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报奖评奖跑奖,我们的工程技术奖大部分应是管理或组织奖
Taylorwang 2020-6-29 09:02
国内不少科研院所,甚至大中型企业都热衷于报奖。奖项也五花八门,有国家级,部委级,省市级,甚至高校和企业自身也可设立各种奖项,获奖本身除了一定的物质、经济和精神奖励外,还有许多潜在的其它收益。小如单位内先进选举,职称评审,大如参选国家级的 “院士”,有时能否获奖,都是至关重要的关键因数。 既然获奖有这么多好处,不少单位与个人,热衷于报奖也就成为必然。有好的技术或管理方法,能得到推广应用,并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与价值,通过报奖,评奖,让这些好的技术或管理方法得到进一步地推广应用,当然是一件好事,值是肯定。但在激烈的评奖竞争中,往往也会鱼龙混杂。吹虚夸大者有之,材料做假者有之,跑奖贿赂者有之。即使象我这种偶尔做一次评委的科研教学人员,每到评奖季节,都会收到不少很熟的或不熟的朋友各种电话、短信、微信等要求帮助的信息,很多时候我都是失望地告诉他们,我不是评委。 虽然大部分时候我不是评委,也确实参加过几次技术奖的评审,感觉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 “技术大奖”,往往要求创造很高的产值和价值,这样,要获奖,就要有大单位,项目的大包装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项目中有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却往往被忽略了。 不少大项目是由多个单位,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协作完成的。而大项目的实施,投资大,牵涉的社会资源也比较多,其组织者通常都是大单位。一旦项目获得成功,创造了巨大的产值和价值,作为组织者的大单位,也就难以抑制报奖的冲动。要报奖,就有排名,这排名第一的,肯定是项目的组织者,然后参加单位的排名,理论上讲,应按照对项目的贡献大小,在实际操作上,也就变成了谁在项目上占有的股份多少或投入资金的多少。而真正的核心技术贡献者,有可能都不在获奖者名单中;若组织者有良心,将名字排上,排名肯定也比较靠后了。听讲国内有一家知名的大企业,在一个项目报奖并最终获奖时,将提供了关键技术的国内另一家著名的科研单位漏了,而引起纠纷。多年前,我们参加了国内一个大型水处理工程,该工程使用了我们的核心专利技术 ——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水处理技术,后来该项目参加了地方的报奖并获奖,他们的做法还算好的,将我的名字也列入获奖者名单中,只不过排名已是第 5 名开外了。 有些项目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这些项目评奖就没办法从钱的角度去衡量。对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则评奖的关键指标肯定是创造了多少价值,通俗一点就是赚了多少钱。有经济实力,且有更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的大公司,一定占尽了各种优势。若项目采用了一些列通用的差不多透明的技术,项目的组织者无疑是项目的最大贡献者。即使采用了一个关键的新技术,按国内的报奖方法与报奖要求,新技术的关键作用常常也难以显现,绝大部分情况,组织者仍是项目的最大贡献者,当然也就是获奖人排名的第一人。 抗疟药青蒿素的开发与应用,这是一项对人类健康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项目,这种首发性的具有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研究,获奖是理所当然的。但青蒿素的药效发现与提取,许多人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是全国许多科技工作者与工厂生产人员团结协作的结晶。若生产青蒿素的某制药集团申请报奖,有可能让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作为第一人来报奖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肯定会找出一个这项目重要的组织者来作为第一人来报奖。 宏伟的港珠澳大桥,不仅有漂亮的横跨海面的桥身,还有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沉管式海底隧道。欧洲荷兰做海底隧道做得早,我国建设者想向他们学习,请他们做技术顾问,他们竟然报出了天价的顾问费。韩国也做成功一段沉管式海底隧道,但也对我国提出了苛刻的合作要求。后来,靠我国科技人员的勤劳和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做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沉管式海底隧道。若从技术奖的角度,荷兰做成功的第一个沉管式海底隧道,对这个技术的开发应用所作贡献显然是最大的。而这目前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项目,荷兰人确实没有做我们的技术顾问,但他们已做成功了沉管式海底隧道,通过这个信息,我们至少知道,这个方向是对的,是行得通的。有时,这种方向的确定,意义也是极其重要的。而我国建设者做成了世界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沉管式海底隧道,这正是充分发挥了我国制度的优势,即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且成功地决定与组织实施了这个大工程,同样,也应获得这种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工程项目 “组织奖,管理奖”,而不应该是技术奖。
0 个评论
科技奖是应该取消的时候了!
热度 6 hcui66 2018-11-24 15:56
不容置疑,设立科学研究奖的初衷是好的,重奖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激励科学研究。然而,当今科技奖的评审已然违背这些初衷,成为腐败的土壤。即便不能说全部,大部分的获奖项目都要做“工作”,通 “关系”。哪位评审敢说自己从没拿过“好处费”?笔者长期待过欧美多个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设立政府层面的科技奖,给予科学家回报的“奖项”往往是研究基金项目。而这些发达国家的科研水平并不比中国差。笔者不认为取消科技奖会影响中国的科研,相反会更加纯净科研环境,进一步调动科学家的积极性,配合国家的反腐斗争,大家会拍手叫好!
1459 次阅读|7 个评论
屠呦呦为何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
热度 41 lvnaiji 2016-1-8 14:43
http://news.qq.com/a/20160108/026710.htm?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我们只能说,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办事。”据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透露,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 1.没有人推荐。屠呦呦,在世界,有众人推荐,在中国,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呜呼哀哉!做人难,做名人难,做名女人难,做中国名女人难上加难! 2. 国家最高科技奖大于诺贝尔奖。拿诺奖易,拿中国最高科技奖难! 3. 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办事,而……则未必 4。中国特色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5778 次阅读|85 个评论
德国人仍在工作:亥姆霍兹征集2014新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奖候选人
热度 3 Helmholtz 2014-1-30 18:00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于2014年1月29号发出通知,征集国际科技合作奖候选人 国际科技合作已经当前国际科研与创新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上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开展合作是亥姆霍兹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亥姆霍兹各科研中心与国际优秀科技机构和团队的科技合作,亥姆霍兹联合会设置了国际科技合作奖,奖励为推动双边合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卓越的科研人员和优秀的科研管理干部。这些受奖励的人员,将作为信使,进一步强化双边的交流与合作。 这份国际科技合作奖除了荣誉之外,还有奖金2万欧元,用于资助受奖者和受奖者所在的团队跟某个亥姆霍兹科研中心的合作与协作。海外的非亥姆霍兹体系的德国科学家也可以被推荐为候选人。 成功的获奖者将透过四月八号与十月二十一号的两轮评审后,于十二月二号的主席团会议上正式批准通过。 Helmholtz International Fellow Award for Excellent Researchers and Science Managers from Abroad Call for applications, 29 January 2014 I. Background and aims Cooperation with the world’s best researchers is a key objective of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s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To this end, the organisation has also committed itself to an internationalisation strateg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Joint Initiative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e Helmholtz International Fellow Award aims to intensify existing cooperation between Helmholtz Centres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links between Helmholtz researchers and outstanding colleagues abroad. Another aim is to further increase the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of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as an excellent research institute and an attractive cooperation partner. The association also hopes to achieve a multiplier effect. Helmholtz International Fellows can serve as ambassadors for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and promote new links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ir country of origin and/or home institute. II. Funding recipients, focus, scope and requirements The Helmholtz International Fellow Award targets outstanding senior scientists and research managers based outside Germany who have excelled in fields relevant to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including science management at larg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award will give Helmholtz International Fellows the opportunity to pursue research flexibly at one or more Helmholtz Centres where cooperation already exists or would be useful and profitable in the future. For example, the funding will allow successful candidates to pursue joint research projects with colleagues from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or to expand or intensify existing cooper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criteria are the researcher’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compatibility of his/her research field or project with the activities of the proposed Helmholtz Centre. Priority will be given to individuals who are already working successfully with the Helmholtz Centres. In 2014 up to 10 Helmholtz International Fellow Awards can be awarded. The Helmholtz International Fellow Award provides funding of
个人分类: 2014亥姆霍兹科技新闻|359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北理工获2013年度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ailiyakong 2014-1-12 10:12
2013年我校共获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由吴嗣亮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由吴锋教授团队完成的“高性能二次电池新型电极、电解质材料与相关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顾亮教授与外单位合作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单家元教授和姜春兰教授与外单位合作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范春萍编审与外单位合作的“基因的故事:解读生命的密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http://www.bit.edu.cn/xww/xsjl1/98227.htm
1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马-2】:科技奖的另类功效
热度 46 yuncai 2012-10-9 23:10
《 评价导师学术水平的另类标准 》成为头版头条,让我惶恐,因为违背了“闷声发大财”的理论。但让传达室的老马声望大增,自从听同事讲我在博客中介绍了他的学术水平评价标准,且引起热议后,老马人就显的精神了,言谈也显得很睿智,总想倒给我一些智慧。但看见我总是很忙,也就欲言又止。   这两天的确很忙,忙于起草重点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办法。因为这些办法都必须与教授们、领导们讨论通过后才能成稿,而教授们多秉承“文人相轻”的传统,相互不服气;当教授们好不容易达成共识,领导们又有点瞧不起教授,认为教授们多迂腐狭隘,看问题缺乏高度。让这些互为“天敌”的“道不同、不相与谋”的人形成共识,还真是要费点时间。 今天就因为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中的一条就讨论了一下午。按照我校的奖励办法, “获得山西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奖励 20 万元;获得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奖励 3 千元。” 一些老师认为这个奖励前者太多了,后者太少了。因为能拿到“科技突出贡献奖”的,已经不在乎钱了;而青年人拿个“青年学术带头人”也不容易,还是多给点钱鼓励一下。领导不高兴了,说:你们想想,我们到底缺什么?你们要是有本事拿个诺贝尔奖,学校可以给你一个亿!踮起脚尖就能摘到桃子,还要什么奖励!教授们反驳说,我们学校的希望是年轻人。领导说,对青年人要用高标准要求才能成才。结果是:搁置争议,明天再议。 晚上,老马不再有任何心里负担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说:王老师,你也歇歇吧,下午吵了半天,晚上还在看书,多辛苦呀!我不知你每天晚上都熬到 11 点是为了啥?我开玩笑地说,想拿诺贝尔奖呀,今年诺贝尔物理奖揭晓了,还是没有我们中国人。 老马说:“诺贝尔奖咱不知道,但拿国家奖、省里的奖,我还知道一些。说白了,都没用!只能评些教授。国家奖就是可以让 5 、 6 个人上教授,省级奖是可以让 2 、 3 个人上教授。老师们一个个拼命地写文章、要经费、争奖励,但真正有哪个研究有用呢?你们所做的事,都是为了顶个教授的帽子。大家瞧不起的老师,实际上是瞧不起他连把他自己弄成教授的能力也没有;一个教授牛不牛,其实就是看他可以帮多数人成为教授。大牌教授不过是可以照顾更多的人成为教授而已,至于有啥贡献,我是个大老粗,你给我说说。” 老马又有惊人一语,我谨记之,你且说说  
个人分类: 小说|23191 次阅读|54 个评论
意念控制的机器手荣获德国薛定谔科技奖
热度 6 Helmholtz 2012-10-2 22:43
意念控制的机器手荣获德国薛定谔科技奖 由范 . 德 . 斯马格特( Van der Smagt )和多诺霍( Donoghue )开发的医学辅助设备是世界首创,四肢瘫痪者可以自行用意识控制机器手,并把它伸向和抓住东西。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专门开发的神经界面系统 – 可以提取翻译大脑中的神经信号并控制机器手的程序。 2011 年,一位自颈部以下全身瘫痪女士成功地控制机器手,抓住一只瓶子并用吸管喝到饮料 – 这是她偏瘫 15 年以来的第一次。在未经多少培训的情况下她就学会了仅仅通过想象运动自己的手臂而控制机器手。执行某项活动的想象会在大脑中控制运动的皮层区域产生相应信号。 来自布朗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微小的传感器,可以植入到在大脑的运动皮层并把信号传输到电脑,具有学习功能的算法将其转换为控制信号。该算法可以不断完善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神经科学家过去曾经成功地做到人可以学会用思想控制电脑光标的移动,而帕特里克 . 范 . 德 . 斯马格特和他的同事则进一步完善了此技术,实现了在多维度空间用神经信号直接控制象机器手这样的复杂器物。亥姆霍兹联合会主席于尔根 . 米勒克 教授说:“这是一项引起全球关注的重大技术突破,它具有提升提瘫痪病人生活质量的巨大潜力。是神经科学家、机器人工程专家和软件开发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产生了这一成就,它是一个跨学科合作的成功范例。” 米勒克 教授与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部长安妮特 . 沙范 教授在 2012 年 9 月 20 号的亥姆霍兹联合会年会上向获奖者颁发了奖状与奖金。 更多信息可查阅: www.helmholtz.de/schroedingerpreis2012 (仅为德文) 视频:“高位截瘫女病人用意念控制 DLR 开发的机器手” http://www.dlr.de/dlr/en/desktopdefault.aspx/tabid-10212/332_read-3443/ 薛定谔科技奖 亥姆霍兹联合会和德国科学赞助协会自 1999 年起选拔与颁发薛定谔科技奖。以物理学家薛定谔命名的这个奖项授予在医学、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结合部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成果。它还包括可由得奖者自由使用的 5 万欧元的奖金。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由亥姆霍兹联合会和德国科学赞助协会每隔一年交替提供奖金。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416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有感于科学网“征集签名抵制卷烟技术入选科技奖”活动
热度 4 黄安年 2012-4-15 08:02
有感于科学网 “ 征集签名抵制卷烟技术入选科技奖 ” 活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4 月 15 日 发布 科学网编辑部置顶(精选)征集签名抵制卷烟技术入选科技奖 ” 活动,自 4 月 8 日 以来已有 16691 人次阅读,据报道签名人数在 2000 人以上,各抒己见的评论有 440 条。我想到的是科学网称有读者 30 万,现在的阅读数量还只是 30 万的 5% 多点,大有阅读空间。而从签名名单分析这 2000 人以上中,明确说明自己是人文社会领域的、未言明学科领域的教师、社会人士,根据我的粗略统计 , 仅仅 33 人,相当于总数的 1.6% ,其他 98% 以上的签名人均为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人士。这个数字在我看来是更加应当引起科学网编辑部重视的,这表明科学网似乎还没有对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的学人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笔者曾多次主张,科学网应当真正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其中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领域的工作者,看来离开这个目标还任重道远。至于我本人对于集体签名的态度 , 请见 《再谈为何我不支持集体签名方式》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4 月 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57199 );《 我反对 “ 中式卷烟 ” 获科技奖 我不支持集体签名方式 》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4 月 9 日 发布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57014 ) 我想强调的是科学网编辑部发起的签名运动实际上已经超出 “ 抵制卷烟技术入选科技奖 ” 与否的范围,而还涉及对于一个学术是非、科技评奖是否入选,采取通过网上投票的方式的利弊,这样的问题 , 我们可否举一反三么?如何正确解决学术和评价争议问题?这样的方式也许抵制于一时 , 但是并未解决究竟如何看待吸烟和烟叶技术的改进等重大的涉及民众切身利益及社会经济发展及民族健康等问题。在我看来,学术争议和评价的正确途经的讨论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对此又作何反映呢 , 难道这样的问题不重要吗?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6486 次阅读|8 个评论
禁烟的大好时候,要斩草除根
热度 5 zls111 2012-4-12 10:30
科学网在号召抵制卷烟参评科技奖呼吁,这个科技奖肯定是评不上了,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现在目的是进一步推广禁烟,呼吁更多人参与进来,在这个事情一定要向更深处发展。因为,我们已打草惊蛇,已经把底牌出了,我们在明处,那就要斩草除根,至少要给它来个伤筋动骨,要不然香烟利益集团就要反扑,到时后果会更严重。 至于招数,科学网收到很多来信,里面有很多高招,比如: “同时,呼吁“烟草院士”辞去院士头衔,为社会戒烟做新贡献” 在历史的功德碑和耻辱柱上,某些人的名字到底会被刻在哪上面,终将是他们个体选择的结果。 我是一名有 22 年烟龄的烟民。如果这次反对成功的话,我会在知道的那一刻立马戒烟!如果不成功的话,恳请中纪委调查一下各位评委的不明收入! 中国控烟难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的就是吸烟和民族文化紧紧结合在一起了 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是大好时机,是改革的好时候,要把握住呀。几十年不遇的大好时候,趁很多人还在梦中,就把好事情给做了。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5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禁烟进行时......
bxlh2008 2012-4-12 09:01
近日,科学网上“抵制卷烟参评科技奖”活动举行的如火如荼,一些博主甚至发生了激烈的论战,这种现象是好的,真理越辩越明,但是因为此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就不好了,这里博主微言建议各位,对于某些争论大家可以和和气气的辩论,不要动不动就进行言论攻击。况且气大伤身 今日早晨来到实验室时,在楼下看见宣传栏贴了一张“关于无烟校园”的倡议书,看来好响应号召 ,附图与此,以飨读者: 在此博主倡议几点: 一、由专家组成宣传团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的讲座宣传,把“抵制卷烟参评科技奖”活动由学者扩大到普通公众; 二、现在年轻人中吸烟者占总烟民绝大多数,可以在校园进行禁烟的宣传活动,也可以由学生团体组成宣传小组,深入到各个城市社区中进行宣传活动,有了群众基础,就好办事了!
个人分类: 羊嘴胡诌|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吸“安乐”烟,做共产主义“烟士”!
热度 13 xqhuang 2012-4-11 16:13
吸“安乐”烟,做共产主义“烟士”! 这两天,科学网烟味很重,烟火纷飞、硝烟弥漫。在我看来,科学网征集签名与卷烟技术入选科技奖,同是闹剧!认真想一想,建国六十多年,咱哪天停止过闹腾?这奖那奖的评来评去,真正有意义的 有哪些?签名抗议,啥时候发挥过作用、有意义过? 先说个网传经典笑话:1.林彪不抽烟不喝酒,只活63岁; 2.周恩來只喝酒不抽烟,活了73岁;3.毛泽东只抽烟不喝酒,活了83岁;4.邓小平即抽烟又喝酒,活了93岁;5.张学良吃喝嫖赌抽样样都来,活 了103岁。多一样“恶习”,多活十年!现在还不抽烟、不喝酒的同志们,要汲取前人的历史教训啊! 笑话结束,言归正传。吸烟对人体有害、香烟有杀人功效,这是肯定的,这不好吗?让我说:香烟是个好东西!吸烟害人、杀人,对人类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政治家和科学家的回答是一致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指出,这是伟大的错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存,而非盲目发展。现代人自我感觉良好,完全被所谓 的科学进步冲昏了脑袋,贪婪自大却不知在自掘坟墓,正快速走向发展的不归路。 日子好过了,整天就琢磨着如何长生不老、百命千岁,都梦想着一夜成为姚明那样的“高富帅”,现实往往走向我们希望的反方向。请想象一下,人均寿命一百岁、人均身高两米、人口200亿的世界,那难道不是地球的末日?活得更长、长得更高, 这不应该是现代人的最高追求,让人这个生物种群存活更长久、让我们的子孙活得更好,才是我们的目标。为了让人类能在这个星球继续繁衍下去,有效控制人口规模,适当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70岁左右 ,80岁的人生就比70岁人生更有意义?),控制人类的平均身高(男性1.7米、女性1.6米左右),是无二的选择。任何非自然的增高、增寿都是反自然的行为,必定被自然惩罚,个体短暂的好处,只能 以牺牲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为代价,请别再抢子孙饭碗了! 除了自然灾害,战争是减少地球人口的最有效手段,但战争非常残酷,一战和二战基本上都以消灭世界总人口10%为战争目标。近几十年科学的飞速发展,让上帝都无法阻止人类的疯狂,可物质并没有给人 类带来更多的幸福,各种矛盾在不断累积,如果每个人手里有一个与地球同归于尽的按钮,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按下。真的,我隐隐约约听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脚步声,可以预见,未来的三战总死亡人数将在7-10亿之 间,中国很可能成为主战场。那么,除了战争,有没有更人道的手段减少人口增加给地球造成的压力?有,香烟完全可以替代战争来完成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为避免灾难性的战争,必须提高香烟的害人、杀人力度,在改进配方的同时,要实现全球香烟免费供应。必须加大广告力度,建议把烟名统一改为“安乐”烟,鼓励人们吸烟:【长期吸“安乐”烟,能 让你在飘飘欲仙中飞向极乐世界!】。对因长期吸“安乐”烟牺牲的烟民,授予他/她共产主义“烟士”的光荣称号!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3782 次阅读|27 个评论
烟该怎么禁?
热度 4 neilchau 2012-4-10 09:43
这几天“中式卷烟技术是否应该入选科技奖”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绝大多数人坚决抵制,包括本人在内。更进一步,烟该怎么禁?下面结合自己的“抽烟趣史”和所见所闻谈点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从小至今,自己没有完整抽完过一只烟,抽烟总数应该不超过 5 支,主要集中在儿时上学前(五六岁大)。那时候抽烟的途径包括“帮老人引烟”和“玩烟”。记忆中的小时候,老人们抽的烟,基本全是拿烟叶自己卷的,点烟不用打火机,很少用火柴,大多用炉火或堆火。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 High 时,偶尔会让我们小孩儿们帮忙引烟,而我们则会趁机偷偷焖上两口。究竟抽烟什么滋味,那时候的我们估计谁也说不出来(好像有时候会被呛得流泪)。所谓的“玩烟”,是某个小朋友不知从哪儿搞了几支烟,大家在一起变着法子“喷云吐雾”:嘴里同时插几支抽;两个鼻孔里插两支抽;把有火的那头放到嘴里倒吸倒吹;比赛看谁吐出来的烟圈标准 …… 上学之后,自己对烟味儿特敏感,并且有种深恶痛绝的感觉,对身边抽烟的人也特别反感,当然自己再也没有抽过烟了。 在中国,烟跟酒一样,似乎都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在老家那边,男性“见面让烟”是一种不知什么时候流传至今的礼仪。不让烟显得没礼貌,而拒绝了别人让过来的香烟,更是不给对方面子的行为。自己回老家,一直拒绝别人让过来的烟,好在有大人在旁边开脱:“孩子还在上学,不抽烟的。”不知道别的地方是否也有“见面让烟”的传统。如果有, 禁烟的重要一步应该是想方设法打破这种“见面让烟”的不良传统 。 烟和酒的另一个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消愁”功能。虽然有句话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遇到烦恼时,还是会去喝酒。当然也有很多人求助于“香烟”,不知道吸烟是否具有“消愁 ” 功能,但“愁人”一晚上甚至一会儿工夫抽完一包香烟绝对不是神话。所以, 禁烟的另一步是提高国民的幸福感,别让他们有那么多烦恼。当然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也应该成为我们发展的终极目标 。 禁烟还应该 隔离一切不利于禁烟的宣传 。例如,烟草公司的任何促销广告禁止出现在所有媒体上。这次“中式卷烟技术入选科技奖”是让部门局部利益高于全体大众健康的结果,等于在媒体上公开鼓励烟草(不管哪方面),极不利于禁烟,所以招致大家的反对。禁止烟草宣传的同时,还应该 多做做烟草危害的公益广告 。 再说说澳洲烟草那点事,有很多方面也许可以借鉴。澳洲吸烟的人也不少,并且女性占多数(女性嗜烟男性嗜酒),中国应该是男烟民占绝大部分。过来的很多中国人,在国内都是烟鬼,在这边却抽得少了或干脆把烟戒了,为什么?一方面因为这边的香烟太贵,一包最差的也得近十刀,稍好点的都得几十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边的香烟缺乏技术含量,比较原始(据说没有经过烘烤),所以抽上去味道很糟糕。反观中国,却有大批人在研究如何提高香烟技术。另外两点值得称道的是,烟草危害的公益广告:电视台里每天播放好多次吸烟致癌的创意广告;公共场合的禁烟(如医院、学校和商场等),中国好像也有,但很多禁烟标志都被视而不见。 面对禁烟,中国是否可以考虑放弃与烟草有关的一切研究?同时通过高关税禁止外烟的进入。当然,禁烟不能剥夺现有烟民的自由,但 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和 人们对烟草危害的认识 却可以有效防止烟民队伍的扩大。在集中制的中国,我想:全民禁烟应该不是一个大问题,关键还要看国家有没有禁烟的这个决心(牺牲局部利益) 。
个人分类: 想想记记|4238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技奖完成人排名问题(120109)
热度 12 ymin 2012-1-9 10:36
科技奖完成人排名问题(120109) 闵应骅 科技奖完成人排名问题由来已久,最近引起的争论也比较多。譬如,屠呦呦由于发现青蒿素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有人提出来,当时,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抗疟新药,这是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怎么能算到屠呦呦一人身上?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遭到西安交大6位老教授实名举报,因为学术造假而被撤销。其实也是完成人的署名问题。最近网上,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有一群研究人员公开揭露云南大学陈某学术腐败,说“他侵占“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研成果,而获得198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因而成为院士。类似的争论,除了公开了的,隐含在单位或小范围内的还真不少。 从历史上看、从世界上看,其实许多科技成果完成人是没有争议的。譬如牛顿发明万有引力,没有人争。有人说,是一个苹果掉下来使他想到了万有引力。其实,这只是一个故事,讲给人玩的。发现一个定律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又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大家都没有争议。但是,我就不相信,爱迪生一个人能把电灯泡做出来。一定是很多人参与了的,爱迪生的衣食住行也需要人帮忙。都是集体创造,凭什么说是爱迪生一人的功劳呢?这是大家都默认了的,没有疑问。 科学研究最主要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原创性的研究,是谁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应该是很清楚的,不是所有参与者都做了的。我这里说的所谓提出问题绝不是一个大的需求。譬如移动通信要做到随时随地都能通信,这就是一个需求,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有大有小。一个小问题可以写篇文章,一个大问题也许就可以请奖了。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二人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用β衰变实验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则是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做的,可惜吴健雄没有得到诺奖。一项科学研究,一定是很多人完成的,但一定有第一完成人。 工程开发项目就比较难说了,即使是创新的科研开发也比较难分第一、第二。譬如说,我国第一个铁路编组站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研发曾经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面发话,第一名应该归所在路局,于是该局电务处长拿了第一名;第二名必须是科研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其实他们都曾是反对用计算机控制的。第三名必须是现场的,于是总工程师当选;第四名是科研单位某一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如此下去,最多10人。结果是最初提出想法和总体设计的人根本排不上了。这还是小题目,要是两弹一星,那就更不好挑选了。这问题这么解决呢?我以为: 1.科技开发没有必要评奖。只要有应用价值,又有经济效益,那不就很好了吗?对项目的科研贡献可以通过绩效评估(Performance review),或者奖金(bonus)分给个人,不必公开。 2.要看主要的创新点在哪里?是谁提出来的。一般的具体工作,不管它多么累、多么繁重,不能算作得奖项目完成人。管理人员,不管级别有多高,不应该算得奖人,除非他在该项目的科学技术研究上有贡献。 3.关于学术权威。今天,《人民日报》发布文章“院士什么“最高””,谈到学术权威。其实,在每一个小的学术领域,都有学术权威,大家共同关注他的想法和研究路线,他的研究在该领域对国内甚至国际都有引领作用。但这个学术权威绝不是选出来的,更不是政府任命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也没有人那一天宣布谁是什么领域的学术权威。 科学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自己好好做科研,少计较名利得失,减弱竞技心态,这些事情就不会那么苦恼人了。
7604 次阅读|26 个评论
应该避免让当选院士成为一劳永逸的事情
lgb2008 2011-8-29 12:22
据百度搜索,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此处“一般”二字完全多余,因为荣誉本来就是一种 针对过去的肯定和评价,就像各类奖章一样, 一旦发出便不能收回,院士荣誉也不例外。但是在我国,院士作为一个荣誉称号,明显有别于其他荣誉称号,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和行政意义,这一点也明显有别于欧美等国家的院士称号。 当下中国,院士这项作为“终身荣誉”的称号已经被罩上了神圣的光环,成了社会各界争相追捧的目标,于是社会上出现了“院士热”:一些省市和高校、研究院所竞相用科研启动费、安家费、高额年薪、住房等来争夺院士,装点门面,以显示“政绩”和“实力”,这种做法导致“共享院士”、“双聘院士”和“兼职院士”等层出不穷。而院士们也要频频应付各种考察、颁奖、座谈和评审,因为拥有院士一度是一些省市和高等院校的政绩工程 。 如此以来院士似乎不再是“学术荣誉”而是变为“学术头衔或职称”了,“终身荣誉”也理所当然地变成了“终身头衔或职称”——不死不退休! 因此便有“院士终身制”这一说,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院士终身制背离了优胜劣汰原则,弱化了推动创新的竞争机制。这样的院士制度设计,因其只能上不用下,且利益无限,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把争取这种功名放在不恰当的位置上,使得评定院士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声音,使有些被评上的院士令人难以信服。院士的终身制,使某些学术不精、别有用心者沽名钓誉,捞取好处,亵渎学术道德,败坏院士群体形象,同时也导致了院士的膨胀与贬值。我国经济在上世纪 90 年代一路高速增长,但科技的高层次创新却呈现了负增长态势。我国科技大奖——国家发明一等奖曾出现过连续 6 年空缺的情况,本世纪前两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年均仅为 20 世纪 90 年代的 1/3 ,甚至更低。这应该说与院士终身制不无关系 。 建议将院士荣誉与职业生涯分开。荣誉可以是终身的,但院士的职业生涯应遵循科研能力与年龄变化的客观规律,并应在退休年龄上作出限制性规定。 要么干脆把院士这种“学术荣誉”改革为“学术头衔或职称”,有退休年龄限制;或实行任期制,每任期 5 年,可连选连任,一人当选院士累积不超过四届,届时可授予“终身荣誉院士”称号。 另外,还可针对院士引入考核或评价体系,每隔三年五载的就对院士们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就不要当院士了。 总之,应该避免让院士的当选成为一劳永逸或一了百了的事情! 参考: http://phtv.ifeng.com/program/yhyxt/200710/1018_1863_263162.shtml http://news.qq.com/a/20100307/002583.htm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奖由申请制变推荐制没有本质区别
热度 12 pukin 2011-2-25 21:22
今天科学网博客头条是李侠老师的博文“ 评审质量:隐秘的科学之痛 ”。李老师认为解决国内科技奖评审质量问题的唯一之道就是“ 修改落伍的申报制度并适度放权,把申报制改为推荐制,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各个专业学会来完成,由他们负责组织力量挑选各自领域的优秀成果,然后组织力量评审,管理部门只需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即可,由此也免去了未来很多不该负的责任。 ” 文章最后李老师还做了一个美梦,梦到某科学家正在工作,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获得了国家大奖,而这位某科学家事先一点不知道 本博主认为国家科技奖评选无论是采用申请制还是推荐制,两种制度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实际上造成国内科技奖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奖数太多太滥! 国家级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每年获奖数量300项左右,再加上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的三大奖,中国每年的科技奖获奖数量绝对超过一万项!评奖范围之广、获奖项目之多、获奖人数之众绝对可以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这也是中国科技界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线。而且这些科技奖的鉴定意见百分百都是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如果是国内先进你根本第一轮就被淘汰了 建议CCTV在宣传天朝鸡的屁世界第一的时候,顺便也捎带宣传一下天朝的国际领先的万项科技成果 解决国内科技奖评审质量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消国内所有的奖项!有本事的学者去竞争诺贝尔、菲尔茨、沃尔夫等国际大奖,这些奖的获得者是不分国籍、不分人种滴。这些大奖只所以享有崇高的声望,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不公开评奖过程,而且是在绝对秘密下进行的。正是因为不公开,所有才保证了大奖的公平和公正。 二是获奖数量极少。君不见诺贝尔奖每个领域的获奖者每年不超过3个;图灵奖也是每年获奖者不超过3人;而菲尔茨奖更是每隔四年才评奖一次,每次获奖人数不超过4人。设想一下,如果诺贝尔奖每年颁发几十上百个的话,估计早就名声扫地,顶风臭十里了 如果认为取消国内所有科技奖这个做法太绝对,可以先过渡几年,比如每年可以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领域保留不超过10个获奖名额。至于其它的技术领域的成果,完全交由市场来裁决。 评奖机制可以采取推荐和申请相结合的办法,但关键是要在全社会详细公示,而且公示期要至少3个月以上。一旦发现夸大或造假问题,立即取消,而且永世不得评奖 再强调一下,最理想的解决国内科技奖评选质量不高的办法就是取消所有的奖项,和国际接轨,加入到诺贝尔、菲尔茨、沃尔夫、图灵等国际大奖的竞争队伍里!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29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国家最高科技奖让我想到了什么?
skyclub2008 2010-1-12 10:36
我由新华网得知,2009年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数据,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全国高校共获得164项,占授奖总数的64.8%。本年度国家最高奖颁给复旦大学的谷超豪院士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孙家栋院士。   此外,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6项,占授奖总数的57.1%。   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截止2009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共489项,占授奖总数的52.3%,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191项,占授奖总数的37.0%,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共3044项,占授奖总数的30.9%。   从2009年的获奖情况可以看出,高校的获奖比例持续增长,说明国家近年来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以及高等学校更多地承担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成效开始逐步显现,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对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国家技术发明奖,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技成果获奖比例高达79.5%,且2项一等奖项目均为高校获得。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不断产出具有自主创新的优秀成果,这也是科研工作者多年的深厚积淀的结果。 摘自: http://learning.sohu.com/20100112/n269514494.shtml 国家最高科技奖当然奖给为我国建设事业和繁荣发展旅程中的伟大的科学家了。这也使我们青年一代更加信心倍增,国家领导如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们后生代具有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责任,对科研事业的执著追求一刻不停,使我国的科研奉献精神具有传递性。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4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