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前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网走在全球科学的前沿:盘点全球变化的科学研究
杨学祥 2020-4-28 10:14
科学网走在全球科学的前沿:盘点全球变化的科学研究 杨学祥 在热心博主们的大力支持下,《科学新闻》杂志顺利推出《科学网十周年》特刊。特刊总结了科学网自2007年1月18日上线以来所做的相关工作,回顾了10年来科学网上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代表性事件,因版面有限,征集并发表了部分博主在科学网开博的感言寄语、诗词、绘画、摄影等作品。在此编辑部向10年来与我们风雨同舟的广大网友表示真诚的感谢! 《科学网十周年》特刊电子版已经在《科学新闻》网站发布,欢迎网友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039223.html 盘点全球变化的科学研究,科学网走在全球科学的前沿: 准确预测2004-2018年特大地震活跃期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4-2018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在2005年和2008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表 1 1890 年以特大地震和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 9 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30 6 ( 6 ) 0 ? 2 2000-2030 冷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注 : 括号内为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36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我在2012年8月30日指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处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交叉地区,两大地震带的活跃表明中国进入强震活跃期。根据历史数据,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国也存在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我们在2006年和2008年相继指出,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活跃期,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期。2010、2011、2012年连续发生3次8.5级以上大地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2013-2018年还将有特大地震来证实我们的预测。 2015-2018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2018年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时期,因而也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历史数据表明,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7年,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频繁交替时期一一对应: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9-1961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1950-1964年发生7次8.5级以上地震,其中9级以上地震4次;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04-2012年发生6次8.5级以上地震,其中9级以上地震2次;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米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米,并将继续上升200米。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米,洋壳均衡下降了43米(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米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全球变暖导致的地震活动增强并没有引起气象学家的重视,他们只注意气象变化,忽视了构造运动导致的更严重的灾害:海平面上升只能淹没沿海地区,地震灾难将遍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陆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速度和规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强度将明显高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特大地震数量刚刚持平,强度还相差很多,今后三年会更加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812.html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杨冬红, 杨德彬, 杨学祥.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11,54(4): 926-934.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21(3): 1023-1027.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24(3): 287. 郭增建, 郭安宁, 周可兴. 地球物理灾害链.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111-114, 146-158. 杨冬红, 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27(1): 96.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2009年甲型流感的成功预测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7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表 1 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时 期 1890-1924 年 1925-1946 年 1947-1976 年 1977-1999 年 2000-2030 ? 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增暖 低温 增暖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2007 2010-2013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8 1975-1976 2007 2010-2013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和流感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2009 2016 ? 2018 ? 太阳黑子 1889 谷年 1901 谷年 1917 峰年 1957 峰年 1968 峰年 1976 谷年 2008 谷年 2014 峰年 2019 谷年?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 1888 o 1902 o 1918 o 1957 o * 1969 o * 1976 o * 2008 2016 2018? 时 期 1890-1913 年 1914-1944 年 1945-1973 年 1974-1995 年 1996-2020 年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时 期 1956-1970 年 1985~1999 年 2000-2006 中国沙尘暴 频繁年代 稀少年代 增多 时 期 1889-1924 年 1925-1945 年 1946-1977 年 1978-2003 年 2004-2015 年 8.5 级以上地震 6(2) 次 1(1) 次 11(7) 次 0(0) 次 6(6) 次 我们的预测得到证实: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和沙尘暴,2008年中国发生严重雨雪冰冻事件,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09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事件和甲型流感暴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我们的预测得到证实: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和沙尘暴,2008年中国发生严重雨雪冰冻事件,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09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事件和甲型流感暴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2000-2035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2019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9-2020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2020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2017年孕育,在2018-2019年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参考文献 1. 杨海, 范来福, 刘继锋. 禽流感和流感的关系、起源、变异和对策 . 职业与健康. 2004, 20(10): 87-89 2. 于恩庶,徐秉锟,主编。中国人兽共患病学 。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8。233。 3. Terrence M. Tumpey,Christopher F. Basler, Patricia V.Aguilar,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Reconstructed 1918 Spanish InfluenzaPandemic Virus , Science. 2005, 310: 77– 80 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5.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6.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7. 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2009,(11):4-7. 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中的流感爆发。《世界地质:英文版》 2010年第13卷第2期104-107页。 9. 杨冬红,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8,2(5): 1-10 10.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yxx119 发表时间:2008年1月27日14点57分 来源:View SinglePost。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2014-2016年最热年预测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在2014年7月21日指出,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科学界忽视了影响全球气温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海洋及其边缘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其集中爆发期的周期为5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度-28.6度之间变化,其周期为18.6年。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震荡幅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导致变冷作用减弱。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它不仅与1997-1998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也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4年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有可能使其成为最热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3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年8月史上最热,都是2014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99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6865.html 最热年预测得到实践验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2202.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 杨学祥.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6): 1813~1818 2.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680-1685。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4. 杨冬红,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新冠疫情季节性爆发预测及“全光疗法” 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七种已知的会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中,有四种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都呈现季节性,并且似乎与流感的传播方式类似。 该研究的作者表示,目前还无法确定导致COVID-19疾病的SARS-CoV-2冠状病毒是否也会有类似的特点。但是还是希望这项研究能够帮助调查员们更好的准备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将要发生的事情。这项研究在《传染性疾病期刊》上发表了。 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e48f193056c1 美国一位高级官员周四宣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新冠状病毒很快就会被阳光摧毁,不过这项研究尚未公开,还在等待外部评估。 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的科学技术顾问威廉•布莱恩在白宫告诉记者,政府科学家发现紫外线对这种病原体有很强的影响,这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认为这种病原体的传播可能会在今年夏天得到缓解。 他说:“迄今为止,我们最引人注目的观察结果是,太阳光线似乎对杀死病毒有强大的作用,无论是在表面还是在空气中。” https://www.sohu.com/a/391053138_114835 我们在2020年3月1日提出了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反季节疗法(全光疗法): 方法之一为增强紫外线消毒,营造不利于病毒生存的环境。我们建议用太阳灯和紫外线消毒灯交替连续杀毒,保证医护和患者的环境安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766.html 方法之二,提高室温,采用红外线和远红外线治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1157.html 阳光能迅速摧毁新冠病毒,全光疗法得到支持。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是2019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爆发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9345.html 监测数据表明,太阳黑子出现,全球疫情减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0414.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质疑是认识科学本质的过程
热度 4 gxfycyyhang 2018-12-15 02:08
质疑是认识科学本质的过程 ——从陈衍景质疑“大陆碰撞过程不可能成矿”说起 科学史表明,质疑常常是科学发展新的起始点。 2018 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报》第4版刊出《北大教授陈衍景:“少数派”在质疑中执着前行》的新闻,再一次验证了理性质疑常常成为认识疆域不断发展的利器。 此前,国际地质界普遍认为大陆碰撞过程不可能成矿。然而这一理念在三十年多年前开始受到一个大学生陈衍景的质疑。当时国际地质界的共识,经过陈衍景三十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后被重新改写。陈衍景提出的“大陆碰撞成矿”假说,如今已经成为指导中国矿床勘察实践的一个新理论。 1984 年,即将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陈衍景,在实地考察中,对大陆碰撞造成内部挤压与矿藏之间的关系产生好奇与疑团,这让他后来无论做什么研究,都特别留意。之后,陈衍景决定专门针对“大陆碰撞成矿”进行研究。然而当他开始查阅文献,寻找前人的研究基础时,却浇了他一盆凉水:国内空白,国外否定——国际地质界普遍认为大陆碰撞过程不可能成矿。不服输的陈衍景认定,要解决问题,唯一出路是自己研究。然而当他以“大陆碰撞成矿”研究申请项目时经常被“毙”,因为这是当时地质界的主流认识。对他提出的质疑几乎多是反对的声音。新观点意味着对前人的否定。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2/421081.shtm 质疑常常成为认识科学本质的过程,但质疑并不等于洞悉事物本质。科学本质往往隐藏在事物表面的背后,对它的认识很多时候无法做到在第一次思考时就了解它并洞穿它的真相,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追问与深度思考后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直到有一天触及那个本质。 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陈衍景潜心研究完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阐明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成矿机制、类型和特征,为找矿预测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视角。经过不断努力,大陆碰撞成矿理论获得了国内外矿床学界的认可,被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等编入《矿床学》。2009年,陈衍景的“造山型成岩成矿作用”在国际上被称为“陈氏模型”(Chen’s CMF Model),并被编入国际矿床教材《热液矿床学》。国际权威矿床学教科书上第一次出现以中国人命名的矿床成因理论模型。如今,陈衍景的这一理论也已被应用于我国多地的矿床勘察实践中。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2/421081.shtm 基于科学观察、实验提出的假说在被世人接受之前,并没有一条平坦的大道,中间荆棘载途,质疑就是一道必经之坎。 从陈衍景开始质疑,到提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并经实践检验证实,这一科学认识成长过程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启示一、理性质疑与学术前沿关联性较高。所谓学术前沿,简言之,就是经典理论与尚待发现的新认识之间的边界。科学史上有许多理性质疑都与学术前沿讨论有关联。其中,爱因斯坦与玻尔在1930年第六次索尔维会议上进行的一埸学术论争成为典范。作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最出名的大师,他们从开始一见面就发生了科学争论,自此两人论战一生,传为科学史的佳话,他们的科学争论无疑在推动前沿科学发展上具有示范、启发作用。 在“知识社会”,要扩张已有知识,质疑常常成为前移“知识边界”的利器。随着人们对新问题、新疑惑的边界不断扩大,寻求新目标、探索新见解、新途径,少不了争辩与质疑。争辩质疑常常成为科学家“思想实验”的利器和科学研究的新起点,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见解与观点,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发现新的科学理论,或者使科研得以持续。 关注前沿的学术思想在提出之初往往受到较多的质疑,要使质疑被多数人认可,就需要更多的试验研究。但如果没有质疑,新的试验研究第一步都跨越不出去,有了质疑,新的观察、试验、研究才会成为可能。 质疑之所以成为激活科学新理念的利器、科学创新的核心元素,原因存在于质疑可以使“屏蔽”的思想激发处于最亢奋状态,从而使创新灵感产生的几率更大。 质疑作为科学激励系统中的一种机制,在我们现实科学激励系统中比较缺乏。它作为一种内驱力,与经费、项目、课题、“帽子”等外驱力相比,是首位的、第一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当前,提倡质疑精神有利于压缩外在动机(经费、项目、课题、“帽子”等)的负面作用。 启示二、质疑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提倡质疑精神对优化我国创新生态系统有积极意义。科学讨论有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得到认识一致的结论,更多的是思想的激励、受到启迪或产生新的疑问,从而产生新的科学动力与方向,使科学研究能力持续。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一部科学史就是发现、质疑,再发现、再质疑的历史。 提倡质疑精神对优化我国创新生态系统有积极意义。我国现实的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着一个现象,即对创新生态系统未端的关注远大于源头端。这里的未端是指看得见的创新成果。诚然成果是检验创新效果的试金石。然而由此而忽视源头端,则造成创新生态系统脆弱,持续性不强、创新成本大。当今成要为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开辟科研新领域新方向、前移科学边界的眼光与勇气,这就特别需要倡导争鸣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气质。 启示三、深思者喜欢质疑,自满者远离质疑。深思者并非没有疑惑,而是敢于提出疑惑,自满者并非认识无敌,而是惧怕认识完美。深思者由于质疑使认识不断深化,自满者由于远离挑战而止步不前。 高 峡 2018年12月14日于塔什干
8106 次阅读|9 个评论
医学前沿是什么?
热度 30 weijia2009 2017-7-17 10:06
医学前沿是什么? 2017-07-15 贾伟 我办公室订了几本CNS一类的高大上的杂志,闲来会装模做样地翻一下,显得自己多少也算接触着科学前沿的东西。但实际上我心里明白,自己很少有时间去通读这些文章,尤其是近几年,时间和精力都在减少,很多时候翻开文章刚读了没几行,就被杂七杂八的事情岔开了,而我又很难理直气壮地告诉站在门口的来人:没看见我老人家在读文献吗?别来打搅行不行啊!由次联想出去,我们这种专业做研究的科研人员尚且时间不够用,就更别说那些脚不沾地四处讲演的医学大佬们以及医院里一天要看上好几十甚至上百号病人的医生们,他们要找时间坐下来细细阅读本领域的最新文献岂不更难? 上个月参加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旗下的《NEJM医学前沿》在上海张江组织的一个座谈会,会上NEJM主编Jeffrey M. Drazen博士做了一个题为Play of Chance 的主题发言,与会专家们针对《NEJM医学前沿》如何扩大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在此说一点感想。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立于181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期刊,也是质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医学期刊之一。2016年NEJM创办了中文电子周刊 —《NEJM医学前沿》,其内容选自NEJM及其姊妹刊物NEJM Journal Watch的部分文章,并全文译成中文,免费对读者开放。用《NEJM医学前沿》主编(也是NEJM的副主编)肖瑞平教授的话来说:这个新刊物旨在将国际最前沿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引入中国,促进越来越多出色的本地临床研究成果走出中国,提升中国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看到这本杂志的名称,我心里的第一个问题是:“医学前沿”是什么概念呢?我在这里先讲一个(Drazen博士发言中提到的)小故事。 在世界上第一个有效的抗结核药物(链霉素,1944年)发明之前,人类对于结核病这个古老的病种一直束手无策,曾经尝试过很多种办法,一百多年前最盛行的抗结核病药物是一些含金的制剂,最典型的叫Sanocrisina(硫代硫酸金钠),这类具有极高的毒性但缺乏实际疗效的金制剂是当时治疗结核病的“一线用药”,其结果是害死的人比治好的人还要多,而这种混乱的用药局面一直延续了15年之久,直到1931年有个叫James Burns Amberson的医生发表了他的一个临床研究报告后才被终止。 这个叫James Amberson的医生到底做了什么来改变这个局面的呢?Amberson 1917年从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医学学位,但他没有完成实习和住院医师资格,因为他不幸得了结核病,被送去一家叫Loomis Sanatorium的疗养院治疗,年轻的Amberson同学一出校门便与外界隔离,在护理院的病床上度过了无数个漫漫长夜。两年后他的病居然痊愈了,因为找不到工作,Amberson便留在这家疗养院打工,而且一做就是很多年。所谓久病成良医,后来他竟然就变成了治疗结核病的专家。针对金制剂到底有没有疗效,他设计了一项临床研究,招募两组病人(每组12例),一组采用硫代硫酸金钠,另一组采用蒸馏水(安慰剂),至于谁用治疗药谁用蒸馏水,他采用扔硬币的方式,看是哪一面朝上来决定,患者从头到尾不知道自己被注射的是哪一种试剂。这个试验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随机分组”设计的现代临床试验!试验结果大家可以猜到,跟蒸馏水相比,硫代硫酸金钠没有给病人带来治疗上的获益(事实上该组有更高的死亡率)。1931年,American Review of Tuberculosis杂志刊登了Amberson的“一个临床评价硫代硫酸金钠治疗肺结核病疗效”的报告。文章发表后,世界各国很快全面停止了硫代硫酸金钠在治疗肺结核病中的使用,而且,他首创的这种“随机分组”的临床药物评价方法从此大行其道,至今仍被视作为一种金标准。 穿着白大褂扔个硬币也能跻身医学的前沿。Amberson同学自从扔了硬币以后,事业上火的不行不行的,后来他老人家还当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大牌教授,胸科主任,外带各种的头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临床评价方式的改变或者一个新的规范性流程的实施,会在医学上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这些新方法的价值,绝不亚于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个新的药物分子或者某个新的分子机制。 前些年我在北卡工作时接触过不少医学教授,其中有一个性格随和很受人尊敬的教授叫Robert Califf,他在杜克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工作,每次我们见面总要聊上几句。我曾经检索过他的学术论文,发现他的论文质量和数量达到了恐怖级的水平,文章基本上都发在NEJM、Lancet、JAMA、Circulation等杂志上,光是NEJM上的论文大概有六七十篇。有一次我问Rob:我的实验室最近尝试着做了一件开创性的工作,是用一种叫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的分析工具检测了几组病人血清中几十种微量元素,再辅以生物信息学的手段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疾病具有各自特征性的微量元素组成模式,我想把文章发表到医学类期刊上去,譬如NEJM,你觉得怎么样?Rob一听马上让我把稿子给他看一下。仔细读完稿子以后他跟我说,不太适合,文章应该发到某一个相应的方法学专业性期刊上去。我问他为什么,他想了下说,往NEJM这类的医学杂志发文章,要么你的工作能说清一个(医学)问题,要么能解决一个(医学)问题,问题可大可小,但要有清晰的临床意义。我仔细把他的话琢磨了一下,觉得有道理,这件工作的确不适合医学类期刊,于是找了一个合适的专业性科学期刊发掉了。 从Rob这两句言简意赅的评价进一步去理解,医学前沿是有别于科学前沿的,它不是一种从科学家实验室里的最新发现联想出来的医学前景(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如果说科学前沿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话,医学前沿的体现应该是新方法,是那些采用了科学知识或技术,经过规范、合理的评价后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的新方法,是那些指导医学实践的最合理的方法或方案。医学研究的目的是弄清问题或者解决问题,所以产生的新方法不一定非要采用新知识或新技术,而有时候简单到像Amberson大夫那样,能够帮助弄清一个问题的话,扔硬币也行! 回到张江的《NEJM医学前沿》座谈会,与会专家们把中国医生队伍的科研现状做了一个剖析,在这个呈金字塔状的医学队伍中,处于顶端的一批医生具有国际视野,懂科研,能够阅读顶级的医学期刊原文,除了这极少数人以外,金字塔其他位置的医生由于自身培训和所在环境的限制,其科研能力和素养需要提高,因而都是《NEJM医学前沿》的理想受众。 作为一个行外 人 (PhD而非MD),我对此稍微有点不同的理解。如果我们比较中、美两国医学专家发表的论文,撇开数量和质量因素,我们会发现两者论文的类型差异很大。跟我前面谈到的Rob发表的论文不同的是,中国医学研究者发表的论文很多是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他们关注的杂志是CNS以及它们的子刊,而少有新的临床评价方案、新的观察视角、临床疑难问题的新策略等工作,因而对整个国家医疗政策、各种新的诊疗方案以及指南的制定贡献度不高,其直接结果是我们国家的药监部门亦步亦趋地跟从西方尤其是美国药监局(FDA)的步伐在走路。曾当过上一届美国FDA局长的Rob以前问过我(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新药)这个问题,我“支支吾吾”地瞎说了几个原因,其中一个,就是中国医学界的学术领袖们似乎还没有把他们的研究跟分子生物学研究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居于金字塔顶层的大专家们的医学研究意识和方法学还有上升的空间。 另外,医生队伍的科研能力似乎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评价。医学的核心是方法论,医学研究的前沿就是一种最佳方法(或方案)的探索!很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来源于广大医生队伍的临床实践,倒不一定一边倒地产生于高端医院的高水平团队。譬如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张亭栋当时任职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的前沿性研究也是一种不同的方法论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博采众长的过程,传统的、民间的、基层的医学实践和经验都可能对解决某类医学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譬如传统医学中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可能会极大的丰富现代医学在考察疾病和治疗过程的方法学,(西医)医生也可以采用大数据的方式在诊疗中考虑进节律、情志、时序、以及环境和饮食等诸多因素,甚至可能采用多种诊断信息集成的方式考察人体内各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反应,从诊疗“人的病”逐步过渡到诊疗“病的人”,建立用整体的(功能)而不是分割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于某个器官)的全局性视角来考察疾病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理解,医学的前沿,也是不同医学文化之间互相交汇和推移的边界!
25714 次阅读|65 个评论
科学前沿:对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质疑
热度 7 zhpd55 2014-5-15 17:06
科学前沿:对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质疑 诸平 前不久出版的《 前沿科学 》杂志,发表 了 杨六省老师的论文——“对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质疑”。《 前沿科学 》 是一本 由 国家科学技术部主管,北京前沿科学研究所和科技日报社主办的科技类季刊。该刊的 25位编委中有20位 院士(包括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等), 其余编委也均为中外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专家(编委中包括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诺贝尔奖获得者 )。该杂志的 办刊宗旨 是——“ 宣传国内外最新科学与技术前沿动态,促进国内外相关方面的学术交流, 对非共识性问题进行严肃科学研究。 ”哥德尔由于他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这一成果,学界给了哥德尔以无以复加的赞誉 ——“ 20 世纪最有意义的数学真理的发现者”;“ 2500 年间唯一有资格说‘亚里士多德和我’的人”;爱因斯坦把哥德尔的贡献与他本人对物理学的贡献视为同类,赞扬哥德尔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比任何人都有力地动摇了逻辑基础”的大人物;等等 。面对哥德尔这样的学界巨人,如果我们思想中产生了质疑的问号,怎么办?杨六省老师非常欣赏德国哲学家康德在 23岁时的一次演讲中说过的话——“我若是想发现真理,那么牛顿、莱布尼茨的威仪应当一毫不顾。” 《 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说得好—— “ 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不懈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是科学的本质。 科学精神体现为继承与怀疑批判的态度,科学尊重已有认识,同时崇尚理性质疑,要求随时准备否定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囿于认识局限的断言,接受那些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蕴含科学内涵的观点,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 认为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 ”当然,杨老师对哥德尔定理的质疑是否正确,尚有待于学界进行反质疑的批评和评论。 ( 文章 详见附件,但是必须 说明 :附件 文章 第87页右栏第4自然段,最后的括号及所含内容应删除 。 ) 对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质疑_杨六省.pdf 为提倡自主创新 , 《 前沿科学 》从 2008 年第二期起开辟《建议与商榷》专栏 , 编辑部在开辟《建议与商榷》专栏敬告读者中明确指出:本栏目刊登具有新思维之论文及短柬 , 并就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新思维是科学突破之源头活水。哥白尼突破地心说才有日心说 , 达尔文突破物种不变才有进化论 , 爱因斯坦突破牛顿时空观才有相对论 , 薛定谔、海森堡等人突破经典力学决定论才有量子力学。理论研究如此 , 实验也不例外 , 《 前沿科学 》编委、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说 : “我只做一件事——思考 ! ”应用科学迫切需要创新思维 , 才能在环境、能源、农业、医疗保健等方面应对各种挑战 , 从根本上开创新局面。《科学前沿》一贯主张创新容错。探索科学前沿进入未知领域 , 无常规熟路可循 , 难免出现疏漏或偏颇。“建议与商榷”专栏刊出之论文及短柬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错误 , 如非弄虚作假、剽窃抄袭、哗众取宠 , 就应该宽容这种诚实的错误。容错目的在于求真 , 真理越辩越明。“建议与商榷”专栏欢迎读者参与 , 写出评论 , 提出质疑 , 以收相互切磋、集思广益之效 , 为加快我国科学发展建立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前沿科学》编委会由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院士组成(如果有更新,以最新的公布结果为准),其中包括: 宋 健 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 两院院士 李政道 诺贝尔奖获得者 陈佳洱 北大原校长 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 院士 程津培 科技部副部长 院士 毕大川 北京前沿科学研究所所长 教授 刘德培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中国医科院院长 院士 张彦仲 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 院士 朱重远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原所长 院士 李京文 学部委员 学部主席团成员 院士 曾庆存 中科院大气所所长 院士 杨 乐 中科院数学所原所长 院士 裴 刚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原所长 院士 张登义 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海洋局原局长 沈致远 美国杜帮公司 院士 谈自忠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 罗伯特库恩 未来发展研究学家 博士 张景安 科技部党组成员 科技日报社社长 王 越 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 院士 《前沿科学》杂志投稿信箱: qykx2007@gmail.com ,其他详细请与编辑部联系。 《前沿科学》杂志投稿细则: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QYKX201301030.htm
个人分类: 数学研究|1182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的博客定位: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xupeiyang 2010-12-5 16:50
我每天跟踪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科研信息的对象和目标: 名人: H指数高的中外科学家 名刊: Science、Nature、四大医学名刊: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 柳叶刀杂志(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英国医学杂志(BMJ) 名网: NLM 信息平台 http://www.nlm.nih.gov/ 、NCBI http://www.ncbi.nlm.nih.gov/guide/、中国科学网、生物谷等 名库: PUBMED、WEB OF KNOWLEDGE、CNKI、万方数据等 名文: F1000 BIOLOGY、F1000MEDCINE、 ScienceDirect Top 25 Articles 等 我每天最关注的是: 国内外重大科技动态与进展 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我主要用的信息分析平台: GOPUBMED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 我主要用的知识发现平台: Arrowsmith: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arrowsmith_uic/index.html 我的主要博文内容: 信息分析报告 知识发现报告 科研创新评论 我每日推荐的信息: 1 科学家The Scientist http://www.the-scientist.com/news/display/57852/ 2 科学博客Science Blog http://scienceblog.com/ 3 今日临床证据 EvidenceUpdates for: http://plus.mcmaster.ca/EvidenceUpdates/Default.aspx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32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SCIENCE公布125个科学前沿问题!
xsdzhangjl 2010-4-22 12:51
在庆祝 SCIENCE 创刊 125 周年之际,该刊杂志社公布了 125 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发表在 7 月 1 日出版的专辑上。在今后 1 / 4 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将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这 125 个问题如下 ( 前 25 个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 ) : 1 宇宙由什么构成 ? 2 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 3 为什么人类基因会如此之少 ? 4 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的相关程度如何 ? 5 物理定律能否统一 ? 6 人类寿命到底可以延长多久 ? 7 是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 ? 8 皮肤细胞如何成为神经细胞 ? 9 单个体细胞怎样成为整株植物 ? 10 地球内部如何运行 ? 11 地球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独一无二 ? 12 地球生命在何处产生、如何产生 ? 13 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 ? 14 什么基因的改变造就了独特的人类 ? 15 记忆如何存储和恢复 ? 16 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 ? 17 怎样从海量生物数据中产生大的可视图片 ? 18 化学自组织的发展程度如何 ? 19 什么是传统计算的极限 ? 20 我们能否有选择地切断某些免疫反应 ? 21 量子不确定性和非局部性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原理 ? 22 能否研制出有效的 HIV 疫苗 ? 23 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达到多高 ? 24 什么时间用什么能源可以替代石油 ? 25 地球到底能负担多少人口 ? 26 宇宙是否唯一 ? 27 是什么驱动宇宙膨胀 ? 28 第一颗恒星与星系何时产生、怎样产生 ? 29 超高能宇宙射线来自何处 ? 30 是什么给类星体提供动力 ? 31 黑洞的本质是什么 ? 32 正物质为何多于反物质 ? 33 质子会衰减吗 ? 34 重力的本质是什么 ? 35 时间为何不同于其他维度 ? 36 是否存在比夸克更小的基本粒子 ? 37 中微子是其自己的反粒子吗 ? 38 是否有解释所有相关电子系统的统一理论 ? 39 人类能够制造最强的激光吗 ? 40 能否制造完美的光学透镜 ? 41 是否可能制造出室温下的磁性半导体 ? 42 什么是高温超导性之后的成对机制 ? 43 能否发展关于湍流动力学和颗粒材料运动学的综合理论 ? 44 是否存在稳定的高原子量元素 ? 45 固体中是否有超流动性 ? 如果有,如何解释 ? 46 水的结构如何 ? 47 玻璃态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 48 是否存在合理化学合成的极限 ? 49 光电电池的最终效率如何 ? 50 核聚变将最终成为未来的能源吗 ? 51 驱动太阳磁周期的原因是什么 ? 52 行星怎样形成 ? 53 是什么引发了冰期 ? 54 使地球磁场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 55 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 ? 56 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现在和过去是否存在生命 ? 57 自然界中手性原则的起源是什么 ? 58 能否预测蛋白质折叠 ? 59 人体中的蛋白质有多少存在方式 ? 60 蛋白质如何发现其作用对象 ? 61 细胞死亡有多少种形式 ? 62 是什么保持了细胞内的通行顺畅 ? 63 为什么细胞的成分可以独立于 DNA 而自行复制 ? 64 基因组中功能不同于 RNA 的角色是什么 ? 65 基因组中端粒和丝粒的作用是什么 ? 66 为什么一些基因组很大,另一些又相当紧凑 ? 67 基因组中的 垃圾 (junk) 有何作用 ? 68 新技术能使 DNA 测序的成本降低多少 ? 69 器官和整个有机体如何了解停止生长的时间 ? 70 除了继承突变,基因组如何改变 ? 71 在胚胎期,不对称现象是如何确定的 ? 72 翼、鳍和面孔如何发育进化 ? 73 是什么引发了青春期 ? 74 干细胞是否位于所有肿瘤的中心 ? 75 肿瘤更容易通过免疫进行控制吗 ? 76 肿瘤的控制比治愈是否更容易 ? 77 炎症是所有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吗 ? 78 疯牛病会怎样发展 ? 79 脊椎动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先天免疫系统来抵抗传染病 ? 80 对抗原而言,免疫记忆需要延长暴露吗 ? 81 为什么孕妇的免疫系统不拒绝其胎儿 ? 82 什么与有机体的生物钟同步 ? 83 迁徙生物怎样发现其迁移路线 ? 84 为什么要睡眠 ? 85 人类为什么会做梦 ? 86 语言学习为什么存在临界期 ? 87 信息素影响人类行为吗 ? 88 一般麻醉剂如何发挥作用 ? 89 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是什么 ? 90 引发孤独症的原因是什么 ? 91 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生命能够延续多久 ? 92 致瘾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 93 大脑如何建立道德观念 ? 94 通过计算机进行学习的极限是什么 ? 95 有多少个性源于遗传 ? 96 性别倾向的生物学根源是什么 ? 97 生命树是生命之间系统关系最好的表达方式吗 ? 98 地球上有多少物种 ? 99 什么是物种 ? 100 横向转移为什么会发生在众多的物种中以及如何发生 ? 101 谁是世界的共同祖先 ? 102 植物的花朵如何进化 ? 103 植物怎样制造细胞壁 ? 104 如何控制植物生长 ? 105 为什么所有的植物不能免疫一切疾病 ? 106 外界压力环境下,植物的变异基础是什么 ? 107 是什么引起物质消失 ? 108 能否避免物种消亡 ? 109 一些恐龙为什么如此庞大 ? 110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如何 ? 111 至今共有多少人种,他们之间有何关联 ? 112 是什么提升了现代人类的行为 ? 113 什么是人类文化的根源 ? 114 语言和音乐演化的根源是什么 ? 115 什么是人种,人种如何进化 ? 116 为什么一些国家向前发展,而有些国家的发展停滞 ? 117 政府高额赤字对国家利益和经济增长速度有什么影响 ? 118 政治与经济自由密切相关吗 ? 119 为什么改变撒哈拉地区贫困状态的努力几乎全部失败 ? 120 有没有简单的方法确定椭圆曲线是否存在无穷多解 ? 121 霍奇闭链是代数闭链的和吗 ? 122 数学家将会最终给出 Navier-Stokes 方程的解吗 ? 123 庞加莱实验能否确定 4 维空间的球 ? 124 黎曼 zeta 函数的零解都有 a+bi 形式吗 ? 125 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研究是否会停止在量子 Yahg-Mills 理论上 ? ( 注:最后 6 个数学问题选自 Clay 数学研究所提出的新千年问题 ) 简单归纳统计这 125 个问题,其中涉及生命科学的问题占 46% ,关系宇宙和地球的问题占 16% ,与物质科学相关的问题占 14% 以上,认知科学问题占 9% 。其余问题分别涉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政治与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永无止境的... ...
pkustm 2010-1-8 09:00
永无止境的前沿与永无止境的欲望 朋友闲聊,说起经济发展需要刺激人的欲望,并戏言道这需要永无止境的欲望。虽说大多数人都明白无欲则刚,寡欲长寿,但当年孟子见齐宣王,得到的回复却是寡人有疾,寡人好乐、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 在下学浅,不敢妄自评判。但突然想起万尼尔*布什(Vannevar Bush)1945年发展的重要报告题目有一种译法即是《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 科学的探索没有尽头,科学家要想永远站在科学的前沿,靠的是什么呢?过去基于个人兴趣的探索是最主要的动力。那么当今呢?正象在长寿和好X之间进行平衡很困难一样,科学发展动力的平衡也需要大智慧。 类似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这样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整个平衡机制失灵的一种反映。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684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