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科竞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巾帼不让须眉 奉献铸就辉煌——记化环学院指导专业学科竞赛的女教师
wqb 2019-3-10 21:33
获得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的女教授们 我校恢复本科教学二十一年来,女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专业学科竞赛等创新教学实践中,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 透过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几位专业学科竞赛主教练的事迹,我们来看看矿大的女教师在本科创新教学方面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一、和蔼可亲的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主教练杨巧文教授 今年是杨巧文教授来矿大北京工作的第32年。杨教授是一个乐天派,永远和蔼可亲,她是同事眼中的老大姐,作为多年的系教学主任,教学工作勤勤恳恳,对年轻教师更是热心帮助,毫无保留;她也是同学心目中的良师,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热心投入本科创新教学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009年,北京市举办首届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由于我校恢复本科教学的时间短,信心不足,化环学院没有参赛。2010年,杨巧文教授勇敢地站了出来,承担起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的校内选拔和决赛指导工作。为了取得好成绩,杨老师认真组织教师申报选题,选拔优秀学生组队,督促学生规范操作实验,仔细检查学生竞赛作品的文本,组织校内预答辩。当年参加竞赛的五组同学,一举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的好成绩。此后,在杨教授为主教练的指导团队带领下,我校大学生在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的成绩越来越好,截至2018年,共计93名同学获得北京市等级奖,其中一等奖14人次,2013年、2015年还取得了参赛选手全部获奖的优异成绩。 杨巧文主教练及指导团队与获奖学生 杨巧文教授不仅是竞赛的组织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她亲自指导的学生就有四次获奖,为年轻教师树立了榜样。近年来,在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女指导老师还有刘淑琴、刘红缨、于彩虹、初茉教授,王立艳、冯利利、张军、曹俊雅、章丽萍、侯嫔、于妍等副教授以及实验室杨玉立、白艳萍、王彩红老师。这些女教师们,不辞辛苦,勇于拼搏,为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率队连续八年闯进全国化工设计竞赛总决赛的主教练张香兰教授 首届全国煤炭教学名师获得者张香兰教授 全国化工设计竞赛由中国化工学会主办,是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列入高校竞赛评估排行榜的30项顶级竞赛项目之一。在张香兰教授的率领下,我校自2011年组织学生参赛以来,每年都进入全国总决赛,七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华北赛区特等奖),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连续八年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高校,四次获得华北赛区最佳(优秀)组织奖。 2009年,张香兰教授和曹俊雅老师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听说该校的另一个校区正在举办以Aspen软件为主的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两位老师第二天一大早就搭乘华东理工大学的班车赶到比赛现场。当她们看到进入决赛的团队成员先进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流畅的讲解时大为震撼。特别是学生们都在使用国际最先进的Aspen软件对化工流程进行模拟、优化,且为得到模拟所需的物性参数而设计实验获取时,感觉到我校与国内一流化工专业的差距。回到学校之后,她们立即打报告,要求组织我校化工专业的大学生参加这项赛事。在时任教务处处长常维亚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购买了Aspen软件并建立了化工设计微机室。2010年,张香兰、曹俊雅两位老师放弃了假期休息时间,不顾家务缠身,专门去浙江大学参加了Aspen软件培训,并为学生开设了以Aspen软件为主的《计算机化工应用》课程。 2011年,张香兰教授带领曹俊雅、张军两位女将,组建了四支团队参赛,师生齐心协力,首次参赛,“Greendream”队就顺利闯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其他三支团队获得全国三等奖,我校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张香兰主教练及曹俊雅、张军老师与获得化工设计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同学 初次参赛的胜利,鼓舞着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紧接着,化环学院从2012到2018年,又连续七次获得华北赛区特等奖并进入全国总决赛,每次都夺得全国一等奖。参赛人数也逐年增加,从最初的4组20人,到后来的20组100人参赛,尤其是2015年,参赛人数占化工专业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高达65%,获得华北赛区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生占化工专业年级总人数的33.04%。 张香兰、张军、曹俊雅等指导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优异成绩,她们又将专业综合设计与高水平的全国化工设计竞赛的选题结合起来,带动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设计水平的提升,现在已形成了学生自觉参与,老师精心指导的良性循环,促进了本科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张香兰教授和指导团队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竞赛从三月份公布选题持续到八月下旬全国总决赛,赛程整整半年时间。八年间,指导组牺牲了全部的暑假休息时间,从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校内选拔、华北赛区决赛到全国总决赛,每一个环节都兢兢业业。这八年,也正是张香兰教授的孩子走过中考、高考,曹俊雅、张军老师经历怀孕、生育的最辛苦、最困难的时刻。 张香兰主教练与获得北京市化工原理竞赛团体一等奖的同学 不用扬鞭自奋蹄。2017年,张香兰教授将成绩稳定的化工设计竞赛主教练交给了年轻的曹俊雅副教授,专注北京市教委主办的北京市大学生化工原理竞赛的指导。在她的带领下,2018年我校2位同学首次获得特等奖,2位获得一等奖,2位获得二等奖,8位同学获得三等奖,与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一起获得团体一等奖,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一心扑在学校的张香兰教授,自2002年博士毕业留校工作以来,教学上精益求精,她主讲的本科生课程《化学反应工程》和《化工原理》分别在2007年和2012年获得校级优秀课程。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作为第一完成人,两次获得全国煤炭高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称号,2016年,又被北京市教委授予“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这些荣誉,张香兰教授当之无愧。 三、不断取得突破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的主教练于彩虹教授 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比较晚,第一次是2012年,由绿缘根与芽社团组织参赛,获得了两个全国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是唯一由高等教育司办公室主抓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因此化环学院加强了指导力度,成立了以于彩虹教授为主教练、章丽萍副教授为教练的指导组,绿缘根与芽社团协助,负责进行校内竞赛的组织、指导和选拔工作。 为了办好竞赛,2012年暑假,于彩虹教授到举办决赛的西安交通大学现场进行观摩考察,认真分析决赛作品,学习兄弟高校先进的组织经验,回来动员、组织全校学生参赛,并在中期检查、校内选拔过程中,认真审查每一件作品,保证作品的质量。在于彩虹教授、章丽萍副教授等的精心组织下,我校参赛作品质量逐年提高: 2013年,3项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于彩虹教授指导的团队一项); 2014年,于彩虹教授参与指导的作品第一次晋级全国总决赛,取得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另获三等奖1项; 2015年,3项作品获全国三等奖(于彩虹教授、章丽萍副教授指导的团队各1项); 2016年,我校6项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章丽萍副教授指导的团队一项),获奖数量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2017年,我校9件作品获奖,获奖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其中3件作品进入全国总决赛,均荣获全国二等奖,另外6件作品荣获全国三等奖(章丽萍副教授指导的团队一项)。我校还获得了本届竞赛的优秀组织奖,这也是我校首次获此殊荣; 2018年,我校参赛作品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另有5项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于彩虹教授、章丽萍副教授指导的团队各获一项),我校也由于出色的组织和竞赛成绩,再次荣获优秀组织奖。 于彩虹主教练及章丽萍教练与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获奖同学 于彩虹教授、章丽萍副教授不仅是竞赛的优秀组织者,也是竞赛的优秀指导老师。她们把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节能减排大赛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导师制,组织学生早进科研团队,把科研的优势转化为本科创新教学的优质资源,因此,指导的团队多次获得全国竞赛奖,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由于本竞赛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大学生参与的综合性赛事,参赛学生涉及全校二十多个专业,在作品的指导和选拔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有力地保证了参赛作品的质量。 2018年,我校参赛作品第三次入围全国总决赛,指导老师来自理学院,而七名参赛学生分别来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计算机、消防工程等五个专业。由于前两次进入全国决赛均没有拿到一等奖,参赛同学有畏难情绪。虽然参赛队员没有化环学院的学生,于彩虹教授、章丽萍副教授依然尽心尽力,坚持对更高奖项的追求,赛事没结束,指导不放松,利用暑假时间,两次召集参赛学生进行预答辩,给同学们鼓劲儿,不仅对作品提出了改善建议,而且对答辩的文档格式和色调、图片布局等细微之处都进行了详细指导。在指导老师、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总决赛中,我们的参赛作品脱颖而出,一举获得全国一等奖,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四、做得了科研,上得了讲台,下得了厨房的化环学院女教师 我们的女教师,不仅教学成就非凡,在科研上也顶半边天。从负责深圳现代企业的产品升级研发,到山东东营滨海盐渍土的改良现场;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煤炭地下气化现场,到 北京温榆河河道生态治理工地……无不活跃着我们的女教师们。她们带领研究生团队,把作品实实在在地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杨巧文教授多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张香兰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西省十二五重大专项的研究;于彩虹教授先后负责了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863”项目1项,农业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农业部行业专项等多项研究课题;刘淑琴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各一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8年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年轻的曹俊雅副教授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化环学院的女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楷模,也是科学研究的精英,在学校、学院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她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她们还是生活的强者,是导师,是妻子,是儿媳,是母亲……每一个角色都做得精彩;她们永远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积极参加工会迎新年包饺子活动的女教授们 节日里,向她们表示致敬!向全体辛勤耕耘的女教工致敬! 原文链接: http://news8.cumtb.edu.cn/info/1003/12206.htm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竞赛,弊出功利
热度 12 zmpenguestc 2018-5-16 15:11
学科竞赛,弊出功利 文 / 彭真明 毋容置疑,学科竞赛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全面提高都有帮助。然而,学科竞赛具有学科和专业背景,它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如果背离专业技能,带着功利色彩去参赛,就可能违背了初衷。在我看来,大学四年期间,学生有参与学科竞赛的经历是很重要的。但若一味追求学科竞赛,从长远来说,可能得不偿失。 ■ 获奖多就是创新能力强? 什么叫创新?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曾谈到:创新就是做少数,做冷门。小米创始人雷军对创新的理解“创新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或是做了别人没做成的事情。”然而,学科竞赛本身的特点,大部分是在既定规则下的博弈。有些赛题,本身还是很经典的问题。参与过程可以说是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种训练过程;而赛事活动的结果,体现出来的也不一定是创新能力。 我认识的一位李同学,从小就喜欢物理实验,喜欢琢磨一些小发明,动手能力强。考入大学后,他成天待在实验室里,痴迷于各种各样的电子设计和参与各种电子设计竞赛。本科阶段,在各类大大小小的竞赛活动中夺得不少奖杯。因为竞赛加分,小李顺利拿到了保研名额。 三年过去了,转眼就到了毕业答辩。小李的答辩会,我是答辩评审组老师。他与我的学生是室友,经常听我的学生讲他的这个室友如何厉害,因此,我很是期待他答辩场上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表现。 结果我大失所望。小李在汇报时声音很小,展示成果不多,回答问题含糊。仔细翻看他的论文,基本是一些器件的介绍,仅仅利用硬件电路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图像处理算法,而且效果还不是很好。再翻看答辩前两位专家的评审结果,均只给出 70 分左右的评价。答辩结束后, 5 个专家无记名投票的打分,也都很糟糕,幸好还算是勉强给通过了。因为我对他的本科表现早有耳闻,答辩后我特意找小李聊了一次,主要想了解一下他基础不错,人也很勤奋,为什么硕士阶段表现反而不及一般同学呢? 出于对我的信任,小李详细给我介绍了大学阶段的一些学科竞赛情况。他告诉我,对于一些创意类课题,也许脑子里有一些新点子,写出创意的设计思想参赛,就可以获得好的评价,不需要实测结果的检验。当然,这仅仅是创意,不完全等同于创新。接着他又以参加过的以“智能小车巡线”为赛题的电子设计类竞赛为例,竞赛的关注点在于小车巡线的精度及速度等,其中的电机、单片机及传感器等,选手们基本都是购置的(因为他们不懂具体原理),需要做的仅仅是控制策略。而作为本科生,他们没有能力完成真正创新的控制算法,因此只能靠下载代码以及大量场地数据的试验、经验等进行测试。尽管最终小李取得了很好的比赛成绩,也确实提升了他的系统设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却根本谈不上理论创新,更扯不上学术研究了。 更要命的是,小李本科形成的依赖网络上的技术论坛、现成代码、东拼西凑的做事习惯和思维方式,也都被他不自觉地带到了研究生阶段,使得开展真正的研究工作时,经常感到无从下手。这种不从机理和原理上分析问题症结所在的思维方式反而限制了他的创新思维,扼杀了他的创新能力,最终导致研究生论文的质量不理想。 因此,对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同学,建议可以适当参加如汽车创意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广告创意等一些理论性不强等创意类的赛事,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对于高年级同学,则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理论支撑的赛事,如电子设计竞赛、光电设计竞赛和机器人大赛等。 ■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我国有一群热衷于“民科”的人,对“科学”富有狂热而近乎执拗的热情,却不曾也无意接受专门的科学训练。他们总期待能异想天开地推翻某个经典理论,或用一种简单方法就搞出一个惊天动地的伟大发明,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学科竞赛中还有一部分比赛,需要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既然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指定的赛事,那就一定需要理论基础作支撑。但是,很多学生刚进大学(大一)就跃跃欲试,最终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有个名叫小叶的女生,刚进大学就给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大一期间各科成绩均很优秀。除了课堂学习,还想提升一下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刚好有一个机会,她报名参加了全国光电设计竞赛的省级选拔赛。赛题是与她的学科专业契合的“穿透毛玻璃的可见光成像系统”。竞赛规则是使用 CMOS 或者 CCD 成像系统,透过毛玻璃对目标物体成像,最后的评分是成像物体的清晰度。 刚开始,包括小叶在内的很多低年级同学以为这个题目很简单,纷纷报名参赛。花了大量时间熟悉规则、查阅文献和探索设计思路后,才发现要完成题目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回事,最后只能放弃比赛。原来,赛题本身不仅仅是光源、焦距设计等简单的光学系统搭建问题,还涉及散射成像、成像后端的图像处理等问题。而对于刚进大学,仅靠高中阶段学到的光学基础根本无济于事,就算已经接触到专业知识的大三同学,对于复杂的散射成像、低质图像复原等也是无能为力的,即便是换成老师去完成,也有一定的困难。而像小叶这样跟本不具备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基础,就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了。后来小叶还告诉我,这次报名参赛,由原本信心满满,到最后无功而返,甚至对她以后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都有了一定的打击。 因此,要参加这类需要深厚基础或专业性较强的赛事,建议大家要在有一定理论积累,且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选择性参赛。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促专业还是毁专业? 准备一个赛事,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有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尽管奖杯、奖状拿到手软,却很少有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这类学生属于典型的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做法也最不可取。 有一位叫小林的同学,大学四年参与了大大小小十几个竞赛,获得过全国以及国际赛事的奖杯,也因为竞赛加分获得特殊专长保研的资格。但在研究生阶段,当他参与科研课题遇到真正有难度的问题时,却只会毫无头绪地靠大量选参去尝试。究其原因,是他在本科期间花大量时间搞竞赛,很多专业课都没有学,基础很薄弱。有些概念他只知道名称,根本不懂得其背后的原理。到最后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还是理论功底扎实的研究生。此外,在科研文档撰写、课题汇报方面,小林也显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完全不按套路和规范随意行事。这类同学,就算毕业后去了单位,也一定不是企业所希望的人才。因为企业真正需要解决的技术或应用问题,并不是挖空心思的学科竞赛题。 还有少数同学,为了获得竞赛加分,频繁参加跨领域的各类竞赛,如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 )组织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智能汽车竞赛,数学建模等。不仅丢掉了专业,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也仅仅接触到皮毛而已。 计算机、电子通信、控制类专业的学生,具备了一定专业及软硬件设计能力的同学,可以参加这类赛事。同时,从原理入手分析关键技术,凝练科学问题,在完成赛事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不可否认,学生拥有学科竞赛的经历,不仅综合成绩排名有加分,还有利于推免保研,对就业找工作、出国深造等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一旦学生取得好的名次,学校、个人的各种荣誉更会纷沓而至。尽管有如此多的诱惑,我还是希望同学们理性看待学科竞赛,充分结合自身条件权衡利弊后再选择是否参加。毕竟,学科竞赛不是证明自己能力的唯一方法。 本文为《 大学生 》杂志社约稿,刊登于该刊2018年5月第05期(总第281期),pp.50-51。再次感谢责任编辑曹晓晨女士! 扫一扫,关注“闻道研学”公众号 相关博文: 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利 or 弊 ?
个人分类: 校园时评|31709 次阅读|28 个评论
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利or弊?
热度 15 zmpenguestc 2018-1-6 21:13
粗看题目,答案似乎是很明朗的。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 通过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活动。高校开展学科竞赛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毋容置疑,学科竞赛的作用旨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等。因此,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科竞赛活动,而且针不同类型学科竞赛,有专门的负责老师,进行赛前培训等。 前段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也发布了“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 该榜单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完成,是我国第一个专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成果的排行榜。很多在学科赛事方面表现不俗的高校,也都相继做了大肆宣传和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针对大学生的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名目繁多,眼花缭乱。以下是初步统计的一些全国性大型赛事,具体包括: 1 ) 国家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 )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4 )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5 ) 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 6 )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7 )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 小挑战杯 ” ; 8 ) 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9 ) 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 FIRA )世界杯机器人大赛; 10 ) 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 11 )微软 ” 创新杯 ” 编程大赛; 12 )“ 飞思卡尔 ” 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13 ) 全国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 14 ) 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 15 ) 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16 )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 17 )中国大学生汽车创意设计大赛; 18 ) 全国大学生原创动画设计大赛; 19 ) 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20 )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21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22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23 ) 全国大学生模拟交易大赛; 24 ) 全国电子商务大赛; 25 )全国大学生先进制图技术与技能大赛; 26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以上列出的,还不包括省级选拔及企业赞助的各类赛事。 那么,学科竞赛带给大学生的到底是利还是弊? 一、学科竞赛与创新能力一定是正相关? 就学科竞赛而言,大部分是在既定规则下的博弈。有些赛题,本身还是很经典的问题。参与过程可以说是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提升的 一种训练 过程;而赛事活动的结果,不一定就是一种创新力。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到底有多紧密? 学科竞赛一定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指定的赛事,竞技过程中,一定有它的理论基础作支撑。实际上,很多学生刚进大学(大一)就开始忙于参加各类赛事,那么其知识储备是不够的。为了达到竞赛指定的目标,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搜罗器件、组件、源码等,靠东拼西凑完成某个功能。一旦遇到问题,则无法站在一定理论高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 准备一个赛事,少则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了在赛事中获胜,学生必须翘课,甚至组织部门特批可以不上课。有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三,每年都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几乎很少有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奖杯、奖状拿到手软。 据观察,那些本科阶段长期参加竞赛,没有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的同学,到了研究生阶段后,底子是很薄弱的,专业知识是碎片化和残缺的。 为什么高校和大学生,都热衷组织和参加科学竞赛?一旦学生取得好的名次,不论对学校、对个人,各种荣誉将纷沓而至。学生有竞赛经历,综合成绩排名有加分,有利于推免保研,对就业找工作、出国深造等也有一定的竞争力。 所以,四年大学阶段有参与学科竞赛的经历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把学科竞赛作为大学阶段的全部,长远来说,可能得不偿失。 (本文刊载《中国科学报》, 2018-01-26 第 2 版 ) 参考文献: 宋光海, 学科竞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文教资料, 2012,9 : 132-133 杨志东,陈小桥,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 , 32 ( 2 ): 14-16 , 2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 http://www.chinadaily.com.cn/edu/2017-12/15/content_35308575.htm 扫一扫,可关注“老马迷图”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校园时评|52187 次阅读|38 个评论
鹰潭一中2017届高三(9)班竞学科赛喜讯
yaoronggui 2016-12-16 17:13
2017 届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林匹克决赛落下帷幕。经过顽强拼搏,我班参加全国决赛获得 4 金 5 银 2 铜的优异成绩,西部数奥决赛满分金牌 1 枚。我班本年度学科竞赛共有 19 人获得省级赛区一等奖, 11 人获全国决赛(冬令营)资格。入选国家决赛人数、国奖档次和人数继续列江西第一、全国前列。覃靖璇、彭灿同学分别入选国家生物、化学集训队,同时获保送清华大学资格,程曦、杨劲祺、赵俊轩、崔伟杰、刘轩舟等 5 位同学获北大、清华高考降一本线或 60 分优惠录取资格,谢宇辉、陈子昂、余奉真、胡亚建、吴岳、吴泽众等 6 位同学获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中国科大、浙江大学、大连理工等高校高考降一本线优惠录取资格。 谨此,向所有获奖同学,徐胜茂、周建标、桂耀荣、叶胜星 4 位教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研组和高三年级表示热烈祝贺。 向辛勤培养他们成长的班主任桂耀荣和各位任课教师表示衷心感谢,向全校教师报喜! 希望进入国家集训队的同学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江西、鹰潭和学校争光。 鹰潭一中 2016 年 12 月 2 日
个人分类: 教育管理|4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祝贺湖北分赛区组委会成立会议的胜利召开
求新 2012-3-1 00:24
热烈祝贺“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湖北分赛区组委会成立,祝贺湖北分赛区组委会成立会议的胜利召开。本次会议得到全国大赛组委会、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IBM公司中国公司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各位领导与专家能于繁忙工作中抽出时间亲自参加会议,表明了各学校领导对计算机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好转,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也比较乐观。但是,一方面大批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合格人才短缺的局面并未真正改变,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的这一问题远比其他专业来得突出。我们需要正视并认真思考其原因何在。计算机是工具,各专业都在开设计算机的课程,那么计算机类专业优势何在?机械等一般工科专业是设计与制造机械的,由技术工人使用机械;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是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系统的,其他专业工程师与中上层管理人员需要使用计算机系统辅助自己工作,他们是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因此,对计算机类学生有极高地要求,首先,计算机学生必须有较强编程能力,这是对合格的计算机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设计出某行业里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人员就必须比该行业一般工程师更加专业,这要求计算机类学生具有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计算机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培养方法也有所不同,优秀的程序员只靠课堂是培养不出来的,学校只在教学环节上考虑如何加强是不够的,即使十分重视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也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合格的程序员。优秀的程序员需要许多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优秀品质。要能吃苦,要有埋头苦干、排除万难的精神,要能克服各种干扰,要大量投入课外时间,要埋头于电脑中,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程序员。但目前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具有强编程能力的合格毕业生比例并不高,即计算机专业学生成才率不高。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兴趣的工作十分重要,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科竞赛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改进学风,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意义,得到各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竞赛很多,电子设计竞赛与数字建模是教育厅特别重视的竞赛,但并不是专门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中科软件大赛是对计算机专业的,但获奖人数极少,很难调动老师与学生参赛的积极性。而且,上述比赛都要求分组比赛、预提交作品,考的主要是老师与学校整体实力。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的竞赛还有ACM、信息大赛等许多,其中,ACM为国际大赛,很难得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前4届称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去年改为现名,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目前层次不高,主要是独立学院与职业学院参加,二本参加的很少。 “‘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具有一些吸引人的特点:1、学生个人上机比赛,考的是学生个人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能衡量学校与老师的教学水平,其成绩可直接供用人单位参考。2、上机现场考试,时间4小时,能大致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3、考试内容与学校教学内容接近,不过多超纲,强调综合设计能力与独立操作能力,有助于促使学校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改革教学方法。4、强调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政府、学校、企业联手构筑人才培养、选拔平台,着力加强与企业联系,东软等超过30家大企业对于大赛获奖选手将给予直接面试或直接录用的绿色通道,决赛期间将举办现场招聘会,现场签约。湖北分赛区也将直接向湖北省130家信息类企业推荐获省级奖的学生。这将带动更多企业关注大赛,使得优秀学生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更好发现与发挥人才的作用;帮助企业找到更合适更理想的人才,减少人才聘请成本。因此,本大赛得到广泛支持,今年湖北省将有除武汉大学等少数学校外60所主要大专院校参加,参赛学生人数超过1300人,在去年比前年增加近一倍的基础上,今年比去年又增加近一倍。 湖北省市教育大省,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人数众多,但是,软件企业强的不多。去年,武汉市有一个重大项目,投资数亿,我省一家很有影响的企业对该项目得而复失,其技术层面的原因是不掌握软件自生成、自适应技术。其实,我们早在2005年就已经完成了具有自适应特性的管理系统软部件技术的研究,具有很强超前性,对于当前云计算、物联网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我们省内企业却至今未能掌握该技术,我们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了。 软件大赛规模日益扩大既对企业寻求人才创造条件,同时也可能加大人才流失的可能,由于参赛人员本来就是各个学校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再经层层竞赛比拼,人才会浮显出来,将成为大型有实力企业猎才目标。中、小企业或对人才关注不够的企业将更难获得自己急需的人才。院长们呼吁:1、计算机专业学生有特殊的培养方法。2、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合格率不高。3、软件人才对湖北经济发展极为关键。4、希望湖北省能出台优惠政策,设法多多留住人才。 我们衷心祝贺本次会议成功,祝愿本次大赛成功,希望湖北学生能赛出比去年更好的成绩。另外,难得有如此多的院长参加本次会议,希望湖北省各大专院校计算机院院长能经常开展联谊活动,希望大家能多多传授与交流好的学科建设的经验。谢谢北京大赛组委会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好的平台,希望湖北省政府、学校和老师们能充分利用好这样的平台,促进学校与政府机关、与企业单位的更紧密的联系,互通信息,为学生服好务,为培养更多优秀软件人才而努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高中学生学科竞赛的问答
yaoronggui 2011-10-17 11:13
桂耀荣 从 2011 级新高一开始,教育部对五大学科竞赛保送方面的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即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只有进入国家集训队才能具有保送资格,进入冬令营的学生有不高于 20 分加分,但不具有保送资格,省级赛区一等奖没有加分和保送资格。学科竞赛是我校的特色办学方面之一,已形成稳定的师资、稳定的模式以及稳定的高校对接途径,我校连续两年 7 人进入国家冬令营,入选人数占全省三分之一, 2011 届高三竞赛实验班有 13 人获得省级赛区一等奖。其他学校可能考虑短暂利益取消学科竞赛,我校力挺,获奖几率将大大提高,对我校有利,这也是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升学、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平台。下面结合我校特点就高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问题进行作答。 问题 1 :从小没有参加什么培优,各科竞赛虽不是零起点但基础也不高,各科十分均衡,没有明显的优势科目,这种起点不高的学生搞竞赛,风险大吗? 回答:我校 10 月份会下发竞赛科目申报表, 10 月底开始组建竞赛小组,文理分科后正式组建竞赛实验班,竞赛实验班是以学科竞赛促自主招生考试为指导思想成立的,该班师资力量非常强,而且学习竞争氛围非常浓。所有搞竞赛的学生都存在一个风险性,但是风险和回报是同时存在的,有相应的回报就会有等值或超出回报的风险,搞竞赛的学生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另外起点高与不高只是进入竞赛班起跑阶段的不同,并不能说明该生在途中和冲刺阶段缺乏后劲和乏力,决定最后能否攀登塔尖的因素有多种。因为进入到竞赛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综合实力比较强而理科方面比较突出或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进入到竞赛班的同学都有相同的起点。 问题 2 :不参加竞赛的学生获得自主招生的机会少吗? 回答:从全国各地的重点大学来看,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条件都要求学科竞赛省级赛区二等奖及以上。获得自主招生的机会不一定少,但在参加名校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因没有搞过竞赛而通过率不高,或者由学校推荐的心仪名高校的选择范围小。 问题 3 :以前的竞赛基础对于高中竞赛很重要吗?回答: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也不是绝对的。我校历年来取得优异竞赛成绩的学生中有不少是以前没有搞过竞赛。 问题 4 :省级赛区一等奖没有加分,那参加竞赛还有什么意思呢? 回答:高校对学生的评价,认为通过竞赛保送考试上去的学生比通过高考上去的学生素质强,这部分学生既有学科特长,又有综合实力,对高校具有吸引力。高校有自主招生权,会不遗余力、想方设法招这部分学生,所以以后会对获得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学生放低门槛,自主招生力度加大,比如高考降低 50 分录取甚至降到一本线等等。 问题 5 :省级赛区一等奖各学科分别有多少名呢? 回答:省级赛区一等奖各学科名额不等,一般有 20 多名到 30 多名,要看当年国家各科学会分给江西省的各科学会具体名额,比如 2010 年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共 35 名。 问题 6 :搞竞赛是不是很紧张呢,学习负担会不会太重? 回答:学习负担肯定会比只搞高考的学生重,总体上江西省的几所搞竞赛的高中都是这样的,先苦后甜。如果你想按照自己的愿望轻轻松松,那目标可能就不会轻易达到。 问题 7 :搞竞赛的学生在其它素质的培养方面牺牲大吗? 回答:搞竞赛的学生还是会见缝插针地玩一些东西的,特别是高一,运动和锻炼的时间还是有的,其实竞赛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即使不是年级第一,也在整个年级是出类拔萃的,多才多艺的学生不在少数。 问题 8 :学生的竞赛课程学习和常规课程学习有冲突吗? 回答:竞赛是对学有余力学生的活动,一点冲突也没有是不可能的。但是高一阶段学校还是更注重课堂的知识点和基础。竞赛发力是在高一下学期到高三竞赛之前这段时间。学校对竞赛学生综合考试有一定的排名要求,就是希望不要偏科和放弃课本的基础知识,毕竟如果没能获得保送最后还是要转向自主招生考试和高考。竞赛对平时的学习、对高考,尤其是对自主招生考试,是非常有用的。竞赛对竞赛生来说也是一个能力的积累和提高,对意志品质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我校竞赛辅导不会耽误学生的常规课程学习,主要集中在周六晚上、周日和假期。 问题 9 :学生该怎么选择竞赛科目呢? 回答:我校竞赛科目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竞赛学习是单调的,要想在竞赛上有所建树,就必须耐得住寂寞,积极主动地看书、做题、请教老师。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一窝蜂的拥挤到“热门”科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问题 10 :竞赛与自主招生考试会不会有冲突? 回答:竞赛对自主招生考试不会有冲突,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大约是高三下学期的 2 月份,而竞赛在此前早就结束了,所以不会产生冲突。另外,由于自主招生考试试题难度介于高考和竞赛之间,所以参加竞赛反而有利于自主招生考试。根据今年 2 月份我校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获得高考加分(或降分)录取资格的人数分析,竞赛实验班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班级。 2011 届高三竞赛实验班高考录取名牌大学 27 人(其中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6 人)。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竞赛|6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主招生知多少
yaoronggui 2011-10-12 18:46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2003 年开始,我国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随着这一制度的推广,目前已有 77 余所重点高校已经加入招生改革试点的阵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 29 所高校已形成 3 大阵营,即所谓的“北约”、“华约”和“同盟会”。 一、为什么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从 2014 年高考开始,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只有进入国家集训队才能具有保送资格,进入冬令营的学生有不高于 20 分加分,但不具有保送资格,省级赛区一等奖没有加分和保送资格,详细内容见《竞赛加分与保送新政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777do=blogid=385410 )。 随着竞赛加分与保送政策的改革,自主招生考试越来越受到很多高中学生的青睐。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想进入名牌高校,可以考虑参加自主招生。参加自主招生可以获得高校录取时降 5 分、 10 分、 20 分、 30 分、 40 分(北大、清华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降 60 分),甚至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在历年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名单中,大部分学生拥有加分或降分等资格,完全靠裸分录取的比例越来越小。以江西省为例, 2011 年清华录取学生 72 人(高考录取计划是 40 人,保送生 19 人,自主选拔录取 13 人,一批次录取 40 人);北大录取学生 75 人(高考录取计划是 42 人,保送生 23 人,提前批次小语种录取 4 人,自主选拔录取 18 人,一批次录取 30 人)。通过上面数据分析可知:清华北大招收保送生 42 人,自主选拔录取 31 人,一批次录取 70 人,自主选拔录取 31 人,如果保送生名额减少,那今后将会增加自主选拔录取名额。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办法: http://gaokao.chsi.com.cn/gkxx/zzzs/200912/20091230/277859.html ,自主招生只限于全国一部分重点大学, 2011 年共有 77 所大学有自主招生资格,详细内容请见《 2011 年具有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资格的高校名单及招生简章》( http://gaokao.chsi.com.cn/z/tszs/2011zzxb.jsp#a1 )。试想,如果参加自主招生并获得了一定的降分,无疑是给自己进入理想的学校加了一道保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自己在高考考场上的心理负担。换言之,一旦获得自主招生加分认定,就已经比同级学生“高一等”了。随着自主招生的深化,未来各名牌高校由裸分途径录取的学生只可能越来越少了,那时候高考这个所谓的独木桥就会越来越窄。 二、怎样获得自主招生考试资格? 按我们学校的惯例,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名额是要学校推荐的。这两所学校每年给全国若干所曾给他们稳定输送过学生的学校一定的推荐名额。学校推荐通常是按照高三前几次考试的综合排名情况考虑的。自荐给上述两所大学成功几率很小。其他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资格也有学校推荐和自荐两种,其他高校自荐成功几率相对会高一点。 三、自主招生考试的三大阵营。 高校自主招生联考,既凝聚了高水平大学的共性,又尊重了学校的个性。考生参加一次考试可以多校通用,不仅增加了选择机会,而且降低了考试成本,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考生的奔波之苦。高校自主招生是对高校选拔体系的重要补充,更是开辟了高考的第二通道,有“小高考”之称,对于真正形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考体制改革意义重大,对中学推进素质教育也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高校自主招生进入结盟时代,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形成了三足鼎立。 2010 年,清华和北大选择了结盟其他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清华与南京大学等 5 所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北大与香港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初步形成网友戏称的“北约”和“华约”阵营。 2011 年自主招生考试,两大阵营扩军,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加入清华阵营。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加盟北大阵营。此后,其他重点高校也抱团招生,产生第三阵营:“同盟会”。“华约” 7 所高校联考名单: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约” 13 所高校联考名单: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和中山大学;“同盟会” 9 所高校联考名单: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 三大阵营招生考试联盟均采取通用测试、高校个性测试、高校面试的模式进行自主选拔;联合命题,同一组织笔试,共享考试成绩;以联考成绩作为自主选拔的录取标准。但各个联盟的具体考试科目却不相同。“北约”考试科目:文理科各考 5 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必考,理科生加考物理和化学,文科生加考历史和政治,每门科目满分 100 分。“华约”考试,即“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英文简称 AAA 测试,考试科目:阅读与写作(含中文和英文)( 200 分)、数学( 100 分)、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和化学)( 100 分)、人文与社会(包括历史、地理和政治)( 100 分),其中,阅读与写作、数学两科目为必考科目,考生可以在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两个科目中根据自己情况任选一科。“同盟会”初试只设两个科目: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数学与物理水平测试,每门科目 200 分,满分 400 分。
个人分类: 自主招生|3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