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夫妻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太震惊!细菌让一家人越长越像
redtree 2015-3-25 20:30
太震惊!细菌让一家人越长越像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张晶晶 2015年03月24日 摘要 :科学家终于找到一家人越长越像的原因:是细菌!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说:“有些人总是神采奕奕,为什么?他们家细菌好,有的人长得很漂亮,细菌好呀。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夫妇两个进到一家门,越长越像兄妹,基因肯定没有变化,是细菌相近了嘛……” 正文 ■本报记者 张晶晶 长久以来,“风土”是法国酿酒业的核心概念。它是一地的土壤、地理环境、气候和葡萄种植活动等因素的总称。品酒家们坚信,正是因为风土不同,才造就了不同产区那些各具风味的葡萄酒。 这样的说法有人相信,也有人称其为葡萄酒商的营销手法。在2013年,美国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对用于酿酒的葡萄表面的真菌和细菌进行了调查,结果在每个葡萄园都发现了稳定而独特的菌群。这部分解释了为何不同产区的葡萄酒各具特色。 菌群造就了风味各异的葡萄酒之外,还造就了人。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关于整合医学(HIM,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的演讲中曾经这样说道:“肠道的细菌很有用,有些人总是神采奕奕,为什么?他们家细菌好,有的人长得很漂亮,细菌好呀。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夫妇两个进到一家门,越长越像兄妹,基因肯定没有变化,是细菌相近了嘛。有人家里连续三个人考上博士、硕士,说他风水好,其实不是,可能是细菌好呀。将来,我准备回家养细菌,用它来治疗病人或用作保健康复。” 细菌,会让一家人越来越一样吗? 人体活细胞90%是细菌 大部分时候,人被视作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但事实上随着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科研人员逐渐发现,除了生物本体之外,“人”还包括与其有着紧密联系的一大群生物体,这个生物群体由大量微生物共同组成,而肠道菌群是其中最重要也最有名的一群。 细菌的数量占到了人体所有活细胞(包括人体细胞和细菌)的90%。据推测,一个正常成人体内,有1000种以上的不同种类的细菌,他们在成人体内可繁殖出大约100万亿个体细胞——大约是一个人全部体细胞的10倍。 而这些细菌并不是从开始便存在于人体内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副主任张发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母体的子宫里,胎儿所处的是一个几乎无菌的环境,肠道内也是无菌的。当胎儿出生之后的几天内,细菌在分娩时通过产道接触、哺乳、接触母亲皮肤以及空气吸入等途径进入新生儿体内,并在肠道内定植,形成新生儿最初的肠道菌群。随着婴儿的成长,肠道菌群的种类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最终形成成熟的肠道菌群。 这些微小的生物体,自此开始悄无声息地与主人相随一生。 夫妻相是细菌使然? 随着共同生活时间的加长,夫妻俩往往会越来越像。主流观点认为当夫妻一起微笑或皱眉时,其面部肌肉也在做同样的运动——日积月累将逐渐形成相似的面部曲线、皱纹等,因此越来越像。 心理学中的“米开朗基罗现象”也被看作一种解答——夫妻或者恋人在长久的相处中,会不知不觉地去“雕刻”对方。这样一个互相妥协、不断调整的过程之后,相当于两人共同重塑形象,往往会趋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所谓夫妻相大部分情况下并不真的是五官相像,而是情态与神态的相像。 樊代明院士曾解释说,夫妻由于长时间共同生活,包括相同的饮食结构,密切的肌肤接触,相似的作息时间等等,夫妻间原本不同的肠道细菌微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相似,而肠道菌群也在逐渐变得相似的过程中对夫妇双方的性格、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夫妻之间性格、行为习惯越来越相似的产生,有些夫妻就出现了常人所说的“夫妻相”。 张发明告诉记者,近两年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专门研究,结果证实肠道菌群确实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通过改变肠道内细菌微生态的方式可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痴呆症、自闭症等。 菌群移植治大病 对于严重肠胃病患者来说,粪菌移植正成为他们绝望挣扎中的一根稻草。所谓“粪菌移植”(FMT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顾名思义,正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对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粪菌移植研究工作的专家,早在2012年,张发明就带领团队通过粪菌移植,首次成功治疗克罗恩病合并肠内瘘严重感染的患者,开辟了克罗恩病挽救治疗的新领域。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目前粪菌移植主要用于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感染的挽救治疗,也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难治性便秘等方面显示了重要价值。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400例患者接受粪菌移植治疗,已经有至少18家国内大型医院开展了此技术。张发明说,国外也对此特别重视,全世界注册的临床试验统计表明,截至2014年,一共进行了48项临床试验,病种多达11种,但是有50%的临床试验是在2014年这1年内注册的。 值得注意的是,要找到合适的捐赠者并不容易。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的一篇报道在国内被转载,主角正是从2013年开始搜集健康粪便的粪便银行OpenBiome。报道称,合格的捐赠者通过捐赠自己的粪便,年收入可以达到1.3万美元。但成为一名合格的捐赠者并非易事,拿OpenBiome共同创办人、麻省理工学院微生物学博士史密斯的话来说是,“比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还难”。过去两年里约有1000人到他的网站表达捐赠意愿,但只有约4%的人通过大规模体检和粪便测试。在南京,张发明在2012年就建立了标准化粪菌库,迄今为止治疗300多例,有近1/3的患者是通过该粪菌库的资源得到治疗的,最近他和同事建立了开放式非营利性“粪菌库”,虽然大家习惯将其昵称为“便便银行”,但他强调说,之所以不称之为“银行”,是不想让大家产生误解,认为有利可图。 就此来看,目前虽然没有直接研究证实细菌让家人越来越一样,但是可以确定,细菌确实是人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小伙伴”,而“小伙伴”的健康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中国科学报》 (2015-03-20 第8版 新知)
个人分类: 生活与健康|1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夫妻相
热度 7 rongqiaohe 2014-7-4 10:11
夫妻之间,随着在一起生活的时越长,他们看上去为什么就越来越像了?更有科学的最新发现,认为夫妻相像与他们体内的“肠道菌群”越来越类似密切相关。“ 南京医大”张发明等研究认为,长时间共同生活,使夫妻肠道菌群逐渐变得相似,这会对夫妻双方的性格、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有些夫妻甚至还会出现常人所说的夫妻相( http://health.xinmin.cn/jkzx/2014/05/25/24386995.html) 。 中国传统有句话,叫“夫妻相”,言下之意就是指夫妻之间,和和睦睦、相互理解、互相谦让、恩爱有佳,其相貌就会越来越像。 1、从人对“美”的认知来看,每一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认为,长得跟自己类似的异性,看上去比较漂亮。 2、因此,当两人谈恋爱的时候,所寻找的,是与自己有些相像的人,如一个女孩子对他的男朋友说:“你真像我的一个表哥”。这句话,透露出,她的男朋友长得跟自己有些相像。这就叫做“谈对象”。 3、夫妻如果有了孩子,旁人通过孩子的长相,发现了夫妻在孩子脸上的影子。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如果你分别看一对夫妻,你会发现他们长得不是那么像。但是,当你看了他们的孩子,再去看这对夫妻,就会发现他们惊人地相像。这就是孩子使得“夫妻像”了。 4、夫妻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对方的感染,如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婚前与人交谈的时候从不皱眉头,若干年之后,当我见到他时,他一说话就皱着眉头。这是由于他的妻子,从小说话,就喜欢皱眉头,他们结婚后,相互影响,就有了说话皱眉头的习惯了,而且皱眉头的方式都差不多一样。这一习惯导致他们的眉头,也变得十分相像,皱纹也相像。看上去,真像啊! 其实,夫妻相像是由于长期相互影响,甚至是相互学习造成的。夫妻而变得越来越像。 然而,长期不和、打打闹闹、相互伤害,最后离婚的夫妻,不相互理解,更不相互学习,形象差别很大,长得也不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没有“夫妻相”。
个人分类: 浅谈|4046 次阅读|19 个评论
地位越高越健康,肠道菌群致夫妻相
热度 6 wangdh 2014-7-3 14:41
地位越高越健康,肠道菌群致夫妻相:读《读者》言论之随感 (王德华) 今天早上 7:00 出门,到车站后等了不到 1 分钟,车就来了,乘客不多。跟昨天不同,眼看着前一辆车远去,耽误了 2 分钟,等候 30 分钟,车几乎满员。 人少,清静。靠窗,微风吹进来,舒服的凉意。拿出新一期的《读者》,翻到了“言论”的栏目。几则言论,很有趣。边读边想,越想越有趣。随便写几句,与大家分享。 1、 人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越高,就越健康。英国流行病学家迈克尔 . 马尔莫特把这种现象称为“地位综合征”。 健康与生理状态有关,健康就是不得病(或少得病)。疾病,与免疫能力关系大。免疫能力强,就可以抵抗病菌的侵袭,不会感染。在动物也发现,社群地位高的个体,免疫能力一般比地位低的个体高。地位高的个体在发生冲突的时候,获胜的几率高,这会进一步刺激免疫能力的提高。 恰逢多位高官因贪腐落马,但从健康的角度说,前景不乐观。地位高,身体好。为什么呢?资源获得多,胜利感多,免疫能力好,有健康保证。落马之后,地位自然就下降了,免疫功能会下滑,这直接会影响到健康。这个消息一定会很让普罗大众愉快,这些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也是天意。 还有啊,我们平时在一个群体里,也是有等级差别的,那该怎么办呢?看来心态不能一直处于低潮,长期压抑会影响到免疫功能,自然就会影响到健康的。 家庭里,团体里,虽有地位差别,但还是不要造成一种压抑的气氛。 强势就好吗?凡事都有一个度。地位高,经受的内外压力大,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一个简单的例子,地位高的动物在繁殖季节获得交配权的机会多,配偶多,这样也就增加了感染的机会。雄性动物如此,雌性动物更是如此。 2、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夫妻越长越像了。事实上,这就是肠道细菌的微生态环境在其作用。说据人民网报道,南京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共同生活,使夫妻肠道菌群逐渐变得相似,这会对夫妻双方的性格、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有些夫妻甚至还会出现常人所说的夫妻相。 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已经有很多很多研究了。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人们的肥胖,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可以影响人们的饮食和健康,简直是太重要了。肠道微生物是如何使得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具有夫妻相呢?很有趣的问题。夫妻相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微生物菌群起做大的作用? 3、 一见钟情,明明是见色起意;日久生情,不过是权衡利弊;连白头到老,都只是习惯使然。 摘自安逸《这咬人的爱》。 科学家说,爱情是有物质基础的,像多巴胺之类的神经物质对于爱情至关重要。男女间的爱情,与性是密切相关的。达尔文学说中,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一见钟情,有化学基础,有进化基础。日久生情,是利弊权衡?付出和获得之间的权衡,不同功能之间的权衡,也具有生物学基础。白头偕老,忠贞与坚守,也是神经物质的作用。一夫一妻制(单配制)是动物婚配体制的一种,在自然界中不是很多。文学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看来有基础,有桥梁。 4 、我需要的是事实,而不是见解!每个人都有见解,能见到事实的却如此少! 据说这是文艺学教授葛红兵说的。 事实加见解,这不就是科学研究嘛。科学论文必须有结果,也就是事实;必须有分析讨论,也就是见解。我不知道葛教授说这话针对什么,在什么环境下。自然科学家对于事实和见解的认识,应该不缺乏。 每个人都有见解吗?看什么样的见解。独立的见解,新奇的见解,不是很容易。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那算见解吗?独特的见解不易,事实就困难吗?一般性的实验结果,不会很难。突破性的结果,自然不易。当然,社会科学中的一些事实就更难获得了。实事求是,做到不易。很多时候,呼唤真相,也就是事实,就说明了见到事实的难度。实事求是,就是真、实。没有事实的见解,不就是谎话吗? 您信了吗?全信了,就上当了。科学研究中,相同的条件,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果,都很正常。您一点都不信?那您上当的可能性更大。该相信的,还得信。不该信的,您要是信了,那才亏了呢。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8060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医解释“夫妻相”,有趣!
热度 5 lanxum 2014-1-30 16:32
中医解释“夫妻相”,有趣! 140130 李健 马年春节了,首先祝福各位博友老师新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说个轻松的话题,台湾人吴清忠写的《人体使用手册》对“夫妻相”的原因做了中医角度的解释,很有趣,即夫妻长期在一起吃饭所以就越长越像,看起来挺可笑,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我曾在与朋友的饭桌上推销这个观点,比如我说一位大哥和嫂子长的一点都不像,是因为应酬太多,一年在家吃不上几顿饭,所以他们两口子就不像。或者可以反推判断,夫妻没有夫妻相,八成是有一方经常不在家吃饭。不管这个观点是否科学,但给朋友聚会带来了快乐和幽默。 吴清忠说夫妻相是一种中医学上的“病相”,与罗曼蒂克无关。(以下为吴清忠的观点) 人的多数疾病都来自于肠胃感染,感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唾液的感染,一个是食用不清洁的食物。成人口中有上千种不同的细菌,由于是一点一点慢慢累积起来的,在成人体内已经形成一个平衡状态,所以表面上并没有疾病的症状。但这些口中细菌会通过一些方式慢慢传播给身边的人,如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一家人共同在相同的餐盘中挟取食物,唾液细菌会相互感染给家人肠胃。而进入肠胃后的不同种类的细菌会在人体特定的部位驻留,造成相应经络部位阻塞,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垃圾堆积。夫妻通过长期相处,肠胃中有越来越多相同的细菌,经络上也会在越来越相似的位置堆积垃圾,脸面上垃圾的堆积情形也越来越相近,所以夫妻长相就越来越像了。 当然,夫妻相有多种学科角度的解释,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等,国内外科学家也为此做过研究和实验。本人不是搞这个的,中医是我的业余爱好,说给博友听听,就当做春节的开心话题吧。 去年有个报道,说宁波一家单位还有学校里的大学生一起做好事,走访了60多个村子,为辖区内1000多对金婚老人拍摄纪念照,并装裱成16寸照片送给他们。在整理这些纪念照时,发现许多老夫妻有夫妻相,近似兄妹,为此记者还写了一篇报道。我把这些照片贴在这里,你看这些很“夫妻相”的老夫妻笑得多开心。套用一下吴清忠的中医解释,好象也有道理,这些老两口们肯定天天在一起吃饭,没啥应酬,所以“夫妻相”很明显。 (详见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3_11/20/31396425_0.shtml ) 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 吴清忠是个台湾人,并非医学出身,曾搞过机器人研究和工业自动化方面的工作,因个人疾病接触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后来辞职专门研究中医。它的《人体使用手册》的基本观念来源是科学家费伦教授用物理学方法的研究——从人体解剖中证实了人体经络的存在。吴清忠在费教授观点基础上,用系统学的观点阐述了似乎玄妙的中医理论,他认为人体就象信息系统网络,不能象西医只解决肢体器官(硬件)问题,而应看到人体是同样的更复杂的网络系统,也有“软件”(中医学理论),就象直接用解剖计算机硬件(如解剖人体)的方法,无法证实软件的存在。而经络作为人体系统中的网络更是同样存在,这一点已被费伦教授研究证实。(论文1998年3月发表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后在2000年应邀在世界卫生组织研讨会上发表) 当然,吴清忠此书的观点比较犀利,剑指西医,辨证地看吧。 吴清忠把人体当作一个系统来解决生病的中医思维,是治本、治病根,是治未病,这个思维应用在解决其他许多领域的问题也有借鉴意义,如安全事故,表面上看是某个操作人员违章造成的,如用西医“切除”方法,追责、处罚操作人员,解决不了事故“病根”,如用中医系统观点看人体一样,“病症”是人体系统工作的反映,只有解决掉组织系统问题,才能做好预防。所以这也是我对中医感兴趣的原因。有点说远了,抱歉。(感谢阅读,春节少放鞭,吃好喝好,休息好)
个人分类: 万花筒|5190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学嘉年华专题】老罗翻版?变色龙效应?夫妻相
songshuhui 2010-1-7 18:04
瘦驼 发表于 2010-01-05 10:25 嘉年华B1活动 创意青年PK科学青年 中,将三位创意青年打的落花流水的仨大脸科学青年,意外地没有成为现场的焦点。场下小姑娘们的相机闪光灯咔咔咔直闪,照亮了我们的帅哥主持人 许岑 。许帅哥抱着把吉他,蔫蔫儿地用东北口音的英语撩动着小姑娘们的心弦,如果这不是科学嘉年华的话,现场肯定充满了高分贝高频率的尖叫。 许岑弹吉他 许帅哥何许人也?老罗手下的头牌。活动结束,YY仰着脸做花痴状:许岑(的声音)真的太像老罗了哇 创意青年PK科学青年现场 YY,你到底是花痴许岑呢还是花痴老罗?不过这都说的通,许岑成为老罗的翻版是有科学道理的。 啥道理呢? 当过爹妈的人都知道,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像一面镜子,你冲ta笑,ta就笑,你冲ta吐舌头,ta就吐舌头。其实,这种有样学样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小孩子的专利,如果观察下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无处不在:会议室里,boss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小兵兵们纷纷抬手抓杯子,没有杯子的家伙们就开始摸嘴;到东北朋友家里做客,说不了几句,口音就跟着人家跑到那嘎达去了;最最常见的莫过于人家困了打个哈欠,过不了几秒钟,自己也不争气的来了一个张口闭眼的深呼吸。 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别人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和情绪的变色龙现象如此多见,可是对它的科学检验一直到1999年才诞生。这一年,在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来自纽约大学的恰特兰(Tanya Chartrand)和巴夫(John Bargh)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在这篇名为《变色龙效应:感知行为联系与社交互动》(The Chameleon Effect: Perception-Behavior Link and Social Interaction)的文章里,两位来自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 在第一个实验中,随机选出的小白鼠们(他们都是纽约大学的学生)被告知进入一个房间,房里有些从杂志上剪下来的照片,他们要做的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挑选照片。当小白鼠们进入房间干活的时候,房里还有另外一个人,他看上去也在做同样的事。不过这个人是个托儿,这个人一边貌似在挑照片,一边做小动作要么是挠脸,要么是抖腿。隐藏的摄像机记录下来了一切,观看完所有的录像后,恰特兰和巴夫发现,小白鼠们会明显的模仿托儿的动作,跟着托儿抓脸或者是抖腿。 第二个实验,小白鼠们被要求跟同伴,也就是那个托儿,互相描述他们挑出来的照片。在一半的测试中,当小白鼠们发言的时候,托儿便模仿小白鼠的非自主动作、表情或者是情绪;而另一半测试中,托儿不露半分声色。测试结束后,小白鼠们得到一张调查问卷,被要求描述刚才交流的顺畅程度以及是否喜欢他的同伴。结果不出意料,小白鼠们更喜欢那些爱模仿自己的变色龙,也觉得跟变色龙的合作更顺利更愉快。 第三个实验至关重要。小白鼠们先填了一张心理学量表,目的是测验他们的同理心的高低,通俗地说就是看看他们是不是那种富有同情心,爱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人。然后这些小白鼠们被放进第一个实验的场景里。结果,科学家们发现那些更具有同理心的人明显更容易模仿别人。 结论很明确,人是变色龙,人爱变色龙,变色龙效应让世界更美好。 说到这里,别以为这种变色龙效应是造物主给人类的天赐。今年8月14日发刊的《自然》杂志发表了美国动物行为学家P葆可讷(Annika Paukner)等人的文章《卷尾猴对模仿它们的人类表现出好感》(Capuchin Monkeys Display Affiliation Toward Humans Who Imitate Them)。葆可讷和同事们发现,与对那些不直接模仿猴子行为的人所作出的反应进行比较,这些猴子会更长时间地观看模仿它们行为的人、花更多的时间接近这些 人,并会和这些人更经常地进行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追踪实验,这些研究人员还证实,实际上是因为人类的模仿动作赢得了卷尾猴的钟情,而非只是因为熟悉度或是猴子所感知的对其的关注性的增加所致。卷尾猴会玩儿变色龙效应收益颇多,不仅使它成为最为人所爱的动物之一(《老友记》里罗斯的马修就是一只卷尾猴),而且让它们成为了动物世界里的工程师巴西的一群卷尾猴会用石锤和石板砸椰果,使之跻身动物界中少数熟练使用工具的成员。这个场景可以在BBC最新大作《生命》中看到。如果卷尾猴不喜欢模仿,这样的行为很难传承下来。 如此说来,我们可以做个合理想象:许岑帅哥擅于演绎变色龙效应,不仅使得他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有更容易让领导老罗看好他。 是什么在驱使我们模仿别人?脑科学家们近十几年来的一个新发现可能会给这种现象一个解释,这就是镜像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对我们看到的动作做出映射,让我们感同身受。 好吧,且不管这些脑科学前沿的话题吧。变色龙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最浪漫的实例莫过于夫妻相:那些越来越像的恩爱夫妻不过是长时间互相默默模仿的结果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变得相像。
个人分类: 专题|1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