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外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行为的根源
whyhoo 2012-1-7 10:13
六十年前,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发表了一篇激起美国及世界舆论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并很快地促成了冷战时期美国的强硬姿态。如今,有鉴于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决定性影响,和其投射军事力量的能力与日俱增,怎样理解中国行为的思想根源,也就成了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事实上,更好的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动机,有助于防止中美两国关系出现僵硬和对抗的姿态。   自2008年以来,中国学者及战略研究员对中国外交政策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政策的意识形态基础,和中国的国际吸引力和地位——也就是所谓的“软实力”。   主流派被称为“中国学派”。它与政府观点一致,坚持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然而,少数派则认为中国应以其传统政治思想为基础,并强调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普世价值。中国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虽然不断发文抨击这个立场,党却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人物孔子恢复了名誉,甚至在天安门广场竖起孔子的塑像。   中国学派坚持在国际外交中遵守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原则,传统主义学派却呼吁中国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主流学派坚持将中国定义为发展中国家,理由是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仍仅排在世界第104位。传统主义者则认为,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应当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传统思想开始影响决策思维   目前,中国学派的影响力似乎局限在官方的声明层面,而传统主义者则逐渐对政策发挥了影响。例如,中国政府在利比亚危机中一如既往地重申了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外交原则,但却接受了联合国对卡达菲政府的制裁决议。   此外,中国还派出了一艘军舰和4架军用飞机赴地中海,协助3万5860名中国公民,和2100名其他国家的人民撤离利比亚。这是中国第一次将其海军实力投射到如此远的地方。这与儒家的理念是一致的,即将道义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首要标准,而不是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将经济利益视为外交政策的唯一动力。   早期的儒家思想家著述时,身处的是诸多小国残酷地争夺领土的政治环境。对他们来说,政治实力是国际实力的关键,而政治实力的核心则是有道义的政治领导。他们认为,统治者应尽可能依据道义规范行事。任何王者都应从整个世界的角度考虑政策,而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人民。   因此,孔子思想的最大继承者孟子认为,王者应当惩罚那些在本国施行暴政的统治者。他认为,不顾道义而主要仰仗军事或经济实力来维持统治的君主,是不可能长期屹立于国际舞台上的。   中国虽然正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在决策中,却并不时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这次对利比亚的政策,同以往的政策大有不同,它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我们不能排除传统思想在可见的未来,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圈的主流思想。基辛格曾对笔者说,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将比任何外来的意识形态(例如马克思主义或者自由主义),都更可能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   内政是影响一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在最近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在政策讨论中听到最多的词,是突然间取代“经济发展”成为官方教条的“幸福”。这个变化也可能预示着中国外交政策在未来可能进行调整,因为“幸福”一词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出现的次数,要远高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早期儒家思想家认为,统治者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民众福祉,其本质是基于生活的道义。由于贫穷阻碍了道义的行为,因此他们认为国家应致力于消除贫困。但是,孔子及其追随者是唾弃为求经济发展,而罔顾道义的治国理念的。   春节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重要节日。在2010年2月的春节,中国总理温家宝发表讲话,他说政府的工作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更有尊严。在今年3月的一场记者招待会上,他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经济改革不可能成功,而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腐败。   这些说法对中国人来说相当新鲜,因为它们都是强调政治因素的重要性,而非党以往经常强调的经济决定论。   目前,要判断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道义责任、幸福和尊严的传统——对中国外交政策有什么冲击和多大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确知,传统理念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在增强。在未来数年里,看来没有任何力量能扭转这一趋势。 作者是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其著作Ancient Chinese Thought,Modern Chinese Power最近刚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文原题:The Sources of Chinese Conduct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331.shtml
个人分类: 政治|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服务大局 开拓进取——杨洁篪谈2011年中国外交
whyhoo 2012-1-4 23:39
2011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国际形势发生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开拓新局面,坚定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回顾总结中国外交这一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一年来,国际形势总体和平,但影响深远的大事、难事、急事接连不断,动荡不定的一面相当突出,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调整变革步伐明显加快,一些格局性、趋势性变化更加明朗。   (一)国际金融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给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稳定带来多方面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暴露出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缺陷以及相关国家在体制机制、政策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更有一些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街头示威抗议运动。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外部需求萎缩、内部通胀加剧等挑战,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国际权威机构认为,世界经济增速会从2010年的5.1%降至2011年的4%。世界经济缺乏强有力的新增长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二)地区动荡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对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冲击不容忽视。2010年底、2011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多国政局发生剧烈动荡,至今仍在持续,导致地区力量对比此消彼长,地区国家关系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地区形势要实现从破到立、由乱到治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巴以问题复杂难解,伊朗核问题再度突出,阿富汗重建进程困难重重。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朝鲜半岛局势有所缓和。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备受各方关注,安全问题的突发性、传导性、联动性增强,凸显了运用综合手段实现全球安全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继续上升,各方竞相加大对本地区的关注和投入。亚太占世界人口的40%、经济总量的54%、贸易总量的44%。在乱象纷呈的当今世界,亚太地区保持了总体稳定的良好态势,本地区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亚太越来越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各主要力量在亚太交汇并存,竞相加大对亚太的关注和投入,给地区形势和地区关系带来新的复杂因素,地区格局酝酿新的变化。虽然地区国家间存在一些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但求和平、重稳定、谋发展、促合作始终是地区形势的主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始终是有关国家的政策取向。   (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机制改革逐步推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保持整体崛起的势头,日益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力量。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机制化合作不断深化,有力地推动了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同时也应看到,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仍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进程。 二   新世纪新阶段,外交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必须更好地为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地方的通力协作下,在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下,外交工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局,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创造更多有利的外部条件。   (一)积极运筹同各方关系,努力维护并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一项最基本要求就是要抓得住、守得稳这一机遇期。一年来,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领导人出席多场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对大国、周边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友好访问,通过卓有成效的首脑外交和高层往来,全方位推进了我国与各方的友好合作关系。2011年11月,胡主席、温总理分别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夏威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圣彼得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四场多边峰会,取得圆满成功,将全年外交工作推向新的高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我国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巩固了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主动有利地位。胡主席成功访美,中美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俄双方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中日关系也都取得新发展,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达到新水平。我国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金砖国家间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我们坚持睦邻友好不动摇,将自身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维护了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大局。我国已是大多数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相互间的利益融合程度空前加深。我们弘扬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精神,为推动10+1、10+3、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朝鲜核、伊朗核等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支持阿富汗重建进程,努力促使周边热点问题降温。我们同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启动《宣言》框架内合作项目,宣布设立30亿元人民币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为维护南海局势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促发展、保稳定服好务。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最重要的就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外交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总体目标。我们把为“十二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服好务作为贯穿全年外交工作的主线,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争取有利外部经济环境。协助实施“引进来”、“走出去”,进一步深化与各国互利合作,推动同欧亚、中东、拉美等地区能源资源、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加强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社会一道支持有关国家克服经济金融困难,参与和引导国际体系变革进程。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有关经贸摩擦。我们未雨绸缪,高度警惕和防范国际上各种反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全力配合维护国内社会政治稳定。   (三)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努力促进与各方共同利益。我国与各国利益关联度日益加深和扩展,这对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既体现了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又表明致力于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努力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得更大。我们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决反对有关国家利用台湾、涉藏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我们广泛参与打击恐怖主义、海盗、网络犯罪等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举行了同老挝、缅甸和泰国在湄公河开展联合巡逻执法首航仪式。我们认真践行“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妥善应对国际上的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安全与正当权益。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指挥下,前后方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从动荡地区撤离我国公民行动,仅从利比亚就撤出35860名我国公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人员的行动。   (四)坚持不懈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已累计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约2.1万人次,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中国家定位,我们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向非洲发生严重饥荒的国家提供紧急粮援。我们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和支持西亚北非国家自主处理内部事务,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在利比亚、叙利亚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我们深刻认识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这一趋势,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进中外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围绕“十二五”规划实施、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活动,深入开展公共外交,向世界展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诚意,唱响中国发展前景光明论。 三   展望2012年,国际力量的消长变化、国际体系的变革调整、国际关系的磨合互动将在更深层次展开,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将更加强劲。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当中依然存在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为各方所看重,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上升,总的看机遇仍大于挑战。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同各大国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进双方关系稳定发展。对于那些即将举行大选的国家,要有针对性地多做工作,避免其国内政治因素给双方关系造成干扰,实现双方关系平稳过渡并取得新发展。   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通过扎实有效的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机制建设等途径,提升合作水平,有效增信释疑,巩固好周边战略依托。   要用好我国同发展中国家高层交往等机遇和中非、中阿合作论坛等平台,将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向更高水平,加强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   要以在我国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我国领导人出席多边峰会等为契机,发挥好我国在多边外交舞台上的负责任大国作用。   要继续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与有关国家财政、金融、经贸和投资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公共人文外交,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加强海外领事保护机制和能力建设,维护好我国海外利益。   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牢牢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在外交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此文是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为《求是》杂志撰写的文章)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892268.htm
个人分类: 外交|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洁篪外长:2011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whyhoo 2011-12-20 15:25
近日,杨洁篪外长就2011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专访,全文如下:    记者:您认为2011年国际形势有什么新的重要发展?   杨洁篪:2011年是国际形势发生十分深刻复杂变化的一年。国际形势总体保持和平稳定,但影响深远的大事、难事和急事层出不穷,动荡的一面比较突出,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变革:   国际力量对比加快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整体崛起势头,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机制化合作不断深化,日益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力量。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改革取得一定进展。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风险上升。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新兴市场国家也面临外部需求萎缩、内部通胀加剧等挑战,全球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世界经济治理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   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地区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有关国家关系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地区形势进入动荡与变革交织的不稳定期。巴以问题、伊核问题、阿富汗等热点问题此起彼伏,给地区和国际形势带来新的冲击。能源资源、网络安全、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安全问题的突发性、传导性、联动性显著增强。   亚太地区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各方竞相加大对亚太投入,地区国家关系面临深刻调整。亚太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虽然地区国家间存在一些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但求和平、重稳定、谋发展、促合作始终是地区形势的主流。    记者:今年我国外交为化解外部风险、服务国内发展与稳定做了哪些工作?   杨洁篪:新世纪新阶段,外交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必须更好地为巩固和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把为“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服好务作为全年外交工作的主线,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革,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共同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我们加强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社会一道支持有关国家克服经济金融困难,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有关经贸摩擦。配合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同欧亚、中东、拉美等地区能源资源、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我们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深入推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扩大进口,为各方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机会。   我们严密防范各种反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全力配合维护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决反对有关国家利用台湾、涉藏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有力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安全。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今年我国与各方关系的发展情况。   杨洁篪:一年来,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多场重大外交活动,通过卓有成效的首脑外交和高层往来,全方位推进了我国与各方的友好合作关系。   我们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胡主席成功访美,中美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我们积极落实两国元首共识,推进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促美以合作方式、通过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两国在经贸等方面存在的分歧,保持中美关系总体稳定。同时我们坚决反对美对台军售等错误行径。中俄高层交往频繁,双方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制定未来10年两国关系发展规划。中欧关系稳定发展,双方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达到新水平。我们支持日本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日关系取得新进展。   我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努力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大局。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们努力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成为大多数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越来越多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同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不断深化。我们稳步推动10+1、10+3、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促进地区国家共同发展。我们同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并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   我们大力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我国领导人遍访亚非拉地区,增进了我国与有关国家的政治互信,推动了各领域合作与交流,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中拉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我们在三亚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金砖国家间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   我们深入开展多边外交。我国领导人利用重大多边场合深入阐述我国内外政策,与各方协调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引导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同时继续在朝核、伊核等热点问题上劝和促谈,为维护地区形势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记者:我们在维护我国海外利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杨洁篪:今年以来,我们在维护海外利益方面的挑战有所增多。我们认真践行“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处理各种领事保护案件两万多起,有力维护了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安全与正当权益。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指挥下,各部门、各单位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从西亚北非有关国家撤离我国公民行动,仅从利比亚就撤出35860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人员的行动,充分展示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广泛参与打击恐怖主义、海盗、网络犯罪、跨国犯罪等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进一步加强预防性领事保护工作,努力建立健全海外领事保护机制,加强相关能力建设。    记者:请问今年我国在公共人文外交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杨洁篪:新形势下,公共人文外交是我国外交的重要开拓方向。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公共人文外交,大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我们围绕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发布等重大活动,以多种方式向世界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诚意,展示中国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打造“外交小灵通”微博、“外交服务站”广播、蓝厅论坛等公共外交新品牌,将例行记者会由每周两次增至五次,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向国内外民众介绍我国内外政策和发展理念。同时,充分发挥我国驻外使领馆对外宣传的桥头堡作用,驻外高级外交官今年发表演讲和接受采访达2700多次,发挥了增信释疑的积极作用。我们同多国成功举办“中国年”、“文化日”、“感知中国”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记者:请您展望一下明年的外交工作。   杨洁篪:201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十二五”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际力量的消长变化、国际体系的变革调整、国际关系的磨合互动将在更深层次展开,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国际形势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后续和延伸效应将持续显现,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为各方所看重,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上升,总的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牢牢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推动各项外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我们要同各大国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进双方关系稳定发展。坚持睦邻友好,提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水平,巩固周边战略依托。密切同发展中国家高层交往,充分利用中非、中阿合作论坛等机制,将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向更高水平。以峰会外交为契机,发挥我国在多边外交舞台上的负责任大国作用。继续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与有关国家财政、金融、经贸和投资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公共人文外交,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原文见 http://www.mfa.gov.cn/chn/gxh/tyb/zyxw/t888421.htm
个人分类: 外交|1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中国外交乘风破浪
whyhoo 2011-12-20 15:19
——外交部部长助理乐玉成在2011年中国外交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的讲话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秦亚青院长, 各位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外交学院邀请我出席“风云世界 激扬中国:2011年中国外交回顾与展望”研讨会。   临近岁末,外交学院邀请一批专家学者和媒体的朋友们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今年中国外交工作,很有意义。既有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外交工作,也有利于我们集思广益,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外交工作。   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全方位外交取得显著成就,坚定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   我国领导人亲自开展峰会外交和首脑外交。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等一系列国际和地区多边会议,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积极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机制改革,促进区域合作进程。   我们积极服务国内经济发展,防范外部经济风险。推动全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对外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   我们稳步发展同各国关系。中美就设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互信与合作进一步发展,互成最大贸易伙伴。中日关系保持稳定发展势头。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同拉美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我们积极营造稳定、繁荣、和谐的周边环境。中国同周边国家高层交往频繁,各领域合作深入发展,互联互通建设稳步推进。我们同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宣布设立30亿元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维护了南海形势总体稳定。   我们妥善应对西亚北非动荡。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地区国家人民的意愿和选择,妥善处理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同有关国家关系平稳过渡。   我们全力维护我国公民海外合法权益。完成自埃及、利比亚、日本撤离我国遇险公民行动,成功营救在境外被绑架的船员和工程人员,妥善处理我国船员在湄公河遇害等重大事件。   我们深入开展公共和人文外交。围绕“十二五”规划实施、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发布等重大活动加强政策宣示,同各国广泛开展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等领域交流。   待会儿,专家们要从方方面面对今年的中国外交进行盘点和研讨。在这里,我想重点就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国外交谈几点个人看法。   第一,要看到中国外交成就来之不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想大家一定有同感。今年初,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突尼斯青年自焚,引发西亚北非这么大的动荡。同样也是年初,希腊发生债务危机,希腊的GDP只占欧洲的2%,本来对于富足发达的欧洲来说不算什么,但也引发了深刻的欧债危机,逆转了世界经济复苏走势。3月11日,日本发生地震,没想到引发这么大的海啸和核泄漏,到现在影响还未彻底消除。根据目前公布的最新计划,日本打算用8到10年时间清除巨灾留下的垃圾。更不用说世界在能源、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问题上面临的挑战了。可以说,2011年是重大战略意外迭出的一年。纵观全年,世界出现这么大的动荡,这么复杂的局面,恐怕任何有远见的人都未曾想到。今年还先后出现了挪威枪击案、伦敦骚乱、“占领华尔街”运动,不少国家政府倒台。上周比利时、意大利又发生枪击案,死伤百余人。这么困难的局面给各国的稳定和发展都提出了挑战。   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各方包括国内民众对中国外交的关注、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外界对中国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疑虑和误解。外交工作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处理起来更加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够保持总体稳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第二,要看到中国外交顺应了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大势。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越来越生活在“地球村”里,各国利益交融交汇越来越密切,大家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这是一个全新的形势。我们不能再用“我兴你衰”、“零和游戏”等冷战思维来看世界、办外交。不久前,中国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不是忽悠人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也是当今形势下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道路。中国不可能走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侵略扩张的老路。强化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动辄进行武力干预,这些做法都不符合时代潮流,“谋而无道,其行难远”。我们要树立新的安全观,这个世界不是武器越多越安全,而是各国越发展、合作越深入才越安全。   最近美国调整亚太战略,加大对亚太投入。有人对此感到担心,怀疑中美能否在亚太和平相处,甚至认为我们的周边环境恶化了。在我看来,美国从未离开亚太,也谈不上“重返”。中国无意也无力在亚太排挤美国,希望美国在亚太发挥建设性作用,包括尊重中方的重大关切和核心利益。太平洋足够宽广,应能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的共存与合作。前几天我听联想老总柳传志说,中国刚刚加入WTO时,大家都很担心,认为“狼来了”。结果我们入世十年,“与狼共舞”越舞越好。我们在外交上也要有这样的胸怀,面对形势变化,要用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思路来解决问题。我们要有自信,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合作,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没有人能包围我们,排挤我们。   第三,不能简单地用“软”和“硬”来界定中国外交。国际上特别是西方一些人指责中国外交强硬了,不像过去好说话。但是国内一些舆论又说我们的外交太软,主张“亮剑”,要求教训一些国家。这本身就表明,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外交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能说动枪动炮才是硬,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就是软。中国人讲刚柔相济,也就是说,“柔”和“刚”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就像一个人有温和的时候也有发怒的时候,一支军队有勇往直前的时候也有迂回周旋的时候。斗争和妥协都不是外交的目的,也不是评判外交好坏的标准,而只是实现外交目标的方式和选项。这就要求我们该斗争的斗争,该合作的合作,该周旋的周旋。智慧比拳头更重要。   外交要着眼大局和全局来进行谋划,兼顾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政治和经济利益,统筹考虑国家利益、形象和责任。外交搞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不是增强了,国家的地位是不是上升了,国家的利益是不是增加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各行各业的努力,这里面自然也包括外交的贡献。可以说,在世界主要大国当中,中国外交是十分成功的,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应该对这一点感到自豪。   第四,要看到新形势下做好外交工作并不容易。当今世界变化之大前所未有,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日新月异。甚至外界对中国的定位都感到难以把握。我们的GDP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了,但同美欧日相比,中国经济的“蛋糕”还不够大,质量也不够好。我们的是粗粮蛋糕,人家的是奶油蛋糕,而且分蛋糕的人比我们少得多。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导致中国人对本国的认识不一样,对外交的诉求不一样,给外界留下的印象也不一样。何况,我们在外交上还不断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年初从利比亚撤人,要在很短时间内把3万多人从万里之外撤回,情况之复杂前所未有。我们的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外交怎么配合?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如何解决和应对?这样的问题很多。随着外交事业的大发展,我们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显著增加。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所有驻外使领馆负责领事侨务工作的一共600多人,现在中国每年出境人数达6000万人次,平均每个驻外领事官员要给10万人提供可能的领保服务,也就是1:10万,而这个数字美国是1:5千,日本是1:1.2万。据说美国驻伊拉克使馆有1万6千名外交官和员工,而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只有9个人。作为外交官,我们为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感到自豪,累一点、辛苦一点都值得。   展望明年,世界恐怕不会像电影《2012》描绘得那样进入末日,但国际形势的变化肯定还会很大。世界经济形势下行风险增大,欧洲债务危机和西亚北非乱局仍未结束,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大国将举行选举。国际上还将召开多场重要峰会。中国外交要做好准备,应对好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和各种风险挑战,继续加强与大国关系,努力促进周边睦邻友好,扩大同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全力服务国内稳定和经济建设,继续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后,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外交工作的支持。你们的工作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你们的学术交流和报道,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了解更加深入。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我国的外交一定会有更大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一定会有更大提高。   祝大家新年好。 原文见 http://www.mfa.gov.cn/chn/gxh/tyb/wjbxw/t888263.htm
个人分类: 外交|1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把握规律 开拓进取 推动党的对外工作科学发展
whyhoo 2011-12-10 10:29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建党伊始,党就开展了对外工作。90年来,党的对外工作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对于不断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90年来,党的对外工作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把握规律,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党的对外交往始于建党之初,当时就同共产国际保持着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和进步力量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和其他进步力量广泛建立友好关系,为迅速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国际共运大论战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对外工作受到“左”的错误严重干扰,一度徘徊、停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党的对外工作进行了重要调整和创新,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同世界各国各类政党开展友好交往。十六大以来,党的对外工作高层次交往、战略性沟通、预防性外交、前瞻性调研、基础性工作的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不断深化与各国各类政党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拓展与政党国际组织的联系,开创出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局面。   90年来,党的对外工作不断探索、积极开拓,形成了一些规律性认识:   ——党的对外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是党的对外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对外工作拨乱反正,彻底摒弃“左”的思维定式和“以我划线”的作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基本原则,又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具体实际,推动党的对外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对外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大势,与时俱进。90年来,党的对外工作既有因为错估形势导致失误的教训,也有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方针政策而获得蓬勃发展的成功经验。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审时度势,指出时代主题不再是“战争与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党的对外工作积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了重大转折与突破。   ——党的对外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突出实效。90年来,党的对外工作重心不断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而调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开展武装斗争和壮大统一战线、夺取全国政权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表明,党的对外工作历来是同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的,归根到底是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只有在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中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真正发挥优势、突出实效。   ——党的对外工作必须坚持党际交往四项原则。90年的对外交往使我们党认识到,各国政党之间只有遵循正确的党际交往原则,才能保证党际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对外交往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顺应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各国政党交流合作的发展趋势,得到世界上不同类型政党的广泛认同,在实践中已经和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促进了我们党同世界政党的了解、友谊与合作,推动了国家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有益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党的对外工作必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开创新局面。党的对外工作90年来取得的所有重大进展都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及党的外事部门、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探索、开拓创新的结果。上世纪70年代末,党的对外工作审时度势,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实现了指导思想、交往原则、交往对象、交往内容和形式四个方面的历史性突破,党的对外工作从此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二、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对外工作蓬勃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局面   十六大以来,党的对外交往渠道越来越广、内涵越来越丰富。我们党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形成了以各国执政党、参政党、合法在野党和政党国际组织为主要交往对象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政党交往新格局,开拓出既符合我国总体外交发展需要,又顺应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大势的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局面。   (一)创造性地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努力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结合国家总体外交布局和党的对外交往优势,深化与各类政党的交往。十六大以来,党际传统友谊继续在我与社会主义国家双边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周边国家政党交往更加均衡,努力增信释疑;与发达国家各类政党广泛交往,增进了我与发达国家战略互信;与发展中国家政党交往内涵不断深化,夯实了国家关系的政治基础;与各类国际和地区性政党组织的交流合作增多,政党多边交往舞台日益成为我党宣示理念政策、扩大国际影响的新平台。另一方面,党的对外工作积极配合国家重大外交部署,努力维护涉我核心和重要利益。在中日关系、朝核问题、涉藏、涉疆、涉奥运和抗震救灾等问题上,党的对外工作适时切入、积极跟进,着力用好党际交往独特渠道和人脉资源,最大限度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推动问题向积极方向发展。   (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一方面,通过党际交往探讨发展经验,推动我们党广泛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对外交往,深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各国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理念,研究国外发展经验教训,丰富完善了改革和建设思路。另一方面,以政党外交促进务实合作,为国内改革与发展服务。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平均每年要派出100多个代表团走出国门,开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等各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地配合了“走出去”战略。   (三)加强思想沟通和理念交流,积极树立和维护党的良好国际形象。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我们党的关注增多,党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在党际交往中,通过坦诚交流、深入对话,党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得到深刻阐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为国际社会广泛了解,党在保持国家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核心作用为世界所熟知,为树立我党开明、开放、民主、进步、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顺应中国外交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探索政党外交新机制、拓展新领域。十六大以来,党的对外工作领域、内涵、机制和方式都有了创新发展。一是着眼国际格局新变化,既重视传统大国,也关注新兴大国,与美、日、俄、巴(西)、印、澳等国政党建立大国大党机制化交流关系。二是针对不同国家政党的特点强化战略性沟通与合作。一方面,更注重与西方政党的战略对话,中美政党高层对话、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相继展开、定期举办;另一方面,顺应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党愿望,深入探讨治党治国经验教训,交流执政理念、分享执政经验,深化政治互信。三是积极探索政党多边外交新途径,成功主办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积极参与全球性、地区性政党多边论坛,扩大我党影响。四是通过政党渠道推动民间组织广泛开展国际交往、参与多边活动,形成了以党际交往为依托的民间外交新模式。   (五)在党的对外工作中加强调查研究,努力为中央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深入研究国际形势、外交战略和各国内政外交动态,为我们党进行重大外交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通过主动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理论层面深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化解国内外风险和挑战服务。通过深入思考苏联、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丧权亡党的深层次原因及世界一些大党、老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为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把握机遇、勇迎挑战,努力推动党的对外工作科学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党的对外工作既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诸多挑战。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可以有所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引领中国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党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党希望与我们党开展深入对话、推动战略互信,共同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之策。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新兴大国的执政党,在“西强东弱”、“资强社弱”的国际大背景下,以及国际格局、秩序与体制机制深刻调整与变革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维护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难度趋于上升。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必须自觉把党的对外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认识,放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中来把握,放到国家总体外交的战略布局中来谋划,推动党的对外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新时期的工作方向与目标。要从世界格局、中国与世界关系及我党我国历史方位的根本变化中,准确把握党的对外工作的科学定位,增强统筹两个大局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宏观布局和统筹兼顾,推动党的对外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使之成为促进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党的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成为党员领导干部观察和研究世界的重要平台,成为借鉴国外经验、为中央决策服务的重要渠道。   要建立健全党的对外工作体制机制,为党的对外工作科学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党的对外工作是全党的事业,离不开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党的大力支持。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十分重视党的对外工作,作为党的对外工作的领导者、决策者、实践者,他们用大量时间和精力直接从事党的重大对外活动,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领导同志及基层组织的党员干部也越来越多地以不同方式参与到党的对外工作中来,为我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中央集中领导和统筹规划、中联部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党委广泛协助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工作体制,为党的对外工作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   要着力营造党的对外工作中的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有机结合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发挥整体优势与合力。政党外交要以政党高层交往为核心,以全方位交往为基础,以战略性对话沟通为抓手,以深入做人的工作为根本,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增进效果,力争在支持和配合总体外交、增进政治互信、引导国家关系发展、促进双边关系难点和国际热点问题解决、服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公共外交要以党际交往和党的对外信息传播为依托,逐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精心设计,强化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利用各种渠道与平台,大力宣传我党执政理念、执政实践、执政成就、执政经验,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党的关切与疑虑,为展示我党良好国际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作出贡献。民间外交要以大力促进我民间组织积极有序参与国际重大活动为重心,积极主动地组织、利用好我民间外交资源,提高民间组织的对外交往能力,不断扩大与各国民间组织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尤其重要的是,要努力在党的对外工作中形成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使三者相互交融、相互配合,不断发挥整体合力与效益。   要大力加强调查研究,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中央决策服务。要在党的对外工作中加强调查研究,深刻分析、综合判断当今世界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中央更好地了解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大势、促进我对外关系发展、进行外交战略谋划和决策服务;要加强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当今国际社会政治思潮及发展理念的比较研究,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服务;要深化对外国治国理政经验、社会发展与建设规律的研究,为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强化核心领导地位、加强治理能力服务;要加强对世界政党政治及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研究,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服务。   要努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对外交往能力。干部队伍建设事关党的对外工作的长远发展。加强党的对外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对外交往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组织纪律严、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对外工作队伍。要着眼党的对外工作的未来发展和对人才的总体需求,把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放到突出位置。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和政治素质,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培育勇于创新、不断开拓的精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强化战略思维、沟通协调和对外传播能力,使这支队伍能开创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对外工作方针政策,不断推动党的对外工作科学发展。   (作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tbzt/jdjszntbzt/zywzjd/201107/t20110715_93408.htm
个人分类: 外交|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洁篪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摘要
whyhoo 2011-12-4 22:06
2011年3月7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杨洁篪: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同大家见面。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今天我很乐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去年这一年我们看到全球风云激荡不止,中国的外交也是格外引人注目。您认为去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外交工作有哪些特点?另外,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您能否介绍一下今年外交工作的主要安排?您对接下来这五年乃至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外交有什么展望?    杨洁篪: 去年国际形势发展的鲜明特征,可以用“变革”和“合作”来形容。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在曲折中艰难复苏,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新兴经济体在迅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向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但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也不少。虽然各国之间在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分歧、矛盾,但各国的相互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依存度更高了。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谋安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去年对中国外交来讲是挑战之年、进取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们办好了喜事,办妥了难事,办成了大事。峰会外交成果丰硕,我们和各国友好关系不断向前推进,外交工作不断开拓新局面。   今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也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全方位推进中国的外交事业,特别是要发挥好多边峰会的引领作用。今年1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十分成功,实现了我国今年外交的良好开局。接下来,4月要在中国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6月将举行上合组织成立10周年峰会,10月要举行东亚峰会,11月要在法国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在美国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活动。这些峰会都非常重要,我们要精心筹备好我国领导人出席上述峰会的准备工作。我们相信,中国将会为这些峰会的成功,为促进国际社会合作、地区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总之,今年的外交工作我们要做到开局良好,中盘走好,收官完好。   展望今后五年至十年的中国外交工作,我想总的目标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和周边关系,要为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就是要为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好务。我们要立体思维,立体操作,进一步形成以首脑外交为统领,国别、区域和各领域外交相互促进,双多边结合,政经文互动的有力外交架构。我们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准确把握好和平发展与科学发展的互动关系,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请问您如何评价现阶段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您对今年双边关系发展有何期待?    杨洁篪: 过去一年,中俄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国领导人就进一步深化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中俄关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重要机遇,进一步推进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是应梅德韦杰夫总统邀请,胡锦涛主席将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我们还要举行一系列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的活动。二是全面加强两国的务实合作,两国领导人已经就此达成了重要共识。我们要着重加强在经贸、高科技、地方等领域的项目合作。三是中俄两国互办了“国家年”、“语言年”,其中有不少好项目,我们希望同俄罗斯协商,把它们机制化、常态化。四是进一步加强我们两国在国际和地区组织中的合作,加强双方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协调配合。   总之,中俄两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万事以诚为本,以信为先,这就是中俄关系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也是两国关系能够不断地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南非电视五台记者:刚才您提到,“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正式会晤今年将在中国举行。中方对这次会晤有何期待?另外,有人认为“金砖国家”组织正在朝着与发达国家相竞争的新兴市场集团的方向发展,对此您有何评论?    杨洁篪: 我们欢迎南非加入“金砖国家”组织,欢迎祖马总统4月中旬来中国海南三亚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我们希望这次会晤能够取得重要的、积极的成果。“金砖国家”领导人加强对话交流十分重要。虽然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但我们都非常注意能够保持本国的良好增长态势,能够保持稳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都关注国际金融、经济的状况,我们愿意在这些领域加强沟通,这既是“金砖国家”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期待。   我们要进一步拓展各方在务实领域的合作。实际上前一个时期,各方在环保、工商业、智库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我们将以这次会晤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涵,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的好处。我们要通过这次会晤来充分体现“金砖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个组织同发达国家不是一个竞争关系,而是开放、包容的,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北合作的桥梁。我相信通过这次会晤,“金砖国家”组织将会在上述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日报记者: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中国和国际社会通力合作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竞争。有些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甚至有的国家点名说中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您怎么看待当前世界格局下国与国之间,尤其是中国和西方大国以及和周边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杨洁篪: 一段时间以来,在国际媒体当中,无论是自己发表评论还是援引一些人士的讲话,“竞争”两个字出现得多了些。回答这个问题要花点时间。首先,我不能忘了向你以及各位在座的女记者朋友致以“三八”妇女节的热烈祝贺。   中国一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在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上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其中也包括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是中国与各国关系的主流和主导面。毋庸讳言,在一些国家之间的经贸互动等方面,可能既存在着合作,又存在着竞争。我认为,首先是要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竞争,允许各个国家在竞争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挖掘本身的潜力和活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我们主张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来开展竞争,反对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反对双重标准,也反对歧视性的待遇。我们主张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开展良性竞争,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要懂得换位思考,不能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更不能人为地设立对手,树立对立面。竞争应该是平衡有度的。对于那些由于历史原因和一些现实的因素,在竞争当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施以援手,尽力去帮助、去扶持,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提高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的发展为同其他国家合作创造了更大空间。这些年,我们同非洲国家进行了很多的合作。例如帮助他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已经帮助修建了2200多公里的铁路,3400公里左右的公路。这就像人一样,血脉畅通,这些国家就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同各国的互利合作,拉紧我们之间的利益纽带。我们也在努力尝试同发达国家一起来帮助第三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当然,这种三边合作或者是四边、五边的合作必须首先得到驻在国的同意和支持。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您在阐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念后,能否评价2010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能否展望一下中国今年的周边外交工作,特别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亮点?    杨洁篪: 去年,中国周边形势总体上保持了和平、合作、发展的局面。我们同有关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新的发展,有一些重要的特点。我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日益加深。中国领导人访问了许多亚洲国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相互信任和合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比较成功地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的影响,亚洲去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2%,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我们促进了互利合作,推进了地区一体化建设,并共同努力妥善处理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我们将继续执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基本方针,努力同各方共同营造一个和平稳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   我们将继续在新的一年里致力于增进政治互信。今年是中国同巴基斯坦、老挝、文莱建交60周年、50周年和20周年,是中国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也是中国同东盟、印度的“友好交流年”。我们将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和各方的友谊及相互理解,促进亚洲共同发展。我们还将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建设。我们同东盟已经建立了自贸区,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这种合作。也要进一步推进东盟十国同中日韩之间的务实合作。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彼此之间有着十分友好的合作关系。互联互通,实现网络化的建设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双方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良好的步伐。所以,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共商互联互通上的大计,全力去推进。同时我们一定要一起合作,妥善处理地区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本地区能够保持和平稳定,为我们的发展繁荣创造更好的条件。    路透社记者:杨部长,去年中美关系发生了一些摩擦,尤其关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使中美关系比较紧张。您是怎么看将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如果美国再向台湾出售武器,中方会有什么反应?    杨洁篪: 首先,我要指出,胡锦涛主席应奥巴马总统邀请,今年1月对美国的访问是十分成功的。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国关系达成了重要共识,特别是双方决定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中美关系现在的气氛是好的。下一阶段,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王岐山副总理和戴秉国国务委员将同美方共同主持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刘延东国务委员将同美方共同主持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拜登副总统将于今年年中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此后适当时候,习近平副主席将对美国进行访问。   关于合作伙伴关系,我想强调,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是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因此,推进伙伴合作,是潮流所向、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中美两国都是对世界和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我们决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国深化合作的需要。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在处理中美关系方面,在新的形势下,要有新的思维。在新的时期,要创造新的良好的氛围。两国元首已经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扎实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扎实推进两国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中美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或者摩擦,这也是客观事实。关键是要相互尊重,妥善处理。我们对美国售台武器表示坚决反对。我们敦促美方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中美联合声明》的原则和精神,停止售台武器,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这对维护中美关系大局至关重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我们知道,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购买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国债。同时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这帮助欧洲国家应对了主权债务危机,还有一种声音对此表示出了顾虑,甚至担忧。您认为中方此举的战略考虑是什么?中国政府今年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一步深化中欧关系发展?    杨洁篪: 我不知道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分析。朋友希望我们施以援手,到底是做还是不做?不做有人说话,做了也有人要说话。事实上,中国十分关注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我们采取了增持欧元债券,帮助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一系列措施。我认为这是受到广大欧洲地区的国家和人民,特别是当事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各国越来越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因此,我们应该同舟共济,而不是相互排斥;应该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这才是和谐相处之道。   中国和欧洲是世界上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体,又分别处于各自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相互帮助、合作共赢,何乐而不为?总之,我们愿同欧盟方面共同努力,推进双方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互尊互信的政治伙伴关系,深化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建设互鉴交流的文明伙伴关系。今年将举行“中欧青年交流年”,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双方青年交流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增进双方人民的友谊、信任,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持续发展奠定更加牢固的民意基础。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我问的是有关地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六方会谈已经停了两年多,各方对六方会谈似乎信心不足。虽然朝鲜方面已表示希望重返会谈,但韩国方面仍坚持先南北对话后六方会谈的立场。在当前形势下,您认为六方会谈何时能够重启?另外您认为通过六方会谈实现半岛无核化的希望有多大?    杨洁篪: 六方会谈的进程确实停滞了两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东北亚的安全形势发生了一些复杂的变化,这个局面值得各方高度重视。至于六方会谈进程本身,人们如果全面地、客观地来看这个进程,会承认这个进程是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的,比如说发表了“9·19共同声明”,促进了有关各方的交流,对稳定地区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重启六方会谈这一进程,中方提出一系列积极主张,国际社会对此是充分了解的。国际社会希望尽快重启六方会谈这一进程,六方会谈有关各方都对重启六方会谈的进程原则上持积极的态度。现在的问题是在如何重启、何时重启,这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交流沟通,达成一致。如大家所知,中国积极支持有关方面进行双边的对话、接触、会晤。同时,我们认为这种接触、对话同六方会谈可以相互促进。我们不能期待任何问题一夜之间就能够得到解决,而六方会谈也是前无古人的事。所以各方都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中国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相信,通过会谈各方能进一步找到共同语言,在会谈的进程中积极寻找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各方应该利用当前相对有利的时机,做出更大的努力,尽快重启六方会谈进程。我们相信,只要各方保持信心,坚定决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就一定能够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最终实现半岛无核化和东北亚的长治久安。    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您如何评价二十国集团的作用?对今年法国戞纳二十国集团峰会有何期待?    杨洁篪: 二十国集团是应对重大经济和金融挑战的重要平台,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建设全球新型发展伙伴关系的有益尝试,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   我们希望今年下半年在法国戞纳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能够在以下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推动二十国集团从短期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经济治理机制转型,能够在应对重大国际金融、经济风险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能够进一步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能够更多地照顾和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希望有关国家加大在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方面的投入,将解决南北发展失衡问题作为解决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出路。    人民日报记者:近期中国从利比亚撤离了3万余名中国公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的行动,可谓举国关注、举世瞩目。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另外,今年以来非洲形势出现一些新变化,请您评价一下当前非洲形势及中非合作发展情况。    杨洁篪: 最近一个时期,利比亚局势动荡,影响到那里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政府对此十分关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圆满完成了从利比亚大规模撤离中国在利人员的工作,这确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人员行动。这也是中国各个部门、各地方政府、中国军队、中国驻外使领馆、中国企业等有关人员共同努力的良好成果。中国在这次撤离行动中,也力所能及地帮助12个国家的多达2100人撤出利比亚。这些行动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全力贯彻“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宗旨。我们也要向在撤出行动中给予我们热情帮助和支持的各国政府和友人,向华侨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不久前,我对非洲五国进行了访问。我得到的总的印象和看法是:虽然非洲地区存在着一些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但总体上,非洲大陆保持了和平稳定的态势。不断地推进非洲各国乃至整个非洲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区一体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和影响,是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普遍愿望,也是他们行动的方向。中国同非洲国家、非盟有着良好合作关系。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所宣布的对非务实合作八项举措已经得到全面落实,温家宝总理在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的对非合作新八项举措也在落实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胡锦涛主席宣布的援建项目——非盟会议中心将在今年内竣工,这是继坦赞铁路后我们援助非洲的最大项目。我们现在也在认真地筹划如何开好明年将在中国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总之,我们要同非洲朋友们共同努力,使中非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日本广播协会记者:日中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在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问题上,在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上,两国的看法都不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您认为这个敏感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应该怎样促进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改善两国国民之间的感情?另外,昨天晚上日本外务大臣前原诚司辞职,您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他的辞职有可能带来日本政治局势的不稳定,这样会不会影响到今后的日中关系?最后,今年日中韩领导人首脑会谈以及外长会谈的主办国是日本,您对日中韩合作机制抱有什么样的期待?    杨洁篪: 我们注意到,日本领导人最近就中日关系发出了一些重要、积极的信息,表示希望双方都从战略高度来对待和处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方愿同日方共同努力,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我认为,无论对中方还是对日方来讲,中日关系都是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搞好中日关系应该是双方的明智选择。去年底以来,两国领导人已经进行了多次会晤和接触,推动两国关系迈出改善发展的步伐。对中日两国来讲,今年是改善和推进中日关系相当关键的一年。中方愿同日方保持高层接触,加强交往,同时进一步增进互信。温家宝总理将于今年5月赴日本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王岐山副总理将率团出席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这些都是两国高层接触会晤的重要方面。   你谈到了改善两国国民感情的问题,我认为这很重要。首先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要让两国老百姓都看到搞好中日关系给彼此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两国之间的敏感问题,一定要管控好,防止矛盾分歧激化升级。此外,还要进一步推进两国的人文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奠定更好的社会基础。   中方认为,有一百条理由让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中国坚持两国东海问题原则共识的立场没有任何变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落实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方面遇到了一些曲折,双方应从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大局出发,妥善处理有关敏感问题,为落实东海问题原则共识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已多次要求日方切实防止再次发生类似去年发生的那样的事件,从而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   我同前原外相有过多次接触和会谈,就改善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一些重要共识。不论谁是他的继任者,我都愿意同日本的外相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贯彻两国领导人关于推进中日关系的一系列重要共识。我们希望5月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进一步增进战略沟通和政治互信,进一步深化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要重点推动中日韩三国自贸区联合研究,推进商签投资协议的进展。要深化循环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合作,还要进一步加强人文领域的交流。同时,我们希望三国能够在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在的国际格局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您认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才是合理的?    杨洁篪: 当前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我觉得有三个积极“趋向”值得关注:一是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均衡”。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格局朝着有利于和平和发展的方向演进。二是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趋向深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有关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三是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意愿“趋向上升”,多边主义更加深入人心。上述三个“趋向”有利于国际格局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在新的一年里共同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一起做出更大的努力。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t/dnzt/yjcdjzw/
个人分类: 外交|1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时期中美关系的主旋律
whyhoo 2011-12-4 20:15
一一崔天凯副部长在第二届“蓝厅论坛”的演讲 尊敬的各位使节, 各位专家学者、工商界、传媒界朋友们,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蓝厅论坛”,与各位就新时期的中美关系进行交流。   再过几天,胡锦涛主席将应奥巴马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准备工作现在已进入倒计时。刚刚开始的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胡主席访问美国则是中国外交在这一年的开篇之作。   在这个时候,熟悉中美关系历史的朋友们一定会联想到今年是著名的“乒乓外交”40周年,一定会回忆起1979年,也是在新年伊始的1月份,在中美建交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在中国刚刚决定要实行改革开放伟大转折的时候,邓小平对美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大家也都记得,在1997年,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引领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迈向21世纪。大家还都了解,这将是胡锦涛主席作为中国国家元首对美国的第二次访问。因此,大家自然都很关心,这次访问将对中美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不久前,杨洁篪外长在新年的第二天就专程赴美,就中美关系、特别是胡主席对美国的访问与美方交换看法。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会见杨外长时说,胡主席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初访美,时机很好,意义重大,他期待着这次访问。我和在场的两国外交部门同事都有同样的期待,胡主席此次访美将开启中美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将给两国人民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与此同时,我们也都注意到,中美双方甚至国际上仍然有人心存疑问: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时,两国重申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世界为之瞩目。但此后一年,更吸引眼球的似乎是两国关系中的“坏消息”。面对风风雨雨,中美关系这艘航船究竟能不能继续向着合作的方向前行,驶向更加广阔的前景?   我认为,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明确的。中美两国之间唯有合作,别无选择。加强合作将带来中美两国和世界的共赢。推进合作,应该成为新时期中美关系的主旋律。这是因为:   首先,中美合作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   回顾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的历程,不难看到:   中美之间的交往日趋密切,彼此关系的基调更加积极。政治上,两国不再相互敌对,而是积极谋求战略合作。经贸上,两国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双方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军事上,两国不再是战场的对手,两军已在许多领域开展务实交流。盖茨国防部长近日成功访华,促进了两军关系发展。   中美超越分歧、相互借鉴的意愿不断上升。双方在政治、经济、贸易、农业、科技等广泛领域,签署了几十个合作协议。两国每年派出数百个不同级别的官方代表团互访。两国互派留学生每年达10万人左右,双向交流更加明显。美方4年送10万学生留学中国的计划稳步推进;未来4年,中方也将派遣万名公费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   中美交流合作的渠道持续拓宽。双方建立起涵盖政府各部门、立法机构、政党高层等60多个合作机制。中美地方和民间交往蓬勃发展,日益成为推动两国关系的生力军;双方结成36对友好省州、161对姊妹友城。赴对方国家旅游成为时尚,往返中美的旅游者每年超过300万人次。   其次,中美合作的现实步伐不可阻挡。   奥巴马总统就职后,中美关系自冷战后第一次打破怪圈,迅速实现平稳过渡。在过去两年内,中美元首已七次会晤,两国政府首脑、立法机构领导人也成功实现互访或会晤,两国高层往来的密度、广度和深度都创造了新记录。   双方在原有的中美战略对话、战略经济对话基础上,建立起更高层级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已经成功举行了两轮对话。在两国元首特别代表主持下,双方40多个部门的负责人齐聚一堂,深入讨论事关两国关系、地区和全球事务的广泛议题,这在中美关系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范围内也极为罕见。两国经贸合作大大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0年贸易额有望超过3800亿美元,稳步迈向4000亿美元。双边其他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也保持了不断推进、拓展的积极势头。   第三,中美合作与亚太振兴之路相辅相成。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世界上发生两件相互关联的大事: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和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这之后的三十多年,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维持总体稳定、保持迅猛发展的时期。   在中美两国和亚太地区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本地区历时已久的一些热点问题,有的得以妥善解决,有的有所缓解,从而为各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推进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越来越成为引领本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市场,以及东亚、东北亚、南亚等主要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与亚太国家的年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   中美就本地区反恐、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减灾防灾等诸多问题开展磋商交流,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繁荣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美协调合作,促进了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双方均支持亚太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地区框架的努力,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等区域机制活动,为推动亚太整体战略地位持续上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美互动与亚太地区持续稳定繁荣形成良性循环。当前,亚太正处在稳步上升的重要时期,地区国家都希望同中美进行合作,也都希望中美两国加强合作,都希望分享中美合作带来的发展红利。   第四,中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前景备受期待。   中美同为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处理地区热点冲突、反对恐怖主义、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及应对重大全球问题等方面,两国开展了有效磋商与协调,承担着重要的共同责任。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美两国同舟共济,为推动亚太和全球走出危机阴影做出了重要贡献。应对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先后成功举行,中美两国的积极协调功不可没。中美在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实现半岛无核化上抱有共同诉求。两国与有关各方继续朝着缓和局势、促进和谈的方向深入沟通,对局势早日转圜意义重大。   新形势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地球村越变越小,国家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深,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没有有效的国际合作,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不断上升,各种全球性议题也不断进入两国合作的视野。我们从来不赞成“中美共治”的说法,但中美合作对于促进世界上许多问题的解决的确必不可少。中美携手,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   当然,必须指出,过去三十多年来,中美关系从来没有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前进,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不可谓不多。有的问题长期存在,而且事关重大。其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涉及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台湾问题处理好了,中美关系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遭受干扰和挫折。这已经为过去三十多年的历史一再证明。同时,两国之间既存在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不同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也面临局部利益诉求不同、沟通协调不够导致的具体分歧。这些都需要加以妥善处理,才能确保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和差异,两国对话合作就更显重要。唯有合作,才能保持和扩大双方关系的积极面,管控和减少消极因素,使两国关系的主流始终同两国长远利益的需要相吻合。这就是“合则两利”的前途,否则,只能滑向“斗则俱伤”的结局。   为此,中美双方都需要牢记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经验,摒弃落伍于时代的观念。联系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需要,有几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思考之一,平等和尊重决定相互交往的高度。中美交往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谁求谁、谁依附谁的问题。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中美联合声明的原则,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是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础。   思考之二,相互信任决定互利共赢的深度。无端猜疑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十分有害于双方合作。中美利益交融的格局继续深化,中国的发展不仅不会威胁和损害美国的利益,而且会在方方面面为美国和美国人民带来更多机遇。同样,一个保持繁荣、讲求合作的美国,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我赞成盖特纳财长两天前在我的母校所讲的,中美“彼此的成功对于对方都十分重要”。   思考之三,平常心态决定看待分歧的气度。和任何其它双边关系一样,中美有交往就会有分歧,即使是合作领域,也存在十个手指长短不齐。中美关系顺利时,要放眼长远,对困难估计足一些。关系不顺时,要着眼大局,不让一时一事干扰整体合作。   只要我们想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真正付诸实践,就能把握好中美关系的大局和主流,就会有更强的信心和恒心来推动两国合作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女士们、先生们:   胡锦涛主席访美,将开启中美合作的又一个重要机遇。中美双方对于共建新时期关系格局都高度重视。通过此访,双方有望在经贸、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科技等广泛领域开展一系列新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双方要通过这次访问,引导两国关系进入一个贯穿合作主旋律的发展新阶段。这就需要我们:   ——亳不动摇地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中美关系的大方向。切实落实好、坚持好、发展好两国领导人就建设中美积极合作全面关系达成的重要共识,使两国关系曲线少一些起伏波动,多一些平稳上行。   ——更加积极主动地谋划中美关系的阶段性积累。保持和加强高层往来与各级别交往,充分发挥战略与经济对话等机制的引领作用,协调和设置共同议程,为中美合作继续迈上新台阶创造条件。   ——更加坚定不移地增进战略互信。主动增进战略层面沟通,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积极引导两国人民不断增进了解,夯实支持两国友好的社会基础。   ——更富创造性地探索一切有利于中美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紧紧抓住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新机遇,积极开拓双边、多边合作领域,努力扩大利益交汇面。   中国人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美国人总是认为“YES, WE CAN DO IT”。那么,就让我们两国坚持不懈地加强合作,争取互利共赢的结果吧。   我相信,经过中美双方共同努力,胡主席访美一定能取得成功,一定能推进中美合作更加深入发展,使之更广泛、持久地惠及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谢谢大家!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785986.htm
个人分类: 外交|1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用信心与合作共筑亚太未来
whyhoo 2011-12-4 20:08
用信心与合作共筑亚太未来 ——杨洁篪部长在首届“蓝厅论坛”上的讲话 (2010年12月1日) 尊敬的各位使节, 尊敬的企业家代表, 各位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们:   很高兴参加首届“蓝厅论坛”活动。我想,之所以把论坛取名为“蓝厅论坛”,是因为蓝色让人联想到大海和天空,既包容万象又蕴含热情与活力,契合了和谐共存、开放共赢的理念。它寓意着我们将以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汲取各界智慧,深化对话交流;以纵论天下的开阔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共谋发展大计。相信“蓝厅论坛”将架起一座外交与民众、国内与国际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使中国外交更好地走近民众,走向世界。   本次论坛选择“亚太地区形势和中国的政策”为主题,很有意义。当前,亚太的发展为各方普遍关注,中国又是亚太地区的一员,加强对有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增进互信,凝聚共识。我愿就此与大家沟通交流。   对于21世纪的亚太,人们曾经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亚太人文荟萃,潜力巨大,前景光明。也有人认为亚太问题丛生,麻烦不断,不容乐观。如今,当21世纪第一个10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回顾亚太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亚太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但谋和平、维稳定、求合作、促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亚太正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生机与希望的地区。   ——亚太战略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重要。   过去10年,亚太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已成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新兴经济体成长十分显著、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积极活跃的地区。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拥有世界40%的人口、54%的经济总量和44%的贸易总量,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机制,为促进共同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亚太各种区域合作机制蓬勃发展,新倡议、新设想不断涌现,体现了各方合作应对挑战的强烈愿望。尽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亚太经济的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地区热点时有升温,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给亚太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但总的看,亚太国家经济总体向好,围绕后危机时期发展方式的变革竞相展开,国际地位继续提升,将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亚洲发展势头从未象今天这样强劲。   过去10年,亚洲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快速发展,成为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日益突出。亚洲国家面对两场金融危机,团结自强、通力合作,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不仅维护了经济稳定,也为未来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亚洲国家总结出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立足自身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着力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亚洲秉承开放精神,积极扩大与欧洲、非洲、北美、拉美等地区的务实合作,加快自贸区建设步伐,迎来了新的发展和跨越。   对于亚洲的发展,我想用三个“50%”来说明:一是亚洲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世纪,亚洲GDP曾占全球的一半,此后一度衰落。20世纪以来,亚洲国家励精图治、奋起直追,重返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亚洲国家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近1/3 ,据一些国际权威经济组织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亚洲将重新占据世界经济的50%。二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早在五年前,东亚区内贸易总额就已接近3万亿美元,占其外贸总额的比重超过50%。东亚区域合作更是取得长足进展,东盟、10+1、10+3、中日韩、东亚峰会等各种机制日益完善,形成了优势互补、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三是亚洲国家人文科技等领域潜力巨大,软实力不断增强,为亚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公布的数字,亚洲科研人员数量在全球所占比例已由2002年的35.7%增加到2007年的41.4%,这一数字很可能在未来数年里提高到50%。一个生机勃勃、和平发展的亚洲日益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与亚太关系从未象今天这样紧密。   过去10年,中国与亚太的发展相伴相随、相互促进,共同开启了亚太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作为亚太大家庭的一员,与各国共同肩负着维护本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使命。我们深知,没有良好的地区环境,中国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为亚太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开展友好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中国与周边国家不仅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友好的基础,更有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与亚太国家的互信在共度危机中更加深入人心,互利合作在借重互鉴中持续全面发展,各领域合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中国同亚太各国政治交往日益密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政治对话成果丰富。今年我们同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实现了高层互访和交流,累计超过60起,来华出席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亚洲国家政要接近50位。各部门、各层次的交流对话也已全面展开。   中国同亚太各国经济合作不断深化。10年间,中国同亚太国家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中,有8个来自亚太地区。中国与亚洲国家贸易同期增长了近3倍,连续多年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市场,以及日本、韩国、印度、越南、蒙古等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60%以上是在周边,亚洲已成为中国设立境外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中国积极扩大与亚太国家财政金融合作,设立总额2000万美元的“中国APEC合作基金”,同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签订总额达3600亿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同亚太国家和衷共济,相互扶持,进一步深化了务实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亚太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中国同亚太国家安全合作持续拓展。中国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议,大力推动六方会谈进程,在解决热点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等安全对话机制,与地区国家开展反恐、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公共卫生等安全合作。中国坚持以事实为基础,根据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和解决领土海洋争端。在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水灾等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感同身受,慷慨相助,及时提供各类救灾援助,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   中国同亚太国家人文交流更加广泛。中国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人员交流,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不断扩大教育、文化交流对话。10年来,来华的亚洲国家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去年已超过16万人,占外国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4。我们在亚洲建立了1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在韩国、日本、蒙古等国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积极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开展人员培训,五年来仅为东盟国家就累计培训14,000多名各类人才。   中国致力于同亚太国家共同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中国主张立足本地区多样性突出的特点,本着协商一致、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开放包容等原则,坚持以现有机制为平台,各种机制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地区合作。今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为扩大双方贸易投资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使世界上近1/3人口得到实惠。中国支持“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同有关国家一道,共同推动公路、铁路、航道、港口等建设。10+3合作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呈现出强大生命力,实现清迈倡议多边化,建成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和7亿美元的区域信用担保和投资基金。中日韩合作也迈出新步伐,确立了2012年完成三国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的目标。中国积极推动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将APEC打造成地区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中国欢迎有关国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对任何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融合和共同繁荣的合作倡议,都持开放和欢迎态度。 回首过去10年走过的历程,亚太地区发展并非一路坦途。亚太区域广泛,国情各异,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加深理解互信、维护地区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但亚太国家总能立足长远,着眼大局,化危为机,实现更大的发展。亚太10年发展历程,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第一,合作是基础。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亚太国家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面临着维护和平稳定的共同使命,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共同任务,抑制矛盾多发、实现发展转型的共同挑战。世界和亚太的大变化召唤着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更新,要求我们去除冷战思维,摈弃意识形态偏见,树立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如果说20世纪是热战冷战交替、两极相互对立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应是和平的世纪,合作的世纪,共赢的世纪。   第二,发展是关键。亚太地区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面临着新的难得机遇,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恐怖主义继续存在,经济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对地区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这些问题多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共同发展的途径来解决。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防止矛盾复杂化,影响发展大局,损害本地区的共同长远利益。只要我们把共同利益的蛋糕越做越大,让发展的红利惠及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有效化解各种挑战,实现本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三,树立新安全观是保障。当今世界国际安全威胁更趋复杂多元,安全问题的综合性、整体性、关联性上升,解决各种地区安全问题单打独斗不行,孤军奋战不行,只有以合作求安全才是出路。我们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既尊重本国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促进共同安全。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国家间的领土海洋争端应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双边谈判和平解决,相信凭借已经达成的共识和畅通的对话渠道,各方一定能靠自身力量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所有国家都应发挥建设性作用,不做制造矛盾和紧张的事,不做使问题复杂化的事,而是多做有利于地区稳定的事,多做增进互信的事,多做促进团结的事。   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再度紧张,中方对此高度关注。作为负责任大国,中方一贯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身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中方主张,当务之急是防止紧张局势升级,决不能再做火上浇油的事情,有关方面应保持冷静克制,推动事态重新回到对话谈判的轨道上来。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朝韩交火事件发生以来,中方为防止事态升级恶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与有关各方进行了密切沟通和协调,敦促各方务必保持冷静克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共同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中方还建议于12月上旬在北京举行六方会谈团长紧急磋商,希望这一磋商有助于缓和当前紧张局势,为重启六方会谈创造条件。我们将继续做出努力,推动各方共同维护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第四,尊重多样性是前提。亚太地区多样性和复杂性突出,各国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模式各异,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元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这既是亚太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亚太长期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一传统,发扬开放包容、求同存异、互谅互让的精神,加强互学互鉴,扩大人文交流,把亚太建成一个文化多元、和睦共存的大家庭。   女士们,先生们,   2011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明年对世界和亚太而言,将是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推进后危机时期发展方式的转变,深化国际体系变革,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之年;对中国而言,将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与世界和亚太的目标一致,利益紧密相连。中国愿与亚太各国深化合作,共迎挑战,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共同努力:   一是全力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国际金融市场起伏不定,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保护主义明显增强。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不平衡性进一步显现。我们应继续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在巩固和扩大业已取得的成果和共识基础上,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快推进国际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积极致力于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着力推动南北合作。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在锁定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尽早实现发展回合目标。   二是共同应对重大全球性挑战。围绕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打击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展开的双多边合作,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国际合作新的增长点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我们要共同推动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取得进展,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合作,推动发展绿色经济。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保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携手打击恐怖主义和海盗袭击活动,维护海上安全和正常贸易往来。加强防灾减灾合作,相互学习借鉴,降低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三是不断深化国际体系改革。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全球性风险增多与全球治理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国际体系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迄今已举行五次,在协调应对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开启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继续发挥好二十国集团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作用。推动落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共识。要继续维护并加强联合国在现行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四是努力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朝核、伊朗核、阿富汗、苏丹等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国际社会应在维护和平稳定环境的大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动有关问题的降温和解决。在伊朗核问题上,有关各方应从大局和长远出发,加大外交努力,保持耐心,采取更加灵活、务实和主动的政策,通过对话与谈判寻求全面、长期、妥善解决,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和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充分尊重阿富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支持阿富汗重建,共同促进阿富汗及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应充分尊重苏丹主权,尊重苏丹人民的意愿和选择,在确保苏丹及地区和平与稳定大局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全面和平协议》的落实,共同维护好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五是加强文明互鉴,促进人文交流。我们应充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加强交流互鉴,分享有益成果。应进一步拓展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各领域人文合作,促进民间交往,为深化全方位合作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中国将积极办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的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为保护文化多元发展、促进人文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风雨同舟者兴。展望未来,世界和亚太和平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各种复杂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化解挑战,走出一条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的国家和谐共存、合作共赢的创新之路,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773513.htm 附 件:
个人分类: 外交|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21世纪的中国外交
whyhoo 2011-11-30 14:31
在 21 世纪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将主导世界政治格局。在亚洲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将进一步发展同日本的关系来遏制中国,台湾问题将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中国应寻求解决台湾问题的新办法。中国在亚洲应进一步发展同澳大利亚的关系来平衡美日关系,中朝、中韩关系之间应寻求平衡,中巴、中印关系之间应寻求平衡。在欧洲法国作为传统强国将继续主导欧洲政治,美国将进一步发展同英国的关系来遏制法国,中国在欧洲应发展同法国的关系来平衡美英关系,中德、中意、中俄关系应保持平稳发展。在北美洲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将开始动摇,中美关系应保持平稳发展,中国应进一步发展同加拿大的关系来遏制美国。在南美洲巴西开始崛起,中国应进一步发展同巴西的关系,中阿关系应保持平稳发展。在非洲南非作为传统强国中国应进一步发展同南非的关系。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将在“金砖四国”的框架下进一步发展。中国同其它发达国家的关系应保持平稳发展,中国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依然保持传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帮助这些国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将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本国能源难以满足巨大需求而更多依赖进口,能源问题将是中国发展外交关系时应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应进一步发展同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的关系。中国同欧洲应在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交流合作关系,应派遣更多的学者和学生赴欧洲国家工作学习,也让更多的欧洲学者和学生来中国工作学习。中国应在世界上进一步宣扬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并进一步向其它国家推广汉语。中国应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推向世界。中国应更加国际化,有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工作生活,外国人也能更深入的融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应吸收更多的外来文化而成为一种多元文化,并包含更多的科学文化和艺术文化,中国崛起也更应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和繁荣。
1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浩:“邓文迪式反击”启示 中国外交该出手时就出手
dongzg101 2011-7-24 06:17
郑浩:“邓文迪式反击”启示 中国外交该出手时就出手 2011年07月22日 09:32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 T | T 4772 人参与 55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内容提示:对邓文迪挺身护夫的举动,郑浩认为,在中国外交上遭到挑衅的时候,有情况的时候反应要非常的迅速果断,不能够只靠说要有相应的动作,说是一方面,但是还要有相应的动作来配合,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凤凰卫视7月21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安东:一场窃听丑闻把传媒大亨默多克以及他旗下的世界新闻集团推上风口浪尖,然而就在英国当地时间的19日一个意外的事件让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成了大红大紫的人物。在英国的听证会上面,默多克是突然遭到一名男子的袭击,而就在身旁的妻子邓文迪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一记凶狠的排球扣杀的动作对施袭的男子给予了回击,保护了自己的丈夫。而在一时之间,各大媒体也都纷纷的对邓文迪的迅速反应作出了报道。首先带您先去看一看片子,看看当时这一幕的情况。 解说:听证会本来进行得好好的,默多克和儿子詹姆斯正接受问讯,但突然出现戏剧性的一幕,默多克遭到听众席一男子袭击。詹姆斯当时就震惊了,身穿方格上衣的男子拿着纸碟向默多克浇过去,邓文迪反应灵敏,一巴掌直接甩向袭击男子,其他人更看傻了眼。看慢镜,曾是排球手的邓文迪很火大,起身一记重扣,这个彪悍的回击宣告她在排球界的完美复出。 突袭导致15分钟休会后,默多克只穿衬衫,邓文迪仍坐在他身后,老婆这下摇身一变成为保镖,默多克超有安全感的,有没有。 事后人们对男子用来袭击的物品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奶油蛋糕,其实是剃须膏,他自己脸上也被剃须膏粘到了,样子十分狼狈,这名男子以被英国警方带走调查。 安东:刚刚咱们看到的这个片子里面,有排球运动员底子的邓文迪,她是奋勇护夫这个画面,其实从昨天开始在各大媒体反复的播出了。想听听您看过之后的感受,以及我们从中到底能有什么启事? “邓文迪式反击”给我们的启示 郑浩:19日在聆讯的时候我是看了现场,整个的现场我都在家里看。19日应该是伦敦的当地时间下午4点多钟发生了这一幕,香港差不多11点多钟。当时我看了以后就非常有点震撼的感觉,因为妻子处于本能来保护自己的丈夫。而且邓文迪身手矫健,确实这一记扣杀,确实让那个小子得到了教训,而且她回来以后马上跟丈夫就说我教训了他。到后面聆讯的时候仍然是非常淡定的坐在后面,继续听有关的聆讯。 实际上很多的网友很多的外电,包括CNN,CNN昨天花有八分钟来解读这个画面,来解读当时的一些情况,所以都非常的重视,邓文迪当然也是火了。由此我也是联想到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其实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无关紧要,你从邓文迪挺身而出,出于本能来护夫这件事情上能看到什么东西呢,无非就是她的这样一种本能,她的功底,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要娶老婆的话最好是中国的老婆,既能当老婆也能当保镖,很多人都这样认为,还能想到什么呢? 我其实想到最近就是中国在外交领域方面,确实是遇到了很多很多的挑战。比方说前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中国提出严重的交涉。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也是不断的发声,而且声音的分贝是越来越高。像今天有五名菲律宾的议员登岛,中国的外交部也第一时间严重抗议。在印尼的 巴厘岛 现在正在开东盟的外长会议,10+1,10+3,今天也开了10+3,而且也取得了一系列初步的成果。 因此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外交似乎现在也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邓文迪呢,当然要和中国的外交要扯上关系,那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通过她敏捷的动作果断的动作,给我们一些启示,其实这个启示我也是一些断想,并不成为一个理论,或者并不成一个什么特别严谨的系统。但是给我了一些,当时我看完以后我就有一些想法,我们看就是邓文迪她这个动作,第一给我的一个启示,就是她头脑非常的清醒。就说邓文迪她本来是坐在后面听聆讯全神贯注,突然就遇到这个男子一下来给默多克扔剃须膏,她马上反应,动作非常的快,头脑非常清醒。 给我一种印象就是说,她在那儿其实也有一种好像一方面是在听,但是她本身也有居安思危这种感觉,应该至少也有这种感觉。换句话说,她不动声色地在观察着周围,如果说你是一个完全就是全神贯注在听聆讯的话,你恐怕没有这种反应,包括你看詹姆斯坐在旁边反应就相当的迟缓,警察也是非常的迟缓,包括周围的人,只有那个律师,就是默多克的律师那个女的反应非常的快,第一时间站起来阻挡。邓文迪她是第二个站起来进行阻挡。 所以她本身坐在那里的话,实际上她也是眼观六路,应该说也在保持一种警惕,这样的话,就是说我们的外交方面,我们外交的一些大的策略在制定的过程恐怕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也要居安思危。在当前中国的周边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办好我们的事情,怎么样和我们的邻国处理好关系,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怎样的一种行动,这个恐怕是我们应该要想的。当然这个跟邓文迪没有关系,但是由此我们想到这个层面。 第二个给我的启示就是反应非常的迅速,邓文迪是第一时间,在看到了这个人已经开始袭击的时候,她第一时间站起来,然后毫不犹豫大概也就是2秒钟,可能都不到,然后一个飞跃上来就给了那人一巴掌,反应相当的迅速。这个也给我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外交包括我们的军方,应该在有情况的时候反应非常的迅速果断,不能够只靠说要有相应的动作,说是一方面,但是还要有相应的动作来配合。有的时候我们说的比较多,但是实际动作的话可能也做了,但是我们一般的公众好像没怎么看到。所以反应迅速就包括了当遇到情况的时候就要行动,该出手就要出手。 第三个给我的启示就是行动果断,行动果断这方面就是不能犹犹豫豫,不能前怕狼又怕虎,如果你犹豫的话这个事情就发生了,而且可能造成了一些恶果。而且有的时候你在行动的时候应该是不记后果的。因为对方它是不记后果的。我们知道邓文迪她这个动作实际上按照严格的讲,按照法律的来讲,她是一个对别人人身的攻击,她不是行使自卫权,正当自卫权她没有的,因为她不是受袭人,受袭人是默多克,她是她的妻子,但是你不能因为是默多克的妻子你就可以袭击那个穿格子衫的那个袭击的人,所以她在某一个层面上她也是犯法的。但是她不记后果,她是一种本能,我就要保护我的丈夫。所以在有的时候我们在外交上在军事上恐怕有的时候当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当要决定采取行动的时候,必须要快必须要行动果断,必须要有的时候可能不记后果的先做了再说。
1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在涉及到自己的核心利益问题,绝对不能妥协
热度 4 immuneweb 2011-7-3 22:06
读了张敬伟的博客《 利比亚让中国外交”开窍“了 》一文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2163019.html ,其中所言:“ 最现实的中国外交就是,最小限度地和美国外交发生龃龉,最大限度地和美国维持和谐外交关系。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外交上配合美国,尤其是对一些美国认定的“无赖”国家上施以援手,美国是否也会在中国地缘周边少一些戒心?中国是不是也会少了军事现代化的障碍,乃至更容易化解在南海、东海和邻国的矛盾和争端 ?” 呵呵,张先生有点太天真,对于美国这样的流氓国家,其为人处世原则是一切为了美国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行事准则下,中国如何保证和美国没有利益冲突?如何能一直配合美国?我们知道即使像日本和欧洲一样追随美国,还是不时遭到美国的暗算,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卡恩被阴谋一下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其实美国把卡恩拉下马,就是想搞垮欧元,原来只有美元是各国的储备货币,使美国利用美元手段操纵世界经济,兴风作浪。后来欧盟几个国家搞了个欧元与美元平起平坐,尽管是盟友,但美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出手绝对不手软,一直在打压欧元。包括这次利比亚战争,美国支持英法去轰炸利比亚,使刚刚复苏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像欧盟这样的战略伙伴,美国都不放过,其他国家又能算什么?日本在7、80年代由于美国强压日元升值,使原来1美元兑换300多日元,升值到现在1美元兑换80日元,美国通过逼迫日元升值,使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到现在还没有缓过气。如果我们对美国这样的国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是要吃亏的。对敌人绝对不能妥协! 更何况中国的崛起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不管你如何韬光养晦,美国人都会挤压中国发展的空间,因为他不能接受有任何国家能和他平起平坐,所以张先生犯了政治幼稚病,卡扎菲就是和张先生一样犯病,放弃发展核武器以向美国及西方示好,结果换来的是狂轰滥炸,所以中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美国的干扰,但我们不能示弱,我相信毛主席的一句话“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其实美国对于弱小的国家任意欺凌,但对中国这样的大国,他是不会轻易出手的,我们要成为世界的一极,就在很多国际事务上有我们自己独立的观点和做法,决不可以跟着任何国家跑。
个人分类: 社会|455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出丑
热度 1 halcon 2011-6-5 22:51
关 于外交,我们最熟悉的话莫过于“外事无小事”,那是周恩来总理在特殊时期所确立的中国外交风格,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外事活动,实际上由一些细微末节的小事组成,从礼宾到宴会,从参观到交流,正是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把整个外交活动串联起来,让生硬的外交活动变得有生气、有活力,从而实现联络感情、互通有无的效果。这和企业界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是一个道理。 进入21世纪,外交发生了变化,奥巴马、卡梅伦善用民意、善用网络的欧美国家领导人,把外交的小事演绎得妙趣横生,极富人情味,有时候甚至“出丑”。美国总统奥巴马对英国进行国是访问,就干了不少糗事。 5月24日晚,奥巴马在国宴“出丑”。根据英国王室礼仪,演奏国歌时,众人必须起立,唱完第一段后保持肃静,直到国歌结束。奥巴马非但没放下酒杯,反而继续侃侃而谈“敬贵我两国人民的特殊友谊”,最后又说了一次“敬女王”。女王并未制止奥巴马,只回以看似尴尬的微笑。发现自己“出丑”的奥巴马随后静静放下酒杯,直到国歌结束。 糗事不只这一桩。奥巴马24日稍早到伦敦西敏寺参观,在访客簿上签名,被眼尖的记者发现他写下的日期是“2008年5月24日”,美国脱口秀主持人随即嘲笑他,可能是前一站在爱尔兰喝了太多啤酒。 当天他会晤英国首相卡梅伦,又在世人面前玩了一出“哥儿俩好”——他们两人“忙里偷闲”,在伦敦环球学院组成了“男双”,与一对16岁的学生搭档切磋乒乓球。同是左撇子的奥巴马和卡梅伦拿着破球拍上阵,他们在比赛中频繁互动,表情夸张。然而,这两位领导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并没有帮助他们战胜对手,被这对16岁的学生以11比0完胜,吃了鸭蛋。 敬错酒、签错名,按照外事无小事的传统观点,算是“出丑”,但在新生代的英美领导人看来,这些都是小事一桩,无需担心;而好事的媒体就这些小事翻来覆去地说,让本来严肃沉重的外事活动平添不少生趣,同时也传递了宾主双方融洽的关系。这些小事,反倒拉近了民众和领导人、领导人之间以及领导人和媒体之间的距离。 除了这些小花絮,奥巴马和卡梅伦还联合写文章。24日的英国《泰晤士报》发表奥巴马和卡梅伦的联名文章,称英美两国关系“不仅是特殊的,而且对两国以及世界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当英美站在一起时,两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都会更加安全和繁荣。 相比传统的联合记者招待会,联合署名文章更有意义。它不像联合宣言那样严肃,但比记者会上各说各话更进一步,表达了两国领导的共同想法。它不仅传递出英美两个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还向外界透露出两国领导人的私人关系。 奥巴马的英国之行,所展现正是英美国家的“ 外交新思维 ”。具体而言, 第一,不对外事的小事过分苛责,而是顺其自然,不可以追求完美,有时候,特别完美的东西反而不那么可爱了 ; 第二,对大事呢,又可以举重若轻,让严肃的话题轻松些 ; 第三,注重发展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领导人之间如果缺乏信任和沟通,对两国关系必然有负面影响,领导人之间有人情味地正常交流和交往,是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 。
1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为共同建设和谐世界作更大贡献-- 杨洁篪部长答记者问
hucs 2011-3-8 23:37
为共同建设和谐世界作更大贡献 -- 杨洁篪部长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记者问 2011-03-08 04:38: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 3月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摄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杨洁篪: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同大家见面。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今天我很乐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去年这一年我们看到全球风云激荡不止,中国的外交也是格外引人注目。您认为去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外交工作有哪些特点?另外,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您能否介绍一下今年外交工作的主要安排?您对接下来这五年乃至 新世纪 第二个十年的中国外交有什么展望? 杨洁篪:去年国际形势发展的鲜明特征,可以用“变革”和“合作”来形容。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在曲折中艰难复苏,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新兴经济体在迅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向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但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也不少。虽然各国之间在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分歧、矛盾,但各国的相互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依存度更高了。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谋安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去年对中国外交来讲是挑战之年、进取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们办好了喜事,办妥了难事,办成了大事。峰会外交成果丰硕,我们和各国友好关系不断向前推进,外交工作不断开拓新局面。 今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也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全方位推进中国的外交事业,特别是要发挥好多边峰会的引领作用。今年1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十分成功,实现了我国今年外交的良好开局。接下来,4月要在中国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6月将举行上合组织成立10周年峰会,10月要举行东亚峰会,11月要在法国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在美国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活动。这些峰会都非常重要,我们要精心筹备好我国领导人出席上述峰会的准备工作。我们相信,中国将会为这些峰会的成功,为促进国际社会合作、地区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总之,今年的外交工作我们要做到开局良好,中盘走好,收官完好。 展望今后五年至十年的中国外交工作,我想总的目标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和周边关系,要为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就是要为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好务。我们要立体思维,立体操作,进一步形成以首脑外交为统领,国别、区域和各领域外交相互促进,双多边结合,政经文互动的有力外交架构。我们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准确把握好和平发展与科学发展的互动关系,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请问您如何评价现阶段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您对今年双边关系发展有何期待? 杨洁篪:过去一年,中俄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国领导人就进一步深化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中俄关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重要机遇,进一步推进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是应梅德韦杰夫总统邀请,胡锦涛主席将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我们还要举行一系列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的活动。二是全面加强两国的务实合作,两国领导人已经就此达成了重要共识。我们要着重加强在经贸、高科技、地方等领域的项目合作。三是中俄两国互办了“国家年”、“语言年”,其中有不少好项目,我们希望同俄罗斯协商,把它们机制化、常态化。四是进一步加强我们两国在国际和地区组织中的合作,加强双方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协调配合。 总之,中俄两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万事以诚为本,以信为先,这就是中俄关系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也是两国关系能够不断地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南非电视五台记者:刚才您提到,“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正式会晤今年将在中国举行。中方对这次会晤有何期待?另外,有人认为“金砖国家”组织正在朝着与发达国家相竞争的新兴市场集团的方向发展,对此您有何评论? 杨洁篪:我们欢迎南非加入“金砖国家”组织,欢迎祖马总统4月中旬来中国海南三亚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我们希望这次会晤能够取得重要的、积极的成果。“金砖国家”领导人加强对话交流十分重要。虽然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但我们都非常注意能够保持本国的良好增长态势,能够保持稳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都关注国际金融、经济的状况,我们愿意在这些领域加强沟通,这既是“金砖国家”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期待。 我们要进一步拓展各方在务实领域的合作。实际上前一个时期,各方在环保、工商业、智库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我们将以这次会晤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涵,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的好处。我们要通过这次会晤来充分体现“金砖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个组织同发达国家不是一个竞争关系,而是开放、包容的,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北合作的桥梁。我相信通过这次会晤,“金砖国家”组织将会在上述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日报记者: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中国和国际社会通力合作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竞争。有些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甚至有的国家点名说中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您怎么看待当前世界格局下国与国之间,尤其是中国和西方大国以及和周边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杨洁篪:一段时间以来,在国际媒体当中,无论是自己发表评论还是援引一些人士的讲话,“竞争”两个字出现得多了些。回答这个问题要花点时间。首先,我不能忘了向你以及各位在座的女记者朋友致以“三八”妇女节的热烈祝贺。 中国一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在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上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其中也包括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是中国与各国关系的主流和主导面。毋庸讳言,在一些国家之间的经贸互动等方面,可能既存在着合作,又存在着竞争。我认为,首先是要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竞争,允许各个国家在竞争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挖掘本身的潜力和活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我们主张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来开展竞争,反对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反对双重标准,也反对歧视性的待遇。我们主张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开展良性竞争,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要懂得换位思考,不能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更不能人为地设立对手,树立对立面。竞争应该是平衡有度的。对于那些由于历史原因和一些现实的因素,在竞争当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施以援手,尽力去帮助、去扶持,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提高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的发展为同其他国家合作创造了更大空间。这些年,我们同非洲国家进行了很多的合作。例如帮助他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已经帮助修建了2200多公里的铁路,3400公里左右的公路。这就像人一样,血脉畅通,这些国家就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同各国的互利合作,拉紧我们之间的利益纽带。我们也在努力尝试同发达国家一起来帮助第三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当然,这种三边合作或者是四边、五边的合作必须首先得到驻在国的同意和支持。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您在阐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念后,能否评价2010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能否展望一下中国今年的周边外交工作,特别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亮点? 杨洁篪:去年,中国周边形势总体上保持了和平、合作、发展的局面。我们同有关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新的发展,有一些重要的特点。我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日益加深。中国领导人访问了许多亚洲国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相互信任和合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比较成功地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的影响,亚洲去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2%,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我们促进了互利合作,推进了地区一体化建设,并共同努力妥善处理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我们将继续执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基本方针,努力同各方共同营造一个和平稳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 我们将继续在新的一年里致力于增进政治互信。今年是中国同巴基斯坦、老挝、文莱建交 60周年 、50周年和20周年,是中国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也是中国同东盟、印度的“友好交流年”。我们将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和各方的友谊及相互理解,促进亚洲共同发展。我们还将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建设。我们同东盟已经建立了自贸区,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这种合作。也要进一步推进东盟十国同中日韩之间的务实合作。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彼此之间有着十分友好的合作关系。互联互通,实现网络化的建设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双方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良好的步伐。所以,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共商互联互通上的大计,全力去推进。同时我们一定要一起合作,妥善处理地区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本地区能够保持和平稳定,为我们的发展繁荣创造更好的条件。 路透社记者:杨部长,去年中美关系发生了一些摩擦,尤其关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使中美关系比较紧张。您是怎么看将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如果美国再向台湾出售武器,中方会有什么反应? 杨洁篪:首先,我要指出,胡锦涛主席应奥巴马总统邀请,今年1月对美国的访问是十分成功的。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国关系达成了重要共识,特别是双方决定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中美关系现在的气氛是好的。下一阶段,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王岐山副总理和戴秉国国务委员将同美方共同主持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刘延东国务委员将同美方共同主持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拜登副总统将于今年年中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此后适当时候,习近平副主席将对美国进行访问。 关于合作伙伴关系,我想强调,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是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因此,推进伙伴合作,是潮流所向、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中美两国都是对世界和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我们决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国深化合作的需要。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在处理中美关系方面,在新的形势下,要有新的思维。在新的时期,要创造新的良好的氛围。两国元首已经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扎实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扎实推进两国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中美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或者摩擦,这也是客观事实。关键是要相互尊重,妥善处理。我们对美国售台武器表示坚决反对。我们敦促美方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中美联合声明》的原则和精神,停止售台武器,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这对维护中美关系大局至关重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我们知道,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购买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国债。同时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这帮助欧洲国家应对了主权债务危机,还有一种声音对此表示出了顾虑,甚至担忧。您认为中方此举的战略考虑是什么?中国政府今年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一步深化中欧关系发展? 杨洁篪:我不知道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分析。朋友希望我们施以援手,到底是做还是不做?不做有人说话,做了也有人要说话。事实上,中国十分关注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我们采取了增持欧元债券,帮助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一系列措施。我认为这是受到广大欧洲地区的国家和人民,特别是当事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各国越来越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因此,我们应该同舟共济,而不是相互排斥;应该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这才是和谐相处之道。 中国和欧洲是世界上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体,又分别处于各自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相互帮助、合作共赢,何乐而不为?总之,我们愿同欧盟方面共同努力,推进双方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互尊互信的政治伙伴关系,深化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建设互鉴交流的文明伙伴关系。今年将举行“中欧青年交流年”,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双方青年交流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增进双方人民的友谊、信任,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持续发展奠定更加牢固的民意基础。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我问的是有关地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六方会谈已经停了两年多,各方对六方会谈似乎信心不足。虽然朝鲜方面已表示希望重返会谈,但韩国方面仍坚持先南北对话后六方会谈的立场。在当前形势下,您认为六方会谈何时能够重启?另外您认为通过六方会谈实现半岛无核化的希望有多大? 杨洁篪:六方会谈的进程确实停滞了两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东北亚的安全形势发生了一些复杂的变化,这个局面值得各方高度重视。至于六方会谈进程本身,人们如果全面地、客观地来看这个进程,会承认这个进程是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的,比如说发表了“9·19共同声明”,促进了有关各方的交流,对稳定地区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重启六方会谈这一进程,中方提出一系列积极主张,国际社会对此是充分了解的。国际社会希望尽快重启六方会谈这一进程,六方会谈有关各方都对重启六方会谈的进程原则上持积极的态度。现在的问题是在如何重启、何时重启,这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交流沟通,达成一致。如大家所知,中国积极支持有关方面进行双边的对话、接触、会晤。同时,我们认为这种接触、对话同六方会谈可以相互促进。我们不能期待任何问题一夜之间就能够得到解决,而六方会谈也是前无古人的事。所以各方都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中国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相信,通过会谈各方能进一步找到共同语言,在会谈的进程中积极寻找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各方应该利用当前相对有利的时机,做出更大的努力,尽快重启六方会谈进程。我们相信,只要各方保持信心,坚定决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就一定能够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最终实现半岛无核化和东北亚的长治久安。 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您如何评价二十国集团的作用?对今年法国戛纳二十国集团峰会有何期待? 杨洁篪:二十国集团是应对重大经济和金融挑战的重要平台,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建设全球新型发展伙伴关系的有益尝试,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 我们希望今年下半年在法国戛纳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能够在以下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推动二十国集团从短期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经济治理机制转型,能够在应对重大国际金融、经济风险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能够进一步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能够更多地照顾和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希望有关国家加大在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方面的投入,将解决南北发展失衡问题作为解决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出路。 人民日报记者:近期中国从利比亚撤离了3万余名中国公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的行动,可谓举国关注、举世瞩目。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另外,今年以来非洲形势出现一些新变化,请您评价一下当前非洲形势及中非合作发展情况。 杨洁篪:最近一个时期,利比亚局势动荡,影响到那里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政府对此十分关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圆满完成了从利比亚大规模撤离中国在利人员的工作,这确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人员行动。这也是中国各个部门、各地方政府、中国军队、中国驻外使领馆、中国企业等有关人员共同努力的良好成果。中国在这次撤离行动中,也力所能及地帮助12个国家的多达2100人撤出利比亚。这些行动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全力贯彻“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宗旨。我们也要向在撤出行动中给予我们热情帮助和支持的各国政府和友人,向华侨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不久前,我对非洲五国进行了访问。我得到的总的印象和看法是:虽然非洲地区存在着一些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但总体上,非洲大陆保持了和平稳定的态势。不断地推进非洲各国乃至整个非洲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区一体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和影响,是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普遍愿望,也是他们行动的方向。中国同非洲国家、非盟有着良好合作关系。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所宣布的对非务实合作八项举措已经得到全面落实,温家宝总理在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的对非合作新八项举措也在落实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胡锦涛主席宣布的援建项目非盟会议中心将在今年内竣工,这是继坦赞铁路后我们援助非洲的最大项目。我们现在也在认真地筹划如何开好明年将在中国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总之,我们要同非洲朋友们共同努力,使中非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日本广播协会记者:日中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在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问题上,在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上,两国的看法都不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您认为这个敏感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应该怎样促进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改善两国国民之间的感情?另外,昨天晚上日本外务大臣前原诚司辞职,您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他的辞职有可能带来日本政治局势的不稳定,这样会不会影响到今后的日中关系?最后,今年日中韩领导人首脑会谈以及外长会谈的主办国是日本,您对日中韩合作机制抱有什么样的期待? 杨洁篪:我们注意到,日本领导人最近就中日关系发出了一些重要、积极的信息,表示希望双方都从战略高度来对待和处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方愿同日方共同努力,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我认为,无论对中方还是对日方来讲,中日关系都是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搞好中日关系应该是双方的明智选择。去年底以来,两国领导人已经进行了多次会晤和接触,推动两国关系迈出改善发展的步伐。对中日两国来讲,今年是改善和推进中日关系相当关键的一年。中方愿同日方保持高层接触,加强交往,同时进一步增进互信。温家宝总理将于今年5月赴日本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王岐山副总理将率团出席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这些都是两国高层接触会晤的重要方面。 你谈到了改善两国国民感情的问题,我认为这很重要。首先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要让两国老百姓都看到搞好中日关系给彼此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两国之间的敏感问题,一定要管控好,防止矛盾分歧激化升级。此外,还要进一步推进两国的人文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奠定更好的社会基础。 中方认为,有一百条理由让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中国坚持两国东海问题原则共识的立场没有任何变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落实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方面遇到了一些曲折,双方应从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大局出发,妥善处理有关敏感问题,为落实东海问题原则共识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已多次要求日方切实防止再次发生类似去年发生的那样的事件,从而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 我同前原外相有过多次接触和会谈,就改善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一些重要共识。不论谁是他的继任者,我都愿意同日本的外相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贯彻两国领导人关于推进中日关系的一系列重要共识。我们希望5月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进一步增进战略沟通和政治互信,进一步深化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要重点推动中日韩三国自贸区联合研究,推进商签投资协议的进展。要深化循环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合作,还要进一步加强人文领域的交流。同时,我们希望三国能够在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在的国际格局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您认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才是合理的? 杨洁篪:当前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我觉得有三个积极“趋向”值得关注:一是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均衡”。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格局朝着有利于和平和发展的方向演进。二是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趋向深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有关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三是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意愿“趋向上升”,多边主义更加深入人心。上述三个“趋向”有利于国际格局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在新的一年里共同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一起做出更大的努力。 记者会历时2小时,500多名中外记者参加。 责任编辑:NN015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洁篪答记者问,谈: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3-7 23:00
杨洁篪答记者问,谈: 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去年的国际形势发展的鲜明特征,可以用“变革”和“合作”来形容。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在曲折中艰难复苏,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新兴经济体在迅速崛起。 因此,我觉得世界力量的对比正在向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 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也不少,虽然各国之间在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分歧、矛盾,但是,各国的相互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依存度更高了。 以发展来促安全,通过合作来促发展,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去年对中国外交来讲是挑战之年、进取之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办好了喜事、办妥了难事、办成了大事 峰会外交成果丰硕,我们和各国友好关系不断向前推进,外交工作不断开拓新的局面。 今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全方位地推进中国的外交事业,特别是要发挥多边峰会的引领作用。 今年 1 月份,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是十分成功的,大家对此都非常了解,实际上是实现了我国今年外交的良好开局。 接下来, 4 月份要在中国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6 月份将会举行上合组织成立 10 周年峰会。 10 月份要举行东亚峰会, 11 月份要在法国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在美国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这些峰会都非常重要,我们要精心筹备好我国领导人出席上述峰会的准备工作。 我们相信,中国将会为这些峰会的成功,为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地区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今年的外交工作我们要做到开局良好、中盘走好、收官完好。 展望今后五年至十年的中国外交工作,我想总的目标是为实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更加国际和周边关系,要为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具体来说,就是要为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好务。 我们要立体思维,立体操作,形成以首脑外交为统领,国别、区域和各领域外交相互促进,双、多边结合,政、经、文互动的有力外交架构。 我们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准确把握好,和平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互动关系,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样就能使得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个人分类: 其它|1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世界形势和中国外交动向预测和展望
xupeiyang 2011-1-8 21:07
专家:国人要有忧患意识别被盛世情怀蒙眼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8日 10:3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官方微博 广州日报   中国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对2011年世界形势和中国外交动向作出预测和展望:   写在前面   迈入2011年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将出现怎样的变化?中国在外交上还将面临哪些新的格局?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界知名学者王逸舟教授。王逸舟预测,2011年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变数极大。   回顾2010年的中国外交,王逸舟承认过去的这一年中国外交确实遭遇了不少麻烦:除了巴基斯坦这个铁哥们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变化中的朝鲜领导层强化了与中国的联系之外,几乎中国外交的各个方向都遭遇了挑战: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对峙由于天安舰爆炸和延坪岛炮击而更加紧张严峻;中日之间有关东海划界和钓鱼岛问题的争执急剧升温,日本采取了罕见的强硬对策;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虽没有大的波动,但这个急起直追的新兴大国显然加强了对华防范;东南亚一些国家针对中国的小动作频繁不断,拉美抑中的企图明显。   但王逸舟认为,这种困境是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正常变化,不必过于担心。他非常不赞同坊间有关中国陷入强敌包围的论调。   在谈到中国外交的应对措施时,王逸舟反复强调,中国应该做一个谦虚而谨慎的大国,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应该创造性介入、建设性斡旋,只要这样才能说我们中国是一个既有实力又有风范的强者,在新时期既能以硬实力让人瞩目,也能以软实力增加向心力。   世界经济   预测一:   各国继续争制高点 复苏疲软做法保守   广州日报:您如何评价刚刚过去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2011年,世界经济能彻底走出低谷,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吗?   王逸舟:2010年的世界经济还没有从金融危机的打击中恢复景气,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但是总体上是在从谷底向上攀升。此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利用这个复苏阶段调结构促升级,都在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未雨绸缪提前抢占下一阶段的经济制高点。如美国的新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中国的高铁产业等。   2011年也会继续是主要国家争夺下一阶段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先手期。美国学者熊彼特提出过创造性毁灭的观点,他认为危机也是好事。我想金融危机可能淘汰一些夕阳产业,大浪淘沙之后一些新兴产业将会浮出水面,很多国家都在新的领域加大发展力度。历史经验表明,许多国家的兴衰成败与其能否抓住危机实现创造性毁灭有很大关系。这对中国有很大的启发性。   我最担心的是目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基础并不稳定。这种复苏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很难指望世界经济在2011年完成复苏。哪怕最乐观的预计也需要两三年,悲观一点的预测甚至会有十年。除非发现新的能源、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否则2011年复苏的过程会比较疲软,总体发展速度不会太强劲。   各国政府、智库对未来都看不清楚,缺少信心,这直接导致各国宁愿采取一些保守的做法,如贸易保护主义、出口审查等。这些做法的重新抬头将成为很大的障碍。因此,2011年的世界经济依然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阶段,不能指望2011年能有一个大的改观。   朝鲜半岛   预测二:   赌气后重回谈判桌 半岛局势不会失控   广州日报:目前读者最关心的国际安全话题就是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了。2010年,曾被认为是一触即发的朝鲜半岛火药桶幸而没有被点燃。您认为2011年的半岛局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势?   王逸舟:朝鲜半岛的局势,2011年依然不能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但是从中长期和大局判断,朝鲜半岛的局势不会陷入失控的局面。中美双方虽然目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双方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都认为不应该让大火蔓延,不让南北双方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我看朝鲜半岛的南北双方目前更多的是像小孩子一样在赌气,赌气的成分比较高,双方目前都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频繁的军演毕竟不是解决半岛危机的途径,大家最终还会坐下来谈,哪怕谈判的进展会很缓慢。我估计今年还会继续出现紧张情况,但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赌气之后,最终还是能够回到六方会谈的框架下。   展望2011年,它不仅是中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应该是中国外交的新起点。本月晚些时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我觉得这个访问将是再定位中美关系的重要机会。过去这些年双方领导人有一个基本共识,认为两个大国应该进行战略对话与协作。但这几年有人在反思两国是不是变成对手了?我想这次访问,双方领导人应需要重新明确两国未来能够对话、能够合作。美国和中国,一个是超级大国,一个是冉冉升起的发展中大国,虽然有矛盾,但是不要把对方当作挑战者,或是敌人。   安全热点   预测三:   中东弧带依然高危 危险远超朝鲜半岛   广州日报:除了朝鲜半岛外,2011年的全球安全形势您预计还会有哪些热点?   王逸舟:从目前的全球安全评估看,我认为需要提醒公众注意的是,整个中东伊斯兰弧带依然是高温地带,依然是主要热点群聚集地。   有观点认为,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整个国际安全的热点也将随之东移到东亚地区,我认为这是对全球格局的误判。   现在整个中东中亚地区,实际上处于一个巨大的不稳定状态。这个地区宗教冲突、分离主义、核扩散、大国争夺等等,那才是真的第一焦点。我可以这样说,朝核问题只是地区性问题,而伊朗核问题则是世界性问题。   在东亚地区虽然也有一些磕磕碰碰,但我想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紧张,充满了机遇,只要掌控得当,东亚地区保持增长、避免战争还是可以预期的。   展望2011年,它不仅是中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应该是中国外交的新起点。 王逸舟   回顾:   中国外交去年变严峻 美国重返亚洲是主因   不少中国民众都感觉,前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还是睦邻友好、春风拂面,但在2010年似乎一下子变得形势严峻、寒风飕飕。王逸舟认为,出现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不是结构性的根本转变,而是战略性的变化。   王逸舟指出,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地区,在过去的2010年呈现非常诡异的局面。一方面,中国的周边国家纷纷在经济层面上向中国靠拢,中国拉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政治安全方面,周边国家纷纷拉美国抑中国。   王逸舟说,他最近去中国的周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国外学者评价中国外交在2010年的总体表现时,普遍认为与前几年相比中国在外交上有明显的挫败感。   王逸舟向记者分析说,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2010年高调重返亚洲。他认为,过去这一年,美国在东亚地区玩了很多战略战术,无论是韩国、日本,还是越南、印度,都与美国加强了合作关系。   王逸舟认为,另外一个因素是在中国快速发展、硬实力向全世界扩展的同时,软实力没有获得同样的发展,中国的外宣工作没有做好,我们的解释力不够。中国的发展既是这个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动力,也是这个地区在安全上出现深刻变动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国外交在过去一年遭遇的这种尴尬,王逸舟认为这是正常的变化。他告诉记者,过去的国际和地区秩序,是在中国没有参与、没有获益的情况下形成的。现在中国发展起来,自然会带动贸易、能源、安全格局的重大改变。这种变化从长远看是自然的,不必特别担心,更不必大惊小怪,惊慌失措。   在王逸舟看来,东南亚国家无论是发展势头和经济规模都远不如中国,他们不可能是真的要挑衅,要和中国对着干,他们顶多是想平衡。   王逸舟形象地打比方说,在中美两头大象之间,东南亚国家是小动物,它们最想的是整个森林一片和谐,最担心的是打架。这些东南亚国家担心中国发展起来之后,美国不作为,所以它们要积极推动美国在这一地区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建议:   国人应有忧患意识 莫被盛世情怀蒙住眼睛   中国在外交上该如何应对2010年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这些挑战?   王逸舟说,未来的关键是中国巨人自己能否走好,能否有一个创造性的中长期亚太战略,如何在中国的推手下形成新东亚地区主义。他指出,目前东亚格局的急剧变化,不仅仅带来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主权纠纷和频繁军演,也孕育着新格局的再造。   王逸舟向记者提出了创造性介入的概念。他解释说,这不是否定以往的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是放弃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而是在中国眼界大大扩展的大背景下,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多的作为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王逸舟提出的创造性介入,既不同于传统西方列强的粗暴干涉,又有别于我们过去对当事国内政、经济、社会危机不管不问的无视态度。这种介入以创造性为前提,即中国的斡旋以当事国的意愿为前提,以方式上的积极性、建设性为特征,在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上扮演协调者的形象,提升我们的国家形象。   他举例说,中国海军去索马里打击海盗、渔政船定期巡航保护渔业资源等都是很好的介入。   王逸舟建议说,未来中国外交的创造性介入应该以政治上的解释力、军事上的互信力、外交上的公信力、经贸上的合作力为重点。他认为未来中国应该做一个谦虚而谨慎的大国。   王逸舟告诉记者,中国外交要在今后加大战略外援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力度。他解释说,战略外援主要是与中国战略利益密切相关的援助,比如对巴基斯坦的水灾救援;而公共产品是指我们向国际机制及其实体化平台提供的产品,虽然不一定与中国直接相关,但其中包括中国力量、中国理念等有形无形的中国元素的总和,比如中国缴纳的联合国会费、派遣的维和部队、给难民署的救济等。这些公共产品掌握在比较有公信力的组织中,可以帮助我们塑造良好的形象,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王逸舟最后补充说,中国在全球高地上的立足很大程度上与国内的进步、改革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国内自身越来越进步,中国的外交才越有公信力。他指出:我们国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被过多的盛世情怀蒙住了眼睛。   对话专家   历史经验表明,许多国家的兴衰成败与其能否抓住危机实现创造性毁灭有很大关系。   现在中国发展起来,自然会带动贸易、能源、安全格局的重大改变。这种变化从长远看是自然的,不必特别担心,更不必大惊小怪、惊慌失措。   在中美两头大象之间,东南亚国家是小动物,最想的是整个森林一片和谐,最担心的是打架。   新观点   中国外交应创造性介入   在外交上的创造性介入不是否定以往中国的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是放弃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而是在中国眼界大大扩展的大背景下,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多的作为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创造性介入,既不同于传统西方列强的粗暴干涉,又有别于我们过去对当事国内政、经济、社会危机不干涉的无视态度。这种介入以创造性为前提,即中国的斡旋以当事国的意愿为前提,以方式上的积极性、建设性为特征,在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上扮演协调者的形象,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未来中国外交的创造性介入应该以政治上的解释力、军事上的互信力、外交上的公信力、经贸上的合作力为重点。   人物档案   王逸舟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界最知名的学者之一。他的主要学术专长是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外交、国际安全等。   1988年7月,王逸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   在中国社科院工作期间,王逸舟曾任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9年,王逸舟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并担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文、图/本报记者 李明波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3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今日中国外交困局的回顾和反思
热度 1 brightzhang 2011-1-4 11:12
今日中国外交困局的回顾和反思(转) 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4/forum_us110102.shtml   在这次百年一遇金融危机中,美国和欧洲至今仍陷于危机而无法自拔,美国消耗巨额资金进行救市,虽然稳定了不断下滑的经济,但却陷于高失业率中。而欧洲的债务危机,至今仍有越演越烈之势。反观中国,却率先摆脱危机,走出危机,进入新的一轮发展之中。中国在和美、欧为首西方世界实力此消彼长间,在毫无准备中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一些人开始有点洋洋自得和自我膨胀。在对外关系中,逐步改变过去一向隐忍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在世界的舞台上,开始以充满自信和强硬之态捍卫自己所谓核心利益,不断四面出击。并且在对美外交上,也一改过去委曲求全之态,开始采取更加强硬的方式进行对抗。随着中国的不断自信和强硬,美国奥巴马政府开始感觉到,奥巴马上台时的主动向中国示好,并没得到应有回报,相反中国在多个和美国相关重要议题上要么默不作声,要么暗中对抗。2010年美国对华外交政策开始进行调整,改变过去所谓接触政策,开始用敲打中国方式和中国对话。借中国和邻国存在领土争端,公开围堵和遏制中国。天安号和延坪岛事件发生,不但打破东北亚已有的和平局面,并且目前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今天中国突然发现,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加,中国战略环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随着美国所谓重返亚洲,中国在亚洲陷于极度孤立之中,并且面临战争的威胁。2009、2010年的中国外交从巅峰滑落到谷底,呈现冰火两重天的较大反差。相反一向让中国看不起的印度,却成了国际政治中宠儿,被大国争相讨好。当中国带重礼主动上门示好时,印度却不冷不热。虽然不少人将中国今日外交困局归结于美国的对华政策调整和公开遏制政策,但我们自己是否也有需要反思和检讨的地方?中国外交部有关人士不无委屈感慨,当世界抱怨中国在对外关系中过于自信和强硬时,国内民意却觉得中国外交不够强硬。要认清和解开今天中国外交困局之迷,就有必要全面回顾从2008年至今,中国和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往来和纠纷,从中探询中国外交困局症结所在。   一、 中法、中德关系   之所以将法德列在一起探讨,就因为从2008年至今,中国和法国、德国关系变化都非常相似。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因为小布什政府强悍的单边外交、军事政策,将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推到一起,中国和法国、德国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友好时期。随着比较理解中国、力主和中国友好的希拉克和施罗德下台,新一代法德领导人默克尔和萨科奇上台后,中法、中德仍延续过去的友好关系。可随着2008年默克尔和萨科奇先后会见达赖,中德、中法关系从巅峰跌到谷底,经历前所未有困难。虽然现在中德、中法关系已经恢复,但双方之间形成裂痕是很难马上愈合的。回顾中德、中法关系这三年间的起伏、跌宕,会见达赖问题已经成了中法、中德关系最大障碍,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个很大障碍,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建立成熟稳健的对欧关系,也无法真正稳定的中法、中德关系。虽然西藏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绝不容许他人干涉,但把会见达赖等同于支持西藏独立和干涉中国内政,以牺牲中国和欧洲大国重要关系,来孤立和打击达赖,对中国是否代价太大?达赖有着极为复杂的多面性,对于信教藏人,达赖有着神的一面。对流亡藏人和西藏流亡政府,达赖就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和最高统治者。对于中国政府和人民,达赖是不折不扣政治人物和分裂分子。而对于西方世界的人民和政府,达赖又是带着诺贝尔和平奖光环热爱和平的宗教人士。达赖这种多面性,很有迷惑性,中国对达赖强硬政策,很难让本不了解中国的西方人理解。在会见达赖问题上,中国对美对欧不同处理方式,也很难让法、德等大国理解和信服。在中美关系稳定的时候,中国尚且能够承受中欧关系冷淡和恶化代价。在中美关系不稳时,中国可能就无法同时承受对美、对欧关系恶化。中国对待外国领导人会见达赖的政策已经到了需要全面检讨和调整的时候。既然达赖是以和平、仁爱的宗教人士名义出访各国,只要达赖和外国领导人见面不涉及西藏问题,或者即便涉及到西藏问题,只要相关国家不公开支持西藏流亡政府和西藏独立,中国政府不妨谈化达赖出访。在美国公开围堵、遏制、孤立中国的背景下,再不计成本反对外国领导人会见达赖,无疑将更加使中国处于孤立地位中。从另一方面看,中国高调反对达赖,也炒热了达赖和西藏问题,抬高世界对达赖和西藏问题的注意力,增加达赖影响力。中国应该加强和达赖和流亡藏人沟通,减少他们对中国政府敌意,多采取些怀柔手段,下大力气多做西藏流亡政府和流亡藏人工作,争取大多数,孤立和打击一小部分极端分裂分子。这不但有助于减少达赖出访对中国的影响,也会减少西藏流亡政府和流亡藏人对国内藏族同胞和信教藏人影响。一味强硬政策,只会加深流亡藏人对中国的敌意。   二、 中英、中澳关系   过去两年,中英、中澳关系的起伏也非常相似,都因为两国间一起普通司法案件造成两国关系的逆转,虽然现在中英、中澳关系已经改善,但双方因争端产生的裂痕仍然没有消除。现在回过头看过去一年纠纷产生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在处理相关问题上,态度过于生硬,将一起普通刑事案件,演变成中英、中澳的政治事件。如果处理好,完全可以在维护中国司法主权同时,又不损坏中英、中澳关系。在中澳之间的胡士泰案件中,如果中国在事件之初,能及时公布案情,严格保证胡士泰的辩护权,而不是草率让国安局介入调查,将一起普通商业贿赂案件演变成间谍案件。胡士泰案件也只会是一起普通刑事案件,不会演变成损坏中澳关系的政治事件。从维基解密公开的美国外交文档,作为第一位能流利说中国话的外国领导人,陆克文从刚上台时,希望充当中西方沟通的桥梁,到竟然煽动美国对中国强硬,期间变化显然受到中国处理胡士泰案件方式的深刻影响。   在中英之间阿克毛案件中,英国首相布朗希望通过该案获取自己的竞选资本而高调介入。英国人虽然不敢否认阿克毛贩毒的事实,却一再强调其存在精神病。在中法、中德关系相继恶化之后,中国就应该慎重处理对英关系。在阿克毛案件中,中国应该充分考虑大部分英国乃至欧洲民众反对死刑现实,慎重对待英国的要求。英国要求在阿克毛死刑复核期间,在对其进行精神病鉴定,我认为这种要求本不为过,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也应该同意英国的要求。如果鉴定确有精神问题,给予阿克毛进行改判,不但无损中国司法主权,反而有助改善西方人对中国司法的成见。如果鉴定阿克毛确无精神疾病,特别是我们能够让英方派出精神疾病专家参与鉴定,也堵了英国人的嘴。   回顾中英、中澳关系波折,我们国内一些部门,显然将国内一套搬到国际上,造成了一些本不应该出现外交矛盾。在小布什深陷伊拉克战争无暇他顾之时,稳定和友好的中美关系,减缓中英、中法、中德、中澳关系变坏对中国的冲击。但中国同时和多个西方国家产生外交纠纷,也为今天中美关系变坏埋下伏笔。如果中国过去没有同时和西方几个主要大国产生纷争,仍然保持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就能极大牵制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调整,减缓美国对华政策从接触转为遏制和敲打的过程。   三、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是中国仅次于中美关系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一个和平友好的中日关系,不但有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也有助于东亚和平稳定。东亚未来在于中日之间是否能和平友好,如果中日能和平友好,东亚就能步欧洲一体化后尘,建立东亚共同体,未来东亚共同体就可能形成中日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共同体。但是,中日能否真正互信和和平友好,仅凭两国政治家的良好愿望是无法建立的,它受到中日两个民族的历史恩仇、领土争端和美国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是中国除中美关系之外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中日能否和平共处,不是中国政府单方面能决定的,也不是中国政府一味希望友好能实现的,它不但受到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华政策和对华友好意愿的左右,也受到中国民众民意左右,有时中国政府单方面善意反而事与愿违。   我认为,中日关系中最大障碍就是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日本一直认为是二战是败于美国和前苏联,并不是败于中国。对中国的道歉和反省也是三心两意,口是心非。由于中国在取得抗战胜利后,很快陷于内战,内战之后又是和美国发生朝鲜战争。这使得日本的战争罪行和军国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和摧毁,反而日本借朝鲜战争,很快从战败困境中走了出来,成为朝鲜战争和冷战的最大受益者。日本虽然建立和平宪法,但这种和平宪法是在美国人强迫下建立的,并非日本对侵略战争彻底反思的结果。日本借被原子弹轰炸一事,将自己从侵略者打扮为受害者,从而淡化或者故意逃避自己战争罪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曾经世界强国的中国,整个近现代史就是被日本欺辱的历史,中华民族几乎被日本亡国灭种。在中国付出惨痛代价取得抗战胜利后,因中国自己内战和之后冷战,让日本逃脱惩罚,中国对日本的民族仇恨深植在大部分中国人内心深处。冷战时期,中国主动免除对日战争赔偿,虽然感动一些日本人,但却深深伤害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历史问题不但是日本的心理包袱,也是中国人自己心理包袱。钓鱼岛问题不但涉及中日两国领土、领海争端,更牵扯到中日两国的历史恩仇。在中国历史情怀作用下,这一领土、领海纠纷被成倍放大,成了中日之间一道迈不过的坎。   过去三十年,在邓小平搁置争议的原则下,中国为了自己发展和改革开放,有意淡化了钓鱼岛问题,而日本却趁机将钓鱼岛置于自己严密控制之下,并企图以此为基点将大片海域窃为己有。为了控制钓鱼岛,日本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将美国拉进其中,随着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美国对钓鱼岛政策从模糊到明确,公开支持日本对钓鱼岛的控制。不过让日本事与愿违的是,日本的苦心积虑,不但没有强化其对钓鱼岛的控制,反而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仇恨。钓鱼岛问题处理不好,完全会将中日两国带进全面对抗的局面中。这次中国政府的强硬反映,就清楚反映这一点,这也是在民意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反应。   中日之间要和平友好,共创亚洲新时代,就必须迈过钓鱼岛这个坎,找出解决问题方法,或者尽量达成避免钓鱼岛问题引爆中日两国全面冲突的原则。这次中国应该利用菅直人和前原诚司政权否认存在钓鱼岛争端和拉拢美国强占钓鱼岛的难得机会,以全面对抗的决心和勇气,不断突破日本对钓鱼岛的绝对控制,逼迫日本承认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迫使日本承认中国的原则,回到中日友好轨道上来。这不但有助消除中日两国发展互信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的最大障碍,也能剪除美国围堵中国最大帮手。如果日本拒绝中国善意,中国虽然惹不起美国,但却有痛击日本的实力。中国可以没有日本,但日本却难以承受和中国全面对抗的代价。并且制服日本,也有助于中华民族走出历史悲情。日本民族向来就是只服强权的民族,忍让和善意换不来中日之间的长久友好。中国应该用坚强决心和勇气迫使日本在对华政策上做出抉择,究竟是接受中国原则,搁置钓鱼岛问题,扫清中日关系最大障碍,共创东亚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时代;还是继续绑在美国围堵和遏制中国的战车上,充当美国围堵中国的马前卒和炮灰。中国一定要打消日本如意算盘,一方面经济上从中国获利,搭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便车;另一方又在安全上紧密依靠美国,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   四、中俄关系   对俄罗斯关系,应该是中国对外关系中,仅次于对美、对日关系之外的最重要双边关系。随着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全面转向对华遏制政策;对日关系也因钓鱼岛事件,由好变坏,对俄罗斯的关系对中国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中美、中日关系基本正常时,中国对俄罗斯态度一直是口惠而实不至,特别是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时,中国对俄罗斯要求道义支持的呼声,一直保持沉默。在克林顿和小布什执政时期,俄罗斯面对美国和北约的战略挤压,以及公开干涉俄罗斯的车臣战争,俄罗斯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孤立地位。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邻国,面对俄罗斯的困境一直扮演一个冷漠的旁观者。随着俄罗斯经济恢复,基本结束车臣战争,和美国公开对抗和较量信心和实力越来越足。虽然俄罗斯的常规军事力量和美国差距越来越大,但俄罗斯基本保持冷战时期的核打击力量,和美国仍然保持着恐怖核平衡。美国虽然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但却无和俄罗斯公开进行军事冲突的胆量,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充分暴露美国这一底线。在奥巴马上台后,迅速调整对俄政策,俄罗斯也顺势而为,改善和美国关系。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中国成了美国孤立和遏制对象,不得不品尝俄罗斯曾经喝过的苦酒,而俄罗斯现在却成了旁观者。   美国在中、俄之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拉拢一方,打击另一方,为中、俄发展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基础。在中美俄的大三角关系中,中国和俄罗斯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美国的遏制和围堵。所以中国应该放弃对美国幻想,和俄罗斯真正结盟,道义上公开支持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反对美国和北约的东进政策和冷战思维。和俄罗斯联手,将美国势力从中亚驱逐出去,逐步协力将美军从阿富汗挤出去。中俄应该以更积极态度,携手介入伊核和朝核问题。核扩散不但不符合美、欧利益,也不符合中、俄的利益。但目前伊核和朝核问题无法解决的关键是,美国在压迫伊朗和朝鲜去核的同时,却不愿意给予伊朗和朝鲜基本安全保障,相反在伊朗和朝鲜周边保持强大军事压力。中俄两国应该协调立场,公开批评美国在核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公开要求以色列公开其核计划,接受核查,抢占核问题的道义高点。公开指出伊核和朝核问题无法解决关键在于美国不愿给予两国基本的安全保障。中俄两国应该以向伊朗和朝鲜提供常规武器和安全保障为由,换取两国放弃核武器。这不但能防止美国借核问题搞垮伊朗和朝鲜,进而直逼中俄边界,也从根本上符合美欧的利益。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只要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真正结盟,美国除了平等对待中俄两国,尊重两国利益,将别无选择。   五、 中印关系   在中国眼里,印度就不是什么值得重视的对手,虽然印度至今占着中国的藏南,收留着达赖和西藏流亡政府。尽管印度国内一直炒作中国威胁论,把中国视为最大威胁和追赶目标,至今无法忘记1962年的惨败,但中国却一直对此不屑一顾。在印度核试验之后,中国加紧对印度的围堵和遏制,不但极力扶持印度宿敌巴基斯坦,利用印度的地区霸权主义和邻国的恐惧,逐步把势力伸进印度周边邻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再加上中国传统盟友缅甸,中国对印度形成了“珍珠项链”的包围圈。中印之间关系充分反映了在国际政治中,地缘政治仍然是国际政治的基础构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不但有了长足发展,国家整体实力和军事力量都有了较大提高。印度在90年代开始进行经济改革,逐步成为步中国之后,第二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并开始具有超过中国的可能。由于面临中国的围堵,印度利用和俄罗斯的传统友谊,不断快速发展军事力量,开始具有威胁中国安全的能力。随着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和印度最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印度开始成为美欧的宠儿。在今年中国对美、对日关系变坏的时候,印度趁机在藏南问题上不断宣示主权,并大肆增兵,中国在四面楚歌中,感受到印度的威胁。为了改变四面受敌情况,中国不得不步美、英、法之后,携重礼登门向印度示好。   一时间,印度从中国围堵和遏制对象,变成美国围堵、遏制中国C型包围圈重要一环,和强大力量。中国和印度这种围堵和被围堵角色的不断变化,十分值得中国反思。中国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在美国围堵和遏制下,感到重重压力,不得不在所谓核心利益上,委曲求全和不断退让,所以中国更应该理解印度的感受。另一方面,在美国强大压力下,中国也无资本再去插足南亚事务,围堵和遏制印度。毕竟中印之间隔着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印度军事力量再强,也很难对中国形成有效威胁,中国大可谈化对印度发展军事的关注。既然中印之间领土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中国应该和印度达成“搁置争议、发展合作”的原则,除了保持和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外,尊重印度在南亚的大国地位,从南亚地区全面撤退。我相信,只要中国有足够诚意,并赋予实际行动,印度会感受到中国善意。中印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之间的合作益处远大于对抗和领土之争。并且中国主动撤回对印围堵和遏制,尊重印度在南亚的大国地位,也会消减印度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的冲动,毕竟印度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在发展经济道路上,还有很长路要走。   六、 中国和东南亚及中越关系   越南是中国继日本之外,最难以原谅的国家,也是中国周边存在争议国家中,实力最弱的国家。虽然中国政府极力想谈化中越之间历史恩仇,但越南不但有对中国有恩将仇报的历史,还现实占着中国在南沙的大量岛屿。只要南沙问题不解决,中越之间就无法建立真正友好关系,中越之间最终将难免一战。并且南沙问题是中国继台湾问题后,最重要领土、领海争端问题,甚至还可能超过台湾问题。因为海峡两岸毕竟血浓于水,作为有大一统观念的中华民族,台海统一将是迟早之事,可南沙问题却是时不我待。在美国重返亚洲,公开干涉南海问题时,中国在美国压力下,在南海问题上作一定忍耐和退让也是必要。在中国外交调整完成,适应和抵住美国的围堵和压力之后,南海就应该是中国亮剑的第一个地方,收回中国应有领土应该是中国崛起重要标志。否则,随着越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越南很可能成为另一个印度,军事上也强大起来,最终迫使中国接受领土、领海被占的事实,不但中国民众情感上难以接受,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也会颜面扫地。     过去中国不惜巨资援助非洲和南亚时,却对我们身边的东南亚邻国关心不多。现在中国已经和老挝、柬埔寨、泰国达成修建高速铁路协议,逐步从经济上将越南排除在外,这无疑是正确之事。中国在从其他地区收缩的同时,应该加强对东南亚国家援助和渗透。打通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交通障碍,修建中国——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缅甸——印度洋的公路、铁路,逐步将这些东南亚国家纳入大中华经济圈中,率先在这些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中国不但可以通过带动东南亚发展,特别是缅甸、老挝、柬埔寨经济发展,从而使中国西南各省也得到发展。打通中国西南部到印度洋出海口,也减少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经济命脉的钳制。中国加大对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的援助和经济合作,必将分化东南亚联盟,孤立和遏制那些对中国不信任、甚至敌视的国家,比如越南。也可拉拢、压迫那些对中国三心二意,企图在中美之间两头讨好、牟利国家,比如菲律宾、印尼和新加坡,这也可有效防止东盟被美国拉拢和利用,成为美国围堵中国的棋子。中国在发展和东南亚国家关系时,一定要吸取过去对越南和红色高棉援助教训,中国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地华人华侨,维护他们的正当政治、经济权益,劝告和压迫一些东南亚国家废除歧视华人华侨的法律和规定。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来到东南亚,已经深深融入当地,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和一些东南亚国家为了对抗中国,一直对当地华人华侨采取歧视和压迫政策。作为崛起的中华民族,维护自己海外侨胞正当的政治和经济权益,应该是今天中国义不容辞责任。并且这也可有效防止那些得到大量中国援助的东南亚国家成为第二个忘恩负义的越南。   七、 中国和朝、韩关系   朝鲜核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并发展到今天濒临战争边缘,关键在于美国一方面压迫朝鲜去核,另一方面又不愿给予朝鲜基本安全保障。而中国和朝鲜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道路上的分道扬镳,也使得中朝之间所谓友好关系名不副实。朝鲜在中国的背弃和美国威胁中,越来越感到极度孤立和恐慌。当我们看清这个背景,才就能理解朝鲜今天一系列极端行为,今天得朝鲜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包袱和不稳定因素。随着美国对华政策调整,朝鲜对中国地缘政治价值开始突显出来。虽然朝鲜不断给中国造成困扰,但正是因为朝鲜存在,才牵制美国另一个强大盟国——韩国。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应该充分理解朝鲜苦衷,改变过去不敢指出朝核问题实质和不敢批评美国的立场。中国应该公开要求美国放弃对朝鲜的军事威胁政策,指出美国从朝鲜半岛撤军,才是解决朝核问题和消除半岛紧张局势的根本。中国敢于为朝鲜主持公道,远比对朝鲜提供援助,更能让朝鲜感激和信任。如果中国不敢在国际舞台上维护朝鲜正当利益、替朝鲜说法,所谓中朝友谊就是极为脆弱和虚假的。中国在半岛问题上尴尬处境,实际上也是朝鲜对中国不信任的深刻反映。为了消除朝鲜和韩国疑虑,一旦美国愿意从朝鲜半岛撤军,中国应该联合俄罗斯,为朝鲜和韩国提供安全保证,鼓励双方进行撤军,将精力放到发展经济上。   为了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中国应该改变目前不敢主持公道的外交政策。对于朝韩双方摩擦,中国应该以更积极态度介入其中,缓和、调解双方矛盾。中国要想在朝韩双方间发挥影响,就要取得双方信任。中国要想同时取得朝、韩信任,敢于主持公道是极为关键的。在这次天安号事件上,中国应该严厉谴责这种破坏半岛和平的行为,但也应该支持朝鲜要求进行核查的合理要求,如果韩国拒绝中朝要求核查的呼吁。在原因存在疑问的情况下,中国应该明确向韩国指出,中国无法谴责朝鲜。如果中国以一种更负责的态度和敢于担当精神介入天安号事件,中国不但可以取得朝鲜信任和感激,也会得到一部分韩国民众理解,这也许会避免朝鲜进一步采取过激行为,最终发生延坪岛事件。如果中国能联合俄罗斯积极参与天安号事件调查,指出其中存在的疑问,也可有效制止韩国报复的冲动,避免韩国在敏感地区大肆进行军事挑衅。从某种方面说,半岛问题演变到至今,和中国模糊的半岛政策,缺乏负责和敢担当精神极为有关。   中国在积极参与半岛事务时,也应该明确向韩国指出,在韩国维持美韩军事同盟的同时,中国很难放弃对朝鲜支持,也很难对朝鲜施加太大压力,因为美韩的军事同盟对中国本身也是个威胁。中国对韩国开诚布公,不但有助于韩国理解中国困境,也有助韩国反思美韩军事同盟究竟是给韩国带来安全,还是更不安全。   八、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好坏可以直接决定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面。中国这次矛盾四起、危机四伏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近十年来中美关系一直基本稳定,其中和美国在911事件后,战略重心转为反恐是极为有关的。中国显然对今年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一事重要性缺乏清醒认识,随着奥巴马上台,逐步纠正小布什政府时期的错误政策,美国决定从伊拉克撤军,将战略重心转为传统安全领域,中国就当仁不让的成为美国首要目标。中国虽然对中美关系有着基本认识,但对中美关系实质仍存在定性不准、认识不清的问题。我们过去常说,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那去,坏也坏不到那去”,正是这种模糊和肤浅定位,以为中国只要保持忍耐和克制,就可以避免和美国发生冲突,获得和平崛起机会。实际上,中美关系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矛盾,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所谓民主国家,美国一方面在世界上大力宣扬和推行自己的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另一方面也将其作为自己推行霸权的幌子。作为冷战后硕果仅存的几个共产党国家,中国注定就会成为美国的战略对手和遏制对象。二是地缘政治矛盾,美国不但把美洲作为自己后院,实际上美国把亚太地区也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美国不但在二战中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打败日本,并且在又打了两场二战后最大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为此也付出惨重代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提高,作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势必要求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和崛起空间,这就注定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要无法避免和美国发生摩擦和冲突。我们虽然极力宣扬和平崛起,但中国的崛起,不可能困在美国划定的第一岛链内,所以我们和平崛起的宣言,不但骗不了别人,也难以说服自己。从地缘政治角度说,美国注定就是中国崛起最大障碍和对手。随着世界进入全球一体化,中美两国作为最大的经济大国,经济上不可避免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中美之间关系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传统大国关系,中美之间紧密经济关系又遏制双方发生激烈冲突的可能性。阎学通教授将中美关系定义为假朋友的“非友非敌”关系,而我认为,这种定性也不很准确,中美关系应该是“亦敌亦友”的既对抗又合作复杂关系。只用认清中美关系实质,才会打消我们对美国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认清美国才是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和对手,才会使我们在处理对其他国家关系时,更为审慎和谦虚,避免像目前这样四面出击,最终使自己陷入极度孤立之中。面对强大而对中国充满敌意的美国,中国应该放弃冷战时期不结盟的过时政策,在当今世界上寻找对抗和牵制美国的同盟者,弱者只有相互团结,才可能抗衡强者。   过去美国一直采取经济和军事两个大棒敲打中国,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经济深陷经济危机中,美国采用经济、贸易手段威胁或制裁选择越来越小,这点在这次中美汇率之争中更为清楚。所以美国转而用军事来威胁和敲打中国,今后美国对中国使用军事威胁手段可能会越来越频繁。今天中国虽然在经济上有了抗衡美国底气,但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中国和美国还有很大差距,在中国崛起过程中,我们在处理对美关系上,仍然要奉行韬光养晦的政策,保持忍耐和克制,尽量减少和消除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的因素。比如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排放大国,在很多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有很多共同点和共同利益,中国在自己非核心利益上,应该尽量照顾美国的利益和面子,化解美国对中国敌意。可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却十分高调,俨然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带头和西方国家抗衡,搞得奥巴马十分尴尬。我想也许就是这次会议刺激,才使奥巴马政府下决心调整对华政策。   中国对美国的忍让和克制,并不一定就是一味退缩。中国在涉及自己核心利益问题上,也应该果断出击,清楚表明中国底线。比如这次日本拉拢美国在钓鱼岛海域大搞军演,公开进行针对中国军事演习,在这种涉及主权和国家尊严问题上,中国应该强硬反击,针锋相对进行反军演。中国强硬态度将会迫使美国进行认真反思,美国是否愿意为中日领土之争和中国发生海上战争,中国在核心利益上的强硬态度将会减少美国对中国的军事误判。   对台军售已经成了中美之间无法解开的结,中国在面对美国对台军售时,总以虚张声势的暂时中止对美军事交流来报复美国,这不但无法遏制美国对台军售,也让美国摸清中国底线,使中国处于极度尴尬中,无法对内对外交代。所以中国有必要调整对美国对台军售反制手段。既然中国无法制止美国对台军售政策,中国虚张声势的抗议只会越来越让美国肆无忌惮对台军售。中国不妨放弃停止对美军事交流来抗议美国,而是应该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来教训美国。如果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就应该以相同性能武器出售给伊朗和朝鲜。这不但让美国无话可说,也可让美国真实感到中国反制措施的威力。并且中国还可以将以色列和韩国拉进来,让他们劝说美国停止和克制对台军售,否则中国的反制措施必将伤害以色列和韩国的利益。   在美国越来越多使用军事手段威胁中国时,中国如何快速发展抗衡美国的军事力量,就成了中国崛起的重要保证。今天中国已经开始建造航母,甚至有报道说,中国将建四艏航母,我认为中国的军事发展战略可能出现致命错误。作为还有一亿人尚未脱贫的中国,和美国进行全方位军备竞赛是极为错误的。作为有着十一个航母战斗群老牌海上大国美国,中国现在大力发展航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追赶美国。一旦中美发生海上军事冲突,中国的海军可能会重蹈日本海军失败的覆辙。中国应该认真借鉴俄罗斯经验,俄罗斯在前苏联解体后,军事实力和战略空间受到很大损失,美国虽然对俄罗斯进行围堵和遏制,但一直不敢直接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挑衅。就在于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基本继承了前苏联的核威慑力量,正是俄罗斯的核打击力量,使得美国在俄罗斯最虚弱时候,也不敢对俄罗斯轻举妄动。而反观中国,中国虽然也是核大国,但中国的核威慑力量却构不成对美国有效威胁。这也是前驻韩美军司令敢狂言,如果中国敢第二次出兵朝鲜,将把中国打回一百年的原因。这同样也是,美国敢三番五次派遣航母到中国周边海域耀武扬威的原因,甚至放言只要中国攻击美国航母,就对中国进行核打击。所以中国想快速发展可以抗衡美国的军事力量,消除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应该集中一切力量发展核威慑能力,这将是中国追赶美国军力的捷径。只要中国具备有效毁灭美国两到三次核威慑力量,美国对中国在核武器上,甚至常规军事力量上的巨大优势将毫无意义。所以中国应该重点发展核武器,以及战略导弹和战略核潜艇。一旦中国具备和美国像抗衡的军事力量,美国将不得不像对待俄罗斯一样,尊重中国的大国地位和核心利益。消除美国对中国军事威胁,台海统一将指日可待。所以中国对待美国政策,应该以忍耐和克制为主,在非核心利益上,可多做些妥协退让,在核心利益上,要敢于把握时机,果断出击。中国对美政策就应是软中带硬,柔中带刚,张弛有道。   以上仅是从外交层面分析中国今天外交困局的根源和对应之道。俗话说“外交是内政延续”,今天中国在国际舞台和亚洲的孤立地位,和中国迟迟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密切相关。尽管中国一再宣扬不同政治制度也可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些亚洲和欧洲国家政府和民众仍对中国充满不信任,甚至敌视,中国一些僵化的政治理念和粗暴施政手段必然会反映到对外关系中。西方民众对中国体制不理解,将制衡中国和这些国家包括美国,发展成熟稳健友好关系,也决定着中国很难真正融入到世界里,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影单行孤。   Kmtwb 《联合早报网》
个人分类: R2史政经|394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间万象(2):简论中美关系
pww1380 2010-11-27 10:10
世间万象(2): 简论中美关系 杨文祥 无 论我们在主观上是否喜欢,也无论是在历史上,现实上还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美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和国际事务中最重要的国家关系,无论这一关系处于卿卿我我的蜜月状态还是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紧张状态。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3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新海”要回家过年了
王铮 2009-12-28 06:54
凤凰台报导: 据新华社消息,十月中遭索马里海盗劫持的中国货轮德新海号已经成功获救,中国海军护航舰艇编队已将该轮置於其保护之下,并将检查船员身体,补充给养,护送船员船只至安全海域,使其尽快安全回国。 稍早前外电引述海盗的消息说,星期天他们收到从一架直升机空投到货轮上的四百万美元赎金,将会释放德新海号和船员,据指出,船员的情况良好,知道要获释也很开心。装载了约7万多吨煤炭的德新海号是在南非开往印度途中,於10月19日在塞舌尔群岛东北水域被海盗劫持。 在公布这个消息前一两天,相关新闻公布了国外一些媒体的说法,中国护航能力不足,没有飞机配合,缺少作战经验。还有中国政府严格限制不让中国军队出现在索马里领海和陆地。 新闻媒体的那些报道,但愿这不仅仅为自己找的台阶。 现在该是我们自己总结的时候了,阿Q没用,愤青也没用。总结一下我们的战略思想,总结一下我们的外交原则。现在有个具体问题,要不要参与阿富汗问题。 G2是某种必然也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政策。 1950年,林彪反对出兵朝鲜,因为军队需要休养,周恩来反对出兵朝鲜,因为需要经济建设,彭德怀支持出兵朝鲜,打完了好建设,毛泽东出兵了,至少有几个优点:调兵权,军队学习现代战争,塑造大国形象,坏处是中美交恶。慢慢评价吧。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348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