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鸦片战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就已经完败
自我源于思考 2019-3-18 20:55
鸦片贸易的背景 拿破仑战争后,拉丁美洲在玻利瓦尔、圣马丁的领导下,于1827年基本取得了独立地位。1838年,中美洲等国也从墨西哥共和国中独立出来。美国早在1783年就已经独立,并且开始实力增长。而加拿大也在1837年左右爆发叛乱。 这些,让英国意识到,以往的殖民时代要结束了。而不少殖民地,成为让英帝国头疼的事情,很多殖民地由于资源贫瘠,反而让英国补贴不少财政。 由于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兴起。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改革法案,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选民比例增加到总人口的3.3%。 英国政府认识到,贸易仍是英帝国兴盛的基础,而不是像俄国那样贪婪地掠夺土地,或者直接占领殖民。只有像印度这种,可以通过种植鸦片贩卖到中国赚钱的殖民地,才是好殖民地。1833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被英国议会废除,鸦片贸易垄断权更是早在20年前就被废除。众多英国商行加入了鸦片贸易,这不仅仅是东印度公司的事情。 鸦片战争前,印度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被东印度公司打趴下,成为了英国的半殖民地。东印度公司秘密将茶树苗从中国偷运到印度,但种植效果不理想。虽然印度的棉花为英国贸易做了贡献,但远不如鸦片贸易获得丰厚。 1760-1800年间,中国贸易顺差6000多万两白银。到1840年时,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已经高达5000万磅。这让从事茶叶贸易的广州十三行首席行商伍秉鉴成为当时的世界首富。 不过,英国依靠鸦片贸易逐渐从逆差变为顺差。1800-1818年间,东印度公司并没有那么明目张胆,每年输入中国4000箱鸦片。1813年后,鸦片垄断权被废除,鸦片种植增加,鸦片贩子也增加。很快,每年鸦片输入超过2万箱。 1830年代,鸦片输入每年超过3万箱子。中国平均每年流出白银达五六百万两。到1836年,鸦片贸易额达到1800万两白银。鸦片输入超过3万箱每年,鸦片贸易已经占到英国年收益的15-20%,英国政府已经与鸦片绑在一起。 林则徐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到广州后禁烟,林则徐还聘请多位翻译,积极了解世界。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销毁2百多万斤鸦片。销毁鸦片期间,林则徐写了一封给英国女王的信,经道光批准发出。信中宣扬了天朝威严,要求女王中止鸦片贸易。但未得到回应,因为信没有达到英国。 被销毁的鸦片不是直接从鸦片商人手中收缴,而是从义律的手中得到,义律以商业监督的资格给各鸦片商收据,再以英国女王政府的名义上缴。这使销烟成为外交事件。但是,这是义律的个人行为,未得到英国政府批准。 战争爆发后,英军打到天津,义律上书清廷政府,离间中国说,禁烟时林则徐曾许诺出价而又毁约,道光因接连失败,终于把贬低英国军事力量的林则徐撤职。 怡和洋行合伙人,鸦片贩子维廉.查顿逃回英国,积极游说发动战争,并雇佣律师探讨虎门销烟中的外交问题,提出中国赔偿销毁的鸦片有法律依据。 林则徐销烟之后,仍鼓励茶叶、棉花等正常商品的贸易。但义律因为销烟时的自作主张,要求商人停止与中国交易。另外,运送鸦片的船只源源不断,堆放在广州海面上的内伶仃岛,黑市鸦片价格飞涨,义律却坐视不管。 战前准备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就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情报,对中国军事地理情况所知甚详。早在1832年,阿美士德号在中国沿海绘制地图,刺探海防情报,得到中国海防废弛的结论。更早的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时就得到中国表面强大,其实已经衰落的结论。再加上英国每年从中国通过鸦片贸易拿走几百万两白银,鸦片贩子与中国广州的各路神仙打得火热,与其他沿海城市的走私贩子也有密切接触。 而除了林则徐,清朝官员当中居然没几个人了解英国。就连林则徐,也是到了广州禁烟时,现学现卖,找当地外国医生、外国教会学校的华人翻译世界的情况(这些材料交给了魏源,编进《海国图志》,虽然国内无名,但畅销日本)单从情报战上看,中国就已经惨败了。 虽然东印度公司的中国代理商、债权人,当时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就在广州,作为广州首席行商,他投资了众多美国产业,但似乎他并不关心欧美的工业革命,对外国的军事技术也不关心。 林则徐又认为伍秉鉴与洋商勾结,对其进行防范。后来战争爆发,伍家被清朝压榨,出了几百万两白银,家道中落。 了解这些情况的义律,计划引发中英冲突,但他也知道鸦片贸易不道德,虽然众多英国人认为鸦片只是一种药品(英国直到1858年,才禁止使用鸦片,仅保留医学用途)。为了保住大英帝国的财路,义律盼望中国率先发动战争,从而英国议会就能更顺利地通过对中国开战的决议。 林则徐虽然积极备战,但他却深知英舰的厉害,并为其他官员不了解外国、军备废弛而忧心忡忡。强烈的文化自信,又让他判断英国不会发动大规模战争,就算战争爆发,自己以逸待劳,也能获胜。 战前冲突 1839年7月7日,英国水手在尖沙咀喝米酒后斗殴,打死中国人林维喜。义律悬赏200银元指认凶手,悬赏100银元指认斗殴者,受害者家属被补偿1500银元,给地方官吏400银元(有行贿嫌疑)保护受害者家属,分发给村民100银元。 1839年8月12日,义律自任法官,组建了由商人、军人构成的陪审团,并邀请中方出席审判,中方当然对此拒绝,并且坚决主张把相关人员移交中方。审判结果是5名水手被判罚款,并处劳役。。 林则徐请人查《万国公法》,认为义律不享有治外法权及领事裁判权。于8月15日断绝英方船只的淡水和食物进行威胁。双方矛盾升级。 8月30日,在年初夺占了中东地区亚丁港的28炮位英舰Volage(应该是在主战派的外交大臣授意下)赶到义律处支援。 9月4日,义律带军舰在九龙要求补及,被中方拒绝,上岸采购的补及后又被要求退还,于是首先开火。傍晚时冲突结束,英军三人受伤。 9月底,商船 Thomas Coutts 赶到广州附近海面,决定与中国协商贸易,与义律冲突。但船主顺利抵达广州卸下货物,并宣誓不经营鸦片。愤怒的义律宣布封锁香江,禁止英国商船与中方交易。 因为清朝只允许广州与外商交易。所以义律这一招很有效。并且,当时美国领土小,远未抵达太平洋沿岸。虽然美国的旗昌洋行鸦片贸易额也非常高,但美国商船与荷兰商船一样,也是从非洲好望角再到中国,所以远不如英国商船众多。此时英国商船被义律禁止,美国商船立刻获利增加。 而外交大臣Palmerston早就渴望发动对中国的战争,这给了他一个极好的借口。他作为主战派的中坚力量,拼命向政府高层游说。 英国的决策 1939年10月1日,英国首相巴麦尊Melbourne决定派遣一支海军前往中国,并开始战争动员。 11月3号,另一艘商船Royal Saxon来到中国,不顾反对冲破英国军舰封锁开向广州时,英舰向它开炮警告。广州提督关天培率军前来保护英商船,中英舰队冲突。 两艘英舰轻微受创,一名士兵受伤。几艘中舰被击沉,多名死亡。Royal Saxon商船顺利开到广州贸易。而英舰退到铜锣湾。 因两次海战,林则徐都向道光皇帝汇报“大胜”。1840年1月,道光皇帝宣布与英国断绝贸易,并禁止其他国家援助英国。 1840年1月30日,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不信任投票,以21票之差(308对287票),首相Melbourne保住了官帽。 英国议员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 –1898,后来成为首相)强烈反对启动战争,并认为这是对中国的犯罪。在两次鸦片战争中,Gladstone都持强烈反对立场。 1840年4月9日,反战派提议英议会投票,以262对271票之差,没能制止英国海军的行动。5月12日,又举行一次反战的投票,再次失利。 此时,义律的堂兄乔治·懿律(George Elliot)被任命为全权代表和司令官,率领海军出发前往中国。 1840年7月7日,英国议会最终通过了一笔173,442英磅的军费,而此时战争早已经爆发。 结语 英国以外交大臣Palmerston为首的主战派早就积极筹备发动战争,制订战略,利用自身的海军优势,除了攻击沿海城市外,更要沿长江而上,攻击沿岸城市。另外,英国对“占领镇江,切断清朝的漕运”这一方案也有讨论。 整个鸦片战争,英国议会勉强通过了派遣海军“报复”的决议,并未对中国宣战。所以只是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后,逼中国开放市场,恢复鸦片贸易。可笑的是,正是在不平等条约上,清政府才不情愿地承认“英国”与自己的平等地位。 战争后,清政府压榨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们赔款,又开放了大量口岸,使外国商品倾销。仅在鸦片战争后10年中,白银外流量竟达1.5亿两以上。鸦片输入更是在1879年达到顶峰,占进口商品的一半。 中国的商业自此走向衰落,资本主义改革的可能性进一步减低了。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4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思维是治愈谎言和愚昧的良药
热度 9 fqng1008 2018-9-9 17:27
今天,在微信里读到《 几度风萧 》公众号文章“易中天:谎言成了麻痹和麻醉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网上搜索发现,这篇文章来自《凤凰网资讯》原文是“易中天:鸦片战争中的体面与谎言”。我觉得,《 几度风萧 》的标题改得好,醒目很多。 文章读过之后,联系自己这段时间关注的“轴心时代”与科学时代“以及“自然哲学思维范式”与“科学思维范式”,感觉二者的本质差别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 表象 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 形象 的表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 认识 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 审美判断 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 文学语言 、绘画线条色彩、 音响 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 思维形式 。 所谓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形象这一概念,总是和 感受 、体验关联在一起,也就是用直观形象和 表象 解决问题的思维。因此,运用形象思维的人,往往存在明显的情绪化特征。而相对应 逻辑思维 ,指的是一般性的认识过程,其中更多理性的理解,而不多用感受或体验。因此,运用逻辑思维的人,往往比较理性,获得的认识往往比较接近客观现实。 因此,谎言和愚昧往往在形象思维的人群中流行,而止于逻辑思维。这就是本文的初步结论:逻辑思维是战胜谎言和愚昧的良药。 那么,易中天写这篇文章所采用的是什么思维方式?显然,二者皆有。因此,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二者有长有短、有利有弊,而且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至于易中天撰写本文的功过得失,建议各位“理性思考”,不要“情绪化”用事。 附易中天:鸦片战争中的体面与谎言 鸦片战争 我读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一书,感触最深的,就是整个鸦片战争过程中前方将帅的不断撒谎。 作为最高统帅的道光皇帝,其实是在谎言中度过这段艰难岁月和做出决策的。这又焉有不败之理?可以说,在这场“鸦片的战争”中,谎言成了麻痹和麻醉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这场战争之所以失败,甚至大清帝国之所以垮台,原因之一就在于朝野上下都变成了鸦片鬼,一天不吃就无法生存,最后终因吸食过度中毒而死。 因此,要想“救亡图存”,唯一的出路是“戒毒”。但这并不容易。 不容易的原因也很多。首先是积习难改。一个吃惯了鸦片的人,一天不吃就没法过日子。一个撒惯了谎的人要他不撒谎,也比登天还难。 再说,前面撒过谎了,后面说实话,就会露出马脚,也就只好一骗到底。奕山等前方将帅就是如此。 那么,奕山等人一开始就不撒谎,就说实话,不行吗?不行。专制制度决定了,一个官员只能看着万岁爷的脸色说话,甚至看着顶头上司的脸色说话。他们想听什么,就说什么。不想听的就不说,瞒着。实在瞒不住,就撒谎。再瞒不住,就再撒谎,恶性循环。 所以,奕山等人不但要撒谎,而且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撒,即掩盖敌方武力的强大和气焰的嚣张,而不是相反。按说,打了败仗,为了推卸责任,是应该夸大敌情的。但奕山等人并没有这样做,反倒一再说“逆夷”如何“情词恭顺”,如何“诉冤叫屈”,如何“卑躬屈节”。因为万岁爷就好这一口。而且,不明真相的朝野上下也都好这一口。 谢晋电影《鸦片战争》剧照 于是问题就比较明朗了。这就是:大清王朝的君臣为什么都喜欢听这种话呢? 答案也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吃惯了鸦片,有鸦片瘾。只不过,他们不认为是鸦片,也不管它叫鸦片,而叫做“天朝体面”。有时候,也叫“爱国主义”或“英雄气概”。 众所周知,(历史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民族都沉浸在一种天朝大国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在我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这个地方,叫“天下”。天下的中央住着我们,叫“中国”。中国的皇帝是天的儿子,叫“天子”。天子的王朝是最伟大的,叫“天朝”。天朝的臣民是最优秀的,叫“华夏”。周边那些国家因为离天子太远,无法接受天朝的礼乐教化,因此不开化,是野蛮人,叫“蛮夷”。“蛮夷”和“华夏”之间,是“君臣”关系,或“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关系,根本就不平等。“蛮夷”到“中国”来,要么是来“朝贡”的,要么是来“观礼”的,要不然就是来“乞恩”或者“喊冤”的。因此“天朝”无“外交”,只有“理藩”(即打理“中国”与“藩国”的事务)。直到耆英等人签订城下之盟时,使用的也仍是“恩准”字样(比如“恩准”五口通商)。明明是人家强迫我们订立不平等条约,还要说是我们“恩准”,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然而不说“恩准”是万万不行的。不说,就是“大不敬”,就是“卖国贼”。 同样,不说“逆夷”“闻风慑服”,“实无能为”也是不行的。不这样说,就是“胆小鬼”,就是“助夷气焰”,就是一屁股坐到敌人那边去了,谁敢担这个罪名?也就只好说“夷不足畏”。 当然,夸大敌情的时候也有,比如说到1841年第二次定海之战时就是如此。在许多论著中,这次战役往往被描述成一个激动人心英勇壮烈的故事:定海三总兵(定海镇总兵葛云飞、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率孤军五千,奋力抗击英军万余人的围攻,血战六天六夜,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 定海之战 这当然感人至深,可惜并不完全是事实。三总兵率军抗战是真的,英勇奋击也是真的,以身殉国就更是真的,但据茅海建先生的考证,敌军并没有万人之多(更没有两三万),而是只有四五千;也没有“血战六天六夜”,而是只有不到一天时间,从1841年10月1日早晨开始,至下午2时许结束。整个战斗中,“英军并未遇着坚强的、有效的抵抗”,“只付出了战死二人、受伤二十七人的微小代价”。敌情,或者说我方的壮烈程度显然被夸大了。 夸大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清方官员在报告中伪讳粉饰已成风气”就是。 所谓“伪讳粉饰已成风气”,也就是吃鸦片吃惯了。但这种尚待核实的说法在当时和后来却几乎视为信史,一些以“严谨治学”为标榜的人也宁信其真不疑其伪,就值得深思了。 我认为,这只能说明鸦片的毒素已渗入我们民族的骨髓。从至尊天子,到寻常百姓,都喜欢听谎言。或者说,喜欢听好话、“吉利”的话、歌功颂德和“鼓舞人心”的话。至于这些话是否真实,或者有几分真实,则是第二位的事。 于是,我们听到的,便是经过了处理的信息,其中不好听不顺耳的部分已被过滤,好听顺耳的部分则被放大。这样的信息,即便有一定的真实性,归根结底也是不真实的。老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靠不真实的信息来指挥战争,你说是该胜还是该败呢? 清道光帝 战败之后,能做的事情也就是道德的谴责了,包括将1840年的这场战争称为“鸦片战争”。其实,英国人发动那场战争,绝非为了走私鸦片。 相反,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其对驻华使节的训令中一再表示:“女王陛下的政府绝不怀疑中国政府有权禁止将鸦片输入中国,并且有权查获和没收那些外国人或中国臣民不顾适当制定的禁令而输入中国领土内的任何鸦片。”他还训示:“女王陛下的政府对于这件事情不提出任何要求。” 事实上在《南京条约》中也没有开放鸦片贸易的条款。因为在英国人那里,这原本是一场“通商战争”,而不是“鸦片战争”。正如费正清先生《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所言:“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但即便是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为此发动战争也不得人心。因此英国政府提出的战争议案最后只能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勉强通过,而且被“反战派”在议会辩论中称为“鸦片战争”。 可见这个说法是英国人用来讽刺自己政府的。我们跟着英国的反对派这样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如果当真以为那就是“鸦片战争”,并由此获得了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那恐怕就反倒有点吃鸦片的味道了。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959 次阅读|26 个评论
以毒攻毒:鸦片战争后清朝如何战胜了英国鸦片贩子
热度 2 zhgzhang 2016-10-28 08:03
鸦片战争后,为了打败英国的鸦片贩子,一雪战争失败之耻辱,清朝有大臣出主意说只要全国到处都种鸦片,英国鸦片贩子必然溃走。虽然皇上没采纳,全国还是开遍了罂粟花。英国鸦片贩子终因无利可图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应该是清国首次用自力更生和市场经济手段打败帝国主义。
3137 次阅读|3 个评论
海边沉思录:腾飞中的故乡
sqdai 2014-7-1 07:22
趁着参加第六届国际非线性科学及其应用研讨会的机会,再次来到魂系梦回的故乡——舟山,会址就在长峙岛,风景如画的浙江海洋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中心就在海滨,每天清晨,我来到沿海的长提,一边呼吸着无比清新的空气,一边迤逦而行 欣赏着美丽的海景。在这里,我看到了腾飞中的故乡,腾飞中的祖国。 近年来,舟山成了一个新的特区,各项建设突飞猛进。过去我出入故乡的时候,舟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如今,随着五桥连岛的工程的完成,从上海出发的大客车,途径气势磅礴的杭州湾的跨海大桥,一路东进,到了美轮美奂的金塘大桥,这座长达 22 公里的大桥,把北仑港和舟山群岛的第三大岛——金塘紧密相连,再经过婀娜多姿的四座桥梁,就来到舟山岛;到了临城新区,再过一个拱形桥,就到了目的地:长崎,其中,省去了多少舟车劳顿,实现了故乡人两千年的梦想!有人说,现如今,舟山已经不是一个海岛了,成了祖国最新的一个半岛!遥想孙中山先生,百年前曾勾画了一个“东方大港”计划,如今,他的梦乡正在新一代舟山人手里一一实现。有新中国这样的巨大后盾,故乡人的所有梦想都将成为现实。 倚靠在十里长堤上,我遥望西北角的晓峰岭一带,距离约十里。 170 多年前,这里曾是两次鸦片战争的战场。舟山人民在敌我军事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奋力抗击英军的野蛮入侵。记得 1841 年的 10 月 1 日, 5800 多名士兵,在三总兵葛云飞、王有朋、郑国鸿的率领下,与 40 多艘全副武装、力图强行登岸的英军浴血奋战了整整一天,直至全体将士英勇牺牲!故乡人民、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这一屈辱!现如今,还有哪一路强敌敢如此为非作歹?舟山作为海军前哨,正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昨天清晨,天开始下雨,我依然来到长提。看到另一侧的月牙湖里,浙江海洋学院的两艘竞赛艇在冒雨训练,洪亮的口号声,整齐划一的动作,显示了当代青年人的蓬勃朝气。联想到所参加的国际会议,一大群青年人已经全面担当起了会议的组织工作,与会者都极其满意。我想到,在祖国的腾飞过程中,新一代正在茁壮成长。 漫步在海边长堤,我看到了祖国和故乡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2014 年 7 月 1 日晨于舟山长峙岛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3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真实的鸦片战争,嘿嘿!
热度 2 laserdai 2014-6-9 08:05
博主注释:鸦片战争是大英帝国盛事维多利亚时代的开始,也是中国社会急剧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官方的版本的所谓正史表示部分质疑和怀疑,很喜欢见到不同版本的叙述和史观。下面这篇就非常有趣,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叙述了中英鸦片战争。其中部分段落和句子,让人笑喷。 历史上真实的鸦片战争 中国人习惯上把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战事的起因绝对不是什么“英国为了倾销鸦片”。当时世界范围内吸食鸦片基本都是合法的(例如英美都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立法限制毒品),奇怪的是,这些不禁鸦片的国家反倒没什么人吸鸦片,倒是中国这个禁烟的国家对鸦片一往情钟。 一方面清朝有很多人是拿着高官厚禄却没什么正事干,平时除了黄赌自然就是毒 (这就像某个人均GDP不到三千美圆的穷逼国家却能在奢侈品消费领域独领风骚一样), 而其它洋货要么是像钢琴一样玩不来,要么是像刀叉钟表睡衣之类不好玩 。 另一方面, 乾隆禁烟之后,各地官员反倒可以找鸦片商收保护费了,收了黑钱还不用纳税,为了抢这块肥肉,不仅没有执行乾隆的政策,还拼着老命的引进鸦片,导致鸦片在中国越卖越红火 。 一开始,皇帝老爷们对禁烟这事儿都不是很认真,直到道光年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清朝的鸦片军被打得找不着北,发现枪杆子不好使的道光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鸦片身上。其实道光也不想想怎么官兵抽鸦片农民就不抽的,当时的军队腐败不堪,平时也不好好训练,省下来的钱跑去吃喝玩乐,等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才装模作样的表演几个固定节目,所以后来清军和洋人打白刃战时人数占优还是输得一塌糊涂,到甲午海战时更是在装备领先的情况下被日本打败。而皇帝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对军队一直是好生供养,这就给他们提供了抽鸦片的所有条件:金钱和时间。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本来就跟农民差不多,抽了鸦片就更没得玩了,这时 道光才知道着急,发了狠要禁烟。但他哪里想得到 那些本应帮他禁烟的人,既是鸦片的主要消费群体,又是鸦片走私的庇护者。对这些人来说,军队没战斗力关我屁事,大清的江山关我屁事,又不是我的,是你皇帝老子一个人的,我趁着现在当官使劲捞就是了 。 这么一来,禁烟自然是无从谈起,直到最后道光才物色到了一个真正肯禁烟的人——林则徐,和英国人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说来搞笑,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本来当地官员是想拿银子打发他回家的,谁知此人是真心办事,不吃这一套。今天我们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其实当时官员们都当他是神经病,而且这种人真要放到今天的官场他还是要被当成神经病,要不了三两回合就得被和谐。 林则徐到广州后不久就要求洋商们交出所有鸦片,还发了份照会: 听说英美两国天气干燥,土质干硬,夷人都是把肉磨成粉食用,久而久之导致大便不通,只有中国的大黄和茶叶可解, 皇上对你们有恩,你们也该配合我这个钦差的禁烟工作。我对你们这些外夷的伎俩再了解不过,所以别跟我耍什么花招,其实我们老百姓都很讨厌你们了,你们再卖鸦片,难保他们不会弄死你们…… 这个大便不通还不是最离谱的,此前还有大臣建议道光严惩吸食鸦片者,怎么个惩法呢?这个大臣说,他听说红毛们是把吸鸦片的人系在竹竿上,用大炮发射进海里…… 林则徐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动不动就绑架民意威胁洋人,但其实言谈之中又经常流露出对民众的不屑,在他眼里,底层民众只有两种人:洋人的走狗与洋人的潜在走狗。 可惜洋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往往远胜这些ZF官员,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商安德森就建议英国ZF:据我观察,中国的老百姓普遍讨厌清ZF,等打进去时,我们不能伤害一般群众,而且应该张贴告示,说这场战争不是针对他们的。后来英军也照作了,于是清廷又大骂洋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 林则徐的照会一来,洋人第一反应是又他妈来要保护费了,正商量着该花多少钱摆平呢。其实当时洋人们是混得很悲惨的,清朝闭关锁国,重农轻商,本就看不起做生意的,又自封天朝上国,觉得自己天生就不用跟外夷讲什么平等,所以指定只有广州十三行才能进行洋货买卖,而且还不是洋人卖,而是由中国人中转,洋人不能随意接触其他中国人,而且也不能随意在中国走动,只能在圈定的范围内活动,换句话讲就是“外国人与狗不得外出”。清朝关税虽低,但那只是理论税,洋人在中国总免不了被横敲竹杠。而且那些贩卖洋货的中国人必须靠贿赂换取外贸执照,这个钱当然要算在商品价格里,导致洋货价格像中国的房市一样一路走高,本来中国人就不感兴趣,这么一来就更卖不出去了。所以说鸦片除了导致中国的白银外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把民间的财产转移向了ZF。 在此之前洋商们一直都没遇到林则徐这款的,一时摸不清对方的来意,打算先观察观察敌情,回复林则徐说要用七天时间商量商量。林则徐本来觉得自己在这些夷人面前是充满优越感的,完全应该说一不二,想不到对方还要开什么委员会搞民主决议,一下把他给惹火了。林则徐查清英商颠地是“拖延战术”的主要智囊,立刻派人前去捉拿。后来差人去执行任务时耍了个滑头,说是“召颠地入城”,但英国人还是不放心,要求林则徐承诺24小时内放颠地回来。大清可从来没什么拘留最长期限之类的说法,都是想关多久关多久,所以林则徐一听,你这不是他娘的放屁吗,马上抓了两个买办(即汉奸)到英国人那里示威。这下英国人才明白事态严重了,一时间竟不知所措。 这时另 一个主角——英国驻华商务总督义律——登场了。说来搞笑,此人作为鸦片战争引发者之一,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鸦片者,他认为鸦片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在一个明令禁止鸦片的国家内走私鸦片更是有辱英王的名誉。 义律一听林则徐要动颠地,马上急了,匆匆跑到商馆去,谁知林则徐给他来了个有去无回,等义律一进去就把商馆给封闭了,撤走所有的中国人,勒令中国人不得再与洋商接触,否则以汉奸论处,还来了个断水断粮。义律一看这架势,是要把人活活逼死,马上给林则徐写了封信,大意是威胁说你再这样难保两国不会打仗。林则徐在下面加了批语:“天下万方,何处与天朝相提并论?‘两国’称谓,难道是指英国和美国说的?”其实义律与林则徐交涉数次,基本处于鸡同鸭讲,双方都以武力威胁对方,但又都不惧怕对方的武力,只不过义律是嚣张但有底气,而林则徐根本是无知者无畏,所以两个人都奇怪了,靠,他怎么就不怕我呢?其它内容基本上也是有听没懂,例如林则徐对这封信是这样回复的:先大谈因果报应学说,举了一些坏人突然暴毙的实例,接着谈中国对英商的恩情,又讲到没有茶叶洋人就会大便不通而死的问题,另外民意沸腾,举国激昂,再不交出鸦片,小心吾皇天威降临…… 但总体而言,林则徐没直接进去把洋人杀掉,已经是非常客气了。至于他不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就是想展现泱泱大国的风范,表达天朝对这些外夷宽宏大量的姿态。义律那边被断水断粮也受不了,再加上搞走私本就理亏,于是跟英商们商量能不能把鸦片全部上缴,这里他也耍了个滑头,说你们这些鸦片损失将由ZF来处理。英商一听乐坏了,这等于是把鸦片送给中国人,再从英国ZF那里拿钱,当然是十二万分的乐意,当然他们也知道义律是在打官腔,他本身也没那么大的能量给赔偿问题打包票,于是又集资给一个马上要回英国的商人,让他到议会去活动活动。理论上来说英商本来是一毛钱都拿不到的,在鸦片战争打响之前,英国ZF的态度一直是“你们走私你们活该”,大清爱咋咋地我们才不管你们的损失,连英国军舰都回复义律说不会保护违反他国法律的走私行为,但后来随着鸦片战争打响,情势直转急下,也算这些鸦片贩子好运了。看到这里各位应该发现一点,其实英国之所以来侵略中国,跟虎门销烟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他们的ZF本来没打算跟鸦片走私扯上关系(当时英国ZF也不了解英商的处境,对英商来说,鸦片贸易怎么看都不像是“走私”,因为来接头的不是ZF官员,就是清朝水师)。战争的真正起因其实是以下两件事:甘结与林维禧案。 英商在义律的怂恿下,把所有的鸦片全部交了出来,林则徐也终于解除了对英商的包围。但禁烟的事却还没有完。林则徐又要英商签订“甘结”,其实就是保证书一类的东西,内容是禁止“一切来人”进行鸦片走私,否则一经发现,“货尽没官,人即正法”。这甘结的有趣之处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连坐效应,他要英商不仅对自己的船负责,还要对别人的船负责,不仅对英国人负责,还要对所有国家的人都负责。其实林则徐早在对付吸食者时就采用了“五户连环保”政策,但他不知道洋人是绝对不会答应这种要求的,不然万一哪天船上有人夹带鸦片,弄不好自己小命也要玩完。林则徐觉得义律是这帮人的头头,要他代表所有洋商签字,义律告诉林则徐:我不能代表那些英商,就算英国国王也代表不了他们。林则徐一听又怒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这不是存心忽悠我吗?但他还是很有风度的教育义律:你骗我说你自己不能代表也就算了,但你说英国国王都不能代表,你这可是叛国啊,叛国大大的不好…… 又是鸡同鸭讲。义律死活不签,最后全体英商撤出虎门,到葡萄牙人的地盘澳门交易去了。但林则徐连自己地盘以外的事也要管一管,命令义律要么回来甘结,要么从此滚出中国,义律却坚决不从,提出以下几点:清朝将无辜者和走私者一起在商馆里拘禁七个星期之久;鸦片贸易受到中国官员的鼓励和保护,事实上他们所从事的贸易里,没有一项是像鸦片这样有“固定收费”的(言下之意其它产品要交的苛捐杂费更多)。义律一是担心英商人身安全再受威胁,二是希望林则徐先检讨一下大清自己的错误,但他们还没注意到一点:林则徐对付过吸鸦片的中国人,对付过提供鸦片的英国人,对付过卖鸦片的中国人,惟独没有对付那些保护鸦片走私的人,这就是清朝官场官官相互的微妙“潜规则”,英国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的。林则徐又搬出民意恐吓义律:沿海民人,莫不视波涛如平地,倘一触动公愤,则人人踊跃思奋,虽欲阻之而不能矣…… 甘结的事久拖不下,双方旧怨未平,新仇又起。当时几个英国水手醉酒后与中国人发生冲突,双方群殴,一名叫林维禧的同志不幸为国捐躯。事发后,英国水手立即花钱私了,请家属封口,但两天后还是让义律得知此事,前来调查,先给受害人家属赔偿,再分别悬赏,请目击者指出致命一击是哪个水手造成的、是英国人先挑事还是中国人先挑事。又过了两天林则徐也知道了(英国水手的钱真是白花了),二话不说,要义律立即交出凶手,杀人偿命。义律哪敢把人交出来啊,那时英国人判案还得给被告个申诉的机会,而我国的衙门就是八个字:大刑伺候,从实招来,狗熊被打完都会承认自己是兔子,而且林则徐根本不在乎是谁杀了人,反正我死一个你也得死一个,随便哪个都行,这一点对尚未查清真相的义律来说更是无法接受。当时英国已经采用陪审团制度,义律提出要设立一个英式衙门,请林则徐前来观摩,林则徐一听愣了,你们这些外夷还有衙门?当下拒绝。后来义律自己把人给审了,五名水手分别监禁三个月至半年不等并处以罚金,义律还特别强调,这些人必须被关押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监狱。 义律当时的处境是很尴尬的,水手在中国杀人,本来应该接受中国的法律审判,但当时中英之间的文明程度实在差距太大,到了不能为人接受的程度,这就好象今天中国人到哪个非洲国家打工,一不小心触犯了当地法律,结果被判用火烧死后由当地土人分而食之,中国人肯定也受不了。当然中国ZF肯定不管这事儿就是了,义律却表示绝不会让大英公民接受“野蛮肉刑”,拒不交出凶手。后来义律无奈之下想了个庸招,他骗林则徐说根据《万国公法》,他是拥有“领事裁判权”的,这件事应该根据英国法律来判。谁知林则徐还真找自己的美国私人医生伯驾翻译了一下《万国公法》,虽说翻译出来的内容是一个字也看不懂,但据伯驾所说,没有“领事裁判权”这一说。而中国第二次接触《万国公法》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讲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倒也不算错,可惜“第一人”也就是这么个“没有茶叶则大便不通”的水准。 说到这个伯驾,虽说他是林则徐的医生,却从来没有见过林则徐,因为林则徐不愿与外国人直接接触。好在他的毛病伯驾靠远程治疗也给解决了,伯驾在林则徐的病历上是这么写的:“从医学上看,这个病案没有可以值得引起兴趣的地方。事实上,这位病人从来也没有见到过,但是我想,对于这样一位著名人物,他的行为是中英这样两个大国间破裂的近因。”后来伯驾想给林则徐送三样礼物:一本地图册、一本地理书、一架地球仪,谁知林则徐要伯驾先填“请愿书”,意思是说给我送礼是你的荣幸,得先请愿,我答应了才行。伯驾一气之下便没有再送,不然不知林则徐是否能真正的“开眼看世界”了。 义律这招算是昏到极点了,他想利用中国人对国际法的无知来解决此事,但就算“领事裁判权”真的存在,他眼中无知的中国人们又怎么可能遵守呢?更倒霉的是又遇到这个“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听《万国公法》里没有什么领事裁判权,一下火了,甘结的事还没搞完,你丫又忽悠我,看来对你们这些野蛮外夷是客气不得了。林则徐故伎重施,又来了个遣散华工、断水断粮,逼义律交人,当然了,针对对象不仅是义律,而是所有英国商人。这种事情连续发生两回,义律是真的受不了了,内心早已动了杀机,但他还想着能和平解决此事最好。对于甘结,义律先是提出可以具结,但只能“货尽没官”,绝不能“人即正法”,林则徐却一口否决,坚持要砍人。后来林则徐也玩了个花招,说要么这样,你不具结也可以,但船要让我搜查一遍,看你还有没有鸦片。以林则徐的看法,是个人都该知道大清是怎么搞搜查的,义律应该不会笨到答应这种要求,具结只是签个字的问题,相信义律还明白个中利害关系。但义律还偏偏不明白,说这个好,欢迎来搜。林则徐这下被搞郁闷了,琢磨着义律这红毛可能还不太了解大清国的基本国情,只好亲自教育义律“大清式搜查”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效率比较低,需要花两百天才能完成搜查,到时你的货物也该发霉了;另外搜查过程中肯定会弄坏弄丢点东西,大清可不负责任。但义律觉得钱的事小,甘结可是要人命的啊,于是老话一句:欢迎来搜。 这可把林则徐气得不行。此时一票英国人也快渴死了,双方都感觉道理说不通了,有武力解决问题的打算。义律去九龙寻找淡水,遭到当地官员“五六小时的延宕和令人发怒的拖辞推诿”,终于发出最后通牒: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一切中国船只!而当地官员根本没拿这些不知哪个旮旯里冒出来的野蛮人当回事,中英间的第一次冲突就这么开始了。我一直觉得,如果仅仅因为义律不肯具结就将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来混淆视听的话,那称其为“淡水战争”应该也完全说得过去。后来各种小冲突又出现数次,水勇们向林钦差汇报自己的“辉煌战果”,林则徐不疑有诈,发挥了我国“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光荣传统,告诉道光我军“七战七捷”。其实你看当时的战报是相当有意思的,里面文学创作的气息非常浓,读起来很像武侠小说。清朝士兵笔下的英国人从来不会留下尸体,不是滚落悬崖就是落水无法打捞,只看到水面上漂浮着洋夷的帽子,而我们的兵器上则沾满血迹。一句话:战果丰厚,证据没有。而道光和林则徐这两个人已经被忽悠得快要高潮了。 消息传到英国后,议会进行了辩论,双方就出兵与否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主要观点如下:中国人以优越人种、天朝上国自居,对英商横加侮辱,更屡次侵犯人权,以性命相威胁,甚至两次危及没有进行鸦片走私的无辜英商,并影响到鸦片之外的贸易;中国的法律仿佛是专门为贪官勒索而设置的,既无法执行又荒谬野蛮透顶,而且与中国进行贸易需要交纳比关税高得多的保护费。结论:对这样的野蛮民族,讲道理讲不通,只有先把它揍服帖了再说。271:262票,九票之差,战争打响,蒋廷黻有一句话精辟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战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战争之后他们不给我们平等。其实战争打响之前英国还是给过中国和平解决问题的机会,派人坐船来送最后通牒,但中国守军看不懂船上挂的白旗子是什么意思,照面就打。之前中国水师曾挂着红旗子满地乱蹿,被英军误以为是来打架的,也是见面就轰。我时常觉得,两国既然已经沟通不能到这种地步了,真的没什么比打一架更好了,就算这最后通牒送到了,双方的战争也不可能因此终止啊。 历史上真实的鸦片战争之二-----再次挨打 顺便一提,现代人讲割让香港是丧权辱国,但其实道光当时用的词叫 “ 暂行赏借 ” ,都被打成猪头了,他还时刻不忘天朝上国的威仪,所以我认为讲 “ 割让 ” 是对前清先帝莫大的侮辱。 而中国鸦片战争支出的战费比英国人还高三倍,这里面有多少钱是正儿八经花在战争上的还真没人能说得清。至于鸦片贸易问题,当时中方代表问英国为什么你们本土不禁止栽种鸦片,为什么要拿鸦片来毒害中国,英国代表璞鼎查回答:   “ 这(在英国禁种鸦片)是不合乎英国宪法的,这是做不到的。即使英国政府用专制的权力禁止鸦片的种植,对中国亦毫无益处。中国人不将吸烟的习惯彻底扫除,这只能使鸦片的贸易从英国手中转到别国手中去。事实上,鸦片问题应由你们自己负责,假使你们的人民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他们绝不会染此恶习;假如你们的官吏是廉洁守法的,鸦片便不会到你们国中来。所以在我们的领土以内,鸦片种植的前途,主要的责任是在中国,因为几乎全印度所产的鸦片全销于中国,假设中国人不能革除吸食鸦片的恶习,假设中国政府的力量不能禁止鸦片,那么中国人民也要设法得到鸦片,不管其法律如何。因之,若将鸦片的入口,使之合法化,使富户和官吏都可参加合作,这样便可将走私的方便大加限制,下便人民,上裕国课,岂不甚好? ”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大臣许乃济就提出:现在的情况已经发展到了哪怕英商不入港,中国人也会争先恐后前去接货的地步,既然禁也禁不住,还不如将鸦片合法化算了。不仅要合法化还要引进本土种植,这样还可以阻止白银外流。确实,等大清牌鸦片生产出来,再加上领先世界几十年的鸦片吸食和烟枪制造技术(这是大清国最可引以为豪的高科技,一如今日的大墙工程),那 GDP 是哗啦啦的涨啊。道光一听当下便有点动心,但后来许乃济又加了一句话:吸鸦片的都是社会渣滓,这些人吸死也不足为惜。这句话一下得罪了好多不该得罪的人,再加上驰禁本身就是违反各地官员利益的(不然他们怎么收保护费啊),道光又被林则徐那几 “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 刺中要害,后来许乃济便成了清朝道德堕落分子的总代表。 璞鼎查又教育中方代表,英国强大的真正原因是 “ 自由的制度和商业 ” ,请中国也效仿。当时可不说 “ 西方的制度不适合中国 ” ,而是干脆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所以基本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而且中方代表比较为难,不敢跟道光提鸦片合法的事,于是提议:不如这样,以后我们关照你们的鸦片贸易,有我们罩着,合不合法都无所谓啦。璞鼎查不想搞中国特色,说英国政府不愿承担走私的不义之名,中方代表一商量,最后说:鸦片就算合法,难保那些人不偷税漏税,如果英国政府能先代交 500 万两税款,我们可以代为跟大皇帝商量商量。璞鼎查一听愣住了,你们自己缉私不力,还要英国政府帮你收税?开玩笑。璞鼎查发现这些人害怕跟道光提鸦片合法化的事,根本就说不通,干脆不再提鸦片的问题,后来鸦片贸易就继续以走私形式存在了二十年。这无疑是给历史教科书一记最响亮的耳光。当然, “ 强行打开中国的门户 ” 这个 “ 罪名 ” 倒是不假,不过我觉得这没什么值得悲伤的,因为闭关锁国本就是件坏事,何况它也不是中国人民的民意,而是皇帝老爷一个人的旨意,皇帝自己悲伤就算了,老百姓跟着瞎起什么哄? 另外, “ 鸦片战争 ” 在英国不属于必修课范畴,所以虽然中国人很拿这个当回事,动不动就血泪控诉一番,但你要去问英国人,基本上都不知道鸦片战争是怎么一回事。你要说 “ 第一次中英战争 ” 对方就更惊讶了,什么,中国和英国还打过仗? ……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其实完全没有意识到英国人的军队到底有多厉害,很多未参战者,包括皇帝老子,还觉得双方实力其实相差无几,只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而已(因为我们一直在胜利,是最后不知怎么搞突然一下就失败了),对民间就更不能讲朝廷惨亏了,因此,虽然英国人提出要 “ 平等 ” ,但在很多清廷官员和普通百姓眼里,蛮夷依旧是蛮夷,这种态度便决定了之后还要有第二次鸦片战争。 本来根据《南京条约》,洋人有权入五口定居,但由于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和广州人打过架,后来广州人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 “ 反入城斗争 ” ,阻止英国人入城。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表面跟英国人说这事我们一定处理,背地里其实暗中怂恿乡勇,把这事儿一拖就拖了五年。这些英国人也是好耐心,当年义律才体验了五个小时的中国特色的政府办事效率就动武了,这些人居然能忍五年,但到了 1847 年,终于忍无可忍,挥军攻陷虎门,准备武力入城。耆英是知道英国人的厉害的,一见对方动粗就怕了,急忙允诺英国人 “ 目前条件还不具备,两年后一定让你们入城 ” 。英国人哪知道耆英马上就要调走了,中了对方的奸计,还真傻兮兮的等了两年,结果到 1849 年,英国人满心欢喜的来到广州,迎接他们的是新任总督徐广缙和巡抚叶名琛,带着十万乡勇准备和英国人决一死战呢。英国人这时候才发现中国人说话就跟放屁似的,但当时也没准备打仗,于是掉脸就走了。洋人这一走,广州举城欢腾。重大胜利啊!徐叶二人都轻而易举成了民族英雄,得道光封爵嘉奖。后来叶名琛想,这事儿既然能拖七年,再拖七十年也无妨,更总结出对付洋人的 “ 独门秘诀 ” ,就是压根别搭理,对方提什么要求一律拒绝就行,这样问题就 “ 解决 ” 了,还能得皇帝褒奖,升官发财,因此 “ 遇中外交涉事,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 ” 。当然洋人也不会那么好欺负,其实心中积怨已深,一忍再忍,只等一个借题发挥的机会。 到 1854 年,英国援引《中美望厦条约》中关于十二年期满双方可协商修约的规定以及《中英虎门条约》中的 “ 最惠国待遇 ” ,也要求协商修改《中英南京条约》。其实英国的要求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首先最惠国待遇根本不包括 “ 修约 ” 这一项,其次《虎门条约》到 1855 年才到修约之期,而英国人却说它是《南京条约》的粘附条约,所以时间要从《南京条约》算起。这种问题只要大清援引几条国际法就可以打得英国人哑口无言打道回府了,偏偏大清闭关锁国又狂妄自大,举国上下竟无人懂法,而英国人想利用的正是这种无知。美国发现中国人是真呆,马上也兴奋的说要修约,其实《望厦条约》要到 1856 年才能修约,但是美国人也说我有 “ 最惠国待遇 ” ,英国人能修我也要修。法国一看,我靠,还能这样玩啊!于是也要修约(《黄埔条约》)。但其实都是扯淡。 顺便一提,美国人与法国人的约可不是打来的,而是借英国人的光 “ 吓 ” 出来的。当时中方代表耆英在签《南京条约》时深刻体验了英国人的厉害,将同为白人的法国人和美国人都视为同一级别的强悍国家,两国只需稍以武力恐吓之,耆英就只得老老实实的在条约上签字了。当时美国人对清朝那套天朝上国的作风已经是非常了解了,知道对中国这样无知自大的国家只有用残酷的事实教育对方,你稍微讲点礼貌都会被当作是来朝贡的,所以美国代表顾盛收到的硬指令是假如中方不肯签约,那么一定要面见皇帝,而且绝不下跪,不满足这条要求,兵戎相见。而耆英怕的正是这个,让一个美国人站着和皇帝说话,这还得了?对他来说要确保两件事,第一不能跌皇帝的面子,第二不能再打仗,至于条约什么的爱签多少都无所谓了,爽快的就把《望厦条约》给签了。到后来法国人来中国时,带了八条军舰,此时耆英已有如惊弓之鸟,法国人还没开口威胁呢,耆英就卖国了。反正一回生两回熟的,也不是头一回签,破罐子破摔了。说实话只要不是赔钱割地的条约,清朝都是很爽快的。 当时法国人对中国也不是特别了解,还想拉拢中国人入伙呢,提出几条要求:第一互派公使,大家就算结盟了;第二给中国进贡天文学家,算是示好;第三让中国派人去法国深造,学习造船和水战,对付谁呢?当然是对付英国人了,法国自称是 “ 英国的老师 ” ,只要中国肯跟着他们学,对付英国不成问题。耆英一听法国要往北京派什么公使,当下拒绝,至于天文造船水战这些东西,我们很牛逼的,不需要你们来教。法国人一听傻了,靠这是怎么回事啊,天上砸馅饼都不要?于是面露狰狞:给你三条路选,第一法国派公使进京见皇帝,第二法国给皇帝送一个天文学家,第三开放天主教,不然大家只好开打了。我怎么听都觉得还是选前两条比较好,但耆英一听就蒙了,你这三条路都是要我的命啊!前两条他甚至都不敢跟皇帝讲。思前想后,见皇帝是肯定不行的,因为法国人不肯跪啊,那就只有跟皇上商量下开放天主教的事了。后来耆英对道光连哄带骗带吓,终于交涉成功,洋教冬眠多年,总算又在中国复苏了。 这边英美法还自作聪明的发着青天白日大梦想欺负中国人不懂法,那边叶名琛又是 “ 略书数字 ” ,除了严禁三国公使入城以外,对三国公使的各项要求只有两种回答:要么拒绝,要么干脆不回答。当时英国人对这个叶名琛的作风是非常了解的,知道跟此人讲理绝对讲不通,而且当时广州人民又忙着起义推翻清政府,想必叶名琛也没空搭理他们,于是三国公使一路挥师北上,准备到上海一带寻找别的官员传达修约的请求。谁知这叶名琛可没闲着,这头拒绝了,那头就汇报了咸丰,寥寥数语,只说英国人要修约,请皇上放心,此事为臣自能搞定,洋夷若来,叫他们来见我就行。当时满朝上下其实连 “ 修约 ” 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望厦条约》里关于修约的内容早被他们忘得差不多了(本来就也没记住),可见 “ 丧权辱国 ” 这种说法是严重失实的,至少对清廷是如此。叶名琛因是民族英雄,又平叛有功,咸丰对其充分信任,回复说 “ 你办事我放心 ” 。 这下糟了。三国公使跑到上海,会见了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吉尔杭阿头脑还算清醒,当时正剿着长毛,知道三国公使暂时不能惹,也知道叶名琛的德性,于是提议咸丰赶紧派个钦差同叶名琛一起处理此事,其实是想防止叶名琛独揽大权,刚愎自用,坏了大事。咸丰一听这话就不耐烦,把吉尔杭阿大骂一顿,吉尔杭阿没办法,只好转告三国公使:老大叫你们找叶名琛处理此事。三国公使刚从那里过来,怎么可能再回去呢,于是继续北上,到了天津,离皇帝老子也越来越近了。这回只出来两个副科级干部接待公使,一句话:修约我们管不了,老大请你们再去找叶名琛。这时三国公使终于体会到什么叫 “ 踢皮球、打太极 ” 了,虽是愤懑,却又无计可施,修约至此又不了了之。三国此时已达成共识:对付中国,不动点武力是不行的。 但列强们此时都处于师出无名的状态,因为这次修约仅仅是 “ 骗约 ” ,所以他们都在等一个名正言顺的切入点。 1856 年,这回是真到《望厦条约》修约之期了,来的美国公使正是林则徐的洋医生伯驾。伯驾联络英法公使一起去修约,但英国公使认为去了也白去,何况英国的 “ 修约 ” 性质本来就类似用棒棒糖诱拐无知儿童,真诱拐成功了反而落下话柄,所以虽然他们很想痛揍中国一顿,但不打算利用修约问题大作文章。法国公使称没有收到政府指令,暂不行动。这回美国单独来修约,由于合乎法律,倒是理直气壮,但美国始终绕不过叶名琛这道坎,而叶名琛仍是采用先前的两条秘诀:踢皮球加拒绝。这还真是前所未闻的外交手段,不过伯驾倒是没有调兵谴将跟大清大干一场,他就像英国人当初放弃了入城一样,放弃了修约。伯驾跟当年一样敏锐,他知道中英上次因林则徐决裂,这次还得因叶名琛决裂,到时再坐收渔利也不迟。 就在洋人们对大清的不满逐渐积累到顶峰时,亚罗号事件发生了。中学历史知识比较扎实的应该记得,我国教科书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对这两件事语焉不详且定性为 “ 英法入侵中国的借口 ” 。而香港的教科书归纳了四个原因,除了以上两件事,另外两件就是 “ 入城问题 ” 和 “ 修约问题 ” 。事实上,列强们正是由于 “ 入城 ” 和 “ 修约 ” 问题而积累了大量怨气,而亚罗号事件仅仅是怨气的爆发点而已,大陆的教科书却不能如香港一般客观,有意忽略或淡化了前两件事,下三滥赖皮狗式的 “ 反入城斗争 ” 在教科书里更成了什么了不起的重大胜利和反帝斗争,和一百五十年前愚蠢清廷的想法别无二致。 亚罗号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有争议。亚罗号为在香港注册的船只,叶名琛当时认为船上有一名海盗,将一船十二名中国人全部缉拿,并且扯掉了船上的英国国旗(争议点就在这里,叶名琛坚称中方没有扯英国国旗,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亚罗号的执照已过期,法律上不能再挂英国国旗,所以扯掉了也不算是对英国的侮辱,还有观点认为船上并没有所谓海盗)。这件事本来可大可小甚至可无,但当时的英国海军上将包令和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对 “ 入城 ” 这口恶气已经憋了快十年了,他们想要的就是小题大作,不仅要求中方立刻释放船上的水手,还要向英方道歉。英方的要求其实相当无理,因为叶名琛缉拿的罪犯是中国人,按双方条约,领事裁判权是不起作用的,而叶名琛非但没有抓住对方的把柄据理力争,反倒把人给放了(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势如破竹,咸丰下了命令,让叶名琛尽量不要再开战端,不然估计放人也是没戏的),但是拒不道歉,总而言之,面子最要紧,其它可商量。 叶名琛还没看出这回英国人就是来打架的,于是就为了这么一句道歉,广州又被英军蹂躏了。真开打之后英国人倒也不提道歉这码事了,一句话:让我入城。这时叶名琛虽然兵败如山倒,但他一听,什么呀,原来英国人只是想入城啊!叶名琛过去的经验使他深信一点:在入城问题上,英国人玩不出什么花样来,这次一定又是闹一闹就滚蛋了。这时他还认为英国人只是来吓唬他的,只要挺一挺就好了,于是汇报咸丰说打了大胜仗,还干掉了英军的总司令,咸丰则批示说:干得好,不过也别把英国人逼急了,等他们来悔罪时给个台阶下就行了。当时曾有大臣秉明实情,结果咸丰回复说这是英夷 “ 造言耸听 ” ,令该大臣 “ 勿为所惑 ” 。此后叶名琛派人去香港收集英国的情报,不过他犯了个大错:他自己对咸丰撒谎,手下又怎么可能对他说实话呢?搜集回来的情报不是英国被俄罗斯痛揍,就是英国被印度痛揍,要么就是财政紧张、入不敷出、经济危机、失业狂潮、工人罢工,总而言之一句话,英国日薄西山,即将完蛋。这下他更坚信英国人玩不出什么花样,干脆连战备都不做,还要士兵不要开炮还击,夷人 “ 天黑就走 ” 。直至英军破城,叶名琛正好出去烧香,没给英国人逮到,英国人又兵力不足,暂时撤出广州,叶名琛更相信对方是来唬人的。就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叶名琛出乎意料的镇定,后世戏称其为 “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 的 “ 六不将军 ” ,一直到他被英国人抓走为止。 对于本国军舰在广州的行动,英国议会认为是 “ 滥用武力 ” ,投票要求英军撤军,结果强硬派的首相巴麦尊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并在大选中大胜,不然英国要是真的撤军了,叶名琛可又要成民族英雄了。后来由于此人一手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对他的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民族英雄一下又成了千古罪人,不可不说是讽刺。其实叶名琛 “ 六不 ” 倒也有原因,当时内战打得正凶,军饷都发不出来,人家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与其说叶名琛是真的相信英国 “ 开几炮就走 ” ,还不如说他是无奈之下,大搞自我催眠呢。 姑且把时间轴往前拉一年,回到马神甫事件上。当时根据中外条约,洋人只能在通商五口活动,其它地区依然处于洋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状态,法国神父马赖同志却闯入广西传教(教科书上说此人是无恶不作,广西是 “ 依法处理 ” ,于史毫无根据,纯属胡扯),结果被就地正法。按双方条约,发生此类事件,应先将人送至附近领馆,再作处理,绝不可上刑,更不能杀头了。法国这回是理直气状的要找中国讨个说法,要求的仅仅是赔款和道歉,偏偏两广总督又是叶名琛,两个字:拒绝,结果马神甫事件又成了悬案。 美国要求修约,英国要求入城,法国要求赔偿道歉,全都卡在了叶名琛这个硬角头上,统统成了悬案,所有的不满在 1856 年完全爆发了。不过美国虽然很想揍中国一顿,但当时黑奴问题闹得正凶,而且第一次鸦片战争又得了甜头,你们上去打,我负责事后出来吓人就行了,于是不肯发兵。法国其实也想再沾一次英国的光,但一个国民被杀又得不到说法,再不出兵就说不过去了,只好跟着英国一起上。而俄罗斯对中国眼馋已久,此时也跳出来兴风作浪,准备坐收渔利。于是乎,一支英法联军,承载着英美法俄这四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野望,向着广州进发了。 广州瞬间破城,叶名琛被捉走。咸丰收到奏折,顿时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我们一直胜利胜利再胜利,突然就破城了?于是批阅道:览奏实深诧异! 英国跟中国打交道,累积了不少经验,其中一条就是:你就是捣翻中国的半壁江山,大皇帝也不会在乎的,必须直接捣他的家门。这时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已近二十年,天朝诸臣早就忘了洋人打仗到底是什么样的了,结果等号称最强的大沽炮台惨遭秒杀,咸丰还在那里莫名惊诧。怎么办,签约呗,签完约吃饭,这回清廷还觉着这四个是连体婴儿,对没参战的美国和俄罗斯也是有求必应,结果美国又白捞一个条约,俄罗斯也狐假虎威,正式进入中国,法国和英国更是没的说了。顺便一提,这回主持工作的仍旧是耆英同志,咸丰觉得此人和洋人交情应该大大的好,说不定可以讨点便宜,谁知广州破城时,英国人便从衙门公文里查清耆英当年在入城问题上那套假调解、空城计的把戏,对耆英百般奚落,耆英一气之下返回北京,留下几个既无外交经验又无交割权限的菜鸟官员,在谈判桌上基本是任人玩弄。后来咸丰一气之下,赐耆英自尽,理由 “ 擅自返京 ” 。 (原作者, 不详, 有待考证)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57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鸦片战争真相【来自新语丝】
热度 2 liyapingbr 2014-5-27 15:33
  中国人习惯上把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战事的起因绝对不是什么“ 英国为了倾销鸦片”。当时世界范围内吸食鸦片基本都是合法的(例如英美都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立法限制毒品),奇怪的是,这些不禁鸦片的国家反倒没什么人吸鸦片,倒是中国这个禁烟的国家对鸦片一往情钟。一方面清朝有很多人是拿着高官厚禄却没什么正事干,平时除了黄赌自然就是毒(这就像某个人人均收入不高的发展给国家却能在奢侈品消费领域独领风骚一样),而其它洋货要么是像钢琴一样玩不来,要么是像刀叉钟表睡衣之类不好玩。另一方面,乾隆禁烟之后,各地官员反倒可以找鸦片商收保护费了,收了黑钱还不用纳税,为了抢这块肥肉,不仅没有执行乾隆的政策,还拼着老命的引进鸦片,导致鸦片在中国越卖越红火。   一开始,皇帝老爷们对禁烟这事儿都不是很认真,直到道光年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清朝的鸦片军被打得找不着北,发现枪杆子不好使的道光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鸦片身上。其实道光也不想想怎么官兵抽鸦片农民就不抽的,当时的军队腐败不堪,平时也不好好训练,省下来的钱跑去吃喝玩乐,等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才装模作样的表演几个固定节目,所以后来清军和洋人打白刃战时人数占优还是输得一塌糊涂,到甲午海战时更是在装备领先的情况下被日本打败。而皇帝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对军队一直是好生供养,这就给他们提供了抽鸦片的所有条件:金钱和时间。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本来就跟农民差不多,抽了鸦片就更没得玩了,这时道光才知道着急,发了狠要禁烟。但他哪里想得到那些本应帮他禁烟的人,既是鸦片的主要消费群体,又是鸦片走私的庇护者。对这些人来说,军队没战斗力关我屁事,大清的江山关我屁事,又不是我的,是你皇帝老子一个人的,我趁着现在当官使劲捞就是了。   这么一来,禁烟自然是无从谈起,直到最后道光才物色到了一个真正肯禁烟的人——林则徐,和英国人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说来搞笑,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本来当地官员是想拿银子打发他回家的,谁知此人是真心办事,不吃这一套。今天我们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其实当时官员们都当他是神经病,而且这种人真要放到今天的官场他还是要被当成神经病,要不了三两回合就得被和谐。林则徐到广州后不久就要求洋商们交出所有鸦片,还发了份照会:听说英美两国天气干燥,土质干硬,夷人都是把肉磨成粉食用,久而久之导致大便不通,只有中国的大黄和茶叶可解,皇上对你们有恩,你们也该配合我这个钦差的禁烟工作。我对你们这些外夷的伎俩再了解不过,所以别跟我耍什么花招,其实我们老百姓都很讨厌你们了,你们再卖鸦片,难保他们不会弄死你们……   这个大便不通还不是最离谱的,此前还有大臣建议道光严惩吸食鸦片者,怎么个惩法呢?这个大臣说,他听说红毛们是把吸鸦片的人系在竹竿上,用大炮发射进海里……林则徐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动不动就绑架民意威胁洋人,但其实言谈之中又经常流露出对民众的不屑,在他眼里,底层民众只有两种人:洋人的走狗与洋人的潜在走狗。可惜洋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往往远胜这些政府官员,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商安德森就建议英国政府:据我观察,中国的老百姓普遍讨厌清政府,等打进去时,我们不能伤害一般群众,而且应该张贴告示,说这场战争不是针对他们的。后来英军也照作了,于是清廷又大骂洋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   林则徐的照会一来,洋人第一反应是又他妈来要保护费了,正商量着该花多少钱摆平呢。其实当时洋人们是混得很悲惨的,清朝闭关锁国,重农轻商,本就看不起做生意的,又自封天朝上国,觉得自己天生就不用跟外夷讲什么平等,所以指定只有广州十三行才能进行洋货买卖,而且还不是洋人卖,而是由中国人中转,洋人不能随意接触其他中国人,而且也不能随意在中国走动,只能在圈定的范围内活动,换句话讲就是“外国人与狗不得外出”。清朝关税虽低,但那只是理论税,洋人在中国总免不了被横敲竹杠。而且那些贩卖洋货的中国人必须靠贿赂换取外贸执照,这个钱当然要算在商品价格里,导致洋货价格像中国的房市一样一路走高,本来中国人就不感兴趣,这么一来就更卖不出去了。所以说鸦片除了导致中国的白银外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把民间的财产转移向了政府。   在此之前洋商们一直都没遇到林则徐这款的,一时摸不清对方的来意,打算先观察观察敌情,回复林则徐说要用七天时间商量商量。林则徐本来觉得自己在这些夷人面前是充满优越感的,完全应该说一不二,想不到对方还要开什么委员会搞民主决议,一下把他给惹火了。林则徐查清英商颠地是“拖延战术”的主要智囊,立刻派人前去捉拿。后来差人去执行任务时耍了个滑头,说是“召颠地入城”,但英国人还是不放心,要求林则徐承诺24小时内放颠地回来。大清可从来没什么拘留最长期限之类的说法,都是想关多久关多久,所以林则徐一听,你这不是他娘的放屁吗,马上抓了两个买办(即汉奸)到英国人那里示威。这下英国人才明白事态严重了,一时间竟不知所措。   这时另一个主角——英国驻华商务总督义律——登场了。说来搞笑,此人作为鸦片战争引发者之一,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鸦片者,他认为鸦片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在一个明令禁止鸦片的国家内走私鸦片更是有辱英王的名誉。义律一听林则徐要动颠地,马上急了,匆匆跑到商馆去,谁知林则徐给他来了个有去无回,等义律一进去就把商馆给封闭了,撤走所有的中国人,勒令中国人不得再与洋商接触,否则以汉奸论处,还来了个断水断粮。义律一看这架势,是要把人活活逼死,马上给林则徐写了封信,大意是威胁说你再这样难保两国不会打仗。林则徐在下面加了批语:“天下万方,何处与天朝相提并论?‘两国’称谓,难道是指英国和美国说的?”其实义律与林则徐交涉数次,基本处于鸡同鸭讲,双方都以武力威胁对方,但又都不惧怕对方的武力,只不过义律是嚣张但有底气,而林则徐根本是无知者无畏,所以两个人都奇怪了,靠,他怎么就不怕我呢?其它内容基本上也是有听没懂,例如林则徐对这封信是这样回复的:先大谈因果报应学说,举了一些坏人突然暴毙的实例,接着谈中国对英商的恩情,又讲到没有茶叶洋人就会大便不通而死的问题,另外民意沸腾,举国激昂,再不交出鸦片,小心吾皇天威降临……   但总体而言,林则徐没直接进去把洋人杀掉,已经是非常客气了。至于他不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就是想展现泱泱大国的风范,表达天朝对这些外夷宽宏大量的姿态。义律那边被断水断粮也受不了,再加上搞走私本就理亏,于是跟英商们商量能不能把鸦片全部上缴,这里他也耍了个滑头,说你们这些鸦片损失将由政府来处理。英商一听乐坏了,这等于是把鸦片送给中国人,再从英国政府那里拿钱,当然是十二万分的乐意,当然他们也知道义律是在打官腔,他本身也没那么大的能量给赔偿问题打包票,于是又集资给一个马上要回英国的商人,让他到议会去活动活动。理论上来说英商本来是一毛钱都拿不到的,在鸦片战争打响之前,英国政府的态度一直是“你们走私你们活该”,大清爱咋咋地我们才不管你们的损失,连英国军舰都回复义律说不会保护违反他国法律的走私行为,但后来随着鸦片战争打响,情势直转急下,也算这些鸦片贩子好运了。看到这里各位应该发现一点,其实英国之所以来侵略中国,跟虎门销烟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他们的政府本来没打算跟鸦片走私扯上关系(当时英国政府也不了解英商的处境,对英商来说,鸦片贸易怎么看都不像是“走私”,因为来接头的不是政府官员,就是清朝水师)。战争的真正起因其实是以下两件事:甘结与林维禧案。   英商在义律的怂恿下,把所有的鸦片全部交了出来,林则徐也终于解除了对英商的包围。但禁烟的事却还没有完。林则徐又要英商签订“甘结”,其实就是保证书一类的东西,内容是禁止“一切来人” 进行鸦片走私,否则一经发现,“货尽没官,人即正法”。这甘结的有趣之处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连坐效应,他要英商不仅对自己的船负责,还要对别人的船负责,不仅对英国人负责,还要对所有国家的人都负责。其实林则徐早在对付吸食者时就采用了“五户连环保”政策,但他不知道洋人是绝对不会答应这种要求的,不然万一哪天船上有人夹带鸦片,弄不好自己小命也要玩完。林则徐觉得义律是这帮人的头头,要他代表所有洋商签字,义律告诉林则徐:我不能代表那些英商,就算英国国王也代表不了他们。林则徐一听又怒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这不是存心忽悠我吗?但他还是很有风度的教育义律:你骗我说你自己不能代表也就算了,但你说英国国王都不能代表,你这可是叛国啊,叛国大大的不好……  又是鸡同鸭讲。义律死活不签,最后全体英商撤出虎门,到葡萄牙人的地盘澳门交易去了。但林则徐连自己地盘以外的事也要管一管,命令义律要么回来甘结,要么从此滚出中国,义律却坚决不从,提出以下几点:清朝将无辜者和走私者一起在商馆里拘禁七个星期之久;鸦片贸易受到中国官员的鼓励和保护,事实上他们所从事的贸易里,没有一项是像鸦片这样有“固定收费”的(言下之意其它产品要交的苛捐杂费更多)。义律一是担心英商人身安全再受威胁,二是希望林则徐先检讨一下大清自己的错误,但他们还没注意到一点:林则徐对付过吸鸦片的中国人,对付过提供鸦片的英国人,对付过卖鸦片的中国人,惟独没有对付那些保护鸦片走私的人,这就是清朝官场官官相互的微妙“潜规则”,英国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的。林则徐又搬出民意恐吓义律:沿海民人,莫不视波涛如平地,倘一触动公愤,则人人踊跃思奋,虽欲阻之而不能矣……   甘结的事久拖不下,双方旧怨未平,新仇又起。当时几个英国水手醉酒后与中国人发生冲突,双方群殴,一名叫林维禧的同志不幸为国捐躯。事发后,英国水手立即花钱私了,请家属封口,但两天后还是让义律得知此事,前来调查,先给受害人家属赔偿,再分别悬赏,请目击者指出致命一击是哪个水手造成的、是英国人先挑事还是中国人先挑事。又过了两天林则徐也知道了(英国水手的钱真是白花了),二话不说,要义律立即交出凶手,杀人偿命。义律哪敢把人交出来啊,那时英国人判案还得给被告个申诉的机会,而我国的衙门就是八个字:大刑伺候,从实招来,狗熊被打完都会承认自己是兔子,而且林则徐根本不在乎是谁杀了人,反正我死一个你也得死一个,随便哪个都行,这一点对尚未查清真相的义律来说更是无法接受。当时英国已经采用陪审团制度,义律提出要设立一个英式衙门,请林则徐前来观摩,林则徐一听愣了,你们这些外夷还有衙门?当下拒绝。后来义律自己把人给审了,五名水手分别监禁三个月至半年不等并处以罚金,义律还特别强调,这些人必须被关押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监狱。   义律当时的处境是很尴尬的,水手在中国杀人,本来应该接受中国的法律审判,但当时中英之间的文明程度实在差距太大,到了不能为人接受的程度,这就好象今天中国人到哪个非洲国家打工,一不小心触犯了当地法律,结果被判用火烧死后由当地土人分而食之,中国人肯定也受不了。当然中国政府肯定不管这事儿就是了,义律却表示绝不会让大英公民接受“野蛮肉刑”,拒不交出凶手。后来义律无奈之下想了个庸招,他骗林则徐说根据《万国公法》,他是拥有“领事裁判权”的,这件事应该根据英国法律来判。谁知林则徐还真找自己的美国私人医生伯驾翻译了一下《万国公法》,虽说翻译出来的内容是一个字也看不懂,但据伯驾所说,没有“领事裁判权”这一说。而中国第二次接触《万国公法》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讲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倒也不算错,可惜“第一人”也就是这么个“没有茶叶则大便不通”的水准。   说到这个伯驾,虽说他是林则徐的医生,却从来没有见过林则徐,因为林则徐不愿与外国人直接接触。好在他的毛病伯驾靠远程治疗也给解决了,伯驾在林则徐的病历上是这么写的:“从医学上看,这个病案没有可以值得引起兴趣的地方。事实上,这位病人从来也没有见到过,但是我想,对于这样一位著名人物,他的行为是中英这样两个大国间破裂的近因。”后来伯驾想给林则徐送三样礼物:一本地图册、一本地理书、一架地球仪,谁知林则徐要伯驾先填“请愿书”,意思是说给我送礼是你的荣幸,得先请愿,我答应了才行。伯驾一气之下便没有再送,不然不知林则徐是否能真正的“开眼看世界”了。   义律这招算是昏到极点了,他想利用中国人对国际法的无知来解决此事,但就算“领事裁判权”真的存在,他眼中无知的中国人们又怎么可能遵守呢?更倒霉的是又遇到这个“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听《万国公法》里没有什么领事裁判权,一下火了,甘结的事还没搞完,你丫又忽悠我,看来对你们这些野蛮外夷是客气不得了。林则徐故伎重施,又来了个遣散华工、断水断粮,逼义律交人,当然了,针对对象不仅是义律,而是所有英国商人。这种事情连续发生两回,义律是真的受不了了,内心早已动了杀机,但他还想着能和平解决此事最好。对于甘结,义律先是提出可以具结,但只能“货尽没官”,绝不能“人即正法”,林则徐却一口否决,坚持要砍人。后来林则徐也玩了个花招,说要么这样,你不具结也可以,但船要让我搜查一遍,看你还有没有鸦片。以林则徐的看法,是个人都该知道大清是怎么搞搜查的,义律应该不会笨到答应这种要求,具结只是签个字的问题,相信义律还明白个中利害关系。但义律还偏偏不明白,说这个好,欢迎来搜。林则徐这下被搞郁闷了,琢磨着义律这红毛可能还不太了解大清国的基本国情,只好亲自教育义律“大清式搜查”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效率比较低,需要花两百天才能完成搜查,到时你的货物也该发霉了;另外搜查过程中肯定会弄坏弄丢点东西,大清可不负责任。但义律觉得钱的事小,甘结可是要人命的啊,于是老话一句:欢迎来搜。   这可把林则徐气得不行。此时一票英国人也快渴死了,双方都感觉道理说不通了,有武力解决问题的打算。义律去九龙寻找淡水,遭到当地官员“五六小时的延宕和令人发怒的拖辞推诿”,终于发出最后通牒: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一切中国船只!而当地官员根本没拿这些不知哪个旮旯里冒出来的野蛮人当回事,中英间的第一次冲突就这么开始了。我一直觉得,如果仅仅因为义律不肯具结就将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来混淆视听的话,那称其为“淡水战争”应该也完全说得过去。后来各种小冲突又出现数次,水勇们向林钦差汇报自己的“辉煌战果”,林则徐不疑有诈,发挥了我国“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光荣传统,告诉道光我军“七战七捷”。其实你看当时的战报是相当有意思的,里面文学创作的气息非常浓,读起来很像武侠小说。清朝士兵笔下的英国人从来不会留下尸体,不是滚落悬崖就是落水无法打捞,只看到水面上漂浮着洋夷的帽子,而我们的兵器上则沾满血迹。一句话:战果丰厚,证据没有。而道光和林则徐这两个人已经被忽悠得快要高潮了。   消息传到英国后,议会进行了辩论,双方就出兵与否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主要观点如下:中国人以优越人种、天朝上国自居,对英商横加侮辱,更屡次侵犯人权,以性命相威胁,甚至两次危及没有进行鸦片走私的无辜英商,并影响到鸦片之外的贸易;中国的法律仿佛是专门为贪官勒索而设置的,既无法执行又荒谬野蛮透顶,而且与中国进行贸易需要交纳比关税高得多的保护费。结论:对这样的野蛮民族,讲道理讲不通,只有先把它揍服帖了再说。271:262票,九票之差,战争打响,蒋廷黻有一句话精辟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战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战争之后他们不给我们平等。其实战争打响之前英国还是给过中国和平解决问题的机会,派人坐船来送最后通牒,但中国守军看不懂船上挂的白旗子是什么意思,照面就打。之前中国水师曾挂着红旗子满地乱蹿,被英军误以为是来打架的,也是见面就轰。我时常觉得,两国既然已经沟通不能到这种地步了,真的没什么比打一架更好了,就算这最后通牒送到了,双方的战争也不可能因此终止啊。   林则徐在开战之前还给英国国王写了封信。其实本来是想给美国国王和英国国王各写一封的,后来一打听发现美国连个国王都没有,而英国的国王是个女人,这下对两国更是鄙夷了。为了翻译这封信林则徐破天荒的见了几个外国水手,请他们代为翻译,水手看完信之后差点没笑喷出来:首先吹嘘大清皇帝有多牛B,统治了整个天下,恩泽四方;然后夸奖英国女王一贯恭顺,仿佛在表扬一个藩属国的酋长;接着大谈中国对英国的恩惠,无非又是没有茶叶英国人就要大便不通而死;再来教育女王因果报应学说,讲述坏人突然暴毙的实例;最后像命令下属一样让女王“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否则“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   后来的战事就不做细表了,反正清朝一路胜利胜利再胜利,前进前进再前进,突然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就失败了,至少在道光眼里是这样。然后大家签条约,坐下来吃个饭,这事儿就算完了。至于那《南京条约》的内容,除了我们教科书上学的割香港、赔白银、开五口之外,还要求清朝赦免一切在华关押的英国人,不得对那些和英军有接触的中国人(俗称汉奸)秋后算帐(看人家这人权工作搞的),关税必须是固定的并且明确的,不准再用法律规定以外的项目敲诈勒索英商,允许英商在沿海五口居住,贸易不必再通过广州十三行之类机构中转。还有一条:双方政府来往,必须平等,清朝不能再用训孙子的口气和英国人说话。到后来又通过《五口通商章程》获得了真正的领事裁判权,说到底,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除了打开贸易壁垒、防止敲诈勒索之外,其实就是为了防止前文所述的一切状况再次重演,割香港和领事裁判权这两个主意正是由义律提出的,目的就是要给英国人一个能安全居住的地方。   顺便一提,现代人讲割让香港是丧权辱国,但其实道光当时用的词叫“暂行赏借”,都被打成猪头了,他还时刻不忘天朝上国的威仪,所以我认为讲“割让”是对前清先帝莫大的侮辱。而中国鸦片战争支出的战费比英国人还高三倍,这里面有多少钱是正儿八经花在战争上的还真没人能说得清。至于鸦片贸易问题,当时中方代表问英国为什么你们本土不禁止栽种鸦片,为什么要拿鸦片来毒害中国,英国代表璞鼎查回答:   “这(在英国禁种鸦片)是不合乎英国宪法的,这是做不到的。即使英国政府用专制的权力禁止鸦片的种植,对中国亦毫无益处。中国人不将吸烟的习惯彻底扫除,这只能使鸦片的贸易从英国手中转到别国手中去。事实上,鸦片问题应由你们自己负责,假使你们的人民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他们绝不会染此恶习;假如你们的官吏是廉洁守法的,鸦片便不会到你们国中来。所以在我们的领土以内,鸦片种植的前途,主要的责任是在中国,因为几乎全印度所产的鸦片全销于中国,假设中国人不能革除吸食鸦片的恶习,假设中国政府的力量不能禁止鸦片,那么中国人民也要设法得到鸦片,不管其法律如何。因之,若将鸦片的入口,使之合法化,使富户和官吏都可参加合作,这样便可将走私的方便大加限制,下便人民,上裕国课,岂不甚好?”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大臣许乃济就提出:现在的情况已经发展到了哪怕英商不入港,中国人也会争先恐后前去接货的地步,既然禁也禁不住,还不如将鸦片合法化算了。不仅要合法化还要引进本土种植,这样还可以阻止白银外流。确实,等大清牌鸦片生产出来,再加上领先世界几十年的鸦片吸食和烟枪制造技术(这是大清国最可引以为豪的高科技,一如今日的金盾工程),那GDP是哗啦啦的涨啊。道光一听当下便有点动心,但后来许乃济又加了一句话:吸鸦片的都是社会渣滓,这些人吸死也不足为惜。这句话一下得罪了好多不该得罪的人,再加上驰禁本身就是违反各地官员利益的(不然他们怎么收保护费啊),道光又被林则徐那几“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刺中要害,后来许乃济便成了清朝道德堕落分子的总代表。   璞鼎查又教育中方代表,英国强大的真正原因是“自由的制度和商业 ”,请中国也效仿。当时可不说“西方的制度不适合中国”,而是干脆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所以基本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而且中方代表比较为难,不敢跟道光提鸦片合法的事,于是提议:不如这样,以后我们关照你们的鸦片贸易,有我们罩着,合不合法都无所谓啦。璞鼎查不想搞中国特色,说英国政府不愿承担走私的不义之名,中方代表一商量,最后说:鸦片就算合法,难保那些人不偷税漏税,如果英国政府能先代交500万两税款,我们可以代为跟大皇帝商量商量。璞鼎查一听愣住了,你们自己缉私不力,还要英国政府帮你收税?开玩笑。璞鼎查发现这些人害怕跟道光提鸦片合法化的事,根本就说不通,干脆不再提鸦片的问题,后来鸦片贸易就继续以走私形式存在了二十年。这无疑是给历史教科书一记最响亮的耳光。当然,“强行打开中国的门户”这个“罪名”倒是不假,不过我觉得这没什么值得悲伤的,因为闭关锁国本就是件坏事,何况它也不是中国人民的民意,而是皇帝老爷一个人的旨意,皇帝自己悲伤就算了,老百姓跟着瞎起什么哄?   另外,“鸦片战争”在英国不属于必修课范畴,所以虽然中国人很拿这个当回事,动不动就血泪控诉一番,但你要去问英国人,基本上都不知道鸦片战争是怎么一回事。你要说“第一次中英战争”对方就更惊讶了,什么,中国和英国还打过仗?……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其实完全没有意识到英国人的军队到底有多厉害,很多未参战者,包括皇帝老子,还觉得双方实力其实相差无几,只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而已(因为我们一直在胜利,是最后不知怎么搞突然一下就失败了),对民间就更不能讲朝廷惨亏了,因此,虽然英国人提出要“平等”,但在很多清廷官员和普通百姓眼里,蛮夷依旧是蛮夷,这种态度便决定了之后还要有第二次鸦片战争。   本来根据《南京条约》,洋人有权入五口定居,但由于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和广州人打过架,后来广州人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入城斗争”,阻止英国人入城。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表面跟英国人说这事我们一定处理,背地里其实暗中怂恿乡勇,把这事儿一拖就拖了五年。这些英国人也是好耐心,当年义律才体验了五个小时的中国特色的政府办事效率就动武了,这些人居然能忍五年,但到了1847年,终于忍无可忍,挥军攻陷虎门,准备武力入城。耆英是知道英国人的厉害的,一见对方动粗就怕了,急忙允诺英国人“目前条件还不具备,两年后一定让你们入城”。英国人哪知道耆英马上就要调走了,中了对方的奸计,还真傻兮兮的等了两年,结果到1849年,英国人满心欢喜的来到广州,迎接他们的是新任总督徐广缙和巡抚叶名琛,带着十万乡勇准备和英国人决一死战呢。英国人这时候才发现中国人说话就跟放屁似的,但当时也没准备打仗,于是掉脸就走了。洋人这一走,广州举城欢腾。重大胜利啊!徐叶二人都轻而易举成了民族英雄,得道光封爵嘉奖。后来叶名琛想,这事儿既然能拖七年,再拖七十年也无妨,更总结出对付洋人的“独门秘诀”,就是压根别搭理,对方提什么要求一律拒绝就行,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还能得皇帝褒奖,升官发财,因此“遇中外交涉事,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当然洋人也不会那么好欺负,其实心中积怨已深,一忍再忍,只等一个借题发挥的机会。   到1854年,英国援引《中美望厦条约》中关于十二年期满双方可协商修约的规定以及《中英虎门条约》中的“最惠国待遇”,也要求协商修改《中英南京条约》。其实英国的要求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首先最惠国待遇根本不包括“修约”这一项,其次《虎门条约》到1855年才到修约之期,而英国人却说它是《南京条约》的粘附条约,所以时间要从《南京条约》算起。这种问题只要大清援引几条国际法就可以打得英国人哑口无言打道回府了,偏偏大清闭关锁国又狂妄自大,举国上下竟无人懂法,而英国人想利用的正是这种无知。美国发现中国人是真呆,马上也兴奋的说要修约,其实《望厦条约》要到1856年才能修约,但是美国人也说我有“最惠国待遇 ”,英国人能修我也要修。法国一看,我靠,还能这样玩啊!于是也要修约(《黄埔条约》)。但其实都是扯淡。   顺便一提,美国人与法国人的约可不是打来的,而是借英国人的光“吓”出来的。当时中方代表耆英在签《南京条约》时深刻体验了英国人的厉害,将同为白人的法国人和美国人都视为同一级别的强悍国家,两国只需稍以武力恐吓之,耆英就只得老老实实的在条约上签字了。当时美国人对清朝那套天朝上国的作风已经是非常了解了,知道对中国这样无知自大的国家只有用残酷的事实教育对方,你稍微讲点礼貌都会被当作是来朝贡的,所以美国代表顾盛收到的硬指令是假如中方不肯签约,那么一定要面见皇帝,而且绝不下跪,不满足这条要求,兵戎相见。而耆英怕的正是这个,让一个美国人站着和皇帝说话,这还得了?对他来说要确保两件事,第一不能跌皇帝的面子,第二不能再打仗,至于条约什么的爱签多少都无所谓了,爽快的就把《望厦条约》给签了。到后来法国人来中国时,带了八条军舰,此时耆英已有如惊弓之鸟,法国人还没开口威胁呢,耆英就卖国了。反正一回生两回熟的,也不是头一回签,破罐子破摔了。说实话只要不是赔钱割地的条约,清朝都是很爽快的。   当时法国人对中国也不是特别了解,还想拉拢中国人入伙呢,提出几条要求:第一互派公使,大家就算结盟了;第二给中国进贡天文学家,算是示好;第三让中国派人去法国深造,学习造船和水战,对付谁呢?当然是对付英国人了,法国自称是“英国的老师”,只要中国肯跟着他们学,对付英国不成问题。耆英一听法国要往北京派什么公使,当下拒绝,至于天文造船水战这些东西,我们很牛逼的,不需要你们来教。法国人一听傻了,靠这是怎么回事啊,天上砸馅饼都不要?于是面露狰狞:给你三条路选,第一法国派公使进京见皇帝,第二法国给皇帝送一个天文学家,第三开放天主教,不然大家只好开打了。我怎么听都觉得还是选前两条比较好,但耆英一听就蒙了,你这三条路都是要我的命啊!前两条他甚至都不敢跟皇帝讲。思前想后,见皇帝是肯定不行的,因为法国人不肯跪啊,那就只有跟皇上商量下开放天主教的事了。后来耆英对道光连哄带骗带吓,终于交涉成功,洋教冬眠多年,总算又在中国复苏了。   这边英美法还自作聪明的发着青天白日大梦想欺负中国人不懂法,那边叶名琛又是“略书数字”,除了严禁三国公使入城以外,对三国公使的各项要求只有两种回答:要么拒绝,要么干脆不回答。当时英国人对这个叶名琛的作风是非常了解的,知道跟此人讲理绝对讲不通,而且当时广州人民又忙着起义推翻清政府,想必叶名琛也没空搭理他们,于是三国公使一路挥师北上,准备到上海一带寻找别的官员传达修约的请求。谁知这叶名琛可没闲着,这头拒绝了,那头就汇报了咸丰,寥寥数语,只说英国人要修约,请皇上放心,此事为臣自能搞定,洋夷若来,叫他们来见我就行。当时满朝上下其实连“修约”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望厦条约》里关于修约的内容早被他们忘得差不多了(本来就也没记住),可见“丧权辱国”这种说法是严重失实的,至少对清廷是如此。叶名琛因是民族英雄,又平叛有功,咸丰对其充分信任,回复说“你办事我放心”。   这下糟了。三国公使跑到上海,会见了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吉尔杭阿头脑还算清醒,当时正剿着长毛,知道三国公使暂时不能惹,也知道叶名琛的德性,于是提议咸丰赶紧派个钦差同叶名琛一起处理此事,其实是想防止叶名琛独揽大权,刚愎自用,坏了大事。咸丰一听这话就不耐烦,把吉尔杭阿大骂一顿,吉尔杭阿没办法,只好转告三国公使:老大叫你们找叶名琛处理此事。三国公使刚从那里过来,怎么可能再回去呢,于是继续北上,到了天津,离皇帝老子也越来越近了。这回只出来两个副科级干部接待公使,一句话:修约我们管不了,老大请你们再去找叶名琛。这时三国公使终于体会到什么叫“踢皮球、打太极”了,虽是愤懑,却又无计 可施,修约至此又不了了之。三国此时已达成共识:对付中国,不动点武力是不行的。   但列强们此时都处于师出无名的状态,因为这次修约仅仅是“骗约”,所以他们都在等一个名正言顺的切入点。1856年,这回是真到《望厦条约》修约之期了,来的美国公使正是林则徐的洋医生伯驾。伯驾联络英法公使一起去修约,但英国公使认为去了也白去,何况英国的“修约”性质本来就类似用棒棒糖诱拐无知儿童,真诱拐成功了反而落下话柄,所以虽然他们很想痛揍中国一顿,但不打算利用修约问题大作文章。法国公使称没有收到政府指令,暂不行动。这回美国单独来修约,由于合乎法律,倒是理直气壮,但美国始终绕不过叶名琛这道坎,而叶名琛仍是采用先前的两条秘诀:踢皮球加拒绝。这还真是前所未闻的外交手段,不过伯驾倒是没有调兵谴将跟大清大干一场,他就像英国人当初放弃了入城一样,放弃了修约。伯驾跟当年一样敏锐,他知道中英上次因林则徐决裂,这次还得因叶名琛决裂,到时再坐收渔利也不迟。   就在洋人们对大清的不满逐渐积累到顶峰时,亚罗号事件发生了。中学历史知识比较扎实的应该记得,我国教科书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对这两件事语焉不详且定性为“英法入侵中国的借口”。而香港的教科书归纳了四个原因,除了以上两件事,另外两件就是“入城问题”和“修约问题”。事实上,列强们正是由于“入城”和“修约”问题而积累了大量怨气,而亚罗号事件仅仅是怨气的爆发点而已,大陆的教科书却不能如香港一般客观,有意忽略或淡化了前两件事,下三滥赖皮狗式的“反入城斗争”在教科书里更成了什么了不起的重大胜利和反帝斗争,和一百五十年前愚蠢清廷的想法别无二致。   亚罗号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有争议。亚罗号为在香港注册的船只,叶名琛当时认为船上有一名海盗,将一船十二名中国人全部缉拿,并且扯掉了船上的英国国旗(争议点就在这里,叶名琛坚称中方没有扯英国国旗,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亚罗号的执照已过期,法律上不能再挂英国国旗,所以扯掉了也不算是对英国的侮辱,还有观点认为船上并没有所谓海盗)。这件事本来可大可小甚至可无,但当时的海军上将包令和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对“入城”这口恶气已经憋了快十年了,他们想要的就是小题大作,不仅要求中方立刻释放船上的水手,还要向英方道歉。英方的要求其实相当无理,因为叶名琛缉拿的罪犯是中国人,按双方条约,领事裁判权是不起作用的,而叶名琛非但没有抓住对方的把柄据理力争,反倒把人给放了(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势如破竹,咸丰下了命令,让叶名琛尽量不要再开战端,不然估计放人也是没戏的),但是拒不道歉,总而言之,面子最要紧,其它可商量。   叶名琛还没看出这回英国人就是来打架的,于是就为了这么一句道歉,广州又被英军蹂躏了。真开打之后英国人倒也不提道歉这码事了,一句话:让我入城。这时叶名琛虽然兵败如山倒,但他一听,什么呀,原来英国人只是想入城啊!叶名琛过去的经验使他深信一点:在入城问题上,英国人玩不出什么花样来,这次一定又是闹一闹就滚蛋了。这时他还认为英国人只是来吓唬他的,只要挺一挺就好了,于是汇报咸丰说打了大胜仗,还干掉了英军的总司令,咸丰则批示说:干得好,不过也别把英国人逼急了,等他们来悔罪时给个台阶下就行了。当时曾有大臣秉明实情,结果咸丰回复说这是英夷“造言耸听”,令该大臣“勿为所惑”。此后叶名琛派人去香港收集英国的情报,不过他犯了个大错:他自己对咸丰撒谎,手下又怎么可能对他说实话呢?搜集回来的情报不是英国被俄罗斯痛揍,就是英国被印度痛揍,要么就是财政紧张、入不敷出、经济危机、失业狂潮、工人罢工,总而言之一句话,英国日薄西山,即将完蛋。这下他更坚信英国人玩不出什么花样,干脆连战备都不做,还要士兵不要开炮还击,夷人“天黑就走”。直至英军破城,叶名琛正好出去烧香,没给英国人逮到,英国人又兵力不足,暂时撤出广州,叶名琛更相信对方是来唬人的。就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叶名琛出乎意料的镇定,后世戏称其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将军”,一直到他被英国人抓走为止。   对于本国军舰在广州的行动,英国议会认为是“滥用武力”,投票要求英军撤军,结果强硬派的外相巴麦尊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并在大选中大胜,不然英国要是真的撤军了,叶名琛可又要成民族英雄了。后来由于此人一手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对他的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民族英雄一下又成了千古罪人,不可不说是讽刺。其实叶名琛“六不”倒也有原因,当时内战打得正凶,军饷都发不出来,人家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与其说叶名琛是真的相信英国“开几炮就走”,还不如说他是无奈之下,大搞自我催眠呢。   姑且把时间轴往前拉一年,回到马神甫事件上。当时根据中外条约,洋人只能在通商五口活动,其它地区依然处于洋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状态,法国神父马赖同志却闯入广西传教(教科书上说此人是无恶不作,广西是“依法处理”,于史毫无根据,纯属胡扯),结果被就地正法。按双方条约,发生此类事件,应先将人送至附近领馆,再作处理,绝不可上刑,更不能杀头了。法国这回是理直气状的要找中国讨个说法,要求的仅仅是赔款和道歉,偏偏两广总督又是叶名琛,两个字:拒绝,结果马神甫事件又成了悬案。   美国要求修约,英国要求入城,法国要求赔偿道歉,全都卡在了叶名琛这个硬角头上,统统成了悬案,所有的不满在1856年完全爆发了。不过美国虽然很想揍中国一顿,但当时黑奴问题闹得正凶,而且第一次鸦片战争又得了甜头,你们上去打,我负责事后出来吓人就行了,于是不肯发兵。法国其实也想再沾一次英国的光,但一个国民被杀又得不到说法,再不出兵就说不过去了,只好跟着英国一起上。而俄罗斯对中国眼馋已久,此时也跳出来兴风作浪,准备坐收渔利。于是乎,一支英法联军,承载着英美法俄这四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野望,向着广州进发了。   广州瞬间破城,叶名琛被捉走。咸丰收到奏折,顿时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我们一直胜利胜利再胜利,突然就破城了?于是批阅道:览奏实深诧异!   英国跟中国打交道,累积了不少经验,其中一条就是:你就是捣翻中的半壁江山,大皇帝也不会在乎的,必须直接捣他的家门。这时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已近二十年,天朝诸臣早就忘了洋人打仗到底是什么样的了,结果等号称最强的大沽炮台惨遭秒杀,咸丰还在那里莫名惊诧。怎么办,签约呗,签完约吃饭,这回清廷还觉着这四个是连体婴儿,对没参战的美国和俄罗斯也是有求必应,结果美国又白捞一个条约,俄罗斯也狐假虎威,正式进入中国,法国和英国更是没的说了。顺便一提,这回主持工作的仍旧是耆英同志,咸丰觉得此人和洋人交情应该大大的好,说不定可以讨点便宜,谁知广州破城时,英国人便从衙门公文里查清耆英当年在入城问题上那套假调解、空城计的把戏,对耆英百般奚落,耆英一气之下返回北京,留下几个既无外交经验又无交割权限的菜鸟官员,在谈判桌上基本是任人玩弄。后来咸丰一气之下,赐耆英自尽,理由“擅自返京”。   《天津条约》相对之前的条约,主要变化是允许外国军舰进入长江,允许外国人进入内地,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进入北京设立使馆。综观两次鸦片战争所签各个条约,内容其实并无什么不平等之处,大开国门本就是与时俱进,赔款属于国际惯例,至于理论上比较出格的军舰入江、割让香港、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这四条,军舰入江只能怪清廷无能,长年内战,无力保护外侨,那就只好让人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割让香港则是因林则徐两次给所有英国商人断水断粮,说到底还是安全问题;领事裁判权盖因中国文明程度太低,法律极其野蛮,外人不能接受;至于协定关税,就只能责怪那些敲诈勒索外商的贪官了。   当然了,方式是极其不平等的,法律上仍称其为“不平等条约”。但这样的不平等也是中国自己招来的,若是中国能早点放下身段,先摆出一点平等的姿态,本来也不会无端遭此命运,除了俄罗斯与日本确实野蛮以外,英法美大体上都是讲道理的,而中国若能早日和洋人平等互待,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日后更不可能任俄罗斯与弹丸之地的日本宰割。薛福成这些第一批出使西方的人,目睹中西方的巨大差距,传统观念逐渐崩塌,敏锐的指出:西方人对中国人以诚相待时,中国人想的从来是怎么再多捞点小便宜,而当西方人转用武力威胁时,中国人马上就妥协退让。事实上,清朝的历史就是这么个循环:因自己的自大和愚蠢惹怒洋人——被揍——签条约——清廷不肯执行——再次惹怒洋人,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持续到1900年庚子之战,上国的威仪终于被揍得荡然无存。这段期间内,中国在某些方面得到了长足的提高,而唯一失去的,大概就是虚浮的皇家尊严和那不能为人民所分享的所谓“主权”了。   现在故事还没发展到1900年,所以皇家的尊严还是暂时不能丢的。根据《天津条约》,签定之后,外国使节应进京换约了,这是所有的残酷现实里最让咸丰慌张的——外国人要进京面圣了,而且不会三跪九叩!这是对遗续千年的那点帝皇威望和“万国来朝”之类梦呓的最致命的一击,也是咸丰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咸丰恐慌到了什么程度呢?他甚至想以鸦片合法、取消一切关税、再多赔几百万两白银为筹码,阻挡洋人进京面圣,后来又想在上海换约、在海上换约,千方百计阻挠,足见皇帝心中的价值取向——一切现实的国家利益,都可以对其皇者之尊让步——只可惜战败者在谈判桌上是没有发言权的。此时咸丰亲自主持外务,但水平实在不比叶名琛高竿多少,他所能使的那点计谋,无非就是“先派乡勇与夷交战,朝廷再出面调解”之类老掉牙的帝王权术,满脑子柔远羁縻之类安抚藩属国用的老套路,殊料洋人根本就不吃咸丰的智库里所保存的任何一套方案。这种完全超越自身理解范畴的危机,再加上他那阻止洋人入京的莫名其妙的坚持,此时的咸丰可以说是大脑短路,行事作风已完全不可理喻,咸丰帝本人成了继林则徐、叶名琛之后的第三个二百五,而且他的二百五行为直接导致了“万园之园”圆明园的被焚。   《天津条约》上虽然有咸丰亲笔签名,但清廷朝野上下,竟把该条约当成一纸空文,仅作“ 缓兵之计”,负责签字的桂良上奏说:“此时英、法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倘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咸丰觉得此计甚妙,只待时机一到便可执行,这样舍桂良一人,便可阻止洋人设公使驻京。可洋人又哪会理会这种丢车保帅的伎俩,这分明是想再讨一顿打。洋人坚持进京换约,咸丰又规定人数不得超过十人、不得坐轿、不得列阵仪仗、换约后立即离京。但老外们早看透清廷那点心思,这次来就是想教育教育朝廷“你们在世界上到底排老几”,得到的指示是拒绝一切贬低使节身份的接见仪式,为了保证这一点,必须有海军随行护航,因此对咸丰的要求一概拒绝。咸丰决计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和洋人“平等相待”,折损了威严,于是指示清廷唯一的一员悍将僧格林沁:若洋人不肯按照藩属国朝贡的仪式入京,可以“悄悄击之,只说是乡勇,不是官兵”,并且堵塞航道,让洋人走北塘绕一个大圈进京,若洋人不从,则可“师出有名”。   天知道这时咸丰的大脑里到底在想什么。英国人把船开到大沽口,发现航道受阻,想上岸又被民团阻挡,中方解释说:此地没有政府官员,也没有军队,只有这些自发组织的爱国民兵团。僧格林沁晓谕公使改道,当时英法坚决不从,要求清理航道,美国则答应绕道而行(因为中美条约之间根本就没有换约的协定,其实本来是不能换约的,但就像前几年修约事件一样,清廷无人懂法,没人看出这点,所以美国公使不敢得了便宜又卖乖,马上见好就收),于是美国公使又被“民团”允许登陆,接着被几个乞丐用骡车拉到北京,又遭软禁数日,而且约还没换成,皇帝没见着,后来又被拉回北塘,终于换了约。此事被西方各国视为“奇耻大辱”,这就完全属于中国自己背信弃义,皮痛找打了。而英法两国在大沽口干耗数日,连个政府官员都见不着,只有一堆“民团”,其实这种破绽百出的伎俩哪里瞒得了外国公使,而清朝政府甚至全体大清子民,长期以来却沉迷于自己的这些“小聪明”里,结果给列强们留下了一个印象:愚蠢、自作聪明、毫无荣誉感。   后来英法决定人力清通航道,直驱北京。这帮人正干得热火朝天呢,大沽炮台却是连半个清兵或民团都没有——表面看来是如此,其实人家僧格林沁正埋伏着,准备按咸丰指示,给这些不肯改道的洋夷们“名正言顺一击”呢。后来一些英国将领承认:他们知道清军埋伏在那里,但根本没把对方放在眼里。这回他们可是大错特错,僧格林沁可说是继林则徐之后第二个正儿八经能办事的大员,在腐朽的清廷里可算是珍兽,此人调教出的军队绝不可与英法之前遭遇的腐败军们同日而语。结果大沽口之战,英法大败,捷报传回京城,朝廷里已是一片欢乐的海洋,而英法两国暴怒不已,南下调兵遣将,此举又被朝廷看作对方认输投降的信号,于是觉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好象瞬间上了好几个台阶,这下事态总算是“正常发展”了。咸丰觉得这时差不多该“恩威并用、柔远羁縻”了,于是和僧格林沁玩起了红白脸的把戏,又摆起了天朝上国的谱来,宣布中英和中法《天津条约》作废,不过念在洋夷恭顺,若肯“自悔求和”,可按中美《天津条约》另立新约,换约在上海进行。   英法当然不会“自悔求和”,第二次卷土重来时,清军手里那点烧火棍又不够看了。等到发现事态不妙时,咸丰又慌了(一个人不知是如何完成如此大起大落的心理转换而又屡教不改的),于是又耍起了小聪明,派人每天给英法发去照会,内容都差不多:你们怎么来打我们呢?这是误会一场啊!快来北京换约吧,我们等着你们呢。意思就是我们大家就当大沽口之战从来没发生过,坐下来好好谈吧。说实话,咸丰自觉这封信“暗藏巧机”,相信聪明人一定“一悟就懂”,英法却偏偏不是他这等“聪明人”,觉得这些照会简直是莫名其妙。英法还是自打自的,等到大沽炮台完全沦陷后,清朝终于改口了:别打了!我们投降……   这次来当然就不是天津条约那么简单了,大沽口之战的帐也要好好算一算。后来英国派出巴夏礼和威妥玛谈判,本来所有条件都谈好了,结果咸丰一看:妈呀,又要进京,还要带一千卫兵!这还得了,咸丰这回是彻底犯甩了,他想起古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于是指示僧格林沁俘虏英国使团一行39人,准备以此为人质,与英法谈判。袭击使团,国际法之大忌,世界震动,打,打死他丫的!联军一直挺到了北京城外。大清也震动了,这种情况是闻所未闻啊,咸丰仿佛都能感觉到自己的龙椅在震动,但死到临头了,居然还在嘴硬,后来跟英法谈判,一句话:什么都可以谈,使节进京的问题绝对不能谈!   不能谈就继续打。此时法国得到情报,皇帝在圆明园休假,于是派兵前往,大溃清军,但是皇帝不在,结果扑了个空。法国人一入圆明园,虎躯一震,妈呀!长这么大没见过这么多宝贝!这真的是在中国吗?法国人二话不说,马上动手洗劫,可惜人手有限,没能洗完。周边淳朴的大清子民闻讯而至,终于将圆明园洗劫一空,顺便放了把火 ——请注意,圆明园的第一把火是中国人放的,只不过手法太不专业,杀伤力有限,至于第二把火还得过会儿再说。仗都打成这样了,连皇帝的别墅都给打残了,咸丰只得放下自己那点可怜的坚持,终于答应了外国公使的一切要求,包括入京面圣。   不过外国公使最后还是没能见到咸丰,因为咸丰一口气咽不下去,挂了。看来看去,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除了有叶名琛的自负以外,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咸丰皇帝也是“功不可没”。不过对咸丰来说,这种坚持也算是有道理的,因为自古以来,还没说是哪个藩属国的使节见了皇帝可以说是不用三跪九叩的,这礼数要是坏在了咸丰这一代手上,那可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千古之耻、万世骂名啊,无论如何他也要保住这点面子,以至后来咸丰郁郁而终,给人的感觉便如“殉道者”一般。而对诸列强来说,他们是无法理解咸丰这种心态的,对他们来说,两国交往,就该平等相待,清国虽然战败,之后派官员出使国外时,外国也是以礼相待,偏偏中国的皇帝把他们当成藩属国,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逼使节向皇帝下跪。这跪礼之争从乾隆时期开始算起,已持续大半个世纪,到咸丰这代总算是划上了记号。   更令人震惊的事发生了。英法要求中方释放使团,于是巴夏礼等一行39人,不对,是19人,被放出来了。这19人的状态用三个字形容叫“半条命”,剩下20个干脆被大卸八块。这简直是莫名其妙,中方本想拿使团做谈判筹码,结果还没谈完就先行撕票了,说到这里,我已经不知该怎么解释清政府的行为了。总之,友邦莫名惊诧,英法一商量,这口恶气忍不下去,不给个迎头痛击是不行了,一定要在皇帝头上撒泡尿。后来两国产生了分歧,英国说要烧圆明园,法国说烧那有球意思,不过是个皇帝的度假村,要烧就烧皇宫。双方争执半天,最后英国说服了法国,于是大队人马杀进圆明园,这回是专业纵火队,圆明园基本所剩无几。   这里要顺带一提的是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咸丰死后恭亲王主持外务,反正联军打到皇城根下,说什么也得服了,不过恭亲王发现一点:洋人和过去那些敌人很不一样,签完条约之后居然能照之执行,说撤军就撤军绝不拖延,也不多讨小便宜。而这些人又处处以所谓“国际法”攻击大清,大清自该以对方最重视的“国际法”回击。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人终于接触到了中文版的《万国公法》,这距离林则徐上次询问伯驾有关“领事裁判权”的内容已经过了二十多年了。但是清廷学习了国际法后,只想以此对付洋人,从来没想过要自己遵守,这种务虚的态度使得清政府不可能有太高明的法学造诣,在谈判桌上依旧惨亏给对手,无论胜仗败仗,一旦签起条约,永远都是中国吃亏。再加上后来西太后独揽大权,签约之事总被个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虽然民间有人指出“外国这不合法那不合法”,中国完全不必退让,但腐朽的清廷却毫不理睬,而民间又不能怪罪皇上,只能怪罪外国,使中国人逐渐产生一种观点:国际法是强国用来欺负弱国的工具。这种理解一直流传至今。   圆明园第二次被烧已经是四十年左右后的事情了,这回纵火的是八国联军。关于拳乱,中国史学界的有识之士早就要求拨乱反正,没办法,义和团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但也有人为义和团辩护,说是“外国侵略在先,义和团排外在后”,这种说法不值一哂。且不说“侵略”有一大半是中国自找,义和团所谓的“排外”行动,几乎不杀外国人,专杀中国人,毁坏洋货亦是对私人和公共财产的严重践踏,从仇视洋人发展到仇视洋纸、火柴甚至铁路、电线杆,严重阻碍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及至后来扬言要攻击外国使馆,等真招来洋人后又不战而败,除了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不断招致灾难,于国于民无半点利处,哪有半点“排外”的样子?这样的愚昧暴民、乌合之众,居然被中国的教科书奉为民族英雄,我又时常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只能理解为:教科书的编者和义和团其实是一丘之貉。   中国教育界所灌输的另一个著名谎言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种说辞正是我上面所说的典型的中国式小聪明,除了讨点口淫的便宜之外再无实际意义,若是一般人吵架倒还说得过去,对务实的外国政府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做出如此有失体面之事的。事实上过去租界公园本来只有“自行车与犬不得入内”的规定,但中国人一到公园,大声喧哗,摧花折木,以至后来只好另建公园供华人游玩,原先的公园则另加一条规定“华人无西人陪同不得入内”。说到底,完全是个素质问题,西方人本来并不歧视中国人,偏偏多数中国人的行为——至少在公园里——与狗无异。这不消我说,其实现下仍是如此。后来中国人干脆自贬为狗,硬把两条揉在一起,说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义和团以及现今爱国人士之类所谓“排外”运动、“抵制”运动,也是受此类自作践的谎言影响。   我曾见到一段文字,异常精辟:“或云,彼国侵占我国土地在先,我民折花攀木在后,纵有不是,尚属小过,远不及帝国主义之危害流毒深远云云。殊不知若行国士之行,人便以国士待之;若行蛮夷禽兽之行,人便以蛮夷禽兽待之。不能自重,枉要人重,岂非贻笑大方”。事实上,中国长久以来的悲剧,原因正在于此,一方面愚昧闭塞、弱小落后,一方面却又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这两点结合,使的中国对外来文明、外来人士都充满排斥感,以至“全民弱智”。反观中国的邻国日本,在国门被炮火打开之后,立即打出“文明开化”的旗号,知耻后勇,励精图治,使两国的命运在未来发生根本性的差异。人常说“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却始终将“落后”理解为拳头的力量,其实文明的落后、观念的落后,才是中国挨打最根本的原因。到今天,中国除了经济与科学技术有所进步,愚昧闭塞、弱小落后、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这几点,相对清朝而言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对现代文明规则毫无尊重接纳之意,对外国仍视其为亡我之心不死,对本国的理解也不过停留在“风水轮流转,咸鱼也翻身”的水准,事实上,从清朝的故事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大量现今现实的影子。
2827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习漫谈(109):立身先立学 立学先立志
热度 11 sqdai 2013-12-28 09:49
“立身先立学,立学先立志”是我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 1130~1200 )倡导的,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说: “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而“ 百学须先立志。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 他强调指出:“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 (参看链接中的 )。我认为,先辈的这些教诲,对当代学子仍能带来醍醐灌顶的启迪。本文想就此做一些探索,谈谈青年学子如何立学立志。这里不想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从实现中国梦谈起,通过解剖鸦片战争这只“麻雀”入手,弄懂“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清我们的历史责任,从而给日常学习、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 伟大的历史责任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3年十大流行语”,“中国梦”名列榜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即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中国梦”这一词语不胫而走。 我们先来重温一下总书记说过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说: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 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 ” 他用三个名句回顾了我们民族的奋斗历史:“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 ‘ 雄关漫道真如铁 ’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 ‘ 人间正道是沧桑 ’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 经过 鸦片战争 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回首过去,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 值得我们每个人牢牢记住的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 ”也就是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到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的身上。我们必须牢记自己的历史责任, 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全身心地工作和学习!这,应该成为我们立学立志的出发点。 惨痛的历史记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鸦片战争,这场发生于170多年前的战争是我国近代经历的国耻的开端。想当年,聆听中学历史老师痛陈这段历史时,我和我的同学无不扼腕拍案、痛哭流涕。两次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最重要的战事,正好发生在离我家不远的定海晓峰岭-竹山门一线;离我们中学不远有“姚公殉难处”和“三总兵衣冠冢”,是我们前往缅怀战争中殉难的知县姚怀祥和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的处所。因此,我自幼就较为了解鸦片战争,英烈们的事迹对自己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鸦片战争,特别是定海保卫战的经过,可参看笔者早先的博文(见链接中的 )这里概述战争背景和大致经过。 英国在十七世纪实行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但是 “ 为富不仁 ” ,到处侵略,扩大它的殖民统治,对中国觊觎已久。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要求允许宁波、定海等地通商,并求割取舟山岛附近一小岛作为英商居住及货物存放地。乾隆帝当即严词拒绝这一无理要求。 清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英国驻中国的商务代表义律向英国政府建议: “ 立即用武力占领舟山岛 ” 其时,英国商人对我国实行经济侵略,大肆向中国销售鸦片,于是当年6月发生林则徐领导、发动的虎门销烟事件。 1840 年1月16日 ,英国政府声称中国的禁烟使英商利益受损,公然发出照会,要中国赔偿烟款、割让舟山岛。2月,英国政府决定派出所谓 “ 东方远征军 ” 开往中国,任命乔治 · 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英外交大臣巴麦尊发出侵华训令,称: 第一步封锁珠江口;第二步占领舟山群岛。 第一次定海保卫战 1840 年6月,英国侵略军在广州受挫,6月23日,英海军司令伯麦率领舰队转向定海。 第一次定海保卫战 爆发。7月3日,英军两艘汽船侵入定海港,进行侦察活动。4日,刚到任一个多月的定海知县 姚怀祥 得知有不明来历的外国船只窜入定海港,就亲自登英舰询问来意。伯麦向姚知县出示 “ 照会 ” 。声称: “ 必须立即将定海所属各海岛及其炮台交出,一体投降 ” , “ 否则即用战法夺据之 ” ,并限半个时辰内答复。姚怀祥看完 “ 照会 ” 后勃然大怒,拒收照会,并声明 “ 决不投降,也决不献城 ” ,立即离开英舰回城。此时,定海港已集结了英 “ 威里士号 ” 、 “ 康威号 ” 、 “ 巡洋号 ” 、 “ 鳄鱼号 ” 四舰; “ 皇后号 ” 、 “ 马打牙土加号 ” 、 “ 阿脱兰塔号 ” 三艘汽船。21艘运输船上载有英皇家军团第18团、第26团、第49团及孟加拉志愿军、炮兵队、工兵队,共约三千兵员,摆开了进攻定海城的架势。 当时定海兵力只有二千余人,武器是长矛、盾牌、火铳、抬炮,惟有一门铜炮,是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造的。面对强敌,讨论决定:总兵(相当于现时的军分区司令员)张朝发调城外各营及水师,在东岳宫阻击英军。知县姚怀祥率城中士兵,守垛待战,并塞四门,坚守城内。 7 月5日 下午二时,英军开始登岸, 张朝发 领兵以弓箭射击,击毙英兵2人。伯麦恼羞成怒,命令各舰所有大炮轰击定海城。张朝发用小铁炮还击,不幸被英军炮弹炸伤左腿,被迫去镇海救治(因伤重,救治无效去世)。英军随即登岸,占据东岳宫山,继续炮击定海城。姚怀祥孤军奋战。 7 月6日 凌晨,英军在东门登梯入城。姚怀祥派兵护居民从北门撤出。他手臂受伤,仍领亲兵、乡勇20余人作最后抵抗。四更时,大批英军入城,城陷。 姚怀祥 悲愤满怀,退出北门时呕血数升,叹曰: “ 吾何生焉? ” 投梵宫池死。姚怀祥的自尽,激励了官吏的民族气节。典史 全福 誓死不降,悬梁自尽。军营书记 李昌达 夫妇怒斥英侵略军后投方河自尽。后人为纪念他们,把梵宫池更名为 “ 姚公池 ” ,池旁立 “ 姚公殉难处 ” 碑,在方河(今留方井)旁为李昌达夫妇立纪念碑。 1840 年11月9日 ,清朝大臣伊里布与英军统帅懿律签订浙江休战协议,英军从定海撤走一半。至1941年2月24日,安突德等十八名英俘获释,英军才全部撤离定海。 在英军撤离定海的前一天下午,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领三千将士,在镇海关誓师,于次日上午抵达定海。七个月之后,更为惨烈的第二次定海保卫战拉开战幕。 第二次定海保卫战 三总兵到定海后,立即布防,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葛云飞以为定海城三面环山,南临大海,北依龙峰山,东有青垒头山,正南有东岳宫山,西有晓峰岭、竹山门,有利于设炮位扼守,但城南地势平坦,必须增筑防御工事。三总兵商定: 一、堵塞竹山门狭港;二、在定海港中的五奎山、吉祥门、大巨门、毛港、虎头颈等岛屿建立炮台,架设大炮;三、从青垒头山至竹山门的海边筑一道土城墙,城上置大炮;四、在晓峰岭建炮台 。可是,钦差大臣裕谦没有批准此计划,葛云飞非常着急,要求预借自己的三年俸禄,用于建筑防御工事。在葛云飞再三恳求下,上述计划中的一部分才得到上级允准。 由于英军占据定海期间的烧杀抢掠,人力物力都很缺乏。在筑土城时,葛云飞身先士卒,带头劳作。一次,裕谦到定海来视察,见他与士兵同吃霉干菜、芥菜汤、糙米饭,深受感动,劝他注意养身。葛云飞说: “ 寇患未绝,即使好菜好饭也没有好味道。 ” 经过军民一个多月努力,一条长一千四百多丈、高一丈多、厚五尺的土城筑成了,土城中设“久安”、“长治”两门。 1841 年8月26日 ,英国政府派璞鼎查接替懿律为总司令,率军侵占鼓浪屿,接着北上定海。30日,葛云飞正在为将要调离定海的王锡朋、郑国鸿饯行。突然接到英军北犯的报告。王、郑二总兵即表示要留定海协助防守,并要求到最危险的土城驻防,葛云飞十分感激。接着,三总兵各整队伍,准备迎战,并上书要求上司给定海增拨抬炮、大炮,上司不准。并下令 “ 只允许在岸上击杀敌人,不许出海作战。 ” 尽管如此,葛云飞的抗战决心毫不动摇,他说: “ 大丈夫以身许国,到了这危急关头,只有竭力拼杀,以死报国。 ” 王、郑二总兵积极响应。 1841 年9月26日 ,壮烈的定海保卫战揭开序幕。 根据史料记载,这次定海保卫战是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抵抗最烈的一战,也是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歼敌数没有确切的统计,据东岳山英军合葬墓的墓碑碑文记载,英军皇家55团死在舟山的有伍长、鼓手和士兵 416 人。参加攻城的18团、49团等伤亡还不计在内。 在这六日六夜的血战中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及参将章玉衡、副将托尔泰等将领全部战死疆场,参战的 5800 名士兵,绝大部分在血战中阵亡。值得引以自豪的是:所有将士英勇不屈,无人投降,无人逃跑。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 “ 开战以来,定海抵抗最力,英军受创不小。 ” 这次保卫战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国国土不可侵的伟大民族意志和和浩然正气。 1841 年9月26日 ,英水师提督巴加和陆军司令郭富率四舰闯入竹山门。 葛云飞 立即跨马沿土城赶到竹山门,发现英军正准备登岸,葛云飞见反击时机已到,下令把炮口对准敌舰,亲自发炮,打死英军十多人。英军见势不妙,立即撤离。葛云飞也当即通知左营游击张绍廷在东港浦准备迎战。果然,英军向东港浦发起攻击, 张绍廷 开炮反击。经过一场激战,由于有土城阻挡,英军不能进,只得退回。葛云飞与王、郑二总兵商定,形势紧迫,马上调整防区: 葛云飞 驻土城要冲,担负全面防御; 王锡朋 守西边制高点晓峰岭; 郑国鸿 守要隘竹山门。 9 月27日 凌晨三四点钟,英军窜入小竹山,开炮直逼土城。葛云飞开炮还击,激战到中午,英军又一次败退。葛云飞意识到,这是大战的前奏,派人向镇海大营告急,要求火速增兵。可是浙江提督余步云拥兵四千多,不但坐视不救,反诬葛云飞是 “ 为他日论功 ” ,并说: “ 如果定海城失守,惟葛云飞是问。 ” 增援无望,这事葛云飞怕影响士气,不好向将士们透露,只好说: “ 我们已连打胜仗,大家要更加奋勇杀敌才是。 ” 28 日早晨,英舰 “ 摩底士底号 ” 、 “ 哥伦拜思号 ” 、 “ 复仇神号 ” 一起向晓峰岭发起攻击,开炮三四百发。接着,英船长爱尔斯 · 葛拉领兵约五十人,企图在竹山门登陆,被 郑国鸿 击退。与此同时,英国侵略军的大部队在螺头登岸,向晓峰岭发起攻击。左营游击 胡德耀 在抵抗中右手中弹,骨碎脉断昏了过去。王锡朋亲临胡德耀阵地指挥作战。傍晚,英军占据五奎山。英海军司令也于此时率舰队从黄牛礁窜入定海港。 二十九日,英舰在大小五奎山以南海域集结待发,掩护炮兵在五奎山搭帐篷、建炮台,准备用68磅的重炮轰击土城。葛云飞在土城开炮朝五奎山轰击,打碎敌船一艘、帐篷五顶,打死打伤英军四十余人。此时,英军发排炮,火力越来越猛。突然间, 葛云飞 发现山顶有个穿红衣的英国军官在指挥,一炮打去,把那个穿红衣的人击倒,英军被迫拖尸落船而逃。 三十日,英军进吉祥门,攻击东港浦,被击退。接着,转攻竹山门和晓峰岭。到了傍晚,英军准备登岸,又被守军击败。英军大为震惊,于是就调兵遣将,舰、船增加到二十九艘,兵力在四千以上,定海城重兵压境。 1841 年十月一日 清晨,英军乘大雾天,倾巢出动,全线攻击。在五奎山大炮的掩护下,英军分成两个纵队强行登陆。第一纵队约1500人,向晓峰岭进攻,王锡朋指挥将士奋勇抵抗,前队阵亡,后队续进,连续击退英军九次进攻。打到后来,炮筒都红透了,无法装药,于是就跟敌人展开肉搏战。 王锡朋 血战阵亡,所部武举朱汇源、差官吕林环、外委刘桂五,夏敏忠、张魁甲等相继殉国,晓峰岭失守。英军攻占晓峰岭后,兵分两路:一路攻定海城,一路攻竹山门。郑国鸿在竹山门顽强抵抗。从早晨战到中午,打得炮筒火红不能用,就用大刀、长矛阻击。无奈英军越聚越多,炮火连接不断,一颗罪恶的子弹洞穿 郑国鸿 的胸膛,这位65岁的老将壮烈牺牲,竹山门随之失陷。 英军的第二纵队进攻东港浦,炮轰东岳宫山的守军炮台, 葛云飞 率部坚决抵抗。这时,得报晓峰岭、竹山门已失守,王、郑二总兵已殉国,葛云飞大惊,感到危局难救,将印信交给随从,说: “ 此我尽忠时也,家有老母八十矣,知某死,泪眼欲枯,当为某百计慰之,并转饬儿辈力图奋勉,继乃父未竞之志。 ” 这时,英军已逼近。葛云飞命所部二百余人,分段把守。他亲自杀敌数十人,在与敌人肉搏中负伤四十多处,突然敌枪弹打中他的左眼,接着又被英军劈开面部,鲜血淋漓,依然靠在崖壁上,实现了他 “ 城亡人亡,不离定海半步 ” 的誓言。 英军占领定海后的第六天,在定海设立 “ 政府 ” ,并调守备丁尼士总理一切事务。次年二月十六日,又宣布定海与香港为自由贸易港。定海人民拒不接受英军的殖民统治,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七日,定海县三十六岙群众集会订立盟誓,发布二千多字的《定海县民人告白》。号召定海人民 “ 同心协力,与侵略军作斗争 ” ,迫使英军龟缩在定海城内,不敢轻举妄动。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月十二日,两广总督耆英在虎门与英国公使德庇订立《退还舟山条款》,主要内容是: “ 英军退还舟山后,舟山等岛永不给与他国,舟山等岛若受他国侵略,英军应为保护无虞,仍为中国据守。 ” 等。五月十七日,英军从城内撤到海边。定海水师中营游击叶炳忠率兵跑步入城,分守四门,中国的龙旗重新在定海城上飘扬,被英国侵略军侵占四年另九个月的定海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我们为何在鸦片战争中落败? 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是百年国耻的开端。清政府盲目自大、吏治腐败,落后守旧,导致丧权辱国。我国在鸦片战争中落败是历史的必然。本文在此不做全面分析,仅从双方在战争中所使用的兵器的角度进行初步分析。 在火器制造上,我们的老祖宗曾经创造过辉煌。大家知道,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闭关自守,没有着力发展科技,我们这个火药的发明国却被 “ 学生 ” 超过,从康熙之后一百多年间,因为出现虚假的“太平盛世”,火器发展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下面就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中英双方的兵器做一具体对比。总体来说,英国所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已进入热兵器时代,而在所谓天朝大国的中国,还处于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于是就有上述战事中以达到长矛对抗长枪短炮的局面。现比较双方的火药、火枪和火炮的水平。 火药对比 鸦片战争之后的半个世纪,发生了甲午海战,以我方大败亏输告终。看过电影《甲午风云》的人都能记得那些战争场面,特别对关键时刻的“哑炮”印象颇深。鸦片战争发生在其后更为湿润的舟山,“哑炮”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关键问题是火药成分的配比方案。 为了以武力拓展殖民地,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把发展军火工业放在重要位置。英国科学家和军火商着力研究了火药的配比问题,经科学研究得到硝、硫、碳的最佳配比率:76.84:11.84:11.32。在火药生产工艺环节,如提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方面,英国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保证了英军火药的优良品质,虽经过长途海运,到中国以后仍然保持良好的使用效果。 我军火药的硝、硫、碳配比大体使用几百年一成不变的旧配比:80:10:10,这一配比含硝量偏高,所以极容易吸湿转潮,储存很不方便,只能随用随造,对战事极其不利。火药制作工艺上,清朝仍然采用人工操作方法配制而成,质量十分粗糙。当时清朝尚无现代密封除湿技术,沿海战备火药吸潮导致威力下降、精度变差也不足为奇。 火枪对比 英军当时使用的两种前装滑膛枪,即伯克式(Baker)燧发枪和布伦威克式(Brunswick)击发枪。伯克枪枪长1.166米,口径15.3毫米,发射35克重的枪弹,射程近200米,射速每分钟2~3发;布伦威克式击发枪枪长1.42米,口径17.5毫米,重4.1公斤,发射53克重的枪弹,射程近 300 米 ,射速 每分钟3~4发 。 清军当时的军用枪主要是鸟枪和抬枪。鸟枪射程不到100米,射速 每分钟1~2发 。抬枪是一种重型鸟枪,长7.5尺,木鞘长5尺,发射5钱重铅弹,射程 300 步 ,射速每分钟1发。清军的鸟枪制作粗劣,枪管薄厚不均,枪膛宽窄不一。膛宽则弹出无力,飞行不远;管薄则易膛炸,自伤射手。即使这种质量粗劣的武器,在清军中普及率大概也只有40%~60%,甚至更少。 火炮对比 英国火炮用车床、钻床等机械制造,炮身均匀、对称、光洁,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较合理、射击精确度高, 英军火炮部队能发射球型实心弹、霰弹、开花弹、燃烧弹和康里格里夫火箭等。各种弹种搭配比较合理,能够对各种作战目标实施打击。 英军在火炮种类上也做到了大体统一。经过多次调整,英国保留了68、42、32磅重型火炮和24、18磅中型火炮,以及12、6磅轻型火炮和口径8、10英寸的榴弹炮和臼炮。其有效射程在3华里(1500米)左右,最大射程 9 华里 之内。 清军火炮制作工艺低劣、射程较近、炮弹种类较少。在火炮制作上,清朝墨守陈规、坚守祖制。在鸦片战争时期,炮样竟然还是康熙时期留下的。新造火炮因钢材冶炼不纯,气孔多、易炸裂,再加上偷工减料、官员中饱私囊,使得质量极差。 由于当时中国冶炼技术落后,所造大炮往往管壁厚而口径小,结果发射炮弹比较轻而火炮笨重,不利于战时调整,转向困难、射界有限、调整射程不易。 在射程上,中国购买的重型夷炮的最大射程在4华里之内,有效射程约为 2-3 华里 ;而中国原有的旧式重型火炮的射程应小于这个数据。无论最大射程是 “ 4 华里 ” 还是 “ 六、七里 ” ,相对于英军可以达到近九里的射程,清军绝大部分火炮的劣势是一目了然的。 以史为鉴 志存高远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交战双方使用的兵器做了一些粗浅分析,从一个小侧面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 “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 ” 必须指出,鸦片战争时期我国的落后态势并非一时造成的,落后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应该做更全面的反思。 而作为理工科学子,我们应该从中更加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应该为了实现中国梦,树雄心,立大志,做切切实实的事情,用实际行动来改变目前还存在的落后之处,不断创建新的业绩。 愿与朋友们一起,策马扬鞭,向前,向前! 附记: 今年夏天以来,为各地青年学生做了几场题为“为了实现中国梦,勤奋学习,巧妙学习”的励志讲座(听众的年龄跨度约为从12岁到25岁)。现把讲稿的第一部分整理出来,供青年朋友参考,欢迎指正。 写于2013年12月28日 【链接】相关博文 学习漫谈( 1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2349.html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凭吊鸦片战争战场遗址( 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82224.html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凭吊鸦片战争战场遗址( 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82545.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5404 次阅读|22 个评论
西方科技的飞跃,鸦片战争: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一个世纪的开端
热度 9 cswen 2013-11-26 08:49
西方科技的飞跃,鸦片战 争: 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 一个世纪的开端 ——读史偶记(66) 温景嵩 (2013年11月24—25日写于南开园) 西方科技的飞跃可以说和我国的康乾盛世,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内。康乾盛世开始的时间可以从康熙大帝平定三藩之乱开始算起,那就是在17世纪晚期的1683年。而西方的科技飞跃则可以从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同样在17世纪晚期的1687年,发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算起。两者的发生时间几乎相同,前后只差4年。但是性质却完全相反。所谓的康乾盛世,只是相对于我国历代各个王朝之间的比较而言,几千年的我国历史有所谓的三次国家大治的时期:头一个是两汉王朝的文景之治,第二个便是大唐王朝的贞观之治,第三个就是大清王朝的康乾盛世。显然这便是中国几千年皇权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个盛世,实际上这正是此皇权专制制度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然后它就遭受着着一个接一个的灾难,逐渐走向没落直到灭亡。然而西方的科技飞跃却与此相反,它预兆了一个三百年来以西方列强成为世界霸权时代的开端。对于中国而言,这就意味着鸦片战争,就意味着接连不断的不平等条约,就有了一段近百多年来我国受尽西方列强侵略,掠夺和凌辱的历史。 本文对这段历史就先从牛顿的伟大发现开始讲起,然后就讲到英国的工业革命,最后就是鸦片战争,并以从《华声在线》网站上引来的一篇文章,作为本文的附录来结束本文。此文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西方强加在我国身上的不平等条约里,所包含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条款,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首先关于牛顿的伟大发现,我们主要介绍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原理》。对于他这一著作的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意义,我们且从《百度文库》网站里引来一篇题为:《影响世界的50部名著之一——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文章加以说明。 牛顿及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影响世界的50部名著之一——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艾萨克 . 牛顿的代表作。成书于 1687 年,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科学著作,它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 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写作方式上,牛顿遵循古希腊的公理化模式,从定义、定律 (公理)出发,导出命题;对具体的问题(如月球的运动),他把从理论导出的结果和观察结 果相比较。 全书共分五部分,首先 是 定义部分 : 这一部分给出了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力等的定义。第二部分是 公理或运动的定律 :包括著名的运动三定律。 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三卷。前两卷的标题一样,都是论物体的运动。第一卷研究在无阻力的自由空间中物体的运动,许多命题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轨道、速度、运动时间等),以及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给定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流体力学以及波动理论。压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标题是: 论宇宙的系统 。由第一卷的结果及天文观测牛顿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由此 研究地球的形状,解释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运动,确定彗星的轨道。本卷中 研究哲学 的规则及总释对哲学和神学影响很大。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无论从科学史还是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都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在科学的历史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在其后的 300 年时间里一再取得丰硕成果。从科学研究内部来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示范了一种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样板,包括理论体系结构、研究方法和研 究态度、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此外,《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及其作者与同时代著名人物的互动关系也是科学史研究和其它学术史研究中经久不息的话题。 当时英国皇家学会要出版这部书,但是凑不出适当款子,而皇家学会的干事胡克则声称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他首先发现的,爱德蒙 . 哈雷则出于气愤,提议牛顿写了这本书,并由他自费出版了牛顿的书,于 1687 年 7 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丁文版问世。 1713 年出第 2 版, 1725 年出第 3 版。 1729 年由莫特将其译成英文付印,就是现在所见流行的英文本。各版均由牛 顿本人作了增订,并加序言。後世有多种文字的译本,中译本出版于 1931 年。该书的宗旨在于 从各种运动现象探究自然力,再用这些力说明各种自然现象。 牛顿并没有声称自己要构造一个体系。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开始就指出,他要「致力于发展与哲学相关的数学」,这本书是几何学与力学的结合,是一种「理性的力学」,一种「精确地提出问题并加以演示的科学,旨在研究某种力所产生的运动,以及某种运动所需要的力。」他的任务则是 由运动现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运动现 象。 然而牛顿实际上是构造了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伟的体系,他所说的力,主要是重力,我们今天称之为引力,或万有引力,以及由重力所衍生出来的摩擦力、阻力和海洋的潮汐力等。而运动则包括落体、抛体、球体滚动、单摆与复摆、流体、行星自转与公转、回归点、轨道章动等。简而言之,包括当时已知的一切运动形式和现象。也就是说,牛顿是要 用统一的力学原因去解释从地面物体到天体的所有运动和现象。在结构上,《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一种标准的公理化体系,它从最基本的定义和公理出发,「在第一编和第二编中推导出若干普适命题」,其中第一编题为“物体的运动”为全书的讨论做了数学工具上的准备,把各种运动形式加以分类,详细考察每一种运动形式与力的关系;第二编讨论“物体(在阻滞介质中)的运动”,近一步考察了各种形式阻力对运动的影响,讨论地面上各种实际存在的力与运动的情况。在第三编里示范了把它们应用于宇宙体系,用前两编中数学证明的命题由天文现象推演出使物体倾向于太阳和行星的重力,再运用其他的数学命题由这些力推算出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洋的运动。 在全书的最后牛顿写下了一段著名的「总释」,集中表述了牛顿对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因 —— 万有引力以及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一个这样的优美的体系的总原因的看法,集中表达了他对于上帝的存在和本质的见解。 在写作手法上,牛顿是个神情十分专注的人,他在搭建自己的体系时,虽然仿照欧几里德( Euclid )的《几何原本》,但他从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是解释自然现象,没有把自己迷失在纯粹形式化的推理中。他是极为出色的数学家,在数学上有一系列一流的发明,但他严格地把数学当做工具,只是在有需要时才带领读者稍微作一点数学上的远足。另一方面,牛顿也丝毫没有沈醉于纯粹的哲学思辩,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所有的命题都来自于现实世界,或是数学的,或是天文学的,或是物理学的,即牛顿所理解的自然哲学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全部的论述都以命题形式给出,每一个命题都给出证明或求解,所有的求证求解都是完全数学化的,必要时附加推论,而每一个推论又都有证明或求解。只是在牛顿认为某个问题在哲学上有特殊意义时,他才加上一个附注,对问题加以解释或进一步推广。 全书贯穿了牛顿和莱布尼兹分别独立发明的数学方法 —— 微积分,不过牛顿称其为“流数”,这是牛顿的成就之一。它在科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它标志著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牛顿在世时共发表了三个版本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分别在 1687 年、 1713 年及 1726 年发表,都是拉丁文版本。牛顿去世后的第一个英文译本是由第三版翻译而来,出版于 1729 年,译者是莫特( Andrew Motte )。在 1802 年,又出现了根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翻译的英文译本。 1930 年,美国学者、科学史家卡约里( Florian Caiofi )在莫特的英译本基础上用现代英文校订出版,成为 20 世纪里读者群最大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准版本。 60 年代初, 美国科学史家科恩( Cohen )和法国科学史家科瓦雷( A1exander Koyré )合作,根据比莫特译本更早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的英译本,也推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现代英文版。 在科学史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划时代的巨著,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并在其后 300 年里一再取得丰硕成果。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在社会生产力和基本社会制度两方面都有直接而丰富的成果。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后也不多见。爱因斯坦( Einstein )说过: 「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代替牛顿的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而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 实际上,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讨论的问题及其处理问题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学数理专业中教授的内容,而其它专业的学生学到的关于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的知识,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没有达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境界。 凡此种种,都决定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著作的永恒价值。 关于牛顿的生平简介 牛顿于 1642 年 1 月 4 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 1661 年入英国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 1665 年获文学士学位。随后两年在家乡躲避瘟疫,他在此间制定了一生大多数重要科学创造的蓝图。 1667 年牛顿回剑桥后当选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委,次年获硕士学位。 1669 年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直到 1701 年。 1696 年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移居伦敦。 1703 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1706 年受英国女王安娜封爵。在晚年,牛顿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 1727 年 3 月 20 日,牛顿在伦敦病逝,享年 84 岁。 (以上关于牛顿以及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之介绍均引自《百度文库》网站) 紧随着英国 17 世纪的科学革命之后,在 18 世纪里英国的工业革命就爆发了。很明显, 18 世纪的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和 17 世纪里英国的科学革命分不开的,尤其是和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分不开的。以下我们从《百度知道》网站上引来一篇题为:《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文章,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第一, 英国较早地完成了 资产阶级革命 ,为 工业革命 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经过 17 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18 世纪 上半期 英国议会制度 的确立,《 权利法案 》和《 王位继承法 案》的公布,都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和 新贵族 在英国的 政治统治 ,扫除了 封建主义 的障碍。资产阶级掌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 资本主义 发展的政策,促进了 资本主义 原始积累 和 工业革命 的到来。 第二,英国通过 殖民扩张 , 奴隶贸易 等手段,最先具备了必要的资本、市场等经济条件。这一时期,英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进行 奴隶贸易 ,从 殖民地 掠夺财富。对内政府还发行大量 国债 ,搜刮国内人民。这些财富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手中,并且转化为 工业革命 必需的资本。 第三, 18 世纪 以后,英国的 手工工场 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它不仅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而且分工细致, 劳动生产率 也很高。这为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第四,工业革命也是以 自然科学 的进步为基础的。 16 世纪 末到 18 世纪 初英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 科学家 、 数学家 、 物理学家 ,如 培根 、牛顿等,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出现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问题。 第五,由于 圈地运动 的开展,英国最先形成了土地所有者 —— 农业资本家 —— 农业工资 劳动力 者三层式 社会结构 。这种结构有利于作为工业革命先导的 农业革命 的发生;有利于 社会财富 向工业资本的转化;有利于生产与科研、 企业家 与 科学家 的结合;有利于打破封闭型旧 教育体制 并培养新型技术人才;有利于形成开放型的国内 消费模式 ,促成消费竞争,从而给社会生产造成强大的需求刺激。 综上所述,到 18 世纪中 叶英 国已经具备了工业革命所必须的全部政治、经济和 科学技术 前提,所以,工业革命最早就在英国发生了。 (以上文字引自《百度知道》网站), 由上可见正是在英国,在 17 世纪有了以牛顿的伟大发现为代表的科学革命;然后又是在英国,在 18 世纪才爆发出工业革命:现代科学与技术终于在西方诞生了;最后就是在 19 世纪,还是由英国带头,西方列强把他们的两次革命的“成果”带到了中国,不过是通过了一场残酷的流血的战争——鸦片战争。他们终于打破了这个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有关这次颇为关键的鸦片战争,我们先从《 360 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说明如下: 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语:First Opium War; 1840年 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满清和英国就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 林则徐 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由此签署的《 南京条约 》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 不平等条约 ,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 基本简介 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事件背景 清廷闭关政策 中国自古因自身历史条件自居天朝上国,视其它国家为未开化之国,未对传统的范围外的国家民族有足够的了解。明末清初以来,愈来愈多欧洲人东来中国发展贸易,但清朝自康熙以来一直收紧外贸政策,对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重视对外贸易,采取闭关政策。 1757 年,清廷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只留广州作一口通商。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进一步限制外人来华贸易,批准 两广总督 提出的《 防范外夷规条 》,严限制外人来华贸易外,更规定武器、米粮、硝磺、铁锅、废铁和各种铁器不准出口。蚕丝、绸缎也有出口数量规定。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辉率领英国船北上天津,通过直隶总督向乾隆皇帝递交诉状,告广州海关刁难勒索外商,希望清朝开放多个通商口岸。乾隆皇帝阅后大怒,认为英国人越级上访,有辱大清朝廷尊严。下令将洪任辉驱逐。 1760 年,恢复公行,专办对外贸易,对外商严加限制,不准外商与官员直接接触,指定须由公行与外商联系,使公行成为外商与中国官府联系的中介。这种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埋下了中英两国冲突的原因。 两国贸易逆差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造成出超(即是中国售出的货品比进口的货品多),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由于不能建立有效的销售渠道而根本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乾隆皇帝 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同时由于海关官僚的腐败和贪婪及种种潜规则,使得除税率之外还产生大量不可预估的费用,英国商人对此大为不满。 外交挫败 1793 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 乔治·马戛尔尼 来华,清廷以为英使是为了向乾隆帝贺寿而来,称使团带来的礼物是贡物。马戛尔尼坚持不肯行三跪九叩礼,经过连番争辨,最终行英式的一膝一跪之礼,使乾隆心中不悦,而使团在觐见皇帝后被勒令离去。马戛尔尼提出的增开商埠、减免课税等要求都被清廷以不合天朝体制为由而拒绝。 1816 年(嘉庆二 十一年 ),英使阿美士德来华,希望改善对华的通商关系。阿美士德因为拒行中国的三跪九叩礼而被驱逐,未能与嘉庆皇帝会面。 1833 年,英王任命上议院议员、海军将官律劳卑为驻华商务监督,至此,遂由东印度公司的对华关系,转变为英国政府的对华关系。1834年7月,律劳卑未经许可擅自从澳门进入广州城,并递交“平行款式”公函,违反大清规则。两广总督卢坤令其离境,并扬言中断中英贸易。律劳卑雇人在广州各处张贴告示,指责卢坤。9月2日卢坤下令全面终止与英国的贸易,并派兵包围英商馆,撤走所有中国佣工,严禁人民向英人提供任何供给。律劳卑调来英国一艘巡逻艇两艘护卫舰驶向黄埔进行威胁,与中国海岸警卫虎门炮台交火35分钟,驶入珠江。卢坤随即将12艘大船沉于珠江河底拦截,又从各地调动舰只28艘围堵。9月21日律劳卑在清廷水师的监视下被迫撤出广州。9月27日重开中外贸易。 鸦片输入中国 而此时英国人已经占领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罂粟种植地—— 印度 ,英国从其殖民地印度装运鸦片来华。由于吸食鸦片会上瘾,中国清朝亦开始严格控制其入口,但吸食者市场仍然存在。清廷于雍正年间已明令禁烟而此时英国本土鸦片的使用仍然合法(英国本土的鸦片禁止要到 1912年 的鸦片公约之后实行)。但清廷官吏也从鸦片贸易中获利甚巨,故默许在广州附近的零丁洋利用中国舢舨进行鸦片走私,使禁令如同虚设。鸦片贸易相关环节关系人利润甚丰,因此鸦片走私日益扩大,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间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令英国出超,并反使中国入超。“ 鸦烟 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六百万两,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出现通货膨胀,令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贸易严重败坏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更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鸦片流毒甚广,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众,为害中国国人身心健康,军队也吸食鸦片,身体变得虚弱,失去作战能力。 虎门销烟 由于鸦片的危害日趋严重,使得朝野上下,禁鸦片的呼声日趋高涨。1838年底,清朝道光帝颁布禁烟令,并派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两人合作,积极整顿海防,防御外敌入侵;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员;禁止商人贩卖鸦片,以及国民吸食鸦片,凡吸食者要立即呈缴烟具,限期戒除;并于3月16日晓谕外国烟贩,限期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要再贩卖,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林则徐又提出每箱呈缴的鸦片将获五斤茶叶的奖励,但他从未提及金钱赔偿,显然从未考虑英国人的利益和禁烟所带来的损失。 事件拖延至3月24日,因英国商人在中国停留日久,耳濡目染了中国之陋规,误以为林则徐此举不过是勒索钱财,对林则徐的要求敷衍过去,所以林则徐下令中断贸易,撤走英国商馆中的华人买办和仆役,并派士兵包围了商馆,并下令:和洋人交通者即汉奸。350名洋商被困在商馆里六个星期,与外界交通隔绝,他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在华商务总监督”义律看来,林则徐此举是妄顾英国商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行径;结果义律在5月18日向林则徐交出了21306箱鸦片。林则徐请示过道光帝之后,在虎门挖了三个大坑(每个长150英尺、宽75英尺、深7英尺),并在6月3日开始销毁鸦片,直到6月25日才全部销毁殆尽。 历史影响 政治及外交    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军事以科技为主的巨大差距。历史学家 费正清 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物如 林则徐 、魏源等,开始注意到西方科技的进步,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但包括朝廷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学习清廷的战败并没有使其进行改革,反而继续奉行保守的政策,而英国享有 最惠国待遇 后,各国纷纷要求此一条款,清廷失去某一特权于一国,等于失去该特权于列强,这使清廷外交上处于不利的弱势位置。军舰停泊口岸等特权,使英国可在五个通商口岸各驻兵舰一艘,以后商港越开越多,深入内地,使国防受到威胁。香港岛被割让给于英国,开外国人要求割地之先例,在后来的战争中更多土地被外国所夺去,使中国领土失去完整。领事裁判权使中国失去司法主权,外国人犯法不受中国法律制裁,清廷无法管制外国人在华的违法行为。 鸦片战争是中国签下不平等条约的开端,其中《黄埔条约》中法国取得传教权,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美国人更通过《望厦条约》取得治外法权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而割地和赔款对清帝国来说也是第一次的。这些不平等条约要到一个世纪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末期的 1943年 才得以正式废除。 经济民生 战争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仍是旨在“羁縻”。对于《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反应无动于衷,反而对中英两国行文采用平等体制感到不安。但是经济上,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同时也对外国开放了中国市场。 五口通商后,清朝海关及税率被英国控制,关税主权受到破坏,进口货只抽百分之五的低税率,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无法保障中国国内工商业的利益。鸦片继续销售,吸食者不断增加,白银外流,银价上涨,银贵钱贱的情况更加严重。英国输入中国的货品大增,1837年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总价值为90多万英镑,到1845年已到达239万4千英镑。严重打击中国民族工商业,使原本问题重重的社会经济更加恶劣。 新开的五个条约口岸中,只有长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国内南北海运的中间站,原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买办蜂拥而至,开设洋行。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后来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为纪念《南京条约》开放上海而被命名为南京路。 对日本的影响 由于 德川幕府 正在发动“异国船打击令”,对于清朝战败消息亦感错愕,但因在锁国期间仍透过荷兰医学学习,幕府更早了解鸦片战争的国际意义,日本天保13年(1842年)则改变以往的政策,提出“柴水给与令”对欧美船舶提供必要燃料及补给。天保14年(1843年)昌平学校的斋藤竹堂著有“鸦片始末”小册子,对于清朝缺乏准备及西洋各国的武力感到忧虑。清朝魏源的《 海国图志 》一书亦日本传播,书中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有助于幕末改革。1854年日本终于接受美国“劝告”通商结束锁国,1867年幕府将政权移交给明治天皇,进行现代化改革,史称“ 明治维新 ”。 签约 1842 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8月29日,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大多数的要求。主要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 领事馆 。 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军费,分24年付清)。 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 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 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罪可不受中国法律制裁。 (以上文字引自《 360 百科》网站) 关于这次鸦片战争,由于徐中约先生是长期生活在西方的美籍教授,所以他对这次战争里的英方布阵和战略了解得更清楚。且看他是如何介绍英方在这次战争中的布局: “英国远征军由他的海军少将懿律( George Elliott )统率前来。这支军队配备了包含 540 门火炮的 16 艘军舰, 4 艘蒸汽战船, 27 艘运输船, 1 艘运兵船,以及 4000 名士兵。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通商的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英国臣民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则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懿律被奉命为首席委员,代表,和全权公使,他的堂弟义律则被任命为副帅。英国给他们的训令要求是: (1) 对非法拘禁英国商务监督及英国臣民予以全面赔偿; (2) 归还收缴的鸦片或予以适当的赔偿; (3) 赔偿加诸英国监督及臣民的凌辱和亵渎; (4) 割让一个或数个岛屿; (5) 废除垄断性的广州贸易制度及还清行商的欠款。 巴麦尊还命令远征军: (一)封锁中国所有的重要港口,以向中国显示力量; (二)要求获得军费的赔偿; (三)占领舟山直到赔款全部付清; (四)要求中国政府在白河给予答复,当然谈判也可在其 他地方进行。 懿律还受命在厦门,宁波,或白河将一封巴麦尊的信函交给中国官员,以便他们把此信转呈给中国朝廷。”(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于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鸦片战争就开始了。 按照徐中约书中的说法,这次战争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 1840 年 6 月开始,直到 1841 年 1 月结束。先是懿律的舰队到了广州,由于林则徐在广州已经有了严密的布防,懿律就没有强攻广州而是仅仅封锁了广州,便北上于 7 月轻取了舟山并占领了定海,还封锁了沿海的各个口岸。然后就继续北上直抵天津的白河河口,威逼了满清的首都北京城。(温注:天津没有白河河口,只有海河河口,此处应是原书有误。)在那里他把巴麦尊的信函交给了直隶总督琦善。此时此刻满清的道光皇帝手足失措,他先撤了林则徐的职,并把他发配到新疆。然后就令琦善去和英国人谈判。 1841 年琦善终于和懿律谈出了一个《穿鼻条约》。主要内容有三条: 1. 割让香港; 2. 赔款 600 万元; 3. 此后英中两国官员要平等交往。 不料,此条约在中方上报道光皇帝后,他龙颜大怒,又撤了琦善的职,并把他发配到黑龙江。在英方上报到伦敦后,巴麦尊对此也不满,于是他也把懿律撤了职,而换以另一个将领璞鼎查( Henry Pottinger )。这第一个不平等的《穿鼻条约》就此作废。战事的第二阶段开始了。 第二阶段开始于 1841 年 2 月结束于同年 5 月。先是英军在该年 2 月在广州发动了攻势。首先他们占领了虎门要塞,接着就占领了珠江沿岸所有的战略据点,并包围了广州城。此时广州的行商和广州知府出面与英军谈判,结果在同年的 5 月达成了一项停火协议,内容是: 1. 在一周内中方向英方支付洋银 600 万元; 2. 中国军队在 6 天内撤出广州城; 3. 英国军队在一周内撤出虎门; 4. 交换战俘; 5. 搁置割让香港事宜。 事后,在广州交付好这笔 600 万元的“赎城费”后,英军就在 1841 年 5 月 31 日开始撤退。但此时由广州当地的士绅组织了一次一万名广州人对英军的突袭,使撤退中的英军大吃一惊,但未造成多大的损伤,这便是著名的三元里事件。按照徐中约书中的说法,这是中国民族主义(力量的)的第一次显现。 第三阶段则是从 1841 年 8 月,璞鼎查抵达澳门开始,直到 1843 年 10 月签订了《虎门条约》结束。(第二阶段里的战事,璞鼎查尚未到达中国,英方的军队还是由懿律指挥的。但当璞鼎查到达以后,懿律就奉命回国,此后第三阶段里英方的军队就由璞鼎查来指挥了。)璞鼎查的目标则是绕开广州,先占厦门,然后直指长江口岸。第一步他再次于是年的 10 月,占领舟山和定海。然后继续北上,于次年的 6 月占领长江口的吴淞和上海。接着他就沿江向其上游进发,是年的 7 月就占领了镇江,兵临南京城下,准备攻占南京。此时满清以道光帝为首的满清朝廷大概已经吓破了胆,不敢迎敌再战,于是就在这一年的 8 月与英方签订了《南京条约》,其条件比起上次被道光否决的《穿鼻条约》要苛刻得多,计有六条: 1 ,赔款 2100 万银元; 2 ,废除公行的垄断性的贸易制度; 3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口岸; 4 ,割让香港; 5 ,两国官方平等交往; 6 ,核定关税,待不久后决定。 此条约签订后的次年,也就是 1843 年 10 月又签订了这个核定关税的补充协定:《五口通商附粘的善后条款》(简称为《虎门条约》)该条款确定了进口的关税率在货值的 4% 到 13% ,平均为 5% ;出口税在 1.5% 到 10.75% 之间。该条约还允许英国在中国拥有治外法权,允许英国军舰停泊在五个通商口岸;最后还允许对英国的最惠国待遇。于是这第一次的鸦片战争就此以我国的完全失败和英方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继英国人之后,美国和法国接踵而来,并于 1844 年 7 月和美国签订了类似的《望厦条约》, 1844 年 10 月和法国签订类似的《黄埔条约》。 尔后的百多年来,我国受尽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和凌辱的灾难时代就开始了。(以上关于鸦片战争三阶段的具体内容,均取自徐中约先生的《中国近代史》。) 附录:我们从《华声在线》网站上引来一篇关于我国历次所受到的不平等条约里割地和赔款等等的叙述文章如下: 清朝签定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赔款多少? 在判定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时,有两个原则可以遵循:一是缔结形式和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是否对等,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所谓形式与缔结程序是否平等,强调缔结过程中是否有强迫行为的发生,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这种威胁既可以体现在武力方面,也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但主要是武力方面———若是则为不平等条约。约文是否对等,条约的内容是否侵害了中国的主权,是条约形式和实质上平等与否的主要根据。 在划定近代史上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一种倾向,即泛道德的倾向。所谓泛道德的倾向是指判断一个条约是否平等,其根据不在于条约本身是否平等,而在于条约的签订者,以签订者的道德品格来断定他所签订的条约的平等与否。泛道德的倾向还涉及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只要是同几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这样的国家包括美、日、英、法、俄等。由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曾经侵略过中国,在中国拥有条约特权,所以他们与中国缔结的所有条约,目的都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保护他们的在华特权。动机不纯,居心叵测,当然不会和中国签订平等的条约了。 依据我们对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定义,通过对《中外旧约章汇编》所载文件的逐个梳理,我们得出的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目是343个。这一数目不是最后的数字,但却是一个有根有据的统计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量。得出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量,可以从一个方面客观反映近代中外关系的特征。统计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量并非仅仅为了一个数字,数量是个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到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的六十多年中,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达数十个。这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证,也是旧中国统治者丧权辱国的记录,中国人民永远不能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有: 1、 中英《南京条约》 又称《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条约规定:1、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2、割让中国领土香港;3、中国赔偿二千一百万。 1843年7月22日和10月8日,又签订了两个补充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进一步规定了英国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1、压低中国关税,规定进口税率5%;2、允许外国兵船停泊在中国通商港口;3、准许英国在“五口”租界。 2、 中美《望厦条约》 1844 年7月3日签订。又称《五口通商章程》。条约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南京条约》同样的特权,并又规定:扩大领事裁判权,允许美国兵船自由出入中国通商港口。 3、 中法《黄浦条约》 1844 年10月24日签订。即《五口贸易章程》,使法国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外,还增加:1、允许和保护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坟地;2、取消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令,发还教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之前签订的有: 中英《天津条约》 1858 年6月26日签订。主要内容是: 1 、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 2 、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3 、英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 4 、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 、中国给英国赔偿白银四百万两等。 中法《天津条约》 1858 年6月27日签订。使法国除取得英国上述特权外,又规定: 1 、允许天主教入内地自由传教。 2 、法国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 、中国给法国赔款白银二百万两。 中俄《瑷珲条约》 1858 年5月签订。主要是: 1 、中国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 2 、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中国土地改由中俄共管。 中俄《天津条约》 1858 后6月13日签订。主要是: 1 、允许俄国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南、琼州七口通商。 2 、准许在中国设领事,并派兵船在通商口岸停泊。 3 、准许俄国教士入内地自由传教。 4 、日后中国若给其它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得一律享受。 中美《天津条约》 1858 年 6 月 18 日签订。主要是: 1 、美国公使驻北京。 2 、增开潮州 ( 汕头 ) 、台南通商。 3 、扩大最惠国待遇等。 中英《北京条约》 1860 年 10 月 24 日签订。又增加: 1 、开天津为商埠。 2 、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3 、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4 、增加赔款为八百万两。 中法《北京条约》 1860 年 11 月 2 日签订。又增加: 1 、开天津为商埠。 2 、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 3 、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 4 、增加赔款为八百万两。 中俄《北京条约》 1860 年 11 月 2 日签订。增加: 1 、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东至海的大片中国领土划给俄国 ; 2 、规定蒙、新西北边界,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 ; 3 、开放喀什噶尔为商埠等。 中美《续增条约》 1868 年 7 月 28 日签订。主要是: 1 、扩大掠夺华工 ; 2 、美国可在中国设学校 ; 3 、对侨民不得“欺侮凌虐”。 中葡《天津条约》 1887 年 12 月 1 日签订。主要是: 1 、允许葡萄牙永驻澳门 ; 2 、同样享受英、美等在中国的特权。 中俄《伊犁条约》 1881 年 2 月 24 日签订。主要是争夺伊犁河流域的中国领土,并将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 中英《烟台条约》或称《滇案条约》, 1876 年 9 月 13 日签订。主要是: 1 、英国得派员至云南调查 ; 2 、英国可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进入西藏,转赴印度 ; 并可由印度进入西藏 ; 3 、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 ; 4 、租界免收洋货厘金 ; 5 、减少进口税 ; 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1884 年 5 月 11 日签订。主要是: 1 、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 2 、允许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 ; 3 、调回在越南的中国军队。 《中法新约》又称《越南条约》, 1885 年 6 月 9 日签订。除要中国承认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外,还降低了中越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 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 ; 法国退出台湾、澎湖。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时订立的有: 中日《马关条约》 1895 年 4 月 17 日签订。主要是 1 、中国承认朝鲜由日本控制 ; 2 、日本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 3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 4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5 、允许日本人在各通商口岸任便设领事馆和工厂 ; 6 、日军占领威海卫,俟赔款付清后才撤退。 中日《交收辽南条约》 1895 年 11 月 8 日签订。竟要清政府以三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 八国联军战争 (1900-1901) 时订立的有: 《辛丑条约》 1901 年 9 月 7 日,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法、意、西班牙、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十一国签订。主要是: 1、 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合计达九亿八千多万两 ; 2、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居住 ; 3、 拆毁大沽炮台及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 ; 4、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 5、 各地官员如发生“伤害诸国人民”事件,必须立即镇压,否则立即撤职,永不任用 ;    6 、清政府承认附和义和团的错误,向帝国主义“道歉”。 一 . 历次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赔款数额 (1) 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含《广州和约》规定的赎城费 600 万银元,英国商馆损失费 62372 银元 ; 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鸦片烟价 600 万银元、商欠 300 万银元、军费 1200 万银元。 (2) 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关平银 1600 万两,含中英《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军军费银 600 万两、商亏银 200 万两 ; 中法《北京条约》中规定的法军军费银 700 万两、商亏及抚恤费银 100 万两。 (3)1874 年琉球事件赔款①库平银 50 万两,含中日《北京专条》中规定的日本修道筑房费 40 万两、抚恤费 10 万两。 (4)1876 年马嘉理事件赔款②关平银 20 万两,含中英《烟台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欠、抚恤费。 (5)1881 年伊犁事件赔款 900 万银卢布,含中俄《改订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亏、抚恤费。 (6)1895 年甲午战争赔款库平银 23150 万两,含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军费 2 亿两、威海卫驻军费 150 万两 ; 《辽南条约》中规定的赎辽费 3000 万两。 (7)1901 年庚子赔款,含《辛丑各国和约》中规定的偿付诸国赔款关平银 4.5 亿两 ; 地方赔款 16886708 两。 (8)1906 年拉 --- 萨事件赔款,含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规定的 250 万银卢比。以上共计八大笔。 二 . 近代中国主要战争赔款的实际支付情况 (1) 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全部赔款于 4 年内分做 7 次全部偿清,“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元加息五元”。结果,清政府在 1842 ― 1845 年如期偿付了这笔赔款。 (2) 甲午战争赔款。在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 2 亿两军费分 8 次交清,第 1 次 5000 万两于批约后 6 个月内交清,第二次 5000 万两于批约后 12 个月内交清,其余分 6 次交清,自第 2 年起每年交一次。条约还规定,“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 3 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条 --- 约并规定,第一、二次赔款付清之前,日本军队暂行驻守山东省 - 威 -- 海 - 卫。中国每年支付其军费 50 万两。为了筹集偿付日本的赔款,也出于免交利息,并尽早撤除驻威海卫日军的考虑,财政困窘的清政府被迫先后于 1895 年、 1896 年和 1898 年订立俄法借款、英 - 德借款和英 - 德续 - 借款合同,共借债约库平银 3 亿两。 (3) 庚子赔款。在 1901 年《辛丑各国和约》中,规定中国偿付诸国赔款关平银 4.5 亿两,以“保票”的形式,按比例数字,交给各国收执。年息 4 厘,摊还期 39 年。条 -- 约规定的赔款值与分期摊还本息之和为关平银 982238150 两。因赔款的支付时间长,过程复杂,庚子赔款的实际支付值与应付本息值出入很大。据江海关档案和旧海关“债赔各款专帐”,以及《辛丑各国和约》“附件十三·还本息表” (1905 年 7 月至 1911 年 ) 等资料逐年核算,庚子赔款的实际支付值为关平银 668661220 两。内含赔款原额、实际补息数额、镑亏数额等项。不少文章将按条约推算出的应付本息值作为庚子赔款值,夸大了许多。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战争赔款总值约为库平银 956814007 两,合关银 941375451 两,合 1326323847 银元。相当于 1901 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 11 倍。 (以上文字均引自《华声在线》网站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698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英国眼中的鸦片战争
热度 1 laserdai 2012-12-6 06:24
中国版的鸦片战争,初中课本都深入学习过了,所以这里就不列出来作为对比了。 看到一则英国版的鸦片战争,抄录如下: 1840年6月,大英帝国的战舰驶入中国南方的珠三角地区,展开了对中国的猛烈攻击。脆弱的海岸防线让当时的中国不堪一击,并为此付出了惨烈代价。 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虽然违法但是油水颇丰,所以两名苏格兰商人的卷入对鸦片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 来自苏格兰南部邓弗里斯郡的商人威廉·贾丁(William Jardine)曾在船上行医,与同样来自苏格兰的商人詹姆士·麦瑟逊(James Matheson) 在中国的一家妓院一见如故, 决定合伙做生意 。 ( 这注定两个人关系很铁,根据咱们的铁哥们三大定律: 同窗,扛枪和嫖娼。) 威廉·贾丁和詹姆士·麦瑟逊与鸦片 1832年他们在广东成立了 怡和洋行 。他们把公司开设在唯一允许外国人做生意的 十三行(13 Factories district) 。 他们向中国出口鸦片,进口茶叶,以满足当时英国对茶叶的强烈需求。 18世纪英国每年从广东地区进口的茶叶交易额达到600万磅。这样的交易需要很大的货币流通量。 起初,中国只收银两作为货币让英国人很头疼 。(那时候的小钱是皮铜钱,大钱是银子/银票,更大的钱才是金子。) 英国产的韦奇伍德瓷器,科学器具和木制品也跟随鸦片一起运到中国,但是却被拒绝了 。(当时海关也有很强的禁令,某些货品不准进口) 乾隆皇帝在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我们拥有世界上一切最高档的东西,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我们不需要你们国家的产品。”(那时候的大清帝国很牛!) 在50年间英国总共向中国支付了价值2700万镑的白银,而中国仅仅购买了英国900万镑的货物。(严重的逆差!) 茶叶贸易看起来没什么赚头了,他们也找不到其他能赚钱的方式了 。 开始鸦片走私 英国商人发现印度孟加拉一带产量丰富的鸦片也许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商机。 鸦片当时在中国是被禁止的,但是作为中药的麻醉功能已经被使用了千年。 在15世纪人们把鸦片与烟草混合制成卷烟,很快中国的各层人士尝到了这种烟草带来的快感,每天陷入到烟馆里无法自拔。 一些瘾君子甚至变卖所有家产,只为求得一包鸦片。整个社会变得萎靡不振。(这被英国方面寥寥数笔带过。) 尽管在1729年雍正皇帝就禁止买卖使用毒品,但是100年后社会对鸦片的需求量仍然很高,这使得英国人有机可乘。 对这一禁令的无视,到1836年,每年有3万箱鸦片从印度运到中国,仅苏格兰商人的怡和洋行贸易就占了四分之一。(看看英国人的文学功底真的很好,怪不得出了莎士比亚,狄更斯等牛人!) 香港大学教授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说: “英国人意识到印度东岸生产的大量鸦片让鸦片走私到中国变得非常有赚头,而且广东沿海这一地理位置使走私更容易。他们会把货物分到小些的货船,再运到码头。之后总是会有人帮他们把鸦片带到中国境内。” 围攻与报复 英国这一巨额非法盈利行为并未能隐藏很久, 1839年,道光皇帝展开了鸦片大扫荡行动,下令对这些西方商人进行彻底清查。(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军队禁止十三行的商人离开厂区,并迫使他们投降。价值200万镑的货物被查收,其中包括4.2万杆鸦片烟枪和2万箱鸦片。 这些扣押行动让怡和洋行惊恐不安,于是威廉·贾丁回到伦敦,游说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Lord Palmerston)对中国进行反击。 由于鸦片贸易为英属印度的税收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英国政府并未考虑多久就决定派出战舰,攻打中国大门。 于是,鸦片战争开始了。 曼彻斯特大学的郑扬文教授说在英国,鸦片战争仅存在历史书中,但是在中国,学生们从小学,初中直到大学就被历史教科书教育这一事件,并强调帝国主义犯下的罪行。 “我们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了,教育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记住当初是如何对待我们的。” 资料来源:安·吉布森(Anne Gibson)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140 次阅读|2 个评论
目光暂离钓鱼岛,寻找我们脚下的路(3)
xiaoyanghe 2012-9-23 17:29
鸦片战争(续二) 时间进入了道光年间,吸食鸦片之风愈演愈烈。表面上官府是禁烟的,但是鸦片不仅是在民间,所谓“十室之邑,必有烟馆”。鸦片还进入了军营、进入了官府,甚至进入了皇宫。据说全国吸食鸦片人数超过了 400 万。 贩卖鸦片的巨额利润吸引着各路人马贪婪的目光,而腐败的风气又使禁烟成为一句空话。无可奈何之时,道光皇帝想到了“广开言路”。 “ 道光十八年( 1838 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严禁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著。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九月应召进京,在连续八次召见中,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 1839 年 3 月,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先是封锁了海面,然后召集行商开会,让他们转告英国商人交出鸦片(当时天朝的定制是,官员不直接和夷人打交道)并且具结(写保证书)。开始,这些商人们当然是抗拒不交,后来以为林则徐只是要敲一笔,就象征性地交出了 1 039 箱鸦片,谁知林则徐早就摸清了情况,最后,英商被迫交出了 2 万多箱鸦片。然后就有了著名的虎门销烟。 英商虽然交出了鸦片,但是代表英商利益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却鼓动英商不写具结。因为其中有条款: “ 声明以后不贩鸦片,否则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 。 义律这个人其实是矛盾的结合体。他本人并不贩卖鸦片,甚至反对贩卖鸦片,他只是认为两国之间应该存在对等和公平的贸易;但他又确实成为了鸦片贩子的保护伞。有的人还认为,他并没有鼓动英国对华发动战争,但他也确实参加了战争。一方面他的手上也沾满了英国殖民地上土著人的鲜血,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废除奴隶制度的支持者。 禁烟的消息传回了英国,在英国内也掀起了轩然大波,在最后国会的表决中以 271 票对 262 票,微弱的多数,通过出兵中国的决议。英国政府于是在 10 月 1 日 以 “ 受到侮辱 ” 、 “ 生命安全受威胁 ” 和 “ 财产受损 ” 为名对清廷宣战。对中国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鸦片战争拉开了帷幕。 我们不再去细说战争的进程,而是着重去说说战争中的几个小片段。 交过手后,清军发现英军的火炮打得又远又准,新到的参赞大臣杨芳(原任湖南提督)竟然听信道士的蛊惑,下令收集妇人所用的尿桶,说是只要对准了方向,能使英军的火炮失效。还有什么“洋人数十成群分头掳掠,民率无以御,乃疍以净桶盖(马桶盖)应之,洋铳皆裂”(《清代通史》转引自文献 ) 在朝廷下令邻近各省的清兵调入广东时,他们一进广东立即沿途烧杀掳掠。“抵粤后,喧 呶 纷扰,兵将不见,遇避难百姓,指为汉奸,攘取财物” (《夷氛闻记》转引自文献 ) “ …… 兵染疾,信童子肉可愈,于是湖南兵相率抢童孩于路,杀而烹食。 ……粤人大愤。” (《夷氛闻记》转引自文献 ) 有了以上的作为,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当英军的炮艇沿珠江北上炮轰各要塞时,数万民众站在江岸上观看并拍手称好。 广州知府余保纯在与英军谈判时,“脱口叙述着广州城内清兵自相残杀、市民不堪困扰的情景,使得谈判桌边的敌手都对天朝官吏的处境‘生出强烈的同情’。 ” 朝廷官员的弄虚作假始终伴随着战争进程,例如将台风过后英军舰艇的损失说成是战斗的结果;随意夸大甚至捏造战果等。就连大家公认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不例外。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署了《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基本内容有:开放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等。 随后,美国和法国强迫清政府分别与之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后来,又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已经是到了 1856 年,皇帝也换成了咸丰。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 “ 亚罗 ” 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 1857 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1858 年英法联军先是攻陷了大沽口,然后进入北京城,后来又掠夺并火烧圆明园。值得指出的是,尾随着英法联军掠夺圆明园的,还有一批中国人,这一点是很多历史教科书都避讳的。随着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除了一成不变的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外,九龙司( 九龙半岛南端尖沙嘴一带 )也割让给了英国人。 美国人和俄国人虽然没有派兵参战,有时还充当调停人,最后都从战争中获得了好处。 兵器不如人,这是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清兵用的火绳枪,每打完一枪,要重新填火药,然后点燃引信才能发射。这种枪,准头差、射程短、发射时间长且杀伤力小。反观英军的来福枪,可以连续发射,枪膛内有来复线,所以可以比较准确地击中目标。清军的火炮,也是要填装火药,所谓炮弹其实就是石头,打过去击中目标还好说,否则对方只不过是虚惊一场。而英军的炮弹是“开花弹”,落地后,可以杀伤一片;且加上射程远、准确度高。 社会制度落后,又是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英国已经是君主立宪制,而中国还是皇权专制的国家。在专制制度下,真正愿意为国家以及民族负责或者献身的官员只是极少数,至于民众更是少之又少。 文化的落后,也是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以上所说的几个小片段都是文化落后的很好说明。其实文化与制度两者相互影响,也是一种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文化一般来说有很大的滞后性,比如,虽说帝制已经被推翻了 100 年,民众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的缺失,给人感觉似乎没有太大改变。如果从制度改革入手来改变文化,更为合理、更为有效,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仍需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缘故。 有一点感受是,似乎英、法和美国人都比不上俄国人贪婪和凶狠。英国人,先是 1842 拿走了香港岛( 78 平方公里),然后是 1860 年拿走九龙司 ( 九龙半岛南端尖沙嘴一带 ),最后是在 1898 年“租借”九龙( 50 平方公里)、新界 99 年。总共面积不过 1104 平方公里。法国和美国以及德国也不过是在中国拥有租界。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时,俄国人就掠夺了近 15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如果就贪婪和凶狠来排名,俄国应该是排在第一的,下来才到日本。 还有个疑问:列宁说过,沙俄帝国主义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是无效的。为何历代中国政府都拿不回来?据说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俄签订了领土协定。远东那片富饶肥沃的土地真的是永远也回不来了吗? 参考文献 林则徐 . 百度百科 . http://baike.baidu.com/view/7659.htm (2012/09/21) 麦天枢,王先明 . 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 . 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1992.7
个人分类: 时政|1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光暂离钓鱼岛,寻找我们脚下的路(2)
xiaoyanghe 2012-9-20 17:12
鸦片战争( Opium War )(续一) 回首这场 100 多年前的战争,给人的感觉是难以言状的。为了弄清这场战争的背景,我们需要把时钟回拨到 1793 年,此时,距离中国闭关锁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都有几十个年头了。“ 8 月 6 号,天津大沽港,迎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一只船队。英王特使马格尔尼爵士是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的硕士,公使斯当东则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牛津大学法学博士。他们的船队是历经了 10 个多月才到达的,目的之一是给乾隆皇帝祝寿,同时,还希望‘平等地’与天朝互派使节同时签订贸易协定。 ”就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开始了碰撞。 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万邦朝拜”的美梦之中,路傍皇家告示上写着“天朝盛德四海,西夷英吉利国万里来贡 …… ”,当使团向行宫进发时,沿途都有清兵高举“贡使”的大旗在前引路。英王送的礼物有:大型天象仪、钟表、望远镜、铜炮、榴弹炮、毛瑟枪,还有各种家用器具、手工制品。礼品充分反映了工业革命的成果以及英国人在天文、气象、航海、造船、武器等方面的实力。但是,乾隆和他的疆臣大吏们没有一个能从美梦中惊醒过来,仍视英国为“僻居荒远、未承教化”之国,认为夷人所送之物无非是些“奇技淫巧”。清廷回送英国的礼物则为:瓷器、漆器、玉器、文房四宝、绸缎、折扇等,其目的大约是想显示中国历史之久远、物产之丰富并有“怀柔远人”之意。 马格尔尼爵士和乾隆见面时,只能说上些身体、天气之类的话,因为皇上只不过把他当成是“倾心向化”,来朝贡的使臣。回到住处的马格尔尼爵士为了完成使命,硬着头皮写了一个说帖:恳请准英国派员驻京,照管本国商务;许英商在广州之外至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交易;许于京设一商馆,收储货物发卖;欲求小海岛一处,以为居留商人、收储货物之地;请许英商照章纳税,并请将中国税率录赐一份,以便英商遵行; …… 。这些要求,在今人看来,除了求小岛一处不合理外,都算不了什么。但是,临行前,马格尔尼看到了乾隆针对他的说帖致英王的“敕书”,对其要求一一驳回。 天朝到底是天朝,皇上对使臣以及英王的口气都是相当傲慢的,“尔国”、“尔等”,从来不说“贵国”、“贵使节”。我有时想,乾隆爷可能是清王朝最幸福皇帝了,享受着万邦朝拜;有空时就到江南旅游;死后这么多年,其“先进事迹”还时不时被搬上荧屏。 1816年紫禁城的主人已经换成了嘉庆,英国人又派了一个使团,重新提出了20多年前的要求,当然同样吃了闭门羹。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开始了扩展。英国人似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有殖民地,唯独在古老的中国吃了闭门羹。确实,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英的贸易已经开展。英国人对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需求量很大。而中国人对他们的呢绒、棉布并不感兴趣;至于那些“奇技淫巧”的机器等似乎也没有用。英国人就连钢琴都搬来了,还是没有打动中国人。 就这样,为了补上巨额的赤字,英国不法的商人打起来贩卖鸦片的主意。“ 18 世纪末,中国的鸦片输入量已经达到 5000 箱,到了道光初年( 19 世纪 20 年代)输入量已经增加到 16 000 箱,而到了 1838 年激增到了 50 000 箱。 ”这样,工业品卖到印巴次大陆换成鸦片,再把鸦片从那里贩卖到中国,把白花花的银子从中国又带回英国。 我这里并不是为鸦片贩子辩护,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想想为何英国人不吸食鸦片?早在鸦片战争前近 100 年,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流行着吸食鸦片的恶习。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喜爱鸦片,而是在一种至上而下极其腐败的氛围中,皇上或者大臣无论想出什么招数都无法禁烟。到最后没有招了,有人竟然想出来“弛禁”的歪招,你不是用鸦片来换我的白银吗,我们自己种鸦片好了,这样朝廷还可以有税收呢。 此时,一个关键的人物:林则徐,出场了!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麦天枢,王先明 . 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 . 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1992.7 丁贤俊 . 洋务运动史话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2011.8
个人分类: 时政|1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光暂离钓鱼岛,寻找我们脚下的路(1)
xiaoyanghe 2012-9-17 16:44
目光暂离钓鱼岛,寻找我们脚下的路(1)
前面的话 这些天有关钓鱼岛的话题不绝于耳,喊打喊杀的有之,示威游行的有之,叫嚷动用核武的有之,趁游行之际打砸抢的有之。 我们不妨让目光暂离钓鱼岛,看看我们的民族这两百多年来是如何走过来的;看看“中国”的领土,是如何从清朝前期的“海棠叶”,变成现在的“雄鸡”的;然后再想想我们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清朝前期的中国版图 闭关锁国与工业革命 “ 1757 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 “ 一口通商 ” 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 “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技术(不是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东方的一大强国。然而,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约二万吨,不及法国 1/10 ,英国 1/40 。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历来比较发达,从此也迅速没落下去。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被其它国家的船队取代。中国的各项发明和技术,在明朝中后期较西方仍互有长短,但到 1840 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 几乎就在中国闭关锁国的同时,工业革命开始在英国兴起。 1765 年,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首次在英国出现。 18 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英格兰再到整个欧洲大陆, 19 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如果我们在英国把目光再往前看,远在 1215 年英国的大宪章( Great Charter )运动。一群封建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宪法性的文件,大宪章的宗旨是保障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这张书写在羊皮纸卷上的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也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这里首先就值得我们思考,为何一些写在羊皮纸上的文字就会有这样的约束力。而在我们中国,我们靠什么来约束执政者呢? 尔后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们的思想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被认为是西方中古时代和近代的一个分水岭,或者说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就这样,资本主义制度再加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现代文明也初现曙光。 鸦片战争( Opium War )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 年 8 月 29 日 ,清政府代表耆英在英国军舰上同英方代表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战争的失败归咎于落后的体制、腐败的清朝统治、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和错误的战争对策。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 。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清政府丢了真金白银不说, 把香港岛也割让给英国人了 。 尔后又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是 1856 年至 1860 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暴乱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发动的战争。战争中,沙俄在出兵后以“调停有功”为名, 胁迫清政府割让 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至今仍未归还。 “第 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 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清史称同治中兴。 参考文献 闭关锁国 . 百度百科 . http://baike.baidu.com/view/39028.htm (2012/09/15)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维基百科 . ttp://zh.wikipedia.org/zh-cn / 第二次鸦片战争 (2012/09/17 )
个人分类: 时政|2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侵略者“坚船利炮”可能只是为了验证“落后就要挨打”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2-2-7 13:07
说英国侵略者“坚船利炮”可能只是为了验证“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命题,但是 1840 年的时候工业革命尚未完成,英国远征舰队基本上还是一个帆船舰队,因为当时煤炭的产量还不多,如果让一支蒸汽舰队跨过半个地球来远征中国,可能全英国的煤都不够用。而且英军装备的滑膛枪比清军武器也先进不了多少。如果 10 万八旗铁骑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很可能就不会打成那个样子了。大家都看过北美独立战争的电影,那种没有战略战术的排枪射击在八旗铁骑的冲击下能有多少优势?如果当年八旗铁骑犹在,可以依托工事正面阻击,然后以骑兵快速冲击对方的侧翼,当时滑膛枪的有效射击距离还很近,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骑兵就可以冲击到步兵面前,那就是骑兵对步兵的屠杀,一直到 20 世纪初的苏联内战,哥萨克骑兵的军刀仍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力量。而且八旗本身就是在炮火声中成长起来的。 但是 1840 年的时候,哪里还有八旗铁骑呢?实际上八旗兵在康熙后期已经开始不行了,否则平定葛尔丹也不用那么费劲。八旗战斗力下降还是因为腐败,以及下层将士贪图安逸,丧失了强军习武战死不退之心,但这似乎是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任何王朝都会走下坡路的,就连伟大的唐朝首都长安都差点被吐蕃人占领呢。从明初北逐大元到土木之变,历时也不足百年。即使崇祯帝自杀后,明朝残余力量仍然是当时最强大的,控制着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拥有的兵力仍然达几十万人了。为何在不足十万的八旗铁骑风卷残云般的冲击下,南明小朝廷顷刻间消散了,这可能也是皇太极以前从来未想到过的。他最初可能只想入关劫掠一番,或者像女真先辈一样实现南北朝就不错了。清末和明末是何其的相似。 晚清的历史是悲剧,悲凉在殖民者的入侵下一直无法实现工业革命和帝国的自我更新。但是并不是落后就要挨打,而是越挨打越落后,至少在 1840 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并不比西方落后多少,不过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中国被远远的落在了后面。 1840 年以后清朝屡屡丧权辱国,跟清朝本身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是这个王朝已经走了下坡路了。清朝的不幸是在于他走下坡路的时候正赶上了西方殖民者东来和我国两千年了封建皇朝的总危机,丧权辱国的帽子是戴定了 。 如果西方殖民者早来 100-200 年,与康熙、乾隆以及莫卧儿王朝颠峰时期的巴布尔、阿克巴、奥朗则布大帝对决,那历史将更加精彩。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63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由当前的贸易顺差想起昔日的鸦片战争
lxj6309 2010-12-9 09:38
从 1840 年到如今已经过去 170 年,今天想起那件事,是因为感到 1840 年前的中国外贸经济形势与当前有些类似。又感到当年西方用鸦片打败了中国,今天有可能历史重演,但不仅是物质的鸦片,更有精神的鸦片,文化的鸦片,如那些颓废的思潮、电子游戏、动漫影片以及所谓的大片等等,还有其他貌似严肃的论说。于是杞人忧天。下面仅摘取历史资料。来源是: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77.htm 鸦片战前,因为中国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帝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量很有限,同时也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了限制了对外贸易规模,这给英国商品的向中国输入以顽强的抵抗。英殖民主义输华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和从印度运来的棉花,后两种商品能够赚点钱但数量有限。大宗纺织品则亏损。而它又亟需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在若干年里,中英正常贸易,中国方面一直保持着出超的地位。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 200-300 万两白银以上。英国资产阶级跟中国做买卖,目的是要赢利赚钱的,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要想办法找门路改变。他们找到了一件法宝,这就是鸦片贸易。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其殖民侵略的需要,其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扭转它在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鸦片烟毒的泛滥及其严重后果 鸦 片 烟 毒 泛 滥 19 世纪以后,英帝国主义开始将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它不惜采取贿赂官吏甚至武装走私等卑劣手段。在 19 世纪的最初 20 年中,英国从印度输入中国的鸦片每年平均约 4000 箱。 30 年代激增,到 1839 年就达将近 40000 箱。除了英国以外,这时还有美国商人从土耳其贩来中国鸦片,但为数较少。由于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数量的激增,从 19 世纪 30 年代起,在它对华贸易总值中,鸦片就占到 1/2 以上,到鸦片战争时英国在对华贸易中由入超变为出超。 中英的正常贸易发生了变化     通过鸦片贸易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变入超为出超,变劣势为优势,中国变出超为入超,变优势为劣势,原来英国在广州贸易中亏损, 1821 年英商运至广州的天鹅绒,剪绒、印花布亏本 60% 以上, 1826 年增入的棉布也亏本 10% 左右。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整个进口生意中,几乎没有一年不亏本的 。但是鸦片贸易却给 东印度公司 、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和鸦片贩子带来巨大利益。中英的正常贸易发生了变化。 破坏了中国金融的平衡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的白银外流量起码在一千万两以上。白银大量外流又引起了一连串的社会恶果:最直接的是造成 银贵钱贱 。当时清朝实行的是银钱并用的双轨制,白银外流国内缺少使得银钱比价变动,例如 1794 年白银一两兑换铜钱一千文,到 1838 年时就需一千六、七十文铜钱,而向政府纳赋税时须折成白银,这样他们实际上要多交百分之六、七的赋税,大大增加了负担,受剥削更重了;由于银价上涨,各省拖欠的赋税也就日益增多,这样也造成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加深了清廷统治机构的腐败     鸦片战争前夕有人估计,在京官中有十分之一、二地方官中有十分之二、三吸食鸦片,至于 刑名,钱谷之幕友,则有十分之五六,长随,胥吏更不可胜计 。正如马克思所说: 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 趸船 偷偷运进了天朝。 (《马恩选集》第 2 卷 26 页)统治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任意挥霍,最终必然是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这样就更加重了清朝的危机。   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 1 8 2 0 年 , 停 泊 在 中 国 外 伶 仃 洋 的 鸦 片 走 私 船 从上至下吸食鸦片的人日增,鸦片的吸者当中,也不光是统治阶级及其附属者群体所属,也有些下层劳动者。他们本无吸食鸦片的经济条件,然而一失足便不易自拔,染上烟瘾后不但身体受损,甚至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往往伴随着品质、道德的沦丧。鸦片在当时对中华民族身心的危害是无法计量的。 禁烟运动始末 驰禁与严禁的争论   清政府主要是出于自身统治方面的考虑,早在鸦片尚未严惩泛滥的时候,自嘉庆朝以来,就多次提出禁烟的问题,但基本上流于空言,未见实效。但随着鸦片泛滥的日益严重,时至鸦片战争前夕的时候,可以说已经到了攸关清朝统治生死存亡的地步,于是禁烟问题提上了紧迫的议事日程,形成严禁派弛禁派对垒争持的激烈争议。   严禁派的代表人物是鸿胪寺卿(掌管朝祭礼仪之官) 黄爵滋 和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提出了具体办法 , 就是用严刑峻法 , 重治吸食 : 广传戒烟药方,限期一年戒绝,过期仍吸食者,平民处死刑,官吏加等罪 -- 不但犯官治罪,而是其子女不准考试。邻里互相监督,对知情不举包庇吸食亦予治罪,对举报者则予奖励。   弛禁派的代表人物有首席军机大臣 穆彰阿 ,直隶总督琦善和太常寺卿(掌握祭礼乐的官员)许乃济等人。提出取消鸦片禁令准其公开卖买,照药材纳税(不过只准以货易货,不准用银子购买,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白银外流)。并且提出国内种植鸦片不予限制,国产鸦片多了,洋商无利可图,外国鸦片即可不禁自绝。    道光皇帝 经过一番权衡,倾向于严禁派,召见林则徐进京,深入讨论禁烟问题,最后于 1838 年 12 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并节制广东水师,驰赴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领导下的禁烟运动   林则徐于 1839 年 3 月到达广州。林则徐与 邓廷桢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下,整顿海防,严拿烟贩,惩处受贿卖放的水师官弁。并且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掌握内幕情况。与此同时,他对外国鸦片贩子也采取严厉的措施,责令外商将趸船上所存的鸦片,造具清册,听候收缴,并具甘结,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即没收,人即正法。林则徐坚决表示,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最后,英国鸦片贩子被迫缴出二万余箱。美国烟贩缴出 1500 余箱。    1839 年 6 月 3 日至 25 日,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使禁烟运动达到最高潮。是近代史上著名的 虎门销烟 。 战前形势   战前形势和战争爆发的原因   中、英双方的态度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政府决定武装侵华,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和措施进行战争部署,并且多次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   林则徐预感到可能要发生一场战争,他在严禁鸦片的同时,积极进行战备。一是注意吸收敌方军事技术方面的长处,有的放矢地加强己方,主要是在船炮水军的建设上下功夫。另一是比较重视民众的力量,认为 民心可用 。 战争爆发原因    1839 年 7 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维喜案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839 年 8 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至英国,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女皇维多利亚的影响下,最终以 271 票对 262 票通过军事行动。 10 月 1 日,英国内阁作出 派遣舰队去中国海 的决定。 1840 年 2 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 义律 为正 / 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 4 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战争的决议案,派兵侵略中国。同年 6 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 40 余艘及士兵 4000 人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也可以说,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决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战争的三个阶段    1 、 1840 、 6 - 1841 、 1 ( 定海 、大沽、广东战事;所谓《 穿鼻草约 》;英军强占香港岛)    2 、 1841 、 1 - 1841 、 5 (广东战事;《 广州和约 》; 三元里抗英 )    3 、 1841 、 8 - 1842 、 8 (厦门、浙东、长江战事)
个人分类: 评论|4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凭吊鸦片战争战场遗址(2)
sqdai 2010-11-11 07:05
在凭吊鸦片战争战场遗址时,感人最深的是三总兵的光辉形象:在 1841 年 9 月 26 日 到 10 月 1 日 的那难忘的六个日日夜夜里,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 5800 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杀敌,视死如归,气势如虹!走进三忠祠,细看三总兵的生平事迹,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起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清代的镇总兵是多大的官?据我推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吧!三位总兵战前分别镇守浙江定海、安徽寿春(近古代淝水之战的战场)、浙江处州(今丽水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行伍出身,文武兼备,骁勇善战,赤诚爱国;他们都不是舟山本地人,葛云飞是浙江萧山人,王锡朋是天津宁河人,郑国鸿是湖南溆浦人(在凤凰长大);英勇牺牲时的年龄分别为 52 岁、 55 岁、 64 岁。(详见链接 1 ~ 4 )。 林则徐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三总兵用他们的生命体现了这一名言。在国难当头时,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家卫国的疆场!值得一提的是,葛云飞 1839 年丧父,正在他按制回籍丁忧三年之时,闻说定海在第一次保卫战中沦陷,又听到了上级的召唤,他泣告父亲亡灵:儿尽忠不能尽孝矣!慨然别母急驰镇海投入抗英之战。他的母亲深明大义地答曰:行矣,勿以老母为念! 1841 年 10 曰 1 日,当葛云飞获悉王、郑总兵殉国,晓峰岭、竹山门失守,深感战局危殆,就怀着必死的决心,从怀中取出印信,让随从亲兵转交大营,又对同乡亲兵说:这是我尽忠的时候了。我家中还有八旬老母,她老人家知道我死了,一定会非常悲痛,请你为我多多安慰她;并转告我的儿孙,一定要继承我杀敌卫国的志向!而他的坚强的老母,听到儿子殉国的噩耗,在悲恸之余,欣慰地说:我今日得子矣!在三忠祠里看到这段记载,令我黯然泪下! 在观看影像资料《定海壮歌》时,我的脑海里似乎幻化出这样的景象: 1841 年 10 月 1 日 ,天气阴沉,雨雾迷蒙。几千英军趁机登陆,强攻晓峰岭。王锡朋总兵率众击退英军九次猖狂进攻,直至短兵相接,已经中炮负伤的王总兵依然奋起手刃敌军,最后被密集的子弹击中,倒地身亡,恼羞成怒的英军居然夺其尸而走! 接着,腹背受敌的郑国鸿总兵依然奋勇抵抗,枪管炮筒发红,大刀长矛卷刃,没有一人投降! 64 岁的郑总兵身中两炮,受伤几十处,仍在不断挥刀杀敌,直至中弹牺牲! 这时,坚守东岳宫山的葛云飞总兵还在孤军奋战,亲自操纵两吨重的大炮向敌军还击,阵地上血流成河。激战中,葛总兵全身负伤 40 余处,右半脸被砍,子弹洞穿胸背,终于气绝,但他没有倒下,仍然倚崖屹立,圆睁左眼,似乎心有不甘! 这些画面气壮山河,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这就是: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为有这样的中华儿女而无比自豪! 所以,在这里,我要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以敬畏的态度向这样的爱国前辈学习! 当我们为了自己小小的利益难以满足而忧忧戚戚的时候,想想这些壮怀激烈的先辈吧! 当我们贪图安逸、不求上进、浑浑噩噩的时候,想想这些先辈为保家卫国做出的牺牲吧! 做人当如三总兵! 本文参考资料: 吴顺珠编著:定海三总兵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巡礼,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 写于 2009 年 11 月 26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39366.html 【链接 1 】 巍巍三忠祠 巍巍三忠祠 作为土生土长的定海人,从小就听说了三总兵的故事。原来在我们生活的平静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1840 年的一声炮响,终于惊醒了还在沉睡中大清皇帝的美梦。英国侵略者为打开中国的市场,偷偷把鸦片卖给中国,使一个个健康的体魄变成了骨瘦如材的鸦片鬼,白花花的银子外流。于是有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有了英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挑起的鸦片战争。 这一仗,那六天 舟山地处中国沿海中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尤显重要,成为侵略者虎视眈眈之地。 1841 年 9 月 26 日 ,英军集中了 29 艘舰艇, 4000 多侵略军,向定海城气势汹汹地扑来。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清军 5800 余人,齐心协力,在东岳山、竹山和晓峰岭及沿海土城防线上,与侵略军浴血奋战了整整六天六夜。终因实力悬殊而以失败告终,三总兵相继阵亡。葛云飞死状尤为惨烈,头面右手被斫,身受四十余创,炮洞胸背,植立崖石而死。清军将士伤亡数千人,晓峰岭上遍地横尸,东岳山至竹山一带血流成河。 血战六昼夜的定海战役就这样悲壮地失败了。这是鸦片战争中敌我双方参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交火时间最长、伤亡人数也最惨重的一次战役。三总兵同日殉国,麾下 5800 名守军无一变节投降。将士捐躯,忠魂昭昭。至今竹山门上,仍然可见无名将士合葬墓。 阵亡将士的消息上报后,道光皇帝挥泪下旨:俟定海收复后建立专祠,供奉三总兵。道光二十六年( 1846 年),定海建起了三忠祠。 三忠祠原在定海城关二小内(现庭佐小学)。 1997 年,香港回归之际,三忠祠迁建于竹山,并建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纪念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1015 平方米 ,建筑面积 580 平方米 ,设有前大殿、后大殿、东西厢房等。后大殿通面阔 5 间 19.80 米 ,通进深 10.16 米 ,明间抬梁式,左右次、尽间穿斗结构,用 7 桁。后大殿陈列三总兵塑像,立有新建三忠祠碑记及迁建三忠祠碑记各一通。新建三忠祠碑记为光绪十年台州知府成邦干重建三忠祠时立,高 2.17 米 ,宽 1.02 米 ,碑文 1044 字,由宁绍台兵备道薛福成撰写,略述三总兵抗英史迹及建祠经过。 从此,三总兵与他们的士兵们长眠在一起,守望着一天比一天繁华的舟山。 海山增辉 东海浩浩淼淼,舟山群岛星罗棋布,如果没有了三总兵,海山将黯然失色。三总兵的英名使舟山的海有天风海涛精神,舟山的山有铮铮傲骨,不愧为海山增辉。 有一个事例能说明三总兵对于定海的意义。我在北方读大学时,五湖四海的同学问起哪里人,我说是浙江定海。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是否是定海三总兵的那个定海?我说是的。他们就不再言语,但明显增添了一份敬重。(因为高中历史课本有定海三总兵,估计印象深刻)。 我后来仔细一想,三总兵,葛云飞是浙江萧山人、王锡朋是天津宁河人、郑国鸿是湖南凤凰人。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定格在定海,好男儿的舍身取义使定海两个字永远有了筋骨。 历史是有很多遗憾的,诸葛亮是遗憾的,鞠躬尽粹而未能兴复汉室;陆游是遗憾的,但悲不见九州同。但三总兵却没有遗憾,前赴后继的中国人使中华民族走上了独立与富强的道路。 1997 年的香港回归, 100 余年前被夺去的土地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我还留意了这样的几件事: 1997 年,葛云飞第五代孙在舟山参军; 1998 年,郑国鸿的老家湖南凤凰县政协有关负责人前来三忠祠祭拜; 2005 年,著名作家叶辛《不屈的定海》等三篇文章入选北京市初中语文教材; 2007 年,王锡鹏的老家天津宁河县政协有关负责人前来三忠祠祭拜; 2008 年 7 月,葛云飞的老家浙江萧山党政军领导前来三忠祠祭拜 竹山门,三忠祠,英名永存! 作者: 方交良; 来源: CseaC.com- 舟山日报 http://www.cseac.com/Article_Show_zs.asp?ArticleID=9465 【链接 2 】 葛云飞传略 葛云飞 (1789 ~ 1841) ,字鹏起,又字凌台,号雨田,清山阴天乐乡 ( 今萧山进化镇头埠村 ) 人。清乾隆五十四年八月初九日 ( 1789 年 9 月 27 日 ) 出生于行伍家庭。其先为南宋抗金将领张浚,后改姓葛。父承升,曾任明长淮卫千总。 云飞自幼承受其父武艺, 7 岁进私塾,敬佩南宋民族英雄岳飞,铭记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 之遗训。嘉庆十九年 (1814) 补本学武生,二十四年中武举。道光三年 (1823) 中武进士,署营守备,后又擢升游击、参将,先后在宁波、黄岩、温州、乍浦、瑞安及福建烽火门等地水师营任职,治军严明,屡建战功。 道光十九年 (1839) ,授定海镇总兵,因父丧回籍。时林则徐查禁鸦片,英舰开至广东,形势紧张,恐及浙江,应事先定谋,行前,曾上书浙江巡抚乌尔恭额,详陈筹海策 87 条。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攻广州、厦门失败,北犯浙东,进攻定海,守将张朝发战无备,失定海、镇海、宁波。时云飞丁忧在家,闻定海失陷,悲愤尤甚,即向其父亡灵告辞: 儿尽忠不能尽孝矣。 慨然别母急驰镇海,参加抗英之战。奉命防守镇海,严治军纪,其部下取民家一芋,即令鞭之流血,全军敬服。清廷向英方屈辱议和,派伊利布为钦差大臣,办理浙江军政事。伊利布置爱国将士和民众抗英要求于不顾,力谋妥协投降,于 十一月六日 双方达成停战协定,英军撤离定海。云飞奉命与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重建定海防务。 次年二月,伊利布革职,以两江总督裕谦为钦差大臣,主持浙江军事。裕谦主张抵抗,准云飞等修筑定海城墙与炮台,添炮 50 门,增兵 1800 人。云飞乃率军民筑土城 5 里,加强防守。八月,英军再次进犯定海,云飞与锡鹏、国鸿率兵奋起抗击,屡败英军。云飞请求支援,裕谦任事刚锐而不娴武备,属吏又从中作梗,下令不准出海歼敌,并将定海驻军船舶全调镇海,置定海军民于孤立无援中。云飞不气馁,集合守军誓言: 城亡与亡,不离定海半步 。 组织炮火,奋勇抗战,亲自发炮,屡挫敌军,击伤击沉英舰两艘。十七日 ( 10 月 1 日 ) 子夜,大雾,敌攻晓峰岭、竹山门,锡鹏、国鸿先后阵亡。敌集中攻土城,城兵仅 200 人,云飞抗敌之志更坚,抚慰士卒,大鼓士气,率 200 士兵,高呼: 好汉子,跟我杀贼去 ! 持刀枪与十几倍于己之敌肉搏,转战 2 里,格杀无算。忽见英军酋安突得,怒不可遏,骂曰: 逆贼终污吾刀 ! 挥刀将安劈成两半。至竹山麓,有敌从高处以长刀斫云飞,云飞头部受刀伤后仍血战击敌,敌惊退,乃以火枪围攻,身受四十余创,炮洞胸背,仍挥刀杀敌。终因多次中弹,依崖身亡,壮烈殉国,而身犹直立不仆,手擎刀作杀敌状。定海义勇黑水党徐宝,夜负其尸,浮舟还至镇海。宣宗挥泪下诏,赐金抚恤,依提督例予骑都尉又一云骑尉世职,谥壮节。云飞母知子殉国,慨然云: 我今日得子矣。 葬于萧山所前乡三泉王村黄湾寺北侧。 云飞文武双全,著军事书籍多种,有《名将录》、《制械要言》、《制药要言》、《水师缉捕管见》、《全浙沿海险要图说》及诗词若干卷。《清史稿》有传。 ? http://library.sx.zj.cn/web/gycslou/sxsz/44z1-3.htm 【链接 3 】王锡朋传略 王锡朋 (17861841) ,字樵慵,顺天府宁河县 ( 今属天津市 ) 人。少年攻读儒学,博览典藉,胸有大志,善书法,喜韬略,好骑射。嘉庆十三年 (1808 年 ) ,中武举人。曾充任兵部差官,捐升固原游击,道光六年 (1826 年 ) 随同陕甘总督杨遇春,平定新疆张格尔之役,自大河拐至回庄,战斗非常勇敢,赏戴花翎。后来,在进军喀什噶尔和英吉沙、叶尔羌、和阗等地战斗中,又屡立战功。道光十二年 (1832 年 ) 又从提督罗思举参预镇压湖南苗民起义,曾赏锐勇巴图鲁名号。道光十三年 (1833 年 ) ,任福建汀州镇总兵,道光十八年 (1838 年 ) 调任安徽寿春镇总兵。道光二十年 (1840 年 ) 调吴淞,协同江南提督陈化成防守吴淞要塞两个月,曾炮击大小英舰两艘。王锡朋亲自训练的寿春兵,以骁勇善战驰名, 英人闻风远遁,数月不敢窥 。 1841 年春率兵增援定海, 9 月底,英军再犯定海,他与 葛云飞 、郑国鸿协力御敌,固守城西晓风岭,浴血奋战。 王锡朋驻守的阵地居高临下,占有地理上的优势.他亲自开枪放炮,打死打伤许多敌人.主阵地失守以后,大部分英军转过来围攻晓峰岭。由于阵地上的枪炮多数都已发热,无法继续发射弹药,士兵们就用大刀跟冲上来的英军肉搏.最后终因寡不敌众,阵地失守,王锡朋被英军密集的枪弹打中多处,壮烈地为国捐躯。 王锡朋墓地位于天津市 宁河县 董庄乡董庄村,面积约 3300 平方米 ,四周有砖砌花墙。 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45824461330766 【链接 4 】郑国鸿传略 郑国鸿( 1777 - 1841 )是清朝爱国将领 , 定海三总兵之一。字雪堂,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大江口镇,后过继给其凤凰伯父郑廷松,死后遵旨将其英灵运回原籍溆浦县大江口镇安葬。出身行伍家庭。承袭其伯父为云骑尉,历任守备、都司、参将、副将。 1840 年任浙江处州镇总兵,鸦片战争爆发后,奉命率兵千余人增援定海。 1841 年 9 月 26 日 ,与葛云飞、王锡朋协力抗击英军,坚守城西南要地竹山门,血战六昼夜。 9 月 27 日 午,四艘英舰再次驶入竹山门,郑率部用抬炮射击,配合葛云飞炮队,击退英舰。 9 月 28 日 ,英军五十多人驾舢板,由竹山门登陆,被郑部击退,杀伤多人。 9 月 30 日 ,英军再犯竹山,以小船登岸被郑部击退。 10 月 1 日 晨,英军乘大雾进攻,郑率部不顾饥困疲劳,顽强坚守阵地,直至枪炮弹竭,仍不肯撤退。后来,英军上下夹攻,形势更加危急。郑执旗督战,与敌血战,身中两炮,仍挥刀手刃数敌,最后壮烈牺牲。 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督部力战,先后壮烈殉国,所部官兵大多同时死难。三位将领被称为 三忠 。道光皇帝挥泪下诏,诰授郑国鸿武显将军(正二品),依总兵赐恤。遵旨将其英灵运回原籍安葬。陵园陵墓前竖立螭首龟跌,碑高 3.2 米 、宽 1.35 米 、厚 12 公分 ,墓前为石坊,四周砌以石围墙等建筑,占地面积约 1000 平方米 。 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45827407819125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4344 次阅读|4 个评论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凭吊鸦片战争战场遗址(1)
sqdai 2010-11-10 07:42
【按】一年前,我有一次故乡行。我的故乡舟山,曾是鸦片战争的战场,战败之后,差点被清政府租借给英国侵略者,后来在谈判中用香港做了替换。若无此举,大家常说的香港同胞就该是舟山同胞了!这次回故乡,我特地凭吊了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战场遗址,感慨良多,说出来给年青学子们听听:你们泡在糖水里长大,应该看看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吞咽落后就挨打的苦水的,并由之进一步发奋图强,报效祖国。由于教务繁忙,只能以两篇短文发表自己的感想,同时汇编了一些相关资料。很想了解青年朋友们的反馈。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凭吊鸦片战争战场遗址( 1 )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半个世纪之前我国年青人最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那时我还是一个年青的大学生,这句话所伴随的革命传统教育,曾实实在在地激发了我的斗志,祖国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屈辱的历史,前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历程,志士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次在鸦片战争战场遗址,我又重温了旧课,思潮久久难以平息。 2009 年 11 月 23 日 上午,我重又来到鸦片战争战场遗址竹山门、晓峰岭一带,原来的竹山公园现已更名为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竹山海拔 92 米 ,晓峰岭与之毗邻,南部面临大海,是了望舟山定海海域的制高点。这里竹林茂密,景色秀丽,但在 158 年前的 9 月 26 日 ~ 10 月 1 日 ,却见证了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一场腥风血雨!(详见链接:《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 我以肃穆的心情凭吊了古战场,当年的土炮台依稀可见,散布在各战场的三总兵阵亡处和阵亡将士墓群令我肃然起敬;我仔细地参观了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重温了当时的知县姚怀祥,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等前辈抗击英军的英勇事迹和铮铮铁言,体会了先辈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情怀。 此时此地,我随我的想象驰骋:在那可歌可泣的六个日日夜夜,我们的 5800 多位守城将士,同仇敌忾,前赴后继,慷慨赴死。他们在英国侵略军的坚船利炮前毫不畏惧,以血肉之驱,硬是击退了多少次进攻,终因弹尽粮绝而全军覆没。令人自豪的是战场上没有一个屈膝投降的胆小鬼!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三位总兵同日战死,时间是 1841 年 10 月 1 日 。 108 年之后,天安门广场上的礼炮声,仿佛是对他们的隆重祭奠!当然也是对所有为创建新中国捐躯的烈士们的隆重祭奠! 对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已有很多总结,这里不想多说了。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的一点是: 落后要挨打,贫穷要受欺 ! 我们民族落后挨打的屈辱已经成为历史,先辈们的英雄形象我们要永志不忘,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他们为表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头做起,从自己做起,殚精竭虑,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我们的毕生精力! 写于 2009 年 11 月 25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39126.html 修改于 2010 年 11 月 10 日晨 【链接】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 鸦片战争是英国政府发动的侵华战争。定海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之一。面对当时装备最先进的侵略军,三总兵和定海军民不畏强敌,英勇抵抗,他们的事迹流芳百世,千古传颂。 英国在十六世纪中叶实行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但是 为富不仁 ,到处侵略,扩大它的殖民统治 , 对中国觊觎已久。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 ,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要求允许宁波、定海等地通商,并求取舟山岛附近一小岛作为英商居住及货物存放地。乾隆帝当即拒绝这一无理要求,说: 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岂能各应所求?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并告诫马戛尔尼说: 英王盛情可领,然不可有叵测之心。 过了四十多年,即道光十九年 (1839) 四月,英国驻中国的商务代表义律向英国政府建议: 立即用武力占领舟山岛 , 正式把舟山岛割让给英王陛下。 翌年 1 月 16 日 ,英国政府声称中国的禁烟使英商利益受损,公然发出照会,要中国赔偿烟款、割让舟山岛。 2 月,英国政府决定派出所谓 东方远征军 开往中国,任命乔治 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英外交大臣巴麦尊发出侵华训令,称:第一步封锁珠江口;第二步占领舟山群岛。 就在这一年( 1840 年)的六月,英国侵略军在广州受挫, 六月二十三日 ,英海军司令伯麦率领舰队由广州转向定海。 七月二日 ,英舰队驶抵舟山海域,三日,英军两艘汽船侵入定海港,进行侦察活动。四日,刚到任一个多月的定海知县姚怀祥得知有不明来历的外国船窜入定海港,就亲自登英舰询问来意。伯麦得知姚是知县,就取 照会 给他看。 照会 是中文写的,有两百多字,声称: 必须立即将定海所属各海岛,及其炮台,一体投降 , 否则即用战法夺据之 ,并限半个时辰内答复。姚怀祥看完 照会 后大怒,拒收照会,并声明 决不投降,也决不献城 ,即离英舰回城。此时,定海港已集结了英 威里士号 、 康威号 、 巡洋号 、 鳄鱼号 四舰; 皇后号 、 马打牙土加号 、 阿脱兰塔号 三艘汽船。二十一艘运输船上载有英皇家军团第十八团、第二十六团、第四十九团及孟加拉志愿军、炮兵队、工兵队,共约三千兵员,摆开了进攻定海城的架势。 当时定海兵力只有二千余人,武器是长矛、盾牌、火铳、抬炮,惟有一门铜炮,是明朝万历年间造的。面对强敌,怎么办?知县姚怀祥与总兵张朝发紧急商议。姚主张 坚壁清野,等待外援 ;张朝发主张主动出击,阻敌于道头。最后决定:张朝发调城外各营及水师,在东岳宫阻击英军。姚怀祥率城中兵,守垛待战,并塞四门,坚守城内。五日下午二时,英军开始登岸,张朝发领兵以弓箭射击,击毙英兵 2 人。伯麦恼羞成怒,命令各舰所有大炮轰击定海城。张朝发用小铁炮还击,不幸被英军炮弹炸伤左腿,被迫去镇海救治(因伤过重,救治无效,一个月后去世)。英军随即登岸,占据东岳宫山,继续炮击定海城。姚怀祥孤军奋战。六日凌晨,英军在东门登梯入城。姚怀祥派兵护居民从北门撤出。他手臂受伤,仍领亲兵、乡勇 20 余人作最后抵抗。四更时,大批英军入城,城陷。姚怀祥悲愤满怀,退出北门时呕血数升,叹曰: 吾何生焉? 投梵宫池死。姚怀祥的自尽,激励了官吏的民族气节。典史全福誓死不降,悬梁自尽。军营书记李昌达夫妇怒斥英侵略军后投方河自尽。后人为纪念他们,把梵宫池更名为 姚公池 ,池旁立 姚公殉难处 碑,在方河(今留方井)旁为李昌达夫妇立纪念碑。 英军攻占定海城以后,一面大肆烧杀抢掠,一面四处进行察看规划,企图以定海为基地建立永久的殖民统治。 九月十六日 ,英军陆军上尉安突德带一名黑人到城北青岭测绘地形,被正在地里劳动的包祖才发现。包祖才当时 22 岁,英武过人,对英军的暴行恨之入骨。他立即与胞弟阿四分头叫来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农民,以扁担、锄头、柴刀为武器,鸣锣为号,一齐向安突德冲去,安突德吓得魂飞魄散,拼命逃窜,包祖才紧追不舍,用木棍击中安突德,众农民及时赶到,将安突德捆绑起来装进箩里,抬到岑港。第二天,包祖才等人把安突德连同缴获的测量仪器一起乘船送到镇海大营,交给了官府。 英军得知安突德被活捉,派兵到青岭,抓捕了包祖才的父兄及包氏一族共 27 人,烧毁了包家房屋。包祖才从镇海返回,听说父亲和同族人被英军抓去,即去南山投奔他的表亲夏白板。传说夏白板家里很穷,但有一副侠义心肠,且有飞檐走壁的本领。当夜只身潜入登龙桥大牢,将英军抓去的 27 名包氏族人全部救出。 是年 十一月九日 ,伊里布与懿律签订浙江休战协议,英军从定海撤走一半。至次年二月二十四日,安突德等十八名英俘获释,英军才全部撤离定海。 在英军撤离定海的前一天下午,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领三千将士,在镇海关誓师,于次日上午抵达定海。 三总兵到定海后,立即布防,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葛云飞以为定海城三面环山,南临大海,北依龙峰山,东有青垒头山,正南有东岳宫山,西有晓峰岭、竹山门,有利于设炮位扼守,但城南地势平坦,必须增筑防御工事。三总兵商定:一、堵塞竹山门狭港;二、在定海港中的五奎山、吉祥门、大巨门、毛港、虎头颈等岛屿建立炮台,架设大炮;三、从青垒头山至竹山门的海边筑一道土城墙,城上置大炮;四、在晓峰岭建炮台。可是,钦差大臣裕谦没有批准此计划,葛云飞非常着急,要求预借自己的三年俸禄,用于建筑防御工事。在葛云飞再三恳求下,上述计划中的一部分才得到上级允准。 由于英军占据定海期间的烧杀抢掠,人力物力都很缺乏。在筑土城时,葛云飞身先士卒,带头劳作。一次,裕谦到定海来视察,见他与士兵同吃霉干菜、芥菜汤、糙米饭,深受感动,劝他注意养身。葛云飞说: 寇患未绝,即使好菜好饭也没有好味道。 经过军民一个多月努力,一条长一千四百多丈、高一丈多、厚五尺的土城筑成了,土城中设久安、长治两门。 道光二十一年 (1841) 四月,朝廷根据裕谦的奏请,升定海县为省直隶厅,增兵一千八百人。在东岳宫山兴建镇远城,周围一百三十丈。又在镇海金鸡山上筑炮台,调提标左营驻穿山,与定海相呼应。葛云飞又建议: 堵塞竹山门狭港,增筑南路土城,与五奎山、吉祥门相犄角 。裕谦不准,葛云飞表示: 不避艰危,务尽我心。 他请铁匠打了两把刀,一曰 昭勇 ,一曰 成忠 。作《宝刀歌》曰: 快逾风,亮夺雪,恨斩佞人头,渴饮仇人血。有时上马杀贼,贼胆裂。灭此朝食气烈烈。嗟吁呼!男儿自处一片心肠热。 是年 八月二十六日 ,英国政府派璞鼎查接替懿律为总司令,率军侵占鼓浪屿,接着北上定海。三十日,葛云飞正在为将要调离定海的王锡朋、郑国鸿饯行。突然接到英军北犯的报告。王、郑二总兵即表示要留定海协助防守,并要求到最危险的土城驻防,葛云飞十分感激。接着,三总兵各整队伍,准备迎战,并上书要求上司给定海增拨抬炮、大炮,上司不准。并下令 只允许在岸上击杀敌人,不许出海作战。 尽管如此,葛云飞的抗战决心毫不动摇,他说: 大丈夫以身许国,到了这危急关头,只有竭力拼杀,以死报国。 王、郑二总兵积极响应。 九月二十六日 ,壮烈的定海保卫战揭开序幕 。根据史料记载,这次定海保卫战是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抵抗最烈的一战,也是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歼敌数没有确切的统计,据东岳山英军合葬墓的墓碑碑文记载,英军皇家五十五团死在舟山的有伍长、鼓手和士兵 416 人。参加攻城的十八团、四十九团等伤亡还不计在内。 在这六日六夜的血战中定海三总兵及参将章玉衡、副将托尔泰等将领全部战死疆场,参战的 5800 名士兵,绝大部分在血战中阵亡 。 范文澜 先生所著《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 开战以来,定海抵抗最力,英军受创不小。 这次保卫战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国国土不可侵的伟大民族意志和浩然正气。 这一天,英水师提督巴加和陆军司令郭富率四舰闯入竹山门。葛云飞立即跨马沿土城赶到竹山门,发现英军正准备登岸,葛云飞见反击时机已到,下令把炮口对准敌舰,亲自发炮,打死英军十多人。英军见势不妙,立即撤离。葛云飞也当即通知左营游击张绍廷在东港浦准备迎战。果然,英军向东港浦发起攻击,张绍廷开炮反击。经过一场激战,由于有土城阻挡,英军不能进,只得退回。葛云飞与王、郑二总兵商定,形势紧迫,马上调整防区:葛云飞驻土城要冲,担负全面防御;王锡朋守西边制高点晓峰岭;郑国鸿守要隘竹山门。 二十七日凌晨三四点钟,英军窜入小竹山,开炮直逼土城。葛云飞开炮还击,激战到中午,英军又一次败退。葛云飞意识到,这是大战的前奏,派人向镇海大营告急,要求火速增兵。可是浙江提督余步云拥兵四千多,不但坐视不救,反诬葛云飞是 为他日论功 ,并说: 如果定海城失守,惟葛云飞是问。 增援无望,这事葛云飞怕影响士气,不好向将士们透露,只好说: 我们已连打胜仗,大家要更加奋勇杀敌才是。 二十八日早晨,英舰 摩底士底号 、 哥伦拜思号 、 复仇神号 一起向晓峰岭发起攻击,开炮三四百发。接着,英船长爱尔斯 葛拉领兵约五十人,企图在竹山门登陆,被郑国鸿击退。与此同时,英国侵略军的大部队在螺头登岸,向晓峰岭发起攻击。左营游击胡德耀在抵抗中右手中弹,骨碎脉断昏了过去。王锡朋亲临胡德耀阵地指挥作战。傍晚,英军占据五奎山。英海军司令也于此时率舰队从黄牛礁窜入定海港。 二十九日,英舰在大小五奎山以南海域集结待发,掩护炮兵在五奎山搭帐篷、建炮台,准备用 68 磅 的重炮轰击土城。葛云飞在土城开炮朝五奎山轰击,打碎敌船一艘、帐篷五顶,打死打伤英军四十余人。此时,英军发排炮,火力越来越猛。突然间,葛云飞发现山顶有个穿红衣的英国军官在指挥,一炮打去,把那个穿红衣的人击倒,英军被迫拖尸落船而逃。 三十日,英军进吉祥门,攻击东港浦,被击退。接着,转攻竹山门和晓峰岭。到了傍晚,英军准备登岸,又被守军击败。英军大为震惊,于是就调兵遣将,舰、船增加到二十九艘,兵力在四千以上,定海城重兵压境。当时,大雨昼夜不停,平地积水很深,土城、竹山门、晓峰岭都远离营房,在风雨中,生火煮饭亦很困难。定海厅同知舒恭受带领厅署官员给将士们送食品。每个将士一天只能分到六条香糕、九只光饼,合计不足半斤。后来每人一昼夜只能供给三碗稀饭。定海百姓不忍让子弟兵挨饿,冒着生命危险,纷纷送饭菜到前线。有位老人还特地为葛云飞送去一碗参汤,说: 葛大人出生入死,百姓非常过意不去,这是一点敬意,请您喝了吧! 葛云飞听了,流着热泪说: 不驱逐侵略者,我那有脸见父老呀,将士们忍饥杀敌,我怎能忍心独饮此参汤。 在老人的再三要求下,他从老人手中接过参汤,洒在土城边的小河里,对将士们说: 诸位与葛某枵腹苦战多日,请共饮此水,让我们同甘共苦,努力杀敌吧。 将士们在葛云飞的感召下,忍饥挨饿,冒着大雨作战却没有人退缩。 十月一日清晨 ,英军乘大雾天,倾巢出动,全线攻击。在五奎山大炮的掩护下,英军分成两个纵队强行登陆。第一纵队约 1500 人,向晓峰岭进攻,王锡朋指挥将士奋勇抵抗,前队阵亡,后队续进,连续击退英军九次进攻。打到后来,炮筒都红透了,无法装药,于是就跟敌人展开肉搏战。 王锡朋血战阵亡 ,所部武举朱汇源、差官吕林环、外委刘桂五,夏敏忠、张魁甲等相继殉国,晓峰岭失守。英军攻占晓峰岭后,兵分两路:一路攻定海城,一路攻竹山门。郑国鸿在竹山门顽强抵抗。从早晨战到中午,打得炮筒火红不能用,就用大刀、长矛阻击。无奈英军越聚越多,炮火连接不断,一颗罪恶的子弹洞穿郑国鸿的胸膛, 这位 65 岁的老将壮烈牺牲 ,竹山门随之失陷。 英军的第二纵队进攻东港浦,炮轰东岳宫山的守军炮台,葛云飞率部坚决抵抗。这时,得报晓峰岭、竹山门已失守,王、郑二总兵已殉国,葛云飞大惊,感到危局难救,将印信交给随从,说: 此我尽忠时也,家有老母八十矣,知某死,泪眼欲枯,当为某百计慰之,并转饬儿辈力图奋勉,继乃父未竞之志。 这时,英军已逼近。葛云飞命所部二百余人,分段把守。他亲自杀敌数十人,在与敌人肉搏中负伤四十多处,突然敌枪弹打中他的左眼,接着又被英军劈开面部,鲜血淋漓,从土城上跌下,壮烈牺牲。实现了他 城亡人亡,不离定海半步 的誓言。 三总兵牺牲后,浙东抗英义军 黑水党 首领徐保,冒着生命危险来寻找三总兵的遗体。当他找到葛云飞遗体时,跪地行礼,哭泣着发誓: 我徐保一定要为大人报仇,为定海军民报仇,坚决消灭夷寇。 并连夜把葛云飞的遗体运到宁波。 定海再度沦陷后,英国侵略军以定海为跳板,窥视大陆, 十月十日 ,英军向金鸡山、招宝山发起攻击。余步云首先逃跑(后自杀而死),英军很快占领了镇海县城,裕谦投泮池,救起后气绝而死。镇海、宁波相继失陷。 英军占领定海后的第六天,在定海设立 政府 ,并调守备丁尼士总理一切事务。次年二月十六日,又宣布定海与香港为自由贸易港。定海人民拒不接受英军的殖民统治,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七日,定海县三十六岙群众集会订立盟誓,发布二千多字的《定海县民人告白》。号召定海人民 同心协力,与侵略军作斗争 ,迫使英军龟缩在定海城内,不敢轻举妄动。 黑水党 在抗击英国侵略军时非常勇敢,很有威望。当时流传着民谣: 黑水党 ,金刀枪,单杀赃官和奸商。 黑水党 ,银刀枪,刀杀洋鬼子,枪打害民官。小渔船,满舱鱼儿献黑党,献给黑党充军粮。 道光二十六年( 1846 年) 三月十二日 ,两广总督耆英在虎门与英国公使德庇订立《退还舟山条款》,主要内容是: 英军退还舟山后,舟山等岛永不给与他国,舟山等岛若受他国侵略,英军应为保护无虞,仍为中国据守。 等。 五月十七日 ,英军从城内撤到海边。定海水师中营游击叶炳忠率兵跑步入城,分守四门,中国的龙旗重新在定海城上飘扬,被英国侵略军侵占四年另九个月的定海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据中国定海网 http://www.dinghai.gov.cn/html/11021.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3778 次阅读|4 个评论
郎咸平:孟山都的玉米中到底藏着什么
热度 1 蒋高明 2010-1-27 10:10
蒋高明 下面是郎咸平针对转基因公司孟山都阴谋的分析,令人不寒而栗。世是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尤其这个馅饼来自认钱不认人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自利益垄断垄断寡头。鸦片战争的教训千万不能忘啊。他们打着什么高科技的旗号,完全都是烟幕弹,是幌子,图财害命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打败你,独占地球资源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恳请广大网友推荐该文,或置顶,有良心的中国人要多宣传。我们要擦亮眼睛,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况且他们的种子已经进入了中国广西,当地政府还蒙在鼓里 。 孟山都之所以可以成为全球种子帝国的霸主,其拿手好戏之一就是政府游说。为了在尽量多的国家,尽量多的传统农作物耕地上播种转基因品种,孟山都设在世界各地的办公室都尽己所能,通过政府公关和政策游说以克服当地的监管藩篱。孟山都今天在中国所使用的伎俩只不过是在世界其他各国的翻版。那么,孟山都的游说为什么在全球都能成功呢?在孟山都攻无不克的玉米种子当中到底包藏着什么秘密呢? 现在他们开发了迪卡007号玉米,又是孟山都在广西种植的。他们要做什么呢?培养北伐的力量,从广西开始北伐。它的产品价格非常便宜,已经不需要靠开放进口了,我们广西政府也非常配合,当地政府甚至用红头文件全面推广孟山都的迪卡008号玉米。在我们的农科院还没有研究出迪卡008号的基因的情况下,我们就敢推广,你知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么?成本低,产量大。更可怕的是我们发现了一件事,他们在广西竟然不收取种子专利费,很便宜地卖给我们,比中国的种子还要便宜,简直相当于送给我们。 孟山都刚到阿根廷的时候,也是非常仁慈的,对于黑市交易的盗版种子不闻不问,对于农民私藏种子来种植下一代也假装看不见,就跟现在在中国的做法一样。直到他们的玉米市场份额占到了99%,全面控制阿根廷的玉米市场之后,他们才开始跟阿根廷农民打官司。那么大的公司对个人提起诉讼,个人哪里是对手呢?孟山都在美国曾经针对美国的150个农民提起诉讼,你以为被判罚款就了事了吗?错了,平均八年徒刑。为了一个种子坐八年牢?这就是孟山都,它在美国都能让美国农民因为种子专利费被判八年徒刑,再加上专利费几十倍金额的赔偿,这就是可怕的孟山都。就是偷我们大豆的那个孟山都,虎狼一般啊,我们还跟它来往得挺密切。 阿根廷农民最后不但要为基因改造的大豆支付附加费用,还要被罚款,陷入长期的、昂贵的法律诉讼泥沼。不仅阿根廷不是它的对手,就连科技发达的西欧也被孟山都攻陷了。现在三大外资种子公司 美国的孟山都、杜邦和德国的巴斯夫 已经控制了西欧80%的玉米种子市场。 孟山都现在的策略就是不收专利费,基本上相当于免费发放种子给广西农民种植,这个迪卡007号产量高、成本低,而且特别抗病虫害,农药使用量也大幅降低了,所以农民很欢迎,地方政府才会发红头文件推广迪卡008号。请你想一想,孟山都有这么简单吗?你知道迪卡008号里面有什么东西吗?我虽然不是农业专家,但是对这些东西也有所了解。迪卡008号是转基因的,农民种植之后,把生产出的下一代种子再拿来种,第三代之后产量就会大幅下降。而且迪卡008号第一代特别抗病毒,但是有一个潜在的问题,病毒有很多种,它抗了第一个最重大的病毒A之后,B、C、D、E病毒就开始扩大了。为什么A病毒现在最严重呢?因为其他病毒的毒性没有它强,但是等你把A控制之后,B、C、D、E病毒就都起来了。所以一旦种植迪卡008号你就会发现,前一两年可以抗A病毒,可是两三年之后B、C、D、E病毒全都起来了,所以三年之后不但产量大幅下降,而且还要买更多的农药来杀病毒。那么用什么农药才能杀B、C、D、E病毒呢?我做了个调研,能够生产杀B、C、D、E等病毒的特效药的,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一家是孟山都,另外一家是它的姐妹企业,德国的巴斯夫。各位读者都明白了吗? 我们不是喜欢剽窃吗?我们自己栽种我们的迪卡008号,没问题,生产两三代之后,产量下跌,B、C、D、E病毒都出来了,怎么办呢?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去向孟山都买农药;第二个选择,再去向它买种子。你看,不但种子钱赚回来了,还多了一项农药的收入,孟山都又赚了一笔。但是你要注意,最后这些玉米的产品全部都是孟山都的,孟山都通过这种方法套住了广西农民,想走也走不了。三年之后,你还希望孟山都能像过去一样不收专利费,免费让我们用它的种子,让我们去赚更多的钱。人都是贪婪的,三年之后你还是离不开孟山都,要么向它买农药,要么向它买种子。 这就像吸鸦片一样,你永远摆脱不了,只是过去是真正的鸦片,今天是鸦片的变种,叫转基因鸦片 ,农产品。等到广西农民尝到甜头之后,富裕了,我相信贵州、云南等地都会开始种植这个迪卡008号,最后中国西南部就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产地。 因此美国不需要通过出口,就可以直接从中国的内部攻破我们的玉米市场。最后我们发现,中国的玉米都是美国玉米了。到这个时候,跟大豆的故事结局是相同的,只是路径选择不一样。因为我们汲取了大豆的教训,我们不会再轻易进口玉米,但是他们选择从我们的内部攻破,从广西开始北伐。这已经不是理论了,他们已经开始做了,目前种植了1026万亩玉米。如果我们的玉米全部被攻陷会是什么结果呢?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125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纪念阿克毛(附评论)
boxcar 2010-1-3 10:36
【转载】:纪念阿克毛 阿克毛(Akmal Shaikh)同志是英国疯牛党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继承大英帝国1840年以来的毒品自由贸易,受英国疯牛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2007年秋天到乌鲁木齐,不幸以身试法。一个英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大英帝国的毒品事业当成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自由贸易的精神,这是南京条约的精神,每一个英国疯牛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阿克毛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后台对毒品贩子的极端的热忱,宁可号称自己有精神病也不承认自己知道携带的是海洛因。每个疯牛党人都要学习他。每个疯牛党人,一定要学习阿克毛同志的这种真正南京条约的精神,发挥疯牛党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的传统。就以哥本哈根会议来说,疯牛党人应该积极发挥阿克毛同志的精神,把排碳的重担子推给别国,自己挑轻的。地球变暖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根本不替别人打算。开了一点空头支票就要觉得了不起,积极自吹,同时还要积极指责别人对地球变暖毫不关心。 阿克毛同志是个毒品走私贩子,但他对技术没能做到精益求精,最终导致以身试法。这对于一般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般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作用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阿克毛同志素未谋面,也从来没有通过信,我只是从网络上知道了他的事迹。对于他的死,我是很震撼的。现在大家都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甘当精神病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疯牛党人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有利用价值的人,一个可以炒作的人,一个可以用于向他国施加压力的人,一个脱离了良心的人,一个有益于疯牛党的人。 ---- 西西河资深网友香山居士 以上这段,是我从Sina网名博萨苏的博客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go09.html )过来的。 【本博点评】: 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没有花太多时间去钻研。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钻研的必要,不论是哪国人,在中国的国土上犯罪被抓,就该按中国的法律该怎么判就怎么判,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绝对不能因为他是外国人,特别是欧洲发达国家来的就高人一等,而搞大罪小判,小罪释放,一切很正常。既然这厮贩毒,而且贩毒量巨大,按照咱国的法律该判死刑就判,没什么好讨论的。至于什么英国不搞死刑、此人精神有问题之类的,更加是无稽之谈了。试想,如果这次我们不按照正常法律程序处理,那么不差钱儿的毒贩们都会去设法买个英国护照(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再办个精神病诊断书,来往于中国的各个口岸贩运毒品,没被抓住就大赚一笔,抓住了也死不了。当中国是什么地方?还是60多年前的西方冒险家的乐园?所以,就该严格按照中国法律办事,该打针打针,该吃药吃药吧。鹰国人爱JJYY就让他JJYY去,也不用怕什么第三次、第N次鸦片战争啥的,据说这次是贸易战(真正的战争他们已经不敢打了),而且可能不只英法两国,来的可能更多(会鼓捣殴懵出面?),因为他们已经认定,中国这地方人傻钱多。这么多年了,咱们每天都陪着笑脸捧着他们,他们照样和你打贸易战,哪天消停过?一个大国,在关乎主权和外交的事情上必须有个够格的立场,否则只能被认为是外强中干好欺负的泥足巨人。
个人分类: 社会|5570 次阅读|13 个评论
用什么迎接伟大的2010年代?中国!
王铮 2010-1-1 09:15
40 年前,我在中学,两报一刊发表元旦社论叫《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我读了精神振奋,所以我就套这个题目《迎接伟大的 2010 年代》 1970 年代开始,中国面临一场战争,苏修要对我们开战,什么叫苏修,年轻人不知道,就像不知道什么叫两报一刊一样,所以我的博客是写给有知识欲望的人看的,你可以 Google 一下。不过鸦片战争都知道。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一场战争,第三次鸦片战争。 此话怎讲?长话短说:中国抓到了英籍毒贩 阿克毛,英国人先是向中国发出 27 次部长级抗议,要中国理睬。所谓理睬就是按他们的意思办。中国政府没听,英国首相布朗决定取消访华,英国及其欧洲盟国要求在经济上制裁中国,一时间,仿佛一场新的鸦片战争又要来了,以人权的名义,以贸易的形式发动的第三次鸦片战争。就像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也是以人权的名义发动的。刚刚用了哥本哈根问题,现在是人权,两千多年前,有个寓言家叫伊索的说过,狼要吃羊,总是容易找到借口的。 2010 年代战争的第一枪打响了,我不知道在这次新鸦片战争中中国会怎样。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了,打败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枪炮比他们差,好的枪炮都是他们生产的。现在英国人与我们打仗,不用枪炮用市场,好的枪炮好的市场在他们手里。为什么我们没有创造出好的市场,就像当年没有好的枪炮,咱不懂大道理,咱们看到的是当时我们的老百姓太穷。 160 年前的老百姓太穷,所以没有人能够搞一搞实学奇技(我把科学技术这词改了发明个词,因为那时候搞伦理学的,搞书法艺术的学科发展很好),这样读书人发现了先富起来的路,考公务员,那时候叫功名。今天,我们的老百姓还是穷,除了房地产这个内需,几乎都扩大不了。《共产党宣言》早就告诉我们人类首先必须衣食住,这点房地产老板领会最深,所以他们许多人是布尔什维克。多数读书人也发现了想有钱,首先考个公务员,当然,郭海藻同志告诉我们说,傍一个也可以成功一阵子。于是,科举复活了;只不过那时候开科取士,做了弊要斩,今儿个讲人权,不斩了,给宗人府送礼你能了事。香港的那头喝了美国牛奶的狼告诉我们,这里有个非常 6+1 的问题,品牌在外,是 6+1 的起点,或者说6和1的起点。为什么品牌在外,因为国内市场开辟不了,国内品牌起不来。为什么国内市场开辟不了,老百姓有点钱也得留着卖房子,农民工进城,买不起房子,当然不能在城里定居,市场就启动不了。 两次鸦片战争势失败,结果使得中国认识到一定要解决自己会造洋枪洋炮的问题。现在有人要发动第三次鸦片战争,中国不解决国内市场问题,是注定要失败的,林则徐要充军的。有人说,我们的政府做梦也想扩大内需,可是,朋友,我们的政府抱死了一条真理, 160 年前叫体,人民币对美元定价越低越好,这个低,就当然低得只能首先解决衣食住,低得只有非常 6+1 。汇率低,出口容易,赚钱多,这是个线性理论,实际过程是非线性过程,在局部是可以线性近似的,什么是线性近似,就是玩近视眼。设想,人民币定价为 0 ,东西白送人,我们一分钱也挣不到,人民币定价太高,别人不要你的东西,我们也一分钱挣不到。这叫高不成低不就,所以人民币定价,或者说汇率问题,是个倒 U 曲线,文化一点,叫汇率拉弗曲线,是一个非线性问题。最优点在哪里?数学上有牛顿搜索法,叫什么瞎子爬山法的也行,最近两年,人民币升了点值,中国腰杆子就硬了点,说明最优点还指向升的方向,要继续搜索下去呀,瞎子都知道,山还可以爬。年轻人找对象高不成低不就就是你不考虑自己实际不满意最理解自己的,贪,近视眼。人民币汇率也不能贪,玩近视眼。为什么有个人民币适当升值的最优点,因为人民币升值在国内会创造市场的。说到这里赶快打住,讨骂了。咱那哥们,最近几年,出国挣了点美元、日元的,你这个馊主意主意不是要我们在国内变穷吗?你他妈的帮谁说话呢?老子贪污受贿了点钱,换成欧元存在瑞士银行,你让人民币升值,不是逼我还要贪污受贿吗?老子容易吗?什么成水扁、李水扁、郑水扁要骂人了。所以决策者只能听到人民币贬值好的声音。就像当年道光皇帝只能听到满清贵族的声音。 2010 年代来了,第三次鸦片战争要来了,不是鸦片战争,也可能是别的。解决好汇率这个非线性问题,我们就可以打赢第三次鸦片战争、第三次中法战争。解决不好,我们老百姓就等着精忠报国吧,运气好的,当个李鸿章。 谨以此文迎接伟大的 2010 年代吧。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5441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