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原子弹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原子弹

相关日志

“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穿着旗袍造原子弹,把杨振宁李政道推上诺贝尔领奖台却被历史遗忘
热度 1 Kara0807 2019-4-3 17:02
原创: 小德 在中华民族长达 5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巾帼英雄。花木兰、梁红玉 …… 卫国杀敌、驰骋沙场、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在科苑里也不乏成就卓著的女性,不逊须眉。吴健雄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用科学实验证明了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 宇称不守恒理论,她对物理学所作的重大贡献,也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 1990 年,太阳系一颗新发现、编号为 2752 的小行星,正式被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命名为 “ 吴健雄星 ” 。这位在物理学方面成就卓著的女性,是少数在有生之年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之一。她的成功生动地证明了妇女也能登上科学成就的顶峰。 良师引路,成为胡适的得意门生 1912 年,吴健雄诞生在有着“六国码头”之誉的江南水乡——江苏省太仓市浏河。聪慧好学的她,上小学和中学时国文和英文常考满分,文笔也十分出众。 1929 年,吴健雄以优异成绩从苏州女师毕业,并被保送到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吴健雄念的是师范,按规定要先教书服务一年,才能继续升学,但由于当时规定并没有那么严格,因此吴健雄在这一年当中,并没有去教书,反倒是进了上海的中国公学再读一年书,因而也有机会成为胡适的得意门生。吴健雄曾说过,在一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她父亲,另一个则是胡适先生。 儿时吴健雄和家人(右二为吴健雄) 胡适曾预言过:如再琢磨,吴健雄必可成为中国文坛的明星。然而她却在众多学科中独钟物理,因为芸芸大千的物质世界里,表象光怪陆离,内部却好像存在某些神秘奥妙的规律,深深吸引着她。 胡适和吴健雄 1930 年,吴健雄如愿考入江南最高学府——中央大学。初进中央大学时,吴健雄念的是数学系,一年后她转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物理系。 吴健雄开始大学求知生涯之时,物理学在西方正经历革命性变革。对于令人眼花缭乱的物理学进展, 18 岁的吴健雄虽然并不完全知晓,但她少年时念过关于居里夫人的传记,居里夫人是吴健雄崇拜的偶像。不过,她完全没有想到,不到 20 年后,自己会因为在原子核物理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 那时的中央大学物理系,汇聚了许多知名的学者,如研究光学的系主任方光圻,在欧洲跟随居里夫人做过研究的施士元,以及后来成为国著名天文学家、并担任过京南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的张钰哲等,他们对吴健雄都很器重。 在中央大学四年时光中,吴健雄生活的中心,一直是勤奋读书。在实验室中,她一点一滴地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物理学的最新领域。在方光圻、施士元等良师的影响下,吴健雄慢慢加入到追寻科学奥秘的队伍之中。 赴美留学,成就世界一流核物理权威 毕业两年后,吴健雄准备出国深造。当时,女性出国留学极为少见,她如何能开风气之先?一切都是吴健雄父亲的缘故。吴父早年曾参加过反清革命,之后返回家乡建立一所小学并担任校长。他思想开明,主张男女平等,因而尽可能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从她极富男性化的名字也看得出父亲对女儿的期望。 在亲友的资助下,吴健雄于 1936 年赴美深造,她选择了物理大师云集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当时的伯克利,虽然不像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名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却吸引了一批年轻而具有顶尖水平的物理学家,如发明和建造回旋加速器的劳伦斯,当时年仅 35 岁;后来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当时才 28 岁。吴健雄很快发现伯克利物理系有着无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探索科学知识的圣地。 吴健雄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实验室 前两年的基础课程上完后,吴健雄开始准备博士论文报告。由于吴健雄的物理学基础很扎实,加上以前就做过 X 光晶体衍射实验,因此深得老师的赏识。 当时在伯克利放射实验室任主持人的劳伦斯,一开始就是吴健雄名义上的指导老师。实际上指导吴健雄做实验的,是一位曾跟随大科学家费米在罗马做原子核实验工作的物理学家塞格瑞。 1938 年,当吴健雄正式开始做原子核物理实验时,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1939 年由塞格瑞指导吴健雄进行的实验,正是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它的一项结果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 年,吴健雄获得博士学位,她的学位论文发表在物理学界最权威的《物理评论》上。 在美留学期间的吴健雄 由于在原子核分裂和放射性同位素方面的杰出贡献,当时吴健雄已成为奥本海默等许多大科学家心目中的 “权威专家”。这时的吴健雄,已成为伯克利的一个传奇人物,当地报纸对她有专题报道,中国国内也开始有人用“中国居里夫人”来称呼她。 然而,吴健雄在科学上的攀登,也因她是女性又是东方人而更加艰辛。早年的西方社会是歧视女性的。研究原子核结构获诺贝尔奖的玛丽亚 ·迈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却因学校规定夫妻在一起工作只付一人的工资而“无偿”替校方卖力。居里夫人虽两次获诺贝尔奖,但最终也未能当选地位祟商的法国科学院院士。 虽然吴健雄在核物理方面成绩卓然而名声渐起,但校方却不愿聘她为教员。当时美国排行前 20 名的大学,没有一所聘用女物理学者,加上她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就备受歧视了。 最终,经导师劳伦斯推荐,有 8 所美国院校愿意聘请吴健雄。其中包括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而这些学校在此之前根本拒收女性。吴健雄选择了丈夫袁家骝任职的普林斯顿大学。 1944 年,吴健雄终于卸下教学重担,重返科研岗位。 二战期间,吴健雄和丈夫袁家骝应邀参与了原子弹的实验和制造,美国原子弹的制造,出自一个被称之为 “曼哈顿”的科学计划。这个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计划,集合了当时许多第一流的科学精英,吴健雄就是其中之一。 吴健雄在“曼哈顿计划”中做实验 吴健雄是参与曼哈顿计划的惟一的女科学家,她所从事的工作,更是该计划最为核心的部分。参与曼哈顿计划,一方面是由于吴健雄在核物理研究上已有重要成就,另一方面也由于奥本海默对吴健雄的特别赏识。也正因为如此,吴健雄才能以一个初到美国、不具备美国国籍的外国人身份,参加到如此机密的国防科学计划之中。 核爆炸引燃容易,但是核爆炸后会被核爆炸所引起的反应所阻止。美国曼哈顿计划中,原子弹核爆炸的连续性则是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顶尖难题,吴健雄所负责的,就是核爆炸的连续性。奥本哈默作为总负责人,把这一难题交给他心目中最权威的核科学家吴健雄。 吴健雄的工作,对曼哈顿计划的顺利完成,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甘为人梯,以实验室工作证明李政道杨振宁的定理 从 1944 年算起,吴健雄在科学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在半个世纪的科学生涯里,吴健雄在物理学方面最重大的成就是在 1956 年成功地实验证明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点,李、杨因提出这一论点而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奖。 在科学界,把肉眼及显微镜所能观测到的物质世界称为 “宏观世界”,反之称为“微观世界”。科学家们相信微观世界的众多基本粒子,均根据某些规则运行,其中一条叫做“宇称守恒定律”。通俗地说,即左右对称原理。 1956 年,两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怀疑这则定律的正确性,但因实验太难,没人愿意尝试,于是他们上门求助于此时已声名远扬的吴健雄,请她设计实验来证明这个猜想。 在科学界推翻一项定律,可说是革命性的理论假设,觅需精密度极高的实验来验证才行。此前,吴健雄已计划与丈夫赴日内瓦开会,然后回祖国看看,这也是他们年来首次返乡。吴健雄左思右想,觉得这项实验极富挑战性,必须把握时机,最后她终于决定留下来。 接下来的几个月,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由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仪器不够先进,她必须到华盛顿国家标准局的实验室做实验。就这样,她每日来往奔波,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吴健雄的实验操作一系不苟,为了做到 “万无一失”,她反复考虑并设计好几个方案来否定已经取得的结果,当所有否定的企图都失败后,她才放心。于是在 1957 年 1 月她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正式宣布了自己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李、杨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新论点,震动了科学界。 一年后,杨振宁和李政道双双荣获诺贝尔奖,出人意料的是,吴健雄不在获奖名单之列。吴健雄的实验结果,多次验证了杨振宁、李政道的 “宇称不守恒”理论,直接促成他们二人获得诺贝尔奖,而吴健雄自己却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充当了幕后的无名英雄。 1957年诺奖颁奖礼:左一杨振宁,坐三李政道 对于吴健雄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不少人表示赞赏,也有不少人为她抱打不平,其中就有 198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与吴健雄在哥伦比亚大学有长期同事情谊的史坦伯格。在他看来,没有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杨、李二人的理论只能是一种构想,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改变了这一切,吴健雄应该当之无愧地与他们共同分享诺贝尔奖。 虽然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并没有影响吴健雄在学术界的地位和荣誉。 1958 年她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且成为科学研究基金会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同年 6 月,久负盛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吴健雄荣誉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百年来获此学位的第一位女性。 1958年,普林斯顿大学将名誉博士学位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吴健雄(前左二),同时获得该学位的还有李政道(前右一)、杨振宁(前右二) 当吴健雄将 “宇称原理”推翻时,她也就建立了男女之间的“宇称原理”,再也不能说妇女不能站在科学成就的顶峰之上了。 一颗中国心,鼎力支持中国的科研事业 虽然身居海外多年,吴健雄始终没有忘本,时刻惦记着祖国的科学发展事业。 1946 年,一位美国教授在退休前希望将藏书捐赠给中国的一所大学,在吴健雄的努力下,才将这批图书送给了北京大学。 1982 年,吴健雄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4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晚年,吴健雄拿出 25 万美元,捐给母校明德学校作为基建费。她表示,她是华夏儿女,作为一名科学家,她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但她可请海内外优秀的科学家来做学校的顾问,推动祖国科技建设的发展。 她平时以俭朴著称,为设 “吴仲裔奖学金”她慷慨捐出近一百万美元,表达她的寸草之心,造福桑梓。并向太仓县五十九名优秀师生颁发首届“吴仲裔奖学金”。 1993 年,在吴健雄和袁家骝的建议和全程参与下,被称为“科学神灯”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加速器正式启用。这一成果使中国人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与美国、欧洲在世界鼎足而立,在亚洲第一的地位。 1997 年 2 月 16 日,吴健雄因中风去世,享年 84 岁。落叶归根,她的骨灰被安葬于苏州太仓浏河。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个人分类: 德先生|572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他被公认为两弹一星“没有勋章的功臣”,师从约里奥-居里回国后为原子弹“加铀”
Kara0807 2019-1-27 15:20
原创: 小德 德先生 杨承宗 提起我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抗战前的北平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前身),有一个密封的玻璃系统容器,里面装着从美国买来的507毫克镭。因用作医用,它一直被放在医院地下室里。 镭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放射性的元素,镭- 224、镭- 226、镭- 228及其衰变产物均属于一类致癌物。 抗战时期,这个玻璃系统让日本人敲坏了,507毫克镭放射的氡气散发到空气中,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严重危及人的健康。 卑劣的日本人并未及时阻止放射性物质扩散,而是把联接破裂系统的橡皮管直接通到楼上进行放空。楼上病房的病人遭了殃。 情况危急,医院主管人员心急如焚,急需专业的人来阻止这507毫克镭产生强烈放射性气体往外散发,并修复破损的、复杂玻璃系统。那个年代,中国几乎没有人懂镭,谁会甘冒风险,挺身而出? 真有一个人听到镭泄露的消息,立刻带着自己两名学生和一位玻璃工师傅匆匆赶来救急。 他推开放置镭的地下室房门,里面一切静好如初。凭一个镭学研究者的眼光和对臭氧敏锐直觉,杨承宗意识到:这里已经受到严重的放射污染,危害非常。他本应立即着装特制防护服、工作帽、手套、口罩以及胶鞋,但这些防护用具,现场一样也没有;刻不容缓,他只能冒险一搏。 考虑到两名女学生缺乏经验,他阻止了她们涉险,自己投入到抢救工作中。最后关头,他打开保险柜,代替玻璃工的吹气工作...... 他思维敏捷,动作迅疾,处理果断得当,加水密封,把复杂的玻璃系统修复好了,牢固封闭住了镭。挽救了协和医院病人的安危。 当时谁也没注意到,他的右眼已经受到了超剂量的照射,造成了严重损坏;10年后,这只眼睛因白内障网膜剥离,失明了。对于这,他没有过多的抱怨或苦恼;认为用自己眼睛换取医院病人的安全,非常值得。 杨承宗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2001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化学奖。 从小独立有主见 1911年他出生于苏州八坼镇的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民族实业家。4岁时他随姐姐进了本乡学堂。初级小学毕业后,去了离家十几里的“同里高等小学”就读,从此,不足十岁的他就开始了“自立”的生活。同里小学是所“半洋”学堂,特别注重学生“独立生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高中毕业后,16岁的杨承宗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国文专业,五年后,又以“最优”的成绩毕业。 1934年经同济大学校长介绍,他到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镭学研究所 (简称镭学研究所)任职,认识了他一生的良师益友——时任这个研究所所长的严济慈先生,这也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 在镭学研究所,他师从郑大章先生研究放射化学。郑大章是著名世界科学家玛丽·居里夫人门下,唯一一名研究放射化学的中国弟子。 他们借鉴捷克育新斯泰铀矿附近的温泉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氡的测试结果,测量了我国各地著名温泉水中氡的浓度,以便在国内寻找铀矿石。在简陋的条件下,他们通过努力证实了铀-锕系对铀-镭系的放射性分枝比值约为4 % ,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镤的定量提取及其载体元素化学的文章。 1936年,他受严济慈之托,奉命从北平赴上海筹建了“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实验室”。苦心经营了8年后,汪伪政权想让杨承宗为他们所用,派人来拉拢他。 因对汪伪政权倒行逆施深感厌恶,他言辞拒绝了汉奸的邀留,决然离开了一手创建“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实验室”。 师从约里奥-居里,回国为原子弹“加铀” 同年,严济慈把他推荐到法国巴黎居里实验室进行学习和工作,爱好和平的科学家约里奥-居里(是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的长女)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同意接收他为自己的学生。 其实早在抗战前夕,他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公费留法考试中,就考取了第一名,因抗战爆发而未能成行。1947年春节,他办齐手续,满怀憧憬地登上了去居里实验室的法国大客轮。 在世界顶尖级原子能专家的居里实验室里,他生怕虚度一分一秒,每天如饥似渴地探索着新的知识。约里奥-居里夫人格外关注这个刻苦、聪颖的中国青年学者,经常悉心指点。 他以自己的勤奋、谦虚和儒雅,赢得了来自不同国家同事的好感。期间,他撰写了1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不断攀向放射化学的高峰。 同时,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举一反三、另辟蹊径,系统地研究了元素周期表的第Ⅲ,Ⅳ,Ⅴ,Ⅵ族较难分离的一些化学载体元素,研究成功了用离子交换法从大量载体中分离出极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的方法,应用于化学性质极为相近的放射性核素之间或对其载体元素的分离浓集。后来这种方法逐渐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从矿石中提取铀工艺的普遍方法。 1951年约里奥-居里夫人与杨承宗(左一) 四年后,他通过了约里奥-居里夫人主持的论文答辩,获得了巴黎大学理学院科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也被评为最优秀级论文。出色的成绩,让他得到了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年薪为555350法郎另加补贴”的高薪续聘。 同时,他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钱三强所长的电报,催他早日回国工作。他当即决定放弃法国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国报效祖国。 回国前,他按钱三强的委托,用组织捎来的3000美元购买了大量与原子能相关的书籍、仪器和药品等,全是国内紧缺的实验器材、资料。由于经费不够,他毫不犹豫地垫付了自己在法国的全部积蓄。这让回国的家当足足装了13大木箱、铁箱。 听说他要回国,约里奥-居里夫人专门约见了他,满怀热忱地叮嘱:“请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反对原子弹,就必须造出自己的原子弹。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国家的科学家完全可以做得到。” 回国后,他向组织报告了约里奥-居里的这段话。这让国内的领导们很受鼓舞。之后,中央领导逐渐明确了进行原子弹研制的意向。 对于当时中国而言,他的归来对中国原子能事业来说令人振奋,当时我国从事放射化学工作的专家学者非常之少,近代物理所的所有科学家中只有他一个。 1951年秋,钱三强所长请他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大组的主任。之后他开始制定工作规划、编写教材培养核技术人员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五百多名应用核技术人员,为全国各地开展放射性核素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4年,一个犹太商人用硝酸铀酰冒充富集铀 235 样品,向周总理兜售。周总理要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两周内对样品做出成分鉴定。 当时研究所根本没有可以测定铀同位素的质谱计,所长钱三强动员全所力量出主意想办法,集思广益。 杨承宗组用放射化学方法分别测量铀235和铀238的子体,测定母体中铀 235与铀238的同位素含量比例,仅用了10天就得出了结果。他向钱三强报告放射化学分析的结果时表示:“样品中铀235的含量接近但决不会超过天然铀中铀235含量的一半,当心上犹太商人的当。”这让钱三强和周总理都十分地满意。 一年后,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的报告中,来自南美国家的一篇论文,在内容原理和方法上都与杨承宗组做成分检测实验完全相同,只是时间晚了一年。 也因此,在国家制定“两弹一星”计划后,杨承宗承担“两弹一星”前期基础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 1961年4月,他被安排到二机部第五研究所(铀矿选冶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主持铀矿选冶工作,以顶替刚刚撤走的苏联专家。 从1961年到1964年三年里,他带领五所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创造了中国核工业史上的许多奇迹。他们建成了一座铀冶炼生产实验厂,在我国第一批铀水冶工厂尚未建成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多奋战,纯化处理了150余吨重铀酸铵,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核纯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提供了必需的核燃料,保障了“两弹一星”计划中铀的供给。 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团队开展了铀产品中20多种微量杂质元素的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建立起一整套金属铀的质量检验方法。在他们取得的几十项高精尖的科研成果中,有几项成果可把铀的生产流程大大缩减,纯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 淡泊明志 笑对人生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它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付出和心血。杨承宗和他领导的科研队伍完成铀的提炼,也是原子弹试爆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他的同事、学生有的当选为院士,有的荣获了“两弹元勋”的荣誉,而他既不是院士,也没有佩戴上共和国的勋章。 对于荣誉得失,他的心总是平静:“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这种宽容大度、默默奉献的品格,也让他走完了足足百年的岁月。 2011年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住院期间他念念不忘实验室那些放射化学的发展。弥留之际,他对前来探望的学生刘清亮、王庚辰等叮嘱:“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第一是同位素的宣传,第二是同位素的推广,第三是同位素碳14的应用,这对国计民生极其重要。” 对于他的贡献,历史没有忘记他,人们依然公认他是“没有勋章的功臣”;学术界一致公认他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正如著名核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王方定所说:“杨先生为我国核燃料化学的建立、发展和培养人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高。”
个人分类: 德先生|11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钍基熔盐堆
richor 2018-6-13 18:38
【核裂变原理】 核裂变 (Nuclear fission) 又称核分裂,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 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 (y ó u) 、 钍 (t ǔ ) 和钚( b ù)等才能发生核裂变。 原子核在 吸收一个中子以后 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 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被称为原子核能,俗称 原子能 。 1 千克铀 -235 的全部核的裂变将产生 20,000 兆瓦小时( 2 千万度电)的能量,与燃烧至少 2000 吨煤释放的能量一样多(一吨煤发电 1 万度,一千克煤发电 10 度,事实上 1kg 煤发电 2.5 度 )。 核电站中,会放控制棒(中子吸收体)去吸收中子以降低分裂速度。 【发现】 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她的众多成绩中最重要的是她第一个理论解释了奥托·哈恩 1938 年发现的核裂变。本来哈恩是为了找到更重的元素。 第一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的设计者 费米 , 1942 年完成。 【铀的提取】 铀 235 是铀 (Uranium) 元素里中子数为 143 的放射性同位素,是 自然界 (别的是人工的)至今唯一 能够裂变的同位素。天然矿石中铀的 3 种同位素共生,其中 铀 -235 的含量非常低 ,只有约 0.7% 。只有把其他同位素分离出去,不断提高铀 235 的浓度,它才能用于制造核武器。这一加工过程称为 铀浓缩 。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义,丰度为 3% 的铀 -235 为核电站发电用 低浓缩铀 ,浓度大于 80% 的铀为高浓缩铀,其中丰度大于 90% 的称为 武器级高浓缩铀 ,主要用于制造核武器。获得 1 公斤武器级铀 -235 需要 200 吨铀矿石。 铀 238 被称为 可转换材料。 反应堆当中消耗一个铀 235 原子同时能转化的钚 239 原子的比例称为转换比。 热中子与 U235 发生裂变的截面(概率)比较大。易于同热中子发生裂变的还有 Pu239 和 U233 ,这两种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自然界中 99.27% 的铀都是 238 , U235 的含量只有 0.7 %左右。快中子堆可以从 U238 中生产 Pu239 。 原理:铀 238 在参与裂变时,会少量吸收 高速中 子变为铀 239 ,但铀 239 极不稳定,会快速衰变为较为稳定的钚 239 。 【碳化物】 锕系元素形成 MC2 和 M2C3 类型碳化物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7%A2%B3%E5%8C%96%E7%89%A9 Carbides of the actinide elements, which have stoichiometry MC2 and M2C3, are also described as salt-like derivatives of C2 2− . An important paper: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1452605007933 可以转过渡金属碳化物方向。 钍基熔盐堆: https://wenku.baidu.com/view/75baf76387c24028915fc39d.html 请道士事件,界面的科普: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099209.html
个人分类: 物理|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诺依曼创新受压制轶事
热度 4 hushaoming 2018-4-21 09:46
草根抱怨创新受压制,其实谁创新都会受压制,连 冯 · 诺依曼都不能幸免。 诺依曼在原子弹项目中负责用 炸药爆轰驱动 铀块, 本是外行的 他创新了 炸药爆轰理论,遭到 炸药界顶级 大牛 M.A. 库克激 烈反对,演出一场科学全才受压制的喜剧 。 库克是犹他州大学教授,炸药理论权威,其名著《猛炸药学》和《工业炸药学》是传世经典,都被译成了中文。库克在应用领域也成果骄人,比如,防潮本是炸药第一件大事,库克偏偏朝炸药里加水,理由是加足水就不吸潮了!就这样发明了民用炸药的一大系列“浆状炸药”,出了名又赚了大钱。再如,库克发明了聚能破甲技术,炸药产生高速射流穿透钢板如利刃刺黄油,至今所有 反坦克 导弹装的还都是这种战斗部 。 这些成就奠定了库克在炸药界龙头老大的地位。 诺依曼从天而降,炸药界顿起波澜。 听说行业里要来位院士,库克先数诺依曼的帽子 :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顾问、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原子能委员会 委员, . . . . . . 佩服! 看完简历库克却笑了:没有任何炸药学术背景,连鞭炮都没放过,还不如中国一年级小学生。原子弹是国之重器,咱不能看着外行捅娄子,该讲话的时候还得讲。 会场内外挤满人争睹院士风采,库克先致词“热烈欢迎院士光临指导”, 掌声中 诺依曼开讲了:炸药爆轰理论的前提不对,化学反应不可能“速度无限大”。听众愕然:这理论我们用了几十年,计算炮弹炸弹土石方工程从未出问题。院士怎么不先听听专家意见,下车伊始乱说话呢。 库克心想世上还真有不读书不看报的大学阀,炸药没入门就来指手画脚。 有人建议安排一个实验,让院士增加点感性认识,亲身感受一下炸药爆炸“速度无限大”。 还有好心人提醒,要注意政治,多讲反法西斯战场大好形势。 诺依曼也纳闷:中学生都知道化学反应需要时间,这些教授怎么反而不明白? 在怀疑目光中诺依曼接着说: 原理论的框架可以保留,但应该把化学反应速度无限大改为有限速度,建立起新的 ZND 模型 。众人本来坚信“速度无限大”,当知道ZND模型只是 个人想法尚未发表时,会场一片哗然:先发几篇 SCI 论文,数数影响因子再说吧。 等同行评议达成共识,日本皇军真就武运长久了。 此时太平洋上战况惨烈,日军用逐岛防御战术和美军死缠,美军虽节节胜利却承受不起人员重大伤亡。大日本皇军不认 SCI 只认原子弹,美国佬急等着蘑菇云给天皇陛下上课。 洛斯阿拉莫斯用 ZND 模型设计了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轰鸣吓得天皇陛下御容失色,赶快认输投降;库克教授可不怕核武器,坚决死守“速度无限大” 。 原子弹项目后诺依曼再未“光临”过炸药界, ZND 模型在他的科学生涯中只算个小插曲,传记中很少提到这个模型。 ZND 模型可给库克惹了个大麻烦:让它成了气候,库克的全部著述文章、成果专利、经费申请、在研项目等等但凡涉及爆轰理论的部分都得重新改写。库克气不打一处来:且不说扰乱基层正常秩序有违院士行为规范,至少该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总不能官大学问就大吧!见不着院士的面,库克就不停发文章商榷“速度无限大”,收获大把SCI论文。 诺依曼 1957 年驾鹤西去。 库克不忘肃清流毒,又深挖出 ZND 模型的一个“重大问题”: ZND 模型的爆轰波峰不可能存在! 此论断写入 1958 年出版的《猛炸药学》,有中译本。 诺依曼此时已和库克天人永诀,可提出 ZND 模型的还有 Z ,前苏联学者泽里多维奇,供职于前苏联的“洛斯阿拉莫斯”。 Z 和学生发扬战斗民族精神迎接挑战,实验测到了爆轰波峰,命名为诺依曼峰( N Peak )。 1972 年 Z 的学生出了本《凝聚介质中的爆轰波》,批评库克不顾实验事实,毫无道理地反对 ZND 模型。有中译本。 库克采取鸵鸟政策, 1974 年的《工业炸药学》仍坚持诺依曼峰不存在。有中译本。 此时 ZND 模型已成为爆轰科学主流, Z 和学生批评库克算是看得起他。美国洛斯阿拉莫斯根本就不 理会库克的纠缠, 1979 年出版了名著《爆轰》,系统论证了以诺依曼峰为特征的爆轰波构型。书中没有库克的名字,不认这个权威。有中译本。 爆轰领域 诺依曼峰 耸入云霄,库克消失了,只在炸药界风光依旧。 Z 本人、学生、学生的学生,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多次来华,教中国人 ZND 模型。台下的听众中,坐着十几位研究爆轰的两院院士,其中五位两弹元勋。中国也有了“洛斯阿拉莫斯”。 提出 ZND 模型的还有 D ,德国人杜林。没搞成原子弹,挂不上铁十字勋章不如 Z 和 N 风光。也幸亏没搞成,否则二战后 D 就是伊拉克的化学阿里,会被判个“反人类罪”上绞刑架。 D 没帮希特勒作孽祸害世人,上天特增寿一甲子, 2006 年辞世活到 95 岁,笑到了最后。 ZND 模型继承了原理论框架,只把化学反应“速度无限大”改为有限速度。就这么个不算大的变革,由诺依曼领衔、挟原子弹声威、美苏中三个核大国“洛斯阿拉莫斯”团队,用了整整三十年! 难怪日心说和地心说要斗几百年。 不同学术观点有争论很正常,但库克坚持“化学反应速度无限大”这种常识性错误太失教授身份,闭眼不承认实验事实则违背了起码的科学准则。不知 库克当时是何种心态,对自己行业的科学进步如此恐惧。话又说回来,能和诺依曼对着干(先不论对错)就是个人物,你对院士说个不字试试! 诺依曼受压制是喜剧,丝毫未影响他的光彩人生。要是个草根提出 ZND 模型,库克的压制能让他受尽苦难潦倒终身! 库克常有而诺依曼不常有,创新注定有炼狱之灾,未跳出三界者慎言创新。 中国孩子几岁就会放鞭炮,中国的爆轰科学真正是从娃娃抓起,按早期教育理论“赢在起跑线上”。可创新爆轰理论的是 Z 、 N 和 D ,压制创新的是库克,就没中国人的事。这早期教育理论靠不住。 诺依曼“光临”炸药界时,爆轰物理有两个先天缺陷:化学反应速度无限大、和忽略输运效应爆轰产物熵极小。诺依曼克服了第一个缺陷,把第二个缺陷留给了后人。 半个多世纪了,还不知上天安排何人来克服这违背熵原理的第二个缺陷,是再让“诺依曼”重演三十年喜剧,还是派个草根来经历八十一劫苦难? 当然只有学术大牛才有资格当“库克”,他可能也会对实验结果视而不见,但他肯定不敢像库克坚持化学反应“速度无限大”那样、敢公开坚持“爆轰产物熵极小”。 上天自有巧安排。
6039 次阅读|6 个评论
鲜为人知的日本第三次核爆受难史
热度 5 beckzl 2017-7-26 23:14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日本与核总是很有缘。 从二战末期的两声巨响,到21世纪被疯狂批判的福岛核电站事故。 甚至有人调侃日本人是 “大核民族” 。 诚然,历史上日本核事件,不少源自自身的过失,但也仍有些不为人知的事件。 其中的一次事件直接引起了日本人民大规模的反核反美运动。 被日本民众称作继广岛长崎之后的第三次“核害”。 更为传奇的是,日本导演圆谷英二从此事件中得到灵感,创造了经典的 哥斯拉 形象。 然而,整个事件中的许多细节信息都被政府有意隐瞒,连受害者们自己都不知道情况有多严重。 整整50年后,人们才有机会从解禁的资料中重新窥探事件的全貌。 … 1945年7月15日,曼哈顿计划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沙漠中试爆成功。 不久后又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环礁再次试爆,轰动全球。 今天我们所说的比基尼泳装在那时候为了蹭原子弹的热点,才取了一个如此爆炸的名字。 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原子弹刚公开露面就被送到了日本,让平民们经历了地狱般的折磨。 时隔不到10年,美国人又想出了新点子,用链式核裂变引发核聚变的原理设计出了新型核弹。 起初的氢弹因为使用液态的氘,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严格保证冷却,几乎没有实用价值。 反倒被苏联人给抢先造出了采用氘化锂的实用化氢弹。 苏联第一颗氢弹爆炸 1954年,美国终于拿出了自己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试验地还是当年的比基尼岛。 不过这一次有些不太一样,氢弹和纯裂变的原子弹之间的差距远不止一星半点。 此前的原子弹威力已经超出了人类想象,威力能达到几万至几十万吨TNT爆炸的当量。 仅有的几次氢弹试验都轻易地达到了这个威力。 除此之外,氢弹爆炸后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相当严重。 因此在试爆之前,认为划定一个危险禁区就显得很有必要。 不仅仅是为了防止误伤,更重要的是可以阻挡敌国的情报搜集。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枚代号“喝彩城堡”的威力估算上。 由于资料稀少,没有可靠的计算方法,只能是由科学家们讨论着估算。 最终,“喝彩城堡”的预计当量被定为600万吨,清场工作也随之展开。 此时,一艘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号从日本静冈县的烧津港驶出。 经过一周多的航行,终于来到了比基尼环礁东北的海域捕捞金枪鱼。 恰巧,福龙丸号的位置距禁区有19英里,自然没有收到美国军方的任何警示。 3月1号凌晨,福龙丸号的船员们怀着丰收的喜悦抛下了锚,结束了一天的劳作。 第二天清晨6点,天气晴好,美军的巡逻机巡视警戒区域,并没有发现误入的船只。 吉时已至,氢弹在没有对军方外的任何人通知的情况下引爆。 这一炸, 释放出了1500万吨TNT的能量,远远超出了之前预计的威力。 也是美军迄今为止引爆过的威力最大的核弹,在世界范围内也仅次于苏联的“沙皇炸弹”。 试验的成功给了美军一个惊喜,却也给那艘小渔船带来了灾难。 “喝彩城堡”爆炸时,福龙丸号上的一名船员正在船尾观察鱼漂。 突然,他看见西边耀眼的亮光,七分钟后又传来了巨大的爆炸声。 船员们下意识就推测可能是在东边进行的核试验。 船长命令船员们赶紧起锚远离此地。 然而,在福龙丸号开足马力逃命的路上,突然遇上猛烈的西风,强风带来了核爆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尘埃。 这些尘埃随后又随着雨水大量落下。 一位福龙丸号船员在当天的渔船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比基尼环礁上进行了氢弹核试验。天亮之前,天空被照得很亮,不久有烟柱升起。两个小时后,我们发现船上散落了大量氢弹爆炸后的灰。” 从船员身上采集的放射性死灰 福龙丸号上的报务员 久保山 对这些飘落的白色物质十分好奇。 他用手捏起一点,碾成粉末放进了嘴里,当然也没尝出个所以然来。 但吃下放射性灰烬的举动,之后将让他成为死于氢弹的第一人。 电影《第五福龙丸》画面 白色灰烬落下后,福龙丸上的船员们相继出现了头痛、恶心、皮肤灼烧感等症状。 可是那个年代,没几个人知道这些症状与远处发生的核爆有什么联系。 两周后,福龙丸号载着一船金枪鱼回到了烧津港。 所有船员都因为身体不适被送进的当地的医院,包括久保山在内的两名重症者被送到了东大附医。 政府当初并没打算高调处理此事,偏偏一个高中生把自己从亲戚那里听来的八卦告诉了记者。 两天后,《读卖新闻》刊登了福龙丸遭美国核爆的独家爆炸新闻,引起了全日本的轰动。 当局立马做出处理,将福龙丸号捕回来的渔获全部追回,掩埋在了市场的一个角落,还设立了一个“核爆金枪鱼冢”。 卫生局人员正在检测金枪鱼的放射性 但这简单的处理工作远不足以平民愤。 原子弹刚研制出来日本第一个遭殃,现在氢弹又是日本第一个遭殃。 偏偏当时的日本首相吉田茂主张“对美协调”的外交路线。 他计划找美国谈判一番,拿点赔偿安安静静的私了。 吉田茂政府派出外相冈崎胜男与美国方面交涉。 没想到美国不但不道歉不赔偿,还一口咬定福龙丸号绝对是擅自驶入了禁区。 吉田茂,人称“日本丘吉尔” 《纽约时报》甚至还反咬一口,刊文宣称这些日本渔民是在窥探核试验。 这不仅进一步惹怒了民众,也得罪了日本外务省。 日本当局打算用事实说话,详细调查了核爆当时的情况。 根据福龙丸号的航海志,断定了当时的抛锚地离美国人画的圈至少还有19英里远。 第五福龙丸号的航行线路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对此次氢弹试验的评价没有丝毫的掩饰。 原子能委员会成员霍利菲尔德说: “爆炸大大出乎意料,也可以说失去了控制。” 综合这两点,冈崎胜男向美国提出了道歉和赔偿的要求。 最后由美国驻日大使向日本正式道歉,并承诺给予赔偿。 然而,在受伤船员与船只的处理问题上又产生了新的矛盾。 美国提出,受伤船员与船只都应该交给美国方面处理,原因是有落入社会主义分子手中的风险。 日本方面暂时同意,并且接受了两名美国原子能专家协助伤者的治疗。 与此同时,日本生物学家进一步调查发现,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鱼市也发现了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金枪鱼。 其实当时除了离核爆最近的福龙丸号,还有近百艘渔船受到了放射性尘埃的污染。 金枪鱼污染事件吓坏了日本数量庞大的家庭主妇群体。 一时间没人敢吃金枪鱼,导致价格狂跌,甚至皇家的菜单上也不见鱼的踪影。 恐慌之下,东京的家庭主妇们发起了禁止原子弹、氢弹的签名运动。 愤怒的情绪很快就感染了全国。 前来协助治疗伤员的美国专家也受到了暗中的抵制,最终在激烈的争吵中离开了日本。 殊不知这也是日本的一计,此前关于赔偿的谈判停滞不前。 美国认为赔偿事宜应等待伤员的治疗结果再重新商量。 赶走美国专家的行为当然也有尽早结束治疗的意味。 伤情最严重的船员久保山成了牺牲品,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他的死活了。 在全国反核反美运动的热烈氛围中,久保山因辐射病而去世,当上了第一个被氢弹杀死的人。 久保山的死讯再一次将民众情绪推上高潮。 此时,社会主义阵营的中苏两兄弟趁机点一把火,发表了对日联合宣言。 而此时全国性的反核签名运动已有1820万人参与。 首相吉田茂已经完全无法控制局面,政党中的反吉田势力逐渐走向联合。 吉田茂政府顶不住压力,在抗议声中全体辞职。 而美国方面害怕日本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终于在次年同意赔偿200万美元。 第五福龙丸事件暂告一段落,但美国的暴行却没有停止。 “喝彩城堡“氢弹爆炸后,放射性粉尘很快随风扩散至整个马绍尔群岛。 美国军方不仅没有在事后采取补救措施,甚至将岛上的居民作为放射性研究的试验对象。 岛上大量原住民因此饱受辐射病折磨几十年。 第五福龙丸号事件在众多核难中称不上最惨烈,也算不上最知名。 它所带给我们的也许只有 哥斯拉(点击回顾特摄之神的故事) 这一经典形象称得上知名。 可第五福龙丸事件所引发的轰动甚至不亚于半个多世纪后发生的福岛核事故。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核武器的本质以及美国拒不道歉的蛮横。 希望再过半个世纪,久保山去世前的愿望还没有破灭: “希望我是因核爆而死的最后一个人。”
12272 次阅读|5 个评论
顺口溜·半岛核问题
热度 12 hcy98765 2017-5-11 13:08
顺口溜·半岛核 问题 半岛核问题, 中国最难办。 美国压中国, 中国压朝鲜。 朝鲜不买账, 而且很反感。 朝鲜为自卫, 发展原子弹; 水平尚初级, 实战犹遥远; 四面皆强敌,、 岂敢生衅乱? “先发制人”者, 唯壮英雄胆; 朝鲜威胁论, 纯属瞎扯蛋! 美国炫武力, 乃给中国看。 朝鲜国虽小, 其民淳而悍, 宁可玉而碎, 不愿瓦以全。 中朝本兄弟, 如今翻了脸, 是非与恩仇, 各有个说辩。 如此闹下去, 吉凶难预判。
5150 次阅读|60 个评论
真正的原子弹之母,她解释并命名了核裂变,却被视作助手无缘诺奖
热度 11 beckzl 2017-4-29 22:17
  时代发展至今,人们对性别的歧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消除。 随着平权运动的开展,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可是,时至今日,在某些领域依旧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偏见。 这其中最严重的,除了车辆驾驶之外,可能是就科学研究领域。 纵使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级人物居里夫人,也无法摆脱非议。 在小说《三体》中,叶文洁曾说:“我告诉她,居里夫人根本没有进入(顶尖科研圈),她的成功只是源于勤奋和执著,没有她,那些工作别人也会完成。” 这虽然只是虚构人物的一句台词并不代表作者观点,但却是某一类声音的真实写照。 是女性真的缺乏某一种能力,只能在科学界做一些微小的贡献吗? 莉泽·迈特纳 ,伟大的女性物理学家,她的一生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莉泽·迈特纳 迈特纳被爱因斯坦称为“德国居里夫人”,在美国被誉为“原子弹之母”。 在核裂变的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不像居里夫人那样“仅仅”发现了现象。 迈特纳作为哈恩的合作者,从他口中得知了中子轰击放射性元素的“破裂现象”。 她不仅解释了原子裂变的原理,还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算出了裂变释放的巨大能量,将其命名为“核裂变”。 核裂变示意图 即使迈特纳的成果巨大,连 尼尔斯·玻尔 都啧啧称奇,但却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她的研究成果被哈恩夺了去,独享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哈恩还一再声称迈特纳仅仅是自己的一名实验助手,在利益面前,十几年的友谊付之一炬。 … 莉泽·迈特纳 一生坎坷,处处遭受到社会各界的歧视,能有如此贡献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迈特纳的父亲是一位犹太裔律师,不像一般的犹太家庭,她自幼就接受了基督教新教的教育。 即便如此,迈特纳还是只上到初中毕业就离开了学校。 莉泽·迈特纳 因为当时的高等中学是完全不接受女生的,像迈特纳这样的女生就应该在初中学上一门手艺,毕业后好好工作。 迈特纳也的确只能走这条路,她在一个市民学校毕业,获得了法语教师的资格证。 可是她并不满意这样的归宿,她打算自己学习高中知识参加高中毕业考试。 最终,迈特纳在维也纳科学院高中获得了珍贵的高中毕业证书。 也因此得以幸运地进入了维也纳大学,这在一个全面反对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简直是奇迹。 在维也纳大学,迈特纳开始系统性地学习物理、数学等知识。 1902年,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消息传到了迈特纳的耳中。 就像是在沙漠中发现了绿洲,这个消息着实让人振奋,迈特纳也从此对原子物理学发生了兴趣。 在居里夫人的鼓舞下,迈特纳成为了维也纳大学的第二名女博士。 可是维也纳这个舞台还不足够这个雄心壮志的女子施展拳脚。 居里夫人在实验室 她就像如今奔向北上广的青年一样,奔向了当时的科学中心——柏林。 她第一个找到的就是 已经丢掉了颜值的 普朗克先生 。 但是很遗憾,这位显赫的物理学家也受制于当时的社会舆论,不赞成妇女参与科学活动。 几经考量,普朗克发现眼前的这个女人十分不简单,内心发生了一些动摇。 最后,普朗克同意迈特纳加入自己的实验室,不过有几个条件。 一是这份工作没有薪水,二是不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办公室里。 在弹钢琴的普朗克先生 迈特纳一腔热血,甚至还有些感激,义无反顾地接受了。 收入方面,靠着大律师父亲也能够生活无忧,不能进办公室就在实验室的地下室工作。 虽然工作挺憋屈,就连上厕所都要去附近的饭店借用,但迈特纳还是乐在其中。 同时,她在放射性上也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打算写成论文发表到杂志上去。 然而,出版社的一名编辑拒绝了迈特纳的投稿,还说: “我们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发表由一名妇女撰写的文章。” 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由多么的不待见。 不仅如此,几年后迈特纳的父亲离世,她失去了最后的经济来源。 好在之前的工作成果打动了普朗克,得知如此噩耗,普朗克决定让迈特纳担任自己的实验助手。 迈特纳终于摆脱了那个狭小逼仄的地下实验室,但没有摆脱同样在那里工作的 奥托·哈恩 。 哈恩与迈特纳 五年之后,迈特纳已经在科学界做出了傲人的成果,甚至超过了很多自诩天才的男性。 就连初次见到她的 卢瑟福 都大惊: “我还以为你是个男的!” 那年,迈特纳成为了新成立的柏林大学皇家化学研究所放射性研究组的一员。 而那个老熟人 哈恩 则是研究所的负责人,两人的关系不错,虽然是身份不对等,但是也经常合作。 在与哈恩共事的时期,一战爆发,迈特纳果断地将入了奥地利东方战场,在战地医院做起了一名X射线护士。 从战场回来之后,迈特纳和哈恩的合作有了新的成果,他们合作发现了镤的一种重要的同位素 镤-231 。 迈特纳虽然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是把哈恩署为第一作者,论文受到了不小的重视。 不过作为第二作者的迈特纳也没有遇冷,她很快就出任了柏林大学的教授。 柏林大学的女教授上课,在那个时候比什么明星出轨火爆多了, 迈特纳的第一节课就有一大批记者涌入围观。 除此之外, 她和哈恩也成为了当时诺贝尔化学奖呼声最高的候选人。 哈恩(左),迈特纳(中) 迈特纳的职业生涯渐渐有了起色,好不容易在一个对女性不友好的社会混出了一点名声。 可是希特勒上台了,开始大搞种族主义,迈特纳是一名犹太裔女性,是弱势中的弱势。 1933年,迈特纳失去了在柏林大学教学的许可,只能在研究所里做点闷声发大财的研究。 就这样过了5年,整个奥地利都被纳粹德国吞并了,迈特纳成为了一个德国公民。 这意味着身为犹太人的迈特纳可能会遭受的迫害,才刚刚成为“德国的居里夫人”,已经60岁的迈特纳开始了逃亡生活。 她途径荷兰、丹麦最后逃到了瑞典,随身携带的仅有两个小箱子,还有10马克。 最耐人寻味的是其中还有一枚哈恩母亲送给她“以备急需”的一枚钻戒。 在瑞典,迈特纳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在诺贝尔研究所的职位。 但在那里她的待遇比起在柏林要差得多了,实验室里的很多设备她都是接触不到的。 刚安定下来,迈特纳就收到了哈恩从德国寄来的信,信里跟她述说了一件大事。 哈恩在用中子轰击后,得出了许多β放射性核素,而在产物了还发现了钡。 哈恩作为一名放射化学家,不明白这个现象意味着什么,甚至有点不相信这个结果。 所以他写信给迈特纳,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 当时一起看这封信件的还有迈特纳的侄子,他们连个人一起讨论这个奇怪的现象。 迈特纳首先提出,会不会是原子核被中子轰击得分裂了。 迈特纳为了验证哈恩的说法也重新做了实验,发现的确如此,被轰击的铀变分裂成了两半。 后来迈特纳和侄子想起了波尔的液滴模型,搞明白了像铀这样的重核是不稳定的,还第一次画出了重核裂变的示意图。 1939年,迈特纳与侄子一起将这个结论发表了,并在文中正式将这种核反应命名为核裂变。 她还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算出了裂变后因质量变化产生的巨大能量,以此奠定了原子弹和原子能的基础。 玻尔得知迈特纳的这个结果都自叹弗如:“啊,我们真蠢啊。” 尼尔斯·玻尔(前排左三)与迈特纳的合照 迈特纳的这个贡献可以称得上伟大,但是她却并不开心,她担心核裂变被利用,成为某些人的武器。 二战后期,美国曾多次邀请她参加曼哈顿计划,但她没有一次松过口。 可即便是贡献巨大加上道德高尚,迈特纳也没有获得本属于她的荣誉。 1944年,哈恩因为发现核裂变的现象一人独享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奥托·哈恩 作为真正解释了核裂变原理的迈特纳却丝毫没有被提及。 哈恩在获奖前后的那段时间,还一直否认与迈特纳合作。 在纳粹当道的时期,撇清与犹太人的关系,哈恩这么做迈特纳其实也能理解。 可是在纳粹下台后,哈恩依旧否认迈特纳的贡献,声称她只是一个助手,做了些细小的工作。 连玻尔都看不下去,写信给《自然》杂志,认为核裂变的发现应该归功于迈特纳和她的侄子。 在哈恩实验室工作的斯塔拉斯也都为迈特纳鸣不平,可是没有用啊。 此后迈特纳3次被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但并未获奖。 爱因斯坦(前排左二)与迈特纳(前排沙发上右一) 晚年的迈特纳与侄子一起移居英国剑桥,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 1968年,迈特纳以90岁的高龄离开人世,巧的是哈恩也在同一年逝世。 晚年的哈恩与迈特纳 想象一下,如果迈特纳是一位男性,以发现原子核裂变的成就无论如何都能混得人尽皆知。 而仅仅是换了一个性别,为什么就多了那么多的坎坷,甚至是歧视。 如果20世纪的世界信奉男女平权,也许今天我们的科学还要再发达许多。
6925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美国用"炸弹之母"轰炸阿富汗 威力仅次于原子弹
ericmapes 2017-4-14 08:48
美国用炸弹之母轰炸阿富汗威力仅次于原子弹 2017-04-1405:29:03 来源: 央视网 http://news.sohu.com/20170414/n488296909.shtml?fi 原标题:美国使用“炸弹之母”轰炸阿富汗威力仅次于原子弹 美国使用“炸弹之母”轰炸阿富汗威力仅次原子弹 0 0 2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美国五角大楼证实,当地时间13日晚上7点,美军向阿富汗投放了被称为“炸弹之母的”大型空爆炸弹。   此次袭击发生在阿富汗东部楠格哈尔省亚钦(Achin)地区,美国空军特种作战部队一架MC-130战斗机掷下了一枚超过2万磅,相当于10吨的精确制导“大型空爆”炸弹。美军称他们的袭击目标是极端组织藏匿的隧道和基地。目前驻阿美军正在估测此次袭击造成的伤亡情况。   威力仅次于原子弹的“炸弹之母”是美军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之后研发出的新型武器,在此前从未被使用过。   阿富汗楠格哈尔省山区是极端组织相对活跃的地区,极端组织在该省控制了一定的区域。目前阿富汗军方正在美军的配合下对该地区的极端组织进行打击。(央视记者王冠王文良)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萨德蛋:以蛋碰蛋,我们不怕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7-3-6 05:17
萨德蛋:以蛋碰蛋,我们不怕 毛泽东曾经说:“原子弹是纸老虎。” 萨德蛋,比原子弹还厉害吗? 我们要善于以蛋碰蛋, 我们不怕!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 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百度百科) 他人写斯诺回忆录: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一年之后访问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同毛泽东进行了四小时“山南海北”式的交谈,内容包括核武器问题。 斯诺在随后发表的报道中说,他问毛泽东,“你还认为原子弹是纸老虎吗?” 毛泽东说,“那只是个说法,只是个比喻。当然原子弹可以杀人,但最终人民会毁掉原子弹,它会真地成为纸老虎。” 斯诺接着问毛泽东,“有报道说,你说过中国不像其他国家那么怕原子弹,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其他国家的人可能被原子弹彻底消灭,但中国还能剩下几亿人。这些报道是真的吗?” 毛泽东回答说,他记不得了,但是也可能说过。 毛泽东说,他的确记得尼赫鲁在1954年访问中国时对他说,如果核战争爆发,不会有幸存者。 毛泽东当时回答,也许情况不会像尼赫鲁说得那么糟,现有的政府可能消失,但新的政府会出现,取而代之。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15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土专家”标新立异搞氢弹,让中国两年半就从原子弹进化到氢弹
热度 32 beckzl 2016-11-21 22:04
我自幼对民族所受欺压有切肤之痛 …    早些时候,一条关于核武器的新闻令人惊奇    核大国俄罗斯和美国相继销毁了所有大当量氢弹 核弹当量:为了更直观地表示核弹的威力,常常将核弹爆炸释放能量换算为TNT化学炸药当量表示    如果不考虑朝鲜自己宣称已经拥有的氢弹(未证实)    目前全人类拥有的二三十枚大当量氢弹全在中国    其中的原因说起来浅显易懂但却并不简单    氢弹不仅研制困难,后期的维护费用也相当惊人    美俄相继销毁这些“烧钱炸弹”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各国都纷纷将重心转向更实惠的原子弹和中子弹    那中国真的为了核威慑而不计成本保有这些氢弹吗? 中子弹是加强中子辐射的小型氢弹    其实中国关于氢弹的一系列行为都相当特立独行    没有苏联的援助,我国的核武其研制困难重重    可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的两年零八个月    我国竟完全自主研发出了独特的氢弹结构    独立于美国的技术,成为全人类仅有的两种氢弹结构之一    要知道,当年苏联还是动用情报组织才从美国搞到了氢弹的关键技术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因为这种独特的氢弹结构,充分考虑到了社会主义国情    解决了成本高和维护难的棘手问题    而幕后的英雄竟是一个半路杀出的 “纯国产土专家”    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留学专家中的一股清流    一个被雪藏近30年的“氢弹之父”——于敏 …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的一个普通家庭    中学时他就初露头角,以各科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    条件艰苦,于敏受同学父亲的资助才得以进入北大    据说,大学时的某次近世代数考试,题目极其困难    连数学系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才刚刚及格而已    但选修这门课的物理系学生于敏却拿到了满分 中学时的于敏    1950年,正当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大胜之际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华盛顿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    轻率地谈到美国正考虑在朝鲜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新中国深深地感受到了核武器的威慑力    研发核武器成为了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 美国总统杜鲁门    此时,才刚毕业在北京大学任助教的于敏    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当时的于敏被告知,调动是因为他家中条件困难    研究所的收入可以减轻他的家庭经济压力    然而于敏并不知道,接下来他要面临的是什么挑战 1952年北大物理系部分教职员工合影,后排左二为于敏    虽然在某些方面颇有天赋,但成就他的还是勤奋    于敏在研究所中从事了好几年基础理论物理研究    凭借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钻研精神,于敏苦心研究    不久后与杨立明合著了开创性的《原子核理论讲义》    被彭桓武称赞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 两弹元勋彭桓武先生    有一次,一位来自日本的专家来访中国    在听过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颇为惊讶    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    没料到于敏风趣地回答: “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    也让于敏得到了日本友人 “国产专家一号” 的称赞 “土专家”于敏    这才刚刚有些许名气,可于敏却即将隐姓埋名    1961年,于敏秘密地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谈话    钱三强开门见山“氢弹的研究以后你来搞怎样?”    这句命令式的话语吓了于敏一跳    研究氢弹意味着他要放弃所爱的物理理论研究    而当时正是于敏的科研生涯开花结果之时    犹豫之时,于敏想起了童年的一件往事    那还是日军侵华的年代,中国倍受凌辱欺压    当时于敏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准备骑车去拜访同学    一个日本人不怀好意地开着吉普车迎面而来    差一点就将年幼的于敏撵在车轮底下    自那时起,于敏心中发誓,一定要科学报国,让中国强大起来!    回过神来,于敏的赤子心伴着愤怒猛烈地跳动着    没有过多地犹豫,他做了一个改变世界的决定    他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这不仅是国家组织的安排,也是于敏一生的宿命 钱三强    可是氢弹的研究对于处在婴儿期的中国是何其的困难    1959年,本应提供原子弹技术的苏联老大哥    因为中苏交恶,单方面停止了所有合作协定    中国的原子弹前途未卜,而氢弹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于敏所要面对的挑战自然是前所未有的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多少人熟悉原子能理论    担起重任的于敏还是权威专家中唯一没渡过洋的    如果换做是普通人可能早就有些胆怯了    可是于敏完全不自卑,他从基础理论开始研究    没有老师完全靠自己摸索着学习,竟也摸到些门道 “土专家”于敏    氢弹的研究工作中最为困难的还是计算问题    全中国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    其中近95%的运算力用于原子弹的计算工作    留给于敏小组用于氢弹研究的只有可怜的5% 电子管计算机    就这样,直到原子弹研制成功的那一年    四年里,于敏带领小组已经提交了成果报告69篇    除了依靠那5%的计算机运算力,更多的时候还是靠于敏惊人的计算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可于敏心中除了喜悦之外有了更大的责任    国家领导做出了指示 “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    但这时于敏的氢弹研究却陷入了一个瓶颈    氢弹的理论模型一直不理想,重量大且威力低    完全不符合要求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    究竟是理论没有吃透还是资料出现了差错?    一次,于敏在与同事散步的途中突发奇想    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完全推翻之前结构    同事与他越聊越是兴奋,似乎这样一来就能解决了    他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当晚就上计算机演算    于敏看着印着计算结果的纸带不断地送出    一边看一边推算着,越算越有底气,越算越是激动    看来这次的设想可算走上了康庄大道    于敏赶忙给留在北京的邓稼先打电话 邓稼先    “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的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这一通晦涩的通话过后,邓稼先急忙与于敏会合 于敏(右一)与邓稼先(右二)    中国的氢弹研究终于在于敏的带领下走上正道    而在我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的法国却依旧愁眉紧锁    突破了最关键的结构设计,氢弹的研制快马加鞭    1967年,仅仅在首颗原子弹爆炸后两年八个月    中国的第一颗 “于敏构型” 的氢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中国首颗氢弹爆炸    中国核武器发展的迅速震惊了全球    两年多,没有前辈的指点,自行独立研究出了氢弹    这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怪物啊    苏联当初还是靠从美国搞来的情报,才造出了氢弹    而中国设计的氢弹竟还解决了成本和维护的难题 苏联大力出奇迹的”沙皇炸弹“    而在幕后于敏,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却销声匿迹了    成了国家机器中一个不知名却又至关重要的零件    核武器的研究远还没有到可以松懈下来的时候    于敏在医院探望病重的邓稼先时,他俩讨论了一番决定赶在美国打压之前,开始核武器小型化的研究 邓稼先(左)与于敏(右)    此后,我国的核武按照于敏邓稼先规划的方向发展    研制成功了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的核武器    赶在了1996年的全面禁止核试验协议签署前    将我国的核武器技术水平提高到了世界一流级别 1996年安理会决议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而于敏这个名字在1988年前都是不存在的    他隐姓埋名近30年,直到退休才被解禁    退休后他深居简出,过着不能再普通的生活    直到2015年,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世人才知道于敏这个名字,才知道氢弹背后的这个 “土专家” 2015年于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早在中国氢弹研制成功后几年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专家波尔访华时    特意与于敏会晤,称赞他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虽然于敏嘴上没说什么,但是心里却一直不买账    “氢弹之父,这样提不符合科学,我一直不赞成”    有人说于敏是 “不知天高地厚” 的科学家    明知氢弹的设计困难重重,非要研究全新的结构    但很多人还真是就缺了这点“不知天高地厚”的精神    甘于平庸,放弃了追求,淹没于茫茫人海中    很多时候人有多聪明并不能决定成就有多高    于敏式的人物靠的是为科研而大隐于世的定力    靠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情怀才能有如此成就    “我觉得我也许有点天赋,不过我想我不是很聪明” _____________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
22356 次阅读|54 个评论
每个国家都有制作量子计算机的权利——我的目的
jiazhang55 2016-10-17 11:41
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钱或是什么其他,我只是想用我的理论造福人类,就像核武器给世界带来了难得的和平,我想如果爱因斯坦看到了,今天世界的格局,他也许会感到一些欣慰,当年建议美国总统制作原子弹,也并不是完全是错的。 而我知道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并不亚于原子弹,所以量子计算机并不能只被某个国家,或某个团体所有。这样,不会有哪个国家会威胁使用量子计算机攻击另一个国家。 这就是我的目的:和平与发展。
个人分类: 交流感受|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53)
罗非 2016-3-3 15:39
战争从来不能终结战争 就在巴特勒将军发表他的讲话之后没过多久,整个世界就卷入了第二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尽管历史学家们教导我们说,要把这场冲突看作抗击邪恶的纳粹主义的战争;然而不合时宜的真相却表明,美国参战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护美洲帝国在太平洋的利益。 从一开始,同样是这个美洲帝国也曾为纳粹的上位做出过贡献。德国的战争机器正是由美国的工业加注燃料的,其资金则部分地来自美国银行家们,其中就包括埃夫里尔·哈里曼和普雷斯科特·布什,也就是美国总统乔治·H ·W ·布什的父亲,美国总统乔治·W ·布什的祖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变成了这个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超级势力。与欧洲国家和远东国家不同的是,美国本土没有遭到轰炸或者入侵,基础设施没有遭到破坏。但是人们感受到的和平与安宁是短命的,因为1949 年7 月14 日,苏联试爆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是发起了冷战,并且把美国推上了一条导致它今天的状况的命运之路——武装到了牙齿,身负十万亿美元的债务,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感到不安全。 那一次原子弹试爆,再加上美国在二战期间真的曾经用两颗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杀掉了22 万日本平民这一事实,产生了这个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张力。士兵与士兵之间用棍棒、长矛和刺刀战斗是一回事,而一个愚蠢的领导人或者心怀不满的将军,按下一个按钮就发动一场全球核浩劫,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或许正如爱因斯坦简洁地表述的,“我不知道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武器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但第四次世界大战肯定会用石头和木棒来打。” 所以,让我们来看看二战后的总统哈里·S ·杜鲁门在决策时所面临的因素吧。战争结束后不久,飞机制造商们就写信给他们在国务院的同事,表达他们在战后经济中对自己的经济命运的担心。然后国务院官员们就说服杜鲁门,给军事工业注入资金将会防止另一次大萧条。这次说服工作并没有费多少口舌。根据诺姆·乔姆斯基的说法,“这其实并不是一场辩论,因为在辩论开始前结果就已成定局,但至少这个问题曾经提出来过——政府究竟应该推动军事开支还是社会开支?” 与此同时,在开始起草政策时,杜鲁门从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的两位主要顾问那里收到了相互矛盾的建议。其中的一位,乔治·凯南,曾经以派驻苏联的反共产主义外交官著称,但他并没有将该国看做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凯南的结论是在约瑟夫·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正在为战后的重建而挣扎,并没有扩张主义目标,中情局的国家情报评估证实了这一事实。 另一位顾问,保罗·尼采,曾经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他相信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安全的关键在于创建一个军事工业国家。1949 年10 月11 日,在苏联试爆其炸弹的不到3 个月后,凯南提出了他的观点,认为美国应该与苏联达成一项协议,约定任何一个国家都将永不使用该武器。而在同一天,尼采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说,“为了生产武器,有必要降低而不是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准。” 在1950 年代早期,杜鲁门指令保罗·尼采策划了一份详尽的冷战经济蓝图。这份文件的标题是“NSC-68 :美国的国家安全目标与计划。”剩下的就已经是历史了,这个悲哀的历史维持了一个由一份文件导演出来的先例。尼采后来说,该文件“适合1950 年代的头脑。” 根据大学教授乔尔·安德烈亚斯那本命名巧妙、富于插图的著作《 战争成瘾 》所述,自1948 年以来,美国已经为军事工业联合体投入了十五万亿美元,该金额的数目已经超过了全美国所有的工厂,机械,道路,桥梁,供水和排污系统,机场,铁路,电厂,办公楼,商场,学校,医院,酒店和房屋价值的总和。 如果你想弄清楚这15 万亿美元在会计师眼里是个什么样子的,好吧,它是一个带有好多个0 和逗号的数字——$15,000,000,000,000 。这笔钱能买很多的子弹! 难怪事情似乎有一点点失去平衡。 The War to End All Wars . . . Does Nothingof the Kind Not longafter General Butler gave his speech, the world engaged in the second “war toend all wars.” While historians instruct us to view this conflict as a battleagainst the evils of Nazism, the inconvenient truth indicates that it was asmuch about protecting America’s empire in the Pacific Ocean as anything else. The sameAmerican empir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Nazis’ rise to power in the firstplace. The German war machine was fueled by American industry and financed, inpart, by American bankers including Averell Harriman and Prescott Bush, thefather of U.S. President George H. W. Bush and grandfather of U.S. PresidentGeorge W. Bush. 25 At theend of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emerged as the world’s predominant superpower. Unlike European states and the nations of the Far East, the Americanmainland had suffered no bombing, no invasion, and no damage to itsinfrastructure. But perceived peace and tranquility was short lived because onJuly 14, 1949, the Soviet Union tested its first atomic bomb. America’sresponse to that event launched the Cold War, and set the U.S. on a karmiccourse that has led us to where America is today—armed to the teeth, tentrillion dollars in debt, and feeling less safe than ever. Thatatomic test, plus the fact that the U.S. had actually used two atomic bombs tokill 220,000 Japanese civilians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during WWII, createda tension unlike any that the world had ever borne. It was one thing forsoldiers to battle soldiers with clubs, spears, or bayonets, and quite anotherfor a mindless leader or reckless general to press a button and unleash aglobal nuclear holocaust. Or, as Albert Einstein succinctly stated, “I know not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26 So, let’s look at the decision factorsfacing post–WWII President Harry S. Truman. Shortly after the war, aircraftmanufacturers wrote letters to colleague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expressingtheir concern about their own economic fate in a postwar economy. StateDepartment officials then convinced Truman that pumping money into militaryindustry would avert another Great Depression. Not that the convincing involvedmuch debate. According to Noam Chomsky, “It wasn't really a debate because itwas settled before it started, but the issue was at least raised—should thegovernment pursue military spending or social spending?” 27 Meanwhile, when it came to draftingpolicy, Truman was receiving conflicting advice from two of Secretary of StateDean Acheson’s key advisers. One, George Kennan, had developed a reputation asan anti-communist diplomat assigned to the Soviet Union, but he did not seethat nation as a military threat to the United States. Kennan concluded thatthe Soviet Union, under the rule of Joseph Stalin, was struggling to rebuildafter the war and had no expansionist aims, and these facts were confirmed byCIA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s. 28 The other adviser, Paul Nitze, had been aWall Street investment banker and believed that the key to America’s economicand political security lie in creating a military-industrial state. On October11, 1949, less than three months after the Soviets exploded their bomb, Kennanpresented his view that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forge an agreement with theSoviet Union that neither state would ever use the weapons. On that very sameday, Nitze presented his own viewpoint. He said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lowerrather than raise civilian standards of living in order to produce arms.” 29 In early 1950, Truman directed Paul Nitzeto fashion an elaborate blueprint for a Cold War economy. The document wastitled “NSC-68: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And the rest is history, a sad history sustaining a precedent set by a documentNitze later called “appropriate for the mind of 1950.” 30 According to the aptly named illustratedexpose, Addicted to War, by college professor Joel Andreas, since 1948, theU.S. has spent $15 trillion on 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an amount ofmoney greater than the value of all the factories, machinery, roads, bridges,water and sewage systems, airports, railroads, power plants, office buildings,shopping centers, schools, hospitals, hotels, and houses in the country addedtogether. 31 And forthose of you who want to zero in on what $15 trillion looks like to anaccountant, well, it’s a number with a lot of 0s andcommas—$15,000,000,000,000. That will buy a lot of bullets! No wonderthings seem a tad out of balance.
个人分类: 科普|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曼哈顿计划[第二季01 - 10]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2-18 17:09
播出:其他 类型:剧情 地区:美国 制作公司:WGN America 语言:英语 首播日期:2014-07-28 周一 英文:Manhattan 制作周期:1day 简介:人口仅1万的新墨西哥州小城市洛斯阿拉莫斯,因拥有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研究中心而举世闻名。本剧讲述的是一群头脑天才,但人格各有缺陷的科学家在这片土地上,为代号为曼哈顿的原子弹秘密计划工作的故事,对这群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秘密和谎言的世界,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虚假的,于是.....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8778199
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曼哈顿计划[第二季01 - 07]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1-28 13:17
播出:其他 类型:剧情 地区:美国 制作公司:WGN America 语言:英语 首播日期:2014-07-28 周一 英文:Manhattan 制作周期:1day 简介:人口仅1万的新墨西哥州小城市洛斯阿拉莫斯,因拥有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研究中心而举世闻名。本剧讲述的是一群头脑天才,但人格各有缺陷的科学家在这片土地上,为代号为曼哈顿的原子弹秘密计划工作的故事,对这群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秘密和谎言的世界,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虚假的,于是.....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4944163
1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等美国七任总统评价毛泽东
热度 17 hcy98765 2015-10-19 09:58
奥巴马等美国七任总统评价毛泽东 艾森豪威尔: “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以后。毛泽东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 尼克松: 尼克松也用毛泽东思想办事。尼克松把毛泽东思想概括成两句话:“调查不够不决策,条件不备不行动。”尼克松曾流泪赞扬毛主席“高瞻远瞩”,“毛主席就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无论人们对毛主席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定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毛主席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的一位出类拔萃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诗人”,“历史学家将会对他的事业和他对中国人民和世界的影响作出估价。毫无疑问,他只争朝夕地为了他看到的前景和他那样强烈信仰的原则而努力。” 福特: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远远超出中国国界”。“在任何时候成为历史伟人的是很少的,毛主席是其中一位”。“他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 “美国人不会忘记,正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同美国一起采取行动结束了一代人的敌对情绪,在我们两国关系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和比较积极的时代。” 卡特: 卡特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毛泽东。他的言论中,包括中美座谈会,开场就令人赞叹:“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的日子,这位从湖南走出来的智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克林顿: “毛泽东无愧于世界级领袖。毛泽东热在中国乃至在国外不降反升现象,更令人不可思议,美国人应该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克林顿写到:“毛泽东说,若想了解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尝,这句话我最欣赏。” 小布什: 小布什在耶鲁大学“思想与战略”的研讨会上讲到:“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位置是无法取代的。大家都知道我的父亲70年代曾当过驻华大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崇敬和爱戴,毛泽东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这本书(按:指《毛泽东选集》)是我父亲当年从中国带回来的,已经收藏了几十年。” 布什继续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和伟人,一个没有英雄和伟人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我们爱国的青年不仅要知道华盛顿和林肯,也应该知道毛泽东。我的父亲对我说,中国青年对我们的华盛顿和林肯非常了解,甚至超过我们的青年。英雄和伟人是没有国界的。” 奥巴马: “毛泽东辞世已经三十五年了。在这三分之一世纪中,岂止是人走茶凉,世态炎凉,那真是沧海桑田,几度换了人间。” 他(奥巴马)在2012年竞选总统的街头演说中说:毛泽东“作为一位没有怎么出过国的政治家,他在中国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后,在外交领域,他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存在变得非常卓著。曾经有一段时期,毛泽东毫无畏惧与我们美国对峙并一路走来。可见,执政党在自己国家内获得毫不含糊的支持,国民以天下为己任,在某些场合为了保卫国家,为了国家的未来,不惜付出些许代价。一个国家 有了这样的力量,外交才会有根本力量。国之力在民,民之力是外交之力,是外交最基本的原理。这是我对毛泽东的外交感触最深的地方。” (以上资讯来源:天涯网 2015、6、9、主页·人物专栏)
4542 次阅读|66 个评论
【原子弹英雄谱6】时势英雄
热度 6 yangjianjun 2015-9-21 03:29
曼哈顿工程启动,军方负责人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组建坚强有力的技术团队,而选择恰当的项目首席科学家便成为重中之重。有望担当此重任者,注定将成为曼哈顿工程的标志性人物。 1. 慧眼识珠 军方任命的曼哈顿工程总负责人是格罗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准将,他履职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为Y项目(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前身)寻找一位技术领导人,主要负责原子弹的设计和制造。格罗夫斯为这一职位的优先考虑人选是尤瑞、劳伦斯和康普顿,但此三人当时均独立领导着实验室,并承担着紧迫的研究任务,无法抽身。这三位人物能纳入军方的首选对象,当然绝非等闲之辈,详情另论。 图1 罗伯特·奥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 ) 1942 年初,康普顿与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的奥本海默合作开展核裂变的临界质量和链式反应的关键问题研究,并初步确认了原子弹的理论可行性。于是格罗夫斯在征求康普顿担任曼哈顿工程技术总负责人的意见时,康普顿便向格罗夫斯推荐了奥本海默。 1942 年10月,格罗夫斯与奥本海默在火车上有一次会见和长谈,奥本海默的深邃见识和务实风格令格罗夫斯折服,奥本海默当时就提出在边远地区设立秘密实验室的设想。 随即,格罗夫斯向军事政策委员会提名奥本海默担任曼哈顿工程首席科学家,即Y计划的负责人。这个提名让绝大多数人深感意外,其中不乏反对的声音。否决的理由主要有三条:一是奥氏的政治倾向性不够明朗;二是他缺乏领导大型项目的管理经验;三是他不具备领导同行科学家的声望,因为在诺奖扎堆的参与者中,他自己没获得过诺奖。 这类反对的声音,格罗夫斯却并不在意,他认为:“对天才的真正打击,就是通常不被认为是个天才”。他也给出三个支持的理由:一是奥本海默是真正理解如何实施曼哈顿工程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二是奥本海默具有多学科的广博知识,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知识,这对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而言是必须的;三是奥本海默具有“过度的雄心”,这是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而这种人格特质对于推动这种大项目的有效执行是必不可少的。 面对军事政策委员会的否决,格罗夫斯反将一军,请委员会的每位委员分别提名一位人选。几周后再次开会,却没有人提出更合适的人选,奥本海默便最终被选定为曼哈顿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 2. 不辱使命 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生于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母亲是一个画家,在奥本海默九岁时去世。他天资聪颖,兴趣广泛,幼时广泛涉猎文学、哲学、语言等领域,尤其爱好诗歌,而所有这些在他日后思想和事业的发展中都留下了久远的影响。1921年,奥本海默以十门全优的成绩毕业于纽约菲尔德斯顿文理学校,因病延至次年入哈佛大学化学系学习。他三年读完哈佛大学,1925年以荣誉学生的身份提前毕业。随后他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本想跟卢瑟福从事实验物理研究,但未能遂愿,于是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1926年,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跟随玻恩(M. Born,1882-1970)研究,1927年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据称论文发表当天,在座的评审教授竟无一人敢发言反驳。接下来的两年他在瑞士的苏黎世和荷兰的莱登作进一步的研究。1929年夏天,奥本海默回到美国。 奥本海默在曼哈顿工程履职不久,于1942年11月,在新墨西哥州沙漠筹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这里既承担原子弹的总装任务,又负责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是整个曼哈顿工程的核心,由奥本海默负责,并迅速汇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随着项目的推进,实验室迅速壮大,从1943年初的几百人,到1945年便扩张到超过6000人。 奥本海默迅速掌握了管理复杂科研团队的诀窍,他在事无巨细地掌控项目研究的各个系统,并努力调和科学家和军方在文化层面的种种冲突。他的努力与专业性,很快就得到同行的认可,树立了作为一名技术总负责人的威信,成为同行科学家中符号般的人物。 曾任曼哈顿工程理论部负责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威斯考夫(Victor Weisskopf)曾评论道:“奥本海默是以真正行家的方式领导这些研究,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验方面。在这里,他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把握任何问题的要点是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他有能力使自己熟悉工作的每一部分的基本细节。他从不坐在办公室指挥,每一个关键环节,他从身体上和智识上都会亲临一线。每当项目新进展要评估或新想法要酝酿,他会现身实验室,现身讨论会。并非所有的想法和建议皆出于他,但偶尔他的贡献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他的主要影响力还不止这些。正是他持续的、高密度的参与一线工作,与我们并肩作战,营造出一种充满激情和进取的独特氛围”。 奥本海默对参与项目的科学家总是不吝于礼敬和关照。比如对短期指导项目的大科学家玻尔,奥本海默待以“科学前辈”而格外敬重,并对其做出的一项技术贡献及时给予高度赞誉。为了照顾年轻科学家费因曼的生活困难,奥本海默亲自为其生病的新婚妻子安排在实验室就近的医院,便于他能安心工作。诸如此类,奥本海默以其不遗余力的人文关怀,将科学家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一致的目标而努力。 美国原子弹研制项目从正式立项到试验成功,差不多正好3年时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这一科技创举,奥本海默的杰出组织领导能力确实是项目高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3. 跌宕人生 美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于1945年10月,奥本海默与时任杜鲁门总统有一次专门的会见,结果非常糟糕,由于原子弹用于战争而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奥本海默内心自责不已,受负面情绪影响,会见中他坦承感觉“自己双手沾满鲜血”,这彻底激怒了杜鲁门,导致会见不欢而散。事后,杜鲁门向副国务卿责骂道:“我不想再在这办公室见到这个婊子养的家伙”。 11 月,奥本海默被迅速解除在曼哈顿工程中的职务,黯然离开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工作。1947年,他转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院长,并担任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主席,其间一直致力于控制核武器的呼吁。 1946 年狂热极端的反共产主义者麦卡锡当选为参议员,美国社会卷入了麦卡锡主义漩涡。奥本海默也被盯上,被指控为与共产党人合作,包庇苏联间谍,反对制造氢弹等。1953年12月,调查委员会“以他早年的左倾活动和延误政府发展氢弹的战略决策为罪状起诉,甚至怀疑他为苏联的代理人”,1954年4月12日至5月6日对奥本海默实施长达四周的安全听证会,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奥本海默案件”。其间幸亏有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联名抗议,奥本海默最终不至于身陷囹圄,但原子能委员会仍然决定剥夺奥本海默的安全特许权,从而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和借助于原子能委员会来寻求国际合作与和平的政治理想。 1963 年肯尼迪总统建议以向奥本海默颁发美国原子能方面的最高奖“费米奖”的方式平反。在授奖仪式上,当奥本海默走向主席台时,由于年老体弱,打了一个趔趄,新继任的约翰逊总统见状,赶忙伸手去扶他,奥本海默推开他的手,说道:“总统先生,当一个人行将衰老时,你去扶他是没有用处的,只有那些年轻人才需要你去扶持”。 作为科学家的奥本海默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核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到基本粒子。他有超常的语言天赋,精通八种语言。1968年物理学诺奖得主阿尔瓦雷茨曾评论道:“如果他活的够久并能看到自己的预言被实验验证,凭借其在中子星和黑洞导致的引力坍缩效应的研究工作,极可能为他赢得一项诺贝尔奖”。奥本海默曾在1945,1951和1967年三次被提名物理学诺奖候选人,但均未成功入选。奥本海默于1966年退休,1967年2月18日在普林斯顿死于喉癌。 奥本海默领导着整个团队完成了杜鲁门所盛赞的“一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科学奇迹”,从而不仅验证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也为尽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了贡献,并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成了世人共知的英雄,被后世誉为“原子弹之父”。 阅读索引: 【原子弹英雄谱5 】先见之明 【原子弹英雄谱4 】最后两块绊脚石 【原子弹英雄谱3 】关键突破 【原子弹英雄谱2 】寻找破核 利器 【原子弹英雄谱 1 】伟大的理论预言
5350 次阅读|7 个评论
【原子弹英雄谱5】先见之明
热度 5 yangjianjun 2015-9-11 22:36
随着原子弹基础理论的障碍清除,一切看似水到渠成。但是,事情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从科学家的理论构想转变为重大工程技术行动,尚需几个关键人物的登场。 1. 第一推动力 科学界已经确知铀核裂变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个铀核裂变大约释放200兆电子伏的能量,1克铀235完全裂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即核裂变能大约要比化学能大二百万倍)。如果以1公斤临界质量的铀燃料制造一枚原子弹,可以释放出约2万吨TNT炸药的爆炸能量。 最早意识到铀核裂变可运用于军事目的并积极付诸说服行动的是费米,1939年3月18日,费米在给美国海军的一场报告中,警示军方领导要注意核能的巨大威力。但其时因几个关键理论问题尚不清晰,费米的建议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图1 利奥·西拉德( Leo Szilard ) 真正推动美国原子弹工程上马的一个关键人物是匈牙利裔美国核物理学家——西拉德,他有敏锐的科学嗅觉,热心于社会活动,作为流亡科学家,个人情感上深切痛恨法西斯。1939年7月,西拉德与另一位匈牙利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魏格纳,拜访了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的爱因斯坦,会见的目的就是说服老爱参与建议美国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以期利用老爱足够强大的声望,唤醒尚在梦中的政府当局。 作为科学家的西拉德是个总有许多奇思妙想的人,他喜欢发明并在许多国家获得发明专利,仅在德国就获得了31项专利,其中很多是与爱因斯坦合作的。西拉德在1936年还提出铀—水系统中维持链式反应的设想,而且还登记了专利,但他自己没有进行实验验证,而且当时这种设想又太过超前,并未引起同行过多的关注。西拉德后来也参与了曼哈顿工程,加入了费米在芝加哥大学领导的核反应堆项目,并在其中做出了关键贡献,他与费米一道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核裂变反应堆专利的共同持有者。 图2 尤金·鲍尔·魏格纳( Eugene Paul Wigner ) 维格纳也是参与曼哈顿工程的著名科学家之一,他领导一个小组主要负责将铀转换为武器级钚的工作。此外,他凭借“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与另外两人分享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 超豪华快递 图3 西拉德和爱因斯坦讨论署名信 1939 年8月2日,西拉德写好那封著名的爱因斯坦签名信,信件开头写道:“通过和E.费米、L.西拉德进行关于研究草稿的交流,最近的工作使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铀元素将成为一种新型的重要的能源。由此引起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警觉性,假如有必要的话,政府部门应当采取迅速的行动。因此我相信我有责任提醒您关注以下的事实和建议…”。 信件需要找在长岛度假的老爱签名,因西拉德不会开车,就临时喊了自己的小老乡泰勒去跑腿。这份名垂青史的信,除了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就连参与其中的人物个个都是了不起的角色。写信的是西拉德,签名的是爱因斯坦,转交信件的是总统经济顾问萨克斯,收信人是罗斯福总统,就连开车跑腿的司机泰勒,日后也成为了美国的“氢弹之父”。 3. 曼哈顿工程 因为写信时,“临界质量”的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设想的原子弹足够庞大,可能需要轮船运载,建议则重点落在铀矿的勘探开发和相关研究的跟进。老爱出马,不同凡响,1939年10月11日,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铀顾问委员会”,全面协调和负责相关事务。1941年10月9日,在总统办公会上,罗斯福总统同意着手规划原子弹项目,设立由他本人参与的“最高决策组”,并决定由陆军部负责执行。 当时,美国置身于战火连天的欧亚大陆之外,正享受着难得的和平时光,尚缺乏坚定的政治决心着力研发原子弹,所以铀顾问委员会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并无多大实质性进展,不过转机很快来临。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突袭珍珠港,美国海军遭受重创。次日,美国对日本宣战。12月11日,德国对美国宣战,数小时后,美国对德国宣战。树欲静而风不止,两年来一直隔岸观火的美国,最终被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 年6月17日,罗斯福总统签字批准了S-1委员会提交的原子弹发展计划议案,自此,原子弹工程正式上马。起初,该项目叫“替代材料项目”,但顾忌到这个名称可能会引起外界不必要的关注,并考虑该项目临时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就用“曼哈顿工程区”指代,8月13日,该名称被正式确认。从此,“曼哈顿工程”就成为了美国原子弹工程的代名词。 阅读索引: 【原子弹英雄谱4 】最后两块绊脚石 【原子弹英雄谱3 】关键突破 【原子弹英雄谱2 】寻找破核 利器 【原子弹英雄谱 1 】伟大的理论预言
808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原子弹英雄谱4】最后两块绊脚石
热度 7 yangjianjun 2015-9-6 20:36
重核裂变的发现,为热闹的核物理研究又添加一把烈火,世界上所有的前沿物理实验室都沸腾起来。1939年便成为一个炽热的年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发表的有关核裂变的科学论文,总共达一百多篇。 1. 链式反应假说 图1 恩利克·费米( Enrico Fermi ) 在1939年1月26日召开的第五届华盛顿理论物理学会议上,新发现的铀核裂变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烈话题。在与玻尔讨论时,费米特别提到重核裂变放出中子的可能性:当铀核裂变时,会放射出中子。这些中子又会击中其它 铀核 ,于是就会发生一连串的反应,直到全部原子被分裂,这就是著名的链式反应理论。 虽然费米提及的只是一种理论假说,但当时费米是最具声望的中子研究权威,讨论对象又是量子物理学的大明星、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玻尔。于是费米作为链式反应机制的发现者之一,被明确的记录在科学史上。 费米凭借“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而获得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两个月后,费米听说了哈恩的实验结果,这无异于当头一棒,因为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铀核受中子激发,不会产生新的超重元素。换言之,这项诺贝尔奖一半是对的,一半是错的。但反过来说,费米关于“慢中子”比“快中子”更容易引发核反应的超越当时认知的发现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并直接启迪了哈恩的新发现。 1942 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费米指导下设计和制造出来的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首次运转成功,命名为“芝加哥一号堆”。这是原子时代的真正开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链式反应。费米也是直接参与曼哈顿工程的著名科学家之一,并曾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2. 链式反应的验证 图2 约里奥·居里三人研究组 (左一为约里奥,左二为哈尔班,左三为科瓦尔斯基) 重核裂变的实验一经报导,关于链式反应的试验验证工作旋即在许多先知先觉的实验室中开展起来。效率最高且最为引入注目的当属法国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室。主持该项目实验的是男主人费雷德克里·约里奥·居里,直接参与实验的有研究助理法国物理学家哈尔班(Hans Heinrich von Halban)和俄裔法国物理学家科瓦尔斯基(Lew Kowarski)。 他们于1939年3月18日在《Nature》上发表了中子轰击铀核可以产生二代中子的实验结果,4月22日在《Nature》上发表了每个铀核裂变产生2-3个中子的结论,给出链式反应可能性的确证结果。 3. 临界质量 科学家已经发现因绝大多数中子的逃逸,少量的裂变材料不能维持链式反应。最后一个棘手问题是:维持链式反应究竟需要多少铀燃料?这个最小的铀燃料质量即称为临界质量。约里奥-居里实验室的法国物理学家佩林(Francis Perrin)于1939年5月1日在《法国科学院通报》(Comptes Rendus)上发表了对铀临界质量的分析,他的结论是铀燃料维持链式反应的临界质量在数吨以上。显然,寻找如此巨量的铀燃料太不切实际,制造原子弹几无可能。不过,很快就有人推翻了这一错误结论。 图3 鲁道夫·恩斯特·派尔斯( Rudolf Ernst Peierls ) 1940 年3月,已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物理系工作的弗里施(铀核裂变理论奠基工作中迈特纳的合作者)和英国物理学家派尔斯联合写就一份短文,通过仔细计算,得出一个令人恐怖的结论:铀燃料的临界质量仅约为1千克,理论上证明了原子弹的可行性。这篇短文因保密需要,并未公开发表,而是转交到了英国陆军防空科学调查委员会主席蒂泽德(Henry Thomas Tizard)手中,这篇短文史称“弗里施-派尔斯备忘录”。弗里施和派尔斯凭借这一研究工作成为英国原子弹计划的灵魂人物,直接推动了英国铀引爆军事委员会(MAUD)的成立,并引发代号“管合金”(Tube Alloys)原子弹工程项目的上马。 1943 年8月,随着英美联合开展原子弹建造计划的“魁北克协议”签署,弗里施和派尔斯均以英国科学家代表身份参与了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其间便有一则广为人知的人工停止核反应逸闻。弗里施当时主要负责“临界质量”的精确测定,一次实验中,由于身体反射中子的效应,导致他搭建的燃料堆“高迪瓦夫人装置”启动反应,当测试仪器的警报灯逐步加速闪烁时,他马上意识到问题所在,迅即用手分离了反应堆,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难。幸运的是,他本人在此过程中所受的辐射尚不紧要。 阅读索引: 【原子弹英雄谱3 】关键突破 【原子弹英雄谱2 】寻找破核 利器 【原子弹英雄谱 1 】伟大的理论预言
1212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原子弹英雄谱3】关键突破
热度 3 yangjianjun 2015-9-4 15:37
人类对天然核反应已有深切认知,人工操控核反应也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然而寻求可观而实用的核能仍然一片迷雾,核能物理学的车轮便驶向破晓的1938年年底。 1. 核裂变的预言 图1 伊达·诺达克( Ida Noddack ) 1934 年,诺达克提交了一份进一步阐释费米等人研究工作的论文,她指出:“种种迹象表明,铀核分裂为几个大的碎片,即一些已知元素的同位素,而不是本底放射性元素的邻近元素”。这一论断明确指出铀核被轰击后可能产生两个较轻的元素。不过诺达克本人并未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也没有认真地对待诺达克的意见。 2. 发现铀核裂变 图2 奥托·哈恩( Otto Hahn ) 1938 年末,德国放射化学家核物理学家哈恩与另一位德国化学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合作开始一项早有筹划的实验,他们用一种慢中子轰击铀-235核时,竟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情况:反应不仅迅速强烈、释放出很高的能量,而且铀核分裂成为一些原子序数小得多的、更轻的物质成分。 核裂变现象的发现推翻了此前的经验认知:人工核反应不仅仅只能打出细碎的基本粒子,而且还可能由大核分解成两个或多个中等规模的核。这个中子激发铀核分裂实验就是原子弹和原子能的原理性实验,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纪元。 值得一提的是,核裂变现象也算从约里奥·居里夫妇手中滑落的又一个重大发现。此前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用中子轰击铀元素时,已经发现产物中好像有镧,这与哈恩按他们实验方法终于确定产物中是钡,在化学上来说,这差别并不是很大。 3. 亲密合作者 图3 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 说起哈恩,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物,那就是哈恩的长达近30年的合作者,奥地利女物理学家迈特纳。两人合作从事铀的放射试验从3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1938年初迈特纳因具有犹太血统的缘故,被迫离开德国,逃亡荷兰。就在哈恩铀核分裂实验取得初步结果时,哈恩就令人困惑的实验事实多次向迈特纳写信征求意见:“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可怕的结论:我们的镭同位素性状不像镭,而像钡…也许你能提供一个绝妙的解释。我们自己认识到它不可能实际上分裂成钡…”。该实验结果得到迈特纳的肯定与支持,1939年1月哈恩在德国《自然科学》杂志发表了其实验论文,确定他们发现的是钡、镧、铈等较轻的元素。 图4 奥托·罗伯特·弗里施( Otto·Robert·Frisch ) 同时,流亡的迈特纳与其外甥——奥地利物理学家弗里施则合作在英国《Nature》发表另一篇题为《中子导致的铀裂体:一种新的核反应》的理论解释文章,理论上阐明:这种新的裂解现象,并非以往那种大核被轰出小碎片,而是铀核俘获中子后,自身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核解体。 此外,迈特纳和弗里施也是最先意识到老爱的质能方程是重核裂变造成质量亏损并放出巨大能量的理论机制。他们的理论解释工作为核能利用刻画了清晰的图景,其研究贡献得到科学界的积极关注。 4. 诺奖背后的纷争 凭借核裂变的重要贡献,哈恩于1944年一人独得诺贝尔化学奖。哈恩独享诺奖,并否认迈特纳的贡献,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担心承认与犹太人合作危及自身,迈特纳一度对此表示释怀。哈恩同时也否认关键实验合作者斯特拉斯曼的实质性贡献,据此,哈恩一直被后人以贪功独食而诟病。玻尔也曾正式写信给《Nature》杂志,认为这个成就应归功于迈特纳和弗里施。因此,基于核裂变的发现,成为诺奖史上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哈恩与迈特纳一起共事15年,保持30多年的合作关系,取得诸多科学成就,一度被认为科学合作的杰出典范。迈特纳逃离德国时,哈恩将其母亲遗赠的戒指送与迈特纳,以备不时之需。纳粹倒台后,哈恩继续否认迈特纳的贡献,导致两人关系最终决裂。毒舌的人将哈恩称为“可耻的叛徒”。凭心而论,纵观其人之一贯行为,哈恩不啻一位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科学家,他反对纳粹德国制造核弹,拒绝参与相关研究,一度被纳粹拘禁。哈恩因诺奖而饱受非议,与战后科学界同情受害科学家而憎恶纳粹德国科学家不无关系。 迈特纳曾有“原子弹之母”的盛名,恐有过誉之嫌,但其卓著科学贡献值得肯定,老爱也曾将其称为“德国的居里夫人”。迈特纳获得科学界的普遍同情,或许更多与其二战期间科研生活的悲情际遇有关。迈特纳曾三次被诺奖提名,最终与诺奖无缘,其在核裂变发现中有广为人知的贡献,但没有得到诺奖的垂青,确实是科学界的遗憾,与双螺旋结构发现中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可有一比。好在迈特纳是个长寿的人,享年90岁,后期纷至沓来的诸多荣誉足以聊慰平生。 阅读索引: 【原子弹英雄谱2 】寻找破核子弹 【原子弹英雄谱 1 】伟大的理论预言
7465 次阅读|7 个评论
【原子弹英雄谱2】寻找破核利器
热度 9 yangjianjun 2015-8-30 20:25
老爱的质能方程虽然指出了物质包含有巨大的能量,但如何实现这种质能转换在1939年前却仍是个未解之谜。现在作为已知的事实,只有实现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这种质能转换才可能发生。而这一机理的揭示,需要提到几位先驱人物。 1. 原子核手术刀 1919 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的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之命名为质子。 图1 欧内斯特 · 卢瑟福 ( Ernest Rutherford )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质子的实验,解释了放射性能使一种原子改变成另一种原子,而这是一般物理和化学变化所达不到的;这一发现打破了元素不会变化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进入到原子内部这一新的层次。 更为重要的是,卢瑟福找到了解刨原子核的手术刀,这种用α粒子或γ射线轰击 原子核 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首次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很快就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卢瑟福的实验室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不仅他本人于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中,先后荣获诺贝尔奖的竟多达12人,这种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的本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 、失之交臂 图2 瓦尔特 · 博特( Walther Bothe ) 1930 年,德国物理学家 瓦尔特 · 博特和他的学生贝克尔( H.Becker )用刚发明不久的盖革-缪勒计数器,发现金属铍在α粒子轰击下,产生一种贯穿性很强的辐射,当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能量的γ射线,并未深究。这是错过重大发现的第一个研究组。 图3 约里奥·居里夫妇 1932 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重复了这一实验,他们惊奇地发现,这种所谓的γ射线能量大大超过了天然放射性物质发射的γ射线的能量。同时他们还发现,用这种射线去轰击石蜡,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来。约里奥·居里夫妇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一种康普顿效应。但是打出的质子能量高达5.7MeV,按照康普顿公式,入射的γ射线能量至少应为50MeV,这在理论上是解释不通的。约里奥·居里夫妇用实验证明这种射线不可能是电磁波,种种迹象显示这种射线是个新东东,纠结在喉舌之间的这句话几乎就要讲出来。可惜的是,他们没有。困惑之余,仅就新的实验现象于1932年1月发表。这是距离重大发现仅有0.01公分的另一个研究组。 3 、捕获破核子弹 图4 詹姆斯·查德威克( James Chadwick ) 好运气又要转回卢瑟福的实验室,当时是卢瑟福的研究助手, 英国实验物理学家 查德威克,当读到约里奥·居里夫妇在《法国科学院通报》(Compets Rendus)上的文章,立刻深被那种辐射的高能量特性所吸引。查德威克把这一情况立即报告了卢瑟福,卢瑟福听了表示不相信,建议尽快进行实验检验。 查德威克用仪器测量了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并由此推算出了这种新粒子的质量。他还用别的物质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都是这种未知粒子的质量与氢核的质量差不多。由于这种粒子不带电,正如卢瑟福1920年理论预言,并长期苦苦搜寻的那种粒子——中子。后来更精确的实验测出,中子的质量非常接近于质子的质量,只比质子质量约大千分之一。 1932 年2月17日,查德威克写信给《Nature》,发表了题为“中子可能存在”的研究结果,其时离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文章发表不超过一个月。接着,将他的更为详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中子的存在”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通报》上。 中子具有高能量和不带电的特性,不会受原子内电磁力的影响,用于激发物体辐射,实在是一种高能、高效、精确的轰击子弹不二之选。至此,理想的破核利器终于找到。 顺便提一句,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的科学贡献,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界都铭记,约里奥·居里夫妇为中子的发现做出了重要的开创工作,但千真万确的是“差一点”发现。遗憾的是还有类似的情形,约里奥·居里夫妇也“差一点”发现正电子,所以二人有“诺贝尔奖铺路石”的不算美的美誉。不过值的欣慰的是,约里奥·居里夫妇凭借1934年对“人工放射性”的重要发现,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创下了约一年时间从取得科学发现到获得诺奖之间时程最短的历史记录,可能科学界也有急于为屡做诺奖铺路石的贤伉俪予以补偿的情怀。 阅读索引: 【原子弹英雄谱 1 】伟大的理论预言
7362 次阅读|18 个评论
【原子弹英雄谱1】伟大的理论预言
热度 20 yangjianjun 2015-8-29 22:18
1945 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Trinity”在美国墨西哥州试爆成功。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8月6日和9日,首次用于战争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爆响。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成为压垮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后一捆稻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随即烟消云散。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原子弹首爆70周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故为此辑,以向核物理事业的科学英雄们致敬。 说起原子弹的基础科学先驱,一个人物是无论怎样都不能被忽略,他就是神一样的人物:老爱,爱因斯坦。若将其称为原子弹乃至核能利用的“理论鼻祖”,一点都不为过。 图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 、爱因斯坦奇迹年 1905 年,尚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担任三级技术员,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完成了6篇学术论文,都发表在当时国际物理学界最有声望的刊物《物理学杂志》(Annalen der Physik)上。这6篇论文在物理学3个领域中做出4项开创性贡献。1967年,英国天文学家惠特罗(G. J. Whitrow)在他编的访谈录《爱因斯坦,其人以及其贡献》中,就把1905年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Einstein’s annus mirabilis)。 2004 年6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告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hysics),理由是:鉴于物理学对于了解自然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以及物理教育对于人类发展的必要性,同时“意识到2005年是爱因斯坦作出了为现代物理学奠定基础的开创性科学发现的一百周年”。 后世也有人感叹,单凭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科学贡献,完全值得授予3项诺贝尔奖。 2 、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在1905年完成的论文中,其中一篇就是“物体所含能量与它的惯性有关吗”?(Annalender Physik,18:639,1905)。这篇简短的论文中,老爱用仅有的7个公式推演,最后得到一个隐含的公式,即质能方程:E=mc^2. 在论文的最后,老爱断言“如果理论与事实相符,物体的辐射必与质量的损益相关”。 质能方程已经成为科学史上最为著名的物理方程之一。英国科学期刊《物理世界》曾组织一次史上“最伟大公式”的评选,质能方程名列第五,排序在前的依次是:麦克斯韦方程、欧拉公式、牛二定律、勾股定理。 质能方程预见了原子能时代的到来,但在当时该理论并不为人关注,更多的却被认为是无稽之谈。寻求严格实验支持的验证工作时至今日仍在持续,2008年11月《科学》杂志还报道了法国理论物理中心Laurent Lellouch团队的一项验证工作。文章当时能得以发表,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推理严密而简洁,实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其二、彼时老爱的良好发表记录至少已在期刊编辑中树立声誉;其三、那个时代,也是草根英雄辈出的时代。 3 、上马原子弹工程的最强音 1933 年由于德国反犹运动日趋严峻,54岁的老爱被迫加入美国籍。彼时,老爱已经声名鹊起,成为科学界无人可匹敌的巨星。1939年8月,在一批科学家的强烈建议下,发出了那封著名的“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的署名信”。信件的要旨就是敦促美国政府尽快启动原子弹工程计划,信中甚至预言了原子弹的基本特征“这种新的现象将引导着炸弹的构造,并且这是有可能的--尽管还不是那么确定--威力十分巨大的炸弹将因此而可能被制造出来。这样一颗单个的炸弹,用船运载,并在港口爆炸,将可能会摧毁整个港口以及周围的环境。然而,这样的炸弹对于空中运输可能显得太过于沉重”。 由于爱因斯坦的卓越声望,罗斯福总统收到信件后不得不认真考虑该建议,随即成立“铀顾问委员会”,专责原子弹的研究计划工作。
18266 次阅读|37 个评论
希望,在前方(三十六)
panpine 2015-7-23 21:16
和我一块儿来到这里的同学不久前写了一篇日志,描述她在长崎-原子弹爆炸博物馆观看受难者影像的复杂心情。即便只是从她拍下的相片里看到只影片像,也足够理解作为国人内心涌起的冲撞和动摇。战争是政治家们失败的决策,是极少数居心叵测的人自以为的民族自强和自尊心掀起的惊涛骇浪,无论初衷在哪里,在动乱里面,无人得到安生。来到日本,起初心情同样复杂,这个民族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犯下的罪行是不可原谅的,那少数几张我不小心看到的照片,从第一眼就再也没有消失过,若是它们不经意地在脑海里闪过,心中便要燃起疼痛和愤怒,是怎样的人类才可以做出那样的事情,是怎样的文化才能够锻造出那样无知又残忍的心肠。表面上我尽量适应着这个国家礼貌的习俗,内底里我却认为他们并非真心。于是,我一直行走在一种奇怪的融入与对抗当中,直到最近。 我曾不负责任地对别人说,这里的人很礼貌,但是内在却没有很多有意义、没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天知道,我哪里来的勇气和愚蠢在另外一个国家说这样的话。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突然慢慢安静下来的周遭,还有慢慢油生起来的疑惑和后悔。有许多事情,不说出来的时候,总也不明白,总也不对劲,当真正说出来的那一刻,才突然一下明白了不明白、不对劲背后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一直处于拒绝位置的人其实是我,而我在某些没有认识的情况下成为了相对严厉的人。回想这近一半的旅程,客观的讲,这里的女性和中国的女性一样温柔美丽,她们代表了日本纯净、真实、艺术、优美的一面;这里的男性,话语不多,笑点很低,停顿点很突然,或许是传统以来的性别优越感,仅从简单的交往来看,的确是有可能做出奇怪事情的人。 我相信了,如果多一份理解,我们会看到多一些彼此,世界会多一些和平和温暖,少一些敌视和灾难。
1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抢救历史,关键是想抢救什么?想给后人留下什么?
热度 1 yangxintie1 2015-2-7 23:19
1.对于过去的奋斗者,满怀敬意! 2.历史不尽人意,那时牺牲和奉献也不公平,要看背景,国际大背景,美国神童,麦克拉马拉参谋总长,认真设计100颗原子弹炸掉中国工人的一半,全部城市的工业区,时间是1964年。 苏联总参谋部设计对中国核基地进行外科式的手术是70年代, 我国核工业多牺牲,讲奉献,以苦为荣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别的军工部门也是这样, 有些苦和累,牺牲和痛苦也是自找的, 举几个例子, 40年多前,在一个深山的某研究所里面,一群技术人员在检查某发动机最后一次试验,明天就是庆功的日子了,突然一声巨响,爆炸的冲击波,把一条沟里面所有的楼房玻璃都打掉了,狂飙所到之处,人身上的衣服都被吹光了,当然这个实验室工作人员,无一幸免。其实还有几个是生产厂的,他们本来可以不参加这么危险的试验,但是为了大干快上,一起把生命的火花,熄灭在那个深山峻岭之中。至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我因为当年接待牺牲烈士家属,陪送他们妻儿回家,所以永远记着这些事情。 还有一件事情,一个火箭燃料试验的发动机燃烧室燃烧室控制计算机突然有故障,水循环断了,要爆炸了,一个研究员端着灭火器要往防爆墙里面冲,被老同志拦住了,接着就听到轰的一声。 没有半年,在另一个试制的工厂实验室,眼看着研制成功的某装备又发生了爆炸的苗头,老同志自己提着灭火器跑进去了,那个年轻的支部书记二话没说,什么也不用想了,也跟着跑进去了,拿着灭火器,只想着挡在老同志的前面。这都是真实的例子,发生在离现在还不到十五年,由于行业制度的信息限制,还没有人想到抢救这些历史,也许会被遗忘。 现在要抢救这些历史,关键是想抢救什么?想给后人留下什么?
个人分类: 胆剑篇|2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剪梅·原子弹
热度 2 kongmoon 2014-12-9 09:34
元素天然铀至极,不堪重负,自溃崩离。 裂生中子互携提,摧破芳邻,连锁奔袭。 铀柱裹填炸药泥,高爆临界,裂变无遗。 质能转换力无敌,若问核威,广岛长崎。   天然的元素最重的是铀元素,原子序数92,92以上的都属于人造元素,为什么呢?原来原子核序数大于92的元素会不堪重负,达到临界质量时自行发生裂变。铀的放射性同位素铀235在达到临界质量时会发生裂变,也就是原子核分裂成2~3个比较轻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让相邻的铀235发生裂变,如此反复循环,也叫链式反应。该反应是在几个毫秒之内就完成的。   裂变过程中会损失质量,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 2 ,其释放的能量是等质量TNT的几万到几十万倍,这就是原子能。利用裂变原理做成炸弹就是原子弹。其原理相当简单:利用高爆炸药裹住铀棒,爆炸将铀压缩到一定程度有就会发生裂变,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摧毁目标。1945年,落在广岛的原子弹叫“小男孩”,用的就是铀235。落在长崎的叫“胖子”,用的不是铀,而是人造元素钚,   既然那么简单,为什么伊朗朝鲜等对原子弹梦寐以求的独裁国家造不出来呢?无非两点:首先提炼高纯度的铀235难度非常大,不啻于登天。其次就是包裹核料的弹壳材料强度要异常的高,否则爆炸所产生的压力无法引起核反应,这些条件需要强大的国力和科技的支持。
个人分类: 物理|2141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家的道德责任
newlight 2014-11-17 07:17
书名:《为第三帝国服务》(Serving the Reich) 作者:菲利普•博尔(Philip Ball) 出版社:Vintage 出版时间:平装本2014年10月出版 本年度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最近公布了提名名单,六部作品入选。在科学题材图书奖中,这是地位最高的一个,世界各地出版的英语科学图书,只要能在英国买到的,都可以入选。 今年的提名名单中大部分属于科普类图书。《改变世界的七个元素》( Seven Elements That Have Changed the World )讲述了铁、碳、金、银、铀、钛和硅这七种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元素。《完美理论》( The Perfect Theory )写的是从1915年爱因斯坦首次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后的一百年中,科学界在求证过程中的合作与纷争。《癌症编年史》( The Cancer Chronicles )的作者从医学科学到家庭环境各方面讲述癌症,结合科学知识和个人体验,详尽而感人。《神奇的材料》( Stuff Matters )说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材料的神奇特性。《消化道之旅》( Gulp )则是用诙谐的笔调向读者讲解人类消化道的作用,即食物在消化道内“从头至尾”的旅程。 不过今年初选名单中最特别的一本书是《为第三帝国服务》( Serving the Reich ),既是一本历史作品,也是对科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反思。本书作者菲利普•博尔(Philip Ball)曾在《自然》杂志当了20多年的编辑,现在是独立撰稿人,写过好几本颇受好评的科普图书,这部新作试图通过对纳粹德国时期几位著名物理学家行为言论的回顾分析,探讨科学家身负的道德责任。 1930年代纳粹上台之后,即开始实施针对犹太人的驱逐排挤政策,科学界也不能幸免,许多犹太科学家被迫离职或逃亡。有些德国科学家或是出于贪婪嫉妒,或是相信“雅利安人”具有高贵血统而对这些手段十分支持。对这些人历史已有明确的判断,但是对于另一些科学家,那些在纳粹统治下企图“保持中立”,远离政治,坚持科学发现高于道义责任的人,情况就比较复杂,他们的动机也更值得深思。 在《为第三帝国服务》一书中,作者选择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出的德国物理学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第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量子理论的创始人,1930年代前他就已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威廉皇帝学会的主席。当纳粹开始驱逐学会中的犹太科学家时,他保持了沉默,拒绝参与同道的公开抗议,但是到1936年他自己也遭受攻击排挤,从学会主席的位置上退休了。博尔对他的批判较为轻微,认为普朗克是一个正直的学者,但其理念保守,坚持科学无政治性,只会等待而无力抗争。 书中分析的第二位物理学家是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量子理论的重要人物,“测不准原理”的提出者。二战期间海森堡是德国原子弹项目的主管,但他本人并非纳粹的积极拥护者。海森堡服务于第三帝国的动机还成了一部话剧《哥本哈根》的题材,这部话剧选择了1941年海森堡与其好友、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Niels Bohr)在哥本哈根的一次会面的经过虚构而成,反映了海森堡的内心挣扎,演出后受到高度评价。二战之后海森堡宣称自己曾故意拖延原子弹项目的进展,让纳粹德国迟迟得不到这一决定性武器,不少人接受了这一说法,但是《为第三帝国服务》作者指出这一说法并无相应的证据支持。 第三位物理学家更具争议,彼得•德拜(Peter Debye)是一位荷兰物理学家,过去的说法是说德拜不关心政治、对纳粹不满,以至于在1940年离开德国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但前几年一位荷兰记者提出各种证据,指称德拜为纳粹同情者,这些指控随后又被另一位历史学家推翻,闹出了一场风波。 本书作者对这三位物理学家的动机分析十分客观中肯,他指出像海森堡和德拜这样的人物,他们的最大问题是对自己为第三帝国服务的行为毫无反省之意,科学家如果忽略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就有走上歧途的危险。不管会不会夺得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为第三帝国服务》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作品。 《深圳特区报》稿件
个人分类: 人文图书|4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核武老人回忆有关蘑菇云的故事有感
yangxintie1 2014-8-22 18:15
  《核武老人26年吐血亲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核基地生活!》易读整理版: http://www.yiread.com/art_6708_1450.html 看了以后很令人感动。这个青海221厂老人的经过艺术加工的回忆录,浓缩了多人的故事,确实催人泪下,这里面的事情,有些后人知道,有些还不知道,我想后人一定感兴趣继续挖掘。    凡是那个年代参加过保密国防项目研制的人都觉得这个本子写的好,很身临其境,这个原作者魏老工程师尽管历经坎坷,现在还活着,在山东黄岛,刚好也是您的同乡。他的名字叫魏世杰,中物院副研究员,退休后成为科普作家,出版有《东方蘑菇云》等10余种图书,曾在《科幻世界》发表科幻小说《星际之恋》、《洗手》等作品。    挖掘这些题材,我觉得很好,其实原子弹最难的部件是起爆的炸药设计,看起来这是个属于个常规武器问题的研究,但是无论核试验成功,以致他的小型化,甚至他的从大气核试验转入地下核试验,都离不开它。    为这个炸药元件的研制,死了不知多少人,我自己虽然没有参加原子弹的制造,但是那国防工程的大山,那些排除未爆炸引信的焦虑,未扑灭山火面前的焚烧和烘烤,武器研制的爆炸,失去亲人的悲痛,以及为排除武器发生爆燃而进行计算机编程和计算的日日夜夜,真是历历在目。故献诗一首,以为纪念。也献给当年为国防献出青春的一代人:   青海湖畔白云淡   草原疾风红旗漫   敢有牺牲多情愁   蘑菇云里笑永留 由于魏老书的感召,我们前年夏天专门去了青海湖边的海晏厂,参观了那个原子弹制造博物馆,有些原来并不知道的秘密眼前,可惜我们都老了,没有带孩子,如果带上孩子,那既是科技又是人生的净化,想不到核爆炸的炸药芯就是拿铁皮桶熬热了浇出来的,想不到防爆土岗之间安排的那些原子弹研制的试验室如此简陋。我们在烈士的陵墓前作了祭奠并留影留念 其中一个和我们相约去金银滩原子弹基地的后人,是个在原子城长大的美丽的女孩,回故乡参观时很激动,她父亲是75,76年以后的基地某分厂政委,这次返回故乡掩盖不住激动,多去了几个分厂,还多去了一些分厂一下,回来腰椎痛不欲生,也不出查不出病因,后来一查是得了骨癌。搞原子弹的很多人骨质都不太好,也多有骨癌,还有些人也说不出为什么,就得了骨质疏松,一碰就断。西宁城和一些别的城市,还住着一些当年的家属,他(她)们都是全家为国家作出牺牲。很少听到他们的诉求。那个当年在原子城长大的美丽的女孩,她的回来就得了这种莫名其妙的病,骨癌转移,可惜,她本来还可以在某厂总工的位子上为国家出力,我们本来还谈过挖掘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可惜他得病后没有一年就走了,也许是前辈冥冥之中在召唤吧,让我们都感到非常惋惜。 看到有写这方面素材的影视,叫青海花儿,比魏老的原著在精神上写的要差。看过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们希望有更高水平的编导,把这个震撼人心题材再一次搬上银幕。 最后让我们祝愿还活着的国防献身的勇士和他们的后代生活美满,身体健康!
个人分类: 胆剑篇|3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迈特纳和哈恩: 原子弹时代的序曲及其争议
热度 6 maqingping 2014-8-5 13:33
原子 弹时 代序曲的 历 史事 实 是比 较 清晰的。哈恩 ( Otto Hahn, 1879 –1968 ) 和斯特拉斯曼 ( Friedrich Wilhelm Fritz Strassmann1902–1980 ) 在 1938 年 发现 中子 轰击铀 后 产 生了原子序数低于 铀 的 元 素 钡, 并将 这 一 发现 通 报 了在瑞典的莉 泽 · 迈 特 纳 ( Lise Meitner , 1878 –1968 ) 。 迈 特 纳 和她的外甥弗里施 ( Otto Robert Frisch , 1904 –1979 ) 提出了核裂 变 的概念及物理模型。核裂 变 的 发现 把人 类带 入了原子 弹时 代 (核武器时代) 。哈恩因 “发现核裂变” 获 得了 1944 年的 诺贝尔 化学 奖。虽然有些文章称迈特纳是“原子弹之母” ,但是迈特纳和哈恩都强烈反对制造和使用核武器。博文《 把人类带入原子弹时代的科学实验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604-785517.html )有一段介绍了核裂变的发现: “ 1934-1938 年期间,哈恩、迈特纳和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靶,发现了很多嬗变产物。开始,他们和不少科学家一样认为这些嬗变产物是超铀元素。 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迈特纳不再受奥地利人身份的保护。 1938 年 7 月她经荷兰、丹麦逃到瑞典。在策划逃跑时,哈恩将母亲留下的钻石戒指送给迈特纳以备路上贿赂之用。战后迈特纳为自己在 1938 年前对纳粹德国政策的沉默表示了深刻反省和自责,并对哈恩的不作为也做了严词批评。 迈特纳逃走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继续进行中子轰击铀靶的实验。他们发现中子轰击后的样品中的元素像是钡。 1938 年 11 月哈恩到哥本哈根与玻尔(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 1885 –1962 ,因对原子结构和量子理论的贡献获 1922 年诺贝尔物理奖,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领头人)和迈特纳讨论了他们的发现。 1938 年 12 月,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细鉴定核反应产物后,肯定其中之一非常可能是放射性钡。样品中发现了元素钡,说明中子轰击铀靶产生的不都是超铀元素,而可能是伊达 · 诺达克猜想的铀核分裂为较轻元素。 1938 年 12 月 19 日哈恩将这一结果写信告知自己的长期合作者迈特纳:“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可怕的结论:我们的镭同位素性状不像镭,而像钡。 …… 也许你能提供一个绝妙的解释。我们自己认识到它不可能实际上分裂成钡。”( we are more and more coming to the awful conclusion that our Ra isotopes behave not like Ra, but like Ba. ... Perhaps you can suggest some fantastic explanation. We ourselves realize that it can't really burst into Ba. ) 1938 年 12 月 22 日哈恩投稿Naturwissenschaften (自然科学)报告他们的发现,中子轰击铀靶的产物可能不是以前认为的超铀元素,而是鍀和铂族金属。到 1939 年 1 月,哈恩发表了修改版,肯定他们发现的是钡、镧、铈等较轻的元素。 1938 年圣诞节,奥托 · 弗里施( Otto Robert Frisch , 1904 –1979 )到瑞典看望自己姨母迈特纳,他们认为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中,中子轰击铀核使其分裂为质量相近的两个较轻元素,钡和氪,并释放数个中子和大量能量,弗里施使用 ” 裂变”( fission )来命名这一过程。他们用原子核的“油滴模型” (droplet model) 来解释这一过程,并提出自然中没有稳定超铀元素的原因是过多质子形成的静电斥力超过了强相互作用核力。迈特纳和弗里施的犹太人身份,使哈恩和斯特拉斯曼不能与他们发表同一篇文章。迈特纳和弗里施的文章发表在 1939 年 2 月 11 日的 Nature 杂志。瑞典皇家科学院在 1945年11月15日宣布,因哈恩发现核裂变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哈恩。不少当代学者认为迈特纳或迈特纳和弗里施应该因同一工作得到诺贝尔物理奖。” 大 约 从 1981 年开始, 为迈 特 纳 未 获诺贝尔奖鸣 冤的文章、 专 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比较著名的有露丝 · 莱文 · 斯莫( Ruth Lewin Sime )的《 莉 泽 · 迈 特 纳:物理学一生 》( Lise Meitner: A Life in Physics )、 帕特里 夏 · 瑞弗( Patricia Rife )的《 莉 泽 · 迈 特 纳与核时代的黎明 》( Lise Meitner and the Dawn of the Nuclear Age )。有作者批评 斯莫的著作失实,斯莫作《谁的传奇》( Whose legend? N.T.M. 8 (2000):77-84 )予以反击。《中国科学报》也发表过有类似观点的文章。 这 些文章和 专 著 主 要有下面 几 个 观 点: 1 ) 迈 特 纳应该获诺贝尔 物理 奖 ,哈恩得到 诺贝尔奖 是不公平的 ; 2 )哈恩否 认迈 特 纳 的 贡 献 ; 3 ) 迈 特 纳对 哈恩 - 斯特拉斯曼的 实验 也作出了 贡 献 ; 4 )哈恩和迈特纳在战后因哈恩否定迈特纳的贡献而关系冷淡,哈恩的人品有问题 。 这篇博文打算讨论一下这些观点。 一、 迈 特 纳是否应获诺贝尔 物理 奖及哈恩获奖的公正性 近二、三十年来 , 科学史家基本上都同意 迈 特 纳 和弗里施的核裂 变 理 论 确 实 是 诺贝尔奖级的 成果,他 们应该 因核裂 变 理 论获 得 诺贝尔 物理 奖 。 诺贝尔奖 委 员 会授予哈恩 诺贝尔 化学 奖 的理由只提到“ 发现 核裂 变 ” ,如果是这样, 斯特拉斯曼作 为 哈恩的合作者 应该 分享 诺贝尔 化学 奖 。 诺贝尔奖 委 员 会授予哈恩 诺贝尔 化学 奖时 只提到“ 发现 核裂 变 ” ,可能是目前争议的原因之一。 克 劳 斯 · 霍夫曼 ( Klaus Hoffmann ) 在《奥托 · 哈恩:成就与 责 任》 ( Otto Hahn: Achievement and Responsibility ) 中指出,如 诺奖 委 员 会以哈恩在放射化学 领域 的工作及 发现 核裂 变 而授 奖 ,就不会有目前 这样 大的争 议 。哈恩在 发现 核裂 变 前就已 经 因其他 发现 而多次被提名, 这 些 发现 也都是 诺贝尔奖 水平的。 迈 特 纳 在德国工作 时 的助手魏茨塞克( Carl Friedrich von Weizscker , 1912 –2007 , 著名物理学家) 认为 :“他(哈恩) 的 获奖 当之无愧 。 即使他没有做出 这 一(核裂 变 ) 发现 ,他的 获奖 也当之无愧。” ( He certainly did deserve this Nobel Prize. He would have deserved it even if he had not made this discovery. ) 1951 年 诺贝尔 化学 奖获 得者 、美国核科学家 格 伦 · 西博格 ( Glenn Theodore Seaborg , 1912 –1999 ) 高度 评 价哈恩的科学 贡 献:“我相信,把奥托 · 哈恩 称 为 放射化学之父和放射化学的近期分支核化学之父是恰当的。科学世界永 远 都 会 很感激他的天才。 ”( I believe that it is fair to refer to Otto Hahn as the father of radiochemistry and of its more recent offspring nuclear chemistry. For his special genius the world of science will be forever grateful. ) 迈 特 纳 也高度 评 价 了 哈恩和斯特拉斯曼 发现 核裂 变 的 实验 。 “ 奥托 · 哈恩和弗里茨 · 斯特拉斯曼 发现 核裂 变 ,开 创 了人 类历 史的一个新 时 代。依我看来, 让这 一 发现 背后的科学不同 寻 常的是, 这 一 发现 是 纯 粹由化学手段取得的”。 ( The discovery of nuclear fission by Otto Hahn and Fritz Strassmann opened up a new era in human history. It seems to me that what makes the science behind this discovery so remarkable is that it was achieved by purely chemical means. ) 斯特拉斯曼 补充说:“迈特纳教授说这一成就可以归功于化学。我需要做一小点纠正。化学只能分离各种物质,不能确认这些物质。哈恩教授的方法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他的成就所在。”( Professor Meitner stated that the succes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chemistry. I have to make a slight correction. Chemistry merely isolated the individual substances,it did not precisely identify them. It took Professor Hahn's method to do this.This is where his achievement lies. ) 从 这 些著名科学家的 观 点来看,哈恩得 奖 当之无愧,授 奖的可能 不公平只在于 诺奖 委 员 会 仅把“发现核裂变”的奖授予哈恩一人。如果只靠这一项发现就可获奖,斯特拉斯曼显然也应该获奖。而迈特纳和弗里施的物理解释,也是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 有人认为,迈特纳和弗里施并不是仅有的能够做出物理学解释的科学家,他们的这一成就更多的是由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向迈特纳通报了他们的实验结果。很多物理学家如果得到同样的实验信息也可以做出这一发现。但是这一点并不能降低迈特纳和弗里施贡献的重要意义。沃森( James Dewey Watson, 1928- )和克里克(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 –2004 )发现 DNA 双螺旋模型的部分原因是他们先得到了富兰克林( Rosalind Elsie Franklin , 1920 – 1958 )和威尔金斯( 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 , 1916 –2004 )的 DNA 的 X 射线衍射实验结果。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 1962 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因此,迈特纳和弗里施如果获奖,当之无愧。不过,做出诺贝尔奖水平成果而未获奖的科学家大有人在。迈特纳和弗里施没有获奖,应该是诺奖 委 员 会 的失误,不是哈恩的错。 哈恩对核化学及核科学的贡献可能要大于迈特纳,他的获奖也是当之无愧的。哈恩也清楚迈特纳和斯特拉斯曼的贡献,他把 121000 瑞典克朗奖金的 10000 多克朗给了斯特拉斯曼,还有一部分(未透露数目)给了迈特纳。迈特纳将其全部捐给了爱因斯坦主持的资助原子物理学家委员会 (Aid Committee for Atomic Physicists) 。 二. 哈恩是否一直否认迈特纳的贡献 哈恩在诺贝尔奖讲演中将核裂变的物理解释归功于迈特纳和弗里施。在这一点上应该没有什么疑点。在诺贝尔奖讲演中 , 哈恩指出: “在铀产生钡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后,莉泽 · 迈特纳和 O. R. 弗里施立即发表了一篇快报文章,使用玻尔的核模型,提出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重核分裂为两个轻核,总电荷数与裂变前相同。 迈特纳和弗里施也从元素周期表的质量亏损曲线估计了这一反应释放的巨大能量。…迈特纳和弗里施很快证明了以前认为是超铀元素的放射性产物实际上不是超铀元素,而是分裂产生的碎片。…‘核裂变’这一术语来自迈特纳和弗里施。”( Immediately after the first publication on the production of barium from uranium, there appears as a first communication an article by Lise Meitner and O. R. Frisch in which the possibility of a breakdown of heavy atomic nuclei into two lighter ones, with total charges equal to that of the original nucleus, was explained with the aidof Bohr’s model of the original nucleus. Meitner and Frisch also estimated the exceptionally high energy output to be expected from this reaction from the curves of the mass deficiencies of the elements in the Periodic Table. … Meitner and Frisch soon proved that the active breakdown products, previously considered to be transuraniums, were in fact not transuraniums but fragments produced by splitting. … The expression ‘nuclear fission’, kernspaltung, or fission nucléaire is due to Meitner and Frisch. ) 目前有争议的是迈特纳对化学实验发现核裂变的贡献。 斯莫 认为迈特纳对化学实验也做了贡献,而哈恩否认迈特纳在化学实验中的功绩。在迈特纳逃离德国之前,她密切参与了中子轰击铀的实验,并且在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最后完成前,哈恩到丹麦与迈特纳做过交流。因此,迈特纳可能对实验提出了重要建议。 斯莫 并且从为人上对哈恩做了严厉批评。有几位学者批评 斯莫 的观点,认为她的说法属于臆想,不是事实。 斯莫 对此做了反批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细节只有当事人才清楚。依据现有的正式发表文章,我们只能说,提供核裂变证据的化学实验是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完成的。 迈特纳的科学历程开始得非常坎坷。人类社会包括科学界在二十世纪初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性别歧视,迈特纳是第一个被允许进入普朗克(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 –1947 ,德国物理学家,因提出量子论获 1918 年诺贝尔物理奖) 课堂的女性(1907年)。在此之前,普朗克拒绝让女性听他的课。她在 1905 年获维也纳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多年作为志愿者 / 访问学者在实验室工作,不能得到正式位置。当 1913 年她 35 岁时得到布拉格大学提供的副教授聘书时,威廉皇帝研究院才提供她正式职位。由于迈特纳的突出才能和很多成果,她在 1926 年成为德国第一位物理学女正教授。 从1908年她成为普朗克的研究助理开始直到1938年被迫逃离德国,迈特纳与哈恩有长达三十年的科研合作关系。 核裂变发现后,科学界把主要的荣誉给了哈恩,迈特纳的贡献未得到应有的宣传和承认。迈特纳和哈恩密切合作三十年,哈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强调他与迈特纳的长期合作以及迈特纳的贡献。而哈恩在各种公众场合讲述发现核裂变过程的时候,很少提到他与迈特纳的长期合作。哈恩的做法让迈特纳失望、伤心,迈特纳的其他朋友也对此不满。战后德国科学界讲述核化学和核物理时,常把她称为哈恩的长期合作者( coworker )。虽然迈特纳与哈恩长期合作,但是迈特纳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也独立做出了很多第一流的工作。因此,迈特纳曾致信哈恩表示不满,并质问如果哈恩被称为迈特纳的长期合作者,哈恩会怎么想。哈恩战后是威廉皇帝研究院的最后一任院长,改名后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他是可能影响科学界舆论的。如果哈恩站出来为迈特纳说话,科学界可能给迈特纳更多的承认。可是哈恩没有积极地站出来为迈特纳说话,而是把她看成一位对荣誉有些计较的朋友,这确实是令人遗憾的。不过除了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外,迈特纳的贡献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1946 年访美时被全国新闻俱乐部( National Press Club )评为“年度妇女”( woman of the year ),与杜鲁门总统共进晚餐。 1949 年获德国物理学会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1955 年获德国化学会奥托·哈恩奖(由哈恩提名)。 1957 年被德国总统 特奥多 尔 · 豪 斯( Theodor Heuss , 1884 –1963 )授予德国科学家最高荣誉(由哈恩提名)。 1966 年迈特纳与哈恩、斯特拉斯曼同时获得美国总统(林登 · 约翰逊)和原子能委员会颁发的 恩里科 · 费米奖。因迈特纳患病不能远行, 诺贝尔 化学 奖获 得者 、美国核科学家 格 伦 · 西博格 赴英国登门将 恩里科 · 费米奖授予迈特纳。 有文章给出哈恩得到迈特纳应有荣誉的一个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哈恩奔赴前线参战。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迈特纳在试验中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镤。但这个成果 1918 年被报道时,哈恩是第一作者,迈特纳仅仅是哈恩的‘助手’”。这种说法不准确,哈恩在 1916 年 12 月已调回到柏林德军总部,可以重新开始他的放射化学研究。镤是哈恩和迈特纳在 1917-1918 年共同发现的,不是迈特纳单独发现的。 有文章称“ 迈特纳跟弗里希提出了一个物理学上的新概念、一类新的核反应——裂变。刚过一页的短文里,二人描绘了铀裂变的基本图景,并且计算出了裂变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后来,迈特纳又用实验验证了裂变。但这项成绩又一次被记在了哈恩的身上。 1944 年,哈恩独自一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因为担心承认和犹太人合作会危及自己的工作甚至是生命,哈恩在获奖前后一段时间,否认曾与迈特纳合作。”这种说法不准确: 1 ) 虽然哈恩获得 1944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该奖是 1945 年 11 月 15 日补授的,哈恩和其他 9 位德国核科学家已经在盟军俘虏营呆了半年多了,不应该有害怕纳粹迫害的问题; 2 )用 实验验证了裂变理论的是迈特纳的外甥弗里施,不是迈特纳; 3 ) 哈恩从来没有否认迈特纳和弗里施提出了核裂变的物理理论。 三、迈 特 纳对 哈恩 - 斯特拉斯曼 实验的贡献 迈特纳和哈恩长期合作, 中子轰击铀靶实验的前期工作当然有迈特纳的贡献。 至于迈特纳对哈恩、斯特劳斯曼核裂变实验的贡献, 斯莫 的观点大多是推测。 迈特纳逃离德国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继续进行中子轰击铀靶的实验。他们发现中子轰击后的样品中的元素像是钡,这一部分工作应该没有迈特纳的直接参与。 1938 年 12 月,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细鉴定核反应产物后,肯定其中之一非常可能是放射性钡。 1938 年 12 月 19 日哈恩将这一结果写信告知自己的长期合作者迈特纳:“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可怕的结论:我们的镭同位素性状不像镭,而像钡。 …… 也许你能提供一个绝妙的解释。”从这些资料来看,虽然迈特纳参与了中子轰击铀靶的实验,但是有关钡的结果是她逃离德国后才发现的。 迈特纳并未对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实验发现核裂变中的功绩提出异议。因此,核裂变发现的功绩归属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化学实验发现属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物理模型属于迈特纳和弗里施。诺贝尔奖委员会授奖可能不公平,但这不是哈恩所能改变的,因此不能算是哈恩的责任。 哈恩没有让迈特纳分享化学实验发现核裂变产物的荣誉,这一点是否公平,见智见仁,除了当事人外他人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哈恩不认为迈特纳在化学实验上对核裂变的发现做了贡献。据 克 劳 斯 · 霍夫曼 ( Klaus Hoffmann )的 《奥托 · 哈恩:成就与 责 任》 ,哈恩说,如果莉泽留在柏林,恐怕她可能禁止我研究铀裂变( Otto Hahn said, I fear that Lischen might forbidden the fission of uranium to me if she had remained in Berlin )。哈恩的这种言论是基于事实的判断,还是想否认迈特纳对 化学实验发现核裂变的贡献,恐怕只有迈特纳和哈恩两人清楚。迈特纳个人并没有要求在化学实验发现核裂变上的荣誉。如前所述,哈恩确实可以在各种场合多提到他们的合作关系和迈特纳的贡献,多考虑迈特纳的感受,对密切合作三十年的同事和朋友多关心一些,这样会更有助于迈特纳的研究工作和保持他们的友谊。 四、 哈恩的人品及哈恩和迈特纳在战后的关系 哈恩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不赞同纳粹政策,保护对纳粹不满的同事,他的妻子( Edith Junghans )也参与过帮助犹太人,但是他选择留在德国工作。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哈恩提到:“实际 上, 战 争期 间 我 们继续 工作并 发 表 实验结 果。我 们为 此高 兴 。但不是所有人都是 这样 。德国之外的人一般不了解 过 去十年中大多数德国人是在怎 样 的 压 力下生活 的 。”( In actuality, during the war we carried on with our work and published it. Of that we are glad. But not all are. There are not many outside Germany to whom it is clear under what pressure most people in Germany lived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迈特纳被数次邀请回德国工作,但她均婉拒了。她和哈恩在不少方面有意见分歧,哈恩更强调德国人战争期间受纳粹的压迫、盟军对德国的占领和战后初期德国人生活的困难;迈特纳更多想到的是纳粹的罪行、前同事在纳粹统治下对纳粹罪行的沉默和德国给其他国家带来的灾难,她对哈恩的态度持批评意见。哈恩作为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直到 1960 年成为名誉院长,在德国科学界的声望如日中天,在国际科学界也极有影响。而迈特纳则越来越远离科学界的核心圈子。两人渐行渐远,不过仍保持联系。他们都反对制造和使用核武器。哈恩在回忆录中称迈特纳是他的终生朋友。哈恩在迈特纳逃难时把母亲留给他的钻戒送给了迈特纳,迈特纳独身一辈子,她的外甥媳妇戴着哈恩母亲传下的钻戒。哈恩于 1968 年 7 月 28 日去世,迈特纳的家人因担心病重的迈特纳承受不了这一消息而没有告诉她。同年 10 月 27 日,迈特纳去世。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在哈恩去世的讣告中表示: “ 7 月 28 日,我 们 的名誉院 长 奥托•哈恩在他人生的第 90 年去世了。他的名字将作 为 原子 时 代奠基人被 记录 在人 类历 史上。德国和世界失去了一位 其正直和 谦 卑同 样 卓越的学者。 马 克斯 · 普朗克研究院哀悼他的奠基人,他在 战 后 继续 了威廉皇帝研究院的任 务 和 传统 ;哀悼一位 优 秀和深受 爱 戴的人,他将 活在所有有机会 见过 他的人的 记忆 中。他的工作将 继续 下去。我 们 以非常感激和崇敬的 心情 怀 念他 。 ”( On 28 July, in his 90th year, our Honorary President Otto Hahn passed away. His name will be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as the founder of the atomic age. In him Germany and the world have lost a scholar who was distinguished in equal measure by his integrity and personal humility. The Max Planck Society mourns its founder, who continued the tasks and traditions of the Kaiser Wilhelm Society after the war, and mourns also a good and much loved human being, who will live in the memories of all who had the chance to meet him. His work will continue. We remember him with deep gratitude and admiration. ) 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的讣告表示: “ 奥托 · 哈恩的成就 举 世皆知,在科学史上将居特殊地位。他也将因其完整的 人格、 宽 容精 神、 对 合理使用科学 发现 的信念和 人性而被 怀 念 。 ”( Otto Hahn's achievements are known universally and will hold a special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e is remembered too for his whole character, his generosity of spirit, his belief in the proper us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for his humanity. )
个人分类: 物理|10324 次阅读|13 个评论
把人类带入原子弹时代的科学实验(续)
热度 10 maqingping 2014-4-22 22:22
五、费米等人的实验 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 因用中子轰击靶元素产生放射性和超铀元素获得 1938 年诺贝尔物理奖。他到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后没有回国,而是与全家前往美国,于 1939 年 1 月 2 日到达纽约市。五所大学向他提供了教授职位,他最后决定到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费米离开意大利的主要原因是意大利政府在 1938 年颁布了种族法,而费米的妻子是犹太人。 玻尔 1939 年 1 月到普林斯顿大学讲学,带来了 哈恩 - 斯特拉斯曼实验及迈特纳与弗里施的理论解释和弗里施实验的信息。两位 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拉比( IsidorIsaac Rabi , 1898 –1988 )和兰姆( Willis EugeneLamb, Jr. 1913 –2008 ),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他们把信息带回给费米。拉比是波兰出生的犹太人,在美国长大,因发现核磁共振获得 1944 年诺贝尔物理奖。兰姆因氢光谱精细结构方面的发现获得 1955 年诺贝尔物理奖。拉比和兰姆带回的这个消息对费米来说是有点尴尬,因为这些发现说明诺达克是正确的,而费米否定了她的意见,并且费米刚得到的诺贝尔奖的部分原因是发现“超铀元素”。 得到这个消息后,费米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其他物理学家决定重复上述实验,测定裂变释放的能量。他们在 1939 年 1 月 25 日做了实验,实验团队包括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 Herbert Lawrence Anderson , 1914 –1988 )、布斯( EugeneTheodore Booth , 1912 –2004 )、邓宁( John Ray Dunning , 1907 –1975 )、格拉索( G. NorrisGlasoe , 1902 –1987 )、斯拉克( FrancisGoddard Slack , 1897–1985 )。他们的文章《铀的裂变》( Fissionof uranium )后来发表在 1939 年 3 月 1 日出版的《物理评论》( PhysicalReview ),安德森为第一作者。第二天,乔治 · 华盛顿大学和华盛顿的卡内基研究所资助的第五届理论物理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市召开,玻尔和费米在会上公开讨论了铀裂变。核裂变的消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更多人重复这些实验。 哈尔班、约里奥 - 居里和 科瓦尔斯 基的实验是在 1939年3月8日完成的。费米、 安德森、汉斯坦( H. B. Hanstein )、 西拉德、 齐恩( Walter HenryZinn , 1906 –2000 ) 在 1939年3月15日也完成了同一实验。1939年3月18日费米到美国海军部做了关于核能潜在影响的讲演,得到海军1500美元的经费资助。 安德森、 费米和 汉斯坦的中子轰击铀核产生中子的文章发表在 4 月 15 日的《物理评论》。在 1939年4月, 哈尔班、约里奥 - 居里和 科瓦尔斯 基的得出每个裂变铀核产生 2-3个中子的结论, 安德森、 费米和西拉德等人也独立得到了同样结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苏联的科学家都开始寻求政府对裂变研究的支持。 安德森、 费米和西拉德 关于铀产生和吸收中子的文章发表在 8 月 1 日的《物理评论》。 六 、临界质量分析和英国的 MAUD 委员会与 “管合金”计划 要想制造原子弹,二代中子必须在飞出铀材料之前撞击到能裂变的铀核,从而产生下一代中子。能维持链式反应的裂变材料最小质量为临界质量。不同裂变材料的临界质量不同,铀材料中有效的裂变同位素是铀 -235 。关于发现铀 -235 是裂变材料有一个普拉切克到美国与玻尔会合后的故事。 1939 年 2 月 3 日早餐后,玻尔看到普拉切克和比利时物理学家 罗森菲尔 德 ( Léon Rosenfeld , 1904–1974) 一起聊天。他们在讨论 迈特纳和弗里施解释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结果的文章与弗里施的实验,玻尔听到这里,笑道:“他们工作带来的一个好处是我们不用操心超铀元素了。” 普拉切克回应道:“是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更糟。你怎么把它与你的核反应理论协调起来?” 普拉切克问玻尔,怎样解释慢中子而不是快中子引起铀核裂变?怎样解释慢中子引起铀核裂变而被钍核吸收?据说玻尔听到这里,脸马上变白,拉起 罗森菲尔 德,穿过校园回到他的办公室。他走到黑板前开始工作,画了一些草图,十分钟后停了下来。他已经得到 普拉切克关于铀核裂变问题的答案:慢中子的引致裂变截面一定是由于铀中的少量铀 -235 ;随着能量降低,慢中子波长增加,截面增加。玻尔的这一铀 -235 是裂变材料的结论并没有广泛传播出去。 有一项理论分析可能对发展原子弹竞赛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9年5月1日在 约里奥 - 居里实验室工作的佩林在法国科学院通报( Comptes Rendus )发表了对铀临界质量的分析,他的结论是铀维持链式反应的临界质量在数顿以上。在这样的质量下,裂变材料可能在爆炸之前就会因过热而散失,因此,不能制造核弹。佩林的计算使约里奥 - 居里实验室的工作从此转向可控核反应堆,德国可能也因此没有开展像样的核武器计划。欧战结束时,格罗夫斯将军随盟军到德国接收核物理研究设施,发现德国核武器研究没有什么实质进展。 1939 年夏天弗里施离开丹麦到英国短期访问,战争爆发使他滞留。 1940 年 2 月,弗里施和鲁道夫 · 派尔斯( Rudolf Ernst Peierls , 1907 –1995 )计算出用铀 235 维持链式反应的临界质量为 1 千克左右,从理论上证明原子弹的实用性。派尔斯是德国出生的犹太人,希特勒上台时,他正由洛克菲勒奖学金资助在剑桥大学学习,就留在英国工作。弗里施和派尔斯合写了弗里施 - 派尔斯备忘录。在弗里施和派尔斯的工作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铀的临界质量在数顿以上,即使可以制造原子弹,也不实用。弗里施 - 派尔斯备忘录第一次指明用少量可裂变铀 -235 制造原子弹,通过普通炸药把裂变材料聚到一起形成临界质量。备忘录也估计了爆炸的效应,从开始的冲击波到最后的放射性尘埃。他俩把文章送给他们的教授 奥列芬 特( MarcusMark Laurence Elwin Oliphant , 1901 –2000 ), 奥列芬 特通知了英国陆军防空科学调查委员会主席 蒂泽 德( Henry Thomas Tizard , 1885–1959 )。 1940 年 3 月,弗里施 - 派尔斯备忘录促使 蒂泽 德 成立了铀引爆军事应用( Military Application of UraniumDetonation, MAUD )委员会,主席为物理学家汤姆森( George Paget Thomson , 1892 –1975 ,因发现电子的波动性获 1937 年诺贝尔物理奖 ),成员有 奥列芬 特、物理学家 布莱克 特( Patrick Maynard Stuart Blackett , 1897 –1974) )、查德威克、物理学家穆恩( Philip Burton Moon , 1907 –1994 )、考克饶夫 。在弗里施 - 派尔斯备忘录基础上,英国开始了代号“管合金”( Tube Alloys )的原子弹发展计划。 七、爱因斯坦-西拉德给罗斯福总统的信和美国政府的行动 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迈特纳和弗里施、弗里施、哈尔班等人的发现使科学界像受了电击一样,在美国工作的物理学家尤其是从欧洲来到美国的犹太人物理学家对他们工作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因为这些发现可用于制造核武器,而德国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和人才,所以一旦德国早于其他国家发展出原子弹,世界历史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 1939年7月 西拉德在与特勒( Edward Teller , 1908 –2003 ,物理学家, 后来的美国氢弹之父)和维格纳( Eugene Paul E. P. Wigner,1902 –1995 ,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商讨后,决定劝说爱因斯坦与西拉德一起写信给罗斯福总统,提醒他最新科学发现使制造威力巨大的核武器成为可能,德国可能正在开展原子弹研究,建议美国开展核武器研究,敦促美国政府获取和储存铀矿石,并支持费米等人进行核链式反应的研究。特勒和维格纳都是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人。西拉德两次拜访爱因斯坦, 1939 年 8 月 2 日写成给罗斯福总统的信。 10 月 11 日该信由美国经济学家和银行家萨克斯( Alexander Sachs , 1893 –1973 ,犹太人 )转交给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总统收到信后,决定成立铀顾问委员会,由美国国家标准局局长 布里格 斯( Lyman James Briggs , 1874 –1963 ) 担任铀顾问委员会主任 。 布里格 斯在 1939年10月21日召集了 铀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出席的 成员有西拉德、 维格纳和特勒 。 铀顾问委员会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认为,“铀可能提供制造比任何已知的东西破坏力更为巨大的炸弹的材料”,并决定提供 6000 美元经费支持哥伦比亚大学费米和西拉德的中子实验。 1940 年 6 月 27 日罗斯福总统发布命令成立 国防研究委员会( 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 )作为国防委员会( Council of National Defense )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任命卡内基研究所主任布什 ( Vannevar Bush , 1890 –1974) 为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成员包括海军少将博文( Harold G. Bowen )、专利署长科( Conway P. Coe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校长卡尔 · 康普顿( Karl Taylor Compton , 1887 –1954 ,著名物理学家, 1930-1948 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校长,但不是发现康普顿效应的阿瑟 · 康普顿)、 哈佛大学校长化学家 科南特( James Bryant Conant , 1893 –1978 , 1933-1953 年任 哈佛大学校长 )、国家科学院院长和贝尔实验室总裁朱厄特( Frank Baldwin Jewett , 1879 –1949 )、陆军准将斯特朗( George Veazey Strong , 1880 –1946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化学和数学物理教授托尔曼( Richard ChaceTolman , 1881 –1948) )。 1940 年 7 月 2 日的第一次会议上 托尔曼被选为 国防研究委员会副主席。 斯特朗 1941 年 1 月 17 日由陆军准将摩尔( R.C.Moore )接替。 1941 年 3 月卡内基研究所地磁系测量了铀 -235 快裂变截面。根据他们的测量结果,派尔斯计算铀 -235 临界质量作为裸球为 18 磅,被包裹在反射装置内时为 9 磅。同月, MAUD 委员会形成一份关于快速裂变对原子弹设计的重要性的报告,并送给美国铀委员会一副本。在英美科学家的推动下,国防研究委员会主任布什 决定进一步调查核能前景,由康普顿和国家科学院的人参与。他们发表了一个报告,但没用涉及原子弹的设计和制造。 1941 年 6 月 28 日 罗斯福总统发布命令成立 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Development )取代国防研究委员会所有职能并有更大权力,由布什担任主任并由罗斯福总统直接领导。国防研究委员会则重组为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的咨询顾问机构,主席为 科南特 , 副主席托尔曼,成员有化学家亚当斯( Roger Adams , 1889 –1971 )、 卡尔 · 康普顿、 朱厄特、 专利署长和陆海军代表。 1941 年 7 月 1 日布什决定亲自负责所有裂变研究, 铀顾问委员会成为 国防研究委员会的负责 S-1 工程的 S-1 铀委员会 ,其主任 布里格 斯的直接领导是 布什。 八、 MAUD 委员会报告和 曼哈顿工程的开始 MAUD 委员会在 1941 年 7 月最后形成了两份报告,一份关于核武器,认为制造原子弹是可能的,并且可以及时制造出来影响战争结果,主张与美国合作发展;另一份关于和平利用核能。 MAUD 委员会的报告送给担任美国国家标准局局长和铀委员会主任的 布里格 斯( Lyman James Briggs , 1874 –1963 ),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941 年 8 月 奥列芬 特飞到美国,发现 布里格 斯把 MAUD 委员会的报告锁在自己的保险柜里,还没有与铀委员会成员分享。 奥列芬 特会见了 铀 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新成员美国物理学家阿里森( Samuel King Allison , 1900 –1965 ), 强调 发展原子弹的重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及英国目前缺乏足够资源完成原子弹开发项目。然后 奥列芬 特访问了朋友,物理学家劳伦斯( Ernest Orlando Lawrence , 1901 –1958 ,因发明回旋加速器获得 1939 年诺贝尔物理奖 )、 科南特 和费米。 劳伦斯也联系了 科南特和物理学家康普顿( Arthur Holly Compton , 1892 –1962 ,因发现康普顿效应获 1927 年诺贝尔物理奖 )。 奥列芬 特成功地让他们相信发展原子弹的重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一起推动美国政府开始发展原子弹。 1941 年 10 月 9 日 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 主任 布什把 MAUD 委员会的最终报告送交罗斯福总统,罗斯福总统、华莱士副总统和 布什开会讨论了 发展原子弹问题 。罗斯福总统批准了 发展原子弹计划,并同意与英国合作。 1941 年 10 月 11 日 罗斯福总统致电英国首相丘吉尔建议双方在原子能问题上合作。 1941 年 12 月 6 日布什召集会议决定加速阿瑟 · 康普顿负责的铀 -235 研究计划,物理化学家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 1893 –1981 )研究气体扩散法富集铀 -235 , 劳伦斯研究电磁富集技术。 尤里因发现氘获得 1934 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在生命的化学起源理论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1 年 12 月 18 日决定 S-1 分部( S-1 Section )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铀为材料的炸弹。 1942 年 1 月 罗斯福总统授权全力发展核武器,开始了以制造原子弹为目标的大规模研发工程。 1942 年 6 月 17 日 罗斯福总统批准布什的建议,解散 S-1 分部,成立以柯南特为主席的 S-1 执行委员会( S-1 Executive Committee ),成员有布里格斯、阿瑟 · 康普顿、 劳伦斯、 尤里、化学家莫弗瑞( Eger Vaughan Murphree , 1898 –1962 )。 1942 年 8 月 13 日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设立了 以研制原子弹为目标的 曼哈顿工程。 1942 年 9 月 23 日 格罗夫斯上校( Leslie Richard Groves, Jr. 1896 –1970 ) 被任命为 曼哈顿工程负责人,并被提升为准将。 1943 年苏联内务部情报人员得到了 MAUD 委员会的报告,苏联也开始了发展、制造原子弹的项目,由核物理学家 库尔恰托 夫( Igor Vasilyevich Kurchatov ,俄语 И́горьВаси́льевич Курча́тов ; 1903 –1960 )负责。 弗里施 - 派尔斯备忘录的理论计算是美国大力投入曼哈顿工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原子弹发展最重要的实验发现及理论解释是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迈特纳和弗里施、弗里施、哈尔班 和约里奥 - 居里及科瓦尔斯基 、弗里施和派尔斯等人的工作, 《洛萨拉莫斯启蒙:关于如何制造原子弹的第一批讲义》讲的也就是这些工作 。到此,制造原子弹的实验基础、理论基础和政治决心都已经完成,t he rest is history 。
个人分类: 物理|9740 次阅读|22 个评论
一周文摘 郑渊洁“语录”等26则
xuxfyuwp 2014-4-18 11:10
郑渊洁“语录”   成人与孩子   一般来说,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自己都不是龙。   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这个国家的大人准说孩子话办孩子事。   好教师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差教师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家长自己做出成就,是给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的最好方法。孩子会模仿家长走成功的人生之路。家长不成功,却要求孩子成功,等于家长种了土豆非要收获原子弹。家庭教育的秘诀: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你的孩子看。所有孩子的模仿力都比奥斯卡影帝影后出色一千倍。   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 靠山与靠谱   靠山不重要,靠谱最重要。   手机把它的主人变成随叫随到的犯人,手机其实是手铐。   生的时候人自己用哭声宣告问世,死的时候别人用哭声为你送行。悲剧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主旋律。   钱能给人自由,也能将人囚禁。钱是翅膀,同时又是脚镣。钱在让你飞起来的同时,捆住你的双脚。 文凭与饭碗   拥有大学文凭的真正含义是好找工作,而找工作的真正含义是给别人打工。因此,大学文凭实际上是加入打工族的特别通行证。没有大学文凭的真正含义是不好找工作,不好找工作的真正含义是逼迫自己创业当老板。因此,没有大学文凭实际上是进入老板序列的特别通行证。   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北京晚报》11.27)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 明确纳税人十四项权利 据《羊城晚报》12月1日报道,国家税务总局近日首次发布《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把散落在我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归拢”,明确列举规定了我国纳税人拥有的十四项权利与十项义务。 纳税人十四项权利的第一项就是知情权,此外还包括保密权、税收监督权等。税务部门专家表示,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许多国家将提高为纳税人服务水平和保护纳税人权利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究其原因,现代税收体制如果要实现高效运行,很大程度上需要纳税人的配合,同时“租税国家”的性质也决定了税务机构对纳税人态度的改变。 高长虹忆鲁迅 就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鲁迅也不愿加入国民党——虽然许广平当时是国民党员。对于这一点,曾经跟鲁迅合办《莽原周刊》的高长虹回忆道:“那时加入国民党的人很多,成了一时期的风气。我问鲁迅为什么不加入国民党?他说他想骂的人不一定是国民党要骂的人,国民党要骂的人他不一定想骂,所以他不加入国民党。这话在现在看来好像是很奇怪的,在那时却十分平常。那时在我们谈话里把骂人看得像现在抗敌一样光荣。 ”高长虹还说:“鲁迅那时(按:指上世纪20年代中期)的政治思想还没有确定,凡是革命的、进步的,他都赞成。我曾问过他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什么意见。他说:‘怕是对的吧!’不过,他对于那时的青年共产主义者却很表示不满,常说他们是皇太子主义,以为明天的天下一定是他们的。鲁迅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不很相信理想。最喜欢嘲笑的是黄金时代,那是永远没有的…… ‘再过五十年还是这样,这里有《莽原》,那里有《现代评论》! ’” 高长虹这些文字出自他的《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刊登于1940年9月1日重庆《国民公报·星期增刊》,是应茅盾先生之约而作。这份报纸存世不多,一般人不易读到,也没有引起鲁迅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这篇回忆表明,鲁迅在当时虽然跟国民党有着反抗北洋军阀政府的一致性,但仍然在政治思想上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立场。鲁迅批判的“皇太子主义”是一种“打倒皇帝自己做皇帝”的农民起义观,归根结蒂仍是一种封建意识,为鲁迅所不满是理所当然的。(摘自11月30日《今晚报》作者陈漱渝) 易纲谈创新的五个层次 据《中国经济导报》11月28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近日在北京大学作报告称,创新也分不同层次,在最浅的层次上,是产品的创新,比如电灯、手表、计算机、因特网,以及许多金融产品的创新,都是此类;组织创新是创新的第二个层次,近现代以来的大多数创新就是按照公司、企业、市场等组织模式完成的;而将组织的运作以概念、规则、法律等形式固定下来,则是创新的第三个层次,世界性的竞争规则,像WTO、IMF等,都是别国制定的规则;拥有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创新的第四个层次,因为创新的完成要靠一个一个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并按照游戏规则行事的个人;实现对产权的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护,则是创新的第五个层次,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才能产生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个人,有了他们,才能够有创新。 位置学 某官员写了一本游记,附有很多插图,均为他在各地游历时的照片,大多是三四个人的合影,但都没有图片说明。照片上的人,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不认识的,根据位置也能判断身份。作者是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中间,旁边的人应该等于或小于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一侧,中间那个人,就应该是厅级或厅级以上干部。我向他询问了几个我不认识的、站在中间照相的人,果然职务都比他高。 他们习惯了位置的排列,即使在最轻松无序的游玩中,也要把位置排列得一丝不苟,绝对错不了。 (摘自 《杂文月刊》第12期上作者易水寒) 最珍贵的东西 给一家心理机构做问卷调查,只有一个问题: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一位老妇人这样写道:到了古稀之年,所有美好的东西,如容貌、健康,都已渐渐失去。最珍贵的便是逝去的青春韶华了。另一位被调查者,是刚刚工作的大学生,他唉声叹气地写出:我想要座别墅,安逸快乐地生活,但我清楚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手上的遥控赛车,那是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每天与小伙伴们一同赛车,是他最快乐的事。 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将近80%的人都认为,最珍贵的是那些已经失去或不能得到的东西。只有20%的人觉得,正在拥有的东西才最珍贵,而在这少数人当中,又以儿童居多。由此,心理学家测试出,儿童是幸福感最强的人群。因为儿童没有被太多的世事干扰,也没有过高的欲望。其实,世间最珍贵的,并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所能把握的幸福。 (摘自12月1日《新民晚报》作者汪亭) “直言”有待双向容忍 翻开刚出的《中国新文学 大 系·杂 文 卷(1976-2000年)》,先读主编朱铁志的序文,不由就想起他去秋的另一篇序文来。比起前者纵论二十余年中国杂文演化的洋洋大观,后者显得单薄哩,只是评析陈乃举一本《秋实集》,却也独具特色——特色就在坦陈 “不足”上。乃举杂文之不足,我有同感焉,却从未直言,我因此钦佩铁志。坦然容忍批评,欣然置于卷首,我更钦佩乃举。 近日悼念钱学森,提及他最感念母校加州理工学院的争鸣氛围,那里“打学术擂台”居然是常态。当研究生钱学森在讨论会上与导师冯·卡门互不相让,过后竟是这位权威学者上门坦承:“钱,昨天的争论你是对的,我错了。 ”换在我们,研究生敢?《光明日报》刊载过40年前中科院地质所一位研究生因为反对导师观点而不能毕业,今天这类“老板”式导师并未绝迹啊! 晚年孙冶方在一次会上给于光远传递一张纸条:“8+2=10,还缺2个。”意即已争论8次,渴盼再战,凑成十全。——如此幽默方式、游戏心态,多好! 杨振宁回忆录中提到奥本海默在德国做玻恩的研究生时,经常会打断别人包括玻恩的学术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杨振宁的描述还是皱着眉头的,甚至直指奥氏日后成就领导研制原子弹大业仅仅因为处于美国特殊环境。可是我们一些朋友谈论类似脾性的束星北时,却欣赏他打断同为物理学大家的王竹溪讲课,“捏起粉笔在王 先生写满黑板的公式和概念上打叉,一口气讲了大约四十分钟。王竹溪一直尴尬地站在一边。”耿直固然可敬,礼貌却嫌欠缺。 要培养直言的风气,我想,还有待双向容忍。 (摘自12月2日《文汇报》作者司徒伟智) 校长推荐上北大 “推荐语”竟然如出一辙 宋石男在12月2日 《新京报》撰文说,“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思维敏捷,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敢于质疑,成绩优异,竞赛成绩突出,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善于合作,积极参加多项社会工作,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在同学和教师推荐过程中得到高度认同”;“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勤于钻研,勇于创新,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年级第一,善于合作,社会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能够发挥表率和带动作用,在同学和相关教师推荐过程中得到高度认同”; “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思维敏捷,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年级第一,兴趣广泛,文理兼优,尤其对人文社会科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善于合作,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在同学和教师推荐中得到高度认同”。 以上三段话,是北京某中学校长给北大实名推荐三名保送生写的评语。仅从字面上看,三段评语如出一辙:集体总是热爱的,奉献总是乐于的,思维总是敏捷的,素质总是突出的,认同总是高度的。可是,我们完全不能看到被推荐者的个性与才能。 在死气沉沉的推荐语里,折射出的是流水作业的刻板,应试教育所制造的伤痕。这伤痕不止烙在学生身上,也烙在教育者身上。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指出 现行税收结构不利创业和经营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在12月2日《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从我国税收结构的设计看,主要征税对象是企业,以及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房产和遗产等财产税、土地矿产淡水等资源税、排污行为税、个人所得和劳动保障税等税种的比例过低。如房产税仅为575.4亿元,占全部总税收的1.16%;而排污收入,比如对自来水征收的排污费,排放烟尘费等,可能没有列入财政收入之中,有的可能没有开征,但是,即使征了,比例也很低;2007年资源税仅收了261亿元,为总税收的 0.053%;个人所得税为3184.94亿元,也只占总税收的6.44%。 这样一种税收结构,其作用及其特征是:负担主要集中在创业、投资和经营方面,是抑制和不鼓励投资开办企业的税制;资源税几乎是象征性的,是鼓励浪费性开采和使用能源、矿产和淡水等资源的税制;对污染几乎不征税,或者征税很轻,是鼓励排放污染环境的税制;几乎不征房产税和遗产税,是鼓励居民有钱不要创业、投资办厂和经营,而去购买住宅,倒卖房子,或者出租房产进行食利的税制。简言之,办企业不如倒房子。目前这种税制结构,与鼓励创业、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抑制食利阶级产生和谋求共同富裕等现代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韩少功妙答文学的作用 经常遇到有人提问:文学有什么用?我理解这些提问者,包括一些犹犹豫豫考入文科的学子。他们的潜台词大概是:文学能赚钱吗?能助我买下房子、车子以及名牌手表吗?能让我成为股市大户、炒楼金主以及豪华会所里的VIP吗? 我得遗憾地告诉他们:不能。 不过,岂止文学利薄,不赚钱的事情其实还很多。下棋和钓鱼赚钱吗?听音乐和逛山水赚钱吗?情投意合的朋友谈心赚钱吗?泪流满面的亲人思念赚钱吗?少年幻想与老人怀旧赚钱吗?做完义工后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赚钱吗?……这些事非但不赚钱,可能还费钱。但如果没有这一切,生活会不会有些单调和空洞? 在没有版税、稿酬、奖金、电视采访、委员头衔乃至出版业的漫长岁月,不过是仅仅依靠口耳相传和手书传抄,文学也一直能生生不息蔚为大观,向人们传达着有关价值观的经验和想象,指示一条澄明敞亮的文明之道。把文学与利益联系起来,不过是一种可疑的现代制度安排,更是某些现代教育商、传媒商、学术商等等乐于制造的掘金神话。 在另一方面,只要人类还存续,只要人类还需要精神的星空和地平线,文学就肯定广有作为和大有作为——因为每个人都不会满足于动物性的吃喝拉撒,哪怕是恶棍和混蛋也常有心中柔软的一角,忍不住会在金钱之外寻找点什么。在这个时候,人类的文学宝库中所蕴藏的感动与美妙,就会成为出现在眼前的新生之门。(摘自12月3日《人民日报》作者 韩少功) 人脉就那几个人 博恩·思希是位社会学家,主要研究人脉学。他有一套著名的理论:1比25裂变定律,即你如果认识一个人,那么通过他,你就有可能再认识25个人。这套理论曾被西方商业界广泛采用。 人脉真的很重要吗?2004年7月,博恩·思希到中国访问,有人送给他一本《中国历代帝王传》。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他对中国帝王的死法产生了兴趣。他发现中国的皇帝有一半以上是被自己身边的人害死的。同时,他还发现,欧洲国家的帝王在死亡的形式上,也与中国帝王相类似。 博恩·思希经过反思,认为人脉学上存在着 “二律背反”。就是说,人脉理论看似颇有道理,但是,通过运用哲学上的辩证分析,就会找到它的谬误之处。至于人脉理论的谬误在哪里,他没有说。 后来,我在别人的一本书中发现了这么一段话:“无论你的产业有多大,人脉有多广,你一生所面对的,说到底就是身边的那几个人。相互琢磨和提防的,也就是你身边的那几个人。当然了,真正给你爱和你真正能爱的,也就是那几个人。”这也许是博恩·思希想说而没有说的。你周围的亲人,从小认识的那几个朋友,以及身处的小环境,也许就是你最具有价值的人脉。(摘自《格言》11月下作者刘燕敏) 闲话“领导打岔”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五十回描写芦雪庵诗会极为精彩。从宝玉、湘云吃烤鹿肉,到黛玉、湘云、宝琴争联即景诗。偏偏在这个时候,几个丫鬟跑进来道:“老太太来了。”是的,这位贾府里最高领导的驾临,使得这幅正在徐徐展开的美好图画戛然而止。 年轻人早没了刚才没大没小的轻灵与活跃,而是众星捧月般将贾母围在当中。老太太自然是很习惯这样的场景,那腔调活脱脱像现在的一些大干部、大领导:呵呵,没妨碍你们吧?我呢,因为现在白天短,中午不敢睡觉,想起你们了,便来凑个趣儿,欢迎不欢迎啊?嗯?哈哈。年轻人自然不可能当领导是空气,也自然不可能重回刚才那无拘无束的图画中去,只会在一边随声附和。领导继续和年轻人亲切交谈:刚才都做些什么呢?众人便说:做诗呢。领导随口说道:做诗?嗯,好,不过好是好,毕竟不如做些灯谜,马上就要过年了,正月里正好用得上,是不是啊?众人应道:是啊是啊,还是领导想得周到! 如此闲扯一会儿,领导起身了。领导是个好领导,还很关心年轻人,说的都是家常话。只一样,领导这一来,完全不理会年轻人正在上演的青春舞曲,而是随着自己的兴致发表意见。这样不痛不痒地一打岔,芦雪庵的这些青年演员们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正在上演的精彩剧目,呆呆地站在舞台上,忘了台词,忘了步伐,忘了眼波流动,忘了神采飞扬…… 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原本正在精彩上演的好戏,因为“领导打岔”而变了调、走了腔、改了面目呢? (摘自12月4日《今晚报》作者卢荻秋) 为什么笑脸只留给熟人 一位外国朋友,中文学得倍儿棒,也算是大半个中国通了。不久前,在一次聚会上,他说:“你们中国人,为什么只把笑脸留给熟人? ” 他通过观察,发现许多中国人走在大街上,神情是紧张而肃然的,不会轻易送给陌生人一个笑脸。其实中国人是善笑和爱笑的,只是这种笑容,多数是留给熟人的。 他举了例子,在大街上,两个陌生人相遇,彼此木然地擦肩而过,而这时,他们的同伴突然发现对方是熟人,然后停下来寒暄并介绍,于是几个人的脸,突然冰雪消融地绽满了桃花般的笑容。不独如此,就是买东西也一样。以前我到一家水果店买水果,老板见我是老外,总是给我最高价,而且秤也不老实。而有一天,他发现我是他女儿的老师之后,局面一下子变了,价格不仅不高了,买几个还强要送上几个。而对别的陌生人,却照样卖。他把善意和笑脸,只留给熟人,这种行为方式,让我很奇怪。 老外满脸通红地说完他的困惑,在座的诸位听完之后表情各异,有说他钻牛角尖的,也有说他不了解中国国情的。但大多数人,却从他闪着疑惑亮光的眼中,感到了一丝从背脊到发梢一路冷过的寒气。作为一个外来旁观者,他以第三只眼的角度,看到我们早已熟视无睹的细节,而困扰我们的社会问题的病根,也许就潜藏在那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中。 (摘自12月3日 《扬子晚报》作者曾颖) “牛马赛跑”会是怎样 最近一次教育论坛上,人民大学附中的一位副校长语出惊人,他把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比作 “马”和“牛”,称中国的教育 体制 是 逼 着“牛”“马”赛跑。此言一出,引发众人关注。 目前在我国,学生成才的途径依旧单一。而这条道路上的 “通行证”,就是各科考试综合成绩得高分。家长为了让孩子成为“骏马”,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成本。但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马”的潜质。有的学生具备其中某一两项特长,但在学科考试中并不能体现出来,于是他们便成了“牛”,在升学选拔中处处失利。 不科学、不合理的比赛,让“牛马”赛跑,以“马”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牛”和“马”,当“牛们”努力向“马”看齐,最终就会舍弃了自己力量上的优势,而只追求速度上的提高;结果往往是“骏马”没有当成,连“牛”也做不成了。 杨福家院士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名美国中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凭他的成绩可以进入哈佛大学,然而他最终却选择了一所烹饪学院学习厨艺。原因很简单,这所烹饪学院产生过许多世界级烹饪大师,该学生父母也非常尊重孩子的意愿。当“牛”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和适合他们的评价标准时,他们的潜力才会爆发出来。 只有让 “骏马”和“壮牛”都能获得尊严,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摘自 12月 4日《解放日报》作者徐敏) 颁奖应避嫌 小娴在12月5日《新民晚报》撰文说,中超颁奖典礼,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奖项是:公安部获得了中超的“特别贡献奖”。据说,这是今年足协新增的一个奖项。 按理说,中国足协给公安部发个“特别贡献奖”,未尝不可。回头细想,整整一个赛季,30轮赛事、240场比赛,球员与球员、球员与球迷、球员与裁判,彼此之间,闹出过多少乱子、整出过多大动静?平心而论,公安部门确实不易,他们为维持球场秩序、保护球迷安全、维护中超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功劳不可抹杀。也难怪中国足协动了表彰公安部的念头。 可问题是,2009年,中国足坛最大的新闻是打黑扫赌,而中国公安部,偏偏是负责足坛打黑的第一职能部门。 如此看来,在这个节骨眼上,足协偏偏给公安部颁奖,不够智慧,至少时机不对。就算初衷是出于真心感激,结果仍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公安部还是从中国足协那里接过了这个颇有“创意”的奖项,不过,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拿了奖之后,坚持司法公正的公安部是不会手软的,扫黑打赌的力度,相信一定不会减弱。 杨绍明:两张照片的故事 杨绍明是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之子,以下是他的口述。 周总理难得的一张游泳照 那一年,毛主席在庐山开政治局会议时,开玩笑地对周总理说,刘少奇、朱德都会游泳,唯独他是“旱鸭子”。周总理听过之后认了真,要我父亲帮他找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给他派一个游泳教练来,他不相信自己学不会。 父亲回来后把这个“新闻”告诉了我:“周伯伯要学游泳,快去拍照片!”于是,我带上相机跑去庐山人工湖,看见周总理真的下水了,一边是教练,一边是警卫长。我赶紧找了一只小船撑过去。周总理学得很认真,起初并没有注意到我正在给他拍照片,后来终于发现了,便从水池中抬起头,哭笑不得地说:“嗨!你这个小二! ”周总理在延安时曾从马背上摔下,从此右臂带伤,因而最终还是没有学会游泳。我拍的“周总理学游泳”的照片,就此成为“绝照”。 给小平同志拍“办公照” 我给邓小平拍过许多照片,至今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新华社要我拍一张邓小平的办公照,我就去报告卓琳阿姨。卓琳阿姨回头对邓小平说:“我们帮着打灯,绍明来拍一张你的办公照。”邓小平听完,马上回了这么一句:“我从来就不办公,拍什么办公照片! ”听似“不近人情”,但这却体现了邓小平的一贯风格,因为他最讨厌形式主义。在日常生活中,他批阅文件并不是坐在办公桌前,而大多是在家中那张木条沙发椅上,或坐或半躺,随看随批。不过,那次在家人的劝说下,邓小平最后还是同意拍了,当时就在他看电视的休息室里,他坐在沙发上,手上就拿着当天的《人民日报》。(摘自《我的父辈》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黎明主编) 低碳与低调 日前,南京20家环保组织发倡议书提倡低碳生活。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赞同这一倡议。不过,要真正做到过低碳生活,首先还要低调做人。 众所皆知,小汽车族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力。然而,小汽车的拥有者有相当多一部分不是因为工作、生活需要,而是将其当成身份的标志。你没有小汽车,我有小汽车,我的身份就比你高了。都有小汽车,但我是小排量的,你是大排量的,我就也想换成大排量的。一些政府官员更是将小汽车跟官阶、级别挂上钩,好像到了什么级别没坐上什么车就丢了脸。 我从报上看到,日本小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80多平方米。我们的收入比日本低得多,可我周围的人住房面积大多超过100平方米。几年前,我到某市委机关办事,看到一位主任空荡荡的约40平方米的办公室还惊讶,以为这太浪费了,可如今某些领导的办公室已有 120平方米,其中卧室、洗手间一应俱全。我问别人,要这么大的办公室做什么?答曰:什么级别的官就要什么样的办公室。 可见,如果一个人放不下架子,处处想炫耀自己的地位与财富,那是过不了低碳生活的。真要赢得别人尊敬,最好是低调做人、过低碳生活。 (摘自12月8日《中国青年报》作者汪强) 完成减排目标:中国每个家庭一年多付64美元     中国于11月25日向世界宣布旨在应对气候变暖的减排计划表,承诺到2020年时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降低40%到45%。中国将为此支付多大的成本?   由前中国气候谈判代表、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率领的团队,完成一份题为《关于中国未来低碳发展路径和技术选择的情景研究》的研究报告。报告计算,2005年中国共排放温室气体56亿吨。如果到2020年时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削减33%,则2020年中国将排放109亿吨二氧化碳。   “如果目标是33%,那么我们只需要延用现有的措施就可以了”,邹骥说,“但即便如此,中国付出的代价也极为巨大。”关于这一点,一位气候谈判专家告诉记者,“为达到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需要关停5000万千瓦的小火电,头三年已经关停了3000多万千瓦,这已经造成数十万人的失业”。 根据邹骥的研究,当减排目标设定为“下降40%”时,新增成本还不明显,而当减排目标提升到40%以上时,减排成本开始飞速上扬——这是一个成本剧增的临界点。例如,当减排目标设定为“下降45%”时,则相比33%的减排目标要多减排22亿吨二氧化碳,每减排一吨碳的成本上升到14美元,每年增量减排成本为30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每户居民每年要多负担64美元。而当减排目标为“下降50%”时,相比33%的减排目标要多减排29亿吨,每吨碳的减排成本上升到了27美元,每年增量减排成本达到86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每年要多负担166美元。  (《21世纪经济报道》12.2 邓丽 定军文) 提高会议费标准三问     财政部近期调整了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开支标准:一类会议由每人每天400元提高到600元;二类会议由每人每天300元提高到500元;三类会议由每人每天260元提高到400元。   首先,会议就是会议,本来是没有必要划定类别的,之所以要划定类别,无非为了依据行政级别给予不同待遇。问题在于,官越大,是否就饭量越大、身板越大呢?   次则,无论调整前后,会议费标准动辄每天数百块,远超普通公众的支付能力,而涉及到基本民生,却为何远远低于财政的支付能力呢?譬如说,广东省的贫困标准竟然比经济不发达的老挝低19%、比越南低20.4%、比蒙古低55.3%。   第三,为什么要提高?会议费提高幅度均在50%以上,难道财政部认定物价实际涨幅在50%以上?那么有没有已经或准备采取哪些措施保证普通公众的实际生活质量不下降呢? (《羊城晚报》12.7 许斌文) 电动车“新国标”影响上亿人出行     12月初出台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新国标规定“40公斤以上、时速20公里以上的电动自行车,将称为轻便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划入机动车范畴”。   在北京新街口路口,一位骑电动车者说:“你看前面二环堵成这样,电动车要是归为机动车,那我就得上机动车道,你说还走得动么?”更多电动车 主表示对此项规定尚不知情,但“事关我们出行的事情,规定出台为何没有听证?这有点草率吧。”   一纸规定的更改将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变化:超过2000家电动车生产企业将变成无证生产的非法企业,超过500万就业工人将面临失业,按现有1.2亿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计算,近亿人出行将受到影响——要么选择考驾照上牌买保险,要么放弃骑行。   对此,专家表示,此新国标恐成利益集团的利益平衡工具,近亿人的出行目前却受到影响,谁又来为民生利益考虑呢?对于波及面如此之广的一项公共政策,出台之前管理部门无疑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如果政策出台得过于仓促,标准拟定得过于简单刻板,在推行中遇到巨大阻力后再回过头来调整,反而会损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工人日报》12.7 车辉文) 鄂尔多斯现象背后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连辑日前发表演讲,称今年鄂尔多斯的人均GDP超香港。   鄂尔多斯在本世纪初还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因煤和天然气的发现,在短短五年间经济就增长了整整八倍。截止2008年,全市人口159.1万人,经济总量达1603亿元,人均GDP1.4万多美元,财政收入2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3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52元。   然而,欣喜之余,地方政府还是保持谨慎为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固然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但更要看到它是怎么来的,民众是否能够实实在在享受经济增长的好处。   以人均收入而言,2008年香港普通职工的月收入为1万港币,约合人民币9100元,而鄂尔多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约为1619元。再从财政支出来看,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用于教育、福利、医疗的3项支出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54%,而鄂尔多斯在这些方面的支出虽有大幅提高,但其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恐怕30%都不到。更不用说在城市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差距了。   当然,香港毕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不能把香港的一些做法简单套在鄂尔多斯上。但像鄂尔多斯这样的资源城市要富起来很快,问题在于,城市富起来后如何持续发展。 (《燕赵都市报》12.8 邓聿文文) 院士增选名单泄密猜测   11月12日,一份2009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的不完全名单惊现网络。在名单中,增选院士为24人。几天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的任博士在其博客上发布了一份新当选院士名单,共35人。   12月4日揭开谜底的这一天,中科院宣布选举产生35名新院士。网络版第一份名单的24人全部在这35人之列。网络版第二份名单的35人,与最终公布的名单完全吻合。看来,网络发帖者的“猜测和推断”准确无误。   中科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为了做好保密工作,中科院为院士增选专门制定了相关文件,程序不可谓不严密。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只能作出种种猜测:   猜测一,新院士增选结束后,有人按捺不住喜悦心情,把名单透露出去了。   猜测二,消息提前泄露,说明选举过程有内幕。   猜测三,为什么“网络完全版”与“官方版”有差别,可能一个是按得票排序,而另一个按姓氏笔画排序。   猜测四,秘密在哪个阶段泄出?按增选程序,最后一轮是院士不记名投票,最先知道结果的一定是参与投票的院士。可能的链条是:院士A告诉了B,B告诉了C……末了,圈内人任博士发布。   我们希望赋予科技塔尖的这群人“最高学术称号”时,每一步都公平公正,不要有种种荒诞社会力量的介入和干扰。 (《中国青年报》09.12 从玉华文) “碳足迹”无处不在     通俗地说,碳足迹指的是一个活动或产品“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综合”。这里的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这个足迹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的是我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地球的影响,就像一个个脚印踩在地球上一样。   有人说,我没开工厂,没开车,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其实,环顾一下我们的生活,开灯、做饭、洗澡、打电话……无一不在产生二氧化碳。可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踩下“碳足迹”。有关数据显示,平均每个人每年的碳足迹约为3吨。   那么一吨二氧化碳是什么概念呢?在常温25℃及标准气压下,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所占空间为556立方米。   有人说,减轻碳足迹只是初级目标,“碳中和”才是最高追求。所谓“碳中和”,指的是实现碳排放为零的目标。即排放多少碳就做多少抵消措施,如植树等,来达到平衡。 链接 如何计算碳足迹?   用电的CO2(二氧化碳)排放量(KG)=度数×0.785   开车的CO2排放量(KG)=公升数×2.7   乘飞机的CO2排放量(KG):短途200公里航程以内,公里数×0.275;中途200~1000公里航程以内,55+0.105×(公里数-   200);长途1000公里航程以上,公里数×0.139 (《新京报》12.6 颜颖颛文) 非正式搞笑   出租车上,广播正在播报:“本台最新消息:海洋路发生一起恶性伤人事件,两名歹徒打伤我一百一十名民警,夺路而逃……”   听完广播,我和出租车司机毛孔都竖起来了。这歹徒也太嚣张,太厉害了!居然打伤了100多个警察还能夺路而逃,难道是武林高手?   正当我们议论的当口,播音员又说话了,侧耳一听: “不好意思啊,刚才报错了,不是一百一十个警察,而是110民警。” (《杂文月刊》2009年第12期) 西安事变不是单纯逼蒋抗日     随着相关档案的陆续公开,中国内地学界对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进展。中国近代史学者杨奎松教授近日接受了记者采访,他14年前写作的《西安事变新探》被国内外学界认为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   记者:张学良为什么发起西安事变?除了抗日外,有没有其他原因?   杨奎松:主要是跟中共中央的关系问题。在他发动事变前的1936年11月,中共接受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的宁夏战役刚刚失利,损失很大,处在非常危险的状态。当时红军三个方面军已会合在甘肃北部,但国民党中央军也围追堵截过来,把红军逼到很小的一块地方,已无法继续生存了,中共中央只好决定重新再来一次长征,突破包围圈后想办法进山西、河南、陕西,经过一年左右再转回来。张学良跟中共中央已经秘密合作了很长时间,想要通过中共联合苏联。如果中共走了,张学良的这个计划也就彻底泡汤了。   记者:张学良要联合苏联的目的是什么呢?   杨奎松:当然是要抗日,东北军拖家带口,离乡背井,跑到西北来能呆多久,整个东北人都想回东北啊。但靠蒋介石能打回东北吗?这一点张学良非常明白,蒋介石自己也讲得很明白,东北问题不是靠中国自己能解决的。张学良当时要回东北,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苏联。因此,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张学良单纯地想要逼蒋抗日的问题,最直接刺激他的原因是红军要走,他必须要把中共中央和红军留下来。因为张学良抗日必须要联苏,而联苏他除了找中共,别无他途。如果红军走了回不来,或者蒋介石把共产党消灭了,他也就没有联苏的希望了。   另外,张学良在给毛泽东去电要求知道苏联政府的态度时,问的也是苏联对他的“一二一二革命”(即“西安事变”)有何意见。由此可知,张学良发动事变其实就表明了准备站到中共和苏联一边,参加“革命”了。这已经超出他打回东北老家去的目标。   (《时代周报》11.30 刘若南文) 耶鲁教授给女儿上的经济课     《24堂财富课》(陈志武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8月版)是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的对话集。这是一堂“生活中的经济学”,采用父女之间对话的形式,通俗易懂,融专业性与可读性于一身。 盖茨的商业模式   不久前的一天,早晨7:30,我开车送14岁的女儿陈笛上学途中,她问起:“盖茨为什么这么富?他怎么会有近600亿美元的财富?”   我说:“1977年盖茨21岁的时候,创办了微软公司。1986年3月微软股票上市,那时他30岁,就成了亿万富翁!”   陈笛:“可是,他为什么一个人能赚这么多钱?”   “其实,盖茨能拥有亿万财富,并不是说他已经实现了这么多的盈利收入,而是在他公司上市后,股票市场对微软未来的收入非常看好,愿意给微软的股票很高的价格。也就是说,是股市帮助盖茨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变现,他今天的财富不是靠过去已赚的收入累计起来,而是未来收入的提前累计。”   陈笛:“那么,为什么微软会这么值钱?它跟别的公司有什么差别?”   “原因当然很多。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软件商业模式的特点,因为一旦微软花成本开发出一种软件,比如Windows,那么,每多卖一份Windows,收入是260美元,可是其成本接近零,也就是说,这260美元是纯利润,净赚。今天全世界有6亿多的电脑用户,哪怕中间只有1亿人购买,这也是260亿美元的收入!你说,这么大的市场,同时每卖一份软件的边际成本又几乎为零,这种商业模式怎么会不赚钱呀!”   陈笛:“爸爸,你说的边际成本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一旦你已经投入开发成本、广告成本,为了再多卖一份产品,你还要付出多少成本。比如,我正在开着的凌志牌汽车,每一辆要卖4万美元。但每辆车的制造成本会很高,而且每辆的成本基本一样。况且他们要付工人很多的工资、退休金以及其他福利,所以,每辆凌志的边际成本很高,丰田汽车公司的利润空间永远无法跟微软相比。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喜欢微软的股票,而不会太热爱汽车公司股票。” 星巴克为什么会成功   陈笛:“爸爸,如果微软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是零,而餐馆、制造公司等的运营成本、材料成本很高,那为什么还有人去开餐馆、建制造公司呢?这本身不就说明还能赚钱吗?”   “的确是这样,各个行业都可以有赚钱机会,关键还得看有没有办法降低成本,或者巧妙地创新商业模式。比如说,星巴克咖啡店创始者霍华德·舒尔茨通过开咖啡馆成为亿万富翁,更确切地说,他的财富是13亿美元!他于1985年成立星巴克公司的前身,到今天星巴克的市值是254亿美元,短短20多年就在有300多年的老行业里创造出这种奇迹。”   陈笛:“这我就不明白了,像星巴克这样既没有新科技,又是一个老掉牙的行业,怎么还有机会呢?”   “首先在于规模,星巴克今天有差不多1.3万家分店,遍及全球,这是星巴克跟微软类似的地方,都有广大的消费群体。”   陈笛:“为什么星巴克的品牌这么好,世界各地的人都愿意去,都愿意为星巴克咖啡付这么高的价格?他们是不是花很多钱做广告?”   “这个问题问得好。的确,几乎所有公司品牌都要花大钱做广告,以此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信任和形象。可星巴克没有花过一分钱做广告,但它的品牌却是全球咖啡行业最响的,这是星巴克最大的成功秘诀。”   陈笛:“为什么星巴克不用花钱做广告就能建立顶尖品牌呢?”   “最重要因素就是全球化和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流动,为星巴克这样的品牌连锁店带来空前的机会。像爸爸经常在世界各地跑,不管到哪儿,我都没有时间、也没兴趣去了解当地的咖啡馆。因此,如果一看到那里有星巴克,很自然,我肯定会去那里,因为我熟悉他们的咖啡单和咖啡口味,一进去就知道要什么,就像在纽黑文的星巴克一样。换句话说,一旦纽黑文的星巴克把我变成了顾客,我就成了世界各地星巴克的顾客。因此,是全球化带来的跨国人口流动造就了星巴克,为星巴克节省广告开支,使它每卖一杯咖啡的边际成本很低。” (原文写于2009-12-14 09:49:1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4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人类带入原子弹时代的科学实验
热度 40 maqingping 2014-4-16 15:27
提起原子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质能关系式 E=mc 2 和爱因斯坦。媒体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印象是原子弹是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制造出来的。 E=mc 2 确实能解释原子弹的威力,但是它也能解释农村烧柴火做饭,内燃机使用汽油、柴油驱动汽车。质能关系式是普适公式,因此,它对于制造原子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 · 塞伯( Robert Serber , 1909–1997 )是曼哈顿工程负责理论的科学家,他给参加该工程的科学家讲解制造原子弹的物理基础的讲义于 1965 年解密,并已出版,书名为《洛萨拉莫斯启蒙:关于如何制造原子弹的第一批讲义》( Los Alamos primer: the first lecture on how to build an atomic bomb )。以研究核物理与核武器历史著称的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 · 罗德斯( Richard Rhodes , 1937- )在给该书写的序言中指出:“这里完全不包括相对论(需要的所有知识是裂变释放能量和释放多少能量),只有很少一点量子力学。” 对于制造原子弹起决定性意义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几个实验,正是这几个科学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把人类带入了原子弹时代。 图1 洛萨拉莫斯实验室关于制造原子弹的物理基础讲义的解密批准页 一、核裂变发现前人们对利用原子能的认识 随着放射性和镭元素的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1900 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 Antoine Henri Becquerel , 1852–1908, 放射性的发现者,与居里夫妇同获 1903 年诺贝尔物理奖) 用物质转变为能量来解释镭持续释放能量很高的射线而其质量却没有可测量的减少这一现象。他所用的质能转化关系与 E=mc 2 在同一数量级。即使如此,人们却长期没有找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原子能的有效办法。 1932 年英国物理学家考克饶夫( John Douglas Cockcroft , 1897-1967 ) 和沃尔顿( 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 , 1903–1995 ) 用质子轰击锂靶,一个锂核产生两个 8 百万电子伏特能量的 a - 粒子(氦核)。考克饶夫和沃尔顿因这一工作获得 1951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虽然在考克饶夫和沃尔顿实验中原子核分裂并产生大量能量,但是他们的老师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 1871-1937 ) 认为不可能通过类似过程来利用核能。卢瑟福 因证明放射性是由元素嬗变而致以及确定 a 和 b 射线的性质获得 190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他的 a 射线轰击金箔实验、由此提出原子行星模型的工作,以及 a 射线轰击氮产生氧和氢核(质子)从而发现质子的工作,是比他的获奖工作更重要的发现。人们公认他是唯一一个获诺贝尔奖后的工作比获奖工作更重要的科学家。 匈牙利籍物理学家列奥 · 西拉德( Leó Szilárd , 1898–1964 )因为是犹太人受纳粹德国排犹政策影响,当时刚从德国来到英国不久,读到了 卢瑟福的观点。他不赞同卢瑟福的观点,他设想了核链式反应,其中中子可以激发产生能量的核反应,同时也产生新的中子再激发新的核反应,从而使能量产生过程自我维持下去。西拉德为中子激发的核链式反应登记了专利,但这只是一个设想,当时还没有发现可实现链式反应的核过程。西拉德试图用钡和铟来实现核链式反应,但是这些元素不能实现核链式反应。 1932 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 James Chadwick , 1891–1974 )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中子的存在,并因此获得 1935 年诺贝尔物理奖。中子为实验物理学家提供了轰击原子核的理想工具,物理学家试图用中子轰击铀核来制作超铀元素。 1934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 Enrico Fermi , 1901 –1954 ,因用中子轰击靶元素产生放射性和超铀元素获得 1938 年诺贝尔物理奖) 报告中子轰击铀靶后产生新的 b 射线源,这些新产生的 b 核素可能是新的超铀元素。他测定了轰击铀靶后样品中是否含铅(原子序数 82 )以上的已知元素,没有发现这些元素,因此,他认为新的 b 射线源应该是超铀元素。德国女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伊达 · 诺达克( Ida Noddack , 1896 –1978 ) 发文批评了费米的推理。她认为应该在测量原子序数更小的元素后才能作出产生新超铀元素的结论,因为铀核被轰击后可能产生两个较轻的元素。不过诺达克本人并未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也没有认真地对待诺达克的意见。 二、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的实验与迈特纳和弗里施的解释 第一个预告原子弹时代来临的科学发现是 1938 年德国化学家奥托 · 哈恩( Otto Hahn , 1879 –1968 ) 和弗里茨 · 斯特拉斯曼( Friedrich Wilhelm Fritz Strassmann 1902–1980 )在中子轰击铀靶的样品中发现了元素钡的实验。哈恩 1904 年到发现惰性气体的 英国化学家威廉·拉姆齐( William Ramsay , 1852 - 1916 ,因对惰性气体的研究 获得 1904 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实验室工作 , 开始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6 年到柏林大学工作。 1912 年成为新成立的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放射系主任。他先后发现了 钍 -228、 钍 -227、镭-228 、 锕 -228 、 镤 -234、镤-231等核素。哈恩是 威廉皇帝研究院最后一任院长和马克斯 · 普朗克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斯特拉斯曼 1933 年因不满纳粹对德国化学家协会的控制而退出,因此上了黑名单。哈恩和莉泽 · 迈特纳( Lise Meitner , 1878 –1968 )帮他在实验室安排了半薪实验助理的工作。二战期间斯特拉斯曼和妻子曾将犹太人朋友藏在家中予以保护。莉泽 · 迈特纳是奥地利的犹太人, 1905 年在维也纳大学得到物理学博士学位(她是维也纳大学的第二位女物理学博士)。长期在德国工作,是德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女物理学正教授,爱因斯坦曾称她为德国的居里夫人。 1938 年前因为她是奥地利人,暂时没有受到 纳粹德国排犹政策的影响。 1934-1938 年期间,哈恩、迈特纳和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靶,发现了很多嬗变产物。 开始 ,他们和 不少科学家 一样 认为 这些 嬗变产物 是超铀元素。 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迈特纳不再受奥地利人身份的保护。 1938 年 7 月她经荷兰、丹麦逃到瑞典。在策划逃跑时,哈恩将母亲留下的钻石戒指送给迈特纳以备路上贿赂之用。战后迈特纳为自己在 1938 年前对 纳粹德国政策的沉默表示了深刻反省和自责,并对 哈恩的不作为也做了严词批评。 迈特纳逃走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继续进行中子轰击铀靶的实验。他们发现中子轰击后的样品中的元素像是钡。 1938 年 11 月哈恩到哥本哈根与玻尔(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 1885 –1962 ,因对原子结构和量子理论的贡献获 1922 年诺贝尔物理奖,量子力学 哥本哈根学派领头人)和迈特纳讨论了他们的发现。 1938 年 12 月,哈恩和斯特拉斯曼 在仔细鉴定核反应产物后,肯定其中之一 非常可能 是放射性钡 。 样品中发现了元素钡,说明中子轰击铀靶产生的不都是超铀元素,而可能是伊达 · 诺达克猜想的铀核分裂为较轻元素。 1938 年 12 月 19 日哈恩将这一结果写信告知自己的长期合作者迈特纳:“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可怕的结论:我们的镭同位素性状不像镭,而像钡。 …… 也许你能提供一个绝妙的解释。我们自己认识到它不可能实际上分裂成钡。”( we aremore and more coming to the awful conclusion that our Ra isotopes behave notlike Ra, but like Ba. ... Perhaps you can suggest some fantastic explanation. We ourselves realize that it can't really burst into Ba. ) 1938 年 12 月 22 日哈恩投稿 Naturwissenschaften (自然科学)报告他们的发现, 中子轰击铀靶的产物可能不是以前认为的超铀元素,而是鍀和铂族金属。 到 1939 年 1 月,哈恩发表了修改版,肯定他们发现的是钡、镧、铈等较轻的元素。 1938 年圣诞节,奥托 · 弗里施( Otto Robert Frisch , 1904 –1979 )到瑞典看望自己姨母迈特纳,他们认为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中,中子轰击铀核使其分裂为质量相近的两个较轻元素,钡和氪,并释放数个中子和大量能量,弗里施使用 ” 裂变”( fission )来命名这一过程。他们用原子核的“油滴模型” (droplet model) 来解释这一过程,并提出自然中没有稳定超铀元素的原因是过多质子形成的静电斥力超过了强相互作用核力。迈特纳和弗里施的犹太人身份,使哈恩和斯特拉斯曼不能与他们发表同一篇文章。迈特纳和弗里施的文章发表在 1939 年 2 月 11 日的 Nature 杂志。瑞典皇家科学院在1945年11月15日宣布,因哈恩发现核裂变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哈恩。不少当代学者认为 迈特纳或 迈特纳和弗里施应该因同一工作得到诺贝尔物理奖。 三、弗里施的中子轰击铀核产生较轻元素实验 弗里施本来也在德国工作。希特勒 1933 年上台后,弗里施因担心受纳粹迫害离开德国到英国。先在伦敦大学的 Birkbeck 学院工作,然后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在与姨母迈特纳完成对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结果的解释后。弗里施回到实验室用实验证明他们的解释,中子轰击铀核导致铀核裂变成两个较轻的元素。弗里施实验用铀衬电离室壁,电离室连接到线性放大器,放大器的灵敏度调到只对 5x10 5 个离子对的事件有反应;以 300 毫克混有铍的镭做中子源,放在离铀衬里 1 厘米处。弗里施发现,实验结果符合中子轰击铀核产生原子序数 40-45 、原子质量 100-150 的元素;用钍做衬里的结果与铀相似。当没有中子源或铀衬里时,放大器数小时内没有记录到任何电脉冲。当中子源放在 4 厘米处时,用石蜡包裹中子源可以将效应加倍。记录到的脉冲数与中子源的强度呈线性关系。弗里施的实验在 1939 年 1 月 13 日完成。迈特纳和弗里施解释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结果的文章与弗里施的实验文章都在 1 月 16 日投稿 Nature 杂志。弗里施的实验文章发表在 1939 年 2 月 18 日的 Nature ,两篇文章同时投出,发表仅相距一星期。他们把文稿也送给了玻尔。玻尔在 1 月 20 日写了一篇分析讨论他们工作的文章,也投给 Nature 。玻尔的文章发表在 1939 年 2 月 25 日的 Nature ,即弗里施的实验文章一星期之后。据弗里施回忆,他的实验是由当时流亡丹麦的捷克物理学家普拉切克( Georg Placzek , 1905 - 1955) )建议的。这一建议是普拉切克在 1939 年 1 月离开丹麦去美国前做出的,玻尔当时已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拉切克也是犹太人,父母和一个妹妹后来死在纳粹集中营。 四、哈尔班等人证明铀核分裂二代中子足够维持链式反应的实验 迈特纳和弗里施解释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结果的文章与弗里施的实验文章发表后,法国巴黎物理学家约里奥 - 居里( 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 , 1900 –1958 )的实验室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 - 居里 是 居里夫妇的长女 伊雷娜·约里奥 - 居里 ( Irène Joliot-Curie , 1897 - 1956 ) 的 丈夫 ,两人 因为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 1935 年诺贝尔化学奖 。 德国出生的物理学家哈尔班( Hans Heinrich von Halban , 1908 –1964 ) 1937年到 约里奥 - 居里的实验室工作,哈尔班也是犹太人。当时在约里奥 - 居里实验室工作的还有俄罗斯出生的物理学家廖 · 科瓦尔斯 基( Lew Kowarski , 1907 - 1979 )和法国物理学家佩林( Francis Perrin , 1901 - 1992 )。 科瓦尔斯 基也是犹太人。 哈尔班、约里奥 - 居里和 科瓦尔斯 基测量了镭 -铍中子源发出的中子束经过不同距离的硝酸铵或硝酸铀溶液后的中子密度。当距离较短时,经过硝酸铵溶液的中子密度高于经过硝酸铀溶液;当距离较长时,经过硝酸铵溶液的中子密度低于经过硝酸铀溶液。这一 实验证明 中子轰击 铀核分裂可以产生二代中子。这一工作发表于 1939 年 3 月 18 日的 Nature 。哈尔班、约里奥 - 居里和 科瓦尔斯 基进一步分析了中子轰击 铀核 二代中子的产量, 维持链式反应的一代与二代中子比例必须大于 1 。他们的分析显示一代与二代中子比例大于 1 ,核能开发和原子弹的可行性是存在的。他们的文章发表在 1939 年 4 月 22 日的 Nature 上。 在德军 1940 年 5 月占领巴黎之前,约里奥 - 居里让哈尔班和 科瓦尔斯 基带着他们的实验记录、论文、 1克镭和26桶重水(当时世界全部的重水库存)逃到了英国。英国政府邀请他们到剑桥大学继续他们的研究。 哈尔班和 科瓦尔斯 基的部分关于建设核反应堆的论文在查德威克的建议下因当时不适宜发表而封存。英美政府决定合作发展原子弹后, 哈尔班 1942 年被 英国政府任命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实验室负责人,蒙特利尔实验室是曼哈顿工程的一部分。后来 科瓦尔斯 基也来到蒙特利尔实验室。 约里奥 - 居里在二战期间一直留在法国,秘密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不过负责曼哈顿工程的美军将领格罗夫斯在他的回忆录《现在可以说了》中却表示了在盟军解放巴黎后他对约里奥 - 居里的不信任。格罗夫斯回忆说,虽然约里奥 - 居里他们在巴黎解放时都戴着法国抵抗运动的标志,但是他知道约里奥 - 居里实验室在德军占领期间保持着与德国科学家的联系。 哈恩 - 斯特拉斯曼实验及迈特纳和弗里施的理论解释、弗里施实验、哈尔班 - 约里奥 - 居里 - 科瓦尔斯基实验提供了制造原子弹的实验基础。 罗伯特 · 塞伯 给参加曼哈顿该工程的科学家讲解制造原子弹的物理基础的讲义主要是关于这几个实验及其分析。(待续)
个人分类: 物理|18100 次阅读|125 个评论
《囚徒的困境:冯·诺伊曼、博弈论,和原子弹之谜》
businessman 2013-4-6 11:04
2013 年 4 月 6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记:好记心不如烂笔头!阅读时往往会有所悟,而这种感悟则通常比书籍本身的内容更有价值,因为这是你阅读时的思考,代表了你对于相关知识的个人领悟。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参考。 2013 年 4 月 6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本书三年前看的,因此短期之内不会再看了。 (2)不过,冯·诺伊曼对于原子弹的态度我并不认同。我到赞同罗伯特·维纳的观点。 (3)书中关于弈论的内容更令我感兴趣。 (4)另外,兰德公司令我印象深刻。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正恩不想等死
热度 6 lin602 2013-2-27 22:14
朝鲜搞核武器,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是赞成的,特别是美国、韩国及日本。 金正恩家族看到卡扎菲、萨达姆、突尼斯的国王、叙利亚的现任总统,他们中的许多被美国说干就干掉了,有的也奄奄一息。 金氏家族与其说等死,不如冒死搞核武器,有了核武器,相对来说还可以安全一些,因为邻国都害怕扔几个核武器过来后,还要背上先动手逼朝鲜扔核武器的罪名。 美国,挑起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俄罗斯、中国、日本、朝鲜、伊朗等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军备。美国就担心世界不乱,世界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乱起来,正好一个一个地分化瓦解,最后全部统一在美国的旗下。当然全球世界大战打起来,美国也害怕,因为核武器全开花,全球的人都死伤,所剩无几。 核武器将越来越多,新式武器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不安全,当然这不安全也不等于非常危险地死亡,说不定互相牵制,互相咬牙切齿地瞪着对方,都不敢先下手。 现在的钓鱼岛就是‘互相咬牙切齿地瞪着对方,都不敢先下手’。
252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原子弹为人类带来了什么
gxswmwys 2013-2-15 16:22
朝鲜研究原子弹,为什么不好好搞民生! 在丹东的边境上,你会看到国家政策会使 出现截然不同的景象,即使山和水都呈现 的不一样!
个人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关于持有(手枪与原子弹)的政策一致吗
热度 7 zhangxw 2013-2-13 11:36
美国关于持有(手枪与原子弹)的政策一致吗 张学文, 2013/2/13 美国近年一再发生有人持枪杀害无辜者的事件,而有民间禁枪的呼声。可其传统的政治论点是公民有持枪的权力,认为公民可以以枪反抗暴力与政府。 显然,在美国的这种理念中是支持弱者拥有武器的。 现在如果把这种理念用到世界,把弱者从个人变成弱国,会是什么理念呢? 显然,正确的理解这种理念,就是:世界上有大国和小国,大国小国一律平等,并且都有拥有原子弹的权力,即原子弹,导弹不应当是大国独有的特权。大国如果欺负小国,小国有向大国扔原子弹的权力,大国的卫星可以监视每个国家,小国也可以放卫星监视每个国家。 分析结论:美国在(国民可以持枪)与(国家可以持原子弹)问题的立场、理念、哲学是不一致的。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307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主张向中国扔原子弹的宋美龄
huangwd99 2012-12-15 09:58
[转载]主张向中国扔原子弹的宋美龄
幸好高富贵的宋美龄手里没有原子弹,她的主子不听她的。 如看不到, 请访问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592400.shtml
个人分类: 历史|2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是下一位邓稼先先生?
热度 1 businessman 2012-12-9 11:15
原子弹的成功,标志着祖国已经摆脱了被凌辱和恐吓的时代。航母的出现,意味着祖国从此可以在全球保护国家的核心和国民的尊严以及人身和财产安全。 谁是下一位邓稼先先生?非常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一睹您的风采!
个人分类: 心路历程|109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走资派的困境就在于
huangwd 2012-11-3 10:42
走资派的困境就在于 水草之肃 想无视毛,又怕别人捡起毛,于是无视的路子走不通; 想污蔑毛,坏话说尽脏水全泼,结果发现按其逻辑推理下去毛成了神,还是失败; 于是说自己是继承毛,是实事求是后的与时俱进;可惜毛生前就把话挑的明明白白了,把走资派的画像纤毫毕现的画出来了,人们拿来一对:咦,现在的这些不是“会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的那些人么?于是继承一说也破产了。 毛 若没发动文革,现在的WG就能把毛彻底绑上自己的战车,然后再让其摔下悬崖粉身碎骨。毛就是第二个斯大林,纵然有挽民族陷于危亡之功、开国之业、接手木犁 转手原子弹之绩,也不免被大众恨屋及乌:最后结出恶的果实那一定是当初种下恶的种子,苏共最后的特权腐化就是因为从斯大林开始的独裁专制。永远不要期待大 多数人有什么唯物辩证和历史辩证的眼光,人们大多是活在现在着眼当下以自我为出发点,并且有种审判情节、归宿情节、一劳永逸情节、大团圆情节。于是制度末 期的恶连功绩彪炳的开创者都要承担,而且还担了最大的一份。因为多数人的逻辑是:你要当初。。。,现在就。。。(王子与公主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而且 将永远幸福,永远永远!)。现在没有。。。都怪你当初没有。。。,你是罪人。什么“不怀念就是没有良心,想回去就是没有头脑”。多冠冕堂皇的话,可惜价值 判断上一片混沌,按此标准,历史也好现在也好,都是“善”的(也就是必然的)。如果存在就是必然,必然就是对的,那么我们研究历史又有何意义?我们又如何 定义善恶辨别价值? 于是毛做绝了,在其晚年毅然决然的站在了他自己一手缔造的官僚组织系统的对立面,一点念想都不留给那些他认为已经不是革命战友的官僚集团。身后被这些确实不再是革命战友的官老爷们的刀笔喉舌所污蔑,酱油群众一度还跟着对尸体吐口水,转眼间形式大好。 于 是自发朴素的热爱毛的群众觉得痛心;理智的热爱毛的小资们为其不能独善其身而扼腕叹息。在论坛上总能看到这个句式:我热爱毛主席,但毛主席是人不是神,也 会犯错误。要是晚年按XXX的路线发展经济,而不是搞文革搞运动,那么中国肯定比现在发达。这是热爱毛的小资思想的集中体现;当然最后还有那些真的痛恨毛 的,肯定对于此欢欣鼓舞,无不带着历史胜利者的优越感的伪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这就是你的下场! 若毛真是神,在天上听见这话,我想他一 定哈哈大笑:你们呀,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这不,当他们比照苏联来看待现在的中国,发现历史走到戈尔巴乔夫的时候,却怎么也不能按比照着“捆着斯大林的苏共粉身碎骨”的剧本来演“捆着 毛泽东的中共粉身碎骨”了。人民竟然自发的把毛与现在的中共做了切割。这不是人民突然学会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了。而是这种切割毛确确实实做 了,不但做了,还被走资派当做罪责毫不掩饰的大力宣扬了30年,弄得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世易时移,晚年的“昏聩”竟然成了(民众审判下的历史)无罪 的证据,还被构陷的人自己广而告之,这如何是好?真真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啊。 不过老毛自己不过是站队总站在大多数人的那边而已,这是他认为的正道沧桑,历史评判不过是附带的玩意儿。 但 是,毛若不是坚信最大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不是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未来还将是历史评判者与书写者,不是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全心全意的为人 民服务并信任人民,是不可能如此豁达的看待历史的。逻辑就是这样,如果毛只是口中喊喊人民万岁而心里面坚信人类的未来永远将是精英集团统治,一切的价值由 精英统治集团给出判断,一切的历史由精英统治集团书写,那么毛是没有底气也没有动机站在这个集团的对立面的,这种实践需要笃信不疑的价值判断。自我牺牲 ——尤其是在历史中自我牺牲是一种大神勇,因为历史判断中充满了“吃人”。“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字字千钧。 毛在面对几千年“吃人”的历 史、面对人类社会组织自诞生伊始就产生分化的精英统治的情况下,还能够完全相信人民,即便人民是由拥有动物性的自私、贪婪、短视的个体的人所组成的。相信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样的人民终将克服自身的局限,获得自我解放,并创立价值,评判历史,书写历史。毛为这种信任压上自己的生前身后的全部。如此坚定的、自 信的、乐观的、利他的、富于牺牲精神理想主义者在人类历史上几可为神成圣。即便是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者,表达相应的敬意也不为过分。当然跟着自己屁股走的所 谓的唯物主义者说说“腊肉”也无妨,除了逞一时口快于毛无损分毫,毛自己说“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吧了”。封建礼教的葬制规格来套天马行 空的毛完全对不上,二维生物又如何知道三维生物的高度是个什么概念。
个人分类: 毛泽东时代|1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X 到底有多毒?
热度 1 nqed 2012-10-30 12:31
PX是否有毒?宁波镇海事件谁在推波助澜   根据百度百科收录,PX是对二甲苯(Paraxylene)的简称,和苯、甲苯一样属于芳烃物质,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稳定性较好,不溶于水,属低毒类化工品(其后说:“PX本身毒性低于酒精,但高于食盐。”),是作为合成聚酯纤维、树脂、涂料、染料和农药等的原料。   在厦门PX事件中,被公众广为传播的一条短信这样描述PX的危害:建造PX项目意味着放了一颗原子弹,厦门人民以后将在白血病中度过。   苯、芳烃、有机物等标签,让人们将PX与“高致癌物”联系在一起,但各种数据表明,PX其实是一种低毒性的化学品。笔者在此援引《科学时报》记者的调查结果:中科院化学所的实验室有机化学方向的一位博士生表示,“PX的毒性并不大,在有机化学中,PX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机溶剂;甚至有时候还用来擦洗物体上残留的顽固污渍。”。该博士生介绍的国际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也显示,PX属低毒类化学物质。如果用“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方法进行准确衡量,PX的大鼠口服LD50为5克/千克,常见的酒精和食盐的LD50值分别为7.06克/千克和3克/千克。   也就是说, PX本身毒性低于酒精,但高于食盐 。   同样,美国得克萨斯州拉马尔大学化工系教授郭约翰表示,在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将PX归类为A4级,目前为止 缺乏对人体、动物致癌性的证据 。   由此看来,PX并非一些媒体所称PX是剧毒化工品,专业知识的匮乏令一些媒体人云亦云,没有进行深一步的调查;用事实说话仍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三、事件深层分析 据一位多年从事PX行业的业内人士表示,原本PX项目是很普通的化工项目,但这次大连PX化工厂事件影响如此之大,很可能在这个事件背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大连PX化工厂推上了风口浪尖,这种无形的力量很可能来自国际竞争对手。了解PX上下游产业的人士都了解,PX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PTA是生产聚酯的主要原料;其中,聚酯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就是用来制造饮料瓶的材料,PET进一步经纺丝等后续处理则可制成涤纶(衣服材质)。由此可见,PX的应用非常广泛,甚至从一定层面上讲,PX产业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国计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就是PX这样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我国目前却依赖进口,受国外产业的控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聚酯行业迅速发展,带动PX生产能力和产量不断增加,但随着中国PTA生产迅速发展,PX消费量增长很快,很大一部分仍需通过进口解决。根据分析数据:2010年中国PX缺口为300万吨,至2013年将达到1100万吨。大连PX工厂产能为70万吨/年,在中国PX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国际竞争对手很可能推动了本次大连PX化工厂停产危机,无非出于以下目的:其一,国际行业巨头操纵市场,牟取巨额利润。在世界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国外PX行业大规模新建产能,目前日韩新建及扩产的PX工厂:现代与科斯莫合资的大山HCP石化(80万吨/年)、SK与日本JX合资的蔚山PX(100万吨/年)、GS加德士(100万吨/年)等等。而他们的主要销路在中国,他们看到了中国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国内PX的紧缺,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而中国政府也在大力发展PX行业,这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找到任何一个契机,他们会想方设法的破坏中国的产业,然后再将产品高价卖给中国,牟取了巨额利润。其二,打击中国基础产业,破坏中国经济秩序。国际竞争对手利用一部分中国人对PX行业的无知,借台风“梅花”经过大连之际,将媒体舆论导向了大连PX工厂的停产搬迁,一旦目的得逞,大连PX工厂70万吨/年装置停产,势必会对国内PX、PTA,乃至下游聚酯、化纤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下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严重打击中国的基础产业,扰乱中国经济秩序。其三,推动PX及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加重中国的通货膨胀。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地震,让我们看到了PX工厂停产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地震使日本地区部分PX工厂停产,当天下午,亚洲市场PX价格就蹿升51.5美元/吨,14日暴涨110美元/吨,至15、16日继续攀升33.5美元/吨,PX价格达到了巅峰。2011年8月8日,大连PX工厂防波堤事件发生后,消息一出,8月11日亚洲PX价格上涨30美元/吨,8月17日上涨83.5美元/吨,成为继日本地震后第二次大幅度上涨。与此同时,国内PTA工厂原料采购成本大幅上涨, “当前PTA市场社会库存偏低,下游工厂需求稳定,将导致国内市场PTA价格呈成本推动型上涨态势”,生意社分析师夏婷说。另据国内一PTA工厂介绍:自8月16日起,该工厂在国内PTA市场率先涨价,而次日其他国内PTA生产商也开始调价,与此同时,郑州“PTA期货”主力合约也发生异动,17日PTA单日总持仓量翻番突破50万手,日成交量增长逾两倍逼近300万手,主力合约价格突破万元关口,飙升3.75%至100024元/吨。“PX供不应求,势必会造成国内PTA产量减少,下半年价格可能大幅上扬”,夏婷说。PTA是涤纶等化纤品主要原料,一旦PTA价格大幅上扬,石化产业链、甚至化纤纺织产业链成本将升高。这一连锁的反应,势必导致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剧,最终的受害者无非是中国的老百姓。 四、启示录 大连PX化工厂一旦倒闭、破产,直接的受益者将是PX国际竞争对手,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PX工厂。中国的大连福佳大化倒下了,日本、韩国、美国竞争者却笑了。这是多么巨大的讽刺和笑话,中国的老百姓亲手做了: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在中国面临通胀加剧、世界经济环境不稳定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相信和支持中国的本土产业,才能摆脱国外竞争对手的控制,中国只能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PX产业。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科学决策,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充分考虑到决策后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上下游如何处理。否则此例一开,国内的其它类似炼厂、石化厂怎么办,是不是都要搬迁呢?建议政府部门做好严肃认真的论证,必要时进行听证会,做好企业与民众的协调工作,既尊重了民众意见,又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企业的发展。在此呼吁我国民众能够不要道听途说,支持民族产业的发展;毕竟,中国经济自立之路尚任重道远!   四、启示录 大连PX化工厂一旦倒闭、破产,直接的受益者将是PX国际竞争对手,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PX工厂。中国的大连福佳大化倒下了,日本、韩国、美国竞争者却笑了。这是多么巨大的讽刺和笑话,中国的老百姓亲手做了: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在中国面临通胀加剧、世界经济环境不稳定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相信和支持中国的本土产业,才能摆脱国外竞争对手的控制,中国只能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PX产业。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科学决策,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充分考虑到决策后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上下游如何处理。否则此例一开,国内的其它类似炼厂、石化厂怎么办,是不是都要搬迁呢?建议政府部门做好严肃认真的论证,必要时进行听证会,做好企业与民众的协调工作,既尊重了民众意见,又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企业的发展。在此呼吁我国民众能够不要道听途说,支持民族产业的发展;毕竟,中国经济自立之路尚任重道远!    人们为何不喜欢“辟谣”?   1.无法接受与自己认知冲突的事实   比如在PX事件中,不少网友(甚至是“公众知识分子”、“意见领袖”)都在传播“如果PX泄露或爆炸,大连就会被毁掉”,“大连意味着放了一颗原子弹,大连人民以后的生活将在白血病、畸形儿中度过”。   实际上,PX本身并不是易爆物品,在常温下的爆炸可能性比较低。而作为一种基础的有机化合物,对PX毒性的研究国内国际已经做得相当多,在多个版本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中,都明确称PX为低毒物质。此外,美国国家环保局(US EPA)和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均未把PX列为致癌物质。 ------------------------------------------ PX项目区    PX项目是什么   PX是对二甲苯的英文名称para-xylene或paraxylene的缩写,是一种化工原料。专家介绍,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和《危险化学品名录》,PX属于危险化学品,但它是 易燃低毒类危险化学品,与汽油属于同一等级 。   无论是危险标记、健康危害性、毒理学资料,还是在职业灾害防护等标准下,PX都不属高危高毒产品。    PX项目危害有多大? (转自人民网)    PX主要用于生产塑料、聚酯纤维和薄膜, 广泛用于有机溶剂和合成医药、涂料、树脂、染料、炸药和农药等。 目前对其毒性,国际上存在争议。一方观点认为,PX有毒,是一种危险化学品,对胎儿有极高致畸形率,其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另一方认为,PX属低毒物质,缺乏对人体致癌性证据的物质。   据专家介绍,PX以及其异构体OX和MX本身都是低毒化学品,都不属于致癌物。但PX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苯、硫化氢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其中,苯在生产工艺中被循环利用,产生的硫化氢废气经过脱硫、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表示, 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证明PX会致癌,或者导致畸形 。“危险性主要来自它的易燃性,但这种危险性低于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金涌说。   根据实测研究,世界各国PX项目在正常生产运行的工况下,对所在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非常小,不会对市民的健康有任何影响。专家介绍,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PX装置均未发生过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安全事故。我国PX项目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其风险是可知、可控、可防的。 ---------------------------------------------- 国际上没有必须选址距离城市100公里的规定   对于PX项目,很多人所担心的是一旦发生重大泄漏事故是否会对人群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此前,国内的PX装置也是出过事故的。2000年,国内某化纤厂一套25万吨/年PX项目发生火灾。事后调查,主要是设计上有欠缺,塔底没有切断阀,火焰超过100米,烧了十几个小时。这次重大的事故造成3名操作工人遇难,并对当地的大气环境产生了污染。在对厦门PX项目的反对声中,有专家提出“国外PX项目必须选址在距离城市100公里外的地方”的观点,同样出现在这次大连PX项目的反对声中。   据悉,大连PX项目选址距大连市区21公里,距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13公里,距离小孤山居住区7.5公里。   到底国际上有没有PX项目必须选址在距离城市100公里外的规定呢?   陈洪渊院士说,“我没有听说过国外有相关规定,这只是以讹传讹。国外很多PX项目距离居民区很近。”   记者通过查询资料看到,国际上一些PX项目距离城区要比大连PX项目还要近。比如,美国休斯顿PX装置距城区1.2公里;荷兰鹿特丹PX装置距市中心8公里;韩国釜山PX装置距市中心4公里;新加坡裕廊岛埃克森美孚炼厂PX装置距居民区0.9公里;日本横滨NPRC炼厂PX装置与居民区仅隔一条高速公路。   而在国内,天津石化PX装置距大港区中心5公里;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PX装置距居民区仅为600米;上海金山石化PX装置距居民区最近距离约1公里。   刘瑞雄告诉记者,国际上没有相关的规定,台湾要求不能把化工厂建在城市中,要单独成立石化专业区,距离居民区500米以外的范围内。   “大连PX项目完全符合国内PX项目选址先例和国家环评标准。”负责项目环境评估的大连市环科院对外公开表示。大连PX项目建设项目的选址和防护距离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经过相关专家严格科学计算和反复论证确定的。   按照国家环保部规定,对环境存在污染风险的项目,选址距离的确定通常有三种技术方法:安全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安全防护距离主要是指在发生火灾、爆炸、泄漏的安全事故时,防止和减少对人员伤亡、中毒、邻近装置和财产破坏所需要的最小的安全距离;   卫生防护距离,主要是指装置或设备无组织排放源,或称面源(高于15m的烟筒或排气筒为有组织排放,或称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有害影响从车间或工厂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专家介绍说,PX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主要分为两大类:火灾爆炸事故和化学品泄漏事故。预测结果表明,火灾爆炸事故近距离内对建筑物和人员均会造成严重损害,但影响范围大约为100米。统计显示,石化行业构成对环境重大影响的事故概率在1×10-5次/年,即十万年一遇。   大连市环保局称,经过环评确定并获得批准,大连PX项目的中间罐区、联合装置及码头罐区的防护距离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SH3093-1999)。 ------------------------------------------------------------ 文克玲按 : 有博主发表了为PX“正名”的博文,很快又删除了,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调查了一下,原来其毒性在酒精之下,食盐之上,并且每年都要从日本韩国进口几百万吨。 停建PX项目,到底谁受益,谁高兴? 论毒性,茅台和五粮液是否更应该关掉? 中国真是一个什么“人间奇迹”都可能发生的国家。“自残”之后,还要举行庆功宴。
362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惑一梦》第七十章
lao2004 2012-10-11 20:53
当阿尔伯特、詹梅丽、玛丽亚看到勤劳的巴爷惹娘机器人忙碌着,把一锭锭金灿灿宝贝从万吨巨轮起出运到身边时,他们一个个都傻眼了。这意外之财的到来,不知是祸是福?他们惊疑不定,这一切像在梦中。它是否预示着人类一定要靠着方舟远离地球,逃之夭夭? 阿尔伯特的脑海中浮现其乘坐零丁船时的情景,五只庞然大物的灰鲸把他和小部分的丁香鱼、鳓鱼震走,其余全部进入了它们的巨口。宇宙老人家也这样吗?它当不会如此,否则,太恐怖了。 所有金银财宝全部取出后,那“嘀嘀”声响仍在,科学们一番搜索,在边角铜板下发现一处蹊跷,撬开铜板,找到一黑匣子。“嘀嘀”声正是从其中传出。 从黑匣子解密知道:地球冰雪融化,灾难时时降临;人类百年时间经历的十八次大的瘟疫,三十九次大的地震海啸;帝国联盟更是争斗不已,都是为了这一碉堡财物。那时候的人,也已想造出方舟,以便逃离地球。 黑匣子里的记录在一片嘈杂“原子弹爆炸了、原子弹爆炸”的惊悸惨叫声,最后在一个气急败坏的高尖怪叫“混蛋,咱们终于玩火自焚了,核弹库被错误操作引爆了,见鬼,完了”中结束。接下来是大厦倾覆的声响,一切归于寂静。 黑匣子里还记载着一个重要信息,说:那时,世界混乱不堪,科技几乎用于自相残杀,人类已走上一条不归路。为了对将来有个交代,一些良知者把多年积累的人类和物种基因藏于某一高地。里面附有一张地图和说明。 在月亮惨案仍未破解之时,发现了一大堆黄金宝物,知道地球天翻地覆的秘密,科学家心头更加忧心忡忡。玛丽亚看了黑匣子的内容,愤愤说道:“我早就猜到是这样了。自私的人类,‘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最后,当然是天地灭人了。”詹梅丽心里也不好受,哀叹道:“地球多灾多难,不是天灾就是人祸,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个平安的未来?” 因为月亮惨案,地球人草木皆兵,不断制造出威力更大的核弹,以期射程达到月球。地球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炸药桶,月亮更成了一个超级核弹库。傻瓜系统负荷运行,应对万一。依特吉听到那句“见鬼,完了”时,心中有了阴影,科学走在一条未知路上,速度加快,方向未明,它会指向何方?何能先知先觉?他对恶毒说:“恶毒啊,我在想,如果我们有一天被墨水黑河所吞没、浸泡,我们的灵魂会变质吗?”恶毒说:“依老啊,您老怎么想这样的问题,我们心可以变黑、身体可以如墨,但唯一可以自主的是灵魂,它属于我们自己,它绝对不会受污染的。”依特吉:“听您这样说,我也赞同,老了,时而会胡思乱想,那黑盒子传出的声音,那‘玩火自焚, …… 完了’的恐怖声音,经常会在我心底敲打。真令人担忧啊!” 自从月亮惨案后,人间征伐之声日胜,萧杀再现,戾气弥漫。依特吉担忧天上飞船的安危,也担忧月亮的安危。或许,月亮不是被那未知怪物所侵占,反是人类的核弹将它摧毁了。 依特吉的一番话,恶毒独自一人时,也有纳闷,身边几个科学家都很反常,不是健忘,就爱胡言乱语。 黑匣子所说的秘密地点,并不是很重要,毕竟世界已走到这种程度,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心肝宝贝了。要说有宝贝的,那么四季适宜的气候和一个安静的生存环境最宝贝。其他,都不如! 古岛,敕州总部又来了两位客人,一男一女。男的叫詹迪尔,相貌近似詹践例,能说一口流利古语;女的叫善睐,长的是大型芭比娃,娃娃脸,睫毛长长,眼珠爱在眼眶里左右转圈。他俩先到白塔屿看望阿尔伯特,参观了小方舟,接着马不停蹄前来蛟龙号看望史蒂芬,并设法逗着龙潜潜欢心。 本来,詹梅丽要大家把黑匣子所说的秘密基因库事件隐瞒着,不让龙潜潜知道,生怕他本性难改,再次冒险。可是,来古岛的两位客人却说漏了嘴,并一起探讨寻宝的可能性。龙潜潜一听这事,振作了很多,又想着寻宝了。蓝妮妮和黛也冉劝他别去。龙潜潜说,虽然不会真有什么稀世奇宝,可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找出来,这是对史蒂芬作出牺牲的最好补偿。龙潜潜坚持要寻找黑匣子所说的物种基因库。 古岛人的重情义、重因果,这是古岛人的本性。蓝妮妮性格本喜欢游玩,黛也冉和贝多弗更是如此,没想到新来的两位客人也一样德性。这样几个人就在史蒂芬的睡罩边商量起搜索物种基因库。因有了一次教训,几个人都赞同必须有个周密计划,更要有个万全准备,决不仓促冒险。这一切,敕州来的两位客人拍胸脯说包在他俩身上,准备好,来邀请龙潜潜。 如何算周密计划和万全准备呢?说起来十分奢侈:总部的两位客人詹迪尔、善睐,龙潜潜、唐克西姆、科本克里,加上蓝妮妮、黛也冉、贝多弗,共八人,傻瓜系统为他们配了十个幻影机器人,这够奢侈吧!它只是个人的装备。 长途旅行的装备更不得了:有一架长途补给飞机,舱里有三幢小洋楼,有食堂、健身房和医疗室,专供八人使用,设施一流。另外,为了起降方便,配备最先进的小蜜蜂飞机两架,用于游玩和短途接送。 当善睐和詹迪尔把装备清册告诉龙潜潜等人时,龙潜潜、唐克西姆、科本克里、贝多弗、黛也冉皆喜笑颜开,幻影机器人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宝贝。 龙潜潜、科本克里、贝多弗竭力保守秘密,等到出发时才告诉爸爸妈妈。听到信息的亲戚朋友赶来欢送时,几个人已经乘坐飞船走了。他们甚至对詹梅丽、玛丽亚保密,直到飞船在万米高空,几个人给詹梅丽、玛丽亚、阿尔伯特、詹践例分别发送了一个调皮鬼脸。看到信息,詹梅丽着急了:“这妮妮,就知道玩 …… 。” 虽知这件事是傻瓜系统有意为之,可她仍然不放心,怕有意外发生。 飞船直接飞往大陆洲极北雪山,他们将在极北群峰中寻找一座叫斯瓦尔巴山脉。黑匣子里的地图和说明物种基因库藏于斯瓦尔巴山脉,经过傻瓜系统和地球专家的确定,物种基因库在极北区域。地球翻天覆地后,地形地貌变化巨大,斯瓦尔巴山脉是否存在仍是未知数。龙潜潜一行将在极北展开地毯式搜寻行动。 傻瓜系统全力支持本次行动,十个幻影机器人抵得上千军万马。傻瓜系统目的很明确,帮助龙潜潜成长为栋梁之才。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章
个人分类: 小说习作|2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想干什么?它的经济模式多长时间会灭亡?
热度 5 gxswmwys 2012-10-4 17:02
美国支持日本的最终结果是他在冲绳美军基地最终会被日本人给以毁灭性炸掉!日本自卫队居时将回击美国投放的 两颗原子弹最终会对冲绳发起斗争!美国挑起争端的另一个目的是,如果其航母被解放军打掉,美国可以赖账不还中国 买的两万亿国债!用两个破航母赖账也很划算!美国最终是要被日本狠狠咬一口,那才叫狗咬狗!美国国债达16万亿是 美国1年的GDP,而且是美国财政10年的收入才能还上这16万亿美元。那怎么办呢,只能是侵略别国!美国的经济模式是 必然有一天象希腊一样的会灭亡的!希腊是谁都救不了的!
个人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351 次阅读|6 个评论
钓鱼岛:不是“洗钱”,也不是“扔原子弹”,而是“温水煮青蛙”
热度 2 wangxh 2012-9-30 12:42
关于钓鱼岛,近几天又出现两种说法:一是说“违法购岛”就是洗钱,一是“违法购岛”就像给中国扔了原子弹。 这两种说法,俺都不喜欢,而且感觉都不贴切、合适。“洗钱”总与黑社会、犯罪联系在一起,往往使人们产生黑社会的思维习惯;“扔原子弹”说更不明智。一是日本是唯一被原子弹炸的国家,无论如何对其国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我们提此事有什么意义?二呢大家知道,许多国家的人民,包括我们中国,非常反感美国鬼子的“核讹诈”战略与行为,如果我们提及此物是不是有些那个?我们也没有这个胆量做那个事儿呀,所以还是不要提及为好。 当然,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理解,无论什么样的政治家。 俺是教育者,稍微做点科研不敢称科学家,算是科技工作者。用俺的思维模式判断,日本政府“购岛行经”荒诞不经,特像“温水煮青蛙”——人家小鬼子是有战略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科技工程”。
个人分类: 国家|3038 次阅读|3 个评论
浴血保卫钓鱼岛:别让9-18重演
冯用军 2012-9-24 15:54
浴血保卫钓鱼岛:别让9-18重演
踏平东京,收复钓岛;扫平倭寇,扬眉吐气!
个人分类: 国家战略规划研究院|1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笨到底怕什么?
热度 1 hailang0 2012-9-15 16:26
日本不怕美国 怕原子弹! 日本不怕中国 不怕抵制日货 日本怕中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万众一条心,那样日本才会真正后怕 这惹不起的中国 人民的中国! 一战结束后的日本就曾经这样怕过( 1919.05.04 ) 2012 年开始,它一定会同样的害怕!
个人分类: 中日必有一战|152 次阅读|3 个评论
秀才可媲百万兵——电影《钱学森》观后(摘录)
热度 4 wangxiaog04 2012-9-12 20:33
秀才可媲百万兵——电影《钱学森》观后(摘录)
秀才可媲百万兵 钱学森与蒋英 “同志们,你们晓不晓得,你们在做撒子?” 这是影片《钱学森》中的经典台词之一。在影片的01:21:00时段,聂荣臻在导弹发射前的讲话这样问。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是一项“功垂史册的伟大事业”。 原子弹与导弹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战略威慑作用。然而,光制造导弹,就需要千万个配件(影片的00:51:52时段),“单单是一个火箭的发动机,就需要4500多个零部件”。生产千万个配件的千万个生产线上的工人,他们又“晓不晓得自己在做撒子”嘛? 据钱学森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中的发展计划,光人员需求就要几千人。 “逐年扩大中国科学院有关航空的研究工作,在1967年到6000人。 依照上述发展计划,每年需要高等学校航空有关科门的毕业生如下: 1956年 400人 (100人工艺, 300人设计) 1957年 400人 (完全工艺) 1958年 400人 (完全工艺) (开始飞弹制造) 1959年 600人 (完全设计) (开始航空设计院工作) 1960年 700人 (1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1年 700人 (1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2年 800人 (2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3年 800人 (2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4年 800人 (2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5年 800人 (2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6年 900人 (3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7年 900人 (300人工艺,600人设计) 到1967年,共有工厂技术人员2400人,设计院技术人员5700人。 试问,这成千上万技术人员,都晓得他们在做撒子嘛?! 我们都可以这样问自己。尤其是,当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看起来十分卑微或平凡的工作的时候。在电子科技大学,或许你是一个普通教师,或许你是某个部门的普通科员,或许你是后勤保障系统的一颗“螺丝钉”,或许,你还是我们宣传阵线的一员,是学生记者团的一份子。那么,你是否也晓得你在做撒子? 《钱学森》这部电影是在史料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把一个科学家与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得十分透彻。通过这部影片,我们看到了技术、科学、科学家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其对于国防、国际竞争的重要作用。可是,你是否知道,在你的身边,在你所处的校园里,就有许多科学阵线的专家、学者——他们或者现在就是“钱学森”,或者即将成为“钱学森”! 如果你是学生,你或许常去听他讲课,或者在校园里跟他擦肩而过;如果你是学生记者,你或许还会去报道他们的事迹,拿着一堆问题去采访他。你晓不晓得你在做撒子呢? 在影片《钱学森》的结尾(影片的01:),钱学森对夫人蒋英说:“也许,也许我该给你道个歉!” 蒋英说:“为什么?” 钱学森说:“如果你不是嫁给我,你会成为我们国家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 蒋英说:“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钱学森说:“是的!你有着非凡的天赋,勤奋,又聪敏,你应该成为大家呀!可是啊……在你心里,一定会觉得很遗憾吧!” 蒋英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丘吉尔的母亲在临终的时候,牧师问她‘你有什么遗憾的吗’,她说‘我这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我为大英帝国生了一个丘吉尔’。我这种比喻也许不是很恰当,但是我想说,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那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这是一段让人感动的对话。我们都不是“丘吉尔”的“母亲”,也不是为“钱学森”做出牺牲的“蒋英”,我们是普通的学校工作人员,我们是学生记者。可是,我们也可以在我们的职责范围之内,为现在的、未来的“钱学森”们付出汗水。 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3386 次阅读|15 个评论
评“军报:领土主权问题绝不让 中日又不是没交过手”
热度 2 deepblue1969 2012-9-12 10:24
“日本政府不要寄希望于自己的所谓“海空优势”上,中日军队又不是没有交过手,我们用从你们手中缴获来的“三八大盖”和“山野炮”打败了你们的精锐部队。” 哎,这话说的。日本之所以这么不服气,是因为中国当时有几百万的伪军,而且冲锋在前,非凡卖力。中国当时还有国共摩擦,为了政治利益致民族大义于不顾。时至今日,两岸还是各说各话,等着日本各个击破。 败在这么个国家手里(而且是靠远东苏军和美军及其原子弹),确实让日本不服气啊。 中国少一些卖国贼,自会无往而不胜。但是远有朱温儿皇帝,近有吴三桂无耻之辈,以及现今大大小小无赖无耻之徒(等着发战争财)。何时才能根本上杜绝这些货色呢。
25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Nature道歉,怀念毛泽东
热度 5 zhanghuatian 2012-8-7 10:16
我们应该先弄清一件事,Nature道歉究竟是谁赢了? 俺之前就说过,中国学界向外国期刊签名抗议本身就是不争气的表现,俺当时并没有把话说的更难听,在俺看来这种抗议本质就是“奴才”在向主子抗议待遇的不公。 你们去抗议了,就认可了它主子的地位。主子道歉了,是因为高兴看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奴才们”的认可。 如果中国某个学刊写一篇学术论文讨论一下美国的兴奋剂问题,肯定没有美国学者来抗议,因为人家根本就不在乎你。 在这里俺只想说:Nature又赢了,Nature必然会赢的,因为它并没有犯错。但中国的学者让Nature赢得更漂亮,这也是事实。 看到类似的事件 俺就想起了毛主席的做法: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扔我的手榴弹,原子弹我们自己建。你唱你的、我唱我的。我不会跟着你的节拍跳舞。 这种精神应该要有,当代中国人真的很缺乏。
646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人民纪念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打击67周年
热度 2 cgh 2012-8-6 00:29
中国人民纪念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打击 67 周年 日媒称五核国唯中国将缺席广岛原爆纪念仪式 Wiki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市于 1945 年 8 月 6 日上午 8 时 15 分(日本时间)投下原子弹的历史事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核武器空袭行动。原子弹爆炸造成广岛市十几万居民死亡,都市遭到毁灭性打击。美国在三天后的 1945 年 8 月 9 日对日本长崎市核打击,日本于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 9 天后 8 月 15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建议我外交部就日本二战受核打击 67 周年发表申明: 1 、谴责美国对普通热爱和平的日本人民使用核武器; 2 、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发动二战,导致热爱和平的、被挟持的日本人民遭受核报复; 3 、希望美国和日本有效防范新的军国主义,吸取二战教训、彻底反省历史,在亚太地区为和平作出应有努力,造福热爱和平的日本人民; 4 、中国人民一贯支持日本人民的和平事业,在遭受日本军国主义迫害后,以博大的胸怀给予日本侵略行为无限谅解。
个人分类: 杂谈|33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博:求辟谣,尤其是美国的同学请过来!
热度 11 xcfcn 2012-7-12 11:07
博主按:曾新林在《 文理不可偏废 》上提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似乎充斥网络。但是直觉告诉我,这个故事不靠谱。请识者教我。 写到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话说自 1949 年 退守台湾后,国民党为反攻大陆,加之美帝国主义的帮扶,在国外搞起了许多军事基地,其目的是训练军官和士兵。在某一国度,一位国民党军官正在暗暗地接受训练。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 七 日 ,这位在异国接受训练的军官像往常一样准备坐上公交车去“上班”,当他走上公交车投完硬币正准备朝后座走去时,司机叫住了他,他停下了,并告诉司机他有投过硬币。司机告诉他:“我看见了,但你不用坐后面,坐到前面来。”这位国民党军官听完司机的回答后感到非常的诧异。因为按 当时该国的规定,除了白人可以坐在公交车前排外,其他种族的人是不允许坐到公交车前面的。正当这位国民党军官犹豫不决时,司机大声告诉他:“你没看报纸吗?你的国家昨天原子弹试验成功了。”该军官回答道:“我的国家原子弹试验成功跟我坐公交车有直接关联吗?”司机回答说:“当然有,一个可以研究出原子弹的国家怎么可能是劣等民族呢?”在听完司机的回答后,该军官走下了车,并告诉司机他今天有事不能去上班了。但当车远去时,他却独自站在马路边抱头痛哭。自那以后,他再也不提反攻大陆了。因为,他的尊严得到了尊重。
个人分类: 杂论|590 次阅读|11 个评论
日本预演“无核时代”
kejidaobao 2012-5-25 14:33
文/杨书卷 5月5日,距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后的1年2个月后,日本最后一座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停止发电,至此为止,日本国内55座核反应堆全部停止运营,整个国家首现“无核状态”。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日本不断升级核电规模,使其支撑起整个国家1/3的电力供应,早已是不折不扣的“核电”大国。但是,作为迄今为止唯一遭受原子弹危害的国家,日本的“核梦魇”一直深藏于心,而2011年3月海啸后的福岛核电站泄漏,无疑重新唤起了社会的“核恐慌”。反核者提出的“我们应当重新思考,在地震多发的列岛上建核电站是否恰当”的质疑,正让日本上下重新审视发展核能的政策。迫于公众压力,日本核电机组一个接着一个地停机,最终全面停运。 无疑,这是核电发展史上的一次标志性事件,虽然仅可能会是一个短暂的“无核期”,但也足给我们举出一个绝无仅有的范例:如果没有核能,世界将会怎样? 日本综合能源调查会基本问题委员会预测,如果不能找到新能源来填补目前“脱核”造成的空白,到2030年,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的GDP将下降5%;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要求企业与民众为可能的轮流断电做好准备,尤其当闷热难忍的夏天到来之时,电力供应至少会有15%的缺口; 液化天然气是主要的核能替代品,液化天然气价格提高意味着电力企业承担的采购成本激增52%,日本以出口经济为导向,但在2011年因耗费数十亿美元进口替代发电燃料,经历了该国30多年的首次贸易赤字; 如果所有核电站都不重启,日本的九家地方电力企业,本财政年度就会面临合计2.7万亿日元的净亏损,因为以火力发电为主,温室气体排放也出现了急剧上 升…… 核能已深入于日本经济的血脉,核电缺失无疑对日本的影响巨大,但如果日本上下齐心协力,确保供电稳定,“挺”过这个无核之夏,则就能证明“日本可以没有核电”,这或许将对日本未来的核电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现在看来,“无核状态”似乎难以坚持。就在5月14日,日本福井县大饭町议会成员达成一致意见,认为有必要启动该地的两个停运核反应堆。这是核电站全部停运以来首次有地方议会机构同意重启核反应堆,原因是今年可能又是一个难以忍受的炎热之夏(综合新华社、日本共同通讯社、路透社消息)。 日本如何预演“无核时代”,还是未知之数,但无论结果如何,都将给全球的核能发展带来诸多启示。面对纷繁复杂的核能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5月10日的《中国科学报》上发表文章称:“人类不可能弃核,必须驯服核能。” 杜祥琬认为,一方面,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看做是广义的太阳能,而太阳能直接源于核能,人类与核能天然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另一方面,地球上可控的核能发展,将经历由“核裂变能”走向“核聚变能”两大阶段,目前是利用核裂变能,而未来的核聚变电站将为人类提供可永续发展的核能,从以上两重意义上说,人类无法弃核,而驯服核能,确保安全,是人类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相对于因放射性污染而饱受诟病的“核裂变能”,清洁的“核聚变能”无疑是最佳的核能归宿。但是,虽然目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是要想产生“受控”核聚变,还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障碍。其中,就有一种神秘的现象——“热密度界限”,长期以来导致科学家无法实现可控自持续核聚变反应。 核聚变实验中的高温带电气体即等离子体的温度和密度足够高时,包含在其中的原子核就会结合并释放出能量,但当等离子体达到神秘的“热密度界限”时,等离子体就旋转形成闪光,温度下降,使核聚变无法继续进行。美国能源部物理学家David Gates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Louis Augustin 使用数学推导,发现这一现象是等离子体内那些微小的、如同气泡的、被称为“岛屿”的区域所带杂质造成,而如果能向等离子体的“岛屿”注入能量让其具有更高的密度,就能实现核聚变所需的1亿摄氏度的温度。 这个理论被有趣地称为“10分钟‘啊哈’时刻”,如果实验验证是正确的话,那么将帮助人们消除核聚变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使受控“核聚变”再现曙光(5月3日《科技日报》)。 在消除核裂变污染中,还有一个让人举手相庆的好消息。美国圣母大学教授Thomas Schmidt领导的科研团队最近研制出的一种晶体化合物,每个晶体都包含有“通道”和“笼子”,这些通道和笼子上有数十亿个细小的微孔,能将核废料中的大约96%的放射性离子除去,为困扰世界多年的核废料“变身”扫清了障碍。 全球30个国家目前约有436个核电厂,而从1943年到2000年,全球的核反应堆和核武器测试产生的核废料已达成百吨,其中含有的高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长达数几十万年。而如何安全、永久地处理核废料一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除了将高放废料保存在地下深处的特殊仓库中永久保存之外,至今也没有找到核废料的最佳处理方案,而这一名为圣母大学硼酸钍-1(NDTB-1)的晶体化合物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令人欣喜的核废料处理新路,也可能是最佳之路。 原子弹的出现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科学家手中第一次有了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力量,过去科学家可以不对人们如何利用他们的无私发现负直接责任。但从彼时起,一个科学家已不能仅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他必须承担某种程度的社会责任,应承担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事前的伦理责任,而在现时的核能发展中,科学家有责任说服持谨慎态度的公众,重启核电拥有足够的安全系数。■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1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子弹
热度 16 laozu 2012-5-22 15:49
入夏了,市民的消夏活动也开始了。傍晚,临街的餐馆把餐桌摆在门外,食客们三五一桌,喝着啤酒吃着烧烤,挺好!真惬意!真想坐下来喝一杯,可一看满地扔的羊肉串签子和花生皮……拉倒吧!还是走人吧。 把那些吃剩的垃圾收起来很难吗?其实每桌配个垃圾袋就足够了,可就是这举手之劳的事儿都没人愿意干。 感觉生活很糙,或者说生活环境很糙。糙不完全是缺点,不求精致,但至少要干净。 让国人抬抬手估计要花 50 年的时间,还是保守地估计。禁止随地吐痰的规定已经多少年了,现在一吐为快的人不是还大有人在,走在街上要随时留意脚下和走在你前面的人口吐莲花。城市再漂亮没用,在外人眼里一口痰足可以毁掉一座城市,不亚于一颗原子弹。 前些年开始提倡“素质教育”,特虚,没重点,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其实用不着提什么素质,学学新加坡就行了。 我们紧着把“神 7 ”呀“神 8 ”的往天上送,其实,改掉国人身上的一个“小毛病”比送几个“神”牛多了,还是先送送“神人”吧。
个人分类: 漫话|3135 次阅读|16 个评论
从粮食安全角度说说大饥荒
热度 2 liuliangyun 2012-5-3 17:22
粮食安全,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包括: 1、足够数量的粮食生产。这是生产问题,需要全球协作,以保证地球上生产足够粮食以满足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消耗需求。 2、安全、稳定粮食供应与交易。这是市场流通与交易的问题,需要建立全球、区域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 3、可负担的食品价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粮食安全也没有保障。 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粮食安全总是发生在第2、3环节,只要第一个条件满足,即全球粮食生产足够多,发生大规模的饥荒行为都是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罪恶,大规模饿殍与大规模屠杀的罪恶一样深重。 留下遍野的饿殍去发展原子弹、支持兄弟国家、备战备荒、或在各名山大川修建行宫,这都不是理由。 不要粉饰和开脱毛时期中国长时间持续的大饥荒,这是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行为,如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的言论就惹了众怒。 我没见过杀人,但不代表地球上没有杀人犯。我没经历1958-60的大饥荒,但我的父辈有经历、口传,我一个发小的奶奶就没挺过这场饥荒(吃多了观音土)。林治波之流,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认为这件事情没发生。 至于3年究竟饿死了800万、1500万、3000万、还是4000万,需要学者去弄清楚。 如同南京大屠杀,是30万还是20万,都改变不了日寇南京屠城的罪恶。
3878 次阅读|2 个评论
“混沌”量子孕育清晰未来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4-24 16:07
文/杨书卷 提到量子理论,就没法绕过那只让人头疼不已的“薛定谔的猫”:“不透明的箱子里装着一只猫,箱子中另外还有一个原子衰变装置,而在打开箱子之前,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这只挑战着人类智力上限的猫的确让人抓狂。就连拥有“当世最聪明头脑”的霍金也常常忍不住想把这只非死非活的猫“一把掐死”。但是,尽管量子理论如此不可理喻,但它还是被认为是科学史上最成功的、与实验结果符合最好的理论,过去,它直接导致了原子弹、核电的出现,而现在,它又在量子计算机、信息加密、高精度测量等方面大显身手,虽然现在我们只能从“混沌”的量子理论中理解很浅的一小部分,但仅仅这一小部分就足以掀起巨大的科学风暴。 目前,量子计算机是量子理论最激动人心的应用,因为相对于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有着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但是,由于对微观量子态的操纵实在太过困难,虽然各种解决方案层出不穷,但一直难以走入真正实用的阶段。不过,科学家付出的心血正使研究取得快速进展。 最近,IBM的科学家就有了骄人的成绩:在量子计算中良好地保持了“机械特性完整性”,大大减少了基本运算的误差。 阻碍量子计算机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难以控制“量子脱散”,即要努力消除热量、电磁辐射和材料缺陷等干扰因子导致的计算误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苦苦追寻了多年。而IBM将目光聚焦于一个独特的三维超导量子比特装置,使延长量子比特保持量子态的时间达到100微秒,这是此前纪录的2到4倍,而如果能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这种机械特性,就能找到有效的纠错手段,量子计算机便可长时间地进行稳定的复杂运算。正如IBM的科学家和研究小组负责人Matthias Steffen表示,“我们不仅仅只是做了一次引人注目的物理学实验,而是在实用化方面将量子计算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疆界。” “IBM的装置已经非常接近满足实用量子计算机最低的要求,使可靠的逻辑量子比特运算能够成为现实。”德国亚琛大学量子信息研究所的David DiVincenzo高度评价这一成果,而IBM研究性突 破,也使未来研制量子计算机的乐观情 绪快速高涨(3月1日美国物理学家组 织网)。 量子计算机中,另一个超重量级的概念是“量子比特”。传统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基础单元是“0”和“1”两种比特,而量子计算机是“量子比特”,它超越了“0”和“1”,是一个矢量,可以处于各种正交态的叠加态上,正是这些特殊的量子态,提供了量子并行计算的可能,计算速度之快令传统计算机为之“汗颜”。 但是,以前量子比特存在于既大又笨重的真空腔中,就连上述IBM的超导量子比特装置也不例外。而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单个电子,使量子比特可在普通的半导体中生产出来, 研究人员使用外加电压,允许单个的电子的飞行轨迹先分叉,再重新结合,使每个电子可同时飞过两个可能的路径,当两个路径重聚在一起,两束电子波就会发生重叠态,产生出具有明确状态且适合信息编码的量子比特。而如果量子比特能如此简单方便地产生,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又向实用化迈进了重要的一步。相关研究发表在3月出版的Nature Nanotechnology。 而在量子信息加密领域,最近也有令人兴奋的进展。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海光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一种新的量子加密方法或可挫败那些“最老练”的黑客。 基于量子物理的测不准原理,美国科学家Wiesner于 1970年首先提出将量子理论用于密码术——当窃取者偷看光子束时、即在测量量子态的某个性质时,会使另一个性质受到扰动,从而就被探测到。量子加密原则上是一种阻止黑客的万无一失的方法,但是,接收量子密钥的光子探测器却是其“阿喀琉斯之踵”:它会在不经意间受到“量子黑客”的难以捉摸的“旁门左道”式攻击。 现在,罗海光想出了一个简单的量子计算解决方案,被称为“与测量设备无关的密钥分配系统”,即虽然黑客也能操作光子探测器并发布数据,但用户之间不再信任这些数据;相反,他们仅需简单地测量和比较自己的数据即可验证黑客的存在。目前,罗海光科研团队已完成概念验证测试,预计在5年内开发出一套“与测量设备无关的密钥分配系统”原型,以便牢牢关住这扇为黑客留下的“后门”(4月5日《科技日报》)。 而在不久前,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也为量子理论的实际应用做出了贡献:被誉为计算“动力”的量子计算或许也可应用于高精度测量领域中。 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由于有“共振”的技术限制,在扫描“分子”层面时便会失效,科研人员利用量子计算的方法避开了硬件上的不足,研发出纳米级的磁共振设备,可将场强和精度之间的比例提升10%。更让人惊异的是,它能够以“非侵入”的方式,研究分子、材料和细胞等的属性,而之前类似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都会破坏样本。作为研究者之一,Guludefu Dart兴奋地表示,“这对于我们理解分子或活体细胞等具有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显示量子计算也可以超越纯电子设备领域。”(2月20日《科技日报》) 尽管已经走过百年历史,解释“微观世界”的量子理论还有无数的谜尚待解开,很多实验物理学家至今还在验证这一理论在80年前所做的基本假设,但是,它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就却令人吃惊,迄今所有实验都肯定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作为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石之一的量子理论,已被历史推上了锐不可当的开路先锋的位置,期待着风生水起的远大前景。■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3703 次阅读|1 个评论
搞原子弹的不如开网店的
热度 1 liuhaitao123 2012-4-19 22:05
同学舍友,从大二开始开网店,毕业后和女朋友进阿里巴巴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辞职继续开自己的网店,如今已有两个房,两辆车。 -----同学感慨读研不如开网店的。
1765 次阅读|1 个评论
核不扩散就是公开保护核垄断
热度 5 yangyongtian 2012-3-26 16:43
核不扩散就是公开保护核垄断, 吃饱撑的就是不让别人吃口饭。 自诩为国际宪兵到处称王称霸, 美利坚第一个爆炸两颗原子弹。 只恩准自己到处煽阴风点鬼火, 不允许别人在私宅内点灯自燃。 全人类原本应该是平等之民族, 如今却划分三六九等草民皇权。 哪里有压迫哪里必定就有反抗, 民族民主民权不只是中山宣言。 扛起抗争的大旗勇敢的去奋斗, 全球同此凉热就在不远的明天!
个人分类: 感怀|272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原子弹”不会突然爆炸
lg21c 2012-2-28 17:13
“原子弹”不会突然爆炸,“原子弹”的试验成果是基于大量的基础研究,步进加步进,积累加积累,完善再完善,一直到“原子弹”的爆炸成为可预见,成为完全的必然!研究也是这样,不要期望突飞猛进!
个人分类: 连续论|29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原子弹为日本而生
热度 2 longfo 2012-2-26 09:36
美国人是自由和民主的国家 之所以炸日本 是因为日本反人类 日本人根本上已经不是人了 所以,扔了两颗原子弹 而不是一颗 为什么炸日本平民 因为,日本人根上不是人 即使他们披了人类的外衣 所以炸他的平民 中国人是什么 不敢用原子弹的鸟国 窝憋死的煞笔 造了原子弹 还不敢应对日本 唉 可怜我科学家 一生勤苦 反倒是懦弱占了上风
167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的精神原子弹
热度 5 lujiangxiao 2012-2-4 14:23
2012 年的精神原子弹 方韩大战彻底粉碎了我那脆弱的小心灵中的偶像 , 那咱 也 赶赶网上时髦, 学学韩寒体 尖酸刻薄一下 世界的 时事政治吧 . 2012 年的精神原子弹是伊朗造的 . 我很怀疑那后面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推手团队 , 就算新浪搜狐百度加上淘宝网联手 , 也没那么强大 . 伊朗一直坚持它的核计划是民用的 , 可是人以色列和米国的 CIA 一直有小道消息说最迟五年 , 最快今年 , 伊朗核弹就能炼成了 . 以色列的底线是绝对不能容许伊朗有核弹 . 以色列的底线就是美国的底线啦 , 照这么看要先下手为强 , 四月左右就得动手 . 美国把航母都开过去了 , 摆开样子要练练 . 可我是被洗过脑的 , 不认为美国是妖怪 , 一定要跟伊朗过不去 . 我觉得美国摆样子主要是敷衍以色列 , 防止他直接乱来 . 问题是这个底线不好找呀 ! 伊朗打死也不承认 , 或者根本就不造核弹 , 你怎么打呢 ? 还象小不是那样先造个假再去打伊拉克 ? 恐怕不容易了 . 搞推手的人都懂的 , 啥事玩过一回就不容易玩第二回了.  想当年扣龙咆坐在联合国讲台上 , 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白粉 , 吓得大家都怕他失手掉地上, 立马纷纷举手同意 . 今天你还能从口袋里掏出个核弹来 ? 所以说伊朗的原子弹就象咱毛主席当年说过的精神原子弹 , 绝对的强大 . 哦 , 现在是网络时代了 , 为了跟上时代我叫它 “ 虚拟原子弹 ” (the virtual nuke) . 就是说我只要有能力造 , 并不用真造一个 , 就管用 . 怎么个强大法 ? 简单说一个虚弹比美国上万个真原子弹还要强大 . 为什么呢 ? 因为美国的真核弹只能毁灭世界 , 别的不好使. 所以谁也不会用的 . 而伊朗的虚弹想用就用 , 想啥时用就啥时用 . 随时牵着美国 , 苏联 , 中国这些大国的鼻子走 . 什么 , 你不信 ?  就算伊朗能牵着美国鼻子 , 怎么能牵咱天朝这么聪明人的鼻子呢 ? 亲, 我预测的你肯定不信的 , 咱就说个历史故事吧 . 当年咱们孔教授崇拜的金偶像也闹过一阵子核弹 . 那时美国也有小道消息 , 可是打伊拉克有点分不出神来 . 同时美国知道金的小辫子攥在咱们中国人手里 . 实在不行 , 象孔教授说的那样给他来个断煤断粮 , 金胖子肯定认怂 . 所以美国一直坚持谈判要有中国参加 , 来个六方会谈 . 可是人金胖子后面肯定有强大的推手 , 非要跟美国单练 , 没中国啥事 . 搞来搞去 , 人家硬是给绕过去了 , 爆了两个核弹 . 这两个蛋和美国的几万个核弹比肯定没当量了 . 可是威力却超过美国所有的核弹 . 为了这两个蛋蛋美国糟蹋的钱海了去了 .  首先韩国日本台湾都不干了 , 北朝有我们也要有 . 这几个国家 ( 地区 ) 的科学水平高了去了 , 铀都是现成的 , 核堆废料有的是. 设计嘛在 计算机上搞搞 , 说要造蛋也就是几个星期的事 . 可怜美国经营了几十年 , 出钱出人 , 连哄带吓 , 用核保护伞罩着这几个小兄弟别搞核弹 , 最后让金胖子勒着肚子就给破了 . 当然最吃亏的还是中国啦 , 北朝有了南朝就会有 , 南朝要是有了就能壮着胆对咱们渔民执法 . 要是 , 要是菲律宾也跟着学怎么办呢 ? 咳 , 好没面子 , 给人北朝那么多粮食还是让人给玩了 , 没认清敌友 . 还是咱孔教授看得高,对金偶像崇拜得物体投地 . 现在的世道和冷战那会不一样了 , 核弹有没有并不重要 , 所以人家伊朗的虚弹和金胖子的实弹一样厉害 . 只要说我有能力造 , 并不用真造一个 , 就管用 . 你还抓不着底线 , 不敢贸然军事干涉 . 搞经济制裁吧 , 肯定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 明白了吧 , 伊朗的推手团太强大了 , 就算新浪搜狐百度加上淘宝网联手 , 也没那么强大 . 说起军事干涉 , 难那 ! 美国佬的业绩实在拿不出手啊 . 十年前 , 咱理直气壮的底线是绝不跟恐怖分子谈判 , 现在呢 , 早就没底线了 . 以前听说阿富汗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要跟塔立班谈判 , 把美国人气得牙痒痒 . 可是后来想想也有道理 , 咱政治上撑不住 , 要打撤军牌 , 谈谈总能有个表面的和谐稳定 , 让咱撤得好看点吧 ? 可是美国有诚意 , 塔立班没诚意 , 还搞得人下不来台 . 刚开始的时候来了个假塔立班 , 狮子大开口要了很多钱 , 定了个小条约 . 可是人真塔立班说没这回事 , 不承认 . 后来总算来了个真塔立班 , 绝对是真的哦 , 因为人家设了个小计策把阿富汗负责谈的将军给弄死了.  最近听说又搭了个班子谈 , 真的假的还不知道 . 可是条件是先放几个关在关塔那摩的恐怖份子来表表诚意 . 真是哪壶不开就提哪壶. 看来塔立班后面一定有无比强大的推手 , 就算新浪搜狐百度加上淘宝网联手 , 也没那么强大 . 它知道 反正美国人是说好要走的 , 你急我不急 . 先谈着 , 捞点实惠再说 . 看看世界最强的军事力量在最贫穷地方的遭遇 , 咱只有同情的份 , 同情之余也应该用脚后跟想想 , 世界上只有美国还在当冤大头 . 咱们天朝可别学美国这么扔钱,搞什么军事强国呀! 那么 , 那么 , 等等 , 你想说咱天朝花巨款打造的那啥飞机啦 , 二手航母啦就真的没用吗 ?  亲, 您别急, 听我说.  我想说这些铁块块都是狠有用的 , 太有用啦, 只要有推手 . 亲, 你想想 , 咱们天朝这几年最牛叉的是啥 ? 猜对了 , 加分 ! 当然是 GDP 啦 . GDP 是汉语拼音的缩写 , 全称叫 “ 搞地皮 ”, 就是以房地产为龙头老大的经济 . 当然你可以说给世界当工厂的经济也非常强大 , 但是 , 世界两年前购买力就泡沫了 , 可是中国的 GDP 还在高速增长 ,不提房地产不好解释啊. 现在消费的市场还在中国 . 咱们都知道国内代工一台 iPhone 才赚两美元 , 而 美国那边的苹果公司要赚好几百 . 更可怕的是咱给人家送钱栏都拦不住 , iPhone 4S 在国内一开卖就抢得把店都砸了 . 让苹果这边舌头伸出来晾凉了都缩不回去 . 真他妈是 2012 呀 , 中国人的钱多的都疯了 . 可咱们天朝光现在钱多不行 ,  要讲究持续发展呀 . 否则你们这一朝把钱都挣了 ,  我们接班以后的吃什么 ? 搞推手的人都懂的 , 啥招儿玩过一回就不容易玩第二回了 , 你们把 该拆迁的都拆迁了 .全体人们已经欠了银行30年的工资, 那轮到我们时总不能再拆迁一次吧? 那以后该玩什么呢? 这后面就需要强大的推手啦 , 新浪搜狐百度加上淘宝网都联手 , 可能还不够呀 . 我是洗过脑的, 推测 以后我们就不要在国内的一亩三分地上玩了 , 要到世界上扮演个啥角色 , 当一回大国 .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 当大国很赚钱的呀 . 所以灰机还要造 , 航母也要经常拉出去遛遛 . 当不了世界大国 , 先当个地区大国练练手 . 什么伊朗苏丹阿富汗 , 能搭上的都给丫搭上 . 多撒点钱, 让哪国的什么部族武装牵着鼻子走走. 这样石油啊天然气啊啥的资源就来了,咱给它烧成二氧化碳,造成枪炮再卖回去.这样就强大了,国际上说话也有人听了. 我是洗过脑的,相信只有 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和谐 , 到时候什么姓刘的姓吴的艾大胖子,思想犯经济犯 跟领导叫板的, 该抓的抓 , 该杀的杀 . 孔教授嘴甜,给丫来五项孔子奖 . 美国人敢楂刺,  一年给丫发表三次美国人权报告 . 亲, 龙年到了 , 龙的时代来了 . 我骄傲 ! 到时候祖国强大了,我们系开会时所有的洋教授发言以前都得先看看我那张黄脸 , 哇, 想着心里都 热呼呼的 , 什么寒寒的感觉都没有了 .
2997 次阅读|6 个评论
“用手掰开原子弹”的真相
iliketg 2012-2-4 06:49
“ 用手掰开原子弹 ” 的真相 王庆林博友引用德国人罗伯特 . 容克 (RobertJungk) 的著作 “ 比一千个太阳还亮 ” ,然后根据理解,和网上流传的 “ 用手掰开原子弹 ” 的标题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2do=blogid=533657 。 关于这个故事,有点以讹传讹的味道,在这儿试图 解释一下这个事件的真相。 首先,关于“用手掰开原子弹”这个标题只有在中文网页中才有,我在大学时,曾在一个不知什么刊物上看见过这个故事,但是在万方上搜出两篇: 用双手掰开原子弹的人 , 《知识就是力量》 , 2007 年 9 期 , 郭冬德 ; 用手阻止核爆炸的人 , 《科技文萃》 , -2001 年 4 期 , 孙浩 。 这两篇文章应该都不是我在大学看见的( 1990 - 1994 ),从各中文网页和文章的介绍看,包括张庆林博友的引用,都是同一事情,加拿大科学家路易斯·斯洛廷( LouisSlotin )的不幸事件, wiki 百科上可以搜到 Slotin 的介绍。 关于这个事件,容克的书中说的不尽正确,或者是因为翻译上的偏差,因为原书是 1956 年德文版(当时很多事件都没有解密),然后英国人翻译为英文,又俄罗斯人翻译为俄文,而中文版是根据俄文翻译的。 1999 年 8 月,美国和俄罗斯的核临界安全( ps :现在我的主要研究领域)专家 ThomasP.McLaughlin,SheanP.Monahan,NormanL.Pruvost,VladimirV.Frolov,BorisG.Ryazanov,VictorI.Sviridov 修订了 "AReviewofCriticalityAccidents" ,英文为 LANL 的报告 LA-13638 对历史上发生的核临界事故进行了回顾,该事件也是其中之一。 事实是 Slotin 当时正在向同事演示临界装置的构建技术,而不是关于原子弹的装配,从下图也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手中是有螺丝刀,但是不是用来使两块铀靠近,而是操作的另一种材料,就是我们图中看见的不是原子弹的裂变材料。裂变材料在图中看不见,在里面,当时是 6.2kg 的钚。 另一个误解是 Slotin 当时如果避开,可以自救。一旦达到临界,按照链式反应的速度,几百微秒内,就会释放出饱和的能量和射线,如果当时他避开,肯定是秒的量级,不会减轻任何损伤,我估计在看见闪光后,他本能的将上半部分推开,阻止了更多的裂变反应。 Slotin 当时受到了 21Sv 的剂量,在 9 天后死亡,其次的受到 3.6Sv 剂量。 两张图片引自LA-13638
7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的进步与资源的抢夺(120127)
热度 2 ymin 2012-1-27 10:54
技术的进步与资源的抢夺(120127) 闵应骅 技术的进步对资源提出很多新的需求,而地球的资源有限,于是就产生了抢夺的现象。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人们耕种着那一亩三分地,资源抢夺情况较少,也许在灌溉用水的时候有点水资源的争议。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就开始抢土地、抢市场,甚至发展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二次大战以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而结束。其实,日本在二次大战期间也在研制原子弹。1943年年末,德国派一艘潜艇运送一吨铀矿石前往日本,结果由于情报外泄,潜艇被埋伏在马六甲海峡的美军击沉。从此,计划就泡汤了。铀在周期表里面有,但是,之前没有用处。而要搞原子弹,就缺它不可。我们国家1958年大跃进,也要研制原子弹。外国还禁运。于是,我们自力更生,自己找。我的家乡也来了好多人,动员群众挖山。那时候,山上树砍了,老屋拆了当肥料了,山上的红土露出来。经过群众运动,据说果然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这就是新技术对资源的新需求。我国地大,各种资源基本都能找到,对小国就不然了。近年来,中国稀土的实际储量占全球稀土总储量30% ,但是全球95%的稀土产品由中国长期以低廉的价格供应。当然,我们也有很多资源是缺的,譬如石油。石油的产品和技术可以说无数,但我们需要大量进口。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在50%以上。宝钢的铁矿石靠澳大利亚,而必和必拓基本垄断了它的出口铁矿石资源,涨价简直就随心所欲了。 在刚果的深山雨林中,内战打了13年。而美国的大公司,譬如HP,INTEL,APPLE,Motorola,都在使用有争议的地区的这些矿石。他们有兴趣的是三T:即 tin(锡),tantalum(钽(符号Ta,原子序73)),tungsten(钨),和金。这些都是集成电路、智能手机、电视、笔记本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材料,锡大量用在电路板的焊料中,钽用在电容器中, 钨用在电话的振动马达中。现在全世界只有45个熔炉处理3T。美国正在试着制定法律来规范他们的行动。因为购买刚果的矿石就等于支持了他们的内战。而要清查公司的供应链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下图为刚果东部的蒙布瓦卢的大人和孩子们在挖金矿,该矿由一部军队控制,大公司用这里的矿石影响他们的名声。选自IEEE Spectrum 2011/12.
个人分类: 杂谈|4207 次阅读|4 个评论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纪念杨承宗先生
fdc1947 2011-10-30 21:37
杨承宗先生是新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苏州吴江人, 1911 年 9 月生。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后,在北平 镭学研究所 工作。后去法国居里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师从 约里奥 - 居里夫人 ,获巴黎大学博士。 1951 年携碳酸钡镭标准源及大量资料、仪器归国。行前,约里奥 - 居里使寄语毛泽东:为反对原子弹,中国须拥有原子弹。他开 创新中国放射化学事业,培养大批放化人才。率众攻关,制备出中国首颗原子弹所需铀材料,并创立中国核燃料化学。文革遭难,随中国科大南迁,参与领导该校复兴。创合肥联合大学,为新中国联合办学滥觞。先生正直不阿,淡泊名利。今年 5 月 27 日不幸去世,终年 101 岁。 先生,今天的一个极其平常的称呼,在五、六十年代的大学,往往是对于那些德高望重的“党外”知识分子的尊称。几十年来,杨先生这个称呼,在我和我的同学中,就是伟大、崇高而又亲切的象征。 杨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在抗日战争中,当汪伪政权接管了位于上海租界的 镭学研究所实验室时,杨先生毅然辞职,舍弃了他亲手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实验室,回到苏州过清苦的生活。在新中国召唤的时候,他放弃了法国国家科学中心 55.5 万法郎年薪的续聘,接受了中国科学院每月 1000 斤小米的低工资,回到祖国。回国前,他为国家买科学仪器,把自己的积蓄也都拿了出来,搭了进去。 杨先生有着为祖国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50 年代初,为了得到科研工作急需的中子源,他冒着危险亲自动手修复被日军破坏的制氡设备,付出了视力受损一眼失明的代价。 60 年代初,他受命接过苏联人扔下的烂摊子,担负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所用铀原料的制备的领导重任,带领平均年龄不足 30 岁科技工作者克服困难、技术攻关,终于制备出合格的铀原料,为中国成为核大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回国后不但培养了新中国的第一代放射化学人才,还在中国科大创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为中国的放射化学和核化学培养人才而呕心沥血。在中国科大最困难的时刻,毅然和科大一起南迁安徽。 1970 年初,在马鞍山南山铁矿的一间大房间的地铺上,我问先生:我们学生反正要毕业的,跟学校走到那里都一样,你为什么也跟我们一起走?先生收起笑容,戚然说:学校现在正在有困难,我应当跟学校在一起。后来,杨先生参与领导了中国科大在安徽的“二次创业”,为科大的重新崛起作出重要贡献。他怀着仁爱之心,创办了合肥联合大学,开创了新中国多种力量联合办学的模式,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没有能够从事放射化学事业,但是几十年来,杨先生在思想和工作上的对我的教诲和帮助,使我终生受益。 上大学不久,杨先生给我们介绍放射化学专业。快半个世纪了,他那天讲的大多数话都已经忘记,但是下面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我们这个专业要少而精是困难的”。须知,在 60 年代中期,“少而精”可是“最高指示”,然而,直率的杨先生说出了他的看法。到了 1980 年, 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在表决《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的决议》时,杨先生投了唯一的弃权票,开创了全国人大不再总是“一致通过”的先例。杨先生 显示了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情操。 正如杨先生所说的:“我与 6432 班(指我们中国科大 1964 级放射化学专业)的同学是患难之交,而患难之交不可忘”。 1968 年夏, 杨先生曾与我班同学一起“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在学校“军宣队”的带领下,同住铁道兵帐篷,在京原铁路良各庄车站工地劳动。我们的工作是辟山填沟,造出一块平地,以建造车站。杨先生当时已年近甲子,眼睛又不好,所以经常被安排给出石渣的小车扳道岔。我身体不好,蒙同学们照顾,常常与杨先生一起扳道岔。 1970 年,科大搬迁,杨先生又和我们一起在马鞍山南山铁矿度过了半年边劳动边接受“再教育”的岁月。杨先生和我们年轻人一样,劳动、开会,睡地铺。处在这样的逆境中,杨先生不怨天、不尤人,仍然很达观,与我们聊天、谈心。在他那里,看不到愁眉苦脸,听不到唉声叹气。真是孔夫子说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他的浩然正气,时穷益见。 1970 年 7 月 ,我们盼来了毕业分配。但是多年文化革命烈火的熬煎,特别是半年来安徽工宣队的穷凶极恶让几乎所有的同学心如死灰,恨不得马上一走了之。杨先生坚决主张拍一张毕业合影。他意重情深地劝导我们,不要为一时的不快而造成终生的遗憾,一定要拍个全班集体照,留作永远的纪念,如果经济有困难,他愿意资助。于是才有了我们的毕业合影。在合影时,杨先生坚持不坐前排中央,而是和同学一样按身高排列。在文化革命这样的特殊境况里,杨先生同样显示了教育家的伟大风范。 从学校毕业后,我仍然得到杨先生的教诲和帮助。当我遇到困难时,他告诉我“世上绝对公平的事很难做到。我们努力做到公平合理,但‘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八九’的数字已大大减少,终究不会减到零。 …… ,请你不要伤心,不要为此烦恼。以后工作、生活上的挫折还多着” 。 杨先生的这个教导,使我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能够以乐观的心情去对待,在任何情况下,正确看待形势,正确对待自己。 杨先生是大科学家、大教育家,他亲切而平等地对待我等比他小好几十岁的学生,每次给他的问候总能够得到他的回答,做的好的还能得到他的夸奖。他也关心着比我等更小几十岁的青年人,前两年,他让我要教学生一点古文或书法,因为“现在的年轻人缺古文教育,字也写不好”。今年 4 月,当部分同学和老师去医院看望他时,由于事先没有通知他,他没有戴上眼镜和假牙,他感到抱歉,他在病床上甚至还惦记着我的身体,实在令人感动。 杨先生一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还捐献了自己的器官。但他不计较自己的名利,对于名利,他常说: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就不用管了。他是一个没有勋章的真正的功臣。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光。杨先生正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君子。 两千六百多年前,跟着晋文公流亡列国后归国受赏的人物大多早被人们忘记了,但是人们永远记住了一个没有授勋的人——介子推。 杨先生的墓碑文说:“ 放化英才,杨公培栽;核子燃料,杨公炼造。 伟功弗居,不慕荣利 。 夫唯不争 ,乃得永生”。伟功弗居,不慕荣利的杨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本文后刊载于 《科学时报》 (2011-11-24 B2 大学周刊)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4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大学启示录
cailong0518 2011-10-11 19:53
今天,美国大学的实力雄踞世界之首。美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向公民提供的一项福利,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优良动力。美国卡内基小组的研究表明,美国的经济实力有50%是从它的教育制度获得的。拥有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美国才能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影响深远的杰出学者和强大的知识经济,才能成为科技强国。   然而,美国高教并不完美。美国在过去一百年中有许多措施、政策、制度、思路值得效法,但近20年来也呈现出流弊日滋的景况。   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大学对美国发展的重要贡献,探讨美国大学成功的根本要素,以及近二十年来显现出的弊端。《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愿本文对美国大学体制成败得失的分析能对寻求中国教育制度进步的人们提供一种参照。 美国大学成功的五大理由   美国作为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拥有世界50%以上的学术论文、诺贝尔奖得主和专利。美国之所以强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为数众多的世界一流学府,它们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负笈美国,一俟学业完成,这些学生很多都留在美国,成为美国支撑其科技强国地位的砥柱。 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有85%是美国的大学(据上海交大所做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中有17所美国大学)。美国用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吸引世界各地的最有潜质的学生到美国学习,再用它强大的企业将这些人才中的大多数留在美国本土。在微软、IBM、苹果等美国高科技企业中充满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的拔尖人才。这些异域精英们为美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美国大学的成功有五大理由:(1)英明的政策与官员;(2)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3)严格的教师录取、晋升、管理制度;(4)在进步中求稳定的思维;(5)私立大学奇迹般的崛起。 (1)英明的政策与官员 1862年,美国正着手开发西部,一位有远见的参议员Justin Morrill为了提供落后地区的农工人员受教育的机会,推动实施了《赠地法案》,由政府提供免费土地用以创办新的“赠地大学”。这个法案使每个州分别获得三万英亩土地,《法案》还允许大学将这些土地变卖,用卖地之资作为学校经费。 随着美国的社会财富日益雄厚,国家对大学的经费投入也逐步增加。见到德国的研究型大学获得成功,Morrill和其他参议员又推动实施了新的法案,追加了研究经费和新学科教学的经费,以促成研究和教学并重的“研究型大学”。 尽管有了这些英明的政策和充裕的经费,20世纪初美国的科研和大学仍然落后于欧洲。这时的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契机。历史没有让美国人等得太久。二战期间,在美国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主任Vannevar Bush的领导下,有六千名科学家机密地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包括影响深远的对原子弹、雷达、解密算法、导弹和青霉素的研究)。二战结束, Vannevar Bush调任国家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主任。他提交给罗斯福总统一份名为《科学——无尽的战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的报告,阐述他设计的一整套国家扶持科技,利用科技创造财富的机制,其主要内容如下: 大幅度提高科研经费。科学研究是国家强盛、人类进步所必需的,政府有责任支持、资助这个领域。从1940到1990年,美国的研究经费涨了4000倍。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支出超过380亿美元。 把国家科研下放给大学。 Vannevar Bush的主要方案之一就是“合同制联邦主义”(Federalism by Contract),其实质就是联邦政府自己不设立研究机构,而是通过签订研究合同的方式,把科研任务交付给大学或私营公司。他与41所大学/研究机构、22家公司签订了二百多个科研合同。美国除了少数的国防机密项目,绝大多数的科研经费都经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基金会、国防部高科技组织、海军研究办公室等提供项目,通过竞争方式下放给研究型大学和其它实验室来操作。 引导国防科研产业化。二战时发明的很多技术都有巨大的商业价值,Vannevar Bush 力主由大学(象麻省理工学院的 Lincoln Labs,加州理工学院的 Jet Propulsion Lab)来做这些技术的下一步科研工作,然后经过国防承包商(象波音、Lockeed、BBN)将这些技术产业化。这一系列措施催生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公司,巩固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大国的地位。 美国当局从谏如流,Bush报告中的三点从此为美国现代科研政策定下基调。 《科学——无尽的战线》所力倡的开放式科研和苏联的集中式科研理念上截然不同。国防科技方面,苏联有星有弹,并不比美国逊色。但是苏联的集中式科研与社会隔离,武器做得越先进,社会越穷。最后整个国家陷入经济恐慌,失去科技强国的地位势所难免。而美国的开放式科研,由大学负责创新,由企业负责产业化,每一项发明都能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同时也为大学和产业带来了无比巨大的推动力。 Bush这些明智的政策使得大学在经费上富可敌国(实行“合同制联邦主义”的初期,麻省理工学院就得到一亿美元的经费),大学里面群英荟萃。从此,不但美国大学后来居上超过欧洲,美国的高科技(航天航空、医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也迅速产业化,创造了无比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大学教授和毕业生创业成功后,将他们的知识和财富重新输入大学,形成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 在此,我们不能忘记这个伟大进步的功臣:英明的官员。Vannevar Bush就是其中最卓越的典范。他本人不仅是政府官员,也是有独具慧眼的战略家和卓越的科学家。他在1931年研制成功的“微分分析仪”(Differential Analyzer),是电子计算机的鼻祖。他在1945年写的 “As We May Think”一文,预测了未来计算机、数据库、数位相机、语音识别、Internet等功能,有人因此称他为电脑之父。Vannevar Bush曾任麻省理工学院的副校长,曾创有名的Raytheon公司,也是美国专利系统的创始人之一。如果Vannevar Bush没有步入仕途,他很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然而,作为运筹帷幄的政府官员,他对美国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过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他的例子昭示我们,教育、科研和经济的进步不但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和开明的政策,也需要具备大师智慧的官员。 (2)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 美国的教学方式非常灵活,风格上跟欧洲大不相同。教师和学生在直截了当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学习知识。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美国教师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采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美国的大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追逐兴趣而不是追逐“热门”,开明的校规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转系。我刚进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对法律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属中等,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我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得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藉藉无名的计算机系。若不是开明的校规允许我转系,今天我就不会拥有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在美国的大学,教师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我读书时,曾提出与导师的思路截然不同的技术方案。当时我的导师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他的鼓励最终促使我沿着自己的道路获得了成功。这种因材施教、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再好不过地体现了美国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3)严格的教师录取、晋升、管理制度 美国的高等院校大多拥有一流的师资,可谓大师云集。在美国社会,大学教授是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优渥的待遇。优渥的待遇保证了师资质量,优良的师资带来学生对老师的尊崇,学生的尊崇又使老师社会地位提升,结果是待遇又继续提高,从而形成大学师资的良性循环。 在麻省理工学院或斯坦福大学这样的一流学府,一个教授职位常常有上千人同时申请。当一名青年教师,击败了上千名竞争对手,进入斯坦福大学做助理教授后,他只得到一纸为期7年的聘书。7年后他有50%的机会得到“终身职”,得以终身留在学校。但是他也有50%的可能得不到“终身职”,必须放弃成为教授的目标,甚至失业。这样苛刻的条件下一个职位仍有上千人申请,我们可以想象教授在美国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工作。 “终身职”制度有两个目的。第一,确保教授合格。获得“终身职”教授职位极为困难。申请者需要做多项独立科研、在高水平的期刊发表文章、成功地指导博士生,再经过严格的师资评审制度,由同行教授进行客观考评,仔细衡量对科研的实际贡献,加上学生的评语等,然后才能证明其“终身职副教授”的资格。如此高的门槛,保证了教授的质量,也保证了教授的社会地位。第二、保障思想自由。一旦获得“终身职”,学校不能因为思想偏激或攻击学校、政府而解雇教授,等于提供“终身”保障。 此外,美国高等院校在管理上强调专注于教育和基础研究,不鼓励大学办企业、不鼓励教授拿过多的横向项目,以免影响教学质量。大学教授本来就有丰厚的薪酬,还可以每周抽出一天做待遇不菲的“顾问”工作,更可以选择时机留职停薪到社会上创业。所以美国教授没有后顾之忧,也能够公私分明,把在校时间全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 (4 )在进步中求稳定的思维 19世纪以前,欧洲的大学主要训练的是教士和政治家。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心目中世界是稳定的,并且从根本上讲是已知的,如果说还存在未知的部分,那也一定可以从已知的知识出发推导出来,因为秩序是一以贯之并且无所不在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被想当然地认为是历史的重演,人们从未设想过这个稳定的世界秩序会存在被颠覆的危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固定的知识。大学最重要的品质是稳定。 自19世纪以降,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医学革命带给了人们希望,核子武器、恐怖主义、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带给了人们恐惧,两次世界大战动摇了人类对自身智慧和理性的傲慢……随着伦理、道德、信仰、哲学、科学的深刻变化,人类开始意识到,未来将不再是过去的重演。这种时代趋势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从此,教育的指向不再是重复僵硬的知识或真理,而是创新。而大学最重要的品质也不再是守旧的稳定,而是迎着风险追求进步。 就在古老的世界因创新而变得年轻的转折关口,美国的大学把握机会,在“进步”的旗帜下,在胸有韬略的教育家领导下,超过了欧洲以“稳定”为要的大学(德国的大学是一个例外)。美国本是一个多元文化大熔炉,美国的大学为了进步敢于创新也愿意模仿。很好的一个例子是19世纪在德国柏林大学这种研究型大学大获成功的启发之下,美国的大学迅速将德国模式融入美国本土教育,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很快青出于蓝,超过德国研究型大学的成就。另一个例子是MIT最近以一亿美元总经费计划将2000门课程(包括课本、演讲稿、笔记、习题、答案等)无偿地在网上公开。这不但代表了MIT拥抱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的进取心,更显示了它不惧风险,并对蝉联世界工科领导者地位的无比信心。 在处理进步和稳定的关系问题上,美国大学提供了值得效法的范例。且听加州大学校长Clark Kerr的夫子自道:“进步和稳定都重要,但是我深信进步比稳定更重要,因为惟有进步才能带来真正的、长远的稳定。因此,当两者有冲突时,我们应该放弃稳定而追求进步。”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美国奉“在进步中求稳定”的理念为圭臬,终于后来居上地超过欧洲老牌大学,令全世界为之瞩目。这个理念,正是美国大学至关重要的成功秘诀。 (5 )私立大学奇迹般的崛起。 美国的大学可分五类: 私立大学——这类大学是在有理想的成功人士捐赠的基础上建成,归私人所有,由董事会管理。这类大学不以盈利为目的,股东不得获取利润分成,所有收益用于学校发展及提高科研教学水平。 公立大学 ——如各州立大学,完全由政府出资,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需要,体现了教育资源利用的公平性、正义性和便利性。 教会大学——出于宗教目的,由教会拥有,补充社会基本教育条件并服务宗教目的。 公立社区大学——提供低学费的两年制学位教育,瞄准那些无法进一流大学的学生。也有的学生为了省钱,先读两年社区大学再转学到公立或私立大学。 私立职业大学——以盈利为基本目的,相当于企业或者公司,这类大学一般收费较高、办学水平较低,类似中国现有的许多民办大学。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最优秀的大学中大约有85%都属于上面第一类,即私立大学。这一点从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排名也可以看出: 总体排名(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 本科 商学院 工程 1 哈佛 哈佛 麻省理工学院 2 普林斯顿 斯坦福 斯坦福 3 耶鲁 宾州大学 伯克莱 4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 依利诺斯 5 加州理工 西北大学 乔治理工 6 杜克 哥伦比亚 密歇根 7 斯坦福 杜克 加州理工 8 宾州大学 伯克莱 普杜 9 Dartmouth 芝加哥 德州 10 华盛顿大学 Dartmouth 卡内基梅隆 高科技学科领域领先的学校 生物工程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工程 1 斯坦福 卡内基梅隆 麻省理工学院 2 哈佛 麻省理工学院 卡内基梅隆 3 麻省理工学院 斯坦福 斯坦福 (注:图中斜体为公立学校,其它为私立学校。) 这些私立大学都是常说的“研究型大学”,它们不但提供优质的教育,而且做一流的研究。尽管公立大学拥有政府的资助,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之间的差距还是越拉越远。私立大学不仅仅是成功的学府,还成为产业的核心:硅谷的崛起归功于斯坦福大学,波士顿周围高科技产业的兴旺则依靠麻省理工学院。 为什么美国能打破过去公立大学一方独霸的局面呢?是什么让私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呢?美国的研究型私立大学的成功具备下列四个重要条件: 有理想的慈善家:上面表格中的每一所私立大学都是用爱国的慈善家(如Carnegie, Mellon, Stanford, Rockefeller,Harvard)的捐赠创立的。其中Rockefeller除了捐赠多所大学,还提供了研究资金,在政府尚未看到微生物学的潜力时,他一掷千金,支持加州理工学院等学校创设这个重要的学科,令美国抢得学科发展的先机。 雄厚的私人捐赠基金(endowment):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一流的私立大学培养了大批成功的杰出校友,这些校友又对学校慷慨解囊,帮助学校累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这就是所谓的基金(endowment)。以哈佛大学为例,它的基金高达一百多亿美元,而且每年都有盈利。用这笔钱,学校给优秀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出最高薪挖来最好的教授、无偿地把课程放在网上、建立科学园区…… 雄才大略的校长和富有特色的大学:这两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雄才大略的校长用自主的办学方针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带领学校达到卓越。每个学校都有它的个性,它们不是枯燥的生产线造出来的陈陈相因的货品,也无法用从第一名排到最后一名的线性思维论定坐次。很经典的例子是Daniel Gilman,他作为Johns Hopkins的首任校长,以研究型大学为理想,在短期内创造了奇迹。除此之外,还有雄才大略的校长和计算机系主任把Carnegie Mellon铸造成一个以IT革命为宗旨的学校;加州理工大学的校长和副校长Noyes, Milikan, Hale把这所原来表现平平的Throop Institute改造成小巧精悍的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邻近哈佛,所以决意发展工科,最终修成正果;西北大学的骄傲则是它世界第一的商学院;伯克莱树立了蜚声世界的自由开放学风……每一所有特色的学校都吸引有特色的人,他们在适合的学校环境里尽情发挥,形成人尽其材,各施所长的局面。 灵活高效的运作:私立大学在成本控制、运作效率、吸引学生及响应社会需求方面,都比公立大学灵活和有效得多。私立大学不受美国政府政策的限制,也不用每年苦等年度经费,因为私立学校的资金来自基金会,得以像私人公司一样灵活地运作。它们能够以更大幅度的高薪来挖研究大师,提供研究启动经费,它们可以创设新的学科,这种灵活运作的方式正是市场经济的独到之处,因此私立大学可以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且,更自由的环境也更能吸引人才。一所大学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吸引杰出人才,而杰出的人才向往灵活和自由的环境。 美国大学面临的五大弊端   对于改革中的中国教育,美国是很好的典范。但是,当我们羡慕美国的成功时,也要看清今天美国大学的弊端。   今天的美国大学有下列五大弊端:(1)“终身职”制度造成教授不思进取;(2)学费经费失衡导致“大学行销竞争”和“盈利型大学”泛滥;(3)院系贫富悬殊、校方大权旁落;(4)研究型教授身价暴涨、优秀教师饭碗不保;(5)一流学府垄断格局日趋僵化。 (1 )“终身职”制度造成教授不思进取   “终身职”制度用较高的门槛来遴选教授是很正确的做法,但是“终身职”也对美国教育产生副作用:得到“终身职”之后,一些教授便高枕无忧,不再努力工作。有些教授高踞其位,其实已半退休,要么就在外创业。这是因为,教授在得到“终身职”后就不再有约束,制度上无法促使他们竭尽全力地担当起对学校和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果在企业,无论职位多高,做得不好,依然会被降薪、降级、甚至解雇。相形之下,大学也应参照企业管理的方式,才能确立令人信服的公平竞争。 (2 )学费经费失衡导致“大学行销竞争”和“盈利型大学”泛滥   伯克莱大学教授David Kirp的“Shakespeare, Einstein, and the Bottom Line”一书批评了美国的大学由于近年政府经费削减而产生的学费暴涨。为了生存,很多学校采用行销手段推销自己。行销本身不是坏事,在学费、经费问题无可回避的情况下,适当地融入行销手段有其必要性。但是,有些大学采取夸大、不实的行销手段,不惜通过投机甚至作假来提高排名和提升大学品牌。   此外,很多大学忽视基础学科,因为基础学科拿不到经费。很多大学在雇用校长、副校长时忽略学术和管理能力,而主要看他们的行销能力。这一点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系统的重大隐患。   正当主流大学遭遇经费问题时,一批盈利型大学乘虚而入。这些学校(如Devry University, Phoenix University,Jon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等等)以中专水平僭称“大学”名号,竟然门庭若市,很快积累了数十万学生。分析这些学校发迹的门路,不难看出端倪:他们拿不到国际认证,就拿州立或市立认证,照样可以得到政府的补助;它们得不到媒体的好评,就在电视上大做广告;它们吸引不到优秀学生,就降低入学门槛;它们为了提高利润,就以最低的代价,最少量的课,最少的专业教师,通过网络教学……这些盈利型大学利用主流大学的危机大发了一笔横财。Devry大学的控股公司已在纽约股票市场上市,市值为15亿美元,总裁每年收入180万美元。然而,看到大学文凭贬值,教育沦为商人掠夺纳税人尤其是贫苦学生的摇钱树,人们不禁要质问:公理良知何在?教育作价几何? (3)院系贫富悬殊、校方大权旁落   为了提高各个院系争取经费的积极性,很多美国大学降低学校“提成”,缩减校方的权力,而把权力下放给院系。这造成了冷门院系经费捉襟见肘,热门院系却财源滚滚的局面。例如,伯克莱大学为了大笔研究经费,开始做不开放的研究。南加州大学推行“资源管理下放”的管理制度,要求各学院自负财务盈亏,导致课程变质,院际公共设施的经营品质下降。Virginia的商学院不满校方“提成”太多,干脆自立山头,设法脱离母校。流风所及,大学的各个院系几成盈利性公司。   此外,院系独立还导致校长大权旁落。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像过去哈佛的Eliot校长、Johns Hopkins的Gilman校长,芝加哥大学的Harper校长那样的集社会理想与胆识气魄于一身的教育家。 (4)研究型教授身价暴涨、优秀教师饭碗不保   另一本题为“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的书,作者是加州大学校长Clark Kerr,分析了美国大学荒废教学的深刻危机。随着大学经费日甚一日地仰仗科研经费,研究与教学并重的大学已变成重研轻教。目前,一个大学或者院系的品牌取决于它有没有一流的研究型教授,这使得大学以天价去挖研究型的明星教授。纽约大学在5年内挖来的法学和哲学明星教授使它有两个系从原先不列名跃升到前三名。然而,大牌明星教授最大的问题是都不愿意教学。于是,纽约大学又只好聘来大批“教匠”应付教学之需。大牌明星教授年薪可以高到一年20万美元,而“教匠”教一门课只有三千元,而且不算学校正式员工。如果“教匠”所授课程明年冷门了,他将彻底失业。   很多美国名校的学生都认为教授只关心研究,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最终吃亏的还是学生,尤其是本科生。 (5)一流学府垄断格局日趋僵化   上述四点弊端,倘若出现在50年前或100年前的美国,很可能会被某个慈善家或教育家通过开创或改造一所大学而得到改进。但在今天,这样的变革契机已经不复存在,因为 “一流私立大学”的市场已被垄断。 这种垄断除了靠私立大学的品牌、师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镇山之宝,那就是它们的基金(endowment)。哈佛、斯坦福等大学都有超过百亿美元的基金。仅仅这个基金的利息就已经超过很多学校多年的经费。只用利息,学校就可以雇最好的教师、补足不够的经费或者进行扩张。实际上,它们甚至根本不需要动这笔“老本”,这些私立大学凭他们的品牌和实力就能拿到天文数字的科研经费,基金只会年复一年像雪球般越滚越大。   二流学校根本不可能与这些垄断市场的一流学府竞争,也不再会有慈善家敢于拿钱来和他们竞争(谁愿意投资几百亿,并且惨淡经营几十年后也只能达到“准一流”的档次?何况名校出身的慈善家对自己的母校都很忠诚)。因此,Johns Hopkins、芝加哥、斯坦福挑战哈佛的历史将不会重演。由理想的教育家和慈善家共襄盛举缔造历史的时代已经远去。现在,一流大学的作风和政策早已固定,在没有挑战的情况下,很难出现任何改革。 寄语中国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大学的利弊得失对中国来说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就中国的发展目标而论,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世界一流的学府——无论这个目标有多困难,这都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个任重道远的目标,有人夸下海口,声称2020年应可达到;也有人冷言相讥,斥为比超英赶美还不现实。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困难,但是绝对可以达到的伟大而实用的目标。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工程师,我深信任何伟大而实用的目标都不该靠闭门造车,而应在实际问题的考验之下,在吸取他人经验教训基础之上寻求发展。   目前,中国的大学在师资、体制、管理系统等方面都离世界一流学府有相当大的距离。若想步入一流,从美国的经验和教训看来,我认为中国必须本着“在进步中求稳定”的思维,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革新大学管理系统,改变教学方式,并重研究和教学,推进产学研结合,避免过分产业化,打击由教育获暴利的行为,鼓励有特色的大学良性竞争,并且鼓励创办一流私立大学。如果这些措施果真能够见纳,想来月华如水,桂子飘香的金秋时节,我们是可以期待的。
个人分类: 转载|2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年轻人应该知道为什么被害?
热度 2 xupeiyang 2011-9-20 09:15
  很多日本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九一八”是什么日子;但对于日本自身的“被害”,却是牢牢记住:日本是唯一被发射原子弹的国家,日本人深受原子弹之害…… 日本右翼正在抬头 军国主义已基本复活 中曾根康弘   战后任期第三长的日本首相(第71~73任)。他一方面承认过去的战争“是一场错误的战争”,另一方面却从结果出发,为战争寻找合理化解释,“从世界史来看,作为战争的结果,可以说以大东亚战争为导火线,在亚洲和非洲的独立国家都急剧增加了……从结果论的观点来看,或许也是在借日本之手使民族运动高涨,导致了独立国家的剧增。” 桥本龙太郎   日本第82、83任首相。早年间,他作为“遗族会”会长,曾每年3次不间断地参拜靖国神社,拜相之后,他却成了参观中国“九一八纪念馆”的日本首相第一人。 小泉纯一郎   曾任第87~89任日本首相。任期内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小泉宣称,“有人提到(原首相)东条英机的甲级战犯问题,中国的孔子说过‘恨罪不恨人’,我不是为一个人前往参拜的,也不认为(参拜甲级战犯)有什么问题。” 野田佳彦   日本第95任首相。“参拜的是非问题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因此,那种基于A级战犯作为战争罪犯因此不应被合祭的论调,实际上是在侵犯所谓A级战犯的人权、和国家的名誉。”野田佳彦2011年9月2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在任首相期间他不会去参拜靖国神社,内阁成员也不会正式参拜。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24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门前有几座‘大山’?
热度 14 lin602 2011-9-3 18:53
小时候天天背‘老三篇’,其中一篇叫‘愚公移山’,内容我想大家都知道的。 中国的大学在世界上应该说没有一流的,而且慢慢还有被拉下的趋势,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的高校门前有几座必须移走的‘大山’。 1 人员流动及筛选。目前中国的大学教师基本上都是终身制的,除了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很强外,许多教师能力上还有待提高,有的其实是不适合做科研的。但目前中国的教师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让其离校的。必须解决能进能出的机制。甚至出现在学校不给官位了的人,回来当教师,我见多了,你说这样的师资能够与一流大学竞争? 2 教师政治与经济待遇的稳定与提高。中国的大学教师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波动非常非常大,让人感觉到非常不稳定。记得九十年代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那时教师人心浮动,走的人非常多,出国,下海办公司,调走,当官等。现在大学教师退休工资不但离公务员太远,甚至还不如小学教师,去年广东高校试行退休工资的改革,尽管没有改下去,但让大学教师心里凉凉的。而政治待遇更是上下动得不得了,五七年反右,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等。你说那个群体经得起这样折腾。 3 高校的运行体制。必须实行教授治校,教师在学校是二等公民,你说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教授争着当个处长、副处长甚至科长,而且博士导师都要政府部门去当个副处长(副局长),用点业余时间来做点科研,而他们占了许多方便的资源,这样的环境是科研环境吗? 4 国家与省的科研管理体制。这个我想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得到科研经费的人大部分为:学校官员,政府官员的熟人,院士及大牛,科研中介人的关系人,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好那么一点点。说起科研经费,让人伤心与灰心。 这些大山搬不掉,挡在大学门前,如何让中国大学进入世界前列?
3250 次阅读|17 个评论
院士和院士制度的异化(七)—院士富豪颠覆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
热度 1 husherong 2011-9-1 01:02
院士和院士制度的异化(七)—亿万院士富豪颠覆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现象 “前有袁隆平,后有吴以岭。上台是院士,下台是富豪。” 2000 年5 月31 日 ,以袁 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隆平高科 ” 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袁隆平持有 “ 隆平高科 ”250 万股,按照当时每股 12.98 元的发行价计算,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净资产将达到 3245 万元。    2011 年 8 月 31 日,“隆平高科”收盘价 31.64 元,袁隆平拥有 4 , 458 , 143 股,成为亿万富翁。 2011 年 7 月 19 日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命名的以岭药业发行价 34.56 元 / 股。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董事长吴以岭通过以岭医药集团间接持有以岭药业 40% 的股份,吴以岭的儿子吴相君与女儿吴瑞分别持有以岭药业发行前总股本的 26.42% 和 2.97% 。三人总共持有以岭药业约 2.48 亿股。按以岭药业 18 日确定的发行价为 34.56 元 / 股计算,吴以岭家族身家将达到 86 亿元。吴以岭本身身价将达到近 50 亿元,成为国内最富有的院士。 《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社员黄新文一家去年纯收入近六千元》( 1979-02-19 00:00 ,人民日报 第 2 版),广东省中山县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一家,一九七八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一万零七百多元,扣除家庭副业的成本,纯收入为五千九百多元;另有存栏猪价值一千元。 而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曾流行“ ‘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 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 ”。 根据目前的大红人郭美美的母亲郭登峰称,她从 1990 年就开始买股票、炒股票和融资股票,最早炒的是深市 “ 老五股 ” 深发展、金田、万科、安达和原野,并用几万元在几个月后赚了几百万。(宁夏卫视栏目《解码财商》,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对郭美美母女的专访, 2011 年 8 月 3 日) 所以,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就逐渐流行“ 万元户不算富,十万元刚起步,百万元还马虎,千万元才算富 ”。 而如今,则是逐渐迈入亿万元才算富的年代了。 院士富豪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脑体倒挂”时代现象。
3722 次阅读|2 个评论
原子弹的故事
libseeker 2011-8-4 15:58
先看摘录的两则有关原子弹的故事。其一摘自《日本史》,作者为詹姆斯.L.麦克莱恩,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教授,研究日本历史的著名学者;其二摘自《20世纪思想史》,作者为英国的彼得.沃森,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1945年8月6日早晨8时15分,一架B-29轰炸机‘埃诺拉.盖伊’号朝广岛的男人、女人和儿童投下了一颗长约30米,直径约7米的‘特殊炸弹’。原子弹在离地面1600英尺处爆炸,下面核爆中心的温度超过了华氏7000度。爆炸半径约200公里范围内的一切都被烧毁,在这个致命范围内所有受热浪烧灼的人都死了,他们的皮肤和内脏都被难以置信的温度烧得爆裂。一股冲击波以光速从核爆中心向外扩散,把混凝土建筑物夷为平地,把木头房子炸成碎片,使人体支离破碎。到处都是核辐射。大火荼毒着城市,湿气聚集在飘扬的灰烬上,后又形成放射性的‘黑雨’落回到地面。没有广岛死亡者的精确数字,虽然1977年政府估计人数介于13万至14万之间。1945年8月8日,外务省监听员听到苏联的无线电广播宣布,苏联要对日宣战,将出兵满洲、千岛群岛和朝鲜。第二天,即8月9日正午之前,美国人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杀死了6万至7万人。现在总计约有50万平民在对日本城市的轰炸中遇难。”((美)麦克莱恩(McClain,J.L.)著;王翔 译._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12:432) “在当地时间8月6日上午近9点时,美国人在广岛投下了铀235原子弹。在原子弹下落期间,原先载有原子弹的飞机离投掷地11.5英里。尽管这样,原子弹爆炸时发出的光仍映照到飞行员的座舱,飞机机身被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损坏和弄皱’了。3天后,美国人在长崎投下了另一颗原子弹。6天后,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投降。从这种意义上说,是原子弹打败了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世人倍感轻松,而利用这种手段来结束战争又令人感到恐怖。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这样说并非言过其实。在物理学领域,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是最伟大的知识性冒险的可怕高潮,这种冒险正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丽的科学’所为。不过,这种高潮恰恰意味着,物理学绝不会再成为了不起的英雄,而它也并未终结。”( 彼得.沃深著;朱进东,陆月宏,胡发贵译.20世纪思想史._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67) 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辈。关于战争的伤与痛,感受并不深刻。读史读到史上若干次屠城,最近一次是惨烈的南京大屠杀(30万人被屠杀)。近年,地震频发,地震带来的伤与痛,感同身受。史上若干次大地震,近年的几次大地震感受尤为真切,汶川8.0级大地震,海地7.3级地震(此次海地地震造成22.25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日本9级大地震……不由自主将其与原子弹带来的灾害进行比较,原子弹更为恐怖! 那两颗原子弹是1945年的科学研究成果,其实已经可以为所欲为,试验性的爆炸是在阿拉莫戈多沙漠进行的,“准确地按计划进行”。最终选择广岛和长崎投掷是战略。倘若随便换个地方(比如人口密集一些的或非沿海的),后果严重得多。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然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4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近“两弹一星”元勋(2)做人当如邓稼先
热度 7 sqdai 2011-7-1 13:22
走近“两弹一星”元勋(2)做人当如邓稼先
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 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的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1924 ~ 1986 )(见链接)。 这里,仅采撷邓稼先 62 年人生历程中最精彩的片断: 14 岁那年,在沦陷后的北平,少年邓稼先当众撕碎了为日寇庆功的纸旗,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一脚!为了避祸,他随大姐南下四川、云南。 17 岁那年,他赴重庆考大学,途中险些被空袭的日机炸死,进一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而后进入西南联大,发奋用功,决心“救同胞于水火中”! 24 岁那年,负笈西渡,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特尔哈尔( Ter Harr ),两年完成博士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 26 岁那年,他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 1950-8-29 )搭海轮回国,进入中科院原子能所,在彭桓武先生的指导下,踏上开拓我国核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征程。 34 岁那年,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他的顶头上司钱三强先生问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邓稼先心领神会,立即允诺,出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主任,从此踏上了研制“两弹”的 28 年艰辛路。 历史正确地选择了邓稼先,而邓稼先则不辱使命,为“放大炮仗”的宏大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从 34 岁那年开始,邓稼先隐姓埋名,舍弃天伦之乐,成天钻在荒漠、山沟里,甚至有意识地把性格从爽朗外向转为沉默内敛。风华正茂的邓稼先作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率领 28 个“娃娃兵”(平均年龄 23 岁),在攻克两弹基础理论方面所向披靡! 他们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基础理论上攻克了三大难关:原子弹核反应关、中子点火关和引爆关。 邓稼先率领他们用简陋的手动计算器和计算尺通宵达旦地进行计算,计算草稿用麻袋来装,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堆满了一房间。 有一次,邓稼先刚休息不久,一听说试验出故障,他冒着风雨,搭吉普车前往,车抛锚了,他下车推行;到了试验场,司机累趴下了,他却精神抖擞地潜心参与排除故障,终获成功。 三年困难时期,他们饿着肚子苦干,他省下自己的口粮,用馒头招待开夜车的“娃娃兵”。领导不准开夜车,他与伙伴们钻在被窝里打手电筒钻研问题。 在原子弹引爆试验中,装雷管是最危险的事情,邓稼先总是到现场在技工旁边为他们壮胆,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了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 40 岁那年,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罗布泊上空终于升起了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奏响了凯歌,在现场不远处的邓稼先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 。 然而邓稼先没有停住脚步。 39 岁那年,在聂荣臻的安排下,邓稼先着手为研制氢弹做基础研究,他开始了新的跋涉。他和他的战友们,群策群力,日夜奋战,经过三年努力, 1967 年 6 月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接着,邓稼先为核武器小型化倾注了大量精力。不幸的是,在一次核试验事故中(事后查出是降落伞问题),邓稼先身先士卒,坚持进入事故发生地区,找到了碎弹,却经受到了超强核辐射,他的身体遭到致命的损伤! 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醉心于二代核武器研究,拼尽全力,奔波于试验场所。 60 岁那年,他参加了突破中子弹原理的核试验。那时他已经精疲力竭,趴在两位年青人身上才到达目的地。试验成功使他再次忘形地欢呼。 61 岁那年,确诊罹患直肠癌,动了大手术。但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他把病房变成了实际上的办公室。 62 岁那年春天,他的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转移到全身,疼痛剧烈。他深知自己已经来日无多,却在思索着我国核武器发展的重大问题。 1986 年 4 月 2 日 ,他与于敏联合署名,向领导递交了极其重要的建议书,画出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新蓝图,对国家现代化国防建设做了最后一份宝贵的贡献。 1986 年 7 月 29 日 ,邓稼先与世长辞。 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民族进步的永恒! 他用他的纯真高尚、无私无畏、献身热诚,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做人当如邓稼先!育人当如邓稼先! 参考资料 宋健(主编),“两弹一星”元勋传,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 257 - 304. 写于 2011 年 7 月 1 日 【链接】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 1924 年生,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5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 年 10 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 1950 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 12 届中央委员。 1986 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制中,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字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加了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同时,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5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 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7 年和 1989 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402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难忘历史:新中国两弹研究历程(5)
lxj6309 2011-6-8 09:58
   铀—235有了   1964年初,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来。我国自主研发的东风—2号导弹,试验成功。兰州的铀浓缩工厂分离出了浓缩铀。   1964年1月,在国防各工业部部长会议上,二机部部长刘杰兴奋地对大家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核材料铀—235,已经研制出来了。”大家听了都很高兴。主持会议的国防工办副主任赵尔陆幽默地说:“好!那好!我们已经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可以做饭了。”   铀—235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原子弹爆炸就是用铀—235产生原子裂变而来的。没有铀—235,原子弹就造不出来。   但铀矿石中铀—235的含量只有0.7%,通过非常复杂的抽炼过程才能得到纯度90%以上的铀—235。这个过程谈何容易。当年中国向苏联提出要搞铀—235时,苏联人说:“这东西很贵的,投资大,用电多,美国搞这个东西用了全美七分之一的电量。你们全中国的电加起来可能也不够。中国搞搞钚—239就行了。”   但中国人不甘心,要搞就搞最先进的。1960年兰州的铀浓缩工厂刚刚建成,苏联专家就带着大量技术资料走了。临走时他们甩下一句话:“你们的这个厂看来只能卖废铜烂铁了。”   让谁来担负起浓缩铀的工作呢?思来想去,钱三强选中了回国不久的女科学家王承书。   突然接到这个任务,王承书有点不敢相信。搞铀的分离就是在美国也是讳莫如深的事,现在竟然会让她这样一个刚从海外归来的人领衔。这是多大的信任与挑战!   “年过半百,开始搞一项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当时谁干都不容易。回国之前我就早已下定决心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不惜从零开始。”王承书曾这样说。   这份不易,不是三言五语能道尽的。从接到任务的那天起,王承书的名字就从国际理论物理学界消失了,她再没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即便是内部刊物和工作报告,她也从不署名。作为一个女人,她付出的则更多。她告别了丈夫、孩子,背起行囊,来到大西北,在集体宿舍一住就是20年。   有一次,邓小平到铀浓缩工厂视察,一眼认出了王承书。他说:“我见过你嘛!1959年你胸戴大红花,参加了全国群英会。从此,你隐姓埋名,不知去向了,连你的先生张文裕也找不到你啰!”王承书笑着点头。   浓缩铀工厂有几千台机器,各个工序像接力赛一样连起来,环环相扣。王承书的学生诸旭辉回忆:“苏联专家留下的四本笔记。这就是我们后来搞理论的一个基础。王老师把笔记本反复看过后,一个一个地计算,计算正确以后再重新编排起来,编好后再教我们。”那时候没有计算机,王承书和同事们所用的方案和计算数据,整整装了三个大抽屉。   1964年1月14日11时5分,闸门打开,中国人第一次得到了纯度90%以上的浓缩铀—235。十个月后,当美国军情系统发现中国的原子弹使用的是铀而不是钚时,大吃一惊。虽然美国情报界在判断中国核试验的时间上相差不多,但他们在核武器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上大大低估了中国。    蘑菇云升起来了   1964年6月29日,改进型东风-2号导弹从酒泉发射场直冲云霄。中国有了自己设计制造的导弹。此时,罗布泊深处的原子弹也一切就绪,就等待中央的一声号令。   “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毛泽东一锤定音,中央决定在1964年10月16日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爆炸的时间确定后,担任原子弹爆炸总指挥的张爱萍回到罗布泊试验基地。当晚,他在自己住的帐篷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响”字。   首次核爆炸采用塔爆形式,一座高102米的高塔已经竖立在戈壁滩上。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前方人员要随时向北京汇报。   时任首次核试验办公室主任李旭阁回忆:在向中央报告时,规定了一些暗语和密码。原子弹代号叫邱(球)小姐;装原子弹的容器叫梳妆台;原子弹装配,叫穿衣;原子弹在装配间,叫住下房;原子弹在塔上密闭工作间,叫住上房……   16日凌晨,原子弹运到了铁塔架前。李旭阁密电北京:邱小姐在梳妆台,八点钟梳辫子。原子弹徐徐吊上塔架。李旭阁密电:邱小姐住上房。   16日上午10时,试验程序进入清场阶段,大队人马被撤到60公里以外的白云岗观察所。大家既兴奋又紧张,不少人问邓稼先有把握没有,邓稼先光是笑,不回答,实在躲不过去了,就挤出一句话:反正能想到的问题全想到了。   14时30分,总指挥张爱萍走进了白云岗观察所向周恩来电话报告: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一切正常。周恩来批准按时起爆。   接近15时,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等科学家,陆续走进了观察所的掩体里。背对核爆心卧倒。李旭阁说,为了看蘑菇云,豁出去一只眼睛了。张爱萍说,旭阁,勇气可嘉,不可蛮干,通知所有人不许面向爆心。   9、8、7、6、5、4、3、2、1……蘑菇云升起来了!现场沸腾了。   张爱萍抓起电话激动地说:“总理,首次核爆炸成功啦!”   电话那边的周恩来异常冷静:“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张爱萍一愣,扭头问身边的王淦昌:“总理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王淦昌一边计算着蘑菇云的高度,一边肯定地说:“是核爆炸!”   周恩来说:“很好,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国务院,向参加首次原子弹研制和试验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   当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3000余名演职人员。退场时,周恩来高兴地对大家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下午3点钟,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大家可以欢呼,可以鼓掌,你们要小心,可不要把地板跳塌了哟。”顿时,欢声雷动。   1971年,杨振宁访华见到了阔别22年的挚友邓稼先。当时,美国盛传中国的原子弹是由在华的美国科学家寒春帮助造的。杨振宁问邓稼先,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的工作。出于组织纪律,邓稼先没有对老朋友说明自己就是研制原子弹的元勋之一。他含蓄地说:“我觉得没有,我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你。”   在杨振宁即将返回美国的饯行宴上,他收到了邓稼先的来信。信中说,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一时间,杨振宁热泪满眶,不得不中途离席,在洗手间里掩面大哭。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6/07/c_121502160_5.htm
个人分类: 科技普及|1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难忘历史:新中国两弹研究历程(3)
lxj6309 2011-6-8 09:54
   钱三强请来三尊“大菩萨”   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放弃了自己的科研工作,更多地承担了行政事务。据说,他的夫人何泽慧曾对他说:“你要是不干这么多行政工作,早就得诺贝尔奖了!”钱三强答道:“我是一个党员。”   苏联专家走了,原子弹还是要造!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成了钱三强的首要任务。这时,他首先想到了王淦昌。   一位友好的苏联专家回国时,曾安慰中国人说:“我们走了不要紧,你们还有王淦昌。”王淦昌的确是中国物理界的重量级人物。早在1930年,他就远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那时,欧洲正值核物理的黄金时代。在大师云集的柏林大学,王淦昌接触到了世界最前沿的科学。上世纪30年代中期,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益盛行,王淦昌选择了回国。   1960年当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时,王淦昌正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基本粒子研究。1960年3月,他领导的物理小组发现荷电反超子-反西格马负超子。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也使王淦昌在苏联名声大噪。苏联专家撤走后,王淦昌成为中国搞原子弹的不二人选。   1961年3月,钱三强把刚刚回国的王淦昌约到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的办公室。刘杰开门见山地问王淦昌,愿不愿意领导研制原子弹。王淦昌沉吟了一下,坚定而深沉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刘杰本来给王淦昌三天考虑时间,但他第二天就到九所报到来了。从此,王淦昌从世界物理学界消失了,而中国的核研究基地多了一个化名王京的老头。有人向王淦昌的老伴儿打听,王淦昌到哪儿去了。他老伴儿幽默地说:“调到信箱里去了!”因为她只知道王淦昌的一个信箱。   与王淦昌同时被请到九所的还有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彭桓武1938年留学英国,师从于量子力学创始人马克思·伯恩,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就是彭桓武的同门师兄。1947年,拿了两个博士学位的彭桓武回国执教,并在中国第一次开设量子力学的课程。邓稼先、黄祖洽、于敏……后来这些在中国原子物理界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彭桓武的学生。彭桓武虽然才高八斗,却不拘小节。他一直不知道,为了保举他研究原子弹,钱三强是在领导面前做了担保的。   王淦昌主管爆轰实验,彭桓武主攻原理研究,力学方面的带头人却还没有人选。钱三强对力学领域的专家不太熟。他便去找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商量。钱学森一听,爽快地说:“我去!”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回国前,他曾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1949年,当听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钱学森辞去了美国国防部空军科咨询团和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的职务,准备回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拍着桌子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他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美国政府在长岛软禁了他5年之久。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政府释放了11名美国飞行员,才最终换回了钱学森。   由钱学森担纲原子弹的力学研究当然求之不得,但钱三强知道,当时钱学森正一门心思扑在第一颗国产导弹——东风-2号上。   1960年苏联的毁约也影响到了导弹的研制。当时苏联已经把导弹样品运到了中国,但一无参数,二无理论,一切都要一点一点摸索。在钱学森的带领下,1960年11月,短程弹道导弹“1059”成功发射。此时,中程地对地战略导弹“东风-2号”的研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这种情况下,钱学森根本无法兼顾。于是,他推荐了自己的挚友郭永怀。郭永怀与钱学森是同门师兄弟,他们都是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的高足。   1956年,在钱学森回国一年后,郭永怀也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回到了祖国。回国前,他烧掉了自己十几年的手稿。妻子李佩看了非常心疼,但他指指自己的脑袋说,有什么可心疼的,反正东西都在我脑子里!   王淦昌、彭桓武和郭永怀三名大科学家来到九所后,邓稼先激动地说,钱三强为九所请来了三尊“大菩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了所有援华专家和技术资料后,中国自己的科学家为祖国的核工业撑起了一片天。几十年后,当彭桓武回首往事时说:“老实说,我觉得我们比苏联专家干得好。如果苏联专家不走,原子弹不会这么快爆炸,氢弹肯定不会有。”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6/07/c_121502160_3.htm
个人分类: 科技普及|1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是骗局?
songshuhui 2011-5-7 11:57
沐右 发表于 2011-04-24 04:44 本文已发表在 果壳网 - 谣言粉碎机 ( 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是骗局? )。 流言1:原子弹轰炸日本其实是个骗局,核泄露可导致几十年不能居住,那核爆呢?看看现在的广岛,长崎,再看看当年的切诺贝尔核电站所在地,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小日本别有用心,如今遭到天遣,看你们再如何掩盖事实。 流言2:一位参加过“ 曼哈顿计划 ”的科学家和一位当年美军的上级军官却联合披露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历史――美国从来没有在日本本土投放过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的事件是一场骗局, 那只是美军进行的一场非同寻常的信息战和心理战,一次非常成功的“软战争”。 真相:因为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发生,有关核弹、核辐射的种种旧文及言论又开始活跃起来,试图迷惑公众。这个谣言的源头,大概就是一篇早就在互联网上流传的题为《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 的文章。这篇文章就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是“骗局”,但其实里面的大部分内容根本经不起仔细思考。二战中,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的 事实是有着大量的普遍接受的历史资料支持的。如果要质疑这样一个普遍接受的事情,需要给出相当过硬的证据才可以,而这篇文章依据的都是风传的小道消息,里 面很多地方连人名、时间都没有。这篇文章认为,因为科学家及一些军方人士的反对使得美国政府采用了“信息战”的方法虚构了对日本原子弹的袭击。但这样的方 法居然就能成功地骗过日本的军方,使得他们无条件投降,实在是太不合理了。日本当时的政府和军方这么容易欺骗吗?连亲自去广岛和长崎看看都没有,就投降 吗? 核弹爆炸与核电站泄漏有何不同? 在质疑广岛和长崎遭原子弹轰炸的说法里面,“原子弹爆炸没有对这两个城市造成严重的核污染,没有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几十年不能居住’”被认为 是证明没有遭原子弹轰炸的一个重要证据。首先,很多人印象里面的关于核污染区的一些说法是错误的。核污染区不会成为不毛之地,辐射并不会让动植物无法生 存,反而有可能因为人类的退出而繁盛起来;核污染区里面的动物也不会变得巨大无比或者发着绿光(参阅果壳文章《 美国汉福德出现食人巨鼠? 》)。 其次,原子弹和核电站反应堆含有的放射性物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在广岛投下的名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弹,里面装了60千克的高浓缩铀 。在长崎爆炸的“胖子”含有大约6.4千克 或者8千克钚239 。可以看出,这两个原子弹里面的放射性物质并不多,只有数十千克,而核电站反应堆里面则有近百吨吨的核燃料(参阅果壳文章 《 福岛核电站有多少乏燃料 》) 。以受损严重的福岛核电站三号反应堆来说,它里面有约90吨的混合氧化物(MOX)核燃料,以其中里面含有7%的钚239来估计 ,这些燃料里面可以发生裂变反应的钚239有5吨多,不可以发生裂变反应但是有放射性的铀238有近74吨(参阅果壳文章《 日本的沸水堆可以造核弹原料么? 》, 松鼠会链接 )。核反应堆里面的放射性物质是原子弹的成千上万倍。 此外,这两个原子弹爆炸都发生在空中,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发生裂变反应,会放出很强的中子和伽马光辐射,还有巨大的能量。原子弹的剩余的放射性物质会 随着加热的空气一起上升,形成蘑菇云,比如长崎爆炸的“胖子”,蘑菇云高达18千米,大部分放射性物质会被带到平流层里面,扩散到世界的其他地方,而另外 一部分也会被爆炸和随后的风散布到更远的地区。这样以来,落在爆炸附近的放射性物质并不多 。这两次核爆中人们受到的伤害主要是爆炸的时候放出的巨大 能量引起的冲击波、大火和当时的高辐射,核爆之后的辐射伤害并不严重。之后三十年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们中间,因为辐射导致的癌症据信有四五百人的样子(受 辐射并被关注的约9.3万人) 。 而核电站发生事故的时候并不会产生那么强的爆炸,因此放射性物质并不会被抛洒到很远的地方,如果发生严重的泄漏,那么在靠近核电站的地方浓度会更 高,辐射强度会很大。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周围数十公里区域内的居民被疏散开来,就是因为在这些区域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会比较高。 虽然在这些区域生活并不一定会得癌症,但是因为辐射的增加,得癌症的几率也增加,为了居民的安全有必要进行疏散,这并不能理解为这些区域就变成了进去就不 能活着出来的凶险之地。核电站泄漏控制不好的话会将周围变成核污染区,但是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就没有那么强的效果。 广岛(左)和长崎(右)核爆的蘑菇云 。 不过,这两次核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辐射水平造成了长期的影响。核爆之后产生的放射性尘埃随着雨水沉降到地上,这种雨被称为“黑雨”。由于这 两次核爆带来的黑雨,使得广岛的西部和西北部以及长崎的东部地区土壤里含有的放射性物质的含量要比正常情况高一些 。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铯137 等裂变产物的影响并持续多年(铯137半衰期约30年) ,土壤里面的铀等半衰期很长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比例和未受核爆影响 的地区有可以测量的差别 。不过根据美国政府1945-1946年在日本的统计,这两个城市因为原子弹爆炸而增加的辐射量并不算大 。 广岛和长崎遭受了怎样的破坏? 相比阴谋论依据的小道消息,这两次核爆对广岛和长崎造成的破坏是有大量史料依据的 。 根据世界核能协会的数 据,1945年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给这两个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加在一起大约共有15平方公里的城市区域被摧毁。同时造成了大量的伤亡,轰炸 当天广岛估计有4.5万人死亡,此后的四个月时间里有估计1.9万人死亡。在长崎,轰炸当天有2.2万人死亡,此后四个月内估计有1.7万人死亡 。 其他来源的资料里面,城市的破坏面积和死亡人数有一些差别 ,不过造成的破坏和死亡是相当巨大的,这一点是所有资料都认同的。必须要说的是,在当时的 国际情况下,这两次原子弹轰炸迫使日本政府放弃了顽抗,选择了无条件投降,避免了美国军人出现更多的伤亡 ,也避免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人 民继续受日本军队的压迫和屠戮。 关于这两次核爆,有诸多的文字、照片等历史资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分别用Hiroshima和Nagasaki加上atom或者bomb做关键词搜索(返回的图片结果可能会引起不适)。这里,我们列一些事实,大概说明一下这两次核爆的伤害情况。 轰炸广岛的美国“小男孩”照片 1945年8月6日,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了一颗名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弹。“小男孩”是一颗铀弹,里面装了60千克的高浓缩铀 ,整个炸弹4吨多重,它在9470米的高空被投下,43秒之后在离城市 580米的高空爆炸,这段时间内,投下它之后转向的艾诺拉·盖号B-29轰炸机飞出了11.5英里的距离 。爆炸释放出了相当于1.3万吨TNT炸药 的能量,由于爆炸的中心位于城市的正中,这个座落着日军南方司令部,并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的大城市受到重创 。 核弹爆炸前后的广岛 ,圆环的中心是核爆的中心点,夷为平地是最准确的解释。图中相邻的同心圆半径相差1000英尺(约305米) 。 1946年3月的广岛废墟(来自 这里 )。 “小男孩”摧毁了数平方公里的建筑,引起了整个城市的大火,对广岛造成的伤害具体如何,我们不需要列举详细的数字,上面的地图就是最清晰的说明。 轰炸长崎的原子弹“胖子” 。 然而日本仍然没有接受无条件投降。因此,三天之后,也就是1945年8月9日,一架名为Bockscar的B-29轰炸机给长崎带来了“胖子”。 “胖子” 是一颗用钚239制造的原子弹,它含有大约6.4千克钚239 (或者按照世界核能协会的说法,含有8千克钚239 ),爆炸的当量相当于2.1 万吨TNT炸药,爆炸发生在离地面近470米的空中,由于爆炸点离预定的目标点差了大约3千米,也由于地形的不同(广岛地处平原),对这个日本最大的造船 工业中心造成的伤害并没有广岛那么严重 。 “胖子”爆炸前后的长崎地图,同心圆的单位仍然是英尺 。 距离核爆中心800米处长崎医学院的医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它是附近仅剩的建筑(来自 这里 )。 随后,日本政府表示接受无条件投降。 结论: 广岛和长崎的这两颗原子弹爆炸是有诸多历史资料支持的,爆炸对广岛和长崎造成的伤害也是有丰富且真实的资料展现的。这两个原子弹爆炸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少、 扩散范围广,因此不会在地面形成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辐射污染那么严重的结果。不能依此就认为广岛和长崎受原子弹轰炸不存在。 感谢果壳网的 秋秋 。 参考资料: 1. 世界核能协会,“ Hiroshima, Nagasaki, and Subsequent Weapons Testing ” 2. 维基百科,“ Atomic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 3. Science Insider,“ How much fuel is at risk at Fukushima? ” 4. 世界核能协会:Mixed Oxide Fuel 5. Jun Takada et. al., J. Radiat. Res. 24, 229 (1983). 链接 6. 美国政府解密文件,“ Radiation dose reconstruction U.S. occupation forces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Japan, 1945-1946 ”. 7. 1995年执行轰炸的Charles Sweeney在美国国会的证词( 译文链接 ) 8. 维基百科,“ littleboy ” 9. 维基百科,“ fat man ”
个人分类: 物理|3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是如何自己突破氢弹原理的
热度 1 liuxiaod 2011-4-11 21:32
(本文是摘录自“往事不尽如风——绝密的中国1100目标亲历”) 1957年10月15日,聂荣臻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在莫斯科苏联国防部大楼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签字仪式。在协定中,苏联政府答应在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生产与研究原子武器、火箭武器、作战飞机、雷达无线电设备以及试验火箭武器、原子武器的靶场等方面对中国政府进行技术援助。其中包括:供给一个型号原子弹的样品和生产的全部技术资料,两个型号的原子弹以及一个型号的氢加强的原子弹的实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还规定,在中国能够生产制造氢弹用的个别元素以后,将考虑供给制造氢弹的技术资料。 按照中苏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的规定,苏方应该在1958年内先向中方提供一个TNT 当量为4 万吨的钚装料原子弹的样品及相关的技术资料。 苏联政府在1958到1960年期间找种种借口拖延履行条约规定的原子能工业援助项目 I960年7 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自1960年7 月28日到9月1 日,撤走在中国的全部1390名苏联专家。到8 月23日,在二机部系统工作的233 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其中有的人还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至此,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完全背信弃义,单方面全部撕毁了两国政府间签订的关于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和合同。他们的行径给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原子能工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困难。 苏联毁约终止援助以后,因为事先有了思想上、组织上和技术上的准备,原子能工业建设没有出现停顿和工作混乱的情况。相反,加快了全面彻底自力更生的进程。 在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九所经过1960年的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核武器科研队伍,创造了一定的工作条件,探索到原子弹的一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关键问题,并且找到了一些解决的途径,初步掌握了原子弹某些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这为进一步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掌握原子弹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已经从苏联援助转向全面自力更生的时候,1960年秋,时任二机部部长的刘杰开始考虑氢弹研制工作如何部署展开的问题。 刘杰在1957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随聂荣臻副总理同苏联政府代表团谈判“国防新技术协定”时,从协定的文本中清楚地看出,苏联准备提供给中国的一种氢加强的实弹样品属于原子弹,而不是氢弹。看来,氢弹和原子弹在原理与结构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刘杰曾找机会多次向二机部的苏联专家组组长询问氢弹与原子弹在原理和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专家组组长表示不清楚,未作任何透露。看来,苏联在氢弹技术上对我们是严格保密的。 刘杰认为,氢弹肯定比原子弹更复杂;研制氢弹必须由我们自己首先在氢弹的理论上进行探索突破;而进行氢弹理论探索,不会在短期之内获得突破,这项工作也不能等到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以后再进行安排。 一天,刘杰同钱三强商量此事。刘杰讲了上述想法以后说:“九所现在正在全力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没有力量顾及氢弹的理论研究。 为了不分散九所的精力,原子能研究所能不能组织力量在氢弹理论研究方面进行探索,先行一步?“ 钱三强思索了片刻回答说:“氢弹的研制工作迟早是要进行的,早做布置好。 氢弹有自己的原理,轻核反应有它自己的规律,与轻核反应有关的理论探索工作确实需要早做安排。我很赞成。原子能研究所还有一点理论物理研究力量,可以动员投入。“ 刘杰听了很高兴,说:“那很好,就这么定了。”刘杰还特意嘱托钱三强: “这项工作很保密,由你代表部来直接组织领导,对部党组全权负责。” 随后,刘杰把上述与钱三强商量好的事情告诉九局局长李觉。李觉表示完全赞同。 经刘杰同意,钱三强把二机部的上述决定向原子能研究所党委领导人李毅等同志作了报告。钱三强在李毅的协助下,1960年第四季度,在原子能研究所第四研究室增设了一个从事氢弹理论探索研究工作的机构,名称叫“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简称轻核理论组,保密代号为“乙项任务”),由黄祖洽任组长。一开始成立时,这个组只有黄祖洽、蔡少辉、萨本豪、刘宪辉等同志。不久,擅长粒子物理的何柞麻也加入这个组,并参与业务领导。以后又逐步增加了人员。起初,他们主要是积累有关氢弹原理的知识和收集轻核反应截面等。 为了增强轻核理论组的研究力量,黄祖洽和何柞麻多次向钱三强所长建议,调本所1955年荣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称号的副研究员于敏来参加研究工作。钱三强考虑了再三,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准备让于敏任轻核理论组副组长。 1961年1 月12日,钱三强约于敏到他的办公室,严肃而秘密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二机部党组批准,决定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时年34岁、已经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开创性地辛勤耕耘了近10年并做出了出色成绩的于敏,做梦也没有想到领导会让他参加氢弹理论研究工作。一开始他感到脑子有点发蒙,以为自己听错了。当他很快明白过来,知道这是领导上的决定要他去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后,他的心中矛盾了起来。他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喜欢宁静,喜欢从事比较自由的基础科学研究,不喜欢搞应用研究。况且当前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在有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的关键时刻,有些舍不得停下来去改行。 然而,于敏马上又想到:中国多少年来贫穷落后,屡遭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和蹂蹭。自己青少年时代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当亡国奴的屈辱生活,依然在心中留着深刻的惨痛印象。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又受到西方反华势力的战争威胁。 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不强大,就不可能真正地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现在国家遭受了天灾人祸,经济困难,苏联政府又背信弃义,撕毁协议,停止援助,撤走专家。在这样的情祝下,中央仍然坚持要继续搞原子弹、氢弹,显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性的历史任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国就无家,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强调个人的兴趣、志向和名誉?正是这种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于敏面对这样重大、艰巨、光荣而神圣的任务,觉得自己不能再有另一种选择,只能接受。 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以后,于敏毅然决然服从了组织上的决定,他下定决心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摘录者的一点感想:差不多同一时候,另一位年轻一些的物理学家也被领导提出了类似要求,他以“我还是对基础研究更感兴趣一些” 为由拒绝了。这个人二十年后在恒星演化方面做出相当大的成就,被一些人吹嘘成“中国大陆最接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说来很有意思,冷战期间双方基础物理的交流还是通畅的,唯一的例外就是恒星演化。因为恒星演化研究的恒星内部高温等离子体和核武器爆炸时高温等离子体是一样的。一直到80年代,双方的天体物理学者才能再次聚首,原因和双方都完成了核武器小型化的关键研究(双方都达到了核武器的物理极限)不无关系。此时一些国家如伊朗,伊拉克,朝鲜也纷纷派出研究生到先进国家学习天体物理。真不知道为什么霍梅尼,萨达姆,金日成这些国家领袖为什么同时对恒星演化感兴趣了呢?于敏如果坚持基础物理研究,是否会取得类似或者更大的个人成就呢?最后提一点:上面说的那位比较年轻的物理学家就是大名鼎鼎的方励之。作为美国某知名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直到21世纪初,他仍活跃于物理学研究领域和某领域,这和由于身体原因1988年就基本淡出学术领域的于敏比起来,实在是强多了) 于敏调入轻核理论组后任副组长。 当时全组共有十一二个人。1961年第四季度何柞麻等调到九所参加突破原子弹的工作。黄祖洽也在九所兼职参与原子弹的攻关,每周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的工作担子主要落在了于敏的肩上。1963年何柞麻又重新调回了轻核理论组。在此前后,又分配来刘恭梁、沈天海、孙永盛等一些大学毕业生,这个组陆续扩充至40人左右。 钱三强具体负责主管轻核理论组的工作。大约每隔两个星期或一个月,黄祖洽、于敏和何柞麻便向他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钱三强为他们解决了许多重大决策性的问题,也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如增加调配研究人员,出面去九所请求增加几个小时的计算机机时,要一些磁带,安排小汽车送数学计算人员去中关村上计算机运算,等等。这些保障条件问题如果没有钱三强的支持,是很难解决的。 黄祖洽和于敏领导有方,把全组人员按学科划分了几个研究小组,黄祖洽、于敏及何柞麻分管各个小组的工作。 轻核理论组的研究工作从氢弹理论最基础的部分开始探索。他们从氘和氚、氚和锂-6等有关核反应截面的调研、整理、分析和估算上切入,对氢弹中各种物理过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截面”是物理学中用来表示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发生反应的概率的一个物理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各个选题,特别是重点选题都取得了成果,为开始氢弹的理论探索初步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核数据基础。 接着,在黄祖洽、于敏的领导下,轻核理论组研究了等离子体中的基本物理过程,物质与粒子间能量的传递过程,系统中各种波的发生、发展与相互作用的规律,高温、高压下物质的基本物理参数…… 当时提倡学习太祖主席的著作《矛盾论》,于敏、何作麻以《矛盾论》中所说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为指导思想,将热核点火和燃烧作为氢弹爆炸的内因,将辐射流体力学创造的条件作为外因,反复研究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进而研究了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状态下的许多基本物理现象和规律。在研究过程中,于敏最“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 1960年到!962 年,国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被压缩,大家都去挖野菜,以瓜、菜和小球藻等来充饥。许多人都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可是,由于大家知道肩负着的是国防尖端的绝密任务,所以都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情绪,再苦再累也要为氢弹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当时,不用说电子计算机,连手摇电动计算机也只有几台,且归第四研究室的数学组专用,轻核理论组的同志们主要靠的是计算尺。为了完成任务,只得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大家都没有自行车,工作到深夜还得从办公室步行近半个小时回到宿舍就寝,每天没有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谁也不叫苦,都是拼命工作。 轻核理论组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一道道科学难关,解决了大量的基础问题。其中,在许多实质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上,都是于敏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于敏的“物理的直观”是极其明晰而深入的。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于敏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总能从复杂的计算中找出其中的物理内容,使认识有所前进。他不断地发掘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敏认为问题也就是矛盾。他把这一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物理学的分析方法”。许多问题到了于敏手上,他总是把其中的物理因素一一加以解剖,并估计它们的大小和影响。这样,对许多难以解决的现象,就能够理解了,同时,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出来了。 1963年9 月13日,二机部党组向周总理写了《关于发展和试验核武器初步设想的报告》。报告就核武器发展的方向、步骤、进度、试验方法、需创造必备的工作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等提出了初步设想和建议。其中,报告在讲了正在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小当量的核导弹头的进展情况以后,也讲了加强原子弹(又名氢加强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争取在1965年底或1966年提出,从1967年开始进行试验;在加强原子弹过技术关的基础上,拟争取在1970年开始试验氢弹。 从1960年第四季度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第四研究室数学组和承担轻核反应数据测量任务的轻核实验组的大力帮助下,经过4 年扎扎实实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对氢弹有关物理过程已做了相当的研究,对氢弹的原理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对氢弹可能的整体结构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 提出了加强型原子弹和在液氘中实现非热动平衡情况下燃烧两条技术途径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和计算参数,编制了相应的简化计算程序。这4 年颇富成效的工作,无论对热核反应基本现象的了解、基本条件的掌握,还是对某些规律的认识,都为后来的氢弹攻关工作奠定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应用基础,在最终突破氢弹原理中起了重要作用。 正当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正在探索氢弹的可能结构以及作用机理的时候,第九研究所理论部在交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后,抽出部分研究力量从1963年9 月起,也开始了氢弹原理的探索,并由副所长、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先生亲自指导。开始时,理论部指定李德元、王贻仁等同志研究含有热核材料的加强型原子弹的理论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彭桓武给部分科研人员就加强型原子弹的结构原理作了几次学术报告。此后,彭桓武和理论部科学负责人先后得出结论:加强型原子弹结构,尽管其中伴随着热核反应产生,但持续代数较少,不可能成为氢弹。 提出可就铀与氘化锂-6相叠加强祸合等技术问题展开研究。 1964年1 月29日,中央专委把成立一年多来原子能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原子弹的研制情况向毛主席、党中央写了报告。报告中在讲到今后的工作安排时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1970 年)“原子能方面的中心任务是解决核弹和热核弹的‘有无’问题“。这里说的热核弹是氢弹的别称,又称聚变弹。 1964年4 月,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北京第九研究所于!964 年2 月25日改称为第九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九院)理论部李德元等人对加强型原子弹理论模型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他们认为热核反应对这种类型的原子弹威力虽有提高,但提高有限;原子弹与氢弹之间不是简单的联系,而是有质的差别;在氢弹研制中不能机械地搬用原子弹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必须针对氢弹特点开展新的探索研究。随后,理论部明确下一步科研工作的中心是如何从加强型原子弹向氢弹过渡,并探索提高密度与热核反应率、提高中子和氚的增值速度等方面的新路。经过努力,取得了一些有用的科研成果。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11月2 日在研究今后的核试验时,周总理问刘杰什么时候研制成氢弹。 刘杰回答: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已经在探索,现在还有许多问题吃不透。大概还得需要三五年时间。 周总理说:5 年是不是太慢了。 周总理对刘杰说:你们想先搞起加强型弹,要由原子弹爬到氢弹,这个什么时间能够搞成?为什么钚239 生产线要1967年底才建成?以上这些问题你要在下一次的中央专委会议上做出回答。 1965年1 月7 日下午,刘杰在二机部党委会议上讲话时,传达了不久前太祖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说:如果有氢弹、导弹,仗可能就打不起来,和平就更有把握了。原子弹要有,搞起来也不会多,吓吓人,壮壮胆。毛主席又说:还有三年才搞成氢弹,太慢了。 1 月23日,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经济建设长远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 党中央对掌握氢弹的要求如此紧迫,二机部领导的心情是很焦虑的。这时,氢弹研究工作的发展向刘杰飞刘西尧等二机部领导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该如何对待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和九院理论部这两方面研究氢弹理论的研究力量?刘杰认为,两方面的力量各有自己的优势,也各有自己的不足。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研究氢弹理论已长达4 年多,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已经为氢弹的理论设计奠定了一些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缺乏原子弹的具体知识,要突破氢弹原理还有很多的困难。在九院理论部这一方面,有突破原子弹的实践经验,已经掌握了原子弹的有关理论和计算技术,比较系统地查明了原子弹内部的物理图像和各种物理规律,有条件在氢弹理论研究方面向纵深发展。但是,他们开展氢弹理论问题的研究起步晚,而且,既定的任务—空投的原子弹和上导弹的原子弹头的理论设计任务还很重,这与“氢弹也要快”—要加速突破氢弹技术,实现力争在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的爆炸试验的任务是很不相适应的。 面对这样的现状,刘杰想到:必须把这两方面的研究力量统一起来,把两股绳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形成拳头,集智攻关。 刘杰和刘西尧、钱三强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的这一主张,也得到李觉等九院的领导和李毅等原子能研究所的领导的支持,两方面正在从事氢弹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也都赞同。 根据二机部党委的决定,1965年1 月,黄祖洽、于敏等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的31位科研人员携带着预先探索研究的所有成果和资料,调到了九院理论部,在主战场汇合,一起攻关。黄祖洽、于敏被任命为理论部副主任。轻核理论组另外的10余位科研人员,包括去了河南省参加“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何柞麻,则留在了原子能研究所继续从事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1965年1 月下旬,中央专委办公室通知二机部,周总理拟于2 月上旬召开中央专委会议。为了对周总理年前11月2 日、3 日就加速研制氢弹等问题所作的指示做出回答,二机部党委于1965年2 月3 日重新向中央专委呈报了《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 报告在讲到氢弹的设计制造问题时说:目前我们在氢弹理论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有待进一步探索。根据现在了解,从原子弹到氢弹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美国是7 年,苏联是6 年,英国是5 年,法国从1960年进行原子弹试验之后,至今尚未搞成,据说要到1968年才行。氢弹一般的含意,当量在百万吨以上,聚变反应的能量要在30% 以上。从低级的氢弹,即比威力(单位重量的爆炸威力)和聚变比(聚变反应的能量在整个核反应中所占的份额)较低到高级的,即比威力和聚变比较高的氢弹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开始试验氢弹装置到开始试验氢导弹头,美国经过6 年,苏联经过8 年。它们都是经过一系列核爆炸试验才突破氢弹技术的。看来影响氢核反应的因素很多,错综复杂,不仅许多已经理解的东西需要通过试验去验证,还有许多没有理解、没有发现的东西,需要通过试验才能理解,才能发现。根据过去苏联专家零星谈话记录,制造氢弹至少需要3 种核装料,即铀-235,氘化锂-6和钚-239. 目前我们只有铀-235和氘化锂-6,还没有钚-239. 所以从原子弹爆炸到研究制造氢弹必须解决理论技术和核燃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活学活用太祖思想,提高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能力,力争时间,尽速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报告接着说:经过将近一年,特别是最近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初步看来,要解决氢弹设计制造的理论技术问题,必须通过各种必要的试验摸清各种核燃料的基本性能和各种核反应的基本规律;必须抓住有关氢弹设计、制造的主要问题,在原理和结构上从多方面进行理论探索和科学实验。我们准备再经过一个季度到两个季度的调查、研究,提出初步的研究、实验的规划,力争在1968年开始进行氢弹装置试验。 中央专委要求二机部在1968年前要完成三项主要任务:1.建成钚-239生产线;2.建成第二个扩散工厂和部分建成第二套原子能工业基地;3.实现一年试验一种核武器,并力争于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的爆炸试验。会议还对讨论的其他议题做出了决定。 中央专委会议以后,2 一3 月,九院根据二机部党委的要求,在副院长彭桓武、朱光亚的指导下,由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副主任周光召主持,组织理论部有关方面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开规划会议,讨论制定突破氢弹的具体规划。会议在回顾了前一段氢弹理论研究工作,分析了美国、苏联等国氢弹发展的历史以后,制定了旨在突破氢弹技术的《氢弹科研大纲》。 在制定大纲的过程中,刘西尧经常乘坐一辆退了颜色的、不太鲜红的“奔驰”小轿车到九院理论部与大家一起讨论。 这次制定的大纲中要求:氢弹研制的近期目标主要是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理论研究,突破并掌握重量轻、威力大的热核武器的基本原理;第一步,作为这一目标的标志,是争取完成重量!吨左右、威力为100 万吨级TNT当量的热核弹头的理论设计(当时把这一目标简称为“1100" )。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是要摸清氘化锂-6能够烧起来,而且烧下去的规律及所需要的条件,并研究如何创造这些条件。另外,大纲也要求理论部在原理、材料、构形、计算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多路探索,并做出部署。 在3 月10日下午的规划会议上,领导小组成员们讨论了准备进行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试验性装置的设计工作和进行核试验的问题。 为了给氢弹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物理参数,刘西尧和彭桓武、朱光亚等到原子能研究所商请该所紧急安排对热核材料的核反应截面进行数据测量的任务。该所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抽调3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突击队,由实验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先生担任业务总指挥。他们在该所科研人员丁大钊、蔡敦九等曾经进行过的关于轻核反应的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几个月的实验研究,分批完成了一套热核材料的核反应截面数据的测量,获得了可靠的实验数据。 "1100'‘目标的制定,反映了当时在领导上对研制的氢弹是要装到导弹上去的思想是很明确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领导和科学家们对氢弹的正确认识,没有把加强型原子弹与氢弹相混淆。但是,在当时,九院理论部已经掌握的技术途径,距离要达到的“1100”这一目标还差很远。 为了突破氢弹原理,实现“1100”目标,九院理论部分兵作战,多路探索。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部主任,带领有关研究室的人员分别攻关夺隘。与他们一起工作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刚出校门不久,精力旺盛,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甚至是通宵达旦。每天晚上,科研大楼内灯火辉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忘我地工作,苦苦探索。大家一心只想的是怎么快点突破氢弹原理,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当时,理论部及研究室的党政领导和政工人员,为了保证大家的身体健康,不要累垮,经常在晚上到办公室去一个一个地动员大家回去休息。 理论部的学术民主气氛是非常好的。 那时已经成名的专家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自然有知识与经验的差别,但是,在氢弹的秘密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知道氢弹究竟怎么设计。那时大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几乎每周都要召开学术讨论会和鸣放会。在会上从彭桓武副院长这样的大科学家到邓稼先、周光召、黄祖洽、于敏等部主任直到年轻的研究人员,不论资格,人人都有发言权。不论谁有了新的想法,都可以登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不同的意见就展开争论,一场争论下来,常常大家都面红耳赤,但谁说得对,就听谁的,彼此都从中得到启发。 许多好的想法,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产生出来的。通过一个个的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讨论会以及鸣放会,许多种突破氢弹的设想和途径被提了出来。其中有人就提出用原子弹能量的这样或那样的朴素猜测。 然而,氢弹毕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诸多制约因素混杂。经过几个月的探索研究,许多种试图突破它的途径被提出来,经过一一仔细的讨论、计算和分析后,又一条条地被否定了。理论部的研究人员虽然从失败中也吸取了一些有益的东西,但设计氢弹的关键并没有掌握,也没有找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面对着困难,大家的积极性依然高涨。 1965年5 月14日,我国第一颗空投的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元帅同张爱萍及国防科委的领导一起,于5 月27日上午,找刘杰部长研究了下一步核试验问题。刘杰汇报了与中近程地地导弹配套的缩小型原子弹头的研制进展情况和近几个月来氢弹理论探索研究的情况。刘杰说:理论部的专家们设想,在1966年上半年进行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加强型原子弹空中爆炸试验,目的是进行热核材料试验,为研制与中程地地导弹配套的原子弹头和研制氢弹提供热核聚变反应的实测数据。 下一步,准备进行威力为70万吨TNT 当量(名义上也可称百万吨级)的加强型氢航弹试验。 听完汇报后,聂帅说: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继去年铁塔上爆炸之后,今年又上了飞机。与中近程地地导弹配套的缩小型原子弹头正在研制,问题不大。探索氢弹的理论研究工作正在进行。现在看来,搞大当量的地下核试验,选场难,工程量大,周期长,使更快地发展氢弹受到限制。这就更清楚地看出,美、英、苏三国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主要是遏制我们中国的。我们要放开思想,走自己的路,不受其条约的束缚。为此,下一步核试验规划要做些调整。另外,要考虑一下氢弹试验场有些什么问题,应早作准备。法国为什么准备那么长时间还没有进行氢弹试验?我们应该一切问题要早下手。 到了1965年的7 月,在彭桓武副院长和理论部几位主任的组织领导下,理论部的研究人员在过去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和理论部氢弹探索的基础上,经过半年的努力,虽然在氢弹探索的道路上有所前进,确定了热核燃料的取舍,着重研究了突破氢弹的两条可能的技术途径,但计算结果表明,两条技术途径都有各自的困难。其中的一条途径是加强型模型,已弄清楚了这种模型的威力与重量的关系,要想威力上去,重量就得上去;在总威力中,聚变威力所占的份额不能随着威力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核弹中所加的热核材料,固然能起到加强原子弹的威力的作用,但由于热核材料燃烧得不充分,这种加强作用又是有限的;对于好材料的作用也进行了探索。结论是:这条途径与"1100 “这一目标相差甚远。探索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一时受阻。 在此时刻,二机部部长刘杰的思路回到了1964年12月3 日和1965年2 月3 日向中央专委呈送的《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上,即:力争在1968年开始进行氢弹装置的试验,然后再尽快解决上导弹的氢弹。刘杰在一次部党委会上说:“搞氢弹,先采取一切办法,加大个头,多加材料,暴露轻核反应的规律。”“美国经过6 次核爆炸试验才突破氢弹技术。我们不一定试验这么多次,但总得要试几次。能够先达到聚变比占到15% 也是很可贵的。由低到高嘛!”这就是刘杰1965年夏的心态和主张。 要达到“1100”这一目标应分两步走。第一步,在继续探索氢弹原理的同时,先做几次大威力加强型核弹试验。即重量可以放宽,先设计轰-6飞机能携带的威力在100 万吨左右TNT 当量的核炸弹。通过这几次试验,也可能发现一些还没有认识的东西。从哲学上讲,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第一性的;量变会引起质变。第二步再设计“1100”能装到导弹头上的氢弹。 这次规划修订会除对这几次大威力试验进行了部署外,还确定要通过讲课来提高大家的知识水平,以弥补现有知识的不足,进而去发现和解决在理论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还没有被认识的东西。会后不久,邓稼先、周光召、于敏三位主任分别在相关的研究室讲了“等离子体物理”课程。 听众甚多,出现了等离子体物理热。 1965年7 月10日,二机部党委向中央专委呈送了《关于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报告》。这个报告是朱光亚代二机部起草的。报告说,核武器的研究试验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按预定计划在1966年上半年解决原子弹与中近程地地导弹结合的问题;二是突破氢弹技术关键的问题。 报告在讲突破氢弹技术关键的问题时说,当前的主要情况是: 1. 对热核反应,我们缺乏通过自己实践所取得的第一性资料。2.在理论上虽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与计算,但仍有许多问题不很清楚。因此,要突破氢弹的技术关,应首先安排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研究,结合各种核性能与核材料在高压状态下的测量试验,摸清如何使热核材料重氢化埋烧起来、烧下去的基本规律。二是,进行若干次“热”试验(即装有浓缩铀的核爆炸试验)。初步考虑:第一步,进行热核材料试验。争取在1966年6 月进行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即加强型原子弹)空中爆炸试验,以了解在数千万度的高温下重氢化锂热核反应进行情况。第二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拟于1967年内进行一次更大的三相(裂变一聚变一裂变)航弹的试验。 报告还说,从国外资料的调研情况看,氢弹的技术关键的突破似乎都是从大型三相装置的试验开始的。我们目前还没有钚和超重氢,利用现有的核材料和内爆结构,能否从上述三相航弹的试验开始突破,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工作,并通过热核材料试验之后,才能看出苗头。我们的设想是,一方面要争取突破,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反复。因而,在积极安排上述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开展他有关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 1965年8 月9 日上午、10日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三次会议。会议讨论了下一阶段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制任务和原子能工业、导弹工业的三线建设问题,并着重研究了加速实现氢弹试验、制成核导弹等问题。在讨论关于突破氢弹技术关键的问题时,会议同意二机部提出的安排意见,一方面继续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研究,另一方面进行若干次“热”试验,并同意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具体安排。会议认为,只要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科学态度,树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周到细致”的工作作风,贯彻“大力协同”的精神,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原定的计划进度是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的。这次中央专委会议后,二机部的领导要求九院理论部尽快交出一个威力尽可能接近100万吨TNT 当量、轰六投弹飞机能够携带的核装置的理论设计方案。理论部主任会议决定,理论部的大部分人力在北京利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119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 万次)继续探索突破氢弹的途径;由于敏副主任率领13研究室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到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出差,利用该所的J501计算机 (运算速度为每秒5 万次),完成加强型核装置——三相氢航弹优化设计的任务。 8 月27日,理论部召开全体人员大会,邓稼先宣布了上述决定。邓稼先和各位副主任在讲话中都要求去上海出差的人员在国庆节前赶到上海,以便利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庆节假日期间空出的全部机时,集中突击一些天,用当时已掌握的加强弹原理,选用可能取得的最好的核材料为后盾,依靠拼材料、拼重量的办法,完成当量为百万吨级的三相氢航弹优化设计的任务。考虑到我国空军轰一飞机最大载重量和机舱体积的限制,邓稼先和秦元勋(理论部副主任)还给了三个要掌握的技术指标:一是尽可能加大尺寸,多装核材料;二是核装置总威力要尽量达到100 万吨TNT 当量;三是要保证一定的聚变比。 理论部大会以后,13研究室领导研究决定,由室主任孙和生和副主任蔡少辉、彭清泉带领4 个与武器设计直接有关小组的科研人员及几名科研辅助人员共50多人,于9 月底前赴上海。随后,各小组都开始抓紧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他们请彭桓武、黄祖洽、于敏、秦元勋等专家给大家讲了他们个人对加强弹的看法,也请了其他研究室一些从事过加强弹理论设计经验较丰富的研究人员给大家传授经验。副组长孟昭利等还根据几位部主任的意见准备了一批到上海计算的模型。 9 月27日,在孙和生的带领下,50多位出差人员携带自己的被褥、脸盆等生活用品(当时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只能安排这50多位出差人员住办公室,为每人准备一个铺有稻草垫子的双层铁床的铺位)、计算软件、科研笔记本等资料,乘火车奔往上海。28日,他们来到了坐落在上海郊区嘉定县城外、被一大片金黄色稻田包围着的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于敏也一同到达,并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 到上海安顿好以后,大家马上着手安装从北京带来的各种程序,进行调试和对算。首先解决了程序计算中中子不守恒的计算方法问题。数学组的同志日夜加班,很快编出了大型计算机程序,开始了三相氢航弹的优化设计,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计算。由于当时的计算机性能不很稳定,机时又很宝贵,一旦机器有跳动,算出的结果就不对,将会前功尽弃,浪费很多机时。为了减少差错和机时的损失,每次算题除计算员、程序员必须在场外,还需要有物理专业人员陪伴,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全体物理工作者和数学工作者以及科研辅助人员一起混合编组排班,夜以继日地轮番到计算机机房算题。每去一次计算机机房,大家就抱回一大堆印满阿拉伯数字的纸带。接着,就忙于看纸带,处理这些纸带上的数据,画图、登记、分析计算结果,讨论和准备下一步上机计算的物理模型。尽管困难不少,很辛苦,但在强烈的使命感的鼓舞下,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很快就算出了一批模型。从结果看,离领导上的要求并不太远,只要加入少量的贵重好材料,威力就可以提高到100 万吨TNT 当量。 但是,这批模型的聚变份额都很低,这表明其中的热核材料并没有充分燃烧。 面对这批计算结果,于敏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早在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进行氢弹应用基础理论的预先研究时,就曾经对原子弹中加入聚变材料的加强型原子弹进行过探索。不过那时是在缺乏必要的原子弹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就发现在加强型原子弹中,聚变材料虽然能起到加强原子弹威力的作用,但由于加强弹中聚变材料燃烧不充分,这种加强作用也是不充分的。如今,于敏受理论部主任会议的委托,率领大家来上海出差,就是要研究如何把加强型原理与现实的原子弹结合起来,完成加强型核装置—三相氢航弹的优化设计任务,因此,他决定全力以赴,把任务完成得很好。 于敏经常深入到计算机机房,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打印的纸带中,聚精会神地仔细分析计算结果,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常常顾不上吃饭。大家帮他把饭打来,他就边吃饭、边思考问题。为了找出优化设计中的问题所在,继续前进,于敏从计算的多个模型中选了三个用不同核材料设计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他考虑到一起来上海出差的这些年轻人,大部分缺乏氢弹的基础知识,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也不多,深感自己有责任通过讲课来提高他们。为了在工作中提高他们的水平,也为了找出优化设计中的问题所在,于敏决定把他以前在原子能研究所探索氢弹机理时积累下来的氢弹物理知识结合现在加强型核装置优化设计的实践,给大家作系列学术报告。 10月13日,于敏开始了他持续大约两周的系列报告的第一讲。他从炸药爆炸开始,对加强弹的全部发展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征物理量进行了分析。他还结合物理粗估,对内爆动力学、中子学、热核反应动力学、辐射流体力学等有关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于敏通过这样的系列学术报告,一方面使大家学会如何分析计算结果,抓物理实质;另一方面也是一次教学相长,他进一步理清了头绪,获得了启发。于敏分析了决定氚一中子循环次数的几个物理量,看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高温度道路,一是高密度道路。 高温度道路已经探索过,知道其中的困难所在。从分析加强型原子弹模型看出,这种模型中氚一中子之所以达不到多次循环,是因为热核材料没有被极高地压缩,没有达到极高的密度。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的密度是一个关键!而热核材料之所以达不到极高的压缩密度,是因为这种加强型核装置模型的压缩靠的是炸药的能量,而炸药可利用的能量是有限的,要使热核材料达到极高的压缩密度,单靠提高炸药能量利用率的办法是绝对办不到的。 于敏紧紧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开始了新的思考。怎么办呢?于敏认为,要达到极高的压缩度,只有利用原子能才有可能。经过进一步深入分析,于敏认为:在加强弹中原子弹爆炸后出现许多物理因素,有的起好作用,有的起破坏作用。限于弹体的构形,它们不可能很好地配合。 如何选用性能良好的材料,采取什么样的构形,才能够促进起好作用的物理因素并抑制起破坏作用的物理因素呢?于敏又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 于敏比一般人懂得多、想得深、算得快,并且善于透过复杂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他又苦苦思索、估算了几天几夜。他首先分析了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各种能量形式,比较了它们的特性与在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明确了一种比较容易控制、驾驭的能量形式。然后,他想出了一个减少这种能量损失、提高其利用率的精巧的结构,估计了有多少能量可以被利用,又有多少可以用来压缩热核材料氘化锂-6,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能量,氘化锂-6能压缩到什么程度,如何使它点火和自持(自行维持下去)燃烧等。 10月29日(星期五)晚饭后,于敏和13研究室副主任蔡少辉在处地附近田间小道上散步,以得到短暂的身心放松。当他俩谈到应如何创造条件让热核材料充分燃烧时,于敏直截了当地谈到加强型核装置的构形不利于热核材料的压缩和燃烧。 接着,于敏向蔡少辉详细地谈了他几天几夜以来苦苦思索出的想法。蔡少辉被于敏的崭新思维所吸引,也被于敏所列举的无可辩驳的论据所折服,并马上说:“那我们就马上动手干吧!”于敏说:“可以先计算两个模型看看。其中的一个会比较理想……另一个则比较接近实际……”显然,这是于敏经过深思熟虑后想要走的关键两步。 那天晚上他们俩谈到很晚,阵阵秋风使他俩感到有几分寒意。他俩便加快步伐往回走去。 回到住处后,蔡少辉立即向研究室主任孙和生讲了于敏的想法。孙和生听后表示十分支持。当即找到物理小组的副组长孟昭利一起商量落实。 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在计算机上对于敏想出的复杂构形的氢弹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是不可能的。按照于敏的想法,得先验证原子能压缩能否使聚变材料自持燃烧。 为此准备了两个模型。通过改变计算模型的外边界条件的办法,来模拟原子弹能量通过某种机制瞬间作用在由相当数量的聚变材料氘化锂-6及其他材料构形的氢弹主体上。 (摘录者的感言,简单的四个字“复杂构形”,在西方世界,它被叫做Taylor-Ulan模型,在俄罗斯人们自豪的宣称这是他们的天才萨哈罗夫独立发明的,应该叫萨哈罗夫模型,并且对任何诸如“萨哈罗夫是在克格勃取得的情报启发下得出模型”的说法嗤之以鼻。 这个构形可能是这个世界上被最严格保守的秘密。托米表哥是从他的山姆表弟那里得到了这个模型,高傲的高卢人花了十多年也没法想出这个构形,最后还是托米告诉了他们诀窍,作为报酬,他们甚至让托米这个内鬼混进了欧共体,惹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我们的邻国印度,有不少于我们的文明史,有十亿生活在民主开放多元化社会的人民,有拉曼,钱德拉塞卡这样伟大的头脑。 但是1998年5 月来自拉贾斯坦邦地下的第三声闷响宣告这个国家可能永远也无法掌握这个“复杂构形”了。未来某一天,某个印度天才或许可以想出一个完美的构形,但是怎么证明他没有犯1999年第三颗哑弹那样的错误呢,只有炸一下,但是印度已经承受不起再炸一次了。如果不能证明,那么谁敢说他就是正确的呢。读者中有谁有志于了解这个“复杂构形”,我倒是可以介绍一个捷径,西北工业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分别有“原子弹工程物理”和“氢弹工程物理”这两个“黑色”专业,可以去考,毕业后再去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运气好的话,大概十多年以后就会有人把这个构形告诉你了,之后你就离不开这个圈子了。即使叛逃出国,第一个来干掉你的也许就是CIA 的特工,因为“你知道一个他已经知道的秘密,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个秘密”。) 11月1 日晚,先计算第一个模型。在J501计算机机房里柔和的灯光下,计算组组长汤敏君在拔动着计算机操作台上的键钮。蔡少辉和孟昭利趴在机房地板上忙着查阅纸带卷,检查输入与输出的数据有无差错。于敏在一旁拿着计算尺和铅笔不时地在计算着什么和写着什么。计算机在忠实地执行着主人的指令,纸带卷上缓缓地输出令人兴奋的数字。最后的结果就如于敏事前所料。在场的人都很兴奋。接着,于敏同大家一起商量,临时又加算了一个材料比例不同的模型。结果也不坏。11月3 日,计算了另一个模型,也取得了完美的结果。至此,两类共三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只要能驾驭原子弹能量,我们就可以设计出百万吨级的氢弹来! 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主楼五层东侧的大教室里,13研究室的全体出差人员安静地坐在大黑板前,准备听于敏的学术报告。蔡少辉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上述两类三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和特点。写在黑板上的数据,立即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议论。 在大家殷切的期待下,于敏走上讲台给大家做“氢弹原理设想”的学术报告。他先向大家介绍了新模型的设计思想。他说:“过去大家都很重视对原子弹的压缩,现在看来,热核材料的压缩更重要。”接着,于敏列举了物理小组陈辅之等人最近算的一个理想模型的结果,当人为地把热核材料压缩度提高一倍后,加强弹的烧氘量和威力都大幅度地增加了。于敏强调说:“要实现这么大的压缩度,靠炸药不行,要靠原子能!” 于敏在指出了以前理论部在北京的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和鸣放会上有人提出过用原子弹能量的这样或那样的朴素猜测之所以不能实现的原因以后,又详细论证了原子弹能量的利用和两级氢弹构形等一系列问题。 来听学术报告的不少人是抱着对于敏的设想感到新奇,对计算结果感到意外而来听讲的。随着于敏报告的深入,大家随着他那深入浅出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思维,无懈可击的推理和充分的论据进入了氢弹王国。于敏的大胆设想和他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大家由衷地信服、钦佩。 这时,大家极为兴奋,群情激昂,认为经过多年的苦苦探索,今天终于抓住了使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关键因素和创造这些因素的技术途径了。 报告会以后,孙和生主任把蔡少辉、彭清泉两位副主任及各位小组长找到一起,同于敏一起开会研究决定:加强型三相氢航弹的优化设计是上级布置的任务,必须继续抓紧完成;同时,抽调物理组的几位同志和蔡少辉一起,配合于敏另外开辟一条突破氢弹新原理和技术的途径;立即启动大型计算机程序的编制工作,以适应突破氢弹新原理工作的需要。 此后,蔡少辉和彭清泉一起研究了计算机程序的编制问题,并抽调相关科研人员开始编制程序工作。在北京的九院理论部12研究室也派出人员前来支援。经过大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以惊人的高速度,使程序于11月14日投入使用。 另外,氢弹新原理小组也在于敏的领导下向纵深发展,战果也扩大了。于敏为了证明氢弹新原理中采用的特殊构形是有充分的理论根据的,就找理论部当时也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出差的“蒙特卡罗” 小组的组长吴翔,请他计算一个问题。于敏把想要计算的问题和设想仔细地说了一遍后,问吴翔:能不能用蒙特卡罗方法把它计算出来。吴翔回答:可以。于是,吴翔和同小组的同志们放下原来的工作,着手进行这一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编制。经过他们一个多星期的奋战,完成了平常需要1 一2 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的程序设计工作。 随后,吴翔等人上计算机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计算。由于小组里从事物理分析的人只有吴翔一人,他在机房里坚持了三天三夜,最后累得连站着的时候都会睡着。 于敏也常抽时间到机房同吴翔一起分析计算出的纸带。但是,他们计算出的结果有问题。于是,吴翔等人忍着极度疲劳又开始了几天新的战斗,彻底检查了编制的程序,找到了原因,修正了程序。经过新的计算,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得到了最后结果,证明于敏用原子弹引爆氢弹主体的具体方案是切实可行的。为了使结论万无一失,于敏又根据对氢弹新原理的物理过程的定性分析,鼓励昊翔等人考虑把复杂的物理问题作近似处理,编制出抓住物理实质又简化计算的程序。吴翔等人按于敏的要求做了。这些工作为后来编制氢弹工程设计所需的定量计算软件做好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并成为理论部重要的设计工具。 在此期间,孟昭利参加的小组也经过大量计算不断改进氢弹主体压缩的近似条件,最后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解析函数描述的氢弹主体接收辐射能的边界条件。 此后,氢弹新原理小组在于敏的领导下继续做了许多工作。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系统工作,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这些规律对随后的氢弹物理设计和核试验诊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敏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成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材料和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物理方案以后,又一次向大家做了学术报告。于敏逐一分析了氢弹反应各个过程的现象、规律和物理因素,描绘出一幅氢弹反应过程的比较完整的物理图像。做完报告后,会场上一片欢欣,大家兴奋的心情再也无法按捺。立即有人嚷着提议:“老于请客!”有人也跟着喊:“老于请客!老于请客!”于敏高兴地马上答应:“我请客!我请客!” 11月下旬,突破氢弹原理的电话用暗语打到北京后,邓稼先主任第二天就飞至上海。一到嘉定,邓稼先立即听取了于敏等人的汇报,并与大家一起通宵达旦地分析计算结果,详细讨论技术问题。他对新原理表示首肯,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兴奋,可说是欢欣鼓舞。 当时大家的工资都很低,除于敏以外,几乎每人的月工资不是46元,就是56元,个别人是62元。于敏是副研究员,月工资180 元左右,但他的家庭负担较重,经济上不很宽裕。邓稼先若不在场,通常是于敏请客;如邓稼先在场,则必定是老邓请客。那时,九院理论部上下关系融洽,部、室主任都很平易近人,普通科研人员从不叫他们的官衔,一律以“老邓”、“老于”、“老周”、“老黄”等等相称。邓稼先是三级教授,工资略高一些,月工资230 元上下,无家庭负担,乐意请客,大家都亲切地把他当成“财神爷”。 这次大家一见到老邓来了,都欢呼雀跃,要他请客。于敏也跟着凑热闹说“财神爷”到了,要老邓搞劳大家。晚上,邓稼先在一家餐馆请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顿螃蟹。 邓稼先原打算只在上海停留三天,以便赴青海221 厂参加12月10日前后召开的九院科研、生产两年规划会议,研究确定1966年至1967年的工作任务,现在他决定在嘉定多留几天。他不仅详细地与大家讨论了氢弹新原理,还十分满意地听取了两个月来大家在加强型三相氢航弹优化设计工作上所取得的进展。当他听说优化设计中有的模型威力可以达到83万吨TNT 当量时,他要求再加大。科研人员上设计了一个威力更大的模型,并上计算机计算:邓稼先同科研人员一起上机计算结果,结果很好。他要求孙和生组织大家把在上海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赶决整理好。 12月初,邓稼先与孙和生一起把于敏他们在上海发现的有关物理现象、规律和突破氢弹原理的设想方案等重要成果带回北京。于敏留在上海,带领大家继续深入研究。 几天后,于敏也奉调回北京汇报,吴翔等人一同回到北京。留在上海的研究人员,在蔡少辉副主任的组织下,继续深入研究氢弹原理,并在物态方程小组的研究人员帮助下,用较为严格的状态方程进行计算。随后,他们对加强型三相氢航弹的优化设计工作进行总结,开始编写科研报告。1966年1 月4 日,他们终于带着在上海奋战了近100 个日日夜夜的丰硕成果回到北京。 于敏等回到北京后,向理论部的研究人员和上级领导作了多次学术报告,详细汇报了在上海的工作进展和氢弹新原理设想方案。吴翔也作了氢弹引爆方案的论证报告。邓稼先组织理论部具有各方面专长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对这个设想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推敲,分析技术难点,寻求解决的途径。大家补充了一些非常好的重要改进意见,不但提高了原子能的利用率,而且克服了爆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利因素,使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更臻于完善。当时大家估计这就是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 这个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的基本思想是:氢弹是把热核装料(通常用氘化锂-6) 加热到高温发生聚变反应,在瞬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生聚变反应的先决条件是高温、高密度。要使热核装料燃烧充分,必须使燃烧区的高温维持足够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创造一种自持聚变反应的条件,这个条件要由原子弹爆炸来创造。 因而,氢弹包含有初级和次级两个部分。 用来为自持聚变反应创造条件起引爆作用的原子弹爆炸装置,称为“初级”或“扳机”(后来我们又把它称为引爆弹)。使热核装料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能量和中子并诱发铀一238 外壳发生裂变反应释放出更多能量的氢弹主体部分,称为“次级”或“被扳机”(后来我们又把它称为氢弹主体)。高威力氢弹爆炸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主要来源于氢弹主体部分。 从以上较详细的文字叙述里可以看出,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和九院理论部的科研人员,前后历时近5 年时间弹精竭虑地探索和研究的结果,是集体辛劳和智慧的结晶。集体是由若干人组成的,没有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集体成果便空无一物。从氢弹理论研究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在氢弹的基础理论探索研究方面,还是在氢弹原理的突破方面,于敏同志都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作为中国氢弹理论研究集体的突出代表是当之无愧的。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黄祖洽、秦元勋、江泽培、周毓麟、何桂莲等等,也都在氢弹理论和氢弹原理的突破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杰部长12月初在北京获悉九院理论部已突破氢弹原理后,喜出望外。正在青海221 厂主持“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刘西尧副部长得知氢弹原理已经被突破的消息后,也很高兴。他在征得刘杰的同意后,立即指示九院副院长吴际霖,要在即将召开的该院科研、生产两年规划会议上优先讨论研究新突破的氢弹原理。 12月8 日,九院副院长彭桓武在青海221 厂召集院内的专家开会,研究论证了于敏等人新突破的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 与会专家认为没有理由对此方案表示怀疑,它很可能成为突破氢弹的重要途径。 9 日至10日,吴际霖主持召开了九院1966一1967年核武器科学研究与生产两年规划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李觉,国防科委二局局长胡若暇,九院副院长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陈能宽等,邓稼先、周光召、于敏和理论部的部分研究人员,以及九院所属各大部门的专家和行政领导人。于敏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利用原子弹作为“扳机”(“初级”)来引爆“被扳机”(“次级”)的两级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以及实现该方案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与结构问题,初步提出了对爆轰实验、加工制造、核测试诊断等方面的要求,并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会上还与各大部门的专家一起对该方案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研究讨论。会上除个别同志对该方案有一些疑虑外,都认为于敏报告的方案从基本物理规律上判断是合理的、可行的,前景乐观,比加强型三相氢航弹的方案优越得多,应该作为首选方案。但因该方案还没有经过核试验的检验,尚无充分把握,而加强型三相氢航弹的方案虽然体积比较大、比较重、聚变份额比较低,但它的结构简单,已经过多年的探索,理论上、技术上都比较有把握,故此方案的研究试验工作也不应该放松。 会上,刘西尧当机立断,建议:突破氢弹,准备两手,以新的理论设想方案为主;同时不放松三相氢航弹的研究和试验的准备工作。他的建议得到与会者的赞同。会议决定,按照新的理论设想方案组织理论、实验、设计、试制等方面的力量,加速准备试验工作,要求尽快确定两级氢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力争在1966年底前后用铁塔爆炸方式进行一次减威力的两级氢弹原理试验。在不影响这次核试验目的的前提下,设计中要尽可能采用已有的部件和已成熟的技术。会议还对继续进行加强型三相氢航弹的研究试验工作做了安排,并安排了九院 1966 一1967年核武器科研、生产两年规划,报请二机部批示。 报告在讲到突破氢弹技术关键的问题时说:按原定计划作为突破氢弹的第一步,拟首先进行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试验。这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正在积枢准备,可以在!966 年6 月以前做好准备,1966年6 一7 月进行试验。在这次核试验的基础上,原拟在1967年内进行一次威力为50万吨TNT 当量的内爆原理的三相(裂变一聚变一裂变)氢航弹试验,经过最近半年的理论研究,若采用爆速高的高效炸药,核材料除用浓缩铀、氘化锂-6和天然铀以外,增加几千克杯-239,爆炸威力则有可能突破百万吨TNT 当量。这样就有可能跳过50万吨级的这一步,力争将厉定1968年底以前进行的百万吨级初级的氢弹试验提前在1967年底或1968年上半年进行。目前,这方面的各项研制工作正在进行中。 接着,报告在讲到氢导弹头的研制与探索工作进展情况时说:上述三相氢航弹虽然威力可以达到百万吨级,但是体积比较大,比较重,离导弹头所要求的还有较大差距。为了掌握先进的氢弹技术,一年多来,以毛主席的著作《实践论》、《矛盾论》为武器,进行了反复的探索与研究。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设想,利用原子弹(“扳机”)释放的原子能来引起热核装料(“被扳机”)发生聚变、裂变反应,即将“扳机”所释放出的原子能的一小部分,造成“被扳机”的强烈压缩,从而引燃热核反应释放出百万吨TNT 当量以上的能量,聚变能量所占的份额,可提高到30% 左右。由于利用了原子能,这种氢弹装置体积可以缩小,重量可以降低。这种设想,从基本规律上看是合理的,但因一系列技术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弄清楚,必须通过试验来逐步摸索解决。因此从现在起,即抓紧安排必要的理论试验等研究工作,尽可能利用现有部件、成熟的技术及其他形式,力争 在1966年底前后进行一次“扳机”试验。试验方式初步考虑从铁塔上爆炸较为适宜。具体计划需待理论试验工作进一步落实后再行提出。如果这次核试验取得成功,就可以进一步安排在1968年内进行一次这种类型的核装置的百万吨级TN丁当量航弹试验。由于这种类型的核装置目前还只是一种设想,而内爆型三相氢航弹在技术上比较成熟,因此我们打算,在突破氢弹技术关键上两手准备,以研制这种新的设想的核装置为重点,同时抓紧安排落实内爆型三相氢航弹的试验。 为了加快实验研究,突击完成629 装置全部的爆轰模拟实验,4 月7 日,九院领导研究决定,把实验、理论和设计人员组织起来,在实验部成立了第二研究室,由陈常宜为主任,陶祖聪、赵维晋为副主任。刘西尧和朱光亚、王淦昌、陈能宽等对这个室的工作进展情况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在陈常宜、陶祖聪、赵维晋的具体组织下,张寿齐、李杰山、周创志等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缩小比例的、不同代用材料的爆轰模拟实验,采取了巧妙办法,解决了系统保护这一主要技术难关。 在进行一系列爆轰模拟实验中,由二室科研人员黄世明等负责研究的X 光透视照相诊断技术,有效地观测到了系统结构破坏的过程。 就在此时,核试验基地、九院、空军等单位遵照中央专委的要求完成了含有热核材料的加强型原子弹空中爆炸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次核试验于5 月9 日16时(北京时间)进行,爆炸成功。结果表明,试验装置的反应过程与理论预计基本相符,氘和氚的热核聚变已经点燃,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裂变一聚变一裂变反应,只是事先由于理论设计缺乏较确切的与热核材料有关的物理参数和核参数,实测的总威力值与理论预计值相差较大。这次核试验给氢弹理论研究提供了实测数据,加深了对热核聚变规律的认识。 到了6 月上旬,在经过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和爆轰模拟实验以后,629 装置“扳机”的理论设计方案初步确定。随后,九院立即安排“扳机”各部件的结构设计与加工和“扳机”整体爆轰出中子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扳机”整体爆轰出中子实验是为了进一步验证此前进行过的缩小比例、代用材料、局部爆轰模拟实验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也是629 装置“扳机”能否在正式加工生产后参加核爆炸试验的一次验收性鉴定试验。经过认真准备,1966年8 月19日和9 月8 日,九院先后进行了两次1 :1 尺寸的局部爆轰实验,并最后于11月12日晚成功地进行了一次1 :1 尺寸的整体爆轰出中子实验。实验结果非常理想。至此,氢导弹头“扳机”试验的方案最后被肯定。 九院理论部的研究人员,在配合爆轰模拟实验确定629 装置“扳机”理论设计方案的同时,还进行了629 装置“被扳机”的理论研究计算工作。为了争取时间,“被扳机”的设计是按尽可能采用加强型原子弹的热核材料部件,其他许多设计细节问题则不准备在这次核试验里同时解决的思路进行的。为了清楚计算从原子弹“扳机”爆炸传送能量给“被扳机”这一重要过程,九院理论部的数学工作者,根据当时的计算条件,发展了计算方法,在二维计算程序的编制中做了很出色的工作。物理与力学工作者研究了热核聚变反应过程中各阶段的物理图像和发展规律,论证了“扳机”爆炸对“被扳机”的作用和影响,研究了部件的配置与能量释放的关系。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到11月,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确定了629 装置“被扳机”的理论方案。 1966年12月28日12时,在聂帅亲自主持下,629 氢弹装置按时爆炸。 在距爆心以西23千米的参观点处,于敏从护目镜中看到了氢弹装置爆炸瞬间较亮的闪光。闪光过后,于敏马上摘下护目镜,看到半球形的火球在膨胀并上升。 几秒钟后,火球变成棕褐色的烟云并连同地面的尘柱一起上升,开始形成蘑菇状烟云,并听到了春雷般的巨大爆炸响声。此时,于敏从核爆炸景象上看,心里有了一些底,但在拿到速报结果之前,他悬着的心仍然不能完全放下,因为他还不能断定试验是否非常圆满。 聂帅看到了翻滚着的蘑菇状烟云向上升起的时候,他向在场的科学家、基地的领导和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握手,表示热烈祝贺。 核爆炸后,根据爆后侦察分队的宏观观察报告,铁塔全部被熔化,地面无明显弹坑,仅残留少量变了形的钢管。塔架周围地面被烧成揭色。距爆心200 米内的建筑物全部被吹光。另外,测试队很快向指挥部报告了速报数据。聂帅、张震寰、张蕴钮、李觉及九院的领导与专家和程开甲及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的专家,一起听取了上述宏观观察和速报数据的汇报。当于敏一听到两个关键的速报数据后,便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在于敏像计算机般精密的脑子里,装着一大堆重要的数据,像这些速报数据,在他的脑子里不知道已经盘桓了多少时候了。此时,于敏已经可以断定,我们掌握的氢弹原理是正确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氢弹研制中的关键科学技术已获解决。 下午,聂帅在张震寰、张蕴钮等陪同下,乘飞机在爆心附近上空1200米处绕行两圈,察看铁塔残骸和核爆炸后效应试验物受破坏的情景。 这次核爆炸后还取得了大量的测量数据,特别是取得了热核反应过程、氘化锂6 反应速率及聚变威力等重要数据。根据对多种测量数据的综合分析,这次爆炸的威力为12.2万吨TNT 当量。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12月28日晚,新华社发表(新闻公报》,宣布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核爆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广播了《新闻公报》。(新闻公报》中说:“继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之后,又圆满地实现了这次新的核爆炸,从而把我国核武器的科学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次核试验,无论是按照氢弹的三要素—原理、材料、构形,还是以测得的数据及实际结果来看,都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低威力氢弹地面试验。国外的报刊在当时也评论说这是一次地面塔爆,爆炸威力为20万一30万吨TNT 当量,是一次初步的氢弹试验。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1967年对中国前6 次核试验的估计中还认为,这次试验的当量故意受到限制,以便使落在中国境内的放射性尘埃保持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内。因为二机部在制定1966一1967年核武器研制两年规划时是以突破氢弹为重点,目标是要研制出重量轻、体积小、威力大、可以上导弹头的百万吨级的氢弹,而这次氢导弹头“扳机”核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自己探索到的氢弹原理是否正确、技术上是否现实可行,所以,在《新闻公报》中对这次氢导弹头 “扳机”核试验只宣布是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核爆炸”。实际上,这是中国的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也就是一次成功的氢弹试验。由于有意识地限制了它的爆炸威力,所以也可以称作减当量的氢弹试验。因此,1966年12月28日实际上就是中国氢弹试验成功的日子。它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相隔2 年2个月。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表明中国已掌握了氢弹原理,氢弹研究中的关键科学技术已获得解决,标志着中国核武器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它是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世界上习惯于用从原子弹到氢弹按其原理试验的年、月时间间隔来衡量比较各国早期核武器的发展速度。从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次两级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 年3 个月,英国用了5 年6 个月,苏联用了6 年3 个月,法国用了8年6 个月。中国从1960年底开始探索氢弹原理;1964年10月原子弹试验成功后,氢弹攻关力量得到加强,只用了2 年2 个月,就成功地进行了两级氢弹原理试验,实现了太祖主席提出的“氢弹也要快”的要求。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决的。 1967年6 月17日8 时20分,我国第一次氢弹(航弹)实验爆炸成功,爆炸威力达到了330 万吨TNT 当量。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 年零3 个月,苏联用了6 年零3 个月,英国用了4 年零7 个月,法国用了8 年零6 个月,而一向被认为是贫穷落后的中国,只用了2 年零8 个月就爆炸了空投的氢弹,不仅在全世界时间最短,而且赶在法国前面。这再一次证明,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办到,而且能够办得更好。
个人分类: 历史|5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两弹一星元勋:要是苏联继续帮忙 中国肯定没氢弹
热度 1 ssglwu 2011-4-9 09:57
吴国林 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dsy/detail_2011_04/08/5619982_0.shtml 核心提示: 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在拿苏联技术的时候,中央的政策是苏联专家加中国青年,所以像我,像王淦昌,都不可能参加这些工作,我们根本就不能沾边,我们培养别的干部,给他们输送干部。 凤凰卫视 2011 年 4 月 7 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面对苏联撤走专家停止援助,扔下的烂摊子,中国人必须收拾后重整山河,没有了老师的学生,其实反而放开了手脚,因此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有 “ 被逼出来的 ” 一说,当然那些驯核人也并不是一些简单的学生。 中国核试验的进程,更加深了对手的紧迫感,几十年之后,当时设计的一场 “ 美苏合作 ” 的具体细节被透露出来,而一场中国人释放原子力量的惊雷,也正在中国西部的戈壁滩上,迅速奔向倒计时的终点。 解说: 60 年代初,赫鲁晓夫认为,撤走了苏联专家,就等于是抽走了中国原子弹研发队伍的脊梁骨,他虽然不像某些人那样,嘲笑中国 20 年也造不出原子弹,但他也认为,中国起码还需要好几年才能研制出核武器,现在还没有到关注中国核问题的时候。 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在拿苏联技术的时候,中央的政策是苏联专家加中国青年,所以像我,像王淦昌,都不可能参加这些工作,我们根本就不能沾边,我们培养别的干部,给他们输送干部。等苏联专家撤退了,中央政策改了,要自力更生了,那就不是苏联专家让中国人去了,我们去的时候是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以后了。我们 1961 年才去, 1959 年就撤退嘛,专家。原子弹专家所以 1959 年 6 月就撤退了,不过这个事倒是好事,要是让他帮助的话,中国是肯定没有氢弹的。 解说:在中国的史书里, 苏联撤退专家的事件 ,一直被认为是背信弃义的行为,而激起人们的愤慨。但确很少有人意识到, 此事的另一面,它将一个撤空了的广阔舞台,摆在了中方知识分子的面前,这让一大批 “ 英雄 ” 几乎在一夜之间 ,找到了自己的 “ 用武之地 ” ,这大概是当年事件的始作俑者没有预料到的。 1962 年 12 月,包头核燃料元件厂投产; 1963 年 8 月,衡阳铀水冶厂投产; 1964 年 1 月,兰州浓缩铀厂生产出合格产品; 1964 年春节期间,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解决了核部件铸造中消除气孔的问题,至此重新起步的中国核武器工程,已经完全摆脱了苏联专家撤走的阴影。 原子弹的研制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原子物理、基本粒子等理论自然科学的研究,也极大地拉动了建国初期简陋的工业基础 。曾有人统计,用于尖端武器生产的各种新型材料,至少研究出 6000 多种。 “ 两弹 ” 的攻关工程,使中国的军事和民用工业的整体水平,跃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台阶。 王翰飞(时任 812 厂厂长):我们搞出来的时候,应该说大概是 500 克左右,一块金属致密的金属铀,银灰色,非常漂亮的一块铀。 解说:在青海高原稀薄的空气中,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局部缩小尺寸的分解爆轰试验,要从其中找到释放原子力量的标准答案。在那段日子里,中国最担心的就是来自空中的威胁。 李英杰(时任 221 基地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当时我们掌握的情报,赫鲁晓夫那时候要想着搞我们,说中国人不能掌握原子弹,说中国人要掌握了原子弹,那可了不得了。他说把我们的核武器消灭在摇篮之内,那就不让你诞生。 张丕绪(时任 504 厂党委书记):我们工厂里面经常还演习,美国来轰炸了,大家怎么样疏散,怎么样搞。我们那个工厂,本身附近驻了一个高炮师。 王真富(时任 504 厂副党委书记):飞机,一个是拉警报,按照防空备战的方案,就是赶快撤出去,主要是工作技术人员,用 汽车 运走,工人技术干部,大概要这么几条线。剩下的那些,就是留下来的,那就是和工厂共存亡了。 李觉(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飞机经过青海湖的上空,然后就是到包头,那个时候我们地面的防空部队,也是比较注意的了,事先不联络这些事,都已经准备好了,结果就给它打下来了一架 U-2 飞机。 解说: 1963 年美国《时代》周刊,以 “ 罗布泊 ” 为题报道说,数月以来,在新疆深入沙漠的试验场,有明显的道路、车辆、住房和供应站,试验场地上活动频繁, U-2 飞机和侦察卫星看得十分清楚。这更加深了总统肯尼迪的紧迫感,他曾在与美国且报部门负责任的谈话中说道,必须阻止中国成为一个有核国家,原则上不管用什么手段。 几十年之后,一位美国前高官透露了当时设计的 “ 美苏合作 ” 的具体细节,即在一次 “ 先发制人 ” 的打击行动中,苏美两国将各出动一架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飞临中国原子弹试验场所在的罗布泊上空,各自投下核弹,并引爆其中的一枚。 苏联多次决绝讨论合作阻止中国核武研制计划后,美国仍在寻求单方面,采取打击行动的可能性,并寻找愿意冲在前面的盟友。 1963 年 4 月 29 日,代表美国军方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上,针对 “ 迫使中共未来遵守核武禁试条约的手段 ” 的研究报告中,认为台湾是最佳的选择。一个由美国主导设计,但台湾 “ 操刀 ” 的预先军事摧毁行动计划出台了。 解说: 1963 年 9 月 11 日,肯尼迪会见台湾来访的蒋经国,蒋经国提出,台湾愿意空降 300 至 500 人的特种部队到中共的核子设施附近,加以武力摧毁,要求美国提供运输机运送突击队。 大有兴趣的肯尼迪反复询问,运送那么多人,飞行那么远的距离,是否可行,飞机有没有被击落的危险。会谈后美台双方达成三点合作计划,其中第三点 “ 战略标的 ” 即为,以秘密军事行动,直接对中共关键军事及工业设施进行攻击,死神就要扑向即将点燃的中国火。 就在肯尼迪正在考虑中央情报局与台湾的特种部队 如何联手动武的时候,一个惊动世界的事件突然降临。 1963 年 11 月 22 日,在达拉斯一颗横飞来的子弹,正中美国第 35 届总统肯尼迪的头部 ,使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中第四位遇刺身亡的总统。 坐在总统专车后面一辆轿车里的副总统林登 · 约翰逊猛然发觉,自己已经是第 36 届美国总统了。约翰逊上台后,在迫在眉睫的中国核试验的问题上,启用的正是在肯尼迪时代不受重用的国务院政策规划局的罗伯特 · 约翰逊,这让美国对中国核试验的态度,发生了大逆转。 1964 年 4 月 14 日 ,罗伯特 · 约翰逊将题为《采取行动轰炸中共核设施的可能性》的研究报告提交给白宫,报告的结论是,中国核武能力的意义,实在不足以让我们冒如此浩大的政治成本与军事风险任务。 正在白宫办公室里,仔细审视这份报告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肯定不知道, 4 天前大洋对岸的一位中国工人,正在启动车床,为那个他们最担心的东西,完成至关重要的三刀。 1964 年 4 月 10 日 ,原子弹的核心部件加工,到了最后一道工序。领导决定,由上海青年的高级机工原公甫,来加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部件。 原公甫(时任 404 厂房机械加工班副班长):领导找我谈话, 第一句话就是,就是你所担负的这项工作是天下大事,国家大事,所以一丁点问题也不能出,只能成功。 李觉:他的技术水平比较高,但是怎么又那么难呢,紧张,有放射性啊,你去车那个玩意儿,就要吃剂量的,这是一个。另外车的时候如果不注意,还可能引起燃烧。 周秩(时任 404 厂厂长):要他休息好,吃好,那是照顾得很好的,要他精力充沛啊,还要给他做思想工作,不要压力过大,压力很大啊,头一个咱自己做。 解说:终于只剩下最后三刀了,这是关键的三刀, 车多了,整个铀球就要报废,车少了,达不到标准,原子弹也不能爆炸了 。原公甫定了定神,向总工程师报告,要加工最后三刀了。 张忱(原核工业部部长):这三刀为什么那么关键,就我刚才说的,只要这一颗的原料,你要这三刀不成啊,这第一颗原子弹就废掉了,你再从头搞铀 235 ,那就不是 1964 年爆炸,那至少要拖很长时间了。所以当时的公安部部里面的保卫部门都在现场,亲自在现场看着。 解说: 1964 年 5 月 1 日凌晨 3 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部件加工成功,车完最后一刀,大汗淋漓的原公甫几乎瘫倒在地。 6 月 6 日 进行原子弹一比一模型爆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与此同时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飞机场、道路、通讯等工程基本完工。 8 月青海 211 厂历经三天,组装完成首次原子弹试验装置,不久在这个站台上被装上火车,启程运往西北核武器试验场。 中央专委任命当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为中国首次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当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刘西尧为副主任,中国首次核试验的最后时刻即将到来。 针对中国的核计划,新上台的约翰逊政府做出了理性的判断, 1964 年美国时间的 9 月 15 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召集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麦 · 邦迪,中央情报局局长梅肯等,主要人物齐聚白宫。 在午餐会的餐桌上,终于达成了对中共核武发展的共识,排除并且否决了美国进行单独,片面的摧毁中共的核武设施行动,就目前情况宁可成全中共试爆,也绝不采用此一选项。 据此,约翰逊选择了以外交和宣传手段相对应的策略,武力打击计划被暂时束之高阁。也就在北京时间的这一天,中国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南海主持第九次中央专门委员会,听取和研究了试验的准备情况。 原子弹的研发进程越逼近爆炸之日,全国备战的气氛就越紧张,由于之前美国一直威胁,要武力报复中国的核试验,与会者一时拿不准原子弹能不能进行试爆。 刘洁:有人讲,再不试验我就退休了,应该试验。另一种意见的话,就是说我们是不是把第二套,建设起来了以后再做试验。 解说: 9 月 22 日,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了,关于 原子弹早响和晚响的两个方案。 朱光亚(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时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 毛主席说,原子弹这个东西是吓人的,也不会用的,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你们认为现在有把握了,就早点试,你别怕 ,大概这么一个意思。 解说:此时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已经矗立起高 102 米,重大 76 吨的铁塔,塔顶端的 金属小屋,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装置的最后归宿 。 1964 年 10 月 5 日 ,美国总统约翰逊召集政府首脑,再次讨论中国的核问题,此时距 美国大选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由于担心在此关键时刻出现冒险事件,他下令取消了先前决定的对中国罗布泊地区进入 U-2 侦察的计划。 这一天台湾的蒋介石对来访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 · 卢斯说,美国国务腊斯克关于中共即将爆炸核武器的声明,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就在前一天,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装置,已经运抵核试验场。 张爱萍: 10 月 1 日啊,原来总理他也并没有否定说是 10 月 1 号不炸,他就批准,反正你们准备一切, 10 月 1 日以前准备好。最后 10 月 1 号以前, 9 月 30 号总理打电话给我,说 10 月 1 号不炸,说原因就是 10 月 1 号啊,各国国家的元首都来了,他们还要给他们打个招呼。 解说: 1964 年 10 月 14 日,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向中国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全体成员,宣布中央的命令,原子弹试验的零点时间定为, 1964 年 10 月 16 日 15 时。 陈能宽:当时作为很主要的是要保证响,炸不响你就是一个臭蛋了,那就糟糕了,太不能交差了,要保响。 李觉:我坐不住,我说这家伙我还得看看,最后按电纽的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安全电纽非常重要,按电纽的这个人如果他有顾虑,他按下去是不实的,这可了不得。 张爱萍:按这一下就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按,怎么按下去,好几个人去弄,都不敢弄,都说我不敢,我不敢。最后选中了一个,我们在一起,我们也不懂,我们最后就说,你有多大的力气,你就使劲按下去算了。因为他就是怕按不住,它炸不响怎么办,你反正用大力气压下去,不就完了。所以这样子最后他们才放心,都试验了好几次,最后,哗,一按下去了,响了。 就总理拿电话,我在里面数, 9 、 8 、 7 、 6 这样子数到最后,炸响了,我就嘴里面就说炸响了,我们很高兴,结果总理冷静一想,马上问我,是不是真的原子弹爆炸。这个我也不懂啊,是不是真的原子弹爆炸,我马上再一看,旁边坐着王淦昌。 王淦昌:轰,这个大得不得了,轰,这个东西,我们离爆炸的地方 60 公里, 60 公里那么远, 60 公里很远轰那听得见的,那不是吗一下子光, 光以后轰起来了 ,那当然部是说普通炮弹那么大,是不可能的,他们说是不是,我说当然是。 彭桓武:我们造的那个头一次氢弹飞投空投的试验,算的是三百万吨,三百万吨怕算不准,拿三百万吨吗,保证它有一百万吨(安全余量),可是对那个飞机讲,算一千万吨(安全系数),给他三百万吨,他可以逃掉。 解说:原子弹以它超自然的巨大力量,被称之为人类的终极武器,在中国西部戈壁黄沙上爆炸的原子武器,一夜之间使一个贫弱的国家与世界超级大国坐在一起握手言和了, 战争的天平最终走向平衡 。 陈晓楠:不到一年之后的 1965 年八九月间,美苏两个超级核大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草案。 1970 年 3 月 5 号,经联大两年前核准的这一条约正式生效,该条约其中一条就规定,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 1964 年 10 月的那一响,为中国赢得了这个历史的机遇,明年同一时间,请各位继续收看《凤凰大视野》《国之大器当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第三部 “ 神剑巡天 ” 。
个人分类: 杂记|28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通往原子弹之路
liuzhti 2011-4-8 15:25
原子分裂了 铀,Uranium,原子序数92,银白色金属……1789年被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Martin Heinrich Klaproth)发现,并以1781年新发现的天王星(Uranus)命名。1841年法国化学家佩利若(Eugene-Melchoir Pelgot)用钾还原四氟化铀首次制得金属铀……主要存在于沥青铀矿中,在波希米亚和比属刚果储量丰富。化学性质与镭近似,工业用途不大,主要用于钟表的夜光涂面与陶瓷生产…… ——不列颠百科全书,1936年版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内容是每年更新一次的,这样就可以随时收进最新的科学发现,并更正过去的谬误,比如铀元素的用途。 爱因斯坦已经在1936版百科全书出版前10多年就论证了质能转换的可能性,虽然他在论文里并没有指出如何实现这种转变,但是以德国为首的欧洲顶级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在向这个方向进行探索。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在剑桥大学实验室用α粒子轰击铍元素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其导师卢瑟福将其命名为中子。1933年9月,正准备从欧洲流亡到美国的匈牙利犹太裔科学家西拉德(Leo Szilard)在伦敦街头散步时,受《泰晤士报》上刊登的一篇卢瑟福论文的启发,忽然在脑子里涌现出链式反应的概念,于是立即展开了试验。 1934年1月,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和伊雷娜·居里夫妇通过用α粒子轰击铝元素的方法在法国制造出了人工诱导放射同位素。α粒子是带正电荷的氦核,它们作为核炮弹的效率取决于其自身携带的正电荷的影响,因为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会使其速度放慢,这样它们在其经过的极短的路程上碰撞一个原子核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α粒子最终碰撞到原子核,那么因为两者都带正电荷,排斥力也会使这种碰撞效果大为降低。电子的数目和原子核正电荷的数目在较重的元素内要大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用α粒子轰击重元素无效的原因。 一位年轻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读到了约里奥-居里夫妇的研究报告后,决定试用中子来轰击原子核,因为中子不带电,既不会被电子所吸引,也不会被原子核所排斥。在意大利卫生部(该部向费米提供了1克镭,当时价值67万里拉,约合3.4万美元)的支持下,他用放射性气体氡(镭的天然衰变产物)和铍粉混合在一起,氡衰变时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使其产生中子。费米按照元素周期表用中子轰击各种元素,从氢开始,一直轰击到氟才产生第一种放射性同位素。1934年5月,当他轰击到第92号元素——铀的时候,发现它被激活了,产生了一种自然界没有的新元素,即第93号元素,这种元素在地球上并不存在,因为它是不稳定的。 1934年10月22日,费米将装有放射性铍同位素(中子源)的银筒(银是轰击对象)放入石蜡中,发现的银同位素的人工诱导放射性提高了100倍。费米认为,中子穿过石蜡时候与石蜡中的质子(氢原子核)碰撞,失去一部分动能,使其速度减慢,这样,费米制造出了人工诱导放射性的一个重要诱发源——慢中子。 此时另外几位科学家在英国和德国进行着同样的工作。西拉德在英国的最初的试验对象是铍和铟,但是这两种金属在中子轰击下毫无结果,于是也转而研究自然界最重的几种元素——锕、钍、镤和铀。1936年,西拉德将链式反应的专利转给了英国海军部,随后在1938年移居美国,就职于哥伦比亚大学。 1938年年底,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哈恩(Otto Hahn)和斯特莱斯曼(Fritz Strassmann)在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院(Kaiser Wilhelm Gesellschaft)的实验室里用中子轰击钍232和铀238元素,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果:被慢中子轰击的钍和铀原子核发生裂变,从轰击后的铀粉残片中检测到了钡和氪的痕迹。由于这两种元素的质子数加起来正好等于铀的质子数(92),所以哈恩推测某些铀原子已经被中子轰裂为两部分。1939年1月6日和2月10日,哈恩在德国的《自然科学》杂志(Naturwissenschaften)上公布了这一现象。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发展MOX是为了攒钚造核弹吗?
songshuhui 2011-3-31 20:56
沐右 发表于 2011-03-31 05:52 本文已发表在 果壳网 ( 文章链接 )。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9.0级的大地震和引发的海啸给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随后发生的福岛核电站的事故也让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周边国 家民众遭受了一把核辐射的心理冲击:在中国引发了碘盐的抢购,在美国则引起了碘片的脱销。同时,关于日本核野心的各种说法又在网络上传播,那么,日本发展 MOX是为了攒钚造核弹吗? 链式反应和核武器的制造基础 一些放射性元素(比如铀235)可以发生核裂变反应:一个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会分成两个或者 多个部分,变成轻一些的其他元素,放出大量的能量。我们可以 利用这一反应来发电,这样的发电厂就是核电站。核裂变发电是当今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新能源。尽管公众对核电站的安全性有所疑虑,核能发电实际上是目前广 泛应用的最 安全的能源 ,从统计数据来看,它比火电、水电发生致命事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核电也是一种很清洁的能量来源,发电过程中没有碳排放,对公众造成的核 辐射也比火电小的多(煤里面含有铀等放射性元素,火电和核电的比较 参考阅读 )。 铀235的链式反应示意图(来自 这里 ) 一个铀235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的同时,一般会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可以轰击其他的铀235原子核,使他们发生裂变反应,这个过程叫做链式反 应。如果使用的是高纯度的铀235,并且质量超过一定的值(临界质量),那么发生核裂变反应的原子会越来越多,在极短的时间内,整块材料都会发生裂变反应 并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威力巨大的爆炸,这就是原子弹的原理。核电站使用的燃料浓度要低的多,一般用的是含有4%铀235的二氧化铀,其他96%的都是不 能直接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8。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浓度较低,即使失去控制,核电站也不会发生原子弹那样剧烈的爆炸。 常用可以发生核裂变的物质一般有两种,铀235和钚239,现实中的原子弹基本都是由这两种物质做成的。另外铀233也是一种可以发生核裂变反应的材料,不过由于一些原因这种物质并不太适合作为原子弹的材料,迄今为止世界上也基本没有用铀233制造的原子弹。 浓缩铀的生产和拥有 自然界里的铀矿里的主要有两种铀同位素,其中99.3%都是铀238,铀235的含量只有0.7%。因此,开采出来的铀里面铀235只占0.7%,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才能提高到核燃料或者原子弹所需的浓度。 由于铀235和铀238是同一种化学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一样,一般来说很难通过化学的方法区分开来从而达到提纯铀235的目的。只能利用 原子质量的微小不同,用物理方法分离 。通常采用的方法里,一种是气体扩散法,将铀转化为六氟化铀气体,然后让它通过一系列的微孔筛膜,由于铀235 的质量稍微小一些,它将会扩散的稍微快一些。将很多扩散分离机串联起来就可以逐级提高铀235的浓度。由于需要不断地重复分离工作,这个方法会消耗很多的 能量 。另外一种方法是气体离心法,通过离心力将六氟化铀气体中的两种同位素分开,虽然仍需要多级串联,但是消耗的能量要比气体扩散法小的多 。 经过浓缩的铀一般有两种形式,用于核电站核燃料的低浓缩铀(LEU,含约4%的铀235,一般低于20%)和用于原子弹的高浓缩铀(HEU,含 20%以上的铀235)。用于制造原子弹的武器级高浓缩铀含有85%以上的铀235,但是实际上20%的浓度就可以用于制造原子弹了 。 日本核燃料株式会社( JNFL )历年生产的浓缩铀(六氟化铀,单位吨)。 要获得制造原子弹的铀235浓度,需要大量的扩散分离机或者真空高速离心机串联,这样需要很大的规模的厂房,消耗巨大的能量,这很容易被国际组织或 者他国的情报机构发现,很难瞒过其他国家偷偷地进行,对于某些国家(比如伊朗)来说,在这个阶段就有可能被国际社会阻止,而对于日本来说不是这样。不提二 战时候的原子弹研制和浓缩铀的生产,日本的铀浓缩厂从1979年开始生产浓缩铀,如上图所示,日本核燃料株式会社( JNFL )从1992年开始每年能够生产数十到近两百吨铀235核燃料 ,2000年之后的产量比较低。同时,日本还致力于开发新式的物理、化学铀分离技术 。应该说,日本完全有生产武器级高浓缩铀的能力。 虽说日本的核能应用是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铀浓缩生产都是处于监督之下的 。因此,我们并不能断言日本有没有自己生产武 器级高浓缩铀,或者生产了多少。根据NTI的数据,日本从美国和英国进口了一些高浓缩铀用于研究使用高浓缩铀的核反应堆,扣除据信已经用掉的部 分,2009年的时候,这些高浓缩铀估计还有1970千克 。从这些数据来说,日本确实拥有充足的高浓缩铀来制造原子弹。 钚的生产和问题 核电站里低浓缩铀的反应示意图(来自世界核能协会 )。 在自然界里面,钚的含量极少,我们所利用的钚都是通过核反应制造的。核电站里使用的核燃 料,在铀235不断发生核裂变反应放出能量的同时,铀238会捕获一个中子成为铀239(半衰期23.45分钟),经过β衰变成为镎239(半衰期 2.35天)再变成钚239。如上图所示,含有4%铀235的低浓缩铀核燃料在发电的过程中就有大约3%的铀238转变成钚239,这些钚239里一部分 会参与到核裂变反应中去,实际上,使用低浓缩铀的核反应堆发的电里面,三分之一都是由生成的钚239提供的 。从图中可以看到,核燃料从反应堆里取 出之后(称为乏材料),里面仍然含有少量的钚239和铀235,还有一定量的核裂变产物。这些核裂变产物会不断衰变放出很多的热能和辐射,因此从反应堆里 取出的燃料棒要放在临近反应堆的冷却池中,用水去吸收它们放出的热能,屏蔽它们的辐射,直到数月或者数年后才能进行后续处理。 核电站里MOX燃料的反应示意图(来自世界核能协会 )。 自然界里面的铀总量是有限的,如果按照上面的使用方法,那么能够利用的只有铀235和少量的铀238,据估计按照目前的使用量,估计只能够用约一百 年 。核电站里取出的乏材料中,还含有少量的钚239和铀235,如果能把这一部分提取出来,重复利用,那么就可以延长核能的使用时间。利用从乏材 料提取出来的这两种元素和铀238混合,就可以做成混合氧化物核燃料,再用于核电厂发电。和一般的低浓缩铀核燃料比较,混合氧化物燃料只是将铀235的氧 化物换成了钚239的氧化物而已。数十年来,日本的大部分乏材料都是运到英国或者法国去处理的 ,日本也有自己的乏材料处理厂,比如说,曾于 1999年发生4级核事故的东海村核燃料处理厂可以每年处理130吨乏材料 ;2006年开始试运行的六所村核燃料处理厂可以每年处理800 吨的乏材料,相当于每年可以生产8吨钚 。 不过,这样获得的钚239有个问题。在核反应堆里面,新生成的钚239还会继续吸收中子形成钚240,这样最终提取出来的钚里面会含有相当量的钚 240(还会含有一定的钚238、钚241、钚242等等),而钚240会发生自发的裂变反应并放出中子并释放能量。它的存在不会影响制成的MOX燃料在 核电站里的工作,但是当做成原子弹的时候,如果钚240的含量比较高,则会放出大量的辐射伤害己方的士兵,并有可能导致原子弹不稳定 ,一般在核武器里面,钚240的含量应该低于8% 。如果在核燃料棒放入反应堆之后两三个月内取出,则钚240的量相对较少,不会出 现这个问题。虽说日本的核能应用是处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管下的 ,对燃料棒的异常应有一定的监督,然而从近期日本核事件的过程中,国际原子能机构对 核电站的详细情况并不完全了解,和日本官方的交流也不是非常顺畅,并不能完全排除日本在核能应用中偷偷生产钚239的可能性。 不过,这种方式生产钚239效率并不高,一般可以用快中子反应堆来大量制造钚239,一方面可以将大量的铀238转化成核燃料来供应核电站,一方面 也可以积累制造原子弹所需的钚。为此,日本在福井县建设有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文殊”号,其于1994年进入临界状态之后,于1995年发生冷却系统液态钠 泄漏酿成大火,被迫关闭 。据估计,日本拥有数吨武器级钚,足够制造数百枚原子弹 。值得一提的是,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和美国都在削 减他们的核武器总数。按照世界核能协会的资料 ,根据俄罗斯和美国在1994年签订的协议,500吨来自前苏联核武器的武器级高浓缩铀(相当于约两 万枚原子弹)会被两国的核电公司用含铀235约1.5%的铀稀释成可供发电的核燃料;美国也将自己的数十吨武器级高浓缩铀转化成了核燃料。而两国在 2000年达成协议,各自将会把34吨的武器级钚转化成为混合氧化物核燃料。现在的混合氧化物核燃料的一部分来自于美国和俄罗斯消减的核武器里面的钚,这 也是混合氧化物核燃料的一个重要利用。据统计,销毁的前苏联的核弹头在美国的核电站里为美国提供了约10%的电能 。 日本离原子弹有多远? 没有人会怀疑日本有没有制造原子弹的技术力量,二战期间日本就曾经试图研制原子弹 ,现在现在拥有很多核电站的日本有先进的核处理技术和充足 的核技术人才,从技术上讲日本在获取原子弹上没有任何难度。关键问题其实在于处于美国核保护伞之下的日本,有没有决心和动机去制造原子弹。客观来说,中 国、美国还有其他周边国家都不会容许日本拥有原子弹,但是日本的右翼势力也在不断地发表各种言论,对于他们来说,有试图获取原子弹想法也是正常的。讨论这 个问题的话,需要对历史和时局有很强的把握,而且不同人给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毕竟这是个和个人立场联系比较紧的问题。 因特网上可以轻易查到的原子弹结构图(来自维基百科 原子弹 页面)。 实际上原子弹的制造并不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原子弹的简单结构图很容易获得(如上图所示),关键在于获得充足的高纯度可以发生核裂变的物质。一旦获得了高纯度的核裂变材料,知晓这种材料的临界质量(可以通过核物理参数计算),生产原子弹就纯粹是个技术问题。 对于有些国家和(恐怖)组织来说,获得大量用于提纯的原料也会是个比较大的问题(比如五十年代刚开始研制原子弹的中国,参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制造 纪实:596秘史》 ),而日本有从海外购买的大量核原料储备,有众多的核电站里面需要的核燃料,并不是一个问题。说起来,使用MOX的核电站并不 是攒钚造核弹的关键环节,相比起来,浓缩铀工厂有可能提供高浓缩铀,而快中子堆和核废料处理厂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钚,日本在获取这两种制造原子弹的物质上 并没有问题。 正如 空错 的《 日本地震原是核试验? 》 里面介绍的那样,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地震是否是由核试验引起的,日本不可能瞒过国际社会而进行核试验。通常,日本和德国是被归属为 “准核国家”,即拥有材料和技术,离核武器只有一步之遥,是否拥有核武器完全依赖于拥有核武器的决心和动机。日本可能只需要拧上几个螺丝就能成为有核国家 ,对日本可能的核威胁,我们要有一定的准备。 感谢果壳网的 秋秋 、 moogee 和 小耿 ,感谢 Albert_JIAO 、 Sheldon 、seawhg和大白鲸的宝贵意见。 参考资料: 1. 世界核能协会, Safty of Nuclear Power Reactors 2. 维基百科,《 气体扩散法 》 3. 维基百科,《 气体离心法 》 4. 日本核燃料株式会社网站, http://www.jnfl.co.jp/english/operation/ 5. 世界核能协会 , Conversion and Enrichment 6. 维基百科,《 浓缩铀 》 7. 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Uranium Enrichment: Just Plain Facts to Fuel an Informal Debate on Nuclear Proliferation and Nuclear Power ” 8. 维基百科,《 日本核研究 》 9. 参见 里面的 :As of December 31, 2003, IAEA listed two sites in Japan under its Safeguards. They are: “Uranium Enrichment Plant” in Tomata-gun, Okayama-ken and “Rokkasho Enrichment Plant” in Kamikita-gun, Aomori-ken (IAEA Annual Report 2003, Table A24) 10. NTI Database, HEU: Japan 11. 世界核能协会,《 钚 》 12. 世界核能协会, Mixed Oxide Fuel 13. 维基百科,《 铀 》 14. 世界核能协会, Japanese Waste and MOX Shipments From Europe 15. 维基百科, Tokaimura nuclear accident 16. 维基百科, Rokkasho Reprocessing Plant 17. 网易,《 日本核危机与核武制造无关 》 18. 中国日报,《 日本拟重启曾因泄漏关闭的核反应堆 》 19. 维基百科, Japanese nuclear weapon program 20. Geoff, Brumfiel, Nuclear proliferation special: We have the technology , Nature: International Weekly Journal of Science 432 , 432-437 (2004). 21. 世界核能协会, Military Warheads as a Source of Nuclear Fuel 22. Power and Energy, Old Russian nukes for US electricity 23. 维基百科,《 日本的原子弹计划 》 24. 梁东元,湖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制造纪实:596秘史 》 您也可能喜欢: 图解福岛的核电站故障 简单说说今年的物理奖 倒霉的物理 日本团队准备启动猛犸象复活计划 日本“金星气象卫星”延期至21日发射 无觅
个人分类: 物理|12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核物理学到原子弹之三
热度 1 ssglwu 2011-3-23 22:06
吴国林 五、价值负载的过程:从核科学到原子弹 从核物理学到原子弹的爆炸,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 : ( 1 ) 原子核人工嬗变与中子的发现 早在 19 世纪末,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就已揭示出原子内部有结构。 1919 年,卢瑟福用α粒子打开原子核,标志了原子核人工嬗变的开始。 1920 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内可能存在一种质量同质子相近的中性粒子,它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结合而成的。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 J . Chadwick )通过不同的实验,比较发现了“中子”,于 1932 年 2 月 17 日 发表了研究结果。 ( 2 ) 重核裂变的发现与确认 1934 年 1 月,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得到了天然不存在的放射性元素磷。物理学家费米( E . Fermi )在获悉人工放射性的发现以后,考虑到中子不像α粒子那样带有电荷,如果用中子代替α粒子,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核反应。于是,他计划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对已知的 92 种元素逐一用中子进行轰击。当他们用中子轰击第 92 号元素铀时,得到了几种具有不同半衰期的β放射元素。通过一系列分析,证明它看来很可能是一种原子序数大于 92 (铀)的元素,即超铀元素。随后对超铀元素展开了争论。 在费米宣布发现超铀元素后,立即遭到德国女化学家依达·诺达克( Ida Noddack )的公开批评。她认为关于超铀元素的化学分析方面的证据不足,而很可能是重核俘获中子后分裂成几个大块的碎片。当时公认的放射化学权威奥托·哈恩( Otto Hahn )则认为,诺达克夫人的意见纯粹是谬论的。 哈恩和无机分析化学家施特拉斯曼( F . Strassmann )重新用居里夫人同样的方法仔细地做了他们自己以前的实验。 1938 年 11 月,他们宣布,铀被中子轰击后的产物,至少有 3 种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类似钡,即是钡的同位素。 1938 年 12 月,依据玻尔不久前提出的原子核液滴模型,女物理学家迈特内( L . Meitner )与物理学家弗里施( O . R . Frisch )经过几天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确信:铀核吸收中子后,分裂成大小相近的两个原子核,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核的“裂变”( fission )。他们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 E=mc2 ),估算出一个铀核裂变时会释放出 2 亿电子伏的能量,这比一个碳原子氧化成二氧化碳分子时所释放的能量要大 5000 万倍。这一结果在 1939 年 1 月 27 日 华盛顿理论物理学讨论会上立即引起轰动。一个多月后,约里奥·居里夫妇、西拉德( L. Szilard )及费米等人分别证实了链式反应不仅可能,而且速率极高:两次反应的时间间隔只有 50 万亿分之一秒。这表明,铀核裂变链式反应一旦实现,极短时间内将有巨大能量释放出来。 ( 3 ) 原子弹的制造 原子核裂变发现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西拉德等人已经预感到制造原子武器的危险,特别是获悉纳粹德国正加紧链式反应的研究。 1939 年 7 月,西拉德、维格纳( E . P . Wigner )和爱因斯坦,于 1939 年 8 月 2 日 签发了著名的给罗斯福总统的信,敦促美国赶在纳粹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罗斯福总统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成立了铀顾问委员会, 1942 年 9 月成立了领导制造原子武器的庞大的工程计划,代号叫“曼哈顿工程区”。 要实现核爆炸,需要一定数量的可以发生裂变的材料。早在 1939 年初,玻尔根据他的原子核液滴模型理论,指出具奇数个中子的核容易发生裂变。寻找足够的裂变材料 238U 铀和 239Pu 钚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进行的。 为了研究链式反应实现的实际条件,以及利用天然铀中的 238U 来制造钚。 1942 年 10 月,费米在芝加哥大学建造一个 6 米 高的核反应装置,于同年 12 月正式运行。 要制造原子弹还必须从理论上计算出各种可裂变物质实现核爆炸的临界体积(或临界质量)。由于原子弹要由飞机运载和投掷,因此,必须考虑由快中子激发核反应。 1943 年 3 月,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J . R . Oppenheimer )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 Los Alamos )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实验室。 1945 年 7 月 16 日 他们在新墨西哥州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45年5月8日,德国就已宣告无条件投降,制造和使用原子弹的理由已经不再存在。早在1945 年 3 月,西拉德就曾起草一个文件。同年 6 月,西拉德联合其他 5 个也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的科学家联名上书美国陆军部长,反对使用原子弹。同年 7 月,西拉德又联合 60 多个科学家写了紧急请愿书,送交白宫。所有这些努力都无济于事。 1945 年 8 月 6 日 和 9 日,杜鲁门等人悍然下令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城市投掷刚刚制造出来的、仅有的两颗原子弹。 ( 4 )几点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在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科学理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有伦理价值观的渗透。 首先, 裂变概念的提出需要实验与理论的相互确认 。铀的裂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的估算首先是通过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进行的,而这种估算是否正确也有待检验。 其次,原子核理论是寻找制造原子弹的原料的根本性向导,还是实现核爆炸的临界体积的理论向导。没有原子核的相关理论,是不可能研制出原子弹的。 第三,原子核理论向原子弹技术的转向过程中, 存在合法性问题 。由于非正义的德国正在研制原子弹;于是,按照正当防卫原则,科学家从人类正义角度向美国政府敦促赶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和美国研制原子弹是合法和合理的。但是,一旦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就失去了研制原子弹的正当理由,然而美国却一意孤行,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第四, 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进一步检验了原子核有关科学理论的真理性。 原子弹的研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师、政治家等共同参与,有科学、技术、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共同作用。显然,原子核的有关科学理论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没有原子核的相关理论,原子弹是不可能研制成功的。 ] 李佩珊,许良英, 20 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第二版)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99 , 61-67.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的哲学与教学问题|56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两弹元勋方鸿渐
liuxiaod 2011-3-21 22:02
为长者讳,这里就称老方吧。 老方数学系出身,1946年到法国留学,改学理论核物理,积极进步,与组织取得联系,并结识钱三强,1949年回国,未完成学业,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云云。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时候,钱三强委托老方和邓稼先先期理论研究,邓稼先脱颖而出,成为领军人物。老方和善,喜欢与人合作,留过洋,辈分又高,大家都称老方为神仙。后来老方又与于敏合作研究氢弹原理,于敏成为氢弹之父,老方亦不介意。后来老方改行教书,学生反映不知所云,老方资格老,无可奈何,面对学生的提问,老方永远只有两个回答,一是:“这个问题很简单,回去想一想就明白了”。如果学生还是想不明白,就会得到第二种回答:“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知道?”把学生吓得屁滚尿流,总之,从老方那里学不到任何东西。 老方的辈分应该位列两弹元勋的,微鸿渐去,夫复何秋?
个人分类: 历史|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聊几句保护知识产权
热度 1 wangxh 2011-3-21 19:42
徐磊同学在俺的拙文《 中国已经或正在为盗版付出惨重的代价 》留下评论: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讨论知识产权的,和老师谈盗版应该还是有些联系的。按“途”索骥,拜读了他的被精选博文《 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提高国内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增加就业机会 》,文中观点的确很对。 故再说几句: 对一个现代发展中的民族来讲,保护知识产权的确很重要。知识产权的保护,个人可以马马虎虎(比如用个盗版软件、看本盗版书等),但国家一定不能纵容!如果不是怕其它国家“找麻烦”,我们会主动打击盗版吗?难怪不少外国人说“你们中国人只会偷”——难道人家诬陷我们吗?大当官的把国家整块整块的经济实体据为己有(这叫重组),中当官的贪污受贿家常便饭(这叫转型),小当官的侵吞掠夺司空见惯(这叫搞活),小老百姓呢则是“有便宜不占就是王八蛋”——只能盗版。 对一个现代发展中的民族来讲,外语的确很重要。但是对于如何学外语,个人一定要努力,但整个国家不能胡闹! 只可惜,这两件儿,现在正好弄拧了! 好在 毛泽东们和钱学森们 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东西: 一个人,可以不吃肉,但不能不穿裤子。一个大国,可以没有汽车,但不能没有原子弹;可以没有航母,但不能没有导弹;可以没有电视机,但不能没有卫星。 不知道,现在的我们会给后代留下什么呢 ????????????
个人分类: 科研|19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兔子的胆量,毒蛇的心肠
热度 11 GumpForrest 2011-3-21 09:57
看到一则微博评论,很有意思,转发一下: ......................................................................................... 日本核电站泄露这边一片鸡飞狗跳,但要有疯子往日本丢几颗原子弹,这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拍手叫好。象兔子一样胆小却又有毒蛇一样的心肠,同时又蠢得可笑。 3月20日 12:27 来自 ZAKER 转发(19) | 收藏 | 评论(7)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 注册 评论
个人分类: 憨眼看世界|4203 次阅读|9 个评论
从核物理学到原子弹之一
热度 2 ssglwu 2011-3-20 07:40
吴国林 最近日本地震导致核电站受到极大破坏,这是我们再一次审视科学是否要对技术的后果负责任的时候了。在当代科学与技术条件下,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反过来,没有当代技术,也没有当代科学;当代科学与当代技术都处于当代社会这一系统中,相互作用。当代科学一定要对其社会后果负责任,即科学不纯粹是一个知识系统,而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知识系统,具有极大的改变世界的能力。 下面这篇论文曾发表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现分两次发出来。这里以《从核科学到原子弹》为题。 科学负荷价值新论 吴国林 摘 要: 科学分为科学自身与科学的环境。科学自身具有主体间性。科学自身的经验实证性要求技术创新以满足理论的检验,从而科学渗透了价值。科学、技术与社会通过涌现生成一个复杂系统,于是科学产生了不等于科学自身的性质,使科学定律渗透了价值。科学向技术转化存在合法性问题,是否合法与价值有关。原子弹的研制过程表明,科学、技术与价值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关键词 科学;主体间性;合法性;价值负载 A New Discussion on the Science Laden-Value Wu Guol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Science may be divided into science itself and the context of science. Science itself is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its positivity of experience must dem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o as to test theories, and science is laden-valu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form a complex system, which makes scientific laws is laden-value. There are legitimistic problem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cience to technology, and legitimacy depends upon the valu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tomic bomb shows tha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value are interrelated and interacted. Key Words : science; intersubjectivity; legitimacy; laden-value 1914 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M. Weber) 在其《“伦理的中立性”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论文中,明确提出了“价值中立性”的概念,并把它看作是科学的规范原则。他认为,为了保证价值中立原则的实施,科学家就要使用“理性”的方法 , 要采用恰当的论证规则,运用正当的逻辑规则和方法。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 逻辑实证主义在事实与价值截然划分的前提下 , 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价值中立性”观念。库恩以来的历史主义学派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说”。劳丹认为,价值本来就内在于科学自身结构之中,也只有纳入科学的内在结构,才能更好地解释科学的合理性。 ] 国内学者也参与了有关论争。张华夏认为,科学真理是价值中立的。 江涛认为,科学在其内在机理中具有价值负荷。 刁生富认为,从研究动机、研究战略转移、研究过程、知识体系到理论评价等整个科学活动来看 , 科学都负载价值。 但是,以上的论证是不充分的,特别是对于一个自然科学家来说,其说服力是远远不够的。 在自然科学家看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其科学事实、概念与理论非常优美,其严格的逻辑、解释力和预见力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要接受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等自然科学负荷价值的观点,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明显对原来的科学信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论证科学自身内在地负荷价值,即坚持“科学负载价值”观点。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科学可以分为科学自身与科学的环境两部分。 科学自身 ( science itself )就是关于自然的知识系统,它满足逻辑一致性、经验实证性、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自身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等形成的。本文将论证 科学自身 不是价值中立的。若此,我们才能从最本质的意义上回答科学负荷价值。 一、科学自身具有主体间性 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定律是价值中立的,这是保证科学中立性的根本基础。但是,这一观点是存在问题的。 持这一观点的论者把科学定律看作是科学自身的代言人。无疑,科学作为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内容、事实,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价值观念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但是,仅仅把定律看作是自然科学的代表还远远不够。科学定律不等于是科学自身。科学自身是一个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包括科学概念与经验世界之间的联系规则,还包括科学方法。比如,牛顿力学包括质量、力、加速度、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但是在牛顿力学中,并没有对力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严格的定义。牛顿没有把质量定义为物质的量。从操作角度来看,宏观层次的质量是由仪器来定义的,而微观层次的质量是由相应的定律来定义的。例如,狭义相对论中的质量是由动力学理论来定义的,于是有“质量增加”现象。事实上,基本物理概念的建立总是同相应的物理定律分不开的,而且还与经验的操作测量有关。可见,有关质量、力等概念还渗透了相关科学共同体的约定——主体间性。 因此,科学定律自身实际上包含了经验世界与科学共同体的有关约定,不然,科学共同体又如何将科学定律见之于经验世界呢? 科学自身还包括科学常数。物理常数是物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物理常数并不是确定的,其准确性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定。比如,测量光速从光学法发展到克尔盒、谐振腔、光电测距仪等方法,大大降低了光速测定的不确定性。光速常数才由 1983 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作出决定,将真空中的光速确定为精确值,这是一种 国际协议 。其他常数(如电子电荷、普朗克常数等)的测定也是如此,而测量结果又与使用的仪器与测量方法有关。实际上各种测量都会存在误差,但我们又必须认定一个准确值,这个准确值只能由科学共同体——国际计量大会来确定,这也反映了 主体间性 。 科学家在对多个科学假说进行选择时,也在用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特别是与科学权威的价值判断有很大关系。经验实证到什么程度,科学假说可以作为一个科学理论,这是由科学共同体决定的。正是由于科学共同体的价值判断作用,在科学史上不缺乏一些正确的科学理论被当作错误的理论。 二、科学的经验实证性负载价值 科学自身的 经验实证性 必然要求科学包括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特别是当代前沿科学更是如此。科学的经验实证原则将科学理论与经验世界联系起来,也就必然要求科学与技术相结合,要求技术与科学的发展相适应,因此,科学内在地要求技术创新以满足理论的检验。比如,基本粒子物理理论的检验就包括相应的大型粒子加速器,粒子加速器既属于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又属于技术产品。没有粒子加速器的检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就不能称之为一个正确的理论。 从粒子加速器对于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检验结果来看,它属于价值判断范围,即检验结果是好还是不好。但人类伦理价值的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仁爱、善恶观念,还需要有自由、民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观念进行调节。科学理论的检验结果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学理论总与一定的实验技术相联系,科学概念(术语)的有关意义总离不开 操作 层面的定义。比如,量子力学的有关规律是与量子力学的有关实验相联系的。量子力学理论是否正确要通过有关量子力学的特定的测量仪器来测定。可见,科学理论(假说)的检验总离不开实验技术(或设备、仪器)的改进,而这里先进的实验技术正是有关技术产品的先驱。这表明,科学假说的检验使得有关实验技术产品得到研制,而这些技术产品的外流也可以带来社会危害,比如,有关基因的研究、病毒的研究等,就有可能使病毒从科学研究实验中漏出来。 科学实验需要解决大量的工程技术难题,往往实验技术非常先进。实验装置的设计制造已超出了同时代工程技术的常规,必须由实验科学家和工程师协作共同制定技术规范。相应的实验技术成果很容易向社会扩散。 我们常说许多科学技术成果停留在实验室,就在于实验室有更高的精度和技术水平,具有一般的工业生产难以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 张华夏, 科学自身不是价值中立的吗?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5 ,( 7 ) , 10. 江涛, 科学 : 是价值中立 , 还是负荷价值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1997 ,( 2 ), 25. 刁生富, 科学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 , 学术研究, 2001 ,( 6 ), 68. ] L . 劳丹,科学与价值 , 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 , 81-82.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的哲学与教学问题|4276 次阅读|2 个评论
核,人类的悲哀!!!
热度 3 Ripal 2011-3-19 00:45
强震后小日本的核污染,牵动着“地球人”的心。事情既然发生了,指责“太嚣张的日本也没什么用”。我只想说:“核电站、核武器,人类的悲哀,自作自受啊”。 特别是核武器,比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等,美国曾经是多么的拽,举着“核弹”就那么一投,加速了小日本的投降。后来,老美一度的恐吓中国,仗着自己的核武器。可是,我们的毛爷爷没有被吓到,一句“原子弹也是纸老虎”,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心。记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 - 居里,让杨承宗给毛爷爷捎过话:“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 尽管约里奥 - 居里的这句话,表达了那时那刻他对新生中国的认同和对中国发展和拥有核武器的期望。但是,当为了彼此的利益,把“核”当做一种筹码,于是各国竞相搞核比赛。可以说,拥有的核武器,核电站,核相关的设施越多,也就为以后人类的“自作自受”埋下了伏笔。 作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生,我大胆预言:“强震和核辐射的影响,日后在这些地方三分之一的人会死于精神疾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有关应激对人类精神疾病方面的报道,可以说强震和核污染本身对人类身心就是很大的应激。最近,我一直考虑,你说人类有公平可言吗?全球能够和睦共处吗?人和人真的能平等吗?开始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现在才发现:“灾难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贵贱、种族、国籍”。 面对灾难,人类真的应该反思,自作自受的感觉肯定不好受。但是我们地球人要学会承受,承受中寻找自己对地球、对子孙后代犯下的“滔天罪行”,尽最大的努力去弥补过失。自作自受的地球人,该醒醒啦!毛爷爷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是灭绝人性的战争”。我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也许还没开始,自作聪明的人类,就为自己挖好了坑。 高科技这把双刃剑直接造就了自作聪明的人类,自作自受的人类,也许这是人类的悲哀。
2191 次阅读|5 个评论
10个疑惑质问哈日中国人
热度 4 冯用军 2011-3-17 14:13
提示: 白宫要求美国在日公民在福岛核电站直径80公里内的必须撤离,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已经知道日本在福岛核电站及其附近搞核试验的事实,对于日本控制核试验意外事故的能力开始怀疑。 在向我提问或发表评论之前,请你扪心自问: 1、你真相信80%国土未被地震海啸火山核氢爆综合灾难损毁的日本无法为4个受灾县提供足够食品、药品、燃料? 2、你真相信长期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的日本没有钱和特种防化部队迅速救灾? 3、你真相信布满日本本土的100多个核反应堆是和平利用核能而不是浓缩造原子弹的武器级铀? 4、你真相信我们现在大方救助日本,捐3000万人民币捐2万吨石油,日本以后永不会侵犯我们? 5、你真相信这次地震对日本造成了致命的影响,严重伤害了日本的元气,日本经济会倒退20年? 6、你真相信日本是真的哭穷、真的需要全球捐钱捐物捐设备和平救灾、灾后重建而不是苦肉计聚敛钱财、资源以便灾后去加强自卫队的战斗力和研发更新的高科技军民设备? 7、你真相信日本没有战略储备,包括食品、药品、燃料等的战略储备,日本的战略储备,特别是用煤填海、石油入地的战略储备都被这次综合地震灾难给销毁了? 8、你真相信日本100多个核反应堆的废料都被安全地掩埋、都不会用于非军事目的——日本4000颗核弹量的武器级铀哪里去了? 9、你真相信作为世界最先进的核科技强国,日本没有能力处理正常的福岛核事故,或者说福岛核电站是一个正常的和平利用核能的电站——日本为什么不大规模使用AP-1000轻水核反应堆发电? 如果上述问题,你都真诚地回答 相信 ,行,那你可以更换国籍,你有这个权利,我将坚持我的观点。 ZJwumei网友补充的《天问》: 10、你真相信这场大地震之后,你的大爱感化了大和,大和与华共处,日本国民对二战祸害中国国民之事下跪诚信悔过,主动把钓鱼岛和琉球归还我国,以德报德?
个人分类: 世界竞争力研究院|1980 次阅读|6 个评论
原子弹的秘密
热度 18 yonglie 2011-3-17 08:41
关于“核”,最可怕的还是核弹。核弹的普及似乎不多, Muller 老师在给未来总统的物理课里大略讲了一点基础的知识,我们跟着听听。 三种核弹 有三种基本类型的核武器,以它们所用的元素来命名: 铀、钚和氢 。它们的建造过程不同,下面是简单概述: 铀弹 是用非常难得的原料纯铀 235 制造的 。提纯过程要求极高的技术,如电磁同位素分离、气体扩散工厂、超级离心机等。如果能获取原料,核弹本身就相对容易了。传说中学生都能设计的就是这种核弹。设计不是关键,更大的问题在于获取纯净的铀 235 。一颗铀弹摧毁了广岛市。 钚弹 的原料相对容易获得 :钚 239 ,是核反应堆的副产品。当然,如果你不能接近反应堆,也不容易得到它,但世界上有很多核反应堆。如果你能获得反应堆废料,而且懂得足够多的放射性化学技术以免被辐射伤害,那么提取钚 239 就相对容易了。对流氓国家甚至恐怖分子来说,获得钚 239 比获得铀 235 要容易得多。可是,即使你有了原料,用钚制造核弹也非常困难,这似乎是对容易的“补偿”。用钚造核弹需要内爆,那是非常难以掌握的技术。一颗钚弹毁灭了长崎市。 氢弹 释放的能量比铀弹和钚弹高 1000 多倍,但造起来最费工夫 。开始,它们需要铀弹和钚弹,只是为了触发氢燃烧。所以,你首先要把握这一点。接着,你还需要获取稀有的氢同位素和锂。最后,你得将它们组装起来,使第一次爆炸在引爆整个装置之前迅速激发聚变。第一次试验可能不会成功,所以你还需要一个精密的实验计划。如果你想要计划保密,试验就更难做了。要隐藏百万吨级的 TNT 爆炸,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三种核弹的共同点是它们巨大的破坏力和严重的放射性后患。铀弹和钚弹是基于下列事实:它们的大部分原子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一般是百万分之一秒)爆炸。回想一下,放射性是原子核的爆炸。对铀 235 和钚 239 来说,一个原子核发生爆炸时,碎片飞散,其能量大约是一个 TNT 分子爆炸能量的 2000 万倍。因为一个铀原子的质量大约等于一个 TNT 分子的质量,所以这意味着 1 磅铀具有 2000 万磅 TNT 的能量。(一个 TNT 分子的重量约等于一个铀原子的重量)。根据 Robert Serber (曼哈顿计划的主要科学家之一)的说法, 广岛原子弹用了大约 80 磅铀。假如它们都爆炸了,释放的能量应相当于 750 000 吨 TNT 。然而,实际释放的能量只有 13 000 吨。 那是因为多数铀都没爆炸。广岛核弹在所有铀发生裂变之前就先爆炸了,只发挥了 2% 的效率——非常接近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的预言。 链式反应 核武器需要一种特殊的铀和钚的同位素,即铀 235 和钚 239 。核爆炸时,巨大的能量来自将核束缚在一起的巨大力量。原子核破裂时,碎片带着巨大能量飞散。许多能量来自碎片间的电斥力。为分裂铀核,你只需要用一个中子轻柔地打击它。铀核裂变时,会飞出两个大碎片(钡 137 和氪 97 )和两个额外的中子。碎片的动能转化为热能,能使附近的所有物质蒸发,爆炸就这样发生了。 核裂变生成的中子能触发附近其他核的裂变。于是又出现 4 个中子,接着是 8 , 16 , 32 ,等等。每一次加倍的中子叫 一代 。整个这样的过程叫 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可以迅速发生,大部分原子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就裂变了。 广岛原子弹爆炸时,只完成了 2% 的裂变 ,释放了 1300 吨 TNT 的能量。假如链式反应再多继续一代,那么释放的能量将加倍,从 1300 吨 TNT 当量增加到 2600 吨。很难预测一颗原子弹的能量,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尽管核爆炸产生放射性,死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大多数人却并不是因为辐射,而是因为巨大的能量。能量生成巨大的高压气体的火球,迅速膨胀,产生爆炸和冲击波,毁灭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使那两座城市化为土灰。结果不是来自最初的爆炸,而是来自炽热的火球。热火球上升到大气,生成著名的蘑菇云,那已成为核爆炸的标志。每个城市的死亡人数大约在 35 000 到 150 000 之间。( 蘑菇云的形状其实与事件的核性质无关,它是大气现象,任何大爆炸都会产生类似的云 。) 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与曼哈顿毫不相干,只不过是一个代号。 整个计划是在新墨西哥州的 洛斯阿拉莫斯 进行的。关于它的故事,你可以读一本精彩的书, Richard Rhodes 的《原子弹出世记》。 曼哈顿计划的科学领导者有 奥本海默( Robert Oppenheimer )和劳伦斯( Ernst Lawrence ) 。军事领导人为 格罗福斯( Leslie Groves ) 也值得赞美,他允许科学家们用他们做寻常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核弹研究,而且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有求必应。 链式反应需要中子打击原子核,可原子核太小,多数中子都毫无阻碍地穿过多数原子。如果很多中子都漏出去,而没能击中原子核,链式反应就会中断。为了保证中子击中原子核,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把铀做厚一些。这有点儿像用步枪打树。如果瞄准一棵树,你可能会打偏。如果对着一片森林,你几乎肯定能打中一棵。 为确保中子打中原子核所需要的铀的总量叫做 临界质量 。 这个数字对真正的原子弹计划极端重要 ,因为铀 235 很难获得。如果临界值很大,你可能没有足够的铀或钚来制造核弹。在曼哈顿计划中,科学家原先估计需要的临界质量是 440 磅。 德国人没那么多材料,所以不得不放弃了原子弹计划 。 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发现,可以用一种能反射部分中子的“ 屏障 ”将铀包围起来。有了这种反射屏,中子就不会泄漏,而会反射回来。这样,爆炸所需的临界质量就减少到 33 磅。当然,他们实际用的铀量还要大一些。 钚弹的临界质量更小,大约 13 磅,主要是因为钚在裂变时会多释放一个中子,所以链式反应扩张更快。那么,它裂变生成 2 * 10 25 个中子需要多少代呢?要达到那个数,这回是用 3 来自乘。答案是 51 代,比铀所需的 81 代快得多。 1945 年 6 月 16 日在新墨西哥阿拉莫哥多试验的第一颗原子弹,用了 13 磅钚 239 。钚非常致密,正好装在 12 盎司的液体容器中,就像一小罐软饮料那么大。 33 磅临界质量的铀则适合装进一夸脱( 32 盎司)的牛奶容器。 投放在广岛的那颗铀弹,在用于战争之前没有经过试验 ,这可是铀弹设计历史上的一段趣话。阿拉莫哥多试验的是钚弹,而非铀弹。那颗铀弹没有试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铀 235 很难提炼。我们马上会讨论提炼的方法。到 1945 年中期,科学家才分离出只够一颗核弹的铀。如果在试验中爆炸,就没有造第二颗的原料了。第二是因为 铀 235 弹的设计相对简单 ,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学家们坚信它能一次成功。 这儿引用的很多数字都来自 Robert Serber 的《洛斯阿拉莫斯入门》, 当年是向到那儿的物理学家讲解曼哈顿计划的讲义,是绝密,而今天已经由 加州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 ,成了普通教科书。有人认为公开这样的书不是好事,似乎人人都能跟他学造原子弹;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本书能打消某些人甚至某些国家尝试核武器的念头,因为它说明为了做好设计所需要的计划有多困难和复杂。 铀 235 的提纯 原子弹的困难不在于设计或建造,而在于获取纯铀 235 。自然铀含有很难清除的杂质。提纯铀的过程一般要花几十亿美元,还需要顶尖的熟悉高技术的科学家。 杂质是铀的另一种形式:铀 238 。铀 238 的问题出在它要吸收中子,有时生成钚,但这个过程不释放额外的中子。正如隔绝空气能灭火,拿走了中子就会阻断链式反应。 地下挖出的普通铀含有 99.3% 的杂质铀 238 ,只有 0.7% 的能裂变的铀 235 。换句话说,自然铀几乎被完全污染了。从铀 238 中分出铀 235 ,叫 铀分离 。当分离接近 100% 时,铀被称为 核弹级 的,而被淘汰的原料叫 贫化铀 。贫化铀是含不足 0.7% 铀 235 的铀 238 。 铀分离极其困难。因为铀 235 和铀 238 都是铀,普通的化学技术不能将二者区分。分离方法必须利用铀 235 比铀 238 略轻的事实。但这个差别很小,只有 1.3% 。 二战期间,洛斯阿拉莫斯核弹计划的领导者们尝试了几种不同的浓缩铀 238 的方法。首先成功的方法是劳伦斯发明的 电磁同位素分离法 ( calutron )。 他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昵称 Cal 来命名这个仪器,大概是因为它的形状像字母 C 。电磁分离器建在田纳西州橡树岭,几乎分离了广岛核弹所需要的所有铀 235 。 电磁分离器的运行方式是,先蒸发铀,然后在 C 型电磁场中将它加速。如果它们的速度相同,较重的铀 238 原子运行的圆周路径将比铀 235 的大 1.3% ,因而可以在路径的末端分别收集它们。这个方法很慢,也很繁琐,但经过一年的运行,它最终还是分离了广岛核弹所需要的足够的铀 235 。 二战后,人们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提纯铀,叫 气体扩散法 。在这种方法里,将铀与氟混合,生成 六氟化铀 ,它在相对低的温度 134 ° F 就变成气体。然后,将气体压缩,使它在一种多孔材料中扩散。较轻的分子(铀 235 )运动较快,所以扩散较快。每个提纯步骤只能略微提高分离量。结果,需要很大的铀扩散厂才能容得下必须的多个步骤。图 10.4 的扩散厂建在田纳西的橡树岭,占地差不多一平方英里。不过,美国在冷战时期建造核弹库所用的核原料,几乎都是靠这种气体扩散分离的。 扩散分离方法的最高机密之一,在于它所用的特殊多孔材料的性质 。那种材料必须能在六氟化铀的强烈腐蚀作用下保持本来状态。它的身份现在已经公开了:特氟纶!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特氟纶主要运用在航天计划中,其实它是铀扩散厂的关键材料。 离心机 分离铀 235 的最现代和高效的办法是用气体离心机。 离心机用六氟化铀 (与扩散厂里的气体相同)。较重的气体铀 238 会倾向在圆柱体内的外部集中,而铀 235 则靠近圆柱中心。然后将铀 235 抽取出来。实际上,一个离心机分离的量是很小的(因为铀 235 与铀 238 的质量差很小),所以气体要经过几千个离心机的分离,才能满足核电站或核武器所需要的分离量。 尽管需要大量离心机,但它还是相对较小而高效。因为它旋转太快,必须用非常强的材料来做,才不至解体。一种关键的新材料是 马氏时效钢 ,主要就用于铀离心机、火箭体和高性能高尔夫球棍。 美国情报部门对大量进口或制造时效钢的国家非常敏感,除非他们是高尔夫器材的主要生产地。 一个典型的分离厂有几千台离心机,但所有机器组装在一个不超过电影院大小的空间里。这样的系统每年能生产满足几颗核弹的分离铀。对情报部门来说,确定隐藏的分离厂的位置是很困难的。它们不需要大量的能量,运行很安静,这全靠了圆柱的精致平衡,使它们不致在旋转中解体。 气体分离也一直是核扩散国家选择的方法。 Abdul Qadeer Khan曾用离心机在巴基斯坦进行铀分离,其他国家也掌握了这门技术,包括朝鲜和利比亚。
个人分类: 物理|19677 次阅读|24 个评论
日本灾区惨状如遭原子弹袭击
热度 1 xupeiyang 2011-3-15 20:54
日本灾区惨状如遭原子弹袭击 http://news.qq.com/a/20110315/000153.htm 似遭核袭 南三陆町,昔日生机勃勃的一座海滨城镇,化为废墟,毫无声息地躺在汤姆森面前,让这名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记者“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照片”。 镇上至少95%建筑彻底毁坏:木头断裂,水泥变成碎块,金属变形,泡在水洼或烂泥中。汽车东倒西歪地堆在废墟上。 废墟中的一些物品依稀可辨:婚纱照上微笑的新娘、一把破吉他、一个洋娃娃、小学生作业本上几页纸。它们折射出先前这里的生活。 学校停尸 遭遇地震和海啸后,人们去废墟寻找幸存者,打捞遇难者遗体,或试图找回家中物品。 一些人把找到的一具遗体轻轻放在一条毯子上,抬到山上。那里的镇中学体育馆灾后用作停尸房。毯子脏兮兮,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搬运用具。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9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日本核电站爆炸说起,原子弹本来就很简单
热度 7 iwesun 2011-3-15 20:44
原子弹本来就很简单   刚刚瞄了几眼,《五星红旗》。   很搞笑,唐国强像是打了肉毒素,啥时候都是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   陈建斌,一看我就想起的曹操,脱了袜子问司马懿,“ 脚丫子为什么这么白? ”    因为他老藏着。      又是一部洗具。   老婆说,日本核电站又爆炸了。我问又是氢气爆炸?   老婆说,不知道,电视上没说。   五色教主说,氢气爆炸,冒白烟,一股黑烟,直上云霄,可能不是氢气爆炸。   很多人把原子弹设想的MMX,我早就说了,原子弹其实很简单,把一堆肥料,堆在一起就行了。   很多人明白了吧,朝鲜都搞。这玩意,本来就是个玩具。   但第一个知道这个玩法的人,还是很牛的。   后面的,永远都是洗具,牙具,杯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1 次阅读|9 个评论
CCTV4中文国际台2个S2胡说八道
热度 5 冯用军 2011-3-14 21:51
刚才看CCTV-4中文国际频道,两个S2——主持人和所谓砖家鲁健(主持人)、冯毅( 中国核能行业副秘书长 ),说福岛核电站,如果堆芯继续融化的话,可能会发生核爆炸。 鲁健说这种话,可能最多算是无知,而冯毅说这种话,就太可笑了。 鲁健就是个SB,日本福岛核灾难就是东京电力公司自己种给日本人的恶果。 众所周知: 核反应堆不可能像原子弹那样爆炸。 公众的想象是不对的。我之所以能自信地下这个结论,与反应堆的控制无关,而是基于不容争议的物理。 核反应堆有诸多其他危险,但绝不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 。 核反应堆安全的物理学理由是,反应堆中心存在大量铀 238 ,这意味着如果不缓和中子,链式反应就会停下来。 我重复一遍:除非中子慢下来,否则它们会被铀 238 吸收,从而阻断链式反应。 中子缓和后,会发生链式反应失控的事件吗?是的;其实 1986 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就是这样发生的。但是,在中子缓和的情况下,能量释放被严格限制了,因为爆炸会在大量能量释放之前破坏反应堆。总的说来,爆炸比中子跑得快。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核弹里,因为核弹用纯铀 235 ,链式反应能用快中子来进行。 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思考:如果慢中子反应堆失控了,裂变能量会聚集,直到其密度足以解体反应堆,这通常发生在能量密度与 TNT 相当的时候。在切尔诺贝利,能量足以摧毁反应堆的建筑物,引起碳缓和剂燃烧。烟和热浪携带着大量放射性废料(核反应堆运行中产生的裂变碎片)进入大气,在整个区域扩散。 核反应堆会爆炸——但只是像普通炸药,而不像原子弹 。 这种爆炸比一般炸药的爆炸更可怕,是因为它释放的放射性废料,而不是因为爆炸本身。如果我们用核弹级铀或钚做反应堆的燃料,结果就大不相了,有可能发生原子弹那样的爆炸。 分析家们想象了目前美国核反应堆设计可能发生的最恶劣事故,他们颇有想象力地称 那为“ 中国综合症 ” 。 这种假想的灾难首先是 核燃料的熔毁 。我们知道,核反应堆的目的是生热来驱动涡轮发电。裂变生热,水将热带走。假定水因为某种原因(如管道泄露)流失了,那么接着会怎样呢? 紧接着发生的事情会令大多数人惊奇: 链式反应中断 。那是因为冷却水也是一种缓和剂,它会减慢中子。如果水流失了,中子就不再减慢,会保持很快的速度(就像它们释放出来那样)。因为铀 238 的特殊性质,多数中子都会被吸附在铀核——那个铀核不能释放足够的维持链式反应中子。于是,链式反应中断了。很快就中断了。 尽管链式反应停止了,裂变碎片的放射性还大量留在反应堆的炉芯——因为没有冷却水,这些放射性足以使炉芯越来越热。在一般的反应堆中,这时需要赶紧注入冷却水 。所有美国反应堆都要求配置这种系统。 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发生爆炸时,俄罗斯宣布链式反应停止了——那是因为堆芯被破坏了。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发表电视讲话,指责那 是“无耻的谎言”。我 感到有点儿难为情。他混淆了链式反应与残余裂变碎片的衰变。他知道辐射并未停止,但他没意识到苏联人是一点儿没撒谎。 链式反应中断了,这个事实很重要,它意味着发电的功率已经陡然下降 。 如果急救的堆芯冷却系统失灵了呢 ?(记住我们是在考虑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形。) 假如那样,燃料将继续被裂变碎片的残余辐射加热,直到最终熔化。这些热量也会熔化包含燃料的容器壁,炽热的液态燃料将滴落到钢容器的底部聚集。当衰变的核耗尽时,放射性将陡落下来。即使如此,计算表明液态燃料仍然会继续变热,甚至足以熔化反应堆的容器的特殊钢材。如果熔化干净了,放射性材料就开始破坏容器建筑的混凝土基底。虽然基底厚达几英尺,但谁敢说热燃料不会一直熔化到底呢?如果基底熔化了,放射性就会露在外面。接着,废料中的挥发气体就能钻进大气。而炽热的液态燃料还将向下熔化。如果液体仍然聚集,那么它会一路熔化到底——“直到中国”。 【加州大学教授 Richard Muller 的《未来总统的物理课》, 有个单元讨论核武器和核能,其中一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核电站和反应堆,上面是有关内容的节选。】
个人分类: Nature Journal|3093 次阅读|6 个评论
反应堆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吗?
热度 18 yonglie 2011-3-14 08:37
如果链式反应失控,会发生什么事情?每个核反应堆难道不就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核弹吗?我们是不是靠反应堆操作者的警惕来避免那种爆炸呢?它是不是我们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免的极端危险的技术呢? 【 这个问题,是眼下很多人关心的。昨天我在街上就听人说,幸好不是反应堆爆炸,否则就有蘑菇云了。我不是核专家,也没看过更多的文献。加州大学教授 Richard Muller 的《未来总统的物理课》, 有个单元讨论核武器和核能,其中一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核电站和反应堆,下面是有关内容的节选。】 核反应堆的物理与核弹的物理非常类似。两者都通过铀 235 和(或)钚 239 的链式反应释放能量。核弹通过中子的倍增使整个裂变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发生。 反应堆则相反,它通过持续的链式反应,没有倍增过程。在反应堆中,裂变释放 2 或 3 个中子,但平均只有 1 个会打击另一个核,触发另一个裂变,所以反应不会加速 。 能量以不变的速率释放出来,将水加热,产生蒸汽;蒸汽驱动涡轮,涡轮驱动发电机,生成电能。 气煤发电厂也以同样方式运行,只不过它们是靠燃烧化石燃料而不是铀来生热。大型核电站与大型气煤电站的发电量一样,大约为 10 亿瓦特。因为普通人家的用电为 1 千瓦,一座这样的反应堆能为百万家庭供电。美国大约 20% 的电来自 104 座核电站。 核电站的核能,只是用来为水加热而已,这确乎有点儿奇怪。也许有一天我们能直接用裂变来发电,但现在热水方法是最实用的。核潜艇也是如此。核潜艇竟然是靠蒸汽驱动的,想起来真是好笑,但确实是那样的。新式柴油机潜艇与老式核潜艇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核燃料要高 1 百万倍(相同重量),而且核潜艇不需要氧气,所以能在深海停留很长时间。实际上,核反应堆的部分能量还用来从水中分离氧气,为船员提供人造空气。伴随氧气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氢气通常会变成泡沫钻进大海,成为废物。如果不用同样过程释放的昂贵氧气,那些氢是不会燃烧的。 核电站看起来很复杂。它唯一真正与核有关的部分是反应堆,装在厚厚的金属容器里,安置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中。那些容器里的容器,是为了防止万一燃料或废料从反应堆的球芯泄漏出来,不致逃逸到环境中去。来自反应堆容器的水流到蒸汽机,在那儿沸腾。然后蒸汽流向涡轮,驱动发电机发电。 尽管核弹和核反应堆都以铀为燃料,但纯度的要求迥然不同 。天然铀是 99.3% 的铀 238 和 0.7% 的铀 235 。核弹里进行的链式反应,必须除去杂质铀 238 ,才不致吸收太多的中子。反应堆就不同了。 费米( Enrico Fermi ) 在 曼哈顿计划 期间建造的第一个反应堆以天然的未分离铀为燃料,含 99.3% 的杂质。那怎么行呢?为什么他能在反应堆里用未分离的天然铀呢? 答案在于铀 238 的一个特殊核物理特性: 虽然它对裂变释放的快中子有很高的吸收率,对慢中子的吸收率却很低 。如果在中子打击铀 238 之前减慢它的速度,那么多数中子都会反弹回来。为减慢中子, 费米 在反应堆中添加了一种他称之为 缓和剂 的材料。他的缓和剂是石墨,属于碳的一种形式。把铀放进小棒里,棒很小,能使多数快中子泄漏出去,钻进石墨。它们在石墨中被相对冷的碳原子反弹出来,每次反弹都丢失部分能量,最后(随机)落回铀芯。这时,它们已经慢下来,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被铀 238 吸收。 反应堆的设计要满足平均每个反弹回来的中子能找到一个铀 235 原子核,触发一次新裂变。链式反应就这样稳定下来了。慢中子有时也叫热中子,因为经过几次反弹后,它们就只剩从反应堆的温度获得的能量。 这些设计的每件事情都基于不同核的特殊性质。碳不吸收大多数快中子;铀 238 不吸收大多数慢中子。作为未来总统,你需要了解原子核的结构;你真正需要知道的是,把中子速度减慢,就不必分离铀了。而且,正如我们下一节要讲的,缓和中子对反应堆的安全也有重大意义。 石墨也是切尔诺贝利反应堆用的缓和剂。加拿大用的缓和剂是重水——氧化氘 D2O 。在美国,我们用普通的水 H2O 。为了与重水区别,普通水有时也称轻水。只有在核工业中,普通水才有特殊的名称。 普通水原来也不会吸收某些中子。中子容易附着在氢上,将氢变成氘。这意味着失去了大量中子,从而阻止了链式反应的进行。为避免这个问题,美国反应堆采用 部分分离的铀,含 3 %的铀 235 ,通常叫反应堆级铀 。当然,完全的天然铀在碳和重水缓和的反应堆里也能正常运行。多数铀分离厂都生产反应堆级铀,而不是核弹级铀。要知道, 反应堆级铀是不能用来造核武器的。 如果链式反应失控,会发生什么事情 ? 每个核反应堆难道不就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核弹吗?我们是不是靠反应堆操作者的警惕来避免那种爆炸呢? 它是不是我们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免的极端危险的技术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多数公众看来是显而易见的:是啊——不值得为核能去冒险。对核灾难的恐惧可能就是本章开头列举的那些名词联想引发的。这种恐惧又被某些虚构的描写放大了,例如 1979 年的电影 《中国综合症》 里的核能灾难;另外还有一个事实,最著名核反应堆安全检查员,是几百万观众在电视里看到的,叫 Homer Simpson 。【 The Simpsons 的主角,是春田核电站的安全检查员。】 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关键事实: 核反应堆不可能像原子弹那样爆炸。 公众的想象是不对的。我之所以能自信地下这个结论,与反应堆的控制无关,而是基于不容争议的物理。 核反应堆有诸多其他危险,但绝不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 。 核反应堆安全的物理学理由是,反应堆中心存在大量铀 238 ,这意味着如果不缓和中子,链式反应就会停下来。 我重复一遍:除非中子慢下来,否则它们会被铀 238 吸收,从而阻断链式反应。 中子缓和后,会发生链式反应失控的事件吗?是的;其实 1986 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就是这样发生的。但是,在中子缓和的情况下,能量释放被严格限制了,因为爆炸会在大量能量释放之前破坏反应堆。总的说来,爆炸比中子跑得快。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核弹里,因为核弹用纯铀 235 ,链式反应能用快中子来进行。 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思考:如果慢中子反应堆失控了,裂变能量会聚集,直到其密度足以解体反应堆,这通常发生在能量密度与 TNT 相当的时候。在切尔诺贝利,能量足以摧毁反应堆的建筑物,引起碳缓和剂燃烧。烟和热浪携带着大量放射性废料(核反应堆运行中产生的裂变碎片)进入大气,在整个区域扩散。 核反应堆会爆炸——但只是像普通炸药,而不像原子弹 。 这种爆炸比一般炸药的爆炸更可怕,是因为它释放的放射性废料,而不是因为爆炸本身。如果我们用核弹级铀或钚做反应堆的燃料,结果就大不相了,有可能发生原子弹那样的爆炸。 分析家们想象了目前美国核反应堆设计可能发生的最恶劣事故,他们颇有想象力地称 那为“ 中国综合症 ” 。 这种假想的灾难首先是 核燃料的熔毁 。我们知道,核反应堆的目的是生热来驱动涡轮发电。裂变生热,水将热带走。假定水因为某种原因(如管道泄露)流失了,那么接着会怎样呢? 紧接着发生的事情会令大多数人惊奇: 链式反应中断 。那是因为冷却水也是一种缓和剂,它会减慢中子。如果水流失了,中子就不再减慢,会保持很快的速度(就像它们释放出来那样)。因为铀 238 的特殊性质,多数中子都会被吸附在铀核——那个铀核不能释放足够的维持链式反应中子。于是,链式反应中断了。很快就中断了。 尽管链式反应停止了,裂变碎片的放射性还大量留在反应堆的炉芯——因为没有冷却水,这些放射性足以使炉芯越来越热。在一般的反应堆中,这时需要赶紧注入冷却水 。所有美国反应堆都要求配置这种系统。 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发生爆炸时,俄罗斯宣布链式反应停止了——那是因为堆芯被破坏了。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发表电视讲话,指责那 是“无耻的谎言”。我 感到有点儿难为情。他混淆了链式反应与残余裂变碎片的衰变。他知道辐射并未停止,但他没意识到苏联人是一点儿没撒谎。 链式反应中断了,这个事实很重要,它意味着发电的功率已经陡然下降 。 如果急救的堆芯冷却系统失灵了呢 ?(记住我们是在考虑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形。) 假如那样,燃料将继续被裂变碎片的残余辐射加热,直到最终熔化。这些热量也会熔化包含燃料的容器壁,炽热的液态燃料将滴落到钢容器的底部聚集。当衰变的核耗尽时,放射性将陡落下来。即使如此,计算表明液态燃料仍然会继续变热,甚至足以熔化反应堆的容器的特殊钢材。如果熔化干净了,放射性材料就开始破坏容器建筑的混凝土基底。虽然基底厚达几英尺,但谁敢说热燃料不会一直熔化到底呢?如果基底熔化了,放射性就会露在外面。接着,废料中的挥发气体就能钻进大气。而炽热的液态燃料还将向下熔化。如果液体仍然聚集,那么它会一路熔化到底——“直到中国”。 不会的,它到不了中国。(而且,在地球上,中国并不在我们任何核反应堆的另一端。) 燃料不大可能流得太远 ,因为它会扩散,从而会冷却下来。不过,那只是一点小小的安慰。容器已经打破,放射性气体和诸如碘之类的挥发元素才是最令人担心的。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多数癌症都是它们引起的。 核电站的放射性很强,足以杀死 5000 万吸收它的人。即使少量放射性泄漏进入大气,也能造成巨大破坏。我们还记得,切尔诺贝利事件释放的放射性引发的癌变,最多估计能杀死 4000 人(根据线性假说)。美国也遭遇过核事故,发生在三哩岛……
个人分类: 物理|18942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zt为何惴惴不安 遮遮掩掩?日本核电站在偷摸造原子弹
热度 9 readnet 2011-3-13 19:29
解禁的照片-看看日本人怎麼殘害中國人.doc zt为何惴惴不安 遮遮掩掩?日本核电站在偷摸造原子弹 MikeJ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MikeJ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3-13 注册时间 2011-1-6 威望 16 活跃度 2300 ℃ 金币 753 枚 积分 823 精华 16 帖子 214 主题 74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 积分 8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15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打印 .pcb{margin-right:0} 本帖最后由 MikeJ 于 2011-3-13 04:21 编辑 1994年6月17日,当时的日本首相羽田孜在国会回答记者时公然说:“日本确实有 能力拥有核武器。”1995年3月,日本著名的《宝石》杂志披露日本政府高级官员在接受该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能在183天内造出原子弹!”2002 年4月6日,日本在野的自由党党魁小泽一郎在福冈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公开扬言:“ 如果中国过度膨胀的话,日本就要制造核武器来‘反制’中国;日本核电厂里 的钚完全可以制造出4000多枚的核弹头,我们在军事实力上不会输给中国! ” 中国政府应该明确表态要求日本必须通报核反应堆的情况 为何惴惴不安 遮遮掩掩? 日本核电站在偷摸造原子弹,结果被地震揭穿 送交者: 道友 2011年03月12日12:48:31 日本官员和专家一直在痛苦的说明,尽管将会有核辐射泄漏,但也会很微小,排斥了会发生类似当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灾难的可能。 对于核反应堆容器是否在震中受损一事,目前尚无官方说法。 2007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从1977年起在对下属3家核电站总计199次定期检查中,这家公司曾窜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其中, 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反应堆主蒸汽管流量计测得的数据曾在1979年至1998年间先后28次被窜改 。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在下午6时举行的 记者会上 警告媒体 ,要实事求是报道地震和核电站的情况,不要发布假消息,让国民感到恐慌。 据福岛县政府透露,接到首相官邸的指示后已于傍晚6点25分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周边居民疏散范围扩大到方圆20公里。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的工作人员表示,从爆炸后的辐射量监测结果看,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核反应堆安全壳的损坏程度估计不大。此外还有消息称,1号机组的中央控制室在爆炸中没有遭到破坏,东京电力公司员工正在继续检查反应堆的数据。   日本执政的自民党2005年10月28日通过了新宪法草案,其最大特 点是将日本的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规定自卫军“为了确保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可以进行国际协调活动”。这意味着 日本下一步将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大力 扩充军备,致力成为一个军事大国,最终实现地区性乃至全球性大国的目标。核武器作为一个大国政治和军事地位的重要象征。我们在关注日本军事动向和军事力量 建设时,就不得不聚焦其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   1994年6月17日,当时的日本首相羽田孜在国会回答记者时公然说:“日本确实有 能力拥有核武器。”1995年3月,日本著名的《宝石》杂志披露日本政府高级官员在接受该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能在183天内造出原子弹!”2002 年4月6日,日本在野的自由党党魁小泽一郎在福冈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公开扬言:“如果中国过度膨胀的话,日本就要制造核武器来‘反制’中国;日本核电厂里 的钚完全可以制造出4000多枚的核弹头,我们在军事实力上不会输给中国!” 2002年5月中旬,日本内阁官房副长官、自民党议员安倍晋三说:“毫无疑 问,日本将会拥有小型原子弹。”2002年5月31日下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在记者会上公然宣称:“只要坚持专守防卫,日本也可以拥有核武器。没 有不准拥有核武器的理由。”那么,我们来看看日本到底有没有能力制造核武器?   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核动力与核武器扩散的专家们曾经得出结论, 如果一个国家 要想制造一枚简单而适用的原子弹,应具备的条件是:①掌握核反应有关理论;②掌握核武器基本装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③具有制造核武器和试验核装置的技术设 备;④拥有足够的核裂变材料;⑤愿意拿出必要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核武器 。他们认为,头三条几乎是每一个具有一定工业能力的国家都能够做到的。因为公开的文 献中,报道了许多有关核反应堆和核武器方面的技术,包括过去很难得到的制造核材料的资料。别说是工业国,就是半工业国,都具有制造第一代裂变核武器的技术 能力,只要它们有了足够数量的武器级核材料,它们就能制造出核武器。下面,我们来重点看看日本的核原料、核能技术、核试验技术和核弹头制造技术、运载技术 状况到底如何?    日本拥有储量惊人的核原料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规定, 核弹原料铀235或钚239的纯度达到92%-93%称 为武器级,它们达到一定量即能引起核爆炸。一般认为,用达到武器级的钚6-9千克、铀12~16千克就可制造出核爆炸装置。但有人认为,使用高技术手段, 用1~3千克钚、2.5-5千克铀即可引起核爆炸 。   而且,稍有核常识的人都知道,钚239含量较低的“反应堆级钚”,经过核燃料后处理 工厂的提纯,就能成为高级的“武器级钚”。日本专家早在1977年就介绍了日本在1971年6月至1974年lO月建造茨城县东海村燃料后处理厂的情况。 目前,日本在冈山县和青森县建有离心法铀浓缩工厂,在官崎县有化学铀浓缩工厂,并投资200亿日元建造激光铀浓缩工厂。现已实现铀浓缩工业化。为加大核原 料的储备,日本加快了本国直接制造的步伐。 日本现有49座核反应堆,年产钚10吨左右 。由于国内处理能力有限,日本与英、法订立了处理核废料的长期合同。 同时加紧扩大国内的处理能力,预计在2010年就完全可以不再依赖外国,而自行处理核反应堆产生的核废料。日本还积极探索新的核原料获取技术。锂是生产核 弹材料氘化锂的重要原料, 日本已成功利用吸附材料在4小时内从海水中提取到浓缩3.23倍的锂,这比从陆地矿石中提取锂的成本低一半 ;1989年,日本成 功地向月球发射了一个“先驱者”探测器,以探测月球表面含锂丰富的砂石,并成为世界上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探月的国家。   日本核原料极其贫乏。据70 年代统计,它的天然铀储量和生产量,都不到世界总量的1/1000。为解决核电站的原料供应以及其它目的, 日本近年来还从英国、法国购进钚 。1992年 11月至 1993年1月期间,“拂晓丸”轮船在日本海上保安厅武装巡逻艇的护航下,从法国瑟堡港向日本东海港运回了1吨钚,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利用钚的时代。据 《朝鲜日报》一篇题为《日本有实行核武装的嫌疑》的评论员文章报道, 按照日本原子能委员会1990年拟定的钚需求计划,到2010年,日本钚的供应量是 85吨。据估算,日本到2010年的钚需求量,最多也就是20余吨。如果那样,届时日本将有60余吨剩余的钚。1吨钚可以制造120枚核弹头。拥有先进导 弹研制能力的日本,用这些“剩余的钚储备”可以制造出1000余枚核弹头。这也就是说,日本的钚拥有量足以使日本成为核强国 。    日本拥有先进全面的核能技术    虽然日本目前还没有核武器,但它拥有世界一流的核能技术。日本现有49座核电站,年 发电量约4万兆瓦,位居世界前茅,核能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是举世公认的。日本拥有增殖反应堆技术,该技术一直是核技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建造增殖反应堆的 技术之复杂、投资之巨大远远超过发展核武器,它曾经使一些发达国家被迫中止建造计划。但日本穷10年之功夫,不惜耗费60亿美元的投资,建成“文殊”中子 增殖反应堆,并于1995年8月试运行发电成功。此外,日本还拥有世界一流的核聚变技术。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位居世界核技术的最前沿。因为核聚变比核裂变的 效率更高、应用前景更广泛,核聚变技术一直是核技术研究“热点”。据外电报道,目前日本拥有全世界惟一的大型螺旋核聚变实验装置,其受控核聚变装置也属世 界一流。    日本拥有超强的计算机仿真核爆能力   过去,核爆炸试验曾经是研制核武器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降 低了核爆炸试验在研制核武器过程中的作用。日本虽然从未进行过核爆炸,今后也不大可能再进行核试验,但日本一直关注着美、俄、法等国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 行模拟核试验的研究工作。从技术上讲,计算机仿真核试验对于继续研制和完善新型核武器意义重大。 日本在大型高速计算机技术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据报 道,日本已研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6000亿次的超高速计算机,完全有能力对核爆炸进行计算机仿真试验。俄罗斯军事专家弗拉基米尔·比洛乌斯认为,“日本 有能力在一年内制造出核武器。即便不进行核试验,也能运用高速大规模电子计算机,在三维空间对核爆炸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模拟。”    日本拥有高水平的核弹头制造能力    弹道式导弹的弹头从数百乃至上千公里高空高速重返大气层,飞行环境极为恶劣。许多想拥有弹道导弹的国家,都无法越过这道技术障碍而裹足不前。而日本恰好在相关领域里,拥有世界共认的技术优势 。   中远程、洲际导弹的弹头以4.3-7.3公里/秒的高速和20-40度倾角再入大气 层,巨大的冲击波产生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气压的外压作用于弹头壳体。同时,与空气摩擦还产生巨大的热压力和剧烈升温(远程导弹弹头端头可达到 3000~4000度,洲际导弹弹头端头可达到太阳表面温度,即6000~10000℃)度。承受这样恶劣的环境,需要好材料。60年代,曾用金属中熔点 最高的钨合金制造弹头的头锥。但钨合金的熔点也不过3500℃,而且密度很高,不久就被淘汰了。 1969年,日本东丽公司生产出世界上首批高强度、高模量 碳纤维 。以此为开端,出现了耐高温、耐烧蚀、抗热震,密度仅为钨合金十分之一的碳/碳复合材料 。70年代末,美国开始在民兵一Ⅲ导弹MKl2A弹头鼻锥上 采用碳/碳复合材料,洲际导弹弹头防热问题迎刃而解。后来的先进小型弹头,多照此办理。 90年代,日本把碳/碳复合材料用于航天技术。在高性能碳纤维产量 方面,东丽公司一直占居世界首位。 1996年2月12日,由二级状态的J-1火箭将1040公斤重的日本“希望”号航天飞机的“高超音速飞行实验件” (HYFLEX)射入亚轨道。火箭开机后,HYFLEX与火箭分离并沿椭圆弹道飞行,它以49。大倾角再人大气层后,速度达到14.4倍音速,随后完整地 落到1300公里外的海洋中。 这次再入飞行试验表明,日本事实上已完成了相当于射程3000公里弹道导弹弹头的再入防热工程考核。鉴于日本在碳/碳复合材 料领域中的技术优势,可以认为,一旦日本做出决定,很快就能制造出中远程、洲际导弹的核弹头。 除了防热问题,现代弹道导弹的弹头还面临落点精度控制(即精确制导、末制导)和反拦截(即突防)两大难题。众所周知, 美国在两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它常常依靠日本进口高,精度电子部件和技术 。1985年夏季“星球大战”计划实施后不久。美国要求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提供掌握的 东芝公司的成像寻的 装置。这种装置可不受红外线和雷达干扰,比常规跟踪定位方法更有效。除了这个例子,人们还可以通过美国希望从日本获取诸如高速逻辑砷化嫁器件、亚微米光刻 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看出日本在“精确制导”及“突防”方面均有雄厚的实力 。    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核弹头运载技术   日本从50年代开始研制现代运载火箭。1970年2月,它用L-4S三级固体火箭将 24千克重的“大隅”号卫星送人太空,成为第四个用自己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70年代引进美国先进的“德尔它”火箭技术后,日本空间事业发展步伐加快。 20多年来,它已用L、M、N、H、J等5个系列的11种火箭发射了50多颗不同轨道的卫星,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空间大国。频繁的发射,使日本在固体火箭 领域(包括发动机的推进剂、材料、喷管技术)以及火箭的控制、发射技术等各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固体空间运载火箭”与“固体弹道导弹”之间。技术上本来就只有一纸之隔。倘若把火 箭运载的卫星换成导弹的弹头或核弹头,改变飞行轨道,它就成为能攻击地面目标的弹道式导弹或核导弹。日本固体火箭品种较多,可以组成各种近程、中程、远程 及洲际导弹。近程导弹(射程100-1000千米):日本可利用TR-1A固体火箭改装成近程导弹。TR-1A火箭直径1.13米,全重10.3吨,装7 吨HTPB复合推进剂。TR-1A火箭可把630-750千克的微重力实验舱射到265千米高度,并使它落到数百千米外的海面上。1991年9月,TR- 1A火箭进行首次发射,就在控制系统中使用了中精度光纤陀螺。计算表明,如果把它的“实验舱”换成700千克重的弹头,这个火箭就成为射程超过750千 米、可以装载在越野汽车上发射的机动近程导弹。这样的导弹,能攻击韩国、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的目标。中程导弹(射程1000-3000千米):日本宇宙开 发事业团的河内山治朗曾经在1990年著文,展望了加一个3.5吨燃料的两级火箭(TR-x)方案。它的射程能力将超过美国的“潘兴2”导弹(全重7.3 吨,发射726千克弹头时,其最大射程可达到1800千米)。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研制的H-2火箭助推器(SRB)直径1.8米,装59吨HTPB复合推 进剂,海平面推力158吨,工作时间93秒。如果将其发动机壳体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减轻结构质量,那么仅仅用一个助推器作单级固体火箭,它就可以使2吨 重弹头达到2500千米以上的射程。远程导弹(射程3000-8000千米):如果将M-3S2(芯级)火箭的第三级和卫星换成弹头,它就成为一个重约 47吨、长约24米的两级远程导弹。其射程能力与原苏联ss一20导弹相当,从日本可以攻击远至马六甲海峡的整个东南亚地区目标。洲际导弹(射程大于 8000千米):M-3S2(芯级)火箭与民兵Ⅲ洲际导弹相比,一、三级发动机综合性能相当,二级发动机比冲比较低、结构比较重,但一、二级装药总量比民 兵Ⅲ多8.5吨,所以总的运载能力与民兵Ⅲ相当。如果M一3S2(芯级)火箭的合金钢壳体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更换,计算表明它的射程能力将超过民兵Ⅲ和 SS-25导弹。如果适当减少燃科、减少起飞重量、缩短弹头长度,即成为可以车载机动发射的洲际导弹。 M-5火箭,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公布它的运载能力是 可把2000公斤的卫星射入250公里高空、倾角31~的低地球圆轨道。这个能力,能使2500至3000公斤重的弹头达到洲际射程。如果一、二级壳体材 料改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其运载弹头的能力可能超过4000公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大的三级固体导弹。    综上所述,我们切不可把近年来一些日本政客散 布的核威胁言论视为疯言疯语,应高度警惕和关注日本发展核武器的动向 。其实,日本的潜力远不止于制造第一代水平的核裂变原子弹。几十年来, 通过发展民用核 电成长起来的一批核科学家和核工程技术人员,利用日本核工业的基础和高科技优势,在与第二代核弹紧密相关的核聚变领域进行了一般工业化国家也望尘莫及的工 作 。雄心勃勃的日本人,甚至计划21世纪登月,从蕴藏量丰富的月球上取回氘和氚,而氘和氚的聚合反应与裂变反应相结合,就能制造出氢弹。   目前,国际形势明显朝着削减乃至消除核武器和防止核扩散的方向发展,国际舆论不会轻 易容许日本走上发展核武器的道路。在这种大气侯下,日本目前还不大可能发展核武器。但是, 随着未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谁也无法断言日本不会发展核武器 。 日本虽然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其态度令人生疑。早在1967年开始对“核不扩散”进行讨论的初期,日本就表现出使人吃惊的消极。它认为“核不扩 散”没有规定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削减核武器的义务,只是禁止无核国家开发核武器的条约,因而大加反对。到1993年在东京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日本 对1995年到期的《不扩散核武器条件》的延长问题又表现得极其犹豫不决。从发展趋势看,通过“有事法制三法案”和“七项有事相关法案”等“有事立法”、 修订新《防卫计划大纲》、出台《防卫自皮书》、修改宪法等一系列举动表明,日本在不断扩大自卫队的职权,追求自身的独立防卫能力,“不会指望美国永远温和 的核保护政策”,即使美国愿意提供这种保护,但日本的国家利益不可能总与美国国家利益保持一致,“日本最终要独立地负责它自己的安全”。这就使日本发展核 武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日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高超的科技水平和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勿容置疑,只要政治需要,日本一旦做出发展核武器的决定,拥有核武 器将指日可待 。日本著名军事评论家、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特派记者江谦介博士说过 ,“日本开发和拥有核武器之日,必是世界形势发展到对日本国的核武装说什 么也无济于事之时。” 当然,我们谁都不希望这一天的到来。 解禁的照片-看看日本人怎麼殘害中國人.doc 董彦卿 大谎掩盖人祸,X国大地震背后的惊天秘密 谎言一、X国发生九级大地震 这两天,某国把地震等级调高到了九级,诸多煤体拿它和汶川相提并论,远的不说了,看图吧。 汶川地震距震中6公里多,而 此次地震距日本最近的也有134公里。震深十公里以上 。发生地震的地点根本不在某国海域,如果这能算X国大地震,呵呵,还不如叫美国地震呢。 那么 134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呢?远超震中到都江堰的直线距离 。就是说 某国本土的地震等级其实只有都江堰以下水平,接近成都水平。距离东京三百多公里就根本提都不用提 。 由于该岛国处于地震带,多少年来,所有设施一律按八级以上等级建设,一二百公里以外的九级地震传到本土,对这些设施的影响实属小儿科。理论上应该一人不死,一楼不倒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绝对值,所以说这个P国有水平那是扯淡的,因为离设计等级差得远了。 谎言二。10米海啸 多说无益,看图: 有一处达到五米吗? 谎言三、天灾带来的核变 还是用图说话先: 看清楚没, 这个鸟国家根本就是一个核子基地 ,有这么住人的地方吗? 事实上,作为一个岛国,倭国有着丰富的潮汐和风力发电资源,同时太阳能也非常先进,但该国对这些视若无物,多年来,全力发展核电。 如果这仅仅是电力需要也就罢了,但是,有多少人知道? 在核电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今天,倭国的核电设施却一律死抱着第一二代技术不放 。 福岛核电站采用的是铀钚混合氧化物这种比铀氧原料贵2-3倍,而且危险性高的原料 , 反应堆用的也是安全性差的快增殖反应堆,而且沸水堆只有一回路,直通涡轮。日本人玩这种手段只要有点脑子的都看得出来他们想要干什么: 不就是为了储备制造核弹的那点钚嘛 。 现在 据报导爆掉的 一号堆已经在用 硼酸 了。一开始不肯用是因为 一旦用了硼酸,里面的核燃料就全部报废 了 。 福岛电站用的可是MOX燃料,那可是极重要的战略资源 ,你们懂的。 现在国际上最新一代的核反应堆是号称出事故紧急停堆后36小时无人看护照样安全的。但日本人就是不用。 简单地讲,它们只造最原始最落后的核电站,绝不采用新技术,哪怕是新技术再成熟,再免费。 因为 原始的一二代技术最有利于大量提炼核原料。最浪费,最低能,最高消耗,最大成本,最不安全,只为换得核原料 。 在地震前不到一个月,倭人已明确表示没有核弹不合理,且举国在为“有核弹化”努力。大家上网查,这几十年来,倭人利用这些原始的电厂,攒了近四千枚核弹的原料 。 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倭人为了获得攻击他人的核弹,不顾科技,不顾地理条件,不顾风险,最终引发了今天可能出现的巨大核灾难风险。 是 典型的损人不利已变态后果 。 海啸过去,倭人早就可以进入灾后重建,但是,天谴啊,一次微不足道的小灾难,恰好击中倭国人修练邪门功夫的命门。当然还有个更小的副作用,就是没电导致的混乱而已,几不足道。 所以, 自然界的天灾基本已然过去,现在倭岛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人祸,是它们为了杀人放火祸害世界目的积赞了多年的苦果,是引火烧身的自焚行为 。 可笑有些人还在装道学家。 倭人为你们和你们的子孙准备了四千枚核弹 ,不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天灾发生事故,你们TMD还想着同情?还想着仁义?还想着捐款救灾? 逆天者,天必诛之! 日本37万平方公里,却变态地修建了57个核电站,发出的电不到全国需求的30%,一个核电站有4-6个反应堆,即全国有三百多个反应堆。37万*30%=11万平方公里,即三百多个反应堆为11万平方公里供电 110000/300=367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日本的一个核反应堆只为367平方公里提供电力。 相当于每个县级城市就要配一个核反应堆。这TMD正常吗? 这场核灾难到底会发展到多大,至少还有三个问题没公开 ,离了这三个问题,谁也无法预测,只有小鬼子心里清楚。 第一个问题:它们造出来的 四千枚核弹的原料存放在哪里?是否安全?! 第二个问题:在这些核电站里,到底还有什么秘密, 这些以制造核弹原料为目的的核电站里,都有哪些高危和不可告人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 日本这些年积攒的核废料都放在哪里?在陆地上?还是在海里?还是偷运到哪里去了?会不会产生危害? 这些问题都是 潜在的核弹级风险 。 是对全人类的安全威胁! 最近网上出现很多装13的,这里提醒一下! 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中国也展开援助。 事实证明,中国人无私的援助,在金钱和物资方面,为日本节省了相当大的一笔款项,为日后顺利地发动九一八和七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 由于有中国人出钱救灾,日本得以省下钱造军火。。。 同胞们,记请楚了,你今天捐出的每一毛钱,都为日本省下了造一枚子弹的费用,最后这一毛钱有可能回到你或者你亲人的身上。 你们捐出的是血汗,小鬼子还回来的是子弹 带来的是刺耳的尖啸,流出的是你和你子孙们的鲜血。。。 【转自】 http://bbs.tiexue.net/post_4935238_1.html?utm_medium=Shareutm_campaign=Shareutm_source=SinaWb 解禁的照片-看看日本人怎麼殘害中國人.doc 董彦卿 董彦卿的个人博客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核电站之惊人真相:日本政.府在撒谎! 已有 27 次阅读 2011-3-16 00:21 | 个人分类: 杂谈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最新消息 核电站 自卫队 混凝土 日本 19:29:28; 美军的15吨液氦已经运到 开始第二步冷却试验了 如果这次没作用 只能疯堆了 19:30:37 第一核电站正门前 测出放射物质浓度再次回升,已超过标准90倍 。 下午发生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 一号机组堆心温度上升到了2700度! 福岛县请求自卫队紧急提供专门清洗核污染的设备和人员,为刚才确诊的三名遭核辐射的患者提供治疗 22:35:00    安全壳本来就没炸 是 循环回路炸了 22:35:20  循环水是高辐射的 的呀 22:36:11 目前是 循环水回路中出现蒸汽堵 安全壳裂缝 22:37:43 控制棒部分熔化变形 不能插入到堆心底部进行停堆 22:38:53 安全壳裂缝 使用人工修补 硼砂灌入后用高温喷火器熔化封闭 22:39:18 原理就这样 改变不了的 22:41:01 目前最先进的是俄罗斯的堆 22:43:49 看来泄露不止1处 22:43:19 备份控制中心辐射有加大的趋势 可能需要撤离 22:52:13 水位降低了 宫城县今晚宣布: 海啸之后,南三陆町有一万人下落不明。这个市镇的总人口是17300人 22:22:46 第三梯队在外面的隔离区休息的时候被蒸汽喷到了 22:23:51 大约200到300度可怜第三梯队那9个活着的人 在休息被煮熟了    目前就这些了。 核电站真相在此,日本go-vern-ment在撒谎 再来看看日本go-vern-ment在震后的表现      要知道地震波距离每远100公里,威力就大减。8级地震到了70公里外的成都连楼都震不倒一栋。成都可是在汶川东北方,正是汶川地震的能量输出方向。导致东北方远在1530公里外的北京都有震感……        而 离震中370公里外的东京 ,是不是表现得垃圾了点? 日本多个城市起火燃烧,通讯长时间中断。地铁全部关闭。供电失灵,核电站备用电源失灵(建在海边都没有地下备用电源……),导致几个反应堆处于危险中,今天的几次堆心爆炸和泄漏量已经非常KB了 。        到现在完全可以说,日本的表现就是个棒槌!有愧于这个世界头号防震国家的名声。       都不知道第一时间空运大型发电机组过去,在海边甚至可以用滚装船迅速组成一个大型发电站的。眼看着一号核电站反应堆温度爆涨,供电发生大爆炸,冷却水消失暴露出了堆芯…… 外壁破裂都不知道,傻傻的派人员进去,结果幅射泄漏,有1名自卫队核特殊部队队员死亡,两人失踪 。       官方一直粉饰太平,说安全无事 。但是瞒不过去了就在下午两点派一个人出来说官方正在确定福岛核电站是否“彻底损毁”……我CAO,还过几分钟就开始宣布疏散附近10公里内的2万人…… 这忽悠水平高啊…… 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呼吸泄漏的蒸气微粒已经一上午了 呢。       看看日本的忽悠水平,装模作样的在11号宣布死亡只有50多人 。国内NB们立刻上蹿下跳,叫嚷日本就是牛。虽然震区离日本一百多公里,但是只死50多啊……       到12号早报告死500多……公众也慢慢接受了。        到12号晚报告死亡过千。大家也就习惯了,还忘记了牛叉的报告死50多。       最后日本go-vern-ment顶不住了,在电视里打预防针:“虽然目前确认可能死亡过千,但是据掌握的情况来看,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到目前看电视, 气仙沼市燃油库着火。大火波及全城 ,现在电视里直接打出的字是“ 全城毁灭!”       晚11点电视播报 岩手县有5000户家庭被海水卷走!仙台市若林区有2700余户家庭被海水卷走!宫城县自己报告一个“失踪过万”就完了 ,仔细的都不愿意提。       高田市的惨状被日本go-vern-ment压着没报 ,只有日本自卫队进入。 全城据说全毁! 死亡人数难以计算!       多贺田,石卷、松岛市都观察到大量船只被卷上岸翻倒 。因此死亡的人数也没有统计。       更可怕的是福岛泄漏有很大的是人为造成的灾难! 将对北太平洋生态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以后几十年日本人都要吃自己幅射污染的鱼了。       因为 刮风是从西向东,最惨的反而是加拿大和美国……核微粒的半衰期可是长得很……       我国在得知不会刮到自己这边以后,才放下心来。但是大使馆的人在华侨报上说宫城县有三万中国人……我不知道他指归化入日本籍的华侨还是指在日本工作的中国籍人仕!因为我知道很多中国农民前来日本农村进行农业打工,真的很多。很可能宫城县有相当多的这种在外务工的中国公民!       具体死亡人数,日本报的1700人就是个笑话,零头还差不多。        可见 玩这手混淆视听日本太熟练了 。        日本go-vern-ment第一时间只根据自己掌握的外围情报,抢先报告个50人。让世界觉得日本多先进,然后逐步报多,又可以博得同情……       应该说,目前的死亡人数,仅仅是高田市死亡人数的零头。        现在光是岩手县就报告有5000户家庭被海水卷走,日本仍然在播报只有500人死亡1000多人失踪……        日本go-vern-ment不但是缩头乌龟,而且脑CAN了。这就是驼鸟,装高手只肯出动8000自卫队。等到12号中午,第二天了,才肯动用5万人……现在又宣布进去的自卫队是10万了。       我看电视看到6点了,这NM在老外网站上先看到现在深夜4点多3号堆冷却系统又完蛋了。日本go-vern-ment真TM是个驼鸟啊。    现在东日本大量海水流入地下,盐碱地还是小事. 直接拿海水去冷却堆心,气化的一回路蒸气污染了整个东日本和北太平洋。最可怕的是冷却水流入地下,进入了地下水系统。       以后东日本种出什么来了大家都别奇怪。        话说电视里已经没有炉心消息了,敢报个平安不?老说核电站周围幅射剂量下降,那是人家自卫队神风攻击,人工注入慢化剂吸收液的功劳(电视里说是隔液,但是我认为应该先投入的是吸收剂,先把裂开的控制棒渗进去的慢化剂吸收了再说,直接投隔液有毛用,炉心都融解了), 更令我恐惧的是神风队员竟然报告阵亡4人的同时还有好多失踪……这么屁大点地方的反应堆,能失踪?失足掉到一回路海水里去了?报个JB失踪,失踪到核燃料棒冷却液中了还失踪……    12号只疏散了10公里内的人,就开始放出一回路蒸气了。结果放了一会自己就顶不住了。福岛市民享受了一下午核蒸气浴啊。    海啸又摧毁不了地堡一样的核电站。看图片就知道核电站没被冲垮 。别说产房巨厚,光是钢筋混凝土外壳就不是BoB!!!能破坏的。       离震中140公里远,都能隔着防护把控制棒震裂。可见这绝对是技术问题和人的问题 。       事故是因为控制棒裂开,慢化剂涌入。控制棒落下时产生了弹棒事故,导致燃料棒暴露在外。同时电力中断,冷却水循环停止。反应堆又因为燃料棒暴露停不下来,炉内温度超高,把冷却水烧成压力巨大的蒸气。 由于日本go-vern-ment和管理者NB, 11号到12号一天多都没解决简单的临时供电问题。导致燃料棒融解了! 在这之前当然把控制棒先烧毁。       于是 核电站工作人员含泪把壳内蒸气放出……这真TM是自杀行为啊。放走了蒸气依然解决不了燃料棒干烧的问题,于是神风自卫队拿人命去填……投入慢化剂吸收液 。       官防长官这就是在赌,在赌燃料棒没有烧穿压力壳的下部。现在谁也不知道壳内真的怎么样了。       如果燃料棒烧穿,立刻如上一次蒸气刚接触外界空气,形成氢气爆炸把惊人厚度的混凝土外壳炸飞一样。燃料棒接触地面和空气立刻发生KB的氢气超级大爆炸……地图可以重新画了 。       如果负责点的人,早就赶快让整个福岛市的人有多远滚多远。       刚刚 深夜4点多又来了3号堆冷却系统完蛋的消息 ,算了去睡吧。 看着日本的垃圾效率和无能官僚就有气。         他们那个核电站有质量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 大家可以自己查查看 长期瞒报 甚至修改安全记录·······抱着必死的决心···要我说都死了也不足以赎其罪!      宫城县pol.ice总署宣布,宫城县的死亡人数肯定超过1万人       要是我们的核电站出个事故,小鬼子早就跳八丈高了,一定是嚷嚷要来看我们的核电站,要来监督我们,以免我们污染环境,殃及日本,所以我们 应该趁此机会,去查日本的核电站!!!       注入海水本来就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办法,海水的盐化、腐蚀,最终会让冷却系统更加的恶劣,解决反应堆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反应,一定要插进镉棒,现在情况是,小鬼子的插棒系统有问题,镉棒在地震中破裂,插棒就出现跳棒事故,水位下降后,堆芯出现干烧,温度不断升高,一回路中的水蒸气化,这样整个回路中压力急剧升高,为防止一回路爆炸,他们不得不放出水蒸气, 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他们不断说 压力下降,就是放出水蒸气的原因,但是,这个水蒸气里是有剂量的,相当于小日本现在洗核桑拿,而且不断放气,水位肯定继续下降,堆芯继续干烧,放出来的水蒸气一部分被高温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达到一定浓度后,就是1号堆那样的,爆炸~       现在最KB的结果就是1号堆容器烧穿,这样的话,大剂量的核辐射会在N年中影响沾染区域。3号堆如果不能有效关闭反应,很可能步一号堆后尘!       小鬼子肯定有不可见人的秘密! 12号在1号堆出现问题的同时,美国就准备了冷却液(液氦), 小鬼子拒绝美国援助,要自己搞,一直等到下午出现爆炸后,才同意美国来帮忙,而且依然没有要美国的冷却液。 这个 肯定是有问题的,具体说明问题,各国的专家们应该心里都有数的。     日本首相在昨天的记者会上表示, 往反应堆注海水时出现问题,无论怎样注入海水,反应堆内的水都无法上升,不知原因       10:05分,3号堆传出爆炸声~       小鬼子这下玩大发了。早就给他算过命了,3号堆一定是和一号堆一样的命运!停止不了反应堆,冷却系统出问题,那只有等着爆。下面看他的容器怎么样,要是容器被烧穿,那真正最悲催的事情就发生了!   小鬼子 这次出事的都是轻水堆,不能产生高浓度的武器级的核原料 ,不过小鬼子的心思怎么样,我们可以 从最坏的地方去考虑! 通过这个堆,拿些初始的资料和数据还是够的,不然不可能 12号的时候拒绝美国帮忙。说明 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再,我国的核电站的都是压水堆,是三代堆, 小鬼子这次出事的全部是沸水堆,是2代堆 。最安全的是4代堆,目前我们和美国、法国都在大投入的研制中。这次事件,给我们提了个醒,是好事!   液氦,全球能生产的也就是美国、德国和中国,而且美国产量占全球90%以上,基本就是稀土相对于中国的概念。   新华网快讯: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14日宣布, 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当地时间11时01分发生氢气爆炸,反应堆所在建筑遭到损坏 ,但放置反应堆的容器没有损坏。保安院呼吁周围居民尽量待在室内。   爆炸前就不断被抛出的东京电力的股票,在下跌到1621日元,比上周末的2121日元下跌500日元时跌停了。    解禁的照片-看看日本人怎麼殘害中國人.doc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508 次阅读|21 个评论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炸响了(“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热度 2 liuli66 2011-2-12 20:55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炸响了(“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当看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情不自禁 鼓掌! 总理和主席听到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后,首先关心的是:这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总理第一时间,向聂总询问这爆炸是核爆炸,还是化学爆炸?稍后总理告诉毛主席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后,也询问这个问题。总理给予了确认的答复。 [补充20110218 何祚庥:在 上世纪60年代,我曾有机会参加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和开发,有幸听到下列一则故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主持研发工作的领导同志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试验成功,并询问要不要发公报。毛主席问:“你们会不会只爆炸了一堆化学爆炸物,哄我说,原子弹已爆炸成功?”这一提问太尖锐了。在座参与汇报的领导同志都不敢贸然回答,当即打电话向我们的老师们核实有关情况。当然,前辈核科学家均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是否发公报,毛主席仍主张慎重,看一看国外的反应再说。由于外电纷纷大量报道了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毛主席才最后拍板决定发布原子弹已爆炸成功的公报。我还能举出毛主席、周总理在听到我国科技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的汇报,总是采取慎重态度的其他例子。可是,现在出现的新动向,喜欢的是“大忽悠”,而且是“上下交相忽悠”!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4000.shtm ] 附:与“总理”合影
1138 次阅读|8 个评论
买个自由女神像回家过年?
热度 1 BihongFu2010 2011-1-22 10:09
买个自由女神像回家过年?
最近,在日本看媒体议论中国最多的三件事:1.主席胡成功访问美国,签下$45 B的大单,中美双方皆大欢喜; 2.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GDP确实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美国(G1)之后,日本(G3)之前的老二(G2), GDP 达到10.3%,物价上涨3.3%;3.中国旧历新年春节快到了,许多农民工无法买到车票返乡。 对第一件和第二件事,日本朋友是暗暗欢喜,惊呼中国购买美国的时代到来了,就像他们日本六十至八十年代中期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一样。 二战后的日本进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期,而此时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却陷入了停滞阶段。被美国佬的原子弹轰炸多年之后,日本人感到了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财大气粗的日本财团带着升值了的大把日元在美国大量并购,以致于美国人惊呼:“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日本人买下了美国文化的象征---哥伦比亚公司,买下了美国经济的地标---洛克菲勒大厦,好像下一个目标就是美利坚的标志---自由女神像了。然而,日本并没有能够如愿买下美利坚象征的自由女神像,而从90年代初开始日本泡沫经济很快就破了,日本陷入了失望和绝望的20年。有人甚至预言,日本政府很快就要破产,因为其政府负债已经超过冰岛、希腊和西班牙。我想,部分日本朋友暗暗欢喜的原因,不言自明!作为中国人我们自己,应该从日本经济神话的破灭中吸取教训!!! 对于第三件事,每年春节回家,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一票难求,但打破头大家都要想方设法把血汗钱用来卖高价火车票回家过年,为什么呢?有些日本媒体分析的非常准确,一方面中国人传统的习惯春节要回家团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农民工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没有他们的家! 农民工买不上票回家,许多白领也要高价买票回家,回家带个什么礼物呢?我建议买一个仿制的自由女神塑像回家过年,借用老邪的一句话,曰:"让她为您们全家站岗放哨吧....."。 美国自由女神像 (送给大家春节回家的礼物!!!)
3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用何种智慧才能消灭原子弹
热度 2 shermanwang 2011-1-21 12:19
原子弹的发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肮脏、最罪恶的发明。自从它的诞生,人类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恐惧和苦难。人类如何才能消灭这样的核武器了?这也是从 6 、 7 岁开始一直至今的困惑我四十多年的心结,因为在我心中永远有不可抹去的恐惧和憎恨。在大学学习,我一直想发明更厉害的武器来消灭原子弹,我大学 3-4 年里一直努力在寻找在相对论、量子理论、各种原子理论背后所可能隐藏的、未知的规律,希望能在这里面找到能制造比原子弹更厉害的武器的原理。在我心中感到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消灭原子弹这样的核武器。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我突然感到警醒和惊恐,如果我能发明更厉害的武器,别的人又去发明更加厉害的,这个世界有多么可怕!物理学的规律和知识如果掌握在善良人的手里可以制造幸福和财富,如果掌握在邪恶人的手中,那就是灾难。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世界就没有核武器,人类可以照样可在地球上生存发展,就算人类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灭亡的是人类,蚂蚁、蜻蜓等其它生物照样生存。然而,自从有了大规模的杀伤核武器,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可能灭亡的就不只是人类了,可能灭亡的就是整个地球上的生命。所以我决定从事药物研究,不管那些令人孤独和恐惧的物理问题了。 药物的研究是拯救人的生命的,因此什么是生命就是我最有兴趣的问题。我们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善待生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以充分并且必要条件,明确定义了什么是一个生命的概念。指出了生命现象的发展规律:生命的种类不断演化(达尔文物种的演化论);生命的类型不断分化:生命的层次不断增加。逻辑的诠释了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用药理论。并且首次提出一个地球生物圈就是一个生命体,这与 James Lovelock 提出的地球像一个有生命的超级生物体 (Gaia Theory) 理论相一致,不过他并不知道什么是一个生命。 哲学家的智慧不能改变过去和现实,但是哲学的智慧可以改变未来的人类,如果未来的人类都相信整个地球是一个生命体,那么原子弹这样的大规模核武器就没有用了,破坏了地球这个生命体,使得这个生命不能从小长到大、不能从一代到下一代,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没有了。所以,只有用哲学的智慧来教育类来的人类,要热爱自己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热爱每一个家庭的生命,热爱每一个民族的生命,热爱每一个城市的生命,热爱每一个国家的生命,热爱一个生态系统的生命,热爱一个地球的生命。 只有每一个人都明白什么是一个生命,就可以尽可能维护生命的健康和发展。象原子弹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破坏性核武器不能解决各个国家生命在地球生命中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问题。整个人类国家间需要建立和形成更为强大、多层次、而有调节能力的生命组织结构,使得各个国家从多个独立的生命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自我调控能力的,能从小到大、能一代到第二代的有序、和谐的而健康的生命体。这更加需要人类的智慧。智慧就是人类在认识共同的真理的基础上,找到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总是会有那么一天人类会消灭原子弹这样的核武器,总有那一天会有人会找到消灭原子弹的智慧,在没有找到这种智慧之前,总会还有人在不断努力的寻找。只要人类的生命在地球上还存在。
3123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墨西哥游记(二)
bfax 2010-10-17 13:18
【第二天】 Socorro是个不出名的小镇,但也有三个著名景点在附近:西侧有一个射电望远镜阵列(Very Large Array),东南方向有著名的Bosque del Apache Wildlife Refugee以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点,Trinity Site。由于射电望远镜阵列比较远并且不在我们路线上,所以舍弃。Trinity Site是我所向往的,但由于该基地的地下操作间一年只有两天开放,我们是赶不上的。所以只预计去参观那个野生动物的Refugee。 然而,到了一个城市或者城镇,不可以不了解一下当地的城市面貌以及人们的生活。早上7点多起来,8点多先到了Socorro城镇中心的Historical Plaza,是一个可爱的广场。据说这个城镇的Plaza在这个州是比较早的,是美国城镇中墨西哥式Plaza的先驱。 小镇沐浴在清晨明媚的阳光中。一大早已经有位可爱的小报童来到Plaza卖报了。我们拍下了这种在电视或者小说中才见到的情景。天真无邪的小报童在Plaza的大钟附近清脆地叫卖,而且掩饰不住那一丝淘气。我们照相的时候他居然配合地摆了一个pose,使这张照片成为我最喜爱的一张。 Plaza中心是早市,摆了一些国内很常见的那种小摊。有大约7,8个人在选菜。摊上主要卖的是新鲜的青菜,看起来很有食欲。 Socorro虽然小,但是恬静,清新,让人喜爱。可惜今天主要任务是开到美墨边境,不能在这里呆太久。从小镇出发不到半小时即可开到观赏野生鸟类的著名区域:Bosque del Apache Wildlife Refugee。这里有两个Tourism Loop可以开车观光。候鸟们冬天迁徙到这里,所以现在不是看鸟的好季节,但是我们看到了很多龟。下面的照片是一老一小两只龟在水中凸起的圆木上晒太阳。在路上我们也有发现野生的龟在爬行。鸟类也有一些,有一种白色的大鸟十分漂亮;还有很多小型的红黑相间的鸟,叫声很独特。 在Refugee看到的野生动物只有龟,小蜥蜴,野鸡,野鸭和少数几种鸟类。看来冬天才是这里的好时节。但这不要紧,我们立即又上了路赶奔新墨西哥南部的大城市Las Cruces(拉斯克鲁塞斯)以及位于德州的边境城市El Paso。跟往常一样,这两个城市的名字都是西班牙语。Las Cruces翻译成英语就是The Crosses,代表十字架的复数形式。El Paso翻译过来就是The Path,也就是通道的意思。El是西语里面阳性单数的定冠词。阴性单数的定冠词是La。相应地,复数的定冠词们为Los和Las。 从Socorro到Las Cruces的这段路,让我感受到了新墨西哥的荒凉。荒凉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有观赏价值的,另一种是没有观赏价值的。这一段路我认为属于前者。I-25高速公路与Rio Grande大河并肩而行,旁边是硕大无朋的荒山。荒凉中有一种大气,让人想起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下面的照片尽量体现一点点这种荒山大河的感觉。值得提及的是,Rio Grande一直向南流,出了新墨西哥州之后就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的界河。Rio Grande在这个路段是最宽广的,平添了一种大气的感觉。 我们直接越过Las Cruces继续走10号公路到达美国边境城市El Paso。这个城市虽说属于德州,但距离德州其他城市都很远,反倒离新墨西哥的Las Cruces很近。所以我总是把它和Las Cruces列在一起,无形中也当它好像在新墨西哥州一样。 在行车的时候我有一种预感,到了边境,景色可能会有本质的变化。正如H. K. Onnes在发现超导之前就敢预测金属的导电行为在绝对零度附近会有质的变化一样。这种未知感让我兴奋。但我似乎错了,因为我误把墨西哥那边的几座大山当作是美国的――景色并没有本质变化,但是的确有不同。我们不知深浅,随便开到了一个地方下来,想问墨西哥边境在什么地方,没想到我们停车的地方后面就是一个河――熟悉的Rio Grande。这边有铁丝网,河对面就是墨西哥了。对面的城市的名字我早已很熟悉:Ciudad Juárez,中文音译叫“华雷斯”。Ciudad是城市的意思,例如墨西哥城就叫Ciudad de México (de相当于英语的of)。Juárez之所以翻译为华雷斯,是因为西语里面的J基本都读成英语里的H。字母a上面的撇号代表重读。华雷斯的具体状况让我始料未及!那边的房子很多都像贫民窟,似乎风都能把屋子吹走的一种感觉。没有什么高楼,零零星星有一些楼,不像一个大城市的样子。当地的美国人说,这片区域可能连电都没有,盖房子的木料有的估计就是四处拣来的。华雷斯据说是全墨西哥治安最差的城市,就在去年我还在新浪上看到新闻说这里发生一起枪击案。美国人说,Rio Grande河里通有电流,若有人跳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不知道真假。我们在那大约十分钟的时间里,就看到有美国的警车在边境巡逻。Rio Grande在这里很窄,似乎3步就能跨过去,跟之前在I-25上看到的那段宽度不匹配。
个人分类: 游记|6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的贸易,中国百分之两百吃亏
wangyong77 2010-9-23 19:05
日本的贸易,中国百分之两百吃亏 与日本的贸易,中国百分之两百吃亏 我们经常说贸易是互惠,其实同日本这样的国家买卖是双亏的,买亏,卖亏。 我们卖的是稀土、树木等资源性产品,而且是廉价卖出,亏!中国的稀土价格之便宜,可以从市场份额上来说明,接近于百分之百的份额是因为中国的廉价产品压垮了国外出口稀土的公司。 日本则用我们的资源,一部分存储备用,一部分进行了加工,出口各国,其中一部分反过来销售给中国,而价钱却不是一两个数量级的差别。日本的这种高科技产业还起到了击垮我们民族产业的作用,导致关键技术不能掌握,一旦到了关键时刻,科技落后必然挨打。 日本用自己的高价产品获得的钱,储备了不少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军备。 日本游行要断交,其实断交对于中国是有利的。 日本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国家,在国土上,被俄罗斯和韩国欺负,但是,反过来却来欺负中国,你不动武,它必然步步紧逼。原子弹,该用的时候就要用。
个人分类: 关注社会|2650 次阅读|3 个评论
“九一八”到底是谁的?
wangxh 2010-9-18 11:47
今天是九一八,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日子、该干点儿啥事!听没听见,看还是没看见,突然冒出一个问题:这九一八到底是谁的呀?有人会说国家的,太笼统,没有实际意义;有人会说政府的,政府是谁呀?政府属鸡的记吃不记打,早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啦!有人会说是老百姓的,对啦,离开这个国家、民族,老百姓根本无法生存,九一八当然就是我们的喽! 倔人永远不会原谅那些--无动于衷、不似卖国贼却胜似卖国贼--的奸人,他们能够记住广岛被原子弹炸,还派人去纪念,却从来不拿九一八、南京大屠杀之类的事儿当回事儿!打开天窗说亮话,人家根本不关心这些小事儿,人家关心的国家大事儿,九一八是老百姓的事儿!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无所谓国家这么大,够我养尊处优三生三世的了;实在没有办法了,当年崇祯皇帝吊死的歪脖树还在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77 次阅读|9 个评论
对战争的看法(mirror)
liwei999 2010-9-9 08:45
对战争的看法。 (96749)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ly 11, 2007 08:53AM 【回应: 日本最喜欢借题瞎编了:比如广岛吃原子弹名单 】 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是祖先留下的格言。事实对于不愿意看的人来讲等于不存在。对如此的愤青文章好象也没有评论的必要。 死了多少人,谁打的第一枪都是些技术问题。不能以为卢沟桥上是中国军队打的第一枪,日本的行为就是自为反击。同样,也不能因为日本的侵略行为,就主张日军在卢沟桥上打了第一枪。   如果讲二战的挑起者是对人类的犯罪的话,第一次、第二次使用核武器的行为同样也是。不同的不过是有没有法庭的判决而已。不能因为美国参战的正义性而否定这一个人类史上的污点。大量的美方的资料表明,美国军方已经知道了对日战争已经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但是,还是使用了,并且在行为之后补充了大量的正当化的理由。   大医院里也有性病科,但是电线杆上的手到病除的小贴子仍不见少。可见还是有市场。对于看电线杆的广告求医的人来说,问题不仅仅是在局部,更在心里。 【回应: 是吗? 】 遗憾得很,需要付出近一百万人的伤亡代价的理由是2战后补上的。投放前如果有这样的估算,美国人不会不利用的。可惜,找不出来任何这样的有利材料。而且是越查,对为什么要投了一颗后还要投第2颗的疑问就越多。至少在世界上相关的学术界里,以上的陈述是主流学说。至于大众的世界里,说什么的都有,需要付出近一百万人的伤亡代价的补丁不过是其中之一。 日寇的731部队是个魔鬼的部队,不知杀了多少中国人来做各种医学实验。这些残无人道的实验的数据和结果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个部队里的成员里没有出一个战犯呢?美国在当年开发核武器的过程中,作没做过非法的人体实验、即便是对其本国的国民? 人都有耻部,两性交合延续子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千万不可对孩子们讲:本家的祖先是处女怀胎,腋下生孩子。 【回应: 按你这样说,人类不可能正义地、合理地对非核国家使用原子弹,原子反击呢? 】 两条好汉,一人腰里别着个手榴弹,但是起爆栓都握在对方的手里。这个时候只有担心,没有什么正义可言了。 对非核国家不使用核武器这已经是核大国的承诺。至于原子反击,问隔壁小金好了。 【回应: 唉,原来60多年也没什么变化么 】 的确60多年也没什么变化。国人的所谓知识界有过自虐,就是没有过自省。所以杨绛女士那样的自省录很少,能觉悟到那个地步的人也少。 您的漏子也很多,但是就自省的意义上看,可能比您的对手要多些。但总的到达的水准还是很比较低级的。 作为理解日本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反省的对比,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人的大多数(包括这里的)和美国人,还是认为用原子弹有道理的。虽然今天的学术界的主流并不是这样认为,主流里当然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甚至是原苏联的(从另外的意义上)精英,而恰恰没有国人的精英。 单抽出来大战中的某个事件,强调不能忘记,只能是增加仇恨,无法理解战争的本质与维持和平意义。这也正是镜某所言的担心的所在。 【回应: 您是怎么理解单抽出来的。 】 单抽出来鸡和蛋谁先这一段,大约扯不出道理来。理解不是指对某一个文章,一个事件。而是对整个这段历史的理解。 甚至有受害者的傲慢概念成立的可能。广岛就受到过这样的指责。 【回应: 只有忘记才能理解战争的本质? 】 您好象是伟大的阿拉伯民族的出身。研究研究欧洲战后如何处理战争后事、又如何实现了欧洲的统一后,再来说事儿吧。 知道什么是镜子吗?是给人们能够看清自己的面目的!指着镜子言你这白痴,也算是看猴山里的猴子玩镜子吧。 【回应: 镜兄,我以前常去德国出差,发现二战这个话题比较敏感 】 根本没有忘记这一概念可以出台的余地。问题是如何理解这段历史。在世界史中、在东亚地区历史中理解这个问题。一个大家能都认为有道理的、超意识形态的共识来。这需要多边国家有关人士的共同作业。当年德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等等就是这样过来的。共同编写教科书。 以德报怨,这是个伟大的智慧。这并不是在讲忘却,而是讲理解。早理解,早安生。不理解,就要象中东那样。 真正东亚的问题不在日本,而在统一后的朝鲜。因为一是地连在一起,人的居住也有交叉。7、8千万人口也是个足够大的国家了。历史上也是人家朝贡,近代人家又不用汉字了。等等这些,都够国人喝一壶的。 都讲甲午海战是窝囊、耻辱,多少个国人能讲出来为何中国和日本要打起来?朝鲜人又怎样看这场战争? 拉屎需要厕所。需要找个什么对象来充当这个厕所。今天可以是日本人,明天可能是俄国人、美国人,后天还可能是越南人、朝鲜人。但是,作为一个民族,其生存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把什么当厕所,而是如何拉屎。总是拉稀,就是不健康了。 【回应: 以德报怨不是智慧,是放纵 】 以直报怨好象是原装的句子,是智慧。遗憾的是您的意见也是属于少数。共同反思太难了。国共在李登辉上台前就没有能把事情搞定。这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儿呢。 近邻的事儿都是双边的,不能一方单独编历史教科书。这是欧洲人用流血的教训换来的智慧。亚洲人作不到这一点显然是有些先天的不足。二战后日本还没有摆平的还有中国、朝鲜半岛,俄国和美国。与东南亚都摆平了。 美国是驻军和基地的问题,俄国是领土问题,中、朝是领土和民族得分裂问题。而这个分裂又都与日本有关。楼上的昏昏问得好:谁为重庆防空壕里得死亡负责? 【回应: exactly。看来您的观点和马甲的科学统计救国论基本不搭界。 】 不过是因为他比吵架的对手多些良识。都不够档次的意见交换。不会有什么建设性的进展。但是马甲的勇气还是可以评价的。大众的层次和学术的毕竟不同。连个立场都不存在,有的只是情绪。是情绪决定一切,连屁股都不需要。 【回应: 统一后的朝鲜是个问题, 】 日本要进常任安理会,要对这些问题先有个说法的提法还是小家子气。一个当非常任理事国都不能长期连续保住席位的国家,闹常任显然是个无理要求。为什么非常任理事国都不能连续保住?还是因为口杯不好、拿不出个与美国人不同的见识来。 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合里,日本是常任理事国。是它自己退出来的。要翻案,也要从这里论起。 且现在来说朝鲜人反日远远比反中强烈不过是您的一厢情愿罢了。搭上了几十万的性命,从老金到小金的所做所为,您知道多少?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1945年8月6日、9日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二)
黄安年 2010-8-7 23:56
1945 年 8 月 6 日、 9 日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二) 黄安年文 , 高力民制作幻灯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7 日发布 1945 年 8 月 6 日 美军的 B29 轰炸机,将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广岛。 8 月 9 日 , 又投向了日本的 长 崎,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高力民先生根据网络上的资料制作了 广岛原子弹爆炸幻灯片, 2010 年 8 月 6 日由许令仪老师转来 。美中不足的是网络上的资料来源不详,难以作为可信史料引用,但是对于了解美国是唯一使用了原子弹的国家 , 日本是唯一受原子弹之害的国家是有益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日本及早无条件投降,也许免除了遭受原子弹之害。美国和俄罗斯是迄今拥有核武器最多的国家 , 如果美国和俄罗斯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如果所有拥有核武器及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 在任何情况下 ,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 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也许会和平得多。 图片(一) 26 幅 , (二) 21 幅。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10117 次阅读|2 个评论
1945年8月6日、9日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一)
黄安年 2010-8-7 21:48
1945 年 8 月 6 日、 9 日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一) 黄安年文 , 高力民制作幻灯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7 日发布 1945 年 8 月 6 日 美军的 B29 轰炸机,将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广岛。 8 月 9 日 , 又投向了日本的 长 崎,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高力民先生根据网络上的资料制作了 广岛原子弹爆炸幻灯片, 2010 年 8 月 6 日由许令仪老师转来 。美中不足的是网络上的资料来源不详,难以作为可信史料引用,但是对于了解美国是唯一使用了原子弹的国家 , 日本是唯一受原子弹之害的国家是有益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日本及早无条件投降,也许免除了遭受原子弹之害。美国和俄罗斯是迄今拥有核武器最多的国家 , 如果美国和俄罗斯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如果所有拥有核武器及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 在任何情况下 ,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 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也许会和平得多。 图片(一) 26 幅 , (二) 20 幅。 ************************** 附介绍 摘要 广岛原子弹爆炸是一件震撼世界的战争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政府拒绝执行《波茨坦公告》,美国政府为迫使日本尽快投降,彻底扭转战局,决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美军 509 小组执行了这项任务,于 1945 年 8 月 6 日向广岛投下了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其爆炸后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导致广岛一片狼藉,广岛从而成为第一座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城市。 广岛原子弹爆炸 - 概述 广岛原子弹爆炸 1945 年秋,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总统杜鲁门和美国政府想尽快让日本投降,也想以此抑制苏联,于是杜鲁门决定在日本的首都和长崎投掷原子弹 , 因日本首都雾太浓所以选择了广岛。在此之前,美国、英国和中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7 月 28 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出于军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国政府便按照原定计划,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广岛的悲剧并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后通牒,即无条件投降。他们竭力掩盖广岛事实真象,并认为美军只有一颗原子弹,还把希望寄托在苏联的调停上。但 8 月 8 日,日本从苏联领导人那里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继续进行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请求苏联调停的建议已失去一切根据。苏联政府遵守对联合国的义务,接受联合国的要求,宣布从 8 月 9 日起对日宣战。就在苏联出兵这天的上午 11 时 30 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长崎全城 27 万人,当日便死去 6 万余人,从而酿成了广岛以来的又一次悲剧。 广岛原子弹爆炸 - 过程 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广岛 1945 年 8 月 6 日早晨 8 时整, 3 架 B-29 美机又从高空进入广岛上空。这时很多广岛市民并未进入防空洞,而是在仰望美机。在此以前, B-29 已连续数天飞临日本领空进行训练,但这一次的 3 架飞机中,有一架已经装上了一颗 5 吨重的原子弹。此时正奉命来轰炸广岛。    9 点 14 分 17 秒,那架装载着原子弹的美机上的视准仪对准了广岛一座桥的正中时,自动装置被打开了。 60 秒种后,原子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这时飞机作了一个 155 的转弯,俯冲下来;一瞬间,飞行高度下降了 300 多米。这样做是为了尽量远离爆炸地点。 45 秒种后,原子弹在离地 600 米空中爆炸,立即发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强烈的白色闪光,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接着便竖起几百根火柱,广岛市马上沦为焦热的火海。 广岛原子弹爆炸 - 内幕 从空中俯瞰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广岛 1944 年底,美国海军陆战队经过浴血苦战,付出重大代价,攻陷塞班岛。美军全面占领马里亚纳群岛,意义非同一般,这里距东京两千多公里,使美国第一次能够从海岛基地空袭日本本土。提尼安岛、塞班岛共有 800 多架 B-29 型轰炸机。它们一次能携带几千吨 炸弹,飞行两千多公里,轰炸东京、佐世保、名古屋,神户、横须贺,几十个轮次下来,日本 65 个城市已几乎没有完整的建筑物。与此同时,在美国犹他州门多奥维空军基地,也有一批 B-29 型轰炸机飞行员在接受一项特殊训练。这批飞行员是从各个飞行部队严格筛选出来的,他们除了知道将来的某一天要到海外执行任务外,其他一概不准过问,他们的组织代号为 509 小组。这个使用的 B-29 型轰炸机已经过改装,为了使飞机更快更灵活,所有重武器均被拆除。他们的训练课目十分单调:可载 10 吨炸弹的弹舱每次只装 1 颗炸弹,但投掷这颗炸弹时,炸弹飞行距离要超过 9000 米,弹着点距目标须在 300 米之内。 1945 年 4 月 12 日,白宫。一个画家在给罗斯福总统画肖像时,总统突然昏迷,并于当天下午去世。当天晚上,副总统哈里 - 杜鲁门宣誓就职,继任美国总统。 典礼只进行了一分钟。就在这个晚上,陆军部长告诉新总统一件 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 -- 几年前,罗斯福总统接受了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的一项建议,决定开始研制一种威力空前巨大的新式武器。英美有关科学家被组织起来,在散布于全国的实验室进行工作;有 10 万以上的人在全国各地极端紧张地工作。计划保持绝对的机密,除了极少数人以外,从事这一工作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们的研究将被用于哪里,也不知道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做什么用的。现在,这个能彻底扭转整个战局的武器在后 4 个月内就会被研制出来,它叫原子弹。 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 1945 年 6 月 21 日,美军攻陷冲绳。美军胜了,但打了 80 天,损失 48000 人。日本出动 2400 架神风自杀飞机,击沉美国军舰 26 艘,伤 164 艘,受到重创的军舰甚至包括美国王牌航空母舰企业号。 6 月底。东京。日本军方制定了在日本决战的方针。经过塞班岛、硫黄岛、冲绳岛战役之后,日本军阀们底气倒足了。他们手上还掌握着几百万陆军,有所谓玉碎的决心,准备打几年,打出个体面的结局。同样是经过塞班、硫黄、冲绳之战后,美国军方心里倒有点发毛。这几次战役全打胜了,但付出的代价之高,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照这个样子进攻日本本土,很难说会付出多大代价。在他们这时制定的计划中,战争要拖延下去, 1946 年春季以后才进攻日本主要岛屿本州。当然,他们认为,也有缩短战争的可能,他们还有一张牌没打出去,这就是 509 小组。这段时间以来, 509 小组与提尼安岛基地的其他 B-29 型轰炸机一样,参加对日本各城市的空袭。所不同的只是,他们还是每次只携带一颗炸弹,每次投弹都要求保持一定高度;与以前的训练课目一样,要求弹着点准确,并在视力范围内爆炸。经过实战,他们的这项技术已大为提高,并且熟悉了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这时,全组只有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要反复演练这个动作,他就是带队的蒂贝斯上校。美国第一颗作战原子弹被分成四个部分,由三架飞机和一艘巡洋舰分别运到提尼安岛,并在这里被组装起来。它将由一架序号为 82 号的 B-29 型轰炸机投掷。据美国方面事后报道,在投掷原子弹之前的很短时间内,或是心理上的原因,或是什么其他原因,训练有素的 509 小组接二连三出事故,接连有 4 架 B-29 型轰炸机在起降过程中损坏或完全报废。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后 8 月 5 日,蒂贝斯上校召集 509 小组全体人员开会,这是一次交底会。他第一次宣布, 509 小组之所以训练 10 个月,是为了在日本投掷一颗炸弹,但它不是一颗普通炸弹,而是相当于两万吨梯恩梯能量的原子弹。 82 号 B-29 型轰炸机将由蒂贝斯上校担任正驾驶,原来的正驾驶罗伯特 - 刘易斯为副驾驶。机组人员中无一人了解原子弹的构 造,技术专家柏森斯上校奉命随机飞行,一旦没有完成任务时被捕,柏森斯应立即自尽。原子弹被装上 82 号机。随 82 号机一同行动的还有五架 B-29 型轰炸机,其中两架负责侦察,三架随时报告天气情况。然后根据天气情况确定轰炸地点 -- 广岛、长崎或小仓。 8 月 6 日凌晨 2 时 40 分, 509 小组准备起飞, 82 号机临时命名为依诺阿盖依号,这是蒂贝斯的母亲的名字。飞机滑出了跑道,升空。柏森斯上校爬入弹舱,打开原子弹的保险装置,装上引爆器。从现在起,用丘吉尔事后的话来说, 82 号机上装了一个愤怒的基督,再过几个小时,他就要降临人世了。 7 时 , 天空一片晴朗。 7 时 30 分,为投弹做准备。现在可以确定把原子弹扔到哪儿了,广岛和长崎相距不远,前者在本州岛的西部,后者在九州岛西北。目标:广岛。 8 时 35 分,伴随依诺阿盖依号的两架 509 小组飞机迅速离开。 9 时正,依诺阿盖依号机组人员戴上了厚厚的墨镜,这是为了防止强光的伤眼睛。 9 时 16 分,原子弹被投出弹舱。这一天,全广岛的钟表都停止在 9 时 16 分。原子弹在离地面 600 米处爆炸。在闪光、声波和蘑菇状烟云之后,火海和浓烟笼罩了全城,在方园 14 平方公里内有 6 万幢房屋被摧毁。 广岛原子弹爆炸 - 惨景 广岛长崎被原子弹所炸现场 ( 资料图片 ) 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有一位记者在一篇最早的电讯稿中写道:原子弹也许可以归类为一种能不分青红皂白使用的武器,但它在长崎的使用是经过挑选和恰当的,尽量做到了使这种巨大的力量能够仁慈一点。作者作为核毁灭后第一个视察废墟的采访者得出了下列的结论,但仍对这场核战争的废墟缺乏全面的观察。在 1945 年 9 月 8 日从长崎发回的一篇报道中,韦勒写道:从三菱军工厂那被炸成骨架的钢铁残骸中,你可以看到原子弹能对钢铁和石头所产生的威力,但这种万物皆毁的原子弹究竟对人类和长崎镇两家医院隐藏的尸骨能做什么?看一下离爆炸中心 3 英里的美国领事馆的正前方和另一个方向一英里的天主教教堂正面,它们就像是姜饼一样瘫塌下来,你分明可能意识到这枚被解放了的原子弹无坚不摧! 那位认为死亡人数不超过 24000 人,这个数字(后来显示为 75000 多人,另有 75000 人受伤,还有无数的人因遭辐射疾病而后来相继死亡。)很大程度上是空防避难所设计太差和地方当局拒绝认真对待空袭警报的结果。他后来在他的报道中说,长崎这里没有人能够说明这枚炸弹与其它的炸弹有什么不同之外,除了闪光的范围更大,冲击的力量更强外。然而,当他在长崎周围走访了更多的地方,访问了充斥着病人和死亡人员的医院,目击了被夷平了的城市并与那些无法帮助如此多病人、束手无策的日本医生谈论后,韦勒这才明白,肯定是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东西。许多被送到医院抢救的人对治疗没有反应。他目击了儿童的皮肤上长出了红色的斑点,人们的头发脱落了,病人的舌头变黑了,牙关紧锁。一家医院的医生告诉他,就在核爆炸后一个月,这里每天都以 10 人以上的速度死亡。他提醒,医生们曾对送到他们那里的病人进行了精确的评估。他们的头发掉光了,他们的皮肤在出血,嘴唇疼痛、腹泻,喉咙肿胀。他们的红细胞数开始下降,几乎缺少白血球。他在另一篇报道中写道,原子弹奇特的疾病,因它不曾出现过而无法治愈,因为它未能被诊断而无法得到治疗。这种疾病仍在吞噬着这里的生命。男人,女人和儿童没有外表的受伤痕迹,但每天在医院里都有死亡发生,一些人自以为逃脱了死神,可走动了三四个星期后还是逃脱不了死亡。这里的医生拥有各种现代药物,但在与记者谈论时,他们坦率地承认找不到医治这种疾病的答案。这是盟军自日本投降以来第一位目击长崎核爆炸的记者亲眼所见。医生们要急疯了,他们的病人虽然皮肤是完整的,但却都在他们的眼皮底下眼睁睁地死去。 广岛原子弹爆炸 - 后果 当时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 10 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 20 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象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 16 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广岛人口为 34 万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 8.8 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 5.1 万余人;全市 7.6 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 4.8 万幢,严重毁坏的有 2.2 万幢。 广岛原子弹爆炸 - 震慑 广岛原子弹爆炸 1945 年 8 月 7 日凌晨,即原子弹突袭 16 小时后,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警告日本政府:这就是原子弹,并敦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否则将遭到来自空中的毁灭。美国武装部队电台马上对日广播,原子弹已把广岛摧毁,更多的原子弹将接踵而来,并向日本空投了数百万张传单向日本发出警告:美国最新研制成功的一颗原子弹的威力就相当于 2000 架 B-29 巨型轰炸机执行一次任务所携带炸药的威力。 8 月 7 日和 8 日,美国第 21 轰炸航空兵联队先后追加了 152 架和 375 架 B-29 轰炸机,对日本城市发起更猛烈的袭击,但坚持一亿玉碎携国民为人质的日本政府仍无意投降。 为此,美国当局决定 8 月 9 日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目标选定为长崎。第二颗原子弹外号叫胖子,采用复杂的内爆法引爆系统,由气压、定时、雷达和冲击 4 个不同引信组成。 8 月 9 日,当地时间 2 点 56 分,斯韦尼少校驾机载着完全处于战备状态的胖子,从提尼安基地起飞。 10 点 50 分,飞临长崎上空。几分钟后,投弹手目光穿过云层裂隙,看到下面是第二个轰炸目标三菱重工业公司长崎兵器制造厂,便立即改用目视轰炸,于当地时间 10 点 58 分将胖子投出了舱外。斯韦尼立即驾机飞离现场。胖子于当地时间 11 点 01 分在离地 500 米空中爆炸了,顿时形成了一个闪烁的火球。机上所有人员都看到了这个形如胆囊的火球悬在长崎上空,从胆心向上喷出沸腾的胆汁,行成一条巨大的彩虹。几分钟后,机上人员从 20 公里外看到一个擎天蘑菇云,吞没了整个长崎城。斯韦尼下令赶紧拍下这罕见的场景。 广岛原子弹爆炸 - 评论 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 64 周年祭拜 广岛遭受重创让日本人产生一种受害者的心理。它对那场战争的回应以及公然否认自己侵略者角色,至今依然受到严厉批评。有人说,广岛之难让二次世界大战的侵略者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然而,那是日本与美国之间的事,而不是日本与其亚洲邻国之间的事,尤其是中国和韩国。日本对于战争缺乏反省的种种行为,已经让它与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邻国关系降低到危险的冰点,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岛人以和平为主旨的行为,是对那场战争及其巨大灾难最好的纪念,它让人类从灾难中得到教训:和平之道才是消除恐惧的法门,才是人类真正的福祉所在。它无疑可以作为这个不愿意直面自己历史的国家的一个范例。然而,一些日本官员以朝鲜的核威胁和中国军力扩张作为借口,声称日本也须考虑有朝一日以核武武装自己。没有什么东西比这种违反现代广岛精神更能激起日本邻国的怒火了,他们永远不能忘记金陵古城 30 万累累白骨,更为上千万的生命流逝和上亿万的财产损失刻骨铭心。就在广岛的和平纪念公园里,触目惊心的图片遇难者身上碎片般的衣服、扭曲变形的三轮儿童车,提醒着世界上每一个神经发热、欲将本国人民领向核战争边缘的领导人。尽管日本在对待战争历史方面臭名昭著,但广岛的纪念公园里,陈列的有关日本侵略邻国时所作所为的背景材料,比 10 年前又多了许多,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迹象。它给予一些乐观主义的人们希望,期待日本人在悲悼 1945 年 8 月 6 日死难者的同时,与其亚洲邻国在历史感方面达成协调一致。人类生而平等,自由弥足珍贵,日本人的生命与其他所有民族的生命一样值得尊重。 互动百科的词条来源于 www.hudong.com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25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弹】真相大揭秘!
热度 6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0-8-7 15:04
【电子弹】真相大揭秘! 在二十多年前,有个叫【 AISDOC 】的人,号称发明了【电子弹】。 在两年半之前,二傻偶然发现该手稿,并发布到了科学网上: 惊现神秘手稿 ! 该手稿得到许多物理学家和物理学爱好者的热烈讨论( 强烈建议读者先看完上述博文后面的众多讨论之后,再继续本文的阅读,收获会大得多! )。。。但是好像都没有涉及到其中的“核心机密”?后来还有一个叫“真傻”的杨正瓴老威胁要举报,说为了银河系的安全,这篇文章应该被封杀掉!哈哈! 考虑到 2012 年快到了,师傅同意二傻将此文解密,以拯救地球人于未现之危机。 而且,过两天就是二傻生日,谨以此文,向地球人略表敬意。。。谢谢!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思考,二傻先将一个“好学者”对【神秘手稿】的中文翻译转载如下(严格的数学表达最好阅读原文哦?): 《电子弹》 【 A 】我们下面要研究电荷 Q 的能量 E(Q). 先说明一下定义: (+ Q, - Q)|r 是代表相距 r 的一个正电荷与一个负电荷所构成的系统。 F(+ Q, - Q)|r 是代表相距 r 的一个正电荷与一个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E(+ Q, - Q) |r 是代表相距 r 的一个正电荷与一个负电荷所构成的系统的总能量。 E(+ Q) 则是一个孤立正电荷的能量(其它电荷离它无穷远时,称之为孤立电荷)。 【 B 】基本假设 : 假设 1: 一个负 Q 和一个负 Q, 当它们距离趋近于 0 时 , 得负 2Q; 一个正 Q 和一个正 Q, 当它们距离趋近于 0 时 , 得正 2Q; 一个正 Q 和一个负 Q, 当它们距离趋近于 0 时 , 得 0 ( 没有电荷 ); 假设 2: 同性相斥 , 异性相吸 ; 且在同样距离时其相应的排斥力与吸引力大小相同 . 【 C 】能量守恒分析 : 先考虑一个正电荷与一个负电荷从无穷远处开始互相吸引并靠近到距离为 r 处的能量守恒关系 : E(+Q) + E(-Q) = E(+Q, -Q)|r + 积分 ( 两电子吸引力所作的功 ) ------ (方程 1 ) 再考虑一个正电荷与一个正电荷从距离为 r 处开始互相排斥到无穷远处的能量守恒关系 : E(+Q, +Q)|r = E(+Q) + E(+Q) + 积分 ( 两电子排斥力所作的功 ) ------ (方程 2 ) 按假设 2 ,我们容易将(方程 1 )和(方程 2 )中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所作的功相互抵消掉 , 得到 : 3E(+Q) + E(-Q) = E(+Q, +Q)|r + E(+Q, -Q)|r ------ ( 公式 1) 现在让距离 r 趋于 0, 按假设 1, 我们有 : E(+Q, +Q)|r --- E(+2Q) E(+Q, - Q)|r --- E(0) = 0 于是 , 在 r 趋于 0 的极限下, ( 公式 1) 变成 : E(+2Q) = 3E(+Q) + E(-Q) ------ ( 公式 2A ) 显然 , 如果我们再考虑一个负电荷与一个负电荷从距离为 R 处开始互相排斥到无穷远处的能量守恒关系 , 类似地 , 我们可以得到 : E(-2Q) = 3E(-Q) + E(+Q) ------ ( 公式 2B) 我不知道 ( 公式 2A ) 和(公式 2B) 这两个函数方程的通解 , 但我知道下面一定是其解之一 (Q 的三次方以上是不行的。。。验算过了 ): E(Q) = k1 * Q + k2 * Q^2. ------ ( 结果 1) 【 D 】结果解释 : 在(结果 1 ) 中 , 第二项 ( 电荷平方项 ) 就是电荷 Q 的电磁场的能量 ! 那第一项是什么 ? 以前是没有这种电能的 !!! 为了明白这种与电荷 Q 成正比的新的能量的意义 ,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上面的推导过程 , 只有那两个基本假设 ( 非常合理 , 也是事实 ) 和能量守恒要求 , 所以 , 只要我们假设存在负质量 ( 且正负质量之间是相排斥的 ), 那末前面所有的推导都适用于质量 M! ( 注意 : 负质量不是反物质 ! 反物质是负能量海中的空穴 .) 也就是说 , 我们也容易推导出以下公式 : E(M) = c1 * M + c2 * M^2 ------ ( 结果 2) 现在看出来了吧 : 第一项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 第二项就是质量 M 的引力场能量 . 所以 , 与电荷成正比的那个第一项 k1 * Q 应该是类似于爱因斯坦 “ 质能方程 ” 的 “ 电能方程 ”…… 爱因斯坦的 “ 质能方程 ” 可造原子弹 ! 这里的 “ 电能方程 ” 可造电子弹 ! 由于电磁力的强度远高于引力十几个数量级 , 电子弹的威力将可以摧毁银河系 ! BANG!!! 电子弹爆炸效果图 。。。 。。 。 从大家的许多讨论中,二傻发现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思路和看法: 【思路 1 】:对假设 1 有所怀疑 --- 两个同性电荷的距离无法趋近于 0 ?而且一个正电荷与一个负电荷在距离无限接近之后也不应该变成 0 电荷?(电荷不应该无缘无故消失啊?) 【思路 2 】:整个演算过程也许可以接受,但是,(结果 1 )是猜出来的(虽然可以验算为正确),也许其中的系数 k1 本身就是 0 ?这样就不存在类似爱因斯坦质能方程那样的电能方程了,电子弹也就子虚乌有了! 【思路 3 】:电子弹很可能真是个伟大的预言!特别是考虑到万有引力与电荷相互作用力之间的一种奇怪的“超级相似性”(精确的距离平方反比率)。只是没有任何动力学来说明如何实现电子弹?(就像老爱的狭义相对论虽然提出了质能方程,却无法提供任何线索来制造原子弹一样一样的。。。) 【思路 4 】:最最伟大的是,按照这里的思路,如果假设存在负质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显然是可以一样推导出来的!而这与狭义相对论毫无关系!如果我们记得负质量其实是 相对论性量子力学 的自然结果(所谓 DIRAC 海),那么,根据 理论的逻辑封闭性 ,只要进行合适的逆推,我们似乎可以有以下这个推断: 【狭义相对论】可以从【量子力学 + 负质量存在假说】推导出来! 比您老爱还牛 X 吧! --- 服不服? 。。。 。。 。 二傻拿着以上 GREAT IDEAS ,屁颠屁颠地跑去向【猛傻俱乐部】申请【大熊奖】,结果三下五除二,被猛傻俱乐部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给拒了!理由是: 从(方程 1 )和(方程 2 )到(公式 1 )的推导过程是错的! 啊?!二傻赶紧演算了又演算、验算了又验算。。。没错啊?这么简单的加减法还能出错??? 二傻决定投诉!不管三七二十一,告他们打压民间思想家! 结果投诉函很快又被打回来了,还多了一条评价 : 从(方程 1 )和(方程 2 )到(公式 1 )的数学推导是对的! 从(方程 1 )和(方程 2 )到(公式 1 )的物理推导是错的! 靠!啥子逻辑嘛?哪有数学推导正确而物理推导是错误的道理?骗子!大骗子! 肯定是这帮家伙想窃取二傻的思想,偷偷制造【电子弹】,威胁中国的和平崛起! 为了自己祖国的强盛,二傻决定将【电子弹】无偿送给国家。。。前两年,听说师兄正在跟彭桓武院士在研究可控核聚变之新机制,哈哈!好嘢!就送给他们吧。。。 那天,师兄看了【电子弹】,笑眯眯地说:二傻那个大熊奖估计是没戏了!因为傻帮俱乐部的评语是正确的!。。。 WHY ?且听我细细道来: (方程 1 )是啥意思? --- 是描述一个正电荷与一个负电荷从无穷远处慢慢靠近到距离为 r 处,对吧? (方程 2 )是啥意思? --- 是描述一个正电荷与另一个正电荷从距离为 r 处慢慢排斥到无穷远处,对吧? 当您把(方程 1 )和(方程 2 )做数学加减法得到(公式 1 )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已经是在考虑四个电荷的系统了!(三个正电荷和一个负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是这么简单吗?其中遗漏的东东何止一项两项?嗯??? 醍醐灌顶嘢! 。。。 。。 。 突然想到科学网上也有许多人对数学和逻辑怀着极端的虔诚和迷信,以为数学正确的一定就是真理!慎之!慎之! 前段时间,丛远新的博文 《 数学、物理大师论境界 —— 简答杨玲兄 》 中所引用的故事十分重要,二傻特再次引用如下: 物理大师氟里昂 · 戴森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他与费米(中子物理学之父,含有的兼杰出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天才)短短 20 分钟的交流所获比从奥本海默那里 20 年学到的还多,为何? 戴森带领一批学生在研究强作用,费米在芝加哥大学也做一些测量强作用的实验。戴森发现他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非常符合,因此,带着这个理论去请教费米。 费米并未与他谈那个理论,只是拉了些家常,然后指出,从事物理理论研究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二傻注:请大家注意顺序哦?): 1 、非常清楚的物理图像; 2 、非常准确且能够自圆其说的数学形式。 杨振宁也指出: 现在很多人研究物理就是在那里算东西,实际上没有看到一个十分清楚的物理图像,这个图像其实比那些演算更重要! (附注: 这么好的科普文章如果不置顶,二傻就罢博了!嘿嘿!)
个人分类: 科学反思|17150 次阅读|45 个评论
mirror - 网友对话: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因为有了原子弹和氢弹吗?
liwei999 2010-7-11 06:55
回答: 有一个问题一直疑惑: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因为有了原子弹和氢弹吗? 由 白字秀才 于 September 16, 2003 15:04:50: 还是那句话,得体验。怀揣1万刀现金,到大街上、地铁里走走看, 送交者: mirror 于 September 16, 2003 16:25:32: 比较一下没有那1万刀现金时走路的心情,就可以悟出些东西来。 人有不安不需要任何理由。 这种不安的情绪再放大n倍,就是成为要原子弹的理由了。 男大当婚也是一样的道理,是为了缓和不安的情绪。当然这类没遮没拦的大实话上不了台面,男人们只好编出无数个理由来文饰。 一直疑惑,就是轻信了男人们甜言蜜语而失身的少女心态。 所有跟贴: 应该这么想:强盗手里有枪,自己要是没有的话就只有挨枪的份了 -hei2 (34字节) 9/16 22:24 (1) 如果有枪的是强盗,你现在是打入强盗内部了。 -eespring (0字节) 9/16 22:26 (1) 但我不是强盗同伙。你是? -hei2 (0字节) 9/16 22:28 (1) 看来,你是看不懂了。暂停 -eespring (0字节) 9/16 22:33 (1) 心里想什么就直接说出来。扭扭捏捏的干什么? -hei2 (0字节) 9/17 00:05 完了,秀才一照镜子,才知道自己失身(白-裸)了 -noway (0字节) 9/16 16:48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4616,64616#msg-64616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原子弹研制中的“豪言壮语”
zlyang 2010-6-12 09:42
我国原子弹研制中的豪言壮语 林彪 元帅: 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陈毅 元帅: 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张爱萍 上将: 再穷的叫花子,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以上警句来自网络,请您批评、补充! 相关资料:《 1964年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毛泽东一语定爆 》 http://topic.rbc.cn/09zt/60ngq/chjzhsh/200908/t20090819_1364405.htm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5796 次阅读|7 个评论
原子弹,中国该不该造?
STS 2010-6-8 22:05
我国研制原子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不仅当时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我国现在和未来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近 30 年来,不断有人质疑,认为在当时经济还很困难的时候,搞两弹一星是否恰当,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吃饭穿衣,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铀勘探到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按 1957 年的价格计,约 107 亿元人民币。我们知道, 1957 年全国财政总支出才 290 亿元, 107 亿元相当于 1957 年国家预算的 37 %。虽然核武器研制计划的开支是 1955 - l964 十年间支出的,但这样大数额的拨款是与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困难状况极不相称的。这就是勒紧了裤腰带终获成功。 中国研制成功原子弹曾引起国际社会的震惊,他们认为在一个工业、科学资源有限的贫穷落后的国家,用不到十年的时间,能取得如此复杂的技术经济成就。而且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一成就是在大跃进的严重动乱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实现的,中国哪来的那么多钱?而回顾那段历史,中国能制造成功原子弹的原因也许只有中国人民心中才清楚。 今天,我们回顾与反思那段历史,在肯定原子弹在保障国家安全做出贡献的同时,更应该记住那时的劳动人民勒紧裤腰带的贡献。
个人分类: 评论|3164 次阅读|8 个评论
谁能一人拥有十一个院士头衔?
STS 2010-6-8 21:49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中,能够拥有一个院士头衔就属不易,能够拥有两个院士头衔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而像中科院力学所原所长郑哲敏先生那样同时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更是少之又少。 而在院士队伍当中,却有一个人同时拥有十一个院士头衔。他就是周光召先生。周先生历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及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美国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前苏联科学院、前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科学院等外籍院士等职,共十一院院士头衔。 周光召先生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个人分类: 评论|4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时代里的悲情人物——读奥本海默 (4)
xinyumri 2010-1-15 12:34
随着冷战的不断升级,恐苏反苏势力在美国日益成为政治甚至人们生活的主宰。为此一位诗人曾撰文指出:尽管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其逢苏必反的立场已经使苏联成了美国行动和思维的主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被征服了。的确,有形的柏林墙没能挡得住东德人向往自由的决心,无形的樊篱却让自以为生活在自由世界里的人们画地为牢,而对自由最大的威胁恰恰来自信誓旦旦标榜要捍卫自由的右翼。 1948年,由包括尼克松在内的国会议员组成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ouse of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 HUAC),开始举行一系列听证会,调查大学校园里的共产主义运动。原子弹之父的光环未能使奧本海默免于被传讯的命运,更糟糕的是:面对议员们紧锣密鼓的盘问,奧本海默完全乱了阵脚,居然指名道姓地把仅有亲共思想的学生定性为红色,令不少同行感到不解和愤怒,也为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处败笔。虽然听证会后奧本海默本人得以全身而退,然而他的学生们却没有那么幸运。曼哈顿工程的参与者大卫玻姆,是一位出色的理论物理学家,被普林斯顿革除教职后被迫离开美国,先后去了巴西及以色列,最后落脚到了伦敦。奧本海默的弟弟弗兰克奥本海默也参加了曼哈顿工程,是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离获得终身教职仅剩三个月时,被明尼苏达大学革职,从此离开物理学界,在科罗拉多牧场终其一生,弗兰克奥本海默曾一度因生活拮据而不得不变卖父亲留下的莫奈画。 与HUAC听证会几乎同时,国会也在讨论是否允许出口放射性同位素。虽然原子能委员会(AEC)以四票赞成一票反对的多数批准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出口,然而反对的一票来自主席斯特劳斯,于是奥本海默被再一次招到国会。这一次奧本海默立场异常坚定,明确表示出口同位素不会危及国家安全,当有人以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为由提出异议时,奥本海默反唇相讥道:一瓶啤酒,一把铁锹,都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引来议员们的一阵哄笑,也让他和斯特劳斯的关系雪上加霜。 1949年8月,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杜鲁门幻想的核垄断仅维持了不到五年,美苏间的核竞争正式拉开帷幕。泰勒不失时机地提出研制氢弹,遭到奥本海默的坚决反对,成为其以后被问罪的主要原因。 自1950年始,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斯特劳斯不失时机地和联邦调查局联手, 向白宫递交了几英寸厚对奥本海默的指控。1954年4月,AEC进行了长达四周的听证会,对奥本海默进行安全审查。 听证会是在极度不公平的情况下进行的,奥本海默的律师无权接触有关文件,他们的谈话也被监听。听证会对奥本海默不啻是一场炼狱般的精神折磨,ACE雇用了经验丰富的出庭律师,步步为营,把奥本海默逼入了陷阱。最后的裁决虽然肯定了奥本海默是个忠诚的美国公民,但不再被允许接触任何机密了。 听证会结束后奥本海默院长的地位也变得岌岌可危,爱因斯坦迅速在研究院的教授中征集签名,向董事会表明了学者们对这场政治迫害的态度,奥本海默才得以继续担任院长。与此同时,来自美国各大院校的上万名学者联合签署了一封公开信,表达科学家们对此事的愤怒和谴责。 而此时的奥本海默已然苍老了许多,英气不再。 1967年2月28日,奥本海默因喉癌去世,骨灰遵其遗嘱被抛撒在维京群岛的大海里。 从大萧条到二战,及战后不断升级的冷战,奧本海默所处的时代风云激荡,值得一代又一代治史的人们穷经皓首,大书特书。建筑于这样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之上,物理学家们也写下了物理学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如果说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影响尚属于思想和认知范畴的话,原子弹的爆炸则让公众和政客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科学,重新认识科学家这个群体。对于这段物理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代,奧本海默曾有过这样的论述: 那是一个在实验室里耐心工作的时代,有许多关键性的实验和大胆的决策,有许多错误的尝试和不成熟的假设。那是一个真挚通讯与匆忙会议的时代,有许多激烈的辩论和无情的批评,里面充满了巧妙的数学性的挡架方法。对于那些参加者,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自宇宙结构的新认识中他们得到了激奋,也尝到了恐惧。这段历史恐怕永远不会被完全记录下来。要写这段历史须要有像写奥迪帕斯或写克伦威尔那样的笔力,可是由于涉及的知识距离日常生活是如此遥远,实在很难想像有任何诗人或史家能胜任。 以奧本海默对物理学的洞见,以及他的才情和经历,这段历史若是由他本人来写,该会是精彩无比。如今,我们只能从这段简短的文字,想象一下那个年代在奧本海默心中,是怎样一个激情与理性交相辉映的年代。 随着冷战的终结和新千年的到来,奧本海默的时代离我们已渐渐远去。然而,从金融危机到对恐怖主义杯弓蛇影的防范,历史似乎又在以惊人的相似重演着。也正因为此,重温这段历史,能给人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
个人分类: 人物|4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旅美杂忆(二十四)观瀑奇遇
zhangqy 2010-1-9 12:20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二十四)观瀑奇遇 19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和外界接触不多,学外语也远比不上现在的环境和条件,很多留学人员的英语听力和会话能力,都没有像现在的教师和学生好,所以大都参加了教会组织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自然,也想利用这个机会认识结交一些美国朋友,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986 年 5 月,美国教会在纽约州的布法罗市(又译作水牛城)举办基督教的国际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宣讲教义和传教,对象是全美各地参加了教会活动但未入教的人士。在费城,由本市的教会负责组织,大家自愿报名,教会派车接送,参加者只需交 40 美元汽油费,带上简单的行李即可。会议期间的食宿由布法罗市教会负责统一安排,一律免费。费城共有数十人参加,都是在费城留学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的陪读太太,还有来自台湾的新移民,此外,有几位是教会派来的司机及其亲属。年青的留学生却没有一个人参加,后来他们自己结队开车前往游览。 布法罗市是旅游胜地,此地有举世闻名的全球最大的瀑布 尼亚加拉大瀑布。如果自费去旅游,至少也要花费数百美元,利用教会提供的机会前往,就是廉价的旅游。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发时间定在 22 日(星期四)早上,大家都按时到指定地点集合,组织者简单地讲了注意事项以后,我们分乘两辆普通大巴,先到路上的麦当劳吃早餐。用餐毕,就正式出发了,这时候已经日上三竿了。我这辆车的司机是年约 60 岁的老头子,是退休工人,老伴也跟着来了。另一辆车的司机是他们的大儿子。打虎亲兄弟,开车父子兵。在车上,大家有说有笑,气氛轻松而又热烈。 同行的人中,有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本,一路上不停地口中念念有词。她是从台湾来美国的新移民,一路上在努力背诵英语单词。她说:我准备加入美国国籍,而要加入美国国籍,就必须参加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美国国情的历史地理等知识。题目虽然不难,但也要记住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要记得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等著名的总统。对于年青人来说,算不了什么难事,对于我这个英文识不了多少的中年人来说,困难不少,不得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背诵英文单词。访问学者孙淑忠,是从广州的中山医学院来的,在车内数他最活跃,话特别多。他说,如果马克思还活着的话,他老人家来美国一看,发现知识分子和工农的收入相差不是很大,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也都不大,三大差别基本上消灭了。于是,马克思就会说,美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忽然他的话锋一转,又说,根据列宁的定义,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美国虽然全国电气化了,但还不是共产党领导,还不能算共产主义社会。就这样,一路上有说有笑,使得乏味的旅途,一点也不觉得寂寞。孙淑忠后来定居美国,至今仍然留在费城。 孙淑忠假借马克思之口,说美国进入共产主义了,在当时是很大胆的言论,所以他再加上一句话来打圆场。其实在这之前,王震就已经说过了类似的话,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70 年代末,王震到英国访问时,专门到失业工人家里去访贫问苦,却发现这个失业工人有 100 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装饰柜子里珍藏着银器,还有一个约 50 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柯华大使告诉他,中国副总理的工资,只是英国清洁工的 1/6 ,电梯工的 1/8 。王震十分惊讶,原来以为英国工人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可是,他亲眼看到,失业工人的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高,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之外。王震此时出语惊人: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辛子陵:《对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变迁》,《炎黄春秋》 2008 年第 3 期)。当时谁也不敢把王震的话公之于众。文革期间,红卫兵高喊:北京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全人类有 三分之二 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长期以来,我们得到的认识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没有想到,身居高位的王震,也和老百姓一样,也很不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王震说的这些话,如果当时公布出来,很多人都会无法接受,一定会引起震动,造成轩然大波,思想混乱。现在大家对发达国家人们的高收入、高福利都有相当的了解,这个时候披露出来,不会引起人们的惊讶了。 书归正传。汽车行驶了大约三、四个钟头,进入一个山区,只见一路层峦叠嶂,两边茂林修竹,一会儿爬坡,一会儿下坡,周围都是绵延不绝、一眼望不到头的森林地带,很长一段路不见人烟。行行重行行,来到一处树木十分茂密的林区,忽然汽车向右一拐,转向旁边的一条小路,径直向密林深处驶去。大家正在纳闷的时候,不一会儿,车队在周围都是高大树木的一栋孤零零的小楼门前停了下来 ,老头子司机立即向大家宣布,就在这里休息、吃午饭。原来,这里是老头子司机小儿子的家。小儿子年约 30 岁,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在这里安家落户,在这大山深处当看林人。这里虽然只有一户人家,却像是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我们有一些人在门前找地方休息、吃干粮,我和一部分人进入一楼大厅里,各自拿出自带的饮料和便餐,找个座位吃了起来,边吃边聊。有两三个闲不住的人,却到处走走看看,当起了包打听。一会儿,包打听回来说,二楼有一群奇怪的人,有男有女,有小孩子,有老太婆,有残疾人,有精神病人,一共有 5 个这样的人,这些人都需要别人侍侯,看起来不像是屋主人的家人。大家向老头子司机询问是怎么一回事,他说:这些人都是他的小儿子义务领养的,平生素不相识,和他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都是孤儿、老人和有残疾的人,没有生活来源,有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他们都没有亲人,孤苦伶仃,无人照料。小儿子收养他们,完全出自宗教的信念,是自愿的慈善之举,纯粹是尽义务,不图名,不图利,不图报答。大家听了以后,议论纷纷,都说心灵上受到很大的震撼,年纪轻轻的人,就自愿承担这样麻烦的重担,真是一个十分虔诚的基督徒,有坚强的信仰,有无私的情操,一辈子甘愿默默无闻地作奉献。他的精神太高尚了,太了不起了,太感人了! 在我国,也有像他这样的人。中央电视台 2007 年感动中国的获奖人物中,有一位农村妇女林秀贞,领养了很多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甚至有拿砖头打她的精神病人。没有听说美国有感动美国的人物评选活动,如果有的话,这个年青的看林人应该可以入选。要是联合国也有感动世界人物的评选活动,将善心传遍全世界,那就太好了。 我们的车队到达布法罗市的时候,已经是晚上 9 点多了。车队停在一座大教堂前,进去一看,好家伙!大厅里灯火辉煌,已经来了一大群人了,他们都是来自美国的不同地区,甚至有来自遥远的西部地区的。一会儿,又来了一大群当地的教徒。济济一堂,好不热闹。这时候,有几个教会的人在忙着招呼大家,把参加会议的人员和本地的教徒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人在点名,把每一个参加会议的人员分配到教徒家里,一家招待一个客人,由这家人负责免费提供客人的食宿。我被分配到一对中年夫妇家里。他们极其热情地把我带回他们家里。到了他们家已经很晚了,他们夫妇二人忙前忙后地招待我洗澡、吃夜宵。 我的主人的一家,是美国的普通家庭,他们住在一栋两层的小洋房里。男主人叫凯撒,是一家小公司的经理,女主人叫简,是中学教师,长得很漂亮。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读高中,小儿子读初中。此时正当学校放暑假,小儿子每天天不亮就骑上摩托,到报社领取报纸,然后挨家挨户送报,以此来取得一些报酬,补贴下学期的学费。他们家虽然不算富裕,但这点钱对他们来说,也算不了什么,小儿子送报的目的不是要挣多少钱,而是为了锻炼小孩子的独立性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我打开行李,拿出送给他们的小礼品:剪纸、香木扇和一幅小湘绣。他们对这些小礼品都很喜欢,尤其喜欢湘绣,爱不释手。第二天,他们又拿出这些礼品,要我讲解一下湘绣画面的含义。这是一幅题为《江亭闲话》的国画,我详细地讲解绣制的过程和画的含义。他们说,这幅画绣工精细,色彩绚丽,山水优美,意境深邃,令人神往。他们称赞刺绣女工心灵手巧,竟能绣出如此美妙的东西来,赞叹不已,佩服不已。看到他们如此喜欢这些小礼品,我当然十分高兴。 我们从住地走向会议地点时,路过布法罗大学,只见学校周围是很大的大草坪。草坪并非平地,像是坡度很小的小山丘,上面没有一棵树,绿油油的一大片,看起来十分养眼,十分舒服。草坡后面,就是布法罗大学的校园。像这样宁静、优美的环境,这样美丽的大草坡,确实不多见,至今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国的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有中国物理学之父之誉的吴大猷先生,曾经在布法罗大学当过物理和天文系主任。他曾 任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在 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主持理论物理组的研究工作。 他是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得过多种国内和国际奖。他培养出很多我国的杰出科学家,其中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有我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和郭永怀,以及著名科学家唐敖庆、马仕骏、马大猷、胡宁等等。他坚决反对台独。1964年,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后,台湾当局秘密制定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他上书蒋介石,力陈台湾制造核武器之弊,坚决反对台湾研制原子弹,他的意见被接受了。 这是对于海峡两岸关系的一大贡献,消除了危及两岸关系的很大的潜在危险。 1992年,吴大猷出席杨振宁主持的国际物理学学术会议,回到阔别了46年的北京。北京大学授予他荣誉教授称号。当时电视上,总能看见李政道站在轮椅后面,推着他的恩师吴大猷缓慢前行, 表现出极为深挚的师生情,十分感人。李政道和杨振宁累次表示,没有恩师吴大猷的提携和培养,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西南联大时,发现预科学生李政道勤奋好学,经常向老师提问题。吴大猷说,李政道提问题到了令人奇怪的程度,看得出来,这个勤学好问、喜欢思考的年青人非同一般,大有培养前途,将来一定会出类拔萃。 1945年,美国把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最终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我当时还小,记得头一天还在打日本鬼子,第二天一早醒来,就听说昨晚整个县城放了一个晚上的鞭炮,满街满巷都铺上了厚厚的鞭炮纸屑,抗战胜利了,大家都高兴极了。我十分惊奇,怎么这么快日本就投降了呢。不久,有人从县城打听回来了,说是美国在日本丢了两颗原子弹,把广岛和长崎炸掉了,日本只得投降。大家议论纷纷,不知道原子弹为何物,竟然有这么超强的惊人威力。这件事震惊全国,当然也震动了高层统治者,蒋介石也想造出原子弹,以 增强军力,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他 指示军政部长陈诚、次长俞大维约见西南联大的物理、数学和化学的三位名教授吴大猷、华罗庚和曾昭伦,向他们请教如何能造出原子弹和发展科学事业。他们三人都说,首要的是培养人材。吴大猷还特别上书军政部,说明中国要发展科技,造出原子弹,人材最重要,必须派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青人到美国学习。陈诚和俞大维认为吴大猷的意见很好,就要求这三位教授各自推荐优秀年青学生到美国留学,去学习制造原子弹,学习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他们三人分别推荐了学物理的李政道、朱光亚,学数学的孙本旺和徐贤修,学化学的唐敖庆和王瑞诜等6人。当时杨振宁和黄昆已经考取了出国留学的资格,不用再派了。李政道时年19岁,个子不高,稚气未脱,他去办理出国手续时,工作人员十分吃惊,为什么派一个童子军去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呢?他们到了美国,才发现制造原子弹是美国的国家最高机密,不向任何国家传授制造原子弹的技术,根本不可能去学习原子弹的制造技术。于是,他们就各奔前程,各找名师学习去了。 1950年代,出现一个用当时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1956年,时年30岁的李政道和34岁的杨振宁一起,提出宇称是不守恒的,才能解决这个难题。传统的观点认为,宇宙空间是左右对称的,由此可得出宇称是守恒的。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宇宙空间左右不对称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李政道和杨振宁一提出宇称不守恒,就引来一片强烈的质疑和反对之声。 布洛赫说,如果真的宇称不守恒,他会把自己的帽子吃掉。费曼提出了50对1的赔率和人打赌。 泡利写信给一位好友说,我敢 用家产作赌注,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必定会失败。 他说: 我不相信上帝是一个软弱的左撇子,我已经准备好下一笔大赌注,我敢打赌实验将获得对称的结论。这些质疑和反对者全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见李政道和杨振宁,坚持他们自己的新观点需要多大的胆识! 就在此前早3个月,前苏联的年青物理学家沙皮罗,也独立地提出了宇称不守恒,他把自己的论文请前苏联的物理学权威朗道(1962年获诺贝尔奖)审阅时,朗道看也不看就把论文扔到字纸篓里,还把沙皮罗臭骂一通,惊天大论文成了一张废纸。朗道学问渊博,有很高的成就,可是,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却糟糕透顶。事后人们感叹道,可怜的沙皮罗,眼看到手的诺贝尔奖,被高度自负而又保守的朗道断送了。 1957年, 宇称不守恒很快被吴健雄的实验所证实。 消息传来,泡利赶紧又给友人写了一封信说, 幸好我没有真正打赌, 要不然现在喝西北风了, 现在我丢掉的只是一些名誉而已, 不过我名誉很多, 丢掉一点没有关系。 被物理学家视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被推翻,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以后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消息一经发布,立即迅速传开,震惊了全世界。同年底,年青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当年派出去的留学生,不负众望,都成了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吴大猷独具慧眼,是科学界的伯乐,早就看出少年李政道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他到美国深造。经吴大猷推荐,既无中学毕业文凭、又无大学毕业文凭的李政道,成为大物理学家费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生,3年后,写出有特殊见解和成就的论文而成为十分年轻的博士。朱光亚成了我国造出原子弹的功臣。孙本旺是我读大学时的数学老师。他曾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晚年生病时,长期在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我曾经去探视过。他于1984年去世,终年71岁。 1979年,李政道来北京讲学,讲授粒子物理和统计力学两门课程,内容新颖,启发性强,我去也听了,得益非浅。后来他把讲稿修改出版,是国际物理学名著。 1989年,我赴台湾探亲时,受邀到台湾清华大学,和该校以及台湾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们见面,并作了学术交流。随后经人引荐,吴大猷在台北的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他任主任委员)官邸亲切接见了我。他说,我是他此前接见过的第二位来自大陆的学者。第一位是他的学生,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姓李,名字忘了。我以《物理通报》编委的名义,请他为《物理通报》题字。他欣然答应,题写了物理通报4个大字。他还热情地邀我第二天和他一起坐他的专车,带我去参观台湾中央研究院。一路上,他不停地侃侃而谈,他对大陆学术界的情况十分了解,谈了老朋友华罗庚等人的陈年旧事,谈了台湾各方面的动态。他说,台湾和大陆将来一定会统一的,台独是不可能的,没有前途的。在参观研究院时,受到物理研究所所长和研究员的热情接待,还带领我去参观了他们的加速器等科研设备。临别时,吴大猷先生亲自送我一套《吴大猷文选》六册(后来又出了好几册)。从这套文选中,可看出他不但关心科学和教育,也十分关心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很多意见被当局接受,对发展台湾的科技和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2000年,93岁高龄的吴大猷去世,江泽民主席发了唁电: 吴先生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吴先生关心国家统一,致力于民族富强,并且为海峡两岸科技学术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两岸同胞所赞誉。 我们穿过布法罗大学的大草地,来到了开会的地点 大教堂。会议议程一共 3 天,开会和参观穿插进行。当天是开大会,牧师在讲台上讲道,还有信徒上台向全体听众谈体会,然后大家分组讨论。我们对这些都没有兴趣,听了一会儿,有人就邀了几个人,偷偷溜到一间小房子里,天南地北地闲聊起来。会议结束了,我们才偷偷溜出来,和大家一起去吃午餐。午饭是自助餐,几张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饭菜,大家各自拿一个盘子,到桌子前打上自己喜欢吃的饭菜,找一个座位吃了起来。 下午安排大家参观布法罗市附近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伊利湖畔的布法罗市旁边,流出一条 56 公里长的河,叫做尼亚加拉河,此河最后注入美国和加拿大边界上的安大略湖。在这条河的中游,地势陡然下降,形成一个高高的峭壁,河水从宽阔的峭壁顶端倾泻而下,形成极为壮观的世界最大的瀑布 尼亚加拉大瀑布。瀑布宽约 1240 米,顶端有一个小岛,将大瀑布劈裂为两大部分:在美国境内的大瀑布,叫做美利坚瀑布,宽 305 米,高 51 米;在加拿大境内的大瀑布,叫做加拿大瀑布,宽 792 米,高 49 米,形状是大弧形,很像马蹄,因而又称为 马蹄瀑布 。马蹄瀑布是其中最大的,巨大的水流从高高的峭壁倾泻而下,冲击下面的河面,声如巨雷,最为壮观。此外还有一个窄窄的新娘面纱瀑布,这个小瀑布从峭壁上端喷出水流,然后分散开来,纷纷扬扬地飘落到河面上,远看有点像新娘戴的面纱,因而得名。 有人说,世界最大的瀑布应该是在非洲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交界处的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以前叫做维多利亚瀑布,是英国人列文斯通命名的,他在 19 世纪中发现了这个大瀑布)。瀑布宽约 1700 米,落差 107-122 米,被岩岛分隔成 5 个瀑布。年平均流量为每秒 1400 立方米,而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年平均流量为每秒 6740 立方米。从宽度和落差看,前者比后者大;而从流量看,前者远不及后者。有趣的是,非洲当地人所说的莫西奥图尼亚,意为雷鸣之烟;在印地安语中,尼亚加拉意为雷神之水。巨大水流从天而降,声如雷鸣,腾起漫天云雾,故有此名。哪个雷神更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们坐上好几辆大巴,浩浩荡荡开到瀑布区。首先参观水族馆,还没有进馆,就有一阵阵清脆甜美的声音送进耳膜,进去一看,是一位美貌的妙龄女郎在作驯海狮表演。在水族馆看了一会儿,我们走在后面的人和大队人马失去了联系,最后大家也都渐渐散了,我就只好一个人单独行动。走到河边,看到不远处有一道铁桥横跨两岸,对面就是加拿大了。糟糕的是,我没有将护照带在身边,就只好留在美国境内观光了。其实,在我们来这里之前,就曾经将护照送到费城的加拿大领事馆去办理了签证,目的是想顺便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市去玩一趟。 我东走走,西看看。观瀑区是从瀑布的上游延伸过来的,比河面高数十米,边上有栏杆,人们都是靠在栏杆上看瀑布。我看到河里有一艘小轮船,载了一大批游客,驶向马蹄瀑布,差不多要到瀑布下面了,才停了下来,然后又驶回码头边,他们是近距离观瀑。我也想亲身去体验一下,就走到下面的河岸边,在卖票处花几美元买了一张船票,上了观瀑轮船。这时候,我才看见这条船的名字叫做雾之女神。上船的时候,每人发给一件蓝色塑料雨衣。开船了,直向马蹄瀑布驶去,船上数十位旅客,没有一个人愿意呆在船舱里,全都站在船头船尾的甲板上和两边船舷上,好观赏四周的景色。今天是多云的天气,太阳时隐时现,气温适中,无雨,正是游玩的好天气。此时耳边雷声隆隆,很显然,是瀑布的巨大水流倾泻而下撞击河水所发出的巨大声响。船行不久,头上渐渐下起毛毛细雨,老天并未下雨,而是瀑布飞散下来的小水滴。船离大瀑布越来越近,水声隆隆,好像巨雷,声音越来越响,雨滴也越下越大,很快,竟下起了瓢泼大雨,船行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人们的情绪随雷声和雨点的增大而不断高涨,大家忘情地大叫大喊,大声欢呼!到了瀑布下面,船停了,大雨变成了特大暴雨,雨点比黄豆还大,除了滂沱大暴雨,还是滂沱大暴雨,好像天上银河的大水倾倒到人间,我们四周围都是特大暴雨,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时候,人们的情绪都被奇境中的的暴雨触发了,达到了最高潮,大家都激动极了,开心极了,似乎都返老还童了,一个个都成了快乐的老、中、青顽童。巨大的河流从天上直冲下来,发出巨大的响声,夹杂着人们的欢呼声,震耳欲聋。飞瀑在四周溅起了大量水花,一片雾蒙蒙的,雨水在甲板上到处流淌,豆大的雨点不停地向我的身上、脸上袭来,眼镜模糊一片,雨花迷住了双眼。脸上的雨水直向脖子里钻,衣服湿了,鞋子湿了,我顾不了许多,像个小孩子一样,和大伙儿忘情地一块大喊大叫。喧闹的人声混杂着鼎沸的水声,人群和大自然似乎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如在梦境,如在天堂。 这真是一次奇特的漂流,我虽然带了相机,只是在雨点不大的时候拍了照片,这个时候雨下得太大了,根本无法拿出相机来拍照。 在观瀑船上,我遇到一个年约 30 岁的女同胞,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到加拿大做访问学者,一个人独自来大瀑布游玩,她看到我这个祖国同胞,感到特别亲切。我们两人虽然是萍水相逢,都在异国为异客,同是天涯留学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就像老朋友一样交谈起来。她十分热情大方,不避嫌疑,两个人一起参观游览,一起照相。这在国内是不可想像的。要是在国内这样做被人发现了,可能就会产生种种猜疑了。现在我们两人合照的照片还在,遗憾的是,她留给我的通信地址弄丢了,名字也忘记了,好像是姓李吧。 返航的时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都说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航行,时间虽然短暂,却十分愉快。这是一次特殊的体验,世间一切牵挂,一切烦恼,全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当时真是激动极了,开心极了。脑海里除了兴奋激动,还是兴奋激动,除了开心欢乐,还是开心欢乐。我第一次体验到这种极端快乐的情境,后来,我又第二次体验了这样的情境。那是在 1994 年,从宜昌坐船到重庆参加全国学术会议,顺便到巫山县去游览小三峡和小小三峡。我和北大的郑春开教授和武大的桑建平教授共坐一条橡皮艇,沿小小三峡作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漂流。橡皮艇顺流而下,不是被河沙搁浅了,就是撞上岸边的岩石,或是在深潭的旋涡里打转转,真够刺激的!大家快乐无比。脑海里除了兴奋快乐,还是兴奋快乐!这是两次终生难忘的经历。 特赋《漂流乐》诗一首,以志这两次难忘的漂流经历: 太平世界,纷纷出游。何事最乐?唯有漂流。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时代里的悲情人物——读奥本海默 (3)
xinyumri 2009-12-29 06:15
二战之后,奧本海默的名声如日中天,成了华府的座上宾,媒体追逐的对象,公众眼中的科学代言人。 与此同时,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也彻底震醒了科学家们,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家协会应运而生,一封有近300人签名的备忘录递交到了华府,呼吁政府成立原子能管理机构,来有效防止未来的核战争,和平利用与开发原子能。 成立原子能管理委员会(AEC)的法案很快被提交至国会并得到了通过,然而,和科学家们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是,政府想藉着AEC来控制原子能技术的扩散,维持美国的核垄断地位。虽然由奧本海默任主席的AEC顾问委员会几乎是清一色的科学家,然而占据AEC要职、拥有决策权的,却大都是律师、政客和华尔街的银行家,其中便有左右了奧本海默后半生命运的刘易斯斯特劳斯。 出身平民的斯特劳斯只有高中学历,毕业后以推销鞋子为生,一战时在胡佛主持的援助欧洲难民的机构中谋得一份差事,以此为跳板进了华尔街的一家投资银行,凭着工作卖力与善于迎合,斯特劳斯娶到了银行合伙人的女儿,从此平步青云。成了百万富翁的斯特劳斯变得野心勃勃,开始利用金钱与关系进军政坛。奧本海默和斯特劳斯相遇时,斯特劳斯不仅是AEC的成员,还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董事会的会员,正在为研究院招募新院长。斯特劳斯在政治上极端保守,对罗斯福的新政恨之入骨,他和奧本海默近二十年恩恩怨怨的纠缠,也反映了自由派知识分子和保守派政客在认知和理念上的尖锐冲突。 1947年的夏天,奧本海默把家从西海岸搬到了普林斯顿,正式出任高等研究院院长,这对奧本海默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首先,普林斯顿学术环境得天独厚,研究院又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奧本海默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行政才能,构筑理想中的学术王国;其次,彼时的奧本海默频繁地出入于华府,是政府咨询有关核武器技术与政策的不二人选,普林斯顿和华盛顿DC间的近距离,替他省去不少旅途的劳顿。 奧本海默治下的高等研究院,除了有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诸多的大腕外,还有正在冉冉上升的新星,最著名的要数有着研究院四小金刚(the four musketeers)之称的派斯、戴森、杨振宁、李政道,他们四人日后均有重要工作问世,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派斯晚年致力于科学史的创作,其写作也秉承了物理学的风格,以精准的理性分析代替似是而非的感性猜臆,文风简洁、优雅、流畅,令其他写同类题材的人望尘莫及。他为爱因斯坦写的传记(Subtle is the Lord)曾获国家图书奖,已成为研究爱因斯坦的必修书。派斯也曾为奧本海默立传,可惜书未完稿便与世长辞,后由他人补白付梓印刷。戴森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依然关心社会事务,笔耕不辍,无论为文或是作访谈,不管是论及气候变暖还是科学与宗教之冲突,其特有的犀利深刻与言简意赅,令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样一批既在学术上卓有建树,又兼具人文情怀的学者,奠定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学术界令人瞩目的地位。 在研究院众多的重量级学者中,论学问和成就,许多人远在奥本海默之上,要管理好这些人并非易事。加上奥本海默本人挟领导曼哈顿工程之威,难免自负且盛气凌人,因此远非一个没有争议的院长。然而这些无非是学者之间在一些具体事务上的分歧,而他和董事会成员及副会长斯特劳斯的冲突,则为日后的政治迫害埋下了祸根。奧本海默虽然是由斯特劳斯亲自出面招为院长的,但两人在政治理念上相去甚远,所以奧本海默甫一任院长,便明示董事会斯特劳斯不宜出任董事会会长一职。对于斯特劳斯意欲购买离任教授的房产,以便近距离控制研究院的意图,奧本海默也迅速作出回应:以研究院的名义购下房产,并出租给后来的学者,以此向斯特劳斯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 奧本海默和斯特劳斯更大的矛盾,则来自于在AEC的共事中。对于原子能技术和其在战后世界格局中的作用,早在洛斯阿拉莫斯时期,奧本海默便和玻尔在午夜的雪野中有过长谈。对于玻尔提出的通过公开与透明来抑制核竞争的主张,奧本海默不仅深表认同而且身体力行。不幸的是这样的立场不过是科学家们单纯的一厢情愿,无论是美帝还是苏修,都不会放弃作核大国的主张。而时任AEC主席的斯特劳斯,便是这样的核政策的制定者与推行者。 奧本海默和斯特劳斯最初的联手,或许有很强的互惠互利的成分,奧本海默希望以研究院为据点,建筑学术自由的精神王国,并通过涉足政坛来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斯特劳斯则想利用奧本海默的声望,来牢牢控制住AEC,进一步实现他的政治野心。然而理念和本质上的差异使二人渐行渐远,直至最后分道扬镳。
个人分类: 人物|5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时代里的悲情人物——读奥本海默 (2)
热度 1 xinyumri 2009-12-16 01:04
领导曼哈顿工程,无疑是奧本海默一生事业的巅峰。然而,当时的军方负责人戈罗夫斯将军为什么会选中不仅毫无任何行政及实验物理方面的经验,而且还因为和共产主义运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被列入了FBI黑名单的奧本海默,却着实令人费解。用拉比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最不可能的人选。不过,最终有目共睹的事实却证明了: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时机,一个气质敏感忧郁的左翼理论物理学家,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富有亲和力、行事果断的卓越领导人。其间有多少时势造英雄的成分,是一个会令史家永远争论下去的话题。 有两样东西令奧本海默一生钟情物理学与新墨西哥州的山峦。伯克利时代的奧本海默时常幻想着二者兼得的美妙,曼哈顿工程让他得以如愿以偿。奧本海默亲自选中的洛斯阿拉莫斯,两面环山,一面是广袤的沙漠荒原,四月份山峰上仍覆盖着积雪,有一种超然世外的冷峻美。一位物理学家的妻子是这样描述洛斯阿拉莫斯的四季的:秋天,杨树金黄的叶子和墨绿的常青树交织成一片斑斓;冬天,风雪覆盖了荒原和山川;春天,嫩绿的新芽透露出勃勃生机;夏天,干燥的沙漠风吹着响哨穿过松林 1943年初,创建伊始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只有百余位科研和后勤人员,两年之内,迅速发展为拥有4000余工作人员及2000余官兵的大型国立实验室,其规模远远超出了奧本海默最初的设想。那里集萃了战时众多的物理学精英,有已经功成名就的贝特,也有野心勃勃的泰勒,还有初出茅庐的费曼,这群人的平均年龄不足26岁,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想法。他们在新墨西哥州的荒山野岭里夜以继日地工作,目标只有一个赶在纳粹之前造出原子弹。来自英国的塔克写到:在战时的洛斯阿拉莫斯,我看到了雅典精神,柏拉图的理想国。 不过,若说洛斯阿拉莫斯便是战时的学术桃花源也不尽然。那些在象牙塔里呆惯了的书生们要面对的,不仅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生活条件,还有来自军方的对个人自由和学术交流的限制,这显然和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对于习惯了在无碍的交流中碰撞出灵感火花的科学家们,是万万难以接受的。实验室创建伊始,视保密为头等大事的戈罗夫斯将军便主张所有人员皆采用军队编制,遭到许多科学家的坚决反对,不少人干脆表示若是非要穿军服就拒绝参加。对于将军作出的各部门之间必须保密的规定,大家也是阳奉阴违,使得这一规定不久便形同虚设。有次玻尔来访,将军如临大敌,事先花了十二个小时,谆谆嘱咐饶舌的玻尔,哪些属于不能在公开场合讲的机密,换来的却是玻尔开讲不到五分钟就开始大谈机密。最绝的还数喜欢恶作剧的费曼,居然在军方的眼皮底下,把各部门的密码锁开了个遍。为了抗议军方擅自开拆私人信件,费曼还煞有介事地和夫人用密码通起了信。当安全人员向他要解码时,费曼调皮地说:老婆大人为了检验他的解码能力,没留密电码! 对于科学家们或明或暗的抗争,奧本海默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亲共的前科,无时不在FBI的监控之下,为了取得军方的信任,在一些事情上不得不作出让步;另一方面,他又深谙公开与透明对科学探索的重要,因而对科学家们采取了默许或故作视而不见的态度,而对军方阻碍各部门之间交流的举措,则给予坚决的反对。在理论部主任贝特的倡议下,实验室坚持每两周举行一次讨论会,从学术问题到具体操作,事无巨细,都属于讨论的范畴。除此之外,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学家们,还同其他参与曼哈顿工程的实验室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协调。曼哈顿工程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和科学家们顶着军方的压力,共同营造了一个有高度学术自由、公开透明的交流氛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944年底,盟军登陆诺曼底六个月后,欧洲战场的战事行将结束,曼哈顿工程失去了原有的紧迫感,科学家们开始认真思考原子弹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其实这样的思考一开始便存在着,奧本海默曾力邀拉比担任实验室的副主任,拉比以不愿意看到三百年的物理学研究结晶成大规模杀伤武器为由拒绝了。但更多的科学家出于抵抗纳粹的使命感、两害相权取其轻而投身到了原子弹的研制中。随着德国的战败,有人开始质疑继续研制原子弹的必要性,也有人预见到了战后美苏间的核竞争,实验部主任威尔逊因此组织了公开的讨论会,探讨原子弹对文明的影响和科学家们的立场与态度,在或公开或私下的场合里,这样的讨论贯穿了整个原子弹的后期研制过程。 1945年7月16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阿拉摩高德沙漠试爆成功,巨大的蘑菇云升起之后,戈罗夫斯将军说:常规战争的时代结束了。物理学家本布里基说:我们现在都是狗娘养的了。奧本海默则想起了印度教经书《薄伽梵歌》中的诗句:我变成了死神,世界的摧毁者。
个人分类: 人物|7243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中国是不是该感谢美国?
chrujun 2009-11-5 19:18
钱学森等大师不幸辞世。各类纪念文章揭示了一个事实:对于中国的两弹一星,美国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没有美国为新中国培养的顶级人才,中国的两弹一星能够搞起来吗? 中国是不是该感谢美国?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6735 次阅读|4 个评论
毛泽东最后一次阅兵 下定决心要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
lih65 2009-8-30 11:21
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5周年 2009年08月27日17:39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日报号外    毛泽东下定决心:非要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   1959年10月1日,国庆十周年阅兵大典的规模远超过此前任何一次国庆阅兵。在大大拓宽了的天安门广场上,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组成的阅兵队伍接受了检阅。最令人兴奋的是,人民解放军的新式武器,如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9式坦克、歼5型歼击机等新式武器也纷纷亮相,这些武器基本都是我们中国自己制造的。然而,此时在世界范围内,一个国家军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已经不再是新型坦克和喷气式歼击机了,而是美苏英等国已经装备的核武器和远程导弹了。   所以,在国庆阅兵时,毛泽东同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并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从彩色纪录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虽偶有笑容却比较勉强。庆典空前隆重,毛泽东的心情却很不愉快。原来这时候,一方面,中国国内经济上处于十分困难的状况,而另一方面则源于本来答应给予中国核武器技术援助的苏联却突然变卦了。这年11月,苏联通知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援助方面要推迟两年。而就在这次国庆阅兵的时候,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准备撤回在华专家,并不再提供核技术帮助。城楼上的毛泽东听到这话,只是淡淡地回答了句那也好,随后便同身边的另一位外宾胡志明谈笑风生,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其实,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中国要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   毛泽东随后在党内会议上说道: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此后,由于我国国庆典礼制度的变化等原因,毛泽东再也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阅兵,国庆十周年阅兵也就成了毛泽东的最后一次阅兵。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腾起的蘑菇云 核试验基地官兵激动欢呼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张爱萍在试验场向周恩来总理汇报 周恩来向大家宣布原子弹爆炸成功 实验基地的生活条件艰苦,帐篷随时可能被刮走 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中)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 这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展览馆展厅内陈列的科研工具文物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模型 我国首枚原子弹氢弹诞生地--青海原子城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矗立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西海镇
个人分类: 历史掌故|2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原子弹在广岛投掷64周年
黄安年 2009-8-6 22:11
小议原子弹在广岛投掷 64 周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6 日发布 今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投掷 64 周年,从那时起 , 核试验、核竞赛、核威胁、核扩散始终不断 , 与此同时,无核化呼声此起彼伏。 笔者在《自然科学、原子能、航天技术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年第 5 期;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12 日)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672 中提到:原子核中的核能利用,首先被用于军事目的,迄今仍在构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1945 年 7 月 16 日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标志着利用原子能时代的开始。 1949 年 8 月 29 日 , 苏联迅速研制了原子弹并试爆成功。 1952 年 10 月 31 日,美国又在马绍尔群岛试爆氢弹成功,其威力大于第一颗原子弹的 500 倍。 1953 年苏联的氢弹也试制成功,这一年美国装有核弹头的炮弹也发射成功。从 1953-1964 年间苏、英、法、中相继宣布试制热核武器成功。 1961 年 10 月 30 日苏联进行了当量为 5800 万吨 TNT 的超级核爆炸,这次在新地岛的试爆是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 它使爆炸地点厚 3 米、直径 15 - 20 公里的范围内冰块被融化。 1987 年底美苏两家的核弹头共有 4.8 万枚 , 相当于 TNT 爆炸的当量 119.66 亿吨 , 现有不到 1/3 的核弹如果释放 , 其结果造成的爆炸、冲击波、热能有可能导致 5 亿人死亡,辐射则可能杀伤 10 亿人,饥荒又会导致 25 亿人死亡,形成了一幅骇人听闻的悲惨图景。从 1945 年至 90 年代初,美国共进行了 1051 次核试验 , 其中有 204 次是从来没有宣布过的。美国目前在仓库里储存有制造核武器的钚有 33.5 公吨 , 足够制造 5560 个核弹头。根据美国出版的专著 , 日本 1992 年初,已储存了 10 吨钚,并有 150 以上的钚在欧洲进行加工,估计到 2020 年 , 日本将储存有足够能制造 5 万颗原子弹所需的钚。 1996 年 2 月,美国公开披露向国外运送过剩核材料情况,宣称在近半个世纪里,美国向 39 个国家运送了近 1 吨的钚。目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除美、俄、英、法、中外还有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国均宣布拥有核打击力量。朝鲜、伊朗也声称有权拥有发展核武器的能力,而日本则早已完全拥有制造和核武器的能力。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国在日本广岛, 9 日在日本长崎,先后投掷两颗原子弹,对于推动日本法西斯政权的投降起了重要的作用 , 但是这两颗原子弹也使美国拥有了核威慑的独一无二的影响力,时至今日 , 拥有核武器、核打击、核威慑、核讹诈最大影响的无疑是美国 , 其次是俄罗斯,实现无核化首先需要美国和俄罗斯兑现承诺。拥有核武器是抗衡有核国家尤其是美俄两家的重要战略 , 这也是美国利用实现无核化和核保护战略,千方百计反对和限制朝鲜、伊朗等国试验、拥有核武器和进行核扩散交易的重要原因。 迄今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 尽管自 1945 年 8 以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使用了核武器 , 但是核武器的发展、扩散、威慑、讹诈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尽管美国和先后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反对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 , 但是拥有核武器试制能力或者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地区愈来愈多。 64 年来的事实说明 , 只有没有绝对把握地阻截核反击既第二次核打击时,那么不管一个国家拥有的核武器数量怎么不同 , 实际上核威慑的作用已经失去,因为如何核打击具有毁灭性,那么对方具有回击或者第二次打击力量 , 等于相互摧毁。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如果只是把敌人消灭了 , 而保不住自己,这个战争还能打吗?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何朝鲜把自己的命运和发展核武器死死地联系在一起 , 也可以解说,为何西安市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是必须坚持的。现在没有迹象表明由于克林顿旋风式访问平壤带回两位被朝鲜关押的美国女记者 , 美国政府对于朝鲜半岛地区无核化主张有丝毫的改变。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4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用裸眼观看原子弹爆炸的人 ——记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
kxj5639245 2008-7-5 11:19
用裸眼观看原子弹爆炸的人 记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   许多人认为,理查德费曼是本世纪诞生于美国的最伟大的物理学 家,一个独辟蹊径的思考者,超乎寻常的教师,尽善尽美的演员, 一个热爱生活和自然的人。   1945年7月16日清晨5点29分45秒,当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 哥州微明的天空中爆炸时,理查德费曼可能是惟一用裸眼观看的人。 聚集在这里的著名科学家和政要人物每人都发给一副电焊工用的眼镜, 费曼也不例外。但他永远都是个叛逆者,他没有戴眼镜,而是躲在一辆 大卡车的挡风玻璃后面,他心想这么厚的玻璃一定能够阻挡住紫外线辐 射。费曼深知那天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就是他领导一个小组,进行了第 一个核裂变炸弹所需要的极其复杂的运算。   一道强光穿透了黑暗,顷刻之间它变得非常明亮,一瞬间费曼的目 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一边。然后,光好像灭了一会儿,等它重新出现的时 候,已经形成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大火球,迅速变幻着颜色,先是白色, 然后是黄色,最后变成了橘黄色。一片由烟雾和爆炸碎片构成的黑云冲 天而起,渐渐地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蘑菇形。   费曼感到一股强烈的喜悦之情,几个月艰苦的工作终于结出了果实。 但是,由于这次爆炸及其后果,他的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此后的几年中,费曼对物理学的贡献非常之大,以致很多物理学家 把他称为新的物理学之父,而爱因斯坦则是早先的物理学之父。 1965年,费曼和朱利安薛温格、朝永振一郎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解,这个学科研究的是光和带电 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光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在弱核反应 和超导研究当中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费曼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的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他的创 造性、对科学的一丝不苟、幽默感、生活乐趣,以及他引起别人注意的 能力。他把这些东西都带进了课堂,把深刻的洞察力与对自然的热爱和 迷恋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讲课的行家。    科学家的诞生   1918年5月11日,理查德菲利浦费曼出生于纽约市。他的父亲 是麦尔维尔阿瑟费曼,母亲是露茜尔菲利浦。但是费曼是在长岛 南岸的法罗克维长大的。他有一个妹妹琼,比他小9岁,两个人的关系 非常亲密,琼后来也成了一名物理学家。虽然麦尔维尔和露茜尔都是犹 太人,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却没有狭隘偏执的宗教观念。   麦尔维尔是1895年和父母一起来到美国的,那时他还是个5岁的孩 子。他们是白俄罗斯的明斯克人。年轻的时候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可是他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来实现做物理学家的梦想。干了几种杂 活之后,他成了一个制服加工公司的业务代表。在理查德出生之前,麦 尔维尔就对妻子说:如果生个男孩子,他准能当个科学家。为了确 保自己的预言实现,他尽了最大的努力。   当儿子还坐着幼儿专用的高椅子时,麦尔维尔就买了一套浴室用的 白色和蓝色瓷砖。他用各种方法来摆放它们,教理查德认识形状和简单 的算术原理。当孩子长大一点时,麦尔维尔就带他去博物馆,并且给他 读《不列颠百科全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耐心地解释。后来费曼愉快 地回忆道:没有压力,只有可爱的、有趣的讨论。   麦尔维尔教会了理蒂(小理查德的昵称)怎样思考。他让理蒂设想他 遇见了火星人,火星人肯定要问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 人在夜里睡觉呢?理蒂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这种培养和教导是很有好处的。年轻的理查德很快就开始自己读 《不列颠百科全书》了,他对上面的科学和数学文章尤其感兴趣。他从 阁楼上找到一本旧课本,于是就照着课本自学起几何。   尽管理查德是一个智力早熟的少年,但是他却觉得人文科学枯燥无 味,他对历史和文学毫无兴趣。他认为英语的拼写太缺乏逻辑性,所以 他即使到了成年以后也不擅长拼写。   高中毕业之后,费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最初主修数学和电力 工程,后来他在物理学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1939年,他以优异 的成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又到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1942年6月, 他获得了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一生的挚爱      理查德费曼和阿琳格林鲍姆从高中时代起就固定约会,甚至在 理查德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也在不断深入发展。约 会了六年以后,他们正式订了婚。尽管两个年轻人的志趣很不相同,他 们却共同拥有一种古怪的幽默感。经过多年的交往,理查德和阿琳深深 地相爱了。在理查德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继续深造时,这种两地分离的 恋爱仍然继续进行。在这段时间,阿琳发现自己颈部有一个肿块,并且 持续疲惫和低烧几个月,被诊断为结核病。理查德得知检查结果后,认 为自己应该跟她结婚以便很好地照顾她。可是现在他的父母却反对他结 婚了,因为他们害怕理查德也传染上结核。他们建议他撕毁婚约,但他 拒绝这样做。   于是,就在理查德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他设法让普林斯顿大学附 近的一所慈善医院同意接收阿琳。他在轿车里摆了一张床,让阿琳躺在 上面,带她去医院。1942年6月29日,在去医院的路上,一位治安官员 主持了他们的结婚仪式。尽管这时理查德已经在忙于曼哈顿计划的研究 工作,他还是尽心竭力地照顾阿琳。从他们结婚那天直到阿琳去世,她 一直在医院里卧床休养。   1943年春天,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被转移到洛斯阿拉莫斯的实 验室,理查德非常不放心阿琳。项目主持人罗伯特奥本海默在洛斯阿 拉莫斯以北60英里的阿布奎基找了一所医院,让阿琳住在那里,这样她 的丈夫就可以安心工作。每个周末,理查德都驱车赶到阿布奎基,与阿 琳待在一起。一周当中的其他日子,一对年轻夫妇就互相写信。就是在 这种奇特而充满悲剧色彩的情况下,两个人也从来没有失去过机智和幽 默。   离试爆越来越近了,阿琳的病情却在逐步地恶化。1945年6月16日, 她去世了,那时他们结婚才三年,离第一次核爆炸只有一个月了。理查 德陪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可是他很麻木,仿佛失去了知觉。他对 自己的缺乏感情感到很吃惊。几个星期以后,当他路过一家商店的时候, 看到了一件连衣裙,他想要是阿琳穿上一定很美。这时他才突然悲从中 来,他失声痛哭,无法自抑。   在理查德一生当中,阿琳一直都是他思想中的核心人物。她教会了 他欣赏艺术和音乐;他不断地梦见她,并且给她写信。她去世两年后的 一封信是这样开头的:我爱你,甜心。接下来理查德写道:我遇 到了很多好姑娘,我也不想老是孤单一人棗可是见过两三次面之后她们 就都随风而去了。只有你是我的。你才是真的。我最爱的妻子,我爱你。   可是就在这样感情充沛的时候,他那爱逗趣的天性也不能完全受到 压制。在信的结尾,他写上:又及:请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棗可是 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    洛斯阿拉莫斯   曼哈顿计划是费曼研究生涯的起点。在洛斯阿拉莫斯,刚刚研究生 毕业的费曼跃跃欲试,他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同一批最伟大的物理 学家和数学家一起工作,他们包括:奥本海默、汉斯贝特、恩里科 费米、爱德华泰勒,还有约翰冯诺曼。   在此之前,费曼发现自己总是跟贝特唱反调。贝特当时已经是一位 知名度较高、很受尊敬的物理学家。当贝特说出一个费曼不同意的观点 时,费曼总是公开地强烈地表示反对。经过贝特耐心解释他的推理过程, 费曼才能平静下来。可是等到下次观点出现分歧时,这个过程又会重复 一遍。贝特一点也不生气,相反,费曼深入的思维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 象,因此他对费曼产生了一种尊敬。   贝特让费曼到自己手下来工作,让他做了计算组的组长。于是费曼 成了几位组长当中最年轻的一位。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计算都是由人工 完成的,要使用对数表和笨重的机械计算器。在费曼的领导下,计算组 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老科学家们的工作都要依赖这些计算结果,所 以他们对费曼的工作非常满意。   让老科学家们满意的还有费曼那卓越的能力,他能运用逻辑来分析 一切复杂问题,找出主要因素,并简单明了地说明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 令他们同样满意的是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对物理学那富于感染力的热情。 很快,贝特就自豪地宣称:费曼能做任何事情,所有的事情。奥本 海默写道:他是这里最才华横溢的年轻物理学家,他有着非常吸 引人的性格与个性,他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对物理学的各个方面都 有着热烈的感情。   战后,贝特邀请费曼到康奈尔大学跟他一起工作,费曼愉快地接受 了。    独辟蹊径的思考者和天才   亲自参与了释放毁灭性的核能量,又看到挚爱的妻子去世,这使费 曼陷入了深深的忧郁,这种情形持续了差不多两年。他不知道自己的忧 郁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原子弹,又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深爱的阿琳的 去世。但是他不能进行物理学研究了,他的创造灵感枯竭了。然而,他 戴上勇敢的面具继续教学,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安慰。康奈尔大学给费 曼提供了一个避风港,让他集中精力从事教学,而不要求他拿出研究成 果。   1946年10月,麦尔维尔在一次中风后去世,这更加重了费曼的忧郁。 但是他既没有闷闷不乐也没有与世隔绝。正如贝特解释的那样:费曼 忧郁的时候也比任何其他人兴高采烈的时候还要高兴。   最终,费曼用一种完全是费曼式的方法打破了忧郁的恶性循环。有 一天,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咖啡厅里看见一个学生抛起了一个餐盘。他给 自己提出一个挑战,用公式来描述盘子的转动和摆动之间的关系。经过 一番努力,他终于能够证明,就像他观察到的一样,当摆动角度很小时, 转动速度是摆动速度的两倍。当费曼兴奋地把这一结果告诉贝特的时候, 贝特很有兴趣地听完了他的话,然后问他:这有什么实际价值呢?   费曼只好承认这的确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对于费曼来说,这是一次 深刻的领悟。他决定从今以后,他只为了自己的兴趣而研究物理。被这 个决定激励着,他重新开始研究量子电动力学的问题,早在普林斯顿大 学的时候他就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了棗最终就是这方面的研究使他获得了 诺贝尔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发现他出于感兴趣而研究的旋转餐碟 的运动,也适用于电子旋转的问题。   在康奈尔大学待了四年以后,费曼厌倦了绮色佳城冬季的气候和小 镇的气氛。他对那里学术自由的环境和周围众多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感到 不舒服。所以当他接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吸引力的邀请时,他马 上接受了。此后费曼的全部时间都是在加州理工学院度过的,在那里他 进行了最有成果的研究工作。   在加州理工学院,费曼作为一个传奇人物的名声确立起来。随着他 越来越显示出在数学上直觉性的才能和对物理学的深刻的洞察力,天 才这个词也越来越多地与他联系在一起了。    超乎寻常的教师      对于费曼的教学生涯来说,父亲对他早年的训练是无价之宝。最重 要的是,麦尔维尔在他身上灌注了一种对于大自然的美的赞叹和欣赏, 并使他产生了与他人分享这种感受的灼人的欲望。听费曼讲课确实是一 种触电的经历。在讲台上,他总是处于动态,正如他喜欢谈论的原子一 样。他像个舞蹈演员一样昂首挺胸地在台上走来走去,他的胳膊和双手 划出复杂而优美的弧线,配合着他的语言。他的声音时高时低,用来证 明他的论点。总而言之,他能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费曼从教学当中得到了活力。学生们经常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这 常常会进一步激发他的头脑,提供研究的课题。有一次他写道:教学 和学生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如果有人给我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但是 我不能教学的话,那我永远不会接受。永远不会。   费曼也相信,人们记住他首先是因为他的教学工作。加州理工学院 把他的一系列讲座收集在一起,出版了《费曼讲物理》(即《费曼物理 讲义,写得极有趣味,完全不同于国内的教科书站长注》,这本书 马上成了经典著作,成了全世界的热销书。这本书本来是面向加州理工 学院的一二年级学生的,可是最能认识到这本书价值的却是物理教师, 他们从中找到了自己讲座的灵感。所以,费曼被称做老师的老师是 当之无愧的。奇特的性格   费曼最可亲的品质之一,是他对于自然的奇迹无休止的好奇心和从 全新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费曼喜欢观察最普通的自然现象,并找出其 中的道理,这些现象大部分人,包括物理学家在内,都不会注意到。费 曼常说,如果一个人学会了解释简单的东西,他就懂得了解释是什么; 也就是说,他理解了科学本身。   费曼具有一种奇特的性格。第一次遇到费曼的人马上会为他的才华 所倾倒,同时又会对他的幽默感到吃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物理 学家弗里曼戴森在康奈尔大学见到了理查德费曼,他说他的印象是: 半是天才,半是滑稽演员。后来,当戴森对费曼非常了解之后,他 把原来的评价修改为: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员。   费曼总是用通俗的语言说话,从来不用高深的词语或者词组。他的 句子经常不合语法规范。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沃尔夫冈鲍利曾经表示 过对费曼的疑惑:为什么这个聪明的年轻人谈吐像个无业游民呢? 费曼喜欢听到别人这样描述他。贝特认为费曼经常模仿布鲁克林口音 和作派来故意掩盖他那其实很脆弱的灵魂。确实,人们很容易看 出,他是用插科打诨来掩饰因为失去阿琳而带来的永远挥之不去的悲伤。   虽然费曼一直使用通俗的语言,但是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很雄 辩地讲话(完全符合语法规范),他还能写出非常优美的诗句。这也许正 是对他的天才和自信的最好注释。在他的晚年,费曼努力地做好阿琳认 为重要的事情。他开始绘画,并画出了很好的素描和油画作品。    我们爱你,迪克!   当费曼决定只为了兴趣而研究物理时,他似乎也认定,为了抚平失 去爱妻阿琳的伤痛,最好的办法就是只为了好玩去跟其他女人交往。他 开始无所顾忌地放荡起来。他同本科生们约会,勾搭陪酒女郎,甚至引 诱研究生们年轻的妻子。   1952年,他试图通过结婚使自己的生活稳定下来。他的妻子玛丽 露易丝贝尔是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咖啡厅里认识的,两个人在许多方面 都截然相反。这段婚姻四年后就解体了。   1958年,费曼在欧洲之行中遇到了24岁的格温妮丝霍伍兹,她比 他小16岁,是一个家庭服务员。他劝她到美国来给他做管家,她最终同 意了。后来两个人相爱,并于1960年结婚。格温妮丝给费曼的生活带来 了他迫切需要的稳定性,他们的婚姻幸福而宁静,直至他1988年去世。 格温妮丝还让费曼经历了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棗她使他做了父亲。1962 年,他们有了儿子卡尔,6年以后,他们又收养了一个女儿美霞。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了灾难性的爆炸,诺贝尔奖获 得者费曼加入了负责调查工作的罗杰斯委员会,并赋予它科学上的权威 性。然而费曼的调查方式很快就跟委员会产生了分歧。他不满足于从经 理们的吹风会上收集信息,而是直接去跟设计、制造、操作航天飞机的 技术人员和发射人员交谈。   费曼一度违背委员会主席的意愿,收集到有关航天飞机史上遇到的 所有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他确信爆炸是由橡皮环设计不合理引起的。他 用富于戏剧性和说服性的方式演示了寒冷天气对橡皮圈的影响,他的发 言抢尽了委员会的风头,这是典型的费曼作风。   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费曼患了好几种罕见的癌症,他的肾也几 乎衰竭。1988年2月15日,他与世长辞,终年69岁。他去世后的第二天, 学生们在加州理工学院10层高的图书馆顶楼挂起一条横幅,上面写着: 我们爱你,迪克。九泉之下,理查德费曼对这句质朴的悼词一定 会感到满意和感动的。 (原文来自校内网: www.xaionei.com )
756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