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文

相关日志

[转载]未来简史(44)
罗非 2017-10-28 10:14
宗教的人文战争 一开始,要区分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有何不同,似乎是件无聊的事。毕竟,不论哪个人文主义教派,都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或印度教有巨大的差异。相较之下,不同人文主义流派之间的差别简直微不足道。只要我们都同意上帝已死、只有人类体验才能为宇宙带来意义,这个时候,再去讨论人类体验到底是一律平等还是有某些比较优越,真有那么重要吗?然而,随着人文主义征服世界,这些原本的内部分裂逐渐扩大,骤然引发史上死伤最惨重的一场宗教战争。 在 20 世纪的第一个 10 年间,正统教派的自由主义仍然对自己信心满满。他们相信,只要让个人享有最大的言论自由、随心而行,世界就能享有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虽然世界仍然受制于传统的阶层结构、蒙昧主义的宗教以及残酷无情的帝国,要彻底摆脱它们还需要一些时间。然而每过 10 年,都会出现新的自由和成就,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地球上创造天堂。 1914 年 6 月,原本日子还过得平静而幸福,自由主义者觉得历史也站在自己这一边。 等到 1914 年圣诞节,在连绵的战火下,自由主义者已经几乎得了炮弹休克症,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这套思想同时遭到左右夹攻。在社会主义看来,自由主义就像亚当的那片无花果树叶,是在为整个无情、剥削、种族歧视的制度遮羞。高举着 “ 自由 ” 的大旗,在意的其实却是 “ 财富 ” 。说着要让个体有权去做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最后却多半演变成要保护中上阶层的财富和特权。如果连房租都付不起,还谈什么居住自由?如果连学费都付不起,又有什么学习自由?如果连车都买不起,旅行的自由又有什么意义?一则著名的嘲讽笑话就说,在自由主义之下,每个人都有饿死的自由。而更糟的是,自由主义鼓励每个人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于是同一阶级的成员各自独立,无法团结起来对抗压迫他们的制度。于是,自由主义让不平等永无止境,使大众走向贫困,让精英走向孤立。 自由主义先挨了左边来的这一拳,已经步履蹒跚,但进化人文主义又从右边袭来。在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眼中,自由主义妨碍了自然选择,造成人类退化。他们提出警告,如果认定所有人价值相同、生育机会相同,自然选择就无法运作。身为最适者的那些人无法继续进化成超人,只能被大批平庸的人淹没,人类终将灭绝。 于是,从 1914 年到 1989 年,三种人文主义流派掀起了一场凶残的信仰之战,自由主义节节败退,而且自由主义核心思想这时看来不仅太过天真,甚至可能非常危险。只要让每个人都有自由,世界就能和平繁荣?瞧瞧世界变成了什么样。 从事后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是自由主义的伟大胜利,但当时看来可不是这样。战争在 1939 年 9 月开打,冲突的一方是强大的自由主义同盟国,另一方则是孤零零的纳粹德国。就连法西斯意大利一开始也是隔岸观火,直到 1940 年 6 月才参战。自由主义同盟国在兵力和经济上都大占优势。 1940 年,德国 GDP 为 3.87 亿美元,而德国的欧洲对手们的 GDP 总值为 6.31 亿美元(英、法、荷、比等国,不包括英国的海外属地)。但在 1940 年春天,德国只花了三个月,就攻下法国、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和丹麦,让同盟国挨了一记决定性重击。英国因隔着英吉利海峡,才免遭同样的命运。 13 直到自由主义同盟国与苏联结盟,才终于打败德国。苏联承受了这场冲突的主要力道,付出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惨痛代价: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人民死亡人数达到 2500 万,相较之下,英美则是各 50 万人。能够打败纳粹主义,大半功劳其实应该归于社会主义,而至少在短期看来,社会主义也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苏联参战时,是个孤立、不受重视的社会主义国家,接着却成了全球两大超级大国之一,领导着一个不断扩张的国际阵营。到 1949 年,东欧成为苏联的附庸,中国共产党赢得中国内战,美国则陷入了反共的歇斯底里。世界各地的革命和反殖民运动热切地将眼光投向莫斯科和北京,而自由主义却与种族主义的各个欧洲帝国画上等号。每当这些帝国崩溃后,取而代之的通常是军事独裁或社会主义政权,而非西方自由民主政体。 1956 年,赫鲁晓夫自信满满地向自由主义西方夸下海口: “ 不论你们喜不喜欢,历史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将会把你们埋葬! ” 赫鲁晓夫真心如此相信,也有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领导人和第一世界知识分子持同样的看法。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主义在许多西方大学里成为辱骂对象。激进左派运动致力破坏自由秩序,让北美和西欧社会的动荡不断加剧。剑桥大学、索邦大学和伯克利大学(当时还有 “ 伯克利人民共和国 ” 的戏称)的学生,除了会翻阅毛主席的 “ 红宝书 ” ,也会把切 · 格瓦拉的英雄肖像挂在床头。 1968 年,整个西方世界爆发抗议与骚动,左派浪潮达到高峰。有恶名昭彰的特拉特洛尔科大屠杀( Tlatelolco Massacre ) —— 墨西哥安全部队杀害数十名学生。也有所谓的朱利亚峡谷街战役( Battle of Valle Giulia ) —— 学生在罗马与意大利警方发生冲突。至于马丁 · 路德 · 金遭到暗杀,也在 100 多个美国城市引发暴动抗议。该年 5 月,学生占领了巴黎的街道,戴高乐总统逃到位于德国的法国军事基地,至于法国的有钱人则是在床上颤抖,做着断头台的噩梦。 到了 1970 年,全球有 130 个独立国家,但只有 30 个是自由民主政体,而且多半挤在欧洲的西北一隅。当时,在各大第三世界国家当中,只有印度在独立后走上自由的道路。就算印度,也与西方集团保持距离,而与苏联亲近。 1975 年,自由主义阵营遭受最羞辱的一场失败:越战结束,北越如同大卫,打倒了美国这个巨人歌利亚。很快,社会主义便夺下南越、老挝与柬埔寨。 1975 年 4 月 17 日,柬埔寨首都金边落入红色高棉手中。两周后,全球人民看着电视,看到直升机从美国驻西贡(胡志明市)大使馆的屋顶撤走最后一批美国人。许多人都认定,美国这个帝国正在崩溃。就在大家还来不及说出 “ 骨牌效应 ” 这个词之前,印度总理英迪拉 · 甘地突然宣布印度进入紧急状态。看起来,全球最大的民主政体也正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图38 美国驻西贡大使馆的撤离情形 自由民主看起来越来越像老年白人帝国主义者的专属俱乐部,已经无法对世界其他地方,甚至对自己国家的青年有任何贡献。华盛顿自诩为自由世界的领导者,但大多数盟友却都是专制独裁的国王(比如沙特阿拉伯的哈立德国王、摩洛哥的哈桑国王和伊朗国王),或是军事独裁者(比如希腊的上校军团、智利的皮诺切特将军、西班牙的弗朗哥将军、韩国的朴正熙将军、巴西的盖泽尔将军)。 虽然西方得到诸多国王和将军的支持,但在军事上,华沙公约组织的数量优势仍然远超北约组织。光是想在常规军备达到平衡,西方国家就可能不得不放弃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成为永久处于战备状态的极权主义国家。最后西方国家靠着核武器,才拯救了命悬一线的自由民主。北约实行 “ 相互确保毁灭 ” (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 MAD )原则,就算苏联发动的是传统攻击,也会遭到北约发动全面核武响应。自由主义国家提出威胁: “ 如果攻击我们,我们一定会确保没人能活着走出来。 ” 躲在这个恐怖而荒谬的盾牌背后,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守住了最后的堡垒,西方继续享受着性、摇滚乐,以及洗衣机、电视和冰箱。没有核武器,就不会有甲壳虫乐队,不会有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Woodstock ),也不会有物资充盈的超市。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虽然有了核武器,似乎未来仍然属于社会主义。 * 接着,一切都改变了。自由民主从历史的垃圾箱里爬了出来,抖了抖身子,接着征服了世界。事实证明,超市的力量远大于古拉格劳改营。这场闪电战始于南欧,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专制政权崩溃,让位给民主政府。 1977 年,英迪拉 · 甘地解除紧急状态,在印度重建民主。 20 世纪 80 年代,东亚和拉丁美洲的军事独裁政权也被民主政府取代,例如巴西、阿根廷和韩国。直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自由主义的浪潮化为一波十足的海啸,冲垮了强大的苏联,让人对于眼前的历史终局怀有更高的期望。经过数十年的失败和挫折,自由主义在冷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纵然千疮百孔,还是成了这场人文主义信仰战争最后的赢家。 随着苏联解体,自由民主政体不仅取代了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甚至取代了许多苏联加盟共和国,例如波罗的海三小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冷战胜利形成一股新动力,将自由主义模式传向世界其他地方,特别是在拉丁美洲、南亚和非洲。虽然也有某些自由主义的实验彻底失败,但成功案例的数量已足以令人叹服。比如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智利,虽然曾由军事强人统治数十年,但现在都以民主政体运作。 如果有个自由主义者在 1914 年 6 月沉沉睡去,直到 2014 年 6 月才醒来,大概还会觉得十分自在。我们再一次相信,只要让每个人拥有更多的自由,世界就能和平繁荣。整个 20 世纪看起来就像绕了一个大弯。回到 1914 年的春天,人类在自由主义这条公路上狂奔,却转错了弯,进了死路。过了 80 年,经历三次骇人的全球战争,我们才终于回到公路上。当然,这几十年并不是全然浪费,我们还是得到了抗生素、原子能、计算机,还有女权主义、去殖民主义,以及性解放。此外,自由主义本身在体验中受伤之后,也不再像一个世纪前那么自负。它向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些竞争对手学习各种观念和制度,特别承诺向大众提供教育、卫生和福利服务。但惊人的是,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几乎没有改变,仍然尊重个人自由,也仍然坚信选民最清楚、顾客永远是对的。在 21 世纪早期,这也成了我们唯一的选项。
个人分类: 科普|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42)
罗非 2017-10-26 09:59
人文主义的分裂 到目前,我们一直把人文主义讲得好像是一个单一而连贯的世界观。但事实上,人文主义就像任何兴盛的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一样,不免分裂。经过传播演变,人文主义分裂成几个互相冲突的派别。虽然所有人文主义派别都认为人类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但对于人类的体验却各有诠释。 人文主义主要有三大分支。第一是正统派,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内在声音、永不重复的一连串体验。每个人都像一道不同的光线,从不同的角度照亮世界,为这个宇宙增添色彩、深度和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让每个人都尽量自由自在地体验世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表达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不管在政治、经济或艺术中,个人的自由意志都应该比国家利益或宗教原则更为重要。个人能享有的自由越多,整个世界就会变得越美丽、丰富、有意义。由于这种正统派强调自由,也就称为 “ 自由人文主义 ” ( liberal humanism ),或简称 “ 自由主义 ” ( liberalism )。 自由主义政治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自由主义艺术认为,观看作品的人觉得美,就是美。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自由主义伦理认为,只要感觉对了,就该去做。自由主义教育认为,我们要为自己思考,因为从内心就能找到所有答案。 在 19~20 世纪,人文主义的社会公信度及政治力量与日俱增,开始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社会人文主义(包括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以及进化人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的代表)。两个分支都同意自由主义的看法,也就是人类的体验是意义和权威的本源,也都不相信有超自然力量或神圣的法则经典。举例来说,如果你问马克思,让 10 岁小孩在烟雾弥漫的工厂里工作 12 个小时,究竟有什么错?他会告诉你,这让孩子感觉不舒服。我们之所以应该避免剥削、压迫和不平等,不是因为上帝的旨意,而是因为这使人痛苦。 然而,社会人文主义者和进化人文主义者都指出,自由主义对人类体验的理解还有不足。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体验是个人现象。但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常常感受到的是各种不同的事,彼此的欲望也有所冲突。如果所有的权威和意义都来自个人体验,当彼此发生冲突时,又该怎么办? 2015 年 7 月 17 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碰上一名来自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少女,她的家人正在德国寻求庇护,但即将被驱逐出境。这位名为琳姆( Reem )的少女,以流利的德语对默克尔说: “ 看到别人能享受生活,自己却不能,真的很痛苦。我不知道我的未来会如何。 ” 默克尔回答 “ 政治有时是很残酷的 ” ,并解释道,目前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多达数十万,德国不可能全部接收。这种直言不讳的回复让琳姆大为惊愕,落下泪来。默克尔拍了拍这位绝望女孩的背,但立场并未动摇。 这件事掀起一场公关风暴,人们指责默克尔冷血无情。为了平息批评,默克尔改变了立场,让琳姆及家人得到了庇护。在接下来几个月里,默克尔把门开得更大,迎入数十万难民。然而,事情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她很快便遭受严厉抨击,说她被情感蒙蔽、立场不够坚定。许多德国父母担心,默克尔这样急遽的政治转向,可能会让孩子未来的生活水平降低,甚至得面对一波伊斯兰化的浪潮。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牺牲自己家庭平安幸福的风险,帮助一些甚至可能不相信自由主义价值的陌生人?每个人对这件事的感受都很强烈。一边是绝望的难民,一边是焦虑的德国人,面对这两种感受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8 自由主义者永远都会因为这种矛盾而苦恼。洛克、杰斐逊、穆勒等自由主义大家苦苦思索,仍然未能为这个难题提出简便的解决方案。民主投票帮不上忙,因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有投票权:是只有德国公民,还是包括数百万想移民到德国的亚洲人和非洲人?为什么把某一群人的感受看得比另一群人更高呢?同样,讲到巴以冲突,以色列公民人数 800 万,阿拉伯国家联盟人数 3.5 亿,又怎么可能用公投表决?出于明显的原因,以色列人对于这种公投的结果不可能有信心。 民主投票要有约束力,前提是投票的人觉得大家都是自己人。如果其他投票人的体验对我来说十分陌生,而且我相信这些人并不了解我的感受,也不在意我最在意的事,就算最后的投票结果是 100 比 1 ,我也不会接受这个结果。民主投票通常只适用于一群有共同关系的人,比如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民族神话。这些人早已有基本的共识,只是仍有某些异议尚待解决。 因此很多时候,自由主义会与古老的集体认同、部落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现代民族主义。现在许多人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反对自由主义的力量,但至少在 19 世纪,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密切相关。自由主义突出个人的独特体验。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感受、品味和癖好,而且只要不伤及他人,就应该拥有表达和探索的自由。同样,像马志尼( Giuseppe Mazzini )这样的 19 世纪民族主义者,也会强调个体国家的独特之处。他们强调,许多人类体验属于集体体验,比如人不能自己跳波尔卡舞,也不可能自己发明和保存德语。通过语言、舞蹈、食物和饮料,每个国家就会让自己的国民共同拥有与他国不同的体验,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敏感性。 马志尼这样的自由民族主义者,会致力于保护自己国家独特的体验,不受帝国压迫或被消灭。他们希望各国形成和平的国际社群,各自自由表达和探索自己国民共有的感受,而不伤害邻国。至今,这仍是欧盟的官方意识形态。欧盟的 2004 年宪章就提到欧洲 “ 多元一体 ” ( united in diversity ),各国仍然 “ 对自己的民族特性感到自豪 ” 。为了保存日耳曼民族的共同体验,就算自由主义的德国人,也有可能反对大开移民闸门。 当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携手,非但无法解决所有难题,还会带来许多新难题。集体体验的价值与个人体验的价值,究竟孰高孰低?为了保存波尔卡舞、德国腊肠和德语,是否就能不惜让数百万难民面临贫困甚至死亡?此外,像是 1933 年的德国、 1861 年的美国、 1936 年的西班牙、 2011 年的埃及,如果国家内部对基本认同爆发冲突,又该如何?在这些时候,民主投票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各方没有理由尊重结果。 最后,跳着自己国家的波尔卡舞时,只要再跨出微小但又重要的一步,就会让你从只是相信自己的国家与其他国家 “ 不同 ” ,走向相信自己的国家 “ 更优 ” 。 19 世纪的自由民族主义要求哈布斯堡和沙皇尊重德国人、意大利人、波兰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独特经验,但到了 20 世纪的极端民族主义,就成了发动征服战争,把那些跳着不同舞蹈的人关进集中营。 * 社会人文主义走的路则非常不同。社会主义责怪自由主义过于注重自己的感觉,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没错,人类的体验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但世界上有几十亿人,每个人的价值都不比谁小。自由主义要求人眼光向内,强调自己或本国的独特性,而社会主义则要人别再迷恋于自己和自身的感觉,要注意他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他人的体验。想实现全球和平,方法并不是强调每个国家的独特,而是要让全世界的劳动者都团结起来;想达成社会和谐,方式并不是让每个人都自恋地探索自己的内在,而是要请所有人先放下自己的愿望,把他人的需要和体验视为优先。 自由主义者可能提出反驳,认为只有通过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及了解,但这种论点并无法说服社会主义者。他们会解释说,个人的自我探索是一种资产阶级耽溺的罪恶,要接触自我的内在,就很可能落入资本主义的陷阱。我当下的政治观点、喜好与厌恶、兴趣和抱负,都没有反映真实的自我,只是反映了我的成长和社会环境,这都是由我的阶级、邻里和教育决定的。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人都是从一出生就被洗脑。富人被教导要无视穷人,而穷人则被教导要无视自己真正的兴趣。再多的自我反思或心理治疗,也不可能有所帮助,因为心理治疗师也是为了资本主义制度而工作。 事实上,自我反思很有可能只是让我更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因为这让人太注意个人的抉择,却忽略了社会的情境。如果我现在很富有,会认为自己做了聪明的选择。如果我现在很贫困,会认为自己犯了一些错误。如果我感到抑郁,自由主义的心理治疗师很可能说这是我父母的错,并鼓励我找些新的生活目标。如果我说自己之所以抑郁,可能是因为遭到资本家剥削,并在主流社会制度下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位治疗师很可能就会认为,我只是把自己内心的困难投射到整个 “ 社会制度 ” ,以及把自己和母亲之间未解决的问题投射到 “ 资本家 ” 身上。 如果以社会主义的观点,我并不需要花上好几年来谈我的母亲、情感、种种情结,而是该问问自己,是谁掌握了我国的生产工具,国家的主要进出口货物为何,执政政客和国际金融之间有何联系。必须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制度,考虑所有其他人的感受,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感受。也只有通过共同行动,才能改变整个制度。然而,哪有人能够真正考虑所有人的感受,真正公平地一一衡量?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并不鼓励自我探索,而是主张建立强而有力的集体制度(比如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会),为我们解读这个世界。可以做个比较,自由主义政治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自由主义经济认为客户永远是对的,但社会主义政治认为政党能做出最好的选择,社会主义经济认为工会永远是对的。各种权威和意义仍然来自人类的体验(因为无论政党还是工会,都仍然是由人民组成、以减轻人民苦难为目的),但个人必须听从的是政党和工会的决定,而不是自己的个人感觉。 * 对于人类体验互相冲突的问题,进化人文主义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进化人文主义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冲突是福不是祸,能够促成自然选择、推动进步。毕竟,有些人就是比别人更优越,而在人类体验有所冲突时,最适者就该胜出。根据同一个逻辑,人类努力消灭野狼,并无情剥削着驯化的羊,同时也要求上面的人压迫下面的人。因此,聪明的商人让愚蠢的人破产,这是好事。只要遵照这种进化逻辑,人类就会不断变得更加强大、更能适应环境,最后成为超人类。进化并不是到了智人就此停止,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以人权或人类平等之名,就去压制人类的最适者,就不可能产生超人类甚至可能导致智人退化和灭绝。 究竟哪些优秀的人会预示超人的到来?可能是整个种族、某些特定部落,抑或是横空出世的个别天才。但不论他们是谁,他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具备更强的能力,能创造新的知识、更先进的科技、更繁荣的社会,或者更美丽的艺术。爱因斯坦或贝多芬的体验,绝对比某个什么都不是的醉鬼更有价值。把两者视为平等,岂不可笑?同样,如果某国一向领导着人类进步,比起某些对人类进化少有贡献甚或根本毫无贡献的国家,当然就该视为优秀的国家。 于是,进化人文主义的想法反而与奥托 · 迪克斯这种自由主义艺术家完全相反,认为人类的战争经验不但极有价值,而且十分必要。电影《第三人》( The Third Man )的场景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维也纳。剧中的哈利 · 利姆( Harry Lime )想着当时的冲突,说道: “ 到头来,情况也不是那么糟 …… 意大利被波吉亚家族统治了 30 年,战乱、谋杀、流血事件频发,仍然出现了米开朗基罗、达 · 芬奇,以及文艺复兴。而在瑞士,大家一片友好、情同手足, 500 年来民主又和平,但他们有什么成就?还不就是布谷鸟钟。 ” 首先,利姆在事实方面几乎全错,瑞士大概是现代早期欧洲最血腥的一个角落(主要的出口商品就是雇佣兵),而布谷鸟钟其实是德国人发明的。但这些事实的重要性远不及他的想法本身,也就是战争经验能够推动人类有所成就。战争是让自然选择全然脱缰,消灭弱者,奖励残暴及野心。战争揭示出生命的真相,唤醒获得权力、荣耀和征服的意志。尼采的结论是:战争是 “ 生命的学校 ” , “ 那些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 。 英军的亨利 · 琼斯( Henry Jones )中尉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21 岁的琼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阵亡的三天前,给弟弟寄了一封信,描述他的战争经历: 你有没有想过,虽然战争这么恐怖,至少还算是件大事?我是说,在战争里,人得面对现实。和平的时候,全世界大概有九成的人,过的大概都是邪恶而商业化的生活,愚蠢、自私、豪奢、执着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到了战时,一切都变得野蛮,但至少更诚实,也更直接。换个角度来看:和平的时候,每个人过的只是自己的小日子,做些琐碎小事,担心自己是不是舒服、钱够不够用这种事,一切只是为自己活着。这种生活也太恶心了吧!但在战时,就算你确实被杀了(人本来就只能多活几年,难免一死),却能确切知道,自己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事实上,你完成了一个理想。在我看来,这在日常生活里很少能够做到。因为日常生活的基础是商业化和自私。如果你也想 “ 有点成就 ” ,就不可能袖手旁观。 就我个人而言,常常很高兴自己碰上了战争。这让我意识到,生命真是一件小事。我认为战争让每个人都有机会 “ 跳出自己 ” ,大概可以这么说吧 …… 确实,我敢说自己一辈子从没这么激动和兴奋过,简直就像看着一场大型特技秀要开场,就像去年 4 月那样。我在过去大约半小时里感觉到的兴奋,实在不是这个世上任何事情能比的。 9 记者马克 · 博登( Mark Bowden )的畅销著作《黑鹰坠落》里,也有类似的话,讲美国士兵肖恩 · 尼尔森( Shawn Nelson )的战斗体验: 很难描述他的感觉 …… 就像忽然顿悟。接近死亡,反而让他感到前所未有地活着。过去在生命里,他也曾经有过那么几秒的时间,感觉死亡擦身而过,就像曾有辆狂飙的车忽然急转弯,差那么一点儿就要把他撞个正着。而在那天,他就一直活在那种感觉里,死亡就在他面前呼吸 …… 一刻、一刻,又一刻,时间有三小时以上 …… 战斗就是 …… 一种心理和身体意识全开的状态。在街上的那些时候,他不是肖恩 · 尼尔森,他没有与什么更大的世界相连,没有账单要付,没有情感联结,什么都没有。他只是一个人,要从这一纳秒活到下一纳秒,从这口气活到下一口气,清楚知道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纳秒、最后一口气。他觉得自己永远不一样了。 10 希特勒也是被自己的战争体验改变并受到启发。在《我的奋斗》里,他谈到自己所在的部队到达前线后不久,士兵刚开始的热情变成恐惧,这就像每个士兵都得打一场无情的内心战争,绷紧每条神经,才不会被击倒。希特勒说,他在 1915——1916 年的冬天,赢得了这场内心战争。他写道: “ 终于,我的意志成了无可争议的主人 …… 现在感到平静而坚定,而且这种感觉持久不衰。现在就算命运带来终极的种种考验,也无法击溃我的精神或打破我的理性。 ”11 战争的体验向希特勒揭示了世界的真相:这是一个丛林,遵守着无情的自然选择法则。人要是拒绝承认这个真理,就无法生存。想要成功,不仅需要了解丛林法则,还要开心地拥抱丛林法则。该强调的是,就像反战的自由主义艺术家一样,希特勒也认为普通士兵的感受十分神圣。事实上,讲到在 20 世纪将普通人的个人体验冠上巨大权威,希特勒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在为期四年的战争中,希特勒并非高级军官,最高应该只升到下士。他没受过正式教育,没有专业技能,也没有政治背景。他不是成功的商人或工会成员,没有位居高位的亲友,也没有值得夸耀的财富。一开始,他甚至不是德国公民,只是个一文不名的移民。 希特勒向德国选民恳求信任时,只说得出一项对他有利的论点:他在战壕里学到的,是在任何大学、企业总部或政府部门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人们跟随他、投票支持他,是因为认同了他的想法,也认为这个世界是个丛林,杀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自由主义与温和的民族主义结合,希望保护每个人类社群的独特体验,但像希特勒这种进化人文主义,则认为只有特定国家是人类进步的引擎,认定这些国家必须教训甚至消灭任何阻碍他们的人。还是要提醒一下,希特勒和纳粹主义只是进化人文主义的一个极端版本。就像劳改营并不会让我们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理念和论点,纳粹主义虽然造成许多恐怖,也不该妨碍我们找出其中可能有价值的见解。纳粹主义的诞生,是将进化人文主义结合了特定的种族理论,再加上极端民族主义情感。但并非所有进化人文主义者都是种族主义者,也不是只要相信人类有进化的潜力,就得建立警察国家和集中营。 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意义应该像一个血红的警告标志,而不像一块直接掩盖人类地平线的黑幕。对于塑造现代文化,进化人文主义已经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到了 21 世纪,其作用可能会更为重要。
个人分类: 科普|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举行首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的通知
热度 1 ssglwu 2017-10-19 23:13
关于举行首届 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的通知 ( 第一轮 )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实践。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科技革命引发和推动哲学反思和发展, 同时,哲学也是启发和促进科学创新和技术发明。 研究哲学与当代科技的交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适应,研 究 当代中国与当代人类社会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重大问题, 借鉴国外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古今,关注科技、关怀人类,面向未来, 形成新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标准和学术方法, 为中国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资源。为此特举行 首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并同时举行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揭牌仪式 。 “ 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 ”,以后将每年举行,旨在解决中国与世界的哲学、科技与文化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新观念和新理论,提出中国方案,拓展和开辟中国道路。 一、会议基本信息 1 、会议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成立大会暨首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 2 、 2017 年 会议主题:“科学、人文与诠释”。 分议题 如下: (1)科学、人文与确定性; (2)科学诠释与人文诠释的关系; (3)诠释的本质、标准和目标; (4)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科技与本质; (5)历史、本质与诠释; (6)当代科学前沿、超验与诠释; (7)物质、信息与诠释。 二、论文审查 1 、参会人员向主办方提交300-500字中文论文摘要,截止时间为2017年11月10日。论文重在大问题和原创性。特聘专家请提供论文摘要,以便印刷摘要集。 摘要应包括论文题目、正文、作者姓名、单位、关键词(3-5 个),以及作者简介和联系方式。论文符合学术规范。 2 、举办单位将在2017年11月15日向摘要提交者发出会议正式邀请函。 3 、请通过电子邮件将论文摘要以附件形式发至: 罗 栋: luodongphilosophy@gmail.com 曾云珍: 741807682@qq.com 三、会 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 : 2017 年 12 月 1-3 日 2017 年12月1日会议报到 2017 年12月2日全天-3日上午,正式会议 2017 年12月3日下午或4日上午离会 会议地点:华南理工大学 四、主办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五、会议联系人 罗 栋(华南理工大学),17620771277 曾云珍(华南理工大学),13725138604 吴国林 (华南理工大学),13660190516 六、说明 1 、受到邀请的专家学者,来往旅费、住宿与会务费,由主办方提供。 2 、同意参加会议者,免收会务费。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9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62)
罗非 2017-7-31 10:01
  当崇拜的对象变成了人   至于各种新型现代教义,因为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我们在此也就不可能一一检视它们的历史。它们 “ 综摄 ” 的情形,并不少于一神论和流行的佛教。就像是佛教也能拜着印度教的神祇,一神论者也能相信撒旦的存在,现在典型的美国人也能既是民族主义者 ( 相信有美国民族存在,而且相信它在历史上有重大作用 ) ,又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者 ( 相信社会繁荣的最佳方法就是公开竞争、追求自我利益 ) ,还是个自由人文主义者 ( 相信造物主赐给人类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 。民族主义将在第十八章讨论。最成功的现代宗教:资本主义,会在第十六章以专章探讨,阐述其主要信念和仪式。至于本章的其余篇幅,则继续讨论人文主义的宗教。   有神论的宗教,重点在神的崇拜 ; 至于人文主义宗教,重点就是对人的崇拜,或者讲得更明确,是对智人的崇拜。人文主义的基本信念,就是认为智人是独特的、神圣的,从本质上就与其他所有现代动物有所不同。对人文主义者来说,智人的独特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决定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意义。所谓的 “ 至善 ” ,讲的是对智人好。全球所有其他物种和生命,都只为了智人这一物种的利益而存在。   虽然所有人文主义者都崇拜人性 (humanity) ,但对于人性的定义却不见得相同。就像是基督教的各个教派对于 “ 神 ” 会有不同定义,人文主义对 “ 人性 ” 的定义,大致上分成三种对立的教派。今天最重要的人文主义学派就是自由人文主义,它认为人性就在于每个个人的自我特质,因此个人自由也就变得神圣不可侵犯。根据这些自由主义者的说法,每个智人都有着人性的神圣本质。正是每个人的内心让全世界有了意义,而且这也是各种道德及政治正当性的来源。如果碰上道德或政治的困境,就该内省、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就是人性的声音。因此,自由人文主义最重要的诫命就是要保障这种 “ 内心声音 ” 的自由,不受外界的侵扰或伤害。而这些诫命统称为 “ 人权 ” 。   举例来说,这正是自由主义者反对酷刑和死刑的原因。在近代早期的欧洲,犯下杀人罪的人会被视为违反破坏了宇宙秩序。为了让宇宙回归平衡,对罪犯施以酷刑并公开处决,好让所有人民都看到宇宙已经重返秩序。在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时代,伦敦人和巴黎人最爱的消遣就是现场直击残忍的处决画面。但在今天的欧洲,死刑被看作侵害了人性的神圣。虽然一样是为了维护秩序,现今的欧洲不会对罪犯施以酷刑处决,反而是要以尽可能 “ 人性化 ” 的方式来加以惩罚,才能维护甚至重建人类的尊严。借着昭示凶手的人性,人人都想起了人性的神圣,于是秩序才得以恢复。像这样保护凶手,我们才能改正凶手做错的事。   虽然自由人文主义将人性神圣化,但并不否认有神的存在,而且它根本就是源自一神论的信念。像是相信每个人的本质自由而神圣,就是直接源于传统基督教相信灵魂自由而永恒的概念。要是没有永恒的灵魂和造物主的概念,自由主义者想要解释究竟个别的智人有何特别,就很难讲得清楚。   人文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教派就是社会人文主义。社会主义者认为所谓 “ 人性 ” 是个集体而非个人的概念。因此,他们认为神圣的不是每个个人心中的声音,而是由所有智人这种物种构成的整体。自由人文主义追求的,是尽可能为个人争取更多自由 ; 而社会人文主义追求的,则是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对社会主义者来说, “ 不平等 ” 就代表着偏重人类的某些边际特质,认为这比人类的普遍本质更重要,这样一来可说是对人类神圣性最严重的亵渎。举例来说,如果富人比穷人有特权,就代表重视 “ 金钱 ” 超过了人类的普遍本质 ( 本质上,不论贫富,人类的本质应该全部相同 ) 。   和自由人文主义一样,社会人文主义也是以一神论为基础。像是人人平等这个概念,就是来自一神论认为在神的面前所有灵魂一律平等。   唯一不是来自传统一神论的人文主义教派,就是演化人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的代表。真正让纳粹与其他人文主义教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深受演化论影响,对 “ 人性 ” 有不同的定义。相对于其他人文主义者,纳粹相信人类并非处处相同,也不是永恒不变,而是一个会进化或退化的物种。人可以进化成超人,也可以退化成非人。   纳粹打着保护优秀人种,避免退化的幌子,从事着反人类的勾当。正因如此,纳粹才会主张应该要保护、好好养育雅利安人 (Aryan ,他们认为这是最进步的智人类型 ) ,至于犹太人、吉卜赛人、同性恋者和精神病患这些被认为是退化的智人类型,则必须隔离甚至灭绝。纳粹的辩白是,智人一开始能够胜出,本来就是因为演化留下了这种 “ 较优异 ” 的远古人种,而淘汰了某些 “ 较低劣 ” 的人种,例如尼安德特人就从此消失。   一开始,不同的人种不过也就是不同的种族,但后来就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很有可能,这还会再次发生。纳粹认为,智人已经分化出几个不同的种族,各有独特的特质,而雅利安人拥有各种最优秀的特质:理性、美丽、诚信、勤奋。因此,雅利安人拥有让人类进化为超人的潜力。至于像犹太人和黑人这些种族,特质不佳,可以说是现代的尼安德特人。如果让他们任意繁衍甚至还和雅利安人通婚,岂不是污染了整体的人类物种,即将造成智人灭绝吗 ?   生物学家已经戳破了纳粹的种族理论。特别是 1945 年以后的基因研究,已经证明不同人类谱系之间的差异远远小于纳粹的假设。但这些结论只是最近的事,考虑到 1933 年的科学知识,纳粹当时会这么相信也不难想象。许多西方精英都相信有不同人种的存在,相信白人较为优越,也相信应该要保护、培养这个高贵的种族。像是在许多最具盛名的西方大学里,学者用最新的正统科学方法,发表的研究报告号称证明了白人比起非洲人或印第安人更聪明、更有道德也更具技术。而在华盛顿、伦敦和堪培拉的政治家也一心相信自己必须负责避免白色人种受到玷污堕落,所以得要设下重重限制,避免像中国甚至意大利的人民移居到像是美国和澳大利亚这种 “ 雅利安人 ” 的国家。   这些立场,就算在新的科学研究发表之后也并未改变。想要造成改变,科学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及社会和政治。以这个意义来说,希特勒不只把自己送上绝路,也让种族主义跟着一同送葬。在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的敌人被迫泾渭分明地区分出 “ 我们 ” 和 “ 他们 ” 。而在这之后,因为纳粹思想就是大张旗鼓地宣扬种族主义,让种族主义在西方再也抬不起头。然而,改变还是需要时间。至少到 20 世纪 60 年代,白人至上仍然是美国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限制只有白人才能移居澳大利亚的白澳政策,一直到 1973 年才废除。澳大利亚原住民要到 20 世纪 60 年代才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而且大多数还是被认为不足以发挥公民的功能,所以无法在选举中投票。   图 20 一幅纳粹的宣传海报,右边是 “ 纯种雅利安人 ” ,左边是 “ 混种 ” 。纳粹很显然十分崇敬人体,也很害怕低等种族污染人性、让人性堕落。   纳粹并不是反人性。他们之所以同自由人文主义、人权和共产主义站在对立面,反而正是因为他们推崇人性,相信人类有巨大的潜力。他们顺着达尔文演化论的逻辑,认为必须要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不适合的个人,只留下适者,才能让人类继续生存繁殖。但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要保护弱者,不仅让不适者生存了下来,还给了他们繁殖的机会,这样就破坏了自然选择的秩序。如此一来,就算是最适者的人类,也不免被一群堕落的人类淹没,变得越来越趋近不适者,一代代下去就可能导致灭绝。   一本 1942 年的德国生物课本,就有一章 “ 自然和人类的法则 ” ,认为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就是让所有生物都必须在无情的斗争中求生存,讲到植物如何为了土地而奋斗,甲虫如何为了交配而奋斗,最后课本的结论是:   这场生存之战艰辛而无情,但这是让生命延续的唯一道路。这场斗争能够消除一切不适合生存者,并挑选出适合生存的。 …… 这些自然法则不容置疑,目前还存活的生物就是明证。这些生物冷酷无情,抵抗者就会遭到消灭。生物学不只告诉我们关于动植物的事,还告诉我们生活中必须遵守的法则,要坚定我们的志向,依照这些法则生存下去、抵抗下去。生命的意义,就是斗争。对抗这些法则,则终必致祸。   课本里接着又从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Mein Kampf) 引了一段: “ 想要违抗自然铁律的人,也就是违抗了那些他应该感谢、让他得以为人的原则。与自然对抗,只会带来人类自己的毁灭。 ”66   图 21 1933 年的纳粹漫画。漫画将希特勒描绘成要创造完美人类的雕塑家。至于旁边戴眼镜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则因为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暴力而怯怯懦懦无法动手。 ( 也请注意,画中对人体有着情色的崇拜。 )    * * *   我们刚刚踏入第三个千禧年,演化人文主义的未来仍未可知。在对抗希特勒的战争结束后的 60 年间,相关的禁忌挥之不去,没人提出想将人文主义和演化论结合起来、用生物学的方式来让智人 “ 升级 ” 。但到了今天,这种想法已经死灰复燃。虽然已经没有人说要淘汰劣等种族或民族,但许多人正思考着如何利用更先进的人类生物学知识来创造完美的人类。   但与此同时,自由人文主义和最新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之间已经出现一条鸿沟,我们很快就无法再忽视而必须直接面对。我们的自由政治和司法系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神圣、无法分割、无法改变的内在本质,这点让世界有了意义,也是一切道德和政治正当性的来源。但这个概念的前身正是传统的基督教信念:相信每个个人体内都有一个自由而不朽的灵魂。然而,过去两百年间,生命科学已经彻底破坏了这个信念。科学家研究人类这个有机体的内部运作,并未找到灵魂的存在。越来越多科学家认为,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什么自由意志,而是荷尔蒙、基因和神经突触 —— 我们和黑猩猩、狼和蚂蚁并无不同。我们的司法和政治制度碰上这些发现,多半是视而不见、不愿面对。但坦白说,现在这面堵在生物学以及法律和政治学之间的墙,究竟还能维持多久 ?
个人分类: 科普|1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小议
longling 2017-7-25 18:31
文化小议 刘延龄 哲学家卡西尔说:“人,文化的动物”。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这个词显然我们早就熟悉,究竟是什么意思,虽然我们也曾经相信领会了它,但当我们直面质询一下定义时,我们却茫然失措了、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许多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给文化下的定义差异很大,有的学者如人类学家克拉克洪竟然列举了 161 种关于文化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集团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某种观点、感受方式、信仰方式”。可见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无所不在的特异性,导致了文化界定的困难。文化从中文字面含义来看,“文”是指纹理,“化”则代表着变易、生成、造化等。“文”与“化”并用合成文化一词,因为汉字是单音语言。“人类学之父”泰勒从文化进化论的立场出发给出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或着文明,即是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习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的整体。”人类学家博厄斯从历史特殊论的角度,把文化理解为特定社区的所有习惯及由这些习惯所决定的人们的活动;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当作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习俗、环境、制度体系;新进化论代表人物怀特和文化哲学家卡西尔等人把文化视作代表着价值体系的符号;美国人类学者亨廷顿认为:“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观念以及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我国学者胡适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生活的方式”;梁漱溟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龙应台把文化定义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因为祖辈父辈层层传递,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一个不识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形成,就便是文化。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品位、道德、智能,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文化属于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地积淀下来的。人种志学家克利福德 ﹒ 格尔茨指出 : “成为人就是成为个人,我们是在文化模式、历史地创造出的意义系统下成为个人的,而这个意义系统是根据我们给生命赋予的形式、指令、意义和方向形成的,正如文化将我们塑造为单一的物种——毫无疑问它还将持续改造着我们——它也将我们塑造成独立的个人。”文化在社会各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功能,科学是人类文化创造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是人类观念把握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目的是探索真理和获得知识;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惠泽天下;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全体人民的价值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秩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道德自律。在当代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立融合过程中,我们要反思资本主义追求理性主义的哲学思维的缺陷,深刻把握全球化的文化内涵,将价值和科学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类文化现象的整体把握,促进世界和谐和平,人民幸福安康。
1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邀请做“量子信息及其哲学意义”的学术报告
热度 1 ssglwu 2017-6-1 09:40
吴国林 2017 年 5 月 18 日下午,应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邀请,我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德新讲坛第八期”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 量子信息及其哲学意义 ”。本次讲座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立彬教授主持。 首先以 2016 年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 “ 墨子号 ” 为开篇,介绍什么是量子以及量子科学的发展现状。内容还包括:量子信息的源起、量子信息的基本涵义、量子信息与经典信息的比较和几点哲学思考。最后,分析量子信息的哲学意义,并且指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中国人还缺乏逻辑思维、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只有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知识体系,才能实现中国科学的伟大腾飞。 与在场师生进行紧密互动。蔡立彬教授作为本次报告做出精辟的解读。
个人分类: 学术报告|286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与人文对爱情的描述
热度 1 rongqiaohe 2017-5-1 16:37
科学与人文对爱情的描述 :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几千年来,多少小说、诗歌、歌曲、音乐、戏剧、绘画等来描述爱情!到今天,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等等,还在永不停止的描写爱情的故事。 人们不厌其烦的阅读、观看,为之而感动、流泪、痛苦、快乐着。。。 : 爱情,不就是一种名叫 “ 多巴胺 ” 的化合物,在人体内的浓度升高了吗? 罗嗦什么啊!
个人分类: 浅谈|2165 次阅读|4 个评论
释放自我
热度 2 squirrelroco 2017-3-27 06:11
  担心,其实是期待,在高原上开车。于是,作为一个纯纯的新手,每天认真地上街练车,各种路、各种天气、遇上各种人。不管怎样,都严守交规注意礼让。   今天是毅腾 1 的比赛日,忙不叠地驾车去会展中心体育场,停车费比平时贵了一倍,还要停在别人车屁股后面,两个小时里一直不托底,生怕边上那车一时兴起刮坏了师兄的车。   我们今天对阵的是甲A垫底的江西联盛,比赛过程不怎好看,联盛全力防守,前场只留一个前锋时不时地捅一下,毅腾貌似占尽优势,但球员锐气不足,盘带太多,出球太慢,无球队员的跑动也不充分,所以一度场面非常胶着粘滞。久攻不下,必有后患。联盛先一个三十米开外的任意球,直接破门。我觉得守门员当时走神了,也许是因为天气太热,也许心里正盘算着什么。足球突然飞过来,守门员都没什么反应。一分钟之后,毅腾外援里卡多头球破门,比分扳平,有球员跪下以手擂地庆祝,可见压力之大。最终,毅腾在终场伤停补时,一球绝杀终于获胜,很多名联盛球员抽筋倒地。   这是我现场看的第四场足球。我不是球迷,但喜欢去看那个热闹,激昂的人群让人很感动、很振奋,那让像我这样每天陷在自我小圈子里的人,有个释放和宣泄的机会。然而,与我以前想像的不一样,主场球迷原来并不是铁板一块,居然分别隶属于各自的球迷组织,各有有各的玩法,勾连纵横矛盾重重。还有更多的只是偶尔一去的观众,被“组织”称为散客,一些热心的组织专门带动散客给主队加油。去各个毅腾的贴吧里看看,球迷加油的方式被称为球迷文化。在这文化里,有擂鼓吹号的、有齐声加油的、有怒斥裁判的、有暴骂对手的,据说哈尔滨球迷最让全国球迷动容的,是在毅腾在中超的最后一场比赛上,用手机上的手电功能打出了“I♥U的TIFO 2 。做出这个TIFO的,据说就是南看台上的球迷组织。   哈尔滨会展中心球场的南看台上,每次都站满了球迷,在头人的带领下,整齐地唱歌、呐喊、跳舞,起人浪,九十分钟不停。经常地,全场的齐场高呼都是南看台起头,成就了会展“魔鬼主场”的名头,那场面确实非常震撼。但是我不喜欢南看台,一来是因为他们唱的歌,听起来就跟广场舞大妈一样地自我陶醉,跟比赛节奏也没什么关系,反而显得特别嘈杂,二来是因为,觉得他们带头喊的口号冗长繁赘缺乏力量。但这只是技术性的问题,那个组织很受哈尔滨球迷的尊重,跟着他们一起高声呐喊叫骂,不管球赢没赢,单就这球场的气氛就让很多人过了把瘾。   今天不太一样。球赛完毕,主队球员循例绕场一周,鼓掌鞠躬向球迷致谢,大伙儿高叫着队员的名字鼓掌欢呼,两相呼应皆大欢喜,心满意足,各自散去。球场近空的时候,南看台又高叫了起来,我听不清喊的什么,问身边的球迷,说是“尊重球迷,认真谢场”。我没懂,怎么不认真谢场了?散客说,平时球队会到南看台下在跟他们一起跳波兹南舞,今天没跳。球队经理到看台下说明情况,就是不依不饶,坚持球员重新出来谢场。我心里惦记着师兄的车,没继续看热闹。据说,到底把球员喊了出来,贴吧里骂声一片。那组织的说法是,他们跳了九十分钟,球员应该尊重他们。   提了车,估计南门出口又是各不相让拥堵在一起的车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去,转头向北门走,果然很容易就出了门。不成想,出门本应右转,右边的车却突然停下上人,堵住出口好几分钟,后面滴声一片。更没处说理的是,司机大姐还要左转,无论我怎么提示,她都目不斜视全神贯注地坚持向前,全不顾前面主干道上的高速车流,更不管我们这边一众右转车辆,完全一幅忘我的境界。真是服了,后面的车再怎么滴滴,让你先走。   我是新司机,交规在心里还新鲜热乎着呢,可是在路上看到的“违法”行为多了去了。车如其人, 一个人平时生活里是什么样子,上了路也是什么样子,这跟是不是新手,是什么性别,开车经验丰不丰富都没有关系。我是个爱看热闹的家伙,细细品味身边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在太多,刚才出门遇到的大姐是个例子,南看台的球迷更是个例子。问题在于,在路上自我太重,路就会被堵住,球场边以自我太重,彼此都伤心,生活里自我太重,往往很难真正舒心,因为你看到的将是,别人怎么都那么地自私——除非,那是你喜欢看到的景像。   据说,青藏线上、扎什伦布寺前、冈仁波齐脚下,有无数的朝圣者一步一叩五体投头地磕着长头。那样残酷的自我修行,磨破了他们的皮肉,磨去了他们对世界的奢求,磨掉了困住自我的外物羁绊,释放出与他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己,那才是真正的自我,所谓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真那么容易,世界上哪还有热闹可看。 毅腾的外国球迷 拉萨的叩长头者 喜马拉雅的水 1 毅腾现在已经是浙江的球队了,偷偷走的时候,被黑龙江球迷狂骂 2 TIFO 在欧洲,尤其是拉丁语系的国家里有个词叫“Tifo”,这是一个在体育圈的专有名词,在球迷文化里指可覆盖看台的大型横幅或拼图,常常用于重要比赛已经德比大战等关键战役中,是球迷标志对所属俱乐部意见、看法和支持的重要工具。也是威慑客队极佳的视觉震撼武器。在球场上看到的巨型球衣、旗帜、拼图、横幅、画像等都可以叫做TIFO。 2015/07/12初稿于进藏准备中,38篇日记中的第6篇
个人分类: 游记|322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丢三落四
热度 3 squirrelroco 2017-3-26 06:36
  《红楼梦》六十六回上,尤三姐痴情柳湘莲五年,终得一双鸳鸯剑定情。奈何柳二郎忽然反悔,三姐雌锋左回“柔碎桃花”,二郎后悔不叠,幡然开悟,挥雄剑,斩情丝,“一冷入空门”。   那边“玉山倾倒难再扶”,这厢母子聚首话家常。六十七回,薛姨妈嘱咐薛蟠办好娶媳妇的事儿,“...,倒早些料理料理。咱们家没人,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得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这是我能查到的最早的包含“丢三落四”的字句了,但这话儿应该更早就有人说。   《红楼梦》,上一次读它,当在三十年前。那时候读书不敢说过目不忘,但肯定是一目十行,多少该记的该学的东西,都被囫囵吞枣地丢三落四了,想想真是可惜。每念及此,总想说“如果”,但“如果”其实都是给后人看的,只可惜太多的人只看到了如果的字,没领会如果的意,世世代代,每每如此。   扯得远了,我本是想说,年纪越来越大,记性越来越差。这两天准备东西,想起一个平时不大用的相机附件应该带上,左翻右寻地找不到。明明记得那个镜头替换脚被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放在了书架上,一遍遍地打开合上所有的小盒子,就是没有。天气本来就热,越找不到越着急,越着急就越出汗,越出汗越是不相信自己,越不相信自己就越乱翻,越乱翻越是不确信自己是不是打开过哪个盒子,于是越发地心浮气燥汗如雨下。这不是在找东西,简直就是在找自信。想找的东西找不出来,不想找的东西反而被翻出来好多。心里默念着,“啊,这个原来在这里啊,一定要收好,不然下次又找不到”。不想,隔了一会儿,居然又把那东西翻了出来,心里还一惊,“咦,明明只有一个,怎么又出来一个?”我的天,这哪是丢三落四,简直就是丢盔弃甲。   这几年,这种情况越来越多,越是认真放的东西越是找不着。早几年,找不着东西立即就会火冒三丈,现在慢慢地倒也平和了,大不了重新买一个。慢慢也学乖了,有意识地把东西集中地放在一起,不知道再过几年,是不是要到处贴上纸条:“此外有卫生纸三包”之类。   渐渐地,能体会老人为什么不喜欢换地方,不喜欢你整理他的东西。找不到东西,有时候就像是找不到自己。之前还抱怨他们有意无意地心不在焉,等自己丢三落四的时候,才发现是自己错了。   又想说如果,还是趁现在吧。 代沟 背道而驰 2015/07/10初稿于进藏准备中,38篇日记中的第5篇 照片拍摄于西藏
个人分类: 游记|357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车来车往
热度 1 squirrelroco 2017-3-24 05:54
  意料之外地,要去西藏了。   所有的进藏方式里,最受追捧的就是自驾,随性自由,可是我没有资格。   上个月15号我拿到驾照,完完全全的新手。年过不惑才去考票,只是因为我不喜欢车。不是讨厌的不喜欢,是没兴趣的不喜欢,有人开车我当然愿意坐,有几个人谁愿意费力走路?   之所以去报驾校,是因为上一次外出做动物调查,师兄单人单车往返五千公里,一则不安全,二则也实在太劳累。我们俩个怕有些日子要长相厮守,总是这样不是办法,于是下决心去学车。生来不爱受约束,哪能忍驾校的指纹签到,于是报了个VIP班,本可以三个月拿证,没想到三天打鱼竟打了一年半才拿到执照,也真不枉我对车的一片痴心。   也许是男性的特质,拿到驾照就忍不住跃跃欲试。第二天就去车行租了辆大众速腾,手排档,满身是汗地开上了路,每每占错了道,被指示标线逼着转弯,一直被逼出了哈尔滨,转回来时已是子夜。第二天晚高峰,右转上主干道,车左前刮了出租车的右后。我只记得当时在让大公交,这出租车怎么跑到了我前面,一点儿印象没有。看现场,似乎是它变线超车再变回来。这不重要,重要是我转弯转得太快了。报保险,报警。见识了交警粗蛮的随心所欲,体验了保险员和气的心不在焉,重温了租车公司合同条款温馨的巧笑机险,真是读万卷书不如刮一次车。第三天陪同事去接小朋友放学,被前车逼着倒车,车右后刮上了停在路边屁股伸得老长的吉普车,领会了“让速不让道”的真谛。48小时,跑了300公里,还了车一身松轻,却上了瘾,时不时在租车APP里查哪天更便宜些,算计着下次跑哪几条路。人总是这样,得陇望蜀。   前几天师兄先行飞去了西藏,我厚着脸皮取来他的车,满大街跑。几天下来,又跑了七百公里,几乎转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见识了各种挤拧抢钻,见识了各种宁堵三分不让一秒。如果交通法规定城市里前后车至少二十米车距,道路会不会畅通许多?大伙儿的车跟得那么近,真的那么急?车性如人性,我心焦躁,我车必狂野,我心近利,我车必近祸,我心里面疙疙瘩瘩,我的车开得一定是战战惊惊。实在太好,我的驾照还不能上高速,不必开车去西藏。   都说西藏是圣域,连去圣域都要风驰电掣,既不舍风景,又不惜速度,这是贪念,烧香为取邻家米,佛问何处是邻家。   听说,有人十万长头地叩进西藏,就算他们是突然起意,双手合什五体投地之际,会不会有那么一个瞬间,菩提来得猝不及防。   我愿有缘,见心明性。 在重庆读大学的 藏族 女生和她的阿妈 岁月流转 街边枯坐的老阿妈 时光如梭 海拔5213米的米拉山口 天高地远 初稿于2015/07/06进藏准备过程中,38篇日记中的第1篇 比照最后一篇《 尘缘未了 》,有些说法和想法已经很不一样 自己跟自己说话尚不能如实坦诚,面对红尘滚滚,遮羞自掩也是人之常情
个人分类: 游记|30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打边防证
热度 3 squirrelroco 2017-3-23 08:18
  汉语有趣,打人心疼,打饭肚饱,打鸟惹架吵,那边防证可不可以打,打来何用?   边防证全称是“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去西藏稍微深远的地方就需要它来证明你的清白。   印象里,最早见识类似“边防”、“战区”这样的概念,还是在1979年初,那时家在呼伦贝尔。那一年中越大战在即,为防苏联有过激反应,整个“三北”都处于备战状态,街坊四邻家家都整麻袋地蒸馒头以备不时。家里面但凡有条件的,都把老幼往内地送,爸爸也借机出差把我和弟弟送回苏州。记得路过哈尔滨时,我第一次见坦克,成排地停在军列上,兴奋得不得了。孩童不解家长眼中的急苦,只记得车站上的冰棍好吃得有如天物。   仗没打起来,但似乎后来很多年里,只要去满州里都是要类似边防证的东西,至少也要有单位的介绍信。再后来,每到一个叫“完工”的小站,就有人上车查验身份证,这套程序执行了很久,就好像去往边境的人中,总有那么一些不怀好意。   这次去西藏的任务,是去找一种叫喜山长尾叶猴的动物,要去一些偏僻的林地,按规定必须办好边防证。   几番波折,最后拿到的只是一张有水印的白纸,写着我是谁,我的身份证号码是什么,我要去哪里,盖了一个半当地公安部门的红印。纸上面有贴照片的地方,但无论怎么问,办证的警官也没让往上面贴照片,只是在那地方加盖了一枚钢印。后面看背面的说明,原来如果同时出示身份证的话,不需要贴照片。这么说起来,那个格式和那枚钢印不是多余,这年头出门,谁会不带身份证?   为了这张纸,去了公安分局两次,去了派出所三次,去了学校保护处一次。分局是有门卫的,开了路条才能进楼办事。门卫也穿了警服有警号,态度很差,让我回派出所办“无犯罪证明”,我说我在派出所问过了,他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能不能让我去户政科问一下到底需要什么手续。大叔非常不情愿地开路条,结果又被拦在了二门卫。二门卫是位阿姨,穿没有警号的警服,还是让回派出所开证明,不许上楼,出示我在网上下载填好的盖了三个大红章的办证申请也没有用。只好灰溜溜地回派出所,户籍内勤倒很和气,问是不是政审?我说不知道啊,让我来办“无劣纪证明”。她说那得找片警。片警当天休息,第二天一早再去,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在,户籍内勤说,有固定表格,我给你打一份。片警用歪歪扭扭的字在上面写好“经查,...,表现良好”之类的字,盖了枚派出所的红印。我捏着那半张小纸,过两关,上十一楼,户政科的女警官根本没看所谓的证明,一边打电话,一边就开出了“边防证”。中间,应我的要求,把有效期从一个月改成了三个月,瞟了我一眼说,我们一般只开一个月。我说,谢谢啊,麻烦您了。   忽然又想到初开车时,每次过路口,我都战战兢兢,因为我特别害怕红灯后面那些车会突然冲出来。我知道这样想不对,这个社会能正常运行,依赖的就是规则约束下的彼此信任。如果对我的信任需要重重证明,就像要先找不认识我的片警说明“经查...”那样,那车真是没法开了。   边防证的存在,说明人间有“边”有“防”,哪怕是在西藏与尼泊尔那样的佛界。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怕真被理解成南边没有了。 布达拉宫一角 2015/07/07初稿于进藏准备过程中,38篇日记中的第2篇
个人分类: 游记|3385 次阅读|6 个评论
仁波且热
热度 8 squirrelroco 2017-3-22 15:53
  这几天为进藏做各种准备,居然瘦了。马瘦毛长,天气也实在太热,必须去剃个头。进得常去的“发艺”店,美艳的迎宾小姐问我有没有相熟的老师,我一时有点儿懵,哪位老师?   这年头谁都可以被称作老师。在电视上当红娘是老师,唱唱栀子花是老师,引车卖浆者流,只要脸皮够厚衣着光鲜,都可以叫老师。唯正统者看到此情此景,时常义愤填膺,甚至不惜援引《教师法》为“老师”正名。在我看来,倒也没啥必要。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学车的教练。自从开车上路以来,几次去科三练习场转转,想着如果遇到教练,就下车去打个招呼,叫声师傅——我记得小时候在爸爸的工厂里,年轻工人都这么称呼带教他们的老职工,而且事以长辈之礼,不是一天两天,是一辈子。如果对老师没有事师之心,单单强调一个称呼也只是虚妄之行,徒增常人的误解罢了。   说到对称呼的误解,“仁波且”就是被有意无意地误传的一个。这个词在汉语里常常被译作活佛——难道佛还有生死?事实上,“仁波且”( Rinpoche ,也有写作“仁波切”等的)一词,直译就是“宝”,既可用于称人,也可用于称呼事物。用于尊称人物时,仁波且是对转世者或德高望重者的尊称,被称呼者也不一定就是转世者*,完全没有活佛的含义。所以原本在西藏,也不会有人自称仁波且。至于仁波且怎么就变成了活佛,说起来故事又长,又有太多不可说。   从一个尊称到至高无上的神话,这是虚妄在作祟。老师这个称呼不也是这样?甚至于老师都成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人类的灵魂都能被工程师规划、施工、修造、改变,这个灵魂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又怎么能称得上独一无二?而能修改灵魂的老师,恐怕更需要一个远超仁波且的尊称,根本也用不着火冒三丈地跟发艺师争头衔。   这学期,我请研究生代改了我教的科目的考试卷,这是我二十多年从教生涯中的第一次,估计被学生鄙视了。我实在是厌倦了这种被规划、被约束、被不停审核的教师职业。没错,老师现在只是一个职业,没那么高高在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各行各业中的能贤之人,都被尊为老师,实在有混淆职业界线之嫌。所以,你们还是不要再自称老师了吧。   哦,对了,最后给我剃头的小哥,叫小峰。 学而思 辩而明 礼拜就好好礼拜 不然怎么对得起那些期待 那些渴望? 真等他们眼神空洞地老了,你不怕么? * 转世者在藏文里是“祖古(Tulku),也称‘朱古’或‘祖固’”,可用于转世者的自称,而仁波且只能用于尊称。—— 林聪.与西藏有缘. 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kindle版 2015/07/09初稿于进藏准备资料过程中,38篇日记中的第4篇 图片拍摄于西藏
个人分类: 游记|3743 次阅读|18 个评论
半个故事
热度 7 squirrelroco 2017-3-21 20:06
  本来以为只有前半个故事。   调查期间转场,几进几出拉萨。每次,我都去大昭市门前假装若有所思。唐蕃会盟碑下总是坐着一群祈福的人,鹑衣百结,如痴如醉。身边一个小伙子在给一位老阿妈按摩,书生气十足。让我没想到的是,小伙子竟然摆出几十年前才有的气功架势,开始从老阿妈的膝盖里隔空往外抓,像是抽出了什么看不见的细丝。后来我跟小伙简单聊了几句,他说他信奉药师佛,到一定功力后就能给人调病。我一笑,这种事见得多了,当年我宿舍里有个同学也会这一招,据说是一位道士传给他的。   他调病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跟他有说有笑,特别是他穿着传统藏式服装的女朋友到来之后,老阿妈甚至还翻看了小姑娘买的东西。姑娘说,我没买到鞋,只买了一双袜子,一件T恤和一条牛仔裤,要找个地方去换。我心想,这小俩口还真是有趣啊,千里迢迢地跑到八廓街买牛仔裤,到底是谁需要调一调啊?   我以为故事就是这样了,跟着人流转寺,路上很多人在磕长头。我走走停停,坐下发呆,看人来人往。   一个柔软的姑娘从我的眼前匍匐而过,白T恤,牛仔裤,只穿了袜子没穿鞋,口里念念的似乎是观音咒。人流如织,有老阿妈停下来布施,姑娘微笑拒绝,眼睛很美,眼圈红红的,全身都随着呼吸起伏。有人问你要磕到哪儿,姑娘含笑说男朋友在前面等她。那男孩早就磕到了前面,光着脚,满脸灿烂,额头上都是灰。我问你们信仰佛教么?男孩儿说,不信就磕不下来,我说你们打算磕多远?他们说,转寺半圈。这时我才想起他们就是大昭寺门口的那一对。   感慨。很多时候我都相信,在无害于他人的前提下,有信仰比没有信仰要好。   回到大昭寺门口继续装深沉。过了好久,正准备离开,一对年轻人又一前一后的磕了过来,大礼拜一直到我面前才起身,喘息着相视而笑。他们说,拍张照留念吧,又舍不得打开包取手机,因为手太脏。   我说我帮你们吧。女孩儿背着一个鱼形的布包,五彩斑斓,很美。 初稿于2015年7月24日,拉萨
个人分类: 游记|3372 次阅读|17 个评论
格桑花念
热度 12 squirrelroco 2017-3-20 09:38
  与一般人的印象不同,西藏除了有雪山,也有鲜花,而且一开就是姹紫嫣红满坑满谷。这里面最大名鼎鼎的怕就是格桑花。   相传,主持修建罗布林卡 1 的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在植物学方面也是大家。一次他外出修行,带回一盆光华四溢的花,摆放在窗台上。百姓远远望去,那花如日曝地,奉之为珍奇。因为花由格桑嘉措带回来,便称之为格桑花。格桑的藏语发音是 Gasang,一说代表花朵纯洁、清净,在佛法中则表示贤劫 2 。   据佛经 3 ,“劫”是个时间单位,差不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我们这个时代之前,世界已经过去了一大劫,其间有千佛出世又入灭,那一大劫被称为庄严劫。人类出现之后的很多年,世界将要进入星宿劫,也会有千佛出世入灭,璨如星宿。而这中间的八十个一千六百八十万年间,第九小劫时,世俗皆知的释迦牟尼佛出世,他是贤劫中出世的第四尊佛,在世八十年,其后还会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他们显示于人世有如贤圣,所以这一劫被称为贤劫。格桑花既然有关佛法,花朵开放的地方也就必然纯净。这种纯净,既关自然,也关内心,这就难怪它是那么地令人向往。   如今说起格桑花,不少人都会指向波斯菊。这花也叫秋英,原产墨西哥,有文献记载最早于1918年进入中国,其实是一个入侵物种,被大面积引种入青藏高原,也不过30多年,显然不是格桑嘉措带回佛堂的那盆花。有学者考证,七世达赖带回去的应该是一株黄色的菊花。其实既然是佛法,就不会羁绊于俗物,格桑就是贤劫,在藏胞的口中,格桑就是“美好的时光”,只要看上去好看的花就是格桑花。所以,它们可以是矮金莲花,可以是鸦砳花,可以是报春花,甚至可以是黄花瑞香——这花在内蒙或青海也叫“断肠草”。如果说共同点,这些花的花冠大多辐射对称,花色浅黄、亮黄至金黄,像雪山上空的太阳。   说到波斯菊,想起我外公。外公是个庄稼人,用我妈的话说,是种大地的,一生劳作,片刻不闲。老了,住我们家十几年,仍旧每天上山挖地种土豆,那不是一般地挖,是大片大片地挖,像跟谁竞赛一样,谁也拦不住。为了标志哪块地是他的,他在地界四周种满了扫帚梅——波斯菊在东北的名字。累了,他就躺在花丛中休息。有时候我去找他玩儿,觉得他的眼神那么明亮,真像穿过那些红的、白的花瓣间的阳光。外公走的时候九十九岁,宁静安详。   佛陀去世被称为入灭。从释迦牟尼佛入灭后的两千年算起,将延续一万年之久,是时教法衰微,被称作末法时代,我们生活的日子便在其中。按佛经的说法,这一万年里,无佛面世陪伴指引我们,我们唯有努力保持内心的结洁、清净,才能等到下一尊佛——弥勒的到来。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许格桑花便是佛陀留给我们的希望之花?   谁知道? 末法时代的格桑与众生 绿绒蒿 报春 龙胆 拍摄于海拔4600米 只是觉得好看 莫名的感动 1 位于拉萨西郊,著名的藏式园林。不舍得花门票钱,在外面转过好几圈。 2 关于格桑花到底是什么,参考了陆英先生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 3 没读过,也是转述,但愿没有传讹才好。 2015-7-8初稿于进藏准备资料过程中,38篇日记中的第3篇
个人分类: 游记|2371 次阅读|28 个评论
尘缘未了
热度 10 squirrelroco 2017-3-16 15:54
  离开西藏两天,情绪低落,不能自已。   在机场写下这一句,随手拧开的可乐居然喷得天花乱坠,不晓得它是在庆祝,还是在嘲笑。你有什么可庆祝,我又有什么可嘲笑?邻座姑娘不介意被溅脏了长裙,盈盈地问我要不要纸巾。远处的保洁阿姨过来清理了地面,悄无声息地离开。缘来缘尽如云似雾,你不知道的邂逅,也许就在云开雾散的那一刻,如雪山兀立,豁然开朗。所以有期待,所以有失落,所以有愁肠百结。   来之前,我对西藏没有期待,不敢想神山圣水,不相信高僧活佛,更不指望被涤荡心灵,只是来做一个躲不过的活儿,夹杂着对高原无法遏止的恐惧。却不想,到今日,难分难舍。   机场真配合,广播里居然是琵琶演奏的“我的家乡在日喀则”,观音咒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念着。闻声欲落泪,奈何人如织。   说到落泪,西藏给人的与其说是不停的惊喜,更莫若是雷霆般的禅喝。总有那么一瞬,眼泪就要喷薄而出,似乎无尽的烦恼都能在雪山前、山风里、澄湖旁随着泪水被轻轻的放下,然而又总有那么一股力量生生地把眼泪拉回,也许这就是业障。   左邻姑娘身上的香水很好闻,右邻大叔搬着脚啃鸭脖,味道辛辣混沌扰人心神。抬眼处,红男绿女,喜怒哀乐,喧腾呱噪。最单纯的似乎是警用动平衡车,风驰电掣,眨眼就不知跑去哪儿降魔锄恶了。人世间,有多少善就有多少恶,人善见善人恶见恶而已。喜马拉雅不一样,轰然而立以来,高峡流水雪顶缠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声不响。任你长头揖地,任你徒步搭车,他自岿然不动,照你心性,慈悲襟怀不增不减。每当呼吸困难地静坐山巅,我很想知道,如果真有神灵,如果他也喜欢拍照,看着高原飞瀑前停车撒尿的游人,他会不会拍下这冲突迭起的照片?可是他怎么会拍照呢,照片只是尘念幻影。   第一次进拉萨,过北京东路,布达拉宫悄然幻化在眼前,巍峨雄伟静默如山。我张嘴想说话,却怕眼泪跟着一起掉出来,只好不停地轻拍车窗。开车的同事摇头晃脑地止住了一路的絮叨,不知心里是不是和我一样。我憋住泪是怕他笑话,他是不是也一样?上天给我们一次放下的机会,我们默然拒绝,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因为责任,有时候我们说为了面子,这一切当然都重要,可真的有那么重要?我们只是一群拖着自己尸体游走世间的灵魂,把肉身装修得越华贵,灵魂就越重浊,走得就越艰难。   上一次当哭不哭是大学毕业,没去送同学,自己偷偷溜走,在心里面留下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劫,似乎整个人都停留在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一刻。人生是一场精神之旅,放下外物才能轻松向前。葬礼上的痛哭其实不是给死者,而是给自己的解脱,不是么?   然而,我又明知故犯了,无数次噎回的眼泪沉沉地坠在心间,思念便不停的在眼前、在梦里、在天边奔腾不息,而时间,却似乎又凝息不动了。我要走啊,西藏,有那么多的所谓道义、所谓亏欠、所谓担当要去还。一样的喘不过来气,完全不一样的生命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也有自己的归宿,也许,我就是要这样历百劫经千难才得解脱?嗳,把自己说的像只猴子。   托运行李,超重十六公斤,同样的几件,在拉萨只超重五公斤。难道在那里,人离世俗真的远了许多?   好吧,西藏,待我了断尘缘,从你的怀抱出发,像个襁褓中的孩子,让一切重新开始,可好? 巴松措 措就是湖的意思 大概是藏语 卓木拉日雪山 去往定结县的路上 著名的羊卓雍措 远山前的山鸦伉俪 被我开到爆炸的汽车 接受学生问卷调查的大妈 她家的青稞酒很好喝 有趣的画面 八廓街上 桀骜的漂亮姑娘 也是八廓街上 来自藏地东邻的游客 还是八廓街上 磕长头累了 休息的藏家小姑娘 夏尔巴人的孩子 大昭寺前 天空上来了只探空气球 那湛蓝蓝的天 2015/08/12初稿于重庆江北机场。
个人分类: 游记|2483 次阅读|23 个评论
【清华校友国学班微信群讲座】韩星教授:儒家以人为本精神略论
xiao 2016-11-25 15:13
韩星:儒家以人为本精神略论 2016-11-25 温故君 温故 清华校友国学班微信群讲座 (总第24讲) 【讲题】 儒家以人为本精神略论 【时间】 11月28日20:00—21:00 【内容提要】 如何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将从政治、伦理、人神关系、天命与人事关系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主讲嘉宾】 韩星,著名儒学、儒教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中和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孔)教问题研究。 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际南冥学研究会副会长、中韩文化交流丛书编委、中国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孔子2000学术网站顾问、《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陕西省孔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出版专著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 【主持人】 孔祥腾校友。字雲骧,号六可、雙棲堂主、琅琊居士,山东临沂人,孔子第75代孙(防西户),清华大学文创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书协理事。 【参考文献】 徐复观先生《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第三章 韩星先生《儒家人文精神》第一章 张立文先生《儒学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2000年02月22日 【清华校友学国学班微信群简介】 本群为清华校友学堂系列微课堂之一,来自天南海北的校友精英汇聚空中清华,校友总会研究部主任梅晓鹏老师担任班主任,邀请校友讲国学。线下活动已举办一次。欢迎校友入群及报名主讲,请联系群管理员刘洋校友(微信号:yangmit),欢迎关注本公众号及清华校友微信站。
个人分类: 论道·国学|7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欧行(11):观赏挪威
热度 3 fqng1008 2016-9-14 10:33
《北欧行》来到了挪威的地界,首先得看看网上有些什么样的描述。 搜罗了不少的风景介绍,忽然发现了Charlie的这篇“梦幻挪威”,算是关于“风土人情”的文章吧。 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总是利弊共存,有一利自有一弊,只不过是利弊多少的问题。 显然,这个世界上最富裕(人均收入)的国家有它独特的资源优势(石油和水电),也有它无法避免的“气候劣势”(日照等);有它的“高福利、高税收、高消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也有它应运而生的“懒政”和不思进取的社会性格。 中国的情况有较大的不同,而且那种国家模式不是一天建成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也存在差异。即使我们投身其中,也不知道得几代人才能获得相互融合。还是,观赏吧…… 附Charlie :梦幻挪威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82519/answer/41779108 挪威是一个只有500万人的小国,如果不是拥有西欧第四的领土面积,恐怕前面还要加上“弹丸”二字。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无比,又小国寡民,自然而然会被或东或西某个霸权强揽入怀,委身其他强权的一个部分而失去独立话语权。所以,以前国内对挪威知之甚少,完全可以理解。近年来北欧话题陡然升温,挪威作为北欧最富裕的国家,也忽而传为神话。一些似是而非的介绍,似乎永远以羡慕嫉妒恨为主基调。这些文章的来源多为一些短期游玩的旅行者,这些人往往本身就是慕名而至,或是先入为主,带着结论找论据,或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真正在挪威生活的华人笔下的挪威却很少见。如前所述,挪威只是一个小国,之所以吸引无数羡慕唏嘘,自有其因果缘由。我在挪威学习生活虽然只有两年多,但机缘巧合接触过许多人和事,所见所感绝非那些到此一游的过客可比。因此我觉得自己有资格和能力介绍一个真实的挪威。 造梦篇 挪威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地界?这里一大半国土都在北极圈以内,但沿海地区却全年不封冻,冬暖夏凉,北极圈内夏季维持在20度左右,非常舒适。全境山海交错,海拔温差使得夏季山坡上五彩缤纷,仿若上帝心有得意,信手涂鸦;很多山顶积雪全年不化,在舒适的夏天里像是心情的冷饮,入目即是清爽和感动。冬春两季飘雪,气温多在-5到0度,冰清玉洁却并不苦寒难耐。最神奇的是,全境的山地这时又变身成了天然滑雪场。这时你应该坐缆车到冰封山顶,俯瞰山海相映,心旷神怡。或一边叼着烟一边赏着景,悠然盘山而下;或肆无忌惮冲到70码的极速,把颤抖的大地化作一团激扬的雪雾;又或随心所欲,到人迹罕至的深沟险壑,野径疏林深处独自探秘,一切都无需拘束。逍遥任性的滑雪季可以持续到来年五月下旬,而一张包含全年缆车在内的成人年票只要1300元人民币。 挪威的自然环境原始而雄浑,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本身就是一座精心雕砌的艺术品。每一座山中都暗藏着玲珑的小湖,每个小湖都最终流入了无处不在的峡湾。峡湾深入陆地之内,与两边的山峰相映成趣,沿途无论行船还是驾车,都是极大乐趣。高山常年积雪使得挪威全境之内,只需简单过滤沉淀即可获得天然冰雪融水,不但完全无污染而且富含矿物质。这样天然馈赠的水源,即使夸耀说是“甜的”也并不过分。无数股冰雪融水顺峡湾而下,构成巨大的天然水力能源宝库。拜现代水力发电技术所赐,这里的工业污染几乎为零,从天而降的水电资源对于500万人口来说几乎等于无穷无尽,以至于全国人口除了基本生活用电以外,还平均每人每年富余2000多度电。多余的电能以每度1欧分的价格出口到国外,仍有富余。挪威人把多余的发电量用在高耗能的电解铝工业上,成为世界电解铝第一大国(即使这样仍然还有富余,就留着保护自然不作开发了)。中国同样是电解铝大国,但是中国的电解铝使用的是煤电,污染严重。在国内电解铝第一大厂所在的郑州西部,满目尽是粉尘,与挪威的绿色工业对比,应自知羞愧。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对着墨西哥暖流末段,带来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这里的鱼类脂肪丰富,无论是洄游鱼类如三文鱼,还是深海鱼类如大西洋鳕,都是优质珍贵的食用鱼种。挪威北部的罗弗敦半岛形状像一个倒钩,恰好把暖流拦腰截住,以至于无穷无尽的鱼群可以自动游入渔民的作业区。如果你展开地图,应当赞叹这是何等鬼斧神工。斯堪的纳维亚把温情惬意的一面全给了挪威,相比之下,瑞典、芬兰都成了单调险恶或者湿冷苦寒的不毛之地。 挪威人是一群可爱的人,自信快乐永远写在脸上。这些人会永不疲倦地彼此祝愿“美好的一天”、“周末快乐”、“工作愉快”。甚至挪威语里的“再见”本身的含义就是“祝一切好”,而日常口语里简单的“谢谢”也被刻意复杂化为了“你应该得到感谢”。 人际和谐是挪威之美的核心涵义。有一次我车坏了,无奈中借用超市的小车推着两条轮胎回家去。我一路上担心的是,作为外国人,让本地人看到我用超市小车办私事会不会引起反感,但是一路上三次有人搭话,都是问我需不需要帮助,还有一个中年妇女二话没说就帮我推车,一路推到家门口;去税务局办事,前台大叔会首先小心翼翼地念我的名字,然后毕恭毕敬地询问他发音是否准确,尽管这并不是办事的必要程序;去市政厅咨询有没有免费的郊外别墅可以申请租用,怎么申请,办事人员向我解释说没有公共免费别墅,但建议我在网上租别墅,还特意把网站首页给我打印出来。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免费别墅是有的,也不用特意申请,很多挪威人都有私家的度假别墅,自己不用的时候就经常把钥匙挂在门外,其他人如果想过夜就可以直接进去住,第二天走的时候,客人会自觉把别墅打扫干净,如果吃了主人冰箱里的食物,还会留下一些钱作为补偿。仅以以上几个例子表明,人类的人际关系的可以和谐至此。 挪威从(约)2001年起蝉联联合国最适合人居国家至今。从2008年起,挪威又荣登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普通人收入之高,即使在发达国家看来也是令人叹为观止。最低工资标准是约合人民币每小时120元,大大超过了作为欧洲首都布鲁塞尔的90元,美国的60元。这只是适用所有人的最低工资标准,在此之上还有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最低工资标准。举个旁例,瑞典在发达国家中已经算比较富裕了,为了解决本国就业,瑞典政府鼓励瑞典人到挪威找工作,还赞助找工作期间一个月的生活费,多少侧面反映了挪威的富裕程度。 虽然介绍挪威的文章都会提及挪威令人乍舌的日常消费水平,但经常在挪威购物的话就会发现每个超市基本都会有一两个廉价品牌,每一个品牌又涵盖了衣食日的基本商品,这些廉价产品不打广告、包装简单却质量可靠。即使是失业人口,也可以把生活成本压缩到极低的水平,而生活水准却没有下降非常多。 破梦篇 前一篇写的大概就是那些盛赞挪威的过客们的所见所感,可能我写的比他们还好一点。但是浅尝辄止往往等同盲人摸象,假如一个外国人常年被灌输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叫“国内”一个叫“国外”,不难想象他初到中国时也难免只会感叹美好的一面。实际上挪威的缺点很多,而且往往是致命的。 挪威虽然气候舒适,但是日照是大问题。挪威大部分国土在北极圈之内,夏季极昼冬季极夜,极昼和极夜之间每天日出日落时间变化极快,“日兴夜寐”基本不可能。即使土生土长的挪威人也经常睡眠紊乱,精神萎靡。此外,由于全年日照不足,晒太阳成了挪威人最主要的度假目的。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挪威著名小说《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的丈夫生了怪病,医生建议他到欧洲南部晒太阳疗养,丈夫去意大利疗养一年,终于痊愈,娜拉也因为凑这笔钱而惹祸上身。现代挪威人虽然富裕了,但是阳光的匮乏仍然无法改变。因此挪威人在意大利、西班牙等(他们眼中的)穷国买下成片别墅,为儿童开办度假学校,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只要有假期就会成群结队去南欧晒太阳。 日照不足的另一个缺点是,人体不能自然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容易导致佝偻病、软骨病、X/O型腿。这在道路糟糕的地区十分危险,因为长达半年的雪季极其容易摔伤,如果骨质松脆,摔伤一次的结果往往就是致命的。拜现代技术所赐,挪威海拥有的丰富的深海鱼类恰好可以用来提炼鱼油,补充天然维生素D。冬季喝鱼油对挪威人而言是生存必须的,反观中国人就没有这个需求。但是由于崇洋媚外心理作怪,很多人觉得进食鱼油是养生保健,还有的商家宣传鱼油降压降脂明目健脑,这属于本末倒置。如今国内很多家长不惜花重金购买挪威鱼油给孩子喝,导致许多儿童维生素A中毒病例。 日照不足又造成粮食产量低下,挪威全国可耕地面积只有百分之三,这百分之三的耕地里绝大多数种的是圆白菜、酸菜、胡萝卜等非绿色蔬菜。绿色蔬菜倒也有,苜蓿,喂牲口的。同样因为日照原因,北欧糖料作物产量基本为零,北欧有一种传统的糖叫“鼠尾草”,看着像乌鸡白凤丸、吃着像大料味的甘草片,味道诡异人见人愁。 挪威80年代以前仍然是缺乏食物的国家,即使现代挪威富裕到可以进口到任何食物,但饮食习惯的进化却不能一蹴而就。欧美饮食本身就已经够简陋了,但即便以欧美的标准看,北欧饮食也堪称可怜。挪威基本饮食和欧洲大陆差不多,面包牛奶鸡蛋肉类,但是做法单调得多。最常见的搭配就是奶酪和培根:奶酪培根香肠、奶酪培根面包、奶酪培根三明治、奶酪培根法棍、奶酪培根披萨……无论花样怎么变,工作餐还是家常便饭、餐厅饭店、高档宾馆,奶酪培根这两样永远不会缺席。试想如果中国人只有这样的主食是否还能勇敢地活下去。挪威的传统节日食品叫ribbe,就是几公斤一大坨的带皮猪肉,挪威人也不(会)腌,只在表面撒一层盐,整块放进烤箱烤成半熟,一家人分食,庆祝圣诞(嫌不过瘾当然还有奶酪)。请自行脑补假如中国人过年一家人围坐一坨只有咸味的半熟带皮五花肉守夜除夕,情人对着一坨外表焦黄的半生猪肘眉目传情,此情此景,画美不看。无论是奶酪培根还是ribbe,毕竟都是外来物种。其实挪威人也有自己的传统美食,而且堪称暗黑料理界的黑科技!黑科技翻译过来叫做“碱渍鱼”,碱水是一种高腐蚀性的防腐材料,碱渍鱼顾名思义就是碱水里腌透了的鱼。据说是维京时期海盗放火烧了一个渔村,半年后再次光顾发现这里已经没有人烟,但是他们从雨水淋透的木屋灰烬中找到了深度浸泡的鱼干,品尝了之后觉得非常满意。以现代人的口味,一般对这种“美食”的评价就两个字:“奇葩”。但挪威人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出严谨的描述是:像是用汗液浸透了的抹布。因为具有高腐蚀性(高达PH12),碱渍鱼不能用铝或者银质餐具食用,会使餐具氧化。这是挪威除猪肘子之外的另一种传统圣诞食品。挪威人也对自己的饮食不满意,只是没有什么更多的选择。今年圣诞节我所在这个公司搞聚餐,老板就主动提出不想吃挪威食品,让大家集思广益。最后决定在本地中餐馆订了一桌,挪威人吃得异常愉快,而中国人则表示每道菜都只有一个酱油味。 挪威物价高的一部分原因在于税收。虽然挪威政府坐拥7000多亿美元的石油财富基金,但仍采取了高税收政策。挪威税收极高,日常消费品增值税25%,烟酒等嗜好品则更高。国内常见的走私外烟万宝路、骆驼、kent等,零售价也就10元一盒或更低,在挪威动辄(折合人民币)100元以上,推测烟草税至少是500%。普通人每年收入(折合人民币)8万的,个人所得税率为35%,注意这个收入即使在国内也不算高,在挪威比最低收入的职业还低20%。个人所得税率根据收入水平划分为数个等级依次递增,起点就很高,越富则越高。除个税之外,日用消费品增值税25%起步,如果你不愿花钱,赠与或者遗产税同样不低。换句话说,挪威收入最低的人按照最低标准计算,税率也在50%以上。如果算上商品内含的商家营业税、广告商营业税等,综合税率最低也要60%。作为比较,有人计算国内的实际综合税率是25%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内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逃税是非常普遍的,完税反而是天方夜谭。而在挪威,逃税对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每当有人羡慕挪威医疗教育养老福利,吐槽国内高收费,我总想反问,您凭啥? 至于这些所谓的福利究竟质量如何,槽点太多已经不知如何说起了。这么说吧,很早以前有一个大腿摔断的朋友告诉我,在挪威看病就一个字——等,要么等好,要么等死。后来我滑雪摔断了手指,最终也是等了一年之久自己愈合的。总之,如果撇去高税收带来的低贫富差距不考虑的话,仅看那些福利,实在不值。 前文说到挪威人友好亲切,那是为人方面。如果只看做事的话,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挪威人做事死板拖沓又不负责任,要命的是出了差错还不好投诉,经常推诿扯皮。所有国内计划经济时期的老毛病挪威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靠谱的事情太多太多。我的住处楼下是一处停车场,停车场旁边有一块荒地,没有标停车位号码,是冬天铲雪车用来堆雪的。有一次我把车停在这块空地上,回家睡了个午觉,下楼发现被贴了张500元罚单。自己家楼下空地临时停车罚款500,不行必须投诉。但投诉得先交费,交费后去市政厅填好投诉表,然后开始苦苦等待,等到车都报废了都没有等到任何解释。一次在学校,考试前没有收到任何通知,导致考试结束了我都不知道。去问代课老师,老师说你得去问考试办,考试办说你得问教学顾问,顾问说你得去问代课老师,老师又回答说你得去问考试办。我被他们牵着鼻子整整转了两圈,三个部门互相踢皮球,到最后谁也没解释清楚是怎么回事。类似的情况在邮局也发生过一次,邮件刚收到到货通知,去取货时被告知昨天已经退回去了,因为到货太久无人领取。邮局、邮政客服,问了三个人给了三个说法,总共就到货和没到货两种状态,竟然能给出三种说法,也是醉了。顺便吐槽一下最近一个8.5公斤的邮包吧,发了两个月才到了挪威,包裹单的字体写得非常漂亮,地址邮编都很清楚,只有收件人的第一个字母T写得像数字7,然后邮局说看不清收件人,就给退回国了……至于发了送货上门的快递,到件三四天不来投递,邮递员自己在投递结果上填写“家中无人”,逼你上门自提,这类事情太普遍了。投诉渠道当然也有,但是你能不能得到回应,就要拼人品了。朋友们我们这代人收发快递比谁都多,如果国内商业快递到件不投,用户能举报到邮政总局你们信吗?而且更离奇的是,邮政总局还真的能解决。 相比于不靠谱,挪威人更普遍的问题是懒。无论政府还是私人单位,效率低到无法想象。举个真实例子,挪威有很多非永居人口,这些人每年要递交本年的财务记录到移民局,通过审批来获取下一年的居留许可。审批材料的费用约为2500人民币(按去年缴费时汇率),新办理下来的居留许可有效期为一年。我去年8月2日递交材料完成付款,等了四个多月才批准下来新的居留证。这期间因为没有居留证,驾照不能换新只能每月白交车险,同时因为居留证延误不能提前买机票,又造成了2500元左右的损失。算下来相当于5000元买了七个半月的居留权,还要用四个半月来审批。就在我拿到居留证的前后几天,一位朋友在国内也第一次领到了护照,我们来对比一下:头次申请有效期10年vs年年申请有效期七个半月;200元费用vs 2500元费用(另附带2500元连带损失);4.5个月vs20分钟……那些苦心吹捧挪威的过客们会告诉你这些吗? 挪威人的素质是非常高的。但是挪威人对“素质”的理解与国内并非完全相同。比如,“女士优先”并非一种美德。挪威常年实行抹平阶级的税收制度,使得男女地位十分公平,女性并非弱势群体,有什么好优先的?以我亲眼所见的情况,情侣吃饭女性买单,或者两人拼车出游,男士先付50元油费,女士随后付另外300元,以国内观点来看有失风雅,但挪威人看来无甚不妥。女性的平等地位也反映在穿着上,挪威女人很少打扮自己,趋于中性化。高跟鞋难得一见。偶尔在室内听到刺耳的高跟鞋声,十之八九是外籍员工的。 长期平均主义的执政理念渗透到了社会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现象在北欧国家普遍存在,富者甚焉。体现在教育方面,是强调合作淡化竞争;体现在工作方面是利益均沾,责任从无;体现在家庭关系方面是同居盛行,男女公平。这难免牵扯出一些问题,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往往犹如记忆深处的封尘的往事,比如抹杀学生个性、比如能者多劳挫伤上进心、比如办事拖沓扯皮没责任心、比如性别中性化,女性不温柔男性不果敢,家庭关系呈现松散解体之势。 挪威虽然只有500万人口,但是由于地域广大又全境山区遍布,语言隔阂十分巨大,即使到了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交流障碍。挪威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虽然现代推行官方语言,却并不能改变各地方言混乱的状况。我国亦有多种方言甚至语言,但经过上千年融合,至少在基本语义上可以交流。举个典型例子就是“我”,“我”的概念在英语的各种方言里都念 ,这个最基本的语义不会出现误会。但是挪威语里竟有jeg、e、jg、eg、g、ei、i等十几种念法,有的地方发音跟英语I一样,有的发成德语的“夜”,还有的念成“压抑”、“牙医”。更可笑的是,在挪威西部和北部方言中,“我”和“是”的发音恰好是相反的,这两个地区的人如果没有对方的发音知识,就永远搞不清对方表达的是一个陈述句还是疑问句。至于日用词汇、不同地区不同表达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口语常用词汇在词典里找不到的情况,比比皆是。区区五百万人之间,竟然经常有互相听不懂的状况,看似可笑,实则意味着高昂的社会成本。 解梦篇 如前所述,真实的挪威既有绚丽的、富裕、和谐的一面,又有贫瘠、苛税、埋没人才的一面。初看似世外桃源,明察则颇多玄机。你既可以赞美夏季的五彩斑斓,也可以痛骂极夜的暗无天日;想贴金的时候可以夸水都是甜的,想吐槽的时候也可以说连糖都不甜;可以既感慨于挪威人的热心善良,又眼见挪威人连照顾女性都不懂;即可以说富裕的挪威跟国内比天天都像过年,也可以说贫瘠的挪威连过年都不如国内的普通一天——种种矛盾的表述都是正确的。其实挪威的优势和劣势往往是一体的两个面,以下逐一解读。 挪威的自然条件有两个,第一是纬度高阳光稀薄,第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前者决定了人口稀少,后者则带来巨大财富。挪威人口只有500万不到,还不如国内大城市一个区人口多。假设陕北的山沟拥有世界第三的石油出口量,你将可以预见窑洞旅游会成为一些人炫耀的资本,而信天游也有可能成为重金属世界的朝阳流派(正如挪威民谣现在的地位一样)。更不用说挪威人还拥有从天而降无穷无尽的电力资源、大西洋暖流带来的自然永续的优质渔业资源。 优势的资源环境是挪威富裕的根基。在开发石油大开发之前,挪威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的穷亲戚”,是欧洲的边缘文明,历史上蛮族入侵的主角。假若没有油气水电带来的财富,怕是那些盛赞挪威的小清新们只会马上换上一副嗤之以鼻的样子。没钱就搞不了现代化,小国尤其如此。假如没有现代建筑的隔温供暖技术,那些分散在群山中的半游猎初民只能冻得跟极光一起跳舞;没有现代筑路、物流技术,全国都要在漫长的极夜里跟饥饿的动物争抢过冬食物;没有昂贵的给排水系统,挪威人就得终生为搬运冰冻了的排泄物而烦恼,与头顶美妙的星空相比哪个更值得挪威人关心,你们可以想象下。 资源使挪威富裕,但富裕和幸福和谐是两回事。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显然比当代挪威富裕得多,但前者童工遍地、后者黑帮横行,正义只存在在对超级英雄的幻想之中。挪威和谐的秘密很大程度上与富裕无关。先哲有云:“和无寡,均无贫,安无倾”,放之四海皆准。战后七十多年来,北欧左翼政党连续执政,至今寥寥几次在野。即使劳动党在野期间,政府政策也仍然比某些自称社会主义的政党社会主义多了。无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还是强调集体主义、排斥个人功利的合作逻辑,都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而税收过高、出力不讨好、混大锅饭得过且过这样的计划经济通病,在挪威也一样不落。挪威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军事前线,在北约的眼皮子底下搞社会主义,是需要一点本事的。挪威政府的底气来自于对经济命脉的绝对垄断。即使有多得开发不完的油气,即使自己根本没有掌握开发油气的技术,政府仍然牢牢把握100%的石油开采权,视资源如禁脔,既不允许外国势力介入,也不允许私人资本染指。政府坐拥着国家石油公司的丰厚利润,便可以在名义上的资本主义环境下脱身于资本的挟持,坚持均贫富高福利的政策。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没错,注脚便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挪威的成功很另类也很无奈。挪威自称“后工业国家”,它给自己找了一顶漂亮的帽子,但其实连初步工业化都从未实现过。挪威人口不足地理位置尴尬,捧着资源的金饭碗从世界各地购买工业品,却连自家资源的定价权都从来不曾掌握。相比之下隔壁瑞典则健康许多。瑞典与德国颇为相像,人口相对挪威充裕得多,工业化起步早门类齐全,除了资源什么都有。瑞典、德国同样是长期左翼政党执政,同样拥有高税收高福利的制度,却走出了另一条更现实更稳健的强国之路。本文题为“梦幻挪威”,即为寓意当今挪威的成功有其特殊性与偶然性——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入梦,也并非所有梦中人都能清醒视之。梦境之外是个丛林世界,其中人地和谐的典范,还要看德国、瑞典。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2770 次阅读|8 个评论
没有好的人文教育,中国科学能崛起?
热度 29 yangguoxue 2016-8-10 10:15
在科学网一直不愿意过多的提这个话题,因为科学网也有很多动辄“文傻”的所谓“科学家”。虽然没看到这些人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科学成就,也不知道这帮人看不起文科学者的资本在哪里,不过就这伙人一贯的发言来看,缺乏常识是共性,有知识没文化,在一个相对专制的社会中 充其量扮演的是工具的角色。 科学网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 轻视人文是改开之后的社会通病,科学网也未能免俗,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人文教育不及格。中国的人文教育受政治和意识形态干涉太多,所谓的课程不过扮演的是给体制背书的工具,教育方式僵化落后,缺少启发性内容。大学以上的社会科学内容因为意识形态的禁忌和种种政治限制,发挥的空间被缩小,成了一团浆糊。 忽视历史、艺术和文学的重要性是一种短视和无知,说明中国人对教育的心态仍然没有走出“实用”的圈子。人文教育可以教给年轻人价值观与道德准则,得以让他们在社会中承担责任,做出智慧的选择,学会批判性思考,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民主离灭亡总是只有一代人的距离。在一个社会中,数百年历史的民主理想,比如言论与出版自由,稍有不慎就能被镇压,乃至灭亡。很多人都羡慕民主的环境,但民主的环境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一群懂民主的人维系的。文明是比富强更高的目标。 没有好的人文教育,中国科学能否崛起?博主认为,肯定不能。 最近大家讨论韩春雨,从屠呦呦到韩春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头衔“三无学者”。到目前为止一个“诺奖级”和一个“准诺奖级”,没那些“三有学者”什么事。相比之下,有些人什么都有,资源有,头衔有,权利有,就是没有成果。这说明了一个不会做人,不善交际,只知道潜心研究的人在这个圈子中并不被重视,该有的没有,也不会有。然而在这种官僚化的封建圈子,有些人活的还挺乐呵。没有人文教育支撑的民主环境,科学的发展会顺利吗?博主真的很难把某国的某个圈子称为学术界。博主以为,从爱国的角度来看,韩春雨那个学术是假的也许对中国更好,起码面子上好看。
3130 次阅读|53 个评论
[转载]钱穆:中国文化与人文修养
kexuechuanbo 2016-7-31 05:25
钱穆:中国文化与人文修养 2016-07-22 现代大学周刊 作者 | 钱穆 历史是人事的记载,史实以人物为中心,所以不了解人,即不易了解历史。尤其中国文化,特重人文精神,如廿四史等书皆以人物为中心,其体裁特别重在列传。因人可以支配历史,而历史并不能支配人。 人文修养即是讲究做人的道理和方法,懂得如何做人才是最高的知识,学如何做人才是最大的学问。学做人是人最切身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都有其教人做人的道理,生长在这社会里的人,都得接受这社会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如孔子、耶稣、释迦,他们都教人如何做人。尤其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即为教人如何做人,但孔孟与耶稣、释迦不同,因耶稣、释迦乃教主,而孔孟则不然。 如我们要立志做一科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或教育家,我们首先不能忘记我们是人,必须站在人的立场去获得知识来为人类服务,若脱离了人的立场,则所有一切均成泡影,全无意义。要了解中国的文学,必须了解中国做人的道理,因中国文学的最高理想,要将自己最高的人格溶化在自己的作品中,要使作家与其作品合而为一。故不了解作家,即不易了解其作品最高最深之境界,若只求了解一篇篇的作品,而不去了解作家的人格,那么我们不能洞晓其作品所涵真实的意义,如或有某作家的作品不需通过了解作家本身的人格,而便能予以全部把握,则那些作品中国人眼里至多是第二流的。 如屈原与其作品是溶合为一的,若不了解屈原其人,便不能了解其作品,这种作品才是第一流。至于如宋玉,其作品虽美,可是我们只了解其作品即可,并不必去了解宋玉之为人,故其作品最多只是第二流。又如陶潜、杜甫、欧阳修、苏轼,直至近代如曾国藩等人,其诗文都是基于其人格而成,其人格均能表现在其作品中,我们若不了解他们的人格,就无法了解他们的作品,这才是第一流的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书之作家究竟是谁,知与不知,并不影响到我们欣赏这些作品上,所以它们只算是第二流的。中国人常把小说戏曲都列为第二流的文学,就为这个原因。 历史是人事的记载,史实以人物为中心,所以不了解人,即不易了解历史。尤其中国文化,特重人文精神,如廿四史等书皆以人物为中心,其体裁特别重在列传。因人可以支配历史,而历史并不能支配人。我们读历史,必须懂得历史里的人物,能品评其人格之忠佞贤奸,邪正诚伪。若不了解人物,则无法了解到历史。即如岳武穆、文天祥、史可法等,我们当知并不是因他们为国而死,才成为这样的人,而是因为他们是这样的人,才会碰到这样一个死的机遇。 人之生死,只是一个机遇,机遇仍在人之选择。他们之死,才显示出他们的忠直诚正。这是一个主动的表现,他们可以不死,因为机遇可由人自己作选择。故中国人讲历史,主要在人物精神,所以学历史必须知道做人的道理。中国人讲教育,常言身教胜于言教,所以我们与其说孔子是一位教育思想家,不如说他是一位教育家。从这里可以看出身教和言教的分别。身教是以身作则,用人格来教人格。教育家的一切思想言论,只是他人格之表现,他的主要价值不在其思想言论,而更要在其背后的人格。中国之品论文学,不重其文章而重在作者与作品之合一。讲历史不重其事业,而重在其人格与事业之合一。我们不了解一人,亦不能了解其教育精神与目的。如孔子、孟子及宋明诸大儒,他们全是以自身人格来发扬他们的教育精神与目的的。所以不了解中国的做人道理,就不能了解中国的史学、文学、教育、人生、和全部文化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殊的地方,所以说教人做人的道理是我们文化的中心思想,这叫做人文修养。 在易经上说:“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天所用“文化”“人文”两名词,虽从英文译来,然而这观念中国自古已有,不过与西方有些不同。何谓人文?曰物相杂谓之文,所以文就是一种花样,如黑白相杂便成了花样,若只是纯白或纯黑,则无所谓花样。中国人讲有天文、地文、人文,如男女相杂亦就是花样。因男女相杂才化合成夫妇,为父母,有子女,这就是物相杂,即是一种人文。老一辈人与晚一辈人相杂化合,即可产生新的,今之天下即是经化合而成的天下。大而言之,时空相杂遂形成今日的社会,用中国话说,即一经一纬,而织成了人群相处的文采即谓之人文,人文也可说即是世网。说到空间,人易懂,如这是台北,那是台南,但说到时间,便不易把握,如何时才有此日月潭,此小学和文史年会。虽然今天是在这日月潭的国民小学来举行文史年会,可是这三个形成的时间是不同的。犹如同长在一个园林中的树,也是历史不同,年代不同。在这种各个不同的情形下织成了一个世网。人群社会中之形形色色,因于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复杂多样,我们称之谓文化,这是包括着很多东西的。这即是人文,因复杂而化合。经于复杂之交织化合而又成了新物。 什么是修养?如修剪花朵枝叶,培养泥土等。一颗花种,生出花苗后,须要慢慢培养修剪,才能长出一朵合意的花来,做人亦如此。天地生人,单独的人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于是男女老幼,民众政府交织形成了世网。若把今天这个年会扩大来讲,便可以把整个世界都牵上,换一面讲,若非整个世界的化合,亦无此年会。人一定要进入社会才成人,因此必要在人群中做人,若脱离了社会便不成为人了。故人定要二人以上相杂,才能做人。中国提出“仁”字即二人,所谓人相偶。中国人讲做人道理,最基本的是要人参加进社会,在人文中修养他自己,成为一人文化成的人。西方讲人文乃是针对宗教而言,因宗教最大目标重在死后人可接近上帝因而得救,于是反过来主张人文主义,其所讲重要精神并不与中国相同。中国讲做人的道理,一定要把人与人配合起来才能做人,如果你死了,但在社会上还有因你之化合而所成的新的你保存。所以中国人注重的是后世,不是天国。要言之,脱离了社会的人,不算是一个人。 请问跑进社会以后如何做人呢?当然,如做老师,做公务员等,不能一些花样都不做而单独说要做个人。所以要做人,便须做社会上的人,进而做历史上的人。天地所生之人只是一“自然人”,入了社会以后做的人,才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才是文化人,即是人文修养之人。 但是要怎样做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呢?我国文化主要精神就是要教人如何做人。我们今天讲讲做人的道理,并非说别人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这不能分开讲,现在所讲,只是全人类做人的道理,只是讲人如何做人,便该在人以外更没有条件,这一切是无条件的。与教育程度的高低,人的贫富贵贱等都无关。而只是就全人类中每一人如何来做一个人讲的。只要他是一个人,就应该在社会上做一个人,也就可在社会上做一个人,不须任何条件的。有知识的要做一个人,无知识的也要做一个人,富贵的要做一个人,贫穷的也要做一个人,不管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只要是生而为人,就要做一个人。而且人格是要一贯下来的。从幼到老,从生到死,因此不能说到待我到某阶段了,才来讲做人。我们要讲做人,是要每一个人都要做的,通贯古今,在每一个地区和环境下都要做,不受时空限制。而这一个理想又是人人须做而又永远做不到十全的。就因为永远做不到十全,所以要人不断地去做。这就是中庸所说:“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 试问我们做人应从何处开始呢?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就是青年人。孔子这番话就是要我们在一切条件下做人,从头一开始便讲究做人。人总有父母,总有社会,做人惟一的条件,便是要在你以外再有人,其他便无条件了。但是为何要这样去做呢?就借孔子那句话中“泛爱众而亲仁”的“亲爱”二字来看,你有一个亲人、爱人,你心里一定喜悦。你能以亲爱之心待人,你自己一定很高兴,人家以亲爱待你,你也会很高兴,所以亲爱是人心之所欲。难道天下有不要人亲爱的人吗?孝弟只是亲爱的别名而已。这既然是人心之所欲,人为何不去做呢?苟非人人心之所欲,又如何能勉强人人去做呢?故中国人教做人,开始只要能“从心所欲”,做到家,仍还是“从心所欲”,再没有更易的功夫,更高的境界了。故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孔子一生修养到最高境界即为此从心所欲。然而“从心所欲”是一件最容易而又最困难,最浅近而又最高深的事,同时也最普遍,而又最个别的事。 但一个人每为要“从心所欲”而走上不能“从心所欲”的路,到处碰壁,不开心。这是因为不知“从心所欲”的方法所致。什么是“从心所欲”的方法呢?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子注:“尽己之心之为忠,推己及人之为恕。”尽自己的心,如要睡则尽心的睡,要吃则尽心的吃,只有自己的心能替自己做主,自己才能把握住自己,自己的心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进入社会,到了一个复杂的世网中,我们应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你不要在一切外在的条件上怨天尤人,你要从最根本处做起,从你初生做小孩时的那一颗心的根本处做起,才可上达到最高的境界,这时则只有天知了。所以学做人,须从自己的心上做。孔子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要“从心所欲”而“不踰矩”才是,若“踰矩”则不能“从心所欲”了。这个“矩”还是在我们心里,做事违背自己的良心还是不能有矩。因“规矩”在人心中,故“心之矩”即“天之则”。照宋儒讲这是天理的流行,用宗教语言来讲,这是上帝所给的心的法则,即是上帝的法则。这法则给了我们就是“心矩”,就是“天德”。下学而上达,是要从根本处学起而直上达天德。宋人称之为“天理”,与“天理”相反的是人欲。“天理”的内容只是人心所欲而不踰矩,“人欲”亦是人心所欲而踰矩了。人心之欲,想这又想那,但必须有一矩。所欲只在“矩”中,就是天理了,故人欲和天理并不是相违背的,而且是一体的,只要不踰矩就行。 人总有一死,若想长生不死,这固然是“踰矩之欲”;但若如读书过火,吃饭过火,休息过火,寻乐过火,亦都是踰矩,结果因过火而生了病,终生愁死,反而早死,都是违背天理所致。所以要“从心所欲不踰矩”。矩在心中,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能做到矩在心中时,也就是天人合一之时了。 今试问如何认识此心矩呢?这也很浅近,只自己心下觉得快乐即合心矩了,若心下不快乐则总有毛病。凡一切事皆不能过分,不用求快乐,只要求合理,合理则自然快乐,才能理得心安。这不是讲思想,也不是讲人生哲学,只是学做人的道理,这道理只在于躬践实行,只在学。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岳飞,文天祥都死了,其所欲之义则至今尚存。人的生命是总要丢掉的,但须要选择一丢不掉的东西。眼前有很多路,但得你自己挑一条去走。故人须要立志,用自己的心去选择一下。取舍之间尤见志。人之求学相同,但“志”不一定相同。在一取一舍之间,建立起自己的志,然后再从志去学。孔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这“志于学”就是孔子立志去学做人的道理,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心,希望诸位能立志求学,做一个中国理想的标准人。 来源:《钱宾四先生全集42·历史与文化论丛》,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编辑: 东 方 这一刻,遇见大学 现代大学周刊 微信号: Uweekly 微博:@现代大学周刊 投稿: iuniversity@qq.com 阅读 5850 29 投诉 广告 商品推广 精选留言 写留言 4 万秋 谢谢!陈 7月24日 3 万秋 好文章 7月24日 1 晨钟暮鼓 值得一看 6天前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个人分类: 师生交流心得|1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