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层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判断”的层次
热度 1 liuyu2205 2015-1-7 18:15
“判断”是人最基本的思维活动之一。 于汉字(汉字基因): 判═半刀,分也,辨也,斷也; 斷═絲斧,使不連續,折也,判也,絕也,無也。 判斷者,分辨後令之不再連續也。 按西方哲学的传统观念,也是人们现在普遍接受的观念,人的思维活动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为此,我们引用在西方语言、逻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书“Grammaire générale et raisonnée(普遍唯理语法),Antoine Arnauld (1612-1694)和Claude Lancelot (1615-1695)”中一段话: Tous les philosophie enseignent qu'il y a trois opérations de notre esprit: concevoir, juger, raisonner. Concevoir, n'est autre chose qu'un simple regards de notre esprit sur les choses, soit d'une manière purement intellectuelle, comme quand je connaît l'être, la durée, la pensée, Dieu; soit avec des images corporelles, comme quand je m'imagine un carré, un rond, un chien, un cheval. Juger, c'est affirmer qu'une chose que nous concevons est telle, ou n'est pas telle: comme lorsqu'ayant conçu ce que c'est que la terre, et ce que rondeur, j'affirme de la terre, qu'elle est ronde. Raisonner, est se servir de deux jugements pour en faire un troisième: comme lorsqu'ayant jugé que toute vertu est louable, et que la patience est une vertu, j'en conclus que la patience est louable. “所有的哲学家都教导说,我们头脑中有三类活动,即: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指我们头脑简单地观察事物所得,或者是纯粹抽象的,如当我想到存在、时间、思想或上帝;或者是有形象的,如当我想到一个正方体、一个圆形、一只狗或一匹马。 判断,指断定我们构想的事物是这样的或者不是这样的,如当我构想什么是地球和什么是圆形以后,对地球作出判断,认为地球是圆的。 推理,是运用两个判断来求出第三个判断,如当我判断一切美德都是值得赞扬的,并且耐心是一种美德,就得出结论,耐心是值得赞扬的。” 也就是说,按一般的理解,“判断”指对事物的某种性质进行肯定或否定的断定。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判断”是有层次之别的。 比如,一个人早上起来,对“昨晚是否下雨”进行判断,若他看到地上有雨水等现象,可肯定:“昨晚下雨了(yes)”,或否定:“昨晚没下雨了(no)”。 他还可以对“明天是否下雨”作出判断,若借助天上压得很低的云等现象,他可断定:“明天下雨(yes)”,或者:“明天不下雨(no)”。 但是,这二个判断却有本质的区别。于前一判断“昨晚是否下雨”,事件已结束, 结果 已形成,故能与 结果 对照,验证 判断的 “对错 / 真假 ”,故此判断是“确定性”。但于后一判断“明天是否下雨”,因 事件仍在进行中, 结果 尚未形成,无 结果 可对照,以验证其“ 对错/ 真假”,故此判断是“不确定性”的。 在P问题和NP问题中,涉及到的正是这二种本质完全不同的“判断”,但因人们忽视了二者的本质区别,造成了现今理解“NP问题”的困难,故我们称之为“不确定性的困惑”。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问题和算法讨论|3762 次阅读|3 个评论
苏晓路:有关知识表达方式的认知
readnet 2014-8-13 18:30
苏晓路 知识的抽象层次 已有 1217 次阅读 2011-2-13 10:48 | 个人分类: 知识领域模型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color 知识具有多种不同的抽象层次。这种抽象层次导致需要用一部分知识来解释另一部分知识的含义,或者规定另一部分知识如何运用。 抽象层次较高的知识,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和适用范围,相应地数量较少,用于解题的时候的精确度也较差,很多高抽象层次的知识只能用于给出定性的而非定量的答案;抽象层次较低的知识,适用范围窄,数量大,能够用于计算精确答案。知识的抽象层次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过程中产生的,通过划分抽象层次,使得知识能被更有效地组织和利用。 将知识划分为各个不同的抽象层次的需要,根本上是源自人脑的元认知机制,即人脑中存在着的控制其自身思考活动的机制,这种机制使用的知识在表现形式上与其他的知识没有什么不同。概念和个体都是人脑中表征客观世界所使用的思维工具。个体是对客观实在的一种概括,是客观世界中相对独立的,可以从其所处环境隔离出来的一部分,辨认个体是人类生来具有的一种本能。概念是在个体之后出现的,是对个体的总结概括,并且很可能是由于相互交流的需要,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人首先在认识活动中从现实世界里区分出一个个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人类能发出的声音具有有限的组合,因此为每一个个体分配一个独有的符号标签,并且在相互交流的时候使用这些标签,会导致词汇表过大,词汇过长,记忆成本过高。由于有些个体具有相类似的辨识特征,或者观察到相类似的行为模式,因此在说明有些问题的时候,可以不去强调这些相类似的个体每一个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而只需要谈论他们共同的特征,这样为了节省词汇,很自然就会用一个词指代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个体,这就形成了概念。概念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概括出来的观念,就是抽取出个体主要的,共同的部分,忽视次要的独有的部分,而形成的观念。 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法当中,类即相当于概念,实例相当于个体。在构造面向对象的系统的时候,与人脑中自然形成的概念和个体有所不同,实例是从类派生出来的,这是因为从个体构造概念的过程是由系统设计者使用自己的头脑完成的,在完成这一过程之后,设计者直接将头脑中的知识在系统中表达出来,而不需要系统自己经历从个体构造概念的过程。由于实例是派生出来的,因此这样得到的实例只有共性部分,而不具有其独特的部分,但是为了能够正确模仿客观世界,必须让实例具有独特性,通常是使用一个随机生成的唯一标识符来赋予这种独特性,从而避免一个现实中的个体在系统中由一个以上的实例所代表。面向对象的系统或者知识库当中,实例不一定在现实世界中有对应的个体,有些实例可以是虚拟出来的,但是即使是没有显示对应物的虚拟实例,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基础,这个现实性基础,至少应当具备: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它在现实之中可能存在,它如果存在的话,不会造成现实世界自身在逻辑上产生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要判断虚拟实例的这种现实性,我们只需要人为指定一个现实的物体来代表那个虚拟的实例,如果现实的代表物在现实世界中可以满足虚拟实例的一切定义,那么这个实例就具有现实性。 如果根据一个理论而定义出来的模型,恰巧能够表示另一个理论的内容,那么前一个理论可以称作后一个理论的高阶理论。高阶理论是其低阶理论的概括总结,比其低阶理论抽象层次高一个等级,它产生于将低阶理论以及其中的元素作为客观实在的客体加以研究。笼统地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也许并不准确,但是哲学中确实有一些理论,是科学中一些理论的高阶理论,这是由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决定的,这是由于一些哲学研究把科学上的理论作为哲学上的模型加以研究,这就导致了高阶理论的产生。 OWL Full允许知识库中的一条内容,即使类又是实例,这实质上是丢掉了高阶理论到低阶理论的映射关系,把高阶理论和低阶理论的内容混同在一起,这种抽象层次的混淆造成了逻辑上的错位。因此,OWL full只能由人来阅读,通过揣测编写者的原始意思来理解其内容,而不能由机器自动处理。 对于具有多个抽象层次的知识体系,需要同时使用逻辑推理和模型仿真两种方法来处理,单纯使用逻辑的方法不足以有效表达其内涵。而包含海量知识的大规模知识本体,必然是这样一种多抽象层次的知识体系,要处理这样的知识本体,就要求建立一种推理与建模相结合的知识库系统框架。 相对于低阶理论来说,高阶理论是较少的,人类以自身的认识活动为对象加以研究,需要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种能力,而且即使具备,这种思维方式使用起来也并不容易,因为相对于一般性的思考来说,这种思维没有具像的材料作为支持,而仅仅是借用一般性思考所使用的方法,因而需要思考者具有对头脑的良好的控制能力,时刻保持警觉,时刻区分思考方法与具像,并将之相分离。普通人感觉思考哲学问题非常累,很费脑子,也是这个原因。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412481.html 下一篇: 闲扯知识开发与软件开发 评论 ( 8 个评论) Logician 2011-10-4 06:23 面向对象方法是软件工程的歧路, 是偏离全局最高峰的局部辉煌。 博主回复(2011-10-7 08:58) : 面向对象方法,或者说框架表示法,是目前最接近人类既有的,基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积累的一种表示方法。它毫无疑问不是最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方法,但是却是人类最容易理解和利用的方法。比OO更好的目前来看就是自然语言了,那个要再等二三十年吧,眼下还是老老实实用OO吧。 陈威华 2011-4-1 19:54 好文章!博主思维很有洞察力,对知识这个概念抽象得很到位。 抽象层次高精确性就差, 抽象层次低精确性就好, 有点像测不准原理的的翻版,动量守恒换成信息守恒。 不过好的语言应该可以具备抽象性和精确度的极佳平衡,数学就是这么一门语言。信息的压缩度高,组织性好。 邱嘉文 2011-3-10 09:17 欢迎提供用面象对象表达起来困难的难题例子给我。 邱嘉文 2011-3-10 09:13 我的最新博文提供了一个范例,请参考。 邱嘉文 2011-3-10 08:35 面向对象方法需要向动态可演进的对象方向发展。 邱嘉文 2011-3-10 08:31 面向方面从专业分工的角度充分地利用了面向对象的优势。而模型驱动则是对面向对象的一种语义封装,突显了对象的语义层次,都是对面向对象的发展和运用。 总的来说,面向对象的核心思想是在物质性和能量性之间取得平衡的优秀典范。 博主回复(2011-3-10 09:08) : 即使在逻辑层面,面向对象方法也只适合演绎法而不适合归纳法,对于形象思维,空间思维更加无从表达。举例来说,做过实际编程的人就会知道,用对象方法表达地理空间概念是很棘手的事情,很难找到简洁一致的表示方式。 邱嘉文 2011-3-4 09:15 在知识的抽象耦合和事物的交互耦合之间,存在一种平衡的需求,这就是知识表示和知识运用矛盾的核心问题。 邱嘉文 2011-3-4 09:11 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表示知识的单一问题,而是知识表示和知识运用如何统一的问题,这是永恒的问题。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的优势,是它最接近知识的运用所需。 博主回复(2011-3-9 22:20) : 搞清楚知识本身的规律,是有效利用知识的基础。面向对象的方法只是框架表示法的一种变形,能够相当好地进行以逻辑为主的计算,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面向方面,模型驱动都是针对某一局限而提出的补充,但最终的解决之道在于重新认识知识本身,提出真正反映人类思维规律的新的表示方法,毕竟逻辑只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小部分。 闲扯知识开发与软件开发 已有 948 次阅读 2011-2-24 12:59 | 个人分类: 知识开发工具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知识开发 软件开发 昨天不经意间又聊起了知识开发与软件开发的话题, NEON 提出的方法论完全就是软件开发的路子,而且集成一大堆工具试图实现这个方法论。如果知识开发真的演变成又一种形式的软件开发,知识表示语言也就相应变成了新一代的编程语言,而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价值。不可否认,现有的知识表示语言,当真用来表示知识,是有很多局限性的,这也妨碍了它走向实用。毋庸讳言,现有的知识处理方式不能有效完成常识计算,也不能完全自主地完成自动建模任务,因此实用型大打折扣,达不到人们的预期。这是受当前人工智能研究水平制约的,受对人脑工作机制认识的水平制约的,而这些领域正在迅速发展,这些制约正在逐步减少。如果为了追求尽快达到实用的目的,就把知识表示和知识处理降格为分类体系加规则库加流程描述语言,最后再搞个有推理能力的解释执行器,这就把知识降格为程序,把科学降格为工程。我们不反对把现有的研究成果实用化,但是至少要说清楚名目。 关于 NEON 方法论的问题,计划在今后一年当中,详细分析一下,届时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416097.html 上一篇: 知识的抽象层次 下一篇: 信息不是神马,只是编码 陈威华 2011-4-1 20:01 知识开发如果要跳出软件开发的思路,必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知识的压缩度严重与知识的组织度有关,目前知识最好的压缩度直接被目前知识的组织度决定了。而这个组织度一定时间内是确定的,所以? 信息不是神马,只是编码 已有 1035 次阅读 2011-2-25 22:53 | 个人分类: 信息技术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编码器 解码器 神马 信息论 比特信息 最近常看到讨论信息是神马的话题,搞来搞去没有大家都认可的说法。在我看来,信息论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只不过不能按照香浓童鞋字面上讲的意思去看,要重新解释一番才可以。 信息论里面说,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这句话表面上看很好懂,也大致符合一般人的经验,得到了信息,了解了情况,就没有不确定了。我想香浓童鞋原本可能不想这么写,但是在一篇专讲信息的论文里,如果不给信息弄个简单明了的定义恐怕说不过去。他的整篇文章,除了这个地方以外,在数学上都是讲得通的,惟独这里,稍微仔细想想就会出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通信系统划分为信源,编码器,信道,解码器,信宿五部分,信息论解决的问题是信源之后,信宿之前那部分发生的事情,只保证发出的一串编码和被接收到的一串编码之间有某种确定的数学映射关系,而不管信源到底发了什么,信宿又到底收到了什么。这就好比一个可靠的邮差,只保证把信原封不动地从发信人送到收信人,而不问信里写的是不是人话,收信人认不认得字,那两个人能不能相互传达意思。如果我们承认信息论所讲的通信系统里传送的东西是信息,也知道这个信息到底有多少比特的信息量,那么这个信息到底从信宿那位童鞋心里消除了多少不确定性呢?答案只能是不知道。因为信息一旦到了信宿手上,它就从客观世界中消失了,进入了信宿童鞋的主观世界,就再也说不清楚了。 电子计算机是上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是当代一切信息技术的基础,然而专门搞这个的都知道,不管多复杂的计算机,也不过就是一台外表花哨的图灵机而已,它所做的那些看起来很了不起的事情,不过就是把一串符号转换成另一串符号而已,然而很多人却认为它在做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提取、信息发现乃至信息创造等一系列高深莫测的事情。居然有很多人承认计算机可以作各种高级的关于信息的事情,而不只是个符号变换器,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我看只能说明信息这个词被我们滥用了,早已不是信息论里面那个单纯的可以用数学度量的信息了。如果只是茶余饭后闲扯淡,那么一个名词术语无论怎么滥用都不要紧,甚至还会产生某种幽默效果,但是要装模作样地当作科学来讨论,那就麻烦大了。所以要研究信息,就只能研究那个单纯的可以用数学表述的信息,既不能允许有一点模糊,也不能允许它跑到主观世界里去,因此就只能是五要素通信系统当中,砍掉两个端点之后的那条线段上流淌着的东西,也就只剩下了编码。 当然香浓童鞋的理论里,常常要提到信源信宿,提到如何消除了不确定性,不过我想认真看过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所说的信源信宿在真实世界中是找不到的,是为了谈论理论而虚构出来的。虚构的信源和信宿必须对概率空间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才能有效通信,可是要达成这种一致认识是不是先要靠通信才能实现呢?这就掉进了循环论的陷井,再也出不来了。事实上,人类个体之间之所以能够通信,依靠的是每个个体都具有所谓的人类常识,并且假定其他人的人类常识和自己的那个是一样的,然而这种假设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每个人的常识都和别人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经历的影响在里面,正是因此,人类彼此间才会有很多误解,才会很难沟通。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416540.html 上一篇: 闲扯知识开发与软件开发 下一篇: 信息不是神马,只是编码(续) 评论 ( 12 个评论) 陈威华 2011-4-1 20:44 人与人之间能够沟通,因为人们的基因是一样的,具有很大的一样的先验概率空间。 陈威华 2011-4-1 20:15 信息应该被理解成被某个孤立系统获得的组织,信息在整个封闭宇宙中守恒或者增加?(类似熵值),但是对某个孤立系统来说信息可以被获得。但是信息本来就存在在那里。 邱嘉文 2011-3-4 08:49 对于主观世界的信息概念已经没有太多需要解答的疑虑了,需要认识和觉悟的是:客观世界的信息现象是有其物理规律可循的。 邱嘉文 2011-3-4 08:42 物理世界同样不需要物质,物质只是卷曲起来的能量,对吗? 您可以假设这个说法说的是一个真实的事实,然后再检验您的推理方法是否正确。就是检验您推理物理世界不需要信息概念的推理方法。 我着重是在谈论您的推理方法的。 邱嘉文 2011-3-4 08:37 那么,物理存在中那种很类似信息的东西总该有个名字吧? 您认为存在“结构化的相互作用”这种物理存在吗? 或者说,“相互作用是有结构的”这样的物理事实是否是您认可的? 邱嘉文 2011-3-1 09:24 抽象思维得以产生的机理,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挖掘吗?如果需要的话,那个不是能量就是物质作用的东西不重要吗?还有比“信息”更合适的名称来指称它吗? 邱嘉文 2011-3-1 09:21 那个不是物质就是能量作用的东西,我们不能把它取名叫“信息”吗? 邱嘉文 2011-3-1 09:19 物理世界同样不需要物质,物质只是卷曲起来的能量,对吗? 博主回复(2011-3-3 21:46) : 对于量子物理我不是专家,不敢妄言,不过据我所知,物质是不是卷曲起来的能量,这个事情好像还没有结论吧,什么是最基本的基本粒子也都还有争议呢。 信息是编码本身,是一种抽象存在,不是具体的物理存在,不要和承载它的能量物质混为一谈。 邱嘉文 2011-3-1 08:47 信息需要载体,但信息的作用可以不需要载体的流转。请参考和研究热扩散现象: 在温度梯度的约束下的混合气体孤立体系,会出现气体浓度的梯度分布的稳定态。 博主回复(2011-3-1 09:16) : 物理世界不需要信息,那个不是能量就是物质作用。信息需要以抽象思维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智能生物的存在为前提,这个论题我会最近在本篇的后续文章里有所论述。 邱嘉文 2011-2-28 16:38 通常的认识就是这样的,如果,如果我们要想解释“孤立系统为何只会出现熵增”,在热扩散现象中,孤立系统似乎出现了熵减?这些问题时,我们就会认识到客观上的信息有什么用。 当然,在我们推翻这些理论之前,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些理论,不要整天为拼杀而拼杀。 神马都是有可理解的一面的,只是我们闭上了或没有睁开那只眼睛。 博主回复(2011-2-28 20:26) : 没有能量交换,怎么进行信息交换,信息难道不需要载体,可以凭空存在吗? iwesun 2011-2-25 23:24 换成数据,可能更好理解。 编码,技术性太强。 博主回复(2011-2-26 09:50) : 编码是信息论里面本来就有的核心概念,数据则是里面没有的概念。编造一句谎话,之后可能需要编造一百句谎话去圆它,引入新概念也是如此,可能需要再引入一百个新概念去解释它,所以尽量不要引入概念。BTW 我生平最恨制造各种新奇名词术语的家伙。 彭海杰 2011-2-25 23:17 正确! 在人类群体这个样本空间里,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一致(指共同认识),但同时也有绝对数不小的有差异的、甚至完全误解的情形。总的来说,大同小异,特别是在描述愈发准确的时候,差异会减少。 博主回复(2011-2-26 09:46) : 人类首先是能沟通,这说明了常识假设具有一定合理性,然后才是差异导致误解和沟通困难,大同小异是不错的,如果两个人谈论的问题所依赖的各自头脑中的常识几乎完全一致,那就只需要很少的信息交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感同身受就是如此。 信息不是神马,只是编码(续) 已有 1016 次阅读 2011-3-3 21:07 | 个人分类: 知识领域模型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信息论 神马 概率空间 符号 上文书说道,信息不是神马,只是编码。离开了信道,进入信宿,信息也就消失了。前面我们没有详细探究信源和信宿,只说道那都是香浓童鞋杜撰出来的。然而香浓童鞋杜撰出来的东西既然大家都能理解,那就必然有一定的现实性基础,这次我们就来好好研究一下这两个家伙。 信源和信宿要对概率空间的组成,以及先前某一时刻的状态有完全一致的认识,这是香浓理论的基础。只有这样,在后来概率空间发生变化的时候,信源得知了这种变化,并将这种变化编码发送给信宿,才能消除信宿对概率空间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概率空间是一种抽象思维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中客观实在之物,这本是很清楚明白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却在这个地方思想产生了混淆。就拿最简单的抛硬币试验来说,不论怎么叙述都要涉及这么几个抽象概念:质量、均匀、硬币、正面、反面、朝上,它们构成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现代社会中的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人理解这些概念,以及整个模型并不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设想一下,要把这整件事解释给一个原始部落中的人类,会不会是件轻松的事情呢?其实部落人类算是很容易沟通的对象了,毕竟大家都住在地球上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有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的大脑和身体,共享基本的人类常识。可见,很多我们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并不那么理所当然。 在解决了通信主体对概率空间的理解问题之后,才能继续谈论信息论后面的问题。香浓童鞋提出用熵来度量信息量,也就是消除掉的不确定性的量。概率空间的构造是千变万化的,对于同一事件,理解的角度不同,就可以构造不同的概率空间,不同的概率空间就意味着不确定性数量上的巨大差异。催生出邮票的发明的那个爱情故事,当事人双方约定的概率空间,只需要1比特的信息量就可消除不确定性,而如果是普通的爱人之间的书信,稍微多纳入一些事件的细节,为此改变一下概率空间,可能就要成千上万比特了。说句题外话,这个故事也说明:任何企图提高编码信息量的技术努力,都不如通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效果显著。 因为概率空间有无限多种可能,研究向人类这样复杂多变的智能通信主体之间的通信是很困难的,据我所知,大凡搞自然语言理解的都没有好下场,不是已经死掉了,就是快要死掉,苟延残喘。香浓童鞋的聪明之处就在于避开了这个深不见底的大坑,引入了虚拟通信主体。对于虚拟的通信主体来说,其实并不需要考虑如何构造概率空间的问题,虚拟通信主体间的通信没有那么多猫腻,用不着考虑怎么才能赖掉邮费。虚拟主体只是傻乎乎的把一串符号从这里传到那里,决不问这些符号代表什么。这样一来,概率空间就只由所传递的符号的特点唯一确定,是一个简单、先验的存在,可以放心地把处理算法烧进芯片里,几十年不变,于是世界清静了。既然对于虚拟主体来说,符号没有含义,那么这些符号组成的整条信息也理所当然没有含义,这件事情显而易见,却常常被人忽略,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通信主体,然后对符号望文生义地解释一番,于是乎对信息论理解的很多谬误就由此而生。其实信息论只是一个关于如何传送符号的理论。不应过度解释。 今天有点晚了,本想谈谈熵的问题,下次再说吧。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418483.html 上一篇: 信息不是神马,只是编码 下一篇: 难住了几个硕士博士的小学几何题 邱嘉文 2011-3-4 09:00 系统的层次结构表明:宏观的事物是由众多微观的事物有机组合起来的。 微观的事物的组合具有一个特征量:就是可实现的组合的多样性。 这个特征量会随着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程度。 这个特征量减小了,宏观事物的结构就越复杂,组成宏观事物的微观事物之间的约束关系就越多。正是约束的存在,导致了微观组合可能性的减少,从而是宏观的事物看上去更加确定。 这种约束的作用,就是结构化的相互作用。 主观信息概念,只是这种作用的一种特例。抽象的信息概念之所以能形成,也是因为客观上存在这种结构化的相互作用。 邱嘉文 2011-3-4 08:53 准确地说,信息消除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微观组合状态的多样性。 信息之殇 已有 1685 次阅读 2011-3-16 23:35 | 个人分类: 信息技术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信息量 概率空间 熵 信息熵,或者信息量,是由概率空间的性质决定的。前面说过,信息论当中的通信主体都是虚拟的,概率空间都是简单纯粹的,因此信息量就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然而人们远远不满足于就此止步,而是把这些概念和理论扩展到了远比香浓童鞋当初的设想复杂得多的领域和场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天下大乱! 信息本来就只是编码,和真实世界没半点关系,概率空间只能反映离散世界,对于连续性无计可施。把连续的世界变成离散的世界模型,这个可不是虚拟的信源信宿能够做到的事情,且不说这个理论出来的时候信源和信宿都只是笨拙的电子管电路,就是今天最NB的处理器一样的不行,因为机器就是机器,是学不会抽象思维的。 抽象思维能力,即使对人类来说,也不是理所当然,与生俱来的。人不是从有了语言那天起,才可以相互沟通的,在那之前,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接触等进行一定的沟通,但是这种沟通没有有意识的编码解码过程,既然不存在有意识的编码,也就不是通常意义的信息沟通,因此没有必要刻意构造概率空间;事实上,这种沟通也是有概率空间的,只不过这个概率空间是人脑神经网络从生活经验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的定义和严格的形式,也就无法应用信息理论加以解释,沟通的结果也不可预测。 语言为沟通规定了标准的形式,尽管从工业社会的眼光来看,它还远远不够标准,但是不管怎样,人类之间的沟通从此符号化了,于是至少在理想条件下,在语言被解释出具体含义之前,它在通信系统中的传递是有保障的,噪音和畸变是可以识别出来并加以去除的,也就是说,至少可以保证信宿听到的话就是信源说出的那一句,而不用考虑信源的地方口音或者信宿的听力下降对此有什么影响(这当然指的是信源和信宿的语言概率空间完全一致的理想情况,现实中语言是不同的人类个体各自习得的,很难完全一致)。语言本身的概率空间,尽管具有复杂的结构,但至少是有限的,可以构造出来的,并且是不经常改变的,然而信宿想要得到的,绝不仅是一串语言符号,而是理解语言的含义,从而知道自己希望知道的事实。一牵扯到语言的含义,信息论就很难应用了,因为人脑具有构造无穷多个不同概率空间的可能性。发出什么信息是由信源的通信意图,结合他对信息所涉及的概率空间的认知,以及他对信宿概率空间的猜测所决定的。而信宿从信源发出的信息中得到多少信息量,是由信息本身,自己的概率空间,以及对信源的概率空间的猜测所决定的。这样一来,就不存在一个两边一致认可的“客观”信息量,而只有信源和信宿各自的“主观”信息量,分别由信源发信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和信宿收信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所决定。如果我们不打算强迫香浓童鞋去研究心理学,那么最好还是就当作信息在进入人脑的那一刹那就此消失了,而不要再去管后面发生的事情。简单的说,当信息遭遇智能,唯一的结果就是死掉。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423207.html 上一篇: 下午放假,爬香山 下一篇: 信息幽灵 评论 ( 7 个评论) 倪鹏云 2011-4-3 15:44 “信息本来就只是编码,和真实世界没半点关系”,值得商权。 我认为信息是信息内容与信息形式的统一,编码(语言、文字)只是人为设计的用以承载信息内容进行传输或存贮的一种信息结构形式,信息并不只是编码,编码也并不就是信息,编码所表述的信息内容通常是与真实世界密切相关的。 供参考! 倪鹏云 2011-4-3 15:19 信息与物同在,只要物质不灭,信息是不会死掉的! 陈威华 2011-4-1 20:41 人与人之间能够沟通,因为人们的基因是一样的,具有很大的一样的先验概率空间。 liuqiang8305 2011-3-30 14:44 同意 洪昆辉 2011-3-17 10:45 苏先生好:再谈点看法,科学都是从非科学来的,科学理论的形成一般都从原有理论不能解释现有的现象,从怀疑原有的旧的理论开始,经过新的假说,经过假说之间的竞争和若干检验之后特定的科学理论才逐渐被主流接受,才逐渐完善的。我想,广义信息理论正经历从假说到科学的历程中,广义信息理论是人们的选择之一。 博主回复(2011-3-17 10:57) : 据说“先生”是一种尊称,对男女同样适用,也听说过“宋庆龄先生”的叫法,只是我还不习惯这样的称呼 洪昆辉 2011-3-17 10:07 非常赞同本博文的这样一来,就不存在一个两边一致认可的“客观”信息量,而只有信源和信宿各自的“主观”信息量,分别由信源发信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和信宿收信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所决定。的看法。 但不赞同“当信息遭遇智能,唯一的结果就是死掉”的看法。其实死掉的不是信息而是狭义信息理论。 博主回复(2011-3-17 10:19) : 狭义信息论有严格的数学基础,因此算是科学,所谓的广义信息论,是不是科学就很难说了,所以不应随意使用广义的信息定义,我这个系列后面的内容会讨论一部分广义信息,但是不再用“信息”这个名称。 周少祥 2011-3-17 09:11 精彩 信息幽灵 已有 1372 次阅读 2011-3-29 10:10 | 个人分类: 信息技术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信息 知识 智能 头脑中真的有信息吗?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小时候常常纠结在心头,却又找不到答案的一个问题:世界上真的有鬼吗?下面我们要开始讲鬼故事了。 虽然信息死掉了,但是由信息引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信息就像一个阴魂不散的幽灵,一直在作为智能体的信宿中游荡。有的时候,他似乎又借尸还魂一般的复活了,从外人看来,一个信息被智能体吐了出来,就和他刚刚吞下去的那个看起来一模一样。当然这只是个假象,智能体不会消化不良,那个被吐出来的,此刻真正活着的,是智能体制作的被吞下去的信息的克隆兄弟,他和原来的信息长得是如此之像,以至于常常被误认为是同一个。 信息到底是什么时候死掉的,这也是个很让人纠结的问题。问题出在信息被智能体吃掉的那一刻,那一刻似乎总是把握不住,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智能体吞下信息引发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链式反应,每一步都可能产生出来一些新的信息,然后又被吞下,直至最终没有新的信息产生为止。 如果一个智能体看到另一个智能体写的便条(在此我们不去深究“看到”的详细机理,事实上,“看到”本身就是一连串信息变换过程),就发生了以下一连串事情:首先,便条上的笔画被辨识成文字,这时候,便条信息被接收了,消失了,文字信息产生了;然后,文字信息被识别一个个语句,进而又识别成一个个词语,于是文字信息消失了,带有顺序和区隔的一组词语的信息出现了;再往后,词语被识别成一组对象,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互动的过程,或者简单说,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模型,词语信息消失,模型信息出现;当智能体再次吞下模型信息的时候,通常就会引发一些情绪的反应,如果这种反应足够强烈,就不会再有新的信息产生出来,信息的链式反应到此为止,再往后就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反应了;链式反应也可以不停下来,继续向下传递,比如,模型可以再次符号化,之后再把符号作一番变换,然后再次建立模型,等等等等,这个游戏可以循环往复地玩下去,直到智能体自己厌烦了为止。在这每一步骤当中,智能体调出一个特定的概率空间,解码出原信息,之后把这信息投入知识的熔炉当中,随即信息被熔化铸成模型,模型又可以翻印出新的信息。说句题外话,日本企业管理主张要问五个为什么,实质就是把这种铸模--翻印的过程至少搞上五次,这也部分说明了这种思维游戏的价值。 经过这么一通折腾,原信息以及他的N代徒子徒孙被智能体彻底消化掉,得到的是一堆模型,其中有用的会被智能体存储起来留待后用,那便是我们称为“知识”的东西。至此,信息终于可以瞑目了,那郁结不化的幽灵终于可以消散了。 信息的旅程就这么结束了,而知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427463.html 上一篇: 信息之殇 下一篇: 消灭程序员需要百年吗?(上) 评论 ( 3 个评论) 万赟 2011-4-2 05:07 是什么样的知识管理软件?有您做的软件的产品介绍吗? 陈威华 2011-4-1 20:50 信息没有死掉,信息借助信宿在计算,在进化。而且这种进化的信息可以被另外一个信宿理解复制。 这可能是信息的自催化机制,自增值,自进化。 知识管理可能最大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加快信息的进化过程。 万赟 2011-3-31 23:17 挺有意思,不知道您对知识管理是否感兴趣 --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管理中的tacit knowledge 和 explicit knkowledge。 博主回复(2011-4-1 12:23) : 我做和知识管理有关的软件,欢迎就此深入讨论。不可形式化的知识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从神经元网络中分离出来,所以难以利用 消灭程序员需要百年吗?(上) 精选 已有 3454 次阅读 2011-3-31 10:11 | 个人分类: 信息技术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程序员 看到昨天CSDN首页的头条博文, 《一百年后,人类怎样编程?》 ,只是这个题目,就勾起心中无限感慨。文章没细看,内容大致是分析各种语言,以及其中各种语言现象,今后的发展趋势。我对于语言的进步一直不感冒,对5年前就有很多人推崇的Ruby,至今也懒得抬眼皮看看,8年前被迫用过几天Perl,我就断定这是最糟糕的编程语言之一,因为它标榜自由,却又没法真正自由。时至今日,我仍然只用C++,C#,Java这三种语言,如果SQL也算的话就是四种。对于达到一定程度的程序员而言,语言已经不重要了,不管做什么功能或者什么平台,只要不是初次上手,都应该有50%以上的代码可以自动生成出来,另外利用开源代码和商业化构件完成30%以上的工作,真正需要自己手工编写的部分绝对不应超过20%。不论是自动生成的代码,还是开源代码或构件,最大程度的可理解性和通用性是首要追求的目标,因此最通用的,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语言的进步对于提高编程效率确有一定帮助,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六年前我做C#项目的时候不得不自己写了对IList进行查询的功能,两年之后,LINQ成了语言自带的标准功能,后来的程序员显然可以节省开发这个功能的时间。但是,语言带来的效率提升,远远不如思考方式变化引起的编程效率飞跃来得大。 从第一天编程开始,我就不喜欢这个工作,看到同事飞快地打键盘,屏幕不停地吐出一行行程序,觉得这件事实在傻透了,她编的是FOXPRO,又是一种我很看不起的语言。她编的功能,无非就是横竖画上几根表格线,然后把一些数字和文字填到正确的格子里去,这就是公司里的编程高手所做的事情。我曾经惊讶于这么傻的事情竟然真的需要人来做,可是如果不用人做,又能怎样呢?那时幸亏我利用一点小聪明,在还没有开始从事这种傻工作的时候,就改去研究解密算法了,后来又混上了设计师,小经理,总算没有傻掉,那时心里不免暗自得意和庆幸。 2000年,有幸目睹了一位当时国内最牛程序员的一次编程作业,从此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先说说牛人的业绩,一个工作日,基本没加班,完成一个复杂C/S软件的服务器端,用统计小工具数数代码,三万多行。这个软件经过简单的测试,第二天就上线实际运行了,每天数千人访问,没出过大问题。再说开发过程,开发环境是VS6.0,牛人很少动鼠标,大概嫌耽误时间,各种快捷键运用,让人眼花缭乱,程序基本上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粘贴过来,重新排列组合一番,再敲上几个语句补充修正一下,就算大功告成。搞定一个程序块的时间,基本上跟一般人写一条语句的时间差不多。整个工作过程中,看不出明显用于思考的时间,只要不离开座位,键盘的声音就一直连续不停。我想牛人之所以牛,关键就在这里,像运用语句一样运用语句块,程序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装配起来的,就产生了如同手工组装劳斯莱斯与模块化装配丰田之间的巨大生产率差异。我那时和牛人不在同一层办公,平时很少机会接触,又一次在楼下食堂吃饭正好坐邻桌,听到牛人讲起一件往事,牛人多年来,不论在哪里工作,都要带一块自己的硬盘,里面有几GB以往做的程序--他的 code base ,有一次这个硬盘突然卡壳了,牛人就跟老婆说,咱们准备回老家改行干别的吧,结果没过太久,那个硬盘自己又恢复了,所以牛人终于没有回老家去。可见,如果没有 code base ,牛人立刻就不牛了。后来我又见过不少优秀程序员,使用自己的 code base 装配出一个个巨大复杂的程序,这种做法局限性也很明显,自己的 code base 终究有限,总有不够用的时候。既然如此,利用别人的 code base 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理论上是这样,但现实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很少见到大量利用别人 code base 的编程高手,倒不是这些高手清高,而是他们常常觉得与其看懂人家的程序,还不如自己写来得快,节省一点打字的时间,就要为了适应别人的思路花更多时间思考,得不偿失。可以说,到了这个程度,code base 的大小基本上决定了水平的高低,顶级的牛人都有上百万乃至数百万行规模的code base ,俺到今天才攒了50万左右,离牛人们还差得很远。按照这个道理,只要时间足够长,总会有一些牛人可以积攒一个足够大的 code base ,穷尽当代人类能够想象到的所有程序,这个时候就没有编写,只有装配了。如果软件由编写变成装配,那么接下来一个自然的发展就是装配也要自动化,2000年的时候,代码自动生成工具还不发达,到2005年,基于模板的代码生成工具已经遍地开花了。然而这一切似乎只是历史的重复,模板语言似乎变成了又一种高级语言,仍然需要人工编写,导致牛人们的 code base 当中又多了一些这种模板而已。而且也总有一些例外情况,用模板做起来复杂无比,还不如干脆留着手工完成。 计算机是否可以自己组装程序呢?现在看来,似乎已经很接近了,至少从UML生成代码框架已经很成熟了,而框架里面需要填入的东西,正是 code base 的内容。现在缺少的,只是找到正确的代码块,作一些必要的修正,填入框架中正确的地方的问题。如果 code base 中所有的代码块都有正确的形式化描述,代码框架的每一处地方也都有这样的形式化描述,把二者做一个匹配不就完成了装配工作了吗?至于需要必要的修改的地方,通常用编译器检查就能找到。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件事早就成功了,像IBM这样的公司,一直就想做成这件事,而且他们并不乏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任何资源。(未完待续)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428232.html 上一篇: 信息幽灵 下一篇: 消灭程序员需要百年吗?(中) 评论 ( 16 个评论) 徐明昆 2011-4-5 22:08 本人声明,14楼的匿名者不是我 徐明昆 2011-4-5 21:23 半路出家的典范,不过还是摸到了一点门道。鉴定完毕! 博主回复(2011-4-1 09:36):其实科班出身不是问题,标榜科班出身才是问题,人一旦优越感很强,心灵就封闭了,不再能听进不同的意见 博主回复(2011-4-1 09:20):您是科班出身吗?也许还是名校吧。借用Larry Ellision的话,孩子你完蛋了,没希望了,因为你已经毕业了 -------------------------------------------------------------------- 博主写这样的博文是技术水平所限,但是科学网把这一系列博文加精推广 就不是博主的问题,反映了科学网判断失误 博主回复(2011-4-5 21:46) : 文章看的人多了,晒的时间久了,自然会有公论,本文也许有一些某团体或者某公司不喜欢看的话,我以为没有反对者的观点是没有价值的 IP: 123.116.21.* 匿名 2011-3-31 23:37 半路出家的典范,不过还是摸到了一点门道。鉴定完毕! 博主回复(2011-4-1 09:36) : 其实科班出身不是问题,标榜科班出身才是问题,人一旦优越感很强,心灵就封闭了,不再能听进不同的意见 博主回复(2011-4-1 09:20) : 您是科班出身吗?也许还是名校吧。借用Larry Ellision的话,孩子你完蛋了,没希望了,因为你已经毕业了 IP: 14.106.6.* 匿名 2011-3-31 23:16 中国就是因为楼主崇拜的那种“牛人”太多,所以编不出一个操作系统,也编不出一个独立有创新性的应用软件。 博主回复(2011-4-1 08:14) : Linux的诞生就足以说明问题,中国不缺人,只缺Linus 钟云飞 2011-3-31 23:03 LZ软件工程的? 吕定顺 2011-3-31 21:48 有意思,语言还是最基本的是最持久的!而不是所谓最流行的 徐明昆 2011-3-31 21:44 上半部有不足,等着看下半部 蒋迅 2011-3-31 21:31 UML似乎又不那么热了。 IP: 121.233.78.* 匿名 2011-3-31 19:46 啥也不说了。不知道您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 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要求团队合作。 博主回复(2011-3-31 19:55) : 团队相关的问题我在下半部会详细阐述,届时敬请批评指正。 IP: 117.43.168.* 匿名 2011-3-31 19:38 好文 tuner 2011-3-31 18:03 语言已经不重要了,十分赞同这句话。 其实DLL已经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了,比code base更有效,而且“保密性”强。 博主回复(2011-3-31 18:52) : DLL太死了,复用的时候常常要做局部修改,编程的人也不会在乎多编译一遍。 IP: 222.125.132.* 匿名 2011-3-31 15:48 另外,个人觉得100年后可能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了,到时候每个人都是“程序员”,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完善自己的个人趋向系统(相当于编程),而真正的执行者是人工智能,整个社会都接驳入一个巨大的计算机网络。呵呵。。有点科幻,不过世界上很多人的科学家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博主回复(2011-4-1 12:30) : 同意,矩阵是人类可能的归宿,只不过与电影中不同,人还拥有系统的控制权 IP: 222.125.132.* 匿名 2011-3-31 15:34 呵呵。。你说的codebase这种也仅限于单兵作战或小团队的模式喔。 大多数大一点的公司其实是有做CMM的,复用是基本要求喔,不过一般不是基于个人经验,而是大团队若干年的经验,形成组件库。 不过,根据我们以前的经验,实现上这种可重用性仅仅是我们一种美好的幻觉。除非你做得是数据库,MIS这种重复性非常高的领域,否则价值实际上没有你说的那么大,当然还是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工作量的。我们以前做通讯,有抽象出的3G平台,然后无论做CDMA2000,还是WCDMA都用到底层通用模块,只需要编写上层协议模块。 不过呢,实际上大规模开发中,编程一般都不是花主要的精力的地方,主要还是设计,特点是实现比较复杂的系统,如我们做通讯基站,几乎90%都在设计上了,编程一般教给刚工作不久的人,花费时间也不多。真正难得都是行业知识(特别是快速变化的行业),系统架构,比较有创意的应用等。 博主回复(2011-3-31 18:47) : 历史上真正杰出的软件都是个人或者小团体的作品,至少核心部分是。Unix Mac Oracle Linux的早期版本都是如此。大团队常常开发庞大笨重,充满bug的系统,软件工程史上最失败的例子都是大团队的杰作。团队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仅仅沟通的负担就能压死人,根本没精力做有用的工作。印度有很多CMM4的庞大企业,但是整个产业水平其实不怎么高,也没有什么杰出的产品出来。牛人们脑中都有架构,都会设计,只不过一切都在code base 之中,code base 就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复用代码的同时,也就复用了设计思想。所以code base 很难通用,因为要读懂别人的code base,就需要理解他全部的思想。 唐常杰 2011-3-31 15:25 好文,真实描述了程序人生。 黄富强 2011-3-31 15:12 这取决于多方面的进展,程序设计自动化问题、主体自身程序自动生成问题、程序本质问题(元程序)、等等!模型驱动MDA的层次与水平还差得很远,应多多站在智能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突破模拟,走向领域本体的自我生成与成长!完全可以大胆幻想,不断逼近真实虚拟主体,走向虚实物连的再造世界! IP: 124.166.120.* 匿名 2011-3-31 11:49 随着程序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元相当于神经元。机器产生“意识”。机器主控制中心下达任务指令后,编程由机器智能中心自动完成,机器按照程序执行任务。机器智能化后,机器将具备一定的互动性。 博主回复(2011-3-31 11:57) : 如果机器没有灵魂,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智能,我在下半部中会详细阐述 消灭程序员需要百年吗?(中) 精选 已有 2807 次阅读 2011-4-1 11:04 | 个人分类: 信息技术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人工智能 软件开发 计算机 程序员 局限性 然而,时至今日,软件开发不管怎么自动化,总是有一些例外,需要程序员去手工处理。这些例外情况,通常无关乎高精尖,而是些很普通的问题。在八年以前,我还没有接触知识表示和人工智能的时候,这个问题一直在脑中挥之不去。2003年,偶然接触到cyc项目,这又一次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因为这个cyc刚好能作一些看起来很简单,却又非要人工才能处理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一个简单的推理常常要调用成千上万条断言。当然cyc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常识处理系统,它固然是十余年积累的成果,也有很多闪光的思想,但是局限性也很明显。不管怎样,它为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人工智能是个很大的领域,其中有很多天才的创见,要理解它的全部内涵,是件艰巨漫长的工作。然而,有一件事情从开始的时候就能得出结论,那就是,如果计算机真的具有了与人类相当的智能,那么必然就不再需要人来为它编程序,那个时候,就是程序员这个职业寿终正寝的时候,当然,整个软件产业也将不复存在。所以,程序员以及软件产业的生存,其实就寄托于那些为数越来越少的,必须人来处理的“例外”情况。 我们现在就来关注这些例外情况,因为它们是如此重要,将会决定各位程序员以及产业的命运。 软件是什么呢?计算机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是没有软件的概念的,那时候只有程序,每个用户就是他自己的程序员,编写程序满足他自己的需求。这个时候的程序员,不需要需求调研,不需要划分工作阶段,总之一句话,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他们也不会考虑复用,因为程序只是他们个人想法的表达,没有想法的时候想也没用,一旦有了想法,两下就写出来了,即使需要借鉴以前的想法,从脑子里调出来比从故纸堆翻出来也快捷得多。也许软件与程序的不同就在于此,软件是做给别人用的,程序是写给自己用的。软件是伴随着不会编程的“业余”用户的产生而出现的。开发软件与写程序第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要做需求调研,不管做多简单的软件,都要调研。有的时候,程序员看似没有做,其实是他和用户已经很熟悉,用户的需求早已经都记在脑子里了。用户有需求就表明用户有一些需要计算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计算机做,当然也可以由人来做,事实上computer最早指的是拿着纸笔或者计算尺工作的计算员们。如果由人来完成计算,用户通常需要告诉计算员计算的公式和流程,然后提供初始数据,如果这位计算员经验丰富的话,有时候不必如此罗嗦,只需要告诉他算什么题目就可以了,计算员自己知道公式和流程,或者即使当时不知道,也可以自己找资料学习。使用计算机就享受不到如此的便利了,计算机不会自己学习查资料,即使硬盘里存有以往的计算程序,它也不会自己去使用,一定要人手工调出来运行。人与计算机的根本差别不在于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于处理信息的主观能动性。 自从引入了客户,引入了需求,软件开发开始变得复杂了,最早的客户还比较好应付,他们都是懂一些计算机技术的人,那时候完全不懂的人根本不会想到用计算机做事情。最初的需求都很具体,输入什么,做哪种计算,结果怎么输出,都讲得清清楚楚,所以最初搞需求分析的人都画数据流图,只要数据流清楚了,软件就确定了,今天的程序员就没这么幸运了,工作流程、访问权限、用户体验等等,撞得满头都是包,如果光盯着数据流图的话,什么也做不出来。那时候的分析员和设计师基本上是同一个人,因为没有什么好设计的,就是把功能分解一下,列张表1234写出来,再往后稍微复杂一些,所谓结构化方法,也就是功能多了一些,列表不好使改用层次树。今天的设计师,最惨的时候UML14种图全都画遍,可能也还有没描述清楚的地方。 软件出现之后,因为商业的驱动,很快就泡沫一般膨胀起来,各位今天目睹了各种泡沫之后,大概会总结出来一条规律,凡是泡沫一定没有好结果。软件一旦开始膨胀,所需的人工自然不断地加倍,于是以IBM为代表(IBM确实养了不少杰出的科学家,但是养了更多猪头,当科学家和猪头一起研究问题的时候,通常猪头不会变成科学家,而科学家却会变成猪头),采用了工业时代提高效率的不二法则--增加人手,扩大规模,精细分工,流水作业,至于结果嘛,各位学过软件工程第一课的话,恐怕就知道他们的事迹了。 扯IBM的糗事看似和我们的主题没多少关系,其实当中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些可以自动处理的部分,他们用人工都做得很完美,而在那些例外的地方,却几乎无例外地犯错误。那么,例外到底是什么呢?为何总是挥之不去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从更深层次挖掘软件的本质。不管怎么说,软件的核心功能就是计算,那么计算是什么呢?今天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计算,仅仅用数学来概括是不足以涵盖其外延的。在数字系统之外,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比如模拟计算机的计算,军事上的兵棋推演,商业上的决策方法等等。如果要概括所有这些计算共同的特征,就只有三点:第一,都有一组初始的数据,代表着某个现实的或者抽象的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第二,都有一组理论或者公式(或者二者兼具),规定了各个数据如何相互作用;第三,经过计算的过程,最终都得到另一组数据,描述系统在另一时刻可能的状态。如果把第一、第二两条中的要素加在一起,称之为一个模型的话,计算就相当于模型的一次推演。模型推演是人脑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人类发明计算机来分担思考的负担,因此计算机当然必须能够担负这样的计算工作。然而计算机并不懂得什么是模型,只是一个执行程序的机器,因此必须由人来将模型程序化,软件简单地说就是程序化了的模型。面向对象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模型表示法,而近年更有人提出模型驱动的开发,这都与软件的模型性质密不可分。 仅仅认识到软件具有模型的性质还不够,首先,模型本身是复杂的,虽然所有的模型都可以用一组规律加一组数据来概括,但是实际做过系统的人,特别是做行业系统的人都知道,行业知识本身就是复杂的,相互之间常常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如果不是自己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仅仅以书本和专家言语为基础,做一些表面(形式化)的推理,是几乎一定会出错的。其次,初始数据也不是简单的,今天的系统,数据来源多种多样,精度、可信度各不相同,非结构化的数据常常见到,单是把这些数据转换到适合模型推演的形式,就要费九牛二虎之力。第三,模型代码化本身也不是件轻松的工作,今天的计算环境空前复杂,各种平台,各种支撑系统都要考虑,今天的架构师要掌握的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最后,软件虽然以模型为核心,但绝不仅仅是模型,为了让模型进行有用的工作,各种辅助系统也必不可少。 (未完待续)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428644.html 上一篇: 消灭程序员需要百年吗?(上) 下一篇: 消灭程序员需要百年吗?(下) 评论 ( 7 个评论) 徐明昆 2011-4-5 22:30 开发软件与写程序第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要做需求调研,不管做多简单的软件,都要调研。 -------------------------------------------------------------------- 有这个区别吗? 甘雷 2011-4-2 13:27 不知道老师用cyc做出些简单的应用没?我大二期间无聊也到cyc网站上看了下,感觉太庞大,太复杂,就没有继续了。深感自己能力有限呀。 博主回复(2011-4-5 15:15) : 我们曾经用CYC的推理引擎做过一个课题的部分功能实现,它的划分常识为一系列微理论,并能跨越微理论进行推理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万赟 2011-4-2 05:02 程序员会永远需要的,就像邮递员一样。技术可能进步了,但人的世界还没有。 IP: 14.106.46.* 匿名 2011-4-1 16:49 博主的标题应该改为“消灭重复机械性劳动的程序员需要百年吗?。看了博主前一篇博文,里面博主对”牛人“的理解似乎是因为他有个庞大的code base,若没有这个code base他就不是”牛人“了。但其实他不过是个熟练工而已,算不上”牛人“。比如微软要开发语音识别系统,叫这个”牛人“去试试,马上变得跟其他程序员没什么区别。 所以,真正的”牛人“是有创造性的,而这也是机器跟人最大的区别。 博主回复(2011-4-1 17:09) : 搞算法的童鞋们通常不喜欢被误作程序员看待,我们还是尊重他们这种要求吧。牛人的code base 当中的程序,不是自己编的,就是自己已经吃透的,以往的创造性都积累在里面了,而且用旧的代码搭建全新的系统,当中也有创造的成分。 IP: 61.190.88.* 匿名 2011-4-1 14:24 消灭程序员也许不用百年,但计算机代替人恐怕在人类灭亡之前也不一定能做到。或者反过来说,什么时候计算机具有灭亡人类的本领,它就可以代替人类了。 张伟 2011-4-1 12:31 靠谱的预测,可以专门交流. 张伟 2011-4-1 11:37 关键在于是信息社会在走向知识社会(见我的博文)的大趋势决定了消灭的结果. 博主回复(2011-4-1 12:25) : 大趋势没有错,不过我还是希望弄清楚其中具体复杂的因果链条,并且做一些靠谱的预测,所以才有此番思考和成文 消灭程序员需要百年吗?(下) 精选 已有 3176 次阅读 2011-4-5 15:04 | 个人分类: 信息技术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程序员 辅助系统相对独立,我们先从这里说起。软件中最重要的辅助系统就是人机界面,人机界面到底有多重要,看看微软如何发家,以及今天微软Google为什么打破头就知道了,只要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实现,人机界面就是最有利可图的领域。然而刚入行的程序员通常都不理解这一点,我自己十多年前也只喜欢编写命令行程序和系统服务,功能复杂不要紧,只要界面少到没有就好。人机界面常常被认为是美工们的工作范围,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然而事实总是无情地教训他们,最近编FLASH的平均工资已经高过编JAVA和C#的了,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程序员们之所以有这种偏见,主要是他们脑子里计算机技术装得太满,而应用场景少到几乎不存在。人机界面是软件中比较难以自动生成的部分,特别是如果追求个性化用户体验的话。我曾想过把用户界面都做成主视角游戏的形式,人们可以自然地走进并探索赛博空间,或许比较接近用户界面的终极形式。这当然还没实现,如果实现了,以后老板们恐怕就再也搞不清楚员工是在工作还是在玩游戏了吧。在系统中,用户界面的作用无与伦比,首先,不管做什么计算,用户总是从用户界面得到计算结果;其次,模型通常是反复滚动计算的,经常需要通过用户界面输入、补充或者修正数据;最后,模型未必完全由计算机实现,模型中有些部分常常不适合今天的计算机处理,比如说图像内容识别,需要把这部分处理负担转移给人,然后人在把处理结果返回计算机,以便计算机继续计算,这样就变成了人机配合完成整个模型的计算,这种人机结合的地方也必然需要用户界面。在软件系统的所有部分中,人机界面可能将会是是程序员最后的领地。其他的辅助系统主要是人机界面以外的各种输入输出接口,这是最容易实现自动编程的领域,无需细说。 数据源的问题也相对简单,而且有TBL等牛人一直在推动数据标准化和互操作,这件事情看起来是无需我们操心了。如果他们最终成功(我毫不怀疑这一点),最终任何数据都可以按对象组织起来,并且得到一个人类能看懂的标签,而且标签的编写方法符合严格的形式化定义,我们只要等着到时候从w3c下载解释程序就足够了。至于这些对象该放到系统里的什么地方去,那就与他们无关了,是构造模型的人考虑的事情。 模型代码化不仅取决于模型本身,更受计算环境的制约,这是绝大多数程序员所认可的“纯技术”活,需要调动程序员最多的关于计算机系统的知识来完成。模型代码化的工作包括写出使计算机可以完成模型运算的代码,以及把模型与周边辅助系统衔接在一起的代码。高手和软件厂商通常都会编写一些程序框架,以便抹去计算环境不同带来的复杂性,让程序员专心处理模型,语言虚拟机,应用服务器都属于这一类。模型中有一些功能是比较容易自动编程的,比如各个对象的属性定义和CRUD方法,这部分代码的自动生成今天已经基本实现了。至于模型规则的代码化,这个麻烦可就大了,要先解决了模型本身的复杂度才行。 构造模型是人脑的一个基本功能,所以我们常常觉得这很容易。然而一旦交给计算机,其中的复杂性就显现出来了。人脑中最简单的模型是场景模型,也就是所谓的形象思维,具像思维。这是每个人在小时候,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抽象思维之前,唯一可用的思考模型,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也具有使用场景模型的能力。场景模型是最常用的思考模型,在其他模型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场景模型总是作为最后的手段。场景模型的推演是基于经验的,因此只要能够构造出来,就总是能够有效地完成推演,而不必担心没有理论可用。然而场景模型并不简单,世界上对场景模型认识最深刻的人群莫过于影视导演了,他们几十年的功力都花在营造让大多数人感到真实可信的场景上了,只要看看成为高水平的大导演的难度,就知道全面认识场景模型有多困难。今天的计算机系统是不具备像人类这样的场景推演能力的,不过人工视觉的研究近年来进展很快,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解决计算机对视觉场景自动建模的问题,而视觉又是人类获得场景信息的主要信息源,可以说只要解决了视觉场景的建模,机器理解场景就至少成功了一半。这方面我乐观一点估计,20年后技术基本就成熟了。比场景模型高级一点的是语言逻辑模型,这种模型的理论都是用语言表示的,模型本身也都可以用语言精确描述出来,相比之下,场景模型虽然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但是很难做到完全不丢失和歪曲信息,特别是当其中有些物体无法对应到被人们广泛熟知的概念上的时候。语言逻辑模型的推演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逻辑推理,也就是用语言形成一条逻辑因果链的过程。这类模型因为本身就是形式化的,能用语言外在地表达,而且较少模糊与歧义,因此传统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得比较深入透彻,剩下的工作主要是与其他模型如何结合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可以建立语言逻辑模型,那么一定比针对这同一个问题所建立起来的场景模型运算量小很多,这就是抽象的优势,因此效率大大提高了。在场景模型和语言逻辑模型基础上,人脑发展出了称为“数学”的东西,这是更高级的模型系统,具有更高的推演效率,心理学家把感官信号称为第一信号系统,这个系统对应着场景模型,把语言称为第二信号系统,这个系统对应语言逻辑模型,照此推理,数学应该称为第三信号系统才对。数学因为具有逻辑模型的抽象特点,因此很多数学问题可以形式化,非常适合计算机处理,然而,因为数学又有一些部分以场景模型为基础,所以也有一些数学问题很难用计算机处理,这些不好处理的特例,恐怕要等计算机处理场景模型成熟起来之后才有望解决,我认为30年是个合理的预期。 在解决了模型自动构造的基础上,就有希望创造出具有人类思维能力的计算机系统,然而,计算机比人脑还缺一样重要的东西,我们前面说过,计算机没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处理信息的工作需要人来驱动。如果要象人脑那样完成复杂的工作,计算机必须要自我驱动。今天的计算机有时候也能完成很复杂的计算任务,但是这是以软件复杂性的极度增加为代价的,而这增加的复杂性,其实所做的只不过是把启动程序时人类赋予的那个初始驱动力,不断的转换成各种形式,传递给各个计算单元而已。人类这种神奇的初始驱动力,来源于自身的生命力,或者说具体点,来源于人脑的情感欲望系统。生命力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动物也都一样具有,只不过地球上的人类以外的动物还都没有聪明到能够学会计算机,所以它们不能驱动计算机帮他们做事情。情感欲望在计算中所起的作用,至今一直都被学界忽视了,这个系统看似与理性无关,却是产生智能所需的核心部件,人工智能至今没有实现,恐怕和科学家们还没有想到这一点大有关系。再说句题外话,这恐怕和研究信息技术的以男性为主大有关系,男性大多在情感上迟钝,欲望又简单直白,没有深度,所以想不到这其中的关联也在情理之中。未来的智能计算架构,应当是一大群计算单元,具备各种模型处理能力,在一个模拟人类情感欲望驱动机制的核心的驱动之下,不断碰撞组合,相互竞争,优胜的计算单元获得更多资源和信任,从而推动整个计算体系不断进化,最终产生出智能。50年后,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或许能够看到这样的系统最终成熟起来。 模型的自动组合,其实就是软件的自动组合,在有了这样的系统之后,任何软件都能自动组合出来,等到那一天,最后一位人类程序员就终于可以退休了。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429877.html 上一篇: 消灭程序员需要百年吗?(中) 下一篇: DARPA WORKS TO BUILD ELECTRONIC NEURAL ARCHITECTURES.. 评论 ( 24 个评论) cchicken 2011-11-19 23:27 如果完美的人工智能实现,不单单程序员,所有职业都可以退休了。 完美人工智能的实现需要人们了解自身智能的本质并能够将它形式化地表示出来。这是因为计算机只能实现形式化的东西。 在对人类智能本质的探索反面,我觉得百年内不太可能,这个课题可能到人类全灭都不能完全探索完。 当然,不可否认,100年后的人工智能成品或许已经非常强大了。能在很多方面有所建树,包括文章里面提到的自动编程。但那毕竟不是真正完美的人工智能,那时候的程序员门槛或许会变的很高,因为简单的编程会被“生成”出来,程序员做的事情就会逐步转移到现在认为是高精尖的方面去。 根据我上面的说,文章中那个“牛人”,要么努力学习,要么就真的回乡下了。不然根本就无法应付未来程序员这个职位对他的要求。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熟练的代码农民工。 博主回复(2011-11-20 13:35) : 为别人种粮食的都是农民,不过有些农民特别杰出,比如神农氏,比如袁隆平。为别人编程序的都是码农,当中也有些杰出人物,牛人当时是中国排名前十位的码农,俺至今码代码的水平仍然没有超过人家。人工智能一定会超越人类智能,因为人类智能受人类个体身体构造的限制,单个个体的智能扩展和进化非常慢,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速率又非常慢,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头脑都是一个智能孤岛,不论个体智能还是群体智能都被这个瓶颈所限制,不能充分发展。而人工智能就不受这种限制,一旦达到了一定的智能水平,并且实现了自我驱动,它就会自己发展进化,到那个时候,人类最初还可以作为监控者,越到后来就对系统越无能为力,最后沦落为旁观者。到那时候仍会有一部分人负责与系统进行沟通,但是他们不像今天的程序员,可以主宰系统的一举一动,而只是代表人类向系统提出意见和建议,系统会自己决定如何行事。这个团体不会很大,全球可能也只有几百人,和今天的联合国代表差不多,这件事情无论如何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成为一个产业。不管人工智能怎么强大,也不能代替所有的职业,至少娱乐产业还是会存在的,人类总不能单纯靠机器来哄自己开心 肖陆江 2011-8-21 23:52 写得很好, 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人工智能没有实现决定于对智能的定义.我觉得智能是个幻象, 一大堆逻辑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某种功能被人神化成智能. 博主回复(2011-8-23 08:37) : 以前科学家都说动物没有智能,动物只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不算智能。后来才发现,动物其实具有相当的智能,条件反射是复杂智能活动的结果。这足以说明,人类太自大了,把自己当作智能的标准,因而忽视了很多不合“标准”的智能形式。从某种角度说,意识也只是个幻象,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意识是真实存在的,甚至还臆造出一个叫做“灵魂”的东西来承载它。 IP: 113.18.122.* 匿名 2011-6-19 14:20 自然语言理解问题研究取得实质进展(2001-2011) http://www.ccf.org.cn/sites/ccf/hycjneirong.jsp?contentId=2612640756314 《自然语言理解——一个关于机器感悟人类语言实质的逻辑理论》一文从图灵机模型局限性角度出发来重新看待自然语言理解理论,并着重对理论所涉及的概念与公设定理及其应用背景进行解释说明.还给出了理论的可靠性与完备性证明.作为语言理解理论的推论与应用,给出语用涵义的相关定义与定理并验证它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从而对什么是理解以及电脑如何能理解人类语言给出回答。 . IP: 110.125.240.* 匿名 2011-5-14 12:33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cbgxb200901049.aspx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7%84%B6%E8%AF%AD%E8%A8%80%E7%90%86%E8%A7%A3 IP: 113.18.123.* 匿名 2011-5-6 11:1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7%84%B6%E8%AF%AD%E8%A8%80%E7%90%86%E8%A7%A3 陈威华 2011-4-8 21:51 计算机细菌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你当然是想弄一个无性繁殖的计算机细菌吧。它们有点孤独哦。 开玩笑啦。 希望你能够弄出来! 陈威华 2011-4-8 21:05 跟生物学家讲生物?不知道你的杯子是空着的还是满着的?不过我希望你是半空半满,而且希望你可以变换着半空半满的周期。 广义上来说,计算机病毒不就在“繁殖”吗?但是它们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工智能。 跟搞计算机的讲计算机病毒,呵呵,我得去灌水了。 有空到我家来玩。 博主回复(2011-4-8 21:26) : 生物学俺就是中学水平,不过转基因克隆这些事情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普通老百姓也都在谈呢。 对于的计算机细菌的想法,等我有空的时候倒真的想试试看。 陈威华 2011-4-8 20:40 能够自我延续下去,还不能定义“生命力”,反例有很多。 性和繁殖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概念。 但是如果要实现人工智能,性比繁殖要给力得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原始的生命简单繁殖,人类会思考。因为人类有性。 博主回复(2011-4-8 20:55) : 性只是一种混合基因的方式,增加了一点多样性,让演化加快了一些,这远远没有转基因和克隆给力,等到人类彻底玩转了基因技术那一天,性就与繁殖无关了,就成为纯娱乐项目了,但是繁殖永远是必不可少的。也许这比人工智能还会更早实现吧。 陈威华 2011-4-8 20:12 如果一部电影播放,是那么的复杂而精巧。而电影中的一个程序员(我们假想他能够感知电影中的影像),他聪明绝顶,用他的第三语言系统归纳出了电影中的影像都符合牛顿定律,然后他宣称:我们的世界不需要上帝存在的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内部自洽的世界里。那你觉得如何呢? 同样,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自己所谓的“内驱力”,实际上不能完全叫做“内”。实际上它也是部分被从外部定义了的。语言又一次模糊了人们的推理。 做计算机的,觉得生物的内驱力复杂,不相信它是一个预函数。 做生物的,觉得计算机复杂,不相信自己能够弄懂它的运行,不相信他就是一台算盘。 计算机的内驱力和生物的内驱力一样,都需要从外部定义。只是人的定义函数信息量如此巨大,以至人们不觉得自己被定义了而已。 弗洛伊的之伟大,我觉得就是他找到了一个极其简化而又有着丰富内容的自定义函数。 如果你认识计算机的牛人,是时候给计算机定义“性”的时候了。。。 博主回复(2011-4-8 20:28) : 计算机不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目前还不是,因此它不可能有灵魂,也就无所谓“内驱力”。生物和人不是被定义的,是自然演化出来的,是无限复杂的分形被上帝之手无数次修整剪枝,而最终形成的。即使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可以自我延续下去,因此就包含了“生命力”,这就是内驱力的根本源泉。国外有人研究自主演化的机器生命,也许在未来会发现其中一些本质性的东西。或许你说的“性”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我看最好是说“繁殖”,性不是唯一的繁殖方式,繁殖才是最根本的概念。计算机病毒具有一些类似于繁殖的能力,只是太过简单,要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也许该先研究出计算机细菌才行。 陈威华 2011-4-8 09:27 呵呵,如果相反的话,这个事情的发生概率将降低至少一个数量级。 因为这个概率函数是被长时间的生活训练出来的。 开放世界假设的实现,成本当然是一个制约因素。但是如果不考虑成本,现在能够设计出来吗?给你无限资源,你将如何设计大脑? 现在是否有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假设,能够把内驱力赋予给计算机? 博主回复(2011-4-8 09:56) : 心理学对内驱力本身,以及对认知,对记忆,对思维的影响的研究还远远说不上透彻。等到研究清楚了,就有可能用软件来模拟它的作用。开放世界需要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不断建模,不断认识,不断进化。这个一旦实现,人类的认识能力也会有数个数量级的提升,因为机器有人类所不具备的优点--不知疲惫,人的思考深度总是最终受到体力的限制。 陈威华 2011-4-7 17:35 呵呵,人们总喜欢误解佛洛依德,因为他们理解得浅显。人们总喜欢先树立一个靶子然后打击它,而不管这个靶子是否真的存在。 好吧,为了避免误会,我把“性生活”,打上双引号好了。 语言总有这样的缺点,你把它编码出来,另外一台解码机读出来却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有点博主前面博文信息之殇的感觉了。 有时候一个假设肯定不全对,但是它大大简化了你的数学建模,所以你采纳了它,后面来了一个程序员,跳出来说,其实这个假设小数点后面还要加几个零才对。 博主回复(2011-4-7 17:47) : 计算机和软件不够智能,因为它们都是基于封闭世界假设开发出来的,如果基于开放世界假设,在当前的条件下没办法以合理的成本开发出有用的东西。人脑中封闭世界和开放世界可以自然联系起来,全都归功于内驱力的推动,比如如果后一个程序员是领导,那么前一个程序员自然会有内驱力去调整他的模型,如果相反呢? 陈威华 2011-4-7 13:13 博主妙文!第三信号系统较为完善,但是你的世界模型中缺乏一些活的东西的数据了,需要通过贝叶斯修正。 计算机没有产生欲望,我也很遗憾,因为我们目前人工设计出来的计算机没有性生活。 博主回复(2011-4-7 17:03) : 把一切内驱力归结于性,是佛氏对心理科学的误导,现代心理学理论已经对其加以修正了。这也侧面反映了男性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对科学的影响,间接支持了我的某个观点。欲望情感系统是很复杂的,不研究个三四十年恐怕难有突破,而且一定要有相当一部分女科学家参与进来才可以。 李佳承 2011-4-6 20:35 人工智能..难以想象 李佳承 2011-4-6 15:39 理论在往前走,科技也在往前走,一个新理论或者新方法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编写一个新程序建立一个新模型,博主思路是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永动机是没有滴 博主回复(2011-4-6 18:32) : 人可以自动学习新理论,具有人的思维能力的机器当然也可以,况且以后的创新越来越多是人机配合完成的,机器本身也参与创造过程。 IP: 61.136.144.* 匿名 2011-4-6 12:57 老天,博主难道想说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是女性科学家占主流之后才能发生吗? 徐明昆 2011-4-5 22:50 人工智能至今没有实现,恐怕和科学家们还没有想到这一点大有关系。再说句题外话,这恐怕和研究信息技术的以男性为主大有关系,男性大多在情感上迟钝,欲望又简单直白,没有深度,所以想不到这其中的关联也在情理之中。 -------------------------------------------------------------------------------- 人工智能实现不了,和男性感情迟钝挨得上边吗? 博主回复(2011-4-6 07:40) : 篇幅所限,很多观念没办法展开讲,即使如此压缩,本文还是挂一漏万,要描述如此庞大复杂长期的过程,恐怕写一本专著也不为过。读者能从中吸收多少信息量,只有看各人的造化了。 徐明昆 2011-4-5 22:46 微软Google为什么打破头就知道了 --------------------------------------------- 微软Google的争斗和人机界面挨得上边吗? 徐明昆 2011-4-5 22:03 在软件系统的所有部分中,人机界面可能将会是是程序员最后的领地 ---------------------------------------------------------------------------------- 计算机专业人员好像有另外的说法 博主回复(2011-4-5 22:01):为什么不能正面说说,另外的说法到底是什么呢?也好让大家兼听则明 ------------------------------------------------- 好的 徐明昆 2011-4-5 21:16 在软件系统的所有部分中,人机界面可能将会是是程序员最后的领地 ---------------------------------------------------------------------------------- 计算机专业人员好像有另外的说法 博主回复(2011-4-5 22:01) : 为什么不能正面说说,另外的说法到底是什么呢?也好让大家兼听则明 徐明昆 2011-4-5 21:14 人机界面到底有多重要,看看微软如何发家。 ------------------------------------------------------- 人机界面好像不是微软的核心技术 徐明昆 2011-4-5 21:03 模型的自动组合,其实就是软件的自动组合,在有了这样的系统之后,任何软件都能自动组合出来,等到那一天,最后一位人类程序员就终于可以退休了。 ------------------------------------------------------------------------------------ 计算机专业人员好像有另外的说法。 aixili 2011-4-5 18:20 计算机大四学生受教了! 张伟 2011-4-5 17:10 只要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实现,人机界面就是最有利可图的领域. 定性知识统领定量模型. IP: 218.19.163.* 匿名 2011-4-5 16:27 interesting! 文中所述动机和欲望系统的部分功能现在认为也划归为意识的功能:意识的整体工作空间模型谈论的就是信息的通达、融合和发配功能,所谓“再入”。动机欲望和意识是分别谈论的。 俗话说... 俗话又说... 已有 1415 次阅读 2011-4-20 07:02 |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 关键词:沉默是金 大丈夫 逻辑学 男子汉 窝边草 为什么说汉语不适合产生类似西方的严谨的逻辑学体系呢,看了下面的,也许会让人有所思考,呵呵。 1、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2、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3、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5、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 6、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7、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8、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 9、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10、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 11、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可俗话又说:亲兄弟,明算帐! 12、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1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14、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15、俗话说:知识要有产权;俗话又说:不分享心里不安! 16、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17、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18、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9、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20、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21、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22、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2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4、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25、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26、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7、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8、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9、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3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31、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3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33、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34、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3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3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3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38、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40、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41、俗话说:光阴似箭;可俗话又说:度日如年! 42、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3、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44、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45、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6、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47、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8、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49、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50、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51、俗话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俗话又说:老婆孩子热炕头! 52、俗话说:人定胜天;可俗话又说:天意难违! 53、俗话说:愚公移山;可俗话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54、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55、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俗话又说: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56、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俗话又说: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57、俗话说: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   58、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59、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60、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435142.html 上一篇: DARPA WORKS TO BUILD ELECTRONIC NEURAL ARCHITECTURES.. 下一篇: 浅谈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的优劣 评论 ( 4 个评论) Logician 2011-10-4 06:15 不管这么样,楼主辛苦了, 先收藏,后引用。 汤治国 2011-4-20 11:55 为什么说汉语不适合产生类似西方的严谨的逻辑学体系呢 ---------------------------- 这是辩证思维,恰恰证明了汉语的严谨。对西方俗语不是很熟悉,但我觉得,西方俗语里,应该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话。 汤治国 2011-4-20 11:51 给你的回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1376do=blogid=435233 闵应骅 2011-4-20 11:38 收集这么多说法,还真得费一番脑筋。谢谢啦!但这可能并不是不适合产生类似西方的严谨的逻辑学体系的原因。 博主回复(2011-4-20 11:45) : 不是我收集的,我也是看到人家收集得很全很用心,就转贴过来了,为保证原汁原味,就一字不改,但不代表我也是相同的观点。 浅谈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的优劣 已有 1547 次阅读 2011-4-20 13:50 | 个人分类: 知识领域模型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中国人 逻辑学 学习者 空间 时间 今天早上转贴了一篇“俗话说...”,列举了中国人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作者以为,这说明汉语不适合产生类似西方的严谨的逻辑学体系。在我看来却有些不同,我认为这反映了中国人不喜欢把知识进行严格的形式化,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中国人喜欢整体,综合地思考问题,有忽视局部忽视细节的倾向,喜欢研究复杂系统,复杂现象,轻视简单系统,简单现象。在研究一个复杂系统的时候,由于复杂系统都是简单元素简单规律经过许多次迭代形成的分形,因此在系统的不同尺度上会多次重复同样的简单规律,这个时候对这些简单规律的前提不加以限定,能够使对规律的描述变得极为简洁,对思维的好处就是节约存储空间,而且有利于触类旁通,促进知识复用。然而这种知识表述策略也有重大的缺点,那就是后来的学习者,要经过大量的试错,才能搞清楚这些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让学习过程变得漫长和充满挫折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知识表示策略。 这种中国式的知识表示策略,在当今人类的知识系统的背景下,到底会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这个要从两方面去看。当今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因此节省空间的策略,在有限的计算能力之下,显然可以获得更大的知识广度,可以涵盖更多的领域,由于方便复用,因此也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同时应该看到,现在的前沿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密,门槛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在有资格开展工作之前,需要学习本专业大量的知识,中国式的知识体系,因为会拉长学习的时间,因此不利于科研人员快速成长。西方知识体系下,培养一个博士要用20年时间(从小学算起),假设把这些知识全部采用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来组织,那么肯定会显著增加培养时间,让一个博士达到同等水平或许要30年,这样一来,这个科研人员真正的科研生命就显著缩短了。总的来说,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有利于培养通才,不利于培养专才,现在的科研工作,需要的是所谓T型人才,既要广泛,又要一个领域很精通,也许中西合璧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435268.html 上一篇: 俗话说... 俗话又说... 下一篇: 【时间概念】刹那、弹指或瞬间到底是多长时间。 评论 ( 2 个评论) zengfeng 2011-4-21 10:27 《西方知识体系下,培养一个博士要用20年时间(从小学算起),假设把这些知识全部采用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来组织,那么肯定会显著增加培养时间,让一个博士达到同等水平或许要30年,》 中国如果没有强制学习的部分,可能会是少于20年。 张伟 2011-4-20 17:29 人工智能中有知识表示的问题,文化知识表示也影响人才培养学习,显然,未来知识社会知识的认识与表示有个效率问题,当然还有更重要正确性问题.好文章. 【时间概念】刹那、弹指或瞬间到底是多长时间。 已有 1567 次阅读 2011-12-6 21:47 |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 | 系统分类: 科普集锦 《僧祇律》记载:1剎那者为1念,20念为1瞬,20瞬为1弹指,20弹指为1罗预,20罗预为1须臾,1日1夜有30须臾。换算结果:须臾=48分钟,弹指=7.2秒,瞬间=0.36秒,剎那=1念=0.018秒。须臾弹指瞬间刹那=1念。 古人太牛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脑正常工作频率大约50HZ,刚好一个周期一刹那,也就是说一念刚好就是大脑一步执行过程。这难道仅是巧合吗?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026-515656.html 上一篇: 浅谈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的优劣 评论 ( 1 个评论) 王立刚 2014-3-5 12:47 不是巧合呗。 只不过这个“古人”不是孔孟老庄,而是释迦牟尼。 佛教的尺度真是出奇的巨大,十方世界的巨大,让人想到了多个宇宙,百千亿劫则让人想起这些宇宙的生灭。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学问的层次
热度 4 phd9992000 2014-6-23 16:42
中国做学问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以下层次:1)第一层次:要有学问;2)第二层次:有学问还不行,要表现出有学问;3)第三层次:有学问还不行,表现出有学问也还不行,要找到平台表现出你有学问;4)第四层次:有学问不行,表现出有学问也不行,找到平台表现出你有学问也还不行,关键是要让领导认为你有学问。 所以很难混的。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212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网博友【见识的层次】
热度 30 outcrop 2014-1-13 11:01
二傻的博客有一张很有意思的图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90-757776.html ),见文末。 这张图片可以比较好的诠释对事物的看法以及见识的层次差异和成因,对科学网博友来说: 第一层次,满眼阳光灿烂 。属于被彻底洗脑族,CCTV的忠实观众。这个群体对某些形式有坚定无怀疑的相信,或者假装相信;没什么分辨力,迷信跪拜权威。 第二层次,努力前行,但满眼黑暗邪恶 。属于有一定见识,但不求上进的,自足于愤青状态。这个群体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集体混蛋我高清;拒绝进一步提升。 第三层次,了解黑暗,但能克服黑暗邪恶,呼唤阳光 。和第一个层次的区别是,这个群体能识别甚至选择黑暗和邪恶,但还是选择拥抱光明;第一层看的是假光芒,而第三层看到的是真希望(李天成)。 欢迎对号入座。 当然,前提是假定个体是善良的;装睡的,是喊不醒的。 ============================= 关于博主 =============================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4279 次阅读|85 个评论
科学范式的整合论与还原论
热度 1 benlion 2013-11-10 20:47
传承历史的信仰与开拓未来的科学,伦理的个体自律与法律的社会制约,构成一个社会进步的文化精神和经济发展之基础。 科学研究,采用一个对照组,在物理学为参考系,历史研究也是如此,一是同时期的横向历史比较,二是历时的发展过程研究。 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参照系,比如,杨振宁的禅宗(道家与佛家的融合形态)渗透、顿悟读书方法,钱学森的系统思维方法等,谈家帧的飘星虫遗传学和冯德培的神经 - 肌肉接头研究等。 历史对照,经历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横向比较,保存传统文化的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考察科学和工业等发展的创新能力。 文化和行为模式,源于教育和人格形成,在传统为禅宗的心灵操练和儒家仁义的品行,社会行为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在规章和法律制度上,在传统为犹太教的司法辩论和法家的刑侦与判案,制造经济的技术途径和艺术设计,在传统上为道家的哲学、数学方法和墨家工匠的技艺等。 轴心时代,印度佛教与希腊哲学,犹太教与儒家文化,在中国、在欧洲和现代的转换形态为文化和体制组织化层次或程度,构成人类文明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科学、艺术和宗教等,都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范式、风格和哲学诠释等。 科学的实证范式是数学与工程传统在近代的整合,在现代则为计算机软件与仪器技术的方法;因而,实验医学 – 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到系统医学 – 遗传学与生物工程的发展,也同样存在一个范式转换。 然而,在传统医学到实验医学,实验医学到系统医学的发展过程,存在一个问题: 方法论和范式上的还原论*。 比如,从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整合系统科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技术,以及工程方法等,而形成比实验医学、传统医学更高层次组织化的科学范式,已经脱胎于传统医学,也脱胎于实验医学。 系统理论、组学技术等是范式的构成部件,在一些论述和研究中,却可能还原到传统医学的整体思维,或还原到组学等技术层面。 注*: 系统生物学是在60年代V1.0上推进到细胞分子系统层面和整合实验技术与计算机方法等90年代的V2.0概念,胡德等却在方法论上还原到组学的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而又将生物系统概念还原为分子标志等数量性的加和概念,国内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还原到中医的系统理论观。 - (文化模式的组织化理论) -
个人分类: 2013|1867 次阅读|3 个评论
经济学研究的五个层次
tianli99 2012-9-7 19:49
经济学的层次划分问题属于建立概念模型阶段,没有合适的概念模型很难建立结构模型,没有结构模型就难以建立理论框架。这么看,研究经济学的层次是很重要的。从物理学的类比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呢?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划分出很多层次,不同层次的名称也不一样,从原子物理学到天文物理学,物理学家研究分工细化,研究对象越来越专业化,研究层次繁多。 经济学和物理学存在的很大不同是,主流经济学长期只划分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比起过往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学体现了一定的细化,但层次划分存在明显不足。 现在的经济学研究方向不断细化,强化了产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的地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经济学研究独立性强,具体层次划分不太明显,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产业经济学一般认为属于经济学的中观层次,这样经济学似乎就划分出3个层次: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层次也很多。 我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层次应该划分为至少五个层次,即个人层次、组织层次、产业层次、国家层次、国际层次。现在的经济学相应可以分划为:个体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个体经济学能够和方法论个人主义相对应,个体层次的模型成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在这样的理论基石上,按照一定的数理逻辑来建造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就显得有条有理。 现在,对宏观经济学需要微观基础这样的问题还存在激烈争论,见下面附加的文件链接。 激辩宏观与微观 经济学家斯德哥尔摩论剑
个人分类: 经管评论|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建模与抽象层次
郭崇慧 2012-8-27 11:15
IBM Almaden 研究中心 的 Modha等学者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1年第八期发表“Cognitive Computing”一文,史忠植老师将其译成中文刊于计算机学会通讯,其中有两段讨论了建模与抽象层次(即粒度)的关系,对于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颇具参考意义。 对仿真的适当抽象层次做出判断是至关重要的。任何物理系统在建模时必须面对这个难题。如果我们选择过高的抽象层次,那么随着我们理解能力的增长,模型中的黑盒子本身会变得异常复杂,并可能无法很好地将其映射到现实中。反之,如果我们选择的抽象层次很低,操作层面的分辨率太高,则会耗费很多计算资源,并导致我们的理解力和注意力被分散到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捷径能使我们在一开始就找准抽象和分辨率之间的平衡。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以群体方式进行实验和探索。 在一个仿真平台上同时达到规模、速度和细节方面的要求,对于计算系统的三大资源——存储、计算和通信而言,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1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区分事情,以及事情的层次
热度 1 liwei999 2011-7-25 07:58
看来区分事情,以及事情的层次对某些人来说有困难。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24/2011 16:57:48 科网中有一篇博文,介绍了 反转基因运动在中国 。读后感觉作者有些不会事情的层次,混淆了两个事情: 转基因研究与大面积种植转基因粮食作物 。 比较“可恶”的是有些做转基因研究的人们, 为了获得更多的研究资助 ,去刻意地主张转基因研究与转基因作物有“密切关系”、有很多的利益可图。 谎言被重复多次之后,人就被洗脑了,也就相信谎言了。 科研上的事情,虽说不是“谎言”,但其中有许多不确定的事情。有些做转基因研究的人,把人们反对转基因粮食作物认为是反他们的转基因研究,因此要高音宣传转基因的“科学性”。 从传统思维的角度看, 怀疑 某件事的风险要小于 相信 的。虽说是风险小利益也就小,但是对整个人类而言, 小风险就是最大的利益了 。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64 次阅读|1 个评论
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之我见
rczeng 2011-7-24 10:48
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之我见 曾荣昌 7 月 23 日发表了博文《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引起了有关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下面提出一些自己对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看法: 1. 分层教育,按需教育 王辉教授认为是否进行双语教学应该和该所大学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一所很普通的地方院校,本身就是为地方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似乎没必要要求双语教学。我不完全赞同此观点。我国高校办学基本分四个层次:( 1 )重点高校的办学方针为研究型大学;( 2 )一般省市属大学为研究与教学复合型;( 3 )所谓的地方学院均为教学型,培养地方人才;( 4 )高职类学校,主要培养蓝领型人才。对于第二层次的学校,部分学生有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要求,比如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考研率 60~80% ,上研率约 50% 以上;部分学生有在外企、合资企业工作的人生规划;还有少数学生有去国外学习的打算。因此,本人认为学校应当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必要开设专业基础双语课程。但不建议所有学生必修,应该让中上等学生选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实施强制性的快慢班分流。只有这样,才能实行因材施教。其前提条件是,必须解决师资问题。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外语教学水平 具有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的教师的数量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从国外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回国教师来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现有骨干教师业务培训工作,通过让这些教师到国外学习、培训、交流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外语教学水平,特别要注重基础课骨干教师业务学习和培训,为开设、开好双语课程打好基础,逐步派出更多的青年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另外,通过各种资金渠道,促进校级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专家学者来华进行短期交流、授课。 3. 提高学生外语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基础外语水平是推进双语教学,增强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的保障。要使双语教学取得实效,学生必须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高校应重视基础外语教学的地位,加强师资培训,增加相关设施的投入,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加强外语应用方面的教学与训练,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推进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4. 语言环境建设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如宣传部、文化部、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等考虑外语语言环境建设的问题。既然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走上全球化的道路,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必须与世界相融合,孤立的语言教学模式不利于加速培养全球性的既懂技术又了解西方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包括视频、语音和动画等形式的多媒体课件和辅助材料,在语言环境建设方面做足文章。 5. 加强双语课程和教材建设 双语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提高双语教学实效的基础。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科学地制订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规划和中、长期目标;通过立项的方式积极加强双语课程和教材建设;可对原版教材改编、编写包括词汇、难点、中文对照等内容的教学辅导材料;采用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编写、出版适合国情、校情的高水平双语教材;逐步缓解使用先进外文教材与学生经济负担的矛盾。我们开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双语课程教学选用原版引进教材中的 10 章内容,并自编教学辅导材料,包括词汇、部分难句、全文翻译和一些技能训练材料。根据学生反映,效果不错。 6. 加强双语教学质量监控 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根本。我国双语教学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教师和学生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建立双语教学的评价制度,对双语课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对双语教学教学规律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双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双语教学督导团成员应具备良好英语基础,能对双语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7.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激励机制 如果没有相关政策作保证,任何一项工作都无法完成。双语教学教师需要投入双倍的时间和精力。高校要在双语教学方面合理地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探索激励机制,在政策上对双语教学进行重点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政策不能停留在口头,需要具体落实。否则,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部对普通院校的双语教学也应有倾斜扶持政策,促进普通院校双语教学的持续前进。教育部对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评定不能一刀切。应当坚持重点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东西部院校有“区分对待原则”。“区别对待规则”,即:如果对不同情况给予同等对待,那不是平等。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校情不同,西部一般高校的师资和生源与全国名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每个学校定位不同;而且享有的国家教育资源也是不一样的。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一场所谓公平的竞争其实是不可能公平的。 结语 总之,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当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国家、高校和师生全社会共同努力,以提高我国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水平。
个人分类: 教学|3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几种层次(敬请补充完善...)
热度 5 wya 2011-4-12 11:58
1、顶层:基本规律、理论 2、高层:方法改进和创新 3、中层:理论、方法的新应用 4、低层:低水平重复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0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一个男人关心的东西 决定了他的层次(适合20-30岁男人仔细品味)
LJFsherwin 2011-3-26 15:25
一、拥有自信和风度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心去经营自己了,它体现在自己的思想与涵养上。自信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品质,自信的男人就你像一只在暴风雨中战斗的海鸥。海鸥所要说的只有一句话“让暴风雨来的再猛烈些吧”,只因为它无所畏惧。一个自信的男人,总是能够感染别人,无论这些人是朋友还是敌人。要使别人对你有信心,就必须要先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的男人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一个有风度的男人就像一片大海,不拒点滴,又包容江河。有风度使男人得到更多的青睐,不争眼前才能够放眼世界,给予别人才能够受益无穷。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心如大海的男人,肚中不知能撑多少船呀!风度偏偏让男人看上去潇洒万千。 二、养成看书和写作的习惯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开始要走入社会了,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谈吐与修养是最能征服别人的。一个有知识的男人一定是常看书的,一个有智慧的男人一定是常写作的。无论自己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看看书,写写文章。因为这样做能够改变一个男人的思想与行为。一个男人要改变自己思想首先要做的就是读一本好书,读一本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他能够帮助你走好自己的路。读书的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写作的时光是最能启迪智慧的。 喜欢看书和写作的男人,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个好的心态。因为知识与智慧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但喜欢看书和写作的男人却能做到执著追求。追求是一个男人的思想,也是一个男人的行动,永不放弃地追求,无时不刻的在激励的男人去战斗。在这种战斗中,使一个男人能够经历风雨的洗礼,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读书使男人变得的冷静,写作使男人变得成熟。 三、要试着发现生活里的真、善、美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要学会如何去面对生活。什么是“真”,现在的男人越来越不懂,那是因为现在的男人都很浮躁,他们不懂什么才是“真心”地去生活。 “真”,就是对自己实事求是,不要骗自己,也不要骗别人。“真”,就是诚实做人,诚实做事,诚实的男人最可爱。“善”,自然是善良的意思了。善待别人,就是在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不要为难别人,不要挖苦别人,不要侮辱别人,就是善良的行为。有时你的一点点善意就能结出一个善果,使你的生活因此而变得幸福。 哲人说,“生活中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生活也的确是如此。不要总在惦记着自己的不幸,这样做只能使你生活的更加不幸。你觉得“不幸”是因为你无法乐观的面对生活,生活总是充满着希望的。只要你常常抬抬头,看看阳光,你就能感受到温暖。在温暖中乐观地去追美好的人生,你自然能够发现美。 四、与有思想的人交朋友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要开始有目的性的去选择朋友了。社会中的人脉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你的朋友圈子将对你的人生起着很大的影响。男人要广交朋友,多交诤友,不交损友。所谓诤友就是那些对你有帮助的朋友,而这些人往往自身也很优秀。多交诤友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但真正的诤友也不易结交,因为这种朋友需要你付出极大的真诚,发自内心的真诚。 有思想的朋友,他很清楚你有没有把他当作朋友。如果你只是在利用他,他在心中是不会把你当作朋友来看待的。交朋友有时并没有什么目的性,你只是觉得这个人很有思想,值得你与之相交。但往往就是这些有思想的朋友,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他的手。朋友,是一个男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的之一。一个男人要想使自己像一人真正的男人那样活着,就一定要广交朋友,多交诤友。 五、必须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必须要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不良的习惯是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也是养成。培养自己拥有良好的习惯,就是在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如果一个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身上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那就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了。这些不良的习惯会阻碍你人生的发展,生活会因此而失去不少光彩,事业也会因此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如果你到现在还爱睡懒觉,那么清晨的第一抹阳光永远也不会照到你的笑脸上。如果你到现在还总是拖拖拉拉的,那么你将永远也无法站在冠军的位置上。如果你到现在还不会主动的去学习和工作,那么你的前途只能是一片暗淡无光的灰色。我相信没有哪一个男人想要灰色的人生,所有的男人都期望自己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人生。所以为了使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彩,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必须要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 六、学会忍耐与宽容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要学会忍耐与宽容。在社会中常有许多你无法接受的事情,但这些事情你又不得不接受时,这就需要你的忍耐。忍耐别人其实也是在宽容别人,一个能够宽容别人的男人会显得很大度。成功的男人往往也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男人。耐得住寂寞的男人从不甘寂寞,男人的忍耐是为了更好的爆发。 对那些说我们是傻瓜的人,说一句“我就是傻瓜”,使他们不知所措吧!对于那些无故指责我们的人,不要与他们争论,因为这样只会使自己变的愤怒。与其去伤害别人,不如去宽容别人,宽容是治疗他人伤口最好的灵丹圣药。 七、保持良好的心态,重视自己的身体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重视自己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心态是验钞机。男人要想获取更多的财富就要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男人要想长久的做首富就要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注意饮食,经常锻练,充足的睡眼,是健康身体的保证。不要患得患失,勤奋拼搏,让心态决定一切。 你可以不用天天去晨跑,其实那也不会占用你多长的时间,需要的只是恒心和毅力。但你一定要时常去运动一下你的身体,散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样做会使你充满力量。你在冬天可以不用冷水洗澡,其实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我也曾坚持过一个冬天。但你在冬天一定要经常用冷水洗洗脸,这样做不仅可以防止感冒,还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你可以失败,但你永远要保持一种求胜的心态,战胜自己你就没有敌人。 八、时刻保持你的微笑,让礼貌成为你的名片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要时刻保持你的微笑。笑脸迎人,说明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所有的人都愿意与善良的人打交道。不要把苦闷写在你的脸上,这样只会使别人远离你。你是什么样的人,别人通过你是否微笑着与他打招呼来判断。而这种判断对你在人家心中的印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而这细节往往就反应在你是不是一个有礼貌的人。有礼貌的人,知道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因为你的礼貌与关心,而给你走向成功的机会。男人的名片是微笑与礼貌,它是男人成就事业的通行证。 九、追求一个自己真正爱的女人,你一辈子也不会后悔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慢慢地就会极渴望爱情。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千万不压抑自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一个男人最傻最可爱的时候就是当他爱上了一个女人的时候。当你爱上一个女人却不知道她会不会爱上你的时候,你一定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向他表白。至于他是选择接受还选择拒绝那就要看你们之间的缘份和你的努力了。男人一定要明白,女人最渴望的一定是一个深爱着她的男人。 爱情这种事不能强求,男人一定要明白。千万不要因为得不到你的爱情就让你的友情轻易的失去,能与一个自己曾经爱过的女人成为朋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爱情之所以神圣不可侵犯,是因为它是人最心甘情愿的选择,它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信任。所以男人一定要尊重你爱着的那个女人的选择,相信她的选择是为了她自己的幸福而做出的决定。只要你曾经追求一个自己真正爱的女人,那么你一辈子也不会后悔。 十、为了自己的事业付出一切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一定要为了自己的事业去努力拼搏。男人最重要的就是事业,没有事业的男人不能算作真正的男人。男人的事业不定要轰轰烈烈,但一定要有所成就,能使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一个事业心强的男人,也是一个求胜心与责任心同样强的男人。求胜心强的男人,从不甘平庸。责任心强的男人,从不惧困难。男人因自己成功的事业而变得高大,从而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作为一个男人,就要为了自己的事业付出一切。要想成功你必须付出,而付出就意味你要失去一些东西。如果你不想为事业付出任何代价,那么你只能失去更多的东西,而且最后还一无所获。 十一、爱情跟事业是可以共同拥有的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应该努力做到爱情跟事业的双丰收。人们常说一个男人如果选择了爱情就会失去事业,如果选择了事业就得不到爱情。我却偏偏不这样认为,我反而觉得爱情越甜蜜的男人,事业越成功。其实爱情和事业本就是两回事,爱得轰轰烈烈的男人,一点也不会妨碍其获得成功的事业。一个有爱情滋润的男人一定比一个不知爱情是什么味道的男人更成熟,更有魅力,更有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二十几岁的男人们,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偏激的人所说的话。就像人们常说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种说法太偏激了。婚姻与爱情的区别只是多了一些“柴米油盐”,可以说婚姻才是一种完整的爱情,之前的爱情只是处在一种恋爱的阶段。也只有通过婚姻才能使男人和女人彻底的认识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生活上彼此帮助,在事业上彼此帮助,让爱情跟事业可以双丰收。 十二、一定要努力比女人做的更好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在任何事上一定要努力比女人做的更好。即使在一些不可能比女人做的更好的事情上,也要努力做的和女人一样好。在这里这不是想说男人天生就应该比女人强,而是要说男人天生就应该比女人做的更好。因为只要女人努力了,就很容易超越男人,所以男人应该知道努力比女人做的更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如今的社会,女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了,女人第一次有了选择男人的权力。所以如果作为男人的你,不能比女人做的更好,那么女人凭什么选择你呢? 女人们常说“女子能顶半边天”,而且现在的女人在本属于男人的某些领域里比男人做的更出色。所以男人不仅要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做的非常出色,而且也要能在本属于女人的领域里做得一样的出色。 十三、努力帮自己的妻子实现她的梦想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如果你已经结婚了,那就请你一定要努力帮自己的妻子实现她的梦想。人们学说“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所以一个已经征服了你的女人,你一定要努力帮她征服世界。女人的梦想从不会因为和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了而消失掉,只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强烈。女人这种强烈的愿望和梦想也许不会表现在你的面前,但你的心中一定要明白。 妻子是一个男人生命的核心,妻子生活得是否幸福,男人一定要关心。不要以为妻子取回家,就是来为你服务的。每一个男人的妻子都会关心自己的丈夫,每一个男人也要学会关心自己的妻子。而最关心妻子的事,莫过于关心她的梦想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帮妻子实现她的梦想。 十四、学会勇敢一些,去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要学会勇敢一些,挻起自己的肩膀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孝顺父母是一个男人责任,疼爱妻儿是一个男人的责任,成就事业也是一个男人的责任。男人的责任不外乎家庭和事业。这些责任的确比较沉重,但作为一个男人你必须挻起自己的肩膀去承担。没有什么原因,只因为你是一个男人。 男人一样有权力哭泣,但却没有权力哭出声音来。男人一样有权力流泪,但却没有权力在父母妻儿面前流泪。男人一样有权力放弃,但却没有权力放弃家庭与事业上的责任。作为一个男人,你别无选择,你只能选择承担,用你的肩膀去承担。 十五、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必须做到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别人之所以放弃你,那就因为你已经先放弃了自己。相信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没有哪个人会放弃你或者说没有哪个人能放弃你。相信自己是一个男人战胜一切的力量之源,不相信自己的男人没有成功的理由,因为他的一脚已经跨到了失败的坟墓中。 有一句广告语,这样说“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还有一句广告语,这样说“我能”。是的,我想,我也相信只要每一个男人能够做到相信自己,你就一定能行。
个人分类: 人生哲理|2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师的教学水平层次划分
热度 1 tangminqian 2011-3-17 13:12
读2011年3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新闻|高教”,记者储召生写的“特别报道”——《一流大学建设和“科研崇拜”说拜拜?》( 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103/t20110309_418348.html )中提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玉把大学里的“好老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好人”,爱生如子,问寒问暖,爱生如子;第二层次是“能人”,讲课精彩,天衣无缝;第三层次是“有理念的人”,提供指引,真正服务。 刘玉认为,时代在进步,当今大学教师应该树立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做一个有理念的好老师。 印象中还有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教育报》上边的文章,作者的名字已经忘记,好像是说,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把教师按照学问水平、教学水平分为四种:深入深出型、深入浅出型、浅入浅出型、浅入深出型。深入深出型的教师自身学问功底深厚,教学能够深入,既能把学生带进学问深处,又能把学生从学问深处带出,应该属于学问大师级的教师。深入浅出型教师同样学问功底深厚,已经将本门学问与其它事理融会贯通,对学问的钻研和理解已臻化境,所以教学时能够深入,把学生引入学问深处,但又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运用教学艺术,把艰深的学问浅显化、通俗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豁然开朗,更上一层楼,大概属于教育教学大师级的教师。我愿修炼教学艺术,作一名深入浅出型的教育教学大师,并努力学习,增长和创新知识,向深入深出型的学问大师迈进。(顾明远. 谈谈学风问题――在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教育学刊. 2006 ( 3 ).网址 http://www.rgbb.ws/article/1004/2060/3061/762.html )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4787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技人的别样百态——请勿对号入座
热度 6 After50 2011-2-5 08:09
科技人的别样百态——请勿对号入座 个人认为:春节长假各种“体感享受”和“体感娱乐”偶尔消受一下很好,但天天如此就腻了,特别是作为 50 多岁的人更是经不起太多的“享受”,最持久的兴趣还是工作,即使是另类工作——写博。有空闲时间,多思考和总结一下过去也是很好的事。因此,下面写篇多年科研的另类感悟。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写道 :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意思是说,最高明的医生治疗还没有发生的病,中等水平的医生治疗将要发生的病,而普通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病。这里再加一句,“庸医(游医,悠医)治百病”,现在不是医生也可以包装成名医包治百病。 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价值取向乱伦、追求急功近利、没钱万万不能的社会里,从挣钱多少的角度看,“上医”挣无钱(没病谁看去病啊?除非精神病),“中医”挣小钱(欲病先忙别的吧,这年头时间就是金钱啊),“下医”挣足钱(已病只能上医院了,那就只能认宰吧),“游医”挣大钱(张悟本等之流可真发大财了)。 由此想到自己处身科技界里的人群。现在,做大学问的哲学家有如“上医”挣无钱,做基础学问的理学家有如“中医”挣小钱,做工程技术的有如“下医”挣足钱,做忽悠学问的有如“游医”挣大钱。因此,想当哲学家的几乎绝迹。绝大多数人都更愿意当“下医”,个别人心底里甚至更盼望能当“游医”忽悠挣大钱。 中国一直自称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是发展,最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由此许多政府科技官员也就把“能够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课题和成果”当做国家需要来引领中国的科技界,也就出现什么“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省内领先、省内先进”等等的评价等级和成果。如果从全球创新的角度评价,只有国际领先的成果才有意义。从全球范围上讲,不是国际领先的研究就是重复劳动。如此看来,中国科技队伍尽管是巨无霸,但真正做国际领先研究的有多少(鉴定会的砖家评为国际领先的除外)?中国的科技成果多如牛毛,许多科技创新都是“名词创新”而非“知识创新”,许多成果除了为了应付给钱单位的任务和报奖推广获得更多的名利之外,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国人渴望“诺奖”多年了,可是人家的“诺奖”是站在全球的角度评的(除了“和平”“诺奖”),而不是评“解决实际重大问题”的奖。 做一个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功利,那就很难有原创性和革命性突破。功利项目功利教育功利发展,结果必然成不了什么大器,这也是当今中国的现实。当今绝多数科技人员做科研都是为了谋生和为了挣钱,包括写论文。当没有钱和没有人逼迫你做而你能舍命而为之时,这才是真正的兴趣,而现在能达到有这种兴趣的人太少了! 目前高校在大环境的引导下,先生们有的越来越像政客,有的越来越像领导,有的越来越像承包商,有的越来越像老板,有的越来越像商人,有的越来越像研究员,有的越来越像工程师,有的越来越像教书匠,有的越来越像打工仔,有的越来越像个忽悠先生。。。。。。,还有少数集上述多个头衔于一身的杰出大师、旷世奇才、领军人物!而这些“大师”、“奇才”和“人物”也正是许多高校心眼里最想引进的(有的招聘广告甚至都明说了)。而“越来越像教师的教师”却不多了,因为真正的教师他们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因而也就注定没有什么出息和要被边缘化。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也许还可以说:“有其师必有其徒”,名师出高徒!高校的师傅三教九流,高校每年培养数百万高级人才也自然也是九流三教,他们走入社会后的力量之巨大势不可挡,肯定什么角色都有,知识分子真的极其多元化了! 我也是凡人,自己所做过的大多数科研工作主要是迫于谋生需要,当到了基本需要满足了以后,才有了部分真正有兴趣的科研,才开始由工程技术转向科学方法。而我现在越来越不怎么写文章了,原因是不想再做重复的劳动和创造垃圾,只有当认为非常有必要写的文章才写。如果是为了挣钱,那还是去该做生意或当企业家吧,因为圈钱再多的科学牛人那点科研费也比不过大老板们从股市套来的钱多啊。现在许多高校往往把科研费多少作为重要指标互相攀比,与企业比较简直太渺小了。 古代中国正统的学人和清官许多都有“三不朽”的追求,即“立功、立德、立言”。当下中国学人的追求是什么? 100 年后当下的许多科学界大牛们还能留下点什么“不朽”的痕迹否?可能大家自己心中都各有数。 此博文可能显得比较阴暗,务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个人觉得只有大家都愿意说出点阴暗面才更能彰显阳光!有 CCTV “科技人生”和“大家”栏目来照耀和感动中国了,俺们小人物写小博文就不必要再去弘扬太阳的光辉了。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375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科研学术人员各阶级分析
phd9992000 2010-10-14 08:14
把科研人员粗略地划分一下。姑作一家之笑谈,请勿对号入座(周立波语 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学阀。参考级别:省部(副)级。占从事科研总人数的比例最小,但能量极大。阀钱数字以百万为单位。学术割据,不同意见者打入地狱,徒子徒孙再踏上1000只脚,使之10000年不得翻身。 学霸。参考级别:厅局(副)级。大致占科研总人数的1%--2%。独霸一地,颐指气使。组装成果,内牛满面。 学棍。参考级别:处(副)级。总人数的3%。棍子横飞,所到之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学人。参考级别:各级都有。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不炒票的黄牛党,吃草是索取、挤奶是义务。科研工作主要的实际贡献者。 学徒。多数的普通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之所以称为徒,因为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学徒,或者徒劳无功。偶见泪流满面,为毕业跳楼者也有但极少。 前3类对科研的祸害大于贡献。学人的贡献最大。学徒有贡献,但也仅仅是学徒的贡献。 以上分析可知,中国的学术研究就像小学孩子课本里面不同动物向不同的方向拉车。车子能够前进实在是奇迹。 当然获得炸药奖也属于奇迹。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3969 次阅读|10 个评论
“题”与“问题”
boxcar 2010-8-6 21:45
昨天上午 9 点多,我抽空上科学网博客看了看新博文,结果看到了一篇俺本家吕乃基老师的新作门的隐喻【 1 】。碰巧在此之前的半个小时内,我在给几个暑假没回家来实验室做点儿科技制作实验的大二本科生部署任务和讨论问题的时候,谈起了上学阶段所解的题和研究中需要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区别,在当时脑子里忽起拆字之念 问字拆开,原来便是门中之口,看来这次俺算和吕乃基老师心有灵犀了一回。现在,我就把当时所想和所说整理出来,来写一篇题与问题。其实,这篇博文和去年 10 月我所写的那篇自然问题与人造问题的迷思【 2 】颇有关联,大概可以算是那篇博文的续篇吧。 上过学、考过试的人对题都不陌生,特别在当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之下,做题不但早已经成为中小学生们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会做的题有多少、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难度可能无限延伸的新题更是孩子们能否成功升入其心仪的名校的关键。是页为题,也就是说 学生做的题,其实是写在一页页纸上、有明确的对错是非(即所谓的标准答案)东西 。 题的谐音,有提、梯、剔、体、替。 题在有较高淘汰率的考试和考核中所发挥作用,是剔除掉那些没能做得出题的、因而被认为不合格的人。事实上很多题都是源自一些具体事物,本来也曾是有体有形的,但这种体最终被题所替代,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出题考人,考得好的就提到了上一个层级(例如升学),所以题现在已经被作为升学的阶梯。不过从解题的角度看,也需要循序渐进,就像爬梯子一样一步一步地来,有些初看难以下手的题也能被求解。 说过了题,再说问题。 题是小学生和中学生肩头沉重的负担,问题应该是大学老师希望学生能不断提出并设法主动去解决的。在大学里面和以后的工作之中,只会解算习题和考题,不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一般是不受欢迎的。问题和题,看似只有问这一字之差,其实大相径庭。问题,意味着要敢于主动地张口去问,而不是只会被动地应考。问题的问,是门和口组成的,能适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把自己带到了门口。问的口其实是在门之中,一眼望去,好像门的里面还有门或者洞口,层次可能有很多,这意味着实际的问题可能是一层套一层的,如果您心中有提出问题之念,不妨在进了一道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再进一道们(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其实,如果能学会这样一层层地看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面对一个纷繁复杂的难题,如果急切地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找到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像站在波涛汹涌的大河旁边遥望对岸一样苦无良策。经过一番上下求索,或许可以找到一个渡口或者徒涉场,算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门路。想真正过河去,还需要船或者桥。乘船要找准航线,自不必说。架桥则需要先做好一个又一个的桥墩或者打下一个个的桩子,然后再在其上铺设桥板之类的构件,完成架桥的工作。在解决一个实际的难题的过程中,所谓的桥墩或者木桩其实就是达到目的之前的提出和解决的一个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这就是我曾多次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的一个道理:如果考试遇到了最后一道 20 分的大题,超级难!如果只有最后一问,绝大多数同学找不到思路就会选择放弃, 20 分全部丢掉;如果这道题有 4~5 问,恰好是在一步步地趋向最终答案,则大多数同学都会去试试,虽然也只有少数人能得全分,但很多人可能会得到一部分分,不至于颗粒无收。善于分解问题的人,很可能也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在中小学老师给学生出题(人造问题),其实是包办了提出问题和分解问题这两个关键阶段,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研究中,学生面对的主要是自然问题,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通常可能要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这时如何能看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 参考: 【1】 吕乃基:门的隐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126 【2】 吕喆:自然问题与人造问题的迷思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3983
个人分类: 科研|7368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研的五个台阶
longfo 2010-7-26 15:06
科研的五个台阶 要搞好科研,就必须走上五个台阶,这五个台阶相互依存,相互增长,生化。 第一、 打工仔阶段。科研需要每个人都要走过打工仔的这个阶段,付出的努力很大,得到的收获很少。打工仔就是在读的硕士 和 博士以及博后。他们是科研的生力军和基础。但是如果科研仅仅依靠这些打工仔,完全是没有出路的,打工仔是需要进一步升华的。 第二、 个体户阶段。现在很多老板尤其是一些非一流大学的老板都属于个体户,这些人传播了科研的精神,做出了一些成就,但是都很微小,不巨大。而且对于社会效益的贡献不是很稳定,不成系统。 第三、 企业家阶段。有一些大老板,尤其是院士之类,都是一些企业家,他们对于科研的贡献是建立了一个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规模,可以把理论研究的很透彻,同时还可以把理论转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第四、 投资家。国家和一些基金根据社会需求会把资金投入不同的领域,支持科研,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五、 社会驱动。社会驱动有着几部分组成,科普、社会需求、生存和发展压力。在人类发展初始阶段,主要是生存和发展的压力驱使人们追求真理,了解自然,后来有了社会以后就开始由社会需求迫使人们科研。现在就是科学知识的传播,普及使得人们开始学习科学,认识科研,主动进行科研。 由于社会驱动,很多人开始了科研之路成了科研打工仔,慢慢成为个体户,逐步成长为企业家,建立了科学体系,投资家为了获取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开始聚集社会财富到科研中来,同时也开始传播科学和科研的理念。 我国的科学普及,也就是社会驱动力不高,都是政府驱动,所以,如何建立民间的科学普及机制,是当今中国科研的一个重要工作。
个人分类: 伯乐论|2411 次阅读|1 个评论
系统工程学的基本范畴——层次
lxj6309 2009-10-22 20:47
系统的结构普遍地表现出层次性。 对于以上抽象的层次定义,做如下解释: (1) 对于系统中的任意两个组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只一种。但做结构分析,只能根据一种关系来进行,否则造成结构模糊或混乱,显示不出所要求的系统特征。如中国的地区划分,可以根据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也可以根据地理特征划分,还可以根据经济生产关联划分。但是,在每一个划分中,只能根据一种关系划分。 (2) 在层级序列中,每一个底层以上的层级中的各元素组分的直接下级不一定在同一级中。如第二层中的一个组分,其直接下级不一定在第三层,可以在第四层,甚至底层。如中国的经济特区从经济决策关系的角度看,它直属于国务院,但在决策层次或区域层次上,它属于底层,中间隔过了省级,下面省略了县 ( 区 ) 级。 当两种简单关系被合并成一个复合关系时,也看作是一种关系。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4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业研发工作的尺度及其它
FSD 2009-5-12 15:5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一个是种类,要正确,该用扳手时,不能用改锥;一个是大小,要适当,该用小的不能用大的,该用大的不能用小的。研发工作,也需要好用的工具,这个 工具,不仅仅是指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大小正确使用。这个研究对象的大小,就是尺度( scale )。尺度不同,所用工具的大小也应该不同。   从前看过一个滑稽表演,一个小丑要修照相机,其助手、另一个小丑,夸张地拿来了一个一米来长的扳手。这个滑稽表演出了逗人发笑之外,还引人深思。那个助手对修理对象的大小理解得一塌糊涂,不可能选择适合的工具和工具的大小,因此最终的结果相机不会被修好。   农业研发工作的对象是农业生物及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由于农业生物及其环境具有层次性( hierarchy ) , 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种群)、(植物)群落、系统(动、植物、微生物群落),到种植制度、农作制度、农业系统、农村系统 区域自然社会系统 - 全球系统等,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规律,需要有不同的原理来描述,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因而农业科学也就在不同的层次上分化出不同的学科,具体的研发工作也就需要确定适当的尺度。显然,目前的很多农业问题,如粮食安全( food security ,即食物保障)问题、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问题、提高作物生产力( productivity )和总产( production )问题、可持续性问题、生物能源问题、化肥使用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问题、提高水分资源效率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问题,等等,不是单单依靠诸如遗传学、生理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社会学或分子生物学、转基因方法能够解决的。因为,农业问题达到某一层次后,就不仅受某一种自然规律的制约,还要受其它自然规律的制约;不仅受生物和自然规律的制约,还要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限制。因此,研究和开发工作也就不仅仅涉及到尺度的选择,还涉及不同的角度( dimension )和学科 (discipline) 的交叉配合问题。   对农业系统的层次,我的理解是: Agricultural system 农业(生物生产及其政策、支持系统,还可以包括农产品加工) Farming system 农作(生物生产) Cropping system 种植(植物或作物生产) (Soil) tillage system 耕作(土壤管理)。其中, system 一词,可以理解为制度,也可以理解为系统,视具体情况而定,并且制度 系统(系统是客观存在,制度除了客观存在以外,还包括人为的因素)。   国际上,农业研究与开发工作的着眼点( focus ),也就是尺度,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上个世纪 60 年代及以前,以单一作物为工作对象,育种工作占据核心地位,作物科学围绕发挥良种的遗传潜力进行工作,即所谓的良种良法;第二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研发工作的主要对象为种植制度,即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作物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和效益的目的;第三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在种植制度的基础上加入了畜牧生产制度并提升到了农作制度层次;第四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及以后,再农场系统、农作制度之上又加上了社区系统和流域系统,这样就把可持续发展的原理融合进了研发工作中。这一变化历程说明了人们对三农问题的联系、对农业问题的系统性有了越来越全面深入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高层次、大尺度的研究需以低层次、小尺度的工作为基础,下向兼容,即种植制度需以到位的作物与管理措施的配合为基础,种植制度的工作包括良种良法的工作,农作制度研究包括种植制度的工作。   我国目前的研发工作,缺乏系统层次上的协同研究,一方面存在学科壁垒,单打一、就技术论技术,较低尺度上的工作不往上看,只管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另一方面,高层次、大尺度的工作又常常忽视了技术的作用,不向下兼容。这样上下相互脱节的结果,技术研发的成果针对性差、适用性不强,寿命短,应用率低;宏观的和软科学的成果很多成为纸上谈兵、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   化肥使多了还是少了,除了看一季作物之外,还有看全年;除了看施肥量之外,还要看各种养分的施用比例、时期、方法;还有看与其它管理措施的配合、看产量水平(这一问题笔者将有另文讨论,这里不再赘述)。以特殊代替一般,以个别现象作为普遍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不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科学工作者应该设法避免。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291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学与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新方式——信息中医学
zhj71626 2008-6-23 13:08
在《科学中国人》200511期发表 吉林市中医院 赵宏杰 张笑波(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 ) 摘 要:信息中医学是信息科学与中医学交叉的新方式,从信息的层次性 , 信息的稳定性,信息的整体性,信息模型的有效性四个方面, 对比信息中医学与中医药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中医研究(包括中医药生物信息学)在处理生命信息上的异同,可以看出信息中医学的优势,根据信息中医学理论,整合现有的信息技术,整合中医药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中医研究两支队伍,可以很快实现其应用;将是中国传统科学对当代生命科学的重要贡献。 主题词: 信息中医学 系统生物学中医研究 整体层次性信息 信息的稳定性 信息模型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学科交叉现象已成为科学技术整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学科交叉既是实现科学知识系统整合的重要通道,同时又是孕育着重大科技突破的温床。 信息科学是主要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现代科学前沿学科 , 中医学是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 , 信息科学与中医学交叉形成的中医药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中医研究(包括中医药生物信息学),是中医现代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向与成果。笔者更进一步提出信息科学与中医学交叉的新方式 信息中医学,以期实现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突破。 信息中医学是主要以信息方法研究人的整体层次生命信息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中医学。信息中医学在日、年等完整的生命节律时段内,以中医藏象理论为框架,通过连续提取人血液指纹图谱信息,来构建动态的人整体层次的生命信息模型,实现中医学的理论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实现中医学的研究与实际应用。 1. 信息中医学的特点 信息中医学在信息方法的应用上,有许多方面优于中医药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中医研究(包括中医药生物信息学)。 1.1 信息的层次性 系统生物学的中医研究主要采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它主张整合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预测生物行为。但是系统生物学目前所要整合的数据是基因数据和蛋白质数据,这些数据代表不了人整体层次的生命信息,基因药物和基因疗法受到重挫就反映了这个问题;另外,水、电解质等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也不能在这些数据里得到完整的动态反映。所以说,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还需要不断发展,目前用它研究中医有较大局限性。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和运用表明,中药指纹图谱具有整体、宏观与微观兼具等特点,特别适应于研究中医药传统理论的需要。 生理学认为,内环境(血液组织液)是机体内部各结构之间以及机体内外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关键场所。信息中医学运用血液指纹图谱来获得内环境信息,因此能够获得整体、宏观与微观兼具的内环境信息,也是内环境成分的全息反映。 1.2 信息的稳定性 目前的中医药信息学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于传统中医活动过程,其代表是四诊客观化即四诊信息化。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因其灵活性过强而不易掌握,以信息方法分析,则主要是从人体表象提取生命信息,目前真正的四诊信息化仍然进展较慢。 信息中医学直接采取血液以获取信息,现代医学检测理论和实践已经从侧面确认了这种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从而克服了四诊信息化的不足。 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原理是有诸内形诸外,司外揣内,四诊合参的目的是取得对 内 的认识。历史上,扁鹊: 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李时珍: 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见之 等, 就是直接得到对内认识的特例,但这些并没有现实可行性。信息中医学根据中医形气神理论结合现代生理学,把中医气血论中气血的有形部分诠释为生理学之内环境即血液组织液,就可直接从体内获得气血的信息,直接获得了对 内 的认识。这样,较之四诊以后再合参的方法,就从信息获取、传递、处理 / 再生的环节上减少了信息失真的机会。所以,比实现信息化以后的四诊,还要稳定和准确。 1.3 信息的整体性 董向辉、戴汝为:时间维上世界的同源性是空间维整体规律普遍性的基础(例如,生物进化的同源性保证了绝大部分生物的遗传密码是一致的),而空间维上每一局部既遵循整体规律,又作为对整体规律的补充,而这也就是中医有效性的基础。 中医的整体观即东方整体观认为时空是一个整体,时空整体观是生命信息的本质特征之一。 信息中医学,在生命节律时段内,连续提取信息,从时间整体与空间整体两方面保证了生命信息的整体性。而中医药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中医研究还未能充分重视中医时空整体观之中的时间结构。 1.4 信息模型的有效性 《黄帝内经》中所阐释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天人相应等观念和理论体现了丰富而深刻的信息观念和信息思维方式。学界公认人体功能态是藏象划分的基础,这说明藏象学说建立在信息方法基础之上,所以藏象学说就是中医学的人整体层次的生命信息模型,中医学数千年医疗实践的历史和几十年来的中医现代实验研究,均证明了这一模型的有效性。 而系统生物学距离建立同层次模型为时尚远。 因此,藏象理论模型就是目前唯一的人整体层次的生命信息模型,信息中医学用分子水平的内环境信息完善了这一模型,并将在此基础上,实现其当代信息技术水平上的中医学的研究与实际应用。 2. 建立信息中医学的意义 信息中医学把中医药信息学视为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内外信息合参,其研究与应用,将因此更完整准确及时和有效。 信息中医学对内环境信息的利用,将从信息整体层次整合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传统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以及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理论的有机结合,也实现了对中医现代化客观化、规范化的目标要求。 根据信息中医学理论,整合现有的信息技术,整合中医药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中医研究两支队伍,可以很快实其应用。与系统生物学相比,可大大简化研究过程和降低研究难度。 一直以来,系统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生命层次逐渐提高,从基因组到蛋白质组,其中血浆蛋白质组研究已经可以大致反映内环境信息。因此,生物信息学在不久的将来也很可能发展出与信息中医学极为一致的观点,即以内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以指纹图谱为工具,构建动态的人体信息模型。到那时、亦步亦趋的系统生物学中医研究,或许也已经与信息中医学有了更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却会彻底丧失了中华民族在生命科学上做出极其重大的原始创新的机会,相关的原创学科群和原创产业群也就胎死腹中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与重视的。 生命科学作为当代科学的龙头,它的突破性发展将带动国家科学技术和产业群的腾飞。信息中医学的创立实现了这一突破,它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是一项重要的原始创新,将是中国传统科学对当代生命科学的重要贡献,还将诱发和促进东方科学体系的现代化,加速世界科学中心向中国转移。 参考文献: 赵宏杰、张笑波.中医学与信息科学跨越式大联合.中国医药报,2005-04-07:B05 赵宏杰、张笑波.中医取象比类方法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科学时报,2005-11-01: 赵宏杰、张笑波. 应用指纹图谱 以时测象 研究藏象 实质. 科学时报,2005-12-02: 赵宏杰、张笑波.中医学与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几个关键问题. 医学信息,2005(9): 金光亮、马淑然.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术发展专题讨论纪要.中国医药学报,2004(19)7:428-431 作者简介:赵宏杰,男,1971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主治中医师,学士学位,从事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研究,联系电话:04326510433. E-mail:hyltzhhj@126.com
个人分类: 重点推荐文章|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