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明孝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喜看云梦庐主人赋新词——抛砖引玉记实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4-3-9 12:40
2014-3-6 23:59 我还是情不自禁百度一下,果然都对,其中有人说做强调实际动作,作表示抽象动作,我特别认同。做作业即典型。 2014-3-7 16:04 谢谢蒋老师。 我又独自上山了。唯有梅花美人在心头,惦念不忘,挥之不去。 此情可感可佩,我欲代兄赋词一首。 她红颜薄命,来日无多。(此处省去12字),呵呵。 兄何出此言?她年年盛开,年年开春之先,我欲醉眠拥抱此美人都来不及啊。 此季非彼季,此花非彼花,非时不我待马不停蹄不能再睹芳容,就像那个梦露,那个晓旭,那个红梅。如(阁下申请)国家基金,不抓紧,徒呼奈何! 2014-3-7 19:13 梅花依然是梅花,今年有别于往年。中心史还是中心史,(此处省略10字),西心史还是西心史,(此处省略22字),因为高三角的生命底边很长,顶高肯定很高呀!呵呵。 清平乐 游梅花山 (2014-03-07 22:46:06) 标签: 云梦庐词 永华兄近来独自进山探梅多次,只因梅花萦绕心头,惦念不忘,挥之不去。余感佩不已,特填《清平乐》一阕代赋。 梅花开了, 信步孙陵道。 玉缀枝头千样好, 香满黄昏岭表。   漫山一片云霞, 尘埃半点无遮。 不忍此中离去, 流连只为梅花。 ( 作者修订版) 梅花开了, 自有新妆巧。 玉面朱唇方一笑, 香满林间岭表。   漫山一片云霞, 尘埃半点无遮。 不忍匆匆来去, 流连只为梅花。 云梦庐 http://blog.sina.com.cn/lewchang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2640 次阅读|1 个评论
马不停蹄游南京(4)— 五彩斑斓掩神道
xucq45 2013-11-5 23:02
明孝陵神道的主要路段是“石像路”与“翁仲路”,长约800米。明孝陵神道与前朝帝王陵墓神道有明显的不同。明之前的神道短且直,而明孝陵神道蜿蜒曲折,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似北斗七星。神道的东段,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 (百度百科) 这次游览明孝陵,恰值秋季。只见神道两旁的石人和石兽掩映在五彩斑斓的秋叶下,显得雄伟、壮观和漂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9 17 18 19 20 21 22 23 马不停蹄游南京(1) — 拜谒中山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8379.html 马不停蹄游南京(2) — 金秋紫金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8737.html 马不停蹄游南京(3)— 首访明孝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9066.html 马不停蹄游南京(4)— 五彩斑斓掩神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9347.html 马不停蹄游南京(5)— 重游总统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9900.html 马不停蹄游南京(6)— 夜游秦淮河(结束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744615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不停蹄游南京(3)— 首访明孝陵
热度 3 xucq45 2013-11-4 22:39
明孝陵是 明朝 开国 皇帝 朱元璋 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 孝陵 。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 帝王陵寝 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孝陵坐落在 南京 市 紫金山 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 中山陵 ,南临 梅花山 ,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 世界文化遗产 。 (百度百科) 2013.10.29,我们参加了完 金陵国际 H2S学术研讨会(南京医科大学)的报告和讨论, 10.31清晨乘机返哈。30日,我们从早到晚(早7:30 - 晚8:30),马不停蹄地参观游览了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夫子庙-秦淮河。 我们首先 拜谒了中山陵,接着游览了明孝陵。 我是第三次 拜谒中山陵(第二次是陪夫人,这次是陪同事), 明孝陵对于 我来说也是第一次。 中山陵对公众是免费开放,而明孝陵则是收费入园(门票90元),所以参观的人远不如 拜谒中山陵的人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马不停蹄游南京(1) — 拜谒中山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8379.html 马不停蹄游南京(2) — 金秋紫金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8737.html 马不停蹄游南京(3)— 首访明孝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9066.html 马不停蹄游南京(4)— 五彩斑斓掩神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9347.html 马不停蹄游南京(5)— 重游总统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39900.html 马不停蹄游南京(6)— 夜游秦淮河(结束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744615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676 次阅读|6 个评论
清政府为明孝陵立六国语言碑 警告洋人别涂鸦
yangguoxue 2013-10-25 10:38
100年河东,100年河西,现在全世界都在为中国立牌:别随地大小便、别乱扔垃圾。 有专家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了80%,我看中华民族在某些方面倒退了不只80%。 清政府为明孝陵立六国语言碑 警告洋人别涂鸦 有游客游览明孝陵的时候发现,陵内有两块很特别的石碑,因为碑文上没有中文,写的都是洋文。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后发现,原来该碑是由清政府所立,意在对喜好在明孝陵“涂鸦”的外国游客以警示。 明孝陵内有两块只刻外文的石碑 发现这两块写有洋碑文的游客徐先生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两处特别的石碑就位于明孝陵文武方门的东侧红墙下和门内碑殿东墙下,内容一样,最上面用篆书书写了“特别告示”四个字,然而让他不解的是,顺着这“特别告示”往下看,其下的内容却都是外文,着实让人看不懂。更让他感到不解的是,上面的洋文似乎有好几个国家的文字,有一排好像是日文。 徐先生说,从两块碑体的风化年代来看,石碑看起来应该很有年头了,其背面周围还雕刻有精致的祥云龙纹,他弄不懂为何这些古代的石碑要刻上外文,这与明孝陵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外文是告诫洋人不要乱涂鸦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找到了徐先生所说的这两块神秘的石碑,粗略估计,碑体的高度在1.5米左右,厚度大概在60厘米上下,碑额是苍劲有力的篆书“特别告示”四个字,而碑面上果真都是洋文,和南京现存的古碑几乎都是用中文书写的显著不同,记者一时也不得其解。 “这个石碑确实很特殊,我们也找专家对碑文做过翻译。”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宣教处的王韦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些洋文其实是六个国家的文字,它的作用是用来告诫相关国家的游客不要在此乱涂乱画。整个告示碑是由清宣统元年(1909)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 碑文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呢?王韦说,这碑文的大概意思是“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毁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有人越栏参观或者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 王韦说,清代末年,国门被打开以后,慕名而来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在这些洋人中,有一些显然喜欢在明孝陵的建筑和石刻上乱涂乱画,令当时的地方政府很是困扰。 总督下了两道“方子”治涂鸦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下令立碑之人为端方,其当时的身份为两江总督,根据管辖范围,这位两江总督所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显然这么大一个官员亲自提出为“禁止涂鸦”立碑,不难看出当时洋人们的涂鸦行为已经让当时的政府忍无可忍。 针对这种情况,两江总督拿出了两个“方子”,一是让两江洋务总局和江宁府在明孝陵设立“六国告示碑”,明确警告素质不高的老外游客们不要乱涂乱画;二是将明孝陵神道内的石刻全部装进木栅笼,这样一来,就将文物与不文明的洋人们隔绝开来,没有再顺手涂鸦破坏的机会。但尽管这样,在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还是能看到疑似清末俄国人留下的刻字。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作者:陈郁
1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是不是苦菜花
热度 3 liuxuxia126 2012-4-24 07:46
这是不是苦菜花
看了王德华老师的博文 苦菜花开 ,认识了苦菜。 在我看来苦菜和蒲公英长得差不多。 在明孝陵游览时看了一枝很漂亮的花,长得很高大,不知道是不是苦菜花。
个人分类: 走走看看|3235 次阅读|7 个评论
产品质量追溯机制之明孝陵求证
热度 4 liuxuxia126 2012-4-20 10:33
产品质量追溯机制之明孝陵求证
食品安全是关系每个人生命和健康的大问题。 智慧的学者们和政府想法设法保障食品安全。建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就质量追溯制度。产品的原料从哪里来,谁制造的,谁监督的,都有登记并可追踪。 在明孝陵我没有看见祭品,不知道当年的皇帝是如何保障食品安全的。我看见了砖头。从砖头上我看见了一些字,这算是明朝对产品质量之追溯机制已经构建的一个证据。不过,这个证据只能证明皇家所享用的产品是可追溯的,至于普通百姓所使用的产品质量是否也有如此追溯机制,我还没有查阅过相关文献,以后在旅游中也可留心求证。 这块砖来自兖州府宜春县,连是谁监督制造的都很清楚。 这块是临江府的提调官。。。监督制造。 这块砖的造砖的人夫叫王高 同样的砖在湖北钟祥市的明显陵(明嘉靖皇帝的父亲陵)也可见痕迹。
个人分类: 走走看看|322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明孝陵一瞥
热度 5 liuxuxia126 2012-4-19 07:52
明孝陵一瞥
这是明朝的缔造者的一座坟墓。 坟墓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人相信:有祖坟的荫庇,后代会旺盛,发达,所以到处可见修得比活人住的房子还要豪华气派的坟。 修得再气派,也只是一个坟墓而已。 坟墓总是在埋葬生命。 我们应该珍惜的,还是活着的,生命,文化。 用心去发现,到处可见美,可见启迪我们好好活着的优秀的文化,可见影响我们生活的科技创造。甚至,安全的观念。 神道 朱门
10528 次阅读|9 个评论
明孝陵的腊梅
热度 6 Terrace 2012-1-31 12:50
明孝陵的腊梅
昨天到明孝陵拍了几张梅花,天气不好,有小雨,拍的不好,请指正。
个人分类: 影像影评|426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周世界遗产秀】【十二】明清皇家陵寝
menglingzong 2011-3-29 09:25
【一周世界遗产秀】【十二】明清皇家陵寝
评价: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明孝陵 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 中山陵 ,南临 梅花山 ,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建于明 洪武 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 礼制 ,但突出的是 皇权 和政治。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 孙权墓 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 北斗七星 。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过多次重创,尤其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 曾国藩 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那块「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还看得到一道补过的裂痕。 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和象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谒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 曹寅 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 治隆唐宋 ”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 明朝 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 昌平 区境内的 燕山 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 永乐 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 陵墓 、七座妃子墓、一座 太监 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 太子 、三十余名 妃嫔 、一位太监。 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 ,建都于 南京 ,死后葬于南京 钟山 之阳称“ 明孝陵 ”。第二帝 朱允文 (建文帝)因其叔父 朱棣 以“ 靖难 ”(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 朱祁钰 ,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 大臣 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 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 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 天寿山 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 玉泉山 。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 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明十三陵里崇祯皇帝思陵的门外有一座太监陵,埋葬的是崇祯皇帝的秉笔太监王承恩。 (做太监做到这份上,也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贞臣为主,捐躯以从) 明显陵 明显陵为明睿宗献皇帝朱祐杬和献皇后的合葬墓。朱祐杬是明宪宗 朱见深 的第四子、明孝宗 朱祐樘 的异母弟、明武宗 朱厚燳 的叔父。( 嘉靖皇帝的爹,死后显灵 ) 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 朱厚照 无嗣崩殂,根据太祖 朱元 障“兄终弟及”的遗训,袭封为兴王不久的朱厚熜被迎往 北京 入继大统,是为明世宗。朱厚熜即帝位后,自立统嗣体系,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帝。1521年(正德十六年十月)推尊朱祐杬为“兴献帝”;1523年(嘉靖二年) “命兴献帝家庙享祀乐用八佾”;1524年(嘉靖三年三月)又加尊为“献皇帝”。(大礼仪之争) 朱祐杬被追尊为皇帝后,原有兴献 王坟 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1523年(嘉靖二年四月),兴献王坟原覆黑瓦换为黄琉璃瓦,并修筑 神路 桥等。 明末,显陵遭到破坏,据 谈迁 《国榷》记载1642年(祟祯十五年十二月)“ 李自成 至承天。……攻显陵,焚享殿”,地面建筑木构部分毁坏。 清东陵——乾隆帝陵 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中国 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 陵墓 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 顺治 帝的孝陵、康熙帝的 景陵 、乾隆帝的裕陵、 咸丰 帝的定陵、 同治 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 公主 陵一座,计埋葬14个 皇后 和136个妃嫔。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 风水 "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 金星山 做朝如持芴朝揖, 中间 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 东西 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 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 陵寝建筑 中,使各单体建筑在空间组合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间组合。 清东陵是一部用砖、木、 瓦 、石写就的 清王朝 盛衰的历史。孝陵的建筑反映出 清朝 定鼎中原初期财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规模庞大的石像生则反映出 八旗子弟 以武力征服中原,靠弓马开创天下的 雄姿 。 景陵 、裕陵则反映出“ 康乾盛世 ”天下太平的时代特征, 定陵 和惠陵则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写照; 慈禧陵 则是权力的 象征 ,反映出慈禧两度“ 垂帘听政 ”的那段特殊的历史。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清东陵大部分建筑物为砖木结构,具有易糟朽、易燃烧的特点。一些砖石结构的建筑、设施和艺术品长期处在野外,遭受风剥雨蚀,极易风化,因此具有相对的脆弱性。 裕陵内葬高宗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二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 皇贵妃 。 孝贤皇后 是弘历的嫡皇后。孝仪皇后是嘉庆皇帝的生母。 慈安陵 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是清王朝营建的最后两座皇后陵,其规制基本参照了孝东陵。 孙殿英盗陵: 乾隆和慈禧都是清史上的显赫人物,不言而喻,两墓中的随葬珠宝一定是车载斗量。慈禧生前在地宫中安放的宝物,计有金花扁镯、红 碧瑶 豆、金镶执壶、金佛、珊瑚佛头塔等150余件(各件宝物上的正珠、东珠、米珠络缨达数千颗)。 慈禧墓的随葬品之巨,价值之 连城 。 寓居天津 张园 的末代皇帝溥仪闻讯后痛哭,即在张园设灵祭奠。 之后孙殿英还想盗掘顺治的孝陵,因听人说顺治帝于生前在 五台山 为僧,该陵里的棺系空棺,便没有下手。遂拟掘康熙的景陵,正欲动手,不料石下沟中流出黄水,后畅流如瀑布,顷刻地上已积水二尺余,故又未动手。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位于河北省 易县 城西15公里处 永宁山 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 清东陵 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有 华北地区 最大的人工古 松林 。从建陵开始, 清王朝 就在永宁山下、 易水 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泰陵 雍正的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 东西 两侧。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及他的皇后孝敬、 皇贵妃 敦肃。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泰陵是西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大,体系完整。西陵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 棱恩殿 皇帝生前有什么,死后也要有什么。他生前在故宫里办公,所以去世后他就在 棱恩殿里面办公。 棱恩殿模仿的是皇宫里的奉天殿,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帝在祭祀仪式举行之前,他要先读一个文稿,写在一个黄绸缎上的,大意写着:我是第几朝第几代的皇帝,我到这里来干什么等等,这个叫檄文。这个檄文在祭祀仪式之前要先念,念完之后,在两旁的炉子里焚毁,这个炉子叫神帛炉,在这里焚毁之后,上天就会知道了。皇帝所有的祭祀仪式,包括跪叩、焚香,都在这个棱恩殿里举行。”
个人分类: 一周世界遗产秀|3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市出租车公然在明孝陵拒载
chemicalbond 2010-11-18 09:21
昨天,在参观了明孝陵之后,在大门口等出租车,可是等了十多分钟之后,竟然先后有3辆出租车拒载。另外,两个黑车车主上来揽生意。最后,我不得不搭乘公交,绕了一个大圈,才回到距离市中心不远的亲戚家。 这件事,让我对这个历史文化古都的印象立刻下降了好几个数量级。朱元璋先生要是有在天之灵,如何能睡得安稳?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2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京印象:明孝陵
热度 2 qlms 2010-1-2 16:42
前记: 朋友上午 9 点多把我送到中山陵,就回去上班了。我一个人徒步逛了中山陵,音乐台,灵谷寺景区,还在林中绕来绕去逛到了一般游客不怎么来的孙中山纪念馆。 因为我逛的比较仔细,所以从中山纪念馆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这时候朋友电话问我整个景区逛完了没有,我说中山陵这边全部逛完了,明孝陵那边还没有去。今天就这样吧,等下次来来南京,再去明孝陵。朋友说现在 到天黑还有一段时间,还是去看一下明孝陵吧,明孝陵是很值得看的。 我不想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认为我对明朝的那些石雕,还是有点熟悉的。我们汶上明朝出过四个尚书,每个尚书死后,都回汶上安葬。每个尚书坟前都摆放了很多的石雕,比如离我家很近的郭尚书的墓地,称之为郭林的地方,自南向北,摆放的石雕有华表(比天安门前的要矮),护门的两蹲狮子(一个中空的,一个实心的,很让人感觉神秘)。接着是高大的陵门,全部材料都是石块,当然石块都经过了切割和雕刻,上面关键部位还有铁扣起固定作用,陵门历经几百年依然很坚固,看起来当年没有偷工减料。陵门正面写着户部尚书郭公之莹,背面写着钦差大臣来此下马的字样。再往北面,就是四个守墓的政府官员,两文两武,然后是猪牛马羊等动物。所以朋友给我描述神道两边的雕塑多么值得一看的时候,我并不是很向往。 正文: 我徒步从桂花中间的小路从中山陵往明孝陵走去。从中山陵到明孝陵紫霞湖门口,步行大约 20 分钟,中间经过南京东郊国宾馆,还有南京国际会议中心等。不知道 10 月 14 号那天孟津老师是否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会。 明孝陵晚上 6 点以后是免费的,我到的时候差不多 5 点半,为了在白天看的更清楚一点,我还是买了一张票进去。 下面发一些照片,按照拍摄的时间顺序。 明孝陵 享殿遗址,剩下的只有这些石头! 享殿遗址还留下了很多散落的石栏上的望柱石雕,这种龙凤加云纹的雕饰风格被作为明清皇家建筑的标准延续了下去,北京故宫里的望柱石雕据说也是如此,我没有去过故宫,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来张这种望柱石雕的特写。 这就是孝陵了,不知道是因为天晚了的原因,还是一直如此,明孝陵的游人,明显比中山陵少了不少。图片中下部分的建筑,是明朝的原始建筑,上面的,一看就是最近几年重修的。黄色琉璃瓦下面的两个大字,是孝陵。明孝陵从洪武十四年( 1381 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 1405 年)建成,历时 25 年。先后调用军工 10 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明孝陵在 1962 年便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现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了。 明孝陵是接近四方的一个城堡状建筑,类似无梁殿,它的顶部全部都是实心的,也就是全部都是用石头和砖块填充的,只有中间是一条阴暗潮湿但很高大的长甬道。由于长年渗水,建筑物中的黏和剂 - 石灰与糯米汁被水渗带了下来,形成很多钟乳石,让人很自然的感受到历史的沧桑。甬道上的石板,因为年代久了,走的人多了,所以非常的光滑。 明孝陵给我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虽然有些破败,但是明显大气。我个人认为,明孝陵的大气,是超越中山陵的。 穿过灰暗,甚至说有点让人感觉神秘的甬道,就可以看到 朱元璋及皇后马氏合葬的地宫,俗称 宝城 ,这是一个直径约 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 1 米;南边石壁上刻有 此山明太祖之墓 七个字。字很小,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刻的。据说孝陵从来没有被盗过。 从甬道到了方城的背面之后,,左边和右边,都有向上的很宽大的阶梯,通到上面的红色建筑里面去。我到的时候,工作人员正好关门。不过一个80多岁的老人说,还有几分钟下班,工作人员不应该提前关门,并且说自己这么大岁数,今生也就是来这么一次了,请求工作人员再开门让他看一次。我也就跟着他进去看了一下。里面其实没有什么东西,就是把明朝所有的陵墓的历史、布局介绍了一下,包括北京的13陵。 从明孝陵出来,接着在薄暮中去神道看石雕,途径梅花山,导游说,汪精卫死后就葬在梅花山,但是墓地后来在战争中被日本人炸开过一次。石雕比那些尚书级别的人物墓前的自然要多一些,比如有骆驼和大象,另外体积也大了不少。整体来讲,艺术风格是差不多的。 走完神道,天已经完全黑了,去四方城的时候,也看不出来什么精致,只是看到一座很大的石碑。然后从四方城继续前行,好像还过了一个天桥,到了明孝陵的另外一个门,从这里出去,就可以打车回城了。因为已经过了 6 点,所以也没有收费人员了。
个人分类: 旅途的风情|477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