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选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如何做研究
leejian 2010-3-26 13:19
在 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如何做研究 David Chapman 摘要 : 本文的主旨是解释如何做研究。我们提供的这些建议,对做研究本身(阅读、写作和程序设计)、理解研究过程以及开始热爱研究(方法论、选题、选导师和情感因素),都是极具价值的。 备注:人工智能实验室的 Working Papers 用于内部交流,包含的信息由于过于初步或者过于详细而无法发表。不像正式论文那样,会列出所有的参考文献。 1. 简介 并没有什么神丹妙药可以保证在研究中取得成功,本文只是列举了一些可能会有所帮助的非正式意见。 目标读者是谁? 本文档主要是为 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新入学的研究生而写,但对于其他机构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也很有价值。即使不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也可以从中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 如何使用? 要精读完本文,太长了一些,最好是采用浏览的方式。很多人觉得下面的方法很有效:先快速通读一遍,然后选取其中与自己当前研究项目有关的部分仔细研究。 本文档被粗略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研究者所需具备的各种技能:阅读,写作和程序设计,等等。第二部分讨论研究过程本身: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做研究,如何选题和选导师,如何考虑研究中的情感因素。很多读者反映,从长远看,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更有价值,也更让人感兴趣。 (1). 如何通过阅读打好 AI 研究的基础。列举了重要的 AI 期刊,并给出了一些阅读的诀窍。 (2). 如何成为 AI 研究领域的一员:与相关人员保持联系,他们可以使你保持对研究前沿的跟踪,知道应该读什么材料。 (3). 如何学习 AI 相关领域的知识。对几个领域都有基本的理解,对于一个或者两个领域要精通。 (4). 如何做研究笔记。 (5). 如何写期刊论文和毕业论文。如何为草稿写评审意见,如何利用别人的评审意见。如何发表论文。 (6). 如何做研究报告。 (7). 有关程序设计的。 AI 程序设计与平常大家习惯的程序设计有所不同。 (8). 有关研究生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选导师。不同的导师具有不同的风格,本节的意见有助于你找到合适的导师。导师是你必须了解如何利用的资源。 (9). 关于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将占据研究生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本部分涉及如何选题,以及如何避免浪费时间。 (10). 有关研究方法论,尚未完成。 (11). 或许是最重要的一节:涉及研究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设定目标,如何避免不安全感,保持自信,享受快乐。 2. 阅读 文献 很多研究人员花一半的时间阅读文献。从别人的工作中可以很快地学到很多东西。本节讨论的是 AI 中的阅读,在第四小节将论述其他主题相关的阅读。 阅读文献,始于今日。一旦你开始写作论文,就没有多少时间了,那时的阅读主要集中于论文主题相关的文献。在研究生的头两年,大部分的时间要用于做课程作业和打基础。此时,阅读课本和出版的期刊文章就可以了。(以后,你将主要阅读文章的草稿,参看小节三)。 在本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所需要的阅读量,是令人望而却步的。但既然 AI 只是一个很小的研究领域,因此你仍然可以花几年的时间阅读本领域已出版的数量众多论文中最本质的那部分。一个有用的小技巧是首先找出那些最本质的论文。此时可以参考一些有用的书目:例如研究生课程表,其他学校(主要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录取程序的建议阅读列表,这些可以让你有一些初步的印象。如果你对 AI 的某个子领域感兴趣,向该领域的高年级研究生请教本领域最重要的十篇论文是什么,如果可以,借过来复印。最近,出现了很多精心编辑的有关某个子领域的论文集,尤其是 Morgan-Kauffman 出版的。 AI 实验室有三种内部出版物系列: Working Papers , Memos 和 Technical Reports ,正式的程度依次增加,在八层的架子上可以找到。回顾最近几年的出版物,将那些非常感兴趣的复制下来。这不仅是由于其中很多都是意义重大的论文,对于了解实验室成员的工作进展也是很重要。 有关 AI 的期刊有很多,幸运的是,只有一部分是值得看的。最核心的期刊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也有写作 the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或者 AIJ 的。 AI 领域真正具备价值的论文最终都会投往 AIJ ,因此值得浏览每一年每一期的 AIJ ;但是该期刊也有很多论文让人心烦。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是另外一本值得一看的期刊。 Cognitive Science 也出版很多意义重大的 AI 论文。 Machine Learning 是机器学习领域最重要的资源。 IEEE PAMI (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是最好的有关视觉的期刊,每期都有两三篇有价值的论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 IJCV )是最新创办的,到目前为止还是有价值的。 Robotics Research 的文章主要是关于动力学的,有时候也有划时代的智能机器人论文。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偶尔有好文章。 每年都应该去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在 MIT 的 Tech Square 的一层),翻阅其他院校出版的 AI 技术报告,并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仔细加以阅读。 阅读论文是需要练习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阅读所有的论文。阅读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 AI 论文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内容的介绍,但是也有可能没有或者总结得不好,因此需要你跳读,这看一点那看一点,了解作者究竟做了些什么。内容目录( the table of contents )、结论部分( conclusion )和简介( introduction )是三个重点。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就只好顺序快速浏览了。一旦搞清楚了论文的大概和创新点,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了。在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 15 页的论文可以重写为一页左右的篇幅;因此需要你寻找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这经常隐藏于某个地方。论文作者从其工作中所发现的感兴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兴趣的,反之亦然。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返回去通篇精读。 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 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 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 如果 会发生什么? 。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将阅读与程序设计联系在一起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在阅读了一些论文后,试试实现论文中所描述的程序的 玩具 版本。这无疑会加深理解。可悲的是,很多 AI 实验室天生就是孤僻的,里面的成员主要阅读和引用自己学校实验室的工作。要知道,其他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值得去阅读,严肃对待,并引用它们的工作,即使你认为自己明晓他们的错误所在。 经常会有人递给你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并告诉你应该读读,因为其中有很闪光的地方且 / 或可以应用到你的研究工作中。但等你阅读完了,你发现没什么特别闪光的地方,仅仅是勉强可用而已。于是,困惑就来了, 我哪不对啊?我漏掉什么了吗? 。 实际上,这是因为你的朋友在阅读书或论文时,在头脑中早已形成的一些想法的催化下,看出了其中对你的研究课题有价值的地方。 3. 建立 同行联系 一两年后,对自己准备从事的子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此时 或者再早一点 加入 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 是很重要的。这个非正式的组织是人工智能真正在做什么的反映。引导潮流的工作最终会变成正式发表的论文,但是至少在牛人完全明白一年之后,也就是说,牛人对新思想的工作至少领先一年。 牛人如何发现新思路的?可能是听自于某次会议,但是最可能来自于 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 。下面是该网络工作的大致情况。 Jo Cool 有了一个好想法。她将尚不完整的实现与其他一些工作融合在一起,写了一份草稿论文。她想知道这个想法究竟怎么样,因此她将论文的拷贝发送给十位朋友并请他们进行评论。朋友们觉得这个想法很棒,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错误之处,然后这些朋友又把论文拷贝给他们各自的一些朋友,如此继续。几个月后, Jo 对之进行了大量修订,并送交给 AAAI 。六个月后,该论文以五页的篇幅正式发表(这是 AAAI 会议录允许的篇幅)。最后 Jo 开始整理相关的程序,并写了一个更长的论文(基于在 AAAI 发表论文得到的反馈)。然后送交给 AI 期刊。 AI 期刊要花大约两年的时间,对论文评审,包括作者对论文修改所花费的时间,以及相应的出版延迟。因此,理想情况下, Jo 的思想最终发表在期刊上需要大约三年时间。所以 牛人很少能从本领域出版的期刊文章中学到什么东西,来得太迟了 。 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牛人。下面是建立学术关系网的一些诀窍: 有很多讨论某个 AI 子领域(如连接主义或者视觉)的邮件列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列表加入。 当与很熟悉本领域的人讨论自己的思想时,他们很可能不直接评价你的想法,而是说: 你读过某某吗? 这并不是一个设问,而是建议你去阅读某份文献,它很可能与你的想法有关系。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该文献,从跟你交谈的高手那里得到该文献的详细信息,或者直接从他那里借一份拷贝下来。 当你读到某份让你感到很兴奋的论文,复印五份送交给对之感兴趣的其他五个人。他们可能会反馈回来很好的建议。 本实验室有很多针对不同子领域的非正式(持续发展的)论文讨论组,他们每星期或每两星期聚会一次,对大家阅读完的论文进行讨论。 有些人并不介意别人去翻看他们的书桌,也就是说,去翻阅他们堆在书桌上的不久要阅读或者经常翻阅的论文。你可以去翻翻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当然了,首先要得到主人的许可,要知道有些人确实反感别人翻自己的东西。去试试那些平易近人的人。 同样,有些人也并不介意你翻看他们的文件柜。实验室中可是有很多学问精深的人,他们的文件柜里也是有好多宝贝。与利用学校图书馆相比,这通常是更快更可靠的寻找论文的方式。 只要自己写下了些东西,将草稿的拷贝分发给那些可能感兴趣的人。(这也有一个潜在的问题:虽然 AI 领域的剽窃很少,但也确实有。你可以在第一页写上 请不要影印或者引用 的字样以做部分防范。)大部分人并不会阅读自己收到的大部分论文,因此如果只有少数人返回评论给你,也不用太在意。你可以如此反复几次 这是期刊论文所必需的。注意,除了自己的导师,一般很少将两次以上的草稿送给同一个人。 当你写完一篇论文后,将论文的拷贝送给那些可能感兴趣的人。别以为人家自然而然地就会去阅读发表论文的期刊或者会议录。如果是内部的出版物(备忘录和技术报告)就更不容易读到了。 你保持联系的人越是各式各样,效果就越好。尝试与不同研究组, AI 实验室,不同学术领域的人交换论文。使自己成为没有联系的两个科研组交流的桥梁,这样,很快的,你的桌子上就会冒出一大摞相关的论文。 如果某篇论文引用了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东西,做好笔记。维护一份自己感兴趣参考文献的日志。到图书馆去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些论文。如果要了解某个主题的发展轨迹,可以有意地去做一张引用的 参考文献 图。所谓的 参考文献图 ,是指引用组成的网:论文 A 引用 B 和 C , B 引用 C 和 D , C 引用 D ,等等。注意那些被经常引用的论文,这通常是值得阅读的。参考文献图有奇妙的性质。一个是经常有研究同一主题的研究组相互不了解。你搜索该图,突然发现了进入另一部分的方式,这通常出现于不同学校或者不同方法存在的地方。尽可能了解多种方法是很有价值的,这总比非常深入的了解某一种方法更好。 暂时搁置。跟别人交谈。告诉他们你在做什么,并询问人家在做什么。(如果你对与别的学生讨论自己的想法感到害羞,也要坚持交谈,即使自己没有什么想法,与他们讨论自己认为确实优秀的论文。这将很自然地引导到下一步做什么的讨论。)每天中午在活动楼七层有一个非正式的午餐讨论会。在我们实验室,人们都习惯于晚上工作,所以午餐的时候可以跟别人组成松散的小组进行讨论。如果你与外界的交流很多 做演示或者参加会议 去印张事务名片, 要使自己的名字容易记住。从某个时间开始,你将会开始参加学术会议。如果你确实参加了,你会发现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会议论文都令人生厌或者愚蠢透顶。(这其中的理由很有意思,但与本文无关,不做讨论)。那还去参加会议干吗?主要是为了结识实验室之外的人。外面的人会传播有关你的工作的新闻,邀请你作报告,告知你某地的学术风气和研究者的特点,把你介绍给其他人,帮助你找到一份暑期工作,诸如此类。如何与别人结识呢?如果觉得某人的论文有价值,跑上去,说: 我非常欣赏您的论文 ,并提问一个问题。 获得到别的实验室进行暑期工作的机会。这样你会结识另外一群人,或许还会学到另外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可以去问高年级同学如何获取这样的机会,他们或许已经在你想去的地方工作过了,能帮你联系。 4. 学习相关领域知识 通常的情况,你只能做 AI 领域的事情,对 AI 领域之外的事情一无所知,好像有些人现在也仍然这么认为。但是,现在要求好的研究者对几个相关的领域都了解颇深。 计算的可行性本身并没有对什么是智能提供足够的约束,其他的领域给出了其他形式的约束,例如心理学获得的经验数据。更重要的是,其他的研究领域给了你思考的新工具,看待智能的新方法。学习其他领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 AI 本身并没有评价研究价值的标准,全是借自于其他领域。数学将定理作为进展;工程会问某个对象是否工作可靠;心理学要求可重复的试验;哲学有严格的思辨;等等。所有这些标准有时都在 AI 中起作用,熟悉这些标准有助于你评价他人的工作,深入自己的工作以及保护自己的工作。 经过六年左右的课程方可获得 MIT 的 PhD ,你可以在一到两个非 AI 领域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更多的领域内具有阅读水平,并且必须对大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下面是如何学习自己所知甚少领域的一些方法 : 选修一门研究生课程,这很牢靠,但通常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阅读课本。这方法还算不错,不过课本的知识经常是过时的,一般还有很高比例的与内容无关的修辞。 找出该领域最棒的期刊是什么,向该领域的高人请教。然后找出最近几年值得阅读的文章,并跟踪相关参考文献。这是最快的感受该领域的方法,但有时候你也许会有错误的理解。 找出该领域最著名的学者,阅读他们所著的书籍。 跟该领域的研究生泡在一起。 参看外校研究该领域的系的课程表。拜访那里的研究院办公室,挑选有用的文献。 数学可能是接下来需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学科。对于工作在视觉或者机器人学的人来说更关键。对于以系统为中心的工作,表面上看,并不相关,但数学会教你有用的思维方式。你需要能阅读定理,如果具有证明定理的能力将会给本领域的大多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少有人能自学数学,光做个听众是不够的,还得做习题集。尽可能早地选修尽可能多的数学课,其他领域的课程以后选也很容易。 计算机科学是以离散数学为基础的:代数,图论,等等。如果你要从事推理方面的工作,逻辑是很重要的。逻辑在 MIT 用得不多,但是在斯坦福以及其他地方,这是认识思维的主流方法。所以你必须具备足够的逻辑知识,这样你才能保护自己的观点。在 MIT 数学系选修一两门课程就足够了。要是研究兴趣在感知和机器人,那么不仅需要离散数学,还需要连续数学。在分析,微分几何和拓扑学具有扎实的基础将会给你提供最常使用的技巧。统计和概率只是一般有用。 认知心理学与 AI 共享几乎完全相同的观点,但是实践者确实具有不同的目标,他们主要是做实验而不是写程序。每一个人都需要知道认知心理学的某些知识。在 MIT , Molly Potter 开了一门很好的有关认知心理学的初级研究生课程。 如果你想做有关学习的工作,那么发展心理学是很重要的。发展心理学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很有用的,它能告诉你对于人类智能来说,哪些事情难哪些容易。它还给出了有关认知体系结构的认知模型。例如,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工作就对语言处理理论施加了坚实的约束。在 MIT , Susan Carey 开了一门很好的有关发展心理学的初级研究生课程。 心理学中更 软 的部分,例如心理分析和社会心理学,对 AI 的影响看似很小,但具有潜在的重大意义。它们会给你非常不同的理解人是什么的方式。像社会学和人类学这样的社会科学可以起相似的作用。具有多种观点是很有用的。上述学科你需要自学。不幸的是,很难区分出这些领域哪些是优秀的成果哪些是垃圾。到哈佛去学习:对于 MIT 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交叉注册哈佛的课程。 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有关人体可计算硬件的知识。随着最近可计算神经科学和联结主义的兴起,对 AI 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MIT 的脑和行为科学系提供了非常好的课程,视觉( Hildreth, Poggio, Richards, Ullman ),移动控制( Hollerbach, Bizzi )和普通神经科学( 9.015 ,由专家组讲授)。 如果你想研究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学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它还包含了很多有关人类认知的约束。在 MIT ,语言学主要由 Chomsky 学院负责。你可以去看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兴趣。 George Lakoff 最近出版的书《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可作为另外一种研究程序的例子。 工程,特别是电机工程,已经被很多 AI 研究机构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我们实验室在培养程序中加入了很多需要确实做一些东西的要求,例如分析电路。了解 EE 也有助于建造定制的芯片或者调试自己的 Lisp 机器上的电源。 物理学对于那些对感知和机器人感兴趣的人具有强大的影响。 哲学是所有 AI 领域看不见的框架。很多 AI 工作都有蕴含着哲学的影响。学习哲学也能帮助你运用或者读懂很多 AI 论文中用到的观点。哲学可沿着至少两个正交的轴分解。哲学通常是某种东西的哲学;有关思维和语言的哲学与 AI 更相关。然后存在着多种哲学学派,从比较大的范围来分,哲学可分为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分析哲学有关思维的观点与 AI 领域大多数研究者一致。大陆哲学则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有非常不同的看待方式。它曾经被 Dreyfus 用于证明 AI 是不可能的。就在不久前,有几位研究者认为大陆哲学与 AI 是相容的,提供了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MIT 的哲学属于分析哲学,哲学学院深深地受到 Chomsky 在语言学方面工作的影响。 看起来要学习太多的东西,是不是?确实如此。要小心一个陷阱:认为对于所有的 X , 只有我对 X 了解的更多,这个问题才会变得容易 。要知道,与之相关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东西是永远没完的,但最终你还是要坐下来,解决问题的。 5. 做好研究 笔记 很多科学家都有做科研笔记的习惯,你也应该这样。可能你曾被告知从五年级开始,对于每一门科学课都应该记笔记,确实如此。不同的记笔记方式适用于不同的人,可以做在线笔记,记在笔记本或者便笺簿上。可能需要在实验室有一个,家里还有一个。 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只有你自己才会去读它,因此可以记得比较随意。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当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对将来可能用到的参考文献作小结。 定期翻阅你自己的笔记本。有些人会做月度总结,方便将来的引用。笔记中记录中的东西经常可以作为一篇论文的骨干。这会使生活变得轻松些。相反,你会发现写粗略的论文 标题,摘要,分标题,以及正文的片段 是一种记录自己当前工作的有效方式,即使你并不准备把它变成一篇真正的论文。(过一段时间你或许会改变想法)。 你或许会发现 Vera Johnson-Steiner 的书《 Notebooks of the Mind 》很有用,该书并不是描写如何做笔记的文献,它描述了随着思想片断的积累,创新思想是如何出现的。 6. 论文 写作 写作的理由有很多。在整个读研的过程中,你需要写一到两篇(这取决于你所在系的规定)毕业论文,以获得 PhD 或者 MS 。 勤于写作不仅仅给你练习的机会。 学术的规则就是要么发表,要么腐烂。在很多领域和学校,这通常开始于你成为一名教授时,但是我们实验室的很多研究生毕业之前就已经开始发表论文了。 鼓励发表和分发论文是很好的政策。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很好的调整思路的方式。你会经常地发现自以为很完美的想法一旦写下来就显得语无伦次。 如果你工作的目的是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服务,就必须把它发表。这也是研究的基本责任。如果你写得精彩,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你的工作。 AI 但凭单打独斗是很难做的,你需要经常地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对你的论文作评论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任何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阅读有关如何写作的书籍。 Strunk 和 White 的《 Elements of Style 》对基本的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做了介绍。 Claire 的《 The MLA's Line By Line 》( Houghton Mifflin )是有关在句子级别如何编辑的书籍。 Jacques Barzun 的《 Simple and Direct : A Rhetoric for Writers 》( Harper and Row, 1985 )是有关如何作文的。 写论文时,读读那些写作高超的书,并思考作者的句法运用。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地,你已经吸收了作者的风格。 要成为写作高手,需要付出颇多,历经数年,期间还要忍受和认真对待他人的批评。除此之外,并无捷径可走。 写作有时候是很痛苦的,看起来好像是从 实际的 工作中分心了。但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写起来会很快。而且如果你把写作当作一门艺术的话,你能从中得到很多乐趣。 你肯定会遇到思路阻塞的情况,这有很多的可能原因,没有一定可以避免的方法。追求完美可能导致思路阻塞:无论开始写什么,总觉得不够好。要理解写作是一个调试的过程。先写一个草稿,然后返回修订。写草稿有助于理顺思路,如果写不出来正文,那就写个大纲。逐步对之细化,直到已经很容易写出子部分的内容。如果连草稿也写不出来,隐藏掉正在写作的所有窗口,然后随便输入自己脑袋里想到的东西,即使看起来好像是垃圾。当你已经写出了很多文本后,重新打开窗口,将刚才写的东西编辑进去。 另外一个错误是以为可以将所有的内容依次写出。通常你应该将论文的核心内容写出来,最后才是介绍部分。引起作者思路阻塞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切实际的以为写作是很容易的事情。写作是耗时耗力的,如果发现自己每天只能写一页,也不要放弃。 完美主义可能会导致对本来已经足够好的论文还在不停地打磨。这是浪费时间。(这也是一种有意无意之间逃避做研究的表现)。将论文看作你与本领域其他人交谈时的一句话。在交谈中,并不是每一句话都是完美的。很少有人会期待自己的某次谈话就是全部的故事,是与对方的最后一次交流。 写信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很多技术论文,如果其风格更类似于给朋友的信,那么会有很大的提高。坚持记日记也是练习写作的方法(也会使你试验更多的文体,不仅仅是技术论文)。这两种方法还有其它的实质作用。 一个常见的陷阱是花很多时间去追求修辞而不是内容。要避免这样。 LaTeX 并非完美,但是它有很多你所需的修饰语。如果这还不够,还可从其他从事这一研究的人那里借用一些词语用法。很多站点(例如 MIT )维护了一个写作修辞的库。 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这是清楚的写作中最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写了拙劣的东西,且不知道如何修改,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一旦搞清楚了自己要说什么,说就行了。 论文的写作要有利于读者查找到你所做的工作。无论是段落的组织还是通篇的组织,都要将最核心的部分放在前面。要精心写作摘要。确保摘要已经反映出你的好思路是什么。确保自己明白自己的创新点是什么,然后用几句话表达出来。太多的论文摘要只是一般性地介绍论文,说是有一个好思路,却不说是什么。 不要用大话来贩卖你的工作。你的读者都是很优秀的人,正直且自尊。与之相反,也不要为自己的工作道歉或者进行消减。 有时候你意识到某个子句、句子或者段落不够好,却不知道如何修改。这是因为你钻到死胡同里出不来了。你需要返回重写这一部分。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确保自己的论文中有中心思想。如果你的程序在 10 毫秒内解决了问题 X ,告诉读者你是如何办到的。不要只是解释你的系统是如何构建的,是做什么的,还要解释其工作原理和价值所在。 写作是给人看的,而不是机器。因此光观点正确是不行的,还要易懂。不要靠读者自己去推理,除非是最明显的推论。如果你在第七页的脚注上解释了某个小玩意的工作原理,接着在第二十三页没有进一步解释就引用了它,此时如果读者感到困惑一点都不值得奇怪。正式的论文要写清楚是很难的。不要模仿数学领域的文献,它们的标准是尽可能少的解释,使读者感到越困难越好。这并不适用于 AI 。 写完一篇论文后,删掉第一段或者头几句话。你会发现那是与内容无关的一般性话语,更好的介绍语句在第一段最后或者第二段的开头。 如果你等做完所有的工作后才开始写作,会失去很多。一旦开始了某个科研项目,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写作解释当前工作进展或者每几个月学习所得的非正式论文。 从你的研究笔记中的记载开始。花两天的时间写下来 如果你花的时间更长,说明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将论文与你的朋友分享。写的是草稿 不是为了被引用的那种。将论文复制数十份,送给那些感兴趣的人(包括你的导师)。与写正式论文相比,这样做具有很多相同的好处(评论,理清思路,写作练习等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付出无需那么多。经常地,如果你做得不错,这些非正式论文以后可以作为正式论文的骨干内容,也就是从 AI 实验室的 Working Paper 成为一篇期刊文章。 一旦你成为 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 的成员,会有很多人给你寄论文拷贝要求评论。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论文的评论是很有价值的。因此你评论的论文越多,你获得支持就越多,也会收到更多人对你论文的评论。不仅如此,学习评价别人的论文有助你的选择。 为论文写有用的评论是一门艺术。要写出有用的评论,需要读两遍论文。第一遍了解其思想,第二遍开始作评论。 如果某人在论文中屡次犯同一错误,不要每次都标记出来。而是要弄清楚模式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对此还可以做什么,然后在第一页清晰地指出或者私下交流。 论文的作者在合并你的评论时,将会遵循最小修改的原则。如果可以,就只修改一个词,不行再修改一个词组,再不行才修改整个句子。如果他的论文中某些拙劣之处使得他必须修改整个段落,整个小节甚至整篇论文的组织,要用大字体的字母指出来,这样他才不会忽视。 不要对论文写毁灭性的批评,如 垃圾 。 这对于作者毫无帮助。花时间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要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评论有很多种。有对表达的评论,有对内容的评论。对表达的评论也可以很不同,可以是校对打字稿,标点,拼写错误,字词丢失等。应该学一些标准的编辑符号。还可以是校正语法,修辞,以及混乱不清楚的段落。通常人们会持续地犯同一语法错误,因此需要花时间明确地指出。接下来是对组织结构的评论:不同程度(子句,句子,段落,小节乃至一章)的次序混乱,冗余,无关的内容,以及丢失论点。 很难描述对内容进行评论的特征。你可能建议作者扩展自己的想法,考虑某个问题,错误,潜在的问题,表达赞美等。 因为 Y ,你应该读 X 是一种总是有用的评论。 你无须接受所有的意见,但是必须都认真对待。将论文的部分内容裁掉是挺令人痛心的,但往往也提高了论文的水平。你经常会发现某个意见确实指出了问题,但是解决方法你觉得不可接受,那么就去寻找第三条道路。 要多发表论文,这其实比想象中的容易。基本上, AI 出版物评审者评审论文的标准是: (a) 有新意; (b) 在某些方面,符合标准。看看 IJCAI 的会议录,你会发现论文录取的标准相当低。这种情况由于评审过程本身固有的随机性而变得更糟糕了。所以,一个发表论文的诀窍是不停地尝试。 确保论文可读性比较好。论文被拒绝的原因,除了没有意义之外,就是无法理解或者组织糟糕。论文在投往期刊之前,应该交流一段时间,并根据反馈的评论进行适当的修订。要抵制那种急匆匆地把结果投往期刊的做法。在 AI 领域,没有竞赛,而且不管怎么说,出版周期的延迟要大大超过对草稿进行评论的时间。读一读你想投稿的期刊或者会议的过刊,确保自己论文的风格和内容是适合的。 很多出版物都有一页左右的 作者投稿须知 ,仔细看看。 主要的会议都会在被接收的论文中评出内容和表达俱佳的获奖论文,仔细研究研究。 通常是向会议投交一份篇幅比较短的有关部分工作内容的早期报告,然后再往期刊投交一份篇幅长的最终的正式论文。 论文被决绝了 千万不要沮丧灰心。 期刊和会议的论文评审过程存在很大的不同。为了节省时间,会议论文的评审必须迅速,没有时间细究或者交流。如果你被拒绝了,你就失败了。但期刊论文则不同,你可以经常地与编辑争辩,通过编辑与评审人争辩。 评审人一般都会对你有帮助的。如果你收到了令人生厌的评审报告,应该向大会的程序主席或者编辑投诉。不能期望可以从会议论文评审人的报告那里得到多少反馈。但对于期刊论文,往往可以得到非常棒的建议。你不必完全按照评审报告的建议去做,但是,如果你不按照报告去做,那么就必须解释原因,并且要意识到这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负面评价。不管怎么样,无论是哪种的评审,作为评审者都要有礼貌。因为在余下的职业生涯中,你将会与被评审者在一个学术圈子里。 MIT AI Lab Memos 大体上是接近发表的水平。实际上, Technical Reports 基本上都是这些 Memos 的修订版本。 Working Papers 则更不正式,这是很好的将自己的论文分发给同事们的方法。要出版这些内部文件,只需到 Publications Office (在活动楼八层)领一份表格,并有两位教员签字即可。就像其它的科研活动一样,论文写作所花的时间总是比期望的要多。论文的发表在耗费时间这个问题上则更严重。当你完成了一篇论文,投出去,等待发表。数月后,论文以及评论被返回来。你不得不对论文进行修改。然后又是几个月,才返回对你的修改的确认。如果你同时发表了该论文的不同形式,如有一篇短的投会议,一篇长的投期刊,这样的过程将反复数个回合。结果有可能是当你已经厌倦了,研究主题也已经令人生厌后数年,你仍然在修改那篇论文。这启示我们: 不要去做那些需要热情投入但是很难发表论文的研究 苦不堪言 。 7. 讲演 与同行交流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讲演,上面提到的有关论文写作的问题,同样适用于讲演。站在听众面前从容讲演而不会使听众恹恹欲睡的能力,对于你成功地获得别人的承认、尊敬乃至最终的求职都是很关键的。讲演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下面是一些学习和练习讲演的方法: Patrick Winston 有一篇很好的有关如何作讲演的小论文。每年的一月,他都会就此作讲演,演示和描述它的演讲技巧。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糟糕的演讲者,或者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讲者,选一门公共演讲课。初级的表演课也很有用。 如果你的导师有定期的研究讨论会,自愿去作演讲。 MIT AI 实验室有一系列的半正式座谈会,叫做 Revolving Seminar 。如果你觉自己的某些观点值得写进 AI Memo 或者会议论文中,自告奋勇去作一场报告。深入了解实验室的不同机器人项目,当你外地的亲朋好友来的时候,你可以领着他们逛一圈,并就机器人做 60 分钟的报告。 由于修改演讲远比修改论文容易,有些人会觉得这是很好的寻找如何表达思想的方式。( Nike Brady 有一次曾说,他所有最好的论文都来自于演讲)。 在一间空屋子里练习,最好就是你马上要做的报告。这有助于调整报告的技巧:每一张幻灯讲些什么;转换的延迟以及保持平滑;保持解释和幻灯的同步;估计报告的时间长度。你花在调整设备上的时间越少,留下来的与人交流的时间就越长用镜子,录音机或者录像机练习是另外一种方法。实验室有这三种设备。这也有助于调整自己的发音和肢体语言。 对于比较正式的报告 特别是你的答辩 应该在几个朋友面前练习一遍,请他们批评指正。观察别人是如何做报告的。有很多访问 MIT 的人会做报告。参加这样的报告会能够感受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并且如果报告令人提不起兴趣,你可以暗中分析报告者错在哪里。 找一位朋友,将你最近的想法说给他听。这既可以提高的交际技巧,又能调试自己的思路。 8. 程序设计 并不是所有的 AI 论文都包含代码,而且本领域的很多重量级人物从来没有写过一个重要的程序。但是为了初步的近似 AI 工作原理,你必须会程序设计。不仅仅是很多 AI 研究工作需要编写代码,而且学会程序设计能给你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是不可计算的直觉,这是 AI 对认知科学贡献的主要来源。在 MIT ,本质上所有的 AI 程序设计都使用 Common Lisp 。如果还不知道,赶快学吧。当然,学习一门语言并不能等同于学习程序设计; AI 程序设计包含的一些技术与那些在系统程序设计或者应用程序设计中用到的大不相同。开始学的时候,可以先看看 Abelson 和 Sussman 的《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并做一些练习。这本书与 AI 程序设计本质上并不相干,但是包含了一些相同的技术。然后读 Winston 和 Horn 写的 Lisp 书第三版,书里有很多优雅的 AI 程序。最后,进行实际的程序设计,而不是阅读,才是最好的学习程序的方法。 学习 Lisp 程序设计有很多传统。有些人习惯一起写代码,这取决于个性。还有的人寻找机会直接向有经验的程序员学习,或者请他对你的代码进行评价。阅读别人的代码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果可以向高年级同学要他们的源代码。他们可能会有些抱怨,说自己的编程风格差极了,程序实际上并不能工作云云。不管怎么样,最后你获得了源代码。然后你要仔细地通篇阅读,这很费时间。通常阅读并完全理解别人代码所花的时间与你自己编程完成的时间是一样多的,因此要计划好在你的头一个或者头两个学期用数周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代码。你将从中学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在课本中也没有的技巧。如果你读到了大段大段不可理解没有注释的程序,你就会明白不应该如何写代码了。 在软件工程课里学习到的那些知识在 AI 程序设计中依然有用。要给代码加注释。使用正确的数据抽象。将图和你的代码隔离开,由于你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 Common Lisp ,因此可移植性很好。诸如此类。 经过头几年的学习后,应该写一些自己的标准 AI 模块,如: l 真值维护系统 l 规划器 l 规则系统 l 不同风格的解释器 l 具有流程分析的优化编译器 l 具有继承特性的框架系统 l 几种搜索方法 l 基于解释的学习器 任何你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尝试用程序实现。你可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在几天之内完成一个功能版本。修改已有的程序是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前提是你已经写过这样的东西,并且确实了解其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效率等问题。 不像其他通常的程序员, AI 程序员之间很少相互借阅代码(演示代码例外)。这部分由于 AI 程序很少有真正起作用的。(很多著名的 AI 程序只在作者论文所提到的那三个例子上起作用,虽然最近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另外一个原因是 AI 程序通常是匆忙凑成,并没有考虑一般化的问题。使用 Foobar 的 标准 规则解释器,开始时很有效,不久就会发现缺少一些你需要的功能,或者不够有效率。虽然可以对代码进行修改满足自己的需要,但记住 理解别人的代码是很耗时的,有时候还不如自己写一个 。有时候构建一个标准包的工作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篇论文。 像论文一样,程序也有可能过于追求完美了。不停重写代码以求完美,最大化的抽象所有的东西,编写宏和库,与操作系统内核打交道,这都使得很多人偏离了自己的论文,偏离了自己的领域。(从另外一方面,或许这正是你需要将来谋生的手段) 9. 选择 导师 在 MIT ,有两种类型的导师,教学导师和论文导师。 教学导师的工作比较简单。每一位研究生都被分配了系里的一位老师作为教学导师。教学导师的作用是作为系方代表,告诉你对你的正式要求是什么,如果你的进度慢了敦促你,批准你的课程计划等。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每年只需要见教学导师两次,在注册日那天。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教学导师替你向系里反映或者提供指导。 论文导师是监督你研究的人。选择论文导师是你读研期间最重要的选择,比选题都重要得多。从更广的意义上讲, AI 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习的。有很多领域的技术方面或者研究过程方面的非正式知识,只能从导师那里学到,在任何教科书上都找不到。 很多 AI 教员都是行为古怪的人,毕业生也如此。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非常个性化的,你的个人特点必须与导师的配合得很好,这样你们才能合作成功。 不同的导师具有不同的风格。下面是一些需要值得考虑的因素: (1). 你需要多大程度的指导?有些导师会给你一个定义良好的适合做论文的问题,对解决方法进行解释,并告诉你如何开展工作。如果你陷在某个地方了,他们会告诉你如何开展下去。其他的导师属于甩手型,他们可能对你的选题毫无帮助,但是一旦你选好题目,他们对于引导你的思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你需要考虑清楚自己适合独立工作还是需要指导。 (2). 你需要多大程度的联系?有的导师要求每周与你见面,听取你工作进展的汇报。他们会告诉你应该读的论文,并给你实际的练习和项目做。其他的导师每学期与你的谈话不会超过两次。 (3). 你能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有些导师施加的压力是很大的。 (4). 需要多少情感支持? (5). 听取导师意见的认真程度如何?大多数导师会相当正式的建议你的论文题目。有些导师是值得信赖的,他们给出的建议,如果按照执行,几乎肯定会做出一篇可接受程度的论文,如果不是令人兴奋的论文的话。其他的则一下子抛出很多思路,大部分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有一些,或许会导致重大突破。如果选了这样的一位导师,你首先得把自己当作一个过滤器。 (6). 导师提供了什么类型的研究组?有些教授会创造环境,把所有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即使他们做的不是同一个项目。很多教授每周或者每两周与自己的学生们会面。这对你有用么?你能与教授的学生和睦相处么?有些学生发现他们更能与其他教研组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7). 你想参与大的项目么?有些教授将大系统分解,每个学生负责一部分。这给了你与一组人讨论问题的机会。 (8). 你想被共同监督么?有些论文项目包含了多个 AI 领域,需要你与两个以上的教授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虽然你正式的论文导师只有一位,但是有时候这并不反映实际情况。 (9). 导师愿意指导其研究领域之外的论文题目么?你是否能与导师一起工作,比你做什么本身更重要。 MIT 的机器人系就曾指导过量子物理学和认知建模方面的论文;推理方面的教员指导过视觉方面的论文。但是有些教员只愿意指导自己研究兴趣领域内的论文。这对于那些欲获得终身职位的年轻教员来说尤其如此。 (10). 导师会为了你跟体制作斗争吗?有些导师会为了你跟系里或者某些有敌意的实体作斗争。有时候体制对某些类型的学生不利(特别是对于女学生和怪癖的学生),因此这一点很重要。 (11). 导师愿意并且能够在会议上推荐你的工作吗?这是导师工作的一部分,对你将来工作意义重大。 上述这些因素,不同学校的情况很不相同。与大部分学校相比, MIT 提供了多得多的自由。找论文导师是你研究生一年级最主要的任务。研一结束时,或者研二学年开始阶段,你必须有一个论文导师。下面是一些诀窍: (1). 查阅实验室的研究总结。其中有一页左右的篇幅描述了每个教师以及很多研究生目前在做什么。 (2). 如果你对某些教师的研究工作感兴趣,查阅其最近的论文。 (3). 在第一学期,与尽可能多的教师交谈。去感受他们喜欢做什么,他们的研究和指导风格是什么。 (4). 与预期导师的研究生交谈。要保证与导师的多个学生交流,因为每位导师在与不同的学生交流时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和交流效果。不能被一个学生的看法所左右。 (5). 很多教师所在研究组的会议对新同学都是公开的。这是非常好的了解导师工作方式的途径。 作为一门学科, AI 不同寻常的一点是很多有用的工作是由研究生完成的,而不是博士 他们忙着做管理去了。这有几个后果。一是某个教师的声望,是否会获得终身聘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工作。这意味着教授有很强烈的动机吸引最好的学生为自己工作,并给与有效的指导和足够的支持。另外一个后果是,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论文方向是由导师形成的,因此整个领域的方向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选择什么样的研究生。当选定了导师,决定了自己对导师的要求后,要确保导师知道。不要由于交流不好,浪费时间于自己并不想做的项目上。 不要完全依赖你的导师,要建立自己的网络。找一些能定期评审你的工作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研究时很容易走火入魔。网络中的人可以包括自己实验室或者外单位的研究生和老师。 在与其他学生、老师甚至自己的导师的关系中,很可能会碰到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同性恋或者其他令人尴尬的事情。如果你不幸碰到了,去寻求帮助。 MIT 的 ODSA 出版了一本叫做 STOP Harrassment 的小册子,里面有很多建议。《 Computer Science Women's Report 》,可在 LCS 文档室找到,也与之相关。 实验室中有些同学只是名义上由导师指导。这对于那些独立性很强的人来说很好。但是如果你已经完成了某项导师指导的工作,除非你确保没有导师也行且自己有牢靠的支持网络,否则就不要这么干。 10. 毕业 论文 毕业论文的水准 做毕业论文将占据研究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是去做研究,包括选题,这比实际的写作耗时更多。硕士论文的目的是为做博士论文练兵。博士水平的研究如果没有准备好的话,是很难进行的。硕士论文最本质的要求是展示自己的掌握程度:你已经完全理解了本领域最新进展,并具备相应的操作水平。并不需要你对本领域的最新知识有所拓展,也不要求发表你的论文。然而我们实验室的论文总是比较大气的,因此很多硕士论文实际上都对本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大约有一半都出版了。这并不一定是好事情。 很多人精力都集中于硕士的工作,所以 MIT 有这样的名声:硕士论文的质量往往比博士论文高。这有悖于硕士工作本来是为博士研究作准备的原有目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所做研究要对领域有所贡献,至少需要两年,这使得研究生学习时间之长令人难以忍受。现在或许你感受不到匆忙,但当你已经在实验室呆了七年后,你肯定迫不及待地想逃出去。硕士从入学到毕业平均时间是两年半,但是,计算机系强烈鼓励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某个硕士生的题目过于庞大,可将之分解,一部分来做硕士论文,另一部分给博士生作博士论文。 想要了解硕士论文研究是什么样的,读几本最新的硕士论文。记住比较好的论文是那些出版的或者成为技术报告的,因为这标志着该论文被认为是扩展了领域的最新知识 换句话说,他们的论文远远超出了硕士论文的水平。还要读一些通过的但是没有出版的论文,所有通过的论文都可以在 MIT 图书馆中找到。博士论文必须对最新知识有所拓展,博士论文的研究必须具备可出版的质量。 MIT 的泱泱气质又表现出来了,很多博士论文在几年内都是某个子领域的权威工作。对于 MIT 的博士论文来说,开创一个新领域,或者提出并解决一个新问题,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虽然,这并不是必需的。 一般来说,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做博士论文。很多人花一到两年的时间跟硕士生活说再见,以及选题。这段时间可以去尝试一些别的事情,例如做助教或者在某个非 AI 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者组织个乐队。博士论文的实际写作时间大约是一年。 毕业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论文工作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部分: 好的论文题目不仅能够表达个人观点,而且可与同行交流。 选择题目必须是自己愿意倾注热情的。个人远景观点是你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理由,是你最为关切的意象、原则、思路或者目标。有多种形式。或许你想造一台可与之交谈的计算机,或许你想把人类从计算机的愚蠢使用中拯救出来,或许你想展示万物都是统一的,或许你想在太空发现新生命。远景观点总是比较大的,你的论文并不能实现你的远景,但是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做论文时,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将问题消减至可解决的水平,同时规模又足以做一篇论文。 解决 AI 的宽度优先 是常见毛病的一个例子,题目太大太虚了。你会发现需要不断的缩小题目的范围。选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个离散的事件,会持续到你宣布论文已经完成那一刻为止。实际上,解决问题通常比精确地描述问题要容易得多。如果你的目标是一个五十年的工程,那么合理的十年工程是什么,一年的呢?如果目标的结构庞大,那么最核心的部件是什么,如何最大程度的了解核心部件?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你可以忍受多大程度的风险。在最终的成功和风险之间需要权衡。这也并不总是对的, AI 中有很多研究者尚未涉及的想法。 好的论文选题有一个中心部分,你确信肯定可以完成,并且你和你的导师都同意这已经满足毕业要求了。除此之外,论文中还有多种扩展,有失败的可能,但如果成功了,会增加论文的精彩程度。虽然不是每一个论文选题都符合这个模式,但值得一试。 有些人觉得同时在多个项目中工作可以在选题的时候选择可以完成的那个。这确实降低了风险。另外一些人则愿意在做任何工作之前,选一个单独的题目。 可能你只对某个领域感兴趣,这样你的选题范围就狭窄得多。有时候,你会发现系里的老师没有一个人能够指导你选择的领域。可能还会发现好像那个领域没什么很自然的选题,反而对别的领域有好想法。 硕士选题比博士选题更难,因为硕士论文必须在你所知不多没有足够自信时就完成。 博士选题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是否继续硕士阶段所研究的领域,可能拓展或者作为基础,或者干脆转到另外一个领域。待在同一个领域事情就简单了,可能只需要一到两年就毕业了,特别是如果在硕士阶段的工作中已经发现了适合做博士论文的题目。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定型,改换领域则能增加知识的宽度。 有的论文题目很新奇,有的则很普通。前者开创了新领域,探索了以前未曾研究过的现象,或者为很难描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后者则完美地解决了定义良好的问题。两种论文都是有价值的。选择哪一种论文,取决于个人风格。 论文的 将来的工作 部分,是很好的论文题目来源。 无论选什么样的题目,必须是前人未曾做过的。即使是同时有人做的工作,也不好。有很多东西可作,根本无需竞争。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读了别人的论文后感觉很惊慌,好像它已经把你的问题解决了。这通常发生在确定论文题目过程中。实际上往往只是表面类似,因此将论文送给某个了解你的工作的高人看看,看他怎么说。 MIT AI 实验室的论文并非全是有关人工智能的;有些是有关硬件或者程序设计语言的,也行。 选好题后,即使有点虚,你必须能够回答下列问题:论文的论点是什么?你想说明什么?你必须有一句,一段,五分钟的答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别人也不会严肃对待你的选题,更糟糕的是,你会陷在选题 再选题的圈子里而不能自拔。 开始作论文研究后,一定要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每一部分的理论和实现是如何为目标服务的。 记住,一旦选好了题目,你必须与导师就论文完成的标准达成清晰的一致。如果你和他对论文具有不同的期望,最后你肯定死得很惨。必须定义好 完成测试 的标准,像一系列的能够证明你的理论和程序的例子。这是必须做的,即是你的导师并不这么要求。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试也要随之改变。 首先尝试论文问题的简化版本。用实例检验。在形成理论抽象之前,要完整的探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做论文的过程中,有很多浪费时间的方式。要避免下列活动(除非确实跟论文相关):语言表达的设计;用户接口或者图形接口上过分讲究;发明新的形式化方法;过分优化代码;创建工具;官僚作风。任何与你的论文不是很相关的工作要尽量减少。 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 论文逃避 ,就是你突然发现改正某个操作系统的 BUG 是非常吸引人也很重要的工作。此时你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偏离了论文的工作。要记住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本文对于部分作者来说就属于论文逃避现象)。 11. 研究方法论 本部分内容比较少,请添加。 研究方法学定义了什么是科研活动,如何开展研究,如何衡量研究的进展,以及什么叫做成功。 AI 的研究方法学是个大杂烩。不同的方法论定义了不同的研究学派。 方法是工具。使用即可,不要让他们来使用你。不要把自己陷于口号之中: AI 研究需要牢靠的基础 , 哲学家只会高谈阔论,人工智能则需要拼搏 , 在问为什么之前,先搞清楚计算的是什么 。实际上,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成功,你必须擅长各种技术方法,还必须具备怀疑的态度。例如,你必须能够证明定理,同时你还必须思考该定理是否说明了什么。 很多优秀的 AI 篇章都是巧妙地在几种方法论中取得平衡。例如,你必须选择一条在太多理论(可能与任何实际问题都无关)和繁琐的实现(把实际的解决方法表达得语无伦次)之间的最佳路线。你经常会面临区分 干净 和 肮脏 的研究决策。你应该花时间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形式化吗?还是保持问题的原始状态,此时虽然结构不良但更接近实际?采用前一种方法(如果可行的话)会得到清晰确定的结果,但这一过程往往是繁琐的,或者至少不会直接解决问题。后者则有陷入各种处理的漩涡之中的危险。任何工作,任何人,必须作出明智的平衡。 有些工作像科学。你观察人们是怎样学习算术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袋鼠是如何跳的,然后搞清楚原理,形成可检验的理论。有些工作像工程:努力创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器或者算法。有些工作像数学:跟形式化打交道,要理解属性,给出证明。有些工作是实例驱动的,目标是解释特定的现象。最好的工作是以上几种的结合。 方法具有社会性,看看别人是如何攻克类似难题的,向别人请教他们是如何处理某种特殊情况的。 12. 学术情商的锤炼 研究是艰苦的工作,很容易对之失去兴趣。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在本实验室读博的学生只有很少比例最后获得学位。有些人离开是因为可以在产业界赚到更多的钱,或者由于个人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论文。本节的目标是解释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并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所有的研究都包含风险。如果你的项目不可能失败,那是开发,不是研究。面对项目失败是多么艰难啊,很容易将你负责的项目失败解释为你自己的失败。虽然,这实际上也证明了你有勇气向困难挑战。在人工智能领域很少有人总是一直成功,一年年地出论文。实际上,失败是经常的。 你会发现他们经常是同时做几个项目,只有一些是成功的。最终成功的项目也许反复失败过多次。经历过很多由于方法错误的失败之后,才取得最终的成功。 在你以后的工作生涯中,会经历很多失败。但是每一个失败的项目都代表了你的工作,很多思想,思考方式,甚至编写的代码,在若干年后你发现可用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项目。这种效果只有在你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失败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因此要有最初的失败以后将会起作用的信念。 研究所花费的实际时间往往比计划的要多得多。一个小技巧是给每个子任务分配三倍于预期的时间(有些人加了一句:,即使考虑了这条原则)。 成功的关键在于使得研究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突破和灵感都发生在你散步时。如果时时刻刻地都潜意识的思考研究,就会发现思如泉涌。成功的 AI 研究者,坚持的作用一般大于天资。尝试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区分浅薄的和重要的思路的能力。 你会发现自己成功的比例是很随机的。有时候,一个星期就做完了以前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是令人欣喜的,使得你更愿意在本领域工作下去。其他一些时候,你完全陷在那里,感觉什么也做不了。这种情况很难处理。你会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做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再具备研究者的素质了。这些感觉几乎肯定是错误的。如果你是 MIT 录取的学生,你就是绝对合格的。你需要的是暂停一下,对糟糕的结果保持高度的容忍。 通过定期设置中短期的目标,例如每周的或者每月的,你有很多工作要做。增加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有两种方法,你可以把目标记在笔记本中,并告诉另外一个人。你可以与某个朋友商定交换每周的目标并看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或者告诉你的导师。 有时你会完全陷在那里,类似于写作过程的思路阻塞,这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却并无一定的解决方法。范围过于宽泛了,可尝试去解决流程中的子问题。 有时候对你研究能力的怀疑会消磨掉你所有的热情而使得你一事无成。要牢记研究能力是学习而得的技能,而不是天生的。 如果发现自己陷入严重的困境,一个多星期都毫无进展,尝试每天只工作一小时。几天后,你可能就会发现一切又回到了正轨。 害怕失败会使得研究工作更加困难。如果发现自己无法完成工作,问问自己是否是由于在逃避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思路。发现自己最近几个月的工作完全是白费的这种可能,会阻止你进一步开展工作。没有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只要认识到失败和浪费也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  看看 Alan Lakien 的书《 How to Get Control of Your Time and Your Life 》,其中包含很多能使你进入充满创造力的状态的无价方法。 很多人发现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做研究的能力是相互影响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当生活中一切都不如意时,工作是避难所。其他的人如果生活陷入混乱时就无法工作了。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悲痛得难以自拔,去看看心理医生。一份非正式的调查表明,我们实验室大约有一半的学生在读研期间看过一次心理医生。 使得人工智能那么难的一个原因是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成功标准。在数学中,如果你证明了某个定理,你就确实做了某些事情;如果该定理别人都证不出来,那么你的工作是令人兴奋的。人工智能从相关的学科中借来了一些标准,还有自己的一些标准。不同的实践者,子领域和学校会强调不同的标准。 MIT 比其他的学校更强调实现的质量,但是实验室内部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你不可能令所有的人都满意。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你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取得了进展,这会让你觉得很不安全。对你工作的评价从我所见过最伟大的到空虚,多余,不明所以不一而足,这都是很正常的,根据别人的反馈修订自己的工作。 有几种方法有助于克服研究过程中的不安全感。被承认的感觉:包括毕业论文的接受,发表论文等。更重要的是,与尽可能多的人交流你的思路,并听取反馈。首先,他们能贡献有用的思路;其次,肯定有一些人会喜欢你的工作,这会使得你感觉不错。由于评价进展的标准是如此不确定,如果不与其他的研究者充分的交流,很容易盲目。特别当你感觉不太好时,应该就你的工作进行交流。此时,获得反馈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很容易看不到自己的贡献,总是想:如果我能做,肯定是微不足道的。我的所有思想都太明显了。实际上,当你回头看时,这些虽然对你是很明显的,对别人并不一定是明显的。将你的工作解释给很多门外汉听,你会发现现在对你来说是平淡无奇的东西原来那么难!写下来。 一项对诺贝尔获奖者实施的有关怀疑自己问题(在你研究的过程中,你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做震惊世界的工作吗?)的调查表明:获奖者们一致回答他们经常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正确性,都经历过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无关的,太明显了或者是错误的时期。 任何科学过程的常见和重要的部分就是经常严格的评价,很多时候不能确定工作的价值也是科学过程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有些研究者发现与别人协作比单打独斗工作效果更好。虽然人工智能研究经常是相当个人主义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起工作,创建系统,联合发表论文。我们实验室至少已经有一个联合做毕业论文的先例。缺点是很难与协作者区分对论文的贡献。与实验室之外的人合作,例如暑期工作时,问题就会少一些。 很多来到 MIT AI 实验室的学生都是以前所在学校最厉害的人。来到这里之后,会发现很多更聪明的人。这对于很多一年级左右学生的自尊形成了打击。但周围都是聪明人也有一个好处:在你把自己不怎么样的(但自己又没有觉察到)想法发表之前就被其他人给打倒在地了。更现实的讲,现实世界中可没有这么多聪明人。因此到外面找一份顾问的工作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首先,有人会为你的才能付费,这说明你确实有些东西。其次,你发现他们确实太需要你的帮助了,工作良好带来了满足感。反之,实验室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四百多个申请者挑选出来的,因此我们很多学生都很自大。很容易认为只有我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并没什么错,而且有助于推进领域的发展。潜在的问题是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研究花的时间比原先计划的多得多,完全依靠自己还做不了。这些都使得我们中的很多人陷入了严重的自信危机。你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你所做的只能对某个子领域的一小部分有所贡献,你的论文也不可能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这需要激烈的自我重新评价,充满了痛苦,有时候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自视过高有助于以一种游戏的精神去作研究。 人们能够忍受研究的痛苦至少有两个情感原因。一个是驱动,对问题的热情。你做该研究是因为离开它就没法活了,很多伟大的工作都是这样做出来的。虽然这样也有油尽灯枯的可能。另外一个原因是好的研究是充满乐趣的。在大部分时间里,研究是令人痛苦的,但是如果问题恰好适合你,你可以玩一样的解决它,享受整个过程。二者并非不可兼容的,但需要有一个权衡。 要想了解研究是怎么样的,遭到怀疑的时候应该如何安慰自己,读一些当代人的自传会有些作用: Gregory Bateson's 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 , Freeman Dyson's Disturbing the Universe , Richard Feynmann's Surely You Are Joking, Mr.Feynmann! , George Hardy's A Mathematician's Apology , 和 Jim Watson's The Double Helix . 当你完成了一个项目例如论文一两个月后,你可能会觉得这一切是那么不值。这种后冲效果是由于长时间被压抑在该问题上,而且觉得本可以做得更好。总是这样的,别太认真。等再过了一两年,回头看看,你会觉得:嘿,真棒!多棒的工作! 原文信息 Title: How to do Research At the MIT AI Lab Author: Chapman, David Publisher: MI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Issue Date: Oct-88 Abstract: This document presumptuously purports to explain how to do research. We give heuristics that may be useful in pickup up specific skills needed for research (reading, writing, programming) and for understanding and enjoying the process itself (methodology, topic and advisor selection, and emotional factors). URL: http://hdl.handle.net/1721.1/41487 ; http://ee.tongji.edu.cn/pages/forum/root/knowledgebase/how%20to%20do%20research/mit.research.how.to.html ; http://www.cs.umass.edu/~emery/misc/how-to.pdf Series no.: MI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Working Papers, WP-316 中文由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2000 级博士生柳泉波翻译 ( 从网络搜索到的信息,如有误请指出 ) ,博主略作修改和整理。
个人分类: Road to Science|2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势造选题
SoSoliton 2010-3-22 17:15
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选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说的“提出问题”就是选题。 其实,类似的事情对其他行当也是最重要的。如,从国家层面来说,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这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兴衰的决定因素。“ 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就是国家层面的选题。毛主席说: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果用在科研上,则可以说:“选题确定后,研究生就是决定的因素。”从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来说,所谓的发展战略,其本质也类似于“选题”,这就是为什么说领导的脑袋对于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原因。“方向比努力重要”正是基于选题的至关重要性总结出来的。 谈到科研选题,必然要论及选题目的和意义,一般要求至少回答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做? ( 必要性和重要性 ) 为什么现在要做? ( 紧迫性 ) 为什么要由你来做? ( 非我莫属?我有优势?我有绝招? ) 研究生选题报告书里面的“选题背景”我看类似于选题目的和意义,但“选题背景”可能对选题的现实意义强调更厉害。时常有研究生问我“选题背景”怎么写,我的解释总是很抽象,看看下面的例子可能对理解“选题背景”有帮助。 历史上的人物很多都是“时势造英雄”。科学研究方面,“时势造选题”的例子也是很多的。远的不说,举几个近几年大家都有切身感受的例子吧。典型的例子是 2003 年的“非典型性肺炎”,造出了“ Sars 病毒”、“ Sars 疫苗”、“ Sars 治疗方法”等大量选题。 Sars 越横行,选题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就越突出,立项自然就越快,政府和企业愿意招更多的人花更多的钱来做 Sars 相关的研究和开发(类似于病急乱投医)。更重要的是,做这种选题能迅速扩大学术影响,只要动手快,研究结果可以马上在 nature 和 science 等顶尖刊物发表,媒体的推波助澜也很厉害! 另外如“禽流感”、“猪流感”等的爆发都造出了大量类似的科研选题。连人为的“三聚氰氨”都为相关科学家带来更多研究机会。这就是抓住了“选题背景”。如果有那位“拌了脑壳”(长沙话,不清白)的导师或研究生今天还提出研究“ Sars ”,研究“禽流感”,研究“猪流感”等,别说拿到资助不容易,发表论文都困难。 又一 “时势造选题”的机会来了!这就是与“ 地沟油 ”相关的选题。“ 地沟油 ”正在神州大地肆虐横行,将对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甚至生命危险,有高度责任感的相关科学家要密切关注,高度重视,要自觉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到解决重大民生问题上来(最冠冕堂皇的选题背景)。“ 地沟油 ”现在绝对是个好选题!!!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现在还应该加一个动力,那就是媒体。如果人民群众越焦虑,如果媒体将“ 地沟油 ”的危害程度吹得越严重,那么“ 地沟油 ”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就又越突出。我非常后悔为什么没有学生物或生命科学、化学等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的专业,否则,凭我的敏锐程度,在自然和人为灾难频发的今天,我肯定早出名啰。不信,我作为一个门外汉提出下列与“ 地沟油 ”相关的选题,保证会有立项。即使现在不立项,不久的将来也会立项,因为据说乐观估计国人还得至少吃5-10年的地沟油(见人民网),有人甚至推算至少还得吃50-100年的地沟油,看来卧薪尝胆也是必要的嘛!跨入地沟油研究行业,你一辈子都有做头啰,哪象前面说的“ Sars ”,“禽流感”,“猪流感”等,它们一阵风似的扫荡两下子就完了,你刚起炉灶就没米了。 选题一、 地沟油的快速测定方法(国家科技进步奖选题,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选题二、 地沟油再生利用研究(国家技术发明奖选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选题三、 地沟油引起人类疾病的机制( nature 和 science 选题) 选题四、 地沟油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如果 疾病来得非常猛,你会成为象钟南山一样的民族英雄) 其他选题就不在这里晒了,保密!单传我的下一届研究生。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6785 次阅读|2 个评论
本科毕业论文选导师——倔人面临的尴尬
wangxh 2010-3-9 16:32
我校 一年两度 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昨天正式拉开帷幕。(我们有四年制与五年制的学生,后者用一年时间做两个论文,对教师而言则“ 一年两度 ”——部分中国特色?) 俺倔人——这个最爱较真儿、对学生非常严酷的指导教师是学生们都想绕过去的,这年头谁愿意“没事儿给自己找罐子拔呀”?即使学生明白“拔完罐子后一身的轻松”。所以每年只有那些敢于“上刀山,下火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同学投到鄙人门下甘受“折磨”。 可是,历史终于到了该转弯的关头——今年鄙人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我们的惯例是教师给出一些题目,学生们自己选择。 某些 指导教师很容易吸引过多的学生,像鄙人这样的可能少有学生问津。为了让鄙人“有口饭吃”,教研室主任有时不得不命令学生们“抓阄选导师”——有的学生一旦抓到鄙人,只能慨叹自己“运气不好、倒霉”!可今年这种方式推行不下去了,“抓阄”也不行了。为什么?不说,但就是不同意!【其实就是绝对不愿意“仅凭霉运投到鄙人门下”!】教研室主任显然不耐烦了,对学生们说“好了,你们自己去商讨,讨论出结果告诉我就行”。据说经过1个来小时的磨叽,终于有了结果:两位“视死如归”的女侠挟持一位经常被她俩“欺负”的男生,自告奋勇“跳火坑”——选择了鄙人做导师。【 谢谢啊,同学!几乎要感激涕零啦... 】其他的呢?还用说嘛,都兴高采烈、春光灿烂地继续采取抓阄方法,“抓到”了自己的导师——噫吁戏,鄙人已经 臭名昭著 了,彻底完蛋喽! 不过大家不要为鄙人担心,这三位同学都很强、很猛派的,绝对不甘忍受“ 任我宰割 ”的。三人都报考了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连工作都不屑于签的!现在摆在鄙人面前的难题是:他们每个人肯定能够做出最优秀的毕业论文,但绝对不能都得到“优秀”论文的成绩! 附:一个获“校优秀毕业论文”学生的临别留言,该生目前在上海某名牌大学读研二。这里鄙人不是在卖弄自己,而是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都会想起那些优秀的弟子。鄙人历来认为:学生取得成绩,主要是学生自己努力以及前任教师们的功劳;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导师没有教育好的责任! 给王老师的留言——毕业有感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就要毕业了。 此时的我有千分万分的不舍,舍不得离开这生活了四年的校园,更舍不得离开这几个月来带我毕业设计的导师与师兄。此时的思绪很乱,心中 似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那就想到什么说什么吧!王老师,原来您教我们的XXX学和XX学,我一直都不爱听课,反倒感觉您对我们要求太严。当我听说上一届跟您做毕业论文的学生都被您整哭了时,我就在心底为自己祈祷:“可不要把我分给王老师带,不然可得累死啦!”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在选课题时我却选了您的课题,一半是由于对这个课题感兴趣,一半是抱着能学点东西的想法将自己豁出去了。出乎意料的是这三个月我过得很充实很快乐。您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写论文,让我们在这里初窥门径,还教会了我们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让我能较快地适应研究生生活,更重要的是您让我们知道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树立人生的目标。您不仅希望我们能拿到一个漂亮的毕业证书,更希望我们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王老师,请您放心,我们会时刻铭记您的谆谆教诲,我们相信,待到山花烂漫时,您在丛中笑! 祝: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学生:陈XX 2008.6.25晚
个人分类: 教之道|11191 次阅读|14 个评论
也谈科研选题的大与小
yuliping 2010-2-17 15:25
选题的大小不可一概而论,各个学科特点不一样,各人特长不一样,教育背景不一样,兴趣不一样,不可以一味地用某种标准来加以限定。一般在指导研究生或年轻学者时,有些导师喜欢让年轻人从一些小问题开始研究。我认为在人文社科研究中,这样做也许是对的,因为年轻人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可能积累不够,如果一开始研究较大的课题恐怕难以驾驭。对于自然科学我不在行,感觉恐怕不一定非要这样做。当初王选 30 多岁开始做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时,那是多大的选题啊!在自然科学中,由于专业性较强,虽然也要求知识面和学科交叉,但感觉不像社会科学那样需要太多的知识广度,因此在某些领域感觉年轻人一样可以选择做大课题。 今年春节没有怎么走动,初一发了几十个信息,走了一下亲戚。初二无所事事,晃悠了一天。初三想想闲着也是闲着,还是写篇论文吧,花了一天半时间写完了,共 7 页,自己感觉比较满意。选了一个极小的选题:科技评价结果的标准化方法问题,网上一查中文文献,一篇没有,外文文献简单查了一下,也没有。为什么?因为对于几乎所有人而言,这不是问题,或者说简直是个弱智问题。在科技评价中,这可能是最小的一个论文选题了。 我现在还没有研究生,但做的类似导师的工作倒是不少。对于科研的选题,我的感觉是,如果确实对某个宏观问题感兴趣,不妨啃一段时间看看有没有进展;对于某个微观问题,也不要熟视无睹;对于一些比较聪慧的弟子,干脆不要给他(她)圈定方向,放水养鱼,只提供必要的辅助,这样可能更有意义。 2010.2.17 农历正月初四,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364 次阅读|4 个评论
(ZZ)我的研究生选题的几点心得
hemaoylzu200 2010-1-21 11:34
我是工作9年以后,又重新回到学校读 研究生 的,可能与工作经验有关吧,我的博士硕士课题都很顺利的,这首先源于我的课题选的比较好,谈谈我的几点经验吧。   1.选择喜爱的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科研更要有兴趣,否则,你会感到科研很枯燥,没意思,甚至无聊,或者是浪费时间,很难坚持下去,更谈不上发展。   2.选择有前景的课题   所谓有前景的课题,我认为是国家目前正在大力支持的、或十二五将要支持的,或者是国内国外科技发展所必需的,像这类的课题,做几年没问题   3.做导师有经费支持的课题   导师可能有几个课题,也可能有没有经费支持但是导师现实是做的创新型的课题,这时,最好选择导师有经费支持的的课题,买药品、 试剂 、设备有经费支持,方便   4.做国内外有文献报道过的,但是并没有做烂的课题   国内外没有报道的创新型课题,短时间内不容易做出结果来,甚至3年5年也可能没有大的突破,但是,做熟做烂的课题,又没有意义,更不容易创新。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3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研究的选题和解题实践 1993年
tengyi1960 2009-12-14 14:06
介绍通用的研究方法(解题原理和解题实践以图书馆学为例) 图书馆学研究的选题和解题实践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面向问题——科研选题
liweike 2009-12-12 18:56
从我进化学所的第一天,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科学?如何做科学?我想,这可能是每一个科学研究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到现在,已经8年过去了,我在走着自己的科研道路,同时,也还在不断的责问自己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希望不断提醒自己,提醒自己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不要虚妄,浪费青春,不要欺骗,不去忽悠。 上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里看过波普的科学哲学书,对他的思想有比较多的理解。上了研究生,哲学课上老师介绍了库恩的科学哲学。两个都有道理,那谁讲的科学哲学更有道理呢?我认为各有各的道理,使用范围不同。如果研究某一个单独的科学家如何做科学研究,怎样面对科学问题,应该用波普的科学哲学。如果考察科学群体的行为,使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更有效。 看看我们现在的科学氛围,就知道我们的科学范式多么糟糕。此处不多讲,我们科学网上有很多很多博主在讨论这些问题,并受到广泛关注。 从我个人角度讲,波普的科学哲学对我的影响更大。我从他的理论中总结出一句话科学面向问题。科学研究的对象是问题,什么类型的问题,什么层次的问题,问题的真与伪,决定着科学研究的价值,从而决定着科学家的价值。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可以按不同学科分,可以按现在大家追捧的热度分,可以按生产实际中关注的热切度分,可以按照理论型/技术型分,等等,每一个选择课题的科研工作和都需要思考。问题也是分层次的,打个比方说比较容易理解,数学中有公理,定理,推论,很显然,层次越来越低。任何一个科学学科都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在这个逻辑体系中也有着类似于数学体系中的公理,定理,推论,科学问题总是可以被划分在不同的层次的。越靠上的问题越难,越靠下的问题越接近生产实际,越能创造生产价值。问题其实也分真与伪,有些问题提出来,看似问题,其实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社会问题中这类伪问题比较多。在自认科学中伪问题可以这样定义,一个不可能被应用的技术路线的研究可以称为伪问题。其实,我们很多研究人员在做这样的课题或者项目,技术路线本身有很多缺陷,不能达到目标参数,或者与其他路线相比,没有更多优势,或者一些方面有优势,而其他方面都没有优势,最终都不能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也不能从研究中获得更高层的理论,这样的研究浪费精力,浪费财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但是有些人为了拿到经费,为了面子,在错误的路上不断前进,南辕北辙,这样的人大有所在。 科学问题其实就是选题,导师需要选题,学生需要选题,企业领导需要选题,如何选择?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选题还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以及自己的科条件,在自己的物质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个人的选择是,至少要有一个题目可以在2-3年内看到好的结果,或者能够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或者能够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好的科学理论或者科学方法,发表高档次的论文。 选题失败是最大的失败,但是这样的失败又很难避免。失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的认识有限,在研究中才发现不可逾越的困难。另一种是欺骗,一些人为了金钱和名誉,欺骗科研管理者,将不可能工业实现的技术过分宣扬,片面夸大,甚至制造虚假数据。我们的很多科学研究者很有本事,很会将自己的欺骗用认识失败掩盖。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败类,任何一个高尚的团体都有卑鄙者。我们的科学团体里现在这样的人太多了,似乎不作假都不能生存似的。 做一个有良知的科技工作者!
个人分类: 科学哲思|4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题和解题原理
icstu1 2009-12-8 14:41
选题,解题原理 ㈠ 选题原理: A选题: 课题选择.命题. 课题选泽:确定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主要任务,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研究的意义(学科价值, 社会需要);一般需经过可行性调研(研究)。 B命题: 要求中肯. 醒目. 简练. 选题的重要性体现在: 是研究或写作成败的关键. j.d.贝尔纳指出:题目的形成和选择, 无论是从技术要求和科学本身的要求来说,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 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 如果再加上人力和条件都有一定的局限,则产生的课题之多, 是无法一下子全都解决的,所以评价和选题, 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李四光指出: 任何一个实际问题很少是单纯的,总要对构成一个问题的各项事物,实际上就是代表事物的那些词句的意义, 和那个问题展开的步骤,有了正确的认识,方才可以形成一个问题。 做到这一点,问题可算已经解决了一半。 是研究水平的标志。选题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工作, 正确的选题, 既是科学的起点,又是科学的结果, 因此能不能选好题也是研究者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 贝弗里奇指出;'...对于初学者, 最好选择一个很有可能出成果的题目, 而这题目当然不要超过他的技术能力。成功是对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推动和帮助,而不断受挫则解题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C解题: 解题就是解决或完成你所提出的研究课题或问。 在解题过程中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解题思想,这才会有有效的解题实践, 得到预期的研究结果(成果). 研究者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解题原理和巧妙的解题方法(思维技巧)或研究技巧, 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概括地介绍一下解题原理和一些技巧: ㈡ 解题原理: A:化整为零─分切原理. 分切原理:分切的对象就是题。 一个题一下解不了。就将它分解,切割,变成若干较小的题,相对来说, 较小的题比较大的题容易解。未经分切的题叫做整题经过分切的题叫做分题.通过解各个分题来实现解整题 B:拿来主义─可通原理 在甲领域行之有效的方法,做法, 或者是别人, 别地用过的方法,做法,拿到乙领域,拿到自己本地来使用。如果能拿来就用,这要比重新创造省时省力。 能不能拿来就用,需要经过可通性判断,需要认真地进行题的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判断.题相同, 解法可以通用,解法的通用程度与题的相同程度成正比;题相似,解法可以移用,移用时重新试验过程的长度与题的相似程度成反比. C:抓住特异─差别原理 解题必须找到只对解决特定问题有效的特殊办法, 题本身的差别, 决定了解题方法的差别。题是相同还是不相同,是由同一和差别的界线限决定的,同一和差别的界限,既是相对不变的。又是随机可变的,因此,当题客观上相异时, 认识此题与他题的差别就成为能否解题的首要问题。 D:化零为整─综合原理 整题分切成若干分题,并得出分题的结果后,应根据分题情况和分题解对整题的影响等因素,采取和积综合(算术综合),立体综合。流水综合或系统综合等办法,将整题解出。 方法技巧: 下述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在具体解题实践中是很有用的: 比较和分类: A:比较就是对照各个对象,以便揭示它们共同点和相异点的方法。 B:分类就是按属性异同将事物区别为不同种类的方法. 归纳和演绎: C:归纳是从个别中发现一般方法和推理形式。 D:演绎是从一般中发现个别的方法和推理形式 分析和综合: E: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各个要素, 并对这些部分,要素进行研究和认识的方法。 F: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方法。 想象和类比: G:想象是人脑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建新形象的过程. H:类比是根据两个(类) 事物之间在部分属性上的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思维方法.(或然性推理) 另: 【转载】找到科研创新点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70738.aspx 周边的同学和朋友,经常为找不到创新点而烦恼,昨天与我的原来导师的师妹网上也聊起,向我求助。于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估计对一些虫子都有帮助。我也是跨了几个学科,本科是工科,硕士是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实验的,估计与大多数虫子相同,博士学管理的,相当于跨了几个学科,现在做高校老师。有点心得,在此,献给各位虫子,希望能对一些虫子有帮助。 创新难,难创新,首先就是要找到创新的点,才能想实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我觉得可以从如何几个方面: 1。科研扫盲,这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首先是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没中的申请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咨询报告等全部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什么领域,这个领域你的导师和前几届做什么,这个对于硕士来说,我觉得很有必要。这相当于给你科研扫盲,对于那些博士跨学科的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2。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创新的源头。 如连问题都找不到或不知道如何分解问题,科研的基本功需要加强和科研思考的方式需要转换。 多参加知名专家或者基金委或者部委的讲座。这个可以听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描述,不一定是怎么解决,可能是抛出了问题。问题导向,往往就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还有有的虫子可以走捷径,就是关注当年国家基金(自然、社科、863,973等)申请指南和已经中标的基金项目,这些都有网站,上面都有每年中标项目和项目列表统计,多去看看。如果2007年,有个基金项目你正好赶兴趣,这时你正好处于选题时候,就可以选他,等那个基金结题了,你的博士论文也差不多了。尽管处于两个地方,但是肯定结果不一样。还有就是多观察和对经常见的问题问个为什么?不要相信任何权威,敢于对一切质疑。导师不一定是对的。许多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对权威的挑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我硕士是做实验的,我举个简单例子,农村的小孩大概都知道田边的稻子长得好,谷子饱满,我想大多数都知道阳光充足呀,肥料好呀,根系可以深入田埂吸收营养。但是估计有的农村出身的同学可能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长在田埂护边上的稻谷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平时护边上的稻子并没有被水淹没,所以这就一个问题。仅研究这个问题或现象,我原来的老板的团队就做了863,973项目,其实就是一个适度亏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延伸到医学,你看那些得胃病的人,往往是饱一顿饿一顿,或者经常吃的很饱(据说经常吃的很饱容易变傻),其实如果我们让得胃病的人吃饭的时候适度亏缺不就容易了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么为什么适度亏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发明什么药物让这个人吃了这个药胃还没吃饱情况下就产生饱意或者适度亏缺呢?所以,问题就是要平时多观察一些细致的问题或者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往往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建议大家看看每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情况。比如现在学管理,管理的问题就多了,举个简单身边例子,读博士的时候,发觉大家相互交流很少,有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许多老板开什么周会月会,但是往往是气氛不热烈,老板说得多,那么为什么这样呢?你如果深究下去,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观察,或者没有对经常的问题,问个为什么? 分解问题,我想学管理的大概知道WBS(工作分解结构),这个对于其他学科虫子来说,真的很有帮助,可以去google,百度搜索下。各个学科不一样,看了这个工具,大家结合自己学科捉摸吧。没有共同的经验,就是工具一样。最后提醒一下,在工作分解结构之前或者看问题之前,一定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高处,就是你头脑里要想着你这个问题所有有关联的各个方面,而低处就是从叶子着手解决。 3。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或者解决问题方法的路径依赖。 看文献,不是看书。这个很多虫子也贡献了很多经验。但是我周围的人也知道小木虫,但是很多人看了那么多经验,可是看完了还是很困惑?原因何在呢?我观察了很周边的同学和同事,我发觉一个重要的就是动手太少,看纸质期刊太少。这个我想小木虫很多发SCI的,一般看国外期刊,但是现在很多图书馆的国外期刊也有纸质版本,看纸质版本,你可以浏览到你的这个领域顶级期刊相关的研究,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找不到创新,有可能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领域到底有那些方向。,随便浏览纸质版本,或许一个并不相关的问题,你无意中看到了,给了你启发,电脑搜索的电子文献往往我们是按主题或者关键词搜索的,请问,你能保证你提前设置的关键词是最新的吗?创新要看不同主题的文章,很多来源于交叉和其他学科。当然有的学科即使要创新也要需要实验设备支撑,这个也是不断磨合的过程。要想找到自己创新点,我觉得看文献很重要。如何看呢?首先,准备好一个不大不小的笔记本(可以命名为科研灵感本),最好有个厚重封皮,准备一支笔。摔开电脑,周边的同学许多很依赖电脑,存了很多文献,至于看了没有,估计大多数占空间。还有电脑一看,网络一开,你得思维无法完全集中于文献,一会儿QQ,一会儿小木虫论坛等等,打扰太多。灵感=心静+环境。去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带着前面1,2想到的问题和听到的问题(也要记在你那个专门的科研灵感本上),静下心来,加起来的时间至少2个月,边看期刊的时候,如果闪现什么灵感,马上记下来,切记,一定要记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注明出处,你的灵感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文献给你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当时沿着这个灵感还有其他想法,就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写什么,那么就停止,看第二篇。看期刊,最好是从目录看起,稍微沾边的都要浏览一下。对于做实验的科研来说,一般期刊比较少,也比较专业,所以很快能看完。但是对于社科,比如,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来说,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期刊,所以时间很长,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这个时间可以在一年级上完课就去读。对于社科的来说,往往创新不容易,我这里特别提醒一下,由于我原来学工科的,现在学管理,我觉得社科类的研究生一定要去浏览下工科类的杂志或者理科类的杂志或者交叉学科的杂志,一般会有大收获。我的几篇小论文都是启发来源于工科。另外,社科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所以,只要是系统问题,工科类的控制类杂志(像控制与决策,电气自动化,机械工程等),系统类杂志(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运筹学等),计算机类的杂志(计算机学报,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等)都要看。即使就是工科的也可以去看,比如有点人研究水资源配置,显然就是一个系统问题。这些杂志很有帮助。 4.利用网络创新帮助的好助手。 网络当然有很多专业论坛,数据库等,我都将其归类为电子文献。 如何看电子文献。首先得按主题分类,很多虫子都贡献了,这里不说了。按照上3,这样你从纸质期刊得到很多灵感,那么现在你把你的这些灵感关键词或者主题,从电子文献中去索取,也要按照3的办法,看的时候,马上记下来,或者建立一个WORD文档或者专门的软件,把感兴趣的截取下来,并在旁边注明给你得启发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这个很重要,有的人看了文献,就丢在一边,看得多,丢得多。另外,在看电子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关掉QQ和论坛等东西,不要让这些断了你灵感的来路。 5.积累创新的技巧和关键手段。 按3,4步骤,这样你就积累了很多灵感了。厚厚一个本子或者一个长篇word文件,这样重温一遍。请记住,没有积累,是没有创新的!!!!这个积累不是说把文献从数据库下载下来,放在计算就里面,而是你看了文献,你的随时闪光点或灵感的用笔记下来的看得见的积累。这样,你把你这些闪光点,找了相关文献,觉得可以写一篇小论文,就马上动手写,不要拖,不要找借口,要知道写作的激情会失去的,找不回来的。把小论文写好了,放在一段时间,再看,可以的话,修改后就投,如果觉得可以,投高一些杂志,觉得一般,投一般核心,觉得实在不咋样,就投哪些不是核心的。这里,我周围一些同学和同事,有个观念就是要发就发好的,我觉得这个不好,即使是一篇非核心的,看到自己的东西变成铅字了,心里还是会高兴的,这会给你极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你的稿子就是要发SCI,EI,SSCI等,发了一年半载都难中,会打消你得积极性和使你苦闷,而一旦苦闷了,灵感就跑了。灵感是非常偏向哪些思想活跃的人,那些有精神的人。还有要注意,大的创新点是要靠小的创新点集成的。没有小的,那有大的。胜利的目标总是在不断的加油中接近的,小论文就算你的油,写写,你就顺了,这点对于社科类的虫子,估计很重要。 6.走向大自然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现在其实我们很多解决的问题来源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创新的生命起源。不管你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研究,保持一个生态心很重要,过于功利,浮躁,布满灰尘的心都是创新的杀手。走向大自然,不要逛什么街和超市。这点,估计有的人会说,这与找创新点有何关系?登高而望远,试问,你在那么喧闹的超市,那么多帅哥美女从你前面经过,你的神经会得到休息吗?你的思维会有闪光吗?所以,如果在实验室或者宿舍呆烦了,不知道怎么做。不如带上自己科研灵感本和笔,去郊外或者爬山,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说不定心中的苦闷气出去了,灵感就进来了。 总结:注意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多记,心静,多动手,贴近大自然。 我的心得:没有不开窍的脑袋,只是方法不对。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积累不够。
个人分类: L 讲故事产生的启迪和激励|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国杰院士漫谈做人做事做学问【转载】
gaojianguo 2009-12-7 13:18
李国杰 原载:《中国研究生》   李国杰1943年5月生于湖南省邵阳市。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多年来,致力于并行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组合优化等领域的研究。主持研制成功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曙光2000、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领导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龙芯1号通用CPU。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严校长邀请我来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报告,我欣然同意了。同意的原因是我喜欢与年轻人交流,也可以说我有点乐为人师。我有好多称呼,有人叫我李所长,在公司里大家叫我李总,我当了5年公司总裁,可我不爱听别人这么称呼我。一般的人都叫我 李 老师,我高兴接受这个称呼,因为现在我还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 终生 教授,也在北大讲过课,当老师还是称职的。我来宁波开会,没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报告,昨晚花了大概1个小时写了个提纲,我就按照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讲座主题,分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讲讲做人。我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以及自己悟到的道理,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的第一个体会是: 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大形势 。有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命运。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个人价值必须融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去。这话讲起来有点空洞,我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讲。   我曾受过两位伟人的恩惠,一位是刘少奇,一位是邓小平,得益于他们制定的正确政策。我1960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那时候高考要考6门课,每门课满分是100分,总分600分。我六门课的平均成绩是92.6分,按现在的750分折算,我的成绩大概相当现在的695分,成绩不错。但我不敢报清华、北大,因为我家庭出身不好,我父亲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我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那时候我以为天文系是搞人造卫星什么的,后来才知道实际上是搞历法等传统天文学。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校把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出身好的,可以就读外省的重点学校。第二类是中等的,可以进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一类的学校(我是湖南人)。像我这样属于第三类,最好也只能考当地的专科院校。因为我的成绩很好,所以就分配我去一个当时正在筹办的大学,叫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学院。当时,湖南省准备造拖拉机,需要一批教师,培养造拖拉机的人才。因为学校还没有建好,就把我们送到湖南大学机械系去代培。1960年冬天,正赶上国家的困难时期,连耕地用的牛都杀了,更不用说造拖拉机。1961年7月,接到通知,由于省农业机械化学院停办,在湖南大学代培的学生绝大部分要下放提前分配工作,我就被扫地出门了。我实在未曾想到,也不愿意中断学习,但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被分配到冷水江钢铁厂工作,在工厂被作为中专生分到厂内铁路机务段做机修工。   到1962年,我已经当了一年的工人。钢铁厂是部队办的,厂领导曾是一些团长、师长,他们对我说:小李啊,你年纪这么轻,在山沟沟里头,有什么出息,还是考大学去吧!我就写信去问,像我这样的情况,能不能再考大学,得到的答复是可以。但那时离考试只有一个星期了,一门课只能复习一天,我肯定考不到像第一次那么高的分数。1962年,刘少奇主持工作。刘少奇制定的政策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北大派到湖南招生的老师是按分数取人的。我的分数虽然比第一次可能少了一些,但还是不错的,在北大的录取分数线之内。就这样,我被录取到了北大物理系。我至今仍感激那位到湖南来招生的老师,他忠实地执行了当时的政策。文化大革命把这条政策作为修正主义路线批判,可我却是沾了这个政策的光。   北京大学绿树成荫、湖光塔影,环境宁静。但从1963年起,学校就未安宁过,学九评、搞社教、四清、五反,运动一个接一个。1966年6月,我们从四川参加农村四清运动回校,又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彻底地停课闹革命了。1968年,我又一次被扫地出门。毕业分配的时候,我们物理系的分配指标是可以和生物系对调的。我先被分到了贵州,后来又调回到湖南邵阳市无线电厂(后改名为邵阳计算机厂),当了一年的电镀工。电镀工的工作,一上午就做完了,下午就开始看计算机方面的书,空余时间还可以搞点技术革新。1974年到1976年,我参加了电子部在清华大学组织的140计算机联合设计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这时,邓小平开始主持工作,恢复研究生制度。我在偏僻的小城市里,不知道这个情况。等我到北京出差,知道这个情况的时候,已经快开始考试了。我拿不准报哪个专业的研究生,就翻报考指南,看到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招研究生要考物理,就决定报考科大计算机系,20人取一个,我幸运被录取了。   我这两次走运,都和国家大形势有关系。一个是刘少奇制定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政策,没这个政策我是上不了北大的。第二个是邓小平主持工作后恢复高考,招收研究生。后来派人出国的政策,也是在邓小平主张下制定的。以前出国是一件很难的事,都是公家派的,要审查你的祖宗三代。1980年,普渡大学 黄铠 教授来北京讲学,要招一名博士研究生。我的导师 夏培肃 先生对我说:我想推荐你到美国去读书,你愿不愿去?当时,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想法也与现在的学生不大相同。我回答说:要是两年左右 能拿个 博士学位就去,如果长了就不想去,我都30多岁了。我是想年轻的时候不做事,读书都读老了。从小学到研究生,到出国留学,我总共读了26年书。一个人一生有多少时间?所以,我极力想把丢失的时间捞回来。在导师的鼓励下,我出国用4年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如果没有邓小平的开放政策,哪能轮得上我出国,根本没有这个机会。   我从自己的经历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成长与整个环境、国家的大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国家现在有这么好的形势,让大家可以按自己意愿体现自身的价值,真是来之不易啊!不提过去有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建立新中国,就是新中国建立以后,还有很多人受过很多委屈,走过很多弯路,才有今天的好形势。所以,大家要特别珍惜现在这个机会,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   下面,我讲一讲对我的成长有影响的古人、今人说过的一些话和做过的一些事。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受到过一句话的影响。那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我从小学开始就记在心上了。我的俄文忘得差不多了,唯独这段话的前面几句,我还可以用俄语背出来。这段话告诉我们, 人的一生不要碌碌无为,不要虚度年华,要有所追求 。   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人问陕北放羊的小孩,你放羊为了什么?放羊为了挣钱。挣钱为了什么?挣钱为了盖房子,找老婆?找老婆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又回来了。同样的故事,还有海滩上的渔夫版。有追求和没追求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过一个没有追求的生活,但有追求的生活就会大不一样。放羊如果不是完全为了谋生,也可以做成一番大事业。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是一个事业,为浙江省的富强而奋斗是一个事业,为宁波市的富强而奋斗也是一个事业,哪怕只是为一个单位而奋斗,这也是一个事业。我们不能完全为个人而活,小我和大我要有一个融合。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只是为了给自己挣钱,就不会有太大的动力。   小时候我写作文,动不动就说要做祖国的栋梁。我的父亲是学教育出身的,他是一个很正直的知识分子,看完我的作文后,他对我说:你知道什么是栋梁吗?栋梁一定要是直的,如果是弯的,就做不成栋梁了。一棵树如果长得不是很直,不是很粗,长出来有点弯,当不了房梁,没有关系,还可以做犁,或者做牛轭。牛轭就是牛犁田的时候,挂在脖子上的东西,它的形状是弯的,直的树木做不了牛轭。当时,我就傻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并因此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去做事,不要一味地想着去做栋梁。这些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父亲一生的路,可以说走得不是很顺。解放前他在师范大学学教育,大学毕业后当中学老师,解放后被派到一个县的中学当校长。本来还是很受共产党器重的,反右的时候,他提了一些意见,这些意见现在看来完全可以接受,比如应该发挥老年教师的积极性,应该重视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就是因为这两句话,他付出了20多年的代价。父亲话不多,也不怎么管我的学习,不像其他家长整天催着你去做作业,但像刚才讲的话,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60年,我高中毕业刚满17岁,当我读北大的时候,已经19岁了,比班上多数同学大一岁。所以,我特别珍惜在北大读书的机会。我在我床边的墙上,贴上自己画的一盏窗口内的桐油灯,底下写了一行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我的真心话。在北大期间,我觉得我确实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我在北大读了六年半书,只回了两次家,当然一方面也是因为没钱。很多知识分子都有午睡的习惯,大部分同学中午要回宿舍睡觉。大学几年,我中午从不午睡,基本是在报刊杂志阅览室渡过的。当时北大有个第五阅览室,里面都是一些杂志。北大还有间小书店,因为没钱买书,很多书我都是站在书店里看完的,好几次 都被 老师碰上。   我是喜欢看书的人,文学、历史、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书,我都看了不少。理工专业的学生多读些文科方面的经典著作是有益的。《红楼梦》大家都读过,各人的理解可能不同。毛主席对《红楼梦》有过评价,说《红楼梦》的主题就是好了歌。好了歌我还能背下来: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好了歌确实令人深思,但我和别人的看法可能不一样。多数人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解读,我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它与淡泊明志的思想有关系,就是不要太看重金钱、功名、美女等。这点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   还有两幅对联。一幅是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包含很值得深思的道理。越能包容,心胸就越宽阔;你没有过分的欲望,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刚强的人。我们计算所曾经开展过扩胸运动,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幅,是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写给工程院的院士自述文章,题目就是宁静而致远,这不是装出来的。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在合肥工作,有一天晚上,我住在他家里,聊起过去的事情。他问我:李国杰,你现在追求的是什么?我说:我现在追求宁静。他听了之后,一愣,然后说:这是最高境界了。宁静是什么概念?当时,我是曙光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上午要见公司的经理,谈生意,下午要找研究生谈话,写论文、做学问。一天下来非常疲惫,只有礼拜六、礼拜天的时候,我才感到比较宁静,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从心底就不喜欢进歌舞厅、请吃请喝拉关系什么的。很多人把它当乐趣,我却感到非常痛苦。所以,当了5年总裁,我就不当了。回到计算所之后,我非常坦然,非常高兴。不是说我没有本事,现在公司已经上市,还在不断壮大,很多年轻人也起来了。这里面有一个个人爱好问题,我对生意场上的应酬就是不太感兴趣。   我们计算所每年有一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我每年都要讲话。我经常要引用陈毅元帅写给他儿子的诗里的两句话, 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 。为什么要讲这两句话?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不好的现象。我们对社会,应该要有自己正确的看法。社会在向前发展,有风云、有不平是常事。在他们走向社会之前,先给他们打一支预防针,要他们知道走上社会之后,会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要学会正确对待。   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经常用的有两句话。一句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时候,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因此现在我能应对各种事情,能识别一个正直的人。另外一句是,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做事的过程中,如果完全是一帆风顺的,他的力量会变小,而遇到一些困难,反而会使他更加有力量。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人才是逼出来的。我们计算所的基本法中也讲到困境出人才。我们做曙光机、龙芯CPU,都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做出来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经历了一些你们未经历的事情。红卫兵大串联时坐火车不要钱,一节火车108个座位,坐了200多人。我没坐火车,而是10来个人,打了个小旗子,从北京走路走到延安,一共走了50多天。中间每隔一两天就要做宣传,做调查采访。真正走的时候,一天要走100多里地。在步行串联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我原来从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到了狼牙山、延安,发现越是革命老区越是穷。那些地方的农民,一天工作下来,只能挣到8分钱。我们走了2个月,连一点油水都没沾过。这还不算什么,主要是我们碰到的一些社会上的情况,对我们刺激非常大。过了黄河以后,到了一个县城,叫瓦窑堡,我们进了瓦窑堡的一个煤矿。小时候,我看过一个电影叫《燎原》,对矿工的生活记忆犹新,总觉得矿工是最悲惨的。我们去的那个煤矿,里面连支撑的木头都没有,整个煤层只有1米厚,在里面根本没法坐起来,只能爬。当地政府的政策是挖出煤来就有工资,挖出石头不给钱,所以坑道越挖越窄。那还是国营的煤矿,况且已经解放20年了。当时,我们就把县长请来了,请他和我们一起下一趟煤窑,让他亲自体验一下工人们的生活。工人们非常感激地说,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一个县太爷来看过他们。走过这些地方以后,你就会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这块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土地上,我们的农民、工人的生活,还是非常贫困。一路走来,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我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疑问:我们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历史,我们那么辛苦地工作,为什么还赶不上人家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有的人会因此而产生逃避的心理:我为什么要去过这种日子,干脆跑到美国去好了。但也有一些人不是这样的,他们看到这种情况,会产生一种责任感,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我觉得自己属于后一种人。我在美国的时候,总想着自己能早点回来,想着让自己的国家能够变得更好一点。每个朝代总有一些人有忧国忧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   以上讲做人,下面讲讲做事,做事讲两点,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有拼搏精神。   做事,一定要有自信心。我要在自信心前加个定语,就是要有自知之明的自信心。为什么还要加个定语呢?我在计算所当所长的时候,经常接到一些很有自信心的人的来信,说他们发明了这个发明了那个,非常执着,和爱人离婚了,房子也卖了,还要继续干。其中有很多人缺乏自知之明。但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把事干成,不是因为自信过头,而是因为没有自信。我们做龙芯芯片,网上有人讲,美国人几十亿的投入,有几万人在做芯片,你们才投了几千万,只是几十个人在做,你们也想做芯片?不过只是玩家家而已嘛。这些人就是没有自信,认为通用CPU中国人不可能做得出来。按这个逻辑,无法想象当年我们怎么能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我们不能跪着做事,基本条件是要先站起来。但是非常遗憾,有很多人现在还是跪着的。几年前,我参观上海市的一个飞机设计所。所里有个大的展览厅,进门的地方有幅非常醒目的题词,这是我们工程院的院长宋健题的。一般的题词都喜欢讲好话,惟独这个题词,我看了以后感到震惊,他题的是 站起来吧 四个字。后来,宋院长在工程院院士大会上也讲过这件事。他认为我们国家的飞机搞了50年,还是大量地买波音飞机,造不出我们自己的大飞机,就是因为我们没站起来。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自信心不光是对个人能力的自信,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国家的自信。在《文明的冲突》这本书中,提到1820年前后,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总值的32%。我是全国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讨论的时候,我发言时讲了这个统计数据。有人问我,这个数据是否有根据?我说这个数据是从书上看到的,根据当时人们使用的劳动工具,比如铁器、纺织工具等,以及国外的有关贸易统计资料,经过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得出的。不管怎样,世界上都承认,当时中国占世界1/41/3的产量,但后来就不行了。现在国外一些权威的经济学家都预测,大概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GDP又会恢复到1820年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在风光200年之后,将衰落下去,到那时,现在所谓七强的GDP加起来,占世界GDP的比例可能又会回到1820年的水平。   在建立自信心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学习两位伟人。一位是毛泽东,他在年青时就讲过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所以,无论日本人还是国民党,他都不怕。现在,我们也得要有这种自信心。另一位是马克思。英国剑桥大学在2000年底,做了一个民意测验,调查大家认为谁是上个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投票结果第一名是卡尔马克思,第二名是爱因斯坦。后来,BBC电台对所有西方国家做同样的调查,结果仍然第一名是卡尔马克思,第二名是爱因斯坦。你们可能认为对西方人来说,马克思是他们的敌人,会觉得这个结果很奇怪,其实外国人是敬仰马克思的。马克思帮了资本主义一个很大的忙。他在他的学说里头,为资本主义开了三套药方:第一实行累进所得税,第二实行遗产税,第三实行对工人的失业补助。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才可以延续到现在,还没垮台。当然这个观点还有争议,但不管怎么说,资本主义国家是非常尊重马克思的。我在普渡大学读书的时候,发现学生可以选修一门课叫Marxism,就是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学。了解西方人民对马克思的崇敬可以增强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自信心。   有自信心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前提 ,我们研制成功曙光机就是一个例子。我那时刚从美国回来,出国之前我研制过计算机,回国的时候已经在国外发表过很多计算机方面的文章。当时,我担任了智能中心主任,主要任务就是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开始我花了近两年时间找合作伙伴,没找到。有人说,找什么合作伙伴,把钱给我,我给你造出来就完了。我们没那么做,找了一批年轻的学生,大多数都没有造过机器,都是搞应用的一些人,像现在计算所副所长樊建平,以前是搞计算机辅助汉字字型设计的。如果我当时有一点犹豫,机器肯定造不出来。经过一、两年的准备,主要是分析UNIX操作系统源码,国家智能机中心在1992年3月11日开了个誓师会。会上我非常明确地讲,我们要派出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到美国去,并不是进美国的企业,而是到那边租间房子来住,研制曙光一号并行机,因为美国大环境比国内好。我斩钉截铁地对他们说:派你们去,就相信你们一定能把机器造出来。我看到他们的眼里含着泪光。我的一个学生对我说:李老师,如果我们不把机器造出来,就没脸见江东父老。他们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出去的。我去美国看过他们好几次,他们租了美国的一间民房,在地上摆两个床,在客厅里摆个电脑搞设计。每天基本上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也不太出去,困了就躺一下,醒了继续搞设计。不到一年,他们就把机器设计出来了。当年做完曙光一号的时候,当时的科委主任宋健到智能中心视察,给我们做了一次激动人心的讲话,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他说黄埔军校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三个月或六个月的培训,培训完了,出去就可以当个团长、师长。,你们这些人都干了一、两年了,你们还不可以杀出一条血路来吗?像当年刘、邓大军一样冲杀出去,你们就是新世纪的黄埔军校嘛。当时,我们这些人就热血沸腾,凭着这么一股热情办了一个曙光公司。我想,这一点上,就体现出干事情,就必须要有很强的自信心。   我们做龙芯时,也面临这个情况。当时计算所的人大多是做计算机的,真正懂芯片设计的人并不太多。因此,当时几乎没有人认为计算所能造出通用CPU来。谁领头干这个事呢?当时也有些犹豫,开始想找一些有点经验的老同志。这时候跳出一个人来,一个30岁出头的研究员,叫胡伟武,中国科大毕业的。当时,他跑到科大,发现他读书的时候用一个个小元件堆出来的8086印制版还在,感慨万千。他信誓旦旦地打电话回来说:如果我不把龙芯一号造出来,我提头来见。你说这样一个敢拿生命来做担保的人,你能不相信他?这不是开玩笑,他确实有这种激情。所以,我们就把任务交给他了。他当时带了一队人,有许多还是学生。有人觉得很奇怪,这么一支没有做过CPU的年轻队伍怎么可能造出芯片来。其实,他们对CPU的工作原理有非常深入的理解。除了他们的技术积累外,他们的自信心和拼搏激情是获得成功的保证。他们的信心和我后面要讲的拼搏精神是有必然联系的。当年智能中心开誓师会时,我叫人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是容国团的一句名言。后来,做龙芯芯片的时候,胡伟武他们又把这这几个字贴在墙上。实际上,做曙光和龙芯不是一队人马,但是这种拼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我体会到, 艰苦奋斗不完全体现在生活上,主要体现在思想上 ,这里面有一种敢于闯关敢于奋斗的思想。当年科技部高技术司司长,后来调到联合国去当科技参赞的冀复生,是一直看着我们成长的。他去联合国之前,做了一个背靠背的调查,没有找我们,而是找曙光的用户,采访他们对曙光的看法,最后他写了一个报告,报告上有一段话使我很感动。他说曙光这支队伍,很像芦沟桥事变后奋勇抗日的十九路军。最近,冀司长要回来了,他写了一封信给智能中心,这封信又使我们很受鼓舞。他说,他当年在国内的时候,作为高技术司司长,看到我们这批人在搞曙光机,当时的感受就像在岸边看着红军抢夺卢定桥的时候一样。现在虽然不用打仗了,但在高科技领域,像卢定桥一样的阵地还等着我们去夺取。你们可以去看一下胡伟武写的两篇文章,一篇叫做《我们的CPU》,另一篇叫做《我们的龙芯一号》,计算所的网站上能找到。许多人看了以后都热泪盈眶,因为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真实,他就讲他自己怎么去做这个芯片。后来这片文章被贴到美国MIT大学的BBS上去了,那是一个英文版的全世界留学生的BBS,自从他的文章贴上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用中文写了。有的人说,这个东西也没什么了不起,胡伟武就跟他叫板,说就算是MIT里的博士,如果能在一个学期里做出龙芯一号芯片里的某个部分,我就给你发奖金。龙芯一号的研制真是令人感动。当你早上8点钟上班的时候,看到有些工作人员手里拿着鼠标,坐在屏幕前面,屏幕开着,但人已经睡着了。看到这种场景硬汉子也会流下热泪。没有一种拼搏精神,就没有龙芯今天的成果。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做事情要有两点,第一要有自信心,第二要有拼搏精神。   下面,我讲讲关于做学问的事情。讲三点做学问的体会。   第一点,我想问问大家,做学问如果想要成功,你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天赋?是勤奋?是耐心?是执着的追求?是团队精神?是好奇心?或是激情?(听众回答有勤奋、激情、执着追求等。)和你们的看法不同, 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好奇心 。作为理科学生,尤其是做基础研究的,好奇心或者叫童心是极为重要的。我想讲讲我小时候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的一点缘分。我读初中的时候,我们市中心有个小阅览室,我常去看书。我曾在那里借阅了一本解放前出版的旧书,书页都泛黄了,我记得书名叫《科学概论》。书中讲到一有趣的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埃及有个残暴的国王,他每天都要杀一个人,杀人之前要被杀者讲一句话,如果讲的是真话就要被砍头,如果说假话就要被绞死。一句话非真即假,因此没人能逃脱被杀的命运。然而有一个聪明人,他讲了一句话:我是被绞死的。国王拿他没办法,因为如果砍头,他讲的就是假话了,讲假话应绞死他,但真绞死他,他讲的话又变成真话了,砍头也不行绞死也不行,只好把他放了。这个故事讲的是数理逻辑,我看了以后觉得太神奇了,我就想将来长大了一定要研究这门学问。后来我几经波折终于还是做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研究工作,和数理逻辑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小时候的兴趣好奇可能会受用一辈子。钱伟长有一篇文章讲,大学毕业的时候不要带着你的成绩单出去,要带着一大堆问号出去。我觉得他讲的话很有道理,没有好奇心就不可能有一大堆问号。爱因斯坦晚年有一部文集,里面说到教育就是把老师课堂上教你的东西全都忘掉,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给你的。说的是一样的道理,告诉你不光要学知识,更要培养发现问题的本事。   第二点,做学问要学会选题。记得几年前,我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讲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选题,我的观点是对计算机研究而言,选择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写这篇文章时,我想起我和我朋友的一次对话。我有一位老同学,叫李凯,在普林斯顿大学当教授,他可能是我们国家留学生中在计算机界比较有名气的一个了。我问他,学计算机的人和学数学、物理的人是不是需要不一样的智商?如果你要招学生,是希望招很聪明的还是招不怎么聪明但很有耐心的?学计算机的人是不是要求更有耐心?讨论这个问题的起因是当时普渡大学对大学里学计算机的优秀学生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出人意料:跟他什么时候开始玩计算机无关,而是跟他中小学的数学和语文成绩有关。因为计算机是讲逻辑的,学好语文可以得到逻辑训练。李凯认为学任何学科都要耐心,有耐心不是计算机人才的主要特点。他说,做计算机研究,最大的本事不是找答案,而是找问题。当年日本人研究五代机,美国计算机专家就问, 如果五代机是答案,那么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批评日本科学家没有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做技术研究一定要问研究的动机(motivation)是什么?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不能仅仅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研究。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常常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不出去。其实,原因很简单,许多所谓研究根本就不应当做,一开始就没找准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研究不同于陈景润搞的数论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是早就有的,只要做出答案就是大数学家,计算机研究做出大贡献的科学家靠的是发现问题。搞工程科学的人,不仅要有好奇心,还要关注你的动机,关注要解决什么问题,千万不要为写论文而做研究,不要为职称而做研究,不要把这些事情看得太重。   最后,我给在座的要写论文的同学一个判断论文好坏的标准。标准之一就是在你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没有一个茶饭不思的阶段。如果你的论文是一帆风顺而成的,想必你的论文水平不太高。研究的过程中总要走一段弯路,如果知道这段路怎么走就不是研究了。这就相当于王国维在《人间诗话》里引用的一段话: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我刚才讲的发现问题;再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个时候你就茶饭不思,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最后才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那就是经过一段痛苦的探索之后突然灵机一动,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或思路。如果你有这个体会的话,你的论文就可能是好论文!    谢谢大家! . . . 更多阅读: 技术创新的关键在选题 创新的前提是信心 创新的关键在选题 本文链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75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项目选题的平衡策略
metanb 2009-11-29 21:06
科学研究存在着风险,同时也有一定的可预见性。一般而言,创新程度高、难度大的课题的风险较大、可预见性较小。为了化解研究风险,可采用混合平均策略,做到有意栽花与无心插柳相结合。具体来讲,就是将有较长时间积累、可预见性较强、有较大把握的课题作为项目的额定部分,即有意栽花。这一部分是在项目书中承诺能够完成的部分。另一方面,可预见性较弱的课题宜于作为项目的额外部分,即无心插柳。这一部分工作不做较强的承诺,可给出报告书。这部分工作通常是在以往的额定工作过程中生出的枝杈,科研人员能感知到它的意义或重要性,有研究冲动,但没有大块时间去详细考察,宜于进行试探性研究,可以随着兴趣、信心的起伏断断续续地做,不必有太大压力。在时间分配上额定部分与额外部分的工作时间比例大致为4:1。在下一次申请项目时,若额外部分已经探索的比较成熟,可将其正式立项,否则可继续作为额外部分。这种混合平均策略不仅可做到有意栽花与无心插柳相结合,也内含着张弛有度的成分,值得在实际中运用。 最后修订:2009-12-30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521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士选题方法攻略
cynankai 2009-9-24 17:50
读前人笔记有感: 1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2851 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的选题 (陈越 等) 选题:选题是申请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社会需求,在前人和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范围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明确研究方向,二是界定研究范围 。选题合适,则研究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对自己也最有意义的工作,并取得令自己和社会满意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大和深入及国家对基础研究资助力度的限制, 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申请者能否获得资助。 验题: 选题需要检验其是否有原创性,研究的基本价值,能否开创新知识,能否在 3 年的时间内完成等工作 . 修题:根据验题的结果,修正选题。 定题:选题经过修改后,需要给选题定个合适的题目。题目是申请者对评议专家说的第一句话,因而显得非常重要。选题的题目应准确、简洁、清楚,它应体现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特别是其创新性。 应用基础研究的选题 应用基础研究系指围绕重大或广泛的应用目的,探索新原理、开拓新领域的定向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成功是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需要, 一是对有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充分的占有,二是对有关领域的现有技术充分的了解, 尤其是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应有深刻的认识。能导致技术创新或技术突破的新认识的获取及新观念的形成,是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简而言之,应用基础研究就是要寻求实现技术突破的新观念。 选题与创新 创新包含初级创新 ( 即源头创新或原始创新 ) 以及次级创新 ( 即跟踪或改良性创新 ) 两个层次。原始创新是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上的建立或突破,新方法的建立或在新领域内的拓展等 ( 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等 ) 。所以,它包含全新的研究选题、全新的研究思想和全新的研究方法。次级创新是对现有概念、理论体系、方法等的改良和深化,为充实和完善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为源头创新增添积累。 结语 选题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经过较长时间思考的过程,即使有一天你突发灵感或创意,找到了一个极佳的选题,那也是因为你经历了较长时间读文献、听报告、讨论等 洗礼 的回报 。选题是一种投入,它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选题是一种衡量,衡量你背景知识是否丰厚,衡量你对申请领域的认识程度。 2 朱静院士:论文选题应建立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精读一两篇好的Review,通过这种综述性文章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整体的把握。 读到这,我有了一些感悟,决定找两篇文献来看。 选自 http://emuch.net/html/200605/243350.html 一般情况,你都应该能追到你的专业的顶极杂志的文献,或者 Nature, Science 等杂志的文献,这样你就会在全貌上理解导师的选题及你的研究领域的概况和进展(也能检验出你的导师的真正水平),通过这样的研究生训练,你也就能把握住一个研究方向!在这个基础上,你就容易在导师的水平上生枝发芽。千万不要导师给找什么题,就做什么题,能毕业就算完了!这样的话,你永远不会独立和进步。 反向铺开法自己找题的话 我个人这么做过,很有效!但不一定适用他人。方法是在你的专业的顶极杂志,或者 Nature, Science 等杂志检索几篇文献(不要太多,但要质量),是你认为感兴趣的文章,精读以后,再反向检索引用这些文章的文献, 形成以这几篇文献为中心的树枝网, 这样一来,你就会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也就是这个领域现在研究到哪里了? 至于还有什么有待于研究自然就会初露端倪!正在苦于找题的研究生们,不妨可以去试一试,即使通过这种方法定不下来题,你也会大有收获的。 我觉得这句话体现了看文献的目的和找文献的方法,的确,文献很多,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确很有限,可是大家的时间是相同的,那么看文献一定是有方法的。 3 关于博士选题
个人分类: 博士选题|9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多了,反而困惑了!
cynankai 2009-9-24 16:13
小硕的时候,是导师给的课题,至于怎么做,是要自己去找答案的。 现在小博,连选题都要自己下手了,有点激动,也有点困惑。 激动的是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的空间多么广泛啊! 困惑的是选择一个怎样的题,值得自己投入全部精力,它应该具有足够的魅力,隐约感觉它就在那里,离我很近,等待我的发现。 我是一个在职的博士,意思就是一边要工作,一边要学习,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将不利化为有利,选题是关键。题选好了,可以解决我们项目的实际问题,可以成为创新性课题,理论和实践两边借力。 选题就要有选题的方法,这个方法我正在学习中。
个人分类: 流水的生活|34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
skyclub2008 2009-9-21 21:02
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 http://www.hrexam.com/content/lwxz/bslw/20050730224.html 05-07-30 16:42:59 浩然考试网 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学位论文选题步骤: 1. 导师确定大方向后进行大范围调研并总结问题 2. 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 3. 与导师讨论并提出开题报告 4.完善开题报告,确定写作提纲学研沙龙 学位论文写作是博士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大事,它不仅反映了博士生在学习期间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水平,也是博士生最终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课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整个论文的主题和研究方向。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中科院院士朱静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建明教授以及一些在读的博士生,针对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进行了访谈。 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 前沿性、应用性、可行性是衡量课题的主要标准。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沿课题构成了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朱静院士:博士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和硕士生。本科生毕业设计只有半年的时间,对他们的指导侧重于技术性,形成一个短期成果;硕士的培养则侧重于训练,可看作一种中期的应用研究培养;博士生学习时间较长,应放长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培养他们系统研究的能力。博士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使他们掌握好试验的基本功,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之上的系统探究的能力,要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系统训练。作为博士论文应该将创新性和一定水平结合、综合起来开展研究。刘建明教授:博士论文的选题应该满足这样几个要求:课题应该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最好能够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在学术上,发现别人错误的命题进行辨析;研究的成果能够对国家制定政策提供重大的参考意见;解决人民生活中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大范围调研是选题的基础 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在拉丁文中是知识占有者的意思。而作为一个知识占有者,他不应该把自己划定在某一学术领域范围内,他们的知识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作为一个博士生首先要做的是大范围的调研,只有大量占有资料,才能把握问题、解决问题。朱静院士:论文选题应建立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精读一两篇好的Review,通过这种综述性文章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整体的把握。我不同意某些歪打正着的说法,要知道偶然性是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推动人类科技的进步而进行的,不能存侥幸之心。大量调研的过程,也是寻找博士论文的榜样,少走弯路的过程。香港大学的岳晓东博士曾讲过他在哈佛做博士论文的故事。在哈佛教育学院有整整三架书是本院博士生毕业论文,那是他经常去的地方。在对这些书架的定期走访中,他得到很多写作构思的灵感。小到一个句子的遣词造句,大到段落的组合,因为大家都曾面临同样的挣扎。他还同其中一位作者联系过,感谢他的帮助,这位校友对他的回答是Hi,buddy,you really know howto study!由此可见,参照前人的文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罗俊(清华大学材料学博士生):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比如我学的材料学,在一年级,导师基本就确定了大的方向,这也是考虑到实验室的科研经费、小组人员等多方面因素作出的。在进行大范围的调研之前,读了两篇Review,这使我在后来的调研中感觉到自己是在有目的地做事情,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伴随调研的进行很自然提出一些问题或想法,由于读了很多文献,这样对课题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最终在和导师讨论选题的时候就很有针对性。我对选题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做好开题前的调研。 难度选择与课题可行性 博士论文应具有较高水平,选题应具有一定难度,但难度的选择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研究资源进行选择和调整。刘建明教授:博士论文应必须具有一定难度,只有具备一定难度的论文才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所谓难度,就是要求作者能够探索规则,这些规则是隐形的,不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是很难发现的,所以难度的挑战来自于发现规则的困难性。其次,课题涉及面广泛程度也决定了课题的难度水平,它可以包括很多学科和领域。最后就是一些前人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 当课题难度成为难以揣摩深浅的鸿沟,你会如何选择? 刘建明教授:其实课题的难度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尺度准确衡量,对于难度大的课题,我认为可以允许失败,甚至在出现意外情况下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也是可以的。博士论文应该是水平的表现, 假如它的水平高度达到了,也是可以接受的。我认为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是在查阅了大量文献,作了细致充分的调研后,并在对问题的探索中采取了正确的研究方法, 最后落实在文字上并体现出一定学术功底。这样的论文应该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对于一些难题,不是一两个博士生完成的,它们可能需要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国研究生在难度选择上,我们不应避重就轻回避难题,但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比如很多到国外读博士的同学会选择中外比较性研究。由此也体现了林语堂先生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智慧。林语堂还曾自做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种做法即是治学中扬长避短的妙用。 前沿性与现实意义 博士论文应具有学术的前沿性,而课题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在经过调研和思考后,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最终确定为论文选题的是经过学术前沿性和现实意义标准筛选的课题。博士论文的选题需要从选题的整体来看,但对创新性应该正确看待。英国有一句谚语:太阳之下无新事。只要不是抄袭,是自己想出来的,要完全没有创见就不容易。香港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在奠定他国际上经济学地位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中,推翻了经济学界二百年的观点。但他的老师艾智仁对他说:你的佃农理论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半点创见也没有;但传统的佃农理论,却是因为不明白经济理论而搞错了。这样,与其说创新,不如说成是他对历来分析佃农的学者的创新。刘建明教授:作为一个博士论文的选题,当然应该具有学术前沿性,但无论你的选题是针对某一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还是用来填补以往的空白,都应该对现实问题有指导意义。只有把握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才可能是一篇优秀的论文。理工科在课题的选择上无论从新观点、新方法的提出,还是详细深入研究先前的成果,都会有很多研究角度和切入点。所以,对这些学科论题的把握有很多的选择,应从多重标准去筛选。罗俊:导师给了你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在自己初拟几个题目之后如何选择应该和导师进行沟通。通常会有三个标准来衡量。即: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课题的可行性,还有就是别人是否已经做过。经过这三个标准的筛选,最终的选择范围就很小了。基本形成了最终的选题。 选题与改题 朱静院士:在科学的探索中,每一阶段都会形成新的认识,当你的实验结果跟当初的设想不同时,改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所有研究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改题的现象,或者源于阶段性认识的不同或者选题存在问题。上海某校一个学生研究小组曾提出选题环境污染与遗传疾病之关系,指导教师觉得难度太大,劝他们换个题目,但学生不肯换题。当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寻和专家访谈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此题尚属世界难题,研究无法进行。对于论文的改题,在理工类课题中的研究是比较常见的。在这个时候可能有的同学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和导师进行沟通,把研究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导师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会提出导师的观点及很多中肯的意见,我们应尊重导师意见,但如果实在很难形成一致,可以搞一点自己的研究,但仍应以导师的观点为主。文科博士生有的专业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如果在二年级提出选题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调研之后,再要改题则很难按时完成论文。对文科选题的把握,应该尤其慎重。必须做足前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在研究思路上应当十分清晰,一旦选定题目、确定框架之后就不要轻易改动。 选题误区 不与导师沟通,盲目选题 导师是指路的明灯,他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有些同学会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调研和选题,直到开题报告提出才与导师联系,这样不仅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自己对研究的领域不熟悉,在课题可行性和价值把握上都很难做好.刘建明教授:在选题上,学生应该多和导师沟通。导师大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它们对课题的意义、难度、实际价值有更好的把握,对一些研究价值低的问题作过多的研究很难使你的研究水平有大的提高。曾经有一位读哲学的博士生,在论文选题之前自己做了大量的调研,甚至已经写出开题报告。到提交开题报告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选题不符合要求,结果重新调研、选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最后论文的写作。 过分依赖导师 与导师的交流和沟通是必要的,但过分的依赖导师则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很不利。刘建明教授: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不是要手把手教你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提供给你指导思想,是方法论的传授者。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应该是告诉学生这些东西到哪里找,找到了如何鉴别这些资料,论文的论证方法和关键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导师告诉你的是到哪里找,而不是去找什么。因为研究方法的培养应该是学会如何去研究,所以应该学的是到哪里去找资料,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选题难度低 论文无创新 博士论文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是博士生3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它应该体现的是具有创造力的研究。刘建明教授:博士论文应该具有难度水平,一些并无多大价值的课题不应作为博士论文提出来研究。作为博士论文应该具有创见,体现出作者的魄力和胆识。还有就是论文写作应该体现出作者的智慧和才华,所谓才华就是要有闪光的思想。优秀的论文应该是将这些闪光的的思想用精彩的语言表现出来。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5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 (研教散记6)
tangchangjie 2009-8-25 09:24
-----基金申请中的苦辣酸甜和批准率干预 ( 说明: 《科技导报》的苏青博士和任胜利博士约我写一篇 漫谈 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短文,先写了这篇《研教散记 6 》。 一人在一问题上的体会就只那么几点 ,可看出尽管语言不同,有些要点在《散记 1 》出现过,投稿的版本在篇幅,内容,标题上做了改动,现等候发表。征询了《导报》意见,原来的《散记 6 》还可以 在博文上出现。) 1 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在高校和科研所 , 每年冬春之交,教师、科研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面孔,频繁出入科技管理部门,或满面洋溢着一股兴奋,或眉宇中透出一丝隐忧;或英气勃勃,或略带疲惫, ... 这道特殊的风景线告诉圈中人,一年一度“科技春耕”的大忙季节 --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来临了。 申请并获准自然科学基金不是小事。对单位,它是科技评估,学科建设、学校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教师,是未来两三年学术人生之托付,是晋升职称的条件积累,是建设团队的招兵旗;对初生的基础研究小团队,能否获准基金,可能是坚持、撤退、散伙还是转战的决策点。在提交基金申请书前的最后十天,基金梦中梦基金,万事唯此为大,申请者怎能不为它兴奋,为它担忧,为它疲惫? 二十多年中,我获准过八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两项配套的国际合作基金,还得到过博士点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科学基金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分项目,等等。常有年轻教师来诉说申请基金之难,受到的压力之大,询问写申请的经验。借此漫谈栏目的机会,谈一些体会。 2 选题和撰写申请书 (1) 选题策略:朝前看,朝外看 . 选题于一念之间,常决定了基金项目的有和无。有了项目,研究者就把三年青春许给了项目,决定了几年的苦辣酸甜。选个好题目不亚于“女要嫁对郎”。 考察科学历史,一些好题目或选题于未来世界所需,或来自于留心观察,他山借石。 朝前看 ,即朝未来的社会需求看。如果能知道五年十年后,社会需要而现在没有,且自己可能作出来的技术,肯定是个好课题。这类题目太需要想象力,但不乏成功者,例如提出关系数据库的 E.F.Codd, 例如电子邮件发明者,例如 Web 的先驱者。 上面的方法需要能洞察大自然未泄的天机,不容易做到。退而求其次,还可以观察大自然已泄的天机。即 朝外看 。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唐代画家张璪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自然世界、社会生活时不时会给有准备的人以启示。计算机科学中,遗传算法,鸟群算法,蚁群算法,基因表达式编程( 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 一种数据挖掘的新方法),都是计算机科学家向大自然学习的成果。社会的需求,常催生新奇之产品;生物的启示,常指示造化之神工。他山之石启发出来的思维往往是原创;我们在作关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的第一个基金项目过程中,偶然一次看关于“生物转基因技术”的科普节目,启发我们申请并得到了新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转基因表达式编程的数据挖掘”。 ( 2 ) 撰写申请书,四项基本原则:新、深、实,严 。 (a)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基础研究项目,为未来几年、十几年的技术实现修桥铺路,是在科技大兵团到来之前占领知识的制高点;“新”是第一重要的。在评审基金项目时,常为年轻人的奇思妙想而拍案叫绝,每每看到这样的项目,耳目一新,倦意顿消,自然会给出好评。 (b) 深刻、深入,关于关键技术和突破点的阐述应能说服评审人,申请人不只是有奇思妙想,还进行了深入思考,让评审人相信,这笔钱给他不会扔在水里; (c) 实在、实现。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是骡子是马,都要在计算机上遛遛,常常要求实现原型等等 ; ( d )严谨,展示“我是认真的”。稍有失误,就会像埃蒙斯在高手如云的奥运会射击场,只好蓄芳待来年了。 ( 3 ) 持续发展的项目,作一个,准备一个 基金项目周期一般三年, 第一年为项目展开奠基,不会轻松,可能没时间思考下一项目。从第二年,研究者心情愉快,此时可随时思考“ What is my next project? ” , 每读一篇论文(包括高级科普的和外学科的),每听一个报告,或自己的课题组每取得一项成果, 都有四问:“已经做了什么,还没有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可以作为下一个项目吗?”,经过一年的酝酿,到第三个年头,就要为下一个项目做点预研, 例如发表一两篇预研的论文,在申请书提交前的半年,就开始和研究生讨论、写提纲,甚至开始填写申请书了,把项目做成连续剧,不断深入,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常虑则小虑,否则,不忧有大忧,“丰年备歉”不是新思维,哲人先贤早有论述,刘伯承元帅在淮海战役中说:“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 可称为三阶段战役思想的典范。 3 计算告诉咱,成功在前方 下面的计算将给你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坏消息让我们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好消息给我们展示成功的前景。 坏消息:如果总体批准率为 20% ,自认为水平在前 50% ,则中标率 40% ,这小于掷硬币的概率。 所以常有人调侃,中标了是意外的惊喜。当拿到非常客气委婉的 reject 通知书时,认真的年轻人都是痛苦的,短则默哀三天,长则难过几月。建议去吼两嗓子,特别推荐唱“水手”:“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认真读评审专家的意见,明年再来。 好消息:按中标率 40% ,愚公移山三年,中标率 1- ( 1-0.4 ) ^3 =78.4% ,( 需要一些条件才成立,去创造这些条件 ) 。 电视剧《海狼行动》的片尾曲中,有这样几句:“ 因为相信梦想在前方,就把艰难险阻当作风景欣赏 ;…, 因为渔火点亮了海洋,相信黑夜过后就有黎明曙光 ” ,挺适用于此情此景。 4 一个政策干预的思想实验 如果把通讯评审的结果和分为低中高三类,低类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低评,基本上不会中标;高类得到了全部专家的好评,基本上没问题,他们将稳稳地拿走一定比例(可能是 5% )的项目;中类则是有争议类,也是本文关注的类。根据多次参评经验,中类有下列特点: 中类的申请者年富力强,有成果,还未成大名,需要扶持; 中类是不错的类,评审专家常说,看到这么多好项目,真舍不得把哪一个拿下去。无奈名额有限,只好优中选优; 中类的类内距很小,用数据挖掘的行话,是一个紧致的类; 由于上一条特点,中类得分有机遇性成分,或多或少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包括申请人所在学校、评审人的兴趣和水平,等等。 中类和低类有较大的差距, 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善待中类? 模仿物理学家解释相对论时采用的思想实验:秘密地选少数样本( 5-10 个)分别寄给两个预先划定的评审组,每组五人,按规定评审和统计。 估计有下列结果:大多数样本的两组评分会在同一个等级,两组的评审结果至多相差一个等级,但在同一个等级中的排序会有差别,甚至是明显的差别。 就像在高考时,在划定分数线之后,一些人很可能因为一分之差,走入了分岔函数的另一个分支。老师们都知道,一分之差不一定是真正的实力差别。无奈游戏规则已经确定,一个可行的方法是给中间类中落选者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梦,蓄芳待来年。 笔者正进行的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研究干预规则的挖掘技术。给个简单例子,某项技术指标(或政策)作微小的调整(行话称为干预),会导致什么结果?下面就以基金批准率为例作继续上述思想实验,避开复杂的概念和公式,给一个外专业朋友也能理解的计算。 从网上查到 2008 年青年基金批准率 22.51% ,面上基金批准率 18.1% ,对高中低的分布,略去对高中低的量化描述,下面的计算假定 高类占 5% ,中类占 35% 。适当简化模型,假定计算中需要的条件都成立。 按上述假定,中间类申请者不怕失败,愚公移山连续努力三年,会有什么前景呢? 简单计算得到下列结果: 表 1 ( 中类占 35% ,按 2008 中标率,中间类连续努力三年结果) 一年中标率 连续申请两年中标率 连续申请三年中标率 面上基金 (18.1-5)/35=37.4% . 1-(1-0.374) 2 =60.8% 1-(1-0.374)3 =75.5% 青年基金 (22.5-5)/35=50% 1-(1-0.5)2=75% 1-(1-0.5)3=87.5% 讨论:青年基金的 22.5% 的录用率比较合适,面上基金批准率 18.1% 略嫌低了一点。笔者在网上查到, 2008 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在与数据挖掘相关性最大的 IIS ( Information Intelligent System )领域的批准率为 20% 。( http://dellweb.bfa.nsf.gov / wdfr3/BOTTOM.ASP DRILLINFO 0502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 ) 干预方法:如果面上基金批准率从 18.1% 提升到 19.5% (专业术语:微扰),批准项目数增加 (19.5-18.1)/18.1=7.7% ,(或者把单项经费大约减少 7.2% ),会得到下列结果: 表 2 ( 中类占 35% ,整体中标率 =19.5% ,中间类连续努力三年的结果) 一年中标率 连续申请两年中标率 连续申请两年中标率 面上基金 (19.5-5)/35=41.42% 1-(1-0.4142)2 =65.7% 1-(1-0.4142)3 =79.9% 干预的结果,使得中间类的愚公移山者连续三年努力的中标率从 75.5% 提高到 79.9%. 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结果,一个和谐的结果 , 它给年轻人一个希望,一个梦,有梦就会不觉三年长。 上面在若干假定上做了思想实验,仅供参考。数据挖掘应该在真实的数据上进行,基金委领导和管理专家才有资格和数据资本作出权威的挖掘结论。 相关博文(基金与科研系列) 评审别人亦学习--参加973复评的体会 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 科研生涯及基金申请 科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 基金申请书要关注标志性成果 单篇论文成本(论文支持度)的上升是科研新人的福气 (p) 青年学者有点累 – 议多彩的人才计划 秋季的收获与浪漫---看着同行们慢慢变老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pub)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3746 次阅读|7 个评论
选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
whitesun 2009-6-24 20:49
一想起读博将满四年,想起周围那么多同学谈论的痛苦经历,我想归根到底,还是选题不好,没选适合自己的课题。下面就从我上博经历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自从05年上博以来,我的很多精力都花在教学、项目、结婚等上,在科研方面,基本上继续以前的一些想法,除了尝试着投过几篇论文并均被拒绝外,可以说只是在不断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领域,越来越觉得该认真地搞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大概在06年12月底的时候,有机会作为交流学生,去做一个年长的师兄未能顺利推进的课题,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大问题,没课题难易以及适合与否的问题,说实话,因为比较珍惜到较好科研环境的北京做课题,所以很快就决定了,新婚不久就去北京去做新的课题。 自从07年3月底来到北京,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除了中间吃饭和中午爬在桌子上午睡一会儿,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看论文、思考问以及维护实验室的网络上,但。然而,半年过去了,题目还是题目,只能罗列出该做些什么,大概做到什么地步,课题本身并没聚焦在一个适合自己攻克的问题上。 过07年的暑假之后,上博已经整整2年了,考虑该发论文,因此,9月初九开始聚焦到一个想法上,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试着去定义这些想法,然而被突然来临的一件事情打破了这个计划,最终还是未有结果。 在07年9月底,由于导师正在组织撰写一个重大计划项目的申请,我偶然写了点东西,被看中后,我就放下自己的课题,开始了解另一个领域了,突击地帮着写完了申请书。期间,经历了我双胞胎女儿的过早诞生,07年后半年还上了一门新课,12月份才安顿下来,回归到科研上。然而,记得在07年12月26号那天,由于得知此前的项目没申请下来,还需要继续写,我从这一天起,又开始加入了长达半年的撰写申请书当中去了,08年上半年的大部分精力,基本上被这个事情占用了。此外,我做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人生从此也就发生了较大变化,因为我在外,且父母年迈,爱人有工作,又在上研究生,从08年五月份开始,不得不让我姐辞去工作,全家人一起照顾2个小孩。 08年6月底到10月初期间,我一直呆在家照顾小孩,除了给假期补课的二学位的学生上了一门人工智能外,其他的好像也就是照顾小孩,抽时间看看论文、写点东西而已。08年国庆过后,我又开始了新的科研历程,由于导师参加的项目想做演示系统,从10月中旬开始,我的时间都花在了解项目,尝试开发演示系统上,到了11月中旬,才觉得没法做,停下来考虑不得不做的事情——博士开题,于是开始整理开题报告,内容主要是导师的想法和自己一些科研观点,在12月中旬,基本上完成了开题任务,并回到原来的学校开了题。08年基本就这样过去了,随后就是深入课题。 09年初到现在,逐渐将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讲给大家听,发现越来越与导师认识不一致,不知道如何下手做了,导师想让做的基本上与开题的内容无关,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家了解我课题中各个名词的含义。 回想读博将满四年,就开题的内容,还未发一篇论文,原因何在呢?我想除了自己喜欢帮忙做着个,干哪个,加上家庭一些家庭的负担外,选题出现了大问题。 首先,我选的题目是导师指定的题目,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导师的兴趣不断变化,他对课题的理解从来没有聚焦到一个可以解决点上,而是一直停留在很大的面上,虽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让他认识相关问题,但与导师沟通的时间有限,且想法很大,没有聚焦到一个导师满意的点上;其次,所做的课题无前人的积累,没理论指导,又缺乏理性分析,自己一个无法完成导师描绘的演示系统,一时三刻也提不到理论深度,心里很不踏实,做事缺乏信心;第三,无基本的资源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去推动课题;第四,自己能力有限,未及时认清所处环境并想出对策。 有了对上述过程的了解后,我想就选择博士课题给出点建议: 第一,根据自己的能力选题,根据情况,可以跟踪一流会议或期刊的动向选题,如果能力很强,可以从实践中提炼自己感兴趣的点后,再结合目前发展情况选自己能进展下去的课题; 第二,根据自己导师的特点,选择他十分了解的课题并接受他的指导,或者选择他不兴趣的课题,请他只在方法上指导; 第三,根据所处的环境,软硬件资源选题,不能只顾课题的价值而忽视环境无法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四,根据自己对未来发展的要求选题,如果将来打算继续科研,可以选择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课题,因为一个真正有意义值得解决的问题,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法,不太现实;如果将来不打算继续科研,那就按毕业要求和导师要求选题。 以上粗浅建议难免有错,欢迎各位成功毕业的博士以及教授、博导们指正。 2009-06-24 20:47
个人分类: 上博心得|43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如何选题
shinehus 2009-5-16 17:02
到目前为止,已经指导了一些在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为便于后续学生的交流,这里谈一谈有关在职研究生的选题问题。 一、新颖性。一个好的选题需要新颖性。也就是现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一些管理时尚。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搜寻。 二、切入点。光有新颖性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有了良好的切入点,论文创新性就较为容易。 三、丰富性。丰富性就是要搜集丰富的资料。在职研究生做论文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因此要能够做到事半功倍,你需要有较好的资料,比如相关的数据等等。 四、如果仅仅凭对工作经验的总结是不可能完成论文的,还需要扩大视野。这需要收集有关的研究。我们常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先要找到巨人在哪里。这需要收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是近期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开视野,也有利于用专业术语进行论述。在很多学生的论文中有关文献回顾或者文献综述部分不够学术性,问题就在这里,收集的资料不够,或者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来,但是没看,就不可能写出有水平的文献综述来。 综合考虑当前的热点和自己的经验, 在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一个好的选题才有可能找到。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25 次阅读|5 个评论
怎样从事科学研究
王成社 2009-3-31 21:18
这是做给研究生的报告。放在博客里有三个目的:一是作为研究生初涉研究领域的入门向导;二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国内从事科学研究的同行共同探讨科学研究的方法问题;三是希望能对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起一点促进作用。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怎样从事科学研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06-11 | 中了国家社科基金有感——准备与选题
zhijieleng 2009-2-9 13:10
今天终于看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网上公布的今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申报成功的项目名单,真的有我的名字,太高兴了,思绪万千。 导师的话说得很对:文章要写的精,写好文章就能托起国家级课题。虽然做的过程固然艰辛,但是真中了课题就太高兴了,也明确了平时的努力不会白费。 其实,做研究选题很重要,长期的积累更重要,不要发低档文章,发精品对托起课题更重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项目承担者会明显感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入口难,出口也不容易。同时也使社科理论工作者感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确有权威性,确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而激励社科理论工作者潜心研究、潜心积累,积极参与、重在过程。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3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谈如何选择科学问题
热度 3 wangdh 2008-11-2 17:34
谈谈如何选择科学问题 王德华 无论硕士生、博士生还是硕博连读生,都需要开题。所谓开题就是选择论文的题目(科学问题),确定研究的内容,实验的步骤,时间的安排等等。这涉及到“选题”问题。申请基金项目是首先遇到的也是选题问题,什么样的课题容易受重视,容易被批准? 那么如何选题呢? 这是个大问题,文章书籍也很多,听老师的教诲和专家的报告也不少,似乎很简单。一想无非就是开题意义、研究进展、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可行性分析、研究基础、创新点、预期目标和实验安排等等。许多事情都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旦轮到自己动笔了,就会犯愁了,憋屈半天也想不出几句话来。 我想选题的第一个方面是要找到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实际上是很容易找的,只要读几篇文献就会发现很多科学问题(读文献的重要性,有许多文章,这里先不谈)。如有学者测定了一个物种的代谢特征的季节变化,发现了一些规律,如(啮齿动物)冬季产热能力增加,夏季产热能力降低等,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哪些生理因素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动物的代谢能力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有还是没有?)?哪个因素的影响最大?如果你认为食物的因素重要,那么是食物中的哪种营养成分导致的?脂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还是蛋白质含量?发现食物有影响,那么很容易就会产生类似:光照周期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环境温度是否有影响?有哪些影响? … … 看看,是不是问题没有个完?到底做哪个?怎么个选择法? 找到科学问题后,重要的一点是要搞清楚:这个科学问题重要吗?有意义吗?怎么个重要法?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个问题解决了后,还要清楚: 1 )在科学(学科领域)上有什么贡献? 2 )对人们认识自然规律上有哪些启示? 3 )有应用价值(前景)吗?如果有,有哪些? 那么,怎么确定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的重要性?实际上判断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大家经常被家人、朋友问到的一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研究的?你的研究有什么用啊?”只要你能拍着胸脯,满怀信心回答这个问题,听的人又有无限的兴趣,不时还追问几句,这样的话,你选择的问题就差不多了。 记得我的一个外宾来访时,跟研究生们聊天时说到他的一个研究课题的选择,很有启发性。他当时给我们讲的是一个河流的污染情况与一种鸟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他说道,他的原则是当他乘飞机旅行,或者在机场或什么其他什么地点与身边的人聊天时,当人们问到他的研究内容时,如果他的回答让对方眼睛发亮,并饶有兴趣地与他讨论一些问题时,一般会说明这个问题大众感兴趣;当你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后,对方只是抬了一下头,然后又低下头读自己手里的书(报纸)时,说明人家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多试验几次,大概就明白自己研究课题的意义和重要性了。对于一般的生物学,或者医学问题,这个基本原则可能还是较为适合的。 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一个研究生做报告,她做的课题是关于老龄化老鼠与能量平衡问题。她将自己的报告题目定为: 年龄越大,越容易肥胖吗? 没有想到一个动物生态学专业会议上听报告的人数竟然出奇得多,空位子都没有了,搞得她自己当时好紧张。 当然问题也不能太绝对了,对一个科学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自己还是应该有一定的把握能力的。如艾滋病问题,肥胖问题,长寿问题,性的问题,人类行为问题,行为决策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明星动物的保护问题 … …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家喻户晓的。 因此如何选题呢?答案是: 选重要的问题,选有意义的问题,选大众感兴趣(关注)的问题。 您觉得呢?您有什么好建议、好标准?写出来分享一下吧。 (王德华 2008.11.2 )
个人分类: 生态学科研入门|27456 次阅读|20 个评论
生物学研究中选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奥古斯特·克劳格原则
热度 1 wangdh 2008-6-25 18:09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The August Krogh Principle ) 王德华 2008 年研究生院课程《进化生态学》的考试题目中,我出了一个概念题什么是 August Krogh 原则,出乎意料的是来自 24 个单位的 130 名选课的同学中只有 26 名同学回答正确。为此,我写了一篇反思文章从一道研究生考试题思考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为了让更多的研究生(尤其是学习生物学的研究生)了解这个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原则,特将我 2004 年给我们研究组的研究生写的一篇小短文放在这里。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和讨论。 August Krogh 是著名的丹麦生理学家,由于他对微血管的解剖和功能的出色研究而于 1946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29 年 Krogh 在一篇 生理学进展 (Krogh, A. 1929. Progress in physiology. Am J Physiol 90:243-251.) 的论文中写道 对于大多数的科学问题,总会有某些动物,或者这些动物的少数,最适合用于(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科学上的难题,总会有比较合适的动物(模型)可供实验研究。 发现 Krebs 循环的 Hans Krebs 后来将这句名言称为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 August Krogh Principle , Krebs, H.A. 1975. J Exp Zool 194:221-226 )。 Krebs 对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的 描述是 对于很多科学问题,总会有一种动物最适合于研究 ;还有一些描述 如 对于几乎所有的科学问题,总会有一种动物最适合于研究 ( for almost every problem there is an animal upon which it can be most conveniently studied )。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在动物生物化学、生理学、普通细胞生物学、实验医学、行为学,甚至植物学等领域都有很好的阐明和广泛的应用。 August Krogh 也被称为是 生理学家中的生理学家 。 这样就引出了另一个概念,即模式生物 (model organism) 或模式动物( animal ) 。现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已经有许多模式生物,如果蝇、斑马鱼、大肠杆菌、线虫、大鼠、小鼠等。这些模式生物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成果都是以这些模式生物为研究对象获得的。利用模式生物进行实验研究有许多优势,如: 1 )研究者多、知识积累快速,研究人员容易找到合作研究的对象。 2 )相关的研究资源,如抗体、试剂等较为丰富,容易获得。 3 )这些模式生物的基因组信息已经逐步得到开发,等等。 模式动物或模式生物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生物(动物)也表现出生理功能的多样性。这样就需要我们研究更多的物种,在更多的环境条件下,更多的复杂因子的处理(影响)下,观察和研究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调节等。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要求研究人员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时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实验动物(或实验生物),或者说对于生理学家选择的任何一个科学问题,在自然界中总有一种理想的研究对象 。在当今的基因组和后基因组时代,这个原理有了新的内涵。对于任何一个生物医学难题,研究者们必须对一种以上的模式生物进行研究,通过比较、综合,可以获得在单一物种上无法得到的信息。根据这个原理,科学研究者可以 利用大量的动物种类去研究大量的生理学问题,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特殊的物种上,对所有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能会有一些物种最适合于进行某一特殊问题的研究。按照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针对不同的科学问题,总会找到一种理想的实验动物。这个思想也可以扩展到组织、器官、分子、细胞等水平,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科学问题,总会找到理想的组织、理想的细胞、理想的蛋白、理想的基因等等进行相关研究。这样就可以更容易获得预期的结果,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在生理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相信它在(基因、蛋白、代谢)组学时代 (-omics 时代 ) 仍然会继续指导科学研究者们去攻克一个个的生物和生物医学难题 。 因此我特想忠告研究生们在进行科研(论文)选题的时候,当选准了科学问题后,一定要思考实验设计中的模型生物的问题。这可能会决定你的实验设计(目的)能否成功(达到)。在一些重大科学问题上,有些幸运儿,有些倒霉蛋, 但是无论怎样,学会思考,掌握一些基本原则还是可以避免一些弯路的。 (王德华 2008.6.25 修改) 相关文章: 从一道研究生考试题思考研究生课程的教学(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597 )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45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