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家自然科学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给【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的建议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7-7-3 09:53
自然科学奖是国家三大奖中的重中之重,是体现国家科研发展潜力的“家底”所在,群众们自然寄予厚望,但鉴于我国重“人”轻“货”的国情,诸多评审结果难以服众。 想到前些年的自然科学奖评审结果,尤其是一等奖评审结果,吃瓜群众们常颇有微词,这是不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啊? 我看未必,往往吃瓜群众们说的确实在理,但既得利益者对群众们的质疑常做装聋做哑状,令人心寒呐!莫非心虚哦? 评价一项自然科学研究结果是否能够获奖?能评为特等奖、一等奖还是二等奖?得根据科学原则以及重要性作出评判,至于“人情”、“关系”与“幕后运作”等,必须扔到垃圾桶。 评价某项研究是否是科学呢? 需遵循:( 1 )逻辑自洽性;( 2 )实证。对此,有人不服吗? 某些研究结果本身尚存不同观点的争议,对争议本身尚无定论,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意味着不能满足逻辑自洽性,这样的研究现在报奖为时尚早。 某些研究结果尚未得到实证或者无法验证,不知其是否正确。这样的研究只能视为一种可能成立的观点或假说。必须明白, 科学最本质的特点是能够被证实或证伪。 对即不满足 ( 1 )也不满足( 2 )的 所谓研究成果,还好意思报奖吗? 对满足( 1 )但不满足( 2 )的研究结果,建议继续“修炼”。通常,某个观点被提出后,需要经历长期的检验过程,才能判断其“真伪”。例如,老爱的广义相对论从 初期 铺天盖地的质疑到广泛接受,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华罗庚先生说的“早发表晚评价”也说的是这个理。 从这个角度考虑,自然科学奖应改为 4 年评一次,每次不超过 10 项为宜。 满足 ( 1 )和( 2 )但 意义不大的研究结果,不能评为特等奖和一等奖。评特等奖和一等奖要特别慎重,因为这是国家科学发展的标杆之一,应本着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否则岂不是开国际玩笑嘛。 上述建议,不包括数学在内,因为数学不是科学【 1 】。 数学是建立在公理基础上的逻辑推演和逻辑推演结果集。数学不可被证实,也不可被证伪。 建议评审专家们,以科学原则为准绳,不为“人情”和“关系”等所羁绊,这样才能最终评出货真价实、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自然科学奖。 参考 【 1 】数学是科学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7101do=blogid=420389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64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科院三个学科有多少院士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
热度 2 wangfutao 2013-7-16 23:33
两年一次的院士增选,不仅是科技界的大事,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五月, 2013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布。增选工作的公平与公正备受关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我国公民”。该奖在我国科学家中享有很高威望,其授奖项目代表中国科学成果最高学术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明载:“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当选院士的科学家也代表中国科学最高学术水平,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优秀的科学精英。最优秀的科学精英通常应该创造出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科研成果。因此,理论上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中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所占比例应该很高。那么,究竟多少中科院院士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 我们 根据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公布的 院士职业信息 ,选取 2002 — 2012 年 中科院 数理(物理学科)、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三个学部增选院士为研究样本,结合该期间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奖)公报》信息,统计分析他们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情况。 三个学部共增选院士 112 位,其中有 39 位当选院士前后均未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占总数的 34.8% 。数理学部(物理学科)共增选院士共 28 位,其中 9 位院士从未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占总数的 32.1% ;化学学部共增选院士 40 位,其中有 10 位院士从未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占总数的 25%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增选院士 44 位,其中有 20 位院士从未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占总数的 45.5% 。 2003 — 2012 年数理、化学、生物与医学等三学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成果第一完成人共 198 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73 人,只占总人数的 36.9% 。由此可见,中国科学院增 选院士中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所占比例并非理论所预计的那么高,而是偏低。 统计还发现,三个学部均显示中科院院士获奖年龄比非中科院院士大。数理学科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之中,中科院院士 27 人,获奖时平均年龄 61.7 岁;非中科院院士 39 人,获奖时平均年龄 48.8 岁。院士获奖年龄平均比非中科院院士大 12.9 岁。化学学科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之中,中科院院士 32 人,获奖时平均年龄 58.8 岁;非中科院院士 25 人,获奖时平均年龄 52.1 岁。院士获奖年龄平均比非中科院院士大 6.7 岁。生物与医学学科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之中,中科院院士 28 人,获奖时平均年龄 57.1 岁;非中科院院士 47 人,获奖时平均年龄 52.6 岁。院士获奖年龄平均比非中科院院士大 4.5 岁。仅从该数据看, “大器晚成”是 院士的成长特征。三个学部中,当选后才获自然科学奖的中科院院士共 12 位,占增选院士总数的 10.7% ,他们当选院士的年龄平均 52.3 岁,获奖年龄平均 56.1 岁,即当选院士后 3.8 年获奖。因此,院士未来获奖人数对统计结果的影响不大。 何以如此?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说:“科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是在一个历史的和社会的范畴内起作用,它要受到制度本身以外的重大事件的破坏或促进作用的影响。”尽管学术水平在院士遴选标准中占主要权重,对一些非学术因素也难免有所考虑。加之院士享有对科技重大问题的决策及重大项目立项建议权、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权、以及选举权,这使得遴选过程中对非学术因素的考量容易不当增多,这将损及设立院士制度的宗旨。 早在 2004 年 6 月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就曾提出:今后要严格院士遴选制度,坚持学术标准,抵制行政干预,切实严把增选质量关。然而,从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 2005 年建议取消院士制 度以避免行政对科研的过度干预,到“顶级海归”生物学家饶毅与施一公( 2013 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以及 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获奖者 屠呦呦落选中科院院士,似乎非学术因素对院士遴选的负面影响从未有所减小,已成顽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飞教授曾对中科院院士在当选之前行政任职情况进行统计,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前行政任职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比例上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方舟子 2011 年 甚至发出具有代表性的感叹:“中国选院士,科研成就并不重要”。 院士遴选不能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作为最重要标准,那又以什么成果来衡量那些未获过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院士具有最高学术水平?如何证明那些未获过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院士得到“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当之无愧?看来检讨院士评选标准、程序和方法确实已刻不容缓,有必要将其适时公之于众。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彭帅同学帮助采集与统计数据,在此致谢。但文责由作者本人自负。
个人分类: 评论|56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凭借一篇论文也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热度 63 qhliu 2012-8-17 07:38
8 月 5 日 至 9 日,盘桓于清华甲所。“甲所”名稍糙,却是清华园中至为幽静之所在。天子脚下紫禁之巅,周遭尽是翰林大学士。会议之余, 土著 交“作业 ”、迎“大考”, 忙碌得几如无头飞蝗,全无心于附近荷塘月色和工字厅前的草岸芳树。 回到长沙,录得京城一梦。此梦系一长者畅谈,内容遍及物理教育、科学研究和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精深宏博、字字珠玉。 根据回忆录得谈话内容十之一二,编成此博文。回忆难免挂一漏万,惟希望不至于谬以千里。 第一部分主要为对今年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物理项目的评价;第二部分为对物理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凭借一篇《 nature 》论文博得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有一种可以称之为“四平八稳”的科学研究。这种研究很容易量化,例如引用率多少、影响因子高的刊物论文几何等等。现行的考核体制很容易量化这种研究成果,或者说这种考核体制和“四平八稳”的科学研究互为因果。可是,这种“四平八稳”的研究不以长久的影响力或者开创性贡献为追求,产生不了推动科学进步的思想,也就产生不了巨人。 而科学巨人的高度才决定了一个民族科研水平的高度。 因此从长久的角度看,“四平八稳”的科学研究可以有,但是一个考核体制不能只推崇这种研究。 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有几个项目不错,例如紫金山天文台的常进和复旦龚新高小组的工作,这些工作有开创性。 复旦龚新高小组的工作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 32 个金原子可以组成一个笼形分子。这一理论预言很快就获得了实验上的证实。不仅如此,由于金元素有很好的催化作用,利用这些笼形分子又能实现高效的催化。当然,他申报奖励的工作还不仅仅包括这一项,而是一个系列。 但是,就凭金 32 这个笼形分子,在国际科学界他就具有了学术名片和很高的识别度。 紫金山天文台常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实际上就是一篇《 nature 》论文。他还不是论文的通讯作者,但是课题组有文字材料证明他有主要的 credit. 奖该不该给 ? 我的意见是要给 ! 而且我认为国家就应该奖励、呼唤这类工作。这个观测需要在南极上空放气球收集来自宇宙射线中的数据,历时十年之久。最终获得了重大发现:高能电子的通量值比标准模型给出的值超出很多,当时的数值似乎是 3 倍 . 这一结果立即获得了美国及其它国际同行的认可,精细测量发现超出量还不止 3 倍。 这个发现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很多问题,绝大部分尚没有解决。完全可以猜测这个超出是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者暗示宇宙的确存在着额外维度的后果,而暗物质或者额外维度如果一旦获得确认,对物理学的发展将是多大的贡献 ? 二,物理教育要向前辈们学习 彭 ( 桓武 ) 公、王 ( 淦昌 ) 老以及黄 ( 昆 ) 先生等前辈物理学家所掌握的物理知识未必有我们这一代人丰富,但是彭公的 HHP 介子场论、王老的中微子检测建议和黄先生的晶体理论,就是物理学进步的一个一个坐标点。我们这一代对物理学有多少贡献 ? 不要说他们自己年轻时对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性贡献了,就是他们在年长时的洞见也令我们这一辈望尘莫及。例如,王老很早就建议利用宇宙线进行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彭公就建议激光加速粒子的研究,黄先生亲自启动了中国的微电子学科的发展等等。他们提出这些建议时,有些我就在现场。物理学后来的发展,甚至物理学诺贝尔奖,有些就验证了他们的预见。真是深刻而精准 ! 这一点我们也做不到! 我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前辈们亲身参与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经历了物理学理论的建立的几乎全部过程,从而培养出了对物理学发展的洞见 (insight) 力。所以, 物理power的获得,和物理知识获得的途径和方式密切相关。 有了这个认识,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物理教材及其教学,就会发现有些问题。例如量子力学教材和教学,变成了在给定势场下解 Schrodinger 方程。量子力学中直接测量的量,例如散射截面和相移等等,这是我们直接打交道的量。 相互作用势能不是直接可观测量,而要依赖实验结果把它们猜测出来。杨 ( 振宁 ) 先生所谓好的物理都是猜出来的,就是这个意思。而现在物理学教学环节中,完全没有了猜测这一步骤,这是一个重大的缺失。 前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做出国际一流的研究工作。我们这一代已经老了,身体也不好,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向前辈学习,早点赶上和超过国际上的同辈们。 回到现实中, “ 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届物理教学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暨中美大学物理教育高层论坛 ” (2012 年 8 月 5 日至 8 日,清华大学 ) 上美国物理教师协会( AAPT )主席 D. Sokoloff 率领一个代表团来访,代表团主要成员有: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 IUPAP-ICPE )前秘书长 D.Zollman , AAPT 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 L.Bao ,哈佛大学物理教授,著名物理学家、物理教育研究专家 E.Mazur. 他们在报告美国大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时,可以发现他们对学生物理的教育,首先就是鼓励学生就具体过程进行物理猜想,而不是首先告诉物理的原理然后从原理的角度思考。 仅此一点,足见长者对我国物理教学问题所在的见解一针见血,而和国际一流教学理念想通。 最后,博主要为凭借一篇论文奖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事,赞一个!
个人分类: 拾穗记|47111 次阅读|132 个评论
退休之乐(2)——事情要从头讲起
热度 10 cswen 2012-7-13 14:01
退休之乐( 2 ) 事情要从头讲起 温景嵩 ( 2012 年 7 月 11 — 13 日写于南开园) 一 若问“乐”从何而来,这得从头讲起。但这不是从我退休生活启动时的 03 年开始;而是要再向前推三年,即从 00 年开始。那一年对我而言有一件大事发生。原来就是在那一年,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授予我该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虽然级别不算高,只授予我三等奖,但这已经算是很不简单的事了。原来在科技工作方面,国家一共设立了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这三大奖难度都很大,其中就以国家自然科学奖为最,因为它代表了我国有关学科领域中的最高学术成就。这个奖在当时共分四等(这个分类很晚才压缩成两类,只到二等奖为止,而取消了三等和四等奖)。当然,一等奖更是难上加难。就我所知,当时我国的气象界只有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当代气象界的第一人,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笃正老先生得过国家自然科学的一等奖(后来叶老先生还得过更高一级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其他的人得三等奖四等奖的都很难,更不用说是二等奖了。但是另一方面,毕竟国家自然科学奖代表了我国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最高学术成就,所以有些人就可以因为得到了这个国家大奖的三等奖,甚至是四等奖,从而就能取得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荣誉称号。可见不管是一等奖还是二等奖,三等奖还是四等奖,只要得到了这个类别的国家大奖,对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从事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的人们而言,那都是件非常荣誉的事。 现在来讲我那个国家自然科学奖。我那个获奖成果的总名称是:微尺度大气运动中气溶胶等物理过程的研究。它是我自从 62 年起直到 97 年为止, 35 年间所取得的八项成果之总名称。自然这八个成果也就构成了我那项申报的大成果中的八个创新点。我对这八个创新点还很有信心。因为它们都已经分别在国内外有关领域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其中有两个创新点在国际上还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相应的学科领域中,为一些重要的国际名著所多次引用,从而载入两个国际相关学科的发展史册。为此我申报的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对我这个大成果,国家教育部的专家评审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说:这成果中的八个创新点是:“闪光的八个创新点”;并且说:我“历 35 年的研究工作,有此大成!”(惊叹号是评审组评议原文所用)。因此他们同意继续给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的二等奖。这个申报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最后还是批准了,但是却给压了一级,变成三等奖。尽管如此,如前所述这仍然是个非常难得的很高的荣誉。为此,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我国天气动力学和天气预报的权威:陶诗言老先生还特地来信向我表示祝贺。他在来信中曾经指出:我这次获奖不仅是我个人的光荣,而且也是“我国大气科学界的光荣!” 二 在正式开讲我的退休故事之前,还有两个小问题要说明一下。 一是我为什么到 03 年 70 岁时才退休。 按照我校的规定,一个正教授原本在 63 岁时就要退下来。但是若能拿到一个科研项目,则还可继续延聘三年(延聘和返聘不同,延聘则可以继续享受所有正式职工的待遇;返聘则不成,待遇会有所降低)。很巧,我在那时连续拿到了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结果就顺利地延聘了三次,一直延聘到 03 年我 70 岁为止。此时学校有关部门就告诉我:你就到此为止了。因为按照学校的规定,一个人最多只能延聘三次。再往后,不管你能拿到多少项目,都不再能享受到延聘待遇,只有退休。于是我就在那一年退下来: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我也被推到我国离退休大军里来了。 二是我会不会孤独的问题。 前面在《退休之乐( 1 )》中曾经讲到,我在退下来时,曾经婉拒了申请返聘之事,从而做了一位完全退休的自由人。也就是说,我从退下来起,就完全脱离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生活,离开了学校广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此外,鉴于我的身体条件,我又不能选择到外面去旅游,以度过我的余生。也就是说,从我退休开始到现在,我基本上是独处于我自己的家中。那不就可能很闭塞吗?不是很孤独吗?那么,你的思想会不会就闭塞起来?你退休后写的四本书,不就是闭门造车,不可能受到社会的欢迎吗? 对此我的答案和我所得到的答案是:并不 ! 我并不孤独。我并不是在闭门造车。其原因是在于:有互联网在,有科学网在。我要感谢互联网的发明人。感谢科学网编辑部的朋友们。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同学,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绿洲气象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文教授。由于有了互联网,我才能通过 e-mail 和朋友们交流思想,现在我的 e-mail 通信簿上有了二百位左右新老朋友的邮箱地址。这里面有老同学,老同事,更有新同学,新朋友,其中不乏从未谋面的年轻人。我的活动范围比在岗时大大地扩大了。至于科学网,正是经过老同学张学文教授的介绍和帮助联系,才使我和科学网连接起来,并在那里建立了我自己的博客栏目。通过科学网,通过科学网的博客项目。我的活动范围比起以前在岗时更加无可比拟地扩大再扩大了。我可以不断地呼吸到我国科学界的新鲜空气,不断地感受到我国科学界那强劲地跳动着的脉搏。使我的思想能不断地跟上我国科学界向前迈进的步伐。互联网和科学网使我真正能够做到“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 这正是产生我在短短的退休九年中出版四本新书的源泉!我要再次感谢那位互联网的发明人!感谢科学网编辑部的朋友们!并且再次感谢我那老同学张学文教授!最后还要感谢常和我通过 e-mail 或者通过科学网的博客和我交流思想的新老朋友。没有你们的帮助和沟通,我确实会变成个孤独的人,更不可能在这短短的退休九年之中出版这新的四卷“雄文”!因此,我要再一次地谢谢大家了。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4512 次阅读|18 个评论
国家三大奖 45岁以下达58.3%
xupeiyang 2010-1-12 07:47
中青年人才和海外归国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10年01月11日 var str=''; if(str!=""){ document.write("来源:");} else document.write("来源:科技部"); 来源:科技部 数据显示,中青年人才和海外归国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比例达到58.3%;在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留学归国人员比例达到60.7%。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自适应与多尺度计算方法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陈志明研究员 是成果的第一完成人,他1992年在德国Augsburg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10月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所长、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项目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副理事长。 拓扑异构酶II新型抑制剂沙尔威辛的抗肿瘤分子机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丁健研究员 是第一完成人,他1991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郝吉明院士 是第二完成人。他1984年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博士学位。经过2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祝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xupeiyang 2010-1-12 07:32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10年01月11日 var str=''; if(str!=""){ document.write("来源:");} else document.write("来源:科技部"); 来源:科技部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钱崇澍等完成的《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是经过四代科学家历经四十五年完成的,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146个单位参加,312位作者,164位绘图人员完成的。全书共有5000多万字,总计80卷126册,包括9080幅图版;记载中国维管束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采集和查阅植物标本1700余万份;发表新属243个,新种14312个;提出了一些类群的新分类系统。 《中国植物志》是中国植物资源的国情报告,增加了经济用途、物候期、物种生境、地方名称等,使植物志的成果更具有实用价值,为了解我国野生植物的生存状态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靠地依据。《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是我国植物学发展的基石,是地方志及其他植物学著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植物标本资源收集和保藏已达到世界水平,馆藏从100万号增加到1700余万号。培养了大批植物分类学人才,稳定了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为我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植物志》已成为我国植物学最重要的工具书,对东亚乃至世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合作及学术交流。
个人分类: 科学出版|2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