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武夷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漂流九曲溪(照片)
李丕鹏 2010-2-16 00:36
09年三个月内第二次在圣诞节前到武夷山工作,完成任务后,好客的接待者陪同我们造访了九曲溪和茶博园,俯视了正在紧锣密鼓热火朝天搭建中的印象武夷山。虽然此前我已好几次来武夷山公干,但飘过九曲溪却是第一次。 九曲溪的美景和典故引人入胜,撑船兼导游的诙谐幽默情趣解说更是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奥的含义。回来后偶尔遇到一位曾经漂流九曲溪的饭桌朋友,他对导游的解说也是至今难忘。我倒是已经记不清那些妙语连珠,单单不能忘怀那美景,从中可窥武夷山之一斑。 从九曲开始 据说对面山上住着三个和尚和两个尼姑 转一个湾,就是一曲啊! 看看这个山头,据说是女娲补天剩下来的一块巨石。 当然这个是我杜撰的,哈哈! 两个馒头山,或者其他。国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看看这个像什么?远古的动物化石??? 后来者紧相随! 仰望悬棺!难解古人之为! 武夷山的标志三姊妹 据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古代正处流连的地方,因此也就成了九曲的开始! 现如今有情人照片为证的圣地 漂流的尽头,进入了巴拿马运河!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5048 次阅读|3 个评论
阴阳论调很愚蠢
热度 1 wliming 2010-2-1 10:12
武夷山 在《中国现代化报告 2010》座谈会上的发言有这样的话: 就像中国古人说的,万物都有一阴一阳,定性和定量研究也是一阴一阳的关系,我们今后如果做到阴阳和谐、水火既济,则我相信中国现代化研究会迈向新的台阶。 这话可笑之处如下: 1. 定性和定量也成了阴阳关系,好像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阴阳关系一样,大概不阴不阳也是阴阳关系。这阴阳关系难道没有一个定义的么?可以随口说的么? 2. 这样一个阴阳的比喻不过是耍个嘴皮子,油嘴滑舌一番,没有增加任何一点信息量,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应该删去。 3. 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就算定性定量的阴阳和谐呢? 是定性定量各一半,或者定量70%,还是...? 有些问题只要定性,比如道德品质,而有些问题就必须定量,比如神州8号,这阴阳到底和谐不和谐啊? 4. 武先生耍嘴皮子的功夫了得,话锋一转就来了个水火相济,阴阳还不够,又来了个水火,大概这水火也是阴阳的同意反复,照样没有任何新的信息。 5. 阴阳和谐、水火既济了,中国现代化研究就会迈向新的台阶?如果这是真的,那还了得?完全应该写到宪法里去。中国愚昧落后了上百年,原来就是阴阳不和谐,水火不相济?按理说,中国比世界任何国家都懂阴阳和谐、水火相济啊,几千年前就知道了,怎么就没上新台阶呢? 6. 我们今后如果做到阴阳和谐、水火既济,能否请告诉全国人民,如何做到啊?怎么个做法就是阴阳和谐水火相济呢? 7. 官话,空话,屁话,没有任何意义,臭啊。我是绝对没有这样的勇气把这么臭的文章放到网上的供人嘲笑的。 文革在中国造就了一批垃圾文化学者和官僚。这些人当道,中国很难走上科学的道路。其实,我不反对他们研究垃圾文化,让他们娱乐一下愚昧大众也不是什么坏事,我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干扰科学,不要拿这种垃圾来忽悠科学世界,让他们一边自娱自乐去。
个人分类: 伪科学|2326 次阅读|27 个评论
发现一个小秘密:科学网有几位武夷山?
sheep021 2010-1-27 20:07
上面两个图分别是武老师的两次签名,咋还区分大小写啊,科学网到底有几位武夷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87 次阅读|8 个评论
武夷山写真集(1)
jlxt33 2010-1-9 23:36
武夷山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 轻轻的薄雾就像她的纱裙 美丽的身躯在清风中时隐时现 站在她的身边,我不由地感慨:武夷山,你太美了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武夷山老师商讨(后记)——科学网的“绩效”:点击率是科学网的GDP?
lvnaiji 2010-1-1 07:44
吕乃基 完成了与 武夷山 老师商讨的三篇文章,自我感觉收获良多。正是在对话中,观点得以扩展和深化,由此也引发对科学网的一点新的认识。这种感觉在一开始打算写这一组文章之初就已经有了,年终了,各位、各单位都在评价绩效。如何评价科学网一年来在质和量上的进展?与 武 老师有关又无关。无关,不涉及 武 老师的任何博文和观点;有关,期望各位,特 别是武 老师以其科学计量学的专业知识参与讨论。在完成了已发表的三篇文章后,感觉似乎清晰起来。 其一,如何评价科学网的绩效?有多少博主,发布了多少文章,点击率几何,评论数,等等。评价科学网,与评价一家学术刊物有何异同,用什么指标体系? 其二,这样的一组数据,总感觉与 GDP 有些相似。在华丽的数据下,看不出内涵。如,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上直到鸦片战争乃至甲午海战, GDP 均遥遥领先,然而却一次次失利。在其一所统计的数据中,博主如杨玲退出,清水杨去世,评论,如互相掐架,点击率,如点到为止,有意义吗?无疑,点击率是需要的, GDP 是需要的,前者是科学网在量上的规模,后者关系到 G2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点击率、发文章数,等等,就是科学网的 GDP, 以及只不过是 GDP 。深度呢,内涵呢?本人通过写与 武 老师商讨的三篇文章就深有体会, 武 老师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有待深究,却在频繁的点击中在夜空里一闪而过。 其三,博文的生命周期太短了。从刊出到最后的淹没,可能最长的不过半月,然后就无人问津。谁知道呢,或许那些沉底的文章比新创作的文章更有价值。如何让真正有价值的文章留存下来?这里似乎还有一个过度创新的问题。商家如过快过多推出新品,会令消费者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不妨做一个统计,科学网每天有多少点击率,分摊到多少篇文章,大约有多少人浏览,每人每天可能拿出多少时间来看科学网,在每篇文章上可能停留多长时间?知识一方面用于自我提升,另一方面要为社会所用,特别是被消化,这样才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否则也是一种浪费。看 孟津 老师的谈论吃的文章,每每令人即使刚刚在饭后,也会禁不住流下口水,有评论者因此求求 孟 老师,不要上传美味佳肴的照片了;那么知识也是如此。或许我们也要求 武 老师,应该还有 周可真 老师,适当放慢创新的步伐,以延长文章的生命周期,以深化对观点的品味。窃以为,静下心来,对一个观点的讨论或许比孤身一人独自向前更有利于知识整体的提升。 GDP 明年就升为老二了。政府已经认识到唯 GDP 的问题,必须苦练内功,提升产业结构和民生,以及深化改革。什么是科学网的产业结构和民生,科学网应如何改革,怎样苦练内功? 上述观点可能大逆不道。不过依然体现科学网普通一员的心愿。 祝各位网友新年快乐!祝科学网在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个人分类: 杂谈|44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与武夷山老师商讨之三——“论不可交换价值”和后现代
lvnaiji 2009-12-29 16:08
吕乃基 如序所说,之一有商讨之意,之二是试图答题,之三则是受启发而言。 等到写这组系列的第三篇时,感觉有必要 查找谢 教授的原文,初读下来即发现自己一开始的草率。 谢嘉幸 教授论不可交换价值一文的深度非同一般,也更体会 武 老师所言:他是个奇人。作为一位音乐家,却在社会科学领域有如此精湛的研究!特别感 谢武 老师,把 谢 教授的观点介绍给科学网,这就是学术营养学。 在研读论不可交换价值之时,又发现了他的另几篇文章,如论知识权威和社会权威结构与知识权威等。 谢 教授的思想由来已久。 博主虽然也在 90 年代后期开始关注知识问题,但在权力和资本之外,揭示知识的极其重要性及其与前二者之间独立的地位,进而探讨三者的关系,无疑是敏锐的,而且有相当深度。如果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在于权力的内部,是权力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那么, 谢 教授的不可交换价值或三大原则的独立,就是社会,特别是知识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 谢 教授对知识的关注,与博主对知识或世界 3 的关注不谋而合,令我颇感欣慰。相对而言,博主较为关注对知识本身的分析,而 谢 教授则觉察到知识与权力和资本的关系。 谢 教授的研究给我很大启发。当然,若要进一步探索知识与权力和资本的关系,也必须对知识本身作深入剖析。 谢 教授已从宏观上透彻地论述了行政原则、利润原则和学术独立原则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三大原则。本文不必在这方面继续进行,拟在现代性与后现代的视野下考察 谢 教授的观点(以下简称不可交换),或者反之,由不可交换审视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关系。 一方面,博主认为,这三大原则及彼此间的不可交换,类似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类似于启蒙运动所论述的自然状态下的天赋人权。考察这三大原则所应用的领域。政府通行行政原则,公司通行利润原则,大学通行学术独立原则。大学通过学术独立原则,为社会提供可以与他人分享的公共知识。这种公共知识必然包括行政运作的公正、公平以及高效,因而成为行政原则的基础,例如政治学;必然包括公司怎样运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而成为利润原则的基础,例如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由此可见,学术独立原则,是三大原则中的基础。若再往大的方面说,政府隶属政治领域,公司归入经济领域,大学,无疑在文化领域;于是,三大原则,也就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各自的原则,因而也就是整个社会的原则。公共知识是社会运行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知识的统治(金林南:知识的统治和统治的知识)。博主赞同三大原则的独立或不可交换,因为这涉及一个社会是否健全和能否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博主认为,在实际上,这三大原则的独立只能是抽象的,只存在于理论上。作为原则的原则的学术独立原则,甚至在理论上也难以做到。 首先,政府、公司和大学,他们的运行分得开吗?在大处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大子系统的运行分得开吗?经济,以其税收或财政收入,以其提供的物质设施如互联网、高速公路、钢铁、粮食,等等支撑政治和文化子系统的运行。强调独立的大学,其运行需要由公司提供的经济支撑和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从小处说,在政府、公司和大学中,实实在在忙碌着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加上其家庭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判断。知识社会学也好,知识的社会结构也好,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也好,无不表明,所谓三大原则的独立或不可交换只是理想,是近代科学中的理想气体、质点、刚体、自由落体、弹性碰撞,一句话,是后现代各流派所深恶痛绝的宏大叙事。 其次,就知识或学术的生产过程而言。其一,学术的源泉来自实际生活,亚当斯密不可能在中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揭示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在欧洲,经济活动从教会 和 君权下独立出来也经历了多少年的争斗。其二,研究者本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难以想象,即使朱子来到西欧,他能发现落体定律。在张艺谋拍摄三枪之时,其价值已经转向利润,公共知识的生产便受到削弱。其三,研究者所处的学术背景,或如 武 老师所述的营养学。普遍认同的一点是,在强调一律的气氛中,在只有单一成分的培养液中,又如何培育大师?正如 谢 教授本人所言,在物质生产都已经走出计划之时,精神生产依然计划。其四,学术生产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就拿科学网来说,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在何时何处问世,能否得到推荐,在有限的生命周期中能否被真正想看的人看到,以至心有灵犀一点通,难哀哉。在所有这些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中,时时处处有利润原则和行政原则的干预和考量。 复次,即使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公共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应用依然存疑。政府和公司之所以排斥和打压知识,是因为知识将剥夺其原有的权力、权重和地位。 因而,三螺旋结构是必然的,问题在于具体考察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这三大原则各自在实际上的权重。例如考察一个过于强大的行政原则实际上已没有原则,而是不受制约的权力,如罗马的尼禄;加上强大的利润原则,如国家唯一的对 GDP 的追求,个人如任志强;以及被践踏的学术独立原则,以及在此失衡的情况下的社会状况。 然而, 谢 教授的不可交换绝非无稽之谈。请注意!在如此考察时,当我们说过于强大或被践踏时,前述理想的具有不可交换价值的社会便成为一个参照系,成为现实社会趋向的目标。 本文由此也得出一个推论,在种种后现代思潮此起彼伏之际,启蒙运动理念、宏大叙事巍然屹立,依然成为尚未现代化的国家前进的方向。不可交换价值,其本身就是价值。其价值在于理想,在于方向,在于镜鉴,由此,映衬出现实社会的丑和美,揭示那些过于膨胀的权欲和贪欲,昭示现实社会前进的方向。 这就是不可交换价值的价值。 补遗:细细品阅 谢 教授的文章,其中学会尊重个体生命,与学会尊重一个民族的信仰与情感,在道理上是一样的,体察他的本意,并非个体和民族二者相同,而正是在于对前者的提升和强调。于是,我的 与武夷山老师商讨之一 个体与民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201 便有偏颇之处,在此 向二位 老师致歉! 附: 谢 教授的文章或可由此找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035bc010007zd.html 并请参阅博主关于知识的系列文章。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333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与武夷山老师商讨之二——“哲学家都是这样的吗?”
lvnaiji 2009-12-27 07:28
吕乃基 黑龙江大学哲学教授马天俊: 自认为于哲学不见外的人,对待其他人只有两种姿态:或者悲悯而救世(佛陀、耶稣、马克思),或者蔑视以离群(老子、叔本华、尼采)。总之,在哲学家和普通人间,根本不存在平等和尊重,十分鲜见的和缓之举是居高临下的宽容。 武夷山 老师一方面认为,对科学元勘( science studies ,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学等等)方面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的人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他们因此可以以居高临下的宽容,对待直接从事科研者如过去的同学;另一方面, 武 老师的内心并不愿意取这种姿态。 我赞同 武 老师的内心。 前不久, 马雷 老师刚发表了以锅碗瓢盆比拟知识生产者的文章。正如烧饭吃饭需要各种器具一样,知识的生产需要各种类型的人物。知识生产者如此,知识本身亦然,这就是知识生态。在自然界,万物有其生态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切处于相生相克,处于循环之中。最高层的鹰与最底层的细菌之类在循环中并无高下之分。知识生态也是如此,哲学需要从多少知识汲取营养。而且,既然这样,那么在通常情况下(不是绝对的),哲学滞后于其源泉。包括科学在内的所谓低层的知识,正是在与实际生活几乎无缝隙的接触中,在无穷的涨落中,时时处处萌发新的知识,例如分形理论等。如果说哲学可以告诉科学家什么,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科学也可以告诉哲学什么。 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中,对称或平权是核心观点。一般而言,哲学家们更了解西方的种种后现代思潮,拉图尔的思想即可归入其中,尽管他本人并不乐意。问题是,为什么理解后现代的哲学家又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呢? 哲学家都是这样的吗? 其实,记得 武 老师本人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是二阶工作者。阶数不同而已,皆工作者耳。 然而,二阶就是二阶,不同于一阶。从事数据挖掘者就是能从看似枯燥乏味的数据中发现信息,提炼出知识。低阶与高阶之间的意义不同,纯粹的数字无意义,而知识有意义。即使在生态圈,细菌的后代不至于为自己父母的死亡而悲悯,大象就会。你们应该为自己进入了 science studies 领域而感到庆幸,因为你站得更高了。不要笑话他们,要将你们已经认识到的东西讲给他们听,一点一滴渗透给他们。 再说,所谓诲人不倦,本来就是做人的本分, 武 老师不必介意。 不过,话再说回来,细菌也有值得大象敬畏之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都有不足之处,包括哲学家。于是,在其他场合,便会有其他职业者以同样的姿态过来教诲哲学家。因而,这种感觉本无可厚非,甚或乃人之常情,只是未必为哲学家所独有。 至 于马 教授说的 悲悯而救世 ,以及所列举的 佛陀和耶稣二位,这就未必是哲学家的教诲,而是圣人的宗教情怀了。 既诲人不倦又虚怀若谷,彼此平等相待。这就是哲学家,实际上也是所有人,在知识交流中应有的姿态。
个人分类: 人文|411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与武夷山老师商讨之一——个体与民族
lvnaiji 2009-12-24 22:18
吕乃基 武 老师在 三种不可交换的价值 中引用并赞同中国音乐学院 谢嘉幸 教授的观点:学会尊重个体生命,与学会尊重一个民族的信仰与情感,在道理上是一样的。 无疑,这一观点是深刻的,但有待进一步辨析。 其一,对一个民族的信仰与情感的尊重,以及对个体生命(我理解,此处的生命, 谢 老 师和武 老师都不是将其含义仅限于生理层次)的尊重,前者指民族及其文化,后者指个体的全部,包括意志、情感、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以及独立意识等。为行文简洁,在单独使用时,前者简称为个体,后者则为民族。在历史上, 个体与民族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个体在民族中逐渐显现。 民族,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民族就在于血脉相连。所谓血浓于水,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都说明了这一点。图腾是构建民族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纽带,被称为亲戚。其次,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具有血缘关系,生活于同一特定自然环境中的人,在生存和繁衍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制度和观念。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个人只有处于民族之中才有生存的机会。原始部落对族人的最大惩罚不是处死,而是驱逐出部落。反之,民族只有在众多个体之上才可能兴旺,因而必然以强大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和凝聚个体。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个体淹没于民族之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交往,商业和战争,民族之间的界限开始消融,个体也开始显现。特别是近代以降,在科学、工业革命,以及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之下,个体日益离开族群,在更大的范围谋生与发展,民族文化对个体的约束和凝聚下降。 20 世纪下半叶和 21 世纪,在全球化和互联网中,这一进程越来越迅猛。 对个体的尊重,正在或已经超越对民族的尊重。 其典型是欧盟。而且有这样的规律:一个越是走在前沿、没有威胁的民族,其个体越是凸现;而一个越是感到威胁的民族不论这种威胁来自外部还是内部,越是强调凝聚力。这也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有更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原因。反之,大概也能由一个民族对其文化的强调程度,窥知其实际上在世界上的地位。同理,在一个民族的内部,越是缺乏自信和独立的个体,往往越是认同、肯定民族,将自身的命运附着在民族之上。 其二,不仅尊重的程度不同,而且在道理上也有所差异。如上所述,民族与特定的自然不可分割,有着久远的奋斗历史,还有众多与外族或自然灾害搏斗的英雄。对一个民族的尊重,主要是尊重其历史和由来,是对往日的致意。凡是生成的,注定要消失。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然而个体却将延续。对个体的尊重,是对每一个当下的、正在进行的、鲜活生命的尊重。 《长江之歌》,气势磅礴。 6000 公里的长江更是气势非凡。从大山走来,奔向大海,从远古走来,奔向未来。一路上千万滴水珠齐心合力,披荆斩棘,最终汇入大海。在茫茫大海,还分得清这滴水是来自长江还是亚马逊,源于黄河还是多瑙河? 让我们尊重民族,更要尊重个体。一个民族的艰难奋斗,最终是为了她的子女,为了每一颗水滴汇入大海。 请参见 知识之树-知识论之五 ; 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新星升起之谜(之二) 。
个人分类: 人文|464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与武夷山老师商讨的系列文章(序)
lvnaiji 2009-12-24 07:15
吕乃基 曾经写过几个系列,如走出中世纪和演化等,因内容而成系列。本系列则是因人,因而实际上谈不上系列,再加一个序,就更显得可笑了。好在科学网不是期刊,博文不是论文,大可以自在放松些。 有一段时间了。先是埋头于自己的演化系列,几乎到不问天下事的地步。完成后又有所感,于是后记;恰逢肖玲老师发来安徽小山村,于是试图以演化的观点解读(顺便说,遗憾的是,多数网友的评论是对那些照片,罕见对解读的评论);一位农民工的参与,使该系列欲罢不能。接着便是出差,昨夜方归。好像有半个多月了,疏慢了各位好友,深感歉意。 上网一看,各位大作纷呈,赶紧拜读。首先光顾 武夷山 老师。 武 老师是我敬重的资深博主,博文每每引发深思和共鸣。这次集中浏览数篇,同样发人深省,一路想来,试图用 3 篇文章对其中的几个观点略加议论。 其一, 武 老师在 三种不可交换的价值 中引用并赞同中国音乐学院 谢嘉幸 教授的观点:学会尊重个体生命,与学会尊重一个民族的信仰与情感,在道理上是一样的。博主欲与 谢 老师、 武 老师商榷。 其二,哲学家都是这样的吗?博主欲予以回答:哲学家们错了。 其三,还是 谢嘉幸 教授的观点:行政原则、利润原则和学术独立原则。我赞同 武 老师的三螺旋,只是想再多说几句。 在这之后,同样想写一篇后记。年终了,各位、各单位都在评价绩效。如何评价科学网一年来在质和量上的进展?与 武 老师有关又无关。无关,不涉及 武 老师的任何博文和观点;有关,期望各位,特 别是武 老师以其专业知识参与讨论。
个人分类: 杂谈|3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夷山老师是中医气功的狂热分子?
chrujun 2009-9-16 16:24
武夷山老师仅仅转载了两篇《科学时报》上关于中医疗效的新闻,就被郑波尽先生批为中医气功的狂热分子。并且把他故意写成它。下面是郑先生对武夷山老师的评论: 武夷山老师是中医气功的狂热分子,用它的话能够证明什么啊。 郑波尽先生自称科学主义者。发布了多篇声讨中医的檄文。 对于支持中医、理性评价中医的博文,郑先生在 没有提供任何论据的情况下,把别人的文章贬得一文不值。这样胡乱打棍子,而不是有理有据地批评别人文章。 尽管标题很响亮,直接宣判中医死刑很过瘾,可惜没有什么力量,无法服众。 公鸡叫得很响,却永远也无法飞到老鹰的高度。希望批评中医的时候尽量以理服人。武夷山先生仅仅转载了两篇关于中医有疗效的文章。就被郑波尽先生批评为 武夷山老师是中医气功的狂热分子 。 而且故意把他写成它,就这样批评支持中医的人士,能够服人吗? 郑波尽同时建议科学网编辑驱逐研究中医的用户李刚先生。 郑波尽:有些注册用户,纯属捣蛋分子,如,ligang168168,发表主题19篇,被删除就有17篇。建议驱逐。 2009-9-15 18:05:12 本来不想再写关于中医的博文了。郑波尽先生的所作所为实在令我感到无法平静。他随意贬低支持中医的人士,同时建议科学网编辑驱逐研究中医的用户。他通过这种方式宣布批判中医取得胜利,是不是太独裁,太早了点? 从这里我们看见他的科学精神了吗? 郑波尽先生自称是逻辑和真理的追随者,为了追求真理敢于与10亿中国人为敌,并且把支持他的人鼓吹为伟大的战士。这样他就是伟大的统帅了。 伟大到可以打败10亿中国人。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伟大的统帅高举的真理和逻辑是什么:无需什么证据,直接驱逐中医研究者,直接贬低中医支持者,然后高呼胜利。这就是伟大统帅郑波尽先生的真理和逻辑! 特意补充意见: 本文发布后,郑波尽先生针对我指出的把他故意写成它的事情做了两次不同的辩解: 1. 此外,在你的留言中,写作它是拼音失误,实非有意为之。这里顺便向武夷山老师致歉。我没有必要在你想象的级别上行事。 2. 至于那个它字,众所周知,我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他和它同音,因此在输入的时候直接就输进去了,并非故意之举,并因此致歉,这个错误在于我输入的时候没有做仔细的检查,而科网的评论是不容许修改的。 对于精通逻辑学的郑先生来说,这两次辩解有什么差别,应该很明显吧。 在这里我提出不同看法: 1.如果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输入ta后,出现的汉字顺序是1.他,2.它,3.她。 2.如果用微软拼音输入法, 输入ta后,出现的汉字顺序是1.他,2.她,3.它。 3.如果用其它拼音输入法,可以发现他是排在第一位。 4.当我们输入汉字的时候,如果第一个汉字就是需要的汉字,直接敲空格键或回车键就可以实现输入。只有第一个汉字不是我们需要的汉字的时候,才会专门去选我们需要输入的汉字。因此,如果不是有心要输入它而不是他,才会专门去选排在后面的汉字。 由此可以看出,把它输成他是有可能出现的错误,但把他输成它,非有天意不可为。 5. 还有几种机会可以帮郑先生改变错误。当把它输入电脑显示屏后,人是可以看见的。除非容易引起混淆的汉字,他和它之间的区别很大,人是很容易发现输入错误的。 其次,在输入其它汉字的过程中,人的眼睛是可以发现这个汉字出错的。 6. 通过阅读郑先生的留言和博文,我没有发现其它错别字。可见郑先生是特别不容易出错的人。 仅仅从我留下来的证据(两条评论,1篇博文)看,我没有发现其它错别字。 这个它字是不是有意为之,就很明显了。 7. 我在下一篇博文中,贴出了我当时的回复。明确指出郑先生错了。但郑先生却置之不理,没有发更正声明。也没有在我的那篇博文继续留言表示输错了。 8. 直到我今天把这个事情说出了。郑先生才发了两个前后不一致的声明。开始说是拼音失误。可能后来郑先生想到这两个汉字同音,又重新解释为直接输进入才输错了。 9. 也许郑先生没有想到,直接输进去的汉字根据词频应该是他而不是它。 因此,我坚持我在博文开头的说法,郑先生是故意把他写成它。 下面是郑先生的评论及大作: 郑波尽先生发表的评论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5342 标题:武夷山老师是中医的狂热分子 发表评论人: zhengbojin 删除 回复 武夷山老师是中医气功的狂热分子,用它的话能够证明什么啊。 郑波尽先生宣布反中医取胜的博文: 吁请 爱护中医派 来点猛料 在科网上,疑废中医的声音持续高涨。(也是,不信在科学的地盘上也干不过迷信和愚昧) 目前,爱护中医人士出来的文章都太软了。不是胡思乱想,就是偶有一得,再不就是个案介绍,骗术推销。如此颓景,情何以堪。连我等科学主义者都看不下去了。 吁请中医人士,尤其是什么中医科学研究院的院士们出马来 教育 一下小子们。 谢谢!
个人分类: 陨石秘密|5219 次阅读|9 个评论
武夷山,我爱你!
eminor 2009-7-8 22:13
武夷山是中国东南部最负盛名的生物保护区,也是许多古代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其中许多生物为中国所特有。九曲溪两岸峡谷秀美,寺院庙宇众多,但其中也有不少早已成为废墟。该地区为唐宋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 1 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与公元 11 世纪产生的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作为一种学说,朱子理学曾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区。 199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 心 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 N(III)(IV) 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III)(VI) 将武夷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夷山景观的最大特点是有山有水,而且这水在山的下、中、上到处都有,令人神往。山和水之所以能吸引大量的文人骚客,可以用孔子的话来概括: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做出这样的形容。聪明的智者反应敏捷、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不停流动的水一样;宽厚的仁者安于义理、气质刚毅,性情好静,就像稳重不迁的山岳一样。 水能够流动,不论是小溪中的水、江河里的水、湖泊中的水还是海洋中的水,当它们流动起来时总是显得那么地欢快,像是在歌唱;山体是凝固的,不论山体的大小和规模怎样,也不论时间如何流淌,它们总是在那里凝视着大地。因此既然有知者动,仁者静,所以也必然有知者乐,仁者寿了。领略了铭刻在名山大川中的自然规律和处世箴言,就可与古代的圣贤成为高山流水那样的知音。正如欧阳修在《醉翁亭》中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也正因为这样,欧阳修能够达到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样的以民乐为己乐的境界。当然,山水各有千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和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暑假到了,大家应该去看看武夷山。
个人分类: 四海为家|7145 次阅读|5 个评论
会飞的武夷山
sheep021 2009-7-7 22:26
高山仰止 ,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武夷山者,山耶,人耶,人山合一耶。人、山皆不能飞,武夷山能飞者何? 非凡夫俗子也。因为 遣山易,遣凡夫俗子难也 1. 第一印象 刚上科学网时,正好看到 武 老师的一个学生杨佳(别担心,不是那个谁,是个大美女)写了一篇 关于武 老师的博文写写我的导师武夷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032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 武夷山 老师,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二是也有中医情节,甚至想过研究少数民族医药的事情。三是从事情报工作。我当时在脑袋中无论如何也勾勒不出一个和蔼可亲的情报专家、特务头子的画像,满脑子都是 CAI 之类。后来,杨美女还专门发帖: 探讨与 情报学 相关的几个英文单词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593 似乎还是没说清楚资料、信息、情报和谍报的关系及中英文对照。看来,每个学科都有他说不清楚的地方,不惟中医是这样。 2. 会飞的武夷山 不过,对 CAI 的恐惧,没有阻止我对 武 老师博文的关注, 往来视之,觉无异者,益习其声(模仿过 其 博文格式)。又近出前后(发消息,回帖子),愈近愈敬,渐渐发现 武 老师竟然会飞。 武 老师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在书山文海中傲翔,广采天下知识瑰宝,有诗为证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才得百花成蜜后,为咱辛苦为咱甜。咱就是科学网的众多网友。跟着 武 老师的书摘和书评,这几个月轻轻松松就看了不少中外名家名篇。呵呵,跟着 武 老师看书,人人能飞了。 武 老师看博文的速度飞快,只要是好文章,似乎他总能早发现、早推荐。有空闲的时候,我就专门盯着最新博文那个界面守株待兔,结果还是有让他捷足先登的时候,真是博文才露尖尖角,早有武老在上头。 所以 武 老师看帖多,推荐多,评论少,宛若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偶尔留下一点文采,似天上白云般悠悠然然,飞来荡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3 能动,源于能静 武 老师好 清静,越是争论得火热的话题,越不凑热闹,依然按部就班发自己的博文。 武 老师很守时,几乎每天发一篇,内容那是海了去了,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文艺理工农医,几乎无所不包。以叙述为主,评论为辅,把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读者,同时也常有独到的点睛之笔,一语中的,让人豁然开朗。 武 老师气量大,大肚能容,对于一些不同的观点,从不壮怀激烈,有些捣蛋的混混以游客身份在的博文下回复一些恶心人的文字,或者攻击中医的文字,是我的话,一删了之,或针锋相对跟他干, 武 老师似乎可以容忍页面上污点的存在,不理不睬,让那些小丑自己跳梁去,这也许就是品德。 4 总结 最后,没啥好东西送 武 老师,就送一瓶油吧: 谦谦君子武夷山,温润如玉立天边。 不慍不火勤耕作,且歌且行悟自然。 附上郁达夫的一首《游武夷山》: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重。 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再附上陆游的《游武夷山》: 少读封禅书,始知武夷君; 晚乃游斯山,秀杰非昔闻。 三十六奇峰,秋晴无纤云。 空岩鸡晨号,峭壁丹夜暾。 巢居寄千仞,鸿荒想羲轩, 风雨蜕玉骨,难以俗意论。 丹梯不容蹑,修蔓亦畏扪, 泝滩进小艇,媿惊白鹭群。 学道虽恨晚,养气敢不勤! 宦游非本志,寄谢鹤与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94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武老师
skyclub2008 2009-7-1 10:41
科学网,博客武老师,喜欢高瞻远瞩的科研人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994
个人分类: 备忘录|3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守護我們幽暗的夜空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09-4-22 21:10
武老師的大作 捍卫夜间星光 日重发:我们的夜空也是向后代借来的 引發了雅頭道長的深思, 她在 心声 一文中呼籲人們尤其是科學家們自覺地創建體現人文關懷的科學研究模式, 即以正确的人文观点在科研立项,实验方法的选择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這些 方面給予引導,并呼籲: 期待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行动! 科學家二傻兄稱讚: 哲學家周可真先生稱讚曰:【陈老师研究了道家思想,得其精髓,现在欲学以致用了。心声也是时代的一个强音!】 民間思想家老修正傳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人类反被聪明误,一步步黄泉路近。 看來不同背景的人們都開始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都試圖要糾正目前的錯誤了,這就是爲什麽丫頭道長一呼百應的原因所在。 但是,究竟問題的根源何在?真的是西方思想家早已指出的那樣,人類割裂科學與人文,讓工具理性一家獨大,價值理性缺位嗎? 我覺得根源其實恰恰就在於科學與人文、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等二分法。 用道家愛用的 定是徒勞無功的。 因此,武老師捍衛夜間星光的一文, 居然是我們這個科學光彩奪目的時代, 真理幽暗難覓的典型象徵。 只有守護住幽暗的夜空, 才能欣賞那引人遐思的點點星光; 只有遠離喧鬧的劇場, 才能聆聽那震撼時代的心聲; 只有守護住存在的秘密, 真理才會向我們敞開胸膛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471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写写我的导师武夷山
lycee 2009-4-19 22:39
其实这个题目我早就想写,因为武老师是名人,用这样的标题多有吸引眼球的嫌疑,所以一直没有动笔。但是今天又想起来要写,也就不管有没有沽名之嫌了。 武老师是我硕士时的导师。在我的印象里,他总骑一个比较破旧的自行车,总穿一件灰得快要发白的夹克--有一天我戴了一顶比较新潮的帽子,帽子上有一块漂亮的面纱,走在路上看到武老师迎面走来,赶紧低头掩面跑掉,怕被他撞见了说我。现在想想,武老师虽不时尚,却也从来不反对新潮;实际上他虽自曰老封建,在思想意识方面,却总走在时代的前沿。 生活中的他并不很爱说话,或者说,他不喜欢那种当面的闲聊;可他又是很爱说话的人,他的文章和博客有广大的受众,他非常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许我可以引用他的两个理论来解释这一点,一是因为孤独才在博客上寻找知己,二是距离远了便有了美和信任。我很高兴他开了博客,因为这样随时都可以和他说会儿话。 武老师平常很忙,我读书时候每次都是早上七点去办公室找他请教论文。他表示过希望我能做做少数民族中药方面的题材,我很担心做了这个题材将来就业会成问题,于是没有选这个题;但是他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却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现在回头想想,做了中药题材也未必就找不到工作,而且现在的我,倒也非常关注中医药方面的发展。学生时代的我很急功近利,总觉得老师有些古板,工作以后反而能看到他的睿智了。 另外的一点,是武老师不收学生的礼物,哪怕是很小的礼物。这一点在当前的环境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直到毕业后,我才能给他买一束花,或者寄一本小书。给武老师买礼物很不必费心,去年教师节我给他寄了一本十几块钱的书,因为我觉得内容很好,他收到后也很高兴。 我想每一个读者心里都有一个自己勾勒的武夷山,在我心里,武老师是博学和开明的。这或许正是情报人员的特点,因为有着广泛的知识面,从而有了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有很多学物理的人后来改行搞了金融,金融工作可能用不到物理学的知识,却一定用到了物理学的方法。情报学也是一种方法,更准确一点说,它的方法论特性甚至高于知识性。虽然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走向何方,但我知道,情报学方法会终生指引和帮助我敲开其他学科的大门。如果武老师的博客能一直写下去,我的情报学学习生涯就可以在成本很低的条件下得以继续。 今天碰到武老师,我说,我一走上复兴路,就忍不住想掉眼泪,中信所有太多的回忆了。他说你怎么不写呢?他这样一说,便激发起我很久以前想写写他的念头来了。倘不提情报学和武老师,中信所的日子不是会很苍白么? 有读者说很好的题材让我写糟了,我很抱歉。其实我早就知道,这样的文章不好写,因为大家会期望很高。如果将来闲一点,我再多写写那些日子吧。
个人分类: 随心随记|7544 次阅读|24 个评论
最文学 3月号第1期
冯用军 2009-3-4 15:14
本期收录了5篇博文,很有启发意义。 1、 Publish or perish 。要么发表,要么完蛋。 2、 There is only good and bad research. There is no fundamental or applied research. 3、鼠目寸光的短视行为一定会妨碍甚至破坏大学的发展。 4、go forward with your head in the clouds and your feet on the ground。 3月号《大学生》杂志发表对我的采访 要么发表要么完蛋 嘉宾/武夷山 整理/张蕾磊 张婷 (发表于《大学生》杂志2009年3月号) 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代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0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工作的最终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影响力跃升,1998年至2008年(截至2008年8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57万篇,排在世界第5位;论文共被引用265万次,排在世界第10位,比2007年统计时提升了3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4.6次。以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统计,2007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科技论文9.48万篇,占世界份额的7.5%,排在世界第3位,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 报告发表后,引起议论。以下是武夷山接受本刊记者专访的内容,他认为中国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还需加强,与国外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大学生》:被SCI收录的论文和引用数量是衡量高校科研能力的一项指标,国内高校的情况如何? 武夷山:中国在国际上发表的SCI论文,高校占80%以上。发表最多的几所大学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这几年进步非常快,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被引用次数排名都反映了这一点。 为了避免高校过分追求论文发表数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几年前就在公布统计结果时加强导向,首先公布哪个大学被引用次数最多。引用次数说明质量和影响。很多大学也领会到我们的意图,更重视发表论文的质量了。 《大学生》:关于论文排名的报告出来后,有不少争议的声音,您觉得有哪些误读?时常有高校教授、研究生抱怨发表论文的要求过多,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吗? 武夷山:有些人认为现在社会很浮躁,过分地重视SCI论文,就是我们的排名造成的。我想要澄清的是,排名不是我们编出来的,客观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提供的是可供参考的数据。有些人认为,中国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排位低于论文位次,篇均被引的位次更低,那就意味着是垃圾论文增加了。他们没有看到,一定的数量是一定的质量的基础,没有看到从发表到被引有个时滞,也没有看到我国论文被引指标在进步,被引排位在6年内提升了9位,而论文排位只提升了3位。 中国和美国比,主要的差异在于他们没有科研处这样一个部门说,你必须发论文。但这是不是说他们的博士生、研究人员就不发论文了?也不是。英语有这样的话:Publish or perish。要么发表,要么完蛋。很多教师有抗议,说这样过分了。但是学术圈子里就这个规矩。没有论文你用什么说明自己有水平?特别是搞基础科学研究的。 国外大学没有科研处督促,并不说明他们就不发论文。中国发SCI论文最多的高校是清华,清华10年间发表论文的总量是24000篇,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发论文数根本不是名列前茅的,但10年发表SCI论文总量是36000篇,是清华数量的1.5倍,你说他们不重视吗? 《大学生》:中外大学生进行科研、参与科研活动的差别有哪些? 武夷山:本科生参与科研,国内学生的差距比较大。因为,我们的不少大学老师本来就没有做过什么科研,那么就更谈不上带学生了。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在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长驻,也到一些大学参观过。比如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航天专业,一些教授拿到了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些项目,就带着博士生一起做,博士生本身也当助教,又带着一些硕士生、本科生做一些子课题。这个专业的很多本科生已经开始做研究。所以马里兰大学航天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还没有毕业,企业早就把他们订走了。 在国内,可能特别著名的高校的本科生才有参与科研的机会,不过我没经过调查。可能很多大学的老师也没有做科研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也就陷到从书本到书本的困境里了。 《大学生》:那么,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想自己做些课题研究、科研活动,您觉得有哪些途径? 武夷山:很多学校里还是有许多大学生科技社团的,这是一个好的途径,多听讲座,多获得信息。科普方面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是日本,二战后,国家鼓励全民都参与到创造发明当中来。比如洗衣机的设想就是一个日本老太太提出来的,一个家庭主妇,她觉得不用搓衣板这种方式,如果能够转化成在一个容器里面转也可以把衣服洗干净。当然,后来把洗衣机设想做成一个原型是技术人员帮忙。如果没有创造技法的培训,那个家庭妇女她根本想都不敢想发明创造,对吧? 另外,有兴趣的学生要主动寻找机会,自己学校的老师没有项目,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到其他学校找项目。比如前段时间,一个北京理工大学的孩子明年就要保送到我们所读研究生。她很主动地给我打电话要求现在就参与科研项目,正好我们也需要人手,我把她推荐到一个课题组,她现在就可以做一些工作了。其实,她也完全可以在学校过一个悠闲的学期。 主动地看一些科普书,听科普讲座,参观一些科普场馆,对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文科的人来说,应该更自觉地补科普知识;对于理工科的人应该有意识地多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否则都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其实现在好的科普书总体说来是越来越多的。只是 好的科普译著多,中国人原创的少一些。可我发现,这些科普书的读者基本上就是原先科学素养已经很高的人,以前不关心的人现在仍然不关心,这个情况比较糟糕。 《大学生》:就您在教学和工作中的感受,您对现在的学生有哪些建议? 武夷山:我多年来的感觉,就是现在读研究生的人很多对研究没有兴趣,只是把研究生作为一块敲门砖,就要这一纸文凭。拿到文凭之后可能马上就转到其他方面去了。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我把要读的书开好单子给他了。我们所的图书馆很好,资料齐全,我甚至都告诉他哪几本外文杂志在哪个书架的第几排什么位置,你得去看,每期要浏览一下。他却从来不去图书馆,一次都不去,就这么懒。等我问他你搜集了什么资料时,拿来给我看的都是网上down的,就没有新东西。 我们的大学有很多问题,教育比较功利性,但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没有历史常识、没有哲学素养、写作能力很差、关于科学一窍不通,肯定不行。 过去,化学部的中科院老院士说他们那时候发表一篇SCI论文都很难,现在北大化学系的博士生SCI论文发好几篇,这就是时代不同了,他们的英语水平、科研条件都和以前不一样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对新一代大学生充满希望。 对本科生普遍提发表论文的要求是高了点,但是若能发表,毕竟是好事。特别是文科的本科生,是完全应该写一些东西发表的,不一定是论文。 1. 2007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校 (以SCI数据库统计,2002-2006年收录的中国论文在2007年被引用的篇次) 排序 单位 被引用篇数 被引用次数 1 浙江大学 3457 8520 2 清华大学 3451 10013 3 北京大学 3185 9769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729 8182 5 南京大学 2497 7614 6 上海交通大学 2303 6374 7 复旦大学 2282 6877 8 吉林大学 1521 4203 9 武汉大学 1513 4230 10 山东大学 1395 3303 11 南开大学 1303 3753 12 中山大学 1276 3986 13 兰州大学 1084 2888 14 华中科技大学 1066 2507 15 四川大学 1047 2665 16 天津大学 846 2104 17 大连理工大学 787 2065 18 西安交通大学 727 1575 19 北京师范大学 708 2023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685 1538 * 以下凡未特别注明的表格均是以第一署名机构统计。 2. 1998-2007年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篇数较多的前20所高校(统计截至2008年8月) 排序 单位 累计被引篇数 累计被引用次数 1 清华大学 11930 80948 2 浙江大学 10763 64875 3 北京大学 9957 80547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521 61919 5 南京大学 7509 61455 6 上海交通大学 6879 43348 7 复旦大学 6495 49795 8 吉林大学 4485 32040 9 山东大学 4480 25059 10 南开大学 4172 29250 11 四川大学 4088 27139 12 武汉大学 4030 26939 13 中山大学 3799 31791 14 华中科技大学 3408 18319 15 兰州大学 3221 20924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2869 12722 17 天津大学 2864 14601 18 大连理工大学 2758 16460 19 西安交通大学 2601 12602 20 中南大学 2373 11605 3. 2007年SCI收录论文数较多的高校(按第一作者统计) 排序 单位 论文数(篇) 收录文献总数(篇) 1 浙江大学 3182 3325 2 清华大学 2591 2613 3 上海交通大学 2331 2485 4 北京大学 1939 2134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09 1564 6 复旦大学 1492 1673 7 南京大学 1382 1483 8 四川大学 1317 1385 9 哈尔滨工业大学 1267 1269 10 山东大学 1224 1262 11 华中科技大学 1200 1292 12 吉林大学 1193 1219 13 中山大学 1096 1185 14 大连理工大学 1073 1096 14 武汉大学 1073 1148 16 南开大学 941 953 17 中南大学 922 977 18 天津大学 904 912 19 西安交通大学 844 859 20 兰州大学 784 792 注 : 论文数 指 Article 、 Review 、 Letter 、Editorial 四类文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8311 也说说所谓顶天与立地 副题:有谁愿意别人掉下来就正好就砸在自己的头上? 2009.03.04 昨天的博客上有一位叫Rogers的读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标题:非线性光谱学研究 发表评论人: Rogers 鸿飞老师,看了一下您的研究介绍,非线性光谱学研究。觉得工作很前沿,基本可以算顶天.但不知道是否也有立地的可能,也就是能推动有关技术进步,具有国民经济意义呢? 我的回答是: 博主回复:我10年前在杜邦公司工作,做的应该是与立地有关的事情了吧? 科学其实只有好坏之分和真假之分,没有什么顶天与立地之分,也没有什么基础与应用之分。 我10年前左右在杜邦工作过两年,工作内容是用我在做博士时候从实验中发现的二阶Mie散射现象去协助表征油漆和油墨颜料颗粒表面。我在杜邦的那一段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前沿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我更相信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一百多年前说过的那句名言: There does not exist a category of science to which one can give the name applied science. There are science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science, bound together as the fruit of the tree which bears it. 前不久和王中林一起吃午饭,他也告诉说他前不久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发明者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Heinrich Rohrer聊天,Rohrer告诉他: There is only good and bad research. There is no fundamental or applied research. 我不关心所谓顶天与立地的这种问题,是因为在自己受到的教育和工作经验中认识到,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上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二分法。顶天与立地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是因为对于科学和技术发展缺少基本概念的人会用所谓的顶天与立地这样的二分法来衡量科学家和他们正在做的工作。反正,你在最求顶天的时候,他会说你离地太远;你在立地的时候,他说你离天很远。结果,学术界到处都是既不粘天又不着地的怪物,在半空中飞来飞去。那些所谓搞应用基础研究的,很多都是这样。 前一段时间科学网上陈安老弟对顶天又立地的问题有所讨论。他的意见发表在《科学时报》上还引起了令人尊敬的冯端院士的关注。其实我的感觉是陈安老弟的关注点是现实体制中的无奈。他和冯端先生的意见的区别,主要在于着眼点不同。在冯端先生那里,顶天和立地是相通的。而在陈安老弟那里,顶天和立地被无奈地割裂开来了。 科学时报《陈安:不能要求科研既顶天又立地》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2/216530.html 陈安《要求科研既顶天又立地是不可能做到的》博文链接: http://linfen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216525 陈安《做既顶天又立地的科研您做梦呢吧?》博文链接: http://linfen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216525 冯端院士《冯端院士:冯康是否既顶天又立地的讨论》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3/216722.html 陈安《再析科研中的顶天和立地》博文链接: http://stimes.cn/m/user_content.aspx?id=218108 我曾经对我的博士导师说我最近在思考下一步应该做一些什么研究。他的建议倒是很简单。他告诫说,不要刻意地去找什么问题来做,最重要的是要把你已经在做的研究做到最好,然后你自然会发现它能够解决的更多的问题,其它领域的人也自然会拿着问题来找你。他说,比如我们当年发现了二阶Mie散射现象,自然就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溶液中的胶体界面和细胞表面这些其它方法无法研究的问题;再比如我们发现的界面电场诱导增强的非线性光学现象,现在就可以用来研究神经元轴突上的电位变化和相应机制。最后他说: Don't go out to find applica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it will come to you naturally as your currentresearch goes deep enough.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知道如何区分好的和坏的研究,就不会为基础或者应用的问题发愁。那些以为应用就是找窍门的人,很快就会被他人超过并且远远地抛在后面。 不能够顶天,立地常常也站不稳。人们常常以为立地就可以站稳,实际上却很快会被新的发展所淹没。这个问题上概念不清楚,会在科学与产业政策上作出很多本末倒置的选择。 当然,我非常同意陈安老弟的意见,不能要求科研既顶天又立地。不过如果只能求其一,我选择顶天,而不是立地。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创造能力的下降,堕落是必然的。无论我们怎样堕落,最后都会立在地上,搞得不好降落的时候还会恰好落在另一个已经立地的人的头上。有谁愿意别人掉下来就正好就砸在自己的头上呢? 以上算是我对Rogers的问题的一个更长版本的回答。 大学如何才是大学? 读韩水法《大学与学术》 章启群 汶川特大地震非常残酷地撕开了中国教育的一个疮疤:大批中小学校舍在地震中瞬间倒塌,无数中小学生因此失去生命。大地震把中国教育的无形内伤,魔术般外化为一片残垣断壁、死伤累累的景象。这种触目惊心的惨景不禁让我们追问:中国教育的内伤究竟有多深、多重? 汶川地震的中心地带没有大学,因此,我们无法想象大学校舍倒塌的现象,中国的大学(大陆地区,下同)似乎逃过了一劫。然而,尽管屹立在中国大学校园之内的高楼广厦毫发未损,却仍然掩饰不住它千疮百孔的斑斑内伤。几乎中国的每一所大学,现在正遭到亘古未有的激烈批评和毁灭性抨击。批评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包括校内和校外、专家学者和普通国民。抨击的内容不再仅仅是某些具体事件,不关乎一般的人际关系,也不涉及某个人的利害得失。大学被抨击的要害,是从制度到管理、从行政到学术的根本性质和整体职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没有一流的学术研究而学术腐败屡禁不止?为什么连烽火连天中茅屋土墙的西南联大都望尘莫及? 抨击之余,这些十分尖锐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也常常令众多有识之士尴尬、困惑,百思不得其解。在这个特殊时候,用一种特殊的心情,我们静静地读一读韩水法先生的《大学与学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会对当前中国的大学以及整个中国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韩水法,一个专治康德哲学和韦伯思想的专家,这个知识背景决定了他的独特视角和思考的深度。中国的大学之所以搞成这个样子,他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如雷贯耳:那就是当下的中国大学实质上不是现代大学,因为它不具备现代大学的根本性质!(该书第115页。下同) 中国大学的所有问题实质上都指向一个根本的问题:现代大学是什么?它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功能是什么?如果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说办大学就是无厘头、瞎起哄或许过分,但大学必然只能办成四不象那样的怪物。中国大学所有问题的根源即在此,因此,韩先生《大学与学术》反复申述的核心问题,就是现代大学的性质及功能。 韩先生认为,西方大学的历史很长,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滥觞于德国,即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是著名哲学家费希特。它的根本原则和宗旨是:第一,学术和教学自由,即教师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不应受到外在的干扰;第二,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教师要将自己的成果、方法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第15页)这个原则和宗旨的实际意义是,学术研究没有禁区,学术研究不必遵循政府和党派的意志。 国家绝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真正的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其成效是远非政府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第19页) 开创现代大学的思想家洪堡如是说。 鼠目寸光的短视行为一定会妨碍甚至破坏大学的发展。因为,学术研究的每一项成就都是艰难探索的结果。每一个思想家、科学家都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没有可以重复的科学创造的捷径。如果没有思想和学术的自由,任何发明创造是不可能的。因此,现代大学必须是一个自治的教学与学术的共同体。基于这个理念,从1810年起,德国开始进行大学改革。虽然德国大学的历史比欧洲其他国家晚200多年,然而,改革使德国大学迅速超过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学,一时间大师辈出,人才济济。近代德国在思想和科学领域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出现了爱因斯坦、波尔、海森堡等划时代的巨人,黑格尔、马克思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建立的宏大体系为世界所景仰。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中,德国的科学和学术遭受重创,元气大伤,但不久便重振旗鼓,全面振兴,今天仍然以不可遏制之势蓬勃发展。 政府办大学,就要让大学自由发展,那样大学就会创造出远远大于政府直接干预的成果来这是德国大学给世界树立的典范。德国的现代大学的理念迅速被欧美乃至全世界普遍接受、效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正在这个根本原则之上建立了现代大学。这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现代大学,给整个知识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19世纪以来,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些奠定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科学观念的人,都是现代大学培育的人才。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人物,情况更是如此。现代科学和学术的进展,又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本形态。当前世界上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教育、文化、艺术,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大学的影响。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现代大学,今天活跃在全球各个领域的总统、商人、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普通劳动者会是怎么样?人类的教育、文化、艺术会是什么状况,世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会是怎样? 中国现代大学的建立始于北京大学,而真正把北京大学办成现代大学的正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蔡元培。在一代先贤的努力奋斗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初步建立了一批现代大学,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即使是在日寇入侵,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时刻,只有几幢土墙茅顶的西南联大,也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至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培养的人才,也是大师辈出,群星灿烂,金岳霖、洪谦、冯友兰、张岱年、宗白华、朱光潜、朱自清、闻一多不甚枚举。可以说,当时中国赶上了建立现代大学的世界班车,并已经初见成效,收获甚丰。 可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大学却背离了现代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今天的中国,没有一所大学有自己的章程或宪章。(第115页)因此,它只是形式意义上的、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独立的教育团体,它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原则、宗旨、标准和追求(可参看黄德宽:《对政府与大学法律关系定位的思考》,载《大学之道:求索与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质言之,中国大学只是教育部下属的一个行政单位,副部级的或厅级的。一个大学校长也就是教育部的一个副部长或厅长。中国所有正规大学就被整合在这样一个官僚层级的体系之中,从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到大学基本教学与学术单位,一元化的行政权力通天贯地,天下英雄,莫不在其彀中这个体系所代表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任何个人,不用说教授,即便是大学校长,想要孤身一人与它对抗,几乎是不可能的。(第118页)因此,当人们普遍要求中国的大学校长们履行职责,整治大学,并期待出现第二个蔡元培给中国大学带来新的转机之时,韩先生冷静地告诉人们: 世上已无蔡元培! 中国不可能再出现蔡元培。今天即是我们起蔡元培于地下,让他重返北大,他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力回天! 大学的核心价值就是学术创造,即思想和科学创新。背离了这个根本的原则,大学就偏离了正道,走向了混乱甚至荒诞。当下的很多中国大学,基本上是把学术作为手段,把以此来获取其他东西作为目的:建大楼、要经费、获奖、升官、评职称、赚钱在这样的机制下,不仅像剽窃、抄袭、造假等学术腐败不可避免,更为可怕的是灰色学术大行其道。例如:批量生产的论文、著作、精品工程、造大船、学院升级、大学合并、项目、基金、评估、请名人装点门面,等等,不一而足。教授们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评估、项目、报奖、检查等琐事中摸爬滚打,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到这些五花八门的事务中。人们成天奔波忙碌的这些事,实质上并非学术行为而都是行政行为,产出的是政绩而非学术(科学)。尤其让人痛心的是,本来一些优秀的学者在这种强势的灰色学术面前,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则而参与其中,成为它的牺牲品。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中国大学的水平迅速下滑,更严重的是: 这种更低的水平就需要某种更加不合理的制度或制度之中某些不合理的因素来维持这个制度不仅要再生产自身,还要再生产维护这个制度的人。(第47页) 因此,中国大学这些俯拾皆是的问题,不仅无法制止,而且每天照样重复。报纸、杂志以及其他媒体对于大学提出批评、抨击的,可谓连篇累牍、车载斗量。而中国的大学却依然我行我素,岿然不动。人们对此茫然、无奈,慢慢麻木。为什么这种千夫所指的丛丛弊端无人撼动、难以革除?韩先生也点出了它的死穴: 对于那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来说,如果能够在不损害他们利益的前提下,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那么世界一流大学就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如果为了达到世界一流而要进行的制度改革会危及或损害到他们的特殊利益,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将自己的特殊利益作为第一选择,而将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前景放在次要位置!这就是中国特色。一些人之所以在中国大学的现状中流连忘返,个中缘由就在于此。(第9页) 这个他们有多大力量?我们心知肚明。对此我们感到有点清醒,虽然仍然无奈,却是清醒的无奈。因此,中国大学的改革首先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而要战胜这个利益集团,就必须在现行的制度上进行根本的变革。简单说,就是让大学从教育部的一个衙门,变成一个真正的学术共同体。 不过,明眼人必须看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大学改革势在必行。早改早得益,晚改要付出代价。因为,对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来说,大学的至关重要性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完全取决于大学;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思想自由的程度有多高,你的民族精神的高度就有多高。套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你的软实力基本上取决于你的大学的水平,不可能靠别的方面,别的方面不能奠定一个民族的精神层面的力量。没有精神层面的力量,物质层面的力量也是无法强大起来的。所谓精神层面,就是指思想、知识和技术等的综合。我们的大学制度不改革,领先的水平永远也达不到。领导人再怎么重视,再怎么拨钱,也是没有用的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第161页)我们的大学如果按照现在的状况任其发展,那么,中国无论经济发展如何,军事发展如何,人民生活水平如何,它仍然是脆弱的、不能持续的,是泥沙堆起来的巨人。何况我们也不可能引进最尖端的科技人才。 除了提出大学的核心价值之外,《大学与学术》还论及大学的其他制度,例如教授终身制、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淘汰制、大学校园文化等等,读者自然也会发现一种入木三分的见解。 然而,在读完全书之后,我仍然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推动真正的中国大学改革?这种涉及大学体制改革的大手术需要一个怎样的可操作机制? 其实,作者已经指出了一个中国大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即自由竞争:自由意味着大学之间需要公平和公开的竞争,因此也就有更多全面的彼此监督。既然一流不是靠行政决定的,那么公开的学术批评就会大起作用。美国的大学制度是最自由的,大学之间的竞争在世界上也是最激烈的,所以它们现在也是最厉害的,钱也最多。与此同时,美国大学对教授学术操守的要求也在最高的一档。(第167页)而问题还在于,如何实现真正的自由竞争? 我的思考是:开放私立大学! 这个思路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体的。让民间建立真正的大学,由此展开大学之间真正的自由竞争,这样大学必须凭藉自身的优势才能生存,它自然就会按照大学本身的规律办学。只有引进这个机制,才能对现有的国家大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就像我们的国企改革一样,原有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国营企业,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当下中国大学的各种弊端(包括官本位、学术腐败等),在真正的私立大学出现时必然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因为不这样,它们就不能生存。实际上,西方的名牌大学,例如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等都是私立的。可见利用民间资金办教育是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 开放私立大学,还可以截留流失海外的巨额教育资金。现在中国每年自费出国留学人数至少在万人以上,从中学、大学到研究生不等,导致巨额的教育资金流失海外,而所上学校很多只是资质很差的培训班。我粗略估计,每年这种流失的资金至少在百亿人民币之上,可以办十几个北大或清华!只要开发这个教育财力,足以承担民间办学的职能。要改变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真正实现民间资金进入国家教育,唯有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打破国家垄断教育的体制,在办学、招生的根本制度上做出改革,同时也应该与税收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民间的教育基金会。这是一个有利于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和崛起的根本大业!是一个功在千秋万代的伟业! 应该说明的是,现有的中国民办大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私立大学具有本质的不同,它们的区别在于:真正的教育投入是非盈利的,而中国现在的民办大学都在赚钱。因此,这些民办大学实质上就是公司,它遵循的不是教育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规律,它不可能让教育家来管理,而是让企业家来进行管理。同时,它无论在生源、教学条件和师资上与国家大学无法相比,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 当然,中国大学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中国教育的问题也不仅仅在大学。人们不难发现,华裔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得主们(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李远哲、钱永健、丘成桐、陶哲轩)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所受的教育与现在中国大陆的小学、中学、大学完全无关。相反,接受当下中国大陆教育的亿万学子却无一人获此殊荣。此外,厌学症正像瘟疫一样在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蔓延。即使现在北大的本科生,理想做科学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参见2008年4月24日《科学时报》)。而那些成绩不好的中、小学生,正成为被学校和社会漠视、歧视的大多数。还有,高校的自杀风潮正紧,校园凶杀案有愈演愈烈之势 行文至此,不禁心潮难平。笔者与《大学与学术》作者的心结一样,那就是:中国教育必须要更深地检讨,必须尽早地进行根本的改革!中国教育,这座满目疮痍的大楼,已经存在很多致命的隐患,难道非要等到地震这样的灾难来毁灭它吗? 2008年6月12日夜初稿,时值汶川特大地震 一月祭,2009年1月14日夜定稿于京西菂园 中国科技:不仅要顶天立地,更要开天辟地 我国科技界中有许多政策口号,比如20世纪80年代是面向、依靠,90年代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21世纪是自主创新,而顶天立地这个政策口号是最有生命力的一个,流传至今,深入人心,连国际人士都知道。 XXX国际科技政策专家翻译为: go forward with your head in the clouds and your feet on the ground。我再把这句英文直译成中文就是:站在大地上,把头昂到云里去,往前走。 我国的很多政策口号,不是领导们及其笔杆子们拍脑袋拍出来,而是从群众中来的,从实践中来的,再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XXXXXXXX 我们就是要培养听话出活的人。一个做高技术的企业领导说,我们做企业,就是要吃在碗里,看在锅里。还说,什么是技术创新?就是把技术变成钱,再把钱变成技术。 顶天立地的道理在哪里呢?我理解,XXX 我用顶天和不顶天,立地和不立地把我国科技工作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 第一种,既不顶天,又不立地; 第二种,不顶天,但立地; 第三种,顶天,但不立地; 第四种,既顶天,又立地。 XXX XXXX 我国科技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的追赶,已经出现了若干顶天立地的成果,但是开天辟地的成果可以说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开天辟地,就是《盘古歌》中所说的:天地混沌,先有盘古,开天辟地,营造万物。 最后,我也来提出一个口号:我国科技界既要有顶天立地的目标,也要有开天辟地的高远境界。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补:已投稿;按要求,在此不发表全文;望理解)
个人分类: Multidiscipline|2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