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评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的学术评估方式呼之欲出,是否能替代IFs?
Charlesworth 2019-11-1 15:40
作者: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 翻译:查尔斯沃思中国办公室 原标题:如何对学术进行评估:对我们进行研究的方式予以推崇,而不仅仅是成果在哪里发表 当前,所有的学术研究人员都希望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也就是那些具有高影响因子(IFs)的期刊。IF总体上代表着读者群体,因此一个具有较高IF的期刊会被更多的人阅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篇发表在IF为5(例如)的期刊上的论文一定会被阅读和引用: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IFs作为衡量文献和个人学者“质量”的标准,这种做法越来越被认为是存在缺陷的,不符合目的性。 原因为何呢? 期刊内的引文分布可能具有高度偏斜性,一些论文会被阅读和使用,而另一些则没有。这导致许多学者和决策者在评估产出的影响时更喜欢使用单篇文章的指标或分数。类似地, 期刊IFs的属性具有高度的学科特定性。某些研究学科的成果往往会比其他学科更易在“较好的”期刊上发表!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出现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类型。某位作者可能在一种高IF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受邀评论文章:当前,这篇文章将在学术评估中将获得与主要的同行评议的研究成果同等的权重。这样公平吗? 最后,或许也是最令人担忧的是, 人们怀疑某些领域的期刊的IFs可以通过编辑手段进行操纵,而用来计算这些学术价值的基础数据既不透明,也不向公众公开。 正如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总监杰里米•法勒(Jeremy Farrar)最近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 ”鉴于目前的研究体系对卓越的强调正在扼杀多样化思考和积极的行为,现在是时候重新思考我们进行研究的方式了。” ( 点击参见原文 ) 当然,这将涉及文章的IFs,因为在我们当前的出版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研究人员将尽一切所能,只为使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在“权威期刊”即那些由IF定义的具有最高学术价值的期刊上发表。 是否存在其他替代评估方式? 是的。目前在学术界中,人们正在采取有力且积极的行动,以寻求更为公平且更以研究为中心的评估方法。 《旧金山研究评估宣言》(DORA)是这一领域学术驱动的政策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 https://sfdora.org/read/ )。DORA最初是在2012年旧金山美国细胞生物学协会年会上被提出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涵盖所有学术领域和包括资助者、出版商、专业协会、机构和研究人员在内的所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全球性倡议。 DORA本质上是一个旨在“对全球和所有学术学科研究评估可采用的实用和可靠的方法加以推进”的运动( https://sfdora.org/2018/06/27/dora-roadmap-a-two-year-strategic-plan-for-advancing-global-research-assessment-reform-at-the-institutional-national-and-funder-level/ )。它的广义目标为: • 提高对开发可靠的替代方案的必要性的认识,以取代研究评估中所使用的不恰当的衡量标准; • 研究并推广能够促进研究评估最佳实践的工具和流程; • 在学术学科和世界新领域中扩大范围和影响。 全 球学术研究人员显然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群体。几乎所有的研究人员,即便不是全部,都会同意的一项举措便是,有必要采用更“以研究为中心”的评估方法,取代目前对期刊IFs的片面盲目的关注。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获得资助者、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以及学术出版行业)的同意和支持。正如我们都听过的一句俗语“这简直就像赶猫一样,无从下手(it’s going to be like herding cats)”! 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对学术界有着深刻的了解,并且我们的专业论文语言润色服务都由经验丰富、积极高效的研究人员进行,他们全部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资质。这使我们有别于竞争对手。 我们的团队提供一系列的作者服务,包括专业的英文论文编辑润色、投稿信的审核和编辑、摘要编辑、文章学术评估、期刊选择和咨询:所有服务均以能够显著提升您在您选择的杂志上成功发表的机会为宗旨来进行。 与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团队的联系,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为您提供帮助。欲了解更多详情,请 点击此处 。 此外,我们的学术写作和发表线上及线下免费培训班、在线课程材料和网站文章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工具包,帮助您正确驾驭学术写作和发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您作为一名研究人员的潜力。更多详情,请 点击此处 。 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将力助您论文成功发表。 论文语言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支持服务 | 英国编辑团队介绍
3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规律与文明的法则
benlion 2019-3-11 08:20
- 英国大学“ 卓越科研评价 ” 在根基上是几对概念的理解 -1 )科学(机理)与工程(设计), 2 )学术(论文)与商业(期刊), 3 )审稿评议(发表)与学术影响(贡献) - 前者只是进入学术界的门径 ,发表是学术交流的起点(放在抽屉里的就只能说是私有知识 ) ,后者才是整个学术界(国际学术共同体)的验证。国际学术共同体 - 就是以全人类的知识库为依据,不因语言不同而不同,只有客观的真实的新的知识,才能构成对学术的贡献 - 比如,牛顿定律在中国、青蒿素在英国,不会改变其科学的属性,这是科学最基本的客观特征。 科研四阶段 与科学家四类型 - 其一、唯学术评估,不会漏掉 Cell - Nature - Science 上的原创,唯期刊却可能漏掉,比如,近几年的诺奖得主里就可举出例子;其二、科学发展的过程,不仅只是诺奖一个层次,比如,霍金就不是诺奖得主,诺依曼的博弈论不是诺奖得主,而研究博弈论的纳什获得诺奖。每年的引用率预测诺奖,也不是都准确的,准确的仍然是唯学术评估的方式,有关 统计分析 - Nature 、 Science 发文数与诺奖的关系 , 还有获得诺奖的原创论文与诺奖得主的其它发表在 Nature 、 Science 上的论文也不是同一回事,即使屠呦呦的研究,苏新专也在 Cell 发表过介绍,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 2011 年在年底 Nature 也出过专栏。 苏新专和米勒在 Cell 发表介绍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文章 - Cell.2011 Sep 16 - 伟大的伯乐 -- 苏新专 vs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 。 科学与技术是客观知识,不是以学术权威为标准,而是以学术自身的客观逻辑与证据为标准,只需要具备了基本的科学训练和遵守学术原则, 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 原创与拓展和改进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尊重原创是一个最基本的学术伦理规则 。其实,学术与期刊的关系很容易理解 - 前者是一个客观外在的知识体系发展过程,就如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后者是一个资讯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过程,属于社会科学与内在心理的范畴,而科学或学术的根本特征是求真的客观过程。 基础科学研究只是与各类奖项和院士等学术荣誉相关的,不是功利性的,比如,美国诺奖得主在申请经费上与普通教授一样并无特权,在大学也只是多一个特定的车位,在基金会的评审与考核都有回避制度,这些不是为了哪一个人或哪一方利益,而是为了如何最有效发展科学,而科学转化为利益是通过应用科学知识在经济管理和企业的产品开发上,而后者是由市场决定其价值与收益的。前者科学的终极贡献是后者的工程,而后者的成功也就会追溯到前者的 original 授予诺奖等荣誉,比如, A - Car-T 工程免疫细胞精准治疗的成功,在酵母合成青蒿素的成功,都会追溯到 original 的科学发现 - B - 免疫抑制的发现、青蒿素分子的发现,并授予了诺奖, A 得到的医疗与企业方面的, B 得到的是诺奖荣誉方面的。 一般发表论文都是首选高影响因子,这样的发表才容易得到更大的传播力度, original 与这个不是直接关联。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也是由于能够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而具有更大的影响因子;但是,也不是 original 的就都会或都能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这就是唯学术本身才是最终或最优先的评估机制。还 original 的必然会导致学术影响力,而导致后续的发展或跟进或拓展的或完善的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甚至是批量或专栏甚至专刊发表,这就是进入了这个 original 开拓的领域进入成熟时期或权威阶段了,这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最终没有进入高影响因子,也就没有成为主流学科或领域,而能够发表这个时期的期刊,也就能成为主流或权威期刊。过于前瞻的,权威期刊不会冒失败的风险的,这就是普通期刊和其它学术途径的价值。 一个原创的发现或发明,继其后续的研究发表在 Cell - Nature - Sciene 这倒是一个一般规律,至于发表原创的第一篇论文就非常不一定了,因人都有思维惯性,尤其新思维得到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有时是大量的讨论,学术辩论是一个重要的机制。过于前瞻的,权威期刊不会冒失败的风险的,这就是普通期刊和其它学术途径的价值。 以第一作者发表 Nature 论文,一般都可以直接做 PI 博导(即,助理教授),这是表示其具有良好的科学训练;但是,在成功归属的考核上,却不是如此,而是以其实质上的科学贡献,尤其是作为 PI 之后的通讯作者。英国的考核主要在基金会的管理模式 - 即,以申请课题里提出的问题解决得如何为考核,不是以期刊因子为考核,后者只是参考,而学校关键在是否能够申请到科研经费 - 因为, PI 申请到的经费,基金会额外支付大学 40% 的管理费用, PI 使用经费也很方便。申请经费的表格和资料(不到十几页),在形式上远远不是国内很厚的本子(如同写一本书的几十页和装订),核心点是前者在于实质内容 -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考核也是针对这个实质内容。英美的科研经费评审与考核,有非常严格的回避制度,不看头衔和职务(无论是否诺奖得主),只看实质的学术内容,如果没有回避(利益相关)制度,停滞在原来的地方,科学如何往前发展? 工程和技术用在科学研究只是方法,青蒿素的发现本身是科学发现,实验室就是工程技术设计的啊,最初的科学家本身也是仪器发明家。 工程与技术也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原创,后者是改进,科学强调前者和这个过程,工程强调这个过程导致的最后结果。工程技术和临床医学不同于科学 - 科学是看原创性,工程和临床医学是看实际效益。创新 innovation ,也不是科学的发现与技术发明概念, innovation 一般是指企业的新产品商业化。 诺奖颁发技术的 original 发明,而技术用于仪器的工程设计与制造仍然是技术的应用,比如, PCR (诺奖)的发明是技术, PCR 的仪器设计与制造是工程,再如,冷冻电镜的关键( original )技术发明获得诺奖,而冷冻电镜的制造是复杂的工程设计与生产过程。 比如,去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是发现免疫抑制的机制,这是原创,而采用合成生物学实现 Car-T 治疗肿瘤的是工程,后者的成功是实现医疗应用,并影响了前者获得诺奖。青蒿素也是如此, 2006 年美国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了 B 在酵母合成青蒿素,而后有苏新专和米勒来北京考证 A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并推荐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和诺奖, A 是科学发现而 B 是工程技术。 附 - 物理学定律在宇宙任何位置都是一样的? O 网页 - 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 O 网页 - 相对性原理 O 网页 与物理学规律 O 网页 - 理论物理学的原理 O 网页 - 宇宙中可能存在其他文明,规则不允许他们干扰地球文明演化? O 网页 - 近代史学界如何看文明发展规律 O 网页 - 波斯帝国 O 网页 时代的文明大汇合 O 网页 - 中东的古代历史 O 网页 《解读 “ 李森科 O 网页 事件 ” 》 O 网页 - 李森科主义 O 网页 与放荡不羁的朗道 O 网页 - 赫鲁晓夫如何成为苏联玉米大师? O 网页 -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轻信 “ 伪科学 ” O 网页 - 以史为鉴中国历史上的邪教 O 网页 - 为什么中国伪科学盛行? O 网页 - 妮基 · 圣法勒 O 网页 :在生命的苦痛上,建造一座奇境花园 O 网页 如何掌握程序语言 O 网页 - 程序员入门必备经典书单 O 网页 - 编程语言简史:有人在一个周末设计出一门语言,他叫 JavaScript O 网页 - 全球最厉害的 14 位程序员! O 网页 - 15 位健在的世界级程序员! O 网页 - Hello World 程序的起源与历史 O 网页 人类细胞图谱从设想到现实 O 网页 - 人类细胞图谱取得首个进展,对 25 万个人发育细胞进行测序 O 网页 - 构建出人类免疫细胞图谱,可确定遗传变异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O 网页 - 构建出真涡虫的完整细胞图谱和谱系树 O 网页 - 世界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绘出 O 网页 - 绘制人类细胞图谱,加速新药研发 O 网页 - ( 2019 年 3 月网络日记 - “网页”普及读物) -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与工业|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的评估与影响因子:爷做的世上最好!
热度 2 laserdai 2017-7-31 19:19
虽然在无定期休博中(或许 19 大以后才能开?),但是这也丝毫不妨碍悄悄摸回来看一眼,偷偷点几个赞,甚至突发兴致而发一篇博文。 在英国呆久了,就会必然而然注意到英美的特殊关系:美帝国脱胎于大英帝国,受到大英帝国的多方提携与帮助,故而有点宗主国的那份意思,于是经常见到很多美国人常来英国看望他们祖先的故乡故土,不是朝圣但类似朝圣,那心态是很明显的。其实二战以后,英美结成紧密同盟的核心在于,英国提供了很多美好的设计,美国把它付诸实施。同样,在科学的重大原创上,英国有着很重要的贡献比例,在高科技发现与发明中也是如此。(详情请参考几周前北大张维迎教授在某个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所引用的资料与数据。)考虑到大英帝国是世界上政治手段和手腕玩弄得最为得意,运用在学术管理上也达到了某个境界:爷做的世上最好! 英国大学的国家级别的学术评估大体上是这样的: 第一, 每个系确定好参加评估的学术人员( academic staff ),一般从讲师到教授,有些还把 Research Fellow (国内翻译成 - 研究院甚至研究院士)也算进来。访问教授,访问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一般职工,课题组内的博士后等等则不能计算在内,如果是新近加入的人员,比如新来的讲师,就不需要参加这个评估。 第二, 每位学术人员需要在 5 年评估期限内提交 4 篇研究论文(综述类不算),并且只提交 4 篇论文,多了不要。不管这个课题组在五年之内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只需要选择其中的 4 篇提交。这一招,是英国学术管理最狠的一招!!! 有些课题组很小,比如一位年轻的讲师,课题组只有两三位博士生几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经费很少;有的课题组则超级大,博士后 (postdoc) 加上研究人员( research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 research fellow 等),研究经费多得花不完;中间类型的课题组则众多。所有这些课题组在评估规则面前一律平等,每个课题组在 5 年评估期内只需要提交 4 篇研究论文。说这一招最狠就在于,压迫甚至逼迫研究人员出英国特色的高质量的工作,要出精品而不是普通货色,要么世界第一要么就是垃圾;而不是中国特色那样的低质量而同时大数量的工作,还往往声称弄个国内第一填补国内空白等等荒唐可笑的游戏和把戏。在这一条鞭子的驱赶下,英国的研究人员中没有人敢于像中国的研究人员那样去凑数量,否则被优秀的同行看不起,以后申请基金的评审和发表论文的评审就等着表面客气礼貌的同行亲手毙了你。因此请原谅英国研究人员普遍秃顶的奥秘。这样,英国的研究人员就会挖空心思找出奇特的想法,做出原创性的研究工作,供中国和其他过国家的研究人员跟风和引用。 第三, 参加评估的论文收上来以后,由英国政府机构组织专家评审。这个专家团有诺奖获奖人员和一批高水平教授组成,这些人代表了科技的最前沿,就是世界最高水平。也就是说,这些人共同看过的研究结果 / 成果,达成的结论是最最值得信赖的。请参考中国的评审,专家团成员被称为砖家,这些人学术水平根本不够,人品如何这里不讨论,评审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 按照学科分类,评审团对所有论文进行评审。采用卖鱼不拿秤 - 抓虾的原则,粗略把论文分文四级:国际原创,国际领先,国内领先和国内一般。然后各个院校各个系就能得出他们提交论文在这四个级别中的百分比例,这个就是就是严格的评估结果。这里,影响因子的确好用,如果发了一篇论文引用次数很多,很有可能把论文的档次提高一级。但是,牛刊未必好用,曾经一位教授说过,评估中遇到一位提交了一篇 nature 论文,发表后 4 年时间内的引用次数竟然不如本领域的专业期刊论文,于是算到第三级,国内领先。当然,发表一篇本领域专业期刊,也会被同行广泛引用而在评估中被提高一个档次。 第五, 英国国家对大学的拨款,就依照这些发表论文级别而定。牛津剑桥等厉害的名校国际原创级别的论文比例很高,甚至超过 50% ,所以这些大学得到的政府拨款比较多。简而言之,得到的政府的拨款是他们辛辛苦苦的汗水换来的,而不是国内的大学使用钦点艺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万岁爷说要有世界一流大学于是就钦点两所大学为世界一流大学,拚命砸钱去培养,培养出来了么?到现在也没有见到任何踪影。 总而言之,英国特色的学术评估,一个课题组每年一篇论文足够,在这个大前提下,再比拼谁的引用次数多,谁的影响因子大, 进而,谁的牛论文多 。 所以 , 近日就有某位美国华人,对英国的评估 体系 根本不懂 才有了 断章取义 歪曲理解的一篇鼓吹 , 影响因子:英国大学和中国大学一样痴迷 ? 多说一句,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中国人从小生活在深深火热中,有个别好不容易混到了美国混成了教授的职位,不是去英国来朝圣级别地旅游而是跑回到中国去显摆。就算你有了一定的学术水平,你的同行来英国参拜和朝圣进而提高学术水平,而你去一些差得提不起来的地方去显摆和卖弄,长此以往,你还能有真水平?
个人分类: 高技术与经济|71 次阅读|3 个评论
隐匿的创造者 – 机器能否预测诺贝尔奖?
benlion 2015-9-19 22:31
自从4色定理为计算机证明,如果不考虑运算程序的设计,似乎机器已经能具有人类的智能;然而,以各类统计的影响因子和引用排名方法,几乎不能找出原创和难以预测诺贝尔奖。 泛神论和等级化,都是对宗教与科学的混同,忽视了人类与动物、机器的本质区别在于精神的创造与设计能力。 关键原因,在于本质上这类排名和引用是互联网和软件的机械化行为,代替不了学者的学术研究与历史考证,只有依靠关键词检索和文献阅读,才能找出学术的内容与发展过程。 目前,中国企业,基本上产品的创新不足,而是主要以产品的制造及使用的服务为主,体现出医院的购买设备和工厂的购买生产线。中国的大学,也主要以传授西方知识为主,而自身的文化创造不足。关键是管理上过于依赖简单化、机械化和商业化的评估,导致对创造力的发挥不利。 本质上,这类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机器的软件,代替不了人类或学者的文献研究和资料考证的智能,或说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在智力上的限制或机械性的本质,决定了机器人领导不了人类。 从而,在根本上一个社会欠缺创新能力,就是以思维定势和固定化、机械化的文化因子或技术因子管理社会而导致。 思想的敏锐, 在企业的考察与实践中可以发觉一个现象,就是企业以盈利的最大化为设计,用户或实际使用者的设计以最实用为目标,这2个并不一致,如,实验室的技术发明与企业的商业化过程。 然而,企业的研发与制造的分离,也许可以带来社会分工或企业分工细致化,衔接2类型的不同创新理念。 - (19/09/2015网络日记,评论整理)-
个人分类: machines|2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悖论
热度 3 benlion 2015-9-17 13:39
如同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个社区,都有成功的少数和一般不受厚重的多数,在海归或国内人才里同样如此。 对于留在海外,也不是这么单纯,要是做高科技含量大和应用前景大的前沿高新技术,那么就陷入一个回国不回国的困窘,除非改做纯基础科学。 也就是社会普遍期望的创新,可能从海外也难以弄回来,而在国内了的人才,却可能得不到鉴赏,从而,对于这个社会而言,也同样陷入两难的困境。 关键原因在于,国际社会尤其看重新思维和高新技术,以及防范产权流失,在中国则尤其看重头衔和职务,欠缺对创造的保护和激励,这是2类不可比照或通约的理念。 因而,一方面期盼创新型人才,一方面没有发挥人才的创造力,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一方面却欠缺足够的创新技术。 - (17/09/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2296 次阅读|8 个评论
人的一半是机器
benlion 2015-9-16 09:49
文化的软件效应或人的一半是机器,就是说人在受到教育和文化影响,产生了自动化和模仿的行为,却并不知道这么做的原因和是否正确。 人性的伦理和科学的知识,构成人类社会进步的文化2翼;然而,存在正反的2股势力,一个是推动人类的知识发展,一个是退回动物的本能欲望。 物理学的基础是数学,生物学的基础是数学、物理和化学,而在生物学,也有相应的前后关系,越往前面的学科越可能成才早,成才最晚的一般是哲学家。 最难的是做哲学家,因宇宙间大量思想和观点已经为历代哲学家探讨了,产生独创的思想,就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思想却很难;然而,无论是科学、艺术、政治和经济等各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关键仍然是新思想的推进,这属于文化和知识根部的创造。 实际上,年轻时代自己想成为哲学家,几乎研究了世界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乃至宗教史的历史上各类思想;然而,却发现自己的思想深度、新颖度都超越不了,却成为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理论,而这于哲学来说只能说是应用。 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皆知道,欧洲近现代化关键在三次思想运动,美国和日本、中国和俄国的现代化也在于哲学家的文化影响力;但是,没有见有类同科学、数学、艺术和新闻的国际大奖。即使,艺术,梵高和贝多芬在世尤其窘困。 爱因斯坦不是因相对论,而是光电效应获诺贝尔奖。 第一个问题: 比较过美国Stephen Elledge院士与美国哈佛George Church教授,以及L.胡德院士后面的推动新学科发展的比之前获3院院士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美国著名E.Endy的合成生物学bio -brick 开创者是助理教授,却是奥巴马总统科学顾问。 因而,问题是究竟是如何评估诺贝尔奖、院士、教授与科学、文化等创造性贡献?前者的头衔和奖励与后者的成就与贡献,不是线性对应关系。 就几年来的观察与分析,需要反思以职称和头衔及奖励的引进人才模式,应该以学术发展和技术开发的前景为模式。 第二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也是这几年的观察与交流,一个观点是:有人建了第一层楼,后来有人建了第二层更高,第二层是人才,究竟什么是尊重人才?以这个思维,还有建第三层、四层的,是否建下面楼层的都不是人才?然而,建筑的楼层越高,越需要地基建得扎实。 或者说莱特发明飞机不重要,发明波音的才重要,那么波音比起后来的是不是也不重要?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史和技术史的文化交流与贸易。 可以得出一个观点:不以资历,而只以才学选任人才的人文和体制,才是一个科学和技术发达的社会机制。 - (17/09/2015网络日记,评论整理)-
个人分类: 国际化社会|1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末闲话-24:学术评估国际化刍议
热度 18 sqdai 2013-12-15 08:58
对于昨天的博文,博友们在跟帖中谈到了学术评估和教育评估问题,认为此问题与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有密切关系。我同意此说,并认为,为了做到学术评估的公平、公正、客观、优质,必须走评估国际化之路。 先说说身边的一个实例。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担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编委会副主任,该杂志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版本,中文版创办于 1986 年,英文版名为“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创办于 1988 年。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同仁学术刊物,并非由某个学会主办,挂靠单位在财务上也不大包大揽,而是由几十个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所形成的“办刊联合体”主办,财务问题由联合体集资解决,《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社现已成为独立法人单位。经过二十多年的集体努力,“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先后成为 EI 和 SCI 源刊,境外来搞约占稿件总量的 30% ,在国际水动力学界已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正在竞争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英文刊物之一。 这一刊物的成功有多重因素,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坚持办刊国际化,并逐步实现了审稿国际化。现在每篇稿件有三位审稿人,其中 1~2 位在境外工作。有投稿经验的人都知道,国内审稿人的认真程度往往不如国外审稿人,审稿不甚细致,有时还带有“人情”成分,而国外审稿人更能坚持学术标准,审稿较为客观、公允:在境外审稿人的带动下,刊物的国内审稿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审稿国际化切实保证了刊登的稿件的质量,因此刊物的 SCI 的 IF 逐年上升,在国内同类刊物中名列前茅。 从这一事例可见,学术评估国际化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我在香港访问期间注意到:香港的 RGC 基金项目一直是在国际化的环境下进行的。每份申请书有五位同行专家评审,申请者可提供世界上的同行专家名单,以供参考,当然,选择的决定权在 RGC 管理者的手里。这种评审一般来说较为公平、公正。我们的基金委在评审 NSFC 项目时能否仿而效之?有人会说, RGC 的申请书用的是英文,评审国际化较易实现; NSFC 申请书是中文的,洋人看不懂。然而,几十年来,在国外已涌现了一大批华裔专家,各门学科都有,不妨专门建立华裔专家库,让他们参加基金评审(特别是函审),岂非一举多得? 我有一位朋友,不久前从学校的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他比较关注国内外的高校排名榜,在岗时出于职务需要,离岗后仍乐此不疲。他几次动员我一起研究个中原因。可惜我俗务缠身,加上缺乏足够的资料,一直没有做深入研究。经过大致了解,我发现高校排名标准的区别,是排名榜千差万别的缘由。大致说来,国内的排名颇受行政化之累。我注意过力学专业的全国排名情况,其中,排名标准有: 1 、教师阵容(如院士、杰青的人数;博士比例等等); 2 、教学质量(如精品课程数目;培养研究生人数等等); 3 、科研水平(如重要项目数; SCI 论文数等等); 4 、学科声誉。我觉得,这些标准有太多的形而上的成分,很不科学,且不可避免地有行政化趋势。而环顾境外的排名,更加注意学校或学科究竟产生了哪些有国际影响的成绩、成果或成就。当然,由于视角的区别,各种境外排名榜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总体来说,境内外的教育评估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行政化程度的差别。这一情况值得详察。 我认为,高校去行政化要采取扎扎实实的步骤,与其订立一些虚的章程,不如先解决好诸如学术评估和教育评估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写于 2013 年 12 月 15 日晨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6995 次阅读|21 个评论
学术评估和学术出版物专题目录(2007-2009年黄安年的博客)
黄安年 2010-1-10 08:19
学术评估和学术出版物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的博客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9 日发布 从今年 1 月 2 日起 ,, 笔者陆续发布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中非美国问题的专题目录 , 现在发表的是 2007-2009 年学术问题研讨部分博客博文目录中的学术评估专题和学术出版物专题目录。 学术评估关系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在一些文章提出了学术道德评估机构需要强调独立性;学术评奖中应当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提倡基金评审的实名制;尽快推出质量导向型学术评估机制;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并不同步等。这一话题在教育专题中还有专门的论述。 关于学术出版物,笔者 10 年前的《论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及其非学术化取向》已经表明了笔者的基本观点,随后又著文《按文章发表的刊物分级奖励学术成果的质疑》,学术刊物的三六九等 , 对于版面费、报刊文章重发率、回忆录的虚构等问题也有个人的看法。问题涉及是钱学交易还是繁荣学术?是利益驱动还是维护版权? F ,学术评估 * 学术道德评估机构需要强调独立性,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18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78 ) * 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22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24 ) * 我国新三大火炉是评出来的吗?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547 ) 也谈基金评审的实名和匿名,黄安年文,发表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1 日 * 也谈学术评价和学术研究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5161 ) * 应尽快推出质量导向型学术评估机制 ,科学时报, 2009 年 4 月 10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5306 ) * 社会科学论坛全文发表《改进学术评介机制专题研讨会》内容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048 ) * 再谈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0036 ) G ,学术出版物 * 出场费版面费和国际接轨,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166 ) * 旧题新议的版面费,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329 * 旧文重温 : 按文章发表的刊物分级奖励学术成果的质疑,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095 ) * 旧文重温 : 论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及其非学术化取向 《论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及其非学术化取向》,黄安年的博客, 2001 年 1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256 ) * 报刊文章重发率上升令人堪忧 (2002 年 3 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6 日(报刊文章重发率上升令人堪忧 (2002 年 3 月 ) 黄安年文 发表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6 日) * 推荐文章:刘长秋:从《中国社会科学》的一则《声明》谈起,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3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9459) * 也谈学术刊物的三六九等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077) * 回忆录不是虚构小说更不能为自己树碑立传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953 ) * 是钱学交易还是繁荣学术?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443 ) * 读刊物文章有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474 ) * 利益驱动还是维护版权?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3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174 ) * 从但又无去就他之理出处谈起,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526 )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3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