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注射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家注意了:江苏苏中药业3万多支问题生脉注射液流入9省
gdn 2015-4-25 15:57
微博截图 人民网消息,近日,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生脉注射液在广东省发生不良事件,个别患者用药后出现寒战、发热症状。经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该批次药品热原不符合规定。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采取对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监督企业暂停该品种生产和销售、召回问题批次药品、彻查药品质量问题原因等措施。同时,组织对该企业同一生产周期相关批次药品进行检验,扩大风险评估范围,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经查,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涉事批次生脉注射液批号为1 408 1413,2014年8月14日生产,有效期至2016年8月13日,总计37638支。共销往江苏(2400支)、浙江(13788支)、安徽(12支)、福建(12支)、山东(417支)、广东(9954支)、海南(15支)、四川(7200支)、新疆(3840支)等9省(区)。 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监督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问题药品全部召回,并监督销毁;监督企业彻查药品质量问题原因,针对查明的原因进行整改,在未查明原因、未整改到位之前不得恢复生产,恢复生产需报总局备案;对企业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立案查处。问题药品流入地的省(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药品流通使用情况,并监督相关企业配合召回问题药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要加强监测, 发现 不良事件及时报告。 总局要求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履行监督责任,对药品质量问题绝不放过,对违法违规企业绝不手软。药品生产企业要吸取这一事件的教训,严格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严把药品质量关,切实承担起药品安全主体责任。
1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静脉射氢气注射液治疗脑缺血患者的安全性
热度 2 孙学军 2013-6-26 21:39
氢气的重要生物学效应是用脑缺血动物模型确定的,但目前除有少数脑干缺血的临床报道外,并没有数量较的临床研究。 最近来自日本国防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的学者的一篇关于氢气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报道,在线发表在《医学气体研究》上,研究由三家医院共同完成,共有 38 名临床不同程度的脑缺血患者,每天注射氢气饱和的葡萄糖溶液 200 毫升,同时联合使用衣达拉丰,部分患者进行了 (t-PA) 溶栓治疗,在治疗 3 天、 7 天和 90 天后分别观察了血液生化、尿液、脑点图、胸部 x 线片,并观察了血液 MDA 含量, 38 例患者中有 1 例因心衰死亡, 1 例出现腹泻,其余没有观察到异常。研究结果提示,静脉注射氢气溶液对中风,包括经溶栓治疗的患者是安全的。遗憾地是,由于研究缺乏对照组,因此无法确定这种治疗是否有临床意义。 免费全文: The complete article is availableas a provisional PDF . The fully formatted PDFand HTML versions are in production. Safety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hydrogen-enrichedflui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initial clinical studies Kimihiro Nagatani , Hiroshi Nawashiro , Satoru Takeuchi , Satoshi Tomura , Naoki Otani , Hideo Osada , Kojiro Wada , Hiroshi Katoh , Nobusuke Tsuzuki and Kentaro Mori Background Most of the results regarding hydrogen (H2) therapy foracute cerebral ischemia are derived from in vitro studies and animalexperiments, with only a few obtained from human trials with a limited numberof subjects. Thus, there is a paucity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both thebeneficial therapeutic effects as well as the side effects of H2 on acutecerebral ischemia in humans. We designed a pilot study to investigate singledose intravenous H2-administ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edaravone, aiming toprovide an initial estimate of the possible risks and benefits in select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An open-label, p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study of intravenousH2-administration was performed in 38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ischemicstroke. All patients received an H2-enriched intravenous solution in additionto edaravone immediately afte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cutestroke patients within 3 h of onset received in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activator (t-PA) (0.6 mg/kg) treatment, and patients receiving t-PA had tocommence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H2-enriched intravenous solution andedaravone before or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t-PA was infused. Results Complications wereobserved in 2 patients (5.3%), which consisted of diarrhea in 1 patient (2.6%)and cardiac failure in 1 patient (2.6%). No deterioration in laboratory tests,urinary tests, ECG, or chest X-ray radiograms occurred in any patient in thisstudy. In all patients, the mea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scores at baseline, and 7, 30, and 90 d after admission were 8.2 +/-7.5, 5.6 +/- 7.1, 4.9 +/- 6.5, and 4.5 +/- 6.3, respectively. The earlyrecanalization was identified in 4 of 11 patients (36.4%) who receivedintravenous t-PA administration.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was observed in 2patients (18.2%). None of the patients in this study that were treated witht-PA developed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Conclusions Data from thecurrent study indicate that an H2-enriched intravenous solution is safe for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cluding patients treated with t-PA.
个人分类: 氢气生理盐水|4273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药帕拉米韦 国际研究文献分析报告
xupeiyang 2013-4-7 08:38
Peramivir,又名RWJ2270201或BCX-1812,分子量为328ku,是一个新颖的环戊烷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是继扎那米韦Zanamivir和 奥司他韦 Oseltamivir研发成功并于1999年上市之后的又一新型流感病毒NA抑制剂。 http://baike.baidu.com/view/2450250.htm 帕拉米韦注射液 的相关视频在线观看_ http://video.baidu.com/v?s=8word=%C5%C1%C0%AD%C3%D7%CE%A4%D7%A2%C9%E4%D2%BAfr=ala10 http://v.ku6.com/show/0XhI2SiMKXDFZSv37dPjww...html 为应对全国多地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药品审评中心以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需求为指引,第一时间部署并批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 帕拉米 韦注射液上市。 自2003年SARS疫情发生以后,军事医学科学院科学家预判新的流感会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相应药物处于空白。因此,在科技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总后卫生部的统一部署下,经过10年攻关,该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先后成功研发了磷酸奥司他韦胶囊、颗粒剂和帕拉米韦等一系列抗 流感药物 ,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全球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了我国应对流感疫情的药物防控体系,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单一生产线,分别在2005年H5N1高致病人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前,针对我国出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军事医学科学院流感药物研发团队对H7N9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认为H7N9病毒神经氨酸酶结构稳定,N9的同源性大于98%,提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此次疫情有效。而帕拉米韦是一种新的强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HxNx型流感病毒均有效,对新发的人禽流感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帕拉米韦 注射液 研发历时已有8年,2011年完成所有临床研究,2012年12月通过药审中心技术审评待批上市。临床研究表明,帕拉米韦注射液在疗效上优于磷酸奥司他韦,能够有效对抗耐奥司他韦的流感病毒,且剂型为注射液,适应流感危重病人和对其他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疗效不佳患者的救治。该品种的上市将为H7N9人禽流感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国际研究文献检索分析结果如下: TopYears Publications ‍ 2010 41 ‍ 2012 31 ‍ 2011 29 ‍ 2009 14 ‍ 2001 11 ‍ 2013 9 ‍ 2002 9 ‍ 2008 7 ‍ 2006 6 ‍ 2007 5 ‍ 2004 5 ‍ 2005 4 ‍ 2003 3 ‍ 2000 2 ​ TopCountries Publications ‍ UnitedStates 86 ‍ Japan 23 ‍ Australia 13 ‍ Canada 12 ‍ China 6 ‍ Thailand 4 ‍ Belgium 3 ‍ India 3 ‍ SouthKorea 2 ‍ Vietnam 2 ‍ Spain 2 ‍ UnitedKingdom 2 ‍ Austria 1 ‍ Morocco 1 ‍ Egypt 1 ‍ Netherlands 1 ‍ Italy 1 ‍ Singapore 1 ‍ Switzerland 1 ​ 1 2 3 4 TopCities Publications ‍ Logan 12 ‍ Atlanta 11 ‍ Québec 8 ‍ Birmingham 8 ‍ Charlottesville 8 ‍ Memphis 6 ‍ Melbourne 6 ‍ Bangkok 4 ‍ Chicago 4 ‍ Nagasaki 4 ‍ Leuven 3 ‍ Beijing 3 ‍ SilverSpring 3 ‍ Durham 3 ‍ Albany 3 ‍ Bethesda 3 ‍ Tokyo 2 ‍ Shanghai 2 ‍ Winston-Salem 2 ‍ Galveston 2 1 2 3 4 ​ 1 2 3 4 5 TopJournals Publications ‍ 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 12 ‍ AntivirRes 11 ‍ AntiviralRes 10 ‍ AntimicrobAgentsCh 10 ‍ ClinInfectDis 9 ‍ NipponRinsho 5 ‍ JMedChem 5 ‍ JInfectDis 4 ‍ AntivirTher 4 ‍ JClinPharmacol 3 ‍ ClinPharmacolTher 3 ‍ InfluenzaOtherRespiViruses 3 ‍ JInfectChemother 3 ‍ JVirol 3 ‍ AnnPharmacother 3 ‍ PlosOne 2 ‍ JAntimicrobChemother 2 ‍ VetJ 2 ‍ Jama 2 ‍ YaoXueXueBao 2 1 2 3 4 5 ​ 1 2 3 ... 51 TopTerms Publications ‍ Influenza,Human 168 ‍ Neuraminidase 143 ‍ AntiviralAgents 138 ‍ Sialidase85-1.1 123 ‍ Sialidase85-1.2 123 ‍ Sialidase85-1.3 123 ‍ Sialidase 123 ‍ Neuraminidase 123 ‍ Oseltamivir 119 ‍ Viruses 115 ‍ Humans 110 ‍ Guanidines 109 ‍ Cyclopentanes 107 ‍ Orthomyxoviridae 100 ‍ 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s 97 ‍ Zanamivir 96 ‍ InfluenzaAVirus,H1N1Subtype 89 ‍ DiseaseOutbreaks 65 ‍ Animals 65 ‍ InfluenzaAvirus 63 1 2 3 ... 51 ​ 1 2 3 ... 39 TopAuthors Publications ‍ SmeeD 9 ‍ SidwellR 9 ‍ BabuY 8 ‍ HaydenF 8 ‍ GubarevaL 8 ‍ BaileyK 7 ‍ WebsterR 6 ‍ ChandP 6 ‍ BushK 6 ‍ ParkerC 5 ‍ BoivinG 5 ‍ BantiaS 5 ‍ FryA 4 ‍ BarrI 4 ‍ AbedY 4 ‍ KotianP 4 ‍ ElKattanY 4 ‍ LinT 4 ‍ BarnardD 4 ‍ McKimm-BreschkinJ 3 1 2 3 ... 39 publicationsovertime worldmap networkoftopauthors 数据来源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6?WEB0nzo9nxiv4ufzI0I1I00h001000j10021000300.y
个人分类: 药学研究|3253 次阅读|3 个评论
后记:兼回答探讨部分网友的问题
热度 10 jinwsapa 2013-2-16 20:03
首先申明,这里只是就事论事,探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研制过程的演变和渐进.在客观评价这一成果和个人贡献的同时,不能忽略集体的协作精神.因为我的印象,如果按照当今中国的研发合作,互相封锁,争功夺利的氛围,或许三氧化二砷这样的中国特色药,不可能会开发得如此有生有色.当然早期的药政管理不严,"坏事"变好事,让救命药直通绿色通道.美国审批这一药物更是体现这一灵活原则.从成立公司到把药做上市,三年多时间.至今无人破此记录,这里有中国哈尔滨和上海医生的巨大功劳. 我本人之所以要对这些事感兴趣,是因为投资职业的要求,必须对IP搞得比较清楚,因为从投资角度看,任何创新发明必须要有合理规范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归属,而对一项重要专利,发明人是谁,非常关键,否则有不同发明人,或有他人工作事先披露,可以让获准的专利费掉. 在专利申请前,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的,也必须有清晰的界限. 有人老问,究竟谁发现这个民间偏方? 其实这个民间偏方在当地是有小名气,如果不是因为626送医下乡巡回诊疗,正好有医生撞见他当初放弃治疗的病人还活得好好的,那是无法相信民间居然还有奇药偏方可治西药无法治的癌症.这一插曲导致哈医大一院医生把偏方带回医院,韩太云等开始研制出癌灵一号,二号和三号药物.从一个药物的发现发明,最初的原创过程和功劳,自然应该归于这二位或其他相关人士的功劳.这是医药界的规矩.谁合成,谁发现,谁发明,就拥有无可争辩的地位.至于最早应用含三氧化二砷的癌灵一号治疗APL有效,是张廷栋为首的中医科和检验科医务人员的功劳,其后更为规范的单药临床试验,则有血液科张鹏等和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在作用机理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瑞金医院的工作极为重要,英文论文的发表和美国血液病年会的报告,让这一中国医学临床成果走向世界。 没错,第一篇用癌灵一号所做的临床研究报告出自张与韩的合作,发现对白血病有些疗效.以后陆续发表的文章,仍然用癌灵一号复方,针对不同的白血病,但借助更清晰的细胞遗传分型诊断,大致可确定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起缓解作用,其中包括APL若干例,张廷栋的文章里,也强调过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比较敏感,但毕竟病例数不多.一直没有强调三氧化二砷的唯一性,是因为他没这个条件和想法去分拆组分,作为临床医生,他的关注点和擅长是如何用药治好他的病人. 饶毅在博文中指出,张廷栋在文中指出三氧化二砷是癌灵一号的有效成分,已经最早确立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有效性的地位,这似乎有点证据, 但这 1)仅仅是个案报道,不是统计意义上的临床数据. 2) 不是其唯一有效成分的证据,其实从文中其他描述,张始终提到癌灵一号有效成分的为二种.当时临床试验的设计根本无法说明和下结论,说三氧化二砷是治疗APL的主要或唯一起效的药物. 如果说是其中有效的成分,这个结论在当初在解析民间偏方和治疗其他白血病时已经很明确了. 张廷栋所发表的论文,一直用癌灵一号复方注射液,即使到90年代早期,已经出现单方注射液,也没率先做三氧化二砷单方临床试验。如果他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三氧化二砷是治疗APL唯一有效的药物,他或许会建议改方,并沿用新的单方制剂做更多细致的临床研究,这就更加奠定他是主要发明人和贡献者的地位.事实上,至今没有证据和任何人对改方这件事宣称自己有Credit,所以我们只能把这一问题暂时留给医院制剂室的研发人员.至于三氧化二砷的注射液的发明专利,之所以有争议是,张鹏教授说我们有90年代起,用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临床探索和数据,张廷栋似乎还没有.而专利申请是以三氧化二砷单药.权利要求中包含简单的制剂配方和几个适应症.癌灵一号复方早已过申请期. 在癌灵一号药物的质量上,毕竟是医院制剂,所以质量上并不十分恒定.有的副作用大些.但药物稳定性很好.80年代制备的药物照样很有效.当医院改方制备单纯的三氧化二砷制剂后,中医科和血液科均没有做过对比试验.只是从临床试验角度看,医生感觉没有氯化汞,疗效照样在,似乎副作用还小一些. 从开拓性和长期性讲,中医科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功臣,张廷栋的确是中医科的主任,是这一领域的领军者,但从临床试验的规范性讲,血液科做的临床试验虽然做得晚,但更加符合和接近GCP的要求.中医科的临床病例更趋于个性化些.好在治疗APL的临床终点观察指标相对简单,注射30-45天后,观察患者血样和骨髓像即可知道是否缓解. 张廷栋的论文中,提到给兔子关注成人10倍的剂量,没有发现任何毒性.因为看不到这些试验是如何设计完成的,仅仅是给出一些结果,这并不严谨客观.事实上,SFDA在正式批准该药物上市时,要求补做动物毒理试验,而动物试验明显三氧化二砷有明显的肝毒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美国FDA倒没有引起麻烦,在欧洲和日本倒是要求补好多数据 最后,我建议和希望宣传部门,科技部获卫生部能给与一定经费好好调研三氧化二砷是如何被发现或改良成现代西药,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古为今用,中为西用的医药开发案例.不仅可以写出题材生动的故事和报告文学,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如何开展富有成效的多学科转化医学研究. 这样的软课题,花钱不多,意义和价值很大.也对科技成果及个人集体贡献能有更客观合理的评价.这对中国科学发展很有帮助. 在这点上,我十分赞同饶毅教授的提法和动议. 补充说明:刚看到高院判决书,文中披露了当年孙鸿德参与单方制剂的研发,这说明他是有重要贡献的。特此说明。
个人分类: 说三道四|7827 次阅读|16 个评论
再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粒白血病的药物研发过程
热度 26 jinwsapa 2013-2-15 14:02
对于饶毅教授最近接连发布为张廷栋教授报打不平的博文,笔者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 客观讲,张廷栋教授是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主要功臣之一.但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哈医大一院其它许多专家,包括病理,药剂,血液,肿瘤,儿科等大夫在研制和完善这一药物的剂型, 剂量,适应症和给药方式,以及确定治疗最有效的白血病是急性早粒白血病APL或M3, 从最初民间的栓剂改成肌肉注射,再改成静脉注射, 外加葡萄糖输液滴注,这是药师们,尤其是韩太云的主要贡献, 从原来的很低剂量到现在的标准制剂量,儿科大夫也有重要贡献,因为在治疗一位儿童APL患者时,原先的剂量不起效,医院放弃治疗,送药给病患家属,谁知道回家后,赤脚医生把数天的药量当一天的剂量给注射了,连续"超剂量"治疗,结果患者康复,到医院给医生磕头.从此才明白这一剂量可大大提高.(国外在试验这一药物时,也发现按国内成人每天2毫克注射,对有的病人不起作用,后改成按体重给药,才发现能药到病除,据此还获得美国专利权益之一) 另外如果没有80年代以后,病理学家不断在细胞遗传学上的分型和诊断水平提高,也很难搞清究竟哪种亚型白血病对三氧化二砷治疗最有效.当然因为偶然的机会,制备了三氧化二砷单药的注射液,临床上被试验的结果更好,(这里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临床前动物试验和评价,直接在人身上试了,要是到今天的新药审批,没人敢做这样的试验.上海瑞金医院在该药的药代动力学和分子作用机理,以及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面,以及传播国内这一重要成果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但从发现,发明和改进该药物治疗APL, 主要是哈尔滨医生的功劳,这里有张廷栋老先生的贡献,也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幕后专家和医生. 90年代后期,笔者在做三氧化二砷项目的尽职调查中,曾经走访了许多当事人,也分别寻访了多位不同科室的医生及患者,总的印象是,这是了不起的医学成果,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尤其在那个年代,条件这么差,医生们真的把心思扑在治病救人上,丝毫没有任何功利想法,正因为这样,在最后申请专利和申报成果奖时,才有不同声音和很大争议. 张廷栋的早期工作,没有受到世人关注,是因为最初的工作还比较初步,白血病分型不具体,临床研究工作介绍也很简单和简短,如果按现在的临床研究论文是难以发表或需要做较多补充才能发表.有效率不算太高,另外还有其它药物,尤其是中药辅助治疗,使得外界不容易抓住要害,治疗APL只要用三氧化二砷即可.由于这些地方杂志一般不被文摘收录,加上英文沟通能力弱,自然就无法被外界所了解.其实笔者在走访许多当事人时发现,有大量数据和题材,比如长期生存率,儿童治愈率,复发后如何继续治疗和巩固性治疗,均有许多数据可整理和发表,但这些专家似乎对发论文,并不很感兴趣,有好多早已退休,对名誉和利益看得很轻,相对而言,张廷栋教授算是笔头比较勤的,他与他的伙伴早年不时地发表相关短文,这对他后来所奠定的地位是很有帮助的.当然他也从来不大功独揽,在与他交谈过程中,他坦诚相告,在研制这一药物和改进治疗程序手段,各科室的其它各位专家起了很大作用.经他的介绍,我也有幸认识并走访了好几位医生和患者.其中一名患者治愈后还结婚生子,儿子都参军等等,患者本人还成了医院的医务宣讲者. 另一不能忽略一个重要事实, 作为癌灵1, 2, 3号注射液,本身是复方注射液,它们分别是根据民间偏方中的三种药用成分, 砒霜,氯化汞,和蟾蜍粉, 二二组合而成的. 开始是肌注,后改为静脉注射,为了避免大剂量一次性注射的不良反应,,药剂房发明把注射液与300-500毫升葡萄糖共同滴注,什么时候把其他二个注射液放弃? 饶毅的文中所引用的癌灵注射液因为毒性很大被放弃了,其实不是指癌灵1号,而是指癌灵2号和3号.癌灵1号与713(因为71年3月研制成而命名)注射液是同一样的东西.医院药房和韩太云药师是在改方和制剂研制上起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因为韩早逝,他绝对是一位药物的重要发明人之一.这点所有人都明白和承认. 那么作为癌灵1号被临床使用多年后,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改为今天这种只用三氧化二砷,不用氯化汞的处方呢? 笔者对此访问过若干位当事人,得到比较可信的解释是,药剂房因为缺原料,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制备过程氯化汞难溶,怕麻烦,具体时间大约在90年代初,开始使用只含三氧化二砷的砒霜注射液,当地医院把它称为亚砷酸注射液.第一篇发表有系统的临床试验和报告发表应该是在1996年,张鹏教授等血液科的医生发表的自90年代以来治疗的70多位APL患者的临床结果.没错,这是在前人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临床研究工作,据张鹏本人透露,上海瑞金医院曾经邀请他和张廷栋教授一起与他们合作,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张鹏很快就成局外人了,尽管如此,张鹏课题组还是国内首篇以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单药治疗APL的重要临床论文,70-90年代初的论文基本是以癌灵1号,有不少还外加其它中药辅助治疗.张廷栋课题组所发表的主要论文,都是以癌灵1号为用药,如果他早发现只要三氧化二砷即可,他的论文早就可以写这样的结论,或主持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从这点讲,张鹏医生的说法比较可信, 他说他不是三氧化二砷单方注射液的发明者,但他科室是最早系统使用三氧化二砷不加其它西药中药治疗上百位APL患者,并取得70-80%有效率的课题组并在中国血液病杂志发表论文的.我们在尽调过程中,所发现的种种迹象表明,也是支持这样的判断. 仅仅因为文中提到三氧化二砷是主要活性物质,缺乏系统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数据和结果,这样是无法作为发现三氧化二砷单药治疗APL的最初发现者,因为民间已经发现用砒霜可以治疗白血病,19世纪欧洲也有类此报道.尤其在白血病亚型还不清楚时,稍有缓解都视为有效.真正让三氧化二砷成今天治疗复发与难治型APL的金标准治疗,是有张廷栋的贡献,也有其它人的重要贡献,不能因为别人不申辩,别人已去世,或别人的论文不重要,就能回避或淡化. 从不同角度所做的重要贡献,必须全面加以客观评价.诺奖的评选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则,不然就不会出现三人分享. 个人看法,三氧化二砷治疗APL是中国人的重要医学成果,张廷栋是其中一位重要的功臣,但不要过于强调他的原初贡献而忽略了其它医生药师的原创性工作,我非常尊敬张廷栋教授和其它的哈尔滨医生,说句公道话,由于自身宣传不够,在世界医学舞台,和国内科技奖方面 砒霜治疗APL的重大发明上,上海瑞金医院所得的荣誉似乎超过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 Credit,这点是不公平的. 相关文章 我所了解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开发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1616do=blogid=480129 补充:根据专利纠纷终审判决书,孙鸿德是在单方制剂上有重要贡献的人,但遗憾的是他没能赢得最后的官司。 显然张庭栋更拿不出制剂研发的原始数据,他一直以癌灵一号为研究对象,但最后专利反而成了他一人,这点也很蹊跷难解。孙鸿德也许更郁闷,10多年官司案,居然还是没有能如愿以偿翻盘。中国的知识产权官司还是有许多法制以外的因素在影响胜负。   哈医大一院药剂科退休员工张佐于2003年9月16日出具证言的主要内容为:孙鸿德曾参与“癌灵1号”剂型及处方组成的改进及治疗白血病的工作,药剂科制剂室根据中医科临床使用要求(孙鸿德曾提出过取消轻粉)对该药的处方组成及配制工艺进行过改进。哈医大一院皮肤科主管护师姜淑芳于2003年9月24日证实:对孙鸿德采用“癌灵注射液”临床治疗白血病及对该药药剂量、剂型、处方组成的改进过程了解,1989年—1990年初,该药取消轻粉后,第一批药是孙鸿德亲自口服约十天,无异常反应,才大量用于白血病患者身上。张佐又于2005年10月2日出具证言并出庭作证,主要内容为:1972年,经哈医大一院院长审批同意,由哈医大一院制剂室配制癌灵1号注射液用于临床。张佐召集韩泰云等共同研究配制工作,并由韩泰云负责。当时确定用三氧化二砷和甘汞分别代替砒石和轻粉。轻粉无法配成注射液,用甘汞换了轻粉。甘汞含量很低,配制中甘汞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一致认为癌灵1号中三氧化二砷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成分,而甘汞对癌细胞无影响且在制剂中仅是痕迹量,可将甘汞从处方中删除,经韩泰云试验完成后在制剂室针剂组进行批量配制供临床应用。 后期李丽华参加具体制剂工作。在哈医大一院制剂室将癌灵1号注射液的处方组成,配制工艺和质控标准修订完成,最后发表了论文。孙鸿德在癌灵1号注射液的配制过程中,向张佐反映过在处方中取消轻粉和制剂工艺的问题,这是在制剂室对癌灵1号注射液的处方组成改变和工艺改进之后提出的。癌灵1号注射液自开始制剂到申报新药的实际全部过程,作为一项科研成果,必须包括药学研究、药理和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研究,这是哈医大一院多人共同合作的一项集体成果。**是按****管理的,购买要得到公安局批准,个人不能购买。2003年4月16日,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孙鸿德起诉哈医大一院专利发明人署名权纠纷一案,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2003)黑知高终字第52号民事判决认定孙鸿德为涉案专利发明人。
个人分类: 说三道四|17621 次阅读|46 个评论
[转载]政府部门就关注碘普罗胺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提醒
xuxiaxx 2013-2-6 14:20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关注碘普罗胺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5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关注碘普罗胺注射液和 红花注射液 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问题。   碘普罗胺注射液是一种非离子型低渗性造影剂,适用于血管造影、脑和腹部CT扫描以及尿道造影等。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共收到怀疑药品为碘普罗胺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709例,其中严重报告157例。其主要不良反应/事件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建议:1.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碘普罗胺注射液的适应症、禁忌症及使用注意事项,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本品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则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救治。2.医疗机构应加强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快速抢救技能、抢救流程的培训,配备抢救设备及药品,争取抢救时间,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3.生产企业应主动加强对相关医疗机构关于碘普罗胺注射液安全性问题以及严重过敏反应抢救技能的宣传和培训。   红花注射液的主要成份是红花。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有关红花注射液的病例报告数共计3306例,严重病例报告共计154例。其主要不良反应/事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心悸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1. 本品不良反应表现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用药后如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2.建议医生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对本品或含红花的制剂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凝血功能不正常及有眼底出血的糖尿病患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老人、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用,此类人群使用本品应加强监测;长期使用者应在每疗程间留有间隔时间。3.建议单独使用本品,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间隔时间及 药物相互作用 等事宜。4. 建议医护人员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缓慢滴注,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如有异常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措施救治患者。5.建议生产企业完善说明书相关内容,增加不良反应描述,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传达给患者和医生;加强生产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开展相应的安全性研究。   如需了解详细信息,请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www.sfda.gov.cn)或 国家药品 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站( http://www.cdr.gov.cn )。 window.HLBath=1; (来源: 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 )
3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氢气生物学》第七章 利用氢气治疗疾病的方法
孙学军 2013-1-28 15:27
第七章 利用氢气治疗疾病的方法 如果氢气确实可以治疗疾病,如何更加方便地利用氢气来发挥其治疗作用,必然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到目前为至,用氢气治疗疾病主要包括呼吸氢气、电解水、氢气溶解水、氢气溶解注射液、氢气注射、经过皮肤扩散和诱导大肠细菌产生氢气等方式和手段。在这些方式和手段中,电解水作为一种功能水,已经在国际上应用多年。氢气饱和水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水产品,也开始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氢气水注射液作为一种研究氢气的手段,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也是中国学者在这个领域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作为一种临床治疗手段,氢气饱和注射液尚需要大量前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不过作为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治疗手段,注射氢气溶液给氢气的方式必然成为将来氢气临床应用最具有前景的方式。通过皮肤扩散、局部注射氢气、使用药物和食物诱导大肠产生氢气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也非常值得研究。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2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膝关节、肩关节注射治疗常用药物:玻璃酸钠注射液(施沛特)
GaoXurenKnee 2012-12-5 23:38
膝关节、肩关节注射治疗常用药物:玻璃酸钠注射液(施沛特)
【药品名称】 施沛特®玻璃酸钠注射液(专利,名优产品,原料欧洲С∈认证,工艺先进,医保,多省中标。保护修复软骨,改善关节功能。)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60136(2ml:20mg)/H20067379(2.5ml:25mg) 【功能主治】膝骨关节炎、肩周炎等症 【药品名称】 通用名:玻璃酸钠注射液 商品名:施沛特 英文名:Sodium Hyaluronate Injection 汉语拼音:Bolisuanna Zhusheye 【成 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玻璃酸钠,辅料含氯化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化学名称:(1→4)-O-β-D葡萄糖醛酸-(1→3)-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 14 H 20 NO 11 Na)n 重均分子量:60万~150万 玻璃酸钠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生理活性物质,是一个由葡萄糖醛酸和乙酰氨基己糖组成双糖单位聚合而成的一种黏多糖。 【性 状】本品为无色澄明的黏稠液体。 【适 应 症】膝骨关节炎、肩周炎等症。 【规 格】2ml:20mg / 2.5ml:25mg 【用法用量】本品为膝骨关节炎、肩周炎等症的改善药物。用于膝骨关节炎时,膝关节腔内注射;用于肩周炎时,肩关节腔或肩峰下滑囊内注射。一次2ml,一周1次,5周为一疗程。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皮疹、瘙痒等症状,一般2~3天内可自行消失,若症状持续不退,应停止用药,进行必要的处理。 【禁 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使用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2.本品勿与含洁尔灭的药物接触以免产生混浊。 3.有关节积液时,应先将积液抽出,再注入药物。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用药】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尚不明确。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玻璃酸钠为关节滑液的主要成份,是软骨基质的成份之一。在关节腔内起润滑作用,减少组织之间的摩擦,同时发挥弹性作用,缓冲应力对关节软骨的作用,发挥应有的生理功能。关节腔内注入高分子量、高浓度、高黏弹性的玻璃酸钠,能明显改善滑液组织的炎症反应,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钠含量,增强关节液的黏稠性和润滑功能,保护关节软骨,促进关节软骨的愈合与再生,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 【药代动力学】本品注入关节腔内24小时,即进入滑膜、软骨表面和相邻的部分肌肉组织以及肌间空隙,且在滑液、半月板及软骨表面的浓度达到峰值。给药72小时,在关节腔内的残留量约为投药量的10%,此时在血浆的浓度达到峰值,并且在肝、脾以及肾脏中均有分布,在以上脏器中的浓度可高于血浆浓度的2~6倍。给药9天后,可发现极少量的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绝大多数参加呼吸氧化产生二氧化碳而代谢。无论是单次给药还是多次给药,玻璃酸钠在体内的清除速率是相同的。 【贮 藏】遮光,密闭保存。 【包 装】一次性玻璃注射器装,每支2毫升 / 2.5毫升 。 【有 效 期】24个月 【执行标准】WS 1 -(X-058)-2006Z - 2011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60136(2ml:20mg) / H20067379(2.5ml:25mg) 【生产企业】企业名称: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地址: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新泺大街789号 邮政编码:250101 电话号码:0531-81213300 传真号码:0531-88685686 1.每年关节腔注射施沛特人数 1000000 ,玻璃酸钠骨科用药第一位 2.十六年(1995-2011)临床安全用药经验,玻璃酸钠骨科用药第一品牌 3.唯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玻璃酸钠临床用药 4.内毒素含量国家安全标准的奠定者 5.施沛特原料通过欧洲С∈认证,产品更安全 6.国内首家非冷藏储存的玻璃酸钠临床用药 7.医保乙类:2009年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编号:1046) 8.全国多省、市挂网中标。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关节镜、膝肩肘踝关节外科、骨科运动创伤方向 高绪仁 高绪仁:每天以解决膝、肩、肘、踝关节问题为乐:) 每天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不仅仅是解决其膝、肩、肘、踝关节问题,更是给其带来希望、未来和新生!
个人分类: 关节注射疗法|7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也能治急症
热度 6 wangtong529529 2012-8-17 12:34
不少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对急症束手无策,这可能与中药煎煮不便、剂型单一等因素有关。其实,在临床上,只要胆大心细,用法妥当,中医应对急症完全可以大显身手。 1.高热昏迷惊厥 这些危重症状可出现在急性传染病、尿毒症、脑血管意外、肝昏迷等疾病中。中医救之有“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散(丹)、至宝丹。三者功能大同,但应用时有所侧重。偏高热痰多者,选安宫牛黄丸;偏惊厥抽搐者用紫雪散;偏昏迷谵语者选至宝丹。 2.哮喘持续状态(喘脱) 病人喘逆不能平卧,动则喘剧,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间歇止。可急选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注,或用人参30克,附子15克急煎频服,同时送服黑锡丹加蛤蚧粉2—3克。 3.冠心病心绞痛(胸痹) 病人心前区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气短喘促。应立即灌服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香丸、苏冰滴丸之类。这些中成药芳香开窍,活血止痛,有缓解心绞痛、增加冠脉流量作用。 4.脑血管意外(中风) 先分闭证与脱证。前者出现面赤身热、烦躁不宁、气粗口臭者,可急选安宫牛黄丸鼻饲;出现面白唇紫、不烦躁、身不热、痰多者,则急选苏合香丸鼻饲。后者出现肢体瘫软、冷汗淋漓、手撒、二便失禁,应急选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注,或用人参20克,附子15克,山萸肉20克急煎灌服。 5.癫痫发作 先辨阴阳。阳痫者,面红、牙关紧、两目上吊、项强抽搐、喉中痰鸣等,除针刺外,可灌服定痫丸或黄连解毒汤,配合清开灵注射液静滴;阴痫者,面灰暗、手足清冷、两目半开半闭等,除针刺外,急选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推。 6.尿闭(癃闭) 尿道阻塞者,用麝香0.08—0.15克置胶囊内吞服。
个人分类: 中医学|374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对待生命宜慎重,勿对血中瞎点滴
wyc 2012-6-28 17:47
中药注射液,野蛮且畸形的产物 37525 人参与讨论 摘要 6月25日国家药监局网站通报中国第一个现代化中药注射剂脉络宁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在2010年药监局不良药物反应报告中,中成药不良反应排名前20注射剂占17个。中药注射剂是中国独有产物,它违背了注射剂所有严格要求,成了在中药基础上的独特产物,有着近乎野蛮的本质。 龙哥 科学公园创办人 6月25日国家药监局网站通报药品剂脉络宁会引发人体严重的不良反应( 详细 )。脉络宁,一种中药注射剂,仅在2011年它就有不良反应1500例,其中严重病例报告189例。而在2010年国家药监局的不良药物反应报告中,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排名前20名,其中中药注射剂就占了17个。 中药注射剂,是一种建立在中药基础上的独特产物,它有着野蛮的本质。众所周知,在现代医疗中,口服与注射是两种最为常见的给药方式。口服给药要经过人体内的肠胃屏障,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会被吸收,而是经肠道排出体外。注射给药则绕过了肠胃屏障,直接被组织吸收或进入血液。所以,注射是相对不安全的给药途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注射剂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也是最严格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注射剂必须成分清晰、药品纯净度高、疗效有充分证据、毒副作用明确。这是国际医学界的共识,也是最基本的原则,而中药注射液却是有违这些原则,更不安全。 中药注射剂的源自中药,1940年前后,八路军一二九师首创了“柴胡注射液”。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这就是著名的“6·26指示”。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并延续至80年代,出现了多达1400多种中药注射剂。短时间内研制出这么多新药,在现代药物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这样特殊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违反客观规律、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背离现代医学的基本原则是必然的。 中药注射剂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但传统中医从未有过注射的概念,也从未有将药品直接注入人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中医理论完全不能解释药物注射的机理。所以,中医的历史经验不能作为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安全性依据。而以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标准衡量,中药注射剂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注射剂的基本原则,将不明成分的复杂混合物注入人体是非常危险和不负责任的,这类中国独有的药品既不符合传统中医的理论和经验,也违反了现代医学的基本原则。 《中国药典》编委会执行委员周超凡指出:“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历史较短,有些不该研制、不该生产、不该销售、不该进入的药品,历经公关处理,都被批准生产了”。周超凡进一步指出:“研制、生产、销售中药注射剂的高回报率促使药企争相上马中药注射液生产线。以住院患者每天使用剂量为例,中药注射液较其他常规剂型的药品价格高出2至3倍。药企、医生、医院都能从中受益,这为中药注射液的推广、使用开了绿灯”。 中药注射剂不仅普遍缺乏可靠的疗效证据,同时也存在着成分复杂和未知的问题。部分有害成分如果通过口服给药途径进入人体,在人体肠胃屏障的作用下会经肠道排出体外,相对较为安全。但注射给药方式则会使有害成分直接进入人体甚至血液循环,往往导致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以清热解毒注射剂为例,处方组成为金银花、黄岑、连翘、龙胆、生石膏、知母、栀子、板蓝根、地黄、麦冬、甜地丁、玄参共12味药,所含化学成分可能多达数百种,但国家药品标准只需测定1种化学成分。而生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直接注入人体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中药注射剂的处方组成除植物药材以外,还包括珍珠母(珍珠粉)、水牛角、山羊角、麝香、鹿茸、水蛭、没药(一种树脂)、地龙(一种环节动物)、明矾、斑蝥(一种昆虫)等,这些药材的提取物注入人体也是非常危险的。 中药注射剂的微粒问题也不容忽视。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普遍处于简单粗糙的低级水平,大部分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煎醇沉法。老旧工艺的普遍应用直接带来的是注射剂中的杂质残留、微粒过多过大,使中药注射剂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微粒进入血管后可引起局部栓塞性损伤和坏死,如肉芽肿、微血管阻塞、炎症反应等。 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使用,严重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其中,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发布的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中成药不良反应排名前20位的品种中,中药注射剂占了17个,前3位分别是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中成药排名前20位的品种均为中药注射剂,提示中药注射剂的风险依然很高。 2011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中药注射剂依然是中药制剂的主要风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3名的药品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和参麦注射剂。 2006年,鱼腥草等7种中药注射剂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有死亡病例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紧急通知,暂停鱼腥草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射液、鱼金注射液、炎毒清注射液、新鱼腥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的销售使用。 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导致3位患者死亡。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叫停黑龙江完达山药业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导致4名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死亡。卫生部要求立即停止该批号茵栀黄注射液的临床使用。 2009年,双黄连注射液发生不良事件,并有死亡病例报告。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暂停使用和销售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随后又叫停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的双黄连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导致13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立即停止使用和销售并依法查处浙江天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香丹注射液。 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有关脉络宁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1500例,其中严重病例报告189例。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呼吸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等。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有如下特点:1、多发性和普遍性。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都发生过不良反应。2、临床表现多样性。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可导致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损伤。3、不可预知性。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且未知成分较多,不良反应无法预知。4、不确定性。无法确定一种中药注射剂可能导致多少中不良反应,如香丹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大十几种。5、批次差异性。由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粗糙,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不良反应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做出确切结论。 除了急性不良反应之外,经常使用中药注射剂必然会有成分不明的物质和微粒累积在体内,这方面的长期跟踪情况尚未见相关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相当数量的口服中药会造成严重的肝肾损伤,中药注射剂由于绕过了肠胃屏障,这方面的危害只能是更大。 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是对中药的刻意宽容和保护。是缺乏科学理念、违反科学原则的倒退。中药注射剂的野蛮本质在于将大量未知成分注入人体,违反了注射剂的基本技术要求。国家药品标准允许不明物质甚至有害物质直接注入人体,这在全世界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中药注射剂应该立即叫停,任何行业利益以及文化价值都不能高于民众健康。( 合作伙伴: 科学公园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