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见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今天见到了科学网的两位博友
热度 6 zywsict 2015-7-4 18:19
于千万人之间能够遇见并相识,那是一种莫大的缘分!今天有幸在沈阳见到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武祥老师和中科院金属所的张士宏老师,这两位老师都是非常能侃的,通过与他们的交谈让我获益匪浅!
个人分类: 博客感言|3065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一包花生【回忆录】
热度 4 liuxuxia126 2012-8-17 21:10
在俊奇家住了一天,就去了邻村的小聂家、金锋家各住了一天。小聂和金锋的妈妈都出门捡破烂了,也就是去城里拣废品卖钱,算是最早进城的农民工。金锋有个妹妹叫银锋,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她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带着四个孩子生活,日子过得比较艰难。她哥哥已经成年,也去城里打工了。当时农村男孩子娶媳妇家里要有房子,就好比现在姑娘嫁人,丈母娘要求女婿必须买房买车一样,把房价都弄得暴涨。那是说了亲,首先要“相家”,没有房子哪里有家?而媳妇一般不愿意和婆婆住一起,娶了媳妇马上分家的多的是,即使在只有一个儿子的家庭。如果没有本事给自己的孩子盖一所房子父母,是没有人愿意给他说媳妇的。因为要盖房子,需要砖瓦,位于大路李的古蔡国的古城墙,古墓群,因为地势高,封土厚,就成了砖瓦厂的最佳选址。由此也催生了一大批人,一部分就近务工成了窑厂工人,一部分买了四轮车拉砖瓦到处卖。那些乡村公路的坑坑洼洼,都是这些拉砖的车给压坏的。 我的父母当时也处于艰难的生活境况中。父母因为供应我和大哥读书,没有能力盖新房。家里住的还是七五年洪水过后盖的一栋4开间的青砖青瓦房,砖瓦都是父母自己脱的坯烧制的。两个哥哥虽然都娶了亲,二哥早早辍学,结婚比大哥早一年,二嫂是自己看上二哥的,她家也贫寒,就没有提房子的要求,分家另过后,住在后院的新宅的两间偏屋里。打算靠自己的努力盖房。大哥高中毕业当了民办教师,娶妻后也分了家,只分到老宅的东间一间房。家里的另外的三间房,一间是堂屋,东厢房给妹妹和曾祖母住,西间房盛放粮食和杂物。爸爸和妈妈一起住在喂牛的牛棚多年。我十二岁读初中就住校离开家,周末回去住一晚,都是和曾祖母挤挤。父母那些年受过的苦和累,我是亲眼所见的。 小聂,金锋,俊奇,她们都是一个乡的初中同学,彼此熟悉。而邻村之间的亲戚朋友来往也多,所以,当俊奇从驻马店回到家里,我很快就得到消息,就从金锋家回到她家,和她见了一面。我没有多住,就要回学校了,她送我到老末庄,搭车回县城。路上我问她怎么没看见她大哥,难道大学不放暑假吗?她告诉我:哥哥正准备研究生考试,没有回家。那时候读大学的人都被誉为跳出农门的“金鲤”,“天之骄子”,进了大学就等于端了金饭碗,吃上商品粮,可以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了,继续读研究生,那该有怎样的志向啊。我对还未见面的这个大哥,油然产生敬意。 那个夏天就那样过去了。秋天开学后又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高二学了文科,俊奇选择了理科,不在一个班了。金锋和小聂都是文科,我们进了同一个班读书。虽然和俊奇不在一个班,但我们下了课依然还在一起玩。爸爸有时候从家里来县城学校看我,会偷偷塞给我几个鸡蛋(我住在大姑家,送到她家里,爸爸担心表弟表妹众多我也吃不上),我把鸡蛋放在书桌的抽屉里,下课会分给俊奇吃。她会分享她哥哥给她写的信,其中有一些鼓励的话语:什么咱们如果不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会被村里的某某人瞧不起,一定要为父母家里争口气!我想,她家是否和我家的情况类似?在村里因为没有权势,会被人瞧不起?我们家被村里人不看重,是因为父亲在那个村在外姓人,因为奶奶没有兄弟姐妹,从小就把父亲送给她的母亲,也就是父亲的外祖父母养大的。曾外祖父在刚解放去世。剩下他们孤儿寡母的,一直很艰难,当时曾外祖父是附近闻名的乡村医生,也挣下了一份不小的家业,都因为解放,全部化为乌有。所以父亲在奶奶的娘家,是看着人家的脸色长大的。好在父亲豁达,也靠自己的努力读到师范,因为三年自然灾害,也因为当时的“一风吹”政策,父亲由一名教师,当了农民。也许因为相似的家庭背景,我和俊奇互相鼓励,甚至开玩笑说:咱俩都长得丑,不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恐怕嫁都嫁不出去。 高二结束的时候,我作为社会青年偷偷报名参加了一次高考。想检验一下自己高中学习的情况。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很失望,446分的成绩,只能读个专科。我志愿也没有填写就放弃了。高三的基本上没有学多少新课,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而高二时只有60多人的班级,到了高三,一下子膨胀到160多人。俊奇知道我希望考一个好学校,但她的情况却比我的糟糕,心情起伏不定,对自己没有多少信心。我还是鼓励她:现在看来,我选择文科是正确的,高一时我们学习成绩相当,分科之后,她明显感觉到吃力,而我,因为各科成绩平均,抛开了自己让自己头痛的物理,学起历史地理,是顺风顺水,一直受到老师的肯定。 因为成绩一直比较靠前,无论是受到老师还是同学的关注,都比以往多。可我那时候,还是喜欢和在理科班学习的俊奇和燕子一起玩。听她们讲讲一年级的同班同学,也认识了她们新认识的同学。所以,一直到现在,无论是当时文科班的同学,还是一年级时曾经同班的上了理科的同学,都和我关系比较好。这和俊奇有很大的关系。 高三寒假前,我们还在补课。有一天中午放学后,俊奇来我的班喊我。对我说:我哥哥放假回来了。我问她:那你哥哥在哪?她说:他刚刚从学校放假回来看了我。你想不想见他?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去东关搭车了。我和她开玩笑说:他走了我怎么见?你是故意把你哥藏起来的吧。俊奇急了:说真想见的话我和你一起去汽车站找他,他刚走不远,估计还没有搭上车呢。 我也许特好奇读研究生的人究竟是什么样?俊奇以前给我看过她哥哥写的信,是一手漂亮的字。我初中时偷偷喜欢过的一个男生,就是因为有一手漂亮的字体,不过他后来没有和我一起考取高中,复读了一年初三。所以,对于能写出漂亮字体的男生,我有着天然的好感。 俊奇拉着我,我们一起去东关乘车的地方。当我们穿过整个县城,从学校所在的西关,走到东关。看见有一辆汽车停在那里,那正是去她的家乡的车。车还没有开,已经差不多坐满了人。俊奇上车去找,果然,她的哥哥就在这辆车上。她喊哥哥下车见我,介绍我就是她最好最好的朋友。哥哥也许早就在信里听说过我的名字,下车和我打招呼。我第一眼看见他,有点失望,但面子上也不好表现出来。他是研究生,怎么没有戴眼睛啊?他穿着一身黄色的外套,就是当时流行的黄军装样式的衣服,头发也是浅黄色的,眼睛也是褐黄,就连他的胡子,都不是黑色。他仿佛是久不见阳光的人,脸色一点都不健康,像是一个病人。俊奇当然不会说是我们专门为了看他哥哥来的,她说有点东西要哥哥先带回家,让我陪她一起来。他哥哥拿了东西,就转身要上车。我们因为要赶下午的课,也不敢久留。匆匆见一面就要回学校了。我们没有走多远,听见她哥哥叫她等等。车子附近有卖小吃的小商贩,其中有卖花生的,一块钱一包。她哥哥买了一包,叫我们带回去吃。 走在回去的路上,我笑俊奇:看,你哥哥还把你当小孩子哄,还买花生给你吃哩。 俊奇说:他才舍不得买给我呢,肯定是买给你的! 我们就这样互相说笑着,回到学校。 第一次见到哥哥,竟然被当作孩子一样哄。那袋花生,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个人分类: 家人朋友|364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偶遇陈安博士
热度 8 qsqhopeiggcas 2012-3-31 07:00
昨天上午,参加一个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方面的项目评审会,因路上堵车,俺晚到了近半小时。 在主持人介绍与会专家时,俺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陈安,莫非是科学网上的知名博主——陈安博士,一眼瞅过去,和科学网上的照片一样,果然是陈安博士。感觉他的外表年龄比实际年龄大一些,透着管理研究人员的成熟。 听完第一个课题的介绍,轮到俺发言时,俺不自觉地为陈博士做了一回“广告”,意思是说:他是科学网上的知名博主,博客写得好,在应急管理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请他优先发言。晚上吃饭时,刘教授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小子是成熟了,知道介绍别人了,在我的印象中,你小子是眼睛朝天上看的人。”我说“你这是表扬我,还是骂我呀?”呵呵。 陈 博士说我是“烟鬼”,确实名符其实,一天可抽 2-3 包。我只是在两个时间段不抽烟,一是开车时,自己不抽也不让别人抽,二是在睡觉时。虽然俺能抽烟,但其实并不会抽烟,因为俺从来不往肚里咽。 与博客上的犀利比起来,感觉陈博士在工作生活中的言语比较平和与朴实。 说到喝酒,陈博士根本不是对手。我喝白酒,陈博士喝红酒,每次只是绅士般地喝一点点。 陈 博士动手快,已把我们之间的偶遇写了一篇博文 。博友之间的见面很是愉悦,愿多见之。 参考 陈安,在这个温暖的科学网博友见面月,俺今天又见到秦四清研究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553490
个人分类: 生活感受|410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岁末总结:2011年,我与科学网博友
热度 16 nli2233 2011-12-30 07:10
今年我的博客成绩不怎么样,到今天(12月29号)为止,不算这一篇,我总共发布了31篇博文,平均12天写一篇。这个速度不能算太坏,但绝不值得夸耀。至于获得了多少点击,则无从考证。有一个参考性指标:年初的时候,我曾经雄心勃勃地梦想,2011年博客点击超过100万;后来到8月份的时候,我即使调整了目标,修订后的目标改为80万。不幸的是,80万的目标也没有完成,用时髦的网络语言叫做“悲摧了”。来年努力吧!我把2012年的目标定在年末总点击数达到120万,相信这个目标可以达成。 既然是在科学网写总结,我的这个岁末总结就局限在跟科学网博友的交往经历。广义的交往,还是很多的,比如回复博友在我博文下面的评语,还有少数博友给我的留言,另外还包括我在别人博文下面的评语,再加上跟博友通过短消息进行的交流等等。这类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但总结起来不容易,我知趣地知难而退。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跟科学网博友面对面的交往。这类交往不多,总结起来就容易多了。有面对面交往的计划,但未遂的,就不总结了。比如,我去南京之前,跟东南大学吕乃基联系,准备去拜访,得到吕老师热烈相应。但到了南京,才发现会议安排在大北郊的南京气象学院了,进城殊不易,只好放弃这次当面请教的机会。余下的,就是我在10月15日到27日,在国内访问期间,跟博友见面的一个流水帐,录以备考。 去清华演讲,是跟Liuli博主早早商定的。由于时间定在10月25日下午,我觉得当天晚上跟博友聚聚是再好不过的。陈安同学说,没有问题,由他来安排就是了。我把行程还通告了迟菲和苗元华两个年轻人,他们对北京博友活动的热心是有口皆碑的。不久,小苗来信说,吴飞鹏老师因为要出国,不能参加25日的聚会。又过了两天,小苗说,飞鹏老师可在16日上午挤出一点时间接见一下几位网友,问我时间上是否合适。我当即回答说,没问题。 我10月15日下午到北京,晚间跟小苗通话,得知第二天上午的聚会定在上午10点,在陈安的地盘——中科院管理所。后来我才知道,迟菲已经通过短消息把时间和地点都说明得很清楚了,但我在路上以及到北京后,没有internet,所以没有收到。好在我住在海淀镇,离管理所不远,第二天上午时间上比较从容,唯一的不确定性是管理所搬了新家,具体在什么方位我拿不准。我告诉出租车司机,去科学院管理所,司机不知道在哪里,我也说不好,就跟他说在图书馆前面停下吧。下了车,跟对面一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打听道,小伙子说他也不知道,但可以帮我查一下。说话间,小伙子掏出手机,噼里啪啦几下就调出了中关村地图。科技的进步,真是令人感慨。不幸的是,地图上也没有看到管理所。我只好再打电话向小苗求救,小苗告诉我,下车的地方很对,再往北走两步就看见啦。果然,说话间,一栋欧式风格的崭新大楼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这就是管理所了。 管理所内部装修得富丽堂皇。后来有机会看到陈安的办公室的时候,我更是羡慕嫉妒。那是一间30平米开外的房间,阳光明媚,人坐在里面,舒服得就想写博客。据说,管理所穆所长给本所员工讲话的时候,就说过:“我们现在是在世界一流的研究所——”,大家听了为之一振,穆所长停顿了一下,才接上后半句,“——大楼里工作了,要做出一流的成绩。” 那天的聚会,见到了陈安,Liuli,鲍得海,吴飞鹏,迟菲,苗元华,这是意料之中的,以前都见过,算是旧相识了。陈凯华和宋敦江在在场,是意料之外。凯华是初识,敦江则几年前就见过,不过当时我们都还没有开博客。陈安一如既往地有创意,把聚会放在会议室,使聚会看起来更像是座谈会,而不是普通的餐叙。因为是在会议室,就不摆酒席了,招待大家的是水果瓜子,外加三种菜色的盒饭。 Liuli老兄不失时机地为自己的“科学政策学”著作打广告,随后的谈话,也是围绕政策政策与社会展开的。飞鹏大侠和二傻都由相当精彩的意见表述。大家对国家应当如何资助科学,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研究评价等问题,各自发表了看法,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接近12点的时候,赵明老师到了。这也是我神交已久但未曾谋面的名博,这下算是见到真人了。 可惜时间过得太快,转眼间,飞鹏老师要去赶下午两年的飞机了。他在提出了若干深刻的、尖锐的、惊世骇俗的观点之后,匆匆离去,把思考与消化这些观点的任务,留给了大家。至于他的主要观点是哪些,我想大家可以从他这一两个月以来频频出手的博文里找到线索。至于这些观点带给大家多少思考,去看看那些博文的点击率,去数他的小红花就知道了。 虽说只有盒饭,Liuli和二傻的座位前面,也各自留下了不下5个空的燕京易拉罐。据我的观察,Liuli是海量,二傻则是豪饮,都是可爱的性情中人。 接下来我就去南京开会了,令人高兴的是,凯华也去参加同一个会,在会上我们有时间更多地交流。凯华刚添了儿子,幸福写在脸上,思念则埋在心底。会议刚刚结束,他就飞奔千里,去看儿子了。凯华是科技政策界后起之秀,期待他取的更好的成绩。 南京会议期间,见到特别多的老朋友。不过,新认识的科学网博友,只有一个,是清华大学的王程韡。程韡少年英雄,浑身上下洋溢着活力和才气。他在发言和提问的时候,遣词精当,语言犀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程韡本科在清华学的是EE,研究生转到自然辩证法领域来。我不禁脱口道,你这不是抛了金饭碗来端泥饭碗么?我知道,放弃就业和收入都十分诱人的EE专业,来攻读相对寂寞的科学哲学,非有发自内心的12分喜欢才有可能。而热爱,是在专业道路上取的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从南京回北京后,再见到科学网的博友,是10月25日去清华的演讲。演讲内容就不多说了,我写了博文《去清华做报告,讲书科学基金会成立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485do=blogid=502684 )。值得记一笔的,是报告后的晚餐和晚餐后的海阔天空。一起吃晚餐的博友,有Liuli和迟菲两位。晚餐后,我们去了Liuli教授的办公室,接着聊天。对门办公室的蒋科学也在,他也凑过来加入了我们的畅谈。期间,还跟北师大田松(也是科学网博主)教授通了电话,互致问候。 Liuli办公室比陈安的要小得多,似乎跟我的办公室差不多大。靠着一面墙,是一排书柜。因为是严格意义上的小同行,我浏览了一下Liuli书柜里面的书,发现本专业的经典差不多都在了。这么说吧,我有的,基本上书柜里都有,我没有的,书柜里也有。这些书,有的是原版,更多的是影印或者复印的。搜罗这么全,需要花不少功夫,由此可见Liuli老兄作学问的严谨和刻苦程度。 与Liuli,蒋科学和迟菲的聊天轻松又愉快,还长知识。尤其是,蒋科学从哲学角度帮我分析了网上争论问题由于对概念理解上的偏差而造成很多无用功的现象,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聊天的时候,时间过得是最快的。那天晚上,Liuli送我出清华校门的时候,已经快12点了。深秋的夜晚,凉意袭人。走在路上,神清气爽。 最后补一笔:在京期间,获赠陈安和Liuli的专著,特此感谢。
5884 次阅读|39 个评论
我的第一个研究生
热度 9 whitesun 2011-9-15 23:30
我是今年6月份评上硕导的,经过一些努力,最终给我调到一名研究生,只知道是一个女孩,名字也没记住。由于不好打听到联系方式,一直没见过,今天终于见到了。 她是在我指导另外一名别的老师的高年级研究生时找到我,所以简单说了几句,留了个联系方式,约在明天上午10点见面,由于今晚有点自由的时间而过一度比较忙,就临时约她找我随便谈谈。今晚主要是我介绍了一些自己的基本情况,了解了她的一些教育背景等,领着看看了实验室,也介绍了我指导过的以往研究生的一些就业情况。 经过2次见面和一次长谈,我说的多她讲的相对少,还只限于了解到基本情况的地步,至于给个什么类型的课题还不好确定,但凭我7-8年来辅助其他老师指导硕士的经验来看,她作为我名下的第一个名研究生,所谓的开门大弟子,第一印象还不错,好好培养一番,应该能有较大的进步。
个人分类: 教学实践|4678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导师和研究生见面该如何介绍自己
pikeliu 2010-5-10 15:46
以下内容转自马军博士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1908 导师和研究生见面该如何介绍自己 这些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很多学校每年都增加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学生多,导师也多,但选研究生导师却成了一个问题。忽悠接着忽悠,到底谁忽悠谁,基本等到了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才能真相大白,如果快毕业的时候还没明白那就真的很可悲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复试是导师初次摸底选择研究生的一次机会,也是推销和物色潜在研究生做自己学生的很好机会。而东部发达地区和重点院校有更好的生源,使得每个导师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而西部地区的导师要选择的学生基本都是调剂过来的,不是因为外语差就是因为单科成绩不理想等。 我也曾参加过一次导师与研究生双选会,因为第一次参加,其中一项就是导师介绍自己情况。一起面对40 多名研究生的有和我共事的大约12名导师,40多名研究生分为两个专业,我是最后一个自我介绍的,大多数是老同志。我硕士和博士就读的是理论物理专业,主要做非线性动力学应用方面研究。第一次历经这样的场面,怎么介绍自己还真不好整。想了想觉得还是谦虚点,免得引起其他导师的反感。于是面对所有研究生说:我的专业是理论物理专业,有人称理论物理是万金油,啥都可以做,我做的课题方向比较宽,不固定某一个,灵活及时调整研究课题方向,也主持一个国家基金,相对容易发表论文。此时比较搞笑的一幕出现了,一个自诩为该硕士点的负责人站出来发言说:我已经给我们这个专业的几位同学说过的,我们这个专业是工科的,理科的与我们关系不大。全场都沉默了,本想着当场反驳质问下那家伙有何成果, 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任何发明专利,发了一堆中文还有不少增刊的人怎么这么厚脸皮, 理智之下还是保持了沉默。 结果没有一个研究生选我为导师。 我就很纳闷,在这群导师中,我的SCI 论文数量是最多的也有几个领域内的好文章(斗胆如此说了),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怎么学生都没有人选我?我错在哪里了? 和我一起没有被研究生选上的还有另外一个博士副教授,他也很郁闷,但有什么办法呢? 学院领导知道这个情况后出面干涉,副教授最多带3个研究生,这样一个研究生被迫选了我,其中与我另外一个朋友的帮助有关,他本可以带2个研究生的,这次坚决只带一个。我给那被迫选了我的研究生签字后,以为就顺利了。结果晚上那选我的研究生又反悔了,我派学生要回了我签字的选导师的单子。 并将此情况再次报告给学院领导。最后那学生又来找我,我没有理睬,过了一天后学生没有办法反复联系我,系主任等也劝我谅解学生。于是和该研究生进行了沟通, 研究生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们刚入学就被某些人给彻底洗脑了,可悲。 我却不明白,都是在工学硕士点招生,那么没有课题经费和几乎没有像样文章的人怎么把研究生忽悠的,难道这些学生都傻了吗? 下一次研究生和导师双选见面会,我还要怎么做? 还有必要参加吗?看着他们自己去玩吧。 这些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很多学校每年都增加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学生多,导师也多,但选研究生导师却成了一个问题。忽悠接着忽悠,到底谁忽悠谁,基本等到了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才能真相大白,如果快毕业的时候还没明白那就真的很可悲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复试是导师初次摸底选择研究生的一次机会,也是推销和物色潜在研究生做自己学生的很好机会。而东部发达地区和重点院校有更好的生源,使得每个导师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而西部地区的导师要选择的学生基本都是调剂过来的,不是因为外语差就是因为单科成绩不理想等。 我也曾参加过一次导师与研究生双选会,因为第一次参加,其中一项就是导师介绍自己情况。一起面对40 多名研究生的有和我共事的大约12名导师,40多名研究生分为两个专业,我是最后一个自我介绍的,大多数是老同志。我硕士和博士就读的是理论物理专业,主要做非线性动力学应用方面研究。第一次历经这样的场面,怎么介绍自己还真不好整。想了想觉得还是谦虚点,免得引起其他导师的反感。于是面对所有研究生说:我的专业是理论物理专业,有人称理论物理是万金油,啥都可以做,我做的课题方向比较宽,不固定某一个,灵活及时调整研究课题方向,也主持一个国家基金,相对容易发表论文。此时比较搞笑的一幕出现了,一个自诩为该硕士点的负责人站出来发言说:我已经给我们这个专业的几位同学说过的,我们这个专业是工科的,理科的与我们关系不大。全场都沉默了,本想着当场反驳质问下那家伙有何成果, 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任何发明专利,发了一堆中文还有不少增刊的人怎么这么厚脸皮, 理智之下还是保持了沉默。 结果没有一个研究生选我为导师。 我就很纳闷,在这群导师中,我的SCI 论文数量是最多的也有几个领域内的好文章(斗胆如此说了),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怎么学生都没有人选我?我错在哪里了? 和我一起没有被研究生选上的还有另外一个博士副教授,他也很郁闷,但有什么办法呢? 学院领导知道这个情况后出面干涉,副教授最多带3个研究生,这样一个研究生被迫选了我,其中与我另外一个朋友的帮助有关,他本可以带2个研究生的,这次坚决只带一个。我给那被迫选了我的研究生签字后,以为就顺利了。结果晚上那选我的研究生又反悔了,我派学生要回了我签字的选导师的单子。 并将此情况再次报告给学院领导。最后那学生又来找我,我没有理睬,过了一天后学生没有办法反复联系我,系主任等也劝我谅解学生。于是和该研究生进行了沟通, 研究生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们刚入学就被某些人给彻底洗脑了,可悲。 我却不明白,都是在工学硕士点招生,那么没有课题经费和几乎没有像样文章的人怎么把研究生忽悠的,难道这些学生都傻了吗? 下一次研究生和导师双选见面会,我还要怎么做? 还有必要参加吗?看着他们自己去玩吧。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1908 本文关键词: 选导师 研究生 相关文章: 考研的那些事儿-前言篇 科学网和人人网的不同和启示 给将要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们选导师的一点建议 研究生生活随笔(二)---食品科学何去何从 研究生、科研人员须知的文献管理软件及一个学术会议网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面试笑话两则 在考研与不考研的十字路口 研究生选导师-自我情况介绍 阳光点,研究生、大学生朋友们 当前推荐数: 12 推荐人: tangchangjie zuozw lgmxxl 艾云灿 王青云 boxcar kfysdszy tangxq yxw10 chrujun shenrj2005 pikeliu 标题: 发表评论人: hdlfc ip:113.227.134.* 由于当过一届的辅导员,所以跟学生比较熟。就选导师这件事情来说,我做过一个调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上研究生就是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所以专业最好是跟实际工作有联系的,所以工科是首选。这个名字就忽悠了一大批了,他们才不管具体是干什么工作呢,当然这也符合中国国情!再就是找资料比较深的导师,刚毕业的本科生无法判断何人资历深,就看年纪和职位了。 从导师的角度看,找学生干活当然是越多越好了,而且目前高校内部都是成帮结派的,即使牛人不需要学生,但是他们也为手底下的年轻导师张罗,排挤打击外人嘛。 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楼主不要埋怨任何人了,既然你无法改变现状,要么随波逐流,要么。。。 标题: 发表评论人: djxdjx ip:202.115.141.* 博主算是幸运的,在我们学校(西部非211,但有若干强势学科)规定是学生选老师,老师不能拒绝,无名额限制,而那些有一官半职的老师因为可以在学生是否自费上进行运做,其结果是赢者通吃,学术强没用,都是变成即的利益者的牺牲品. 博主回复:我们也是西部非211学校, 学校整体水平低,我就搞不懂那些人抢着招收那么多研究生干啥?每年招收一个足够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ddengjian 有些建议确实不错,在网页或任何可以介绍自己的地方介绍自己,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当然,如果带的学生多了,只要是合格的导师,自然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导向。 标题: 发表评论人: tangxq 直接在一些网站发帖介绍自己。 标题: 发表评论人: liangqiang 看来你是已经有学生了,当你的学生有成就、觉得你很好时,其他的就全不用讲了。所以,建议你别盯住别人怎么说,关键是自己怎么做,又是怎么对待学生的。个人感觉学生之间传递的信息比洗脑的信号强烈。呵呵! 博主回复:把研究生但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对待!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ying ip:113.132.252.* 我觉得没有学生就看别人玩好了 也不错 自己做自己喜欢的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onsure 那个负责人有点过了,不过马老师的一些看法也值得商榷。申请项目需要实力也需要其它一些东西,能申请到项目的,可能有水平,但不一定都有水平,申请不到的可能很多没有水平,但可能也有有水平的。关于外文文章,也是这样,有很多人不愿意写外文文章,被检索的几率就低,而国内的牛刊,出身一般的人不宜发表,对于一些被检索的国际会议论文,可能有些尚不如中文一般杂志的文章,只是多了道翻译程序。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angxh 俺认为绝对不能不理睬学生的,一定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我也被学生涮过很多次,可是我对他们依然很好,有的学生甚至经常到我办公室聊天,实际上是表示后悔或歉意。但我还是劝他们好好跟着某某老师做论文。我们有一个自认为很牛的导师(实际上在日本公司待了十几年,老了只是回来找个地儿养老),根本不懂教学,所以与学生关系不是很融洽。当新研究生选导师时,他的研究生都不愿意帮他宣传拉人,结果没有招到研究生。这下他更生气啦,直接臭骂研究生不作为,今年更可笑,挨个新研究生打电话,招到没有现在我还不知道。已经口头拜我为师的一个女研究生也接到了他的电话,当时把她吓坏了,认为我不打算带她了,赶紧给我打电话 标题: 发表评论人: xtliang 不吹嘘,不拆台,不谦虚,不回避。只要坚持实事求是,还是要吃亏的。 你的情况不算最坏的,也许更坏的是,你连讲话的机会都没有啊。 我的原则是,宁愿不带。没人选就看别人玩好了。 博主回复:我也努力说服我自己淡定,没人选的话自己亲自动手了,算是与我无缘罢了,^_^. 继续努力,练好内功!!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angkj80
个人分类: 导师与研究生|743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与北京博友们见面可能很快就会成为现实
famingkuang 2010-1-2 20:21
发发历时三四年,花费二三十万人民币(非狂币)的一项发明前几天终于攻破了核心堡垒被拿下来了。 发发在研究快速蒸汽发生器的时候 ,希望在最低水位上让蒸汽发生器工作,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从生火到出汽的时间最短(初始加热的水越少出汽越快),从而达到快速出汽的目的,但考虑到蒸汽发生器的安全性,补水装置最为关键,当然这方面的技术目前市场上已经很成熟了,但发发想要的是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没有抽水机,没有高水位)让处于低水位的水源给蒸汽发生器自动补水,并保持稳定的水位。这一核心技术难题就这几天被发发无意中攻克了真所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无电抽水机? 无动力抽水机? 使用范围: 一: 利用太阳光照射将地下水抽取上来,即太阳能抽水机(全无电的哟)或叫温差抽水机(只要有温度变化就能自动抽水),样品正在试制之中。 二:快速蒸汽发生器。 目前已经成功做出微型超快速蒸汽发生器(一、两分钟内出蒸汽),并成功应用到民用炉灶上做鼓风助燃器,其使用效果比电鼓风机还理想,并且无需用电,燃料燃烧充分,火力比液化气炉还要大好几倍,是广大农村最为理想的做饭用炉灶。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东南亚地区等等具有非常庞大的市场需求。 现在发发正在进一步完善样品,并准备 在适当的时候带上样品到北京去,让北京的网友们先睹为快,顺便寻找合伙人共同开发这一产品。成本非常低,利润空间十分强大的哟。哈哈哈。 也许很快就能与北京的网友见面了,好期待。。。。。。 并请朋友们帮发发出出主意。因为发发对招商引资可真是一窍不通的啦。 注: 因为此技术目前还没有申请专利,所以不便做更为详细的说明,在此发发深表欠意。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5613 次阅读|4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