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断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断裂,传承与创新
热度 16 lvnaiji 2012-1-19 09:48
吕乃基 眼下,出于种种考虑,不少大学都在本部之外,通常在城郊结合部甚至郊区设立分部或新校区,于是就或多或少发生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 校园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生和老师的生存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存状况变了,那么同样的校园文化教育就会收到另外的效果。对于这些开设新校区的学校来说,学生的生存状况,老师的生存状况和搬家前完全不一样,那么用同样的校园文化教育就未必收到效果。 凡是搬家的学校在某种程度上至少造成了三方面的割裂: 其一,本部与新区怎么“分”?可以“纵切”,如(通常是)文科都搬过去,本部剩下的几乎都是理科工科,就是文科和理工科的割裂。本来理工文在一个校区甚至一个宿舍,每一个学生、老师都处于全面的浸润之中。分开了,如何弥补?那么“横切”呢?通常是低年级或本科生去新校区,高年级或研究生回本部。于是在低年级和高年级间也有一种割裂。 第二个割裂:社区跟学校的割裂。本部通常都在市区,或者说周边有相对成熟的社区,因而大学跟城市,社区紧密结合,新校区一般在很远的郊区,周围有什么呢?多半是田野和农舍。新校区学生的实习若与社区、城市有关的还要长途跋涉回本部所在的社区进行。 第三个割裂问题可能更严重,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割裂。本部延续了几十甚至上百年历史文脉,沿袭了百年传统。新校区和这些还有关系吗?师生能否承继传统,以及校友能否认可迁移?固然,文化的传承者是人,但旧地重游,触景生情。特定语境的作用不可否认。 无疑,搬家对老师的影响更大,更为深远。校园文化不仅是学生的,而是老师的,老师的校园文化提高了然后才有学生的提高。 由上可见,搬家会对大学文脉的联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过从另一方面说,也是一个机会和分岔,有可能发生断裂,也可能是一个创新的机会。要是能由此闯出一条道路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老区与新区之间,社区与大学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就可能闯出一条道路来,形成自己的典型。
个人分类: 教育|4548 次阅读|27 个评论
走过大断裂
热度 1 yourjoe 2011-12-12 10:42
走过大断裂
吃过午饭,老贺说,我们出去转转。我说好。同行的还有阿里木江。 我在“你好,三个泉”里曾提到过老贺和阿里木江。两个人都热情健谈,给我的印象不错。 越野车在戈壁上行驶。我说,好像是往东北方向前进。老贺说,是,不过我们最终要往东南方向走,三个泉在东偏南。我说过三个泉这一带是个宽 10 公里的大断裂,这个东西向的断裂分开了戈壁和沙漠。 我们从断裂的北缘向断裂底部行进。在一块台地前,越野车停了下来。下车后老贺说,到三个泉了。眼前是一片苇子,脚下是湿湿的沙。从苇子中间的一条小路穿过,来到一条小溪边。阿里木江惊奇地说,看,看,有水,哎呦,比夏天的水大。 这是一条极细的水流,很动人地蜿蜒着,恰如一条大河的沙盘模型。这些水是从三个泉出来还是流到三个泉里,我忘了。但有三件事我很感触。老贺指着对岸说,他和阿里木江曾从那里上去,徒步了二十多公里。老贺指着岸边沙地上的脚印说,看,野马来过了。老贺指着那一片片红红的植物说,那是沙漠红柳。阿里木江说,早上在门口看到一个大大的狼脚印。 老贺说的野马就是普氏野马,我最近刚从电视上看到过,是极度濒危的物种。对老贺和阿里木江的二十公里徒步我十分敬仰,而对河边的红柳我则有些鄙视。原来这样子啊。我们还被要求学习红柳精神来着,但就学它们不在沙漠生长却傍水而居吗?我看还不如学学沙漠里的骆驼刺,后者虽然根浅,风一来就跟着风走,但风停了总也还能停下来在沙里继续生长。 老贺把车放跑了,我们三个人开始徒步前进。这也正是我希望的,尽管接下来的行程苦不堪言。三个泉断裂的北缘是较为陡直的赤色风化物,说不清是土粒还是沙粒,据说是三叠纪、白垩纪或侏罗纪遗留的古物,宽阔的断裂底部则是这种赤色风化物、粘土、沙粒的混合物。它们间断地分布。梭梭和其他植物长得也都不错。雪层很薄,同时分布的十分不均匀。每个人的鞋子上都带着厚厚的泥土、沙或者雪,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阿里木江说,哎呦,像穿了高跟鞋一样。 断裂底部的风光确实不错,北边是赤色的断崖,南边是白雪覆盖的沙漠,东边,断裂有收缩合拢的趋势,远处的天边还有晴色, 300 公里开外就是蒙古国。我想像着野马、野驴、黄羊从那边奔过来的情形。西边的断裂渐行渐阔,梭梭等植物似乎都在向那个方向奔涌。阿里木江说,看那一片白白的地方,我们夏天在那里踢球,那里平平地。 我们的目的地据说是一个牧业办公室,喀拉玛盖乡的牧业办公室,这里是一个冬牧场。我知道喀拉玛盖乡在两百公里以外,心想它可管得真远。我不知道牧业办在哪里,但从我们行进的方向大致知道,西南方向,断裂另一边的沙漠里。我们有时候沿汽车压出来的路向西走,有时候直奔沙漠向南走,有时候又斜着向西南方向走,全凭老贺的兴致。最后老贺说,我们走沙漠的半山腰吧。于是我们穿过断裂艰难地攀登被雪覆盖的沙漠。 三个人的队伍终于拉开了。老贺在前,阿里木在中间,我在最后。我想老贺是在考验我,或者在给我下马威。好在我很有兴致,累了就抽支烟,借以放慢脚步,一点儿也不生气。后来我发现走高处更省力,就尽量沿沙垄的顶部走,阿里木江则走在最低处,于是队伍又成了三角形。老贺在前边喊,快到了。我笑笑,继续走。我还发现,从沙丘往下走的时候,完全可以只用脚后跟走,又快又省力。 翻了无数沙垄之后,我觉得他们可能并不确切知道牧业办在哪里。老贺把我们召集到一起。阿里木江说是不是在我们背后,错过了。我说我们不一定非要去牧业办,老贺说,我们不瞎走了,但车在牧业办。我指着远处说,那不是我们的水塔吗?老贺说,那在十几公里以外呢。于是老贺决定往低处走。还真是巧,刚往下走了数十米,就见到了躲在沙湾里的一排房子。 老贺说,这是六一年建的,那时政府就建了冬季援助牧民的指挥部,存有粮草,有医生,有兽医。我看着那几间房子,十分不信他的话。这里么,真下了雪,恐怕还得等别人来救助,哪里能救得了别人。老贺原预备来这里喝黑茶的,但遭遇了铁将军。 我们乘车往回走。路上有很多冰碴子,车忽然就打了滑,司机顺势将车开到了戈壁里。反正这里很平,随它怎么滑,只要不翻就行。阿里木江说,哎哟,过去那个谁还告诉我这里树长得高高的,密密的,说得跟江南似的,后来一看原来都是梭梭子。 快回到管理处的时候,车忽然拐进了几排平房。我还不知道有这几处平房。在这里有一个人在守着空房,院子和房里都很干净。这是福海县的一个牧业办,据说下大雪的时候大官们都来这里指挥救灾。老贺、阿里木江跟那个人叽里咕噜地不知说些什么,似乎还说到我,因为那个人朝我看,还向我笑,我也只好笑着点头回应。 老贺是汉人,阿里木江是柯尔克孜人,但他俩有时候叽里咕噜地说鬼话,当然,我知道他们不是在说我,因为他们说鬼话时并没有鬼鬼祟祟朝我看。他们还说了一段我听不懂的话,什么,看见了一个真正的哈萨克,头上戴着什么什么克,腰里别着什么什么克。中间的什么什么是我没听懂的话。 老贺说,某某某,你不要见人吗,终于让你见到一个人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说,你们开过用户座谈会了吗? 老贺说,我们没有用户。 我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 老贺接着说,往南三百公里到阜康,往西三百公里到克拉玛依,往北三百多公里到阿勒泰,往东三百公里到蒙古国,这中间几乎没有人。这里是无人区。 今天老贺教我认识了三种植物,一是沙参,二是据说可以制冰毒的麻黄草,还有一种我忘了。 三个泉边的台地,背景的断裂谷底依稀可见 勇攀沙陇
2932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好,三个泉
热度 1 yourjoe 2011-12-4 14:05
你好,三个泉
准噶尔有一个地方叫三个泉,三个泉是古尔班通古特的北缘。 为什么叫三个泉呀? 因为这个地带有三眼泉水。泉在维语里叫布拉克,什么肖尔布拉克呀,凡是带布拉克的都是指泉。老贺说。 老贺和阿里木江是这里的主人。老贺很健谈,不停地给我们介绍。阿里木江稍有些拘束,但我能看出来,真需要的时候,或者他觉得场合适合的时候,这个柯尔克孜族的小伙子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我没看到三个泉,连一个泉也没看到,据说泉隐没在远处。但这不妨碍我承认这里就是三个泉,维语里应该叫约其布拉克。约其是维语三的意思,这是我在网上查的,布拉克是泉,这是老贺教的,而把三个泉叫做约其布拉克是我的发明,我在网上查很久,也没有找到关于约其布拉克的描述。 关于三个泉,老贺说,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交界处,有泉水,在过去,无论是向南穿沙漠去天山的,还是向北越戈壁去阿尔泰山的,在这里都要歇歇脚,准备准备。 戈壁和沙漠的这个交界是一个巨大的断裂谷地,谷地宽10公里,纵深应该有1公里,断裂看起来十分凶恶。老贺介绍说,前一段刚来过一伙中科院搞生物的科学家,说这里有白垩纪和新生代的沉积,有恐龙的踪迹和化石。 白垩纪和新生代也是一个交界,但不在一个层面上。白垩是中生代三叠、株罗、白垩三纪中的最后一纪,爬行的凶恶动物恐龙等灭绝,到了新生代,鸟类、哺乳和开花植物红火发展。而人类出现已经是新生代的第四纪了,与恐龙谢绝已隔了六千多万年。 在穿越断裂谷地时,我想起曾看过的一个美国西部科幻片,那里的一群机器人失控后开始杀戮游客,这里的地貌、岩土特征跟电影里很想。于是说,这里其实也可以搞一个主题公园,让不怕苦、不怕死的人来玩刺激,跟恐龙或机器人大战。 三个泉的断裂谷底是有水的,还有草和树。这些水曾吸引了很多的野生动物驻足。黄羊,野驴、野马都有。 其实,经过三个泉穿越沙漠和戈壁的小路曾经叫做乌斯满小道。1950年代,凶残的乌斯满土匪一伙经常出没在这里,三个泉是他们的歇脚处。 三个泉这个名称尽管有些可笑,但其实也不错,对戈壁或沙漠里的行人来说有望梅止渴的作用。约其布拉克呢,是我拼凑出来的名称,只是我不经意间学习维语的一点体会而已。 穿过断裂,就到了老贺和阿里木江的地盘。这一天是肉孜节,是阿里木江的节日。他用小刀给我们片羊脸肉,大家高高兴兴地吃馕,吃各种油炸的精美食品,喝奶子,喝酒,祝贺节日快乐。阿里木江用汉语表示了欢迎,又用柯尔克孜语表达了节日祝愿。 阿里木江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肉孜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我们共同节日快乐。 阿里木江告诉我们,春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我们都过节,我们都放炮,民族兄弟放的炮比汉族兄弟还多,都是几千块钱的。 据说,有一个哈萨克族的小个朋友对汉族过春节放炮不理解,就问他的爸爸,汉人为什么放炮,他爸爸告诉他,那是为了把鬼赶跑。小朋友就说,哪岂不是把鬼赶到我们家了吗?不行,我们也要放炮。 于是过春节的时候,民族兄弟也开始放炮了。 三个泉的羊和马,据说羊找不到马时会焦急地爬到房顶上
3881 次阅读|4 个评论
断键与非键10:Au-Au单键断裂极限及纳米线超塑性机理
ecqsun 2011-10-20 23:19
断键与非键10:Au-Au单键断裂极限及纳米线超塑性机理
超高真空 TEM 在线拉伸观测结果: 1 在4K温度时,Au-Au单键的断裂长度为0.23-0.25纳米; 2在室温度时,Au-Au单键的断裂长度为0.29-0.48纳米;数据发散,而引起争辩; 3 块体中Au-Au单键长度为0.29纳米; 现有模型分歧: 1 Au-X-Au-X-Au 链形成 (X = H, He 4 , C, O, N, CO,...不可测)后 Au-X-Au间距; 2 电荷积累而改变原子键作用势;二阶倒数拐点对应断裂; 问题提出: 1 H不能同时与两原子成键见并具有质脆效应;He 4 无法与金属成键; 24K温度Au-Au单键的断裂长度远小于块体中Au-Au单键长; 3 荷电效应只能产生的0.42 纳米断裂极限; 4 为何只有金才能在室温下成链; 解析原理: 1Au-Au单键可以同过力学拉伸或加热使其断裂;两者所需能量相等; 2 由此导出断裂极限应变与exp 成正比; 3 按BOLS理论,Au-Au单键中金原子配位数有12降到2;长度由0.29纳米降到0.21纳米(70%); 熔点由1337K降到320K(1/4.2倍); 结果与发现: 4 理论与实测吻合表示,室温断裂发生在298+-6K范围内; 5 4K断裂应变为15%;室温断裂应变为401-150%; 6 证明Au-Au链在室温下为准液态;此时断裂极限对温度极为敏感; 7 其它金属应在温度为T=Tm(块体)的1/4.2 稍低形成和断裂; 8 可拓展到对其它纳米线的室温高塑性的理解;在固态和液态之间存在高塑形准液态。 http://www3.ntu.edu.sg/home/ecqsun/rtf/PRB-MC.pdf
个人分类: 介观力学|4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加州的雾和山
热度 3 Amsel 2011-10-9 11:15
加州沿岸的洋流是一股寒流,所以一年多数时候气温从内陆向海边降低(冬天除外)。内陆影响的空气和海洋影响的冷空气汇聚的地方,经常会形成平流雾。这种雾在后半夜形成,然后从内陆向海洋方向逐渐消散。靠海边的伯克利的雾经常持续到下午。在远离海岸几十公里的地方,如果早上有雾,就知道这一天会很凉爽。 这种雾向内陆一般会抵达山脉。下面这张图是飞机上拍的,看图下部右方,雾似乎要通过山口向东流出的样子。 照片里面从左上部到右下部延伸的一条笔直的“山沟”,就是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边界。断层两边的看起来低矮的小山,都是照片下部这个大山的余脉——这个大山就是洛杉矶盆地北部边缘的San Gabriel山脉(当地中国人把Gabriel翻得千奇百怪,不知道标准翻译是什么)。圣安德烈斯断层是条走滑断层,但是在洛杉矶东北有明显的挤压过程,所以在这里断层的南侧形成了高山。 前方远处的山脉是Tahachapi山脉。两个山脉夹起来的三角形,就是莫哈维(Mojave) 沙漠的最西端——这个沙漠很多人应该走过,从洛杉矶到拉斯维加斯的15号公路,就是从这个沙漠的中部穿过。 (再补一张换点角度的)
个人分类: 杂谈|4889 次阅读|6 个评论
邵济安等. 2010. 黑龙江省中西部地球排气与地震活动的探讨
readnet 2011-3-25 00:17
邵济安等. 2010. 黑龙江省中西部地球排气与地震活动的探讨
邵济安,赵谊,张福松,陆永发. 2010. 黑龙江省中西部地球排气与地震活动的探讨. 岩石学报, 26(12): 3651-3656 黑龙江省中西部地球排气与地震活动的探讨.pdf 黑龙江省中西部地球排气与地震活动的探讨 摘要: 本文根据近两年来在黑龙江省中西部 沿断裂带逸出 的 H2、CO、 H2S 等 还原性气体组合 ,结合 C、H、S、He、Ar同位素 研究,讨论了 还原性气体组合的深源特征 。在此基础上 以 安达地震 为例,作者阐明了 以 氢气 为首的 还原性气体逸出与深部构造背景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 深源还原性气体的逸出孕育着地壳不稳定的因素,有诱发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可能 。 地球排气作用与地震作用关系 的研究在 类似黑龙江省中西部 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的地区 是 地震预报 较为有效的手段 。 http://www.ysxb.ac.cn/ys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101216journal_id=ysxb 黑龙江省中西部地球排气与地震活动的探讨.pdf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4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中鸟瞰 日本9级巨震水下断裂及滑坡导致海啸发生
readnet 2011-3-15 15:15
空中鸟瞰 日本9级巨震水下断裂及滑坡导致海啸发生
★★★★★★★★★★★★★★★★★★★★★★★★★★★★★★★★★★★★★★★★ 日本强烈海啸24小时内传播路径图(图) http://tech.sina.com.cn/d/2011-03-14/09485282206.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4日09:48 新浪科技 NOAA根据DART浮筒数据构建的日本强震后海啸传播示意图 这是对日本8.9级地震引发海啸的示意图。这张图像中可以反映地震后24小时内海啸的传播路径模式 【注释:为什么海啸在传播中会改变传播方向?如,从夏威夷改向美国加州方向】   截止2008年3月份全球海啸预警浮筒设置情况。 图中不同颜色代表浮筒监测点所属的不同国家: 红色为美国,黄色为澳大利亚,紫色为智利,绿色为印尼,蓝色为泰国,橘黄为俄罗斯 DART系统最早设置的6个浮筒位置   左侧图中大的黄色块为DART系统第21418号浮筒,它距离日本较近, 是此次海啸事件中最早探测到海啸波的监测站;右侧为该站传回的海波监测数据; DART系统第21418号浮筒近距离照片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14日消息,根据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3月11日发生的超强地震距离日本本州岛海岸约130公里。本次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事件,震后约25分钟,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负责运行的“海啸事件深海评估及报告系统”(DART)第21418号浮筒首先测量到海啸波。图为NOAA根据DART系统数据构建的海啸预警图。可以注意到,第21418号浮筒的部署位置距离日本海岸相当近。 日本地震24小时内海啸传播路径模式 媒体来源:新浪科技   为了确保能实现海啸波的早期探测和预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设置了DART系统。在历史经验表明容易发生破坏性海啸的海域部署浮筒监测设备,2001年时,NOAA首批部署了6个浮筒(图中标出了部署位置),受印度洋海啸影响,美国加快了部署组网力度,到了2008年3月,已经部署39个浮筒监测点。   DART系统浮筒由一个“扎根海底”的压力感应器(BPR),以及一个浮在海面上的实时通讯端组成。BPR装置会以15秒的间隔自动感应海底的温度和压力变化。这些压力数据将经过温度影响因子修正,并校正各台站之间由于海水深度不同造成的压力差异。整个系统有两套数据报告机制:标准模式和事件模式。   在平时,系统以15分钟间隔持续上传数据,但一旦内部探测软件检测到一次海啸波事件,系统将自动中断标准模式而转入事件模式。一旦转入事件模式,其数据上传间隔将变短,开始时约为数分钟一次,随后转为约1分钟一次。并且系统会记录下首次探测到海啸波的时刻。如果连续4小时探测不到海啸波经过,那么系统将再次转入标准模式。   早期的DART系统只能是数据上传式的单向通讯联系,不过2005年开始运作的第二代DART系统,借助“铱星”的中继,已经可以实现自动浮筒站与国家海啸预警中心和国家数据收集浮筒中心的双向通讯联系。   DART系统下属第21418号浮筒设置于日本附近,在3月11日海啸事件中,它是最早探测到海啸波的浮筒站。它的部署位置位于日本东京东北部洋面上(38°42'38" N 148°41'37" E),此处水深5685米。它在日本地震发生后25分钟便首次记录到经过的海啸波。(晨风)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4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属材料行为和生活中的那些事儿
热度 2 ybren 2010-5-9 01:32
一直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对金属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等方面可以说很熟悉,联系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事儿,越来越感觉到金属材料的许多行为和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源自同一个道理。先举一个最容易理解的材料行为和婚姻的关系,本来这是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所以他们之间的联系大家可以慢慢品品。 从头说起,先说说材料和恋爱,以钢铁材料为例来说吧,纯铁由铁矿石经过高炉炼铁,再经过各种不同电炉的纯化,如同一个孕育而生的新生儿逐渐地成长,再经过材料学家或冶金学家职业红娘的研究撮合,撮合的过程如同恋爱一般,门当户对,志同道合同样重要,只有经过热恋高温的熔化才能形成稳定的钢铁家庭。例如纯铁和朴实的碳结婚形成一对对不同类型的碳钢家庭,这是钢铁材料家庭中最常见的组合,铁主外,碳主内,虽然碳对家庭参股少,但是碳却渗透到铁的晶胞中了,女人当家,实权在握,可是高碳钢虽硬但也很脆。 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提高钢铁家族的知名度,必须有明星,名字很关键,绯闻也关键,炒作更关键,于是钢铁也开始炒作一夫多妻制度,随着小三小四们的介入,各放异彩,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钢种明星,英雄的耐热钢、引人注目的不锈钢、行业标兵耐候钢等等。 有结婚就有离婚,材料的断裂如同婚姻的破裂都是裂的问题,材料断裂的原因可能来自拉力或压力,从表面或内部缺陷处产生裂纹逐渐扩展而断裂,韧性好的材料会产生塑性变形然后慢慢断裂,而脆性材料则干脆利落直接断裂;婚姻的破裂的原因来自家庭和外界的诱惑力(情人,金钱,权力等)或压力(父母,工作等),从家庭生活中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或以前的陈年旧账开吵,让夫妻关系逐渐恶化,破裂的速度基于两口子感情基础好坏,感情好的拖了好多年才离婚,而基础差的直接离,刚结婚就离婚的也比比皆是。 如果没有以上的各种压力或诱因,材料会恢复原样,而两口子重归于好,即使偶尔拌拌嘴,也是床头吵架床尾和,还可以通过二次蜜月度假对婚姻进行一次退火热处理来缓解危机。还有一种阻止材料断裂的情况,例如大家见过汽车挡风玻璃有裂纹时的处理方法是在裂纹处钻个孔,把裂纹尖端扩大成孔,就保证了裂纹不再继续扩展。而对存在潜在危机的婚姻同样管用,例如如果这时候夫妻其中一方突患重病,很大情况下夫妻俩会重新走在一起,同心协力战胜病魔。这个患重病就如同玻璃上钻的孔,扩大的矛盾掩盖了最初的小矛盾。 材料最终要断裂,如果还想用,可以焊在一起,但是焊接造成焊缝和热影响区的存在,性能总不如以前。对婚姻而言,离婚了又没有合适的,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搭伙过日子最方便的就是复婚,但是破镜复原后,裂缝始终是存在的。换言之如果材料断裂后另找一块其他金属焊在一起,搭配不当,很快就会再断。同理半路夫妻能产生爱情火花的毕竟很少,肯定不如原配的好。而最彻底的解决办法对材料而言是回炉重熔,经过高温的熔化,重新锻造成崭新的材料。对破裂的婚姻,离婚后的夫妻如果能够再经历一番爱情的磨练,相信他们的婚姻也会坚如磐石。 说完了材料和婚姻,其实材料的很多行为都和生活息息相通,限于篇幅,简而述之。例如材料的疲劳行为和人的疲劳,材料的耐蚀性和人的抗诱惑性,材料的硬度和人的志气或骨气等,人的素质如同材料的性能一般,好的材料性能是经过多次冷热加工的锤炼获得,而其中一个微小的夹杂物就可能成为致命的硬伤,而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希望能不断纯化我们自己的心灵而无坚不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34 次阅读|3 个评论
卫星图像:墨西哥墨西卡利附近的7.2级地震
pony1984621 2010-4-13 23:53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在北美西南角,一个复杂的 地下构造网络揭示了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碰撞是如何影响地球地壳的。这些薄弱点(对于地质学家来说其实就是断裂) 就位于两大板块交界的地方。 2010 年 4 月 4 日,一场 7.2 级的大地震和多次余震发生在墨西哥北部下加利福尼亚州的拉古纳萨勒德断裂附近。 这幅区域地形图 显示了大断裂(红线标注)和 7.2 级地震的震中(最黑的圆圈)以及一直持续到 4 月 5 日 19 时 25 分的所有 4.0 级和更大的余震。该地形图的数字高程由 美国航天局 Terra 卫星上的高级星载热辐射和反射辐射仪( ASTER )获得。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的资料,在这次地震发生的纬度区域,太平洋板块 相 对于北美板块以每年约 45 毫米的速度朝西北方向移动。该地区位于墨西哥和美国边境以南约 60 公里( 40 英里)处,美国地质调查局称这里是一系列由拉分盆地隔开的北西向走滑(转换)断层。 这些盆地在地形图中是显而易见的。比较大的一处构造是索尔顿海槽( Salton Trough ),它从 加利福尼亚海湾( Gulf of California ),绵延通过现代科罗拉多河三角洲向西进入加利福尼亚直到的沙尔顿海。一条山脉将 海槽分成两部分,其中东部较大的部分称为帝国山谷( Imperial Valley ,墨西哥人称为是墨西卡利谷, Mexicali Valley ),西部较小的部分是 拉古纳萨勒德盆地( Laguna Salada Basin )。 据悉,此次地震震中距离地表约 32 公里,已造成 2 人死亡, 100 多人受伤。美国地质勘探局报告说,地震发生的地点与地震发生的地点与 拉古纳萨德勒 东南端的破裂一致,但同时表示说, 更确切的位置还需要 额外的信息。此次地震的余震沿着断裂系统向两个方向扩展。 高清图像 墨西哥墨西卡利附近的7.2级地震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4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活动断裂带看地震预测
pony1984621 2010-3-15 17:12
原文标题《活动断裂城市建设的心腹之患》 作者:马志飞 2010 年当地时间1月12日下午4:53分,位于西印度群岛的海地共和国发生7.0级地震,由于震中距离首都太子港较近,仅16公里,而且震源深度很浅,距离地表约8公里,再加上海地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许多家庭没有能力建造能承受该级别地震的房屋建筑,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1月12日的地震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发生的。海地总理13日称,强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10万! 海地地震灾难的启示 根据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一位地震专家的说法,这次地震发生在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敛合带附近的复杂断裂区。在此次地震震中的正北方不远处有一条长达500多公里的断裂带东西方向延伸, 横穿海地,向东到达多米尼加共和国,向西到达牙买加。 这条断裂带一直承受着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敛合带的压力,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它是一条断层的两盘在水平方向上朝着相反方向平行错动的走滑断层,断层线以南的加勒比板块向东滑动,而断层线以北的板块是向西滑动。 由于海地是个被水域包围的岛国,国土面积很小,一旦发生地震,更可怕的就是引发的海啸。在海地发生地震后,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曾发出海啸警告,称海啸可能波及距震中大约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但警报随后取消。因为此次地震的震中是在陆地而不是海洋,不具备引发海啸的客观条件。但在 1946 年时,一场8.1级的地震,比今年1月12日海地地震的能量还要大30多倍,就发生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分属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东北角附近,当时的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导致2万人无家可归。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地震专家 认为 ,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海地还会发生一些余震。该地区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应该想方设法加固他们的房屋,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在海地这样的地方,连总统府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这样做也许是更为现实的解决办法。 据 美国有线新闻网1月13日报道 , 科学家多年前就曾发出警告,认为加勒比海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存在巨大地震危险。 5 名科学家在2008年3月于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戈召开的加勒比地质大会上曾提交过一份报告,报告指出海地岛南岸的一条断裂带附近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危险。 但是很多人在地震之后也遗忘得很快, 没有把地质学家的话当回事。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害,不断呼唤着人们觉醒,要注意防患于未然,虽然依现有的科技手段我们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但我们可以通过查明活动断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避开或远离它们,即使真的地震了,也能将损失降低至最小。 活动断裂是什么 由于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壳中的岩层就会在构造运动中不断受到力的相互作用,当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破裂,并沿着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移动,这样的构造就是断层。各种因素的作用不同,断层的规模也就大小不等,长度变化很大,从几厘米至几百公里不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断裂都会影响到人们现在的生活,只有距离居民点较近的并且继续活动的断裂才是危险的。按照当今比较统一的观点,活动断裂是指距今1012 万年以来发生过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断裂。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活动断裂有: 圣安德烈斯活动断裂带:贯穿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约1050千米,切割深度超过16千米,是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重要分界线。 北安那托利亚活动断裂带:穿过土耳其北部和黑海南部,长约1500千米,位于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 菲律宾活动断裂带:大致与菲律宾边缘的活动板块边界平行,长约1500千米,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交界之一。 日本中央构造线活动断裂带:日本最大的活动断裂系,从九州到关东延伸长达1000千米,在地貌上形成了显著的直线状河谷。 阿尔派恩活动断裂带:穿越新西兰南岛,总长度超过600千米,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在陆地上的分界线。 瓦沙奇活动断裂带:位于美国犹他州,近南北方向延伸约370千米。 塔拉斯费尔干纳活动断裂带:中亚最大规模的断裂,将中亚地区的中、南天山错开成东、西两段,在中国境内长80 km,向西延伸至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阿尔金山活动断裂带:青藏高原西北边缘的一条自然边界,可进一步划分为两条大的一级断裂,即:阿尔金南缘活动断裂,长1600千米;阿尔金北缘活动断裂,长600千米。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全长1000余千米。 城市活动断裂的危害 在地震安全评价、抗震防灾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首先是确定 活动断裂 的位置、走向以及破碎带的宽度、断层的倾角等问题。因为 活动断裂 所在的位置往往是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区域、隧道建设和水利建设等工程地质的危害区域,其损失程度均明显大于断层两侧其他区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虽然地震的成因有多种,但造成重大灾害的元凶往往是活动断裂。 历史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活动断裂不容忽视。 1906 年美国旧金山发生7.9级地震(后来修正为8.3级),40秒钟内这座世界名城化为一片废墟,此次地震就与与圣安德列斯断裂的活动有关,由于断层穿过本市,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923 年日本关东8.2级地震,震中在东京附近60~80公里的相模湾,这次地震与穿过相模湾的一条断裂活动有关。 1976 年我国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包括北京和天津市都受到波及,该地震发生在沧东断裂与昌平-丰南活动断裂的交汇处。 1995 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是日本战后50年来所遭遇的一场最大灾难,据研究发现此次地震也与附近的断裂活动有关。 1999 年土耳其伊兹米特7.8地震,发生在北安那托利亚活动断裂带上, 地震时在地表形成的破裂带长约180公里,最宽处为50余米,使得断裂带附近的建筑物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1999 年我国台湾南投县7.6级地震,与双冬活动断裂的大规模错动有关, 断裂带沿线的道路、桥梁和民房等建筑物被严重损毁。 城市,集中了密集的人口和财产,一旦在城市中发生大规模的地震,活动断裂穿越的地方都将会收到空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不仅如此,活动断裂还容易引发其他一些地质灾害。由于断裂带内的岩体破碎,稳定性差,很可能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从而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必须要重视活动断裂的分布及其活动情况。 城市活动断裂的探测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充分意识到城市活动断裂探测的重要性,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务院2004年25号文件)明确指出: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断层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 但是由于城市自然条件特殊,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活动断裂的探测工作变得相对复杂。通常情况下,地质工作者探测活动断裂主要是采用野外地质调查、槽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解译等手段,并综合运用,以提高勘探的精确度。 野外 地质调查就是深入实地,根据地质地貌特征发现活动断裂,如河床纵断面突然中断、中断处出现瀑布而成湖泊等。在海地这个地方,地质学家就是从海 地首都太子港正南方绵长而笔直的山谷来判断有断裂存在的。 槽探就是人工或机械挖掘沟槽,将断裂错动形成的滑动面、地裂缝等要素像壁画一样展现在科研人员面前,并经过相关分析以判别活动断裂的存在与否。 钻探是通过钻机设备从地表向地下钻进成孔,取得岩石样品,分析其成分和相关物理参数,并帮助解释所取得的地球物理探测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是根据断裂活动所造成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推测其位置及产状,由于这种手段技术先进,方法多样,而且工作效率高,现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探测方法。 遥感解译包括卫星影像解译和航空摄影解译等,借助计算机技术,并依靠以往的经验,从遥感图像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通常可以发现断裂的分布位置。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活动断裂的研究方面也逐渐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北京为例,自2004年7月开始, 北京市地勘局数百名地质调查工作者历时4年实地勘测,绘制完成了北京智能化三维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明确了6300多平方公里的北京平原上的断裂带分布情况。值得称道的是,在北京奥运公园和五棵松体育馆的场址选择过程中,隐伏断层的精确探测结果对规划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奥运场馆位于黄庄高丽营断裂带附近,而且断裂属于活动断裂,最终奥组委和规划委等有关部门根据北京市地勘局提供的详细勘查资料,在确定的规划方案中,奥运场馆的建筑物成功避让了断裂带。目前,正在进行的北京市昌平、大兴、怀柔等十一个规划新城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查明规划新城内的断裂分布,不仅要查清楚断裂分布的位置、埋深、断层带的宽度等,还要进一步明确其走向、倾角等产状要素,为以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防灾减灾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确保首都城市地质安全。 作为首都,北京市的表率作用给了其他城市很好的借鉴和学习机会。由于城市活动断裂的探测是一项复杂的、要求有创新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件关系到城市建设与城市安全的大事,因此,我国政府要求各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前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文发表于《生命与灾害》2010年第2期。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6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地地震发生在复杂的地震活跃区
pony1984621 2010-1-15 18:35
资料来源: ScienceDaily (Jan. 14, 2010) 编译: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发生在海地的 7.0级地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死亡人数越来越多,根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一位地震专家的说法,这次地震发生在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敛合带附近的复杂断裂区。这位专家一直从事该地区和整个世界的断层研究。 伍兹霍尔海洋 研究所一位资深 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 Jian Lin 说 ,尽管这次地震很大,但不是特别大。这次地震之所以造成惨重伤亡,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仅仅 10公里的位置;第二,地震震源深度很浅,离地表只有10到15公里;第三,更重要的因素是,在这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里,许多家庭没有能力建造能够承受该级别的地震而不倒塌的房屋建筑。 所有的这些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 1月12日的地震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发生的。初步估计死亡人数在数千人到数十万人。对于整个加勒比地区来说,这应该唤起人们的觉醒了, Jian Lin 说。 这次地震发生在长达 500多公里的 Enriquillo-Plantain Garden 断裂带附近。 Enriquillo-Plantain Garden 断裂东西方向横穿海地,向东到达多米尼加共和国,向西到达牙买加。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它是一条走滑断层,这意味着断层的两盘是朝着相反的方向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断层线以南的加勒比板块向东滑动,而断层线以北的板块是向西滑动。 但是在大多数时候,地球的板块并不是顺利地彼此滑过。它们能在同一个地方相持不下几年时间甚至几百年,直到有一天储集了足够的压力时,就能够沿着断层突然错动而舒缓压力,释放整个周边地区汇聚的大量能量。与之类似的情况,比如美国加州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等。 这 种地震区域是一直在集聚压力, Jian Lin 说。他对海地的另外一条大断裂 Septentrional 断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Septentrional 断裂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分属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北部,东西方向延伸。 1946年,一场8.1级的地震,比今年1月12日的海地地震的能量还要大30多倍,就发生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东北角附近。 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除了 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之外,两者之间的接触带是由一些较小的板块拼凑起来的,这就使得我们难以估计该地区汇聚的压力,而且难以搞清楚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果你住在这附近,如多米尼加共和国、牙买加和波多黎各等,你就是被许多断层包围着。 该地区的居民,现在应该将注意力放到如何在地震发生时挽救他们自己和亲人的生命上。方法就是进行基础的地震安全教育, Jian Lin 说。 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应该想方设法加固他们的房屋,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在海地这样的地方,连总统府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这样做也许是更为现实的解决办法。 一些生活在地震带的居民都知道:当地震发生时,首先是一种能量较小的 P 波到达,然后会有几秒钟至 1分钟的等待,紧接着就是一种能量更大的 S 波出现。 P 波最先到达,但是振幅较小,而且破坏性较小; S 波,速度慢一点,但是振幅较大,因而更具破坏性。 至少要确保在你的房屋或者教室里面的某处有一张足够结实的桌子, Jian Lin 说,一旦地震来临,你就可以马上钻到桌子下面去。 海地的这次地震并没有引发海啸,一方面原因是它震级很大但还不是特别大,另一方面原因是震中在陆地而不是海洋, Jian Lin 说。 地质学家认为,在未来的几天、几周、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还会发生一些余震。但是,由于这里的断裂带已经释放了很多能量,在今后的一百年里几乎不再可能发生同等级别或更高级别的地震了。 然而,其他 90%的断裂和整个加勒比地区的断裂网都是活动的。 很多人在地震之后也遗忘的很快, Jian Lin 说,没有把地质学家的话当回事。如果你的房子离活动断裂比较近,最好你不要忘记你住在哪里。 改编自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个人分类: 科普翻译|38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卫星图像:海地的Enriquillo-Plaintain Garden断裂
pony1984621 2010-1-14 17:00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图片来源: NASA 、 google earth 编译: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2010 年 1月12日 当地时间下午 4点53分,一场7.0级地震袭击了海地伊斯帕尼奥拉岛。伊斯帕尼奥拉岛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距离仅为15公里(10英里)。这次地震震中深度只有8.3公里(5.2英里),使得人口密集的首都遭受了猛烈的摇晃。 图 1显示了地震区域的地形和地质构造。浅色表示海报较高的地方,黑色圆圈代表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的地震的地点。圆圈的大小对应不同的地震震级,因为在大地震之后接连发生了数十起余震。红色表示的是断层线的位置。 图 2是海地的地理位置;图3是海地首都太子港。 这次大地震的震中位置恰恰位于 Enriquillo-Plaintain Garden 断裂的正南方。 两条主要东西向延伸的断层的最南端,一直承受着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敛合带的压力,在地表之下的地壳中,断层是非常脆弱的地方,但地质学家往往可以通过它的地形线索发现它的位置。 在海地这个地方,可以从 海地南部(太子港正南方)的绵长而且笔直的山谷来判断有断裂存在。 Enriquillo-Plaintain Garden 断裂是一个 走滑断裂,是 加勒比板块相对于北美板块向东移动的结果。 据 美国有线新闻网1月13日报道 , 科学家多年前就发出警告,认为加勒比海第二岛屿伊斯帕尼奥拉岛存在巨大地震危险。 5 名科学家在2008年3月于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戈召开的加勒比地质大会上曾提交过一份报告,报告指出海地岛南岸的一条断裂带附近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危险。 据美国国家地理中心的统计,最近一次发生在该岛附近的地震要追溯到 1946 年,当时里氏 8 级的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导致 2 万人无家可归。 此外, 在2009年即将结束的日子和2010年的第一天,蒙特塞拉特岛上的苏弗里埃尔火山发生大规模爆发。蒙特塞拉特岛( Montserrat )是南美洲北部加勒比海中小安的列斯群岛( Lesser Antilles Islands )岛链中的一个岛屿。 阅读链接:卫星图像:苏弗里埃尔火山恢复活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444 图1: Enriquillo-Plaintain Garden穿过山谷东西向延伸 图2: 海地位于西印度群岛海地岛西部,面积27797平方公里。东邻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 图3:太子港是海地共和国的首都,也是全国最大城市、西印度群岛著名良港 高清图像 海地的Enriquillo-Plaintain Garden断裂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5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体纵向断裂从山底直达山顶
famingkuang 2009-11-13 11:43
早晨去跑步,到了一个废弃的打石场,无意间发现了山体的纵向断裂带。 原来,所谓的大山果然不是浑然一体的,这样一来,对地震就容易理解了。 东平兄,能否来给大伙科普一下,这断裂带的形成机理?
个人分类: 桂林山水|17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浙大海归之死背后的学术信仰断裂
panfq 2009-11-10 17:51
李妍  刊发时间: 2009-11-10 16:00:21  光明网 - 光明观 察 生命的逝去总让人扼腕,特别是当一个承受着家庭、社会期待之重的生命,在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决绝地走向生命尽头时,他身后背负的沉重与无奈,也许更是对现实无力的叹息。 9 月 17 日 ,浙江大学任讲师的海归博士涂序新留下 6 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 6 天,他刚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该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 10 月 22 日 《华商报》)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从 3 楼走到 11 层纵身跃下的。这位今年 6 月才从美国回到国内的 32 岁海归,拿到了浙江大学的教职资格,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前程似锦等待着他。然而,仅仅在国内呆了三个月,这位浙大的学术骨干竟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悲剧的结束。人们扼腕叹息,更疑问重重,究竟是什么让一个青年才俊选择了如此决然的离开?   悲剧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肇因。触摸涂序新的生命轨迹,我们也许更能看清无数海归人的心理路径 从小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保送名牌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直至博士后,是家庭的骄傲与期待。如此履历,回国面对的却是税后两千块的工资,同是博士却无法找到工作的妻子,还有那坚挺的房价和高额的幼儿园学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让这位年轻学人陷入现实困顿。   有人说,是现实杀死了涂序新。这很容易将涂序新之死陷入个体化解读。实际上,涂序新身上有相当一部分海归的心理印痕: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教育环境中,留学海外长期接受独立学术、优厚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国内现实缺乏了解,抱着一腔家国情怀归国后,面对巨大的现实落差,无法承受家庭期待与现实负重。   这或正是无数海归们内心的苍凉,也或可归结为涂序新之死的海归群体心理因素。当然,作为一个有志于学术,在 SCI 核心期刊均有论文发表的年轻学人,现实困境完全可以视为短暂问题,真正压垮他的,或正是他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学术。尽管网络盛传其申请职称失利、学校口头承诺未能实现等问题,我们已无法考证。但从其留下的的遗书中,谈及 国内学术圈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却似乎已经说明他最后的学术信仰断裂。   的确,当下国内高校的高度行政化、学术圈子化,足以让一个长期接受国外自由、独立学术氛围熏陶的海归深感水土不服。正如一位海归学者所说: 圈子,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圈子,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 在国外,圈子都是以专业领域集结的学术圈子,国内高校的圈子不但有学术圈,还有行政圈,更有学术与行政相互交融的圈子,其中的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各圈各有利益代表。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下,做学术更像是做关系,没有了学术的纯粹与简单。这也许正是涂序新对国内学术圈现实的解读:残酷、无信、无情,也或正是其申报职称所带来绝望的最终肇因。   无论从个体因素还是从学术因素解读海归涂序新之死,都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一个生命的逝去,本不应承载太多的猜测与揣度,但却应有对现实人群的关怀,以及对肇因的反思与改进。唯有如此,这样的个人悲剧,才不至成为群体症候延续下去。 相关链接 浙江大学一讲师疑因评职称问题跳楼自杀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38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声音从哪里来?
baohaifei 2009-10-23 14:47
声音从哪里来? 鲍海飞  2009-10-23 新中国建国 60周年最后一个假日的上午,我准备做午饭,将大米舀了一小碗放入电饭煲内,然后加上水,开始浸泡,并将电饭煲放到桌子上。女儿在画画,我于是看书。不久,我们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就像放鞭炮,声音很小但很清脆。难道外面又在放鞭炮,我和女儿到阳台上瞭望了一圈,没有!我们又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做自己的功课。 房间里面很安静,不久,我们又听到那噼噼啪啪的声音。我和女儿眼光一对,又不约而同慢慢地开始搜寻起声音来。几乎同时,饭桌上的电饭煲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和女儿来到电饭煲前,看着浸泡在水里面的大米,那淡青色的大米。于是我们将耳朵贴在电饭煲的边上,仔细听着,眼睛在看着。阿啊!爸爸,鞭炮声是从这里面传出来的!是啊,那噼噼啪啪的声音居然是那么的清脆响亮悦耳!但是,它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啊?爸爸,是不是大米在排队走路啊!我说:可能是,好,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们仔细看着水里面的大米,居然还发现有很多非常小的气泡在从水里面往外面冒出,似乎还能看到某些大米颗粒在微微地蠕动着。我们一直在倾听那噼噼啪啪的声音,不过,十多分钟过去了,那声音越来越小,最后没有了,我看了一下时间,大约持续了20分钟。此时,那最初淡青色像冰晶糖的大米已经全部变成乳白色的大米啦!这样浸泡过的大米吃起来会很可口,而且可以省电。 但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大米浸泡在水中,要逐渐吸收水分而膨胀,是大米颗粒之间膨胀碰撞产生的声音吗?还是大米颗粒自身吸收水分膨胀而导致其它因素发出的声音呢? 我于是开始研究这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大米颗粒之间不接触,那么颗粒之间在膨胀过程中就不会发生碰撞,这样不就知道答案了吗?就是说,只要在电饭煲的盆底洒满一层大米,只要保证大米颗粒之间不接触不就可以了吗?我于是拿了一个大茶缸,倒了一些水,然后拿了几十粒大米,均匀地铺洒在大茶缸的底部,每个颗粒之间都有很大的空隙,然后重新进行观察。女儿见了,从她的玩具堆里面,找出了一个绿色的塑料杯子,像我一样倒了一些水,放进去了几粒大米,也居然像模像样地观察起来。 我们把耳朵贴在茶缸边上,仔细倾听,不过,这回可没有那么容易啦,由于米很少,所以听到的声音也很少,不久,我们终于听到了那期待的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的噼啪声。这就直接证明了那噼噼啪啪的声音是大米颗粒吸收水分之后,是大米颗粒自身发出的声响!而不是来自于颗粒之间由于膨胀导致的颗粒之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观察过程中还发现,居然有一个较大的气泡一下子从大米颗粒的膨胀裂纹处冒了出来,同时在颗粒的微裂纹处那淡青色大米先变成乳白色。这是由于大米在加工去掉稻壳的过程中,会受到损伤,在米的微细裂纹处和表面的毛糙处,水会先被浸入吸收,这样在这些部位的大米颗粒会由一开始的淡青色转变成乳白色,最后全部变成白色。 不过,米粒之间的碰撞到底会不会发出那清脆的噼啪声呢?我于是将大米颗粒一粒一粒地扔进浸泡着大米的水里面。因为,大米颗粒从一定高度落到水里面,获得了较大的速度和动能,由此带来的米粒之间的碰撞速度或能量会远大于由于大米颗粒吸收水分所导致的膨胀颗粒之间碰撞的速度,实际上,当一粒大米以一定速度落入水中时,几乎听不到任何那悦耳的噼啪声。 大米颗粒吸收水分后会不断地膨胀,尤其在微裂纹断面处和微缺陷处,大米颗粒对水的吸收速度和膨胀速度要远大于米粒表面光滑处和里面未受到损伤的部分,当在这些部位吸收水分膨胀一段时间后,膨胀部分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力,也就储藏了很大的应变能并伴随着很大的应力,同时,颗粒体由于膨胀部分和未膨胀部分以及膨胀速度慢的部分产生了很大的应力差。当产生的应力差大于构成颗粒在缺陷断面处分子的结合力时,应变能将会沿着微裂纹或者缺陷处首先释放,于是产生了更长的裂纹或微缺陷。在颗粒局部断开的瞬间,分子之间摆脱了相互的束缚而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以声波形式传播出去,于是由很多颗粒不断地膨胀断裂释放能量就构成了一噼噼啪啪的交响曲了。当然,这释放的能量也会带来一定程度大米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从而使得颗粒之间发生微小的构架形变。 并不是所有的颗粒都会发出声音,那些表面光洁没有损伤的颗粒,在水中浸润过程中,表面会均匀地膨胀,因此,并不容易发出声音。而那些表面粗糙或者隐含着缺陷的大米颗粒可能更容易发出声响。 另外一个问题是,那噼啪的一声响,相对来说,是一个快过程,而大米颗粒之间由于膨胀而导致的碰撞是一个慢过程。大米属于有机物,属于黏弹性体,尤其当在水中浸泡时,膨胀部分会变软,因此,碰撞发出的声响不会像金属或者爆竹那样清脆。因此,膨胀导致的碰撞过程是一个慢过程,而膨胀导致的断裂过程却是一个快过程。 啪! 又一声清脆的清响!女儿看着我,我看着女儿,我们大眼瞪小眼,四目相对!我仿佛又看见一粒大米,在那断面处,那众多的分子原子挣脱了化学键,自由欢快地跳跃着。
个人分类: 伊人视线|604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太空监测中国的断裂和地震
pony1984621 2009-8-26 10:58
ScienceDaily (Aug. 24, 2009) 编译 / 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中国处在一个地震活动非常活跃的区域,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灾难性地震。一个由欧洲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小组,正研究利用卫星雷达数据,监控中国大陆断裂带的地面变形,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周期和断层的活动。 使用合成孔径雷达( SAR )卫星数据和一种称之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 )的技术,并结合全球定位系统 (GPS) 数据,参加欧空局 龙计划 2 号 研究的科学家们已经能够测量去年五月四川汶川地震所造成的地面变形。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对同一地面位置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影像的结合,使得测量精度大大提高,已经达到厘米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毫米级,从图像的对比中就可以发现地面的移动变比。 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获得的汶川地震之前和之后的数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孙建宝博士、北京大学的沈正康教授与其合作者法国地球物理实验室的 Cecile Lasserre 制作出了雷达干涉影像,这些如同彩虹条纹一般的干涉影像显示了地震发生时和震后的地面位移变化。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沿青藏高原东缘分布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大地震后,断裂区的应力变化能导致一系列余震,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数据,科学家们能够测量这种应力的变化,并监测与之相关的变形是如何分布的。 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数结合起来,我们了解到,在地震发生时,断裂带的某些地区并没有破裂得很严重。然后我们必须问自己,是否仍有部分能量被锁住,继续为下一次地震做积累,或者在地震之前不会有那么多的能量会继续积累, 沈正康教授说, 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将要回答这些问题。 如果某区域在地震之后正缓慢地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没有在积累能量,所以我们就可以相信这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断裂带的某区域没有滑动,而其周围存在 蠕变,那我们就得知这是一个坏兆头,我们就需要更精心地检测它了。 地震监测只是 龙计划 2 号 众多研究课题中的一项。 龙计划 2 号 涉及到农业、森林、洪水和滑坡的监测、旱情、空气质量、海洋和气候的评估等。 25 个正在进行的项目的初步结果已于上周在巴塞罗那的 龙计划研讨会 上发表。 改编自欧空局提供的资料。 (原文载于资源网) 相关阅读: 应用InSAR识别1998年张北地震发震断层 汶川MS8.0地震INSAR形变观测及初步分析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60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听岩”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地震
pony1984621 2009-8-19 22:41
ScienceDaily (Aug. 17, 2009) 编译 / 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希腊传说中,福里吉亚有位国王叫 迈达斯。后来 迈达斯隐退乡村,成为了畜牧之神潘的追随者。迈达斯被命令判断潘的箫或阿波罗的竖琴哪个能演奏甜美的音乐,最终他决定支持潘。为了惩罚迈达斯,阿波罗给了他一对驴耳朵。他努力藏起耳朵以免妻子发现,但是他的理发师却发现了它们。理发师没能够保守秘密,他 挖了一个洞, 对着地洞小声低语迈达斯有一对驴耳朵!然后又把洞给填埋上。可是从洞里面发芽的植物知道了这个秘密,于是将迈达斯的秘密告诉风。风又将秘密散布到各个角落。 事实上,地球还有更多的秘密在泄露。无论是惊涛拍岸的海浪声,还是轰隆隆的雷声,或是轻柔的树叶沙沙作响,都表明地球并不是一个安静的行星。可如何倾听始终存在的环境噪声呢? 伊利诺伊大学的地震学家宋晓东和研究生 Zhen J. Xu 已成为很好的听众,尤其是对我们脚下的声音。 通过一种称为 环境噪声相关性 的方法,徐和宋看到了因三次大地震造成的地球地壳的显着变化。 这些发现对于了解深源地震的震后后果非常重要, 宋说, 同时对于了解岩石如何恢复并再次为未来地震积累应力和应变,也非常重要。 他们的发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并刊登在该杂志的网站上。 先前,就曾有科学家利用环境噪声研究地球内部情况,并监测活火山附近的地震波速度。徐和宋用这种技术,研究因地震引起的围岩变化而导致的地震台站之间的表面波(从环境噪声中提取)随时间的变化。 他们不是测量地震波从震中传向地震站所花费的时间,而是测量面波从一个地震站旅行到另一个所花费的时间。由于站与站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该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发现地震波速度的微小变化。 这个发现不仅让我们能够了解地表发生的变化,而且能看到一定深度下的变化。同时,不仅可以知道它是如何影响破裂区域的,而且可以知道它如何影响其周围区域。 徐说。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观测了 3 次最大和最近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的地震。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在 2004 年 12 月 26 日, 2005 年 3 月 28 日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地震都发生在苏门答腊俯冲带,在这里 印度板块俯冲向欧亚板块下方。 2007 年地震造成的断层破裂带长度为 450 公里, 2004 年的地震断层破裂带长 1200 公里。 我们观测到,每一次地震之后,很大面积范围内的表面波波速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徐说。 在一组测量结果中,例如,面波在两个特定的地震台之间传输通常需要 600 秒才能走完全程,继 2005 年地震,这一时间变化了 1.44 秒,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地震速度恢复到正常水平都需要 2 至 3 个月,这才表明围岩的弹性已逐渐康复。 对于这种 时间变化 ,研究人员写道,似乎最合理的解释是,应力的增加和紧邻破裂区的地壳的松弛,这还包括靠近断裂带的广大领域。使用环境噪声相关性,研究人员可以观察震源区几百公里范围的应力变化。 在 2004 年印尼地震的前一个月,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一个不寻常的 时间改变 。但是,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才能得出结论并确定它是否是一场大地震的前兆信号。 为此,徐和宋正在研究去年在中国西南部汶川县发生的破坏性地震。中国的地震学家在 近 300 个地震台站记录了丰富的数据。分析各自的 时间变化 ,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地震之前和之后的破裂带和围岩的变化。 我们需要更加密集的监测网络 ,宋说, 有了这个全天候的天然来源和地震台站之间足够多的传播路径,我们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时间的变化,还有空间的变化。所以,我们就可以搞清楚大地震之前和之后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该研究工作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空军研究实验室资助。 改编自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 香槟分校提供的材料。
个人分类: 科普翻译|40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冰裂
majorite 2009-6-12 11:04
卫星拍到的贝加尔湖里的冰裂 (转载)    4月晚些时候,宇航员发现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最南端薄冰区出现一个奇怪的圆形区域。这一区域颜色较为暗淡,直径大约在4.4千米左右,是贝加尔湖最南端冰层开裂的聚焦点。   圆形区域的出现说明贝加尔湖存在对流或者上升流。每年的这个时候,随着冰覆盖量的快速变化,这种圆形区便会持久存在下去。圆形区在冰层形成时出现,而后随着冰层的融化消失。从其外观来看 ,圆形区所在的冰层非常薄。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前兆的探索:地震波激发与地震波检验
杨学祥 2008-7-7 09:05
据 2008 年 1 月 3 日 美国《自然》杂志报道,由地震波诱导产生的小应力可在几千公里之外触发地震,而断裂经常是在地震波过后很长时间才出现的。这种动态地震触发现象背后的机制尚不知道。关于颗粒摩擦的实验室研究已经成为研究断层区过程的一个有用工具,正如对颗粒介质 ( 玻璃珠子 ) 中所发生的粘滑现象进行跟踪的新的实验所表明的那样 ( 研究人员将实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用声波刺激地震的触发,另一种是用声波刺激地震的触发 ) 。结果表明,与触发的余震相应的小幅度断裂事件是在所施加声波幅度足够大时出现的 。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的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更加活跃的地震波冲击,而不是此前认为由于地震引发的当地破碎岩层,由于相对静态的自身压力导致的附近地壳重组。据 2003 年的《科学美国人》( Science American )杂志 3 月号文章报道,美国地质勘探局的菲尔泽和加州大学的布罗德斯基教授,分析了近 20 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地震中余震的数据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的研究可能改变了关于以前余震发生原因的预测。 根据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期刊 5 月号公布的研究,说类似于 5 月 12 日 的汶川强震,可能会在半个地球之外引发地震,几率高达 95% 。美国地质学家发现, 1990 年以来, 15 次 7 级以上的大地震中, 12 个产生表面波(即地震波沿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迅速向远方传递),在其他大洲的断层系统上引发了较小型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帕森斯解释说,科学家早就知道强震的表面波会迅速向远方传递,不过他们此前认为这些所谓的表面波移动引发地震只是特例,但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地震一直在发生。 举例来说, 2004 年 12 月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外海的强震,就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加州与厄瓜多尔引发了地震。虽然远处地震引发的规模都较小,约在里氏 3 到 5 级之间,但也没有理由认为,它们的威力不可能与原发地震同级或更强。帕森斯与合作者为了评估强震在地球其他地方的影响,分析了 500 多个地震观测站的宽频地震仪。他们侦测出大量因大地震引发的远方地震,即便这两个地区的地壳构造彼此独立。帕森斯解释说,地震波向外散播的惟一原因是动力刺激,这些地震波沿着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经过遥远的距离后也未缩小 。 研究表明,这些沿着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游走的地震波被称为面波,经过遥远的距离后也未缩小的原因在于地球表面是球面:在震中同一半球传播时是扩散,在另一半球是集中。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 C 成反比。设地震的总能量为 Q ,能量密度为,穿过的面积为 S=Cl = 2 Rlsin , l 为单位弧长, R 为地球半径,则有 = Q/S = Q/(Cl) = Q/(2 Rlsin ) (1) 其中,圆心角为震中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 由( 1 )式可知,在 = 0 和 = 时,能量密度为无穷大,在 = /2 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地震波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震中的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该公式表明,能量密度在震中同一半球中随震中与地心连线的长度增加而减少;在震中的另一半球,能量密度在震中的另一半球中随震中与地心连线延长线的长度增加而增加。 举例来说, 2004 年 12 月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外海的强震,就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加州与厄瓜多尔引发了地震。厄瓜多尔(西经 80 ,南纬 0 )恰恰就是印尼苏门答腊(东经 100 ,南纬 0 )的地心对称点。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 。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如果地块不存在断裂,地震波的起伏可以在地块内相互抵消,不会影起剧烈的震动,反之,震动就会非常强烈,裂缝就是地震波起伏的分界线。设被断裂分割的小地块质量为 M ,运动速度为 V , C 为常数,根据动量守恒,则有 MV = C ( 2 ) 显然,小地块质量愈小,与地球整体运动速度的差异就愈大,相对地球的震动就愈强烈。这是地震波对已经孕育成熟的地震有激发作用的原因。 对孕育尚不成熟的地震,地震波会起到扩大裂隙,增加裂缝,分割块体规模的作用。伴随块体的分割变小,地震波的激发作用也不断加强,对异地强震波的激发作用也越来越敏感。这可能就是地震爆发的前兆。 南方网讯 中国重庆市地震局昨日( 2004 年 12 月 26 日 )证实, 26 日早晨 8 点 56 分,印尼发生 8.9 级地震后,其震波也推了重庆一下。据来自地震局、市长公开电话以及本报热线的统计显示,仅昨天上午, 17 个区县的 50 处水库、塘坎、公路出现异常。   重庆市政府公开电话办公室透露,昨上午 10 时左右,重庆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向市政府汇报了部分区县水库、水塘无风起浪的异常情况。随后,渝北、璧山、开县、铜梁、万州等区县相继发来传真,紧急汇报情况。 据了解,出现异常的 17 个区县里,除璧山丁家镇村级道路和水塘塘坎出现 3 至 4 厘米下沉外,其他均是水面异常,莫名起伏的水库水塘等在 50 处以上。   重庆地震台测出印尼大地震 振幅超出地震仪记录范围   昨日早上 8 : 58 分,位于南泉的重庆市地震台,一切正常。值班室里,戴应洪站长正忙着整理一些地震方面的相关数据。    9 : 04 分,突然铃声大作,戴站长一下跳起来。嗡嗡作响的是安装在模拟地震仪上的地震预测警铃,不达到一定震级和震动频率它是不会报警的。而此时模拟地震仪出现的情况让戴站长惊出一身冷汗。象心电图一样记录地脉震动的机器已经不能完全显示出这次震动的大小振幅已经达到极限,超过可记录范围,无法记录。   戴站长马上观测台里的另一台数字化地震仪。这台可以自动调节振幅的显示仪已经显示出高达 200 多毫米的曲线。戴判定,有罕见的大地震发生,至少 7 级以上。但具体发生地点,只有等待下一步观察。   专业人士都知道,要看地震距离观测点远近,必须要看第一波 P 波 ( 纵波 ) 后紧接着来的 S 波 ( 横波 ) 。 S 波来得越快,离观测点距离就越近。   观测室里的空气一瞬间凝固,所有人都默默地注视着地震仪。如发生在我市,比如荣昌,十几秒后就应该测到 S 波。但是一分一秒过去了,却不见 S 波。 4 分钟后, S 波回来了。经过数据分析,不在我国境内震源印尼,时间记录 9 : 08 分,直到这一刻,戴站长的一颗心才落了地。    9 点 12 分,地震台接到第一个电话,是巴南区地震局打来询问:南彭水库发生异常,水面无风起波,是不是有地震发生?    9 点 25 分,正处地震对地面产生破坏最大的时候。地震台电话不断,来自重庆市綦江、南川、万盛、涪陵、江津、永川、大足等十几个区县的部门和政府不断打来电话询问。    10 点,接到南川市市民电话,发现电灯摇晃   到下午 6 点 30 分记者发稿时为止,地震台已接到 30 多个电话前来咨询。   同时,该台还记录到大大小小的余震二十多次。最大的一次余震发生在 18 : 30 分,震级为 7.1 级。   地震波推了重庆一下   我们重庆也被这次地震传过来的地震波推了一下。 昨日,重庆市地震局地震预报中心主任朱丽霞告诉记者。   据介绍,昨日印尼发生的 8.9 级大地震,重庆市部分区县确实产生了同震效应。重庆距离印尼有 2800 多公里,为什么也有反应?朱解释:昨日的印尼大地震震级太大,影响甚至会波及全球。   传到重庆的地震波为何对水面影响比人们的感觉明显得多?她解释,在具有弹性的地壳表面,水体比固体更为敏感,也是最容易受到地震波影响的一种物质。因此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我市一些水库和池塘水体受到波动,出现异常情况,如水面产生巨大波动,水面突然上升几十厘米。她认为:发生在重庆市的只是同震效应,属于正常情况,市民不必惊慌。目前重庆没有地震活动增加的情况,水体变化也未触发地质灾害。 同时,重庆市地震局监测预报处相关人士透露:总体上分析,这次地震对我国西南地区影响相对于全国较大,因为此次地震的区域是位于在我国西面的欧亚地震带上。虽然离我国较远,但据初步了解,在地理上更靠近地震带的云南、四川,受到的影响则比重庆市要大一些 。 据中国台网测定, 2004 年 12 月 26 日 ,15 时 30 分 12.2 秒,在云南楚雄、双柏间 ( 北纬 24.7, 东经 101.5) 发生 5.0 级地震 。 三年过后,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强烈地震波及我国导致重庆出现多处异常,这可能是汶川地震正在孕育发展并即将爆发的前兆。利用强震的地震波检验不同孕震地区的地震异常反应,可能得到当地地壳稳定性的有用信息,为近一步加强监测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地震专家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 声波触发地震的实验研究。 2008-06-26 14:54:55.0 原文见: 2008 年 1 月 3 日 美国《自然》杂志。 http://www.csi.ac.cn/manage/html/4028861611c5c2ba0111c5c558b00001/_content/08_ 2. 赵刚。余震发生原因有新说法:或跨半个地球。来源:青年参考 发布时间: 2008-6-4 10:20: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6/207495.html 3. 杨学祥,杨冬红 . 面波在球面上传播时的能量密度变化:由逐渐变小到逐渐变大 . 发表于 2008-6-1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87 4. 赵倩,张一叶,等。印尼强烈地震波及我国 重庆出现多处异常。 2004-12-27 重庆晚报网络版。 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zhuanti/ie/casualty/200412270405.htm 5. 12 月 26 日 云南楚雄、双柏间发生 5.0 级地震。 2004 年 12 月 27 日 08:16:22 来源: CCTV 。 http://www.tonghai.gov.cn/pubnews/doc/read/snxx1/372313213.125828182/index.asp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49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