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财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财富

相关日志

如何生活得幸福美好(16)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1-12-11 08:09
如何生活得幸福美好 ( 16 ) (十六) 莫为财累 蒋继平 2011 年 12 月 10 日 俗语云:“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在我看来,这话只能代表人群中少数财迷心窍的人。 不过,人群中的大多数人虽然不一定为了财富而去死,但是为了获得财富而不得不终生拼搏劳累,费尽心机却是最常见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商品经济时代,财富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活的质量。 因而,人们发出这样的感呔:虽然金钱不是万能,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鉴于此,所有的人都千方百计地获取财富,积累财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说到程度,我们可以把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视财如命的人,这类人属于贪者,另一类是乐善好施的人,这类人被称为慷慨之人,第三类属于中间,是大多数。 一般来说,第一类人是有钱人,善于斤斤计较,比较自私; 第二类人中的大多数也是富人或者权贵之人,这是因为要施舍,必然要有财富。 第一类人和第二类人的最大区别是,第一类人虽然很富有,但是生活得不是很幸福,终日被财富所累。 第二类人生活得就比较幸福,因为他们做善事,心里就比较踏实舒畅。 财富是个“双刃剑”,既可以用来救人,也可以成为杀人的武器。 最多的钱也不能使死人再活过来;但是,金钱却能把活人带进坟墓。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不用我一一列举。 因为财富是人生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获得一定的财富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达到的目标。 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取之有道。 所谓取之有道, 就是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比如说知识,技术和勤劳。 有些人为了获得和积累财富,就不择手段,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来,比如说,三鹿的毒奶粉事件。 干出这等坏事的人,假如他们还有一点儿良知的话,会一辈子生活在痛苦之中,怎么会觉得生活是幸福美好的呢? 还有,对待财富,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 纵然您有别墅百座,您也只能睡一个房间。 对我来说,一套房子是最理想的,第二套房子就是一个累赘,不但要为其买保险, 还要交税,加上维修保养,很烦心的。 再说那些金银珠宝和艺术珍品,一天到晚藏在那里,能发挥什么作用, 跟垃圾有什么两样。 有的研究已经证明幸福与财富只有在一定的程度成正相关,超过一定的界限,财富的增加跟幸福的增加就不一定成正比了。 这个界限大概是一个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在 $75.000.00 ( 美国标准)。 低于这个标准的家庭,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的幸福感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升。 超过这个标准的,收入的继续提高就不一定会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这个研究给我们一个很明显的启示,贫穷的生活谈不上幸福美好,但是过量的财富也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幸福。 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 因而,我们要想有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首先必须有一定的财富作基础,但是,当财富达到确保能够吃饱穿暖后,就没有必要再为积累更多的财富而费尽心机了。 可惜的是,许多高收入的人,就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总是想获得更多的,积累更多的财富。 因而,总是生活在一种压力下,这就谈不上幸福美好了。 从 2005 年开始, 我就不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家中的经济上,反正工资由公司每个星期直接存入银行,出门在外一张卡,银行的帐务基本上由夫人一人操心。 这样就可省去我很多精力,生活上自然就轻松许多。 在我看来, 人生的不幸大多由十个因素构成,它们可分成内在的和外在的。 内在的五个因素是:妒忌,仇恨,猜疑,傲慢,和自卑;外在的五个因素是: 金钱,色相,情感,名声和权势。 这五个内在的因素就像是长在心里的五个毒瘤,而外在的因素就像是捆绑身体的五根绳索。 所以,放弃在金钱财富上的贪欲,就等于解除了一根绑在身上的绳索,自然就轻松了许多。 我在家庭财富上的方略是:把财富分成三分,一份是房产,一份是现金,一份是投资。 房子只要一套,因为是用来住的,所以,这套房子必须处在有利的位置,有很好的学校,有优美的风景,有素质高的邻居,还要有良好的内在布局和设施。 学校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首要因素。我住的地方是这座城市学区最好的。风景影响人的心情,也很重要。我的房子后面是一个人工湖泊,湖里有许多野生动物。 房子周围有一个花园, 一年四季几乎都有鲜花盛开,所以,家中亲人们过生日的鲜花几乎都是自己的花园提供。 邻居几乎都是中产阶级的白人,素质相当高。 房子的布局和设施是:我和夫人共享一套浴室,儿子和女儿每人一套浴室,一个游泳池,一个露天温泉浴室,两套厨房,家中一套,院子里一套,平时都是用院子里的,只有在举行宴会时才会偶然用家中的厨房。 这样可以减少家中的油烟味。一个车库,每人一辆汽车。 这些都是确保生活有一个良好的物质和环境作保障。 至于现金,以确保在银行的存款在家庭完全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一年的生活费用为原则;多余的钱,用来投资,首先考虑的是孩子的教育投资,为确保孩子上好大学做好经济上的准备,然后就把多余的钱用于股票投资。 股票投资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退休后有一个额外的保障。 我从来不做发财梦,只希望吃的香,睡得好。 在这种环境和心态下, 我确实做到了。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3022 次阅读|5 个评论
今天是周末
热度 3 lhj701 2011-11-26 20:49
今天是周末 当今社会,靠高效率的运转维持着现代的文明,于是 人活着难免感觉累。可周末了,要做回裸人。 什么是裸人? 裸人就是把社会给你的属性暂时卸去:人就是人 ,却偏偏为了生存,多了诸多属性:名誉、地位、财富。。。。喜欢担负额外劳累的 人不觉之中已经习惯用诸多属性认定自己是谁,寻找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但真是这样吗? 。。。。。。 周末了,不妨先做下裸人。 做下裸人, 就是将本原的你释放出来,从而卸掉你额外的赘负。 做下裸人,就是活在当下,认真看看照到你手上的那一缕阳光,认真深呼吸一口难得的新鲜空气,认真去看几页书,认真去做一个菜,认真听会你喜欢的评书、音乐,认真地去做一会你喜欢的任何事情 。。。。。 做下裸人,也许就是留点时间和空间,安静地听你心灵唱首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09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社会的第三大问题:资源的分配失衡
hanshiqing 2011-11-24 19:24
中国社会的第三大问题:资源的分配失衡 韩世清 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 一个管理科学的国家的资源分配应该是平衡的。 不应该建那些重点中学,重点小学,重点幼儿园。要均衡的分配财富给国民,让国民共同发展。 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信念的:每做一所学校,就是一所优秀的学校,一所特色的学校,都是全力以赴的,都是不弄虚作假的,不形式主义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都是优秀而独特的!也是基于人与人平等、生命同样重值的观念。 作为一个还很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形象和面子,以及一部分人的特权,通过行政手段把财富和资源大量重复的倾泻在局部小的区域建设上,重复建设,后果是严重的。 比如南京:新街口的高楼大厦十几年就推了重建一遍,道路是不停的翻新重修,而建设才十年的城西干道就要炸掉重新花 23 亿修隧道。而几十里外的云台山地区,却还是 40 年前文革中的建筑和景象。小部分的光鲜,以大部分的暗淡为代价!可怕! GDP是上去了,商人和官员是发财了,贫富差距是加大了,可给百姓带去的除了苦和累及身体健康的伤害,没有带来幸福感! 为了打造形象工程不惜重金倾泻,不惜弄虚作假,不惜伤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和信念! 一边建设,一边毁坏;一边是大量浪费和糟蹋,一边是节俭成廉;冰火两重天! 国家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既浪费了大量财富,也限制了整体发展,更扭曲了国民的生活观念,心态,以及人的道德和信念。这个问题因此也是严重的! 我们应该有信念,加强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工程。在自由竞争的原则下,尽管有强有弱,但都是独特的,优秀的,尽力的 。
个人分类: 国家的管理|4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乔布斯:再想想
lxj6309 2011-11-4 22:04
乔布斯去世后,中外发布了铺天盖地的赞美言辞。我知道乔布斯或苹果是一个杰出的财富赚取者和一位创新先锋,但不能确定他是一个为了社会大众利益的英雄。对微软的盖茨,我们将来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或许有人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值得考虑,胜王败寇是千年常理。也许是吧!不过,听听另一面,也许有好处! 反乔布斯浪潮兴起:天使还是暴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3日13:45 新浪科技   导语:美国《纽约时报》印刷版周四刊文称,虽然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去世后引发了大量媒体对他一生成就的赞美,但得益于社交网络的普及,一些反乔布斯的声音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获得一定的话语权。   以下为文章全文:    负面评论   就在史蒂夫·乔布斯的死讯10月5日公布后,各种热情洋溢的讣告便接踵而至。《圣何塞信使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硅谷太阳王光芒四射》的悼文。他的名字还出现在了《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榜上,尽管这一殊荣通常都只授予在世的人。就连一向刻薄的Gawker也采用了非常严肃的语调。   虽然只使用了《史蒂夫·乔布斯逝世》的简单题目,但Gawker依旧在这篇1200个单词的长文中写道:“乔布斯的成就难以用语言描述。”   这种语调持续了18个小时。到次日下午2点,Gawker又发表了一篇题为《史蒂夫·乔布斯不是神》的文章。该网站称:“如果你喜欢苹果产品,那很好。但它们只是产品,没有灵魂,也不是英雄,它们的创造者同样不是英雄,无论他的能力有多高。”   不仅是Gawker,在第一波的悼词发表过后,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得益于Facebook和Twitter的帮助,所有对乔布斯和苹果不满的人都拥有了一个平台,可以针对这位身兼工业巨子和流行明星双重身份的人力陈己见。    迅速传播   反乔布斯的浪潮与乔布斯的造神浪潮同样迅速。正当人们纷纷站在世界各地的苹果零售店门口为乔布斯守夜时,博客作者们却开始发动攻击。   “乔布斯究竟是好人、恶棍CEO还是华尔街的托儿?”占领华尔街网站的一位撰稿人问。随后,《福布斯》网络版科技专栏作家大卫·库西(David Coursey)又撰文称《史蒂夫·乔布斯是个蠢蛋,不要学他》。他在这篇文章中表示,乔布斯或许已经成为了“一个边缘化的反社会分子”。   此前也曾经有一位传奇人物死后遭遇过毁誉并存情况。在约翰·列侬(John Lennon)1980年被谋杀后,新闻媒体通常都将他描绘成弹吉他的耶稣,而小报则将他称作是与保罗交恶的瘾君子。   然而在《纽约杂志》前编辑、小说家库尔特·安德森(Kurt Andersen)看来,乔布斯这种从天使到魔鬼的剧烈变化却尤其引人关注。“最显而易见的是新闻的传播速度,无论是对遗产还是现存价值。”他说。   在Twitter上,尽管果粉们发表了大量的颂词,但不相信乔布斯的人也可以大量传阅有关乔布斯是“暴君”、“恶棍老板”、“完美控”的言论。    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也清了清喉咙,捋了捋领带,然后加入到这一阵营中去。   就在乔布斯去世后5天,英国杂志《The Week》在一篇文章中专门对各类“反乔布斯”的报道进行了摘要,包括《大西洋月刊》撰稿人格兰迪(D. B. Grady)的《坏蛋史蒂夫的颂歌》、英国《The Mail》杂志2010年的调查性文章《中国血汗工厂》以及独角戏演员麦克·黛西(Mike Daisey)在《纽约时报》Op-Ed专栏中对苹果奥威尔式策略的抨击文章。格蓝迪认为,乔布斯并非圣人,而是一个残忍的梦想家;《The Mail》对iPod代工厂的情况进行了披露;黛西则表示:“没有一家科技公司能比苹果自己更像它在1984年广告中塑造的‘老大哥’形象”。   黛西对反乔布斯的情绪并不陌生。在进行了14个月的巡回演出后,他编剧并主演的即席独角话剧《史蒂夫·乔布斯的痛苦与狂喜》恰好于10月17日在在纽约首演。这部话剧抨击了苹果和其他科技公司工厂中的恶劣环境。   黛西表示,尽管在纽约的公演时间纯属巧合,但他还是收到了很多封恐吓信和一些死亡威胁。不过,他并不害怕。   “我们是否能够再认真地考虑一下,他真的是天才吗?”他说,“由于从不知道他的阴暗面以及他生活的复杂状况,你似乎被蒙蔽了,因此并未了解整个故事的全貌。”    传记价值   好在还有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长达630页的乔布斯授权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尽管这本书很难说是一种恶毒的攻击,但的确为博客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乔布斯。例如,乔布斯在苹果发展初期曾经在股票期权上亏待过该公司的一名早期员工兼他的好友。   但为这本书倾注了两年半心血的艾萨克森却表示,仅仅是从中选取一些乔布斯的负面轶事不仅对乔布斯不公,对这本书同样不公。   “这本书希望展示的是,他打造了一个非常忠诚且颇受他启发的团队,他还拥有非常美满幸福的家庭。”他说,“归根结底,你需要根据结果来评判他。”(鼎宏)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危机在于管理,中国救不了欧洲!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1-2 10:21
  企业会破产,国家也会破产。企业破产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管理不善,国家破产的原因也是如此,它是由管理不善引起的,只有从管理上下手,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那么外力充其量只是延缓其破产,而不能真正救得了它。   希腊即将破产,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家的总收入没有它的支出高,一直靠借钱生活,借的钱多了还不了,就会破产。高福利一直被看作资本主义的发明创造,可这仅仅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堵住老百姓的悠悠之口而建立的,因为资本主义的性质就是少数人富裕的社会,贫富差距极大,社会民众心态难以平静,所以这个社会就会不断地运用小恩小惠的手段,来买获这个社会的所有民众的温顺心态,将这个社会不断增加的不满的民众情绪与矛盾平抑下去。而社会的绝大多数财富,却仍然还是掌握在极少数拥有巨额资本的人与社会实权派们的手中,尽管社会也施舍了部分利益给社会民众,而不断加大的社会财富剪刀差距,将这个社会民众的高福利待遇的依赖性,又不断地推向了欲望的依赖高潮,极度地减弱了这个社会的艰苦朴素的再生创造力,给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地就带来了难以避免的悲哀。   今天的希腊危机只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缩影,因为贫富不均是这些国家的癌症,如果不治好这个癌症,国家的财富就会不对称地流入少数人的手中,危机就会一轮一轮地降临,难道你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危机间隔越来越短吗?总有一天,它们都会象希腊一样破产。解决破产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社会制度上入手,如果象现在这样修修补补,不过是子借卯粮,总有一天会走向破产。   今天的欧洲,表面看起来富丽堂皇,富裕程度非常高,可这种富裕却是建立在对穷国的剥削之上,我们这个世界,其实就象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说话权掌握在富国手里,它们总是通过各种政策或手段使资本不对称地流向自己的国家,明明这些富国入不敷出,却能够靠货币政策从穷国敛财,我们这个世界也一样得了癌症,当这种方法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会开始,因为这时只有靠赤裸裸的掠夺了。   好在可怜的中国人民,还没有忘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国家一步步走向富强,此时一个曾经侵略过你的八国联军象你借钱过日子,你会怎么样,中国人并不是小心眼,但如果让中国人借债给你过富裕日子,恐怕没有这样的好事。你要真想从中国获得帮助,就先改改你的制度,你不把自己的癌症治好,这个坑中国是填不满的,无论再多的钱。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113 次阅读|1 个评论
《死亡实验》我们都活在体制的高墙下
热度 6 nitzschia 2011-11-1 15:03
有一天上帝对我说你想要什么,我会帮你实现,第一个在我脑海中闪过的念头是公正,财富和美貌只能让人能有一时之快,其实大部分人的愤愤不平其实就是因为这世间有太多的不公正。所有的犯罪最后都会被归结为一种——偷窃,所以小时候偷拿别人东西在家长眼里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窃取不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是这世上最卑鄙却又常见的行为。写的上面这些其实都与我要介绍的这部电影《死亡实验》无关,只是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一下我们所有不幸和痛苦的来源——就是我们亲手创建的体制,在这个体制下我们都是奴隶,这一点起码还是公平的,只不过奴隶也在高墙内被划分了等级。 20个志愿者分了两组,8个当狱卒,10个当囚犯,本来都是善良市侩普通的老百姓,穿上警服、配上警棍的8个人摇身一变成了这个小团体中的特权阶级,另外10个人穿上囚服,脚上撒上除虱粉,住进牢房,开始的时候还能嘻嘻哈哈大家互相开玩笑,没多久狱卒就开始体罚不听话的囚犯,因为实验中不能有暴力所以囚犯被罚做俯卧撑,后来矛盾不断激化,狱卒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虐待囚犯,往囚犯身上小便,逼着囚犯脱光衣服,关黑箱子,最后实验进入失控状态,实验负责人也被狱卒当成囚犯关了起来,项目负责人最后还被狱卒杀掉了。利欲熏心大体上可以概况这个电影的梗概,狱卒在现实社会中也算不上特权阶级,但对于手无寸铁的囚犯来说他们却是高高在上的,另外实验的女负责人被关到牢房以后,其中一个狱卒打算强奸她,做为一个狱卒他所享有的那种权利让他彻底丧失了自我,控制和征服他人给他带来很大的快感。 但这部电影绝不是仅仅讲权利和欲望,而是人性的各个方面在体制中被跑了电泳呈现出一条一条清晰的印记,之前还看过一部也是德国人拍的叫做《浪潮》,一位中学老师在一周之内将整个班级变成了一个纳粹小团体,本来是一群天真无邪的中学生一周之内变成了专制下统治者的爪牙,看起来不可思议,事实上就是那么简单,几百万的犹太人的生命就是力证。另外还有日本人的人性也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二战战败的很多日本士兵刨腹自杀,很多日本老百姓也效仿,这种人性是足以让人在三伏天里打冷战的人性。生活在一套固定的体制下,被压制,被奴役,日子一久反而对这种体制形成了依赖,《肖申克的救赎》上面的老布他出狱以后的自杀让人看起来是那么地理所当然,甚至有本很畅销的书讲的是逃避自由。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体制的高墙下,权利和欲望固然使人容易迷失,然而有良心做尺子,扪心自问下我今天偷窃了吗?
个人分类: 我看的电影|861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的制度创新落后的根本原因
热度 1 duke01361 2011-11-1 09:08
中国的制度创新落后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是国人理性思维的缺失;另一方面,我觉得事情可能更主要的是与既得利益者的贪婪有关。最近于建嵘发微博透露他和经济学家吴敬琏讨论关于既得利益者推动权贵资本主义以及因此有可能引发社会激荡的问题,我受到这些人的讨论的启发,想了一下这个问题的可能性,以及这一现象对中国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影响,我觉得任何制度都会促成一批既得利益者,如果这些既得利益者不贪婪,理性对待权力和财富,能够做到与其他人民均利,那么就有可能为我国赢得时间和空间进行全民制度创新,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创造并输出价值。否则矛盾激化到暴力革命,那么只能使得我们的陷于一种制度轮回。 因此,我觉得关键还是看一种制度下既得利益者的信仰和价值观念这些东西,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中国福利慈善制度的不完善略见一斑。如果我们的既得利益者变得更为开明,而不是更为贪婪,主动避免社会矛盾,而不是进一步促进社会利益的落差,那么我们的社会不但会更温馨更和谐,而且有可能为我们赢得时间和空间进行制度创新,进行价值创新。那时候我中华民族才能为其他民族所敬仰!个人管见,仅供讨论!
个人分类: My Ideas|45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诺贝尔奖:财富伴着智慧狂欢
dongzg101 2011-11-1 02:45
诺贝尔奖:财富伴着智慧狂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09:33 经济参考报   当地时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瑞典银行纪念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也即是大家惯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挪威人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人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内所作的贡献: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及商业周期背后的驱动力”,各方猜测的2004年度诺贝尔奖各大奖项至此便“花落各家”。诺贝尔奖花落谁家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两位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的两位神经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获得,他们通过开拓性的工作,从分子水平到细胞组构水平,清楚地阐明了嗅觉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戴维·格罗斯、加州理工学院的戴维·波利策,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弗兰克·维尔切克教授,以表彰他们对“粒子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的发现”。   与自然科学的领域比较起来,今年诺贝尔和平奖与文学奖的评选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议。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肯尼亚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旺加里·马塔伊,以表彰她对“可持续发展、民主与和平所作的贡献”。文学奖颁给了奥地利女作家、诗人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纽约时报》援引挪威知名人士的话称,“在当今这样的一个战乱不止、恐怖主义肆虐的时代,把和平奖颁发给环境保护人士的做法令人感到很奇怪。”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耶利内克,《纽约时报》更是质疑其名气低,“得奖者可能仅成名15分钟就被人忘掉”。   尽管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考察,20世纪我们所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日新月异”与19世纪初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及19世纪晚期以内燃机、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和电讯设备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比较起来很难说对人类福祉有更大的提升,耶利内克的“性、暴力与女性”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相较起来也同样难说对人类的精神文明有更大的贡献,但概因于构成全球化基础的交通的便利、信息的快捷,当今的“技术扩散”和“文明共享”却比先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迅猛得多。这也是诺贝尔奖如此受关注的一大内因。而让其万众瞩目的一大外因却在于除在人文领域存在较大争议之外,诺贝尔奖几乎没有放过任何公认的最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公正,以及它给诺贝尔奖个人得主带来的可观的财富所激起的对人类智慧创新的更大努力的追求。诺贝尔奖金还会涨吗   今年诺贝尔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按照诺贝尔当初的意愿,较为理想的诺贝尔奖金额,应能保证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继续他的研究。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1901年的诺贝尔奖金数额为15.0872万瑞典克朗,即相当于当时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此后,奖金数额不断缩水,1902年为14.1847万瑞典克朗,1903年为14.1358万瑞典克朗。直至1923年,诺贝尔奖金数额名义价值降到了历史最低,为11.4935万克朗。以后,诺贝尔奖金数额虽逐年扩大,但因瑞典克朗的数次贬值,一直到不了1901年的水平。1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奖金金额为37.5万瑞典克朗。   1991年,诺贝尔奖达到600万瑞典克朗,才与诺贝尔奖自颁发以来首次超过1901年时的实际价值相当。那以后,诺贝尔奖金又连年上涨,1992年诺贝尔奖为650万瑞典克朗,1993年为670万瑞典克朗,2000年诺贝尔奖五大单项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100万美元),远远超出了整个原始基金的名义价植,也大大超过了原始奖金的实际价值。2001年诺贝尔奖百年华诞时,诺贝尔奖金额达到1000万克朗,此后便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上。   按照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遗愿,只有诺贝尔基金会的直接收益——利息和红利——才能用于诺贝尔奖金,从股份管理中得到的资本收益以前不能用于诺贝尔奖金,但从2000年1月1日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被批准可以将从资产售卖中所获得的资本收益用于诺贝尔奖金。根据这个新规则,从诺贝尔基金资产销售中得到的收益还可以用于授奖活动及支付各种开支,“直到不再需要它们来维持长期良好的授奖能力”。此外,诺贝尔基金会还可以对投资于股市的资产份额作出决定。长期来看,这意味着诺贝尔基金会可能会将更大比例的资产投资于股票,从而带来更大的整体收益,以及更丰厚的诺贝尔奖金。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果诺贝尔基金会投资得当,诺贝尔奖金还会涨。诺贝尔基金会是怎么挣钱的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逝世后,在其遗嘱中提出,将自己的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遗嘱中的条款及其“非同一般”的目的,连同其部分未完全的形式,引来了巨大的关注,并很快导致了对其的怀疑和批评。只有在经过几年的谈判、协商,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冲突,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之后,诺贝尔遗愿中的基本概念才得以以诺贝尔基金会的成立而出现稳定的模式。   诺贝尔基金会是一家私立机构,其职责是受托保护诺贝尔遗嘱中指定的授奖机构的共同利益,并对外代表诺贝尔机构。这具体包括各种各样的通知信息活动以及与授奖有关的各种安排事宜,但是诺贝尔基金会本身却不参与诺贝尔奖得主的遴选过程和最后的选择。“诺贝尔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以一种能够保护奖项本身及评奖过程的财政基础的方式管理其资产”。   因而,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政策很自然地要把保持和增加它的基金、从而增加奖金的金额作为头等重要的因素来制定。遗嘱本身曾指示执行人把剩余的财产投资到“安全的证券”方面。在1901年最初为董事会制定的投资规则中,“安全的证券”这个提法曾根据当时的情况,被解释为意味着金边证券,或者以这类证券或不动产为抵押的贷款,而这类证券和不动产,主要是在瑞典和挪威发行或存在的。   基金会在前50年遇到了许多挫折,税务问题是其中之一。基金会成立的时候,人们还没想过税收问题,尽管诺贝尔遗嘱监护人一直要求对该基金会的投资活动进行税收豁免,但没人理会。1914年以前,基金会交纳的税率为10%,还勉强能维持。到了1915年,瑞典政府通过了一项“临时国防税”,使基金会的交税率成倍提高。1922年,当年的累征税负超已大于1923年的诺贝尔奖金了。   从此以后,关于是否该给基金会免税一直是瑞典议会的议题。这场旷日持久的讨论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946年才有了结果:议会同意基金会享受免税待遇。瑞典议会的这一决定,也感染了美国人,美国规定从1953年起,诺贝尔基金会在美国的投资活动享受免税待遇。   基金会的投资开始从保守转向积极。1953年,政府允许基金会可独立进行投资,可将钱投在股市和不动产方面。这是基金会投资规则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以瑞典克朗计,诺贝尔基金数额的确增加了许多,但因瑞典克朗数次贬值,基金的实际价值并未增多。到了80年代,股市增长迅速,基金会的资产不断增值,不动产也在不断升值。但在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动产税,使得基金会的收益大打折扣。两年后,基金会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将基金会拥有的所有不动产转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这家公司有个有趣的名字叫“招募人”。后来,基金会将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这正好赶在1990年初瑞典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于是大大发了一笔。   由于诺贝尔基金会理财有方,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设于1985年的日本两项大奖“日本奖”和“京都奖”,以奖金数额论,与诺贝尔奖属一个档次。他们就是根据诺奖的模式设立和操作的。为此,他们还为诺贝尔基金会捐了巨额资金。诺奖得主如何对待奖金   诺贝尔奖评选的一大特点是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尽管对于那些技术发明者、能迅速转化为市场成果的专利获得者来说,百万美元的奖金只是区区小数,但对于在实验室里皓首穷经地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教授来说,一百多万的奖金依然是一笔价值不菲的财富。纵观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奖金的使用态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本人全部利用这笔奖金以改善或者补贴自己的生活。这类情况最多,占绝大多数。如199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欧元之父”蒙代尔在获得近100万美元的奖金后,首先修缮了自己在意大利的豪宅,然后再花钱为自己的儿子买一匹矮马,剩余的奖金又以欧元的形式存入银行账户。20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英国科学家享特和纳斯在被问到如何处理这笔奖金时,享特说他要用奖金还清抵押贷款;而纳斯却说,“我知道我已处在男人的更年期,但我想买一辆摩托车。”但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在被问到如何处理这笔100多万欧元的巨额奖金时,回答说,“你拥有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时间,我的快乐没有任何成本”,还说她“还没有做好旅游的准备”。   二是设立基金,奖掖提携后学。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萧伯纳(1856-1950)用6500英镑的奖金建立了一个文化基金会,以奖励和扶植后起的作家。他的这一举动,获得了文坛众多有识之士的称赞。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怀特曾说:“诺贝尔文学奖不会使我的生活有所改变。”他依然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悉尼市郊一幢树木葱郁的白色小屋里。他捐出了所得的全部诺贝尔文学奖金,建立了怀特文学奖,以资助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后来者。因为怀特知道自己也是从这样一条苦苦求索的道路上走过来的。   三是将奖金捐赠给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文明的进步作贡献。如今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肯尼亚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旺加里·马塔伊表示,她将把140万美元的奖金投入到她所从事的“绿化带”运动,继续为非洲的可持续发展努力。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特雷莎修女将奖金全部捐了出去,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办事。她还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而更为让人惊讶的是,获得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美国科学家在路透社记者采访时称,他们将把部分奖金用于保护由于美国反恐战争而受到限制的学术自由。(来源:经济参考报)
1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卡扎菲败在到处乱撒钱而不顾人民死活
热度 13 chrujun 2011-10-30 12:19
基于国家垄断,利比亚积累了惊人的石油财富。然而,卡扎菲却把钱到处撒向其它国家,或是买一些本国士兵没能力用的高级军火。 卡扎菲为了当非洲领袖,在非洲各国到处乱撒钱。因此,往往被其他国家捧为座上宾,极大地满足了卡扎菲的虚荣心。 是不是利比亚人民富得流油了? 是不是利比亚的钱多得花不完了? 非也! 利比亚的30%以上的民众没有工作,没有住房,相当于一部分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并且,卡扎菲还经常动用专政手段镇压百姓。经常抓捕抗议者和不同政见者。 由此可以看出, 卡扎菲不把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放在心上,却把本应用于改善本国人民生活的财富花在取悦外国领袖上。 人民的反抗虽然一次次被镇压下去,但人民的怒火越来越强。貌似非常强大的卡扎菲最后被人民反抗的怒火消灭,也算罪有应得。 如果卡扎菲把国家垄断积累的财富花在本国人民身上,而不是到处向其它国家撒钱,充大款,他不会被利比亚人民抛弃。 卡扎菲在到处撒钱的时候应该想一想,本国人民是不是有工作了? 是不是有房住? 是不是有书读? 是不是有饭吃? 是不是真的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4093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转载-今天收到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热度 1 郑玉峰 2011-10-25 10:53
一个有钱人临终的时候,想要把他的财富全部分给穷人。穷人们都来了,有钱人说,有两个领取的方法,你们可以自由选择,第一种:一次性给你100万元;第二种,分30天给你,第一天,1元;第二天;2元;第三天,4元;也就是说,每天是前一天的两倍,到第三十天拿完。你们可以自由选择。 大多数人选择了第一种方式,直接拿走了100万;极少数的人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他们用了30天的时间拿完,猜猜每人拿走了多少? 10个亿!(1+2+4+8+……+2^28+2^29=2^30-1=10亿)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这个世界只有少数人会成为巨富?不但是因为他们聪明,其实大多数人都很聪明,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耐心。
22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卡扎菲被活捉 或者伤重死亡
热度 11 chrujun 2011-10-20 20:19
据凤凰电视台消息,卡扎菲被俘。也有消息说,卡扎菲重伤后死亡。 自不量力的卡扎菲,得罪的人太多了。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俄,都被卡扎菲出卖过。在国内,他穷奢极欲,庞大的石油财富大部分被其家人挥霍或贪污。 可以说,卡扎菲不但被国际社会抛弃,还被国内民众抛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54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从“贫”字的内涵看贫困解决之道
daodezhenjing 2011-10-17 09:38
字有什么内涵,你这就不知道了,中国人在造字的时候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自觉地顺应自然之道,这就使字本身包含了自然之理。 贫,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极为普通的汉字。它的原始结构符号并非是现如今的造型。它的最初象形是由“宀”与“分”组成。“宀”,是“家”的表义;“分”,自然就是“分割”。“贫”的原始意义就是“分家”。由于“分家”必然涉及财产,于是,“贫”就被更直观地演化产生了今天符号的“贫”。“贝”的原始本义是“币”,即:“货币”,引申为“财产”、“财富”。许慎《说文解字》曰:“贫,财分少也。” 为什么会贫?那就是分造成的。为什么一分就会造成贫穷?这是人的本性造成的。人的本性也是物的本性,它就是如果没有约束,它就会不断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看今天世界之贫富差距,不就是人的本性缺乏约束造成的吗?只要坚持“分而私有”的原则,那么这种贫富差距是不可解决的,因为极少数富人掌握了这个国家的财富,主宰着制度的制定,他们是不会让绝大多数人来分“他们”的财产。预想依靠暴发户带动人民群众共同富裕,那只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马云就放言:“大公无私是最大的私”,他能慷慨解囊施舍于人吗?贪官动则搜刮上亿民脂民膏,他用得完吗?靠他们“扶贫”?见鬼去吧! 有一句话叫物极必反,今天的华尔街运动只是小打小闹,可怕是这样一直下去,就会造成社会的大灾难。看看与“贫”字直接相关的另一个字“饭”,民以食为天,饭字的偏旁就是食的意思,另一部分是反字,没有食人们就会造反,那时,社会将革掉这些富人的命!毕竟社会是由绝大多数穷人组成的,富人只占这个社会极小一部分。 怎么才能解决现在的困局?与“分”字相反的一个字是“合”,既然“分”造成贫困,那么反过来“合”就能够避免贫困。为什么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就是因为它过分强健“分”,而忽视了“合”,为什么社会主义也走向了灭亡,就是因为它过分强调“合”,而忽视了“分”,为什么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必胜?最终的社会必然是以合为主,以分为辅。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社会的贫富差距难题。
个人分类: 杂文|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达’与‘不发布’国家皆游行的‘源泉’
热度 2 lin602 2011-10-16 09:12
近期挺热闹的,游行示威不但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泰国等非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有不少游行示威。特别是美国近期的占领行动(“占领行动”扩至全球各大城市 71个国家响应, 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11016/640722.html )。英国前段时间抓了不少人,法国前段时间好象也挺厉害的。 在当今社会,不象以前那物质非常少不够吃饿死人的年代(除部分非洲国家外)。特别是美国,大片未开发的土地,整个国家所拥有的财富,让全国的人吃饱穿暖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次游行示威开始时,他们的示威口号是‘占领华尔街’,反对‘百分之一的金融界人士非常非常富有’。 不管那个国家,如果财富非常集聚,贫富差别非常大,少数人财富非常非常多,不少人失业或者生活困难时,这个国家就要出现‘游行示威’了。不管这个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不管这个国家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管是选举国家还是王室国家。 国家的职能,就是要平衡这种关系。抑制这种财富的大量积聚,抑制有权有钱人的‘合法’‘掠夺’。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许多‘掠夺’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穷人的诉求是‘非法的’,常常要坐大牢的。 当然上面只是讲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的游行示威另当别论。 占领行动”扩至全球各大城市 71个国家响应 2011-10-16 06:53 人民网 我要参与( 315 ) 警察封锁伦敦证交所所在广场的入口,与抗议人群对峙。摄影:张春燕 英国民众在伦敦证交所外集会,打出标语,欲“占领伦敦证交所”。 警察排成人墙,封锁了每个入口。 席卷全美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不断升级,并迅速蔓延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当地时间10月15日中午,众多英国民众发起“占领伦敦证交所”活动,打出标语,喊着口号,聚集到伦敦证交所外抗议。 当天伦敦天气晴朗,对抗议活动非常有利。从上午11点多开始,就陆续有抗议民众来到距离伦敦证交所很近的圣保罗大教堂集会。伦敦证交所是与华尔街并肩的顶级金融中心,截至10月15日,已有万余名英国人通过社交网站FaceBook报名参加此次抗议活动。 鉴于英国今年屡次发生骚乱事件,提前得知消息的伦敦警方早有部署,不少警察很早就开始在伦敦证交所外巡逻。 有意思的是,伦敦证交所所在的帕特诺斯特广场属于私人领地,数十名警察排成人墙封锁了广场的每个入口,抗议者不能进入。 中午12点多,随着集会的人越来越多,众多抗议者涌到帕特诺斯特广场的入口处,高喊口号,还一度试图冲破警察的封锁。未果后,抗议者开始围着证交所外围的建筑进行和平游行,“占领伦敦证交所”变成“包围伦敦证交所”。 近来,“占领华尔街”运动在美国纽约的金融区启动,示威者安营扎寨,每天都举行示威游行,在华尔街金融机构外举标语、喊口号,抗议不平等待遇并提倡对富人加税。 据英美媒体报道,71个国家的示威者准备10月15日在700多座城市发起示威,“占领运动”迎来第一次全球演出。除了伦敦的大规模抗议,巴黎、马德里、首尔、雅加达等地也将举行示威,抗议全球经济危机,追究政治家和银行家的责任。 占领华尔街运动蔓延至欧洲 罗马等地爆发游行 数据显示,整个德国在这个周六,有超过50个城市出现规模大小不等的游行。除德国外,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国家的主要城市也举行了类似的抗议活动。意大利首都罗马在15号爆发了名为“愤怒者”的民众示威游行。 德国5000民众举行“占领欧洲央行”抗议活动 当地时间15日中午12点,约5000名德国各界民众聚集在德国法兰克福市的歌德广场举行主题为“占领欧洲央行”的抗议活动。 伦敦民众举行“占领证交所”抗议示威行动 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15日延伸至英国首都伦敦。大约6千名民众参加了当天的“占领伦敦证交所”抗议行动。 东京街头聚集大量示威者 呼吁缩小贫富差距 据日本媒体报道,15日是要求缩小贫富差距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世界一起行动日。东京六本木的公园及新宿站、日比谷公园等地当天聚集了大量示威者。 【 焦点关注 】 华尔街有占领无革命 (责任编辑:郝保明)
180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