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拒稿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拒稿

相关日志

某大学学报只接收“双一流”高校来稿有感
热度 11 biasha 2020-8-21 09:44
前段时间,东北某985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曝只接收“双一流”高校来稿,一时成为学界热议话题。 该学报的该做法,看上去很不合理,但合理不合理,要看站在谁的角度,所谓坐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 站在该学报利益角度,该学报是cssci期刊,稿源非常多,而期刊版面有限,大部分投稿显然不可能刊发。从概率上说,双一流高校来稿的平均质量确实优于非双一流,为了提高稿件筛选效率,该学报做出该决定,从统计学上说没问题。这一点和好的用人单位招聘,只看985、211一个道理。 站在非双一流高校作者角度,该学报的做法当然不对。理由也很充分:双一流高校论文平均质量高,不等于每一篇投稿都高于非双一流。 双方各有道理,所谓对错只是站在谁的立场。 博主觉得双方谁对谁错并不是问题关键,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大量论文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但核心期刊版面有限的矛盾?以及以刊评文的矛盾? 有人提出职称评定与学科评估采用代表作、加大同行评议力度,以逐步淡化核心期刊。这些办法有一定作用,但不足之处在于:高校每年往往发文不少,且发在不同期刊上,高校科研人事部门不可能每一篇都组织专家评议论文质量。更何况,论文在期刊发表,本身也是期刊找的专家评议结果。多数高校不能说自己找的专家水平就比期刊找的专家水平高,特别是统计意义而言,核心期刊评议人中高水平专家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比非核心期刊高。所以,只要期刊内部存在办刊水平差异,就永远存在核心期刊投稿太多的矛盾与压力。 博主以为,根本解决之道是用论文在线评级平台取代期刊。 所谓“论文在线评级平台”,就是一个学科一个全国性平台,该学科的所有研究者只要达到基本条件,注册通过必要审核后,就自动成为评议人。一篇论文在平台提交后,平台按照一组算法规则分配评议人。评议人根据论文质量差异,将论文评为若干等级。平台本身不拒稿,也不存在版面限制。 如此一来,论文的质量差异直接通过评议等级来体现,而不是通过发表在不同期刊上体现,不再存在同一本期刊上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搭便车的情况,可以基本消除以刊评文的局限。 此外,一个国家的一个学科领域,全国只需一个论文在线评级平台,期刊除了极少数外,基本上没有再存在必要,东北某大学学报的傲娇——当然,某种意义上,也是核心期刊面对过多投稿的无奈——自然不复存在。 论文在线评级平台的具体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942-1232243.html
10035 次阅读|30 个评论
投稿被拒后要考虑的5个方案
热度 1 WileyChina 2020-7-17 11:10
如果你的论文投稿被拒怎么办?同行评审的目的是让你的论文尽可能做到最好,但是,如果你的论文被拒,想知道原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论文被拒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研究表明:约 21% 的论文未经评审就被拒绝,而约 40% 的论文在同行评审后被拒绝 。 那么,如果你的论文手稿被拒绝,接下来,你有哪些选择呢?如果你的论文因为不在期刊的目标和范围之内,未经评审就被拒绝,你应该找一个新的期刊继续投稿。如果你在评审后被拒,你应该听取一些好的建议来改进你的论文。您可能要考虑的一些方案包括: 按照建议进行修改,并将你的手稿重新提交给同一家期刊 如果你想在某个特定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并且编辑已经表示,在你的论文改好后,他们会发表,那么,这可能是你最好的选择。然而,如果你的论文已经被断然拒绝,编辑不想重新考虑您的论文,你就应该尊重这个决定,并另投他处。 做出改变,把你的手稿提交给 其他期刊 首先,你要考虑你在第一轮评审中可能收到的任何建议,如有必要,在将你的手稿提交给另一家期刊之前,先对论文进行改进。不要忘记调整任何细节,如投稿信,参考资料,以及任何其他期刊的具体细节,然后再提交给其他期刊。 无需做任何改动,把你的手稿提交给其他期刊 这是一个简单的方案,但是,你应该避免。首先,在第一轮评审中提出的任何建议都可能有助于改进你的论文;如果你不考虑这些建议,你在其他期刊中发表的机会也会受到影响。其次,你的手稿可能会被新杂志安排给同一批的评审人员进行评审(尤其是,如果你在一个利基领域工作的话,更应注意这一点)。如果你没有解决上一次评审中提出的任何问题,他们很可能还会给出相同的建议。 将手稿作废,不再重新提交 或许,你可能会觉得不值得重新提交手稿,但请记住,你的工作仍然有价值。可能你收集的数据对其他人还有用,或者你的论文可以帮助其他研究者避免产生类似的负面结果。你们可以考虑将你的论文发布到 figs h are 或 D rya d 这样的网站,在那里,其他人可以访问,也可以下载。 对结果提出申诉 如果你觉得投稿被拒的决定有失公允,或者在评审过程中存有重大问题,那么,作为作者,你有权进行申诉。大多数期刊将设有一个公开的政策,允许作者对编辑的决定进行申诉。重要的是,你要记住,尽快你被拒绝心里不舒服,但是,申诉应该是一个基于理性的决定,而不是感性的决定。 如果您认为存在任何不当行为,或者是因为对方误解或过失,导致您的作品被拒,那么,您应该申诉,向编辑解释清楚你为什么对这个决定提出申诉,并注意不要使用情绪化、充满火药味的语言。如果你的工作因为期刊的范围或者其影响而被拒绝,那么,你的申诉就不太可能成功。 作者介绍 Helen Eassom , Author Marketing, Wiley 在文章被拒绝后,你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64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是不是从没有人告诉过你,论文被拒了怎么办?
NatureResearch 2020-5-29 12:25
Lucy Taylor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如数数自己拥有的祝福,列出自己的优点,庆祝一下自己已取得的成就。 我的第一次被拒稿经历来得让我猝不及防。投稿的时候,我非常自信,因为我的导师和合作者们都对它很满意。我们不可能都错了,对不对?8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我独自一人在苏黎世的办公室里打开拒稿信的那一刻。当时的我感觉自己失败了。但我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 论文被拒只是一次挫折,不是一场失败 。你仍可以把它投到其它地方,或者继续完善它。 来源:Getty 我在学习接受被拒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其他人的被拒几乎总是不为人知。 我最近的一篇论文——第八篇——未经同行评议被拒5次、经过同行评议后被拒1次、申诉被拒1次、做了重大修改,之后才最终被我们尝试投的第7本期刊接受。 但是如果你去看那些已经发表的论文,它们毫无任何曾经被拒的迹象。每一份光鲜亮丽的简历和个人网页也是这样。很少有研究人员会分享他们论文被拒的消息,但是现实是, 对于许多期刊而言,你被拒的可能性要大于被接受的可能性 。即使那些后来被接受的论文通常也会收到一个“但是”:“我们喜欢你的论文,但是你需要做所有这些修改,而我们无法保证修改后的论文一定会被接收。” 虽然论文被拒是常态,但这丝毫不会减少你承受的痛苦。总会有某一次或好几次被拒的经历给你造成沉重的打击——无论你已经在学术界摸爬滚打了多久。那么,要如何应对这些重击呢?以下是一些对我有帮助的小贴士。 ▍善待自己▍ 论文被拒令人沮丧,也让人受伤 (有研究可证) 。认清自己的情绪。 要记住,只是论文被拒了,不是你这个人被拒了。 数数自己的优点,想想值得感恩的事情,或者回顾一下曾经取得的小成就,给自己打打气。大家很容易忽视自己每个月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在被拒之后。 尝试给自己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治愈自己。 以我为例,去公园里面随便走一走就能让我感觉好过一些,但是如果我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我也会给自己放假。长期来看,给自己时间休息和平复,更有利于你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 ▍反思自己的目标▍ 思考一下,你能从这种经历中学习到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是我感兴趣的研究吗?提醒自己你的内在动机可以推动你前进。当你感觉准备好了,问问自己会有哪些收获?能让我的研究更有力、表达更清晰吗?能激发我的新想法吗?或者更简单——能让我学会如何不成为第二位毒舌审稿人吗?别把它变成一种自我批评。 被拒意味着你在挑战自我。如果你完全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冒任何险,那么你也不会被拒,但是也不会进步 。看看大的方面,而不要迷失在细枝末节中。我经常等上一两天后再去看审稿人的详细评论,尤其是一些措辞严厉的拒稿: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沉浸在这些评论中,会适得其反。 同行评议是一个了不起的流程,但在本质上也是主观的,这意味着有时候被拒可能只是运气不好。 ▍分享个人经历▍ 论文被拒后,很容易感觉孤立无援。和同行同事分享自己的经历,不仅有助于你应对拒稿,也有助于其他人应对自己被拒稿的情况。简单地喝喝咖啡聊聊天,或是分享一下曾帮助你振作起来的建议或资源,也许能给别人的工作生活带来一些不同。你可能无法一次性恢复,但是会慢慢变好的。如果没有,那么开口求助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的朋友、家人、同事和心理辅导服务都能帮助你。就我来说, 我当初写了一篇谈论被拒稿的职业专栏文章,以帮助我应对一系列被拒的情况,然后那篇文章被拒了。这是我的第二次尝试 (第25版) ,希望它对你有帮助。 原文以 Three ways to turn the page after your first paper rejection 为标题发表在2020年4月28日的《自然》职业版块 原文作者:Lucy A. Taylor © nature Nature|doi:10.1038/d41586-020-01166-2 自然科研论文编辑服务 科学编辑服务 : 自然科研标准的编辑对科学文档进行 全面检查 ,包括结构和论证,提供详细的建议和编辑服务,帮助研究人员尽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该项服务额外包含语言润色和投稿期刊建议等内容。) 语言润色服务 : 母语为英语的编辑将纠正语言错误,调整句式表达,提升行文流畅度,改善行文风格,帮助缺乏英语写作信心的研究人员。 (质量保证:经过我们语言润色的论文仅因为语言质量问题而被期刊拒绝,将免费获得一次重新编辑服务。) ▲ 点击上图 上传文稿,查看报价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2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投稿不中的第八个、第九个原因,看你中招没?
热度 2 zlyang 2020-3-27 13:17
投稿不中 的第 八 个、第 九 个原因, 看你中招没? 核心:投稿不中的第八个、第九个原因 08 因为“0到1”创新性太高,惨遭排斥。 09 因为是“真论文”!!! 一、投必得老师202-03-24《投稿不中的七个原因》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092-1224991.html 摘录如下: 01 题目很大,内容太少 02 泛泛而谈,没有重点 03 人云亦云,缺乏特色 04 论据不足,数据不全 05 层次不清,杂乱无章 06 参考文献没有按要求著录 07 临阵磨枪,仓促上阵 感谢投必得老师的金玉良言! 二、补充:投稿不中的第八个原因 08 因为“0到1”创新性太高,惨遭排斥。 【证据一】 2017年05月,《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先生说: 如果问问科学家们,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研究发表在哪里,他们回答的往往是其他一些不太知名、不太被引用的期刊。 换言之,《自然》以及其他一些在选择上比较挑剔、又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仅代表了重要科研文献的一小部分。 引用自:《科技日报》 2017-05-25,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自然》总编辑 菲利普?坎贝尔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5/25/content_370085.htm?div=-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413.shtm?id=377413 原文:If scientists are asked where they are most proud of their research, they tend to answer a list of other less well known and less cited journals. In other words, nature and other journals that are critically selective and have high impact factors represent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importa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引用自:Editor in chief of nature: it's time to change the ru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http://www.bestchinanews.com/Explore/4926.html 【证据二】 科学网,Lisa Bero,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科学同行评审的有效性, 研究人员表示,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原文:Kyle Silera, Kirby Leeb, Lisa Beroc.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12/17/1418218112 【证据三】大量的近年欧美实证研究 (1)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科技中国》,2019年第十一期pp.34-36,日期:2019-11-19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2)2019-09-25,近年关于“同行评议”的大数据实证研究论文(汇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9462.html (3)2020-03-04,Zenas 公理:他人类似观点(汇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692.html 三、补充:投稿不中的第九个原因 09 因为是“真论文”!!! 审稿人看惯“ 不可重复 ”的论文了,反而将“ 真论文 ”退稿。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不可重复”的数量已经明显超过了“真论文”。“真论文”被冤死,已经有快20年了。“劣币驱逐良币 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格雷欣现象,Gresham's law)已经出现:“ 不可重复 (假论文?)”已经驱逐了“ 真论文 ”。 地球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近半个世纪人类对“从0到1”高端原创围追堵截、赶尽杀绝。 评审专家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看惯了“不可重复论文”,也会妨碍“真论文”的刊出。 【证据一】 科学网,2018-10-07,假结果或夸大结果,如何对待和处置科学研究的不可重复结果?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0/418343.shtm 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39849 而且,上述研究都是发表在今天影响因子高的主流期刊上,包括《细胞》(Cell)、《自然》(Natur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和《科学》(Science),即CNPS。不仅如此,不可重复的科学研究结果几乎遍布于所有学科。一项研究表明, 今天在全球一流的学术期刊 CNPS 发表的论文的结论 至少有一半 不可重复和检验。 但是,如果认定研究结果不可重复就是造假,而且造假就是造假,难以和根本不可能区分主观(有意)和客观(无意),那么,当今世界的科学研究就必须面临一半甚至超过一半是造假的现实。 【证据二】 太多了,不忍心再说。请您自行查找。例如: (1)中国****报,2019-03-08, 学术不端是怎样的一种全球麻烦 http://www.ccdi.gov.cn/lswh/hwgc/201902/t20190227_189365.html http://education.news.cn/2019-02/17/c_1124125941.htm 因揭露学术不端而全球著名的“撤稿观察”网站共同创始人奥兰斯基告诉作者:“我们统计的全球论文撤稿量已从之前的每年不足40篇,上升到2018年的约1400篇,其中约60%与学术不端有关。” (2)科技日报,2018-10-18, 骗了全世界十余年 干细胞“学术大牛”走下神坛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10/18/content_405851.htm?div=-1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10/18/c_1123574783.htm 学术圈某种意义上像是个派系林立的“江湖”,学术权威如同“教主”一样,普通学者没有力量反抗其观点。 随着发表的错误论文越来越多,跟风研究的越来越多,大家都成了既得利益者,就默许了这些错误的观点继续流传下去。 参考资料: 投必得,202-03-24,投稿不中的七个原因,看你中招没?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092-1224991.html 文双春,2016-08-19,基金挂了只因没创新或评委不懂?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997348.html 张九庆,2015-01-06,科学进步的未来:一个比喻性的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2-856902.html 推荐阅读: 李江,2020-03-10, 科研项目申请的评审改为摇号?真有国家这么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222699.html Liu, M., Choy, V., Clarke, P. et al. The acceptability of using a lottery to allocate research funding: a survey of applicants. Res Integr Peer Rev 5, 3 (2020). https://doi.org/10.1186/s41073-019-0089-z https://researchintegrity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1073-019-0089-z 科学网,2017-04-18,荷兰试点经费分配新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3758.shtm 相关链接: 2020-01-20, 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2020-01-08,1970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同行评议”的直接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380.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2020-03-21, 破除论文“SCI至上”:“从0到1”与“跟踪/改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4594.html 2020-03-22,破除论文“SCI至上”:X、Y、Z 理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4736.html 2020-01-19,俺不迷信“国际评审”(“同行评议”的局限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882.html 强力理性推荐 Gemma Conroy, 2020-03-24 , What's wrong with the H-index, according to its inventor H-指数有什么错,请看其发明者说 https://www.natureindex.com/news-blog/whats-wrong-with-the-h-index-according-to-its-inventor “One has to look at the nature of the work,” says Hirsch. “If you make decisions just based on someone’s H-index, you can end up hiring the wrong person or denying a grant to someone who is much more likely to do something important. It has to be used carefully.” 赫希说:“ 必须看一下工作的实质。 ”“ 如 果仅根据某人的H指数做出决定 , 您最终可能会雇用错误的人 , 或者 拒绝 向 更有可能做 重要事情 的人 提供资助 。 必须谨慎使用。 ”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247 次阅读|5 个评论
[争鸣] 激光器与引力波“被”拒稿:功不抵过?
zlyang 2019-12-28 17:54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激光器 与 引力波“被”拒稿:功不抵过? 一、 激光 我国专家认为: 激光、原子能、半导体及计算机,是二十世纪四项重大发明。 美国国家科学院 NAS 评出的“20项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里,“激光和光纤”列为第18项(18. Laser and Fiber Optics)。 与激光有关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至少5次了。 二、引力波 相对论引力波是1936年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1893年奥利弗·海维赛德(Oliver Heaviside)就提出了非相对论引力波 gravitational waves。 奥利弗·海维赛德,比爱因斯坦早了43年。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7 发给了 LIGO 的引力波探测。 假定LIGO真的检测到了引力波,那这个引力波到底是海维赛德的,还是爱因斯坦的? 三、“红宝石激光器”1960年被《Physical Review》拒稿 可怜的《物理评论 Physical Review》 Samuel Goudsmit 主编上了审稿人的大当,1960年拒发美国休斯公司梅曼(Theodore Harold Maiman)的红宝石激光一文。 四、爱因斯坦1936年引力波被《Physical Review》拒稿 《物理评论 Physical Review》可以大大地做广告了:1936年拒发了爱因斯坦有问题的引力波稿件。 爱因斯坦是一位善良的正直的科学家,一生至少犯了23个科技错误。像引力波这样的小错,爱因斯坦自己会纠正的,用不着审稿人大惊小怪。 五、激光与引力波:《Physical Review》功不抵过? 《Physical Review》拒稿了“激光器”和“引力波”。目前看来是一对一错。 《Physical Review》在这两件事情上,总体评价“功不抵过”( 功 过 ,或者“ 功绩小 、 过失大 ”)? 核心: “同行评议”往往是阻碍“重大创新”的。 正如我国一位真正的大专家所说: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参考资料: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 18. Laser and Fiber Optics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id=2966 Lasers and Fiber Optics Timeline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id=3706 1960 Operable laser invented Theodore Maiman, a physicist and electrical engineer at Hugh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vents an operable laser using a synthetic pink ruby crystal as the medium. Encased in a flash tube and book ended by mirrors, the laser successfully produces a pulse of light. Prior to Maiman’s working model, Columbia University doctoral student Gordon Gould also designs a laser, but his patent application is initially denied. Gould finally wins patent recognition nearly 30 years later.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4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64/summary/ Charles Hard Townes Prize share: 1/2 Nicolay Gennadiyevich Basov Prize share: 1/4 Aleksandr Mikhailovich Prokhorov Prize share: 1/4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4 was divided, one half awarded to Charles Hard Townes, the other half jointly to Nicolay Gennadiyevich Basov and Aleksandr Mikhailovich Prokhorov for fundamental work in the field of quantum electronics, which has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scillators and amplifiers based on the maser-laser principle. A History of the Laser: 1960 - 2019 https://www.photonics.com/articles/a_history_of_the_laser_1960_-_2019/a42279 Generalized Lorenz-Mie theories and mechanical effects of laser light, on the occasion of Arthur Ashkin's receipt of the 2018 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his pioneering work in optical levitation and manipulation: A review SCIENCE, 1964, Research on Maser-Laser Principle Wins Nobel Prize in Physics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146/3646/897 Antigone Marino, 2019, Physics, lasers and the nobel prize https://www.europhysicsnews.org/articles/epn/abs/2019/02/epn2019502p26/epn2019502p26.html Oliver Heaviside. A Gravitational and Electromagnetic Analogy Part I. The Electrician, 1893, 31: 281-282. Oliver Heaviside. A Gravitational and Electromagnetic Analogy Part II. The Electrician, 1893, 31: 359. http://sergf.ru/Heavisid.htm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7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17/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7 was divided, one half awarded to Rainer Weiss, the other half jointly to Barry C. Barish and Kip S. Thorne for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LIGO detector and the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8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18/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8 was awarded for groundbreaking inventions in the field of laser physics with one half to Arthur Ashkin for the optical tweez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biological systems, the other half jointly to Gérard Mourou and Donna Strickland for their method of generating high-intensity, ultra-short optical pulses. 刘寄星. 《爱因斯坦和同行审稿制度的一次冲突》 . 物理, 2005, 34(07): 487-490. http://www.wuli.ac.cn/CN/abstract/abstract30656.shtml 《物理评论》当然也发表过错误文章,也犯过由于审稿人知识所限对重要文章拒稿的错误,最有名的事例是20 世纪60 年代初,当时的主编 Goudsmit 拒绝 Maiman 关于激光的文章。 科学网,2008-11-13,《探索》杂志:爱因斯坦一生中的23个错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1/213197.html 相关链接: 2019-12-18,Zenas 公理:2017年《Nature》主编的表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560.html 2019-12-27,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评审人,任其“逍遥法外”:真是对真理莫大的讽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732.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2015-09-04,1900年以来,被拒绝发表的重大科技成果实例(搜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8419.html 2019-12-21,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941.html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科技中国》,2019年第十一期pp.34-36,日期:2019-11-19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对科技成果代表作评价的具体建议 ,《科技中国》,2019年第二期p41,日期:2019-02-25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062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论文被拒稿了,我还有哪些选择?
isechina 2019-10-14 10:05
几乎每个学者都有被拒稿的经历。期刊的接受率通常很低,《柳叶刀》接受率不到 5 %,PLoS ONE 大概 69 %。然而,大多数被拒论文最终都得以发表。 在国际科学编辑ISE的这篇博客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如果你的论文被拒绝,你还有哪些选择,以及哪条路是发表文章阻碍最小的。 来源: https://onsizzle.com/i/sympathy-cards-for-scientists-condolences-on-your-sorry-failed-to-3725064 你可以对编辑的决定进行申诉 只有当您有无可置疑的理由这样做时,才应该使用此选项。 如果你的论文被拒绝的原因与杂志的具体议程有关 --比如你的论文超出了期刊的范围,该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类似的论文,或者正在准备发表类似的论文,编辑/审稿人认为你的论文相对于其他待发表论文的影响力有限等等。上诉成功可能性很小。 大多数期刊没有能力发表提交给它们的每一篇论文,必须拒绝许多即使科学合理的论文,以防止积压稿件。 如果论文因为审稿人提出的技术问题而被拒稿 ,你确定是审稿人的观点是错误的,你可以上诉。尽可能明确地陈述你的论点,不要重复原稿中所写的内容。如果可以的话,添加新的数据来支持你的论点,修改原稿,使你的论点更清楚。如果一个审稿人误解了你的观点,读者很可能也会感到困惑。如果你认为审稿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审核你的论文,礼貌而有策略地请求杂志编辑邀请另一位审稿人。 如果你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审稿人有不符合伦理的行为—利益冲突、偏见 (参见同行评审报告中的性别歧视示例3)——你可以上诉。 作为作者,你有权提出上诉。然而,有几件重要的事情要记住: · 上诉很少成功。 · 上诉的优先级比重新投稿到新期刊要低,从上诉到收到结果,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 ,才能做出决定。 · 杂志编辑们都很忙,如果你上诉,后来被发现没有新的根据,你有可能会被列入“难以沟通”的黑名单。 · 如果你决定上诉,请参阅“How to write an appeal letter”这篇文章,它有一个非常好的指南清单。 你可以把你的论文转投另一本期刊 一些期刊提供 “可转移的同行评审” ,如果你的论文被拒,你可以要求你的手稿,元数据,同行评审报告(连同审稿人身份,在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和回复信发送给其他期刊。这些期刊通常来自同一出版商,因此您的转刊选择可能是有限的(例如,BMC)。如果新期刊更合适,与向其他期刊提交新文章相比,这是一种更快的发表方式。如果你担心任何首发权问题,这也是有利的,因为通常发表的论文使用的是原始提交日期,而不是转投后的日期 。 然而,由于许多期刊不提供可转移的同行评审。随着生命科学联盟(Life Science Alliance) 的成立,以及BMC Biology期刊宣布允许作者将他们期刊的拒稿意见转到作者选择的任何期刊,包括BMC和Springer Nature 之外的期刊,可转移的同行评审可能正在兴起。 你可能会担心把之前被拒的所有细节都转交给新期刊的编辑,新期刊的编辑是否会因为他的期刊不是第一选择而受到困扰。事实上,这一误解可能是科学界对可转移的同行评审缺乏理解。编辑们通常“很高兴收到之前审阅过和修改过的稿件,因为论文的整体状况通常更好:更简洁、更清晰” 。 你可以投稿给另一个期刊 这是对拒稿最常见的应对。事实上,许多作者选择了 “先投稿高影响力期刊,如果被拒绝就放弃” 的策略,似乎并不关心潜在的时间浪费 。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你应该根据最初的审稿人/编辑的意见, 选择更适合你的期刊 。如上所述,通常科学合理的论文被拒绝的原因与研究的影响力有关,例如,如果论文只是以前研究的一个小扩展。较低级别或专业期刊更有可能发表此类研究。相对来说,很少能找到一篇存在根本性缺陷、无法在任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在改投前,根据被拒期刊审稿人的意见修改论文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你的论文很有可能被送到相同的审稿人那里。 可以投稿到预印本服务器 在预印本服务器上发布的限制条件要少很多;论文只经过基本筛选。投稿免费,通常在48小时内就能接收论文。你的论文不会被同行评审;其他学者可以(公开或私下)在文章发表后对其内容进行评论。你可以上传任何论文,甚至是那些通过同行评审的论文。预印本将被分配一个DOI,它将正式为您文章中的任何声明或想法添加日期,并支持在数据库(如Google Scholar和CrossRef)中索引预印本。 参考文献 1.The Grigorieff Lab.The Paper Rejection Repository. Available from: http://grigoriefflab.janelia.org/rejections . 2. https://dynamicecology.wordpress.com/2019/03/27/first-cut-results-of-poll-on-manuscript-rejections-we-deal-with-a-lot-of-rejection/ . 3.Bernstein R. PLOS ONE ousts reviewer, editor after sexist peer-review storm. Science. 2015 May 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5/05/plos-one-ousts-reviewer-editor-after-sexist-peer-review-storm . 4.When to dispute a decisio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springer.com/gp/authors-editors/authorandreviewertutorials/submitting-to-a-journal-and-peer-review/when-to-dispute-a-decision/10285586 . 5.Doerr A. How to write an appeal letter. Methagora Blog Nature Methods. Available from: http://blogs.nature.com/methagora/2013/09/how-to-write-an-appeal-letter.html . 6.JMIR Publications. Why has my article been transferred to another journal (or a transfer has been suggested), and what are my options? Available from: https://support.jmir.org/hc/en-us/articles/115002462188-Why-has-my-article-been-transferred-to-another-journal-or-a-transfer-has-been-suggested-and-what-are-my-options- . 7.Kießling T. Publishing alliance comes of age. EMBO. Available from: https://www.embo.org/news/articles/2019/publishing-alliance-comes-of-age . 8.Bell GP, Kvajo M. Tackling waste in publishing through portable peer review. BMC Biol. 2018;16:146. Available from: 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5-018-0619-z . 9.Pells R. Journal shares peer reviews of rejected papers with rival title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9 Jan 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journal-shares-peer-reviews-rejected-papers-rival-titles . 10.Sullivan GM. What to do when your paper is rejected. J Grad Med Educ. 2015 Mar;7(1):1–3.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07896/ . 11.Durso TW. Editors’ advice to rejected authors: Just try, try again. The Scientist. 1997. 11:13. Available from: https://www.the-scientist.com/profession/editors-advice-to-rejected-authors-just-try-try-again-57323 . 12. https://www.internationalscienceediting.com/my-paper-was-rejected-what-are-my-options/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11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对学术发表的被拒问题:痛苦的五个阶段
Charlesworth 2019-9-27 16:29
| 本文由查尔斯沃思英国编辑团队成员撰写,中国办公室翻译 | 查尔斯沃思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的商业转载都是侵权行为 写作是一个颇具创造性的过程,因此你在你的作品及其反响方面加入自己的情绪很正常。而当你的学术作品被某家目标期刊拒绝时,你变得灰心沮丧也很正常。本期我们将讨论稿件被拒后该如何面对,希望能帮到你。 我们都经历过心灰意冷。我们皆体味过怅然若失。我们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刻。当我们感受这些事情时,我们就会这么做,因为它们是如此重要。 —— Kristen Hadeed 某位智者曾经这样写道,职业学术研究人员终其整个职业生涯,会遇到比其他任何职业都要多的被拒情况。也许推销员是一个更为典型的“不断被拒”的职业。在你的学术职业生涯中,学术论文、资助申请和工作申请都有可能经常遭到拒绝。 论文尤其容易被拒,而当你做正确的事情并不断尝试向最高影响因子的顶级期刊投稿时,则更容易遭到拒绝。顶级期刊会保持很高的拒稿率: 某些期刊的拒稿率高达90%,如《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投向这些期刊的论文有十分之九会遭遇拒稿,而这通常发生在同行评审之前。 作为学者如何对此加以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保持耐心,继续前行,同时吸纳你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得到的有效建议。 抗拒 论文遭拒使你感到痛苦,这种痛苦的第一阶段可能会让你产生某些负面想法,例如:“他们怎么能这么粗暴地对待我的作品”或者“那些关于我的研究质量的意见完全是错的”。有时,审稿人和编辑对你的作品进行的书面评价会显得毫无建设性。然而,这里的重点是,你现在遭到了这家期刊的拒绝, 而你需要做的是吸收那些实用的意见和批评并用其指导自己完善作品,以便未来再次投稿。其他意见和批评则可忽略不计。 遭遇拒稿后,带着审稿意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术作品一定会让你有新的启发:你可以向一位更富经验的同事或导师寻求帮助,吸取他们对你的学术作品提出的好的积极意见,并用其改进你的研究、写作风格或者文章结构,以便未来再次投稿。 抗拒的感觉不会持续很久:以“感谢您花时间处理我的稿件”以及“感谢您提供的实用且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话向这家期刊那位拒稿的编辑发一封简短且有礼貌的邮件是明智的。 因为今后你还可能向该期刊投稿,因此给他们一个积极的印象后离开往往是一个好的主意。 气愤 在学术发表领域(以及生活中),有这样一条经验法则:被拒后不要生气。 因为遭遇拒绝是很常见的。据称,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曾经说过:“屡败屡战、永不泄气是成功的必经之路(success consists of going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s of enthusiasm)。”还有一点是: 永远不要将你的怒火发泄到编辑身上。 被拒后向编辑发送泄愤电子邮件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并且,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未来你还有可能向这家期刊投稿。和期刊、编辑部以及同行评审人员沟通时一定要给其留下积极的印象。 争取 许多时候,作者会认为自己得到了期刊,或者更具体一点,得到了同行评审人员的不公正对待。你的某篇论文得到的评审意见可能非常不公平、不客观或者是完全不道德的。在这些情况下, 如果你认为编辑决定所依据的是你所不认同的东西,你就应该向这家期刊写信咨询更多信息或者提出申诉。 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作为作者,你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不能和某位编辑直接沟通,特别是在你希望更多地了解为何做出这样决定的情况下。许多期刊都会和审稿人沟通,向其询问有关论文的非常具体的问题,在幕后收集大量信息,而期刊并未将这些信息分享给作者。 实际上,向编辑申诉,要求对论文进行二次同行评审或者改变编辑的决定,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再糟糕又能糟糕到哪里去呢?你的论文已经被拒绝了。不过我们要记住,每一次沟通时我们都要保持礼貌和积极的态度。 沮丧 如上所述,对自己的某篇研究论文所得到的消极结果感到不悦甚至是沮丧是很正常的。你一定会卷土重来。后退一步然后更加全面地看待你所经历的这次拒稿:这次投稿也许你选择了一家具有高影响因子的知名期刊(重要提示:这么做是对的),因此遭拒往往是很正常的。接下来你可以尝试向影响因子稍低一些的期刊投送这篇论文。或者同行评审后向你反馈回来的某些意见也许真的很有价值:也许你在数据收集或分析方面的确犯了某些错误?我们是在论文尚未发表时立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好呢,还是等待让某人在你的某一篇论文写上负面评价这种更为糟糕的结果好呢?所以说,被拒总会有其积极的一面。 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尘埃落定后,你便会坦然接受编辑的决定,然后继续前行了。在此轮同行评审给出的意见中,吸取那些你和你的同事认为有价值意见,然后继续完善你的论文。接下来的目标是,将论文投向另一家期刊。你可以选择一家更注重专业性且影响因子稍低一些的期刊。被拒后,我们应避免出现一些最常见的情况发生,包括完全丧失信心(你认为这个项目应被搁置,并且认为若论文成功发表,本可以非常光彩地为自己的简历添上一笔,结果却实现不了了),或者滑向一个更不理想的境地。 很多作者都会经历论文遭拒的情况,他们会将论文投向影响因子比之前低得多的期刊,标准下调幅度很大,他们只想看到自己的作品得以发表。他们仅仅是为了发表,不在乎在哪里发表,随遇而安。对于发展你的职业生涯而言,这个方法非常不明智。 ——END—— 论文语言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支持服务 | 英国编辑团队介绍
3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期刊审稿人为什么拒绝你的论文?
热度 1 EditSprings 2019-4-4 15:10
审稿人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直接拒绝论文,而不给作者修改机会呢?这样的论文一般存在什么问题呢? 如果论文不够好,可以建议作者修改后重新提交,或者对论文进行大幅度调整,而不是直接拒绝。这样对作者尤其是第一次投稿作者的自信心打击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论文出现哪些致命缺陷会导致审稿人直接拒稿呢?这里搜集了一些国际期刊审稿人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审稿人A: 审稿人应该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尽最大努力改进稿件。只有在能够证明数据分析错误或研究主题价值不大的情况下,才建议拒绝。 审稿人B: 主要问题有:缺乏新颖性、剽窃、语义模糊、语法错误、缺乏足够的文献支持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论文将为相关主题现有的研究成果提供或补充哪些新的观点?它是否只是一项与以往科研工作没有差别的普通工作?这都是需要加以考虑的。 审稿人C: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一篇论文被拒的理由还有可能是它不符合期刊的主题或者不遵循格式指南(例如它太长了)。而这只是由于作者的粗心大意,很容易在送审前自己检查出来并修正。 一般来说,论文直接被拒意味着审稿人认为这篇论文没有修改的希望,除非大部分内容都重写(或者甚至是先做一个新的研究)。既然审稿人的职责就是审核论文内容,那么否决就意味着他们决不认同你的论文。 审稿人D: 主要问题有:研究有缺陷,英语不连贯,数据值得怀疑。 审稿人E: 如果论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我会倾向于给作者一个改进的机会,而不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但是,如果提交的论文在概念解释、表达方式、新颖程度、探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都很差,我认为应该拒绝。 审稿人F: 我同意上述所有内容。并且会遵照期刊编辑和编辑委员给审稿人的说明和指南。一些期刊的标准为作者修改论文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灵活性,而不仅限于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修改。 审稿人G: 没错,以上观点都很好。作为30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我更喜欢那些经过一定程度初步编辑筛选的稿件。那样的话,我知道稿件已经经过了一次“小审查”,并且至少是适合期刊读者的。这类稿件也就不太容易遭到完全拒绝。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初步筛选的稿件,我将有幸(不幸)审查到一些令人震惊的错误,这类稿件根本没有机会出版,因为它们结构糟糕,知识匮乏,方法错误,并且很少参考期刊的内部风格。 审稿人H: 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我认为只有抄袭和缺乏新颖性的论文才不适合发表,我对这类文章会直接拒绝,不会给修改的机会。 审稿人I: 我认为当出现文献综述不够,缺乏新颖性之类的问题时是否应该直接拒绝论文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还取决于存在问题的数量。 然而,剽窃是一种欺诈,一种犯罪。与其它两个不同,这是公然的不诚实。诚信是科学进步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已经具有剽窃非原创材料的欺诈倾向,那么如何相信他写的任何东西呢?每个人都不能,也不应该这样做。所有期刊也不应该发表任何涉嫌剽窃、数据伪造,出现大量引用或赠予作者的论文。科学编辑委员会风格手册对出版物提出了道德期望。 审稿人J: 如果一篇论文的作者只是在讲述琐事或者犯了严重的原则性错误,而且我没有找到任何科学创新,那么我会明确地拒绝这篇论文。 审稿人K: 我坚信剽窃是拒绝论文首要的原因,特别是所提交的论文只是在已发表论文的基础上做了几处改动(改动的不是内容,而是表达方式),那么没有必要让作者再修改。顺便说一下,我上周受邀审阅一篇论文,我发现相关研究已经发表了,所以我建议该杂志(具有影响因子)的总编辑立即拒绝这篇论文。拒绝的充分理由包括缺乏独创性;研究方法不科学,从而导致获得的数据没有说服力;以及提交的论文完全不符合期刊的宗旨和范围。 审稿人L: 在审稿时,审稿人的责任是确保论文中使用的材料不是在重复已有的相关知识,确保论文有力地佐证了所提出的理论,确保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实际分析和结果的有效理论,并且基本遵循所涉特定领域中公认的原则。 根据个人在该领域的经验,审稿人应该清楚地知道每篇论文对相关领域的贡献,比如它是否补充或进一步证明了已知的原理。然后基于上述原则决定是否要求作者进行细微调整或重大修改,或者直接拒绝。 如果一篇论文的贡献非常小,而且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改进,那么我通常会拒绝(作为最后手段)。有时,论文内容是基于一些已知理论或摘自教科书,那么它不能授权出版。如果论文有一定的贡献,但语言和表达方式有待改进,我们通常会给出修改建议,而不是直接拒绝。 审稿人M: 我几天前拒绝了一份“假论文”。发现这种情况我感到很有趣,但也很愤怒,并向编辑反映(除了在线反馈外,还另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因为它本该被预先筛掉的。该杂志封杀了这个作者,并开始对此问题进行调查(被告知的情况是这样)。计算机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完整的论文,包括图表分析、各部分章节、结论、参考文献等等。 审稿人N: 如果论文 不 满足下列条件,我将直接拒绝: ◇符合既定的道德标准; ◇ 提出可靠的方法和充分的数据; ◇ 有创新点; ◇ 在期刊范围内。 审稿人O: 在下列情况下,审稿人建议拒绝论文: 1 、文章超出有关期刊的范围; 2 、文章不包含新颖的想法和概念; 3 、文章非原创; 4 、研究方法不合适; 5 、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被不道德地引用; 6 、存在利益冲突。 如果你的论文陈述风格不能很好地阐述概念,可能会有语言专家为你给出修改意见。 审稿人P: 篡改或捏造原始数据; 盗用数据,没有自己实质贡献; 辱骂其他科学家的观点; 由于水平较低,在目前的研究领域明显缺乏科学的立场。 审稿人Q: 1 、剽窃(无需评论) 2 、技术错误(这是方法部分的致命错误,没有必要继续审阅) 3 、草率的写作(如果一个作者不关心他的论文,那么我为什么要关心呢?没有必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如果不是以上任一的情况,那么审稿人都应该坚持接受论文。论文是科学研究的报告。我们都愿意看到用2-3页纸来阐明一个问题。我认为所有的报告都应该被发表。 如果我看到作者的努力,我会坚持尽我所能帮助其发表。 总结上面的观点,拒稿最主要的原因包括: 学术不道德(剽窃、机器论文、数据造假)领域不符合缺乏创新性水平低(方法和数据分析都有较严重错误)不符合期刊排版要求并且小问题太多。 而多数审稿专家都是善意的,在论文没有致命缺陷的情况下都是愿意帮助作者提升论文水平的。 作为审稿人你们有写过拒稿意见或者作为作者有收过拒稿信吗?拒稿理由是怎样的呢?欢迎讨论! 审稿专家观点翻译整理自researchgate论坛 母语润色 ¦ 专业翻译 ¦ 论文预审 ¦ 修改指导 ¦ 图表服务 ¦ 基金标书 ¦ 用户评价 ¦ 联系我们
2124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的稿件为什么初审被拒呢?
热度 5 zywsict 2018-7-3 08:24
稿件投稿国外期刊初审被拒的原因无非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格式不符合期刊要求。没有将稿件按照期刊的排版要求进行修改,直接投稿,然后初审被拒。如果是这种理由,只要按照期刊要求,修改好还有机会重投。 第二类,论文的相似度过高。期刊通常都有查重软件,所投稿的论文被查出相似度过高,这种情况初审被拒,是没有机会重投同一期刊。 第三类,稿件不在期刊出版范围之内。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出版范围,如果你所做的工作不在期刊出版范围之内,初审被拒,也没有机会重投同一期刊。 第四类,编辑认为稿件的创新性不足。只有一些特别好的期刊,编辑才会以这个理由初审拒稿。 通过观察发现,部分以第三类理由拒稿的期刊存在一种反常现象,也就是别人做相同的工作,却能够在该期刊上发表,而你的工作,却初审都通过不了。对于这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
个人分类: 精选|2302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同一天收到两份拒稿通知
热度 18 zywsict 2018-6-27 09:10
投稿多年从来没有在同一天收到两份稿件的录用通知,但却在同一天收到两份稿件的拒稿通知,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对于一个搞科研的工作人员,对于被拒稿应该都不陌生。因为大多数科研人员或多或少都有被拒稿的经历,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被拒过稿件的科研人员,不算好的科研人员。 套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名言,“成功的稿件总是相似,被拒的稿件各有各的理由”。从我个人有限的科研经历中发现被拒稿件的拒稿理由五花八门,比如讲师的稿件不予受理、第一作者为硕士生的稿件不予受理,稿件不属于期刊的投稿范围不予受理,稿件没有挂省部级基金不予受理等。以上所列的拒稿理由是特指初审没有过关的稿件。但对于稿件而言,更多的稿件是在审稿过程中被拒。 按照期刊所在的地域划分,拒稿的理由,存在两大流派。国内派和国外派。 国内派的武林高手大都是惜墨如金,拒稿理由尤其的简洁厄要,一剑封喉。该招式的内容为:该文创新性不足,这招屡试不爽,而且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创新性不足,这类武功高手,往往会以该内容属于绝世武功秘籍,无可奉告。 国外派的武林高手大都优雅洒脱,甚至有意犹未尽,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拒稿的理由,详实充分,尽管也是一剑封喉,但是生怕你不懂其招式,往往会详细地将其一剑封喉的招式拆开,以最慢的速度,让你体会其中的奥妙。 那么作为科研人员如何面对各路武林高手的穷追猛打呢? 第一,心态要平和。对于稿件的命运,要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对待之;更要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斗志。只有做到这点,才不会被稿件牵着鼻子走,才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 第二,正确地对待拒稿理由。对于各路武林高手的招式,见招拆招,无法拆招的可以置之不理。尽管各路武林高手身怀绝技,但其所擅长,所精通也往往只有一两个独门绝技。对于你的领域,这些武林高手未必真懂。基于此,采取不置与否的态度,置之不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第三,苦练内功,提高内力。努力的将自己的工作做好,练好绝世武功,让各路高手,找不到拒稿的理由,这才是王道。 总之,被拒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正确的对待拒稿,不从被拒稿中吸取有用的营养,不苦练内功。
个人分类: 精选|22244 次阅读|38 个评论
坦然面对拒稿
热度 6 zywsict 2018-5-27 09:03
论文投稿有时候不得不说是一个技术活,甚至还夹着点运气,因为同一份稿件在不同的审稿人眼中,其所呈现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有的审稿人认为该稿件具有一定的价值,直接建议修改后发表;而有的人,认为该稿件一无是处,直接拒稿。 而审稿人通常由期刊编辑分配,不同的期刊,其审稿人是不同的。所以你的稿件遇到的审稿人,给出不同的意见,也是很正常的。对于像我这种科研菜鸟而言,被拒稿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当然随着投身科研年限的不断增加,接受被拒稿的心态也发生微妙的变化。由原来的失落、郁闷,甚至感叹,逐渐转变到习以为常。造成心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我来说主要是由稿件所带来的价值发生的变化,以前读博时没有论文,那是毕业不了的,所以被拒稿就感觉压力山大。工作之后,同样被拒稿,但不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威胁,顶多没有发表论文,科研这块的绩效为0,但还不至于失业,所以压力相对小些。 这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被拒稿心态发生变化,取决于稿件所给你的利益,利益的大小,决定了你的心态。试想,如果申请项目、评职称、绩效奖励、毕业等对论文不在做硬性要求,那还有多少人会发那么多论文呢?既然不发那么多论文,被拒稿的概率就大大降低,所以其心态自然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不又收到稿件的拒稿通知,已经没有当年的那么失落,取而代之的却是急于从审稿意见中吸取营养,以便再战。从某种角度而言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往往都是有很大的价值的,但却也不能全信,应该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因为审稿人有时候并不是你的小同行,对你的研究内容不是很熟悉。所以不能将他们的意见奉为圣旨,对他们言听计从,自己对的就得坚持。 总之,如果还想继续搞点科研,并将成果写成论文发表,被拒稿是正常,你可能在拒稿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成熟,今天的被拒稿,正是为了明天的不被拒稿。
个人分类: 科研|5273 次阅读|17 个评论
信息图:远离期刊拒稿的6个技巧
Enago 2018-5-24 13:21
稿件提交后的漫长等待本就是个揪心的过程,更不要说最后等来的结果是拒稿了。拒稿是研究人员时常遭遇的问题,有些拒稿情况会让为研究付出大量心血与努力的作者备受打击。因此,在提交稿件之前,作者须仔细检查期刊相关信息。了解最常见的拒稿原因,远离可以避免的错误,才能进一步审核稿件内容,获得答疑、提问和重投的机会。 希望以下信息图中的实用技巧,能够帮助科研人员赢得更多的出版可能。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ResearchGate重振旗鼓 更多精彩文章,请 点击 订阅 英论阁学术院 或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enagocn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个人分类: 期刊发表|3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点建议,聊聊如何避免拒稿
Enago 2017-11-17 11:40
    学术出版   是科研交流中的重要一环,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同行乃至全世界,是令人兴奋的事。然而,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并不容易。多数稿件都被权威期刊拒绝了,比如爱思唯尔(Elsevier)平均拒稿率在30%至50%之间,美国心理协会的平均拒稿率约为76%,《Nature Materials》为87% (同行评审后只有约60%的稿件被接受)。 为什么很多稿件都被拒绝了呢?请不要直觉地认为您做的科研不够好。拒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时候也是可以避免的。 根据资深主编PeterThrower 博士的介绍,他拒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8条:   该文章没有通过技术筛选。这可能是文章内容含有抄袭的嫌疑,或正在被另一个期刊审稿,或稿件不完整,或参考文献太陈旧等。     该文章范畴跟期刊不符。通过了这一步,文章才能到同行的手里进行审阅。     该文章不完整。比如没有把其他相关研究纳入讨论。     研   究过程或数据分析有缺陷。比如没有对照组或统计结果不具有效性。     该文章内容不能支持结论。比如论点不具有逻辑性、结构性差或大量参考文献缺失。     该文章只是同一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的小补充。很明显,这是一项大研究被分成很多小部分,以达到发表多篇文章的目的,而其实对于该研究领域的贡献十分有限。     文章根本读不懂。有可能是因为语言、结构或图片的原因。     文章太无聊了。太偏僻了,不会对本领域有增益,本期刊读者不会感兴趣。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拒稿呢? 首先,我们应查看所投期刊的各种格式、长度、范畴等标准,期刊网站上一般会公布拒稿提示的。注意,文章也是有实效性的,太陈旧的研究是不被期刊看好的。 第二,确保文章是完整,研究是科学的,图片都是清晰的。 第三,期刊选择也很重要。各期刊的定位和偏好不同,所以先选择几个目标期刊,按照他们的要求来准备稿件。 第四,跟同行讨论投稿经验以及交换意见。 第五,换位考虑期刊编辑或读者的感受,确保文章清晰易懂,必要时可以寻求 专业编辑服务 。 第六,标题、摘要、正文第一段以及最后一段给读者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反复推敲。 第七,顶级期刊是偏好重大的发现的!   最后,如果被拒稿了,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需要先冷静一下,收到据信可不是件开心的事。然后,仔细阅读据信。不要快速浏览或只看几句话,也可以让同事帮忙看,认真消化评审意见并从中得到帮助和启发。如果是文章格式或者范畴的原因,改进格式并寻找跟文章研究范畴相符的期刊。如果是内容的原因,作者可以增加更多数据或用新方法重新分析数据。最后,作者可以再投同一期刊或改投其他期刊。比如,文章被拒的原因是一部分数据没有提交,那么再投同一期刊也可以。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评审人会收到来自不同期刊发过来的同一篇文章。所以,拒稿后原封不动地改投其他期刊意义不大,评审人其实很期待看到经过修改的文章,通常这样的文章更清晰、简明、令人愉悦。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官网 和 【英论阁学术院】 --- 或关注 【 英论阁微信公众号】 ( 搜索enagocn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个人分类: 期刊发表|58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文为什么被拒稿?
liwenbianji 2016-8-5 10:21
为投稿付出长时间准备及艰辛努力以后,遭到拒稿真让人沮丧与失望,特别是在还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之前被拒。 为避免拒稿,了解一些常见拒稿原因很有必要 。 学术内容 拒稿的首要原因是学术内容不过关。设计上的缺陷、方法或者研究的分析方法都会削弱或可能导致你的科研成果及关联性的有效性,所以一开始就从事内容过硬的研究很重要。如果研究的设计不错,仍需要确定对数据有一个正确的统计分析, 而且结论须合理、不可带有推测性质或夸大科研成果。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结论须有明确阐述与解释,这样,读者会很容易对其合理性作出评价。 文章 目标期刊的作者须知列出了期刊对文章格式、内容、学术出版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有助于加快文章处理进程,因为文章已经按照期刊可发表的格式进行规范,一旦通过同行评审,便可快速发表。目标期刊也可以据此快速判断文章是否符合重要的出版伦理道德要求。如果违背这些要求文章会在评审之前就会遭到拒稿,这样浪费双方时间。 投稿前,应该考虑请母语为英语者帮助核查稿件,确保语言在投稿时处于最佳状态。此编辑过程也会帮助找出任何过于复杂的表达方式、混乱的逻辑关系、或者改善没有说服力的数据,方便审稿人阅读和评价。你希望期刊编辑关注文章的学术内容,而不是浪费时间揣测你的语言及表达;如果稿件太臃肿,难以理解,那么期刊编辑不会将其送审。 每次写论文时都应牢记这些拒稿原因 ,投稿前检查文章确保已恰当地处理好所有问题,这会大大增加通过同行评审的机会。准备时间可能有点长,但这会为后续工作节省很多时间,提高整个过程的效率。 ------------------------------------------------------------------------------- 10年耕耘,结伴前行! 诚邀您和好友领取300元优惠券 8月内(预计每周五)陆续发到邮箱
个人分类: 理文编辑|4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引用别人的工作
Enago 2016-5-14 14:18
上个星期完成了一篇文章,计划投到 TED 。投稿的时候,发现上面可以选择责任编辑。一个一个看下来之后发现还有认识的。是我们这个领域上的资深的前辈,前年一帮人还给他举办了一个退休仪式,俺也去捧场了。他目前处于半退休状态,在好几个会议上都还能见到他。虽然在小的研究方向上跟我们组不一样,但是也有不少的合作跟交流,所以也算是比较熟的人吧。而且按这篇文章跟他的研究方向是有关联的,所以觉得选他当责任编辑是再靠谱不过了。投稿之后,心里还颇有点得意,怎么都算半个熟人了,应该不至于难为无吧。不过虽然俺也在他面前做过好几次的报告,但是怎么说俺都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弟,所以可能在他眼里也不会留下多深的印象。但话又说回来,文章上也是有二老板的名字的嘛,这个他总是很清楚的。所以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 --- 审稿结果出来的很快。第一天投稿,第二天主编就指定了责任编辑,正是投稿时选的。当天晚一点的时候,已经显示 underreview 。当时心下还窃喜,心想熟人办事就是快,这么快就找到审稿人了。看来这事情靠谱。第三天就看到 awaitingfor decision 。我晕,按照经验,就是说这篇文章已经给枪毙了。赶紧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文章太烂了在牛人眼里就纯粹一垃圾。要说自己对文章的一个很客观的评价,就是一篇很 normal 的文章。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或者结果,但是也不是一点料都没有。属于那种审稿人心情好一点,就放得过;心情不好,砍了也有正当理由的文章。但是这么快就给拒了,说明文章是有很大的缺陷的。猜原因的话,最可能就是因为责任编辑太牛了,或者要求太高了,看到俺的文章觉得太烂,一时怒火中烧,一斧子就下来了。可是俺也看过一些他们组发表在同样期刊上的文章,评价质量的话,只有 60 分跟 70 分的区别,没有本质上的差距。除此之外,想不出更好的解释了,就好奇的等结果吧。 第二天晚些时候就收到了拒稿信。 这里再确认一次,要是文章在一个星期内就 awaiting for decision ,基本上是没有啥好消息的。 前面的废话直接跳过,看到了拒稿理由,就一个理由 It does not cite some relevant previous work. In particular your attention isdrawn to :后面跟了一堆参考文献。 看完前面几篇参考文献,不禁发笑。晕,都他们组的文章。后面的几篇参考文献,基本上也是这个期刊的文章。但是看文章名字,貌似跟我文章内容没有什么很必然的联系。 因为没有其他的审稿意见了,所以对拒稿理由的初步解读起来就很像是俺不尊重他老人家,没有引用他的工作,这个是很不能接受的,所以就给砍掉了。但是这么猜测也是对长者的不尊重,所以还是把那些文章全部认真读一遍。确实是觉得只有大方向上的相似,有一两篇还是八杆子打不着边的。而且方法确实不一样。严格地说,算是不需要引用的文章。所以心理还是有点小委屈。 怎么修改文章是个问题,这个事情貌似自己决定不了。还是得找老板讨论一下,让他出个主意。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的理由-研究不够深入 2. 文章被拒的理由-第二种原理性错误 3. 文章被拒的理由-结果不够重要 -------------------------------------------------------------------------------------------------------------------------------------
5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章被拒 心情不好
热度 17 kongling814 2016-5-7 00:07
刚刚得知一篇审稿200多天的文章被拒了,心情不好,情绪不高。 不过我这样安慰自己,还好已经毕业了,毕业前投的那篇文章很顺利,从投稿到接收3个月,如果像这篇一样拖了这么久被拒,岂不是都要延迟一年毕业。话虽这样说,可我还是不高兴。不过收到很详细的意见回来,至少没有白等,修改的时候多少有些参考。 这几天在校园里面走,也不免感伤,不过还好我看到了很多笑脸。 不论是洗手间还是图书馆,随处可见安慰的话语,“ 我坚强,因为我接受软弱;我喜乐,因为我走过悲伤 ” 印有“ 中大有晴 ”的笑脸 也多少让我感到丝丝安慰。 前段时间有收到学校邮件说是参与调查本科生和研究生,1/5有情绪障碍或其他个人问题。我觉得这个比例应该与其他行业差不多吧。 人活着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如意十之八九。而这些大部分都不在自己个人能力的控制范围,又怎能因此不高兴不开心呢? 就像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网速突然慢了下来,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总不能因此而跟自己生气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22 次阅读|29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文章受到不公平待遇
热度 1 Enago 2016-4-30 12:52
上面说列举的一些拒稿理由,都是内因,就是文章本身就有问题,给审稿人揪出来了。但是审稿本身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事情,一些外部因素也会导致文章被拒。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文章受到不公平待遇 --- 有时候,文章的发现太超前,会让审稿人觉得太不靠谱而不予发表。好几个得了诺贝尔奖的论文都曾经给拒稿过,比如准晶体的文章曾被applied physical letter拒稿,最终却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石墨烯的结果先是给nature拒稿,最后发表在science上。这些事情成了名人轶事为人津津乐道,而那些拒稿的期刊则让人惋惜。并不是说发表了这些论文的期刊的评审团队就比拒稿的期刊牛,这种错误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想想看,要是这类文章真让你来审,你是否有足够的魄力跟远见来力挺文章的发现呢。大部分时候,编辑从维护自身声誉出发,规避风险,宁可选择少发表一篇可能正确的文章,而不会去发表一篇可能是错误的文章。俺也挺期待能有这种待遇,可惜从未有过重要的超前的发现而让审稿人看走眼。 除了保守之外,学术圈内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也可能让你的文章成为不公正评审的牺牲品。有些期刊是可以让你设置那些不希望的审稿人,但是事情总是存在偶然的。一篇文章被接受是不需要理由的,但是要挑刺则可以找出很多问题。俺审稿时还发现有文章在介绍别人工作的时候,居然都不提同单位的其他人的工作。同样单位尚且有这种竞争,那不同单位之间呢?只是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不会太大,真遇到了那也没办法,只能重投其他期刊了,并且祈祷不会落到同一个审稿人身上。 还有就是审稿人主观意识造成的拒稿,换句话说就是偏见。就是觉得对这篇文章不爽或者是对作者的学术水平的怀疑导致对文章的不客观评价。虽然在审稿的时候会尽量说要保持公正、客观。但是一不小心瞥到某些文章就一个单一作者,作者单位看起来又不是个科研单位。不可避免地心里就冒出这个叫做“民科”的词,虽然对此没有任何的歧视,但导致的结果会是更加严格地追究每个公式的来源跟用怀疑的眼光在审视这篇文章。也正因为这样,不知名的作者、不知名单位的科研工作者更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们的文章会受到更加严格的审阅而导致拒稿比例变高。 不管拒稿有多少客观因素,对作者来说,能做的就只有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跟写作水平。如果能让审稿人挑毛病都挑的很辛苦,那文章离发表也就不远了。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的理由-研究不够深入 2. 文章被拒的理由-第二种原理性错误 3. 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5397 次阅读|2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研究不够深入
Enago 2016-4-23 12:44
俺常用这个理由让作者再去修改文章,而这个也经常是别的审稿人对俺的批评。一般来说,编辑看了这种审稿意见,一般是让文章进行大修,所以还不算拒稿。但是这种审稿意见通常都很难回复,修改一次的周期很长,如果还没达到审稿人心目中的要求,还会让接着修改。想想一篇文章,反反复复修改,审稿人烦了不说,作者估计也很容易失去耐心跟信心,最后结果就跟拒稿差不多了。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研究不够深入 --- 研究不够深入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虽然方法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是总会丢三落四少考虑一些因素。这种问题在学生中比较多见,因为有毕业的压力,所以一有点结果就希望弄一篇文章出来,这样子文章就会显得仓促一点。在审稿人看来,会觉得文章再增加一点什么什么计算,会更充实一点,如果在把某些因素考虑进来,这样的结果会更可信一点。但是对作者而言,这种要求很可能是把以前的设计重新计算一遍,对那些计算量很大的领域,可能就要花很长时间了。前不久审的一篇文章就是这样,整篇文章没啥大问题,设计了个器件结果也挺好的。但问题是在计算的时候都是用理想的粒子束作为输入,而实际粒子源出来的粒子束不可能不存在能散的,恰好设计的那个器件又是一个对此很敏感的。所以俺就觉得吧,既然设计了,就还是得把这个考虑进去算算吧。不然的话,设计了一个无法实现的东西也挺没意思的。过了一个月,修改稿回来了。作者在回复里面是说要把这个加进去算要花很长时间,前面的一些参数都要重新计算。这篇文章是没法包含了,但是在文章里面说这是进一步要研究的内容。这也让俺挺为难的,因为查看过作者信息,确实是一个快要毕业的PhD,要是让这事情耽误了人家的毕业大事,这也挺不厚道的。但说对文章的这种回复呢,也不是很满意。犹豫了一个星期,就在审稿意见里面提了这个因素确实在实际装置中还是挺重要的,但是确实要重新都计算一道,时间也挺久的。让编辑决定吧。因为另外一个审稿人基本上没有啥意见,所以幸运的是文章最后是被接受了。 另一个容易导致研究不够深入的因素是计算机的过量使用。有了越来越容易上手、功能越来越强大的软件,有啥想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一台计算机,把模型建出来,跑一跑,要是能用了,再优化一下就出结果了。但是这样的文章总会让人觉得不够扎实,通常被问到的就是:为什么这种结构就可以?有理论依据吗?还有更好的吗?这些参数的获取有什么依据没有?这个能多大程度上保证是最优的呢?仿真是对理论的验证,没有理论依据的仿真总会让人无法全部相信。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的理由-结果不够重要 2. 文章被拒的理由-第二种原理性错误 3. 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4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结果不够重要
热度 2 Enago 2016-4-16 13:20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长时间劳动的结果。好不容易想出一个自己觉得很有价值的观点,费了很多精力去验证,最后辛辛苦苦地整理成几页文字,再经过几个月焦心的等候,等来却可能是文章被拒。在N多种拒稿意见中,最让人伤心的是审稿人觉得文章结果不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这文章整的是啥玩意?如何说方法错了,那是自己才疏学浅,只能有错就改。但要是方法对了,结果也是对的,但别人就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这就等于说直接否定了以前的努力。这时间浪费地比泡吧还不值得,这点挺让自觉得有着高尚追求的科研人员无法接受。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结果不够重要 --- 那好吧,啥样的结果不重要呢?曾读过一篇文章,推导了二维跟三维情况下的Lorentz变换。学过相对论的都知道一维的情况教科书就有了,作者认为教科书上没有的就不代表没用,推导出二维跟三维的情况放在一篇文章上,一个是可以节约大家推导的时间,二是可以增加对相对论的理解。确实推推这些公式也挺花时间的,三维坐标轴下的公式确实挺长的,一不小心就搞错了,真都弄对还是要费不少功夫。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很难接受文章可以给当作一个正规的期刊文章刊登出来。因为从物理意义上来说,确实没有更多的价值。深度呢?也没有比一维的情况更有见地。 俺也有文章就这么给拒过。早前要计算一些结构,用了好几个专业的小软件,但是那些软件都没有优化功能,所以就写了一个程序来调用这些工具进行优化,为了具有通用性跟可扩展性,还着实花了不少时间设计了一个通用接口,再这边抄一点,那边抄一点,加了一个表达式解析器,再安进去几个优化算法。弄完之后自己还觉得挺得意的。项目完了之后,想想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这上头居然没有研究产出,于是花了点时间写了篇文章介绍这个优化器的框架,再加上两个算例投了出去,自认为有设计有案例,估计发表没问题。审稿意见回来了,有个兄台很不客气的说:the paper is too basic and too trivial. A non trivial improvement is essential.编辑叫大修,想想这种文章也就是这样了,再改也改不出啥花的,于是改投另一个期刊,影响因子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心想哥们,就纳了咱吧。结果人家影响因子虽低,拒稿也不含糊。审稿人说的是:it is not a research。至此就放弃了再投的念头。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一个混在物理界的码农,要想发表点有质量的文章是很难的。 这事情对俺刺激还是挺大的。经过认真反思,俺再没把写漂亮的代码作为科研目标,而是抱着能用就行的态度去写代码。而科研重心则放在思考那些fancy idea上。也知道这样子不好,变功利了,但是没法,虽然文章是学术界的敲门砖呢。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的理由-独木不成林 2. 文章被拒的理由-第二种原理性错误 3. 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4772 次阅读|4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第二种原理性错误
Enago 2016-4-9 13:36
第二种原理性错误是在引用别人结论的时候,进行错误的延伸。比如在引入别人的模型的时候,做了不恰当的阐述。或者在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引用了一篇文章,使用了别人的结论。但是实际上,这个结论适合人家文章里面的现象,在阐述这篇文章并不是充分的。有时候审稿人看得不是很仔细,或者没有去读那篇参考文献,就给放过了。但是有时候很不巧的是刚好其中一个审稿人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见过一个例子,结果有点惨。那个审稿人情绪比较激动,觉得自己的想法给人曲解了,就写了大段的意见,解释了自己的文章,还提了几个很尖锐的问题。实际上那个问题并不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作者本来可以引用别的文章来说明的。但是这个审稿人就把这个问题单独揪出来,进行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编辑综合了其他审稿人的意见,给了一个大修,要求作者作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修完之后,那个审稿人还是觉得不满意,坚持不同意发表。最后编辑处于尊重审稿人,还是把文章拒了。虽然作者会觉得挺冤枉的,觉得只是借用了一下而已,又不是本质的错误。但是就只能当做是学个教训,别人的东西是要看清楚的,不要那么急就搬到自己家里。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第二种原理性错误 --- 还有一个错误通常发生在引言阶段或者解释方法的时候。一般来说,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是有新意的,常常需要跟以前的一些方法相比较。但是有时候没有把握好分寸,用力过猛,反而把自己弄到很尴尬的位置。就以前阵子审的那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使用了一个比较新的软件,在介绍这个软件的时候,跟一个传统的软件进行了比较。新的一些软件有新的特性,更加容易使用。这个都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这样比较就行了。但是可能作者觉得这种优势不是决定性的优势吧。就扯到算法上了,说这个软件使用了更好的算法,求解的过程包含了传统的软件没有考虑在内的物理过程。这就用力过猛了,实际上在算法上看,他们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所谓的没有考虑在内的物理过程只是因为另一个软件没有把结果进行后处理,得到更细致的图形显示。实际上用户是可以通过读取适当的中间结果自行处理。这样就造成了不必要的原理性错误。虽然它不致命,但是给人一个很不好的印象。轻点就觉得这太牵强附会了,重一点就觉得连原理都没有搞清楚,很容易就怀疑到结果的可行度上去了。莫名其妙就惹来很多麻烦。 原理不是天天都在用的,但是只要去用了,还是需要把这个东西的前前后后给想明白了。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记得写文章也是一个很严谨的事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步一步都有根有据,不要随性的做不必要的衍生。否则的话,非但不能给文章增色,反而让文章显得很轻率。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的理由-独木不成林 2. 文章被拒的原因-结果不够重要 3. 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4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原理性错误
Enago 2016-3-26 12:17
原理性的错误在文章中是很严重的,它常常是文章被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文章中的原理性错误也分成两种。一种是贯穿整篇文章,即文章是从一个错误的观点或者公式出发,然后用模拟或者甚至实验的方式,试图得到另外的一些结论。这种文章如果只看中间部分,也是头头是道,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实际上,在根子上就已经出问题了,后面再怎么弄,也都是歪的,就看歪的严重不严重,有没有可能从根子上进行修正,重新扶正了。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原理性错误 --- 以笔者审过的一篇文章为例。文章作者为了定量化各种仪器接口连接带来的误差,从电缆与接口的电磁方程入手,提出了一个模糊化的概念,试图通过公式推导来得到一个严格的误差限。这个想法是很好的,毕竟仪器这个东西,既可信又不可信。但是如果你知道了它的误差范围,那就更加可信了。 公式的推导部分一开始从电缆跟接口的方程入手,这是没有问题的。后来在连接这两个方程的时候,引入了等效电流的概念。但是再往下推导,直接是把平均电流当作等效电流来计算。而实际上,从波动性的观点去看这个等效电流的话,它应该是一个复数电流,毕竟是代表着能量的。但是一平均,就没意思了。这种差别看起来很细微,但是实际上差别是非常大的。后面作者又做了非常多的推导,还用了很多模拟,去计算不同形状的接口跟电缆连接时会带来的误差。但是实话说,后面的部分我没有怎么仔细看的。因为笔者觉得理论部分既然已经错了,后面的结论再怎么弄,都正确不到哪里去。但是看着这个思路也是挺有意思的,就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试图去修正这个错误,后来发现是不可能的。不使用平均电流的话,得到的误差限很宽,宽的都让整个计算失去了意义。所以就在审稿意见里面说明了一下这个问题。又过了好多个月之后,编辑发了所有人的审稿意见。另一个审稿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审稿意见里面也用了比较重的语气,基本上彻底否定了整篇文章。编辑也认为这种错误是非常严重的,就直接给拒了。其实拒稿并不可怕,问题是这种错误基本上是不可修复的。我觉得更让作者难受的会是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却做了没有意义的事情。可能还会有一些后悔,如果在做模拟之前,多找一些人来看看公式的推导,就不需要浪费掉大量的编程时间了。 实际上这种错误也是比较容易犯的,每个理论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假设条件,有些公式的条件是显式的,比较容易看得出来。但是一些是建立在别的公式的基础上的,绕的圈子一多,这些假设条件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就需要在推导公式的时候要更加的小心翼翼,否则一旦这些地方错了,后面做的再怎么漂亮还是白搭功夫。 所以呢,希望大家都能从一个正确的假定开始,然后用一个正确的方法,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了怎么办? 2. 文章被拒的原因-结果不够重要 3. 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4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独木不成林
Enago 2016-3-19 13:09
谈谈笔者最近审的一篇文章吧。有天正跟两个老板闲扯。二老板说他收到一个审稿邀请,不过他最近特别忙,没有时间审。但是那个主编又是个熟人,不好推掉。再说我们组在这个方向上还是有一定实力的,拒绝审稿就显得太不够意思了。就问老板是不是想接手这个事情。老板最近也忙。二老板接着说,他看了文章的作者,跟我们有一点来往。也看了标题跟摘要,跟我们这个小组最吻合。跟组里其他人的研究方向有点差异。老板就看着我说,要不,你来审吧。文字上你要是觉得不好掌握的话,我可以帮你。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然后二老板就给主编发了个邮件推荐了我。又过了几天,就收到了审稿邀请。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独木不成林 --- 审这篇文章还是有压力的。其中有一个作者来我们组做过报告,算是这个研究方向上的中等牛人。二老板的邮件里面又拔高了我的能力。所以,不像以前审的稿子。没审出个一二三丢脸也就丢咱一个人的脸,这次要是办砸了,丢的可是老板的面子。所以,得好好干。 标题跟摘要部分还是挺唬人的。一个很general的标题总会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而很长的摘要会让人觉得文章做了很多东西,得到很多结论。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发虚的。 按照审稿步骤。先略读,整体评价一下文章。再做点调研,看看作者信息还有期刊水平。知道了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那个人的PhD学生。而期刊是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则处于中等。大概可判断这篇文章水平不会太高。这时就稍微放心了点。 接下来就是逐个section地细读。虽然是在同一个研究方向,原理是看得懂的,但是设计指标跟计算方法还是有差异的。中间有一些参数,也是只有专门做这个装置的人才去计算的,才能看得出有什么问题没有。所以还是得老老实实去读参考文献。 文章的正文部分是提出了用一个软件来验证他导师两年前的设计(他导师的那篇文章很不错啦)。做这块设计的软件不少,但是很多是各个小组自行研发的,不对外开放。也有一两个商业软件可以用来设计,但是这些软件使用都很不方便,非常复杂。文章里面则是使用了这两年刚推出的一个通用软件来进行计算。笔者以前试用过,觉得功能还不够强大,就丢一边了。其中有一个设计很特别,用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方法扩充了软件的功能,实现了计算的边界条件的设置。这一点我特别欣赏。但是除了这个亮点之外,就没有什么值得令人惊叹的地方了。结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毕竟是验证计算,要是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那要么就是以前的计算错了,或者就是现在的模拟有问题。我可以理解文章的价值,就是让更多人可以有机会用更容易使用的软件来进行设计。但是,这个只能算是一个技术上的技巧。虽然该软件提供了更多的诊断手段,可以看到中间计算的更多细节,但是从文章中给出的结果来看,并没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讨论。所以,就没有体现出使用这个软件带来的优势。如果仅仅把易用作为卖点的话,这个文章就太便宜了。 所以,心里就比较偏向于拒稿。当然用这个理由拒稿有点太粗鲁了,还是得多找一些理由来辅助。不过,挑刺向来是容易的。又把文章放了一个星期,再读两遍,发现之前的判断还是没有改变。所以,就定下心来拒了吧。 其实这篇文章还是比较可惜的。实话说,我很喜欢那个特别的设计。但是,无奈独木不成林啊。如果他能够把计算做的更加详细,在他导师的工作基础上得到更多有价值的讨论。那么,这个亮点也许就会闪光的。但是,这篇文章还不够。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了怎么办? 2. 短期展望——影响学术出版的因素 3. 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4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缺少创新点
Enago 2016-3-12 15:30
很多期刊在提交审稿意见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表格让你填写。中间必定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该文章的创新程度。这个时候,一般就比较纠结,是有很创新呢,还是有点创新,还是不那么创新呢?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缺少创新点 --- 这年头,都在喊创新,好像不创新就啥都没有价值一样。但是什么是创新呢?创新什么,又怎么创新呢?笔者也是一头雾水。后来看不懂很多别开生面的新鲜词汇,就自己下了一个定义,凡是我不懂的东西都叫做创新。有了这么个很武断的定义,审起稿来就淡定多了。我不用担心我是不是遍览整个行业的文章,搞清楚所有同行的工作,然后才能判定文章是不是有新意。 实际上真正审稿的时候,要担心自己完全靠不着边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都在喊着创新,但是真正具有跨时代的发明很少。更多的时候就是站在一个人或者好多个人的肩膀上,颤巍巍地伸出一个小脑袋。这个时候,你把那些肩膀看仔细了,这个要伸出来的脑袋的含金量也就看得八九不离十了。更何况,还有些人做事之前没有充分调研,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某篇文章或者是某些文章的合并版。当然,这也无和厚非,每个人的时间跟精力都是有限的,看文献总是有疏漏的。 创新程度是要结合着潜在的影响力来看的。按照影响力来看的话,基础理论的突破最重要,因为可以对很多学科产生影响,比如相对论等。能够引起技术变革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电的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相对来说,发明一个新的算法要比在原有的算法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创新程度要大一些。但是现实是,这些大的创新跟我们这种普通科研人员扯不上什么关系。更多的所谓创新就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深入一点点,或者根据自己特殊的项目需求做一个特殊的设计,还有就是跨学科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写到这你可能会说重大的突破谈何容易,的确如此,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轰动科学界的发现,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也许你心里已经有了些想法,要得到突破性和前沿性的科技成果可以从阅读跟踪国内外领先文献中寻找切入点,可以对研究结果本身,也可以对研究方法和表征手段上实现突破。以笔者以前的亲身经历为例, 2002年我们进行了氧含量对锆铂合金甩带快冷及析晶影响的系统研究,选题的初衷主要是当时的主导文献只是简要模糊地提及氧能够促进锆基合金非晶的形成,缺乏对氧含量的系统控制和研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甩带实验,氧含量从500ppm 到5000ppm(文献报道值约为1000ppm)。当氧含量降至500ppm或高于2500ppm,X光结果显示出晶体的狭窄峰而不是非晶的宽化峰,这一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想。我老板当时根本不相信这一结果,跟我开玩笑说他从没有运气中大奖。我当时感到很沮丧,只好将实验从头再来,结果还是与第一次一样。老板这一次半信半疑,又让我的同事重复了这个实验,结果还是与前两次一模一样。经过三次反复实验,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崭新的结果,它进一步完善了人们对氧在锆基合金非晶形成过程中作用的认识。这一结果迅速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上发表了。看来广泛阅读跟踪国内外最新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的最新动态, 寻找研究的灵感,还是会有所突破的。 (Content added from \\Crimson-2\mktg\Marketing\Common\China\Enago-China\Blog\BlogContent\Angela\Why_do_you_want_to_publish_2Feb_Angela.doc) 现在更多的文章读起来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读完之后,觉得文章的工作量也比较大,作者做了很多事情,文字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仔细一追究,又没有让人觉得很振奋的方法或结果。就像下馆子吃饭,吃完了,有人问,吃的怎么样?想了半天也只能说:“呃,吃饱了。味道呢,正常。”这里面呢,就少了点能刺激你味蕾的东西。对文章而言,就是少了那么点新意。 从哪里找新意呢?每个行业都有大量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潜在的创新点。而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除了要不断吸收别人的知识之外,要试图找出别人观点中的不足之处。不要一直沿着别人的思路,要学着站在别人观点之外去思考。墨守成规是做不出有意思的新东西的。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了怎么办? 2. 投稿前独立同行预评议服务 3. 文章被拒的原因理由 - 独木不成林 -------------------------------------------------------------------------------------------------------------------------------------
8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分享】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Enago 2016-3-5 15:14
一个同事,从有一个idea,到模拟、加工、测试,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搞了一个器件出来。测试的结果很不错,他很是高兴。因为没有检索到类似的器件发表在期刊上,他就花了一段时间整理了一下设计文档跟实验数据,然后写了一篇文章。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文章被拒的理由-没有做好期刊调研 --- 文章写好了,他才想到想要发表的期刊这个问题。当然从心里上来说,花了这么多的时间,结果也还不错,当然是要选择一个好期刊了。于是就投了业内数一数二的期刊。但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太多的交叉,所以也没有去读他文章的内容。 过了两个多月,跟他聊天的时候说到他的文章。就顺便说起这个期刊。刚好笔者也投过那个期刊,对那个期刊做过调研,知道那个期刊比较偏理论。审稿周期非常长,至少四个月,一般半年。审稿人一般是5个人,其中有两三个审稿人是资深专家,所以要在上面发文章也不是很容易的。审稿意见也非常直白。笔者投的那篇可怜的文章就直接给吼了一句:none sense。当时看了审稿心里就拔凉拔凉的,自信狂受打击。回复审稿意见也着实伤脑筋,附和一下吧,这不是抽自己嘴巴吗。说他瞎说吧,除了none sense之外,其他的意见确实不是瞎说,说明是个资深专家。他听了我说的话,觉得有点紧张。就让我看看他的文章有没有啥问题。我翻了一遍。呃,文字上确实没有啥问题,逻辑上也没有问题。加工实验部分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隐隐觉得有点不妥。觉得他的理论部分写得有点不够厚实,显得有点单薄。但是不能直说给他增加压力啊。况且那个期刊是理论与技术,即使不当作理论文章来看,当作技术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就还是安慰他,说结果应该是不错的。 又过了两个多月,有天看到他整个人都耷拉着,没啥精神,抱着一堆文献在看。一问才知道文章给拒了。5个审稿人,2个同意,3个不同意。编辑觉得不同意的比例更大,就给拒了。有个审稿人认为理论上没有新东西,只有简单的描述性语句,即使结果还不错,但是没有办法给别人带来新知识。另一个审稿人则搬了一篇1955年的文章,说很久以前理论就有了,这篇文章就是一个纯粹的应用,不适合发表在该期刊。我看了一下那篇文章,原理有一点点相似,但是实际上不是一个东西。只是因为他的理论部分实在太简练了,那个审稿人没有看出本质的区别。另一个审稿人先是赞赏了一下文学功底跟实验结果,然后加一句,理论上有缺陷,计算太过于依赖软件,不适合发表在该期刊。虽然文章给拒了,但是也有好的一面,这几个审稿人都觉得结果还是不错的,建议投一个业内的letter或者application的期刊。 后来总结了一下,这篇文章被拒的主要原因就是投错了期刊。投稿前没有对期刊做充足的调研,文章的写法不符合所投期刊的要求。结果是白白浪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还打击了自己的信心。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文章被拒了怎么办? 2. 投稿前独立同行预评议服务 3. 期刊要不要明确服务条款 -------------------------------------------------------------------------------------------------------------------------------------
4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拒稿与反拒稿~a christmas joke from theBMJ
geniusma 2015-12-18 01:57
拒绝拒信的通用模版,看完捧腹大笑!刚发表在theBMJ http://www.bmj.com/content/351/bmj.h6326 Feature Christmas 2015: The Publication Game Rejection of rejection: a novel approach to overcoming barriers to publication BMJ 2015; 351 doi: http://dx.doi.org/10.1136/bmj.h6326 (Published 14 December 2015) Cite this as: BMJ 2015;351:h6326 http://www.bmj.com/content/351/bmj.h6326 Tired of rejections? Cath Chapman and Tim Slade offer a simple way to fight back All academics aim to publish in high impact journals. However, many leading scientific and medical journals reject more than 80% of the manuscripts they receive, making rejection the biggest barrier to publication in high quality journals. We propose a novel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t involves very little extra work by submitting authors, is applicable to a wide range of circumstances (such as flawed study, lack of broad interest to the field, or highly critical assessors), and is scale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academics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To be submitted on receipt of a manscript rejection, the rejection of rejection letter (box) aims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ublication rates of participating academics by overcoming the leading barrier to publication—manuscript rejection. An electronic copy of the letter is available from the authors on request. Rejection of rejection letter Dear Professor Thank you for your rejection of the above manuscript. Unfortunately we are not able to accept it at this time. As you are probably aware we receive many rejections each year and are simply not able to accept them all. In fact,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on citation rates and fiercely competitive funding structures we typically accept fewer than 30% of the rejections we receive. Please don’t take this as a reflection of your work. The standard of some of the rejections we receive is very high. In terms of the specific factors influencing our decision the failure by Assessor 1 to realise the brilliance of the study was certainly one of them. Simply stating “this study is neither novel nor interesting and does not extend knowledge in this area” is not reason enough. This, coupled with the use of Latin quotes by Assessor 2, rendered an acceptance of your rejection extremely unlikely. We do wish you and your editorial team every success with your rejections in the future and hope they find safe harbour elsewhere. To this end, may we suggest you send one to for consideration. They accept rejections from some very influential journals. Please understand that our decision regarding your rejection is final. We have uploaded the final manuscript in its original form, along with the signed copyright transfer form.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the proofs and to working with you in the future. Yours sincerely Dr
个人分类: 论文发表|2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拒了?怎么办?——向同行评审期刊申诉!
热度 6 WileyChina 2015-11-13 10:02
讨厌被拒。如果生活中我们也能吸引别人的决定就好了。想像一下:你约一个人出来但是被拒绝了。如果你可以提交一封上诉信来解释支持你约会的论点,会怎样呢? 在科学界,你可以! 作为一名助理编辑,我见过一些提交给我的编辑们的上诉信。虽然大多数是编写良好的科学的回复,但是有些还是情感驱动的非科学的评论。满篇都充斥着愤怒和失望。科学家们对自己的工作投入 很大,但是 对编辑或审稿人的人身攻击并不会推翻他们拒稿的决定 。在这篇短文中,我旨在探索科学界和同行评审过程,得出一些我们可以参照的结论。 科学家们每天都工作得很辛苦。事实上,我认为我们应该感谢科学家们的努力。他们做的已经够难了,何况他们还要发表文章,这更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 Nano Letters 的主编DanielKohane 把发表比作约会:“坦率地说,一个人接受事实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很像约会。对于你想加入什么团体早就有一个意识。大多数作者认为被拒是竞争中的一个部分。”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Chemistry of Materials 的主编Dr. Jillian Buriak, 在一篇写她杂志的上诉文章中写到,被拒并不容易 getting rejected isn’t easy , “稿件被拒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们自己都知道,这种经历刺激了个人的情绪和反应。” 我当然不会责怪作者因为退稿信导致的失望和沮丧, 我也不建议作者不去上诉 。Dr Kohane 指出,人们有权上诉,论文是他们辛勤工作的成果,他们有维护自己的权利。 编辑和审稿人和作者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他们也会犯错误。有的时候,他们错过了一个点,但是 上诉就会给作者展开解释这个论点的机会 。ACS Nano 的主编Dr. Paul Weiss 在一篇社论 explains in aneditorial 中说“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关键的层面,我们会发现上诉帮助我们认识这些论文,有一些最后会得到发表。” 如果编辑和审稿人忽略了文章中的内容,作者需要修改他们的论文。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 JPCL ) 的主编Dr. Prashant Kamat 在一篇写他杂志的审稿过程的文章中写 writes 道“作者需要意识到这种误解的根源可能在于他呈现出的结果”,Dr.Weiss 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并指出:“作为科学家和作者,我们需要 在文章中阐述明白自己的观点 。” 我曾与 Managing Editor/Freelance Scientific Writer 交谈,他站在作者的角度说了上诉的意义。对于作者而言, 上诉总是值得的 。如果同行评审决定了,作者可能觉得挑战这决定显得没有意义。但是 退稿信里可能并没有一些编辑和评审人的一些细节信息。此外,退稿信中一些微妙的语言对于英语非母语的人来说也是一大障碍。 上诉帮助的不仅仅是作者一人。他们可以在科学界都占有一席之地。Weiss 博士在 ACS Naono 的上诉文章中强调这一重要性。“上诉有效地给我一系列活生生的研究案例,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理解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同时也推进了ACS Nano 的进步。” 我们可见, 上诉应该被囊括在同行评审的过程当中 ,但是应该什么样呢?正如我提到的,我们可见对编辑和评审人的人身攻击以及个人言论都不能严谨地处理科学问题。 在他的文章中,Dr.Kamat 解释说作者们 应该克制做出这些非科学的言论 ,比如“评审人不合格”或者“他/ 她存在偏见”等。 Do.Kohane 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不成功的上诉过程,说的就是那种没有科学性的,同时也不够尊敬或者不合理的。” 我采访过的一个主编也同意, 一封有效的辩证信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提供能够反驳评审人的数据,提供能够支持声称偏见的证据。这封信应该感谢编辑部和编辑们的专业知识。 我的同事指出上诉信“给出了一些审稿人没弄明白的观点,它处理的是真正的综述内容。现在说明这个或者说明现在我们可以解决它。” 这些信件应该 避免人身攻击,评论审稿人、感情上哭诉或者是只是做了表面文章 。Dr. Kohane 回应了这个观点,解释说上诉信应该讲究礼貌性和建设性,更确切的说,事实:“礼貌很重要,因为编辑在审稿上投入很大的时间和努力,只得到了个粗鲁的邮件作为回应,这真的一点帮助都没有,如果你用了理性的方式,编辑可能就会想真的帮你一把。” 这种方式可不是人身攻击,它直接 来自数据 。 所以,作者们你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关键就是 礼貌。坚持事实,避免人身攻击 也是必要的。上诉过程可能取决于杂志的不同而不同,作者也应该记住得到回应的时间也可能不尽相同,但编辑和审稿人都会要求提供一些额外的数据。编辑部不能改变一个手稿的结论,相反,他们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来使用。 Dr. Buriak 还强调,编辑和审稿人处理手稿的时候都推己及人。编辑和审稿人也明白决定信意味着什么。 最后,我采访的一个主编/ 自由科学作家建议 作者应该在回复决定信之前等待24 至72 小时,然后重新阅读一下拒稿信。这一简单的过程会让你消除很多个人偏见,以免上诉信中写满了你的愤怒和失望。 作者、审稿人和编辑之间互相敬重他们的角色,欣赏彼此为出版界和科学界的贡献,这能使得审稿人和编辑将同行评审的过程进行的公正、高效。 被拒的确令人失望,但是礼貌和专业依旧至关重要 。在同行评审过程中礼貌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我希望所有参与同行评审的人都能够 停顿、思考、回想 一下他们的上诉信的提出的观点。 本文作者: Chloe Tuck Assistant Editor, Technica Editorial 转自 Exchang blog: http://exchanges.wiley.com/blog/2015/10/30/so-youve-been-rejected-now-what-on-appeals-in-peer-reviewed-publications/
个人分类: 同行评审|19579 次阅读|7 个评论
论文被拒,审稿意见还有什么用处?- 意得辑专家视点
热度 1 editage 2015-9-9 17:11
尊敬的 Eddy 博士:我投稿到某期刊后遭到拒稿,总共有 4 位审稿人给出了审稿意见,有一些意见非常好,我觉得可以采用。其中有一位审稿人拒绝我的稿件,因为他认为我应该用方法 A,而我用了方法 B,如果要换研究方法的话需要进行许多额外的工作,而且超出我目前研究范围,这种意见该怎么处理?我想要修改稿件然后再投到别的期刊,但我怕又再遇到同一个审稿人。 能够经历同行评审,即使最后被拒了,对论文还是有很多好处,通过同行评议,你可以收到许多宝贵的反馈意见,这写意见能帮助你改善论文,然后增加下一次投稿被接受的几率。 即使被拒稿了,根据审稿意见修改稿件还是非常重要: 审稿意见本身能够帮助改善论文质量 即使改投到别的期刊,还是有可能遇到同一位审稿人,这种时候,如果你有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论文的话,对你的论文是有利的。 首先,最重要的是客观看待审稿意见,仔细分析建议内容,不要被意见数量打击,试着将意见进行分类,比如说,跟语言相关的意见一组,跟文献回顾相关的一组,与研究方法相关的一组,如此类推,将意见进行分类之后,要处理这些意见就简单多了。 有时候审稿人会对语言提出非常明确的意见,比如说他们会举出段落应该怎么改写,或是要怎么叙述一个概念,可以从这些具体意见开始下手进行修改。 还有,如果审稿人建议加入其他的文献或是添加一些数据,就加吧,这些通常不是太困难。 接下来,考虑关于方法的意见,如果审稿人建议补做实验,可以试着照做,有时候审稿人的意见看起来可能太过严刻或挑剔,但试着从你可以做到的改善角度看待,因为这些建议最终都是要让论文变得更好。 最后,可能有一些你不同意的审稿意见,像是你认为不在目前研究范围内的,可以再客观地多读几次,问问自己自己不同意的理由是否明确,是不是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些理由,将这些点另外记下来,如果之后投稿的期刊编辑或审稿人再提出一样的意见时,你就有完整的解释。 一步一步来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处理审稿意见,祝你下次投稿顺利! 关于拒稿及回复审稿意见,《 意得辑专家视点 》上还有其他文章可以参考: 【发表答疑】拒稿令人伤心,但有时候反而有益! 【案例分享】“修改重投”并不可怕 回复审稿意见:那些该做、不该做的事 再投稿注意事项 ∷ 本博文内容出自《 意得辑专家视点 Editage Insights 》Eddy 博士问答系列, 现开放在线 提问,欢迎登录咨询 。 ∷ ∷ 温馨提示:提问需花 1 分钟注册,注册后即可得到 Eddy 博士的贴身指导!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意得辑专家视点 - 您的研究发表资源库 》完整原文刊载于: 如何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被拒论文好进行下次投稿?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how-can-i-implement-reviewer-comments-on-a-rejected-paper-in-my-next-submission
个人分类: 国际期刊发表非难事|68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拒稿比撤稿好
热度 10 azye 2014-12-20 19:32
刚收到了一个编辑抄送过来的 email ,告诉作者他的稿子 reject 了,希望修改后 resubmit 。这篇稿子是我一个月前审稿,自我感觉我还是很认真看了几遍,也诚恳的提出了 2 页纸的修改意见。稿子是中科院一个博士生所写,论文质量确实不高,所以他投的也是个影响因子不高的杂志。我进去看了三个审稿人意见,一个 reject ,两个 major revises 。专家的意见也很一致。而我针对这篇稿子颇有感悟,所以记录如下几点共勉: 1 、作者挂名 这篇稿子发到我这里,第一眼就看出作者只有一个人,我就感觉这是个大牛?这年头写文章没有合作作者的已经很少了。如是好奇地在网上搜了搜,发现这位作者仅仅是中科院一个博士生而已,并且在学术上没啥建树。继续搜搜,猜测他的导师我应该认识。为啥不挂导师名呢?当然有多钟可能,其一,这篇论文确实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成果;其二,导师不让投,直接自己投了;其三, …… 。仅仅是猜测而已。但是给我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当然审稿文章主要还是看文章内容,这些小细节仅仅是花边新闻而已。如是我认真的读懂文章。 2 、创新点不够 读懂文章后,发现编辑找我审稿,还是比较合理。因为在这个方向上我去年刚发表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无非是换了个地方,重新做了一遍。类似的文章估计每天都有几篇见刊。旧方法换新数据,发现了地球人都知道的结果。最致命的是他这个结果还不一定对。考虑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深度,最终未能解决任何问题,充其量就是灌水而已。这或许是被拒稿的最重要原因。 3 、英语不行 我的英语水平已经非常差了,所以每次文章写好后都得找人帮忙润色。我审稿时,一般也不敢轻易说别人英语语言错误,怕我说错了。可这篇文章就我这个半桶水都看出来错误百出,很多单词都词不达意。这一点另外两个审稿人也都重点提出。 4 、态度不端正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大量的笔误,图表,标题都有错误并且混乱。显然没有认真的修改过,或者写作经验不足。这让审稿人不得不打回去让作者重写。这也是年青学者不得不交的学费吧。 以上是对这篇稿子的感悟,其实也是我自己被拒过很多稿子的感悟。一篇论文既然准备公开发表,再认真都不过分。“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或许是个不可多得的科研人才,但她的不严谨或许让她彻底的离开学术圈,还间接的害死了她的导师。
18797 次阅读|14 个评论
如何处理拒稿论文的审稿意见
热度 6 WileyChina 2014-8-4 11:17
你曾经是否努力地将实验结果详细写入准备发表的论文,但仍然被拒稿呢? 亚洲有机化学杂志   ( Asi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   主编 Richard Threlfall 就“如果你的文章被拒稿,如何去处理审稿人的评审意见”给出了一些贴心提示。 一、 拒稿论文 有些人可能认为一个同行评审需要花费数百美元来支付给专业的评审人员,但其实他们并没有金钱方面的酬劳,审稿人都是自愿来帮助作者提高文章的质量、学术价值以及可读性。通过同行评审这个过程,作者可以从经验丰富的专家那里免费获得价值数千美元的科研工作、论文写作、投稿等重要信息。因此,无论同行评审的结果如何,这都是一次提高文章质量的机会,你必须要充分地利用这个机会,不要忽略这个过程。 首先,我们来谈论一下拒稿。没有人喜欢文章被拒,但每个投稿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你将会收到一些来自审稿人的修改意见。   不要忽视这些修改意见 !   如果你把没有修改的原文直接转投其他期刊,将会遇到以下 两种可能 : 1. 另一个期刊将你的文章送给其他审稿人,但是返回意见类似,文章再次被拒; 2. 另一个期刊恰巧将你的文章送给同一个审稿人,他们已经在第一次审稿花费了时间,而对于他们的审稿意见,你并没有对文章做任何修改,他们会立即再次建议拒稿。 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只是浪费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而你的论文仍然没有得到发表。因此,这就需要自己好好的花时间去认真思考审稿人给的评审意见,在你下次投稿之前需要对文章进行修改。 通常情况下,审稿人会给出几个需要关注和修改的例子 ,不要仅仅修改这几个例子。你需要对这几个例子伸展开来,仔细检查全文,寻找可以继续提高文章质量的地方。这样,你的文章会有一个更大的机会被接收,这会是一个更好的科学论文。 二、如何处理不公平的审稿意见 论文被拒稿是件很难过的事情,但从中你可以得到经验教训和能力提升。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可以帮助你提高论文质量,在下次投稿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结果。然而,如果你认为在同行评审过程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该如何处理呢?如果审稿人没有领会文章的真正重要结论和观点,又该怎么处理?或者也许你认为审稿人错误的理解或者忽视了以往发表的论文中,与你类似的实验结果。 你必须要想到同行评审只是一个严肃认真地讨论你论文的过程,并且请记住审稿人也是人,他们有时候也会犯错。你有权对论文的决议进行申诉,但必须有可靠地理论或实验依据。 最好的办法 是给期刊编辑写一封信来陈述一下你的申诉意见,以及隐藏在其中的科学道理。指出你认为审稿人理解错误的地方或遗漏的事情,并说明为什么这会影响对论文的整体评价。然后编辑会在另一个审稿人或期刊编委成员的帮助下综合考虑所有的证据和可能性,然后决定是接收还是拒稿。 你最不应该写一封粗鲁的信来告诉编辑你已经在其他的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这是你第一次遇到这么荒谬的问题,你不相信这个决定并且你很伤心,你是某某学院的院长并且你刚获得某某奖等等。 当你被拒稿时,多花些时间去思考,如果你想申诉,那就写一封深思熟虑的充满严谨科学精神的信,以使得编辑可以重新考虑你的投稿。除非有科学证据支持你的申诉,编辑将不会再考虑你的投稿因为你已经把事情搞砸了。 如果你已经采用了撰写优秀科技论文的技巧,希望拒稿不会发生在你身上,我们可以讨论下一个比较开心的话题,即投稿被接收或要求修改。 三、投稿被接收或者要求修改 期刊要么接收你的投稿或者要求你修改后再经过新一轮同行审阅。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应该做同样的事情:根据审稿意见再修改你的论文。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考虑审稿意见,举一反三,力求修改全面而不仅限于审稿意见指出的问题。 对于投稿被拒,特别是投稿需要经过新一轮的同行审阅,如果你认为审稿意见中有的意见是没有道理的,或者不准确,你应该在你返回修改稿的封面导言中说明。你可以质疑任何审稿人的意见,但你必须有足够的科学依据。编辑和审稿人不喜欢懒散,所以请把所有的审稿意见都一一回复,否则可能有损你的学术声誉。 论文修改后,你应该高亮显示你修改的部分,并在封面导言中说明你如何对论文进行了修改。无论你信不信, 高亮显示和封面导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当期刊要求你修改论文时。编辑和审稿人也是人,所以没有人会愿意通篇搜索你修改的部分。对文章进行修改并且在封面导言中清楚的表明你对持续改进你的工作很有兴趣而不是做最小的改动以使文章发表。 最终恭喜!当你的投稿被最终接收,你可以享受你在实验室的美好时光,因为你精彩的论文会在科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个人分类: All Sub|12812 次阅读|6 个评论
梦想与现实的背离,被N次拒稿后
热度 2 cgcglove 2014-7-2 18:11
每回满怀希望的把文章投出去,在期待中等待,随时关注的邮箱和期刊网站的情况,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换来了一句:“您的稿件《XXXX》不适合在本刊刊登,请另投它刊。”或者其他类似的话语,总之是文章被拒绝了,心里总有小小的惆怅,深深的郁闷,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不适合搞科研,但又得重新燃起斗志,继续对文章进行修改,继续投出。但是时间是转瞬即逝的,转眼大半年过去了,依然一篇未录,原本还较为平静的我,也开始焦急起来,去寻找最好投的期刊,审稿最快的期刊,每时每刻都在焦虑如何去适应期刊的风格,如何尽快找到接受文章的期刊,为了达到博士毕业的要求,已经忘乎所以,却忘记了自己科研的最初梦想。 到底为了什么读博,为了什么进行学术科研,只是为了毕业混个博士头衔,使自己以后有一个好工作挣更多的钱?貌似这并不是我的本来目的,因为毕竟这些即使不上博士,本科或者硕士的我,都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但我为什么来读博?突然想起来刚上博士的时候,与同学谈起的梦想,“我的兴趣在此,我希望这一生能在我的学科中可以作出一点点小贡献,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这样我就满足了。”这或许就是我读博的最初梦想,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世俗的评价,毕业考核指标的压力,早已压的自己喘不过来气,做的东西都是迎合热点、新点,而背离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论文本来也只是一个将自己研究成果分享给别人的过程, 却变成了为了完成任务来写论文。有时候觉得自己也是一个俗人,避开不了这些,就随大流吧;但有时候又不甘于此,想要真的踏踏实实下来,安安心心的做科研,矛盾的心情随时都伴随着自己。 还记得刚找到研究方向的时候,自己高兴的好几天失眠,感觉这个问题自己既感兴趣,又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可是做着做着就变得想迅速出成果,一个月就想搞出几篇论文。其实,欲速则不达,思考的少了,文字同样匮乏,为了发表而写的论文不会是好文章。 写了这么多,都是对上博士到目前时间段的一个反思,希望自己可以真正静下心来,不浮躁,认真的进行科研,把真正有创新有意义的成果总结出来进行发表,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希望若干年后回头再看,自己的科研道路不是那么漫无目的。 被退回来的稿依然要修改,而且要大改,好文章也是修改了很多次才出来的,结合最新的科研感悟,总能找出不足,继续修改。相信我总会修改到更加完善的水平,从某期刊上找了一篇《论文自我检查报告》,深有启发,列出重要的几条大家共享: 1 与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什么?(尽量言之有据,切忌泛泛而谈) 2 作者已经投稿或发表的文章中是否采用了与本研究相同的数据或变量?如果是,请把文章寄来审查(注:不赞成作者用同一数据发表多篇变量相同的文章或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拆成多个研究来发表的做法)。 3 国、内外期刊是否有学者已发表过同类研究?如果是,请列出(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卷和页码) ,并说明您的研究有何推进之处。 4 除作者外,是否请过同事或同学对论文进行类似审稿般的挑剔性阅读? 5 “问题提出”或前言部分中的文献回顾是否完备?在引用别人观点或工作时是否注明出处? 6 文后参考文献与正文中引用的文献是否一一对应? 7 参考文献是否以近5年的文献为主?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8 研究用到的实验材料、数据、量表或问卷,是否附在文件的末尾以供审查?
27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写文章的本质是什么?
Bearjazz 2014-3-23 10:45
熊荣川 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有一篇文章,写的时候像是打鸡血一样,一口气读了上百篇同领域的参考文献,然后分析数据,一个月就写完了。看着初稿,对文后的参考文献个数尤为满意。 后来发给老板看,因为这篇文章是我的博士课题的一个副产品,显然老板没有给与太多意见。 因为,数据部分来自日本同行,于是挂了他们的名字——一个年轻学者,一个业内有名的前辈,并且发初稿给他们审阅,想听听意见。 年轻学者因为对这个领域不熟,问题也不多。前辈兴趣广泛,提出了很多不足,其中一项便是,样本量不够,还雪中送炭的发来了他很早收集的野外数据。 于是,补充数据,再稿,开始投稿。 第一个杂志编辑直接拒稿,领域不够前沿,且挑了语言和另外一个物种样本量问题。 第二个杂志外审意见负面,也拒稿了,不过提的意见也更具体了。 隔了很久,对文稿有了一些修饰,这次投了个中文杂志。 编辑返回大修意见,建议用中文发表,说语言还是有问题。 另外样本量,前言都有点问题。 说实话,信心真是跌倒了谷底,做科研发文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曾经想,只要不做假,收集到的数据都是对科学的贡献,无论数据量大小。然后把这些数据整理成固定格式的文本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就是文章发表。 然而,这其中有几个标准问题,无论杂志影响力如何?文章发表都需要足够的样本量来支持结论的。因此我总结的教训是,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多在科学问题上把工作做足,尽量发高水平文章,这样比较集中精力。 另外,我觉得投稿,发文章的本质就是和同行交流,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的改进,直到绝大部分同行认可为止,这样可以避免闭门造车。 最后我想,如果我是一个自由科研人员的话(没有基金压力,没有文章、收入压力),投稿顺序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即从影响力最低的文章开始投。这样如果接收当然是好事,如果拒绝,总能得到一定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建议改进自己的研究,再投好一点的杂志,直到所有的同行都把你批评一遍,你的研究也就无可挑剔了,这样我想就可以投nature或者science了,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这一辈子能有一篇nature而且同行都认识你,我想这就足够了。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3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面对总拒自己论文的大牛?
热度 10 sinospace 2014-1-14 17:23
2303 次阅读|13 个评论
避免拒稿:如何选择目标期刊?
热度 1 editage 2013-6-28 08:16
先前的博文 里有提过与论文准备相关的常見拒稿原因,同时提供了同时提供了相对应的技巧避免其发生的相对应技巧。有时候那些技术上很完整或写的很漂亮的论文也会被拒,这样的拒稿背后有很多原因,而最常见的是目标期刊不对或不适合。为了避免这样的拒稿发生,在选择目标期刊的时候有几项要点如下: 期刊是否已发表过类似的研究? 有时网站上的期刊宗旨叙述不是很清楚,因此浏览期刊发表的论文能更清楚的了解期刊会考虑发表什么样的研究。了解期刊发表跟你的研究类似的论文的周期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如果期刊在过去平均一年发表一篇你研究领域的论文,该领域可能不是期刊的主要关注重点,也代表着拒稿率的提高。 期刊的目标读者是谁? 许多期刊都会在网站上明示目标读者是谁,如果这跟你希望能看到你研究的群众吻合,你的论文对期刊来说应该是对口的。如果你的论文与期刊的领域相符,但读者不对,还是有可能会拒稿。例如,一份针对医生的临床报告可能不是很适合发表在给卫生政策与法律人士的医学期刊。 期刊发表的论文类型是什么? 期刊常发表的论文是原创研究论文(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案例报告( Case Reports )、综述( Review Articles )、给编辑的信( Letters to the Editor )等。期刊可能因为目的或目标读者变更等各种原因而改变接受的论文类型。例如一个期刊过去发表过综述论文并不代表它现在仍接受这类的论文,需要仔细阅读期刊网站以及投稿须知来了解期刊的最新状况。 期刊对字数与插图数量是否有特殊限制? 如果你的论文在上述几点都符合,记得看看投稿指示里的特殊限制如文章长度或图表数量。如果需减少字数不多,不会影响到整体研究影响力,那么在投稿前应该依此修改。投稿1万字的稿件到只接受3千字论文的期刊必定会马上遭到拒绝,所有花在根据期刊排版的时间都是不必要的浪费。 除了这几点外,作者在选择目标期刊时还会考虑其他因素,有些是作者的发表目标要求如期刊影响因子分数或快速发表等,这些我会在以后的博文里讨论,看看作者如何能有效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达成特定发表目标。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校对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取得更多发表相关信息与资源
个人分类: 国际期刊发表非难事|7321 次阅读|2 个评论
纪念我屡次被拒的论文
热度 12 toylondx 2013-6-27 06:59
我到德国读博有 2 年零 3 个月了,目前尚没有一篇期刊论文被录用或发表。内心略有着急,毕竟 2 年也不是很短的时间了。 说到论文,并不是我没有创作,而是每每投稿,屡屡被拒,到今天为止,第一篇文章已经投过 3 个期刊,被拒过 4 次了。今天是第 4 次被拒,想写点东西纪念一下这篇文章,并整理一下心情,重新上阵。 这篇文章的 idea 来自于在一个学术论坛上与坛友的交流,通过阅读文献,我了解到很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太适合我现在的模拟,有的是适用条件或范围不同,有的是理论上略有缺陷,直觉告诉我,我需要一种新的方法。在深入研究了这些方法后,新的方法 1 诞生了。起初,我想这篇文章也就围绕“总结现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以及新方法 1 的介绍”展开吧,文章写出来后,感觉确实很单薄,跟这边的“同事”(这边的博士生们彼此之间都称作同事)讨论了一下,最终决定添加一些模拟的结果,以验证方法 1 的合理性。在模拟过程中,我发现方法 1 仍略有问题,进一步改进,得到了方法 2 ,文章也慢慢有了雏形。 文章写成后,经过同事和教授的修改,我把文章投往了 A 期刊。虽然中间经历了大修,文章也经历了大手术,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拒稿。 A 期刊是偏物理方向的期刊,而我这篇文章是有关岩土内容的,比如土压力,是不是文章与期刊不特别相符,带着侥幸心理,我又把文章投往了 B 期刊,一个与岩土相关的期刊,同样被拒的结果。但是审稿意见与 A 期刊的意见不同,我按照审稿意见,对文章进行了修改,但对有些意见,我持有不同的看法,写出了很详细的修改说明,将文章重新投到了 B 期刊,审稿人还是之前的审稿人,这次他们提出的审稿意见对文章而言是个硬伤,他们认为研究这个方法是没有特别大的意义的,包括之前已经发表的一些论文中相关方法的介绍。但我确实不太认同他们的这一观点。按照硬伤之外的审稿意见,我将修改后的文章投到了 C 期刊,一个综合了岩土,又与这个方法适宜的期刊。历经 3 个月的审稿,今天收到了拒稿的邮件,同样,审稿专家认为固然这个方法所得到的某个参数是相关研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鉴于影响因素很多,单独研究这一个,意义不大。 今天看到这样的审稿意见,再加上之前的屡被拒的经历,我心里着实失落的好一阵。失落过后,我也对比了一下现在的文章与最初的文章,虽然按照审稿人的观点——研究意义不大,但是文章的质量还是提高了很多。 伴随着审稿过程,我将这个方法又用在别的材料上,发现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又想到,将这个方法改成一种选取某一参数的建议,并提出了一个标准,按照这个建议与标准,选取该参数,并结合一些模拟结果,来验证这个建议与标准的可行性。文章又要被我开刀做手术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也整理得差不多了。所谓科研,给我的感觉就是,时而令人兴奋,时而又令人沮丧。 最后,我想用屈原《离骚》里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勉,并与同样在科研路上的朋友们共勉。
17837 次阅读|26 个评论
10大拒稿原因及其避免方式
热度 3 editage 2013-5-29 17:58
尊敬的 Eddy 博士:    我投出去的2篇稿件都被拒了。在看了评审员的评语后,我发现有好几个错误可以很简单就避开的,像是用错统计检定这些的。您可以提供一些能够避免的拒稿原因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虽然拒稿让人沮丧,但评审通常会有些有用的意见,所以作者有机会在改投下一家期刊前改进论文。有时候有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没法单靠修改论文就能解决的,例如研究设计的缺陷,但有些常见的问题是可以在写论文时轻易避免的。已经有好几个 研究 讨论过拒稿的常见原因,以下是导致拒稿的常见错误以及相关的避免方法: 1. 不适当或不完整的统计 使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法 详细叙述统计方法 在适当的地方说明P值与R2值 2. 过度夸大结果 避免将结论叙述的与实际研究发现差距过大 适当告知研究限制 不要引用不相关或过多的信息来支持数据 3. 不适当或理想的仪器 应详细叙述研究方法,所以读者能自行复制实验 如果使用标准方法或仪器,注明先前使用过这个方法或仪器的相关研究 如果问卷等叙述太过冗长,把它放在补充资料里 4. 样本偏颇或太少 检查已发表的文献看看类似的研究适合的样本数 清楚列出包含及排除的条件 5. 内文阅读困难 避免复杂的长句子,使用简单直接的叙述 请讲英文的同事或专家检查你的论文 如果目标期刊的读者是比较广泛的,避免使用行话。 尽量避免使用口语词条,应采用国际文章中常用的标准词汇 6. 问题叙述不足 在摘要及正文开头里清楚陈述研究目标 确认你的结论与假设、问题、目标有前后呼应 7. 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数据报告 重复确认在不同章节提及的类似数据一致性,像是摘要与内文、结果与图表等 与其提供不确定的数据,不如将有用的数据分类来支持假设及目标 8. 不完整、不准确或过时的文献 引用最新发布的文献,引用过时的文献只会曝露出你对该主题的了解不够 不要选择性的排除不支持你研究论点的文献,相反的,可以讨论这些文献让后解释为何你的数据会与现在已知的现况不同。 9. 数据不足 提供足够的数据,如果有的话,可以提交补充数据。 确认数据不是太薄弱导致无法发表 10. 图表缺陷 确认图表内容明确易懂 检查是否用了最适当的数据呈现模式,例如,直方图是不是比线性图更适合用来表现你的数据?   如果你确定你的论文有效传达强力的信息而且没有以上提到的问题,那么拒稿率就会大幅降低。不过,即使技术再怎么完整的论文由于各种原因,偶尔还是会收到期刊的负面决定。日后的博文我会再深入探讨。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论文发表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取得更多发表相关信息与资源
个人分类: 国际期刊发表非难事|14406 次阅读|3 个评论
文章创新性:伤不起也惹不起
热度 4 XuanLIU 2013-5-24 17:11
最近,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综述性杂志《进化和生态学进展》 (Trends in Ecology Evolution) 发表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Uppsala University )生态学家 Gran Arnqvist 教授的一篇观点性论文,探讨了一个生态学与进化领域(我想也可以拓展到很多相关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在发表论文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苦恼:一些高排名的基础性研究杂志( Highly ranked primary research journals )在作者投稿初期的编委预审期不经外审就以“创新性”( Novelty )不足而拒稿。 Gran 教授认为这样一种文章评审标准是非常不合理的:首先,预审期一般都是基于负责该篇文章的编辑(通常是杂志社负责该领域的一位副主编 associate professor )对该篇文章的初审后而决定的,事实上,这位编辑即使是大领域的牛人,在涉及到该篇研究论文所在的具体小领域方面,他未必就是非常精通的专家,以这样一种依其一家之言而枪毙一篇文章,未免有失公允;其二, Gran 教授认为研究人员和杂志编委对文章的偏好之间有一个协同进化的过程( editorial machineries and authors ‘co-evolve’ ),杂志社越是对文章的创新性选择强烈,作者们越是善于投其所好,加大鼓吹自身的文章原创性,以至于创新性其实并不强的文章被作者们不顾一切的放大,从而降低了文章了整体质量;其三,也是他最为担忧的一点, Gran 教授认为当今的科学实践很难做到完全的基础性创新( Very little in science is fundamentally novel ),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基于前面同行的工作向前延伸,取得了新的进展,而正是这种进展,实实在在的成为了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石( a cornerstone of sound scientific practice )。科学研究需要以前面同行的工作为基础,进行认真的比较和讨论,然而,盲目追求创新性的杂志导向却使得研究人员同前人工作比较而取得的进展看上去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more or less incremental ),达不到所谓的完全创新( entirely novel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研究人员在不知不觉间只顾着强调自身文章的创新性,而完全忽略或漠视之前研究工作者的贡献。最后, Gran 教授还提出了他针对这一现象的几点建议,他认为在文章投稿初期,可以选择文章话题是否符合杂志方向,文章的整体科学质量或方法是否合理等作为预审的标准,对那些排名非常靠前具有高淘汰性的杂志,仍然可以将文章创新性和领域推进性作为裁断参考,但这一阶段可以放到外审后,而且应由负责该文章审稿的小领域外审专家来决定。 说实话,我想大家应该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此刻也许都会产生些或大或小的共鸣吧。在此补充一点,我还遇到过编辑将文章外审,而且外审专家同意修改发表,编辑仍然以 “ 创新性不足 ” 而拒稿了,在最后枪毙我的时候还不忘告诉我:这个杂志对文章创新性的要求是多么的高( outstanding novel ),以至于必须拒绝我们的文章。我无法想象也不明白编辑口中的 outstanding 究竟需要创新到何种程度,也不明白为什么编辑早知创新性不足当初还要劳其神费其力的找专家外审?何不快刀斩乱麻呢?也许,不明白的事还多的呢,有些事真真的不需要明白,难得糊涂,如果真按照 Gran 教授所列举的三种途径而将文章吹着捧着发表了,这样的文章发表后又能有多强的生命力呢?只能说:创新性,一个既伤不起又惹不起的话题。 附参考文献链接及截图: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534713001262
个人分类: 为学感言|9306 次阅读|9 个评论
第一次被拒稿后的感想
jingxu00212027 2013-3-6 10:45
注:最近被一个国际会议拒稿了,在网站上登录后看到了审稿人的comments,有些感想,记在下面,提醒自己。 审稿人的主要意见中,需要接受并引以为戒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Therefore it contains no new insight on the subject and is not acceptable as a technical publication. 2. Important steps of the PSHA are not described which are listed below: • The location of the site is not specified. • 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of generating the seismic sources model is not discussed • Programs like FRISK and SEISRISK III are mentioned in the references while there are no clear explanation on how the hazard curve is obtained • Site response analysis is performed with programs like SHAKE. There is no citation to any site response analysis program and no explanation on the methods of obtaining the free-field time histories. 这一条中有些地方有些委屈,在参考文献中citation了相关计算program的文章,不过审稿人其他方面说的很正确。 震源模型的科学依据并未讨论,之前一直对此没有深入研究,只关注了数值计算过程。 除了上述两条外,还有语法和拼写方面的问题,使得文章有含混不清的地方,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是很致命的缺陷。 而且文章的安排也有问题(把所有的图件都放到了文章最后面),使得审稿人很难阅读。 其中有些comments确实很冤枉,所有的计算和分析工作确实是本人独立完成的,由于英文不是很过关, 不知道怎样具体表述,如审稿人说的没有specific。 总结 1. 提高英文论文写作水平,尤其是准确、具体的表达自己的工作。 2. 继续努力,不留空白,down to the earth,关键的方面一定要深入,至少要实践一次 3. 科研精神,严肃态度,向同行学习,谦虚谨慎,引用前人工作和成果时,要明确清楚。
4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也收到令人“无语”的审稿意见
热度 5 mfq1986 2012-12-26 11:45
前段时间投了一篇materials letter,没出意外被拒了回来。本来自己做的东西和结果都是很新的,但是正是因为比较新,还是没有被人认可,所以被拒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收到了这么一个审稿人的意见确实很让人无语 Reviewer #2: The letter studi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rystalline to amorphous structure induced by HP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 ZrCu and ZrCuAl alloys. The fraction of the amorphous structure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e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in the alloys, which is great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i-Ni-based alloys. Both ZrCu-based and TiNi-based alloys exhibit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Their lattices should be unstable near the transformation region. So the anomalous behavior is explained by the lattice instability, which is not precise. The authors should perfect the explanation. I regret that I cannot recommend publication of this paper. In addition, there are a number of grammatical errors and instances of badly worded/constructed sentences, for example: 1. In the 2nd paragraph of the introduction "The tendency to form amorphous structure by HPT in TiNi is...". The sentence should be better "The tendency to form amorphous structure by HPT in the TiNi-based alloys is..." 2. The last sentence in the 2nd paragraph of the introduction "., but not lower than Ms.". The sentence should be "., which is higher than Ms." 3. The last sentence in the 2nd paragraph of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It can be seen that ., but saturates after 325K. " is not clear. 4. The sentence in the 3rd paragraph of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SAED spots in fig. 3(a) from the martensite phases are stretched severely, implying the accumulative straining achieved. " should be "In Fig. 3(a), the SAED spots of the martensite phases are stretched severely, which implies that the accumulative straining is achieved". 5. The last sentence in the 3rd paragraph of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Similar results and tendency were." should be "Similar results were." 6. The sentence in the 4th paragraph of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fA in both alloy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 should be "The fA in both alloy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 哎,可惜,可怜
7426 次阅读|5 个评论
论文相似性检查作为拒稿依据,是不负责任的编辑行为。
热度 9 liuliangyun 2012-12-17 11:42
最近被某国外期刊编辑没有送审就拒稿了,拒稿理由是没通过论文相似性检查。 他们期刊要求相似性检查指数不能超过20%,我们的投稿论文相似性指数是30%,并将相似性检查报告发给我了。 我不知道相似性指数如何计算,又如何被编辑们采纳作为拒稿依据。但我从我自己的体会,相似性检查作为拒稿依据,是非常不科学、不负责任的编辑的行为。 我的投稿论文的相似性检查报告情况如下: 相似性指数1%的有3篇,其中1篇文献相似性指数5%(我自己的一篇已发表的相近方向的研究论文)、1篇4%(相近方向的研究论文)、1篇2%(相近方向的综述论文)。 相似性指数=1的有12篇,还有25篇相似性指数小于1%的。 40篇相似性检查的论文的相似性指数累计30%。 相似性性指数1%的3篇论文是我投稿论文的引用文献,相似性指数=1%的论文大部分跟本论文主题有一定关联,其中有1/3左右是该投稿论文的参考文献。 该论文是我自己独自撰写的,我确信无任何抄袭或大段拷贝问题,几乎所有引用文献都是我读过的文献。相似性检查中挑出的相似性内容都是引言、数据获取与处理中常识性、基础性的介绍,与论文核心工作无重复。 我觉得按照这种相似性检查,能够将投稿论文中最相关的发表论文找出来,为检查是否学术不断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检索工具,发给审稿人作为参考很有意义,审稿人能快速甄别部分学术不断和抄袭行为。 但相似性指数与论文是否抄袭或学术不断,却无必然联系。若有从事该方面文献检索的学者去审查已发表论文,我估计大部分发表论文不能能通过相似性检查,或许一些生僻、冷门的论文可能幸存比例高些。 国内期刊,我知道农业工程学报最近采用了相似性指数,作为直接拒稿依据。 我认为这是一种不严谨、懒惰的编辑行为。
1028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你的论文被拒了吗?
热度 45 yangjianjun 2012-12-16 14:53
我家 CEO 烧的饭菜即使不合自己的口味,我拿起筷子的第一句话就是:真是美味!因为我知道抱怨的后果很严重。但在论文发表中,你费力烧的那道菜,千万不要期许这样的恭维。对科研工作者而言,科学发表成了学术生活的一部分。你经年累月的辛苦工作,左修右改地变成一份论文,兴冲冲地投向一家期刊,期待早日呈现于潜在的读者,但结果可能非你所愿。 确实,对科研工作者而言,拒稿是一个非常刺痛神经的话题。尤其对于刚刚开始科研工作的青年人,论文被拒稿是需要面临的第一个挫折,也是需要学习的第一个科研经验。拒稿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本人想说明的一点是:拒稿并非全部是作者的错。先提供几个案例。 案例 1 : 2011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以色列材料科学家 Daniel Shechtman, 以表彰他对准晶( quasicrystals )的发现。 Shechtman 在 1982 年发现了这一奇特现象,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实验室老板也非常反感这种“离经叛道”的“假说”,他被迫离开所在的研究组回到以色列。 Shechtman 不甘于同行的漠视,将这一“自命不凡”的发现精心准备了一篇论文,投给《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结果很利索地被拒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仍不甘心,又将文章投给了《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文章顺利被接收发表。有 PRL 的发表, Shechtman 的重要发现看似盼来出头之日,不曾想被同领域的权威,诺奖获得者 Linus Pauling 公开斥责:“简直胡扯,没有准晶,只有准科学家”。但事实胜于雄论,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准晶确实存在, Pauling 先生确实错了( Pauling 先生,你为什么知错不改呢?)。 Shechtman 曾悲叹道:“当我告诉人们,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取笑我”。幸运的是,他的坚持最终收获了科学界的尊重。 案例 2 : 2010 年英国两位物理学家 Andre Geim 和 Konstantin Novoselov ,凭借对石墨烯( Graphene )研究的贡献,摘得诺贝尔物理奖。在 2003 年他们将该研究成果先投给了 《 Nature 》, 却被评审人提了一堆问题后拒稿。随后这篇文章改投 《 Science 》,这次他们很走运,文章被迅速接受发表。谁曾想,仅仅 6 年后 诺奖也眷顾了这项有趣而极具应用前景的科学发现。后来, Novoselov 有一次谈起这次拒稿经历,仍然耿耿于怀:“文章被拒了,我难以理解。评审人称研究结果有趣,但需要我们补充这样、那样、其它样的研究内容,才可以考虑发表。到现在已过去三年时间了,那些评审人最初提出的那些要求我们仍然无法完成 ...... ”。 案例 3 : 1937 年,德国科学家 Hans Krebs 在英国 谢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 取得其重要发现 —— 柠檬酸循环, 对生物新陈代谢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最初将成果投给《 Nature 》,但被拒稿。无奈之下, Krebs 将该论文转投给荷兰的一个专业性杂志《 Enzymologia 》并顺利发表。 1953 年, Krebs 凭借这一重要贡献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奖。据说前几年有位《 Nature 》的编辑也谈及此事:“对 Krebs诺奖论文的拒绝,是《 Nature 》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 接下来给出本人的评论: ( 1 )科学出版具有不确定性。西班牙物理学家 Juan Miguel Campanario 曾整理了一份期刊的名单,这些期刊曾拒绝发表 20 位诺奖获得者的论文,他也记录了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多次地被同行拒绝的经历。声名显赫如 《 Nature 》,拥有强大的编辑和评审团队,具有更为可信的评审水准,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即便是一项真正有创见的研究工作,重要到可以获得诺奖的论文,也难免被错杀的命运。推及更广泛的学术期刊,更普遍的研究工作,更难避免不恰当评审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整个科学出版中轮番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 2 )科学的保守主义正在蔓延。我们不得不悲叹,宽松而自由的学术出版时代正渐行渐远。因为保守,一些挑战传统观点的科学工作变得更难发表;因为保守,科学评审工作变得越来越苛刻;因为保守,科学发表的效率远落后于出版技术进步的效率;因为保守,草根科研工作者更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认可一篇文章只需要一个理由,拒绝一篇文章可以给出一百个理由。而且还有必要为拒稿提供一个更为高尚的解释:让你的工作更加完美。如果爱因斯坦活在当下,他的那超越时代而无人可读懂的奇谈怪论如何发表?如果今天也有类似于 DNA 双螺旋结构的论文,会不会因猜想太多且直接证据太少而被否决? ( 3 )这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理论上作者也有选择刊物的权利,但实际上作者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人类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允许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智力劳动。科研工作者的增长速度要远快于科技期刊的扩张速度,导致科学发表的竞争更趋激烈。对于那些已经确立学术声誉的科学期刊,受理的稿件数量远远超过其可以发表的数量,因此导致拒稿率持续走高。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科学家越来越丧失对自己研究工作发表的掌控,科学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地被科学期刊支配。 ( 4 )错误的指挥棒引向更为坎坷的路。科学工作者也可以选择一些竞争不太激烈、可见度较低且审稿宽容的期刊进行发表。但在大多数考核机制中,此类发表被认为毫无意义。比如:博士毕业必须有×××检索的文章数篇,科研项目结题必须有×××检索的文章若干,职称评审必有×××检索的文章几许,业绩考核没有×××检索的文章等同于歇菜。一句话,没有×××检索的文章你没法儿活。科研工作者在前有虎后有狼的夹击中,处境异常艰难。 奥斯卡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喻指人生的境遇充满不确定性,你永远不能预见会有什么结果。投稿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我们有更好的选择吗?没有!只有坏与更坏的。对于作者而言,能做的唯有:其一,努力做自己满意的科研工作;其二,从事科研工作需要一颗平和而坚韧的内心;其三,最重要的是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完 ——— 很受伤 ——— 作词:小虫 作曲:小虫 演唱:任贤齐 你为她负责尽本份 对她的荒唐一忍再忍 当爱情变得不诚恳又没分寸 你何必为她苦苦的等 我知道你非常难过 舍不得放弃心不甘 你真的要试著把她遗忘 她不值得你一而再 再而三的肝肠寸断 我料你现在很受伤 很受伤 很受伤 别把自己搞得那么凄凉 瞧你现在是什么模样 我料你还是很受伤 很受伤 很受伤 大不了痛哭一场 日子要过 路还长
20267 次阅读|93 个评论
两则耐人寻味的投稿故事
热度 22 lionbin 2012-11-14 13:30
两则耐人寻味的投稿故事
三天前,几乎是同一时间在网上看到的新闻,都是投稿,都是稿件被拒,都是转投他刊然后被接受;不同的是投稿人的身份有差异,国内杂志采取的态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 在《 科技期刊《分子植物》《细胞研究》跻身国际一流》 这则新闻中,以下的案例是作为成功的典范来说事儿的:2008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辰宇教授向《自然》投了一篇论文。由于研究结果“太新”,文章被编辑退回。担心“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张辰宇紧急把文章转投给《细胞研究》。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李党生安排这篇论文走“绿色通道”,找专家加急审稿,在48小时内就完成了审稿程序,文章在一周内被安排以最快速度在线发表。论文发表后,至今已被引用超过400次,创《细胞研究》所发表原创论文“单篇被引次数”的纪录。 而在《 本科生破解数学难题在美国发表,曾遭国内退稿》 这则新闻中,则无法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了:韶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09级学生王骁威的论文《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素数猜想的一个反例》今年10月15日在《数论杂志》(Journalof Number Theory)发表(据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该杂志为国际数论界的最高学术期刊)。投稿前,王骁威也曾经找过国内一些专家、导师却被泼冷水或盖电话,也曾经投过国内数学权威杂志社,第二天就被退稿了,最后找到了美国的期刊。这一情况,国内某数学专业学术期刊编辑表示,由于数论这一分支非常狭窄,国内研究这一方面的专家又不多,都没有审查这方面稿件的能力;最近3、4年来,国内有许多人都在研究一些未解的数学难题,没办法都去处理。华南师范大学某教授也表示这一情况是很自然,国内编辑部的稿件非常多,通常没有太大的精力来处理这一问题。 这两则新闻放在一起来看,是不是很耐人寻味呢? 张辰宇教授的研究结果“太新”被《自然》拒稿,这个说法有点儿匪夷所思(其实,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张教授的那篇文章的)。结果走“绿色通道”找专家加急审稿,两天内就完成了审稿程序,并快速出版,编辑的独立精神的确令人敬佩!这种“绿色通道”的做法,《自然》杂志也是经常采用的。 可惜的是,王骁威同学的论文可能是因为作者自己“太嫩”被国内数学权威杂志拒稿。我不知道王骁威同学的数论是跟谁学的,怎么学着学着,就到了国内专家“没有审查这方面稿件的能力”了,而且第二天就被退稿了。不知道拒稿意见是怎么写的,是否如实陈述了国内缺乏审稿能力,建议投国际刊物?说“国内有许多人都在研究一些未解的数学难题,没办法都去处理”,难道真的是中南大学22岁刘路破解了世界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该校破格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的带头羊效应?如果是这样,我认为是好事,可鼓励更多的中国人发挥自己的才智,去解决一些数学难题。但是,说“国内编辑部的稿件非常多,通常没有太大的精力来处理这一问题”是无稽之谈,难道国际刊物的稿件会比中国编辑部的稿件少?在新闻中,我还注意到一点儿,王骁威的英语不好,目前四级还未过,要用英语写出学术论文,想必难度也是挺大的,论文中的英语表达也未定能让人充分理解。而且,我相信他的汉语表达能力一定比英文表达能力强得多。我主观理解,他的首投论文是用汉语写的吧,用母语写的论文没有人愿意审,用外语写的论文居然人家能当个宝。他的稿件第二天就被拒,是拒在编辑手里,究竟是没有审稿能力,还是一看是无名之辈就没有准备审稿呢? 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不想多谈论,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补记】 我对数论一无所知,缺乏其鉴别能力。我文中也不想评论该论文有多大的价值,完全引用新闻中的描述。在这篇博文的最后,我卖了一个几乎没有什么隐藏性的关子,我以为大家都能明白我想说的是什么,但还是有人没有领会我的意思。 比如, 楼文克玲 评论说 :“王骁威同学的结果,俄罗斯人几个月前就在网上发布过。有人在科学网新闻后面的评论中给出了链接。还有人用计算机搜索出来过十几个反例。” 博主回复: 其实,在谈论本文的问题时,这篇文章的价值本身并不重要。如果当时国内杂志拒稿时,能给出这个理由,我觉得那才是真牛。即使您说的事儿属实,我现在还是相信王骁威同学是独立完成这个结果的,从他的投稿过程来看,他很真诚,很把自己的工作当回事儿。 其实,我想探讨的是,杂志编辑对不同作者是否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方式是否合适? 楼的朱阮成提供一个案例,说明的确如此: 我一个同学在某期刊做编辑,他们对待来稿第一眼:作者单位是不是211、985等学校,所在单位专业排名是否前20,作者是否有大牛,课题是否有重大项目或者基金,如果都没有,直接枪毙。 同样, 楼的翟远征也提供了一个博文链接。我在他的博文“ 审稿意见里有这样的内容,是否合适” 中找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大约一个月前,在我的帮助下,一个硕士一年级的学生(1989年生人)完成了一篇中文文章,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投到了某期刊。前天,学生发短信说文章被拒了。拒稿理由是“......认为不宜本刊发表。具体意见如下: 该稿件作者年轻,实践理论经验不足,......”。 在高教社工作的陆珊年老师 在 楼评论说: 对于一个不是很有名的猜想,直接退稿确实欠妥;但若是一个著名猜想,我也会立即退稿。 陆珊年老师的说法,我认真想了一下,这可能是数学专业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因为有些东西全球可能就那么为数不多的人能弄明白,但如果拒稿,是否给一个充足的理由,并鼓励到国际期刊发表?不要用类似“该稿件作者年轻,实践理论经验不足”这样的说法。 在评论中, 楼greatma给出这样一个故事: 我有篇论文,起初投给国内一个SCI期刊,专家的意见是这类课题已经有文章发表,给出了两篇文章做例子,这两篇文章都是在国内很一般的杂志发表的文章。我努力把我的原文翻译成了英文投给了IEEE Transactions on ...专家提了几个小问题,按照他们的要求修改一遍,三个月的时间就接收了。这个IEEE期刊没收费,国内的那个期刊每页250元。单位奖励的IEEE期刊是国内那个期刊奖金的两倍。 博主回复: 你的故事想说明什么呢?是想说明国内审稿人水平很高,还是想说明你自己很不讲学术道德——明知是重复发表,还要坚持错误。当然你这个例子因为语言不同,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暴露。不过,我还是劝你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儿,更不要将这样的事儿到处宣扬。 图片来自网上,与内容无关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12921 次阅读|61 个评论
拒稿的好处
热度 4 gaojianguo 2012-10-24 21:40
拒稿的好处
投稿的文章不知被拒了多少次?别灰心,这或许不是你文章质量的问题,而是同行的故意刁难。如果换个期刊能被接受发表,那么这篇文章的价值将体现出来,因为它会有更高的引用率。最近学者 Calcagno 等人发现 相比于那些一投即中的文章,重新投稿的引用次数是显著提高的 ( P 0.0001) 。 他们的研究论文“ Flows of research manuscripts among scientific journals reveal hidden submission patterns ”已经发表在 Science 上。 研究人员以发展迅速的生物科学类期刊为样本,采用电子邮件采访科学家的方式获得了 80000 名科学家的投稿经历。虽然大家都倾向于投稿到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但这样的期刊拒稿率也是很高的;而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往往也发表更高比例的从其它期刊转投的文章。如你的文章被 PNAS 拒稿,应该可以试试 Nature 或 Science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被拒稿的文章一般都会经过作者的精心修改后才重新投稿,这样文章的质量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不少。但这种“拒稿的好处”也是有一定前提的, 那就是被拒稿的文章重新投稿的期刊类别还是一样的 ,如本来是环境科学类的研究,被拒稿后改投到农林类的期刊,被关注的可能性不升反降。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自己的“原则”,除了做精做细文章以外,千万不可放弃阵地,否则,那才是真的玩完! 个人感觉是,如果被拒稿的理由简单粗暴,很有可能是小同行的嫉妒或者是大同行的不懂装懂,你当然可以尝试别的期刊;但如果拒稿的理由有理有据,缜密细致,那么还是好好修炼内功,免得悲剧再次发生。 science.1227833.full.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192 次阅读|10 个评论
退稿的好处 - 引用率增加
热度 4 lailaizhang 2012-10-17 11:45
退稿的好处 - 引用率增加
诸位看到这篇博文的题目,禁不住要问,博主是不是脑子进了 一氧化二氢了,怎么退稿还成了好事儿了? 最近一篇发表在《 科学 》(Science)上的文章发现,稿件如果被退了,然后 重投 给同一领域里的其他杂志,那么引用率要高于一次投稿就成功的文章。以下是对这个研究的简单总结。(有兴趣的话请看博文最后附件里的原文) 这个研究的题目是《稿件在学术杂志之间的流动揭示了隐性的投稿规律》 ( Flows of Research Manuscripts Among Scientific Journals Reveal Hidden Submission Patterns )。 研究问题和办法 :以法国研究者Calcagno为通讯作者的研究团队通过电子邮件做了八万多个问卷调查。问题很简单,就是你的稿件是否在发表前被别的杂志拒过,以及这个杂志是什么。 研究的结果 :75%的文章第一稿就被接受了。25%的文章经过了多次投稿,而且一般会投给影响因子低一点的杂志 (看下面图一)。 最有意思的结果 :如果更换的杂志在同一个领域内的话,那么这些经过多次投稿的文章的引用率比在同一杂志里发表的一次投稿就接受的文章的引用率要高(看下面图二)。 讨论和解释 :第一,这些经过重复投稿的文章也经过了多次的审稿和修改,文章的质量会提高,导致引用率提高。第二,稿件被拒,有时候是因为研究内容和观点比较新颖,不容易被守旧的同行接受。但是一旦发表出来以后,这些文章会得到很多的关注和引用。 我的一点意见 : 现在的学术杂志和评审体系是不利于学术交流的 。虽然评审和修改(一般来说)是必要的、积极的,但是由于杂志档次、影响因子的不同,而导致稿件重投,不管其结果如何,都是对于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最有利于学术交流的平台应该类似于wiki百科、网站论坛、或者是博客,让研究者可以及时地,广泛地,互动性地交换意见,同时改进自己的研究和稿件。这样的体系也可以促进研究者摒弃一些消极的、非研究性的成分,譬如 被迫为了影响因子而做研究 。 摘用其中的两个图片: 图一 左图(A): 杂志作为投稿的首选的次数和杂志的影响因子成正比。右图(B): 稿件的最终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和之前尝试投稿的杂志的影响因子的差别成偏态分布(均值向左移)。 (Journal impact structures resubmission patterns. ( A ) The number of times a journal was first chosen for submission increases with impact factor. The average trend is shown as a red curve (±2 SE) ( 16 ).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s are highlighted in blue. One top journal per community is also highlighted (same color code as in Fig. 1 ). ( B ) The difference in impact factor between the publishing journal and the one previously attempted is strongly skewed to negative values ( N = 18,078). Mean difference in log impact factor: –0.23, representing a 42% reduction on the natural scale. This differs from random graphs where the previously attempted journal was selected uniformly (dashed line) or in proportion to the values in panel A (solid line).) 图二 左图(A): 第一稿就被接受的文章的引用率低于经过多次投稿的文章。右图(B): 如果稿件重投的杂志不是同一个领域的,引用率会降低。 (Submission history affects citation counts. ( A ) First-intent articles were less cited than resubmissions. ( B ) Resubmissions were less cited if resubmitted between rather than within journal communities. Log transformed citation counts shown as box-whiskers plots (median/quartiles/range). P values from permutation tests controlling for year and journal) 研究摘要原文: The study of science-making is a growing discipline that builds largely on online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databases, while prepublication processes remain hidden. Here, we report results from a large-scale survey of the submission process, covering 923 scientific journals from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in years 2006–2008. Manuscript flows among journals revealed a modular submission network, with high-impact journals preferentially attracting submissions. However, about 75% of published articles were submitted first to the journal that would publish them, and high-impact journals published proportionally more articles that had been resubmitted from another journal. Submission history affected postpublication impact: Resubmissions from other journals received significantly more citations than first-intent submissions, and resubmissions between different journal communities received significantly fewer citations. 原文附件 Calcagno_etal_2012_Flows of Research Manuscripts Among Scientific Journals Revea.pdf
个人分类: 也说科研|885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投稿被拒,如何修改和应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热度 2 Xiaharry 2012-6-7 10:03
无论是在读硕士、博士、还是高校或科研单位的工作者,提起科研文章(尤其第一篇)投稿后被杂志社拒稿的心情时,都会用刻骨铭心的“沮丧、郁闷、失望和痛苦”来形容。 是啊,每一篇科研文章都是来之不易的:从最初的多方考虑、查找文献资料以设计出自以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到实验正式开始后,一年甚至几年的加班加点的努力,往往还要经过数次失败,才能得到理想的实验数据,再到后期数据的整理,翻阅大量文献,最终写出一篇满意的科研文章。在这黑暗的隧道里,我们不是为着前头那充满希望的亮光才会甘愿忍受实验室的寂寞和失败的痛苦吗?那前头的光亮是什么?不就是希望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发表在最理想的杂志上吗?可以想象,当收到拒稿通知时,作者心里会充满着怎样的失望! 此时作者的心里除了巨大的失望,还有无数疑问:为什么我觉得写得不错的文章会被拒?问题究竟在哪里?是实验做得不够,还是数据不够好?还是文章写得有问题?我的文章还有可能被发表吗?我还要做些什么才能让文章被发表? 在多年为科研工作者服务的过程中,美捷登收到不少作者在文章被拒后寻求帮助的请求。美捷登认为,作者遇到文章被拒的情况非常常见,完全不必气馁。而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美捷登有着许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例子。 以下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来自湖南某医科大学的小陈,她次年就要毕业,非常希望文章能够尽早发表。但文章投往***(影响因子为4左右,为尊重故隐去期刊名)后很快收到了拒稿通知,同时有比较中肯翔实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失望痛苦之余偶然了解到美捷登公司。美捷登的专家在对小陈的文章进行专业、细致的分析之后,也认为小陈的文章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经过小陈和美捷登互动修改,文章及时得到发表,而且比上一次投稿杂志分数更高。下面是小陈发来的感谢信: 尊敬的贵公司: 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良好服务,我的文章经过你们的修改和投稿帮助,目前经过一次大修,已被杂志社接受了。我要说的是非常感谢你们的服务,使我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保持信心,将我的文章发到了SCI,而且是J PROTEOME RES(影响因子为5.675)。太感谢你们了。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心中的感激之情。 同时我的另一篇经你们写的文章初稿也即将见刊。我现在有2篇文章,不仅可以毕业。而且工作也有了好消息:香港一所大学邀请我去做Research Assistant。香港也是贵公司所在地,到时候有机会一定登门感谢。 再次表示感谢! 湖南某医科大学 小陈 从小陈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文章被拒之后不需要盲目悲观,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美捷登建议被拒稿的作者结合以下几点因素,合理修改文章和继续投稿: 首先,寻找、分析拒稿原因。被拒稿原因很多,有的是学术价值不高(相对该杂志),有的是文章新颖度不够,有的是研究设计有问题(如标本量或研究指标太小、缺乏对照组等,需要补实验),有的是科技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有的是文章研究内容不属于所投杂志社所涵盖领域,等等。 因此,论文被拒后,作者应该认真阅读审稿意见,找出文章被拒的真正原因,必要时寻求专家的帮助。在这里,“专家”可以是你所在专业的前辈,也可以是可信赖的专业科研文章编辑公司。当作者找到论文被拒的原因时,他/她往往也会认识到论文的优点(创新性、新颖性、科研或临床意义等)。这样,在修改论文时就可以扬长避短,使论文被相应乃至更好的杂志接受。 第二,慎重选择合适的杂志。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作者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新颖度以及工作量来选择合适杂志进行投稿。而且不同水平杂志稿件拒稿率也相差很大,不见得影响因子高的杂志就会比影响因子低的杂志难投稿,小陈的实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给自己足够时间撰写论文和投稿。这样,作者才有可能冲刺更高档次杂志,即使被拒,亦可从高级杂志获得更专业的审稿意见(必须承认,高档次杂志其审稿人学术水平也相应较高),为修改、完善论文、使其被下一份杂志接受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美捷登专家建议大家不要将目光只盯在国内核心期刊上,把文章投到英文SCI杂志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同时更省钱!所以,如果中文论文被国内某中文杂志拒稿,也不要气馁。可以在专家帮助下有针对性的修改成英文论文投国外SCI杂志,或许会更快被接受,而且,影响因子通常会更高!
67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复审稿人:冷静应对拒稿
liwenbianji 2012-4-10 10:37
论文有可能被拒。谁都被拒过稿。只字不改就接受的论文极少,即使是最优秀的科学家,最漂亮的研究,也照样可能被拒或者被要求修改。不要消极对待目标期刊拒稿和退修要求,而应把它视为发表过程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让你的论文在科学上尽可能更健全,以便将来被录用为科学文献,并成为“集体知识”的一部分。 期刊拒稿有各种原因,大多数在本系列讲座的前文中已经提及。 比如,如果对拟投期刊的选择不当,就有可能不送去审稿便直接拒稿。期刊定位恰当才能增加稿件获得同行评议的机会(参见第六讲“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中的注意事项)。同理,拙劣的投稿信也可能造成不经审稿便直接拒稿(参见第三讲“如何写出吸引读者的‘cover letter’”中的注意事项)。违反目标《稿约》的规定可能被期刊编辑认为不尊重对方,从而造成拒稿,当然更可能的是被要求修改格式后再投。其他拒稿原因包括研究设计有缺陷、论文写作语言水平不合格、研究方法或统计检验选择或解释不当、结果叙述不当或夸大其辞、引言和/或讨论不客观公正或缺乏细节;或者就是缺乏新颖性(比如你的研究只是简单重复别人已发表的工作) 、重要性或相关性。投稿之前严格分析你的论文,考虑审稿人会着眼的所有要素,你就可能提前发现这些问题。照着本讲座系列中的经验来做,就能加快从初投到录用的进度,并让其间的各个阶段相对顺利。所以,在投稿前值得尽全力完善文稿质量,以减小拒稿的可能。 关于同行审稿和如何应付,可以考虑一下审稿人会如何处理你的稿件。不同的期刊对审稿人的要求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基本上都会要求审稿人审查你的稿件是否满足如下这些良好科研和写作的要素;如果你的稿件不满足其中某项,审稿人还要写出相关评语。 重要性 • 结果对该领域的重要性是什么? • 结果是否对会受到相关和更广范围的研究者关注? 新颖性 • 文中的主张是否足够新颖、因此值得发表? • 研究是否在已有发表工作基础上取得进展? 引言 • 是否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让非本领域读者能理解研究问题/假说? • 研究的理由是否定义清楚? • 为论证本研究工作所引文献是否充分恰当? • 研究目的是否定义清楚? 方法/技术严谨性 • 所用方法对研究目的是否适当? • 叙述的实验信息是否完整,能让其他研究者重复? • 是否另需实验来验证该研究结果? • 补充实验是否能显著提高该文质量? • 对于已确立的方法,其引用文献是否适当? 结果/统计 • 结果解释是否清晰,表达方式是否恰当? • 图表信息是否必要,是否更易于用文字表达? • 插图和正文内部或二者之间数据有无重复? • 图表是否易于解读? • 是否需要补充插图以增加清晰性? • 有否使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来检验结果的显著性? 讨论 • 有否考虑数据的所有可能解释,是否存在也能解释数据的备择假设? • 有无在现有文献背景基础上适当说明结果? • 满足上述标准同时是否引用了适当的参考文献? • 有无讨论研究局限性? 结论 • 研究结论是否有适当证据支持,有无夸大? • 是否清楚讨论了结果的重要性/应用性/意义? 文献引用 • 所引文献是否全面客观,有无遗漏重要研究,有无过分引用某些研究? 期刊选择 目标期刊是否恰当? 语言 稿件行文是否清楚、因此能被该领域以外的研究者理解? 当你收到退修信和审稿意见时,应仔细研读其中所有评语(包括编辑评语和审稿人评语),根据需要在稿件中作出相应调整,然后撰写一份详细的回复函。通常需要返回修改稿和回复函(回复函和再投稿信可分为两个文件),并且需要在规定时间之前返回,否则修改稿将被作为新稿处理。编辑和/或审稿人的所有意见都必须回应,即使你不同意其意见。若你对某点持反对意见,应该礼貌并有理有据地反驳。在反驳时,可以引用某论文来支持你的说法(如该文不在参考文献中,可以考虑将其收入参考文献列表),可以解释为何某个实验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开展的,也可以是解释为何你不按照审稿意见去做补充试验。但无论如何,不要不理睬或忽略审稿意见,因为这只会导致延迟。只有所有意见都妥当回应之后,你的论文才有可能发表。 回复函最好的格式是把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复制下来,然后在各条意见下面逐条回应。审稿意见和回应要用不同字体加以区分(如正体和斜体)。当提到文中的改动时,给出页码和行号以便迅速查找。把修改前后的文字都复制在回复函中,让人一目了然你如何修改回应审稿意见。通常要在文中标记出主要改动之处以便查找,比如用黄色高亮和/或使用下划线/删除线。最后,若编辑或审稿人要求补充分析或者实验,你应该照办并把数据加入稿件;这会让稿件更富有说服力并增加发表的机会。 实例 清单 1. 不要带着个人情绪去看待拒稿;拒稿的目的是使你的论文更有力和更可靠。 2. 修改稿件来回应编辑和/或审稿人提出的全部意见,并在回复函中说明这些修改。 3. 按要求补充实验或分析,除非你认为这样做意义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给出反驳意见)。 4. 对于你不同意的审稿意见,礼貌而地提出有根据的反驳。 5. 用不同字体区分审稿意见和回应。 6. 为回应审稿人意见而在正文中所作的主要改动之处要予以标记,可以用黄色高亮、加下划线,或加删除线等方式。 7. 按期返回修改稿和回复函,以免被当作新投稿处理。 Responding to peer reviewers: dealing with rejection Your papers will be rejected. It is inevitable. The percentage of papers that is accepted and published without the need for any revisions is very small, and even the best scientists, writing up the best science, will face rejection from journals or the need to make revisions before their paper is considered acceptable for publication. Rather than thinking of rejection from your target journal and requests for major revisions as a negative experience, 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thi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ublication process that exists to make your paper as robust and complete as possible before it joins the ‘collective knowledge’ as part of the literatur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possible reasons for rejection from a journal, and most of these have been described in previous tips in this tips series. For example, if you submitted your manuscript to an inappropriate journal it is likely you will receive a rejection letter without the paper even being sent to review. By selecting an appropriate journal (see tip on journal selection) you will increase the chances that your manuscript will be sent out for review. Similarly, a poor cover letter might result in immediate rejection without review, so 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with a good cover letter is essential (see tip on cover letter development). Failure to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set out in the target journal’s Guide for Authors is another possible reason for rejection and considered insulting to the journal editors, although it is likely that you will simply receive an invitation to resubmit in the correct format. Other reasons for rejection include flawed study design, poor written language, inappropriate or incompletely explained methodology or statistical tests, incorrect description or overstatement of results, lack of balance or detail in the introduction and/or discussion, or simply a lack of novelty (for example, if your study simply repeats something that has already been done before), significance or relevance. By critically analyzing your paper prior to submission, and considering all of the items that peer reviewers will look at, you will hopefully be able to identify any problems in advance. By following the advice in the tips in this tips series, you will speed up the process from initial submission to publication and make the stages in between considerably less stressful. Therefore, it is worthwhile getting your paper into the best possible form before submitting it anywhere to minimize the likelihood of rejection. In considering peer review and how to address it, it is helpful to think about how a peer reviewer would have approached your paper. Different journals will ask different things of peer reviewers, but in general they will be checking for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good science and scientific writing, and asked to comment whenever any of these criteria are not satisfactorily met in the submitted manuscript: Significance •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ndings to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 Are the findings of general to interest to researchers in related and broader fields? Novelty • Are the claims in the paper sufficiently novel to warrant publication? • Does the study represent a conceptual advance over previously published work? Introduction • Does the introduction provide suffici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readers not in the immediate fiel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hypotheses? • Are the reasons for performing the study clearly defined? • Are sufficient and appropriate references cited to justify the work performed? • Are the study objectives clearly defined? Methods/Technical rigor • Are the methods used appropriate to the aims of the study? • Is sufficient information provided for a capable researcher to reproduce the experiments described? • Are any additional experiments required to validate the results of those that were performed? • Are there any additional experiments that would great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is paper? • Are appropriate references cited where previously established methods are used? Results/Statistics • Are the results clearly explained and presented in an appropriate format? • Do the figures and tables show essential data or are there any that could easily be summarized in the text? • Is any of the data duplicated in the graphics and/or text? • Are the figures and tables easy to interpret? • Are there any additional graphics that would add clarity to the text? • Have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been used to tes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Discussion • Are all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data considered or are there alternative hypothes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vailable data? • Are the findings properly describ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 Are appropriate references cited in meeting the above criterion? • Ar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discussed? Conclusion • Ar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supported by appropriate evidence or are the claims exaggerated? • Are the significance/applicability/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clearly discussed? Literature cited • Is the literature cited balanced or are there important studies not cited, or other studies disproportionately cited? Journal selection Is the target journal appropriate? Language Is the manuscript clearly written so as to be understandable by researchers not in the immediate field? When you receive a letter of rejection and peer review reports from the journal editor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carefully study all of the comments (from the editor as well as the reviewers), address these in your manuscript as appropriate, and prepare a detailed response. It is usual to return a revised manuscript and response letter (it is also acceptable to separate the cover letter and responses into different files), and these normally need to be returned within a set period of time or the revised manuscript will be considered as a new submission. It is essential that you respond to all of the points made by the editor and/or reviewers, even if you disagree with them. If you do disagree with a point that has been made, you should provide a polite and scientifically solid rebuttal. This might take the form of a reference to a particular paper that supports your statement (such a paper might need to be added to the reference list of your manuscript if it isn’t already cited), an explanation of why a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a particular way, or an explanation of why you didn’t perform additional experiments recommended by the reviewer. Whatever you do, do not ignore or overlook comments, because this will only lead to delays. Your paper will not be published until all comments are appropriately addressed. The best format for a response letter is to paste in the comments made by the editor and reviewers and write your response beneath each comment. Use different font styles (for example, normal and italics) to differentiate comments from responses. When referring to changes in the text provide the page and line numbers so that these changes can quickly be identified. Copy the new or modified text into the letter so it is immediately clear how your changes address the comment. It is also usual to distinguish major changes in the text in some way, for example, with yellow highlight and/or underline and strikethrough fonts, to make them easy to identify. Finally, if additional analyses or experiments are required to satisfy the editor or reviewers, you should perform them and add the data to your manuscript; these serve to make the final paper stronger and will increase the chances of eventual publication. Example Checklist 1. Don’t take rejection personally; the object is to make your paper stronger and more reliable 2. Address all points raised by the editor and/or reviewers by revising the manuscript and showing the changes in your letter 3. Perform any additional experiments or analyses requested unless you feel that they would not add to the strength of your paper (in which case you should provide a rebuttal) 4. Provide a polite and scientifically solid rebuttal to any points or comments you disagree with 5. Differentiate comments and responses in the letter file by using different font styles 6. Identify major revisions in the text, made in response to peer review comments, with highlight, underline and strikethrough fonts 7. Retur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and response letter within the requested time period to avoid your paper being treated as a new submission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9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期刊是怎样拒稿的
热度 23 2011-4-6 11:49
最近几年的被拒稿经历 曹相生 2011/04/06 最荒唐的三次拒稿。 (1)西南地区的非大学学报,EI源。拒稿理由:第一作者不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 (2)北京某大学学报,EI源。拒稿理由:第一作者是学生。 (3)某著名研究生教育杂志。不给拒稿理由,答复如下:“抱歉,我也不知道专家意见,我们的稿件多是外审,而且我们稿件 量非常大,所以编辑部没有要求外审专家给出具体的意见,而是要他们给出结果” 最委屈的一次拒稿 投稿到某一级学报,EI源。一审意见如下:(1)该文有意义。(2)实验需要补充。 于是,加班加点补充实验,经过1个多月,终于完成实验,修改文章后,得到二审意见:(1)该文无意义。二审被拒。 既然没意义,就别让我们补充实验了,浪费了科研经费,浪费了时间。不过,还是比较敬重这个期刊。审稿很严谨,就是程序上太霸道。 感触 国内还是有好期刊的,审稿过程很严谨,编辑非常认真。不过这样的期刊越来越少了。 别的行业不知道,环境类和给排水类杂志的总体水平在下降。
个人分类: 科研|10947 次阅读|26 个评论
拒稿还是据稿?巨搞!
热度 6 Synthon 2011-3-21 00:31
前一篇博文使用了“据稿”的用法,被很多网友指出错误。于是,做了个调查。 当初我写文的时候,还想着应该是“拒稿”。但是我使用的搜狗输入法,当我键入“jugao”的时候,出现了两个选项,“据稿”和“拒搞”,而没有“拒稿”这一选择。我想,嗯,这是专家意见啊。。。在“据稿”和“拒搞”之间,我当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呵呵。 被很多网友指出之后,我又仔细做了一下调研。从字典查出的字义来看,当然应该使用“拒稿”,但是当我使用google搜索这两个词的时候,发现搜索“拒稿”有401万个网页,搜索“据稿”却有1360万个网页。看来,伪专家害人不浅啊,呵呵。。。 整个这个事情,用新新人类的话来说,那就应该叫“巨搞”了,对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30 次阅读|6 个评论
也谈中文期刊 审稿人同意发表却两次被拒稿
热度 3 chrujun 2011-1-6 13:59
徐耀 老师的博文 中文期刊每年发表多少关系论文? 谈了某中文期刊编辑部拒绝审稿人退稿意见的问题。我却在同一中文期刊碰到了两次审稿人同意发表,却被主编拒稿。也没有说明为什么主编要拒绝我们的稿件,搞得很郁闷。 第一次投稿,两名审稿人都同意发表,提了一点小建议。 编辑部主任让我们按照期刊论文格式修改,同时缩短篇幅。反复修改五六次,格式和排版都达到要求后,却告诉我主编不同意发表。同时建议我把文章投到该期刊主办的一个会议上,被我拒绝了。后来,我们把文章投到另外一个核心刊物,被接受和发表。 第二次也是投同一个刊物。两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都很好,没有提修改意见。没想到还是被主编拒稿,建议我把文章转投到他们主办另外一个非核心刊物。由于我认识该期刊的编辑部主任,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她说她找一下主编,第二天给我回话。第二天,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果然给我打了电话,说主编还是不同意,同时建议我投另外一个刊物,重新审稿。我说我撤稿。 之后,我们把文章投到另外一个更好的刊物,同时把文章在前一个期刊的投稿情况和审稿人意见发给了编辑部。 没想到这个期刊的编辑部没有送审,直接根据前一个期刊的两名审稿人的意见同意采稿。文章也很快发表了。 奇怪的是,这篇文章都在另外一个期刊发表了。我还是不时收到前一期刊发来的邮件,要求我修改论文。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觉得中文期刊要搞好,至少在审稿和采稿环节要借鉴国外的做法。如果编辑部根本不尊重审稿人的意见,既伤害了审稿人,也伤害了作者。提升中文期刊的质量,肯定会遥遥无期。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590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如何避免稿件在同行评审前被Pass
liwenbianji 2010-10-14 15:08
最近读到一条有意思的社论,与大家分享一下: 众所周知,向期刊投稿的稿件数量要远远超出刊物有限篇幅内可以刊登的文章的数量,为了确保送交同行评审的稿件是达标的,审稿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ACS Nano 副编辑Jillian M. Buriak在最近一期(2010年9月28日) 的一篇 社论 中介绍了如何避免稿件在进入同行评审前被拒稿。第一,你的文章中是否有亮点足够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其次是新颖性、原创性,这与第一点紧密相关。有趣的是,这篇社论里面提到了编辑会通过网络搜索来判断文章的新颖性。第三,也是所有作者最容易实现的,就是使稿件的语言符合期刊的投稿要求。文章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你工作的评价,评论中的一句话就提到如果稿件读起来就很松散,那么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其科学性也同样松散。因此,提交语言过关的稿件以避免在进入同行评审前就被拒稿是至关重要的。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你的稿件顺利进入同行评审,例如,在写作中使用简单易读的句子,让一位同事(两位更好)帮助通读全文,格外注意稿件是否符合期刊的投稿须知。语言清晰简洁、没有语法错误的稿件将为你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让审稿人对文章的学术价值和作出正确的判断。 原文: As we all know, the number of manuscript submissions to journals vastly outweighs the amount of space journals have to publish. To handle this process and ensure that appropriate manuscripts are sent for peer review, the editorial process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The editorial in a recent issue ACS Nano (Sept 28 2010) http://pubs.acs.org/doi/full/10.1021/nn1022318 by associate editor Jillian M. Buriak describes rejecting without review and how to avoid it. There are three points that editors use to select the best papers for peer review. First, does your manuscript have the wow factor, will it grab the attention of the journals readership. Second,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irst, is novelty, is the work original. Interestingly, editors use internet searches, described in the editorial, to evaluate a manuscripts novelty. The third, and arguably the easiest to achieve for all researchers, is submitting a well-written manuscript that follows the journal requirements. The way a manuscript is written directly affects what people will think about your work, quoting from the editorial If your manuscript looks sloppy, then everyone will assume that your science is equally sloppy. Thus, it is imperative to only submit manuscripts of a high quality language and avoid being rejected without peer review. There are many ways to make sure your manuscript is not rejected prior to peer review including, write the manuscript in simple and easy to read sentences, have a colleague (or two!) read the manuscript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journals guidelines for authors. By ensuring the manuscript is clear, concise, and free of grammatical errors will give the journal editors the best opportunity to judge your work on the scientific value and suitability for their journal.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10 次阅读|4 个评论
投稿被拒的困惑
Sonny 2010-5-13 21:12
前阵子本人将一篇论文投给一个杂志(级别不高,IF2点多),本来抱有一些希望的,没想到外审后被拒,下面是编辑部Decision Letter的部分内容: Dear Dr Zhan, In addition to myself, two expert reviewers in the field have evaluated your manuscript. I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based on this assessment, we are unable to accept your manuscript for publication in******. This is clearly an area of great interest and potential importance, we are looking for analyses such as you have attempted. Unfortunately, as articulated by both reviewers, there are flaws with the approaches of your design. I thought it easier to reject thisarticle in its present form as you may wish to submit elsewhere. On the other hand, if you want to do a major rewrite and perhaps reanalysis on the topic, I'd be prepared to consider itas a completely new article .************************* Prof. ****** Editor-in-Chief 遵照编辑的意见,我按照两位reviewer的意见将论文进行了大修,再次投到原杂志,没想到这次连初审都没通过,请看编辑部回复: Dear Dr Zhan, You previously submitted this ms to****** in a different format; it was reviewed and rejected. I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based on this assessment and earlier fair decision, we are unable to accept this particular version for publication in ************. It is unusual to handle a resubmission of a rejected article; kindly do not send it to us again . 回复的是同一个编辑,他之前的意见并不反对我将文章大修后重投的,而后来我真这么做时却直接拒稿了。 看来是文章的内容实在太次,编辑部都懒得处理了。 一声长叹。。。。。。
个人分类: 未分类|7368 次阅读|4 个评论
冷静应对拒稿:如何回复审稿意见
热度 3 liwenbianji 2010-1-7 11:54
Dr. Daneil McGowan论文写作系列第十讲 —— Responding to peer reviewers: dealing with rejection Dr. Daneil McGowan 论文写作系列的中文版本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译文见下方。 Your papers will sometimes be rejected. It is inevitable. The percentage of papers that is accepted and published without the need for any revisions is very small, and even the best scientists, writing up the best science, will face rejection from journals or the need to make revisions before their paper is considered acceptable for publication. Rather than thinking of rejection from your target journal and requests for major revisions as a negative experience, 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thi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ublication process that exists to make your paper as robust and complete as possible before it joins the ‘collective knowledge’ as part of the literatur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possible reasons for rejection from a journal, and most of these have been described in previous tips in this tips series. For example, if you submitted your manuscript to an inappropriate journal it is likely you will receive a rejection letter without the paper even being sent to review. By selecting an appropriate journal (see tip on journal selection ) you will increase the chances that your manuscript will be sent out for review. Similarly, a poor cover letter might result in immediate rejection without review, so 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with a good cover letter is essential (see tip on cover letter development ). Failure to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set out in the target journal’s Guide for Authors is another possible reason for rejection and considered insulting to the journal editors, although it is likely that you will simply receive an invitation to resubmit in the correct format. Other reasons for rejection include flawed study design , poor written language , inappropriate or incompletely explained methodology or statistical tests , incorrect description or overstatement of results, lack of balance or detail in the introduction and/or discussion, or simply a lack of novelty (for example, if your study simply repeats something that has already been done before), significance or relevance. By critically analyzing your paper prior to submission, and considering all of the items that peer reviewers will look at, you will hopefully be able to identify any problems in advance. By following the advice in the tips in this tips series, you will speed up the process from initial submission to publication and make the stages in between considerably less stressful. Therefore, it is worthwhile getting your paper into the best possible form before submitting it anywhere to minimize the likelihood of rejection. In considering peer review and how to address it, it is helpful to think about how a peer reviewer would have approached your paper. Different journals will ask different things of peer reviewers, but in general they will be checking for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good science and scientific writing, and asked to comment whenever any of these criteria are not satisfactorily met in the submitted manuscript: Significance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ndings to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Are the findings of general to interest to researchers in related and broader fields? Novelty Are the claims in the paper sufficiently novel to warrant publication? Does the study represent a conceptual advance over previously published work? Introduction Does the introduction provide suffici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readers not in the immediate fiel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hypotheses? Are the reasons for performing the study clearly defined? Are sufficient and appropriate references cited to justify the work performed? Are the study objectives clearly defined? Methods/Technical rigor Are the methods used appropriate to the aims of the study? Is sufficient information provided for a capable researcher to reproduce the experiments described? Are any additional experiments required to validate the results of those that were performed? Are there any additional experiments that would great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is paper? Are appropriate references cited where previously established methods are used? Results/Statistics Are the results clearly explained and presented in an appropriate format? Do the figures and tables show essential data or are there any that could easily be summarized in the text? Is any of the data duplicated in the graphics and/or text? Are the figures and tables easy to interpret? Are there any additional graphics that would add clarity to the text? Have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been used to tes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Discussion Are all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data considered or are there alternative hypothes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vailable data? Are the findings properly describ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Are appropriate references cited in meeting the above criterion? Ar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discussed Conclusion Ar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supported by appropriate evidence or are the claims exaggerated? Are the significance/applicability/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clearly discussed? Literature cited Is the literature cited balanced or are there important studies not cited, or other studies disproportionately cited? Journal selection Is the target journal appropriate? Language Is the manuscript clearly written so as to be understandable by researchers not in the immediate field? When you receive a letter of rejection and peer review reports from the journal editor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carefully study all of the comments (from the editor as well as the reviewers), address these in your manuscript as appropriate, and prepare a detailed response. It is usual to return a revised manuscript and response letter (it is also acceptable to separate the cover letter and responses into different files), and these normally need to be returned within a set period of time or the revised manuscript will be considered as a new submission. It is essential that you respond to all of the points made by the editor and/or reviewers, even if you disagree with them. If you do disagree with a point that has been made, you should provide a polite and scientifically solid rebuttal. This might take the form of a reference to a particular paper that supports your statement (such a paper might need to be added to the reference list of your manuscript if it isn’t already cited), an explanation of why a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a particular way, or an explanation of why you didn’t perform additional experiments recommended by the reviewer. Whatever you do, do not ignore or overlook comments, because this will only lead to delays. Your paper will not be published until all comments are appropriately addressed. The best format for a response letter is to paste in the comments made by the editor and reviewers and write your response beneath each comment. Use different font styles (for example, normal and italics) to differentiate comments from responses. When referring to changes in the text provide the page and line numbers so that these changes can quickly be identified. Copy the new or modified text into the letter so it is immediately clear how your changes address the comment. It is also usual to distinguish major changes in the text in some way, for example, with yellow highlight and/or underline and strikethrough fonts, to make them easy to identify. Finally, if additional analyses or experiments are required to satisfy the editor or reviewers, you should perform them and add the data to your manuscript; these serve to make the final paper stronger and will increase the chances of eventual publication. Example Checklist Don’t take rejection personally; the object is to make your paper stronger and more reliable Address all points raised by the editor and/or reviewers by revising the manuscript and showing the changes in your letter Perform any additional experiments or analyses requested unless you feel that they would not add to the strength of your paper (in which case you should provide a rebuttal) Provide a polite and scientifically solid rebuttal to any points or comments you disagree with Differentiate comments and responses in the letter file by using different font styles Identify major revisions in the text, made in response to peer review comments, with highlight, underline and strikethrough fonts Retur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and response letter within the requested time period to avoid your paper being treated as a new submission 回复审稿人:冷静应对拒稿 论文有可能被拒。谁都被拒过稿。只字不改就接受的论文极少,即使是最优秀的科学家,最漂亮的研究,也照样可能被拒或者被要求修改。不要消极对待目标期刊拒稿和退修要求,而应把它视为发表过程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让你的论文在科学上尽可能更健全,以便将来被录用为科学文献,并成为“集体知识”的一部分。 期刊拒稿有各种原因,大多数在本系列讲座的前文中已经提及。 比如,如果对拟投期刊的选择不当,就有可能不送去审稿便直接拒稿。期刊定位恰当才能增加稿件获得同行评议的机会(参见 第六讲“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 中的注意事项)。同理,拙劣的投稿信也可能造成不经审稿便直接拒稿(参见第三讲“ 如何写出吸引读者的‘cover letter’” 中的注意事项)。违反目标期刊《稿约》的规定可能被期刊编辑认为不尊重对方,从而造成拒稿,当然更可能的是被要求修改格式后再投。其他拒稿原因包括 研究设计 有缺陷、论文写作 语言水平 不合格、研究方法或 统计检验 选择或解释不当、结果叙述不当或夸大其辞、引言和/或讨论不客观公正或缺乏细节;或者就是缺乏新颖性(比如你的研究只是简单重复别人已发表的工作) 、重要性或相关性。投稿之前严格分析你的论文,考虑审稿人会着眼的所有要素,你就可能提前发现这些问题。照着本讲座系列中的经验来做,就能加快从初投到录用的进度,并让其间的各个阶段相对顺利。所以,在投稿前值得尽全力完善文稿质量,以减小拒稿的可能。 关于同行审稿和如何应付,可以考虑一下审稿人会如何处理你的稿件。不同的期刊对审稿人的要求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基本上都会要求审稿人审查你的稿件是否满足如下这些良好科研和写作的要素;如果你的稿件不满足其中某项,审稿人还要写出相关评语。 重要性 结果对该领域的重要性是什么? 结果是否对会受到相关和更广范围的研究者关注? 新颖性 文中的主张是否足够新颖、因此值得发表? 研究是否在已有发表工作基础上取得进展? 引言 是否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让非本领域读者能理解研究问题/假说? 研究的理由是否定义清楚? 为论证本研究工作所引文献是否充分恰当? 研究目的是否定义清楚? 方法/技术严谨性 所用方法对研究目的是否适当? 叙述的实验信息是否完整,能让其他研究者重复? 是否另需实验来验证该研究结果? 补充实验是否能显著提高该文质量? 对于已确立的方法,其引用文献是否适当? 结果/统计 结果解释是否清晰,表达方式是否恰当? 图表信息是否必要,是否更易于用文字表达? 插图和正文内部或二者之间数据有无重复? 图表是否易于解读? 是否需要补充插图以增加清晰性? 有否使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来检验结果的显著性? 讨论 有否考虑数据的所有可能解释,是否存在也能解释数据的备择假设? 有无在现有文献背景基础上适当说明结果? 满足上述标准同时是否引用了适当的参考文献? 有无讨论研究局限性? 结论 研究结论是否有适当证据支持,有无夸大? 是否清楚讨论了结果的重要性/应用性/意义? 文献引用 所引文献是否全面客观,有无遗漏重要研究,有无过分引用某些研究? 期刊选择 目标期刊是否恰当? 语言 稿件行文是否清楚、因此能被该领域以外的研究者理解? 当你收到退修信和审稿意见时,应仔细研读其中所有评语(包括编辑评语和审稿人评语),根据需要在稿件中作出相应调整,然后撰写一份详细的回复函。通常需要返回修改稿和回复函(回复函和再投稿信可分为两个文件),并且需要在规定时间之前返回,否则修改稿将被作为新稿处理。编辑和/或审稿人的所有意见都必须回应,即使你不同意其意见。若你对某点持反对意见,应该礼貌并有理有据地反驳。在反驳时,可以引用某论文来支持你的说法(如该文不在参考文献中,可以考虑将其收入参考文献列表),可以解释为何某个实验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开展的,也可以是解释为何你不按照审稿意见去做补充试验。但无论如何,不要不理睬或忽略审稿意见,因为这只会导致延迟。只有所有意见都妥当回应之后,你的论文才有可能发表。 回复函最好的格式是把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复制下来,然后在各条意见下面逐条回应。审稿意见和回应要用不同字体加以区分(如正体和斜体)。当提到文中的改动时,给出页码和行号以便迅速查找。把修改前后的文字都复制在回复函中,让人一目了然你如何修改回应审稿意见。通常要在文中标记出主要改动之处以便查找,比如用黄色高亮和/或使用下划线/删除线。最后,若编辑或审稿人要求补充分析或者实验,你应该照办并把数据加入稿件;这会让稿件更富有说服力并增加发表的机会。 实例 切记 1. 不要带着个人情绪去看待拒稿;拒稿的目的是使你的论文更有力和更可靠。 2. 修改稿件来回应编辑和/或审稿人提出的全部意见,并在回复函中说明这些修改。 3. 按要求补充实验或分析,除非你认为这样做意义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给出反驳意见)。 4. 对于你不同意的审稿意见,礼貌而地提出有根据的反驳。 5. 用不同字体区分审稿意见和回应。 6. 为回应审稿人意见而在正文中所作的主要改动之处要予以标记,可以用黄色高亮、加下划线,或加删除线等方式。 7. 按期返回修改稿和回复函,以免被当作新投稿处理。 在这里还需提请各位注意,Dr. McGowan 的母语是英语,无法阅读中文,因此请大家尽量使用英文回帖,如有任何需要与他沟通的学术和语言问题也请使用英语,Dr. McGowan 会及时回复大家的。 Dr. Daniel McGowan 曾任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副编辑,负责约稿,管理和撰写期刊内容。于2006年加入理文编辑(Edanz Group) 并从2008年起担任学术总监。Dr. Daniel McGowan 有超过十年的博士后和研究生阶段实验室研究经验,主要致力于神经退化疾病、分子及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生物化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45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