ” ,怎么不争 ?“ 不争 ” 是争的一种最优策略。再比如老子讲“无为”,无为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正如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一样。 记者 : 你认为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生读《老子》、《论语》 , 也是非常有益的? 杨叔子 : 文科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当今世界是个科技的时代,但也决离不开人文。多读读人文书,可以陶冶与丰富情感,可以增加与开拓想象力,可以提升精神境界,对学习理工科大有促进作用。宋代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于现在,《论语》、《老子》也很重要。一个人要成就伟大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我要求我的博士研究生背《老子》、背《论语》前六、七篇;如果不背,他的论文我就不接受答辩。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根源是同一的,人为地将两者分裂开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交融,我想就是创新文化的关键吧。 记者 : 现在很多人也在读《老子》、《论语》,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书中的消极部分如何把握?您的指教是什么? 杨叔子 : 孔子、老子是伟大的,《论语》、《老子》是伟大的,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人类历史与世界各国共同的宝贵财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孔子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在 1988 年 1 月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瑞典的汉内斯·阿尔夫就讲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 2500 年前,去吸取孔子智慧。”这恰印证了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在评价孔子时的看法:中国在政治、伦理方面远比欧洲进步。孔子为联合国首选的世界名人之一,孔子生日在美国规定为教师节。 经典的人文文化在具体的内容上,一定会存在时代局限的部分,会有糟粕,但在形而上学的精神上,就大有精华,这些往往是超越时代的、光照千秋的、永远启迪人们心灵的。至于精华和糟粕的分野,如同人吃再好的东西都要有排泄一样,对传统文化先要“吃”下去,再动脑筋,与时俱进,消化消化,糟粕自然就排泄出来了。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有个观点我很赞同。他说,现在我国有些人很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贬。 最后,我还要讲一句,我支持这一观点,作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高级人才,至少要读两本书,一本是《老子》,一本是《论语》。或许,这就是我读《老子》、读《论语》最主要的体悟吧!当然,最好再读约百篇中国古代散文,几百首中华诗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想当士兵的将军,不是好将军 ――王飞跃 记者 : 王飞跃 教授,从年轻人的视角,尤其是经过“文革”“破旧立新”等“洗礼”,您如何重新审视人文文化对个人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 王飞跃 : 人文文化应当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在相当程度上,一个人的人文水平,决定了其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为了个人的幸福,社会的发展,一定要认识人文文化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难怪《论语》的开头就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你说我受了这么多的“洗礼”,回想起来,这些“洗礼”从反面给我们这代人上了一堂很好的人文课,使我们知道脱离基本的人文准则,摒弃传统的文化规范,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危害。问题是许多人,特别是有些科研人员,把这些血一般的教训作为轻视人文的原因,加上“发展就是硬道理”,就更不重视人文了。 我认为人文是增强人与人之间了解的基础和保障。人文基础好,你就可以从更高、更广、更深的视野去了解别人在想什么,这样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我说人文是发展的“软道理”,“硬”和“软”必须适度结合,社会即不可过度“刚”性,也不能过度“柔”性,过刚自乱,过柔挨打。现在许多年轻人总是强调自己如何如何,如何不能被别人理解,“怨气”很大,十分不利于自己的心身发展,也影响其学业。如果读过《论语》就会知道这种“怨气”本来就不应有,因为孔子早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记者 : 您在中国和美国有 20 多年的教龄,如果说我们文明古国拥有人文文化的财富,那么建国历史很短的美国,他们的年轻一代的道德培养的“肥田沃土”是什么? 王飞跃 : 对此我实在没有研究。直觉上有三点,一是社会“潜规则”好,与大家口头上说的比较一致,少有反过来的情况,所以大家心理比较平和,社会舆论的约束力也就大了,这可能与经济水平有关;二是有一套较为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从信用卡到人事推举制度,都是这样;三是教育是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而不是我们的目标导向,有时甚至是利益导向,比如学而优则仕,也是《论语》上说的。不过《论语》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们祖先也很重视信用问题,只是不知怎么就慢慢“异化”了。 记者 : 一般说,中外科学大家,专业水平奠定了其业内的学术地位,而文化修养是区别其和同行“轻重”的综合得分的重要判据,作为年轻一代您缘何,有别同辈,对人文文化情有独衷? 王飞跃 : 首先我从来就没有对人文文化怀情有独衷的感觉,除了自己没事就读书之外,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的确自幼就有当作家的想法,而且曾得过中学作文竞赛第一名,但那是现状所逼。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当作家是一个年轻人改变自己命运比较现实的梦想。我母亲五十年代就从上海下乡,是全国第一批知青,一下就是二十多年,我不想重复老路,就有了当作家的梦。 还有一个偶然的因素,文革时我家与一所师范学校隔壁。学校图书馆一次烧书前,把许多书堆在教室里,而我们差不多天天爬进教室玩,所以也就“捡”了许多书回家。印象最深就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刘勰的《文心雕龙》,《楚辞》和一批关于隋唐宋的文学作品及评论,对了,居然还有一本《新华字典》,也在被烧之列。其实当时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书在讲什么,我选书的唯一标准就是书要厚,样子要整齐,最好封面合自己的口味。那时无书可读,就是这些书培养了我最初的历史和古文学兴趣,教我自学了繁体字和古文,也因为是自学,所以我至今读书还是连蒙带猜,经常读半边字。回想起来,我从心底里感谢这次“偷”书的经历。如果这所学校还在,将来一定加倍赠一些书给学校的图书馆。 但 77 年高考一恢复,我就背叛了自己的“梦想”,考了理工科。从此之后, 20 多年较少花时间在人文方面,只是在美国教书同中国留学生接触,特别是回国后同自己的学生接触,加上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使我重新认识到人文文化之重要。所以我走的也是一条典型的从“功利”到“轻视”,再到“重视”之路,或许这是人之将老的自然之路吧。 记者 : 您如何看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观点?您如何诠释这个“好士兵”的“将军梦”的功名价值取向? 王飞跃 : 可能不管正确与否,名利观都是事业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当然希望人人都有正确的名利观。对我来说,正确的名利观就是一不要错位,什么阶段做什么事,二不要异化,要名符其是名正言顺,不断自我反馈检查。 说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也是我 20 多年前作为一个化工专业的大学生自学梁昆淼先生的《数学物理方法》时在书的扉页写下的一句话,用以鞭策自己。可近 10 多年来,通过自己带学生的切身体验,我经常告诉学生却是:“不想当士兵的将军,就不是好将军”。意思很简单,当士兵时,请把士兵的工作做好,不要告诉我因为要当将军。所以一些小事就不想去做。当不好士兵,的确可以当将军,可都这样,社会就乱套了。 关于名利观,我还提倡大家要有“认命”的思想,承认运气的作用。不是什么能力就能或就应得到什么“名利”的。这其中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首先有成就的人不应太把自己当回事,其次一个人不应当自己的期望没有实现就陷入的苦恼不能自拔,甚至走向极端。师生之间,要有李白“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的思想,对待专业和“热门”行业要有古人所讲的“行行出状元”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态度。 记者 : 我知道你也读 《老子》、《论语》 这两本书,你认为这里面的观念,哪些和外国的观点有冲突?您认为我们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文化的精华能加快追赶世界先进科技的步伐吗? 王飞跃 : 只能说我看过这几本书,我去美国留学时,仅带了六七本书,其中就有杨叔子老师所在的武汉詹剑锋老先生的《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那时国内这方面的书十分有限。但我现在连做杨叔子先生学生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我真得从未背过《老子》和《论语》。 首先在本质上我并不认为这些书的观念与外国的观点有什么冲突,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当然,如果你不以整体的观念,而是以局部分割的方式去看待它们,错位加上异化,不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你的确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冲突。 此外,我根本就认为不存在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文化的精华追赶世界先进科技的问题。我们应当学习中国的传统人文文化,因为我们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的,就这么简单,不应与追赶什么相关。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发扬光大我们的优良传统,改造我们的不良习惯,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建设好。不应过度地强调“追赶”、“一流”、“先进”之类,只要我们在世界上活得安全幸福,并能得到这样活下去的保障,从而达到老子讲的“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地,何必去谈什么“追赶”、“一流”和“先进”。我觉得这才是我们传统人文的精华。当然面对世界的现状,我们,当然包括我本人,还一时无法摆脱这些思想和影响。 记者 : 你在这次论坛上要谈哪些问题? 王飞跃 : 以我自己的经历和学识,我认为我还没有资格去谈人文和科学及其意义,但我的确感到目前的环境下,这在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国家强调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今天。我参加这次科学论坛的目地之一是宣传社会计算,认为这是对人文与科学进行组合研究的一个方向,是国际上继科学计算、生物生命计算之后的另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所以我把自己报告的题目定为“社会计算:人文与科学的数字有机动态交融”,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发表于 2005 年 8 月 23 日《科学时报》科学与文化版
1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A&HCI收录艺术学科期刊80种目录
wanyuehua 2011-10-2 07:31
SCI 、 SSCI 、 AHCI 均收录艺术学科期刊, 2011 年 AHCI 收录艺术学科期刊 80 种,其中被 SCI 、 SSCI 、 AHCI 共同收录艺术期刊 1 种: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国际设计杂志》 1936 年创刊。 SCI 、 AHCI 共同收录艺术期刊 2 种: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文化遗产杂志》 2000 年创刊、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文物保护研究》 1952 年创刊。 SSCI 、 AHCI 共同收录艺术期刊 2 种: 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 《视觉文化杂志》 2002 年创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杂志》 1982 年创刊。 AHCI 收录艺术期刊 80 种,例如: American Art 《美国艺术》 1987 年创刊、 Archives of American Art Journal 《美国艺术档案杂志》 1960 年创刊、 Archivo Espanol de Arte 《西班牙艺术卷宗》 1925 年创刊、 Art Bulletin 《美国通报》 1912 年创刊、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Museum Studies 《芝加哥艺术研究所博物馆研究》 1984 年创刊、 Artforum International 《艺术论坛》 1962 年创刊、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英国美学杂志》 1960 年创刊、 Comptes Rendus de l'Acade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法国铭文与文学科学会报告》 1857 年创刊、 History of Photography 《摄影史》 1977 年创刊、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frican American Art 《国际非裔美国艺术评论》 1976 年创刊、 Jahrbuch der Berliner Museen 《柏林博物馆年鉴》 1959 年创刊、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 1942 年创刊、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沃伯格与考陶尔德学院杂志》 1937 年创刊、 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 《大都会博物馆杂志》 1968 年创刊、 Oxford Art Journal 《牛津艺术杂志》 1977 年创刊、 Winterthur Portfolio; A Journal of American Material Culture 《文特瑟大全;美国物质文化杂志》 1979 年创刊、 Woman's Art Journal 《女性艺术杂志》 1980 年创刊、 Zeitschrift fuer Kunstgeschichte 《艺术史杂志》 1932 年创刊等。 详细 2011 年 AHCI 收录艺术学科期刊 80 种目录请看附件。 附件: 2011年AHCI收录艺术学科期刊80种目录.doc 相关阅读: 2011年AHCI收录音乐学科期刊79种目录
个人分类: A&HCI投稿|5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A&HCI收录哲学学科期刊165种目录
wanyuehua 2011-9-19 07:54
SCI 、 SSCI 、 AHCI 均收录哲学期刊, 2011 年 AHCI 收录哲学学科期刊 165 种,其中被 SCI 、 SSCI 、 AHCI 共同收录哲学期刊 1 种: Synthese 《综合》 1936 年创刊。 SCI 、 AHCI 共同收录哲学期刊 4 种: Epistemologia 《认识论》 1978 年创刊、 History Philosophy of Logic 《逻辑史和逻辑哲学》 1980 年创刊、 Notre Dame Journal of Formal Logic 《圣母大学形式逻辑学杂志》 1960 年创刊、 Review of Symbolic Logic 《符号逻辑评论》 2008 年创刊。 SSCI 、 AHCI 共同收录哲学期刊 18 种: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历史唯物主义》 1997 年创刊、 Hypatia-A Journal of Feminist Philosophy 《希帕蒂亚;女权主义哲学杂志》 1986 年创刊、 Inquiry 《探讨》 1958 年创刊、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意识研究杂志》 1994 年创刊、 Journal of Moral Philosophy 《道德哲学杂志》 2004 年创刊、 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 《社会哲学杂志》 1969 年创刊、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 《价值探讨杂志》 1967 年创刊、 Kennedy Institute of Ethics Journal 《肯尼迪伦理学会志》 1991 年创刊、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哲学》 1971 年创刊、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社会哲学与政策》 1984 年创刊、 Studies in East European Thought 《东欧思潮研究》 1961 年创刊、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哲学与教育研究》 1981 年创刊、 Telos 《泰劳斯;批判思想季刊》 1968 年创刊等。 AHCI 收录哲学期刊 143 种,例如: Acta Analytica: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 for Philosophy in the Analytical Tradition 《分析学报:国际分析传统哲学杂志》 1986 年创刊、 Allgemeine Zeitschrift fuer Philosophie 《大众哲学杂志》 1977 年创刊、 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美国天主教哲学季刊》 1927 年创刊、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美国哲学季刊》 1964 年创刊、 Arabic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阿拉伯科学与哲学》 1990 年创刊、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大洋洲哲学杂志》 1923 年创刊、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当代中国思想》 1967 年创刊、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中国哲学杂志》 1973 年创刊、 Deutsche Zeitschrift fuer Philosophie 《德国哲学杂志》 1953 年创刊、 Etudes Philosophiques 《哲学研究》 1926 年创刊、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欧洲哲学杂志》 1993 年创刊、 Giornale Critico della Filosofia Italiana 《意大利哲学评论记事》 1926 年创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国际宗教哲学杂志》 1970 年创刊、 Journal of Jewish Thought Philosophy 《犹太人思想与哲学杂志》 1992 年创刊、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哲学史杂志》 1963 年创刊、 Modern Schoolman 《现代经院哲学家》 1925 年创刊、 Philosophia Mathematica 《数学哲学》 1964 年创刊、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哲学与现象学研究》 1940 年创刊、 Revue des Sciences Philosophiques et Theologiques 《哲学与神学科学杂志》 1907 年创刊、 Russian Studies in Philosophy 《俄罗斯哲学研究》 1962 年创刊、 Zeitschrift fuer Philosophische Forschung 《哲学研究杂志》 1947 年创刊等。 详细 2011 年 AHCI 收录哲学学科期刊 165 种目录见附件。 附件: 2011年AHCI收录哲学学科期刊165种目录 .doc
个人分类: A&HCI投稿|7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与人文》第5辑出版了
热度 1 jiangxun 2011-9-18 04:33
作者:蒋迅 《数学与人文》第5辑 封面 由丘成桐、杨乐、季理真主编的《数学与人文》第5辑出版了。张英伯老师写了本辑前言 :   “数学与人文”丛书第五辑《数学与教育》与读者见面了。根据丘成桐先生的建议,丛书的各辑篇幅将做适当调整,因此本辑侧重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部分将安排在后续专辑中。   在丛书的一般栏目之外,我们在这一卷设立了有关教育的四个特别专栏。“大师谈教育”刊登了丘成桐先生的“从数学教学的视角看中国的基础教育”,丘先生 以他在美国的经历为背景指出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切中时弊。杨乐先生的文章“谈谈数学的应用与中学数学教育”则从中国数学家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 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菲尔兹奖得主论数学、数学教育”一文则列出了几十名一流数学家的精辟见解。   “昔日辉煌”栏目著重回顾了晚清和民国期间我国的学校教育,其中包括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先驱傅种孙教授,清末民国时期的数学课本,抗战时期北师大附中的教员和校长,以及抗战前的清华大学数学系。从这些史料当中,我们也许能够看到钱学森之问的部分答案。   “他山之石”介绍了以色列的英才教育策略和数学英才项目,以及俄罗斯的数学英才教育。他们的做法与我们全国齐步走的数学教育体制明显不同,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   “在数学中成长”刊登了4 位“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得主的短文,他们都是十八九岁的青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   传统栏目“数学人生”有香港《明报月刊》记者对丘成桐先生的三次专访,丘先生谈到了数学的真与美并对诺贝尔奖得主、华裔物理学家高锟高度赞赏。而旅美 数学家杨同海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大陆赴美数学家艰辛的旅程与精忠报国的拳拳之心。“数学科学”刊登了王元先生翻译的“数论中的基本算法”,为读者展示了这 个方向的最新进展。   《数学与人文》丛书将继续著力贯彻“让数学成为国人文化的一部分”的宗旨,展示数学丰富多彩的方面,让数学贴近公众,让公众走近数学! 图片说明: 2007年,杨同海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访问并做报告 (来源: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网页 ) 这本书里还收入了我的一篇文章:“杨同海的数学与人生”。在这篇文章,我讲了一位数学家“步 步高”的故事:他从农村考上安徽师专,大专毕业后考上安徽师大研究院,得到硕士学位后到中国科技大工作,然后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到数所世 界一流学校做博士后,最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做终身教授。 图片说明:于慧生于1994年,88-89年上8年级。他的爸爸做了两次手术,已不能干重活。她的妈妈有点傻。全家无收入,靠政府低保过日子。 更值得说的是他在过上稳定生活之后突然开始办教育基金会,帮助家乡农村的贫困孩子们。他的事迹很感人。关于他和他的这个教育基金会,我曾经专门有一篇文章:“ 介绍两个由数学家建立的教育基金会(下:家乡教育基金) ”
个人分类: 谈数学|4500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A&HCI收录语言与语言学学科期刊180种目录
wanyuehua 2011-9-17 08:56
SCI 、 SSCI 、 AHCI 均收录语言与语言学期刊, 2011 年 AHCI 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 188 种,其中被 SCI 、 SSCI 、 AHCI 共同收录语言与语言学期刊 3 种: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 Natural Language Engineering 《自然语言工程》、 Phonetica 《语音学》。 SSCI 、 AHCI 共同收录语言与语言学期刊 126 种,例如: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语言与文化的跨越》、 Acta Linguistica Hungarica 《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学报》、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apy 《儿童语言教学与疗法》、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 Dialectologia et Geolinguistica 《方言学与地方语言学》、 Functions of Language 《语言的功能》、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国际词汇学杂志》、 Journal of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混杂语言和克里奥尔语杂志》、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语言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语言的演变》、 Metaphor and Symbol 《隐喻与象征》、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理论语言学》、 Zeitschrift fuer Dialektologie und Linguistik 《方言学与语言学杂志》等。 AHCI 收录语言与语言学期刊 51 种:例如: AAA- Arbeiten aus Anglistik und Amerikanistik 《美国与英国语言、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集》、 Anglia; Zeitschrift fuer englische Philologie 《英语语言学》、 Beitraege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prache und Literatur 《德国语言文学史论文集》、 German Quarterly 《德语季刊》、 Historiographia Linguistica 《编史语言学》、 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logy 《英语与德语语文学杂志》、 Lingua e Stile 《语言与文体》、 Modern Language Review 《现代语言评论》、 Philological Quarterly 《语文学季刊》、 Revue de Linguistique Romane 《罗曼语语言学杂志》、 Russian Linguistics 《俄罗斯语言学》、 Studia Neophilologica 《新语文学研究》、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语义学学会汇刊》、 Zeitschrift fuer Romanische Philologie 《罗马语系语言学杂志》等。 详细 AHCI 收录语言与语言学学科期刊 180 种目录请看附件。 附件: 2011年AHCI收录语言与语言学学科期刊180种.doc 相关阅读: 2011年SSCI收录语言学学科期刊155种目录
个人分类: A&HCI投稿|3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另类的医生
热度 10 dawnshower 2011-8-14 15:51
题记:听他讲了自己是如何给人治病的,所有人都觉得很新奇,与这个时代太格格不入。但仔细想想,行医可不就是要像他这样吗?实在没有比这更正常的医学理念了。 上周五的早上听了一场保健讲座。由于主讲人所在的医院是边疆地区的一个小医院,所有我并没有对讲座抱有太大期望,仅仅因为我们这边的组织者担心到场的人太少,所以硬性要求我们去充数,我才勉强去了。 听了一会儿,渐入佳境,甚至庆幸自己被抓来“凑数”。医生姓谢,讲了饮食上的一些禁忌,有一条是他不吃野味——倒不是出于我们生态学专业所推崇的环保使命,而是因为他觉得奇怪的食物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排斥反应。谈到排斥反应,他稍稍延伸了一下话题,讲了自己的一个案例。有位病人做了肾脏移植手术,很自然的,会产生排斥反应。通常来说,为了缓解人体的排斥反应,器官移植的病人每月要花 5000 元以上的医药费。但是这位病人,只花了每月 200 元的医药费!为什么?因为这位病人很穷,谢医生知道他付不起医药费,于是在手术之前的 3 个月,每天都对他进行心理训练,让他想象,即将移植到他体内的肾脏来自于一个年轻的、有活力的姑娘,他的身体会很顺利地接受它,结果,他的排斥反应非常小。这个案例太美了,“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美得像是古代的故事。 美国医学记者 Shannon   Brownlee 著有《过度治疗 : 太多药物为何令我们更加病态与贫穷》,在作者看来,药物与仪器尽管越来越先进,但人们并未因此而获得更完善的保健与护理,恰恰相反,政客——工业的利益盖过了患者的利益,由于这种利益组合的存在,一方面有钱人被诱惑着将银子投向不必要的治疗程序,而另一方面,那些穷人则被随随便便打发了事…… 这位医生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于寻求病症比寻求治疗方法更感兴趣,其行医风格如同 “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 这句镌刻于撒拉纳克湖畔墓碑上的 一句铭言 。 一位女士贫血很久了,他就问她,是不是爱喝茶叶?她说是呀,您怎么知道?他说茶叶里面有种成分影响铁离子的吸收,所以常喝茶容易贫血;一位老人得了皮炎,十年了还没好,他就问老人是不是喝牛奶?是不是爱吃牛肉?而对方果然都是在十年前开始吃这两样,试探性地戒了半年后(先是牛奶戒了半年,之后牛肉戒了半年),皮炎不治而愈……谢医生还谈到一位前来问诊的抑郁症老年人。用所有仪器都检查不出他的问题,家人和医生们建议那位老人出院。但是谢医生说,这样让他出去,他会自杀的。果然,出院后不到一周,老人就跳楼了。别人问为什么你算得那么准,谢说,因为我比你们更同情他,更知道他有多痛苦。 这种治疗理念,与那些现代化的治疗方法相比,显得老土、缓慢而简单,甚至或许还有些碰运气的成分。但是这种方法彰显了医生对病人本身的关心胜过医生对医药和器械的依赖,这一点很珍贵。把每个病人当作一个“人”,而不是当作“ CT 检测对象”、“ B 超检测对象”、“高昂药物的 VIP 客户”。 在《医学是科学吗?——科学人文对话录》一 书中有一个细节: 1979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两位工程师,他们毫无医学和生物学背景,却因发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而获此殊荣;而与此相反, “ 彰显巨大人道主义影响和人格光辉 ” 的史怀哲医生却只能得到诺贝尔和平奖。从科学意义的评判上,这样的分配理所当然。但其深层影响则在于 “ 助长了医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 。有技术撑腰的医学因此平添了些优越感,而原本人与人之间的求医问诊故事也因此更换了主角。我想起了我的新导师(以及导师的导师)也说过,虽然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两次体检,但是非常不情愿去(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zxs/tijian.htm )。大概是那种冷冰冰的仪器、粗粗的抽血管、毫无感情的诊断书以及机械化的医生都会让人没病也会吓出病来吧。 医学是科学吗?我觉得这问题,就如同“建筑是科学吗?”、“教育是科学吗?”等等。这些与人直接相关的领域,应该是把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喜怒哀乐的倾听与理解,对病人、对住户、对受教育者权利的尊重放在第一位,它们超越了知识与技术。只是,知识与技术似乎已经成了科幻小说里那个渐渐拥有了自己的意志,并且野心勃勃的机器人,人类已经集体无意识地越来越受控于它们了。 (ps:严格来讲,这篇文章算是“重度抄袭”。那天听完讲座后,非常激动,就在网上搜“医学与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搜到了吴燕的一篇《医学的人性正在技术和利益中陷落——读医学是科学吗?和人的医学》。只看了一遍,就发现几乎她引用的所有语录,我都想借来用。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实在汗颜得很,我看的书实在太少了,只能引用别人已经引用过的话……)。
4626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摩罗/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
dongzg101 2011-8-4 05:19
摩罗/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 2010-01-18 07:57:00 |分类: 思想随笔 |标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 摩罗 中国远古时代,像所有其他民族的远古时代一样,是以原始宗教作为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体系。 周代后期,文化精英们对文化问题、政治问题、历史问题、人性问题、宗教问题进行了广阔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人文思想空前繁荣(所谓百家争鸣)。 这个时代的文化繁荣为后来历朝历代的社会发展、政治治理提供了基本的人文资源。汉初尚黄老之学,崇尚无为而治,主张有限政府,颇有点“自由主义”的味道。 后来的当政者以儒学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资源,同时还时常夹杂佛学、道学作为辅助。 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期间,通过颁布法律废除了基础教育中儒家经典的课程设置,将中国传统文化剔除在教育资源之外。课堂之上,尽是西学。 百年之后蓦然回首,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百年来,我们是中学西学两头都不靠谱。 在“西方现代化模式”出现危机的今天,为了探讨人类未来时代的发展前景,我们除了继续发掘西方文化资源之外,也必须从非西方文化中寻找资源。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 - 伊斯兰文化很可能是最值得重视的几种文化。所以, 继承中国文化的意义不仅是为了维护民族自尊心,也是为了更加广阔地探讨人类的未来前途。 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尽早将中国文化列入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 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竟然没有资格列入本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资源之中,这种不可思议的局面真该早点结束了。 我们在将传统文化重新列入基础教育资源之中的时候,也应该避免历史上只重儒家文化,不重其他各家文化的片面做法。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看作一个复杂的、广阔的、开放的体系,其中各种优秀文化成果,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资源。 正如台湾学者殷海光所说的,中国知识分子要想“发掘中国文化的精华,显彰过去本来有的观念和思想,必须打破儒宗独占的局面,尤其必须弃置儒家专断的价值范畴,把它列为众学之一的地位。”只有这样,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和思想才可望恢复活力。”(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41页注释六,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 ) 所以,在中国基础教育的资源设置中,儒家之外的典籍和学说,也应该作为中国的“众学之一”享有一席地位。《老子》、《庄子》、《列子》、《抱朴子》等等以及一部分佛经(比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金刚经》等),都应该像《周易》、《尚书》、《礼记》、《论语》、《孟子》那样成为国人基本的教育资源。如果还像宋明清那样只读儒家的四书五经,那是对于中国文化资源的肢解。 我当然不是说,只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成为教育资源。我认为外国文化也可以列为我们的基本教育资源,除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人文等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将印度、非洲、阿拉伯 - 伊斯兰等几种人文文化也作为我们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相比较之中才能明白自己的特色,一种文化只有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才能拥有不衰的活力。 (原载《中国站起来》)
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游西逛之传统巴厘
热度 3 zhangt10 2011-8-1 02:46
东游西逛之传统巴厘
YC发了 巴厘岛的美丽风光 ,我也忍不住了,在这里分享一下去年底陪老妈去玩拍的照片。去的那几天大多天阴下雨,风景基本没看到啥。不过呢,正好赶上他们的大节Kuningan,对巴厘岛人对传统的保持和宗教的虔诚印象深刻。 住的地方是在Ubud(乌布)外面的一个艺术家群居的小镇子,选它的原因还是因为主人也开了当地一家有名的食铺Warung M,发懒了坐在花园里吃吃小食也不错的。 稻田就在外面,随之迩来的问题就是虫子多。我被咬的只有放弃去职业性地念想登哥热等等热带疾病的可能了。 Ubud这个位于巴厘中部的首府,除了中午旅行团来的时候嘈杂,其他时候倒挺安静的。托了萝卜丝大姐的自恋大片Eat Pray Love的广告效应,街上颇有不少眼光迷离的美国大姐,以至于某酒吧干脆打出Eat Pay LEAVE的T恤来。因为是过大节,好多食铺的外国老板也得自己下厨了,我们在Bayu家食铺吃晚饭时,赫然发现给我们烤鸡脯的居然是当地作家协会的主席。哈哈,味道不错。 跟了老妈的好处就是沾光的特受尊重,当地人的服务态度也真是好。我们也沾沾他们过节的喜庆。当地的年历相当奇特,是按七天星期算的,三十周算一年。所以每210天要过大节祭祖,请祖先神诋们下世来供养(Galungan),十天之后热烈地再送回去(Kuningan)。我们赶上了Kuningan,神龛换成了黄色的绸布,每家的高竹竿都精美地装饰着,全家盛装去神庙里进供,整个城市弥漫着香米饭和鲜花的气息。 老妈说以前中国送灶神也有一样的热烈呢,就是现代社会很难有人这么关心和传承这样的文化传统了。 神龛上用椰子叶做成的装饰 一早去进供的女人,优雅地走过 盛装出门的女子 圣水殿的供坛 祭祀的男人们 可爱的小乐者 Ubud猴庙的主人翁 Bali岛稻田供水分两大区,这一边才灌水,另一边已在收割。 稻田边一个有机菜园的素食印尼什锦饭(Nasi Campur),印尼的豆饼(Tempeh)很特别,还吃到过类似卤豆干风味的。。 司机带我们去附近一个小镇找的名菜,琵琶农场鸡 Ayam Kampung.   唔,这个跳到盘子里的什锦有点让人无法下口 一地的沙子没一会儿就被这些女人们摇曳地运走了,两个人才抬得起来的一盆,顶了就走
个人分类: 东游西逛|1618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1年A&HCI收录1632种期刊目录
热度 1 wanyuehua 2011-6-2 06:21
Thomson Reuters 著名的引文索引数据库 Web of Science 的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简称 AHCI )收录报道并标引了 1632 种(截止到 2011 年 6 月 1 日 )艺术与人文科学期刊,还包括 Web of Science 各个引文数据库中有关艺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其他 8000 多种期刊的内容(是选择和艺术与人文科学方面有关的文章)。详细目录请看附件。 AHCI 收录期刊学科范围涉及考古学、建筑学、艺术、亚洲研究、古典、舞蹈、电影、民俗、历史、人文、语言学、文学、文学评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哲学、诗歌、宗教、音乐、视觉、表演、广播、电视、戏剧等学科领域。 2010 年 AHCI 收录了考古学期刊 80 种、建筑学期刊 42 种、艺术期刊 77 种、亚洲研究期刊 50 种、古典期刊 46 种、文化研究期刊 24 种、舞蹈期刊 9 种、电影广播电视期刊 29 种、民俗学期刊 18 种、历史期刊 271 种、历史与科学哲学 55 种、人文(多学科)期刊 127 种、语言与语言学期刊 176 种、文学评论期刊 56 种、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 20 种、文学期刊 127 种、文学(非洲、澳大利亚、加拿大) 6 种、美国文学 16 种、英国文学 20 种、文学(德国、荷兰、斯堪的纳维亚)期刊 24 种、浪漫主义文学期刊 65 种、俄罗斯文学期刊 10 种、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期刊 37 种、音乐期刊 79 种、哲学期刊 163 种、诗歌期刊 16 种、宗教期刊 128 种、戏剧期刊 28 种等。 附件 : 2011年AHCI收录1632种期刊目录.doc 相关阅读: 2010 年 AHCI 收录 1542 种期刊目录 2009 年 AHCI 收录 1452 种期刊目录
个人分类: A&HCI投稿|51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新創立香港人文學院
successful 2011-5-19 15:36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ongkonghumanitiesacademy/home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ongkonghumanitiesacademy/in-the-news/new-humanities-academy 新創立香港人文學院 posted Apr 23, 2011 5:38 AM by HongKong Academy 香港 2011 年四月 19 日 新創立人文學院集中香港各高校頂尖人文學者 2011 年四月 18 日,新創立的香港人文學院在香港大學校務會會議廳舉行第一次會議,選舉出了人文學院首屆執委會。 新選出的院長為香港大學文學院院長雷金慶教授,他說﹕「新創立香港人文學院之目的,就在於第一次把香港各高校人文領域裏領先的學者們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強大而統一的聲音,代表人文學科發言。人文學科在豐富香港人的生活方面,從來都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我們應該對政府、工商界和社會大眾更好地解釋人文學科之重要,促進人文學科的發展。要做到這一點,還有誰比本港最傑出的人文學者們更能勝任愉快呢?」 香港人文學院共有 39 位創院院士,全部來自香港政府資助的八所高校以及香港公開大學。 學院之創院院士們代表了人文學科所有不同領域,諸如歷史、哲學、文學、語言、語言學、音樂、美術、中文、英文、翻譯及文化研究等。 新選出的人文學院副院長為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張隆溪,他說﹕「在人文學術和研究領域取得傑出成果,現在應該是在香港得到承認和贊賞的時候了。選為人文學院的院士,就表示自己的出色成就受到了同行們認可。」 選入香港人文學院執委會的還有香港浸會大學張佩瑤教授及 何劉詠聰 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Simon Haines 及 David Parker 教授,香港大學 Louise Edwards 教授,嶺南大學戴仁柱( Richard Davis )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黃居仁教授,以及香港教育學院陳國球教授。
个人分类: 转载|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把中国看成是一个人....
censambao 2011-5-17 03:49
最近,号称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的北京故宫频频登上镜,“盗窃门”、“会所门”、“错字门”......三门事件,门门创伤中华博大文化,或许,最文化的故宫应该关门歇歇了。 在这里,不是想探讨故宫的这门那门,我感到惋惜的是,故宫的丑闻,恰恰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问题的再一次深刻体现。如果说把中国看成是一个人的话: 1.这个人做事不认真,心态浮躁。 想想我们有多少战略失误,有多少事情是急功近利? 2.这个人做事不踏实,好高骛远。 是不是总想事事拿第一,是不是各种项目总是通过规划、控制,然后又总是按期甚至提起完成,达到预期目标?事事如此,年年这样,这可能吗? 3.这个人做事不讲方法,不能扬长避短。 是不是很多事情都是不讲方法,不看过程,只计较结果?是不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放弃了自我的优势,更多的去追寻别人的脚步?5000年的光辉与灿烂,到而今是文化丧失殆尽,到处错字连篇 ( http://nifangliubk.blog.163.com/blog/static/12679122020114151135056/?touping )......可预见的时,曾经我们讥笑印度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不久这种情况又会在中国上演了。 作为久经中国教育栽培和考验的青年来说,如果以20多年来学校老师批评教育,拿来诊断这个家伙,我看也是问题学生,甚至有病入膏肓的感觉。 关于中国文化、中国教育、中国科技的讨论甚多(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892.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260.shtm ),这里,我仅从故宫案出发,对中国这个巨人做一个简要把脉,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用个人成长、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祝愿中国巨人早日走上正轨,恢复健康。那时就和谐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妖初长成
热度 1 zephyrcyn 2011-4-18 19:51
我的丫头,唧唧咋咋的丫头,刚上车,即说个不停,边说边乐。 据说今天数学老师、化学老师、语文老师都被她问问题问到抓狂。 “妈,你知道吗?数学老师讲了好几遍,我还不明白,她就说‘我真想说你很蠢’。”她说完自己狂乐,我也乐,问她咋不补上一句:“老师,你不是想说,你是真说了。” 更好玩的是语文,即班主任老师的桥段。老师叫她上前,问她:“ ba 字上面有没有一竖?” 她答:“有。 “ Bo 字上面有没有一竖?”“没有” “ ba 字上面有没有”“有” 。。。。。。 “去,黑板上把 ba 字写 8 遍,标上拼音。” “好。” 语文老师终于抓狂在她的最后一个回合,因为,她走了一半,回头,问老师:“老师, ba 字怎么写?” 她说完,我们俩在车里笑成一团。我向她支招,以后每天给各科老师准备一个让他们抓狂的问题。她说物理老师抓狂太可怕了,算了,还是放过物理老师吧。我叮嘱她把没懂得问题自己再看看,还不懂,我晚上帮她看下。 快到小区时,她说今天班里两个男生打架,真打,打的很凶。“妈妈,好恐怖!”这个话题一直延续到餐桌上,她对有同学竟然说“打得好”颇有微词,认为太过冷漠。 “妈,我们是同学呢,这样是不是很不好?” 我笑着附和她,是不好。然后她又问我,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不应该采取措施去劝和他们? 我说了我的看法: 1 肯定不会直接拉架,因为我是女生,我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 劝架要看平日和他们的关系,是不是达到可以劝架的程度; 3 学校里有老师,老师很快会过来。如果是街上,打 110 ,然后自己走人。 女儿说她和我的看法不一样,她觉得她可能会找与打架方要好的人去劝,我说,想劝的人不用别人去提醒的。女儿摇头,我笑笑,生活会逐渐教给她怎样做更好的。 最近她看问题逐渐深刻起来,涉及到人文、道德层面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日常生活小事能没心没肺点,最好。表扬我、批评我、喜欢我、讨厌我,统统照单全收,但我还是我,我有自己的节奏和步伐,不以别人对我的态度而或喜或悲。在我的青春期,是非常忧郁而敏感的,我希望我的女儿这一辈子都不会有自怨自怜的情绪,无论任何事,以自己的节奏和能力,做到尽力就好,然后,宠辱都与我自己没多大关系。 但是,终极的人文精神却是不可少的,对人本身的关怀和爱护会让我们自身的人格更健全。所幸,女儿从来都不缺少这一点,只是,还有待慢慢提炼。 即将临近中考了,她每天快乐的离家,开心的回来,似乎中考是个与我们不相干的事。但是,她每晚还是会学习到很晚。 我怕她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只有尽可能不提压力不压力的问题。
个人分类: 似水流年|3125 次阅读|1 个评论
俊秀大浦,人杰地灵
ssglwu 2011-1-10 08:56
吴国林 无意中走进大浦,值得多次前往。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居韩江中上游,是广东唯一的中央苏区县、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广东最佳自驾游目的地和客家美食名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大埔名人众多。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一腹三翰院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父子进士 饶相、饶与龄;首任日本国公使何如璋;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抗日名将罗卓英、吴奇伟、范汉杰等;香港人造革大王田家炳等。较为著名的西河张弼士故居、茶阳父子进士石牌坊、一腹三翰院百候通议大夫第、李光耀祖居中翰第等。 大埔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堪称客家建筑大观园,代表性建筑有土圆楼大东花萼楼,方石楼湖寮泰安楼,中西合璧屋百侯海源楼、肇庆堂、围龙屋西河张弼士故居光禄第,走马楼丰溪衍翼楼等。 1927 年10月,大埔发生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战役。著名的红色景点有八一起义军三河组成战役烈士纪念碑及纪念陵园等。 还有坪山千亩梯田,始建于明中期,完工于清初,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共有1200多亩。 这里首发三河镇客家经典建筑。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519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有意思的胎教
xinliscau 2011-1-9 21:15
1营养胎教 要讲究孕期的合理营养,而非只填饱肚子或认为吃的越多越好。营养要全面。食品要多样,饮食有规律,进食要适量。必须补充的营养有:蛋白质、谷物类、维生素类和无机盐类及必须脂肪酸。 2情绪胎教 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母亲的情绪和智力活动直接影响内分泌的种类和量,而内分泌物质经血液流入胎儿体内,使胎儿受到或优或劣的影响。尽量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室内颜色调和,四周保持整洁。避免收看情节紧张的电视节目或收听令人情绪紧张功能广播。过有规律的生活,忘记烦恼和忧愁。 3音乐胎教 这对胎儿的智力开发有特殊的功能,音乐是孕妇与胎儿建立感情的纽带。温静、动听、悦耳的轻音乐能使母亲得到美的享受,给胎儿以宁静感,可使胎儿心率平稳,从而改善胎盘的供血状况,促进发育。音乐的节律性振动对胎儿的脑发育也是一个良好的刺激。让宁静美妙的音乐时刻飞扬在生活空间,多放《0岁方案》胎教音乐。经常唱温柔快乐的歌给胎儿听。 4语言胎教 胎儿不断接受语言波的信息,使其空白的大脑增加音符。 5、抚摩胎教 父母用手轻轻抚摩或拍打胎儿,通过孕妇腹壁传达给胎儿,形成触觉上的刺激,促进感觉神经和大脑发育。经过抚摩训练出的胎儿,肌肉活动比较发达,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映也较灵敏。在生后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动作的发展上都能提前早些。在妻子怀孕时,丈夫应与妻子一道对小宝宝进行胎教。最简单的方法是坚持每天对子宫内的胎儿讲话。声学研究表明,胎儿在子宫内最适宜听中、低频调的声音。而男性的说话声音正是以中、低频调为主。因此,父亲坚持每天对子宫内的胎儿讲话,让胎儿熟悉父亲的声音,这种方法能够唤起胎儿最积极的反应,有益于胎儿出生后的智力及情绪稳定。尽情地说吧!因为人的大脑一生(包括胎儿时期),可以储存1000万亿个信息单位。 研究发现,没有经过胎教的新生儿,对不熟悉的女性逗乐也会表现出微笑,而父亲逗乐则反而会哭。这正是孩子从胎儿期到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对男性的声音不熟悉所造成的。为了消除孩子对男性包括对父亲的不信任感,妊娠5个月后父亲应对胎儿讲话。应用平静的语调开始,随着对话内容的展开再逐渐提高声音。 父亲在开始和结束对胎儿讲话的时候,都应该常规地用抚慰及能够促使胎儿形成自我意识的语言对胎儿讲话。 开场白可以是这样:宝贝(或者叫乳名),我是你的爸爸,我叫xxx,我会天天和你讲话,我会告诉你外界一切美好的事情。父亲应将每天讲授的话题构思好,最好在当天的胎教日记中拟定一篇小小的讲话稿,稿子的内容可以是一首纯真的儿歌、一首内容浅显的古诗、一段优美动人的小故事,也可以谈自己的工作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以刻画人间的真、善、美。用诗一般的语言,童话一般的意境。还可以是生活中的理想等等。如此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教学内容,定能智慧两代人。对话结束时,要对胎儿给予鼓励:宝贝学习很认真,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愿我对你讲授的一切都能对你将来的人生有用。好吧,今天就学习到这儿,再见!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爱温夫妇进行胎教的实验证明:只要父亲一开口讲话,胎儿就以动一下表示反应。十分有趣。 选择适合的胎教音乐 音乐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作为胎教音乐。好的胎教音乐能改善准妈妈不良的情绪,产生美好的心境,并把这种信息传递给胎宝宝。 胎教音乐有两种,一种是给准妈妈听的,优美、安静,以E调和C调为主;另一种是给胎宝宝听的,轻松、活泼、明快,以C调为主。 选择适合的聆听方式 从怀孕开始到分娩,准妈妈可采用室内播放和耳机聆听的方式,欣赏时,心情愉快,随着乐曲的展开,准妈妈还要加入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美好事物。 这是欣赏音乐的最佳状态,并通过神经系统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胎宝宝,让他也能一起感受到音乐魅力和美感。 胎宝宝最喜欢音乐 胎宝宝最喜欢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因此父母的歌声对于胎儿来说是一种良好刺激,能促进胎宝宝大脑健康发育。经常听到爸爸妈妈声音,会使得父母与胎儿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帮助孩子奠定开朗、活泼、热情的良好性格。 BOX:音乐胎教六忌 一忌:过度嘈杂或不当的音乐;不要给胎宝宝聆听过度嘈杂或不当的音乐,他不喜欢听到高振动频率之音波。 二忌:音乐的节奏太快,太快的节奏会使胎儿紧张。 三忌:音量太大;太大的音量会令胎儿不舒服。 四忌:音乐的音域过高;因为胎儿的脑部发育尚未完整,其脑神经之间的分隔不完全;因此,过高的音域会造成神经之间的刺激串连,使胎儿无法负荷,造成脑神经的损伤。 五忌:音乐当中有突然的巨响;因为这样会造成胎儿受到惊吓。 六忌:胎教音乐过长;5~10分钟的长度是较适合的,而且要让胎儿反复的聆听,才能造成适当的刺激;等到胎儿出生之后听到这些音乐就有熟悉的感觉,能够令初生婴儿有如待在母体内的安全感,对于安抚婴儿情绪有相当好的功能。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188230.html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2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人文 势同水火
xupeiyang 2011-1-9 16:27
科学家的人文反思 2008-05-12 喀斯特 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 2006-11-01 liangyunzhen 问杨叔子院士 2006-11-01 liangyunzhen 中国需要一千个萨顿 2007-08-27 宇宙新边疆 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9-12-22 公司总裁 挤压还是选择评卢风的科学观和人文观 2006-11-01 liangyunzhen 2010年中国大学星级排名评星标准 2010-01-09 安一安一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野 2009-06-16 宇宙新边疆 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paulinexu 中国哲学的人文精神内核 hongtao 大学之道论大学教育的人... quantum 关于科学文化人的联想 新斋老蒋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 望易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 Taylor 我们都应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 小菜一碟 科学人文 势同水火 liangy ... 挤压还是选择评... liangy ... 人文理想与高雅艺术 在劫难逃 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 liangy ... 史晓雷:悼念龚育之先生兼谈... 真积力久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6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杭州——心灵深处的圣地
hjf306 2010-12-27 20:55
2010 年 12 月 26 日晚,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等主办的 2010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 20 座城市获得了幸福殊荣。 荣获 2010 中国最具幸福感 的 地级及以上 城市 为: 杭州 、成都、长沙、昆明、南京、长春、重庆、广州、通化、无锡 ;最具幸福感县级 市 为: 江阴、宜兴、长沙县、余姚、滕州、铜梁、海城、太仓、莱州、胶州 。 此外,杭州、成都市获得最高荣誉奖民生贡献特别大奖;昆明、长沙、长春市获得金奖;宜兴、余姚市获得民生贡献大奖;长沙市获得民生满意大奖。 在网上查询了前三年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结果如下: 20 09 年 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为 : 杭州 、成都、宁波、西安、昆明、长沙、南京、银川、南昌、长春。 10 个县级市为: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吴江市、湖南长沙县、江苏江都市、浙江余姚市、云南安宁市、四川都江堰市、辽宁海城市、广东增城市。 其中,杭州市因连续多年在这一调查推选活动中表现优异,成都市因为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对民生贡献突出,分获建国六十年特别大奖。宁波则因连续三年获奖,而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 200 8 年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为: 杭州 、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 其中杭州由于连续五年在调查推选活动当中名列前茅而获得金奖。 另有 10 座城市分获单项奖:鞍山获评最具人情味的城市;深圳被认为赚钱机会最多;威海交通满意度最高;生活便利则首推上海;医疗卫生水平最高的城市是北京;教育满意度最高的城市为南京;青岛最具安全感;海口环境质量最佳;大连文明程度最高;重庆则在发展速度方面居于首位。 200 7 年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为: 杭州 、宁波、沈阳、青岛、台州、珠海、中山、上海、北京、成都 。 连续四年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杭州都能入围而且高居榜首。是什么样的魅力造就了杭州的这些荣耀呢?看看颁奖词也许就能明白了:天堂杭州,是人们对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山水与人文的韵致,古典与现代的竞放,杭州,一座天天传递着幸福感动的品质之城。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只在于它的高楼林立、灯火辉煌,更在于其独有的文化积淀和包容之态。杭州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有着 2200 年的悠久历史,经历多少文人志士的书写,文化积淀自然深厚。至于其包容心态,从杭州的缩影西湖便可看出。一个西湖,既可以容纳名妓苏小小的缠绵悱恻,也可以容纳英雄岳飞的悲壮激昂;即有儒家的平治天下,亦有道家的超逸飘然和佛家的晨钟暮鼓;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人妖相恋、仁义道德、梅妻鹤子、放逐山水凡此种种都可共溶于湖光山色之中。有这样的包容之态,自然能有杭州的雍容大气。 作为一个仍抱有些许幻想的读书人,杭州是此生不可错过的城市。也许湖水没有想象中的清,也许龙井没有想象中的香,也许梅花没有想象中的白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看待,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受,千年沉香定会幽然而至,一如那十二月的水仙花,清香冷寂,不绝如缕。
个人分类: 情感体验|3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普与人文
tigerblade 2010-12-27 14:04
当代中国人习惯迷信科学,认为只要我们的科学技术足够发达,就能够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换言之,我们现在被林林总总的问题困扰,那是因为我们的科技不够发达。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民族从高度自负大转弯向过度自卑,也就得上了科学的依赖症。科学的能量是无穷的,但是科学真的是万能的吗?科学承担得了这么多的责任吗?这些是我们赋予科学的还是科学确实与生俱来就该具备的?或者说是我们人类不愿意承担自身的责任,而过分地依赖科技或是赋予科技过多的责任? 同样,在这样一个贴着科学标签的科学化时代,科学普及也被赋予了过高的重任,被认为是提高人们科学素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科普或许可以做到这些,但是,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就能够必然让人们的幸福感更强吗?同时,科普就一定会带来正向利好?我们的科学工作者(我不习惯尊科学家,在我的字典中,科学家是个非常神圣的词,而目前的群体中,可被称之为科学家的太少,为了“科学家”这个词不滥用,故统称之科学工作者)习惯宣传、普及科学的有利的一面,而向公众隐去不利的一面,这样的结果是公众越来越迷信科学,认为科学的就是好的。但是这就是科学精神吗?如在转基因的普及中,科学工作者、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宣扬转基因的好处,可以消除贫困啊等大功劳,但是,转基因食品会或者可能潜在带来什么危害,或者说怎样才能将其潜在危害降至最低等,却只字不提或者语焉不详。幸亏我们处在了信息时代,公众的信息渠道不再单一。但是,也恰恰是因为处于信息时代,公众获得的信息多元化,才更需要真正“科学”的声音、“科学”的释疑,这样才能引导一个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 同时,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在科普中,总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态,存在一个基本假定,就是科学是有利的,科普的东西是一贯正确的,允不得公众质疑他们科普的知识。其实科普的不一定都是精准无误的知识,科学工作者与被普及者还是以相互讨论和学习的姿态为好。知识(科学)无止境,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上正确的东西是有一定前提的,科普中应该向公众交代好适应条件,而不是普适性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样才是正确的科普,传递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或者还加上了人文精神。使公众在了解或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后,自己能够判断,使之有利于提高公众生活的幸福感,而不是滋生害的种子,否则不如不普及。 科普应该以人本思想为本,应有助于民生、民有、民治、民享。或者说,我们注重普及“赛先生”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德先生”的普及。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坛杂俎(3):科学网《诗词雅集》栏目设置小议
pww1380 2010-11-24 13:16
杨文祥 科技与人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双足,在文明进步的历程中,二者缺一不可。科学网设置《诗词雅集》栏目以促进二者的平衡发展不仅是必要的,更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赋予演示文稿的“灵魂”
icstu1 2010-11-15 10:33
科学赋予 它"灵魂" 如果你很个关心它, 就用"人文" 去打扮它 ,使她具有魅力; 参见 数学之美 如果你想 卖个 好价钱(功利性目的 ),就从第一篇 的图示步骤开始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608 但是可能会game over;不得长久。 如果你还很爱她,那么就用科学赋予 它"灵魂"——你将踏上艰苦的知识创新之路。 可以参见 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0110 附录(转载其他著者的一段感言作为动力): 今天去听了研究生新生讲坛,一位年近七旬的长者、成功人士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演讲。他的幽默与顺应时代彻底改变了我对爷爷级的学者的认识,从他演讲中发现:他很擅长使用电脑,做ppt、发邮件都是拿手小菜;更让我佩服的是他做为一位长者、过来人对我们的sugguestions,讲的都很朴实,给我们这些迷茫中徘徊的孤舟指明了航行的方向。 以下将主要内容整理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1、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把它写下来。(据统计,89%的人是随波逐流没有理想;8%的人有理想但是没有写下来;只有3%的人写了自己的理想) 2、培养对自然的洞察、分析、推理和表述能力; 3、将创新的科学思想展开为研究课题的能力; 4、对新的学科生长点、经济生长点和社会文化生长点的职业敏感; 5、树立求真、求实、求是的学风,戒骄戒躁,力戒急功近利;
个人分类: E 请教专家看法和学习的访谈|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振兴,还得人文先行
outcrop 2010-11-8 19:17
我们一直在尝试从各方面来提高科研的水平,但现状大家比我更清楚。 最近,高薪养心的呼声很高;从根叔到科大,似乎找到科研动力不足的原因钱。作为小辈,人微言轻,也不大能改变什么,但还是打算说说自己的看法: 人文的滞后,才是科研不前的根源 。 所谓人文的滞后,是由一系列错综的因素组成,比如现阶段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体制等等。但有一点,没有理想、没有对真理的激情、缺乏安全感的话,是很难安心的搞科研这种奢侈的东西。而理想、激情和安全感,恰恰是不能靠钱就可以解决的。 科学网博主原创一则寓言中,科研工作者个个都是 要草吃的聪明羊 。再怎么多的草, 如果不让羊的目的是研究种草,而是研究要草 ,永远是无法改变现状。 也许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至于怎么改善我们现在的人文状态,改善价值观这些玩意,我思考起来是近乎绝望的。不过应该有专攻这方面的老师同学,相信有合适的办法。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3015 次阅读|5 个评论
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3)现代告别传统意味着什么
tongqb 2010-10-17 17:22
上面说的都是战争题材创作中的文学理想,提出了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张力的创作原则,那么在写和平时期的建设生活中是否也需要这个创作原则呢?答案是肯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作家描写和平时期建设生活更需要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张力论的支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生活中,经济快速发展,却处处存在着不平衡。一方面,新时期以来的历史理性,要求发展经济,保持发展的速度,这是符合马克思的理论的,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讲到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其中一大发现是,人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别的活动。文革前和文革中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因为在解放后,特别在抗美援朝的战争结束后,我们面临的状况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要与我们的生产力落后之间的矛盾。历史的要求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以实现改善人民生活的理想。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才认识到马克思的发现,才体认到中国的实际,转而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事实证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前列,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生活了大大改善了,社会文明也随之发展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理性的胜利。另一方面,则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特别是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贪腐的加剧、高房价的泡沫,贫富差距的加大、城市农村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还有精神方面的拜物主义、拜金主义的抬头,这些都是违反人文精神的,而且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伴随物。这样一来,我们的作家就不能不面对这社会生活的种种失衡状态。如果说我们的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等往往更看重前一方面,认为后者只是为经济发展付出的学费的话,那么作家的特性就在于他与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等不同,他们认为这两个方面都属于社会生活的真实和真相,必须予以全面深刻地加以反映。这样他们的文学理想就不能不是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张力的艺术展现。 还是来谈一谈相关的一些优秀作品吧!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拉斯普金在前苏联时期,就完成了他的《告别马焦拉》长篇小说的创作。马焦拉是安加拉河上一个小岛。春天来了,马焦拉岛上的人们怀着不同的心情等待一件事情的发生:这里要修建水电站,水位要提高几十米,全岛都将被淹没。年轻人站在顺应潮流这一边,他们渴望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离开这个小岛出去外面的大世界,去过更富有的日子,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作家肯定了他们的弃旧迎新的生活态度。但是老年人却差不多都站在固守老旧这一边,这里是他们的美丽的故乡,岛上的一草一木都是亲切的、温暖的,不可或缺的;这里有他们绿色的森林,有他们宁静的家园,有他们的初恋之地,有他们眷恋着的一切。达丽亚大婶对她的孙子安德烈说:你们的工业文明不如旧生活安定,机器不是为你们劳动,而是你们为机器劳动,你们跟在机器后面奔跑,你们图什么呢?作者同情、理解他们,认为他们的怀旧情绪是美好的,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显然年轻人的愿望属于历史理性,而年老人的守旧则属于人文关怀。作家感觉到了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悖立,他没有排斥任何一方,他在两者之间徘徊,在新与旧中徘徊。这里的悖论是:新生活必然要取代旧生活,然而旧生活就没有价值吗?现代工业文明诚然给我们带来富裕,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现代工业也会使人变成某种机器,而环境的污染、自然的破坏、贪腐的蔓延等更败坏了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珍贵的空间,素朴的母亲般的田园和传统的良知、道义的绿洲的丧失,更是我们的悲哀。中外历史的发展都证明了一个真理: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的前行,总是带有悲剧性,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前进中一再出现的矛盾和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的规模和效益不但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成为世界的新元素。我们的三峡水坝工程的建设不知比拉斯普金所描写的西伯利亚安加拉河上的水坝工程不知大多少倍,三峡工程移民的人数多达一百多万,也比小小的马焦拉岛上的移民人数不知要多多少倍。可我们写出了一部像小说《告别马焦拉》那样伟大的作品吗?我当然关注到了写三峡工程移民的一些文学作品,但多半是政治话语的直接的带有点文学性表达。然而我们需要的是文学话语,是在文学理想照耀下的真正的文学话语。这种文学话语要充分体现出作家的特性:三峡大坝当然值得建立,它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几代人的历史理性的实践,我们必须肯定它。但是,那么多人要亲手摧毁自己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家园的痛苦感情,不愿舍弃自己故园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痛苦感情,不愿背井离乡远走他乡的无奈感情,以及深埋在长江水下的千万年的珍贵文物,再也看不到的伟大诗人李白、杜甫描写过的长江的美丽风光这一切就没有价值吗?我们也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实际上,这里同样存在一个现代工业大背景下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的悖立的现实,悲剧性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也未能幸免。我们的作家是否真的从作家的特性出发,发出自己的声音呢?中国的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伟大的(正题),但它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反题),这就是我们的今天所面临的现实悖论。我们总说文学要反映时代精神,可时代精神是什么,它在哪里,我认为它就蕴含上述这个悖论里。今天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个时代的精神,不是发展、发展再发展,不是GDP万岁,我们时代的精神是在科学发展中新的向旧的告别,现代向传统告别,今日向昨日告别。告别不是简单地一走了之。告别是必须走,不能不走,不往前走,我们就要落后和挨打,中国必须崛起,必须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屹立在世界,这是时代的理性的声音;但告别又总是频频回头,泪光点点,难分难舍,这是传统的人文的声音。两种声音此起伏伏,或同时响起。当前的文学现实是,我们的的作家还没有这种充分自觉的社会意识,还没有深切感受到这种时代精神。因此他们的笔下常常很难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来。 文学创作需要审美的升华 有人可能要问,《一个人的遭遇》和《告别马焦拉》可能是原创的。但电影《集结号》不是原创性,它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的。为什么小说《官司》已经有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张力意识,却没有受到大家的关注,没有产生巨大影响呢?这就关系到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了。 对于文学艺术创作来说,并不是展现了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张力,就必然会获得成功,这里还要看作家、艺术家是如何展现的,这就需要考察作品审美品质所达到的高度。如果一部作品根本就不具有审美的魅力,那么这部作品就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不会进入批评家的视野。审美问题还复杂,不是这篇短文能够说明白的。按照我的理解审美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情感评价。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主要之点是作家创作过程中情感的投入,让作品里面所描写的一切事物都生气灌注,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审美场。换言之,单个的人物或单个的场景或单个的故事讲得好都不足以形成审美场。审美场的作为具有生命特征的整体性结构,要求作品不但要真实,合情合理,而且还要有勃勃的气息,浓郁的氛围,可感的情调,优雅的韵律,绚丽的颜色。要达到这种艺术极致和审美高度,作家的情感就必须有一个移出和移入的过程。所谓移出就是作家的情感是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必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并从这种深入和体验中把情感移出来,变为自己的刻骨铭心的情的世界,这也就是刘勰所说的情以物兴;所谓移入就是作家从生活里面所体验的情感,通过一切艺术手段,自然地却又是淋漓尽致地灌注于整个作品之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做到神与物游,似乎作品中的一切似乎都是自己。就像肖洛霍夫所谈的那样,在卫国战争中,他的亲爱的母亲被敌人的飞机扔下的炸弹炸死了,他感到无比的哀伤,他写索科洛夫,觉得索科洛夫就是自己。他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笔下人物身上。这也就是刘勰所说物以情观。情以物兴是移出,而物以情观则是移入。文学创作中审美场的构建,基本上是一个情感的移出和移入的问题。 冯小刚的电影作品《集结号》获得成功,有许多原因,但从创作的角度看,就是它建立起了审美场。反观原作小说《官司》,则离建立审美场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就是为什么《集结号》受到欢迎和关注,而《官司》则处于没有多少读者阅读的原因吧。 我们今天文学的出路和前途,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对文学理想灯火的寻找。我的理解是:文学理想在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三者的辨证关系中。(2010年9月6日完稿)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2)期待《集结号》系列作品的出现
热度 1 tongqb 2010-10-17 17:16
中国近代以来我们经历的战争还少吗?就以抗日战争而言,三千万中国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付出了无比惨重代价。三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也使成千上万的战士奉献了自己生命。虽然我们也出现过一些作品反映了这两场伟大的战争,如《保卫延安》、《红日》、《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好作品也感动了我们。这一点是不能不肯定的。但我们又不能不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伟大作品太少。(孙犁的长篇《风云初记》别具一格,要做另外的分析。) 我这里要提到和简要分析两部具有文学理想光芒的作品。 1955年路翎的以志愿军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这是一部比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还要早就出现的作品。这篇小说,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战役,侦察员王应洪和朝鲜房东姑娘金圣姬之间,发生了一种爱恋的感情,特别是金圣姬从感激就产生了一种抑制不住的感情和想象,由于她的执着的爱,他们之间不能不产生微妙的接触、热烈、冷淡和痛苦。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有军規军纪,明文规定不许在中国战士与朝鲜姑娘之间谈婚论嫁。面对这严重的问题,对志愿军战士王应洪来说是一个多么困难的考验啊!军規军纪明显代表了理性的要求,而爱恋则是一种人的感情的世界。他必须抛掉一切幻想,切断一切藕断丝连的感情,拒绝来自朝鲜姑娘的爱的诱惑。他很难做到这一切,但最后通过他内心的斗争还是做到了。然而他却在那次洼地上的战役中光荣牺牲了。问题在于作家的态度,作家认为军規军纪是不许违反的,但是同时又觉得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值得同情的。作家在军規军纪和感情之间徘徊,在历史要求与人文感性之间徘徊。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这样一个战斗的时代,路翎的作品一发表就遭到批判,认为他的作品写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姑娘之间的爱情,违反了文学从属于政治的原则。批判是没有道理的。实际上作家要揭示的正是历史的要求与人文感情之间的冲突,激发读者的悲剧性情感,让人们看到,我们的战士就是在感情的纠葛中,仍能牺牲个人的最美好的感情,为祖国而战斗。在这篇作品里面作家展开了两个维度:历史的维度与人文的维度的悖立,遵守军規是有价值的,但感情也是有价值的,这样写不单是真实的,而且更具有深刻人性的,可惜后来这样的作品太少了。中国人民在20世纪经历了多少战争,但是我们的作家只知道政治历史这一维度,缺少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写出更多的更深刻的动人作品来。 直到2007年冯小刚电影作品《集结号》的出现,才稍稍给我们一点安慰。电影《集结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我们的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保持张力的文学理想。作品主人公谷子地连长和他的三连47名战士,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战,拼死斗争。在一次为掩护大部队转移过程中,他们受命狙击一部分敌人,一直要等到团部吹响集结号,才能撤退。在那个狙击敌人的阵地上,他们以少打多,打退了敌人的无数次进攻,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全连47人都牺牲了,他们没有听到集结号的声音响起。作者毫不吝惜自己的笔墨,热情地歌颂了他们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精神,体现出作者对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理性的深刻理解:在那个时代还有什么比解放全中国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建立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重要的呢?个人的牺牲如果能换来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那么这种牺牲是有崇高价值的。作者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但影片着力之点还在于三连47人牺牲,并没有被追认为烈士,这太不公平了,这缺乏起码的人文精神。谷子地在参加完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开始了艰苦的寻找原来的所在的部队,力图证明这47名战士不是什么失踪者,他们的家属也不是只配领取200斤粮食的人,他们是烈士,他们应该得到人民的永久的敬仰,他们的家属应该领到700斤粮食,他们应得到烈士家属的荣誉。但由于解放战争中,部队的番号的变化,谷子地费尽力气也没有找到他的47位阶级弟兄是革命烈士的有力证明。在寻找的过程中,谷子地对于他的47名战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对于其家属受到的委屈,表现出一种对人、人性的深切的关怀。他心里最清楚他们是勇敢的战士,但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性格有脾气的人,有人性人情的人,他们的鲜血不是水,不能白流,不能不明不白就这样不了了之。他觉得他此生生活的意义,就是要寻找证明,为这些烈士寻找证明。在寻找过程中,他遇到了困难甚至阻碍,他生气,他不平,他骂人,他跟别人争吵,甚至动武。看似粗暴,实则柔情似水,这种情,是对战友之情,也是对人的之情。这样,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这两个维度就在影片中并置,文学理想的火炬就在这两个维度的交错、纠结和徘徊中。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也要为这些为人民的事业而奉献出自己鲜活生命的烈士找证明。影片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就我个人而言,新时期许多影片的故事看过之后都随风飘散,而唯有《集结号》让我耿耿于怀。稍感遗憾的是影片的大团圆结尾。如果在影片结尾的时候,谷子地力图寻找的证明仍然没有找到,他已经70岁了(原著就是这样写的),眼看就不行了,可仍然在寻找证明的而奔波的路上,那么影片就会有一种悲剧性的氛围,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会更深刻更有力,也更符合真实。 我一直在期待着更多的《集结号》作品系列的出现,但我的期待到此为止是落空了。 也许有些人要问,这些年涌现的作品《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和《亮剑》不是很好吗?是不是合乎你的文学理想呢?我不能不说出我的真话:这几部作品不错,但很难称为优秀,更难称为伟大。因为这几部作品的基调仍然是《青年近卫军》式的、《红日》式的,最多是前苏联作品《夏伯阳》式的。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未能超越歌颂这单一维度,读者从中看不到战争的复杂性、多维性和历史真相。这三部作品不过是在男主人公的个性上下了一些功夫,写了他们的粗暴或粗鲁或暴躁的性格,他们不时违反纪律,动不动骂人,会说粗话它们没有超越《夏伯阳》,当然更没有达到《一个人的遭遇》的思想和艺术的水准。它们离伟大的作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46 次阅读|1 个评论
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1)从《一个人的遭遇》谈起
tongqb 2010-10-17 17:00
题记:这篇文章发表在《文艺报》10月15日,共9000字。《文艺报》发表这样长的论文还很少有过。这是我认真思考过的一个问题,完全是心里话。特分成三小篇放在博客上。供大家批评。 目前文学创作中低俗、媚俗和庸俗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不能不引起热爱文学的人们的担忧,也不能不引起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对文学发展前景的担忧。现实过分功利化,文学过分功利化,我们是否可以从稍稍超越功利的角度,来思考来探索我们的文学理想问题呢? 从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谈起 1956年最后一天和1957年第一天,世界文学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当时前苏联的《真理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五十二岁的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真理报》是前苏共中央的机关报,也是苏联第一大报,一般情况下,头版都只能发表一些政治性的新闻,怎么突然登载起小说来了呢?这不能不引起全苏联和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不胫而走,前苏联和东欧的广播台迅速广播,大型文学杂志《顿河》同年第一期也同时刊载。这篇小说很快就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连当时还健在的美国海明威等世界一批作家也写信祝贺,祝贺肖洛霍夫的小说获得成功。随后就改编为电影,影响了整个世界。可以说,1957年春天,不但在苏联,而且在中国和在全世界都是作家的节日。这篇小说在中国获得空前热烈的反响。中文译本刊载在1957年3月号的《解放军文艺》上,随后另一个译本又刊载于同年4月号《译文》上,5、6月号《文艺学习》也刊载了,随后很快就出版了单行本。一篇外国作品,在不到一个月内又两个中文译本,这在中国是少有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在五十岁左右的人对此不可能有什么印象,但当时我正在大学本科三年级读书,又读的是文学系,我们如醉如痴阅读《一个人的遭遇》,那个春天因为有了这部小说,我和我的同学真的像过节一般高兴,至今仍难以忘怀。肖洛霍夫的努力是有结果的,这部小说创作成功和《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巨著等,使他不但赢得了世界众多的读者的热爱,并且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大荣誉。 关于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在《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之前已经发表和出版了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法捷耶夫的长篇《青年近卫军》、西蒙洛夫的《日日夜夜》和波列伏依的《真正的人》,它们都是以歌颂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英勇、坚强、无畏和牺牲精神为主调的。那么,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在浩如烟海的前苏联的卫国战争小说中,究竟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和改变,从而能占领了《真理报》新年期间的头版版面?并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响?这就不能不简要地介绍一下《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的故事: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记者在一条河边的渡口上,遇到了故事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以及他领养的一个五六岁的孤儿。为了消磨在等待渡船的两个多小时里,索科洛夫在渡口边上给记者讲了他的故事。故事是用第一人称讲述的。他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是一个孤儿,他很爱她,认为她是金不换。婚后,他们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生活平静而幸福地延续着。但是战争突然爆发了。他应征入伍,当了汽车兵。他为前线输送炮弹,不怕牺牲,英勇作战。但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的炸弹炸昏了,他当了俘虏。但是就在俘虏营里,他还亲手掐死了叛徒,表现了他对祖国的忠贞与热爱。他逃跑过,但被敌人抓回来,敌人的一个营长要亲自枪毙他,他毫无惧色,枪毙他之前,他一口气喝了三大杯白酒,连敌人也不能不佩服他这个俄国士兵是条汉子,并决定暂不枪毙他。他最终逃出了俘虏营,并俘虏了一个敌军军官回到了自己人的队伍。在战争将要结束的时候,他回到了家乡。但等待的命运是:家乡已经被夷为平地。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被敌机炸死。他悲痛欲绝。可命运仍然给他留下一个悬念,他的儿子在进攻柏林的前线被升为大尉,他等待儿子胜利归来。但命运还是捉弄他,他的儿子在离胜利那么近的时候,也为国捐躯了。这一回,他真的有点儿熬不过去了。可他还是没有完全被命运压垮,他还是压抑下自己恶劣的心情当上了司机。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孤儿,他认他作儿子,相依为命。战争如此残酷,给人的创伤是无法抚平的。索科洛夫讲完了自己的故事,牵着孤儿走了。记者望着他们的背影,泪水涌出了眼眶。 《一个人的遭遇》与以前的写卫国战争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呢?当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所作的报告是:《一个人的遭遇》对我国文学有原则意义。但什么原则意义呢?却语焉不详。从我们今天的观点看,《一个人的遭遇》实际上是对卫国战争题材创作路线的一次调整。调整的要点在于:把文学的历史理性维度不再看成为唯一的维度,而是加入了一个人文关怀的维度。历史理性的维度和人文关怀的维度并置,两者之间保持张力,甚至悖立,改变单一的歌颂的过分昂扬的基调,展现了战争原有的复杂的真实面貌。我一直认为,历史理性是建立在清醒理智和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历史要求,它是民族的、人类的生存的意义所在,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就战争而言,当自己的祖国遭受敌人侵略之时,作为祖国的儿子,他们很清醒地认识到,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反对入侵者的战斗,这是至高原则,是历史理性的要求。因此描写人民参与保卫祖国的战争,讴歌他们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这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民族的、人类的要求,因此它是属于历史范畴中的理性。在肖洛霍夫笔下,索科洛夫在祖国遭到法西斯敌人入侵的时候,毅然走上战场,为保卫祖国而战,在敌人的俘虏营里他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非人的艰难、折磨、污辱、蹂躏,但他和他的战友英勇刚毅,视死如归,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作家充满热情歌颂这一点,并把这种歌颂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就是说,《一个人的遭遇》充分地展现这一历史理性维度。问题在于战争仅仅只有这一个维度吗?按照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等许多作品的理解,似乎只有这样一个维度。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则认为战争除了上面所说的历史维度之外,还有一个维度,那就是人文主义的维度,即战争是破坏性、毁灭性的,它给人带来的是杀戮,是劫难,是蹂躏,是凄惨,是创伤,而且是永远也不能抚平的精神创伤,因此它又具有悲剧性的一面,我们需要以人文关怀来烛照它来正视它,把真相展现出来,让后来人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如果一个政治家有时对于战争中某个普通战士遭受的苦难或被敌人枪杀,可以忽略不计而着眼于战争的战略方面的话,那么作家的特性就是要敢于说出战略学家、军事专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不想说或不愿说出的话来。正如当年肖洛霍夫访问捷克斯洛伐克所说:文学----这是良心问题,要是我们不起来大声疾呼反对杀人,下几代的人就不会原谅我们。知识分子首先应该对战争说不要,而且要比那些说要的人说在前头。(见《文汇报》1958年4月23日)我相信,肖洛霍夫这里说的战争当然是法西斯敌人强加给我们的战争,而不是我们不得不奋起抵抗法西斯敌人的正义的战争,一旦有谁把战争强加给我们,我们就应该像索科洛夫那样勇敢地走上战场。我的理解是,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就是让上述历史理性的维度和人文关怀两个维度在作品中保持张力状态,既要歌颂苏联战士英勇地参与反法西斯敌人的战争,又要展现这场敌人强加的战争所造成的人文灾难----同胞的被害,战友的牺牲,家园的失落,亲人的离去,永远也抹不去的孤独与悲伤这就是肖洛霍夫对卫国战争题材创作路线的调整和改造。肖洛霍夫的新的创作路线的意义是既要体现历史的要求,又要体现人民的苦难;既要高扬英雄主义,又高扬人道主义;既要考虑到祖国安全这个至高的大局;又要照顾到个人幸福这个不可少的愿望;既从社会方面理解战争,又突出了全人类的主题。人情、人性、人道主义成为新的元素进入作品。而作家在历史和人文中徘徊。这一创作路线的调整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这就还原了战争的真相,战争的残酷性、非人性突显出来。这不能不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精神的启迪。这就是肖洛霍夫的文学理想和精神价值。这个文学理想和精神价值的火炬,既照耀了伟大苏维埃祖国大地,也照耀到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祖国的尊严和个人幸福都在文学理想的热流的温暖中而显得更宝贵更值得珍惜。 自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一出,文学理想被刷新之后,这一类型的成功作品在前苏联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如邦达列夫的《最后的炮轰》,巴克拉诺夫的《一寸土》,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等,一直到苏联后期还涌现出大家比较熟悉的像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拉斯普金的《活着,但要记住》等等。整个卫国战争共夺走了2660万苏联人的生命,其中有近870万是军人。但是由于以《一个人的遭遇》等系列伟大作品的涌现,给全世界的人们以耳目一新的阅读感觉和空前的心灵震撼,前苏联文学无愧于他们伟大的卫国战争。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98 次阅读|1 个评论
真理的困惑
zhangqq 2010-9-30 12:51
真理的困惑 说道真理二字的时候,我们都有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国际歌》说:要为真理而斗争!多少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此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 但是,真理一词也有滥用的时候。过去,皇帝对臣子说的话就是真理,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也是真理,丈夫对妻子说的话都是真理。这就是所谓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林彪曾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当时就有人反对这种说法,现在,林彪的这句话被人们视为笑柄,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然而,在当下的社会,上级、领导的话仍然句句是真理,下级必须完全照办,不能有半点含糊,只是大家心照不宣,不能像林彪那样公开去说,埋头执行就行了。不过人们心里明白,这种说法的真理,是假冒伪劣的真理。在我们的心中还是有对于真理的清醒把握的。 按照人们一般的看法,真理被认为是真正的道理,绝对正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例如:太阳从东边出来,从西天落下。这句话就是真理。 自然科学被人们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人们习惯地直接把自然科学说成真理: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其次,真理不仅是最高的道理,也被认为是最公正的标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心怀鬼胎、搞阴谋诡计的人才害怕真理。权力也不能占有真理。而把握真理的人更是无所畏惧。当年布鲁诺在火刑柱下仍然正气凛然、视死如归。教会虽然判处他死刑,却不能改变他发现的真理。 此外,真理还被认为是进步的东西,具有正面的价值。比如,我们经常说追求真理,意思与追求进步、光明相同。如果在悼词中说某某人一生追求真理,那就是对他(她)整个人生的很高评价。 当然,问题还在于,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理?或者说,以什么标准来判断真理?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些是我们关于真理的常识。那么,这些说法能否完全成立?也可以问:这些说法是否就是真理?让我们来检视一下。 先从真理的标准入手。我们说:太阳从东边出来,从西天落下。用实践来检验,没错。但是,我们说: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这句话却无法用实践来检验。因为,共产主义社会离我们现实社会还很遥远,远远没有实现,我们如何用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还没有用实践来检验,我们能否说这个命题还不是真理?至少暂时还不是真理?因此,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这句话不能用实践检验,表明这里有个悖论:要么,这句话不是真理;要么,实践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条不能同时成立。 如何解开这个悖论? 我们是否可以说,革命的真理与自然科学的真理不一样?自然科学的真理可以用实践来检验,而革命的真理毋需用实践来检验? 回答是:肯定不行。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是关于革命真理的讨论,结论也旗帜鲜明,认为革命的真理也必须要用实践来检验。同时,我们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对于这种信念我们任何时候都没有动摇过。 那么,如何解决问题? 信念不可以动摇,在理论和逻辑上我们却无法论证,这个结我们解不开。可见,用这样的方法来论证真理,就会出现像数学中的无解题。 显而易见,我们所理想的和进步的东西,在证明上都会遇到与革命的真理相同的境遇,因此,都不能简单地与真理等同。 那么,现代的自然科学是否就是真理?也难说。首先,有些自然科学理论在实践中也是无法检验的。 譬如数学中的复数,在生活中怎么会找到用-1的平方根这样的事物呢?还有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也是无法用实践检验的,最多用实验证明,实际上都具有假说的性质。 其次,实践检验过的结论,不能达到最终的确定性。例如,在标准大气压的条件下,水在摄氏100度就会沸腾,在摄氏0度就会结冰。这个结论,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真理。因为我们已经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结论没有改变。但是,这只是说明,至今为止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谁能保证这个结论在下一次试验中不被改变呢? 从科学史的角度说,托勒密的地心说理论,在被哥白尼的日心说代替之前,被人们使用了约1400年。在这1400年里,西方的天文观察家和历法计算者,没有从根本上怀疑过地心说的正确。然而,1400年后哥白尼却改变这个理论。同样,亚里士多德的很多物理学观点,也影响了人们一千多年。在牛顿力学改变了亚里士多德结论的几百年之后,爱因斯坦等人的现代量子力学又推进了牛顿的学说。这说明, 一种自然科学的结论,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被无数次验证为正确,但是,却不能证明它以后永远正确。 用实践检验的次数,只能证明此前这种理论的正确,而决不能认为这个理论已经得出一个终极的结论。可见,这样的自然科学也不是那种我们认为的绝对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这样说来,什么是真理? 我们对于过去确定无疑的真理,对于判断真理的方法,甚至对于自然科学都进行了质疑。那么,世界上还有真理吗? 在西方的语境中,真理(truth)一词与真(true)的含义密切相关。真的意思是指我们对对象确切、可靠的把握。而我们获得对于对象确切、可靠的把握,实际上就是获得了关于对象的知识(knowledge)。因此,真理、真、知识在西方语境中的意义非常接近。西方哲学中讨论的真理问题常常与知识问题混在一起。这与我们汉语语境中真理的意义不尽相同。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看,我们刚刚讨论的真理观,是一种符合论的真理观。 符合论的真理观认为,一个观点、一种思想或理论是否正确,用经验事实进行验证,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即为谬误。 即如上文我们提到关于水的沸腾和结冰的理论那样。符合论的真理观并非完全错误,常常是有效的,但却存在缺陷,有它的软肋。 除了符合论的真理观之外,西方哲学史上还有形形色色的真理观。例如影响较大的有波普(Karl R. Popper 1902-1994)的证伪论,提出科学通过推测和反驳而前进的真理观,等等。这些真理观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存在缺陷。这说明,在真理问题上,人们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共识。 就是说,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真理的定义。 因此,我们仅仅了解符合论的真理观,仅仅把实践当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不够的。事实上,关于什么是真理及其标准的讨论还远远没有终结。 我们看到,现代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理论,是建立在这种符合论的真理观之上的。自然科学为人类带来了福利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从上面的讨论就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绝对不是无懈可击的,也有自身的局限。因此,把自然科学简单等同于真理,尤其是等同于汉语语境中的真理,就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对于自然科学的崇拜。崇拜是非理性的,接近于信仰。 用崇拜和信仰的态度对待自然科学,与一个教徒对待宗教态度实质上已经没有区别了。因此,我们不仅要反对一般的迷信,也要警惕对于自然科学的迷信。以为自然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与以为上帝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顺便还应该提到,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上还有所谓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说,即把我们已经获得的真理称为相对真理,而所有的相对真理之和就是绝对真理。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获得所有的相对真理,我们就不能获得绝对真理。因此,只要人类的认识没有终结,绝对真理就不可能达到。这个意思实际上告诉我们,绝对真理事实上是没有的。因为,人们只能在一个一个的相对真理的山头上不断攀登,而这种山头是无限的,因此永远不可能获得一个终结的结果。 如果把绝对真理当作一个设定的理想状态,即人类认识真理的最高点或终点,那么,对于这种终点的追求,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信念或信仰。不仅我们每个个体的生命,就是整个人类的生命也无法到达这个终点。 这样,一个哲学的命题立刻就转化为带有宗教色彩的命题了。 话说到此,什么是真理还没有回答,实际上也无法回答。因为,真理的问题对于人类还是一种困惑。 然而,尽管困惑,我们还是看出目前人们对于真理认识的误区。 可见,困惑者也有某种清醒,而清醒者似乎并非真的清醒。也许,作为读者的你,现在由原来的清醒者变为一个困惑者了。但是,你不觉得,这种困惑比原来的清醒更清醒一些吗? 西方哲学中关于真理问题有很多奇谈怪论,这些观点虽然有点出人意外,甚至危言耸听,但绝不是无稽之谈,而是严肃、认真的理论。这些理论会在我们的日常视野之外,洞开一些新颖、奇妙的景致来。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就让地上的果子烂掉吧
springbamboo 2010-9-29 09:56
牛津城里种有很多果树,如苹果、海棠、樱桃等果树,还有一些是叫不出名字来的。春华秋实,红红的果子沉甸甸地挂在枝头随风而动。每天清晨,独步在Banbury大街上,总能闻到一缕果子的清香,使我忘记了城市的喧嚣。有一棵有些年头的海棠果树将其粗大的枝叶从院墙内伸到了大街的人行道上,树荫下便是落了一地的果子,着秋露而晶莹透亮。没有人去捡地上的果子,它们只有静静地躺在地上。偶而见到几只小松鼠,翘着大尾巴,游走在果子堆里。当停下脚步的时候,它们就会专心致志地吃着手心里的果子,毫无在意近在咫尺的路人。 牛津大学的公园时常是让人最为惬意之处。它的开阔,让人充分感受到秋光的温柔;它的绿草,让人感到生命的永恒;它弯曲的河,就如历史在人们心间流淌;它的古树,见证了牛津的傲骨和至高的威严;它的静,让人们多了一块学习和思考之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公园里的红樱桃,它们虽有些低矮,但却让人赏心悦目。蔚蓝的天空下,树上红红的果子如红叶,如仙女的红绫随风舞动。果子如散珠般落到了绿草地,河岸边,有的则随流而去,让人感受到了久违的原生态及万物的合谐之美。 周未,到一个姓张的同事处做客。同事住在一个中国家庭里。在他备餐的间隙,我独自走到了后院。庭院深深,有草地,但我已是见多不怪了。最让我兴奋的还是那些沿墙角生长的苹果树。树上的果子已不多,大部分落在了草地上。红红的、大大的,一个接一个地躺在地上,真惹人馋,但我却不舍得去捡。由此想起了一些往事。小时候,每当山上栗子成熟的时候,我都要一大早起来赶到深山去采栗子,要不然就没有份了,这很好的见证早起的鸟儿有食吃的道理。还有村里有一棵大大的芒果树,有些年头了,每当才结出不大的青果时,小伙伴们就争先恐后地爬到树上去采摘着吃。实在太酸了,就蘸些盐下咽。还有更值一提的是,曾经在某夜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偷摘乡里的菠萝蜜。当我们爬到树上正为摸到一个大大的菠萝蜜而窃喜的时候,突然传来砰的声音。不好了,一个坏的菠萝蜜自己从树上掉了下来,重重地砸在了地上。这时,狗叫了起来,跑来了个看果树的老头,拿着手电就直往树上照。大家个个紧贴着树,有的还情急之下裹上树叶做保护色,着实让人吓出一身冷汗。多么惊心动魄的一个夜晚,都快赶上鬼子偷地雷了。而今,这么好的果子摆在了我的面前,却没有了采摘的兴致。是不是人生的境遇不同,带来了心境的各异? 我们生活在号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里,相信物质决定意识,因而过分追求物质,而精神上的东西却在渐渐失去。人们没有信仰,社会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而且人们还极力去破坏自然,打破了成千上万年以来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合谐。记得我敬爱的导师袁润章教授在人生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让我一定要善待他人,关爱他人。因此,我们有理由去善待这个社会,善待他人,极力地去营造一个合谐的社会;同时,我们也有理由善待自然,善待一草一木,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个人分类: 未分类|9774 次阅读|12 个评论
产业、理性与反思——世博之德国行
ssglwu 2010-9-17 10:16
吴国林 凡去看世博,一般来说,德国馆必去。如果不去德国馆,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世博,什么才叫做人类未来城市的发展。 看过德国馆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德国的工业精益求精,德国人非常认真,而且德国人是一个敢于和善于反思的民族,敢于正视二战所犯下的罪行。 德国的工业之所以如此,在于它自近代以来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于他们认真学习,在于其严谨而又奔放的文化。 德国的馆的设计,其空间布局极为讲究,色彩漂亮,理性十足,总有变化,同时馆中还有供小孩玩的小斜坡,显现出人性关怀。 空间与环保的统一 理性的空间布局数学之真 走向未来之道 经过环保改造 精致的工业技术 民族进步的阶梯 反思过去,敢于直面 多元的文化 音乐,人的创造力显现的空间 德国馆外标识,从法国馆拍摄 未来,是一个参与与互动的未来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3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经验”与“实验”的分野
STS 2010-9-14 16:40
个人分类: 评论|4165 次阅读|1 个评论
CrossCheck和CT
longfo 2010-9-13 14:55
最近说国内抄袭剽窃的新闻很多,主要原因是一个软件叫做CrossCheck。这个软件据说是个系统,加入他的检验还需要付费。 我具体不是很清楚CrossCheck的工作原理,但是有些支离破碎的字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CrossCheck的功能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基于全球学术出版物所组成的庞大数据库和一个基于网页的检验工具。这个基于网页的工具可用于编辑过程中去鉴别相似文档,生成对比报告,并通过分析去判断是否存有学术剽窃行为。 那么很多相同语句也会被认为是剽窃咯。比如,你好,吃饭了吗。早上好。今天是个好天气。等等。 我们来看看CT,这个检查工具是用来检查人的,在医院里面,我们一般给片子标上名字,为了确认这是张三李四的片子,不然一般看不出来这个片子是谁的。 好了,这两个工具都是用来诊断疾病的,一个是身体疾病,一个是剽窃抄袭,不知道作用原理相差多远。但是我也在考虑,两个人单纯的化验他的成分,或者用CT去看看他的身体,得出结论应该是相似度几乎百分之九十五,那么我们敢说两个人是一个人吗。P0.05了呀,这个有统计学意义了呀。哈哈。 这叫什么事啊,我做过骨科大夫,任何CT的诊断都需要医学知识,仅仅依靠CT学的知识不远远不够的,为什么?很明显啊,病和人能归为一谈嘛,病是病,人是人,要分开对待才好。 一方面要求医生要有人文气息,你们这些杂志搞得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拿一些缺乏人文的软件来约束科研人员,不知道这算不算无视人权。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30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轉載】甘陽談通識教育
jiangjinsong 2010-9-9 11:33
转载请注明来自道里书院论坛 10-9-8 10:29:30 通识教育的生根之道:甘阳刘小枫杜维明谈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生根之道甘阳,刘小枫,杜维明谈通识教育 [蔣科學按:甘陽先生的嘗試,爭議不小,我自己就在酒桌上親耳聽到幾位同行對他的做法很不屑。我卻傾向於認為是不同理念的分歧。也許我太落伍了,我對今天日益嚴重分科的教育不太看好。我相信真正做好通識教育,才能培養第一流的人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08.27 24版人文 甘阳(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 今年的第四届讲习班跟以往稍微有一点不同,主要在于学员的构成上。今年我们的招生比较明确地偏向本科,本科生的人数占了一半;往年招生我们首先偏重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以及各大学教务处老师,因为最初几年的目的是在中国各大学凝聚通识教育的共识。我觉得这个共识在最近几年基本达到了,有条件的大学都已经开始强调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虽然做得都很吃力。 今年讲习班偏重招收本科生,我是希望传达一个信息:大学的好坏,大学生本身是关键,本科生本身是大学的主人。相当长时间以来,大家谈通识教育,包括本科生自己,或者大学的教授、校方,都把本科生看成是单纯的客体。这是有偏差的。我们假定满校都是名教授,但如果学生不愿意好好学,你这个学校能办得好吗? 我觉得一个大学最关键的是大学生自己的风气。八十年代的中国大学没什么通识教育,那时候也不需要通识教育,因为那时的学生本身就是主动在学习。所以大学生自己想不想读书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自己现在身份有了一些变化,原先我一直在香港大学,最近一年全职到中山大学,这种感受就更加深刻。据我的观察,现在最多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大学生自己想读书,说得严重一点,可能百分之七十的大学生并不想认真读书,就是想混学分,然后毕业。如果这种风气不改变,老师教课也会很灰心,到最后就不想教了。我觉得这是通识教育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我希望本科生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去想一想大学生自己能做些什么。大学生应该停止单纯的抱怨,而要回来想想自己的问题。如果大学风气好,即使没有大师,你也能好好读书,因为现在资讯非常发达。我不大同意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这句话,这句话只有一半是对的,因为第一,大师可遇而不可求;第二,现在这个时代百分之九十的大师都是冒牌货。我们现在北大也好,清华也好,中大也好,都花重金请了很多国外的人回来,花了很多钱,但他们对中国的大学作出了多少贡献?很多都不到位,学生也看不到他们几眼,没有用。 中国大学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这里想讲两点。第一个问题是学生不肯读书,哪怕是很好的学生。中国大学生的一个特点是愿意听很多很多的课,每个学期选课10门、12门,比较疯狂的要选15门、17门,但是没有一个课他是愿意下功夫去阅读文本的。每个大学生都会夸夸其谈说我们要独立思考,但怎么独立思考?没有阅读就没有思考,没有阅读的说话就是口水,说出来的话不过就是报屁股上的文章,你以为这很有思想吗?我们讲习班因此从头至尾第一强调的是阅读,而且阅读要有一定的质量和数量。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没有讨论,即使讨论也讨论不好,因为你不阅读就不会讨论,没有阅读基础的讨论就是口水。中国传统从前历来强调讨论,从前的书院体制基本是个讨论班的体制,我们现在看的《朱子语录》是什么?就是朱熹和弟子坐在一起讨论,而且他们的书院也是分班的,由资深弟子带着一个个小班进行讨论,所以讨论本来是中国的读书传统。但现在中国的大学是普遍没有小班讨论的,中国大学都想学美国大学,但偏偏不学美国大学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本科课程必须有小班讨论。 通识教育在中国可以说已经遍地开花,香港、台湾、大陆比较好的大学表面上都可以拿出非常漂亮的通识教育或者公选课的课单手册,但是这些漂亮手册我从来不看,我只问他们两个问题:第一,任选其中一门课,我要看它每周的课程阅读进度,读的是哪些文本,每堂课下来阅读了多少文本;第二,有没有小班讨论。凡是不具备这两点的,我认为都不能算是好的通识教育,很容易就变成学生混学分的课而已。所以我觉得通识教育需要有些制度性的东西去规范它,学生不愿意读书是一个现实情况,但如果有一个制度性的要求,可能就会做得相对好一些,比方说你规定这门课的学生必须参加小班讨论,那么多多少少会促使学生去读一点书。另外讨论一定是依据阅读进度的讨论,每周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阅读要求,否则讨论就变成了口水。我自己的感觉是中国学生的讨论班做起来非常困难,这也是我这次把讨论班完全限制在本科生和硕士生的一个目的,我希望这次讨论班能做得好一些。 关于讨论班还有一个问题,??后尤其是??后的学生非常缺乏交流,或者说不会交流,互相之间好像很难沟通交流。一个大学如果没有沟通交流的氛围,很难成为一个读书共同体。我们再回过头来讲八十年代的大学,很多人虽然在不同的院系专业和年级,但人是讲气味相投的,会互相找的。找的方式不是像你们现在用什么facebook互相传无聊的照片,而是见面一谈立即进入书本,立即进入问题。当时的北大是一个讨论的共同体,你如果不能讨论,何以表明你是聪明的,你来北大干嘛呢?大学一旦有这样的氛围,就迫使每一个人都进入这个场,而我们现在的大学就缺乏这样一个场。 这就是我这次讲习班主要想跟大家讲的一点,就是大学生应该发挥主动精神,你们要把自己看成是大学的主人,你们要自己去创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如果没有好的读书氛围,即使有非常好的教授,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大学仍然不可能成为好大学。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过训练的无能”
book 2010-9-8 19:35
----------------------------------------------------------------- The Hills erect their purple Heads The revier lean to see Yet Man has not of all the Through A Curiosity 群峦耸起它们高贵的峰巅 众合川争相探视 可是在众生之中唯独人 丝毫不感到好奇 (-- by Emily Dickinson ) ------------------------------------------------------------------------------------------ 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在一本书中写道: 【 世俗的人文环境是不容忍独特的,不容忍有见地的科学发现的,特别是那些使我们原以为正常的宗教文化感到不安的观点。同为人类,我们都一样迷恋那些熟悉的、与主流思想一致的观念。总而言之,习惯或者传统对我们的影响之深,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即便我们对某种特定的哲学或思维方式并没有一个适合的名称,也没有相关的历史知识,我们都已经淹没在我们安全的现实思维中。我们的观点对我们见到的和知道的事物的认识塑形,添加色彩。我们已经接受的、确认是事实或者真理的观念,都顽强地要整合到我们整个思维模式中去。然而,对此我们并不一定都能意识到。这种传统文化的束缚可以称作经过训练的无能、思维共性或者现实的社会构建;你可以用任何你愿意用的名词称呼这些决定我们观点的主要因素。所有的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语言、民族、宗教和辈份的精神负担,难以感受新的观念。科学家同任何人一样,也要隐藏影响他或她的行为的假说,以及不知不觉中冒出来的想法。 】
个人分类: 读-思-拾|3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What is Humanism? By 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
yue 2010-8-4 16:10
Edited by ZHANGTANQIN What is Humanism? Changing the world, one mind at a time... by Frederick Edwords Executive Director, 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 http://www.jcn.com/humanism.html PART 1 ALL KINDS OF HUMANISMES What is humanism? The sort of answer you will get to that question depends on what sort of humanist you ask! The word humanism has a number of meanings, and because authors and speakers often don't clarify which meaning they intend, those trying to explain humanism can easily become a source of confusion. Fortunately, each meaning of the word constitutes a different type of humanism -- the different types being easily separated and defined by the use of appropriate adjectives. So, let me summarize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humanism in this way. Literary Humanism is a devotion to the humanities or literary culture. Renaissance Humanism is the spirit of learning that developed at the end of the middle ages with the revival of classical letters and a renewed confidence in the ability of human beings to determine for themselves truth and falsehood. Cultural Humanism is the rational and empirical tradition that originated largely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evolved throughout European history, and now constitutes a basic part of the Western approach to science, political theory, ethics, and law. Philosphical Humanism is any outlook or way of life centered on human need and interest . Sub-categories of this type include Christian Humanism and Modern Humanism. Christian Humanism is defined by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as a philosophy advocating the self- fulfillment of ma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hristian principles. This more human-oriented faith is largely a product of the Renaissance and is a part of what made up Renaissance humanism. Modern Humanism , also called Naturalistic Humanism, Scientific Humanism, Ethical Humanism and Democratic Humanism is defined by one of its leading proponents, Corliss Lamont, as a naturalistic philosophy that rejects all supernaturalism and relies primarily upon reason and science, democracy and human compassion . Modern Humanism has a dual origin, both secular and religious, and these constitute its sub-categories. Secular Humanism is an outgrowth of 18th century enlightenment rationalism and 19th century freethought . Many secular groups, such as the Council for Democratic and Secular Humanism and the American Rationalist Federation, and many otherwise unaffiliated academic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 advocate this philosophy. Religious Humanism emerged out of Ethical Culture, Unitarianism, and Universalism. Today, many Unitarian- Universalist congregations and all Ethical Culture societies describe themselves as humanist in the modern sense. PART 2 RELATION BETWEEN SECULARITY AND RELIGION The most critical irony in dealing with Modern Humanism is the inability of its advocates to agree on whether or not this worldview is religious. Those who see it as philosophy are the Secular Humanists while those who see it as religion are Religious Humanists. This dispute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early years of this century when the secular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converged and brought Modern Humanism into existence. Secular and Religious Humanists both share the same worldview and the same basic principles. This is made evident by the fact that both Secular and Religious Humanists were among the signers of Humanist Manifesto I in 1933 and Humanist Manifesto II in 1973.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hilosophy alon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t is only in the definition of religion and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hilosophy that Religious and Secular Humanists effectively disagree. The definition of religion used by Religious Humanists is a functional one. Religion is that which serves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needs of a group of people sharing the same philosophical world view. To serve personal needs, Religious Humanism offers a basis for moral values, an inspiring set of ideals, methods for dealing with life's harsher realities, a rationale for living life joyously, and an overall sense of purpose. To serve social needs, Humanist religious communities (such as Ethical Culture societies and many Unitarian-Universalist churches) offer a sense of belonging,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special holidays shared with like-minded people, a unique ceremonial life, the performance of ideologically consistent rites of passage (weddings, child welcomings, coming-of-age celebrations, funerals, and so forth), an opportunity for affirmation of one'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a historical context for one's ideas. Religious Humanists maintain that most human beings have personal and social needs that can only be met by religion (taken in the functional sense I just detailed). They do not feel that one should have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meeting these needs in a traditional faith context versus not meeting them at all. Individuals who cannot feel at home in traditional religion should be able to find a home in non-traditional religion. I was once asked by a reporter if this functional definition of religion didn't amount to taking away the substance and leaving only the superficial trappings. My answer was that the true substance of religion is the role it plays in the lives of individuals and the life of the community . Doctrines may differ from denomination to denomination, and new doctrines may replace old ones, but the purpose religion serves for PEOPLE remains the same. If we define the substance of a thing as that which is most lasting and universal, then the function of religion is the core of it. Religious Humanists, in realizing this, make sure that doctrine is never allowed to subvert the higher purpose of meeting human needs in the here and now. This is why Humanist child welcoming ceremonies are geared to the community and Humanist wedding services are tailored to the specialized needs of the wedding couple. This is why Humanist memorial services focus, not on saving the soul of the dear departed, but on serving the survivors by giving them a memorable experience related to how the deceased was in life. This is why Humanists don't proselytize people on their death beds. They find it better to allow them to die as they have lived, undisturbed by the agendas of others. Finally, Religious Humanism is faith in action. In his essay The Faith of a Humanist, UU Minister Kenneth Phifer declares -- Humanism teaches us that it is immoral to wait for God to act for us . We must act to stop the wars and the crimes and the brutality of this and future ages. We have powers of a remarkable kind. We have a high degree of freedomz in choosing what we will do. Humanism tells us that whatever our philosophy of the universe may be, ultimately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kind of world in which we live rests with us. Now, while Secular Humanists may agree with much of what religious Humanists do, they deny that this activity is properly called religious. This isn't a mere semantic debate. Secular Humanists maintain that there is so much in religion deserving of criticism that the good name of Humanism should not be tainted by connection with it. Secular Humanists often refer to Unitarian Universalists as Humanists not yet out of the church habit. But Unitarian- Universalists sometimes counter that a secular Humanist is simply an unchurched Unitarian. Probably the most popular example of the Secular Humanist world view in recent years was the controversial author Salman Rushdie. Here is what he said on ABC's Nightline on February 13, 1989, in regard to his novel The Satanic Verses. that there is an old, old conflict between the secular view of the world and the religious view of the world, and particularly between texts which claim to be divinely inspired and texts which are imaginatively inspired. . . . I distrust people who claim to know the whole truth and who seek to orchestrate the world in line with that one true truth. I think that's a very dangerous position in the world. It needs to be challenged. It needs to be challenged constantly in all sorts of ways, and that's what I tried to do. In the March 2, 1989, edition of the New York Review, he explained that, in The Satanic Verses he -- . . . tried to give a secular, humanist vision of the birth of a great world religion. For this, apparently, I should be A tried. . . . Battle lines are being drawn today, one of my characters remarks. Secular versus religious, the light verses the dark. Better you choose which side you are on. The Secular Humanist tradition is a tradition of defiance, a tradition that dates back to ancient Greece. One can see, even in Greek mythology, Humanist themes that are rarely, if ever, manifested in the mythologies of other cultures. And they certainly have not been repeated by modern religions. The best example here is the character Prometheus. Prometheus stands out because he was idolized by ancient Greeks as the one who defied Zeus. He stole the fire of the gods and brought it down to earth. For this he was punished. And yet he continued his defiance amid his tortures. This is the root of the Humanist challenge to authority. The next time we see a truly heroic Promethean character in mythology it is Lucifer in 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 But now he is the Devil. He is evil. Whoever would defy God must be wickedness personified. That seems to be a given of traditional religion. But the ancient Greeks didn't agree. To them, Zeus, for all his power, could still be mistaken. Imagine how shocked a friend of mine was when I told her my view of God's moral standards. I said, If there were such a god, and these were indeed his ideal moral principles, I would be tolerant. After all, God is entitled to his own opinions! Only a Humanist is inclined to speak this way. Only a Humanist can suggest that, even if there be a god, it is OK to disagree with him, her, or it. In Plato's Euthyphro, Socrates shows that God is not necessarily the source of good , or even good himself. Socrates asks if something is good because God ordains it, or if God ordains it because it is already good. Yet, since the time of the ancient Greeks, no mainstream religion has permitted such questioning of God's will or made a hero out of a disobedient character. It is Humanists who claim this tradition. After all, much of Human progress has been in defiance of religion or of the apparent natural order. When we deflect lightening or evacuate a town before a tornado strikes, we lessen the effects of so called acts of God. When we land on the Moon we defy the Earth's gravitational pull. When we seek a solution to the AIDS crisis, we, according to Jerry Falwell, thwart God's punishment of homosexuals. Politically, the defiance of religious and secular authority has led to democracy, human rights , and ev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Humanists make no apologies for this. Humanists twist no biblical doctrine to justify such actions. They recognize the Promethean defiance of their response and take pride in it. For this is part of the tradition. Another aspect of the Secular Humanist tradition is skepticism. Skepticism's historical exemplar is Socrates. Why Socrates? Because, after all this time, he still stands out alone among all the famous saints and sages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Every religion has its sage. Judaism has Moses, Zoroastrianism has Zarathustra, Buddhism has the Buddha, Christianity has Jesus, Islam has Mohammad, Mormonism has Joseph Smith, and Bahai has Baha-u-lah. Every one of these individuals claimed to know the absolute truth. It is Socrates, alone among famous sages, who claimed to know NOTHING. Each devised a set of rules or laws, save Socrates. Instead, Socrates gave us a method --a method of questioning the rules of others, of cross- examination . And Socrates didn't die for truth, he died for rights and the rule of law. For these reasons, Socrates is the quintessential skeptical Humanist. He stands as a symbol, both of Greek rationalism and the Humanist tradition that grew out of it. And no equally recognized saint or sage has joined his company since his death. Because of the strong Secular Humanist identity with the images of Prometheus and Socrates, and equally strong rejection of traditional religion, the Secular Humanist actually agrees with Tertullian--who said: What has Jerusalem to do with Athens? That is, Secular Humanists identify more closely with the rational heritage symbolized by ancient Athens than with the faith heritage epitomized缩影by ancient Jerusalem. But don't assume from this that Secular Humanism is only negative. The positive side is liberation, best expressed in these words of Robert G. Ingersoll: When I became convinced that the universe is natural, that all the ghosts and gods are myths, there entered into my brain, into my soul, into every drop of my blood the sense, the feeling, the joy of freedom. The walls of my prison crumbled and fell. The dungeon地牢 was flooded with light and all the bolts and bars and manacles became dust. I was no longer a servant, a serf, or a slave. There was for me no master in all the wide world, not even in infinite space. I was free--free to think, to express my thoughts--free to live my own ideal, free to live for myself and those I loved, free to use all my faculties, all my senses, free to spread imagination's wings, free to investigate, to guess and dream and hope, free to judge and determine for myself . . . I was free! I stood erect and fearlessly, joyously faced all worlds. Enough to make a Secular Humanist shout hallelujah! The fact that Humanism can at once be both religious and secular presents a paradox of course, but not the only such paradox. Another is that both Religious and Secular Humanism place reason above faith , usually to the point of eschewing 回避faith altogether. The dichotomy 对分between reason and faith is often given emphasis in Humanism, with Humanists taking their stand on the side of reason. Because of this, Religious Humanism should not be seen as an alternative faith, but rather as an alternative way of being religious. These paradoxical features not only require a unique treatment of Religious Humanism in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 but also help explain the continuing controversy,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Humanist movement, over whether Humanism is a religion at all. The paradoxes don't end here. Religious Humanism is usually without a god, without a belief in the supernatural, without a belief in an afterlife , and without a belief in a higher source of moral values. Some adherents would even go so far as to suggest that it is a religion without belief of any kind-- knowledge based on evidence being considered preferable. Furthermore, the common notion of religious knowledge as knowledge gathered through nonscientific means is not generally accepted in Religious Humanist epistemology. Because both Religious and Secular Humanism are identified so closely with cultural humanism, they readily embrace modern science, democratic principles, human rights, and free inquiry. Humanism's rejection of the notions of sin and guilt,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sexual ethics, puts it in harmony with contemporary sexology and sex education as well as aspect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Humanism's historic advocacy of the secular state makes it another voice in the defense of church/state separation. All these features have led to the current charge of teaching the religion of secular humanism in the public schools. The most obvious point to clarify in this context is that some religions hold to doctrines that place their adherents at odds with certain features of the modern world which other religions do not. For example, many biblical fundamentalists, especially those filling the ranks of the Religious Right, reject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Therefore, they see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in a science course as an affront to their religious sensibilities. In defending their beliefs from exposure to ideas inconsistent with them, such fundamentalists label evolution as humanism and maintain that exclusive teaching of it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constitutes a breech in the Jeffersonian wall of separation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It is indeed true that Religious Humanists, in embracing modern science, embrace evolution in the bargain. But individuals within mainline Protestantism, Catholicism, and Judaism also embrace modern science --and hence evolution. Evolution happens to be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science today and is appropriately taught in science courses. That evolution has come to be identified with Religious Humanism but not with mainline Christianity or Judaism is a curious quirk of politics in North America. But this is a typical feature of the whole controversy over humanism in the schools. Other courses of study have come to be identified with Humanism as well, including sex education, values education, global education, and even creative writing. Today's Christian fundamentalists would have us believe that situation ethics was invented by 1974 Humanist of the Year Joseph Fletcher. But situational considerations have been an element of Western jurisprudence for at least 2,000 years! Again, Secular and Religious Humanists, being in harmony with current trends, are quite comfortable with all of this, as are adherents of most major religions. There is no justification for seeing these ideas as the exclusive legacy of Humanism. Furthermore, there are independent secular reasons why schools offer the curriculum that they do. A bias in favor of the religion of secular humanism has never been a factor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he charge of Humanist infiltration into the public schools seems to be the product of a confusion of cultural humanism and Religious Humanism. Though Religious Humanism embraces cultural humanism, this is no justification for separating out cultural humanism, labeling it as the exclusive legacy of a nontheistic and naturalistic religion called Religious Humanism, and thus declaring it alien. To do so would be to turn one's back on a significant part of one's culture and enthrone the standards of biblical fundamentalism as the arbiter of what is and is not religiou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lture would go a long way in clarifying the issues surrounding the controversy over humanism in the public schools. PART 3 SUMMARY ON HUMANISM Once we leave the areas of confusion, it is possible to explain, in straightforward terms, exactly what the modern Humanist philosoph y is about. It is easy to summarize the basic ideas held in common by both Religious and Secular Humanists. These ideas are as follows: Humanism is one of those philosophies for people who think for themselves. There is no area of thought that a Humanist is afraid to challenge and explore. Humanism is a philosophy focused upon human means for comprehending reality. Humanists make no claims to possess or have access to supposed transcendent knowledge . Humanism is a philosophy of reason and science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Therefore, when it comes to the question of the most valid means for acquiring knowledge of the world, Humanists reject arbitrary faith, authority, revelation, and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Humanism is a philosophy of imagination. Humanists recognize that intuitive feelings, hunches预感, speculation, flashes of inspiration , emotion,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nd even religious experience, while not valid means to acquire knowledge, remain useful sources of ideas that can lead us to new ways of looking at the world. These ideas, after they have been assessed rationally for their usefulness, can then be put to work, often as alternate approaches for solving problems. Humanism is a philosophy for the here and now . Humanists regard human values as making sense only in the context of human life rather than in the promise of a supposed life after death. Humanism is a philosophy of compassion . Humanist ethics is solely concerned with meeting human needs and answering human problems--for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and devotes no attention to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desires of supposed theological entities. Humanism is a realistic philosophy. Humanists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moral dilemmas and the need for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immediate and future consequences in moral decision making. Humanism is in tune with the science of today . Humanists therefore recognize that we live in a natural universe of great size and age, that we evolved on this planet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at there is no compelling evidence for a separable soul, and that hu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uilt-in needs that effectively form the basis for any human-oriented value system. Humanism is in tune with today's enlightened social thought. Humanists are committed to civil liberties, human rights, church-state separation, the extension o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not only in government but in the workplace and education, an expansion of global consciousness and exchange of products and ideas internationally, and an open-ended approach to solving social problems , an approach that allows for the testing of new alternatives. Humanism is in tune with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Humanists are willing to take part in emerg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iscoveries in order to exercise their moral influence on these revolutions as they come about, especially in the interest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Humanism is, in sum , a philosophy for those in love with life. Humanists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lives and relish the adventure of being part of new discoveries, seeking new knowledge, exploring new options. Instead of finding solace in prefabricated answers to the great questions of life, Humanists enjoy the open-endedness of a quest and the freedom of discovery that this entails. PART 4 ACTIONS BY HUMANISTS Though there are some who would suggest that this philosophy has always had a limited and eccentric following, the facts of history show otherwise. Among the modern adherents of Humanism have been Margaret Sanger, founder of Planned Parenthood and 1957 Humanist of the Year of the 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 humanistic psychology pioneers Carl Rogers and Abraham Maslow, also Humanists of the Year; Albert Einstein, who joined the 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 in the 1950s ; Bertrand Russell, who joined in the 1960s; civil rights pioneer A. Philip Randoph who was the 1970 Humanist of the Year, and futurist R. Buckminister Fuller, Humanist of the Year in 1969. The United Nations is a specific example of Humanism at work. The first Director General of UNESCO, the UN organization promoting education, science, and culture, was the 1962 Humanist of the Year Julian Huxley, who practically drafted UNESCO'S charter by himself. The first Director-Genera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as the 1959 Humanist of the Year Brock Chisholm. One of this organization's greatest accomplishments has been the wiping of smallpox from the face of the earth. And the first Director-General of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was British Humanist John Boyd Orr. Meanwhile, Humanists, like 1980 Humanist of the Year Andrei Sakharov, have stood up for human rights wherever such rights are suppressed. Betty Friedan and Gloria Steinem fight for women's rights, Mathilde Krim battles the AIDS epidemic, and Margaret Atwood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outspoken advocates of literary freedom--Humanists all. The list of scientists is legion: Stephen Jay Gould, Donald Johanson, Richard Leakey, E.O. Wilson, Francis Crick, Jonas Salk, and many others--all members of the 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 whose president in the 1980s was the late scientist and author Isaac Asimov. The membership lists of Humanist organizations, both religious and secular, read like Who's Who. Through these people, and many more of less reknown, the Humanist philosophy has an impact on our world far out of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of its adherents. That, I think, tells us something about the power of ideas that work. This may have been what led George Santayana to declare Humanism to be an accomplishment, not a doctrine. So, with modern Humanism one finds a philosophy or religion that is in tune with modern knowledge; is inspiring, socially conscious, and personally meaningful. It is not only the thinking person's outlook, but that of the feeling person as well, for it has inspired the arts as much as it has the sciences, philanthropy as much as critique. And even in critique it is tolerant, defending the rights of all people to choose other ways , to speak and to write freely, to live their liv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lights. So, the choice is yours. Are you a Humanist? You needn't answer yes or no. For it's not an either-or proposition. Humanism is yours--to adopt or simply to draw from. You may take a little or a lot, sip from the cup or drink it to the dregs糟粕. It's up to you. This is the text of a talk that has been presented to various audiences over the years. Copyright 1989 by Frederick Edwords So long as profit is not your motive and you always include this copyright notice, please feel free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is material in electronic form as widely as you please. All nonprofit Humanist and Freethought publications have additional permission to publish this in print form. Other permission must be sought from the author through the the 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 which can be contacted at the following address: 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 1777 T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20009 Phone: 202-238-9088
个人分类: 我思诸我是----人学|3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天厚土育人文,沮水古柏伴始祖
sheep021 2010-6-28 08:28
黄土高原象一副浑厚的臂膀,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这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寝地;而且是新中国的摇篮、革命的圣地。 《史记五帝本纪》上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 (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地处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西北的桥山。黄帝陵景区分为黄帝陵和轩辕庙两块儿,一般都是先叩庙后拜陵。 孙文先生的题词:五千年文明,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未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 钱学森
ssglwu 2010-5-23 16:58
钱学森: 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 转自 2009 年 11 月 17 日 《 文汇报 》 注 : 文中的加黑由转引者所加。 编者按: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以 98 岁高龄去世后,他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整理稿 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经披露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钱老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忧虑和批评发人深省:我们的大学该怎么办?为何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创新力不足?大洋彼岸的加州理工学院,这所为我国培养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美国高校,又能为中国今后的办学提供什么样的启示? 认真思考钱老为之忧虑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并现实地求解,这或许是我们缅怀钱老的最佳方式。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 人才培养问题 。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 、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 创新工程 、 创新计划 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 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 麻省理工学院 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 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 。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 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 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 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 。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 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 good idea ,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 good idea 。所以马上就有人说: 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 卡门说: 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 。 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2 、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 L 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 L 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 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 93 岁 。 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 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 。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 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 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 。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3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 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良好的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 现代 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 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 联想 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 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 ,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 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 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 。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 西尔斯 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 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4 、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 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 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 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 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 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 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 90 多岁了,想到 中国长远 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3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耿大夫谈复旦大学之科学人文观
longfo 2010-5-14 10:46
今天, 复旦大学 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来到华师大二附中和上海中学,与中学生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20年后的中国精英,也为复旦105位正教授的中学校园行拉开了序幕。 给黄鳝吃避孕药让它变粗变大,用硫磺熏白木耳使它色彩更漂亮,这些办法是谁想出来的?我猜可能就是科学家。杨玉良说,没有人文情怀、只有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只能是一部研究机器。要培养20年后的精英,就得让他的人文和科学精神同时萌芽,博采众长的通识教育的作用格外重要。此外,他还特别提醒中学生们,今后无论何时都不能丢弃三样东西:业余爱好、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据悉,今年正值复旦大学105年校庆,该校各院系推选了105位正教授组成名师团,将赴全国各地的中学做人文、社会、科普类的系列讲座,旨在传递通识教育理念,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也让大学教授们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笔者评论:科学家的确脑子好使,很多办法肯定是科学家想出来的,不排除三聚氰胺事件,科学本身就是双刃剑,缺了东西,就会出问题,缺了什么会出问题呢,那就是人文关怀,很多人都在谈医疗的人文关怀,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敢谈科学的人文关怀呢。科学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服务的。作为复旦大学的一份子,我觉得复旦这个举措很好,从中小学就加强人文关怀,让人成为人,不能成为机器。科学人文化,我觉得这是国内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我也希望科学网能专门有些大牛写写这方面的文章,本人人微言轻,文章只能为少数人所看,影响甚微,所以还请大牛们多写一些,大家就事论事,共同促进科学发展,岂不是好事一桩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行医与人文素养
DrSun 2010-5-10 12:46
行医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大家都知道,做一名好医生,不仅仅需要专业技能和科学知识。在内科学经典名著《哈里森内科学原理》(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第一版、第一节、第一页的导言中,哈里森( Tinsley Harrison )是这样描述医生的: No greater opportunity, responsibility or obligation can fall to the lot of a human being than to be a physician. In the care of the suffering he needs technical skill,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He who uses these with courage, humility, and wisdom will provide a unique service for his fellow man and will build an enduring edifice of character within himself. The physician should ask of his destiny no more than this, and he should be content with no less. 在 2005 年的最新版本(第 16 版)的前言中,你还可以看到这段话。这段话还刻在了哈里森雕像旁边的石碑上(附图)。 我实在不敢直译这段话。仅就个人理解,其大意是:能当上医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难得的机遇,或者说是一生中要承担的最重大的责任。在医治患者的时候,他需要技术技能、科学知识,以及对人类的同情心。在施治过程中,要有勇气、要谦卑、要有智慧,这样他才会给自己的同胞提供独一无二的服务,才会在自己心中建立起不朽的人格圣殿。医生的人生追求,达此目标则别无奢求;尚有距离,则不应满足。 行医需要技能和知识,也需要一颗同情心(人对人的理解, human understanding )。我们每天与病人接触,最需要的是互相之间的理解,这也是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日常的医疗活动也许不知不觉地在发生变化。监护屏上的心率、血压、呼吸,也许就代替了一次次的床旁探视和交谈。在某一期的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 年 12 月 25 日出版 ) ,美国某教学医院的一名高年资医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文化休克 - 病人成为影像,影像成为病人( Cultural Shock-Patient as Icon, Icon as Patient )。 作者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诊视病人的方式在发生冲突。一种是所谓的传统方式,把病人当作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不断地发生变化,需要经常的望触叩听,病房中的气味、家属的诉说、结节状的肝脏、阵挛、鼻唇沟消失、嘶哑的声音 .. 这一切都在帮助你了解病人。而另一种方式,姑且称之为便捷方式( the expedient way ),老师并没有正式教授,但住院医师好像都学会了的。病人依然是中心,但却成为另一个实体的影像( icon ),可称之为 iPatient 。在很多情况下,急诊医生已经对病人进行了筛查、检测和诊断,以致住院医师在见到真正的病人之前,早已见到完整的 iPatient 了。各种变化着的化验和检测指标都示踪在荧屏上,就像道琼斯指数一样。医生们也在工作间内讨论着这个 iPatient 的情况。本文作者最后强调的是:对临床医生来说,床旁是一块圣地,我们的同胞给我们这样一个特权,让我们去看他、去摸他、去听他的身体。我们的技能和洞察力不应辜负他们的信任。 医生的人文素养应该是最高的、最为丰富的。 Doctor 这个词来自拉丁语 docere ,本意是 to teach (教、传授)。医师也是教师。我们言传身教;要带徒弟,手把手地传授临床技能。我们还要把科学的防病知识教授给患者。我们医生同行之间也要相互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写病历、写论文、写科普、写政论,甚至交代病情,都需要文化知识。多读书可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天文地理的书,能改变之,医学名著也能改变之。 医生既要有感性,又要有理性。对病人要充满感情,苦其苦,乐其乐。但在医疗工作中却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性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我们还要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医疗改革问题。医护人员是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在危机面前,勇挑重担,不怕牺牲,无论是面对 SARS ,还是抗震救灾!在医疗改革的不同声音中,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生,为了一个完善的医疗体制、为了患者利益,为了国家利益,也为了医护人员的利益,不顾个人得失而奔走疾呼。这体现的都是医生的人文素养! 注:根据本人在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活动上的发言整理,已刊登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个人分类: 杂文闲评|592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数字人文资源
limer 2010-5-5 13:55
Digital Humanities Resources Local (Indiana University) Resources Institute for Digital Arts and Humanities IU Digital Library Program Lectures and Discussion Groups DLP Brown Bag Series IDAH Brown Bag Series Metadata Discussion Group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ACH, North America) Association for Literary Linguistic Computing (ALLC, Europe) The Society for Digital Humanities / Socit pour l'tude des mdias interactifs (SDH-SEMI, Canada) 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 (ADHO, umbrella group for the above organizations) TEI Consortium Association for History and Computing Journals Journals 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 Digital Studies / Le champ numrique LLC:The Journal of 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ACH and ALLC) TEXT Technology: The Journal of Computer Text Processing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1966-2004) CH Working Paper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omputers and Texts dichtung-digital D-Lib Magazine Electronic Book Review First Monday Game Studies Human IT ImageText The Iowa Review Web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Vectors Conferences Digital Humanities Digital Resources for the Humanities and Arts Text Encoding Initiative (TEI) Members Meeting Chicago Colloquium for Digital Humanities and Computer Science Online Discussion Lists Humanist TEI-L Blogs The following are blogs by digital humanities scholars Digital Humanities Now Dan Cohen Matthew G. Kirschenbaum Stephen Ramsay Geoffrey Rockwell Stfan Sinclair Clay Spinuzzi Lisa Spiro Melissa Terras Edward Vanhoutte Vika Zafrin Texts 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 (Blackwell, 2004) A Companion to Digital Literary Studies (Blackwell, 2008) Institutes and Centers Institute for Advanced Technology in the Humanities (IATH), University of Virginia Maryland Institute for Technology and the Humanities (MITH),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entre for Computing in the Humanities (CCH), King's College, London Institute for Digital Arts and Humanities (IDAH), Indiana University Center for Digital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 ,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MATRIX, The Center for Humane Arts, Letters Social Sciences Online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e above centers and many, many more are listed in centerNet , an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Digital Humanities Centers. Linguistic Corpora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是用来做事的
可真 2010-5-4 05:14
西方的科学是用来做事的,中国的哲学是用来做人的。 做事与做人有联系,却是两回事。把用于做事的科学用到做人上,必做不好人;把用于做人的哲学用到做事上,必做不好事。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把用于做人的哲学用到做事上,所以就做不好事。做不好事,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水平就上不去,以至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 改革开放以来,是越来越把用于做事的科学用到做人上,所以就越来越做不好人。做不好人,处理不好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结构就不稳定,以至于道德失范,政治失序。 做人与做事能分得开吗? 不能做人的人,怎能与他人共事?! 不能与他人共事者,又能做成什么事?! 不能做事的人,谁人与他共事?!无人与他共事,他又如何做人?! 做人与做事不可分,西方的科学与中国的哲学能分得开吗? 中国最可悲的事,莫过于或者只要中国的哲学,或者只要西方的科学。只要中国的哲学时,做事不象做事,所以事不成功;只要西方的科学时,做人不象做人,所以人不成仁。 有言曰:不成功,便成仁。蒋介石时代的国民党信奉这种逻辑,所以是既不成功,也不成仁,最终人事俱废,彻底失败。 我们今天的共产党怎样?还能信奉不成功,便成仁或不成仁,便成功的逻辑吗? 辩证法所信奉的逻辑是不成功便不能成仁,不成仁便不能成功。今天执政的共产党要避免往昔执政的国民党的覆辙,就得坚持辩证法,做人、做事一起抓,既求成功,亦求成仁。为此,西方的科学与中国的哲学岂可非此即彼,单取其一哉!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4285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世界,我交给你一个孩子!
STS 2010-4-30 16:49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上的我招手,说:   再见!   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父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归还期限的。   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的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他们一个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横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至爱的孩子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的回来!   我不曾迁移户口,我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父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个人分类: 评论|16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把孩子交给你~~~
STS 2010-4-30 16:47
每一天 我都把孩子交给你 我把孩子交给马路 他欢欣 规规矩矩的行走 匆匆的路人和车辆啊 拜托 不要撞到我的孩子 我把孩子交给学校 他颖悟 求知若渴 灵魂的工程师们啊 拜托 不要毁了我的孩子 我把孩子交给社会 他诚实 双眸纯净如水 形形色色的环境啊 拜托 不要弄脏我的孩子 我把孩子交给黑暗 他稚嫩 肩膀还不堪风雨 潜伏的凶险和邪恶啊 拜托 不要伤害我的孩子 我 一个父亲 有些恐惧是否交错 我把至爱交给你 请容许我看着他平安 平平安安
个人分类: 评论|2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薛涌 人文学科的价值
windlight 2010-4-20 08:13
大学选专业:人文学科的价值 http://xueyong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3252142420103153115453/    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年纪稍大的人,大概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大饭店》。其中有个漂亮体面的少妇,到大饭店来卖淫。结果被好心的经理发现。经理问她为什么要干这等事。她说自己被丈夫抛弃,带着孩子没有别的活路。经理又问:你没有什么技能吗?那女人叹口气:我大学的专业是英语,甚至还曾写过诗,希望出本诗集。但现在那都是不相干的事了。经理看不过去,正好他有个朋友在一个做贺卡的公司,就介绍她去给人家写贺卡辞,算是专业对口了。这个少妇也立即从原来的肮脏行当中跳出洗手不干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羁,却反映了实际生活中美国大众的心态:百无一用是书生。人还是要趁着年轻学点有用的东西。我过去的一位美国英文老师告诉我,当年她父亲知道她要学英文专业,就以拒绝支付学费来逼她改行。   和中国一样,在美国,人们不仅竞争着上大学,而且对专业的选择极其挑剔。许多人都觉得,选专业是找工作的第一步。专业选错了,就会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危险。结果,大学的专业越来越实用,传统的人文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以2005年为例,美国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竟是会计!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有些吃惊。因为根据2002年的一项调查,从19901991年度到20002001年度,美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从59140跌到46555,下降了21.3%。会计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枯燥无味、孤独怪僻、没有情调、只知道算账的数字处理机。但是,从2002年到2003年却时来运转,全美会计学位的授予量增加了11%。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InternationalUniversity)所开设的全美最大的会计课程,学生人数从2000年到2003年增加了43%。密歇根大学会计专业的硕士课程,过去3年里学生人数上涨了76%。伊利诺斯大学的会计课程也是全美最大的之一,其本科生人数从2001年到2004年增长了66%。   会计专业从消沉到流行,最大的原因是2001年安然公司倒闭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华尔街的金融欺诈丑闻。这些丑闻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犯罪公司做花账、虚报赢利,欺骗投资者。于是政府推出一系列新法规,加强审计、财会上的管理。仅此一举,就创造了许多会计专业的工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计师是这一系列丑闻中吹哨子的英雄,形象也顿时高大、性感起来,投到这个专业的人数自然也随之猛增。   不过,华尔街的金融震荡并不能解释一切。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会计专业风行似乎在安然丑闻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这其实表现了美国人上大学的态度越来越实际:上大学就是为了赚大钱。会计顾名思义就是坐在那里点钱算账,财富看得见摸得着,当然最让人心里踏实。目前大学本科十大最受欢迎的专业,除了会计排第一外,从第二到第十的热门专业依次为:电力工程、机械工程、商务行政与管理、金融经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市场推销与经营、化学工程、信息科学与系统。一句话,大家不是急着做生意,就是要当工程师,全都脚踏实地。   一个2002年在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进行的调查表明,22%的学生在上高中前就开始考虑他们的专业。大多数的学生在高中毕业那年开始考虑。70%的学生考虑以后做生意。计划从事医疗和法律工作的紧随其后,各占14%和13%。而潜在的收入水平,是这些专业选择背后最大的依据。在考虑读商学的学生中,70%是受这个因素的驱使。即使在考虑非商学专业的学生中,58%也是出于这个因素。而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因素,只构成40%的非商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动机。在选择商学专业的学生中,只有25%以此为动机。可见,选择商学这个专业的人,大部分是被赤裸裸的金钱所驱动。   在1970年,美国大学本科商务类专业仅占学士学位的13.6%。1981年以后,这个比例上升到19.3%到24%之间。比如2002年,是22%。也就是说,20%到25%的大学本科生(一年平均25万人)是在那里念生意经。   相比之下,人文学科节节败退。英语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8%,到2002年跌至4%。历史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5%,到2005年仅为2%。尽管全球化大潮汹涌,外国语言和文学专业在学士学位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71年的2.4%跌到2005年的1.2%。   其实,即使是这些少得可怜的人数,也不全靠学生的兴趣来维持。康州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的亲身经历。   一个叫罗伯特的新生,由家长带着来找他。家长问:选什么专业对进法学院最有利?该教授回答:任何一个强调读和写的人文学科都可以。不对!,家长急着说,我们家的罗伯特早已打定主意要当律师,我们不会让他在那些和法学院不相关的东西上浪费时间。是不是读历史有些帮助?   在美国,本科不设法学专业。想当律师,进大学常常不知干什么好。结果,许多像罗伯特这样的孩子,阴差阳错读了历史或其他什么人文专业。   上面提到的这位教授是耶鲁大学读美国历史的博士出身,亲历这种人文学科的没落,不禁痛心疾首,回到自己的母校寻求支持力量。他采访了许多成功的耶鲁毕业生。这些人捐的钱常常比这个教授一辈子的累计工资还多。但他们大学本科时,读的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现在也认为大学的专业奠定了他们日后成功的基础。   这并非是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不甘心自己的专业不热门而故意制造的宣传攻势。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以耶鲁大学为例,在过去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史景迁的中国史课年年几百人上,已经成了传奇。英语专业一直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在90年代前半期还是第二热门的专业,后来才被经济学和政治学超出。而耶鲁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耶鲁根本就没有实用的经济(即商务)本科专业。哈佛大学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选该专业的人数占本科生的48%;第二是生物,为10%;第三是英语,为8%;第四是心理学,为7%。普林斯顿的传统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最近心理学上升,取代了英语,目前最热门的是政治学。传统上,46%的学生集中在这五大专业。最近学校努力推行专业多元化,已经初见成效。2005年,选择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上涨了15%,选择自然科学的学生上涨了7%。学生人数上涨率最快的全是人文学科的小系,依次为: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系(100%),音乐系(100%),斯拉夫语言与文学系(60%),比较文学系(57%),宗教系(52%)。同时艺术与考古、法文、意大利文、德文等系,学生人数也明显上涨。总的趋势显然和美国一般的大学正好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   解释这一现象,还要诉诸我们最基本的常识。这些精英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当领袖,要把握大方向,其关怀和训练当然必须宏观,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里数钱算账。从这些精英学校的学生背景看,大部分学生出身于中高产阶层,父母受的教育很高,对大学有充分的理解,鼓励孩子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大学的最基本目标,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大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度过了这样4年的人生,再想实际问题也不迟。   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则是另一番光景。他们许多人来自劳动阶层家庭,常常是家里的第一个或者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父母没有受很好的教育,许多人反智主义情结甚重,觉得大学总是教一些读书人才喜欢的没有用的东西。可惜,如今的大潮流是蓝领工作越来越少,连招警察也开始要大学毕业生。不上大学,没有出路。所以他们的子弟勉为其难,进大学就是为了找饭碗。大学不过就是个职业培训班。如果你让他们一年花几万块送自己的孩子读什么柏拉图,他们肯定觉得你有病。   其实,劳动阶层的子弟并非一定不喜欢柏拉图。问题是,如今大学越来越市场化。学费涨得奇高,学生和学生家长成了消费者。一年几万块花出去,构成全家最大的开销。这钱花得值不值?于是有了个消费者权利的问题。结果,每年新生一入学,你就会发现家长比学生还多。和教授、校方交涉的,几乎都是家长。他们从选择孩子的宿舍、课外活动的安排到所学的专业,事无巨细,全要和学校讨价还价、给孩子决定好,保证自己花的钱不冤枉。在这样的情况下,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即使有许多梦想,希望利用大学时期探求人生、了解世界,也没有办法。他们的一切选择都由家长代劳了。   结果也可想而知。那些务虚的学生几乎肯定会成功,成为自己这一代人的领袖;那些务实的学生,还和父辈差不多,卖力气为生,等着人家给工作。何以如此?当然,精英大学的学生智商高,社会关系也多,学什么都会成功。但为什么在这群人里,彼此竞争时也要争先恐后地务虚不务实呢?可见,人文教育,对人实际的成功还是有关键作用。前述那位耶鲁毕业的教授在自己的校友中进行访谈调查,得出了有实际经验支持的结论。   1980年从耶鲁毕业的苏珊克朗(SusanCrown),读的是文学专业,目前是芝加哥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已经当上耶鲁的校董。她的体会是,人文教育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阅读、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技巧,在商业活动中每天都要用。另外,如今的社会变化快,信息多,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对任何东西的了解都浮皮潦草。大学的人文学科,则给你提供了一生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机会,去专心致志地读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这样,你就学会了专注于大的理念,不被一些琐碎的细节所支配。   理查德弗兰克(RichardFranke)是1953年的耶鲁毕业生,领导一个大投资公司24年之久,如今已经退休。他的体会更为具体:生意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不管你把公司办得多么成功,你那一套不到5年就得变。也就是说,你每5年要有秩序地重新塑造你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但你更需要一些能够综合思考不同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的人。所以我作为公司首脑,就喜欢雇用人文学科出身的人。   他这个意见几乎代表了所有被访者的看法:人文学科培养的分析深度、创造力,比商学院教的东西更可靠。   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Ellis)于1959年从耶鲁毕业,专业是艺术史。他创建并领导一个国际贸易咨询公司达30年之久。他强调说:如果你想当企业领袖或经理,本科学商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重大失误。你所能学到的只不过是一些高级的账目管理技术。他认为,人文学科给你奠定了管理人才的战略性的基础训练。生意场上,归根结底是跟人打交道。你想成功就得跟成功的人接触。你赢得人家尊重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人家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你最好是把和你生意有关的人都看作是志愿人员。他们如果不感到和你接触有意义,而只是赚几个钱而已,他们早就干别的事情去了。他的这番高见也同样得到其他耶鲁毕业的大老板们的认同。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当个成功的生意人,就要看你是否有和思想复杂、社会关怀深刻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要看你是否能够创造一个文化氛围,让这些心灵复杂的人在这个氛围中感到愉快。其实当今总统布什做生意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有哈佛的MBA文凭,又是贵族中的贵族,但在生意场上就是混不开。他一张嘴就让人看不起,凭老父的关系也不管用。布什家族有个不成文的家规:先赚钱再去碰政治。布什是第一个破这个规矩的人,原因是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在耶鲁只是睡过4年,其人格和企业精英格格不入。搞政治,可以绕开这些脑筋复杂、趣味精致的人。也正是因为他在脑筋简单的人看来有魅力,结果在政治上比在生意上顺利得多,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反智的总统。   耶鲁之外,人文教育同样培养了许多名声赫赫的企业总裁。前惠普总裁卡莉费奥利那(CarlyFiorina),当年在斯坦福学的是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她号称她对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转型的兴趣,与她面对信息时代社会转型时的思考非常切近。迪斯尼的总裁迈克尔埃斯内(MichaelEisner)大学的专业是英语和戏剧,没有上过一堂商学方面的课。他督促自己的三个儿子在大学里都学人文。用他的话来说:文学对人的帮助是难以置信的。你做生意时总要处理人际关系。文学帮助你理解什么才能打动人。米拉马尔系统(MiramarSystem)的总裁尼尔雷宾(NealRabin)是学创作出身。他虽然雇用MBA,但他批评说,那些哈佛的MBA,常常被管理学院的案例研究课程中企业失败的例子给吓得瘫痪,缺乏创业时必要的想象力。康宁(Corning)的总裁约翰卢斯(JohnLoose)大学学的是东亚研究。他声称自己对中、日、韩和印度的理解,帮助他在光纤市场低迷之时,发现了亚洲市场的亮点。联邦百货商店(FederatedDepartment Stores)集团的总裁休克罗尼克(SueKronick)同样也是学的亚洲研究,并靠她对印度的理解在亚洲找到廉价的供应商。米夏埃拉罗德尼奥(MichaelaRodeno)在大学学法国文学时,从来没有想到这个专业使他发现了葡萄酒这宗大买卖,最后成为一个设在加州的法国葡萄酒公司的总裁。学人文的客串高科技公司领导更是一个小潮流。加州的蓝盾(BlueShield)的总裁布鲁斯博达肯(BruceBodaken)拿了哲学的学士和硕士,还教过伦理课。他认为哲学帮助他思索深刻的问题,是他成功的关键。全景(Uniscape)的总裁斯蒂夫亚当斯(SteveAdams)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博士,后来辞掉教授的职位进了生意场,大获成功。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曾经大红大紫、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前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李艾科卡(LeeIacocca),本科学的是历史。《花花公子》的创建人休海夫纳(HughHefner),本科学的是哲学。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Motion Picture)集团的总裁谢里兰辛(SherryLansing),大学学的是英语。在美国前1000家大企业中,只有1/3的总裁拥有商学硕士学位。说到底,人文教育是向你展示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理念的交锋,并让你也被卷入这样的交锋。伟大的理念培养伟大的人,不管是在哪个领域。   这也难怪,一些在生意场成功的人,对大学生本科中的商学迷信和人文教育的衰落感到担心,觉得教育已经不成其为教育,而仅仅是训练。前面提到的查尔斯埃利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怀疑的自由是创造的第一步。没有人文教育,你很难进行建设性的怀疑。用美国建国之父杰斐逊的话说: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够自己来判断是什么保证了或者威胁着他的自由。可惜,在911后两年多,大部分美国人还认为萨达姆是恐怖袭击的幕后指挥。这说明公众已经失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这正是人文教育要训练的东西。没有这样的思维,不仅做生意时会盲从,跟着人家买股票、炒房地产,美国的民主制度,也会陷入危机。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科技专家绕开人文知识分子
lvnaiji 2010-3-19 07:58
吕乃基 让科技专家绕开人文知识分子,是姚雅欣在为 《跨越界线,走向圆融关于当代科技革命与人文关怀的思考》(高策、刘大椿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1 版)所写的 书评中所引用的一句话。 1991 年,美国作家约翰布鲁克曼面对两种文化融通的困境,提出第三种文化,让科技专家绕开人文知识分子直接与公众交流。 在多加褒扬之后,姚雅欣指出了本书的遗憾之一。 人文学者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的人文精神严重失衡。书中论述了杨振宁、李政道、吴大猷等华裔科学家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但是作为另一极的人文学者的科学精神着实不能与之相衡。在西方,有歌德、契诃夫等少数世界人文巨匠具有真实的科学经历与深刻的科学精神,但是中国这样的人物如果说有也只能列出五四时期屈指可数的少数,如以科学家自称的人文学者胡适、吴稚晖(虽然不乏牵强之处)。这样本书最后只能暂以华裔科学家的人文精神之现实代替了科学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学家的科学精神之遗憾。本书局部结构不对称的缺憾,恰恰映射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在科学文化的论域中人文学者何以缺席(我所指的是文学、历史、政治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学者,科技哲学专业的学者当然是很踊跃的,但众所周知他们并非纯粹意义上的中国传统人文学者)。 博主日前刚 转载了中国作家何以成为最大的科盲群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839 ,再联系绕开人文知识分子的说法,看来这情况具有某种普遍性。科技工作者向上兼容,轻易并乐意走进人文文化的殿堂。问题是,人文文化的学者们呢,是否同样轻易和乐意步入科学技术的场域? 在两种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非对称性? 姚雅欣的原文见: http://www.library.sh.cn/dzyd/spxc/list.asp?spid=1094 中华读书报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82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文、社会科学全文电子期刊导航
law315 2010-3-14 09:39
人文、社会科学全文电子期刊 导航 A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会计、组织与社会》英国 ISSN:0361-3682 , 1976 年创刊,全年 8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565 。 刊载会计的作用、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和简讯。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美国评估杂志》美国 ISSN:1098-2140 , 1980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879 。 论述评估技巧和方法,旨在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A Aggressive Behavior 《侵犯行为》美国 ISSN:0096-140X , 1974 年创刊,全年 6 期, John Wiley 出版社, SCI 、 SSCI 收录期刊 , SCI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1.000 。 刊载人和动物侵犯行为的实验和理论分析文章,涉及动物行为、人类学、性格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心理生物学以及与冲突行为有关的社会学等方面内容。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美国社区心理学杂志》荷兰 ISSN:0091-0562 , 1973 年创刊,全年 8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1.232 。 刊载个人与社区、组织、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等方面的经验研究报告。 C Child Abuse Neglect 《儿童虐待与忽视》英国 ISSN: 0145-2134, 1977 年创刊,全年 12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977 。 刊载有关对儿童不良行为的放纵与忽视,及其防止与处治等问题的文章、评论与简讯。涉及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医学、法律、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青少年服务评论》英国 ISSN: 0190-7409, 1980 年创刊,全年 12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429 。 刊载青少年社会问题,包括教养、就业、卫生、法律、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评论。 Cities 《城市》英国 ISSN: 0264-2751, 1983 年创刊,全年 6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577 。 主要发表关于城市规划和政策问题的论文和评论,涉及城市管理、住房、卫生、交通和城市改造等方面。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共产主义与后共产主义研究》英国 ISSN:0967-067X,1962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340 。 刊载有关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前景的分析与研究文章和评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和国际关系等各方面。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儿童精神病学与人的发育》荷兰 ISSN:0009-398X , 1970 年创刊,全年 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CI 、 SSCI 收录期刊 , SCI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561 。 内容涉及儿童精神病学、社会学、儿科学、心理学和人的发育。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临床社会工作杂志》荷兰 ISSN:0091-1674 , 1973 年创刊,全年 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146 。 内容涉及临床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及异体受精的伦理概念。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社区精神卫生杂志》荷兰 ISSN:0010-3853 , 1965 年创刊,全年 6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766 。 涉及精神健康、社会福利、疾病、自杀预防、家庭治疗和社会安全。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当代家庭疗法》荷兰 ISSN:0892-2764 , 1979 年创刊,全年 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127 。 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对作为一个整体单位的家庭进行理论和实例研究。 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 《犯罪、法律和社会变革》荷兰 ISSN:0925-4994 , 1976 年创刊,全年 8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275 。 刊载犯罪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科学领域的理论、政策、实践,包括犯罪、社会发展与法律变更,阶级结构与犯罪,警务与刑罚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比较犯罪控制等方面问题的论述、短评和书评。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文化、医学和精神病学》荷兰 ISSN:0165-005X , 1977 年创刊,全年 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737 。 刊载研究文化与精神病学间关系包括医学人类学与精神病学人类学、交叉文化精神病学,以及交叉社会、临床与流行病学的论文。 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早期儿童研究季刊》美国 ISSN:0885-2006 ,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刊载有关幼年儿童(自出生至 8 岁)的照管及启蒙教育的文章。 Electoral Studies 《选举研究》英国 ISSN:0261-3794 , 1982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439 。 刊载有关选举问题的研究文章,研究范围包括选举与民主的关系、选举的法律作用、选举制度等。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评估与项目规划》英国 ISSN:0149-7189 , 1978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488 。 刊载科技、工程及社会服务项目的组织规划、计划编制、评估方法与技术,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前景预测等方面的论文与评论,涉及科技、社会福利、劳资与就业、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及教育等诸多方面。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英国 ISSN:0046-2772 , 1971 年创刊,全年 6 期, John Wiley 出版社,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1.060 。 主要刊载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实证文章。旨在促进欧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交流,沟通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学术研究。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Issues, News, and Reviews 《进化人类学》美国 ISSN:1060-1538 , 1992 年创刊,全年 6 期, John Wiley 出版社,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976 。 刊载评论、新书评介、教学与研究动态报道。从生物人类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功能形态学、社会生物学、骨生物学(包括牙齿、骨胳学),以及人类生物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多方面来研究人类的进化和繁衍生息。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欧洲人口杂志》荷兰 ISSN:0168-6577 , 1985 年创刊,全年 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1.226 。 论述有关欧洲人口的科研与相关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政治科学、流行病学及政策问题。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vue europenne de Dmographie 《欧洲人口杂志》荷兰 ISSN:0168-6577 , 1985 年创刊,全年 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1.226 。 论述有关欧洲人口的科研与相关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政治科学、流行病学及政策问题。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群体决策与谈判》荷兰 ISSN:0926-2644 , 1992 年创刊,全年 6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1.038 。 刊载与群体决策和谈判相关的计算机支持群体决策与谈判系统、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应用决策论及其实验与社会选择、认知/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理论、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论述以及实例分析等。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政府信息季刊》美国 ISSN:0740-624X , 1984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917 。 刊载美国各级政府和其它国家政府以及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信息资料咨询服务、搜集方针与政策、管理实践等方面的论述。 H Habitat International 《国际城乡居住杂志》英国 ISSN:0197-3975 , 1976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348 。 刊载各国城乡居住,包括居住环境的社会与经济、房屋建筑规划、住房政策、卫生与教育、交通、社会福利、商业、通信以及与居住和生活有关的其它问题的研究论文和考察报告。 Human Relations 《人际关系》美国 ISSN:0018-7267 , 1947 年创刊,全年 12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878 。 刊载研究与群体历程、制度、人际关系相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文章。 Human Studies 《人类研究》荷兰 ISSN:0163-8548 , 1978 年创刊,全年 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128 。 刊载哲学与社会科学,包括现象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研究社会科学的现象学方法、存在主义方法、本土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论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国际教育开发杂志》英国 ISSN:0738-0593 , 1981 年创刊,全年 6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423 。 刊载职业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论文,偏重对第三世界教育问题的研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国际文化间关系杂志》英国 ISSN:0147-1767 , 1977 年创刊,全年 6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437 。 刊载研究各种文化的相互与内在关系及其异同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文章。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行为医学杂志》荷兰 ISSN:0160-7715 , 1978 年创刊,全年 6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1.015 。 刊载行为医学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包括与之有关的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流行病学、人类学与生物统计学。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家庭暴力杂志》荷兰 ISSN:0885-7482 , 1986 年创刊,全年 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667 。 刊载当今社会争端,以及与婚姻和家庭生活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文章和评论。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 《定量犯罪学杂志》荷兰 ISSN:0748-4518 , 1985 年创刊,全年 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917 。 应用定量技术和传统方法研究犯罪和司法问题,涉及与犯罪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地理学、政治学和工程技术等。 J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衰老研究杂志》美国 ISSN:0890-4065 , 1987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375 。 主要刊载研究老年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论文和评论。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应用发展心理学杂志》美国 ISSN:0193-3973 , 1980 年创刊,全年 6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836 。 论述发展心理学研究及其应用。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决策行为杂志》英国 ISSN:0894-3257 , 1988 年创刊,全年 6 期, John Wiley 出版社,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1.093 。 刊载决策行为研究的理论分析、实验报告、评论文章以及书评和文摘,涉及实验心理学、识别心理学、差别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学、政治学和行为经济学等学科。 Journal of Community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社团与应用社会心理学杂志》英国 ISSN:1052-9284 , 1991 年创刊,全年 6 期, John Wiley 出版社,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538 。 发表社会心理分析以及增进社区、社团问题的理解和调解的述评文章和研究报告。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社区心理学杂志》美国 ISSN:0090-4392 , 1973 年创刊,全年 6 期, John Wiley 出版社,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692 。 刊载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方面的论文、报告和评论。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行为科学史杂志》美国 ISSN:0022-5061 , 1965 年创刊,全年 4 期, John Wiley 出版社,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538 。 Land Use Policy 《土地利用政策》英国 ISSN:0264-8377 , 1984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636 。 刊载各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论文、报告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自然、规划等方面文章,包括如地理、农业、森林、灌溉、环保、住房、市政、交通诸问题。 Long Range Planning 《长远规划》英国 ISSN:0024-6301 , 1969 年创刊,全年 6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 E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481 , 2003 年 EI 收录 26 篇。 主要研究技术发展和工业、企业长远规划的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Lifetime Data Analysis 《寿命数据分析》荷兰 ISSN:1380-7870 , 1995 年创刊,全年 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CI 收录期刊 , 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479 。 研讨在涉及寿命数据的各应用领域包括保险统计计算科学、经济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医学、运筹学、公共卫生、社会与行为科学中的统计科学问题,例如加速破坏周期模型、贝氏寿命模型、寿命分布类型、维护政策与重置模型、测量误差等。 M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 《数学社会科学》荷兰 ISSN:0165-4896 , 1981 年创刊,全年 6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CI 、 SSCI 收录期刊 , SCI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541 。 刊载人类生态系分析、生活质量分析、社会福利理论、信息与系统理论等数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综述和短评。 Political Geography 《政治地理学》英国 ISSN:0962-6298 , 1982 年创刊,全年 8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2.250 。 刊载论文和述评文章,涉及当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围,例如地缘政治学和国界空间问题、各种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问题,世界经济前景和政治经济的趋向等问题。 Progress in Planning 《规划进展》英国 ISSN:0305-9006 , 1973 年创刊,全年 8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263 。 刊载城市规划,包括城市社会学、经济、人口、环境、交通、行政管理、长期规划与技术预测、计算机与管理系统等方面研究进展的评论。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心理学和销售学》美国 ISSN:0742-6046 , 1984 年创刊,全年 12 期, John Wiley 出版社,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495 。 研究影响销售决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最新动向,剖析消费者心理。本刊的读者对象是市场研究人员、广告客户与广告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人口与环境》荷兰 ISSN:0199-0039 , 1978 年创刊,全年 6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308 。 探讨人口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涉及生活方式、法律、卫生、商业、经济和国际关系等。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地区科学论文》德国 ISSN:1056-8190 , 1955 年创刊,全年 4 期, Springer-Verlag 出版社。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2 年影响因子 0.458 。 发表有关都市和地区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模式研究论文。 Social Networks 《社会网络》荷兰 ISSN:0378-8733 , 1979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611 。 刊载可用网络形式表述的人类关系和联系的结构,以及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理论与实例研究论文。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社会科学与医学》英国 ISSN:0277-9536 , 1967 年创刊,全年 2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1.983 。 刊载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政策方面的研究论述。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社会科学研究》美国 ISSN:0049-089X , 1972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481 。 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和用定量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题。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 A 辑》英国 ISSN:0039-3681 , 1996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CI 、 SSCI 收录期刊 , SCI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712 。 刊载科学思想的起源、发展和逻辑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Set-Valued Analysis 《集值分析》荷兰 ISSN:0927-6947 , 1993 年创刊,全年 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CI 收录期刊 , 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780 。 刊载多值函数理论包括经典分析与泛函分析技术、拓扑/几何方法、数值与组合分析及其在工程技术、物理、生物学、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领域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综论。 Sex Roles 《性别作用》荷兰 ISSN:0360-0025 , 1975 年创刊,全年 2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468 。 发表研究论文。探讨性别作用的文化决定因素和后果以及性别作用形成社会地位的过程。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社会水准研究》荷兰 ISSN:0303-8300 , 1974 年创刊,全年 14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398 。 刊载研究人类生活水平与环境卫生、住房、精神与物质生活、社会道德、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关系问题的文章和考察报告。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社会选择与福利》德国 ISSN:0176-1714 , 1984 年创刊,全年 4 期, Springer-Verlag 出版社,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2 年影响因子 0.605 。 刊载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与选举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及书评。涉及经济学、政治学、运筹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社会精神病学与精神流行病学》德国 ISSN:0933-7954 , 1966 年创刊,全年 12 期, Springer-Verlag 出版社。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2 年影响因子 1. 018 。 刊载社会形势对行为的影响及精神错乱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方面的论文,涉及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社会管理等。 Theory and Society 《理论与社会》荷兰 ISSN:0304-2421 , 1974 年创刊,全年 6 期, Kluwer Acdemic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977 。 刊载社会理论和社会学,包括批评理论、现象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比较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宏观社会学、结构论及与语言有关的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论述,兼载书评。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妇女研究国际论坛》英国 ISSN:0277-5395 , 1978 年创刊,全年 6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0.238 。 刊载妇女问题研究文章和评论,涉及从生理到社会问题的广泛领域。 World Development 《世界发展》英国 ISSN:0305-750X , 1973 年创刊,全年 12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出版, SSCI 收录期刊 , SSCI 2003 年影响因子 1.100 。 刊载有关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问题的研究与评论文章。侧重于旨在消除疾病、贫困与文盲的改革与合作方面的论题。
个人分类: 教育科研|2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送给自己
liyongbin 2010-1-3 11:00
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生活的空间,须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会身陷阴影里。   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手。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   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亮的星辰。因此,即使是曾经一度使我们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因此,当困难与挫折到来,应平静地面对、乐观地处理。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一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同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你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掌握自己;你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你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在生活中,要让自己豁达些,因为豁达的自己才不至于钻入牛角尖,也才能乐观进取。还要开朗些,因为开朗的自己才有可能把快乐带给别人,让生活中的气氛显得更加愉悦。   心里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人之间的琐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在烦恼,就仅仅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接受,并堆积在心中。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中,更不在一颗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挂碍、开阔心胸,心里自然清静无忧。
个人分类: 未分类|1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实移民一夜变罪犯 只因不懂美国法 zz
sheep021 2009-12-11 10:32
按:这篇短文深刻揭露了中美两国思维方式的巨大反差。同时也说明,治标不治本的止痛药能害死人。同时,美国的高福利也是有苛刻条件的,本文的主人公不仅获刑,而且失去了工伤福利。如果最终不能康复,而又不能享受 终身的劳保福利待遇 ,会不会流落街头就看他的造化了,上帝已经无能为力 来到美国,如果不了解美国法律的游戏规则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你即使老老实实,法律的麻烦也还是可能会找上你。何戴维是一个从中国移民美国20年的美国通。至今他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竟在一夜之间成了罪犯。 那天,戴维在邮局的日常工作中搬运了几件沉重的邮包,腰扭了,顿时疼痛不已。不久他被医生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属于工伤。随着病情的加剧,他不得不病休在家。邮局的工作是铁饭碗,福利待遇相当不错。戴维拄着拐杖在家里,一边养病一边照看两岁的女儿。他不仅获得工伤劳保的福利待遇,还得到周全的医疗与照顾。按照美国法律,戴维的工伤如果超过一定时间不能治愈,就可以终身享受拿着钱不用上班的工伤福利待遇。 就在戴维享受着美利坚的高福利时,一纸传票把他拘到法庭。原告:纽约市邮局;被告:何戴维;罪状:装病造假欺骗联邦政府,以获取不该享有的政府福利待遇。辛辛苦苦为政府工作受了工伤,还被推上被告席?怒火中烧的戴维委托了曼哈顿的著名律师,医生也满口应承为他出庭作证。戴维发誓要打赢这个官司! 信心十足的他登上法庭的审判台后才发现,他的信心和证据在强大的美国法律机器和金钱势力面前,竟是那么惨白无力。在原告出示的一盘录像带中,清晰地显示着:某日戴维在某地抱着女儿在戏耍;某日到某商场采购了大量的物品;某日在家里的院子内搬动了沉重的物件 请看邮局的侦探拍摄的这些证据,哪里能证明何戴维是个受工伤不能上班的人?分明是在讹诈邮局,骗取终身的劳保福利待遇!邮局的律师义正词严地说。 戴维的律师退却了,他说同政府打官司可不是闹着玩的;戴维的医生也畏缩了。戴维糊涂了,他争辩道:你们偷拍到的镜头,那是我按照医生吃过止痛药要加强活动的要求咬着牙做的;我的女儿摔倒在地,难道我作为父亲不该挺身而出抱起她吗?我难道是在装病?我的诊断书和X光片都在起什么作用? 我每天吃止痛药为什么?我拄着拐杖是为什么?原告律师心平气和地说:没人质疑你有病。但是在我们拍摄的那个瞬间,你的表现告诉我们,你在那个时段的病情,没有你所说的那么严重。注意,我说的是那个时段和那个时段你对我们说了谎。这就足够了!足以证明你犯罪了!至于你那个时段以外的病情和痛苦,我们深表同情,你尽可以继续治疗甚至手术 戴维张口结舌,他仔细盘算了一下,整个官司打下来也许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同认罪的损失相比,显然后者更划得来。戴维选择了认罪。法庭宣布:以欺诈罪判处何戴维一年半徒刑;退还已领取的伤残劳保金并罚款数万美元;刑满后,接受社区监管两年。鉴于他的罪行轻微和有年幼的孩子,他的服刑可以在自己家里进行,但是必须戴着电子手铐并定时向警察局汇报。 法律同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在于这里的法制比较健全,还在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法律的依赖。我们中国人喜欢说有理走遍天下,这个理,对美国人来说就是法。 转自: http://www.okwang.cn/h/090130114/824158.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9 次阅读|2 个评论
搞人文的人还是要学点科学
TIANLI99 2009-10-17 12:16
我从来不认为搞科学的有什么,但我认为,搞人文的人还是要学点科学,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至于...... 周可真老师博语中的辩证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2876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台湾中文期刊《哲学与文化》被A&HCI收录
热度 2 wanyuehua 2009-10-6 05:47
台湾1973年创刊的中文期刊UNIVERSITAS-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哲学与文化》,月刊,ISSN: 1015-8383,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社(UNIVERSITAS, 106 NO 96 LE-LI RD, DA AN DISTRICT, TAIPEI, TAIWAN, 10668)出版,2009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目前在AH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9年的第36卷第1期至8期的91篇论文,其中内地有13篇论文发表在2009年的第36卷第1期至8期。 Universitas-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哲学与文化》网址: http://www.ceps.com.tw/ec/ecJnlIntro.aspx?Jnliid=348 电子信箱:umrpc@mail.fju.edu.tw 电话:02-29052263 传真:02-29088628 投稿请寄:台湾省242 台北县新庄市中正路510 号辅仁大学文华楼412 室:哲学与文化月刊编辑部 该刊以哲学研究与文化传承为宗旨,致力于沟通中西文化之观念,以提升我国人文学术思想为目标,并促进国际间哲学研究与文化交流活动,增加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了解与欣赏。 该刊兼收学术专论与一般文化评论(从哲学、文化观点來讨论经济、社会、政治、教育、艺术、宗教各方面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文字。 该刊之学术专论包含以下各项部分:(一)专题:由轮值专题主编主动邀稿为主,亦欢迎读者自行投稿。专题企划将在本刊各期预告编辑方针并公开征文(字数以8000 字至12000 字为原则)。(二)专题对话:欢迎读者对前一期已发表之专题文章提出评论、建议,同时一并刊出原作者的响应文(字数以3000 字以下为原则)。(三)一般论着:以哲学专业研究者自由投稿之哲学研究论文为主(字数以8000 字至12000 字为原则)。(四)青年哲学:以攻读硕、博士学位之研究生之研究成果为主。稿件必须附有教授详述推荐理由之推荐函(字数以8000 字至12000 字为原则)。(五)专栏:包括书评与学界消息。1. 书评:该刊接受中外专业哲学书籍之评论,來稿请就近三年出版之哲学书籍撰写评论(字数以3000 字为原则)。2. 学界消息:该刊接受介绍国内外学术动态之报导(字数以3000 字以下为原则)。 该刊稿件可以中、英文同时投稿。
个人分类: A&HCI投稿|2406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固有一死
jiangjinsong 2009-9-11 12:40
近代科學世界觀佔據了話語霸權以來 最為嚴重的危害就是死的遺忘 死亡是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必然結局 雖然死亡的時刻與方式極不確定 對於大多數具有死亡意識的個體而言 如何看待死亡決定了他如何生存 只有真正反省了死亡的生命 才對生命的意義有了真正的自覺 死亡賦予生命以超出生物學的意義 死亡讓轉瞬即逝的生命獲得了永恆 如果沒有了死亡 生命就會永遠拘禁在事實的洞穴中 永遠無法觸及價值的陽光 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言 事實僅僅是如此而已 毫無意義可言 反而是死亡才真正拯救了生命 讓生命重新煥發了光芒 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猥瑣、無奈與卑微 我直到今天還能記得童年走向成熟的瞬間 那時我痛苦地發現 我將來必然會走向死亡 一如我摯愛的祖母一樣 我的生活究竟還有什麽意義? 如果我必將在冰冷陰暗墳墓中永遠長眠 我現在還有必要努力博取老師的表揚 還有必要不擇手段贏得令人羡慕財富和權力嗎? 早幾年晚幾年當上教授、博導還有本質的區別嗎? 科學網編輯或者眾博友是否推薦我的博文還有那麼重要嗎? 我還害怕堅持自己的主張而得罪權貴與權威乃至好友嗎? 今天所有的事都應該用我遲早要死來衡量其是否有價值 這個標準一經提出 就擁有了不必隨波逐流的巨大勇氣 雖然我常常還是會因為智慧不足而陷入流俗 也常常會因為遺忘了死亡而重新庸俗不堪 但是 死亡的意識的確能夠確保我不會過度墮落 死亡真是我的第一導師 印光大師曾指出 要想修行成就 【亦無奇特奧妙法則 但將一個死字 貼到額頭上 掛到眉毛上】 我想大師的教導對於我們俗人有意義的生活同樣適用 死亡像無情的針尖刺破一切虛假的泡沫 又像勁吹的狂風把飽滿的穀粒和不實的糠秕分開 死亡對於每一個生命來說是否是完全的終止? 死亡在嘲笑一切虛幻不實的外表文章的同時 是不是也毀滅了一切寶貴的價值? 特定的個體死後是否可能會上天堂、地獄或者投胎轉世? 現代科學對此並無直接證據和經驗 嚴謹的科學家通常會避而不談 而科學主義者和無神論者則傾向於冒用科學的權威 給予否定的回答 這種將特定觀念偽裝成科學的偽科學 雖然並無科學根據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一死百了的觀念造成了事實與價值之間徹底的斷裂 讓價值和道德變成純然主觀的觀念 而這在科學主義極端推崇客觀性的文化中 就變成完全私人的、文化的、甚至是欣賞趣味的範疇 科學人文一手硬一手軟的大格局就此形成 所有試圖溝通二者的努力只能淹留為善良的願望 難有實質的進展 吳國盛說得好 近代以來的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看似矛盾衝突 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在我看來都不過是死亡遺忘的表現而已 在我們人人必將到來的死亡面前脆弱無比 不堪一擊 無論是科學還是人文 要想獲得真正的拯救 不努力穿過死亡的狹窄隧道 如何得見真正的光明? 完 謹以此文紀念科學網未見面幾乎未拜讀博文的博友青水洋先生! 愿青水洋先生在天之靈安享永恆的寧靜和快樂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4317 次阅读|7 个评论
医学,人文与技术
sheep021 2009-9-7 15:27
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 http://hps.phil.pku.edu.cn/viewarticle.php?sid=1497st=0 摘要并评: 1.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 评论: 动辄手术伺候、换骨头换肉,甚至打钢钉,放疗、化疗、甚至电疗,的确是没把人当人看啊。据说有个外科医生的外号叫铁匠 2. 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 评论: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是当今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不独西医使然,很多中医也不例外。 3. 正如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朗克所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评论: 往往有人喜欢用对事物的局限性认识成果,来排除异己、一统天下。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6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筑,人文,科技是三胞胎吗?
cwhm 2009-9-5 08:58
2007-07-20 19:43 建筑勾勒了整个世界,有了我们生活环境的轮廓,一座座高楼,一座座桥梁,甚至周围的景观,它就像为我们人类创造了一个可以生活的家园。 人文,使得这个家多了些温馨,多了些温暖和感动,使得生活有了情调,有了情感和快乐,所以人文为我们创造了精神的家园。 科技,科技是什么,机器的转动,轮子的滚动,敲动的键盘,甚至头顶的日光灯,有了它生活似乎多了很多便利,使不可能称为可能。所以科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物质的家园。 建筑,人文,科技是不是像三胞胎呢?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1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男性每天均花43分钟(mu ji)女
zjzhang 2009-8-11 19:29
有个调查说, 男性每天均花43分钟(mu ji)10名女 女性每天均花20分钟(mu ji)06名男
个人分类: 文学|3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HCI收录期刊——舞蹈学科
wanyuehua 2009-7-18 11:31
万跃华 2009年7月18日 截至到 2009 年 7 月 AHC 收录 舞蹈 学科期刊 6 种,出版地为美国的 舞蹈 期刊 3 种,英国 2 , 德国 1 种 。 1990-2009 年 7 月 AHCI 共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不包括台湾)的论文 2901 篇,其中舞蹈学科论文 2 篇。 一篇为香港芭蕾舞团 2005 年发表在 DANCING TIMES 《舞蹈时报》的通讯,另一篇为北京大学 1998 年发表在法国的 BALLETT INTERNATIONAL-TANZ AKTUELL 《舞蹈》的论文,该刊 1998 年以后不再被 AHC 收录 。 由于国内对 AHCI 收录的学科和期刊不太了解和艺术与人文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发表 AHCI 论文仍主要以香港的几所大学为主。 国外作者发表有关中国的舞蹈论文还是比较多的, 1990-2009 年在 AHCI 收录的舞蹈期刊上题目中有关中国的舞蹈或芭蕾舞内容的论文有 64 篇,其中研究论文 30 篇、舞蹈评论 12 篇、新闻 7 篇。 目前国内有许多大学开通了 AHCI 数据库,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随着 AHCI 在中国大学的陆续开通,这将为人文社科领域的师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表高水平、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提供重要的资源。 2009 年 AHCI 收录舞蹈期刊 6 种 : 1. BALLET REVIEW 《芭蕾舞评论》美国 Quarterly ISSN: 0522-0653 DANCE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C/O ROBERTA HELLMAN, 37 WEST 12 STREET-7J, NEW YORK , USA , NY, 10011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 BALLETTANZ 《芭蕾舞》德国 http://www.ballet-tanz.de/ Monthly ISSN: 1612-6890 FRIEDRICH BERLIN VERLAG MBH, REINHARDSTRASSE 29, BERLIN, GERMANY, D-10117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3. DANCE CHRONICLE 《舞蹈纪事》美国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content=t713597243~db=all Tri-annual ISSN: 0147-2526 TAYLOR FRANCIS INC, 325 CHESTNUT ST, SUITE 800 , PHILADELPHIA , USA , PA, 19106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4. DANCE MAGAZINE 《舞蹈杂志》美国 http://www.dancemagazine.com/ Monthly ISSN: 0011-6009 DANCE MAGAZINE INC, 33 WEST 60TH ST , NEW YORK , USA , NY, 10023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5. DANCE THEATRE JOURNAL 《舞剧杂志》英国 http://www.laban.org/home/publications/_dance_theatre_journal.phtml Tri-annual ISSN: 0264-9160 LABAN CENTRE MOVEMENT DANCE LTD, LAURIE GROVE NEW CROSS, LONDON, ENGLAND, SE14 6NH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6. DANCING TIMES 《舞蹈时报》英国 Monthly ISSN: 0011-605X DANCING TIMES LTD, CLERKENWELL HOUSE 45-47 CLERKENWELL GREEN, LONDON , ENGLAND , EC1R 0BE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个人分类: A&HCI投稿|64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知识丰富不等于人文修养高
cutefay 2009-7-18 09:28
我博文理科人的人文情怀中的读者评论引起了我的一些新的思考。我们经常谈论人文,我们经常呼吁无论是文科的人还是理科的人都应该有人文修养。那什么是人文修养?什么样的人是人文修养高的呢? 人文是什么?我在百度百科里查到如下解释: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 到了近代,人文这个词被用来翻译Humanism。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修养是什么意思?在百度百科里这样解释: 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努力。修养这个词,从广义看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从狭义看,修养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是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的。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基于以上解释,我的简单理解是,人文就是对人以及相关事物的思考。人文修养,就是指一个人对和人以及和人相关的事物的态度、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如何。我认为人文修养的高低最重要的还是看一个人的道德如何。 我觉得人文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诚实、仁爱、宽容、大度、奉献、不计较功名利禄的精神以及对待事物客观不偏激的能力。人文修养这种精神跟人本性的贪婪、自私是完全相反的,通过人文修养的精神,来抑制人本性里的贪婪和自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此外这种精神跟很多宗教(例如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基督教等)的精神又是相通的。人文修养的客观不偏激的能力,可以让人更加客观地认识各种现象。 人文知识跟人文修养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如果一个人的人文知识丰富,那么他会对人文的东西有着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在学习和研究人文的过程中,就去思考人文修养的一些东西,慢慢地就可能会不自觉地去追求人文修养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上说,人文知识的丰富程度对于人文修养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影响。 然而,人文知识的丰富程度并不能代表着人文修养的高低。有多少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却为了追名逐利而做一些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情;又有多少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在嫉妒别人、贬低别人甚至辱骂别人;还有多少人文知识丰富的人看问题很极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觉得这样的人的人文修养,可能还不如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孺。 四书五经全都倒背如流又如何,如果整天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不能把里面的一些思想精华付诸于行动,那会背也是白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流芳百世,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老子等人是言行一致的人,倘若他们是说一套做一套,那有谁会相信他们宣传的思想呢? 季羡林、任继愈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称之为大师,除了他们在人文方面对中国有着巨大的贡献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那种高境界的人文修养,他们的人文修养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科学网博客里有很多大家很敬佩的博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让大家敬佩。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1076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医学是“人”学:必须把病人作为整体来治疗
热度 22 何裕民 2009-7-17 22:08
美国著名医学家刘易斯 · 托马斯曾坦言:他对医生本人不患重症感到 “ 遗憾 ” 。因为如果那样,他就始终无法体验患者的恶劣处境,始终无法真切地感受一个人面临生命危难时的悲伤和恐惧,自然也就无法 “ 亲同己出、感同身受地去呵护与体恤对方。 体会做病人的感觉,这对履行医职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启示!它提醒我们,一名优秀的医生永远不能绕过病人的痛苦而直接楔入其躯体,他必须在对方的感觉里找到自己的感觉,在对方的生命里照见自己的生命,在对方的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痛苦。然后,才能以最决绝、最彻底、最刻不容缓的方式去祛除这份痛苦。 医字的结构内有一个 “ 人 ” 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由于科技的发展,人文医学的这条腿在逐渐短缩,医学出现了不和谐。据调查,综合医院病人医疗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有 27 %属于伦理问题, 8 %与法律有关。病人的医疗选择,受其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审美偏爱、道德传统、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特殊癖好影响者高达 47.5 %。医生必须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必须对医学作为 “ 人 ” 学的合理性和目的进行关注。人类对疾病征服的实践活动综合了科学性、艺术性和宗教性,没有人文的医学只可能是失败的医学、非人的医学。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821 次阅读|19 个评论
理科人的人文情怀
cutefay 2009-7-16 17:25
今天下午导师又给我们开会交流思想,会上还谈到了人文思想的话题。本来上午导师还想组织我们一些人去国家图书馆去吊唁任继愈先生,后来因为已经过了吊唁开放的时间,只好做罢。下午导师给我们开会让我们学习任继愈先生的精神。 我本来以为导师是一个一心只做自己领域学问的人,可能对人文等事物的关注程度不高,没想到导师颇有人文情怀。相比之下,我们这群不知道任继愈先生是谁的学生们显得土了。坦白的讲,我也是个很土的人,如果不是最近科学网上悼念任继愈先生的文章,我还真不知道任继愈的事迹呢。估计学理的很多人也都不知道。从这点可以看出,理科的人的人文方面的修养有待提高。 为什么理科的很多人的人文方面的修养不高?我想这一方面与教育有关,尤其是跟应试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理科的人的兴趣和能力有关。 我之前写过一篇《应试教育,我们心中的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146 )的文章,谈到了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同样,应试教育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我高中以及之前不怎么喜欢语文课,也不喜欢那些文学的东西,因为文学的东西会让我想起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回答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或者这篇文言文该怎么翻译之类的。我从未从语文课上没有感受到文学的乐趣,即使是像《红楼梦》选段这样的课文,老师在语文课上讲解得也是很乏味。后来上了研究生,才发现《红楼梦》原来如此有趣,不仅情节有趣,还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里面有很多神秘的吸引人们去思考和研究的东西。我现在喜欢写博客文章,因为我可以把我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我以前很讨厌写作文,这是因为那些命题作文太八股了,写的那些作文的文字都不是自己有感而发的。我想,如果我们以前的语文课能够再生动一些,那么我们这群理科生的人文情怀会提高很多。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理科生对人文往往不如文科生对人文更感兴趣。例如,我对一些智力题或者逻辑题之类的理科方面的题挺感兴趣的,只要在网上看到这类似的题,我肯定会去做一下的,如果一时做不出来,我有时候还会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它;而对于人文方面的作品,则我很少会去主动关注,更别说为之废寝忘食去研究一下。除非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人和作品,我才会去关注。所以,我在人文方面,尤其是在文学方面,是个大土人。现在写博客文章,也是用那薄弱的语文基础来写的,经常有语法不对、句子不通等的现象。 导师跟我们说这种人文的修养应该是一种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去学习的东西,并且,这种人文修养对科学研究很有帮助。导师觉得现在的科研浮躁跟科研人员缺乏人文修养有一定的关系。导师让我们学习任继愈先生的精神,是让我们学习大师的思路和做人风范。 后来我们实验室的人展开了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大讨论。大家谈到了精神信仰方面的问题,有的同学说中国人现在更追求金钱是因为人们感觉到精神的东西是虚的,只有物质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就自然而然拜金了;而我的观点是,正是因为人们在精神方面没有信仰和追求,没有那种马斯洛理论的实现自我的境界,所以才会停留在低一级的层次上,因此更加拜金主义。 会上还谈论了其他很多人文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人文大讨论挺好的,既让大家放松了心情,又交流了思想,还能够得到一些人文情怀的熏陶。我想,如果科研院所能够经常组织这样的人文类的思想交流活动的话,可能会更有利于科研。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719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学与人文 - 2
热度 1 weijia2009 2009-7-11 04:39
刚应邀在 NCI (国立癌症研究所)作了一场报告,报告的内容是如何借鉴中医的策略来开展癌症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主要谈了两点 中医辨证策略在疾病分型上的应用前景和基于中医整体调节的疾病干预新模式。马上还要在 NCI 开两天的植物药发展的策略性讨论会,所以就只能在 DC (华盛顿特区)附近呆着,当然也借机会把几个历史和艺术博物馆再看一遍。看来美国 NIH (国立卫生研究院)以及一些高校对中医药在近年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去年 6 月的时候我(最后一次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出席了美国 NIH 举办的中医药研究的圆桌会议,中方派了 5 位专家,美方也派出了一批植物药和替代医学研究方面的科学家进行了两天的讨论,圆桌会议的第一天美国卫生部长和 FDA 的 Commissioner 都出席了,两人分别谈了一通对中医药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除去政治上的因素,还是可以看出美国的官方卫生研究机构对东方的医学思想关注有加 尤其是在当今主流医学对复杂性疾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研究状况下。 中医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前两年出现了中医是否科学的大辩论,甚至有人提出了要废除中医。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这些年来我一直认真拜读反方的代表性文章。我曾经在给上海交通大学的药学本科生上课时把学生分成两派进行中医药废存的争论,这批药学功底扎实、极富辩论才华的学生在课上互不相让,把两种观点碰撞得火花四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理性的学术辩论是正常的,我们在思考和争论中获得进步,正如 方舟子 先生在他的《科学大争论:不变的是科学方法》中说的那样,科学研究充满了争论。涉及的科学问题越是重大,引发的争论往往也越激烈。科学界可能是最好战、最不宽容的一个共同体。 要思考中医是否科学性的一系列问题,我觉得我们不妨可以把问题问得更深一点,我们要问医学本身是否是一门科学?经典的回答是 Webster 大辞典上的定义,医学是 the science and art dealing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health and the prevention, alleviation, or cure of disease ,也就是说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医学还包含了人文的因素。医学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的,所以我们今天的东西方医学思维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根植于东西方文化发展上的差异。 中医是一种经验,其医疗实践是基于经验的主观推测,关注的是个体化特性 具有不可重复性;而现代科学方法强调客观性、可测量性和测量上的可重复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自然是不科学的。如果谁站出来说中医是一门科学,他要么不懂中医,要么不懂科学!但我们更应该问的是为什么基于现代科学的医学研究始终攻不下人类几个重大疾病呢?是否这个科学本身有着缺陷呢?是否科学的发展必须按照其原有的程式进行的呢? 科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然现象提出了很多假说,但这些符合逻辑的假说有很多版本,大家莫衷一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达成共识 - 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假说,譬如伽利略提出的 计量一切可以计量的的实验原则迄今还在我们的科研中得以沿用 。一旦确立了实证方法,自然哲学就变成科学了。 刚在网上看了 武夷山 老师的一篇《物理学与世界观》的博文,其中介绍了题为 Trapped in a world view 文章中的一个观点 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上其实还是有文化差异的。文中说 操阿尔冈昆语的人群持这样的世界观:世界是滚动、变动着的,实体涌现出来,又折返回世界的流动中。这正好引出我想在这个博文中表达的一个思想 科学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可能会融入新的元素。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对物质世界的还原分析是空前成功的,但对于复杂性系统也许不是最合适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复杂系统(譬如我们的身体、头顶上的天气)的运行是非线性的,它的每一个运行状态都是不可重现的,正如 古希腊 哲学 家赫拉克利特 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对于人体和疾病,我们在科学地测度其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认识物质的变化和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宏观地把握系统的整体运行特性和捕捉变化中的共性将是研究的核心所在。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都将面临着很大的调整。科学应是发展的,科学从西方来,但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东方文化或许有更接近于生命本质的思维和理解方式,现代科学是否会在东方的国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更新将是我们很多学者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 我们常常赞叹人类的科学知识和力量之伟大。抬头仰望星空,我们知道人类的科技已经越出地球,远达太阳系的边缘,而我们的天文望远镜已经穿越茫茫宇宙,在探测多少光年以外的恒星和黑洞的变化。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小问题 -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头顶上是否会下雨、什么时候下,我们的天气预报好像还没有农村里某一个毫无科学知识的老农说得更准确些。难道经验不重要么?
个人分类: 未分类|9249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与人文
热度 3 weijia2009 2009-7-7 02:51
题目似乎大了些,但想强调前面一个博文中的观点,科学与人文是一对翅膀。这两天在科学网上接连读到了几位博主的诗词,十分欣赏,看来科学网的确是藏龙卧虎啊!上学的时候我也喜爱诗词散文一类的东西,没事就瞎琢磨,但读得多而写得少,至今找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来。记得当时最谈得来的一个大学同窗也是沉迷于诗词的同道中人,他偏爱温庭筠的词。二十年没联系了,最近也是在网上发现这个老同学也是吃科技饭的,还当着一家不小的研究所的所长。 在我的眼中高水平的学者大多应该是有修养、才华横溢的。在国内工作的一些年,我看到的具有大家风范的科学家却并不多,倒是有不少学者当了官或做了院士后就牛气得不行,张牙舞爪的,似乎行业内的生杀予夺全掌控在他们手上,大概“学霸”一词就是这么来的。我认识一个做院士之前还算是严谨的学者,但当了几年院士后就彻底变形了,膨胀得厉害,多次在公开场合叫嚣“我一看到什么组学啊、系统生物学的就反感,这类标书我见一个毙一个!”他老人家大概忘了他自己也曾牵头申报过“系统生物学”的国家项目,不知这“反感”由何而来。不说他了,反正在我眼里这是属于科学与人文素养都极差的一类人! 在上海的科学家中我很欣赏顾健人和杨胜利两位院士,他们不仅学术水平高,为人谦和,还是高“段位”的音乐发烧友,酷爱交响乐,他们有个音乐沙龙,定期聚首交流。诗词方面最欣赏的莫过于陈竺老师了,他的词写得很有功力。有次我在他瑞金医院的办公室谈事,结果他说着科研却想起了诗歌,翻箱倒柜地找出一首 新做的词让我看,写得很大气,叹为观止!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大楼动工时他这个院长特地写了首《满江红》祝贺,估计看到的人不多,我就把它在这个博文里贴将出来。 满江红 贺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奠基 陈竺 江南最忆,秋来爽,紫竹新衣。宏厦起,东西并蓄,交叉为基。数理化信纳梁柱,队列临床组血气。笑指看,宏微本无分,皆人体。 三载梦,初如意。世纪情,贤才聚。纵千古奥秘,敢踏禁区。芸众疾苦焉能忘,创新转换贯两极。有道是,学问无止境,系统医。 这里的紫竹是指交大闵行校区地处紫竹科技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官至共和国卫生部长的陈竺老师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的,在研究生之前他就读的是江西上饶卫生学校,应该是属于中专一类的。但时至今日他是国际上从事白血病研究的杰出科学家,数年前就已经成为美国、法国等五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了。我想“人文素养”是他事业得以不断前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支撑。 以前有首校园歌曲中有这么一句词“就像蝴蝶必定经过蛹的挣扎,才会有对翅膀坚实如画”。成长是痛苦的,在校园读书的时光似乎总是那么漫长,但它其实是个最难得的自我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的人生驿站。但愿我们的学生们都能在校园内长出一对坚实的翅膀,出去后飞得更高、更远。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583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一个偶然,找到天文与人文的出处了!
kingstar 2009-7-1 23:28
在嘉兴看房,桃源小洲诠释了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查出自《周易》的《贲卦》。贲者,文饰也。人类的生活方式,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等等,就是人类的文饰,称为人文。与人文相对的是天文,即日月星辰的布列运行,山河大地的结构,直到草木鸟兽的构造、形态。本文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周易正义】 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者,此释贲亨之义。不直言贲连云贲亨者,由贲而致亨,事义相连也,若大哉乾元以元连乾者也。柔来而文刚,故亨,柔来文刚,以文相饰,是贲义也。相饰即有为亨,故云贲亨。亨之下不重,以贲字结之者,以亨之与贲相连而释,所以亨下不得重结贲字。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者,释小利有攸往义。乾体在下,今分乾之九二,上向文饰坤之上六,是分刚上而文柔也。弃此九二之中,往居无立之地,弃善从恶,往无大利,故小利有攸往也。○注刚柔不分至小利有攸往。○正义曰:坤之上六,何以来居二位不居於初三,乾之九二,何以分居上位不居於五者,乾性刚亢,故以巳九二居坤极;坤性柔顺,不为物首,故以巳上六下居乾之二位也。且若柔不分居乾二,刚不分居坤极,则不得文明以止故也。又阳本在上,阴本在下,应分刚而下,分柔而上,何因分刚向上,分柔向下者,今谓此本泰卦故也。若天地交泰,则刚柔得交。若乾上坤下,则是天地否闭,刚柔不得交,故分刚而上,分柔而下也。 刚柔交错,天文也。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 正义曰:天之为体,二象刚柔,刚柔交错成文,是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正义曰: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於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贲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广美天文、人文之义,圣人用之以治於物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 正义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若四月纯阳用事,阴在其中,靡草死也。十月纯阴用事,阳在其中,齐麦生也。是观刚柔而察时变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 正义曰:山下有火贲者,欲见火上照山,有光明文饰也。
个人分类: 人文思考|6012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代心理学研究---一条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途径
beauty2001 2009-6-28 22:40
John Mackinder 有句名言: 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屈从了人类的软弱而已。 当今的学术研究,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精细;然而很多人却乐此不疲的沉浸在学科分支越来越细致的潮流之中而不去反思隐藏在背后的危机,不仅在自然科学研究的领域中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更为可怕的是人们似乎已经根深蒂固地认为科学与人文的分离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回顾历史,我发现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始于哲学与宗教的探讨。那时候不存在当今如此细致与看似全面的学科分支,很多哲学家几乎都是博学的全才;然而近代科学的诞生不断引起了科技与工业革命,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突飞猛进,科学与人文的差异不断凸现并开始走向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当今,科学与人文分离带来的危机终于浮出水面,而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分离与对立给我们带来的不是进步与发展,而是一种对人类自身巨大的冲击。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许多有眼光的学者正在竭力探索有效的整合途径。 我本科的专业是生物学,接触到很多自然科学的概念与逻辑思维训练;我研究生专业是神经科学,这是一个非常交叉的学科,心理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物理学以及计算科学都与之有关。正是这个难得的机会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再一次充分认识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问题。尤其是现代心理学,我认为它不仅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现代心理学极有可能成为一条促进科学与人文更好融合的理想途径。 首先,脱胎于以哲学思辨探讨为基础的现代心理学本身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对心灵世界和灵魂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然而最初人们并没有开展科学的实验研究,而主要集中在哲学的思辨与宗教的解说方面。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是精神的寓所,大脑只是一个散热器官而已。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认为身体与灵魂是分离的,主张身心二元论,还认定松果体是灵魂存在的场所。这些探讨表达的是不同哲人对心灵世界的独特看法,他们这种尽力表达自身特殊观点的做法恰恰是人文主义情怀的重要体现。 其次,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吸收了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与研究方法。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从此以实验研究探索心理现象为主的研究取向发展起来,奠定了现代心理学的基础。心理学之所以当今被人们广泛接受很重要的原因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它严格遵循观察、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说、提出理论等这套科学的方法步骤,获得的数据与得出的结论是具有较强的可信度的。这样看来,现代心理学是具有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的,自然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已经渗透到心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再者,现代心理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已经打破了科学与人文的鸿沟。从上述两方面可以看出现代心理学本身兼有科学与人文的特性,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本身也是科学与人文不断融合与交流的过程。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我们如何理解自己以及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以及相互影响。这绝对不单纯是一个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学与文化研究以及人类学探讨的问题。正因如此,社会心理学本身就是极好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途径,而现代心理学研究的诸多方面也有这样的发展趋势,所以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变得越来越模糊。 最后,现代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必须依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才能有所突破,而心理学的发展在解决其自身研究问题的同时又将极大地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进一步融合。我们已经清楚认识到,现代心理学因为引入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还需要人文主义情怀与形而上的思考才能更上一层楼。心理的生理机制主要依靠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阐明,而生理机制的阐明才能反过来帮助我们解释丰富多彩的心理现象。更重要的是,人太复杂了,各种社会与文化因素也在不断塑造我们的人格与精神,而这部分的研究很难拿实证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在我们所关心的复杂心理现象面前,也许目前的科学研究方法还不能揭示所有的答案,然而我们还需要灵感和洞察力促进我们提出新的假说或形成理论。而这种提出自己观点与假说的能力不是光靠科学能够培养起来的,还需要许多人文素养的训练。现代心理学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正是一个融合科学与人文的重要契机,在我们努力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时候可能更能体会到 知识本是一体 以及人全面发展的问题。 人是完整的人,知识整合于一体。曾经近代科学的突飞猛进拉开了科学与人文的距离,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恰好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方式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这正是心理学的魅力之所在,它所探讨的问题不光是大脑的客观机制,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类的主观精神,最终我们将触碰到那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客观的物质如何产生主观的精神?这个问题的解决也许最终导致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我们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之“真”与人文之“诚”——读王鸿飞先生《突然间道德沦丧? 》有感
可真 2009-5-29 08:49
真正的道德沦丧,在于为了某个目的而罔顾事实 。 王鸿飞:《突然间道德沦丧? 》   事实有两种:科学事实与人文事实。与科学事实相符者谓之真,与人文事实相符者谓之诚。科学是求真的学问,人文是求诚的学问。求真的科学是强调心与物的一致,所重视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求诚的人文是强调心与心的一致,所重视的是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在尊重事实的问题上,我主张科学情怀(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统一,也就是要把求真与求诚统一起来,唯其如此,才能达到真诚合一的善。真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必要条件,诚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劳动交换的必要条件。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才能达成的,若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便不可能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正因为如此,科学与人文才须臾不可分离。但这种关系并不表明人文与科学是没有区别的,当然也不能认为科学精神之外无所谓人文精神,或不应在科学精神之外另讲一套人文精神。    真正的道德沦丧,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面沦丧,表现为为了实现个人的或集团的特殊利益,既不讲真也不讲诚,无所顾忌,无所敬畏,不择手段,无所不为,无所不取。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4235 次阅读|2 个评论
雪水云绿,艾叶黄琮
dnastar 2009-4-6 06:20
近日,得一绿茶,名曰雪水云绿, 初,不以为意, 启之,形似岫玉和翡翠雕成的短剑 沏之,若仙女散花,根根飘逸而出 咗之,腹里管里喉里,林间香气馥郁缭绕,三刻不绝, 不禁称奇 查之,方知,此茶乃桐庐名茶,生长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故称雪水云绿。明李日华撰《六研斋笔记》记述宋朝时它就作贡茶。雪水云绿形似银剑出鞘,茸毫隐翠,汁色嫩绿明亮, 清香甘甜。曾获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交易会金奖。 当代书僧月照诗云:雪山高万丈,泉水飞龙潭。天堂云雾露,孕育嫩绿香。桐庐县新合乡的雪水、天堂二地,山高雾多气温低,所产的雪水云绿为茶 中珍品。   该茶是赵朴初先生生前最爱喝的茶,具有外形绿润细扁,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雅,滋味爽醇,叶底完美匀齐的特点。 该茶一九九一年获浙江省《名茶证书》,一九九二年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一九九五年又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一九九九年认定为中国国际 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质量达到现代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 该茶主销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深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及不少名人的称赞。    品赏雪水云绿茶,宜用透明玻璃杯,投茶3一 5克,以80℃的开水先冲1/3杯,稍后略作品赏再续水。赏其翠芽,上下浮现,翩翩起舞;品其香味,则齿颊留甘,清韵悠长。其色香味形俱佳,足可娱人口 目,健身养神。 本博以为,龙井冠压全国,此茶却在龙井之上。 西湖之畔, 晨寒料峭,而敞门户,小摊 案几, 浴和山之清风, 品改家文,与国内外编辑神教。 偶有心得,即上茗翡翠,中把艾叶绿大明印章,斜视金丝铁线琮笔筒,畅游于科技之钢锰与人文之柔美之间,文人之乐,不亦在此乎 今发往家乡两袋,以觞父老亲人,同乐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3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了解科学与人文关系一定要看的一篇文章
Bobby 2009-3-9 12:15
这里转贴北京大学哲学系 吴国盛 教授的一篇文章: 科学与人文/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 - 科学与人文 北京大学哲学系 / 吴国盛 提要: 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是自由,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所以科学一开始就是西方的人文,是自由的学问。近代发展出来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传统可能背离自由这个古典的人文理想。近代科学的笛卡尔传统和培根传统分别强调了内在理性和外在经验,但最终共同受制于技术理性。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于过份分科的教育体制,但分科化正是技术筹划的必然后果。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信守共同的时代精神。今天弘扬科学精神,不必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层面上突出科学的特异性,而应该在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层面上,检讨我们时代的通病,重审自由和理性。 这个题目来自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文化困境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需要。人们将这个困境称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和日趋紧张的对立局面。但是,关于这个困境的种种述说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种种方案设计倒是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所谓的两种文化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分裂的?我们不是都承认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吗?那它就该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人文;我们不是也使用人文科学这样的术语吗?那就表明人文也是一种科学。还有,两种文化在什么意义上是可以沟通和弥合的,如果它们真的能够的话? 为了缓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和矛盾,将科学与人文沟通起来,必须先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说清楚。借着这个区别,我们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之所在;借着这个联系,我们寻找沟通它们的可能性。 通过考察科学与人文的二分对立,我们进入对更基本问题的分析,即重审由技术理性和唯人主义结成的现代性。 一、人文与人文精神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 Humanity )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 Humanities )等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或相辅相成。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 英文的 Humanities 直接来源于拉丁文 Humanitas ,而拉丁文 Humanitas 继承了希腊文 paideia 的意思,即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公元 2 世纪罗马作家格利乌斯( AulusGellius )的一段话成了 Humanitas 的经典定义:那些说拉丁语以及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并没有赋予 Humanitas 一词以一般以为具有的含义,即希腊人所谓的 philanthropia ,一种一视同仁待人的友爱精神和善意。但是,他们赋予 humanitas 以希腊文 paideia 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eruditioneminstitutionemqueinbonasartes ,或者美优之艺的教育与训练( educationandtrainingintheliberalarts )。热切地渴望和追求这一切的人们,具有最高的人性。因为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才追求这种知识,接受这种训练,因此,它被称作 Humanitas 或 Humanity (人性)。 按照希腊人的想法,理想的人、真正的人,就是自由的人。所以,整个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一些与人文相关的词组就是由自由的词根组成的,比如人文教育( liberaleducation )、文科( liberalart )等。 汉语的人文一词同样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贲》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中国的人文教化同样一方面是强调人之为人的内修,另一方面是强调礼乐仪文等文化形式。那么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一般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思想把理想人性规定为仁,在孔子那里,仁者人也,人者仁也,两者互训互通。仁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获得呢?克已复礼为仁!礼是实现仁的教化方式。 人文 中 人 的方面和 文 的方面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强调,其作为 文 的方面、文科课程的方面得到更多的强调的时候,人文被等同于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文史哲教育、文科教育。但是,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 人 的理念向来是更重要的、更基本的方面。 正是为了强调这个更重要的方面,才出现了人文精神的说法。人文精神这个词是个地道的中文词,很难有对应的西文词,它与当代中国特定的语境相关。它既不是指人文教育( Humanities ),也不是指西方的人文主义( Humanism ),虽然与它们相关。我的理解,当人们使用人文精神这个词的时候,或多或少是在诉求一种人的理念,特别是自由这个西方人文的核心理念。 90 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实际上针对的是市场经济大潮下实利主义的泛滥、理想的泯灭而开展的,这里要求弘扬的并不单纯是文科教育,而是对人之为人的重新反思,其批判的矛头所指往往更多的是人文学者和文学艺术家,所抨击的往往是中国的人文学界和人文领域里人文精神的失落。所以,人文精神应该看成是一种建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简而言之,人文精神就是一种自由的精神。 二、科学作为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自由的学问 人文是个本地词,而科学却是个外来词。毫无疑问中国人有自己的人文,但要说有自己的科学就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费半天口舌才行。 当代汉语的科学一词译自英文或法文的 science 。起初一直译为格致,后来受日本影响译为科学。 1897 年,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引进了这个词。日本人用这个词表示西方分科的学问与中国不分科的儒学相对应,这个理解被 20 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界所接受。 1915 年,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刊物取名为《科学》,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科学一词成了 science 的定译。 英文的 science 一词基本上指 naturalscience (自然科学),但 science 来自拉丁文 scientia ,而后者涵义更广泛,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德文的 wissenschaft (科学)与拉丁文的 scientia 类似,涵义较广,不仅指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我们知道德国人喜欢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个词,比如黑格尔讲哲学科学、狄尔泰讲精神科学、李凯尔特讲文化科学等。这些词的历史性关联暗示了一个更深层更广泛的思想传统,狭义的自然科学只有在这个深广的思想传统之下才有可能出现和发展。 今天我们讲科学,首先当然是指近代科学,而近代科学首先又是指近代自然科学。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近代科学并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而且诞生之后又处在发展之中。因此值得追问的是,它何以能够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扩展?它又是如何植根于希腊和中世纪的 学问 和 知识 传统的?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有着内在的联系,那就是,近代科学的母体不仅孕育了近代科学,而且也保证了近代科学能够由自然领域向社会和人文领域延伸,这个母体就是希腊人所开创的 求知 的精神、 理论 的理性、 对象化-主体性 的思想方式,一句话,是科学(哲学)的传统。 这里所谓的科学传统就不是特别针对近代科学而言,而是用来刻划希腊-欧洲人的一般存在方式的。这个传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 哲学-形而上学 传统,也是胡塞尔要着力弘扬和重建的理性传统。哲学和科学在希腊时代是合二为一的,就是到了今天,西方哲学依然是广义西方科学的某种特定形态(胡塞尔的理想是把哲学建设成最严格的科学)。黑格尔之所以能够称哲学为哲学科学,是因为西方哲学本来就属于西方的科学传统。为了理解这个传统,我们需要从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谈起。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是 自由 ,自由被他们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我们从希腊的哲学和文学戏剧华章中,到处可以见到对 自由 理想的赞颂和追求之情。欧里庇得斯说: 所谓奴隶,就是一个不能发表自己思想观点的人。 自由的人是能够发表 自己 的思想观点的人,如何才能发表 自己 的观点呢?希腊哲学家发现,只有理性才能够保证达成这样的 自由 。亚里士多德说: 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升华到永生的境界,使自己无愧于我们身上所存在的最优秀的品质而生活 。 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 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而 理性 就体现在 科学 之中。 如果说,中国的儒家的 人-文 是由 仁-礼 构成的,那么古典希腊人与之相对应的 人-文 在我看来就是 自由-科学 。也就是说,对古典希腊人而言,能够保证人成为人的那些优雅之艺是 科学 ,而对 自由 的追求是希腊伟大的科学理性传统的真正秘密之所在。 希腊哲学是希腊科学传统的第一个样本,它其中的自然哲学正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直接先驱。 希腊的哲学( philosophia )是爱( philo )智( sophia )的意思,爱智又意味着什么呢?爱智不是一般的学习知识,而是摆脱实际的需要、探求那种非功利的 超越 的知识,一句话, 爱智 就是与世界建立一种 自由 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有大量关于科学作为一种自由的探求的论述。他提到 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 ( 981b25 ),提到 为知识自身而求取知识 (982b1) ,提到 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 ( 982b22 ),最后他说: 显然,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 ( 982b26 - 28 ) 这里所说的当然是哲学,亚里士多德也把它看成是一切科学(知识)中最高级的,是最理想的科学形态。这种科学理想,不只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能够找到,在他以前的柏拉图、苏格拉底那里同样能够找到。这种科学理想,既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那里,也体现在希腊人特有的科学 ―― 数学那里。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特别强调了数学的非功利性、它的纯粹性、它对于追求真理的必要性,因为算术和几何的学习不是为做买卖,而是 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 ( 526B ),这门科学的真正目的是纯粹为了知识。希腊人开辟了演绎和推理的数学传统,这首先是由于他们把数学这门科学看成是培养 自由民 所必须的 自由 的学问,自由的学问是纯粹的学问,不受实利所制约,而演绎科学正好符合这一 自由 的原则。 哪些科目被古典希腊人认定为人文教育的必修科目呢?苏格拉底以来的雅典教育四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声学)、天文,均是广义的数学学科。对柏拉图而言,还有更高级的学科是辩证法(不只是辩论术,主要是善的科学)。此前,智者学派曾把 辩论术 做为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 罗马上流社会只关心军事和政治,只关心有实用目的的知识。罗马政治家老加图( Cator Elder, 前 234 -前 149 )在论儿童教育时,只提到了讲演、医学、农业、军事、法律等实用技术,而对希腊式的纯科学教育持反对态度,很类似斯巴达人。此后,罗马人逐渐把文法和修辞做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学科。与老加图略晚的罗马人法罗( Varro, 前 116 -前 27 )在其《教育九卷》( Disciplinarum Libri novem )中讨论了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算术、天文、音乐、医学和建筑九大学科。从公元四世纪起,前七门学科被称作 七艺 ,成了欧洲高等教育的标准课程。 七艺中的四艺是数学学科,其中的辩证法则越来越多的指逻辑。所以七艺中的五艺应属科学学科。 中世纪希腊理性精神的弘扬特别体现在经院哲学上。原始的基督教因信称义,强调信仰淡泊知识。 12 世纪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开始重新流行起来,对逻辑和推理的崇尚逐渐改变了基督教神学的形态,出现了极为偏重推理和逻辑的经院哲学,我们应该恰当地把它称为一种科学形态的神学:它是以科学理性的方式为教义辩护,而不是单纯强调信仰。作为对比我们可以注意到,希腊的科学理性同样影响了阿拉伯文化,但却没有在伊斯兰教中产生类似的成熟的 经院哲学 ,虽然 12 世纪的确有杰出的回教哲学家阿维罗伊( 1126 - 1198 )曾为此做过努力。当时的哈里发发表了一道有象征意味的布告说:上帝已命令为那些妄想单凭理性就能导致真理的人备好地狱的烈火。 怀特海在追溯近代科学的起源时说: 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可能成立的信念,是不知不觉地从中世纪神学中导引出来的。 因为经院哲学的逻辑把严格确定的思想习惯深深地种在欧洲人的心里,这种习惯即使在经院哲学被否定以后仍然流传下来,就是伽利略, 他那条理清晰和分析入微的头脑便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学来的。 三、近代西方的人文传统: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今天我们使用 人文 一词更多的与 近代 西方特有的人文传统相关联,这就是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出现并在日后发展起来的 Humanism (德文 Humanismus )传统。这个词有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所指,中文分别译成 人文主义 和 人道主义 。 Humanism 这个词虽然直到 19 世纪早期才出现 ,但主要用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者 ( humanista )的一般思想倾向,因而直接来源于它。 15 世纪后期使用的 Humanista (人文主义者)一词又来源于更古老的 人文学习与课程 ( studia humanitatis )。 中世纪后期,随着大翻译运动出现了不少远远超出传统七艺的学科,如神学、罗马法和教会法、医学、天文学与占星术、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等。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通才教育,尽管他们的 人文学习与课程 着力于语法、修辞、诗歌、历史和道德哲学五科(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习称的文史哲),有些人文主义者可能还对五科之外的学问持抵制态度(如彼特拉克),但总的来说人文主义者带来了新的知识(通过翻译希腊和拉丁古典)和新的眼光(人文主义),促进了新兴学问与传统学问之间的融合。 我们完全可以说,人文主义者深化了得自希腊而被中世纪马虎对待的传统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天文)。除了强调通才教育外,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和教育青年热爱生活,所以把伦理学(道德哲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他各科都服务于美德的增进。人的修养、人的自我培育、自我丰富和全面发展,是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 鉴于 Humanism 的文艺复兴来源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教养的强调,汉语将之译成 人文主义 ,与中文的 人文教化 相衔接。 人文主义运动至少有两个后果。第一是确立了既有别于传统的神学又有别于新兴的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导致了今天人们所说的人文学科( Humanities );第二,铸成了一个新的信念体系,即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复兴的是一种与宗教神学不同的世俗的知识(希腊、拉丁学术),但同时包含着对 人 之地位的一种重新的审视和思考。米兰多拉( Pico della Mirandola, 1463 - 1494 )在《论人的高贵的演说》( Oration on the Dignity of Man )中借神圣的创造者的嘴对人类说: 其他一切生物受制于我们为它们立的法,但是,你不受任何约束,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它们。我们已经把你置于世界的中心,因此从那里你可以轻而易举地环视其中的一切。 这里,人开始被置于世界的中心。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进一步道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主题: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当然,把人确立为世界的中心的思想也有其希腊来源。智者普罗泰哥拉曾有句名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如何不存在的尺度 。但是总的看来,人的地位问题在希腊时代还没有以这种方式、摆到这样的高度来对待,因为从根本上说,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古典思想是与智者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苏格拉底强调,只有神而不是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因为只有神才是最完美的,而任何不完美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万物的尺度。 善 而非 人 才是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 原初复兴古典文化意义上的 人文主义 似乎不足以表达这个意思,于是 Humanism 又被译成 人道主义 。但这个译法也有问题,因为中文的人道主义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流行的解释,即主张对一切人都要仁慈都要讲爱,因此也被称为博爱的人道主义,实际上是 Humanitarianism 的中译(来源于希腊文的 philanthropia )。所以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 Humanism 译成 人道主义 极易招误解,极易看成一个道德规范,而忽视它的形而上学意义。有人译成 人类中心主义 ,这是对 Humanism 的学理上的解释,是把 Humanism 解释成 anthropocentrism ,但它字面上并没有 中心 的意思。最准确的似应译成 人的主义 ,但汉语不太顺。 王若水 先生仿照唯物主义( materialism )的译法译成 唯人主义 ,是很不错的译法,但可惜没有流传开来。本文有时从俗译成人道主义,但更多的采用 唯人主义 的译法。 这样, Humanism 一词就有三种意思:复兴古典学术和强调人的全面教养的人文主义;作为仁慈博爱伦理的人道主义;作为以人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最高价值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唯人主义与欧洲人文理想的关系:唯人主义符合从而实现了欧洲自由人的理想吗?这是一个极富有挑战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特定的语境中, 人 的问题就如同 科学 的问题一样,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作为一个正在渴望现代化的弱势民族,中国人渴望弘扬唯 人 的精神和唯 科学 的精神,因为 唯人主义 和 唯科学主义 恰恰就是 现代性 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还清楚的记得 80 年代唯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是如何作为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主旋律,而且这场启蒙运动到了今天依然在许多方面保有它的意义。但是,我们对唯人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检讨,与启蒙精神本身拥有相同的思想来源从而享有同样的正当性,那是因为在这一切的背后是自由的精神。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启蒙是开启一个明亮的场地,是去蔽,但任何去蔽都同时带来新的遮蔽,对启蒙的批判就是去掉这新的遮蔽,同样是去蔽。 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者,意思是说它 让 一切存在者成其所是。当然,首先,人们把这种自由理解成 让 人这种存在者成其所是,即人是人自身的创造者。它强调人的本质是由人自己塑造、培育和发展的,强调这种自我塑造的无限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自由 的理念引导了近代唯人主义的人文传统,因为这个传统抓住了 人的自我创造 这个主题。但是,人的自我塑造、人的本质化即获得其规定性的过程,本身也是人对自由的背离的过程:人的本质化是对人的无本质即无固定的规定性的背离。 人的本质化,必损害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的关系,因为这种自由的关系只有在人持守他的无本质时才有可能。 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本上是一种自由的关系。自由的人既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世界的利用者和消费者,而是一个听之任之的 看护者 和欣赏者,所以也有人把这种自由的关系说成是审美的关系。但是,近代唯人主义在将人本质化的过程中破坏了人与世界之间这种自由的关系。唯人主义首先把世界置于一个以人为原点的坐标系之中,把一切存在者都置于以人为阿基米德点的价值天平中,从而最终把世界变成利用和消费的对象。世界的对象化的结果是人同时被对象化即本质化,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了一种既定的、给定的、固定的关系。 唯人主义把人置于某种中心的位置,按照人的要求来安排世界,表面上看是最大程度的实现了人的自由。但事实上,人与世界之自由关系的损害最终必然反过来损害人对自身的自由发展,因为自我创造的过程总是受制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消费和利用的关系一旦成型也就是本质化,无论以理性的名义还是以科学技术的名义来规定这种本质,人都会沦落为一个被动的角色,他只须按照所谓理性或科学的方式去反应。他在近代极度 自由地 展开的世界几乎遮蔽了所有其余的可能性。这是当代思想家纷纷质疑 现代性 的根本原因:唯人主义可能从根本上损害了自由。 四、近代西方的科学概念:笛卡尔形象与培根形象 我们在第二节指出广义的科学指的是希腊文明传给欧洲的一份精神遗产,即把理性和知识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习得理想人性的基本方式。这种意义上的科学是服务于自由理想的。但是,我们今天使用 科学 一词更多指的是近代科学所造就的科学概念。所以我们还要搞清楚,近代科学在何种意义上继续保持其为 科学 , 同时 , 它作为 近代 科学有哪些新的特征。近代科学有两种形象:笛卡尔形象和培根形象。它们分别代表了古典的理性传统和新兴的功利传统,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和培根的 知识就是力量 分别是这两种传统的宣言。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两种科学的形象是恰当的。 近代科学是希腊科学传统的直接继承者,这种继承性体现在近代科学的理性形式和自由精神上。笛卡尔的 我思 突现的是那种理性奠基的精神,而作为近代科学之肇始的自然数学化运动应该正确的看成是理性奠基运动,即把作为自然科学之对象的自然界彻底理性化的运动。与 16 、 17 世纪自然的数学化同时的其他重要的理性化工作还有:培根归纳法和笛卡尔演绎法等方法论问题的提出以及被科学家群体的消化,从此科学以其方法论而区别于其他知识形式;科学社团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和有序化以及研究范围的分门别类,从此专业化、分科化成了科学事业扩张的基本线索。 随着自然的数学化、研究的方法论化、科学建制的分科分层化,近代科学完成了其理性化过程,并构成日后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气质。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其经典之作《科学社会学》(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中将之概括为四个:普遍性( Universalism )、公有性( Communism )、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Organized Scepticism )。这四条精神气质( ethos )是对希腊所倡导的科学理性精神的一个很好的注解: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自由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公有性是自由发表和自由的探索精神;无私利性是不计利害只求真理的精神;普遍性也就是普遍理性精神,把理性的能力和可能性做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发挥到了希腊人远未达到的地步。 近代科学不光是希腊理性精神的正宗传人和光大者,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科学还以其 效用 服务于意欲 控制 的人类权力意志( will to power )。这是近代科学的一个暂新的维度:力量化、控制化、预测化。美国著名科学史家科恩说: 新科学的一个革命性的特点是增加了一个实用的目的,即通过科学改善当时的日常生活。寻求科学真理的一个真正目的必然对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起作用。这种信念在 16 世纪和 17 世纪一直在发展,以后越来越强烈而广泛地传播,构成了新科学本身及其特点。 弗兰西斯 培根是这一科学形象的代言人,他强烈的主张科学应该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否则就是些空洞的论证和言词游戏。他因此批评希腊人的科学大部分只是些 无聊老人对无知青年的谈话 , 他们真是具有孩子的特征,敏于喋喋多言,不能有所制作;因为他们的智慧是丰足于文字而贫瘠于动作。这样看来,从现行哲学的源头和产地看到的一些迹象是并不好的。 培根倡导经验论、归纳法,尽管并未为同时代的科学家们所运用。但他在《新大西岛》中设想的科学研究机构所罗门宫,成了后来英国皇家学会的建设兰图。 意欲对自然有所图谋的培根纲领之重视外在经验是顺理成章的,但这里的经验也应该是完全新型的经验,它是对自然有所行动之后看看自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而不是被动的观看。在这一点上,培根本人提出的比较被动和静止观照的经验论并不能真正实现他的纲领。近代科学延着他的思路发展出来的经验论是操作主义的实验经验论。可严格控制可重复操作的实验,是近代科学理论得以发展的外部制约条件和启发性因素。 笛卡尔形象和培根形象有时也被概括成数学传统和实验传统 。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的主流可以侧重不同的传统。但是总的看来,近代科学的形象是由这两种科学形象合成而来的。经验加理性、实验加数学,通常就被认为是近代科学的两大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科学形象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和冲突,相反,也许正是它们之间的对立构成了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基本的张力。它们相互制约,维持微妙的平衡。 但是希腊的基因总在顽强的发挥作用。我们确实可以隐约从近代科学史中看出一条理性论的主线,这些主线上的科学巨匠们总是更多的偏爱数学理性的内在力量。他们中杰出的一位,爱因斯坦,虽然也同时强调了这两大要素,称它们是 内在的完备 和 外部的证实 ,但在他的内心,科学的基础是理性而不是经验数据,科学本质上是 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 。当一位学生问爱因斯坦假如他的预言没有得到证实该怎么办,他回答说: 那么我只好向亲爱的上帝道歉了 ―― 那个理论还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显示了笛卡尔科学理想的顽固性。如果说 外部的证实 应该屈从于 内在的完备 ,那么在一颗古典的科学心灵看来,科学真理本质也应该是超越功利的。但是这样的古典理想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实现,特别在今天,由于越来越深地卷入工业和军事政治,科学家们不得不屈从于商业秘密和军事秘密的要求,而破坏自由探索和自由发表的公有原则;由于耗资越来越大,他们也不得不越来越取悦于拨款人的功利好恶,而破坏无私利性原则。当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在笛卡尔形象与培根形象之间非常明显的冲突,往往使人产生如下的疑问:近代科学究竟是怎样协调这两大传统的?它们是如何并行不悖的引导近代科学的发展的?我的看法是,在某种更深的意义上,两大传统事实上合流了。它们共同的受着一种新的理性形式 ―― 我愿称之为 技术理性 ―― 的支配和控制,而这种新的技术理性与希腊的理性已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前者确实来源于后者,但已经渐行渐远。 技术理性来源于人的 权力意志 ,是对希腊理性的一种无限扩张。服务于 力量 ( power )的要求,允诺 无限 (infinite) 的可能性,是技术理性的两大要素。希腊的理性服务于 善 的要求,而且只允诺有限的可能性。人因为有理性而趋向善、热爱神,人在这种追求善的过程中领悟到自己的有限性。在希腊理性中不包含 控制 和 统治 的内在要求,恰如其份的理解人与上帝、人与世界的关系,被认为是真正的理性行为,所以, 理解 (comprehension) 而非 力量 (power) 是希腊理性的要义。值得指出的是,许多近代科学的创建者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接受培根的 力量 纲领,相反还是坚持古老的理想,即把科学的主要目的看成是理解人类的处境,特别是为理解人与上帝的关系服务。例如牛顿,他多次表白,他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教人相信上帝的存在。 由于服务于力量的控制和运用,近代科学必然要求预测的有效性,并把它作为一个根本的边界条件。培根本人也曾说过: 欲征服自然,必先服从自然 服从自然现在被认为是服从自然的规律,而自然的规律不是别的,也就是自然界的可预测性。 对自然可预测性的要求最终是通过自然的数学化来实现的。希腊的演绎科学 ―― 数学是可预测性的典范,有着勿庸置疑的可靠性,但那时数学被认为是通往善的一个必经阶梯。 自然的数学化以及近代数学本身的迅速发展,事实上均来源于对有效预测的要求。这种要求使得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纯粹 量 的世界,发展出了一套 计算 的方法论。因此,尽管近代科学和希腊科学都使用数学,但数学对他们而言已经不具相同的意义了。近代数学已经受雇于预测和控制的要求,服务于 力量 的意志。 不仅如此,近代以数学化为核心的科学理性还因其对 无限 性的允诺,而区别于希腊科学。希腊数学基本上限定在有限性的范围之内,对无限 敬而远之 。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并未给出一个均匀平直无限的三维欧氏空间:这个空间恰恰是 19 世纪才被最后规定出来的。 近代的无限性首先发端于哥白尼革命,起始于一个谨小慎微的天文学改革,结果却导致了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的革命性变革。与宇宙论的无限化相伴随的是无限数学的出现。牛顿微积分的发明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事件,它是无限数学第一次服务于近代科学,并帮助安排了一个无限的宇宙模型。 近代无限理性最终表现在对理性之无限 力量 的肯定。技术理性使人们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为科学技术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如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那是科技还不够发达;如果出现了不良的结局和负面的影响,那消除这种结局和影响也还是得靠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的无限能力的信念首先表现为科学家的 无禁区 的自由探索。由于近代科学事实上的深刻的 功利化 权力化 ,任何超越功利的不计后果的 无禁区 探索,都可能事实上造成恶劣的后果。核物理学发展初期,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因为忧虑核能量会被纳粹所掌控,曾建议各国的核物理学家暂缓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个所谓的 自我出版检查制度 是空前的,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都是为自由交流思想而斗争,所以任何时候也不应该持有与此相反的原则。他们自己就是极端自由的忠实信徒,并且是军国主义的不妥协的敌人。但是,现在他们感觉到,国际舞台的形势是十分复杂的。 从西拉德的信中可以看出, 当时科学家们对科学进步所寄托的希望,竟然由于可能产生可怕的后果而变得害怕科学向前发展了。写信的人好象竟希望实验失败。 这个案例充分显示了,由于科学成为一种力量(权力、能量)的象征,自由探索的精神遭受了怎样深刻的挑战,科学家们面临着一种怎样的二难处境。 五、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关系:分裂与合流 在回顾了近代西方的人文传统和科学传统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近代科学与人文事实上存在着双重的关系: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激剧萎缩,在教育体制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另一方面,以唯人主义为标志的近代人文传统和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传统事实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 现代性 的基础。正是现代性所要求的专业分工和力量意志,导致了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分裂,以及人文学科的严重危机。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表现在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科学和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化和扩张,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近代并不是两个旗鼓相当的阵营之间的分裂,而是作为传统知识主体的人文学科日渐缩小成一个小的学问分支。文理科的发展极度不对称,理工农医科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人文学科越来越小。不仅在学科规模方面人文地位越来越低,而且在教育思想方面,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 第二,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也使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近代以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即社会科学日渐兴起,它们进一步挤占了传统人文学科的地盘。人文学科甚至到了只有栖身在社会科学这个牌子才有生存机会的地步。社会 科学 的概念取代了 人文 的概念, 功利 的概念取代了 理想 的概念。在一个科学化的时代,为了争得在学术殿堂中的位置,人文学界也出现了 人文科学 的说法。这个词组的用意并不是想阐明科学本质上就是人文 ―― 就象我们在第一二节所阐明的那样 ―― 而是说,人文也是一种象近代科学那样的 力量型 的学问,借以在科学时代合法地谋得一席之地。 第三,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的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谈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时心中想的,正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严重的文理分科现象。这种分科现象在西方各国的教育史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但都没有象当代中国这样突出。分科化、专门化和专家化与教育理念有关,凡重专才教育,则专科化倾向较严重;凡重通才教育者,则专科化倾向就比较淡化。在专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理工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难以有一个宽阔的视野和深谋远虑的计划。正象许多教育家所指出的,如果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用自己学科的内部标准去判断事物,那就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既掌握内部标准,也能够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即 外部标准 来评判自己的学科,能够看出自己学科的优点和局限。 第四,自然科学自许的道德中立,使得科学家们心安理得的拒绝人文关怀。与之相关的是近代哲学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分,这种二分将科学置于澄清事实的范围,而不涉及价值问题。皇家学会的干事长胡克为学会草拟的章程时写道: 皇家学会的职责是:通过实验改进自然事物的知识,以及所有有用的技艺、制造业、实用机械、工程和发明的知识,同时不干预神学、形而上学、道德、政治、文法、修辞学或逻辑。 科学家们也许并不反对博爱善行的人道主义,而且更深的认同唯人主义的 力量原则 ,但当这种力量原则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经验发生冲突时,他们有可能毫无犹豫的牺牲后者。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体现在科学对人文传统的轻视,特别是当这种人文传统不合技术理性的逻辑时。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根源于知识体系的分科化、专业化,而知识的专科化又源于什么?这个问题把我们引向近代科学与人文合流的方面:技术理性与唯人主义的合流。很明显,知识的专科化来自技术理性,来自那种诉求 效率 和 力量 的科学的本质。所以,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是技术筹划的必然结果。力量型科学要求一种分工型的科学和教育体制,只有理解型的科学才要求一种综合的领悟力。今天对科学与人文之分裂的反省,最终应该导向对力量型本身的反省。 技术理性就在这个意义上与唯人主义合流。它们都是相信 力量 ( power )的乐观主义。在唯人主义看来,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为人有理性这种无限的能力。为了解决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技术理性广泛地行使它的威力。唯人主义得到弘扬的地方,也就是技术理性大展宏图的地方,因为它们相互确认。这种相互确认并不简单是人作为目的,技术作为手段,相反,手段和目的在这里混成一体,因为技术理性正是人之所以能把自己确立为价值中心的唯一根据和保证。许多技术批判主义者批评技术的发展违背了人性的目标,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其实, 技术违背了人性 ,却不见得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因为正是唯人主义本身推动了技术的这种违背人性的倾向。唯人主义陷入一个自我拆台的怪圈之中。 这里的逻辑并不难理解。唯人主义因着技术理性而自命不凡,而把自己确立为价值原点和世界的中心,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这里,对人的自我崇拜就自然而然的转化为对技术的崇拜。如果我们要求自然屈从于技术,那么我们也在要求作为自然一部分的我们自己屈从于技术;如果我们认为技术产品优于自然的产品,那么同样,我们的创造物就会被认为优于作为自然产品的我们自身。由于我们人类注定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唯人主义注定要遭受技术的异化:本来是用以确立人之地位的,最终却被用来贬低人类自己。技术发达了,人类却丧失了劳动的乐趣,甚至劳动的权利(所谓技术失业);科学发展了,人类却越来越不知道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这是唯人主义深刻的困境。 六、弘扬科学精神:两种思路 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呼声。但这个有待弘扬的东西究竟指的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在于,为什么会有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不同的动机和要求,想弘扬的东西就不会是一样的。 总的来看有两种思路。一个广泛持有的思路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这种思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第二部分,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的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我把这样的主张定义成科学主义: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 。科学主义自然有强有弱,但科学方法的超(科学)范围运用是它的基本主张。按照这种定义,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就可以概括成: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就是弘扬科学主义。 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 什么是科学精神 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关于 什么是科学方法 的总结概括。由于都是从各人的私人经验出发,得出的结论各各不同。但问题在于,有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 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都承认,像逻辑主义那样建立一个严格的超历史的形式方法论以符合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因此,一般的谈论科学方法可能是舍本逐木。对一个想尽快进入研究前沿尽快出产研究成果的科学研究者而言,多多浸淫于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氛围之中,比到处打听科学方法论更有益处。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科学方法的习得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对于一个非科学家,或者对于一个正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来说,有没有必要把科学的方法也同时运用起来呢?弘扬科学主义的人所希望的正是这个。 让科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句广告词彰显的就是这种科学主义的理想。然而,科学主义的实施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无条件的强的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就算想取也是不可能的。 我可以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从而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这是典型的科学方法。但是,忽略掉个体的特质,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特别用在人与人交往的领域。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 因材施教 ,如果培养学生像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还有,对所有的对象,只注意它表现出来的东西,不关注它表现不出来的东西,这也是典型的科学方法,或称黑箱方法,因为科学要求一种可操作性,追求一种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内心世界 的话,那人际之间的许多问题就不是能够用黑箱方法解决的。 还可以提出一种人们可能最不赞同的科学方法: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效率的观点、从目标管理的观点、从操作的观点看,这确实是可接受的。而这些观点,又恰恰是科学方法所必须采纳的。但是,离开科学研究的比较单纯的境域( context )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境域中,某种科学方法就变得太荒谬而不可取了。胡适当年评论科玄论战的 科 字方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都没有端出一个 科学的人生观 来,原因是,他们虽然抽象的承认科学可以解决人生问题,却不愿公然认同那具体的 纯物质、纯机械的人生观 。显然,没有人会认同 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放原子弹、做核试验 ,虽然其方法是高效的。希特勒手下的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高效的毒死犹太人和高效的焚化犹太人的尸体,他们确实很讲科学方法的。 科学的方法由于服务于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所以其基本的逻辑是强权的逻辑、力量的逻辑。这种逻辑用于社会问题上,给出的必定是一个严密控制和高效统治的社会方案,它最好的使用对象是一个奴役的社会。这正是我们要对科学方法在社会领域的运用保持警惕的地方:科学主义的社会理论充分运用的地方有可能是一个极权社会。 科学主义的限度不仅在于它在非科学领域的实际运用有可能是非法的和无效的,也就是说,它实际上 不能够 无条件的运用,而且在于那种 应该无限扩张 的原始动机是可疑的。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深深地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的 无限扩张 。爱因斯坦在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说: 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在 1949 年 8 月 20 日 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 我酷爱正义,并竭尽全力为改善人类境况而奋斗,但这些同我对科学的兴趣是互不相干的。 1931 年 10 月 19 日 祝贺大法官布兰代斯的信说: 人类真正的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依赖于像布兰代斯这样的人的良知良能。 1937 年 9 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 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无限扩张的动机实际上是一种无根据的动机,是虚无主义的意志。怀特海说得好, 科学从来不为自己的信念找根据,或解释自身的意义 ,它的根据和意义必得从更一般的人类思想中找寻。科学主义不是科学的一个必然产物,而是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伟大的科学家们都不是科学主义者,他们深知科学的限度。 我已经指出了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的种种缺陷,但我还是赞成弘扬科学精神的提法,因为还有第二种思路。 第二种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的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反复讨论过的 自由 精神。它与第一种思路的效用的精神、权力意志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在中国,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充分意识到了,科学的 精神 之高出具体 科学 的地方就在于 追求真理 。竺可桢说: 提倡科学,不但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 如何 追求真理 ?竺可桢概括说: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 不计利害 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 不计利害 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自由的精神。弘扬科学精神,首先是弘扬自由的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科学精神?因为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自由的精神反而面临着威胁和危险。 算计利害 而非 不计利害 成了压倒性的时代精神,令自由的心灵感到窒息,这是 90 年代的有识之士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真正动机。弘扬科学精神轻而易举地走上了第一种思路,更表明 不计利害、但求是非 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 参考文献 参见 C. P. 斯诺《两种文化》,纪树立译,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拙著 技术与人文 ,《北京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2 期 《雅典之夜》( Attic Nights ) 13.17.1 ,转引自 D. Goicoechea, eds., The Question of Humanism, Prometheus Books,1991, p.42 参见樊洪业: 从格致到科学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8 年第 3 期 类似的学问由于服务于不同的人性理想,在西方为 科学 ,在中国则为 礼 。以关于天象的学问为例,希腊人发展出了数理天文学( mathematical astronomy ),中国人则发展出了以占星为主题的天学( astrology )。中国天学并非对天象本身而是对天象所象征的东西感兴趣,它的基本功能是为制定 礼 服务。参见江晓原《天学真原》(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一书之论述。 近代以来很长时间,基础科学、理论科学还被称做自然哲学,比如牛顿的名著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 ),光之波动说的复兴者托马斯 杨的名著称为《自然哲学讲义》( 1807 ),拉马克的进化论的代表作是《动物哲学》( 1809 )。 参见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1 页。 参见博伊德《西方教育史》,任宝祥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69 页。 参见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第 519 页。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13 页。 同上,第 12 页。 德国人 J. T. Miethammer 于 1808 年在辩论古典文化的重要性时第一次使用这个词, 1859 年, George Voigt 在《古典文化的复兴或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 The Revival of Classical Antiquity or The First Century of Humanism )一书中,将这个词用于文艺复兴。参见 The Question of Humanism, p.94-95 。 按照克利斯特勒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姚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中的说法, studia humanitatis 是一个可以追溯到罗马作家的古老用词,而 humanista 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后期, 16 世纪开始通用。(第 182 - 183 页) 参见克利斯特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第 27 页。 转引自 The Question of Humanism, p.27 《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5 卷第 327 页。 宋祖良在其《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中把海德格尔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信》译成《论人类中心主义的信》。 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三联书店 1986 年版,第 242 页。 参见拙文 技术与人文 科恩:《牛顿革命》,颜锋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 页 培根:《新工具》第一卷第七十一节,许宝騤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48 、 49 页。 库恩就曾提出物理学发展中的数学传统与实验传统的对立,参见《必要的张力》,纪树立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2 页。 爱因斯坦: 自述 ,载《爱因斯坦文集》第 1 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10 - 11 页。 爱因斯坦: 理论物理学的方法 ,载《爱因斯坦文集》第 1 卷,第 314 页。 参见科恩:《牛顿革命》,第 168 页。 《新工具》第一卷第三节 值得注意的是, 20 世纪的大数学家大哲学家怀特海视为自己最终哲学观点的讲演正是《数学与善》。 参见拙著《希腊空间概念的发展》第八章,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著名科学史家亚历山大 柯瓦雷 (Alexander Koyre) 的名著《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From the closed world to the infinite universe )极好的描述了这场革命的实质。 罗伯特 容克:《比一千个太阳还亮》,何纬译,原子能出版社 1966 年版,第 48 页、第 50 页。 Ronald Barnett, 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165. 转引自汉伯里 布朗:《科学的智慧》,李醒民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36 页。 这其实正是《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里关于 科学主义 ( scientism )的定义: the principle that scientific methods can and should be applied in all fields of investigation 。 拙著《追思自然》,辽海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98 页。 《爱因斯坦文集》第 3 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73 页。 杜卡斯编:《爱因斯坦谈人生》,高志凯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3 页。 《爱因斯坦谈人生》,第 75 页。 《爱因斯坦谈人生》,第 61 - 62 页。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 16 - 17 页。 竺可桢:《看风云舒卷》,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40 页。 来源: http://www.studa.net/2003/4-21/2003421152811.html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0712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将何去何从?
丁dot 2009-3-4 23:31
今天不知为何,连续介绍两个电影之后竟然没有顿笔的意思,也许这个网站是一个相对比较严肃、客观和进取的平台,至少从申请博客的手续上来看,就着实认真和仔细。不过,愚以为此法可行,至少做为一个成人,有勇气做事,就要有勇气承担相应的后果,这点我喜欢。原本还想带着马甲故弄玄虚东扯西谈,想来如此以来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看着科学网主页的各种新闻、项目基金、人才招聘等栏目,我觉的似乎缺少了什么,可能问题是出在我的身上吧,姑且这般认为,我只谈谈我个人的困惑与彷徨,不期有人共鸣。 工科较理科的自洽体系多了一层工程应用,回望过去多少个日日夜夜不停地、辛苦地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冥思苦想,抓耳挠腮,在悲喜之间涌动着血液的亢奋,在纸笔之间流淌着逻辑的轮回。可是当我停下来的时候,有一点点失落和无奈,感觉自己似乎成了一个不能停止的陀螺,要不停地转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平衡点,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为自己感到是多么的悲哀,我奔忙是为了什么?有时候看到我们国家财富的外流,看到有些权贵不事一事却能资源尽得,看到国内不同刊物,不同刊次却刊登着惊人相似的文章,读着不停ctrl+C和ctrl+V炮制出来的著作,我感到难过,看到院士都造假的新闻,我觉得羞愧,如此以来,我们的科学将何去何从,我将何去何从?想想导师曾经说的一句话: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现在深深体会到此话说起来容易,要坚持下去真的很难。 这一切让我想起来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传说,即使是真的,在此我也且当传说吧,同时我也目睹了因为手中有项目审批权的贵人不用上一天课,不用做一天学问,不用亲手写一片论文的人,项目一给,时间一到,博士帽、硕士帽都能戴上的大牛。同样在象牙塔(现在还是吗)内,不乏有剽窃、抄袭、找枪手代写论文的师表,当然,211大检查不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假吗?有谁感摸着良心说没有造假?试问如此造假的基地和工程师能生产出诚信的产品吗?为何造假?利益使然,当最后一块纯洁的处女地沾上了铜臭,一切似乎都可思议,又不可思议! 我这算是愤青吗?顶多愤而不青,而我又将何去何从?趁我的双眼还未蒙蔽我的内心之时,自己给自己些许时间思考这个问题罢!
个人分类: 唾面|2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人文,会通以超胜----读《吴大猷文录》(2003.08)
yaoyaxin 2009-2-28 10:12
科学与人文,会通以超胜 读《吴大猷文录》 中华读书报2003.08.13 吴大猷(1907年2000年)是20世纪极富创造力与启发性的少数华人科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广及物理学及相关科学研究领域,尤其在原子和分子理论、散射理论和统计力学方面颇具独创性。关于铀后元素的理论预言,原子光谱多重激发态中之一类(后来被称作吴态)的研究等,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他的几部物理学专著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先生识才育才,启发后学,李政道、杨振宁、黄昆、朱光亚、马仕俊、郭永怀、马大猷、虞福春等一大批物理学家无不领受大师的教诲与奖掖。因此,在当代华裔科学家中先生被尊为大宗师,还被誉为台湾科学发展之父。 作为紧扣20世纪物理学脉动的科学家,大师的物理学理论并非常人企及;但是,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超过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探索,大师在从科学研究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对科学高瞻远瞩的诠释与把握,对中华传统文化现实存在与未来发扬的精辟见地,对艺术追求的专一投入,使物理学大师更具人文色彩,闪烁着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融会贯通的独特魅力。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吴大猷文录》(大科学家文丛),就是真实记载大师科学精神、人文内蕴与艺术情结的第一手资料。 1 、广义的科学理念 吴大猷60余年的职业物理学家生涯,中西兼备的学养,形成了他对科学发展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用身体力行之科学实践昭示了科学精神的灼灼之华。 吴先生明确界定了科学技术的概念,即科技一般包含了纯粹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三个层次的内容。他强调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地位,以发扬自由探索不受束缚的科学精神。他说,一种真正的科学态度要求一种开放的精神,真正的科学家,他们对学术有绝对的真诚,绝无虚伪;他们永远持着客观的态度,批判性、怀疑性的习惯。(P122)实用性的科学研究不仅对国民社会建设所必需,而且给予纯粹科学以刺激与支持,而新的发明发现、新领域的开拓,则往往又有赖于自由求知的探索。 科学以追求真理为要义,其特质是不断前瞻求进。科学作为知识与智慧的有机统一体,智慧使知识成为有机的并且具有秩序。在现实社会治理的实践中,科学不仅仅是人类已获得的知识,而且成为一个日渐广义的概念。广义的科学包括对知识的继续深入探求,继续的修正,继续的扩张;包括对事物求知,求更深了解的态度和精神;包括进行求知了解的方法。以一个人说,如其习得许多前人已得之知识,而不从事于新知识领域之探寻开拓,仍不能称为一优良之科学家。以一国家说,如其只有丰富的图书,充实的实验室,而无工作者作新知识的研求,则亦不能谓其有科学。有许多的人,有相当的知识,对知识有了解,有求知的内在原动力,有研究的方法以从事研究工作,同时有近代研究的设备,这许多条件综合起来,才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科学。(P338)这样看来,现代国家的科学重点应该是广义的科学,它包括一切应用科学及技术部分知识的源泉。在广义的科学框架下,科学研究与社会治理、人类命运更为全面地联系起来。 对于科学发展,吴大猷始终坚持两点基本主张:第一,在发展科技时,兼顾基础与应用科学的发展。否则我们即使追赶上了发达国家,也不能有所创新和发现,即所谓短视近利则不能兼顾长远目标的功效;第二,在自然科学主导的现代世界,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应该兼具人文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应该接受这种通才教育(P145)。 2 、物理哲学的探讨与炽浓的人文关怀 1970年以来吴大猷先生开始关注物理哲学和科学哲学问题。1975年出版《现代物理学基础的物理本质和哲学本质》;1988年,在病榻上写出《物理学的性质、简史和哲学》;1989年作了14次系列讲演,1992年结集出版《物理学:它的发展和哲学》。他认为,一位物理学家,从对物理学的历史和哲学的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中,会有助于更全面了解物理学。物理学家的哲学思想对其创立和建构理论,尤其显得重要。 强烈的人文关怀,是吴大猷科学生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说,我们不能分别科学与技术,但对人文学和科学则分野鲜明。我们文化的传统,对人类本身及人类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都有深入的观察,但惯于掩饰真理,对科学只杂有幼稚的敬畏或罔视的态度。(P124)吴先生眼中的人文包括哲学、文学和艺术,哲学包括了伦理,如修身、人己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再加上人生智慧,如宗教的基本哲学思想、逻辑及人类思维、认识论等。我们社会真正的科学家就包括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 吴先生多次指出,科学和人文学的分野是人类文明的严重问题。由于人类文化的进展而形成两种文化分野,我们不应在二者中做出一种选择,而是应该尽可能地教育人们彼此学习与沟通,使人们适应世界发展的根本要求。沟通是艰巨的事业,但舍沟通外,别无他法。吴先生一直呼吁与探索导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无科技无法与人竞争,无人文则无法使自然科学在中国真正生根(P270),这是吴先生对于中华民族达到真正富强之境的肺腑之言。 人类已到了一个时期,务须有一个人文和科学合一的文明。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在于改变人类的教育,使学习科技者不成为机器人,学习人文者了解科技的性质,以使人类拥有更高的智慧兼哲学与科学的智慧,人类精神将达致一个理想的境界。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吴大猷极力倡导并从事通识教育的社会实践,为未来社会发展积极培育宽口径、广才能的通才。在科学的教育中,使学生获得从事任何工作的基础,为社会旧传统注入新鲜活力;在人文学的教育中,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哲学与科学的传统。习科学者,应在科学的真精神下顾及人类思想、历史、哲学等。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将人文学与科学间的鸿沟弥合。吴先生的通识教育理念并未停留在理论架构阶段,他通过中学教科书的全面更新,切实展开了实践的尝试与努力。 3 、中华文化的高智慧 吴大猷以现代科学家的敏锐目光与深厚的国学底蕴,洞悉中华悠久文明之利弊。李政道追念恩师说:吴老师一生忠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他承继了我们古有的道德传统,他发扬了近代科学的进步。 他指出,中国文明多系技术性、观察性、记录性、个别性,偏重实用传统,而弱于抽象的、逻辑的、分析的、演绎的科学系统。我们有机械发明,而从未能建立抽象的动力学原则;我们的光学有凹凸镜影之观察,而未有物理光学之观念;我们的数学有应用性的代数,而无逻辑演绎的几何学;我们有磁石的应用,而从未达到定量性的磁作用定律;我们的哲学核心是伦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非西方的哲学传统。在民主制度下,欲求国家有健全的科学发展政策,则社会务必有相当的科学水准(P123)。这是现代化进程中昌明中华文化而需要努力健全完善的一个方面。 对于现代科技发展产生的偏蔽,吴先生指出,若仅以科技解决科技问题,就会发生漩涡愈卷愈大、愈卷愈深的现象。饮鸠止渴,最终非死不可。以科技来解决问题,实为一条险路,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能否解决最终还是决定于人的态度。(P147)中国文化是非宗教世界中唯一强调人本身修养的文化,中国哲学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尽管可以超越自然,利用自然达到利用厚生的目的,但绝不讲求征服自然。对于科技带给人类负面效应的补救,有赖于注重人文与自省、强调整体观念的中华文化之伸张。 提倡复兴中华文化,当然不是纯情感地来弘扬传统文化,而是理性地深思如何建立一个新文化。新更强调文化是活的,是不断地成长改变的(P226)。真正的问题还在于如何可以逆着强流,为我们文化的精华建立一个新形式、新系统,这是需要智者深思的大问题。吴先生曾倡言融会科技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而建立一个新文化,这与20世纪30年代以来钱穆、梁漱溟、杜维明等一批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阐扬中国新文化世界化的理想相契合。吴大猷的认识更贴合当今社会现实,力求更强的可操作性。从较为具体、可行的方面言,就是打通科学与人文分隔的教育体系,未来社会不再是由思想、知识、语言上互不相通的两种人构成(P244)。中国实现现代化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既不能割裂传统,也不能因循传统,而要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诠释;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其与当代文明相结合。 4 、克莱斯勒情结物理学家超直觉的音乐灵感 吴大猷矢志探索宇宙物理之奥义,与自然界打交道,崇尚简单而深刻的自然之美。无形之中在科学追求的另一维形成了他钟情之致的艺术雅好。1920年起,他开始钟情于20年代世界当红小提琴演奏家克莱斯勒的作品,毫无造作的自然情感抒发使克莱斯勒成为吴大猷心目中音乐艺术的典范。随着欣赏音乐能力的增进,对克莱斯勒作品与演奏的喜悦进而变成对艺术家的个人崇拜,并且渐由理性变为情感进而达到迷的程度(P301)。《吴大猷文录》中收录了我最倾心的音乐家克莱斯勒一文,科学家详尽追溯并考证了音乐家的身世与经历,倾情之致。 克莱斯勒音乐征服吴大猷心绪的不平凡之处在于,在技巧上演奏家与物理学家的方法论是相通的,即不以技巧来炫耀,技巧不过被用作一种工具罢了。克氏演奏以不需要练习而著名,他说自己的音乐都刻在心里;手指只不过是士兵,完全听心的指挥。心里要奏出什么音乐,手指自然听命。其实,保持着发自内心对音乐的灵感已无时无刻不存在于音乐家身心之每一处!一个注重对音乐的解释与艺术灵感累积之创造;一个注重对自然之理、万物之理的解析,并以自由无羁之精神执著于自己倾心之境。吴大猷体会着克氏音乐的全部,他不拘谨、呆板地照着乐谱中每一节拍音符,他是将全篇作品的结构、情绪综合融会地表达出来,物理之解析何尝不是如此之心神照合?科学与艺术在直觉与情感的潜流中得到了出神入化的砥砺与融通。 本是同根同源的科学与人文,近代科技革命以来经历了殊途与陌路,然而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存在,人类日益认识到科学人文分离造成的生存困境。相较于单纯的理论性探索,大科学家身上具体而微地映射出科学与人文会通的智慧光芒,读起来更加亲切可感,具有潜移默化的心灵归化的力量。这套大科学家文丛中还收录了李政道、怀特悔、竺可桢等中外科学家关于科学、人文、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大量精彩篇章,大师们开阔视野与深邃思想读来令人陶冶性情,砥励智慧。以人文之情思导引科学技术富于人性、伦理与审美意蕴,以科学技术之精进充实广袤的人文智慧。科学与人文由殊途走向圆融,将不断呈现健全成熟的人类慧命,使人类精神日渐达致澄明之境。 (吴大猷著:《吴大猷文录》,柳怀祖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年5 月第1 版,17.5 元)
个人分类: 过眼录|42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诗是作者灵魂的心语
malidan 2009-2-22 14:10
诗是作者灵魂的心语 我没有正儿八经的学过诗,当然写诗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最系统的怕算是近来看科网上诗人昌凤兄以前与这几天发表的《 诗海拾贝 》系列,还有就是科网上别的诗人有关诗作的点评与作品。) 但我总觉得诗是属于真正热爱生活的人的,生活就是诗。 要不,写作文总是得鼓励分的男生,一旦爱上了一个女孩子,就会无师自通的写出许多美妙的诗句来。爱恋顺当时诗就优美动人,闹别扭了就伤心感人,失恋了就缠绵伤人。你能说这种发自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不是诗吗? 妈妈的怀抱就是他的整个世界的婴儿的纯净的眼睛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诗。没有一点杂质,没有一点邪念贪念。有的是对世界的一切美好,世界的一切在他们眼中也像他们的心一样单纯美好。能拥有一双纯净的眼睛就是诗,就是曼妙的诗。她可以用一样纯净的心对待别人对待世界。世界也会因多了一双纯净的眼睛而多一分纯净的美。 善良的心就是一首恒古不老的诗。她可以处处为别人着想,她可以包容别人的过失与过错,却会不断的完善自己。她不会因为自己是强者就盛气凌人,不会因为自己是弱者而自卑自贱。任何时候他们都会以善良之心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世界。世界也因为他们的点缀而处处充满人情味,世界因多了人情味而变得温馨而诗意! 天上漂荡的白云是最天然的自由体诗,温润凉爽的秋雨是最令人舒服与心醉的摇蓝诗。绽放的花朵是热烈的抒情诗,睡去的花儿是缠绵温婉的情诗。歌唱的小鸟是自然界最动听的快乐诗,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世界上最动人心弦的赞美诗。 今天上午悄悄的偷一次懒,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在家,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由自在的在网上胡言乱语一通,对我来说就是很诗意的事了。忙里偷闲,让自己感受一下诗的美妙;闲中找点自己觉开心的事来做做,让自己觉得充实快乐。 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这就是我的诗了。 诗是作者心中的歌,是灵魂的心语。屈原的《离骚》不是吗? 让我们一起用心轻唱 《掌声响起来》 这首歌吧! 孤独站在这舞台 听到钟声响起来 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多少青春不在 多少情怀已更改 我还 拥有你的爱 想起初次的舞台 听到第一声喝采 我的眼泪 忍不住掉下来 经过多少失败 经过多少等待 告诉自己要忍耐 掌声响起来 我心更明白 你的爱将与我同在 掌声响起来 我心更明白 歌声教会你我的爱 如诗的歌,如歌的诗,每个字是作者心的跳动,每个词是作者灵魂的真实轻语。一首用作者心血灵魂写就的诗是真实人性的再现,或轻吟,或大气,或婉约,或豪放,或朦胧,或直白,或歌颂,或讽刺,或雅致清悠,或庸俗不堪。体现人性美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一首旋律悠美可吟可唱的歌,且必须是用心才能唱好的歌。 我想做别的学问与做诗一样的理儿,心最重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4709 次阅读|14 个评论
真话 真实 求真
yyfgz 2009-2-3 11:15
真话 真实 求真 (据《人性与导向》第九章而论) 于2009年1月20日写了假话是国民求生的无赖选择的博文,可以说此文是接着那篇博文写的。 在假话泛滥的社会,人们为了获取社会中的生存资源,无赖之下只得用假话来博取掌管资源的那些人的欢心,这是人类个体以期达到存己和续己目标的策略。尽管假话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非常有害,甚至会导致某种磨难,但这又是人类发展历史中不可避免的东西。 假话:是隐去自己已感觉到的对象的部分或全部信息,然后随意编造的话。 真话:是对自己掌握的信息没有隐瞒和随意加工的如实叙述。 真实:是对不同人性水准的人所说的全部真话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之后,得到的关于事件的客观认识。这种认识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因此,由于人类个体的感知能力、环境影响因素、知识水准及经验丰富程度等的差别,必然是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认知,导致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真话不真的现象。正是这一原因,人类只有在真话的基础上通过求真才能得到真实,这就是现代科学研究的真谛所在。 基于以上所叙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真实来源于真话,假话永远都与真实无缘。 考察当今的社会,从人们到官员,从普通民众到一些知识丰厚的所谓高尚之人,从贫穷百姓到腰缠万贯的富人,,从嘴中或笔下出来的言语能有多少真话?不捏造与歪曲已存在的信息就不错了。这样的社会人文环境国家又怎能求到真呢? 造成当今社会普遍失真的原因,不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纲领存在缺陷,就是缺少保证纲领实现的具系统效应的标准,或者是标准未能得到严格执行。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就会长期浸泡在假话的世界里,回不到说真话的道路上来,也就永远无法去求真,也得不到客观的真,结局将是在一阵虚华之后再回到受苦或磨难的境地。这不是耸人听闻,只需考察现实社会运行中的资源虚耗、人的精神颓废、及过分自私、懒散与行乐的社会状况、,任何人没有理由不不寒而栗。 要解决好假话泛滥和真话不真的问题,建造一个能保证培养与督促国人敢于说真话,并能正确运用系统科学思维方法来努力求真的社会环境是关键。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点是实现国家管理的综合集成系统设计,能够在各级综合集成研讨厅中形成民众敢于说真话的民主机制,和在综合集成研讨厅所获真实信息基础上的滚动式国家运行系统设计。具体思路参见《人性与导向》第九章国家机器的系统科学设计思索。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话是国人求生的无赖选择
yyfgz 2009-1-20 10:32
假话是国人求生的无赖选择 (据《人性与导向》第九章而论) 自古道:童言无假,阿魏无真。然而,可以说老祖宗传下来的这种信念已被现实社会提供的人性建造环境改变。因不知从何时开始,只要人一脱离母体就坠入到了一个假话泛滥的人性建造环境中,受着假话的熏染就在幼小的心灵中树起了必须说的与做的不一样才能得到好处的观念。这不需要什么论证,只要稍加考察年轻父母在很多时候面对小孩周边的人文活动环境,不知是教小孩做还是不做时的那种犯难就可理解的事情。比如:面对仗着家势常干出格事情又常受到那些阿姨袒护或父母纵容的孩子时,该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去做才好的问题;面对老师的行为与教给孩子的道理相悖时,该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做才好的问题;面对学校倡导的与小孩知道的相差甚远时,该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做才对的问题;面对自己的生活需要不得不迎合周边社会去做些求生需要的事情与平常教导孩子的不一样时,该如何向孩子解释的问题;。假若以上比如只是特例还是好处理的,关键是它们已发展成普遍的社会问题。 既然现实社会中本应无暇的童言都沾染了许多假话,可想而知当今的少年、青年和成人又能怎样呢? 请问这多少年来:几个勇于说真话的人得到了应有的好处?又有多少说真话的人能办成应办之事?政府面对社会的失真不以权宜之计说些假话又怎能保持社会稳定?一般情况有几个下属敢不恭维领导而说长论短?很多时候百姓面对强势怎能不说假话?总之,谁又敢说谁的不是?谁又能说什么的不是?甚至搞科学的不假也难获得求真的条件,正是整个社会缺少求真的精神,乐于接受虚假的事情导致了当今假话泛滥的局面。 人生存在社会中,一方面必然地需要社会的诚实来引导人的诚实,另一方面社会的诚实必然地要由人们的诚实来共同表达。既然现实中人的诚实会常被许多的不诚实戏弄。导致大家比较普遍感觉到自己是浸泡在一个嘴脸与行为不一致的社会染缸中,必然的结果是为了生活不得不选用假话来获得自己的生存资源。且不说文化大革命及以前鼓吹了数年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好,不是小好还是大好之后,突然告诉人们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的事情,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用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整人的勾当,也应该是这个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恶梦;在1989年之后逐渐发展而来的普遍的社会诚信危机,还真不知道应该归之于社会的不诚实导致了普通人的不诚实,而是普通人的不诚实共同表述着社会的不诚实。但不管现实社会的不诚实由哪种原因产生,人们那种做人要诚实的经验已在很多时候不起作用了。有时候真不知道有些话是反着听好还是不听好,无奈之下人们只好捡那些对自己现实有利的事去做,因此,现实中人们的短期行为经常成为了全社会的主流;更多的时候不知道市场的介绍是真是假,儿子把老子骗了的事情也成常事。毫不夸张地说,常常从一张张嘴脸中冒出来的声音和符号还是三分当真为好。这种长时间的普遍的社会不诚信正在猛烈地敲着人们的心灵,相信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应该从人性的高度去认识谎言对整个民族的伤害了。 对于社会的是与不是,如果不从系统分析的方向和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很难分辨出来。在现实中经常发生本是一件好事,但有地位的人说不好也就成了不好的事;分明是一件不好的事,有地位的人说是好事也就成了好事;即使实践检验的结果还原了事件的本来面貌,而那些曾硬说成不好或好的事都已成事。然而,只要有了地位干错了事也没事,并且今天在这里干了不该干错的事,还会理所当然地调到另外的地方去再干那种事。更有甚者,分明干了错事,但那一张张嘴脸会硬说成今天的错事会成就明天的好事,也许明天的好事会引来后天的错事。正是人类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固有生物属性的共同作用,近代社会一直处在是是非非与非非是是的模糊状态之中。既然无法对明天做出丝毫预测,人们也就只能顾及眼前的利益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社会必然地进三步退三步。今天的进步是明显的,但资源的衰竭是危险的,这种进步与消耗极不正常的匹配关系再继续下去,也许现在进得越多将来退得越快。从人多力量大,大跃进对自然系统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不分清红皂白的破除,到今天的乱开乱采,都产生在社会的是与不是之间。这种是与不是怎么不敲击人的心灵?让人深沉地思索人性社会的是与不是呢。 尽管导致假话充斥社会的根源不便多提,但对社会如何归真的问题大家不能不去思索,否则这个民族会在一阵繁荣之后再遭到自然而来的磨难。因为,人类的人性同一性规律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不能偏离人类的人性水准太远。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们的人性行为普遍滑向不顾及道德的方向,并且这种局面也未能得到及时扭转,那么必然会一步一步迫使人们在调用人类演化以来积聚的观念时出现偏差,形成各自不同的不良习惯,进而使人们的人格被扭曲。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人格长期被扭曲必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甚至全体人们的磨难。一旦发生那种情况,不管是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还是处在下层的平民百姓;不管是占据社会有利位置的官员,还是落于广大社会的民众;不管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还是安分守己的人;不管是聪明绝顶的圆滑人士,还是智慧一般的勤劳群体;不管是身怀绝技的杰出人才,还是平平常常的普通大众;不管是称霸一域的行恶之徒,还是行善一方的慈善好人;不管是心机算尽捞到很多不义之财的人,还是满腔热情贡献社会公益的本分黎民;;结局是每一个人都逃不掉在共同失去之后受到同样的煎熬。 人类的人性是同一的,社会有德一般人会坚持守德,但当失德行为在社会上泛滥而守德被视为呆子的时候,一般人都可能随波逐流。在人类社会还有什么比这种情况更可怕的呢? 我们的民族要长期稳定繁荣发展下去,必须给予人们选择讲真话才能得到好生活的社会环境,到达这个目标必须进行国家机器的系统科学设计。因为在现实中,相当多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企业家,甚至一些所谓的科学家,已更多的是纯粹站在人性的生物属性立场,为了个人和利益团体谈论他们的观点,影响着政策的制定,营造虚假与权力强势取胜的环境。 有关国家机器的系统科学设计的问题在《人性与导向》第九章参照钱学森先生的综合集成复杂系统技术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当然,因人性条件的差别,个体所讲出的真话不等于客观世界的真,与求真必然存在一定的区别,有关这一话题留待后续博文讨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性与导向》之 人性的第二季:夏天
yyfgz 2009-1-14 08:59
人性的第二季:夏天 (摘自《人性与导向》第24~25页) 人性的夏天大致是20岁到40岁的时段。人在经过春天的成长之后,智慧系统已停止生长,其功能进入人生的高峰期。一般人再难开启大脑中的潜能,打通新的智慧神经通路。人从夏天开始,知性的增加得依靠已开启的既有大脑有效功能的作用去吸收人类的经验,发掘新的知识。当然,对于特别勤奋,又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爱好,并且碰上了机遇的个别人仍有开启大脑潜能的可能,但付出的代价远非春天可比。春天造就的相对平稳的社会属性,进入夏天之后随着人进入社会的复杂环境中生活,一般会或多或少的出现波动,尚待社会磨练使之稳固下来。 夏天人刚从春天走来,机体的各种功能均处于人生最旺盛的状态,新兴将展示着人的风采,身体每个部分的畅顺体现出人的活力。大脑活性仍保持良好的水平,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新接受的信息很容易记忆贮存成为新的个体经验,产生新的人性行为。新信息和春天积累的知识结合将不断提高人的知性。 在初夏,人必然要脱离春天那种受到呵护培养为主体的环境,跨入另一种人生的场面社会。而社会既是今后赖以生存的场所,又是那样一种令人厌恶的场面,红、橙、黄、绿、青、兰、紫样样都是那样耀眼。处于这一时段的人,因其社会属性并未达到稳固的状态,而其生物属性中固有的懒散与行乐趋向和自私的本性,在社会诱惑的牵引下,总是那样容易探出头来。如果此时缺少适宜的社会约束,人本身的社会属性观念往往很难压制其生物属性行为的复活,既而产生人性恶的活动,受到周围人们的谴责。在初夏,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人性中社会属性与生物属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人性善恶的波动。这种人性的波动与社会约束的结合磨练着处于这个时段的年青人,使他们不断地吸收人类经验,经受社会的熏陶,探索人间与自己的秘密,再经过智慧系统的抽象思维处理来提高自己的知性,通过社会实践培养使社会属性趋向稳固。 于仲夏,对于一般人,集中精力吸收人类经验充实自己来提高知性已告一段落,转而要承担起人生的责任,包括建设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生养后代,瞻养老人,制造产品,服务社会等等。这一变化迫使人不仅懂得社会的重要,而且更加关注社会的稳定与安宁。因为,稳定与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自己履行人生的职责。人到此时,做事稳重是一个标志,说明其社会属性提高到了一个阶段,人性善已成为其生活中的主流。 人到酷夏,生活的重担牢牢地落到了肩上,家庭的维护,孩子的培养,老人的照顾,社会的责任,事业的拼搏都涌了上来,好在这一时期人的机体功能良好,体内代谢垃圾的排出功能很强,残留很少,加上数十年人类经验的吸吮,个体知性已进入人生的波峰,只要社会稳定与安宁,酷夏恰似一团旺火,有足够的能量来应付现实的需要。因此,处于此阶段的人群能自觉地维护社会正义,是社会事物工作中的干将,社会属性已很稳固,善意的主动性充满在生活中。 夏天是人活力的象征,活力带来兴旺。在兴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生物属性由弱显性发展到仲夏的隐性,社会属性由相对平稳到夏末的稳固,人性由较为被动的善到夏末主动的善。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乾隆的健身诗说起
jlpemail 2008-12-31 09:26
王 博士的《 少一点人文,多一点天文 》提到了高产诗人乾隆。这个所谓诗人很勤奋,留下 4 万以上的顺口溜。还有人说他是书法家呢,因为喜欢到处题字。题得多了,刻录上石头的机会多了,便成了书法中的一家。 乾隆的诗歌文学价值几乎没有、书法价值也不高;由于可以推测的原因,两项都有人肯定。要是恭维的话,我觉得那些句子的确有健身作用,和打太极拳的作用类似。有喜欢体育运动的,也有喜欢写字的。都是一种体育活动。人家认为那属于艺术活动,咱也没有必要较真。不就是活动脑筋和手脚吗?乾隆没有得老年痴呆,一定和喜欢写字有关。写得还比较尽兴。这个诗人还喜欢游玩,在山水中留恋,故此体格不错。 从体育学的角度讲,乾隆可以申请专利的。他对于汉语诗歌的那种糟蹋技术之高超,应该授予荣誉称号的。他要是申请了专利的话,现在仍然在糟蹋汉语格律诗的文人一定要减少若干个数量级。 至于天文和人文的关系,好像有些倒挂了。懂天文多的不见得比懂人文多的日子好过,因为不论做什么,首先还得做人;还得管人或者被人管。即使是做天文出身的,做了人文,也会改变原来的想法;何况人文出身的做人文呢?声称是天文出身的,做起人文了,与做天文的谈天文也不过是为了套瓷,套近乎而已。 有提倡望天的,有提倡钻地的,都属于自然之列。提倡人文、社科的,也有他们的考虑。 另外,还有天文中的人文和人文中的天文之说。前者是,虽然编制上在天文之列,做的却是人文的事情;后者是相反的。有些类似做事与做人事的差别。考虑问题的思路和做事习惯是大不一样的。一个是要自己做事,一个是要别人做事(功劳当然首先算自己的) 做天文的提倡天文、做人文的提倡人文天经地义。什么时候做天文的提倡人文了并且做人文的提倡天文了,就称得上惺惺相惜了。 这样的现象,出现在2009年,我看有点困难。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50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理想中的科学研究
ymdushandong 2008-12-31 05:14
当科研职业化之后,就变得越来越现实。从业人员必须接受来自基金考核和项目申请等活动的检验。这是规范大规模科研活动,节约管理成本必须的措施。在这一系列的外在确认活动中,科研工作者的自我表现能力显得比对科研自身的领悟和热爱更为重要了。这种导向会造成一种令人遗憾的后果:那些表达能力差但是有科研天资的研究人员将被逐渐边缘甚或淘汰出科研舞台,那些表达能力出众,能讲故事的将大行其道。当热爱科研的人明白了形势之后,被迫去练习各种表演,按照规则要求进行自我改造,几年下来就再也看不出是热爱科研还是热爱这个规则设定的成功。不排除有少数的精英,他们既具备天才的研究能力,真正领悟科研真谛,内心热爱科学,同时他们具备演员般丰富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表情。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觉得我们缺少了埋头苦干的环境了。或许这就是目前浮躁的现状的一个原因。 如果我们的生命是无限的,这种现状可以说是好的,因为它让人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可是时间上从来都是顾此失彼的。我们会衰老,会遗忘,会迟钝,会绝望放弃。如果不能加入一个分工良好的的科研团体,有人争取项目,有人埋头苦干。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是很难的。所以现状是一个一流的科学家带着一个团队,科学家自己到处忽悠钱,其他人跟着理解科学家的构想,在大的框架下按照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是应对现实的一种权宜方法。但是,科学家自身的科研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事实上有的是完全被其他事务给占据了。科研工作是由生涩的新手或者其他人完成。 在这种情形下科学家本人和科学项目双方都受到了伤害。 要解决此类问题,建立科研基地,如国家实验室,有充足经费保障,同时免除频繁的检查考核。对从业人员实行完全的信任。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406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普需要爱和谦逊吗?
考槃在涧 2008-12-10 14:42
连岳、方舟子、土摩托、王小山、逍遥、吴向宏、梁文道、和菜头等网络如雷贯耳的大名同时和一件事情关联,差不多就等于贝利、马拉多纳、齐达内等组成的明星足球队踢表演赛了。 当然,表演赛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募捐,拿不了世界杯。众多网络大腕一起讨论,话题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是 连岳 先生为科普组织 松鼠会 即将出版的精选文集作了一篇序: 一只罗素喜欢的松鼠 。于是, 方舟子 先生该出手时就出手,发表大作 : 心灵鸡汤 煲科普 评连岳 爱科普,用爱科普 ,火星撞地球,引来各路好汉竞相绽放: 逍 - 遥: 让人哭笑不得的 爱科普,用爱科普 一文 , 对方舟子、松鼠会和连岳的批评和质疑(万言书) , 促请松鼠会各位同仁,慎重考虑采用连岳序文一事 , 傲慢与偏见 再论谦卑和代言 姬十三: 回应逍 - 遥君的意见 土摩托: 什么是爱 , 传播科学的思维方式才是最大的爱 , 给连岳提供一个例子 , 关于火电厂的读者来信 王小山: 土摩托力挺连岳 , 土摩托 有个作者: 傻傻的谦卑混乱的爱 -- 也谈连岳的 序 , 争论与攻击,善与真 , 固执 与 骄傲 :与吴向宏老师商榷 吴向宏: 牛博的一些科普作者们不幸自证了连岳所说的 傲慢 梁文道: 从松鼠开始 ( 科学松鼠会文集序言 ) 和菜头: 救救方舟子 , 比特海日志 32 月 24 日,老喷嚏 叶三: 又 是胡缠乱码对谈录 附上松鼠会群博的链接: 松鼠会群博 实话说,连岳、方舟子的文章以前我只看过几篇,土摩托的看得多些,也不过二十来篇,其他博主的文章基本没看过。这次看了几篇,没有全看,但来龙去脉和各方观点还是大概清楚了。 连岳 先生的这段话是比较被人诟病的: 一个科普作者始终面临的危机是,科普文章的可替代性太强。仅仅为了得到科学知识,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问维基百科及更专业的资料库,他为什么要看你的科普?因为他感觉到你除了有知识,还有爱,还有同情心。这就牵扯到科普作者为谁代言的问题了,科普作者的人文关怀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确定自己得站在弱势群体这一边,他们申张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推动社会的进步,都需要科学知识的帮助,也希望自己在面临专业疑惑时,有科普作者能出来帮助他们。强势群体不需要你的背书,在任何时间,他们都有足够的力量将不科学的东西包装成科学的样子。 就我的理解,连岳恐怕并不是要让科普作者用爱去代替科普作品的科学,而是希望松鼠会的作者们在科学的基础上充满爱心的去写科普。往一杯水里加糖,不是让糖取代水,只不过为了让水更好喝。有时候我们也往中药里加糖,目的也只是让药好喝些。 对于公众来说,科学往往是利于病的苦口良药。没有人不知道正确的科学知识会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帮助,只是有时候科学这幅良药实在太苦无法下咽,这不正好是科普作家应该做的事情么?如果公众愿意读教科书,那么世界上何必有科普著作? 因此,尽管我对土摩托大作 《 给连岳提供一个例子 》这篇文章提到的例子和观点很赞同,但这不代表土摩托自己的观点和连岳的就冲突。一方聚焦在科学知识的真实性、科学思想的客观性上,另一方面聚焦在人文精神的关怀上;如果两方都只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方的观点自然格格不如。 科普和科普作家首先要有过硬的科学知识和对科学的正确理解,这是毋庸质疑的;然而这并不代表科普作家的科学知识必须要来源于费恩曼、朗道们的物理学教材或者实验室;也不代表科普作品就只能板起脸孔装深沉。 只要科普作家传递的科学知识是正确的,科学思想是深刻的,科普用交响乐的方式还是用流行音乐的方式,其实取决于读者。如果小孩非要喝可乐,我不会强迫他喝铁观音,我会让他喝鲜榨果汁;这是我所理解的科普作者的爱和谦逊。而反之,如果传达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是错误的,用什么方式都是不对的。 因此流行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流行什么。当年美国的流行音乐对反越战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影响,而摇滚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着青年人的内心世界。我经常晚上听勃拉姆斯,在地铁里听周传雄;我经常做一个小时的微积分,看半个小时的金庸古龙,这几件事情是水火不容的么? 连岳并没有否定专业知识对科普的重要、是科普的基点;他只是认为在专业知识以外科普作者还应该有人文精神。至于科普作品中该不该有人文精神,恐怕只是见仁见智和取决于作者自己的抱负了。 方舟子 先生完全可以去写他认为优秀的科普作品,我想,作为一个知识过硬、文笔优美的科学家,他根本不用担心被庸俗的娱乐、快餐式的科普作家打败,他当然可以用他的文章传播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因为贝多芬从来没有被李宗盛打败过,《欢乐颂》也从来没有被《凡人歌》打败过。 科普需要爱和谦逊吗?我的回答是,科普作品本身不需要爱和谦逊,它只需要专业的、正确的知识、优美的文笔和独特的构思;但科普作家需要爱和谦逊,也许,这是除科学知识和文笔外科普作家应该具备的两项素质。 其实,我还想给科普作家加两条期望:宽容和尊重。宽容他人的作品风格,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知道我这么加码,会不会被科普作家们集体追杀?
个人分类: 求道|7206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们之间的距离
maxiaorong 2008-10-8 19:09
我一直在想我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远的来说,科学的历程成就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近的来说,今年的诺贝尔奖,又花落各家。 实际一点来说,印印每天扎在实验室,连坐公车时拉着吊环都想着机器人的手臂。 这些才是与科学有关的人,而我呢?一个文字工作者。无病呻吟,伤春悲秋,堆文砌字,成了我的代名词。有些时候,自已也觉着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不过,事物是有平衡点的,所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缺一不可。 我没有直接参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没有为科学作出什么贡献,但凭着学业的要求,对科学稍稍关注,也可以暂时用来安慰一下自已了。否则我真找不到参加这个科学博客大赛的理由。 重在参与。有这么一个平台,让我能从别人的博客里学到知识,拓宽眼界,这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分类: 涂鸦|23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幻想之眼
bookscent 2008-8-30 22:24
(转载自本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cb9a70100a6hh.html ) 看以情节取胜的作品,是一种思维按摩,你只需被动地享受。看以思想和文字取胜的作品,则更像是一种思维体操:你要参与,要动起来。 张文质的《幻想之眼一个教育者的内在冲突》说不上该叫随感录,还是梦呓。它没有什么情节,更无悬念,充满了无头无尾的句子,也无所谓前后,你可以从里面任何一段读起,毫无妨碍。我被它吸引,一字不漏地读完。我想,与其说是在读它,莫如说是在以它为引子来思索自身。 就像照哈哈镜,有趣的不是镜子,而是镜子里照出的自己。这种书立了一面镜子,好看与否和你自己很有关系,看你是否有一双幻想之眼。 他写出童年的质量往往就是我们一生的质量这样的话,没有展开论述,更没有讲一个故事作为旁证。但有这一句也就够了。作为一个6岁儿子的父亲,这10几个字足以让我浮想联翩。有很多时候,我想表达一种感受,却苦于找不到恰当的文字,这一句话,正是我求之未得。 还有,我们真的要避免无限夸大我们这个职业的崇高性和它的能力。我觉得这不只是在说老师,套在我所从事的编辑这个行当上也是一样。这又是我一直想说的。 再比如,一种强制,如果突然在空气中消逝了,该有多少人失去生活的方向啊!我又何尝不想表达同样的意味:我们往往是被裹挟着往前走,甚至包括我们的那些所谓业绩,也常常是在某种强迫或无奈下完成的,以至于,强制反过来成为我们的一种需要。 所谓一句话的力量,就是在这样的互动和思索中体现出来。 好在,《幻想之眼》不是无病呻吟虚张声势,也不是精致却不中用的散文诗。我感觉出作者乃是一个饱经实战历练的教育工作者,而非闭门于书斋的所谓专业作家。幸亏如此,保证了它依然有血有肉,掷地有声。 这样的书,当然不是正餐,但它能成为很好的点心,饿了随手拿起吃点,味美又毫无完成任务的压力。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4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国藩经典人生语录
wangfangnk 2008-7-29 15:55
◎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亟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 甘苦自得。 ◎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世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谈己长只是浅。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 人伦明,则礼乐兴。 ◎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 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个人分类: 读书评论|6519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转载]
刘玉平 2008-6-21 13:56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在文献检索时发现的一篇好文章,非常系统全面,现与大家共享! 本文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虽然有一些概念还不甚明确、语言表达稍显严肃,但 该文的不少认识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人认为该文的精华主要包括: (1)提出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等等五个方面; (2)提出科学思想主要包括懂得承认和尊重规律、懂得违背规律是要受到惩罚的、懂得干什么事情都必须弄清它的根本原理,都必须抓住最基本的东西等三个方面; (3)提出人文观念的核心是 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 (4)提出在 人类精神世界当中,科学、艺术、人文是一个整体。 ( 是根据李小文先生的建议,于2008年6月22日14:15添加) * * * * *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 来源: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09/09/content_5400348.htm ) (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供稿) 中国网 2003年9月9日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183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