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宇宙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宇宙学

相关日志

意识有量子物理效应吗?---《宇宙学期刊》最新文章
热度 7 gaoshan1900 2011-5-30 19:57
去年年底收到《宇宙学期刊》( Journal of Cosmology )的一封邀请信,征稿关于“意识和宇宙”这一主题的文章,特约主编是Sir Roger Penrose and Dr. Stuart Hameroff。最近, 这一期 的文章已经在线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其中我知道的作者有:Roger Penrose, StuartHameroff,Brandon Carter,Paola Zizzi, GianCarlo Ghirardi,Don N. Page,Deepak Chopra等。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宇宙学期刊》最近有些争议(的确,它的界面风格很特别)。 我的文章:意识的量子物理效应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um measurement and consciousness has been studied since the founding of quantum mechanics (von Neumann 1932/1955; London and Bauer 1939; Wigner 1967; Stapp 1993, 2007; Penrose 1989, 1994; Hameroff and Penrose 1996; Hameroff 1998, 2007; Gao 2004, 2006b, 2008b). Quantum measurement problem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s one of the hardest problems in modern physics,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quantum to classical is still a deep mystery. On the other hand, consciousness remains another deep mystery for both philosophy and science, and it is still unknown whether consciousness is emergent or fundamental. It has been conjectured that these two mysteries may have some intimate connections, and finding them may help to solve both problems (Chalmers 1996). There are two main viewpoints claiming that quantum measurement and consciousness are intimately connected. The first one holds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an observer causes the collapse of the wave function and helps to complete the quantum measurement or quantum-to-classical transition in general (von Neumann 1932/1955; London and Bauer 1939; Wigner 1967; Stapp 1993, 2007). This view seems understandable. Though what physics commonly studies are insensible objects, the consciousness of observer must take part in the last phase of measurement. The observer is introspectively aware of his perception of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and consciousness is used to end the infinite chains of measurement here. The second view holds that consciousness arises from objective wavefunction collapse (Penrose 1989, 1994; Hameroff and Penrose 1996; Hameroff 1998, 2007). One argument is that consciousness is a process that cannot be described algorithmically, and the gravitation-induced wavefunction collapse seems non-computable as a fundamental physical process, and thus the elementary acts of consciousness must be realized as objective wavefunction collapse, e.g., collapse of coherent superposition states in brain microtubules. Though these two views are obviously contrary, they both insist that a conscious perception is always definite and classical, and there are no quantum superpositions of definite conscious perceptions. Different from these seemingly extreme views, it is widely thought that the quantum-to-classical transition and consciousness are essentially independent with each other (see, e.g. Nauenberg (2007) for a recent review). At first sight, this common-sense view seems too plain to be intriguing. However,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by permitting the existence of quantum superpositions of different conscious perceptions, this view will lead to an unexpected new result, a quantum physical effect of consciousness (Gao 2004, 2006b, 2008b).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introduce this interesting result and discuss its possible implications.
个人分类: 意识本质|4392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解析宇宙学
readnet 2011-5-17 17:47
解析宇宙学 http://blog.tech110.net/?mygroup-106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时间简史》感(二)——大尺度的宇宙
jddyxcn63 2011-1-27 16:43
“为什么存在实在之物,而非一无所有? 我们为什么存在? 为什么是这一族特殊的定律而非别的?”(霍金《大设计》)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描述了宇宙的图像, 作为一般的读者读完这本书能够理解的图像如何呢? 物理学的研究,朝着两个对立的极端前进, 一个是天文学和宇宙学的大尺度问题,一个是物质构成的微小粒子问题。 广义相对论是描述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而量子力学处理极小尺度的现象, 霍金则期望发展量子引力论来作为描述宇宙中如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 哈勃告诉我们,宇宙来自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 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密度无限大,无限热。 大爆炸的高温,产生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物质逐渐凝合,形成星系。 虽然宇宙从大爆炸那一刻至今起码有150亿年, “根据观察和论证,但它还在不断膨胀。宇宙膨胀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智慧革命之一。” 宇宙中速度最快的是什么?光速。 是罗麦首次发现了光以有限但非常高的速度传播, 后来人们才准确地知道,光速是186000英里/秒, 而且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这所谓的“波粒二象性”。 根据相对论,没有东西运动得不光还快, 这是现代物理中的重要定律。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建立的,因此这个曾经的专利局的职员现在人人皆知。 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不管观察者以任何速度作自由运动, 相对于他们而言,科学定律都应该是一样的。 除了光速最快的结论,相对论还引出 最著名的:质量和能量等价,即E=MC2, 同时改变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观念,终结了绝对时空观念。 没有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这很容易触怒绝对的上帝。 黑洞并不真的是一个黑咕隆咚的洞, 而是一个完美的球体,或是一个所谓裸奇点,它是恒星坍缩的结果。 1个太阳系质量的恒星引力坍缩成白矮星, 10个太阳系质量的恒星引力坍缩成中子星, 而30个以上的太阳系质量的恒星引力坍缩成黑洞。 任何物质都无法逃脱被黑洞吞噬的命运, 除非它黑洞的“事件视界”(黑洞的边界)之外。
个人分类: 阅读札记|2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宇宙学课程的参考书和预习内容
热度 2 陈学雷 2010-9-9 05:58
这学期我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讲授的宇宙学课程十一假期后才开始上课,有好几位同学向我询问本课程的参考书,以及开课前这段时间应该预习些什么内容,这里略述一二。 参考书:我讲课的内容并不按照单一的教材,这次讲课可能会随着课程进度写一些讲义供同学使用。我自己备课的参考书有十几本,其中主要的是下面几本: R. Kolb M. Turner: The Early Universe, 1986 或1994 D. Lyth A. Liddel: The Primordial Density Perturbation: Cosmology, Inflation and the Origin of Structure, 2009 S. Weinberg: Cosmology, 2008 V. Mukhanov: Physical Foundations of Cosmology, 2005 S. Dodelson: Modern Cosmology, 2003 J. Peacock: Cosmological Physics, 1998 H. Mo, F. van den Bosch, S. White, Galaxy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2010 其中,[1,2]两本书的深度比较适中,[1]对于早期宇宙的物理介绍得较为明白流畅, 比较适合做教材且对现代的宇宙学研究介绍得更多,但内容着重点与本课程不完全相同。[3-5] 的内容比较深,不太适合初学者。 对现代的研究介绍得比较广泛。如果只读一本书的话,我觉得[1]或者[6]比较合适。当然,如果同学手头已经有其它的宇宙学书籍,也不妨先读手头已有的书,因为最基本的内容总是一样的。 广义相对论是宇宙学的基础,因此最好同时学习广义相对论的课程。本学期广义相对论课程开始较晚,因此我在开始讲宇宙学时也会简单介绍一些相对论的内容(明年会协调广义相对论课较早开始)。同学不妨预习一下广义相对论的内容,这方面的经典著作是 S. Weinberg: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1972, 本书有科学出版社的中译本(引力论和宇宙论),且对宇宙学的介绍虽然有点过时,但基础的内容也讲得很好。当然,也可以读其它的广义相对论入门书籍,内容都差不多。就快速入门和满足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而言,象温伯格这样用传统的张量分析观点介绍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就足够了,可以暂不必学现代微分流型的抽象理论(如果感兴趣,可以以后再花较多时间学习这一数学理论)。 顺便说一句,去年我在讲授这一课程时发现,有的同学虽然大学本科是物理专业的,但竟然从没有学过狭义相对论。坦白地说,我真难以理解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应该是所有物理专业的同学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学习过的,例如,在低年级的普通物理的力学、电磁学和高年级的电动力学中都应有关于狭义相对论的内容,或者如果担心学生和教师程度低一些学不好、教不好,至少也应该在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安排好好学上一次。如果一所大学的物理系在制订其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时竟然没有把狭义相对论列为必须学习的内容,那我认为说它是误人子弟也不为过。我们的教育部前几年整天搞高校教学评估,折腾得人仰马翻,遭到舆论的普遍反对。但有些人还认为,这种强行要求各高校向同一标准看齐的作法对一流大学不合适,但对某些水平较低的学校还是有提高作用的。从这件事来看,我非常怀疑所谓的教学评估对任何学校有任何提高作用,因为培养方案上这么明显的缺陷也没有被教学评估所发现和改正。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0350 次阅读|8 个评论
物质密度功率谱及原初非高斯性的测量(10000个科学难题)
陈学雷 2010-1-30 00:43
下面是我们为《10000个科学难题 天文卷》写的另一篇稿子。因为公式较多,以pdf文件上传。 PDF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58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宇宙再电离
热度 1 陈学雷 2009-12-26 19:18
宇宙再电离 Cosmic Reionization 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物质处于一个高温高密的等离子体状态,随着宇宙的膨胀而不断冷却。质子和电子复合成氢原子,几乎完全中性的宇宙进入了相对平静的黑暗时期(见本卷中陈学雷撰写的关于黑暗时期的文章)。而在我们今天的宇宙中,星系际介质里的气体是高度电离的。这之间,宇宙经历了从中性到电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演化阶段再电离。宇宙再电离开始于第一代恒星形成并放出宇宙第一缕曙光的时候(大约在大爆炸后4亿年),这些恒星和星系发出的高能光子中有一部分透出,使星系周围比较稀薄的气体电离。随着星系的不断形成,电离区逐渐扩大并相互连结。当电离区覆盖整个宇宙中的星系际介质时,再电离完成。宇宙的再电离是星系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阶段,也是至今人类所认知的宇宙演化历史中的一块重要空白,因此近年来已成为宇宙学与天体物理学中的一个极活跃的研究方向。 现在人们对宇宙再电离的了解主要来自两方面的观测。再电离时期的自由电子散射微波背景辐射光子,可以将其温度各向异性转化成偏振。根据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偏振的观测,再电离发生的平均红移在11左右(Dunkley et al. 2009)。可是微波背景的数据给出的是一个积分的限制,对再电离发生时间的限制是粗略的。另一方面,人们在高红移类星体的光谱中看到了频率高于Ly端的完整吸收槽(Gunn-Peterson trough),从而估计氢的再电离在红移6左右完成(Fan et al. 2006)。 除了氢的再电离外,氦也发生再电离。氦原子被电离一个电子的电离能为24.6eV, 与氢原子13.6eV的电离能比较接近,可能是同时完成的。氦电离两个电子的电离能为54.4eV, 一般恒星产生的光子能量不足以使之电离,因此可能是较晚时期(红移~3)由类星体发出的高能光子电离的。 图1 再电离时期示意图(S.G.Djorgovski 等制作) 对宇宙再电离的研究,观测上存在很大困难,理论上目前也有很多不确定性。由于再电离所处的红移很高,而贡献主要电离光子的电离源又是质量相对小、光度相对低的矮星系,我们至今未能对他们进行直接探测。 但由于中性氢对Ly光子吸收的光学深度非常大,因此很难对中性度高于10 -2 的区域做出任何限制。此外,高红移的星系巡天正在寻找越来越遥远的星系,并已找到红移7至8的星系候选者。但由于这些星系都是高亮度星系,并不能代表大部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因此它们对宇宙再电离的限制也很弱。影响再电离的许多天体物理过程目前也没有解决,如第一代恒星和星系是如何形成的(参见本卷中岳斌、陈学雷撰写的相关问题),它们的质量是如何分布的,它们演化产生的金属元素能否有效地分布到星际介质中,哪些天体贡献了再电离的光子,每种电离源分别贡献了多少等等。因此,再电离的具体情形,如宇宙的电离度是如何演化的,电离区是什么形状,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早期恒星形成对下一代恒星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等等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图2 James-Webb 空间望远镜(JWST), NASA。 下一步对宇宙再电离的观测计划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当然希望能够直接观测再电离时期的星系,尤其是贡献主要电离光子的矮星系,或者至少是其中比较亮的一些。未来的空间望远镜JWST(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将在红外波段担负起这个重任。此外,目前国际上正在策划建造30米级的光学望远镜,包括美国的TMT,GMT,欧洲的ELT等,这些望远镜将具有很强的集光能力,通过挑选适当的大气透明窗口波段,将可以观测宇宙早期的星系。 中性氢的21cm谱线探测是对再电离时期各种中性结构的最直接而有效的观测手段。21cm线是中性氢原子基态的超精细结构谱线,直接与宇宙中的中性氢相联系。一方面,由于21cm线的自发跃迁概率极小(平均每个氢原子需要约1000万年才自发跃迁一次),在较大的中性度,甚至是完全中性的环境下都难以饱和,因此它非常适合于用来探测宇宙再电离时期的中性结构。另一方面,21cm线是一条确定频率的谱线,在不同的射电波段观测到的21cm谱线对应的是不同红移处的信号,从而我们可以得到宇宙结构演化及星系际介质电离过程的三维信息。利用21cm谱线探测宇宙再电离主要有两种方法。现在讨论较多的是21cm层析(tomography)方法,也就是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背景源,观测不同红移处的星际介质对背景辐射的吸收或发射21cm光子所产生的信号。氢原子的21cm谱线有一个特征温度自旋温度,根据自旋温度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亮温度的相对高低,星际介质中的氢原子会发射或吸收21cm光子,使微波背景的亮温度略有升高或降低,从而使宇宙微波背景的亮温度产生一定幅度的涨落。氢原子的自旋温度主要取决于气体热运动温度和电离源的辐射谱及其强度,另一方面,21cm吸收或发射的强弱还与各个地方中性氢原子的多少有关,从而与各处的电离度、密度有关,因此探测微波背景辐射各个地方亮温度的改变就反映了宇宙中该处星际介质的再电离状况,密度分布,温度信息和电离源的性质。第二种方法是21cm森林观测。这种观测是以非常高红移(红移6以上)的类星体或伽玛射线爆的余辉作为背景射电辐射源,探测视线方向上各种结构产生的21cm吸收线。不同红移上的结构在类星体或伽玛爆余辉光谱上的不同频率处产生吸收线,形成森林似的光谱结构。同样地,21cm吸收线的强弱反映了吸收体的温度、密度、电离度,以及电离源的辐射状况。不同于21cm层析方法的是,21 cm森林信号更加敏感于星际介质的温度,能够更有效地提取宇宙温度演化的信息。 图3. 21CMA 阵列 今天世界上已建造的或是正在建造中的大型射电天线阵中,以宇宙再电离的21cm探测为主要科学目标的有:21CMA(21 Centimeter Array),GMRT(Giant Meterwave Radio Telescope),MWA(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LOFAR(Low Frequency Array)和PAPER(Precision Array to Probe Epoch of Reionization)。这些射电天线阵都将可以用来对再电离时期的宇宙进行21cm层析观测和21cm森林观测。其中21CMA是我国用于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的大型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已于2006年在新疆天山深处落成,成为世界上最早投入观测运行的21cm探测阵列,目前处于收集数据及数据处理阶段。此外还有处于仪器设计阶段的SKA (Square Kilometer Array),这是未来更为强大的低频射电天线阵,它不仅可以进行前两种观测,还将最终实现21cm的成像观测。 但是,宇宙再电离的21cm信号非常弱。再电离时期的21cm谱线红移到今天都到了米波波段,在如此低频的波段,银河系的射电辐射要比我们所要探测的21cm信号高5个数量级!此外还有银河系外的射电源(如河外星系的射电辐射),地球上电视、广播、手机等通信干扰,以及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干扰。为了从一堆噪声中提取微弱的信号,我们必须首先对这些噪声的特征了解得一清二楚。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银河系前景作模型拟合,认证出尽可能完备的河外射电点源,并利用不同成分的辐射谱的平滑性扣除包括地球电离层干扰、人为射电信号干扰以及偏振源在内的所有前景噪声,留下源于再电离时期的21cm扰动信号。为了观测宇宙深处暗弱的21cm信号需要巨大的有效接受面积以提高灵敏度, 因此,用于观测21cm信号的天线阵都十分庞大,对大量数据的相关运算、仪器的实时校准等也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不过现代数字电子技术也在飞快发展,因此有望解决这些数据处理问题。除此以外,对于21cm森林探测,它需要首先找到非常高红移的射电源(类星体或伽玛爆的余辉),这本身就是对现代观测技术的一个挑战。 在理论上,宇宙再电离的研究已远远走在了观测的前面。人们建立了各种宇宙再电离的模型。对于再电离是首先发生在高密度区还是低密度区,典型电离区的大小等都曾有过不同的看法。目前较流行的模型,是Furlanetto等人在借鉴了辐射转移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泡泡模型(bubble model)。根据这一模型,在宇宙平均密度较大的区域,形成了较多的恒星和星系,这些星系产生的电离光子在高密度区形成较大的共同电离区(星系团尺度)。这些电离区最后互相连接而完成再电离。不过,这个模型比较适合再电离开始时期,当电离区密度较高时就难以使用了,而且目前此模型与数值模拟在定量结果上也有一些差异。基于这些模型,我们可以建立模型中的物理参数与可观测量之间的联系,利用未来的观测数据对模型做出限制,从而去理解宇宙的再电离。但是,宇宙再电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物理过程,其中涉及到恒星及星系的形成,它们对周围介质及下一代恒星形成的各种反馈过程,以及辐射转移过程。这些复杂的过程难以用解析的形式都描述出来并整合进一个模型之中。因此,宇宙再电离的研究需要求助于数值模拟的方法,以求更真实地描述宇宙再电离的过程。数值模拟必须具有足够大的体积以包含足够多的电离区,从而合理的描述他们的统计性质与环境因素。同时,由于小尺度上的诸多反馈过程与辐射转移对再电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宇宙再电离的数值模拟需要跨越10个数量级以上的动态范围。再考虑到结合了辐射转移的数值模拟非常复杂,这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非常庞大的计算量。这对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新型的算法,再电离的数值模拟正在取得飞速的进展[4]。 当然,理论的研究最终还要与观测相结合。一方面,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更真实地描述宇宙再电离的过程,努力建立物理过程与可观测量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期待着未来的观测技术会越来越成熟,为我们从观测上限制物理参量进而从根本上理解宇宙再电离的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Dunkley J et al., Five-Year 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 (WMAP) Observations: Likelihoods and Parameters from the WMAP data .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s, 2009, 180: 306-329. Fan X, Carilli C, Keating B. Observational Constraints on Cosmic Reionization .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astrophysic, 2006, 44, 415-462. Furlanetto S R, Zaldarriaga M, Hernquist L. The Growth of H II Regions During Reionization .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4, 613, 1-15. Trac H, Cen R, Loeb A. Imprint of Inhomogeneous Hydrogen Reionization on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rgalactic Medium .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8, 689, L81-L84. Iliev I T, Mellema G, Pen UL, Merz H, Shapiro PR, Alvarez MA, Simulating Cosmic Reionization at Large Scales I: the Geometry of Reionization, Mon.Not.Roy.Astron.Soc.369:1625-1638,2006 Xu Y, Chen X, Fan Z, Trac H, Cen R, The 21 cm Forest as a Probe of the Reionization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Intergalactic Medium, Astrophysical Journal 704, 1396-1404(2009) Furlanetto S R et al., Astrophysics from the Highly-Redshifted 21 cm Line, science white paper submitted to the US Astro2010 Decadal Survey Galaxies across Cosmic Time Science Frontier Panel, arxiv:0902.3011 Furlanetto S R, Oh S P, Briggs F, Cosmology at Low Frequencies: The 21 cm Transition and the High-Redshift Universe, Physics Report 433 (2006) 181-301 撰稿人: 陈学雷、徐怡冬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天文系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23493 次阅读|25 个评论
对10000个科学难题?物理学卷中所关心的
zhulin 2009-8-12 19:05
宇宙学的黄金时代 李 淼 等效原理 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张元仲 罗 俊 牛顿反平方定律及其实验检验 罗 俊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邹振隆 星系核心黑洞的形成和演化 王建民 物质自转与引力场的作用 张元仲 为什么时空是四维的? 卢建新 杨焕雄 暗物质的性质 毕效军 暗能量的物理本质和反物质的丢失之谜 张新民 质量起源问题 朱守华 王 青 用基本物理常数建立国际单位制 SI 的基本单位 陆祖良 a 精细结构常数是否随时间变化 ? 徐信业 光子有静止质量吗? 罗 俊 基本物理常数会不会变化 黄志洵 一个宇宙学的全息理论 李 淼 广义相对论中的等效原理的实验检验 张保成 詹明生
个人分类: 科普|1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爱因斯坦关于引力场能动张量的理解错在何处?
chenfap 2009-4-18 17:57
对 1 917-1918 年 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争论的重新评价 ( 二 ) Levi-Civita 与爱因斯坦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的争论及其 对宇宙学的深刻影响 (3) ( 宇宙演化中的逻辑关联ⅩⅢ ) 爱因斯坦关于引力场能动张量的理解错在何处? 上次博文已指出爱因斯坦用来反对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的理由似是而非,他的主要论点和看法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全面的;本篇博文将对此详细说明并进行评论。下面我们针对爱因斯坦所提出的三条主要论点和看法来逐条评论: 1 ),爱因斯坦为他的守恒定律辩护时提了一个问题 : 为什么只有这样一些具有张量分量的变换特性的量才可以赋予物理意义?这个问题并不能说明他的观点正确而且提的很片面。我们也可以提出:为什么这样一些不具有张量分量的变换特性的量(指爱因斯坦定义的引力场能动张量)可以认作引力场的能量、动量来赋予物理意义?而为什么把那一些具有张量分量的变换特性的量(指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定义的引力场能动张量)不认作引力场的能动张量、不赋予物理意义?事实上,爱因斯坦所定义的引力场能动膺张量同 Lorentz 与 Levi-Civita 所定义的引力场能动张量具有等价类 (equivalence class) 的关系 , 爱因斯坦守恒定律同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也是等价的。但由于 Lorentz 与 Levi-Civita 所定义的引力场能动张量以及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都具有协变性,而爱因斯坦所定义的引力场膺能动张量以及爱因斯坦守恒定律都不具有协变性,似乎 Lorentz 与 Levi-Civita 所定义的引力场能动张量更优于爱因斯坦所定义的引力场膺能动张量,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更优于爱因斯坦守恒定律。这些道理,在我已发表的几篇博文中,曾反复讲解过了。我还曾应用数学论证,反复讲解过,无论由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还是由爱因斯坦守恒定律,都可分别得出 : 所谓 PSR1913+16 双星公转周期变化之观测结果证实了引力波携带能量辐射的看法并不可信,宇宙起源于 大爆炸 的标准模型可能并不真实以及黑洞可能并不存在等等。很明显,除了由观 测、实验来判断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和爱因斯坦守恒定律谁优谁劣外,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爱因斯坦所定义的引力场膺能动张量更优于 Lorentz 与 Levi-Civita 所定义的引力场能动张量,以及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爱因斯坦守恒定律更优于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在 1 917-1918 年的学术争论中, 爱因斯坦的错误之一,就在于用些片面地理由只肯定爱因斯坦守恒定律而否定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 2 ),爱因斯坦说,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 并不排除,例如,一个 物质体系完全消散为虚无,而不留下一点痕迹。 可是, 爱因斯坦的上述推论是 不正确的,其理由如下: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引力体系之微观状态数 N1 ,因 之由著名的 Boltzmann 公式 S=klnN 可知该体系之熵 S 0 。假若这个体系能够 自发消失 , 那么 N 将减少至 N=1; 这里我们把这个引力体系全部自发消失视为它的 一个特殊状态 , 显然对于这一特殊状态 , 其宏观情况同微观情况毫无区别 , 因之 N=1 。因此,当一个引力体系自发消失时,其熵将由 S 0 减少至 S =0 ;这是 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故这个自发过程不可能发生。也就是不可能出现爱因 斯坦所说的物质自发消失。这是在 1 917-1918 年的学术争论中, 爱因斯坦 在论点和看法上的错误之二。 这表明,就是应用 爱因斯坦守恒定律,引力波也不携带能量传播;式( 4 )不能说 明引力波携带能量传播。这是在 1 917-1918 年的学术争论中, 爱因斯坦在论点和看 法上的错误之三。 从以上的分析和评论中,很明显地看到,在 1917-1918 年的学术争论中,爱因斯坦为反对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所提出的三条主要论点和看法全都错了。 1917-1918 年的那场学术争论之后,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遭到否定,以致销声匿迹,这种情况对学术发展有利还是不利?我认为对 1917-1918 年的那场学术争论重新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对科学和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他所建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内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爱因斯坦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可能犯错误,他所建立的物理理论中也难免不会出错误。我们指出爱因斯坦的错误,并不是否定他的伟大和对科学和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指出爱因斯坦在引力体系能动张量守恒定律方面的错误,也不是 否定相对论的全部内容。只有修正了爱因斯坦在学术上的某些的错误,才能使他 建立的理论更加发扬光大。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1917-1918年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争论的重新评价(一)
chenfap 2009-4-17 11:14
Levi-Civita 与爱因斯坦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的争论及其对 宇宙学的深刻影响 (3) ( 宇宙演化中的逻辑关联ⅩⅢ ) 对 1 917-1918 年 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争论的重新评价 ( 一 ) 爱因斯坦反对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的主要论点和看法 爱因斯坦在《论引力波》那篇论文的最后一节(其标题为 对 Levi-Civita 先生提出的反对意见的答复 )之中,认为他与 Levi-Civita 意见分歧并不是实质性的,而純粹是一个用词问题。并承认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迫使人们采用爱因斯坦对引力场能动张量所下的定义,也承认对 Levi-Civita 所采用的引力场能动张量之定义不可能提出逻辑上的反对意见。但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去反对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而提出了下述主要论点和看法: 1 ),虽然爱因斯坦承认 Levi-Civita 所采用的引力场能动张量之定义和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都具有协变性 , 而爱因斯坦自己所采用的引力场能动张量之定义和爱因斯坦守恒定律都不具有协变性 ; 但他提出了一个问题 : 为什么只有这样一些具有张量分量的变换特性的量才可以赋予物理意义?而他认为,只要方程成立,就可赋予物理意义。言外之意就是说,他所采用的引力场能动张量之定义和爱因斯坦守恒定律都是正确的。 2 ),爱因斯坦强调,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不能得出我们通常从守恒定律得出的结论;因为它并不排除,例如,一个物质体系完全消散为虚无,而不留下一点痕迹。由于人们习惯于物质不灭的看法,爱因斯坦为反对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所提的这个论点影响很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1917-1918年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争论的历史文献
chenfap 2009-4-12 17:33
Levi-Civita 与爱因斯坦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的争论及其对 宇宙学的深刻影响 (2)( 宇宙演化中的逻辑关联ⅩⅢ ) 1 917-1918 年 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争论的历史文献 本次博文将分别摘录几段 Levi-Civita 的论文与爱因斯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Levi-Civita 的论文摘录选自 Earman 所主编的论文集《 The Attraction of Gravitation 》之中由 Cattani and De Maria 所写的论文 Conservation Laws and Gravitational Waves in General Relativity 。这篇论文对 1 917-1918 年 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的争论作了详细介绍,是研究那场学术争论必读的重要资料。我不知道在国内能否找到 Earman 所主编的论文集和 Cattani and De Maria 所写的这篇论文?我是托人从国外找来的。爱因斯坦的论文摘录选自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 381-383 页。这段摘录完整准确地表达了爱因斯坦对引力体系的 能动张量及其守恒定律之观点和看法;也是研究那场学术争论必读的重要资料。 本文作者相信,只要认真研究 1 917-1918 年 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争论和深入地比较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 与爱因斯坦 守恒定律,是不难发现这两个 守恒定律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无论由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还是由爱因斯坦守恒定律,都可分别得出 : 所谓 PSR1913+16 双星公转周期变化之观测结果证实了引力波携带能量辐射的看法并不可信,宇宙起源于 大爆炸 的标准模型可能并不真实以及黑洞可能并不存在等等。再考虑协变性,应当承认,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更优于 爱因斯坦 守恒定律。 由于在那场争论中,爱因斯坦始终坚持物质场的能量不可能同引力场的能量互相湮灭,便使得他既拒绝 Levi-Civita 等人的正确见解,也使得爱因斯坦守恒定律 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他的这些观点一直流传至今。十几年来 本文作者虽然写了一些论文,企图作些澄清,但由于人微言轻,效果不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后人不知 九十多年前的争论并未解决,而谜信权威,误以为已有了正确的科学结论。因此我在此特提供一些 关于 1 917-1918 年 能动张量守恒定律争论的历史文献 供大家参考。我特别希望研究引力理论、天体物理、宇宙学的年青学者能够更好的掌握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与 爱因斯坦 守恒定律,避免我这辈人所走过的弯路。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介绍九十多年前的一场重要争论
chenfap 2009-4-11 12:09
Levi-Civita 与爱因斯坦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的争论及其对 宇宙学的深刻影响 (1)( 宇宙演化中的逻 辑关联Ⅹ Ⅲ ) 介绍九十多年前的一场重要争论 我在前次 博文中已经说明了 , 引力体系的 能动张量守恒定律对宇宙的演化的深刻影响。我还曾再三指出:在 主流宇宙学中,没有考虑自由引力场的能量也没有充分应用 引力体系的能动张量守恒定律;特别是没有注意到爱因斯坦守恒定律也可类似于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那样,既 有可能 阻止黑洞的 出现,又有可能 阻止 宇宙大爆炸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 在前次 博文中所分析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渊源,这就是发生在 1917~1918 年的 Levi-Civita 等人同爱因斯坦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的一场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爱因斯坦始终坚持物质场的能量不可能同引力场的能量互相湮灭,便使得他既拒绝 Levi-Civita 等人的正确见解,也使得爱因斯坦守恒定律 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 1917~1918 年的那场 争论,爱因斯坦获得了胜利,他的观点和看法成了当前物理理论中的主流。近十余年来,本文作者曾对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 作者发现 , 爱因斯坦守恒定律与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无论由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还是由爱因斯坦守恒定律,都可分别得出 : 所谓 PSR1913+16 双星公转周期变化之观测结果证实了引力波携带能量辐射的看法并不可信,宇宙起源于 大爆炸 的标准模型可能并不真实以及黑洞可能并不存在等等。 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了,为什么爱因斯坦关于引力体系的能动张量守恒定律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仍是当前物理理论中的主流呢?本文作者认为,除了由于爱因斯坦的学术声望很高,追随他的学者较多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在许多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九十多年前的 那场 争论。本文的目的就是在介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 1 917~1918 年 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的那场争论重新评价。 本文分为四部分: 1 ),介绍九十多年前的一场重要争论 2 ), 1 917~1918 年 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争论的历史文献 3 ),对 1 917~1918 年 关于能动张量守恒定律争论的重新评价 4 ),我研究引力体系能动张量守恒定律的经历 本次博文主要谈第 1 )部分,其中大部分内容系摘自我于 2000 年发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上的论文 引力场能动张量定义的历史争论及重新研究 ( 陈方培 .2000, 引力场的能动张量定义的历史争论及重新研究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4, 326. ) 。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动张量守恒定律对宇宙学的深刻影响
chenfap 2009-4-7 17:19
能动张量守恒定律对宇宙学的深刻影响 ( 宇宙演化中的逻辑关联Ⅻ 主流宇宙学的理论 基础(五) ) 我在《宇宙演化中的逻辑关联Ⅻ 主流 宇宙学的理论 基础(一)》那篇博文中曾指出 : 在 主流宇宙学中,没有考虑自由引力场的能量也没有充分应用 引力体系的能动张量守恒定律;特别是没有注意到爱因斯坦守恒定律也可类似于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那样,既 有可能 阻止黑洞的 出现,又有可能 阻止 宇宙大爆炸出现。(请参考我在早先发表的《 在爱因斯坦守恒定律的基础上也可建立 不存在大爆炸的宇宙模型》那篇博文)。现在我们来详细说明这个问题。 在上述讨论中,我们看到, 能动张量守恒定律对宇宙的演化是有深刻影响的。 参考文献 Weinberg S. 1972,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Wiley, New York . Chen F. P. 2009, Further 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laws of energy-momentum tensor density for a gravitational system. Int.J.Theor.Phys.48 , 847. 陈方培 .2008,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对 黑洞形成的影响及其它 ( 引力体系协变的能动张量密度及其守恒定律与某些应用 Ⅳ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09-272. Chen F. P. 2008, Field equations and conservation laws derived from the generalized Einsteins Lagrangian density for a gravitational system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o cosmology. Int.J.Theor.Phys.47,421. 陈方培 .2008, Lorentz 与 Levi-Civita 守恒定律及推广的 爱因斯坦 场方程 对宇宙演化的影响 ( 引力体系协变的能动张量密度及其守恒定律与某些应用Ⅲ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04-452.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64 次阅读|1 个评论
暗能量、暗物质的一些特性同宇宙学理论的逻辑关联(2)
chenfap 2009-3-28 09:28
暗能量、暗物质的一些特性同 宇宙学理论的 逻辑关联( 2 ) ( 宇宙演化中的逻辑关联Ⅻ 主流宇宙学的理论 基础(三)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暗能量、暗物质的一些特性同宇宙学理论的逻辑关联(1)
chenfap 2009-3-27 10:38
暗能量、暗物质的一些特性同 宇宙学理论的 逻辑关联( 1 ) ( 宇宙演化中的逻辑关联Ⅻ 主流宇宙学的理论 基础(三) ) 宇宙学是根据 观测才断定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存在,由观测并进行分析后 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1 ),宇宙空间在加速膨胀; 2 ),在 宇宙的 总能量密度中, 普通物质 只占 4 %,暗物质占了 23% , 暗能量 占了 73% ; 3 ), 通常 物质既可受到 引力相互作用,还可受到内部相互作用(即电磁作用、弱作用、强作用) ; 而 暗 能量、 非重子 暗物质 只能受到引力相互作用,不可能受到内部相互作用 , 这正是 表现为暗的原因; 4 ),暗 物质会影响星系的转动,但暗能量不影响。下面将 根据这几个结论并结合其它考虑来说明暗物质、暗能量的一些特性同 宇宙学理论 的逻辑关联。 ( 2 ),由于 通常 物质既可受到引力相互作用,还可受到内部相互作用,故 通常 物 质的拉氏函数中既包含引力场量,还包含内部相互作用的场量。而非重子 暗物质 只 能受到引力相互作用,不受到内部相互作用,故非重子 暗物质 的拉氏函数中包含引 力场量,但不包含内部相互作用的场量。若能具体找到 通常 物质的拉氏函数和 暗物 质 的拉氏函数,便可定量地比较它们的特性。 ( 3 ),暗 物质会影响星系的转动,这意味着, 暗 物质与 引力场的关系同 通常 物质 与 引力场的关系,基本上是相同的。这就是说,正如这部分 通常 物质 与那 部分 通常 物质之间存在万有引力一样,这部分暗物质 与那 部分 暗 物质之间也存在万有引力,并 且 通常 物质 与暗 物质之间也存在万有引力。进一步还可以假定, 通常 物质 与 非重子 暗 物质共同形成星系和星体。对于非重子 暗 物质,也如同 通常 物质,可以认为: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0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