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随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随感

相关日志

学店学渣—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大学生日记》
热度 1 Mech 2020-10-25 22:59
万迪鹤的长篇小说《中国大学生日记》 1934 年由生活书店出版。标题或许多少有些误导。小说其实并非日记体,而是由 72 篇札记或速写构成。这种风格与许多“校园小说”多少有些类似。只是该书笔法有些类似于谴责小说或者黑幕小说。作者所写故事发生在上海的所谓“野鸡大学”,教育质量与校园风气或许与国立大学不可同日而语。顺便一提,不要把该书与阳翰笙的《大学生日记》 ( 收入《阳翰笙选集 (1)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混淆,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后者是典型的左翼文学,反映了大学生在白色恐怖下积极参与政治运动。《中国大学生日记》中故事的时代不清楚,但已经在一二八事变就是 1932 年之后,推测是是小说出版之前一两年, 1933 年前后。时间跨度差不多是一学期,似乎是大学最后一年的第一学期。 “我”的学校原来在辣斐德路 (Route Lafayette ,以法国将领命名, 1943 年改为大兴路, 1945 年改为复兴中路,横跨徐汇黄埔 ) 上的颖邨,靠近甘世东路 (Route Kahn Gaston ,以法国领事命名, 1943 年改为嘉善路,属于徐家汇 ) 路口。学校关张,转入小说所述的学校,推测在过去的江湾乡 ( 现在属于虹口区 ) ,靠近闸北的地方,因为学校在天通庵站和江湾镇的步行距离内。学校有两栋房,操场像三十年没有耕种的荒地,四面用一人多高的竹篱笆围起来。学校有班车到虹口。 学校是上海的一所私立大学,就是人们所贬称的“野鸡大学”,但也有九年的历史。属于卖文凭的学店,学费宿费等一学期一百几十元。不仅还要买书,连考试卷子都需要学生花钱买,两毛钱六份。 住得很不舒服。喝的水有异味。“我”与七位同学租间民房烧饭吃,房租五元,雇个厨师每月工资十元。四个人一个房间,其实住三个人。室友老季爱开玩笑,与“我”关系不错。两人经济状况不好。室友老董不喜欢开玩笑,当时忙于恋爱,每天最多两天要写封情书,也会收到封情书,同时与另一位女同学关系暧昧。他经济条件似乎好些。 听课有要求,缺课三分之一不许参加考试。学生有“上课证”,上课时放在讲台上,教师签名。第一次课,发还学生“上课证”时还可以问问学生的情况。虽然是私立学校,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缺课多了不许考试,有些学生需要雇人到课堂上听课。 他们七门课中有四门的教授都是姚老头子。“这位老头子在武大当过教授,在南高当过教授,现在来教我们,而且是我们的系主任。 (p. 27) ”他的课有中国学术史、文字学、音韵学和论文指导课。还上些“我”没有选的课程,如中国政治思想史。“他讲学的态度,对于许多许多不独有消极的批评,破坏。而且有积极的理论发挥,作为他破坏的建设。 (p. 17) ”例如,对于孔子,他既批判“毛学”以胡适为代表的二毛子之学,也批判“辫学”以三家村学究为代表的曲辫子之学。但我看作者的课堂记录,好像也没有高明之论。作者看来,老头子是教授中最有趣。“他有特别的见解,他敢于将自己特别的见解讲出来,他敢于接受我们的发问;别的教授可不同了,你一发问他便要红脸,看起来连他自己,也不大相信他自己可以跑上讲台的。 (p. 20) ”道统上属于今文学家,把孔子视为宗教政治思想领袖,觉得他的“托古改制”其实与陈独秀所作类似,并为陈独秀不懂韬光养晦遗憾。他的建议之一是大学要成立国学院。学生通常也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也主要是同房间三个人逗弄老头子,先与他唱反调,再表示接受他的意见,然后看他兴奋得手舞足蹈。他也有些古怪的想法,如认为有鬼,鬼在夜里统治世界。即使老头子的课,也有学生不准备教材,上课不听或听不懂,还在先生进教室前在黑板上画他的像,并写了“姚老夫子”。 另三门课至少有两门的教授差强人意。“美术和现代文艺”由位江北口音的教授上。用的教材是马查的《欧洲文学发达史》和弗理契《艺术社会学》,思想倾向左倾。“讲得并不怎样好,可是这是口才的关系,从他那不流利的讲话,迟钝的动作,很容易知道这位讲书的是很没有天才的,就是说:他没有表现自己的能力。 (p. 34) ”与学生的讨论也只是各执己见,不理解对方立场。“词选与作词”汪教授讲。他上课发油印的讲义,然后就按照讲义一句句念下去,只是在其中加上苏白的语气词“呀”。有位教授是校长小学时的好朋友,当年在校长马上被疯狗咬时出手打死了疯狗,他是北大的学士,兼着校长室秘书和图书馆主任。讲文化史的曹先生,“在文化界因为他专会抄占旁人的东西,同时也因为他有一个小小的书店,所以也就薄有名望了。 (p. 51) ”还有门“国学概论”课,没有说那位教授讲。 后面大部分内容写学生生活。与通常校园小说那种热情与朝气不同,这部小说描述的校园生活无聊猥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为“反校园小说”,套用《 1984 》等“反乌托邦小说”的说法。学生们在学校中感受到的是无聊。图书馆很小,还兼着阅报室,藏书只有十多部。彼此交流不多,都觉得很寂寞。出去散步还是觉得无聊。作者当了长袍去相对便宜的光华影院看电影,国泰影院更贵。姚老头子讲到“始于袵席”还要“乐而不淫”,就有许多学生去旁听。“我们每天生活上的活动是被动的,不生兴趣的。周围的事物使我们只感到生活是枯燥无味,寂寞无聊。所以我们常用闲话来解救这枯燥寂寞无聊的生活。 (p. 113) ”所谓“闲话”就是八卦女生。“男子们当经济能力不能占有一个女人的时候,他是喜欢将女人们的丑行拿出来引为快谈的。 (p. 245) ”这些男生一方面嫌女同学丑,另一方面有机会还要动手动脚。 当然,也有充实生活的方法,“挽救没落的方法多着啦:投稿,拍大作家的马屁,一天工作十四小时让眼睛近视到八百度, ……(p. 222) ”不过都不容易。例如,“文化市场是被人垄断的,你不论如何也打不进去;绞尽了脑汁写得一篇文章。你挂了号寄了去,而且附上可以挂号寄还的邮票,但是每每邮票没收,文稿没有下落;邮资牺牲了,时间和心血白花了 (p. 31) ”这当然是现实,但像沈从文那样没有背景完全白手起家的作家也有不少。 小说虽然不是日记,但以第一人称写成。“我”似乎有些左翼倾向,大体上属于进步青年,认识水平高于同学;但自制能力比较差,经常交不出伙食费,但有朋友送他二十元,他拿去赌球输光了。结尾快毕业时,“我”幻想有几个做大官或发大财的亲朋,让“我”跟着当小官或发小财。 当年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似乎过去看回忆录,学生上街示*威,阻止他们的警察都称呼学生“老爷”。小说中,“我”去家推测有慈善属性的免费医院看牙,不需要排队优先就诊。许多学生其实都是穷人,但平时也有校工伺候。 小说无疑会有夸张的成分,但还是可以看出当时所谓“野鸡大学”的情况。那些学校里的学生觉得,“教书的思想糊涂,青年们头脑简单,图书馆里没有一本可以看的书籍,有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使我们消闲娱乐,整天苦闷着。 (p. 99) ”“在这一切都使人感到贫乏的环境里,是不该有做学者的希冀的。 (p. 55) ”人们一说民国大学,往往就是西南联大之类;一说民国大学生,就是那些富有盛名的文理大师。这其实是时光的美化。任何时候,大学都分等,有卓越学府也有骗钱学店;大学生也分层,有学贯中西的学霸,也有不学无术的学渣。《中国大学生日记》的意义,在当时是批判,在现在就是提醒人们学店和学渣的存在。 作者万迪鹤, 1906 出生于湖北仓埠。早年留学日本,具体学历不详。抗战时居重庆任供职军委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生活贫困,患肺炎数年后, 1943 年病逝。除长篇小说《中国大学生日记》外,还有短篇小说集《火葬》和《达生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春蚕到死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云中锦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春痕》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棘心 》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大学逸事 》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杜鹃啼血猿哀鸣 — 学界小说丛谈之《高等学府》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博士之难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缺氧》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之难—学界小说丛谈之《缺氧》
Mech 2020-10-11 22:56
继《大学之林》后,朱晓琳又出版一部学界小说《缺氧》。最初发表于《小说月报 ( 原创版 ) 》 2011 年 4 期。我看的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年出版的单行本。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为 2009 年前后,因为小说快结尾时提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那是 2010 年 4 月发布的。也可能在 2003 年至 2008 年之间,因为小说中提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故事发生在上海市 F 大学,为虚构的大学。似乎暗指复旦大学。不过在 2011 年之前,复旦大学没有第三附属中学,有三附中学的高校只有华东师范大学,三附中在金山,离最近的古镇枫泾距离似乎不在自行车骑行范围之内,与小说不符合。 小说主要用第一人称方式写成。通过对博士论文剽窃的处理,展现了博士的生存困境以及高校中与社会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小说中“缺氧”指有位海归太太当年羊水早破导致胎儿脑缺氧,产生永久性损失。其寓意为学者尤其是博士生和博士们的生活艰难,甚至大难临头。小说也借书中人物之口,抨击大学的现状。“我们还生活在鲁迅的时代。……鲁迅先生曾经质疑中国人的理想,‘便只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 — 威福,子女,玉昂 — 罢了。然而在一切大小丈夫,却要算最高理想了。我怕现在的人,还被这理想支配着。’ (p. 202) ”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在 F 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的女博士曾玲。她博士论文及其相关期刊论文的调查和处理是小说的主线。 在曾玲 30 岁生日时获悉,她被人举报博士论文有两章是抄袭,要受到学术监督委员会的调查。她确实使用了前年前认识的俄罗斯访问学者未发表论文中的数据,后来俄国学者的论文发表了。与导师丰凯信教授商量后,找到监督委员会名单,其中有位丈夫许弘扬的棋友历史系徐舜波教授和导师的邻居日语系刘祖安教授。曾玲与丈夫拜访了徐教授,送上近千元的高级棋具。曾玲单独拜访刘教授,送上近千元的普洱茶。会议由徐教授主持,刘教授提议等进一步弄清事实再作决定。刘教授向曾玲透露他知道举报人以及送外评专家。曾与丈夫带着礼品盒包装咖啡去拜访,被刘教授严词拒绝。曾玲理解他的意思,单独去拜访,忍受他的骚扰,知道了举报她的是同门师妹和好朋友王小青,而外审的是她导师的同学社科院东欧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韩永一,王小青在跟韩教授作博士后。他正在与曾玲的导师丰教授争夺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会长职务。国际期刊也就曾玲论文的剽窃问题给学校发函,提供了比对证据。函件被在办公室当秘书的许弘扬扣下。学校甚至请丰教授退出会长竞争以息事宁人,有人在网上揭出韩永一学术著作抄袭,点击甚多,原来是丰教授的学生买了水军,丰教授终于当了会长。 在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刘教授参加其他学校答辩与女博士 K 歌通宵忘记了第二天上课,被革除监督委员会委员。徐教授因为网恋被女方丈夫告状到学校,学校不再延聘已经 63 岁的徐教授。尽管博士论文还没有定性,曾玲调离教学岗位,先给美国海归教授当助手,然后到导师主编的期刊当编辑部主任。她接受了王小青一篇稿子,并在导师出国期间,主动向韩永一约稿,修复了与他们的关系。韩教授表示可以放过她的抄袭。那位被抄袭的俄国学者回答上海,担任领事馆二秘。答应出面证明他的数据中有曾玲的工作。两人大玩暧昧,曾玲疑似出轨。她丈夫到郊县的附中挂职副校长,也出轨该附中的女教师。 一时太平无事后,曾玲又不顾领导和丈夫的劝阻,坚持申报留给田副校长亲信的副教授职位。学术监督委员会再度开会,她丈夫也交出了国际期刊的函件,而原来答应为他作证的俄国人因从事间谍活动被驱逐出境。这样,委员会撤销了曾玲的博士学位。这意味着即将到期的 F 大学的工作不会再续约。曾玲丈夫许弘扬因为同居女友怀孕,要求离婚,她同意。她导师的对头韩永一出任校长。导师拒绝学校延聘退休。师妹王小青代表新上任韩校长表示,她虽然没有博士学位,仍可以留在学校工作。曾玲原准备离开上海,在小说结尾处,她到西藏支教。许弘扬的女友接受开发商表哥馈赠,有套市值百万的房子在许名下。表哥承接学校工程出了事故,东窗事发。许自首,获得从轻发落,与女友结婚到外省中学教书。小说开篇就说明的愿望,“捧住这个来之不易的饭碗,为了生活,为了买房,也为了我和丈夫在这座大城市坚持下去,直到变成真正的上海人。 (p. 2) ”终于没有实现。 小说中还写了与女主人公曾玲一起被指控剽窃的两位博士生,英文系的吴红旗和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盛鹏飞。吴研究莎士比亚,导师是副校长田矛,一直在帮田干活,没有时间研究。抄袭了 30 年代的一本老书。盛与香港讲师共同获得数据,但抄袭了那位讲师发表文章中对数据的描述。吴找到他所抄袭书作者的儿子,也是举报人,给他 5000 元,私了。后来,那人得知他导师是副校长,再要求在校图书馆工作,也得到满足。后来,导师为争取校长,决定牺牲吴,批示要从重处理。已经在做博士后还准备到英国访学的吴红旗在网上揭露导师学历是买来的假文凭,已经与国外教授的利益交换等。田一度北被双规。但有高层人士发话,有惊无险,调到另外所学校当正校长。盛鹏飞因为抄袭问题失去工作,自己开个小书店。利用老教授去世,后人不识货,大量清理图书时淘到些好书,赚些钱。“这世界上你以为值钱的东西没准在别人眼里根本就是一堆垃圾。 (p. 112) ”另外也购买学校领导收到的珍本善本图书,实际上就是洗钱。他生活挺滋润。当然,体制内的人,总是把体制外的生活想象得比较容易。 小说顺便还写了高校中其他一些问题。如别处真实发生过的多名老教授联合举办国家奖申报造假,学生论文抄袭及其与反抄袭系统斗智,聘请外国水货教授换取外国教师对领导子女的资助,学术期刊出卖版面人情稿等等。快结尾处所写高校去行政化,校长不具有级别,基本是作者一厢情愿地想象。那时候,现在有级别的校长副校长都纷纷试图外调,保住自己的行政级别。这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小说试图再现高校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中国大学里待过的人多半很清楚校园围墙内人际关系的特点,通常是同学、师生、同门师兄弟姐妹之间盘根错节,因而你永远无法知道跟你一个办公室面对面坐的同事有何背景。可以说,在高校特定的人事环境下,以真诚之心结交朋友与盲目树敌一样,都是相当愚蠢的行为,…… (p. 22) ”现在多数教师不用与同事对面对坐办公室了吧?这方面,作者写得可能还不是很到位。主要是小说中争夺的标的比较少,没有机会把各种关系都动员起来。 至于小说中渲染的学术腐败,“即使端正学术风气决心再大,手段再硬,在高校同行或外人看来只不过是你没将家丑掩盖到位而已,并非什么高尚之举。 (p. 30) ”我真觉得没有那么严重。真正的问题并非学术腐败,而是学术水平还不够高。 总体上,作者还是比较客观地描写了大学的各种负面现象,风格上与《大学之林》一脉相承。就我个人偏好而言,觉得《大学之林》更有意思些。《缺氧》的故事有些单薄。 作者朱晓琳, 1956 年出生于上海。当过工人、机关干部、翻译。上世纪 90 年代留学法国,在里昂第二大学获法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 1975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诗歌、散文多种。学界小说除《缺氧》外,还有《大学之林》,并有留学生中篇小说结集《永远留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春蚕到死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云中锦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春痕》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棘心 》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大学逸事 》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杜鹃啼血猿哀鸣 — 学界小说丛谈之《高等学府》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热度 3 Mech 2020-10-8 13:13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部经典著作。初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才有多人合译的汉译本。我看的是中文大学 2001 年版,增加了王德威教授为 99 年英文再版时写的导言,王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也是有洞见有启发的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否有简体字版本我不清楚,估计没有。这几年一直在找些学界小说看,因此读现代小说稍微多些,有了感性认识。重新读小说史,或许有新的体认。 该书覆盖从 1917 年到 1957 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 ( 前十年 ) 、成长期 ( 随后十年 ) 和抗战胜利之后 ( 最后二十年 ) 。每个阶段一编,以不限于小说的鸟瞰性文学概述为每编开始一章,后两编还各有一章 CCP 作家的专论。除了结论一章外,作家专论有 13 章,独占一章的有: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张天翼、巴金、吴组缃、张爱玲、钱锺书和师陀,另外三章分别是文学研究会 ( 叶绍钧、冰心、林叔华和许地山 ) 、创造社 ( 郭沫若和郁达夫 ) 和资深作家 ( 茅盾、沈从文、老舍、巴金 ) 的后期作品。尽管评价是否公允见仁见智,这个名单基本上概括了现代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家。 作者对于小说的看法,可以用书中的话概括。“从鲁迅到张爱玲,我们不难看到他们作品的一个基本特色:他们对写实真诚,文辞没有什么宣传性。 (p. 428) ”“这些较优秀的现代中国小说,与当时一般流行小说比起来,其立意与观察重点都不相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对中国当代生活认真而清醒的检讨。 (p. 428) ”具体的写作手法包括讽刺和自怜。“最切合写实主义的写作路线还是讽刺。这就难怪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锺书,以及其他优秀作家,或迫于需要,或出于自愿的选择了讽刺的笔法,来透露他们对现实丑恶的厌恶,以及防止人道主义对他们的强大压力。讽刺的反面是自怜:承认个人在这腐朽、颓废世界中的失败。早期作家,普遍地存有自我哀怜的作风。除了讽刺手法外,这是一种保持诚实,抗拒教条主义的方法。 (p. 429) ”“较优秀的现代中国小说,无论是属于讽刺性或人道主义的,都显露出作者对时下的风俗习惯与伦理道德,有足够的或充份的认识。 (p. 430) ”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现代小说史》最重要的贡献是“挖掘”了两位作家,张爱玲和钱锺书,引起了广泛关注。钱锺书的所有小说 ( 只有长篇《 围城 》和结集为《人·兽·鬼》的四个短篇 ) 我都反复看过,非常喜欢。顺便一提,我能说小说全读过的作家其实很少,远的有鲁迅 ( 短篇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 和陈衡哲 ( 她作品也不多 ) ,近的有杨绛和王小波。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小说作品都不多。关于张爱玲,作者说,“人的灵魂通常是给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什么样子 — 这是张爱玲的题材。 (p. 342) ”“张爱玲的讽刺并不惩恶扬善,它只是她的悲剧人生观的补充。人生的愚妄是她的题材,可是她对于一般人正当的要求 — 适度限度内追求名利和幸福,她是宽容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是赞同的。这种态度使得她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 — 表面上是写实的幽默的描写,骨子里却带着一点契柯夫的苦味。 (p. 356) ”张爱玲的早期小说我看过些,不是很喜欢。后期小说基本上没有看。以后也许找些与学界粘点边的,例如《茉莉香片》《封锁》《年轻的时候》《五四遗事》《殷宝滟送花楼会》 ( 其实是写傅雷先生的婚外恋情 ) 作为“学界小说丛谈”说说。 作者评价最高的作家是沈从文、张天翼、张爱玲和钱锺书。张天翼的书几乎完全没有看过,尚有印象的似乎仅是某个选本中的《华威先生》,感觉有些过于漫画化。沈从文的小说最近看了一些,选了些与学界有关的小说 ( 都非其代表作 ) ,准备分三篇在“学界小说丛谈”中说,已经贴过两篇,《 边缘体验 》和《 文人魅力 》。其他的重要作家,老舍的写过《赵子曰》 (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 ,冰心说过小说集《去国》中有关学界的几篇 ( 《 命题作文 》 ) 。鲁迅和叶绍钧可以选谈几篇短篇,茅盾可以说他的很不出名的中篇《路》,郁达夫说小说集《沉沦》,其他的就不知道有什么学界小说了。 几乎所有写工农的小说我都不爱看。《中国现代小说史》部分解释其中的原因。“大部分现代中国作家把他们的同情只保留给贫苦者和被压迫者;他们完全不知道,任何一个人,不管他的阶级与地位如何,都值得我们去同情了解。这一缺点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在道德意识上的肤浅:由于它只顾及国家的与思想上的问题,它便无暇以慈悲的精神去检讨个人的命运。 (p.77) ” 以社会底层为主人公的作品,“小说的基本困难:即是如何写出穷人所受到的迫害而不把他们写成仅是无情命运的牺牲品。无产阶级的文艺作品中,常将社会的罪恶渲染到绝非人力所能抗拒的程度,因而故事中的悲剧性便绝不能成立。 …… 无法写进一些更有意义、更值得玩味的人类行为。 (p.137) ”特别是那些最追求“进步”的作家结局都挺惨。作者也有解释。例如,关于关于蒋光慈、丁玲和萧军“这些作家的一生似乎比他们的作品更有历史意义, …… 不管他们的动机是如何的高尚,他们如此轻易地接受了 …… 主义的欺骗,就证实他们缺少智慧。而智慧是创作成熟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条件。 (p.239) ”“许多中国作家原先自动放弃个人自由,然后又拼命企图重获自由,可惜为时已晚了 (p. 295) ” 按照作者的意思,似乎个人命运悲惨就证明作者缺乏智慧,因此也影响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推崇沈从文、张天翼、张爱玲和钱锺书也不无道理。沈从文和钱锺书在乱世中和光同尘,有惊无险,都熬到成为传说中一代大家的晚年。张爱玲仓皇出走,涉险通关,落得个平静离世,也算求仁得仁。张天翼不太了解。作者这种说法很有趣,甚至有启发性,但似乎有些实用主义的势利。 该书还吐槽某些文学史“非但得继续不断地修正,以便能适应官方反复无常的策略,而且,它还是一本陈年旧账的记录,巨细无遗的把那些‘功成身退’还没有出问题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罗列出来。他们得像博物馆中的收藏品般受到赞赏,但他们已不再是一种仍然能够塑造和影响时下写作的活传统了。 (p. 426) ”我最早读的就是这类文学史。我读大学时读过当时的中文系教材,四册本的《中国文学史》其实是古代文学史,还可以。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 ( 两书都是两册本 ) ,堪称作者前述吐槽的样本。 感觉作者总体上对现代小说评价不太高。作者认为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过于现实。“劳伦斯在他的《古典美国文学研究》一书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对于有想象力的作家,可谓金科玉律:‘勿为理想消耗光阴,勿为人类但为圣灵写作。’照此说法,那么一般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显得平庸,可说是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太迷信于理想,太关心于人类的福利之故了。 …… 事实上,这些作家往往把理想误作圣灵来侍奉。 …… 这情形,不但在文学界如此,其他知识分子受炫惑的人数也不少。 (p.427) ”另一个是作家缺乏独立思考。“衡量一种文学,并不根据它的意图,而是在于它的实际表现,它的思想、智慧、感性和风格。凭此尺度,多数的中国作家,犹如其他国家‘为主义而战’的作家一样,有好些弱点:道德感迟钝,缺乏风格与抱负,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人云亦云—这些都是由于文化过于一致化,或文人太爱结党集团的结果。 (p.433) ”这也符合孔子所谓“君子群而不党”的古训。至少算是一家之言吧! 我觉得在见识和趣味方面,《中国现代小说史》都堪称佳作。但受篇幅限制,作品史料方面有些单薄。以后可能还要看看那些篇幅巨大的著作,例如三卷本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40 次阅读|7 个评论
十月三日德国统一遐想(1990)
Mech 2020-10-6 09:59
十月三日德国统一遐想 — 步叶帅《远望》韵并用其一联 南柯梦中几衰翁 惊觉乌托一场空 红龙重生长城下 白熊垂死铁幕中 昏鸦三匝迷枯树 回雁兼程觅旧踪 柏林墙倒人惊叹 沧桑可鉴演变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中锦书—学界小说丛谈之《春痕》
Mech 2020-10-2 22:56
冯沅君的《春痕》 1928 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收入《冯沅君创作译文集》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冯沅君小说:春痕》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和《陆侃如冯沅君合集 ( 第 15 卷 ) 》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 等。本文引用的页码是《冯沅君创作译文集》。顺便一提,徐志摩在 1923 年发表过篇完全无关的短篇小说,标题也叫《春痕》。冯沅君的《春痕》篇幅不到三万字,是中篇小说。但出了单行本,所以就单独谈谈。《春痕》由女学者瑗如寄给她情人壁君的 50 封信构成,每封信以最前面两个字为标题。通信历时五个月,开始于 1926 年 12 月 27 日,结束于 1927 年 5 月 20 日。“以合摄影为定情之证,我也同意,我俩的恋史就此告一段落。 (p. 153) ” 《春痕》中那些信其实是由冯沅君给陆侃如的情书摘录改写。当时 26 岁的冯沅君在北京大学国学所作研究, 23 岁的陆侃如已经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陆侃如写给冯沅君的部分情书,当时也作为小说《小梅尺牍》连载于《文学周报》,男女主人公名字分别为小梅和素秋。从 1929 年第 320 期开始连载,刊出 9 次 13 封信,从 1927 年 1 月 22 日到 3 月 7 日,总共一万三千字左右。 小说有选自《九歌·少司命》的题记,“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作者引用清人笔记《西堂杂俎·九五枝谭》解释,“含喜微笑,窃视流盼,玉钗挂冠,罗袖拂衣:色中佳趣,有过于此乎?盖好之深者,以微词相感动,精神相依凭,必荐枕而成亲,待宛颈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小时展现了一位有文艺气质的文科学者或者说有学者气质的文艺青年的生活理想。“我认为一个人固然要挺起脊梁作事,负责任,但世间还要优容一般有闲情逸趣的人,让他 ( 或她 ) 去‘愁’,去‘病’。他们能由愁病有了伟大的作品以点缀沙漠般的人间固佳,不然亦无不可,就他们的本身已是破除这冷酷的人间的空气。 (p. 127) ”“一方面企慕闲静清淡的生活,一方面尽点儿做人的义务 — 直接或间接对社会有些小贡献。这两方面并非根本不相容,但难得兼而有之。本来世间最难得的清福是:同知心合意的人儿谈谈古今奇文,看看行云流水,春花秋月,而且在另一方面又不是依赖他人,作人类的寄生虫。 (p. 147) ”在这种大道之下,读书不失为一种小技。“我虽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愁苦中讨生活,然而我仍然读书。我虽然认定人生没有意思,然而仍然努力工作。因为我认为读书是消遣岁月一法,所谓‘支离其心神’者也。因此,我愿你还是如前安心读书。 (p. 120) ” 伴随上述理想的,是淡然的趣味偏好。“谈话,写信,我均爱淡淡者;淡者有隽永之意,浓则除激动切急之情感外无余味矣。世间其他事物,如苦茗之与醇酒,牡丹之与梅花,墨画之与著色画,数者相较可见。 (p. 128) ” “我与人结交时,最怕的是当情谊最厚,结果不欢而散。 (p. 123) ” 正因为小说是由情书构成,因此非常散文化,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剧烈的情节冲突。事实上,小说中的情书都是在务虚清谈,没有什么实际的事情。很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此信只应天上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除了如前述谈人生理想美学趣味,还有谈诗论文,如“我对诗,主张七绝要风华宕逸,五绝要清警峭拔;前者要如美女簪花,临镜笑春;后者要如山中清溪,澄澈见底,其生冷冷。 (p. 122) ”具体的事情,只是后来议论了一下男友是不是出国,然后就两人一致同意定情了。小说行文雍容典雅,甚至被人指为“掉书袋”。我个人欣赏这种文笔。 关于大学里的情况,涉及不多,只是提到了教学。传闻有教师过劳死,但没有说是中学还是大学。“康某为家庭负担而拼命教书,竟死于教师休息室内。 (p. 134) ”女主人公课多时每天 5 节,“今晚因日间上课太多 ( 计五小时 ) ,精神疲倦,不能再用脑工作,便看《创造月刊》消遣。 (p. 140) ”心情不好时,尤其觉得上课可憎。“她觉得人活着没意思极了?干燥无味的生活!可恶的天如此长,到了六点还有太阳!明天又要上课,说应酬话! (p. 143) ” 最后八卦些题外话。冯沅君的退婚是忤逆其母亲意愿,那是《 菤葹 》中的主题。这里也涉及,“她害了她的双鬓斑白的老母,她害了那不能使她爱而至今犹希望破镜重圆的财主的儿子。 (p. 135) ”不算包办婚姻的未婚夫,冯沅君的两段恋情差异也明显。与王品青交往六年分手,与陆侃如不到六个月就定情了。在《 辗转反侧 》中已经说过,王品青分手后身亡当时引起纷纷物议,周作人专门写过文章《永日集·关于失恋》。与王品青分手的原因,冯沅君在给陆侃如的信中的解释,前男友“学问浅薄”和“志趣不和”。这封信没有收入《春痕》,作为书信体小说,另行发表。就是 EPOCH MAKING( 我翻译为《划时代》,其实是新旧男友划断 ) ,收入北新书局 1929 年的小说集《劫灰》。小说中主人公名称沿用了《小梅尺牍》而非《春痕》,男女主角分别为小梅和素秋。素秋在写给小梅的信中说,“在六年前,我是不知道‘爱’的,而且怕在异性朋友间发生‘爱’。但是,我的心肠是很热的,也可以说是颇有侠义之风,我要牺牲自己成全人家。某君虽然学问浅薄,但颇有才情,当时对我异常热,因此我想成全他,安慰他在人生途中所受的苦恼。不意数年朋友的结果,他处处负我的期望;我于此发现我与他志趣不合,我灰心之极!然而我自伤无知人之明,自寻这场烦恼,原想此生不再爱人,不想最近又遇你。 (p. 111) ”小说也写了前场恋爱的结局。“在我这喜和怕的境地中,有人拆了你的信,此信又为某君所见,他为之病了,终于移入了医院—他原来对我的爱情还未尽泯灭。已谢的花儿是不能复上故枝,我对他此时的状况,只有怜,没有当年的热情了—我自从感到他的志趣与我不合,我对他的热情就被灭心驱走了。 (p. 112) ”,其中“为之病”的“某君”应该就是王品青。顺便一提,《劫灰》中多数连学人小说也算不上,可能只有 EPOCH MAKING 和《林先生的信》例外,不准备在这个系列中谈了。 学界小说丛谈中已经说过好几位早期女作家的作品,包括陈衡哲、冰心、庐隐、苏雪林、冯沅君。说说自己外行的观感。陈衡哲的学界小说《 开山之作 》,虽说不上太高明,但确实是真正的学界小说。冰心无疑是重要作家,但小说并非是主要成名作,尤其是写学人的《 去国 》中诸篇是早期作品,在冰心小说中也非佳作。庐隐颇多产,但如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谓,“相当拙劣的短篇和长篇小说作家”。说过她的长篇《 象牙戒指 》,以后或许还说说中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苏雪林后来以学者闻名,《 棘心 》是首部涉及留学生活的长篇小说。冯沅君后来专心学问,创作较少,小说集只有《 菤葹 》和《劫灰》,有些学生的故事;散文化的书信体小说《春痕》,应该算是出色的学界小说了,虽然作为小说或许比《 菤葹 》中的某些短篇逊色。夏志清所推崇的小说作家凌叔华几乎没有写过学界小说 ( 至少我没有读过 ) ,她笔下多是旧家庭中的传统女性,虽然偶尔也有职业女性。不过,她是学界小说《 英国情人 》女主人公的原型。 作者冯沅君原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易安、大琦等。 1900 年出生于河南唐河的书香门第,其父是清朝进士,其兄是哲学名家冯友兰。 1917 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 1922 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并开始文学创作。 1925 年毕业,到南京金陵大学任教。 1926 年在北京中法大学授课,并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1927 年秋到上海暨南大学和中国公学大学部任教。 1930 年秋,到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 1932 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班,专门从事古典词曲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1935 年回国,应聘到河北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任教。 1938 年起在战火中辗转避难,短期受聘迁往四川的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 1942 年在迁入四川的东北大学任教,后随复校到沈阳。 1947 年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58 年随学校从青岛迁往济南,任山东大学教授,据说是共和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 1955 年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1974 年病逝。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春蚕到死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棘心》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逸事》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杜鹃啼血猿哀鸣 — 学界小说丛谈之《高等学府》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希腊神话之酒神
Mech 2020-9-23 22:53
酒神狄俄尼索斯 ( Dionysus ) 在希腊神话中地位有些特殊,是不是奥林匹斯十二大神都有不同说法,似乎只是候补成员。我个人感觉,他的故事也比较少,能记住就是他的信徒,手撕了不信他的国王。但是,他的雕塑等艺术作品很多,原因我不清楚。 赫西俄德的《神谱》记录他的出生和婚姻: And Semele, daughter of Cadmus was joined with him in love and bare him a splendid son, joyous Dionysus, -- a mortal woman an immortal son. And now they both are gods (940-942). And golden-haired Dionysus made brown-haired Ariadne, the daughter of Minos, his buxom wife: and the son of Cronos made her deathless and unageing for him (947-949). 引自 The Theogony of Hesiod translated by Hugh G. Evelyn-White 。即狄俄尼索斯是宙斯与塞墨勒 ( Semele )( 忒拜城创建者卡德摩斯 ( Cadmus ) 的女儿 ) 所生,娶宙斯之子克里特国王弥诺斯 ( Minos ) 小女儿阿里阿德涅 ( Ariadne ) 。他是宙斯与凡间女子所生的两个杰出儿子,另一个是大英雄而成神的赫刺克勒斯。 西方文化中,酒神精神代表非理性的迷狂和热情,尤其体现在艺术中。日神精神则体现在科学中的理性和秩序的。两者构成互补的而有库恩所谓“必要的张力”的两极。这种划分似乎为尼采《悲剧的起源》中提出,很早很早以前读过汉译本,现在记不准了。 我个人当然更欣赏日神精神,酒精过敏呀! 读希腊罗马神话传说札记 欲读书之希腊罗马神话 《希腊神话》 读希腊神话之伊瑞克提翁 读希腊神话之战神山 读希腊神话之雅典娜与波塞冬竞争上岗 读希腊神话之火神赫淮斯托斯 《赫卡柏》 《圆目巨人》 《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杜鹃啼血猿哀鸣—学界小说丛谈之《高等学府》
Mech 2020-9-17 22:56
长篇小说《高等学府》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描述了在南京的东方大学 ( 从学校规模和历史以及校园特别是仙林校区的描写看像南京大学 ) 几位文科教师的命运。时间跨度很长,从 70 年代工农兵大学生开始,到 2005 年底基本上结束。 界定小说时间跨度的人物是尚金堂,也就是说小说从他开始,也基本以他为结束。推测 50 年前后出生,来自安徽农村,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1973 年毕业后留校在东方大学中文系教书。开始时,他“勤奋读书,敏锐读人。 …… 低姿态。 (p.3) ”“没有一位同事不觉得他坦率得足够可爱,他真诚得足够可靠,他卑微得足够可怜,也便对他失去了戒备,失去了抱怨,失去了敌意。 (p.4) ”师从 1979 年晋升教授 ( 占了中文系当年唯一的指标而得罪所有的可能晋升者 ) 的“国学泰斗”高昌录获得硕士学位,弥补了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历缺陷。高教授有当众说话全身发抖的毛病,无法讲课,觉得生无可恋,在 82 年去世了。尚很早当了教研室副主任。深谙学术政治。“系里的事情,很难说。说简单,真简单。说复杂,真复杂。简单的事情可以复杂得变成理不清的千丝万缕,留下为世所诟病;而复杂的事情可以简单得变成如同一阵风吹过,说没有就没有了。那得看是什么人在遭遇什么样的事情,还得看这个事情有什么样的人来处理,更要看着事情牵涉到谁的利益且还与其他岁的利益相联系。 (p.27) ”平时沉默寡言,讲课时处于亢奋状态。 1980 年升任教研室主任。 1983 年晋升副教授并当了系主任。 90 年代成立人文学院,担任副院长。与院长李崇宵私交不错,李认为,“尚金堂城府深,心眼多,世故老,但是,他读了足够多的书,有了足够多的思考,作为朋友,未必可靠,然而,作为谈话对象,则是融融泄泄的,可以享受思想对称的休闲与自在。 (p.232) ” 95 年前后,文学院独立,尚成为文学院院长。在院长任上,开始党同伐异,顺之者昌逆之者卡。自己当了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教育部名师,还拿到个一千万的重点项目。不料在世交之际,在洗头房嫖娼,被旁边蹲守的警察抓获。负责该案的警官杨伟,是他昔日的学生,因为课堂上讥笑人家的名字而结怨。虽然学校出了五千罚款,低调处理,但名誉一落千丈。院长被免职,大项目由他人负责。更麻烦的是,有人检举他的经济问题,更有知情的旧情人倒戈。 2002 年被检察院羁押。 2003 年因贪污罪判刑 10 年。在监狱中受到狱霸欺负。在狱中“没有文明,没有礼貌,没有教养,野兽生存要领是第一规则。 (p.388) ” 2005 年,得知妻子与其情人触电身亡,自己的旧情人乘机吞没他儿子卖房子的钱后,留下遗书自杀。但似乎未遂。 像所有小说男主人公一样,尚金堂身边也有几位女人。首先是他在安徽老家插队的知青妻子司马红革,南京人,推测 52 年左右出生。 1974 年结婚并随他调回南京,在中文系打字室工作,勤奋而忘我。 1976 年成了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读哲学系,尽力但僵化。毕业时留校,当了校团委副书记。司马如此一帆风顺,原来有“隐形的翅膀”。她父亲是军队高官,虽然她在文革中带头抄自己家并改名换姓,她父亲了解她的情况,并请学校领导提携。 1983 年生儿子尚星。全家回归父母家,但兄弟等都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使得她农民出身的丈夫相形见绌。后来司马红革当了哲学系党委副书记。“说她无知,不忍;说她智慧,不甘;说她混世,不公。 (p.80) ” 1988 年,举办知情庆典时邀请了东方大学三大美男之首的副校长吴国杰。司马与吴在当年红卫兵造反时就认识,文革高潮时,司马 14 岁,吴 21 岁。 20 年后,司马通过父亲,帮忙吴拿到了自主招生资格。 88 年底与吴校长一起随团出访美国 16 天。 90 年代成立人文学院,担任党委书记。与吴暗结连理。 2002 年在丈夫被检察院控制的翌日,与吴国杰在 5 星级宾馆鸳鸯浴,因漏电两人身亡。“两个人没有相互亲密,没有相互依靠,而是各自挣扎、各奔东西的绝命逃逸姿势。 (p.374) ”到死她也不知道尚金堂另有情人并生有一女。 尚金堂的婚外情人是系办公室主任杨小兰,比尚小 7 岁。纺织女工,在 1975 年结婚, 1979 年丈夫段龙山从淮阴市委调入省委当办公室主任,她随调到东方大学中文系当办公室主任。两人工农结合,有了婚外恋情。 1983 年与司马红革相差几小时生了他们的女儿,取名段若雪。有孩子后,两人关系开始变冷。 1986 年,小孩越来越像尚,他们害怕,就断了关系,让杨小兰很鄙视尚金堂。不过阴差阳错,还是被段龙山发现。他已经查清楚自己不能生育,而且做了亲子鉴定与女儿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一直疼爱女儿,决心争取女儿孤立妻子,女儿也更喜欢父亲。他决心要报复尚金堂。 1990 年曾作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对口抓东方大学的政治学习,但活动很快结束。 90 年代中期,尚与杨重温旧梦。杨力主尚私自设立小金库,以他的名字在银行开了户。经手接受回扣并代为保管,还以尚的名义购买了新版奥迪轿车。另外给主管的吴国杰副校长和财务处长五位数的红包。尚嫖娼被抓后,她与他彻底断交。后来在有人举报尚时,段龙山告诉她,全部交待事情,可以保证不涉及她,她就把所有财务方面的问题就势推给尚金堂。尚的儿子把房子卖了,钱存在卡了给杨求她找关系疏通,她没有帮忙,也不承认收钱。尚金堂入狱后,杨小兰升任文学院副院长,又升任党委书记。 尚金堂还被其貌不扬的女博士生色诱,发生性关系。女博士因为留校不成,四处举报。李崇宵指出她的文章都是尚动手所写并托人发表,然后又加以引用。事情暂时平息。女博士在四川工作后,继续举报。 1996 年学校给尚不能招女研究生的处分。女主角青年教师梦飞入学后不久,尚开始骚扰。先是当面动手动脚未遂,后来就是出差时不断写信。 尚金堂或许可算亦正亦邪,男二号是李崇宵完全是正面人物。他 1951 年出生于干部家庭。登场时是 77 级哲学系的学生,因在资料室读《圣经》与司马红革发生冲突。 82 年时,柳半仙预言在十年后有场婚外恋。 85 年李开始带研究生。 88 年前已经当了教授和哲学系副主任。 90 年代成立人文学院,担任院长。对文史哲都有高论,聊起天来都引经据典。思考一切,连对歌女、妓女都有高论。“从理论上分析,他们具有多种能力,有浪笑的能力,有狂野的能力,有进退自如的能力。有情、有义、有泪、有愁、有福,即使是娼妓,她们也懂得感恩,懂得守信,懂得羞耻,懂得罪恶,懂得抚慰。从主顾们的角度来看,她们更称主顾的心,因为她们不会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驱使他们,也不会以冷淡或麻木将人类本能的享受堕落为无尊无义的睡眠附属品。不过是交易而已,双方都平和。 (p.330) ”“李崇宵说话刺耳,又很固执,认死理,但是在尚金堂看来,他是个聪明人,既实在,又仗义,是个可以交往的朋友。 (p.230) ” 99 年儿子毕业拿到 MIT 的全奖到美国攻博后,与妻子分居。 2000 年,妻子提出离婚,他净身出户。 2002 年,前妻去美国照料儿子的生活。 2003 年,他与梦飞结婚。婚礼中,听他母亲说梦飞是他大哥的私生女,受惊昏睡 48 小时。这期间,梦飞投河自杀。他知道梦飞死讯后发疯。前妻从美国回来照料他。 10 个月后,李崇宵生活可以自理,去了西藏,皈依佛门。 李崇宵也有妻子和情人。妻子康郁敏, 1944 年出生,比李崇宵年长 6 岁。 85 年出场时是建筑学院工会副主席。当年李的父母发配新疆时,生活艰难。康的父亲是兵团团长,给他们关照,后来两家联姻。康品行无可挑剔,但两人就是合不来。康其实早发觉李崇宵和梦飞私情,吐槽一通,“你同情她是孤儿,你没错。他钦佩你有学问,也没错。你们一来二去的,谈得来,有谈不完的话,更没错。我就是不明白,我父母去年都过世了,我现在也是孤儿了,我也钦佩你有学问,你怎么成天跟我没有话说呢? (p.308) ”想给梦介绍男友来挽回婚姻,但李、孟都不配合。 1964 年出生的梦飞,是李崇宵的硕士生,后来成为他的情人,并最终结婚。她是非婚生女孩,出生就被生父母遗弃,由街边酱油铺的夫妻收养。有音乐天赋,小学就学习过琵琶和钢琴。 81 年中学毕业时,受老师奇葩,推荐到东方大学德语专业,而更好的学校留给了有背景的学生。毕业留校。德语教研室院主任佟竹对她多有赏识,并建议她留校后读哲学的硕士。大三时被美术系的绘画世家弟子张小谦追求,开始谈恋爱。 1985 年跟李崇宵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刚入学,养父母就车祸身亡。在回乡返南京途中,也发生车祸,共同经历生死一线。 86 年时,张小谦以画家经过训练的观察力,从眼神和面部表情发现,梦飞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爱上了导师李崇宵。两人分手,张去伦敦攻读油画理论的博士学位。 1988 年梦飞通过答辩,仍在德语教研室任教。晋升讲师条件最好,但没有成功。先前德语专业 5 门课不及格的学生留校,半年后就晋升了讲师。 1992 年在中文系跟尚金堂攻读博士学位。不过,尚因为学术也因为私人关系不愿意提携她,甚至拆台。不仅否定她的学术,而且贬低她的人品。 1995 年学位论文答辩,专家不懂,但还是一致认为是优秀论文。 1999 年到德国研究半年。此前曾因为早孕到医院打胎,但没有告诉李崇宵。教学研究都不错,但讨论晋升时票数总是不够,只有院长一人投她支持票, 8 年还没有晋升讲师。特别是德语教研室主任罗援朝总给梦飞穿小鞋,罗“对城里人多少中带有些敌意。 (p.113) ”在尚金堂看来,“她让身边的女人觉得极端地不自信,让身边的男人觉得极端地不自在。要把她拿下,很难;不把他拿下,很不甘心。 (p.369) ” 本来梦飞性格阳光,善解人意,有学生缘,有男人缘,有快乐缘。婚礼后得知丈夫原来是亲叔叔,受刺激投河自杀。外国语学院为她开追忆会,所有领导到场,追认为副教授。 还有几个相对次要的人物,形象也有特色。梦飞的大学室友,留校教研究生英语的田甜,年轻漂亮,天真活泼,受到听课的研究生喜欢,但遭其他同事嫉妒。她已经看透晋升等的黑暗,“教研室谁会为你说话?系里的评委,谁会为你说话?由院系领导组成的校评委会,谁真正了解你?他们之间有的只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交易,指望谁为你说话? (p.170) ”写了本书后,只关注教学,也不申报职称。但这样也遇麻烦。其他教师命题用了现成的六级考试试题,没有参加命题的田甜给学生练习恰好也用那道试题,被诬陷为透露考题。受邀为博士入学英语试卷命题,主观题没有附答案。北京的余司长专程来南京,备了厚礼,请她讲解试题。问题、要分的人络绎不绝。田甜绝望而且沮丧。去了北京,认识校友中文系的本科生陆亦篱。后来他成了逃犯,叛逃美国。 6 月中旬,田甜回宿舍收拾衣物,回北方老家去了。 海归博士谷雨时, 1994 年到东方大学。引进他的吴校长得了 20 万奖金。但他在国内读师范专科英文,在中学教书几年后考取了中文硕士生,在美国一个州立大学拿个博士学位,研究英语名词对汉语名词的影响。没有什么文化,连傅雷是何人都不知道。回国后发表论文困难,只靠编论文集挣点工分。虽然是文学院副院长,但受到尚金堂排挤。后来在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黄又璜授意下,连续写了 5 篇论文批评李崇宵,但李未予理睬。又撰文批评梦飞。黄帮他申请了 10 万元的基金项目。提出 3 万元现金给黄,又用 4 万元给他报销出版费,还当枪手把黄的书翻译成中文。但翻译质量太差,香港商务印书馆拒绝出版。黄就不再理睬他。 1999 年,他离开南方大学,去广州某民办大学,有 50 万的安家费和 30 万的科研启动基金,当了主管人文学科的副校长。离开时谷雨时给校党委书记和检察院检查长段龙山写了举报信,举报尚金堂的经济问题。 哲学系主任 “左南山的品行、德行、学术、休养堪称一流,这是有口皆碑的,不过,他也是有了名的‘三无先生’ — 家中午财权,手头无闲钱,身上无现钱。 (p.80) ” 左后来听从柳半仙的建议,去了香港定居。 小说用相当笔墨写了“黄光年之死”,也耐人寻味。哲学系的名家黄光年教授,在 78 岁生日庆典上,突然发现自己的新著上有第二作者蓝天玉,急火攻心,当场病故。蓝天玉擅自列为作者固然不妥,但也确实有其苦衷。他一直给导师黄光年干各种事情,包括专著的校对注释等学术性工作,也有买米、扛煤气包和通下水道等家务。晋级时老先生也不帮忙说话, 6 年还没有晋升副教授。黄光年的夫人佟竹对蓝表示了谅解,只要去掉第二作者,不希望给他太重处分。但在尚金堂建议下,蓝天玉还是离开了东方大学。黄光年与佟竹的婚姻也有传奇性。 32 岁的黄光年 1939 年娶的是比他大 13 岁的女医生佟重,她与前夫有 9 岁女儿佟竹。后来发现女儿的爱上了继父,佟重于 49 年与黄离婚,并带女儿离开,要求女儿永远不见黄。 55 年,黄又见到 25 岁的佟竹,拒绝她的追求。 58 年黄被定为右派送青海劳改,佟竹随行,并嫁给他。 20 年后,他们夫妻被当时的东方大学校长请回。到南京当天, 81 岁的佟重去世。 7 年后,校长去世,佟竹用德语发表了怀念文章。此举被尚金堂用笔名发表报刊文章批判,他还批判佟竹重回学校后不断要求个人待遇。 似乎有冥冥中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得小说中主要人物都以悲剧收场,这或许是《红楼梦》开创的小说传统。尚金堂白手起家,苦心经营获得的一切,几乎在转瞬间便失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有哲学大师气象的李崇宵,“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终于出家了。乐观开朗的梦飞,相信“快乐是一种需要历练的能力;学会旁观并欣赏讨厌并且排斥自己的人 (p.140) ”,最后竟然投河自尽。另一位正面描写的年轻女教师田甜被学校除名。结局有人死亡,有人入狱,还有人出家。使得整个小说,如同一场噩梦,醒后只剩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教师很少有善终的同时,行政系统里,似乎人人都能升官。 1988 年研究生处副处长乌子政,到了 2002 年成了校党委书记。或许作者把行政渠道上升想象得太容易。如果没有特殊背景,由副处长升处长,更不用说副校长、校长,要比副教授晋升教授难多了。 人物形象很丰满。尚金堂有清楚的变化过程,他的主张也未必错误。虽然他既有生活作风问题又有经济问题,但强调文化人的社会担当和道义感,也很有道理。反而是几个比较正面的人物,有些过于神圣化。 小说揭示了高校生活中的复杂性。高校行政化固然让知识分子反感,但知识分子本身其实也很不堪。“这个世界,坏就坏在知识分子,把理想当现实,把现实当虚幻,太不着边际,太不靠谱。 (p.83) ”这样其实比有些作者自以为是地给出个想当然的答案,还是要高明些。 小说篇幅巨大但结构谨严。凡是出场的人物,前后都有呼应,不论多么微不足道,很少出场一次就不再现的人物。而且如《红楼梦》那样,对人物命运有所预示。其中有位料事如神柳半仙。柳半仙,柳子轩,是东方大学六十年代天文系最后一届毕业生,精通《易经》,有未卜先知之术。 作者借李崇宵之口,说到文字的自律,“行文必须干净,思想必须清晰,表意必须层层递进。 (p.312) ”讲得很到位。小说未必能完全做到。但行文总体上较为文雅,许多对话机智俏皮,有文化含量。 小说并非是写实,而是某种象征。在小说里,教学评估、教授分级等都出现在八十年代,高校自主招生、教育部教学名师出现在九十年代,都与实际完全不符。有些匪夷所思细节,就不知真伪了。如教师休息室一直是勤杂工占着椅子,直到 2009 年,才挂出小牌子,“请让老师就坐,谢谢!” 作者裴文是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教授。 1963 年生,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英语语言学硕士,文学博士。 1998 至 1999 年在哈佛大学语言学系研修班进修语言学理论。 2004 至 2005 年在剑桥大学研修,并出版散文集《感觉哈佛女人 (1999) 》和《剑桥悠然间 (2006) 》。除《高等学府 (2010) 》和《文人 (2016) 》两部学界小说,还出版有其他专著、教材、读书笔记、译著、散文集和诗集。 2010 年 3 月 14 日《东方早报》有高山杉的书评《“学术女超人”原来是“书皮党人”》讥讽“这些‘读书笔记’,竟然只是‘读书皮笔记’”,并摘录些笔记内容,说明译自书上的护封。这或许给作者灵感,创造了谷雨时这个人物。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春蚕到死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棘心》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逸事》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东方的隐喻—看电影《致命引擎》
Mech 2020-9-11 22:58
在飞机上看了部科幻电影《致命引擎 ( Mortal Engines , 2018) 》。应该算是科幻片。女儿小时候一起看电影时曾抱怨,有些科幻片看起来更像古装片。这部电影多少有些这种倾向。故事虽然发生在未来,但科学技术似乎不如现在,但没有退回到古代。总体上与现在似乎差不多。 故事发生在千年之后,地球经过大灾难大毁灭,只剩下若干城市。欧洲城市都在车轮上可以到处移动。他们信奉城市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中国人领导的亚洲则相反,静态定居,靠巨墙防御。 反派是伦敦的考古学家,因为抢劫了考古所发现大毁灭前的技术,制成毁灭性武器。顺便一提,这是许多人特别是对科技缺乏理解者的执念。以为某种关键技术能够脱离社会文化环境而存在。女主角母亲就是发现那技术的考古学家,被大反派所杀,临死时把一个物理密匙给女主角。女主角虽然是欧洲人,但与后来的男友一起被亚洲女高手所救。大反派的武器摧毁了亚洲的舰队,即将毁灭巨墙。在这关键时刻,女主人公和男友等利用那个密匙毁灭了武器,亚洲女高手为此被大反派杀死。大反派临死前让伦敦城撞向巨墙,被女主角男友摧毁城市发动机而制止。影片结束时,亚洲人与伦敦人握手言和,相逢一笑泯恩仇。 借用《庄子·应帝王》的 浑沌故事 词语,电影中的欧洲城市如倏如忽,充满活力;有阴阳鱼标志的亚洲,岿然不动如浑沌。浑沌很幸运,“日凿一窍”没有持续到第七日。浑沌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故事情节挺紧张,立意也不错。有些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思想。电影创作者似乎属于西方较为自由开明当然也是天真幼稚的一派人,对东方充满善意但一厢情愿的想像。他们只看到了与世无争安分守己的大墙,不知道大墙背后那些韬光养晦尔虞我诈的套路或称谋略。 电影总体上是一般的商业片。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就是男女主人公颜值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不够养眼。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 谍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交往沟通超越差异 — 看电影《绿皮书》 看电影《让子弹飞》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重看《列宁在十月》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一树红梨更惆怅 — 看电影《柳如是》 杀手的职业风范 — 看电影《机械师》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师节和发东西往事
Mech 2020-9-10 16:24
难得在家过次教师节。今天是第 36 个教师节,反推一下,就是 1985 年第一次有教师节。 1984 年入职教师,后来读硕士博士都在职仍是教师,因此已经过了三十六个教师节。 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次过教师节学校发的东西,一把可以折叠的靠背椅。教龄长的教师发两把,青椒一把。教龄长短的分界是 20 年还是 30 年,记不准了。后来结婚,家里又买两把折叠椅,不完全一样,似乎比学校发的要略好。不管怎样,凑成三把,“三生万物”。 当年发的东西现在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学校三等论文 ( 主要是内部刊物或国内会议交流论文 ) 奖品是一个相册,零售 10 元左右。不是每篇一个,而是不论多少篇都是一个相册,看来那个时候学校对三等论文就不数篇数了,得风气之先。辽宁省科协青年优秀论文 ( 已经发表的论文 由市学会推荐到省学会,再评审 ) 二等奖奖品是套不锈钢餐具,零售 70 元左右。几年后,我做博士后时得了上海市力学学会青年力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奖金是笔现金,我当时有些莫名惊诧。因为会议的论文通常只是投稿论文的雏形甚至部分,通常比发表的论文差。或许因为过于惊诧,现在忘记多少钱了,可能是 200 元, 500 元, 800 元或 1000 元。应该有记录,但懒得去查了。 继续说刚入职时发的东西。领到一套西装,深蓝色,也挺厚,说是“校服”,学校教师的统一服装,相当于工作服。西装一向很少,当时有套上海培罗蒙的西装,颜色比较浅,也比较薄。这两套西装真是有互补性,虽然都很少穿。 那也是当年时尚,许多学校都发衣服。以至于后来有关部门出手制止,甚至要追回。有顺口溜吐槽 工人 ? ? ? 农民分了田 教师光腚坐花轿 发套衣服往回要 不知道当年没有网络时这种负能量如何转播。 许多人对过去都有很浪漫的记忆。我完全没有。这种厚今薄古,其实是我这代人幼年所受教育的底色。所谓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所谓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甚至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蔡小容)》
热度 1 Mech 2020-9-8 22:53
这次再说本标题为《关关雎鸠》的小说,作者为蔡小容, 2012 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小说最初以《日居月诸》为标题,发表于 2003 年的《十月》。作者标注, 2002 年 12 月初稿, 2003 年 8 月二稿, 2004 年 9 月修订, 2011 年 8 月再审。小说主要写 94 年武汉的 W 大学教师宿舍楼中的故事,后来直接跳到 98 年有些回顾。应该算学界小说,只是描写主要是生活侧面,而且是大陆过去年代所特有的侧面,私密性很差的筒子楼教师公寓。说实话,我觉得《关关雎鸠》的标题多少有些误导,还不如原来的标题《日居月诸》,虽然不读小说有些不知所云。 小说的结构非常特别。形式上, 96 节的标题都取自《诗经》的篇名。故事展开方面,开始就是一个意外事件。小鱼开门到 505 邻居柏舟家冰箱里拿自己的汤。应该去上课的柏舟却在房间里与人幽会。要退出之际,对门 508 的戴菁出来假装关心想看个究竟,她为看热闹已经等待好久。情急中,小鱼的汤落地而溅戴菁身上,拉走她去清洗。很有悬念感。 小说的大部分内容是解释这些人物的来龙去脉,所行所思。小鱼是 94 年英文系本科毕业留校教公共英语的于小无, 21 岁。柏舟是哲学系同年留校教公共课, 23 岁。戴菁同年教育系留校,在教管处工作。开篇的前述事件发生于 1998 年。小鱼已经与读建筑的博士生葛啸登记。柏舟是法律系的在读硕士生,毕业准备去上海工作,他的新婚丈夫学空间物理,已经在上海。与她幽会的是她的导师余明扬,两人性格相像,彼此欣赏。两人的故事有个开放的结尾,“柏舟一时的软弱,余明扬一时的迷惑。刚才,刚才,一切的一切都非常美味。幸好小鱼在那个时间来。及时地阻止,阻断,阻隔。神秘的海底的迷,真袒露无遗了还有什么意思,以后又该怎么办? (p.222) ”小鱼和柏舟本是室友。一年后有空房间小鱼搬出,因为柏舟有冰箱,小鱼还在用。戴菁阅男无数,正要嫁给来自台湾的先生。 小说主要是写 1994 年秋小鱼等入住后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爱恨情仇。然后就跳到 98 年。这些年里,有教师搬出,也有非教师搬入;有人结婚生子,有人出轨离婚。人物不止前面提到的几位,故事当然也很多。但都没有开篇一幕精彩,就不说了。 作者把大学宿舍里家长里短的市井故事写得有些书卷气。多少兼有张爱玲的怨毒、杨绛的机智和钱锺书的刻薄。作者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严歌苓。只是严歌苓我读得不多,因此不能看出与严歌苓作品的关系。有些句子也颇有道理。“女人必须谈恋爱,爱人和被爱。爱使女人滋润,尤其是新来的爱换去陈旧的爱,令人神清气爽。 (p.128) ”“当一男一女处于彼此萌发好感的时期,他们无意间的巧遇发生的概率总是很高。 (p.221) ” 我自己留校时,应该也可以申请教师宿舍。只是我想家在本市,“好事不如无”,没有申请。博士生的宿舍自用卫生间,博士后公寓也算是大走廊多户,但自用厨房和卫生间。所以筒子楼生活我几乎没有亲身体验。说几乎,就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在多伦多大学和加大圣地亚哥分校都在校外租房子。在罗马第一大学时住学校客房,同一层楼 7 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但共用厨房。总之,对小说中的教师宿舍缺乏生活体验。 书中 96 节的标题都用《诗经》中的篇名,而且选用《诗经》诗句题记,我个人觉得很好,至少是我自以为读懂那些。但估计多数读者不会在意。甚至不妨说,能完全理解那些诗句的人,因为未必对这些家长里短有兴趣。就像书中人物柏舟给教育系学生讲马哲时收集了古典中一些警句作为佐证,希望引起学生兴趣,但没有效果。“教育系的学生进校的考分是比较低的,普遍成绩较差。他们如果对这些警句有欣赏和理解的兴趣与能力,就不会在教育系。 (p.33) ”这也让人联想到《 围城 》中所说的大学专业歧视链,“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或许作者的学士和硕士学位都是英美文学,因此更需要引用《诗经》展示国学根基。至于作者绘制的插图,可能有些人觉得有意思,我个人无感。 高校职场上的事情说得很少。毕竟书中人物都是青椒,遇到的问题只是课程负担重、收入低。几乎中外都如此,小说所写经济大潮年代 的 高校尤甚。当然,作为教师,难免要吐槽教学管理机构。“搞行政的有些人本来是各系淘汰出来的,现在他们反倒做起官来了是不是?……现在哪里不是一样?都是不合格的管合格的,外行领导内行。 (p.105) ” 这部小说中的月诸斋或许是个象征。先天不足的机构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日居斋和月诸斋都是筒子楼,正确的用途是做办公室,不适合做宿舍,因为每个房间没有厨房和卫生间。随着建筑的破败,居住者的素质也每况愈下。其中居民或许可以救出自己,设法离开,但都无力挽回大势。小说中主要人物的陆续离开,其实是作品的暖色,给人们些希望。破败之中,走为上策。 作者蔡小容 ( 笔名麦琪 ) , 1972 年生于宜昌, 1989 年以市外语类高考状元考入武汉大学英文系, 1993 年获英美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英美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为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 2005 年晋升副教授。 2007 年在武汉大学文学院樊星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2011 年获中国现代文学博士。 2013 年在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晋升教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春蚕到死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棘心 》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大学逸事 》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43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蚕到死—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Mech 2020-8-28 22:57
庐隐的小说《象牙戒指》前 17 章发表于《小说月报》 1931 年第 22 卷第 6-12 期 ( 第 10 期没有 ) ,全书在 1934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单行本。比较新的单行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年版,列入“中国现代中篇小说藏本”丛书。《象牙戒指》也收入多种小说集,例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象牙戒指》,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年《象牙戒指》,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曼丽·象牙戒指》,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年出版的《象牙戒指》,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忧思:庐隐精品文集》。我引用的页码是《庐隐小说全集 ( 下册 ) 》 (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7 , 864-1025 页 ) 。《象牙戒指》全文十万余字,而且出过单行本,不论从篇幅还是故事的完整性都应该是长篇小说。当然不是学界小说,只是大学 ( 毕业 ) 生爱情小说,反映了当时思想比较开放的知识女性对爱情的向往和困惑。小说开始的时间是 1928 年,整部小说是对过去八年的追忆。故事发生在北京,作者经常称为灰城。 小说是真实故事的改写,改写与实际有多大偏离,我不能妄论。书中男女主人公曹子卿和张沁珠的原型分别是高君宇 (1896-1925) 和石评梅 (1902-1928 ,乳名心珠 ) 。两人于 1920 年认识,当时石评梅在与读北大的吴天放 ( 小说中的伍念秋 ) 恋爱,后因吴已有妻子分手。 1924 年高君宇与结婚十年的妻子离婚,但 1925 年就病逝了。三年后石评梅病逝。石高两人墓碑并立于现在的北京陶然亭公园中央岛。高君宇墓碑上有石评梅的话,“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在小说中改写为“我誓将我的眼泪,时时流湿你墓头的碧草,直到我不能来哭你的时候!”石评梅写过系列散文,讲述两人交往,有《夜航》《殉尸》《一片红叶》《象牙戒指》《最后的一幕》,其中的天辛就是高君宇。这些篇目我都读过,因此看小说《象牙戒指》时偶尔有似曾相识之感。似乎读过“百花散文书系”《石评梅散文选集》,但记不准了,因为那种情胜于理的散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4 年出版三册本《石评梅全集》,我没有看过。小说中主要的叙述者露沙和素文,也都有其人。素文就是陆晶清 (1907-1993) ,石评梅校友,在石毕业时入学;小说中是张沁珠的同学和室友。露沙就是庐隐自己,小说中有时称她“隐姊”或“隐”。在其他小说例如《海滨故人》中,露沙也是庐隐自己。陆晶清与庐隐等编辑石评梅的作品结集出版,包括散文集《涛雨》和散文小说集《偶然草》。此外,一些出场不多的人分别是高长虹、于赓虞、和向培良。过去看鲁迅的文章,听说过这些人。 《象牙戒指》的结构比较特殊。开篇素文拜访小说中的“我”露沙,两位青年女子追忆她们共同的朋友张沁珠,从午饭后聊到翌日清晨。“她的一生天然是一首悲艳的诗歌。这是一种完美的文艺 (p. 866) ”《象牙戒指》前十七章,主要是素文给露沙讲,后三章是露沙给素文讲。讲述过程中也有日记书信等,还嵌套张沁珠自己的回顾性叙述。早期小说作家似乎不喜欢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这种不断变化的叙述者,益处是有第一手的叙述,包括内心活动;代价是阅读时不仅要注意叙述者的转换,而且世故的读者会怀疑叙述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虽然小说结构复杂,但故事很简单,一位女子与两位已婚男子的爱情故事。实质性内容分三部分,与伍念秋交往 ( 第二章到第六章 ) ,与曹子卿交往 ( 第七章到第十五章 ) ,曹子卿逝世之后 ( 最后五章 ) 。 与伍念秋的交往,时间大约三年多,从入大学不久到毕业教小学不久。伍是父亲过去的学生,也是大学生,受托照顾离家到灰城读大学的张沁珠。张沁珠是标准的女文青。素文说她“平日很喜欢小说中的人物,所以把自己努力弄成那种模型。 (p. 965) ”伍念秋似乎才貌双全,谈文学谈人生。展示生活愿景,热烈追求张沁珠,两人堕入情网。张沁珠后来发现伍早已有妻子儿女,伍念秋的妻子央求张沁珠不要拆散他们家庭。张沁珠忍痛与伍念秋分手。虽然伍对成家有两个孩子的事情遮遮掩掩,不够磊落,似乎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是花花公子。不过,后来得知张沁珠要与曹子卿订婚后,伍念秋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当年他们的情书,这至少是有失厚道。两人关系对张影响很大。“沁珠自从和伍绝交后,她的态度陡然变了,整日活泼生动的举止现在成了悲凉沉默,每日除上课外,便是独自潜伏在那古庙的小屋中。 (p. 912) ”不清楚张沁珠是不是仍对伍念秋有想法。 真正的男主曹子卿是北大的学生,不仅是“一个很有才干和抱负的青年 (p. 914) ”,而且是有秘密使命革命志士,有次化装易容摆脱警察追捕去南方,用化名“长空”与张沁珠通信。认识不久,曹子卿苦追张沁珠,但张沁珠不允。与伍分手后的张沁珠有些玩世不恭,与男子交往,但不谈爱情。但在交往中还是慢慢恢复青春活力。张沁珠病了,他细心照料。曹子卿吐血住院时,她又给他些爱情的希望,帮助他康复。张沁珠喜欢热闹但拒绝爱情。“那些专喜谤责人的君子们,说我是个妖女,专门玩手段,把男子们拖到井边,而她自己却逃走了。 (p. 965) ”曹子卿很认真,他也有妻子女儿,回家一趟离了婚。“‘神龛不曾打扫干净,如何能希冀神的降临?’不错,这全是我的糊涂,先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多谢你给了我这个启示。现在神龛已经打扫干净了,我用我一颗赤诚的心,来迎接我所最崇敬的神明。 (p. 68) ”停妻再娶,古已有之。这种说辞倒是新颖。糟糠之妻是灰尘,清理干净才能迎娶女神。只是张沁珠仍不答应,曹子卿饮酒过度,第二次吐血住院。张沁珠不再矜持,答应了求爱。出院不久,不太清楚是不是与伍念秋发表情书有关,曹子卿第三次吐血住院。这次他要退还她的信件。随后不久就病逝了。临终前留下告别信,还有张大照片,题着“我的生命如火花的光明,如彗星之迅速。”高君宇确实送过石评梅照片,写着相近的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石评梅将这诗句刻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顺便一提,这诗句对石评梅、对庐隐都可谓一语成谶。 最后部分渲染了张沁珠受到的刺激,以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种激烈的反应多少也可以理解,因为她一直拒绝曹的追求。 在第十七章,叙述者素文完成了研究科,准备去南方;随后的叙述者是小说中的“我”露沙,她在张沁珠逝世前两年回到北京。曹子卿刚去世时,张沁珠曾绝食求死。后来又参加葬礼如仪。露沙见到她时,看上去不实际老十岁。她喝酒抽烟,学跳舞,与男生游戏。大受欢迎,连教她跳舞的棕色脸洋人都向她求爱。只是她不谈爱情,最多认“小鲜肉”梁自云为弟弟。张沁珠反省,“我是自找苦吃,我一生都只是这样磨折自己,我自己扮演自己,成功这样一个可怕的形象,这是神秘的主宰,所给我造成的生命的典型! (p. 1022) ” 在曹子卿去世三年后,患脑膜炎病逝了。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最后的总结有些煽情,“沁珠呀!你为了一个幻梦的追逐,而伤损一颗诚挚的心,最后你又因忏悔和矛盾的困搅,而摒弃了那另一世界的事业,将生命迅速地结束了,这是千古的遗憾,这是无穷的缺陷哟! (p. 1025) ” 小说标题的“象牙戒指”象征着对人的束缚。故事中为曹子卿在香港所购,送张沁珠一对,“我很爱它的纯白,爱它的坚固,正仿佛一个质朴的隐士,想来你一定也很喜欢它,所以现在敬送给你,愿它能日夜和你的手指相亲呢! (p. 958) ”自己也留了一只,逝世时仍带着。张沁珠送素文一只,曹子卿逝世后,也开始带,直到自己病逝。素文感慨,“这件不值什么的小玩具,然而它却曾监禁了一个人的灵魂 (p. 865) ”。 虽然是言情小说,但在开始几章也提到当年的校园生活。有对教师的不满。“什么轮理学,那些道德论我真听腻了, ……. 他也太爱请假了。拿着我们的光阴任意糟踏! (p. 876) ”“那个教手工的小脚王呢?她虽不告假,可是一样地糟踏我们的时光。 (p. 876) ”也有学生中的八卦。“但有一部分的同学,她们懒洋洋地坐在绿栏杆上,每人身上披了一条绒线的围巾,晒着太阳,款款地谈着。最近,她们得了一个新题目就是研究‘恋爱’。在她们之中有一位叫常秀卿的同学,新近和一个某大学的教授来往得非常亲密。 (p. 889) ” 作者庐隐别名黄英,原名黄淑仪, 1898 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03 年到北京生活。 1912 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 1916 年毕业。毕业后被北平公立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政园艺教员,一学期后辞职。 1917 年应邀到安庆省立安徽女师附小任教,一学期后回到北京。随后被推荐任开封女子师范教员,一学期后暑假再回北京。 1919 年,以旁听生资格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部,一学期后经过考试转为正式学生,在大学期间交往无政府主义作家郭梦良, 1922 年毕业。到安徽一所中学任教半年。 1923 年与有夫人的郭梦良在上海举行婚礼,生育一女, 1925 年郭梦良因胃肠病逝世。送郭灵柩回乡时居住郭家,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与婆婆不合,带女儿到上海。担任大夏大学的女生指导,并在附中任教。从上海到北京,担任北京市立女子中学校长。翌年辞职,到北京师大附中教书。 1928 年认识比她小九岁的清华大学学生也是青年诗人李唯建, 1930 年两人结婚并东渡日本,住在东京郊外。 1931 年回杭州,生育第二个女儿。半年后到上海,经人介绍进工部局女子中学教书。 1934 年难产手术在上海大华医院去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棘心 》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大学逸事 》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逸事》
Mech 2020-8-19 22:55
南翔的长篇小说《大学逸事》由花城出版社于 2001 出版。小说的结构比较特殊, 6 章其实是 6 部彼此独立的中篇小说。这些中篇小说有些共同的次要人物,但主人公都不相关,故事情节基本上独立。因此,小说不是连续剧,而是系列剧。 6 个中篇在小说出版前后都在期刊上发表。故事的时间都在上世纪最后三、五年。都发生于经济穷省的 G 师大。这个学校很可能是作者虚构。如果一定要索隐,我猜是贵州师范大学。因为书中说 “ 不仅北方的煤,就是湖南、江西的煤也比我们省走得好 (p.6) ” ,故该省与湖南和江西在一个纬度上或者更南,贵阳也产煤。小说有学界小说的成分,但更多的或许是通过高校折射社会现象。 在具体说各章内容之前,先说说贯穿全书的几位校领导。出场最多的是研究生处处长金小鸣,法律专业副教授、博士,省律师协会副主席, 35 岁左右的单身女士。专业上 “ 论文迭出,辩才无碍 (p.55)” ,生活中 “ 守身如玉,高雅富贵,博学多艺 (p.188) ” 。文教副省长亲自决定给她套四室两厅的大房子,吸引她留在省内。党委书记方一功亲自说服她担任处长,卢校长放弃自己看好的理工科教授,认可金小鸣当处长。出场或者常被提到的还有校长和书记。卢校长是从上海聘来的本省籍计算机软件专业教授和博导,四十出头的少壮派,拿到了所有帽子,只剩下工程院院士,据说也快了。 “ 说的享受副省级待遇,其实工资比几个省长摞起来还高 (p.57) ”,“ 月薪一万五千,几乎是本校教授工资的八至十倍。 (p.57) ” 也就是本校教授工资在 1500-1875 之间,在 1998 年,好像也不算低。老资格即将退休的书记与校长关系微妙,谁领导,谁负责,与其他大学不同。 第一章《博士点》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1 年第 8 期,《新华文摘》 2001 年第 10 期和《小说选刊》 2001 年第 9 期转载,《作家文摘》和《辽沈晚报》 2002 年分别连载,另外收入多种小说选。该章是学界小说,写即将毕业的博士生郝建设决定留校的过程。在帮助他父亲当矿工的煤矿卖煤和帮助导师争取会议经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帮同专业博导范广式教授办画展时,认识了当了省委秘书长的范教授的博士刘开春,看到了官商的互动,也看到官员的风流惬意。他没有特别合适的理想位置,在研究生处金处长和人事处万处长的饭局上,郝坦陈 “ 他倒不完全像某些同学那样,拿学位做晋升社会地位的阶梯,他也不那幺讨厌做学问,只是本省的经济环境差,如果再呆在学校,事事求人,又没有任何拿出去可做兑换的,那才叫难哪。看看老师的现在,他就知道了自己的未来。 (p.29) ” 金处长许诺,留校一年后副教授、两年后正教授、然后博导。另外争取校长同意给他导师郁老师 1.5 万办会,并安排一个所谓亲属转学以促成买煤。郝决定留校了。生活方面,郝的妻子三年前车祸去世,有儿子六岁,父母带这。正在与 G 师大艺术系毕业的中学美术老师梅筠谈恋爱。两人关系尚好,但梅父母不接受有孩子的女婿,而且梅没有信心能教育好他的儿子,到郝父母家生活习惯差别太大。该章结束时,范教授把办画展剩下的一两万给郝的导师办学术会议。郝在第五章中再次登场。已经留校,没有提转学的附加条件,而是安排了女朋友的妹妹到校幼儿园,自己的父亲到学校看游泳池。或许离开煤矿,就不需要帮忙卖煤了。很受一位成人班女生的崇拜,让她的同学男友有些吃醋。 这一章强调了留校选项的吸引人之处。如梅筠所谓, “ 留校也有留校的好处,清闲,自在,还有两个假期,在大学跟在中小学毕竟不一样的。何况现在动不动搞十万元特聘教授什幺的。 (p.33) ”当然,这是外行人的看法,在当时就是越来越不正确。但博士点本身还是很有价值的。“ 博士点,现在和以后若干年,还是一个卖方市场,而且不允许有民营介入,不像现在一些民办大学,可以发本专科文凭。既然准备呆下来,你就有好好利用,这是一座富矿,你要好好发掘一些他的含金量。 (p.51) ”“ 博士点的潜在价值,决不止于学问,它作为学问的塔尖,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它作为身份的标识,却可以兑取力量、权力与利益。当然这要看谁来运用或怎么运用,这和不同的年龄层有关系,却没有绝对的关系,譬如范老师比郁老师小几岁,但还算同时代人,同是博导,运用之妙拙,大为不同。 (p.52) ”博士点这种学术外的价值,主要是文科,或许工科也有些,理科其实没有。至于博士生,导师很重要。“ 如今读博的希望找一个好导师,导师同样希望物色一个好学生,所谓 ‘ 高徒出名师 ’ 是新时代的一道靓丽风景,这已经超出了 ‘学问’ 二字的含义。无论读硕读博,都希望谋一份好职业,这就在乎老师的名望,名望往往就是社会关系。反过来,老师相中一个有出息的学生,尤其是博士生,常常也能帮衬老师。 (p.11) ” 当然,这是古来如此,例如孔子和子贡。 顺便一提, “ 教育学博士点是 G 师大目前为止唯一的博士点。 (p.5) ” 这个说法有些问题。书中说博士点是 5 年前批的,应该是 1993 年那批。但那时候还没有按一级学科批准博士点。如果我没有记错,一级学科博士点开始于 1997 年。教育学是一级学科, 93 年批的点,只能是下面的二级学科。 第二章《硕士点》发表于《清明》 2001 年第 5 期。该章也是学界小说,实际是写办期刊及其挫折。文献史硕士专业没有课题没有知名度,分配招生都困难。 “ 招不到研究生是正常的。书难读,文章难发;毕业以后,工作还不好找,专业如果对口,清苦;不对口,谁又赏识你! (p. 64) ” 金处长在卢校长支持下,威胁要取消该点。负责人赵代达教授大为恐慌,与同事商量对策。大家觉得办个刊物,正好社科院有《学养》杂志办不下去,他们准备接手。借助方书记在省出版局有人情,把刊物转到学校,挂在宣传部下。赵请方书记当主编,自己当执行主编,方书记说先请卢校长当。杂志分通俗版和学术版交替出版,通俗版外包,创收用,挣来钱要交社科院。赵代达请本专业老师写了论文,还约金处长写篇论文,但方书记要把自己的书稿上半部通过杂志发表,占整个一期。卢校长不当主编,但对办期刊没有通过党政办公会有意见。赵进退两难,不发书稿得罪书记,发了得罪校长。这时,外包方在通俗版中擅自加了篇文章出了问题,期刊被被有关部门停刊了。赵代达有个情人梅冬平,是文联的干事, “ 两人的感情悠然,从容、有过肌肤之亲的缠绵,又未必直达本质。 (p.69) ”外包方就是她帮忙联系的。她说了很到位的话,“ 书生嘛,只能教书,不要以为刊物是什么人都好办的。凡事要做,就不要瞻前顾后,畏畏缩缩,让人上不着天,自己也下不着地。 (p.107) ”然后也宣泄一番。赵代达很有共鸣。“ 能有这样无论好事坏事都能挠着痒处痛处的女人,实在令人感激。生命的质量其实并不在外界的评判,而在内心的感受,如柳絮春风、梨花春雨,未必浃肌沦髓,却是静音天籁,润物无声。生活的全部奥秘 , 归总说,就是和谐与吸引。 (p.107) ” 这章到此就结束了。其中还有金处长说的比喻说课题的重要性,也蛮有意思。 “ 课题犹如战旗 , 堰旗息鼓 , 如何啸聚精英 , 进退裕如? (p.56) ” 第三章《本科生》以《律师事务所轶事》为名发表于《啄木鸟》 2001 年第 10 期。该章其实是社会小说。政法系 96 级学生杨晓河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有个客户是二奶覃观光,包养他的男人金玉其不理睬她了,推测另有新欢。她犹豫是否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维权。杨暗恋的女生刘妍也傍上大款马自立,文质彬彬,器宇轩昂。两人情投意合,马不仅在她身上花钱如流水,还给她家里五、六十万。杨通过在电视台实习的女生项萍萍要作期节目,干预此事。杨准备以此为例,说服刘离开马。在现场,杨发现金玉其就是马自立,有了肢体冲突。覃观光和金玉其两人离去。后来杨晓河一直要证明金玉其就是马自立。律师开导他, “ 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我们搞法律的,有些事情不能像你这么认真。人么,都有几个面具,只要不碍你的事,你就应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吧。 (p.158) ” 但杨晓河还是放不下,结果自己疯了。这一章,校领导基本没有出场,只有方书记在总结会上讲个话。 第四章《专科生》以《三年树人》为名发表于《北京文学》 2003 年第 9 期。该章其实是社会小说。谢小辉 1996 年考取 G 师大中文专科生。开始有没有考取大学的高中同学小青资助,后来两人断了联系。谢开始当家教等。自己设计的未来是专升本或考研。与同学楚安娜略有好感,她提醒他专升本可能更看重文章发表,他便开始努力投稿,收获也不大。小青和小辉中学的情敌谢冬生领了结婚证并同居只是没有办婚礼,两人与中学老师边长河一起来看小辉。班上有位漂亮女生已经被系副主任兼总支书记选为在学校当水电工儿子的女朋友,她将占掉专升本名额。小辉辗转认识了研究生处处长金小鸣,帮她监理正在装修的房子。金让他找第二章出场过的赵代达教授,考文献史的硕士生。听说就业不好后,小辉打消了考研的念头。小青出轨边长河,因为他也是大专生而且当了老师,并要与冬生离婚。长河决心不当发不出工资的教师,在金处长帮助下重新读技校,与小青离开农村。同学安娜退学嫁到沙特阿拉伯,临行时悄悄告诉小辉 5 年后回来。小辉报考法律专业硕士生,没有考取。在金处长帮助下,当了大学生村官。这个故事写了大专生的艰辛,也展示了年轻人的成熟过程。 “ 成熟就是不慌张,就是静待命运赐给你的一切。但是,努力是必要的,永远必要;问题是,努力之后的结果并不最重要,那是需要一颗平常心的。 (p.193) ” 第五章《成人班》以《今夜无人入睡》为名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1 年第 10 期,《小说月报》 2002 年第 12 期转载,《作家文摘》和《辽沈晚报》分别于 2003 年连载。该章其实也是社会小说。刘毓海当兵三年,复员后在工厂当工人七八年。工厂即将倒闭。妻子主动与他离婚,他净身出户,女儿留给前妻。他以电大毕业的同等学力自费到 G 师大读 MBA 。因为妹夫车祸而亡,刘决心自己学驾驶。跟同一个师傅学车的还有 G 师大学商贸英语的芯莱。两人很快堕入情网,并有性关系。为挣钱,两人到海蓝蓝娱乐城兼职。芯莱在歌厅坐台也表演英文歌曲,刘在心理减压中心当咨询师。咨询者中有位像学校的金处长,她的困惑是在两位相好朋友之间犹豫,一位地位远不及她在一起稳定但没有激情,另一位与她共享情欲但有家庭更爱自己的一双儿女。但芯莱说他看错了,金处长有男朋友,比她小,是重点中心的教师。刘毓海只作了一个月咨询师就发现干不了。他没课时另外打两份工,白天到一家进口汽车销售中心做营销,晚上给喜欢赌博的车老板开出租。女儿患心肌炎住院,前妻把女儿扔给刘,芯莱帮忙出了医药费。刘陪着女儿,对在欢场中的芯莱还是不放心。 “ 热烈一点有个性的女人,你们不放心;安心听话的有嫌没有活力。 (p.260) ” 最后,在海蓝蓝门前,刘看到芯莱与一个男人上了别克车,开着车跟踪时撞上辆农用车。其中说到 MBA 班学生的构成, “ 学 MBA 的通常是两种人,一种人是富人,富了还想再富,富了就要附庸风雅;一种是穷人,穷人要翻身得解法,不能像以前那样打土豪分浮财,就要学着向富人看齐,看看富人是怎么做的。 (p.230) ” 第六章《校长们》以《寻找匿名者》为题发表于《上海小说》 2001 年第 5 期。该章其实是官场小说。副校长柯孝兵受校长书记委托,调查一份省纪委转来的匿名信,实质性内容是研究生招生中滥用职权,滥发硕士博士文凭。柯先找了研究生处金处长,她暗示可能是易小安副校长。易正在挂职当副市长,分管的产业有柯校长代管,交流的结果,推测是分管研究生处和成教处的曹校长。与曹校长谈下来,他也不可能,管人事和财务还兼副书记的陆副校长曾因为分房子的事情与校长吵过。与陆副校长交流,校长已经给他准备了更好的房子,他感恩戴德。查来查去也没有线索,只好找方书记汇报。方书记告诉他,是卢校长夫人写的,因为她怀疑卢校长与金处长有私情。顺便也委婉地批评柯副校长没有注意工作方法。这一切,让柯百感交集。 虽然全书的故事有些零散,但还是有共同的主题,就是不同层面的大学生活。如作者所说, “ 生活其实永远不会尽如人意,浮现的五颜六色和真实的感受之间总是相间着距离。这是一个也许需要不断调整心态的时代,对与错都姑且不要轻下结论,沉重和轻松之间并没有万丈沟壑,圣洁高雅与滚滚红尘之间未必就势不两立。当然,坚持住内心的一点守望,或许更难得,难得就是感动。这年头,感动成了一种稀缺,但是,人的生活,不能没有真实的感动。 (p.52) ” 南翔 ( 本名相南翔 ) , 1955 年出生于安徽。 1972 年初中毕业后在铁路部门从业。 1978 年考入江西大学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留江西大学 ( 后改为南昌大学 ) 工作。 1999 年调往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小说出版时任教授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后任文学院副院长。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棘心》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辛弃疾传•辛弃疾年谱》
Mech 2020-8-5 22:58
该书为三联版“邓广铭宋史人物书系”中的一种,该“书系”中我只收藏了这一种。并非对宋史感兴趣,只是对爱词及人,对辛弃疾感兴趣。以邓先生的文史造诣,自然是学术精品。不过,我读后并非很满意,当然不是从学术角度读。 《辛弃疾传》主要描述了传主的政治生涯,还多少写些诗词创作。生活的侧面描述太少。例如,他的经济来源是什么?怎样买的带湖产业?此外,他的负面记录的驳斥也不够有说服力。几次被弹劾丢官,都完全是出于妒忌的无中生有?当然,也许是史料有限。作者毕竟不是小说家,可以凭想象力说故事。 比较而言,《辛弃疾年谱》稍微好些,至少知道他有几个孩子、几位侍人。有些接人待物细节也有意思。如果这些细节写到传记中,那就更有可读性了。 或许最不适应的,是作者对辛弃疾的高山仰止的崇拜心情跃然纸上。虽然我也喜欢辛弃疾的词,但还是希望多些客观的了解。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六十年,六十书”书单 ( 转载,附个人感受 )1 “六十年,六十书”书单 ( 转载,附个人感受 )2 “六十年,六十书”书单 ( 转载,附个人感受 )3 “六十年,六十书”书单 ( 转载,附个人感受 )4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读英文书 (1993) 美国人爱读什么书? 曾读过的“必读书” 雯雯的故事 那些影响世界的文学作品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致橡树》:理想婚姻的礼赞 《致橡树》的逻辑瑕疵 幼稚男性版的《致橡树》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关于《明夷待访录》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和作家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忆来唯把旧书谈: 《合作的进化》 忆来唯把旧书谈:传统评书随想 忆来唯把旧书谈:购《罗丹艺术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非典时节读《鼠疫》 忆来唯把旧书谈:次贷忽现《黑天鹅》 忆来唯把旧书谈:《十万个为什么》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命题作文—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Mech 2020-7-31 22:55
冰心较早以读书人为主人公写短篇小说。在冰心之前,可能只有陈衡哲和胡适写过。陈衡哲的《一日》发表于 1917 年,已经在《 开山之作 》中说过。比冰心作品发表略早,还有胡适的《一个问题》,在《 先驱足迹 》中专门说了。冰心的学人故事主要在结集于《去国》,上海北新书局 1933 年出版。虽然结集较晚,但最早的作品发表只是略晚于胡适的《一个问题》。《去国》中以学人为主角的故事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世界上有的是快乐 …… 光明》《是谁断送了你》,这里说这六篇小说。小说集《去国》中还有《最后的安息》《一个兵丁》《一个军官的笔记》《鱼儿》《国旗》等与学界学人无关的小说,就不说了。 《两个家庭》连载于《晨报》 1919 年 9 月 18 至 22 日,是作者的小说处女作。属于社会问题小说,研究的问题就是开篇李博士演讲所谓“家庭的幸福和苦痛,与男子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标题中的“两个家庭”就是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故事的叙述者是“我”。一个家庭是“我”舅母的邻居留学海归陈华民博士。他的太太是宦家小姐,没有受过教育,成天打牌,不理家不教子。另一个家庭是“我”的堂兄和夫人亚茜,“我”的同学。两人在家里“红袖添香对译书”,女儿也讲道理懂礼貌。堂哥是陈华民在英国的同学,很不理解当年很有豪气的同学为何自暴自弃好闲纵酒。陈说他不快乐。堂哥说,“我们一同毕业,一同留学,一同回国。要论职位,你还比我高些,薪俸也比我多些,至于素志不偿,是彼此一样的,为何我就有快乐,你就没有快乐呢?”自然是因为陈家凌乱无章。不久后,陈博士患三期肺炎去世了,陈太太带着孩子回到了很有钱的娘家。结尾再次回忆起李博士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写到了海归后的心理落差。“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养精蓄锐的,满想着一回国,立刻要把中国旋转过来。谁知回国以后,政府只给他一名差遣员的缺,受了一月二百块钱无功的俸禄,他已经灰了一大半的心了。” 《斯人独憔悴》连载于《晨报》 1919 年 10 月 17 至 22 日。小说写旧家庭中新青年的烦恼,所谓“斯人独憔悴”。颖铭和颖石兄弟两人,在南京读大学,因青岛问题参加游行鼓动购买国货。校长告诉了他们的父亲化卿先生,他把兄弟两召回天津,加以训斥。姐姐颖贞同情两个弟弟,帮助斡旋,但基本上于事无补。兄弟两人看到同学到天津,但都不理睬他们,有些难过。姐姐对他们说,“我劝你们秋季上学以后,还是做一点切实的事情”。两人都同意。但父亲决定暂时不让他们上学了。“两个人都补了办事员,先做几年事,定一定性子。求学一节,日后再议罢!”这个故事中,父亲和姐姐的形象还算鲜明,虽然有些类型化,代表保守派和务实派。两个兄弟的形象比较雷同,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两个人。要表明这类青年人数众多? 《去国》连载于《晨报》 1919 年 11 月 22 至 26 日。朱英士在美国七年,学习土木工程,学成归国。但回国后,发现当初的朋友都有些颓唐。其父亲朱衡,当初是出生入死的共和英雄,如梁启超的词句所谓,“剑外惟余肝胆在,镜中应诧头颅好”。现在也很悲观,“只可惜我们洒了许多热血,抛了许多头颅,只换得一个匾额,当年的辛苦,都成了虚空。数千百的同志,都做了冤鬼。”没有专业工作,朱衡请在某部当总长的老朋友给朱英士谋个技正的职位,大致是现在厅局里的总工程师之类的职务。朱英士很快发现,这是个只支薪水不用干活的闲职。同事们只是吃喝玩乐,他为此很苦恼。传闻总长要换人,朱英士顺势提交了辞呈。他准备再去美国,就是标题所谓“去国”。归国前就有人请他在厂里做事。 “他自己新发明了一件机器,已经画出图样来,还没有从事制造,若是在厂里作事,正是一个制造的好机会。” 英士虽然学土木工程,还能设计机器。不知道是他本事大,还是当时刚从理科预科转入文学系的作者不清楚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的区别。他妹妹也要去美国留学,朱衡就让英士代替自己与妹妹同去。在去美国的船上,英士有些闷闷不乐。他妹妹倒是兴高采烈踌躇满志,“等我学成归国的时候,一定有可以贡献的”。 《世界上有的是快乐 …… 光明》发表于《燕大季刊》 1920 年第一卷第一期 3 月 15 日。故事很简单。十九岁青年凌瑜,过去看内典之类书,恬淡超脱。近日忧国忧民,但无力回天。“这样纷乱的国家,这样黑暗的社会,这样萎靡的人心,难道青年除了自杀之外,还有别的路可走么?”在礁石上准备投海时,有小男孩和小女孩十来岁,玩得很投入很开心,还告诉他,“先生!世界上有的是光明,有的是快乐,请你自己去找罢!不要走那一条黑暗悲惨的道路。”于是,凌瑜决定不死了,要求寻找快乐和光明。童心拯救世界,似乎是作者的世界观。 《是谁断送了你》发表于《晨报》 1920 年 9 月 12 日,一个悲剧。两房兄弟唯一的女儿怡萱在叔叔的坚持下上学了。父亲不以为然,但不忍拂兄弟的好意。临上学前,这样教育女儿,“学问倒不算一件事,一个姑娘家只要会写信,会算帐,就足用了。最要紧的千万不要学那些浮嚣的女学生们,高谈 ‘ 自由 ’ 、 ‘ 解放 ’ ,以致道德堕落,名誉扫地,我眼里实在看不惯这种轻狂样儿!” 怡萱在学校,“性情稳重,功课又好”,老师同学都喜欢。后来她收到封英文信,要求交往。她不知所措,没有回复,也没有跟家长讲,担心父亲因此不许他上学。“从这时起,她觉得非常的不安,一听见邮差叩门,她的心便跳个不住。”很不幸,有封要求约会的信被父亲拿到。怡萱当场就昏倒。一个半月后就去世了。叔叔在坟前哭问,“到底是谁断送了你?”这个故事也是当年的应景文章,主题是礼教吃人。 这几个故事都是关于当时的社会问题。例如家庭文化建设、保守家长对年轻人的压制、社会上不求进取的氛围、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等。故事中的学人其实只是展示社会问题的道具。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家庭》和《去国》都是以归国留学生为主人公。评价留学生本事大的标准是洋人佩服。“他的才干和学问,连英国的学生都很妒羡的。”“毕业的成绩,是全班的第一,师友们都是十分夸羡”顺便一提,作品发表的时候,作者只是大一学生,并没有留洋经历。当然,没有吃过猪肉,也可以见过猪跑。 应该说小说艺术方面比较单薄,有些主题先行的意思。这些故事都没有留给作者深入思考的空间。似乎都是命题作文,虽然是优秀学生写得不错的命题作文。甚至有些高头讲章的一本正经。这或许是草创阶段难免的幼稚。比起《一日》和《一个问题》,趣味远不如前者,深度远不如后者。毕竟作者并不是以社会小说成名,而且作者的长处或许是童心童趣,缺乏学界小说那种文人意趣。说句题外话,冰心最有趣的学界小说应该是《我们太太的客厅》 ( 《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3 年 9 月 27 日至 10 月 21 日连载,收入小说集《冬儿姑娘》 ( 北新书局, 1935 年 )) ,但讽刺仍有些生硬。与钱锺书同题材作品《猫》相形见绌。总体上,我个人不太欣赏冰心的作品,总有种看高材生习作的感觉。当初看《繁星》《春水》还是有几分惊艳,但后来看了泰戈尔的诗,才发现仍然是泰戈尔老师的优秀学生的习作。 冰心本名谢婉莹。 1900 年 10 月出生于福建福州。 1911 年在福州女子师范预科学习。随家迁入北京后, 1914 年就读于教会学校北京贝满女子中学。 1918 年毕业,进入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为学医做准备。 1919 年转入文学系,随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 1923 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得到奖学金到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 (Wellesley College) 学习英语文学。 1926 年获得文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在燕京大学国文系任助教, 1929 年晋升讲师。 1929 年到 1931 年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 1933 年到 1934 年在清华大学兼课,任国文系讲师。 1936 年到 1937 年,随手罗氏基金会资助的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历一年。 1938 年前往昆明, 1940 年到重庆, 1946 年返回北京。 1946 年底,随作为中国代表团职员的丈夫吴文藻到日本考察半年, 1947 年回国,在南京和北京参加国民参政会。 1948 年到东京大学开设中国现代文学讲座,讲稿出版为《如何欣赏中国文学》。 1949 年至 1951 年,被东京大学聘为外籍教授,讲中国新文学。 1951 年回到北京。随后没有高校任职经历。 1994 年 9 月因心功能衰弱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人魅力—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Mech 2020-7-23 22:54
《冬的空间》完成于 1929 年, 1930 年收入《沈从文甲集》由神州国光社出版。未见在期刊上发表,虽然小说的章节结构挺适合连载。收入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的《沈从文文集》第五卷 ( 后面引用的页码都是这个版本 ) 。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也是 1929 年,学校是滨江 xx 私立大学。该校位于吴淞,进上海市区有火车,淞沪铁路。吴淞在黄浦江入长江处,吴淞口附近,现在属宝山区。学校的原型推测是中国公学。以现在的角度看,中国公学较为接近大专,报考不需要高中文凭,而且还设有高中部。这部小说,像沈从文的许多其他作品,有很强的自传色彩,或者说,作者自身的经历是创作的源泉。沈从文 1929 年在中国公学中文系当教师,开始追求外文系的在读女生张兆和。张兆和当时非常抵触,但时任校长胡适积极促成。张兆和离校后,两人 1932 年正式订婚, 1933 年结婚。顺便说一句,两人背景差别太大,其实并非佳配。原因不仅是两人一度分居,男方也有出轨,更是双方始终缺乏充分理解。小说《冬的空间》中男主人公教授 A 有些像沈从文,仰慕男主人公的几位女生都不像张兆和。她是坚决拒绝,沈从文甚至以自杀相逼,小说中倒是有位女学生思恋男教师不得,自杀未遂。小说主人公的妹妹玖原型应该是沈从文的九妹岳萌,他带着她在上海,但似乎没有在中国公学旁听,后来随沈从文去了青岛大学。以下只说小说,不再索隐作者。 小说主人公是一名作家兼教授, 27 岁。小说主要是他与妹妹玖和几位仰慕他的女生的交往。小说中的所谓教授,似乎只是教师的意思,并非现在意义上的职称。他为了稿费拼命写文章,身体不好,常留鼻血,后来因此住了医院。生活很困窘,“写成了的一部小说是已经被人家用一种很客气的理由退回了,把它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第二次失望也得到了。现在各学校皆只有一个月就得放假,书业既极其萧条,相熟的地方无从拿一点钱,换一学校又不相宜,若是仍然搬到上海去住,则用什么来对付房钱同伙食?上海不是北京,一住下来可以半年不名一钱,北京既不能凭空飞去,租界上那里找得到生活?并且不大明白自己性情让他来到这里教书的人,还会以为年青人毫无恒心,见异思迁,把固有的 ( 职 ) 业放下又去流荡各处敲诈,为不可救药。自己生活虽不一定当在完全处努力,不过把这误解的方便给人,也仍然是一种痛苦。还有,穷使他在过去成为许多人不欢喜的人,如今是仍因为穷,无法在生活上认真了。 (p. 58) ”主观上也不太适应教授的生活。“人是浮在比水面还轻柔的一种生活上头,因为缺少力,我的心,就只能在别人生活巨浪后面摇荡如醉。我从没有去自试向我所欲达到的方向驶去的气力,也缺少这近于吓人的雄心,因为心的柔软,到近来,就索性连平凡的欲望也没有了。 (p. 27) ”但仍有种莫名的追求,“事业同金钱都不是使人生活向前的东西。名誉也没有用处。 (p. 15) ”小说没有明确地说到底是什么。 男主人公 A 的青年文人形象多少有些俗套,有才,孤傲,羸弱,贫困。几个女生形象更生动鲜明。 A 的妹妹玖 16 岁,大学外文系一年级旁听生。不谙世事,天真烂漫,被其他女生称为“小羊”。随后出场的似乎是中文系的女生五小姐和玉小姐。两人为学业的事情,一起去找 A ,五小姐问 A 借书,钱锺书在《围城》中这样评论借书,“女人不肯花钱买书,大家都知道的。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五小姐记忆超群、博览群书、有诗才、漂亮,偷偷写了封长信,没有勇气发出。仰慕她的男生贴标语造谣 A 与五小姐在谈恋爱。玉小姐的戏份比较少,也是明智体贴,并且写诗。随后有到 A 的房间去找玖出场的朱小姐,老实、清秀、功课好、思想活跃、行为柔驯。一直与玖关系密切。后来要到上海去买 A 的小说,玖送了她一本。校园里也有谣言说她与 A 恋爱。真正的女主角最有戏剧冲突,出场也最晚。她是玖的室友 x 小姐, 21 岁数学系二年级的学生,中人模样。她爱慕 A ,也知道五、玉、朱都爱慕 A ,给 A 的第一封匿名信写了只有一句话“你真是有幸福的人! (p. 62) ”她要给玖打毛线手套,然后就梦到 A 。她非常腼腆内向,从来没有去 A 的住处或病房探望。别人对她也不理解。 A 觉得她“真怪,一点不和气,一个样子并不很坏的人 (p. 119) ”,“这人可能是有病,不知道为什么,我一见到她总觉得可怜。 (p. 119) ” 玖说“她常常半夜里做事情,又常常哭,好象一个疯子。 (p. 119) ”朱说“这女人好象是有痴病,功课好,身体也好 (p. 119) ”。直到 x 小姐投江自杀后, A 才隐约意识到她的想法。抢救过来后, x 小姐烧掉了自己写的信,黯然退学了。 耐人寻味的是,小说对教授有种鄙夷,总是以种揶揄的笔法描写。“在二等头等车厢里,载来了一批有学问,皮肤柔滑,身穿上等细软材料衣服,懂许多平常人不能明白的事情,随随便便谈一点什么就可以在签名簿上画一个到字,于月底向会计处领取薪水的大学教授。这些教授到了车站,下了车,随意又坐到一辆人力车上去,即刻有一个同工人差不多肮脏不体面的汉子拖着车把就跑。于是不到十分钟后,车夫还没有出校门十步,这些教授就站在讲堂上,用粉笔写那些问题,同一群年青人谈着完全与‘天气’‘工人’‘车夫’无关系值四元一点钟的话来了。 (p. 25) ”“这些上等人下车了,一群车夫皆围拢来找生意。教授之一是哲学家,对雪生了诗意,于是说,‘好雪啊!好雪啊!自然之神秘美丽使人赞美佩服!’另一教中国诗的就吟柳子厚‘千山鸟飞绝’的五绝诗。又另一经济学教授,就提议踏雪走去,以为一面是欣赏美景,一面也实行平民生活。虽车夫如何谦卑客气的请坐上去,说是雪深路滑很不好走,终于没有坐车。三个体面人就在一些穷人所走的雪路上走去了。 (p. 72) ”还写了扁脸教授, 31 岁的大二英文教授,非常庸俗,又滑稽可笑。下课后,“全身是粉笔灰的教授夹杂在学生中,凭了那好酒好肉培养而成的绅士神气,如鸡群之鹤矫矫独立 (p. 27) ”。这种鄙夷,或许就是先前《 边缘体验 》的后果。 小说种对学生也不客气,除了仰慕男主人公的女生。学生是“一些有福气的人:……学文学,自然会要产生无量数伟大作品。……还有先生咧,教英文,大恋爱之类,还会用英文写情书。……毕业了,也去教书。……一些宝贝。因为家里有钱,或者从更苦的阶级里爬到这里念书,穿新衣,开会,吃茶点或写报告,快活了。……有理由天真烂漫活到这世界上的人很多?…… (p. 79) ”课堂上,“学生呢,为学分原故耐耐烦烦听着的也总有人,很有心得那种样子忙忙的写着记录的也有人,把心思想到功课以外,或者是一封信,一首诗,一块钱与一件蠢事,也仍然总不缺少这种人。但是课堂外面太阳底下的薄霜慢慢融解又慢慢的化作白烟的事,是没有人想到那美的。挖泥的人跌到沟水里去,爬起时全身浆着墨绿色肮脏东西,也是没有人想到那寂寞的。天空蓝到象海,一个人向天空想到海,心也近于象海一样的寥阔,无边无际,这更不是年青学生有分的事了。学生们全到课堂上做转贩一个上等人的知识去了…… (p. 25) ”课余生活,“这些人,就是所谓生命力外溢时时不能制止自己的胡闹,成天踢踢球或说点笑话就可过日子的大学生了。 (p. 74) ” 该小说关注的是大学中的师生,而不是大学本身。人物的刻画细微精妙,不失大家手笔,虽然似乎不能算沈从文的重要作品。作者是大学中的异类,与大学校园生活有些格格不入。标题“冬的空间”不仅是写气候的寒冷,也是写环境的冷酷。如前面所述,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不入作者法眼。这多少意味着缺少客观的态度,但也不至于对于校园有过于浪漫的梦幻。另外,有些经济细节还是挺有意思。教师讲课的课时费是四元一小时 ( 但有些传记资料说沈从文的课时费是六元 ) ,作家的稿酬是三元一千字。物价水平,一双冰鞋二十元。 沈从文 1902 年出生于湖南凤凰。 1918 年小学毕业后参加当地土著部队。 1922 年起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25 年任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办事员,不久后离职,先后担任了《现代评论》的发行员和冯玉祥部秘书处的办事员。 1928 年到上海编期刊《人间》。 1928 年之前发表的与学生或学界有关的几篇短篇小说,在《 边缘体验 》中谈过。 1929 年期刊倒闭,上海公学时任校长胡适聘期沈从文在中文系任教,为一年级开设选修课中国现代文学选讲。 1930 年到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任助教,讲授新文学和习作,为期 3 个月。 1931 年至 1932 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讲师,开设中国小说史和高级作文课程。 1932 年在北京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参与发起《水星》和《文学杂志》等,被林语堂聘为《人间世》特约撰稿人。 1937 年接到教育部的秘密通知,翌日晨随北大、清华的教师撤离了北京。 1938 年在昆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年底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开必修课各体文习作 ( 汪曾祺回忆中的课程名,推测是各类文体写作的意思 ) 和两门选修课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1946 年从云南回北京,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授,并在辅仁大学兼课,同时兼任报刊的副刊编辑。 1949 年入中央大学研究班学习,随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研究中国古代服饰。 1969 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2 年获准返京。 1978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1980 年赴美国讲学访问。 1988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花老眼之阳台昙花
Mech 2020-7-18 22:58
阳台角落里,有盆不起眼的绿色植物。后来知道,居然是昙花。不经意间,昙花长出两个花蓓。但星期天来清扫房间的钟点工说,只能开一朵。果然,有个花蓓在绽开前就掉了。据说昙花都是夜间开花,每天睡觉前都去看看。更理解苏东坡“只恐夜深花睡去 , 故烧高烛照红妆。”虽然他说的是海棠,那时候华夏还没有昙花。 终于有一天,七点许,花开了,伴随着清香。是时,阳台外风雨交加。真可谓 昙花刹那,千里连日风雨 清香悠远,万古沁心云月 上句没有用“昙花一现” ( 如用 下句可对“清香四溢” ) ,因为那其实是误用。“一现”的是优昙花,佛经中的传说植物,如《法华经》所谓“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并非真是观赏性植物昙花。 用手机记录昙花从盛到衰的全过程。 也就是 Yeats 在 When You Are Old 中 所谓,从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到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插一张昙花全景的照片,表示拍摄换了时间。历时约 24 小时。 目击昙花一日的盛衰,颇有些感慨。改写泰戈尔的诗句,“自然是生生死死,永恒是花开花落”, 自然是花开花落 永恒是云卷云舒 “看花老眼”系列博文 看花老眼之缘起 看花老眼之衡山公园冰岛虞美人 看花老眼之龙华白玉兰 看花老眼之龙华早绽桃花 看花老眼之龙华晚谢梅花 看花老眼之龙华红叶李 看花老眼之龙华及途中山茶花 看花老眼之路边金钟花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雨中白玉兰 看花老眼之上大校园雨后迎春花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迎春花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雏菊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蔓长春花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诸葛菜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石竹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风信子 看花老眼之六百前樱花 看花老眼之小区旁路边郁金香 看花老眼之交大徐汇校区海棠 看花老眼之龙华桃花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雨中晚樱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牡丹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蝴蝶花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杜鹃花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紫罗兰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绣球荚蒾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菊花桃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碧桃 看花老眼之衡山公园秋海棠 看花老眼之柳州巴西野牡丹 看花老眼之柳州朱顶红 看花老眼之柳州马樱丹 看花老眼之柳州夹竹桃 看花老眼之柳州美人蕉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玫瑰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天竺葵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黄菖蒲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紫叶酢浆草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玉婵花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凌霄花 看花老眼之天山公园腊梅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牡丹续 看花老眼之深圳天鹅湖睡莲 看花老眼之国家行政学院月季花 看花老眼之南宁曼陀罗 看花老眼之华山绿地梨花 看花老眼之华山绿地垂丝海棠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晚樱 看花老眼之衡山公园大丽花 看花老眼之交大徐汇校区七姊妹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天桥丽格海棠 看花老眼之鞍山二一九公园丁香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先驱足迹—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Mech 2020-7-14 22:56
胡适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帅才,引领时代。仅就文学创作而论,他倡导“文学改良”而引发“文学革命”,出版了第一部白话诗集《 尝试集 》,创作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话剧《终身大事》。在胡适的大量著述中,小说创作很少,但也留下了学人故事《一个问题》。该小说发表于《每周评论》第 31 号 (1919 年 7 月 20 日 ) ,结集于《胡适文存》 ( 上海东亚图书馆, 1921) ,收入《胡适文集》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卷二 (617-623 页 ) 。虽然系列博文“学界小说丛谈”限于长篇 ( 包括有单行本的中篇 ) 或者中短篇结集,但有历史重要性的作品,不妨破个例。《一个问题》是继《一日》之后第二篇以学界为背景的小说。 《一个问题》中的问题,表面上是哲学问题,“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 (p. 618, p. 623) ”。实际上更可能是社会学问题,读书人如何在社会上谋生。小说中,“我”从英国留学归来,遇到了八九年未见的大学同学朱子平。因为“我”学哲学,子平就问“我”上述问题。他常问这个问题,被人们视为疯子。随后子平讲述了自己在遭遇,以解释他为什么要问。那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 他们从高等学堂毕业分手后,子平回故乡武汉病了一年半。发生了辛亥革命,家里经济破产。为谋生,他经同学介绍,到北京给他高等学堂时的老师陈老先生教孙子,包吃包住,月薪二十元。由陈老先生提亲,并把老先生在女学堂兼的每月三十元课让给子平,他迎娶了女子师范毕业的新婚妻子。她在蒙养院 ( 为三到七岁儿童开的最初级学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 ) 教书,也有十几元月收入。开始生活尚可,还雇位保姆。不久,妻子怀孕,请同事代课,保姆也增加一位。产后不久,妻子重新上班。陈老先生突然去世,儿子去了乡下,没有了二十元的家教收入。第二年时因为“议论太偏僻了,不便在女学堂教书 (p. 621) ”被解聘。同学帮忙找到了大学堂事务员的职位,每月三十块。他辞了奶妈和添雇的保姆,生活节俭。过一年又生孩子,不雇奶妈,妻子奶水不足,孩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因为身体不好,妻子无法在蒙养院教课,也找不到其他工作。又生个女儿,儿子长大了吃得更多,货币贬值,愈发困难。托同学找校长求加薪,涨到四十元。打个七折,实际是二十八元 ( 这个可能涉及当时法定货币信誉等,鲁迅的《坟·灯下漫笔》中似乎说过 ) 。固定开销房租六元,伙食十五元,保姆工钱两元,只剩下五元。晚上写小说赚钱,过去妻子不许他十二点后睡,现在也不管了。“现在卖文的人多了,我有没有工夫看书,全靠绞脑子,挖心血,没有接济思想的来源,做的东西又都是百忙里偷闲潦草做的,那里会有好东西?所以往往卖不起价钱 (p. 622) ”刚卖了篇小说的收入是五元。他不禁感慨,“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 (p. 623) ” 子平问人生为何的问题,被人视为疯子。个中原因,小说中的解释有些道理。“现在的人最怕的是有人问他这个问题。得意的人听着这个问题就要扫兴,不得意的人想着这个问题就要发狂。他们是聪明人,不愿意扫兴,更不愿意发狂,所以给你一个疯子的绰号,就算完了。 (p. 618) ”不过,小说描述现象背后社会经济问题,读书人何以穷困潦倒?从小说看,主要是早婚和多子女。或许也不是那么简单。 小说中各种收入和消费的具体价目挺有意思,反映了时代特点。这个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七或八年,就是 1911 年到 1918 或 1919 。那个时期,有本科文凭的大学办事员月薪 30 元,专科毕业的幼儿园教师月薪 15 元左右,保姆月工钱 2 元。当年教育不普及,受过教育者工资高于其他人。 在我看来,读书人的潦倒落魄,除了早婚多子女外,还有其他原因。首先,读书人要尽可能在知识密集性而安定的地方生活,朱子平离开北京回到武汉,赶上武昌起义,就是与同学拉来差距的开始。其次,要注重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含量,而且在职业中要履行职责而不是放飞自我。最后,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对此朱子平也认识到了,但有不得已。“大学图书馆里虽然有书有报,但是我一天忙到晚,公事一完,有要赶回家来帮内人照应小孩子,那里有功夫看书阅报? (p. 622) ”早婚、多子女、远离学术中心、非知识密集行业、把职场当成个人展台、缺乏继续学习,这些职业上发展的陷阱,现在的脑力劳动者其实也是要引以为戒。尤其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受教育者的相对收入已经下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承受着更大的经济压力。 至于“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这个问题,或许没有人人普遍适用的通解,但每个人都可以给出自己的特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自己去求索通解,尤其在年轻的时候,但没有必要接受其他人的通解。我自己的特解庸俗但实用,开心就好。人生在世,是为了快乐。这当然也不是我的原创,只是我服膺的一种观点。这里就不展开了。 胡适,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 1891 年 12 月出生于安徽徽州。 1906 年考取上海中国公学, 1908 年离开公学自办中国新公学,并担任低级班英文教师。 1910 年考取庚款生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读农科。 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约翰·杜威, 1917 年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1927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17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2 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文科代理学长。 1928 年,任中国公学校长。 1932 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8 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 1942 辞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1943 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1944 年 9 月,在哈佛大学讲学。 1946 年 7 月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0 年 3 月初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 1957 年 11 月拟任台湾“ 中央研究院 ”院长, 1958 年 4 月返回台湾定居上任。 1959 年兼任台湾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1961 年 2 月心脏病猝发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杀手的职业风范—看电影《机械师》
Mech 2020-7-6 22:53
端午节,全家一起看电影。女儿用她的账户,请我们在电脑上看了高清的旧片《机械师 (The Mechanic, 2011) 》。这个名称其实有些误导,电影是个杀手故事的动作片。杀手的动作片有许多,多数的故事都是产生于杀手职业性上出了瑕疵。例如,突然厌倦了杀手职业生涯,或者与目标有了感情纠葛等。《机械师》不同,完全是职业杀手的故事。 男主角杀手由杰森·斯坦森 (Jason Statham) 饰演。 Jason 大致是与我同代人的硬汉,在电影中凌厉刚猛,只是在 Live Free or Die Hard (2007) 中,他饰演的男主角警长被李美琪饰演的女反派杀手痛打。 顺便一提, 李美琪主演电影《赤裸特工》堪称汉语杀手故事经典。 Jason 饰演男主角的 The Transporter(2002) 中有舒淇饰演的女主角,当时她还可以演天真少女。舒淇古装 ( 《刺客》 ) 时装 ( 《夕阳天使》 ) 的杀手都演过,都不是特别出彩。 Jason 的光头很有范儿。女儿看电影时,似乎有些遗憾地说,“爸爸虽然也是光头,但不是杀手。”确实,光头的不仅有杀手,而且还有教授。 动作片的故事其实比较简单。 Jason 饰演的经验丰富的老杀手,收到命令要做掉合作多年的老板上司,他询问另一位下命令的老板后得知杀手公司在南非死了五个人,任务只有两个合伙人即老板知道,因此他要做掉也是合伙人的杀手上司。杀手找到上司,上司自知难逃一死,配合布置了劫车被杀的假现场。上司的儿子想到街上杀几个持枪劫车的人发泄失去父亲的怒气。杀手出现制止。儿子要求杀手培训他入杀手这个行当,因为当年父亲觉得杀手更合适,而没有培训自己的儿子。儿子在杀手训练下,成了新杀手。训练包括杀手带着新人去旁观他杀人和伪装善后的现场。新杀手的第一个任务是杀掉其他杀手公司的杀手,新杀手出于逆反心理,没有安装事先的计划行动,遇到危险,最终还是完成任务。然后两位杀手又接受一个新的任务,执行时中间出些意外,也完成了任务。杀手偶然遇到南方死的五个同事之一,知道原来是给他任务的老板设的圈套,他让那个杀手杀掉四位同事并装死,嫁祸给被杀掉的另一个老板。杀手带着新手奋力拼搏,杀掉了老板。 在最后对决的准备过程中,新手在杀手家里看到了父亲的手枪,知道是杀手就是杀父凶手。完成对老板的复仇后,杀手看到了新手带着他父亲的枪,也知道新手想到了真相。他们对是否和解有些态度暧昧,也有些口是心非。新手制造爆炸,杀掉了在车里的杀手。随后新手去了杀手的家,打开了杀手曾不让他动的留声机,开着杀手的豪车离开。在车上发现杀手留下的纸条,说看到时新手会死掉。这时候,杀手的住房发生了爆炸,新手乘的车也发生了爆炸。原来杀手在现在新手制造的爆炸前一刻逃离了汽车。影片没有交待新手是否逃生。故事就结束了。 电影故事如此合乎逻辑或者说缺乏创意,以至于基本在我预料之中。开始有个大佬排场巨大,我就知道这是个马上被杀的炮灰,而且大佬游泳时我就认定他将死在泳池中。这些无非是让主角杀手出场亮相。杀手受命杀上司时,我想到这是圈套,一定不是上司走漏消息。杀手培养新杀手时,我预知新杀手一定会得知父亲被杀真相,但然后如何反应难猜。 作为剧情片,电影其实较为一般。外行不妨当成杀手培训片看,甚至有利于理解何为职业性。杀手的行业,其实与多数竞争性高报酬行业差不多,都要求体能出众、心态稳定、判断精准、技术娴熟。与多数职业一样,杀手不宜想得太多,人生意义、行动的正义性等等都不在考虑之列。但行动前功课要做足。电影中,新杀手在杀手的规训下,慢慢入行,也成为了合格的杀手。只是最后与师傅对决时,情绪还是有些波动,功亏一篑。在这个意义上,认真看看电影,对年轻人还是有帮助。毕竟所有职业都有共性,杀手和教授都不例外,当然教授的收入比杀手低多了但是安全。顺便一提,女儿对电影主题的概括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做人开心最重要。有些过分解读了,毕竟她是数学系毕业,不是中文系。 《机械师》总体上是中规中矩的商业片,男主比较出彩,但没有女主角。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 谍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交往沟通超越差异 — 看电影《绿皮书》 看电影《让子弹飞》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重看《列宁在十月》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一树红梨更惆怅 — 看电影《柳如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山之作—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Mech 2020-7-2 22:55
陈衡哲的短篇小说《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结集于《小雨点》,由上海新月书店于 1928 年初版 ( 该书有多种版本,见附录 ) 。也均收入《西风:陈衡哲小说》 ( 罗刚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和《一只扣针的故事》 ( 叶君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5) 等。《洛绮思的问题》曾收入《女性的地平线》 ( 阎纯德主编“ 20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文库”之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 。本文引文页码用《一只扣针的故事》。 虽然结集很晚,但其中第一篇小说《一日》在 1917 年就发表了,见《留美学生季报》新 4 卷夏季 2 号 (1917 年 6 月 ) ,发表时用笔名莎菲。是否是第一篇白话小说尚有争论,但无疑是第一篇汉语中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一日》是校园故事,记录了学生在学院中一天的生活,风格有些接近散文。《洛绮思的问题》发表于《小说月报》 1924 年 10 月号。之前已经有不少其他学人故事,较早的有胡适的《一个问题》 (1919) 、冰心的《去国》 (1919) 和鲁迅的《端午节》 (1922) ,专门写留学生的郁达夫《沉沦》 (1921) ,写的比较多是庐隐结集于《海滨故人》 (1925) 中多篇的中短篇小说,发表于 1921-1924 年。但这些小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主人公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者。《洛绮思的问题》虽然可以归入问题小说或社会小说,但男女主人公都是学者,因此是第一篇严格意义的学界小说。总之,在与大学相关的宽泛意义上,《一日》是汉语学界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反映学者校园生活的严格意义上,《洛绮思的问题》是汉语学界小说的开山之作。 如《一日》题记,“这篇写的是美国女子大学的新生,在寄宿舍中一日间的琐屑生活情形。 (p. 130) ”早上迟迟不肯起床,匆匆洗漱后一起早餐。上午有严肃的课堂以及严格但不严厉的教师。下午做功课,同学们聊天,管理人员找学生谈话。晚上同学们做礼拜跳舞聊天,有些社会活动如募捐、庆祝新当选的年级长等,当然还是要做功课。大致反映了校园学生生活的不同侧面。因为是写美国大学,所以大学的管理较为规范。从中可以看出,学校要求严格。学习不努力成绩跟不上就退学,新生新生中被退学三十多位。教务长也找学习差的学生事先警告,告诉她其他学生被退学,给四周时间如果有进步可以留下。言外之意,否则届时就要退学了。从小说还可以管窥当年课堂教学内容。“现在请你们写十五分钟。题目‘以卢梭或孟德斯鸠或福禄特尔的口吻,评论法国第二次的宪法’。 (p. 132) ”福禄特尔现在通常译为伏尔泰。有学生休学半年去法国战争前线当护士,也有中国留学生短暂出场。同学们对中国很无知也很好奇。总体氛围,真有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意思。 《一日》是最早反映大学生生活的汉语小说,而且有留学生出现。因此开了校园故事和留学故事的先河。不仅如此,《一日》甚至是最早的白话文小说,虽然夹杂着少些文言的成分。作者有用白话文写小说的自觉。在《小雨点·改版自序》中回忆,“《一日》是我最初的试作,是在一九一七年写的。那时在留美学生界中,正当白话与文言之争达到最激烈的时候。我因为自己在幼时所受教育的经验,同情是趋向于白话的;不过因为两方面都有朋友,便不愿加入那个有声有色的战争了。这白话文的实际试用,乃是我用来表示我同情倾向的唯一风针。”从胡适开始,就有人认为《一日》是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胡适说得比较委婉,最直截了当或许是夏志清,他在《小论陈衡哲》 ( 收入《新文学的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 1979 年 ) 指出,“最早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陈衡哲的《一日》”,“《一日》毫无疑义是响应胡适‘文学革命’最早的一篇小说”。不过,他颇有影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只是说陈德衡是“最早写白话小说的留美学生”,英文原文我没有看到,汉译有些歧义。对第一篇白话小说学界长期争论不休,有赞成,也有反对,还有折衷。折衷的例子,如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把《一日》列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 (1917 年- 1927 年 ) 小说年表的第一篇,但又认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1918 年 5 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 4 卷第 5 期的《狂人日记》”。后来又有人相继提出在《一日》之前,白话小说还有李劼人的《游园会》,还有刘韵琴的《大公子》等。作为外行,我觉得至少可以说,《一日》是最早的白话小说之一,或许也可以去掉“之一”。 从小说写作的角度看,当然很幼稚。主要还不是作者在题记中承认,“即无结构,亦无目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白描,不能算为小说。 (p. 130) ”而是人物众多,纷纷登场,除个别外形象都不够鲜明。人物用外国名字,名和姓又分开用,读后印象均不深。 《洛绮思的问题》中,女主人公洛绮思是位哲学研究生,表面上她的问题是婚姻与事业的矛盾。她解决的办法是“独身主义”。故事开始时,不到 25 岁的洛绮思进了研究生院,奈冈大学卒业院。导师是奈冈大学哲学部主任瓦德教授,年近四十的单身汉。三年后,洛绮思获得博士学位,并且与瓦德教授订婚。一个多月后,瓦德教授参加学术年会归来想结婚,洛绮思却想解除婚约。原来洛绮思欲在哲学上有所成就,担心婚后生儿育女妨碍她的学问事业,虽然挚爱自己的老师,但无意结婚。瓦德出于对洛绮思的理解和尊重,欣然同意。“我的爱你,我的崇拜你,便是为着你是一个非常的女子。若是为了我的缘故,致使你的希望不能达到,那是我万万不能忍受的。你应该知道我并不是那样自私的人,若能于你有益,我是什么痛苦都肯领受,什么牺牲都能担当。 (p. 150) ”他们分手后,瓦德教授与他人结婚,洛绮思一直单身。十多年后,年过四十的洛绮思已经功成名就。“现在她是一个著名女子大学的哲学主任了。她对于哲学的贡献,已经有了国际上的地位;她的著作,也已经译成许多种的外国文。她少年时的梦想,她少年时的野心和希望,此时都已变成事实。她的学业,也真能做她的良好伴侣。况且她现在在学界的名誉,也万万不是那些专慕虚荣的女子能得到的。是的,她少年时的梦想,都已成为事实了。 (p. 156) ”她有了新的梦想,她梦见自己有两个十多岁大的孩子,丈夫是瓦德。经过思想斗争,“她此时才明白她生命中所缺的是什么了,名誉吗?成功吗?学术和事业吗?不错,这些都是可爱的,都是伟大的,但它们在生命之中另有它们的位置。它们或者可以把灵魂上升至青天,但它们总不能润得灵魂的干燥和枯焦。 (p. 157) ”所以“独身主义”并非彻底的解决,问题依然在。事业与生活无法兼顾,就像“两个湖山,不能同在一处,去组成一个美丽的风景,以致安于山的,便得不到水的和乐同安闲,安于水的,便失却了山的巍峨同秀峻。 (p. 158) ”这其实也不限于事业和生活,而是人生普遍境况的深刻隐喻。 该书最受人关注的或许是书中男女主人公对友谊和爱情的态度。瓦德与洛绮思解除婚约后三个多月,娶了中学体育教师蜜妮。洛绮思理解瓦德的选择,似乎觉得他受了某种刺激,因此从老朋友的角度写封贺信,祝福他们。瓦德的复信,开始还对妻子是“爽直而快乐的女子,随则略有点粗卤”积极解读,“她当能于我有益,因为太喜欢用脑子,正需要她这样一个人来调调口味。 (p. 153) ”再写便真情流露,“我不愿对我妻子有不满意的话,但我怎能欺骗自己,说我的梦想是实现了呢?我既娶了妻子,自己当尽我作丈夫的责任,但我心中总有一角之地,是不能给她的。那一角之中,藏着无穷过去的悲欢,无限天堂地狱的色相。我常趁无人时,将他打开,细味一回,伤心一回,让他把我的心狠狠揉搓一回,又把他关闭了。这是我的第二个世界,谁也不许偷窥的。他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他能碎我的心,但我是情愿的;他有魔力能使我贪恋那个又苦又酸的泉水,胜于一切世俗的甘泉。……我实愿有一个人,来与我同游这个世界。我怎能希望这个人是你呢?但你却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没有你便没有他,所以他是纯洁的,出世的,不染尘滓的。……我要求你明白,瓦德虽是结了婚,但不曾因此关闭了他的心,尤其是对于洛绮思,他的心是永远开放着的。 (p. 154) ”写罢瓦德又非常犹豫。“这信中的情思,却是已经越出朋友范围之外了。这岂不是把洛绮思待他的高尚纯洁的感情,抛到污泥中去了吗?他将何以对她呢?他将何以对世上的女子呢? (p. 154) ”因此决定不寄出这封信,另外写了封信。两人都理解,“除了切磋学问,勉励人格之外,在他们两个中间,是没有别的关系可以发生的了。 (p. 156) ”这样,小说的主题就不仅是婚姻与事业的矛盾,而是为伟大目标牺牲家庭之乐。从另一个角度,洛绮思的问题也是把握友谊与爱情的界限。毕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境界,知易行难。 《洛绮思的问题》发表稍晚,已经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主人公是真正的职业学者,而非同时代多数小说那种大学生。小说对学术职业的认知,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例如,该书明确学者的职业成功是学术著作的影响和学术职位的拥有。著作不仅要出版,而且要翻译成外文。特别是当时德国学术水平最高,因此洛绮思在学术职业上功成名就时,专著被翻译成德文。这些对学界的认知,为当时其他小说所不具备。该书所涉及的主要矛盾冲突,婚姻与事业,爱情与婚姻,友谊与爱情等,也经常在后来学界小说中出现。书中男女主人公的言谈举止和思维模式,也都有学者特点。 两篇小说都有明显的自传性。《一日》其实介于叙事散文和小说之间,推测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不少论者认为《洛绮思的问题》与陈衡哲与胡适的交往和友谊相关,陈衡哲爱慕胡适,但胡适已由“包办婚姻”订婚。甚至有人从这个角度解读 胡适的新诗 《蝴蝶》,“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作者和当事人都否认。不想捕风捉影地八卦,只列出些有据可查的事实。陈衡哲在与胡适同学期间曾持“不婚主义”。胡适出国留学前订婚回国后迎娶的夫人不是胡适自己或陈衡哲那种海归学者文化精英。胡适为自己女儿起名字“素斐”是改自陈衡哲的笔名“莎菲”。胡适看到《洛绮思的问题》初稿时“不很满意”,与陈衡哲写了几封信讨论修改 ( 胡的信已轶失,陈衡哲的三封复信收入《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 ( 耿云志主编,黄山书社, 1994) 第 26 册 105-119 页 ) 。有趣的是,陈衡哲的丈夫任鸿隽看到小说初稿“很满意”。 两篇短篇小说或许可以预示后来以大学为背景写作的两种传统。《一日》是校园小说,反映校园生活,主要人物为学生,作者也往往为学生。《洛绮思的问题》是学界小说,反映学者的生活,主要人物为教师,作者也是教师。还有一类其实是社会小说,反映校园中的社会问题,作者通常是文人。《小雨点》堪称华夏学界小说的开山之作。其一,收入了第一篇校园小说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之一《一日》;其二,收入了最早的较为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洛绮思的问题》;其三,作者是华夏最早的女留学生,第一位女硕士,第一位女教授。此外,其他写过学界小说或者学人小说的女作家如冰心、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等都是她学生辈。 两个故事都以域外大学为背景。《一日》是纪实性作品,确属必要。《洛绮思的问题》完全是作者人为的设定。这也反映出华夏大学初创时的现实。虽然《一日》也是留学生文学的第一篇作品,但小说没有强调这个侧面,中国留学生在其中只是惊鸿一现。留学生文学的肇始,短篇要等稍后的郁达夫的《沉沦》 (1921) 、长篇可能要等到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棘心》 (1929) 了。 陈衡哲原名陈雁 ( 右边还有繁体鸟字,打不出 ) ,字乙睇,英文名 Sophia Hung-che Chen 。 1890 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书香之家,原是湖南衡阳的望族。 1911 年入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校读书,不久学校关闭而转入另一所学校。 1914 年在上海考取清华大学留美生, 1914 年在美国纽约 Putnam Hall 女子学校学校, 1915 年进美国瓦沙大学 (Vassar College) 攻读西方历史,指导教师为系主任 Luey M. Salmon 教授和欧洲史教授 Eloise Ellery 。 1919 年毕业于瓦沙女子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并获得芝加哥大学瓦沙奖学金继续深造, 1920 年获得文硕士学位。同年,蔡元培校长聘请她到北京大学担任西洋史教授。与任鸿隽结婚。 1922 年辞去北大教职到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工作。 1924 年到南京东南大学 ( 任鸿隽任副校长 ) 任教半年,随后成为自由职业者。 1926 年出版《文艺复兴小史》和《西洋史》,后者多次再版。 1930 年又回北京大学讲授西洋历史一年。兼任太平洋学会中国理事,分别于 1927 年在美国檀香山、 1929 年在日本京都、 1931 年在杭州、 1933 年在加拿大班夫参加学会的会议。 1933 年会后重访美国包括母校瓦沙大学。 1935 年去成都四川大学 ( 任鸿隽任校长 ) 任西洋史教授,不到一年因批判赌场、烟馆和女人为妾被当地人称为汉奸被迫离职。 1936 年回到北京,随后辗转上海、昆明、香港、重庆。 1945 年起,在上海隐居,没有公开言论和文章。曾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但因身体原因从来没有参加过会议。 1976 年因肺炎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 附录:《小雨点》的版本和其中的小说 《小雨点》 1928 年 4 月新月书店初版、 1930 年 3 月新月书店再版、 1936 年 1 月商务印书馆改版初版本和 1939 年 6 月长沙商务印书馆再版本等。后两个版本内容一致,但新月的两个版本和商务的改版初版本不同。新月初版本书前有胡适的《胡序》、任鸿隽的《任序》和作者《自序》,收入《小雨点》《一日》《波尔》《老夫妻》《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孟哥哥》《西风》《洛绮思的问题》《运河与扬子江》《一支扣针的故事》十篇小说。新月再版本去掉《胡序》和《任序》,增加《再版后记》,解释抽出《胡序》和《任序》的理由。商务改版初版本则以《改版自序》代替原来的《自序》,冠,以《老柏与野蔷薇》代替《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因此两版共收 11 篇作品。 小说发表的年代,白话小说尚未完全成型,与散文也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分。多数作品都接近于散文。在两版的 11 篇作品中,《陈衡哲散文选集》 ( 百花出版社, 2004) 收入除了《一日》《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和《洛绮思的问题》外的其余 8 篇。小说、散文、书信及自传作品选集《一只扣针的故事》 ( 叶君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5) 则只把《运河与扬子江》和《老柏与野蔷薇》归入散文,其余均列为小说。《西风:陈衡哲小说》 ( 罗刚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则收入了《小雨点》中全部作品。我个人倾向于百花版的对小说和散文的界定,只有《一日》《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和《洛绮思的问题》为小说而非散文,而且《一日》多少也有叙事散文的成分。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马识途与科研创新
热度 4 wangdh 2020-6-29 12:14
老马识途与科研创新 王德华 每到春天,喜欢在院子里走走,看看新开的花儿。一年年也就记住了哪些地方在什么时候会开什么花,甚至哪棵树会早一点开花。这就是所谓的经验。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这样的道理,积累的经验多了,做起事情来会方便一些,目的性强一些,成功率会高一些。 有了经验,很多事情就会慢慢固定下来,在某个时间段就会沿着熟悉的路线去看期待中的花儿了,如北京三月颐和园西堤的山桃花、圆明园五月的牡丹和六月的荷花等。 今年有一天去看院子围墙边上的月季花,花儿都还没有开,回来的路上,在一个拐弯处看到了一株很漂亮的矢车菊,蓝色精巧的花儿,很鲜艳。 有一天转到另一条路上,在一处看到了盛开的美丽月见草,尽管只有几朵,很是喜欢。前些日子还惊喜地发现这里今年竟然有一片二月兰,远远看那一团紫气,煞是美丽。 昨日从楼后面走,路边有一片田旋花,开得异常繁盛。惊喜地看了许久。 能够有机会欣赏到矢车菊、美丽月见草、二月兰、田旋花,都是偶遇。 出乎意料的惊喜很值得回味。实际上,只要走进大自然,每天都有新的风景,有时偶遇的风景比计划要看的风景可能还要美丽。经常不走的路,偶尔去走一趟也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联想到做学问。 我们做科研,很多时候是凭个人经验,凭个人经历和视野有时候就会有些想当然。老师喜欢对学生指指点点,年轻学生也容易迷信老师,因为相信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无论对生活还是对学问都是很重要的,但科学研究中很多重要的发现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意外,是偶遇的。重要的科学发现,一般不容易设计出来。所以按部就班地做科研,难以有突破。 我觉得科学研究中的这个“偶遇原则”应该很重要。如何在详细严谨的研究计划执行中,多创造一些“偶遇”的机会,对于当今的科研创新应该很关键。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6165 次阅读|8 个评论
交往沟通超越差异—看电影《绿皮书》
Mech 2020-6-27 22:56
《绿皮书 ( Green Book , 2018) 》在第 91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故事片奖不久之后,就在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电影院是第一次去,虽然步行时间可控,但走错了路,还是迟到错过了开头几分钟。那个电影院似乎是去过的最小的影院,深藏在居民小区中。 《绿皮书》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绿皮书》真有其书, 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 ,供黑人司机用的旅行指南。音乐家 Don Shirley 真有其人,司机 Tony Lip 真人是 Frank Anthony Vallelonga Sr. 。当然,像世界上几乎所有论题一样,电影究竟是否再现历史真实有不同看法,这里就存而不论了。 电影属于旅行故事,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非裔音乐家从纽约启程,往南部去开巡回音乐会。雇用了意大利裔司机开车并处理杂务,相当于司机兼助理。顺便一提,意大利裔往往信仰天主教,非金发碧眼,不是传统认为美国最主流的 WASP 。路上遇到因为南方种族歧视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故事比较平淡,缺乏强烈的戏剧性。但由于音乐家和司机之间,黑人出于经济和文化的强势地位,产生许多喜剧效果。 电影的对白非常精彩,涉及了很多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话题。例如,勇气, Being genius is not enough; 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 例如,孤独与被动, The world is full of lonely people waiting to make the first move. 例如,尊严的力量, You never win with violence.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 Dignity always prevails. 例如,认真, My father used to say, whatever you do, do it 100 percent, work like you work, laugh like you laugh, and eat like it's your last meal. 顺便一提,音乐家帮助司机给妻子写信。信的质量大为提高,以至于他妻子知道有人帮忙代笔。这是一封直抒己怀的信,用词浅显,但情真意切。 When I think of you, I’m reminded of the beautiful plains of Iowa.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is breaking my spirit. My time and experience without you are meaningless to me.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 is the easiest thing I’ve ever done. Nothing matters to me but you. And everyday I am alive, I’m aware of this. I loved you the day I met you, I love you today and I will love you to rest of my life. 还有更高级的修辞,有些华夏所谓“赋比兴”的意思, The trees have shed their leafy clothing and their colors have faded to grays and browns. I saw a millions of trees all dusted with snow just like out of a fairy tale. I would count the hours, minutes and seconds until you are in my arms.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不管其具体场景,该电影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的人如何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中?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在宏观层次上,现在也不能说已经有了答案。在个人微观的层次上,一方面正视差别的存在,另一方面设法求同存异。通过交往沟通,不仅理解差异,而且理解对待差异不同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这个知易行难。微信朋友圈已经高度同质化,看到有些言论也让人莫名惊诧。这时候,不妨阿 Q 一下,对自己说电影台词, There are all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They don't have a choice, but you do.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 谍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电影《让子弹飞》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重看《列宁在十月》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一树红梨更惆怅 — 看电影《柳如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人类的艺术》
热度 1 Mech 2020-6-23 22:53
《人类的艺术 (The Arts of Miankind) 》作者是以史话闻名的房龙 (Hendrik Willen van Loon 1882-1944) 。英文版初版于 1938 年。前辈翻译家衣成信译自 1944 年重印本,由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年出版,分上下两册。推测是读博士期间在闵行镇上某个不起眼的小书店所购。八百五十页左右, 32 元,不到交大博士生助教月津贴的十分之一,也不到鞍山钢院副教授月薪的十分之一。这种比较通俗的书到手后都会通读,虽然我完全没有印象了。最近又拿出来看看,就是重读了。 作者所称的艺术,主要是美术和音乐,也涉及戏剧。以西欧为主,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荷兰画派、洛可可等,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也有少量篇幅说到古埃及、伊斯兰、波斯、俄罗斯、印度、中国、日本等。总体上是一部鸟瞰式的西方艺术通史。书中不少插图为作者手绘,别有情趣,只是当年的书用纸都比较差。 作者对艺术持进化的观点。“世界在不顾一切地前进,谁也阻挡不住。 (p.736) ”那种进化是有涨落起伏的进化,而不是线性单调或螺旋式周期的进化。如作者在结束语中所述,“我真心相信,一切事物的成长,都有其进化过程。我的进化论与人不同的一点是,它不像螺旋阶梯那样上升。天下没有这样简单的事。进化像大海的波涛。波涛涌起,体积逐渐加大,动量逐渐加大。波涛涌至顶端,化成水花四溅的云雾。然后波涛退向低处,以前的那个程序,立时又重复起来。波涛向上隆起,加大力量,达到顶点,但它在碎成水花云雾之前,它冲向比它刚才所在更远的地方。人类的文明发展规律,似乎与此类同,它不是时刻站在原地不动,而是时时刻刻拼命向前奔跑。 (p.828) ” 艺术史是以大师作品为代表。我上课讲力学史也是聚焦于大师,这个套路开了方便法门。作者甚至给出了音乐家和美术家的排行榜。文无第一,何况艺术,真是难为作者了。在 657 页和 658 页,有手绘的山峦图,每个山峰是位大师,山峰的高度就是大师的历史地位。在音乐家中,最高峰上写着贝多芬,稍低的山峰是巴赫和莫扎特,再低些是韩德尔,以及几乎持平的海顿和巴赫的几个后代。在美术家中,最高峰是伦勃朗,稍低几乎接近的是委拉斯贵支,然后是哈尔斯和米开朗基罗, 再低些依次是提香和凡·代克,更低些是几乎持平的拉斐尔、达芬奇和鲁本斯等。我对音乐家的大师榜没有什么异议,但对美术家榜有些怀疑。作者似乎低估了文艺复兴中的大师。当然,依照他的进化论,这些出现较早的大师也只能如此。这是不是说明其进化论史观也可商榷? 阅读后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强调和渲染的人生的不确定性,毕竟作者的进化艺术观是有随机涨落的。“人生的玄妙之处在于,人生的一切,绝对不可预卜先知,人世上的许多事,完全缺乏逻辑。 (p.627) ”“人生中的好事不是等来的,也不是谁有资格谁就能得到的,全是凭机遇,在好事发生的时候正好赶上。为了使那些讲死理的好好先生感到安慰,我必须补充一下,那些对走鸿运事先有所准备的人,比那些丝毫无准备的人更善于利用他们的机遇。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在出没无常的幸运女神光临某地的那一刹那,你必须在场。 (p.477) ”这样就是苏东坡所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然,人生还是需要坚持,即使是“缥缈孤鸿影”,仍可“拣尽寒枝不肯栖”。 作者不太相信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理论。他引用马奈的话,“一切都很简单,如果你一开始就画出来了,那好极了。如果你没有画出来,你就从头再来一遍,直到最后你把它画出来了。别的做法,都是瞎扯淡,白浪费时间。 (p.19) ”又用鲁本斯的创作实践说明,“关键是你的才干,你若是会干,怎么也不得了。你若是不会干,怎么也干不了。你的环境,就像你用来速写的一张纸,或者你在作画时,站着也好,坐着也行,反正都一样。 (p.452) ” 书中有些议论和史实也耐人寻味。“米开朗基罗的伟大,在于他的深刻的不满。不是对别人不满,而是对自己。 …… 一切智慧,都出自这种深刻的不满。一切伟大的艺术,也出自这种深刻的不满。 (p.380) ”器小易盈,有些人作出点儿东西就没有了平常心,以至于对他人客观的评价极其不满。商业化应该是提升而不是降低了艺术水准。“贝多芬是第一个靠印刷自己的乐谱出售,来维持生活的音乐家。 (p.646) ”李斯特则是第一位职业演奏家,而提香似乎是第一个靠卖画致富的艺术家。史学家难免追忆过去的好时光。勃拉姆斯“属于一个已不存在的文明,但我们仍能理解他的语言 — 一个诚实的人说话时所用的语言,他有话要说时,他令人愉快地侃侃而谈,但他不胡扯。 (p.822) ”顺便一提,我最初的音乐史常识来自《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本书以后要是重读,一定有新的体认。 作者的书初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年。 追求崇高与纯粹的浪漫主义大师瓦格纳成了希特勒的精神导师。作者意识到这种危险。 “到处弥漫着有毒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气氛。神经发育不健全的小男孩和有自大狂的煽动家,看到他们行将扮演的角色是齐格弗里德、洪飞、沃旦、罗恩格林走向自己不可抗拒的命运,并被召唤重建伟大神王沃旦的王国,是及其危险的。让·雅克·卢梭在他的著作中胡说八道,然而他却造成了名为法国大革命那样的巨大动乱,把世界带到自我毁灭的边缘。理查德·瓦格纳就是我们现代的让·雅克·卢梭,但他肯定比他一百五十年前的前辈,更加危险。因为他对我们讲话时,使用的语言,远远超过文字的威力。他通过人类从未想过的最辉煌壮丽的音乐,来跟我们讲话。 (p.816) ”读到此,“于我心有戚戚焉”。 对艺术史的理解,与作品的欣赏关系密切。以后或许可以再重读。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24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读《爱经》
Mech 2020-6-19 22:56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以神话故事集《变形记》闻名。我看了汉语节译本,还买了原版的完整英译本。这次要说的是奥维德的一本小册子《爱经》。应该算是名著名译,译者为诗人戴望舒,我年轻时读过他全部诗作。《爱经》是从法语节译本转译,据说节译本是洁本,删掉了其中淫秽色情猥亵的内容。原文的标题很平实,《爱的艺术 (Ars Amatoria) 》。或许因为是罗马帝国时代的作品,颇古,因此标题译为《爱经》。 《爱经》篇幅不大,汉语节译本不到七万字。分为三卷。《如何获得爱情》《如何保持爱情》《女人的良友》。前两卷是从心理和社会角度对青年男女的指导。后一卷更从服装化妆仪容言谈床第等方面对女性进行更具体指导。总体上是鼓励青年人主动地争取爱情,不要受经济社会地位等限制,也不要被性别所左右。“我不是为有钱的人来教爱术的;那出钱的人是用不到我的功课的。他们是用不到什么智慧的,但他要的时候,他只要说‘收了这个罢’就够了。对于这种人我是只好让步的:他们的得人欢心的方法比我强得多。 (p. 58) ” 我重读的目的当然不是为该书所称的实用目的。因为我不需要,而且时过境迁现在也未必有用。我更感兴趣的是罗马帝国初期的文化史。例如,当时人们对于诸神的看法。“诸神祇的存在是有用的,而且,因为有用,我们且相信他们的存在的吧。 (p. 38) ”又例如,人们对于宇宙起源的看法。“宇宙起初不过是一团混沌,其中也不分天、地和水。不久天就升到地面上,而海又环围着地面,而空虚的混沌便变成各种的原型了。 (p. 74) ”这个天地起源的说法,也写入了《变形记》。甚至还有当时的社会风尚,“我们的时代真正是黄金时代:用黄金,我们使恋爱顺利。 (p. 65) ”最有兴趣的各种注解,特别是译名与现在常用的不同,是对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常识的检查考核。 该书也不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其中也有不会过时的人情世故。“心平气和是合于人类的,正如暴怒是合于野兽的一样。 (p. 121) ” 更何况古今中外,“渣男”的套路都差不多,红颜薄命的原因也类似,如孔夫子《论语·学而》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 总体上《爱经》有趣可读。不过比起《变形记》,还是差远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满纸荒唐言—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Mech 2020-6-17 22:54
《教授出家》 2011 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向《红楼梦》致敬,几位主要人物都来自天庭,男主人公最后出了家,就是返回天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故事发生在南海之滨的市属大学崇德大学,时间主要在 2005 年前后。 男主人公奚广元是中学教师的孩子。据说是父母造人之时母亲还自顾自地看书,因此生下他只会读书。 1989 年大学本科毕业,到远郊区的一个县立中学教历史。自己钻研,成为唐史专家。后来负笈东瀛,在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推测在 2000 年海归到崇德大学。该校党委书记但金戈是他大学本科的同学,高薪聘请他出任历史系主任。他当中学教师时娶的妻子正在北京陪儿子准备高考,他原先也打算去北京任教。在崇德大学,奚不仅在学术界声名鹊起,由于其毅然回国的爱国行为也受到高官青睐。完成《武则天详考》,并着手写十卷本的《世界文明史》。“五年来,他自认为对一切人都无恶意。他凭借着自己在学术界的一点名声,为系里的年轻教师争取发表论文的机会;为他们晋升职称游说得口焦舌蔽;为老教师的工资、看病报销、退休待遇去争吵。在这方面,他不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但确是一个很认真地、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去争取福祉的人。 (p. 118) ” 现实向书呆子奚广元展现了人性的险恶。泰国巨贾的女儿章曼俐在他家里发生了所谓“内衣事件”。章曼俐有研习历史的天赋,并得到奚广元的精心指导。奚对她也有些非分之想。两人在奚家中,单纯的章曼俐脱下内衣展示上面的图案。奚广元突然跪求与她上床,不仅遭到章的拒绝,而且被邻居历史系的单身女教授发现。女教授私下扩散,章父通过官方渠道抗议,而且逼迫和诱骗奚广元提供了对自己不利的书面证词。当年晋升教授没有得到奚广元支持的校党委副书记姜福裕匿名在网上攻击他,网民骂声一片。他无法回应,只能不理睬。“所谓超然,其实就是怯懦的代名词。怯懦没什么不好,只要不卑鄙。 (p. 126) ”没有任何人为奚说话,受到他帮助的人也都与他反目成仇。有人分析,“您一个人拿的岗位津贴是别人的三倍。这是一种不公正。出于正义,人们本能地期待您垮台。 (p. 123) ”学校剥夺他教学权利,让他到资料室专心研究。他一时茫然。“他坚信,通过奋斗,自己可以攀上高峰,让别人仰视自己。他做到了。但正在当他习惯于被人仰视的时候,却又一下子被推下谷底,变成了众人的鄙视对象。 (p. 166) ”他一度想自杀,被暗中爱慕他的女学生于小河所救。于小河勤工俭学到他家当钟点工,照顾他生活。 命运再次对奚广元露出笑脸。他牵头申报的博士点获得批准。市委赵书记打算在在他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他于是又身价百倍。有非常美好的职业前景。“在赵书记强力支持下,中国的历史学研究还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您每年有足够的资金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广邀海外翘楚,纵论东西方历史重构之宏伟设想;经常参与世界顶级学术会议,发出当代中国的学术强音,当选世界性机构的理事,受聘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当您头发银白时,桃李近千,博士近百,学术地位如日中天,何愁‘当代陈寅恪’的桂冠不从天而降?一介书生,荣耀至此,尚有何憾?一生足矣! (p. 216) ” 奚对是否当赵书记导师他举棋不定。顺便一提,这个转折我觉得不太可信。除非是直辖市,一般的市委书记似乎不应该有这么大的能量;如果是直辖市的市委书记,不会在意博士学位。 奚广元头疼病越来越严重。相继访问了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和两教源头印度,但都未见好转。另一方面,已经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的章曼俐把《武则天详考》译成英文出版,洋洋三大卷,并在后记《向恩师谢罪书》中说明“内衣事件”是她主动扯下内衣。后来那本英文专著在国内出了节译本。章曼俐来看望奚广元。两人不愿意“担了虚名”,这是《红楼梦》中晴雯的话。章主动与奚滚了床单,然后约定不再见面。奚广元出家为僧。于小河退学到农村中学当教师。在寺庙里担水时,奚广元跌下深涧不治身亡,咽气前要求“深殓”。 上面所述只是奚广元的尘世履历。小说第一章是从天庭写起,恰如《红楼梦》的第一回是女娲氏炼石补天大荒山无稽崖之类。奚广元是太上老君的坐骑独角犀牛犀老九下凡,但金戈是天庭的土拨鼠田小七受委派下凡监视犀老九。章曼俐在天庭则是曾被犀老九偷窥如厕的小龙女,受委派诱惑犀老九。与犀老九一起下凡的还有狮子狗卷毛三太郎和菲飞猫曲美丽。似乎大学对下凡神仙很有吸引力。狮子狗下凡后成了老教育家资深学者毛之宇。那只猫在凡间是什么人,我没有注意,看得比较匆忙。后来奚广元已经知道自己的前世,但在人间被视为精神病。当然,如果不想从小说读出“乱力怪神”,读者不妨把这些六合之外的因果作为神经错乱者的幻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又是《红楼梦》中的话。 虽然小说仙凡双重结构全面向《红楼梦》致意,但与《红楼梦》不同,小说谈到了对大学的不同认识。奚广元似乎把学术界包括大学看成竞技场。“在走出校门之后,个个都像外星人,以说大人物的坏话为乐;在不经意之时扔出一块砖头,把一个学界名流打得头破血流,权威扫地。而后,他们就成名了,成了某一个谁也看不懂的问题的权威。当他们洋洋自得时,突然,他的师弟或师妹飞起一块板砖把他打得头破血流,匍匐倒地;那时候,他们还不会忘记扬起血污的脸,对着飞板砖的师弟或师妹说一声:‘好呀!’ (p.36) ”这种看法也不能说不对,尤其对我不熟悉的文科。事实上,西方学界相对主义盛行,学术标准式微,这种不以追求真相构建知识为目的的研究也在意料之中。但这样想的学者似乎不容易快乐。总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 也有更现实的观点。在但金戈看来,大学是精神病治愈所。“用精神病人来治疗精神病人,需要一批不是精神病人的正常人来做领导。 (p.54) ”学术则满足人们的崇拜需求。“一个社会总要崇拜某种东西,否则就会崩溃。有的人崇拜权力,有的人崇拜金钱,有的人崇拜所谓‘知识’。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幼稚集中地表现为对于知识的崇拜。而国家也认这个,他们把学术看作是国家脖子上的项链,是体面的装饰。 (p. 53) ”“支配世界的不是学术,而是权力和金钱。 (p.51) ”这种疯人院模型,本质上与前面的竞技场模型也非对立。疯人院模型强调社会功能,竞技场模型强调学界本体。 小说也提到知名学者的作用。“一个系,拥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学科带头人,不仅可以提升每一个老师的身价,而且有望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p.55)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工作单位能够为自己提高身价 (p. 226) ”这些话其实都有几分道理。只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知名度的学者往往羁傲不逊,而且待遇不到位就可能跳槽走人。能提高自己身价的单位,从业者呆着就不会太舒服。 与多数学界小说类似,该书总体上对学术体制有负面的看法。作者借奚广元之口解构了学术研究。“历史研究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p. 29) ”借梵天大神之口,审判了中国知识分子。“你是一个道貌岸然而又卑鄙庸俗的浊物,你是拘谨胆怯而又贪食好色的浊物,你是一个无用之物。你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你。 (p. 261) ”借奚广元之口否定了人文学者的幻想。“我从小有一种迷误:以为人生在世应该建功立业、立言立德。我为此奋发图强,忍辱负重,一旦有了一点名气,就以为众人需要我,以为我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可以影响世界,受到众人的顶礼膜拜。现在看来,十分可笑。人与人的关系是极其脆弱的,热脸蛋在一瞬间就可以变成冷屁股。所谓世界的需要也是一种假象。作为人文学者,自以为可以给世界指点迷津,也是一种可怜的自慰。而且,一个人一旦成名,就对他人构成威胁,他人就渴望我消失。我臭了,消失了,就是对他们的最好帮助。 (p. 276) ” 如果这些都是虚幻,让学界从业者如何安身立命? 作为学界小说,该书在国际常识方面还是有些欠缺。“中国的历史学论文很少可以入选到美国的 SSCI ,但你把 ’prof. xiguangyuan’ 敲进去,赫然跳出四篇署名论文,而且都有一定的引用率。 (p. 18) ”事实上,任何人名这样检索,结果都是“检索后没有发现记录。”因为输入姓名的格式不对。此外,“引用率”的说法也有些莫名其妙,应该是引用数。文科的学者似乎不区分“引用率”和“引用数”。我有次答辩,考官很可能是教育学的专家,就问我论文的“引用率”。以我年轻时好为人师的热情,会给专家解释,引用率没有单位,引用数的单位是“次”。那样我的答辩可能就过不去了。当时只是告诉考官引用次数,好在人家也没有继续追究。 作者达江复,本名徐葆耕。 1937 年生于北京。 1955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力发电专业, 1960 年毕业并留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 1981 年晋升文学副教授, 1990 年晋升教授。历任中文系主任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等。 2010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检2019
Mech 2020-6-15 22:56
“少则得,多则惑。”现在各种渠道,给我多个体检机会,反而有些无所适从。体检一直拖到 12 月初。首次在深圳体检。本来上半年就开始了,有几次已经预约,但又取消。 本来想早去早结束,但七点半出门,先是叫车停错了地方,然后堵车。过了八点半还没有到,快九点才开始体检。 各种项目与过去的差不多。多了肿瘤标志物化验、经颅多普勒和肺 CT ,另外超声波项目似乎比过去多。感觉体检标准比上海的高。物以稀为贵,或许我这样的人在深圳相对更稀缺些。 安排还算有条不紊。先是抽血,不知道是我血管不好,还是护士技术不行,扎了好几次才见血。排得比较慢的主要是超声波和多普勒。特别是多普勒,开始说要等到下午。我已经买了离开深圳的机票,那样就只好放弃了。后来在等 B 超中,找个没有人的时候,与工作人员商量一下,就让我做了。医院服务的态度很好,不清楚是普遍好,还是对我有些优待。实际上 B 超等的时间最长。 B 超之后,就用餐了。还有个饭后两小时的血糖,我决定放弃不做了。 眼睛有些问题,据说是白内障的早期。牙齿有些问题,如果有冷热敏感反应需要治疗,但我暂时还没有。内科检查说心跳慢,多普勒发现脑血流速度较快。这个有个体差异,所以需要与历史数据对比,我还没有历史数据,只能等下次体检再说。 B 超过去的问题是脂肪肝,去年已经大见好转,这次完全没有提。发现肾里有囊肿,前列腺有增生。 CT 检查后没有说什么。总体上应该没有太严重的毛病。 交表时,有位工作人员看我的名字,有些开心地说,是她打电话安排的。给她印象比较深,因为我很难约。我说以后争取上半年体检。现在看可能性不大了。 以后体检要早些出发早些开始。先做 B 超和经颅多普勒。早出发半小时,估计能提前结束 2 小时。非线性无处不在。 体检 2018 体检报告 2018 核酸检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夕阳残照—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热度 1 Mech 2020-6-13 22:54
郁小萍的长篇小说《教授楼》, 2002 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发生在竹城大学教授楼中一宗谋杀案的调查,追溯了几位七旬、八旬退休教授的人生。故事主要发生在竹城大学,时间是 1996 年,但有大量回忆上溯到 60 年前,因此封底简介说是从 30 年代到 90 年代。作者标注“ 2001.3-9 完成于绵阳市”“ 2001.9-10 修改于北戴河”“ 2002.1-2 定稿于贵阳市”。证据不充分地猜测一下,竹城大学原型是四川大学,竹城在西南高寒区,从文章描写看未受日军兵火,而且四川大学旁边有竹子公园望江楼公园。 教授楼确切说是退休老教授楼,为八十年代中期省里为竹城大学 33 位退休老教授专门盖的三层楼房。前面三栋,每栋三层,每层三户,最后一栋只有两层,因为退休老教授只有 33 户。小说开始时,又在第四栋上加层,这时在第四栋发生了凶杀案。 被谋杀的是二楼 4 号的 80 岁退休教授娄建勋和他妻子孙隐秋。娄建勋出身富豪家庭,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孙隐秋大学艺术系毕业,能歌善舞,拍过电影。息影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认识娄建勋 ( 两所大学路途遥远,如何交往小说没写 ) 。回国后,住上海。 37 年上海沦陷,娄建勋到竹省一度在空军幼年学校教化学,学期结束辞职,办酒精厂,收入颇好,买地建了别墅。 45 年酒精厂爆炸,娄建勋送别墅贿赂校长,到竹大任副教授,一年晋升教授。 1949 年 11 月解放军进城 ( 四川只有重庆在 11 月解放,其余都在 12 月 ) ,又献住房和红木家具给解放军。留任竹大,但因为过去在空军学校教书,历史有问题,不能给本科生上课,只能培养青年教师。孙隐秋没有工作,自愿打扫宿舍的公共部分。长子是刻字工人,二女儿定居美国西雅图。娄建勋已经从来不读书,只是以女儿寄来美元自夸。脾气很坏,几乎骂遍所有人。 二楼 5 号住着生物系徐见仁、陆惠裳教授。夫妻在国内读本科,相继出国, 1945 年联袂海归,受聘竹省理学院。徐见仁出身富人家庭,管理家产的兄长听从他的建议,在解放前三年尽卖田产,躲过地主帽子。 49 年后政府留用,院系调整进了竹大。 57 年被定为右派。文革中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胆小怕事的妻子陆惠裳学术成绩更大。女儿陆林好在特殊年代,所嫁非人,饱受丈夫虐待,离家出走。女婿一度被怀疑是凶手,后来排除。受惊吓陆惠裳心脏病猝发不救身亡。徐见仁也大病一场。 二楼 6 号住着数学系高卓然教授和妻子夏静纯。高出生破落书香门第,艰难求学。 36 年与受过大学教育的夏静纯结婚。夫妻辗转任教大学中学,养家糊口。 1947 年高卓然受聘竹城大学数理课主任, 49 年留用, 52 年思想改造率先过关,“四清”时下乡与贫下中农相处很好,“文革”中受冲击甚至要自杀求解脱, 78 年以 70 岁高龄再上讲台受到学生欢迎。 75 岁退休。他的“人生原则很简单:好好做人,好好教书,荣辱不惊。 (p. 39) ”夏静纯在 55 年肃反时因为一句笑话被怀疑是反革命暗号,被隔离审查半年。 一楼 3 号住着文学系龚咏宾教授和夫人钱桂兰。龚咏宾出身富有的山西钱庄老板家庭。 17 岁时在老家与人结婚并生一子,读书后不通音信,儿子后来成了甘肃天江制药厂的总经理。后来还同另一为女助教同居,因女方调离断了关系。长期资助 48 年入学聪明美貌女学生黎文英,她因父亲是恶霸地主被处决而没有经济来源。黎文英毕业在竹大附中上课。几年后两人先同居后结婚,并有对双胞胎。几年后,龚咏宾同父异母的兄弟来,与黎文英两人私奔。一年后两人结婚才告诉龚咏宾。保姆田嫂知道两人密谋,但没有说破。他们走后,田嫂向龚咏宾说明她本名钱桂兰,嫁给田家,但没到新婚之夜丈夫就被抓了壮丁,生死不明。两人结婚,钱桂兰仍当保姆并拿报酬,经济分开。后来钱桂兰办过婚礼的丈夫从台湾来探亲。与黎文英生的儿子龚加淼是竹大美术系的副教授。跟女骗子结婚,女骗子也被怀疑是凶手。 一楼 2 号住着体育系的彭清肃教授和夫人张秀敏。彭清肃抗战时就读高中,喜欢体育,尤其着迷武术。抗战时逃到竹市当搬运工。 49 年后,请省搬运工会推荐竹城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当保管员。院系调整进了竹大当保管员。后来通过工会系统推荐,发表篇保管员经验总结和颇有“神剧”范儿的中日擂台故事。又通过当年练武时国术馆同学的体委官员,拿到了国家级裁判证书。在 58 年“放卫星”中破格晋升副教授,工资由 30 元增加到 120 元。文革中被当了造反派的教研室主任迫害,下放劳动,工资又变回 30 元。后来到处上访,并献出保存完好的国术馆教材和讲义,更有恢复工作的老同学帮忙,落实了政策,还晋升了正教授。彭家与娄家共请一个钟点工。 一楼 1 号住着外语系藏安宅教授。他在 40 年代就是全国闻名翻译家,但奇丑无比,被称为“夜半歌声”。中年时娶了勤奋的丑女学生阮美勤。两人到牛津留学两年后海归竹大, 49 年后留用。后来发现他当过民国的县教育科长,取消了教师资格,到食堂当管理员。阮美勤继续当教师,还到黑龙江学习俄语。回竹城后病逝。 57 年发表右派言论,受到批判,但地位太低,也没有太大冲击。困难时期发现野菜吃法,有功而恢复教师岗位。文革中被关进牛棚, 76 年出来。退修前两年,解决了教授职称,并担任系主任,还与丧偶的裴莹华结婚。裴前夫是藏的同事,在文革中惨死。在调查和施工过程中,裴莹华受惊吓,精神病发作。藏家的小保姆在警察摸排时逃跑,一度被怀疑是凶手,后来排除。 小说还写了两个兴风作浪的丑角,一个还是正在负责加层工程的副校长。有老教授怀疑两人是凶手,但都被排除了。 警察耐心排查走访。老教授们又要洗清自己,又难免怀疑过去有旧怨的人。交往中多数人情商极低。警察先后确定几个怀疑目标,又相继排除。最后的结果有些无厘头。凶手原来是娄教授的侄孙。他在火车上被女人欺骗,只是想坐他占的座位,来点虚情假意,让他动手动脚,甚至许以婚姻。等他去找她时,发现她早不在。气恼中钱包被盗。想找娄教授借钱 50 元。娄教授不但不借,反而训斥他。一怒之下,掐死了娄教授,也杀了目击者娄夫人。拿走了 250 元钱。最终破案,被判了死刑。 尽管作者的本意或许是回顾历史,但无意中也说出了八十年代高校的特点。“同全中国所有的地方一样,竹城大学也从无所事事、闲而生事、说东道西、飞短流长的精神状态迅速转型,进入各管各、各忙各的竞争状态。大家能够以同一而公平的标尺,在比较同一而公平的起跑线上,理直气壮地争职称、争职位、争工资、争住房。 (p. 24) ”所谓“同一而公平的标尺”其实就是定量打分,今天看来完全不公平。以分房为例,“工龄是一年 1 分;荣誉称号—国际级 40 分,国家级 30 分,省级 20 分,校级 10 分;职称—教授 40 分,副教授 30 分,讲师 20 分,助教 10 分;职务—校长 90 分,副校长、院长 80 分,教务处长 70 分,副教务处长 60 分,系主任 50 分,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 40 分…… (p. 25) ”现在当然不是这种标准,具有不同学校和地区可比性的业绩如国际级荣誉、国家级荣誉将有大到不成比例的权重。教师的流动或许是促成标准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还有耐人寻味的是,虽然领导和警察都对老教授们非常尊重,正在加层的民工野蛮施工,似乎对这些老教授的极度仇视。这或许与负责工程的校领导对这些老教授的蔑视甚至敌视有关。这些民工见了警察服服帖帖,一个警察就能暴打一群民工。这是否是社会矛盾的一种折射? 以凶杀案为线索写学界小说,在国内比较罕见。当然国际上不乏先例。我读过些比较另类的学界小说,如 Arther A. Berger 的文科选读本系列中的《大众传播谋杀 ( Mass Comm Murders ) 》和《哈姆雷特案:美国现代语言会议上的谋杀 ( The Hamlet Case: the Murders at the MLA ) 》,或者是 Marshell Jevons 的经济学普及读物斯皮尔曼探案系列的《边际谋杀 ( Murder at the Margin ) 》《致命均衡 ( The Fatal Equilibrium ) 》和《致死冷漠 ( A Deadly Indifference ) 》,还有些更传统的学界小说,在《学院大厦》中说到但我没有读过。顺便一提,外国的学界小说我只读过 20 多本左右,等读过 50 本以上,“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或许也可以谈谈了。言归正传,《教授楼》中谋杀案其实就激情杀人,完全游离在学界故事之外,颇有些“蝴蝶效应”的意味。当然,几位老教授的经历,有相当的代表性,因此也不妨理解成“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 作者郁小萍, 1945 年出生于贵州毕节。 1969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绵阳新华印刷厂作校对。 1978 年到《绵阳报》当记者。 1979 年报纸停办,到《剑南文学》编辑部工作,历任编辑、副主编,文学创作一级。 2010 年退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88 次阅读|2 个评论
辗转反侧—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Mech 2020-6-7 22:55
冯沅君的小说集《菤葹》 1927 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初版作者署名为淦女士,再版改署冯沅君。初版包括四个短篇《隔绝》《隔绝之后》《旅行》和《慈母》,再版又增加了《误点》和《写于母亲走后》,其丈夫陆侃如为再版写了后记。这些小说收入《冯沅君创作译文集》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和《陆侃如冯沅君合集 ( 第 15 卷 ) 》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 等。本文引用的页码是《冯沅君创作译文集》。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 编入了《旅行》和《慈母》 ) 中这样解释标题,“冯沅君有一本短篇小说集《菤葹》—是‘拔心不死’的草名”,后来在一封信里也说,“菤葹是一种小草,拔了心也不死,然而什么形状,我却不知道。”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期,都是写女大学生反抗包办婚姻争取恋爱自由,特别是渲染了爱情与亲情的矛盾。两难之间,辗转反侧。当然,小说只是学人故事,那时候大学生无疑可以算学人了,或许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学界。 《隔绝》是作者的小说处女作,发表于《创造季刊》 1926 年第二卷第二期。女大学生隽 ( 左边还有个绞丝旁,但字打不出 ) 华离家六年后去看望母亲,被母亲关起来,以强制履行过去的婚约。小说用书信体,是隽华给男友士轸的信,记述被隔离情况,更是回忆他们相识相恋的情景。信由表妹传递。他们策划了逃跑,因隽华母亲有病彻夜未眠而失败。最后隽华在出嫁前夜服药自杀。故事洋溢着“五四”启蒙精神。“生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取恋爱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 (p. 4) ” 《隔绝之后》发表于《创造周刊》 1926 年 49 期。故事的叙述者是前面《隔绝》中出现的表妹。她的姑妈就是隽华母亲得了病,正在服伺,突然得知隽华自杀。士轸来告别时,也在她身旁服药自杀身亡了。 《旅行》发表于《创造周刊》 1926 年 45 期。这是冯沅君发表的第二篇小说,如果把《菤葹》中不同的故事连贯起来,这个 应该发生在《隔绝》之前。有婚约的女学生与已婚恋人出去旅行十天,“每人旷了一个多礼拜的课,费了好多的钱 (p. 18) ”,度过了“梦也似的十天甜蜜的生活 (p. 24) ”。故事写了两人出门在外的种种细节。特别是在同床共枕时,经过天人之战,最终相敬如宾。女生还下了决心,要求恋人与妻子离婚,同时谴责自己狠心。从小说写作角度,这篇可能是几个故事中最高明的。 小说《慈母》发表于《创造周刊》 1926 年 46 期。故事的架构其实与《隔绝》有些类似,平行宇宙多可能世界中的个光明结局。母亲让离家六年的女大学生“我”回家。“我”担心母亲逼她履行婚约。让她同学香谷陪同,让她恋人莪如准备营救,并计划营救不成时两人殉情。回家后发现,母亲只是想念她了,后悔她离家前两人大吵,也没有制止她解除婚约。于是,“我”感慨,“假如我是个大诗人,宇宙间一且的美丽伟大我不歌颂,我只歌颂在爱的光中的和乐家庭。 (p. 33) ”最后母亲到车站送她返程。 《误点》是《菤葹》中相对复杂的故事,没有标注原出处。开始还真有些学界故事的样子,因为女主人公阮继之参加一场宴会。“有的是校长、教员,或实任博士夫人,或候补教授夫人;自然都是举止豪华,衣冠都丽。 (p. 34) ”阮继之在宴会后就收到了母亲病让她速归的电报,随后几天她都有些歇斯底里。她与同学好友渊如商量,也找来了恋人杨渔湘商量。他本来在北京读书,辍学去了天津教书。杨有些绝望,决定放弃教职去前线参军。渊如陪她回家,在车站渔湘送行,依依惜别。回家后发现,并非是母亲让她履行旧的婚约,而是长兄想让她嫁高官显宦之子,本人也是留美的法学博士,谈吐像名教授。长兄劝诫她,“不要认为恋爱是什么绝对的,无限的;世界上就没有所谓精神的、纯洁的恋爱,恋爱的构成要素,财!色!你现在相信你同杨的恋爱,就同某些人吃金丹养修成仙一般。 (p. 45) ”受母亲等监视,无法与渔湘联系,后来收到他托人转来的信,得知他所在的军队大败,他自己也受了伤,好在并不致命。他另托人以学校名义催她返校。这样,在哥哥送继之到车站。不料那天车晚点六个多小时,到晚上快戒严时仍没有消息。这就是标题所谓“误点”。继之决定先不走了,随哥哥回家。母亲很开心,但继之在慈母和情人之间难以抉择,暗自流泪。这是平行宇宙中的另一种可能,比《隔绝》要好些,但比《慈母》情况要复杂。 《写于母亲走后》发表于《莽原》 1926 年 10 月。写“我”的母亲去照顾即将分娩的表妹。临行前,母亲仍然担心退婚那家仍要履行婚约,因为男方仍没有迎娶。“我”被母亲弄得心烦意乱,在恋人志伦面前痛哭。不料志伦也痛哭,他父亲去世,母亲为他的事情也卧病在床。他不知道是不是要回去看望。在整体框架内,这个故事可以接在《慈母》或《误点》之后。 这些故事都是写有婚约的女学生克服家庭阻力与已婚恋人相爱,穷尽了逻辑上的各种可能,而家庭阻力主要是慈母之爱。“慈母的爱,情人的爱,两种爱构成了幕相互冲突的悲剧,特聘我来扮演这幕戏的主角;使我在精神上感受到五牛分尸般的痛苦。 (p. 34) ”这些故事似乎有一定的自传性。作者自己在 1917 年外出读书前已经与乡间富户子弟订婚, 1919 年有意退婚,到 1923 年才正式退婚。写作和发表小说时,她的男朋友是王品青。他本名贵珍,河南济源人。在 1919 年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之前,就已经与未婚妻正式结婚,是包办婚姻而非自由恋爱。 1921 年,升入北大物理系学习。 1925 年毕业后,到北京孔德学校担任中学教员。 尤其让人惊诧的是,小说仿佛有某种预见性。《旅行》中,“我总是不喜欢他出去,不论是买东西,或瞧朋友。这里面的原因一方面固由于怕他跑得心野了,抛荒他的功课。他方面实为我自己怕受独处的寂寞。 (p. 22) ” 王品青似乎真“抛荒他的功课”,交往六年后,冯沅君与王品青分手,就是觉得他“学问浅薄”,因此两人“志趣不合”。冯沅君虽然写小说,其实是学者;王品青更像文人。王如故事中所述“他说他什么都可以牺牲,可以不要,但他不能离开他的爱人。 (p. 23) ” 冯沅君中断他们关系后,特别是得知冯沅君与陆侃如恋爱后,他就与世长辞了。当时和后来都有人说王品青是因为失恋发狂而死。周作人在《永日集·关于失恋》中的说法较为公允,“品青的死的原固我说是肺病,至于发狂的原因呢,我不能知道。据他的信里看来,他的失恋似乎是有的罢。倘若他真为失恋而发了狂,那么我们只能对他表示同情,此外没有什么说法。”还分析了他性格。“品青是一个公子的性格,在戏曲小说上公子固然常是先落难而后成功,但是事实上却是总要失败的。公子的缺点可以用圣人的一句话包括起来,就是‘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在旧式的婚姻制度里这原不成什么问题,然而现代中国所讲的恋爱虽还幼稚到底带有几分自由性的,于是便不免有点不妥”。“品青的优柔寡断使他在朋友中觉得和善可亲,但在恋爱上恐怕是失败之原,我们朋友中之□□大抵情形与品青相似,他却有决断,所以他的问题就安然解决了。” ( 引文均见岳麓版《永日集》 98 页 ) 。 作者冯沅君原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易安、大琦等。 1900 年出生于河南唐河的书香之家,其父是清朝进士,其兄是哲学名家冯友兰。 1917 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 1922 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并开始文学创作。 1925 年毕业,到南京金陵大学任教。 1926 年在北京中法大学授课,并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1927 年秋到上海暨南大学和中国公学大学部任教。 1930 年秋,到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 1932 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班,专门从事古典词曲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1935 年回国,应聘到河北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任教。 1938 年起在战火中辗转避难,短期受聘迁往四川的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 1942 年在迁入四川的东北大学任教,后随复校到沈阳。 1947 年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58 年随学校从青岛迁往济南,任山东大学教授,据说是共和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 1955 年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1974 年病逝。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履历”
Mech 2020-6-5 22:54
女儿上个周末回家,带来桌游“人生履历”。动员我们参与游戏,据说能预防老年痴呆。 游戏确实非常复杂,既有运气成分,也有一定的运筹因素。女儿担任讲解。结束算分时,妻子以 1 分之差成了人生赢家。或许女儿就顾着讲解了,得了第三名。不过,我对于规则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下次再玩估计能有所改进。 我的强项是财产数额比较大,有三张比较大额的房产牌,但牌的张数也是记分项。我的私人目标是多才多艺,每类牌都收集齐才计分。我的社交牌太少。职业牌的数量重要,我只有两张,先是实习生,然后就领退休金了。拿退休金就不能再选其他职业牌,这是主要失误之处。另外,过早拿了养老金,因为到老年阶段才能代替金钱牌,但那时候金钱用处已经不大了。 玩过后有些体会。首先,在游戏过程中,金钱健康社交等都是工具,与最后目标没有什么关系。其次,区分功能牌和状态牌,前者最后在老年之前就适时出手,不要留到最后。最后,理解自己的私密目标和公开目标,有针对性地留牌。 游戏觉得确实很复杂,有些烧脑。但原理也像真实的人生,需要均衡,快乐、知识、职业、健康、人际关系等,不能有所偏废。玩牌对于现实人生也有启发,只是我这个年龄已经不需要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但开风气不为师:读《十日谈》
热度 1 Mech 2020-6-3 22:53
疫情中读了《十日谈》,其实是选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小说发生在佛罗伦萨黑死病爆发时期,七位靓女和三位俊男为躲避瘟疫,到了他们在城外的乡间别墅。为打发不宜唱歌跳舞和户外活动的时光,他们轮流讲故事。选出的主持人为当天的女王或国王,规定当天故事的主题或者没有主题,但最后一个故事可以不在主题之内;故事会结束时,指定翌日的主持人。每天每人讲一个,共讲了十天。所讲的故事汇总起来,加上讲故事时的场景和偶尔有简单反馈,构成了《十日谈》。因此《十日谈》中应该有一百个故事,我看的汉译本有 73 个故事,现有的故事中,也有个别删节。有译林出版社的英译本,暂时还没有读的打算。 小说开篇写佛罗伦萨黑死病疫情的严重,比现在的新冠或者当年的非典厉害多了。传染机制不明无孔不入,患者无药可医很快死亡。黑死病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现在回顾,客观上,动摇了主导性力量教会的权威,改变了当时中世纪的社会结构,为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写于黑死病时代的《十日谈》,似乎是文艺复兴的肇始。在这个意义上,《十日谈》堪称开风气之先。只是不知道小说方面的后继者为何人? 如前所述,小说由一百个故事组成。在结构探索方面或许对长篇小说的形成有所贡献。每天讲的十个故事往往有个主题。第一天大家没有经验,故事是随便说的。第二天的故事围绕着开始饱经忧患然后逢凶化吉最后皆大欢喜的主题。第三天故事的主题是个人凭借机智实现愿望。第四天是结局悲惨的恋爱故事。第五天则是有情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第六天的主题是机智的言谈或者行为,能针锋相对驳倒别人的非难,或急中生智避免危险或耻辱。第七天的主题是妻子偷情等欺骗丈夫,有成功也有失败。第八天的主题是人们互相捉弄。第九天随意讲故事,没有主题。第十天是恋爱或者其他方面的慷慨豪爽行为。除了个别故事,如妻子出轨主题下后面三个故事,相当机智,情理之中,预料之外,有些拍案惊奇的意思。多数故事都比较简单。或者这样说,机智似乎谈不上特别,愚蠢真非一般的愚蠢。 感觉西方人心智比较简单。与华夏传统市井小说例如《三言》《两拍》中的故事相比,《十日谈》的故事有些幼稚。过去就注意到这种差别。西方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如 Walter Scott 的 Ivanhoe ,跟《三国演义》相比真是非常幼稚。同样是英雄造反传奇, Robin Hood 比《水浒传》也单纯许多。华夏人士往往推崇计谋,诸葛亮之辈,动辄“我有一计”。小时候简直对诸葛亮崇拜得五体投地。不过,蜀汉在三国中还是率先被灭了,细思恐极。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小说的思想无疑很先进。有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贵”“贱”由品德划分。“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 (p. 267) ” 也有男女平等的思想,特别是鼓励女性在爱情中主动。“在适当的时机下,你们也可以主动去钟情于人,不必老是听从命运之神的支配,因为命运之神教你用情,大都不是恰如其分,而是过分。 (p. 395) ”第四天和第五天的主题是爱情悲剧和爱情喜剧,或许属于全书最有积极思想意义的内容,虽然故事都比较简单。 值得注意是,有些生活中的智慧或者说常识,其实与华夏古人讲得差不多。如时不可失失不再来,“命运之神露着笑脸、张开臂膀去对待一个人,大都是可一而不可再。 (p. 484) ”如“反者道之动”,“世上有许多人专心致志想登天堂,不料自己没有进得天堂,反而把别人送上天堂了。 (p. 192) ”如大智若愚小慧害道,“世上有些聪明人,仗着自己精明懂事,就以为别人一无所知,因此存心愚弄别人,结果往往反而落得自己上了当。 (p. 198) ”做人的道理也就那么多, 东西方圣贤讲起来也难免 相似,就像《理想国》如果只看伦理部分,也与《论语》差不多。 该书有许多故事正面讥笑的教士。“说起这些教士,他们多半是些饭桶,不懂人情世故,行动背时,却自以为道德学问高人一等,仿佛什么事都是他们懂得多;其实,真是天知道罢了。别人都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挣饭吃,自谋生活,他们可不行,他们只想寻个可以依赖的地方,像猪一般让别人来供养。 (p. 81) ”中世纪过去后,许多人对学者也有类似的蔑视,直至今日。《十日谈》中对学者还是相当敬畏,“学者多半是 ( 即使不能说全部是 ) 比魔鬼还精明呢。 …… 千万别愚弄人,尤其是学者,更加愚弄不得。 (p. 567) ”当然,作者说的是真正的学者。“求学的态度完全为了探究因果、明白事理,不像一般人那样读书只为了日后把那一点知识零碎出卖。 (p. 545) ”读书为了出卖知识其实就是职业化,但零碎出卖卖不出好价钱。融会贯通甚至增加新的知识,才能卖出好价钱,包括赚得金钱和赢得名声。 总之,故事尚可读,但多少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名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现实阅读中的精彩未必总是一致。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05 次阅读|2 个评论
金陵王气黯然收:读《白门柳》
Mech 2020-5-28 22:52
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据说是其作者刘斯奋用 16 年写成。 1984 年出版第一部, 1997 年出版第三部。然后荣获 1998 年第 4 届 茅盾文学奖 。多次再版, 2018 年河南文艺出版社还出了点评本。 标题《白门柳》多少有些费解。“白门”可以指代南京,作者说“柳”象征生离死别。我没有文化,觉得过于牵强。“白门柳”是李白喜欢的意象,多次出现在他的诗句中。“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元人杨维桢更有诗《白门柳》 步出白门柳,闻歌金缕衣。 事生不事死,曩誓今已遗。 空负地下心,百年以为期。 向来媒佻鸠,宁为今日思? 那种及时行乐的轻佻,倒是有几分像小说中的某些读书人。广东有写柳如是的舞台剧也叫《白门柳》,分别有话剧和地方戏两种,不知前后顺序。剧情从风月场中开始,到南京破城时 ( 虚构 ) 柳如是投水自尽为止。英文名称是 Mrs Willow ( 柳树夫人 ) ( 其实按 Mrs 的用法,应该叫 Mrs Money( 金钱夫人 ) 才对 ) 。 《白门柳》听起来似乎风花雪月,其实主要说风云,特别是风云中的读书人,以及他们的风月场中情人。该书开始于 1642 年 ( 崇祯十五年 ) ,结束于 1646 年 ( 顺治三年 ) 。这期间正是明清鼎革之际,包括北京失陷满清入关并南下以及南明弘光从建政到颠覆的全过程。第一部《夕阳芳草》 1642 年 3 月到 12 月,主要是钱谦益为谋官职想运作复社公议放过阮大铖,但没有成功。在柳如是提议下,他开始迎合马士英等武将。第二部《秋露危城》 1644 年 4 月到 1645 年 5 月,主要写南明建政到颠覆特别是其中的党争。钱谦益等东林党人违背自身原则,反对在血统上最有资格的福王继位而主张璐王继位,史可法折衷欲立桂王,结果马士英在武将支持下拥立了福王。随后,东林党全面受挫,但经过运作钱谦益出任礼部尚书。清军南下,福王马士英阮大铖等出逃,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第三部《鸡鸣风雨》 1645 年 6 月到 1646 年 5 月。主要写反清复明的艰辛与挫折,战争中各阶层百姓的不幸。钱谦益到京赴任期间柳如是红杏出墙旧恩客郑某,钱谦益表示谅解后两人和好如初。冒辟疆家道败落,和董小宛成了贫贱夫妻。面对满清大兵,复明力量内部仍是矛盾重重,监国鲁王在浙东战区全线溃败。“一片降幡出石头”,“金陵王气黯然收”。 故事基本上与历史差不多。人物众多,各有个性。开始时主要人物是钱谦益柳如是。作者似乎是按奸佞小人恶霸地主的套路写钱谦益,看不出文坛大老气象。柳如是坚毅果敢、精明干练、举重若轻、料事如神,简直是女中诸葛,但言谈举止完全是低级妓女,看不出是才女。随后黄宗羲冒辟疆也出场较多,董小宛也堪与柳如是分庭抗礼。黄宗羲是按正面人物写,充满正义感,但几乎没有做成任何事情,拉起支义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损失不大就败走了。“复社四公子”之冒辟疆开始也是道德感爆棚,视事甚易,自视甚高,陈圆圆都没有放在眼里,根本看不上董小宛;随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偌大的家业也几乎败光,终于发现自己其实百无一用。顺便一提,我过去只知道如皋出火腿,读小说才知道冒辟疆是如皋人。董小宛苦追冒辟疆,在钱谦益帮助下勉强得手;看小说才理解,董小宛是良家妇女静淑娴雅风格,在名妓中固然可以独树一帜;但要从良,缺乏竞争优势,人家大可以直接娶良家妇女。“复社四公子”之陈贞慧是复社的主要领导,虽然不是社长,有道德操守,也有务实能力,但后来不仅没能改变政局,而且在复社中也处于孤立不被理解的境地;因此最后完全隐居与世隔绝。另两位“复社四公子”方以智和侯方域出场比较少,作者似乎不想从他们身上发掘故事。《 板桥杂记 》的作者余怀和笔下的柳敬亭李十娘李媚等都是书中人物。 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东林余脉的复社人士,尤其是“复社四公子”冒辟疆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都是高调的理想主义者 ( 或许除早中进士的方以智外 ) ,缺乏务实的本领。柳如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一无权,二无兵,光凭两片嘴皮子整天穷嚷嚷,到底成不了什么大事!”这批人最好的也不过是,“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多数尤其是头面人物,其实还做不到后半句。以当时道德而论,往往是上层不能坚守。这其实很好理解,底层人头脑简单,而且受到的诱惑也少。小说中所写,冒辟疆积极运作将其父调离前线危城,后来又剃发为顺民;陈贞慧国破之后隐居不出,没有出仕清朝但也不参与反清复明;方以智投降过大顺朝;侯方域也在史可法劝说下,离开危城扬州逃生。在承平年代,他们坚信自己品行高尚,凡是不认同他们的都是卑劣之人。到了国破之时,自尽殉国的有东林派也有反对者,投降求生同样两派都有,也说不上谁更高尚。事实上,过分强调道德,往往是末世的标志。如果不是大臣们大唱高调 ( 高调背后当然有利益考虑,但对形式判断错误 ) ,崇祯或外和满清,或迁都南京,至少派太子去南京,明朝或许不至于那么快一败涂地。 历史上,方以智主张西学东渐中西合璧,是较为接近现代科学家的古代读书人。在书中他批判读书人,震人发聩。“历来所谓儒者,多有二病:一、穷理而不博学,二、闻道而不为着。无论拘守名教,以尊礼法,还是好作诡异言行,以超越礼法, 二者都无非为着求名,故意束缚矫扭其真性。至于科举之士,一年到头只知弄八股,此外懵懵然一无所知。彼一心所望者,无非‘利禄’二字,又安有心思博学深造?如今天下滔滔者,无非此辈!惟是学问二字,乃千秋之事,岂可无人任之?”我有些奇怪的是,历史上他以拒绝投降李自成而江南闻名,书上怎么把他写成先投降再出逃,还因此被南明追究。 作者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属于严肃的学者。因此,有些或许更有噱头的细节没有写入小说。才子与名妓交往,只写了钱谦益与柳如是、龚鼎孳与顾横波、冒辟疆与陈圆圆董小宛,甚至写了于史无征 ( 说无难说有易,确切说是我不知道 ) 的方以智与李十娘。略去了另外些《 板桥杂记 》中有述交往故事,包括因《桃花扇》而闻名的侯方域与李香君,陈贞慧与李贞丽 ( 李香君的养母,其实只长李香君九岁 ) ,吴伟业与卞玉京。钱谦益不肯殉国推托“水太冷”有戏剧性,陈寅恪《 柳如是别传 》考证此说不可信。小说写了柳如是欲投水自尽,但并没有与钱谦益相约,以她的冰雪聪明自然能预知他不肯。 我个人理解,所谓历史小说,是在历史和传记的框架内,作家发挥想象力虚构细节。《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历史小说。后来蔡东藩先生还写了多卷本的《历朝通俗演义》,我曾为女儿买过一套。当代历史小说读得很少。最早应该是姚雪垠老先生的《李自成》。后来读过凌力的《星星草》。《白门柳》比那两部应该好得多。历史小说可以有于史无征的内容。例如《白门柳》中讲到说书人柳敬亭后来成了反清复明的特工。这个在黄宗羲的《柳敬亭传》中没有写,张岱《陶庵梦忆》和余怀《 板桥杂记 》说柳敬亭时也没有写,但仍不妨虚构。但历史小说不应该与历史事实矛盾。当然,真是矛盾其实也没有关系,只要故事有意思。《白门柳》在一些细节上还是与历史记载冲突。例如。余怀有意迎娶的李媚是名妓李十娘的侄女,这是余怀写入《 板桥杂记 》的,到小说中,李媚成了李十娘的妹妹。钱谦益在南明任礼部尚书,在小说中说是通过柳如是的手帕姐妹惠香活动马士英的下属,这个不太合情理;更何况,陈寅恪《 柳如是别传 》考证,惠香就是卞玉京,虽然证据不是很有说服力。 小说视角是传统的上帝视角,作者洞悉一切,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布局呼应方面很用心,出场人物的结局都有交待。最主要的人物正文中没有写,最后附录中也有说明。小说语言我感觉往好说也是不出彩,但可以接受,我并非很挑剔。最遗憾的是,小说缺少我所想象当年才子名妓应该有的书卷气,这不仅是语言,也是文学趣味的差异。虽然历史框架在南明清初,但全书都有着当代作品的粗糙情感和粗鄙表达。小说的价值观较为传统,以以君王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黄宗羲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好像到结束时也没有想通透。 总之,故事总体上尚可读,但不完全认同其价值观,语言不够典雅洗练。就喜欢程度而言,在我读过的“茅盾文学奖”的获奖长篇小说中,逊于《 应物兄 》《繁花》《白鹿原》《长恨歌》,但远好于《李自成》《平凡的世界》《黄河东流去》 ( 后两种其实难以卒读因此没有读完 ) ,大致与《 东藏记 》和《沉重的翅膀》伯仲之间。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水落花春去也:读《板桥杂记》
Mech 2020-5-26 22:54
前些天看了《 南京媚香楼 》,有些感想,相继写了《 从媚香楼想到李香君 》和《 “江左三大家”及咏美诗选 》。其实我对明代后期历史并不太熟悉,看过《剑桥中国史》的明代卷,南明较为简略只有一章。最近重新通读。顾城考证翔实的两卷本《南明史》其实是南明政治史,甚至是南明战争史。年轻的时候,对当年风月场中的事情兴趣也不大。那几篇博文主要的背景知识都是现学现卖。有疫情以来,读了两本书,一本就是旁征博引的《 柳如是别传 》,还有本就是这次要说的《板桥杂记》。这大概算是疫情中的阅读选题,明清鼎革之际的读书人与他们的风月知己、 《板桥杂记》极为简略,原文应该不到两万字。初版于 1693 年 ( 康熙三十二年 ) 。近年有多种印本。较早也是最好的似应推上海古籍 2000 年版,与《三吴游览志》一起收入“明清小品丛书”,后来多次重版。比较新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年版,附有清人《续板桥杂记》。中间还有青岛出版社 ( 收入“案边枕边珍品系列” ) 和中州古籍出版社等不同版本,还有种与《续板桥杂记》和《板桥杂记补》合订的版本。我手里的是上海古籍版 2019 年重印本。顺便一提,其中《三吴游览志》亦颇可读。 作者余怀基本上是与柳如是陈圆圆顾横波等同代人,出生于 1616 年 ( 明万历四十四年 ) , 1693 年 ( 康熙三十五 ) 逝世。经历过明末和清初鼎革易号全过程,目睹了南京特别是秦淮河畔的沧桑巨变。余怀当年也是参加南都乡试的举子,虽有才名但仍落第。稍后曾以布衣担任南明兵部尚书的幕僚。南明朝廷颠覆后,一度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最终隐居吴门当遗老。 该书其实应该叫《板桥杂忆》,追忆 美人 如花,感慨 流年 似水。整个基调近于《陶庵梦忆》。与张岱类似,余怀也是生活艺术家,但文笔还是有些逊色。写不出张岱《自为墓志铭》那种警策佳句,“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陶庵梦忆》是广义的民俗,很少说到具体的人物,似乎只有几处例外。《板桥杂忆》则是主要讲风月场,人物速写颇有神。《板桥杂忆》文笔也很好,虽然如前所述,比不了张岱。 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雅游》,写当年风月场盛况。“南市者,卑屑妓所居;珠市间有殊色;若旧院,则南曲名姬、上厅行首,皆在焉。 (p. 3) ”“旧院与贡院遥对,仅隔一河,原为才子佳人而设。 (p. 13) ” 南曲名姬颇有些明星范儿,“名妓仙娃,深以登场演剧为耻。若知音密席,推奖再三,强而后可。 (p. 11) ” 中篇是《丽品》,主要写旧院名妓也有少数珠院名妓的一些掌故轶事,《柳如是别传》中也有引用。抗清捐躯的葛嫩和孙克咸就出自该书,后来阿英以此编写了历史剧本《葛嫩娘》 ( 亦名《明末遗恨》《碧血花》 ) ,其中似乎还有余怀出场。耐人寻味的是,抗清烈士孙克咸的孙子,是清朝的进士。刘元的故事让读书人汗颜。“曾有一过江名士与之同寝,元转面向里帷,不与之接。拍其肩曰:‘汝不知我为名士耶?’元转面曰:‘名士是何物?值几文钱耶?’相传以为笑。 (p. 47) ”作者所述他自己与李十娘侄女的故事,更让人感伤。“十娘有兄女曰媚姐,十三才有余,白皙,发覆额,眉目如画。余心爱之,媚亦知余爱,娇啼宛转,作掌中舞。十娘曰:‘吾当为汝媒。’岁壬午,入棘闱。媚日以金钱投琼,卜余中否。及榜发,落第,余乃愤郁成疾,避栖霞山寺,经年不相闻矣。鼎革后,泰州刺史陈澹仙寓丛桂园,拥一姬,曰姓李。余披帏见之,媚也。各黯然掩袂,问十娘,曰:‘从良矣。’问其居,曰:‘在秦淮水阁。’问其家,曰:‘已废为菜圃。’问其:‘老梅与梧、竹无恙乎?’曰:‘已摧为薪矣。’问:‘阿母尚存乎?’曰:‘死矣。’因赠以诗曰:‘流落江湖已十年,云鬟犹卜旧金钱。雪衣飞去仙哥老,休抱琵琶过别船。’ (p. 24) ”寥寥数语,留下时光的痕迹,也彰显时势的力量。历史小说《 白门柳 》中余怀是反清复明志士,作者虚构了为抗清别李媚而去的情节。 不算题外话,许多资料都说“秦淮八艳”出自《板桥杂记》,但我并没有看到。《丽品》说到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除寇白门在珠院外,其余均在旧院;还提到马湘兰,但称没有见过。她们是真正的秦淮名妓。柳如是在盛泽,陈圆圆在姑苏,都不在南京,与秦淮河没有关系。我一直觉得“秦淮八艳”的说法很费解,也就是说,我觉得没有道理。 下篇《轶事》也是秦淮河畔的掌故,但不限于名妓。例如,说书人柳敬亭,《陶庵梦忆》中也说到,黄宗羲还专门写过篇《柳敬亭传》。也有名妓故事,如李香君“阉人儿某者,欲内交于朝宗,香力谏 止 ,不与通。朝宗去后,有故开府田仰,以重金邀致香。香辞曰:‘妾不敢负侯公子也。’不往。 (p. 69) ”这也在侯方域《李姬传》有所记。有的版本“阉人儿某者”直接写“阉人阮大铖”,但阮大铖最多算是阉党,我个人对此持疑,无论如何好像都不是阉人。 总之,如作者序所述,“此即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所系也!而非徒狭邪之是述,艳治之是传也。 (p. 3)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Mech 2020-5-14 22:56
一般认为,行业小说包括学界小说并非纯正的文学,因此大作家问津较少。或者有些作品出自名家之手,但往往并非那些名家作品中的名篇。沈从文就是这样名家的例子。沈从文是什么都写的人,产量又高,而且在后来在大学里当教授,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因此有反映大学生活的小说顺理成章。他以大学或文坛为背景,写了一部接近中篇的长篇,二十多部中短篇,当然都算不上《边城》《长河》那种量级的代表作。虽然我个人不太欣赏沈从文的写作风格,也不认同他对大学及其教授的认知,但从不同的角度看大学生活,正是“学界小说丛谈”的主要目的。 沈从文不是出生书香门第的书斋学者,而是来自社会边缘的成功作家。从他简历看, 16 岁小学毕业后参加家乡湖南凤凰附近的土著部队。 20 岁时到北京大学旁听。 22 岁开始发表作品。 26 岁到上海编文学刊物。 27 岁开始在大学任教。沈从文当年卖文为生,很高产,尤其小说很多。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的 32 卷《沈从文全集》,小说有十卷,而且有些小说如《看虹录》编在散文集中。做过些初略的功课,选出些与大学相关的小说,初步打算分三篇博文来说。第一篇就是本文说作者在北京听课期间所写的几篇中短篇。第二篇专门说那部不到十万字的小长篇 ( 或者也可以说大中篇 ) 《冬的空间》,该书可以做作者从学生视角到教师视角的分水岭。第三篇说作者在武汉大学任助教及以后所写的十余篇中短篇。当然不敢说包括了沈从文大学相关小说的全部,但推测应该包括了这方面的主要作品。 沈从文研究应该属于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领域,外行无从置喙。钱锺书短篇小说《猫》有个人物明显以沈从文为原型。“举动斯文的曹世昌,讲话细声细气,柔软悦耳,隔壁听来,颇足使人误会心醉。但是当了面听一个男人那样软绵绵地讲话,好多人不耐烦,恨不得把他象无线电收音机似的拨一下,放大他的声音。这位温文的书生爱在作品里给读者以野蛮的印象,仿佛自己兼有原人的真率和超人的凶猛。他过去的生活笼罩着神秘气氛。假使他说的是老实话,那末他什么事都干过。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到上海做流氓小兄弟,也曾登台唱戏,在大饭店里充侍者,还有其他富于浪漫性的流浪经验,讲来都能使只在家庭和学校里生活的青年摇头伸大拇指说:‘真想不到!’‘真没的说!’他写自己干这些营生好象比真去干它们有利,所以不再改行了。论理有那么多奇趣横生的回忆,他该写本自传,一股脑收进去。可是他只东鳞西爪,写了些带自传性的小说;也许因为真写起自传来,三十多岁的生命里,安插不下他形形色色的经历,也许因为自传写成之后,一了百了,不便随时对往事作新补充。他现在名满文坛,可是还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老觉得那些‘正途出身’的人瞧不起自己,随时随地提防人家损伤自己的尊严。蜜里调油的声音掩盖着剑拔弩张的态度。因为地位关系,他不得不和李家的有名客人往来,而他真喜欢结识的是青年学生,他的‘小朋友们’。这时大家讲的话,他接谈不来,忍着一肚子的忌妒、愤怒、鄙薄,细心观察这些‘绅士’们的丑态,有机会向小朋友们淋漓尽致地刻划。”上述说法推测有夸张的成分,但从我自己的阅读沈从文关于学界小说的感受而言,也不无道理。钱锺书的四篇小说结集《人·兽·鬼》或许也可以放在这个学界小说丛谈中说,虽然最典型的学界小说只有《猫》,另有《灵感》讥讽作家,而《纪念》写知识女性的出轨心态也是惟妙惟肖。 钱锺书笔下的是三十年代在文坛上有些地位的沈从文。以下说的 7 篇中短篇小说,沈从文写于二十年代在北京大学听课期间,是他初登文坛的起步阶段,也是刚开始接触大学的学界边缘阶段。 短篇小说《一个晚会》发表于《晨报副刊》 1926 年 9 月 29-30 日和 10 月 2 日,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一。西城某学校举办晚会欢迎南边北来的作家洪先生。“这会场,平日是专为那类嘴边已有了发青的胡子教授们预备的,会场的台子上藤椅,便坐过了数不清的许多‘名教授名人’。 (p. 406) ”洪作家是其貌不扬的少年,衣着寒酸。开讲前他从靠近讲台的座位被赶到后面的座位,想登台时又被不认识他的招待员制止,以维持会场秩序。后来他被听众按着不能起身,就退场了。热心的听众等了三个多小时,到底没有见到洪作家。这个故事有些讥讽高校和文坛,作家那种既自卑又自得的心态描写的尤其精准。 短篇小说《松子君》发表于《晨报副刊》 1926 年 11 月 22 日和 24 日,结集于《入伍后》 ( 北新书局, 1928)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一。小说写“我”的朋友松子君创作了室友周君与其寡居年青小奶奶的恋爱故事,虚构了周君的日记并在小说中引用。有趣的是,借松子君之口写了当年的畅销术,“倘若是作书人会做那类投机事业,懂得到风尚,按时做着恋爱,评传,哲学,教育,国家主义,……各样的书,书店掌柜,又会把那类足以打动莫名其妙的读者们的话语放到广告上去,于是大家便叨了光,这书成了名著,而作书的人,也就一变而成名人了。想着这类把戏,在中国究不知还要变到多久,真觉可怕。 (p. 284) ” 短篇小说《我的邻》发表于《小说月报》 1927 月 10 日 (18 卷 8 号 ) ,结集于《老实人》 ( 上海现代书局, 1928)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二。这个故事竭力渲染了穷困大学生住宿条件的恶劣,主要是嘈杂。如开篇所述,“若把我这退过伍的上士也算在一起,这一个院子里已住上六个丘八了。凡是有两个女人住的地方,那一片小天下就少有太平时;凡是有三个大兵的地方,那地方便终日杀气腾腾。我们这里,却是副爷有一倍,女人又属于副爷太太,热闹透了。并且,其他的,我还忘了算上那几人——因为我就永不知道那两间房住几人——那是些,有音乐天才,每天除了吹打弹唱以外少有休息的亲哥子弟兄,又是北京大学法科的学生。 (p. 35) ” 短篇小说《老实人》发表于《晨报副刊》 1927 年 12 月 7-10 日和 12-17 日,结集于《老实人》 ( 上海现代书局, 1928)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二。故事讲“我”的朋友自宽君的牢狱之灾。他在北海图书阅览室看书时,见到两个清雅秀丽的学生模样女子在看他的小说《山楂》,就在她们离开阅览室时跟了过去,特别是听两位女生以肯定的态度议论自己的小说。但他不知道怎么开口交流,女生问他时,言语中又有些误会。最后闹到被巡警捉起来,关了四天。小说的开篇有段关于老实人的讨论。以“老实者,无用之别名! (p. 65) ”开篇,然后再次吐槽因为不老实而生命力旺盛的人,在宿舍制造的噪音。小说的叙述方式是自宽君有些带有制造悬念意味的自述。 短篇小说《好管闲事的人》发表于《晨报副刊》 1927 年 12 月 19-24 日,结集于《好管闲事的人》 ( 上海新月书局, 1928)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二。这是个出版社编辑的故事。年轻的《银光画报》编辑从经理拿走一位将军女儿的照片并在下期上刊登自己的照片“且在四围用了无数的文字。这文字,作一种自述式体裁。其中一半忏悔一半是牢骚。 (p. 65) ”于是觉得大有秘密,多方打探,了无所得。最后经理揭秘,其实没有什么秘密,“经理因这相片想起另一相片,因这一将军女儿,想起那一将军的女儿。其所以感慨百端,只为这女人有几分同那女人相象。 (p. 65) ” 短篇小说《焕乎先生》以《新梦》为题发表于《晨报副刊》 1928 年 5 月 1-5 日和 7-10 日,结集于《好管闲事的人》 ( 上海新月书局, 1928)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二。焕乎先生是在北京艰难谋生的年轻作家,小学毕业在外省当了三年兵干了四年誊写员。偶然发现来了位女邻居。通过问房东,知道是位学英语的女学生。于是,他有无限的遐想,一直想到了自己的幸福家庭生活,甚至有偷窥的欲望。焕乎先生终于搬走了,以摆脱天人之战的煎熬。 短篇小说《有学问的人》发表于《中央日报·红与黑》 1928 年 9 月 12 日 (24 期 ) ,结集于《雨后及其他》 ( 上海春潮书局, 1928) 和《八骏图》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5)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三。“成天编讲义上实验室 (p. 297) ”的三十五六岁“教物理学的人 (p. 296) ”,有机会与年轻十岁的妻子好友单独相处。两人彼此有些好感,在发生故事的边缘。如果男子主动些,也许就有故事了。但男子顾虑重重步步为营围而不攻,终于等到妻子带着孩子回来,什么也没有发生。“他所想象是不会错的,如其他事情一样,决不会错。这有学问的上等人,是太能看人类的心了。只是他不做。 (p. 301) ” 这些故事无疑有作者生活的印记,反映了旁听生的学界边缘体验。尤其在《焕乎先生》中,作者说出了创作经验。“把文章,就如当年钞写公文一样,钞下他自己的经验,以及在经验中所能产生的幻梦,且在一些头尾腰上莫忘记精巧的措置,一面先就在这文章的创作上得到一点悲痛或欢乐,文章于是这样终于脱稿了。文章一脱稿,就寄到所熟的有过交易的报馆或杂志编辑处去,尽这编辑人所能给予的慷慨,在一月或半月之中把一纸稿费通知或一张支票之类寄来。 (p. 163) ”当然,有几个故事都写了作家的大都市中的尴尬地位。如《老实人》写着作家的感慨。“到这世界上,象我们这一类人,真算得一个人吗?把所有精力,竭到一种毫无希望的生活中去,一面让人去检选,一面让人去消遣,还有得准备那无数的轻蔑冷淡承受,以及无终期的给人利用。呼市侩作恩人,喊假名文化运动的人作同志,不得已自己工作安置到一种职业中去,他方面便成了一类家中有着良好生活的人辱骂为‘文丐’的凭证。影响所及,复使一般无知识者亦以为卖钱的不算好文章。自己越努力则越容易得来轻视同妒嫉,每想到这些事情,总使人异样伤心。 (p. 70) ”《焕乎先生》还写作者受制于编辑,所以作者后来去当编辑了。“我们是明白国内的文学界情形,一个作者的命运,全在一个杂志报馆编辑手中。就是自己并不缺少信心,也常常因了初初出世被编辑先生压迫终于从失望中夭折了自己的希望的。 (p. 163) ”作者认为是时代的原因。“一个时代在纷乱中实在每一个人都似乎为一种不可知的命运支配着,不信这个那是不成的。这不是说,在这时代中生活的人,就应当放下自己工作去让命运摆布 ( 当真如此办的青年自然正不少 ) ,一种政治的纷乱,一切事业全离了它固有轨道,一切行为都象用不着责任,时代原是这样离奇古怪的时代! (p. 164) ”其实我觉得不同的时代,自由职业的作家其实都差不多。 因为作者只是在学界边缘,至于大学生活本身,写得其实很少,如果不算穷学生住宿条件的恶劣。《焕乎先生》在写作家生活艰辛的同时,也想到了教授的不容易。“看看那些头脑中充满了哲学、几何学、文字学、教育学等档的大学教授,每天翻参考书编讲义,忙得废寝忘餐,不善于同新校中当局要好的,且时时刻靠恐怕饭碗打掉 ( 到部里去做小官的,则得费了比办公五倍以上的精力去迎合上司,今天为这个拜寿,明天为那个送丧,而所得仍然不过如斯 ) 。 (p. 164) ” 这些故事的风格读起来都让我有些故弄玄虚。似乎要发生什么戏剧性故事,其实往往什么都没有。这也许是讲故事者的一种本领。在戏剧性故事不多的学界小说中尤其需要。当然,有时候,故事的看点正是没有故事,如在《有学问的人》。 沈从文 1902 年出生于湖南凤凰。 1918 年小学毕业后参加当地土著部队。 1922 年起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25 年任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办事员,不久后离职,先后担任了《现代评论》的发行员和冯玉祥部秘书处的办事员。 1928 年到上海编期刊《人间》。 1929 年期刊倒闭,上海公学时任校长胡适聘期沈从文在中文系任教,为一年级开设选修课中国现代文学选讲。 1930 年到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任助教,讲授新文学和习作,为期 3 个月。 1931 年至 1932 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讲师,开设中国小说史和高级作文课程。 1932 年在北京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8 年在昆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年底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开必修课各体文习作和两门选修课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1946 年从云南回北京,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授,同时兼任报刊的副刊编辑。 1949 年入中央大学研究班学习,随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研究中国古代服饰。 1969 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 年获准返京。 1978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1980 年赴美国讲学访问。 1988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Mech 2020-5-10 22:58
如前《 春江水暖鸭先知 》所述,《大学之林》中的九州大学是职业化大学的雏形。职业化是种世俗化,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接轨。市场经济中,金钱的作用远非仅是我们从小在政治经济学中学到的所谓“一般等价物”,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和认可。如韦伯所述,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对社会有很大影响,形成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挣钱不仅是种经济活动,而是职业责任甚至精神追求,表现了能力和美德,代表了上帝的认可。《大学之林》突出地反映了其中人物对金钱的偏爱。 首先是作为小说主要人物几位院领导都爱钱。“俞道丕是个很节俭甚至有点吝啬的男人 (p.12) ”,他夫人觉得“他不当教授,做生意当大老板也一定挺像样的 (p.79) ”。“敬惜金钱已是溶化进他 ( 薛人杰 ) 血液里的一种生活态度 (p.13) ”,“对钱的敏感和重视程度,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有钱并不意味着会对钱产生麻木感觉 (p.124) ”。戈新元节俭得空调车舍不得乘,学校中午的免费午餐剩的白饭带回去晚上弄粥。说句题外话,这个描写有生活基础,我就知道前十多年在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还有海归的大教授,专门乘没有空调的车,省一元车资。 其他师生也如此。“平日里埋头自家书房的老教授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办公室里,用公家电脑上网写书,自家连电费信息费都省下不少 (p.177) ”。甚至连外地学生都如此,“贫困地区来的学生本来就缺钱,所以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也往往超过城市学生。 (p.12) ”《大学之林》中所有的师生都喜欢钱也喜欢挣钱,大概只有尹夕寒例外。“如今没有那份荣誉不与实际经济利益挂钩 (p.60) ”,“这年头再迂腐再清高的读书人也不至于拒绝发财呀 (p.175) ”,“高校想留住人才,除学校本身的名气,高收入也是重要因素,如今社会上那个名教授肯当穷人呢? (p.124) ”。这一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独在异乡为异客 》的地方特点很突出,但不清楚爱钱是地方特色还是时代特点,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作者还是有些文人气质,对金钱的过分追求其实有些微词。用漫画笔法写位口不离钱的经济学教授,戈新元的新婚丈夫。他其实也是实实在在的人,有男人的样子,多少肯为女人做点牺牲。当然,作者自己对金钱也很敏感,不然她不会发现“如今的高校教师早已成为社会高收入群体,但这个群体中很多人的消费观念与三十年前无异 (p.175) ”。 对钱的喜爱不仅限于挣钱,还有花钱,甚至捐钱。书中写了几次捐款。第一次多少有些为争夺院长作秀的成分;俞道丕来自外地的贫困研究生得恶性血液病,当时还是系主任的俞道丕在全系发起捐款,并带头捐了三百元;日语系主任薛人杰却捐了一万元,他的日本夫人又到病房捐了三万元。但后来当了院长的俞道丕拿到“特级教授”的十万津贴,又想着给该学生捐钱;可惜该学生已经病故,只能捐给他的父母了。这其中自然也有几分他“得运分运”的盘算。有位没钱交学费的外地贫困生卖黄盘被抓,三位领导为让该生避风头,也让他有机会筹款,让他休学一年,临走时,三位凑了一千元给他。最后俞道丕脑溢血,新院领导再次给他捐款,薛人杰捐出了主编一套教材的全部报酬两万,与俞道丕关系本来如同冰炭的水清清也捐了五千,留校不久经济上最弱势的洪俊花也捐了一千。 对金钱的重视改变了大学教师的某些行为习惯。“公共英语教研室因为承担着全系的英语课,工作量大,青年教师无暇顾及搞科研写论文,干脆放弃申报职称,一门心思靠上课挣大钱。反正评上职称也是为了加工资,既然目标一样,过程就由个人挑选。中国高校教师们几十年来都将晋升职称作为人生奋斗的具体目标,而公共英语教研室青年教师在金钱引导下,很容易就将高校几代人心目中神圣而崇高的目标推倒了 (p.31-32) ”。这些年青教师低调地用美元说自己的收入,买车买房,活得很滋润。 与金钱相关的还有文科科研费之少。薛人杰拿到日本退休官员募集的相当于 70 多万人民币的研究经费,居然是文科最大的项目经费。国家教学基地的两百万经费更是天文数字。“自从有了这笔科研经费,俞道丕感觉生活色彩立刻丰富不少。如何合理合法地花掉这些钱,让自己的实际利益最大化,成为俞道丕每天不知不觉会去考虑的事情。 (p.118) ”这反映了当时高校文科专业还没有完成包括“基金制”的职业化转型的现实。一旦完成了高校职业化转型,或许凭上课挣钱就不再是种明智的选择了。顺便好奇,《大学之林》得到中国作家协会、上海作家协会重点项目扶持,不知项目费有多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情似雨馀黏地絮—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赵孟)》
Mech 2020-5-2 22:56
《诗经》中的首句“关关雎鸠”实在是太有名了,好多小说都拿来当标题。仅大学相关小说至少有三本,所以提到书名后面需要标注作者。这里要说的是赵孟著《关关雎鸠》, 2005 年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小说还有个副标题,“ 90 年代青春祭歌”。我看的是电子版。该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而是校园言情小说。是我所见三部同名《关关雎鸠》小说中最早一部,描述的时代也是最早,为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不久说过两部校园言情小说《北大女生》《北大男生》,这次再说一部。并非是学界小说丛谈要改校园言情小说丛谈,只是另外两部蔡小容的《关关雎鸠》和王刚的《关关雎鸠》确实是学界小说。“三生万物”,三部校园言情小说就都在“丛谈”里说说,一叶知秋,管中窥豹,也领略一下这类特殊的大学故事。 故事发生于位于大城市省城兴州的南楚大学 ( 从校园中罗盘山风景的描写像岳麓山,因此是湖南大学? ) 。情节开始于 1991 年新生入学学军,恋爱故事两年后到 1993 年结束,虽然后面有些追思和交待而全书正式结束于 1996 年。作者附注,“ 2004 年 1 月 16 日,湖南湘潭动笔。 2005 年 3 月 14 日,汉城时间 1 : 30 分初次合龙。 2005 年 3 月 27 日,汉城时间 23 点完成初稿。初稿共 290702 字符。 2005 年 6 月 28 日,汉城时间 3 : 37 分完成二稿(乙)。二稿(乙)共 248500 字。”真有些名山胜业的庄重感。 男主人公是 18 岁的大学生耿潇。在性蒙昧中度过初中时代,在压抑中度过高中时代,于是在大学里狂追美女。入学就注意了中文系班上女生蒋莹莹和凌雨霏,哲学系杨雪萍和英语系孟蘩。最先有意蒋莹莹,但她已经跟学长交往。戏剧社结识的孟蘩对他不错,但开始时主观上他更属意杨雪萍。“如果说凌雨霏是冰,孟蘩是火,那么杨雪萍就是一块暖玉,恬静、温润、莹洁,让人怎么看怎么舒服。 (S.22) ”他不知道,孟蘩与杨雪萍是高中同学,也是好朋友,还有为高中好朋友是英文系的美女顾琳。为接近杨雪萍,耿潇到舞厅学习跳舞,偶遇孟蘩,两人开始交往。因为表演出众成为风云人物,中间还穿插了与官二代斗殴等。在登山时偶然把胃病发作的杨雪萍背到医院后,她也开始对耿潇有好感。特别是又有次两人野外相遇后遇到发大水,耿潇再次救她性命。孟蘩很介意耿潇与杨雪萍的交往。孟蘩父母是公安局科长处长,有意把女儿嫁给副厅长的儿子王惠梁,竭力反对与耿潇的恋爱。王惠梁不仅是官二代,而且自己开公司。他先与美女凌雨霏交往,后来把孟蘩追到手,随后又抛弃与顾琳交往。耿潇被孟蘩抛弃后,从流氓手中救了杨雪萍,她原先另有男友,但男友面对流氓自己跑了。耿潇开始与杨雪萍交往。渐渐也与孟蘩恢复朋友关系。后来王惠梁事发携款出逃,顾琳事后才知道。孟蘩发现自己怀孕,人工流产。在与耿潇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谢幕后大流血,耿潇把他送医院但还是不治身亡。孟蘩死后,耿潇大病一场,病好后仍无法释怀。杨雪萍因此与他中断关系。后来两人都考取名校研究生,分别到北京和上海求学。小说结束时,耿潇到孟蘩坟前看望,离开时遇到白衣飘飘的女子,似乎是孟蘩,又似乎是杨雪萍。 《关关雎鸠》中,女生的突出特点是漂亮,性格则有些类型化。男生主要是会花言巧语,偶尔也需要好勇斗狠。对男性心理刻画尚可,对女性或许失之简单,如男主人公感叹,“女人的直觉真是不可理喻! (S.74) ”不过,我喜欢《关关雎鸠》的遣词造句,因为男主人公是中文系学生,整部小说多少有些书卷气。形成的氛围如美成词所谓,“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就故事看,小说中巧合太多。英文系不是年年都有的两位美女不仅是中学同学而且是好朋友,另一位哲学系同量级的美女也是。当然,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种可能。官二代的犯罪团伙也会及时出现,成就男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这些其实都是小概率事件。 小说很少涉及成人的世界。偶尔涉及,也是负面居多。这多少反映了当时大学生对长辈的疏离。按照小说描写,即使在大学生的男欢女爱中,才气已经不敌金钱权势 ( 小说中没有区分金钱和权势 ) 。同时也说明了这类小说的童话性质,发生在一个多少有些脱离现实的世界中。 作者赵孟,本名赵长征。 1973 年生于湖南湘潭。 1991 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5 年获学士学位,并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1 年获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任教。 2005 年 2 月至 2006 年 6 月在韩国首尔庆熙大学讲学。 2012 年 8 月至 2013 年 5 月,在美国狄根森学院讲学。现为副教授,从事古籍整理、古典文学普及和对外汉语教学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电影《让子弹飞》
Mech 2020-4-28 22:55
在圣彼得堡的返程飞机上,还看部国产老电影《让子弹飞》。 姜文编导主演的这部电影,讲一个有些传奇性的故事。落草的张牧之劫了带着夫人和师爷上任的县长,自己去鹅城当县长。凭着印把子和抢杆子,历经波折,最后杀掉了当地的豪强黄四爷。有望站着挣钱,虽然也可能挣不到多少钱。 该电影是有趣的 revolution 发生学,甚至也是 revolution 病理学。这与意识形态无关,属于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案例。张牧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给群众展示胜利的希望,最终取得了胜利。群众的表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但胜利也只给张等发动者带来精神满足,虽然他们付出过生命的代价。如果他们想取得物质的满足,势必要走向他们的 revolution 的反面。他们只能一走了之。 这种故事有些像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似乎说了什么,但也什么都没有说。因此,意义全靠观众的解读与创造。不同阅历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启示。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重看《列宁在十月》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一树红梨更惆怅 — 看电影《柳如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Mech 2020-4-25 10:14
晓苏的小说《大学故事》 1998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小说其实是短篇小说集,由 24 篇彼此完全独立没有任何关联的短篇小说构成,作者却将这些故事编为 24 章。这些故事都应该在期刊上发表过,虽然只有不到半数我知道原出处。故事发生在武汉的某大学或某些大学。时间是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内容简介说,“大学本来是一片圣洁的净土,而在这世纪交替的特殊时代,丑恶的世风却无情地侵蚀了美丽的校园。”具体大概是 1993 年到 1997 年。因为多个故事提到毕业分配,应该是大学毕业还包分配的时代。大学毕业不完全包分配是个过程, 1995 年开始, 1996 年推广, 1998 年大规模实施,到 2000 年再没有所谓“毕业分配”原来的“派遣报到证”改为“就业报到证”。 24 个独立的故事的梗概如下。 《圈套》写一个骗局。三十岁仍无男友的辅导员蔡羊,因学生李国栋的举报,抓到了坐在暗夜里的班长苏廉和女生杨若姬。因为蔡禁止学生谈情说爱,免去苏廉班长职务,并任命李国栋当班长。杨若姬找蔡深刻检讨,两人成了好友。李感谢蔡的知遇之恩,后来居然发展成姐弟恋。李多次复读才考上大学,已经 26 岁。李又有捡到一万元拾金不昧的事迹,入了党。毕业分配时,李国栋留校当了辅导员,杨若姬留校工会做妇女工作,班上仅有的两个留校名额。考取北京某大学研究生的苏廉,离校时与蔡羊告别。出事那天晚上,是杨若姬约他谈事情,并非恋爱关系;李国栋“捡”的一万元,失主是杨若姬父亲。蔡羊去找李国栋时,李杨正在接吻。原来他们从大一就在谈恋爱。 《草帽》是个感伤故事,曾发表于《青年文学》 1994 年第 9 期,原标题《黑色草帽》。来自山区农村的女研究生陶小米与她的三位室友一起去挑草帽,她买了白色草帽。成绩优秀的她本科毕业时被分回山区。后来她发奋努力两年后考取了硕士生。她认真读书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夏雨沛教授给她介绍到《社会科学论坛》工作,但室友高干女儿唐秋抢走了这份工作。她自己求职中美合资文化开发股份公司,但需要提供 1 万元股金,室友老板的女儿吴菲拿到这份工作。夏教授又给她介绍给楚杰研究员当秘书,但楚杰选了她的美女室友黄若鹂。前两次她在白色草帽上用黑钢笔画图。最后一次泼墨,变成了黑色草帽。陶小米最后去了她出生的群山中的师范专科学校教书。 《披风》有些像悬疑故事。五四青年节前,团支部书记张献春与组织委员黄果和宣传委员钟音策划有显示度的青年节义务劳动,决定去给学校隔壁的高干休养所打扫卫生。届时黄果说有事不能参加,大家推测他去陪女朋友,确实是陪女朋友跳舞了。在干休所住着位厅长和夫人,他们有件从在巴黎买的黑色披风,上面有 24 颗珍珠。打扫结束后,大家都没有注意到,那件披风不见了。辅导员追查披风的下落,只有没有参加劳动的黄果没有嫌疑。披风终于没有找到。毕业分配,张献春回河南老家,钟音到郊区中专,而黄果留校从事学生工作。离校前,张献春和钟音遇到黄果搂着位年轻女子,她身上穿得正是那件黑色披风。 《手枪》多少是个无厘头故事。副教授莫儒为晋升去找校长。校长却给他讲个歹徒手持黑色手枪在长途客车上强奸妇女的社会新闻,随后就无精打采计划睡着。过两日,莫儒到校长办公室,见到文副教授正在找校长要房子,校长又讲了持枪强奸的故事,随后似乎睡过去。有一天,文副教授要的房子搬进去个年轻人,那人别着黑色手枪。莫儒又去找校长,校长解释他职称的困难所在,为报博士点,另位老师更需要,虽然他条件差些。莫儒与搬家成新邻居的年轻人喝酒,得知他是拿手枪找校长要到的房子,但那只是玩具手枪。莫儒借了玩具手枪去找校长。不久后,他成了教授。 《石桌》有些像悬疑小说。校心花园的黑色石桌几次被人掀翻。上级领导检查在即。副校长带着保卫处长等蹲守。终于在后半夜三点钟见到来掀翻石桌的人,但却不敢叫出声。小说到底没有说那人是谁。 《酒吧》是个因果报应的故事。美术系教师苟日把过去的物美价廉的桃李餐馆改为黑色酒吧。他曾经利用叙述者的轻信以同事关系减少学费为名多收取他女儿学画的学费,还骗得他为自己在桃李餐馆买单。苟日要求装修工人在承重墙上打洞,导致屋顶塌落,自己被砸死。 《松林》是个黑色幽默故事。新校长经济学家郑非要毁掉学校东部的黑色松林。前校长现任顾问李骚态度暧昧,而四位副校长都反对。原来五十年代的文学系讲师李骚以与后来的妻子白虹在黑色松林的相遇为灵感,写了长诗《黑色松林》,一举成名。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姚标在教授李骚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黑色松林初探》,获得优秀论文并留校。后来在校长李骚支持下,出版专著《黑色松林研究》破格晋升教授。包括姚标研究生的王广,用论文《黑色松林研究之研究》,击败了本来胜券在握的如花似玉女对手,被录取为研究生。 《墨镜》是个荒诞故事。历史系王古副教授不能晋升,除非愿意到新成立的经济系讲市场经济学,但他不想放弃历史专业。他的硕士生贺适之找不到专业工作到合资企业打工。贺请导师到桂林旅游。王古在游船上想省钱反而多花钱,在娱乐城与小姐没有干什么却不得不出大价钱。他认为原因是没有像贺那样戴着墨镜。旅行结束时,他不仅买了副墨镜戴,而且买了本《市场经济学概论》。 《奸案》仿写推理侦探叙述离奇故事,曾发表于《青年文学》 1997 年 1 期,原标题《黑色麻将》。东南西北中五人轮流打麻将。东的妻子孩子去了深圳,在家里邀人打麻将。南是循规蹈矩的科长但晋升副处长败给个马屁精。西是访学美国一年归来的破格教授。北是忙于挣钱的本校在职博士生。中是学校老领导的孩子当车队司机,有美貌妻子。他有副从香港带来的黑色麻将。打麻将四人上场一人等候,等候的人可以休息吃饭等,这样便于长期作战。中接到妻子电话,撒娇让他回去睡觉,他没有带钥匙,让妻子不要锁门,本来准备马上回,但因为赢钱走不了,早上才回。妻子说他晚上回去过,两人还滚了床单,中意识到妻子被某位牌友强奸。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到底是谁。在第二天在他等候时,他像公安局举报有人聚赌。他在外面吃完饭,回到东的家,人都被抓走,黑色麻将还在。他没有动麻将就回了家。准备与妻子睡觉时,警察找上门来,原来那些被抓的也供出他来。 《根雕》是个社会批判故事,曾发表于《飞天》 1996 年 8 期,原标题《黑色根雕》。来自农村的自费新生孙小雪,有个畸形少女黑色根雕。她的高考分数比同宿舍的都高,但仍被录取为自费生。需要交五千元学费。为此他委身村里根雕厂老板钱堂。钱到学校找孙小雪,两人在校园里做爱时被保卫郭科长抓获,郭曾任招生科长。孙被学校开除,但并没有退回五千元学费。 《乳罩》是个变态心理学故事。硕士孟焕之毕业留校教变态心理学课程。他自述曾与宿舍楼上花姓女博士恋爱,并有肌肤之亲。后来觉得博士难以驾驭,分手。花博士送他黑色乳罩纪念。后来与学生辅导员韵恋爱,讲了与花博士交往和分手的细节,韵与他中断关系。再后来又认识了打字员爽。直到两人结婚,都没有提花博士。婚礼喝醉了,又说往事,还展示了黑色乳罩。爽为丈夫能吸引女博士自豪,还告诉了女同事。春游归途,与同事一起去看花博士。不料,花博士根本不认识她丈夫,只是丢了条黑色乳罩。爽在同事面前丢人,也恨丈夫吹牛,与他离婚。最后孟焕之用黑色乳罩自杀身亡。韵和爽都泪如雨下。 《雨伞》也是个社会批判故事,曾发表于《长江文艺》 1996 年 1 期,原标题《黑色雨伞》。叙述者是教写作课的苏老师。他有位叫山珍的农村进修教师,为成绩及格愿意投怀送抱。他批评了她,后来了解她的故事。高考落榜,想当代课教师被副乡长夺走少女的第一次。随后送她把黑色雨伞。在学校,为保住教师位置必须进修,又被迫与校长睡觉。在大学,受到苏老师鼓励,丢掉了黑色雨伞。在作文中,还虚构了老师送她红色雨伞。进修结束后,回到乡村学校。因为拒绝校长性侵,失去了教师工作,回乡务农。 《错位》是个失落理想婚姻的悲剧故事,曾发表于《海燕》 1997 年 2 期,原标题《黑色恋歌》。三年前硕士毕业任助教的孔高,为教授代课时与美女学生杨群一见钟情。他听信了教学秘书卢力的话,准备等杨群毕业后两人再定终身。杨以为孔另有所爱,就接受了卢力的追求。孔另娶了高中毕业的女打字员,学校某处长的女儿。后来孔到南方另谋高就,抛弃了杨。杨找孔时,孔已经去度蜜月。杨嫁给了卡车司机。 《舞迷》是有些过分夸张的社会小说,曾发表于《花溪》 1995 年 11 期,原标题《黑色舞池》。校长酷爱跳舞,还喜欢轻骚扰美女,因此跳舞总瞒着夫人老胡。在参加公关系舞会前,办公室主任朱光请校长携夫人参加,校长只好带上老胡。先被太太跳,然后太太被朱光请去跳舞。美女教师李可欣请校长跳舞,行为亲昵,要求破格晋升副教授;校长答应后,献上香吻。美女麦莹殷勤陪舞,要求校长提拔她丈夫接替要退休的公关系书记,校长也答应。太太老胡则要求特批朱光把一室一厅房子换成两室一厅,校长也只能答应。 《乌龟》是个有些离奇但彰显人性的故事,曾发表于《山东文学》 1997 年 5 期,原标题《悬赏爱情》。毕业两年的学生辅导员顾尔金应在文化局工作的同学刘侠之约去吃饭。顾带了她还没有公开的学生恋人魏璞。席上刘希望老同学帮忙介绍魏那样的女大学生当他女朋友,在他 28 周岁前成功的话,赠送价值万元的出土黑色乌龟。席上还有两位同学,表面上不屑刘侠,其实也在积极物色。顾请魏帮忙把同学介绍给刘,魏满口答应。不久,刘侠送上黑色乌龟。原来魏璞已经与他交往。 《窗帘》也算是黑色幽默故事。心理学系青年讲师毕右,偶然在信箱里看到张小报,有篇文章说中国六成男人有情人。他推测是某位女性朋友给他的暗示。于是他想到可能的人,见过两面比自己大七八岁的某工学院副教授朱谷丽,见过一面找他心理咨询过的少妇王小寒和曾对他有意的美女学生董雅。在妻子回娘家的日子,约她们在不同时间来找他,以黑色窗帘为信号。朱电话回绝了他,因为她丈夫从外地考察回家了。王派保姆来告诉他,小孩周岁,家里请许多客人。董没有消息,电话询问得知她到广州度蜜月去了。正失落时,妻子回家了。原来那种小报是她放信箱里的,其中有则某人喜欢吃土的消息,想给丈夫做个心理变态的例子。 《项链》是个充满巧合的故事。曾发表于《清明》 1996 年 4 期,原标题《黑色项链》。高仁教授 60 岁生日前,他的 45 岁妻子艾岚去公共浴室洗澡时丢了条乌金项链。 20 年前,高仁讲师打着鲁迅先生的旗号,成功追求女学生艾岚,给她戴上乌金项链。一年后,高教授在锻炼时遇到男女学生做爱,报告保卫科抓获的英文系二年级女生赵壁,他居然带着那条乌金项链。很快抓获了逃跑的男生是高教授的研究生楚基。原来是师娘艾岚勾引他,两人在浴室旁交欢后送了他项链。 《蝴蝶》又是个悬疑故事。一只黑色蝴蝶落在听课的女生龙景头上,引起了讲课的著名文学史家周乐天教授和身边的班长朱顺天对她的注意。辅导员余先芬发现龙景怀了孕,龙景承认但拒绝说出是谁的孩子。余找周教授调查,周教授承认对龙有非分之想,但否认发生肉体关系,因为他发现已经朱顺天捷足先登了。余又找朱调查,朱说龙一直拒绝她,直到有一次两人发生关系时,发现她已非处女,是周教授先占有了她。余再找龙,给她听周教授的录音和看朱顺天的交待材料。龙景提出要先自己静一静,然后就在宿舍割腕自杀身亡了。 《凉鞋》是个貌似荒诞其实耐人寻味的故事。而立之年的单身助教朱思在长途车上旁边坐着位美女。他用脚勾美女的脚,后来发现只是美女的黑色凉鞋。他跟园林工马吉讲述,很快马发现花木公司的技术员是位美女而且穿着黑色凉鞋。马让朱去找美女,朱退缩,请马跟美女讲车上的故事。马自己搭上了美女,她叫云岚。两人谈起恋爱,准备结婚。朱在单身教工宿舍中常能看到鸳鸯楼中的云,精神有些错乱。居然去找云,索要黑色凉鞋留作纪念。他钻入床下找凉鞋时,马回家取修理树木的剪刀。从床下拽出朱,用剪刀伤了他。 《情书》是有些讽刺意味的故事。原来的恩爱夫妻中丈夫罗正在美国访学 1 年。在第三封情书说明,夫妻两人都可以另外接触异性,渡过空窗期。妻子宋婉以为他在美国有了外遇。他们是本科同学,罗研究生毕业留学当讲师,宋本科毕业到图书馆工作。后来宋与北方来读博士的乔迪高有了亲密接触。罗在美国确实有不止一位情人,但他自己觉得还是最爱宋。他提前两个月回国,准备给宋个惊喜。不料回家碰到床上的乔。随后罗宋两人离婚。 《发套》也是个有些神秘有些无厘头的故事。年近花甲的老教授俞言被 25 岁的女研究生柳思追求。俞教授拒绝,称自己老得头发都没有了,戴着发套。俞教授的儿子俞非在校产公司当经理助理,有钱又帅,追求柳思却被拒绝。俞非有些神经失常,后来长跪不起,请父亲劝柳思接受自己。俞教授给柳下跪,柳终于答应。结婚那天,俞非出门,晚上柳思睡着后才归。两人做爱时,俞非的发套突然掉下来,原来他出门剃个光头。见到发套和光头,柳思各惊叫一声,性趣全无,枯坐一夜。翌日清晨,柳教授在书房病故。从死亡时间推测,可能与柳思两声惊叫有关。葬礼后,柳思与俞非离婚,带着俞教授的两张照片和发套,搬回研究生宿舍。俞非彻底疯了。 《围巾》写个骗局。曾发表于《花溪》 1995 年 10 期,原标题《黑色围巾》。围着黑色围巾的女大学生方晴找学报编辑周晖,说有急事要到他朋友徐华博士家。到了又怕徐博士夫人在家,把稿子直接给了周编辑。后来谈稿子时,方表达了对徐博士的爱慕,并与他上床,徐送她黑色围巾。也表示愿意与周编辑上床。周大窘,赶紧处理了稿子,并在学报刊出。周遇到方的辅导员刘基,方告诉刘与周上过床,是她自己主动。刘推荐她保研。他们两人一起找徐博士,原来方告诉徐导师刘满教授骚扰她,让他帮忙改写论文,愿意以身相许。他们一起去看望黄满教授,方晴也在,已经是黄教授的研究生。这次她告诉黄教授,黑色围巾是刘基所送。 《门卫》是个无厘头故事,曾发表于《小说选刊》 1996 年 7 期,原标题《黑色门房》。二号教学楼的门房老头郭亮园向保卫科举报有男女学生在教室里做爱。两人都被现场抓住。女生叫罗隐,非常漂亮。教学楼本来应该十点关门。郭老头关照她,锁门后仍可在里面自习,离开时再给她开门。一直相安无事吗,直到只认识了一天的柯基陪她自习。这次出门时,郭老头拒绝开门。两人只能在自习室过夜。罗隐有些冷,柯基抱住她,后来就做爱了。两人被学校开除。临走时还来与郭老头告别 ( 这也许是郭的幻觉 ) 。两天后,郭亮园被发现死在自己床上。 《飘带》是个悬疑惊悚故事,曾发表于《青年文学》 1995 年 5 期,原标题《黑色飘带》。从北方考入武汉某大学的张弓入学不久,就听室友李彪讲了高考女生杀死奶奶的故事。后来张与林超男恋爱,也谈起这桩谋杀案。林更理智地分析了案情,包括凶手的心理状态。林一度设局以另一女生名义约会张,但张拒绝并如实告诉林。张后来从报纸上读到,律师以精神病发作为由辩护成功,谋杀奶奶的女生没有判刑并读了大学。在李彪家,张看到当时的旧报纸,发现女生是用红色衣服的两条黑色飘带之一勒死了她奶奶。在学校见到林超男时,张弓见到她穿着只有一条黑色飘带的红衣服。林承认自己就是那个杀奶奶的女生,张非常害怕。不久,林在宿舍用剩下的黑色飘带自缢身亡。 这些小说的主题,或许能用一句话概括,“大家都很卑鄙! (p. 94) ”除少数例外,故事中都有各种黑色道具。数篇小说以死亡、受伤或者被开除出局而结束。总体上都很令人压抑。作者自称是“审丑的小说”,确实彰显了校园中的“恶”,既有人性内在之恶,也有社会外在之恶。外在之恶中,既有老的权力之恶,也有当时新兴的金钱之恶。客观上,小说也揭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所生产的文化资源要与权力资源、财富资源以及美貌等自然资源博弈。我多少有些困惑的是,学校为什么要与谈恋爱大学生如此过不去。作者似乎没有看到,随着社会上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对校园的渗透,师生都将获得相当大程度的解放。这使得小说缺乏预见性,也不具有对大学职场的指导性,最多只是些反面个例。当然,故事都讲得颇具匠心,确实是有职业作家的才具,虽然少量故事有重复感。故事的开局都不错,但有些故事结尾比较勉强。这是悬疑侦探小说的通例,有些大家都未能免俗。 就个人偏好而论,小说侧重情感方面,而且过于强调和夸张了校园阴暗一面,不是我喜欢的学界小说。另一方面,这些故事对我而言,很有些耸人听闻的意味。这表明,虽然我在不同类型的大学读书教书近四十年,对大学的了解仍很有局限。 作者晓苏, 1961 年生于湖北保康。 1979 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1 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作家》《花城》《钟山》《天涯》《十月》《中国作家》等刊发表小说五百万字,并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与学界有关的短篇小说结集还有《吊带衫》 (2007) 和《暗恋者》 (2012)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言不尽意—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Mech 2020-4-16 22:58
李劼的长篇小说《丽娃河》, 1999 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网上还有电子版本,内容比纸质版略多些。丽娃河是华东师大一景,故事就发生在华东师大。作者标注时间是“ 1997 年 7 月至 9 月 10 日完稿于上海市郊丰庄小区”。可以推断尾声结束于 1997 年。主要故事的展开推测是在 1994 年,还有些追忆当然更早,一直到 57 年。 这是我比较早读到的国内学界小说,可能仅在《围城》之后。小说也很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这部书比较受到冷遇,反响远不如后几年出版的学界小说《桃李》《所谓教授》等热闹。我推测可能的外因是学界外当时还不关心学界,而内因则是小说的结构有些复杂,情绪却又有些像所谓“爽文”。以下先说说小说的结构,小说的版本和小说作者的背景。 这是本很罕见的具有自指涉的小说,有些像 Escher 的画。整部小说,是小说中男主人公龙在田所写的一部同名小说。他有这样的写作计划,“有一个类似于钢琴协奏曲那样的小说构架,主题旋律由每一章的第一部分奏出,它就像一架钢琴,奏出主人公的故事和命运,包括你父母的悲剧在内。然后是三组管弦乐的协奏部分。我说三组的意思,是指由九个人物分别承担协奏部分的关联主体,三人一组,每一组依次环行三个章节,这样就有了九章,然后最后一章是一个大合奏,再加上引子和尾声,正好构成一个完整的钢琴协奏曲。 (p.293) ”所谓主题旋律,就是龙在田和未来的夫人苏非在另一个城市见面和聊天,说各自的故事。其余部分都发生在大学以及大学所在的城市。作者李颉的名字也在小说中出现,是龙在田和苏非都读过的中篇《褐色鸟群》中的一个人物。格非所写的那个中篇是具有两、三层套娃式结构的深奥小说,李劼是某种具有参照性的局外人,“不仅懂画而且懂诗懂开密封罐头治疗牛皮癣甚至 — 他还懂不生”“不生是一种哲学”。 小说除纸质版外,网上还有电子版本。电子版本的内容比纸质版略多。纸质版主要是删节,改动不多,只有个别几个例外。最大的例外,纸质版中, 57 年出卖苏非父亲、骗婚苏非母亲又残酷虐待她的阳痿大学生李利民,在电子版中为贾利民,就是 90 年代的校书记。删掉的内容大概分成三类,一类是有些明显让人联想文坛现实的,主要的如主人公有位跳楼自杀死去的师兄弟,次要的如有位“把簇新的棉被盖到受伤小战士身上的女作家”;像我这种文坛外人都知道说的是谁,就有些过分了。另一类是有些夸张过火的言辞,如“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阶级斗争之类,全都是个人恩怨。”改成了“这世上充满个人恩怨 (p.267) ”又例如,“自古以来,接班就是件头等大事。过去的接班在王子中间进行,如今变成了弟子之间的高下之分。 他的学生听了一个个羞愧得无地自容。其中只有卢强最后勇敢地向导师抬起头来,十分坚定地表示:张先生,你放心吧,我会接班的,我肯定要接班,这是一定的。我不接谁接?我不说谁说? 张超听了缓慢而凝重地点了点头说,人是应该有这份雄心壮志 ( 的。 ) 张先生这话把卢强给吓得 ( 差点 ) 当场哭了出来,说他并不是真的想接班,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的,他以为这样会让老师听了喜欢 。张先生朝他微微一笑,告诉他的学生们,有时候该哭的时候就得哭。卢强马上破涕为笑说,他知道了,明白了,这堂课上又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袁逸儒听说了张超对学生的这番教诲之后,对人说他的这个学生确实已经超过了他,难怪要叫张超。 (p. 64) ”其中方括号中是电子版有纸质版删去的内容,括号为纸质版增加的。说实话,这种删节使得意思有些不连贯了,“吓得差点当场哭了出来”就是没有哭,后面怎么会“马上破涕为笑”。还有一类是电子版有些或许少儿不宜的床戏描写,纸质版自然也删去了。最后一类其实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多少有些游离主题。总体上,我觉得电子版的质量要高于纸质版。不过,本系列博文以后只引用纸质版。 现实中的作者李劼与小说虚构的主人公龙在田有许多类似之处。两人都在八十年代入职高校,都负有才名,却直到 90 年代中期离职时仍只是中文系讲师。两人都是名师弟子,李劼是大师级学者钱谷融的硕士,龙在田是小说中实际掌控中文系的权威袁逸儒的弟子。两人都写过本研究《红楼梦》的专著,也都写了小说《丽娃河》。李劼曾荣获 1988 年上海青年文学奖,龙在田获过一次奖。两人最后都离职去了美国。我只是忙中偷闲读点文学书消遣,与文学圈子没有任何交集,否则或许能知道更多的相似之处。 作者还出版了多少有些自传性的“三部曲”,《上海故事》《毛时代》《星河流转》,后者中有些可补充《丽娃河》中语焉不详的那场所谓大火以及主人公随后的牢狱生活。那“三部曲”都不是学界小说,而且也没有见到大陆版本,所以就不细说了。 小说中两处说到主人公的名字取之《易经》中有关乾卦第二爻的解释,见龙在田。顺便一提,《易》中有许多跟龙有关的话,都被金庸写进了《射雕英雄传》的“降龙十八章”,诸如“ 亢龙有悔 ”“ 飞龙在天 ”“ 见龙在田 ” “ 潜龙勿用 ”“ 龙战于野 ”“ 神龙摆尾 ”。 我准备用三篇博文说这部小说,标题也都取自《易》。《言不尽意》是关于小说的背景,基本不涉及小说的故事。《潜龙勿用》说小说的故事。《与时偕行》说小说中的几位学人。 李劼,本名陆伟民, 1955 年出生于上海市。 1973 年中学毕业下乡, 1978 年考入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 1982 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到郊区某中等师范学校任教。 1984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导师为钱谷融教授。 1987 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被捕入狱,次年被释放返校,继续教书。 1998 年赴美参加学术会议,随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做访问学者半年。 1999 年在纽约任《明报》编辑,至 2001 年。 2001 年至 2004 年在纽约城市大学贝鲁克学院教中文。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并解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著作。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的素质—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Mech 2020-4-7 22:56
邮亭的《北大先生》是其《北大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2004 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与前两部均为校园言情小说不同,这部完全是学界小说了。故事发生在北大的一个社会科学类学院,时间是 2003 年。大的背景似乎是 2003 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即所谓“癸未变法”。 北大副教授钟翰丘,正在推进翻译德沃尔及其批判者著作,并有中国本土调查的项目。创建学院的元勋邹老反对德沃尔,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蔡林森教授教授仍准备支持钟的项目。哈佛海归傅崇远教授正在推进量化考核的人事方案,钟翰丘对方案提出了意见,也被吸收参加委员会。这时学院通知钟翰丘当年不能支持他的项目。傅崇远有资金渠道,但希望他退出方案委员会。钟翰丘试图从其他渠道争取资助,导师德沃尔因为方案中包括他认为错误的理论,没有援手。在钟翰丘的坚持下,人事方案避免了极端化,让傅崇远非常不满。钟翰丘通过硕士生杜欣凌联系了民间学术组织,准备一起争取国外的基金会资助。邹老回心转意,学院重新考虑资助,但钟翰丘还是坚持与民间学术组织合作。傅崇远因为项目管理疏忽,被人指控剽窃。钟翰丘在杜欣凌的帮助下,找到了实际剽窃人,他的硕士生赵剑平,他已经拿到美国名校的全奖。他们一起找傅崇远,傅崇远决定还是自己承担责任。钟翰丘和傅崇远言归于好。钟翰丘的妻子病重不治,生命垂危。已经被德沃尔录取为博士生的杜欣凌想留在钟翰丘身边,但钟翰丘希望她去留学。临行前杜欣凌向钟翰丘表白爱意,钟翰丘希望他学成有机会再回北大。 小说的男主人公钟翰丘是美国学术大师德沃尔门下获得博士学位,过着优渥的生活。家里有画室有琴房,琴房里有两架钢琴,一架是名贵的德国进口钢琴,他在上面弹奏巴赫。饮食精致,衣着讲究。这在本世纪高校职业化之后才有可能,当然他可能也有其他收入。钟翰丘本来早可以晋升教授,但为了让硕士导师孙老师先晋升,他一直没有申报。与博士导师德沃尔也是直言不讳地讨论学术问题。讲课时“他语气平和,情绪稳定,陈述多于评论,引导多于灌输。他完全没有刘培那种才气逼人,也没有傅崇远那种戏剧化风格,客观中立得几近冷漠无情。尽管如此,他的课还是很受欢迎,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是偏爱他。 (p. 20) ”“把好的话题留到能发挥最大功效的时候。 (p.20) ”为了让他的硕士导师不要因为非学术原因不能晋升教授,他一直没有申报教授。在项目碰壁时,他能反省自己的不足,拉资金能力太差。认识到,“有一些看上去很庸碌的事情,其实很重要。 (p. 155) ”总之, 钟翰丘 是位绅士,相信中庸之道。“如果真的能够严守中庸之道,他深信自己能够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并且也让身边的人快乐。 (p. 19) ”这其实是敬业但多少有些庸常的职业学者形象。 情感和生活方面,当年钟翰丘是北大的才子,与北大中文系的才女恋爱。两人到美国,他决心做个学者,但女友要改变世界。女友放弃了耶鲁的学业,回国成为很有才华女话剧家,积极干预社会,鄙视学者生涯。钟翰丘则认为“改变这个世界和理解这个世界是两码事,很难说谁更高尚谁更有价值。 (p.6) ”她讨厌钟翰丘“缺乏正常人的感情,好恶模糊,没有强烈的爱憎。 (p. 256) ”两人继续交流友好相处,但没有私情。在美国时钟翰丘认识女画家蓝亭,后来两人结婚。婚后保持着距离,互不干扰。“这一对离奇的夫妻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没有关心、没有牵连,没有共同的兴趣,也没有同一的话语体系。 (p. 146) ”而且女话剧家对钟翰丘解释,蓝亭“她永远都成不了名。 …… 第一,她没有才气;第二,她是个俗不可耐的女人;最后而非最不重要的一条,她嫁给了你。 (p. 35) ”蓝亭自己也承认,“我不是一个画家,我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人,我是一个自以为这样就能脱离凡俗的人,我是一个把大量精力用在追求画家的感觉而不是绘画艺术上的人! (p.90) ”因为蓝亭得了绝症,想办画展。钟翰丘不了解病情,认为她不是画家不应该办画展。蓝亭离家。钟翰丘想妥协,却发现蓝在雇人代笔,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后来蓝亭自己画了 20 余幅画,办个私人画展。也告诉钟翰丘自己时日无多。钟翰丘在蓝亭最后住院时,总算表现得像个好丈夫。 女主人公应该是杜欣凌,即将毕业的硕士生。她在本科时与青年教师刘培恋爱。刘培是现行体制的强烈反对者,而且毫不妥协。两年交往后,杜 欣凌 认清了刘培的本质。“他的所有做法,包括不妥协、批判、悲观主义、终极关怀等等都是在追求一种感觉, …… 一种贵族的感觉,精神上高人一等 (p. 204) ”“一个学者非理性, …… 一个男人具有女性气质 (p. 79) ”面对刘培的质问,杜欣凌只是说,“质问成了你的目的,你根本不需要答案。 (p. 20) ”她还说有位不肯被钟翰丘说服的研究生 “没有人说服得了情绪的奴隶。 (p.21) ”众人都认为杜欣凌利用导师,“这个可怜的班主任让杜欣凌免受考试之苦就顺利地上了研究生,这个单纯的年轻学者牺牲了自己文章的署名权来帮助杜欣凌争得一等奖学金,这个年轻的穷光蛋以变得更穷为代价来成全杜欣凌参观雅典神庙的心愿。 …… 杜欣凌至少是一个很善于逢印、工于心计的人。 (p. 72) ”没有人愿意接手,傅崇远当了她的导师,但没有时间指导她。她转向钟翰丘,其实她早就喜欢钟翰丘,只是不想惹麻烦。想用指导论文的方式,多留下些记忆。那架德国钢琴,是她舅舅的遗物,因为钟翰丘喜欢巴赫,卖给了他。钟翰丘在征得傅崇远同意后,指导她,并推荐她跟自己美国的导师读博士。钟翰丘的项目遇到困难时,她多方设法,还找了钟翰丘的前女友那位话剧家。在钟翰丘看来,“她像三月的未名湖,很动人。 …… 仅此而已,有那么一点诗意。 (p. 256) ”毕业后,临行前,杜欣凌向钟翰丘说明了一切,钟翰丘显然也没有把她仅当成学生。不过,他们的关系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那些所谓门第悬殊,所谓移情别恋,所谓关山阻隔,所谓‘道不同不相与为谋’,全都是一些虚幻的表征。全部的事实就是那么简单 — 时间的改变。 (p. 88) ” 杜欣凌是个很有光彩的角色,只是能量有些过大,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小说中其他教授也很有特点,毕竟是北大。主持量化考核的人事方案的是傅崇远,钟翰丘北大低两届的同龄人,哈佛留学,院里最年轻的博导,“是个很讨人喜欢的人,不但学生崇拜,同事尊敬,而且领导也非常赏识,就连院里的行政人员也最买他的账。 (p. 12) ”他力推人事改革,担任了副院长,主要还是出于使命感。但最终版本与他预想差别较大。后来被人举报著作有剽窃,原来是学生分工完成时照抄,但他没有仔细审查。学院停了他的课,准备等风头过去再处理。女话剧家想搞话剧反映剽窃案,被钟翰丘制止。傅崇远自己也有反省。 钟翰丘的硕士导师孙老师是那种老派读书人。“孙老师像个孩子那样单纯,从来不争名逐利,他的随遇而安不是修身养性的结果,而是天性使然。他总能从很小的事情上得到欢乐和满足。然而奇怪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种特殊的秉性,看似超脱的精神深处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努力保持的客观中立态度却经不起一时热血沸腾的冲击。就连孙老师这样已经很纯粹的知识分子,平时平静如水、不动如山,一旦遭遇到了有力的煽动,他就突然变成另外一种状态。 (p. 42) ”终身未婚。在他看来,“学者最好独身,说要让婚姻幸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幸福这种感觉是飘忽的,变化的,完全主观的,总体来说,是女性化的。 (p. 113) ”他因政治问题被长期冷藏,杜欣凌一直在帮他的忙,包括最终住院前的照料。在钟翰丘帮助下,他的三卷本专著在他临终前印出。 齐和平副教授形象也耐人寻味。年轻时刻苦读书,为人也桀骜不驯。后来居然变成玩世不恭不学无术。晋升教授著作不够,用名字看起来像著作的习题集去凑数。好在最后找到合适的岗位,到故乡的省政府任职。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蔡林森教授,做系主任和院长 15 年,留下足够的资金盖大楼。一直暗中支持保护钟翰丘,虽然两人没有什么私交。接着蔡林森任职的现任院长陆之仪教授,“骨子里并不是个学者,而是位了不起的商人。他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光是外表就让人景仰。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创收’ (p. 14) ” 小说争论的核心是量化考核的人事方案。简单概括,“把量化绩效考核引入高校”,“用淘汰机制排除那些学术懒汉”,“以‘多快好省’出文章、做研究项目作为决定工资奖金、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 (p. 38) ”。这个与北大实际的“癸未变法”方案还是有差距,实际方案强调的是本校毕业生不留校、青年教师“非升即走”。为推进此事,傅崇远让齐和平副教授在晋级时出丑,引起人们对教师质量的关注和忧虑。人事方案的核心其实是移植美国的学术体制,形成资金与学术水平的良性循环。“美国人那学术水平不都是钱堆出来的吗?拿着钱往那儿一放,全世界最优秀的学者就跑过去了。我从来不是理想主义者,我现实得很。我穷过,现在也算有钱;所以我既知道穷的难处也知道富的好处,我不能让你们这些理想主义者把我们院带歪了。 (p. 126) ”刘培坚决反对,“不能用工人的方式或者是农民的方式来做学问。一个好的理论,或者说好的研究,需要在非常宁静的心态之下才能产生,尽量抛开俗世的纷扰,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没有挤压,没有逼迫,只有引导、信任、鼓励和耐心的企盼。学者不是靠金钱职称的诱惑而努力工作的,他们是因为对真理的热爱,被自己内心的终极关怀和道德律令所驱使和鞭策,而孜孜不倦地求索。 (p. 80) ”但事实是,“做学问是精神贵族的专利,可是有几个人真的是精神贵族。 (p. 80) ”潜台词似乎是,多数人反对量化考核,其实只是不想有压力。钟翰丘通过参与来改变。“任何权力都必须要有制约,任何立场都必须要有平衡,否则就太危险了。因为反对,就更要参与。 (p.81) ” 小说特别有见地的说法是,大学教师并不需要才子。当年蔡林森拒绝了钟翰丘的留校申请。“我们需要的是学者,而不是才子。要想回北大,先把自己变成学者吧。 (p. 110) ”钟翰丘还是有些学者的潜质,并没有如才子那样“把自己私人的憎恨说成是为人类而憎恨,把个人的失败说成是真理的失败。 (p. 110) ”。另一方面,蔡林森让孙老师找钟翰丘,以巴赫为例,说明学者与才子的不同。巴赫“他甚至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关怀世界,可是世人却被他关怀了,而且,被他无微不至地关怀了。 (p. 111) ”“他的音乐没有目的,我是说没有取悦别人的目的,也没有显示自己的目的。他在做纯粹的研究,看他那些和声、对位和赋格!他在严肃地玩着别人难以企及的游戏。所以,他的音乐是那么轻灵却又有强大的内核,他不是才子,他是学者。 (p. 112) ”杜欣凌把德国钢琴让给钟翰丘,也许希望“在您演绎巴赫的时候,他的那种严谨、内敛、距离、崇高的关怀、淡雅的温暖一定会烙在您的思想和心灵上,这样您就具备了一个好学者的几乎所有的品质。 (p.203) ”“巴赫那样无法企及的巨人,他的音乐却如此亲切和平等,如此客观和忘我! (p.203) ”确实,从我自己在学界近四十年打工生涯的认知,这些大概就是学者需要的素质,“ 严谨、内敛、距离、崇高的关怀、淡雅的温暖 ”,“ 亲切和平等 ”,“ 客观和忘我 ”。对学者素质的探讨和揭示,或许是该小说的最有启发性之处。 小说解释大学与中小学教师不同也有道理。“大学的老师自然和中学、小学老师在实质上不一样,与学生的关系也很不相同。大学老师与学生没有那种因为升学而产生的同呼吸、共命运的联系,因此彼此之间有一段相当的距离,各自都有独立的生活轨迹,只是在上课或别的什么不固定的场合有一些相交之处。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师生关系真是有些‘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正因为没有利益的瓜葛,师生的感情更多建立在彼此欣赏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一种更为复杂的责任感之上。 (p. 217)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大学里,教师和本科生或许没有密切关系,但有了密切关系,那就是真正的相互欣赏。导师和研究生关系不完全如此。 从小说看,作者有着局外人的超然与客观,也对所有书中人物都有理解和善意。这在学界小说中也算难能可贵了。作者的“北大三部曲”已经都说过了。最后一部不仅是真正的学界小说,而且写得也最客观。 作者邮亭,本名庞洵,生于重庆。 1997 年起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转播与文化交流学院学习, 2000 年获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位,并在外交学系读研究生。 2003 年获外交学硕士学位。写有校园小说“北大三部曲”,前两部分别为《北大女生》和《北大男生》,最后一部为《北大先生》。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看《列宁在十月》
Mech 2020-4-2 22:55
《列宁在十月》是我特别熟悉的老电影,甚至没有之一。熟悉的原因是不仅看了电影,而且家里有连环画,可以反复看。不仅看,而且尝试用半透明的纸 ( 当年香烟内包装锡纸的衬纸 ) 描图。那时我喜欢反派龙套士官生的制服。 说是熟悉,其实也只有些记忆片段。开始时列宁乘火车从德国到圣彼得堡,列宁好几天不睡觉看地图,睡觉时列宁拿着本书说只能垫脚,一队士官生要收缴老工人枪时被许多武装工人包围,攻打冬宫往大台阶上冲,等等。这些记忆都正确。其实我还想看看是什么书只能垫脚,但没有看到,电影里没有出现书名。总体上是历史片,那段历史,至少是《联共 ( 布 ) 简明党史》的版本,我们这代人都应该耳熟能详,虽然有些人或许已经忘记了。 在圣彼得堡从网络上重新看了这部电影。重看除了怀旧外,还想看看圣彼得堡的风光。老黑白片,视觉效果比较差,看到的不多。开始的镜头是海军部大楼,那个尖顶辨识度很高。攻打冬宫时看建筑有些眼熟,但说不出当时战斗和后来开会的房间名称,虽然似乎去过。有几个古典雕像的特写也眼熟,但还是说不出名称。有个雕塑特写倒是认出来了,法尔科内的《丘比特》。 有 些对白让我有新的联想。已经截图贴出了,《 霸气导师:借图《列宁在十月》 》。 我最诧异的是,电影里所有人都把“圣彼得堡”读成“彼得 pu( 三声 ) ”。当然,这是汉译的问题,而且也不错,读这个音时指有城墙的村镇用于地名时。只是听起来有些怪异,似乎是“刘二堡”或“林盛堡”的邻居,让我有了重回鞍山的幻觉。当年看电影时完全没有注意到,无疑也认为就应该这样读。其实小时候也不知道故事发生在圣彼得堡,更何况当时苏联并没有圣彼得堡,只有列宁格勒。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历史真实性存疑。有个别人的历史作用大为夸大,阿芙乐尔号炮击的效果也有些夸张。这种虚构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不是这样反而奇怪了。 以后如果去莫斯科,再看《列宁在一九一八》,虽然历史真实性的问题或许更大。《列宁在十月》故事发生在圣彼得堡,最后占领了冬宫;《列宁在一九一八》故事主要发生在莫斯科,开始时已经住进了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只是换机路过,曾《 绕行克里姆林宫大院 》和《 红场四顾 》,但没有进去。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一树红梨更惆怅 — 看电影《柳如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才的误区—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Mech 2020-3-29 22:55
邮亭的长篇小说《北大男生》是其《北大三部曲》的第二部, 2004 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仍是典型的校园小说,第三人称叙述,但主要是从男主人公视角看。小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男主人公与几位女生的恋爱,另一方面是男主人公几位室友的生活。故事发生在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北大天文学系建系于 2000 年,在此之前只有天文学专业。时间没有明确,推测在 2000 年稍后。如果再晚些,有天分有业绩的年轻人在学界也能预期较为体面的收入了。 男主人公是杨鹭起是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四年级学生。他不仅人长得帅,而且在中学时就被物理老师视为天才,但大学中表现庸常。他感受到悲哀。“不幸就这样开始了,而更不幸的是,在不幸还没开始之前,不幸已经被肯定地预料到。因此真正的不幸在于 — 平凡,只有平凡人的一生才可以被这么准确无误地预料出来。 (p. 55) ”只有讲授流体力学的名教授灭绝师太当面肯定他,“你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罕见的好。 …… 你是个天才。 (p. 220) ”并劝说他跟自己读研。杨倒是有自知之明,回绝了教授的要求。“‘我没有能力 …… 不是有没有天才的问题,是有没有品性的问题 …… ’他意识里清楚了,他不是一个追梦的人,他没有那样自由的翅膀和义无反顾的脚步,他只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只能在俗世的泥潭里看着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梦在上空飞舞,然后越飘越远,最后,他的头顶注定只是一片晴朗缺无趣的天空。 (p. 222) ”这或许是许多人对学术职业的误解,认为学术职业需要“追求梦想”,其实任何职业都需要“梦想”,学术职业没有特别之处。他担心自己的表现让中学物理老师失望,一直没有回家去看她,直到最后一个暑假。老师在患癌症临终前,给他些宽慰和忠告。“什么叫老师的好学生?不是说你非要有成就,重要的是你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快快乐乐生活,就可以了。 (p. 167)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要受的限制太多了,要考虑的事情也太多了,这很正常。先做必须做的事情,再做应该做的事情,最后才能做想做的事情。 (p. 168) ”“知道自己有天才就可以了,就应该很幸福,没有必要证明给别人看。每个人都很平凡,你同样如此,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 (p. 168) ”老师自己时日无多,仍给他灌鸡汤宽慰。最终,杨鹭起在家国内有名的公关公司工作。“在下班的车流中,做了千万个人中毫无特色的一员,同样的倦怠,同样的麻木,同样地具有了老去的征兆。 (p. 319) ”总之,“泯然众人矣!” 其实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没有专为天才铺就的黄金路。天才需要走出自己的路,除客观条件外,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读书人尤其华夏读书人有个执念。自己书读得好,就应该享受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事实并非如此,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怨恨。这种执念在现代社会尤其荒谬和有害。天分高的人,更需要走出这个误区。读大学本科或许还有研究生院,首先是客观评估自我的过程,很可能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差不多,并非不世出之天才。同时也应该是个和解过程,与内心中的梦想和抱负和解,与外部世界和解。这或许就是所谓成熟吧!“人要懂得,要么把理想变为现实,要么接受和理想大不相同的现实。 (p. 50) ” 小说其实没有反映杨鹭起如何发挥天才追逐自己的天文学之梦,而是渲染他如何凭借帅气或许还有可以期许的光明未来追逐爱情之梦,追求聪明又漂亮的同学沈漫倚。她虽然出身贫寒,但已经把自己修炼得颇有名媛气质。因为暗恋杨鹭起而让家里出 10 万元到北大读专科的高中同学吴嘉灵,知道追沈漫倚很费钱,给杨介绍工作挣钱,也告诉他沈对他不合适。杨鹭起回家时见到初中时暗恋他的同学也是邻家女孩任眉眉,长得有些像沈漫倚但已经结婚生子。她从自己的爱情追求到现实生活得出结论,“女人一旦堕入平凡琐碎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比没有爱情可怕多了。 …… 女人需要空灵和飘忽,而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把她高高地托起。 (p. 165) ”更是告诫杨,“别以为自己长很好就想当然地以为配得上这么漂亮的女孩,要想想你有没有能力维持她的美丽,甚至让她更美丽。 (p. 177) ”同学中的风云人物西门子,吴嘉灵的男友,当年也追过沈漫倚,更是直言不讳,“她需要更大的舞台,需要精彩变幻的人生,他应该被更多人欣赏和瞩目,她不该属于某一个平凡的男人,并且为这个男人而变得平凡。 (p. 185) ”杨鹭起变得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且与沈漫倚恋爱也确实让他觉得力不从心,仅是互赠礼物就让他有很大经济压力。他终于狠心中断了两人的关系,然后送她件国标裙。 在杨鹭起与沈漫倚结束关系前,吴嘉灵一直暗恋他。杨和沈结束关系后,吴的男友准备再次追沈漫倚,因为他更有资本了,已被团中央签约。吴嘉灵人情练达,性格开朗。杨似乎开始理解并珍惜吴,前男友也发现他更喜欢吴,要求复合。他知道吴心中有杨,但自信他能使吴幸福。在杨的支持下,吴和西门两人重归于好。在家教途中,杨还邂逅其貌不扬但坚忍不拔的女生林香,林对杨有意,但杨鹭起没有。两人关系限制在友谊范围内。在小说结束时,不甘心在过平凡生活的任眉眉不要孩子离了婚,到北京追逐梦想。“死在外面也比在家里窝一辈子强。 …… 她不能浪费自己 (p. 321) ”。 杨鹭起室友中有各种聪明人。有的考 GRE 申请普林斯顿的奖学金,有的大谈尼采转眼就去考光华的研究生,有的是电脑高手准备以此一技之长谋生,还有富家子弟泡妞写诗毕业后去英国读研,也有本校读研本科没有毕业就在给导师干活。人才济济,管中窥豹,可见北大气象。 不论是天生的智力还是颜值,其实都是种财富。像任何财富一样,精心打理才能增值。小说提供了形象的例证,男主人公智力财富显然缩水了,女主人公的颜值财富似乎还在增值。天赋财富缩水的人,高开低走,但他们很少会反省自己如何挥霍自己的天赋,反而感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在庸常但正常的旁人看来,不过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通读小说,我多少有些感慨。现在真是个千年盛世,平凡竟是如此不受待见。在寻常的年代,无数人梦想破灭,接受平凡的现实,享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是许多人包括我自己的心路历程。小说中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大多数人的成功不靠明确的理想来指引,而是全靠每一个步子的成功。 (p. 27) ”人生不是事先设计,而需要动态反馈调整。这其实是在复杂世界中的竞争策略,有些类似于哈耶克所谓“自发的秩序”。当然,这也许只是庸人的无奈,天才从来都不合通例。 作者邮亭,本名庞洵,生于重庆。 1997 年起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转播与文化交流学院学习, 2000 年获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位,并在外交学系读研究生。 2003 年获外交学硕士学位。写有校园小说“北大三部曲”,前一部为《北大女生》,后一部为《北大先生》。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时记事:道阻且长
Mech 2020-3-28 22:57
境外疫情仍在恶化。输入性病例也有增长态势。特别是上海连续数日输入病例超过十六。本土输入相关病例也开始出现。边检越来越严格,但也没有显著改进,当然发病本身也有滞后。虽然好转的大势定性上不可逆转,但定量上确实减速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疫情趋于结束到真正结束,也许只是万里长征最后一步,但这是个非线性的世界,行百里者半九十。更何况,现在越来越多的意见认为在疫苗出现前不会完全结束,而是呈现震荡势态。控制严格了,疫情就缓解甚至消失;控制放松了,疫情又反弹。这样就需要持久保持警惕的心态,犹如头上悬着达利摩克斯之剑。 本周注意到的科学工作有几个,无症状感染者,治疗药物,病毒体外存活时间。最主要的就是无症状者是否可能传染,可能与人们切身相关,甚至与更宏观的决策相关。财新网有篇文章谈这个问题,《 争议新冠无症状感染者:为何不并入确诊统计 》。 Nature 上也有篇报道, 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 ,但支撑的证据只有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未经过同行评议的预印本。相关的有袁国勇院士团队的论文,新冠患者在发病初期病毒载量就达到峰值,发表于《柳叶刀》子刊,但我没有看原文。学术讨论,尽可以千秋万载进行下去。现实中,本周情况似乎就有变化,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无症状感染缘何成防疫新焦点? 》。更要随时注意必要的防护,保持社交距离,分餐,洗手。离我们较远的是传闻治疗疟疾的药和一种抗生素同用,对新冠有很好的治愈。这也没有经过双盲实验的验证。主要的好处就是都是现成的药,安全性至少没有问题。我觉得不可尽信,但家里不妨也准备这两种药。但家庭医生所没有必要,而且据说国内外所用治疗疟疾的药也有差异。还有一个是我过去想知道的,病毒离开人体存活时间。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 CDC 消息,在钻石公主号上人员清空 17 天后,仍然能在多个表面找到新冠病毒。也就是说,在某些条件下,病毒体外存活时间超过 17 天。 欧美的疫情似乎很严重。发病人数和病死人数都很多。至于是不是到了数字反映的程度,也不太好说。各国统计口径有差别,其实不具有可比性。例如病例数要考虑是否计入无症状者,病死数要考虑对病亡者是否检验。所以疫情真正的严重性,需要《 年度死亡率事后评估 》,以剔除统计口径的差别。虽然目前美国确诊病例最多,我相信美国会以非常低的死亡率增加而率先结束。她的民间力量太强大了,以至于华府是否干了蠢事几乎无关大局。例如,纽约告急,征召医务人员支援,远远超过需要数目的自愿者报名,而且有航空公司免费送全国各地的人去纽约。正是美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复杂系统中“自发秩序”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马克思所谓“自由人的联合体”愈发不可战胜。外国的政要纷纷中招,这让我理解了过去看西方历史,打仗时动辄就有国王被对手俘虏了,需要交赎金放人。西方的传统不仅包括希腊罗马的理性科学艺术工程等和希伯来的信仰热情慈善等,还有日耳曼的部落民主传统。在日耳曼传统下,上战场打仗的部落武士平等议事,部落首领无非是最勇敢而冲在最前面的武士,因此也特别危险。 周日把常看的一些与美国疫情有关的博客汇编一下。有人喜欢转非实名的用“我朋友看到 … ”开头的文字,我通常不点开,以免浪费时间。这就好像做研究,我们小人物只能势利些。 Nature 和 Science 离我们行当比较远,至少也要看 JAM, JVA, JSV, MSSP, NODY 之类的主流期刊。“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沉溺于大量名不见经传的期刊,不是明智之举。看新闻除了主流媒体外,个人博文我有三点判据,实名或者有信誉作者,有品位有口碑的平台,作者的第一手资料。 除了解情况之外,最重要的,可能还是种客观开放的眼光,如一篇博文中所说,“在当今的世界中正确认识别人,正确定位自己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眼界去推测世界,而是要用世界的眼光看清自己。”这其实是个 methodology 层面上的原则。我常跟学生说,不管我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多么重要多么高明,写论文时,重要的不是自己想说什么,而是读者读到了什么。在教学中,也是重要的不是教师讲了什么,而是学生听到了或者理解成什么。 国内我觉得还安全。有人说二次爆发的危险高,如果是指单纯输入,我看未必。下周起限制国际航线到每个公司只能开通一条外国飞中国的航线,每周一班。飞浦东国内航空公司每周十九班,国外一班。据说能减少客流九成,估计由每日一万降成每周六千。另外停止了大部分外籍的入境,这个人数也许不是很大。过去记事中曾判断,境外输入不会持续,就是这个意思。虽然具体什么措施当时不知道。随着入境人数的减少,集中隔离也成为可能。最新的措施是所有入境者都需要集中隔离并进行核酸检验。之前上海只是疫情严重的国家才隔离,而且包括居家隔离。那时许多市民呼吁集中隔离所有入境旅客,但当时每天一万多人入境,似乎做不到都集中隔离。以这种力度限制航班,即使没有进一步的管控入境措施,两周后输入病例也会显著下降。 周一上海宣布将在翌日由一级响应降为二级响应。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知道。至少可以理解为,离疫情结束又近了一步。各种渠道的消息,防止输入的压力很大。前述国家政策出台后,估计两周后会显著好转。周日收到市出入境管理局的短信提醒,如无紧急必要,推迟或取消出境旅行。确实没有这种旅行的计划。周四收到民政局短信,建议清明不要现场祭扫。原来也没有祭扫计划。周一在电梯口看到小区贴的告示,让居民不要为境外居家隔离惊慌,警署、小区和物业在隔离户门上安装了磁条,只要开门就会在工作人员手机上通知。从北京那个社区感染的例子看,有隔离者小区内似乎是最危险之处,尤其是电梯中。在电梯里我还是继续戴口罩并用自制的按键神器。二级响应后,电梯门口各种通知告示都不见了,不知道是否为巧合。养老院仍在封闭中,当初开始写疫时记事,就是因为养老院封闭。去缴费也隔着大铁门。有少量杂费多数本质上是养老院代购些日常用品,需要现金支付。因为疫情,上个月没有收,这次两个月结账。费用的绝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转账,正常进行。因为输入病例比较多,传闻有些地方已经把上海视为疫区,抵达需要隔离,不知道是否可信。我还是尽量避免离沪。深圳则是全市均为低风险区,公共场所开放,快递外卖可以进小区,但要排查有境外旅行史者以防输入。 随着疫情缓解,各种工作多起来,似乎超过疫情之前了。受疫情影响的主要是会议。周二哈深询问能否参加月底的项目预审会,副校长主持,当时说校长可能出席。如前所分析,目前的疫情还是不要冒险,倒下在黎明之时,因此不参加了。后来主办者与时俱进,让一部分人网络参会,我就从命了。周三做个项目基层初审,过去这种评审通常要答辩,疫情时期,看本子网上投票,一切从简了。我觉得是否答辩其实对结果没有影响。周四下午学院有个网络会议,我正好约了养老院去缴费,后来会议推迟了两小时。安装并且试用了一种新的网络会议软件。网络会议的好处,推迟也不涉及吃饭的问题。周五下午折腾两个多小时装了哈深会议需要的另外一种会议软件,然后试用。这个软件的好处是同时显示会场和 PPT ,但遗憾的是 PPT 显示有问题,始终调不出来。后来决定先发给我们下载看。已经陆续用过三个会议软件了。周六收到会议通知,校长并不参加,近四成参会者用网络方式,“吾道不孤”。也有不能网上进行的事情。需要几张肖像照和工作照,我翻出了存档家底,人家可能觉得不合格。仍要找时间拍照。现在没有学生,办公室还是疫情前去过,不知道工作照怎么拍,反正我听安排就是。下周去办公室,在基层党组织支持下,已经申请到了入校许可。那将是有疫情后首次到办公室。 深圳那边开放了已经在境内教师的返校申请。课堂教学至少还要两周,而且我推测远不止两周,目前中小学开学时间还没有确定。周五突然通知希望在境内的教师不论是否有返校需要,都尽快返深。原因我尚不理解,是否与疫情有关在研判中。我觉得现在不是旅行的安全时机。从境外输入看,如前所述,入境人员全部隔离启动两周后,更为安全些;从境内流动看,现在湖北和武汉解封,还是避开初期的人潮涌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全排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保证。两周后乘飞机安全性提高了再考虑旅行,如有特殊情况两周还不够另说。 周日晚上出去散步。在徐家汇公园转了一圈。在银行 ATM 办理现金业务时发现,不仅存款取款分了机器,而且有些银行提供了纸巾,可以隔纸按键,但好像用触摸屏不行。周一晨走的去途到华山绿地转转,为此提前一刻离开家。正常八点开放,但稍早些也放人入园了。拍些照片,《 华山绿地 ( 重新开放 ) 晴日 》。归途去华山儿童公园转转,非常小,无甚可观。也拍些照片,《 华山儿童公园 ( 重新开放 ) 晴日 》。周二小朋友不开心不去幼儿园了,也就没有送接。晚上到徐家汇公园转两圈,顺便到面包店买面包,也到熟食店买熟食。周三晨走时忘记带手机,结果网络上每日一报忘记了,过去都是等红灯时办了,中午被提醒后才办。晚走时吃顿饭。周四早晚都没有走。中间冒雨走了半程,预报是中雨,其实有时候很大。去共进午餐,然后打车去养老院缴费送水果点心药品,顺便到超市买菜。周五晨走时毛毛细雨,归途从华山绿地走过;晚走时天晴了,也是从华山绿地穿过。绿地各个门都开放,也不用测体温了,大概这就是二级响应吧。周六下午微雨,散步时想到龙华观桃,但陵园还没有开放。归途到超市买菜。 《柳如是别传》已经看完第四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或许是全书最让我感兴趣部分。总的感觉,至少开始时,柳如是并非很情愿与钱谦益结合。犹豫观望很长时间,也与其他人有交往。但决定出手,就一击而中。访钱所赠七律诗,堪称马屁文学的经典。夸钱的长处都是钱自以为胜于人处,比拟的先贤都是钱心中自许的。而且“ 遣词庄雅、用典适切 ”。才华名望地位之外,钱谦益确实珍惜善待柳如是,盖我闻室,建绛云楼,以正妻礼仪迎娶,入门后举家称夫人。“ 买回世上千金笑,送尽生年百岁犹。 ”南明小朝廷时间太短,还来不及为柳如是讨到诰命夫人,梁红玉曾受封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这样才最后赢得美人芳心。日后相处和谐。太平时,钱谦益“每诗文成,举以示柳夫人,当得意处,夫人辄凝睇注视,赏咏终日。其于寸心得失之际,铢两不失毫发。”危难时,“恸哭临江无壮子,从行赴难有贤妻。”所谓“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随着《别传》的阅读,柳如是的形象也日渐鲜明,慧而刚,倩倩盼盼 ( 这是山寨《影梅庵忆语》中说陈圆圆的“淡而韵,盈盈冉冉” ) 。想到张中行文章中,他有位诗友对柳如是的纤足有微词,张中行说“钱牧斋、陈寅老尚五体投地,何况吾辈乎?”古今欣赏趣味差别真大。稼轩词我相对熟悉些,“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也好纤足,所谓“帘底纤纤月”,所谓“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后两句倒是符合稳定性理论。有些跑题了。看过《别传》后,准备看看 柳如是的诗文 。这两周都没有看电视剧,没有什么可看的。 周三晚某人考试不及格,心情沮丧,破例吃顿晚饭压压惊提提神解解馋。那家中餐店,疫情以后就没有见到开过。这次去吃,人不多,可能只有嘴馋的人才冒着风险去。周四约女儿共进午餐。地点在妻子和女儿单位之间,我专程赶去。虽然最远,但最先到。吃饭就是那么积极。女儿戏精附体,加戏说冒着生命危险聚餐她好怕。这是疫情以来首次全家在外聚餐。两顿外吃都很开心。我们真是响应号召,要闷死病毒就为国宅家里,要提振餐饮业就为国下馆子,而且是分餐每人一锅。不管怎样,饭店堂吃对我们而言真是风险最大的活动,还是要慎之又慎。 女儿仍然是每周去办公室两天。让我羡慕的免费午餐,只在复工第一周有,随后就取消了。她胆子小,口罩一直戴着,在办公室都不摘。好在公司仍是上班就发只口罩,所以也够用。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疫时记事:网上张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杭州花港观鱼之红鱼
Mech 2020-3-25 22:53
鱼的生活水平很高,并不急于抢食。尤其是对鱼食,兴趣不大,颇有不为鱼食奔波的派头。“饥来驱我去”,不饥就难以调动。这一点其他动物与人似乎差别不大。 在湖边和桥上喂鱼。我们带的面点倒是受鱼欢迎,或许是换了口味的缘故。 投食之余,看红鱼你争我夺,热闹程度不亚于基金申请,竟然有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幻觉。不少人不知道是真认真还是假认真,争论论文基金是否重要等等。其实最先要弄清楚的是立场何在,投食者还是争食者,两者看法肯定不同。有时做投食者,有时做争食者,人生大抵如此!所谓人生修养,无非是投食时想到争食,争食时想到投食。风雅些说,就是范文正公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Mech 2020-3-20 22:52
长篇小说《北大女生》是《北大三部曲》的第一部, 2001 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属于典型的校园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成,主观叙述女主人公的恋爱故事。故事发生在北京大学,时间是 1997 年至 2000 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是学界小说,所以也就从头说起了,前两部校园小说只是简单说说。 女主人公巩莹父母关系不和睦,从小缺少爱。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或许能解释女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性格。入大学后经历了一系列恋爱,这是小说的主线。按时间顺序,而不是小说的叙述顺序,大致有这样几场。第一位是初中同学,高中三年未见,读大学后恢复联系;一直通信,但男生有了女朋友,后来又分手;然后两人见面,想象中的男神,与现实不同,成为普通朋友;那个男生后来自杀。第二位是位清华的男生,两人都骄傲,而且有误会,分手;分手后巩莹几次想复合,都没有成功,当时巩觉得非常难过,后来回想,那个男生也不过如此。第三位是北大的男生,巩似乎并没有真感情,只是希望有个伴;那个男生显得有些冷漠,其实动了感情,只是已经有了女朋友,并且很强悍;两人分手,男生后来结婚,并不幸福。最后当然也是真爱,是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年纪大许多,有家有女儿;巩莹不忍心破坏他的家庭,等到他毕业就中断了关系。这种经历真是丰富多彩,清华、北大、人大都有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初中老同学到本校校友到外校学长。没有中学和大学老师,有些预料之外,虽然也在情理之中。 过去说过,写校园恋爱小说,聚焦宿舍寝室是很好的视角,因为那是最基本的生活单元。五十年代的校园小说主要不是恋爱故事,所以通常以班级或者年级为视角。聚焦寝室似乎是喻杉八十年代初的短篇小说《女大学生宿舍》 ( 《芳草》 1982 年 2 期 ) 所开创。该小说因为拍摄成电影而风靡一时。谈过的校园长篇,如《 女大学生 》《 大学恋 》和《 承担: 60 后大学生 》,都是聚焦女生寝室。《北大女生》也类似,写了一个女生寝室。也就是说,还写了巩莹的几位室友。往好了说,也是千奇百怪。这里就不赘述了。 小说的对话和议论有些俏皮和机智,但这种机智主要来自书本而不是生活。我个人不喜欢这部小说。主要原因当然是我老了,对这种青春校园小说兴趣不大,对耍聪明抖机灵兴趣也不大。此外但不是很重要,我个人不欣赏女主人公这样的性格。骄傲冷淡,带着面具,把生活当成表演场。我喜欢那些实话实说的人,聪明人就说聪明话,傻人就说傻话。因为女主人公也是故事叙述者,所以故事中人物都或多或少有些怪异。当然,人家写的是北大还是女生,没有打过交道。“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读硕士时曾有位北大的男生是同学,推荐过一位女生去北大读硕士生,倒是挺正常的人。 虽然是校园青春小说,也多少涉及些学界职场。例如,说到了科研,其实是许多不以此为业者的误解。“追求纯理论的真理应该是贵族的事,吃得饱饱的,穿得体体面面,闲得没事时坐想苹果树下,掉了只苹果才能想到它干嘛不往天上飞,如果是个农夫想的恐怕只是别让苹果熟得太过了,该摘下来去卖掉了,现在要么让一个矿工白天玩命地干活,晚上在油灯下推证开普勒定律,要么要求一个渔夫在老母妻儿饿得哇哇叫的哭声中端坐海滩研究潮汐的成因。人人都会爱真理,可真理昂贵得不是人人都爱得起的。 (p.63) ”现代社会,纯理论研究也是种职业,完全可以让农夫或矿工的后代以此“吃得饱饱的,穿得体体面面”。当然,研究者通常也不会大富大贵。书中关于经济学的见解也挺奇怪。“学了几年经济后,越发觉得这门学科实在是只有经济学家才认为美妙和有用。 …… 我认为我永远不会认为经济学有那么强大的功能,它只是用一些抽象的符号和艰深的术语复杂化一些常识,让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和经济学届的泰斗共同分享这些知识,而让剩下的人迷惑不解。 (p.58) ”虽然我不懂经济学。但从我管中窥豹略知一二的常识,就对人类行为的理解、解释甚至预测而言,没有那个学科能超过经济学。 小说关于北大的说法我倒是很认同。我甚至觉得北大只是理想学界的代表。“北大是个好地方,至少她是个没有流言蜚语良好转播介质的地方,所以这儿又许多离经叛道的故事。由于人人都很自我,所以对他人不抱有兴趣,偶尔一作谈资,也很快就抛在脑后。人说北大是激进的,其实北大最大的特点是宽容,什么样的人在这里都有生存空间,至少他们各自的色彩和棱角还能痛苦地保存下来而不至于无可奈何地全部消磨掉,这里怪人很多,因此才华横溢、笑傲江湖的人也很多,存在和存在之间好像没有太大的关联,因此也没有太多的关切,相互间有一种基于冷漠的尊重。 (p.283) ”北大这种人与人的关系 ( 更准确说没有关系 ) ,与其说“基于冷漠的尊重”,不如说是基于尊重的冷漠,似乎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特点。用庄子的话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即使不是在北大,学界中从业者的关系,与其他行当相比,可能也最接近这种状态。有些从业者例如我自己觉得这是学界吸引人之处。 作者邮亭, 本名庞洵, 生于重庆。 1997 年起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转播与文化交流学院学习, 2000 年获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位,并在外交学系读研究生。 2003 年获外交学硕士学位。著有校园小说“北大三部曲”,随后两部为《北大男生》和《北大先生》。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5:群体免疫
热度 1 Mech 2020-3-17 12:17
好不容易境内的疫情基本结束了,境外疫情又爆发。英国德国领导人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提出了所谓群体免疫的概念。主旨就是着重危重病人的救治减少死亡,让轻症患者自行隔离,但放弃疫情初期严格的隔离追踪流调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接受病毒感染的现实,但尽量减轻病状。 所谓群体免疫,可以从病毒学、传染病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考察。纷纷物议,也许都不无道理。我只想说,从哲学上,我个人比较容易接受这种观念。这本质上就是《老子》最核心的洞见,“ 反者道之动 ”。要促成一个事情,就要容忍相反的事情存在,甚至需要从相反的方向着手。 我对《老子》的认同,至少最初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生活。我们家的传统,虽然求医用药远比周围的人方便,但仍然非常节制。我在《忆往昔》的系列中回忆过,《 看医生吃药 》《 找护士打针 》。在后来漫长的几十年岁月中,我尽量避免争斗,不谋求胜利,更希望妥协。对病毒其实也是。查一下记录《 沧桑句工 》,我直到二月八日才在外面带口罩。在那之前,每天都外出而且不带口罩,给病毒低剂量暴露的机会,砥砺一下自身抵抗力。如果病毒感染了,但没有什么症状,我也接受与病毒和平共处。这只是哲学考虑,从科学角度看,或许是无稽之谈。 生物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人们有目的的行为往往导致预料之外的后果。最近的例子就是美联储降息救市,反而导致暴跌熔断,因为这也意味着美联储“技止此耳”。所以,“无为”也是种选项,“ 治大国如烹小鲜 ”。所谓群体免疫,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这个意思。甚至也未尝没有现实政治的考虑,这就符合《老子》更具体的观念,“弱者道之用”。运气好的话,也许真有“ 无为 ”的群体免疫,获得“ 无不为 ”的结果。效果如何,现在难以预料,但可以《 年度死亡率事后评估 》。 人类已经过漫长的进化,大概率不会被病毒灭绝。这意味着群体最后总是会产生免疫,虽然有相当比例的群体成员在这个过程中遭受痛苦,甚至等不到产生免疫的时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确实是很无奈的事情。 读《老子》随感 1 读《老子》随感 2 读《老子》随感 3 读《老子》随感 4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282 次阅读|5 个评论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Mech 2020-3-15 22:57
本周的记事原来叫《天地不仁》。因为有 bug ,昨天没能贴出。化整为零,找到一大一小两个 bug 。大 bug 其实还可以继续分解,但算了。已经贴出的三篇博文,是没有 bug 的内容,就不重复贴了,只留下链接。 年度死亡率事后评估 不同的疫情应对策略 国外疫情一瞥 按照《记事》过去的体例,开始部分首先是有个疫情的学术性研究,基本都经过同行评议,也有个别例外。然后是资讯和随感,包括对走向的个人猜测。过去主要是国内资讯,但现在国外疫情更严重,也有国外资讯。这几部分就是上面的链接了。然后是本地亲身经历,与疫情相关的工作尤其是调整 ( 就是不包括不受疫情影响依旧进行的内容 ) ,以及与疫情广义上相关的日常生活记事,特别是阅读锻炼等休闲。 上海病例不多,都是输入性的。所住 的 小区管理松弛,临时通行证名存实亡,测量体温也有疏漏。周日女儿回家时,没有人测体温,也没有人看通行证。电梯口贴《安民告示》,称隔壁小区隔离者非确诊病例也非疑似病例,只是密切接触者。那是一个月前的告示,当时没有注意到。周日晚上去散步时,看到徐家汇公园重新开放了。进去转一圈。有些局部区域仍然封闭,不知道原因何在。灯光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只有照明灯光,没有装饰灯光。人很少,也许还不知道重新开放了。随手拍照,《 徐家汇公 园 ( 重新开 放 ) 夜 景 》。其他绿地和公园,并没有开放,不知道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周三又去,天阴欲雨,匆匆走过,拍摄些照片,《 徐家汇公园 ( 重新开放 ) 阴雨 》。周六中午,看到光启公园也开放了。门口有人测体温,还提供洗手液,但不强制洗手。进去转了一圈,拍些照片,《 光启公园 ( 重新开放 ) 晴日 》。 学校教务处通过学院问我是否能整理准备线上教学案例,这个真不能,因为没有开展线上教学。因为过去答应给钱伟长班春季学期开学时讲座,现在只能线上进行。我不想参与线上教学,所以推迟到学生返校后当面上。线上教学,既符合长远趋势,也能应学生不能及时返校之急,前景很好。但我更愿意专注于教学内容,这种依赖电脑技术的新潮,还是让年轻人去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人家鼓励做的事情。年轻时就如此,老了更没有必要改。顺便一提,我很吃惊有那么多人关心“评价标准”这类事情。自己及其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真要取决于所谓“评价标准”吗?学院领导要开会讨论学科评估材料准备事宜,我觉得在抗疫时期,还是尽量不要聚集,建议网络会议讨论。后来与领导开了次网络会议,提了我的一些建议和意见。领导还就学院的一些宏观性工作问问我的想法。这些其实并非我强项,只是旁观者指手画脚比较容易。 高一班捐赠武汉某定点医院的物质已经准备好。包括同学个人捐赠的,总共 八 箱。每箱上写了两句诗,有些是古诗,或许也有原创,显得有些文化气息。班上才子才女都有。我只是旁观。周日中午发货。同学可以去汇集地拍照留念。疫情期间,不宜聚集。“好事不如无”,我不准备去了。 《 柳如是别传 》看完了第三章《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大致是柳如是17岁之前的故事,但12岁之前基本不可考。正在读随后一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书很有意思,古代才子佳人真是很会玩。但文言文读起来还是有些难度。至少不适合临睡前闲翻。在床头开始重读《十日谈》。十位俊男靓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城外的乡间别墅所讲的故事。在疫时又远离疫区看,比较适宜。假如上海不幸需要封城了,那就适合看《鼠疫》了。看了电影《 柳如是 》,有些细节与《柳如是别传》不一致。作为电影也许说得过去,但趣味性远不如《柳如是别传》。天下第一件乐事还是读书。连续剧《安家》也看了几眼。 周日晚散步,在徐家汇公园走一圈。工作日周到五晨晚双走,周三例外。周一晨走时下雨,归途水鞋磨脚后跟,当机立断踩下鞋后部当成拖鞋穿;晚走时绕道去取家属发的妇女节福利,主要是点心糖果,还有面膜等;归途路过指定的药店,去买口罩,得知第二批已经过去;到居委会登记了第三批;路过那个老店,买了盒酱;满载而归,后来还下起蒙蒙细雨,很是辛苦。周二晨走时虽然穿便鞋,但脚后跟还是有些问题,果断用拖鞋穿法。周三小朋友说什么也不肯去幼儿园了,要在家办公,免了一日双走,只是晚上散步夜游徐家汇公园。周四晚走时遇雨,有人馋了,去吃洋快餐。有疫情以来首次在外面吃饭。除了看电影,好像都恢复了。周五早上有雨,上午到徐家汇公园转转,晚走时归途购蔬菜鸡蛋肉等。周六去买第三批口罩,接近第一批口罩,但价格涨了三倍。去时在重新开放的光启公园转转,还去买了酱。归途去超市买了肉和豆制品。本周步行不如上周,但也有日均近 8 公里 (1.2 万步 ) 。上周超过 8 公里 (1.2 万步 ) 。 周日女儿回家,因为疫情,也算是难得回家一次了。中午吃火锅。下午玩种很奇怪的纸牌 SOLO 。过去玩过,但规则完全忘记了,现从网上找到规则熟悉一下。玩得很开心。女儿讲她公司的防疫措施。分批上班,每周两、三天上班。职位比较高的员工如女儿可以选择时间,底层员工听安排。公司一次性发十只口罩,然后每天上班时测体温并发一只口罩。午餐公司统一从两家饭店订,员工自选喜欢的菜品,然后标注工号的餐盒送到公司。 公司福利比高校要好。将来到校上课,不知道能不能每天发个口罩?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更不用说不会发外卖了。当然,教授的办公条件比同层级的公司员工要好些。 第一天上班,员工们太开心,在会议室聚餐,结果有人得了肺炎,还好是传统的细菌性肺炎。公司严令不许聚餐。大家在自己的办公室上吃饭。 好久没有吓人的梦了。试图理解孔子的感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外疫情一瞥
Mech 2020-3-15 14:20
疫情在国外相继爆发,尤其是在欧洲。 日本的情况目前看似乎还好,有篇 文章 介绍日本的情况,如果属实,推测奥运会不会因为日本的原因延期。 虽然美国开始进入爆发期,我仍然觉得疫情未必在美国成很大问题。本周早些白宫宣布,总统与各保险公司谈妥,医保覆盖检验治疗 ( 包括远程治 ) 费用疗并免除自理部分费用。 这是形成分担成本共识的开始。国家紧急状态的宣布,或许表明共识进一步达成。国会通过的法案,免费补贴之类,基本上标志共识的形成。 说几句题外话。涉及西方特别是美国情况,网络上流传的绝大多数中文内容都不确切。这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多数人有语言或其他障碍。少数没有障碍的人未必能讲实话。甚至故意曲解。例如,把 CDC confirms the first coronavirus case of “unknown” origin in US 翻译成“美国承认第一例新冠源自美国”,其实原文只是说美国有了本地传播 ( 此前都是输入性的 ) 。出于某种目的误导的现象“古已有之”,至少可以上溯到五十年代,如小说《 求 ( 第二部 ) 》所揭示。 中东的疫情,外媒的报道没有仔细看,情况不了解。 欧洲疫情已经进入爆发期,恐怕在劫难逃。疫情肆虐欧洲,或许也事出有因。欧洲人所要求和争取的福利、自由、一体化等以及接纳难民等所担负的责任,是否已经超过了经济发展能承受的水准?西方尤其是老欧洲,或许过于关注蛋糕的分配,而没有致力于把蛋糕做得大一点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或如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概括,“在黑格尔那里,恶是社会发展动力的表现形式。”经过这次疫情的洗礼,希望欧洲可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的疫情应对策略
Mech 2020-3-15 11:41
继续说说 methodology 层面的随感。国外的疫情应对策略措施 ( 如果有的话 ) ,在习惯整齐划一的人们看来很不得章法。但解决问题从来就有多种策略,各种策略在效率和成本之间有不同取舍,更不用说还有成本分担的问题。 读书人容易理念至上,推崇整体化的方法,看不起零敲碎打随机应变的试探 (heuristic, or trial-and-error) 策略。同时,读书人往往远离经济运行,经济好时受益不大,经济差时损失也不大。更何况读书人消遣的方法比较多,例如,让我在家里呆几个月,只要有吃的,我依旧会很开心。因此我这种读书人倾向于赞成把安全放在绝对首位的高成本方法,例如封城停工等。但换位思考,有些人或许要在没有饭吃和病毒感染之间选择,有些人在家里呆着无聊得要命,还有些人有巨额资产投资,他们可能有不同的选择。现代医学是社会医学。控制疫情不仅是减少发病人数,而且也要减少伴随疫情的次生灾害。 随着 WHO 宣布全球大流行、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推测会有进一步措施。但最严厉也就是台湾那样,不会也不可能在爆发期让社会活动包括经济基本停摆。顺便一提,经济衰退对美国甚至对世界都是远比疫情更严重而迫切的威胁。对我们这种远离经济活动的人影响可能不太大,因此也倾向于认为 WHO 和美国的决定有些姗姗来迟;也就是说,他们不够重视。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树红梨更惆怅—看电影《柳如是》
Mech 2020-3-13 22:56
正在看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在网上找电影《柳如是 (2012) 》看看。故事的内容其实是柳如是与钱谦益,因为两人认识之前柳如是也算丰富多彩的生活一笔带过了。 文人电影,故事内容比较平淡。名妓杨影怜脱籍从良,有意嫁给刚中进士的陈子龙,但陈子龙考虑人言仕途而无意娶她。事后杨 影怜 改名柳隐,号 如是。 然后认识了大文人钱谦益。两人唱和,彼此吸引。钱谦益以正室夫人之礼迎娶,称她河东君,并盖了我闻室金屋藏娇。钱谦益在南明朝廷中任礼部尚书。清兵到南京时,钱谦益献城投降。柳如是理解他为避免屠城而献城,但希望他殉国,钱谦益拒绝。后来剃发北上,任清朝的礼部侍郎。柳如是很失望,留在南京。钱谦益的学生郑成功统领水师,要带柳如是私奔,成就她成为梁红玉的梦想。柳如是拒绝。在京城的钱谦益听说,也表示理解,士大夫尚且不能为国尽忠守节,不能要求女子为夫守节。钱谦益辞官回南京。资助陈子龙的反清复明。陈兵败被俘,钱谦益受牵连下狱。柳如是上下活动,在陈子龙帮助下,救出钱谦益。陈子龙在押解途中跳河自尽。柳如是有了女儿,一家三口在我闻室享天伦之乐。小女儿不小心,失火焚毁了我闻室及其藏书。一家三口在红豆山庄隐居。故事在钱谦益八十大寿时结束。 该片的历史观或许是新意所在,以人为本。电影的编剧对柳如是和钱谦益都有同情的理解。特别是国与民关系上有些现代性。影片中有位百姓说,小老百姓图个安稳,明清打来打去,就像看戏。钱谦益认可史可法殉国是英雄,但觉得扬州因抵抗而被屠城十日,百姓有些冤。据说这是该片顾问作家阿城的建议。史可法英勇就义名垂青史,但扬州十日,百姓受苦。钱谦益投降献城,一人承担千古骂名,却保一城百姓平安。据阿城说,“自古父母官在平安时享百姓的福,在战乱时就要替百姓受辱。”当然,如果按柳如是的设计,钱谦益献城投降为救民,然后沉江自杀为殉国,柳如是一同沉江为殉夫;烈士节妇,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历史形象更为完美。但钱谦益虽然自称不怕死,但不想死。“草木一生,枯荣自有天定,何必要去死。” 电影的文化气息主要是唱昆曲,应该是《 牡丹亭 》吧。文人雅士聚会,吟咏的都非自己原创,而是唐人诗句。当然,明诗大家都比较生疏,引用太多可能不合适。顺便一提,本文标题是柳如是诗。影片中柳如是和钱谦益的诗句引用都不多。如果我没有记错,柳如是引用一首半。一首为 西湖 垂杨小苑绣帘东, 莺阁残枝蝶迩风。 最是西陵寒食路, 桃花得气美人中。 半首为下列诗的后四句 岳武穆祠 钱塘曾作帝王州, 武穆遗坟在此丘。 游月旌旗伤豹尾, 重湖风雨隔髦头。 当年宫馆连胡骑, 此夜苍茫接戍楼。 海内如今传战斗, 田横墓下益堪愁。 似乎还有个柳如是写诗或词的镜头一闪而过,没有看清楚写的什么。钱谦益的是和柳如是的西湖诗 与姚叔祥共论近代词人七绝十六首之二 草衣家住断桥东, 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陵夸柳隐, 桃花得气美人中。 影片中 这首是钱谦益当场和柳如是的诗,从内容和形式看其实不合适。这首诗写了两位美女诗人。草衣道人王微也是江南名妓,比柳如是年长。钱谦益认为是与柳如是齐名的诗人。“草衣道人与吾家河东君,清文丽句,秀出西泠六桥之间。”哪有恭维意中人还同时褒扬另一位美女?形式上,和诗不能重复前面的诗,这样显得钱谦益才具平平。 电影故事大体上还算符合史实。有些时间顺序有改变,或者人与事的搭配有变化,但郑成功要师娘柳如是与他私奔似乎有些太离谱了。其他具体也不说了。我也不是专家,只是刚从《柳如是别传》上看到一点点有关柳如是的历史,而且书还没有看完。只要故事有趣,是否真实,其实也不太要紧。 女主角饰演者万茜是非常有气质的女演员,饰演柳如确实合适。据记载,柳如是并非很让人惊艳的美女,胜在气质胆识才华,而且似乎不是很女性化。 如果对明代文化特别是文人生活有兴趣,看电影能满足些好奇心。否则,故事性和观赏性都有些弱。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爱无敌—看电影《玛琳菲森》
Mech 2020-3-10 22:52
《玛琳菲森 (Maleficent, 2014) 》很久之前所看。因为春节里看了续集,所以先说说这部。 《玛琳菲森》是经典童话《睡美人》的现代改写。有时代精神,也非常正能量,适合全家同看。与原版童话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女巫 ( 或不该叫女巫,而是仙女或者魔女 ) 玛琳菲森的戏。玛琳菲森不再是反派,而是女一号,集仁爱与力量于一身。饰演者 Angelina Jolie 是我喜欢的女演员,她主演的片子我看过二十来部。低俗些说,有露点的我应该都看过。 Angelina 在该剧中的扮相颜值不如本尊,但气场强大,为影片增光添彩。据说她要放弃表演,专心导演。她导演新作 Unbroken (2014) 我没有看,妻子和女儿看过,都说不好看。 玛琳菲森是森林国的女王。她年轻时爱上一男子,就是小公主的父亲,当时既不是国王也不是王子。他施美男计,迷倒玛琳菲森。没有任性取她性命,只是割走了她的翅膀。玛琳菲森大怒,森林国也失去生机。该男子受国王重用,后来当了国王。有了小公主之后,玛琳菲森去下个咒语,小公主遇到纺锤就会昏迷不醒。小公主被三个老仙女带到森林王国,但他们似乎无力照顾。玛琳菲森在森林王国帮忙抚养小公主,两人有了母女之情。长大后,公主遇到并爱上了王子,然后回到父母那里。在那里公主被纺锤刺伤,王子之吻也不能唤醒,玛琳菲森之吻唤醒了公主。公主拿到玛琳菲森被割走的翅膀还给她。玛琳菲森与国王大战。国王挂了。人国和森林国都恢复了生机。 尽管在情节上颠覆了传统的童话,但仍然有教育意义。靠欺骗当了国王的人,最后“自作孽不可活”。他的女儿,虽然被玛琳菲森下了魔咒,但天真无邪地朝夕相处,唤起了玛琳菲森的真爱。于是,玛琳菲森的亲吻帮她解除了沉睡魔咒。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right is might 。公理即强权,正确是力量之源。而正确就包括但不限于诚信、仁爱等。中国古人虽有“仁者无敌”的说法,但多数现在中国人可能都觉得是迂腐之论。我个人倒是相信或者说是希望如此。 电影也表明一见钟情只不可信。王子自以为爱上了公主,但有些勉强的亲吻并不能解除沉睡魔咒。所谓爱,不能狭隘理解为异性之间的吸引。《玛琳菲森》中长期相处培养出亲情而产生近于母女之爱也是爱。 总之,《玛琳菲森》是颠覆经典的改写,很好看。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Mech 2020-3-5 22:56
《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 2002 年出版。小说中的故事持续时间比较长,大致上从 80 年代初期到 90 年代前期或中期。故事发生于东西大学,在某省的省会城市。 小说写一位副教授还他的两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包括没有发展。出场最多的人物是 55 年的大学毕业生聂怀基,小说描写到他 59 岁因病去世,推算是上世纪 90 年代前期或中期,取决于他大学毕业时的年龄。如果他 20 岁大学毕业,就是到 1994 年。小说分为 7 卷,其实是聂怀基和他两位研究生大学生活的 7 个片段,近于 7 篇中短篇小说。全书涉及了大学职场的主要方面,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也展现了相应的人性行为。有正面范例,也有反面教材。 第一个片段是毕业分配,一师两生初登场。文学院总支书记聂怀基一心为公,自己儿子毕业都不打招呼请人关照。结果很不如意地分配到中专教书。他要把已故恩师的儿子尚明留校,结果批下来的是许白波,他女儿的地下男友。他看到结果后也无能为力。原来许白波为留校接近她女儿聂婉然,她本来对尚明有意,但许告诉他尚明已经有女朋友。发现聂书记不会徇私后,许就另想门路。通过满足性饥渴的省教育厅打字员冯瑜,顶掉了没有背景的尚明。他给自己订的目标是当领导。“他的才能主要是领导才能。一个领导,无非就是懂得两条:一、懂得说是说,做是做,给别人说替自己做,拣好听的说,拣实惠的做,或者以更精确的哲学语言表述,以做为本体,以说为方法。二、明白一分本事,九分人事的道理,上下左右都悉心打点,尤其要用心的是找靠山。 (p. 22) ”尚明听到传闻后,想请书记帮忙,终于无法开口,最后恋恋不舍地离开学校。尚明是个好孩子,还不知道江湖险恶。“他天性温和,善良,重感情,不愿与任何人、任何事物为敌, …… 他的家庭亲情融融, …… 他自小长大的环境,又是个特别讲究秩序的和平年代, …… 相信组织,热爱集体,以集体为家,是他最基本的生存信念 …… 他也一直以为,他所在的集体,乃至于整个国家,所有的人与人之间,都是家人一样的充满情感 …… 于是,他成了一个非常听话、温驯、守规矩的孩子 ……(p. 51) ”大学毕业了,仍处于蒙昧状态,自我尚未觉醒。对这种乖孩子我特别能理解,其实也不能就说是好人,只是干不了坏事。我觉得文学院是个叙述破绽,当时学校下面只有系,并没有院的建制。 第二个片段在两、三年后,一师两生再聚首。许白波和尚明都成了聂怀基硕士生的开门弟子。聂怀基治学严谨,出版社给他专著的校样,页页都被他改得密密麻麻面目全非。顺便插一句,我觉得这不是严谨,而是不职业。他不同意学生发表文章,让他们好好听课记笔记,也免得惹麻烦。把出版物看成名山胜业,而不是一种交流手段,其实也是不职业。许白波起个笔名,随意投稿,把聊天中尚明的想法都写成文章发表。这种做法其实也是剽窃。生活方面,聂怀基的妻子徐文婷一直在远郊工作,想调近些,但他不与领导说。有老同学张县长与徐文婷很谈得来,聂有些妒忌。许白波仍在与聂怀基的女儿聂婉然交往,要她第二次人工流产,仍无意结婚。他觉得婉然不错,但不想结婚。结婚等于进了婚姻的体制。“体制内的事讲究秩序,讲究规范,讲究公共利益与一统精神;体制外的事则恰相反,充满轻松与随意,机会与活力,体制外的事对体制内的事具有一种颠覆作用,这个世界是需要常颠覆颠覆的。 (p. 91) ”另外,他也希望与更多女子厮混。但他把自己投稿的报酬交婉然保管,以表信任,以示安抚。尚明已经与当中学老师的女友梁静纯结婚。人如其名,又静又纯。两人情投意合,如鱼得水。他们感情很好,但性行为比较保守。直到有一天,尚明冲破了清教徒的观念,在夫妻滚床单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他感受到“自我”的觉醒。这倒是因性证道因色悟空。一挥而就写成七、八千字的论文,《艺术与交流》。署名发表在研究生内部刊物后,半年后被全国《高校学报文摘》全文转载。 第三个片段在五、六年后,一师两生面对职称、分房和出国。聂怀基把专著的校样改了七、八成,结果出版社要考虑经济效益,将书稿束之高阁,不出了。聂怀基没有专著,不好意思报教授,而且他觉得申报职称应该领导先提出了。这不职业,不是具体做法,而是无视现实的先入为主,不是职场人应该有的态度。分房也没有申请,与他搭档的院长替他申请,在全校排第二。但选房那天,他没有到场,算自动放弃了。毕业两、三年许白波和尚明本来只能报讲师,但许白波想报破格副教授,他怕与尚明竞争,以家里生活困难为由,让他过一年再报。所谓家庭困难,是指他终于下决心娶了加拿大华侨的女儿,但婚后矛盾很大。聂怀基也反对,虽然尚明没有报,许仍然没有上。学校有个去美国访问一年的机会,院领导初步内定了包括许白波的三个候选人。尚明有了儿子,他的硕士论文扩充为专著《当代文学的情感模式》出版,包括了当时被导师划掉的所有内容,专著在省里获了奖。尚受许的启发,“人为自己的事奋斗,天经地义,有什么不好! (p. 150) ”他决心要争取一下。他准备材料,找系主任谈,找学院院长书记谈,最后找到了校长。虽然导师聂怀基书记对他不以为然,在校长支持下,公开选拔。“赢家仍属尚明。 (p. 164) ”有意思的是,“从系领导到院领导,更不用说是校领导了,几乎没有人真正了解他,没有人了解他的努力,他的研究方向,以及他在学科上已经做出的一些成绩。他本认为,他好歹也算是获得过较重要的全国性奖项了,在学科内他这辈年轻人中,也多少可以说有点影响的了,单位的同事,至少领导上应该是注意到,且大致了解的,但是没有,事实上没有人真正了解,一些人也许风闻一二,但仅此而已。 (p.162) ”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我自己二十来年前也曾感同身受。“帽子”的功能,就包括把学界认同转化为单位认可的体制化。 第四个片段几乎与前个故事同时,写一场其实夭折的学界整肃运动及参加学术会议的一师两生。许白波和尚明带着被聂怀基认为离经叛道、奇谈怪论的论文,去参加全国性会议。正在此时,整肃运动开始了。聂怀基赶紧电报去八字指令,“不可发言,静心听会。 (p.173) ”其实会议主办者也很知趣地取消了原来的发言,只有领导讲话。参会者则在会下狂欢。大家闲聊时都自称有情人还不止一位,只有尚明老实说没有。他与许同室,要到处找睡觉的地方,以腾出房间让许找开会的女性过夜。许还捉弄他,把他送进女剧作家的房间,不过他全身而退了。他反思自己的性道德,“他之没有情人,并非因为守旧,并非因为传统势力的压制,他是用不着情人,他有他的静纯,她和静纯的圆融的爱充满他的整个身心,充满了他的整个生活! (p. 202) ”会议最后一天,尚明坚持要发言,他以寓言表达的自己的看法,也没有犯忌讳,会场上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小说在时间上有些不协调。那场整肃运动是在 1987 年。时间上有些叙述破绽。按小说所写,尚明工作两年考研、读研 三 年、毕业三 年,就是有重合去掉一 年,也要七 年。而第一届恢复高考的学生毕业是在 1981 年,但毕竟差的也不多。 第五个片段是下海经商大潮袭来之时的一师两生。经商潮的两个高峰是 1987 年和 1993 年。小说中 87 年的可能性比较大。聂怀基是竭力抵制,他主管的学院党务系统甚至拒绝用学院所办企业的钱,大有不食周粟的气节。许白波承包了学院的公司,开起制鞋厂,开始赚些钱,他有些忘乎所以。然后又陪了钱,几乎办不下去。他已经有了女儿,妻子与他离婚,带着女儿回加拿大了。梁静纯建议他作些文化相关的业务。他对梁有些见色起意。女儿看病,让尚明也感受到经济压力。他曾把外单位邀请讲课的两千元讲课费交给学院。但得知学院因为专著《先锋策略》是自费出版而不兑现奖励时,他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争取到了 235 元奖金。这个奖金数额确实是八十年代后期的行情。他意识到,基于血亲关系的人类社会处于童年期,有了市场文明才进入少年期。“钱就是自由。 (p.254, 256, 259) ”“金钱,正是金钱,给这个古老民族的人,尤其是作为个人的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解放力量。 (p.256) ”我觉得这是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对于文化人而言,往往认为金钱是种压制性的力量,其实也可以是解放性的力量。毕竟金钱只是交易的工具,本身中性。 第六个片段是老师要退场学生唱主角。 57 岁时,聂怀基从院书记岗位上退下来,有些无所事事。家庭生活也是一塌糊涂。在中专教书的儿子觉得没有希望,下海去了外地。女儿与许白波的长时间恋爱没有结婚,胡乱与他人结婚,又离婚。老伴退休两年,仍在单位工作,每周回家一次。当官时看不到的事情,下来就注意到了。例如,学生拍毕业照,只邀请领导,任课老师很少。写的专著出版社都要收钱才肯出版,因此也没有出。两位学生早是教授了,他还是副教授,鼓起勇气报教授,许在省里当评委,稍有倾向,把他的申报否决了。聂怀基一下子病倒了。许白波搞文化创意发了,他忙着把公司的钱洗到自己名下,或者消费。出资出版一套丛书,包括自己的专著,而且是执行主编。踌躇满志地准备接任院长。他也在打梁静纯的主意。先送她一辆女式摩托被拒绝。然后又领她到自己两百万买来的别墅里表白。梁无言离去。尚明的自费专著《先锋策略》受到学术界好评。他乘势主编了一套现代主义的丛书,但通过系办公室送出版社时,被院系领导改成了集体主编。他经过犹豫,把学校告上法庭,打赢了知识产权官司。在见律师时,遇到了第三次离婚后的聂婉然。两人共进晚餐时,婉然承认她开始就爱尚明,因为误信许白波说他已经有女朋友,被许白波趁虚而入。她有意做他的情人,但尚明没有接受。尚明与静纯聊婚姻爱情,他们原则上不反对情人,主张试婚。静纯更是畅谈了她的看法,“我不相信今天这个世界上男女之间除了纯粹的肉体关系外,就再没有灵肉一致的真正的爱情了!我也不相信今天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外就再没有了完全精神的友谊和爱!我倒是觉得,如果说现代社会里的家庭不再是生产和分配的基本单位,那它就更可以成为纯粹爱情和亲情的自由游戏的天地,这可是比什么都美好的呀 ……(p. 318) ”这种理想主义的观点通常被比较幸运的人相信,但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说,真正相信的其实比较幸运。后来尚明还发表了几篇试婚制、性游戏的文章。这倒是真应了钱锺书的话,“理论都是不实践的人制订的。” 第七个片段是在老师病故,两位学生完全分道扬镳。聂怀基病倒后进了急救室,内心崩溃,觉得人心皆黑,逢人便抱怨。学校一度要分他套房子,但中途又被人截留。在照料病人和为房子奔波中,他妻子猝死,而他不知道,仍在数落她。他终于在怨恨中离世。许白波操纵媒体,把他吹捧成崇高精神的典范。这个描写真是神来之笔。尚明则潜心编辑《聂怀基文集》。许白波的公司资金链要断,学校已经在调查他非法集资问题。本来安排他接任的院长也要公开竞聘。聂婉然与许白波做爱后承认一直想着尚明,感慨,“人生就是这么怪,不想要的东西人家老来硬塞给你,想要的东西却就是要不到。 (p. 348) ” 聂婉然 真是悲惨人生,“七苦”中生老病死之外的“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都有了。许白波试图从私生活和学术剽窃两方面污蔑尚明,但都被尚明化解。在公开竞聘文学院院长中,尚明胜出上任。但许白波如愿晋升副厅级,担任省报总编。目睹导师和师兄弟的为人,尚明终于理清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构想出多元的“我世界”图景。这或许就是作者整个“三部曲”要打通的“精神隧道”。 作者见识很通达,虽然其“我世界”的哲学论述我没有仔细推敲。在现实层面,作者对自我的态度,对金钱的态度,对市场的态度,对情与性的态度等,都非一些迂腐的作者可比,而且那是写在十六 年之前。人物的结局具有某种预示。主张无我论的聂怀基,夫妻双双困窘,未到花甲之年而逝世,儿女也不幸福。主张唯我论的许白波,妻女离国,孤家寡人,官运暂时还好,但也岌岌可危,曾被检察院立案经济问题。拥有“开放多元自我”的尚明,家庭美满,生活幸福,学术行政都游刃有余。我看到头脑简单心思单纯的尚明,在学界如鱼得水风生云起,甚感欣慰。希望这不是作者的臆想,而是真实学界生活的反映。 小说从一个文学院的视角,再现了八十年代高校的变迁。整体上是较为准确的再现,虽然个别细节上有些出入,例如前面说过的年代,又例如文学院这种二级学院不会出现在八十年代。对大学的议论有些已经时过境迁,成为历史。例如,关于职称的重要性,“大学教师的职称问题首先还是心理问题,职称的第一意义是一种名誉,是学校和社会对某位先生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承认标志。虽然自古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但多半真个儿的书虫们,在书中所真正希冀的也还只是个‘名’字。 (p.120) ”在 90 年代之前确实如此,现在职称可不近是“名”的问题,对收入的影响也很大。又例如,说职称晋升,“你们大学里,这资料那资料,东抄西抄,拼凑本把破书,什么教授副教授的就到手了。 (p. 43) ”这在 80 年代初期的教学型高校,也许如此,但很快就不是这样了。希望破除“四唯”后不会倒退回去。还有院系之间的隔绝,“大学的院系,其实很像大山里的村落,或者家族,尽管它身在城市的人海中,却能够得以与他院他系他人他事完全隔绝,自足自立。隔行如隔山。这话一点不假,尤其在中国的院系之间,简直就不具有任何形容的性质,纯粹是事实。 (p. 9) ”情况也在变化。 “精神隧道”三部曲中,只有《侏儒》是传统结构的长篇,《眩晕》是 三 篇中篇纠结在一起,而《心界》则是七篇中短篇按时间依次排开。 作者金岱 ( 原名胡经代 ) , 1953 年出生于江西南昌。 1977 年考入江西大学 ( 现南昌大学 ) 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 年调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Mech 2020-2-21 22:55
徐坤的长篇小说《爱你两周半》 2004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结束处,作者附注“ 2003 年 10 月 -2004 年 3 月写于北京以北”。小说的独特之处是以 2003 年 SARS 爆发为背景。徐坤在九十年代的中短小说,例如收入《热狗》的几篇,风格独特。批判性解构性强,有些所谓“后现代”的意味。过去谈过三篇学界小说《 梵歌 》《 热狗 》《 呓语 》。本世纪作者写作似乎回归传统。我看过三部长篇,《我并不是个笨蛋》 (2002) 《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2002) 和《爱你两周半》 (2004) 。都不是严格意思的学界小说,但后两部与学界也算有些关系。这些长篇尚可读,但读过多少有些“泯然众人矣”的感觉,不复昔日机智犀利。再后来的小说或女权或主旋律,与学界完全没有关系,我觉得难以卒读了。长篇小说中,本丛谈原来准备只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由于疫情,这次说《爱你两周半》。 小说的故事比较简单。快到 45 岁风头正健的帝都地产大亨,正在与外地京漂的电视台非当红主持人在她的出租屋里幽会。主持人很漂亮,有章子怡的脸和巩俐的身材。所在小区出现 SARS 病例,被强制隔离。大亨挖门盗洞找关系想出去但都不成功,只能让自己的司机定时送食物。两人没有共同兴趣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因此感到度日如年。通过玩电子游戏她认识到大亨的本质, “这是一个能征惯战、善于积累财富、但却无法建立信仰的人。 (p. 128) ” 大亨的妻子是某高校经济学系的教授博导,两人婚姻名存实亡,只是教授还没有同意离婚,大亨也抓紧转移财产。教授的年轻男下属因为她的关照,以身相许。以夫妻名义参加旅游团到云南旅游,两人也有男欢女爱。收到帝都疫情严重消息后,教授与下属分手去沈阳看望父母,体验外地人对北京人的恐惧,然后回到北京。结局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大亨解除隔离后又发烧,仿佛经历了生死,对人生有了新的体认,包括理解了教授妻子的不易。更认清了自己, “人到中年,性欲已经不是个什么大问题。性的刺激,远比不上站在舞台中央,掌声、鲜花、大白光子一照、满脸粉底腻子、在亿万观众面前口吐莲花作秀表演更刺激。那种快感,更绵长,久有回味。 (p. 117) ” 然后大手笔捐款,广告效应也提升了生意。主持人以报名到小汤山一线以摆脱隔离的烦闷,在生死关头的历练让她重新审视了人生,调入电视台更重要的部门。教授有了性爱的滋润,容光焕发,也谅解了大亨;在 18 岁女儿高考后,同意离婚。 小说写到 SARS 爆发后的学校。“非典形势严峻了,学校开始隔离。五·一长假取消,教职员工一律都不许离开北京。各教研室主任轮流值班上岗,学生各班级的班主任一律深入班级到位。 (p. 110) ”“一宣布隔离,关起校门不准出去以后,学生们简直乐癫了!一大群从 18 岁到 22 岁之间的大孩子,每日给关在校园内,天天搞联欢会,上网,打球,看电视,瞎玩,谈恋爱,简直乐不可支。为了稳定这段时期内学生的情绪,学校食堂里里伙食改善,每天翻着花样的炒菜做饭。学校里的期中考试从简,全都变成开卷。毕业生答辩也网开一面,提问问题简单,要求答辩场地尽量在露天环境下进行,负责答辩的委员也尽量不外请,主要由本校老师担任。 (p. 187) ”这是北京高校的情况,上海的疫情没有这样严重。如果我没有记错,似乎教学都是正常开展。 小说中的教授或许只是女二号,因此涉及高校并不多。前几天说方方小说时,重点说了《 定数 》。在高校就职的定数到底是什么?或许小说中教授的沉思是个回答。“命里注定了。就是这么一类人,善于从痛苦中自欺欺人汲取养分,善于把颓败往事幻化成温馨回忆,在诗书画的白日梦里沉浸,于平板枯燥的工作中体会创造的快乐,以孤独和坚韧体会着辽远的宁静和幸福。命里注定了,就是这样一种人。也可能,象她这种人还有一大群,还不在少数。工作,旅游,孝敬父母,培养子女成人,看着学生们一茬一茬离校,走入社会,长大成人。 (p. 243) ”当然,能成为教授成为博导,也已经经过一番拼搏。“这么些年,起五更爬半夜,带学生,做论文,去进修,升职称,当博导,每一步不透着昏天黑地的辛苦? (p. 37) ”其实不仅是高校教师,任何行业要成功都不容易。如小说中那位主持人在第一线的感悟,“那几个已经很出名的记者主持人的工作态度,她服。每个人都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她信。她现在信。他们都是以生命做抵押、为代价,以极端的敬业态度、超人的忙碌和辛苦,赢得荣誉、信任和功绩。 (p. 234) ” 教授的情人是职场中另一类人。他们对高校抱有不太切合实际的幻想,因此难免会碰壁,甚至有失业之忧。教授第一次保他是他面临解聘。“解聘董强的理由也不是因为他教学水平不够,最大的反应是他‘不务正业’,说他心眼太活,在外面兼职太多,做电视搞策划拉广告的,整天在外面跑,曾经误过两次课。一个教师,把上课的事都忘了,你还能指望他什么?当然是不称职。 (p. 36) ”他过后仍不以为然只是准时上课。在他看来,“实在没有哪个职业象高校教师这样自由的了。有寒暑假期,隔两年还有一学期的轮空休假,又有轮流出国访学教课的机会,说白了也就是轮流脱贫,都是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之类儒家文化圈去教汉语,勤快一点,一年下来,挣个二三十万不成问题。在学校,只要把课按时给上好,你出去干别的,并没人管你。 (p. 36) ”结果因为没有论著不能晋升,又面临失业危险。“似乎只顾在外面贪玩,没有职业追求,这些年连一篇学术文章都没有发表过,每年到了评职称时他也不张罗报。这一耽搁,晃晃悠悠十年就过去了。梁丽茹电话里问他是怎么想的,他竟然答说他没想,只想着上课拿工资就行了,论文什么的没有时间写。 (p. 37) ”又是教授支招,“他的讲义写得蛮有新意。于是就帮他出主意,能否想法出版?不管自费还是什么费,只要是正规国家出版社出版的印刷品就行。时间来不及的话,可以先让出版社开个证明,表示专著已经付梓。 (p. 38) ”这是本世纪初职业化早期的情况。如果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新人非升即走,等不了十年。 作者徐坤 1965 年出生于沈阳。 1982 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 1986 年获得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研究生, 1989 年获硕士学位。 1990 年至 1996 年在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从事亚太文化文学研究。 1996 年至 2003 年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工作, 2000 年至 2003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2003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青园中葵—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Mech 2020-2-18 22:53
自发隔离中,想想学界小说有没有写非典隔离的。似乎徐坤写过,但学界特色不突出,是个言情故事,或者可以叫做非典时期的爱情。还能想到的就是梁晓声校园中短篇小说的结集《毕业生》了, 2003 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包括首次发表的《隔离日》《毕业生》《选修课》三部,已经过去发表过的《表弟》《婉的大学》《学子》和《贵人》四部。《表弟》和《婉的大学》篇幅稍大,另有单行本,以后单独谈,这里就不说了。故事主要发生在本世纪初,按我对学界小说的分类,已经进入职业化及其反抗阶段。但按作品的氛围,仍处于经济大潮的年代。 《隔离日》发生在非典大规模扩散的日子,就是 2003 年春。中文系大三学生徐倞因被怀疑接触过疑似患者而被隔离在医院。他隔壁是同时被隔离的教政治的乔老师,学校政治教研室主任。徐倞因为在一次校外专家的《红楼梦》讲座上被夸奖,有了才子之名。在政治课上没有认真听课,与乔老师也有些语言冲撞,被乔老师约谈。乔老师的弟弟刚从北京来,乔老师自己又发了烧。于是两人一起被隔离。乔老师是刻板的教师,相信电视新闻,让人觉得有些“左”。徐倞则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建议学校早日开展预防。在隔离中,两人在网上沟通,慢慢消除隔阂。确切说,是乔老师受到了教育。他弟弟被排除了“非典”,他们都解除了隔离。后来乔老师的课讲了从“非典”疫情爆发谈到体制利弊,似乎遇到些麻烦。他辞去了教研室主任,到时间退休,与老伴儿一起回了老家。 《毕业生》是个校园言情故事,多少有些俗套。“最像大学女生的女生”姚枫暗恋“无愧于中文系学子”的宋雨,但宋雨一直对她视而不见。姚枫正式与宋雨打交道,是向他主编的中文系学生刊物投稿,他认真修改后加按语刊出,其实宋雨也暗恋着姚枫。毕业时,中文系一位专门为指导宋雨而准备重新招研究生的老教授,不幸病故了。他没有把握凭分数胜出,放弃了考研。姚枫为减轻父母负担,也不准备考研了。他们都没有找好工作。姚枫出钱租了 15 天房子,两人同居。到期后,姚枫自行离开,约定双方三年后再联系。从开头到结尾,主要是宋雨在回忆和感慨。 《选修课》算是典型的学界故事了。男主人公是讲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曲老师,他一心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但学生并不需要。他本人曾是作家,主编过文学刊物,关张后到高校教书。女主人公是班上学生赵晓兰。他父亲因为热爱文学而潦倒落魄,罹患癌症。她由此对文学非常反感,但阴差阳错考入北京一所著名大学时被调剂到中文系。赵有个男友张传嘉,来自江浙农村,典型的文学青年,被曲老师喜爱。大学里选修课地位尴尬。“选修课选修课,在大学里,不过就是那么一种意思。教的也罢,学的也罢,相互配合点儿,相互照顾点儿情绪,才算双方明智。如果有一方不明智,关系必僵无疑。说到底,维持双方关系的,不就是那选修课的学分么? (p. 115) ”“现在大学里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学生欺负老师,尤其欺负选修课老师,动辄以不选某某老师的课作为对老师的‘杀伤性武器’。而选修课老师呢,慑于此,有时免不了产生迁就甚至讨好学生的心理。这么一种关系下,就能真的体现出学校以学生为本了么? (p. 118) ”故事开始时曲老师与赵晓兰因为作业有些冲突。后来发现曲老师是胃癌早期,同学们都到他家去看望他。师生们欢聚其乐融融,但关于文学的分歧其实依旧。 《学子》最初在哪里发表不清楚,曾与《档案》《贵人》等其他 12 篇中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学子》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这是个简单但有些悲情的故事。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清华大学数学系大二学子,为有钱大老板的小姐当家教。每周三小时,酬金三百元,路上往返还要三小时。小说故事开始于学子冒着风沙去上课,但迟到了半小时,小姐出去玩了。回忆第一次见面,老板说迟到五分钟小姐就不等了,小姐偷偷捉弄他,把口香糖粘在他手上。又回忆有次上课小姐对知识人的鄙视,大学中最有名的教授的工资,也就与她父亲小助理的一样。在等待过程中,与老板家里的厨师保姆交谈,理解了现实中人有尊卑之别。等了三个多小时后,黯然离去。 《贵人》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2 年 12 期,曾与《档案》《学子》等其他 12 篇中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学子》。《贵人》也是悲情故事,但比《学子》多些起伏。女主人公素毕业于北京某重点大学哲学系,正在原学校复习,准备考研究生。她父亲已故,患有肾病的母亲当钟点工。哲学不是她的自愿,但她想到北京实现梦想,就服从调剂了。从少女时代她就有自己的哲学。“简单明白通俗易懂一句顶一万句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了生存的哲学,实用主义的哲学。 (p. 376) ”她的生活愿景也很现实。“成为一名北京的知识分子型的女公民,以后嫁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相夫教子,孝养母亲。如此而已,仅此而已。 (p. 380) ”但她坚持要当公司白领,甚至拒绝了一位老教授指导她研究鲁迅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插句题外话,这也是实用主义的短视。如果她走那条路,毕业时或许正好赶上高校职业化发展的年代。复习考研,没有经济来源,家里也无力接济。她在图书馆看书时认识的朋友芸建议她找包养者,就是所谓贵人。芸自己是历史系研究生,就用这种方式谋生。每月最多服务 5 次,对方给 1800 元。这是生活逼迫出来的开放态度。“又非名门闺秀,又非金枝玉叶,为谁守身如玉?我们凭什么相信我们以后的丈夫肯定是处男? (p. 385) ”芸给素介绍了据说曾是诗人的自由撰稿人尼尔采。素谈不上喜欢,但也不反感,尼尔采还给她背诵自己的诗作,后来发现其实是位台湾诗人的原创。后来尼尔采说自己孩子得了白血病,无钱再维持两人关系,但给她预付了两年房租,还给她留下一万元。第二天尼尔采走了,但素没有找到租约也没有找到现金,觉得被欺骗了,大病一场,甚至还怀疑芸。芸解释尼尔采有自杀倾向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也曾是芸的“贵人”,但她不知道他精神问题。租房到期,素与芸同住。芸的男朋友是历史系的博士,找工作遇到些问题,跳楼自杀了。芸大病一场,素照顾她。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前两天,素做了刮宫手术。故事在素走进考场时结束。 不知为什么,梁晓声的校园故事中常有死神病魔出没。《隔离日》还算有惊无险,《毕业生》中的看好男主人公的老教授病故,《选修课》中的男主人公曲老师罹患癌症,《贵人》中包养女主人公的诗人发疯,女二号的男友跳楼自杀。这次没有说的《表弟》中男主人公自杀,《婉的大学》中女主人公室友病故。 或许没有充分理由,总是感觉梁晓声的小说有些主题先行。他有志为弱势群体发声,结果看到的都是弱势群体。不仅是人的弱势,学科也有弱势。这些小说反映了经济大潮下中文系的弱势地位。“中文系男生,在各大学的学生中,自尊心是格外娇贵的。有时候甚至表现得娇贵于中文系的女生。其原因尚待分析。之一也许是由于,现在中文系不论在大学里还是大学外,已被视为‘弱势学科’了。‘弱势’所指乃是毕业后择业更困难,就业了工资也较低。而且往前看,也看不到有朝一日能高起来的光明,所以难免自卑。自尊心太强是克服不了自卑心理的现象。 (p. 7) ”中文系学生要靠英文技能求职。“她们虽然在学着中文,但是她们中却几乎没有谁以中文成绩的优差为忧喜。是的,她们虽然在学着中文,却几乎全体的,一向的以她们英语水平的高低为将来谋职的资格程度。而中文水平怎样,在她们那儿,只不过是人生万不得已之时,谋最差的职业的一种最低的能力。 (p. 133) ”中文系学生都不想以后与中文有什么关系。“也许全国大多数高校的中文系,只有在这种不清楚的状态下才能继续存在。如果老师们内心都明镜似的清楚着,那他们还怎么教课呢?除非有自欺欺人的本能。 (p. 135) ” 小说也谈到了学校学生与教师的雇佣关系。“说到底,你和学生是雇佣关系。学生交学费,通过学校雇佣了你。你讲他们喜欢听的,你的课就受欢迎。否则,是你摆错了位置。 (p. 144) ”我觉得这完全是误导,学生那点儿学费远远不够学校的运行费用,学校才是教师的雇主。讲课不受学生欢迎的名教授多得是。作者认为这种所谓的雇佣关系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疏离。“坦率、诚恳而又循循善诱地为着她将来好,指出过她学习方面的什么误区。甚至对学生们这么负责任的教师,在大学里也日渐少了。起码,大学给她这一名学子的印象,已变得是那样了。教的也罢,学的也罢,似乎沟通已越来越少。似乎一个人如果不善于自己提前对自己的人生做些周到的考虑,那么大学里几乎无人点拨你。大学似乎越来越是只教你如何应对考试怎样获得文凭的地方了 …… (p. 93) ”小说也谈到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不同。中学教师学问肯定差些,但没有卖弄的毛病,更无私也更有责任感。在我看来,只是两者职业激励机制不同而已。“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的教授先生副教授先生们,往往几十年如一日,讲义是不曾变过的。即使有所变,主观色彩也大得很。从古到今,从中到洋,每凭个人好恶,自成一家,率性发挥,偏见歧见,曲解误解,充斥课堂。或以仁谤智,或以智诽仁,且仿佛天下第一见识,第一高论。从中获得很强烈的自我欣赏和希望被欣赏,自我崇拜或希望被崇拜的快感。 (p. 378) ” 小说也提到了考研究生的必要性。“从前,大学毕业是在中国成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前提;现在,如果仅仅是大学生的话,如果一辈子是大学生的话,那么也就一辈子自甘认命地当小知识分子吧!小知识分子只配有是小知识分子那一种人生的质量,这个规则是不言自明的。 (p. 134) ” 我个人挺有共鸣的是两位女生的对话。“我和你的区别在于,你没兴趣的,为了分数,你也强迫自己学。我不那么委屈自己。除了英语我要认真对待,其他各科,我只要求自己对付个及格就行。 (p. 132) ”我自己在读本科时也不想委屈自己,主要时间都用在数学上。那些工艺性比较强的课,都是对付个及格了事,虽然许多时候其实比及格还是要好些。 梁晓声 ( 原名梁绍生 ) , 1949 年出生于哈尔滨市。 1968 年高中毕业后,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 7 年。 1974 年起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7 年毕业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 1988 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2 年起,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为三年级学生讲文学写作与欣赏。创作过大量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回吹角连营—看电影《第一滴血》
Mech 2020-2-12 22:54
《第一滴血 (First Blood, 1982) 》是当年很有名的动作片。男主人公的史泰龙,比施瓦辛格出名还要早的打星。以前看过他们两人联袂出演的《断箭》。在有线电视的点播中看了一遍,画面质量还不错。 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曾荣获国会勋章的越战英雄兰搏 (Rambo) 去看望战友,发现他已经癌症去世。在小镇上被警长开车送走。他不满被驱逐,下车后又往小镇走,被警长拘捕到警局。受到虐待时因为战争记忆有了应激反应,袭警逃脱。警长带人追捕,在山林中多人被他打伤,而且一名警员从直升飞机上坠落身亡。翌日警长又带领州警围捕,没有受过很好训练的兼职州警惊慌中用火箭筒摧毁了兰搏藏身的旧矿道,以为他死在其中。兰搏从另外洞口逃出,劫了辆运送武器的军车。晚上攻打小镇警局,打伤了警长。在他的老上级罗蒙诺上校劝说下投降。他向上校痛陈自己的烦恼。在越南的战友和朋友多数已经阵亡,回国后受到反战人士抨击,在和平时代找不到工作等。最后被上校带走。 电影拍摄时,结束还不到十年越南战争,仍然撕裂着美国社会。电影反映的是那场战争给参战幸存者带来的创伤。只是男主过于骁勇善战,有些削弱了反思战争的主题。在乏味的现实生活中无所事事处处碰壁的兰搏,上山后似乎回到了越南战场的燃情岁月,所谓“梦回吹角连营”,大显身手。 从科学逻辑上,这其实是蝴蝶效应即初值敏感性的故事。主人公兰搏只是想吃点东西,他的对手警长只是要维护小镇的平静,为此他先驱赶后逮捕了拒绝离开的兰搏。他们其实没有特别大的矛盾。他们谁都没有想到,最后不仅出了人命,而且整个小镇被搅得天翻地覆。在高度非线性不确定的现实世界中,尤其需要老子的智慧,“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现实中也有深刻教训,如现在的疫情,八人封口霍 ( 祸 ) 去病,九州闭户辛弃疾。 从社会逻辑而言,关键问题是有些人如男主人公的职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要。这其实是所以社会都会存在的问题。但这种职业技能是作战杀人时,对社会秩序有较大威胁。电影中兰搏还只是作战而不是杀戮,尽量避免死人,但显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认识,或者有足够的技能优势。幸好市场机制也在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的民间保安公司应运而生,如所谓黑水。在和平年代,保安公式可以招募那些有作战经验的人,到需要的地方效力。 近四十年前的电影,现在仍不失精彩,堪称难能可贵了。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生正被儒冠误—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学界故事部分)
Mech 2020-2-10 22:53
封城以后开始在财新网上贴出的《 作家方方的博客 》挺有意思。过去分两篇谈过她的中短篇小说结集《白梦》,这次说另一篇中短篇小说集《暗示》中几个学界故事。结集的标题取自其中一篇小说的标题。 2000 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集中有几篇学界小说,如《禾呈》《定数》《言午》《金中》《幸福之人》,有完全与学界和学人都无关的小说《风景》和《埋伏》,还有些写学界外的知识人,如《祖父在父亲心中》《状态》《行为艺术》。《禾呈》已经是扩展的长篇小说《惟妙惟肖的爱情》一部分,不在本文中说了。这里只说另外几个学界故事,《定数》《言午》《金中》《幸福之人》。 选这个结集谈,主要是其中有《定数》。《定数》是很有意思的学界职场故事,发表于《山花》 1996 年第三期,《小说月报》 1996 年第 6 期转载。故事发生在 91 年前后。男主人公四十岁讲师肖济东向来好说活,屡受领导表扬。但因破格晋升副教授必须 35 岁以下而失去资格,索性辞职去开出租车了。同事们不理解他的选择,但夫人儿子都很开心,等于有了私家车。出租车司机当然也有烦恼,助人被怀疑肇事,个别交警刁难等,但都得以顺利解决,运气不是一般得好。但他仍不开心。“这不是一个读了许多年书的人想要做的事.实在做了,也至多是一种无奈,而不是一种真正的选择. (p. 236) ”他“开始怀念那些数字的公式。怀念坐在桌前苦苦思索和反复推论的日子。怀念机房里计算机哒哒哒哒敲击键盘的声音。怀念试验室里的静谧。怀念学生。在讲台上叱咤风云的感觉。怀念训导学生时的风度。怀念黑板。怀念将粉笔扔进粉笔盒时的弧线。怀念抽象。怀念思索时的苦恼。怀念崇高。并怀念由此而带来的系主任对他喋喋不休的表扬。 (p. 223) ”特别是同事癌症晚期,仍想请他帮忙,接手自己未完成的工作,并联名发表。他决定重新回到高校当教师。这其实也是当时仍留在高校中而没有下海的人的共识,“学问还是得做。穷就穷点,没穷到自己讨厌自己的地步就行. (p. 239) ”比较麻烦的是,有些留守者已经到了讨厌自己的地步,但仍然没有动。小说的标题,或许也是主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而每种活法都有自己的定数。要紧的是你是不是在做属于你的事情,如此而已。 (p. 241) ” 这个故事我读来觉得很亲切。我自己就是沾了倡导 35 岁以下破格晋升的光,在 92 年当了副教授,大致与小说所写是同一时间。我也像男主人公一样,“一直以为一个人一生都在一个地方做事是一种美好品行的体现。一则说明他敬业尽职,二则说明人事关系和谐。 (p. 205) ”虽然我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做到,但也不觉得是污点。对生活的理解也与男主人公类似,“对生活的肯定与否定,都是拿自己的过去作为参照,并不知人家都已进入什么样的境界。这样,肖济东就很容易得到满足,多数时候都对自己日下的生活持肯定态度。 (p. 214) ”“可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不可能大家都活成一样的。谁活得好或谁活得不好,全靠活的人自己感受,别人何曾有资格评说。真要有一天,人人都活成一样,这世界还不让人腻死? (p. 234) ”于是心平气和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你就是一个老百姓,忍受来自各方面的气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气是你的职责。 (p. 230) ”“没人看重我们,我们就得自己看重自己才是. (p. 231) ”更主要的,我认同小说的主旨,“一个人一生合适做什么和不合适做什么,一切都是有定数的。 (p. 238) ”按定数做事,就是所谓顺其自然,可能会事倍功半。 另外三篇学界小说《言午》《金中》《幸福之人》最初发表于九十年代,《长江文学·好小说》 2014 年 4 月重新发表。这些可以看成一组,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都是写学者被迫离开学界,重新归来的故事。《言午》《金中》两个故事的标题,都来自现实生活中故事的原型,姓氏的拆字,就是一位姓许,另一位姓钟。 2014 年时,方方已经是名声如日中天的大作家,仍要重新发表过去的作品,其中或许有深意。 《幸福之人》发表最早,刊载于《人民文学》 1991 年 7/8 期,是个简单至少在表面上还是欢快的喜剧。故事应该发生在 80 年前后。四十好几的林可在五十年代被误打成反革命。原因也很搞笑。他抄写了右派言论,准备写批判稿。抄件夹在书里,书借给女友,女友又借给别人。两年后,有人举报反动言论,鉴定笔迹是林可写的。他以为是女友检举,不顾她恳求,中断了关系。二十多年后,回到他当年任教只有半年的学校,恍惚如梦中。对比劳改农场,学校仿佛天堂。那些衣冠楚楚的人也不是管教干部,没有什么人训斥他。于是他心满意足与世无争地重当教师教数学。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劳改中,因为管教干部对数学感兴趣,他仍在钻研数学,因此学术水平不低。当年女友已经与他人结婚生子。但后来有二十八岁的美女研究生小朱欲拒还迎投怀送抱,两人稍有曲折就谈起了恋爱,甚至在小朱要求下干起了当时的违法勾当,未婚同居而且未婚先孕。两人结婚后,赶上评职称,学校给了林可讲师,他很满意。小朱觉得他应该是副教授找领导争取,但都说他教龄太短。他在外面跟人家抱歉,妻子怀孕情绪不稳定;回家批评了妻子,觉得能当讲师已经很幸福了。这就是幸福的人。 《言午》出版在九十年代末了,《小说月报》 1998 年 2 期曾转载。《言午》是有些离奇而且非常悲情的故事。不算回忆,故事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中期。五十年代末留学海归的言午博士,“好狂傲,好大派,才气逼人,是整个机关最年轻的博士,最不可一世的人。 (p. 253) ”但 67 年时,因为打死了多年不合的学术上死对头柳子悦,被判刑 13 年。出狱后在学校当垃圾工。教研室主任的儿子知道他曾是洋博士,好奇去与他攀谈。主任为此失眠。言午对主任儿子说,是主任打了柳子悦,并伙同他人诬陷他,他无力澄清,也就不吱声了。后来柳子悦居然从美国回来了,并没有死。原来他只是被主任打昏,言午给他 300 元和姓名地址,他找到那人偷渡出国了。其实那人是言午妻子的表兄,妻子让他汇款托表兄买进口表,言午掏手绢时不小心掉了,被柳捡到。柳要求大家一定为言午平反。主任作了大量工作,甚至准备让出自己的主任位置。都安排好后,主任失眠都好了。言午却拒绝了,他愿意还当垃圾工。主任又失眠了。柳子悦从美国写信给他,“你把自己搞成一堆垃圾,粘在每个人的眼珠上。眼珠上有污秽垃圾的人,心里头能舒服吗?你要的就是他们的不舒服。但是你错了,人的脸皮和良心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p. 252) ”。但言午其实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不由自主。他现在就想这么过完一生,平平静静,稳稳当当。 …… 十三年空白的岁月,回到所里他还能研究得出什么? (p. 252) ”果然,习惯后主任也不失眠了。言午妻子本来是学艺术的大学生,嫁给言午后成为专职家庭主妇。见言午如此落魄,抑郁成疾而亡。言午对着亡妻静坐三日,把自己饿死了。主任又失眠了。虽然作者干过体力劳动,我还是觉得她对体力劳动者的生活看的过于乐观和浪漫。“言午现在才认识到劳动人民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那么豁达。因为整日劳作使他们不被思想所困扰。他们从不苦思苦想,也没力气在劳作之余钻牛角尖。言午原先觉得干体力活的人可怜,而这会儿,却悟出他们才是真正活在人间的神仙,而那些可怜他们的人倒更可怜。 (p. 248) ”这个故事不仅有对历史控诉,也有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金中》是另一类悲伤的学界故事,大概发生在八十年代中期。金中是李四光的学生,在五十年代后期正在写部有望带来专业盛誉的专著。不料因为新分来批大学生,总数增加,按比例算的坏人也需要多一个,就把金中算了进去因为他有历史问题。四十年代后期,金中与上司不睦而辞职。国军军官的表弟兼妻弟请他喝酒,他不肯,后来说他有上好金华火腿就去了。然后在表弟手下挂个随军医官的名领过饷,不到一个月就走人了。成了坏人后,由研究所到最远的勘探队食堂烧火,一干 25 年。“他在那里先用十年时间认识了自己的卑微猥琐,又用十年时间习惯于卑微猥琐,再又在五年之中将这些东西深植于骨髓里永远固定下来。这些玩艺儿在他骨头里生长繁殖,遍布于周身又开始生长新的东西,比方恐惧感,比方紧张感。 (p. 262) ”表弟在省里当了政协委员,又有许多台湾故旧,有些能量。在他呼吁下,金中平反,而且当了所里为数不多的正研究员,虽然他自己觉得并没有专业上成绩。表弟每年给他送火腿。金中的子女也不如意。大儿子在边疆回不来。小儿子去美国,也只是底层劳动人民。原来高中的高材生立志做钱学森第二的二儿子去农村结了婚落户在县城,落实政策,带着媳妇回到他身边,在领导关心下开个小卖部。“媳妇是小县城的人,不土不洋,自以为是,既无农村姑娘的淳朴,又无城市女孩的落落大方。心眼多得让人觉得她不是凡胎所生,说话永远让你去理会弦外之音,从不直白 (p. 260) ”。自然相处不好。金中终于完成当年的专著,找到在出版社工作的学生,学生敷衍他有出版社经济压力,以后有机会就出。其实“那书中所有的观点都过时了,出这样一本书出版社会遭到同行们耻笑的,故而这本书根本不可能出版。 (p. 266) ”开小卖部的二儿子完全是商人,而且是奸商,最终被吊销了营业执照。这个故事很有些初态敏感性的意思,似乎当初的一顿火腿,改变了一生。学者的生涯有其脆弱性,在某些社会中尤其脆弱。 某种意义上说,这四个故事其实都是说的“定数”。学者的“定数”就是与学术同在。有学术的长进,就是“幸福的人”。否则就像金中那样虽生如死,或者像言午那样生不如死,尽管他们曾是名师弟子或海归博士。后面三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八十九十年代,其实还是强调历史伤痕的影响。回顾历史,我觉得伤痕的害处,不仅是直接带来的痛楚,更是掩盖了新的病灶,让人们无法预防即将到来的更大伤害。九十年代初期甚至中期是学界的萧条期,尤其是年轻学子,很少能心如止水,或多或少会感慨,平生正被儒冠误。幸运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陆学界在九十年代后期触底反弹了。“忍过事堪喜。” 作者方方,本名汪芳。 1955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1974 年中学毕业待业半年后在民办企业“运输合作社”当装卸工。 1978 年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 1984 年毕业,被分配到湖北电视台。 1989 年调入湖北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94 年创刊《今日名流》任社长兼主编。 2007 年任湖北作家协会主席。 2012 年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任。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韩国电影《流感》
Mech 2020-2-9 22:54
很少看韩国电影,最近在疫情中看了《流感》。这是以致命流感爆发为背景的故事。看过后觉得有些像我小时候看过的朝鲜电影。 故事开始是两条线索展开,男主和女主的交往,致命流感的传染。第一天线索,男主是救援队员,以救人为己任。在救援遇到车祸的女主时,弄破了她的裙子,把外套接给她,等待她洗干净还回时再套词。女主是医院医生,因为车祸丢失了资料 U 盘被上司批评同事嫌弃,还衣服时不但未洗而且请男主去找她在车祸现场丢的包。男主不太情愿,但等女主走后还是找到了。里面有手机,接到女主女儿的电话,约定去还手机给女儿。第二条线索是东南亚某国约二十人在集装箱中水路偷渡韩国。途中爆发致命流感,到韩国后只有一个小孩还活着。带离途中,病毒小孩逃走。在韩国接头的兄弟两人,弟弟感染,很快发病,在医院身亡。小男孩可能还有弟弟传染多人。这种流感发病很快,导致车祸爆炸等,一片末日景象。总统和总理决定封城。 随后男主和女主基本上在一起。女主女儿遇到病毒小男孩。小男孩怕传染她,自己溜走。小女儿要还手机的男主一起找小男孩。女主也来找他们。在一个大超市里,因为病情爆发,超市封锁。三人勉强逃出。男主要留下救出其他人,女主带女儿借用男主的车去乘最后的直升飞机。因为女儿发烧,被拒绝登机。在隔离区甄别时,男主女主相遇。出些乱子,女主乘机带着女儿通过检测,混进未感染区域。男主知道后有所批评。带病毒小男孩在在无污染区域的医院中。女主带着女儿输入了小男孩的血清,因为来不及等分离出抗体。小男孩在运送过程中,被那位死了弟弟的哥哥刺伤,不治身亡。女主随运送小男孩的车离开了隔离区。小女孩感染也被发现,要带回污染区当成尸体烧掉。人们发现隔离区没有治疗,只是等死然后烧掉,准备冲出去。男主乘乱在污染区的尸体堆中找出小女孩,她开始好转。女主向上司说明她女儿也有抗体,要去运她出来。美国代表怕病毒扩散,坚持封锁,并要想冲出来的人群开枪;并且在控制不住时准备飞机轰炸。总统英明神武,威胁调动导弹击落飞机,美军撤退。男主女主带着小女孩闪亮登场。有了抗体,致命流感治愈。 电影情节场面尚可以,但缺乏对人性的挖掘。容易受到思想单纯认识感性的人欢迎,其核心理念是爱能治愈一切,包括传染病。那个带病毒小男孩出于对女主女儿的友情,没有抗拒抽血,让小女孩有了抗体。小男孩被杀,人们再度绝望。男主冒着生命危险,救出小女孩,保住了抗体。这样也就战胜了致命流感。看不出研究有什么用处,甚至也看不出隔离的必要性。如果不是女主违规把染病的女儿代入无病区,还没有在小女孩体内产生抗体的机会。电影的这种观念,与美国电影《 传染 》想比,真是判若云泥。科学性方面也有很大问题。研究出抗体,到制成药剂,至少几个月,《传染》中似乎百余天。 后来想想,电影两个最基本特点,是煽情和仇外。这两点通常是对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很有吸引力。男主和女主的男女情,女主和她女儿的母女情,男主和他搭档的战友情,偷渡客地接两人的兄弟情,甚至总统对国民的关爱之情,都演得催人泪下。所有的麻烦都是外国人导致,东南亚人偷渡代入了病毒,在美方官员坚持下把患病和没有患病的人一起隔离,而且不让健康人撤离,根据战事指挥权协议要求军队向冲出隔离带的民众射击,甚至直接调动飞机准备轰炸。总之,问题外国输入,残酷的举措有不得已的苦衷,而且最后还能顶住外国压力拨乱反正。正是在煽情和排外这两点上,与我小时候看的朝鲜电影相似。看过后的第一印象还算准确。 虽然这部电影尚可观,但我不喜欢韩国片也真不是没有道理。差劲的英语电影,至少可以当成听力材料用,毕竟读过听过没有兴趣的英语材料多了。非英语片,这种废物利用的功能也没有。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7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热度 2 Mech 2020-1-29 22:55
在新型肺炎流行中,看美国电影《传染 (Contagion, 2011) 》。真堪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标题所述,这是个疾病传染的故事。以故事情节而非人物形象为主线,人物众多,很难认全,而且比较类型化。开始是美国女高管与婚前男友春风一夜后匆匆去机场,在途中发病,到家不久就死了,她的小儿子也被感染而死。她的丈夫先天免疫,她女儿防护较好,都没有死。女高管接触过的人包括前男友等,还有间接接触过的人都纷纷发病。咳嗽、发烧、昏迷、脑出血,最后死亡。丈夫小心地隔离女儿,特别是不让她与男友交往,坚持到最后。同时还有几条线索并行展开。第一条线索是美国 CDC 方面。 CDC 开始调查,调查一线有位干练的女博士也感染后牺牲了。 CDC 的首席科学家紧张思考对策,也主张向社会公开示警。但上级怕造成社会惊恐,拒绝了。首席科学家出于亲情违规因无人替代继续工作,最后把自己摇号得到的疫苗让给邻居孩子。有些科研人员在紧张研制疫苗,甚至不具备 4P 实验室也在尝试。一线研究的女博士取得进展,并在自己身上实验,终于成功研制了疫苗。第二条线索是自媒体爆料人。他坚持说疫情是阴谋,不需要疫苗,服用一种植物制剂就能治愈,还谎称自己曾得病并治愈。他有大量粉丝,为抢购植物制剂甚至爆发骚乱。尤其是他偷听到那位首席科学家向妻子泄露要戒严的消息,并在对话节目中公布,更是取得公众信任,他自己也大赚一笔。第三条线索是时间卫生组织 WHO 派出位女工作人员到香港调查病毒传染源头。在结束时被当地工作人员带人绑架,要率先得到研发出的疫苗。疫苗研发成功后, WHO 提供疫苗救出那位工作人员。在机场时给她疫苗并告诉她,给当地人其实只是安慰剂,因为不能向恐怖行为妥协。那位女工作人员带着疫苗愤然离去。去处不清,感觉似乎有些斯德哥尔摩症。三条主线之外,还有些故事的背景。面对死亡,社会回到丛林时代,弱肉强食。抢掠分发的食物,并入室抢劫。 在电影结尾处,展示了传染病的起源。在香港还是附近什么地方,一棵树倒下,惊飞蝙蝠而掉进猪窝,被病毒感染的猪送到高级赌场厨房,大厨处理生猪肉未洗手就与开篇患病的美国女高管握手合影,于是病毒被带到世界各地。故事的整体逻辑,就是这种初态敏感性,或者说是蝴蝶效应。 电影的科学性总体上无可置疑,除了疫苗的研发似乎过于容易,毕竟病毒变异很快。但故事性和观赏性都比较差,据说演员中大腕云集,我看电影少,都不知道。我自己觉得该电影有三点启示。 其一,战胜病毒依赖研究进展。这种研究并非是拥有超级装备的大型团队,而只是聪明勇敢的自由探索者。这可能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新发现不可预测,多样性是健康的研究生态。过于集中或许有其最优性,但往往缺少鲁棒性。 其二,从纯粹生物学角度,病毒有助于人类进化。不仅身体弱的会病故,缺少科学常识的如相信鼓吹阴谋论的自媒体人那些粉丝,如果言行一致,拒绝疫苗,就会死于病毒发作。经过病毒洗礼留下的,不仅身体更强壮,智力也应该更高。在这个意义上,阴谋论的倡导者不仅为自己谋利,也为人类生物进化做出贡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细思恐极。 其三,政治家比科学家需要考虑更多因素。他们要在控制传染和稳定社会方面有所取舍。他们的决定事后看也许不够明智,其动机也很复杂,但当时的措施未必完全没有道理。 该电影 的 光明结尾,有着启蒙时代以来对科学进步的乐观主义态度。“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Wir mü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 ) ”但影片展现了疫情爆发后的恐怖,尤其病毒快速传播与人性阴暗力量的耦合共振,还是让人不寒而栗。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709 次阅读|5 个评论
俄罗斯学术界进入职业化初级阶段
Mech 2020-1-19 14:08
看到《知识分子》上的简讯,《 俄罗斯近千篇论文被撤稿,未来还会有更多 》。我感觉俄罗斯学术界进入了职业化的新时代。如果不是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可预料的灾变,俄罗斯学术界将逐步告别资金匮乏、人员流失的窘境,能够重回世界前列。 学术工作职业化源于学术在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现代社会的需要。简单说,学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必须有过去无法比拟的巨大体量。从而不能像过去前职业化时代那样,只依赖为学术献身的人,而必须吸引更大数量的以学术谋生的人。 美国在当今世界的科技霸主地位,因素很多,至少也包括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完成了学术工作职业化。如果不算大陆中国,美国学界最像商界,全方位的激烈竞争,高校与高校竞争,教授与教授竞争,学生与学生竞争。这无疑有很多副作用,但学术确实在竞争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学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大陆中国在世纪之交前后也启动了学术职业化的进程。学术及学术对社会的贡献都取得了长足长进,特别是对大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有所贡献,虽然也存在大量问题。 那篇关于俄罗斯的简讯,虽然似乎是负面报道,其实是个重要信号,俄罗斯学术已经进入了职业化时代,虽然只是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有许多特征,如产出量化、联产计酬等,也难免弄虚作假。从大陆中国经验看,这个初级阶段迟早会被超越,进入成熟的学术职业化体制。至于初级阶段持续的时间,我看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对学术界的非学术性干预,一个是与国际成熟学术体系的关联。非学术干预越强、与外界联系越弱,初级阶段的时间越长。 这是一叶知秋,还是管中窥豹?我们拭目以待。 附:俄罗斯近千篇论文被撤稿,未来还会有更多 撰文 | 杨 枭 责编|陈晓雪 ●   ●   ● 据《华盛顿邮报》 1 月 17 日 报道, 869 篇来自俄罗斯的科学文章最近被撤回,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撤稿 。 去年,俄罗斯科学院设立反学术造假委员会( RAS Commission for Countering the Falsif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要求撤掉发表在 541 种俄罗斯期刊中的 2528 篇研究文章,原因是这些文章涉嫌抄袭,或相同内容更换题目重复发表。 截至 2020 年 1 月 6 日 ,已有 263 本期刊同意撤回 869 篇论文。俄罗斯科学院委员会预计未来几个月将撤回更多论文。 2012 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要加速发展俄罗斯科学,并且设立目标,到 2020 年,至少有五所俄罗斯大学进入世界排名前 100 ,并且全球对俄罗斯论文的引用要有大幅增长 。《华盛顿邮报》称,这一政策为科研机构提供了更多的资金,但同时也给科学家施加了压力,要求他们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无论质量如何,每年都要发表多篇论文。 2018 年,俄罗斯科学和高等教育部长米哈伊尔 · 科秋科夫( Mikhail Kotyukov )表示,俄罗斯需要将其研究论文的出版量增加一倍,并于 2024 年跻身世界科技大国前列 。俄罗斯的资助和大学排名根据已发表的论文数量而定,大学向那些发表更多论文的人提供晋升机会。 “ 这是俄罗斯科学史上最大的论文撤回案。 ” 反学术造假委员会的科学秘书安德烈 · 扎亚金( Andrei Zayakin )表示,之前从未有过数百篇论文被撤回的情况。 2013 年,他与其它科学家联合成立 Dissernet ,以打击学术文章和学位中的造假与剽窃,以及出售论文以牟取暴利的行为。 Dissernet 小组在 2018 年使用反剽窃技术,发现在过去四年中有 7251 例学位中涉嫌抄袭,大多数是经济学、教育和法律专业。小组发起了撤销学位的运动,但是收效甚微,由于诉讼的时效性限制, 2010 年以前授予的学位不能被取消。 俄罗斯最大的科学出版组织俄罗斯科学编辑与出版者协会伦理委员会主席安娜 · 库列肖娃( Anna Kuleshova )表示: “ 科学的基础和对科学的兴趣已经丧失。取而代之的是,留住资金的渴望,所以那些愿意采取任何操纵的人,才成为了主宰局势者。 ” 参考文献: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europe/putin-wanted-russian-science-to-top-the-world-then-a-major-academic-scandal-blew-up/2020/01/16/f58239ec-34b9-11ea-898f-eb846b7e9feb_story.html https://www.nature.com/news/putin-promises-science-boost-1.10223 http://www.sib-science.info/ru/fano/vernutsya-v-06062019 https://www.dissernet.org/ https://www.5top100.ru/en/news/89462/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2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段好春藏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Mech 2020-1-17 22:52
虹影的小说《英国情人》,原名《 K 》,版本变化比较复杂,在附录中专门说。虽然我个人更喜欢修改前的《 K 》,本文所用的版本为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版。该版是《 K 》被禁止发行后修改书名重新出版的最早“洁本”。故事开始于 1937 年 7 月,男主人公裘利安·贝尔在马德里战场上死于佛朗哥军队的轰炸,遗书展示了 1935 年 9 月他到青岛大学的故事。其实也不是学界小说,只是发生在学界的性爱故事。来自英国牛津文人世家的裘利安·贝尔教授与诗人和文学期刊《青岛文学》编辑闵的婚外恋情,闵也是青岛大学文学系主任郑教授的妻子。两人刚见面时,裘利安 27 岁,闵 35 岁。 裘利安受聘到青岛大学教授英国文学,为期两年。到达后发现同事和眷属中只有文学系郑主任的太太闵姿色尚有吸引力。闵旁听他的课,后来在郑和闵单独宴请他时,郑有事离开,裘利安开始调情,隐约也感受到闵的性趣。闵去北京,临行前给裘利安她在北京的地址和小说手稿。裘利安也去北京,两人同游共枕。闵的床上功夫让裘利安有些招架不住,虽然他是已有过 16 位女友的风月老手。这个大概也像搞研究,低水平重复并不能增强能力。两人还一起体验了吸鸦片。回到青岛后矜持几天后,闵仍创造条件两人滚床单,他们有早上八点到九点的一个小时。闵只穿外面的旗袍到裘利安的房子,看着表上床,再及时回去。一段时间后,都有些乏味。闵希望找到他们关系的未来,其实就是走向婚姻,后来数次以死相逼。裘利安有些厌倦,无意与闵有性以外的关系。两人互相冷淡段时间。闵接待朋友亲戚等。裘利安分别与另外的美国女人和英国女人约会。僵持中,裘利安第一次说出爱着闵,但闵似乎不相信。情爱受挫,裘利安去川北找红军,想参加革命。没有找到,反而被革命的残酷性所吓倒,回到学校。他离开期间,闵尝试自杀。回学校的裘利安和闵同床共枕时,郑教授被仆人引到现场。裘利安没有表示有意与闵结婚,而是道歉辞职离开。情爱受挫,再次又驱使他走向革命。这次去了西班牙,参加马德里保卫战,一般认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序曲。闵知道他必死,再次以自杀召唤裘利安。这次仍然灵验,但来的其实是裘利安的鬼魂。两人再度感受做爱,“他爱她,就像她爱他一样,他和她动作从未如此热情而狂野。他们一直在高潮里,四周是不断轮回的天地,是斑斓闪烁的河流,广阔和悠长。 (p. 175) ”最后以“给裘利安的诗”结束。 裘利安的形象比较俗套,基本就是真实人物 Julian Bell 的写实。有浪漫情怀的西方自由主义者,这派自由主义者,名气更大的或许是拜伦。追求个性解放,私人生活放纵,以此反抗英国清教传统和社会上层的伪善。他自己对闵这样说,“在他母亲怀着他时,他的父亲克莱夫·贝尔就和弗吉妮娅阿姨有事;母亲和罗杰成为情人,并鼓励父亲去追求她的女友。父亲大部分时间在巴黎、伦敦的这个那个情妇那里,但母亲在家里始终为他留有一卧室书房和起居间,满是母亲的壁画。他们相互关心,还是一对夫妻。母亲的终身男友邓肯·格朗特是个双性恋,男朋友来时,他就和男朋友睡,男朋友不来时就和母亲睡。他有弟弟昆丁、妹妹安吉莉卡,但安吉莉卡却是母亲和邓肯的孩子。 (p. 27) ” 闵的形象更有新意和特色,推测不是原型的简单摹写,而是有很大艺术加工和虚构。在作者笔下,“她实际上是两个人:在社会上是个西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文化人,新式诗人;藏在心里的却是父母,外祖父母传下的中国道家传统,包括房中术的修炼。她一直没有机会展开她的这一人格,未料到在一个欧洲人身上得到试一下的机会。 (p.67) ”她 27 岁接受当时已经是大学教授郑的求婚后,因为床第不谐,婚后并不幸福,而且无法言说。“按新文化标准,她的婚姻是成功的——文学教授与文学家的结合,算是佳话。她若与任何人谈她的不幸,别人都会认为她疯了。 (p. 67) ” 小说不仅淡化了时代背景,其实大学生活也是虚写。但从仍可以看出当年大学教授的优渥生活。裘利安“他的住所竟是一幢独立两层德式小楼,前有庭院,后有花园。国立青岛大学每位教授都配有这么一幢花园房子。整个大学圈用了大半个树阴葱绿的小鱼山坡,绿瓦银墙,高低错落,面朝波光斑澜的海湾。 (p.8) ”他的收入,“在南京教育部副部长杭立武那里取到聘书,上面写着一年九百镑年薪 (p.9) ”,而且不用交税。按英国的战时汇率,英镑换算成美元,年薪是 3600 美元。当年的收入水平,“房租三十美元,两个仆人付得实在太高,就由于他们会讲点英文,二十五美元,而一般工人一年收入才十二美元。食品一个月不会超过三十美元。 (p.10) ”他只教 9 到 12 节英国文学课,收入比一般英国教授还高。裘利安可算位诗人,但并非职业学者,他的文学评论被他姨妈弗吉妮娅的出版社拒稿,让他清楚“虽然他在中国当堂堂皇皇的教授,实际上没有明确的专业。 (p.102) ”当然,来访的外国教授是学界的高端。低端也是挣扎在失业线上,如小说中信手写到的工作得而复失的代课教师。“新学期开始,学校已开始上课。找不到裘利安,刚请了一个代课教师。现在裘利安回来了,必须先安排辞退代课教师的事,然后裘利安马上就可以上课。 (p.165) ” 小说提到东方道家的“房中术”,对故事发展和女主人公性格都不可或缺。“房中术是男女双方的互滋互补,阴阳合气。男人只要他能学会这个对应方法,就会更有益,并非牺牲对方 (p.67) ”。与裘利安交欢用了房中术之后,闵的感受很棒,“几乎一直在高潮上,七八个小时飘浮在高潮上。……像风吹起的云一样飘在空中。这是我有生第一次。 (p. 69) ”或许房中术也有夸张的成分,“一动不泄,则气力强……再动不泄,耳目聪明;三动不泄,众病消亡;四动不泄……十二动不泄,那就通于神明。 (p.67) ”房中术主旨似乎是使对方快乐而自己长盛不衰。按照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也没有那么神秘。“房中术的秘密,需要一种修养,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房中术就是爱情!当他爱到一定的深度,就自然会努力使所爱的人快感持久,而不是图自己痛快,有了这个动机,就能不泄,反过来自己也能持久。 (p.167) ”从道家的观念看,这其实也是万物的通例。如《老子》所谓,“反者道之动”,“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值得注意的是,裘利安那样的西方人,对民国的西化知识分子有种批评甚至轻视的态度。“中国知识分子,从西方学来的自由主义,只是高谈阔论不准备实践的自由主义。他们缺少的就是把信念付诸于行动,甚至政治行动的能力。……郑面对侵略的‘冷静’,闵面对爱情的‘体面’,就是明证:中国还没有成熟的自由主义。 (p.43) ”他们不仅没有学到西方的长处,也轻易放弃了东方的长处。如闵的丈夫郑教授,“郑是全部西化的欧美派知识分子,非常崇奉进步,听都不想听道家的‘迷信’,房中采纳之术更是中国封建落后的象征。她暗中在行房事时,在郑身上试一下,郑像中了毒,躺倒一个月,试验完全失败。此后房事不仅少,而且似乎走过场。她只能用习房中术自我修身养性,得到性满足。 (p. 67) ” 整个故事,似乎暗合于唐人吴融的七律《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前两句调换顺序就更贴切了,“墙外行人正独愁”,“一枝红杏出墙头”。我本来想用“一枝红杏出墙头”作为该文标题,但该句诗宋人叶绍翁的改写更出名,“一枝红杏出墙来”。陆游则干脆用了原句另外成诗。现在用的标题也是宋人的诗句。 从小说艺术角度看,虽然我不是内行,还是觉得高于通常的学界小说。优点包括但不限于,故事叙述的节奏,种种暗示和必要的重复,以及自然流畅的语言等。值得注意的还有小说的叙述视角,始终跟着男主人公,除了最后的几首诗。从他的角度看外界,也展现内心感受。这往往是所谓“爽文”写法,但该书并不是。尤其是女性作者,这种写法就更不同寻常了。推测原因是男主人公的资料如遗书通信等更多些,这种写法加强了叙述的客观性。 小说背后的真实故事更引人注目。《 K 》中暗示得更直白,女主人公林是裘利安的第 11 位情人,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程教授的夫人。诗人和作家凌淑华的先生陈源 1929 年起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和院长。他 22 岁就当了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在教授任上曾与周氏兄弟等激烈笔战。尽管小说可以认为是纯属虚构,但凌淑华和裘利安的姨妈弗吉妮娅·吴尔芙的文字交往,完全是史实。凌淑华的英文自传性散文手稿在吴尔芙故居发现,并于 1953 年以 Ancient Melodies ( 《古歌谣》 ) 为标题出版。裘利安与凌淑华的风流韵事,见诸裘利安的信件,推测至少不是完全虚构。对两人关系,陈源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知情。顺便一提,凌淑华与徐志摩的互为知己也是文学史中的佳话,但凌淑华烧掉了与徐志摩的所有往来信件,实情就无从确认了。小说中写徐诗人说闵将是“中国的曼殊菲尔 (p. 24) ”,当年徐志摩就是这样说凌淑华。据说凌淑华九十岁在京病逝前弥留之际,还念叨徐志摩,而不是陈源或裘利安。才华的益处,也包括能把有些尴尬变得唯美。 我对凌淑华和陈源都非完全陌生。读过他们的随笔和散文选集,都不止一本。事实上,我读过百余位现代 ( 在文学史的习惯用法上,意味着非当代,就是五四之后四九年之前 ) 作者的散文选集,以及十余位我喜欢作家的全集。最早知道陈源的名字是从鲁迅杂文中,属于鲁迅论战对手的“正人君子”之一。很晚才读了重印的《西滢闲话》,包括陈源的论战文章,也算兼听则明。硕士的同学王多曾着迷凌淑华的散文。我们一起去张家界开会时,他带本她的散文选,强力推荐。当时直觉比较一般,没有读。后来读了些,觉得还可以,但真也算不上特别欣赏。 小说作者虹影本名陈红英, 1962 年出生于重庆。高中后就读某中专学习财会专业。短暂工作后成为自由作者,发表诗歌和小说。 1989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和复旦大学作家班进修。 1991 年去英国,同年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华裔教授结婚。 2000 年起侨居北京。 2003 年与华裔教授离婚。 2009 年与英国作家结婚。作者多次在国外获奖,或许是国际声誉最高的用汉语写作的女作家。她的代表性小说《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都有很大的写实传记成分。 附录:《英国情人》版本演变 《英国情人》原名《 K 》。《 K 》最早在 1999 年由《联合报》选摘,同年尔雅出版社出中文繁体字版。 2000 年《 K 》节选 ( 删去约 5 万字 ) 刊载于《作家》第 12 期。 2002 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了简体字版。因凌淑华和陈源之女起诉名誉侵权被法院禁止发行,后上诉到省级高院后与原告和解。修改后以《英国情人》为名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在 2003 出版。作者标注,“ 1998 年 12 月完稿”,“ 2001 年春修订”,“ 2003 年 7 月重新修订”。 修改主要是人物名字和故事地点。男主人公仍然是真实人物 Julian Bell ,原来译名朱利安,修改为裘利安。女主人公名称改变最多。首先,代号由写实的 K( 第 11 位情人 ) 改为虚构的 Q( 第 17 位情人 ) ,名称由林 ( 与凌的韵母前后鼻音不同 ) 改为闵 ( 与凌的声母 ) 。男二号姓氏由程 ( 与陈的韵母前后鼻音不同 ) 改为郑。故事地点有陈源夫妇执教过的武汉大学改为青岛大学,包括校园里的珞珈山改为小鱼山。这种替换,有时候导致文意不通。例如“他突然想起, Q ,就是‘神州古国’,中国古称 Cathay 的词源 Qitai ,他命中注定无法跨越的一个字母。 (p. 172) ”这完全不对了。 Cathay 是古称契丹 (Kitaj) 的英文转音,因此词源是 Kitai ,如《 K 》中所写,而没有什么 Qitai 。关于当年时局的一段话也不通,“战争的火焰从北向南延续,青岛成为战时动员的基地。海湾四周全是轰轰烈烈的抗日浪潮,校园里更是闹得天翻地覆。 (p. 173) ”原文没有问题“战争的火焰从北向南延续,武汉成为战时动员的基地。两江三镇全是轰轰烈烈的抗日浪潮,武大校园里更是闹得天翻地覆。”地理上的修改也有遗漏,如“邻省四川 (p. 145) ”可以说武汉所在的湖北,不能说青岛所在的山东。我更喜欢修改前的《 K 》,不仅是因为有更多细节,而且也更符合作者本意。 修改版出版后,有多家出版社再版,例如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5) 、现代文艺出版社 (2009)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等。 2017 年的四川文艺出版社版,题目为《 K— 英国情人》,仍是修改版,但把 Q 换回 K 。《 K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如荷兰语 (Meulenhoff, 2000) 、瑞典语 (Norsedts, 2001) 、英语 (Marion Boyars, 2002) 、希腊语 (Metaichimo, 2004) 、意大利语 (Ganzanti, 2005) 、斯洛文尼亚文语 (Ucili, 2005) 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重游新拍
Mech 2020-1-16 22:54
冬日重游沈航校园。环行青阳湖,遇到过去没有见过的黑天鹅。看北国冬日的萧瑟,以及萧瑟中的生机春意。体会 Shelley 的诗 Ode to the West Wind 中的名句,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用新手机拍摄些照片。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热度 2 Mech 2020-1-13 22:50
《知识者生存》是汤吉夫有关学界小说的结集,包括一部长篇、 7 篇中篇和 14 篇短篇。其中的长篇《大学记事》以后另外谈。写于八十年代的 11 篇中短篇已经说过,《 从希望到惶恐 》。这次说另外 9 篇。 6 篇写于九十年代, 3 篇写于本世纪初。基本上还是反映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活,当年在经济大潮中人文学科教师的艰难处境。故事主要发生在天津市的东大。作者在每篇小说后注明了写作日期,但并没有给出初次发表的信息。我知道的就添上了,不知道就没有办法了。 中篇小说《新闻年年有》发表于《中国作家》 1991 年第 5 期。这是典型的学界故事,反映出学界的利益冲突以及一些学者的微妙心态。曾任高教局副局长的单身女性梁怡秋要调入东大历史系任教授。近代史教研室周伯驹主任 ( 五十多岁刚晋升副教授 ) 担心影响自己日后晋升教授 ( 梁是教授而且传闻曾经因为他述而不作没有科研成果否决他的申报 ) ,希望现代室教研室主任高云升接受梁。高云升曾是梁怡秋的追求者,但因梁拒绝了他并说他没有什么学问只是学术活动者。他后来娶了市轻音乐团的歌手蓝丽为妻 ( 那八十年代真是教授的黄金时代,中年副教授能娶青年歌手,并受到同事非议丢了系主任职位 ) ,蓝丽反对梁作高的同事。周高两人决定都不接受梁,但看系主任借此鼓动他们对校长的不满,高云升同意了梁怡秋在现代史教研室工作。在这条主线之外,还有干部发岗位津贴,教师不发。周的儿子研究历史投稿被拒,后来以其父亲的名字投稿,在《史学季刊》发表;因此他决定不听他父亲的话,从事学术工作,而且经商挣钱小有斩获;周伯驹莫名其妙有了论文,还以为是他大学时的同学情人现在的编辑旧情未泯,为帮助他晋级所写,安然用于申报副教授的代表作,受到同行好评。耐人寻味的是,当选了该市十大杰出人物梁怡秋教授有种种传闻。说她抢了自己导师的教授气死了导师 ( 其实是导师让贤主动放弃,后来传说她与年过六旬独居的导师睡觉,老先生本来有心脏病就气死了 ) 。还说她与六十多岁的市委常书记有不正当关系,常书记因此被免职 ( 其实免职后升任省委副书记 ) 。还说与七十多岁的美籍台湾教授睡觉被派出所抓了,那个台湾人捧她有了国际学界知名度。不仅有“新闻”故事,人物形象也很鲜明。高伯驹迂腐木讷,高云升人情练达,积极引进人才的校长雄才大略,而由办公室主任晋升的系主任狡诈阴险。 写于 1991 年的中篇《酷热在夏天》,讲学校机关的办公室故事。超龄的苏校长传闻要离休,他看好想提拔的党办机要员小孙跟省委写信代表部分群众要求校长留任。小孙的妻子在校报工作的小范看毛片后跟团委副书记小胡上床被小孙撞到。同时小孙在老苏坚持下晋升了科级。他决定原谅妻子。小胡则因为看内部录像被派出所抓了,但没有供出小范,自己被撤职。老苏要再当一年校长再离休,提拔了刚但科长不久的小孙替代小胡但校团委副书记。离开党办时,昔日与他明争暗斗的同事也有些依依不舍。这个其实不是学界故事,虽然发生在大学中。 中篇小说《上海阿江》发表于《天津文学》 1993 年 11 期。诗人阿江是东大中文系的一位 53 岁的老讲师。 58 年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华北,恋人阿黄给他初夜后分手嫁人。平反改正后他跑回上海,要求阿黄与丈夫离婚,几年后被阿黄的两个双胞胎儿子一顿痛打,彻底断了关系。学校规定,单身不能分房。他在单身宿舍中熬到 53 岁,实在挺不住,打算结婚。他要求年轻貌美,总算找到位 36 岁的黄小曼。黄小曼诗歌修养几乎是零,但要求他晋升副教授才嫁,因为她曾被西大化学系副教授嫌弃没有文化。阿江找人事副校长,但副校长没有时间见他。他找到系主任江老。江老先说定职称时间遥遥无期。“理论上说一年一定,实际上从来没定准,一年、两年、三年、四年,都有可能。 ……. 这事情,系里说了不算,东大也说了不算,市里不说话,哪儿也是干瞪眼。 (p.341) ”又说没有名额,除非能说服到年限的一位退休。就算有一个名额,还有六个讲师要晋级。人家都有专著,阿江只有四部诗集,但“诗是不作数的。 …… 评职称要看论著! (p.342) ”江老这类人,“他既能将你推向绝路,却同时又绝不让你感到绝望。他可以拒绝你所有的要求,同时又让你感到,他老先生时刻都准备为你帮忙。 (p.343) ”最后告诉他,如果在定职称前出版一部专著,还有优势。阿江拿出讲稿找出版社,才想起过去都是出版社找他出诗集,但最近几年已经不找了。到出版社辗转找到理论室,凭着诗人的桂冠,一万六千的出版费,编辑放弃编务费,减少四千,社长破例减三千,还要他九千。四处借款,也筹不到钱。“若干年前,他的诗作输给了政治,现在,他的诗论又败给了经济。 (p.348) ”阿江与黄小曼在舞场遇到当年一起写诗,后来改行做生意发财的华子。华子答应资助九千,但问他,“你在文化馆讲课,你借题发挥,大骂个体户不创造任何财富,是专掏老百姓口袋的吸血鬼,是臭虫,是虱子。你明骂个体户,暗里指的就是我。现在你要出书,却来向我要钱,那么你说明白了,咱俩相比,到底你是臭虫虱子,还是我是臭虫虱子? (p.353) ”虽然我不是商人,我真觉得这段话说得义正词严,说话者到底曾是诗人。阿江承认自己的臭虫是虱子 ( 这对当过右派的人应该也不算太难 ) ,拿到了钱,送到出版社。眼看专著有望副教授有望,但黄小曼与他分手,与华子交往。这个短篇,既写了诗人阿江的难堪,也没有回避他性格的缺陷。不谙世事,以貌取人, 心胸狭隘等。在没有收入小说集中的中篇《葛懿教授》中,有人说阿江投河自尽了。 写于 1995 年的短篇小说《地铁里的故事》写四位教授在乘地铁时面对的流氓的反应,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学术会议组织者没有派车送参加会议的四位教授,他们只能乘了公交,再换地铁。这些人争论不休,彼此鄙视。号称人道主义有平民意识的张教授,支持市场经济被认为政治投机的李教授,艺术至上主义者赵教授,大谈人文精神失落的王教授。遇到流氓猥亵有着妙龄女郎背影的老丑女人,都不做声。女子下车后,教授们议论起来,“真是太不像话。警察都干什么去了。道德滑坡。社会失范。冷漠自私。说到底就是文化问题。 (p.360) ”面对流氓的谁不像话的逼问,他们又慌作一团。小说结束时,教授们总算有了共识,“咱们使劲,争取都能坐上小汽车。 (p. 361) ”这其实也是教授们的聪明之处。对生存状态不满意时,改变自己的境况或心态,都比改变社会容易。 写于 1995 年的短篇小说《教授张王李赵》是四位教授的速写,有些幽默感。退休的张教授在学校新分的房子里与人事处刘处长住对门。他认真打扫公共部分。开始刘处长还过意不去,至少在周日一起打扫。后来就刘处长就懈怠,他的家人也不尊重张教授的劳动,张教授也不扫了。面对家人对张教授的不满,处长总结说,“世界上没有比真正认识一个人更难更难的了。 (p.364) ”一向身体很好的王筠副教授倒在讲台上,不治身亡。她本来在乡下农场育种,已经为学校挣了技术转让费 50 万,但学校一直没有决定到底给她多少奖金。她每周两次回学校上课,因为评教授前两次申报都是教学工作量不够。学校想把她塑造成无私奉献的优秀知识分子典型,苦于没有什么言论。有人想到,她在进急救室前对女儿说了几句话。赶紧找来女儿询问。原来只是让孩子赶紧去排队买盐,听说下月盐要涨价了。这个真有些狗血。中医学院针灸系 30 岁的助教李轲破格晋升了教授,因为在德国发表了论文,并被德文报纸报道。在此之前,他想报副教授都没有资格。他利用中国与匈牙利互免签证,去了布达佩斯,又去了慕尼黑 ( 这个技术上似乎有些问题,匈牙利在九十年代初与大陆互免签证,但到 2007 年才加入申根协议。因此从匈牙利去德国需要签证 ) 。在那里无证行医,有了名声。这似乎愈发不可信了。不管怎样,出口转内销,成功晋升教授,那是当时俗套的学术传奇。与记者谈台湾和大陆差别时,李轲借题发挥,“我看差别不大。一样的崇洋媚外,一样的论资排辈,一样的充满嫉妒,谁让我们都是中国人呢! (p.368) ”。赵教授赵家苑其实只是讲师,正在申报副教授。他任职年限够,著作也很多。但反对者认为,“人家写了书,他就往上贴,贴上去署个名,他就成作者之一了。 (p.369) ”赵在活动关键一票的评委时,盛赞评委的创作,甚至把评委随口一说并不存在的小说,他都说读过两遍,准备写评论文章。 短篇小说《龚公之死》是个悲情故事,转载于《小说月报》 1996 年 12 期。 56 岁的龚公罹患癌症病逝。“我”回忆认识 5 年的一些往事。在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当面批判尚校长。面对飞扬跋扈的城管束手无策。在公交车上教训不让座的孩子被顶撞。带病坚持上课不肯住院,治疗舍不得花钱虽然当时还可以公费报销。要求儿孙继续从事古文专业都遭到拒绝。死后众多人前来吊唁,表示对其人品的肯定。“他不见得事事做得都好,可他是个好人。 (p.386) ”好人,未必都是好教师。他的行为有些并不符合现代职业要求。“教一辈子书,研究一辈子古文也只是光‘治’,而不写任何文章。 …… 后来还是他的担任副市长的学生发了话,算是破例饶了他一个副教授头衔。 (p.378) ”这个“饶”字春秋大义。备课讲课很认真,但“上课好跑题,抨击报纸杂志,批评小说电视是常有的事。 (p. 379) ”表面上看,龚公似乎是充满正义感和使命感的正面形象,但同时也有昧于道德、囿于传统、拙于谋生、疏于自省的旧文人弱点。其名字尤其让人困惑,“公公”是太监,没有后代传人。“以后还会有这样的好人吗?他没准是最后一个了。 (p.386) ”借龚公之口,也说了当时高校的乱象。“你看看行政处室初级以上的干部,有几个不是教师副教授的?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未必能挤得上去,到了不用念书不用做学问的人那里,职称就跟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 (p.378) ”。 写于 2001 年的短篇小说《到彼得堡去》,颇有些无厘头,而且总体上游离于其他短篇主题之外。朋友的父亲于光彩是个无足称道的小人物,六十年代以来,先是在机关看澡堂后来在传达室当收发。肝癌弥留之际,突然说在列宁格勒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有别墅,是潜艇学院奖励,还喊着“达吉雅娜”。朋友努力寻访,发现父亲当年被送到苏联学习潜艇制造,出国前在上海补习俄语时,有苏联美女教官达吉雅娜。他还是那批留学生中最有诗人气质的。不过 1957 年他被打成右派。 40 年后,他说着“孩子,别难过,我就要到彼得堡去了。 (p.389, 391) ”含笑离世。至于是否真有别墅,与达吉雅娜发生了什么,小说没有交待,完全是个断头悬案。 写于 2002 年的短篇《宝贝儿》有些狭邪小说的意味,只是其中的嫖客是博士毕业后工作四年的讲师宝贝儿。他的正式姓名小说中没有说,这样称呼他因为他对女性特别感兴趣。小说开始时,他到亚主任家去请假,不顾主任劝说马上要开始职称晋升,坚持要去旅游。原来教工食堂有位漂亮的临时工服务员冬,他要与她一起去海边。在途中他就迫不及待地下车野战,到海边住在有两个客房家庭旅馆。滚床单动静太响,致使另一间房不能出租,只好由他们包下。这个住了十多天,宝贝儿没有钱了,冬出资又住了四天。冬是到南方打工的东北小姐,什么活都干过。想嫁给宝贝儿过安静日子,但宝贝无意结婚。冬大怒让他出嫖资,他写了两万的欠条。警察上门,把他们作为嫖客妓女抓了,通知他单位。主任派自己的儿子也是体育系的教师代表学校把宝贝儿接回,以尽量不扩散。主任抱怨他没有留守学校晋级,职称名额多得需要校长的司机帮忙用掉个副教授名额。还希望他去北京找自己的导师为报博士点疏通关系,但被宝贝儿拒绝。在等候处理决定过程中,冬从劳教中放出来找宝贝儿,他给她答应的两万元连同利息。冬再次提出结婚,被宝贝儿拒绝。冬让他免费做爱。最后学校因为宝贝儿嫖娼而把他除名。听过决定离开行政楼,看到公布的亚主任负责申报的现代文学博士点获得批准。宝贝儿在整篇小说中都是漫不经心,很有些《局外人》的意思。小说也说了其中的原因,晋升的教授副教授不学无术,晋级论文都是宝贝儿帮忙写的,包括亚主任和宣读解职决定的人事处长。他因此攒下的给冬的两万多元。“他为此对神圣的教授和副教授们统统失掉了兴趣。 (p.400) ” 《漩涡》有些黑幕小说的意思,发表于《芒种》 2002 年 5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02 年 7 期。快要到六十岁的靳先生已经当了 15 年教授。教授很多,系里当年两位,现在三十多位。毕业不用不用当助教,直接上讲台。更何况,“大学越来越不可思议了。教务处和科研处联合下文件,说是为了鼓励竞争,教授一档,必须每年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篇,两年完不成任务的,就不能再当教授 (p. 407) ”插一句,这种文应该是人事处和科研处一起下呀。受命到县里研究生班讲课,居然有一百几十号人。好吃好招待,县里招待所还有领导买单的小姐按摩。但很多人不听课,考试舞弊。他没等人送自己就跑了。路过省城,找当副省长的大学黄同学告了一状。黄副省长热情接待。休息的房间一天四百美元,秘书陪吃顿午饭,两人一千多元。副省长对他直言“对于文学,你是专家,对于生活,你就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了。 (p.413) ”副省长过问下,研究生班上的县长书记教委主任调离,班上只剩十多个学生。断了财路,系里同事都暗恨靳先生。副省长又托他关照考研的女儿黄小屯。副省长第一位夫人是他们同学,离婚去了美国。黄小屯是第二位夫人的,离婚去了新西兰。现在的夫人是电视台播音员。黄小屯考了第 27 名,总分和外语都没有过线,计划内外各招 6 名。系主任让 27 位考试面试,把黄小屯录取为计划内。面对纯粹陪考的 3 位新疆考生,靳先生很难过。“或者与生活同步,或者退出生活 (p.417) ”。他决定准时退休。系主任很惶恐,担心黄副省长埋怨。县城的研究生班虽然黄了,但在副省长帮助下,省城招了两百多人的研究生班,“一块很大很大的肥肉 (p.418) ”。靳先生其实是低配版的龚公。高配版活不下去,低配版只好退休。 这些中短篇小说,再现了大学尤其是其人文学科在经济大潮冲击下的艰难处境。开始只是经济大潮的冲击,后来有种种耦合效应,形成漩涡。人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无法与国际接轨,就不能享受成熟学术治理系统的制度红利。因此很难彻底完成职业化转型。小说写的那个时期我已经是教师,虽然只是最底层的青椒,但对时代氛围也感同身受。读这段历史中的小说,不仅多有共鸣,而且还有些“忍过事堪喜”的庆幸,甚至有些“回首向来萧瑟处”的豪迈。真要是历史逆行,重回 30 年前,希望也能有些“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 作者汤吉夫 1937 年出生于山东黄县。 1958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院 ( 即现在上海师范大学 ) 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省香河中学任教 17 年。 1975 年,调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 ( 现廊坊师范学院 ) 工作。 1984 年任校长。 1988 年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7 年退休。 2017 年逝世。写了学界小说多篇。除了中短篇小说外,还有长篇《朝云暮雨》和《大学记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54 次阅读|9 个评论
成长与舍弃—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2》
Mech 2020-1-7 22:47
女儿看过《玩具总动员 4( Toy Story 4 ) 》 (2019) 后,发朋友圈中评论:“三观很正,是关于选择、改变和告别的好故事。” 在国际长途飞机上无聊,看看电影。经典影片中有这个系列的前两部, Toy Story (1995) 和 Toy Story 2 (1999) 。都看了。 Toy Story 是战胜失落感的故事。玩具警长 Woody 因为玩具宇航员 Buzz 的到来,失去了受主人小男孩的专宠和玩具伙伴的拥戴,这是外部条件变化导致的失落。 Buzz 则是认识到自己只是玩具,并不是真的星际宇航员而懊恼万分,这是认识到自己内在局限的失落。这是成长过程中常会遇到的两种失落。克服失落感,明确自己的局限,就近于“自知者明”了。不仅成长需要,衰老其实也需要。所谓“知天命”,就是明白过去认为的许多可能选项,其实都不存在了。 Toy Story 2 的含义更丰富也更复杂。仍然有如何面对失落,随着双方成长,友谊往往会无疾而终。更有多种正面价值的矛盾冲突与权衡取舍。例如,对某个人的忠诚是种正面价值,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也是正面价值。又例如,执着于与旧伙伴的友谊是正面价值,不放弃与新伙伴的友谊也是正面价值。如果说年轻时快乐秘诀是“学会劳作,学会等待”,年老时就是果断舍弃无怨无悔。 这两个故事,三观确实很正。不仅对小孩有教益,对成人也有启发。不过,看电影只注重教训,或许也是头脑退化的标志。正像小孩子看电影,总要分好人坏人。 “j'étais agée déjà” 这几乎是 Marguerite Duras 的 L'Amant (1984) 的开篇。准备考考那位曾有法语初级证书的小朋友。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端却被秋风误—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Mech 2020-1-4 22:48
廖梅的小说《象牙塔下》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于 2012 年出版。小说中,专科学中文的男主人公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分别到日本和美国各访学一年,回国后不到一年意外死亡,故事结束。通过那位博士的见闻和感受,勾绘出他眼中的学界和学人。故事发生的学校是复旦大学 (219 页有一处提到 ) 、东京大学和哈佛大学,时间大约是从 2001 年到 2006 年,还有些更早时间的回忆。推断时间的依据,是小说中美国部分提到了弹劾哈佛校长,发生在 2005 年。 小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上海故事。男主人公历史系青年教师林健康在不同场合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与当年的室友同学现在转读经济史在职博士生辩论学者是否应该挣钱。林健康牵头弹劾经常出国的区域研究中心主任贾路道教授,并批评他研究生抄袭,在报纸上打笔仗。晋升副教授学院系里没有通过,导师在学校帮他成功晋升。批评当中学语文教师的妻子写风花雪月旧上海的文章,拒绝她不要写文章惹事的建议。回家发现哥哥与妹夫断背,大受刺激,吃饭都与餐馆老板吵,更是狂热地卷入笔战。随着妹妹自杀身亡,他与妻子离婚。突然写不出任何东西了。 第二部分日本故事。林健康到日本东京大学访问一年。与过去的同学和其他日本同行交流。初到不久,就在醉酒后与一位女留学生有肌肤之亲。后来林健康爱上她,但她回国了,并成了性解放的倡导者。受她在做爱时意外身亡刺激,林健康又能写东西了。还有位当年是前妻班上学生的留学生热烈追求,但他无动于衷。 第三部分写美国故事。仍然是与大陆去的访问学者和美国的教授顶牛,尤其反感在大陆和美国都如鱼得水的社科院教授金房汶,不过也做了组织会议等合作工作。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当初给他回信的代理秘书其实是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江来,并开始恋爱。美国之行,他心态开始变得平和,视野也更为开阔。 第四部分回到复旦。在系主任鼓励下申请项目,被系学术委员会否决,虽然贾教授已经卸任一切学术职务。见到再婚怀孕的前妻,又给她忠告,被前妻以“我有我的价值观! (p. 274) ”拒绝。到江来家在沪的别墅,见过她的父母。回故乡看了父母弟弟,算是与他们和解吧。受本科生课堂上的女学生孙婷婷邀请去看考古现场,其实到她家假装男朋友见父母。结果被暗恋她的童年小伙伴带人围殴,意外身亡。江来已经怀了他的孩子,小说似乎暗示他们在见过江家父母后同居。 小说和各部分有英文标题。小说的总标题为 The Scholar ,是单数,应该特指男主人公。否则应该是复数,不过那就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儒林外史》全译本撞车了。第一部分英文标题 Shanghai: The Advocate 有些费解,倡导者?第二部分英文标题 Japan: Learning Love ,学爱,比较贴切,虽然我觉得主人公并没有学会。第三部分英文标题 America: Flying High ,高飞,确实有些美国精神。尾声 Shanghai: Sublimating ,升华,也有些牵强。 总体上,主人公林健康是方巾气十足的传统名士,而不是现代职业学者。特别是他受刺激后,“成了一个道德至上主义者。他的名言是:道德的腐败和堕落将是导致人类灭绝的核弹头。 (p. 94)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道德至上主义者往往智力和知识不足。难以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因果关系,而倾向于简单地划对错分好坏。林健康虽然复旦博士,他研究生读书期间受到的所谓严格学术训练,基本上是传统考据功夫,没有现代学者需要的沟通交流传播技能。本质上是所谓有知识没文化。他出身于淮海平原农村,地区师专中文系毕业,在乡村中学教书,文化基础无疑很薄弱。主要靠死记硬背考取复旦这种名牌大学的冷门学科。可悲的是,他虽然访日访美,自己还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缺陷当个性。正因为文化背景的薄弱和现代学者职业训练的缺乏,他不具有反思自己的愿望和能力,以愚顽为坚定。还自以为是地声称,“决不饶恕堕落的灵魂,决不向庸俗油滑妥协,决不放弃生命追求。”因此,他出场往往就使得气氛陡变,人人不愉快。他建议学生王霞的,“你只有为自己活了,有一份愉快的心情,有一门喜爱或者擅长的专业,你才能做到为别人而活。修齐治平,只有先修身,把自己安置好了,才谈得上齐家治国。 (p. 238) ”恰是他自己所缺乏。在小说结尾部分,我读到主人公之死时,虽然觉得非常突兀,但也佩服作者的高明,不然小说真不容易结束。 这部小说其实的主人公入错行的故事。“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他头脑简单行事直接,激情有余智商不足。似乎并不适合大学职场,而应该成为媒体人或者传教士之类。可惜他导师把他留校,其实看走眼了。判断错误就要付出代价,结果是年近七十的导师要后继无人了。林健康的愿望并不是与他人分享知识和经验,帮助别人实现他们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是要影响甚至改变他人。诛心而论,这是对他自己成长过程中所欠缺的补偿欲望。这类人,貌似坚定自信,其实自卑敏感。如果不意外身故,与江来的婚姻未必始终能如小说描写的恋爱那样幸福。虽然小说中说,“她大度,宽容,心地善良,一点一滴改变着他。 (p. 278) ”正像他所崇拜的导师无法把他培养成职业学者一样,他深爱的妻子也未必能把他造就为称职的家庭成员。 小说中也写了几位职业学者。正面的是林健康的导师郑先生,他强调了学术工作本体方面。许多话很有道理。“议论,人人会发。但要发的 ( 得? ) 好,有理有据,说服人心,绝不容易。 …… 既然要做学术研究,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掌握资料,条分缕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或者议论,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p. 31) ”“现在是打基础阶段,希望大家少议论,多看书,切忌把读书报告做成读后感,更不要写成抒情散文。 (p. 31) ”“什么都能被夺走,名誉、地位、职称、金钱、健康,甚至亲人,只有知识是夺不走的,你得到的知识,一辈子都跟着你。 (p. 32) ”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稍有些狭隘。对于职业学者而言,别人夺不走的还有专业能力和声誉。“做研究,写文章,最怕‘功利’二字。急于用世,做出来的东西往往过了这一村,就成了废纸一堆 (p. 61) ”特别是“第一,不要公共太多,知识太少;第二,不要做学术混子,也不要做学术棍子。 (p. 62) ”是给有志于成为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者的忠告。另一位是反面人物金房汶,他强调了学术工作的社会和传播方面。“刚才讲了第一点,就是要宣传自己。现在跟你们讲第二点,就是要适应现实,通俗说,就是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理论一点,就是尊重人家的文化和喜好。 (p. 207) ”“不管写什么文章,到哪里去发言,最先要考量的就是听众的兴趣。抓住了听众心理,哪怕你资料不充分,演讲也不会失败!抓不住听众心理,你研究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成功。 (p. 207) ”他强调沟通合作。“人都是有虚荣心的, …… 没有搞不定的人,只有没到位的工作! (p. 221) ”还有些更年轻的职业学者。如江来也知道,听报告时,“如果你有很多问题,可以私下与人交流,不必在会场上穷追猛打。 ……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 …… (p. 201) ” 小说中还有些对学界的观察也有见地。“越是年长的教授,人生的熔炉里摸爬过滚打过,对年轻人越是爱护。中年教授,自己尚处在奋斗阶段,所闻所见无非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难免不把这套人生观转嫁到学生身上,全世界的苟刻教授,年龄大都分布在这一段。 (p. 236) ”学者是寂寞的职业。“单纯做学者,只有几百个人知道你,再加上几千个学生读过你的文章,影响力太有限。 (p. 138) ”其实职业学者,在意的只是同行。我觉得这甚至可以是职业学者的判据。 关于文科理工科的大陆学者在国际上的地位,小说这样说,“在国际学界,中国文史哲学科的学者比理工科学者学术地位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整体上不如西方发达。但在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领域,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p. 34) ”。我不这样认为。理工科学者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完全可以平等对话交流。就算水平有些差距,性质并无不同。文史哲学者总体上还达不到西方职业学者的水平。自以为处于世界前列,往往只是对学界缺乏了解者的臆断。因此,在国际主流期刊上的论文文科不如社科,社科不如理工。不仅研究,就是通俗性读物,也是国外学者的更有启发性,如剑桥中国史,还有些义和团、五四运动之类的专门史。更重要的是,国内外理工科学者关注的是相同的学术前沿,大陆文史学者只是在东亚研究等个别领域能参与工作,这些领域都不是西方学术主流。如书中所写,“在文理学院,欧洲史、殖民地史是大头,亚洲史微不足道。 (p. 219) ” 当然,中国文科学者也有与国际接轨的方面,例如脾气。“全世界的文科学者都一样,又酸又臭! (p. 219) ”所以他们在教授中收入最低,是全球文科学者的共性。 八卦一下小说中人物的原型。毕竟不是历史学术圈子里的人,只能看出非常明显的。主人公导师郑先生无疑有作者导师朱维铮教授的影子。年龄性格都有些符合,有些话如“每个人都有思想,有思想的人不等于思想家。 (p. 30) ”“我不信名师出高徒,我只信严师出高徒。 (p. 33) ”似乎也是朱教授的原话。对解读孔子的新起明星学者的批驳,朱教授似乎也说过,虽然不是如小说所写在明星报告现场所说。走私文物被捕的儒学家金房汶的原型,无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以研究和阐述新儒家思想而著称的学者郑家栋。 2005 年 6 月,他以伪造结婚证等手段帮助 6 位“妻子”骗取赴美签证使 4 人成功离境 4 人拿到签证,被法院以骗取出境证件罪,判处其有期徒刑 2 年半。郑家栋与小说中的金房汶教授一样,都是 56 年出生,来自社科院,经常出访。小说中捐书的小野教授,就是小林一美教授,他曾向复旦大学历史系赠书。 小说存在主观与现实的内在紧张。在主观方面,作者对男主人公有更多肯定。但现实逻辑上,文人名士不适合职业化的大学。人怕入错行,那样会处处碰壁。特别在本世纪以来,社会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还有悲剧英雄情结的人,不仅于己有害,而且于事无补。“文人潜意识里都渴望成为悲剧人物,倘若成不了,还会暗中嫉妒悲剧人物。唯有比世人承受更多的痛苦,才可能将个人的痛苦升华为人类的痛苦,在痛苦中获得大智慧,获得思想的涅槃和精神的永生。 (p. 103) ”所以林健康处处碰壁,在最终以意外身亡退场前,如果不是吸引了家境优裕涉世不深的江来,可以说一事无成。与他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前妻陈小兰,一心过太平日子的平凡女性,离婚后变得愈发漂亮,再婚怀孕,似乎过上她期待的生活。虽然她写文章赞许的两位教授后来触犯刑律或冒犯了舆论,影响她的声誉。从长远看,以她的有限的聪明,足以实现她自己有限的目标。如林健康给学生描绘的,“过上这种平静而快乐的生活,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有一个安宁的家庭,有一点业余的爱好。 (p. 265) ” 小说读来多少有些诡异的气氛。或许是非正常死亡频发,主人公林健康的妹妹自杀,林健康在日本上过床的女留学生归国后与人做爱时被意外身亡,林健康自己在农村遇到寻衅滋事意外身亡。小说也涉及性取向问题,这倒是与国际学界小说接轨。林健康的哥哥与妹夫有断背之情,导致他妹妹自杀。他在美国学习英语的伙伴也非直人。他班上女生是拉拉,骗他去家里冒充男友,导致暗恋她的中学同学找人殴打林健康,因此身亡。顺便一提,小说中关于同性婚姻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同性伴侣不能享受公司的配偶医疗保险,一旦罹患重病,经济上将陷入困境。同性伴侣突然身亡,未留遗嘱,另一方无法得到社会保险规定的遗孀待遇,亦可能落入衣食无靠的悲惨结局。 (p. 197) ”并不确切。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所谓“公民结合 ( civil union ) ”解决。 作者廖梅 1968 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1986 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 1990 年直升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中国文化史硕士研究生,导师朱维铮教授。 1993 年获硕士学位后继续攻博, 1996 年获中国现代史博士学位,是朱维铮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和副教授。 1998 年至 1999 年赴日本神奈川大学进修, 2005 年到哈佛大学进修。随后离职成为自由职业者。作者九十年代初开始写作短篇小说。《象牙塔下》是我见过的唯一长篇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看3D电影《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
Mech 2019-12-27 22:52
《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 》是《星战》三部后传的终篇,不知道是否也是整个《星战》系列的终篇。看后觉得重新回归童话性质,也回归了《星战》的传统。总体是仍不失为商业片的佳作,也达到《星战》后传的平均水准。只是现在佳片太多,因此远不如《星战》正传出彩。毕竟《星战》正传是难以逾越的经典,不仅将载入电影史,或许也将载入人类文明史。正传给里根总统启示,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与冷战中不可或缺的盟邦中国合作,拖垮了当年不可一世的苏联帝国。虽然冷战后的历史发展不尽如人意,但并不能因此低估冷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在《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我曾概括《星战》系列的主题,“整个星战系列的主题是自由与专制之战,而副题是父子 ( 师徒 ) 之争。自由与专制之战,表面上体现在有光明原力的 Jedi 与有黑暗原力的 Sith 之间的冲突,其实也是在所有人内心深处。 …… 与自由与专制互有胜负不同,代际之争,永远是年轻一代战胜年长一代。”在自由与专制主题下,代表专制力量的 first order 有了升级版 final order ,其大 boss 是死而复生的共和国颠覆者和帝国开国皇帝 Palpatine ,这位 Sith 大帝复活后法力无边,不仅可以轻取联手的 Rey 和 Ben Solo ,而且能徒手使飞行中太空船失去控制。他长期准备,在宇宙边缘打造了数量惊人的无敌战舰,都装备着可以摧毁整个星球的巨炮。但他终究也无法逆天而动,在 Rey 的拼死抗争中,被自身力量反噬,连同全部 Sith ,灰飞烟灭。这个结局意味深长,“反正我是信了”。看看历史,想想现实,甚至有些细思恐极。在代际之争主题下, Skywalker 家族由“否定”进入“否定之否定”,叛师弑父的 Kylo Ren 回归家族,重新成为 Ben Solo ,最终为拯救 Rey 化为尘埃,这似乎是 Jedi 的正宗离世之路, Luke 和 Leia 也如此离世。 Sith 那边的 Palpatine 家族则经历了祖孙之战,孙辈的 Rey 消灭了爷爷。 我在《 总把新桃换旧符 》曾说《星战 8 》全面颠覆预期,而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由、专制这些启蒙时代的概念”。《星战 9 》是对《星战 8 》的扬弃,力挺战胜自我、克服恐惧、追求自由、正义必胜这种童话般的信念。也否定了《星战 8 》女主人公 Rey 平凡出身的人设,她是 Sith 大帝的孙女。我在《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也猜测她有黑暗原力的血统,但没有猜对她应该姓 Palpatine 。这个真是在预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 在《星战》系列中,《星战 9 》的超自然“怪力乱神”最多,因此情节有些离奇。我对《星战》背景还算熟悉,正传看过许多遍,前传也看过不止一遍,但有些场景还是让我困惑。我不记得 Leia 有原力能使用激光剑,在《星战 9 》中,她居然训练 Rey 。沙漠上飙飞船有些激动人心,但 Rey 等几人被几个帝国士兵追逐实在是不合逻辑,此前她发功可以让空中的飞船停止。 既然是童话,重要的不是情节的合理与细节的真实,而是主题鲜明教训明确。这方面《星战 9 》应该很成功。该片的主题就是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命运,选择才是一切。 Rey 预卜未来看到自己坐在 Sith 皇帝位置上, Palpatine 也向她展示了那种命运。但她坚持自己的选择,拒绝 Sith ,成为 Jedi 骑士。在影片最后,她不顾血统放弃了 Palpatine 的姓氏,为自己用了 Skywalker 的姓氏 ( 如果再有续集, Rey 的右手要被砍掉了 ) 。这样才有了副标题, The Rise of Skywalker ,否则 Anakin Skywalker 开始的 Skywalker 家族到第三代已经失传了。最主要的教训,在我看来,就是战胜恐惧。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是克服自己的恐惧。有了恐惧,一切都无从谈起,特别在危机时刻。即使影片中的 Jedi 骑士,如 Luke 和 Rey ,其实也都有各自的恐惧。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在我这把年纪,经不起折腾,更偏爱秩序和安逸。但看到影片中人们为自由而战并取得胜利,仍是很受感动。改某位外国政要的话,历史的垃圾箱中塞满了罔顾人性力量的自大狂。 圣诞节准备看电影《星战 9 》结果入场晚了,就没有看。给圣诞夜以除夕待遇,破例吃了饺子。翌日再去电影院,买了爆米花入场,结束后又破例吃了汉堡。过午不食,知易行难。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热度 1 Mech 2019-12-23 22:49
《莫须有先生传》最先连载于作者与冯至合编的周刊《骆驼草》,从 1930 年 5 月 12 日到 11 月 3 日,包括后来单行本的前 12 章但缺第 10 章。 1931 年,随后两章分别以《行云章》和《续行云章》为标题发表于《青年界》卷 1 期 4(6 月 10 日 ) 和卷 2 期 2(9 月 20 日 ) 。 1932 年 12 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其中补全了第 10 章并增加了第 15 章。该小说收入许多选本,不一一赘述。我这次读的是《纺纸记》 ( 倪伟编,珠海出版社, 1997) 中 32-130 页。该书其实不是学界小说,但仍是学者小说。小说写位学人莫须有先生到乡下读书思考并与不识字的乡民生活交往。如果要索隐一下,主人公莫须有先生就是作者废名,三十多岁的湖北人,具体记录的是他从北大退学在西山读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并思考的经历。因此,该书是作者小说体的自传特别是思想或精神自传。周作人对废名的文字很推崇,过去只读过《废名散文选集》,这次读读小说,也是领略其独到文字的机缘。 小说的故事平淡无奇,就是位学人租了乡民的房子,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起居简单,思想丰富。“世上没有一个东西不干我事,静极却嫌流水闹,闲多翻笑白云忙 (p. 81) ”很有些和光同尘与人为善的意思。“说来好玩的,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在于一个朋友之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互相热闹一下子,勉励勉励,不可拆台,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 (p. 64) ”村民中出场最多的是房东太太,简直堪称女主人公,似乎代表了现实因素对莫须有先生的期待甚至限制。例如,给莫须有先生出主意,“以后多谈点故事,不要专门讲道理,那是不容易叫人喜欢听的,而且你也实在不必要人家听你的道理人生在世,过日子,一天能够得几场笑,那他的权利义务都尽了。 (p. 62) ”在小说最后一章,村民有位女儿去世,惊痛之中,莫须有先生大彻大悟,“于是奇怪奇怪,莫须有先生这一迟疑,万顷思想都集中了,圆一个大圆宝镜,里面排了几个人人字,我们站在地球上去望一下,却又是我们的文字:‘唉唉,余终于生命,今日目此生命为无知也。’于是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笔流水账,可付丙。 (p. 128) ”故事就结束了。付丙的本意是烧掉,终于没有烧掉,不是付丙而是付印了。 该小说以难懂著称。作者在《序》解释,“若说难懂,那是因为莫须有先生这个人本来难懂,所以《莫须有先生传》也就难懂,然则难懂正是它的一个妙处,读者细心玩索之可乎?玩索而一旦有所得,人生在世必定很有意思。 (p. 32) ”其实小说字面意思并不难懂。小说语言是纯净的白话,但来源很丰富甚至芜杂,有中国的《庄子》《红楼梦》唐诗宋词等,也有西方的希伯来和希腊神话以及文学经典。即使不知道典故来源,读起来也很顺畅。真正难的是,不知道作者在似乎漫不经心讲故事时要表达怎样的思想。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其后期著作,该小说似乎是作者的参禅过程。平常心是道,修行也只是饥来吃饭困来眠。苦寻行迹之后,终于水流花开。这是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因此旁人读来似乎难懂。我对难懂之书有独门利器,就是不要强作解人。只看热闹,不求门道,因此难懂并不困扰我。甚至不妨说,这种有些禅意的书,懂其实是不懂,不懂才是懂。 作者废名,本名冯文炳, 1901 年出生于湖北黄梅。 1914 年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 1917 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武昌教小学。 1922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并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 1927 年张作霖主政北京时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退学,在西山隐居,后在中学任教。 1929 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文系,受聘国立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抗日战争中回黄梅县教小学。 1946 年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 3 年后晋升教授。 1952 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 ( 吉林大学的前身 ) 任中文系教授, 1956 年任系主任。 1967 年逝世于长春。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过去的好时光”—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Mech 2019-12-20 22:58
最近看的《唐顿庄园》是已经播出六季的同名系列剧的电影版。相比通常的电影,人物更繁多,头绪更复杂。我没有追那个剧,看电影时有些费力,或许也只是基本看懂。主要的困扰是我有些脸盲,无法马上分清影片中的俊男靓女。次要些的困扰,没有英文字幕。这种以对白洗练隽永见长的电影,英文字幕是最好的帮助。以自己可能不完整的理解,我仍觉得《唐顿庄园》是难得的好电影。我特别喜欢其中的对白,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许多情形都有弦外之音。人物 decent ,有个性又不走极端,有英国人所谓的 common sense. 如果能更加聚焦些,删去些“多元化”“政治正确”的枝节暗示,如庄园管家与伦敦来的军官交往的情节,或许更好。 电影展示了近百年前英国乡村庄园生活的高光时刻,国王到访。似乎已经在走下坡的唐顿庄园紧张忙碌起来,以维持自己的体面。面对缺乏决断和经验的管家,小姐未与自己的伯爵父亲商量,就决定暂时请回已经退休的老管家应急。 国王王后及其随员到达后,又有新的矛盾。随国王而来的管家、女管家、大厨、仆人要全面接管对国王和贵族的服务,态度趾高气扬,原来的庄园管家仆人等只能为国王的仆人服务。在小姐的侍女和女管家等策划下,庄园发生了“光荣革命”,保守的重新上任管家也勉强参与。暂时下台的管家和他军官朋友冒充伦敦的高官,调走了国王的 4 位仆人,给国王的大厨下了安眠药,把国王的管家锁在自己的房间,又逼退了已成孤家寡人无力回天的国王女管家,重新接管了庄园的服务。本来一切运行如常,但有位仆人太激动,在国王王后参加的宴席上宣布,是庄园的服务团队在工作。大家震惊之余,王后优雅地向服务团队表达了谢意。 贵族也有自己的烦心事。国王王后很忧虑王子不负责任,王子就是后来那位爱美人不要江山的英王,可见他们的忧虑并非没有道理;他们也操心公主不幸福的婚姻。庄园主人伯爵没有男继承人,需要小姐打理庄园。伯爵的母亲老夫人则操心一位亲属拒绝让血缘最近的伯爵继承遗产,而想留给自己的女仆。伯爵已故女儿的夫婿出身平民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庄园,倾向于支持北爱尔兰独立。当然,这种关系比起《红楼梦》还是小巫见大巫。后来的结果皆大欢喜。那位鳏居的夫婿,关键时刻挫败了在阅兵仪式上行刺国外的阴谋,表明了对家族的忠诚。那位要继承遗产的女仆,实际是远亲的私生女。两位贵族平民边缘的人 ( 娶了贵族小姐的平民和贵族的非婚女儿 ) 还开始了恋情。鳏居的夫婿还给不认识的公主启发,相处的关键,是珍惜共同拥有的东西。这让公主准备努力维持婚姻。 电影有些细节,展示了真正的贵族精神,让人动容。大雨之中,一车椅子需要卸货。仆人们都另有任务,缺乏人手。于是伯爵和小姐都穿戴雨衣,自己动手,共克时艰。快要结束时,已经身患绝症的老妇人隐瞒病情,从容赴死,劝她的孙女继续维持庄园,服务社区。 庄园内外的贵族和平民,绝大多数都是很 decent 。多数人各安其位,贵族有贵族的尊严,平民也有平民的尊严。那真是美好的时光。故事的背景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可以说是欧洲文明最辉煌的顶峰,英国乡村贵族已经举步维艰。不难想象,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唐顿庄园那样的乡村城堡,多数会难以为继。因此也可以说,电影再现了“过去的好时光”。 我一向尊重那些 decent 的人。他们立身以信,处世以礼;待弱以仁,事亲以情;对强以智,抗暴以勇。因此与鲁迅所讥讽的“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正相反,他们见坏便上,见好便收。当年大英帝国战事频繁,无数牛津剑桥学子包括贵族子弟走上前线,血染疆场。也有这些从军者的同学,在后方反战,从容入狱。 decent 的人能够互相理解,从军是为了捍卫文明,而反战或许正是所要捍卫的文明的一部分。 decent 是种态度是种能力,无关政见也无关信仰。 正是因为有那些 decent 的人,昔日大不列颠帝国全球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今日联合王国衰而不败垂而不死,仍不失为负责任的二流国家。他们正是英国的脊梁,也是文明的坚守者捍卫者。作为牛顿开创行业的从业者,更作为莎士比亚作品的爱好者,我是英国文化甚至文明的拥趸者。我不介意联合王国是否解体,分分合合是历史演化中的自然现象,但我仍热爱英国文明,那怕是已经逝去的文明。 或许《唐顿庄园》是联合王国的一个缩影。这尤其让人感慨,“过去的好时光”固然流连忘返,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大嫁做商人妇—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Mech 2019-12-10 22:50
《傲霜花》最初以《第二条道路》为标题,从 1943 年 6 月 19 日到 1945 年 12 月 17 日在重庆《新民报》上连载。 1947 年上海百新书店出版了上下册版本。后来各种版本很多。我看的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年版。第二条道路的意思,就是说教授职业难以养家糊口,因此需要改行另谋出路。而“傲霜花”来自女主角华傲霜,不仅是女主角,也是第一主角,现在所谓大女主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庆,在 1943 年左右,比《围城》的时代稍晚,比《未央歌》的时代稍早。该书其实不是学界小说,只是学人小说。 大学教授华傲霜,三十多岁了,仍然是“小姑居处本无郎”。看到宿舍中几位单身女子的困窘,起了婚嫁之意。“人生在世,很不容易做个孤独者。做了孤独者,就会养成各种孤僻的性情,又不容易重新走入人群。 (p. 239) ”她不得不改变自己性格。一度看好有些文才的单身同事苏伴云,但苏伴云只是敷衍,并追求演老戏的角儿王玉莲,她好学有经济头脑人也算善良。后来苏靠同学提携,弃学为官,有资本迎娶王玉莲。“文人去做官,绝非一条好路线,但最捷近的最可能的,还是这一条路。 (p. 240) ”华傲霜深受学生爱戴,有富家小姐提供食宿。但她还是打算经商挣些钱,但又放不下学者架子。进退无据中遇到了企业家夏山青。他五十岁丧偶有三个子女,为人低调谦恭,在德国攻读电气工程三年,游历过英美,中文功底也好。积极追求华傲霜,两人终结秦晋之好。“老大嫁做商人妇”,特别是有文化有素质的商人,不失为女教授较为理想的“第二条道路”。 小说中最“正能量”的角色是唐子安,“读过几千本书,教过十年学生的老教授 (p. 13) ”。当年的高教真是年轻,教十年书就是老教授。王玉莲是他教过的中学生,苏伴云要离开学界之前也请他指点迷津。最后苏伴云迁入新居请他去,华傲霜结婚请他证婚,仍很受尊重。其他还有从商的教授。有些没有从商但到处兼课挣钱。最糟的是无课可兼者。“第一是那位文学院的曹晦厂先生。他教甲骨文学,是冷门里的冷门。他虽也在别个学校里兼几钟点中国文学史的课,可是依然是个冷门。 …… 第二个是工学院的淡伯平先生。照说,教工业部门的课,应该是红人。然而他教的是最专门的数学。这功课,虽是工业之祖,可是拿了数学,不能去造机器,也不能去造任何工业品,因之他不能在那个工厂兼工程师,而教的钟点太多,也没有功夫到别个学校去兼课,竟是成了热门中的冷门。 (p. 61) ” 谈伯平最终在贫困中病逝。 小说写了教师的现实困境。“教书落个清高的身份,那是自己骗自己的话。坐在家里,终日愁着柴米油盐,家里人不抬举你,走外面一身寒酸,谁也瞧不起。 (p. 203) ”“若说图名,靠教书出名,那真不是一个平凡学问的人能所做到的,而且这个功利主义的社会,可能给予我们任何一种荣誉的行为呢? (p. 232) ”但也说了教师的追求。“教书虽也是一种职业,可是他唯一的安慰,还是他教的学生能够继承他的学问,更好是能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虽然于今师生之间的现象,是小学生见老师一鞠躬,中学生见老师一点头,大学生见老师不睬,但果真老师的学问为学生所了解,你就是见面不睬他,他还是高兴的。你想,我们教书的人,到了现在,这还不是唯一的安慰吗? (p. 113) ” 小说写到当时教授在社会上的尴尬,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落差。“到了现在这个现实主义的社会,教授是最不足重视的一路人,因为他们解决不了生活的问题之外,还要唱些高调。可是一到论起身份来,这些人还是可以尊重的。 (p. 305) ”这个问题现在似乎从两方面得到了缓解。教授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社会地位有所降低。 小说所讲的大学教师穷困潦倒,有些人弃学从商,我其实也经历过。程度或许轻些,我看到的只是相对贫困化,不是小说中写的绝对贫困化。演艺界明星与学术界明星教授更不用说普通教授的收入差距,现在可能比那时候大了许多。所谓大龄知识女性的择偶有些情况下依然是难题。这部小说虽然属于通俗文学,能受到欢迎也是反映了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只是故事停留在社会问题层面,没有深入发掘人性和文化因素。此外,作者似乎把经商看得过分容易,似乎学者下海,金钱唾手可得。 作者张恨水,本名张心远, 1895 年出生于江西广信。 1912 年就读于苏州蒙藏边疆垦殖学堂, 1913 年因学校解散而肄业。 1914 年开始在报馆工作。 1918 年在安徽芜湖任任《皖江报》总编辑, 1920 年任天津《益世报》驻北平记者, 1925 年任《世界日报》副刊主笔。 1936 年在南京创办《南京人报》任报社社长并编辑副刊《南华经》。 1937 年到重庆任《新民报》主笔, 1948 年辞去所以职务。 1949 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1949 年应邀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被聘为文化部顾问。 1957 年参加最高国务会议。 1959 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研究馆馆员。 1967 年逝世。张恨水是特别高产的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六十余部。 1924 年一连载长篇小说处女作《春明外史》成名,随后的《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也广为流传,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他写大学教师生活的小说很少,除了前面谈的《傲霜花》外,涉及较多的只有中篇小说《八十一梦》,不准备专门谈了。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运
Mech 2019-11-26 08:06
时运或许可以从两方面理解,时和运。时是时空,代表着大趋势、大潮流,个人不仅无力驾驭,甚至也无力抗拒,只能顺势而为。运是运气,时代大潮中的小涨落、小波动,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并以难以确切预计的方式,受个人行为的影响。好比在魔都高峰时段出行,“时”决定了必然堵车,“运”则或多或少取决于行车路线。 年轻时读先贤传记,常为主人公的坎坷经历所感动。所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简直成了通例。后来才明白,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已经是非常幸运。这或许反映了人们对待时运的态度,倾向于夸大自己的坏运气,而低估了自己的好运气。 对时运好坏的判断,取决于个人的欲望和能力。欲望低能力强,就觉得自己时运好。欲望强能力差,就觉得自己时运差。在旁人看来,或许每个人“运”的部分都差不多,有好也有坏。考虑到时间和强度,在统计平均的意义上,都差不多。特别是有些致命的难以预测的“黑天鹅”,其实是视而不见的“灰犀牛”。 时运中“运”那部分,与人的态度和行为有着非确定性的关系,就是有统计意义上的关联。正确的估计和对策,通常可以提高好运气实现的概率。 时运是个大话题,是个人世界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说到这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热度 1 Mech 2019-11-23 22:54
如前《 春江水暖鸭先知 》所述,小说中的九州大学在上海。这里说说上海被认为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对外地人的看法。总体上,在大学中,对外地人接纳得比社会上好。我在交大读博士期间,许多老师是上海人,但并没有地域差别的感觉。到上海大学工作后,同事中上海本地人反而很少。《大学之林》与我自己的经验不同。这或许正是读小说的必要性所在。 小说中,院长俞道丕的话为“小地方人”定了性。“小地方人就是目光短浅,哪里晓得有了学问才有安身立命的资本 (p.11) ”他虽然是特指,而且还是误会,但确实为全书的描写定下了基调。薛人杰在收到留校博士送的大礼盒包装的雀巢咖啡后,也觉得“小地方来的人办事习惯与大城市人不同 (p.179) ”。在小说中,所有的非上海中国人,只有叶纷飞还算不错,但她是“外地人”。在上海人的词汇用法中,“外地人”基本等于“小地方人”,但毕竟还有所差别。 来自安徽大别山的韩松,先在专科学校当几年教师,然后考入九州大学的研究生。“因年纪稍大,待人处世比学弟学妹成熟,有时也能为导师干点杂务,尽管学业不十分出色,还算能得到导师的器重。 (p.55) ”读研是他第一次来到上海,“感到实在挡不住大都市真实生活方式对自己心灵的冲击。他发誓这辈子不再回老家工作,他要在上海留下来,下半辈子做个名副其实的上海人。 (p.56) ”事实上,他做到的更多,他成了在团中央工作的北京人。他参加团市委组织的社会调查活动,还是校“邓研会”会长,被团中央的副部长看中,举荐到团中央所属部门工作。于是,他面对着下跪的妻子和幼儿不为所动,坚决地离了婚。上网买论文事发后,“这个对跪地求他的发妻毫不动情的男人,此时毫不犹豫地跪倒在导师跟前 (p.58) ”,“像女人一样撕心裂肺地痛哭 (p.59) 。”导师让他向参加答辩的每位教授检讨要求重新答辩,“韩松不但向每位教授作了深刻的检讨,而且无一例外都下了跪。韩松跪在俞道丕院长面前的时间最长,拉他都不肯起来。 (p.59) ”于是,他涉险过关了。耐人寻味地是,分管学位的研究生院副院长居然说,“这个学生要真能在团中央机关工作,对九州大学也不是件坏事,至少他得念着母校对他的宽大之恩吧。 (p.60) ”我想,这样的厚黑之人想必大有发迹希望, n 年后,他在大会上高谈阔论时,不知是否会记得这段往事。 还有在小地方折腾到 30 岁才因为考上博士生到上海的洪俊花。 “ 内心一直很满足,满足到想给导师和九州大学磕头的地步。是他们让她有机会来上海这样一个地方读博士,而且只要咬紧牙关苦读 3 年,她完全有可能让自己变成名副其实的上海人,再也不回老家那个小县城去。 (p.120) ”可惜,她的满足感不能持久。“这一天洪俊花无意中窥视到一个上海年轻女人的生活侧面,水清清随意买零嘴吃的花销就超过了洪俊花全月生活费,两个女人的生活质量,由此可以推断出高低落差究竟有多大。 (p.122) ”物质欲望让她贪污薛人杰的科研费,被抓住把柄。后来按导师的意思在学术会议上对薛人杰的报告发难,事后又向薛人杰告密供出导师。然后她留校当了辅导员,“从此走入上海的大街小巷,不再有客居他乡的感觉。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人,而且她的子子孙孙也有权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 (p.179) ”最后她居然被薛人杰选为副手,成了副院长。 还有些着墨不多的更次要角色。学费无着的贫困生小蔡,贩卖黄盘和盗版书事发;其母亲来学校对院长“朝地下磕了几个响头,肉体撞击地板的声音听起来让人心颤”,而且保证,“哪怕拆房毁灶也得变出钱来供娃念完书 (p.148) ”;回家休学一年的小蔡临别时说,“我攒够了学费马上回来,我生生死死都要做上海人,真正的上海人。 (p.148) ”与有妇之夫同居的外地女生,上海女生劝辅导员,“人家辛辛苦苦想当上海人,又没有别的途径,连最原始的本钱都拿出来投资了,你就高抬贵手吧,君子成人之美嘛。 (p.183) ”这段话确实很“上海”。 我这种所谓“新上海人”对这些描写感觉有些复杂。未必是作者说的不对,但作为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不应该这样说,政治不正确。当然,我本人并不主张“政治正确性”。作者无疑应该是精明的上海女人,她多处写道“名副其实的上海人”,表现出的地域优越感是否太强了?当然,或许作者只是将心比心,用当年上海人在西洋东洋洋插队的苦楚,来想像外地人在上海的处境。诛心而论,或许作者或许像许多上海人一样,对“外地人”特别是“小地方人”加入他们生活竞争有种潜意识里的恐惧。这些“外地人”更能吃苦,而且可能坏得失去分寸。如张爱玲所说,“上海人坏,但坏得有分寸。” 本博文的目的其实是反躬于己,作为上海人,虽然是新上海人,更顾及外来者后来者的感受,给他们充分甚至过分的尊重。海纳百川,彰显海派文明的力量,接纳和同化和平的闯入者,而不是排斥和蔑视。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07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花老眼之国家行政学院月季花
Mech 2019-11-19 22:52
在国家行政学院校园里散步,见到开始干枯的月季花,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依然在凌冽的寒风中绽放。这正是我所见《 月季花的耿介 》。颇有些感慨。也是新手机首次微距拍摄。上次到北京,见过月季繁花似锦,但没有拍照。 “看花老眼”系列博文 看花老眼之缘起 看花老眼之衡山公园冰岛虞美人 看花老眼之龙华白玉兰 看花老眼之龙华 早绽桃 花 看花老眼之龙华晚谢梅花 看花老眼之龙华红叶李 看花老眼之龙华及途中山茶花 看花老眼之路边金钟花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雨中白玉兰 看花老眼之上大校园雨后迎春花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迎春花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雏菊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蔓长春花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诸葛菜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石竹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风信子 看花老眼之六百前樱花 看花老眼之小区旁路边郁金香 看花老眼之交大徐汇校区海棠 看花老眼之龙华桃花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雨中晚樱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牡丹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蝴蝶花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杜鹃花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紫罗兰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绣球荚蒾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菊花桃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碧桃 看花老眼之衡山公园秋海棠 看花老眼之柳州巴西野牡丹 看花老眼之柳州朱顶红 看花老眼之柳州马樱丹 看花老眼之柳州夹竹桃 看花老眼之柳州美人蕉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玫瑰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天竺葵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黄菖蒲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紫叶酢浆草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玉婵花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凌霄花 看花老眼之天山公园腊梅 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牡丹续 看花老眼之深圳天鹅湖睡莲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Mech 2019-11-14 09:51
长篇小说《大学之林》 2007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故事发生在地处上海的九州大学。九州大学也算名校,教授就有一千多位,而且第二批进入了教育部的 415 工程。如同华东师范大学,第二批挤进 985 。不知为什么,以华东师大为背景的学界小说特别多, 1994 年格非的《欲望的旗帜》写哲学系的故事, 1999 年李劼的《丽娃河》和 2004 年叶开的《三人行》写中文系的故事,或许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视角。 2010 年马以鑫的《黄花堆积》写文革中的华东师大。从进入小说中所谓 415 工程,参考华东师大进入 985 的时间,是在 2003 到 2006 年左右。 《大学之林》堪称标准的学界小说,讲了个简单甚至平淡的故事。作者写得都是不好不坏的平常人物,近于职业学者,而没有自命不凡的所谓知识分子。作者几乎没有直接的道德判断。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深藏不露,只是个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记录者和叙述者。如果非用一句话概括主题,我想应该是“这世上万物终究难敌致命的诱惑,人也一样 (p.128) ”。 主要人物是外语学院的三位正副院长英语教授俞道丕、日语教授薛人杰和法语副教授戈新元。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从组建外语学院物色院长开始,到三年后班子换届结束。中间历经对院长职位的争夺,新院长上台对分配的调整及反弹,上国家教学基地,申报博士点,聘请外籍博导,主办国际会议,戈新元先后三次晋级,往新校区搬迁等。俞道丕或许是位好教授,但实在不是当官的料,却有权力欲;虽然政绩不错,拿到教学基地而且上了两个博士点,全院顺利搬迁,但群众考评时得了 1/3 的 “ 差 ” 票。薛人杰学问不错,人也算正直,但多少有些不合中国国情;受到学生欢迎被评为“一哥”称作“雪儿”而且成为女生未来丈夫的标准模型也可以理解,毕竟学日语的穷留学生能娶日本的富家小姐,当然有过人之处;相对而言,他还是全书中最有亮色的人物。至于戈新元,正如他未来丈夫在初交后就看出,“做人做学问最多有点小聪明,大智大慧就不见得了。 (p.51) ” 《大学之林》比较有前瞻性地反映出与国际主流接轨的职业化大学的特点。这或许与作者生活在中国大陆最西化的城市有关,“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大学教师角度看,职业化大学意味着什么?在教师与学校、同事和学生关系上,或许有下列几点。 与学校而言,摆脱人身依附的契约关系。这一点在小说中五十岁以下的教师中反映尤其明显。薛人杰开始时谋正院长不得,马上要跳槽;人事副校长亲自出面挽留,组织部副部长暗示下任扶正,他才勉强同意签三年合同再说。戈新元副教授晋级不成,马上威胁跳槽;晋升了教授,真能跳槽,便找个新东家签八年合同,条件是三十万房贴,每年二十万科研费,说话算数的法语系主任。这是十多年前的价码,现在行情不同。教师身价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大学教师职业化为从业者带来了什么。水清清等年轻教师,觉得学校分配不合理,不仅在校内公开反对,而且马上加盟校外短训班,让学校创收无望,迫使学院领导就范。最夸张的是,俞道丕已经是学校教授中百里不足一人的年津贴十万的“特级教授”,只是由于群众反对不能连任院长,想到年过花甲,不能跳槽,居然急出脑溢血。 与同事而言,超越个人恩怨的利益关系。三位院领导纵横俾阖,都是为利益而战。不仅是薛人杰,“只要他自己认为应该争取到的利益,哪怕只是一个铜板的小钱,也会拉下脸皮来争夺 (p.117) 。”其他两位也如此。不过,他们只是对手,不是敌人。不仅不是你死我活,而且也有合作共赢。最重要的是,争的仅是利益,用不着扯进个人恩怨。没有利益矛盾时,大家都是好同事。因此,俞道丕下台并得了脑溢血之后,院长职位的竞争者薛人杰带头捐两万元,而与他在院长任上积怨颇深的新任副院长也捐了五千元。领导,特别是基层院系领导,本质上也是同事。关系的实质还是利益博弈,而非传统中的下级服从上级。小说中多处出现年轻的助教讲师对他们的老师兼院长并不买账的描写。他们能硬气的背后的原因在于他们依托着庞大的市场,而他们有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本。 与学生而言,没有感情纠葛的服务关系。如果在现代大学中,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思想便显得很可笑了。归根结底,学生作为整体是教师的衣食父母。这不是说学生的学费多重要,而是有了学生才有理由拿国家拨款。因此,留校不到一年的水清清可以开车越过昔日导师现在院长时险些勾住他衣服却不减速或探头表示歉意,但在超市遇到院长的博士生“还是摆出教师职业性的热情面孔”。小说中所有的老师,都多少对学生表现出关心和爱护,但都是“职业性”的。 当然,小说中的九州大学只是职业化大学的雏形,还有很强的行政化事业单位痕迹。特别是校级和院级领导之间。“校长有事只消朝下面一交办,再烦再难院系领导敢不接受吗? (p.155) ”“上级领导其实并不想知道你如何去完成他所交办任务的具体过程,而只需获得结果。结果令他满意,你无疑就成了个会办事的下属,一旦有了好处也比较容易优先考虑到你。 (p.165) ”。 事业单位中利益争夺总要有个堂皇的名目。书中写到两次“改革”。一次是招生不把外语成绩记入总分,表面上是突出专业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是想招教育部副部长的儿子,而传闻他外语不灵。结果,副部公子的外语还不错,但让其他关系户搭了便车,挤掉了无关系的考生。不过,从这件事情看,九州大学总体环境也还行,为此才需要如此大动干戈。还有一次是进新教师时突然反对“近亲繁殖”。真正的原因是院长要接受个学科评议组实权人物的女博士以报答上点之恩,必须顶掉副院长研究业绩颇佳的博士生。 小说自然也少不了感情婚姻戏码。薛人杰与他毕业女硕士生叶纷飞的婚外情,在妻子的明智与忍耐下,还算“发乎情,止乎礼”。 叶纷飞的冰雪聪明与善解人意,以及后来的当机立断嫁给情场高手梅森林教授也让人刮目相看。薛人杰的日本妻子柔顺温和,处处为丈夫考虑,堪称传统东方女性典范,只是床上疯狂还有 “ 你们中国男人真差劲 ” 的口头语。 当地男生为到法国公费读书并留在那里,抛弃同学恋人,与大他 十 岁的法国老师同居。外地女生为有家有室的 “ 海龟” 当临时龟太太,还怀了小海龟。 人到中年的戈新元与年逾花甲的经济学教授由介绍开始到同居再到结合,她可以说是丢了教授职称但得个丈夫。俞道丕的导师尹夕寒独身 八十 年,终于等到与英国初恋情人重逢,于是披上婚纱,远嫁海外,最后夫妻相对坐化。 尹夕寒大概是全书中唯一接近 “ 完美” 的角色,治学严谨,风度典雅,淡泊名利,但过于天真常被人欺骗和利用;这大概也是传统读书人不能适应现代复杂社会的必然结果。 也有些学校小故事和学生小角色。 失恋本科生跳楼。 贫困本科生贩黄被抓。 贫困硕士生病故。以“邓研会”会长进身将去团中央工作的外地硕士生,休妻且网上买论文事发。外地女博士生,想贪污经费被识破并及时制止,留校后因为“对金钱天生的敏感和喜爱 (p.214) ”,成了新任副院长主管财务和创收。留法学生地铁逃票 三次 被抓,在法国找不到工作,也丢了同居情人而回国任教。这类事情,过去的事业单位有,将来的职业化大学也有。职业化大学不是桃花源,职业化也不能包医百病。 作者朱晓琳, 1956 年出生于上海。当过工人、机关干部、翻译。上世纪 90 年代留学法国,在里昂第二大学获法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 1975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诗歌、散文多种。学界小说除《大学之林》外,还有《缺氧》,并有留学生中篇小说结集《永远留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Mech 2019-11-3 22:47
《方方文集·白梦》 (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 中真正的学界小说,是姊妹篇《行云流水》和《无处遁逃》,反映了九十年代初高校中年教师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的困惑。中篇小说《行云流水》写于 1991 年 7 月,发表于《小说界》 1991 年 6 期,转载于《中篇小说选刊》 1992 年 2 期。《无处遁逃》写于 1992 年 3 月,发表于《小说界》 1992 年 3 期,也收入小说集《无处遁逃》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行云流水》发生于 1991 年,男主人公分别是年近五十的文革前大学毕业生高人云副教授,女主人公是他的妻子梅洁文副教授,在同一教研室工作。《无处遁逃》故事要早于前者 3 年左右 ( 其中高人云当副教授一年,而《行云流水》中将在翌年报教授,那时副教授五年可以报教授 ) ,即 1988 年,男主人公是在《行云流水》出现过的高航,在同一教研室工作,文革后的研究生,还只是讲师,应该是还没有到四十岁。女主人公是他妻子安晓月,三十好几。 故事中的教师似乎是我的力学同行,因为高人云要看“美国出版的《应用力学》杂志 (p.244) ”,推测是 ASME 旗下的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确实是力学的旗舰期刊。因此也推测他们的教研室就是力学教研室,讲的课程是理论力学或材料力学。虽然他们的专业对小说的情节没有什么影响,还是让我感到有些亲切。力学同行往往很少在学界小说中出现。出场的以文科学者居多,更何况力学介于理科和工科之间,更不典型。能想到有力学同行的学界小说似乎只有未出版的长篇《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和《苍蝇之二》 ( 收入《 梨园记 》 ) 《行云流水》只是讲了高人云梅洁文这对双副教授夫妻之间工作和生活琐事。故事开始于夏天,高人云胃出血住校医院,没有疗效好的药又不同意转院,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姐姐高闲云用她的医保卡开药,为他们省一百多元。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繁重又参加政治学习而且还有参加唱歌比赛等额外工作。学生不认真学习抄书上答案,教师批改要仔细看中间过程。当然,也有年轻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他们自己都不对自己负责任,难道还要我们老师来替他们负?允许他们哄骗老师,难道还不允许老师信他们哄骗? (p. 257) ”学生考试中抄袭考试后求老师加分,系里要求尽可能让学生过关补考题目简单。参加学术会议差旅费系里不出钱,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需要版面费,教师又没有研究经费。长子读了大学似乎玩世不恭,否定了父母的生活方式。女儿因病高考失利,有意出国留学,他们夫妻无力承担费用。父母是老一辈学者生活优渥,不知道当时教师生活艰辛。这些都非常写实,如果说有些戏剧性的内容,就是高人云当年恋人吴丹随丈夫海归,高迫于父母压力与海外关系复杂的吴分手。吴丹与丈夫余仲明关系很好,但仍想帮助高人云,愿意资助梅洁文参加会议,被他们拒绝。顺便一提,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候,会议极其重要。如小说所说,“会议或许开不出多大名堂,但在与同行交流中可得到许多新信息,受到很多启发,搞科研往往得益于这种横向的碰撞。要走在潮流之前,首先得保证自己不被落下。 (p. 268) ”吴丹夫妻面对困境,有意归海。“他们有的只是知识,满以为知识是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却不料这里并不稀罕。 (p. 294) ”这一起不仅让“他们不敢清高,或者说没条件清高。 (p. 276) ”这些事情,如行云,如流水,无痕无迹,但在小说最后,颠覆了高人云长期的心理平衡。“他觉得他这一生还从来没有如此地尴尬和窝囊过。他想他是不是和这个时代生活的那个齿轮错了位,以致无论他用怎样平静的心情来对待生活而生活却总是不留情面地来打破这种平静。他为之努力的心安境界,如一面清晰的大镜子,终于在每天每天的石子敲击下,破碎了。 (p. 302) ”故事结束于同一年秋天,高人云因为心脏病,又住院了。 在《行云流水》的姊妹篇 ( 故事时间在前发表时间在后 ) 《无处逃遁》中,主人公高航虽然尊重高人云,但对他的处世方式颇不以为然。“都像你高人云这样百事让,万事忍,见人都笑容可掬,谦虚谨慎,可又何曾见到过你的天高了?地阔了?前两年评副教授,还不是照样拿下你,换个搞行政的?为什么?不就为你软?你谦虚,人家说他自己都说自己做得不够,当然应该他下。严航想我不能学你。学你我只会又成了一代奴才,任人训导宰割。我不多占别人的,但也决不能让自己太吃亏。我得到多少我就只付出多少。这个社会教会了我保护自己。若不如此,我便会被社会的轮子碾得稀烂。 (p. 321) ”他努力拼搏,认准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是去美国读博士,但也不能没有自己的 plan B ,在国内晋升副教授。为此他做研究写论文著专著考英语办签证,忙得不亦乐乎。不参加教研室唱歌等活动,不做额外的教学工作,也不担任科技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高人云说他“不论说话办事都不喜欢留下余地,这等于不给自己留下后路。 …… 这做派实在是一种不成熟性格所致。 (p. 357) ”他不仅得罪了领导同事,也冷落了妻子。男女主人公的夫妻关系有小说中参加的戏剧性冲突。妻子安晓月是音乐学院教师,与高航门当户对情笃意深。为脱贫,安晓月到酒吧唱歌。酬金一天五十元,她的月薪才二百元。她发现自己面对诱惑有些难以自持,想借生孩子抵御,但在高航坚持下引产。在歌厅受到四十岁的台湾老板热情追求,换家歌厅那老板仍穷追不舍。安晓月无力对抗他的爱情攻势,一度打算与高航分手。深思熟虑后决定不离开高航。“你到了美国,干得出色,赚到了钱又有了博士学位,而我跟着你,生活优裕了,心境自然平衡了,我又何必舍你而求他人呢? (p. 355) ”高航也想通过自己在美国攻博事业成功重新赢得妻子的尊重和爱。他们的共同点,都认可“人都是为自己而活。 (p. 356) ”他拿到了博士录取,但没有奖学金,求人担保,申请签证被拒绝。在故事结束时,高航很沮丧。“家园何在,路人遥指天边。此法怎行,依是长亭短亭。 …… 原来失败也是可以接踵而至的;原来我竟然也有这么一天;原来来路是怎样的,归路也就怎样;原来路是走不遍或者说走不完的 ……(p. 360) ”这便是无处逃遁。他个人的挫败,其实也有甚至更多是时代的因素。“运去英雄不自由”,何况不是英雄的凡夫俗子。 当然,离开学界总是为大学教师准备的另一条路,学界小说中似乎最早是 张恨水 所谓 《第二条道路》 ( 报纸连载小说, 结集 出版时名称改为《傲霜花》 ) 。两个故事都写到 青椒要 去深圳,这可能比就地下海要好些。《无处逃遁》中比高航更年轻的小李小毛在酝酿着去,《行云流水》中小李已经去了,专业更强些的小毛也准备去。虽然在公司里不做专业工作,但“在那里,觉得自己活得更像个人。 (p. 299) ” 这两个故事,已经预示大学教师的分层。这或许也是新写实小说的力量,预见性。对现实真实摹写所揭示的未来,或许超越作者本人的想象。在两个故事中,许多人是 传统教书匠, “常年勤勤恳恳教课而写不出论文的中年老师、老年教授 (p. 319) ”;不做任何研究,也没有什么职业追求。与他们不同,高人云有研究工作和职业规划,敬业勤勉,但为人软弱,琐务缠身,研究进展缓慢,产出很低。“一旦评起职称来,纵然他的课时饱满甚至超过,纵然他为系里做过无数公益事情,纵然他的学生交口称赞他的课讲得好,教学质量高,但到了那时候,这些都是不作数的。所有评委和竞争对手都会异口同声说他没有什么论文。 (p. 262) ”同代的海归余仲明,就可以不管各种琐事忙自己的科研项目,而且有经费可以去海外开会。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后来居上。“严航自己的学问做得好,论文发表得多,且还都是地位颇高的学术刊物,马上又还有与人合作的专著出来,年轻一点的老师便很服他。纷纷说严航待在这儿确实有些屈才,做出了诺多贡献,却一个月只拿得百来元工资养自己不活。做衣服买书复印资料什么的全得靠老婆赞助。严航听了满心慨然,愈加恃才傲物。 (p. 319) ”他同代人中还有更成功的。“李立夏灵活善交,李立夏吃苦耐劳,李立夏才思敏捷。 …… 论文写得多,钱赚得多,学院关系处得好,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他。更要紧的是,李立夏还评上了副教授,住上了三室一厅的居室。 (p. 305) ”新一代职业学者真是呼之欲出。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脾气小,本事大,产出高,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追求,也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高航的妻子因为他来自市民家庭的俗气而看不起他,但也不能不佩服他的本事,相比而言,高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背景,无处不在的书卷气息以及只做学问不涉交际的派头,显得多么苍白和渺小。 (p. 306) ” 在小说中,作者似乎想描述甚至解释读书人的世俗化庸俗化。八十年代的故事《白梦》和《白驹》中已经说过。九十年代故事《行云流水》《无处遁逃》继续说。读书人也在社会关系中,无法独立。“要住大房子,不求人?要弄煤气户口,不求人?要把女儿弄到好老师教的班上读书,不求人?要买便宜的、出厂价格的冰箱,不求人?爸妈要做学问,要上机,求人;要打印论文,求人;要想出去开给学术会议,还是求人。不求人,你就没法子活。 (p. 275) ”“为生计所进行的思考多于了为学问所进行的思考。他们睿智的大脑开始被材米油盐所腐蚀,智慧的光芒日渐黯淡,至于清高则更如旧日黄花已然败尽,凭个人本事立足于世彷佛成了一个梦。就像一个木偶所有的关节都让一根绳子牵着,你如果每天都来游戏似的平衡这些绳子,或许你会很舒服很自在但你却只能是一个呆在原地不动的清贫的庸人;而你如果想奋而站起,甩开步子像英雄一般干一番什么,那每一条条坚韧的绳子便会一起抖动起来与你较量,在这种几乎没有止境的较量中耗尽你的精血和气力。于是无数无数新颖的思想乃至世界最先进的科学设想都在这与绳子的把戏和较量中流逝,如过眼云烟。知识分子又怎能不在这愁上眉梢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悄然向小市民转换?既无相当的社会地位,又无起码的经济条件,自尊自重自我欣赏的信心亦一日少于一日,举止言谈生活风度又怎敢不一日日市民化? (p. 333) ”当然,这样或许能使他们快乐。“凡俗之人之所以总能与幸福同在,乃是因为把实际的利益看得比理想中的东西重,实际就是一种福。 (p. 344) ” 在我看来,世俗化未必庸俗化。人们彼此依赖互相需要这个问题,社会发展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就是以货币作为商品和服务彼此交换的等价物。在小说描述时代 20 多年后,人们需要商品或服务时,不仅不需要求人,甚至还要被人求。无他,付费尔!金钱有助于摆脱日常生活中的麻烦,是自由的保障。 我自己从九十年代的高校走过来,讲课改作业出考题批考卷政治学习开运动会做研究写论文考托福考 GRE ,被美国高校博士项目录取但没有全奖。这些都记忆犹新。该书写九十年代大学教师生活的困窘,我也算能感同身受至少是耳闻目睹。特别是《行云流水》中儿子估算出高人云副教授一生的工资不到八万元,真有当头棒喝的感觉。按当时价格,一辈子的工资买平价的日本进口电视,能买 50 台。我当时就没有算过,如果算了,会不会也走“第二条道路”了?我父母辈虽然不是大学教师,也是受过大学教育的脑力劳动者。他们面对当时的情境更加无能为力,因为都已经退休。太太和我都是青椒,过去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天性也淡泊,因此也算不上非常焦虑。当然,长期预测其实很难准确,因为许多外生变量很难设定。他儿子算高人云的收入或许误差不大,我年轻时算自己的总收入肯定严重低估。毕竟从上世纪末起,学界走上了职业化的坦途,我们一代及其更年轻的人,都成了受益者。 作者这两个中篇的生活基础,按照她在《自序》中的说法,“是我婚后在大学校园里居住三年的结果。 (p. 2) ”其实她的几位哥哥也都是学术界中人,理工科学者。大哥清华大学毕业,任华中理工大学天体物理教授;二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是东北大学自动控制教授;三哥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在美国飞机企业工作数年后任武汉某飞机企业 CEO 。此外,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杨叔子院士为其舅公。这些都有助于作者理解理工科大学教师的职业和生活。 作者方方,本名汪芳。 1955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1974 年中学毕业待业半年后在民办企业“运输合作社”当装卸工。 1978 年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 1984 年毕业,被分配到湖北电视台。 1989 年调入湖北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94 年创刊《今日名流》任社长兼主编。 2007 年任湖北作家协会主席。 2012 年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任。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4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Mech 2019-11-1 22:52
《方方文集·白梦》 (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 包括发表于八十和九十年代的 6 部中篇小说和一篇散文。这里只说八十年代的 4 部中篇,《白梦》《白雾》《白驹》《船的沉没》。故事发生在 1986 到 1988 年之间。这几篇其实都不是学界小说。九十年代那两部确实是,而且是很好的学界小说,因此以后另文专门谈。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家,她的作品有历史的真实感。 《白梦》写电视台的日常生活及其众人生相,发表于《中国》 1986 年 8 期。主要视角固定在叫家伙的电视台女编辑,并没有特别出彩的故事。形象最鲜明的是家伙的学妹苇儿,她花言巧语口是心非,几乎拿下所有需要的人,必要时卖掉其他人如家伙,最后如愿以偿到北京政府机关工作,而且有了文名。故事行文幽默。说到一人资历很老但因为负伤到地方任职。“左左右右的路线叫你分不清。满以为当左派,可别人说你右了。赶紧左一点,可又有人说太左。一辈子都左左右右地调整个没晚。 …… 现在连左右手都常常弄混。 (p. 19) ” 《白雾》发表于《人民文学》 1987 年 8 期,是一个更荒诞的故事。故事开始,航校教官贝贝意外身亡,使得他的生前的朋友田平和豆儿认识了他的女朋友李亚。李亚开始时是展览馆的讲解员,贝贝只是李亚的备胎,每次李亚与男友分手就找贝贝,直到交上下个男友;她一度想出家再还俗成名,但开不出介绍信没有成功;后来李亚与高官之子恋爱,当了电视剧导演,并调入电视台。那位高官之子有奇怪的毛病,事情都要在一年后才想起来。豆儿是报社记者,负责周末版“三教九流”栏目。田平原在科学院开大客,后来当了出租司机。因为有次想与女乘客合谋,要多些车费给更多发票;女乘客是正在竞争纺织局办公室主任的团委副书记,举报田平,当了精神文明标兵,也拿下了主任职位。田平经豆儿指点,乘势树立幡然悔悟浪子回头人设,后来与那位女主任一起参加演讲报告团,全国演讲;最后在李亚的婚礼上顶替新郎,因为新郎要一年后才想起婚礼。 《白雾》中也涉笔成趣地提到教授。一次是每月能赚四百元的田平开出租车“送一个白发教授去个什么地方讲学。田平先是战战兢兢,生怕巅坏了教授的贵体。待问得教授不过每月拿两百出头便大舒了一口气,下车时便怠慢好多 (p. 77) ”另一次是五十多岁的吴教授离婚。先是法院不判离婚,豆儿为此写了《正义的胜利》。随后教授不断出差,不在学校,重要的科研项目完不成。已经升任市长的校长让教授赶紧回来离婚,这次法院判离了。一个月后,教授与女研究生结婚,市长亲自去道贺。豆儿又做了教授的专访,谈科研工作的意义与新夫人的支持。为此得到主任表扬,“当记者就得有豆儿这样的素质。兔一样的快速,狗一样的机敏,牛一样的勤奋,羊一样的顺从,以及猪一样的超脱。 (p. 97) ”需要这种素质的,或许不仅是记者,也有教授和研究生。 《白驹》发表于《长江》 1989 年 1 期,是个构思精巧的悬疑故事。故事开始,化工厂车队的司机小男骑车钻到大客车下自杀。小男从小就是高干子弟金麦子的小跟班,烂人一个。麦子凭着老子的人脉,成了成功的企业家。麦子已经离婚但藕断丝连的前妻夏春冬秋,是市早报“社会临摹”栏目记者,不相信小男会自杀,开始调查。调查发现,那辆大客有安全隐患,不停车可能车毁人亡;推测小男为了救人失误被客车碾压;但这也不符合他的性格,虽然他已经成了英雄。进一步调查发现,小男与人合谋走私,给对方一千五百元钱,拿钱的人在车上。这一切就可以解释了,虽然无法写成通讯发表。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麦子和夏春冬秋似乎要言归于好。他们本来就是同一种人,但麦子觉得在一起太烧脑,找个头脑简单的流行歌曲歌星。顺便还吐槽一下教授。“灌盒式带电视台录音年节演出歌星会唱之类,所赚钞票每月顶十个教授不止。 (p. 129) ”夏春冬秋的舅舅是大学教授,曾给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麦子打不及格。 写于 1987 年的《船的沉没》 ( 原发表期刊不详 ) 是很纯粹的爱情故事,我觉得有些俗套。 1972 年,自责和悲伤的徐楚在船上认识了吴早晨,她 16 岁,她 24 岁,彼此留下深刻印象。分手后三年,两人偶然重逢,徐是工人,吴是小学教师,开始交往,萌生爱意。 1977 年,徐楚想考大学,因吴早晨反对而放弃,很痛苦。翌年吴支持她高考,考取武汉的师范学院。读书期间,两人继续交往。吴的母亲竭力反对,为此装病半年。吴早晨屈服,与徐楚分手。与离异回城的女子结婚。 1986 年,没有交其他男友仍是单身的徐楚,在 30 岁生日第二天得知吴早晨病逝。他一直有先天性心脏病,而且父亲被误当作地主枪毙,使他无法报考大学。在两人交往中,徐楚骄纵任性,吴早晨容忍但有些自卑。也难怪吴早晨母亲坚决反对,徐楚性格中有很坚硬的成分。“我仍然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人。我从不无端地结交名流雅士,也从不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我不想通过什么途径改变自己的地位,亦不想写一些充满溢美之词的文章来博得许多人的好感。我只想凭我自己的本事走完我自己的人生。它能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这样在我死的时候将面无愧色。我能说我尽到的是我自己的力量。 …… 我珍惜我的自尊,我的尊严。 (p. 187) ”。这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作者的自白? 散文写于 1989 年的《祖父在父亲心中》发表于《上海文学》 1990 年 4 期。其实不是小说。作者在《自序》中称,“全然取材于我的家史 …… 其中 80% 是完全真实的 (p. 3) ”。既然不是小说,这里就存而不论了。 这几个故事虽然都不是学界小说,但也谈到读书人。 《白梦》中家伙感慨当代生活的庸俗化。读书人无力清高。“这时代,无论当官不当官,都根本不存在什么清高之士了。又不可能像魏晋名士那般大彻大悟后便游名山,泛沧海,筑室畎川,量力守志,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见人则或翻青烟或翻白眼。这年月首先你游名山沧海得陪着笑脸求人帮买车船票。其次你自己根本没有土地,没土地你得工作,你工作就得同领导搞好关系。这个关系意味着晋级、住房的顺利以及运动来时不会轻易被打成什么分子。 (p. 34) ”那个故事结束时,家伙去寺庙采访,听见和尚也在抱怨自己资历最老但没有被提为方丈。《白驹》中,夏春冬秋的舅舅也分析了读书人在当代的窘境。“读书人的历史便是清贫的历史。到了现代社会也不可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首先,抽水马桶要坏,自来水要停,出差要领钱买车票,做学问要复印资料以及论文,诸如此类,全不敢有似乎贵族气。 (p. 122) ”徐楚从她男友性格推广,“他的强烈的自尊心之后是强烈的自卑感。 ……. 除了干部子弟和产业工人之外,很多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如此。委琐的知识分子和谦卑的农民都是在自卑的背景下做出自尊的姿态。前者因为自知地位低下,后者则自知孤陋寡闻。 (p. 223) ”这些看法或许过于悲观。欧美的发展已经证明,华夏的现实正在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当部分读书人在大多数时间可以清高体面地生活,只要他们确实还有“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的精神。 前面三篇小说,女主人公都是电视报纸等媒体工作,似乎与作者在湖北电视台工作经历有关。其中的人物或多或少有些玩世不恭莫名其妙,是当时初步富起来或者至少是吃饱了之后的空虚无聊,有些类似于“迷惘的一代”。开这种风气的是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也包括方方的《白梦》等。后来发扬光大的就是王朔和徐坤。那个时间段的小说我读得不多,也许说得不贴切。 作者方方,本名汪芳。 1955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1974 年中学毕业待业半年后在民办企业“运输合作社”当装卸工。 1978 年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 1984 年毕业,被分配到湖北电视台。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大篷车上》。后来与其他短篇结集仍以《大篷车上》为名出版,我还保存着一本。 1989 年调入湖北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94 年创刊《今日名流》任社长兼主编。 2007 年任湖北作家协会主席。 2012 年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任。以学界为场景的小说在方方的大量作品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主要有中篇《行云流水》《无处遁逃》《定数》《树树皆秋色》等,以及长篇《惟妙惟肖的爱情》。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传统评书随想
Mech 2019-10-16 08:17
有人《 后知后觉 》,重新听传统评书然后吐槽。传统评书我没有看过,都是在收音机里听。最迟似乎在高中放学路上也听。准备高考实在有些太无聊了。评书名字记不准确了,开始是《说岳》,然后是《隋唐》,再后来《明英烈》等等。 总体上,评书文学性不强。故事是评书的主要卖点,现在看来有时候逻辑不周全。人物比较类型化。例如,牛皋、齐国元和胡大海似乎就有些像,都是武功不高本事不大的常胜福将。教化听众也是评书目的所在。但多数观念很陈腐。不久前,看六神磊磊在《 我们到底是喜欢唐诗的什么? 》吐槽的例子。“岳飞下狱后部将张保去探监,探完张保直接一头撞死了,‘脑浆迸裂’,岳飞见了反而哈哈大笑,说:好张保!好张保!我身边人里忠、孝、节都已经有了,唯独少个‘义’字,他这一死岂不是‘忠孝节义’四字都凑齐了?今天人一读都会觉得这叫什么事啊,凑齐‘忠孝节义’干嘛啊?集敬业福吗?” 我读书有些信服老子的待人,“袭明”。“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好书自然长见识。差书公开或者私下吐槽,多些笑料,甚至无端有些优越感。 传统评书并非一无是处,也有符合现代精神的内容。评书中经常听到劝人跳槽的话,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英雄保明主 俊鸟登高枝 或者说服抛弃旧东家的话 君不正,臣不忠,纷投外国 父不慈,子不孝,各奔他乡 凭记忆,未必完全准确。这种契约重于身份、选择高于历史的态度,就不陈腐。这种通达态度,现代人也非都具备。 或许这也是华夏传统中固有的精华思想,所谓“民为重,君为轻”。孔子周游列国,甚至准备“乘桴浮于海”。伍子胥更是借吴国兵灭了自己的故国楚国。“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毕竟君主社稷之上,还有世道人心。 听评书居然养成“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的观念,真是奇怪了!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忆来唯把旧书谈:《合作的进化》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耄耋说情爱—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Mech 2019-10-6 22:46
小说《师姐》 1990 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曾在《羊城晚报》上连载, 1992 年广东人民出版社重印。秦牧以致作者信形式为小说作序。其中写道,“你的小说当然有一点儿自己的影子,不用说并非全部雷同, ( 至于有多少,猜测就没意思了,你自己才能知道那一切 ) 。 (p. 5) ”故事发生于上海南迁到县城的东基大学。开始时已经有大四学生,至少是 1942 年了,结束于日本投降后一年就是 1946 年。原计划还有下半部,但似乎没有出版。 《师姐》其实不是学界小说,而是发生在大学中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李涛家境清贫但有天分。被乡邻富户陈表伯看中以女儿玉兰表妹相许。并在当注册主任的陈表叔帮助下作弊被迁在内地的上海东基大学。李涛读过私塾,文科尚可,理科较弱,刚入学请大四的高材生容秀枝辅导物理,进步很快,成为高材生。两人也日久生情。容秀枝父母双亡,被大伯卖给当地恶霸 ( 可能还是汉奸 ) 顶债,并被强奸。恶霸在东基大学读书,让她也入学。容秀枝通过讨论武则天卓文君认定李涛没有处女情结,有意与他私奔,但发现已经怀了恶霸的孩子。委托也爱上李涛室友邓丽英保护他。邓是大军阀的女儿,势力远大于恶霸。她甚至要父母派人张罗他们婚事。李涛以在农村已经结婚生子推托,在表叔帮助下躲了起来,直到邓丽英的父亲换防离开并带走了女儿才回学校。接防的军阀是表叔的朋友,也能保护李涛平安完成学业。抗战胜利时毕业,留校物理系,而且要随校去上海。奉病中母亲命回乡成亲。路上遇到在县城学校教书的容秀枝。住防县城的军阀不仅是表叔的朋友也是容秀枝已故父亲的结拜兄弟。他出面办妥了与恶霸离婚。李涛与容秀枝共渡中秋,有肌肤之亲,并留下首七绝《中秋夜》。他有意退婚,但回乡发现不可能,还是与表妹结婚。表妹虽然年轻只有 16 岁,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但善解人意贤淑温柔,让李涛也很受用。在去上海任教前,玉兰建议他绕道专程见容秀枝,说明自己婚姻状况及妻子怀孕。李涛硬着头皮去时,发现容秀枝知道他结婚,只身搭军舰去了台湾,孩子被法院判给前夫了。只给李涛留下一首五言诗。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小说标题“师姐”说的就是容秀枝。她真是才华与美貌兼备。“才貌出众,能文善武。 … 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中平均分名列全校之冠,所以被称为‘女状元’。至于她的美丽,在我们男同学中大多数人说她可被选为校花。 (p. 5) ” 在 1942 年就完成学士毕业论文《水面飞船》,而且能唱歌写诗画画,又是女蓝前锋。 这个故事的叙述者其实是男主人公李涛,因此多些唯美色彩。尽管有种种不得已,旁人看来他是渣男无疑。小说虽然结局显得凄苦,但其实有些“爽文”的特质。男主人公才华横溢,几位美女投怀送抱。故事中的诗都不太高明,这里也不抄了。这个故事其实与华夏最早的校园长篇《漩涡》有类似之处,只是主人公运气好,总有权势者关照。 小说多少也反映了当年大学的情况。入学方面,有人用假高中文凭报名,注册主任做手脚录取;入学考卷一年内备查然后销毁,因此过了一年就安然无恙。大一学生课程全校课程相同,成绩排榜。期末考试中,选做题答得好, 4 道比做题只做了两道,教授也给了满分。霸道的学生,带着手枪,向老师要求加分。优秀的学生毕业留校工作。 作者江静波, 1919 年出生于福建永定。 1941 年考入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 1945 年毕业。随后考入岭南大学研究寄生虫学并担任助教, 1948 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讲师, 1951 年晋升副教授。 1952 年院系调整后在中山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曾任无脊椎动物学教研室主任、寄生虫学研究室主任,主编教材《无脊椎动物学》被广泛采用。 1982 年获英国皇家医学研究院热带病研究奖。 1985 年被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推选为外籍院士。晚年在美国定居, 2002 年去世。《师姐》是他 70 岁完成的作品。他还著有话剧剧本《晚霞》,附录两篇回忆录《我的母亲》和《并肩五十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出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Mech 2019-9-30 08:17
陈世旭的小说《裸体问题》 1993 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小说中部分内容以中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过。故事发生在东方大学,时间不是很清晰,时间跨度是五、六年,大致推测是从 85 年或者 86 年开始 ,后来已经是经济大潮兴起。分上下两部,上部是校园体制的弊端以及研究生们的反抗,下部反映九十年代的校园所受的经济冲击。从校园和校史 ( 担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负气离去 ) 的描写看,东方大学其实是武汉大学。 书名中所谓“裸体问题”,是中文系八四级研究生况达明要把屈原的《山鬼》改成舞台剧,其中的女鬼要裸体登台。这个剧目三起两伏。先是受到讲《楚辞》课的中文系教授梁守一的强烈反对,他要捍卫华夏文明的纯洁性;支持他们的是 35 岁的单身女教师欢庆,准备自己登台出演女鬼,但她后来出国了;又有位老师突发脑溢血病故,演出的事情就放下了。九十年代办作家班时,作家学员又有意上演《山鬼》,历经风尘的女学员阿媛愿意登台,但况达明反对。直到东方大学 150 年校庆,有人捐款资助《山鬼》,终于成演,女主角是况达明的夫人,影响日益广大的舞蹈届新星。“《山鬼》的演出并没有出现很多年前创作者们想象的那种轰动,预期的那场革命根本就连一点影子也看不见。东大各方似乎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 许多经历过当初的激动的人甚至想象不出来当初那种激动的缘由,当初有什么必要要争论得那样激烈,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但舞蹈家以几乎完全裸露的身体的曲线揭示出艺术的真谛的时候,人们想,这一切不是再自然不过的吗?难道还有更适当更具美学意义的形体语言可以取而代之吗? (p. 389) ”的确,“裸体问题”只是个缩影。那个时代,高校经历着沧海桑田之变。 小说其实是一系列基本独立的故事。欢庆的故事有些戏剧性。她一直特立独行,“不想伤害什么人,也不想取悦什么人;不想干预什么人,也不想就范于什么人。 (p. 26) ”大学毕业时与官二代陈胜利发生过关系。后来与已婚的著名律师老孟发生关系,他们曾在文革中认识,老孟是记者。老孟成名的案子是为车祸中让陈胜利丧命的司机辩护,该司机因为女友被陈胜利强奸而发疯,有杀人动机,陈垂老的父母要求判司机反革命杀人罪,亲属三十多人上访占领宾馆。老孟作无罪辩护,后来还直接与干预此案的市委书记交锋。因孟介意欢庆的过去,欢庆与他中止关系,并与青年诗人晓雨交往。晓雨强调老孟所代表的时代过去了,但欢庆直言他缺乏力量。后来晓雨向欢庆的大学同学余萍求婚,她思想陈腐姿色平庸,但有 70 多平的三室一厅房子。欢庆惊诧自己为了摆脱老孟,居然与晓雨滚床单。因此感慨“人有时候很怪,其所作所为同内心的真实愿望往往大相径庭。 (p. 85) ”最后她决定去澳大利亚继承姑妈的遗产。在若干年后,老孟又接到欢庆从堪培拉打去的电话,寥寥数语撕开了他以为封闭的伤口。 另一个有高校特色的故事是中文系晋升。三位副教授申请者,两个名额,真是两桃杀三士。尤其为难的是校学衔委员会副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公伯骞先生,他也是况达明的导师,同事希望他制止《山鬼》上演。三位候选人都是骞先生的嫡出门生,人们要他拍板。范正宇资历最长但著作欠缺,姚长安读书有功夫但表达欠佳上课不受学生欢迎,肖牧夫论著获奖上课学生热捧但是工农兵学员有人认为他学术根基不稳华而不实。范的新著《庄子美学思想浅探》刚被出版社接受,虽然他“确实不是那种患得患失的人。这一辈子,他吃的亏不少,但每次他都能找到一个证明自己并不吃亏的参照系,加之熟谙许多圣人先贤教诲,从而实现心里的平衡。 (p. 111) ”但再不晋升面子上也实在挂不住。姚长安专心治学,不计功利,生活中木讷幼稚。范的新著纲目和资料都是他的,只是因为姚研究转向清诗就都给了范正宇,范在书中压根没有提这个事情。而且范还没有提供他急需的清人著作。答辩中姚中风发作,在医院中去世。临终前校长答应他晋升副教授,妻子转成正式工,四个孩子由公家养到成年。范正宇也感受到精神压力,想到他在外文系读书一心想出国的女儿的嘲笑,“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不会有什么希望了,你们不能自救 (p. 125) ”最后答辩的肖牧夫也很紧张。虽然是 72 年上的大学,但为复习没有回家见临终母亲最后一面,为争取推荐名额把已经怀孕两个月的女友嘉嘉让给市革委会副主任的儿子,答辩时来校读“干部进修班”的嘉嘉目光幽怨地坐在最后一排,她到校后写信约他谈谈但他没有答应。特别是姚中风后,他觉得天平已经偏向姚,人们已经没有心思听他报告,相继离场。结束时没有几人,嘉嘉眼含泪水凝然不动。肖牧夫决定去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美学。小说又倒叙了肖牧夫和嘉嘉在农村恋爱及其分手的故事。他签证办了一年,费尽周折终于成行。“几乎没有一件事顺当过:升学是这样;恋爱是这样;评职称是这样;出国还是这样。 (p. 178) ”临登机时,嘉嘉赶来送他,他没有回头地走了。他其实无法忘记他们的过去。 很有时代特色的是法律系名教授彭佳佩的故事。她与数学家乔博吾都是哈佛博士, 49 年海归。文革中受冲击,两人相约上吊自杀。因为她体胖身重,没有死成,丈夫没有这样幸运。她一直住在破旧的房子了,下水道堵了,校长带着后勤处长到现场也难以搞定。她丈夫在美国与导师的女儿同居并生有一女。那个女儿回国对她们的房子感到幻灭,不过去看校长的房子,也好不了多少。校长把自己四室一厅的房子让给了公伯骞先生。至于盖起的教授楼,其实住的多是处长。她们没有好房子,但升华了精神。印证了“一切都被物化的工业社会人所面临的只有孤独、空虚和崩溃,而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地方反而不会有形而上的苦恼。 (p. 167) ” 彭佳佩及其美国女儿的故事,被大肆宣传,开“泰斗讲座”,冠名“一代师表”。这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更典型的学界故事是化学系研究生田家宝国内外求学际遇。他从来不看好中国作家,直到如厕时偶尔看了《你别无选择》。他有新的发现,被导师化学系主任尹教授压制,后来尹教授改变了看法,但要求论文的第一作者。他没有同意。导师撤回了对他到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的推荐,而要分配到大别山县城。也反对他与女儿尹敏恋爱,因为她要继续读博士。后来他才知道,系里从 MIT 聘来的迈克教授支持他的看法,导师才改变观点。他决定听从迈克教授的建议,考托福,到 MIT 师从迈克教授。临行前尹敏来送行,两人同居。她读本科生时本是况达明的女友,因为对时间控制太紧,又打算读研究生,两人有分歧。况达明与田家宝是室友。况达明很快又与艺术系的女生谈了恋爱,她失恋后在父亲的促成下与田家宝恋爱。他到美国后在迈克组里工作,实验结果交给迈克,迈克自己署名发表了,比尹教授还彻底。迈克给他解释了学界导师与研究生的规矩,如同苏格兰牧羊犬的比赛。“参赛的是牧羊犬,领取奖杯的是牧羊犬的主人。 ……. 自己也是照这比赛规则爬上去的,也是先做牧羊犬,然后才成为牧羊犬主人的。 (p. 568) ”田家宝学成海归,在深圳某公司当工程师,与尹敏结了婚。 说几句与小说无关题外话,我承认那在一定意义上确实是学界规矩,而且也并不像初看上去那样不合理,毕竟导师的创意和条件可能起着比具体实施更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以不给学生署名而侵占学生的方式实现。学界已经找到了平衡师生利益的办法。正常的惯例是,学生第一作者,导师通讯作者,人们通常认为通讯作者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通讯作者甚至署名最后的作者,已经拿到了研究成果荣誉的主要部分。 在商品经济中变化最大的是梁守一教授。他当了中文系主任。“商品经济观念是这样锋利地几乎一下子就击穿了他的向来以为坚韧无比的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甲胄,使他陷入陷入那么深刻不可自拔的人格窘境。 (p. 328) ”他终于同意办作家班。诗人晓雨又回到校园。经过些矛盾后,结果皆大欢喜。作家们有了文凭,中文系挣到了钱。进而请公伯骞先生墨宝盛赞香港大亨梁敬文,梁老板主动提出捐赠达到 21 世纪水准的礼堂。他甚至想给梁老板荣誉教职,但学校层面没有通过。 小说还写了其他研究生。况达明毕业拒绝留校,被领导招回家乡,分到省里唯一所综合大学,又被分到该省边缘县的分校办公室。第一个工作是为总支书记抄写上半年的思想汇报。他逃回母校,留校工作。依旧对现状不满。“如今的大学,教不知为何而教,学亦不知为何而学,混日子罢了。 (p. 212) ”与他那位艺术系的女友结婚,她虚荣但确实有才华。经济管理系研究生程志,要创办个中国的兰德公司,南方预测咨询开发公司;程志在接受张黎黎采访后,就爱上了她;程志仍像继续组织文学社团红杉社,但搞活动已经无人问津;他决定去江西老区,到历史悠久文风曾盛的边远地区董源村当乡长助理。与乡村小学校长同住。那位校长为引起对学校危房的重视,参与了盗墓案,导致古迹坍塌;程志自己兼任了校长,帮助前校长逃脱,到深圳请张黎黎帮忙找份工作。新闻系的女生张黎黎,高考时是所在城市文科第一名;刚入学的她在 81 中国足球队击败科威特队后穿着三角裤在窗口点燃自己的连衣裙挥舞,而被称为胜利女神;她爱上在特殊场合举着床单当旗帜的历史系研究生魏振华,后来魏漂流长江身故;张黎黎把外校小男上带到寝室睡觉被导师举报给保卫处,受到开除学籍的处分;她到深圳,入职法国独资公司当写字间小姐,半年后当了经理助理,拒绝与内地厂家联手骗公司的钱,被老板称为在中国所见最忠诚的雇员,她还组织了一个独身女人俱乐部。在党校工作两年考取哲学系研究生的戴执中,取得学位入党并到回省委党校任教,很快被任命为经理贪污被抓的党校劳动服务公司经理。戴执中到珠海,发现姐夫生活中另有女人,也从姐夫那里拿到些生意;后来拥有了江海电子应用技术开发公司的股份。 小说在东方大学 105 年校庆典礼结束,如果按武汉大学的历史,那就是 1998 年。梁守一成为第一副校长,校长尚空缺。“积这几年的经验,他悟出了一条极重要的政治哲理:在中国做事,不妨不说先做,做出了实效,中国人的实用理性自然就会沉默。 (p. 384) ”他力排众议,办了校庆。校庆之际,梁老板捐赠的礼堂落成,也通过了聘任梁老板为兼职教授,梁老板本人并没有参加。众人纷纷捐款捐物。彭佳佩教授捐出多卷本法学著作的手稿,其实给梁校长增加了出版的经济压力。在美国无固定收入但日子过得充实活跃的肖牧夫捐赠一千美金。戴执中捐款资助《山鬼》排演。程志没能参加校庆。老孟也没有,他应程志邀请,去董源调查案情。“人生来只是为了演一场喜剧或悲剧,又都同样地嘲笑相互间的虚伪表演。 (p. 90) ” 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繁复,小说的结构还算清晰,但阅读时多少有些吃力,如果有个人物表或许有所帮助。上部时间仍在八十年代,但已经对朝气蓬勃的前期有了幻灭感,“引起极大轰动效应的也不过是某个大人物貌似睿智深刻却庸俗浅薄得要命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油腔滑调;或某位老得已经口齿不清但坚守在首席位置上的名人义正词严地反复强调自己正在地摊上贱价处理的著作是钦定的盖世之作以及自己是钦定的伟大作家;或某位刚刚放洋归来的风头十足的女强人就她在国外妓院的见闻大摆其谱;或某位状极深刻的研究生的关于中国二十世纪压根就没有文化连语音都是舶来品、中国人必须同西方人杂交以改进人种则华夏文明有望的宏论;或某位刚升起的文坛新星关于生活根本就没有意义、文学更无所谓价值,他之弄文学只是玩文学,是‘流氓大转业’的宣言。 (p. 27) ”“我们的时代不再可能出现政治的激动不安,不再可能为情感所左右,任何现实的激情,所谓在沧海横流中显示出来的大气魄,大风度,什么铮铮铁骨,什么浩然正气之类,只会显得夸张而空洞。所谓责任感、使命感和英雄主义的事业,所有作为被神圣的火光所照亮而试图成为先知和巨人的人们,在世纪末的挑战正面临自己的终结。这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终结。 (p. 81) ” “骑士的时代过去了。人们如今更多的只是关心自己。何必在自己的肩膀上压上一些想象的担子。还是少些深沉与博大、少些沉重与忧患的好。何苦来哉! (p. 214) ” 小说也提到高校中的一些痼疾。例如行政力量主导。教授楼“以教授之名始,以处长之实终。学校虽然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自应以前者贵。社会上一般见识,教授也比处长名气大。却又不然。一讲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讲的是对教师实行聘任制,未听说要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的,这就似乎是法定了由后者来决定前者的命运。事实上,一切事情 ( 包括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也的确都要后者来做。 (p. 166) ” 作者陈世旭, 1948 年江西南昌。 1964 年初中毕业往赣北农场务农。 1970 年由九江县委宣传部借调从事新闻报道。 1977 年底调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1979 年创作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0 年由《十月》杂志推荐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 ( 现鲁迅文学院 ) 学习。 1981 年调江西省文艺研究所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及研究。 198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 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 1987 年毕业,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88 年任江西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1 年转为文学创作二级职称, 1993 年晋升为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热度 1 Mech 2019-9-17 22:39
在一个很小的社区影院看免费的《新喜剧之王》。上次看在社区影院看免费电影还是多年前的《重返二十岁》。周星驰的电影我比较喜欢。《喜剧之王》算不上我最喜欢的周星驰作品,但其中的张柏芝真是漂亮。这部《新喜剧之王》,周星驰退居幕后担任编导。女主角演技或许不错,但颜值真难与张柏芝比肩。 群众演员如梦一心想当真正的演员,刻苦学习《演员的自我修养》,认真对待每个角色,包括不动的尸体和挨打的替身等。在这个过程中,目睹了漂亮的闺蜜轻松成名而且不再与她相认,也目睹了成名的演员马可江郎才尽重新当起了群演,还有位玩票群友的富二代爱上了她但她没有接受。她父母口头上反对实际上还是支持。他的男友口头上支持,不断给他打气,其实只是为骗走她的钱,用所谓结婚基金的形式。后来如梦放弃了演员梦想,当起快递员。看到男友与其他女子在一起,并坦陈他自己是男公关,收费满足女子的情感需求。气愤的如梦在恍惚中车祸身亡。 影片有个光明结尾,如梦获得电影大奖一举成名。那可能是如梦弥留之际的幻觉。如梦如幻的故事里,如梦参加海选虽然各项才艺都不行,但凭着被男友欺骗的真情实感胜出。后来就是主演电影获得大奖。估计绝大多数观众都以为是真实的结尾。毕竟是贺岁片,结局不能太残酷。我认为是幻觉的原因是有些细节不合逻辑,而且获奖仪式上所展出的工作照,全是龙套时的照片。 电影中有些小噱头,引人发笑。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就是解构了各种鸡汤。努力未必成功,持续的努力仍可能只是停在原地,甚至会后退。更耐人寻味的是,为别人灌鸡汤的人,可能有自己的目的。同时也展示了演艺界的残酷。 总体上,还是说得过去的电影,虽然在周星驰电影中,似乎算不上佳品。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热度 1 Mech 2019-9-7 22:32
1963 年摄制的老电影《埃及艳后 ( Cleopatra ) 》已经看过至少三次。最早是在电视里看的,早先那种黑白电视。后来在电影院看过。几年前,听说电影重新修过版,与女儿一起在电脑上又看了。最近在电脑上重新看一遍。 这部电影很长,分成上下两部。上部是克莉奥佩特拉与凯撒,下部是克莉奥佩特拉与安东尼。上部还没有实际掌权的克莉奥佩特拉卷在地毯里由部将扛着见凯撒,共度良宵。凯撒率领罗马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埃及军队抵抗后,废黜了她弟弟,克莉奥佩特拉成为埃及女皇托勒密七世。与凯撒生育一子。在孩子出生前,凯撒返回罗马。克莉奥佩特拉后来带着儿子到罗马,受到民众欢迎,也首次与安东尼见面。但不久后凯撒在元老院遇刺身亡,克莉奥佩特拉带着儿子回到埃及受到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送行。安东尼续弦屋大维的妹妹与屋大维结盟,消灭罗马内外的反对者之后,两人对峙。安东尼军费困难,需要埃及的资助,有求于克莉奥佩特拉。两人关系发展迅速,后来按埃及方式结婚,极大激怒了罗马方面。屋大维军队与安东尼军队在希腊沿海决战,这对于有强大陆军的安东尼是不利的选项。克莉奥佩特拉以为安东尼阵亡,命令她的船离开战场。激战中的安东尼乘小船追去,离开了战斗中的部下,海军全军覆没。萎靡不振的安东尼在克莉奥佩特拉的激励下,决定重上战场,但部下对以一敌十的战斗没有信心,纷纷逃亡,于是屋大维不战而胜。只身返回亚历山大里亚的安东尼以为克莉奥佩特拉已经自杀,也自杀致重伤。被抬到克莉奥佩特拉所在陵墓中,在她怀抱中身亡。屋大维宣布埃及成为行省但可以由女王继续统治,但要求女王随他到罗马,并答应随后让她回埃及,并争取让她儿子继续统治埃及。克莉奥佩特拉假装答应后,用毒蛇自杀,唯一的愿望是与安东尼合葬。 如标题所述,克莉奥佩特拉是第一主角,所谓“大女主”电影。在电影中,克莉奥佩特拉是颇有远见的政治家,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自己的身体,争取和维护个人及其家国的权利。使得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在军力完全无法与罗马抗衡的条件下,还存续近 20 年。当然,后期在战略和战术层面或许都有重大失误。在战略方面,面对处于鼎盛时期的罗马,以及深谋远虑的屋大维,埃及不应该再幻想恢复昔日荣光,能守成已经不易。战术方面,她不应该干预具体的战争安排,并亲临战场。影片中给出个镜头,屋大维的军队取得决定性的海战胜利时,屋大维趟在床上睡觉。这才是举重若轻的政治家风范。随着克莉奥佩特拉的身故,埃及终于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克莉奥佩特拉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埃及,其实折射了罗马历史转折的关键年代。罗马的共和国体制,受元老院节制和保民官监督的执政官,似乎无法承受民众对强人的呼唤,帝国体制呼之欲出。布鲁图斯等共和国的捍卫者,刺杀了众望所归的凯撒,避免了他称帝。罗马却无力阻止凯撒的义子屋大维称帝。罗马共和国终于颠覆,由罗马帝国取而代之。在这罗马历史的关键时刻,克莉奥佩特拉不仅是凯撒的情人,也是屋大维劲敌安东尼的情人 ( 我不能肯定他们的婚姻是否被罗马承认 ) 。顺便一提,这种共和国的崩坏,帝国的形成,在电影《星战前传 3 》中也有很形象地再现。 作为历史片,有些史实方面的失真。凯撒遇刺时,有合法妻子,就算克莉奥佩特拉在罗马,在凯撒家,名义上也只是凯撒的客人。入城仪式上带的也不是与凯撒的儿子,而是他名义上的丈夫。如果说这些情节的修改算剧情需要,硬给屋大维安个“奥古斯都 ( 无限威权 ) ”的头衔就完全没有道理了。克莉奥佩特拉去世数年年后,已经获得“皇帝”称号的屋大维才被元老院封为奥古斯都。 电影的有些对白很华丽。早先以为莎士比亚的原文,其实不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裘力斯·凯撒 》完全没有提到克莉奥佩特拉,而悲剧《 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 》中克莉奥佩特拉更像小女人而不是政治家。据说作者的依据是 The Life and Times of Cleopatra by C.M. Franzero ,这本书我没有看过。另外还有普鲁塔克的《名人传》,《 凯撒传 》简略提到克莉奥佩特拉,但安东尼部分克莉奥佩特拉确实是女主角。牛津大学出版社重印了 Cleopatra: A Biography by Duane W. Roller 。以后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顺便一提, 克莉奥佩特拉的故事也激发了无数艺术家的灵感。我看过不下十幅关于 克莉奥佩特拉的油画。无论妍媸,有位女子拿条蛇的画面,很可能就是 克莉奥佩特拉。 克莉奥佩特拉由伊丽莎白·泰勒 ( Elizabeth Taylor ) 饰演。她也是生活中的大女主,两次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而且七位丈夫都成了前夫,离婚八次 ( 其中一位结婚两次离婚两次 ) ,生四个孩子。她那个时代的电影看得较少,想不起来还看过她主演的其他电影。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1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异病相怜
Mech 2019-8-29 22:29
女儿得知我发烧后,说是有心灵感应,她也病了。她不是感冒也不是腹泻,是眼睛有问题。据说是看了化妆教学视频后,试验一下,右眼就断断续续有些胀痛。她感觉可能是有过敏或感染。 家庭医生推测是结膜炎。吩咐她,先在实体药店里买些氯霉素眼药水用,不好要去医院看病。 她做个网上的测试,结论是“对事看穿一切的眼,敏锐,灵活”。我吐槽说她是发炎开了天眼。她说,“看穿一切,太累了,所以发炎了。好比某个姐姐,努力学这学那,终于瘫痪了。”不知道开了天眼还能闭上不,我记得她曾有眼罩,上面写着“吃饭叫我”。她说,以前确实有,但现在不用了。看来眼罩也不能停呀!她让我也做那个测验,悲剧的是长按二维码没有反应,或许眼睛不好的才能测。 我这次得病,发现女儿小时候的一些经验很有效。例如,她遇到烦心事,就大喊一声,“要睡觉!”睡着了确实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创作两句儿歌 有病好,有病妙 有病在家睡觉觉 问题是真难受时也睡不着。这样对米开朗基罗的诗句有切身的体验。 睡眠是甜蜜的, 成为顽石更是幸福。 …… 不见不闻,无知无觉, 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的病大见好转,女儿的病似乎加重。开始头疼。这个比较吓人,因为她很少头疼。痛点不定,比较多是在眼睛侧的太阳穴附近。去医院看病。看了眼科,说眼压没有问题,可能是炎症,可能是用眼问题,开了消炎药。让她好好休息,早睡觉,不要打游戏。周末参加公司在国外的团建活动,希望身体能挺住。 Wer spricht von Siegen? berstehn ist alles. C'est la vie.
个人分类: 发言报道|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居家偶成(1989)
Mech 2019-8-26 22:39
斗转星移全不察 一盘残局半杯茶 榻上高卧读小品 案边危坐功大家 神游物外通浑沌 心证道存待分叉 素手捉刀殷勤伴 矫若惊龙静胜花 己巳年五月初十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夏日即景
Mech 2019-8-23 17:12
午后四十度 狂奔万余步 斜照优似火 汗淋不知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Mech 2019-8-23 10:40
《脑裂》是戴厚英有关知识分子生活的第五部小说,也是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94 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与第四部《悬空的十字路口》一起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出版。《悬空的十字路口》现在说可能不太合适,以后等合适的时候再说。我阅读的都是电子版 ( 因此引文没有页码,只有节号 ) 。作者注明《脑裂》完成的时间,“ 1993.9.21 — 10.4 初稿”“ 1993.10.11 — 12.14 二稿并改定。”所反映的时代是 90 年代初。当时我已经是教师,对小说描写的时代氛围感同身受,政治冲击已成往事,经济大潮滚滚来袭。 小说男主人公是年届五十的大学讲师、诗人公羊。“他虽然算不上什么著名诗人,却也小有名气。他的诗有人斥为洋人的唾沫,也有人说是‘伟大的’。伟大的唾沫虽然比不上江湖河海,滋润自己的心田也足够了。而且他还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稳定的工资收入,日子过得满不错。可是这两年,世道大变。大家都把目光转向金钱,电视电台不断报道文人下海的消息,把他的心完全搅乱了。诗也写不好。 (S. 2) ”他是“很有才华很有热情的人,一生都在想做成什么大事,却又没有做成过几件值得记住的事情。 (S. 52) ”情节基本上是按主人公与几个女性的交往展开。公羊的妻子官宁 ( 小母羊 ) 性冷淡,两人一直没有肌肤之亲。她偶尔有预见未来的超能力,看到公羊大脑裂开;最终两人协议离婚后滚了床单,竟然怀孕了。公羊偶然结识了书店售货员红裙子,是他的诗的崇拜者;希望自己不俗,具体是争取到“要么是名,要么是利,要么是爱。 (S. 11) ”;公羊下海当董事长时她当总经理,后来看他不能发达,嫁了有几个孩子的洋人出国。女作家华丽,一度开心理诊所,公羊的同学;公羊后来与官宁协议离婚,准备与她结婚。 小说也涉及公羊的学院生活。同事中有关系不错的 A 教授,有些圆滑但为人尚好。对社会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例如,“像你们这种无权无势的穷书生,有时候清高不得。有些事,我们跑断腿,不如人家动动嘴。我们寻死觅活,人家只要弹指一挥。 (S. 56) ” A 教授看到在商海、欲海之外,还有“知识的海,文化的海,精神的海 (p. 28) ”,组织些志同道合者研究中西文化。也有一个反面人物系主任。公羊的清高,不通世务,使得他无法晋升副教授。公羊大发牢骚,“是一样的教师两样的对待?是让一少部分人乘电梯上去,一大部分人在地上爬行,或者用绳子提溜?是窃国者昌,窃钩者诛? (S. 12) ”“世界上没有一把公平的尺子。拿出来的尺子都是假的,虚晃一枪,真正的尺子是不拿出来的。但是他们真正要用的,却正是那把不见人的尺子。 (S. 12) ”现在正被批的“四唯”还是“五唯”,其实本意就是建立能拿出来的尺子的努力,虽然不很成功。但牢骚于事无补。直到他病危,学校准备特批他晋升教授,但他已经无意也无力完成表格。 小说还有些其他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有位相貌奇丑的脑专家李大耳,提前退休,弃理从文,要研究心灵问题;官宁年轻时追求过他,但他发现她的性冷淡,拒绝了她,但对妻子声称是官宁拒绝他;华丽似乎有意与他交往,但被拒绝。高官公同同,年轻时曾与华丽同居,红裙子为请他帮忙,似乎委身于他;他的妻子好像是颇正派的人。有个神秘老太太,开始劝华丽信教,后来发现是官宁的生母,是其父亲的第四个老婆,而且还是同性恋,因此官宁拒绝与她相认。 小说始终有种死亡的阴影。开始就是位前辈的追悼会。中间李大耳留学美国的儿子遇害。结束时公羊脑瘤不治身亡。不过,在死亡前,各种矛盾基本都化解。华丽、官宁都在身边照料他,红裙子专程归国看望,官宁也与母亲相认。追悼会上,李大耳和 A 教授的挽联挂在遗像两边 天荒地圆,无棱无角,始得永恒; 心猿意马,有血有肉,焉得久远。 逃无可逃,避无可避,不逃不避,奈我何? 伸又嫌长,缩又畏短,不伸不缩,由他去! 小说真实反映作者那代人在经济大潮下的心态。有准备下海的,如公羊说,“把自己思想禁烟了许多年,又糊涂涂把思想解放了许多年,以为已经自由了。可是现在却突然发现我还在时代的列车的外边,甚至在它扬起的尘埃里!我连车帮都扒不上了。这公平吗?不公平吧!现在大家不是都说什么,原始阶段?好,原始阶段需要原始的人,大家就都原始原始吧!人家能发财,我也能发财,人家能享受,我也能享受。我哪点儿不如人呢? (S. 18) ”也有心存疑虑的,如华丽所说,“年轻的时代,我们努力、拼命提升着自己的精神,提到凡人不可能达到的忘我地步。以后我们又返回,回到凡人的地位,一心一意做一个拥有自我品格的人。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被抛掷在一潭污水里,要我们脱掉一切文明的外衣,动物似地互相厮咬,争夺,这可能吗?我们的社会处在‘原始积累’时期,可是我们的精神还能回到‘原始积累’状态吗?我们已经是文明人了,而且接受了现代文明。我们的头脑在天上,双脚在泥里,身首离异,怎么活? (S. 18) ”这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性意见。至于我自己,其实对“下海”没有什么成见,只是当时反应迟钝,没有什么动作。 说实话,戴厚英的小说现在对我并没有很大吸引力。一方面时过境迁,作者的见识我也不是很佩服;另一方面,创作风格比较单调。不过,《脑裂》还是部很有趣的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写成,也有荒诞派、黑色幽默和存在主义的成分。可读性强,不断设置悬念,情节也合理。若不是在三年后遇害身亡,作者或许还能写出更好看的小说。 戴厚英的五部小说都看过了,虽然有一部还没有说过。为向这位让我在大学期间就挑灯夜读其作品的作家致意,我特意选了宋词名家的句子作为其小说札记的标题。五句词及其对应的小说分别为,辛弃疾的“红莲相倚浑如醉 ( 《诗人之死》 ) ”,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 ( 《人啊,人!》 ) ”,李清照的“梧桐应恨夜来霜 ( 《空中的足音》 ) ”,苏东坡的“休对故人思故国 ( 《悬空的十字路口》 ) ”和辛弃疾的“何人可觅安心法 ( 《脑裂》 ) ”。后两句都有“人”,专门致敬她的成名作,也是我曾连夜通读的《人啊,人!》。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脑裂》是她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我个人认为也是在艺术上最有探索性的作品,可读性也最好。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复赛
热度 1 Mech 2019-8-17 10:06
初赛 4 个组,每个组两名参赛者入围复赛。这样复赛有 8 位参赛者,讲同一个题目。复赛题目是牵连运动为转动时加速度合成定理及其应用。评委 20 人全部打分排序。 教学内容处理的总体思路都很接近。开始用一个例子说明,牵连运动为转动时与平移时不同,绝对加速度不再等于相对加速度和牵连加速度矢量和。然后推导加速度合成定理。应用举例通常是分析河流两岸冲刷不同。推导用时较少的还可以讲个例题。 讲课的主要差别在于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具体推导。最原始的方式是几何推导,当年我读本科时老师就是这么讲的。打分并提交后,几位评委讨论,不太认同这种处理。这种几何方法据称能强化学生的概念,我个人并不这样认为。多数是解析推导,用了相对导数的思想但很少提这个概念,细节上也有些差别。总体上公式推导方式比较广谱。共同的问题是,没有明确引用绝等导数与相对导数的关系,逻辑不够清晰。想绕过相对导数概念的努力,往往事与愿违,导致更多混乱。合成运动的内容,我觉得自己教学中基于相对导数概念的处理简洁明确,其具体内容以后再专门谈。 教学中我觉得存在个共同的问题。几乎所有参数者都给出了加速度合成定理用切向和法向分量表示的形式,但没有一位再进一步解释,这个公式的意义。在各种运动轨迹已知时,知道任意一个切向分量大小,便能确定所有的加速度量。非常惭愧地说,我自己的教材中没有列出这个公式,因此也没有这个解释,但确实说到了法向分量和科氏加速度是可由速度分析确定。我课堂教学中很强调这个公式。特别在解题教学中,对于能确定各自运动轨迹的问题,随后就是分析那个切向加速度能够确定。 不到半数的参赛者推导公式用时较少,还有时间讲个例题。其中一位选的例题用点的运动方程推导应该更简单。这种情况,最好告诉学生其他选择的可能性。 教学法方面总体上还不错。比初赛好许多,至少 PPT 中动画播放没有出问题。时间掌控也比较好,没有超时,倒是有两位提前了 1 到 2 分钟。当然也存在些问题。有的教师讲解 PPT 内容时,虽然面对听众,但在 PPT 上没有任何提示指引。用的教师写板书时间太长,一直被对听众。还有位公式写反了,写了好几行才发现。也可以说不是写反了,只是没有用通常的右手系而用了左手系。角速度严格说是赝矢量,有大小方向加法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但与坐标有关。 听了八位参赛者的讲课后,不讨论,评委独自打分。下午的闭幕式没有参加,不知道到底那些人得奖。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159 次阅读|5 个评论
无边落木萧萧下—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Mech 2019-8-8 11:49
小说集《子在川上》 2018 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大系》中的一部。收入了阿袁的 9 部中短篇小说,《长门赋》《郑袖的梨园》《鱼肠剑》《子在川上》《米青》《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守身如玉》《汤梨的革命》《镜花》。这些小说独立成篇,先前在期刊发表过,并被多次转载。故事发生某省会的师范大学,时间主要在 2010 年前后 5 年 ( 不算对过去的追溯 ) 。作为校园婚姻情感小说,重要的并不是小说的年代,而是故事中人物的年龄。 中篇小说《鱼肠剑》已扩展为长篇小说另行出版,本系列丛谈已经谈过,《 求荣争宠任纷纷 》。《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在小说集《郑袖的梨园》中谈过,《 花自飘零水自流 》。《郑袖的梨园》和《汤梨的革命》小说集《梨园记》中谈过,《 江山有恨销人骨 》。《米青》作为长篇《打金枝》的一部分谈过,《 可怜光彩生门户 》这里就都不说了。只说《长门赋》《子在川上》《守身如玉》和《镜花》 4 篇。特别详细说说以职场为主的《子在川上》,这或许是作者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 短篇小说《长门赋》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2 年第 6 期,是作者的处女作,转载于《小说月报》 2006 年第 7 期。《长门赋》被认为是失宠皇后陈阿娇的以百金请司马相如所作骚体赋献给汉武帝,收于《昭明文选》。在小说中,似乎象征已婚女性失去丈夫关注,处于家庭中的劣势地位。 《长门赋》的故事是 32 岁的中文系教师小米与丈夫沈安怄气的 11 天 ( 从第 9 天到第 20 天 ) ,她自己睡沙发很难受。起因是沈安的弟妹电话里多说些话,小米吃醋给丈夫看脸色。小米丈夫一反常态没有主动哄她。中间穿插了一个 20 岁大学生追求小米,写情书并当面表白,被小米强势拒绝。她故意把情书让丈夫能偷看,看后丈夫不快但仍没有屈服。同时也写了小米的闺蜜陈青的交流。陈青年轻时有几分姿色,生儿子身体变胖。他丈夫欧阳皓是沈安同教研室同事,有些沾花惹草,但陈青不过问。顺便一提,在《汤梨的革命》中, 39 岁的陈青已经离婚,并出卖了闺蜜汤梨。她给小米讲了另外两个故事。外语系教师虞娟在银行工作的丈夫出轨但为争夺儿子不提离婚,寂寞中虞娟与男生上床,被丈夫捉奸在床,身败名裂,净身出户去了南方。哲学系教授姜绯玉当年绰约妩媚倾城倾国,但到四十岁仍是单身,凄凉寂寞。小米明白这些故事的含义,理解女人的弱势地位。最后她屈服,回到丈夫床上主动和好。这或许是他们夫妻关系的一个转折点。陈青就是小米的前车之鉴。她们感慨,“说到底都是男人厉害,女人永远不是她们的对手。”作者在快结尾处议论,“钱钟书说,婚姻是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可钱先生不知道,那些想出来的其实都是男人,女人却是守城者—守住里面的男人,也守住外面的女人。” 中篇小说《子在川上》发表于《十月》 2011 年 1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1 年 3 期和《小说选刊》 2011 年 3 期等。标题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作者采用为标题的用意有些费解,可能要强调,学者要面对历史考验超越现实得失。 《子在川上》这个故事跨度或许有近二十年,从 90 年代初开始,到 2010 年前后结束 ( 已经播放过了电视连续剧《潜伏》和《蜗居》 ) 。主要写体制派或职业派的系主任陈季子与放任派或名士派的苏不渔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矛盾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陈季子是当时比较罕见的博士,刚作为人才引进就当了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这主任本来应该是苏不渔的位置,虽然苏并不想干,但也生气陈季子夺走了他辞官不做的机会。作者发通很透底的议论,“男人的隐,和女人的贞,原来都是要有前提条件的,有官印在面前,男人能袖手不接,这才是隐;有男人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而女人的裙子依然裹得严严实实,这才是贞。不然,就是求之不得无可奈何之后的伪隐和伪贞。”这都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论。或许没有人不爱名利,只是对名利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更大的分歧是陈是系主任,为文学系也为自己总要有所作为;苏推崇“无为”,不仅在生活中自由散漫,在职业上述也而不作,近十年没有论文。苏讲课受学生欢迎,陈论文多而拿不少奖金。两人争斗中,苏争的是面子,路上遇见不理睬陈,不与陈同席或同席敬酒不喝,系里开会不参加或不听会上讲话,以及背后不点名甚至点名针砭等。其最大的成功,是用自己在发奖典礼上受到学生狂热的欢迎,拆了教学副校长和陈主任台。这些给旁人的感觉,往好了说是名士的卓然不群使气任性,也可以说是孩子般的不通事理无所顾忌。顺便一提,许多职场争斗,当事者认为,或者希望别人相信,事关原则。其实旁人看来,只是利益或者面子,甚至完全是鸡毛蒜皮。陈表面功夫礼数到位,但出手都是要害。授意夫人叫来苏夫人,撞到苏不渔在家里与美女同事讨论学术,害得他脸都被夫人抓破了。这个桥段接近作者常写的内容。因为苏没有项目,又没有参加任何有项目教师的团队,被停止招研究生,而且向全校公布。陪他一起停招的是马理智,文学系的另一位教授,他在《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中是龙套,与《梨园记》中的游英国的理工男同名但应该不是同一个人。苏激愤之下写下并贴出了《告全校师生书》,要辞课不讲。陈向教学副校长汇报后,告诉苏如果真不想教书可以提交书面申请,收到申请后便把苏调离教学岗位。让他到资料室准备接替快要退休的姚老太太。苏不渔表面上的激扬文字慷慨陈词,与领导们的不动声色举重若轻形成鲜明对照。苏不渔和陈季子这场名士和职员之争,苏得势,陈得分,以苏出局告终。陈季子的得手,并非因为其正确或强大,甚至也不是他有体制力量的支持,而是他只是顺应了趋势。 在其他小说中都是龙套的系主任陈季子成了男二号。他的名字颇有意思。历史上称为季子的名人不止一位,推测作者取自苏秦的字,以学问博得功名利禄,挂六国相印,辛弃疾词赞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作者小说中人物通常是没有官职的高校教师,系主任已属另类。陈主任在《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鱼肠剑》《米青》《汤梨的革命》《郑袖的梨园》《上邪》等多部小说中都出过场,在后来的《师母庄瑾瑜》中已经卸任系主任。在 90 年代初,新科博士之贵击败了北大名校之尊,这是学界分层准则转换的隐喻和象征。陈季子似乎代表了新兴的职业学者,甚至是潜在的学界精英,虽然有些吃相难看。小说所写陈季子高产,“论文本来是思想的精华,应该是人参那样珍贵且稀罕的,可陈季子把它们当萝卜一样生产了,每年的产量都十分惊人。而且,陈季子还有把萝卜当人参卖的本事。”学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确实是学者分内之事,但陈主任的举措很有特色。“许多学术期刊的编辑陈季子都是认识的,他是系主任,能公费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也能把那些傲慢的主编们请到系里来给中文系的学生作学术报告,报告当然不能白做,车马费总要拿,辛苦费总要拿。陈季子对老师虽然有些抠门,但对那些编辑,出手一向阔绰的。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陈季子有权聘请他们做中文系的名誉教授,那些主编们,对山珍海味麻木了,对青山绿水也麻木了,但对教授的头衔,还是很有些感觉的。所以,陈季子的萝卜就不愁没去处。 ” 《子在川上》在作者的作品中属于异数,主要不是大学情场小说,而是职场小说,主要人物也都是男学者。用作小说集的总标题,其实并没有代表性,但或许彰显了该篇的重要性。本世纪以来,大学正在进行职业化转型。我在《 漫话学术研究的职业化 》中说过。这个故事提供了很多例证。大学教师不再是名士才子,而是学者专家。职业化是大趋势,本身无可厚非,但过程中难免有些阵痛,包括可以避免的阵痛。教学的评价就是摩擦所在。外行包括学生往往欣赏课程的表演性,包括但不限于教师的深厚功力与即兴发挥。“苏不渔的课,在中文系的口碑很好,至少在学生中的口碑很好。”专家或许有不同的看法。如陈主任所谓,“我们大学老师,也不是旧社会的说书艺人,为了讨两个赏钱,一味地只想哗众取宠。”传统的教师吸引学生的技艺,远没有赢得同行特别是领导欢心的手段回报高。职业的教学需要规范化标准化。教师的分层标准也是碰撞所在。传统上,名校毕业名师弟子往往像就贵族一样,占着有利位置,师承几乎成了种血统。北大中文系的苏不渔,不管本人是否意识到,是那种旧体制的受益者。简单说,职业化,就是重绩效轻出身,重契约轻身份,也就是反对“四唯”。博士学位、论文发表、项目经费等综合考量成了分层的依据,就像历史上粗鄙但富有的新兴资产阶级压倒了优雅而没落的旧贵族。小说大体上也是高校的真实情况,职业化,科层制,在全球范围内无疑都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衰。在大学里,苏不渔这类旧贵胄,几乎无可避免地被陈季子这种新精英取代。耐人寻味的是,苏不渔的逆流而动,甚至影响到了第二代,他女儿苏小渔得不到学校的照顾,大专毕业自己去上海打工了。陈季子的儿子,也是大专的分数,进了师大,而且要到北京师大去读研究生。就算是苏小渔在上海能打出自己的天地,大专生总是比硕士生要难些。 职业化的科研对文科主要是发表论文和申请项目的压力,对有些教师也不能说没有必要。例如丈夫收入颇高的朱小黛,“她也是个不爱写论文的人,总感叹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可中文系的环境,就是不允许她及时行乐,身边的年轻老师们,一个个跑得如汉武帝胯下的汗血青那么快,你今年写了两篇论文,我明年就写三篇,你今年申报到了省级课题,我明年就申报国家课题。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在暗地里。表面上,大家还是嘻嘻哈哈,假装出胸无大志的阿斗样子。”这其实说明师大职业化氛围不错,也说明职业化转型还没有完成。正是因为有了压力,朱小黛才肯向苏不渔请教学术问题。另一方面,有了论文和课题要求,其貌不扬的剩女裘芬芬才有机会扬眉吐气,“裘芬芬不仅有教育部的课题,还在《文学遗产》上发表过两篇论文,《文学遗产》哪,那可是这个专业的权威期刊,头牌,也就是花魁,朱小黛怕这辈子,也没有可能在那上面拈花一笑了。” 这也展示了职业化的诱人之处。且不论“头牌”“花魁”的弦外之音 ( 那通常是形容青楼卖笑女子 ) ,这不是很励志吗?任何职业,要健康发展,都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从业者有可能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差别,也可以用当下的努力弥补以往的落后。学术界作为职业也不应该例外。学位、论文、课题,都提供了这种机会。智商不高的人,当年没有考取名校的,或许像龟兔赛跑中那只乌龟,反而先到了终点。这或许是职业化似乎在引起普遍反感的同时依然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它激发了人们内心中向上爬的原始欲望。这种欲望,当然不如对学术本身的兴趣等高大上,但依然是社会发展甚至也是学术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学术研究特别是工程类研究,除了些天纵英才外,还需要大量的“工蚁”甚至“炮灰”。只有职业化,才能提供这样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教师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也给学生做出了示范,不论知识传授做得如何,从长远看对学生也有裨益。朱小黛的出现,也说明,职业化的进程让苏不渔这种旧贵胄难以抗拒,并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是有些伪贵胄混迹其间。目前“教学岗教授”的设定等举措,其实也是想把真正只对教学感兴趣的教师与对所有工作都不感兴趣的教师分离, 中篇小说《守身如玉》发表于《上海文学》 2012 年 6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2 年 7 期和《小说月报》 2012 年 8 期等。 《守身如玉》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叙述我 ( 朱小愚 ) 从 10 岁到 40 岁成长过程中因性别而遭遇到危险的几个片段,以及她所目睹的女性受害者,从而揭示了守身如玉的艰难。顺便一提,朱小 x 是继陈小 x 之后又一不太受人待见的女生系列,还有谈过的《苏黎红小姐》中的朱小燕和没有谈过的《妖娆》 ( 《作品》 2009 年 9 期 ) 中的朱小榆。 10 岁左右差点遭到杂货店老板老姜的诱奸,因偶然因素被打断,而比她更小的女孩小美就被老姜得手。初三时,失恋的北师大毕业的语文老师孟丘因为朱小愚像他前女友而喜欢她,同班语文学霸顾艳玲喜欢孟老师,后来顾怀孕退学而孟逃走,而朱只是被孟老师抱过。朱小愚也考取了孟丘曾就读的北师大。毕业求职某杂志社时,有人事科长准备潜规则她,被拒绝。也有同学与人睡觉进了出版局。毕业后到省城西郊一所中专,在基础班教中文,差点儿失身于教外语同事的男友,幸亏发现有人偷窥而及时终止,一年后考回母校读研究生。最后一个片段是朱小愚 40 岁了,在所大学教书,已经与异地恋多年的男友沈辰生结婚生子。 45 岁的机电系老师吴宝,丈夫是科研处鄢处长,两年前就分居没有性生活。她想找其他男老师喝茶,都没有人理睬。这让朱小愚觉得,“四十岁之后的女人,老公如果把你束之高阁,那外遇之事,简直就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她自己的丈夫,也与她的同事徐昭佩在上班路上聊得火热。虽然还没有发生什么。朱小愚还有个姐姐,朱朱。漂亮早熟。朱小愚成熟晚,“十五岁妹头应该怀春了,我没有怀春;十八岁读大学应该恋爱了,我没有恋爱;二十好几应该结婚生子了,我没有结婚生子。虽然这些事儿后来我倒是都补上了,一件没拉下,只是,和别人比,我统统慢了一拍,和当初读《红楼梦》一样,朱朱十岁读,我十五,整整慢了五年。”如果说小说有什么特殊之处,就是女主人公特别不像女主人公,比较被动,也没有太多故事。这篇小说其实与校园关系不大,而是女性的成长与自觉。 中篇小说《镜花》发表于《上海文学》 2015 年 11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6 年 1 期、《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6 年 1 期和《小说月报》 2016 年 2 期等。从已经有电影《黄金时代》和《心花路放》看,故事发生在 2014 年到 2015 年之间。镜花常与水月连用,镜花水月或水月镜花,指称虚幻景象,确切的具体出处不清楚。 《镜花》是大学讲师朱朱用第一人称叙述。朱朱受教学督导老孟委托,接受他外甥女苏邶燕旁听。后来又去指导苏邶燕办的家庭读书会。参加者是群过了四十岁的官太太。苏的丈夫是副部长,有望晋升部长。生活奢华。但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为留住他,苏邶燕请了漂亮的小保姆。在讨论班上还有鄢丽,丈夫只是非重要部门的副处长,两人已经分居。她无聊中幻想出一个婚外情人沈。故事从接受给苏邶燕补课开始,到发现鄢丽的婚外情人只在她想象中结束。叙述者朱朱是讲选修课《文学作品选读》的女教师,过两年就要评副教授,丈夫学理工,住处到学校公交车十余站,都与《上耶》的女主人公朱茱一致或接近。与《守身如玉》中的朱小愚姐姐朱朱没有什么关系。《镜花》是朱朱观察到性爱贫乏家庭中的女性的饥渴,《上耶》是朱茱感受到有性爱富足家庭中女性的厌倦。 《镜花》多少也有些学界故事的成分。朱朱是有个性的教师。她自述“我上课风格向来散漫,喜欢跑野马,还喜欢文学八卦——我把它美其名曰“知人论世”。有时天气好,阳光明媚,我一性情起来,还会学苏格拉底,把学生带出教室,在外面草地上团团坐,一边享受大好阳光,一边上课。因为这个,我被学校通报批评过的,系主任也找我谈过话,几乎痛心疾首地劝我别再搞什么苏格拉底式教学了。”另一位教师“周素槐是我们中文系的名人,学问好,课也讲得好,但述而不著,从不申报课题,也从不写论文,所以五十多了,一头白发,还是讲师。”这固然是求仁得仁。但是“据知情人士说,周素槐职称上不去的真正原因,是他和孟教授交恶。孟教授在私下里扬言,他要让周素槐当一辈子的老讲师。”从我个人的学界经验,这种所谓“知情人说”似乎并不可信。没有论文无法晋升,这在当时几乎是铁律,与评委交好也没有用。倒是现在某些高校有了所谓教学副教授,与领导评委关系好或许可能晋升。顺便一提,没有论文没有课题的所谓“学问好”不可尽信,特别是在并没有坚实“学统”的薄弱高校。真实情况可能是,周围的人都不读书,读点儿书还没有忘光的,就足以被称道学问好了。 除了《鱼肠剑》和《守身如玉》外,该集中的故事 ( 包括过去谈过的《郑袖的梨园》《汤梨的革命》《米青》等 ) 有些共同的场景,在南昌的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叫陈季子,还有个快退休的姚老太太管着系里的资料室。这也是阿袁小说的主场。姚老太太总让我联想起《洗澡》,当然其实没有逻辑关联。《上耶》的前两部分也发生在师大中文系。《子在川上》中,姚老太太终于要退休了,如果资料室不关张的话,就由名校毕业生苏不渔来管理。我倾向于认为资料室以后不会再是主场了。 本世纪以来,大陆大学正在进行职业化转型。《子在川上》反映了这种转型的阵痛,尤其是传统读书人的无奈。这种无奈,在性质上多少有些近似于《长门赋》和《守身如玉》中女子的韶华逝去,以及《镜花》中的无聊寂寞。事实上,对职业化的抗拒,是本世纪以来学界小说的主题。但事情的发展,通常不会因为某些人的不适应和抗拒而改变。我猜测,作者其实并非关注甚至也不赞成高校教师的职业化。《子在川上》能以目前的形式出现,其实也是表明职业化这种趋势已经不能被不关注的人所忽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高校教师情感婚姻题材的中篇小说,结集出版为《梨园记》《郑袖的梨园》《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也有长篇小说《打金枝》《上邪》和《鱼肠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Mech 2019-8-5 20:26
《大学梦》 1998 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是《大学三部曲》中继《大学城》和《大学恋》后的最后一部。作者标注, 1995 年夏 —1996 年秋写于复旦寓所。故事仍发生了上海沪江大学,时间是 1994 年秋季学期。《大学梦》主要还应该算校园小说。 小说的两位主要人物是有梦想的大学生,光学系大四学生陈辉和大三学生童华亮。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陈辉是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还是足球健将,毕业要到西藏研究太阳能发电。沪江副教授的儿子童华亮有志于物理基础研究,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而炒股票挣些钱的母亲期望他考精算师,父亲懦弱。但作者毕竟不了解物理,因此小说给我印象是童华亮更想当爱因斯坦,而不是作爱因斯坦的物理研究。不知道他关注什么问题,只是如饥似渴地读原版的《爱因斯坦传》。当然小说还有很多其他人物。有文学天赋但也有心理缺陷的中文系大三学生曾雪原,由保送生变成专科生仍然痴迷音乐的姚飘,因恋爱和贪玩由高材生变成挂科生但又醒悟而急起直追的足球健将金大军,一心到美国发展且品质败坏的贪官儿子屠雄等等。 小说也写了大学生的男女交往。陈辉被文学系大三女生辛立追求,她父亲是同济大学退休教授,母亲是心理医生。因为陈要去西藏,两人分手。文学系大四女生李丽也暗恋陈辉,她是外交官的女儿,准备毕业到《西藏日报》当记者。台湾女生白小芸出生富商家庭,出于新奇狂热追求童华亮,在新奇即将过去后,发现两人是堂兄妹 ( 白随母亲姓 ) ,转而与金大军交往。童华亮的中学同学,文学系大三女生秦越男也对他有意,主动替考童被父母逼迫报的第二专业,被同学举报。童主动承担了责任被勒令退学。屠雄让女友替考,被抓住后用两人曾有性关系逼迫女友承担全责被勒令退学,他自己无事。 在前两部都出现的文学系教授陶玲君在这部小说中起关联各方人物的作用。她似乎已经与苏联丈夫离婚了,嫁给了妻子去世的著名化学家钦本立。童华亮是她妹妹陶玲娣的儿子,白小芸是她们去台湾的哥哥陶柄章的女儿。陈辉和曾雪原是陶玲君帮助的贫困大学生,都认她为妈妈。当年陈辉的爷爷是地下党被陶柄章带人杀害。李丽是钦本立养子殷震的前女友,殷震移情别恋一位美丽的公关小姐。 《大学城》中的男主人公李若光也出场,在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位置上离休,看来终于没有能晋升。《大学恋》的女主人公李静已经是沪江大学的教师,还是作家,出版长篇《女大学生之恋》,并与吕赛阳结婚有了孩子,吕在国外读博士。似乎作者很看好凤凰男与孔雀女的婚姻。 在《大学梦》中,作者的正统学工辅导员立场愈发明显,而且多少是有些不得志或者至少是不受重视的辅导员。在作者笔下,文学院领导没有好人。院长藏伯伦公开与女学生同居,系主任就是《大学城》中人品很差没有当成副校长的史侃。光学系的辅导员则干脆与大学生们一起打牌。作者有堂吉诃德挑战风车的勇气。在《大学城》中反对“出国潮”,在《大学恋》中反对男女轻率交往,在《大学梦》中更是要反对“一切向钱看”。《大学梦》与其说是书中几位大学生关于未来的梦,可能还不如说是作者关于大学校园的理想之梦。可惜,如钱锺书评论陆游,“梦太得意”。现实往往是,“推枕黄粱犹未熟”,“可待南柯一梦成”? 关于大学职场小说涉及不多。只是说到资深副教授不能晋升。“这位数学副教授在这所大学里执教三十余年,因为他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只发表多篇论文,而没有出版专著,因此至今还没有提升为教授。 (p.43) ” 这种说法,十年后、二十年后,仍会让不了解高校运行机制的局外人感慨。因为局外人不想知道真正机制,只愿意发感慨。显然这个未必可信。文科比较强调专著,理工科论文的分量要远胜于专著。资深的副教授可能因为论文分量不够无法晋升,没有专著不可能成为晋升的障碍。 我个人感受最深是小说所写 90 年代经济大潮对学校的巨大压力,以及读书人的相对贫困化,也许有些人认为也是绝对贫困化。子女有当科学家的愿望,在小市民父母看来简直是要自取贫困,万不能容忍。直到 1999 年时,我博士后出站当教授的收入,在外地下岗来沪做些小生意的亲戚眼里也是菲薄。只是我们从东北到上海,收入还是有些增长,因此对低收入没有切肤之痛。或许也只是我们皮比较厚,有些迟钝。 《大学三部曲》已经全部看完了。越往后,越像学工辅导员所写。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视角。梁晓声在为该三部曲所写“序”中说,“近年我常听人们对当代大学生发种种议论。主要的一点是 — 比从前的大学生思想复杂多了,处世也功利多了,圆通多了。可老师书里的大学生们总体上似乎并不这样。他们或她们,总体上还是比较单纯的青年学子。我不知道究竟是人们的议论更接近着当代大学生们的本色,还是老师书里的叙述更可靠? (p.2) ”话说得很委婉,毕竟是给自己老师的小说写“序”,但意思也很清楚。顺便一提,梁晓声的序写得很见功夫,只夸作者,不谈作品;只叙旧情,没有评价。 作者在“后记”结尾处写到,“《大学梦》出版一年后,你也许会读到“新大学三部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终身无悔》。 (p.375) ”以为还要继续听辅导员训导。但检索了一下,并没有查到那本书。看来无缘受教了。 作者袁越 ( 曾用名袁开业、何聪 ) , 1935 年出生于浙江, 50 年代中期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在大学从事文学教学和写作工作,曾任副教授。 1995 年退休。《大学梦》是其第三部长篇小说,出版时与重版的《大学城》和《大学恋》统称“大学三部曲”。 2004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断想
热度 1 Mech 2019-8-1 10:17
据我所知,西方评论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很高,世界级的作家,在俄国可以与托尔斯泰比肩。但我对他的作品读得很少,好像只有《罪与罚》和《穷人》,也很早。后期作品《白痴》和《卡尔马佐夫兄弟》,我曾想读,但一直没有读。《白痴》我准备了汉译本。《卡》我想直接看英译本还没有准备好,但都没有读。 近四十年前读过的《罪与罚》和《穷人》完全没有印象。而同时期读的其他俄国小说如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父与子》多少还有些印象。这本身也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与我个人的阅读风格不太契合。 虽然具体内容忘记了,但阅读时的感受多少还记得些。那就是特别不愉快,小说气氛阴暗,总有巨大的心理压力,读后很抑郁。后来看评论说他被称为灵魂拷问者,写心理小说。但我真是不喜欢。 我推测,陀思妥耶夫斯基受东正教影响比较大,汲取的是希腊 - 罗马和希伯来传统中非理性的力量。或许是所谓深刻的非理性主义者,我这种乐观的理些主义者未免就要敬而远之了。消极些说,这种回避画地为牢,错过了开拓精神深度和文化视野的机会;积极些说,未尝不是种自我保护。 毕竟可以读的东西很多,“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1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墙角数枝梅—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Mech 2019-7-23 08:36
《中国女博士》,是部写几位女博士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小说, 201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女博士的议论,还算中肯。与其他写女博士生的小说 ( 例如《女博士的风流韵事》《我是女博我嫁谁》《女博士的柴米故事》 ) 相比,更为平实,也更为客观,虽然标题有些不像小说。婚姻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爱情。与阿袁的女博士小说如《鱼肠剑》《上耶》等相比,更偏向经济基础,没有那么风花雪月。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为广泛。 小说以女主人公梅的生活展开。从她 14 岁母亲亡故初中辍学开始,到博士毕业当大学教师后丈夫亡故结束。这种情感生活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并不太重要。推测故事开始的时间大概在八十年代初或中期,结束则是在本世纪开始几年。时间跨度大约 20 年,共 35 节。前 5 节是博士前阶段。与年幼 6 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后来在杭州打工期间读了大专和法学硕士,嫁给母亲只愿意接受梅照顾的成功人士,但妹妹抢去了她丈夫。她与丈夫离婚,发誓永远不见两人,到北京。工作时受到骚扰,决心考博。随后 18 章,主要是博士生活。新登场 3 位女博士生。先出场的两位是室友张岚和娴雅,然后是柳婷。这部分梅本人的故事不多,主要是帮助室友。随后 12 章写毕业留校后,与资料员许紫薇同住,后来发现也是博士。在回故乡为母亲上坟过程中,在娴雅认为的初恋男友刘的促成下,与娴雅前男友梁永纯相爱,后来奉女成婚,梁父母来照顾,共享天伦之乐。最后尾声中梁因事故去世。 两位室友女博士生也有故事。张岚和丈夫原来都在外地大专工作,带着孩子一起读博士。很不容易。后来学生物的丈夫投身药企,张先在研究所做博士后后来被生活所迫出国。应届博士生娴雅以为刘是她初恋男友,其实刘没有那个意思。当刘与医生杨琪结婚时,娴雅受刺激,跑到青海玩。在部队遇到连长梁永纯。苦苦相逼,要做他女朋友。梅和张想帮助梁考取硕士生,留在北京。梁退伍但没有考取研究生,娴雅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与他断了关系。在刘的帮助下,梁有份在青海的工作。娴雅毕业后到香港做博士后。另一位应届博士生柳婷本是学霸。嫁给硕士同学。一起创业。后来发现三观不合,两人离婚。到国外做博士后,并嫁给组里的美籍荷兰人。许紫薇比她们大 10 余岁,很早的博士,到北京后,为了支持丈夫创业,也为了孩子对口学校好,隐瞒学历当了资料员。丈夫成了大款,全家其乐融融。其丈夫后来给梁永纯许多指导和帮助,已经走在成功之路上。 如前所述,这部小说其实不是职场小说,而是情感家庭小说,只是小说主要人物为几位女博士而已。但小说对学术职业的认识,其实比许多更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更到位。故事所蕴含的启示是,学术是改善生活的一种工具。或者说,学术工作是平凡但不失体面的职业。学者们可以通过诚实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女主人公梅从一个青海初中生在杭州作宾馆服务员起步,基本上可以说既没有学术兴趣也缺乏学术素质,只是肯吃苦死用功,再加上些好运气 ( 所谓好运气,其实也不是完全的偶然,而是与人为善的结果 ) ,便通过自考英语大专、法律硕士、社会学博士而在北京当了大学教师。虽然不能如童话结束时说,“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比起青海的辍学学生或杭州的宾馆服务员以及家政服务员,生活无疑是大大改善了。 在身份变化以及生活改善的同时,童年的印记其实很难抹掉。梅博士毕业,见到在她生活中起关键作用的硕士导师,“ …… ‘导师和师母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下辈子也报答不完这份恩情。’梅说完,竟跪在地上,向两位老人方方正正磕起头来。 (p.268) ”下跪、磕头,这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出身和最深层的认知,这些并非读个博士学位就能改变。 有些涉及职场的地方,也不无道理。例如,传媒上过一阵就有所谓“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小说中借助书中人物刘之口议论道,“人们都有个错觉,就是觉得越低端的地方越好混,越差的单位越容易出人头地,我经过长期观察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在好地方和好单位混不出名堂的人,到差地方差单位,将更加一败涂地,尤其是有能力和有才华、不懂或不屑厚黑的。因为那里的人不按你熟悉的规则出牌,黑得超乎你想象,面对公然的为非作歹,你瞠目结舌却毫无办法。如果你想到差地方差单位去殉道,最好先在好地方好单位混出名堂,那些具有浓厚皇权思想的家伙们会认为你曾经是放狼的,现在管他们这些羊没问题,可能会服服帖帖顺从你,甚至不管你是对的还是错的;相反,如果你是白丁一个,根本不会有人认你。他们会说:人才?你是人才干吗到我们这鬼地方来?混不下去找饭碗来了吧?我们这里庙小,不缺爷。 (p.255) ”虽然我对此缺乏经验和观察,从常识推断,似乎可信。很多情形确实不是降档以求就可以。像我年轻的时候想自费留学,录取就有全奖的学校录取不了,想去差些的学校录取可以但没有全奖。现在博士求职也如此,不是越差的学校越容易进去。 还有个事情我觉得有点意思。小说中说,“对文科生而言,考研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考外语 (p.167) ”。总体上,非外语专业的文科生的外语似乎不如理科生。我推测其中原因,外语学习,至少在初级阶段,属于劳动密集型。因此,用功花时间多的学生,学得比较好。至少在大学阶段,文科生普遍不如理科生用功。所以尽管是文科生,外语都不是很好。选择研究生时,外语其实是表征该学生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甚至也是自控能力的重要指标。 作者卫金桂本人是女博士,读不同学位也跨了专业。 1963 年出生于甘肃。 1987 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随后在甘肃省定西中学任教。 1993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200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 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出站。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工作。小说出版时为副教授。现为教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象牙塔旁—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1)》
Mech 2019-7-13 08:47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年的 9 卷本《杨绛全集》第一卷为小说卷。其中的长篇小说《 洗澡 》和中篇小说续篇《 洗澡之后 》在学界小说丛谈系列中已经谈过,这里就不说了。本文说六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也与《洗澡》一同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和 2009 年两种版本的 8 卷本《杨绛文集》,还见于不同的作品集。《“大笑话”》、《“玉人”》、《鬼》、《事业》、《璐璐 , 不用愁!》五篇曾结集为《倒影集》, 1981 年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1982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结集之所以有这个名称,是因为作者把这些故事比喻为“夕照中偶尔落入溪流的几幅倒影 (p. 208) ”。这些短篇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北平和上海,时间大致是 1932 年 1945 年。生活经验应该是作者在清华读书 (1932 年至 1935 年 ) 在上海生活 (1938 年至 1945 年 ) 。 《璐璐 , 不用愁!》是作者的处女作,写于 1934 年。为朱自清先生“散文习作”课的作业,被推荐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并被林薇因先生选入《大公报丛刊小说选》,题目改为《路路》。《璐璐 , 不用愁!》其实是大学生为主人公的校园情感小说。小说写女大学生璐璐在两个追求者之间举棋不定。开始倾向于汤宓,个子高人帅,但脾气不太好,家里穷,学化学不能当官。她父母都支持她自己的选择,只是母亲提醒她,“有那种男人会迷人;给迷昏了,觉得他一举一动都是好的,将来看穿了一辈子受气。 (p. 11) ”她后来更倾向于小王,他出自官宦家庭,又学政治,以后能当官,对她也百依百顺,而且有趣能玩到一起。过去功课好现在也能干,只是个子矮,不够气概。拒绝了汤宓,正准备答应答应小王,不料小王与表妹订婚了。这时,美国学校通知给她免除学费,家里答应给她路费和零用钱,准备去美国留学了。这篇有点儿校园小说的意思,把女孩子在两个男生之间的举棋不定临摹得很真切。 写于 1946 年的 Romanesque 是多少有些俗套的浪漫故事。发生在校园外,但男主人公为大学生。大学生叶彭年“不爱读书,不会对付抽象问题。可是处理事情,他有天才;又生成一副忠厚心肠,肯替人出力,不怕被利用。近来他偷偷做了几次生意,认识的人愈多,胆子也愈大。 (p. 13) ”故事开始时,他要替舅妈卖出钻戒和嵌钻石的手镯。结果落入江湖圈套,东西被骗走。幸好骗局的女主角梅对他有些动情,又把东西还给他,飘然而去。虽然失联一整天,但彭年对父母和舅妈遮掩过去。只是与他聪明高雅的未婚妻陈令仪说了。后来偶然又遇到梅,两人一起吃饭,很开心,忘记了约定令仪的到访。他似乎有些堕入情网,后来还是决定忘记梅,不再来往。过了段时间,又阴差阳错在街上遇到了梅和几个男的在一起,还发现了她住的地方。翌日登门拜访,又约了下次见面。终于了解她的情况,也知道上次骗局。彭年准备带着她离开上海去天津。都约定好后,在火车站梅失约了,到处都找不到。结尾时,令仪电话提醒他,不要忘记约定的见面时间。故事情节虽然俗套,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还是挺鲜明。叶彭年确实是自以为是的大孩子。顺便说个我的疑问。原来的标题似乎是“罗马风格的”,浪漫故事应该是 Romance 。 《小阳春》可能是短篇中最有意思的小说,写于四十年代,发表于《文艺复兴》 1950 年 2 卷 1 期。故事写 40 岁功成名就的俞斌博士与女大学生一次短暂的还仅限于精神层面的出轨。俞斌与太太惠芬结婚十几年,有两个孩子,过着平淡的日子。“太太,便不复是情人,不复是朋友,多没趣! (p. 39) ”这时女大学生胡若蕖闯入他的生活。开始她是编辑级刊登门约稿,还算正常的工作关系。与太太已经有客套之外的无声对峙。他也去胡若蕖处拜访。两人开始鸿雁传情。开始如打哑谜,后来更直白些。他随身带着情书,以免被太太发现。他捧着花去胡若蕖住处,发现另一位高足陈谦也在。又假装谈稿子,花也没有送出去,回家送太太了。与太太关系改善。“你把情人待她,她便情人自居; (p. 52) ”因为成了情人,翌日早上俞斌打算去公园赴约时,太太非要一起去,撞上了胡小姐,太太还很得意。后来,洗衣服时,太太发现俞斌口袋里的情书。激怒后她还是想冷处理,把那些信洗成了墨糕。她也有自己的委屈,“做一个太太什么好?还怕别人抢了地盘去?她得占住这地盘,把自己搅拌在柴米琐碎中间。丈夫的世界,她走不进。孩子的世界,她走不进。用剩了,她成了累赘。 (p. 55) ”她想放纵自己,出去改善伙食,但看着菜单只点碗面。去看戏,看一半也没有意思,提前出来。回家后丈夫约她去杭州玩,她忍不住还是挑明了。丈夫解释,他已经劝胡若蕖与陈谦订婚了。他们决定去杭州,但她自己估计她们其实不会去。快结束点了题。“毕竟是深秋天气了。十月小阳春,已在一瞬间过去。时光不愿意老,回光返照地还能挣扎出几天春天,可是到底不是春天了。 (p. 57) ”这也呼应了先前俞斌的感慨。“春天是别人的了。自己的春天已经过去了。就没知觉怎么过去的。挣扎着,挣扎着,为生活,为学问。人生真和流水一般,不舍昼夜。他现在是有声望有成就的俞博士。可是,才站定脚跟,才有闲暇睁眼望望这世界,这世界已经枯黄憔悴,变了颜色。 (p. 45) ”特别是自己的太太。“她还爱他么?她不过占有着丈夫罢了!逼他一同老,不许他再有春天,不许他在别人的春天里分一份。 (p. 46) ” 俞斌这种心态其实也容易理解。所谓少年老成,在最好的年光用心苦读,那样才能改变命运。等到命运有所改变了,发现错过了许多。于是又要“老夫聊发少年狂”。当然,多数时候,也只是想想,有贼心无贼胆。 《“大笑话”》三万多字篇幅,近于中篇,风格有些像剧本,写于 1977 年,故事发生时间要早许多。小说写学者夫人们的争风吃醋勾心斗角,被钱锺书认为是杨绛写得最好的中篇小说。时间不到一周,人物不少。故事发生在抗战之前的北平平旦学社。“学社经费充足,社员生活优裕,家眷住在园内,称为温家园。里面设备应有尽有,自成天地。社员定期还出国休假。谁进得温家园,仿佛蛆虫钻进奶酪,够钻一辈子的,所以往往忘了园外还有一个世界。 (p. 58) ”总之这个研究院是象牙塔的缩影。能有这样的人间天堂,一方面是有洋人的洛氏基金会资助,另一方面也“靠了洋人的规章 (p. 74) ”。故事开始时,已故两年的社员王世俊博士的妻子陈倩,从上海到北京的温家园,为王博士的姐姐取他的狗脑子切片,并处理家具。陈倩三十岁,结婚十年,仍不失为美女。她知道亡夫出轨他的助理,甚至要到上海去办离婚。不过离婚没办,倒让陈倩怀孕了,得知王博士病故流了产。在王博士姐姐的干预下,他与那位助理分手,助理也与别人结婚。陈倩到北平后,平旦学社总务长冯彦猷太太孙秀和生物研究室主任褚家麟的夫人去接站,暂住在褚太太家。翌日陈倩到冯家,被《上海金融史》著者王亚孚的续弦沈凤、近代史专家程涣的夫人李淑君以及民法专家林子瑜和太太周逸群围观并盘问。“她们简直把陈倩当个口袋似的翻了一个过儿,把她的老底都翻出来了。 (p. 69) ” 李淑君带陈倩到自己家吃饭,告诉她听说是周逸群的主意,要把她介绍给 37 岁的未婚大夫赵守恒,他是王世俊博士的主治医师。第三天早上,林子瑜遇到陈倩,担心她太天真单纯,说明了赵守恒人不错但与女人总有些不清不白。陈倩表现的很老练,解释与王博士的婚姻是经济考虑,“我不懂事,却自以为懂事。舅舅家给我介绍一个可以靠托终身的丈夫,我就同意了。尽管他没拿现钱来买我,我还不是为了他的学问、地位,能够赚钱养家吗? (p. 73) ”。这种反省有些诛心而论了,看中的事业有成,其实还是金钱有赚。晚上冯家宴请。不学无术的副社长蔡逵不请自到,带着太太大官僚家的朱三小姐朱丽。原来 41 岁的林太太周逸群在 7 年前受到赵守恒的非礼之求。她“拒绝了他的身体,却霸占了他的心。 (p.75 ) ”从那以后,赵再交什么女友,都向她交代,直到与差不多与他同岁的朱丽交往,然后彻底离开她。周逸群知道陈倩是赵守恒的梦中情人,特意设法从上海把她找来,想让赵守恒离开朱丽。朱丽虽然有备而来,但与盛装的陈倩相比,仍相形见绌。赵守恒见朱丽也在,开始还有些紧张,后来也对陈倩心醉大献殷勤。约定后天到林家吃饭,周逸群孙秀及其各自先生和陈倩 6 人。陈倩本来已经买好后天归程票,但被周逸群夺去退了。第三天周逸群孙秀带着她的三个孩子陪陈倩游北海。回去后,陈倩到办公室找林子瑜讨要车票。虽然票已经被退了,两人谈得很投机。陈倩也有些冰雪聪明的意思。她中学还有一年毕业,就结婚辍学。现在在一个小小弄堂中学打杂,并校长写中文信英文信,缺席教师的课,薪水却不多。林子瑜打算帮她谋职近代史研究室的资料员。他们一直聊到天色将暮,有些像情人一般走路是被朱丽看到,大吃一惊。第四天,陈倩由李淑君和沈凤陪着浏览了故宫。午后回来,林子瑜来找她。已经帮她把家具卖给朱丽,而且卖出好价钱。两人相见甚欢。晚上陈倩到林家吃饭,赵守恒却有事没有来。周逸群一直让陈倩住到自己家,林子瑜也私下央求,但陈倩还是执意回上海。冯彦猷干脆让人把脑切片顺便先捎到上海。朱丽一直在设计搅局。先是假装给赵守恒介绍校花周小姐,让他不再考虑陈倩,缺席了林家的饭局。后来偶然发现陈倩与林子瑜交往密切,又要设法促成此事。第五天,朱丽以先生的名义邀请林子瑜和陈倩到家里,暗示赵守恒也去,其实根本没有告诉赵,只请了林陈。先请他们吃冰淇淋,又留他们吃晚饭。两人坚决谢绝晚餐。朱丽居然 以林子瑜的名义给陈倩留个便条,约她到他卧室。在那里见到了浴后穿睡衣的林子瑜,马上明白被朱丽设计了。赶紧要离开,却已经被李淑君看到。事情传出去,陈倩也无法解释。第六天她离开北平回沪。标题的意思,“大笑话!要抢人家的情人,给偷掉了自己的丈夫。 (p. 105) ”这个故事中,各位学者的太太如李淑君所说,“这里的太太们心眼儿多,嘴又贫,惯爱造谣污蔑,显得只有自己第一。 (p. 70) ” 陈倩算是比较正面的人物。与《洗澡》中的姚宓同一类型,漂亮聪明,人情练达,又自尊自重。“我从前听世骏讲温家园,觉得里面都是超人一等的享福人。可是我不羡慕。也许只是因为我来不了 — 是‘酸葡萄’。也许因为我是做穷亲戚长大的,当然同情和我同样的人;你们的日子,我过了心不安,不会舒服 (p. 102) ”。 《“玉人”》写于 1978 年,发表于《上海文学》 1981 年 4 期。很有喜剧色彩的故事,现实中的妻子完胜理想中的情人。十年前大学毕业就在二乐中学教高中英文的郝志杰,要离开日本占领的上海,到内地一所新大学任讲师。他的妻子田晓是二乐附小兼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教师。 1943 年,他们变卖了房产,辞了工作,但在出发前郝被卡车撞了,伤了腿打着石膏,要养几个月。在上海租了房子临时住下。郝志杰时常想到大二时遇到朋友家房东刘太太的女儿枚枚小姐,是他内心深处的偶像,“玉人”,还为她写了一首诗,是他写过最好的诗。田晓读过后,有些伤心,也有些无奈。凡是夫妻有分歧,就说他想“玉人”了。“‘玉人’越长越大,一切非现实的想望,都成了‘玉人’;一切不满现状的情绪,都是为了‘玉人’。 (p. 115) ”房东许太太赌钱抽大烟,骄横爱占便宜,总之庸俗丑陋的小市民。最后还要毁约收回出租房出售。田晓与她斗智斗勇,稍占上风。郝志杰突然发现,这位房东许太太就是当年的枚枚小姐,他心中的“玉人”。最后他们决定仍回二乐高中教书,学校照顾他们,给间储藏室居住,他们就可以搬走了。也是对故人的关照。郝志杰朋友的母亲目光独到,当年看出刘枚枚的未来“常说她不要好,不肯读书,只贪玩;又说,这样骄纵的小姐,将来谁娶了一辈子倒霉。 (p. 132) ”郝志杰庆幸自己,当年没有娶刘小姐。“自己确是好运气,天大的好运气! (p. 133) ”小说中的郝志杰是常见的文人形象,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开始有些不甘心过平凡的日子,“不是要飞黄腾达。不过老驾在磨上当老牛,什么意思?却又由不得自己,我心不甘。 (p. 112) ”“常有找不到归宿、寻不到出路的仿徨苦闷,田晓既不能体会,只好闷在杜里,有时很感寂寞。 (p. 112) ”“玉人”理想的破灭,让他开始面对现实。“我原是驯良的牛马,不是吃人的老虎狮子 — 或者臭虫跳蚤。反正我到了后方,照样还是推磨。推磨是我的活儿,推磨也顶好。 (p. 134) ”这其实也是难得的觉悟。田晓是比较正面的贤妻良母。聪明能干,“最善讲解四则题,难题给她讲解,就明白易晓。她对生活上的困难,也像解答算题一样有兴趣。 (p. 110) ”虽然不是美女,也俏丽。非常务实。“宁可老老实实做牛做马,不羡慕人家吹吹牛、拍拍马,就飞上天去。 (p. 112) ”。“尽管不是理想夫人,却是日常生活里少不了的实际妻子。 (p. 118) ”人如其名,甜美 ( 田 ) 明白 ( 晓 ) 。 《鬼》写于 1979 年,曾名《见不到阳光的女人》,发表于《收获》 1981 年 4 期。虽然最先出场的是大学生,其实是个家族故事。结构有些别致,前部分是男主人公对妻子的回忆,以他的视角,他有一夜与女鬼同床共枕。这相当于出了个迷。后部分是全能视角,揭开谜底。 1932 年秋,胡彦大学毕业。“他是物理系的高材生,自以为已经内定留校当助教,谁知道以善吹、善拍、善钻绰号‘三宝’的同班生,竟把他满以为拿稳的职位占去。 (p. 135) ”这是这个故事中全部有关学界的内容。然后他在上海附近的大户人家当少爷的英语家教。所谓少爷,其实是结婚十年的三十多岁男人。因为没有儿女,娶了小老婆贞姑娘。少爷对贞姑娘没有兴趣,不理她。贞姑娘夜里找胡彦自荐枕席。阴差阳错,胡以为她是鬼。胡彦已经发现少爷对他教的没有兴趣,就辞职了。贞姑娘的偷情也被人发现,但大家没有声张,她居然坏了孕。当家的少爷妈妈决定,把贞姑娘藏起来,而让少奶奶自称怀孕,把贞姑娘的孩子算成她的孩子。不料孩子在月子里,少奶奶病故了。贞姑娘当了姨娘。接管了少奶奶的孩子和衣物首饰等。虽然不是学界故事,也是个不错的故事。开始像《聊斋志异》,后来像《阅微草堂笔记》。 写于 1980 年的《事业》是位女中校长的故事,漫长而复杂。开篇很有生活气息,几个女学生“花生米”华绳以、“晨莺”陈倚云、“皮球”裘亦善、“小矮”刘霭青和“呜呼”吴澍为翌日春游吵吵闹闹。由她们说出学校是由周家倾家创办,校长周默君默先生为学校操劳不领工资,而且没有结婚。“她自己愿意为事业牺牲。 (p. 176) ”然后这些女学生就要毕业了。操办“恳亲游艺会”毕业募捐。学生们对校长有些新认识。裘亦善崇拜但不服气,“尽叫咱们‘牺牲’,什么都是为了她的‘求实’ (p. 178) 陈倚云说,“‘求实’是她变的!她就是‘求实’,‘求实’就是她。 (p. 178) ”华绳以认可,“‘求实’是默先生扩大的自我! (p. 178) ”因此陈倚云总结,“她叫人家为‘求实’牺牲,就是为她牺牲! (p. 179) ”只有留校教书的刘霭青口头上表示对校长理解。大家发狠,毕业后再也不回来了。但后来有些人还是与学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发展到规模齐全时,所在学校被日寇占领。默先生到上海准备继续办学。她以校董事会的名义,强请已经结婚要离开上海与丈夫团聚的陈倚云当校长,她推托不了答应只做半年,掌管学校的银行存款和印章。默先生稍微安排后就离开上海,以便让她真正独立。老同学吃饭时,其实有意做校长的吴澍预言她半年后无法卸任。半年后。陈倚云坚持要离职,默先生赶回上海,声称她没有答应陈只干半年。后来终于同意吴澍代理校长。在准备交接的部分校董会议上,吴澍与两位没有受邀请到会的校董其中一位是洋人一起参会。默先生曾经对吴澍说可以请那两位,但她自己并没有请。于是她与所请的三位校董临时决定,拒绝陈倚云的辞职,并以民族大义强迫她接受,因此也不需吴澍代理。吴澍非常气恼,陈倚云登门解释她也不肯原谅。默先生还是不改初衷,其他校董甩手不管。家人朋友都认为她没有必要辞去校长。“辞是千难万难,做下去是一顺百顺。可是倚云觉得这番是她和默先生斗法。若让默先生做了她的主去,她一辈子都不由自主了。 (p. 198) ”正好刚离婚自己带两个孩子的同学华绳以为解决生活困难,愿意接手校长。默先生也同意了,但她自己病倒了,而且没有多少钱。结婚但丈夫亡故带着个孩子的裘亦善,帮默先生在日军占领的风景区的疗养院用化名找个配药员的职位,在那里养病。工资不高,但免费伙食很好。默先生开始感觉很不好,“我不肯和敌伪合作,倒靠着汉奸,揩油活命了! (p. 205) ” 裘亦善解释自己不是汉奸,疗养院没有真正的配药员会出人命,并质疑“默先生把自己的名誉看到得比别人的性命还重! (p. 205) ”默先生开始坚持不领工资。裘亦善又说,“默先生有本钱,可以清高;我们靠薪水吃饭的都是贪污! (p. 206) ”她两次愣头愣脑的话,都让默先生自觉理亏和惭愧。她也接受了薪水。后来还慢慢养好了病。最后,默先生找陈倚云借她个人印章,因为校长名义上仍是她。默先生自称觉悟,“我从此再也不要求人家为‘求实’牺牲了。‘求实’也算办得不错吧?开始‘求实’待人,不如一个腐败透顶的疗养院! -- 真是天地之大,无所不包,腐败也有腐败的用处!没有那个腐败的地方收容我,我哪儿养病去! (p. 207) ”至少也有所反省吧! 这个故事多少有些自传性因素,背景是振华女校。默先生周默君的原型就是老校长王季玉,陈倚云的原型则是作者本人。当然,只是原型,并非意味着该小说完全写实。《事业》的含义丰富深刻。 杨绛的小说包括但不限于这次说的短篇小说,客观冷静,不浮夸不抒情。既有象牙塔内生活阅历积累,又保持了足够的距离而冷眼旁观,反映着作者的洞明练达机智幽默。尤其是《小阳春》和《“大笑话”》颠覆了视爱情为神圣的女性写作通例,开学界婚恋小说先河。以学者的风度优雅地八卦,八卦学者优雅姿态背后的生活。在我读过写校园的当代作家中,阿袁也是这个路数。有评论把阿袁的小说类比为《小世界》和《围城》,也有类比为张爱玲,其实都不贴切。前者有比婚恋广泛得多的象牙塔生活,后者聚焦婚恋但不在象牙塔中。阿袁作品所发扬光大的传统基本上是象牙塔旁的八卦,那正是杨绛所开创,尤其体现在《小阳春》《“大笑话”》和《洗澡》。 作者杨绛 ( 原名杨季康 ) , 1911 年生于江苏。 1928 年考取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 1932 年到清华大学政治系借读,并考取英文研究生。 1935 年随丈夫钱锺书赴英国、法国留学,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听课。 1938 年随丈夫带女儿回国。担任振华上海分校校长两年。 1940 年起任工部局北区半日小学代课教员三年多,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1946 年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 1949 年起在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兼职教授。 1953 年在新成立的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外文组任研究员,所在研究所隶属关系相继改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杨绛写过几篇学界中人情感方面的小说,除了本文谈的短篇外,还有长篇《洗澡》和中篇《洗澡之后》。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3D电影《蜘蛛侠:离家》(无剧透)
Mech 2019-7-6 22:59
今天看《蜘蛛侠:离家 (Spider-Man: Far From Home) 》。很不错的电影。到底是老派华夏人,还是对人与人的冲突更有兴趣,外星人之类多少有些“乱力怪神”的感觉。因此在漫威系列电影中,聚焦在地球内部对我更有吸引力。影片视觉冲击力强。三观也算正,或者更确切说,与我比较一致。 新一代超英雄正在崛起。电影主题仍然是有超级物理能力者的心理成长。内外兼修才是超级英雄。更有深意的是对幻境及其制造者的揭示,折射了某种人性的弱点。甚至有某些现实意义。愚弄民众,赢得所谓个人魅力,也是某些政客的杀手锏。直面真实,不仅是种态度,更是种能力。 外景地威尼斯和伦敦都很亲切。水城威尼斯,好多背景我去过,也认得出。伦敦的塔桥和伦敦塔 ,我也都走过 ,伦敦塔内的女王珠宝博物馆也曾进去参观过。 非常遗憾的是电影院太糟糕。完全没有 3D 效果。第一次放映,非常不清晰,观众哗然。放映了一刻钟,从头再放。后来清晰了,但没有 3D 效果。票价 100 元,看普通电影。买了盒爆米花在里面吃,也懒得退票了。以后再也不去那个电影院了,做个负责任的消费者。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看牙小记
mordekai 2019-6-20 10:48
2019 年 05 月 23 日,星期 4 刚刚,之前中国医生给我补的牙齿又掉了,真的好惶恐,这才刚刚一年吧,怎么又掉了?上次买的泰安保险又是不能 cover 补牙的费用的。正惶恐间,突然想到,既然能掉出来,就应该也能放回去吧,虽然只有米粒大小。试了下,还真能。这样刷牙、喝凉水等就不怕了。但恐怕也只能是应急一下,还得去看牙医,毕竟还有半年呢。 2019 年 05 月 29 日,星期 3 第一次去 UNC 的 SHAC ( Student Health Action Coalition ,学生健康行动联盟, https://www.med.unc.edu/shac/services/clinics/dental/ )看牙。 SHAC 看牙是免费的,但就诊时间仅限于周三从晚 6:00 到晚 9:00 ,而且逢节假日也不开放。但想着这样看牙可以省一笔开销,就来这里就诊了。 但没想到第一次来这里看牙,所有人都要拍片,不管你着急看的病是否真的需要拍。关于“拍片”,医生讲了个单词,并且这个单词出现了好几次,我都没听清到底是哪个。在等候拍片的过程中,我的左右坐着的都是美国人,总在想,他们会不会恨我,因为我在这里看牙,抢占了他们的资源。在等候的过程中,我忍不住问了下旁边的美国大姐,医生到底用了哪个单词,她说是 X-Ray ( X 射线)。我去,就这么简单,怎么就没听出来。但隐隐有感觉医生说的好像不是这个单词,不符合逻辑啊, X-Ray 很专业,医生没有必要对病人说这个。 在等待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个比爸爸还年长的大伯,来这里洗牙。我很惊讶,只是为了洗牙,他居然有这个时间来这里排队?后来,我才知道 SHAC 是深度洗牙,需要打麻药的,所以,来这里洗牙的人特别多。但更让我惊讶的是,一句英文都不会讲的大伯,居然敢一个人来看医生,实在不知道他是怎么跟医生交流的。 一直在那里等着,差不多 20:00 多的时候,才轮到我拍片。这时遇到的医生居然是个中国女孩,所以,一切指令都特别清晰了。 回来后,我赶紧查下了 SHAC 的网站,很想知道第一次就诊的“拍片”美国人到底是怎么说的。很快就在网站上看到了这么一句: Patients often receive a screening at their first visit to the clinic 。很显然,医生用的是 screening 这个单词,而不是 X-Ray ,尽管二者听起来很像。 一点感叹:本以为美国人都很有钱,谁知道也这么多人来这里看免费的诊所。但这样的诊所肯定不可能在中国开发,因为恐怕诊所是会被挤爆的。 2019 年 06 月 05 日,星期 3 ,晴 17:10 ,与 Prof. Chen 的 Meeting 结束后,匆匆赶去 UNC 的 SHAC 看牙。一直等到 19:30 时,才有医生出来喊最后一批今天可以被诊的病人的名单。此时,周围至少还有二三十个等待就诊的人,很担心今天能被喊到吗?非常幸运,我最后一个被喊到了。 本以为今天肯定会把牙齿补好了。大约 20:00 ,有位非常熟悉的美女医生来喊我,她非常热情,跟我握手寒暄,然后把我带到诊室,打开电脑,就开始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是否对药物过敏?是否是糖尿病患者?上楼的时候是否会喘气?很多单词是专业术语,完全不认识,我好几次想查字典,但小姐姐真的很厉害(她大概见这种场景多了),会用简单的英语给我解释。大概检查了 1 个小时,期间,她还喊了她的导师来确认一些问题。然后,大概 21:00 的时候,她给了我 4 个建议:第一,去 CVS 药店买 bite guard (护牙合器);第二,每天至少要刷 2 次牙;第三,做一次深度洗牙;第四,让我下次再来补牙,并且,她还告诉我下次来的时候,应该跟前台的医生这么说: I’m a returning patient and I want to filling (不是 fill the tooth )。我很惊讶,问她今天就这样了?她仍然一脸 nice 的说就这样了。晕倒,难不成来了 2 次,等了至少 5 个小时,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只是补牙这样的小病就还要再等一周?小姐姐说,不是一周,是二周,因为下周他们诊所不开放,要下下周( 6 月 19 日)才开放,而 6 月 19 日将是秋季来临前的最后一次诊所开放。我问她,是否下次来一定能够就诊还是要凭运气(美国人用运气,不是 luck 这个词,而是 lottery )?她说,是的。 出了诊所,有点懵,美国人看病这么不着急的吗? 今天在等待的过程中,还碰到了 2 位中国留学生,一个是学海洋学的来自厦门大学的 Yibin Huang ,一个是学软件工程的在北卡州立大学读本科的 Guo Hui 。 2019 年 06 月 19 日,星期 3 ,阴 17:15~19:19 ,去 SHAC 看牙。这是第 3 次去就诊了,还是很担心这次是否看得成。这段时间都已经习惯只用左侧牙齿吃东西了。不知道是否是只用左侧牙齿的缘故,右侧的舌头发生了口腔溃疡。 知道可能要等很久,这次就打印好了论文,一边看论文,一边等。又碰到了 Yibin Huang 。这小子还讽刺了我一句:在看文献啊。我还没来得及回话,他自己也掏出了一篇论文来看…… 这次很幸运,没等几分钟,就被喊到了。这次接待我的是位帅哥医生,真的很帅,我感觉欧美人都长的鼻梁高挺,轮廓分明,比我们大多数的蒙古利亚人的塌鼻梁要好看。 这次补牙,最让我惊艳的是美国医生的麻醉技术,居然那么好,连针管都看不到……医生只是告诉我,可能有点疼,可是我还没感觉到疼,麻药就已经打好了。整个补牙的过程,跟国内差不多,也是一位医生再加上一位护士(在旁边坐助手),先去掉一部分可能被细菌感染的区域,然后,在填充材料、加热、加固、打磨光滑等。医生每做一步都会提前告诉你,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还不停问我是否感觉舒适。 间歇时,医生跟我有几句闲聊,很有意思。他看到了我拿过去的关于人脸识别的论文,就开玩笑问我,为什么做人脸识别?我说:因为对人工智能感兴趣。我的回答很僵硬,与医生的幽默有点不搭,如果是用中文,我想,我应该会说:因为我想用它来监视坏人。于是,医生又问我,那你是会把它用在机器人身上吗?我说:不是,现在只是用它做数据分析。医生笑了笑,他大概也觉得我回答的很僵硬。其实,用中文,我应该会说:是的,希望有天机器人真的可以看见世界(当然,波士顿动力 Atlas 机器人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 补牙继续进行着。这中间,我总在想一个特别奇怪的问题:这就是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曾经跟我们作过战的美国人吗?可是,他们是多么友善啊…… 补牙的过程持续了一个小时。这真的是占用了别人的时间、材料和设备。因为是免费的,我忍不住有点愧疚。走出诊所时,过了好一会儿,才突然想到自己应该给医生点小费啊,给 30 刀总可以吧,可是当时没想到……即使想到了,这样做,美国人是否会认为合适呢?
个人分类: 世事洞察|3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异婚奇情—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Mech 2019-6-15 21:52
《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2010 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说明,“ 2008 年 4 月初稿成于三亚”,“ 2009 年 3 月发表于《作家》杂志”,“ 2009 年 7 月修改稿完成于昆明”。这部自传体小说,从“我”的眼中看两父一母漫长的故事,开始于 1930 年之前,除最后两章外在 1968 年底结束。最后两章写了七十年代末年、八十年代中和九十年代初。时间线有些乱,多处彼此矛盾。大学场景的故事发生于在圆明园旁的华夏科技大学,像清华大学。当然,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小说完全虚构,虽然有些素材在现实中有原型。整部小说更多的是爱情婚姻故事,而非职场故事。 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卓敏儿角度看她母亲耶娃和两个“父亲”的情感纠葛,另一条是卓敏儿与几位男友包括丈夫的恋爱婚姻。标题《半个月亮,半个太阳》字面上来自雪莱的观点,他生活中需要两个女人,就像需要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实际上,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两代女主人公都向往某种“分享”的爱情。 卓敏儿的母亲耶娃是“五四”一代进步女学生与外国传教士非婚生的女儿,不过后面又说耶娃在 1918 年出生,那在五四之前了。不管怎样,女儿出生后,传教士不再露面,但出资保障母女在北平有相当优渥的物质生活。卓敏儿的“章爸”章一丁出自浙江名门,非常绅士的追求耶娃三年多。躲避战争到北平的东北农民后代“卓爸”卓凤之也追求耶娃。耶娃举棋不定,正好两位追求者都要留学,就约定嫁给先取得博士学位者。卓凤之学物理,被怀疑德国间谍,含冤入狱,拿博士学位无望。章一丁学水利,已经胜券在握,延期半年答辩,成为首位获得斯坦福“金钥匙”的华人。同时已经发布消息将与耶娃举行婚礼。结果阴差阳错,卓凤之在章一丁答辩之前拿到学位回国。章一丁依约定退出,其实他们不知道卓凤之违约在在先,在美国与一日本女子有一夜性,后者还因此生了女儿。婚礼如期举行,但新郎换了人,原来的新郎成了伴郎,舆论哗然。三人有成文协议,耶娃与章一丁继续往来,每周至少有一天不受干涉共处,但两人交往限于精神方面。应该说,耶娃更爱章一丁些。有女儿卓敏之后,在 1948 年卓凤之带着妻女到美国波士顿,后来章一丁也一度到波士顿。卓凤之在美国给中央上书,建议发展核武器,受到高度重视。 1957 年春 (76 页,但后面 252 页又说是 1956 年 ) 举家海归。卓凤之当了华夏科技大学副校长,参与原子弹氢弹研发。章一丁是著名水利学家,但被打成右派送到农村劳动。近乎“三人行”的关系有些惊世骇俗。耶娃又生了儿子耶路,对丈夫说是章一丁的儿子,要求与他离婚。卓凤之不同意离婚,同意把儿子给章抚养。他并不相信儿子不是自己的,后来通过血型证实是他的骨肉。学校准备给章摘帽,但他厌倦了那些懦弱的同事,不肯回学校。文革中,章一丁在农村失踪,卓凤之在西部军事基地受到保护。 1967 年 (252 页说 1966 年 ) 耶娃因三人的关系被批判而自杀。章一丁一直单身,后来入选中科院院士,在九十年代初去世。卓凤之被表彰为“两弹元勋”,退休后放弃少将待遇,坚决要求到美国定居,继续物理学思考。曾有枕席之欢的日本女人已经去世,他们有个女儿。当年在西北核武器研发基地一心想给他当小老婆的女服务员,因被开除而没有如愿。后来到了美国与他结婚。总之,“三人行”的三位,章一丁有一位情人耶娃,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卓凤之有三位情人耶娃日本女人女服务员,有两位女儿一个儿子,与情人中两人耶娃和女服务员相继结婚;耶娃有两位情人章一丁和卓凤之,与后者结婚,并生了一儿一女。 卓敏儿自己的情感性爱生活比上一代丰富得多。青春期在美国,正好赶上如火如荼的性解放运动,曾参加裸体游行,吸过一次大麻,还在身上文了毛主席像。但出于东方传统,还是守身如玉。差一点被有数学博士学位的嬉皮士杰克开了苞,但只拿走初吻。顺便吐槽一下,卓敏儿认识杰克时他正在卖包子。如果是卖热狗或者三明治,我都见过甚至买过。在波士顿一个白人卖包子,这画风真有些违和呀!卓爸和耶娃不让她与杰克来往,她搞起了绝食,只好把章一丁从国内请去。当时卓敏儿暗恋章一丁,想嫁给她,《姊妹易嫁》要改成母女易嫁,不过章一丁只爱她妈妈。回国读书期间,挫挫学长罗帆的骄傲,给他写了情书约会,但放他鸽子。后来罗帆因上课赤脚被章爸赶出教室,愤而撞车自杀,幸好没有死。因此工农同学愤怒。章爸挨批,后来成了右派,劳动期间受罗帆看管。罗帆同时又是卓爸最器重的优秀学生,一起研究核武器。耶娃自称想与卓爸离婚嫁给章爸,让罗帆非常愤怒。但在与章爸接触中,对知识精英也多些理解。完全不同的背景,使两人互相吸引,有了亲密接触。不过仍有矛盾,如罗帆对她与外国留学生的交往非常嫉妒。性爱也不能让卓满足。“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保持着一份冷静,我根本无法把他带入癫狂的人生极境。这种冷静并不是理智,而是一种深度的自卑。男人应该在平时保持适度的理性和文明,但在关键时刻释放不出狂放的野性,至多只能够算是半个男人。 (p. 207) ”这时罗帆在农村的未婚妻出现,罗帆交出自己的日记,暴露了两人的隐私。“他重视的是别人对他的看法,而不是他自己;他是在别人的目光中构建自己,特别是领导对他的看法。 (p. 220) ”罗帆去了大西北,两人分手。后来卓敏儿成熟稳重如机器人的同班同学杨淑贤毕业到大西北,嫁给他。有位暗恋卓敏儿的男生,居然给毛主席写了 12 封信,希望与卓敏儿不与其他男生只与他交往。这真是当年奇怪的行为逻辑。信被转回学校,那位男生自杀。这些给卓敏儿巨大的压力,她不久把自己毁了容,而且也想自杀。 1968 年,母亲自杀之后,学长何大宏帮她处理后事后带她去了宁夏,两人结婚。 1984 年,何在出差中病故,要被追认为“烈士”,但整理遗物时发现他到法国留学期间与工业研究所丽达教授的性爱录像,丽达还专程参加了何的追悼会。卓敏儿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还爱章爸,母亲去世,两人之间没有障碍,但他们中间还有章爸养大的弟弟耶路。不仅后,卓敏儿到了深圳,成了设计事务所的老板。有日本女美容师要为她整容,并希望与她成为同性情人,卓敏儿都拒绝了。再后来,有年轻的日本归国博士倪大伟苦苦追求她,小说有些叙事矛盾,先说比她小 14 岁 (p. 239) ,又说比她小 7 岁 (p. 255) 。凡是有数字的地方,就可能前后不一致。卓敏儿答应嫁给他 3 年,如果双方满意,再续嫁 3 年。 6 年后一定分手。罗帆当了少将,与卓敏儿重新有了联系,当然以礼相待。他们都认为两人是唯一的爱,虽然年轻的时候不懂。 上述两条线索最后汇合,几乎是超自然的方式。罗帆与杨淑贤的女儿罗小敏长相身材都像卓敏儿,当然是惊世美女,认了卓敏儿为干妈。由章一丁养大的卓凤之与耶娃的儿子耶路,也像章一丁,是帅哥。作者这样解释,“人类通过不同的形态遗传自己,不只是通过肉体。精神、情感都会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p. 281) ”“人类繁衍子孙,并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是为了传递千万年积淀下来的美。 (p. 281) ”小说快结束时,耶路和罗小敏暗生情愫。 小说主要是爱情故事,因此对爱情等有不少议论。作者的爱情观或许可以用书中的话描述。“一对男女相恋的初期总是互把对方视为神,爱情成为了两个人的宗教。他们的爱兼具肉体之爱和幻影之爱,这是人间最美满的爱情。在结婚之后,幻影之爱逐渐消退,只剩下肉体之爱和长期积累的友情;如果两个人没能够结合,自然十分痛苦,但第一种幸福 ( 肉体之爱 ) 的失去会导致第二章幸福 ( 幻影之爱 ) 的升华。在痛苦的煎熬中,对方幻化为仙体,‘幻影之爱’变得更加浓重、多彩而热烈。这种对幻影的爱,是人高于动物的重要表征。 (p. 87) ”对传统的婚姻观有所批判。“中国历来讲‘恩爱夫妻’,恩字在前,爱字在后;如果爱与恩发生冲突,爱必须出让自己。圣人们早就发现,‘感恩’思想把人们连接在一起,彼此无法分开;它是社会的黏结剂;‘个人之爱’则把人解裂为双人小个体,是社会的解裂剂。 (p. 229) ”特别是解构了“报恩”之类概念。“在崇高背后我发现了在美国到处都有的‘契约’,契约的特点就是等价交换。我付给你什么东西,你还给我等价的报偿。契约有的是平等,而不是崇高。 (p. 229) ”到快要结束时,甚至也解构了爱情本身。“我们所爱的其实是一个人为建构的虚像,就是那个把我们抛弃了的,也只是一个虚饰的建构。 (p. 239) ” 我对小说的故事兴趣其实不太大,但主要人物还是有代表性,他们的命运可供借鉴。小说对卓凤之的务实能力充分肯定。“他从来不向谁俯首称臣,更没有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但也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同那位同事、上级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同他共事的人都说他善解人意、很好合作。他回国以后,在任何运动中都没有挨过整,还经常受到表扬,但都是由于业务。他没有反对过任何来自上面的政治主张,但是谁也不记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说过什么、整过谁。他说过,每个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对于其他,诸如政治运动之类,只能像游龙一样,灵活地绕过去。 (p. 126) ”“我卓爸是一个对于人际关系理解得极为透彻而且运用自如的人,我和我母亲、章爸三个人加起来都远不如他。 (p. 220) ”当然也难免有虚伪矛盾之处。“在学生面前,他一定是盛赞工农的伟大,支持学生和工农相结合,甚至娶农民女儿为妻。但是,在私下,他是最瞧不起农民的一个人,甚于我的母亲,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自己曾经是一个农民。 (p. 179) ”毕竟,“在中国,没有狐狸的智慧,什么事也办不成。 (p. 201) ”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功学者,无论是否从政,其实都有这种智慧。章一丁是比较单纯的知识人,单纯到甚至有些蔑视他人和蔑视权力。“政治有时候看起来很强大,狂风暴雨,摧枯拉朽,横扫一切;但是,当风暴过去后,一切都复归平静,人们看到,依然挺立在那里、迎着阳光微笑的是叫做‘知识’的弱者 (p. 161) ”。不过,他是水利的院士,最后却否定了自己的专业。“总是喜欢在这儿垒堵墙,在那儿挖个坑,弄得自然界伤痕累累。我们修水坝的,干得就是这种事。很希望有一天,整个地球上的水坝通通拆除,那就是人类进入大同世界了。 (p. 281) ”“我们老想创造历史,结果,犯了很多错误。 (p. 280) ”当然,这更像是作者这类文人的臆想。 该书对于一般所谓知识分子的批评,入木三分。“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梦想成为虎,或者自视为虎。实际上,一千个知识分子中未必有一只虎。立志做虎的知识分子,有的生不得志,虎落平川;有的虽有虎的雄心,只有鼠的胆量,猪的才智,他们充其量成为一只纸虎,或者一只猫。这类滑稽角色在文科知识分子里很多,他们在报刊电台上夸夸其谈,自以为在指点江山,其实还不如一条狗。在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实际上是牛。 …… 这类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们的特点是埋头苦干,听话出活,其中以技术知识分子为多。中国有很多杰出的牛,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当然,指望他们去同社会的邪恶作斗争,多半是要失望的。 (p. 109) ” 作者是学界有一定地位的学者,又担任中层管理者,对人性和社会包括学界有些洞见,颇有启发性。“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很漫长的相互盯视的传统,但是只盯着老百姓,不盯领导。领导喜欢这样的传统,只要盯视的矛头没有转向他们。如果转向他们,他们就要发动一场运动,譬如肃反、反右派等等。 (p. 141) ”“对于敌人,不仅要在政治上批倒,而且要在生活上搞臭。政治上批倒是很重要的,但是,倒了不臭,就会重新站立起来;只有搞臭了,才永世不得翻身。想要搞臭,必须从生活作风上下手。 (p. 172) ”“人们对于男女隐私的兴趣绝对地超过对于历史伟业的兴趣。 (p. 113) ”“政治智慧最重要的是关键时刻保持沉默。你一沉默而且很庄严,别人就觉得你特别深刻。 (p. 127) ”“对人观察过细,往往是出于爱,观察过细的结果却又会失望,这个责任应该归罪于观察者。 (p. 86) ”“人活在世界上总是需要某种自欺,即使最坚强的人,也不能够避免。 (p. 281) ”“有位作家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需要补充的是,更多的人活于自欺。 (p. 219) ”顺便一提, More Die of Heartbreak 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Saul Bellow 的学界小说标题,该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位生物学教授,女主人公是他的学生和妻子。虽然该书可能不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 作者达江复,本名徐葆耕。 1937 年生于北京。 1955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力发电专业, 1960 年毕业并留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 1981 年晋升文学副教授, 1990 年晋升教授。历任中文系主任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等。 2010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散步偶记之大雨中
热度 1 Mech 2019-6-14 08:41
其实不是散步,是上班途中,确切说是步行去上课。雨下得真大。打在伞上很喧哗。即使坡度不小的人行道和快车道,都如山溪甚至小河般趟水。很有苏东坡《定风波》的境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然,没有“吟啸且徐行”,而是“缄默且疾行”;也没有“竹杖芒鞋”,而是“雨伞凉鞋”,但也可以“轻胜马”。 路上无聊,想想其他吟咏春日大雨的宋词句子。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 ( 贺涛《踏莎行》 ) 柳暗清波路。 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 ( 辛弃疾《贺新郎》 ) 黯霭阴云覆,滂沱急雨飞。 ( 赵长卿《南歌子》 ) 芳草碧茸茸。染恨无穷。 一春心事雨声中。 ( 周密《浪淘沙》 ) 连朝雨骤驱春去,瓦注盆倾。 不记初春。润柳催花忒有情。 ( 赵师侠《采桑子》 ) 说实话,面对大雨,最先跳出的句子是毛主席的《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这或许是六〇后一代人的文化底色,很无奈。 散步偶记之武康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23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读《罗丹艺术论》
Mech 2019-6-11 16:22
这是本旧书。沈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 年第一版。我看的是 1987 年第二版的第二次印刷。书不厚,过去应该读过,而且可能不止一遍。只是没有看过具体的作品,或者只是看过书后附的质量一般的黑白照片,效果想必大打折扣。几年前看《 罗丹的雕塑 》,就想重读。后来一直放在床边,临睡时看看。只是出国出差,长时间不在家睡觉。而且床边还有别的书,如房龙《人类的艺术》等。结果很久没有看完。 该书是访谈录。记录者葛赛尔 (Paul Gsell) 整理成书。主要是对艺术一般性的议论,也有些作者自己的经验之谈。原书名称很简洁, L’ART 。汉译本最早可能是傅雷先生译,译为《美术论》,就内容或许更贴切。该书所涉及的艺术主要是雕塑,也有绘画,但没有音乐戏剧等。 罗丹最著名的断语无疑是,“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 (p. 58) ”特别是最后的说明,其实强调了他所谓的“美”与通常所理解的有差别。 除了具体技法外,该书主要谈艺术。在作者看来,“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行的心灵的愉悦;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的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现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 (p. 8) ”艺术的意义在于,“艺术向人们揭示人类之所以存在的问题:它指出人生的意义,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命运和应走的方向。 (p. 120) ”作者反驳艺术无用的观点,“对于所谓有用和无用,一般人都弄不清楚。 (p. 119) ” “凡是带给我们幸福的东西,我便称之为有用。世界上没有比冥想和幻想更使我们幸福,这正是现代人最容易忘却的东西。衣食不足,不改其乐,而以智者的态度享受眼与心灵时刻遇到的无数神奇,这样的人好似神仙下凡。 (p. 119) ” 人们往往感慨世风日下,古来如此,艺术大师罗丹也未能免俗。他感慨同代人缺乏对职业的尊重。“我们这一时代的人所缺乏的,在我看来,就是对自己职业的爱好;他们仅以厌恶的心情来完成他们的任务。他们有意识地草率从事 — 自上至下。社会各阶层都是如此。 (p. 117) ”希望通过艺术来追求尽善尽美。“一个人能够把工作做好,也能够做坏。我认为把工作做好这第一种情况更能令人高兴,因为更适合人的天性。 (p. 118) ”这也是他所理解的艺术的用处。 我个人觉得最有启发的是关于古希腊艺术及其与米开朗基罗代表的近代艺术的区别。罗丹的看法其实有些马克思主义的意味。古希腊的“胜利女神”就是“自由女神”、“她穿的是飘飘欲仙的纱衣,而不是粗布;她的娇躯生来不是要做家务的、她的动作,既矫健有力,又和谐、平衡。诚然,她不是所有人的‘自由女神’,而是高贵人的‘自由女神’。 (p. 110) ” “希腊人所理解的美是‘智慧’,梦想的‘秩序’,所以仅仅服务于那些有学识的人。这种美轻视贫苦的灵魂,对于受损害者的良好愿望毫不动情,而且不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灵光。这种美对于不具高深思想的人,是残酷的。 (p. 110) ”尤其精辟的是,他指出,“如今我们对古代的神有好感,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无能为力,再也不能加害我们。 (p. 107) ”与古典艺术不同,米开朗基罗的“雕像是表现人类痛苦的反省、不安的毅力、绝望的行动意志,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所困而受的苦难。 (p. 103) ”,“古代艺术的含义是:人生的幸福、安宁、优美、平衡和理性。 (p. 100) ”“这位近代最有力的天才歌唱的是影的史诗,至于古代的人歌唱的则是光的史诗。 (p. 103) ” 总之,《罗丹艺术论》是本颇有启发性的小册子。以后再多看些具体作品,特别是参观法国卢浮宫等博物馆后,还可以再重读。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随想之身体力行
热度 1 Mech 2019-6-6 08:44
从不同渠道,看到过国外父母对子女影响实证性研究的有趣结论。真正影响子女的,在于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父母如何对子女。我个人觉得有说服力。至少在统计意义上,也就是排除个别例外,父母无力培养子女自己不具有的素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子女不能具有父母不具备的素质。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也是父母是什么人的体现。 如果这个结论也适用于于学校教育,那就是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在学生成长中起更重要的作用。我没有看到过相关的实证性研究。推测也有些道理。华夏传统的教育思想,一向认为身教重于言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太会说的人,往往不可信。孔子所谓“巧言令色,仁者鲜矣!”老子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美国研究性大学成功的诀窍,就是请最优秀的学者当教授,至于他们会不会教书甚至是否愿意教学,都不太重要。 认为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教师如何教对学生更重要,也不是完全否定教学包括课堂教学本身。毕竟教学所体现的专业基础是个人素质的一个方面,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学生的态度也是教师为人的重要方面。 如果上述看法正确,要成为一个优秀大学教师,就是对学生有正面的影响,就不能过于拘泥于当教师本身,更不能只狭隘到只是讲课。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士。例如有进取心、有预见性、有执行力,专业上有良好的记录和信誉,被同行了解、认可甚至尊重,认真对待职责包括教学工作,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当然也包括帮助学生。然后,自然就是优秀教师了。改放翁的诗,汝要真育人,功夫在教外。 教育随想之课程思政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2843 次阅读|2 个评论
乐观主义者的期许
Mech 2019-6-4 17:30
我一直把自己看成肤浅的乐观主义者,或许也真是。对于世界与自我我有些简单的信念,至少可以说是期许。 1 大趋势看在统计意义上,人们生活的世界会越变越好。当然,有反复有曲折,要在统计意义上从大趋势看。 2 如果生活在不断变差的世界上,就是不幸赶上了曲折反复的阶段,尽量适应环境,过好自己的生活。 3 如果外界环境不允许过好生活,保持内在世界的平静与丰盈,等待着历史走出低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时花溅泪
热度 2 Mech 2019-6-4 15:53
偶有感慨,抄抄宋词。 临江仙 晏殊 资善堂中口口口,旧人多是凋零。 与君相见最伤情。 一尊如旧,聊且话平生。 此别要知须强饮,雪残风细长亭。 待君归觐九重城。 帝宸思旧,朝夕奉皇明。 渔家傲 黄庭坚 口口口来无孔窍。 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 呈法要。 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 拈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 非玄妙。 灵云合破桃花笑。 醉魂魄 周紫芝 云深海阔。天风吹上黄金阙。 酒醒不记归时节。 口口口来,往事无人说。 浮生正似风中雪。 丹砂岂是神仙诀。 世间生死无休歇。 长伴君闲,只有山中月。 陇头泉 张元幹 少年时,壮怀谁与重论。 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奏公车、治安秘计,乐油幕、谈笑从军。 百镒黄金,一双白璧,坐看同辈上青云。 事大谬,转头流落,徒走出修门。 口口口,黄粱未熟,沧海扬尘。 念向来、浩歌独往,故园松菊犹存。 送飞鸿、五弦寓目,望爽气、西山忘言。 整顿乾坤,廊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 更有几、渭川垂钓,投老策奇勋。 天难问,何妨袖手,且作闲人。 浣溪沙·席上再作 洪适 不见丹丘口口口。 青山碧水想依然。 自惊绿鬓已苍颜。 月在柳梢曾径醉, 雨荒院菊有谁怜。 绣衣归与古人言。 南乡子 陆游 早岁入皇州。 尊酒相逢尽胜流。 口口口来真一梦,堪愁。 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 不待人嘲我自羞。 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 月笛烟蓑万事休。 满江红·舣舟南康作 赵善括 口口口前,曾向此、舞风歌月。 今依旧、江山如画,鬓须如雪。 故友冥鸿随净社,旧时秋蚓横尘壁。 赖庐峰、对我眼偏青,曾相识。 开岫幌,携山屐。泉泻布,星飞石。 为收帆舣棹,小留终日。 休问重湖吹碧浪,且同五老浮琼液。 待明朝、鹢首向东飞,清风力。 水调歌头·戊申和八窗叔为寿韵 李曾伯 壮志小鹏背,万里欲乘风。 马瘏裘敝,老来无复旧游重。 楚尾吴头蜀口,口口口间陈迹,衮衮水之东。 休说射雕手,且学钓鱼翁。 奚为者,聊尔耳,此山中。 壶觞自引,不妨换羽与移宫。 蓬矢桑弧何事,朝菌大椿皆分,识破色俱空。 掬润弄明月,长啸倚青松。 满江红 赵希迈 口口口前,爱买剑、买书买画。 凡几度、诗坛争敌,酒兵取霸。 春色秋光如可买,钱悭也不曾论价。 任粗豪、争肯放头低,诸公下。 今老大,空嗟讶。思往事,还惊诧。 是和非未说,此心先怕。 万事全将飞雪看,一闲且问苍天借。 乐馀龄、泉石在膏肓,吾非诈。 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 文天祥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 空翠睛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 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 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髮。 南浦闲云过草树,回首旌旗明灭。 口口口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髮。 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2 次阅读|3 个评论
附庸风雅听交响2
Mech 2019-6-1 09:22
五月中旬的周末,到贺绿汀音乐厅听彩虹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礼赞青春”第七季 -- “最后一块拼图”》。音乐其实与拼图没有关系,这个乐团相继演奏的贝多芬的 8 部交响乐,只剩下第四交响乐,故有“最后一块拼图”的说法。至于“礼赞青春”,似乎是对第四交响乐主题的概括。音乐厅内座无虚席,连楼上的座位都满了。我们购票比较晚,楼下只有最后一排有售。 去音乐厅路上,走过上次《 附庸风雅听交响 》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那里也有演出,因为有黄牛在买票卖票。交响乐团音乐厅去过两次,上海音乐厅也去过,《 音盲听乐随想 》。贺绿汀音乐厅是第一次去,在上海音乐学院内。 音乐会没有节目表。演奏三首作品,都是古典音乐。第一首是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比较短,也有故事,因此相对好理解。科里奥兰即罗马人马修斯·科里奥兰努斯。因与罗马人矛盾,投奔罗马的敌对国家,并领兵围攻罗马城。在母亲妻子劝说下退兵,因此遇害身亡。普鲁塔克的《 希腊罗马名人传 》有专章,将他列为古罗马的离邦去国者,其实就是通常所谓叛国投敌者。莎士比亚根据普鲁塔克的传记写了悲剧《科利奥兰纳斯》。后来有人改编为音乐剧,贝多芬为此写了序曲。在音乐剧中,科里奥兰自杀。结尾渐弱的音符似乎代表主人公的死亡。 第二首是莫扎特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指挥还兼钢琴独奏。三个乐章分别为快板、浪漫曲和更快板。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也听不出莫扎特的优美。 感觉前两首曲子与“礼赞青春”没有什么关系。第三首《第四交响乐》真是礼赞青春,热烈欢快。过去听过贝多芬交响乐《第三》《第五》《第六》《第九》等,《第四》是首次听。贝多芬难得的心平气和,因此有些不像贝多芬,感受不到力量。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热烈鼓掌。似乎在要求加演。听音乐会少,不知道是不是传统。我倒是觉得这是上海人的传统,买了白菜,总附带要送些小葱。指挥加演的是《第五》,就是命运敲门的声音,堪称史上最短版。然后加演《第六》,更短,没有听清楚就过去了。比较认真的是加演了《第七》,比较长,曲目不熟悉,不知道是其中哪个部分。 贺绿汀音乐厅在步行距离内,往返都是步行。归途还顺路从徐家汇绿地中穿过。 去音乐厅听交响乐真是附庸风雅。我不相信自己能听出电脑播放的音乐与现场演奏的区别。但也没有什么可惭愧。毕竟,附庸风雅本身,也是对风雅的一种致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富林文化遗址之先民生活
Mech 2019-5-30 09:54
在四千多年前,广富林一带就有来自中原的移民,在长江流域的生活。模型再现了广富林文化的日常生活场景。 这或许是上海文化的移民基因。作为所谓“新上海人”,也就是第一代移民,颇有感慨。“钢城闭关万卷破,魔都抢摊百战难。” ( 《 闵行交大东校区漫步有感 》 )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翻地覆—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Mech 2019-5-22 20:26
汤吉夫的长篇小说《朝云暮雨》 1997 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故事开始于叙述者也是男主人公 1958 年从上海某高校毕业到河北某县工作,除尾声外结束于 1967 年初。尾声已经是在九十年代了。 男主人公陈晖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调干生,上海人,在上海某大学读书。毕业时,主动贴出大字报让祖国挑选。留欧归国的总支书记与他谈话,“华北地区,生活艰苦,希望你能坚持得住。那里工农大众,不要忘了向他们学习。 ……. 同时,你还不应该忘记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你知道什么是现代文明。因此,到了那里,你应该注意把现代精神,现代文化科学,现代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带过去,帮助那里的群众,尽快走进现代生活里。 (p. 2) ”这样他就去了河北。在当时的省府保定,有位专员看上他想留为秘书,但他坚决要求到基层。又被分配到唐山。人事科长韦科长对他这种高调的人反感,迟迟不分配,最后分配到 H 县。与他一起最后分配的小杨对陈晖的高调也有所怀疑。“你说‘站出来让祖国挑选’,那祖国到底是哪个呢?莫不就是韦科长?分来分去,还不都是管分配的说了算吗? (p. 12) ”出发前他父亲反对他去北方,也是同样的问题,“祖国是哪个? (p. 4) ”到 H 县分到文教局。等待具体工作时,认识了来自上海的聪,漂亮娇气忧郁,她父亲去了台湾,母亲是右派。最终被组织部长召见,派他去师范学校当校长。部长夫人是位年轻女子,叫王莉萍,一定要陈晖叫她姐姐。同乡聪被分配到县委宣传部。 到师范学校,陈晖有心入乡随俗。穿着打扮都变了。“若想在这里扎下根去,就必须先行接受同化,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 为了生存,你必须放弃城市生活曾教会你的一切。 (p. 56) ”共事的孙玉良书记只读过一年初中, 54 年到学校工作。祖上开饭店,原校长郭飞就让他管食堂, 56 年兼任了校书记。后来郭飞被打成右派,校长空缺。孙书记不管具体工作,那是由教务长马骏负责。马骏是烈士后代,县委书记当年还是他父亲的警卫员。所以他放言无忌,孙书记也无可奈何。陈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马骏的强烈要求下,让右派上课,解决师资不足。这些人除一个外,教学都很出色。尤其是原校长郭飞,各门课都讲得很好,受学生欢迎。“可是成绩是个什么概念呢?成绩能标志人的价值吗?只要他头上戴有那顶帽子,成绩再大,也无济于事,这就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 (p. 116) ”学校还开展教师培训。“任何一所学校,它的质量,首先是由教师水平决定的 (p. 143) ”这让那些教学很差的领导家属还有些新毕业的专科生感受到了威胁。他们到处告状。正好赶上 59 年反右倾。陈晖压力很大。“陈辉的经历,一直过于顺利,缺少经受压力的经验。他参加过反右运动,是以一种积极分子的身份,去体验运动的滋味的。兴奋与快意,无论如何和处在被告地位以及对自己的前途失去把握的那种感觉,大不相同。在反右倾的风声传出,而且又深恐反到自己头上时他确乎有些神不守舍了。 (p. 153) ”上面有人就是王莉萍帮忙,总算有惊无险地过关。然后就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过苦日子,继续互相斗争。 文革来了,校领导都被打倒。孙书记自杀。“他这个人,偏狭多疑,为人处事,老想占个有利地形,总往那永远有理的地方挤,以为他自己也是永远有理的。 (p. 233) ”还有其他同事自杀。“无理可讲了,还活什么? (p. 220) ”而一起分配到师院的中专生,教学虽然不行,文革中反而成了师范学校造反派的头头。文革之后又成了当地豆制品行业的大亨。“信念之于他,其实是无所谓的,他所贪求的无非还是利益,过去是政治的,今天是经济的。人说历史的转折时刻,蕴育着丰富的机遇,它能为各种敏感的人物,提供最好的机遇,看来情况果然是这样了。 (p. 293) ”郭飞受到残酷的迫害。死后尸体还被批斗。这也是小说中反复说的,“革命需要你演正角的时候,你就得演好正角;革命需要你演反角的时候,你就得演好反角。 (p. 260, 266, 286) ”陈晖和马骏也被关了牛棚。陈晖一度逃到北京,但还是被抓回。后来又放出。“一年间,兵荒马乱。拥军、反军、夺权、反夺权,众多的各种名目群众组织分裂成对立的两大派,都在一种歇斯底里的气氛中,拼命证明着唯有他们自己正确。 (p. 277) ”陈晖“感到厌倦、孤独、苦闷,他极力远离着这喧嚣,拒绝介入权力的争斗,宁愿在寂静的读书中寻找独自的逍遥。而他又从未找到过真正的逍遥,内心的沉重,压迫得他极苦。中国像一条暴风雨中的大船,他极难看清它的航程 (p. 277) ”。“这茫茫人世,原本就是一大争斗场,强存弱亡,也许就是天公地道的罢?受过那么多年教育,自以为不间断地追求真理,如今却不知真理究竟在何方。 (p. 271) ”这种怀疑和反省,与小说开始的时的狂热形成鲜明对照。文革结束后,在 90 年代,他成了省社科院的研究员,娶妻生子。 在个人生活方面,陈晖本来与聪几乎定了终生。但聪与宣传部长传出绯闻,其实没有任何事情。她自暴自弃结束了与陈晖的关系。后来不断与男性发生关系。文革中聪裸体游街,被挨批斗的陈晖看到。聪产下不知父亲的女儿后投井自杀。“聪在与人世诀别时刻,是彻底地仇恨这个世界了,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所有的男人。他很惭愧,在她最孤立无援时,他一个自谓爱过她的男人,没能给过她一丝一毫的支援。而且让他更难堪的是,聪在诀别人世时,心中竟然完全没有他!在她那颗冷却了的心中,他的一向自诩的忠诚,统统变成了可怕的自私和虚伪。 (p. 307) ”王莉萍也是很有个性的人物。“聪的认真和激情,聪的青春和浪漫,在王莉萍身上一无所有。她聪明而又实际,多情而又热辣,她经验丰富又韧性十足地去追求目标。和聪相比,她大概是属于另一种人,一种入世很深同时也免不掉世俗的那路人。 (p. 190) ”她特别喜欢读书人。一度是郭飞很贴心的恋人,可惜郭飞被打成右派。组织部长在战争年代是她母亲的情人。后来部长第二任妻子去世后,王莉萍嫁给部长。见过陈晖后,似乎对他有意,暗中在上层保护他。部长去世后,聪也与陈晖分手,他们两人一起上床。王莉萍的原则,“我从来不信命,世上什么事不得靠自己争?自己不争,什么好处能到你手里? (p. 202) ”在兴奋之余,她说出聪的所谓“绯闻”其实是她设的局。这让陈晖极其愤怒,并与她分手。文革中,王莉萍是县里的“女首长”,暗中也帮了已经分手的陈晖。但在批斗郭飞尸体之后,她疯了。因此也躲过了对“三种人”的清算。在尾声中,王莉萍已经康复,成了县里的首富,仍然单身。陈晖与她见面,有些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小说中真正有光彩的女性是天津分配来的漂亮大学生。开始我行我素,周围人都看不惯。后来嫁给马骏。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当面批评陈晖马骏等。引用鲁迅的话,“忠厚是无用的别名 (p. 273) ”。说他们“共同怀着侥幸的希冀,一直忍耐在愚昧中。 (p. 274) ”“整个中国就是让他似的老实人闹坏了。 (p. 274) ”“恶人都是善良人宠出来的 (p. 274) ”“专制必须依靠恐怖, …… 恐怖则反证着专制 (p. 274) ”她与马骏文革中逃走。文革结束后回到 H 县。后来到深圳做服装生意,挣的钱赔到股市里,又到海南折腾房地产。在我看来,见解虽然深刻,但实际操作似乎并非很成功。 顺便索隐一下。主人公并非是作者,虽然两者都是从上海的高校毕业到河北县城教书。倒是从北京分配到县中当语文教师后来在地区师专当校长兼书记的阿宁,有些像作者。 作者汤吉夫 1937 年出生于山东黄县。 1958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院 ( 即现在上海师范大学 ) 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省香河中学任教 17 年。 1975 年,调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 ( 现廊坊师范学院 ) 工作。 1984 年任校长。 1988 年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7 年退休。 2017 年逝世。写了学界小说多篇。除《朝云暮雨》外,学界小说多收入《知识者生存》,包括长篇小说《大学记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阳游慈恩寺、大佛寺和般若寺杂感
热度 2 Mech 2019-5-18 13:03
在沈阳前后好几年,似乎没有去过寺庙。那次兴起,一下子去了三个寺庙, 慈恩寺 、 大佛寺 和 般若寺 。三者也很近。慈恩寺和大佛寺几乎比邻而居,般若寺也只是百米开外。 这是让我感到很奇怪的事情。这三座寺庙非常相似,都是禅宗或者净土宗的寺庙,布局也雷同。为什么要离得这么近?或者反过来说,距离这么近,应该差异化发展,才有竞争优势。另外,我本以为,沈阳作为满清旧都,可能有藏传密宗的寺庙,如雍和宫,但这几个都不是。 还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三座寺庙都是下午三点关门。我们匆匆走过,才都看到。虽然冬天北方天短,这三点关门真有些太早了。当然,另一方面,游客很少,香客几乎没有,开着门可能确实也无益。不仅游客香客少,庙中神像都有缺位。慈恩寺的天王殿背面没有韦陀菩萨。看来是和谐佛土,不需要降妖护法。般若寺的天王殿正面不知道是否有弥勒佛,正门没开,后面看不清楚。据说这三座寺庙在沈阳香火之盛可以排第一、二、四位。只能说,我去的太不是时候了。 大佛寺的大雄宝殿幅楹联很有哲理。 无人无我观自在 非空非色见如来 我觉得自己或许勉强能接近上联的境界,多数科学家在工作中其实都能。只是有些人过于关注评价标准之类,未免有些“我执”。下联就更玄妙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23 次阅读|4 个评论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Mech 2019-5-17 19:45
清明节前一天晚上,偶然在宾馆电视上看到。真是偶然。房间设置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每次插取电板,电视就自动打开,而且总是 CCTV2 。我一般随手就把电视关上了,那天也许马上小长假,就往下翻了几个台,到 CCTV6 ,正好在放映《西游记之女儿国》。可能刚开始,我换过拖鞋才出片头。因此就看了。中间广告时去洗个淋浴,可能少看了些,但也无关宏旨。 影片开始时,唐僧师徒 4 位还有白龙马在忘川河上行舟。不知道怎么激怒了河神 ( 我开电视时,河神已经发怒了 ) ,船被巨浪抛入空中。落下来时,唐僧砸到一位少女,正是西梁女国国王。不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而是天上掉下个帅哥哥。女王对唐僧动了心,但国师为女国安全要把他们处死。孙悟空他们神通广大,不难脱离这些凡人羁绊,但女国被天网包围他们还是走不出去。参研经典的结果,要有人爱上他们,才有出路。他们一度准备带着女王离开,但女王没有能出去并与整个女国都变成石头,他们又回来解救。国师曾与忘川河恋爱,后来为了照顾年幼的女王终止了恋情。河神激怒中,要水淹女国,孙悟空等与河神大战。最后似乎恢复原貌,唐僧他们继续西行。 电影内容与小说出入比较大。孙悟空不再是第一男主。唐僧也非梵心似铁。非常犹豫非常纠结。最后其实是女王意识到,即使唐僧留下,他不会快乐,就主动放手了。他们几经生死劫难,由情生爱,由爱而生博爱。电影的改编,似乎更有现代气息,更容易让宗教意识薄弱的现代人理解。我并不介意影视作品改编背离原著。欣赏自由演绎经典,就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我觉得也是《西游记》的一种绝妙版本。 电影有意思的是,没有什么坏人。这一点与原著倒是一致。虽然忘川河神脾气大了些,先毁了唐僧他们的船,后来又要毁掉西梁女国。但河神只是个愤怒的失恋者。失恋的人都能干惊天动地的事情,何况人家是神。因此,根本的冲突不是善与恶或者是与非,而是男女主人公各种义务 ( 包括情爱与责任 ) 的内在冲突。这有些像《埃涅阿斯记》上半部。我觉得这种矛盾更深刻更本质。影片主题曲反复出现据说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句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 这种“自我”与“超我”之战,或者华夏先贤所谓“天人之战”,人人都可能遇到。放着一大堆工作不干,看场电影还写篇博文,就是兴趣战胜了责任。 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看清楚。白龙马掉入西梁女国后好像就消失了。最后被提到是下属报告女王,唐僧一行还有匹公马。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最让我感觉出戏的是饰演女王的演员气场不够。其形象最多是小公主,在继位顺序上排在最后者,完全不像当朝女王。国师倒是有些女王的范儿,但扮相太丑。勉强算电影颜值担当的是两位龙套,刘涛饰演的观音和林志玲饰演的忘川河神。刘涛的观音缺乏神圣感,过于亲民。川河神似乎不男不女或亦男亦女,也谈不上养眼。因此这部电影女角颜值不足,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成鲜明对照。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经沧海难为水—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Mech 2019-5-6 13:05
阿袁的《上邪》, 2017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其实是由 3 个多少有些关联的中篇构成。 3 个故事中,前两个完全独立但都发生在某省城的师范大学,最后一个故事则是前第一个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与第二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在海南某师范大学的交往。时间不是很清楚,按其中一个龙套人物孙东坡的年龄 ( “孙东坡四十多了,快五十”,而在《鱼肠剑》中孙 36 岁,应该是 2006 年 ) 推断,第一个故事大致就在 2015 年前后甚至更晚。当然,这种推导也不可靠,作者小说中的龙套人物随手起名,没有同一性。第三个故事紧接着第一个故事,在第二个故事的七八年后,因此第二个故事在 2007 年前后。那时新讲师月收入三千多,似乎也符合。总体上,这个小说的时间跨度大致是 2007 到 2016 年。 阿袁现在或许算一线作家,对文坛不了解,只是姑妄言之。她写了大量校园故事,以中短篇小说为主,长篇也是中篇扩充或组装,小说发表后有些结集出版。在本系列中已经谈过多部。这些小说主要写大学教师特别是已婚教师的情感与婚姻。已经说过的《 鱼肠剑 》是代表性作品,不仅扩充为长篇,而且至少收入 3 种小说结集。《鱼肠剑》侧重于缔结婚姻过程的理性算计,这次要谈的《上邪》更强调已婚或未婚男女的非理智欲望,或者也不能说是欲望,是异性间那种难以名状的吸引。如果一定说是爱情,我觉得还是缺乏精神层面的共鸣。那种吸引基本属于《 牡丹亭 》中杜丽娘和柳梦梅那种,甚至还不同于《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种。顺便一提,人们通常认为的爱情,其实是启蒙时代小说家剧作家的精神建构。在这个意义上,华夏脍炙人口的所谓爱情故事,尾生与所约女子 ( 想不起名字了 ) 、刘兰芝与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甚至董永与七仙女,都不是这种作为启蒙产物的爱情。阿袁小说的主题,基本上是那种传统爱情的解构。 《上邪》是汉乐府中的著名情歌。原作很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当年还是在曹禺的剧作《王昭君》中首次读到。上邪的本意只是感叹,几近于“天呀!”小说中几位男女主人公先屈服于自身欲望,又屈服于环境压力,再沉溺于自己的绝望。这个故事标题居然取自这首情歌,真是莫大反讽。 第一个故事《朱茱与孟渔》发生在 39 岁的朱茱和 37 岁的孟渔两位文学副教授之间。原标题《上邪》,发表于《江南》 2015 年 5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5 年 10 期和《作品与争鸣》 2015 年第 12 期。 孟渔迷上了同事朱茱。听同事孙东坡议论,看朱茱办公室的牌子,在楼上窗口望着朱茱婷婷嫋嫋地走路而自渎。听朱茱开的选修课《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买了车送她下班。放假前去公园看雪时,难以控制,与朱茱交媾,从文字描写看几乎是强奸。随后的寒假里孟渔大病一场,假期两人没有见面。朱茱的生活似乎毁了,她不能再吃鱼,过去吃鱼都是老公帮他去刺,不能与老公挽臂在小区进出,不能与丈夫做爱。孟渔找到机会闯入朱茱办公室请求谅解时,两人又有了第二次。这次似乎是你情我愿了,而且给了朱茱从来没有的感觉。随后,朱茱再次中断与孟渔的一切联系。在孟自杀或自首的胁迫下,朱茱与孟渔在图书馆见面,他们还是去了西山荒郊野外,又有了欲仙欲死的感觉。朱茱有巨大的负罪感,胆战心惊地生活。后来丈夫沈一鸣要到 MIT 与原来的师弟合作研究,他已经是学校最年轻的博导。朱茱以照顾女儿为名改变原来随行的计划留了下来。一个多月后,同事陈小美告诉孟渔她丈夫出国,孟渔到她家里。尽管朱茱想象是尽力反抗了,他们还是做了。随后,孟渔把朱茱的家当成自己的家,包揽了全部家务。他们的事情被孟渔的妻子知道了,因为孟在家里已经与他实际上分居了。她不仅对孟渔及其家人更好,而且匿名告诉了从美国归来的沈一鸣。朱茱租个很远的房子,搬出去住。在新住处,再次与孟渔做爱,但与以往不同,第二次孟渔就不行了。再后来,他居然不举了。他没有了欲望。虽然小说没有写,诛心而论,他似乎被所面临的责任压倒了。他们的关系迅速冷下来,几乎断了来往。朱茱像过去一样有课到学校,不仅没有丈夫的接送,也没有过去那种亭亭玉立的感觉。她丈夫沈一鸣倒是要当化工学院的院长了。情场失意,职场得意。 小说中的孟渔是个心高气傲本事有限的男人。“看上去与世无争,其实也是很好胜的。”职场上不很得志,竞聘图书馆副馆长和现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都没有成功,连个教研室主任都可望不可即。在家里也对妻子不满,当年师母介绍,认为合适,“他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就那样,家在乡下,自己的个子还不高,找一个在医务所工作的护士,可以了。”本来比较消极,听说有医生也在追,才主动些。结婚又觉得自己吃了亏。“他们结婚,明明是她更划算,她一个护士,也没读多少书,却嫁了个博士和副教授,几年后,就是教授了。”这种眼高手低的男人急于翻本,喜欢孤注一掷。他赌注押在征服家境优渥的美女同事朱茱。“说到底这是男人与男人的事情,和女人无关的。所谓爱情,不过是男人之间逐鹿沙场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对最年轻博导沈一鸣的妻子朱茱,他英姿勃发,仿佛得手就是副教授胜了博导一局;得知朱茱已经分居,马上兴味索然了。“男人爱的,难不成都是别的男人所爱?别的男人爱了,它就也爱;别的男人不爱了,它就意味索然?” 朱茱是美女也是才女,长期受人们关注目光滋养,难免显得有些轻浮至少是卖弄风情。沈一鸣的父母第一次见她就有所察觉。出于他们的教养,只能限于委婉提醒沈一鸣要认真考虑。沈对朱确实关爱有加,但对风情欣赏方面似乎还没有到位。而且他毕竟是事业有成的理工男。与孟渔的关系,开始符合朱茱的愿望。“她知道他喜欢她,从一开始就知道,但喜欢她的男人一直很多,系里有许多男同事都喜欢她,这没什么,她对这种事情很有经验的,也很擅长处理这种不清不楚的关系。男女关系不就是在不清不楚时才最美好吗?像花儿半开,像酒到微醺。她喜欢这微醺的感觉。她一般会纵容甚至怂恿男人对她保留一些想法,但也仅止于想法阶段,不能过了。”后来就失控了。这种顺境中的女子,在局面失控时,没有力挽狂澜的决断与本领,只能随波逐流了。朱茱几乎没有在后续的故事中登场。 第二个故事《姬元和汤弥生》发生在 30 岁的哲学助教姬元和 35 岁的哲学教授汤弥生之间。主要内容曾发表于《十月》 2017 年 2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7 年 4 期和《小说月报》 2017 年第 5 期。这个故事与前面的孟渔和朱茱的故事完全独立。时间上应该在六七年前。 喜欢阳光和美食的姬元博士入职哲学系任助教 ( 似乎不到 1 年就是讲师了 ) 。因为喜欢阳光,在资料室阳光最好的位置上读书,那个位置本来是资料员小喻为系主任老傅留的。姬元虽然爱美食,但不会做饭,不自己开伙。有亲戚送她土鸡和土鸡蛋,她没有什么用处,就给了小喻。小喻既知道这礼物的价值,更珍惜教师对资料员的尊重,因此与姬元成了挚友。她的丈夫汤弥生正在法国访学,他们尚无孩子。她请姬元到家里吃饭,然后在家里洗澡,最后在家里书房睡觉。直到她丈夫学成归国,暂时结束这种密切往来。后来小喻又重新请姬元到家里吃饭。她本来没有什么担心,姬元不仅其貌不扬而且不打扮。吃饭时,弥汤生看书,姬元专心吃美食,都不说话。随后弥汤生应小喻要求送姬元回宿舍或两人在室外一起抽烟,熟悉了一些。有一次弥汤生和姬元在资料室偶遇,他谈尼采的哲学与性爱,让她想起精神共鸣性爱和谐但其貌不扬小气猥琐又移性偷腥的前男友老三。于是两人发乎于性没有止于礼,有了场酣畅淋漓的性爱,把同事关系变成了男女关系。他们每个周末在资料室厮杀,后来为避人耳目又去荒郊野外野战并且上了瘾。长时间姬元不去小喻家,让小喻觉得她看不起自己,不惜委曲求全请姬元去吃饭。后来又发展到留下过夜,与弥汤生滚床单。惊悚的是,小喻已经知道他们这种关系,而且也默许。弥汤生的愧疚和小喻的容忍,几乎让他产生了爱情。而弥汤生和姬元,虽然因性生情,但都不做婚姻想。两人“都四体不勤,只习惯脑力劳动,家里那些体力劳动部分谁负责呢?”但三人在一起,弥汤生似乎左右逢源,小喻表面的忍辱负重无欲无求实际上是颐指气使争风吃醋。这一切,让姬元厌倦,也促使她反思,“自己不是一直追求洒脱不羁的自由吗?一种阳光下的诗意人生?怎么不知不觉就沦落到了这进不得退不得的地步?”几个月后,她要求调往海南师大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样结束了这段三人行,在她入职两年的时候。 这个“三人行”故事的耐人寻味之处,两位哲学博士其实被只读过专科的资料员玩弄于股掌之间。用心和心机固然是重要因素,还有她本身的硬实力,家务包括烹调具有不可替代性。更主要的是,她甘于雌伏以柔克刚,这是典型的老子哲学。人们往往不欣赏甚至反感这种弱者的成功,但弱者真不应该成功吗?特别是他们付出代价之后。 最后一个故事《孟渔和姬元》,以《他乡》为标题,发表于《上海文学》 2017 年 8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7 年第 9 期。如标题所示,男女主人公分别来自前两个故事,内容上也与前两个故事连贯。故事发生在海南某大学,时间是第一个故事结束后半年,第二个故事结束七八年后。 故事本身非常单调。姬元认出孟渔是双重同事,就请他吃饭。请过了再请,孟渔基本不回请。偶尔到姬元家借用洗衣机,也借用晒台。开始孟渔还好奇会发生什么事情,但终究什么也没有发生。两人除了吃饭,就是聊天,无所不谈。“男女关系,最好的状态是,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太喜欢了不行,太喜欢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迎合。……太讨厌了也不行,太讨厌了就会生出‘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烦。”这样也交待了各自原来的生活。博士生室友也是闺蜜苏冯堇帮姬元联系了海南的工作,并把她丈夫的同事介绍给她。他们结了婚,平平淡淡过日子,直到姬元发现他其实暗恋苏冯堇,为避免再次“三人行”,两人又平平和和离了婚。“既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生活中只剩下了吃饭一个爱好。孟渔的妻子与一个医生乱搞,医生的妻子告上门来。妻子希望恢复他们的关系,但他决定自己到海南。他们的女儿一直在想方设法促成和解,但没有什么效果。朱茱与他分手后,不再与他说话,已经搬回自己的家住。他自己始乱终弃反而觉得是被抛弃了。苏冯堇好奇姬元与孟渔的关系,与他们一起吃过饭,马上推断他是“三不”男人,“有老婆,不可以结婚;又讷于言,不可以恋爱;又性无能,不可以上床。”不过,孟渔不是性无能,为了讨好某学术期刊的主编,陪人家嫖过妓,费用按“办公用品”报销了。顺便一提,按小说的时间线估算,在 201 6 年左右,财务上那样操作似乎行不通了。但我也不能因为写“文化用品”没有明细就可以报销,来重新推断故事的时间。 在第二个故事中给姬元当参谋的苏冯堇在第三个故事中直接登场了。她了解姬元所有性爱历史,包括她自己忘记了或不承认的。她试图吸引孟渔,但没有成功。“苏冯堇其实不吃鱼。她爱的,是垂钓。钓上来,扔回去;再钓上来,再扔回去,乐此不疲。这是苏冯堇反道德的方式。学哲学的女人,总是要反道德的,这是哲学精神,或者说是专业病。但她反道德的方式和姬元不一样,姬元是遍体鳞伤的反,她是毫发无伤的很艺术的反。” 这个故事作者或许是想表明失去性爱的人都成了行尸走肉。但在我看来,更广义些说,没有兴趣或追求的人,也无异于行尸走肉。至于这种兴趣或追求到底是什么,远没有有无重要。我多少有些不可理解,两位博士,居然都在场婚外性终结之后,变得了无生趣。他们的博士教育真是太失败了! 小说很少说到学界。第三个故事把师生关系也说成了男女关系。到底这是作者的专长。“如今在学界混,朝里没有一两个重要的人,就混不出名堂的,……这个道理孟渔自然也懂,他自己的导师,之所以混到耄耋晚年还寂然无名,不就是因为‘朝里无人’吗?……他自己是不在乎的,是‘求仁得仁’,可这也殃及到了他的弟子们。弟子跟了导师,也有点像女子出嫁从夫。夫贵妻荣,从此就过食有鱼出有车的富贵生活。而夫穷妻贱,从此就过门前冷落的清苦日子。他们这些弟子,跟了这个导师,差不多算‘遇人不淑’了。一些活络的不安分的弟子,就改投到其他导师门下做博士后,相当于改嫁了。”我其实多少也有些同感。博士毕业第一次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已经上会了,导师还参加了会评,还是没有拿到。但那毕竟最多是种统计规律性,但至少在理工科还是有些例外。更何况,学生选导师也不是完全碰运气。 小说中关于课题的说法或许有些误导。“手上有一个国家重点课题,经费三十几万呢,加上学校一比一的配套,就六十几万了。六十几万的经费已经以各种名目报销了一大半,结题的时间也快到了,但他结不了,因为没有研究成果。没有研究成果却把课题经费花了,那是学术诈欺了。和包工头拿了钱不盖楼、女佣拿了钱不干活是一回事,都是诈骗。这些年,高校已经有些教授因为这个出了事,有的被开除教职,有的甚至坐牢了。教授坐牢可不是开玩笑的。”教授被开除甚至坐牢,主要是违规使用经费,而不是没有研究成果。任何研究,都允许失败,因此没有成果最多也只是影响今后项目申请。不论研究成果多么丰富,只要经费使用违规,原则上就要被追究,包括刑事处罚。 不论作者本意如何,小说其实写出了无聊者、不自信者的难以相处。男主人公孟渔就是个例子。“他是一个挑剔的人,精神极容易起伏不平,虽然外人看着他倒是波澜不惊的,但他自己知道,内里很少有真正平静的时候。他之所以离群索居,与其说是清高,不如说是逃避。他实在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和男人在一起,他高不成低不就,清不成浊亦不成——高了让他参照出自己的低,因此他的情绪就莫名恶劣了;低了也让他参照出自己的低,因为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嫌,他的情绪因此也莫名恶劣了。他甚至也不知道如何自处,年轻时还有‘我与我周旋’的乐趣,但人到中年,有时顾镜自看后,他连自己也嫌弃了。”这个描述真是精准。职场成功和快乐的秘诀之一,就是尽早识别出这种人,敬而远之。大学不同于公司,同事间关系松散,相对容易做到。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已经谈过长篇小说《打金枝》《上邪》和《鱼肠剑》,还有个据说是长篇的《师母》还没有说。中短篇结集出版的有谈过的《梨园记》《郑袖的梨园》《苏黎红小姐》,还有没谈过的《子在川上》。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Mech 2019-4-30 10:54
《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2013 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故事发生在中西部的省城 A 大学。主要部分 ( 超过 60% 篇幅 ) 时间是 1983 年秋到 1987 年秋,即 83 届从入学到毕业的校园生活。其余部分写到 95 年前后,并有个 2011 年的尾声。 30 年后重新写当年,许多问题的看法可能与当时不同。该书主要部分属于我所谓拨乱反正的年代。作为校园小说,聚焦于一个女生宿舍中四位女生及其她们的追求者。这与已经谈过的《大学恋》类似,但《承担:六〇后大学生》有更长的时间跨度。总体上展现了当年大学校园的丰富多彩,“冉冉春行暮 , 菲菲物竞华”,虽然有随后的肃杀。 小说聚焦的女生宿舍 306 ,住着物理系的 8 位在校女生。重点写的是 83 届的 4 位女生,刘倩倩,付慧,冯欢和原牧野。女一号应该是刘倩倩,乡村教师的女儿,入学时已经有曾经同学后来提前两年高考的男友丰裕清异地恋。学长柳岸追求她时,不看好丰并很为刘担忧。丰放弃留校到刘学校所在的城市,他的领导照顾给刘找个系统内学校教师的工作。虽然他们后来结婚,但因为刘生了女儿,两人关系恶化。丰出轨被套,两人离婚,刘带着女儿生活。丰一度成为领导的笔杆子,“ …… 游刃有余地把玩着资料、需要、政治风向和领导的个人爱好。写文章不是说理,而是艺术,干这个的没有是非也不要是非 (P. 224) ”这倒真是非常职业的态度。丰仕途畅通,后来当了市建委主任。 付慧来自农村,因家里生活无着,被母亲许配给同村李家财,并由李家特别是李家财照料生活。付慧对这场包办婚姻非常勉强,尤其是后来与同市 D 大学数学系的袁雨霖交往后。李家财的妹妹李家梅发奋考取 A 大学中文系,以监督未来的嫂子。李家梅遭人强奸并且怀孕,流产后不能再生育让她性情大变。积极帮助付慧解除了婚约并继续读研究生,她自己在毕业后创办了照顾残疾人的机构。付慧研究生毕业后,也到那个机构工作。袁雨霖意外身亡,付慧收入的三分之一匿名给袁雨霖的父母,两成给李家。李家梅被丰裕清为拆迁而授意他人栽赃陷害,判了刑。 冯欢是 A 大学教授的女儿,毕业后留校工作。在读期间与刘倩倩的同乡一位法律系的班长杨涛恋爱。杨是帅哥但单纯到不知道女生卫生纸的用途。杨研究生毕业后当了律师,两人结婚。儿子周岁时,杨发生车祸高位截瘫。冯不顾母亲反对仍与杨在一起,后来杨到李家梅办的照料残疾人机构当法务。 原牧野来自边远的农村,一开始就设法留在城市;开始被在学校进修的同乡文化站长献给广州来的 S 大学中文系黄奕中教授,假期里黄带她到东南沿海转一圈,两人同住。原牧野的人文知识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但同学无意发现她的日记,并宣扬出去。读书期间还被导演系的帅哥利用,假装她是女友,抗拒艺术系同学的追求,让其 ( 父亲有权势的 ) 妻子放心。毕业时与档案管理人员性交易,改成绩单。为留省城嫁给食堂工人,交往中遇到许多苦恼。在一系列挫折之后,她成熟起来;“错了就不要再继续错下去。 (P. 218) ”在是给她工人丈夫的留言,也是自己的亲身体会。在为黄教授介绍的荷兰人导游中,塑造自己守身如玉敬业奉献的东方淑女形象,后来得以嫁给那个洋人,移民海外,生了两个孩子后来都读了大学。 小说的男主人公物理系的学长柳岸。他的年级有些矛盾。 83 级入学时说他是“大四的班长 (P. 4) ”,那就是比女主人公高三届的 80 级。但后来又说他是“高两届的学长 (P. 92) ”。开始协助班主任管理新生班级,有些看好 306 的几位女生,特别是刘倩倩。“他喜欢的女孩子是白净的,皮肤如冯欢;丰满的,如刘倩倩;气质内敛略带忧郁,如付慧;腿修长,如原牧野。 (P. 90) ”毕业后留校团委工作,马上参加讲师团去新疆。元旦回学校办入党材料时,撞到李家梅逼迫付慧,一时起意,尾随李并强奸了她,逃回了新疆。随后一直在罪恶感在折磨中。一度去深圳,认识了到深圳淘金的毕业新生金丽丽,后来金变得复杂,还骗了柳岸和朋友的钱。在后来的大事件 中,他积极参与,受到通缉。在逃亡途中,照料只是因为恐惧而逃亡的女生李婷,没有乘人之危,为让李回家,还主动投案自首。被判劳教一年半。释放后去了深圳打拼,进了家私企,当了副总。参与资助李家梅照料残疾人机构的活动。李家梅已经知道当初他强奸自己,但原谅了他。“去吧,忘掉吧,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已经都忘了,你也别记着。 (P. 248) ”因拒绝拆迁,李家梅被栽赃陷害入狱。他的公司老板被国企商业对手构陷以行贿罪入狱,他决定移民加拿大。“出去了,就不至于跟我老板那样忽然有一日一贫如洗进了局子,但并不影响我关心国家和推动社会进步。一个生计没有着落的人,是没能力为公众说话的。 (P. 256) ” 按小说所写, 80 年代大学生,到了 2010 年后,在世俗意义上最成功的,要么是体制内的官员,要么是定居海外的移民。私企大佬也受启发要移民。这未免有些细思恐极。 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角色或许是原牧野。她一穷二白,最初只能用身体这种原始资本付出代价,在试错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如柳岸对丰裕清和杨涛所说,“她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错,在这一点上,原牧野始终看得比另几个女孩远,也比我们远。 (P. 208) ”后来他又对杨涛说,“原牧野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她终于奋斗到了自己理想的个人生活,现在也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她的言行如果在国内,足以判成政治犯了。原牧野的现状也是让我下了移民决心的一个影响因素。 (P. 256) ” 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生活愿景或者称为理想,至于具体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都可以在追求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60 后大学生就是八十年代大学生,“或许是最后一代理想主义者,当年高考录取率极低,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后,以书生意气和初生牛犊的生楞投身到改革开放和苏东解体后社会思潮的巨变中。 (P. 258) ” 这可能是该书的主旨所在。当年那些大学生都觉得有无穷的可能性。“人生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却失败了的痛苦,一种是后悔的痛苦,但后者大于前者一百倍。 (P. 107) ”书中的大学生,仍坚持当年理想的,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在网络上开了博客,“六〇后大学生” ,“搞公共事务的批评和为管理者建言,通过这个简洁明了的名称向读者传递我们这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志向。 (P. 256) ” 同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我虽然有受恭维的感觉,但对上述说法仍有些怀疑。这或许多少有些幸存者偏差 ( survivorship bias ) 。任何年代,能长期坚持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少数,我们这代人也是如此。顺便一提,八十年代大学生特殊性的说法,由来已久,例如《第四代人 (1988) 》和《新大学人 (1993) 》。人生经验告诉我,要对自己所处群体的任何恭维保持清醒头脑。 八十年代的时尚,所谓理想主义,主要是指点江山的家国情怀。因此许多理工科的学生读些人文的书。甚至认同所谓,“理工科是工具,文科是为人处世的支撑力量,还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文科知识不足是不行的。 (P. 93) ”说实话,我觉得这种说法至少有些片面。我当年班上有位官二代同学,居然正式退学了,准备再考文科。小说也写道,原牧野毕业时,成绩不好,又没有关系,就难找好地方了。“这时候没有人说她的文科知识面有多广,看问题视野多么宽阔,除了后门就是成绩。 (P. 131) ” 最有共鸣的还有当年的阅读。小说中写道当时的书,多数我都有些印象。书中浓墨渲染的《情爱论》是 84 年出的汉译本,我仔细看过,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人啊人》 (P. 46) ”本系列博文前面谈过,我本科时看过。风行的小说,“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古华的《芙蓉镇》、路遥的《人生》 (P. 47) ”中,只有《芙蓉镇》我不记得看过小说,但记得看过改编的电影。另外三种不仅看过,而且书也收藏了。“《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 (P. 47) ”我也看过,而且都收藏了。前者出版要晚些,境内版 87 年才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P. 93) ”读过后来收藏,但“《中国美学史》 (P. 93) ”没有看过,我甚至不知道有这么本书。当年《走向未来》丛书也有黄钟大吕的感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在历史的表象背后》、《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摇篮与墓地》、《第三次数学危机》、《富饶的贫困》、《儒家文化的困境》、《弗洛伊德著作选》、《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上帝怎样掷骰子》、《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P. 182) ”大部分读过,甚至仍有些印象,书也都收藏了。 我个人的阅读与其中意外身故的数学系学生袁雨霖读书尤其类似。“他读的文科书籍基本都是哲学,他记住先哲们的共同的结论,即数学和哲学是相通的,从康德到费尔巴哈,从黑格尔到斯宾诺莎,旧的新的版本,他都钻研,尽管有不少他看不懂,但他相信,逐渐熏陶会慢慢入道,所有的学问都是如此。 (P. 105) ”,其中费尔巴哈没有读过,最相同的体验是读而不懂。他读的“《悲鸿的一生》 (P. 105) ”我也看过,当时挺感动,似乎书也收藏了;后来发现那只是徐 - 蒋 - 廖三角关系中的一面之词,兼听则明,至少也要看看《蒋碧薇回忆录》。“《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复活》 (P. 156) ”大学时我都没有读过,因为故事太熟悉觉得不需要读了,书也没有。谈女朋友时才在她书架上看到前两种。 阅读之外,小说描写的校园生活,有些也有共鸣。例如写毕业分配,可能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完全不了解。“进入大四,所有的大学生都会进入宿命的套路,那就是毕业分配。先是争寥寥无几的大城市名额,完了是争底下的厅局级单位。总之,瓜里挑瓜,没能力挑的,就去吃剩下的那些个坏瓜。 (P. 131) ”我有些像小说中的冯欢,已经知道自己留校了,因此能比较超脱地看同学们争取实现各自目标的努力。也许是我就读的学校并非省城,感觉留校并非是优秀同学的首选。现在有些人似乎挺惋惜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其实那恰是大学毕业生的解放。 另一方面,小说描述的生活远比我自己的大学经历丰富多彩。这或许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就学生对宏观形势的关注而论,我自己那时完全没有意识到深圳特区的重要性。当年对经济完全无感。专业之外关心的是“文化热”之类,总之与书本有关的内容。就日常生活而论,小说所写的年代 1983-1987 年,正是我自己在大学里身份频繁转换的 4 年。第一年是大四的学生,第二年是“高四届的学长”给新生当班主任 ( 班上有几位女生忘记了,但比一个寝室能住的多一位,派到高年级女生宿舍了 ) ,第三年卸任班主任为任课教师,第四年考取硕士生继续读书。但那四年,我对周围生活中的恋爱故事完全不了解。总体上说,我了解的校园生活要简单得多。也许是生活本身简单,也许生活本身并不简单但我不知道。因此对书中的情感故事没有什么感性认识。不仅没有吃过猪肉,甚至也没有见过猪跑。简言之,小说反映当年的大学生活,除了阅读之外,与我自己的体验记忆完全无关。 小说中有个很小的常识疏忽。“中国这边休息了。原牧野那边太阳刚刚升起 (P. 256) ”北京是东八时区,欧洲是东一时区。荷兰早上六点是中国中午一点或十二点 ( 夏季 ) 。中国这边的夜里,荷兰那边不会是早上。 作者卫金桂, 1963 年出生于甘肃天祝。她不仅是六〇后,而且也是 83 届大学生。 1987 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随后在甘肃省定西中学任教。 1993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200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 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出站。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工作,现为教授。出版多本小说,其中学界小说除《承担:六〇后大学生》外,还有《中国女博士》,以后应该也会谈到。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希望到惶恐—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热度 2 Mech 2019-4-24 17:10
《知识者生存》是汤吉夫有关学界小说的结集,包括一部长篇、 7 篇中篇和 14 篇短篇。几乎包括了作者所有学界小说。说是几乎,就是也有些取舍,例如早期的《同志》和《心》以及写教授在经济大潮中下海的《葛懿教授》《过河卒子》等就没有收入。其中的长篇《大学记事》很早就看过,以后另外谈。中短篇小说当时都没有注意,作者不是那种风头很健能让我这个玩票档次文学爱好者所知者。这篇博文只说《知识者生存》中写于八十年代的 11 篇中短篇,另外 9 篇以后另说。作者在每篇小说后注明了写作日期,但并没有给出初次发表的信息。我知道的就添上了,不知道就没有办法了。 第一篇是写于 1980 年的短篇《副教授买煤记》,发表于《莲池》 1981 第 2 期。在 L 市西北郊荒沙野滩上的 L 师范大学教工需要需要赶着驴车进城买煤。有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副教授就这样赶着驴车进城买了六百斤煤,折腾大半天,还碰翻了庄稼人推着的驴车。路上想着自己的身世浮沉,“外文局的英文翻译 (1954-1957) , N 农场的劳教人员 (1958-1962) , H 省某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 (1963-1967) , H 省干校的长期学员 (1968-1976)(p. 2) ”,近年晋升了副教授。学校里人浮于事,不顾教师生活,粮站最近三公里外,学校有 20 来部汽车拖拉机但不帮教师运煤拉粮。副教授仍相信一切会好起来,只是希望变化快些。熬过午夜、运煤折腾大半天后,就给学生改作业。顺便说明,当年副教授很稀缺,几乎相当于现在有“帽子”的人才。 80 年我就读那所 58 年建校的部属高校,全校没有教授只有九位副教授。 第二篇是短篇《希望》,发表于《河北文学》 1981 年第 9 期。有些像高校版的《乔厂长上任记》 ( 《人民文学》 1979 年 7 期 ) 。 64 岁的工大校长欧阳庄到远离省城情况复杂的 L 师范大学上任。教师纷纷反映问题,他发现与师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总务处问题严重,但处长本人也是老实人,只是手下两百多号人都是通过关系进来,他指挥不动。欧阳校长在党委会上要改革,决定精简总务处而办煤点、粮店、百货店、早点铺等。其他校领导消极抵制,更有优秀学者要求调离。最后在教职工大会上,校长表示搞好学校的决心,把家从省会搬到学校定居。因此受到拥护,有学者当场就表示不调离了。勉强算是有个“光明的尾巴”。该故事强调了改革者不仅要有见识和魄力,而且要以身作则。 第三篇是中篇《转折 — 《希望》之二》,写于 1982 年。《希望》中欧阳庄校长的改革终于引起强烈反弹。上面有人的校内对手活动了省委,把他调走。组织部招他去宣布。省府高教局认可他的改革,要开现场会。在校长坚持下,他的老上级组织部副部长向他说明了原委,很勉强地为他找到个位置,到老家 D 市担任文教部长。他本人写了长信,高教局也积极争取,省委推翻了前议,反而调走了与他作对的校领导,任命了他推荐的校领导。又是个“光明的尾巴”。这个故事对社会的复杂性还是缺乏体认。把问题归咎于少数“坏人”。 第四篇是写于 1983 年的中篇《晚恋》,是作者少有的恋爱题材。 45 岁的名中医之女苏惠在首都著名的图书馆文史资料室当管理员。苏惠在大学时曾被同学林玄甫欺骗算计,被批斗送农场劳改。现在林为编写教材又在利用她的名医父亲,还想与她再续前缘。有位来自河南的 51 岁的读者张伯宜刻苦读书吸引了她,他是浙江人,在河南某高校医古文教研室任讲师。苏给他提供各种方便和关照,还要帮他照顾没有母亲的孩子,并主动引荐给他父亲。与林玄甫千方百计想利用老先生 ( 但最终被识破 ) 不同,张伯宜不太热衷。两人温文尔雅地分手,苏惠一直有所期待,终于等来了张伯宜寄来的求爱信,激动不已。这种朴素而炽热的情感,现在看起来真是恍如隔世,但当时也未必不真实。 第五篇是写于 1984 年的中篇《朋友》,刻画一位性格独特的学者。即使按照严格的标准,也算是不错的学界小说,揭示了学者人性中较为复杂和特殊的一面,对物质生活的超然和对学界名望的热衷并存。故事最初发生在 1981 年, 47 岁的华北某大学中文系主任张佩君家里来位有些神经质的中年女子,她是远在黑龙江的 49 岁讲师章学纯的妻子。请张帮忙调章到学校工作。随后章学纯本人到北京查资料时也到访。章不修边幅嗜书如命。当年下放农村,为逃避劳动,把腿伸向开动的汽车。住院时哭求护士帮忙让他读书,两人恋爱。因女方家庭反对,女友得了精神分裂症,后来两人结婚。张佩君费尽周折不顾流言帮章学纯调入学校。章很感激,竟然要在自己论著上把张列为第一作者,被张拒绝。论著发表后,章学纯受到学界重视。在学校对副教授人选征求意见时,章学纯一改过去对张佩君教学研究的好评,说“讲课不过刚达到入门的程度 …… 基本上没有进入科研领域 (p. 118) ”。张佩君当面质问章,他承认是自己所说。尽管如此,张佩君还是力主为章学纯报副教授,针对说章学纯教学工作量不足的反对意见,他把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给了章,章学纯又很感动。学校决定为两人都报副教授,章学纯非常积极地投入教学和研究中。但省里只批准了张佩君一人。章学纯推测张表面支持,暗中到省里为自己活动。他不相信张佩君的解释,而且其妻到张佩君家里大吵。章学纯决定调走。调动出省过程中,遇到困难,写信要求张佩君到省里为他疏通。小说从收到信开始,用倒叙手法。最后张佩君回顾了与章学纯一年多的交往,对他仍有理解和善意,要去看望一下他还在学校的妻子孩子。小说中以德报怨的系主任和惘顾人伦的读书人都有特点。作者没有任何直接臧否。 第六篇是写于 1985 年的短篇《沼泽地》。通过新任基建科长为学校盖新宿舍楼报批和征地的种种艰辛,折射了高校发展的困局。毕竟高校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基本上是社会问题小说。 第七篇是写于 1985 年的短篇《阿蛮》,其实是位教师的速写。阿蛮是轻工业学院的副教授,酿酒工程师。他在军队系统疗养院休养时,坚持不让他人进房间,不让打扫,还不让检查卫生。“他们有啥权利要进我的房间?那房间是租给我的,它属于我。 (p. 169) ”在八十年代,能有如此清晰的权力意识,确实是先锋。可在当时,不仅是怪异,而且是错误。疗养院给轻工学院写信反映情况要对他加强教育。 第八篇是写于 1986 的短篇《江上女相士》,是几个人物的写意速写。 85 年 11 月,一群文艺理论会议的参会者乘船游览长江三峡。这时有位 30 多岁的女子一直在读《爱情心理学》,后来给大家看手相说命运。这些人似乎都事业有成,比较有意思的是姻缘。有位柔情寡断缺少主见的女子追求者无数结婚后闹离婚又有新的追求者因此内心纷扰不止。有个新婚不久的小伙子,被看出五年内会另有所爱。有子孙满堂的老教授,心里还有 30 年前的旧情人。更有文革中嫁给残疾农民的女大学生现在离婚无策。还有对形影不离极其恩爱的老人其实并非是对夫妻。女相士其实是北京某报参会的记者,对这些人背景有所了解。她自己似乎也有什么麻烦,过去找人看过相。这个短篇写出当年学界相对比较上层的风物。虽然我当年已经是教师,但只是那种底层的助教,因此对学术会议上情况并不了解。学者总是要分层,有时候人们不知道,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第九篇是写于 1989 的短篇《惶惑》,写大学中人对竞争的叶公好龙态度。叙述者“我”以 92% 的赞成票当选为院长。图书馆长端木长宏是其挚友,一向谨小慎微,这时强烈要求他搞竞争,“要奖罚分明,奖,就奖得让大伙儿眼热;罚,就罚得大伙儿心疼 (p. 183) ”。院长新官上任,踌躇满志。“我的施政纲领,充分地阐述了引进竞争机制的设想,在教职员工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会场上山响着一阵又一阵掌声。这就是民意。自古以来,得民心者昌 (p. 184) ”但各种考核奖罚措施出台,下面乱了套,根本无法执行。只有端木长宏的图书馆进展顺利。原来他们报到学校的重奖和停发奖金,在图书馆并不真正执行,而是二次分配,基本补齐。端木也认清了人性,“谁不赞成改革?哪个不同意竞争?可真拉开架式,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谁都想从竞争中得到点实惠,得到了的嫌少,没得到的骂冤,丢点嘛的呢,就跟你玩命…… (p. 187) ”在随后的职称晋升中,端木不申报副高,免得他成为图书馆职称最高的人,以后人家晋升都要他决定。他也坚决不领晋升的一级工资。一年后,院长辞职,上面派工作组物色新院长,端木的得票遥遥领先,达到 86% 。他托病住院,院长一职虚位以待。小说虽然很短,但写出了大学中人对想象中引入竞争机制的盼望,以及实际中面对竞争的失态。只是当时任命校长如此看重民意,我很陌生。“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年如果有人告诉那些大学老师,同样是教师甚至是同职称的教师,收入能差数倍到十倍,大学老师一定觉得那人疯了。 第十篇是写于 1989 年的中篇《本系无牢骚》,大学教师的疲惫和绝望跃然纸上。故事开始于 1988 年。小说分九节,前 8 节中单号的节为一位教师的第一人称叙事。一位晋升 5 年的副教授,在生活中到处碰壁。上班要骑车气门芯被人拔了,乘公交车司机怠工,到学校晚了一节课,学生很开心地散去。好不容易攒够了 1430 元去买彩电,彩电市场价已经到了 2300 元,两天后就要涨到 2800 元。官价 1800 元,但需要条子,不认识人购买条子需要 400 元。顺便一提,我记得当年父亲从单位得到张条子,是东芝 16 吋彩电,好像是 1600 元。在煤站买煤因为没有车拉不卖,报纸上还表扬那个煤站服务好。 6 岁的儿子入园需要赞助费,从系到学校到教育局都解决不了,他妻子送香港产化妆盒就解决了。前 8 节双号的节是第三人称叙述系里的情况。中文系主任乔臻感到大厦将倾,他是学有所成的学者,但当主任已力不从心。系办公室主任许杰费心费力买来带鱼,算是系里教师的过年福利,却无人问津,原来正赶上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何九成心肌梗死逝世。何曾当右派,书稿订数太少没有出版,晋升正教授时有 5 个名额他排在第 6 。他曾当面批评来校视察的副市长“小首长”,曾任市委书记“老首长”的儿子。乔臻的学生古典文学讲师韩天雷是研究《楚辞》的专家,在街上摆卦摊挣钱,还准备移民加拿大。乔的另个学生吴浩则考试放水,被批评时油嘴滑舌。总支书记高中岳竭尽全力让 57 岁的退休老讲师吕颖在临终前入了党。吕从 53 年就开始申请入党,支部通过后总之因为她穿裙子要再考验,从此吕颖不穿裙子。 56 年提意见时不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影响,受到批评,从此不再提任何意见。 63 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后,不谦虚,说话总是“我认为”。这样申请 35 年未获批准。遗言火化时穿 53 年后再没有穿过的裙子。最后一节两种叙述方式统一,系里开座谈会,让大家发牢骚,那已经是 1989 年初的冬天了。结果大家都无话可说。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或许就是那种状态。当年高校教师的困顿和无奈我记忆犹新。有些人不明就里,还觉得八十年代是黄金时代。现在的高校与那时的真是判若云泥。 第 11 篇是写于 1990 年的短篇《苏联鳕鱼》,渲染教师所受的经济压力。何京之教授生活窘迫,平时想方设法买便宜食品。看到他八年前出版的专著《胶东方言古音考》,只印一千册,原价 1.1 元,削价到 0.13 元,还无人问津。不由得感慨,“自己这一生,选了个教书的行当,又进了个研究文字的圈圈,真真是太背时,也太悲惨了。 (p. 237) ”贪便宜,他买了国营副食店不新鲜的苏联鳕鱼,结果吃坏了肚子。或许是由于经济窘迫需要副食店员关照,他还不得不违心地帮店员说话,证明鱼没有问题。 小说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大学的实际情况。作者笔下的八十年代与我记忆大致协调,并非如某些人现在所宣称的那样浪漫。八十年代开始时固然有些让人兴奋而充满希望,但快结束时却是让人觉得很无奈甚至绝望。现在学界内外的人,似乎都不知道或者忘记了当年的情形,许多议论听起来都有些“何不食肉糜”的韵味。本世纪以来,大学向职业化方向大步挺进,虽然还有很大改进空间。现在似乎又到了一个分岔点,是继续职业化进程,还是逆转职业化进程?如果是后者,或许十余年后,教师重新如 90 年前后那样穷困潦倒没有尊严。我个人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人性的力量,因此不是那么悲观。 作者汤吉夫 1937 年出生于山东黄县。 1958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院 ( 即现在上海师范大学 ) 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省香河中学任教 17 年。 1975 年,调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 ( 现廊坊师范学院 ) 工作。 1984 年任校长。 1988 年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7 年退休。 2017 年逝世。写了学界小说多篇。除了中短篇小说外,还有长篇《朝云暮雨》和《大学记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89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普鲁塔克《恺撒传》
Mech 2019-4-23 11:17
普鲁塔克的《 希腊罗马名人传 》一直是我想读的书。已经读了几章,也有些感想,但都没有记录。这次读了《恺撒传》,见于席代岳汉译九册本的第六册 247-318 页。恺撒太有名,因此他的多数事迹已经耳熟能详。这次算是系统复习一下。 传记缺少恺撒家世与早期的描述,开篇时他已经是已故执政官的女儿,姑母嫁给已故执政官马略,而马略是当时罗马首席执政官苏拉的政敌,后来恺撒娶了苏拉外孙女为第三任妻子。竞选大祭司不成且受苏拉逼迫而逃亡。途中给海盗所掳并付赎金脱身,随后带人剿灭海盗,全部处决。到罗德岛学习修辞。苏拉式微,恺撒回罗马,招揽人心,当选军事护民官,并成为群龙无首的马略派头领,当选没有任期限制的祭司长。公元前 62 年,担任法务官。任满后出任西班牙行省总督。公元前 60 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同盟,当选执政官,把女儿茱莉亚嫁给庞培。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 8 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还袭击了渡过莱茵河攻击日耳曼人,为首位打过莱茵河的罗马人。恺撒女儿难产去世,与担任罗马唯一执政官的庞培矛盾尖锐化。公元前 49 年,恺撒帅部占领罗马,又在随后的战争中,以少胜多击败庞培。庞培逃到埃及,被暗杀。与庞培交战中,被罗马元老院任命为笛克推多 ( 独裁官 ) ,很快辞职,继续担任两执政官之一。追击庞培到埃及,在亚历山大城与战胜埃及军队,扶持克莉奥佩特拉任女皇。两人同居,生有一子。返回罗马后,由被推选为独裁官,一年后转成执政官。到阿非利加与小加图等领导的叛军作战。得胜后返回罗马,第四次担任执政官。帅军到西班牙讨伐庞贝之子。得胜回罗马后,当选终身独裁官。主持制定新的历法。公元前 44 年 3 月 15 日,恺撒遭以布鲁图斯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享年 58 岁。 作者这样说恺撒。“恺撒是天生做大事的人,热爱荣誉,现在已经完成很多丰功伟绩,并未能使他满足于现状,享受过去的辛劳所创造的收获。反而激起雄心壮志要继续前进,计划从事更为伟大的事功,赢得更多的荣誉,好像他已经拥有的一切都已耗用完毕。其实他是与自己争强好胜,好像把过去的他看成另一个人,他总是计划将来能完成某些工作,能够超越从前的成就。 (p. 306) ” 阅读也有些新的信息。例如,我一直以为恺撒的名言, “Veni, Vidi, Vici. (p. 299)” ( “来,见,胜” ) 是给元老院的报告,作者认为只是给朋友的私信。又例如,在一条注记中,说到恺撒遇刺,“从当时种种迹象看,安东尼对恺撒的忠诚有问题。 (p.314) ” 传记中还说明了防微杜渐的道理。“等他的力量稳固已无从摧毁之虞,公开要改革体制,元老院派的对手才知道任何看起来不显眼的端倪,只要持之以恒,都可以发展为一股强大的势力,面临危险的局面最初不予重视,最后终于沛莫之能御,只是他们的觉悟太迟已经于事无补。 (p.151) ”“一个优秀的舵手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会担忧暴风雨的突然袭击。 (p.251) ” 有些细节也挺有意思。有人请客,菜不好吃。幕僚们纷纷抱怨,恺撒说,“对那些不喜欢的菜,自己不吃也就算了,要是像这样指责别人没有见过世面,正足以证明自己毫无教养。 (p.266) ” 恺撒自己也勤于动笔善于总结,先后写有《高卢战记》《内战记》《亚历山大里亚战记》《阿非利加战记》《西班牙战记》。前两部无疑出于恺撒之手,都有商务的“汉译世界名著”版。后三部未必真出自恺撒之手,也附在商务版《内战记》中。如果恺撒生活在今日,戎马倥偬之中,想必也会不断更新其博客。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3D电影《惊奇队长》
热度 1 Mech 2019-4-14 08:44
在电影院看新片《惊奇队长 ( Captain Marvel ) 》。感觉比较一般,远不如 DC 系统的《神奇女侠》和《 海王 》。原因主要可能是对 Marvel 世界不太熟悉,演员颜值不是我喜欢那种,打斗场面绚丽但未必精彩。 主要故事情节我想还是看懂了。大的背景是 Kree 和 Skrull 人的战争。 Kree 战士 Vers 经常出现幻觉,而且没有自己的早期记忆。 Vers 在一次营救落入 Skrull 手中的卧底行动中被俘。 Skrull 人为获得相关信息,恢复她部分记忆。她逃跑过程中,落入地球,大致是 95 年前后, 1994 年的电影《真实的谎言》正大行其道。 Skrull 人和 Kree 人都追踪到地球,经过打斗和交流,她终于弄清楚了自己是美国空军飞行员 Carol Danvers 。战机被到地球的 Kree 人击落,意外获得超能量,被掳到 Kree 人中,成为他们的一员。她也认识到不断向不同星球扩张的并非是过去被告知的 Skrull 人,而是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Kree 人。最后她解除了 Kree 人对她超能力的抑制,以一人之力击退了毁灭地球的 Kree 人舰队。给后来神盾局的局长留下传呼机,就离开了地球。 这部电影告诉观众“复仇者 (Avenger) ”的由来,是 Carol Danvers 的飞行员代号。但我没有看懂, Carol Danvers 为什么被称为 Captain Marvel 。 开始时,女主人公还没有认识到,她的敌人其实是 Kree 人,反而以自己是 Kree 人为荣。我已经觉得 Kree 人不像好人。因为他们崇尚战争崇拜英雄,这有悖于人类文明价值。后来看到剧情反转, Kree 人邪恶本性暴露后,我真是如释重负。 有个好玩的小噱头。身手不凡的神盾局特工和空军飞行员,都被 Kree 人的仪器识别为不构成任何威胁,他们似乎比地球人先进许多。如果没有超级英雄帮忙,地球人在宇宙中无力保护自己。 如果一定说有什么启示,还是古老的智慧,人不可貌相。 Kree 人长得像地球人,但差点儿毁灭了地球,如果不是惊奇队长出手相救。而长得像动物,又能变身骗人的 Skrull 人,据说是被欺负被压迫者,对地球人也没有什么恶意。 放映电影的影院 3D 眼镜需要购买, 5 元一副。观影过程中,陪我看的人一直在睡觉,叫醒她又睡过去,如是三、四次。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情欲激荡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Mech 2019-4-13 10:23
该小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在 2004 出版。我看的是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年的重印本。小说虽然是在 2004 年初版,但反映的似乎是还是 90 年代之前的校园,就是作者还是青椒的 80 年代。虽然从小说中没有看出年代的暗示,我推测应该是 87 到 88 年之间的事情。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校园氛围很熟悉,只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感受到校园中的情欲激荡。 小说的标题有些费解,也不记得小说中有解释。《十诫 ( Ten Commandments ) 》听说过,虽然并不是如我早期在通俗读物 ( 例如 The Story of the Bible by Van Loon) 中读到那样出自《旧约》。“第十一诫 ( The Eleventh Commandment ) ”含义更多,除了影视音乐外,有三部外国小说和一部自传以此为名。在有些版本上,第十诫两句话分成两部分,是否这样就有了第十一诫,“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作者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我实在无法揣度。 标题虽然费解,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某高校,主要是刚留校的青年教师姜夏的所见所思。笔法夸张、漫画化。姜夏毕业时留校名额被人占据,可见当时留校算是美差。他只好休学一年,毕业留校,当了教研室主任齐教授的助手。齐教授夫人年轻貌美,但教授仍先后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偷情。教授夫人不仅与姜夏关系暧昧,而且提出离婚,并在教授摔伤住院后与香港某大学物理教授私奔到深圳。姜夏曾追到深圳。教授伤愈出院后,与女弟子婚外性被他人告发,被免去职务。教授夫人回归家庭,但教授不久后却暴病身亡。姜夏与教授夫人有了性关系,后来两者分手。教授夫人与接替教授的新教研室主任偷情。小说最后暗示,由于嫉妒,姜夏勒死了教授夫人。中间还穿插着姜夏与他农村父母和其他亲戚交往、住在青年教师筒子楼等事情。 作者强调的是大学中人的情欲方面,对职场方面的描写有些敷衍。事实上,作者对当时大学的氛围有些敏锐感受,但似乎对大学运作的实际机制认识不是很到位。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能说是部好的学界小说。 人物是类型化的写法。小说中的齐教授承担军方项目,无疑是大教授。小说中很简练而传神地写他“一直在旅行、在汇报、在心烦意乱 (p.172) ”,直到逝世。在作者看来,“教授的名声越大,出差越频繁。 (p.72) ”这样一位今天所谓的大牛,在其夫人心目中,居然不如年纪更大、身体更差的香港物理教授。这大概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不久香港远胜于大陆,物理等理科也似乎比军工等工科重要。今非昔比,我们这些在大陆就职的工科学子真应该额手相庆。姜夏不仅是情场弄潮儿,也是有专业野心的人。教授虽然逝世,但他还是要考研究生。本科生能留校任教,在 90 年代已经很少,因此也推测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教授住院后课题组的人都不干活了,姜夏却敏锐地意识到,“同事们宁愿睡大觉的心态,对他相当有利,大概当年教授往上爬时,利用的也是同事的这种心态。 (p.110) ”把自己都累廋了。这也是当年胡适的观察,所谓名人,就是在大家都不做事时做了点儿事。顺便一提,小说中把稳定性分析称为写些漂亮的数学式子糊弄人,往最轻说也是有些误导 中国小说男主人公往往有多个女性示好甚至追求,连博学如钱锺书所写的《围城》也未能免俗。方鸿渐先后有鲍小姐、苏小姐直接或间接挑逗,又有唐小姐或多或少的青睐,后来终于进入孙小姐婚姻。该书也是如此。齐教授位高权重,有夫人之外的团队成员或者学生献身,也在情理之中。姜夏一无所有但有才气 ( 既能做弹道稳定性分析,又业余爱好理论物理,专业水准超过香港某大学教授 ) ,颜值或许也不低,大学期间就有女同学追,留校后既有准女友,又有未婚妻,还搭上教授夫人。据说作者与人高马大的校花交往过,校花身材长相欧化,似乎有几分小说中教授夫人的影子。总体上,我觉得美女如云投怀送抱是中国才子的奇怪幻想。国外小说似乎不是这个套路。例如,大卫·洛奇笔下的教授,不乏有天分有成就有地位又风趣的教授,也没有什么人热衷献身。反躬于己,年轻时或许对自己的才气有些过高估计,但从来没有意淫过美女献身,可见终究不是才子。 作者黄梵,本名黄帆, 1963 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中学时的理科学霸, 1979 年提前在高一参加高考,是黄冈中学的理科状元。因为军校优先,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不能说学校不好,只是说对提前高考的学霸而言,有些不够好。“愤怒出诗人”,他开始写诗,并以此成名。他对所学的的弹道专业不感兴趣,自称读遍了学校的文科藏书。我相信这是写实而非夸张,因为我清楚工科大学的图书馆能有多少值得看的文科藏书。 1983 年飞行力学专业毕业,留校当了教师。 1988 年调离。 2003 年出版的《第十一诫》为其处女作。 2003 年重新到南京理工的人文学院教写作。后来整合为艺术与文化素质教育部,任副教授,为诗学研究中心主要成员,研究方向为现代诗学。主讲文学创造、艺术大师作品欣赏等课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4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Mech 2019-4-6 13:33
阿袁的中篇小说集《苏黎红小姐》在 2018 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列入布老虎中篇小说丛书,包括两部彼此完全独立的中篇小说《苏黎红小姐》和《左右流之》。《苏黎红小姐》发表于《北京文学》 2016 年 9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6 年 10 期。苏黎红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叙述者的母亲。《左右流之》的标题出自《诗经》第一篇,《国风·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本意似乎是从 ( 船 ) 的左边和右边采集荇菜。女主人公周荇,名字中有“荇”。小说中似乎有左右逢源随遇而安的意思。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清楚,主要部分应该是九十年代,如果不是更早。《苏黎红小姐》中六十多岁的苏黎红是五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左右流之》中周荇研究生毕业时故事开始到四十多岁后离婚。 《苏黎红小姐》以第一人称叙述与母亲关系的变化。朱小燕 ( “我” ) 在省城大学任教。从小因为长得像父亲朱仲春其貌不扬而不被美女母亲苏黎红喜爱。虽然她曾以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父母的骄傲,但毕业后并没有给父母多少实惠。苏黎红六十多岁仍身材窈窕,优雅得有些矫情,在家里读《红楼梦》做瑜伽听王菲周杰伦。多数家务从年轻时起就是朱仲春做。当年不顾父母反对,拖了 4 年,几位门当户对的追求者都出局,才嫁给他。“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因为高尚的爱情,而是因为生存的本能 — 她知道自己没有朱仲春是活不下去的。” 苏黎红喜欢漂亮的儿子朱鸿鹄,往来密切。她的操控导致儿子与第一个妻子师妹马丽离婚,又与书香门第出身的第二个妻子顾菡萏离婚。第三个妻子是比他大几岁的护士米宝。在朱小燕看来,米宝是所谓传统女人,与其他的现代女人不同。“所谓现代女人,也就是自我意识较强的女人。‘我’在先,然后才是‘他们’。……传统的女人,怎么个传统法呢?……有婢的精神,……真有服侍人的自觉。”传统人“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对你好时,可以好得理直气壮自然而然;对你不好时,可以不好得理直气壮自然而然。”米宝完全控制住了朱鸿鹄,而且让自己的母亲与他们同住,虽然男方父母为购房倾其所有出了 20 万。本打算以后与儿子住在一起,米宝的强悍让苏黎红有了老无所依的忧虑,特别是如果老朱在她前面去世。她优雅的母亲就是在极度难堪中黯然离世。朱小燕和丈夫孟周正要买房,从学校厕所对面的宿舍中搬出来。孟周与苏黎红关系还好。朱小燕本来一直坚持买离学校比较近但只能容纳小夫妻和女儿居住的“布鲁塞尔”两室户。苏黎红嫌阳台小不能做瑜伽,朱小燕直接反驳,“你做瑜伽在你家阳台,和我家阳台有什么关系?”原来不准备让苏黎红住进来,但在最后签约时,还是放弃了。选择能容纳父母居住的“闲情偶寄”,到学校单程 2 小时。小时结束时,儿子儿媳送父母来看新房,尽管朱小燕仍然是冷言冷语,但她父母很高兴。“他们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两只饶舌的老喜鹊一样,吵死了。”朱小燕对母亲养老的承担,意味着与母亲的和解,更意味着与自己的和解。她终于走出童年匮乏的阴影,成熟了。 小说其实很少涉及校园生活,只是泛泛回顾了早年就是八十九十年代教工宿舍及其在其中结婚的日子。独到的是对人情世故的精准认识。例如,对能屈能伸的“传统人”的厌恶和警觉, “那种过于卑躬屈膝的人,过于看别人眉高眼低的人,总让我不喜欢。不知为什么,我更信任那些高傲的人。”又例如,童年经验对成年人的影响。朱小燕从小缺乏母亲的欣赏与肯定,因此有交往恐惧。“我在任何的关系里不纠缠的。不被爱,是羞耻……。我在这样的羞耻中长大成人,学会了一种被动的主动,一种消极的积极。我就是这样在世上安身立命的。只有这样,我才能洒脱地‘江山笑,烟雨遥’。”“有些东西,最初的拥有,就是永远的拥有;最初的匮乏,就是永远的匮乏。……我从小就被看作是个独立的孩子,被看作是骄傲的孩子,被看作是不好相处的孩子。其实呢,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不知道如何与人亲密地相处。我没有学会这个。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就应该学会的东西,我没有学会。一个人只有最初学会了和母亲相处,也就学会了和世界相处。”从我自己个人的经验看,会与母亲相处仅是会与世界相处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我与长辈打交道还好,但与平辈和晚辈交往就很笨拙。小说对悲观者的看法也深得我心。“我不喜欢悲观的人。尤其那些喜欢散布悲观论调的人。我认为他们不道德。悲观和瘟疫一样,是有传染性的,特别对一些精神软弱者。所以,一个道德的悲观主义者,就应该节制自己,不要动不动就说‘人生没意思’的话。谁不知道人生没意思呢?小学生都知道呢。”虽然我承认,悲观让人显得深刻,而乐观难免肤浅。 《左右流之》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回忆大学单身宿舍的生活。每周二,马郦 ( “我” ) 与其他几位男女青椒到外语系教师苏小粤的房间。苏的文学艺术修养很高,大家一起讨论前一周布置好的话题。“只清谈文艺,不谈其它,更不做其它。”“那时我们就是用谈日常生活的方式谈艺术的,好像艺术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让我们感觉不错,有一种很小众很精英的虚荣。”这个沙龙很快就寿终正寝。因为其貌不扬的周荇搬入单身宿舍八号楼。她虽然庸俗得像家庭妇女,但准备各种美食与大家分享,吸引了那些青椒。大家意识到,“之前我们过得太一本正经了,太一本正经的生活,虽然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但过起来,还是很乏味的。”苏小粤暗中心仪的男生陈亥也去了周荇的房间。苏小粤回家住了,家在省委大院,新交男友也是长在大院中前途无量的帅哥。陈亥甚至与周荇订了婚。虽然“有人看见不止一个男人半夜从周荇房间出来”,包括她的硕士导师,一个中年大叔。不过,电工小余在十一层教学主楼上高喊,“周荇—你是我的人”之后,她与陈解除了婚约,嫁给了小余。陈亥到清华做博士后然后留在清华工作。周荇结婚后,生了女儿,婆婆与他们同住。周荇答应丈夫不再见导师和陈亥,但人家找她,她还是见了。丈夫则出轨校医院护士,两人后来奉子成婚。周荇在四十多岁净身出户。住在条件很差出租房内,别人看她“四十多岁了,还孑然一身地住在那种地方,太凄凉了”。她自己依然生活得情趣盎然,“仍然是‘爰得我所’的安乐欢喜”,像当年在单身宿舍一样。 周荇是作者系列小说中一个比较独特的人物形象。研究生毕业,在大学图书馆工作,但从来不读书。生活率性随意,酷爱美食,在困境中也能自得其乐。与人为善,对男性似乎有些来者不拒,显得不清不白。在择偶和婚姻中缺乏利害算计,但总能在现实困厄中找到乐趣。周荇固然是遇人不淑,同样性格嫁得还不错的,就是《婚姻生活》 ( 《长江文艺》 2018 年 3 期 ) 中的周黍。在某种意义上,《婚姻生活》就是写了陈亥与周荇这类婚姻。她到底是天性醇厚还是智力欠费?是活力充沛还是精神空虚?我不知道。从我个人偏好看,恐怕要敬而远之。这种趋利避害,或许要被贪图方便的人想象为“江浙的男人,到底精明。”我觉得其实也谈不上,只是知难而进通过“窄门”而已。 《左右流之》中的学校,档次上有些像我刚入职那种学校。如果没有很强的外在压力,教师多数不会对科研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八卦。小说中两位比较弱势的教师何茂盛和周荇成为大家谈论话题。“我们喜欢谈论这两个人,谈论别人时,我们会习惯性地谨小慎微,字斟句酌,就怕一不留神,说出了什么不合适的话,授人以柄。结果聊个天,弄得像开会发言一样严谨正经,没意思了;而谈论他们俩,我们就无所顾忌了,想怎么谈就怎么谈,想谈什么就谈什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酣畅得很!”毕竟“我们其实都喜欢软弱的人。”优秀的人可能让人不舒服。“谈论他们俩还不会影响食欲,谈论别人就不一定了,比如陈亥,每次谈完他之后,总会让人食量大减,本来吃两碗的,只能吃一碗了,本来吃一碗的,只能吃半碗了—又在什么什么权威杂志发表论文了,又拿了多少多少经费的国家项目了,老是这一类消息,让我们这些在三流学校混日子的旧邻听了,不能不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郁闷。”个中原因也可以理解。“不是我们心眼坏,听不得别人的好,而是别人的好,把我们的处境反衬悲惨了。我们还是喜欢‘葱绿配桃红’的参差关系,要大家差不多,‘你好我也好’,或者‘我不好你也不好’。 所以为了养生故,我们还是少谈陈亥之流,多谈何茂盛和周荇—谈他们,总是让我们胃口大开。”所以我离开最初就职的高校就很少回去,多少也是有自知之明,不想给旧同事添堵。虽然在哪里都是打工者,在深圳中兴打工和在郑州富士康打工到底还是有些差别。 陈亥是功利意义上的成功学者。作者笔下不少当年的情场失意者,后来成了职场成功者。如《蝴蝶行》中的朱乐耕,《妖娆》 ( 《作品》 2009 年 9 期 ) 中的马群,或许还有《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中的顾言。他们的配偶,未必全是运气,也不能说目光如炬,只是也考虑了相貌身材收入家庭等之外的因素。还有些职场成功者,尤其是女性,仍然是情场失意者,如《子在川上》中的裘芬芬、《汤梨的革命》和《鱼肠剑》中的齐鲁和《老孟的暮春》中的沈单单等。 《左右流之》中说到人与人的微妙关系也值得一提。计较其实意味着尊重,被当成同类。“一个人一旦在另一个人面前有了优越感,就会变宽厚的。有时候,宽厚其实也是一种该死的傲慢。而计较,倒是一种真正的尊重。”有就是说,过于大度,有时反而会让人感到受到藐视,虽然这可能并非本意。 如前所述,该书中的两个中篇完全独立。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都涉及大学单身宿舍的生活。特别是《左右流之》叙述的更详实。虽然我没有住过单身宿舍,但对《左右流之》反映的当年青椒生活仍感到亲切。“这‘一边……一边……’已经是我们人生的基本范式了:我们一边住在简陋破败水电都没有保障的八号楼,一边抱怨学校不顾年轻老师的死活;我们一边上空荡荡的图书馆查资料,一边抱怨学校不搞藏书建设;我们一边开着例会听着书记念各种文件,一边抱怨学校怎么可以如此浪费年轻讲师和不年轻教授的宝贵光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有女老师学《游园惊梦》里杜丽娘那样缠绵悱恻地唱道,大家热烈鼓掌,但也就是热烈鼓鼓掌而已,之后我们还是会参加各种会议的。我们也知道自己犬儒,也暗暗鄙视自己,但聊以自慰的是,我们至少还是时不时会作几声訇訇状的犬儒,而不是像周荇那样‘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的犬儒。”最后一句是一首英国诗的首句也用作标题,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by Dylan Thomas 。虽然该诗是选入中学生课本的名篇,但我还是觉得形容词 gentle 用得有问题。 两部小说的共同点或许还有,都揭示了粗俗的韧性和文雅的脆弱。哲学上也说得通,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当然,不同环境下,粗俗和文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环境让人觉得俗不可耐,最有效的对策或许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如果环境让人觉得雅不可攀,倒是不妨率性而为,粗俗很快就会显示自己的力量。趋雅如登,从俗如崩。小说不仅写了粗俗的力量,更突出了粗俗的受欢迎。这多少有些颠覆文学传统,对粗俗的鄙视。我记得四十来年前读小说时,就有这样的桥段。妻子要去香山看红叶,丈夫惦记者市场上黄鱼便宜了要买鱼,两人就离婚了。当然,后来我也多少理解,无辜的黄鱼只是代人受过,婚姻走向崩溃时,任何东西包括红叶和黄鱼都能触发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两部中篇特别是《左右流之》形象地展示即使在高校粗俗也更有生命力。这种粗俗的生命力,或许更是在于并没有真正的文雅。小说中青椒们对文雅的追求,一方面是出于多年读书的习惯,“我们这些人,多少都是有学习癖的人,喜欢在任何事情上学习新的知识,就如家庭妇女什么时候都喜欢占小便宜一样。”另一方面,则是虚荣。“我们就是用谈日常生活的方式谈艺术的,好像艺术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让我们感觉不错,有一种很小众很精英的虚荣。” 小说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高校教师情感婚姻题材的中篇小说,结集出版为《 梨园记 》《 郑袖的梨园 》《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也有长篇小说 《 鱼肠剑 》 《 打金枝 》 和 《上邪》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4
Mech 2019-4-4 16:43
这大概是近几年里上课最多的一天,六节课。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各两节。 12 节是本科生课。讲到空间力系的汇交力系到力偶系。这部分教学计划的进度比前面明显快了。我还是补充用静力学公里说明力偶可以在面内等效移动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只要保证力偶矩不变,也说明可以在平行的平面间等效移动,还说明力偶的合成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既然讲静力学公里了,还是多应用为好。更何况,严格说,不能因为力偶有大小和方向就称为矢量,矢量还需要在合成时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下课时,学生的掌声稀稀拉拉。似乎有人鼓掌,但响应的不是很多。 34 节是博士生课。与学生商量一下,期末成绩怎么给。这次比较尴尬。连续两个例子,都把自己挂在黑板上了。无论怎么分析,稳定性的结论都是反的。我怀疑是从直角坐标方程变成极坐标方程时错个符号。旁听的博士后推导一下,确实都少个负号。我们的教材上也错了。刘老师要修订,正好改过来。 78 节是几位老师合讲的硕士生进展性课,轮到我讲一次两学时。去年已经讲过,轻车熟路。正好两节课讲完,提前不到 5 分钟下课。这个 PPT 我在奥克兰大学和罗马大学都讲过,是 1 小时的内容。用中文可以多解释些,能讲 100 分钟。讲的过程中,我还有个新的想法,似乎能把 MSSP 上发表的论文,再向前推进一步。我一直觉得这是个问题,希望能有实质性进展。旁听的博士后,也有个新想法,后来与我交流,我觉得很有意思。顺便向也在听课的硕士生,简要说明一下我让他做的事情。这种课我比较喜欢,讲完走人,不要考试,不用打分。因此课程结束后我挺高兴,学生也报以热烈掌声。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上):侏儒》
Mech 2019-4-2 13:52
长篇小说《侏儒》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 1989 年出版, 2002 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作为长篇三部曲小说《精神隧道》的上册。我看的是 2002 年版本。小说的年代没有透露,其实也不太重要,从出版年份以及小说的精神状态推测,应该在 88 年前后。故事发生在一个较为边远省份的省城。虽然是《精神隧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但在故事发生时间上,在第二部《晕眩》之后。 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男主人公文仲由他姐姐带大,凡事听姐姐安排,姐姐献身领导让他从农场回城。在姐姐安排下,与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妻子结婚。姐姐病故。文仲后来读了研究生,当了大学教师。愈发不能忍受岳父蛮横霸道,妻子昏聩凡事听父亲的话,儿子生长环境恶劣,而且岳母懦弱,妻弟是小流氓。家庭生活不称心时,文仲收到他在北京导师钟志的信,问他是否愿意到北京担任《美学丛刊》编辑。导师女儿钟羽英对他有爱慕之心。在计划完成专著《论审美意向性》同时,文仲也是作家,在创造“心态小说”。已经出版的小说引起一定争论和反响。他坚持租房从岳父家搬出来。为新房是否换锁与岳父争执,因为家具没有按岳父设计摆放妻子怄气回娘家。他一度容留一个被赶出家门的学生周力居住。钟志没有收到文仲的答复,而单位收到封举报文仲喜新厌旧道德败坏的信,知道他生活遇到麻烦。钟羽英借调研之机来看望他,想说服他去北京。文仲把羽英安置在朋友的空房里,自己陪她游玩。羽英遇到流氓调戏,文仲发现流氓就是妻弟。妻弟回家先告诉父亲文仲勾搭女人,岳父召开家庭会议批判文仲。已经被学校开除的周力在陪钟羽英游玩时,两人有了感情火花,决定一起去北京。文仲受刺激,准备离婚,去北京,挽回钟羽英的感情。因精神过于紧张胃出血住院,妻子悉心照料,他重新犹豫。送别时羽英仍希望文仲到北京。他再度犹豫,考虑是否自杀以终结痛苦。最后在他姐姐墓前寻求启示,生死未卜。 文仲是个哈姆雷特式的人物,沉迷于思考,但没有决断,也没有行动。小说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写他的犹豫不决,是否到北京,是否离婚,是否搬离岳父家另住,是研究美学还是创作小说,直到最后,“活着,还是死去?”没有行动的关键是无法作出选择。学生周力常听他讲解美学,大为佩服,认为他“德才貌三全。 …… 确实是个好人,而且思想深邃,可是他命不好,他陷入了困境,也许他是人太好了,好过分了。 (p.163) ”暗恋他的钟羽英开始觉得他才貌双全,后来发现他的缺点。“不是命不好,而是他身上缺点什么。我觉得他老是在挣扎,挣扎得很痛苦。不知道在与什么东西搏斗。可他缺少力量,既不能战胜,也不能超脱。 (p.164) ”顺便一提,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许多人意识不到,努力争取固然需要力量,淡泊舍弃也同样需要力量。文仲也知道自己弱点。他构想的小说就是 35 岁的男主人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人,要创造什么样的作品。当年号召画英雄时,他成了名,还总结创造经验。但创作自由后,他没有作品,有也不受欢迎。文仲认识到,“意志品质中最主要的是自主能力,没有自主能力,你再勤奋,再能自制,照样不是一个有意志力的人。从本质上说,你不是真正的人,至少不是一个成人。 (p.184) ” 与思而不行的文仲相反,小说写个行而少思的大学生周力。他的信条是“我这辈子就是来试试的。试一试人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下辈子再做个认真活吧。 (p.89) ”他父亲婚姻和事业都不如意,在小学教美术。发现儿子的绘画天分,想把他培养成画家。他执意从事摄影而读了新闻系。因为在学校考试期间,他到西藏拍摄照片参加 5 年一度的国际大奖赛,被学校开除。国际比赛他获了铜奖。最后他准备到深圳创办一个摄影刊物。顺便一提,小说中以周力之口说出,“摄影艺术也是有层次的,风景照最低, …… 风景照里的主体,实际上是大主体,普遍的审美框架,缺乏个人主体。 (p.158) ”我主要拍摄风景,觉得此说很有道理。 文仲反思他自己没有选择能力的原因。“姐姐是要负很大的责任。她什么都爱替我决定,什么都爱替我操办,结果呢,用进废退,我的自主意志退化了。 (p.189) ”但随后又否定了自己想法。“最不可救药的就是那种把责任往外推的,那种躲在抵挡一切责任的螺壳里的人,对了,什么责任都推给别人,推给命运,或者推给社会,甚至呢,推给文化,该死的古老文化! (p.189) ” 小说很有思辨性。不仅有大量的沉思,也有大段的议论。但总体上,受存在主义影响比较大,所谓“存在先于本质”。“人生其实就是选择,所以人生也就是彷徨,就是痛苦,因为在供我们选择的两者之间,我们根深蒂固地老是觉得,上帝或者冥冥天意早已站在了某一边,只是不肯告诉我们,要我们去猜, …… 生存之路没有谁来命定,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宇宙和我们一道面临每一丝未来,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踩踏,你踏出什么路就是什么路。 (p.228) ”小说中这段话,简直就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回响。 犹豫不决、思而不行其实是人性的弱点,当然不限于大学老师。但由于大学老师 不用坐班,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从职业发展角度,这种拖沓为害就更大。随着高校愈发职业化,设计了各种机制激励教师有所行动。这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确实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副作用,有些人甚至罔顾规范学术不端。现在人们往往针砭这些副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原来要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 作者金岱 ( 原名胡经代 ) , 1953 年 出生于江西南昌。 1977 年考入江西大学 ( 现南昌大学 ) 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 年调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费玉清告别演唱会
Mech 2019-4-1 13:17
演唱会入场时就人头攒动。开始还走错了门,逆行退出。好在不只是我们错了。演唱大厅人山人海。这种场面,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历的“文革”大游行。三十年前的事情我没有到过现场,印象不深。上次在这里听爵士乐演奏就有这种感觉。 我们的位置很远。最高一层第五层的倒数第二排。离房顶很近。套用李白的诗,就是所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屋上人。往下看,如临深渊,下面人海汹涌。台上演唱者小若蚂蚁。特意带了购自俄罗斯的所谓军用望远镜。进场途中也有人卖望远镜。不过,望远镜我没有用。舞台上有大屏幕。我估计演员的特写画面,应该比望远镜看得还清楚。演唱过程中不允许拍照摄影,虽然有不少观众自行其是。我没有拍舞台,只是拍了几张观众的镜头,毕竟人海壮观。 我对唱歌不太有感。费玉清的最大优点,对我而言,是吐字清楚。多数歌曲几乎能听清歌词的每一个字,如果我用心听的话。当然,如果演唱改朗诵,听得就更清楚了。重曲还是重词?这真是一个问题。重词的也没有听上去那么荒谬。宋词的评价就有重曲或重词的两派,音乐派和文学派。音乐推崇周邦彦姜夔等,文学派推崇苏轼辛弃疾等。现在重词的是主流,毕竟当年的曲目多数已经失传了。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费玉清唱的歌其歌词都一般般。相对好些的是琼瑶连续剧的主题曲,可能也真是他的原唱曲目。但其中最好的句子,都是取自古典诗词。如取自元曲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又如取自明词的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我觉得歌词最好的是倒数第二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第二就是《当你老了的时候》,都是名家作品。不过,后者的翻译不如我女儿 试笔 的《 当你老了 》。 如果说曲调,我觉得不论是各地的民歌还是三十年代上海滩的旧歌,都不如现在的流行歌曲好听。民歌有些单调。三十年代的名篇如《凤凰于飞》,现在听也很一般。 演唱会的结束时间很出乎我预料。快到一个半小时 ( 门票上注明的时间 ) 时,演唱《上海滩》主题曲,我以为要结束了。其实还早呢!唱过他的代表作《一剪梅》主题曲之后,我又觉得应该结束了。但歌迷热情不减,强烈要求继续唱,而且我认为他本来也准备继续唱。于是又唱了几首当年我听过邓丽君的歌。祝大家花好月圆,唱了《何日君再来》。在最后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的歌声中,我准备离场了,但仍没有结束。又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最后结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毕竟是苏轼,宋词毕竟是宋词。与前面的最后两句相比,高下立判。歌女就是歌女,知音就是知音。我想总该结束了。这时结束,真有余音绕梁的韵味。但还没有。费玉清很体贴地说,不希望大家在离情别绪中离开,要唱首欢乐的歌曲结束。于是与大家合唱《南屏晚钟》。我印象中,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之一,但歌词听不出与西湖有什么联系。不管怎样,我真觉得有些画蛇添足。 门票上说演唱会 90 分钟,实际都快到 180 分钟了。费玉清真不容易,一直在唱,偶尔说几句,有时也跳上几步。前后喝了五六杯水。只离场一次。告别演出,买一赠一,我自然没有意见。但如果能早些开始,就更好了。这轮演唱过后,费玉清将封麦退休。他“言志”称,“我想过着云淡风轻的日子,无牵无挂,莳花弄草,寄情于大自然,但使愿无违。” 演唱会出来,就遇到很现实的麻烦。地铁末班车已经过了。走出去很远,还是有许多人。高密度的人流,让为数不多的出租车坐地起价,提高数倍。运气很好,用打车软件叫到辆车。司机居然知道费玉清主持时喜欢讲黄段子,这个我真不知道。虽然因为夜行和拥堵绕行,比提示价格搞了一倍,还仅是现场扬招报价的三成。 演唱会听得很少,不是很感兴趣,也嫌麻烦。去听费玉清的告别演唱会,属于舍时陪佳人。吾道不孤。旁边有位先生,演唱会开始不久就闭眼。偶尔睁开玩玩手机。不过快要结束时他精神起来,还拍照录影之类。当然,也许他是资深歌迷,知道好歌在后头,因此先蓄精样锐。 很早就买了票。日程很紧张。前一天还在外地开会,原来准备演唱会上午回去。后来当天白天又有个会议,前一天晚上回。白天开一天会。晚上听演唱会。翌日早五点多出门,赶头班飞机。如果总是这么折腾,我也要像费玉清那样退休了,“过着云淡风轻的日子”。只是我退休不知道该封什么,封笔?封电脑?封鼠标?封手?还是歌星简单,退休了封麦就可以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威尼斯风光片--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Mech 2019-3-30 20:53
在电脑上重新看 2010 年的电影《致命伴旅 ( The Tourist ) 》。女儿与我曾经一起看过,她还能记得有人在屋顶上奔跑。电影其实一般。除了女主角 Angelina Jolie 的气场和风度外,主要看外景拍摄地威尼斯的风光。 虽然有故事情节,但主要是当风光片看,因此故事就不详细复述了。简言之, Jolie 饰演的警方卧底,与已经易容的男友合作,摆脱了黑帮追杀并帮助警方取得证据抓获黑帮头子。故事主要发生在威尼斯。 电影中,威尼斯的地标其实也认不出几个。火车站是一个,出车站后的大运河,还有就是利亚德桥和圣马可广场等。但纵横分布的水道和石桥,以及河道旁风格迥异的建筑,都明白无误地向观众说明,这就是威尼斯。如果我翻译片名,就译为《威尼斯游客》。 顺便一提,《致命伴旅》其实是翻拍自 2005 年的法国电影《易容人 ( Anthony Zimmer ) 》。女主角 Sophie Marceau ,应该算比 Angelina 老一代的明星了,同样很有魅力。她主演的电影我也看过几部,但没有看过《易容人》。既然外景也不是在威尼斯拍摄,就不费劲去找了。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明夷待访录》
Mech 2019-3-24 08:53
最早知道《明夷待访录》是三十多年前在报纸上看蔡尚思先生推荐书目,似乎说是中国的民主和启蒙思想。说几句题外话。读过蔡的《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印象深刻的是考证孔子诛少正卯。蔡支持下列非主流的说法。两人讲学争听众,孔子没有争过,课堂上“三盈三虚”;于是孔子掌权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而且还有五大罪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和“顺非而泽”;每条都可以杀头,因此少正卯即使有五条命也不行。虽然我不信服蔡的总批判,但毕竟《明夷待访录》是经得起“总批判”。感兴趣的时候,一直没有见到合适的版本,我看竖排的有些吃力。后来能买到的时候已经不感兴趣了。看了,但不是很仔细。没仔细读,是因为不喜欢。 确实,我不喜欢这本书。虽然我读过些古文,甚至可以说不少,但不喜欢多数华夏的正统文人。既不喜欢方巾气,也讨厌自大狂;既不喜欢八股腔,也讨厌策论调。方巾气是林语堂的说法,指文人以卫道救国为己任,其实只是“自幼作文说惯了‘今夫天下’、‘世道人心’这些名词还在潜意识中作祟”。八股和策论如周作人所说,“其一重在模拟服从,其一则重在胡说乱道”。网络文章,特别是作者一本正经用心写的,几乎都有策论调。《明夷待访录》的作者黄宗羲,毫无疑问有方巾气,该书也有些策论调。当然,作者阅历丰富,或许也不全是凭空立论。 开篇《原君》首句,“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斩钉截铁地把人性的私利与天下的兴利除弊对立起来。隔断私利与公利,就无从形成所谓“自发的秩序”。 更可怕的是文人搞其文化专制来远比武人在行。在《学校》篇中,作者“偶尔露峥嵘”,悍然写道,“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 在《明夷待访录》描绘的理想国中,不仅其他文人难爽,百姓也不能幸免。“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是以“富民”为号召折腾。这是典型的哈耶克所批判的“社会工程”思路,也就是所谓“通往奴役之路”。 我有时觉得谈民生的人比要民死的人更可怕。前者撒下天罗地网,后者往往只是垂钓。虽然不喜欢《明夷待访录》,但正文毕竟很短,翻一遍可能还是值得。这本书名气很大,金庸的《鹿鼎记》都提到过。主流意见多是好评,但我真是不喜欢。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满园春色关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Mech 2019-3-11 17:03
《大学恋》初版于 1994 年,出版前后曾在《解放日报》上连载。 1998 年作为《大学三部曲》之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我看的是 1998 年版本。作者标注 1991 年 4 月 17 日初稿, 10 月 10 日修改。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前述《大学城》故事 3 年后,即 1987 年,仍然在上海的沪江大学,就是复旦大学。主要围绕一个宿舍 5 位女生的情感生活展开。因此《大学恋》主要不是狭义的学界小说,而是校园小说。 聚焦同宿舍的女大学生,或许是种校园小说的方便视角。八十年代初喻杉的短篇小说《女大学生宿舍》 ( 《芳草》 1982 年 2 期 ) 风靡一时,后来还拍摄成电影。但随后,女大学生逐渐失去昔日的对公众的号召力。比《大学恋》出版更早的《女大学生》也是讲同宿舍的几个女生,但似乎反响平平。后来的《北大女生》,也是一个宿舍中的女大学生;有北大为号召,反响似乎稍好些。写女研究生特别是女博士生 ( 往往误称为女博士 ) 的 小说,吸引力相对大些。 《大学恋》中的女生宿舍住着不同年级的 5 位学生。文学系二年级学生栾岚,大款的女儿,招蜂惹蝶,游戏人生,但真正对一个帅哥动情后,那人却是个花花公子,只是玩弄她,她最后还被学校除名了。文学系四年级李静,副校长的女儿。三年前与吕赛阳初恋,从国际政治系转到文学系,但两人分手。后来与军医大学研究生盛斌恋爱,但被中文系研究生诸葛明插足,并为他流产,但后来发现两人人生观不同,虽然不无爱情,还是分手。李与诸葛分手后又遇到盛斌,但他已经与护士长建立恋爱关系。小说结束时李静拒绝了美国华裔留学生的追求,与将去深圳工作的吕赛阳重修旧好。石小宁追求经济系二年级江峰,哲学爱好者,明哲学社社长,同时被计算机系三年级杨戈追求。犹豫再三放弃了杨,但江自视甚高,与石有了矛盾。石想找杨戈时,被拒绝的杨戈已经与同系不同班的女生叶红恋爱。何芳烈,卫生部副部长的女儿,文学系团总支书记,朴实、稳重、刻苦,有原则,高二就是共产党员,总之那种天生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她热心关心同学的政治态度,本来不准备谈恋爱,但还是与电子工程系四年级陈宇开始恋情,受到他前女友,教育部副部长女儿,经管专科班路晓华的嫉恨。卢春妹,内蒙专科班二年级学生,单纯的女孩子,被数学系三年级刘忆波勾引在先,又被校艺术团团长杨柳诱奸未遂,遭到班长常有福中伤,精神失常。 老师中也有些感情矛盾纠纷。中文系副教授陶玲君与苏联丈夫和好后,发现他去台湾访问,又起波澜。在《大学城》中就谈恋爱的副校长秘书丁茜和中文系教师孙昂已经结婚,并有了孩子。孙昂不仅出轨,为出国想与又从法国来的罗纳结婚,后来罗纳发现他只是利用她,就不与他结婚了。感受特别深的是国内外差距之大。不仅生活水平差距大,学术水平差距也很大。 小说关于学界的内容很有限。《大学城》中的男主人公李若光仍然是副校长,书记换了,新书记似乎比较负面。反派裴正卿仍然是反派,只是由中文系主任升级为文学院院长。《大学城》中说到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争议,特别是有些不愿意花时间学习的学生反对。这似乎也是高校的通例。要求严格的教师遭到学生反感。反对的学生很积极,会各处告状;而不反对甚至喜欢的学生比较消极,通常不会有任何行动。 小说有个小的叙述破绽。故事发生在沪江大学,学生在校园里演讲,直接称复旦大学,好像沪江就是复旦。但有处说到沪上大学时,把复旦与沪江并列。 87 年我正在读研究生,也在谈恋爱,当然远不如书中描述的这样丰富多彩。原因多方面。首先,我自己缺乏魅力,其次,就读的东北工学院比复旦差个档次,而且以工科为主。最后,东北也不如上海,得西化风气之先。书中人物考虑的一些问题,我当时也想过。例如,“我们小属于个人,大则属于人类。在这中间,我们又属于国家、属于城市、属于学校,我们属于不同层次的集体。纯粹出于个人利益而作出选择,自然是狭隘的,但你若仅取国家一层,未始不是同出一辙。 (p.234) ”这在逻辑上确实无懈可击,虽然许多人情感上难以接受。 最有共鸣的还是书中提到的书。《你的误区》《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选择的批判》,我都买了,也看了。《你的误区》看过多遍,属于对我行为有影响的书。其核心思想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受外界影响,尤其是不受他人语言或暗示操纵。《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也改变我一些看法,使我开始倾向于保守主义,背离我过去服膺的罗曼·罗兰、罗素那种自由主义,导向后来的哈耶克等。《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我不信服,也不喜欢。也算个小小的叙述破绽吧,《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汉译本 ) 》和《选择的批判》都是 1988 年出版,在故事发生时的 1987 年之后。学生要看,前者还能看外文版了,后者就不可能了。 校园情感性爱生活,局内人写和局外人写大不相同。当局者感受到的激情,在旁观者看到的是幼稚;当局者享受着的浪漫,旁观者看到的是套路。《大学恋》不仅是局外旁观者写的,而且或多或少有种辅导员的心态,要以此警世,拯救那些迷途的羔羊。用心可谓良苦,只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或许让作者及其有相同愿望的人觉得很无奈吧? 作者袁越 ( 曾用名袁开业、何聪 ) , 1935 年出生于浙江, 2004 年逝世。 50 年代中期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在大学从事文学教学和写作工作,曾任副教授。 1995 年退休。《大学恋》为其第二部长篇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修订版)》
热度 1 Mech 2019-3-6 15:45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2010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前春风文艺出版社在 2004 年出版了《所谓教授》。两个版本我都看过,没有太大差别,修订版多了个“再版前言”。或许这是作者的幽默,我们这代人,几乎把“再版前言”当成专有名词,专门指当年“永远健康”的副帅为 “万寿无疆”的伟大统帅“红宝书”所写。 故事发生在西部某省城的农学院,以及与农学院有合作的某个县。小说没有具体的年代,推测是世交之际。故事历时不长,也许不到一年,由男女主人公从“亲密接触”到各奔东西。叙述方式是比较传统的“上帝视角”。全知全能的故事叙述者,知道书中人物的一切,包括想法。故事的展开有情场、学界、官场几条线索,交替展开。 情场的线索,从男主人公兽医系产科教研室刘安定副教授受出国同学之托照顾其新婚妻子畜牧系教师何思秋住院,两人暗生情愫。恋情进展神速,谈婚论嫁,买了房子。但要与妻子宋小雅离婚,遭到女儿反对,更有宋精神失常,使得刘难下决心离婚。何黯然出国。与主人公还是认真的婚外恋形成对照,同时留校当了教务处长的白明华教授这是不断猎艳。他自己的妻子与学校老书记有婚外性。白先是包养了年轻女子,后来送给发改委的处长。然后骚扰何思秋被抓破了脸。又勾引刘的妻妹后来的嫂子,被刘的哥哥打断了腿。 学界的线索,从开始在县里办猪场,到学校地方联合申请大项目。同时,刘安定凭着送校长第一作者篇 SCI 论文 ( 小说中称为“三千三”论文,当时 SCI 收录约 3300 种期刊 ) ,得到校长青睐,晋升教授,协助校长指导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读博士。也写了系里人员重组,教师办公司等,还有些如何绕过有关规定录取本科生、研究生等。 官场的线索是教授们的职务变迁。刘安定当了副处级研究所副所长后来升所长,校长助理,与地方合作公司的总工程师。白明华从教务处长改任科研处长,公司的副总,受聘省里享受厅级待遇的专家。 刘安定和白明华是小说中对照出现的两个角色。作者似乎想让他们代表两种类型,只懂业务的教授和超越了具体业务的教授,分别具有所谓硬功夫和软实力。整个小说,就是具有硬功夫的刘安定逐渐也有了软实力,颇有压倒只有软实力的白明华之势。软实力意义重大,也不难理解。孔夫子都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只有所谓硬功夫,无异于“硁硁然小人哉!” 小说中,白明华“根本没钻研过业务,这几年基本上不再给学生上课,但人家有权,各种光环就能戴到头上,就有了教授、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这些称号,有了这些称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p.54) ”他的本事是搞关系,“关系都是跑出来的,不跑你就没有关系,跑多了,关系也就跑出来了,办法也就跑出来了 (p.13) ”一度如鱼得水,有学衔有官衔。“有的人有学衔但没官衔,有的人有官衔但没学衔,两者很难兼得,如果将两者集于一身,那就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学衔和官衔相互作用,便可你助我名,我助你势,名可得势,势可成名,名势互动,就能上可入天下可入地,进退腾挪自由驰骋。 (p.97) ”不过,他在开始显露的颓势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发展是硬道理,世上的一切事,都要靠实力来说话,没有实力,就没有根基,如同空中楼阁,遇到风吹草动,就要随风摇摆随时倾覆。……不武装自己,就如同不打牢地基,外表多么华丽,终究经不起摇摆,特别是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靠别人特别是靠某个领导,就如同押赌,押一注下去可能押中,但每注押下都中,肯定是不可能的。 (p.155) ”当然,白也有过人处,就是冷静理性。“喝酒赌气那是弱者的做法,自暴自弃怨天尤人那是愚蠢的表现。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冷静,越能总结经验,那才是智者的做法,大将的风度。叹气和怨恨都是没有用的,人生有低潮就有高潮,关键是怎么应对目前的局势。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一辈子穷。必须想出一个办法,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白明华决定冷静分析一下,特别是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p.154) ” 刘安定开始不开窍,为自己晋升教授,有些舍不得把 SCI 论文一作送给校长。白处长开导他一番,“校长如果要让你当教授,你不当行不行,不行。校长给学校职称部门说句话,不用你跑,搞职称的就会找你来要材料,缺什么材料他们就会给你补什么材料,总之,让你当教授就成了他们的工作,干不好自有人批评他,批评的理由能把他压死,比如不尊重人才,没有树立服务思想,官僚主义衙门作风,思想僵化不够解放,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等等,随便找条理由,就能让他滚蛋。 (p.61) ”后来,刘安定也提高了认识。“时势造英雄,科学研究需要多方合作,也需要借助势力,同样一个成果,有大势力撑腰,就可以造出大的声势,获得高级别的大奖,从而取得一系列的头衔,获得更多的研究资金,招集更多的精英到你手下为你研究,然后产生出真正的大成果,使你成为一个真正的大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科学家是无数小科学家生出来的,但要想成为大科学家,必须从小科学家做起,国外是这样,国内也差不多是这样,刘安定并不认为谁吃亏谁占便宜。前几年一个人搞研究,人力物力要什么没什么,正是和白明华合作,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才有了今天和朱校长合作的资格,这一点刘安定是逐步悟透的,也是从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有些人很狂,自以为有点本事,但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没有研究的机会,只能一辈子怀才不遇一无所成。 (p.229) ” 刘还想清楚只强调软实力没有硬功夫的不足。“有技术的人不干活儿,洋洋得意到处指挥到处乱跑到处开会演讲,最后名大了学问倒荒了。许多大家徒有虚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刘安定想,任何时候他都将不放弃钻研学问,不放弃亲自研究。 (p.234) ” 也有人始终没有认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如畜牧系养猪教研室主任、刘安定的岳父宋义仁,总想只凭技术吃饭,几陷绝境。本来多少有些崇拜他的第二任妻子都开始瞧不起他了。“他太把自己当回事,别人没怎么高看他,自己把自己看了个高,好像自己有多大学问,有多么清高,其实不然,有一点小小成绩他就喜不自胜,甚至领导夸一句就沾沾自喜。 (p.201) ” 李红裕博士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软实力的重要,因此碰了壁。“他觉得凭自己的学历和才能,自己完全可以申请到研究课题,说不定不用申请,有关部门也会把研究任务分到他的头上。经过这一段的奔跑,他才基本摸清了申请研究课题的门道,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那样可笑,才懂得申请经费比登天还难,没有特殊的门路,别说拿到钱,连门都摸不进去。 (p.159) ” 这篇小说也突出反映了欠发达地区、非一流大学的封闭性。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那所农学院的毕业生。刘安定和白明华是大学同学。刘的岳父原养猪教研室主任宋义仁是他们的老师。接替宋当教研室主任的是他的学生。合并畜牧和兽医两系而成的动物工程系系主任李红裕是他们低两届的学弟,后来直接读了博士,不记得是否写在哪里读的。何思秋是刘、白的同学李玉的学生,后来成为女友并结婚。白的妻子是校党办副主任。刘的妻子是工人,也要调入学校。当然,我相信,随着教育部几轮学科评估,这种情况已经大为改善。 最初读《所谓教授》时,我已经当教授了,并且在不同校园工作过。但这篇小说还是向我展现一个非常陌生的校园。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个校园,太复杂太凶险太冷酷;我也不喜欢那个校园中的人,其中的教授、准教授和非教授,他们都太精明或太愚蠢、太有野心或太随波逐流,似乎都难以相处。但是,读小说不就是为了扩展自己的阅历、了解不熟悉的世界吗?想到自己走过几个校园从本科留校的小助教到能带博士生的大教授,居然没有遇到小说中的人物,深感庆幸。但原则上说,教授要同时具有硬功夫和软实力并不错。教授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必轻视自己所欠缺的方面。我觉得自己硬功夫还算不错,但佩服那些软实力强的同行,也乐于与他们合作。 作者史生荣是甘肃农业大学中文系任教。在大学经历比较丰富,教学、行政和编辑都干过。师专毕业在子弟小学教书,然后到研究生科,又到学报编辑部,最后到人文学院。写了不少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包括《所谓教授》之前的中篇《教授不教书》等和之后的长篇《所谓大学》《大学潜规则》和《教授之死》,还有许多其他中篇。可能是最高产的学界小说作者,但中短篇发表后很少结集出版。似乎在一般读者和小说界影响都不算大。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花自飘零水自流—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Mech 2019-2-26 15:43
阿袁的小说《郑袖的梨园》, 2011 年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为 21 世纪小说馆丛书中一种。实际是中篇小说集,包括《蝴蝶行》《虞美人》《俞丽的江山》《郑袖的梨园》《老孟的暮春》《汤梨的革命》《鱼肠剑》《姹紫嫣红》和《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多数故事发生在某省城的师范大学,时间从 1995 年前后到 2005 年左右。小说只是写校园中的微不足道小人物的情感与婚姻,具体的时代并不重要,虽然或多或少也反映了高校的生活。 《俞丽的江山》 ( 即《苍蝇之二》 ) 《郑袖的梨园》和《汤梨的革命》在小说集《梨园记》中谈过,见《 江山有恨销人骨 》。这里就都不说了。单独出版的长篇小说《鱼肠剑》是中篇小说《鱼肠剑》的扩展版,本系列过去谈过,见《 求荣争宠任纷纷 》。以下只说《蝴蝶行》《虞美人》《老孟的暮春》《姹紫嫣红》和《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 5 篇 。 中篇小说《蝴蝶行》发表于《百花洲》 2007 年第 5 期,转载于《看小说》 2008 年 6 期。亦名《蝴蝶的战争》,发表于《佛山文艺》 2005 年 1 期。标题中的“蝴蝶”,作者用以比喻长相平常的女性,“丑女人就像风中的蝴蝶,往往是更敏感和尖锐的。” 《蝴蝶行》中有两只“蝴蝶”,一位是体育部的吴敏,另一位是中文系的陈小摇。陈小摇不仅相貌平常,而且由于哥哥姐姐都很漂亮,从小不太受父母待见。父母对子女的厚此薄彼,是作者小时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设置。因此,“有两种女人她一般是不与之交往的,一种是对她不怀好意的,另一种呢,就是过于漂亮的。”吴敏相貌一般,却嫁给了帅气的数学系教师马群,她似乎不知道自己的丑,也不知道马群的帅。吴敏和陈小摇交往中,吴敏一直占着上风。连陈小摇的丈夫也是她帮忙介绍,“朱乐耕的条件是差点,家在乡下,又长得不体面,偏矮、偏黑,一点也没有学院里的男人气质,和风流倜傥的马群更是不能比”。她已经 29 岁,经不住朱乐耕的殷勤追求,就嫁给他了。吴和陈表面上是最好闺蜜,陈小摇特别想知道嫁给马群有没有不如意之处,但吴敏就是不说。“只说他对她如何缠绵,说他对她家人如何慷慨,甚至说到了他们下辈子还要做夫妻。”在故事进程过半之处,一切都有了转机,“其貌不扬其才不张的朱乐耕竟然当上了教授”。“激动中的吴敏在水房大声对陈小摇说,还是你家朱乐耕搞食品专业好哇,弄个南瓜来炒炒南瓜干,弄几条苦瓜来捣捣苦瓜凉茶,就算做了课题了,成果就在省里获奖了。可我家马群,学什么鬼数学专业,折腾半天,别说获奖,别说教授,就连想在核心刊物上发篇论文评个副教授都难。”这种吃醋的似褒实贬,成为后半部的吴敏的言谈主题。吴敏又当众透露朱乐耕当年曾追求很不起眼的女同事未成。吴敏则向朱乐耕暗示那些都是吴敏所说,使得他对吴敏有了意见,以后不爱搭理她。再发展到吴敏帮人求改成绩遭到朱乐耕批评。最后吴敏又当众揭他们家旧日困顿时他彻底翻脸,两只“蝴蝶”终于分道扬镳。 《蝴蝶行》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矛盾入木三分。“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怨恨要讲什么道理呢?一个女人过分妩媚了,或者过分被男人溺爱了,或者正过着荣华富贵的日子,只要占了其中的一条,就足已让另外的女人牙痒。”同性 ( 往往是女性 ) 之间的矛盾是作者多部小说的主题,例如《鱼肠剑》,这似乎是作者的强项。这种矛盾甚至有些游戏的意味。“藏在袖子里的鱼肠剑偶尔撂出来晃一下,也是袭击,也是游戏,刺着了也罢,扑空了也罢,似乎都不打紧的,都不影响快乐的质量 — 不是所有的剑客都要招招见血的,看人在剑下东躲西逃不也一样有意思吗?”此外,有些话对人情世故的认识也很到位。“女人就是这样有些贱的,一个在她看来不怎么样的男人对她好千回万回她都是不领情的,把这种好当作理所当然、过眼云烟;可哪天这个男人若对她狠一次呢,她倒耿耿于怀了。”“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有两面性的。正经的背后是不正经,干净的背后是龌龊,那幸福的背后呢,就应该是不幸福。” 《蝴蝶行》有较多学界小说的成分。故事发生时间比较早,可能在 1995 年前后,学校还分房子。那时候经济大潮稍有回落,学校开始用经济杠杆刺激研究产出,教师的收入与绩效挂钩。如小说中所写,“往年师大几乎是吃大锅饭,教授也好,讲师也好,差别只体现在他们的微薄的工资上,至于教学津贴,老师们都差不多,纵然因为课时不同而有些区别,那区别也不大,横竖不过是几百块钱千把块钱的事。”新校长上任后,进行改革。“学校下了个文件,这个学期的津贴不仅按职称的高低拿,还要按课题和论文的多少拿,有人可以拿几万块,有人呢,只能拿几百块甚至干脆一块银毫子也拿不着。”正是从那时起,学术研究成为改变学者物质生存状态的可能手段之一。对此,有人认识的早,有人认识的晚,许多人很长时间仍以为只有做横向课题才有经济回报;有人欣然接受,有人愤然谴责,至今仍然物议纷纷。故事中陈小摇的丈夫就是受益者。最初,他来自农村其貌不扬,追求相貌平常的女同事也是屡战屡败。“朱乐耕本来是块黑不溜秋的石头,曾经滚到了多少女人的脚下,谁都有机会捡起它的 — 或许那块石头,最初就是滚到吴敏脚下的,他们是老乡,是最有共同语言的,也是最有可能成为恋人的,可从前的吴敏不是没弯腰捡么?不仅没捡,之后还对他飞起了一脚,把它踢到了陈小摇的身边。可谁能想到呢,这块黑不溜秋的石头剖开来,竟是价值连城的卞氏玉!”正是凭着学术研究,他大大改善了生存状况,并拉开了与同事的差距。“就算他朱乐耕过去蹭蹬过、潦倒过,可他现在是教授,出门打车能报销,去北京开会能坐软卧,偶尔还能和校长一起用膳,而她丈夫马群呢?一个老讲师,连副教授都不是!”教授还能分到“小三室一厅的房子”。毫无疑问,朱乐耕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显著提升。现在虽然没有福利分房了,但研究绩效带来的“帽子”甚至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功利化世俗化的学术研究,包括但不限于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对于学术自身有何影响这里不讨论。但这种研究确实是少有的向全社会开放的上升通道。没有这条通道,那些来自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村其貌不扬的教师,更少了出头的可能。上升通道的存在,总是有助于增加社会的稳定性。试想洪秀全如果能写本子发论文名利双收,是不是就没有天国浩劫。不过,在抽象肯定的同时,任何具体的上升通道都会受到谴责,毕竟能从中受益的总是少数人。 中篇小说《虞美人》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4 年 5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4 年 7 期。虞美人是小说的女主人公。虞美人是花名,也是词牌名,还是虞姬的代称,但似乎与小说都没有关系。 《虞美人》开篇,虞美人与丈夫沈长安离婚了。沈长安曾是风靡师大的第一小生,北大中文系毕业,风流倜傥。相貌平常的虞美人从美女俞小白手上抢过来,嫁给他,几年后却被中文系的小蘑菇抢走了。虞美人郁闷中常找几年不太来往的同事和朋友陈果哭诉。当年陈果曾对医生杨木有意,请虞美人帮忙,但她居心叵测地直接挑明,让陈果只能忍痛拒绝了杨木,由此对虞美人有了保留。虞美人哭诉之余,还在陈果家吃饭,让陈果的丈夫很厌烦。陈果夫妻两人都不喜欢烧饭,虞美人却烧得一手好菜。她不仅风情万种,而且善解人意,更不惜自轻自贱,很快陈果的丈夫和儿子都喜欢虞美人。陈果感到“有种被移花接木鹊占鸠巢的荒诞”。对丈夫的不满终于在两人睡下后丈夫被虞美人叫去修理电脑而爆发,陈果把他反锁在门外,不知道他去哪里过的夜。翌日就带着儿子回自己父母家过春节,推说丈夫要写论文晋级不过去了。陈果的父亲给陈果家里打电话,白天晚上都没有人接。预感她婚姻出了问题。陈果其实也关心丈夫的去向,但还是按计划 28 天后回家,丈夫很开心地欢迎母子两人。假期他与同学去了趟长白山。他们和好如初,“二十八天的分居使陈果终于从女孩成了一个懂事的女人,我多傻呀,陈果想,竟然以为放弃十年的婚姻是件容易的事。”两人都不再提虞美人。虞美人已经拿下位小九岁的美国留学生,准备远嫁美国了。“这在师大再一次引起轩然大波,每个人都觉得这桩爱情简直是横空出世,让人匪夷所思,……这正是虞美人一惯的风格 — 之前是声色不动、一出手呢,却是飞沙走石。虞美人想要的东西,什么会到不了手呢?”我读这篇小说,唯一的疑问就是,虞美人如此本领,怎么会看不住丈夫?莫非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虞美人》故事发生的时间比较早,应该在上世纪最后五年中,因为似乎没有手机,看动画片《花木兰 (1998) 》。年轻知识女性微妙的心理,似乎八卦的情节彰显人物内心深处中的幽暗。“一男一女之间的事情,外人哪里看得清楚。表面看来,是一个勾,一个躲,一个追,一个跑,说不定那都是欲迎还拒,欲擒还纵,就像斗牛一样,落在眼里的是牛不顾一切,横冲直撞地挑衅,但其实呢,罪魁祸首却是斗牛手,观众在台上,看得分明,牛呢,已被逗得红了眼,除了往前冲别无出路。”“婚姻是什么?是一条航行在大海的船,时间久了,船自然是千疮百孔,可好的船夫能让船沉吗?”“既是船,就难免会碰到水底的暗石。船破了就修呗,何必再念着那块石头?再说啦,哪家的船不是破船呢?”故事涉及学界职场特点很少,但揭示学界中人在婚姻家庭方面的人性。 中篇小说《老孟的暮春》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8 年 7 期,转载于《中篇小说选刊》 2008 年 5 期和《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2008 年 8-9 期。标题中的暮春是写老孟的中年,但其实更是写追求老孟的几个中青年女人。 《老孟的暮春》中的男主人公老孟是学界中人,师大的副教授,其貌不扬,木讷窝囊,曾经被学生赶下讲台。 42 岁那年,他相貌平平的 40 岁妻子朱梅居然与他离婚跟一个年轻非洲留学生走了。他的邻居马芳老师向把表妹介绍给老孟,马老师的丈夫是孙东坡,显然只是与《鱼肠剑》中的男主人公同名同姓,但不是一个人。表妹陈朵朵,小学教师, 36 岁的美女,离异有儿子。为此马老师把老孟和陈朵朵都约到家里打牌。她本来想约吃饭,但老孟没有兴趣。老孟喜欢打牌,但牌技和反应都差,除非找不到人人家不带他玩。先用打牌约老孟的其实是经济学系的江雪雪老师,她要把住在家里的妹妹江小白介绍给老孟。江小白是妩媚妖艳,婚史不详,过去在南边漂着,去年在住到姐姐家。“该读书时不正经读书,该恋爱时不正经恋爱。”小白甚至与姐夫也要暗度陈仓。老孟在马芳家打牌,不来江雪雪家,她有些着急,自己登门去请老孟,结果遇到了 40 岁的女博士沈单单,她曾与副校长周文有绯闻,一直单身。找老孟是推荐自己的保姆小青也帮老孟干家务。以后,她也以找小青的方式,到老孟家。“老孟幸福得如春天的花儿一样,保姆小青料理他的物质生活,马芬和江雪雪料理他的精神生活。他几乎到达了他人生的理想境界。”几个女子都用心拿下老孟,但他们不理解“老孟对女人的一贯态度。”“老孟这方面奉行的是‘二不主义’:不主动,不拒绝。”“当年他和朱梅就是这样过来的。朱梅亲他,朱梅抱他,朱梅半夜里敲他的宿舍门钻到他的床上,朱梅挽着他的胳膊去领结婚证。当然,两人的关系每上一个新台阶之前,朱梅其实都等了老孟许久的,有时一个月,有时两个月,等得朱梅心急火燎,等得朱梅恼羞成怒,也没用,人家老孟依然没事人一样的。”离婚后的老孟与几位女士的胶着状态维持好久,都没有结果。直到有一天,小青在擦灯时跌入老孟怀里,两人结成秦晋之好。小青找沈单单辞工,她就知道了。陈朵朵和江小白还一直不知道。只是邻居孙东坡发现小青“一天比一天鲜艳,一天比一天妩媚。他和小青在楼道上擦肩而过的时候,甚至能听到她体内花瓣次第开放的声音。”由保姆变师母,自然会带来全方位的改变。 这篇小说以离异中年男人在婚姻市场上的炙手可热,说明大龄单身女子对婚姻的向往。“男人可以先要江山再要美人,或者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而女人却不行的,女人的事业再飞沙走石,在别人眼里,也是海市蜃楼,繁华是假繁华,热闹是假热闹。女人一老,江山弹指即破。灯管笙歌,戛然而止。满树花朵,委于一地。女人的江山其实是男人。男人才是女人铁打的江山。”事业强的女性尤其委屈。“和男人一样刀光剑影戎马倥偬,到处攻城掠地,而别的女人,却翘着兰花指,四两拨千斤,只回眸那么一笑,人家就倾国倾城了。”其实这种委屈未必有道理。回眸一笑,倾国倾城,要有颜值韵味还要有情商襟怀,并非人人可以胜任。至少我自己觉得,还是“刀光剑影戎马倥偬”更容易些。此外,这是十多年前的小说,背景是省城高校,不知道是否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更不清楚是否还是现北上广深这类大都市的情况。就我个人非常有限的个人接触而论,似乎并非如此。无数单身男女,行止自如,云飞风起。 中篇小说《姹紫嫣红》发表于《小说月报 · 原创版》 2010 年 5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2010 年 8 期和《小说月报》 2010 年 9 期。 《姹紫嫣红》不是学界小说,是作者另一场景辛夷街的故事,多少与作者的故乡生活有关。因为不是学界小说,所以没有读过其他辛夷街故事。姹紫和嫣红是孟婵娟和老顾的两个女儿。姹紫是学霸,考取省城的大学又读了研究生,毕业到市图书馆工作,后来当了采编部的主任。嫣红是学渣, 5 年的小学读了 7 年还没有学好,高考前逃学在西门卖服装。小学语文老师孟婵娟和小学数学老师老顾一直以姹紫为骄傲,好东西给她吃,家务嫣红做,嫣红也喜欢,正好可以不读书学习。姹紫拒绝了教育局局长的公子,与同事其实是下属来自农村的帅哥孙彦恋爱结婚,没有房子住在老孟家自己的闺房里,让妹妹嫣红睡阳台,而且在没有孩子前并不交伙食费。嫣红打工了就交伙食费,而且很不少,几乎够全家的开销,她算术不好。姐姐结婚住家后,她干脆住到店里,被辛夷商业局副局长兼西门商业城老总李北岳收为外室。出钱帮她开了自己的店,收入很不错。嫣红不仅在姐姐小产时能以李的名义托人帮忙,而且在姐姐买房缺钱时也有实力和善意补齐缺口。随着时间推移,老顾夫妻对两个女儿的看法多少有些改变。不管作者本意如何,小说确实渲染了金钱的力量,商业的力量,以及自然资源商业化的潜力。在些力量其实也体现在学界。传统观念中,智力的商业用途值得鼓励,而颜值的商业用途就受到谴责,这真有道理吗? 中篇小说《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发表于《十月》 2010 年 4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0 年 8 期和《小说月报》 1010 年 9 期。 《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渲染文学理论博士顾言从经济学观点处理婚姻和家庭。顾博士自己是帅哥,其妻子陈小美其貌不扬个子也小,但朴实无华,而且做得一手好菜。陈小米 ( 《梨园记》 ) 、陈小摇 ( 《蝴蝶》 ) 、陈小美,陈小 x 似乎是其貌不扬女子的系列代码,不知道陈家怎么得罪作者了。满足顾博士主要的求偶理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认为后两句更重要,而陈小美满足。在陈小美之前,他的第一个女友是外语系的美女沈华,有舒淇的嘴和叶玉卿的胸。补充背景,舒淇的嘴在荧幕上不难看到,叶玉卿的胸或许只有我这代人才看过,例如《情不自禁》《我为卿狂》《卿本佳人》和《与鸭共舞》等。沈华锦衣玉食,他自知负担不起,两人分手。第二个女友是师妹姜绯绯,有精神追求,爱风花雪月,也受不了顾言在外面租房同居要分摊房租,就以顾不喜欢叶芝为理由分手了。五年前顾博士被引进师大,校长特批他妻子也当了教师。夫妻分工,妻子不仅包揽家务,而且干批改作业之类力气活,丈夫则写文章报项目都带着妻子。这种比较优势的发挥,显著提升了家庭的效率。他们还住在学校条件很差的宿舍里,艰苦些但省了钱也省了时间。最后验证并丰富了顾博士婚姻经济学的是大三的美女学生鲍敏。顾言对女学生从来不多看一眼,鲍要试试自己的魅力。她帮顾言改卷子带孩子做家务,长时间后总算等到顾博士酒后失态,两人相拥,被邻居撞见。鲍敏有意为许广平,但顾言坚决不当鲁迅。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顾陈夫妻两人全无芥蒂,比过去更恩爱。顾言跟系主任陈季子解释,“一个男人怎么能轻易离婚呢?离婚是最彻底的破产,这太不经济了。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和鸟一样,衔泥结草,好不容易有一个巢了,自己又让它破碎,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篇也反映了研究职业化的过程。传统上,研究是闲暇活动。所以完全能理解小说中师大的传统,“做学问嘛,要等闲做了,才有格调,整日吭哧吭哧地和民工一样,算什么本事?……基本代表了中文系对努力搞研究的同事的态度。”职业化的学者,既是脑力劳动者,也是体力劳动者,像顾言那样。“本来大学老师,完全是脑力劳动者,从事的是精神领域的工作,但顾言却把这劳动变了性质,生生地从一个脑力劳动者变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一星期上二十几节课,那劳动强度,绝对不比在工地上搬砖头的民工弱。”当然,顾言不是民工,有他自己的方法论。“做学问是不能追风的,最好要逆风而行,别人向东,你要向西;别人向南,你要向北。观点不一定正确——搞文学,又不是搞科学,有什么正确不正确的?关键是创新,要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精神。” 或许在文人眼里,顾博士的经济学简直是笑柄,但也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凡事都有代价,娶美女或才女也不例外。能否付得起?是否愿意付?尽早想清楚其实是负责任。这也不算是顾博士的原创。例如,通俗读物《一个经济学家给女儿的忠告》分析得很清楚,“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要嫁一个天下最好的丈夫。……一个理想的丈夫往往是代价高昂的奢侈品。大多数这种代价高昂的奢侈品结果都证明是个错误。” 中文系的同仁觉得顾博士甘于清苦生活为有毛病,这真是少见多怪。本朝前三十年,“先生产,后生活”曾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而且高积累低消费也是提升经济的不二法门。这些实质上只是个人偏好不同。就像那个著名的寓言《 蚂蚁与蝈蝈 》,既不能说蚂蚁明智蝈蝈愚蠢,也不能说蚂蚁庸俗蝈蝈高雅。 这些小说多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虽然《蝴蝶行》和《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有学界小说的成分。也不是通常的校园小说,发生在大学尤其是学生之间的情感故事。这些小说关注的是大学老师的婚姻家庭故事。就算是谈情说爱,也只是为了缔结婚姻或者补充婚姻。就是不说典雅流畅的语言,这种选材和角度也颇有新意。与作者其他小说类似,这些小说勾勒出学院生活的若干侧面。虽然侧重于情感婚姻方面,但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学界生活。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 1990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后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已经谈过《鱼肠剑》《郑袖的梨园》《梨园记》,还有《上邪》《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以后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浮事新人换旧人—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Mech 2019-2-22 18:02
《大学城》初版于 1987 年, 1998 年作为《大学三部曲》之一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我看的是 1998 年版本。作者标注 1984 年暑假至 1986 年暑假三改于上海。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1984 年 ( 小说中提到,“打倒‘四人帮’才八年” ) ,地点是上海沪江大学,有些像作者就职的复旦大学。所谓大学城并不是现在所理解的几所大学的聚集区,只是城市化的大学校区。 小说主要是学界故事。男主人公是 55 岁的副校长李若光,那种高大全的人物,无私无畏的改革派。他要面对的是学校人事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事情。贯穿始终的是新副校长的选拔。在他出国时校长会议决定是中文系的副教授史侃,他要推荐还在日本留学的博士郑小奇,他的老友已故著名教授郑明奇的儿子。其他还有人员分流的确定。他力主流动出部分教师支援薄弱学校,但中文系主任裴正卿则打着改革的旗号,乘机赶走了对他有威胁的教学骨干。另有新进人员的遴选等。教学方面的事情是对写作课上一位老师教学方法的评价等。 李若光的对立面除了史侃和裴正卿外,还有意见相左的 70 岁的著名教授、副校长邹大曙。另有几位上级领导,李的老上级也是参加革命的领路人, 66 岁的校党委书记孙升强,个人作风没有问题,但跟不上形势,谨小慎微,只等着退休。在医院住院的老校长,基本没有出场。直接领导是 67 岁的市委文教书记郝良,他丈夫是中央领导,属于仍保持工作热情的好领导。还有大学过去的老领导,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路晔,好像有些官僚。 小说也涉及人物的感情纠葛。李若光的妻子肖仁瑾是他年轻时的狂热追求者,在小说中属于比较庸俗的领导夫人。他们有儿子李子炎在外地工作,女儿李静在国际政治系读大二。李在昆明做地下党时,有恋人秦庄。秦的自传体小说《金银花》在出版社编辑郑淑贞手里编辑加工,她给李先睹为快了。郑淑贞是郑明奇的女儿,也是史侃的前妻。秦庄一直独身,领养了少数民族的儿子刀德坡。李静对刀德坡的室友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吕赛阳有好感。他们的感情发展或许是下一部《大学恋》的主题。郝良的女儿丁茜是李若光的秘书,正与中文系教师孙昂,孙升强的儿子,谈恋爱。还有几对跨国情侣。邹大曙的妻子妮娜是德国人,当年邹留学德国时结婚。中文系副教授陶玲君丈夫是苏联人,中苏关系破裂后回国,但并没有离婚。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柴敏仪的女友是法国高级进修生罗纳,罗纳在法国曾与前男友同居多年,使得柴敏仪广受议论,还落选了校党委委员。 小说还写了学术不端行为。史侃剽窃,把秦庄讲稿中的内容写进自己专著。裴正卿和史侃以修改同事作品为由,强行署名而且在原来作者之前。还有让学生帮忙收集资料等。 当年的文化氛围还是很有时代特点。学生倡议“反出国热”,受到学校和市领导的支持。市文教书记与写公开信的几名学生座谈。大学二年级学生,觉得《傅雷家书》里面有许多错误观点,特别是否定了信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国外”受到高度推崇。开篇就是李副校长访美归来。结束时,选拔郑小奇当副校长,他给中央领导两封信,在内刊上发表。其被赞赏的关于教育的高论无非是,“我们正处在教育改革之中,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打破‘一刀切’,改变我国普遍存在的‘满堂灌’的落后现象。 (p.373) ”现在大概中学生也能说。所写论文《试论我国传统观念与改革》的中心思想无非是,“我们国家过去屡犯错误,今天改革中又发生重重阻力,追其根源,主要是几千年来所遗传下来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 (p.373) ”有些武断,而且也很皮毛。 小说明确写道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不同。这似乎应该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从小学到中学,老师总是像父母一样,关心同学,体贴同学。进入大学后,大学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好课就走,很少和同学接触。 …… 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主要表现在知识传授上,大学与中小学特点不同,要求应该两样。老师们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教学作风,和丰富渊博的知识,把学生带向科学文化的高峰,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是最可珍贵的。 (p.153) ” 如果说不足,我觉得故事比较老套,人物形象比较模式化。特别是,把思想观点与个人私德捆绑过紧,反面人物学术不端而且私生活混乱。另外,我个人感觉,校级领导层面的描写,想象的成分居多,当然我也没有什么依据。例如副校长的任命不应该是学校层面所决定,又例如副校长还有秘书,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似乎觉得,作者在见识方面似乎仍然停留在所写八十年代早期的平均水准上。如果我读大学时,看到这部小说,大抵会颇多共鸣。 作者袁越 ( 曾用名袁开业、何聪 ) , 1935 年出生于浙江, 2004 年逝世。 50 年代中期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在大学从事文学教学和写作工作,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NODYCON2019开幕式
热度 1 Mech 2019-2-19 07:40
NODYCO2019 的开幕式按预期在 圣伯多禄锁链殿 举行。巨大的屏幕,遮挡住了后面的主祭台及下面的圣髑盒,有些不像教堂。有摩西像的尤利乌斯二世陵墓也若隐若现。陵墓仍对外开放参观,只是会议所在中间区域不能入内。我对名入座,在第三排,也是我平时在教堂观光时喜欢的位置,“三生万物”。座位很不舒服。前排下跪用的木板很宽,不好意思踩上去,感觉脚无处放置。 欧洲人办的会,开幕式往往繁文缛节,与炎黄子孙五十步百步之差。大会主席瓦尔特先致开幕词。客套话之外,有些统计信息。 402 人,大会报告 1 场, 3 位报告人。分会场报告 68 场, 372 个报告, 163 位主持人,我主持两个分会场,不知道算一位还是两位主持人。另有 17 个墙报。参会者来自欧洲最多,其次亚洲,都超过了三成。最少的是非洲,只有 1% 。 接着是艺术系一位博士作个关于米开朗基罗摩西雕塑的简短报告。我刚 重读《弥盖朗琪罗传》 ,也看过《摩西》的背景资料,因此对我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信息。比较有意思的是,给出了尤利乌斯二世陵墓不同的设计草图,虽然我知道后来大大缩水,但听了报告知道如何缩水。另外,提到弗洛伊德的《摩西与一神教》。这本数我有汉译本,以后可以重新看看。 随后是意大利科学与教育部副部长的视频发言,也是位教授,像是讲话,不知道有没有稿子。学校校长讲话,学校研究和创新副校长讲话,工学院前院长和前系主任刚获批的荣休教授讲话。都是客套话。前院长的办公室就在我隔壁,曾主动与我聊天。后来知道他过去是院长,更觉得关心群众,确实像领导。 开幕式的文艺表演是罗马大学教师的弦乐四重奏。德沃夏克的作品,过去没有听说过 ( 不是没有听过,只在音乐会上听过《自新大陆》,是压根没有听说过 ) 。除了优美之外也没有什么特殊感受。 开幕式上最有意思的要算 Rega 教授主持追忆 Nayfeh 教授的活动。放了段 Nayfeh 的视频短片。过去知道他是约旦移民,不知道他真是穷孩子苦出身,母亲文盲父亲半文盲,破产边缘的农民。他只身到美国求学,成为名教授,儿孙也全是博士。那真是“美国梦”的缩影。我看着 Nayfeh 教授的故事,想到弗里德曼夫妻书中的话,“千百万人不堪忍受苦难和暴政,被自由和富裕的生活所吸引,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来到了美国。他们踏上美国国土时,并没有发现黄金铺的路;生活也不象从前想象的那么好过,但他们确实获得了自由,获得了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机会。靠着苦干、精明、节俭和老天爷的保佑,大多数人实现了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我见过 Nayfeh 教授两次,分别在美国和波兰的学术会议上。 2002 年美国那次就是这个 NODYCON 会议的前身, Nayfeh 教授还送我本书。 Rega 教授也是不久前获批的荣休教授。后来在会议委员会成员和大会报告人的晚餐会上, Rega 教授吐槽说,在意大利语中,荣休 (emeritus) 的意思就是快要死了。 会场极冷。大而且阴,没有任何取暖。我只穿了薄衬衣单外套。加上 3 个大会报告,冻了整个上午。似乎感冒难逃。如果侥幸无恙,全赖日行万步的锻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Mech 2019-2-17 03:34
在飞往罗马的航班上,看了电影《使徒保禄 ( Paul, Apostle of Christ )(2018) 》。应该说对我这是很应景的电影。罗马的城外圣保禄大教堂是罗马教廷的四大特级圣殿,去看过两次。城内圣保禄教堂从门前走过多次,但还没有进去。准备去看看。 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背景是尼禄皇帝纵火焚毁罗马城后迫害基督徒。基督的使徒保禄被监禁。希腊医生路加 ( 《新约·路加福音》的作者 ) 到监狱探望他,并记录他的谈话。这样穿插一些回忆,保禄由基督教的狂热迫害者变成坚定的使徒。路加一度也被监禁。监狱外的基督徒,在是否离开罗马的问题上有分歧,想得到保禄的指令,但保禄坚持让他们自己判断。另外些基督徒要用暴力劫狱救走保禄和路加,但他们反对暴力也拒绝离开监狱。监狱长慢慢转变了对保禄等基督教徒的看法,由敌对者变成同情者。结束时,路加记录保禄口述的《新约·使徒行传》完稿流传,罗马基督徒离开罗马城,保禄从容就义。 如影片所彰示,基督教的那些早期信仰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一个充满邪恶和暴力的黑暗世界里,如何自处?圣保禄给出的回答就是“爱”。这也算是大道至简。《新约·哥林多前书》中那段箴言 ( 有删节 ) 成了影片中对白: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It does not envy, 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proud. It is not rude, it is not self-seeking, it is not easily angered, it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It always protects, always trusts, always hopes, always perseveres. Love never fails. 那些否定性的描述,按电影的说法,也是有具体所指。当然,这其实也是华夏圣贤的古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 。” “ 仁者无敌 ( 《孟子·梁惠王上》 )。 ” 从影片看,“爱”和“信念”之外,还需要技术能力。监狱长对基督教的同情,主要是希腊医生路加治愈了他的女儿,而此前不论是罗马医生的诊治还算向罗马诸神的献祭,都无力挽救他女儿的生命。世俗些看,“爱”也许能战胜一切,就像水滴石穿。但这个过程可能极其漫长。因此,菩萨心肠之外,还需要霹雳手段。如在影片中,如果基督没有用一道强光暂时照瞎了扫罗的眼睛,他能不能从基督教的狂热迫害者变成坚定传教者?或者说,这种转变需要多长时间?更不用说,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后,也会用极刑对付异端。 影片还强调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这似乎体现了宗教改革后新教的精神,多少有悖于罗马教廷的正统教义。罗马城中的基督徒一直在争论是留下还是离开,他们期待保禄的指示,但保禄让他们自己决定。 任何新兴的力量,例如但不限于基督教,在兴起之际,都是解放的力量。监狱长曾对这种力量不以为然,罗马人天生就是自由人,也就是并不需要解放。但他女儿的病情,粉碎了他的骄傲。基督徒自称,关心这个世界,但并不想统治这个世界。但事与愿违,解放的力量,如果成功,总要变成统治的力量。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那些新兴的力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总体上,电影似乎不应该很吸引人,故事比较沉闷,在《新约》中都有记载。女角色很少演员也不靓丽。但电影自有内蕴的力量,就是所谓信念的力量。这种力量有震撼人心的感召力。至于这种信念是来自基督信仰还是其他,或许并不重要。影片结束上,字幕说该片是献给因信念而受苦的人们,这其实也不局限于特定宗教。当然,影片中信念的对手是强权和暴力。如果是怀疑或理性,胜负或许是未定之数。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山有恨销人骨—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Mech 2019-2-15 01:01
阿袁的小说集《梨园记》 2014 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收入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小说集包括《梨园记》《汤梨的革命》、《小颜的婚事》、《鱼肠剑》、《苍蝇之二》、《郑袖的梨园》六篇小说。都是发生于校园中的情感婚恋故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界故事,甚至也不是那种言情的校园小说。中篇小说《鱼肠剑》已扩展为长篇小说出版单行本,过去谈过,《 求荣争宠任纷纷 》。这里就不说了。以下只说《梨园记》《汤梨的革命》《小颜的婚事》《苍蝇之二》和《郑袖的梨园》 5 篇。故事发生在某省城的师大,除《小颜的婚事》外女主角都是文学系的教师。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作者没有说,而且也不太重要。从各故事发表时间推测是 2005 到 2010 年之间吧 ! 中篇小说《梨园记》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9 年 5 期。梨园过去是指戏班子,现在成了对戏曲界的别称。不过这部小说与戏曲界没有关系,似乎是用“梨园”在指小说中的学界男友逢场作戏。 师大八男四女 12 位老师暑假到英国进修英语。有故事的是四位女老师行政机关的姜如、文学系的陈小米、艺术系的吕青红、经济系的吴梅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男老师。当然,男女之间仅是逢场作戏派遣寂寞。“都是三十好几有家室的正经男人,对外面的女人,并没有多少意图的。即便有什么风月心思,那也多是精神上的风月,是自吟自唱的那种,没有胆量付诸于行为的。 (p. 9) ”吕青红以服装在伦敦刮起中国风,先向体育系的胡非献殷勤,但很快与老外阿莫尔搭讪上,“出双入对,厮混在一起。 (p. 12) ”“来日不多的关系容易让人放纵,让人沉溺,想到不久就要分手了,苟且的偷欢便升华了,成了生离死别的爱情。 (p. 20) ”姜如与带队的人事处王大元处长有了私情。体育系的胡非本来对陈小米有些意思,但没有回应,与吴梅过从甚密,但吴梅其实对大家都很亲密。陈小米最后只好与机械系的马理智结伴出游。两个月后,他们乘飞机归国。 小说的女一号应该是陈小米,她具有那种健全的女性理智或者说生活常识。“政治这玩艺儿,简直连妓女也不如的。妓女是开门做生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脏也罢,贱也罢,明着来的,虽也无耻,却是坦荡的无耻。而政治呢,却是又做婊子又立牌坊的,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袖里袖外,遮遮掩掩,这样的作风,陈小米更看不上。读了书的男人真是奇怪,明明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却个个爱以天下为已任。可天下是肉食者的天下,和你们这些青衣书生有什么相干呢? (p. 9) ”确实,从健全的常识看,许多知识分子不仅想入非非而且入戏太深。她也有常见的女性趣味。“身边活色生香的八卦远比政治有意思,比学问有意思。 (p. 10) ”别有一种魅力。至于与她搭戏的男角,“马理智表面上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不通款曲,但其实呢,也是个精细的男人,看女人看到骨子里,既不会被姜如的睡衣所迷,也不会被吕青红姹紫嫣红的皮相所迷,而陈小米的好,是三秋桂子的那种好,是十里荷花的那种好,不招摇、不喧嚣,正合马理智这类男人的意。 (p. 24) ”典型的务实理工男。 中篇小说《汤梨的革命》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9 年 1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09 年 2 期和《中篇小说选刊》 2009 年 2 期。标题有些无厘头,让人联想“汤武革命”。商汤王和周武王暴力推翻夏和商,也泛指武力推翻前朝。《易·革·彖辞》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在《汤梨的革命》中,汤梨是女主人公, 36 岁,研究魏晋文学的中文系教师,她的革命是次玩火自焚的出轨。在家里,她的丈夫周瑜飞不太关注她,虽然他自己没有任何绯闻。汤梨本属于聪明机灵的女子,争风吃醋都别具一格。“别人以言语为剑,舞得天花乱坠风生水起,她反着来,以不言语为剑,端的是月白风清万籁俱静。 (p. 53) ”在一次阅卷中,她认识了 32 岁的外校同行孙波涛,答应帮助他介绍女朋友。他本来有女友杜小棵,后来她嫁给了一位外科主任,但两人有时仍滚床单。汤梨把《鱼肠剑》中的女主角之一齐鲁 (32 岁单身女博士 ) 介绍给孙波涛。交往过程中,齐鲁滔滔不绝地给孙和汤上课,自己感觉却很好;主动登门,投怀送抱,但孙没有接;考虑结婚,但孙并没有求婚,齐鲁自己四处看房,准备婚房了。殊不知汤梨和孙波涛从开始就暗度陈仓地玩起了暧昧,两人先心照不宣,再言不及义闲聊,进一步约会,后来直接上了床。“汤梨还是扛着齐鲁这面旗帜。但这面旗帜已经惭惭演变成了帷幕。帷幕里面是汤梨和孙波涛。帷幕外面是周瑜飞和其他人。 (p. 69) ”杜小棵虽然已经与别人结婚,但有本事搅黄孙波涛的所有女友。她发现汤孙两人关系后,到学校举报,大家发现汤出轨了齐鲁的男朋友。邻居 39 岁的陈青,“是哲学系最年轻的女教授,也是哲学系资格最老的离婚单身女人 (p. 27) ”,因为丈夫出轨而离婚。她本来就嫉妒年轻美貌的汤梨,虽然她们似乎是朋友。她也警告过汤梨,严肃的丈夫其实更可怕。“男人的守身如玉,原来也是女人的丈二白绫。 (p. 70) ”最后,陈青以辟谣的形式把汤梨出轨的事情告诉周瑜飞。他在书房中闭关一个月,决定离婚。小说结束时,“汤梨在陈青家,哭得梨花带雨。 (p. 73) ” 从学界小说角度看,《汤梨的革命》多少也展示了教学研究型学校的研究压力。学校重视,“一篇 SSCI 论文奖励一万,一篇 CSSCI 论文奖励两千。 (p. 51) ”系主任陈季子每次开会都提科研。汤梨本来教学很用心,后来发现学校不重视。在她看来,“这个学校的领导真是疯了,他们学校不是教学科研型学校吗?教学在前,科研在后,现在怎么本末倒置了?那么不惜血本地奖励科研,可对教学,却一毛不拨 (p. 52) ”。齐鲁则完全看不起纯教学的教师,“就那一门两门课,多年来翻来复去地教。和农民种他的一亩二分地,和家庭主妇打理她的方寸厨房,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她们在学术上不思进取。不读理论书,也不写学术论文。这样的女人,有什么思辨能力呢 ? 有什么分析能力呢?看问题只能看表层。听言语也只能听表面的意思。 (p. 42) ” 值得一提,与《鱼肠剑》中齐鲁在上海读博士研究先秦文学然后去北京做博士后不同,《汤梨的革命》说齐鲁是在苏州读的博士,研究的是明清文学。在作者系列故事中,齐鲁是剩女女博士的总称,作者似乎懒得为她们一一想给名字。这个名字没有女性特性,有些所谓“第三种人”的意思;“齐”“鲁”都是文明古国,如那些女博士年龄偏大。“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 《论语·雍也》 ) 。” 在这个故事中,齐鲁“整个人,就如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章。文章的语句是通顺的,没有错字,也没有语法错误,甚至标点,也都是对的。然而这全没用。依然是篇平庸的文章,人看过了,和没看过,结果是差不多的。 (p. 40) ”而且执迷于学问不通人情。作者似乎没有博士学位,因此能超然地吐槽女博士。 短篇小说《小颜的婚事》发表于《百花洲》 2010 年 4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0 年 8 期。《小颜的婚事》是个盼婚求嫁希望以此改变人生的故事。女主人小颜高考落榜,住到师大的姐姐家,自费读了三年,在计算机资料室打工。姐姐本来也是师范大专生,随姐夫去了美国两年,就成了大学老师。小颜相貌平常,又只是临时工,姐姐介绍了“杨教授的儿子、周校医的弟弟、数学系的王侃 (p. 77) ”都没有成。姐夫最其貌不扬的研究生陈家良为留校一度与小颜关系火热,但留校没有成,也就散了。这时男主人公吴其上场,他 33 岁,在校图书馆工作,是马列部吴书记的儿子。因为恋上发廊妹,吴书记急于让他结婚。 29 岁的小颜在这场所谓恋爱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尊严,被轻视。在不断妥协中似乎开始进入状态,又遇到了漂亮而亲和的大学同学王小青,吴其的态度让她有些嫉妒。她听从吴的暗示,见面时带上王,但不告诉吴王已经结婚而且有了 3 岁的孩子,因为见过王之后,吴对小颜也更好些。作为预案,姐姐让她去见一个有 7 岁女儿的外科医生,老丑而且粗鲁,反而让小颜觉得吴其还不错。“将来的吴其是不是靠得住,小颜是不管的,小颜现在只顾得了眼前。尽管他们中间还隔着王小青,但王小青有什么好怕的呢?她甚至不会背了小颜单独和吴其约一次会,小颜是她的幌子,只要有小颜在,王小青就是没有出格的,就可以一边和男人喝着酒,又一边心安理得地当她的良家妇女,就像当年一样,和她周旋过的男人有多少呢?但她依然是守身如玉的好女孩。 (p. 91) ”元旦前,两家商量结婚的日子,吴其要求再等半年到五一,好赶上春暖花开。小颜认为,“半年正好,正是吴其从王小青那里回头的时间,当年男生们对王小青的迷恋不也都是半年左右吗?半年之后,没有不各奔东西的。是啊,就算这王小青再美,有谁愿意陪她捉一辈子迷藏呢?男人对女人的好,说白了,都是有念头的,念头没有了,那还好什么? 既这样,小颜就再等半年。 (p. 92) ”故事就此结束。 小说主题很古老,现实婚姻与理想爱情的矛盾。姐妹共同的信念,“女人嫁人,那是再投胎呀,嫁好了,前程锦绣,嫁坏了呢,就葬送了半生。 (p. 76) ”反面教材是姐姐的同学刘婵,“书读得好,人长得也是花容月貌,谁不说那是一只画眉鸟呢?二九年华的刘婵,那是三千宠爱集一身哪,可刘婵东不嫁西不嫁,却为了所谓的爱情嫁了个没读几天书的打工仔。画眉鸟终天落到了篱笆上,篱笆缠住了她的爪,她再也飞不高,飞不过姐姐这只麻雀。郎耕田来奴织布的甜蜜到底维持不了多久,贫寒的生活能摧毁一切,容颜、爱情、骄傲,到头来,干干净净,什么也剩不下! (p. 77) ”小颜还不是为了婚姻放弃爱情,而是从来没有过爱情。“是因为自己没有遇到爱情呢?还是从一开始自己压根儿就没有想要过爱情?没事的时候,小颜又会这样想,或许爱情是一只有灵性的鸟,你不想要它,它就感觉到了,所以怎么也不飞到你这株树上来。 (p. 82) ”这是个有趣的想法,至少是有趣的说法。 中篇小说《鱼肠剑》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9 年 1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中篇小说选刊》 2010 年 1 期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已经扩展为长篇小说并出了单行本,本系列丛谈已经谈过,《 求荣争宠任纷纷 》,这里就不说了。 中篇小说《苍蝇之二》曾以《俞丽的江山》为标题,发表于《小说月报》 2007 年 6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07 年 12 期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 年 1 期。“苍蝇”这个名称真让我费解,特别是我并没有读过作者的《苍蝇》或《苍蝇之一》。其实我也想不起来几种其他作者的同标题小说。萨特的《苍蝇》是以古希腊为背景的剧本。还有戈尔丁尽写人性之恶的长篇小说《蝇王》,也是苍蝇吧。 《苍蝇之二》标题虽然费解,但故事的脉络很清晰。本来还算恩爱的俞丽陈安夫妻,因为陈安女研究生的介入,产生了矛盾,让俞丽像在菜里发现了苍蝇那样恶心。力学专业的陈安本来不招女生,但俞丽与朱小七很谈得来,建议丈夫录取了她。朱小七其貌不扬,让俞丽没有感受到威胁。后来她感到朱小七爱上了自己的丈夫,并努力吸引他接近他。俞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抵抗,并且启动了旧日暧昧关系老孟,准备报复丈夫。陈安不仅在论文上让朱小七挂名,而且带着她一人去北京开会。感觉天塌地陷的俞丽难以自持,找来老孟,在家里做爱昏天暗地,但老孟妻子让他回家烧鱼头汤的电话,让她回到现实中。俞丽还是想夺回自己的江山,要与陈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准备做他没有吃过的咸鱼茄子煲。这个故事完全是从俞丽的视角看,因此陈安与朱小七到底如何,并不清楚。例如,发表论文有朱小七的名字,未必是挂名,也许学生对论文有所贡献。顺便一提,他们发表论文的期刊《力学杂志》完全是虚构,实际并不存在。至于带学生去参加学术会议,这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俞丽与老孟至少肉体上出轨了。俞丽本意只是守住自己的江山,却以攻为守,主动出击,这多少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如果说陈安有什么问题,就是缺少与妻子的沟通,没有及时答疑解惑。这或许也是理工男的通病。 中篇小说《郑袖的梨园》发表于《小说月报·原创版》 2008 年 4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08 年 10 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 年 10 期和《中华文学选刊》 2009 年 1 期。标题典出《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楚王幸姬郑袖”。 《韩非子·内储》和《战国策·楚策》都记载郑袖专宠善妒工于心计。在小说中,似乎说明同名女主人公居心叵测善于表演。 《郑袖的梨园》的女主人公郑袖是师大中文系的教师。故事开始时, 32 岁的郑袖不动声色地勾引 30 多岁的装修公司老总沈俞,在给他儿子沈杲但家教时。 12 岁时,郑袖当中学校长的父亲抛弃了卖豆芽的郑袖母亲,娶了她的语文老师陈乔玲,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她用自己的方式行侠仗义,击败上位小三。研究生导师苏渔樵,与妻子离异,娶了护士朱红果。她不动声色地勾引了苏教授,并给朱打电话,回家时正看到苏跪在上衣半开的女弟子郑袖旁。郑袖甚至不给朱红果忍气吞声的机会,坚决抓住苏,拆散他们的婚姻。郑袖的代价是也失去了正在同居的男友。她的家教雇主沈俞,抛弃了发妻就是沈杲的母亲,与叶青结婚。郑袖又要出手,击败叶青。她不仅对沈俞欲擒故纵,“知道一个男人的心思全在你身上而装作不知道 (p. 218) ”,而且摸清沈杲的文学趣味用文学争取他。她热切期待着最后与叶青的对决,“他们的关系要瞒着叶青开始,但决不能瞒着叶青结束的。——怎么能瞒着叶青呢?事情的起因是叶青,事情的结果也是叶青,叶青才是台上真正的主角儿。 (p. 219) ”不幸的是,叶青突然离奇地车祸身故,甚至暗示非正常死亡。这让郑袖失望而且惶恐。小说到此结束。 女权主义者不会同意,“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 ( 《围城》 ) ”。其实家庭的意义甚至大于职业。《苍蝇之二》把家庭称为女人的“江山”。这部小说集里写的都是这种“江山”的故事。“江山有恨销人骨,风雨无情断客魂。”《小颜的婚事》和《鱼肠剑》写打江山的如履薄冰,《苍蝇之二》写守江山的诚惶诚恐,《汤梨的革命》写了无事生非导致山河破碎,《郑袖的梨园》则是“打击侵略者”的快意恩仇。只有选作总标题的《梨园记》中的逢场作戏,多少有些无关江山的轻松,或许表示了逃离江山的刺激。这种刺激掌控不好,也会江山易主。 大学女教师的“江山”故事,当然也是学界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是不很典型不太符合学界小说常规的部分,也不同于单纯言情几乎无涉婚嫁的校园小说。小说所写的校园生活侧面,其实是我所最生疏。不仅经历少,而且也不太留意。例如,二十来年前与其他老师在美国英语教学培训半年,同学中似乎也有逢场作戏的出双入对。但我在第一时间脱队住到老外家里,没有与多数同学们一起住在宾馆。每天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除了上课见不到同学,何况上课也是分班,我读的快班总共只有 3 位一起的老师。正是因为从来没有留心,这些争风吃醋鸡鸣狗盗的故事,反而很新鲜很有吸引力。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高校教师情感婚姻题材的中篇小说,有些后来扩展或组集为长篇,如《鱼肠剑》 ( 中篇扩展 ) 和《上邪》 (3 部中篇构成 ) 。还有些小说结集出版,除《梨园记》外还有《郑袖的梨园》《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青椒初入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Mech 2019-2-10 06:14
德兰的长篇小说《真》,发表于《收获》 1987 年 1 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出版,为“求真三部曲”之三。“求真三部曲”补充修订后由北京出版社于 1998 年出版为《海外归人》,其中包括第三部分《求实》就是《真》。“三部曲”中,第一部《求》是女主人公廖凌之童年和海外求学的故事,《求 ( 第二部 ) 》主要是廖凌之回国担任英语教授后的职业和生活,第三部《真》写廖凌之的女儿廖晓凌的成长、求学和工作,最后约三分之一的篇幅她到西方语言学院教书,算是学界小说了,时间是 1981 年到 1982 年。 小说前两章写廖晓凌在童年和少年。她中学语文老师是其母亲同事鲁大姐的儿子司马根,也回顾了他们母子归国前在多伦多的生活。随后三章是该书主要部分,廖晓凌在伦敦求学,但重点是校外与母亲的朋友、自己的室友还有学校教授等的交往。反映了当时的西方人生活,以及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其中有钱的室友父亲讲他的经验,“下棋和做人一样,要 give before take( 先舍后取 ) 。 (p. 154) ”而只想结婚没有自己追求因此没趣的漂亮女子不被看好,后来嫁给日本人了。在伦敦还遇到其教父的儿子。她还没有相认的外公领她去了牛津,她母亲读书的地方。 最后三章是廖晓凌回国,到其母亲就职的西方语言学校工作,不过她母亲去波士顿讲学了。当时的学校状况现在也难以想象。“这个学院的人马,是三个‘二比一’。就是说,教职员和学生的人数是‘二比一’,职员,包括党政干部和勤工人员,跟教师的人数比是‘二比一’,开课的教师和不能上课的教师人数也是‘二比一’。 (p. 214) ”用位外教的话说,“一个小小的学院就有七、八位院长!教职工竟然比学生还多!外语学院的院长大都不会说外语!能说外语的宛院长,说的是十九世纪的英语!我们这些西方人,不管有没有资历,一来到这里就个个变成了‘专家’ (p. 218) ”。这些外教也不能随意与学生接触,只是讲课。廖凌之的三姑已经从院党委书记任上离休。这七位领导,还没有算空缺的正院长,而实际干活的只有一位,就是《求 ( 第二部 ) 》中作为丑角出现的苑俞夫,当了副院长,还兼着英语系主任。为保住这个兼职,在有系主任换人的民意时,赶紧放廖凌之出国讲学。苑俞夫的妻子,也是廖凌之的表妹,廖梅芝,现在是中文系的主任。后来得胃癌去世了。还有几位亲戚也在学院工作。廖晓凌提意见,“当领导的和做政治工作的同志,尤其要扩大知识面,无知不能领导有知,无知也不能教育有知。 (p. 228) ”这在过去是典型的右派言论了。 小说的重点其实也不是校园生活,而是廖晓凌在帮助司马根为待业青年等办夜校时遇到个年轻人萧地。他中学下乡返城后待业,顶替已故父亲当了中学老师,只能教体育。家境也清寒,母亲是小学教师,还有个妹妹。因为非常有热情,吸引了廖晓凌,比较主动地追求。但萧地有些不敢高攀,躲躲闪闪。两人在交往中。萧地的吸引人之处是有与她父亲赵孺山等一样的男人的笑声,“这是对命运嗤之以鼻的笑声,是和命运搏斗的胜利者的笑声,是给人们信心和力量的笑声 (p. 315) ”。不过,仅以个人才华而论,三代女性欧阳云、廖凌之和廖晓凌的男友似乎江河日下。这是否预示着知识女性的某种困局? 小说具有八十年代常见的那种奋发向上的主旋律。“人生是一份考卷,每个人一生都在答一份不同的考卷。考题有深、有浅。遇到困难的时候,与其抱怨题太难,不如尽最大的努力答卷。 (p. 235) ”我个人认同这种说法,但不认为这是种美德,最多只是种明智。但我觉得不能要求他人都这样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权利争取每张试卷难度相同。只是我这种人觉得,费劲去争取张容易的卷子,不如试试把难题解了。 读过“求真三部曲”,总体感觉作者还是比较天真,虽然也算历经磨难,仍然有五十年代人的天真。这种天真包括单纯的情感和简单的思想。已经说过的戴厚英的三部曲小说中,早期《 诗人之死 》和《 人啊,人! 》也有这种天真,但较晚的《 空中的声音 》就没有了,后面还有没谈到的小说就更没有了。这次重读,远没有 30 年前初读有共鸣。毕竟我自己也老了,难以与那种天真共鸣。 作者德兰 ( 本名熊德兰 ) , 1924 年生于江西。 194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北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任教。著有实用英语教材多种,包括语音、语法、会话、翻译、课本、单词记忆法等,我读过其中的两册语法,较为简明,也读过会话教材,主要是了解国外生活的信息。德兰从 1981 年开始小说创作,《真》是其第三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前三部小说统称“求真三部曲”。逝世年份不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戊戌年底读放翁《初归杂咏》
Mech 2019-2-3 18:18
偶然读陆游《初归杂咏》。不算佳作,只是颇有共鸣。 “早从学问求开益,晚悟文章要诋诃。”刚开始读书自是开卷有益。后来才知道需要批判态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个顺序很重要。“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批判性思维需要素材,否则就是抬杠了。如果只是想表现出聪明,留给自己的只能是愚蠢了。 不仅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每忆壮游成独笑,间逢老伴亦高歌。”看旅途拍摄的照片,也常有“独笑”的感觉。博客贴出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至于要建功立业,像在浯溪旁的石崖上铭刻《大唐中兴颂》,自然只是南柯一梦。诚如钱锺书先生所谓,“放翁诗余所喜诵,而有二痴事:好誉儿,好说梦。儿实庸材,梦太得意,已令人生倦矣。”因“千载浯溪石未磨”而遗恨,对“换尽朱颜两鬓皤”者,未免入戏太深,其实大可不必。 附陆游原诗 初归杂咏 陆游 换尽朱颜两鬓皤,流年如此奈君何! 早从学问求开益,晚悟文章要诋诃。 每忆壮游成独笑,间逢老伴亦高歌。 更余一恨君知否,千载浯溪石未磨。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极简欧洲史》
Mech 2019-2-2 10:43
厕上和枕上 ( 没有马上或车上 ) 读了本小册子,《极简欧洲史》。该书译自英文,原书是为澳洲大学生写的读物。只用了 12 万字的篇幅,鸟瞰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拿破仑之后的欧洲。 该书认为,欧洲文明是三个基本元素的组合。“希腊人的观点:这是一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基督教的观点: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日耳曼蛮族的观点则是:打仗是好玩的事。这些看似天差地远的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文明。 (p. 23) ”这个说法很通俗形象,但可能失之简单。在我看来,欧洲文明的源头无疑是古典世界、基督教和日耳曼蛮族。古典世界既包括希腊的理性也包括罗马的管理法律工程等,基督教除了拯救外还有信仰和希望,而日耳曼蛮族,更重要的可能是习惯法和分权制。尚武好战在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中其实也有,但习惯法和分权制,是蛮族所特有。 写历史很容易变成战争史,该书没有这个问题。谈战争不多,而且说到也是一笔带过。观念方面讲得很仔细。摘录了《几何原本》,列出了摩西十诫,介绍了牛顿达尔文的贡献,节录了古希腊伯里克利关于民主的演说,转述了李维罗马王国变成共和国的故事,还摘录了英国《权利法案》和法国《人类与公民权利宣言》。我个人喜欢这种史观,以及相应的材料取舍。文明人欣赏历史上的文明,非文明人欣赏历史中的野蛮。 该书结语分析了欧洲文明领先的原因。其一,对私有产权的保护,“‘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p. 224) ”;其二,分权和多元,“权力分散、遗产多元 (p. 226) ”。 对我而言,总体上是温习一番欧洲历史。如果说有新的启发,或许是作者所谓教皇和皇帝的对立,导致意大利和德国的邦国林立。这我过去没有想到,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该书有些常识的错误。例如, 170 页说圣保罗是第一任教皇,罗马圣保罗大教堂中有圣保罗铜像。其实圣彼得 ( 圣伯多禄 ) 才是罗马第一任教皇,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中有圣彼得铜像。圣保罗 ( 圣保禄 ) 也常见,罗马有城外圣保罗大教堂和城内圣保罗教堂,但其中都没有圣保罗的铜像。许多教堂都并列圣彼得和圣保罗的熟悉。最简单的判据,圣彼得拿着钥匙,掌管天国之门;而圣保罗持剑,有些像教会的护法。不知道是原著还是翻译的笔误。 总体上还是值得一读的小册子。基本观念符合现代文明,也有可读性。有些常识错误,其实也无关宏旨。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上,下)》
Mech 2019-1-30 15:06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分上下两册于 2018 年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近 90 万字分 101 节,上下册分别有 62 节和 39 节,每节用最前面的词或词组为标题。前 48 节和后 53 节分别发表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秋卷和冬卷。在冬卷正式发表前,该书就获 2018 年《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全书出版后又列第十五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暨第二十届《当代》文学拉力赛 2018 年度长篇小说五佳作品榜首,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年十五大好书第一名。估计以后会获茅盾文学奖。 小说当然是虚构,但虚构的素材也直接或间接来自现实。因此,索隐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有意思。《应物兄》的省份似乎是河南也不能排除山东 ( 都有近亿人口 ) ,主要省领导相继落马是在相邻的山西或河北。济州大学在大学排名榜上 80 名上下,差不多是河南大学的位置,但感觉济州应该是省城。至于故事的时间,根据书中有限的线索,应该在 2011 年到 2015 年之间。几个主要人物中,应物兄虚构的成分最大,甚至可以说现实中并无此人;但他在学界外的“成名作”《孔子是条“丧家狗”》,灵感无疑来自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解读《论语》的《丧家狗 — 我读《论语》》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那是本很不错的《论语》讲解,尤其在历史和社会方面。程济世的原型比较明显,儒学家杜维明,都是由大陆逃台湾再去美国; 80 年代起,他与程济世一样,在哈佛大学当教授,曾任东亚语言和文明系主任,又任哈佛 - 燕京社社长;世交之际他娶年轻 15 岁的艾蓓 ( 引发争议的《叫父亲太沉重》作者 ) ;小说中的程济世在四十多岁时 (1984 年 ) 与 20 多岁的潭淳一夜性有了儿子; 2010 年杜维明受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我个人不欣赏杜维明的观点,觉得远比例如余英时逊色,没有存他的书。小说中另一位高山仰止的双林院士,似乎有仍健在的何祚庥院士的影子;“物理学界现在通常把他看成是搞哲学的,哲学界的人又认为他是搞物理的。由于他经常对经济问题发表看法,所以他现在又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学家。 (p. 111) ”。其他学界人物一时想不出,政界商界想不出也不便说。 应物兄是小说的主人公。本名应物,出版商阴差阳错把作者写成应物兄,以此在社会上成名。应物兄是 81 届本科生,后来成为学校顶级教授乔木的博士生和女婿,也曾在哈佛程济世门下访学。在国内因为出版机构炒作在社会上声名鹊起。应物兄通情达理内敛平和, 总体上还算是现代意义上的职业学者儒学专家,既不是风流倜傥恃才傲物的传统才子,也不是学无所长大言欺世的所谓知识分子。可惜他面对的是需要职业政客处理的棘手问题。一筹莫展之际,驾鹤西去了。 小说的主线是济州大学要引进哈佛退休教授程济世,创建太和儒学研究院并任院长。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任命应物兄筹备研究院,并担任常务院长。为迎接程济世荣归故里,学校在省府和企业家支持下,准备恢复其故居程家大院并让他听到魂萦梦绕的童年蟋蟀叫声。这一切在省府层面上实际上是吸引以程先生学生为号召的美国企业家黄兴的投资。当年的故居已经找不到了,真正进行的是极其庞大的旧城改造项目,大企业家参与其中,顺便建新如旧地重造程家大院。昔日的蟋蟀济哥被认为已经绝种,在企业资助下以传统杂交和现代生物工程方法进行培养。为商业利益,要先证明济哥绝种再推出复原物种。学界商界都想往太和研究院安插人员,应物兄几乎只是傀儡。上面有常务副校长董松龄任执行院长,下面还有些卑劣小人任副院长。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画风突变。常务副省长和主管文教副省长相继落马,校长调任省教委副主任,董副校长继任校长仍兼研究院执行院长。应物兄也发现真正的颓败中程家大院并不在改造区域,而济哥实际上也没有绝种。事情走向不明时,应物兄车祸身亡,小说结束,留下了开放性的结局。 小说主旨其实不限于学界小说,而是以学界为视角或者以学者的想象力所写的黑幕小说或者谴责小说。从小说的谱系而论,与其说是《儒林外史》《围城》一系,倒不如说是《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一系。其中学者或知识人 自我 膨胀的官商学同盟想象,总让我联想起《废都》,虽然并没有此处删除若干字那种少儿不宜内容。我叹服作者的旁征博引,各种真的古籍,以及虚构的现代文献,还有草木虫兽的详尽说明。甚至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些许悲悯。只是我觉得还是少了些谦卑,仿佛学者仍是传统的社会精英。作者想必是理解学者这个行业,其特色如书中对子 (p. 57) 所谓学者行文风格 兴许似乎大概是 然而未必不见得 只是作者不想往这个方向开掘,而宁可展现更广泛是社会现象。 就写作的特色而言,最有新意的是应物兄具有的 “特异功能”,他内心中能进行旁人听不见的对话或发言。这样就不要写心理活动,也不用旁白解释。整个小说视角在变化。应物兄的视角或许最多,然后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也够其他人的视角。 具体说到大学中微观情形很少。小说告诉读者,校长在乎学校排名,要通过延清名师提升排名。理工科配备实验室太烧钱,不妨从人文学科入手。校长还要搞全英文授课。“教师的授课大纲都必须翻译成英文,提交给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聘请国际上的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评估,看是否融进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这还只是一个过渡,以后的教案都必须用英文书写,再过几年,就必须用英文授课。 (p. 479) ”这曾是北大改革的愿景,但对济州大学只是夸张甚至讽刺。学界描写不仅不多,而且也未必可以尽信。例如,说到给本科生讲课,“大部分学生都有智力主义的倾向,必须让他们感觉到那玩意很复杂、很难,他们才会服你,你才能把他们镇住。 (p. 73) ”这或许适合于文科课程。理工科基础性课程,往往是太难把学生吓住。又例如,说到研究生答辩,“你要么第一个上场,要么最后一个上场。前者的好处是,评审委员们人到了心还没有到呢,你说什么,他们都听不清楚,糊里糊涂就让你通过了;后者呢,几个小时下来,他们急着出恭,急着吃饭,你说什么他们都不会在意。 (p. 476) ”这是种可能情形,但也有相反情形,前后最严,中间随便。 乔木关于聪明是说法很有意思。“笨人哪能办笨事?笨事都是聪明人干的。 (p. 6) ”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些聪明人搞坏的。人啊,要么太聪明,不够笨;要么小聪明,大笨蛋。 …… 这样的人在高校里触目可见,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p. 133) ” 小说人物繁多,如果卷首有张人物表,或许有些帮助。人物关系网中,应物兄自然是中心。说来话长,以后有兴致再专门写博文吧。 小说似乎有多种象征。太和研究院多少象征了儒学的命运。而儒学的命运其实也象征于程济世的血缘后嗣和学问传人,以及程家大院的恢复,甚至济哥的存亡。总体上,读来并不乐观。本文标题,“一场春梦日西斜”不仅是应物兄的人生,也是太和研究院的命运,甚至是儒学的前景。以后有兴致也另外专述吧。 作者李洱,原名李荣飞。 1966 年生于河南济源。 1987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任教多年,后为专业作家,是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人物。曾担任过河南的文学期刊《莽原》的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副主任。过去说他的中篇小说《 导师死了 》和短篇小说《 饶舌的哑巴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欲读书之《应物兄 ( 上下册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梧桐应恨夜来霜—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热度 1 Mech 2019-1-26 19:11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空中的足音》是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继《诗人之死》和《人啊,人!》后的最后一部, 1986 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年出版。作者在小说结束时标注,“一九八五年元月十七日”。另外,写了后记,说明书稿 1982 年起草于广州,在安徽颍上完成初稿, 83 年在蚌埠完成二稿,然后在广州和上海间奔波,在汕头大学上课,到 1985 年完成初稿。所以小说中故事的时代应该在 81 年左右。小说中河口镇应该就是作者的故乡颍上县,而宁城从地理上推断就应该是淮南了,虽然淮南师范学院升级比小说写的年代晚许多。 小说基本是从女主人公云嘉洛的角度看。她在省城的 A 省大学与顶头上司中文系主任贺泰仁有些历史恩怨,贺刁难她。她调到了刚从师范专科学校升级的宁城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小学同学也是同乡的中文系代理主任容易对她的加盟表示欢迎。在正式入职前,云嘉洛回故乡河口镇,遇到了中学同学镇文化站站长蒋又和、镇小学校长何求等。到宁城师院后,又卷入已故校长宁家梁和现任掌权的副校长陶木然之间历史恩怨,以及两人在中文系的下属代理主任容易 ( 云的老同学也是到师范的引荐人 ) 和书记方汉三之间的矛盾,还有与方信任的教研室主任江瑞民的矛盾。她与容易渐行渐远,更倾向方汉三等人。云嘉洛的教学总体上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也能感受到与年轻人的代沟。特别是独身的她,与已丧偶的昔日老师孟跃如仍有些旧情,一度受到孟的儿子的极力反对。孟本人似乎也只愿意保持朋友关系。云嘉洛的新书出版,受到原单位上司贺泰仁的否定。容易也发表文章加以攻击。虽然校领导陶木然给了她支持,她仍然感到很失落,决定假期到河口镇开办文学讲席班,希望孟也同去。在孟的犹豫中,小说结束。 小说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学者或人如何在学界甚至社会上生存。“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没有遮挡的人都是吃亏的。 (p. 223) ”云嘉洛的老师也是准恋人孟跃如的对策是,“要学会在品德和学识都不如自己的人手下工作。 …… 不但要学会在德才不如己的人手下工作,还要使这些人相信,你对他不但毫无威胁和损害,还能给他增添光彩。你要让他们相信,你认为他来领导你是天经地义的。 (p. 346) ”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我的解读与原意可能有差别。在我看来,人们通常高估自己的品德和学识尤其是品德,不容易有客观的判断。主观上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其实可能是恰当的位置,甚至仍是偏高的位置。云嘉洛的校长陶木然建议她韬光养晦。“圣人韬光,贤人遁世。这样的古训是应该用心体会的。在大家都还没有变得透明的时候,你应该多穿几层衣裳,遮住自己比较透明的心。最好,再读一点儿老庄,学一点出世的哲学。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怀出世的思想,才能做入世的学问。不然的话,你就只能把生命消耗在许许多多扯不清的明争暗斗里,甚至被扼杀和夭折。 (p. 390) ”这其实知易行难。她的同学蒋又和忠告,“一个人对一切都不要要求太高。你不但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还应该知道,客观条件容许你干什么。作得到的,就拼命去作。作不到的,就想也不要去想。这样,你的心就安泰了。 (p. 421) ”他们自称,“我们这些生活在基层的人,什么事情经得多,见得多,容易习惯。一习惯,就什么也不在乎了。 (p. 420) ” 小说反映了当年大学的困境。“我们现在的教学还是墨守成规,内容陈旧,方法陈旧。学生不满意,发牢骚,说怪话,我们在培养 ‘poor’ ! poor ,贫困的人,可怜的人,知识的贫困并不比物质的贫困更好受些。当然也不能责怪老师。教师也为自己的贫困而苦恼。他们与文化、与世界、与创造性的劳动隔离太久了。 (p. 173) ”即使在今日,有些人仍然相信甚至还要说服他人相信,教师有责任心就够了。人们似乎认为,教师有本事培养学生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在我看来,研究对教学最大的意义,是使教师丰富自由,从而有“身教”的资本,而不仅是贫乏的“言传”。 小说多少也反映了当时大学或学术界的特点。“这个界、那个坛的,看起来都团结友爱,自由自在,实际上,都各有各的牢固的庙堂!要走进这个庙堂,不但要拜神仙,小鬼也要拜!小鬼有小鬼的逻辑:我干你不干,最好。我不干你干,最不好。 (p. 143) ”那时候资源比现在少,所以能干的人可能更不受欢迎。“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仅有是非,还有利害。 (p. 223) ” 作者的小说多少都有些自传因素,如《诗人之死》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死恋情,《人啊,人!》中女主人公的婚姻解体。《空中的足音》也不例外,女主人公云嘉洛著作遭到批判,以及媒体中猛烈的批判并没有得到她周围领导同事的认同,都与 81 年底《人啊,人!》所遭遇的情形类似。云嘉洛单身女性,昔日恋人去世,这些经历作者应该也会感同身受。云的反省,“我仍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要咬着牙,含着泪和过去告别。我不断地肯定自己,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我也许永远走不上一条通往幸福和光荣的路,却有数不尽的怀疑和痛苦。然而,也正因为这样,我才感觉到自己是真正地生活着,前进着。 (p. 182) ”“我所追求的已不是狭义的爱,而是广义的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亲爱。 (p. 212) ”基本上应该也是作者本人的心声。小说的主题,也是作者的信念,“生活当然会特别宠爱一些人,是他们无须付出代价就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但是,任何时候,受到宠爱的都只是少数人,多数人则必须在敲打和磨压中挣扎、奋斗,或者自生自灭。所以,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也只有少数人是不累的。累就累点吧!每一步都靠自己的双脚踩地,也许走出的路子更宽,脚印更正呢! (p. 422) ”以我现在的阅历,即使是所谓“特别宠爱一些人”也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努力,并付出代价。毕竟,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 标题“空中的足音”似乎衍自空谷足音,空谷足音已经难能可贵,空中的足音就更罕见了。也是就是所谓大音希声吧。整部小说的氛围,我看可以用李清照的词句描述,“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样,戴厚英的知识分子三部曲的三篇札记的标题,分别是三句宋词,红莲相倚浑如醉,回首向来萧瑟处,梧桐应恨夜来霜。由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苏东坡到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与小说从激情到迷茫的倾向也吻合。前两部小说《诗人之死》和《人啊,人!》分别反映知识分子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之中 的惊恐 或随后的反思,而《空中的足音》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平淡的“小时代”中的无聊和无奈。客观上,是知识分子还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职业角色,执迷于传统士大夫的幻想。《空中的足音》的影响远不如《诗人之死》和《人啊,人!》,这或许折射了时代的变化。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解开谜团—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Mech 2019-1-22 08:28
阿真的小说《女大学生》, 1989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名称听起来像校园言情小说,其实更是社会小说甚至黑幕小说。故事发生的学校在离泰安不远的古城近郊。古城有孔府孔庙,就是曲阜了。从已经有苏小明《军港之夜》 (1980 年首发 ) 和电影《佐罗》 (1978 年发行译制片 ) 受欢迎,以及学生热衷跳舞并受到压制等判断,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初期,虽然小说出版于八十年代末期。从女主人公年龄推断, 58 年 1 岁到故事发生时 23 岁,就是 80 年。很有可能是 78 级学生大二时。不管怎样,故事的具体学校和年度其实影响不大。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者也是女主人公为中文系女大学生龚碧莹。她与同学的交往,引出了性格各异的几个室友。宽宏大量善解人意的朱枚,风流性感广交异性的庄美华,高傲优雅独来独往的米雪,来自农村生活窘迫的小杜 ( 作者似乎懒得为她想个名字 ) ,大大咧咧口不择言的梁芳芳,性情温和整洁清爽的杨小虹。龚碧莹是班上团支部书记,与男生也有工作关系。关系密切的是把她当成妹妹但也冲突不断的袁志雄,他似乎暗恋米雪;还有有几分文学才气但幼稚软弱被人操纵的宣传委员宋杰,他在追求龚碧莹。龚碧莹还是被认为可能当校长的著名教授华夫的女儿,本名龚力群的华夫教授名气大得不可思议。“既是古汉语专家,又是现代文学的权威;还担任着古典文学研究会的副会长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工作研讨会的顾问; (p.40 ) ”与父亲最得意的学生系主任兼书记李纹过从甚密,与校团委书记邱芬也有工作关系。从龚碧莹的视角,能够看到较为广泛是校园生活。 小说的主旨并非是校园的莺歌燕舞,而是龚碧莹在解开历史谜团。谜团开始是自己为什么没有母亲,继母只是为了照顾她生活起居,与父亲分居。后来的谜团是米雪的自杀悲剧是否有人编导。这两个谜团相继解开。 58 年前,父亲龚力群是上海名牌高校的讲师,是美院毕业生阿芙是对恩爱夫妻,继母白玉莲当时是家里保姆。阿芙情同姐妹的同学邱芬与比她年长许多的先生没有孩子,邱芬夫妻与另一位年轻同事佟扬常到他们家,欣赏亲近小孩。因为佟扬被派出国,龚力群因嫉妒而及其烦恼,并与妻子有了矛盾。反右运动中,他不仅举报了佟扬和邱芬夫妻,而且让他们互相揭发。软弱的邱芬屈服,揭发了阿芙等,但也没有保住自己,夫妻被遣送青海。她后来反思,“任何人的悲剧,都不能单单看成历史酿成的。重要的是自身,是性格。 (p. 179) ”这也正是我读《一个探索美的人》时的感受。佟扬在胶东半岛的农场改造。阿芙精神病发作,治愈后自杀,临终前托付白玉莲照顾女儿。龚力群出国归来,为方便照顾女儿,也为家丑不外扬,续弦了保姆。举家从上海到了山东,并以笔名闻名,真名不大为人所知。具有戏剧性的是,佟扬和已经丧偶的邱芬先后来到了同所学校。佟扬还有可能取代华夫教授的学生李纹出任系主任。佟扬在农场时认识米雪,两人恋爱,但佟有妻小,因此不敢面对。几人同在学校后,李纹一直派学生监视佟扬和邱芬。邱芬感到了危险,调离走人。即将出国的米雪已经准备放手,但最后告别时失控,被李纹派遣跟踪的学生宋杰喊人。开始定佟强奸,后来米解释他们的关系,佟仍然不免牢狱之灾,米也被学校开除。在面对米雪出走可能自杀的关键时刻,有华夫教授直接授意,李纹以米雪已经被学校开除而置之不理。虽然龚碧莹自信已经解开谜团,但她的话没有人相信。只能先鼓励继母离开父亲,回到农村老家。随后自己也去农村找继母。以“让那个所谓生活的强者去向隅而泣吧! (p. 347) ”结束小说。尽管她自以为明白了,“人生不是童话,世界不是童话。 (p. 346) ”但这个结尾仍然是童话的风格。 巧合有些过多,但作者还算善于讲故事,悬念感强。因此比后来许多校园言情小说更高明些。但与那些故事编得差强人意的后继者也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就是女大学生追求想象中爱情时的义无反顾。美术系丁小慧在观音庙荒草丛中与男生做爱被学校开除;同学米雪追求已婚的教师佟扬,佟扬被判刑而米雪被开除;播音员朱晶不顾母亲反对坚持嫁给没有文凭的保卫干事。其依据或许就是一位男生所说,“爱情可以创造处光辉的前途和远大的理想,而仅有前途和理想,却不一定能获得美好的爱情。 (p. 137) ”或许真有年轻人有人会相信,特别在八十年代或者更早。世故些看,其实只是还前途还没有保障的聪明人洗脑异性以便能增加自己求偶的优势。 小说仍有些八十年代那种奋发向上,尤其体现在外文系大龄女生敏娜。孤儿敏娜结婚有女儿后离异,靠助学金和作手工活维持生计读大学,而且要读研读攻博。“人的生活,都有一条轨道,只要你走上去,就得一直走到底,否则,就会出偏差。我想,我当年选择上大学这条轨道是选对了,如今,我只能沿着它一步一步走下去。 (p. 124) ”虽然后来前夫再婚把孩子给她,她被迫退学,边工作边学习,仍要考研究生。“命运有命运的轨道,我也决不向它屈服。 (p. 199) ”女主人公龚碧莹则体现了八十年代精神的另一面,单纯的同情,天真的善良,对世界复杂性缺乏体认。 小说其实也有八十年代的局限,排斥独异,逃避自我。因此,离群索居不与同学交流的班上唯一非团员米雪只能以自杀退场。所谓离群索居,只是她在自己的床上挂了布帘,与其他同学隔开。我读大学时,也用布帘封闭自己的床,但并命运注意到室友有什么异议。现在的人,估计很难理解,她聪明漂亮,成绩优秀,生父是美国的有钱人,已经办妥了留学,与年长 20 岁的已婚老师恋爱的波折,竟然让她自杀。 小说有些叙事破绽或者说不完整。龚碧莹生母自杀前给她养母要求托孤的信中说她父亲害了 5 个人,其中一位周姓者小说中完全没有提及。另外,小说结尾处,说养母贡献了三十个年华,这个时间与前面的矛盾,除非故事发生在 87 年或 88 年。另外,五十年代高校教师不可能到美国留学,特别是学中文的,作者似乎对那段历史不清楚。 作者阿真,本名王洪荣, 1956 年出生于山东荣成。 1981 年开始发表作品,短篇小说《伞》获 1981 年山东省大学生优秀作品奖。 1982 年毕业于曲阜师大中文系。历任南市文联《泉城文艺》小说编辑、山东省作协《时代文学》 ( 曾称《山东文学》 ) 杂志小说组组长、《青岛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等。 199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国家一级作家。《女大学生》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还有多部长篇小说出版,但与校园无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
热度 1 Mech 2019-1-15 22:28
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 ( Cleopatra ) 是位很有戏剧性的历史人物。以托勒密王朝继承人的女王之尊,相继为凯撒和安东尼两位伟大的罗马领袖侍寝,并生儿育女。因此影响了当年的世界格局。用帕斯卡儿《沉思录》中的话说,“克莉奥佩特拉的鼻子,假如长得短些,那末世界的整个面貌都会改观。” 在意大利时,看到几幅以克莉奥佩特拉为主题的油画。想找些相关的书看看,居然没有。虽然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中凯撒和安东尼传记中应该有相应内容。先看了部莎士比亚的悲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 ( Antony and Cleopatra ) 》。偷些儿懒,看的朱生豪先生译的人民文学版《莎士比亚全集》,有些内容核对了牛津标准版的 William Shakespeare: Complete Works 。 开篇是安东尼在埃及首都亚历山大里亚与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寻欢作乐。传来罗马共和国种种威胁和安东尼其子妻子富尔维娅去世信息,安东尼不顾女王不快而回到罗马。与同为罗马执政官的屋大维·凯撒和莱必多斯结盟,并同意续弦屋大维之妹正在寡居中的奥克泰维娅。克莉奥佩特拉在埃及得知后震怒。三执政同小庞贝 ( 凯撒的对手庞贝之子 ) 达成妥协。安东尼征讨帕提亚后驻雅典。屋大维在罗马罢黜了莱必多斯。面对安东尼和屋大维两雄对峙,奥克泰维娅去罗马为哥哥和丈夫之间劝和。她一走,安东尼立即回到亚历山大里亚克莉奥佩特拉的身旁。战事终于不可避免。安东尼和屋大维两军在希腊西岸开战。安东尼固执地放弃陆上优势,选择在海上决战,埃及六十只战舰参战。海战中,克莉奥佩特拉所在的船掉头逃遁,安东尼所乘旗舰尾随而去。主帅临阵脱逃,舰队大败。安东尼回到亚历山大里亚后,一度想重整旗鼓。安东尼的陆军一度小胜,但埃及海军舰队再次避战,安东尼部下纷纷倒戈。屋大维派人招降克莉奥佩特拉,女王没有解决拒绝。安东尼震怒。克莉奥佩特拉讹传自己已死,安东尼殉情自尽,重伤未死。克莉奥佩特拉躲入反锁的墓室,和临死的安东尼诀别。屋大维派人安抚女王,其实准备把她带到罗马,在自己的凯旋游行中作为俘虏示众。克莉奥佩特拉在自己的陵墓中,用尼罗河特产的剧毒小蛇自杀。屋大维允许克莉奥佩特拉与安东尼同葬,并进行隆重葬礼。 整个故事中,克莉奥佩特拉并没有女王尤其是东方君主的威严,更像是恋爱中的小女人,用各种小花招折腾安东尼。她自称“我们这些以恋爱为职业的人 (II5) ”。安东尼也有些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与《 裘力斯·凯撒 》中的智勇双全判若两人。屋大维倒是少年老成深谋远虑。所以,他最终颠覆了罗马共和国而建立罗马帝国。 朱生豪先生译文华丽流畅,但与原文还是有些差别。抄录些我欣赏的句子比较。英文没有像原文中那样分行。 “ The nature of bad news infects the teller. 人们因为不爱听恶消息,往往会连带憎恨那报告恶消息的人。 (I2) ” “ His faults in him seem as the spots of heaven, More fiery by night's blackness; hereditary, Rather than purchased; what he cannot change, Than what he chooses. 他的过失就像天空中的星点一般,因为夜间的黑暗而格外显著;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有意获得的;他这是连自己也无能为力,决不是存心如此。 (I4) ”这是说安东尼,虽然在这部剧本中,他主要表现出的是过失。 “ Beg often our own harms, which the wise powers Deny us for our good; so find we profit By losing of our prayers. 我们昧于利害,往往所祈求的反而对我们自己有损无益;聪明的天神拒绝我们的祷告,正是玉成我们的善意;我们虽然所愿不遂,其实还是实受其利。 (II1) ” “ All men's faces are true, whatsome'er their hands are. 人们的手尽管不老实,他们的脸总是老实的。 (II6) ” “ Ah, this thou shouldst have done, And not have spoke on't! In me 'tis villany; In thee't had been good service. Thou must know, 'Tis not my profit that does lead mine honour; Mine honour, it. Repent that e'er thy tongue Hath so betray'd thine act: being done unknown, I should have found it afterwards well done; But must condemn it now. 这件事你应该自己去干,不该先来告诉我。我干了这事,人家要说我不顾信义;你去干了,却是为主尽忠。你必须知道,我不能把利益放在荣誉的前面,我的荣誉是比利益更重要的。你应该懊悔让你的舌头说出了你的计谋;要是趁我不知道的时候干了,我以后会觉得你这件事情干得很好,可是现在我必须斥责这样的行为。 (II7) ”这是小庞贝的部将打算一并暗算对手罗马三执政,来请示庞贝。庞贝否定了,毕竟他是罗马人,有罗马人的荣誉观。 “ Ventidius, that Without the which a soldier, and his sword, Grants scarce distinction. 一个军人要是不能审察利害,那就跟他的剑没有分别了。 (III1) ”这是安东尼手下的部将所说,他们打了胜仗,但情愿归功于安东尼,以免功高震主。 “ Celerity is never more admired Than by the negligent. 因循观望的人,最善于惊叹他人的敏捷。 (III7) ”这是克莉奥佩特拉批评安东尼的话,安东尼连连称是。 “ women are not In their best fortunes strong; but want will perjure The ne'er touch'd vestal. 女人在最幸福的环境里,也往往抵抗不了外界的诱惑;一旦到了困穷无告的时候,一尘不染的贞女也会失足堕落。 (III10) ”这是屋大维对女性的看法,或许也是莎士比亚的看法。 “ I see men's judgments are A parcel of their fortunes; and things outward Do draw the inward quality after them, To suffer all alike. 看来人们的理智也是他们命运中的一部分,一个人倒了楣,他的头脑也就跟着糊涂了。 (III11) ”这是安东尼部将对安东尼想与屋大维个人决斗的嘲讽。 “ The loyalty well held to fools does make Our faith mere folly; yet he that can endure To follow with allegiance a fall'n lord, Does conquer him that did his master conquer And earns a place i' the story. 我们的忠诚不过是愚蠢,因为只有愚人才会尽忠到底;可是谁要是死心塌地追随一个失势的主人,那么他的主人虽然被他的环境征服了,他却能够征服那种环境而不为所屈,这样的人是应该在历史上永远占据一个地位的。 (III11) ”这是安东尼部将的独白。 “ Wisdom and fortune combating together, If that the former dare but what it can, No chance may shake it. 智慧和命运互相冲突的时候,要是智慧有胆量贯彻它的主张,没有意外的机会可以摇动它的。 (III11) ”这是屋大维的使者劝降克莉奥佩特拉的话。 “ When one so great begins to rage, he's hunted Even to falling. Give him no breath, but now Make boot of his distraction: never anger Made good guard for itself. 一个伟大的人物开始咆哮的时候,就是势穷力迫、快要堕下陷阱的预兆。不要给他喘息的机会,利用他的狂暴焦躁的心理;一个发怒的人,总是疏于自卫的。 (IV1) ”这是屋大维的部将对安东尼的判断。确实,高声恶气往往是虚弱的象征。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773 次阅读|2 个评论
欲读书之《应物兄(上下册)》
热度 1 Mech 2019-1-14 10:03
我的小说阅读趣味停留在八十年代。后来评论界叫好的小说也读过些,但多数感觉一般。记忆中,近年与评论界较为一致的只有《繁花》,获茅盾文学奖以及多种排行榜的第一名。虽然我不算非常喜欢,但确实是部好小说。我仔细看过不止一遍,有时也挺有感触。但那种上海市井生活的题材我实在不很感兴趣。 我准备再读本评论界叫好的小说,李洱的《应物兄 ( 上下册 ) 》。分别发表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秋卷和冬卷。小说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去年年底出版。我已经网购了一套,虽然我有上册的电子版。 体现评论界的肯定,《应物兄》获得了《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授奖词为:“十三年潜心写作,酝酿出一部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之作。‘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这个也真诚也虚伪的人物,串连起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估计以后也许会获茅盾文学奖。 这属于我最感兴趣的学界小说。而且据有些评论家称,作者以学问入小说,借著述、讲演、讨论、对话、回忆、联想、引用等不同方式,涉及古今中外数百种文献,将知识大数据渗入情节叙述中,知识言说成为发展情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这方面仅次于写《镜花缘》的李汝珍和写《围城》的钱锺书。这就是被人们所讥的“掉书袋”,但是我喜欢。 标题似乎是个人名称谓。其中“应物”的广义解读几近于通情达理。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谓“与时迁移, 应物 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狭义理解就是接人待物,如《晋书·外戚传·王濛》所谓“虚己 应物 ,恕而后行。”唐朝有位二线诗人韦应物。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滁州西涧》,几乎入所有唐诗选本。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虽然不关注文坛,多少也知道李洱算是先锋派小说大家。过去谈过他的一个中篇《 导师死了 》和一个短篇《 饶舌的哑巴 》。都是特色鲜明的作品,但我并非很欣赏。 期待《应物兄》能带来更多阅读快感。 欲读书系列博文 欲读书之《希腊罗马名人传》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英国史》 ( 未读 ) 欲读书之《大街》和《名士风流》 ( 已读 )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希腊神话和其他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徐霞客游记》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品园》 ( 已读 ) 欲读书之《东坡乐府笺》 ( 已读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8376 次阅读|8 个评论
一地鸡毛的学界—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Mech 2019-1-9 08:33
汪洋的长篇小说《无爱的情歌》, 1986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标注“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五日脱稿于九宫山”。故事发生在震寰大学,地处华中而且可能是华中文科最有影响力的大学 ( “一所有八十余年历史的老牌大学。末代王朝的本省总督 (p. 157) ”创办 ) ,很有些像武汉大学。时间在 1981 年前后的十个月中,由“马上就是三中全会后的第三年了! (p. 315) ”推断。 该小说是典型的学界小说,为同时期小说中少见。不仅故事主要发生在大学中,而且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学界小说常见,教师骚扰女学生的“桃色事件”,学术机构和刊物主办权的争夺等。小说中负面人物多,甚至男一号 ( 按出场时间长短 ) 也是反派。主人公缺乏亮色,似乎是学界小说的主流。在小说中,学界一地鸡毛。或许是由于内容有些超前,题材也比较“小众”,该书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有类学界小说涉及某种 “圣杯”的争夺,可能是学术职位,也可能是学术奖励。与传奇小说中价值连城或者无价之宝的“圣杯”不同,学界的“圣杯”在外人眼中可能无关宏旨甚至微不足道。例如《小世界》中的“圣杯”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学批评委员会主席职位,年薪 10 万美元。《无爱的情歌》属于这类学界小说,其中的“圣杯”是中外情歌研究会及其刊物《中外情歌》的主导权。争夺“圣杯”的骑士猥琐不堪,鸡鸣狗盗。 年过半百没有什么学术建树中年讲师温凌竹,如同当年“文革”中成立战斗队那样,“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好不容易才串联起来 (p. 16) ”中外情歌研究会总会,学校的人、财和房的支持,他得以任秘书长兼研究会刊物《中外情歌》编辑部主任。“吴必有,这个钻了一辈子故纸堆的训诂学家,于是就出任了中外情歌研究会的第一任常务副会长,成为这个研究会的实际负责人,因为会长是一个作品早已成为故纸、本人也快成为故人、连话都说不清楚的老头子。 (p. 52) ” 编辑部人手不足,向学校要人,代理校长郁达志不顾温反对派了韩岩松担任编辑部主任,温改任编辑部副主任,但仍是学会的秘书长。韩是本校毕业留校作行政,担任处级某办公室主任时辞职当编辑,创造诗歌,成了本省本市小有名气的诗人。 小说的主线是争夺“圣杯”,情歌研究会的主动权。在杭州召开的第二次研究会年会,成为争夺研究会主导权的第一次交锋。因为温凌竹其貌猥琐而且不是震寰大学毕业生,代理校长准备让韩岩松取而代之,为此给华东分会主办者东吴大学 ( 可能实际指杭州大学,而不是苏州大学 ) 顾望庐教授 ( 民间文学教授、著名诗人、老作家兼老评论家 ) 写信说明情况,让韩转交。在筹备会议上,华东片理事长、总会副秘书长、东吴大学讲师辛介一有意谋求秘书长职务并把持刊物,但顾望庐教授不很赏识他。华北片理事长林莽联合西北片、东北片理事长,形成“三北”势力,也要争取秘书处和刊物。华南片和西南片相对中立,但西南片理事长是研究会的实际创立者,还吃过温的亏。韩没有转交校长的信,因为他不想当秘书长。各方妥协的结果,保持现状,第三次研究会由“三北”之一主办。后来落实在大连,由东北片主办。年会的论文报告部分,则展示了“中国的文人有两大通病:对别人盲目相轻,对自己盲目相信。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不顺眼;自己呢?不愿写罢了,一旦写出来,肯定比别人的强。 (p. 97) ”在两次会议之间的十个月里,各方进行了大量准备。震寰大学代理校长虽然不喜欢温,但觉得他听话可用,因此放弃了有才气、有名气但不听话的韩岩松。用非常规手段给了温副教授职称,洗清了所谓“桃色事件”,派出了人数众多的参会团队,还资助了会议一笔经费。主要对手林莽虽然有温凌竹承认的录音,但温拿到了林与过去的学生一位年轻女记者以夫妻名义开房的证据。最终,温不仅保住了秘书长,而且兼任了副理事长。 争夺“圣杯”主线之外,小说还有“桃色事件”的副线。温凌竹向找他指导毕业论文研究情歌的女生金小敏求爱写情书,被金的男朋友带着个同学一顿狠打。金小敏还告诉了学生支部副书记,随后副书记向系总支作了汇报。闻还要向中文系党总支检讨交待,形成了所谓“桃色事件”。男教师女学生这种关系,能成为“事件”,说明那时候“男女大防”远比现在为严。中文系迅速处置,让位女教师指导金小敏并提前毕业分配,似乎没有进一步负面影响。因为这个事件,不许温凌竹参加在杭州召开的第二次研究会年会。随后,校长决定要洗白这件事情。派人找金小敏要求提供翻案材料,被拒绝。后来找门路找到金的亲戚,提供份材料,说没有听金说过这个事情。温本人的交待材料,连同金提供的情书等,都销毁掉。这个事情就不存在了。 出场最多的男一号温凌竹是个令人讨厌的人物。几乎集各种弱点之大成,卑劣、猥琐、胆怯、愚蠢等。连学生都说,“不论男生女生,都讨嫌温凌竹。我们从他身上闻到了一股霉臭味,不明白他是怎么跑到高等学校里来的。 (p. 38) ”当编辑部主任也算以权谋私,发人情稿,关系稿,或者直接索要财物。“把关系稿分成一二三类,一类随到随发;二类隔期必发,三类的适时发出。 (p. 145) ”这样一个人,居然为学校争取到研究会和编辑部两块牌子,代理校长都另眼相看。为了给他副教授,在系和校两级都没有通过的情况下,校长直接到省职称委员会争取,拿下了副教授。 代理校长郁达志是典型的风派人物。北京的林莽分析他,“他在政治上的老练程度,是一个普通的省委书记所望尘莫及的。他有什么诀窍?测风、观风、跟风、刮风。一种新的倾向刚刚冒芽的时候,在普通人的眼中,往往会表现出几分稚嫩和可爱,这时,他会不遗余力地拍手叫好,用我们研究的行话来说,就是拉开嗓门,高唱情歌。不过,他唱的情歌,都是虚假的情歌,无爱的情歌。只要他讴歌的倾向接近尾声,他就能自自然然地换上副面孔,一副腔调,把情歌变成咒语,变成讽歌、哀歌和挽歌。 (p. 273) ”但跟风跟对了,办学也有效果。他代理校长后,在传统文理科外开办了大量工科和交叉专业,撤掉吃老本的干部换上“有学历、有能力、有胆识、有拼劲的中青年干部 (p. 156) ”,行政拆分扩容处级干部比文革前的科级干部增加三倍而刺激了干部的积极性。这也体现了他洞悉人性的一面。小说也写他文化素质很差,题词写错字,发言念白字。他是数学讲师,专业知识也很差。挂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后,被人公开评价为“古老的论点,过时的论据,混乱不堪、东拉西扯的论证,不知所云的结论。 (p. 239) ”不过,他们互相帮忙的模式好像后来被发扬光大。有位数学副教授对校长说,“这是人抬人、相互拉扯罢了。先把你抬成个副教授;你是有副教授职称的代理 — 不,校长! — 再拉小郑一把,小郑也不会吃亏。 (p. 153) ”该副教授在校长提议下晋升了教授。不过他水平实在不行,推荐给校长挂名的文章反而让校长出丑。 书中借一位老科学家之口,对这种一地鸡毛的学界进行了抨击。“确实有那样的一批人,他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为了捞上一个秘书长、副会长或者理事长当当,巧立名目,硬要拉出一个个什么研究会、学会来。你没有看见现在的学会、研究会多如牛毛吗?更有甚者,一旦这种个人目的达到了,他们就巴不得吧一个学会或者研究会办成封建小朝廷,扶植亲信,排斥异己,损公肥私,沽名钓誉。 (p. 93) ” 小说中有些亮色的主要人物是诗人韩岩松。本来潜心创作,在校长强烈要求下负责期刊编辑部,就一心办好期刊。待人真诚,与人为善。有历史创伤的大龄女青年连宇在他的鼓励下,走上诗歌创作之路,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妻子高蔷恩爱有加彼此信任。在小说中,好得有些不真实,反而没有反面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对国外高校的情况还是有些隔膜。台湾名教授这样说,“在港澳台或者资本主义国家,你今天是教授,明天未必还是教授。要保全教授的饭碗,就得不断拿出著作来。你的成果越显著,解聘的可能性就越小;你的著作越浩繁,受聘的可能性就越大。 (p. 101) ”这至少两方面不确切。其一,长聘制度保证高校教授不能轻易被解聘;其二,著作的量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著作的质量和经费的数量。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小说写于 1985 年,那时候欧美港台高校还是遥远的神一样的存在。人们膜拜,但并不理解。由此也反映了大陆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汪洋,本名喻德海, 1938 年生于武汉。 1964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历任武汉大学学生科干事、政治处秘书、生物系办公室副主任、武汉大学学报编辑、教务处教学科副科长、《写作》杂志副主编、湖北省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文学部主任、专职编剧,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2016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徐家汇公园:观鱼
Mech 2019-1-8 10:23
《庄子·秋水》中有下列脍炙人口的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的说法虽然没有道理,但我赞同。我看手机照片中的鱼也很乐。这只是感同身受。群鱼你争我夺,是因为有人投食。就像教授们报项目发文章,乐此不疲。当然,我也理解相反的看法,有人觉得这些鱼很可怜。归根结底,这是个人偏好的问题。有人喜欢足球场上只有一个球,大家抢着踢。有人喜欢足球场上有多于 22 个球,人人都有球踢。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鞍山玉佛寺未入
热度 3 Mech 2019-1-6 09:02
上次写博文《 鞍山二一九公园 》,有网友在评论中问到玉佛苑,当时无法回答。这次实地看看。确定玉佛苑及其东山游乐场原来都不是二一九公园的一部分,至少我从小就没有去过那部分。本来准备去玉佛寺,但终究没有去,与玉佛无缘。 入公园正门,就有路标,玉佛寺 200 米。走着走着,距离变成 100 米。穿过东山游乐园时。看到个高大的门坊,上书“玉佛苑”三个大字。虽然距离似乎不止 100 米,还是走过去沿台阶而上。到了才发现,原来是个朝外的入口,在公园看到的是反面。外面有大马路,可能是千山中路,不肯定。 折返时,注意到有新的路标,玉佛寺 350 米。按照路标的指引,总算找到了玉佛寺。凭票入内。门口附近又不售票。售票点有两处,一处就是刚才去的玉佛苑向外的正门,还有一处是玉佛苑的停车场。距离都是 350 米。看来,玉佛不拟轻易示人,必须诚心者方有缘膜拜。 本来不打算看了。但耳朵冻得有些厉害,能去寺庙中避避寒风也好。于是又返回到台阶高处的玉佛苑入口。令我震惊的是,居然没有售票处,或者说,售票处没有开门。 我询问在门口负暄者。售票处何在?负暄者遥指远处另一处建筑,推测就是停车场旁的售票处。我顺便问问门票多少钱。被告知 70 元。我随口说,那么贵,不去了。不料负暄者竟说,“那就对了!”我有些怀疑,遇到了玉佛寺藏经楼的扫地僧,虽然玉佛寺并没有藏经楼。 寻访玉佛,实在是外道的执念。即心即佛,如《心王铭》所谓,“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 《指月录》卷二 ) ”当然,由逆否命题的等价性,也可以说非佛非心。 佛法无边,“ 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心证法存,耳朵都不觉冻了。心外本无一物,寒风可奈我何?所谓世界作为意志的表象,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叔本华读过佛陀思想,虽然具体那部经,我不是专家,说不出。 罗素当年曾讥讽他的哲学对手,“丢失了车票,找到了上帝。”那位哲学家 ( 名字我忘记了,不是故意不提 ) 被查到无票乘坐公交车,随后就笃信上帝。在某种意义上,我有些像那个倒霉蛋,没有见到玉佛,但重温了佛法。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64 次阅读|7 个评论
校园外的故事:《精神隧道(中):晕眩》补记
Mech 2019-1-5 08:24
《 与魔鬼交易 》所谈的校园故事,只是小说中三个故事之一。另外两个故事也有启发,特别是 12 床的故事。 12 床患者绰号高水平,姓名不详。青年钢琴家高水平在路上遇到一位他称为金蔷薇的金姓美女,便天天等候并盯梢走一段。直到有一天,发现绰号为红苹果的中学同学与金蔷薇很熟,就请她创造见面的机会。红苹果办个沙龙,邀请高水平参加。为标新立异,高即兴发表了否认爱情的演讲,如果发现金蔷薇在场并离场高很懊恼。红苹果鼓励他一音乐家的方式求爱,创作首交响乐。高水平在创作过程中,红苹果打理他的生活。在创作困境中,把红苹果当成金蔷薇,激情滚床单。清醒后两人互表爱情,于是有了灵感,完成了作品 23 号。然后与红苹果继续滚床单。高相信完成了伟大作品,实现他的金蔷薇理想。但 23 号被各乐团拒演,绝望中,高水平转向通俗音乐,红苹果还在把曲谱寄给各乐团、指挥家、教授等。高水平听通俗音乐会时,意外遇到了金蔷薇,但已经没有昔日的激情。原来金蔷薇早就知道他跟踪自己。两人交往几日后,便共度良宵。一觉醒来,发现所谓理想其实只是幻影,他便离开了金蔷薇,参加了流行歌曲乐队到各处演出。在演出中,他不断与乐队中的女人厮混。勾引了乐队老板的女儿,导致老板酗酒身亡。在送老板遗体返乡路上,发生车祸,得了眩晕症。 12 床吃各种药,信各种教,做各种练习,均不能使病情好转。最后,病床上的他在电视上看到 23 号的公演,原来红苹果一直没有放弃,终于找到位年轻的指挥大师。演出取得空前的成功。悲欣交集的 12 床昏厥过去。按我的理解,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陈述,这部交响乐超度了 12 床,也超度了 11 床。两人就此撒手人寰了。 理想实现的同时就是失去。高水平写出了交响乐,也得到了金蔷薇,然后呢?红苹果努力使作品得到承认,然后呢? 11 床患者为乔启隆,前面所谈校园故事的主人公。文革中父母受冲击,参加了农垦兵团。同去的还有他青梅竹马的邻居芳子。他怀着虔诚的态度想改造自己,但命运弄人。他如在惊涛骇浪中,大起大落。先是无意中把战友画说成坟头,其实人家画的是窑洞,而被连长打成现行反革命。接着团政委肯定他与芳子剪的毛主席窗花,有意推荐他上大学但他愿意留农场;连长就不提反革命的事情,还任命他当了班长,芳子当了卫生员。他带领全班以各种变态的做法争取先进,遭到芳子的反对,但被提升为副排长。他支持连长的冒险做法,在发生的事故中受了重伤,成为了英雄。在到处讲用时,没有按连长委派秀才准备的稿子,得罪了连长。他父亲自杀被指控为特务,已经升为政委的连长把他当成反革命特务嫌疑,进行审查。在审查中,他试图挡住疯牛以保护猪圈,受了伤,但没有任何效果。芳子在护理中说些宽慰的话。他深挖思想根源时,为挽救芳子,把芳子的话也汇报了,芳子被打成反革命。在强制劳动中,芳子亡故,就地掩埋,不留坟头。 与读大学时刚愎自用的乔启隆相反,农场的乔启隆完全没有自我,也基本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乌合之众中一员的病理学样本,虽然有些极端。典型,往往意味着极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芒万丈长—听七部社科类名著随感
Mech 2019-1-1 18:11
不到半年前,开始《 听书 》。听了 30 多本,到 The Scarlet Letter ,手机坏了。《 修手机 》之后,原来存的音频文件都没有了。又有机会听些禁书的全文或书话,因此这个事情就停下来了。 一个来月前,重新开始听书。又有上次中断后的心理阴影,这次没有接着听。直接跳过了所有小说,开始听社科类的几部名著。每部都听了许多次。多的原因,手机里暂时只有这 7 部,方便时就听了。另外,我想听仔细些,到虚词都能听出来的程度。 “言必称希腊”。用原来丛书的序号,第 71 部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 The Republic by Plato) 》。这本书汉译本和英译本家里都有我也都读过,当然没有人敢说完全读懂了。总的感觉,有些圣人教训的意思,只是更系统。中国的圣人教训《论语》比起来,非常小儿科。听书的收获主要是,几乎所有人名,英文发音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原因可能是名字发音受汉译影响,不仅与原来发音不同,与英译差别更大。 第 72 部是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 ( The Prince by Machiavelli) 》。这部书我也是汉译英译都有也都读过。对这类说世态薄凉人心险恶的书,我总体上不太欣赏。更何况《韩非子》说得更好。权谋论其实是华夏之长,马基亚维利差远了。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 naïve. 第 73 部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The Social Contract by Jean-Jacques Rousseau) 》。有汉译本,也读过。开篇的警策之语, Man is born free but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 说得太多,现在已经是陈词滥调。卢梭开启浪漫主义思潮,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有专门一章写卢梭。但我个人还是不欣赏卢梭的滥情不讲道理。我更欣赏不列颠的保守传统,而不喜欢法兰西的街头造反。 第 74 部是亚当·斯密《国富论 ( The Wealth of Nations - Adam Smith) 》。名字很熟悉,中学时就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来源,亚当·斯密、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不过书并没有看过。读过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汉译本,也不是很信服。内容不完全陌生,通过制造钉子说明分工的必要性,还有供需关系等,在很多地方读到过。其中说华夏传统社会的静止,倒是有些见地。 第 75 部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Charles Darwin) 》。我准备了英文版,但还没有读。广播内容其实更强调社会影响,而不仅是进化论本身。严复翻译出《天演论》以降,华夏士人多少都有些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质上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共通之处。我自己可能也未能免俗。本来《易传》上还有后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惜,“厚德载物”往往是做的人不说说的人没做,把名声都弄坏了。 第 76 部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 Das Kapital by Karl Marx) 》。虽然没有读过原著的译本,但基本内容还是很熟悉,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剩余价值等等。初中高中大学都背过考过的内容,印象确实深。当然,原著中可能还有更高深的内容,但广播里没有讲到。广播中两次提到马克思认为,哲学不仅是认识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这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马克思《费尔巴哈提纲》的最后一句所谓, Die Philosophen haben die Welt nur verschieden interpretiert, es k? mmt drauf an, sie zu ver? ndern. 第 77 部是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 (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by Oswald Spengler) 》。这是完全没有读过的书。过去听说过,如果我没有记错,硕士生毕业前后读《理想的冲突》第一章多次引用过这本书。当时想读,但没有找到汉译本或英译本。斯宾格勒所谓“西方”不仅是地域概念,而是时代概念。是近千年主流文化的指代。有趣的是,广播稿中说到文化的数学体现。古典时代是几何,阿拉伯时代是代数,西方时代是微积分。听起来,主旨与汤因比《历史研究》有些类似之处,但估计德国人的书,通常比英国人的书抽象晦涩。以后有心情也可以读读试试, 1200 多页,未必能终卷。 当年韩愈夸奖李杜诗篇,“光芒万丈长”。定这几本书,真有这种感觉。准备接下来听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推销员之死》的 15 部戏剧的介绍。 听书系列博文 听书 青年中年老年--听古希腊古罗马史诗随感 管中窥豹的误解--听狄更斯小说随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看3D电影《海王》
热度 1 Mech 2018-12-30 22:16
在元旦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晚上,去电影院看 3D 电影《海王》。 该电影最大的特点是视觉效果极佳,美奂美轮,赏心悦目。海底世界奇光异彩,且没有看出违反流体力学。地上部分,西西里岛风格绮丽,我都后悔在意大利时没有去看看。男女演员都很养眼。男演员就不说了。女主角海王女友湄拉 (Mera, 希腊神话中第三代天后叫赫拉 Hera ) 的饰演者是 Amber Heard ,在影片中,容颜精致,身材曼妙。她在《正义联盟 ( Justice League ) 》 (2017) 中也作为湄拉出场,还是《弯刀杀戮 ( Machete Kills ) 》 (2013) 的女主角。我在飞机上看过那两部电影,但没有注意她 。女配角海王之母的饰演者是 Nicole Kidman ,矫健优雅,颜值与气场俱佳。看过她作主角的电影《狗镇 ( Dogville ) 》 (2003) 和《译员 ( The Interpreter ) 》 (2005) ,那时还是颜值高峰。 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西洋之下。海底世界有大西国 (Atlantis ,大西洋 Atlantic 的同根词 ) ,其公主称为大西娜 (Atlanna ,循雅典娜之例 ) ,后来为女王。故事开始时,美国缅因州的灯塔维护者 Thomas Curry 在暴风雨中救了逃婚受伤遇险的大西娜。两人相爱,生下男主人公阿瑟 (Arthur Curry) 。大西娜因被大西国追捕,被迫返回。后来由大西国首席顾问努迪斯·维科 (Nuidis Vulko ,不知道有什么寓意 ) 训练阿瑟。阿瑟具有多种超能力。长大后阿瑟行侠仗义,解救了被海盗劫持的俄国潜艇,没有救助受伤被困的海盗首领而任他自杀,得罪其子,后来被称为黑毯魟 (Black Manta) 。大西国的国王鳌牟 (Orm ,不知道有什么寓意 ) 是大西娜政治联姻的儿子,与阿瑟同母异父。他想统一海底诸国,并与地面人开战。买通黑毯魟派遣潜艇攻击大西国,引发对地面的战争,制造海啸把海洋废物和沉船抛回岸上的方式,给地面人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海底王国泽贝尔 (Xebel ,不知道有什么寓意 ) 公主湄拉帮助阿瑟救助其生父,并请他返回海底,夺得王位,制止海底与地面的战争。阿瑟到海底,被鳌牟手下抓获,鳌牟要求与他决斗。阿瑟应战,但他所用母亲的三叉戟被鳌牟用他父亲的三叉戟打断。已是鳌牟未婚妻的湄拉救助他逃脱,但她被鳌牟安装了跟踪器。他们要去找海神三叉戟,在撒哈拉沙漠的下面找到了线索,在意大利西西里找到确定了海神三叉戟的位置。遭遇黑毯魟带领海底人的袭击,苦战逃脱,并把黑毯魟打下悬崖调入海底。亚瑟和湄拉进入居民退化为怪物的海底世界深沟 (Trench) 。在怪物袭击下,闯入未知领域。遇到当年因与地面人生子而被献祭给怪物的大西娜。原来那个领域只能进不能出,除非拿到海神三叉戟。亚瑟说服了看守三叉戟的巨兽,拿到了三叉戟,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大西国国王。阿瑟等返回海底世界时,正是鳌牟统一海底世界的最后一战。湄拉说服父亲涅柔斯 (Nereus ,希腊神话中的老一辈海神,被称为长者,通常象征大海平稳温柔的一面 ) 让泽贝尔国军队中立。阿瑟与鳌牟决斗,用海神三叉戟打断了鳌牟的三叉戟,击败了他。大西娜出场,说明她对两个儿子的爱。大家都拥戴亚瑟为大西国国王,他也正式赢得了湄拉的爱情。 影片结束时,黑毯魟被救起,由一位坚持存在海底王国而被国家研究所除名的博士研究。这意味着肯定会有续集。至于续集主要发生在海里还是陆上,就不好猜了。 从主题看,是部很传统的电影,浸染着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主流价值观。一方面,是超越差异,团结与和平。所谓 My parents were from different worlds, they made me what I am. The seas and the land are one. 甚至要以爱拯救地球。 My dad is a lighthouse keeper, my mom is a queen. They were never meant to meet but their love saved the wold and made me the son of the land. 这些是美国“白左”竭力提倡的理想,可惜似乎无力应对现实的挑战。另一方面,强调家庭以及社区的价值。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will always be the people right there, right now. That's what's real. 这是美国保守派的价值观。两边都顾及,或许能左右逢源。 让我有些怦然心动的是其中大西娜和阿瑟的对话。 Atlantis always had a king. Now it needs something more What can be greater than a king? A hero. A king fights only for his nation, and a hero fights for everyone. 湄拉一直在劝说亚瑟夺得王位,亚瑟照办了但并不情愿。其母亲上述话一出,他马上更积极主动。虽然这本质上也是超级英雄系列的主题,能力越强,责任越大。电影中的王室成员,也是身不由己。 Sometimes it's about doing the right thing, even if it's painful inside. 用华夏古话说,“《春秋》书中,常责备贤者。”但上述超越国家而为众生的英雄观,还是引起我的共鸣。金庸小说写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让人振奋,但毕竟格局和境界都差了一点儿。 原来的电影标题 Aquaman 本意只是“水人”,过去翻译引申一下为“水行侠”或 “潜水人”。在美国也算是脍炙人口的动漫英雄,《生活大爆炸》中那群呆头呆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角色扮演时,就有水行侠。翻译为“海王”确实霸气,也符合剧情。在电影《正义联盟》中,他作为联盟成员出场。 影片中海底王国的科技不亚于当代地面世界,但仍保留着远古时代的“法统”,就是三叉戟。在希腊 ( 罗马 ) 神话中,三叉戟是海神波塞冬 ( 尼普顿 ) 的兵器,所谓海神三叉戟 ( Trident of Poseidon ) 。华夏人的理解,就是定海神针。顺便一提,林彪最后乘坐的客机就是三叉戟,只是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名称的渊源。 海王的名字是亚瑟。亚瑟 (Arthur) 在英国文化中有深厚的渊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海王》可以看做海底版的亚瑟王传奇。在英国民间说唱起源 ( 我不清楚具体见于那部典籍 ) 的亚瑟王传奇中,亚瑟就是国王私生子,远离朝廷长大,从小由巫师梅林 ( 起电影中努迪斯·维科的作用 ) 授艺,通过拔出石中之剑而成为不列颠国王。这些都可与《海王》中的情节类比。石中拔剑称王是圆桌骑士和寻找圣杯系列故事的开端。有很多相关电影或电视。我陪女儿看过 1982 年电影施瓦辛格主演《野蛮人柯南 ( Conan the Barbarian ) 》,及其 2011 年重拍《王者之剑 ( Conan the Barbarian ) 》,都有石中拔剑的情节。还看过电视系列剧《圣城风云 ( Camelot ) 》,更是再现亚瑟王传奇,其中女反派饰演者 Eva Green 有独特魅力,看过她的其它作品包括三级片。亚瑟传奇的另一版本是英国史诗《仙后 ( The Faerie Queene ) 》,亚瑟王是仙后麾下的首席骑士,后来与仙后结婚。《小世界》中曾多次暗引其中情节,不知道典故的也许没有注意。这部史诗我想读但一直还没有通读。 海底王国大西国也是传统的乌托邦之地。弗朗西斯·培根有部未完成的幻想著作 The New Atlantis ,商务的汉译本为《新大西岛》。很薄的小册子,年青时看过。新大西岛科学发达教育普及,体现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细节现在记不住了。 电影中的一些小噱头也有趣。亚瑟抢救被劫持俄国潜艇一战成名后,在酒吧被一群彪形大汉围住。一时有剑拔弩张之势,原来那些人只是他的粉丝,求签名求合影。为开启寻找三叉戟线索的机关,需要有水。湄拉运功从亚瑟头上取出汗水,启动了机关,正在得意时,亚瑟说,他撒泡尿也一样。 《海王》是很好的爆米花电影。我们就是带着中桶鸳鸯桶进放映厅边看边吃。电影比较吸引人,爆米花没有吃完。现场现金购票真不便宜,我们看的晚场每张 140 元,翌日上午是 90 元。所以观众不多。百余人的放映厅,观众只有 30 来位。结束时,极其冗长的演职员表,至少有数百位,这是对幕前幕后工作的肯定。终究没有看完,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少数坚持看字幕的人,没有彩蛋,我们就离场了。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34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魔鬼交易—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中):晕眩》
Mech 2018-12-29 11:51
长篇小说《晕眩》于 1994 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初版。 2002 年作为三部曲《精神隧道》的中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看的是 2002 年版本。三部曲的情节与人物都没有联系,不妨看成独立的小说。《晕眩》由三个回忆的故事构成,其中一个发生在校园。时间应该在 81 年,回忆上溯 4 年,是 77 级大学生的故事。以故事发生时间为序,《晕眩》其实最早,因此按照系列博文“学界小说丛谈”的体例,先说《晕眩》。该书并不是学界小说,而是校园小说,主要反映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整部小说是 11 床和 12 床两个眩晕症患者讲的故事,最后两位患者似乎都死去了。小说共分九章,开始、中间和最后一章有 4 节,其余各章都是 3 节。也就是说,去掉引子、过渡和尾声,其实每章 3 节。两个患者都在讲自己的经历。每章中间那节是 12 床的经历,另外两节分别是 11 床在农场劳动和读大学的经历。 3 段经历几乎没有交叉,所以整本小说也可以是 3 个中篇小说。这里只谈 11 床患者乔启隆校园生活故事。有些像大学校园版的《浮士德》,成于魔鬼交易也败于魔鬼交易,而且揭示了魔鬼如何找上门。 乔启隆经历了农场劳动的大起大落,尤其是青梅竹马的芳子之死,如同凤凰涅槃,劫后再生,考进了大学。他要发奋读书,把自己的床修建成一个堡垒。这样,他便从农场时的“无我”转为“唯我”了。“他需要一个堡垒,一个与世隔绝的堡垒,这必须是一个书和床的世界,除了读和写便是睡觉,他可以一整天一整天地呆在里面,不往外迈半步……没有必要往外去,世界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你自己 …… 除了我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什么是存在的,‘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p.6) ”这段我读起来挺亲切,当年我读大学时,也有个类似的“堡垒”,但并没有狂妄到以为外部世界只是表象。这或许是乔启隆最根本的信念,“只要你有足够的意志,世界就是你的表象,甚至于就是你的想象 (p. 26) ”年轻时我也读过叔本华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当时就不信服,现在当然忘记了。他的天赋和努力得到回报。“他毅力惊人,记忆力惊人,趣味之高雅惊人,学识之广博惊人,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诸同学的崇仰 (p.27) ”。有经验的读者,看到主人公在开篇不久就如此,便预期要遇到挫折了。 当他以征服书本的态度征服人时,就发现世界并非是他意志的表像。他在教室中的座位是所谓“乔启隆二号”,不仅无人敢占,而且旁边的空位都没有人坐,形成他所谓护城河。后来班级丢了两把椅子,有位他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女生坐到旁边。一来二去,乔启隆看上那个女生欧衫,想收为“贴身女侍”。于是颁道圣旨, I love you. 不料欧衫未置可否。他便开始递增。最后写到 10000 遍时,欧衫搬到其他座位上去了。 “自然厌恶真空”,经过搭讪、吹捧等一系列功课,“小皮球”肖魂坐到了乔启隆身旁。肖成了乔的心腹门徒和情报部长,并搬到乔的下床。他借乔的备考利器卡片,制作成小抄,这样乔就不用背了。他可以腾出时间,写构想中的大著《论浪漫主义宇宙观》。考试时乔将准备的小抄误当成考卷上交,又是肖及时发现拿回。肖在睡觉前都有三声长叹,分别感慨缺少女人、名气和权力。肖鼓动他竞选班长,虽然用了不光彩的手段,还是徒劳无功。 乔的诗被教写作课的年轻漂亮有名气的女诗人看好,乔虽然更喜欢欧衫,还是在夜晚闯进女诗人的宿舍,在实践中被女诗人开启了青春肉欲。几个月后,女诗人突然因为他行为被同学知道而中止了他们的关系。失欲后的乔又开始纠缠欧衫。用猎刀扎自己的腿,欧见血晕倒。乔大著第一章《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杜甫》经过女诗人的推荐,在著名诗刊上发表。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本校的诗歌教授也屈尊与乔讨论。改校样时,乔把献给女诗人改为献给 OS ,终于赢得了欧衫的青睐。他终于从精神到肉体征服了她。“她彻底地爱上了乔启隆,她被乔启隆完全感动了,完全征服了,她认为他的疯狂,他的鲜血,他的献词,所有一切都证明了他对她无限忠诚的爱情,她一点儿也搞不清楚,乔启隆所做的一切,首先要证明的并不是对她的爱情,而是世界是否是他自己的表象,而是他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和智慧去征服整个宇宙,在这一点上,这位纯洁的少女还完全是在梦里。 (p.231) ” 有了女人和名气之后,肖魂又鼓动乔启隆争夺权力,参加系学生会主席的竞选。他凭借个人魅力,并再次用造谣抹黑对手的方式,成为有希望的候选人。只是肖魂听说学校要整肃,建议他退出。经过犹豫,乔退出竞选。欧衫一直反对他参与这种活动。 《年华月刊》举办了“自我”问题的大讨论。实际的背景就是 1980 年 5 月《中国青年》关于人生观的讨论,由此推断该故事的主人公是 77 级大学生。乔的一贯主张要为“自我”张目。肖魂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太多,不如充当另一派的领袖。在他看来,“伟大人物从来不是真理的奴仆,他不会为真理而战,恰恰相反,真理永远是为伟大人物而存在的,伟大的唯一同义词就是不择手段,为了你的神圣的目的。 (p.272) ”乔被说服,用他熟悉的文革思维,换些词汇,写出了《论自我的僭妄》,一鸣惊人,成为否定“自我”派的力作。文章发表后,受到有关方面高度肯定 , 有各种采访、座谈,参加各种会议。他被任命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兼任宣传部长。只是欧衫与他彻底绝交,骂他“像个投机的奸商,像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像个,像个不要脸皮的娼妓 (p.276) ”这给乔启隆带来巨大的痛苦,受到刺激。而且整个生活状态都发生了改变。“他现在连引退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仿佛失去了下任何决心、进行任何举动的勇气,他觉得自己只是在随波逐流,听天由命,他只好勉为其难,尽其可能地去应付一切,像一架机器,完全依照惯性,不带任何情绪,不带任何兴趣地去做一切他似乎是应该做的事。 (p.278) ” 极为吊诡的是,一方面,他自己觉得自己疯了。“存在的一切不知为什么全部突然失去了光彩,不仅那如此辉煌的胜利,不仅权利、名誉、女人那人生之三鼎足,就连嘲笑这最刺人的东西也失去了光彩,一切都味如嚼蜡,一切都是个笑话,一切都像个幻影 (p.279) ”。另一方面,上上下下却对他任职的两个学期有一致好评。在最后一个学期,他进入了学校学工部主导的毕业生分配委员会。他重新有了目标,为欧衫、肖魂、他的室友朋友等,找到合适的位置。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欧衫去出版社,肖魂到省报当记者,他自己和当初他与之竞争的班长拿到仅有的去省委办公厅的机会。 如果小说中的故事在此结束,也很说得过去。这是个赚得了世界而失去了自我的老套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年轻人融入社会的成熟过程,也可以说是背弃理想的堕落过程。但小说并没有就此结束。 毕业分配的结果,欧衫确实去了出版社,肖魂却去了省委办公厅,而乔启隆和班长去了省内最偏远的角落,那里大部分居民为少数民族,其他室友等分配也很差。欧衫痛骂了乔,拒绝去出版社,而且说他死也不足惜。乔在绝望中,受到肖魂的引导,吃安眠药自杀。在他弥留之际,肖魂向他说明真情,“我是真正的恶魔! …… 你的一切成功和失败都来自我恶魔的指引, …… 是我教给你考试作弊的高招;是我怂恿你去敲开那‘诗歌女神’的性爱之门;当然又是我用一只小小的录音机放在你包里,录下你们的床头浪语,然后威胁那美丽至极的女神向我这丑陋的恶魔奉献她的肉体; …… 是我帮助你获得了竞选的殊荣,然而更是我使你声名狼藉,一败涂地,是我把你变成了一个叛徒,一个出卖自己的人 …… 最后,毫无疑问也是我,告发、出卖,不,的确应该说是造谣和诽谤了全体同室诸公, …… 炮制了一大批匿名信寄往接收单位 (p.315) ”。肖魂的独白被欧衫听到,被打一耳光的肖魂在离开前说,是欧衫让乔去死的。欧衫吃了乔剩下的安眠药。结果是欧衫死去,乔启隆抢救过来但得了眩晕症,生不如死。 原来故事是《 浮士德 》的翻版。乔启隆由于内心认识的偏差,借助恶魔的力量取得成功,但最后还是被恶魔毁灭。结尾在情理之中,也在预料之外,但我真吃不准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丧失了生存意识,就是行尸走肉,至于肉体是否存在,反而是无关紧要了。 这是个高度象征性、具有哲学意味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是个大学生受诱惑而堕落的故事。其实内涵可能更为丰富。大学四年,男主人公的生存意义在不断丧失。问题其实不在诱惑的存在,毕竟没有屏蔽诱惑的世界。问题在于他缺乏一个健全可靠的世界图景。开始时的唯我论,碰壁之后很容易转向无我论。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极端的总是不能持久。此外,还有点警示,尤其重要。要提防那些不请自来的帮助,更不能为一时胜负轻易启动难以驾驭的力量,以免反噬自身。我在阅读和新闻中见过许多这样的例子,当初许身魔鬼后风光无限忘乎所以,等魔鬼来结账时却觉得自己无辜,没有想到悔不当初。 本来小说就不容易读,三个故事平行发展。特别大学校园这个故事,作者似乎把“我是世界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表象”作为同义语,开始更增加阅读难度。后来发现作者其实并没有特别深意,才不为之所困扰。 作者金岱 ( 原名胡经代 ) , 1953 你那出生于江西南昌。 1977 年考入江西大学 ( 现南昌大学 ) 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 年调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Julius Caesar
Mech 2018-12-22 09:37
Julius Caesar ( 《尤里斯·凯撒》 ) 是莎翁剧本中相对容易的一部。这次重读的是商务的“莎士比亚注释丛书”版,裘克安先生注释。该书与牛津版全集在分场方面有些差别。不久前在古罗马广场看过当年停放遇刺的凯撒遗体之处,现在是凯撒神庙遗址,读剧本尤其觉得亲切。 剧本的情节比较简单。 Caesar 在罗马民众中威望日高,已经是终身执政,还有意加冕称王。与 Caesar 有私怨的 Cassius 策划行刺 Caesar 的阴谋。他成功地说服了正直有威望的名门之后 Brutus 加盟,他受 Caesar 恩惠,但愿意为保卫共和诛杀 Caesar 。 Caesar 感受到种种凶兆,在妻子 Calpurnia 劝阻下本来打算缺席元老院的会议,但反对者以可能授予他王权为由诱使他到元老院。在那里,十余人按计划杀死 Caesar 。 Cassius 劝 Brutus 同时也杀了 Caesar 的爱将 Antony ,但 Brutus 拒绝。 Antony 表示如果他们向罗马市民解释杀死 Caesar 的理由充分,他愿意与他们合作。在 Caesar 葬礼上, Brutus 先演讲, 赢得罗马公民支持。 Antony 接着演讲,改变了听众的看法,罗马市民转而对暗杀 Caesar 的人怒火万丈,他们马上逃出罗马。最后 Antony 等的军队打败了 Brutus 召集的军队, Brutus 自杀。 Antony 等承认, Brutus 是反对 Caesar 团伙中唯一正直的人,他参与谋杀,确实是为了罗马,而不是为了自己。 This was the noblest Roman of them all; All the conspirators save only he Did that they did in envy of great Caesar; He only, in a general honest thought And common good to all, made one of them. His life was gentle, and the elements So mix'd in him that Nature might stand up And say to all the world, ‘This was a man!’ (V2: 216-213) 剧本中,安葬 Caesar 时的演讲很有意思。主旨爱 Caesar 但更爱罗马,为了捍卫罗马的共和,只能杀掉想称王的 Caesar 。 Brutus 的演讲有逻辑的力量,修辞也华丽,结尾如下 Not that I loved Caesar less, but that I loved Rome more. Had you rather Caesar were living, and die all slaves, than that Caesar were dead, to live all free men? As Caesar loved me, I weep for him; as he was fortunate, I rejoice at it; as he was valiant, I honour him; but, as he was ambitious, I slew him. There is tears for his love; joy for his fortune: honour for his valour; and death for his ambition. Who is here so base that would be a bondman?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Who is here so rude that would not be a Roman ?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Who is here so vile that will not love his country?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I pause for a reply. (III2: 21-34) 虽然在论证 Caesar 有称帝野心时证据并不充分。但罗马群众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而致以热烈欢迎。 Antony 的演讲更侧重利用群众的情感,除了说 Caesar 的贡献外,特别提到 Caesar 的遗嘱赠每位市民笔钱,他的私人住宅可以作为公共花园。结果也更成功,改变了群众的看法。演讲实在太长,我就不抄了。 剧本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命运的讨论。 Cassius 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居于人下错在自己而非命运 Men at some time are masters of their fates: 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 (I2: 135-137) Caesar 觉得命运无处逃避 What can be avoided Whose end is purpos'd by the mighty gods? (II2: 27-28) 因此不妨直面死亡。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death but once. Of all the wonders that I yet have heard, It seems to me most strange that men should fear; Seeing that death, a necessary end, Will come when it will come. (II2: 33-37) 她妻子对这种自信表示忧虑,觉得会把他弄糊涂。 Your wisdom is consum'd in confidence. (II2: 49) 还有 Brutus 对命运的看法,我在《 命运如潮 》中抄过,时不我待,乘势而上。 There is a tide in the affairs of men, Which, taken at the flood, leads on the fortune; Omitted, all the voyage of their life Is bound in shallows and in miseries. On such a full sea are we now afloat, And we must take the current when it serves Or lose our ventures. (IV3: 216-222) 此外, Caesar 对行刺的主谋 Cassius 的看法也耐人寻味,为阴谋家画幅速写。博览群书,洞悉人性,很少娱乐,不苟言笑,心胸狭隘。 He reads much; He is a great observer, and he looks Quite through the deeds of men; he loves no plays, As thou dost, Antony; he hears no music; Seldom he smiles, and smiles in such a sort As if he mock'd himself, and scorn'd his spirit That could be mov'd to smile at any thing. Such men as he be never at heart's ease Whiles they behold a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therefore are they very dangerous. (I2: 197-206) Julius Caesar 是历史剧,剧情主要出自普鲁塔克《名人传》。 Caesar 其实并非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被推举为行刺 Caesar 小团伙的首领 Brutus ,以及在为 Caesar 复仇名义下攫取最高权力的 Antony 。三人在《名人传》中都有专门传记。 Caesar 的最为正面,与亚历山大并列为“继往开来者”,我理解就是大征服者。 Brutus 则是在弑杀君父者,虽然对他个人道德操守还是有好评;而 Antony 更是因美色而亡者,对他个人品质评价也不高。这三位的传记我准备以后阅读一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坎坷学者路—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Mech 2018-12-19 16:01
施昌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一个探索美的人》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 1987 年出版。小说从主人公 1932 年出生开始,重点是 1952 年考入上海的 S 大之后,到 1980 年春。从作者的经历看, S 大就是复旦大学。作者于 1983 年去世,该小说堪称他的“天鹅之歌”。小说出版部分是王东明从 60 多万字的原稿压缩到 30 多万字,因此有少数叙事不完整之处。还附有作者的小传,在职场和学术研究方面,小说与传记几乎一一对应,都展现了坎坷的学者之路。 《序曲》说男主人公史可夫罹患胃癌,晚期已经转移,仍在与病魔顽强抗争。老同学李锋为支持他,准备以他为主人公写部小说。但小说写好后,用了主人公的名字。在《尾声》中,他通读了书稿,同意出版,并自己确定了书名《一个探索美的人》。《序曲》和《尾声》之间,就是小说的正文。 在职场上,男主人公不断有作品发表,但在历次运动中几乎都是运动员。“几乎”就是一次有例外,在“洗澡”中,他是大学生,班级团支部书记,属于积极参加的革命群众,帮助在国内有名气的中国文学史专家陈丰文教授改造了思想,还与学生党员徐清联名在报纸上发表了批判陈教授的文章,得到他本人认可。诛心而论,他也未必敢不认可。大三刚开学,在杨之岗教授帮助下完成的论文《论“美”》在重要期刊《哲学战线》上发表,为学校墙报所写的十余篇谈美随笔在《青年生活》上发表。随后赶上批胡风,他的批判文章在《江南文艺》上发表。在杨之岗教授指导下,完成了 12 万字的毕业论文《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准备修改后作为专著出版。三年大学时代,真是开挂的超级学霸。 超级学霸卷入政治风云。杨之岗教授成了胡风分子,主人公也受到牵连,临近毕业时遭公安局逮捕,并被开除团籍。在监狱里,仍思考美学问题,不能读书不能写字,就打成腹稿。关押一年后释放,被定为胡风影响分子,他本人还不知道。分配到中文系资料室工作,恢复团籍。 1956 年底,分别在《哲学战线》和《文艺研究》上发表了在监狱中构思的论文。 1957 年在《文艺研究》上又发表篇论文,因提意见被打成右派,开除团籍,送到农村劳动改造。毕业论文改写的专著被退稿,稿件被系办公室主任窃取,抄袭两章内容在期刊上发表。 1960 年,右派摘帽,回学校资料室工作,开始撰写专著《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61 年,有位青年教师看到他的手稿,剽窃其观点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1962 年在《哲学战线》上发表论文。前述专著完成,有 45 万字,但后来被出版社退稿。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与室友也是大学同学合作在《文史论坛》上发表论文。 1963 年,因为右派问题申诉被批判,受到留职察看处分,每天半天从事农业劳动和打扫卫生。 1965 年开始撰写《中国美学史论丛》,由十篇专论构成, 1966 年完成。 1967 年文革中受到批评。 1968 年两部专著手稿被工宣队和红卫兵抄家抄走。后来因议论毛林会师的画被关隔离室 15 个月。 1971 年林彪事发后出隔离室,劳改中偶然发现被窃的退稿和被抄走的两部手稿,都偷回,随后去“五七干校” 1974 年因病回大学,后诊断为胃癌,手术切除并接受化疗。 1976 年开始修改书稿。 1979 年,《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中国美学史论丛》出版,右派和胡风影响分子平反。 1980 年,《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出版,破格晋升教授,加工资两级,按教授待遇分配住房。当年还没有现在的学界“帽子”,职称、工资和住房,就是对学界精英的肯定了。当年的超级学霸,终于成了成功学者,只是身体垮了,青春时光也一去不返。 职场之外,小说也叙述了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在大学时,他与善良美丽的同学李玉芝暗生情愫,但发现她有男朋友,就模仿小说《怎么办》中男主人公,假装爱上另位女生,结束两人关系。李玉芝后来到出版社工作,丈夫在文革中死去,帮助主人公出版三部著作,并任责编。假装爱上的女同学叶吟秋真爱上他,开始他因为叶不漂亮有些犹豫,后来真心接受了她。但在他蹲监狱时,分配到师范学院当老师的叶与他中断了关系,与他人结婚。出狱后发表所发表两篇论文的读者杨玲慕名来请教,她是已故音乐学院教授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教育学院当助教。两人交往很愉快,但女方突然中断了关系,只能推测是发现主人公政治上的污点。在农村时,救了谭文静的命,她高中毕业没有考大学当了小学教师。开始女方非常主动追求他,但了解他的过去后,也终止了关系。最后结合的是章小茭。她是主人公中学寄宿房东的女儿,六岁时父亲准备把她卖掉,被主人公劝阻。在与谭文静交往期间,两人在船上重逢。章投考大学没有成功,在铁路文工团工作。被谭拒绝后,两人交往,后来结婚,并生有一女。两地分居,后为照顾主人公,请长假,最后调入大学在图书馆当清洁工。她是真善美的统一,完全符合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主人公始终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之下生活。出生时父母没有钱,就准备溺死他,因为是男孩留下来。随后辗转求学,都很困难。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好转,但种种政治帽子都有严重的经济后果。 小说还写了主人公的师长、朋友和对头。小说中小说的作者李锋是主人公的大学同学,受他连累被开除团籍,分配到西安,后来成了作家。比较有戏剧性的是女同学赵丽珍。开始出场是嫌刚到大学的男主人公脏和臭的娇小姐,连团员都不是。在批判胡风运动中火线入党,留校当了党务领导,便一直压制男主人公。直到文革,也被打倒,想不开投河自尽了。 对主人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研究,我当然是很敬佩。但阅读时不能认同作者的态度。缺乏批判,缺乏反思,完全是一种审美的观点。仿佛生活中的种种残酷,只是在砥砺主人公的品格。如书中的鹅卵石之喻,“像从山崖上滚下来的石头那样坚强,敢于长期地在哪溪流的冲击中形成这样美丽的鹅卵石。 (p. 273) ” “我就是要与命运作斗争! (p. 214) ”“一定要在这种种痛苦的考验之中,不断锻炼自己。有一天我生命也会象这个鹅卵石一样,闪烁着美丽的光亮吧。 (p. 215) ”人在困境中,这样鼓励自己,当然是明智的做法。事后复盘,似乎就不应该停留在这个阶段。在我看来,牵连进胡风案,确实是飞来横祸。但后面的右派等,都是主人公对社会的认识比较幼稚,他不理解,他衷心爱戴绝对信任的种种社会建制,其实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对他产生影响。结果帽子越来越多,境况越来越差。这当然不是主人公的过错,但也存在更明智选择的可能性。 作者施昌东,又名施昌骥, 1931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951 年高中毕业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期间在《文史哲》上发表论文《论“美”是生活》,在《文汇报》上连载十篇《谈美》。还完成《鲁迅美学思想》 20 万字书稿和毕业论文《朱自清》。 1955 年毕业前夕,因受教师贾植芳牵连,因“胡风嫌疑分子”入狱一年。出狱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工作。发表多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 1957 年被打成右派, 1959 年摘帽。六十年代在发表多篇论文的同时,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完成《美学论稿》和《先秦诸子美学思想》同百万多字的书稿。文革收到冲击。 68 年与远在四川西昌的女友结婚。 1976 年确诊胃癌,并动手术,但癌已扩散。 76 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组副研究员。在与病魔搏斗的同时,定稿多部专著。《“美”的探索》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和《汉代美学思想述评》由中华书局出版。癌症复发,做第二手术胃全切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在美学研究的道路上》,与潘富恩合著《中国哲学论稿》 ( 重庆出版社 ) 和《中国古代认识论史略》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并完成传体小说《一个探索美的人》。 1983 年癌症第三次复发逝世。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有些美学家似乎命途多舛。如上所述,施昌东坎坷的学术之路基本与小说主人公相同。与施昌东同辈的美学家高尔泰的经历也很坎坷,不过他没有写小说,出了自传性文集《寻找家园》,前两卷的删节本 2004 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三卷全本在 2009 年由印刻出版社出版。读过他早年的著作,《论美》 (1982) 和《美是自由的象征》 (1986) 。更年轻的由“黑马”而“黑手”的已故和平奖得主,博士导师是黄药眠先生,专业文学理论广义也算美学吧。读过他的《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 (1987) ,可能还读过《形而上学的迷雾》,但记不准了。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Mech 2018-12-14 10:16
汪浙成和温小钰的长篇小说《土壤》,发表于《收获》 1980 年 6 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 1981 年出版,收入“当代文学丛书”。故事发生在 1979 年的东北某农场,通过回忆再现二十年前大学读书的情景。虽然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大学之外,但主要人物都是大学毕业生,勉强也可算学界小说。与《人啊,人》类似,这部小说也是转换第一人称的叙述,每章由不同的书中人物为叙述者。 1959 年,大学生党员辛启明对班长魏大雄起草的到农场劳动总结报告提出不同意见,被系总支副书记邱良才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魏大雄具体操办。辛启明是黎珍的男朋友,魏大雄为留校也在追求黎珍。辛启明开除党籍、保留学籍,送军垦农场强制劳动。他发现不可能回学校,就与黎珍中断了关系。黎珍嫁给了哥哥的朋友,从事外交工作,有了儿子刘军,但丈夫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魏大雄因为教师有反对意见,没有留校,到部机关工作。眼看升迁无望,主动要求下基层。火车上遇到地委书记吴根荣的女儿吴若梅,两人结婚,魏大雄也成为县委书记的后备人选。文革中,吴受到冲击,魏及时划清界限,把住在家里的岳母赶走。自己要求到农场,当了场长。辛启明一直在该农场工作,吴曾是首任场长,在他支持下从事农业特别是土壤的研究。他后来当了农技站代理站长,并被离异的农场小卖部售货员玉玲追求。刘军无人管教,打架斗殴,由他叔叔送农场劳动。羁傲不逊的刘军被魏大雄制服,对他很崇拜,在农场被称为魏二世。二十年后, 1979 年,黎珍作为农业部技术人员,到农场考察是否能将其列入国家粮食基地,同时办理儿子刘军回北京事宜。考察组长是重新工作的吴根荣,稍后才到。现实的冲突是魏大雄迎合上级要高产,放弃土地轮休。辛启明坚决反对,这样会使土地沙漠化。农场多数群众支持魏场长,不然拿不到奖金。黎珍发现实情后认为不能列入粮食基地。辛先向玉玲说明他心有所属,后来在迫于舆论向玉玲求婚时,被她拒绝,玉玲愿意以成全他和黎珍。魏大雄荣升副局长,辛启明落实政策恢复党籍并担任场长。发现编织品可以卖钱,维持生计,准备翌年停种,得到了吴根荣的支持。不顾儿子的反对,黎珍准备与他结合,并离开北京留在农场。 小说的名称“土壤”有两层含义。“改造自然的土壤固然重要,但改造社会的土壤更加重要。不然的话,因为谎言侵袭,已经改造好的土壤,有朝一日,又会变成象刚才见到的那片被毁灭的古代绿洲一样 ...... (p. 188) ” 小说对五十年代校园的描写可能比当时的小说更客观。既有人性纯真的一面,例如“在我们那个年代,姑娘们都还没有理智到冷酷的程度,对自己爱人身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事先都仔细地逐条加以算计、比较和权衡。我爱的是他整个的人,他的优点和缺点。总之,构成这个独特的他的一切。 (p. 23) ”也有斗争残酷的一面。“原来在这些平日同坐一张课桌、一起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同学之间,不仅有友谊与学习,散步与聊天,球赛与跳舞,劳动与幻想,而且还有一些别的、隐蔽的、强烈的带着某种血腥味的东西 ! (p. 27) ”另外,“反右”和“文革”之间还有许多斗争,例如小说中写到的“反右倾”,推测是庐山会议的余响,与多数小说写过的反右其实并不相同。这个“反右倾”运动,其他小说中较少涉及。《求 ( 第二部 ) 》提到过,但没有具体展开。各种斗争中也暴露人性。“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事情直到今天还是颠倒的:一些被伤害过的人反倒念念不忘地请人原谅;而一些真正伤害过人的人,却仍然一贯正确,根本无意于请人原谅。 (p. 183) ” 小说中的的魏大雄比较有特点,不是简单的反面人物。他既有苦干实干的一面,也有善于逢迎上司的一面。特别是他对关系学大有研究,运用得炉火纯青。“不仅要研究人们经济基础 ( 物质生活 ) 方面的关系,还要研究他们上层建筑 ( 兴趣爱好 ) 方面的关系;不仅要研究人们相互间亲近良好的关系,还要研究他们相互间对立仇恨的关系。 (p. 194) ”“各种关系象货币一样互相间可以流通转换:运用人事关系帮助医院大夫的儿子上学,在一定时机就可以运用生活关系给某部长弄到急需的特效药,再到一定时机就可以借某部长的关系为自己要官要权。 (p. 195) ”“有着互相利害关系的关系,是最牢固的关系 ! 我求某人办事,我手里最好有某人托办的事。 (p. 195) ”在某些社会条件下,这些都是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技巧,可惜未免有些知易行难。 作者汪浙成 1936 年出生于浙江、温小钰 1938 年出生于湖南。两人分别于 1954 年和 1956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期间两人恋爱。 1958 年,汪浙成被分配到内蒙古,历任内蒙古文联《草原》杂志社编辑、编辑组长, 1982 年调内蒙古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86 年调浙江省作家协会,曾任《江南》杂志主编、省作协副主席。温小钰 1960 年起在内蒙古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 1986 年调浙江文艺出版社,历任该社文艺理论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1993 年病逝。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汪浙成和温小钰在八十年代是我喜欢的作家,许多中短篇小时印象深刻,例如《苦夏》《别了,蒺藜》《春夜,凝视的眼睛》等。虽然这部《土壤》并不属于当时我喜欢的小说类型,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但还是简单说说,以向两位作者致意。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热度 1 Mech 2018-12-13 15: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我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很少几部看过几眼,没有从头到尾看过任何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当年那些港片,我倒是看过一些。不久前看了篇博文,《 《笑傲江湖》里的一群瞎子 》,有张图片截自王晶编导的电影《鹿鼎记》。其中周星驰饰演的韦小宝,据说被金庸誉为“不做第二人想”。女主角也是我们这代许多人心中的女神,邱淑贞和张敏。最后还有林青霞的惊鸿一现,虽然她那时颜值高峰已过。周星驰和三位美女分别演的港片,当年我都看过不少。 电影是韦小宝初入清宫的片段。经历了诛鳌拜,到戳穿假太后结束。主要情节基本还算尊重原著,这里就不复述了。 《鹿鼎记》其实有些思想性。如果过度解读,甚至不妨说思想深刻。在搞笑打斗之余,举重若轻地解构了造反 (geming) 话语。陈近南让韦小宝冒着生命危险到清宫去找《四十二章经》。前述截图就是这个情节,那篇博文说,“就好像陈近南,要说服韦小宝,就不能靠‘反清复明’,而要说出实打实的利益。”这其实是金庸原著没有的情节,只见于电影《鹿鼎记》。全部对白是这样 陈近南毕竟是造反领袖,有些话不好说得太透,点到为止。韦小宝机灵,一点便透,而且全无城府地马上说破 到这个地步,陈近南也不好端着了。只好直奔主题。 这段话实在是透底之论。那篇博文还发挥道,“孔夫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这话有时候正好反过来,使唤脑筋好的人,往往需要实打实的利益;而驱使没脑子的人,只要制造一些虚幻的概念就可以了。”当然,造反 (geming) 话语的拥趸者也不妨反驳说,编导过于庸俗,只能理解到这种程度。或许双方都各有道理。 顺便一提,周星驰和林青霞主演的续集《鹿鼎记 2 :神龙教》我也看过。几乎完全脱离了金庸的原著,而且过于闹剧化,虽然有大美女李嘉欣出场,我还是觉得比《鹿鼎记》逊色很多。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250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读《弥盖朗琪罗传》
热度 3 Mech 2018-12-12 08:40
有幸目睹了米开朗基罗作品,以后贴照片。所见真迹有雕塑名作《哀悼基督》《摩西》《夜》《日》《晨》《昏》《胜利者》,以及壁画《最后审判》和屋顶画《创世纪》等,另有《大卫》的复制品 ( 限于时间没有去学院美术馆看真迹 ) 。尤其是雕塑印象深刻。温克尔曼曾说,古典雕塑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当然也有例外,如群雕《拉奥孔》。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力量感超越了古希腊的典范,堪称推陈出新。看了作品,再重新看看《弥盖朗琪罗传》。 《弥盖朗琪罗传》作者是罗曼·罗兰,与他所写《贝多芬传》和《托尔斯泰传》合称《三巨人传》,亦称《三英雄传》或《三天才传》。我看的是傅雷先生译本,收入八十年代中期三联版《傅译传记五种》。重读也是这个版本。《贝多芬传》和《弥盖朗琪罗传》我还有英译的单行本,但似都未曾读完。 在序言中,罗曼·罗兰用《胜利者》象征米开朗基罗,“他不再要胜利,胜利使他厌恶。他已征服了,但亦被征服了。 (p. 243) ”在作者笔下,米开朗基罗一生痛苦,这种痛苦蕴藏于他内心。“人不能自己选择他的人生,人既不要求生,也不要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 (p. 244) ”“赋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 (p. 244) ” 顺便一提,序言中有罗曼·罗兰常被引用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底真面目 — 并且爱世界。 (p. 244) ” 正文包括艺术和生活两编,分别名为“战斗”和“舍弃”。两者又各有三章,“战斗”有“力”“力底崩裂”和“绝望”,“舍弃”有“爱情”“信心”和“孤独”。还有尾声“死”。读过的印象,就是米开朗基罗总是烦恼痛苦。在艺术上,想做的永远没有机会完成,完成了总是不够理想。时有完美主义的拖沓。为完成艺术作品,花几年时间准备石料;为了运石料,甚至专门修条路;等准备妥当了,雇主改主意取消合同了。在生活中,与人打交道似乎总是有问题,家庭里父兄都给他巨大困扰。 传记中对米开朗基罗的主要作品背景也有说明,虽然并非主旨所在。尤其令人感慨的是所谓于勒二世陵墓。开始是极其宏大的设想,准备石料就花了四年。后来一再修改计划,前后签了四个契约,最后只有摩西像和“行动的生活”“冥想的生活”两像,虽然摩西像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这个陵墓在圣彼得锁链堂中,那个教堂就在我办公室所在的大楼旁。 罗曼·罗兰似乎欣赏痛苦。“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颂赞,痛苦亦何尝不值得颂赞!这两位是姊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快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他们,方懂得人生底价值和离开人生时底甜蜜。 (p. 246) ”这似乎是很有趣很独特的说法。只是常人包括我自己有些难以理解,更无法认同。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33 次阅读|6 个评论
时代伤痕的想象—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热度 2 Mech 2018-12-7 09:43
江萍的小说《何直教授》, 1988 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最后三章曾发表于《天涯》 1984 年 4 期。作者标注“一九八二年十月写于从化温泉”。陈残云的序写于“一九八五年国庆前夕”。故事的时间是 1957 年反右到 1978 ,地点主要是南方植物学院。该小说是非常典型甚至可以说是俗套的伤痕文学作品,只是主人公为大学教授,因此也不能说不是学界小说。 主人公何直教授早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与房东的女儿柳丽丝结婚后海归,在南方植物学院任教,担任柑桔病害研究所所长。小说开始时就是反右,何直被要求做检讨,还被打成右派。原因是对于中国特有的黄龙病原因与苏联专家意见不同,专家认为是水害,何直认为是病毒。他的学生许求实支持他,另一位学生贾志强反戈一击批判他。被定极右后,押送到黄牛岗监督劳动。在那里又目睹了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等闹剧。 59 年摘帽,回学校,但研究所由代所长贾志强领导。许求实在各地考察柑桔病害情况。何直的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受邀参加国际会议,但学校没有批准,贾志强打算参加,会议主办者没有同意。这个事情在随后的文革中,又成了里通外国的罪证,与当年把他打成右派的校党委书记高一民一起进了牛棚。后来去了黄牛岗附近的农场。贾志强是造反派,后来成了校革委会副主任。柳丽丝因为无意损毁毛主席语录被打成反革命,进了监狱,成了精神病。保外就医后,得罪造反派,被定“患有精神病的现行反革命分子”,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何直本人也发现胃癌,作手术切除。女儿到黄牛岗下乡。然后就是个光明的尾巴,粉碎“四人帮”,高一民官复原职,为何直平反,恢复一级教授待遇。 虽然小说是八十年代末期出版,其实属于八十年代初作品。主题先行,生活基础未免有些欠缺。现在读起来,常有怪怪的感觉。例如,写纽约,“沿着河边的石板路走着,朦胧的夜色里,流动着的河水像一道闪光的水银,远处巍峨的自由女神像矗立在黑漆的夜空里,高擎的火炬闪着耀眼的亮光。 (p. 2) ”再例如,何教授的话,“实验实验,必须身体力行,实地干过,才有体验。 (p. 7) ”我相信,作者基于亲身经历写的《港九枪声》这种小说更有可读性,虽然我没有读过。不管怎样,小说对这些苦难的发生缺乏深刻的分析。反思只是到这样的程度,“说真话的吃苦,说假话的吃香,搞科学的受罪,瞎指挥的升官,国家该从这里接受一个什么样的教训呢? (p. 76) ”我觉得深度差强人意。 作者江萍,本名郑江萍, 1923 年出生于广东佛冈。在中学读书加入闹钟剧社。 1938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开展学生运动等地下工作。 1944 年后,在东江纵队担任政工队队长,北江支队独立一大队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连县星子区党支部书记、连山县特派员、连县基联中学和广州美华中学党小组长,连江支队政治指导员。 1948 年 10 月后,在香港从事学运、工运,并开始发表文献作品。 1949 年后,历任中共连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华南分局宣传部理论处干事,华南分局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清远县县委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 1993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大学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524 次阅读|7 个评论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热度 3 Mech 2018-12-5 08:41
如果我没有记错,《威尼斯商人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是我接触最早的莎士比亚戏剧,当年的高中课本上有节选,是法庭判决那段,就是第四幕第一场的片段。后来在我大学毕业后从头学英语时,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个英文简写本。威尼斯归来后不久,在电脑上重新看了 2005 年摄制的美国版《威尼斯商人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过去似乎跟女儿一起看过,但她完全没有印象了。 这个经典故事的主干情节其实很简单。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去贝尔蒙特 ( 虚构的城市,不是威尼斯那种真实的城市 ) 追求富豪贵族孤女鲍西娅,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如安东尼奥一样,不要利息,但约定三个月期满还不上钱,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债。巴萨尼奥求婚成功。安东尼奥因船失事,不能如期还钱。夏洛克就提起公诉,要安东尼奥履行借约。威尼斯公爵等一筹莫展,来了位年轻法官,要求夏洛克割肉但不能流血,迫使他放弃。又追究他谋害基督徒,依法罚没一半财产,并将另一半财产补偿给安东尼奥。安东尼奥以夏洛克改信基督教和财产留给他已经与基督徒私奔的女儿为条件,只是代管夏洛克财产,等他死后归还。公爵也决定归还他罚没财产的一半,体现基督徒的仁慈。 情节虽然简单,但对白都直接取自莎士比亚的剧本。有些名言现在常用,虽然不是人人知道出自这个剧本。如 ( 译文取自朱生豪译本 ) All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 ( 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 ) To offend and judge, are distinct offices and of opposed natures. ( 毁谤和评判,是两件作用不同、性质相反的事。 ) 法庭上鲍西娅关于怜悯的议论,完全是莎翁剧本的原文,雄辩华丽。 The quality of mercy is not strained. It droppeth as the gentle rain from heaven upon the place beneath. It is twice blessed. It blesseth him that gives and him that takes. Tis mightiest in the mightiest. It becomes the throned monarch better than his crown. His sceptre shows the force of temporal power, the attribute to awe and majesty wherein doth sit the dread and fear of kings. But mercy is above this sceptred sway. It is enthroned in the hearts of kings. It is an attribute to God himself and earthly power doth then show likest God's when mercy seasons justice. (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上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性,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 看后觉得犹太人夏洛克很可怜。安东尼奥急需钱时,只有他能借。安东尼奥还不出钱时,人人都劝他仁慈,却没有人在期限内那怕是垫付。巴萨尼奥想用鲍西娅的钱加倍偿还,但已过期限。这种让他人付出代价的所谓善良,在今日也随处可见。电影中,夏洛克那段独白,是被损害和被压迫者的呐喊: He hath disgraced me, and hindered me half a million, laughed at my losses, mocked at my gains, scorned my nation, thwarted my bargains, cooled my friends, heated mine enemies, and what's his reason? I am a Jew! Hath not a Jew eyes? Hath not a Jew hands, organs, dimensions, senses, affections, passions? Fed with the same? food hurt with the same weapons? Subject to the same diseases? Healed by the same means? Warmed and cooled by the same winter and summer, as a Christian is?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If we are like you in the rest, we will resemble you in that. If a Jew wrong a Christian, what is his humility? Revenge. If a Christian wrong a Jew, what should his sufferance be by Christian example? Why, revenge. The villany you teach me I will execute. And it shall go hard but I will better the instruction. (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哩。 ) 这些完全是莎翁剧本中的原话,也有犹太人所信仰《旧约》的报复精神,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虽然最后夏洛克被聪明的鲍西娅引入绝境,弄得一无所有。但威尼斯的法律还是尊重契约。没有人敢用权力赤裸裸地否定契约,而只能钻些空子。如安东尼奥所说 ( 这段话与莎翁原作相比删去了最后两句,与朱生豪的译文就对不上了 ) The duke cannot deny the course of law. For the commodity that strangers have with us in Venice, if it be denied will much impeach the justice of the state. 莎翁戏剧之所以成为经典,或许在于戏剧本身传递的信息,甚至比作者想传递得更多。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友谊、鲍西娅的机智聪明和对爱情的追求、夏洛克的贪婪狡猾等。更有自由贸易对法治的要求、高利贷存在的必要性,强行抑制高利贷的反弹,反犹情绪的历史根源和民意基础等。 因为对威尼斯共和国 ( Republic of Venice ) 历史多少有些了解,这次重看反而有个困惑。剧中人夏洛克和鲍西娅都提到威尼斯的宪章 (charter) ,但在威尼斯总督宫 ( 最高权力机关 ) 游览时,好像说威尼斯没有宪章,威尼斯其实也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共和国。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了?电影外景不多,但确实在威尼斯拍摄。 顺便一提,女主角扮演者 ( Lynn Collins ) 扮相古典,脸型似乎有几分像 Sandro Botticelli 名画《维纳斯的诞生》 ( 最早在傅雷翻译的《艺术哲学》中看过照片,后来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看了原作 ) 中的维纳斯。当然,我看人脸向来不准确,尤其是美女,也许看走眼了。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7726 次阅读|4 个评论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第二部)》
热度 1 Mech 2018-12-1 09:00
德兰的长篇小说《求 ( 第二部 ) 》,发表于《收获》 1983 年 6 期,北京出版社 1984 出版,为“求真三部曲”之二。“求真三部曲”补充修订整合为《海外归人》 ( 北京出版社 , 1998) ,包括《求知》《求真》和《求实》三部分,《求 ( 第二部 ) 》基本是《求真》部分,有一章划入《求实》部分。《求 ( 第二部 ) 》主要是廖凌之回国担任英语教授后的职业和生活,小说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从 1947 年或更早到 1977 年后。有相当篇幅是标准的学界小说,从英语教授的视角概览了高校近 30 年的变迁,但主要的故事并不属于我所谓“拨乱反正”的年代。 小说从赵孺山回忆童年的小伙伴“小知音”廖凌之开始。然后跳到赵在北平做地下党,争取了生物学教授欧阳云。随后赵到巴黎为共和国招募人才,意外发现小提琴家吴仁 ( 餐饮业大亨姜复生的儿子 ) 的未婚妻就是廖凌之。廖回国,在北京大学翻译科工作,科长正是赵孺山。廖与母亲欧阳云住在一起,但仍以姨妈相称。欧阳云一直在根据已故老师留下的资料,整理《中国万木纲目》。欧阳云不与前夫廖继宗交往,廖是在美国的潦倒画家和作家。 吴仁仍在法国,准备一年后学成归国。廖在国内参加土改,没有如约半年后回巴黎。随后调到西方语言学院担任副教授。书记是她的三姑,嫁给赵孺山的大哥、曾追求二姑的赵孺益。表妹 ( 大姑女儿 ) 廖梅芝调到翻译科。廖凌之请学校陆书记为表妹和赵孺山做媒。在美国没有听说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的同事苑俞夫追求廖凌之。廖凌之“洗澡”没有过关,被挂起来不许上课,编写翻译教程。随后参加亚太和平大会筹备,培训翻译人员。吴仁回国访问,与廖凌之解除婚约。 赵孺山地下党关系缺少证明人,被下放到周口店。廖梅芝与他断交,后来嫁给苑俞夫。欧阳云有意让廖凌之嫁给赵孺山。廖带着新被子去找赵,准备向赵求婚。两人争执中,被子掉入河中,廖成了没有嫁妆的新娘。两人结婚。欧阳云送给他们《资本论》的英文简写本。 1954 年生女儿廖晓凌,送江西南昌由廖凌之的养母照料。反右中赵孺山被打成右派,主动提出与廖离婚,为了孩子不受牵连。在最后签字时,廖拒绝签字,实际并未离婚。赵下放东北边疆,九死一生。廖晓凌从小不知道有父亲。 60 年饥饿年代,农村没有粮,廖晓凌被带回北京。她也见过赵孺山,称为赵伯伯。 文革来临,廖凌之进了牛棚,一起的还有彭院长等。廖凌之在《资本论》空白处写自传,被彭院长发现。高等学校下放到湖南农村,廖凌之教幼儿园。廖晓凌随欧阳云下放到江西,读了中学后插队,然后经过考试当了工农兵大学生,到北京学英语。回校复课,又都回到北京。赵孺山在穷乡僻壤反而逍遥,藏着北京带去的欧阳云、廖凌之的著作手稿。 三姑挨整后重新当领导负责政工,苑俞夫也当了校领导负责业务,都在军代表领导下工作。经历天安门广场怀念周总理运动,三姑努力保护师生。赵孺益出狱后在家画山水画,用墨越来越浓。开始写毛主席诗词,天安门事件后只写“还我河山”。然后粉碎“四人帮”,北京市的酒脱销。三代人都很忙,成天吃挂面。欧阳云当了市人大代表,接待群众之后,仍闭门著述。廖凌之写教材,到处讲学。廖晓凌准备出国考试,考取了留英奖学金。赵孺山的地下党联系人找到,就是彭院长,落实政策还没有完成。 廖晓凌到英国,见到妈妈当年的朋友,也见到外祖父廖继宗,但不认识他。她要弄清楚父亲是谁,找到姜复生。吴仁正好在伦敦开音乐会,邀请她和姜复生参加,并把演奏会献给廖晓凌。吴仁仍是二流小提琴演奏家,生活颓废,酗酒、吸毒、乱搞女人。姜复生问廖晓凌父亲是谁,她回答是赵孺山,并下决心把愿望变成现实。 小说简略地涉及了共和国时代高校的几个主要阶段。尤其是“洗澡”。 “今年各大专学校一律不放寒假,师生一同全力投入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我院为例,每一个讲师以上的教员都要经历以下思想改造过程:学习文件 — 暴露思想 — 小组检讨 — 确定‘主导思想’ — 大组检讨。绝大部分教师第一次检讨都没有通过,便再来一次,一个个都要对自己的‘严重思想问题’表示‘痛心’。同志们一般第二次在大组里洗完澡后,也就过关了,但是有少数需要三次才勉强通过。还有人三次检讨仍通不过,那只好‘挂起来’,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开课。 (p. 95) ”所谓“主导思想”,就是最核心的错误思想,例如,欧阳云的是“不问政治”,而廖凌之因为对苏联的教学法等有怀疑,被定为“反动思想”。系主任孟老因为她不能讲翻译课而叹息,“廖老师,你是刚回国,年纪又太轻,要知道,国家大事向来是不能随便谈的呀! (p. 98) ”看来不许“妄议”,历史悠久。孟老的“主导思想”是“中庸之道”。其他历史阶段都比较简略。写这个历史阶段的小说比较少,似乎只有杨绛先生的《洗澡》。 从小说中看到,对归国人员评价的问题,在五十年代初就有。西方语言学院需要征集优秀师资。除了牛津硕士廖凌之外,还从北大翻译科选中美国不知名高校的博士苑俞夫,实际英语水平还不如没有出过国的人;还有长期在多伦多居住的鲁大姐,她一直是家庭主妇,只是丈夫去世后做个临时工。“单纯以学衔或者以居住国外的时间来估量教师的外语水平 (p. 81) ”,原因也很简单,“人家不懂业务 (p. 82) ”。 除主人公外,海归博士苑俞夫尤其值得注意,虽然小说的写法有些漫画化,是个丑角。他属于那批自己明白但误导国人对西方生活认知的始作俑者。在政治学习发言中说,“工人生活,似乎个个饥寒交迫、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 表面上是花花世界,实际上人民水深火热 …… 西方文化,全部都是极端庸俗、猥亵、颓靡,就连科学,也远不如苏联老大哥的先进。 …… 资本主义社会里,就和旧中国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地、纯粹地,建筑在金钱上。 (p. 55) ”这种鬼话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被没有机会出去的国人包括我自己深信不疑,甚至现在也未必没有底层无知者相信。这种性质的误导即使在今日仍然存在,只是换了形式,因此也为害甚烈。“洗澡”时,苑俞夫找到个合适的“主导思想”“小资产阶级爱面子”加上痛哭流涕,很快过关。随后当了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大跃进期间当了系副主任。反右倾后老主任退休他接替了主任。他的英语教学法也是配合多快好省,“突击记单词,集中学语法,强记所学,决心速成。 (p. 212) ”这本质上也是后来所有英语应试的不二法门。大家共同编写的培养英语笔译教材,由他定稿,封面上只有主编的名字,成了所谓“苑俞夫”英语。文革中,“先是拍造反派,然后拍工宣队,接着又拍军宣队 (p. 245) ”,在 76 年时成为负责业务的校领导班子成员。文革后,再向老知识分子们宣布,都改造好了,成为无产阶级一部分。 这种“不倒翁”,在当时其实是种套路。我高中语文课作文里,就写过这样“三朝元老”的副校长。 在我现在看来,高校中经过历次运动都不倒的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如果苑俞夫真能如此,那确实有过人之处了。这是作者以及社会上很多人的误解甚至偏见,以为没有底线的人反而混得好。这最轻也是对社会和对学界缺乏恰当的体认,诛心而论就是对自己的成败没有反思到位。 读这部小说,我也时有共鸣。如欧阳云谈学者的兴趣。“古今中外都有一种人,爱自己的专业到迷恋的程度, …… 希望自己搞出一点成果来,对国家多少会有用处,为人类探索真理,虽然是沧海一粟,可是多少会有一点点贡献。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爱好,实际上超过了爱好。我们废寝忘食第著书或者是做实验,就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宁可自己饿着,也要先把孩子喂饱。 (p. 79) ”面对高压,“每次运动做检讨的时候,不得不撒谎。凡是被迫进行自我批评的人,只能是口服心不服,因此不可能说真心话。这个极简单的道理,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p. 259) ” 整部小说,都有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山虽然高,但是一步一步地攀登,终究会爬上去的。 …… 被一阵大风刮下来 …… 自己爬起来顶着风再攀登的。 (p. 115) ”顶风向上走,真是学者的标准形象。 作者德兰 ( 本名熊德兰 ) , 1924 年生于江西。 194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北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任教。著有实用英语教材多种,包括语音、语法、会话、翻译、课本、单词记忆法等,并从 1981 年开始小说创作,《求 ( 第二部 ) 》是其第二部自传体长篇小说。逝世年份不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大学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38 次阅读|2 个评论
鏖战
热度 2 Mech 2018-11-25 10:46
我这代人,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些英雄主义的倾向。自己也未能免俗。八十年代,读大学时或刚毕业后不久,最爱看的文学作品是《约翰·克里斯多夫》《简·爱》和《马丁·伊登》,当然读的是汉译本。我现在自己都觉得好笑,比起荷马史诗、《神曲》、莎翁戏剧和《浮士德》,那些真是太小儿科了。 印象最深的内容却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一段话,不敢说记忆百分之百准确,但最多差个别虚词。“ 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 几年后,那些小儿科的作品,犹如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九十年代初,仿佛就是在昨日。读《马丁·伊登》英文版时,正在为背 GRE 词汇而焦头烂额。每天背一组 50 个不算太难,但按照记忆曲线复习过去所背,就不简单了。如果有软件还好些,那时候就是凭纸和笔。《马丁·伊登》不仅是语言实践的机会,更是精神力量的来源。凭着这种精神,以高考英语 24.5 和应届考研 33.5( 都是百分制 ) 的基础 ( 或更确切地说没有基础 ) ,十年之内在 EPT , GRE , TOFEL 都取得优秀的成绩,而且从来没有上过辅导班。凭那时的基础,年过半百,仍以相当不错的成绩通过了 IELTS 。三十来年后的今天,我仍为自己当年那种顽强哪怕是幼稚的顽强所感动。 前引《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段话,如果仅看开始一句,似乎太有进攻性。其实不然,“战斗”的对象只是自己,近于华夏古人所谓“天人之战”。有这段话垫底,后来读到《老子》的“胜己者强”,就更有共鸣。 这种鏖战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 “无休无歇”,休是终止,歇为中止 ) 。这让我想到电影《美丽心灵》中的对白。有人问纳什体现他精神分裂的心中幻象, “Are they gone?” 他这样回答, “No, they are not gone, and maybe they never will be.” 传记没有电影那样有戏剧性和画面感,不记得有这个对白。当然,不能很肯定,毕竟说有易,说无难。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鏖战,标的只是“够得上称为人的人”。只是基础,真做到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人还有更难以企及的目标,例如有为,例如有趣。 我现在已经老了。但鏖战似乎并没有结束。年轻时难在努力,老年时难在舍弃。所以孔子忠告老年人,“戒之在得”。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260 次阅读|4 个评论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热度 2 Mech 2018-11-21 10:25
现在看八十年代早期的小说,多少都有些沉闷。不是恍如隔世,也是时过境迁。前些天,因为故事背景的亲切,讲到了故事发生较晚的小说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这次再插入说篇也让我有熟悉感的小说。熟悉的原因主要是,故事发生在我的母校,此外主人公是理工科教授。要谈的是长篇小说《教授罗恒》,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年出版。小说记述了罗恒从本科生到教授博导的成长历程,时间和学校都没有明确说。 虽然小说没有说,但故事发生的校园就是我当年就读的东北工学院,现在的东北大学。小说中提到的实习的钢铁企业 A 钢就是鞍钢。开始时,我就觉得校园的描写似曾相识,学校在东北省城,“在省里部里还都称得上名列前茅 (p. 4) ”。学校旁有个公园,就是南湖公园了。后来又有一章写到被男友抛弃的中学女教师到校园搞次爆破,不仅与男友同归于尽,而且还炸死了另一位同学。这是东北工学院当时很著名的事件。只是小说中把这个事件写在工农兵大学生时代,我印象中是 80 年后,但不能很确定。 至于时间,从入学第二年大炼钢铁,可以推断是 1956 年入学,结束的时间在 90 年代,很可能是 96 年左右 ( 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毕业 20 年,提到卢刚事件因此在 91 年后去日本的学生拿到博士学位海归 ) 。这样该书就是写一位冶金教授的 40 年。 罗恒从湘西考取东北省城的高校,乘慢车到校。开始是所谓白丁,后来因为成绩优秀当了班级学委。“白丁”一词,把罗同学急于当学生干部的迫切溢于言表。当然也说明主人公有上进心。我从高中起一直是“白丁”但就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词,虽然读过“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那一届学生,读书时间相对比较短了。入学不久就赶上大炼钢铁,在校园西南角要建成小鞍钢。 该书对教师教学风格的描述还是很有理工科的生活基础。罗恒与同学们一起,注意到不同老师的特点。多数同学喜欢这样的老师,“夏老师语言的确很简练,没废话。细听都能听出标点符号来。 (p. 20) ”罗恒那样的优秀学生,喜欢的是另外风格。“他挺注重分析,比如这个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疑难,来龙去脉都有交待。也善于启发,好从不同角度提出些问号来引导你思考。 (p. 22) ”有些同学则觉得这种讲法有些乱。还有的老师强调科学方法。“要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首先就从实际出发,往往是不实际的;然而,要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首先从不实际出发,却往往是实际的。 (p. 20) ”典型的例子就是力学模型,类似的话,似乎我在课堂上也讲过。“基础课不仅仅是学知识,很重要的是学习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p. 21) ” 罗恒毕业留校,先当见习助教。过的第一关是闭卷试做学生要用的考卷。据说如果考砸了,就好几年抬不起头。然后是试讲。卷子我试作过,但没有那么大压力。试讲当然也讲过。罗恒还当了班主任,做学生工作。参加社教工作队,到西部山区,在哪里入了党。然后罗恒就赶上文革了。大学要办到农村去。罗恒去了城南两百多公里外的大农场。随后被派到欧洲国家 ( 推测是阿尔巴尼亚 ) 当了一年教师。回国后开始给工农兵学员上课,继续做学生工作。带领学生到牧区开门办学。回校抢险河堤。这是现在学校教师很难理解的履历。班主任我也当过,只干了一年,唯一的离开校园是带学生到军队训练。 接着就与现在差不多了。国家公派,到瑞典工作一年,顺访德国和芬兰。用国外老板的报酬给系里买了实验设备。建设实验室,历任实验室副主任、主任。晋升副教授。担任系教学副主任,也管学生工作。到工厂做横向课题。受外方邀请带妻子出访日本。晋升教授。到北美去看望中国留学生。最后心梗,做了搭桥手术,全书结束。 在记录职业成长的同时,也叙述了情感关系的建立和变化。罗恒在大学期间与班上美女于明兰恋爱。毕业分配时被老师拆散。罗恒留校,于明兰有海外关系,会影响他的发展,分配到外地。于忍痛中断了他们的关系,在 90 年代罹患癌症去世。刚留校任教时,被女生肖艳追求。肖艳主动,罗恒半推半就,也没有拒绝。几经波折,终于没成。在与肖艳还没有完全中断时,有人介绍了同事谢秋怡。之前他在食堂被她吸引,跟踪她知道所住的寝室。不过,两人的关系被肖艳插入,结果罗恒与肖艳和谢秋怡都结束了关系,前者主动,后者被动。肖艳后来成了交际花式的人物;结婚又离婚;当县里某局办公室主任,与局长关系暧昧,局长出事。谢秋怡与另一位同事结婚,与罗恒仍有交往,也是悔不当初;两人有张合影,罗锁在办公室铁柜里;办公室被盗,他妻子去发现合影,大闹一阵。在大农场时,同事介绍了工厂的化验员乔淑芹,两人认识后很快结婚。后来乔从工厂调入学校当实验员。罗恒忙工作,乔淑芹料理家务。好像关系不是很融洽。罗恒似乎瞧不起妻子。“简直像个小市民,外加小心眼儿!他最后把这归结为受教育不够。她没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只能停留在这种层次上。 (p. 347) ”有“似水流年”而无“如花美眷”,也有些遗憾吧!他们生了一女一子。女儿很优秀,出国留学;儿子比较平常。 总体上,小说风格平实内容可信,确实是一位工科教授职业生涯真实写照。小说风格平实,我比较欣赏,都是身边的具体事情。有些国家层面上的风云变幻,如所谓粉碎“四人帮”,小说中都没有提到,毕竟对那位教授的生活,当时没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个别细节我有些怀疑。例如,在反右之前,也就是在李杨的诺贝尔奖获奖之前,罗恒与室友晚上卧谈就提到他们关于宇称不守恒的工作。作为工科低年级本科生,他们的科学素养真有些高得不可思议。 把这本小说与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比较,也算相映成趣。该书主人公在研究型大学中基本上还算一帆风顺当了博导,《手记》的主人公在教学型大学多次碰壁在副教授任上离职出国,虽然两人都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入行。 作者龙午,本名龙凤伦。东北工学院冶金系毕业留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相继担任冶金系实验室主任和教学副主任。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324 次阅读|4 个评论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Mech 2018-11-18 15:29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是她的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最早出版的一部, 1980 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7 年收入《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可能是那套丛书中唯一以共和国时代大学为背景的小说,另一部以民国大学为背景的是宗璞的《 南渡记 · 东藏记 》。插句题外话,这也表明,学界小说在小说中的文学品级不高。学界小说属于行业小说,算是通俗小说,比较边缘化,而且不像武侠小说那种通俗小说读者众多。过去在大学里读的是广东的版本,重读的是 2007 年的版本。故事发生在 C 城大学,时间推测是 1978 年下半年,因为其中提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那是在 78 年 6 月。作者标注,“一九八〇年五月初稿,七月二稿,八月定稿”。反右和文革不断闪回,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小说的结构比较新颖,至少在当时看如此。书中人物从各自的角度叙述,构成了不同的章。就是说,小说的叙述者和视角逐章变化。幸运的是,各种叙述互相补充,没有矛盾之处。本质上就是转换第一人称叙事,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就已经出现,例如《呼啸山庄》,是否有更早的我不知道。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1956 年,青梅竹马的孙悦和赵振环到 C 城大学读书。早一年入学的何荆夫与孙悦颇有共鸣。在一次话剧表演时失态吐露真心。虽然孙悦与何更有共同语言,还是宣布了与赵振环的恋爱关系。反右中,何荆夫因校党委书记奚流不许同学出国探望患病的母亲而贴他的大字报。多名同学包括孙悦、许恒忠等签了名。许恒忠看到情况不对,就涂掉自己的签名,并在校刊编辑写好的反击大字报上签了自己 名。何荆夫被打成右派,遣送回乡,日记中大量对孙表示爱慕的内容被摘录公布。毕业时孙悦和赵振环被分配到异地。 1962 年学校又通知何荆夫复学,但他家里亲人已死,没有牵挂,开始浪迹天下,成了没有身份的“黑人”。文革中,奚流受到造反派冲击。孙悦和许恒忠都是保皇派,后来许恒忠得知内幕文革与鸣放不同,准备反戈一击,并让妻子通知孙悦一起反戈,孙拒绝。批斗奚流时,孙与党委秘书陈玉立一起作为他的姘头陪斗。造反派公布了奚流写给陈玉立的情书,虽然两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在 A 城报社工作的赵振环,出轨风流漂亮的女工冯兰香,并使她怀孕。他与孙悦离婚,归女方的孩子环环从此改名憾憾。文革结束后,丧偶的奚流与离异的陈玉立结婚,孩子们都反对并离家另住,只有小儿子奚望暂时住在家里。孙悦被从中学调回,当了中文系总支书记。许恒忠受到清算,他妻子去世前托孙悦照顾许和儿子生活。 1976 年之后,何荆夫被招回学校,在资料室工作,他的思想和为人吸引不少年轻人,包括奚望和憾憾。许恒忠追求孙悦,后来孙悦托在中学工作的同事给他成功介绍女朋友。赵振环与妻子分居,想求得孙悦谅解,并见女儿。何荆夫仍对孙悦有意,她也感受到他的吸引力,但对他有负罪感,而放不下面子接受。憾憾本来想促成母亲和何,但与父亲赵振环见面后又似乎倾向于支持父母复婚。何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出版,受到奚流压制,他动用了与省宣传部长的私人关系,使出版社搁置出版。在争取出版过程中,两人关系更为密切,憾憾也明确支持两人结合。孙悦反思了她与赵振环的爱情和婚姻,愿意与他保持同学和朋友关系。 小说的新意是对历史的反思。与文革刚结束时,大量作品只描写老干部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不同,也写了那些老干部在文革之前也整过别人。“你们对自己也是只记住对自己有利的历史,而要抹去和篡改对自己不利的历史。 …… 你也曾把别人搞得家破人亡啊! (p. 14) ”尤其是文革后,并没有吸取历史教训,反而是,“过去我有功。十年我有苦。现在我有权。 (p. 17) ”但“吃苦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吃苦可以提高一个人,也可以降低一个人。 (p. 23) ”“他原有的那些长处:明智、能干、深入群众等,也都一起离开了他。那时他对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还是关心的,谁不说学校食堂办得好?可是现在,他只关心自己的权位。 (p. 17) ” 小说竭力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现在看或许已是常识,难以置信当时竟是那样离经叛道。这确实是中国特色,当初为争论文学作品是否能写中间人物还开过杀戒。按小说中所写,人道主义的信仰者并非取得理论的胜利,而更是人格魅力的胜利。“对生活、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独特的态度。对自己认定是正确的、美好的目标,一个劲地去追求,锲而不舍!何叔叔懂得什么是人,他尊重人的价值。他有强烈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p. 117) ” 当然,人道主义很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大家都面对历史,让历史去选择每一个人,也让每一个人在历史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只能对历史和自己负责。此外,再也没有责任了。 (p. 77) ”这种基本上原子状态的个人主义,即使在欧美恐怕也非共识。 作者对五十年代的理想主义也有反思。“做学生的时候,我们谈起理想来总是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脸颊和眼睛一样发出光彩。可是现在谈起理想却是这副样子!神情黯淡,感慨万千。是理想贬值了,还是我们自己贬值了? (p. 186) ”问题的关键是洗脑有副作用。如年轻人奚望所称,“治理国家不能搞愚民政策,教育孩子也不能搞愚童政策。你们这一代人,从小洁白得像一张白纸,结果怎么样,碰到什么颜色都受染。一个个碰得头破血流,有的懵了,有的哑了,有的死了。白纸和白痴有什么两样? (p. 151)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一辈子都不曾混乱过,那就只能说明他不曾认真地生活过和思索过。或者是白痴。 (p. 156) ” 书中也有所谓“国民性批判”了。“中国人奴性太深,惰性大重。许多人只会想,不会做,或不愿意做。他们只希望别人去干,自己袖手旁观,‘保留批评的权利’。他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在清官当权的时候,他们还敢于把脑袋伸在领子外。要是碰上了贪官酷吏呢?对不起,他们只会逆来顺受,甚至为虎作怅。 (p. 313) ” 小说女主人公处于核心位置,但不同于《诗人之死》,似乎并不具有自传性。只是作者的婚姻解体与书中女主人公类似。作者与同学结婚,毕业后两地分居。有女儿后,丈夫出轨,与她离婚。作者带女儿生活。 这本书在大学期间读过。重读再次看到当年印象很深的那幅对句 (p. 164) 古树参天,直来直往,你谓粗疏 曲径通幽,千回百转,我嫌迂阔 我现在怀疑,当时的阅历和知识,并没有充分理解这本小说,所以只记住这幅对句。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人啊,人!》是她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虽然不是最早完成的。出版后曾引发批判,可能是她最有影响的作品。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荣争宠任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热度 2 Mech 2018-11-12 14:19
前几天在说《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时,提到大学女教师小说。那篇其实并非典型。那类小说总体上我不太爱看,作者往往缺乏客观的视角,没有充分体现大学的背景。当然也有例外。这次要说的《鱼肠剑》就很不错,主要人物有学界的特点。 阿袁的长篇小说《鱼肠剑》 201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标记,“ 2011 年于南昌”。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9 年第 12 期的同名中篇小说。该中篇还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中篇小说选刊》 2010 年 1 期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小说写住在上海某大学同一个宿舍单元里的三位大龄中文系女博士生的情场故事。结束时间是毕业后的 2010 年,推测开始时间就是入学时的 2007 年。主要是情场故事,具体时间也无关宏旨。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住在博士公寓 305 的三位女博士。处于中心位置的应该是住 B 房的孟繁,研究李商隐诗, 36 岁。有些像薛宝钗式的人物,心思缜密,慎言慎行,很有分寸感,“有分寸的女人总是让人尊敬的 (p. 22) ”。也掌握婚姻的艺术,“生活是由细节组成的,尤其是婚姻生活,女人要懂得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道理。 (p. 33) ”故事开始时有 10 多岁的女儿,丈夫孙东坡比他高一届,在上海另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在家乡小城的普通中学教书时恋爱结婚。相继考研,硕士毕业后在省城的三流大学教书。又相继到上海读博士。老公毕业后,去了异地的二流学校教书。为了独立地再拿一份博士安家费 30 万 ( 两个博士一家只能拿一份 ) ,两人离婚。但毕业时未能调入前夫的学校,前夫也另娶了她的室友吕蓓卡,法律上的前夫,变为事实上的前夫。孟繁内毒攻心,起了疹子,无法像过去那样淡定了。空档一段时间后,又与开书店的男人李莲英交往。他过去开夜总会赚够了钱,开家没有生意也不赚钱的书店。女儿孙桃夭强烈要求父母破镜重圆,不然就不好好读书。孟繁未置可否,但希望看到前夫先离婚。孙东坡也考虑离婚,并离开所在的学校和城市,联系好了调到杭州的一所三流高校。小说结束时,现在的学校任命他当了文学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不知道他是否还有离婚调离的决心? 夺走孟繁丈夫的是住在 A 房的吕蓓卡,研究明清戏剧, 33 岁 (1975 年出生 ) 。她算是美女,五代词风格的美女。名教授的女儿,因为学校要求没有博士学位不能升正高,出来读博。她风情万种,大事小事都有男生愿意帮忙。入学凭导师喜欢,论文靠师兄代劳。开始时,男友范吉安在美国读博士,理工科的。她去美国探亲,发现男友已经与邻居一位与国内丈夫离异的女博士生姜小白恋爱。回国后,拿下孟繁的帅气丈夫。两人一起回吕蓓卡的原单位教书。但丈夫与她父亲不和,反而与他的对头现任系主任关系很好。她御男有术,“男友和老公也不一样,男友可以当长工用,用得再狠,再彻底,也不必心痛,谁知道这个男人最后会是哪个女人的?不用白不用。但用老公却要讲究许多,不能涸泽而渔,泽涸了,以后吃什么?也不能大材小用,老公明明是胡琏,做老婆的有眼无珠,把他当菜篮子用了,这不上算。 (p. 154) ”也不介意丈夫对父亲的不敬,但两人还难免有矛盾。她有一次想宁事息人地打算色诱丈夫,却被骂“婊子”。那让她与丈夫相处有了心理障碍,经常住在自己父母家。后来怀孕,孙东坡希望她再生个儿子,但她小产,而且检查是习惯性流产,让孙很失望,甚至想习惯性离婚了。男友在美国的移情别恋,以及吕婚后的生活,是最初期刊发表的中篇小说里所没有。 比较独立的人物是 C 房的齐鲁,研究先秦文学, 30 岁。她姿色平平,又少风骚,所以一直没有男人问津。开始她觉得自己没有需要,以读书为乐。在她看来,“轻薄是事物最坏的品质。东西一轻薄,就容易破碎。文章一轻薄,就容易低俗。男女一轻薄,就容易堕落。……放纵亦是事物最坏的品质。花朵一放纵,就凋零了,果实一放纵,就腐朽了。女人一放纵,就成破鞋了。 (p. 41) ”后来在网上认识了墨,成了网上夫妻。又发展到现实中见面,原来是图书馆阅览室的司徒主任,有妻子儿子不可能离婚的 49 岁中年男子。“精明的上海男人,但也是有教养的上海男人。 (p. 119) ”两人在过刊室关门后,在里面做爱。齐鲁做中学教师的父母操心女儿的婚事,她想请墨见父母,应付一下。墨以为要谈婚论嫁,中断关系。“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是名士风流的派头。但犯不上为它弄个妻离子散 — 那就不是风流了,而是风流云散。 (p. 126) ”“四十九的上海男人,虽然还有偶尔的生理冲动,但不可能还有精神冲动了。 (p. 127) ”后来齐鲁博士毕业,到北京去做博士后。开会顺便到上海玩,匆匆去了图书馆,不知道是否重续旧好? 男性人物相对不重要,除了在孟繁和吕蓓卡之间的孙东坡。他是很有上进心的人,所以从中学教师继续读硕士、任教三流大学、读博士、任教二流大学。“前程总是第一位的,比金钱重要,比时间重要,甚至比女人与操守重要。在锦绣前程面前,孙东坡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p. 47) ”在与女性打交道方面,也有些经验。“男人最重要的,不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还要有所言有所不言,言三分,不言七分。这是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画画的人则把这个叫做‘留白’。男人只有会‘留白’了,才能把夫妻关系升华到艺术的层次。 (p. 58) ”他的遗憾,或许只是没有儿子。 小说多少也写到了高校学界,就是我在《 理科和文科的学界 》说过,文科像演艺界。“学术界和娱乐界表面看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出镜率同样都是重要的,尤其是一些重要场合下的出镜。躲在书斋里十年磨一剑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如今的学者,都要会轻功。要凌波微步,要日行千里。今天在此,明天又在彼,此起彼伏之后,你就成了腕儿了。这是自然的。现在是快节奏的时代,大家都惜时如金,看你的书当然不如看你的脸来得快。 (p. 133) ”也说到了教师的艰辛,“如今在高校混,也不容易,每年可都有论文和课题任务的,论文多少篇,课题经费多少,都有具体的数字要求,完不成,生生要扣科研津贴的。 (p. 155) ”还说到了博士生的招生和答辩。“考博是最容易玩猫腻的,特别是中文系的考试。一张专业卷子,就那么一两道论述题,论述题又不比数学,有一个客观标准,都是主观的东西,好不好的,还不由导师说了算? …… 这是导师的特权,是国家和学校赋予导师的冠冕堂皇的特权! 论文答辩也如是,一样有猫腻,答辩委员都是导师请来的,私交自然不错,无论如何也不会刁难导师的心爱弟子。他们当然能看出学生的妍媸,文章的良莠,都是眼光十分毒辣的老狐狸,看出这个还不是小菜一碟?但看出来了也不会一语道破,打狗要看主人面,这是人情世故,也是他们这行的规矩。一旦逾了规矩,下次谁还敢请你呢?区区千把块的答辩费没有了也就罢了,可为了卖弄学问而因此做不了答辩委员甚至答辩主席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p. 132) ”作为对比,说美国高校,“这儿的学院生活,简单,诚实,有尊严,是知识分子应该过的理想生活。 (p. 73) ”当然,这只是书中还是博士生的姜小白的看法。美国教授未必这样看。否则怎么也有那么多美国的学界小说,更不会有一干“大千”“青千”联袂海归。 小说还揭露了男士勾搭女士上床的花招。“一个陌生的男人,要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勾搭上手,总要学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出去,十万八千里之外,再一个跟头翻出去,又十万八千里之外,云里雾里地翻上那么几个跟头,女人绝对就晕了 (p. 90) ”。“当男人对你说什么人生苦短的时候,你别以为他真和曹操的境界一样,狗屁,他不过是忽悠你,他真实的意思和阿 Q 其实是一样的,无非是想和你困觉。 (p. 91) ”这显然是女性视角,或许把问题简单化了。 该书有学者小说的特点,不仅是写学者至少是准学者的生活,而且概念界定很清晰。例如,说吕蓓卡与前男友范吉安有男女的恩爱,“是鲜花着锦,是烈火油烹 (p. 77) ”,而范吉安与在美国的新女友姜小白有夫妻的恩爱,“是风和日丽,是国泰民安,有太平盛世的清明安稳。 (p. 77) ”。又例如,说孟繁和她的新男友,“李莲英脸上的冷清,是三秋过后诸芳尽的干净了然。……孟繁看上去也是风轻云淡的,却是薛宝钗式的风轻云淡,要靠了冷香丸才压得下体内那种热气和邪气。 (p. 180) ”当然,小说与学术论文不同,多用形象语言。“哪个女人不爱流言呢?流言是暗夜里的璀璨烟火,是连天衰草中的斑斓蝴蝶,那缤纷秀色岂是枯燥的学问枯燥的论文能比的? (p. 8) ”小说其实也是种故事完整的流言。 我很喜欢该书的语言,精致典雅。特别是融入古典诗词,不用引号,把诗句当成语般使用。例如,写西湖春天,直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p. 185) ”也有修改后使用。例如,说孟繁离婚后相亲都不太看得上。就改写了辛弃疾《贺新郎》,“反其意而用之”,“我看青山不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p. 179) ” 原词是“多妩媚”。又例如,前面所引“三秋过后诸芳尽”,改自《红楼梦》“三春去后诸芳尽”。 同样重要的时,即使不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对意思的理解也无大碍。小说的标题也是如此,鱼肠剑,从字面上看就似乎就是种颇柔软的剑。典出《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是把短剑或匕首 ( “小刑” )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专诸曾用于鱼肠剑刺吴王僚 “时阖庐又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使披肠夷之甲三事。阖庐使专诸为奏炙鱼者,引剑而刺之,遂弒王僚。”这个故事也见《史记·刺客列传》,但没有提到鱼肠剑,只是说“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或许作者想用此象征女博士生之间争风吃醋的博弈策略。 另外有段话,我觉得也有道理。“高尚的行为不需要同志,千里走单骑,才能成就孤胆英雄。但堕落不一样--背后说人是非,这差不多就算堕落了。她们受儒家教育多年,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但明知,也要故犯,因为堕落是更快乐更容易的事情。往上总是更吃力,而往下则轻而易举,这是力学规律。大多数人不能逃脱于规律之外。女人更不能,因为体力不支。体力不支也会造成精神不支,而不支的结果就是需要堕落的共犯。一个人堕落让人不安,而两个人,或者更多,那不安的意味就会减弱甚至化为乌有。 (p. 9) ”说的是八卦,其实不止八卦。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大学生活题材的中短篇小说,有些后来扩展为长篇,除《鱼肠剑》外,还有《上邪》;还有些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如《郑袖的梨园》有 10 篇,《子在川上》有 9 篇,《梨园记》有 6 篇,《绫罗》有 6 篇,其中有重复,而且不全是学界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330 次阅读|8 个评论
重读《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热度 1 Mech 2018-11-7 13:52
这是本三十来年前购买的书。由于对发表于《读书》上书评中一句话特别向往。他的最大野心是“用引文构成本巨著” ( 大意 ) 。当然,这件事情他做的没有钱锺书好,《谈艺录》和《管锥篇》大概就是用引文构成的巨著。 我现在已经不喜欢文人,他们中的多数往往混淆了深刻与阴暗、博学与驳杂。其实这很好区分,钱锺书就是博学而不驳杂,深刻但不阴暗。但钱锺书是学者,而非文人。作者本雅明是典型的文人,我感觉他的心态有些阴暗,如波德莱尔的诗句 ( 《恶之花·萨巴蒂埃夫人组诗·反诘 (R é versibilit é ) 》 ) 所写 vagues terreurs de ces affreuses nuits qui compriment le Coeur comme un papier qu’on froisse 莫名恐惧的惊悚夜晚 摧折人心若揉皱的纸团 我打算让自己变得阴暗些,免得性格过于阳光。因此重新读该书,也挺有意思。 该书其实是波德莱尔的专论。在作者看来,波德莱尔“在这个时代找不到任何他喜欢的事物”,“不会欺骗自己”。不“具有人道主义理想”,没“投身于宗教信仰”。“由于他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确信不疑,他便自己想出一种又一种新的形式。游手好闲者、流氓阿飞、纨绔子弟以及拾垃圾的,所有这些都是他众多的角色。由于现代英雄根本不是英雄,他又扮演起英雄来。 (p. 117) ”这其实是文人的肖像。 文人的生活理想我不仅接受而且向往。当个游手好闲者是很惬意的事情。“行人让自己被人群推撞,但游手好闲者却要求一个回身的余地,并且不情愿放弃那种闲暇绅士的生活。让大多数人忙乎他们的日常事务吧;闲暇者如果无处可去的话,可以陶醉于游手好闲的晃荡中。他在这种完完全全的闲暇中与那种狂热的城市喧嚣中一样被抛了出来无处可去。 (p. 144) ”只不过,我觉得任何人没有做闲暇者的天赋权力,而是需要努力争取 ( 创造了物质和精神的条件 ) 才能达到的境界。 如果没有“回身的余地”,感觉就不同了。“迷失在这个卑鄙的世界里,被人群推搡着,我像个筋疲力尽的人。我的眼睛朝后看,在耳朵的深处,只看见幻灭和苦难,而前面,只有一场骚动。没有任何新东西,既无启示,也无痛苦。 (p. 167) ” 作者也受经济基础决定论的影响。例如,作者觉得表情与所属阶级有关。 “ 遍布全球的贸易网操纵在伦敦股票交易者手里;这个网络的末梢感知着最最变化多端、最频繁、最难预料的颤动。一个商人必须对此作出反应,但他绝不能当众暴露他的反应。他们通过巧妙的训练克服这一矛盾。他们把一种极度紧张而迅速的反应同一种松弛甚至是懒散的举止和面部表情结合在一起。 (p. 117)” 很有趣的说法,但未必有道理。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我过去都读过。或许当时阅历少,没有足够体验。以后可以重新看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热度 1 Mech 2018-11-1 04:45
学界小说丛谈还没有谈过网络小说,虽然有些纸质小说我也看了网络版。这次开个先例,或许只是破次例,说说简孙的《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未见发表或出版,似乎是 2007 年上网。该小说叙述一位 1982 年毕业入职的女教师,在东海矿业学院工作到 2001 年移民加拿大的过程,同时也写了她一些同事的故事。小说主人公的故事很平淡,几乎是流水账。有些同事的故事倒是跌宕起伏,有点儿戏剧性。 小说女主人公徐爽是山东人, 1962 年出生。小说描述的基本职业简历: 1977 年考入西北工学院, 1982 年到在苏北的东海矿业学院工作。担任材料力学等课程的教学。曾两次考研究生,都因政治课成绩在 40 分以下未能考取。 1989 年晋升讲师。 1995 年通过省外语职称考试。“发表了几篇文章,参编了一本教材,又帮助她父亲文革时下放的县搞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利项目”,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 1997 年申报副高有些技术性失误未通过。 1998 年晋升副高。调动到其他学校未成。 1999 年开始办理移民加拿大手续, 2001 年成行,学校这边算是自动离职。 生活方面,刚进校时与同年入职的于卞莉和李瑶同住单身宿舍,是个套间,与于卞莉住在外面的大房间。 1984 年换了宿舍,与正在与丈夫闹离婚的邢老师同住。后来离婚不成,她就搬回家去了。 1992 年,分到一室一厅的住房。至于她的情感生活,按小说中所写,几乎是一片空白。刚入职时校组织部汪部长有为她儿子求婚的意思,一起报到的同事韦君和夏明德的也追求过,但她都没有动心。后来还有个年轻十岁的学生有仰慕之意。 整部小说中,徐爽似乎都在与人对抗。刚入校就被水电科收走了宿舍违规使用的电加热器。因为误会与实验员和教研室主任都有矛盾。不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认为教学水平不错,但学生评价只是良好。被教务科查到提前下课。因为学校没有及时通知撤掉申报职称材料中超过时限的论文,晋级失败,到省教委告状,还一度要到法院起诉。最后移民出国,似乎也是明智之举。三十六计走为上。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小时候父母的娇惯。她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为家里的独生女。原来跟父亲姓孙,只是小朋友取笑,就要求跟母亲姓徐,她父亲居然同意了,并去派出所办理。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说话等比较直接,往往不顾周围人的感受。而且也比较高冷,如小说中所写,“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冷的目光”。面对周围环境的反弹,自己的自信也大受影响。系里聚餐,徐爽就坐到工人等一桌,“喜欢与下层民众交往,这使她充满自信,毫无压力。” 小说还写了徐爽的同事们,特别是一同入职的。山西室友于卞莉比较有戏剧性。她先与男青年教师马冬生恋爱,男方父母反对没有成,后来嫁给了高中同学张晋松。从外地调来,住在学校分的房子里。于会做人,不仅迎合领导,而且教学中“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都特别注意迎合学生的心态”,学生评价很高。比徐爽早一年晋升了副教授,还当了机械系副主任。后来与校长助理夏明德有次性行为。她详细地写在日记中,被丈夫发现。被百般虐待和侮辱后,跳楼自杀身亡。他丈夫也很伤心,回到山西原籍。小心谨慎的人,大事上反而会掉以轻心。她嫁人、出轨、日记,导致了死亡结局。 室友李瑶身材曼妙,是许多同事和学生的梦中情人。她长期两地分居。有位学生迷恋她四门课程不及格,被勒令退学,临行前两人上床。李瑶后来调回原籍苏州而离开矿院。 与于卞莉谈过恋爱的马冬生,后来与四川老乡结婚,也是两地分居,学校不允许调动。寂寞中去嫖娼,被抓,黯然调离学校。 同时入职的夏明德曾追求过徐爽,来自湖北,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娶了高官的女儿,一帆风顺,还去匈牙利进修一年,成了学校首位海归。当了校长助理,比徐爽早一年晋升高级工程师。在与于卞莉出轨事发后,调到临市一所职业学校当副校长。也 追求过徐爽的韦君,安徽人,毕业于合肥工大。也比徐爽早一年晋升副教授,接替于卞莉当了机械系副主任。 徐爽所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研室主任柳云杉,也算勤勉踏实。“他的短处是论文少或论文的档次不够 ( 大都发表在校刊和校报上 ) ;他的长处是课讲得条条是道,细水长流,挺对学生的口味。”包销教材当副主编,只有徐爽开始还不肯用,系领导做工作后才同意。在徐爽晋升副教授时柳晋升了教授,但肝癌身亡,临终也没有见到正式晋级批文。 令我遗憾的是,小说中缺少比较正面的形象,能在那种环境中走出自己的路。似乎只有一个例外。小说中着墨不多地提到有位上流体力学课的老师朱励。“课上得不太好,源于地方口音太重,还有,说话带点磕巴,但他的动手能力很强”,“与本教研室的人也没搞好关系”。在八十年代后期,在没有被大家看好的氛围中考取了硕士生,然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是学校唯一的在读博士生,毕业后又进行博士后研究。按学校要求“定向”,不过后来有省内“大哥大”地位的学校,愿意调他去,可以重新建档,学校也放人了。 按小说所写,东海矿院是纯本科教学型高校,连硕士点都没有,虽然最后改成了东海理工学院。“‘矿院’在教学科研这些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硬指标上总是在省里排不上号,历来都是倒着数的,但在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方面,却一贯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这档子学校里,“有很多好事,是找出来的,磨出来的,不能守株待兔,等着好事往头上撞。”“成绩不是干出来的,是写出来的。” 尽管小说的女主人公有些高冷,这部小说读起来还是觉得亲切。我也属于书中主人公那批本科毕业就接着教本科的青椒,也在机械工程系工作,虽然入职比小说所写晚了两年。书中写的材料力学课,我也上过,虽然很少上,我主要讲理论力学。 不过,小说中写的人物,我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也没有遇到。毕竟我工作的学校,比小说中的学校似乎还要好一些,至少有硕士点。学校各方面也都强一点儿,例如最早归国的海龟在西欧而不是东欧拿了博士学位。我不住在学校,与同事学生打交道的时间要少得多,交往也浅得多。总体上与所有同事都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那些我老师辈的同事,多数很普通很平常,基本上就是教书匠,但对我都很关照。他们给我不少方便,我也很尊重他们。我的同辈,有几位像小说中的朱励那样,考取研究生、接着博士生。有些回到了学校,有些如我自己做博士后,离开了学校。无疑我也不是会说话的人,但我会不说话,因此不应该冒犯过任何人,至少没有严重冒犯。当然,也许我冒犯了人家自己不知道。在我早期青椒生活中,除了读书学习,校园生活确实也没有什么其他快乐,但也说不上有什么痛苦。 因为不久前会过校友,想起当年青椒生活。把这本已经提到九十年代末的小说提前说了。我本来以为,过去那种教学型高校的那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不过,现在似乎也有翻回来的可能。 作者的传记资料暂付阙如。 顺便一提,高校女教师 ( 包括女博士 ) 小说是学小说的一个亚类。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通常更侧重情感生活的描述。这类小说有《马兰草 (1980) 》《求 ( 第二部 ) (1984) 》《空中的足音 (1986) 》《真 (1988) 》《悬空的十字路口 (1999) 》《女博士的风流韵事 (2004) 》《我是女博我嫁谁 (2005) 》《女博士的柴米故事 (2008) 》《鱼肠剑 (2011) 》《缺氧 (2011) 》《中国女博士 (2011) 》《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2012) 》《上邪 (2017) 》等,其中有一本注了作者名字,因为同名学界或校园小说至少有三本。如果再算上校园小说如《北大女生 (2001) 》或广义的学界小说如《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2001) 》》,那就更多了。除了第一本,都还没有说到,以后会陆续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79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电影《洛城疑云》
热度 1 Mech 2018-10-28 16:11
在电脑上看 1997 年的老电影《洛城疑云 ( Playing God ) 》。据说两个男主角都很有名,但我不知道。女主角是 Angelina Jolie ,当时才二十出头,多少还有些婴儿肥。 Angelina Jolie 的片子我看过近二十部,多数是动作片或警匪片,也有其他片子如尺度最大的 Original Sin (2001) 。这个早期的 Playing God 过去还真没有看过。在我看来,在 Lara Croft Tomb Raider (2001) 和 Mr and Mrs Smith (2005) 之间的那几年是她颜值的高峰期。后来的电影例如 Wanted (2008) 和 Maleficent (2014) ,气场胜于颜值。此外,现在看 The Tourist (2010) 中的水城威尼斯风光很亲切。 《洛城疑云》的男一号是出自医生世家的外科医生。医术精湛,救人无数。但压力太大,服用鸦片和麻醉剂调节。本自以为可以控制,但终于失控,导致手术失败患者死亡而被吊销行医执照。影片开头,他在酒吧买毒品时,遇到黑帮火并,有人肺部中枪,但不敢送医院。他挺身而出,用可以找到的非常简陋的设备现场取出子弹,保住了受伤者生命。因此引起男二号一个黑帮头目的垂青,给他巨款,让他帮手下或被俘对手手术。在此过程中,他似乎爱上了黑帮头目的女朋友, Angelina 扮演的女主角,似乎是非法移民但其他背景不清楚。 FBI 用吸毒、无照行医和逃税等罪名逼迫医生合作,现场抓捕黑帮头目并当证人。抓捕时,遇到黑帮火并搅局,未能实施。火并中,女主角受伤。逃亡中,两人联手打败要杀医生的黑帮杀手。途中在善良居民帮助下,医生手术救了中枪的女主角,并一起逃到他老家。在那里医生自己戒了毒,女主角身体有所恢复。然后两人向 FBI 自首。孤家寡人的黑帮头子,以答应与 FBI 合作为条件,找到女主角,同时派杀手去杀医生。又经过番飙车打斗,医生战胜了黑帮头子,使他被抓获定罪。女主角也取得了合法身份。故事就此结束。 电影开篇有些哲学意味,挺吸引我。医生独白,思考因果性和偶然性。 Sometimes we all wonder how things come to be, the chain of events. “A” leads to “b” leads to “c” leads to “z”. Each life is made up of big decisions, and each day is made up of a million little decisions. …all these seemingly inconsequential choices might change your life forever. But who can handle that kinkd of responsibility? It would paralzed you to think about it. So you have to trust your instinct. What the greeks might call “your character.” 也是我通识课上喜欢说的《 人生的有序和混沌性 》或《 人生的敏感性 》。 结尾则是伦理学意义上的点题,我个人也赞成。倒数第二句独白, Of saving lives, you (had) better start with your own. 意思近于孔子所谓“修己以安人 ( 《论语·宪问》 ) ”。这或许是个有益的忠告,特别是对热血青年。更广义些说,对付随机复杂的世界,一种策略是做个有简单原则的人。“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拨乱反正—学界小说丛谈之1977-1989年的大学
Mech 2018-10-25 14:34
随着政治强人的身故,“文革”戛然而止,历史走向了后“文革”时代。“文革”刚结束, 1977 年便恢复高考,重新以建政后文革前“十七年”的方式招生。同时停招工农兵学员。因此,工农兵大学生的时代,通常认为到 1977 年就结束了,其实那时学校里仍有工农兵大学生在读。 进入后“文革”时代,高校与全国一样,都要“拨乱反正”。“乱”的含义比较清楚,就是指当时的状况,包括人们的思想。“正”的含义则不断变化。最初大概就是要回到“文革”之前,特别是 57 年之前,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回到“文革”之前,或许意味着再经过“反右”而通向“文革”。因此“正”的含义就复杂起来,总体上说,多数学者追求的是“科学”与“民主”,至少在学界是主流话语。那个时代的局限,严重低估了“自由”和“人权”的价值,更没有充分理解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在“学界小说丛谈”系列博文中,我把从 77 年开始到 89 年结束的 13 年作为学界小说的一个阶段,称为拨乱反正的年代 ( 不说八十年代小说,因为还有八十年代之前的三年 ) 。这个过程一方面确实在“拨乱”,大学里不论教学科研还是学者生活都有所好转;另一方面,其实并没有“反正”,对“正”的理解也变得多元,甚至有尖锐的对立。对“正”的自觉追求,在 89 年后至少不是主流,让位于马上到了的九十年代经济大潮。正是在经济大潮冲击下,高校有了更根本性的变化。终于在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进入了高校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或许可称之为职业化的年代。在职业化的年代,对高校的“正”或许在学界高层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只是还没有被多数人包括大学中人充分知悉和理解。因此对职业化的反抗而不是职业化,是那个时代学界小说的主题。 拨乱反正年代的早期作品,有很多是追溯“十七年”和“文革”的,这种回忆甚至占了大部分篇幅。这些作品 ( 书名后数字为出版年,一般晚于完成年,有些差了数年 ) 包括:戴厚英《人啊,人!》 (1980) 、汪浙成和温小钰《土壤》 (1981) 、德兰《求 ( 第二部 ) 》 (1983) 、施昌东《一个探索美的人》 (1987) 和江萍《何直教授》 (1988) 。其中《土壤》只有回忆部分是在大学中。也有些小说主要写 77 年之后的大学,包括汪洋《无爱的情歌》 (1986) 、戴厚英《空中的足音》 (1986) 、德兰《真》 (1987) 、袁越《大学城》 (1987) 、金岱《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1989) 、袁越《大学恋》 (1993) 、马瑞芳《蓝眼睛·黑眼睛》 (1993) 、金岱《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1994) 、戴厚英《悬空的十字路口》 (1999) 和 《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2013) 。另外还有部小说黄梵《第十一诫》 (2004) ,故事没有具体时代,但从内容和氛围判断也是写八十年代,虽然出版比较晚。 这部分的小说,大多数完成于八十年代,具有我所谓的“实时性”。当然,也有比较晚的小说涉及八十年代的内容,但因为有较多八十年代之后的内容,以后在相应部分另说。 值得注意的是,到这个八十年代,已经有些共和国时代的学界小说了。“十七年”和“工农兵大学生”年代只有主要写学生的校园小说。拨乱反正时代,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有《无爱的情歌》《空中的足音》《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和《第十一诫》。这些小说以大学教师为主要人物,强调了大学生活的特点,与大学之外的社会相对独立。在性质而不是水平上,是《围城》所开创学界小说谱系的后继者。 按故事结束的年代排序,这部分打算谈下列小说 ( 书名后数字为故事年代 ) ,《求 ( 第二部 ) 》 (1947-1977) 、《人啊,人!》 (1956-1978) 、《何直教授》 (1957-1978) 、《土壤》 (1959-1979) 、《一个探索美的人》 (1932-1980) 、《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1977-1980) 、《无爱的情歌》 (1981) 、《空中的足音》 (1981) 、《真》 (1981-1982) 、《蓝眼睛·黑眼睛》 (1981,1993) 、《大学城》 (1984) 、《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1983-1987) 、《大学恋》 (1987) 、《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1988) 、《悬空的十字路口》 (1989) 和《第十一诫》 ( ? ) 。其中只有《蓝眼睛·黑眼睛》已经谈过,当然不再重复。另外,为了使德兰的“求真三部曲”完整,增加本不是学界小说 ( 部分内容属于留学生文学 ) 的《求》 (1925-1951) ,放在最前面。共有 16 部小说,将新写博文 15 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歪解经典之太初有道
热度 1 Mech 2018-10-21 08:28
《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就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中英译文引用的是和合本和钦定本。 我杜撰了对句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最终成文,文和学共存,文无非学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At last is the Paper, and the Paper is with Science, and the Paper is Science. 英文没有钦定本英文的韵脚,不过和合译本也没有。 歪解经典之远人不服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6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昔日娇子—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Mech 2018-10-18 13:06
王金昌的小说《工农兵大学生》 2014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同一作者在 2008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普学历》的修订本。文字有全面修改,由原来的 14.2 万字扩充为 17 万字,增加了序和后记,但删去原有些照片而增加些插图。《大普学历》就不再专门说了。 作者在自序中称,“在这部作品中,我不想批判谁,也不想歌颂谁。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想真实地写出一群生活在那个时代那样的一群人。告诉人们曾经有一群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经历了怎样的彷徨、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磨难,在跌宕起伏的命运面前,他们并没有低头,并没有气馁,没有沉寂,没有被淹没,而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抗争。他们在中国大变革的初始,能够抓住时代机遇,成功地得以转型,并由此走进新的时代,开创理论新的生活。 (p. 10) ”这群人,就是小说中的工农兵学员,所谓工农兵大学生。据作者说,总共有近百万之多。 故事主要发生在 75 年至 78 年之间,最后两章分别在 1995 年后和 2008 年。新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华北大学。该大学推测是北京大学,因为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是党的早期组织在北方的活动场所之一 (p. 38) ”。后来还提到学校有“一级教授贺先生是《小逻辑》的译者,当代中国的一名哲学大师,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权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p. 68) ”。应该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贺麟教授。不过,总体上,北大的特色并不突出,看得出作者缺乏在北大的切身体验。马以鑫的《黄花堆积》写华东师大就要详实得多。入学的新生包括数学系的吕志军和冯淑萍,哲学系的王建国,历史系的王思哲和生物系的严凤英。这部小说主要就是这 5 位的传记片段。他们共同经历了重要事件,包括四·五运动、唐山大地震、毛主席逝世、恢复高考、研究生恢复招生等。 民办教师吕志军是干部子弟,父亲是文革前的县委书记。只不过刚出场时父亲已经被打倒,不久就病故了。吕在数学系,选了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 82 年通过工农兵大学生的“脱帽”考试。受歧视不能从事专业工作,改行用计算机研究经济管理。 90 年代当了沿海开放城市的副市长。毕业 30 年聚会时是大市的市长。吕推测是大帅哥,感情生活很丰富。先是被校革委会主任看中,许配他女儿芸儿,并推荐他上大学。其实在 73 年时,他便于知青点队长赶车的“女鞭手”雷京华恋爱,后来雷被推荐到河北大学计算机系成了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另嫁了驻外武官,最后离婚,自己出国读书去了。读书期间与同学冯淑萍恋爱,因有阻力未成。同学郑丽梅追求他,两人恋爱被芸儿父亲干扰,郑的高干父亲制止他们,郑出国留学。吕毕业后被上司的女儿卢娜追求,但不是同类。在所有恋爱中,遇到美女投怀送抱,都能守身如玉,难怪后来当官,能战胜自己。最终与国外学成归国的郑丽梅结婚。郑经常去国外,推测是外籍,因此吕其实就是后来所谓“裸官”。 农民女儿冯淑萍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在高中数学老师的帮助下,用优选法进行粮食选种,还写成论文发表于《应用科学》。领导批示,招她读大学。但被公社革委会主任扣留,以推荐读大学来逼她嫁给自己的儿子,也被推荐到天津去读大学。在大学里冯淑萍追求吕志军,两人恋爱。被主任儿子发现,强奸了她,并威胁让她退学。她与吕中断了关系。主任父子都是恶棍。儿子在大学时与女工发生性关系,但女工丈夫是军人,被学校退学。主任强奸了冯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是华北大学毕业但在学校恋爱受挫一直未婚,老师上吊自杀。后来主任父子都被清算,冯离了婚,孩子给男方。冯入数学系后,高年级时选了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到工厂当会计。离婚后,她考了研究生。后来是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王建国是军人,完全不知情地被推荐到华北大学哲学系。他勤奋好学。带领几位同学主动向贺教授请教,给他们开了学术小灶。毕业后回到西郊机场的部队,后来调到空军学院当哲学教员。 83 年转正营级,家属随军。随后申请转业,经过半年培训后转业到中央党校,当了哲学教授。他的情感经历很单纯, 71 年当兵后订婚,未婚妻是农民,还烧伤破相了。大学期间有不少女生追求,包括还没有与吕志军恋爱的郑丽梅,但王都没有动心。 78 年毕业后完婚。 北京下乡青年王思哲,当了民办教师。研究当地历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历史研究文章《邺城考证》,引起重视,将一些遗址保护起来。县里推荐上了华北大学历史系。毕业时考取了研究生,但没有读,到古人类研究所工作。虽然有论著发表,但因为工农兵大学生学历,副研都评不上。在 90 年代后期古董热时下海经商。创办文物公司赚了钱,开房地产公司,公司资产上百亿。在农村时,与另一位民办教师雅芳热恋并发生了性关系。但入学后不久,女方就断了关系并嫁人。多位女同学追他,最后剩下天津和唐山的两位。他本来倾向于唐山的同学,但该同学为迎接他娶唐山提前回家,在大地震中遇难。天津同学闻讯后,竟开音乐会庆祝,他与她也中断关系。为报复,他娶了买鞋时邂逅的售货员,后来两人又离婚。 90 年代,雅芳的女儿来华北大学读书,原来是他的女儿。因为怀孕,雅芳匆匆嫁给了矿工。得知女儿被录取后就去世了。王思哲没有再结婚。小说从王思哲视角看的成分最强,至少是视角聚焦他的时间最长,大概可以算男一号,几乎是潜在的叙述者。 严凤英入学时已经是副省级干部,省革委会的副主任兼某地区主任。入学后中央领导指示,专门为她制订培养方案。她自己也努力学好高等数学等课程,并将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毕业后风向已变,以干部知识化为名撤销了副省级职位,到基层锻炼,担任副县长。其实她在 58 年 18 岁时就当了全国劳模,受到毛主席接见,随后不久就已经当了县长。她在副县长任上患了癌症,并牺牲在抗洪第一线。生前上书中央领导,为工农兵大学生张目,并建议高中毕业社会实践一年后再高考读大学。生活方面没有写,保持领导干部的神秘感。 尽管作者声称是客观记录,其实还是愤愤不平,因为昔日的娇子,“工农兵大学生”,后来竟成为一个负面的标签。作者反复声称,“这一拨儿的同学,也像任何一群从一个宏大符号下解放出来的个体一样,仅仅作为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 自身的价值证明自己。其中有辉煌、有洒脱,也有艰辛。 (p. 258) ” “一个个当初或宏大或渺小的词语标签,注定要被活在当下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用奋斗来证明自我的个人所取代。 (p. 267) ” 作者的看法当然也有道理。另一方面,教育有甄别功能,甄别就是贴标签。有了标签,能提高效率。标签无处不在。过去有工农兵大学生,现在有非 985 非 211 本科生等。当然,在理想情况下,标签不应是最后的结果,而只是种举证责任的归宿。如果被贴有负面标签,需要自己来提供证据,证明这个标签不适合;如果是正面标签,就有正面的评价,除非有相反的证据。现实与理想还是有些差距,但标签的结果并非不可更改。 小说总体上有些纪实风格,像新闻调查或人物特写,语言比较平淡。人物形象有些单薄。可读性与文学性都与《黄花堆积》相去甚远。对过去时代的解读也没有特别之处。主要就是作者态度真诚,属于不平则鸣。当然,真诚未必正确,更未必有洞察力。 作者王金昌 1954 年出生于河北成安。河北大学毕业。主要从事行政和商务工作,似颇有建树。也写小说和散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3D电影《碟中谍6》
Mech 2018-9-26 11:57
前些天,去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全面瓦解 (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 》。英语对白,有汉译字幕。 这个《碟中谍》系列,我从 1 到 4 都与女儿一起在家里看过。最早拍的在二十多年前了,主演 Tom Cruise 那时三十出头,真是帅哥。印象最深的是《碟中谍 3 》, Maggie Q 演女二号,但很抢镜。从《碟中谍 4 》起有了副标题。《碟中谍 6 》开始,与前面的关联密切了,正好我《碟中谍 5 》没有看过。 与多数动作片类似,这种电影,看的时候很热闹,悬念很强。当然,第一原理是主角不死。其他人生死都在未定之数。情节很刺激,但并非都经得起推敲。看过后也就忘记了。 《碟中谍 6 》比较值得思考的就是,为了救成千上万的人,牺牲一位无辜者是否可以?主人公 Ethan Hunt 的给出否定回答,这与通常理解的特工思维有些不同。生命的至高无上地位固然毋庸置疑,但特工需要权变。主人公最终的胜利给观众某种安慰。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或许真有些永恒的友谊、爱甚至正义。人们总是希望这个世界,公理战胜强权,真能仁者无敌。 在《碟中谍 5 》中开始出现的叛逃特工组织 Syndicat ,或许受现实世界的 Edward Snowden 启示。这个“辛迪加”的名称也很有意思,本意是种统一订货出货的寡头联盟性质垄断组织。 《碟中谍 6 》中男主人公的格斗能力并没有太大优势,甚至不如反派。随着 Tom Cruise 老去,是否还能有《碟中谍 7 》已成问题。当然,女主还在,应该有续集。只是就算有,也未必能在大陆公演,或许其中的对手不在是 Syndicat ,而是大陆特工。这取决于制片商在美国国内票房和国际票房之间的权衡。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原燕京大学博雅塔
热度 2 Mech 2018-9-20 16:53
1924 年,燕京大学校园需要一座水塔。为与未名湖景区协调,采用古塔形式。仿造通州燃灯佛舍利塔,用辽代密檐砖塔样式修建,其实是钢筋水泥结构。内部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顶。该塔主要是由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雅 ( 居住在美国 ) 捐资兴建,故被命名为“ 博雅塔 ”。让不明真相的人感觉与博雅教育有些关系。 在我看来,虽然从历史上看博雅塔与博雅教育没有关联,但博雅塔也确实能体现了当代博雅 ( 通识 ) 教育的精髓,实用之物的无用之用。因此成为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非偶然。当然,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或者别有解释。实用之物的无用之用,其实也应该是数学、力学这类学科教学的追求,“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 《礼记·中庸》 ) ”。 从不同距离和角度,拍摄几张照片。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5486 次阅读|7 个评论
首届非线性动力学国际会议:孔颜乐处
热度 2 Mech 2018-9-15 09:18
首届非线性动力学国际会议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Nonlinear Dynamics Conference, NODYCON2019) 将于 2019 年 2 月 17 至 20 日 ( 正月十三到十六 ) 在罗马第一大学举行。该会议可以视为 Nonlinear Dynamics 创刊主编 A. H. Nayfeh 教授在 1986 年创立的系列会议非线性振动、稳定性和结构动力学会议 (Nonlinear Vibrations, Stability and Dynamics of Structures Conference, NVSDSC) 的再版。过去的系列会议 NVSDSC 每两年在 Virginia Tech 所在的小镇 Blackburg 举行。 2012 年,我在多伦多申请美国签证去参加第 9 届会议,并做报告。当时会议规模比较小,只有几十个报告,还不分组。夜里在 Blackburg 散步还迷了路,好不容易才回宾馆。 NODYCON2019 由继任 Nayfeh 教授担任 Nonlinear Dynamics 主编的 W. Lacarbonara 担任主席。会议将有三位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杰出学者的大会报告。胡海岩院士接受会议邀请,将做关于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时滞的大会报告。沿袭 NVSDSC 系列会议传统,会议报告的全文将有机会被考虑在 Nonlinear Dynamics 的会议专辑 (Special Issue) 发表;审稿按期刊正常程序进行,但为加快审稿进程,审稿人将由参会者担任。与 NVSDSC 系列会议不同, Nonlinear Dynamics 的出版社 Springer 资助会议为参加会议的研究生设 Ali H. Nayfeh 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 摘要截稿日期原定 9 月 14 日。虽然已经收到来自 40 多个国家的 240 多篇投稿,超过会议期待的 200 人规模。考虑到有些投稿人未必能注册,而且一人有投稿 2-3 篇的情况,决定截止日期推迟两周,到 9 月 28 日。主席称, all the great minds of non-linear dynamic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submitted papers and committed to attend NODYCON。 会议网站链接, NODYCON2019 。 罗马曾是世界的中心,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肇始于雅典的希腊罗马文明和肇始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文明,都在罗马集大成,理性和信仰相映成辉。罗马也是多部经典电影的外景地,如《罗马假日》和《达芬奇密码》等。我在 2015 年到佛罗伦萨参加会议时,曾在罗马中转,留下难忘印象,《 罗马行 2015 博文汇总 》。 会场所在罗马第一大学工学院校区位于罗马市区,在大竞技场旁。 Lacarbonara 教授的办公室对着一个古罗马图书馆遗址,也可以看见大竞技场。我在访问期间的办公室可遥望圣母大殿钟楼,圣母大殿是罗马天主教四座特级圣殿之一。窗口望出去如下图 过去读书人说到“孔颜乐处”,通常指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述而》 ) ”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论语·雍也》 ) ”。在我看来,或许还要算上周游列国,见到各种人包括南子。当代大学教师的“孔颜乐处”,既包括在出租房内读文献推公式写论文拟本子,也包括交流访学,到精彩的地方和会有趣的人。例如,去参加首届非线性动力学国际会议。 附:会议通知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4219 次阅读|9 个评论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热度 2 Mech 2018-9-10 09:06
晓风的《弦歌》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由四篇分别发表的中篇小说构成,《开局》发表于《十月》 2013 年第 5 期,《岗位》发表于《江南》 2013 年第 6 期,《职称》发表于《中国作家》 2013 年第 3 期,《第三种人》发表于《当代》 2013 年第 4 期并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3 年第 8 期。故事都发生在位于国际旅游城市也是江南名城 ( 白居易和苏东坡当过市长,无疑就是杭州了 ) 的东海大学 ( 浙江大学? ) ,时间没有明确,但从小说提到“中国梦”流行和三年前搞教师“分流”推断是在 2013 年。虽然是几部中篇的组合,实在是少见的优秀学界小说。 《开局》写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可以作为文科青年教师大学职场指南。首先是 求职关 。主人公金渊明在北京的北华大学读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是年过五十的美女教授赵若芷。她不是顶尖人物,却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读书期间推荐他发表不少论文。“普通刊物发文六篇,核心期刊发文三篇,一级期刊发文两篇。 (p. 36) ”东海大学到北京招聘,文科本来只招领军人才,但看他论文多就留下了简历。到校拜访钱南邨院长时送些土特产。面试太紧张发挥失常,在五人中排第四。钱院长告诉他,除非问学校再要个指标,否则不可能录用他。正巧人事副校长朱玉鹤与他导师是大学同学似乎还曾有特殊关系,导师稍有勉强地出面求了朱校长,金渊明拿到了增加的指标,顺利入职,并有十万科研启动经费。其次是 教学关 。新人受照顾,仍要上两门课,周四学时。金口才不好,但认真备课。没有把握时,钱院长替他讲了第一课,并送他菊花茶,算是还礼。他观摩后总结了收获,“一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读书心得;二是要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目标;三是要把自己的身心融入教学中,达到‘忘我’的境界,所谓‘心中无我,而课中有我’也。 (p. 17) ”后来又旁听了本专业和公共课受欢迎教师的课,也听了本系两位普通教师的比较差的课。终于在评教中取得了中等偏上的分数。第三是 项目关 。社科项目限额申报,校内请校外专家筛选,出学校都很难。金渊明带着中华烟,以导师的名义去看望朱校长,谈了导师点点滴滴包括平日饮食起居和业余生活,朱校长听得津津有味。最后金说,“今年我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听说校内要先筛选,您如果方便的话,能否关心一下? (p. 31) ”措辞得体,也是跟导师学的。最后不仅学校顺利出线,而且也最终拿到基金,帮助文学院完成考核指标。第四是 论文关 。他写出论文投权威期刊《文学评论》,因为与院长讨论过几句,犹豫再三,把院长列为第一作者。但院长坚决拒绝署名。后来因为专家意见不统一,论文被退稿了。第五是 经济关 。每月工资加津贴到手不到四千,年底据说另有万元左右奖金,获得国家社科项目的“重奖”也只有五千。租房有补贴每月一千五,一室一厅小套月房租一千八。另为给女友五百,给爷爷奶奶三百。第六是 情感关 。金渊明有女朋友姜群英,是博士期间同校思政专业硕士,即将毕业,正在联系到东海大学所在城市的高职任教。但金渊明入职时一见钟情迷上了师资科长牛津海归唐璜。“五一”与高聚会滚床单时想的却是唐。他给唐电邮发去两首诗表示赞美,没有回复。当面问,唐说不知道写给她也看不懂什么意思,可以请她在哈佛工作的男友帮忙看看。金知难而退。后来唐璜男友海归,结婚时还送他喜糖。作者毕竟是成功的学者,上述指南写得挺到位。 《岗位》写学校里一对青年夫妻在学校岗位晋升和轮换中的努力和结果,也有一定学界职场指南的作用。 35 岁沈健行和 33 岁的周冰如夫妻,结婚七年,女儿六岁。 26 岁时沈健行硕士毕业留经济学院当助教,做 MBA 班的班主任,坚持原则不受学员摆布,不受欢迎,但正好考取陆淳品教授的在职博士生,换了其他人。 30 岁时获得博士学位, 32 岁任副教授四岗。争取晋升副教授六岗。他导师很有影响力,也建议他逐一拜访另外八位有投票权的院聘任委员会委员。他与妻子商量后送每人一箱价值五百元的进口车厘子,《开局》中的金博士开会时坐在沈身边还不认识这种水果。送出四箱后,但有人匿名举报他学术不端而且与 MBA 女生有行为不端,前者事出有因,后者完全诬陷。已经拜访过的都不愿意见他,后来有三位在办公室见了他。另外四人有两人在家里见他,另外两人就只在办公室见。车厘子也不敢送了。讨论时,导师力挺沈健行,其他委员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投票结果只有 4 票,没有到三分之二,只晋升一级。导师也反省自己,“别以为你可以只手遮天,人家其实并不买账! (p. 144) ”顺便一提,评审有倾向性时,慷慨陈词的支持意义不大,姿态要低,身段要软,审时度势,若不能以协商争取共识,还可以提问引导其他委员,这样才有可能成功。事实上,经济学院没有人晋升两级,也没有人被降两级。周冰如 24 岁本科毕业时放弃保研任校办行政秘书,联系科研副校长王畅,因酒量大而表现出色,鞍前马后下基层跑京城。 27 岁时担任校办接待科科长。 30 岁时离开节奏太快的校办岗位到宣传部任新闻科科长,虽然是学新闻出身,但为维护学校形象也劳心劳力。转岗的目标是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周冰如谒见了组织部夏部长,遇到现在已经分管人事而且有望晋升院士的王校长,王校长也是她个人的偶像。在王校长干预下,周成功转岗组织部。岗位的另一方面,还有家庭中的责任。沈的母亲轻度老年痴呆,在几个儿子家轮住,正住在他家,大小便不能完全自理,又无法接受保姆或钟点工,自己在家满脸落寞地等儿子归来。周在宣传科时,有突发事件,两人都不能及时接女儿,幼儿园老师很不高兴。四箱没有送出去的车厘子,给老师送去一箱。小说还写到经济学家与官员、老板、记者打交道的见闻。导师说,“学界也是江湖啊!江湖险恶,还得自尊自重! (p. 108) ”沈健行理解为,“导师告诫自己‘自尊自重’,是要他自己行走江湖时,不要丢了学者尊严和文人本色,粘上太多的江湖味和江湖气,但要完全屏蔽江湖气,又谈何容易啊!即使以同门师兄弟而言,会聚在导师的大旗下,互为犄角,此呼彼应,摆开一字长蛇阵,攻城略地,无往不胜,这……这……这难度不也是一种江湖习气吗? (p. 108) ” 《职称》其实是男主人公放弃争取职称的心路历程,男主人公为 教古汉语的校园讲课明星张有忌 , 也是《开局》中提到的本专业教学优秀者。 46 岁的张有忌在八年前晋升了副教授,两年前申报教授没有成功。按照学校的规则,有两次申报教授的机会,如果都没有通过,就要走人了。他的强项是上课,“课上一涉及自己热爱且熟悉的领域,……完全可以用‘口若悬河’、‘挥洒自如’、‘妙语连珠’来形容。从学生 ( 尤其是女学生 ) 赞赏甚至有些爱慕的眼神中,他赢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p. 152) ”弱项是科研成果弱,因为教学占用时间多、不愿意粗制滥造、在一级期刊和权威期刊上发表困难。我插一句,这种说法虽然可以接受,但没有发表好的论文本质上还是对所研究问题没有独到的见解。这样他处于两难境地。申报教授,不成功就要走人。不申报,只能是副教授,不仅在学校里和社会上不受重视,在家里也被儿子和妻子瞧不起。与儿子关系不融洽,在成人礼上代表家长发言,对他精心准备的发言,儿子跟其母亲当他面评价道,“真酸!……听老爸的口吻就像个成功人士,可他一个副教授,算什么成功人士呢? (p. 171) ”妻子是英语的同届学同学,本科留校工作。“她曾听到几个处长、部长在一起议论学者:‘那些学者,只不过‘术业有专攻’而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他们固然驾轻就熟;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他们就有些弱智了,有的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白痴’ (p. 178) ”后来下海。三年后,收入就是张有忌的三倍不止,在家里也居于支配地位。更有洋老板不断追求,“成为不想出墙而终于出墙的‘红杏’ (p. 186) ”张有忌准备与妻子商量是否申报教授职称的当晚,妻子很晚才由洋老板送回家,他愤而离家出走,没有谈成。当然,校园明星也不乏追星的女生。留校三年时,就有江南水乡的美女追求他。当下也有过去课上的学生现在的研究生宋伊伊感觉他婚姻出了问题,想做他的红颜知己。宋父亲是成功商人,所以对一般成功人士并不看好。在她眼中,他“有许多成功人士所没有的真与善 (p. 213) ”。张又不想与她有任何超越师生之外的关系。张有忌也想与师长讨论。博士生导师李乾坤是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教学名师,“三分之一在校内,三分之一在校外,三分之一在国外、他已经很少给本科生上课了,偶尔开始一两个讲座。 (p. 190) ”但他与导师关系有些疏离,“学术上的差距,使他对李教授不仅有高山仰止之情,还多少有些敬畏。 (p. 191) ”他的硕士导师是《开局》中曾经出场过的人事副校长朱玉鹤,关系很融洽,他去找朱校长说说内心的纠结。朱校长反而向他大吐苦水。“学校领导层面现在压力大啊!大到你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和我们承受的压力相比,你们感受到的那丁点考核的压力又算什么呢? (p. 197) ”“许多学者久居书斋,不涉世事,想当然应该如何如何,动不动就对我们指手画脚,横加指责。其实,有些东西理论上说说可以,实践中则是行不通的。 (p. 199) ”朱校长其实知道张有忌找他的目的,也很欣赏他,但觉得实在帮不上忙。他的纠结以种很意外的方式解决了。他当班主任的班上,有个学生因失恋出走有可能自杀,大家忙活着找回这个学生,就过了申报的时限。最后,张有忌在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中获得第三名。宋伊伊登台唱歌,给他献花。他随后打算向校长建言。不管怎样,他已经不为职称纠结了。故事也突出了现代大学的氛围,“为读书而读书的日子似乎一去不返了。 (p. 149) ”“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状态,那叫‘慵懒’,甚至可以叫‘堕落’,属于典型的虚度年华、自毁前程。 (p. 150) ”这个故事总体上是以抨击时弊的方式流于俗套,我个人觉得全书中最弱的一篇,但恰是这个中篇获了奖。当然,故事的寓意确实有一定普适性和预见性。教学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能有鲜花和掌声,但职称困难;或许能有美少女芳心暗许,但可能缺少家庭成员的长久尊重。 《第三种人》讲了高校中几位女博士的故事,主要是情场故事。女一号是 41 岁的冻龄美女,哈佛博士化学教授陈焉,在《岗位》中出场过的王畅副校长的妻子,女博士联谊会 ( 俗称第三种人俱乐部 ) 的发起人和召集人,俱乐部核心人物是七朵金花。除陈焉外,最先出场的是 45 岁的数学教授梅高风,她所嫁非人自杀了。丈夫田宇是她大学同学,读书时对她体贴入微,赢得芳心。但业务能力平庸,只是普通的中学教师。梅高凤是本校博士,虽然一度是学术明星,但专业上遇到瓶颈,想定岗二级教授也无把握。导师白院士说她,“对自己要求太高,对家人也要求太高。 (p. 262) ”她在家与丈夫无话可说,丈夫怀疑她与所推崇的一位中年成功学者有私情。他在酒后说出他的怀疑,还强暴了她,从此两人分床。丈夫以自渎解决需求又被她撞到,给儿子留下遗书就以白练自缢。随后出场的刚过 40 岁的新闻系教授许彤彤,她所爱非人,一直单身。本科时就喜欢后来的研究生导师赵庭松。他在文革落难时被农村姑娘张玉兰 ( 有时写成张红兰,推测是同一个人 ) 周到照料。绝望投河时,被悄悄跟着的张救下,两人结婚,生了儿子。恢复高考后,赵读大学,毕业留校,把妻子儿子接来。许彤彤博士毕业留校。师母肝癌,临终前,丈夫不顾她反对,承诺“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导师承认许是他真心喜欢的女人,但还是无法再接受任何女人。导师一直单身,许彤彤也一直单身。虽然写那诗句的元稹不仅续弦而且还纳妾。中文系女博士李怀壁,才华出众,性格张扬,经常让人难堪, 30 多岁,尚无男友。也是 30 多岁的吴瑕,在大学中有恋爱但无结果。正在与一位离异孩子归前妻的处长交往。初次见面留下深刻印象。“她从中看到了杨处长手中所掌握的权力的巨大含金量,以及它与婚后的优裕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p. 287) ”第二次见面是与几个女博士一起吃饭,感觉就不太好了。处长随意言谈中“有些自骄身份的意味了,敏感的女博士们顿觉原来人家和咱有着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的差别。 (p. 288) ”催老板快上菜时,“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满嘴都是威胁的口吻,不自觉地流露出渗透在骨子里的官气和霸气,让过惯了平民生活并认同平等观念的女博士们感到很不舒服。 (p. 289) ”两人关系的走向就在未定之数了。“很善良,很单纯,很容易感动,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相信别人 (p.290) ”的何丽娜从大学开始就总是上当受骗,正在“姐弟恋”,对方是小她八岁又高又帅的博士生,还是她专业课班上的学生。女博士们和她父母都表示反对,她仍坚持,但也慢慢发现男博士生对他不如开始时用心,两人关系的走向与归宿有了疑虑。只有许梓涵,丈夫是本省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知名度不高,但对她很好。最后陈焉的事情让整个故事更有波澜。她心血来潮到丈夫办公室去看他,发现俱乐部成员秦璐璐在房间里,而且床上有压痕。后来丈夫向她表示爱意并给她解释,虽然秦才貌都远不及她,“她的温柔,她的细腻,她的善解人意,以及他对我的浸透了骨髓的崇拜 (p. 310) ”吸引了他,不过他们谈话不仅没有性,也没有情,只是对红颜知己精神的放松。如果她介意,也可以只保持工作关系。床上的痕迹只是他头晕休息。陈焉也反省自己不够体贴入微,还有些小小的任性。但两人关系何去何从,还拿不定主意。故事引人入胜,但总体上仍限于男性视角,与《鱼肠剑》那种写女博士情感的小说比较,差别还是很大。 前面说该书是优秀的学界小说,尤其体现在前两个故事,主要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地描述了校园职场的现实。作者行文心平气和,而且点到为止,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作者是成功学者和教师,也有在校级行政和党务管理岗位工作的经历。 需要强调,我完全不赞成《职称》主人公看法,“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肯定,这才是最重要的! (p. 232) ”。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收获、学生的成长,这要在 10 年 20 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能看出。至于学生在校园时的主观肯定,不必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更不能是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在现代大学中,对教师的评价是基于反映其业务能力和素质的研究产出和长期的综合性的教学效果,而不是反映其愿望和动机的教学投入。从培养人的角度,前者对学生更有帮助。小说没有明说但也暗示的事实,学术水平如何,同行甚至同事其实都是心知肚明,这个与学生如何评价完全没有关系。 《弦歌》的标题出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似乎是种很理想的教学状态。作者也写在书前的扉页上。不过,作者没有说的是,《庄子·渔父》中,孔子受到渔父的教训,“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用现代的话说,几近于无照执教甚至非法办学。 作者晓风,本名肖瑞峰, 1956 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人。 1984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同年分配至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 1987 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2 年晋升为教授, 1993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6 年起任杭州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兼任国家中文教学基地及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1999 年起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2000 年起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教学、实验室与设备、成人教育、体育军训等工作。 2005 年起分管人事、教学、成人教育、体育军训等工作。 2006 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10 年起改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负责组织、党校、老干部和工会、教代会工作,并受校长委托负责离退休工作。 2016 年卸任,享受本科高校正职待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48 次阅读|4 个评论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Mech 2018-9-1 08:44
王曦昌的小说《紫色学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 1999 出版。小说有略过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 1973 年到 1976 年的工农兵大学生生活。其余部分写同学在 1988 年重新聚会后的发展。故事发生于东北某省城的 S 大学,推测就是东北师范大学了。作者标注“一九九八年一月至五月三稿于长春”。作者后记中自述,初稿完成于 1991 年,篇幅介于中篇和长篇之间; 1996 年同学聚会后一气改定。 该书写作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有 20 年左右,作者充分应用了“后发优势”,可以在写作时回头看。以后要说的《工农兵大学生》也是如此。当然,并非都如此,前面说过的《 黄花堆积 》虽然出版更晚,但完全没有涉及后来的信息。小说通过一个班级展示了几位工农兵大学生的性格和命运。这些来自工农兵的大学生,经历了批林批孔、农场学农、评《水浒》批宋江、开门办学、丙辰清明等历史事件。既有校园中常见的读书学习、谈情说爱、同学竞争、毕业分配等,也有当时特有的学生举报教师等。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成,叙述者为卓夫,也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他是来自农村的学员,但有写作才能,读书期间就发表过小说,也发表过批判宋江的文章。可能是由于才华出众,受女生喜爱。一直与漂亮多才多艺但被认为落后的同学梅洁有特殊关系,但没有明确为恋爱关系。非常革命的班团支部书记何立敏也委婉地表示过爱意。第一批工农兵学员留校的宣传组长仲少宜当面表达喜欢他。工宣队长胡文奎的女儿也要以身相许,并答应毕业留校或留省城。这简直像金庸笔下的男主人公,众多美女暗送秋波。这种写法似乎彰显着小说的主观性。他拒绝胡女后因胡反对没有能去北京,回到了原地区。 1988 年才调回省城,担任杂志编辑。此时已经结婚但夫妻感情不好,只是为了孩子没有离婚。他重新联系梅洁,两人有些暧昧关系。 从与男主人公还是叙述者关系密切程度看,女主人公无疑是梅洁了。梅洁出身家庭没有说,但从她生活习惯如吃零食早上喝奶粉或麦乳精等看,应该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性格阳光,文艺体育都擅长。入学不久,就因为随手丢掉了食堂变质的发糕被开了现场会。后来又偷偷把室友的粪筐压上石头扔入河里。毕业时相信外语系帅哥的话,以为结婚后能调入北京,与他结婚。但帅哥并没有兑现诺言,反而另寻新欢。两人离婚。她又嫁给大学期间就追求他的同学康健,一年后又离婚。见到卓夫,旧情复燃,或许本来就一直没有熄灭,但卓舍不得孩子不愿离婚。康健官场得意,想复婚,并答应帮她上正教授。她没有同意,因为汲取过去教训,“以前吃亏就吃亏在把爱情和事业、前程联系得太密切了,所以,我在爱情上得到的只能是苦果。 (p.291) ”从常理推测,她的生活状态不应该这样功利。后来出国,在国外大学任教。顺便一提,写工农兵大学生,如果不说到国外当教授,好像就不足以渲染水平之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形象是团支部书记何立敏。她是返乡青年,以在家庭内部搞阶级斗争闻名。上大学后,不仅是班级团支部书记,而且是系团总支副书记,校团委委员。但给人感觉她总是用力过猛。同学乱扔粮食可以批判,但把已经扔进洗碗池又捡回的发糕,在批判会上自己吃下去证明没有变质,实在是过分了。大学毕业时去了农村,而且嫁给了残疾农民。古人所谓,“外有余必中不足”。后来她自己承认,“当时完全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想一鸣惊人,爆个冷门。 …… 用我的灵魂和肉体压的是政治赌注,但很快被现实证明,我输得太惨了,不仅老本输光了,整个人都搭进去了。 (p. 308) ”与丈夫离婚后,辗转新疆海南。后来竟成了所谓神奇功的信徒,回到 S 省办神奇功辅导站,成了“何仙姑”。后来遇歹徒袭击,重伤不治身亡。小说还写了另一位投机者。当年批林批孔反走后门时,干部子弟文子丰暴露了父母托人入学的情况,并不顾家庭反对,坚决退学。当时也上了省报。但后来很不得志。靠同学帮忙,稍有好转。他自己反思,“我这些年的路,全是让我自个儿走歪了,咱们念书的时候,我一心想出名,想干一番大事业,一个跟头折到农村去了,不挣工资挣工分,还美其名曰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做反潮流的英雄,结果怎样?真是露多大的脸,现多大的眼。 (p. 308) ” 虽然是工农兵大学生,也是摆脱过去社会关系的机会。欧阳明本与支书女儿韶桂花恋爱,借助书记的力量被推荐进大学。在大学里,与漂亮有风度的同学伊娜谈恋爱。也对欧阳明有意的女同学罗兰把消息透露给韶。欧阳在伊娜逼迫下,不得不与韶摊牌,中止恋爱关系。韶到学校大闹,两人不得不中断关系。读大学是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就是在文革中,也是如此。 88 年,欧阳明在当了省委党校的副教授,有三室一厅 90 多平的房子,娶了伊娜。罗兰毕业时去了西藏,官至处级。婚姻不成功,已经与丈夫分居,说仍爱着欧阳明。 小说也没有回避时代给学员的伤痕。首届工农兵大学生仲少宜出生于上海晚报编辑家庭,父亲受冲击自杀,母亲受刺激得精神病也自杀。她到东北偏远山区集体户插队,被造反派头头强奸。毕业后留校工作,与学校一把手军代表朱向东保持性关系。主人公同届的学员周继红,入学一直带着粪筐拣粪,直到粪筐丢失。她是与贫下中农划等号的先进典型,但也平易近人,只是似乎一直忧心忡忡。同学白梦启追求她,两人关系稳定。后来周继红投河自杀了。她留下的日记揭开谜底。原来在大学拣粪是朱向东的创意和暗示。在农村时她被一个娶不到媳妇的老光棍强奸,那人又追到学校继续蹂躏她,并索要现金。她因此怀孕并打胎。自觉无颜活在世上,就寻了短见。 主人公同学中也是人才辈出,特别在政界。他的同学也是情敌康健,善于收集情报,有小福尔摩斯之称;当年就是靠此法宝迫使基层推荐。在即将升副厅级时还给主人公妻子写匿名信,让她去捉奸;小说结束时已经是副省级领导,而且仍有上升空间。当时策划竞选班长当未获胜的周国治,在 86 年当了县长。朴素诚恳、学习刻苦的高干子弟白梦启,在军队当了少将师政委。班长庄则生留校当辅导员,后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当了副教授。毕业时走后门留校的谷云娜连续几年报考硕士生,在 81 年考取, 85 年拿到硕士学位,继续攻读博士生。 当年在学校时,这些学员喜欢当干部的多。其原因两方面。其一,“当官有些像抽大烟土,抽上几口就上瘾,一旦上瘾就丢不下,一旦丢下就浑身哪儿都难受。所以这些当过干部的学员,大都喜欢出头露面,喜欢张罗事情,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喜欢让别人尊重自己,围着自己转,喜欢发号施令,所以,也就想当学员干部。 (p.76) ”其二,“在学校想表现突出,给老师、系、校领导打下个好烙印,不当学员干部就很少有发挥或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果自己的能耐显露不出来,在毕业时想留校或分配到好一点的单位就难,现在在学校能当上学员干部,毕业后在社会上才有可能弄个好位置,这是一条实现未来理想与愿望的捷径。 (p.76) ”作者在后记中分析,工农兵学员长于仕途。“工农兵学员一般都能吃苦,工作卖力,上进心强,总是自强不息。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对政治比较感兴趣,这些人高科研、搞业务很难成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但一旦从政,大都得心应手,不仅能得到群众拥护,领导赏识,而且总有升迁的机会,中途跌倒是极少的。在政治场合竞争中,他们往往是胜利者。 (p.338) ” 我个人阅读时略觉怀疑和遗憾的是,在作者笔下,所有的工农兵大学生,居然没有一个,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真诚信仰者。当时的积极人物,要么是投机,要么是不得已。另外,多数工农兵大学生婚姻都不幸福。我没有看过相关资料,不知道这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 作者王曦昌, 1951 年出生于吉林。 1976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乡、县政府工作。 1986 年河北大学“中西艺术审美比较研究班” 结业, 1988 年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四期文学创作进修班结业。 1985 年起从事编辑工作,历任《东北文学》月刊副主编、《小说月刊》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 1996 年转入出版社工作,先后在吉林文史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供职,历任室主任、《中学生文史参考》、《小学时代》和《汉字大王》月刊主编等。 2007 年起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教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中窥豹的误解--听狄更斯小说随感
Mech 2018-8-26 20:02
听了狄更斯三部最重要的小说, David Copperfield , A Tale of Two Cities 和 Great Expectations 。想到最初对狄更斯的误解,由于无知的误解。 最初读的狄更斯小说是《董贝父子》,当时应该还在读中学,甚至是初中,在《世界文学》还是什么其他期刊上读到, 篇幅近 中篇的。印象很深的是人情的淡漠和金钱的力量,感觉狄更斯技止于此。很长时间没有再看他的小说。直到大学时,读了他的两卷汉译本的《匹克威克外传》,完全有不同的感受,世事洞明,语言幽默,确实是大家。 狄更斯其实是社会批评家,毕竟任何社会都有问题。但同时,我觉得他并没有否定他所处时代的合理性。 David Copperfield 的主人公大卫,就是凭着正直、善良、勤奋,从极其困顿的童年起步,成为生活舒适有保障的作家,并找到自己的真爱。局部未必能反映整体,如果只看大卫的童年,会感觉世界如此悲惨;只看他的第一次婚姻,也觉得命运如此弄人。但纵观其一生,就会觉得命运在大体上不失公平。当然,局部不能推断整体,也意味着不能用大卫个人的人生判断世界。 Great Expectations 更为复杂。 整体也不能推断部分。 A Tale of Two Cities 所写的时代,风起云涌,长期的积怨燃烧成仇恨的怒火。即便如此,仍然有人愿意为所爱的人献出自己的生命。 所谓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等,都是艺术,并非人人所能掌握。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帽子”系列谈:美国
热度 3 Mech 2018-8-23 11:12
既然“帽子”有学界需要的“标签”的功能,就不应该只存在于中国学术界,而应该是成熟学界的普遍现实。事实上,以“帽子”的形式对学术人员进行甄别在学界成熟的国家都有。这里仅以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最发达的美国为例。 美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分散化。除了总统科学奖和技术奖等之外,联邦政府层面上的奖励确实比较少。美国的“帽子”形式包括联邦跨学科的顶层,以及顶层下的条块。条的方面,相关学科的各大学会,如机械工程的 ASME ,土木工程的 ASCE ,电气工程的 IEEE ,数学的 AMS 和 SAIM ,物理的 APS 和 AIP 等。块的方面,各所大学,可能还有个别州。 顶层“帽子“有文理院 AAAS 、科学院 NAS 和工程院 NAE 院士。数量远大于中国的院士,同行推荐审议产生。费曼自传中说他辞去美国科学院院士,因为院士的主要工作就是讨论谁当院士,他认为很无聊。这固然是他牛人任性,但世俗些看,他已经有诺贝尔奖这种超级帽子了,自然不介意院士这种凡人眼中的高级帽子。 专业领域是各大学会的各种人物奖或成就奖 ( 严格而论这可以不算帽子 ) 以及会士 (Fellow) 。会士通常要先当会员交会费若干年,然后由两名会士提名。有些学会甚至若干名会员就可以提名。最终由该学会某个学科范围内的全体会士审议通过。 各大学的帽子包括冠名教授、讲席教授和杰出教授等,叫法不同。从经济而论,这可能是最实惠的帽子。这种学校帽子其实是种工作岗位,与薪酬挂钩,通常由学校或者学院聘任。这既是校方对教授履职的认可与肯定,也是校方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实验室面积、启动经费、年薪等条件外,还可以加顶冠名教授等的帽子。冠名教授也是学校吸引捐款的一种方式。有人捐款盖栋楼,有人捐款设立一个教席。 个人从传闻感觉,不是基于扎实的研究,美国“帽子”产生的程序远比中国的简略。由于存在根深蒂固的俱乐部文化,学会的奖励和 Fellow 遴选,甚至也包括院士遴选,彼此的熟悉和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熟悉包括但不限于人的熟悉,还有工作的熟悉。为让人们了解,发论文和作报告都是基本功。 Fellow 的提名未必是小同行 Fellow ,也可能是研究领域差别比较大的系里同事。也有个别学者因为非专业的因素,被科学院或工程院拒之门外。总体上,院士和 Fellows 的水平都很高,但也不能排除水平超过入选者中位线的学者没有入选。因此,美国“帽子”的甄别功能或许略弱于中国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感觉至少院士这个层面,帽子的含金量在美国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教育相对欠发达的州和比较薄弱的学校。当然,这并没有充分的证据。 不管从何种角度说,那种认为美国没有“帽子”看法是对美国学界的误解,虽然在“帽子”的形式和作用上与中国都有一定差别。中美之间的“帽子”的差异固然耐人寻味,但毋庸置疑的共同点是都有“帽子”。 “帽子”系列谈已贴博文 “帽子”系列谈:从前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1926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师大三年—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Mech 2018-8-16 09:54
《黄花堆积》是马以鑫自传性的“红黄蓝三部曲”中的一部。这三部曲中,最晚出版的《红潮滚滚》写初中生 ( 基于作者 65-69 年敬业中学的经历 ) 、最早出版的《蓝天浮云》写黑龙江的农场生活 ( 基于作者 69-73 年嫩江农场的生活 ) ,中间一部就是《黄花堆积》,写上海华海大学的工农兵学院 ( 基于作者 73-76 年上海师范大学求学的经历 ) 。标题取自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或许是隐喻工农兵大学生成了昨日黄花? 作者在小说中化身李大林。他由于招生老师的关照,多少有些侥幸地从东北农场进入华海大学 ( 由原来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和上海教育学院合并而成,就是当时的上海师范大学 ) 学习。很快便在班级中以创作和大批判文章而成名,并当了校广播台的记者兼编辑。与同学们一起,共同经历了当时主要的重大事件。具体包括,游华立谈话 ( 我仿佛记得当年上海确实有位刘姓女大学生的谈话,但不如张铁生的信有影响 ) 的讨论,到上海火车站机务段开门办学写段史,批林批孔中与主张客观评价孔子的老教授上官鹏 ( 很有传统士大夫风范 ) 的交锋,参与班级帮助 ( 接近“批斗” ) 同学何鸣以及何鸣和同伴的报复,开门办学到水乡南浔以帮助理解《红楼梦》,邓小平复出及其整顿,电影《创业》及其评论风波,“以战斗任务进行教学”与工人师傅一起选住龚自珍诗文,周总理逝世及其悼念活动和受到的压制,到部队参加军事训练,毕业前新辅导员搞的“去西藏”闹剧。最终毕业分配去了上海工农教师进修学校。 在李大林的生活方面,在家庭中,与不欢迎他回上海的二弟关系恶化,到最后彻底翻脸大打出手。知青回城不受兄弟欢迎,是上海背景小说中常见的情节,简直成了套路。情感方面,与有些朦胧情愫的农场战友郑薇波 ( 或许在《蓝天白云》中有述,但我没有读 ) 彻底中断了关系。与在康平路 100 弄自己有房间的非同班女同学薛虹交往,互有好感,在“尾声”中两人明确牵手。 李大林可能不是出场最多的人物。真正贯穿全书的是同寝室的沈敏元。刚出场时,沈的形象不是很正面,祖父、父亲都是黑龙江漠河的干部,他也很有心机。祖父托关系送他上大学,并为了更好发展在到校前入了党。通过早到校和积极打扫卫生,当上了班级党小组长。他的人生理想是当干部和当大学教师,统一起来就是在大学里当干部。这只是个愿景。为实现这个愿景,“要有突出的业务水平,这才是立身之本。 (p. 66) ”“多读书吧,多写文章吧 (p. 66) ”。原来七十年代就有“写文章”的捷径,我八十年代留校当老师写论文也只是自娱自乐。他开始一心留在繁华的上海,特别是知道准右派教授的工资是他当干部的爷爷的四倍时,更有意留校。他精心选择了自己能掌控的班委会。他也开始刻苦读书。又想模仿《红与黑》中的于连,追求高干子弟薛虹,但没有成功。通过策划帮助 ( 其实近于批斗 ) 同学何鸣,相继担任系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主席,并增补为校党委委员。后来他想清楚,还是回到故乡有更好的发展,而且祖父给他介绍了省领导的漂亮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后来他女友参加悼念周总理的活动,有一定危险,沈敏元赶去北京巩固了他们的关系。大概在他仕途的高峰,特别是他不想留在上海之后,他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作了许多好事,与李大林也是好朋友。本来李大林要分配到金山文化局,他帮忙总算当了高校教师。沈敏元这个人物很耐人寻味。现在人们也许将其归为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与小说中的多少人物相比,无论是在内在品德和外在效果方面,他都很不错。说句题外的话,愚昧的害人主义和粗鄙的利己主义者大行其道的时候,“精致的利己主义”其实是股清流,是世界变得更好的希望所在。 在描写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写教师之间的矛盾与烦恼。有工宣队师傅之间的矛盾,工宣队师傅与教师的矛盾,教师之间的矛盾,各方又有相应的学生支持。很是复杂。政治斗争和争权夺势之外,甚至当时也有发表压力。大批判稿、通讯报道要见报,选编“法家”诗文要出版等。这些矛盾冲突造就了教师的鲜明形象。虽然时代不同,其实也有共性或类似的方面。小说中那些利用工宣队实现自己目的的教师,本质上与现在请院士背书差不多,都是借助权威,取得职业成功。 这也印证我的看法,大学教师职业从来没有与世无争的时候,只是有些时候有些人对这种竞争不敏感。这是由人性和大学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人们尽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但不能因此否认风浪的存在。此外,有时候,有些争执没有必要,可以避免。“本来,有些微不足道,甚至无关紧要的事情,因为有了一些分歧而产生矛盾,甚至有了派系,结果是矛盾越积越深,派系越来越分明,到最后就弄得不可收拾了。 (p. 379) ”这些其实真正是学界小说的内容,只是那个时代太特殊,就不多记了。 阅读小说,可以体会所谓上海市民那种健全的日常理性。以毕业分配为例,正面的学工干部希望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学生们都是从外地农村来,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最后还是要把他们送回农村 — 这又何必呢? (p. 372) ”在操作层面,“对待学生的毕业分配,关键是方案,也就是要力争最佳 — 不到外地、基本上就近,也就可以了。老实说,如果外地多、条件差的多,这个毕业分配的工作就相当难做,而且很可能会吃不了兜着走。 (p. 372) ”很多人所诟病的上海人歧视外地人。作为新到上海的外地人,我的理解,“外地人”是文化概念,而非地域概念。比说上海话更重要的是,有上海市民的日常理性。例如,小说中满口东北话的沈敏元,其实就有这种理性。所以,他就从来没有感受到五位上海室友的鄙视与歧视。 小说还有意无意地揭示了边缘人物的破坏性。教师、学生、工宣队师傅中都有那类边缘人物,生存困顿,心态失衡,梦想翻盘,急于求成,视野有限,资源匮乏,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害人害己。失败是通例,但偶尔成功,为害更大。难怪孔夫子都说,“无友不如己者 ( 《论语·学而》 ) ”。这只是点模糊的感受,还没有想清楚。更何况想清楚了,可能有些“政治不正确”,也不细说了。 小说结尾处的毕业分配真是触目惊心。多数学生的命运完全不在自己掌握中。辅导员换个人,命运就完全改变了。这其实也是当年所谓“毕业包分配”的真相。 小说中有些细致的景物描写。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史楼,还有古镇南浔的风光。读起来很亲切。 如果要说小说有什么不足,就是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 40 年前。这样理解历史,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我觉得多少有失大学教授的身份,哪怕只是并非以思辨见长的文学教授。此外,有个小小的叙事破绽。 170 页,上官鹏的妻子为粱彬,到 289 页,名字变成了陆瑶。小说中好像也没有说上官教授丧妻再娶,而且名字不同的两位夫人性格都是大家闺秀贤妻良母。 总体上,我觉得该书还是值得一读,尽管小说中的高校和现在的高校不可同日而语。在反映工农兵大学生时代的作品中,该书是我读过最好的小说。作者有长期在大学工作而对大学的体认,以真诚的态度再现那段历史,虽然在史识方面似乎有提高空间。 作者马以鑫, 1948 年生。在读初中时,就在 1965 年 11 月 30 日的《文汇报》上,以马捷为笔名,发表批判姚文元的文章《也谈 海瑞罢官 》。 1969 年到嫩江农场。后被调到场部文艺宣传队编编写写。 1973 年被录取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1976 年毕业。后调入华东师范大学,曾任中文系副主任。退休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经》温习之《小雅》
Mech 2018-8-13 17:19
《小雅》据说是贵族间的交流,我觉得应该更广泛些,包括军人、低级公务员等,但仍是当时的主流文化,几近于周朝的红歌。周朝有些像古代欧洲的封建制,有中央和地方纵向的分权,因此主流歌曲中也有讽喻至少是牢骚的成分。 《小雅·黄鸟》应该是最早的“海归文学”。作者声称,“言旋言归,复我邦族。”要毅然回国了。并且列举了外邦人的三大罪状:其一,“此邦之人,不我肯榖。”其二,“此邦之人,不可与明。”其三,“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这就是海外生活的三个主要问题,经济困难,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有海归的前提是有移民,而移民所以存在,还是有地域差异。“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 《小雅·大东》 ) ” 社会中层的人,动辄得咎。因此用现在的活说,活得很累。凡事要特别小心。“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小雅·小旻》 )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 《小雅·小宛》 )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引用过。 社会中层的人,发牢骚也有相当的水平。对现实不满,“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 《小雅·小旻》 ) ” 还有“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 《小雅·巷伯》 ) ”不理解的就是愚人。“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 《小雅·鸿雁》 ) ”至于进退之间的两难,是传统读书人千古的主题,至少开始于《诗》。“维曰于仕,孔棘且殆。 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 《小雅·雨无正》 ) ” 中上层人士的应酬酒宴,“厌厌夜饮,无醉无归。 ( 《小雅·湛露》 ) ”不喝醉还不好,“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小雅·宾之初筵》)”真是古已有之,于今尤盛。 《小雅》也有部分篇章状思念之情。比较委婉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小雅·采薇》 ) ”更直白些,“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能忘? ( 《小雅·隰桑》 ) ”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 《小雅·谷风》 ) ”虽然是说夫妻间的事情,其实也是普遍的人性弱点。 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出处是《小雅》。“常棣之花,鄂不韡韡。(《小雅·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小雅·棠棣》)”“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雅·伐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小雅·小宛》)”“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小雅·采菽》)”。有意思的是,我小时候总听说自己也喊的“万寿无疆”见于《诗》中多篇,例如《豳风·七月》和《小雅·南山有台》。 还有些名句被后来名人引用。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被曹操在《短歌行》中未说明出处的引用。我当时读还以为是曹操的原创,真是奸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被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明出处引用。孔子的《论语》本身也多处引用《诗》。 比较《小雅》而言,《国风》属于草根文化。情感更真挚,语言更活泼,但思想内容相对简单。当年自己喜欢风花雪月的时候,对《国风》印象深。现在重读,反而对《小雅》更有共鸣。 《诗经》温习之《国风》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帽子”系列谈:从前
热度 10 Mech 2018-8-8 12:53
童话故事喜欢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头。这里要说的从前,就是没有“帽子”的年代,其实也算不上很久之前。 1980 年我读大学时,还有 1984 年我留校当教师时,除了学部委员,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帽子。 什么时候开始有帽子,我不太清楚,毕竟那些离当年本科留校的青椒过于遥远。现在高校入职的青椒都有博士学位,职业规划清晰,知道各种“帽子”。非我们当时可比。 教书十来年后,我自己有两次被学校推荐去学校所属的冶金工业部争取当时的“帽子”。 1993 年申报“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1995 年申报“冶金工业部跨世纪人才 ( 第三类 ) ”,都没有成功。但总算见过猪跑,虽然并没有吃到猪肉。 现在人们对“帽子”有许多诟病,自然不无道理。但若以为,取消了“帽子”,学界就人人平等,可以对所有学者实事求是地评价。那未免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 naïve 。通过“标签”快速识别,几乎是任何行业所必须的甄别机制。“帽子”只是“标签”需求的结果,而非原因。 如前所述,我自己经历过似乎没有“帽子”的年代。当时的学界也有“标签”,几乎是隐形的“帽子”。一种标签是年资职称,特别是开始时高级职称很稀缺。我本科就读的学校五十年代建校,在所属的冶金工业部是仅次于两所重点的第二档次的几所学校之一。我刚入学时,学校还没有正教授,全校只有 9 位副教授。估计那时候的一个正教授,起码相当于现在地方山河湖海级“帽子”。 如果说职称具有属地特性,全国性的“标签”就是学校名气。北大、清华的资深教授地位不亚于现在的院士,不管他们是不是当时的学部委员。交大、复旦的壮年教授博导,影响力也不亚于现在的杰青和长江。我的导师当年在上海交大当教授博导时不到五十岁,在学界影响力超过现在多数杰青和长江。 职称标签的问题是属地性,而学校名气的标签是有某种不确定性。名校和弱校都没有问题,但中间的学校比较模糊。还有种补充的标签是行政职务和学术兼职。行政职务指校长、副校长、处长、系主任等,开始还没有学院一级建制。学术兼职包括官方的专家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课程指导委员会成员等,也有民间性质的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学报主编副主编等。 官方专家基本上反映了职称、学校名气和行政职务等因素,而且具有跨学科的可比较性,慢慢地成为最主要的“标签”。俨然是隐形的“帽子”。这些专家有现在某些人所期待的“帽子”改进方向,数量有限 ( 开始时地方不设学科评议组和课指委,只有国家层面上有 ) ,而且至少在早期基本上是被动“遴选”。 对甄别需求的这种解决方案,当然也有问题。论资排辈现象比较严重,年轻人话语权很小。只有“遴选”没有培养。最主要的是,不能有效调动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也就是激励的作用不够。有些像古代的“九品中正制”,不如“科举制”广开才路。人数太少也有其他问题,具体到高校某系,可能是行政领导、资深教授和官方专家集于一身,权力高度集中,诱发学霸出现。 或许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了后来的人才计划,现在所谓“帽子”。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16030 次阅读|38 个评论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Mech 2018-8-6 20:45
李泊的《起步》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是描写工农兵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工作的小说。故事从男主人公 1972 年入学开始,到 1976 年他与女主人公登记结婚并新婚小别结束。 男主人公王南生的情感变化是小说的主线。王南生为高干 ( 副部级 ) 子弟,人帅气,又有才,在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读书。他在入大学前已经有同样出生于高干家庭的女友黎小倩。她是王的妹妹的同学,比王小一岁,文革受冲击时患难之交。王南生主动写了求爱信。黎的父母恢复工作早,在国外当外交官。通过熟人让到延安下乡的黎小倩参军提干,军医大学毕业,调回北京。虽然王的父亲还在下放,没有出来工作,但他们的关系得到双方家长的同意。王到北京读书后,两人在周末见面。交往中,王发现了黎的肤浅和庸俗。“思想之贫乏,对于生活的浪漫,对于保姆、司机、工人那种傲慢,对于政治和阶级斗争的天真,把这些堆积起来,她的美貌和温情还有什么价值呢? (p. 271) ”做过一下改变对方的尝试,如让她看自己的日记,希望更深入理解,但没有效果。最后,他主动中断了两人恋爱关系。这些或许是当年的主流价值观念,现在看来,不容易理解“浪漫”和“天真”怎么使“美貌和温情”没有了价值。 在还没有中断与黎小倩关系时,王南生开始对同学韩正娟有了好感。韩是他所在班级的党小组长,来自农村,入学前已经是公社党委委员,比王年长 3 岁。开始时对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娇生惯养的王南生有看法。他生活习惯与众不同。人家吃葡萄擦擦就吃,他要用洗衣粉洗过,再用清水洗。但她出于对同学的关心,对他也很照顾。后来看到王在学农和学工劳动中都表现突出,态度转为赞许。特别受党组织委托,检查了王的日记后,王不盲目从众,有独立思考,也让韩佩服。他们都比较成熟,有主见,在政治上有共鸣,关系愈发密切。在毕业前到中学实习时,王要求建立恋爱关系,但遭到韩拒绝。韩一直没有考虑结婚的事情,而且觉得他们缺乏感情基础,自己年龄大长得丑配不上王那种干部子弟。王锲而不舍,韩在与家里人商量后,同意了。两人后来又有些波折,最终得到双方家长同意,登记结婚。在王看来,“她的意志,她的品格,她的聪明干练都是熠熠发光的,无论今后的社会怎样变化这些美好的特质都不会改变。 (p.527) ” 应该说,这种情感描写比较俗套。当年的俗套是男女双方要有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然后才能有感情基础。这样就可以战胜一切历史形成的差别,和谐相处。这无疑低估了婚姻的复杂性。另一个俗套是把物质与精神对立起来,把外在美和内在美对立起来,往往是生活困难者、相貌平常者更高尚。这也是现实生活一种过于简化的模式。顺便一提,现在往往是相反的模式,所谓“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丑人多作怪”,当然同样是过于简化。 有意思的是,日记在小说中起了重要作用。在王南生看来,“日记真好,它可以使他清楚地看到他的生活的足迹,使他立足于现实和过去的基础之上,更了解自己,更有自知之明,也使他看到他的将来,看到他的生命将换发出何等样的光彩来。理智的人,富于思考的人,都是以他自己为最知心的,谁也不能掌握他的一切,更不能代替他的思想。 (p. 252) ”。他希望与黎小倩有思想共鸣,就给她看日记。黎自己也开始写日记,但更暴露了肤浅,让王很失望。韩正娟看了王的日记,对他有进一步的了解。交往后,有了矛盾,事后也是展示日记沟通。 除了感情的主线外,也有年轻人的成长与堕落。王南生的目标是在大学中入党。但与学生支部书记有些格格不入。书记是现在人们所谓的极左分子,至少是风派人物。王很快意识到,如果坚持自己的看法,就无法入党。为此他也很苦恼。韩正娟也发现有人打着“革命”的旗号谋求私利。“这种自私和落后一旦和‘革命’的名义结合起来,就能使世上的一切变得千倍的复杂和难以改变起来。难道革命是不能革除自私和落后,反倒是包藏和扩大这些吗? (p. 187) ”她给他支持,也给他帮助,但也是无力把他拉入党内。王对自己政治正确很满意,“他感到最多的,是他政治上的明智,和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 (p.459) ” 堕落的典型是王南生来自农村的室友。他入学便交入党申请,投合书记的胃口,率先入党。偷看王南生日记并举报。最后戏剧性地因流氓行为而身败名裂。他骚扰女同学,偷窥女生厕所,在偷窥女生澡堂时被捉。开除党籍、学籍,送返原籍。 另一位室友吴志强是位个人奋斗者。他也希望在大学期间入党,并希望留校。为此参加了大批判组。他也是奋发向上,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不论在什么样的年代里,知识只能帮助人,不会成为人的累赘,只是在政治上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因此,吴志强对自己约法三章:一、多买书,多看书,多钻研问题;二、超脱于现实矛盾,珍惜每一分钟时间;三、在沉默中取胜,沉默为金,能说为银。 (p. 297) ”他与男女主人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只是在现有环境下设法改善自己的处境,而王南生等把自己的处境与更高层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其实各有其道理,王父亲后来出来工作,确实生活条件马上有很大改善。吴志强父母只是普通干部,不论哪派得势,对他影响其实并不大,他只是具体做事情的人。对人们不同的选择应该有平常心。有的人高风险高回报,有的人小本经营稳扎稳打。 小说反映了当年工农兵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是生活既单调又刻板,每天从早晨六点半开始就要被置于人为的不必要的约束之中,要精神抖擞地出早操,快速地洗漱吃饭,然后上课、学习,吃午饭,午休一小时或再多一点,但午休实际上几乎全被无尽的会议、谈话之类的社会活动占了,再是下午的学习,课外活动一小时,这一小时大都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吃晚饭和度过早就安排好的极少例外的被各种会议啦、集体活动啦、谈心啦等等填的满满的晚间,而这些活动能在九点半以前结束都是不多见的。 (p. 62) ”还有更辛苦的到农场劳动,下矿井劳动,到山西部队去学军,以及毕业前到公社中学的教学实习。 我读时感觉,高干子弟的境界真不是普通百姓所能理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觉得书中有句话很有道理,“凡是被崇敬的,必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凡是被钦佩的,必然具有超人的力量。 (p. 324) ”主人公似乎多少具备了超人的力量,而可望不可即了。书中另一句话也有道理,“多数人对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的软弱无力,造成了少数人成功的机会。 (p. 324) ”多数人可以软弱,但不要愚蠢,大可不必为了少数人的成功当炮灰。 该小说的可读性还可以,多数生活细节也可信。从小说看,当时的生活相对简单,这也在情理之中。社会越发展,选择越多,也就越复杂。小说也体现了发表时的所倡导的价值观,虽然未必完全是小说描写时代的现实情况。 作者的传记资料暂付阙如。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松江泡温泉
Mech 2018-8-5 19:30
近年对泡温泉有了兴趣,只要有机会,总是尝试一下。 那次去松江,有据说是上海周边唯一的温泉。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温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温度多高矿物质含量多少等。总体上温度偏低,因此可能还需要加热一下。 温泉池在一个巨大的玻璃暖房中。还有假山树木,温度高、中、低三个池子,位置也是高、中、低。想想很科学,高温池的水流到下面变成中温。风景不错,至少比许多动物园中的猴山要好。我简直都想拍照了,如果不是在温泉池中。 我只去过两次。每次都在热水池里静静地泡。坐在池边的台阶上,只露出头。觉得累了,就上去喝杯大麦茶,然后接着泡。边泡边胡思乱想,想过什么出来就不记得了。有时候手脚还在水中比划比划,做想象中的游泳状。 虽然泡时很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自得,其实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享受之处。泡过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除了稍微有些疲惫。或许泡温泉就是典型的为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Mech 2018-7-19 18:18
王新纪、陶正和田增翔的长篇小说《魂兮归来 ( 上、下册 ) 》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 是第一部描写工农兵大学生的小说。我在读大学时就看过,印象不深。在《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没有说到,因为忘记了。这次阅读,才想起原来看过了。该小说的不同寻常之处是三位作者合作,这或许也是“文革”中写作班子的流风余韵。小说写 1972 年秋到 1976 年清明期间工农兵大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也算是学界小说。故事发生在新华大学,其实是北京大学,其中的揽星湖就是未名湖。该小说对工农兵大学生的描写,既有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的鲜活,也难免有主题先行的时代局限。 小说以出版时的正统观点,反映了 72 年到 76 年时代风云下的校园。开始是所谓“整顿”,后来被批判为“右倾回潮”,然后就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最后结束于天安门广场前的四五运动。整个故事还是有些俗套,就不细说了。在这个过程中,几乎全部教师和多数工农兵大学生都对文革有了新的认识。这大概就是小说标题所谓的“魂兮归来”。尽管四五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小说仍在充满希望中结束。结尾处写道,“一个变革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我们这些人已经敲响了它的大门。 (p. 936) ”这确实是已经被历史证明正确的预言。小时写了大转折前的大学校园。 小说的主要线索是女主人公梁晓茵的成长,从软弱到坚强,从幼稚到成熟。她是文革中受冲击老干部梁牧的女儿,母亲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打死。父亲即将出来工作,她也得以到新华大学学习。开始有些郁郁寡欢,后来受同学老师的影响,稍微积极些,一度还发表了跟风性的小说,以母亲为原型写了走资派,受到父亲的批评。后来读书思考,参加劳动等,对文革有了否定性看法。特别是受男主人公影响,性格也坚强起来。在小说即将结束时,投身四五运动,被公安局逮捕。 小说中有几条爱情的线索。梁晓茵与岳明辉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岳是红卫兵,梁母亲被打死时他在现场。但他以自身的活力吸引了梁。“这正是生活有意思的地方:永远有未知的东西展现在他的前面,让他探索;永远有新的目标树立在他的前面,让他追求。生命的意义就在这里! (p. 47) ”“身上似乎有种奇特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你,使你能够那么持久,那么锲而不舍地追求一个目标 (p. 781) ”尽管直到最后,两人关于文革的看法仍有分歧,但还是走到一起。另一条线索是美女陶陶,先被冒充高干子弟的卢新宇欺骗委身,卢暴露后与一直暗恋他的同学于良才走到一起,当然还有不小思想差别。最后参加四五运动,在天安门广场一起陷入绝境,陶陶后悔,于良才“漠然地瞥视这奔跑着、吼叫着、挥舞着大棒朝他们扑过来的警察和工人民兵;漠然地倾听着棍棒打人的钝响和人民遭打时的惨叫通通淹没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乐曲中。 (p. 936) ” 小说人物众多,形象都算丰满鲜明,虽然出版较早,文学性其实可能也好于后面些更有纪实性的作品。反面人物有些漫画化,这大概是当时的套路,不过主要人物还不是“高大全”。我更感兴趣的是比较中间的人物。例如,于良才“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裕,生活诸事全不用他操心,成天只是读书而已。他整天沉浸在书本里,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与人的关系所知无几。 (p. 263) ” 文革中他父亲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后,“除了更广泛地读书,也开始观察社会,研究一些社会问题了。但这种观察和研究却是比较超脱的,他喜欢捕捉一些细致的现象对未来作些预言,由于旁观者清,有些时候说得很准,这使他赢得了目光敏锐,见微知著的美名。同时,大量地阅读了历史和文学书籍,也确实培养和加强了他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力。可是他从没有亲身投入生活的激流之中,没有在汹涌的浪涛中奋斗,挣扎过,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个聪明的旁观者而已。三年的插队生活固然给了他不少劳动人民的淳朴气质,却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态度。他埋头干活,用心读书,基本上与世无争。这种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生活经验,一旦狂风大浪扑到他脸上,他也就心慌意乱了。那些洞察力、预见性,和那个聪颖的大脑袋并不能帮他多少忙。 (p. 263) ”推测当年自己的大学里,读到这段话,一定若有所思。又例如,文学一年级支部书记王磊“事实,却与他的预言相差无几。这就好像把一出在他心中的小舞台上排演过的悲剧,搬到现实的大舞台上公演了一次似的,只使他尝到双倍的苦味。哎,智慧的痛苦啊,你虽然比别的痛苦更崇高,但也比别的痛苦更沉重。 (p. 307) ” 作者王新纪,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工农兵大学生,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作者陶正, 1948 年生于浙江绍兴, 1968 年赴陕北乡村插队务农, 197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也是工农兵大学生; 1977 年后历任北京歌舞团艺术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作者田增翔, 1947 年生于北京, 197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出版社少儿文艺编辑室编辑、《十月》编辑部编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Mech 2018-7-5 21:32
读抗大小学时,老师领我们学生上山去玩。我们在城乡结合部。走十多分钟,就到山下。最近的山叫炮楼山。山上有些地堡工事,是钢筋水泥的方形地面掩体,不是电影里看过的那种日本圆形炮楼。推测是国共相争时的遗迹。 那次老师领我们上山后,我发现山路很陡,不敢下山了。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很有道理。刘老师真是不错,见我无论如何都不敢下山,就决定背着我下山。虽然我比同学小两岁,但是个胖子,体重相当可观。刘老师的弟弟是我们班上同学,估计她最多也就二十来岁。 不敢下山,固然是胆小。但能说出来自己的害怕,未尝不是种勇敢。七岁看老,我现在可能也是,非常害怕物理方面的危险,但如果只是心理上的,就无所谓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小孩个体差别很大。我知道个小男孩,比我当年不敢下山时还要大些,上课不敢要求去厕所,大便在裤子里,回家才发现。 顺便一提,后来又有次不敢下山。那时候我已经读大一。上海的表哥来鞍山玩。我们一起去千山。登上某个山峰后,突然下雨了。路变得很滑。我又不敢下山了。当时我体重 80 公斤,比表哥还重。表哥声明,背不动我。我脑补了在山上等到天黑的可能结果,也想到脚下一滑滚下去的可怕后果。最后我蹲着一步步总算是挪下来了。 事不过三。不敢下山,只有两次。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莲相倚浑如醉—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Mech 2018-7-3 22:53
《诗人之死》是作者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1982 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按作者附注,“一九七八年六月草稿。十月九日至二十五日初稿。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至一九七九年元月八月二稿。一九七九年六月改定。”该小说在 1979 年就改定,但当时在上海无法出版。直到 82 年才在福建出版,据说还是时任省委书记项南亲自决定。这样出版时间就在《人啊,人!》之后。 1994 年,太白文艺出版社再次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小说反映了 1968 年夏到 1971 年初期间作协机关的生活,虽然与高校无关,也是广义的学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谱系中,或许可以算所谓“伤痕文学” 小说写男女主人公余子期和向南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恋爱故事,标题称为《诗人之恋》或许更合适。开始时,作协党组成员、诗人余子期被隔离审查,向南是专案组长。余子期的妻子柳如梅在造反派抄家时当着两个女儿跳楼身亡。余子期先被转入收容所关押,后来又回作协隔离,然后到农村劳动,并结束了隔离审查。在农村的集体生活中,两人产生了爱情。两人打报告要求结婚。余子期所写的长诗歌颂他的老首长,被作为彻底搬倒老首长的抓手。作协负责人和工宣队长等就以两人关系为突破口,重新开始批判余子期。余为不牵连向南和他自己的两个女儿,自杀身亡。小说中也刻画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属于特定时代,虽然也反映人性,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个故事有很强的自传性。诗人闻捷的妻子杜芳梅在他被隔离审查中自杀。专案组长戴厚英与他在上海郊区奉贤县的“文化系统五七干校”劳动。她与前夫已经离婚。两人恋爱。张春桥 ( 小说中叫狄化桥,张有笔名狄克 ) 对此批示“这是文艺黑线回潮的典型事例”和“是文艺界的一个怪现象”。闻捷受到了密集性的批斗,后来自杀身亡。 小说中的向南已经是五十年代中期入学的大学生,与《大学春秋》等小说中主人公属于同一时代,也曾是积极向上的革命青年。她自己总结,与“五四”那代人的“反抗”不同,“新社会里长大的,我的脑门上、心坎上也印着两个字:服从。这也是革命的标志,进步的标志! (p. 534) ” 小说描写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要么劳动,要么批斗或者被批斗。知识分子成天写的不是检讨书,就是举报信,要么就是大字报。现在回望,简直觉得处于疯狂状态,但其实当时设身处地分析,或许也有合理性。当然,人们也有期待。如那位曾进驻作协后来因为斗争不利被撤回工厂的工宣队长所说,“总有一天大家都会各就各位的。工人作工,农民种地,学生念书。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也还是搞你们的行当去。 (p. 599) ”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诗人之死》是她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如前所述,不是最早出版的。本系列《学界小说丛谈》后面将陆续说到她的另外 四 部小说,都能算是学界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年中年老年--听古希腊古罗马史诗随感
Mech 2018-6-28 17:13
走路时听了荷马史诗 The Iliad 和 The Odyssey 以及古罗马史诗 The Aeneid 的英语概述阐释,每部 40 分钟左右。有个感想,其中主人公代表了不同年代的人。 The Iliad 的主人公,希腊第一勇士 Achilles 代表着青年时代。好勇斗狠,追求荣誉和光荣。不体谅他人,因为不知道自己也需要他人体谅。不过,在 The Iliad 结尾时,他多少有了怜悯之心,算是某种成熟吧! The Odyssey 的主人公,智勇双全的希腊英雄 Ulysses 代表着老年时代。昔日的辉煌如过眼云烟。长年征战后向往回归故乡。但归乡之路并不比出征之路平坦。 Ulysses 到了故国,仍难免以寡敌众的惊心动魄一战。其中寓意尤其深刻,年轻时努力不易,老年时舍弃亦难。 The Aeneid 是文人作品,已经不是原生态的史诗。其主人公 Aeneas 是罗马民族和王国的奠基人。他代表着中年人。肩负这沉重的责任和使命,难免显得矛盾重重。 这几部经典其实象征了人类的生存境况。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却魅了神祗、巨人等超自然存在,但生活中仍然有种种不可捉摸难以抗拒的力量,人们称之为机遇或命运。每位有所追求的人,在不同阶段上,都类似于 Achilles , Aeneas 或 Ulysses 中的某一位。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危城内外—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Mech 2018-6-19 15:34
宋浩浩的小说《双山》 2009 年长征出版社出版。前半部故事发生在北京第一流的大学京大,时间是京大即将南迁之时,也就是 1937 年。后半部写几位京大师生长途跋涉从北平到上海入职沪江大学。作者标注“写于 2004 年 1 月 12 日 -2004 年 2 月 2 日”,“改于 2008 年 12 月 30 日”。写作日期表明,作者是大四的学生。小说有写于 2005 年 12 月 15 日上海徐汇的《后记》和 2008 年 12 月 25 日双山的《再记》,还有篇写于 2008 年 12 月 19 日的附录,《大江东流,一水双山 —我写《双山》的缘由》。 上半部写日本人兵临城下的北平中的京大,勉强能算学界小说。京大副校长贾弘毅想在学校南迁前当上正校长。他要通过北平商会会长马栋贤疏通其侄子教育部次长马颂元。为此他准备把学校的美女讲师林涵韵,才学俱佳的京大博士,介绍给马栋贤的儿子马骏当女朋友。具体游说的是教务处长曾芜辽,她妻子李结尔是无锡人,与苏州人林涵韵可以算老乡。马骏是美国斯坦福的博士海归,在相亲宴会上对林涵韵一见钟情。林对他也不无好感,但在上海已经有男朋友。两人吃饭看电影等,但林坚称两人仅是朋友。贾弘毅通过马栋贤送名画给马颂元。京大校长已经有人选,不仅到任,贾弘毅改任代理副校长。随后任命贾弘毅到隔壁的协和当校长。曾芜辽外面养了偏房,后来同住,享齐人之福。林涵韵决定回江南,拒绝了马骏给她找的市政府秘书处职位,也不鼓励马随她南下。马骏收到她人离开时留下的信后,难过得三天没有吃饭。 下半部写到了北京之外。林涵韵的南行由外文学院欧朴杰教授带队。还有男女教师各一位,家在无锡的刘若彬教授,家在上海的周环幻讲师。另有欧的男女学生各一位,徐伟豪和杭秋言。他们的路线,北京 - 河北 - 山东 - 河南 - 安徽 - 南京 - 上海。危城之外的生活光怪陆离。廊坊条件恶劣有窃贼光顾的饭店。半路熄火然后途中在庙里过夜的长途汽车,临西县住进有暗娼的旅馆欧朴杰云雨一场,得罪镇长儿子被一顿暴打、女性差点儿失身而得到儿子在京大读书的县长解救。在山东肥城落入饭店圈套打碎人家桌子和碗碟被敲诈钱财,在街上被碰瓷弄碎货物遭人绑起来吊灯索要钱物,侥幸逃脱后偷搭军车到河南太康。在太康没有钱了,欧朴杰和林涵韵给镇长儿子当塾师、周环幻和徐伟豪在镇上当文书,干了 15 天拿到薪水不辞而别。在蚌埠收到汇款大吃大喝,刘若彬开钟点房睡了黄梅戏团的女角被团里武生痛打。 一行人总算到了南京。找到出差公干的欧朴杰的堂叔欧再修,他是沪江大学新成立的文学院的院长。他带他们到上海。南行这一干人们都加盟了文学院。林涵秋晋升副教授,两个学生当了助教。林涵秋要找的男友仍然没有找到。他不仅辞了《申报》的工作,而且被新任职的报社派驻香港。她途中觉得如果男友待她不好还不如留在北平。她不知道,欧再修在打她主意,想让她嫁给自己的儿子。 途中的故事大体上还符合想象,读起来没有上半部危城内大学故事的出戏感。只是我有些奇怪,他们去南京或者上海,应该首选从天津乘火车。北平到上海不比钱锺书《围城》所写上海到湖南。 小说的名称有些费解。小说结尾处有议论,“人生的选择也仿佛这双山,你不在两山中间,便只能在一方山巅,一个人无法同时站立在两座山顶。 (p. 214) ”或许是点题吧?我愚钝,还是不解,甚至觉得那段话不是很通。又看了后记、附录等仍不解。只知道“双山”是地名,为女主人公的家乡,也是作者的家乡。作者在《附录》中称,“我的这本小说就是为了向先生和他的《围城》致敬的。 (p. 218) ”按作者的命名法,《围城》其实应该叫《无锡》,无锡是《围城》男主人公方鸿渐和作者的故乡。顺便一提,作者曾想原来的标题是《蓝跳蚤》,我看不错。小说是否可以有多个标题?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曾说笔名太多的作家,“只怕一个人的名气太大,负担不起了,还化了好几个笔名来分。” 作者显然想学习《围城》,但摹本和真迹还是相去甚远。《围城》中奇妙的比喻与对学界的洞悉,《双山》里都找不到,当然也许只是我眼拙。我能找到最有意思的句子,就是“想升官想发财和移情别恋有根本的相似,就是不满足现状。 (p. 72) ” 读后对我理解民国时候的学界似乎并没有什么帮助,作者想象力有些过于丰富。尤其是我读到处长“上面还有司局级的副校长,还有副部级的校长 (p. 6) ”我恍惚觉得不是说民国时候的京大,而是现在的北大。当然,大学生能写成这样也算难能可贵了。写学界小说仅有才华和天分不够,还需要职场经验。写出学界小说传世名篇的如钱锺书或大卫·洛奇,都当了多年教授。 作者宋浩浩, 1981 年出生于江苏。 2004 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据说以辞赋、散文见长,我都没有读过。职业似乎是编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时花溅泪
Mech 2018-6-4 15:44
偶有感慨,抄抄宋人七绝和七律。 许待制遗双鳜鱼因怀顷在西京於午桥石濑中得此鱼二尾是时以分饷留 梅尧臣 昔时三月在西洛,始得午桥双鳜鱼。 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 麟台老监分烹去,莲幙佳宾唱和初。 今日杨州使君赠,重思二十九年余。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 陆游 庚寅岁入巴东硖,卧听清猿月下声。 二十九年穷未死,却思当日似前生。 我尤其喜欢陈与义那首。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离骚》
Mech 2018-5-30 09:10
按鲁迅先生的说法,“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屈原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重新看遍《离骚》,愈发觉得鲁迅先生的话有道理。 《离骚》的思想主题很简单。作者觉得自己出身高、人品好、本事大,总之是完美的理想人物。很不幸,现实中常有小人捣乱,不被楚王信任,于是就“不得帮忙”了,便有了离开的牢骚。当然,作者不认为是为个人仕途,而是忧国忧民。这种怀才不遇、娥眉见妒的主题,也是千古的老调子,而且由如鲁迅所谓“老谱将不断袭用”。 可取的是文采,不过我这个年纪对赋、比、兴的兴趣不如年轻时,更喜欢直白的短语。他说自己高洁就我看就可以了,不用非要说,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作者在《离骚》中经常直接夸自己。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謇吾法夫前修兮, 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愿依彭咸之遗则。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也有说自己关心民生,还是间接夸自己。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夸自己的人通常要贬低他人。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 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是多年的老调子。 这种主观判断与客观评价的背离,是所有牢骚的渊薮。到了一定境界,就形成了弃妇情怀。 荃不察余之中情 兮 , 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当然,文采之外,也有些积极因素,特别是对于年轻人。主要是认识到岁月如梭,时不我待。 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 现代社会,不仅“出名要趁早”,买房也要趁早,婚嫁生子都要趁早。当然,过犹不及,过于着急,心浮气躁,反而事与愿违。那时候,不善于反思的人,可能对《离骚》就更有共鸣了,假如还能理解《离骚》。 至于我自己,最喜欢《离骚》中的话是, 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 不仅是地理和社会意义上的故乡,还有熟悉的工作单位、研究领域,甚至习惯的生活方式。总之一切意义上的故乡,都未必要留恋,如果这种留恋不能带来快乐的话。“佳处径须携杖去”,“天涯何处无芳草”。相比之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也不错,特别对于年轻人,但到我这把年纪,觉得还是缺了些潇洒,缺了些淡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起云涌—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上、下册)》
Mech 2018-5-28 17:10
王玉蓉的小说《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2016 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描写的是 1961 年女主人公入学到 1968 毕业的大学生活,前三年在内蒙古工学院 ( 现在的内蒙古工业大学 ) ,随后因专业合并调整整班并入洛阳农机学院 ( 现在的河南科技大学 ) ,并经历“文化大革命”而延期到 1968 年才毕业。小说的独特性是写了文革初期的校园,或许有些回忆和自传涉及,但小说只有这一部。另外是小说篇幅极大,上下两册, 934 页 95 万字,不仅空前,也可能绝后。 小说分上下两篇,上篇《雏鹰展翅》十章,下篇《雄鹰飞翔》 16 章,以文革划线。小说以其中女主人公刘玉茹视角写成。主要是她的大学生活,包括与同学的交往。大学期间的课程都列出来了,包括 4 学期的高等数学,均为 2 学期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 61 年刚入学时伙食还不错,后来就吃不饱了。入学时 60 多人大班,一学年下来,有十多位同学高数、普物不及格留级,几位同学因家庭困难、父母生病等退学,只剩下 40 多人,编成两个各 22 人的小班。 1964 年 8 月院系调整,女主人公所在 1 班并入洛阳工学院, 2 班并入武汉工学院。从包头到洛阳,在北京转车有一白天在北京游览。 1966 年 3 月与班级团支部书记金连盛建立恋爱关系。随后到西安农机研究所毕业实习,周末游览骊山包括华清池捉蒋亭等。实习中又被派回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办事,与在洛阳的同学到王城公园观赏牡丹。 6 月被召回学校参加“文化大革命”。 7 月首批加入红卫兵。 9 月到北京串联,目睹批斗团中央“三胡”,见到周总理,也看了清华、北大校园。回校后参加革命战斗队, 7 日。月底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 10 月参加 600 多人的“十·一战团”,在广播室工作。与男友和另一位师傅到四川串联,到成都去了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收租院;到重庆去了重庆大学和渣滓洞。 67 年开始,与对立派别开始争斗,包括互相贴大字报、攻楼守楼等,还有回家、上访等。 68 年 1 月初,毕业分配去向确定。随后到男友老家锦西老家结婚,刚过 25 周岁生日数日。 2 月回包头看父母兄弟姐妹,住了一个月。 3 月返校,很快离校,去柳州工作。 小说也追溯了女主人公入学前的经历。她生长于火车司机的家庭,家里几个兄弟姐妹。童年也算旁观了几次政治运动。其实都很残酷,只是知识分子没有切肤之痛,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不多。她的父亲在“三反”中也被隔离审查。因为帮人家带东西,收过点好处费。要求退赔 200 元。家里没有钱,就把新买的自行车推走了事。她三叔因为贪污几元火车上的水票款,进了看守所。逃出后,在亲属劝说下回去自首,随后在看守所里自杀。所就读初中的副校长被打成右派,班级体育委员说他几句好话,差点儿也被打成右派,而且期末政治不及格。在文革中,有人揭发她家成分不是中农,应该是富农,也让她父亲惶惶不可终日。 如前面提到,小说的独到之处是叙述了文革初期的校园活动。如果用类似流体力学拉格朗日描述,追踪刘玉茹及其男友金连盛、闺蜜李桂文、金的好友祖亚琪等在文革初期的的活动,可以想象当年文革。文革开始,他们先后参加了比较有官方背景由院方政工部门组建的“东方红红卫兵总部”,与中学红卫兵斡旋,保护古迹等,并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随后,战斗队林立,“东方红红卫兵”解体,他们七人成了林立“革命战斗队”,基本上就是现在的自媒体,出简报传达各种来自官方媒体的消息。随后原来的“东方红”领导人重新整合,他们整体参加“十·一战团”。到北京、重庆、成都等地串联。在洛阳市产业工人造反派组织的支持下,一度成为校园主流力量,控制着学校办公大楼,还攻占了对立派别占据的教学大楼。攻楼的远程武器是弹射玻璃球的弹弓,守楼学生有被玻璃球击碎窗户玻璃扎伤眼睛。由于中央文革小组定性,对立派所属的省级组织为造反派,形式又发生逆转,他们占据的办公楼被攻占,有些人离校回家,或者转入地下。“大联合”时,又被排斥在外,到省里上访,得到领导支持,也没有用。李桂文、祖亚琪挨打不轻。在对立面主导的毕业分配中,多数被分到远离家乡的边远地区,刘玉茹和金连盛去了广西柳州,李桂文 ( 入学前随父亲从辽阳到包头 ) 去了新疆乌鲁木齐。 如果用类似流体力学欧拉方法描述,校园里就是派系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开始有些学生自发批斗甚至殴打教师干部,后来就是成立各种组织。而且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始是“东方红红卫兵”一统校园。在北京毛主席接见之前,有人打出以第二次接见日命名的“八·三一兵团”。后来“东方红”实际上瓦解。女主人公所在班级,除了她参加的“革命战斗队” 7 人外,其余除一人 ( 在追求李桂文,但她已经有男友是中学同学、现役连长 ) 外,另外 14 人都参加了“全无敌战斗队”。总体上,“革命战斗队”比较精英,成员学习好、出身好,多数是班干部。“东方红”的领导重新整合力量成立“十·一战团”,“革命战斗队”加入。而“全无敌战斗队”加入了“八·三一兵团”。两大组织分别并入洛阳市“洛阳十·一革命造反联合总部”和“洛阳市豫西总部”,分别联系郑州的“河南省革命造反总指挥部”和“七·二公社”。“八·三一兵团”一度被赶出校园,但随着省里的后台“七·二公社”被中央肯定,“十·一战团”败落,“八·三一兵团”崛起。主导学校日常工作,特别是毕业分配。 该书资料性很强。汇编了大量当时中央的决定、报纸的社论等。这样很有时代氛围,而且那些资料也比较有权威性。每到观光景点、高校等,书中人物通常是女主人公会有大段甚至冗长的背景介绍,这部分有时候历史感差些,好像是现在的描述。 虽然该书有许多独特不可替代之处,但我个人并不喜欢。很受不了的是女主人公动辄就要赋诗一首,几乎都是所谓老干部体,凑齐了每句 7 个字,但基本不管韵脚,更遑论平仄。更主要的是,女主人公的塑造绝对符合“三突出”的原则。随便抄几句小说的原话,都是说女主人公,“在学校里一贯以美丽端庄、艺压群芳、学业出众、人见人爱、骄傲自负 (p. 125) ”,“像一朵刚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风姿绰约 …… 才华出众、如花似玉,令多少男同学为之倾倒的美貌少女 (p. 130) ”,“文学功底确实很好,动不动就出口成章,这是同学们对你的一致看法 (p. 214) ”,“见字如见人,原来你的字也写得这么漂亮,真可以和你本人的俊丽洒脱相媲美 (p. 523) ”。这放在金庸武侠小说,就是“古往今来剑法第一、拳脚第一、内功第一、暗器第一的大英雄,大豪杰,大侠士,大宗师”。 作者王玉蓉, 1943 年出生于哈尔滨, 1961 年考入内蒙古工学院汽车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 1964 年夏转入洛阳农机学院拖拉机设计专业。 1968 年 4 月,到广西柳州拖拉机厂技术科工作。 1980 年 5 月,到石家庄拖拉机厂产品研究所工作。 1995 年 12 月退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庄子》(1985)
热度 1 Mech 2018-5-26 08:45
记得当年,登山临海,长客他乡。 在桃花源里,数番吟啸;红纱帐下,几度迷狂。 管窥数理,博采文史,好与闲人较短长。 今悟矣,沿庄生门径,登室入堂。 天地逍遥至乐,齐万物养生应帝王。 且百年易逝,无须愁闷;千秋事大,岂劳思量? 材与不材,无用之用,刻意膳性皆自伤。 从此后,循南华之道,冷眼向阳。 附注:这是早年读《庄子》的随感,估计写在 85 年前后。不严格讲究平仄,勉强能算《沁园春》吧。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毕业照2018
热度 3 Mech 2018-5-25 16:14
力学所通知我与研究生一起拍毕业照。这似乎是我第一次与毕业研究生一起拍照。不知道是过去没有通知,还是我自己没有去,甚至是去拍过忘记了。 拍照时,摄影师要求研究生们把流苏拨到左面,因为已经毕业了。我大脑一时短路,高声说,“其实有许多研究生还没有答辩,未必能毕业。”真是大煞风景,估计至少今年不会有人找我去答辩了。 后来想想,那种场合此言殊不得体,甚于鲁迅《野草·立论》所述,在孩子满月时断言孩子要死。鲁迅文中立此论者说出必然的结果,但人生过程更重要,尤其在那种场合。我说的只是种最坏的可能性,还未必是现实。 现在的小朋友们不以言废人。集体照拍完,有位今年应该毕业但还没有答辩的博士生留我与他合影。课题组已经答辩和没有答辩的六位硕士生也要合影。我努力做笑容可掬状,当个好道具。 几乎所有学生答辩后都与我合影,但很少有人把合影照片给我。我现在完全理解,导师主要是道具。人们与公园里的石狮子合影之后,会把照片给石狮子吗?当然不会,因为石狮子仅是道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70 次阅读|6 个评论
520
Mech 2018-5-20 22:41
许多日子都有新的含义,真是老了。 五月二十日,马上想到的是毛主席的“五·二〇声明”,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该文是《人民日报》社论,专为印度支 * 那局势而发。如果我没有记错,社论中就直接用那四个字。似乎现在也不能不加星号使用了。还是老了。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刀霜剑—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热度 1 Mech 2018-5-16 14:20
亢彩屏的长篇小说《马兰草》于 1980 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算是典型的学界小说了,写 1961 年到 1962 年塞外省城中某大学历史系教师的故事。是学界小说中很有“伤痕文学”色彩的作品。作者标注,“ 1979.7.23 初稿”“ 1980.2.29 修定”,那也正是“伤痕文学”大行其道的时候。“伤痕文学”中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不多,而且该小说独特之处是所反映的时代既不是反右也不是文革。 80 年前后出版的大学小说,例如戴厚英的几部,更接近所谓“反思文学”了。 这是个非常凄惨的故事,甚于该作者写反右的《牵牛花》。结构上也是倒述。开篇“楔子”写因病而显得极度衰弱和苍老的何丹在“东海之滨,三江交汇的临河小城 (p. 5) ”养病,等来了当年陪护妻子期间被作为“敌人”抓走的丈夫柳彤回到故里,他自己“评上讲师了;几篇论文要出集子。 (p. 11) ”学校也把“讲师”职称作为礼物,送给长期患病在江南丈夫故乡治疗的何丹。时间推算是 1978 年。后面的正文从何丹 1961 年从师范学院借调到大学开始,到 1962 年她患病努力争取到回故乡治疗结束。最后“未完的话”,说明小说中主要人物此后的生活轨迹。 24 岁的女主人公何丹是“一个政治上纯洁、业务上出众、前程远大的少女 (p. 128) ”,却只有“平庸的外貌 (p. 128) ”。因为自身的朝气和活力,引来历史系副主任燕君陶的追求,也被教师团支部书记、校党委秘书金临风看中。她却因为人品学问看上了比她大 9 岁的摘帽右派柳彤。由于系书记陆芒与宣传部长俞帆斗争需要,校党委费书记独断专行,还有系秘书胡沛的盯梢密报,他们都成了被批判对象。金临风趁机强奸何丹。之后何患了精神分裂症,另外还有种什么怪病,要用激素治疗。陆芒了解内情,却因为斗争需要,声称何是与燕或柳私下发生关系。燕君陶虽然有上海人的琐碎小气,但还是与人为善,当时也无能为力。同事中好人也是多数,但于事无补。尽管知道何丹的病无法治愈,也不能生育,柳彤还是与何结婚,以便于照料她。陆芒等把他们两人下放到农村,但因病被退回。小说结束时,在校组织部长陈信等领导支持下,柳彤何丹夫妻转诊上海治疗。作为对照,小说还写了不择手段往上爬的美女教师吕人美,为利益而结婚,为利益而揭发丈夫并离婚,先后害了三任丈夫或情人,包括第三任的金临风。 大学的大环境变得愈发险恶,所谓“风刀霜剑严相逼”。只有生命力及其顽强的马兰草大西北较多,耐旱,耐贫瘠才能存活。前面写反右的小说如《牵牛花》和《生命与爱情》中,被打成右派都是多少有些言论。这里的何丹完全是无妄之灾。斗争也更加残酷。当了右派降级使用的俞帆被甄别摘帽了,他还是感慨,“甄别有什么用?甄别了老的,再打小的;‘分子’只会增加,不能减少! (p. 310) ” 小说的重点写政治斗争,反映时代的残酷性。上层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下层无可奈何,人人自危。更糟的是,大象打架,小草遭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小说顺便也提到当时的大学及其教师。“如果把系里的聪明人排队,确是个摆不平的事。因为这里边实在都是些天资很高的人,把谁当作庸才谁也不服气。他们都是名牌大学的产品,而且,学业成绩都应该在中等以上;否则,不可能分配在高等学校任教。可是,实在的情形是,尽管这里边的人都不苯,但智慧的表现却各有千秋,各具特点。 (p. 255) ”当然,大学从来都是这样。那时候教师要挑灯备课。“做教师的都养成了夜间工作的习惯,白天要开会,做学生工作,写讲稿往往被打断,效率不高,只有晚上才‘出活’。 (p. 39) ”现在开夜车大概是搞研究了。此外,当年也有现在所谓的“行政化”“学府变成了官场,真是斯文扫地! (p. 285) ”官场的逻辑,“走到哪里都要有个靠山、后台,否则不会顺利。千万不能得罪顶头上司。 (p. 312) ” 作者的校友苏叔阳写了序并推荐出版。这个有些过于凄惨的故事,当年竟然重印,共印了九万五千册。当年的文学盛况,以及“伤痕文学”大行其路,现在真是难以想象了。 作者亢彩屏, 1937 年出生于河北。 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并到宁夏医学院任教, 1962 年调入宁夏大学担任政治系教师。与男朋友分手后,与“摘帽右派”汤宜庄恋爱。 1965 年结婚后夫妻一起下放六盘水区,但因病被退回。随后辗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治疗。《马兰草》是其处女作,个人生活经历较多 ( 如与“摘帽右派”恋爱,患病到南方治疗等 ) 。已经说过的《牵牛花》出版在《马兰草》之后,写的是反右在《马兰草》之前。《马兰草》在主人公在《牵牛花》中也提了一句,主人公所在班级毕业分配,“有的人像西北荒漠中的一棵‘马兰草’ (p. 451) ”,仅此而已。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174 次阅读|2 个评论
疾风劲草—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Mech 2018-5-7 20:58
蔡观华的长篇小说《生命与爱情》 (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4) 讲述被划为右派的大学生及其他的恋人和朋友的故事,算是特殊时期的学界小说了。时间跨度为 1956 年底到 1962 年初。故事发生在石头城的云山大学。石头城就是南京了,云山大学从历史沿革和专业设置的描述是南京大学,从地理位置 ( 学校旁的白莲湖就是玄武湖 ) 和校园描写看是当年的南京农学院。 小说主要是个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董海生学业成绩突出,大二就被本校著名学者林值中教师看中参加科研;人长得也帅,身材如大卫。同班同学罗莎先追求他,罗的父亲是将军,并与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很熟悉。她邀请他到家里玩,与长辈一起出去拍照。准备连同新照片,再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表白。而在这之前,董海生回家去探望病中的父母,遇到一直在照料他母亲的远房表妹闻清婵,她在上海的大学里学英语。两人青梅竹马,双方家长都有意促成。罗海生的哥哥与闻清婵的姐姐已经订婚但哥哥去了美国失去联系。这样两人就明确了恋爱关系。等董海生回到学校时,面对罗莎的表白,就只能拒绝了,而且据说原来就是当妹妹看待。罗的室友老大姐团支书王玉娟向罗莎解释了一切,两人又成为好朋友。有人偷了董与罗的合影以及罗的照片,寄给闻清婵,引起闻的误解。董则给她看自己的日记,表明心迹。反右中罗被打成右派,闻清婵受到压力,表面上与董断绝了关系,但内心中一直仍忠于他们的感情。罗海生在劳改中看到好友为他而死,心灰意冷,决定自杀。这时候外面已经开始对右派“脱帽加冕”了。他给闻清婵写了遗书,退还爱情信物。闻得知后,马上与劳改农场去,罗莎同行。但并没有见到尸体,只是推断董从农场逃脱,投海了。事实上,董走错了方向,奇迹般逃脱,藏在大山中当了道士。小说结尾处,闻清婵等知道董海生还活着,也办好了相关手续,等待他返校。 罗莎的行为可能不容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在罗做出选择后,她就退出了,而且在被诬陷为脚踩两只船时,董海生建议罗莎,接受老大哥同学江汉夫 ( 共产党员、校团委委员、学生会主席 ) 的追求,并在小说结尾处有比较清晰的意向。江功课不错,但留校后在人事科搞行政。罗与江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罗的选择缺乏可信性,除非她只是为了让董海生解套。听说闻清婵与右派董海生划清界线,她似乎又有些动心,但很快老大姐王玉娟与闻面谈后知道她的真实想法,告诉罗后让她打消了念头。 与爱情平行发展的还有男主人公的事业追求。他参加了林值中教授重要的科学实验,当助手,并拉罗莎参加。在劳改农场,还进行了鸡的杂交育种。只是这方面描写线条比较粗。 与写于 17 年的《大学时代》《勇往直前》和《大学春秋》不同,男主人公的出生不再是简单的劳动人民甚至革命烈士后代。董海生的父亲是国军将领,在抗战中捐躯。又有海外关系,哥哥在美国。这大概就是 84 年出版小说与 17 年中的差别吧! 56 年其实是共和国大学前 17 年中最让广大师生心情舒畅的一年。小说开场描写的 57 年新年晚会,很有盛世狂欢的意味,当然历史上只是曲终人散前的回光返照。有高校文化特点的是,有些学生装扮成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李时珍、拜伦、庄子、雅典娜、奥菲利亚等中外名人或虚拟人物出场。这真是很有创意的活动。甚至在运动开始时,大家仍然是轻松愉快。“对于这众多的年轻人,似乎眼前的自由就是一切。他们热爱生活,信赖生活,听凭生活之流把他们推向前去;最后推到什么地方,他们并不介意。人们常有这样一种成见 — 或许自己意识不到:忧虑和烦恼只是少数智者的嗜癖,愚者的妄念,与他们是无缘的。 (p. 130) ”这大概真是 50 年代大学生的心态。 小说展现反右的全过程。开始是党号召知识分子帮助自己整风。师生踊跃参与,积极提意见。主要还是善意的批评,也有过火的讽刺,甚至有恶意的攻击。连校党委书记家的鹦鹉都会学舌,“秀才造反,利令智昏。”然后风向突变。先前的号召成为引蛇出洞。提意见的人就成了右派。到 58 年初,风头几乎过去时,又来个“回头望”,划右派比较少的单位补划了一批。右派有三种处理,“开除送劳教”,“保留公职学籍,劳动观察”和“带帽留用”。书中的男主人公董海生开始并没有提意见,并且反对过火的讽刺。但后来同情右派,最终自己也被定为右派,并被开除送劳教。后来到 62 年,又开始摘帽一批。对此,罗莎的父亲罗剑将军称,“事物的复杂性、多重性,常常不是一个原则一个公式能解释清楚的。 (p. 199) ”话不错,但也是很无奈。 在当时的宏观背景下,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右派产生的微观机制。言行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人在意这些言行。校级领导,有坚定执行上级政策的,也有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加以保护甚至牵连自己的。基层干部,有与人为善的,也有乘机报复构陷的。董海生成为右派,主要是年级的党支书汪思贵极力促成。毕业后,汪分配到闻清婵的学校,又假装同情董,试图以此接近闻。作者以此刻画其卑鄙小人面目。 小说的故事比较老套。作者用了些倒叙等试图讲得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方面还算鲜明。除了男主人公董海生以及他的恋人朋友闻清婵、罗莎、江汉夫、王玉娟,以及反面人物汪思贵,还有些其他人物读后也有些印象。如努力工作但唯上是从的党委书记,有政治自觉和独立思考的党委副书记,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系总支副书记,人品低下的同学等。总体上,推测小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高校中的情况,虽然写在 20 多年之后。 作者蔡观华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曾在南京林业大学从事编辑工作。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兼听则明:奥数金牌得主的故事
Mech 2018-5-6 10:54
偶然看到位两次在国际奥数中满分的高手对《人物》报道的回应。又找来原来的报道看看。评论也很多,关于价值观,关于教育体制,关于竞赛和学术研究的异同等等。 从我个人偏好看,我更愿意看《人物》的报道,因为揭示了一下事实。主人公的答复,当然也指出了其中一下事实的出入,或者补充了一些事实。两者其实也没有实质性的矛盾,反而是互相补充。报道展示的是众人眼中的主人公,回应则强调主人公自己的主观感受。至于各种评论,其实不重要。许多人只是在借题发挥。 我个人的看法也无关紧要,干脆不说了。当年连省数学竞赛都不能入围的落败者,现在一个平庸但还算称职的研究者和教师,其实都没有资格说三道四。 不管怎样,《人物》的报道和被报道主人公的回应都值得读。 奥数天才坠落之后 付云皓 —— 这个曾占领 IMO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高点的、备受期待的奥数天才 —— 在接下来的十五年中,意外地在学术界消失了。天赋曾经给付云皓带来过好运气,又让他在之后的人生中吃尽苦头。 文|吴呈杰 采访|吴呈杰 史千蕙 万嘉琳 编辑|刘斌 图|尹夕远 上课铃像阵雨一般突然而至。刚刚还在和记者热烈交谈的付云皓先生扭头冲进了教室,没说完的半截话头被尴尬地甩在了门外。 他一屁股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抚平呼吸、打开公文包、掏出讲义,像台机器似的熟练地往外蹦词儿,「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幂的定义,以及跟它相关的根轴和根心的概念 …… 」 教室里电扇呼啦啦转,窗外是广州郊外茫然一片的田野。清明午后的时光总让人不知如何打发,正在上课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同学们都有些昏昏欲睡。在这所以培养小学老师为目标的二本师范学校,正在讲授的初中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太难了,而这些是付云皓在小学就轻松掌握的知识。 《人物》记者问旁边一个一直埋头刷微博的女生,「知不知道这个老师是谁?」没等她回答,坐在前排的女生突然回过头说,「很崇拜他,很厉害啊。」她瞟了眼那个正在奋力把黑板上的公切线和对顶角擦掉的数学系助教,神神秘秘地说,「就是那个两届奥数冠军啊!」 「那个两届奥数冠军」 —— 尽管不够准确,也大体概括了付云皓前 3 3 年的人生里取得的最高成就:他是 IMO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2002 和 2003 连续两年的满分金牌得主。在中国国家队三十余年的参赛史上,取得这一成绩的选手只有三个。 IMO 有「相对困难」和「相对简单」的难度区分,付云皓是唯一一个征战了两届「相对困难」的中国选手。奥数教育权威朱华伟评价付云皓:「他是中国数学界标志性的人物。」 某种程度上,有资格踏上 IMO 战场的年轻人能代表那一代最杰出的数学头脑。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连任两届 IMO 主席的雅科夫列夫教授下过著名断言:「现在参赛的学生, 10 年后将成为世界上握着知识、智慧金钥匙的劳动者,未来属于他们。」 IMO 参赛者成年后大多会继续从事数学研究, 2000 年以后的 14 位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得主中,至少 8 位都有 IMO 的获奖记录。但付云皓 —— 这个曾占领 IMO 高点的、备受期待的奥数天才 —— 在接下来的十五年中,却意外地在学术界消失了。 有网友翻出一个名为《付云皓,一等牛人》的旧帖,留言打听付云皓的现状。像是引燃了好奇心,那些曾听闻其名声的人们,纷纷在底下互相询问着:付云皓去哪了? 显然的 52 岁的杨建生头发灰白,坐在位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办公室中回忆起当年。他曾担任过三届数院学生的班主任,当记者问起对哪个学生印象深刻时,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了,付云皓。」 2003 年,付云皓凭借出色的竞赛成绩被保送至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刚入学时,他就是同学中名气最大的那一个。名气迅速兑现为「特权」,杨建生指定付云皓当了班长,学院则指派他担任迎新晚会的主持人,同学们第一次把传说中的两届 IMO 满分金牌获得者和眼前这个胖胖的、由于紧张不停拭汗的小伙子挂上了钩。 数学语言中有个术语是「显然」,指某样事物非常容易被理解,不需要过多解释,有些恃才傲物的意思。比如,矩阵是显然的,微分中值定理是显然的,以及,「有天赋就能学好数学」也是显然的。 数院在北大以刻苦出名,宿舍 11 点钟断电,很多同学会端着小板凳到楼道里借光看书。通过高考升学和通过竞赛保送的同学们划分成两个阵营,「高考党」羡慕「竞赛党」的高起点,而在「竞赛党」的圈子里,付云皓又是那个被仰望的对象。在杨建生的记忆中,这个前奥数明星就连讲话也带上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好像他说的什么都是对的,也未必能听到别人不同的意见。」 靠着数学竞赛的功底,大一上的「三高」(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付云皓轻松上了九十。大一上学期,同级同学还常看到付云皓和孙洪宾、万昕等「大神」聚在一块讨论高年级课程。从北大毕业后,孙洪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完博士,前往罗格斯大学任教,万昕则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不出意外的话,付云皓的人生轨迹也应如此运转下去。 但在大学里,总有一些不那么「显然」的事情。 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付云皓面前展开。原来除了数学以外,还有那么多新鲜的玩意儿 —— 比如游戏。游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亘古不变,入学第一年,非典的余威还没完全消退,北大建立了严格的进出审查制度,躁动的学生们无处可去,把荷尔蒙都挥洒在虚拟时空的战场上。那是《星际争霸》最火热的年代。 比付云皓高一级的邓杨拥有一台当时罕见的 4G 内存的高配置电脑,这让几乎从未接触过游戏的付云皓深深着迷。在游戏的诱惑下,他成了邓杨宿舍的「第五人」。邓杨一个舍友的描述是:「当当当」打开门,发现我床上睡了一个大胖子,还在那打呼。 新鲜玩意不止游戏,对付云皓来说,大学除数学外的必修课也是第一次接触。高中三年,他几乎没学过数学课以外的科目。付云皓对文科的理解是,需要大量背诵,需要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观点全都堆上去,而他不愿也不屑这么做。「上课就上呗,考试什么的也没那么太当回事。」付云皓说,他醉心于《星际争霸》的种族搏杀,从未尝试同学们考前挑灯夜战的复习方式。第一个学期结束时,他发现自己「军事理论」课的成绩是个耀眼的红色数字,他考了不及格,并且是全年级的唯一一个。 受追捧的生活出现了一丝罅隙。但 19 岁的付云皓并不重视,「这种课又不是数学课。」随着游戏水平的日益精进,紧接着,他又挂了政治、英语、物理这些「扯淡的课程」,加起来满了十学分,收到了一个学术警告。在付云皓的判断中,它们并非是需要引起担忧的挂科。他心疼的是和当时物价水平并不匹配的重修费 —— 一个学分 200 块,一门 5 学分的课就要 1000 块 —— 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来自学校的惩戒。 因此,尽管早有预警,在付云皓眼里,那场改变命运的「意外」也是一瞬间发生的。大一下学期他的物理课是 56 分,需要重修。当他一年后重修这门课时,一共只见过老师两次,第一次是第一周下课时,申请由于冲突选课不能来上课,第二次是考试前,把所有作业都补交了上去。最后他的分数比去年提高了 1 分, 57 分。 得知成绩时他在任课老师的办公室,「当时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的第一反应是规则的不合理,在付云皓的想象中,学生任何一门课出了问题,所有人都要想办法去补救。他对老师说:「要是 55 分以下,我一句话都不会说的,我认了。」他的潜台词是,只差了 3 分,「老师完全可以提交一份申请,把这个分数改一改。」 老师并没有这么做。让付云皓无言的是老师不通人情的态度,他揣测「人家可能就看你不顺眼」。那时他并不确切知道要为此事承担的后果。「我要是那个时候就懂这些东西,也太不符合年龄了。」付云皓说,事后他才得知,北大的规定是,一门课重修不过即拿不到毕业证,视同肄业。 大二结束的那个夏天,付云皓都希望能要到个说法。有一整周,他每天穿越车流汹涌的中关村北大街,到马路对面的物理学院寻找老师的踪迹,得到的消息总是冰冷的「老师不在」。他最终没有看到那张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试卷,也再没有见到过那个老师。他感觉自己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弃了。 邓杨是那时付云皓最重要的朋友。他把付云皓比作《小李飞刀》中的阿飞,毫无招式,不谙世事,但快剑凌厉绝伦,最终练成了「天下第一快剑」。问题是,「剑总有特定适应的领域,你不能用来干别的事。」 离开奥数的庇护后,一切都变了。只是付云皓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赤道吹热风 「好比刚才还在赤道吹热风,瞬间给发射到了北极。」付云皓的发小耿悦形容大学肄业对付云皓人生的改变。 在生命的前十八年里,数学天赋是付云皓王国的主宰,他一直生活在一种类似于在赤道吹热风的沸腾的亢奋中。 如果说有「注定」,那付云皓可以说是「注定」为奥数而生。第一届 IMO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1959 年在罗马尼亚举行,初衷是发现和选拔具有数学天赋的青少年,并加以特殊培养。当文革结束、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后,奥数同样走进了它在这个国家的黄金时代。在付云皓出生的 1985 年,中国第一次选派两名学生参加 IMO ,这被标记为奥数在中国的发轫。 1990 年,第三十一届 IMO 在北京举行,初中语文课本详细描绘了那届 IMO 的盛况,其中重点写了中国队年纪最小的金牌得主王菘,「王菘老是拖着长鼻涕,也不擦。上课时一定要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不看黑板,好像睡着了一样,其实听得极其认真。」王菘因为获金牌得到了一位中央领导的接见。 在典型故事的感召下,家长们信奉一套「天才可以培养」的理论,各种类型的奥数班应运而生,迎春杯和华罗庚金杯这两项少年奥数比赛成为被哄抢的香饽饽。 付云皓在高校云集的北京海淀区出生和长大,那里也是奥数浪潮最先席卷的地方。他的祖父辈都是清华大学的职工,父母是中学教师,教育几乎是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头等大事。还是个幼童时,父母就让他尝试了绘画、练字、钢琴、少儿英语,都是半途而废,数学上的天赋却出乎意料地显露了出来:这个还不会流利说话的男孩儿拾来外婆裁剪衣服用的粉笔,趴在石板上写歪歪扭扭的数字,大人们研究了半天,发现小付云皓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四则运算。 6 岁前付云皓就学完了小学数学课本,父母并没有放过这个令儿子充分施展天赋的机会。除了就读清华附小外,他们还为一年级的付云皓报考了华罗庚数学学校,这是一个校外培训性质的超常教育实验基地,倡导对学生实施高速度和高难度的教学,从四年级才开始招生。在插班生考试中,四题付云皓答出了三题,于是成为了学校里年纪最小的学生。那时付云皓会认字但不会写字,母亲李淑荣还跟到班上帮他记笔记。 在自小长大的清华大院,付云皓是令旁人歆羡的数学神童。「这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和付云皓同龄的耿悦说。人们一提到付爸爸或付妈妈,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付云皓的名字。在一次奥数比赛获奖后,他父亲有个刚怀孕的同事找到他母亲,询问怀着付云皓的时候爱吃什么,他母亲答,「爱喝玉米粥」,孕妇立刻去超市买了一箱玉米面。 绝大多数孩子会在攀登奥数高峰的半山腰掉下悬崖,付云皓是那个稀有的幸存者。在和奥数相伴的青少年时代,他参加过四十次左右的大型比赛,得了二十多项大奖。与奥数相关的书籍叠起来比他本人还高。他享受解题的快感,也在轮番的奖项轰炸中体会到了荣誉的滋味。 二年级时,付云皓代表学校参加面向六年级的迎春杯数学比赛,一等奖有十个,他离分数线差了两三分,组委会又意外又惊喜,给这个矮矮的小朋友颁发了一个一等特别奖。 从三年级到五年级,付云皓始终离一等奖有些距离,这被视为他奥数生涯中难得的屈辱。原因怪异得让人发笑:比赛中总会出几道应用题,但按照付云皓那个年龄段的心智,并不能完全理解题意。因此,那几年付云皓把重心放在反复练习一本《小学应用题大全》上,「刷的我恶心了。」 终于,短板补上了。六年级他拿了华罗庚金杯赛的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初一拿了迎春杯初中组第一,初中奥林匹克数学联赛也是北京市第一。每到比赛前,付云皓的热情会从 100 分蹿升至 150 分,智力竞赛的短期激励机制太有效了,他开始战无不胜。 与此同时,北京几家著名中学都对小学即将毕业的付云皓展开了争夺战。面对人大附中等排名更高的对手,清华附中给出的条件更具诱惑力:为了让付云皓到高中部上数学课,可以把初一和高一数学课排在同一时间;为付云皓安排高中部的宿舍床位,通过和高年级同学交流以提高数学水平。学校还为付云皓一个人提前推行「一条龙」教育,无论小升初、中考考得如何,他只要数学成绩过硬,就能一路直通上高中,而「一条龙」教育在付云皓下一届才全面推行。 这些特殊待遇让付云皓的父母感到满意,他们为付云皓选择了清华附中。在日后夺得两届 IMO 满分金牌的新闻报道中,清华附中时任校长赵庆刚说:「付云皓的成长就是清华附中『一条龙』教改试验的一个成功写照,他的成功就是我们『一条龙』教改试验的最好证明。」 付云皓得奖后不久,他和赵庆刚的合影就被装裱在新建教学楼的校史展览栏中。「对学校来讲,根本不看重你其他的。」付云皓说。他和学校达成了某种默契:通过特殊人才培养,付云皓确认了自我价值,学校也获得了名声。「付是个天才,在当时教育制度下被呵护、青睐。」耿悦说,「这使得他有孩童般的纯净,也有孩童般的简单和幼稚。」 付云皓在数学竞赛的道路上流连忘返,他并没有注意到,这条路上的同行者越来越少。 IMO 是初等数学的顶峰,但数学研究更广阔的风景在高等数学。数学竞赛能培养出的能力类型,也只是做数学研究需要的能力类型的一小部分。更早两届的 IMO 满分金牌得主恽之玮拒绝再次征战奥赛,他申请提前毕业,早一年去北大报了到。十余年后恽之玮在耶鲁大学担任教职,成为几何表示论领域的领军人物。 最近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青年数学家许晨阳当年甚至没能够进入国家队。「我认识的一些优秀数学竞赛参加者,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认识到了数学竞赛的这种局限性,而选择了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为后来成长为杰出数学家奠定了关键的一步。」许晨阳在一篇讲述数学竞赛的文章中写道。 早在国家集训队的一个月训练里,许晨阳就发觉,自己已经获得了数学竞赛能给予他的所有东西,需要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进了。 好运 「运气好。」在若干次采访中,付云皓总是习惯性地这么解释当年的成就。对付云皓来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几乎是种宿命,他的好运气屡屡奏效。 代表国家队征战 IMO 需要经过残酷的层层选拔,首先是一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试卷 —— 在 10 万个参赛高中生中,只有 180 名左右可以进入冬令营,之后其中 30 名入选国家集训队,最后经过一个月的封闭训练,选出最出挑的 6 名同学组成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 2001 年付云皓高一,差一分没进冬令营。但那年国家队在他的学校清华附中集训,特批他旁听,那会就被早早地视为后两年的后备力量。高二他第一次入选国家队,实力在队里只能排到第四,「作为一个高二的同学去的时候没想那么多」,结果是中国队拿满分的两人之一。最后一题是最难的组合几何,付云皓在考场上如有神助,当他回国后试图和同学们讲这道题时,却发现怎么也讲不明白。 运气好的事不只一件。不同于由各国教育部长颁发金牌的传统, 2002 年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 IMO ,金牌由安妮公主亲手颁发,伊丽莎白女王前一年刚过了 75 岁大寿,那枚金牌的背面还刻上了一顶小小的王冠。第二年来到了日本东京,颁奖人又成了皇太子明仁。这两次与权势人物的近距离接触让付云皓感到不可思议。两枚金牌被擦拭干净,和另外十几个奖牌和证书一起安置在他家的橱柜里。 21 世纪初,北京刚刚申奥成功,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连带着被寄予厚望,「为国争光」是被主教练在集训队开幕式上反复提及的信条。在拿了第一块金牌后,付云皓曾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最终轮面试。按照他的竞赛成绩,拿到 offer 并获得全额奖学金是板上钉钉的事。面试官看上去也很喜欢他,但却没等到任何通知便结束了。付云皓猜测,可能是他的英语不好,也可能是非典的肆虐,使麻省理工在那一年缩减了中国留学生的名额。 这让付云皓再次确认,自己在数学竞赛以外的领域并不受到命运眷顾。这时,急需老队员来带新队员的国家队召唤他归来,他想都没想就回去了。「为什么不在高中再待一年呢?」付云皓对未来没太多规划,能上个好大学固然不赖,再拿块金牌听上去也不错 —— 他又把机械的刷题时光重复了半年。 在辉煌的奥数战绩面前,其他学科似乎都显得无足轻重了。付云皓高中就读的是全国理科实验班,更通俗的说法是「竞赛班」。从高二起,班内就很少有统一的教学安排,事实上也几乎不需要:奥赛选手们像候鸟一般随季节迁徙, 12 月参加冬令营, 3 月参加为期三周的集训队集训, 6 月参加一个月的国家队集训,每段间隔的时间都是在为下一个节点冲刺。 很难评估这一阶段付云皓的综合成绩。他的语文是「一直拖后腿的」,英语也挤不进年级前列,但这些科目都不重要,他的课内学习停滞在高一以前。他凭借竞赛成绩获得了保送资格,不用参加高考。而在当时起步不久、尚显混乱的保送制度下,他甚至没有参加会考,普通中学生或多或少都曾涉猎的学科,比如历史和政治,对他来说纯然陌生。奥数填满了他的高中生涯,邻居们也很少听到付云皓的父母提及他在奥数以外的生活。 两届 IMO 满分金牌是付云皓的一个高峰,但在父母的期待中,这远远不该是他的顶点。因此很容易能想象到,一个自幼被精心呵护的孩子在大学遇到成绩的滑坡,会对这个家庭造成多么剧烈的震动。 得知儿子挂科的消息后,付云皓的母亲李淑荣匆忙赶到学校。班主任杨建生记得,这位清华附中的化学老师强势而又着急,她追溯了一遍付云皓从小到大的数学竞赛经历,并解释说「主要是靠数学竞赛来上大学,别的课程相对来说肯定会花的时间少一些」,她还有意无意地提到:「因为他那个数学太突出了,别的老师可能就会迁就。」 「但大学的管理可不一样。」杨建生回答她。这次交流并没得到什么结果。 几天后,付云皓冲进了杨建生办公室,「他一来情绪就不对」,愤怒的表情都写在脸上,进门第一句就是:「你背后说我坏话。」杨建生意识到,李淑荣把自己「掏心掏肺的话」「转述」给了付云皓,他的善意被出卖了。 面对眼前怒气冲冲的年轻人,杨建生感到悲哀和无奈,谈话在几分钟内迅速结束了。「我本来还有意愿跟他多聊聊天,但他还是主观上认为他各方面都牛。」杨建生说。他决定不再插手付云皓的一切事务,因此,在日后付云皓面临无法毕业的困境时,作为班主任的杨建生并没有试图拉他一把。 因为挂科,付云皓的评优资格被取消了,大一升大二的班长换届时,他也落选了。「看不到他人。」同学们反映。「后面情况就越来越坏了,」采访时,刚刚还笑着的杨建生突然停顿了下来,「但是我无能为力了。」 付云皓的好运彻底终结。 「我贡献出了什么?」 在得知无法毕业后的两年,付云皓过上了一种自甘堕落的生活。同级同学很少再见过付云皓,偶然碰到时也会诧异于他急速膨胀的体型。年级里流传着「付云皓打游戏打到人丢了,家长来学校找」的传闻。连最亲近的朋友都不清楚付云皓发生了什么。 13 年后,当记者见到付云皓同级中关系最好的同学黄漾,告诉他付云皓并没有拿到北大的毕业证时,他露出了吃惊的表情,「我没想到会到没有毕业证这种程度。」 和付云皓不同,绝大多数北大数院学生都安然度过了大学四年。「一路吹捧,他觉得这个社会就应该惯着他,其实可不是。」付云皓的一位同班同学回想他在北大的境遇时说,「他的认识就是歪曲的认识,没有理解这个社会的现实残酷。」 2007 年 7 月, 2003 级的同学们陆续离开了学校,有些人下海,有些人换了专业,更多的人选择出国深造。付云皓对未来感到迷茫。直到这时,他才把自己肄业的事实告知父母。那段日子过得黯淡无光,「如果说换个人可能就直接死了。」付云皓形容。 《星际争霸》不再流行,需要多人对战的《魔兽世界》的出现适时抵御了他的孤独感。像一场沉默又立场坚定的对抗,他把全部时间都投入进了《魔兽世界》。 「悲哀、疯狂、堕落」,付云皓总结那两年。他以为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个曾庇护他的奥数王国却在这时回来了。 朱华伟是那个救世主。当付云皓沉溺于游戏的虚拟时空时,是朱华伟把他从泥潭里打捞起来。朱华伟时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他更为人知的身份是从业超过三十年的奥数名师,曾一手开创了国内竞赛数学三大流派之一的「朱派」。 朱华伟对付云皓肄业的事异常愤怒:「他某一方面不行,在其他方面优秀,为什么不能给他发毕业证呢?」朱华伟重重地拍了下茶几,「这就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不能说明付云皓有问题。」 朱华伟决心把付云皓从这个不懂爱惜人才的学校里拯救出来。按照国家政策,肄业生考研会面临重重限制,朱华伟找到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北京大学党委常委王杰、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张继平,联名给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写信,再与广东省招办和广州大学打好招呼,为付云皓一人开设了广州大学「数学教育与数学奥林匹克」的硕士学位,「费了很大很大的劲」。 但这个教育方向的硕士也意味着,付云皓可能从此都和学术研究无缘了。他还拥有另外两个选择:再等一年,考北大本校的硕士,继续数学研究;或者投身刚刚兴起的教育行业,加盟奥数培训机构。无疑,这两个选择都蕴含了全盘皆输的风险,而过往经历的「意外」教会付云皓的,恰恰是用低风险低期望的眼光审视未来的道路。「你可以理解成(担心)夜长梦多吧。」付云皓说。 2008 年 5 月,那场破坏力巨大的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波及到了千里之外的付云皓的命运。他从电视上看到死亡数字不断攀升,经常联系的网友也突然中断了状态更新。他感到无能无力,并开始质疑数学的意义。 在人人日志上,他写道:「我贡献出了什么?两块圆形的金子?两张试卷?或许仅此而已。就算我以后能够站在世界最高的讲台上演讲我的成果,又能如何?得到的,不还是一纸虚名?」 付云皓接过了广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此前 23 年里,他的生活半径从未超过 5 公里:在清华大院出生和长大,从清华附小念到清华附中,又在家门口念了大学。「你也是时候该离开我们了。」父亲对他说。 9 月,付云皓坐了 21 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广州。北回归线以南的初秋依旧酷热,宿舍还没通冷气,他每晚只能抱着电扇入睡。上课回来后,后背总是一层由汗水凝结成的盐巴,看上去白花花的,像沾满了墙灰。但他的心情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痛快了,这里的一切都和北京不一样,大学四年「不好的记忆」被永远封印在家乡干燥的夏天里。 这所非 211 高校的硕士课程大多是本科的翻版,难度上甚至会降一个等级。如同「数学教育与数学奥林匹克」的专业名字,在导师朱华伟的带领下,付云皓开始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数学竞赛的培训上来。到各地集训时,总会有几位当地老师喊着「付老师」来敬酒,付云皓一开始还不习惯,之后就能应对自如了。「从台前到幕后,还是有很大一段路等着我。」他在日志中写道。 2009 年,朱华伟担任 IMO 中国国家队主教练,付云皓作为观察员一同赴德国不莱梅参赛。观察员的角色主要是负责「陪玩」,没多少付云皓的事儿。开幕式那天,他从高处拍摄了一张会场的照片,六位穿红色队服的中国队队员在台上站成一排,身后的屏幕放大了他们年轻的、局促不安的面孔。那时他们还不知道,七天后他们将在领奖台上接过六枚沉甸甸的金牌,并庆祝中国队再次夺得世界第一。 付云皓站上过两次领奖台,却没等来更大的舞台。顺流而下的时候,他不是没想过转身撞击下自己的命运。 2011 年,他硕士毕业,报考清华大学的「运筹学与控制论」博士学位,这是他离开北大后试图回归学术之路的第一次尝试。考试都是他曾经学过一遍的内容,付云皓拿出过去几年从未有过的认真劲儿,但当年能够轻松拿高分的试卷,现在看来却是一片陌生。「容易捡了这个,丢了那个,我感觉就没有办法在这些领域里面去通学。」付云皓说。 最终,他没有考上。付云皓把这次失败归咎于过度的数学竞赛训练。他把数学竞赛比作「用手抓饭」,数学研究则是「用筷子吃饭」,前者依赖技巧和爆发力,后者则需要耐心和创造性。一个习惯了用手抓饭的数学竞赛从业者,往往会在被迫用筷子吃饭的时候无所适从。 像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惩罚,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天才了。 人们总是期待进化的发生 2017 年 8 月 26 日上午 9 点, 2003 级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校友们从全国各地赶回母校,参加毕业十周年返校聚会。当年男生中不少「瘦竹竿」已经腆起了松软的肚子,女士们则裹着小短裙、脚踩高跟鞋,化上了精致的妆容。 到场的校友占一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还有很多校友没能赶来。有在美国的校友特地研发了一款视频会议系统,像是星星们受到月球召唤,一个个散落在不同坐标的面孔在投影屏上亮了起来。 付云皓说,由于太忙,他并没有参加这次线上聚会。但黄漾记得,付云皓上线了一会,很快又下线了。「基本上我在大学同学眼里就是失联的状态。」付云皓说,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去了又能干什么呢?」 他总还存有几分比较的意思。「当年在他身后的那些同龄人,现在有些人已经走在他的前面」,这是邓杨观察到的付云皓的心结。 清华的博士没考上,付云皓留在广州大学继续念教育数学的博士。博士二年级时,他来北大和清华听讨论班,想了几个组合领域的问题,最快的一天就想明白了,最慢的也只花了半个月。有人劝他发论文出来,他没听,「在我看来是芝麻就不要发了。」 不少数学研究者都珍惜做出来的微小成果,但付云皓觉得这没太大意思,「做出来的东西都好像是别人家的 lemma (引理)」,为他人作嫁衣裳似的,发出来丢脸。倒是有两个问题他始终没想明白,拖到博士毕业,拖到结婚生子,也就主动或被动地遗忘了。 《人物》记者第一次采访付云皓是在珠江边的一家茶馆,所坐之处正对着一大面密密麻麻的书橱。付云皓举起手,作出打枪的动作:「每个人有一把枪,你对着后面这一排书,只有一本是你应该打的。打中了,就相当于你做出很有本质意义的东西,打不中,那就是琐碎的。」 没天赋拿的是一把左轮,有天赋拿的是一把霰弹枪。但是,「如果有一千个拿着左轮的人,他做出东西的概率是不是比一个拿着霰弹的人还要高啊?」付云皓总结:「天赋很重要,但运气也很重要。」 天赋曾经给他带来过好运气,又让他在之后的人生中吃尽苦头。在做数学研究的路被彻底堵死后,付云皓来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一周要教三节「高等数学」课和六节「数学竞赛」课,还有平均每三天一项的行政任务。「饭堂与熊孩子,从此三点一线。」付云皓在朋友圈写道。其余的时间里,他是一位为各大奥数比赛出题、阅卷、颁奖的奥赛教练,一个月要完成十道以上的竞赛题。 多数数学研究者随着年龄增长,「意识」会变好,「操作」会变差,但长期的一线工作让付云皓的操作始终如一。数学竞赛教练圈子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这道题付云皓 20 分钟做不出来,那一定是道难度超纲的题。他取得了一些地位,也有想学奥数的孩子特地赶来广州找他。 几乎周围所有人都认为付云皓对现状满意,相信他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竞赛教练,但付云皓对现在从事的职业拥有更为复杂的感受。有时候他会说「肯定是好好做数学比做数学教育意义大」,但有时候又会改口,为数学竞赛勾勒出远大的图景。 朱华伟也被问过这个问题。 2010 年,朱华伟去江苏金坛做了场名为「漫谈数学竞赛」的报告,提问环节有人递上来一个条子,问为什么国家培养的个别 IMO 金牌得主没有成为数学家,反而回来又搞数学竞赛,重复曾经的老路。条子里还特地点出付云皓的名字。 朱华伟有些尴尬,但还是回复了提问者,大意是国家队队员的天分也有高低,要尊重不同的选择。不过,朱华伟也承认,「他如果没有那个事(北大肄业),说不定正在美国,在一定程度成为很卓越的数学家了。」 今夕非往昔,那个为国争光的年代已经远去,现在学奥数的孩子们都早早规划好了未来,也不会把拿金牌看作多么至高的荣耀。作为奥赛教练的付云皓,既佩服后生们的早慧,又感到奥数教育的举步维艰。 拍摄那天正值日落,记者和付云皓同坐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宿舍区旁的一把长椅上。正对着一面湖,浮萍青绿,穿短袖的学生们三三两两走过,白天正在消退,柳絮开始飘了。 「可能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一段时间的静默后,付云皓突然说。 「自己作为选手到达过比较顶层的地方,对于这种东西的期待就没有那么大了。」付云皓说。他陷入了每个普通人都会面对的庸常的困境:作为一名刚入职两年、没多少话语权的低级别助教,他会被指派无穷无尽的待处理事项 —— 第一次见面的周日,付云皓把采访时间定在了晚上七点,「今天大周日的还在整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没办法。」 他理想中和数学的关系是,一直拥有,但不能时刻相伴。现实是,他做竞赛教练十年了,天花板肉眼可见,每道竞赛题都要拆解成一行行没有生气的解题步骤,重复的讲课和做题让他的思维不得不拉低到学生层面。数学总是以一种毫无美感的面目占领付云皓的生活,他很久没有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了。 「数学竞赛史就是一部由光环构造出来的历史。」邓杨说。就和历史书一样,人们只是在流传一个又一个英雄的传说,看到他们身上耀眼的光芒,而对付云皓的解读,「更多人只会关注两面,一面是他的光环,一面是他的失意。」邓杨说,根本原因是,面对天才,人们总是期待进化的发生。 刚和记者见面时,付云皓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了张益唐的名字。张益唐在赛百味打工,出人意料地破解了孪生素数的猜想,轰动了沉寂许久的数学界。付云皓说,有一天他也想像张益唐一样,潜心闭关数月,做出个至少对得起自己的学术成果。像是对 18 岁的自己的一个交代,也像是为了抚慰心里那座喷薄的火山。 采访进行到末尾,付云皓再次提到了张益唐,「也许有几百个像张益唐这样的人没有出来,但可能他们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也是幸福的,做了该做的事情。」 手机在这时响了起来,妻子催促他「回去陪小朋友睡觉」,关于张益唐的话题就这样结束了。付云皓挠挠头,露出了一个抱歉的笑容。 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在脚踏实地处 付云皓自白书 昨天,我的朋友圈被《人物》杂志社实习记者吴呈杰同学对我的专访刷屏了。专访文章一出,有人怒骂,有人惋惜,有人气愤,有人伤心。而我,第一反应是:文章里居然把我每一张照片都弄成黑白的!虽然黑色比较显瘦,我也非常感谢吴记者对我体型的考虑,但是还是觉得怪怪的,每一张都是黑白的,浓浓的过气网红既视感。我想笔者是想借助图片的黑白用来烘托悲凉伤感遗憾的气氛?或者想表达我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和不满? 言归正传 . 我的第二反应是 : 对文章内容的略微惊讶。因为吴同学从 3 月底联系到我之后,于 3 月 28 日中午 12 时 30 分 - 下午 1 时对我进行了电话采访并约定了面对面的采访时间,又于 4 月 1 日 -4 日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4 月 1 日晚 6 时 30 分 - 约 11 时, 4 月 2 日早 10 时 - 约 12 时, 4 月 3 日晚 5 时 -6 时, 4 月 4 日下午 1 时 -2 时),之后又在 4 月 20 日晚 7 时 -8 时进行了电话补充采访。但是,读完整篇文章后不难发现,对我进行的约 10 个小时的采访在文章中展现出的东西少得可怜,反倒是对我的学校老师,同学的采访以及作者自身的观点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篇幅。对我的采访,我回答的自然是作者想问的问题,但为何几乎都没有用上呢?在采访中,我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状态,并对当时的数学竞赛和现在的数学竞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若是采访人物,这些资料似乎是必须的,但是却被掐头去尾。纵观全文,作者的主旨思想似乎是在学科上有天赋的孩子必须要去做学术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才叫做成功,除此之外的道路都叫做不成功。按照这种思路审视,自然明白为何我自己提供的材料几乎没被使用 —— 我作为一个作者笔下“不成功”的例子,却活的很快乐很充实,这些貌似没有必要写进去。所以,我有一点惊讶,这篇采访到底是记录我本人,还是记录大家口中的我呢? 第三反应 : 对该报道所传递价值观的不理解。该文章的作者笔下传递的观点是:优秀的人从事基础工作,就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得过 imo 冠军的人,如果不出意外,他们的征途就一定是高等数学的星辰大海,而不是给一群“二本师范生”教初中数学知识,如果成了付云皓这种去给 “ 二本师范生 ” 讲课的人,那就是天才坠落了。虽然我否认自己是天才,但仍然谢谢吴同学搜集了我曾经是天才的事例,他很用功,值得表扬。然而,他传递的价值观所带来的负能量,让我不得不发声,我不是为了自证清白而发声,我只是为了朗朗乾坤的正能量弘扬而发声。首先对于写出这样价值观的吴同学来说,我表示理解作者作为一个还未完全迈出象牙塔的大四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实属正常。在他的认知体系里:学术研究才是上品,普通工作都比较 low ,给二本师范生讲课,更加是向着地心加速靠拢。如果一个曾经很成功的天才在后来没有做出经天纬地的成就,而是平平淡淡地生活,那就是失败!在吴同学对我的报道里,在采访的过程中,这样的倾向很明显。在 4 月 1 日的采访中,我甚至提出了张益唐先生的例子来提点他,并同时提到了,有许多研究者学术能力很强,却始终棋差一招,终其一生也没能攻克想攻克的问题,但他们依然是快乐的,充实的。那些我花费十天半个月想明白的事情或许没有很大的价值,但多少是一些有意思的结论。而且,抛开研究的结果,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了。作者虽然没有忽略掉这一段,在文章的最后略微提及,但可能在他的眼里,我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在采访者面前平衡一下自己从天才冠军到“二本师范”学校老师的心里落差吧。然而现在的我并没有这种心理落差。年少时期经历学业上的打击,到很颓废的那段时间是有一些落差的,但这些都已经化解。这么多年的工作生活,让我明白了在大学的象牙塔之外,有广阔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人去身体力行。若你头顶光环,身处高塔,或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只有脚落实处,做好每件事,才能积少成多,为社会真正贡献你的力量。 2003 年与我同行的五位队友,有两位还在数学的大海中遨游,另外三位则投身了金融行业,这点我在采访时有提到。他们每个人都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我也没有。 说了那么多观后感,接下来谈谈现在的我吧。现在的我是一名普通师范院校的教师付云皓。 如果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衡量,我和很多本科时期同在北大的同学确实有不少差距,陨落这个词送给我,不足为过。但是从我个人的观感来衡量,我并未觉得自己在陨落,或者是已经陨落。我的观感是:现在的我,正稳稳当当地一步一个脚印踩在基础教育的道路上,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这所以培养中小学老师为目标的学校。这位作者能考进北大,算术水平不会差,我们算笔账好了。我们一届算 100 个师范生(实际上一百多), 80 个去中小学,每个学生平均带 10 届学生,每届算两个班 60 人。若真能帮助这些师范生提升能力,那一年的教学里能间接帮助多少小孩子呢?不知道这个微薄的数字能不能入得了作者的法眼? 13 级的春燕同学曾经问我,为什么来这里工作,我的回答之一是,让广东省多几个靠谱的中小学老师。嗯,就是很简单的想法,没有什么星辰大海,没有太多高远的学术理想的宣扬,我只想尽自己的力量,让初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有水平,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让尽量多的孩子受到正确的引导。学术呢?如果说学习是去吸纳前人的经验的话,学术就是将吸纳的经验经过总结探索升华成新的有推动意义的成果。我从来没有说过我会放弃学术,难道教“二本师范生”就不配搞学术吗?学术何时分了高低贵贱?学术何时端起了架子?学术何时只存在于“高堂之上”?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方向的硕士也意味着,付云皓可能从此都和学术研究无缘了。”似乎暗含着一种专业歧视,教育方向和学术研究是两条平行线,似乎优秀的研究者都不能从教师中产生,当了教师就没办法做研究了?我想国内外大部分学术大奖得主可能会表示很遗憾,因为他们推动了自己所在领域的学术进步,同时他们也是被作者和学术隔离了的这个群体 —— 老师。我认为学术研究不在殿堂之高,不在噱头汹涌,不在专业名称有多“学术”,不在经费充裕或者有没有所谓的“关系”。我认为学术,就是学术本身。是因为有热情,所以才去钻研,是因为有碰撞才有火花,是因为有执着所以才耐得住寂寞。作为一个被全程配图皆是黑白照片的 “ 过气坠落天才 ” ,我不敢保证自己一定会在学术上有惊人的突破,但是我可以说对于学术的追求我没有一刻会懈怠。 作为一个略微傲娇的“过气坠落天才”我还有一些补充说明,就是关于我除了会数学其他都低于正常水平的暗示。在作者的观点里,付云皓因为竞赛而放弃一些其它课程是不可取的。我在 20 日的电话采访中说到了如下事实:虽然我通过了全理班的考试,但还是由中考正式考进了清华附中高中部,尽管当年清华附中还不是最顶尖的学校,但那分数也不是白菜。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一直是班级前五名,在高一的期中期末考试中,我在全理班也都排在前五名。高二在冬令营( 1 月)得到保送资格及拿到北大的保送协议后,才正式停止了其它科目的学习。读过高中的都知道,高三一整年都是复习阶段,所有的新课在高二第 2 个学期刚过期中没多久就结束了。停止不足半年的新课学习便被作者视为不全面发展,还要和我在大学的学习挂上钩,这是不是过于牵强呢? 我的语文是不太好,凑合能写出 2016 年那三万字,也凑合能写出这篇文章; 我的英语是不太好,凑合能写点英文文章,凑合能拿英文讲讲课; 我的化学是不太好,凑合能帮我那个当化学老师的母亲做做卷子; 我的生物是不太好,凑合能帮我那个当生物老师的父亲做做卷子; 我的物理是不太好 …… 算了我物理真的不好。可是讲真,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真的是一个东西吗? 最后老生常谈,翻一翻陈年往事。对于我在北大的经历,既然我选择了说出来,那凡是以我为视角述说的,就全部是真话。至于其他人说的些许出入之处,毕竟过去十几年了,许是我记错了,许是别人记错了。最少,我的母亲没有在清华附中教过书,这我不会记错,也有案可查。我在北大发生的事情,我自己占主要责任。年少轻狂。所以希望在看文章的你,特别是大学生,切记不要挂科,我挂科的事,每次都会被揪出来炒冷饭。我在采访中说到了,那时的试卷是不允许给学生看的,但是既然任课老师给你的成绩是 50 多分,那挂就挂了。院系里的老师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不知为何作者会写出“付云皓认为大家都该来帮他”这种话。作为整个采访都很平静的我,会在这种地方毫无来由地这么说一句? 这样的 50 多分挂科的经历对我有影响吗?我在采访中曾举到了两个例子。一个该毕业但有课没过的同学选了我的课重修,平时成绩打满后,期末成绩还差几分才能总评及格,我就在试卷上给他加了几分,毕竟若是挂他,他要再等一年去重修这门课才能拿到毕业证;在某次数学竞赛结束后,一名参赛选手及其家长对成绩不满意,找到了主试委员会,在征得领导同意后,我拿出试卷为那名选手讲解给分和扣分的原因,解释到那名选手满意为止,毕竟孩子参加一场竞赛,最需要得到的是公平对待。 不管是在大学还是在赛场,学生相对于教师,永远是弱势群体。与其让学生挨一刀,不如自己蹭掉块皮,这就是那段经历让我明白的道理。 至于我现在的职称和工资,与上面所有的东西相比,都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某个体育奥运冠军退役后做同一项目的教练,你会关心那个教练的级别和工资吗? 虽然作者的整体构架和思路与我的想法大相径庭,但我还是要感谢作者,至少他把很多事实公开了。从此这世上只有对我的议论,而少了对我的无端猜测,毕竟对未知的猜测远比对已知的议论可怕。 很高兴屏幕前的你耐着性子读完我的长文,这是我第一次有勇气在公众面前把往事一一陈列。现在的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付云皓,也许看完这篇文章后,你们依然认为我是坠落的天才,那么我也欣然接受,因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的进步,让人成长得更接地气些。也许的曾经“好运气”让我漂在空中,后来的“坏运气”也让我飞流直下,然而现在的我就是稳稳地在平地耕耘的我。没有所谓的自甘堕落,没有所谓的“伤仲永”,关心我的人,请不要担心,我在以自己的步调努力和这个时代一起前进着。我的学生们,老师很抱歉让你们跟着老师一起被小小黑了一下。在这里老师想对你们说一声不好意思。吴同学文章的开头提到“以培养小学老师为目标的二本师范学校,正在讲授的初中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太难了,而这些是付云皓在小学就轻松掌握的知识。”那么你们其中有谁搞不懂初中问题的,请大胆来问我,开小灶都没问题,一定要搞懂,毕竟你们出去后都是战斗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最后想说一点:任何志存高远的学术理想,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想当然想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6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煎太急—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Mech 2018-4-24 21:44
亢彩屏的长篇小说《牵牛花》于 1993 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不是学界小说,而是校园小说。故事是男主人公在 1994 年的回忆。回忆开始于 1956 年秋季学期开学,结束于 1960 年春天,班级即将毕业。人物主要是北京某大学历史系一个班级的同学,在“反右”中的命运改变。大学名称没有明确说出,但从书中描述可以推断是中国人民大学。 小说的故事开始于 1956 年,那还是风和日丽的年代,可以说是“十七年”最好的年代。首先生活就相对富足,以伙食为例。按小说所写,在 58 年底粮票出现之前,学生食堂大灶每月 12.5 元, 8 人 1 桌两荤两素另加骨头汤,主食随意,原则上不许带出去。行政 19 级以上调干生吃中灶,每月 15 元,也是 4 菜,但肉蛋天天有,鸡、鱼也常见。小灶 18 元,病号用。学生没有经过“洗澡”,多数也不理解“镇反”的残酷性。因此真是“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用小说中的话,“那是一个极讲自尊心的年月。青年们既保留着中国文化人传统的气节观,又接受了新的独立自主的英雄主义思想,脊梁骨是挺直的,头颅是昂扬着的。 (p. 50) ” 开始主要是恋爱故事,当然也有听课、讨论、复习、运动等校园生活的惯有套路。。作者称大学生恋情在四年分别如春夏秋冬,一年级就是春意盎然了。 21 岁的男主人公华一帆是所谓调干生,班级团支部书记、系团总支委员,入学前是天津某区团委书记。华一帆出生于教授家庭,其父母与美国关系太深,影响了他入党。入学不久,他的帅气和才华就吸引了班上 3 位优秀女生。印尼华侨林玉娘冨, 19 岁来自江苏的高干亲属尹蕴秋贵, 23 岁来自黑龙江的原少尉军官金韵雯 非常漂亮 。华一帆自己分析,“小尹端方、聪明、温柔、善良;阿玉热情豪放、纯真实在;金姐是女中魁首,可惜学识不高,才气欠缺。 (p. 197) ”她爱上了高他两年级的刘妮,刘妮是当年地下党的后代,才华出众,个性突出。只是刘不看重外貌强调性格,告诉他,他们不合适,可能觉得华太嫩。华其实准备把金韵雯作为备胎,但金又有新的追求者,近 30 来自浙江的青年讲师路侃,马上要晋升副教授。金把路作为备胎,如果刘接受了华,她愿意考虑路。这样几位男女的姻缘,取决于刘一个人的选择。说实话,我很难理解小说反映的这种恋爱做法。 “鸣放”开始,刘妮就积极参与,人民大学比较保守,但北大欢迎她去讲。华一帆开始还在酝酿一番,后来也在班级系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之前,一直当地下党的老革命,刘妮的父亲就告诫过华,“一个人革命不能光凭主观愿望,还要看客观条件让不让你革命,够不够资格革命。 (p. 87) ”“要谨言慎行,做什么,发表什么言论,都要审时度势。 (p. 88) ”他们年青人都听不进去。“反右”开始,刘妮、华一帆还有路侃都成了第一批右派,刘妮还成了学校里的大右派。竭力保护同学的班党支部书记朱旭东,调干生,行政 16 级 ( 处级 ) ,入学前为北京文化部门某副部长的秘书,第二批被打成右派。第二批右派还有来自黑龙江的 23 岁的鲁石舵,他是华一帆室友,主要因为宣称农村生活困难。朱旭东的室友,班级学习委员冯钊成,第三批右派。他是调干生,行政 17 级,入学前为江西某小城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开始右派还不断鸣冤,表示不服,结果鲁石舵被公安机关当众逮捕,刘妮也被当众逮捕,就没有人敢反抗了。处理的结果,刘妮被判刑 15 年,路侃送北大荒劳改,朱旭东、冯钊成送郊县劳动考察,华一帆留校察看。 小说也揭示右派定性的微观机制,就是有人记录和检举,主要是同学之间倾轧相煎。定右派最积极是系团总支副书记孙毅伦,行政 18 级,入学前东北某市团委科长级干部,丈夫为军队团级干部。反右后为班党支部书记,兼系总支委员。还有 24 岁来自湖南的梁湘艳,地主家庭出身,大义灭亲带解放军杀了自己的母亲和舅舅等,入学前为原军区司令员秘书夫人,机要打字员,行政 19 级。入学时让她担任班长,她不愿意跑腿打杂拒绝了。反右后接替孙毅伦任系团总支副书记。孙毅伦是立场极左,梁湘艳基本就是个人品质恶劣。还有冲在前面的少数同学。本来比较边缘化的同学,在反右中大显身手,成了班级的左派,除了孙梁还有三位左派。来自辽宁 24 岁的宋思孝,入学前为阳市教育局干部;来自江苏的 25 岁的谢昌,入学前为粮食部门干部;应届生刘根荣, 20 岁,上海人。幸好有才过 30 岁的河北人系党总支书记沙淼,通情达理,对年轻学生总是觉得情有可原,尽量保护学生。所以最终只有 4 个学生打成右派。沙淼自己没有机会晋升,一直当系总支书记。 全班 30 人,除了四位右派和五个左派外,另外 21 人都是中间派。中间派又分中左, 19 岁的班主席董鄂生,就是中左,反右后兼班团支部书记,其实只是给孙毅伦等作些事务性工作,后来 90 年代初任某部副部长。中右基本上就是没有带帽的右派。中右除了金韵雯,还有林小舟和齐伯夷。林小舟 17 岁,来自四川,是华一帆和鲁石舵的室友,当时通常三人一间,后成为著名学者, 80 年代初当了研究员。齐伯夷是朱旭东和冯钊成, 16 岁,来自河北,后成为著名剧作家兼语言学家。齐伯夷的原型似乎是苏叔阳。金韵雯按照华一帆的建议,检举他的罪行,没有被打成右派。林和齐都是应届生,年龄小,系党总支书记沙淼坚持还没有到 18 岁,宽大处理。 反右风暴当然也影响谈情说爱。刘妮被逮捕后,华一帆坚定了对她的爱情。 72 年后刘出狱也没有联系他,直到小说开始时的 94 年, 85 年到瑞士定居的刘妮通过出访的齐伯夷知道他的消息,拍来电报,要归国面谈。林、尹和金三人在陆被打成右派后都在第一时间表示了关心和支持。林玉娘是统战对象,尹蕴秋有高干背景,所以只有金韵雯受到压力最大。林后来归国,尹在华坚决不放弃刘妮的情况下听从亲属安排,另觅伴侣。金韵雯在陪请假出来的路侃到杭州探望重病的母亲过程中怀上他们的孩子,如果不通过嫁人表示划清界线,就要被学校开除,而路仍在劳改。她无奈选位人品尚好的研究生说明自己处境,奉子成婚。 反右之后,还有些故事。例如开始拔白旗。被拔的有来自上海的 24 岁的徐辉,还有来自广东的 20 岁的黄杰,他 90 年代初在深圳任中学校长。还有到市郊农村去劳动锻炼。华一帆完全不知情地引起位农村姑娘的好感,梁湘艳以此生事端,引发些学生和村民的矛盾。也反映了公社化过程中,原来富得流油的郊区,也变穷了。倒是齐伯夷,与低一年级来自福州的俞眉波谈起了恋爱。 59 年秋,又下乡整社、反右倾,农村已经要揭不开锅,而且有大量饥民流入。班级的大事是梁湘艳搬倒了长期让她嫉妒的孙毅伦,孙被免去党支部书记职务,由梁接任。 小说写当时的行政级别挺有意思。大学生毕业行政 22 级,科级干部 18 级,处级干部 16 级。奇怪的是,讲师与系总支书记都是 17 级。不知道作者所写是否正确。另外,当时的研究生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研究生。“那时的研究班的研究生并不是大学本科或相当于本科学历的人升上去的。那是五十年代初为培养较高一级的社科人才和行政干部,而在干部中选拔的训练班性质的设置,学生是有大学毕业生,也有小学毕业生,而年纪都是偏大的,行政级别大多偏高。 (p. 247) ” 关于反右对学生的影响,小说如此议论。“从这一年的夏天开始,尚不大懂世事的青年学生别的可以不会,但尽可能隐藏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却是一定要学会的,这叫‘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另外,也锻炼出一套自我批评和批评别人的本领。 (p. 251) ”难怪后来的读书人多数都如龚自珍《己亥杂诗·咏史》所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在运动中受到损害的不仅是被打成右派的学生,几乎是所有的人。“造就了一大批怀着沉重的原罪感、丧失了自尊,没有了自信,羞惭地、自卑地如履薄冰般生存的可怜虫,可他们却是国家高等学府刻意培养的社会精英。和培养者的预期相反,由于他们对心灵画地为牢,使本应最富创造性、最聪慧敏锐的青年变成畏首畏尾、心虚胆怯、疑虑重重、俯首帖耳、不相信自己脑袋的精神残废者。另有少数人从侧面吸取经验教训,学来察言观色、揣摩气候、见风使舵、工心机、藏机巧、心口不一等等不正派的品质。更少的人在批判别人后受到表扬、重用,尝到甜头,自此以为只要沿着这条光明大道往前走,可以不搞学问,不修品德,只有听号令,举拳头,高官厚禄自会降临 (p. 314) ”。这似乎可以看成作者在钱学森明知故问之前就作出的回答。 作者没有解释《牵牛花》的名称来由。我个人理解,那些经历了“反右”的年轻学生,如同牵牛花一样,早早凋谢。 作者亢彩屏, 1937 年出生于河北。 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毕业后到宁夏医学院任教, 1962 年调入宁夏大学担任政治系教师。来自武汉的男朋友与她同去宁夏,后来因为两人政见不合分手。因与“摘帽右派”汤宜庄恋爱下放到“四清”工作队到农场。因病返校后在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图书。 1965 年结婚后夫妻一起下放六盘水区,但因病被退回。随后辗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治疗。 1977 年开始小说创作,其处女作《马兰花》多少有些的个人体验成分,以后会说到。在这部《牵牛花》中,作者是没有在故事中露面的讲述者。 1980 年汤宜庄从宁夏大学调入苏州大学,她也提前退休,定居苏州市。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好月圆—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热度 3 Mech 2018-4-14 07:35
《洗澡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 2014 年出版。我手里的是 2015 年的汉英对照本。我个人认为,《洗澡》是写“十七年”最好的学界小说。爱屋及乌,也说说其续篇《洗澡之后》。严格而论,《洗澡之后》并不是长篇小说,总共不到 5 万字,标准的中篇小说体量。但出了单行本,勉强作为长篇处理吧!否则,我谈的学界小说最短的要算《漩涡》了。 《洗澡之后》主要是发生在学界的情感婚恋故事。《洗澡》结束时,男主人公许 彦 成到北京大学教语法,他的妻子杜丽琳也在那里教口语。女主人公姚宓到接受她家赠书的博文图书馆工作。小说分两部分,分别解两个套。第一部分是姚宓帮长辈意向中的未婚夫找女朋友。小说开始时,姚宓被派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习。在图书馆见到许 彦 成,他们有机会天天在书库见面,杜丽琳从来不去图书馆。姚宓的室友李佳,是文学系李主任的女儿。姚宓促成了李佳与罗厚的的婚姻。本来长辈对姚宓和罗厚有婚配的意思。两人是好朋友,但都没有结婚的打算。在《洗澡》中姚宓表示不惜为许 彦 成出轨时,罗厚曾仗义地表示,愿意与姚宓缔结形式婚姻,结了婚她才能出轨。两部小说中,姚宓家的事情,都罗厚忙前忙后在张罗,很有女婿的样子。罗厚有了佳偶,姚宓也算解了套,不是法理意义上的套,而是礼仪或道德意义上的套。第二部分是许 彦 成解套,与妻子离婚。在“反右”中,杜丽琳比较积极,被领导凑数定成了右派。在农村劳改中,找到了真爱,同是右派的经济系教师叶丹,两人在群狼出没的荒郊野外私定终身。半年后调回来,杜主动与许离了婚。都自由了的姚宓与许彦成最后也结了婚。不管怎样,在“结束语”前最后句话,“姚太太和女儿女婿,从此在四合院里,快快活活过日子。 (p. 256) ”很像童话。 从婚姻观上来说,小说倡导的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商人家庭出身的杜丽琳,就是不入许家的法眼,所谓俗气美人。因为是书香门第,即使长辈没有说出口的联姻打算,姚宓也要有个完美的解套,给罗厚物色好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的大户小姐;在《洗澡》中敢作敢当的姚宓,在大局已定都解了套之后,反而扭扭捏捏,变成传统佳人了。许彦成似乎仍是旧名士派头,“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一辈子不会出名,只是个穷教师。 (p. 243) ”但他也知道结婚意味着什么。他曾对罗厚说,“我将来是姚家倒插门的女婿。你是李家倒插门的女婿;李家阔,不会要你费力,我可负担着姚家的生活呢 (p. 240) ”。 小说说到当年大学职场的不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杜丽琳,平时似乎还不错。“现在是系里的大红人。她结交了许多学校里走红的朋友,忙着呢! (p. 178) ”实际上也是处处小心。“我做校花的时候,也是好一朵校花呀。做了教书先生,胭脂、粉都不敢用了。 (p. 242) ”到鸣放时,只是表示同意前面发言者的意见,而那位发言者说的是右派言论,杜丽琳也就被定成右派。工资降了三级,到农村去劳改。 小说特别是第二部,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氛围。“生活在不断革命的时代,日子过得真快,一场斗争刚完,接着又是一场。 (p. 213) ”一场场运动中,先前的弄潮儿,后来可能成落水者。《洗澡》中不择手段向上爬的进步青年姜敏成了大右派,自杀了;苏联海归的红色专家施妮娜在《洗澡》中非常革命,也成了大右派,不知去向。这也不奇怪,后来人们觉得许多右派其实左得很,人家原来就是左派。倒是《洗澡》中很狼狈的法国海归旧知识分子朱千里,安然无恙,在悍妇妻子管束下,“一声不响,躲在家里,倒由此免了一场大祸。他要是鸣放,肯定放成大右派。 (p. 239) ”基本对策就是如姚宓所述,“我不是党员,不用太积极,只求‘安居中游’。不过,中游也不稳当,最好少发言,只说自己‘觉悟不高’,‘认识不足’,总比多说话稳当。 (p. 203) ”这或多或少也是从“洗澡”中得到的教训。原意让人们变好的运动,只是把人们变狡猾了。与后来正面描写“反右”的多数小说不同,作者似乎觉得右派并非无辜,至少是缺少生活智慧。毕竟作者伉俪在“反右”中安然无恙,在其他运动中最差也只是有惊无险。这或许能算是把书本学问算是具有生活智慧了吧! 说句题外话。华夏古国,读书人的处境一直很险恶。因此读书人也有套应付的办法。如《庄子·养生主》所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姚宓其实就是这个对策。希望华夏读书人今后不需要这种智慧,不过未来也很难说。 《洗澡之后》是我读着很愉悦的小说。与《洗澡》相比,对男女主人公的厚爱有余,但机智稍逊色。至少我个人,更喜欢读《洗澡》。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0644 次阅读|6 个评论
溪云初起—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Mech 2018-3-30 21:38
康士昭和奎曾的长篇小说《大学春秋》,上半部发表于《收获》 1965 年第 6 期,全书于 198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分上下册出版。我看的是 1983 年第二次印刷本。作者在后记中称,他们在 1960 年开始酝酿写作, 1980 年夏完成。我个人感觉,这部小说是写 66 年前大学生活最有影响的小说。推测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北大学生写的以北大为背景的小说;另一方面,小说的文学性包块结构、人物和语言等似乎也优于其他描写同时代的小说 小说正文的时间为 1955 初春到 1955 年 12 月,另有引子追溯到 1935 年。故事发生在中华大学。从校园描写“画栋飞檐、碧瓦红椽,道旁齐腰的松墙,湖畔挺立的高塔 (p. 13) ”可知,就是北京大学了。只是把北大的诗刊《红楼》改为《红湖》,未名湖改为翠湖等。 主要人物是中二甲班的同学和中文系的领导和教师,在大学生活的日常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并彰显他们的命运。这些日常生活,有些为现代的大学生等熟悉,如上课、复习、考试、讨论、撰写读书报告研究论文、文学创作、评三好学生、办墙报、组织文艺演出、郊游、追求异性与恋爱、托关系转学等,也有当时特有的下雨天半夜起来抢运被淋湿的水泥、到农村去劳动等。两位作者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不久就开始写作。校园日常生活细节应该可信。 打着时代烙印,书中人物多少有些简单化,正面人物高大全,反面人物假恶丑。男主人公团支部书记许瑾是烈士后代,思想成熟,严于律己,自己学业突出,还花大量时间帮助同学,冒着危险生命抢救同学,最后加入共产党,被选为三好学生。按照小说的逻辑,女友已经分手,接着就可以与班上美女同学也是教授的女儿团支部宣传委员陈筱秋恋爱了,虽然小说没有明说,但陈显然对许芳心暗动了。学生中的反面人物班长白亚飞,课程学习不很认真,不关心同学,不参加劳动,只是要凭创作一鸣惊人;欺骗女生感情;剽窃许瑾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剽窃郭沫若的诗句,作为自己的诗句。最后被绝大多数同学唾弃。 巧的是,正反面两位人物的校外女友都告吹。许瑾的女友鲁珉爱情至上,开假诊断、托人找关系要从天津的师范学院英语系转入中华大学中文系,两人发生矛盾;后来因为许瑾向领导贾建业汇报时检讨了自己没有及时汇报假诊断而被贾告诉天津的学校,导致鲁珉被批评,她愤怒中与许分手。但内心仍希望许主导找她,终于等不及按家里的意愿嫁给华侨表哥。等许想复合时,为时已晚。白亚飞在上海的女友林应敏没有考取大学,当了小学老师并热爱工作。白亚飞要追求教授的女儿陈筱秋而要中断两人关系。小学的团组织介入,与中华大学方面沟通。白在暑假里继续与林来往,发生关系。回校得知林怀孕后,白不承认与她发生过关系,暗示她对外称被流氓强奸怀孕。林愤怒下精神恍惚,车祸身亡。两人结果其实相同,都是离开了校外的恋人。但交往和分手过程显示许瑾的不同凡响,如果有不足,对组织而言没有及时汇报正属于对女友温情压倒原则,对女友而言只是放不下自己的面子没有在收到分手信后尽快求复合。也显示了白亚飞的卑鄙无耻,所谓见异思迁、始乱终弃。 除了前述两位主要人物外,小说中还有其他着墨较多的人物。形象比较丰满的是陈筱秋,教授的女儿,共青团员;积极向上,但天真幼稚,特别是政治立场和审美情趣有内在矛盾。作者讴歌了来自工农兵的学生。系党支部书记王月英,老成持重,善良朴实,当年是女工中的地下党,只念了两年小学和三年工农中学就上了大学;克服了身体不好和基础差的困难,成绩从补考到领先,最后当了三好学生。退伍的骑兵英雄共产党员乌力吉,正直坦率,但有时过于急躁,也克服了基础差的困难,被同学推举为三好学生,自己反对。批评了不关心集体、对政治淡漠而一心钻研学业想个人成名成家的孟学思,结果是研究的立场有偏差,走上胡适所代表的当时认为的歧路。作者以此强调,“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个人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p. 627) ”反面的女学生黄美云,其实是更值得注意的人物,以后另文专门写。还有些相对次要的人物。 小说中学术权威陈文中教授关于研究有许多真知灼见。“做学问的最大忌讳是拾前人余唾,最需要的是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开动脑筋想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个极而言之的话,哪怕想错了,也比根本不想强。 (p. 434) ”“科学是实实在在东西,掺不得半点假的。 …… 要踏实,要刻苦,要不怕琐细,不怕繁杂。 …… 要想学业上有所建树,有所成就,最紧要的就是:要精力集中,摒除杂念,要入迷!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有道理的,就是要有为了科学肯于放弃一切的精神。 (p. 68)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定论,容不得别人有商榷的余地,这,非常之有害,非常之可笑。 …… 一个人往往看不见自己的面目,可是别人却看得清清楚楚。 (p. 69) ” 小说也强调了学生做研究、写论文的重要性。“考试是为了什么?检验课堂学习。课堂学习又为了什么?为了学习书本知识,掌握治学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p. 253) ”书中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发表文章,这或许是中文的门槛比较低。《大学时代》只有优秀学生发表了文章,而《勇往直前》中发表文章的是个反面的学生。 同样是写 57 年之前相对太平的时期,《大学春秋》的火药味远比描写同时期的《大学时代》和《勇往直前》。各种矛盾冲突,有些爆发,有些蕴涵。政工干部之间、政工干部与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工农学生之间、优秀学生与落后学生之间等。可以说,“阶级斗争”已经呼之欲出了。此外,《大学时代》生活积累充分,叙事技巧方面差些;《勇往直前》故事讲得好,但对学校生活还是有些疏离。《大学春秋》在生活积累和叙事技巧方面都不错,但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更多些。 小说也涉及到教师的活动。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党政领导对知识分子的基本判断。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贾建业基本是否定性判断。“资产阶级给我们 …… 遗留下一大串臭毛病。自由散漫,吊儿郎当,就是其中的一种。 (p. 35) ”“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批满脑子资产阶级糟粕的旧知识分子。 (p. 334) ”“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往往容易右。 (p. 337) ”有这样的领导,就不能理解反右为什么会扩大化。教师中的正面人物,校党委常委、中文系总支书记朱志刚对旧知识分子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并且意识到,“我们这些做政治工作、抓阶级斗争的人,往往容易左。 (p. 337) ”不管怎样,客观上就是“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上上下下,都容易走极端,搞形而上学。运动一来,总要搞得过一点;运动一过,又来纠偏。 (p. 64) ” 有意思的是,小说也有与《勇往直前》类似的在生活比喻。多次出现,例如“像那些勇敢的船夫,永远站在生活的急流中,飞速前进,千万不要贪图安逸,贪图缓流更不要掉在漩涡里。 (p. 88) ”“生活像湍急的河流奔腾向前,你若是不能乘风破浪前进,你就有陷在漩涡里不能自拔的危险。 (p. 163) ”这显然是当时社会的共识,方向问题已经解决了,或者至少普通民众不用考虑,只要往前冲就可以。历史表明,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压制对方向的思考,都要宽容那些与主流成钝角方向前行的人。小说反映的还是共和国初期相对宽松的年代,但已经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所谓“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作者康式昭 ( 笔名康凯 ) , 1935 年生于四川。 1953 年从川南资中中学提前毕业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从事文艺理论工作,六十年代在邓拓主编的《前线》杂志社任文学编辑,是《三家村札记》的责任编辑。文革中受冲击,文革后发表过杂文,担任北京市宣传文化部门官员。作者奎曾 ( 原名翟奎曾 ) , 1934 年生于江苏。 195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后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后任内蒙古宣传和文化部门官员。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灵随笔
yurongming 2018-3-20 09:25
很久没在科学网上写东西了,感情却非一片空白。李敖死了,活了83岁,是的,这本来不稀奇。来到这世上,就没见谁能够再活着离开。我有话想说,不是因为李敖的过逝 ,这只是一个诱因,还因为,一个叫赵丽华的女人,国家一级作家,据说。 按说,赵女士名高望重,不应该对一个刚过逝的老人发出“早就该死”之类的言论,但这仍然不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每个人写别人,无非也是在写自己,我以为。 李敖该不该死?我不敢下断言,虽然一直对他小有钦佩。我唯一能够断言,李敖是一个真文人,也是一个真性情、敢说敢做的真爷们!唯一能断定,只要不是大奸大恶,请不要在别人尸骨未寒时恶语相向,这是一个人做人的底线,我以为! 我真正想说的是,文人与政治家是两个极端,文人只对自己的情感负责,而政治家只对自己的国家负责。文人要守住的是做人的底线,还有对真善美的不懈追寻;政治家要守住的是国家的繁荣与富强、政治的清明、国家的安定。 一个越优秀的文人,有时便越是超脱于国度与时代,因为他只对人类和爱与美负责!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没有诗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与政治家是天生对立的冤家,越昏暗的政治便越是如此!一个真正成功的政治家,怎么能够少得了血腥与恐怖,怎么能够少得了牺牲一部分,来成全整体?而一个越纯洁的诗人与作家,又怎么能够对上述行为采取容忍与无视? 其实,文人做好文人的本分,政治家做好政治家的本分,这世界便能够真正的一步步走向和谐与幸福。但是,正如柏拉图赶走了诗人,甚至更糟糕的是,把文人变成政客,这恰恰是某些国度一直孜孜不倦的事情! 时下最流行的词语,就是“正能量”,但我有时,真的真的很恐惧,不要有那么一天,整个世界的发声,只剩下满满的“正能量”,一如——皇帝的新装!
个人分类: 其他|1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4
Mech 2018-2-23 09:20
《老子》第 63 章有下述论断,颇为精辟。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做研究都要从容易的小问题入手,逐渐深入。先扫外围,后攻难点。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研究小问题,却成了大专家。 当然有些人总是在研究大问题。毕竟天才总是不合通例。好在天才不世出,把以天才自诩的统统当成骗子,万人里也未必有冤枉的。妄谈大问题、根本解决的,不是骗子,就是傻子。没有功夫,大可以不理睬。当然,研究小问题,带顶大帽子,乃是写论文、写本子的技法。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另当别论。 审基金或项目申请时,要看预期结果写得如何。过于夸张,皆不可信。预期难点估计不足,项目也不可能成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少年不识愁滋味—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热度 1 Mech 2018-2-2 09:07
虽然《未央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毕竟是汉语校园小说的经典。《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已经说过了,或许过于简略。这里再补充几句。首先关于版本,过去说“ 2008 年,黄山书社推出了大陆的横排繁体本。 ”其实在此之前,大陆已经有横排简体本,收入《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八》 ( 明天出版社, 1990) 。我后来才看到这个版本。 《未央歌》有些散文化,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剧烈的冲突。作者笔下的西南联合大学, 多数学生悠闲地生活、恋爱、学习、工作、思考。当然,这是大学理想甚至正常的状态。除个别幼稚者和书呆子外,他们都自以为在关注社会,其实他们的生活与社会基本隔绝。即使国破家亡,也只是淡淡的背景。不管怎样,这种生活实在令人向往,特别是我这种自诩有一定文化足以享受这种生活的人。 造物公平,那些从诗意校园走出来的天之骄子,多数的结局令人扼腕。虽然有少数先知先觉的负笈远行避祸海外,多数人真心实意地欢迎甚至促成 49 年的政权更迭。《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曲有全景式的描述,虽然也未必可以尽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后面的故事不论怎么写,都很难像《未央歌》这样富有诗意了。尤其在大陆,运动不断,从“洗澡”开始,以 “ 反右”和“文革” 为最。该书作者是当年聪明人中的一个,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并教书,因此,可以理解他回想中保留了这种诗意。没有这样幸运的人,不知是否更需要客观的反思? 如果该书作为西南联大的历史来读,需要强调,那只是学生视角的一种看法。完全没有看到风平浪静中的暗流涌动,没有预见到随后的腥风血雨。当事人的叙述有意无意间总是对自己有利,读时不可不查。 虽然有些理想化,但该书的叙述也算通情达理。例如,说学校里学习风气突然浓了起来,原因除了有学生领袖提倡外,更主要的是大家都感到无聊,没有什么其它事情可做。作者对世情甚至也不乏洞见。例如, “ 天下事,常常如此,见识是见识,世事是世事。此时做一个又热心又有见识的人,最苦。如果光有热心,而无见识,大可随了潮流叫嚣,博得群众爱戴。如果光有见识,而不热心,也很可卧听大门外打死人,屋里照样睡大觉。偏偏不幸世界上常有具备二者的少数人,又偏偏不幸他们常是少数。 (p.549) ” 这话不错,但后面接着的话表现了该书的语言风格。 “ 于 是便如同一个瘦弱的小孩,拼命去扯一匹发怒的马,或是更恰当些,一个航海人在风暴之中,打算落下那个满兜了风的帆篷。 (p.549) ” 很遗憾,虽然我佩服该书的某些洞见,但我这个年龄实在实在有些欣赏不了这种修辞风格。 该书也多少透露出些作者或许没有意思到的信息。书中人物都表现出对道德的推崇,对知识的追求,但很不幸也都伴随着对金钱的蔑视以及对自己的个人权利和利益的轻慢。有些像传统的士大夫,但还不是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因此,西南联大的学生尤其是经过欧美式教育,可以成为优秀的专业学者。但整体上在大陆社会中的作用只是附在某张皮上的毛,但不能成为皮的一部分,当然是比较漂亮、比较长的毛。 现在这个世界缺少诗意,因此《未央歌》还是难能可贵。只是这类充满诗意的小说适合年轻人读。在我这种中老年人看来,该书的情节简单,叙述拖沓,书中人物有些脸谱化,而且都多少有些矫情。 作者鹿桥 ( 本名吴讷孙,英文名 Nelson Ikon Wu) , 1919 年出生于北平, 2002 年逝世。 1936 年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获奖学金入燕京大学生物系。同年年底起休学,与同学徒步看中国乡村。 8 个月后, 1937 年 6 月,在长沙就读国立第一临时大学。 1938 年,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学习, 1942 年毕业时开始《未央歌》写作, 1945 年完成。后来到耶鲁大学学习,并于 1954 年获得美术史博士。此后在旧金山大学、耶鲁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执教。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3
热度 1 Mech 2018-1-25 08:17
《老子》第 9 章写道: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 先列举具体事例,再说普遍结论。属于《老子》中写的很清楚明白的章篇。这都是基于“周行而不殆”或“反者道之动”的普遍原则,陈述了简单的事实,巅峰状态难以保持。如《红楼梦·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因此,对个人而言,快乐的秘诀不是如何成功,而是不能再成功时如何欣然应对。 芸芸众生,多少都要在名利场中奔波。努力、争夺、进取固然不易,舍弃、谦让、退避更难。咄咄逼人很难长久,低调收敛才是常态。 值得指出的是,“功成身退”,“功成”是条件,“身退”是归宿。如果没有“功成”,可能连退也无处可退,如古人云“谋官谋隐两无成”。如果不知“身退”,过去可能就是不得其死;现在社会进步了,或许能安然退休,但难以面对巨大的失落感。 事实上,从巅峰状态如何下落,是中外共同面对的问题。老子的解答是“功成身退”。西人也差不多。华盛顿干了两任总统便退回农庄。贝多芬与命运抗争了大半辈子,最后也要妥协,或称之觉悟。 还需要补充的是,比“身退”更重要的是“心退”。巅峰状态一过,对于毁誉成败就不要过于挂念于心。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致庄子 (1985)
Mech 2018-1-22 21:10
谁说 谁说是厌世者的哀叹 谁说是绝望者的遗言 如果有人问我的打算 我只能捧出你的真诠 我只能捧出你的真诠 如果有人问我的打算 谁说是绝望者的遗言 谁说是厌世者的哀叹 都说 都说是觉醒者的苦闷 都说是早熟者的孤独 如果有人问我的隐愤 我要说出对你的解读 我要说出对你的解读 如果有人问我的隐愤 都说是早熟者的孤独 都说是觉醒者的苦闷 我说 我说是忘我者的幽默 我说是无为者的旷达 如果有人问我的楷模 我将做出这样的回答 我将做出这样的回答 如果有人问我的楷模 我说是无为者的旷达 我说是忘我者的幽默 附注:这是当年读了庄子后的一点随想。应该在 1985 年。当时熟读了《红楼梦》准备在理论上有所深入,看了涉及庄禅的书。先读《庄子》,然后读了《六祖坛经》。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2017年中国文化纪事》
Mech 2018-1-6 20:33
现在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手机还有“推送”。不过,一般送上门的我都不看。好处是省心省时,坏处就有些孤陋寡闻。当然,闭目塞听,据说也是养生之法。 前几天在 FT 中文上看到学者王晓渔搜罗大陆网站上相关消息,整理的《 2017 年中国文化纪事 》,觉得很有意思。虽然还是不理解“文化”到底指什么。 我个人觉得最有好玩的是这则: 福建省集美大学思政教学部 80 后 老师董立功主要课程为 “ 中国近代史纲要 ” ,其想把学生从睡梦中和手机上拉回到讲台,申报 “ 历史情景剧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时效性研究 ” 课题,获批经费,购置龙袍等道具,穿龙袍、戴皇冠上课,以道光皇帝的身份讲述大清衰败史,整整一堂课没有学生玩手机。(《厦门日报》 3 月 8 日 ) 只是还有些疑惑,道光驾崩之后也就是从 1850 年之后的历史怎么讲。当然,董老师完全可以穿龙袍戴皇冠以咸丰皇帝的身份接着讲,但再后面的几个皇帝都是小孩子,国事定于慈禧太后。 让我害怕的消息是各种抄写。像这则 一家国有银行福建省分行要求全省一万多名员工手工抄写《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该规定共有 154 条 37120 字,三遍为 11 万多字。(台海网) 还有这则 湖北省武汉市宋先生通宵达旦 4 天 3 夜,抄写十九大报告,用去 100 张宣纸、 1 斤多墨汁,写秃 23 支狼毫毛笔。他表示, “ 党的十九大报告 203 次提到人民,每写一次,我都觉得心情激动。 ” 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每届党代会报告他都用毛体书法抄写。(楚天都市网) 12 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印顺称, “ 十九大报告就是当代的佛经,我已经手抄了三遍,而且还要准备再抄十遍。 ” (海南南海佛学院微信公号) 后面这则属于自觉自愿,与我关系不大。前面要求抄写真是有些吓人。哪天校领导决定,师生员工把大学章程或者什么其他文件抄上三遍 ( 抄写其实也有必要,我就不知道这些文件的内容 ) ,那真是“辛辛苦苦五十年,一下回到初中前”了。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2017 年中国文化纪事 学者王晓渔梳理 2017 年中国大陆文化事件及具有文化意味的其他事件,取材自专业媒体、网站,速写生活百态。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同类事件予以归并),列出 2017 年文化事件。但需要说明以下四点: 一,资料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媒体和网站,所涉事件也主要限定在中国大陆地区; 二,内容以文化事件为主,也会列入具有文化意味的其他事件; 三、回顾以复述为主,不做评议,以免有 “ 妄议 ” 之嫌; 四、作者未有编纂详尽备忘录之准备,所以事件是否入选具有随机性,详略未必得当。 1 月 1. 中国出现大范围持续重度空气污染,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遭遇跨年雾霾, 61 个城市启动空气污染天气预警。北京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持续超过 8 天,长达 212 个小时,创下北京空气重污染预警的最长纪录。(中国新闻网)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表示,雾霾对健康危害,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 我国没有证明雾霾和良、恶性肿瘤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结论和相关统计数据。 ” (《经济日报》 1 月 8 日 ) 2.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表示, 2016 年最大的兴奋点是国家把网络管起来了。(澎湃新闻网) 1 月 18 日 ,针对娃哈哈集团反映的非税负担过于沉重的问题,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作出回应。娃哈哈集团提供所属 131 家企业 2013 年以来曾发生过的缴费项目共 533 项,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表示,该集团 2015 年有支出数据的实际缴费项目为 317 项,与企业提供的缴费项目相差 216 项。宗庆后此前表示 2016 年缴费跟前一年相比没有明显下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表示, 2016 年娃哈哈集团尚无全年数据,但从 2016 年 1 至 9 月数据看,较 2015 年同期在缴费项目和金额上,均有一定程度减少。(《每日经济新闻》 1 月 19 日 ) 3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因在新浪微博发表 “ 错误言论 ” ,被解聘山东省政府参事职务,免去山东省政协常委职务,校党委对其作停职检查处理,办理退休手续。河北省石家庄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左春和因在新浪微博发表 “ 错误言论 ” ,被免去石家庄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职务,其辞去河北省人大代表职务。(澎湃新闻网) 4 .同一案件、同一法官,陕西神木县法院相隔 20 多天出具两份案号相同、结论相反的裁定书。第一份裁定书根据相关规定第二十五条驳回案外人异议,第二份裁定根据第二十八条支持案外人异议。面对当事人的质疑,法官称电脑病毒导致裁定出现错误, “ 这很正常 ” 。 ( 《华商报》 1 月 9 日 ) 5 .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回答路透社记者提问时表示, “ 不存在不接受党的领导的,所谓的 ‘ 独立 ’ 的监督机构 ” 。他表示: “ 我们中国人讲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一个最好的诠释,是我们民族的血液和 DNA ,我们的文化和你们的文化不一样。 ”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表示,要坚决抵制西方 “ 宪政民主 ” 、 “ 三权分立 ” 、 “ 司法独立 ” 等错误思潮影响,敢于亮剑。他还表示,决不能落入西方错误思想和司法独立的 “ 陷阱 ” 。(中国新闻网) 6 .《内江晚报》( 1 月 10 日 )刊文,称居民赵某某从网格员手中接过被子满意地说: “ 这新被子好暖和,晚上盖着一定很舒服! ” 随后介绍赵某某是一名哑巴,网格员入户走访,发现被子单薄,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记者就此事采访,居委会值班人员称,赵某某 “ 平时都是用纸和笔来跟人交流的,记者写他 ‘ 说 ’ 了那些话其实并不矛盾。 ”( 澎湃新闻网 ) 《内江晚报》社表示,该表述是由工作失误造成,报社正进行整顿,当事记者和编辑将面临处罚。 7 .辽宁省长陈求发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 2011 年至 2014 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虚增最高的年份是 2014 年,虚增比例高达 23% 。一名地级市市委书记告诉记者,财政收入虚增的税收数额,也要按比例上缴,相当于平均每人要多交税收 1000 元。(人民日报客户端) 8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 “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 (新华社) 9 .南昌市府办发布 “ 党员干部相亲指南 ”18 题,其中一个问题是 “ 党员干部相亲时是否可以亮出党员身份 ” ,回答是: “ 亮明身份是坦诚交往的表现。另外,也会让对方产生好感。 ” 10 .北京市网信办等机构关闭 17 家网站,包括 “ 天则经济研究所网 ” 、 “ 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网 ” 、 “ 中评网 ” 等。三家网站均与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有关。该研究所由经济学家茅于轼等发起,于 1993 年创立,是一家独立、非营利的非政府智库。《环球时报》( 1 月 24 日 )发表评论,称 “ 茅于轼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言论一是否定国家认同,二是他对毛泽东的全面否定和攻击,三是他对国企的全面否定 ” , “ 搞 ‘ 对抗性批判 ’ 在中国绝无前途 ” 。 11 . 2016 年度 “ 大众喜爱的 50 种图书 ” 揭晓,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 年版)》销量达 5000 万册。(新华网) 12 .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张军表示,中国无意领导世界,但如果其他国家想后退,中国有可能不得不承担起这一角色。(环球网) 2010 年,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中国不可能起到领导全球经济的作用,也扮演不了这样的角色,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新闻网) 13 .贵州省纳雍县被誉为 “ 中国珙桐之乡 ” ,珙桐树亦称 “ 鸽子花 ” 。 2013 年郑成芳当选纳雍县长后,将自己网名昵称改为 “ 鸽子花王 ” 。(中国纪检监察报 1 月 26 日 ) 14 .央视四套播出 “ 向经典致敬:陈爱莲 ” ,舞蹈家陈爱莲称困难时期享受最高补贴级别, “ 享受了五斤糖、五斤蛋、五斤肉、五斤豆,最高最高的补贴级别,好多人都浮肿了 ” , “ 我就一直都非常感恩,就是说感恩我们的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 ” 2 月 1 .天津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李鸿忠指出,各级党委书记要成为 “ 第一剑客 ” 、 “ 第一旗手 ” 、 “ 第一笔杆 ” 、 “ 第一发言人 ” 。(《天津日报》 2 月 9 日 ) 2 .原籍云南省镇雄县的 42 岁男子胡先生,在微博称自己回家过年,被强制结扎,并因反抗被打伤。当地政府称其系自愿结扎。同学称胡先生为 “ 热血青年 ” ,其此前发过上万条微博, 2014 年转发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微博,称 “ 终将一日踏平岛国 ” 。被结扎后,胡先生称一辈子不想再回到家乡,但同时表示对于当地政府和结扎者 “ 要一分为二地看 ” ,此后删掉了曝光政府强制结扎的微博。( “ 新京报 • 剥洋葱 people” 微信公号)此后,镇雄县新闻办通报称,当事人术前未签署《知情同意书》,向其表示诚挚道歉,对相关人员启动问责。(春城晚报 3 月 1 日 ) 3 . 2 月 10 日 , “ 云南丽江警方 ” 官方微博询问此前在丽江被打女性游客是否 “ 约炮被打 ” ,随后丽江警方道歉,称 “ 官方微博登录出现异常现象 ” 。此后丽江警方又通报,系丽江市公安局宣传民警所为,决定对涉事民警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2 月 25 日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委宣传部官方微博 “ 古宣发布 ” 在与微博网友互动时表示: “ 你最好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 随后, “ 古宣发布 ” 表示, “ 网传截图之言并非我部所为 ” , “ 对于恶意造谣,扭曲事实,炒作舆论的个人和机构,我部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的权利 ” 。此后丽江市古城区委员会又通报,对古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和某、外宣办主任李某某采取停职检查,并进行党纪立案。 4 . 2 月 12 日 ,朝鲜发射弹道导弹。 2 月 23 日 ,朝中社发表评论《卑鄙的做法、低级的算法》,批评口口声声标榜 “ 友好邻邦 ” 的周边国家断绝对外贸易, “ 同敌对势力要搞垮朝鲜制度的阴谋大同小异 ” 。《环球时报》( 2 月 24 日 )发表评论称 “ 不与平壤的冲动态度一般见识 ” 。 5 .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指出,省属国企管理层级多、干部多,一个煤炭集团有一两千人相当于处级。(《人民日报》海外版 2 月 14 日 ) 6 .山东省潍坊市召开党代会,范绍顺代表表示, “ 我们只有拿出头拱地的工作作风、嗷嗷叫的精神状态,才能实现报告描绘的宏伟蓝图。 ” (《潍坊日报》 2 月 16 日 )诸城市委书记桑福岭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 “ 以 ‘ 头拱地嗷嗷叫 ’ 的精气神狠抓落实 ” 。(《潍坊日报》 3 月 6 日 ) 7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关于改进和提高境外网站访问速度的提案》,指出 “ 境内访问境外网站的速度有愈加缓慢的趋势 ” ,建议 “ 设置境外网站访问权限的负面清单 ” 。(中国民主促进会网站) 3 月 1. 上海市女性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招聘项目助理,称 “ 男性优先 ” 。该中心回应称,工作人员复制现成模版,未注意到该细节,发现问题后已删除男性优先字样。(法制晚报网) 2 .福建省集美大学思政教学部 80 后老师董立功主要课程为 “ 中国近代史纲要 ” ,其想把学生从睡梦中和手机上拉回到讲台,申报 “ 历史情景剧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时效性研究 ” 课题,获批经费,购置龙袍等道具,穿龙袍、戴皇冠上课,以道光皇帝的身份讲述大清衰败史,整整一堂课没有学生玩手机。(《厦门日报》 3 月 8 日 ) 3 . 3 月 10 日 ,陕西省西安市牛先生在沈阳出差时,被辽宁省沈阳市警方带走,四天后被移交湖南省石门县警方。经过一天一夜讯问,警方表示抓错,让其离开。其所在公司,因其失联太久,已将其开除。(《华商报》 5 月 25 日 ) 4 月 13 日 ,河南省伊川县贾先生在住处附近聊天时,被四名便装男子殴打,随即被戴上手铐塞进车内驶离,便装男子核对身份证号后让其回家。经过当地警方调查,便装男子系辽宁省沈阳市警察,核实身份后发现抓错,整个过程没有出示任何证件和手续。(《大河报》 • 大河客户端) 4 .安徽省砀山县一名精神病人受 “ 萨德 ” 系统入韩影响,复发病情,手持菜刀扬言去韩国杀人。砀山县公安局民警,假借加入抵制韩国队伍,伺机将其制服,送至精神病医院治疗。( “ 宿州公安在线 ” 官方微博) 5 .《陕西日报》( 3 月 14 日 )头版刊文称,住陕全国政协委员 “ 从北京乘高铁回到西安 ” ,省委副书记等前往机场迎接。 6 .韩国乐天集团主动关闭中国境内约 20 家门店,此前有 67 家乐天在华商场因消防整顿而被勒令停业。乐天集团将为此付出每月 1160 亿韩元的损失,停止营业期间还必须继续支付雇员工资。(环球网) 2 月底,韩国国防部表示,乐天集团已签署部署 “ 萨德 ” 反导系统用地的易地协议。此后,江苏省连云港市乐天超市出现销售状况异常火爆现象,市民担心乐天关闭,集中持购物卡消费。(中国江苏网) 7 .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表示,中国经济不确定是否已到新常态 “L” 型底部, 2017 年 GDP 增速低于 6.5% 有可能。(中国经济网) 2016 年,林毅夫表示,十三五期间保持 6.5% 以上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第一财经网) 2013 年,林毅夫表示,中国还有 20 年平均每年增长 8 %的潜力。(新华网) 2010 年,林毅夫表示,在未来 10 年、 20 年甚至 30 年内,中国经济依然有机会保持年均 8% 至 10% 的增长。(东方早报 2010 年 8 月 20 日 ) 8 .《南方周末》( 3 月 23 日 )刊发《刺死辱母者》,报道山东省聊城市于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但受害人为催债曾用极端手段侮辱于某的母亲。该报道 2 天后由 “ 南方周末 ” 微信公号刊出,引爆网络。 “ 济南公安 ” 官方微博称: “ 情感归情感,法律归法律,这是正道! ” 该微博引起网友争议后, “ 济南公安 ” 官微又称 “ 世事多奇葩,毛驴对大巴 ” ,同时配发一张毛驴撞大巴的图片,疑似将网友比作毛驴。随后济南公安相关工作人员通过 “ 济南时报 ” 官方微博称:这两条微博没有任何含义,不代表济南公安的任何观点,且是未经请示的个人行为,值班人员也并非民警。同时, “ 济南公安 ” 官方微博删除两条微博。此后,济南公安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 “ 微博内容确实由管理者发布,目前已经展开调查 ” 。 “ 人民日报 ” 官方微博发表评论,称 “ 别把官微当成个人菜园子 ” 。 9 .《湖南日报》( 3 月 27 日 )头版刊文,报道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讲述自己当差额人选的亲身经历: “ 当年,我被列为上海市副市长的差额人选。组织意图十分明确,上海市也从未出现过组织意图落空的情况。我们都是党的人,必须听党的话。因此我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这种现象在我身上发生。在投票过程中,那些发自内心认可我、支持我的代表都按组织意见投了票。虽然自己被 ‘ 差 ’ 了下来,但完全实现了组织意图。 ” 4 月 1 . 4 月 1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此举被称为 “ 千年大计 ” 。(新华社)河北省雄县县委书记万树军表示,重点打击炒房行为,政法部门要主动上手,该抓的抓、该判的判。(雄县微讯) 2 .四川省泸县太伏中学一名初二男生死亡,当地公安部门认定 “ 排除他人加害死亡 ” 。新华社记者调查后表示, “ 这起原本可以正常进入司法渠道的个案,逐渐演变为当前的群体聚集、警力封路、舆情汹涌 ” ,同时表示 “ 严密防范让记者感觉到无形压力 ” , “ 种种电话骚扰则更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 新华社报道提出三个问题,一问:孩子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二问:究竟有没有霸凌现象?三问:当地到底在紧张什么?此后当地政府通报,尸检排除他杀,没有发现欺凌情况。 3 .陕西省黄陵县举行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陕西省长胡和平恭读祭文,祭文以 “ 吾祖赫赫,伟业煌煌 ” 开始,以 “ 大礼斯毕,伏惟尚飨 “ 结束,包含 “ 六中全会开神州新局 ” , “ 十三五规划高点起步,二十国峰会合作共赢 ” , “ 纪念建党兮春秋九五 ” , “ 追缅长征兮奏凯八秩 ” , “ 撸起袖子加油干 ” , “ 喜迎十九大 “ 等语句。(澎湃新闻网) 4 .中国文联保密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了中央保密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全国保密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了中国文联 2017 年度保密工作。(中国文艺网) 5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信访办窗口外没有座椅,办事群众需半蹲或半跪。电视剧热播之后,河南省郑州市社保局、湖南省株洲市火车站派出所、江西省吉安市房管局等地纷纷被网友指出存在 “ 蹲式窗口 ” 或 “ 跪式窗口 ” 。(河南商报-掌中河南客户端、株洲网、中国江西网)此外,云南省彝良县旅游局门口意见箱离地 3 米 、浙江省杭州市菩提寺路公交站服务窗口离地 1.7 米 等现象也被网友指出。(新京报网、 “ 杭州日报 ” 微信公号) 6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二十五周年,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鸿君指出,北大马院的办院准则是 “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 ” ,具体是:学生在马要学马,教师在马要教马,师生在马要研马,在马要信马,在马要爱马,在马要用马。(北京大学新闻网) 7 .外交部发言人称,国际刑警组织已经向犯罪嫌疑人郭文贵发出了红色通缉令。郭文贵格外重视维系与原国安部副部长马建的关系,曾尝试给马建提供色情服务,不过马建有多名情妇,故不好此道,郭遂改为其他手段。(财新网) 8 .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宣布撤回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发表于 2012 年至 2016 年的 107 篇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 107 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的纪录。 2015 年 8 月,施普林格集团撤回旗下 10 个学术期刊已发表的 64 篇中国作者的论文,理由与此次相同。中国科协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作者和 “ 第三方 ” 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 2015 年撤稿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南方都市报 • 奥一网) 9 . 4 月 23 日 ,世界读书日。上海市季风书园宣布闭店倒计时,将于 2018 年 1 月 31 日 关闭最后一家分店上海图书馆店,上海图书馆以 “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为由收回房屋。季风书园创办于 1997 年,理念是 “ 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 ” 。(凤凰网) 6 月, 2002 年进驻北京大学的野草书店竞标续租失败,搬离校园。(《新京报》 6 月 27 日 ) 11 月,位于北京师范大学附近、营业约 20 年的盛世情书店,收到房屋出租方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来函,称 12 月 31 日 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租。(《北京日报》 11 月 21 日 ) 10 .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在空中网直播时,称公知大 V 看不起海军,回忆曾因讲航空母舰而到处受气时失声落泪。 “ 共青团中央 ” 官方微博转发此段视频,称 “ 制约海军发展的居然是抱着 ‘ 航母无用论 ’ 的公知大 V 们 ” 。 2007 年,张召忠曾表示 “ 航母早已是一种气息奄奄、日薄西山的装备 ” , “ 在未来信息战中,航空母舰这样的庞然大物究竟还有多大作用值得探讨 ” 。(辽宁日报 2007 年 6 月 12 日 ) 11 .公安部称, “ 打掉了一个编造 ‘ 慈善富民总部 ’ 机构,以 ‘ 解冻民族资产 ’ 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 ” 。 “ 慈善富民管理委员会 ” 微信群管理者号称是民族资产掌握者,宣称慈善富民专场会议在鸟巢举行,参会者只需缴纳 10 元胸牌制作和会议组织费,便可由国家报销交通以及食宿费,此外还可现场领取 5 万元人民币。微信群成员以 “ 家人 ” 互称,管理员发起 “ 支持国货、互相监督 ” 、 “ 学习正能量 ” 、 “ 心灵鸡汤 ” 等话题。每日早晨 7 点会将国旗动图和国歌音乐链接发到群里,号召一起参加 “ 群里的升旗仪式 ” 。群里成员基本稳定并且数量接近 500 人以后,管理员不断催促群成员 “ 推举善良百姓 ” 。而所谓 “ 推举善良百姓 ” ,就是将自己身边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发到群里。之后,管理员要求 “ 家人 ” 上报相关银行卡号和开户行名。(《北京晨报》 4 月 24 日 ) 12.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读者举行批判方方《软埋》座谈会, “ 认为方方及《软埋》歪曲历史事实,攻击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运动,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共产党,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为封建地主阶级招魂,为新生的地主资产阶级复活鸣锣开道,是一株大毒草! ” (乌有之乡网刊)长篇小说《软埋》以土改为题材,首发于《人民文学》 2016 年第 2 期,随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17 年 4 月获路遥文学奖。 5 月,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撰文《〈软埋〉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反映》,原国防大学政委、上将赵可铭撰文《〈软埋〉是对土改的反攻倒算》,原中央宣传部研究室主任刘祖禹撰文《〈讲话〉之后发表〈软埋〉是极不正常的》。(红色文化网)随后,方方在微博透露 “ 书已停印 ” 。 13. 爱奇艺网站发起 “ 我给航母来取名 ” 活动, “ 皮皮虾 ” 号超越 “ 台湾 ” 号、 “ 山东 ” 号,票数第一。国防部发言人表示,这是网友自发行为,我军对于海军舰艇的命名有相应规定。(环球网) 14. 一家国有银行福建省分行要求全省一万多名员工手工抄写《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该规定共有 154 条 37120 字,三遍为 11 万多字。(台海网) 5 月 1. 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汤显祖》上演,该校一名学生在朋友圈发表主题为 “ 《汤显祖》七大硬伤 ” 的评价。不久又发出致歉信,称自己的批评 “ 是极其愚昧无知的错误行为 ” 。校方承认有老师让学生把评论撤下,同时表示,学校没让学生写致歉信,是学生自己的行为。(新京报网) 2. 共青团中央在网络青晚推出《 TG 有点甜》。 2016 年 7 月,共青团中央曾发布《 TG 暖暖的》。 TG ,最初为 “ 土共 ” 的拼音缩写。共青团中央对其进行重新诠释, “T” 像一把锤头,而 “G” 像一把镰刀,所以 “TG 代表中国共产党。 10 月,《半月谈》网刊发文章《 “ 小粉红 ”“ 小青马 ” ,爱国也要 “ 萌萌哒 ” 》,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 “ 小粉红 ”( 网络爱国青年 )“ 小青马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群体蓬勃兴起,他们 “ 肤白貌美三观正,爱国也要 ‘ 萌萌哒 ’” ,以年轻人特有的方式把党和国家荣誉与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线上线下、网内网外弘扬正能量的生力军。 3 . “ 宁让群众多排队,不让职工多加班。 ” 湖北省黄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负责人谌宏在接受约谈时说。其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和撤职处分。(《中国纪检监察报》 5 月 6 日 ) 4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部网站) 10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新华网) 5 .上海市徐家汇公园一只黑天鹅被偷,两名涉案嫌疑人将其与萝卜一起炖食,被刑事拘留。(看看新闻网) 6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批评一个错误的观念, “ 就是觉得美国的中小学好 ” ,同时表示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人民日报》客户端) 7 .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撰文指出,西方敌对势力 “ 积极兜售西方的 ’ 女权主义 ’ 、 ‘ 女权至上 ’ ,有的打着所谓的 ‘ 维权 ’ 、 ‘ 扶贫 ’ 、 ‘ 慈善 ’ 等旗号,直接插手我国妇女事务,企图在妇女领域寻找和打开缺口 ” 。(中直党建网) 8 .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部副部长毛新宇称, “ 一带一路倡议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脉相承 ” , “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世界制定了两个伟大的规则,一个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另一个就是现在的一带一路 ” 。(中国青年网) 12 月,毛新宇卸任中国扇子艺术学会理事会会长。 2006 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收藏扇子 4000 余把。( “ 政事儿 ” 微信公号) 9 .山东省济南市一所高校向即将毕业的学生强制收取十块钱 “ 爱校费 ” 。山东滨州学院一对情侣因为搂抱,与校自律委员会学生产生肢体冲突。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摆设 “ 不文明行为曝光台 ” ,对公共场合拥抱、亲吻等行为进行曝光。(济南电视台、大众网、日照网 • 直播日照客户端) 10 .全国少工委发出 “ 关于在中小学少先队队室规范悬挂张贴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对少先队员的希望要求的通知 ” 。 12 月,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少工委主任傅振邦指出,少先队员学习了解党的十九大,重点要记住三句话: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伟大的时代,习近平爷爷是伟大的领袖。(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微信公号) 11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王松奇表示,中国的政府比较强势,房子想拆就拆,在这一点上,印度、美国和日本都对我们羡慕得要死。(新浪网) 12 .一位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马里兰大学 2017 届学生毕业典礼演讲中,称 “ 在中国每天出门都要戴口罩,来了美国才呼吸到又甜又新鲜的空气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表示,看了该演讲视频后, “ 又是激动,又是生气,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 他回应称, “ 我们中国不仅空气新鲜,我们还是非常温暖的,健康的。 ” (光明网) 13 .陕西省宝鸡市一家公司注册,名为 “ 宝鸡有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少年相信在牛大叔的带领下会创造生命的奇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此前, “ 深圳市赚他一个亿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 注册成功。(上游新闻客户端) 8 月,国家工商总局规定,企业名称 “ 不得使用语句、句群和段落 ” 。(法制日报 8 月 12 日 ) 14 .格斗教练徐晓冬打倒 “ 雷公太极 ” 创始人魏雷,仅用时 10 秒左右。魏雷接受腾讯体育采访时表示 “ 因为鞋不吃力滑倒 ” 。中国武术协会发表声明称, “ 约架 ” 行为涉嫌违法,对此应坚决反对。 15 .《中国国防报》( 5 月 30 日 )头版刊发署名评论,称网上流传一位家长来信《请刘胡兰离我们的孩子远点》, “ 让人不寒而栗,如鲠在喉 ” 。 6 月 1 . 6 月 3 日 中午,新浪微博管理员称: “ 由于系统升级,用户修改个人资料、评论配图、海外用户分享视频和图片的功能暂停使用至 6 月 5 日 24 时。 ” 2 .北京市网信办约谈多家网站,关闭 “ 风行工作室官微 ” 、 “ 严肃八卦 ” 、 “ 毒舌电影 ” 、 “ 关爱八卦成长协会 ” 等娱乐账号。 “ 关爱八卦成长协会 ” 已获得腾信领投的 1500 万人民币,目前估值过亿。 “ 毒舌电影 ” 公众帐号所属公司完成 A 轮融资,由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领投,官方称此轮融资完成后估值 3 亿元。(西部网) 3 .《解放日报》( 6 月 16 日 )刊出《来自迪士尼的信任:原来你是党员!》,迪斯尼管理人员称 “ 优秀的员工往往是共产党员 ” 。 4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表示, “ 这几年政府放权放了很多,删减了很多项目,但是我们的获得感不强。 …… 政府可能下放了一些审批权,但是我们的文件、会议、检查,一点都没减,相反大幅地增加。以 2016 年为例,前十个月我们收到的各部门下达的文件比 2015 年全年多了 50% ,而 2015 年比 2014 年多 40% 。我们现在会议开得比以前多,研究上级文件更多,但真正研究学校自身工作的时间却少了。 ” (财经国家周刊 6 月 26 日 ) 5 . 6 月 26 日 ,辽宁省监狱管理局网站发布消息,称 “ 锦州监狱服刑人员刘晓波,近期被诊断患有肝癌 ” 。 7 月 13 日 ,辽宁省沈阳市司法局发布消息,称 “ 刘晓波病亡 ” 。《环球时报》( 7 月 14 日 )发表社评《刘晓波是被西方带入歧途的牺牲品》。 6 .首家 “ 网红党支部 ” 在斗鱼直播平台成立,党员主播在进行直播时会佩戴党徽。(《工人日报》 7 月 21 日 ) 7 月, ofo 小黄车(东峡大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正式成立公司党委。 8 月,知乎(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党支部。(澎湃新闻网) 7 .外交部发言人称,《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环球网) 7 月 1 . 7 月 1 日 起,国内院线贴片放映《光荣与梦想 —— 我们的中国梦》系列公益片,总共时长 3 分 41 秒: “ 中国梦 ” 由成龙、黄晓明、李冰冰、周迅等出演;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由杨幂、李宇春、李易峰、周冬雨等共同出演;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由甄子丹等出演; “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由霍建华等出演。该片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起、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承制,导演团队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和作家周小平把关每一句台词。( 1905 电影网、《北京青年报》 7 月 3 日 )此前,康震撰文称《习近平讲故事》 “ 读起来特别解渴,特别愉悦 ” 。(《人民日报》 6 月 21 日 ) 2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 2017 年第 7 期)刊出《在党的创新理论伟大旗帜下阔步前进》,指出 “ 十八大以来的创新理论,也可称之为习近平思想 ” 。 2017 年 3 月,浙江省嘉兴求是园文化传播公司在英国伦敦举行《习近平思想》中英文版的出口首发仪式。(中青在线) 3 . “ 如何在北京拥有一条以自己命名的路? ” 成为知乎热贴。 2014 年,葛宇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北京市一条没有挂牌的道路,按照附近路牌规格竖起 “ 葛宇路 ” 路牌,该名称先后被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收录。 2017 年 7 月, “ 葛宇路 ” 被网友关注之后,相关部门拆除路牌。葛宇路系中央美术学院 2014 级硕士研究生,有与摄像头对视等其他实验艺术作品。在即将毕业之际,中央美术学院给予其记过处分,但该处分与 “ 葛宇路 ” 和 “ 与摄像头对视 ” 无关。随即,此前已达成入职意向的北京某高校将他辞退。 10 月,葛宇路回到家乡湖北省武汉市,有意应聘保安或者去送外卖。(红星新闻) 4 .陕西省西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通知,粉丝数量超过 3 万的新浪微博个人注册用户需登记备案。(西部网) 5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人民日报》( 7 月 17 日 )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党中央确立正确的巡视方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央巡视组当好 “ 八府巡按 ” 、 “ 钦差大臣 ” ,当好党中央的 “ 千里眼 ” 、 “ 顺风耳 ” 。同时,文章透露, “ 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卢恩光 1990 年的入党志愿书中,竟写了学习邓小平同志 1992 年南巡讲话的体会 ” 。 6 .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 “ 全国街舞联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 ” 在中国文联举行开班仪式,并圆满落幕。(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街舞委员会网站) 7 .北京师范大学解聘古籍与传统文化学院副教授史杰鹏,称其 “ 逾越意识形态管理红线,违反政治纪律,给学校声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 。史杰鹏,微博网名 “ 梁惠王 ” 。 8 .《人民日报》( 7 月 28 日 )头版刊文, “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 ’ 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 。该讲话后被称为 “7•26” 重要讲话。 8 月 1 . 2016 年 4 月,陕西省靖边县纪委干部室主任杨某开车碾死女童,找人顶罪,并和参与调查此案的交警、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高某某共同策划。顶罪一事后被警方发现,肇事司机杨某及顶罪人员因获得受害者家属谅解,检察院对其不起诉,交警高某某被检察院以徇私枉法罪公诉。 2017 年 8 月,陕西省绥德县法院判高某某犯徇私枉法罪,但免予刑事处罚。(法晚网) 2 .贵州省 “ 黔东南州人民检察院 ” 微信公号刊发文章,称浙江省杭州市检察院公诉人吴某加班办案,其 4 岁儿子被置于家中,后坠楼身亡,而他只是简单处理后事,拒绝休假,回到工作岗位。文章引发网友热议之后,作者承认文中所说事情存在夸张、失实。(新京报网) 3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 年第 4 期),刊发论文《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市臭氧检测及分析中的应用》。 4 . 8 月 11 日 ,山西省和顺县吕鑫煤业发生事故。县政府新闻办明确表示无人员伤亡,请网友不信谣不传谣;和顺县警方称,已经行政拘留一名网上造谣者。 8 月 15 日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消息,称至少有 4 人死亡, 5 人失踪,对已被拘留的网上发帖者,立即撤销案件,解除行政拘留; 8 月 25 日 ,救援指挥部确认, 9 人死亡 1 人受伤。(央广网、新华网) 5 .多位曾陷入传销窝点的人士证实,传销组织培训时会播放有中央电视台标志的伪造视频,基本逻辑包括但不限于:改革开放划定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传销组织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财新网) 6 .在电影《战狼 2 》中,护照背后印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 针对有观众质疑真实护照没有这段文字,吴京表示, “ 全片 4007 个镜头,我最满意的就是这个! ”“ 我没有错,中国强大了不好吗?如果觉得不好,请移民。 ” (新京报网) 7 .河北省涉县广播电视台报道,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有人传播以 “ 涉县新医院餐厅质差、价贵、量少,还是人民的医院吗 ” 为标题的帖子,对医院工作造成恶劣影响。警方查实张某涉嫌虛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处以行政拘留处罚。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河北省邯郸市公安局撤销处罚决定。(央视新闻客户端) 6 月,陕西省渭南华州区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 “ 华州区强制所有公职人员捐款 200 元,请问是否合理 ” ,被处以行政拘留。华州区公安局表示,网帖中所提捐款属自愿,李某为引起网友关注编造虚假信息,散布网络谣言,对我区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符合法律规定的寻衅滋事行为。该局表示,鉴于李某当时对其寻衅滋事行为认识态度较好,并亲笔书写了悔过书和申请,通知李某所在单位将其带回批评教育,对其行政拘留暂缓执行。(北京青年网) 8 .湖北省一名网友在 “ 武汉城市留言板 ” 提问 “ 武汉媒体为什么专门报道假新闻 ” ,他表示, “ 不完全统计的改变新洲命运的 12 个大新闻(投资 40 亿元以上)有 11 个烂尾了,仅仅地铁 21 号线没有烂尾 ” , “ 记者为什么要帮助官员给老百姓画饼充饥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官方回复,表示 “ 为此感到汗颜和惭愧 ” ,但不同意 “ 帮助官员给老百姓画饼充饥 ” 的说法, “ 我们只是发布这些政府规划,而且这些新闻的来源渠道是权威的 ” , “ 这个过错不是武汉晚报造成的,这笔帐不能记到武汉晚报头上 ” 。 9 .《青海日报》( 8 月 25 日 )头版刊登《家家张贴领袖像 人人感恩共产党》。 10 .安徽省合肥市孔女士 18 岁办理身份证时,发现户口簿上被写成男性。由于没有身份证,其无法坐火车,无法办理结婚证,孩子也无法上户口。派出所要求她开具 “ 性别鉴定证明 ” ,证明是女性。等她备齐全部材料,拿到身份证和新户口本,距离第一次去办理身份证已经过去 7 年。当地派出所表示,这类更改性别的事情很少见,没有一个具体的法律条文可以参照,只能按照严格的标准走。(央视新闻客户端) 11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表示,已经开展时速可达 4000 公里 “ 高速飞行列车 ” 项目研究论证。(长江网) 9 月 1. 网友发布 “ 上海警察撂倒抱娃妇女 ” 视频。 “ 中国警察网 ” 官方微博辟谣,称视频为 2015 年旧闻,发生在广东省清远市,表示欢迎监督,但质疑前请先核实。随后, “ 警民直通车 - 松江 ” 官方微博证实了视频的真实性。 “ 中国警察网 ” 官方微博删除辟谣微博,并承认错误辟谣,向广大网友诚挚道歉。 2 .电影《敦刻尔克》在中国大陆上映, freedom (自由)被翻译为 “ 祖国万岁 ” 。电影以 “ 二战 ” 期间英法等国盟军的敦刻尔克军事撤退为题材。在 “ 今日平说 ” 微信公号,王芳撰文《抵制电影〈敦刻尔克〉,是一个民族的自觉和自重》,称电影 “ 表现的是英国在亚洲抵抗日军的英勇神武 ” , “ 是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粉饰英军的同时,更是埋葬和无视甚至是抹黑了中国人的英勇抵抗 ” 。随后,其夫周小平撰文,称把英军抵抗 “ 轴心国 ” 写成 “ 日本 ” 是笔误,全文只有这一处写错,其他内容均没有问题。 3 .因在检查活动中拒绝回答关于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下称创文) ” 的知识,湖南省郴州市两位公办中学教师被处以扣除 3 个月绩效工资和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的处分。一位郴州市民告诉记者,此前常有抽检人员在路上检查路人背诵创文知识, “ 答不上来就查单位 ” 。(财新网) 4 .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 “ 谁建群谁负责 ” , “ 谁管理谁负责 ” 。随后,《公安紧急提醒:多名群主已被拘留处分! 9 种信息千万别发!》一文在网上广为传播(首发网站难以追溯), 9 种信息是: 1 ,政治敏感话题不发; 2 ,不信谣不传谣; 3 ,所谓的内部资料不发; 4 ,涉黄、涉毒、涉爆等不发; 5 ,有关港澳台新闻在官方网站未发布前不发; 6 ,军事资料不发; 7 ,有关涉及国家机密文件不发; 8 ,来源不明的疑似伪造的黑警辱警的小视频不发; 9 ,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信息不发。 “ 人民日报 ” 等微信公号均转发,文字略有修改。 5 .全国铁路执行新的运行图,京沪高铁上的 “ 复兴号 ” 动车组提速至 350 公里 / 时, “ 和谐号 ” 仍保持 300 公里 / 时运营,意味着 “ 复兴号 ” 要在中途超车 “ 和谐号 ” 。(财新网) 6 .北京市石景山区衙门口村法制宣传牌标语印有 “ 拒绝黑心律师利诱,严格遵守拆迁规范 ” 十六个字,经网络曝光后被撤除,当地政府表示歉意。(财新网) 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公布, 102 岁的焦若愚名列其中,系最年长代表。焦若愚生于 1915 年,曾任北京市市长。 10 月 1.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撰文,称美国控枪难,是因为 “ 美国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个 ‘ 封建制社会 ’” 。他指出, “ 不可动摇的法治主义即法治至上,其实就是前现代或封建制社会的根本特征之一 ” 。(《环球时报》 10 月 9 日 ) 2. 《学习时报》( 10 月 11 日 )头版刊登武警部队司令员、上将王宁文章《坚决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党对武警部队绝对领导》,称党中央、习主席 “ 在紧要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军队 ” 。 11 月, “ 人民武警 ” 微信公号发布新时代战歌《做习主席的好战士》。 3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主题的 “ 习语广场 ” 在山东青岛即墨启用,广场所在村是中宣部《党建》杂志在山东省的唯一联系点。(《半岛都市报》 10 月 13 日 ) 4 .为了迎接十九大,天安门广场进行专项洗地作业, “ 拿件白衬衫在广场地上蹭蹭,拿起来还得是白的。 ” (《北京日报》 10 月 14 日 ) 5 . “ 中央气象台 ” 官方微博发布台风黄色预警,微博消失, “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 官方微博推测是 “ 涉黄 ” 被删。随后,该微博恢复,新浪微博官方表示是 “ 技术原因引起的故障 ” 。 6 . “ 宁夏日报 ” 官方微博称,陕西省咸阳市作家李某某以自己在宁夏旅游见闻为内容,写出一篇 “ 妄议银川 ” 的文章。宁夏作协第一时间和陕西作协取得联系,经陕西作协和咸阳市沟通后,咸阳市政府责令李某某立即撤掉该文章,并写出书面检查。 7 . 10 月 17 日 ,微信团队表示,进行系统维护至月底,用户暂时无法修改头像、昵称和个性签名;微博管理员表示,由于系统升级,个人资料修改、私信群资料修改、海外注册等功能暂停使用至 10 月 30 日 0 时;腾讯 QQ 团队表示,进行系统维护,用户暂时无法修改 QQ 个人资料卡、附近及兴趣部落资料卡中的内容,预计将于 11 月起恢复正常。 8 .湖北省武汉市宋先生通宵达旦 4 天 3 夜,抄写十九大报告,用去 100 张宣纸、 1 斤多墨汁,写秃 23 支狼毫毛笔。他表示, “ 党的十九大报告 203 次提到人民,每写一次,我都觉得心情激动。 ” 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每届党代会报告他都用毛体书法抄写。(楚天都市网) 12 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印顺称, “ 十九大报告就是当代的佛经,我已经手抄了三遍,而且还要准备再抄十遍。 ” (海南南海佛学院微信公号) 9 .中国道教协会召开会长扩大会议,畅谈了学习十九大精神的深刻体会。(中国道教协会网站)中国佛教协会召开会长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中国佛教协会网站)中国天主教 “ 一会一团 ” 召开学习十九大精神动员会。(中国天主教网站) 11 月,基督教全国两会举行座谈会,传达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中国基督教网站) 11 月 1 .《安徽日报》( 11 月 4 日 )头版刊登评论员文章《坚决维护爱戴追随捍卫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的领袖》,以 “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 ” 开篇。《黔西南日报》( 11 月 10 日 、 11 月 14 日 )两次出现 “ 伟大领袖习近平总书记 ” ,中共贵州省黔西南州委七届四次全会强调, “ 无比崇敬爱戴习近平总书记 ” 。 2 .江西省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博士学历人才来赣州 20 个县区考察观光,可在指定宾馆免费住宿三天,赣州市每天提供 500 间房间,公办景点全部免费开放。( “ 江西政读 ” 微信公号) 3 .安徽省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颍上县广播电视台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在受损车辆前微笑摆拍。此事引发网友关注,该工作人员被解聘。(东方网) 4 .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举办以 “ 中共十九大与中共未来 ” 为主题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研讨会。( “ 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 微信公号) 5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 “ 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系统 ” 中,有一项名为 “ 煽除雾霾方案 ” 的发明申请,状态为 “ 等待实审请求 ” 。按照其权利要求书的说法,如果遇到雾霾天气,以电视、广播或短信等通讯手段,组织雾霾区的全体人民共同参加煽除雾霾的行动,参加人数越多,效果越好,雾霾消除得越快。以北京市为例:如果有 1500 万人参加为煽除雾霾而进行的造风运动,并在相同的时间内向相同的方向煽动除霾扇,则可建立起强大的风压,迫使带有雾霾颗粒的空气向同一方向流动起来。(《法制日报》 11 月 27 日 ) 12 月 1. 因路面结冰,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发生多车连续追尾事故,有 38 辆车受损。 “ 西安市政管理 ” 官方微博表示, “ 城市道路洒水为城管部门进行,不由市政部门进行 ” 。( “ 陕西交通广播 ” 微信公号) 2 . 12 月 4 日 ,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试行实名制入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行实名制入园,是紧跟时代的选择。(《北京青年报》 11 月 29 日 ) 3. 《吉林日报》( 12 月 6 日 )刊出 “ 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 ” 专刊。吉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这次专刊 “ 属于一般性的国防教育内容,和目前的时政并无多大关系 ” 。(环球网)此前,朝鲜政府宣布成功试射洲际弹道导弹,可以打击到美国本土,《吉林日报》专刊因此引发多方联想。 4 .教育部开展思政课建设情况大调研。根据统计分析, 86.6% 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 91.8% 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自己的思政课老师, 91.3% 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中国青年报》 12 月 7 日 ) 5 .天津师范大学保卫处组织专门力量,及时制止多起外来车辆 “ 车顶放置饮料 ” 事件。保卫处提示:车顶放水或其它饮料,其目的是吸引女性卖淫,不同的饮料代表不同的成交价格。(天津师范大学官网) 6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与 2014 年试行版相比有多处增删,在 “ 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 一栏,增加 “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 、 “ 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 ” 等内容,删去 “ 公民意识教育 ” 、 “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 等内容。 7 .河北省雄安新区表示,每个县都要在一个月内至少侦办一起黑恶痞霸案件。( “ 雄安发布 ” 微信公号) 8 .广西壮族自治区吴某因非法经营和销售 “ 翻墙 ” 软件及其硬件,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贵港日报》 12 月 21 日 ) 9 .山西省临汾市上百辆大巴车,每天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半,在路上来回空跑,车内只有司机没有乘客。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大巴车都是电动汽车,空驶或只为增加行驶里程,如顺利通过审核,每辆电动大巴最高可获取国家补贴 50 万元。大巴公司称:组织车辆空驶,是为磨合电瓶。(北京时间网) 1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告人罗某某侮辱成吉思汗挂像案,罗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 1 年。 2017 年 5 月,罗某某在银川市滨河新区音乐文化广场 “ 锡林浩特 ” 蒙古包内踩踏侮辱成吉思汗挂像,并拍摄视频发布到 “ 快手 ” 网络平台。( “e 警务报道 ” 微信公号) 11 .江苏省南京出版社根据 “ 肃清杨、季余毒 ” 的指示精神,回收并销毁《南京百年城市史》及《南京通史》等图书。《南京百年城市史》由杨卫泽作序,《南京通史》共有 8 卷,其中 “ 明代卷 ” 由杨卫泽任总顾问并作序,季建业任编委会主任。( “ 政事儿 News” 微信公号)杨卫泽曾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季建业曾任南京市长,分别于 2015 年 1 月、 2013 年 10 月接受组织调查。 12 .经党中央批准, 10 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在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新华网) 13 .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 “ 平安北京 ” 发布一组视频截图,毒贩刘某某称: “ 我的毒品不给国内人消费,只给外国人消费。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应该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 ” 14 .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以侮辱国旗罪判处吴某某有期徒刑二年。 2017 年 10 月,吴某某为发泄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府的不满,损毁国旗共计 66 面。(北方网) 15 .部分江苏省南京市网友表示,在仙林大学城一带闻到不明怪异气味,导致流泪和咳嗽。 “ 南京环保 ” 官方微博表示,这是武警部队开展防爆演习使用催泪瓦斯造成,演习已经停止,催泪瓦斯除了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外,没有毒性,请大家不必惊慌。 16 . 12 月 26 日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吴淦颠覆国家政权案一审公开宣判,认定吴淦犯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人民法院报》 12 月 27 日 ) 11 月,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江天勇一审公开宣判,认定江天勇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人民法院报》 11 月 22 日 ) 17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认定杨风申犯违法制造爆炸物罪,但因其系非遗传承人,犯罪时已年满 75 周岁以上等原因,免于刑事处罚。 2016 年 2 月, “ 五道古火会 ” 非遗传承人杨风申在制作古火会所需烟花时被警方拘留。 2017 年 4 月,杨风申一审被河北省赵县人民法院以非法制造爆炸物罪,判处有期徒刑 4 年零 6 个月。(中国新闻网) (全文完。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热度 1 Mech 2017-11-6 21:31
《天眼》是新儒林长篇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是过去说过的《 蓝眼睛•黑眼睛 》。虽然当时《天眼》是借阅,但属于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甚至也可以说我的职业生涯从中有所受益。我读小说本来只是好玩,但能有所受益当然也不排斥。还复印其中“精神日课”等片段。不过复印了其实也没有再看。后来买了本,也一直没有重新读。直到前一段比较忙乱,偷闲看看。 该书描述了很不平静的校园。“ 胶胶扰扰几时休 ”, 始觉校园、“何处不纷纷”。“ 高等学校年年提职称,年年定项目。此赖国家之盛德,人民之脂膏,对校园中人,则成了年年兵刃相见,岁岁你争我夺。因为职称上一级,就是人生价值的重要肯定,也是社会地位的一次重要提高;项目每到手一项,小则可以出差有钱,赴会有钱,印资料有钱,大则出专著无忧,还可以自立山头,矗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立旗者或招贤纳士,或招降纳叛,视个人秉性而定。因而职称和项目以及更加微妙的评奖,历来为兵家兵家必争之地。 (p.260) ”显然,胶胶扰扰其实是校园的常态。甚至可以说是高校活力所在,不然可能是一潭死水。 在上述常态之外,该书特别强调的进取标的是博士点。现实世界里,博士点授权审核的时间不很规则。分别为 1981 年、 1983 年、 1984( 特批 ) 、 1985 年、 1990 年、 1993 年、 1996 年、 1997 年、 2000 年、 2003 年、 2006 年、 2011 年和 2016 年。从第五批 ( 数批次时不计入特批那次 ) 以后,只审核博士点,不再审核博士生导师,因此最后批“国家博导”产生于 1993 年。按小说的出版时间,该书所描写的争取博士点的努力,是在 1993 年那次。那确实是很关键一次,前面等了 5 年,后面还要等 3 年,而且是最后一次“国家博导”。小说中的文学院院长史有亮,为自己领衔的博士点顺利通过,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对外,交接名流,四方拉票。对内,既要有足够的教授满足梯队要求,又不能对自己的带头地位有所威胁。最后,功败垂成。排名第二的教授在投票之前病故,为破坏院长报点的努力,让家属马上通知相关评委自己的死讯。院长再换梯队成员已经来不及了。 小说发生的空间主要在大学校园,也不止于校园。更重要的是校园里的人,主要是教师。与教师相关的内容,我最感兴趣的是大学教师的“为” ( 致力学术研究,提升自身水平 ) 和“争” ( 获得研究资源,得到外界肯定 ) 。按老子的观点,“人之道,为而不争。”因此,套用《论语·季氏》的句式,为而不争者上矣,为而争之者次矣,争而不为着又次矣,无为无争,民斯为下矣。这大概可以概括作者的价值取向。不知是不是我的误读? 作者塑造的“为而不争”的典型人物是男一号 ( ?按出场时间可能不是最多,但作者最为肯定,而且又是单身的女一号年轻时的追求者 ) ,中文系副教授章鹤年。他看透了大学名利场中的虚无。“ 评奖啊,职称啊,出国啊,……这些名啊利啊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有什么价值?什么用也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当教师上好课,当导师带好研究生,当爸爸做个称职爸爸,当丈夫当个称职丈夫,你做你该做的事,尽你该尽的心,别人给不给你模范教师、博士导师、优秀爸爸,都可有可无。 (p. 493) ” 现在的情况有所变化,就算没有价值,毕竟还有价格。例如薪酬可能有数量级的不同。不管怎样,章鹤年不与人争,只是充实自己。“ 不嚷嚷竞争其实不一定真的不竞争。我也每天竞争,不和别人竞争,和我自己!我总得不断地超越自己! (p. 498) ”作者似乎要以此为学者树立个正面形象。“ 人们总在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总在说逼良为娼。一个真正的良家妇女,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压力下,都不会为娼。一个真正的学者,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困难下,都知道怎样做学者。 (p.499) ”而且,应了老子所谓“夫唯不争 ,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尽管受院长压制,没有及时晋升教授,但出版了几部有影响的专著,院长后来为自己的申报博士点梯队,不得不为章鹤年专门争取个教授指标。我个人或许可以相信男一号人物策略的有效性,但自知无力说服不相信的人。 不过,小说中也反映了“为而不争”的难度。章鹤年既有文革及其之前的经验教训,“ 从‘文革’开始,他还找到一种处世方式,逍遥,超脱。决不让无聊之事操纵自己,时间属于自己,清净的心境属于自己。他为国家开放高兴,为政治清明高兴,他从不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不让争斗来过问他。怎么样不让这类争斗过问自己?很简单,把自己变得平凡,变得微不足道,对于各种机会他从来认为可遇不可求,不管是评优秀教师、优秀教书育人者、优秀科研成果奖,都是顺水推舟,给就要,不主动伸手,不与人争抢。 (p.503) ”又有后来高强度的精神维护,所谓“精神日课”,抄写古人达观的诗句等。而且还要不断地自我疏导,“ 不超脱有什么办法?你苦恼,你烦闷,你气得生病,到头来没有任何用处,还是苦了自己,想得开什么都有了。 (p.493) ”总之,“为而不争”肯定不是捷径,而是安徒生所谓“光荣的荆棘路”。更何况,走在“荆棘路”的人,也未必人人有荣光,甚至多数并没有荣光。尤其是现在,“帽子”意味着年薪数十万上百万,不争通常没有。是否能做到“为而不争”,要看见识,看定力,看境况,甚至看天分。《庄子·大宗师》所谓,“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反躬于己,在 20 年前,我读这部小说时,对“为而不争”是“心向往之”。后来渐渐地,也体谅自己“虽不能至”。 女一号中文系教授南琦则是“为而争之”的典型。她出身名门,天资聪颖,但情商很低。除了本科时追求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林东篱先生 ( 章鹤年研究生导师 ) 没有成功外,几乎没有什么挫折。章鹤年理解她与自己导师的恋情,仍然追求她一段时间。终于想清楚自己世俗意义上的进取心不足,与她不是同类,转而与南琦的好朋友苏倩如结婚,如童话结束时所谓“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在院长的布局中,为了压制章鹤年,给南琦晋升了教授。随后,她有意无意地刺激了同事们,于是遇到各种麻烦。虽然她也想,“把能够好好地看书,好好地教书,好好地写书,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 (p.468) ”但实际上,还是不能完全放开评奖等现实中的小利益。她的治学风格也是属于灵巧一类。 “争而不为”的典型就是那位史有亮院长了。还有其他人,如院长夫人梅丽等,但都比较漫画化。史有亮的形象还是比较立体。其中“学术小卒的攻坚战”所描述,我有 “同情的理解”。特别是随着年龄增加,甚至有些佩服了。虽然可能是立竿见影可以借鉴的内容,攻坚战的战略战术细节还是不说了,不是博文主旨所在。 除了情节和人物外,小说中还有些警策之论。如“ 聪明人是不会和傻瓜争论的,如果去争,谁是傻瓜? (p.494) ”在此网络化时代,更是如此。又例如,“ 世上的人只知道求利之害为大,不知求名之害更大。求利之害显而易见,求名之害隐而难知,可是对读书人来说,求名之害才真正痛入骨髓。 (p.592) ”这话读书人可以用来律己,我本人还是希望他人“求名”。再例如,“ 人们常常自己美化一些东西,再为这些自己美化的东西而感动。 (p.365) ”这是南琦对自己单相思的反省。当年看到自己暗恋的林东篱面对学生批评时的神情,“一种仪态,一种威严,一种自尊”。多年后,明白了,“其实是一种恐惧,一种担忧,一种服从,一种无可奈何。 (p.365) ”以至于当年已经准备离婚让贤的师母病逝后,她也无意嫁给林东篱了。 小说的标题《天眼》有些费解。近从字面看,“天眼”是小说中南琦的一只猫的第三只眼睛,气功师为它所开,发掘出猫的特异功能。于是猫不仅能听得懂人话,也能说话,甚至能背诵古诗。这些特异功能后来都失去了,灵猫变成了凡猫。这只猫身世不凡 ( 南琦暗恋的先生家的猫的后代 ) ,交游广泛,为章鹤年家中常客 ( 因为有美食 ) ,也偷窥史有亮夫妻,最后还教训了梅丽。但整篇小说也不都是从猫眼所见。或许是作者想给大学来个全景图,因此称为《天眼》、 小说是写法比较古典,似有《红楼梦》的痕迹。如角色有“金陵新十二钗”和“金陵九名士”,庞大的家族,如王熙凤那样临终托梦等。至于猫的开而复闭的天眼,简直就是有而又失、失而复得的通灵宝玉。 我觉得小说可读性比较强,即使在出版 20 多年后,仍然可读。而且大学的青椒读时或许能有所启发。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实在论伴侣 — 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05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在旅途
Mech 2017-9-26 11:23
这段走得比较多,想到年轻时乘火车常听到的一首歌,《人在旅途》。本来是电视剧的插曲。当年新加坡电视连续剧热播,有《昨夜星辰》《人在旅途》等,我都没有看过。在东北工学院读研究生时,在鞍山沈阳往返的列车上和车站里经常播放这首歌,因此印象比较深。 《人在旅途》翁素英演唱 我对曲调不敏感,更关注歌词。歌词韵脚很整齐,因此听几遍就足以记住。当年吸引我的那种无怨无悔的旷达豪放 从来不怨命运之错 不怕旅途多坎坷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 错了我也不悔过 人生本来苦恼已多 再多一次又如何 现在看来,不过是有足够青春可以挥霍的任性,属于年轻人的特权。如列宁所谓, “年轻人犯了错误,上帝都会原谅。” 见过分分合合,更理解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 你就不会珍惜我 的用心良苦。这就是《 读《老子》随感 1 》中的“反者道之动”。“道是无晴却有晴”。经历风雨之后,或许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这首歌本质上算是情歌,至少是情感电视剧的插曲。因此有这种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 只要你也想念我 尚欠通透的念头。这也是年轻人常有的误解。就是《庄子·逍遥游》中所惋惜的“犹有所待者也”。其实,战胜孤单寂寞只能靠自己。或许不是有人想念才不怕孤单寂寞,而是不怕孤单寂寞才会有人想念。 附:《人在旅途》歌词 从来不怨命运之错 不怕旅途多坎坷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 错了我也不悔过 人生本来苦恼已多 再多一次又如何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 你就不会珍惜我 千山万水脚下过 一缕情丝挣不脱 纵然此时候情如火 心里话儿向谁说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 只要你也想念我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 只要你也想念我 只要你也想念我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1
热度 1 Mech 2017-9-21 18:18
《老子》这本书,不做事的人可以找到不做事的理由,做事的人可以读出做事的办法。都是“益人心智”。 从做事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老子》中最深刻的话,当推第 40 章的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正如司马谈所言,“其实易行,其词难知。”“反者道之动”可以理解为,做事要从反面着手,反过来想,反过来看,反过来说,反过来干。而知名度更高的 “ 无为无不为 ” 只是“反者道之动”的重要特例。但如同某些数学定理,精彩的特例或许比更普遍的定理更有趣,甚至更深刻。“弱者道之用”可以理解为,做事情的人要谦卑,低调、容忍。 第 22 章可以认为是对前述普遍原则的例证。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前面解释“反者道之动”,后面说明“弱者道之用”。低调示弱,要克服自我标榜、自以为是、自吹自擂和自高自大。不与人争,因此也没人能争得赢。这种处世风范,大概孔子也不会反对,《论语•子罕》有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或许“反者道之动”的原则实在太费解,在 24 章又从反面提供例证。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 前面两个例子是新的,也很形象有趣。这个道理孔子也懂,《论语·子路》中所谓“欲速则不达”。 当然,原则归原则,应用归应用。所谓“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糟糕的错误往往不是基于错误的原则,而是误用了正确的原则。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12 次阅读|4 个评论
戏谑的严肃—大学小说丛谈之《凉州词》
热度 1 Mech 2017-9-5 13:30
格非的短篇小说《凉州词》发表于《收获》 1995 年 1 期。我读该小说在人民文学 2000 年版《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格非》 9-17 页。格非算等上是当代的重要作家。而且也是大学教授,不仅是大学教授,还是跳过槽的教授。格非本名刘勇, 1981 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历任讲师 (1987 年 ) 、副教授 (1994 年 ) 和 教授 (1998 年 ) 。 2000 年在华师大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钱谷融先生。同年到清华大学任教。 主人公临安博士研究当代文化,声名显赫。他学术观点异想天开。他讥讽学界的规范,“捍卫真理的幼稚愿望往往是通向浅薄的最可靠的途径。 (p.10) ”因此,他的高论耸人听闻。例如,《蜀道难》是居蜀隐士送给李白的剑谱。他妻子与他离婚后,他离开学术界四年,甚至传闻他已经亡故。在小说的开篇,博士回归了,而且带来了研究新作。这项研究,不仅排遣了他的寂寞,而且治愈了他的失眠。 临安博士的论文,其实是小说的主体。论文研究的是王之涣,被认为是唐朝的存在主义者,可以与卡夫卡比肩。他们“窥破尘世这座废墟的性质,并且谦卑地承受了它。 (p.16) ”小说先重构了初唐军旅中才子与歌姬的故事。核心的要点,那位记入《唐才子传·王之涣传》中,唱出王之涣诗,而让王之涣压倒王昌龄和高适的“佳妓”,其实是王之涣的妻子。她听说丈夫在那里受到歌姬的冷落,因此来替他出头。接着探讨王之涣作品的失散是他自己焚毁了诗稿。这篇论文的主题居然是,“你无需考虑别人的命运,却也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去承担 (p.17) ”。这当然也是很有道理的话,只是与王昌龄的关系有些牵强。 表面上看,该小说算不上大学小说,只是形式上的主人公是位博士。在我看来,该书以 戏谑的笔法,展现了所谓文化研究的荒谬。任何研究,从来都是大学不可或缺的侧面。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当时就职的华东师范大学,正是文化研究的重镇。 更广泛些理解,也算是从特定的“管”中,看到了学术研究之“豹”。学术研究并非如许多人天真地期待,只是无涉功利地求真。而是在求真的名目下,讲有趣、有吸引力的故事。同时为研究者带来益处,包括名利也包括个人的其他满足,如派遣寂寞或治愈失眠。很多人没有想到那个视角,甚至否定那个视角的存在,或许正是该短篇小说的意义所在。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99 次阅读|3 个评论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热度 1 Mech 2017-8-24 09:15
小说集《热狗》中,除了《 梵歌 》和《 热狗 》,还有篇描述大学青椒生活感受的中篇,《呓语》。最初发表在何处我不清楚。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青椒苏芃的内心独白。他初为人师,热爱教学。但上课言论尺度过大,被停了课。检讨反省后,重新上课,发现上课已经没有意思。参加些学术活动,发现所谓学术圈也是一地鸡毛。更有物质生活的困顿。这时候小说很突兀地写到主人公正在追求已婚留守的二外 ( 英语,主人公一外学日语 ) 老师。老师已经随丈夫到美国。苏芃也要追到美国,报班复习考托福,找担保人而不得,还没有晋升讲师。结果是老师给丈夫生孩子,终结了他们的婚外恋情。小说反映了九十年代初某些读书人的精神状态,“我拼命想抓住一丝能容我安身立命之物,可那广大无边的虚空却让我更加轻灵地浮游,轻得令我自己都难以承受,越是挣扎就越是徒劳。 (p.274) ”这一切,很有些《旧约·传道书》所谓“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的意思。 从大学小说的角度看,这篇小说反映了大学在九十年代前的历史,那时候教学是中心任务,研究只是可做可不做的个人爱好。现在许多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青椒,对那个时代似乎还心向往之。 当年上课回报还不错,或者说教师难以找到更好的回报。于是,“好”的课程,就是容易上而且酬金高的课程,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的专属。看看小说中的系主任,“可是我们系主任实在太忙,除了承担本系的大部分课,还主动应邀到外洗去上课,另外还自己联系了校外的一个专业证书班的课,骑着辆破自行车从西城赶到东城,黑灯瞎火的赶回来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讲系里的课,也怪可怜的。但这种想法也不过是杞人忧天,我们主任从不知道什么叫辛苦,讲课已经化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容,他讲来讲去,讲出了家里的大件小件,讲得两个儿子毕了业娶了媳妇,又给八十多岁的老母体面地送了终。要是有一天也给我们主任停一停课试试,我想他肯定‘叭叽’一头栽倒在地生命完结了。另外他每年还要在学报上发表一篇洋洋万字的学生专题讨论纪要,然后依此作为科研成果,外加累计成天文数字的课时一步一步冲击升上副教授,并且又据此马上向正教授职称冲击。 (p.241) ” 小说中青椒苏芃也做了努力。“为了把课讲好,我几乎是起五更爬半夜,废寝忘食,钻图书馆,跑资料室,借来导师的讲义反复研读,对着镜子练表情、打手势、对口型,把每节课都背得滚瓜烂熟,讲课时根本不用看讲稿,食指和中指间夹的‘万宝路’是为了增加风度用的,打手势时当空画出两道烟圈,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借以创造深邃迷离的意境。 (p.234) ”“我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教他们治学方法,给他们开参考书目,督促他们多写文章练笔,考试前尽量把复习题范围缩得一小再小,以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 (p.325) ”主人公无疑非常努力,但“多少次实践都有力地证明,我越想把事情做好,就越是适得其反。 (p.235) ”事实上,教学真是“功夫在诗外”。认真准备,改进表演,不能说没有用,但效果很有限。 与大学小说相关的还有参加艺术沙龙、学术会议。虽然有些漫画化,也确实有几分传神。不过我们这里只关心当年教学,因此就不说了。 《呓语》还写到人们观察到的好学生对职业的不适应。“回想我的前半生,从小学考入中学考到大学直至读完研究生,基本上没遭受挫折,不假思索到时候就考,一考就中。人生是条直线,前边有需要考的我就顺着考,考上了就达到了目的。我习惯了听课做笔记考试放假的生涯,校园的几尺围墙给了我庇护感。 (p.237) ”这种人,在职场中容易碰壁。其中一个原因,“太以自我为中心,从未认真观察关心一下周围的人和事,不曾汲取过别人的长处,难怪要犯错误呢! (p.240) ” 徐坤与大学有关的中篇,陆陆续续说了 3 部,《 梵歌 》《 热狗 》和《呓语》。或许还有其他,但还是就此打住了。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09 次阅读|17 个评论
《致橡树》的逻辑瑕疵
热度 2 Mech 2017-8-13 09:07
在《 《致橡树》:理想婚姻的礼赞 》中,我觉得该诗谈的是婚姻,连作者带读者都以为谈爱情。没有料到还有几位网友挑刺找茬。到底是科学网。很有些华罗庚先生的流风余韵。华老认为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月黑雁飞高”与“大雪满弓刀”彼此矛盾。下大雪时,大雁早就南飞了,北方不会有。 既然已经吐槽了,本文继续吐槽。除误把婚姻当爱情之外,逻辑方面,还有些问题。 过去一直就不喜欢结尾。觉得有些画蛇添足。缺少含蓄,陈义过高。后来体会到,不喜欢的原因其实是结尾的逻辑有些混乱。 本来是渲染木棉树爱橡树。读者正感动着,到最后却发现,原来并不只是爱橡树,更是爱橡树所在的位置,还有脚下的土地。反正还是爱树本身之外的东西。这就好像,诗人对情人说了一通甜言蜜语。然后说,我也爱你的职位,也爱你住的房子。爱屋及乌或许是美谈,但爱人及屋可能就不行了,更不用说爱屋及人。特别是,有网友指出,橡树是美国国树,莫非木棉树想移民?细思恐极啊! 除了结尾的逻辑混乱,正文的逻辑方面也有些小瑕疵。也有网友已经指出。不管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霹雳本身是种响雷,岚是山里的雾气,因此“风雷”与“霹雳”、“雾霭”与“流岚”都是包含关系,并列不妥。那就好像说,喜欢面点和包子。逻辑上这个问题,可以算硬伤。 还有个稍微软些的瑕疵,不论在传统文化上还是现代科学意义上,“雾霭”的效果通常为负面,因此“共享雾霭”,偏好有些不同寻常。 当然,我认为《致橡树》整体上是首好诗。因为喜欢,所以才挑些毛病。更想到杜甫《戏为六绝句 ( 其二 ) 》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创作通常比评论高明。《致橡树》还会传诵,而那些吐槽的话包括我自己的两篇博文,没有什么人会在意。自娱自乐而已。 附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936 次阅读|20 个评论
《致橡树》:理想婚姻的礼赞
热度 5 Mech 2017-8-11 11:14
舒婷的《致橡树》 1979 年发表于《诗刊》,当时我订阅这个期刊。印象很深,几乎过目成诵。几年前有次同学聚会,有位女同学朗诵这首诗,居然还要拿稿念,我心中暗自不屑。去年高一班部分同学活动去徽州。漫长旅途上,人人过关献才艺,我就背诵了这首诗交差,除了最后几句。 能背诵,未必等于真理解。很长时间,我也人云亦云地以为《致橡树》歌颂的是爱情。随着阅历的增加,感觉如果是爱情,“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其实都可以。爱情的相互吸引有着多样性。既不必“ 永远分离 ”,也不必“ 终身相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相爱容易,相守难。爱情是脉冲函数,婚姻是周期或拟周期函数。因此,爱情通常是个暂态过程,成功的婚姻则是个稳态过程。交往双方,说“我爱你!”容易,说“我娶 / 嫁你”难。 诗中所写的木棉与橡树, 和而不同,相得益彰;守望相通,不弃不离。这正是理想婚姻的写照。婚姻中重要的还有双方共同成长。橡树和木棉树之比喻,在植物学上也勉强说得通。橡树高 25-30 米,木棉树高 10-25 米。一颗高大木棉树,确实可以与橡树“叶,相触在云里”。当然,“云里”是夸张了。 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按图索骥,想追求橡树与木棉式的爱情。歪打正着,得到橡树与木棉式的婚姻。也是该额手相庆吧! 附修改后的《致橡树》 我如果嫁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嫁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25 次阅读|41 个评论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热度 1 Mech 2017-8-6 22:31
发表于 1994 年《当代》第 5 期的《热狗》,是徐坤 《 梵歌 》 之外又一部与学术职业有关的中篇小说。我读的是在小说集《热狗》中的版本。主人公是社科院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不是大学教师,但学术职业有相同之处。小说写于学术界最黯淡的时候,刚经过政治高压,又迎来经济低潮。我就职的学校,当时已经陷于不能按时发工资的困境,校领导做了最大努力才保证不拖过月。 《热狗》写五十岁上下的主人公陈维高生活的一个片段,或许是中年危机的一种形式。职业上,陈维高刚从副研究员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也有可能从研究室副主任扶正以接替英年早逝的室主任。生活中,与年轻女演员发生婚外情,为单位分房烦恼,与妻子及其兄弟不和。推而广之,中年危机可能与职业发展、感情纠葛、经济压力、家庭纠纷等有关。 学术职业中,晋级通常都不容易。小说中写的被称为“脱颖而出”的破格晋升就更难了。 “脱颖凭的全是硬件。要卡年龄线,卡专著,要通过院学术委员会统一答辩,考两门专业外语,揉不得半点砂子。全院四五千人也才脱颖出四五个来。没有那个金刚钻,谁敢去揽那份瓷器活儿? (p. 181) ”正因为不容易,才给普通研究人员点儿机会。“要是也像评‘突贡’似的,任由所里头组评,那还不是又是从你老袁评起,把个书记副书记,所长副所长大小头头都轮遍了,都拿到了每月的一百元津贴,然后才能排到各个室的研究人员吗? (p.181) ”“突贡”是学界的黑话,指名义上由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贡献津贴。破格的结果,“有动听的名衔,还增加两极工资,还有医疗蓝卡待遇,还增补成三室一厅的住房,另外还可以英年早逝 …… (p.179) ”室主任就是在前一轮脱颖而出中累死了,通过了,但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待遇。剔除吐槽的成分,还是接受了学界职场的道理,强制性的必要条件越严格,其实越对没有行政职务、没有关系的普通教师有利。如此简单的道理,许多人其实不懂。 《热狗》中也写到老一代学人的优越之处。“人家是谁?是拿着庚子赔款放过洋的,真正的脚踏中西文化,手作宇宙文章。哪一个不是家学深厚,有祖传的产业可供读书败家?自己有是谁?贫下中农的后代,从小吃窝头长大的,活着都挺费劲,干嘛也硬学着去传什么道德文化承啊?自找罪受嘛不是? (p.193) ”小说主人公那代人,专业上的“第一桶金”来自出国。陈维高出国省吃俭用,没有买几大件,带回一箱子超重的书。“那一箱子书,却很快给他找回脸面,让他借此在学界迅速抬起头了。 (p.227) ”前信息化时代,资料就是力量。那真是过去的好时光。 至于让现在高房价下有些人羡慕的分房子。小说中写的也很到位。只有经过的人,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用上三十六计,也未必成功。细节不啰嗦了,毕竟时过境迁。 标题是种比喻。“这一辈子啊,自己仿佛就是烤箱里热狗,翻来覆去地烤炙、煎熬着,摆脱不掉,休想摆脱得掉。那么艰难,可是由那么廉价。为什么?到底为什么? (p.327) ”这一切很像学界里的中年人。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大学小说丛谈之《梵歌》
热度 1 Mech 2017-5-24 19:23
《梵歌》是徐坤的中篇小说,发表于 1994 年《人民文学》第12期。收入她的小说集《游行》 (1996) 和《热狗》 (1996) 。在《读书》上看到王蒙的介绍,知道作家徐坤。感觉她的作品有王朔那种神侃风格,又多些文化底蕴,毕竟徐坤写小说是有硕士学位的文学研究者,后来又拿了博士学位,改行当专业作家了。我有她的小说集《热狗》《游行》和《行者妩媚》 (1998) ,另有长篇小说《我并不是个笨蛋》 (2002) 《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2002) 和《爱你两周半》 (2004) 。长篇小说可读,但也不如开始读中篇那样有吸引力,现在印象全无。后来就没有再看她的小说和散文。 《梵歌》的主人公是佛学专业的博士生阿梵铃。分成三个基本独立的模块。第一部分是《舍利》,阿梵铃在开会途中遇到舍友文学博士生王晓明编剧的则天武帝的电视剧。女帝要迎佛骨,韩愈上《谏迎佛骨表》被流放。女帝爱慕玄奘被拒绝,而薛怀义是玄奘转世。阿梵铃在其中客串玄奘,本色出演,大获成功。这部分只是吐槽影视胡编乱造历史,与大学没有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欢喜》写学术会议。学者们遇到两地争唐僧故里。学术会议主席台上坐的都是官员,学者只有办会的阿梵铃的导数真空。让老先生们有所失落。印度人喜欢开会但没有钱,中国办会放经费也不充裕不能补贴,靠金山寺主持法海大师赞助才解决。归程车票也是靠法海的人脉。借因关心玄奘故里而旁听会议的乡长之口吐槽 “ 感情国际会议就是这么一回事,拿钱把一帮不三不四的人归拢到一块堆儿,吹牛皮,干嘴仗,说一些不着屌的话,操,还不抵扭大秧歌热闹呢。 (p.153 ,《游行》的页码 ) ”这当然是学界之外的人的看法,与学界中人不同。 最有意思的就是第三部分,《觉悟》,写博士生毕业答辩。专家除法海外,还有空空和不空。两位学术对头见面,互相抬杠。不问他们事先透露的问题,抛出他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让阿梵铃回答,问玄奘在印度取经是从南向北还是从北向南,另一个问玄奘的故乡到底是哪里。无论怎样回答,都会得罪另一位。在答辩休息准备回答时,阿梵铃练瑜伽功觉悟了, “现世的一切纠结一切龃龉全部化解在一片宁静淡泊的乐音当中,无悲无喜,无欢无忧 …… (p.173) ”他这样回答: “玄奘到达印度以后,是转着圈走的,一年一年又一年,一圈一圈又一圈,历时 15 年,笑傲南亚次大陆,打遍佛林无敌手,让我大支*那(引者注:原文如此,星号为引者所加)的威名四处传播远杨。 (p.173) ” “名人坟多故居多,这在历史上也是很正常的。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学术问题,学术问题不一定要追问结果,而是应该千秋万代连续不断争论下去。当务之急,是尽快将两点连成一线,建成玄奘旅游经济开发区,增设一日五游景点,为发展贫困地区经济做贡献。 (p.) ” 至于重提玄奘大师的现实意义,回答更为精彩: “我们要学校玄奘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求取真经,舍弃身家性命不要,不怕饥寒交迫,不怕政府通缉,不怕土匪打劫,不怕美女妖惑,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住他西去留学。 (p.174) ” “今天有些年轻人出国,拿不到签证就退缩了,没钱买机票就愁眉苦脸,涮了几天盘子就叫苦连天,这些都是短识之见。几千年以后的历史将会证明,凡是出过国的,全是开明者,老死家里的,都是土包子。有诗偈曰: (p.175) ” 向西向西向西 西方存在真经 玄奘光荣圆寂 吾辈前仆后继 我读该书时,正好放弃的出国梦想,准备在国内读博士,安心做土鳖,享受庄子所谓“曳尾涂中”之乐。看了小说中的话,惭愧得都想找块豆腐一头撞死。 这部分也捎带吐槽了文艺界。博士生王晓明自称, “手头有二十多个文学女青年等着我写文章包装吹捧呢,刚刚又有个叫徐坤的女作者托人把小说拿来请我给写评论。文章倒是有几分姿色,也不知道人长得什么模样。 (p.163) ”难怪《游行》的内封面有作者徐坤的玉照,有几分姿色。鉴于当时P图技术还不发达,或许可以说是美女作家了。 另外,真空导师有非常警策的话, “想要传播点什么思想,必须献媚国王,巴结商人,勾搭妓女 (p.169) ”其实也就是说,思想不能独立于权力、资本和媒体。 因为阿梵铃与师妹过从甚密,妻子有些醋意。答辩后言归于好。阿梵铃也不管“不出国,便出家”的座右铭,破了色戒。结尾颇有密宗双修的禅意: “阿梵铃和妻子互相鞭策着,气喘吁吁,向着佛国的至极境界紧赶慢赶。四大皆空,夜色阑珊。 (p.177) ”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暴得与积累----读武侠想学界之二
Mech 2017-5-15 08:38
在《 内禀与外观 》中,我说到那些名门正派的掌门人的名声来之不易。仔细分析,无论武林还是学界,名声发生有两种模式:暴得与积累。 暴得大名的模式很容易理解。江湖新秀,与武林名宿比武,一战成名。《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光明顶对战六大门派,就是如此。《天龙八部》中少林寺前虚竹迎战 鸠摩智 、扫地僧摆平萧远山和慕容博也是如此。在科学史上所谓的革命年代,大抵也是如此。不过,这种情形更多的是种传说,是个神话。历史是胜利者所写。因此,很少看到当代人一战成名。传说 ( 因为不知道原文出处 ) 黑格尔说过,“仆人眼中无英雄。”也可以这样解读。 同时代的人往往很费解,有些人好像也没有干什么事情,名声却如日中天。这就是名声发生的另一种模式,更常见也更现实的模式,积累。其中固然有欺世盗名的因素,也不能排除确实是百炼成钢。也可能仅是自然成长,所谓水到渠成,或者说多年媳妇熬成婆。几年前读过本美女博士所写的《武侠,从牛 A 到牛 C 》很形象地说明武林中这个过程。我就不啰嗦了。该书片段附在文后。至于学界的例子,就说我自己吧,弱冠之年本科留校的助教,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成绩,过了知天命之年也侧身二级教授之列。当然,积累出来的名声没有暴得的大,这也是通例。比较不大的名声,也不是那么容易编出故事。 《武侠,从牛 A 到牛 C 》那段摘录的结尾尤其耐人寻味。仅仅能躲能打,还算不上大师。总要来几句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一柏树”之类,这是依傍佛家的宗师。或者如 《 内禀与外观 》所附故事新编,两位两百多斤的散打选手,成为玄冥二老,也要会说“ 道法自然 ”。那是依傍道家的宗师。这给当教师的一个启示,甚至一个机会。会做的做,不会做的教。教师往往“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怎么培养出一代宗师?找那些打的赢的人,教他们文化。这就好像,把人培养的既有钱又有文化很难,但找到些有钱人,让他们似乎有文化,就要容易得多。 附录:为什么《九阴真经》能让人练成神功? 很多人说,因为《九阴真经》包含无数神奇招术,内功强大,高深莫测,集天下武功之大成,非世间武功所能匹敌。 贫尼万不赞同! 我觉得,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本来,你还 不牛 B ,只是江湖上牛 O 、 P 、 Q 之 流的人物,突然一天,有幸得到一本《九阴真经》,你翻开一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法克!看球不懂!但是不舍得丢掉,只好揣怀里无比自得,四处得瑟。于是江湖上人人知道你有《九阴真经》,纷纷实行无耻抢夺。 你只好逃跑,跑来跑去,慢慢练成了轻功。开始只是会些贴墙加速、双踩斜跳之类的基本功。后来,逃跑逃足了二万五千里,竟然练成了御风凌空、神行九曲、流星蝴蝶剑等等八大轻功! 但是光逃跑是木有用的,江湖上人人眼红,处处杀机,搞得你风声鹤唳,得了强迫症。开始只是会听声辨位夹苍蝇,久而久之,伏地可知千里之外的动静,变成了多普勒雷达仪。 除此之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你每天都会被迫完成各种十项全能的练习: 被人围剿的时候如何腾空突围,被人暗算了以后如何运功疗伤; 遇到小招数如何接了,遇到中招数如何化了,遇到大招数如何避了; 遇到小球如何一掌震死,遇到猛人如何跪地拜师,遇到美女如何暗暗留情; 月黑风高夜如何千里走单骑; …… 在这漫漫逃亡路上,你学会了折射、扑出、逆转;你经历了红牌、受伤、加时;你挑战了乌龙、罚下、兴奋剂;你的技战术、你的体能、你的临战经验、你的心理素质、你得分以 后耍酷的 POSE ……都有了质的飞跃! 甚至,你还学会了官方发言!你背了很多名人语录。遇到武林集体讨伐的时候,你立刻面无表情,张口就是“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一柏树”……武林大多草莽,谁他妈知道你丫什么意思?众人心头一震,都以为你丫得道了! 于是!你,以前的那个小球,你拥有了熊的力量、豹的速度、鹰的眼睛、狼的耳朵!甚至金庸的文化,古龙的写意,琼瑶的口才! 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涯中,你从牛 O 、 P 、 Q 变成了牛 A 、 B 、 C !一代宗师形象跃然眼前,江湖中人捶胸顿足:“ 这孙子得了《九阴真经》以后练成神功鸟! ”你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九阴真经》的神话继续流传世间…… 摘自:大脸撑在小胸上 ( 李汀 ) :武侠,从牛 A 到牛 C. 重庆出版集团, 2009:73-74 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STEM教育” & “STEAM”教育
fx27556689 2017-5-3 09:51
STEM 教育 理念最早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为加强美国 K12 关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的教育。 STEM 是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工程( Engineering )、数学( Mathematics )的首字母。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近期又加入了 Arts ,也就是艺术,变得更加全面,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 STEM ”可改成“ STEAM ”,把它翻译成团队教育,多种学科交叉协同教育也未尝不可(鄙人拙见)!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 STEM 教育在我国一线城市中小学教育领域特别火,本人粗浅地认为 STEM 教育是实践创新素质教育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要让 STEM 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真正落地发芽生根,几十年内根本无望的。其一,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体制是根本做不到的,高考的指挥棒永远是最重要的。当然作为少数教师,少数学生的一种课外业余爱好是完全可以的,所以 STEM 也只能把它当作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其二,有 STEM 教学,必然要有 STEM 教师团队。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界,涉及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及艺术专业背景的教师非常匮乏,更不用说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诚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借鉴并吸收,但千万不要因为 label 的原因而盲从,否则只会成为一些“追新”研究者的噱头,一些教育领导的“功绩帽”,误财误事更误人!
3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百喻经》随感
Mech 2017-2-12 09:19
《百喻经》很短,只有 98 个寓言故事。虽然作者译者都是公元五世纪的印度僧人,但寓言并没有直接说法,而是通过比喻彰显佛理。智慧本来相通,佛理,也可以从世俗智慧角度理解。 具体故事我就不重复了。如果概括说,这些故事体现着我所谓的非线性思维。目标的实现,通常不是直接冲着目标奔过去,那就是线性思维了。更有效的可能是从侧面甚至反面着手,歪打正着,“反者道之动”。 就思维方式而言,《百喻经》中许多故事都是在破执。主要是“我执”吧,还没有到“空执”和“法执”的层面。用孔子的话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破执,往往也只能从反面着手。说“执”的危害。正面宣扬“无执”,又是种“执”了。因此读起来感觉批判有余建设不足,发散有余收敛不足,可以防败事但无助于成事。这真是很无奈的事实。 我读该书时,常常反躬于己,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问题。并为此有些自鸣得意。这其实也是“我执”,也需要破。 说理寓言挺有意思。以后可以重新看看《韩非子》中的《解老》和《喻老》篇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雅思口试
热度 1 Mech 2016-12-15 15:32
到得比较早,在校园里转转。随手拍了几张照片。 入场时,电梯口的看门人对我是考生大为怀疑。当然也可以理解,或许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老的考生。但中学总应该学过《范进中举》,范进 54 岁尚是童生。 候考室里老师让交出手机钥匙等个人物品。我问笔试时是否可以带手表,答说不可以。旁边一位女生解释,考场里有钟。 进考场,开始考试。考官是个年纪比较大的白人,貌似和善。开始个人简介部分还算顺利。考官善解人意,问的是读书相关内容。到口头报告时,我就有些发蒙。给我的话题是描述想继续交往的人。我脑海里出现鲁迅在回答“青年必读书”时所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真是害人呀!我又不能说没有这样的人。后面也是谈交往相关的事情。勉为其难,聊了一会儿。 似乎我是第一个结束。第二个就是候考室里说过话的女生。她三进雅思考场,从 5 分到 5.5 分,这次希望能到 6 。乘电梯下来时又多几个考生。有个小伙子,无意间说到,有些看起来和善的考官,扣分更狠。当然,他不是针对我说,我只是旁听他们年轻人聊天。但听得我心里拔凉拔凉的。 口语水平在 6 分左右。运气不太好,大概只有 5 或 5.5 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30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书闭户与闭户读书
热度 1 Mech 2016-12-6 14:05
前些天的博文《 读书闭户 》中,说说自己的打算,虽然也未必能实现。偶然想到周作人也写过篇文章,《闭户读书论》,似乎是收入了《永日集》。文章很好,又不长,附在后面。 不过,我说的“读书闭户”是凭读书来屏蔽外界的喧嚣,与周先生提倡关起门来读书,并不相同。不仅因果关系不同,而且对“户”的理解也两样。我是用以比喻眼睛耳朵。当然,文章中提倡的“ 宜趁现在不甚适宜于说话做事的时候,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岂不懿欤? ”也很赞同。甚至具体到读史我也很赞同。通读过《史记》和《资治通鉴》,多卷本的《二十四史》还是未敢通读,只是偶尔查阅。 辩过异同,再说几句题外话。读书人最怕生于乱世,物理的乱世,现在还只是信息的乱世。智慧如周作人先生,不幸生于大乱之世。错过了开门南渡的时机,后来再想关门也关不住了。在多数人眼中,“ 一失足成千古恨 ”了。可能确实如此,毕竟到后来想走也走不了了。 人生的敏感性 就是这样!可惜呀! 闭户读书论 周作人 唯物论兴而人心大变。昔者世有所谓灵魂等物,大智固亦以轮回为苦,然在凡夫则未始不是一种慰安,风流士女可以续未了之缘,壮烈英雄则曰:“二十年后只是一条好汉。”但是现在知道人的性命只有一条,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只有上联而无下联,岂不悲哉!固然,知道人生之不再,宗教的希求可以转变为社会运动,不求未来的永生,但求现世的善生,勇猛地冲上前去,造成恶活不如好死之精神,那也是可能的。然而在大多数凡夫却有点不同,他的结果不但不能砭顽起懦,恐怕反要使得懦夫有卧志了吧。 “此刻现在”,无论在相信唯物或是有鬼论者都是一个危险时期。除非你是在做官,你对于现时的中国一定会有好些不满或是不平。这些不满和不平积在你的心里,正如噎隔患者肚里的“痞块”一样,你如没有法子把它除掉,总有一天会断送你的性命。那么,有什么法子可以除掉这个痞块呢?我可以答说,没有好法子。假如激烈一点的人,且不要说动,单是乱叫乱嚷起来,想出出一口鸟气,那就容易有共党朋友的嫌疑,说不定会同逃兵之流一起去正了法。有鬼论者还不过白折了二十年光阴,只有一副性命的就大上其当了。忍耐着不说呢,恐怕也要变成忧郁病,倘若生在上海,迟早总跳进黄浦江里去,也不管公安局钉立的木牌说什么列得死不得。结局是一样,医好了烦闷就丢掉了性命,正如门板夹直了驼背。那么怎么办好呢?我看,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所以最好是从头就不烦闷。不过这如不是圣贤,只有做官的才能够,如上文所述,所以平常下级人民是不能仿效的。其次是有了烦闷去用方法消遣。抽大烟,讨姨太太,赌钱,住温泉场等,都是一种消遣法,但是有些很要用钱,有些很要用力,寒士没有力量去做。我想了一天才算想到了一个办法,这就是“闭户读书”。 记得在没有多少年前曾经有过一句很行时的口号,叫做“读书不忘救国”。其实这是很不容易的。西儒有言,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追两兔者并失之。幸而近来“青运”已经停止,救国事业有人担当,昔日辘轳体的口号今成截上的小题,专门读书,此其时矣,闭户云者,聊以形容,言其专一耳,非真辟札则不把卷,二者有必然之因果也。 但是,敢问读什么呢?《经》,自然,这是圣人之典,非读不可的,而且听说三民主义之源盖出于《四书》,不特维礼教即为应考试计,亦在所必读之列,这是无可疑的了。但我所觉得重要的还是在于乙部,即是四库之史部。老实说,我虽不大有什么历史癖,却是很有点历史迷的。我始终相信《二十四史》是一部好书,它很诚恳地告诉我们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要如此。历史所告诉我们的在表面的确只是过去,但现在与将来也就在这里面了:正史好似人家祖先的神像,画得特别庄严点,从这上面却总还看得出子孙的面影,至于野史等更有意思,那是行乐图小照之流,更充足地保存真相,往往令观者拍案叫绝,叹遗传之神妙。正如獐头鼠目再生于十世之后一样,历史的人物亦常重现于当世的舞台,恍如夺舍而来,慑人心目,此可怖的悦乐为不知历史者所不能得者也。通历史的人如太乙真人目能见鬼,无论自称为什么,他都能知道这是谁的化身,在古卷上找得他的元形,自盘庚时代以降一一具在,其一再降凡之迹若示诸掌焉。浅学者流妄生分别,或以二下世纪,或以北伐成功,或以农军起事划分时期,以为从此是另一世界,将大有改变,与以前绝对不同,仿佛是旧人霎时死绝,新人自天落下,自地涌出,或从空桑中跳出来,完全是两种生物的样子:此正是不学之过也。宜趁现在不甚适宜于说话做事的时候,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岂不懿欤?——喔,我这些话真说得太抽象而不得要领了。但是,具体的又如何说呢?我又还缺少学问,论理还应少说闲话,多读经史才对。现在赶紧打住吧。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热度 1 Mech 2016-9-22 16:29
前些年我看过不少 (2 位数 ) 有关大学的小说。多数小说有着共同特点,都是向后看,仿佛西南联大就是终极理想,如同儒家谈政治理想就要推崇三代之治。更何况,所谓西南联大,往往也是文人记忆中的幻影。就像刚毕业的鹿桥所写《未央歌》,诗意有余,洞察力和预见性不足。说实话,我对大陆的大学小说有些失望。近年来看得少多了。 文人这种向后看的当代大学批判态度,令我想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吐槽封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半是悲叹,半是讥讽;半是过去的回声,半是未来的恐吓 ……效果 总是荒唐,因为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 ”。德文原文没有核对过,恩格斯自己校阅过的英文译本是: half lamentation, half lampoon; half echo of the past, half menace of the future; … always ludicrous in this effect, through total incapacity to comprehend the march of modern history 。只需要把最后几个字改为,“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大学的的本质”。 当然,我只是现代大学中的一个从业者。视野有限,见识也有限,精神高度更有限。要辩论肯定说不过文人。我只是谈谈自己作为读者的直观感受。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或许我的精神状态还停留在八十年代,有种肤浅的乐观主义。我喜欢刘禹锡的诗句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如果我现在仍是大学中的新人,估计不会被各种当代大学小说所构建的图景所困扰或误导。现实往往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从大的时间尺度上看,如毛主席诗词所谓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尤其是对从业者个人来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突然发现,行文颇有文革遗风。就此打住吧!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9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徐家汇夜色
Mech 2016-8-11 07:40
晚上散步时,天似乎还没有黑透,白云尚依稀可见。在璀璨灯光下,令人想到 Fitzgerald 的多少有些自传性的长篇小说 Tender is the Night ,有汉译本做《夜色温柔》。虽然内容其实十分冷酷, social climber 的生活。那个悲剧故事,还让人想到 Fitzgerald 笔下的类似悲剧,中篇小说 The Great Gatsby 。其中最后一句耐人寻味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用手机拍摄几张照片。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正常的学术?
热度 36 wangdh 2016-8-4 19:50
什么是正常的学术? ( 王德华 ) 这些年来国内学术界怨声不断,有日趋严重之势。不管是发愁怎么花钱的,还是发愁怎么找钱的,不管是政策受益者,还是制度受损者,不管是院士,还是年轻学者,不管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都似乎有一肚子的苦水,有满腹的怨恨。我相信这都是真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抱怨的内容不同而已。经费管理,绩效考核,学术评价,院士评选,国家奖学金评选,项目申请,职称晋升,成果申报,研究生毕业,学术论文署名 …… 等等,回顾这几年我国学术界的问题,也一直都是这些问题。 我自己在这些年的学术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不少方面也是渐感心衰力竭,无能为力。我在给研究生授课的时候,在跟自己研究生交流的时候,多次提醒说现在国内的科研环境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年轻人要看远一点,不要被眼前的一些不正常所迷惑。作为研究生,学术眼光要看到国际学术界,一定要知道哪是正常的,哪是不正常的,哪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哪些是不可避免的,那些是随着发展会逐渐消失的。很失望,多年过后发现收效不大。大家对于未来,似乎不感兴趣,都是冷笑对待,更多地专注于当前,关注现实。现实很容易改变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现实让他们变得很实际,很物质,很短视,也很自我。很多很多的无奈,一次一次的受挫,自己坚持下去的力气就少了很多。也经常会问自己:还有必要坚持吗?需要坚持什么?大环境适合坚持吗? 心理动摇是难免的,但职业操守要求自己还是要尽量坚持学术规范。放弃很容易,放手很容易,一旦放弃了,放手了,似乎也就轻松了。我担心的是,会是真的轻松吗?如果学生出现情况,心理上还轻松得起来吗?要坚持这些,需要什么样的内心支撑呢?答案很简单:需要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规范。每个职业有行规,有标准,每个人至少应该遵守行规,坚持标准。这应该是最低要求。现实是这些基本要求却成了对一个人的最高要求,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困境。真的不敢想象,没有学术规范的学术界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子,没有学术规范意识的导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没有学术规范意识的博士生们将来如何在学术界表演? 所以,我还是坚持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性。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思想意识受文化的影响,受传统的影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学术文化呢? 每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思想上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听着一个一个学术演讲,有时候就会走神。一个人回到房间坐下来的时候,思想就更是乱了。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每个报告人都对自己的研究那么投入,对自己的结果和发现那么有感情。报告人用短短 15 分钟或 20 分钟,甚至墙报的简介 2-3 分钟,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们报告自己的研究发现和自己的学术见解。这里讨论的都是学术,展示的都是研究结果和发现,没有听到 CNS 的讨论,没有听到 IF 的讨论。讨论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科学问题,科学疑问,科学争论。会议期间坐在报告厅里,咖啡时间排在等咖啡的队列里,晚上的墙报展示时间游走在每个展板前,感觉自己更像一个过客来体验一个正常的学术氛围是什么样子的,正常的学术交流是什么样子的。 学术报告的舞台上,有著名的学者,有刚出道的研究生,有血气方刚的青年学者,有温文尔雅的老学者。学术平等,人格尊重,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不管你的报告做得如何,你的英语表述是否地道,总会收到同行善意的赞美,也会有对结果发现的质问。 渐渐地,一些当年叱咤风云的领军学者不再是学术研究的尖头兵,他们更多的是对新发现的欣赏和对基本概念的规范、建议和评论。同时,当年充满稚气的年轻学者,这些年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开辟了自己的学术领域,延续了自己学术家族的学术传统。你会看到导师对自己学生的爱护和支持,每当自己的学生做报告的时候,坐在后面的导师这个时候一定会坐在前面,给学生鼓励和信心。我观察到导师脸上的微笑,也看到学生报告后的眼神会投向坐在前面的导师。导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学生一定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在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厅里,没有一个学者会懈怠,会大意,会随意。大家那么认真,那么投入,那么严肃。学术人一定知道学术声誉的重要性。 学术研究在深入,学术领域在拓展。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有时尚的科学问题,有传统的科学问题,看不到某个领域一窝蜂的追风情况,更多的是学术积累,思想和理论的成熟,家族的扩大,问题的一步一步深入。有些研究很基础,有些很传统。可以感受到大家关心的是学术问题,感兴趣的是自然现象。自己的好奇心,自己的擅长,自己的思考,一步一步找出问题的答案,逐步深入下去,拓展开来,这就是正常的学术。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发现中,乐在其中,享受着科学的发现。这就是正常的科学氛围。 担心发不了分数高的文章?担心拿不到国家奖学金?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忧虑这个,忧虑那个,怎么做好学术?学术界有些规定和要求是必须的,有些规范是必要的。但是,一切以利益为导向的学术评价和考核导向,一切以功利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一定是偏离了正常的学术轨道,偏离了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轨道。这样的文化蔓延开来,学术界是看不到未来的。这样下去,我们与国际学术界的正常轨道会越来越远。 一点即时感想,记下来。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7038 次阅读|36 个评论
读陆谷孙先生演讲稿
热度 1 Mech 2016-8-4 07:57
读陆谷孙先生在 2009 年在复旦大学星空论坛上的演讲,全文附在后面。对于演讲的主旨,我真是不能赞一词, cannot agree more. 虽然我不知道中国是不是需要“精英主义”,但我个人愿意尝试,“ 追求超越 ”“ 求智向善 ”和“ 不断抵近 ”。至少一直在读中外经典著作,不介意是不是 DWEMS 。当然,我也要自省,会不会有读书人的傲慢与偏见。 按照陆先生倡导的 “ 学贵乎疑”,我也提点疑问。 引文 “ 不逾距,不从众”按 上下文似乎出自儒家经典,我没有想出出处。前三个字没有问题,孔子自称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 ”后三个字似乎不是直接引语,关于“从众”,孔子说过“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 , 吾从下。 ( 《论语·子罕》 ) ”也就是说,是否“从众”要看情况。也就是所谓,“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论语·卫灵公》 ) ” 陆谷孙:中国需要真正的精英主义 (ZT) 这样的演讲每年都做,上座率还不错,那是因为新同学入学对复旦的 Who’s Who 还有些好奇。我敢说今天在这屋子里的听众多数是一年级同学。到了高年级,自己的事情还忙不过来,兼之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熟生狎 —— 熟悉了就轻视了 ) ,谁来听我啰嗦。 说 到“啰嗦”,有个批评我的帖子,说这个陆某人讲来讲去总是老一套,什么提倡人文关怀,缅怀民国大师的学问和风骨,讽刺拜金主义,反对功利主义学英文等等,抽剥出几个关键词很容易;对我写的文章,说是一派“遗老风”, 很不喜欢。我觉得批评挺切中要害,谩骂当然不好。 说批评有道理,是因为自己也觉得与 80 和 90 后交流缺了个 “ 公分母”,有点像“祥林嫂”了 。所以从 2009 年开始,决定除去 “ 雇主 ” 分派的任务,再也不到其他学校去演讲丢人现眼;另外,今天也要试图讲点新的内容。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人成天思索的内容,特别在特定阶段,总有一定的连贯性,就像龙应台的台湾悲情主义,从香港讲到法兰克福,你要完全摆 脱开“关键词”还 真不太容易呢。 以前的讲题不外 乎“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身在丝绒樊笼,心有精神家园”,“日常生活是草根的,精神世界是精英的”,“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 —— 英语学习中的 Pressure and Pleasure ” 等等。其实主旨和用意都是不错的,希望大家在铺天盖地的功利拜物教中,给自己划出一条底线,有一点坚守和担当而已。 你要拜倒在功利面前,或是缺了一点定力,身不由己地被铺天盖地席卷而去,我也理解,因为我相信 “ 你活,也让别人活 ”(Live and Let Live) ,也叫作 “ 和而不同 ” 吧。 只是高等教育批量生产出拜物教徒,而培养不出哪怕是个位数、两位数的知识人、思想人、道德人、性情中人,我看这教育也够失败的了。 昨天我看到报道,说病愈出院的某明星大叔 6 天花费 64 万,而山东省还在制定法规要禁止家教,以限制教师的收入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两相一比,于是大家不爽了。 我倒是一点都不会去艳羡那位大叔,因为我觉得在自己领域里占有的并不比大叔少。 就从我正在读的书说起吧。譬如说,我刚读完 Dan Brown 的《失去的符号》,正借给学生传阅。 ( 我以每周一书的方式把自己最近读过的英文新书与学生共享。上周是 Frank McCourt 2005 年的自传体小说《教书匠》 - Teacher Man ,本周是《沛儿的故事》 - The Story of Pi ) 读了《达芬奇密码》作者的新书,对欧美共济会 (freemasonry) 以及这个准黑社会对政治的操控作用,入会仪式如何,对我原本已经熟悉的华府地理、民情,国会山何以仿古罗马建在潮汐盆地,共有 580 几个房间等等,都成了知识储存的一部分,晚上做梦也会梦见用骷髅盛着红酒喝 —— 那是共济会入会仪式的一部分。 再一本是龙应台的《大江大海 1949 》,国共内战中的小叙事,专 写“一将成名万骨枯”中 后三个字的。读了这样的书,看到《建国大业》中战报淮海战役歼敌 50 余万人,不禁会想到 50 多万个家庭的悲剧,而且是在抗日战争中国人死伤四五千万人之后,同胞自相厮杀啊。今天的人,还知道辽沈战役长春围城期间饿死过多少人? 这时你又会想到斯大林的名言: “ 一个人的死是悲剧,许多人的死只是统计数字而已。” 何 等的气魄啊!只是在国家、制度、意识形态、政党、领袖和人民这几者的关系上我们会有新的顿悟。党国,党国,把党放在国之上,都是被当年的蒋委员长叫得太多而变成耳熟能详了。 还有,国家利益是什么?主权、领土完整、资源保护?还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真的高于一切吗?爱因斯坦可不这么看,他最后是放弃了德国国籍的,但德国政府却把他下面这句话镌刻在政府大厦里: “ 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 想到所有这些千百万死去的同胞,你会体会到一种大悲,人也会变得谦卑,发生敬畏。你说咱们这位大叔会去积累这样的智慧、悟解和感情吗? 随着爱因斯坦说下去,那就是赛义德 说的 “有倔强性格的彻底的个人,处于几乎随时与现存秩序相对立的状态”。也有人把这类人叫作“牛虻”。我说的 知识人、思想人、道德人、性情中人,也就是这个意思。 不看重豪宅、名车、名牌、美女,也不要绿卡和外国国籍,可能跟我喜欢读书,读了书总爱多想一想有关系。而我又是个 “teacher man” ,按柏拉图转述的苏格拉底的话,教书主要不是传授新知,而是帮助改变学生先前持有的信仰。中国人不是也讲究 “ 学贵乎疑” 吗? 现在有些作家写作品,包括我的学生写英文作文,老爱描述白领生活:怎么开车上班,如何交代秘书,怎么在俯瞰城市的摩天大楼办公,怎么喝咖啡,不但开会讨论项目时颐指气使,夜里还没完没了打 conference calls ,浓浓透出一股艳羡的味道,以为这就是精英主义生活方式,而少有像这次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Herta Mǔller 那样 写“被剥夺”、“恐惧”、“少数族裔的异质文化”等 等题材的。这文学价值的深浅,不用我说,一望即知。 有人可能因此说我势利。非也。某大叔自有在他那一领域里特别的追求和感悟,也在朝着他的精英主义接近。我要说的是:某大叔、我、你们 —— 任何人,都要像 Matthew Arnold 说的, “ 让每个人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Let every individual become a better version of himself) 。 请 注意“更好”两字,而不是“最好”。这是一种强调个人终生修养并提升自己的“精英主义” ,如果让我来解释,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 “ 追求超越——注意:是‘超越’,而非‘卓越’,超越的当然是自我”   第二句,“求智向善”   第三句,“不断抵近——抵近的目的地自然是彼岸” 如果我说我们需要这样的精英主义,某大叔也需要,在 座的“愤青”会反对吗? 我这三句话其实只是给柏拉图转述的苏格拉底另一句名言 “ 悟到自己无知才是最大的智慧 ” 作了个脚注而已。 我的三句话当中, “ 求智向善”最带价值判断的味道,何谓“智”,何谓“善”,肯定标准不一。那就求最大公分母吧。“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在大学里求学,深谙自己专攻学科的各种知识,兼顾常识,那就是求智。总 不见得英文系读了四年最后不知道 Cain 跟 Abel 谁杀了谁, David 与 Goliath 决斗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吧? ( 其实这已不算专业知识,而是常识。 ) 我们现在讲国学,到外国大办孔子学院,难道天命的、血缘的、等级的、人治的儒家就是中华文化的唯一源头?别忘了我们有诸子百家呢。 国内 900 万儿童读经,我倒宁可让他们看看丰子恺的漫画,像《妈妈不要走》之类的,唱唱李叔同 的“长城外,古道边” ,读读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笔下的北京,沈从文的湘西,张爱玲的上海,读读鲁迅怒不可遏的匕首和投枪,胡适心平气和的实证,当然,还有 1949 年以后的顾准《文集》和《日记》,陈寅恪的密码诗,古华的《芙蓉镇》 ( 看谢晋导演的电影也行啊 ) ,丛维熙的《走向混沌》等等。 同样,说到西方文明的源头,从希腊城邦到罗马帝国,从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再经新古典到启蒙远动,从法国大革命到二次大战,希腊城邦流动的爱琴海文明,海上契约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罗马的公民社会和法制原型;讲究个人尊严以及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日耳曼骑士精神 ; 提倡节俭和积累的清教文明,要好好理出个头绪来为我所用,绝不 是“西方文明的主要资源是个人主义”一句 话就解读清楚了。 智与知两个字在汉语中是异体字,意义相通。在我看来就是 truth-seeking ,当小老百姓的追求真相,历史的和现实的;掌权的公开真相,即便有所顾忌,至少不掩盖、歪曲真相,非说谎不可时,说些 “ 白色 的 ( 指无害 ) 谎 言” ,就算做得不错了。 这个房间里的都是读书人,我们需要的精英主义,主要营养只能来自书本,而且不能因 为“政治正确” 反对 DWEMS(Dead White European Men 死白欧男 ) 就不读经典。 学英国文学的,从莎士比亚到《尤利西斯》和《荒原》这样的文本属于必读,阅读中追求大悲大喜,大彻大悟,既有精神狂欢,又有精神拷问和淘洗、升华 ; 不但要博览,以做 “ 杂食动物 ” 自怡,还要专注地沉潜精研 —— 那是对特别打动自己的作品而言的。 从文学到文学批评,再从文学批评到知识分子的思想史演变,这是读书的轨迹和必然指归,最后落实到制度思索和社会批评。 目光或称视界,从自己看别人,别人看自己,到别校看复旦,外地看上海,世界看中国,扩大再扩大,直到从银河系看地球、人类。就这样,读书,思索,盱衡, “ 不逾距,不从众” ( 虽然我反对儒家独大,这句话还是愿意引用的 ) ,每日超越一点,向着彼岸无限接近,做 个“具有倔强性格的彻底的个人”—— 知识人,思想人,道德人,性情中人。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各位分享的一点体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66 次阅读|2 个评论
白云观前思道教:道家与道教
热度 3 Mech 2016-7-4 23:31
道家是思想史上的一个流派。代表性著作有《老子》和《庄子》。《列子》虽然是后人伪托,但也不失为重要经典。类似的书大概还有《文子》,我没有读过。《老子》《庄子》《列子》虽然被称为《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但道家思想与道教差别很大,可能连思想基础都算不上。一般道观中,老子可以位列三清,庄子和列子不一定能找到。 道家思想即道教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周易参同契》和《抱朴子》。特别是后者的《内篇》。前者我没有看过,后者早先大概翻过。还有些也与道教有点关系,如《黄帝内经》甚至《淮南子》。《黄帝内经》主要是医书,没有看过。 道教本身的经典是《道藏》,有所谓三洞四辅七部。绝大多数没有看过,或者说,只是大致看过极少几篇。 因此,对道教我完全是门外汉。看各种道观与看《封神演义》《东游记》这类书差不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91 次阅读|4 个评论
高一班缺席随想
热度 1 Mech 2016-6-26 08:42
高一班的聚会,因为人在外地,没有参加。从照片和视频看,热闹非凡。我那命题作文《 谁道人生无再少 》也由电视台的名嘴朗读。理解了《齐东野语》中所记苏东坡调侃,“三分诗七分读耳”。另外组里完成班级的命题作文,同学的视频,对照呈现每位同学大学时和现在的照片,也很有意思。 集体活动也能有些意思,这大概可以算是我回炉高一的一点收获。过去很少觉得。个中的原因,无非也是主观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随着年龄增加,兴趣稍微广泛些;有些原来毫无兴趣的东西,现在多少有点兴趣。客观方面,一起玩的小伙伴们有些比较有趣,有趣的人组成的集体活得起来容易有趣。 尽管活动有趣,错过也没有什么可惜。我现在觉得,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不为错过的美好而惋惜。世界并不缺少美好,只是缺少发现。 发现美好,珍惜美好,享受美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86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殊院随感3:渐顿
Mech 2016-5-12 23:15
文殊院三大士殿有幅对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 生 于 觉觉生 于 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在众多佛寺可见。我最早是大学四年级时在武汉归元寺见过,当时有豁然开朗之感,便铭记于心。 上联说“行为”,比较平常。有些“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 (原始出处不知道,但常见) 的意思。虽然强调“了”,其实需要,能“见”能“做”能“放下”。或者说,有“知”有“行”有“超脱”。因为总体上是“行”,所以可以渐修。日积月累,“见”“做”“放下”的越来越多。 下联说“觉悟”,有些深奥。“慧”“觉”“自在”或许是觉悟的不同阶段。但最终还是要领悟“万法皆空”。《旧约·传道书》中所谓, Vanity of vanities, 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 (1:2). 大概也近这个意思。在觉悟方面,个人慧根不同,能理解的程度也不同。或许需要顿悟,我没有开悟过,不知道。“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 《庄子·秋水》 ) 文殊院祖堂有幅对联,说得很好 先后只此灯任颠倒去来莫忘初意 顿渐无他说但坚强清净总合禅机 无论慧根如何,总可以“坚强清净”和“莫忘初意”。 顺便一提,年轻时虽很受启发,但感觉下联最后有些消极,或者说,境界还达不到万法皆空。于是稍加修改,算是世俗化吧!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万事皆了 慧生于觉觉生 于 自在生生百感俱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殊院随感1:是非与因果
Mech 2016-5-7 00:02
玉佛殿有幅楹联 无是无非无烦恼 有因有果有菩提 词语简单明了,却颇有直指人心的力道。我不敢称当下便悟,起码是若有所思。 是非感过强,便有烦恼。所以耶稣也让人不要论断他人。理解因果,就是智慧。因果独立于是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所以韦伯强调学术研究一定要价值中立。 王小波说过,智商比较低的人,是非感强。因为理解因果需要智力和教育,但判断是非不需要。但即使这个关联在统计意义上或许正确,也不能因此推论,是非感强的人,智商比较低。有些智商很高的,为了让他人替自己赴汤蹈火火中取栗,会显得是非感很强。 智慧就是理解因果,而理解因果就不应该烦恼。所以,有智慧则无烦恼,有烦恼则无智慧。快乐之道或许很简单,不论是非,只问因果。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经》与言论自由
Mech 2016-2-16 08:39
《诗经》位列儒家重典“五经”,得先贤盛赞。例如孔子不仅在《论语》中近十次引用,而且认为“ 不学《诗》,无以言 ” ( 《论语·季氏》 ) ,并号召年青人学习,“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 《论语·阳货》 ) 。 不过,孔子把《诗经》看的非常单纯,“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种高度概括,或许就是大家风范。如爱因斯坦所谓, 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 鲁迅概括中国历史,只有“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和“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 ( 《坟·灯下漫笔》 ) ,也是这个路数。 重新翻阅《诗经》,也模仿先贤那种片面的深刻,从另个角度概括一下。似乎《诗经》几部表明言论自由的递减。在《风》中,尽可以畅所欲言。在《小雅》中,仍可言但未必很畅。在《大雅》中,几乎没有说话的自由了。而到了《颂》中,连不说话的自由都没有了。后两者的区分,是受胡适先生启发。据说胡适读到自己儿子批判他的文章时曾感慨,不仅没有说话的自由,也失去了不说话的自由。两部《雅》是从《风》到《颂》的过渡。或者借孔子的话,《风》 可以怨 ,《小雅》也 可以怨 但要有节制,《大雅》不 可以怨 ,《颂》不仅不 可以怨 而要声明无怨并谴责那些怨者。 在我看来,理解了《诗经》中言论自由的内在差异,才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甚至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至于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倒只是种个人喜好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Mech 2016-2-13 11:56
接着上次写的《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再说点感想。《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是全面向《星战》第一部致敬的电影。横空出世的女主角,不自知的 Jedi 武士,萌萌的机器人,重现江湖却还没有砍手的 Skywalker 家砍手剑 ( 剑的主人 Anakin 和 Luke 都被砍掉了持剑的手 ) 等等。 更醒目的是,帝国的大杀器弑星基地 (Starkiller Base) 也只是放大版的死星 (Death Star) ,放大的倍数我忘记了。在《星战》第一部中,死星摧毁了某个行星, Leia 公主的故乡。死星被摧毁后,在第三部中又重新建成。在第七部中,弑星基地同时可以摧毁众多星球。两种大杀器的弱点都类似,命门被击中,就土崩瓦解了。 仔细想想,这并非是编导偷懒,实在有必然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甚至高层统治集团固然可以是不世出的天才。但普通兵员素质偏低,克隆人不灵,要招真正的人,但会有叛逃者。因此,帝国无力进行全面持久地对抗,只能倚重毁灭一切的大杀器,决胜于一时。这是帝国倚重大杀器的必然性。 甚至大杀器有类似弱点也有必然性。帝国对于过往的失败历史缺乏认真反省。更何况,既然是帝国,就需要绝对地服从。对帝国而言,忠诚就意味着没有异议。因此,帝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缺少自我纠错的能力。大杀器确实变得更大更强,但也难免有类似的弱点。 创造力不足,一直是帝国的噩梦。自由是人类智力活动的基础。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力,甚至没有智力发展。从人类历史上看,虽然不能说自由一直取得胜利,但至少在现代科学技术出现后,相对自由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更多地战胜对手。不仅有一战、二战那种热战,而且还有冷战。《星战》系列与其它好莱坞电影类似,自由必胜是其主旋律。这可以说是种信仰,也可以说是 ( 至少在统计意义上的 ) 事实。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还有一个月,感觉还有好多事等着做
czxu 2015-12-1 12:16
抓住2015的尾巴 赶紧地 再多做点事情
个人分类: 随感|2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毕业三十周年随感
ingzha 2015-7-15 12:21
尊师敬友,更爱真理与自由 2005年春,我耳闻有些热心的1980级(1980年入学)同学在北京张罗毕业20周年聚会。我本来前一年已经向当朝的多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校友”申请因天安门事件以来被中国驻日当局剥夺的公民权 ,但一直没有回音(至今),连任何国家的护照都没有,没有资格作回国的梦。 2011年4月大学100周年校庆时,虽然我有了护照,还是懒得去凑这份热闹。没想到两个弟弟都返校了,不由得感概提笔写“清华百年的悲哀”,引用我发表于东京《民主中国》月刊1990年6月号的“回忆1980年的清华学生会选举”,说明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科学知识不会发生其应有的社会效应,以及我2010年9月8日发表的“乔姆斯基教授的局限性”,“认为必须解散、摧毁清华、北大这些已经堕落为当代奴隶制(所谓‘中国模式’)的精神帮凶机器。” 不过,这篇本来就不意发表的文章一直没有写完,我毕竟希望给母校改正、创新的机会,也珍惜两千名同级同学中哪怕是不理解自己信念的同学的感情。 即使在当代中日关系最黑暗的日子里,我在中日当局的压迫下,也从来没有改变对同班加速器专业十几位同学( 1/3 在国内, 2/3 在美国)的情感,也同样尊敬工程物理系(以及后来分出去的物理系)绝大多数同年级的同学、老师和师傅们 。但我几年前通过一篇单纯技术创新投稿的小事 知道,校方仍然握有 1980-85 年因为我参加、要求差额选举学生会而在毕业时取消我的预备党籍资格、发配兰州等见不得人的卑劣材料 。所以,尽管可以进出中国了,我丝毫没有返校参加今年的毕业 30 周年纪念的兴趣。本来,我正好认识负责编辑《清华人》 80 级 30 周年纪念专刊的另一个系的同学,也想为校方提提建议 ,但我还是没有投稿,免得又遇到被拒绝刊登的尴尬,伤害了难得的同学感情。 但是,我终于遇到了一件不得不捍卫自己思想信念的事件:以 80 级全体校友的名义,每班向校图书馆捐赠一个桌子。 我丝毫不质疑每一个组织、参与捐赠的同学的诚意 ,问题在于:经历了 30年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变迁和人性的悲喜丑剧,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清华同学热衷于无视、压制别的同学的意愿,非要以全体同学的名义向校方效忠呢?我很欣慰看到有一些在美国的同学理解我的人格原则,只能以个人(或得到全体同意的集体)的名义捐赠 。既然不可能劝阻惯于以全体名义行事的中国特色规则,我只好卑微地请求任何人用全体同学的名义行事时加上“(赵京除外)”的小注。经历过被开除预备党籍和国籍的精神历程,假如2000名80级同学中的1999名同学同意以全体的名义捐赠给校方,我宁愿请求被开除校籍。 遗憾的是, “清华大学1980级全体校友”最终还是被校方(见今日署名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荣誉证书)嘉奖了。这是清华教育的悲哀的一个缩影,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商业 ,清华什么都是,唯独不是一所大学;从学位 、名誉到权力、资本 ,清华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truth(真理/真实)和freedom(思想与学术自由)。 赵京,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 2015年7月14日,纪念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原则的法国大革命226周年 7月16日追记:此文发表后,几位80级工程物理/物理系的同学迅速联系有关方面,作废了7月14日发给“清华大学1980级全体校友”的证书,为“清华大学1980级校友”颁发了同样日期、号码的证书,朝truth和freedom接近了一些。我不由得联想起当年的一个美好梦想:理解万岁! http://cpri.tripod.com/cpr2004/letter.pdf 。除了四个大学“校友”,还有一个南开中学“校友”。 http://cpri.tripod.com/cpr2010/chomsky.pdf 例如,教我们加速器原理的老师得知当年的驻日公使唐 ** 因为勾结日本当局出卖、迫害我而高升到外交部长时,义愤填膺地转告给一些还记得我的老师。 赵京,“突破毕生难关的汉语文字设想”, 2009 年 9 月 27 日初稿。学校的月刊本来通知我要发表,等我把自我介绍送去后就没有回音了。 这些材料也被用于当年国家教委剥夺我的公派留学资格和外交部剥夺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资格,至今没有任何纸面说明。 例如,我们学校、特别是我们系(工物 / 物理)不应该接收败坏师道尊严来娶二十几岁女生的八十岁教授。 尽管有些同学在捐赠宣传中,说这是我们求之不得的校方赐予的机会。 因为我反对并拒绝捐款,导致我班负责捐款的同学为我额外捐出 1100 元,使我深感不安。幸好班上同学们对我非常理解,没有造成任何感情误会。 大约十年前,硅谷的一位 80 级校友组织以个人名义捐助的“勤学金”帮助经济困难的在校同学,我响应了。毕竟,无论家庭背景都能考上清华的八十年代还值得留念。 以“清华”打头的企业往往分文未出,只出售名称就可以与各种私营企业合办公司分成,无本万利,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 特别是那些以钱权交易发放的硕士、博士学位。 例如,今天的媒体广泛报道清华紫光 准备以高达 230 亿美元的重金收购美国芯片巨头美光科技。如果收购成功,这将成为史上中国公司对美国公司实施的最大收购案 。 虽然犹豫是否要写作并公开发表这篇随感,以在法庭上坦然面对五百名雅典公民的苏格拉底以及被革除出荷兰犹太教区的斯宾诺莎为人生楷模,我更有理由信任三十多年前两千名同窗五年的同学。
个人分类: 中国社会|1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传闻随感
热度 2 Fangjinqin 2015-4-9 15:43
网络传闻随 感 不雅视频何稀奇? 名嘴调侃引争义。 区区饭局露真情, 不清不义疑自毕 。 7
个人分类: 诗词欣赏|2585 次阅读|3 个评论
夜间奇遇——有感于生活的残酷
热度 2 xiaoqu0000 2015-1-3 02:55
由于最近忙着准备考博,晚上从图书馆出来,原本打算去四教再看会书,结果刚进教室,便“遭遇”了一位比我整整大10岁的大哥。大哥跟我聊了两句,发现我在准备考博,他说他也准备考博,还有一些问题要请教我,一不小心谈到了教室关门。 那位大哥说,他中学学习不好,高考没考上大学,后来参加了个成人自考,拿到了自考大学文聘。大学结束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做零时工,于是又读了一个在职研究生。谁知研究生毕业还是无法找到像样的工作,大一点的单位,都对他的学历和背景有歧视。只好找了几份零时工作,始终未能做长久,朝不保夕的,感觉实在憋屈,于是又准备上学。谈及往事,他是一脸失望,说早知如此,哪怕当年复读三年,好歹也要考个大学。 大哥说,他的大学学位没人认可,研究生又是在职的,只有单证,感觉这么多年书都白读了。他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要回头重新再拿个硕士或本科的正规学位,问了我好几次我有没有必要。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既然都读到了硕士,实在想想读书还是读博吧,何必走那么多回头路?别说他这么大年纪的人,即便像我这种年龄还不算特别大的,返回头去读个大学,纵然是读世界名校,也不可接受,何况他这么大的人。我惊讶的只有一点:既然工作干的是零时工,干嘛不读个全日制研究生,读个在职研究生?到头来工作和“文聘”都落空。 我隐隐感觉哪位大哥心理状态十分不好,考虑问题有些极端。的确,辗转十余年,一无所获,想必也是郁闷到了极点,活生生逼成了亚健康状态。 在外面谈了1小时,我感觉“压力山大”,除好言相劝外,想不到无其他办法,生怕说得不好,给人家平添几分创伤。我平常也就能帮失恋的同学疗疗情伤,哪里还干过这等“艰巨任务”,实在超出了能力范围。走出四教很久,我才意识到,也许我给的建议不对,工作对他来讲才是正道吧,这年头读书成本太高了。 都说时间是一剂良药,但前提是今后不再受伤。生活是残酷的,总是会在人的软肋上一戳再戳,无情地撕开还未完全愈合的伤口,新伤旧伤一起袭来时,时间的疗效又有几何?如果他努力了半天,却不能通过博士考试,岂不可惜?退一步说,如果通过了博士考试,几年之后他能能够顺利毕业吗,一旦毕不了业,又会面临多么大的打击?即便他考上博士,也拿到博士学位,在学历查三代的年代里,谁能保证今后不再被用人单位歧视呢?试想再过几年,一个快四十岁的人,拿着缩水的博士学位,只能在人才市场里如秃鹫般盘旋游荡,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行走在校园里,总能发现很多比我大很多(大概30多岁)的博士新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为获得一个博士学位而奋斗,有时候真为他们捏一把汗。 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大哥显然特别不自信,对自己充满了失望,也怀疑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仿佛自己一无是处。其实他还是有不少优点的,虽然人生很“失意”,他依旧愿意学习,努力向上,守着那条“人间正道”。也许换做一般人,再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勇气,也许换做有些人,恐怕已经开始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坑蒙拐骗了。我们总是喜欢用“天道酬勤”来勉励自己,但何时得到上天回报,回报多少,要看缘分了。记得小时候总喜欢朗诵:“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那只是信仰罢了,现实会怎样,谁也无法知道。 今夜的种种,也算是次奇遇吧。以前觉得人生残酷,也免不了悲伤叹息,现在看来,生活对我远不算“残忍”,我还拥有青春,精力,机遇。这种条件,不是人人都有,所以更要珍惜,不是吗?
个人分类: 随感|4420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说科学网
热度 15 wangdh 2014-11-23 22:46
也说科学网 (王德华) 自从有了科学网,很多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我就是其中之一。最早主要浏览新浪网,以了解点外边的世界和身边发生的事情。自从应邀在科学网上开博,基本就专注科学网了。专注一个网站,时间长了,也基本会了解国内外大事。渐渐地,科学网成了一个依赖,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科学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无论是交流思想、经验、视点,还是学术思想、新的思考、新的见识,还有生活感悟、生活记录,全方位展示学者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在这里,可以部分了解科学界、教育界学者们的思想和工作。 人们对于关注的科学网有所期待是很自然的,有不同的期待、不同的要求,也是自然的,甚至有各种意见、批评,更是自然的。关注科学网的人,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科学网越办越好,质量越办越好。办出特色,办出品位,办出水平。 科学网的发展,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但科学网不是娱乐网站,不能走娱乐的道路,这应该是一个基本出发点。科学网,必须科学,尊重科学,宣传科学。科学,是科学网的核心,是科学网的灵魂。科学网,宣传的应是科学精神,科学信仰,科学发展,科学知识,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网,应该百花齐放,鼓励畅所欲言,思想碰撞,火花汇聚,智慧融合。但科学网,作为学者的一个交流平台,必须有品味,有素养。有时候,曲高和寡也是需要的。 所以,管理者的认识和水平,编辑的素养和趣味,对于科学网的发展史至关重要的。 科学网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氛围,争论辩论而不失风度,观点交锋而不失友情。以欣赏赞美的心态,以求知交流的心态,去阅读、评论。科学网的氛围应该是温馨的,和谐的,学术味的,儒雅的。科学大观园,理应五彩缤纷,百花齐放,鸟语花香。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见识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境遇不同,思想、观点和认识有不同,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互通有无,这是学者们应有的心态。 你也会发现,总会有不同的声音,质疑的声音,怀疑的声音,有讥讽,有嘲笑,有不屑,也有谩骂,甚至有人身攻击。说正常,也不正常。有些事情,不是学者之为。有些话,不是学者之语。 一个人不可能每句话都是正确的,每件事的认识都是高屋建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聪慧,中年人有中年人的睿智,老人有老人的阅历和经验。红花绿叶,深浅搭配,本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不是只有自己最聪明,不是只有自己最智慧,不是只有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社会需要有思想的人,需要有创造力的人,需要有奉献的人,需要有爱心的人,需要努力工作的人,需要有责任的人,需要有胸怀的人。温馨,不是没有批评。和谐,不是盲从。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氛围,是必须的,也是我们提倡和追求的。 科学网,有时候很锻炼人,锻炼人的耐受力,锻炼人的毅力和心智。有时候,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思想和心理的成熟,主要靠自己。我们也应该清楚,他人有言论自由的权力,但我们却没有伤害他人的权力。 从新闻得知,日本电影明星高仓健走了,著名歌唱家王昆也走了。自己很喜欢的艺术家,离开这个世界,是令人有些伤悲的。难以接受,但又必须接受的自然规律。人生的终点,我们每个人有一天都会到达,不管你努力不努力,不管你是否富有,不管你地位有多高。学会欣赏和赞美,多些鼓励,少些讥讽。但是,学者必须坚持原则,维护原则,坚持正义,维护正义。这,很不容易。 题目本来是“科学网、违心话、效率与学术报告”。写科学网,突然就唠叨多了。还有三个话题,还没有写。今天不写了。 开会回到家,一进屋暖暖的,来暖气了。 北京的天啊,又是雾霾。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5306 次阅读|15 个评论
空中夜读随记
热度 2 wangdh 2014-9-14 14:43
空中夜读随记 (王德华) 从南非约翰内斯堡飞往北京需要十四多个小时。近几年出差,一般很难休息好。飞机起飞是当地时间晚上八点左右。在飞机上稍微迷糊了一会儿,就没有了睡意。担心影响他人休息,一个人在夜色里呆呆地坐着,回忆着这几天的事情。过了一会儿想读点书,还是打开了阅读灯,拿出出发时带着但一直还没有阅读的《读者》( 17 期)。第一次这么有耐心地静静读几乎每一篇文章。没有想到,有些文字,竟然把眼泪给催出来了。 流泪多的当属《骆驼和他的姑娘》(张嘉佳)这篇文章。写的是有位姑娘,在作者眼里是黑暗料理界的霸主,她煮的菜是千篇一律焦黑焦黑的。据说作者的小狗兴冲冲地吃了她做得排骨都得到边上小心翼翼地吐出来,然后躲到墙角哭到大半夜。有一位叫骆驼的小伙子却很能享受姑娘做得菜,后来两人就结婚了。再后来姑娘患癌症去世了。有一个春节,朋友放心不下去看望他。发现骆驼在写一本菜谱,朋友很奇怪。他看着骆驼把米饭倒进油锅,然后撒了半袋子盐,炒了一会儿,吃了一勺,说了一句“真够咸的,但是还是缺点苦味。”朋友就明白了骆驼为什么要写这本菜谱:他没能将姑娘留住,至少能留住那些味道。骆驼哭着跟朋友说:“我挺幸运,找了个做菜独一无二的太太。她离开我后,能留给我复习的味道真多。”朋友后来劝他还是出去走走吧,散散心。骆驼去了土耳其。期间朋友几次想打电话给他,但一直也没有打。后来骆驼来到朋友家,说“只有你一人没有问候我。我看过你写的一段话,觉得那就是我现在的人生,我很满足。”骆驼给朋友写了一行字: “这个世界美好无比,全部是她不经意写的一字一句,留我年复一年朗读”。骆驼走后,朋友想起来是自己在微博上的一段话:“我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无比。晴时满树开花,雨天一湖涟漪,阳光席卷城市,微风穿越指尖,入夜每个电台播放的情歌,沿途每条山路铺开的影子,全部都是你不经意写的一字一句,留我年复一年朗读。这世界是你的遗嘱,而我就是你唯一的遗物。” 夜里坐在静静的机舱里,读着这段文字,很受文字的感染。当读到“这世界是你的遗嘱,而我就是你唯一的遗物”的时候,眼泪还是没有忍住流了出来。世界的美好不美好,全在感觉,在自己的一种心境。这种美好的心境,是需要自己寻找、经营和维护的。物是人非,要留住这份心境是何其难。 《珍宝的灰烬》(王晓莉),写的是一位母亲与患智力障碍的儿子的故事。头发已经白了的母亲每天牵着介乎男人和男孩之间的儿子的手,脚步迟缓地走在街道上。在大排档上耐心喂着孩子米粉。作者说母子是彼此的天使。我们的传统理念是养儿防老。在这件事情上,有一个看门的女人说了一句很让人揪心的话,“这个娘肯定是放心不下的,天天想得睡不着觉的事就是,她死了之后儿子怎么办啊。”这是够让人心焦的。估计不会有第二个人跟母亲一样懂得如何照料自己有智力缺陷的儿子,也不会那么有耐心。也不会再有一个人让这个儿子感到更安全。作者在文末写道:“生活的火焰不能够总是烧得旺盛与鲜艳。尤其对于小人物而言,更多的时候,它是灰烬的代价和化身。然而,当你于灰烬里埋头寻找,灰尘扑面呛人的刹那,你会发现,总有一块心一样性状的钻石或珍宝,让你怦然心动。” 《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作者是杨绛本人。杨绛写道她做过很多种工作,从大学教授、中学老师、补课老师到作者等,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事终生不改,“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人生实苦。但苦虽苦,也很有意思,钱钟书承认他婚姻美满,可见我发的终身大事业很成功,虽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和体力,却不算冤枉。钱钟书的天性,没受压迫,没受损伤,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是不容易的。”一个人能够保全自己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在钱钟书年代,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曾读过一篇文章,说杨绛为了让自己长寿,各个方面都很注意。她知道钱钟书离开她不能生活,所以她必须要走在钱钟书后面,所以必须要活过钱钟书。当时读着就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了。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3553 次阅读|2 个评论
直博随感(0)
BillyLiuZJU 2014-7-14 14:59
三月到现在 4 个月时间了, 120 天,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了,得好好反思一下了,怎样就让时间过去了?! 得好好反思,我的时间都花在哪儿了?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过去了。 找好的 idea ,得用心下功夫读好多论文,读论文可以免去 “ 闭门造车 ” 的独自臆想,当然这种天马行空的思维飞舞有时候也很重要,想象力。但是首先得有论文积淀。 以上是找 idea 的,就算很幸运,你找到一个好的 idea ,如何才能短时间或者按时间完成这个 idea ?相应的数学知识够吗? coding 能力能应付吗?能用 MATLAB 来拟真吗?写论文的 LaTeX 会吗? 所以,综上所述,窃以为两方面能力都是同等重要,并行不悖的,前者可看作你的精神追求,后者看作你强健的身体基础,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类比身体与灵魂,所以必须同时推进。 沉下心来,虽然还看不清未知、遥远的前路,但是你可以先锻炼好身体,或者至少先弄到一双好鞋。“广积粮,高筑墙”,停止抱怨,正是“喊破嗓子还不如甩开膀子”。 不要抱怨你老板整天不搞科研光赚钱,抱怨实验室环境不好,国内科研氛围不好,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 你有没设想一下:假如上面的所有你的 so-called“ 抱怨 ” 都变好了,至少老师搞科研,实验室都是搞科研的大牛,现在给你一个非常超前的 idea ,你能顺利实施吗?你的能力够吗?所以,脾气永远不要大于本事! 直博一年以来,总是在各种抱怨与消极情绪中度过,整天喊着要都论文,一学期下来统计一下才十几篇,喊着要多写代码,一学期下来还是没有动手,喊着干着,喊着弄哪,活脱脱一个当代袁绍, “ 多谋而少断 ” !离大学的自己越来越远,少了那一份坚韧的坚持与明确清晰的目标,发现自己退步了不少, ” 人只有倚靠自己所既有的环境而成长、发展 “ , ” 人生在于在最荒凉的地方走出一条最繁华的风景 “ , ” 没有命运,我们创造命运! “ ,这些都是大学的口头禅,的确,大学在这种正能量的激发下,到毕业我完成了自己人生巨大的提升,虽然经历很多挫折,但是那是自己回忆起来都为之自豪的!而现在的自己都成什么样了?一个人的成长只能依靠自己既有的生活环境,你在一个什么样的科研氛围、你周围牛人多不多、你导师搞不搞科研 ? 无论答案肯定或者否定,这都是你的科研环境,你必须依赖它,一般情况下,你没有其他选择,所以,想想如何利用这个环境去快速成长,去超越,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要像水一样, ” 在蜿蜒曲折中奔流到海 “ ! 我虽然喜欢去经历不同的、新鲜的生活,但是每一段新生活的开始总会迷茫,希望直博的迷茫就此结束。 与各位即将读博或和我一样正开始读博的人共勉,科研路子,漫长而辛苦,练不到一定的功力就修不到相应的 ” 正果 “ ,我们应当抱着一颗 ” 青灯古佛 “ 的修行之心,静下心来,从实际出发,从一点一滴开始,读论文,练基本功,不要想 ” 票子 ” 、 ” 房子 “ 、 ” 车子 “( 虽然很多研究生整天谈的就是这些 ) ,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少点,也许我们能用一颗心做好研究并享受其中。 又想起上一篇博文中 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邢波( Eric Xing ) 那句话 :” 科研不是比赛,而是一种对未知和完美的自我追求! ” 2014年7月14日 求是园
个人分类: 科研随感|2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年祝福
热度 1 jchen68 2013-12-27 09:19
首次在科学网上发博文。希望能够在此结识更多的同行和志趣相通的朋友。愿2014带给大家更多的收获!
3502 次阅读|2 个评论
总是想不明白
热度 34 wangdh 2013-11-5 00:35
总是想不明白 (王德华) 有朋友问,好久没有见博客更新了,是出差了,还是身体不舒服了 … … 心里很热,很温暖,情分。感谢朋友们的关心。 感冒了一段时间,感觉已经好了,嗓子里面没有东西了,清新顺畅多了。 今天写几句。 真是巧了,在北师大讲课的时候,有学生问,是不是体质弱(瘦弱)的人更长寿。我当时还说,平时有个小病小灾的,对于身体是有好处的,经常的刺激会让身体的生理功能活跃起来,在可以耐受的范围内(安全界限)上下波动,这样抵抗能力(免疫能力)会加强。如果身体一直很强壮,上限很高,下限就得不到有效刺激。一旦身体不适,反而容易出事。结果,第二天就开始流鼻涕、咳嗽、头痛,整天昏昏沉沉的。往往是晚上严重些,白天稍微好些,这样也不耽误革命工作。 我以前在给研究生上课,聊到达尔文医学的时候,曾讲到感冒这类病,治疗周期一般是一周左右。曾开玩笑说,有个说法是吃药也是一周左右,不吃药也是一周左右。大家当然会选择看医生、吃药。我也吃了很多种类的药,中药、西药,胶囊、药片,还有糖浆类的。吃着药,算着天数,过了一周时间了,还是没有完全好利索。这次感冒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一周了。所以,经验不准,平均是有“严重”问题的,忽视个体差异有时候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的。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的“福利”和“财产”等很多事情都“被平均”了,实在太冤枉了。 也是巧了,越是嗓子不舒服,越是需要你说话。周末去给中学生科技活动演讲比赛当专家,所里的研究生学术年会当嘉宾,中央电视台当专家(讲麝鼠),与 Science 编辑交流,做学术报告 …. … 也奇了怪了,我毕业的学生们来聊几句天,结果我坐在椅子上对整整齐齐站在我面前的学生们硬生生地演讲了一个多小时。看到学生们渐渐站不住了,才说我要回家了,不跟你们聊了,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走进暮色中,奔向公交车站,挤进乘车族,候车回家。 本来的题目是:我不想说话了。这哪像不说话的主? 唠叨、啰唆,招人烦,让人厌烦。时刻提醒着自己,有好处的。 很多事情,确实不想说话了。 有小学生,不能完成老师要求的千字检讨,留下遗言,跳楼了。 医患冲突,大夫被打死了。 … … 官员们还在喊空口号,实际问题层出不穷。 如果,最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不去做老师了。 如果,最优秀的医学院毕业生,不去做大夫了。 如果,正直的人,不走仕途了。 如果,有天赋的人,不做学问了。 如果 … 如果 ….. 结果会怎样?结果还是大众的权益受到危害,生活质量受到损伤。任何时候,维持正常的秩序,对于大众是最有好处的。乱,没有规矩,受害严重的是普罗大众。 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明天吗?当然会有。太阳会准时升起,地球还是按照原来的轨道旋转着。那么,我们期待什么呢? 前几天,学生们说看到今天这些黑暗,感觉没有希望了。我很高调地说,不可以的。一定要想办法把 negative 变 positive ,换个角度看问题。生在这个时代,长在这个社会,就要积极勇敢面对,愉快健康地生活下去。跟自己过不去,划不来。知道了一些事情,要理智对待。知道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不该努力的方向,当然是好事情。 今天下午,跟学生说,现在很多事情是不正常的,但大家都在这样做。明白人一定要知道和清楚,这是不正常的,只是我们这个特殊的时代的一种阶段性的现象。什么时候变正常,时间不会很短。好的理念,需要一个土壤,需要一个基础。不熟的果子,硬摘下来是发涩的,没有一点好味道。不合适的环境,长不出希望的苗,看不到希望的果。拔苗助长,水到渠成,道理很简单,但糊涂蛋总是很多。火候不到,很多事情一定是没有结果的。什么是火候?人,人的素质,人的觉悟,社会整体的进步和醒悟。这,需要时间,需要文化,需要有智慧的人。 每天赶公交的路上,每天望望办公室的窗外,银杏树渐渐黄了,满城尽是黄金甲的京城快到了。在公交车上,望着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乘客,各色人群,各种表情,会有很多很多的不着边际的思考。绝大多数还是一片绿色的时候,在车上就发现了中国农大东校区到二里庄这一段,车道两边的树叶早就黄了,这些天树上已经是光秃秃的了,有些萧条了,不知道是树种的因素,还是特殊地理的因素。季节变换有点快了,心里不免有些着急起来。 前几天所里组织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长距离健步走活动。有老师指着满树的红叶说,这几年这些树春天来了,树叶绿了,秋天来了,树叶红了,冬天来了,树叶落了,这就是一年。第二年,又是这样一个轮回。一年一年,小树长大了,每年都会看到这些树叶的物候变化。人啊,不顶混,眨眼老了。我说,这些话,很有诗意啊。开始发现美,思考美的内涵,感触就多了。心静了,心胸宽了,阳光了,眉头舒展了,脚步就轻松了。 曾经读到一句话:沉默是帮凶!想起来这句话,心里就打颤。也想到了德国神学家马丁.内莫勒那几句名言。当今社会,很多选择了沉默,看来当起了帮凶。这个帮凶当还是不当?总是徘徊不定。 又读到新一期《读者》的一篇文章,“到站了,就下车”。眼睛一亮,我曾经跟学生说过很多次这句话的。研究生一定要记住:到站了,就要下车,去开始新的旅程。这篇文章,却把我昏昏沉沉的额头上泼了一杯冰水。原来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到站下车的。到底是怎么个下车法呢?是被赶下车,还是主动下车?抑或提前下车?正在思考中。 孩子总是劝,别熬夜了。我也总是回应,好的,不会了。这不,又熬夜了。 不说了吧。赶紧睡觉,明早还得赶公交。 今天天不错,延续了周日的晴朗。 早上搭单位同事的私家车去上班。道一声:谢谢!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0386 次阅读|37 个评论
担心
热度 13 wangdh 2013-10-2 16:34
担心 (王德华) 担心 幼儿园的阿姨没有爱心 中小学老师没有教育理念 大学老师没有专业知识 最担心 研究生导师没有科学视野 担心 不懂科研的人很卖力做科研 不会写论文的人很努力写论文 有充足经费的科学家不热心科研也没有时间 最担心 有想法坐得住热心科研的科学家没有科研经费 最担心 年轻有为的国产学者在晋升和房子面前折翼 最担心 很有潜力的青年学子的志向和信念被当今不正常的环境摧毁 最担心 没有任何管理理念和艺术满嘴假大空的官员们在勤奋忙碌着 最担心 衣食住行的各类生活物品都对健康有潜在的威胁 最担心 自己哪天倒在了路边上也没有人敢上来扶一把 最担心 没有真才实学的学者被选进了院士队伍 最担心 等退休了退休金没有着落了 ... ...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担心 您担心什么呢? 您最担心什么呢? 没有了安全感,活着真累。 学习鱼儿健忘,会活得快乐。 可作为人,健忘又是可怕的。 但,很多人就喜欢健忘。 北京,北京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4114 次阅读|20 个评论
【生活随感】科技发展
热度 10 cissyludai 2013-10-2 12:45
房间里的电视机坏了好久了,一直没空请人来修。 反正我也基本不看电视,反正儿子房间里也还有一台电视机。 昨天晚上懒得烧饭,出去吃了。经过永乐,看到电视机可真是好便宜。 于是,就买了一台回来。 记得原先的电视机花了我将近2个半月的工资,而且死沉死沉的自己根本不可能提回家。 两厢比较一下,突然觉得科技的发展可真是飞速啊! 年份 品牌 型号 重量 价格 1999 PANASONIC TC-29P20R 49 kg 7800 2013 SANYO 32CE561LED 5.6 kg 1399 (图片来自网络)
3042 次阅读|35 个评论
自恋与理性
热度 1 wangdh 2013-10-2 08:21
自恋与理性 (王德华) 学业有专长,术业有专攻。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识爆炸时代,更是如此。 自己的领域,也不见得了如指掌。 不是自己的领域,也可能会有些一知半解。 认真听业内人的观点,会长见识。 耐心听听外行人的看法,也有不少裨益。 自恋,自负,清高,都应忌讳。 过于自恋,会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错觉。 过于清高,会目空一起,飘飘然而不知所以。 过于自负,会孤芳自赏,固步自封。 知识,思考,逻辑,都很重要。 眼观四周,你会发现, 有些很幼稚, 有些很肤浅, 有些是偏执, 有些是偏见, 有些是无知。 没有知识,会茫然发呆 没有思考,会人云亦云。 没有逻辑,会语无伦次。 有时候是驴唇不对马嘴, 有时候是风马牛不相及。 有时候缺乏知识 有时候缺乏逻辑 有时候缺乏涵养 有时候缺乏幻想 有时候是幻想过于丰富 很多知识,本身就存在着,只是我们不知道。 很多方面,有很深的发展,只是我们无知。 有时候,还是旁观者清。 双眼迷离只缘身在其山中。 情绪化的吼叫,那不是在捍卫真理。 所以需要讨论,需要交流。 争论很正常,碰撞可以出火花。 争论需要事实和数据。 有理有据,引经据典,不能满嘴跑火车。 在自己院里长大了,自然熟悉院里的一草一木。 其他院里的花鸟虫鱼,不知道当属常理。 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不做井底之蛙。 爬到屋顶上,会发现自己的眼光很狭隘,无知得可笑,无知得脸红。 眼界决定境界,境界也决定眼界。 有眼界,就有境界。 有境界,也就会有眼界。 他在说天上的星星,你在说井底的月亮。 他在描述高山上的雪莲,你在说公园里的郁金香。 高度不同,风景当不同。 眼见为实,眼不见也有实。 无知不可怕。 无知者的自信和武断就很可怕。 无知,应是求知的原动力。 求知,是进步的动力。 不能无知者无畏。 不可有理不饶人。 很多事情,都是未知。 也很难预测未来是什么样子。 世界日新月异,很多事情被创造着、消失着,也繁荣着和被冷落着。 时尚的,或古典的,都应被欣赏。 今日窗外阳光明媚,趁清醒写数语,以作自勉。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36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随感-6:一声春雷 激发希望——浙大百万大奖引发的联想
热度 13 sqdai 2013-9-15 05:42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京报》 9 月 12 日 的一则新闻《 浙江大学两教授坚持本科教学获100万元奖励 》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参看链接 1 )。 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学生,对此,似乎古往今来都未曾产生过疑问。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 768~824 )就在《师说》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 “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 并提出 “ 学为基本,术为枝叶 ” 、 “ 学为学理,术为应用 ” 的观点,力主在大学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完美结合。(见链接 2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里,重视教学已成了传统。记得 20 多年前,我在纽约大学访问,我的 host 出差,让我帮他完成一项监考任务,一到考场,我发现他上的课是大一的线性代数!名教授给低年级大学生授课在国外似乎已是惯例。 然而,本来不成问题的事情,近年来在国内却出现了问题:在大学里,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跑偏了!我在三年前的一篇博文《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中曾罗列一些现象: ——不少教师不大愿意承担教学任务; ——承担了教学任务之后,在备课等环节上不肯“下死力”; ——有关教育教学的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难得见到教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论文。 总而言之,在教学和科研的用力上、时间安排上,重科研而轻教学,也就是说,有不少老师没有找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点”。 我对这种倾向很担忧,在文中指出:“ 究其原因,恐怕是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上有失偏颇,更多地注意了科研成绩,而教学业绩考核在总体上显得不那么重要。在职称评定、奖励等方面,似乎也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并且强调这种倾向亟待改变。我在校内外的许多同行业也曾多次发出这种呼吁。可惜我们职卑言轻,没有发生作用,至今情况依旧。 这就是浙江大学百万大奖引起轰动的内在原因。 前面提及的还是一些表面现象,应该考虑深层次的原因。不少人认为, 重奖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的确,前一阶段在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领导在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制度性的问题。“上有所好,下必甚矣”,在指导思想上,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的“跑偏”,再经过层层放大,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 浙大此举如同一声春雷,激发了人们改变局面的希望。我觉得百万大奖获奖者 姚缨英 教授的获奖感言道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这里摘录几段: 在许多高校为教师们的科研成果设立种种奖项的背景下,浙江大学有这么一个奖,说明学校是在往一线教学的老师身上倾斜的,这是一个好讯号。 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大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当然应该坚持在教学一线。 我始终认为老师的职业角色是在讲台上、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个好老师肯定不能脱离他的学生。但这也不是说老师重视科研不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也承担一些科研任务。 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说大一点 是高等教育导向的问题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应该有一个让老师们安心、甘愿付出的环境。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觉得 吸引教师坚守一线还需要制度上的鼓励 。科研成果是明摆着的,但教书育人是润物无声的。这两个同样重要,不该厚此薄彼。 说得太好了! 我们愿意看到的局面是: ——在我国高校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真正理顺了,而且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大学的教学工作得到理所应当的强调,教师生活无忧,心情舒畅,自觉地、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资深教授为低年级学生开课,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涌现出一大批像 姚缨英、张振跃那样的好老师; ——大学生的基础学习状况在良师的引导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他们在德智体美上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大学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 总而言之,这种百万大奖来晚了,但还是来得好!希望以此为契机,在我国教育界带来更大的变化。 写于 2013 年 9 月 15 日晨 【链接 1 】相关新闻 浙江大学两教授坚持本科教学获100万元奖励 新京报讯 (记者卢美慧) 9 月 10 日 ,浙江大学教师节典礼上,该校两位教授因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并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 100 万元的奖励。 昨日,浙江大学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获得百万奖励的老师,是经过学院推荐、学校层层选拔,最后由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投票选出的,旨在以此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 评选实名制一人一票 浙江大学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为向一线教师倾斜,奖项设立之初就规定校领导不得参选。整个评选过程接受全校师生监督,评选采用实名投票,严格实施一人一票。最终,电气工程学院姚缨英老师和数学系张振跃老师同获奖励,两人将分别获得一百万元奖金。 陆国栋称,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考核一直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目标。“心平奖”的出现,为的就是扭转这种偏差,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课堂教学。 奖励旨在营造重教氛围 陆国栋说,浙江大学高额奖励一线教师为的是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除了设计奖励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2011 年的教师节,浙江大学宣布设立由浙大校友段永平和夫人刘昕捐资设立的“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以表彰功底扎实、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 设立基金的第二年教师节,浙江大学开出首个百万奖励。参评老师需要各学院推荐、然后经过由校长、校领导、院士代表、国家教学名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组成的评委会的考察,再由全校师生投票选举产生。 ■ “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评选条件 1 从事教学工作 10 年以上且在浙江大学工作 5 年以上的教师(含班主任、德育导师及辅导员)。学校领导不参选。 2 忠诚教育事业,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受到广大师生的敬重和信赖,没有教学事故。 3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专业水平高、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好,深受广大学生爱戴,得到同行普遍认可; ●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教学评价优,深受广大学生推崇和喜爱; ●长期工作在学生思想教育第一线,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有感人的事迹,具有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和爱戴。 ■ 对话 姚缨英: 百万奖励是重视教学的好讯号 谈获奖 课上得多,熟悉的学生多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获奖的? 姚缨英:颁奖最后一刻。今年三月学院里推荐我去参选,我就填写了一些表格,中间投票、评选,自己都不知道,也没特别去在意。 新京报:对这 100 万的用途有规划吗? 姚缨英:钱还没有发到手上,所以也没特别的规划。但我打算拿出一部分捐给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鼓励更多的老师钻研教学工作。 新京报: 1539 票在候选老师中得票最多,你觉得学生们为什么把票投给你? 姚缨英:投给我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吧。这几年,我平均每周上课超过 12 学时,除了本学院的本科课程,其他学院的电路课程我也教不少。课上得多,熟悉的学生多,我又是个好脾气,同学们才如此厚爱吧(笑)。 谈教学 教学不应是科研的陪衬 新京报:重科研轻教学是很多高校的弊端,很多人认为同样的精力不如做科研。 姚缨英: 我始终认为老师的职业角色是在讲台上、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个好老师肯定不能脱离他的学生。但这也不是说老师重视科研不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也承担一些科研任务。 科研和教学不该是矛盾的,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不应让教学成了科研的陪衬和附庸。 新京报:一个好的大学老师是不是应一直在一线教学? 姚缨英: 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大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当然应该坚持在教学一线。 新京报:怎样才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有没有特别佩服的名师? 姚缨英: 我对好老师的理解是,知识渊博、循循善诱、良师益友,做到这几点就是一名好老师。 我特别佩服的老师不是名人。他们分别是我的三位老师。一位在我小学时,让我懂得了吃苦耐劳。一位是我研究生时期的老师,教会我严谨;第三位是我的博士导师,他教会了我信任和期待。 谈激励 鼓励教学不能光靠钱 新京报:之前有高校要求院士要给本科生上课,强调本科生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你怎么看? 姚缨英:强扭的瓜不甜,靠规定课时保证院士、教授、讲师们的讲课数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许多高校为教师们的科研成果设立种种奖项的背景下,浙江大学有这么一个奖,说明学校是在往一线教学的老师身上倾斜的,这是一个好讯号。 新京报:经济上的奖励,是鼓励教师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最好办法吗? 姚缨英: 我们有那么多的奖励去鼓励取得了科研成果的教师,为什么不能有一些专门鼓励一线教学工作的奖项呢? 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说大一点是高等教育导向的问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应该有一个让老师们安心、甘愿付出的环境。 新京报:说到教育导向,除了奖金的方式,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老师愿意在一线教学生? 姚缨英:更多是大环境的问题,衡量标准的问题,这就不是浙江大学和我一名教师能解决的问题了。 但是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觉得吸引教师坚守一线还需要制度上的鼓励。科研成果是明摆着的,但教书育人是润物无声的。这两个同样重要,不该厚此薄彼。 比方评职称,加大对一线教学工作的考量,纳入奖评体系。不能让老师们以为教学没有用,教好教坏都一样,这样最后害的是学生。 新京报记者 卢美慧 http://news.qq.com/a/20130912/001023.htm 百万重奖教授教学只是一个开端    9 月 10 日 , 浙江 大学教师节典礼上,该校两位教授因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并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 100 万元的奖励。该奖于 2011 年设立,旨在表彰功底扎实、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 9 月 12 日 《新京报》)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考核一直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目标。在不少高校,讲台尤其是本科讲台成为被大师们遗忘的角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校的核心目的,就应该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正如此次荣获重奖的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姚缨英所言,“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不应让教学成了科研的陪衬和附庸。”然而,科研的喧宾夺主,导致高校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   浙江大学对教授坚持本科教学开出百万元重奖,为的就是扭转这种偏差。重奖不只是一种物质财富,更代表了学校对于教师教学的价值肯定,势必能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不过, 重奖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郑志强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就好比是“好饭”和“坏饭”的关系,面对琳琅满目又“油水丰厚”的科研“大餐”,自然很多大学教师更愿意从事科研。 要想引导教师从实验室回归到课堂来,就必须把教学和科研做成一锅饭,一样美味可口。    科研是显性的,往往可以名利双收,因此总在聚光灯下;教学是隐性的,更多时候是润物无声,容易被人忽视遗忘。只有让隐性的教学地位提高上来,成果凸显出来才能引导更多的教授、博导们走上三尺讲台,乐于为他人做嫁衣,甘做人才培养的铺路石。 张枫逸(公务员) 重庆晨报, 2013-09-13 http://news.jike.com/embed?tid=158166646031122432docid=7450900127260675119sourceUrl=http://news.hexun.com/2013-09-13/157983072.htmlpn=1type=5 【链接 2 】相关博文 1 、教育随感 -1 :追求真理 远离浮躁——简评哈佛校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56665.html 2 、教育随感 -2 :对中外学生差别的见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6779.html 3 、教育随感 -3 :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84583.html 4 、教育随感 -4 :赞梅贻琦的“从游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9828.html 5 、教育随感 -5 :大学该不该沾铜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85526.html 6 、教师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节重读韩愈《师说》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1412.html 7 、教育家素描 -1 :蔡元培,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98680.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9747 次阅读|19 个评论
随感几则:成长、文化和研究生等
热度 9 wangdh 2013-6-22 13:04
随感几则:成长、文化和研究生等 (王德华) 今天北京下雨,凉爽。 这周大事多,王亚平老师空中授课,精彩有加。这活还真不是谁都可以能干的。我们有幸欣赏到,是一种福气和运气。感谢相关部门做的这种大善事。失重本来就是很奇妙的现象,中学的时候也一直不好区分质量和重量这两个概念,曾有过困惑。失重状态下的人的生理功能的变化和调整,也是很迷人的问题。能去太空的,不远的将来也不会很多。 吴征镒院士和张光斗院士两位学界老人走了。祝两位老人一路走好! ××××× (说明:前些日子总结“组会唠叨”时的一些随感记录。) 成长和成熟 年轻学者,需要支持,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但人的成长是全方位的,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成为一个完整的成熟的人,需要按部就班,拔苗助长的结果会适得其反。 能够有机会乘坐直升机的是少数,多数还是要一步一步艰难爬行的。乘直升机,有些风景是看不到的。爬行攀登者,会领略路上的风光。 在成长路上,有些路是不可省略的,有些经历也是必需的。人才更替是自然规律。过早更替,不见得是好事情。按发展和成长规律,总是会稳妥些。 成长和成熟,不等同。身心一致,才是真正长大。 文化和传统 文化和传统的传递、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化和传统不是一代一代进行否定、斗争、推翻和替代,传承和发展都不能偏废。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优良的文化和传统要相对稳定,要保持区域性特点。有些文化和传统是轮回的,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会随便消失的。 压力和平衡 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些压力,需要一些推力,需要建立自觉的能力,也需要适当的监督和约束。走极端,不可以。过严,会压制一些新事物。毫无约束,则会出现乱象。这就需要平衡。要发现和维持这个平衡,不是很容易。 原则和视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当今的一些“决策”要与现在人群的道德水准相一致。超出当今人们的道德上限,不现实,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严格按照原则办事,严格按照规定和章程行事,很多时候不现实。那么,这些看起来很健全的规章制度,还有什么作用呢? 要望远,就要登高。看的远,是必要的。只看眼前,视野窄,发展慢,也会走弯路。能权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是智者。高标准,要有高标准的基础。没有人的高素质基础上的任何高标准,一切愿望都是难以实现的。 那么,是按部就班还是一步到位?很多政策和规定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条件不成熟,过早过匆实施,会有很多问题,这就是冒进。政策引导很重要,要有具体措施,需要时间,分阶段实施和分步走也许可行。不能停滞不前,不能原地踏步,要稳步前进,一步一个脚印。保守,有时候也是必须的。保守和冒进,如何平衡?稳步发展,不容易。 教授治校?当前很不现实,但也是必须达到的一个目标。取消对研究生获得学位需要发表论文要求?不要求是最高要求。但在当前大环境下,如果取消,将注定大量研究生“混”得有理、“混”得心安理得。实际上,这样的学生发表的论文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不要求论文有前提:学生认真学,导师认真导。时机不到,取消有风险。 研究生淘汰和劝退 与同事谈到学生的退出机制。我说淘汰和劝退不合适做科研的研究生,实际上是做善事。被质问:你自己做善事吗?我语塞。反过来说,我们做的有些事情,现在看起来似乎是善事,长远看也不见得。很可能耽误了学生的前程,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又被质问:对不努力没有效率的学生,你是批评和还是劝退呢?你为什么能批评和劝退呢?我的观点是:师生在一起,不应该是敌对关系。在一起,就应该是一段愉快的经历。师生双方都要努力去营造这种和谐关系的环境,学生需要思考一下导师的难处和对学生的期望,导师也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希望。成年人,应该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网络和信息 信息时代,获得信息方便快捷,不需要动脑、动腿。可能的后果是,坐在电脑前的时间增加,身体和视力会受损,更重要的可能会使大脑轻松下来,压力减缓。没有了刺激,没有了新鲜感,就难以兴奋起来。没有了刺激,细胞活力减弱,老化速度可能会加速。研究生需要的是多思考,多刺激,适当经受压力是有益的。离开电脑,抛开文献,去静思,去升华,值得提倡。 网上信息,八卦多,娱乐性强。不要让电脑把自己世俗化,把自己变得轻浮和浅薄。学者需要高雅,需要沉稳,需要积淀。思考后的积淀,才有味道,才值得日后去回味。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147 次阅读|18 个评论
长沙之行,点滴随感
热度 2 Fangjinqin 2013-6-18 09:41
长沙之行,点滴随感 昨天CCTV-1报道,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中国「天河2号」的超级计算机,跑出了30.65PFlops的惊人纪录,比当今世界上最快的那台还要快上 74%!国际TOP500组织在6月17日公布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国“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也是中国超级计算机时隔两年半之后重返世界之巅。 2013 、6、7 - 6、9期间,我正好有机会来到国防科大,当时有老师已经告诉我, 今年500强排行榜上“天河二号”名列世界第一,令人振奋。为此次长沙之行增添喜气, 令我难忘的回味。 7 号那天,北京天公不作美,罕见的雷雨天气,飞机不能起飞。我此行的主要任务是8日上午主持国防科大的一个博士生论文答辩,我在北京南苑机场焦急等待了大半天后,为了不耽误次日上午9点开始的学生答辩,我下午不得不改称Z17火车去长沙,次日7点半到达。 回想 46年前,正是“文革”时期,我已经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几年了,1968年奉命南下广州等地进行专案“外调”,曾经路过长沙下车,转车去毛泽东故居 韶山村 参观,对于毛泽东的著名的《沁园春·长沙》词里“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直非常向往,但是当时并没有去参观。可惜这次也是那么匆匆,没能去大饱眼福。弥补了不足是,周六夜晚小徐及其老师带我去夜观橘子洲头及其美丽的湘江焰花,颇有一番情趣和特色。 这个博士生论文答辩的课题与以激光为研究对象的复杂系统的协同学特性研究,这是我在八、九十年代关注的一个复杂系统的重要课题。我对于这篇博士论文有一段以下评述: “这篇论文结合重大工程应用需求,把理论与实验紧密联系,具体落实了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 “理工渗透,落实到工”的战略目标和殷切期望。全文系统、全面、准确地综述了该激光领域的国内外理论与实验方面的进展,不仅把握了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而且分析透切,洞悉症结,独具见解。该论文创造性地深入研究了一种新型自组织反馈光纤环形激光器,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理论研究均具特色,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首先从实验研究激光器的非稳定性入手,在充分把握了激光器系统的非稳定特性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了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复杂物理过程,拓广了复杂系统的自组织反馈机制的协同学原理,进而提出了该激光器的稳定控制的有效方法。我完全认同论文中系统总结的三项主要工作和四点创新性。整篇论文耳目一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笔流畅,学风严谨。实验证据确凿,理论模型合理,方程推导正确,四个创新明显,成果丰硕突出,具有应用潜力。……” 我一直对博士论文的评审很严格,不轻易给予优秀评分,这让有的同行感到有点“吝惜”。但是,我这次根本不认识学生和他的老师,完全根据论文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也是我历来评阅博士论文中评分最高之一。经过二个多小时的答辩,学生回答了10来个问题,获得了五位评委的一致看法,认为这是一篇优秀博士论文,并建议推荐参加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只是一个人科学人生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 我国培养博士的水平如何?这是一个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对此众说纷纭。总体上比不上国外,原因很多,包括博士制度、学校导师水平、生源质量、工作条件(尤其实验条件差距)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对于我国培养的博士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像这次通过的博士,堪可与“洋博士”媲美,国防科大诸如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是世界一流的,他们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我所知,欧洲大学对于博士没有理论课程成绩要求,只看最后博士论文,往往要4-6年完成博士论文。而在美国对博士学位获得者,都要求必须通过若干理论课程成绩和博士论文. 80年代我在美国德州大学物理系访问时,有一个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告诉我,老外导师并没有什么指导,只是在修改博士论文时有所帮助。我还知道有人拿自己在美国访问时发表的一些论文集成大论文,有门路者跑到欧洲某国家去答辩申请博士资格,其实这也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走捷径”办法,有人以此沾沾自喜,我并不看好,因为也是一种“走后门”行为。因此,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比较,不能简单下结论。 迄今,我国人才流失国外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比如,我有一位同乡,他的3个子女取得了博或硕后都移民美国工作,连他自己退休了也一起移民过去了。他告诉我,每年春节他俩兄弟的各家子弟一起聚会人数高达30多人。看!这就是我国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这次在与博士生的实际接触中,我发觉,他有科研的灵性和感悟,有兴趣和好奇心,有抱负和追求,也有拼搏精神,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 对于学生来说,获得博士学位,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他科学人生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 对于这样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应该给予重视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坚信:随着我国国力不断提升,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培养出21世纪世界杰出的大批科技英才。我们多么寄厚望于我国大有作为的年轻一代啊。 8 日下午,我应理学院邀请作了一个学术讲座:《漫谈大数据时代“网络科学与工程”面临的挑战》,这是学校多个学院联合的一次学术沙龙活动。4月份曾经在北京我与交叉项目组当中不少人讨论过有关网络科学的重要课题。今天报告会上来一些与我多年认识的学术朋友,感到格外亲切。这次讲座是“漫谈”性质,内容广泛,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大数据下原子能科技、国防科技、“网络的网络(NON)”、空间网络和网络中心战等相关网络课题。其中, 对于NON我提出五个方面的挑战与思考: 一,如何收集、挖掘和处理“网络的网络”所具有的“诸多”特性的大数据,并能够实现完全开放使用。二,基于大数据,探索和建立NON的统一理论体系及其应用,是今后网络科学的一个崭新研究方向,这是NON最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必将开启网络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里程。三,基于实际大数据,需要引入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需要提出对NON进行整体性能评估和刻画的新指标,如层次之间能量差、功能差、流量差、交叉度等,进一步对NON的大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处理和计算。四,探讨NON的鲁棒性、脆弱性、级联效应、抗毁度等若干课题和难点。五,探索NON动力学涌现现象,包括完全同步和广义同步及其相关机制, NON的可控性、能观性及其控制方法。报告过程与大 家互动讨论,时间长达2个多小时,用他们话说: “ 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时间为我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 论断入木三分,言辞肯切,发人深省。 其实,收获是双赢的,我也与他们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启发。 此外,我还与他们交换了《2014年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十周年筹备的设想,各方很支持,具体事宜需要各方进一步商量。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0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末碎语
热度 5 Julia87 2012-1-21 14:43
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够“科学”,思维不够 logical 。翻阅以前写下的文字,多有无病呻吟之嫌,恨自己没有条理清晰,论证严密,不夹杂任何感情因素,就事论事、科学严谨的发表自己观点的本领。我努力的摒弃大段大段意境渲染的描写和个人感慨的发泄,却发现自己竟失去了文字表达的能力,一下子文思枯竭了!悲哀! 这两天上课的人明显减少了,有些同学已经按耐不住回家的欲望,提前溜走了,昨晚有些同学竟然拉着行李箱去上课,一下课就火车、高铁、飞机的“狂奔”家里过幸福美好生活了。还是我比较淡定哈,在学校里多悠哉了一天,然后才晃晃悠悠地往家赶。 北京的大街小巷已经颇有浓浓的年味了,单看那些拎着大包小包购置年货的人流就足以让你有回家的冲动。就像家里过年时打扫卫生一样,公交车站的广告牌都被师傅们全部擦洗了一遍,透过车窗,看着整条路上的路灯都间隔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和中国结,心里感觉暖暖的,一种家的感觉,这个家就是“中国”。 作为炎黄子孙,不管生活在地球的哪个地方,我们都希望中国越来越好,我觉得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归属感。尽管我也常抱怨中国的环境多么糟糕,什么地沟油黑心棉,还有食品安全,老人摔倒不敢扶,孩子被撞不敢救,还有频频发生的打人事件,想想就心痛,但是我还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一直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会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已经连续好几天了,橘黄色的太阳像个皮球百无聊赖的挂在灰蒙蒙的天空,一想到那个 PM2.5 我就肝儿疼!当我们呼吸着这肮脏的空气,忙忙碌碌地准备过年时,心里难道不会有些失落吗? 新的一年就要到了,我们总会给自己很多希望。 Yes,hopeisagoodthing,maybethebestofthings. 希望自己新的一年健康、快乐,然后一步一步的去实现我的梦想。 Withmytalentsandwill,Icanrealizeallmydreamsstepbystep! 愿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新的一年健康幸福!祝福各位博友新的一年幸福安康!希望中国越来越好! P.S. 今天终于看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气派的新主楼和颇具欧式风格的航空馆,音乐厅在蓝天白云下遥相呼应,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体育馆前的广场显的空旷而安静,一切都那么的明媚和安详。 IamHAPPY!
个人分类: 生命思考|2144 次阅读|7 个评论
七律•四十有感
热度 19 刘玉平 2011-10-25 22:31
七律•四十有感
七律·四十有感 ——野外考察中度过四十岁生日,随感以志。 沃野斑斓风爽朗,锤音劲脆路蜿蜒。 寻来宝藏磐生玉,踏遍青山地接天。 愿做求真深彻事,休为取巧浅浮篇。 重阳节气秋光好,不惑人生四十年。 * “地接天”原为“苦变甜”,虽更达意、但不合韵。 山花烂漫——2011-10-11 因地制宜的生态养殖:原鸡——2011-10-11 青山夕照——2011-10-11 踏遍青山地接天——2011-10-12 红月亮——2011-10-12 明月伴归途——2011-10-12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5676 次阅读|31 个评论
研究生答辩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1-5-16 22:53
5月14日下午,我有1个博士研究生,1个硕士研究生,1个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在动物研究所进行论文答辩。原计划选择C101作为答辩会场,可以让答辩委员和研究生有个宽敞的环境,享受答辩的过程。结果小小的会议室,一下去了60余人。我在所里这么多年,很少见到这么多人对研究生论文答辩这么感兴趣。估计这几个学生的选题围绕分子系统学,开展了一定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因而吸引了思路活跃的学子。 这次答辩我最后还是有几点想法,简要列出如下 - 1)研究所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地方,我还是希望来组里的学生,利用有限但难得的平台,逐步培养对学科的兴趣,至少了解研究的过程,争取能够享受这个过程; 2)导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导师可能涉足的领域宽些,某些领域研究得深些;研究生则可能在自己专门的领域看得文献要多,获得的研究数据要多; 3)研究工作贵在坚持: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特定方向的研究。经过和导师反复研讨后的方案,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需要一起努力,持之以恒; 4)研究生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导师提出的方案,有一定的数据、一定的创新性,学位论文一般可以过委员会。但是如果研究生能够在导师方案的基础上,突破一下,则很可能产生学术论文。 5)研究工作可以考虑一定的交叉成份:不同学科的发展角度、理念、方法不同。适当的交叉,可能提供新的思路。我一般建议研究生首先在一个方向坚持做一段时间,然后考虑引入不同但可能促进已有方向的工作。 再次祝贺罗阿蓉、李文甫、宋奇通过论文答辩。我也感谢他们在我实验室期间的辛勤工作。祝愿他们在以后的研究或工作中一切顺利。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5476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感20110502
han5 2011-5-4 22:20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五一”假期没有多少兴奋、也没有多少期待,恍惚着就这样过了。 “五一”假期一过,也基本意味着今天又将要结束一半的时间了。近半年来,我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呢?细细回想,令人悲哀的是竟然想不出半点值得拿出来的,哎...... “五一”过后,这处境、这心态必须要加以改进了。之前一直在抱怨、埋怨,可是有有济于世么?再怎么折腾,如果没有资质和实力的累积,还不是徒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表现、这样的心态还可能令人生烦,所以应该把一切抱怨、埋怨埋在心底,把美好的、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去迎接每一天。 可能,此时此地并不是你所想要、想留的,但是,现在又能去哪呢?在一切还未知、不确定前,先安心好好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认真完成每一个任务,同时也不要忘了好好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当机会降临时才能成功的抓住、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未来不可预知,珍惜现在,立足现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加油! 2011年5月2日 于郴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年企望
wangbaohua 2011-2-15 09:02
随着人才引进、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国家现在是越来越重视科研了,但是科研环境、考核机制、管理举措等还需抓紧完善为妥,希望2011年有个新发展、新突破!
个人分类: 随感|7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务中心对面的那些事儿
han5 2010-11-14 18:49
来这里一段时间了,政务中心对面是我每天都去的区域,去那干什么呢,比如吃饭、上网、看美女、瞎扯淡,等等。呵呵,现在就说几件事儿。 一、欣赏政务中心的美女 话说刚来这里的时候看到那边饭店有很多人在吃饭,而我呢,上午也要找地方吃饭的啊。于是,好奇地我屁颠屁颠地去那边吃饭了,而这一去上午就基本在那边吃饭了。对我而言,不是那里的饭菜很适合我的胃口,而是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刚好是政务中心下班的时候,政务中心向来以美女如云而闻名,我不晓得为什么政务中心怎么这么多MM。这时从餐馆望过去,哇哦,美女们一个个从阶梯走下来,大饱眼福啊,哈哈O(_)O~。因为关注政务中心的MM了,所以对餐馆倒没有太大的印象。某天,我扫视了下餐馆,猛然发现其中的一个服务员长得像傻 根王宝强,更不可理喻的是是个女的,oh,my lady Gaga。 二、网吧情结 之于网吧,我很久很久没有去过了。但是刚来时我暂住的地方上不了网,没有网络的日子心好像刀割一样难受。于是在别人指引下我去了一个网吧上网。我不喜欢玩游戏,上网也就是看看新闻、邮件,聊聊天啥的。无所事事时,我发觉一个MM着看着很顺眼,当然我不是说说她美如天仙啦,只是看着舒服吧,O(_)O哈哈~。然后一问才知道是这个网吧的网管,啊哦,于是此后我便时不时地往这网吧跑了,而且经常坐在靠近柜台的位置,目的很明确了,就是想多看她几眼嘛。 三、捉弄老板娘 某天,我上网上到了晚上8点,还没有吃饭。于是跑到经常去餐馆去吃饭。此时还有另外一个小伙子在吃。坐这那等菜时,我低头玩弄着手机。突然那小伙子说了一句:老板娘,一碗多少钱啊?,我承认我不纯洁,我听成一晚多少钱了,嘿嘿,然后我想捉弄一下下。老板娘答道:一碗十块钱。我低头说了句这么便宜啊。老板娘又说是的啊,我是最便宜的,如果几个一起要的话,我可以一起做,节省不少时间呢,我弱弱的说一起做,您吃得消么?,老板娘显然想不到我在说歪话,道你看我这身材,小菜一碟嘛。我。。。。。。。本来想坐在那吃的,后来直接打包带回去吃了,要不然看着老板娘, 我真得忍不住要笑出来了。 四、街头手机商 从政务中心那边过来,经常有人神秘地从兜里掏出手机,问道要手机么?,而此时多半可以看到离站的公交车,明显看出是刚从公交车上那个倒霉蛋那偷来的。思维的街头手机商只不过是惯偷罢了。 五、禁摩的 话说目前正在加大对交通的管制力度,于是以前很风行的摩的,现在要禁止了。于是在政务中心旁边的大道十字路口,就可以看到站了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如交警、城管、协警,甚至还有记者。工作人员是有很多了,但是他们在干嘛呢,大多在聊天呗,天南地北,能扯多远就扯多远。而我们可爱的摩的司机呢,正不紧不慢地从政务中心旁边溜过,还不时地问道要去哪,坐么?。禁摩的之路,可想而知,任重而道远啊。 2010年11月14日 于郴州
个人分类: 文艺分队|1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病后随感
han5 2010-11-14 10:27
吃了几片阿司匹林片,发烧和头痛有了明显的缓解。头脑清醒了,突然觉得要用一下脑子,看脑子烧坏了没。于是就想到要写点什么,想到这,我的心不安起来。回想以前大学早期经常写些小文章,读研早期也经常在网络上写些啥的,而现在呢,突然发觉脑袋空空的,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也不知道从何着手,难道文艺细胞老化凋亡了? 深思中...... 突然我莫名的高兴起来,因为我找到可写的东西,有话可说了。 手放在键盘上,接下来要写的东西却让我的心十分沉重。话说我毕业也快半年了,然而我现在仍然在漂泊,没有固定的工作。这个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我不喜欢。于是当别人挤破头皮去争取的岗位,我却在要我签约时离开了。有时我很犹豫,什么样的岗位是适合自己,什么岗位是最佳的,又我要的是什么样的岗位和条件呢?我无法给自己明确的答案,这与我对自己没有很好的人生规划有关,稀里糊涂地的一路走来,到头来难道要稀里糊涂的走回去?我害怕自己把自己前途和希望给耽误了。于是,最近我一直心情很沉重,很郁闷、很烦躁,但是我却一直无法解开沉重的心结。 回来郴州,我的家乡,本想自己可以舒坦地在这生活,然而现实却告诉我,我已经不适应郴州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更多的时候我甚至讨厌郴州。在这里,我很难看到我想要的氛围,也很难看到发展的前景。在这里只会步步接近平庸,最后沦落为了养老而过日子,这不是我想看到的,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做点事,不管大小,至少不要让自己的人生过于平庸,也要有精彩点。 于是我内心挣扎着,也期待着。安于现状只会步入平庸,再次想起这句话,我泪流满面。平庸的我要不想安于现状唯一的出路就是更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拓展思维、广结人缘......,想到这我的心稍微好了些,期盼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够有所用,期盼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同时也期盼自己人生或多或少有点希望、有亮点。 2010年11月13日 于郴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谈(mirror)
liwei999 2010-10-17 00:57
立委按:为什么要收藏镜先生这种即兴式的散而又散的随谈?这么说吧,如果是你我的随谈口水,随风消散也罢。镜子的随谈却有收藏的价值。立委对镜子的随谈就是11个字:从心所欲,信口开河 -- 不逾矩。《鲁迅日记》是流水帐的极限,连撒泡尿洗个脚也照录下来,一样有价值,因为鲁迅是什么人?圣人。镜子是不是圣人可以存疑,但是镜先生的哲人宽边帽,是脱不掉的。哲人的随谈,星星点点,闪烁的是哲理的光芒。当然,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感悟。 李的文章里,涉及到具体研究工作的文字, (51105)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7 08:37AM 不可全信。因为他们不具备可以自己判断的能力。但是对文科里的科学的考证,还是有意义的,也是理科人缺乏的东西。 反过来,方对中医的判断,也可以构成几分道理。但是,对中医的其它侧面的理解就显得不足了。 对信的问题,不讨论、不干涉是个合理的态度。《科学成就健康》固然不错,但是科学不能够解决人的生死问题。性的问题,根基上也是个生死的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观点的不同。如果看中医的观点只有一个科学的话, (51122)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7 09:09AM 方的言论不为大谬。但对这段话有保留意见。 引用: 古希腊有一个医生叫希波克拉底,西方的医学之父。也是类似于医圣一样的,如果今天有人说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知识基本上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任何一位医学院毕业的毕业生,没有人大惊小怪。 这样来说事儿,就很让人大惊小怪了。 医疗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职业,其医学知识的正确错误与否从来就都不是问题。认为有问题的思路都是没有时间概念,都是属于典型的文科思维。打个比方就是:厕所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设施,其设计的正确与错误从来就不是个问题。一个时期、一个地区都有其固有的厕所状态。当然这里是讲宏观。一个家庭内的厕所设计,状态都确定了,也就有正确与错误的概念了。所谓的科学,不过是如此。 归纳起来就是:反科学派的大论、概括都不错,但是不能追究细节。科学派的具体的细节都不错,但是这些细节堆砌起来的结论往往是不着调。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同理,信教和传教也是两个事儿。 (5112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7 09:19AM 问题是,对于信教人而言,两者是重合的。学术上的名称叫简并。 而东方特色的中庸,就是馄饨的什么都信一点儿的混合状态。洋人看来,就是什么都不信的可怕的状态。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有训斥的,也要有开导的。 (5153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7 11:33AM 首先意识比较乱的用法很成问题,遭训斥也是应该的。 引用: 1、人类社会初期, 云云的,都是老生常谈了。 引用: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原始部落中使用的词汇量相当大, 是不可信的。要讲,就不要讲原始人。而是要讲今天类人猿的研究结果。比如黑猩猩的语法认识,单词认识,数字认识等等的。 第二就免了。 对于 引用: 3、哲学上的争论,最终都归结为逻辑和定义 的理解,可以给个反例。量子论的争论,不过百年,在今天都搞得比较清楚了。试给出其中的逻辑和定义来。 对于几个疑惑问题,还是不答为好。至于是争取融汇贯通较好,还是专研某一针尖,务求深入为佳?请理解几个基本常识: 1)材料本身的条件--盖楼的材料强度、被加工对象的性质等等的。 2)尖和宽的形状比极限。专业上叫做深孔加工技术。1毫米的孔径打几十毫米深就很困难。到了微米级的孔径,深度大约也就几个微米了。 3)决定孔径和深度比的,是加工技术。而不是要深还是要宽的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这位霄云相当年轻么。 (9715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ly 12, 2007 03:48PM 因为作者本人讲插过队,至少日历年龄也要有50岁了。但是依然能如此绿色、如此天真只能是佩服了。 一套净化池设备的成本,在国外大约是3千刀的样子。加施工等,价钱翻倍。对于农民的住宅,他们肯出3千刀的价钱不肯?这是个实际的问题。这与沼气池子的道理是一样的。 再有比较事物,要有个时间轴的概念。不能用自己生存的这段时间尺度去谈文化和历史。不过看在作者好象是位女士的面上,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也就不必批判了。 少年时代的体验很重要。当年暑假到乡下去,曾天真地问过贫下中农为什么不学大寨?贫下中农的回答:因为没有钱。学大寨是要有钱的。同样,修厕所也是要用钱的。 什么叫做正规的训练?镜某的定义是在洋人那里读本科。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问题发生在经济分析只用实数、不用复数上。 (5269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9, 2007 07:09PM 分析金融要用复数。这一点,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们尚未认识。好比是只知道直流而不知道交流。有了交流的经济理论,才是得到了正宗。交换理论不用交流,八字就不对。 交流的精髓是复数--复变函数。看不出什么漏洞,是因为那是个奇点。绕一圈就出一个结果。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满犀利么。的确, (59805)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22, 2007 06:23PM 漂亮不是镜子就能照出来的,不漂亮才是镜子能照出来的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非也。这是深入观察后得到诊断结论。 (59816)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22, 2007 07:21PM 如果是讲心声,就是感觉这个世界上忽悠科学的与忽悠其它货色的人也都差不多。都是要把自己信服的一套推销,灌输到别人的脑子里。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老鹿的好吃的定义是个切点。 (62054)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03, 2007 03:24AM 作为辅助的观点,烧稻草煮的饭好吃的理由有二。1)燃料原配。2)大米新鲜。 粮食不好吃的重要原因是城里人多是吃仓库的陈粮。镜某少时曾问过农民,为啥不吃嫩玉米。被告之不经吃。当被告知一天十个工分只值1毛钱时,受到的冲击是空前的。因为那时从城里到乡下的火车票是10块。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小白,阿扁那叫透露了,在起诉书中叫披露了。 (49418)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18, 2007 08:39PM 不留神、不经意的,才是泄露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能的内部结构。 (53031)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30, 2007 09:27PM 一个能字,可以有很多结构。洋人学汉语时,常常要头疼这个能还有会。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回的量词用法中有文章。数字本身反而没有彩了。 (59928)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23, 2007 06:32AM 回有四种写法。其中之一是门中有个巳。巳又是什么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夏夜随想:200万、足球、车和花
wangdh 2010-7-1 12:11
夏夜随想:200万、足球、车和花 (王德华) 北京夏日的晚上,房子里有点闷热。闷热,人的头脑容易昏懵。 博客点击 200 万 突然发现科学网公告栏里有一句祝贺的话,方知俺的博客点击过 200 万了。虽然没有一丝凉爽的感觉,倒是也微微感觉还算是一个成绩吧。基本信息( 2010 年 6 月 30 日 )为: 博客总排行: 8 ;点击: 2009926 平均点击排行:13, 平均:2721 评论数:8529 看来科学网和科学网博客的确还需要大力宣传,从我的成绩 就可以知道要建成全球华人科学社区的路还有多长。 自有了博客后,生活真的丰富了很多,思考了很多,码字了很多,交友很多,收获很多,耗时很多,熬夜很多。 想写点感言,5分钟愣神,楞没有想出一个框架来。没有感,就没有言。这次200万感言就免了。此时最不能忘最需要说的是:谢谢科学网,谢谢各位博友。抱拳致谢:谢谢了啊。 足球 今夜无球。八强已经产生。 球场上无疑是看实力。假球、黑哨、黑球总是上不了国际舞台的。阿根廷、巴西、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就是亚洲的日本、韩国,甚至朝鲜,都是有两脚的。是骡子是马,总要到国际舞台上溜溜才是。诺大的中国, 13 亿张嘴,到了一提国足就让人反胃、就想骂娘的程度,为什么呢?听说中国足协相关领导被抓了,是吗?看凤凰卫视曾子墨出演的黑球真相,看得是目瞪口呆。知道黑,可没有想到那么黑。就那样的环境,还想冲出亚洲?那根本不是玩球,在玩黑、玩狠、玩权、玩利,都是 TMD 上不了台面的勾当。 冬季的南非,屏幕上似乎看不出怎么冷。看女球迷们那种热劲就体会到了。球场上每个球员都是汗水淋漓,汗水泪水有时候也实在是分不清。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足球场上弹的都可都是男儿的泪,哗哗的。不懂足球的我,坐在屏幕前,一会儿思绪就飞了,但还是时不时被感动着:被朝鲜队员的泪水感动过,被日本队集体携手下跪、祈求上天的恩赐的场面感动过,被绿茵场上各国门将的勇猛感动过,被一次次集体的那种团结、协作的力量感动过 国际赛场上,比的是真本事,赛的是精神,晾的是风貌。文化的多样,表现的多样,反应的多样,民族的多样,各种各样的多样在没有虚假的气氛下,在充满一种真的气氛下,就这样散发着无比诱人的气息。我们实在是讨厌透了现实中的假大空,可那是多少人的饭碗。 《参考消息》上有篇文章说,中国球迷在尴尬中感受激情。尽管我们亲爱的祖国没有机会在世界杯上晾晾,据说观看世界杯的人数还是创了世界第一。文章竟然认为,中国之所以缺少世界级的足球天才,可能是基因决定的,还说这是北大的一位学生接受采访时说的。亚洲人通常缺少踢足球的DNA。跟非洲人和西方人比,我们太弱了。【6月30日参考消息, 世界杯专版。雅虎网站6月26日文章:中国为足球而疯狂】。这个结论是大错特错的,我们坚决不同意。怎么能这么践踏自己呢。这明显是给国足找理由嘛。不谈球了。 阿伯丁那一幕 2007 年在英国苏格兰的港口城市阿伯丁。一日一家三口在海边溜达,见到带着不同颜色围巾和帽子的众人像一个方向涌去,路上多了不少警察。经询问知有球赛。随后,爬上海边左边的那个山坡,对面坡下是足球场,那里群情激昂,热血沸腾。下午时分,散场,又是人海涌动。 我们一家也随着人群向市里行进。在过一个路口的时候,看到丫字路口对面的道路上,车辆在这里汇聚后拥挤不堪。正琢磨着怎么能在车流中穿过去,这时来了一辆救护车,警笛声呼叫着,一个让你不由得张开嘴而无法合上的场面出现了:只见对面拥挤不堪的道路上,每辆车都齐刷刷地开始闪向路边,那场面恰似从中间打开一个扇面,车辆从后向前依次齐刷刷靠向两边,一条毫无阻拦的道路即刻突现在救护车的前面。看周围,没有人指挥,没有人喊叫。我当时真的惊呆了,儿子连连喊老爸你看见了吗?哇塞,太不可思议了!,当家的说刚才忘了录像了,太精彩了,跟看电影一样。 是啊,太神奇了。只要看到足球,听到救护车的呼叫,那个神奇的场面就会出现在眼前。什么是素质?那就算是素质了吧。 花 有首歌叫《绿叶对根的情谊》,是毛阿敏唱的,很好听,曾经很喜欢听。 绿叶很重要,根也很重要。绿叶的旺盛需要根的营养供应。最耀眼的应该是花。花, Flower, 这实在是个好词,明的暗的都代表的是一种美,一种状态,一种似乎不会持久的状态。 很有哲理的那句话是:红花需要绿叶扶。不说根的作用了。 还有那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这里包含园丁们的汗水啊。 春天的牡丹,夏日的荷花,秋天的菊花,严冬的梅花,各有风采,各领风骚,但只有牡丹在春天里与百花争艳,这就是本钱、资质,也叫核心竞争力。花,如果有什么想法的话,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开放,也要在合适的地方开放。大自然中没有多少花是有想法的,所以都是静悄悄地开放。 (王德华 2010.6.30 晚)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083 次阅读|9 个评论
在力学所为李佩老师召集的科普讲座做报告(随感)
蒋高明 2009-11-24 00:02
蒋高明 应李佩老师邀请,11月20下午在中科院力学所,为中科院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们做报告《农村环保与有机农业》。 这是笔者第五次在李老师召见的讲座上做报告了。除第一次在中科大厦外,其余几次都在力学所。 李佩先生是已故著名物理学家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也曾是笔者在研究生院的英文老师。对于她的邀请,只要时间安排得开,我是每场必到的。 因4:30还要到机场,我提前了一个小时到了会场,带好了行李,便于讲完就走。想不到,李老师比我还早到了。这样我就有更从容的时间与老师聊天。 学界对有威望的人士以先生称呼,奇怪的是对于女士亦然。如毛泽东就称呼宋庆龄为先生。对于这样的称呼,始终不能理解,怎么女士成功了,就变性了呢?李佩老师在科学院和学生中的威望肯定是能够称先生的,但我宁愿称她为老师才感觉更亲近些。 李老师是看到我在《科学时报》上的文章《和谐型有机农业大有作为》,邀请我再次为老专家们做报告的。我在《科学时报》辟有专栏,她好像是每期必看,可见李老师是《科学时报》的忠实读者。在这一点上,笔者显然做不到。即使报社寄来的有笔者文章的报纸,我也很少将文章读完。人生忙碌到连看报纸的时间也被挤掉了,不知我们这样的人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最近,李老师忙了近半个月的钱学森先生的后事。郭家与钱家是世交了,作为热心人,钱老去世这样的大事李老师显然需要出面张罗的。忙完这档子事后,李老师就来确认我来做报告的事(约讲座是在钱老去世前),通过三四次电话。一个93高龄的老人,还这么热衷公益事业,这样的精神令我辈肃然起敬。 每次讲座后,李老师给我的礼物就是书。上几次的书,记得有关于中关村13楼(二弹一星专家特楼)专家往事的,有聂力(聂荣臻之女)将军写的聂荣臻回忆录,等等。这样的故事,今后的人越来越不知道了,李老师无不担忧地说。 这次收获的书是虞浩、黄延复写的《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复旦大学出版社)。李老师送我这门书,还是要我多了解一下曾经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对于叶企孙,以前仅听说过名字(还是带草字头的),详细的事迹了解太少(看书才知道,叶竟是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李政道的老师辈)。需要认真补课了。在老师面前,还不敢显出不懂,假装虚心请教,又聊出一些名人的逸事来。 这次聊到了林家翘。才知道,林、郭、钱都是冯.卡门的学生。林家翘是在清华园里住小洋楼的专家,有这样待遇的还有杨振宁。除了上面几位,钱伟长也是卡门的学生。 但我竟然不知道林,又一个非常惭愧,更惭愧的是竟然不会写翘字了。李老师说一个尧舜的尧字,旁边一个羽毛的羽字,可我又写不出尧舜的尧字来了。更加脸红。 平时敲电脑太多了,字都不会写了。不仅毛笔字不会写了,连普通字也会退化到不会写了。这是计算机发明后对中文的一个挑战吧。 李老师写给我看。原来是个连翘的翘字。不知到林家为什么要翘呢? 共和国建国之初,曾经出现了一些星辰般的人物。吴有训、梅贻琦、翁文灏、顾毓琇、赵忠尧、萨本栋、李书华、竺可桢、饶毓泰、周培源、吴大猷、黄子清、熊庆来、杨式武、严济慈、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王竹溪、钱三强、程开甲、彭恒武、王大珩、钱伟长、秦馨茭、戴振铎、朱光亚等一大批科学家或学者群体,是真正的科技精英。而今的小姑娘会唱几嗓子歌,也要捧为星,星这个头衔实在是贬值太快了。 力学所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顺手拍下了他们的院士墙以及郭老的雕像,随这篇小文发表。不得不对这个力学所的实力刮目相看。 报告会后竟然是十分热烈的讨论,还有许多人来copy课件。李老师只好打断讨论,我才能在4:30准时去机场。 (2009年11月20日作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4日修改并发于印度Jadhpur) 图1 郭永怀先生的塑像是力学所唯一一座塑像 图2 力学所的院士墙,在这面墙上,钱老屈居第三 图3 郭永怀和钱学森,他们是师兄弟,钱回国时,郭去了康奈尔 图4 院士墙的另一面,力学所的院士太多了,新增加的只好到另外一面墙上被展示 图5 物理学界的名人墙,能上这面墙的没有中国人了 图6 卡门的照片,他带出了钱学森、郭永怀、林家翘、钱伟长等著名中国科学家(这里的排名时,钱在前面了) 图7 笔者做报告的小海报张贴在力学所的海报栏上。相对人家的学问,我仅是一个看客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736 次阅读|1 个评论
随感三条
grandgrand 2009-11-21 12:22
1、不要找理由,你没有任何理由找理由; 2、不要以无知为悲为耻,亦不要以无知为荣为耀;只有不断地学习、观察、思考,才能走出无知,完善自己; 3、避免平庸,避免夸夸其谈,对平庸置之不理,坚持自己的方式。
个人分类: 杂感随笔|2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突然,她的眼里涌出了泪花
wangdh 2009-10-26 21:55
突然,她的眼里涌出了泪花 (王德华) 今天下午有一青年学者来访,风尘仆仆,给我带来了礼物,给我带来了谢意。本没有任何值得感谢的,相识本来就是一种缘分。 她, 70 后,博士毕业几年了,也有了一个基金,近几年发表了几篇很不错的论文。在地方院校里面,一个人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没有稳定的团队,没有固定的帮手,这几年工作得很累。渐渐地多了些迷茫:将来怎么发展?未来怎么规划? 她陈述着这几年来的工作和遇到的困难,我不时回应着。她说道 80 后上来了,心里很着急,跟他们是拼不过的。我说:不要跟后一代拼,也不要跟前一代比,要跟自己拼,至多跟同辈人比比。媒体上说 70 后被遗弃了,那是胡说。前后两代都不会给你们造成很大的威胁,同辈人才是压力,自己是关键。每个人的起点、背景、环境、志向 等等都不同,如何可比?当然,现在引进的人才大多是 70 后,这些新引进的人才回来就是教授博导,估计会给你们心理上造成一些压力。 看得出,她,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对科研工作的执着。由于自己力量的孤单,而显得有些无奈和力不从心。她说,她就是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废掉自己的所学。 我说:你们这个年龄,什么事情都很难,但不能停下来,再累也要向前走。需要尽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这样你就会有个明确的发展目标,有了自己的学术圈子。科研需要圈子,需要学术交流,需要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年轻人忌讳每个领域都蜻蜓点水,天长日久,终不能站立起来,形不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学术圈内,还是没有人会注意到你。 既然喜欢科研,就要坚持下去。女性学者发展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一定要处理好家庭和业务的关系。在不影响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稳定的前提下,来发展自己的业务。如果为了业务,而影响了孩子和家庭,是不可取的。 很重要的一点:要经常与导师联系,经常求助于导师,千万不要忽视导师的帮助。我经常对我们的学生说:当你遇到困难时,要想到研究组,研究组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研究组的所有成员都会尽力帮助你。 也许这句话刺激了她的情感神经,亮晶晶的泪珠突然就在眼里打转转。停顿了许久,我也尽力岔着话题 看得出她心里的委屈和那颗需要安慰的心。 青年学者,尤其是刚毕业不久的博士(刚出站的博士后),事业的发展会遇到一个瓶颈。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是孤单的;在最需要人手的时候,也是孤单无援的;在创意最多的时候,也是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在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往往是最难获得资助的时候。很多的不协调,很多的不理解 . ,每个领域似乎都是这样过来的,社会好像就是这样子的。 要离开了,她说很开心,心里亮堂了许多。望着她离去的背影,衷心祝福她。一直在眼前飘浮的却是她那晶盈盈的泪花,那是国内土博士70后的眼泪。我毕业的学生中也有几个70后,也在艰难地奋斗着。也祝福我的学生。 (王德华 2009.10.25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0925 次阅读|31 个评论
由于你手中的权力我折下了腰
wangdh 2009-10-26 13:23
由于你手中的权力我折下了腰 为什么?没有骨头吗? 有骨头,不是很软,但也不是很硬。 生物学告诉我们:资源永远是有限的。这样就必然有竞争。 社会学告诉我们:权力就是资源。有了权力,就有了不公。 生物学还告诉我们:不能适应环境,只能被淘汰。自然规律,你怎么能抗拒? 权力、不公,那么得理直气壮,那么得合理合法。 生物学也告诉我们:食草动物别奢望吃肉,食肉动物不会靠吃草生存。 所以,为了我这个个体的生存,为了我家庭的存亡,为了我后代的安康,我在权力面前折下了腰。 我不会下跪,不会献媚,不会贿赂,不会 人家所需要的,尽管我想要尊严,但我不得不折下了腰。血在涌,气在翻,拳头紧握,嘴巴紧闭 为了那口饭,无奈折下了腰。为了那口饭,没有了尊严。 七尺汉子至于吗?不信你试试。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小样儿,就凭你那点根基,想掐死你还不容易?想灭了你,跟踩死一个苍蝇一样容易。常听说谁谁谁会为我们做主,可往往在这个时候,你的身后是悬崖,四面是大海。要么 . 要么 . 幻想着明天是光明的,明天是美好的,明天是灿烂的。如果不是心里有个明天,如果不是为了活到明天,如果不是 一旦心灰了,意冷了,绝望了,你的生命就到了尽头。你走了,家庭将会是一片阴冷,后代将会是一生的心痛,朋友将会是永久的悯怜。 所以,为了 ,为了 .. ,为了 .. ,我们要立志从明天开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好好活着,珍惜身边,平安就是福,是最大最大的福。 ( 说明: 面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无奈,呓语几句。可怜可敬的那些人,可歌可泣的那些事。写一个孤傲的人,以第一人称。)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2867 次阅读|33 个评论
还会有多少校长被抓?
wangdh 2009-10-24 13:26
还会有多少校长被抓? 越来越糊涂了,越来越明白了; 越来越气愤了,越来越超脱了; 越来越陌生了,越来越习惯了; 越来越有结论了,越来越不敢想了; 越来越敏感了,越来越麻木了。 你闭上眼睛,琢磨一下,是不是这个理? 教育,离教育越来越远了。 科研,离科研越来越远了。 教育,不再以育人为目的了。 科研,不再以甘坐冷板凳为传统了。 咱们的人才培养越来越多了,却越来越没有人才了。 咱们的论文越来越多了,优势学科发展却越来越难了。 书记校长们领导着广大师生,会奔向哪里? 书记校长们贪钱,广大学生们会继承什么? 书记校长们学术不端,广大学生会学习什么? 近年校长书记们频频落马,各种怪相频频曝光,社会怎么看?你怎么看? 很早就听过关于主席台和前三排的民谚。 国家强大了,院墙很厚实了,可院子里面怎么样呢? 《建国大业》里,蒋氏父子交谈(反腐):反吧,亡党;不反吧,亡国。不知导演是否也想表达点什么? 俺打死也不会相信,国家高层领导不了解这些年大学领导们的这些情况。那么,到底怎么了?咱们的校长书记们不是党组织严格考查后直接任命的吗?那么,您任命的,是不是该负点责任?那么又是谁监督的?副校长出事,校长不知道;校长出事,书记不知道,真的吗?咱们的体制不会越来越 了吧?难道 XX 负责制,就产生这种结果吗? XX 是集体,还是个人? 深夜乱写。还是早点休息吧。 天凉好个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风扫落叶,无情还是有情? (王德华 2009.10.15 )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2298 次阅读|22 个评论
信念,一直是生活的支柱
wangdh 2009-8-24 21:20
信念,一直是生活的支柱 (王德华) 我们小时候,社会上特别提倡理想。学校里老师会教育你从小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那个时候,小伙伴们的理想都是不同的,有志愿当老师的,有志愿当革命战士的,有志愿当工程师的,有志愿当科学家的。课本里也充满了英雄人物:刘胡兰、刘文学、王杰、欧阳海、邱少云、董存瑞、黄继光、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 小人书里也是英雄事迹。那是个崇拜英雄的时代。 父母亲没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点文化,能认识报纸上的字,会识数,别当文盲。在靠推荐上中学、推荐上大学的时代,像我们家庭出身是中农的孩子,能够被允许有机会上小学已经很满足了。父母是不指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机会被推荐上的。那个时候,脑海里对于这些特权也是没有感觉的,很认命,也羡慕人家的好成分,家庭背景好。当时的信念很明确,也很模糊。课本上学到了一些很大的信念: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打到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 社会主义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要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那个时候,我们每天也快乐地生活着,坚持着我们的这些今天看来有些虚的伟大信念。 1976 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中国历史的车轮开始调整方向。 1977 年,农村的孩子也知道可以考大学了。从来不敢做的梦,在课堂上老师们开始在教我们怎么做梦了,尽管老师也不自信。 1979 年,进了县中学读书。在邻村上了一年高(联)中后,高中被废除了。有机会进了乡里选拔组织的升中专重点补习班。补习一年后,县第一中学开始全县范围内招生。幸运之神降临,到县城里读书,就开始有了具体的梦:考大学。在高中阶段,坚信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考上大学。要想跳出龙门,改变命运,就必须要考上大学。 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自己的长大,信念在脑海里逐渐清晰和强化。 坚信社会总是有公平的。 坚信人间自有公道。 坚信凡是领导就会喜欢埋头干活的人,尤其喜欢埋头干活而没有野心的人。 坚信成绩好,就有读研究生的机会。 坚信读研究生后的命运要比不读好。 坚信勤奋读书,认真工作,就会有成绩。 坚信老师喜欢勤奋努力的学生。 坚信成绩好,命运就会有个好结果。 坚信单位领导不会对职工有歧视,会一视同仁,会秉公执法。 坚信只要努力有成绩,就会有平等的职称晋升机会。 坚信只要遵纪守法,任劳任怨,会受到公正平等的福利和待遇。 坚信工资不会比人家少多少,坚信房子不会比人家小多少。 坚信有好的工作,总有机会获得基金资助。 坚信评委专家多数是公平公正的,是有良心的。 坚信好的数据,总能发表的。 坚信只要坚持积累,工作总会被学界认可的。 坚信自己的研究生中总有一些是有抱负有追求的。 坚信总有研究生会努力工作,圆满完成学位论文的。 坚信研究生会自觉约束自己,自己规划自己的,严格要求自己的。 坚信研究生是尊重自己的导师的。 坚信当前的学术腐败现象是少数,是阶段性的。 坚信国家一定会纠正这些不正常现象的。 坚信邪不压正。 坚信中国一定会崛起。 . . 坚信自己的孩子尽管有时候很叛逆,心里还是尊重父母的。 坚信家庭教育会给孩子留下烙印的。 这些年来,一直靠信念活着。时到今日,虽然有些信念出现了差错,有些信念还在接受挑战,但多数信念还是没有很大的差错。 坚信:苍天总有睁眼的时候。 坚信: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坚信:太阳依然会从东方升起。 坚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记忆力是永恒的。 下半辈子,还得靠信念活着。 (王德华 2009.8.24 )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7130 次阅读|16 个评论
随感·诗六则
刘玉平 2009-3-13 17:23
读喻锡臣老师 我悄悄的来,悄悄的去! 山花烂漫春无尽,何必阿势依愤青。 一曲丹心自天地,且向昆仑月更明。 步韵学祥老师 可怜空悬半世心 身居陋室亦忧国,求理位器坎坷多。 愚志且向昆仑月,西出阳关几叠歌? 疏民意,政通和,上下同心群策谋。 借得春风谱新曲,百花齐放红似火! 读鹰哥 年年岁岁花相似 兼贺 博客周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 三百华章四十万,点滴真情姹紫红。 读丁裕国老师 唐诗中的模仿现象举例 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 继承批判求发展,弘扬创新分外娇。 读广福兄 谁有资格拿别人做 小白鼠 ? 自留恬淡在心中,任你东西南北风。 与人为善本真道,长河一唱山千重。 七绝赏燕清君 金缕曲 胡同游感记 一曲轻歌娓娓弹,心随小径自悠然。 千秋逝水浮沉事,归燕娇啼绿柳烟。 附 原评: 一曲轻歌娓娓弹,幽心远欲自悠然。 清词婉转呈佳玉,归燕娇啼绿万山。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39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寻找春意
wangdh 2009-2-23 05:57
寻找春意 ( 王德华 ) 早上起得晚了点。醒来,阳光已经照射到屋子里了。走到窗前,看到了松鼠、小鸟、柳枝和花朵。随意的几句,题名《窗外》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607 )。 走出门口,一只松鼠在向我招手。柳枝摇晃着,象悬挂在空中的绿色帘子。想起二月春风似剪刀 的诗句,天公巧手裁剪春天。顺手拍几张照片,放在了网上。 些许惆怅,没有心思读书。便顺着门口的路,向前随意溜达着。心想着,清醒一下,看看春天,思考点什么。学生,基金,邮件,课程,事情很多。有急的,有缓的,但都在心里割舍不下。 一路走着,迎着有点凉意的微风,欣赏着路两边的风景。今天周日,路上很少有车辆。偶尔过来一辆车,你望一眼,车里的主人会向你挥手致意,自然我也挥手还礼。走走停停,来了几辆车,我也就挥了几次手。 这条路叫春天路 ( Spring Drive ) 。几周前,有同学从外地赶来相聚,竟在我的住处周围周旋了四十分钟。我突然想起告诉他是 Spring Drive ,眨眼就到了。路走到头是一个湖,叫 Pine Lake, 这个小镇的名字也就叫松湖镇 ( Pine Lake City ) 。 说是湖,实际上是个池塘。妻儿在这里住了一阵子,妻说看到这里,才理解了电影《金色池塘》,明白美国老人的孤独生活。我又走到我们两个曾经坐过的秋千上,一个人坐在上面晃悠着,看着眼前的一群鸭子。它们在阳光里,悠闲地在刚返青的草地上取食着,一会儿又跳到湖里游荡着,水暖鸭先知啊。 周围静静的,风的声音反而有些响了。偶尔传来几声狗叫,时不时有孩子喊叫的声音。环视周围,只有一个人在围着湖一圈圈地快步走着,看来是健身的。剩下的就是我和这群鸭子了。慢,树梢上还站立着几只鸟呢,在叽叽喳喳叫着。 有点凉。起身也围着湖边转转。地面上的小草,湖边很鲜艳的黄花,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花朵,都在传递着春的信息。走到湖对面,风小了些,阳光照着,暖暖的。停住脚步,望着两对鸭子。一对根本不理会我的存在,忙着啃食;一对则惬意地在湖面上游荡着,仰头似乎是向我致意。 回来的路上,温习着看过的花苞、嫩枝,突然怜惜羡慕起这些来了。人们期待着满园鲜花的绽放,期待浓浓墨绿的枝叶。眼前的花苞、嫩枝,告诉我们这就是不久的期待。 花期过后,有的结实,有的枯萎。鲜花盛开,众人欣赏赞叹。含苞欲放,最有生机,最有期待。 喔,年轻真好。 (王德华 2009.2.22 ) (照片为王德华拍摄 2009.2.22)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5310 次阅读|6 个评论
读家宝总理《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随感
黄安年 2009-1-8 10:30
读家宝总理《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随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8 日发布 新华网 2009 年 01 月 04 日全文发表了温家宝总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 , 温家在科教领导小组会上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的重要讲话。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1/04/content_10600754.htm ),发表时作了修改和补充。 读了总理讲话,感触颇多 , 随感如下: * 总理说 :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的确如此 , 不过还得加上只有一流的懂得教育的领导 , 才有一流的教育这句话。多年来 , 教育领域里的领导有太多的瞎折腾,主要讲政治领导 , 很少讲尊重教育自身规律 , 不是让教育回归教育。几届教育部门领导瞎指挥、瞎折腾太多 , 当务之急还是松绑 , 让真正懂得教育并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的人来办教育,否则再怎么好的规划还可能是折腾老百姓。建国 60 年来 , 我们的教育事业并非一贯正确、从来正确、始终正确 , 有太多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否则怎么有新三座大三之说 , 为何教育战线有那么多老百姓不满意的事。 * 总理说 : 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 说得多好啊!什么时候把让人民满意放在第一位?长期以来制订规划时把领导指示放在第一位 , 现在强调人民满意不满意,有了一个出发点的转变。要下大力气研究人民在那些领域不满意,不满意到什么程度。现在教育部门官员眼中只有领导没有老百姓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如果在高等学校实行由教师普选大学校长,我估计上级提名的校长多半要落选,不是他们没有一点水平 , 而是他们往往目中无人(普通人),以人为本,不时以富有人为本 , 也不是以少数专家权威为本 , 而是普通老百姓这个大写的人为本。 * 总理说 : 我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在全社会崇文重教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这项工作我们也可以列入规划。我们说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他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我们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 资金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化、全社会崇文重教的理念说出来世界性潮流和中国特色,中国教育要发展 , 没有多元化就不可能快速发展 , 全社会崇文重教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 总理说 : 所有学校的建筑,都要建成最安全的,也就是让群众最放心、让家长最放心、让学生最安心的地方。 这是 5 12 大地震中师生们的血的教训得出来的。 * 总理说 : 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就得号召并有具体政策引导大学生、师范生到农村去任教。农村的孩子们素质并不差,同样能够成才。我们现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低。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我们需要理直气壮地提出到农村去 , 到基层去 ,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响亮口号,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 总理说 : 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特别是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特点,要重视农民工培训。 在这里第一次把农民工培训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强调职业教育在应对就业和再就业时的重大作用。 * 总理说 : 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名牌高校盲目追求规模成风,兼并风、分校风、综合风愈来愈盛,而特色越来越少。是到到了猛醒的时候了。 * 总理说 : 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这里提出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 * 总理说 : 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文理科差别不要搞得太大,学理工的应该关心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学文科的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知识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这里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教育内容提出了改革方向。 * 总理说 : 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办好,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责、校长负责。不同类型学校的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现在学校没有自主权 , 教育部实在太宽 , 考试怎么考 , 学生在校时可以不可以结婚 , 教师职称怎么评定,量化评估表格等等,事无巨细统统过问,学校校长还有什么自主权。 * 总理说 : 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 现在教育官僚办学和掌权的人颇多。 * 总理说 : 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这个问题还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如果真正开放民办 , 创造条件,我估计在占有高校教师队伍 1/3 左右的退休教师中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会作出突出贡献的。 总理说 : 要创造一种社会氛围,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华民族素有 * 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这种风气需要贯穿于全社会、全过程。目前有种利益驱动的实用倾向,对于已经退休的大中 小学校教师同样要形成尊师传统 , 在风气上像对待离休干部那样对待退休的教师们。 * 总理说 : 要深入研究怎样使教育资金更加合理使用。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财政的钱要用好,惠及更多的学生和群众。 现在教育资源和经费分配不公现象严重 , 教育投入的绩效不平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缺乏透明的监管。 * 总理说 : 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全社会都很关心。规划的制定要开放,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每一类规划和一些重大问题,都可以拿到全社会讨论,在争论中求得共识,得到认同。要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重要的是过程,在听取意见中也希望包括退休教师在内。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1/0104_17_952208.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5238 次阅读|3 个评论
开博随感
metalglass 2008-10-29 10:18
今天终于开博了,就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博客会成为科研思想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博客交流,会激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科研思路,新的科研方法。 我个人很早以前就想开一个博客了,但是,一来,人比较懒,二来,自认为自己的文笔粗糙,再就是,找不到好的网站。前一段时间,了解到科学网,还在上面看到了大量同行的博客,受益匪浅,于是决定在科学网开博。 可能更新会很慢,但是,要是我有什么想法,一旦有空,肯定会更新。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开博体会|3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随感
alone 2008-10-27 13:52
用 心 感受生活 即使细微如沙的 快乐 也能带来莫大的 满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雄不问出处
alone 2008-10-27 13:44
似乎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出身就注定了他以后会走什么样的路? 小时候,出身在一个小地方,也许他一身就注定要走着他已经早已熟悉的路,毫无悬念的。除非他不甘心这样。 也许他会走出这个小地方。 来到陌生的地方,也许在他周围的人向他说起说起他们的过去时,也许他会觉得:我的出身早已决定了我和别人的 不一样。除非他不甘心这样,也许他会想着:总有一天,他会比别人还要强,尽管他现在还处处不如人,因为他相信 他会成功。 在他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之前,也许永远也没有人知道还有这么个小人物躲藏在世界的一隅。 生活充满希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蓝天白云之上是什么? ------------也许只有他知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命运不相信眼泪
hep 2008-10-23 19:49
最近的感悟:命运不相信眼泪。 优胜劣汰,这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弱者的眼泪和呼喊,虽然能引起大家的怜悯,却几乎丝毫不会改变历史的轨迹。 命运只青睐强者。所以,抛去一些的不切实际,做个强者吧。
个人分类: 杂感随笔|3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吃水不忘挖井人
wangdh 2008-10-3 02:18
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庆节为先烈献花篮所想到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008 年 10 月 1 日,天安门广场首次举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深切缅怀为国捐躯的先烈们。 新华网北京 10 月 1 日电: 鲜花敬献英灵,伟业告慰先烈。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9 周年纪念日。今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深切缅怀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今天一大早,首都各界代表 5000 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天安门广场,前来参加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 军乐队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雄壮的国歌声在广场上空回荡。 随后,全场肃立,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和国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默哀。 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绕行一周,深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四周的大型浮雕,记载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奋斗历程。胡锦涛等边走边看,向人民英雄致以深深的敬意。 首都各界代表排成纵队,依次登上纪念碑基座。他们当中,有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代表,有胸佩奖章的劳动模范代表,有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有来自基层的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大中学校师生代表,有军容严整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有身着鲜艳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有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共同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昨天晚上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也播出了这个新闻。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举措。在我的记忆中,似乎这还是头一回。这是继 5.12 汶川大地震为遇难者降国旗举国致哀后,又一次重大活动。这体现了当今的执政党思想和作风的一种转变。不忘先烈,不忘先祖,不忘曾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这是后人需要具备的一种品德,是需要提倡和发扬的。中央做出了榜样,各级政府都应该这样做。不是今年这样做,要形成一种制度,年年这样做。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么朴素的道理,当今竟然有不少人忽视甚至忘记了这一点,让人有些寒心和伤感。 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烈士的身躯换来的;飘扬的五星红旗,是烈士献血染红的。在国庆纪念日,我们应该怀念他们,应该籍慰他们的亡灵。 改革开放崛起的中国,也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努力奋斗的结果。思想的解放,体制的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多少人的努力。这些人我们也不能忘。 具体到一个单位,一个集体,我们今天取得的成绩和辉煌,也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是几代人的积累和耕耘的结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凉爽的同时,要记住栽树的人。想当年的科教界,在什么都低下、什么都不足、受到各种干扰的条件下,有那么一批人却坚持科研,坚持教育,直到盼来了科学的春天,然后是几乎从零做起 有了这个过程,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我们的老师们可能没有发表 CNS(Cell, Nature, Science) 的论文,甚至没有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也可能没有承担过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记得国家基金委好像是 1985 年才开始面向全国资助科学研究的) 但 他们的贡献一点都不必我们小。他们培养了我们,他们给我们铺了路,他们在国家困难的时候,撑起了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天。没有昨天,哪有今天。没有改革开放,哪有机会留洋?我们今天有经费了,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了,也可以发表 SCI 论文了,是否我们就比他们水平高?比他们能力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似乎也应该是自然规律。即使在胜于蓝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问问:我们身上还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吗?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我们也不能忘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学会继承和发扬,学会记忆和怀念,学会奉献和发展。 (王德华 2008.10.2 )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457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幻想之眼
bookscent 2008-8-30 22:24
(转载自本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cb9a70100a6hh.html ) 看以情节取胜的作品,是一种思维按摩,你只需被动地享受。看以思想和文字取胜的作品,则更像是一种思维体操:你要参与,要动起来。 张文质的《幻想之眼一个教育者的内在冲突》说不上该叫随感录,还是梦呓。它没有什么情节,更无悬念,充满了无头无尾的句子,也无所谓前后,你可以从里面任何一段读起,毫无妨碍。我被它吸引,一字不漏地读完。我想,与其说是在读它,莫如说是在以它为引子来思索自身。 就像照哈哈镜,有趣的不是镜子,而是镜子里照出的自己。这种书立了一面镜子,好看与否和你自己很有关系,看你是否有一双幻想之眼。 他写出童年的质量往往就是我们一生的质量这样的话,没有展开论述,更没有讲一个故事作为旁证。但有这一句也就够了。作为一个6岁儿子的父亲,这10几个字足以让我浮想联翩。有很多时候,我想表达一种感受,却苦于找不到恰当的文字,这一句话,正是我求之未得。 还有,我们真的要避免无限夸大我们这个职业的崇高性和它的能力。我觉得这不只是在说老师,套在我所从事的编辑这个行当上也是一样。这又是我一直想说的。 再比如,一种强制,如果突然在空气中消逝了,该有多少人失去生活的方向啊!我又何尝不想表达同样的意味:我们往往是被裹挟着往前走,甚至包括我们的那些所谓业绩,也常常是在某种强迫或无奈下完成的,以至于,强制反过来成为我们的一种需要。 所谓一句话的力量,就是在这样的互动和思索中体现出来。 好在,《幻想之眼》不是无病呻吟虚张声势,也不是精致却不中用的散文诗。我感觉出作者乃是一个饱经实战历练的教育工作者,而非闭门于书斋的所谓专业作家。幸亏如此,保证了它依然有血有肉,掷地有声。 这样的书,当然不是正餐,但它能成为很好的点心,饿了随手拿起吃点,味美又毫无完成任务的压力。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4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