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文

相关日志

中锋的问题
lyd6699 2020-9-3 15:34
中锋的问题 兰亭一脉 中锋是需要,是最好能够用中锋,而不是必须。 中锋行笔,笔芯笔毛顺着行笔方向,笔锋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便于八面出锋。侧锋、偏锋则做不到,必须通过调锋、甚至要停笔重新蘸墨舔毫使笔锋回复状态。庖丁解牛,十九年刀若新硎。这是因为他能“依乎天理”,进技于道。经常用侧锋、偏锋的人,笔更换得快,跟他们违反笔性用笔必然有关。 中锋留下的笔迹坚实、饱满,符合人的直观审美。对中锋的强调应该主要是源自写碑的经验。碑学派是一直重视中锋用笔的,甚至有“笔笔中锋”的主张。当然,一味地使用中锋,久了——难免单调枯燥。所以,适当的侧锋、偏锋也是需要的,尤其是草书、行书这类不拘一格、追求自由表达的书体。
2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笔画时容易忽略的东西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9-1 13:22
学笔画时容易忽略的东西 以欧阳询《九成宫》中的范字 为例 那四个横画在起笔、收笔上是有微妙变化的。再比如这个 字 四个竖在起笔上也有轻重和方向上的微妙变化。这些微妙变化并非因用笔的力度不同而自然生成,恰恰是意在笔先的匠心的结果。但不少人往往会习惯性地写得或临写得很平很雷同。这是需要在学书过程中努力克服的。 一个笔画就像是一个词,相同的笔画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就像是在用同义词。说人完蛋了与说人光荣了,在不同的场合效果会有天壤之别。在文学上,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可以反应出一个作家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样,在书法上,相同的笔画、相同的字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现可以反应出一个书家的想象力,创造力。 整齐美观的印刷体广告字与耐人寻味的书艺作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在笔画线条上整齐划一缺少变化,缺少性灵。在书法艺术方面,这种对相同笔画的不同表现的变化能力往往折射出一个书家性灵的高低也折射出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内蕴的多少。 我们不妨拿赵孟頫\的《三门记》与欧阳询的《九成宫》对比一下,拿汉碑中的《熹平石经》与《礼器碑》对比一下,拿篆书中的《峄山碑》与《秦诏版》对比一下,拿赵孟頫\的《洛神赋》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对比一下,——注意一下他们对相同的笔画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在起步、收笔、中段上的差别,不要以为那些细微的差异是随手造成的,不!那是“意在笔先”长期匠心经营的结果,这既是区分大师与大家的一个标志所在也是区分大家与一般书家的一个标志所在,因为惯性书写是形成自我风格的书家都具有的习气,而克服、超越惯性书写是一个大师苦心孤诣、戛然独造的追求! 图1图2《九成宫》 图3.4赵孟頫\《三门记》 图5.6欧阳询《九成宫》 图7.8《熹平石经》 图9.10《礼器碑》 图11.12《峄山碑》 图13.14《秦诏版》 图15.16赵孟頫\《洛神赋》 图17.18王羲之《兰亭序
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法与写字的区别
lyd6699 2020-8-28 18:02
书法与写字的区别 兰亭一脉 写字是手工劳动的产物,而书法是思想劳动的产物。写字只需用心即可,而书法必须用脑——用构思用想象力。 笔画线条、字体结构有没有变化是二者的分水岭。 说这么漂亮的唐人写经卷(图1、图2)不是书法,可能会让许多人疑惑甚至不满,但它确实只是功力精湛写得很用心的手工产物而已——里面相同的笔画线条、相同的字千篇一律。(现在已经发明出来的机器人很容易就能复制它的笔迹、它的书写动作) 褚遂良的《阴符经》(图3,图4)尽管看起来还有点丑,却是第一流的书法艺术,你不仅找不到相同形态的字也找不到相同形态的笔画线条。它每个字的结构、每个字的点横竖撇捺都值得人细细品读、细细玩味。
11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通了《兰亭》就学通了书法 兰亭一脉
lyd6699 2020-8-26 14:09
学通了《兰亭》就学通了书法 《兰亭》能得到大部分历代学书人的喜爱,(宋元时期的赵孟坚为了保护《兰亭》甚至可以不顾自个儿的身家性命)一方面固然受到自唐太宗李世民以来的历代帝王注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的的确确是因为《兰亭》的艺术魅力无人能及。唯有也只有它可以代表人类智慧在汉字艺术上之最高体现。(我为此写有三篇书论,有点长日后有机会再发) 从书法史上来说,在笔法的丰富性上可以与《兰亭》媲美的有《毛公鼎》、《礼器碑》《石门颂》、《郑文公》、《张猛龙》、《龙藏寺》、褚遂良《阴符经》、张旭《古诗四帖》、颜真卿《争座位帖》;在字法的丰富性上可以与《兰亭》媲美的有《散氏盘》、《张迁碑》、《爨龙颜碑》、《淮阴侯辞》、《赠汤若望帖》;在章法的丰富性上可以与《兰亭》媲美的有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杨凝式的《卢鸿草堂跋》、苏东坡的《寒食帖》,王铎的《金山寺帖》等等 但以上诸作要么在字法上略输文采、要么在章法、笔法上稍逊风骚。 有句老话叫“一通百通”。书法里能能让人“一通百通”的作品数来数去也只有《兰亭》(如果还有的话,希望能够赐教)——《兰亭》在笔法、字法上的丰富性已有历代定论,在章法上就其所蕴含的可资取法的技巧来说,譬如奇正、动静、疏密、虚实、迎让、收放、大小、长短……等等,《兰亭》差不多涵盖了后世书家所能用到的所有技法,后代名家所做的也只是突出、张显在他那里已有的某些元素而已。 《兰亭序》帖是打开书道之门(即笔法、字法、章法三重之门)的金钥匙,是唯一同时能开三重大门的金钥匙,参透了《兰亭序》帖也就参透了书道之三味。 至于被某些国人、国外人推崇的《祭侄稿》。固然,在意境上颜真卿的《祭侄稿》不输《兰亭》,在墨法上还略胜一筹,但在书法的核心元素——笔法,字法、章法的丰富性上《祭侄稿》都还得屈居二位。《祭侄稿》是悲愤之作,感情有失控制、作品有失烂漫。
2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生活总在与我们作对?
byzantine123 2020-5-27 20:15
如果成功如此简单,铁王座上早已人满为患 1 诚然,团结就是力量,可是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这力量的代价就是失去部分的自我,离群会使人无助,但同时也可以带来智慧,所谓: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2 大部分的人生规划都是失败的,正如大部分的投资者都会亏损,而那些最终的成功者并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会顽强地活下去,依靠最底层的阳光和露水积累力量,默默地等待机会,一旦翻盘,就能迅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庇佑百年。 3 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这就导致了一个无奈的真相,也就是最大逆境:生活总是在跟我们作对,永远都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获得成功,而大部分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充当那个庞大的分母,顺着人潮移动是不费力的,然而你所能够获得的资源,永远会比你预期的要少,那是因为资源总量是固定的,而你永远不知道,有多少人和你一样,正在赶来的路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求之上者,得其中,求之中者,得之下,而求之下者,无所得”,一般来说,成功只会降临在两种人身上;一种是把细节做到极致,一种是把科幻变成现实。而无论哪一种途径,必然都会经过痛苦而艰辛的拼搏,才能把握住常人所见不到的机遇,所以说成功之路遍布荆棘,通往皇宫的大道上,浸透了无数失败者的鲜血。那些只想活成普通人的,最后一定连普通人都不如。PS:如果你想活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1.立下目标成为精英阶层中的一员,并朝之奋斗。2.结果当然是失败了,接受现实,你就成为了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4 长远来看,股价和实体经济成正比,可是具体到每一个交易日,你会发现股价在一个区间内以毫无规律地上下起伏。如同这个世界,从宏观来看,严格遵守相对论与经典力学,日月星辰各司其道。可是一旦到了微观尺度,由于普朗克常量的存在,导致任何粒子,它们的能量与位置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这就像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个股价出现的准确时间,你只能预言股价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处于的价格区间,那是因为在一个小的时间段, 决定股票价格走势的主要是投资者的心理波动。比如家人生病了,接受到虚假市场信息都会导致个人账户的变化,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看起来简单有序的系统,当你靠近去观察,就会看到更加丰富的维度,以及截然不同的运行规则。 5 现代生物学表明,所谓精神,或者说我们的思维活动,无非是一团更有秩序,更加精细的物质,通过千万个神经元触稍,更加灵敏地把握物质世界细微的变化。宇宙从一片混沌中诞生出秩序,就像雪花拥有精美的六角形结构,其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变化而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生命的存在就是与无序相抗争。那么宇宙本身呢,如果虚空是无序的,那么这个宇宙本身是又是一种有序,如果我们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生命,那么宇宙之外是否有新的宇宙,而每一个生命内部,是否同样孕育了一个宇宙,彼此无限循环下去。 6 大部分的父母,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失败以及尝试失败中度过,因此对于下一代的成长教育,除了生活最基本的常识上,其实并没有多大优势,大家都在共同探索这个世界,称职的父母会和下一代共同成长,并且乐于承担必然的试错成本,而不合格的父母,则是以失败者的视角去为下一代规划人生,试图证明自己当年并不是那么愚蠢,而只是运气不佳,殊不知,一个人的成长是由天赋、家庭环境、投入资源、社会机遇所共同决定的结果,脱离了任何一点去谈人生规划,都是痴人说梦。 7 讲一个故事,一群羊在一片广袤而贫瘠的草原上生活,每当有羊发现新的草场时,羊群就会集体活动,一拥而上,直到把这片草地啃得只剩泥土,然后再去下一个草场。 每个新的草场,刚被发现时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会遇上饥饿的狮子,低洼的水池可能藏有鳄鱼,然而在饥饿的驱使下,探路羊们不断地进入这片草场,在喂饱了饥饿的食肉动物后,这片草原彻底地成为安全的食物来源,羊群大部队开始蜂拥而入,有限的草地很快被庞大的羊群所吃完,那些最后进场的羊群,跋山涉水地来到了传说中肥沃的草原,结果只看到一片啃得只剩下泥土的山丘,池塘里也堆满了排泄物,无法饮用,羊群已经向远处转移,等待这些最后入场者的,只有被饥饿缓慢折磨而死,极个别强壮的羊,可以待在这里直到再次长出青草的那一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精确的模型来描述: 假设羊群数量为y,对于一片固定的草原,青草存量为x,每过一小段时间t长出新的青草量为at(a是青草的生长速度,是一个常数),假设羊吃草的速度为b(b是一个常数),那么很显然,数量为y的羊群在时间t内吃掉青草的数量就是b*y*t,这样我们就得到x对于t的微分: (1)dx/dt=a-by。 而草场上现有羊群的数量y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假设,存在一个青草存量的平衡点,当草的数量恰好等于C(c是一个常数),羊群会维持在一个恒定值,而当x大于或者小于c时,羊群会逐渐聚集或者逐渐离开这片地区,假设这个聚集和离开的速率为q,那么我们就得到y对于t的微分: (2)dy/dt=q((x-c)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二元非线性常微分方程,我们将方程组(1)和(2)输入数学程序Matlab中,通过设定a,b,c,q的值,就可以得出x及y的解,输入公式如图所示: 解的形式以一个复杂的三角函数表示,就不放在这里了。通过程序Matlab,将f(t,x)及f(t,y)的图形生成在一个坐标系上所得到的图形如下: 虽然模型比较粗糙,但我们起码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基本的规律: 1. 羊群的数量变动总是滞后于青草数量的变动,当羊群数量最多的时候,其实每只羊能分得的青草已经不多了,而当青草的数量达到最低点,因为没有食物,羊群的数量呈现负数,也就是说这时尚停留在该区域的羊会出现大量死亡。 2. 当一个周期结束,青草再次生长茂盛,羊群又会逐渐被吸引前来。 3. 一只聪明的羊会在青草生长周期开始后,等待探路羊试出所有风险后,进入草场,而在羊群数量达到峰值即准备离开。 8 再讲一个故事,饥饿的狮群数量不断地增长,而每次偷袭警惕的羊群却并不容易,天生懒惰而狡猾的狮子想出了一个更好收割羊群的办法,它们找了一个隐秘的山谷,从外部根本看不出山谷内部是否有草原,狮群抓了几只探路羊,威逼利诱,让它们回去带话,宣传这里有鲜嫩的草原,慢慢地有一些胆大的羊进入了山谷,这时,狮群并没有立即下口,而是躲在山洞里静静地观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有更多的羊进入了这片山谷,开始纵情地享用,食物并不多但善良的羊并没有产生怀疑,终于有一天,狮群觉得数量够了,便开始了血腥的屠杀,露出了雪白的獠牙,并且封锁住了山谷的每一个出口,这一次猎捕,几乎抵得上过去半年的收获。 等到狮群再次饥饿,便使出同样的办法,再次围猎一波,而每一次贪婪而愚蠢的羊群总还会上钩。 9 最后一个故事,有一天,草原上搬来了一位神仙姐姐,她既不忍心看着残忍的狮群收割善良的羊群,但同时也意识到缺少狮群的控制,愚蠢而泛滥的羊群会吃光所有的青草,并且腐烂的死尸会污染环境,导致生态永久性的蜕化,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她在山谷的入口竖立了一块牌子,每天在牌子上更新进出山谷的大型食肉动物数量以及进出山羊的数量,这样羊群看一眼牌子,就知道山谷内有多少掠食者在等着自己,已经有多少同类在分享资源。同样,掠食者也能知道山谷中猎物的数量。这样猎物与掠食者之间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在这场游戏中,只有那些足够聪明的羊和头脑清醒的狮子才可以生存下来,它们携起手,组建了更强大而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 10 如果每一片树叶都是一枚钱币,每一朵被吹落的花朵都是一个凋零的梦境,每一棵树木,都是一个追逐的理想,那么在这个妖娆的季节里,我们有多少华丽的青春可供购买,有多少灵魂正哀叹高歌,而那些强者,却高踞在云端,俯视着这一切 … 11 历来小国攻打大国,多用火攻,大国打小国则多用水淹。为何 ?水能制敌,而不可伤敌,火 则能直接进行杀伤。 12 资本和财富所产生的作用,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大,而智慧与学识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比我们想象中小得多,那是因为我们容易忽视机会的成本,而拥有更多财富的人,无疑会拥有更多试错的机会。 13 当前的热门职业,等你终于学成出师之后,它一定没那么热门了,如五十年前的军人,二十年前的土木工程,当前的IT码农。所谓常人看当下,达者看百年。 14 我们在法律和道德上大力宣扬人人平等,那不过是因为,社会上的财富,无时无刻不在从大众向少数精英汇集,所以提倡平等,还真的挺重要呢。 15 人生的经营就像投资,各种风险与收益的资产要合理配置,既有稳定收益的读书打工主线任务,也需要适当加入游历,冒险,投机,任侠等高风险高回报的支线剧情,保证风险的可控,精心布局,等待时机的到来。这样你既不会沦落街头成为笑柄,也不至于回首往事时,感慨时光全在琐事中虚耗,这就是中庸之道。 16 青春总是那么张扬,梦想也是那么有诗意,乘着这烟花三月,牧马江南,且放红袖三千,赚取声名无数。 最后,愿你戎马半生,归来 仍是少年
个人分类: 哲学|2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20年开启网络远程教学和学术交流模式
geneculture 2020-2-6 09:48
2020年开启网络远程教学和学术交流模式:除了专注于融智学研究之外将陆续推出公益通识课和通用技能课(先打基础,再做提升-届时还会推出AI软件编程与思维训练-通识课和技能课)
个人分类: 高教管:特色与质量|121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到了研究生阶段还需要通识教育——也说电子科大的那一纸处分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9-8-23 16:42
  电子科技大学最近火了,因为学校对一位在与选课学生对话中对中国四大发明有几句微词的郑文峰老师进行了处分,两年内不能登上讲台。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去讨论,网上已经有了太多这方面的文章。   其实,就开设郑老师主讲的这门课而言,电子科技大学的初衷是没有问题的,理科学生不具备人文素养,文科的同学则没有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所以需要一门通识课来给大家启蒙一下。我除了从本科到博士经历了三所不同风格的大学外,现在也不时到大学里给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三类层次学生讲课,我个人最深刻的感受是,理工科的同学真的需要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另外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在科学思维方面也要好好地加深——欠缺相当明显却巨大。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才决意写了一本《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的书,希望通过一本能够尽量囊括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经管法基本内容和核心思维模式的小书,让两个看上去有点明显差异的学科有相互了解的机会。    ——————————————————————    我们很多人其实只是知道分子,对于这个世界“是什么”算是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对于这个世界诸多的为什么却知之甚少,填鸭式的教育容易造就这样的结果。今天,我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与世界主流接近,我今年上初一的女儿的人文素养其实在小学里已经培养得让我望之艳羡了,总想着如果自己当年有这样的环境和机会,人生可能会走上完全不同的路子。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能还不如基础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学生9月1号一注册入学就直接被拉到专业课程的重重关隘上去,几年的学习就是不断努力过关,造成了“文不懂理,理不懂工,工不懂管,管不懂艺”的局面,甚至同一学院的不同专业之间都无话可谈,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不同学科之间都设计了用于放松的“咖啡时间”,但是即便真的建了咖啡厅,就可以达到真正的交流吗?    探寻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让自己能独立分析出为什么才是真正的挑战。但是,学科间藩篱客观存在着,从此科到彼科往往横亘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即便内心真的想了解,但看看那么厚的入门书籍,也会令人望而却步,所以,最近这几年,《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以及《明朝那些事儿》、《南北朝那些事儿》、《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相关主题读物纷纷出炉,其意在用简洁的笔法和轻松的调子告知读者更多的知识。但是,好玩则好玩了,恐怕还是难以培养出一个人的分析能力,而更为高大上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格外难以从中获得了,而这正是本书希望能给大学及以上程度的读者提供的。    文明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之前全世界两个阵营的意识形态之争在1989年有了一个阶段性暂停之后,不同信仰之间的矛盾却日渐凸显,所以,亨廷顿专门有《文明的冲突》一书,对当前存在着的几种文明形式之间的碰撞而非融合刻画的比较清楚。    相比于那些比较激烈冲突的地区,日本因为强调单一民族(并非没有少数族裔),信仰也比较集中,所以,文明的冲突在这个国家并不显著,但即便如此,曾经造成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邪教组织头目和骨干分子也在日前被执行了死刑,而其他的邪教组织依然在日本活动着。未来日本怎么办?比日本更为厉害的地区怎么办?    深度采访涉入其间林林总总各方人物的作家村上春树酝酿出了一部煌煌三卷本的巨著《1Q84》,里面的主体内容正是邪教在日本的形成、传播与发展,看后令人不寒而栗。      全世界不管哪个国家,因为信仰的差异而带来的群体分裂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何为宗教何为邪教?区分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邪教多打着已经被认可的宗教分支的形式出现,更是让政府投鼠忌器。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个人自由与群体安全之间应该确立怎样的关联和界限,作为接受教育的人群,不得不接触这一难题。在全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对宗教、文明、文化的内容进行了简单说明,并期待着拥有全方位知识的人能够在这个世界找到发挥积极作用的位置,进而影响身边更多人,即便遇到暂时的困难(谁又能在一生的全过程中永远顺利呢),也会基于自身知识的积累,最终找到解决它的方法。    再说法学,这是一门主要以“证据”为核心的学问。正义是法律的追求目标,实现起来往往困难,所以,实质正义从来不是法律的本质。法律要从证据及质证过程中发现结果和动机之间的逻辑,并给出符合程序正义规则的判决。也所以,那些处心积虑犯罪的人,还是有可能逃脱法律制裁的,原因就在于证据总会缺失或被破坏。也所以,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有著名的小说《无人生还》(又译《十个小印度安人》),让法官在一个荒岛上直接用犯罪的手法解决了那些无证据却又有实际犯罪行为的幸运逃脱者。同样,在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面,那句“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所暗示的依然是世俗世界无法解决的不公平现象,只能依靠侠客的冲冠一怒。作为法律更本质的“证据”,任何为保障程序正义而设置的流程都不应该缺少,以免结果会错失可能得到的实质公正。从这里,我们也许能理解各国都普遍存在的“黑社会”这个东西,除了邪恶之外,它直接用非法手段解决了证据缺乏而带来的某些困境,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实质正义。    不一定人人都会去打官司,但是,了解法律从而知道如何在社会中与不法行为保持距离或维护个人权利,都是每个人的必行之道。    我们再看看经济。有人说某国在新总统上任后实施的政策其实只是当年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再现罢了。这就让我想到这样一个事情:那些经过了漫长历史的考验依然熠熠生辉的理论,学者们是怎样从现实中获得重大启迪并将其本质在理论解释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呢?    在斯密之后,经济学界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似乎更加响亮的名字,他们中的不少也得到了也被简称为诺贝尔奖的“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每个人都怀揣着具有不同类型花样名称的学术贡献,不管是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还是将这些再冠以“新”的进一步发展,如新制度经济学等,着实不少。    但是,人性最本质的那一面还是在经济现象中起着决定性和主导性的作用,个体的自利行为依然会纠合为集体理性,使得世界往着更好处发展。那些迭出的花样并没有埋没当年经济学中最光辉灿烂的金子。    所以,即便从18世纪的斯密时代到现在已经过了200多年的岁月,我们还是要继续温习《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多译为《国富论》),国家的财富从哪里来?更大意义上还是来源于个体为了自身境况的改善而做的努力。个体行为聚合成的集体行为必然是循着大体优化的路径前行的。它甚至可以解释英国脱欧投票的结果,当然,更能够对特朗普简单粗暴的经济决策和行动给出直接的理论解释。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能不回首再看斯密的经济学?今天令人眼花缭乱的互联网经济、全球贸易,其内核难道不是依然可以从18世纪的著述中读到吗?    我们需要重新从亚当·斯密开始,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融合进行了简要评述。而今天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不了解一点经济学,如何理解和顺应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    最后,如果举报郑老师的同学曾经看过描述东德特务机构的行为导致大量冤狱的电影《窃听风云》,也许就不做这么龌龊的事儿了。他们即便到了现在,也许还继续津津乐道于自己“引蛇出洞”,解了自己不选课还想拿到好成绩而不得的心头之恨呢。    唉......
个人分类: 事论|7080 次阅读|19 个评论
幸福与否?这个问题涉及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
geneculture 2019-7-12 08:51
研究幸福必然涉及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非常巨大的。幸运与否?有福没有福?都不是简简单单就可预测和掌控的。-邹晓辉(塞尔科技)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和艺术,都需要一点安逸和闲暇
flysky97 2018-12-7 10:17
那个被快节奏逼死的人 但是任何技能的学习训练,如果没有自律的学习习惯,再有趣的 APP 也救不了你。“毕竟学习资源谁都不缺,缺的是自律和坚持而已。” 左右逢源 (zuǒ yòu féng yuán) 战国时期,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学到高深的学问,孟子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要有自觉性,学习知识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学得广、深、透,使用起来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那个为了和亲人见最后一面,而哭泣着求别人让出一张票的人…… 那个有教养的人,因为丈夫晚了几步而想拦住高铁…… 《疯狂的黄庄》,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时代下那些表面看来光鲜人群的努力和焦虑…… 谁家的媳妇谁养 有图显示:目前海淀区最大的矛盾是 你曾经付出的努力已经微不足道,下一代更聪明,竞争更激烈…… 你以为即便是不优秀的,更能让你幸福?那或许只是自欺其人,自我麻醉,自我安慰、掩耳盗铃…… 我本以为,重庆也像成都一样,过着慢悠悠的生活,享受着人生,直到我看到那辆坠江的公交车——那个错过了一站地,而和司机发生争执,命丧黄泉…… 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与一个 “ 愈来愈快的世界 ” 相比, “ 从前的慢 ” 直接转化成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读之令人动情。 科学家需要有一点闲暇 艺术家需要有一点闲暇 很多创造和艺术都需要时间……
个人分类: 人文|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举办人工智能的人文审度工作坊的通知
ssglwu 2018-11-29 11:35
关于举办人工智能的人文审度工作坊的通知 时间: 12 月 2 日上午 9:00-12:00 地点 : 华南理工大学五号楼 102A 主办: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王天恩 :上海大学 题目: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 题目:人工智能的道德实验与伦理算法 熊明辉:中山大学 题目:法律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肖峰:华南理工大学 题目:人工智能与人工体能的哲学比较 吴国林:华南理工大学 题目:智能人工物的意向性问题 闫坤如:华南理工大学 题目:“道德嵌入”的人工智能设计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1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的眼神与中国的养老
热度 1 sstone2009 2018-9-2 22:02
《杂文选刊》2018年第1期有篇文章叫“父亲的眼神”。文章写到,父亲因小脑萎缩,有时候天真得像个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常常半夜吵闹要到外面去。有一次,家人问他,“如果您觉得家里条件不好,那咱去养老院,行吗?”不料,父亲忙说,“不去,我哪也不去,我听你们得话。” 父亲得眼里流露出得是惊恐、懊悔和无助…… 作者由父亲的这个情节,想到了他小时候不愿意去幼儿园,想到了苦难的童年和父亲的呵护。他说到,“父亲不愿去养老院与我当年不想去幼儿园有惊人的相似。” 这个短短的故事,我想到了这些年被炒得火热的养老事业。我想,养老事业必须要做好,这是肯定的,但是,我们不能只想着养老的需求多大、市场多大、值不值得投资,更应该考虑清楚的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养老?该怎么做?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23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国科学审度与美好生活学术研讨会侧记
ssglwu 2018-6-16 06:50
吴国林 为了贯彻十九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弘扬科学精神,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当代科学技术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于2018 年 5 月 25 日-27 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景酒店举办了全国“科学审度与美好生活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西南大学、山西大学、北方交通大学、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等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协办单位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伦理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 会议主题 :科学审度与美好生活。 主要议题 :科学审度与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伦理问题与规制策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科学文化、技术创新与美好生活等。 刘大椿做了“智能革命时代的应对与科技审度”的主题报告; 孟建 伟做了“科学、文化、生命:论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的专题报告;高策做“后真相时代的科学与生活”的主题报告;蒋劲松做“生活理想决定科学方法”的主题报告;肖显静做了“生态学实验可重复性困难及其克服”的主题报告;吴国林做“第二次量子革命及其意义”的主题报告;段伟文做“制衡智能算法的争胜性伦理策略”的主题报告;刘劲扬做“人工智能的复杂性及其伦理挑战”的主题报告;刘海波做“美好生活:如何在科技硬件和文化软件之间的取得平衡”的主题报告;李建军做“科学审度与美好生活”的主题报告等等。 所做报告反映了当代科技的热点与前沿。 整个会议,讨论激烈,观点有新意。 会议表明,科技与美好生活是相通的,当然,科学技术需要审度。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1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返伊甸园 - 诺亚方舟与火星计划
benlion 2018-5-24 10:51
A - 中美实力差距 O 链接 到底有多大? O 链接 - 为什么中科院没有评选屠呦呦做院士? O 链接 - 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 O 链接 - “ 中国科学之星 ” 颜宁落选与比尔 • 盖茨当选 O 链接 - 科学技术与经济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是指的发明创造 - 一个学科体系和技术领域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后者是其在生产与市场上的应用,包括模仿和复制。专利的数量和论文的数量,也不等于科学与技术的发达程度,不要迷信所谓的神奇与权威!真理是通俗易懂的原则与规律。 比如,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就是发明创造,后来的其它公司不是,而是模仿与复制或学习与改进,以及不同的设计与工艺。 再如,一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中国人(而且是指境内)的发明创造,而一本当今世界的《药物学》,可能只有青蒿素等是中国人的成果。 究竟什么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 - 新的学科范式与方法、新的概念和原理与定律、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与产品设计等。 一个社会普遍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缺乏,如何才可能成就科技发达的现代文明 ? 亚当斯密说, “ 亘古以来,以他的仁慈和智慧设计和创造出来的宇宙这架大机器,以便不断地产生尽可能大的幸福的这个上帝( The one )的意志,当然是人类极其崇敬的思索的全部对象。 ”- 《 道德情操论 》( p307 ),这一段文字,更重要的一点是工程设计与制造的概念,尤其符合中国神话精神 - 却不同于印度 - 希腊神话。 B - 轴心时代: 中国和犹太的交集历史年表 O 链接 - 《耶路撒冷三千年》 O 链接 - 1 )古波斯宗教:永远的光明和黑暗 O 链接 - 古列王(居鲁士) O 链接 - 作祭司和文士的以斯拉 O 链接 - 以色列圣殿历史 O 链接 - 2 )希腊殖民和希腊化 O 链接 - 希腊化文明、丝绸之路 O 链接 与文明互动 O 链接 - 希腊化时代 O 链接 人类历史首次全球化浪潮 O 链接 - 中东(宗教) - 印度(佛学)与希腊哲学和华夏诸子百家等。 C - 从丝绸之路 (中欧 - 中亚) O 链接 到大航海时代(荷兰 - 日本): 欧洲大学与文化中心 O 链接 - 资本与全球金融中心的更替 O 链接 - 18 世纪欧洲的 O 链接 “ 中国风 ” O 链接 - 明治时代浮世绘 O 链接 中的西洋人 O 链接 -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O 链接 - 美国进步时代的国家治理 O 链接 - 1)《长崎港南京贸易图绘》 O 链接 - 江戸和荷兰文化并存 O 链接 - “ 和华兰文化 ” O 链接 长崎观光 O 链接 - 在安平桥听涛 O 链接 ​​​​- 2 )荷兰 O 链接 - 自由贸易港 — 荷兰鹿特丹 O 链接 - 世界上第一笔股票交易 O 链接 - 股票交易所 O 链接 - 梧桐树协议 O 链接 - 3 )东印度公司 O 链接 - 英国纺织业 - 日不落帝国 O 链接 - 文官制度改革 O 链接 - 公务员 O 链接 - 现代艺术设计的萌芽 O 网页链接 和工艺美术运动 O 链接 - 现代主义风格之源,包豪斯 O 链接 - 设计的起源(上) O 链接 (下) O 链接 - 法国现代设计的萌起 O 链接 - 德国工业设计 O 链接 ​​​​ D - 人类与机器: GaiamTV 纪录片迷幻药 .Psychedelica.2018 O 链接 - 迷幻药、鸦片和蛇毒的根本原因,就是神经和肌肉的中毒!而性爱也具有类似特征,于是 - 古蛇,就成了魔鬼和原罪的象征,也是死亡的象征。 O 链接 - 伊甸园的古蛇 O 链接 ,为何是通过引诱夏娃 ? 为何女人的宗教信仰决定孩子的前途! - 钱学森 O 链接 、特异功能和黑魔法 O 链接 - 科学家与邪教教主 O 链接 - 现代抽象绘画艺术 O 链接 - 瓦西里 . 康定斯基 O 链接 -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 O 链接 - 荷兰艺术家在巴黎 O 链接 - 人工智能也能创作图像? Deep Dream 的奇异与迷幻 O 链接 - DMT 实体究竟是什么? O 链接 - 精神病人爱上迷幻药 O 链接 - 迷幻药究竟让大脑发生了什么? O 链接 - 迷幻蘑菇对身体和大脑有怎样的作用? O 链接 -(2018年5月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机回圈:人类的科技化与科技的人文化(序及纲要)
热度 2 lvnaiji 2018-1-28 10:04
吕乃基 人工智能是当代科技的前沿,涉及面广博,而且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命运。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个角度加以研究,引发各种争论。由“人机回圈”切入,有可能厘清相关的争论与问题。 “ 人机回圈”(Human in the loop),意为“将个人(专家)或公众群体的判断,融入AI系统的优化中去”。 http://mini.eastday.com/a/170801174144369.html 在许多情况中,机器所面临的是复杂的问题,需要决策与妥协。通常,如何妥协是一个伦理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机器学习的算法来得到答案,需要人机回圈的过程来辅助机器做决策支持。人是规划环路的一部分,人的判断既用于业务决策,又被反馈到机器学习算法中,使其更智能。在涉及到千万人的社会问题中,更需要由大家众筹得到一些社会问题的共识,形成自动算法+社会判断的反馈回路。这就是“众机回圈”(Society-in-the-Loop)。 http://www.a-site.cn/article/718384.html 如果把“回圈”中的“机”理解成一般意义上技术的产品,那么在更久远的时间尺度,在人猿相揖别的第一天起,“人机”就一直在“回圈”之中。 回顾人类历史上的“人机回圈”,有助于理解AI中的人机回圈及其趋势。 再往前推 ,对人机回圈历程的追溯涉及到动物世界。除了极少数情况外,动物世界与自然界之间是没有中介的直接的关系,灵长类动物使用的工具,也是身边基本上未经加工的树枝、石块等。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区分之一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是经由形形色色人工自然的中介而形成间接的关系。 动物世界直接面对自然界,唯有通过基因的变异改变自己的命运,偶然、不能控制,以及耗费巨大时间成本,最终依然接受“适者天择”的命运。 人类发明了技术,随后,人类又在人工自然,也就是技术搭建的平台上与自然界相处,以及与人类社会相处,在相处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发明新的技术。 人类间接地经由人工自然面对自然界,面对人类社会,一步步减少偶然性,以及极大地缩小时间成本,以获得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越来越大的控制权和自由度。 由此可见,在人与自然之间实际上存在两个“回圈”,其一是人机回圈 (除了为避免歧义,下文中的“人机回圈”不再加引号) ,其二是“机”与环境(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回圈”。前者是改变人与环境关系的手段,后者是人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希望达到的目的,由此检验人机回圈的效果与不足,给出下一步人机回圈的目标。两个“回圈”同步推进。 在本文的视野下,可以把“机”与环境之间的“回圈”理解为人机回圈的语境。人机回圈,貌似所有的过程只是发生在人机之间,实际上环境自始自终都是不在场的参与者。正是在人机之间一次次无穷的回圈中,人在与环境的关系中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 就此而言,一部人类史实际上就是在与相应语境的关系中,人机回圈螺旋式上升的历史,或者说,人类史以人机回圈的方式推进。 人工智能中的人机回圈,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人机回圈的延续和最高阶段。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人机回圈的回溯与辨析,以凸现和厘清人工智能中人机回圈的内涵。 具体而言,可以由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鉴于人机回圈中“人”的极端复杂性,可以先由相对单一的“机”入手,研究 “机”的存在方式与演化方式 。 其次, 区分人机回圈中的“人” 。其一,区分人在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其二,区分人的不同层次,如人类、国家、组织、个人,以及覆盖不同层次的大数据。不同的“人”,会极大影响到人机回圈。暂且不考虑实际上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回圈。 复次,分别探讨人机回圈中, 由人到机(编程、塌缩)和由机到人(律令与自由)这两个环节,探讨这两个环节的界面(脑机接口芯片植入),经由界面分别传递了什么内容,以及发生什么变换。由人到机可以理解为科技的人文化,由机到人则是人文的科技化。 第四,在“机”演化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人机回圈的两个环节,探索 人机回圈的演变,以及人机回圈之语境的演变。 以上内容有待一一展开。 总体而言,从远古至今的人机回圈呈现这样一个趋势: 人类的科技化与科技的人文化。这两个“化”正在趋于合流,合二为一。 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迹象是,出现了“机机自己回圈”。
个人分类: 科技|7940 次阅读|3 个评论
松月文斋 创刊词
kaisongpeng 2017-12-17 20:06
《松月文斋-家庭报刊》创刊 前几天,10岁儿子心血来潮,问我“爸爸,我们办个家报怎样?” 我随口答应“好啊!” 为表示重视,我们要给自个家庭报纸起个名字,各取三人名字中的一个字。 就叫“松月文斋”。 创刊词 血脉相依,文脉相承。 兴学立言,树人传家。 松月文斋 松间清泉春日迟, 月下杜鹃空谷幽。 文星璀璨惟楚材, 斋心墅野蓑笠翁。 冬景(皖武所见) 玄月半轮素云淡, 寒霜青草春早发。 朝阳万丈金光射, 日月同辉万里蓝。 春望 和风裁细叶, 春雨湿燕子。 老牛奋蹄早, 农人翻耕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所有的权力都去了哪儿?——未来简史(58)
罗非 2017-11-11 09:49
所有的权力都去了哪儿? 政治科学家也逐渐把人类政治结构理解成数据处理系统。民主和专制在本质上是两套关于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使用集中式处理,而民主则喜欢分散式处理。民主在过去几十年里占得上风,是因为在 20 世纪晚期的具体情境中,分散式处理的效果更佳。如果换一个情境(比如古罗马帝国时代),反而可能是集中式处理拥有优势,让罗马共和国衰落,权力从元老院( Senate )和公民大会( Popular Assemblies )转移到专制皇帝的手中。 这意味着,如果数据处理的情境在 21 世纪再次改变,民主制度也可能衰败,甚至消失。随着数据量和流通速度双双提升,选举、政党、国会这些制度就可能遭到淘汰;原因不在于不符合伦理道德,而是无法有效处理数据。当时这些机构发展的背景,是政治的脚步走得比科技更快。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工业革命发展的速度够慢,于是政客和选民仍能领先一步,规范及操纵发展的路线。然而自蒸汽时代以来,政治的节奏没有多大改变,但科技已经从一挡切换到四挡。科技革命的脚步快到让政治追不上,不管是国会议员还是选民,都失去了对科技的控制。 互联网的兴起,能让我们一窥未来。现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及安全来说,网络空间都不可或缺。但讲到网络设计的各种不同选项,虽然仍牵扯到主权、边界、隐私、安全等传统政治议题,却并未借助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有人曾经投票决定网络空间该是什么形状吗?网络设计者的种种决定未受公众监督,因此今日的互联网成了一个不受法律管束的自由区域,侵蚀国家主权、无视边界、破坏隐私,可能正是最可怕的全球安全风险。 10 年前还几乎没人想过这种可能性,但今日的政府官员忧心忡忡,认为网络 “9·11” 已经一触即发。 于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热议重组互联网的可能,但错过了在一开始干预的时机,现在木已成舟,要改变现有制度就难上加难。此外,等到笨重的政府终于下定决心进行网络监管,互联网早已又演进了 10 次。政府这只乌龟,永远追不上科技这只野兔,就这样被数据压得无法动弹。美国国安局或许能够监控每个人说的每句话,但看到美国外交纰漏不断,就知道华盛顿虽然拥有所有数据,却没人知道该怎么运用。对于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事,史上从来没有任何政府能像现在的美国这样知道得如此清楚,但也鲜有政府能够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反应笨拙。这就像打牌的时候明明知道对手有什么牌,却不知怎么搞的,总是一输再输。 在未来几十年间,我们很可能还会看到更多类似互联网的革命,而科技会抢走政治的所有风头。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可能即将彻底变革人类社会和经济,甚至是人类的身体和心智,但当前的政治对此却几乎毫无警觉。现今民主制度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的速度太过缓慢,而且大多数选民对生物学和控制论( cybernetics )的认识也不足,无法形成切中要点的意见。因此,传统民主政治正逐渐失去控制,也提不出有意义的未来愿景。 普通选民也开始意识到,民主机制已经不再能够为他们带来权力。世界正在变化,但他们摸不清变化的方式和原因。权力正在转移,但选民不知道权力去了哪儿。在英国选民的想象中,权力被欧盟夺走了,所以他们投票脱欧。而在美国选民的想象中,是既得利益者垄断了所有权力,所以他们支持反体制的候选人,比如伯尼 · 桑德斯( Bernie Sanders )和唐纳德 · 特朗普( Donald Trump )。但可悲的事实是,没有人知道所有的权力去了哪儿。就算英国离开欧盟、特朗普接掌白宫,权力也绝对不会回到普通选民身上。 这并不代表 20 世纪的独裁统治将会重演。就算是专制政权,似乎同样无力应对科技发展的脚步或数据流的数量和速度。在 20 世纪,独裁者对未来自有一套宏伟愿景,例如法西斯主义,希望彻底摧毁旧世界,再建起新世界。不论你对希特勒等独裁者有何看法,都不可能说他们没有愿景。而到了今天,理论上领导者的愿景应该会更为宏伟,毕竟过去的纳粹不过是有了蒸汽机和打字机,就想打造出新的社会,今天我们可还有生物科技和超级计算机任君使用呢。 在科幻电影的剧情里,希特勒一样的政客,一心夺取各种新科技,用来实践各式极端政治理想。但回到 21 世纪早期,就算在俄罗斯、伊朗或朝鲜这些国家,实际的领导人和好莱坞电影里的形象根本是两回事。那些人看起来可没有什么美丽新世界的愿景。就算是金正恩或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Ayatollah Ali Khamenei ),他们做过的最疯狂的梦仍然不过就是原子弹和弹道导弹之类的,还完全停留在 “ 二战 ” 时期。普京似乎也只是想重建旧的苏联集团,甚至是更早的沙皇帝国。与此同时,偏执的美国共和党人大骂奥巴马是个无情的独裁者,说他阴谋破坏美国社会的基础,但过了 8 年总统任期,奥巴马费尽心力也只是勉强推动了一个小小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不论是创造新世界还是新人类,都完全不在他的议题之列。 正因为科技进步如此迅速,不论国会还是独裁者都被来不及处理的数据压得喘不过气,现今政治人物的眼界,要比一个世纪前狭窄太多。于是,到了 21 世纪早期,政治已不再有宏伟愿景,政府就只剩下行政功能,维持着国家现状,却不再能够带领人民向前。政府确保教师每月拿到薪水、下水道不会堵塞,却不知道 20 年后国家该走向何方。 在一定程度上,这或许是好事。有鉴于 20 世纪某些宏大政治愿景导致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原子弹爆炸,或许官僚系统胸无大志也是种幸福。有了神一般的科技,再加上狂妄自大的政治人物,几乎肯定是场灾难。许多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认为,所有重大决策最好都交给自由市场来决定,结果这就成了政客无为和无知的借口,还认为这种做法是大智慧。对政客来说,反正一切交给市场就好,自己何必要懂这个世界呢?这可真是太方便了。 然而,科技已有了神一般的能力,政治却短视而无远景,这样的搭配仍有问题。毕竟愿景不一定是坏事,而缺乏愿景也不一定是好事。 20 世纪,反乌托邦的纳粹愿景并不是自己分崩离析,而是被自由主义同样宏伟的愿景击败。之所以不该将未来完全交给市场力量来决定,是因为这些力量造成的结果可能只利于市场,而不见得有利于人类或全世界。市场那只手不仅人类看不见,而且它本身也是盲目的。如果完全不加约束,面对类似全球变暖的威胁或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时,市场就有可能毫无作为。 有些人相信,这一切的背后有黑手。可能不是民主政客或独裁统治者,而是一小群亿万富翁,现在正偷偷掌控着这个世界。然而这种阴谋论太过轻视系统的复杂度,站不住脚。只是几个亿万富翁在小房间里抽着雪茄、喝着苏格兰威士忌,是绝不可能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的,更不用说要控制一切了。在现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那些冷酷的亿万富翁和少数利益集团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能看清全貌,反而是因为他们的目标非常狭隘。在混乱的系统中,集中视野反而有其优势,而亿万富翁的权力大小又与目标大小息息相关。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想再赚 10 亿美元简直易如反掌,只要轻松操弄一下相关系统就能办到。但如果是想消弭全球的不平等、阻挡全球变暖,这些系统太过复杂,就算最富有的一群人也做不到。 然而,权力真空的状况并不会持续太久。如果传统政治结构在 21 世纪无法迅速处理数据,形成有意义的愿景,就会出现更有效率的新结构,取代它们的地位。这些新的结构可能完全不同于任何先前的政治制度,既非民主,也非专制。这里唯一的问题,就是由谁来建立并控制这些结构。如果人类自己完成不了这项任务,或许该让其他候选者来试试。
个人分类: 科普|1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宇宙依凭的钉子——未来简史(56)
罗非 2017-11-9 09:11
宇宙依凭的钉子 科技人文主义还面临另一个恐怖威胁。一如所有人文主义教派,科技人文主义也认为人的意志是神圣的,认为这是整个宇宙的依凭。科技人文主义希望用人类的期望来选择发展某种心智能力,进而决定未来心智的模样。然而,如果未来科技能够重塑、改造这些期望,会是什么情形? 人文主义总是强调,我们不太容易确定自己真正的意志。每次想聆听真实的自己,总有许多嘈杂噪声铺天盖地而来。而且事实上,有时候我们不见得真想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因为那可能会是些不受欢迎的秘密和令人难堪的要求。有许多人根本是处心积虑不想对自己了解太深。一位事业上平步青云的律师,可能就不想听到内心叫她放轻松赶快生个宝宝的声音。困在痛苦婚姻中的女性,也可能害怕失去婚姻提供的安全感。背负罪恶感的士兵,曾犯下的暴行化成噩梦,如影随形。对自己性倾向还不太确定的年轻人,告诉自己先保持沉默。对人文主义来说,任何一个情境都不会有通用的解决方案,但人文主义要求我们要坚强,不论内心的声音有多么丑恶,也要勇敢面对,要听到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再听从它的指导、排除万难。 但根据科技进步主义的观点,一切就大不相同了。科技不想听我们内在的声音,而是要控制这些声音。一旦我们了解了生化系统如何产生这些声音,我们就能玩弄这些开关,把这里音量调高、那里音量调低,让人生过得更轻松自在。容易分心的律师可以来颗派甲酯,有罪恶感的士兵可以吞颗百忧解( Prozac ),至于对生活不满的妻子,替你忧( Citao )就是答案。而且,这还只是开始。 人文主义者常常难以接受这种方法,但还是别太早就下判断。人文主义者建议 “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 ,这其实毁了许多人的生命;适当用药,反而是大大改善了几百万人的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为了真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有些人得先把心中现有的尖叫和怒骂音量调小。现代精神病学认为,许多 “ 内心的声音 ” 和 “ 真实的愿望 ” 只不过是生化失衡和神经疾病的产物。生化失衡让患有抑郁症的人总是戴着一副抑郁的眼镜看待事物,于是一再抛弃大好的前途和健康的关系。这时该做的,可能不是聆听这种破坏性的内心的声音,而是直接叫它们闭嘴。比如前面提过的记者萨莉 · 艾蒂,她戴上 “ 专注头盔 ” ,让脑中其他声音安静下来之后,不但成了神射手,自我感觉也大大提升。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都可能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变革酝酿已久。人文主义的最高诫命 “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 已经不再不证自明。我们学会调节内心声音的音量之后,也得放弃对 “ 真实 ” 的信念,因为我们再也不清楚现在是谁在调节开关。把脑中的噪声关掉似乎是个好主意,但前提是要能让我听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没有 “ 真正的自我 ” ,又怎么决定该关掉哪些声音、放大哪些声音呢? 让我们单纯为了讨论而做个假设:假设几十年内,脑科学家就能让我们轻松且准确地控制许多内心的声音。再假设有一个来自虔诚的摩门教家庭的年轻男性同性恋,许多年来一直不出柜,终于存够了钱,想去动手术。他带着 10 万美元前往诊所,决心自己走出来的时候就像摩门教创始人约瑟夫 · 史密斯( Joseph Smith )一样是异性恋。站在诊所门前,他心里又重复了一次想对医生说的话: “ 医生,这里是 10 万美元。请把我治好,让我以后永远不要再想男人了。 ” 接着他按了门铃,但开门之后,看到《急诊室的春天》里的乔治 · 克鲁尼活生生站在他眼前。这个小伙子魂儿都飞了,喃喃说着: “ 医生,这里是 10 万美元。请把我治好,让我以后永远不要再想变成异性恋了。 ” 这个年轻人真实的自我,打败了过去经历的宗教洗脑吗?又或是一时的诱惑,让他背叛了自己?又或者,根本没有什么真实的自我,所以也不会有所谓的听从或背叛?只要我们能够设计及重塑意志,就无法再把意志看作意义和权威的本源。因为不管我们的意志为何,我们总能让它改变主意。 人文主义认为,只有人的欲望才能使世界充满意义。但如果我们连欲望都能选择,又凭借什么来做这种选择?假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开场,罗密欧可以决定要爱上谁,而且就算决定了,还是随时能够反悔重来。这样一来,这出剧会变成什么样子?但这正是科技进步为我们刻画的未来。如果我们的欲望让我们不舒服,就让科技消灭这个欲望。如果整个宇宙所凭依的钉子钉错了地方,就用科技把整颗钉子拔出来,钉到别的地方去。但究竟要钉在哪儿?如果寰宇四方均能落钉,我该挑哪里?又为什么该挑那里呢? 人文主义的戏剧,多半是以某个令人痛苦的欲望展开。例如,蒙太古( Montague )家族的罗密欧,爱上了凯普莱特( Capulet )家族的朱丽叶,可两家却是世仇,于是双方都非常痛苦。科技对这种情节的解法,就是确保让我们不会有令人痛苦的欲望。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服个药丸或是戴个头盔,直接把那些对彼此造成不幸的爱意给消灭掉,不就没事了吗? 在此,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着一个无解的两难。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同时人类在开发能够控制、重新设计意志的科技。毕竟,能够控制全世界最重要的东西,岂不是太棒了?然而一旦这样的控制成真,过去神圣的人类就会成为另外一种设计品,反而让科技人文主义不知该何去何从。只要我们仍然相信人类的意志和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就永远无法处理和这些科技的关系。 因此,有个更大胆的科技宗教,打算直接彻底切断人文主义的脐带。这个科技宗教所预见的世界,并不是围绕任何人类生命形式的欲望和经验。那么,是什么东西能够取代欲望和经验,成为一切意义和权威的本源? 2016 年,有一位候选人坐在历史的接待室,等待面试。这位候选人名叫 “ 信息 ” 。目前最耐人寻味的新兴宗教正是 “ 数据主义 ” ( Dataism ),它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
个人分类: 科普|1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意识的海洋——未来简史(54)
罗非 2017-11-7 09:26
第 10 章 意识的海洋 新宗教浮现的地点,不太可能是阿富汗的洞穴或是中东的宗教学校,反而会是研究实验室。就像社会主义承诺以蒸汽和电力为世界提供救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新的科技宗教也可能承诺以算法和基因为世界提供救赎,进而征服世界。 虽然现在大家常常谈的是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和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但从宗教观点来说,目前全世界最有趣的地方并非 “ 伊斯兰国 ” 或美国南部的《圣经》带( Bible Belt ,信奉基督教福音派的地区),而是硅谷。在这里,各个高科技大师正在为我们酝酿全新的宗教,这些宗教信的不是神,而是科技。科技宗教同样提供过往宗教的一切旧奖励:快乐,和平,繁荣,甚至是永恒的生命,但方法却是在生前获得地球科技的协助,而不是死后接受天堂的帮助。 这些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数据主义认为人类已经完成了自己伟大的宇宙任务,现在应该把接力棒传给完全不同的实体。关于数据宗教的梦想和噩梦,我们将留到下一章讨论。本章主要谈的是较保守的科技人文主义,这种宗教仍然认为人类是造物的巅峰之作,也坚守许多传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科技人文主义同意,我们所知的智人已经成为历史,以后不再那么重要,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科技创造出神人:一种更优秀的人类形式。神人仍会保有一些基本的人类特征,但同时拥有升级后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并且能够对抗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由于智能正在与意识脱钩,而且无意识的智能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类如果还想不被踢出局,就得积极将心智升级。 7 万年前,认知革命改变了智人的心智,让原本毫不重要的非洲猿类成为世界的统治者。智人的心智经过提升后,忽然能够接触到主体间的领域,于是创造了神和企业,建立了城市和帝国,发明了文字和货币,最后也能够分裂原子、登上月球。据我们所知,这种翻天覆地的革命,只是因为智人的 DNA 发生了一点儿小变化,大脑神经稍微调整了一下布线。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科技人文主义或许也只需要对人类的基因组再多做些改变,将大脑再稍微调整一下布线,也就足以启动第二次认知革命。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心智改造,让人类能够接触主体间的领域,也就让智人成了地球的统治者;而第二次认知革命则可能会让神人接触到目前还难以想象的新领域,让神人成为整个星系的主人。 早在一个世纪前,进化人文主义就希望创造出超人类,而现在的科技人文主义则可说是这个梦想的新形态。希特勒等人的想法,是要通过选择性育种和种族清洗来创造超人,但 21 世纪科技人文主义则希望通过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和脑机界面,以更和平的方式达成这个目标。 心智的差距 科技人文主义希望让人类的心智升级,让我们能接触到目前未知的经验、目前未闻的意识状态。然而,要更新人类心智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危险的任务。第 3 章就讨论过,我们还无法真正了解心智,不知道心智由何而生,也不知道心智的作用为何。通过试错,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控制人类的心理状态,却很少真正全面理解这种控制可能有怎样的影响。更糟的是,因为我们并不熟悉最完整的心理状态范围,也就不知道该把目标定在何处。 我们就像是一座孤岛上的居民,刚刚发明了第一艘船,正准备在没有地图甚至也不知道目的地的情况下扬帆出航。而且事实还可能更糟糕。在这个比方里,这些岛民至少还知道自己活在一片茫茫大海中,知道自己只占据了一小块地方。但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可能也只是住在一座小小的意识岛上,而外面由我们不熟悉的心理状态所构成的海洋,可能无边无尽。 真正的光谱和声谱范围,都比人类能看到和听到的更为宽泛;同样,心理状态的频谱也可能远大于普通人的感知。人类肉眼只能看到波长在 400 纳米到 700 纳米之间的光,而在人眼这个小小的视觉范围之外,还延伸出许多不可见的广大领域,波长更长的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更短的则有紫外线、 X 射线和 γ 射线等。同样,心理状态的频谱可能无限延伸,但科学目前还只研究了其中两小部分:次规范群体( sub-normative ),以及 WEIRD ( 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sed, rich, and democratic ,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群体。 图46 在整个电磁波频谱中,人类只能看到其中很小的一段。整体实际的频谱,大约是可见光这一段的10万亿倍。心理的频谱,会不会也是如此庞大? 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对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患者进行了广泛研究,对于这种次规范的心理状态频谱,我们的了解虽不全面,但十分详细:这一状态范围内的人类感觉、思考或沟通的能力低于正常值。与此同时,对于认定为健康、规范的人类,科学家也进行了关于其心智及体验的研究,但此类研究的对象却多半属于 WEIRD 群体,无法代表所有人。换句话说,到今天为止的人类心智研究,是假定智人都像是《辛普森一家》里的荷马。 在 2010 年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中,约瑟夫 · 亨利希( Joseph Henrich )、史蒂芬 · 海涅( Steven J. Heine )和阿兰 · 洛兰萨杨( Ara Norenzayan )三人针对心理学六大次领域的顶尖科学期刊,系统性调查了所有发表的论文。研究结果发现,虽然论文常常声称人类的心智如何如何,但大多数的研究却只是以 WEIRD 群体的样本为基础。例如,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可能是社会心理学这个次领域最重要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有 96% 的抽样属于 WEIRD 群体,并且 68% 都是美国人。此外,足足有 67% 的美国参与者、 80% 的非美国参与者是心理系的学生!换句话说,在这份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里,实验调查对象超过三分之二是西方大学的心理系学生。亨利希、海涅和洛兰萨杨就半开玩笑地建议,期刊名称应该改为《美国心理系学生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 2 心理系的学生之所以参与这么多实验,是因为教授的要求。如果我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用学生来做实验,可比用波士顿贫民区的居民方便得多,更别说要大老远跑到纳米比亚共和国,在卡拉哈里沙漠招募狩猎者作为被试了。然而,波士顿贫民区居民和卡拉哈里沙漠的狩猎采集者很可能各有其独有的心理状态,而只是逼着哈佛心理系学生回答长篇问卷或是把头塞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仪里,大概永远找不到答案。 而且,就算我们真的跑遍全球,研究每一个社群,仍然只能研究到智人心理频谱极有限的一段。现今所有人都受到现代性的影响,也都是单一地球村的成员。虽然卡拉哈里沙漠狩猎采集者的现代程度可能不比哈佛大学心理系学生,但仍然不像过去那样封在时间胶囊里。就算是这些采集者,也已经受到基督教传教士、欧洲商人、富有的生态旅游者、好奇的研究者等的影响。有个笑话说,在卡拉哈里沙漠,典型的狩猎采集者队伍是 20 个猎人、 20 个采集者,再加上 50 个人类学家。 在地球村出现之前,地球就像是由各种孤立人类文化组成的星体,当时环境促成的心理状态可能都已经不复存在。社会经济现实及日常生活不同,培养出的意识状态也就不同。不论是石器时代的猛犸象猎人、新石器时代的农民还是镰仓时代的武士,谁又能确知他们的心智状态?此外,许多前现代文化都认为有某种更高级的意识状态,可以通过冥想、药物或仪式进入。萨满教僧、僧侣或修士都很有系统地探索心智这片神秘的土地,并带回种种激动人心的故事,诉说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意识状态,比如无上的宁静、极端的敏锐、无可比拟的感性,讲述着心智如何延展至无边无际、遁入一片虚空。 人文主义革命之后,现代西方文化不再相信或不再想了解这种高级心理状态,认为一般人的俗世体验就是神圣。因此,现代西方文化有一点特殊之处:并没有某一群人形成某个特殊阶层,想追求超脱俗世的心理状态。有人想做这件事,就会被认定是嗑药、精神病或是诈骗集团。所以,虽然我们十分了解哈佛心理系学生的心理状态,但对于美洲原住民萨满教僧、佛教僧侣或苏菲派的心理状态,反而所知非常有限。 3 而且,这还只是智人的心智。五万年前,地球上除了智人,还有尼安德特人这个近亲。尼安德特人没能发射宇宙飞船,盖出金字塔,或是建立帝国。显然,他们的心智能力与智人大不相同,也比智人少了许多天分。然而,尼安德特人的大脑容量其实比智人更大,他们的神经元都派上了什么用场?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但他们可能拥有许多智人从未体验过的心理状态。 就算我们将史上所有存在过的人类物种全盘纳入考虑,距离要穷尽整个心理状态的频谱仍然差得太远。任何其他动物,都可能有人类难以想象的体验。比如蝙蝠,能够用回声定位( echolocation )来感受这个世界。它们会发出人耳无法听到的高频率声波,再侦测碰触前方物体后反射回来的声波,建构出世界的样子。蝙蝠感知到的世界极度详细而准确,让它们能够快速穿梭于树木和建筑物之间,捕捉蛾类和蚊虫,同时还能避开猫头鹰和其他猎食者。 蝙蝠活在一个回声的世界里。就像人类的世界认为每个物品都有代表性的外形及颜色,蝙蝠的世界则认为每个物品都有专属的回声模式。仅从某只飞蛾纤纤翅膀弹回的回声,蝙蝠就能判断这只飞蛾究竟是美食还是毒药。至于某些可食用的蛾类,则进化出类似毒蛾的回声模式来保护自己。还有一些飞蛾进化出的能力更了不起,能够直接让蝙蝠雷达的声波转向,于是这些飞蛾能够像隐形轰炸机一般飞来飞去,而蝙蝠却浑然未觉。回声定位世界复杂和激烈的程度,并不亚于我们所熟悉的视觉及听觉世界,但我们就是全然未知。 关于心智的哲学,一篇经典之作就是《当蝙蝠的感觉如何?》(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 4 哲学家托马斯 · 内格尔( Thomas Nagel )在这篇发表于 1974 年的文章中指出,智人的心智无法体会蝙蝠主观的世界。我们可以写出各式各样的算法来模仿蝙蝠的身体、回声定位系统和神经元,但这一切还是没办法告诉我们当只蝙蝠是什么感觉?在某只飞蛾拍动翅膀的时候,回声定位是什么感觉?究竟是和用眼睛看差不多,还是根本完全不同? 向智人解释回声定位一只蝴蝶的感觉,可能就如同向一只看不见的鼹鼠解释看到达 · 芬奇画作的感觉,绝对没有效果。很有可能,蝙蝠的情绪也会受到回声定位感受的深深影响。就像对于智人来说,爱是红色,嫉妒是绿色,忧郁是蓝色,但谁能知道母蝙蝠对小蝙蝠的爱在回声定位里是什么感觉?公蝙蝠在回声定位里看到敌人,又是什么感受? 当然,这并不只是蝙蝠特有的情况,只是无数可能的例子之一。正如智人无法理解当只蝙蝠是什么感觉,我们也同样难以理解当鲸鱼、老虎或鹈鹕是什么感受。当然感觉一定有,只是我们就是不知道。鲸鱼和人类同样使用大脑的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来处理情绪,但鲸鱼的边缘系统却多出一整块人类没有的组织。或许因为多了这一块,就让鲸鱼能够体验到与人类大不相同而且极度深刻复杂的情绪?此外,鲸鱼也可能有极惊人的音乐体验,连巴赫或莫扎特都望尘莫及。鲸鱼可以听到数百公里远的彼此,而且每头鲸鱼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 “ 歌曲 ” ,曲长可能长达数小时,而且非常精致复杂。经常就会有一头鲸鱼谱出新的 “ 流行歌曲 ” ,整个海洋里的鲸鱼都会跟风模仿。科学家常常会记录这些 “ 流行歌曲 ” ,再用计算机加以分析,然而人类真的能够体会这些音乐,知道鲸鱼贝多芬和鲸鱼小贾斯汀有何不同吗? 5 这一切不该让我们太惊讶。智人之所以统治世界,并不是因为智人的情感更深刻或音乐体验更复杂。至少在某些体验领域里,智人确实可能不如鲸鱼、蝙蝠、老虎或鹈鹕。 图47 一首座头鲸(bowhead whale)歌曲的声谱图。 鲸鱼对这首歌有怎样的感受?原声带专辑《旅行者》中除了贝多芬、巴赫和查克·贝里之外,也录了一首鲸鱼歌,但我们只能希望这头鲸鱼真的唱得不错。 而且,在人类、蝙蝠、鲸鱼和其他所有动物的心理范围之外,或许还有更大、更奇特的领域有待探索。很有可能心理状态无止境,但由于在这 40 亿年的地球演化中,所有智人、蝙蝠或恐龙还不具备能够感受这一切的必要能力,因此从未有相关体验。而到了未来,有了强大的药物、基因工程、电子头盔和直接的脑机接口,就有可能打开通往这些领域的通道。就像哥伦布和麦哲伦驶向海平面的彼方,探索新的岛屿和未知的大陆,或许某天我们也能前往心智的映照之地。 图48 意识的频谱
个人分类: 科普|1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