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有教无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
jiangming800403 2017-5-30 21:30
jiangming800403 2017-5-30 19:11 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这也是发达社会区别于不不发达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 孔夫子一直强调有教无类,就是教育的普遍性。 如果是现在的高考录取率,我弟尤其是我弟妹应该都是可以上大学的。他们包括我们的父母也都会是另外一种生活轨迹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教无类乎?——写在2015年教师节
热度 26 zdqiao 2015-9-8 15:11
2015 年的教师节又到了。我们的祖师爷孔老夫子曾经说,有教无类。意思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受教育。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弟子中,不乏穷人家的孩子。很多如颜回、曾参等还成了大家。古往今来,有多少穷人家的孩子通过悬梁刺股,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接受教育实际上成了选择自己人生的另一种手段。 今年教师节前,湖北的一个小男孩给父母留下了一张“下辈子不再做穷人”的字条,离家出走,幸运的是昨晚在合肥找到了他,没有进一步酿成悲剧。听到这一消息,悲愤之情不知从何说起。当今的莺歌燕舞,仍然阻挡不住贫穷的光辉。 前几年,学生毕业,请我给他们写几句祝福的话,我记得当时写的是:你们的成功,不是因为父荫,而是你们的杰出。我总以为,只要自己付出了,就能得到回报。聪明加上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够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高度。前段时间,我们大学的同学在创作群歌,我在写歌词的时候,曾经将:“成功不是因为父母的庇荫,而是我们有坚定地理想”作为副歌,每一段后反复吟唱。发给同学提意见的时候,不止一个同学说,这句话太沉重,还是不要出现在歌词中为好。我对同学们的意见,仔细进行了思考。确确实实,我们这帮七七的同学今天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儿女们也都不错,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工作当中也没有给我们更进一步的帮助。但是他们给予我们的支持是我们迄今不能忘怀的,没有父母的支持,我们估计是没有办法上大学的。 我记得 1973 年春天,因为家庭困难,刚读初三的我就不得不辍学去了一个工厂当小工,给人搬砖和泥,盼望着年底能转为正式的工人。虽知到了国庆节,政策发生了变化,我们已经没有可能转为正式工了,面临的路只有下乡。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妈妈替我拿定了主意,又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虽然当时已经在反“回潮”了,但因我这段特殊的经历,我已经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开始自己学习了,这其实是我最终能考上大学的直接原因。我现在就一直在想,假如当初我去了农村,没有后来的积淀,我是否能在七七年考上大学。这些其实还是妈妈在那个特殊的岁月替我做出的选择。没有父母我们还真的不行! 我记得,上大学以后,小我两岁的弟弟每个月发了工资,就会按照妈妈的嘱咐按时跑到学校,送给我 5 元钱,再加上学校发的 20.5 元的助学金,已经吃喝无虞了,再节省一点儿,周末回家,还能买几毛钱的菜。我有个同学,父母早逝,他和妹妹一直是在舅舅的照应下生活。大学期间,他拿 23.5 元的最高助学金,年底的时候还会申请困难补助,用于购买回家的火车票。平时这个同学生活非常艰苦。食堂偶有红烧肉,有同学嫌肉皮上有毛,吃了红肉,剩下的,我这个同学就一口吃了。当时看的我就心酸。过年回家,我这个同学一定会给他舅舅买一瓶两块多钱的汾酒,告诉我说,不能忘记舅舅对他和妹妹的养育之恩。大学毕业后,我这个同学凭着自己的努力,有了很好的家庭,据说当过县委书记。虽然我这个同学父母早逝,但在父母的庇护下,有可爱的舅舅帮助,他还是有了光明的前景,没有父母我们还真的不行! 大学毕业我读了研究生,当时研究生的工资与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是一样的, 45 元,再加 5 元的副食补贴和 5 元的书本费,生活再也不拮据了。当了老师以后,我一直以为,我现在的地位和成就是我自己做出来的,时常也会向学生、同事,特别是在教育儿子的时候会提及自己的奋斗历史。诚然,自己的奋斗确实是自己进步的垫脚石,但是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家庭的支持我今天可能会和我初中、高中的大多数同学一样,在下岗的阴云中挣扎! 改革开放,特别是教育的改革,大学扩招,可以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进入大学学习了。但是,随着所谓的改革,大学开始要学费了,甚至研究生也完全需要自己交学费了。虽然多数同学可以通过奖学金的形式从学校再把学费挣回来,但是入学时的一万元钱却不是一笔小的数目。我有个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上大学以后,通过当家教,除了学费以外,就再也没有和家里要过钱。小伙子人长得帅,学习好,肯动脑子,手也巧,就是父母年纪大了,还是农民。今年夏天,在地里劳动的时候,母亲不幸被牛顶伤了眼睛。这一下,愁坏了一家人。我不敢想象现在住院治疗对于一个没有其他额外收入农民家庭,会造成什么样的经济负担!等他从医院回来到学校,含着泪,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老师。我不准备读博了,明年硕士毕业要去工作了。我对他任何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承诺都是苍白的。虽然多次劝说,我也仍然无法改变这个孩子的处境,当然也无法改变他出去工作的决心。 这个时候,我才终于理解了,我的同学们为啥对我说,我们的成功不是因为父荫这句话太沉重的理由。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所有的学校都是免费的。后来由于发现很多人不愿意毕业,想享受大学生的福利。国家就出台了征收学费的想法,每当国会议会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自发地上街抗议游行。但最终也没能抵挡住政府的决心。现在,德国的大学开始象征性地收些学费,一年 1000 欧左右,相当于我们国内大学的学费。但是,他们交了学费以后,学生们在一定范围内乘公交车、地铁是免费的。我们国家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经济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据说教育经费也开始达到 4% 的门槛了。我梦想的是,什么时候我们的义务教育不要再是九年,而是 12 年,或者终生。这样,我们的孩子将来就能够通过学习真正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了。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能够不再产业化,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希望。 又回到了孔夫子说的话了,有教无类。可是孔夫子还说有教无类可以,但要束脩。现在的束脩可不再是几千年前的 10 条腊肉了。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可能会花费夫妻俩全部的心血。 有教无类,我们现在真的能做到吗?
9133 次阅读|65 个评论
有教无类
热度 3 rucheng 2014-1-12 12:14
子曰“有教无类”。 老师招收学生,育天下英才,不敢招“差”一些的学生,那是没有育人的本领和底气。 真正的大师并不只是能把一个好学生教成好学生,而是能把各种各样的学生教成各种各样的人才。 把责任放给责任主体 出了各类教育问题,人们的指向大多会指向教育部。教育部总是在承担着全中国的各种教育责任。为什么会这样?以至于会出项什么“北京人大学”、“考研基地”。。。等种种乱象。 教育经费问题。教育部作为全中国人的教育部,而把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到“211”、“985”等,这实在是大缪,这就是会造成“北京人大学”,教育部的经费拨付的应该是全民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上。当年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共同富裕,现在对高等学校来说也到了共同富裕的时候了。教育部先让“985”、“211”富起来了,现在是改革分配制度让大家都共同富裕起来的时候了。起码要一视同仁的对待各级各类学校。 学位授予问题。大家都在抱怨,各种大学怪病。其实就是一条“没有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南方科技大学自授学位,这个责任让南科大自己承担,而不是教育部来承担,这样南科大培养出来的人,社会自有其评价,学校的存亡都有南科大这个主体、社会用人市场来自主决定,这样才能优胜劣汰,才能从总体生提高全国的教育质量和效益。总之一句“把责任放给责任主体”。
个人分类: 观点争鸣|3443 次阅读|8 个评论
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养同样糟糕
热度 30 wangdh 2012-1-2 14:30
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养同样糟糕
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养同样糟糕 (王德华) “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养同样糟糕”,这是今天科学网登载的《中国青年报》的文章:“ 王元院士:精英教育需要自由生长空间 ”中的一句话,与题目“精英教育需要自由生长空间”结合,可以为当今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指明一个方向。 王元院士一直是我敬仰的科学家,读过他精心撰写的华罗庚先生传记《华罗庚》,里面充满了王元先生对华先生的崇敬和坦诚,尤其涉及到文革之中的一些师生之间不可触及的心痛,王元先生还是如实写了出来,读得出他在下笔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煎熬。在中关村经常见到他朴实的身影,更多了一份敬重。 中国当今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定位不明,国家层面定位不明,培养单位定位也不明,导师稀里糊涂,研究生自己更是一头雾水,这样下来大家只好按照最简单的方式执行,(管理部门)硬性规定要获得学位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这样研究生培养就被简单化了,似乎谁都可以做研究生导师。只看结果,不管过程,是多数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但这确实不是在培养研究生。这样下来的唯一的重大贡献是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了,我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中国在世界上据说是被撤销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了?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信誉,科研诚信问题也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科学界的信誉和中国教育的质量。 研究生大跃进这个过程与当年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些类似,不管猫的颜色品种,只看抓住老鼠的数量。一切向钱看,钱是老大,是指挥棒。忽视、无视、漠视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经济开发,走的是一条断子绝孙的发展思路。我们现在有钱了,被污染了的环境还能恢复吗?由于环境污染等相关因素而过早死去的人们,还能活过来吗?在没有一点生存安全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们,将来的体质是好还是坏呢?还有更重要的是那些被熏黑了的心,还能变白吗?环境污染、心灵污染、身体污染,能恢复吗?生态学上看,环境一旦破坏,要想恢复,尤其要恢复被破坏了多年建立起来的和谐的生态关系,几乎是没有指望的。 虽然发表论文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一定不是发表几篇论文。一切看论文的政策是存在严重问题的,道理很简单。在学期间能够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值得赞扬和肯定,但没有发表论文的研究生,也不能就此一概否定,要看他们受到的训练和个人的发展潜能。同时,不同的研究生有不同的个人目标和个人追求,我们在保证培养和训练内容的前提下,尊重研究生个人的选择是应该的。给真正热爱学术、奉献学术的研究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大的自由的空间,从各个方面进行支持,鼓励他们走学术的道路,发表更多更好的论文。也让那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清楚和明白自己不适合走学术之路的研究生们,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研究计划,学习该学习的,掌握该掌握的,愉快地完成学业,使得自己的研究生阶段成为一生中值得怀念的一段光阴,学习到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也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这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方向。 让能够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多发论文,发好论文;让不能发表论文的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硬性规定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获得学位,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不是一个聪明的决定,是一种粗暴、懒惰的办法。发现优秀的科研苗子,给以充分的发展空间,是导师的责任。给不同的研究生以不同的培养要求,不同的培养方式,不同的培养目标,也是导师应该意识到的。我非常同意王元先生的观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要结合起来,精英教育更需要因材施教。【 注 :看来是这段文字引起了争议。研究生能否发表论文,与研究生的选题有密切关系,与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视野很有关系,与研究组的学术积累很有关系。研究生获得学位的要求是:对学术界的创新性贡献,既然有创新性发现,无疑是有可发表的数据的。所以,临时没有文章发表,不代表学术能力不够 。 但研究生要达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暂时没有论文发表,不是降低培养标准。】 同意这两句话(这是文章中的,不是王元院士说的): “精英教育需要自由生长空间”。 “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养同样糟糕”。 ****************** 补充说明 (2012.1.2 晚22:58): 没预料到这篇文章会被精选置顶,有点措手不及。 写的时候就知道文章中的有些话,很多导师和管理者,甚至一些优秀的研究生都不会同意,或者极力反对。意见不同是情理之中的,但是现实归现实,如果我们已经发现我们乘坐的这趟列车明显已经偏离正常轨道,并且还在加速,我们这些乘客还在强调没有办法,暂时先这样,那么等待我们的结果也是很清楚的。 如果我说,我们现在尽管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研究生数量大国,但多数研究生对于促进中国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发展,是没有多少贡献的;尽管中国在世界上发表 SCI 论文也是世界前茅了,但多数学术论文对于世界科学的发展同样也是没有多少贡献的。也必然会遭到很多研究生和导师、官员和管理者们的强烈反对。反对归反对,您仔细琢磨一下呢?学术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真实面貌应该是怎样的呢?一定不是当前这样的。 我从事研究生教育多年了,越来越感觉到对研究生获得学位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实际上是更高的要求(无为而治),对于中国的研究生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是有利的,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如何有利?可以简单列2条: 1 )优秀学生可以安心按照自己的研究计划探索下去,不会担心没有论文不能获得学位的问题,可以真正享受到科研发现的快乐。愉快的心情会促进科研质量,最后也一定会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导师应该有这个判断能力。 2 )有些研究生由于各种原因,做了大量工作,实验进展不是很顺利,但会按部就班积累很多重要的真实的数据,也受到了严格的训练,达到了训练的基本目的。即使毕业的时候暂时没有论文发表,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个博士研究生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以后也定会有论文发表(数据是可以发表的)。 宽松的环境会让优秀的研究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想飞起来是不容易的。压力下获得的数据是仓促的,科学需要真实的数据,讲究的是事实。宽松的环境,我们会获得可信的数据,真实的数据。宽松的环境,研究生们会学习到真知识,真技能,真思维。那么,有论文要求上面这些目标就达不到了吗?也不是,但会打折扣的。没有压力是不可以的,不合理的压力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研究生教育是个性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师的质量。让导师把这个责任担当起来是有必要的。 越说越乱。研究生培养这个问题,谁都可以发表意见和建议,也可以从各个方面发表意见,但从单方面论述是谁都说不清的。我今天不说了,但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推荐我的一些老博文,请有兴趣的朋友参阅,对于我的一些教育理念会有些比较全面的了解: 1 、 研究生发表论文是天经地义的 2 、 研究生获得学位的条件是能力而不是发表论文 3 、 撰写和发表论文的技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4 、 没有一流的导师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吗? 5 、 中国研究生培养的一些现状 6 、 研究生的黄金定律:为你的导师写论文 7 、 论文是学者(研究生)的硬通货 8 、 一位对学生 “ 什么也没做 ” 的国际著名导 师 (王元院士,图片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0497 次阅读|63 个评论
南方科大的方向是教育死亡的方向
热度 17 王铮 2011-6-24 07:55
南方科大的方向是教育死亡的方向 本来不想对南方科大做声,编辑部来了电话,也就吱声把。吱声了,他们又不推荐因为不合他们的意思吧,感到有种气愤。 科学网有没有黑名单我不知道,绿名单,为之开绿灯的名单看来是有的。 为什么不想对南方科大做声,因为我看不起它?为什么看不起他,因为他代表了教育的死亡方向。 南方科大,现在招了 45 个学生,如何招的?不要高考招的,换言之,没有走大众招生的路子。这 45 个学生怎么招的,没有说。这种“自主招生”实际上走的是贵族路线,无论学生自己去投考,还是学校派人去选择,都是个别行为。搞的是贵族一套。南方科大说白了,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学校,贵族需要一个子弟学校,而这个需要,恰恰与与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还冲突着,所以他维持不下去。人类,从孔夫子就知道,要“有教无类”,南方科大搞的是“类”。违背世界潮流,它怎么有前途?有人说,南方科大的“类”可以培养人才。可是我们孔夫子的“有教无类”不是从三千弟子里培养了七十二贤人吗?让大众接受教育才是选拔人才的正确途径,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贵族的智商,或者说科学能力,就一定高于大众。 南方科大的另一个口号是教授治校?这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口号。难道现在中国的高校不是教授治校吗?你看看高校领导,有几个不是教授。其实,中国高校的关键问题是学术自由和反官本位。如果学术不能自由,治校的教授就是文化监督人。坚持官本位,就没有人能够静心做学问。学术自由,是高校创新的根本,教授治校那是皮毛。反官本位,这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所在,有了独立精神才会有学术自由。没有学术自由的教授治学,很可能形成一个学派压制另一个正派,党同伐异,我一个老师说,知识分子当大学领导,比老干部坏,“知识分子整知识分子,才知道从那里整。”连平衡力量都没有。这是中国学术死亡之路。 改革的旗帜不能乱用。把衣服袖子剪了,是新式衬衫,把长裤腿剪了,穿着性感,是改革。把裤子中间剪个洞,从头上套下来,裤筒当袖子,还说长袖善舞的改革。中国这些年改革的一个错误方向是,保障贵族利益,为他们提供种种福利,所以有人怀念毛泽东,怀念文革。这是改革面临死亡的信号。 就说这点吧,要开会了。 当然,我还是佩服朱清时先生的勇敢。 补充: 我感到南方科大贵族化不是因为它可能递条子去,而是因为一个公立大学,仅仅招收45个学生,这样一个学生的投资过大,他们实际上享受贵族教育、剥夺了大量平民子弟的教育资源。换一个角度,如果私立,45个家庭要支撑这个大学,这些家庭只能是贵族。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536 次阅读|31 个评论
重点——教育思想的堕落
武际可 2010-1-2 10:44
重点——教育思想的堕落 目下,在我们教育界。处处设重点,时时设重点。从重点学校、重点班、已经发展到重点人了。在大学中,设省重点、部重点。还有超级重点。本来北大清华,已经在全国算是“重中之重”了,招生是全国拔来的尖子,还要再拔一次弄什么新名堂的重点班,最早是北大的“元培班”,后来是清华大学的“钱学森班”。我们是否要问,到了这些重点班里的学生,是否还要再选拔重点人呢。 中学也不例外,一直到托儿所,都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别。对教师则有名师和非名师之别,还有名目更多的“长江”、“杰青”、“优秀”、“特殊贡献”、“百千万”、“引进人才”众多的新鲜标签。把教师分为三六九等。即使支持科学研究的基金,也要分出面上基金、重点项目、特大重点项目等等。 重点,用来处理建设项目、经济预算,技术改造等等领域,并无不可,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首先用于急需和对今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项目,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可是,要把重点用于教育,用于把一部分人群设为重点,而把另一部分人群设为非重点,实在是荒唐之极。它无疑是对人类有史以来伟大教育思想的背叛,是教育思想的堕落。 从历史上看,早在春秋时代,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是一种早期教育对贵族实行平等的原则。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和思想家。就近代教育来看, 1789 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取消了大学只对贵族开放,而广泛招收平民子弟入学,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思想家和科学家。 19 世纪,法国无论在社会科学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出现了众多领世界潮流的人物,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直接结果。 不可否认,就目前世界上的经济发展的程度来说,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有条件把大学定为义务教育。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想办法,尽量使教育资源的发展保持平衡。例如规定一个学校的教授名额。使那些有才能的年轻人,不会过分集中于一两所学校。 我们现在层层设重点的教育思想,一方面会造成把过多的人力、财力集中在少数学校,造成教育资源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人为设置障碍,造成一部分人趾高气扬,不求进取,而造成对另一部分人的人为歧视,形成无形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托儿所和初中阶段,把人分等的办法,对人的心理伤害很可能是终身的。此外还人为设置了录取学生时,农村和城市的不平等、聘任教师时海龟和土鳖的不平等诸多的门槛。 教育分级是必要的,把教育分为大学、中学、小学几个阶段,这是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共同的认识。像文化大革命中,企图取消教育的分阶段和分级别,到处办所谓“ 721 大学”,把无论什么程度的教学,一律称作大学,实际上等于取消教育。把大学和工厂、农场、部队不加区分,并美其名说是一种新型的大学。文革十年,引起我国各行各业人才严重断层,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文化大革命之后,虽然否定了文革取消教育的做法。不过却陷入了另一种盲目。少年班、重点中学、重点班就是那个时期开始的。至今,虽然少年班效果并不怎么样,被各校不露形迹地取消了。然而重点校重点班乃至重点人,在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却愈演愈烈,因为它是某种“政绩”的标志。 在“重点”思想指导下,全社会为了把子弟送到并且成为重点,投门子,行贿受贿,考场作弊,更加速了教育行业的腐败。学校为了成为重点,也在进行各种暗箱操作。 我们是需要全社会对教育思想反思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教育|5795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