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发论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师者,带我上路”-【长江学者10余博士生未发论文学位被卡】
热度 9 cd19881205 2012-7-13 11:25
看到科学网头条的消息,不禁感慨良多。对博士、硕士这个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上的团体感到惋惜和同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6936.shtm 【消息链接】 作为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屈服于不合理的政策固然是好。但是若以牺牲别人、学生的前途为代价来维护自己的原则究竟是否合理?学生没有长江学者那样远大的学术理想,没有对顶尖学术论文的疯狂追求,至少在他们没有确保自己的“温饱”之前是这样的。然而,扪心自问,作为一个人,哪一个不想往高处走?作为一名研究生、一个博士生,谁不渴望又卓越的学术成果?但是在一个体制内,倘若连学生最基本的需求——毕业 都保证不了的话,让他如何安心冲刺,静心科研?!如果保证了“温饱”,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些人难道会像酒囊饭袋一样坐等毕业,靠吃山空吗?!哪一个做科研的人,哪一个饱满勇气去读博的学生们不想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奋勇向前,朝着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以及有长江杰青梦的导师心目中那个nature,Science,cell去冲刺呢?!并不是只有教授才有上进心,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是混文凭的。每一个带着学生的教授都应该、也会回首想一想当年自己的学生生涯,当时自己在担忧什么,自己又希望有一个怎样的环境或领导。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为人师之后是否已经把当年的愿望淡忘,而在这个社会体制下让下一辈人重蹈覆辙。 把毕业条件作为研究生、博士生的温饱条件,这并不能说明学生读书就只是为了那一纸文凭。教授们都希望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去搞科研。哪个一个有良知、有进取心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想法。然而,学生毕竟只是学生。他没有教授稳定的家庭,没有教授、长江学者们稳定的经济收入。他花的是父母的血汗钱、身上流淌的是早日孝顺父母的血、心里思虑的是子欲孝而亲不在的一生遗憾。而教授们大都吃的是自己的酬劳,用的是自己的薪资和孝顺父母,与妻儿共享天伦。而您的学生这一切都没有。拿到那一纸文凭才是他们迈出理想的第一步。不知道教授们在闲暇时是否站在一个人性关怀的角度去认真考虑过学生的处境没有。 不屑于低档次的文章,追求顶尖期刊无可厚非。为什么把这个条件加在没有任何“资本”的学生身上。既然是自己的原则,为什么不以身作则,为什么要以人作则!值得欣慰的是,这是教授在追求学术理想,同不合理的政策做斗争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而不是教授以文章“胁迫”学生,担心温饱有了,实验没了,项目没了。。。 呵呵,只想说,壮哉!####
个人分类: 碎碎念|4463 次阅读|12 个评论
Science发论文,说难也不难
热度 1 caihaoyuan 2012-5-26 18:35
Science发论文,说难也不难
下面是对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A. K. Geim等在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的翻译。从中可以看出,虽然该文章似乎没有费太大力气就完成了实验,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杂志上。可是背后的理论功底和角度的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Nair, R. R., P. Blake, et al. (2008). "Fine structure constant defines visual transparency of graphene." Science 320(5881): 1308 翻译 在凝聚态物理中,只有少数几个物理现象是仅由基本的常数来定义,而与材料的特性参数无关的。例如电阻率量子, h/e 2 ( 其中 h 是普朗克常数, e 是电子的电荷 ) ,出现于各种传输性实验中;又如磁通量子, h/e ,在超导物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总体而言,要观察这些现象,往往需要尖端的设备和特殊的测试条件才能实现。在本文中,我们演示了悬浮石墨烯的不透明度仅仅由精细结构常数所定义,即 a = e 2 / ℏ c ≈ 1/137 ,该参数描述了光与弛豫电子之间的耦合。与材料科学相比,它在传统上与量子电动力学关系更为紧密。尽管只有 1 层原子的厚度,单层石墨烯的对入射白光的吸收率为 2.3% ,这一较为显著的数值是石墨烯独特电子结构的结果。 最近,文献( 2,3 )关于石墨烯中狄拉克费米子的高频电导率 G 是否应该是一个普适的常数( e 2 /4 ℏ ),并与它的直流电导率( 4e 2 /πh )有差别,存在争论。(然而,关于直流电导率的实验与理论推导并不相符)。普适的高频电导率 G 意味着可观测的参数,例如石墨烯的透光率 T 和反射率 R ,也是普适的,由以下公式给出垂直入射时的T≡(1+2πG/c)^(-2)=(1+1/2*πα)^(-2) 和R≡1/4*π^2 *α^2*T 。由上式也可以推导出,石墨烯垂直入射时的不透光率(1-T)≈πα (这个公式也可以根据费米的金定律,由计算二维狄拉克费米子对光的吸收来推导出来( 5 ))。因此,石墨烯不透光率仅由基本常数(即精细结构常数 )定义。它的本质是因为石墨烯的二维且无带隙电子能谱的结构决定的,而与电荷载流子的手性无直接关系。 我们利用特殊的方法,在一个金属框架中,制备了一个亚毫米的悬浮石墨烯晶体。这使得观察石墨烯的光学性质成为可能,而之前,直接观测石墨烯的光学性质是不可能的( 6 )。图 1A 显示了我们制作的样品在白光照射下的透射照片。在本例中,我们选择了一个光阑,它的一部分被悬浮的石墨烯覆盖,而另一部分则没有石墨烯,这样,不同的覆盖区域的透光率可以进行对比。对透射图像的线性扫描可以定性的给出不同厚度石墨烯的透光率的差异。更进一步的测试表明石墨烯的不透明度为 2.3% ,而反射率几乎可以忽略,而光谱透射实验显示不透光率与波长无关(图 1B )。不透明度随着石墨烯的厚度增加而增加,每层石墨烯增加 2.3% 的不透光率。我们的实验也产生一个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普适的动态电导率 G= ( 1.01 ± 0.04 ) e 2 /4 ℏ ,这一结果与理想狄拉克费米子的理论相符。 这一实验与理论的相互验证是突破性的,因为之前认为普适性仅对低能量( E1eV )的情况适用,在此之外石墨烯的电子能谱将发生重叠和非线性,从而导致狄拉克费米子近似理论的坍塌。然而,我们的计算表明即使在可见光区域,对电子能谱的修正也令人惊讶的小。因为这些修正,(通过这种方法)实现测量学精度的 a 的测定是困难的,而精细结构常数能直观的用裸眼视力进行评估,这本身就是不寻常的。 图 1 单原子层厚度的透视照片。( A ) 50 微米光阑的透视照片,在上面,覆盖了单层和双层的悬浮石墨烯部分;沿黄线的光强度扫描曲线叠加的显示于照片之上。右上角的插图显示了测试样品的设计,在 20 微米厚的金属层上,分别开了 20 、 30 和 50 微米的光阑,石墨烯薄层被放置于上。( B )单层石墨烯的透射谱。在 λ 500nm 时,透射率稍微较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碳氢物的污染。红线是狄拉克费米子的理论计算曲线,绿线是考虑了石墨烯的非线性和三角重叠后的曲线,灰色区域显示了测试的标准偏差。右下角的插图显示了透光率和石墨烯层数的关系,每增加一层石墨烯,透光率下降 。 评论: 本文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石墨烯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器件,非常简易的完成了精细结构常数的测定。之前的测试需要非常复杂的测试设备。 (2). 提出了一种大面积悬浮石墨烯( 50um )的制备方法,之前的制备方法仅能实现约几微米的悬浮石墨烯。这对开展石墨烯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a = e 2 / ℏ c 公式是采用高斯单位制书写的公式,如果采用国际单位制,应该是 a=e 2 /2 ε 0 hc ,其中 e 是 1 个电荷的电量, ε 0 是真空中的介电常数, h 是普朗克常数, c 是光速。 a ≈ 1/137 。 精细结构常数:在经典物理学中,认为精细结构常数 a 是处于基态的电子运动速度与光速的比值;而量子电动力学认为,精细结构常数是电磁相互作用中,电荷之间耦合相互作用的度量,表征电磁相互作用的强弱。在量子电动力学中认为,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相互交互光子而完成的。本文中应该是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理解精细结构常数。
个人分类: 石墨烯|7355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生是以发论文还是学知识为目的?
热度 13 yangkai2012 2012-5-9 19:08
最近周围的同学都在忙着写论文,忙着发论文。很多同学都已经发表了,有的发校报,有的发情报杂志等等。有些同学还在努力着,向着更高的层次冲击,比如SCI,EPL,PRE,PNAS等,他们就在我面前炫耀说自己发文章,开始我很羡慕他们,因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做,总觉得自己落后别人好多。可当我问发文章的同学你学到什么东西了吗?同学的回答很令我吃惊说学什么学啊,发了文章就好了!还找借口的说是第一篇文章能学到什么啊?还引以为荣,这个同学还是发了A类期刊,当时我就问自己这是自己想要的吗? 是要同学“赞赏”的眼光,是要自己学点知识? 仔细一想研究生要发文章这是学校的要求,也是中国的现状,所以大家都以发论文忙碌着,有些都不知道在忙碌着啥,总想着发了论文自己就可以“安心”了,安心玩,安心实习。大部分导师也催学生赶紧写文章,一方面研究生论文一般都要挂上导师的名字,可以增加导师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导师的任务貌似也完成了。所以发了文章的同学导师貌似就很少问他了,即使问的话也不会像先前那么紧了。正因此,学生把发文章为目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不管自己做的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或者对科学事业有没有推进,就跟着导师整天的寻思写文章,写出来的论文有些根本一点创新都没有,可是还是能发表,原因导师关系,有导师的名字导师的关系网很广,期刊杂志也不好退稿,于是论文风就这样兴起了。发完文章的同学就松了口气,没发文章的同学就日奔夜忙着。 我不知道大学的教育在于什么,我也没资格去谈论,可是就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中国高等学术水平又怎能提高呢?深深的希望广大研究生们好好思考思考,我们的研究不是给别人炫耀什么,也不是非要出什么成果,而是我们应该从中能够学到知识,将知识应用到科研中,然后让它服务于社会和人类。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科研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过程中我们每克服一个困难我们就成长一点,我们就能体会到科研的快乐。当然这不能全盘否定,有些同学确实付出了努力,也确实学到了东西,他们的科研才称得上真正的科研,他们的成果也可以得到大家的肯定…毕竟最后评价你的其实还是你的科研成果,不过得看自己这个问题怎么看。 我们是为自己活着的,所以没必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而往往你想着别人很看重你,其实人家的生活里和你又有多少交集。科研亦如此…
个人分类: 科研|5591 次阅读|29 个评论
发论文越来越难的原因分析
热度 3 yuliping 2012-5-2 23:30
近几年,个人感觉国内人文社科领域,发表论文越来越困难了,和同事交流,他们也有这样的感觉,仔细分析一下,大概有以下这些原因: 第一,高校扩招以后,随着第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结束,几乎所有高校的师资力量已经饱和或接近饱和,也就是说,最近 10 多年来,从绝对数量上讲,高校教师总体数量是快速增加的,因此论文需求增加了,而从供给的角度看,国家对新增学术期刊把关很严,一些期刊虽然进行扩版或提高发行频率(比如原来双月刊改为单月刊),但总体上,期刊论文版面增加非常有限。 第二,各高校加强了科研考核。以前一旦评了教授甚至副教授,几乎可以说终身解放,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一些研究,根本没有科研压力,但现在不同了,由于高校之间竞争加剧,加上绩效工资改革,各高校普遍采取聘期考核制度,不管什么职称,在 3-5 年的聘期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业绩,从而扩大了教师的论文需求。 第三,高校科研的新生代群体已经成长起来。随着教育的开放与交流,中国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应该说是不断提高的,特别是一些名校,由于师资力量雄厚,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水平相对较高,他们中间的部分人群进入高校成为教师。此外,大量海归回国(一般也以青年人为主),进入各类高校成为教师,应该说,海归们总体水平是不错的。这部分 30 多岁年轻人的快速成长和数量的扩大,他们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科研能力强,大大挤压了其他教师的科研空间。如果老教师们(不一定年龄大)不注重学习和知识更新,面临的竞争压力会增加。 第四,期刊对论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整个学术水平的提高,期刊稿源普遍较多,因此期刊对论文也越来越挑剔(这里暂不讨论垃圾期刊)。虽然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问题,但是不管什么杂志,你将 3 年前该杂志论文的平均水平与现在做个比较,会发现总体上现在论文的水平要高上不少。我现在看我自己 3 年前的论文,有时都感觉到自己非常幼稚。 第五,期刊评价体系日趋成熟,期刊之间竞争加剧,逼着期刊提高办刊质量。虽然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总体上,整个科技评价水平是提高的,也是卓有成效的,评价机构也有不少,他们的出现,给期刊以很大的压力。 第六,学术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以前的学术不端现象,不太容易发现,相对而言,只要不是刻意抄袭,善意引用一点问题不大,所以论文写作相对容易,现在就不同了,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导致文献检索越来越容易,所有学者都意识到必须注意自己的学术声誉。 总体上 ,论文发表越来越难是一件好事,能够推动整个学术进行,但是也给高校的科研评价、利益分配、学术生态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是于 2008 年 5 月 2 日在科学网写博客的,谨以此文纪念开博 4 周年。 2012.5.2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225 次阅读|4 个评论
先发论文还是先写专利,这本不成问题
热度 5 renyongli 2012-1-28 13:01
近日与一旅居欧洲的中国学者接触,他欲将其在芬兰某大学多年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申请专利,其研究领域是某种塑料加工设备的设计,技术方案非常先进,达到的效果也非常好,已经与国内多家企业联系准备量产,为了使自己在与国内企业的合作中能掌控主动权,使自己的智力成果能够获取的合理收益得到司法保障,也为了获得在国内市场的技术垄断优势,想凭此研究成果来申请专利。 但接触过程中却令人遗憾地发现,他于2010年7月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公开了此设备设计的原理、结构和构造,直接破坏了他要申请的专利的新颖性,导致该专利申请文件撰写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要写得相对于他自己发表的论文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话,就需要在论文公开的设备设计的基础上增加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技术特征方可,而该论文已经非常详尽地公开了设备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几乎无法再增加技术特征。即便勉强写好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能授权也很困难。 因为先发表论文还是先申请专利这个顺序安排失误,导致这么好的技术构思因发明人自己的原因而难以申请专利,使得发明人的智力成果在向产业化转化过程中遇到了本可避免的法律和商务谈判上的困难。试想,如果国内企业从某种途径获知了这篇论文,据此仿制出该设备来,则完全可以抛开他这个原创发明人而自行生产、销售和获利,发明人想获取专利技术转让费或者以专利权入股的想法,只能落空,徒唤奈何!而现在企业里硕士博士等科技人员也非常常见,稍加检索就能发现这篇论文。这实在是值得科技工作者引以为鉴。 其实,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很多人觉得繁杂的法律知识以及法律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结合应用,了解起来很繁琐,也很费时间。本博主愿意在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方面,与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交流和探讨,促使您的智力成果早日转化成经济效益。欢迎发信到我的邮箱 yiding2008abcd@yahoo.cn
个人分类: 专利相关|1604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放假了,该轻松了,我却轻松不起来(2009-07-10)
xianlaoguo 2012-1-20 23:03
 今天是周五,实验室走廊上,寂静,门都上了锁。该放假了,老师交完学生们的成绩后就没事了!学生们更是上周开始考试后就不再来实验室了。     是呀,高校教师的黄金假期来了,忙碌了半年,该轻松一下了。    副主任问我:还有什么事?我随口回答:休息吧,下学期再说。    想来要做的事太多了,下学期课程安排、实验室搬家、研究生的课题经费落实、本科生上课备课,承担课题要发论文。。。。    我如何能轻松地起来呢?    在高校作老师并不轻松呀! 后记:这是2009-07-10卸载天涯上的博文的博文,转于此   
2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VB之父Alan Cooper
xuyingxiao 2011-12-9 04:52
Visual Basic之父:艾兰·库伯(Alan Cooper)下午在实验室组织的会议上作作主题演讲,并签名售书。一本《关于界面》(About Face),另一本《软件创新之路》 (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 Why High-Tech Products Drive Us Crazy and How to Restore the Sanity)。 演讲主题是Software Alchemy。谈了很多创新团队的管理问题,既有一些老生常谈,像创新充满了不确定性,是不能靠计划得来的。有些则有些耳目一新,比如虽然创新无法计划,但管理者还是需要有所作为的,而不是只需要放羊就可以了。比如管理者要创造环境让每个团队成员知道“Big picture”,要让每个成员知道其他成员在做什么、想什么等。 “不能有deadline,deadline肯定会毁了创新。”Alan不时会冒出一些警句。于是有人提问:那你怎么看待研究生发论文的deadline呢?......
个人分类: 生活|3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是万能的”,我怀疑!
热度 4 Ripal 2011-11-16 17:49
今天,在SXAU听科技工作汇报! 比较吸引我的还是发论文的奖励: 1. 在CNS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发一篇,奖励100万; 2. 在IF10的杂志,包括PNAS上发一篇奖励50万。 Oh,my god! Money真是好东西!看来我也是俗人,毕竟食人间烟火呢!可是,我开始怀疑:“钱是万能的”!为什么100万都不能驱动大家在CNS上搞出篇文章呢,“皮纳斯”也行啊,也50万呢!我开始疑惑,我是该怀疑钱的能力还是该怀疑人的能力!
2319 次阅读|4 个评论
有史以来发论著最多的一年
热度 9 deminglei11 2011-11-6 10:19
多年的积累终于爆发了一次,今年到目前为止,已发表了 6 篇SCI期刊论文,一部专著,今年也是发国际期刊论文最多的一年,特发此文,以作纪念。 Lei Deming (2011) Scheduling stochastic job shop subject to random breakdown to minimize makesp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55, 1183-1192 Lei Deming (2011) Simplified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for stochastic job shop scheduling Applied Soft Computing 11, 4991-4996 Lei Deming. (2011) Population-based neighborhood search for job shop scheduling with interval processing time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61, 1200-1208 Lei Deming, Guo Xiuping (2011) Variable neighborhood search for minimizing tardiness objectives on flow shop with batch processing mach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49(2), 519-529 Lei Deming (2011) Scheduling fuzzy job shop with preventive maintenance through swarm-based neighborhood 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54, 1121-1128 Lei Deming, Wang Tao (2011) An effective neighborhood search algorithm for scheduling a flow shop of batch processing machines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61, 739-743 雷德明著 现代制造系统智能调度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4649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学圈谁在“包二奶”和“傍大款”
热度 27 yz2011 2011-9-7 21:53
在段振豪包二奶被曝光之后,如今杨宝峰校长和王志国千人合作发论文如今又出事了,科研界给搞得一地鸡毛。其实,这些只是两个简单的例子而已。 总结一下中国人与外国人合作发论文,有两大趋势:包二奶和傍大款。 中国人出钱,外国人干,最后成果共享,共同署名。此为包二奶。其实,这里的中国人,多为当权者,手头有资源,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再苦哈哈地搞科研了,但仍然想表现出“活跃在科研第一线,成果辈出”;这里的外国人,多为海外华人,他们和国内当权者结盟,偶尔可以回国来衣锦还乡和名利双收一下,当然这类人的水平不错,也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中国人出钱,中国人干,外国人挂名,最后成果共享,共同署名。此为傍大款。这里的中国人,一般处于爬坡期的人,手头有点钱,也努力卖命干活,但急于发论文,出成果,升职,以奠定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因此他们往往在得到了好的试验结果之后,会拼命找同领域的国外大牛挂名,这样在CNS等顶级杂志上容易把论文发出来;这里的外国人,水平会非常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本领域的话语权。如果说在这类合作中,国外大牛真的有所贡献的话,那就只是语言润色和加工而已,当然也会偶尔帮着讲圆故事。 在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科研合作之中,至于谁包了二奶,谁傍了大款,大家应该心里清楚。
13821 次阅读|25 个评论
做导师的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热度 3 daladala 2011-9-6 12:06
做导师的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你在学生心中也许就是这样的 ============================================================================ 【楼主】:150万的973子课题!大家进来说道说道吧!我要气疯了! 我需要一台天平,可是我们导师死活不给买!我们导师是出了名的抠门,不给买东西,光想发论文!150万的课题,啥都不买!这 博士怎么读啊?我们实验室在4楼,我的实验每天都要用到天平,老板死活就好不买,每天让我到1楼实验室借人家的!借完还得签 字!哎!我每天就想着怎么称东西了!哎! 大哥,实验室啥都没有!根本就没有天平!历届所有师兄师姐,学院所有老师,都和我们导师关系不好!你说?是什么问题? 我们实验室在4楼,他每天让我去1楼实验室借用,我们呢实验室从来没有过天平! 哎!我做的实验,一般以上都在配液体!没天平怎么办啊? (@@@@@@@@@@下面的为评论,为保证客观,所有的有文字评论的都记载如下@@@@@@@@@@) ============================================================================= 评论01:受不鸟小气的人,不过那是你老板,没办法 评论02:他就是一SB,别和他较真,有时可以使用一些必要的手段。偶尔气气他,气个半死就行了,不要太狠!!!!!!! 评论03:貌似天平精密到0.1mg也就5K上下。老板太抠了。而且还可以用很久。 评论04:多给你买一个天平,自己就少买一个电脑。铁公鸡拔毛不容易 评论05:天平蛮贵的吧也 哎 那没办法 就像我们这那个纯水机一直不买一样 哎 评论06:正常了,150万主要是提高自身生活用。。 评论07:唉 没办法啊 评论08:难道要去别的实验室借?? 评论09:天平都不买,真是……怎么形容好啊 评论10:【他就是一SB,别和他较真,有时可以使用一些必要的手段。偶尔气气他,气个半死就行了,不要太狠!!!!!!!】 -----我同意。让老板知道咱研究生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评论11:中国的经费不是搞科研的! 评论12:【他就是一SB,别和他较真,有时可以使用一些必要的手段。偶尔气气他,气个半死就行了,不要太狠!!!!!!!】 ------高招啊 猛! 评论13:呵,可怜 评论14:不会吧,那你让他帮你找个地方借,他不找地方,你就不做呗 评论15:等他买来再做实验。 评论16:现在经费使用审计的很厉害,他还敢乱弄,早晚出事。 评论17:不懂钱能生钱吗?花的多挣回来的更多,就抱着15ow睡觉啊!没有前途!@~~~~~ 评论18:唉,中国特色!! 评论19:中国的经费不是用来搞科研的,是用来搞关系的! 评论20:极品老板啊 评论21:联系实验室借吧,没有办法,除非每天和导师念叨,当然,这个过程要学会忍!! 评论22: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很多啦 评论23:悲催啊 评论24:让这些吝啬鬼抱着经费本去死吧 评论25:呵呵,多球欺负 评论26:我希望大家在回复贴的时候能多多的了解情况,好不好。楼主的一句话就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了他的老师,是不是太过 牵强吧。你们要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吧。自身的原因是不是说实验室有天平呢?还是根本没有?有的话是精密度不够 呢?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在各个原因找到之后,在说道说道也不迟 吧?!!!!! 希望大家深思。 评论27:天平好贵啊,我们这10个人的研究生办公室,连电话机都舍不得装... 评论28:决定买不买是导师的权力,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什么结果都是正常的。 不知道为什么有怨言甚至谩骂? 这种人素质太差了吧。 评论29:一台天平都不舍得买,我服了,纳闷了,能拿下973,他绝不是泛泛之辈,怎么这么SB呢 评论30:拿拖鞋敲他 评论31:申请的基金怎么能用来做实验呢,楼主安歇吧 评论32:汽油涨价了,要换新车,老婆买高级化妆品,孩子要买房子,兄弟他这150万好像不够用啊 评论33:您老板的境界真是高,同情你。。。。。。 看来您的博士生涯真是难啊。。。。。。。。。。。。。 没办法了,只有自己想办法了。。。。。。。。。。。。。。。。。。 评论34:你自己造一台天平吧!然后报到他的办公室去。。。。。。 评论35:早晚要毕业的,消消气啦 评论36:搞理论研究呀,不做实验天天玩电脑 评论37:太正常了 评论38:不要太在意,这种事情很多 评论39:人家拉个项目也不容易,还不好好攒点钱,毕竟钱是人家弄来的,老板还是老板,能怎么样…… 评论40:给老板写信吧,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可能会比当面说出来好一些,我们实验室以前有一具个性的哥们,直接给老板写信 说老板偏心眼,把老板气的够呛,真够爷们的。。 评论41:鸟老板 评论42:150W存定期也能有不少钱吧 评论43:服了这种老板了。。。。 评论44:这样的导师太狠,太抠门了!!! 评论45:150万还不够老板自己买车的呀,你别想你的天平了 评论46:你们导师好小气 评论47:heh呵呵,没有天枰不能做实验了吗? 评论48:那你能有什么办法呢,别气了,忍受吧 评论49:极品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评论50:150万下来之前,已经送了50万了,项目结题还得这个数,中间好几年,似的省着花 评论51: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啊 评论52:遇到这样的导师也没有办法了。。。 要么忍着!要么就果断退了。。。 评论53:准备英语,发两篇文章,到国外去 评论54:是你需要一台自己专用的天平,还是实验室一台公用的天平也没有?导师给你提供解决办法了吗? 评论55:不给买天平就用称吧! 评论56:垃圾极品还真不少! 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张嘴就说导师SB,既然导师是SB,你还当他的学生?那你是什么? 鄙视这种人! 评论57:老娘们吧。。 评论58:晕,这是什么世道 评论59:老板要把所有的经费都装到自己的腰包。 评论60:真的难以想象 评论61:150W 只想拿钱不干事的主!!绝了 国家这些钱算是给瞎了 中国这科技怎么上去呀 小心小平主席半夜找你谈话 评论62:这样的导师在败坏整个科研氛围,没有好的设备如何出得了好的成果! 评论63:淘宝上买个弹簧秤凑活用吧,分析数据就说秤误差稍大些 评论64:俺家师兄曾经和老板说:“做梦才不花钱!” 评论65:不花钱到时候审计怎么过? 这个是要收回去的吧 评论66:我老师160万,但他好大方,什么药品和仪器都舍得买!唉,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评论67:那你就不称,以后估算!!造假算他的!! 评论68:怎么比我们导师 还会过日子阿 评论69:其实老板都把钱归为已有了 评论70:这么悲剧啊 哎 评论71:用手掂量着称吧。。 评论72:等他向你要文章的时候自己才知道着急呢,这样的老板连我们的老板还不如,我们老板有些一起还是给买的,虽然也是很 抠门! 评论73:这么多钱,那都怎么化的呀 评论74:实验室都没天平吗?以前实验怎么做的呢? 评论75:这样的老板不止一个! 评论76:肯定想独吞啦,哎,悲。。。 评论77:这不是坑爹么 评论78:大号铁公鸡一只啊,同情楼主 评论79:怎么还有这样的老师啊。。。。 评论80:说明中国的科研全是唬人的。老科学家的那种科学精神荡然无存了!!!知道中国为何没有创新了, 评论81:国产万分之一天平(0.1mg)淘宝网上不到2000,我就买了一个,除了响应慢一些,准确度还是很有保证的,给你老 板建 议一下。。。你的这种老板,国内很多,极品,实验不愿意花钱,往自己口袋搂钱那是无比的在行 评论82:也许提高他的工资了,呵呵 评论83:建议审计部门密切跟踪 评论84:我查了,最便宜的2970!哎!周一再和他说道说道吧! 评论85:每天都去别的实验室借啊!哎!973课题,去借天平,丢人啊! 评论86:【决定买不买是导师的权力,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什么结果都是正常的。知道为什么有怨言甚至谩骂?这种人素质太 差 吧。】 ------你真是人才,哎!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你! 评论87:简直就是一SB老板! 评论88:【楼主】我们实验室在4楼,他每天让我去1楼实验室借用,我们呢实验室从来没有过天平! 评论89:【楼主】哎!我做的实验,一般以上都在配液体!没天平怎么办啊? 评论90:973的报销貌似严格点,钱是不能乱花,但是也不会到你导师的口袋里,应该有其他用处吧 评论91:【楼主】这么多年了,都是借别人的天平!可是现在的实验每天都要用天平! 评论92:这个确实有点小气,天平不是易耗品,买了以后还可以用啊 评论93:150万的经费,至少拿出70万来搞科研吧? 评论94:得1万 评论95:什么老板啊,过分了 评论96:赛多利斯的万分之一,大概也就1万上下。你们老板真是抠门呀 评论97:就说人家不借,不干活,急他 评论98:他就是一SB,别和他较真 评论99:锻炼心态的时候到了 评论100:够扣门的啊! 100以后的评论略。。。^_^
个人分类: 科研闲话|680 次阅读|3 个评论
营销研究领域“成就”了不少女性—为什么?
zza212 2011-8-25 17:23
最近参加了几次有关营销的学术研讨会,发现一个现象,营销学术研究领域,“混得”好的女性比男性多。这是为什么呢? 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欢迎拍砖。 1、营销学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男性更加关注实践界,而对营销学术研究较缺乏兴趣。 2、女性在营销实践界较难“混”,转而从事营销学研究(实际上就是发论文,申请课题),这对女性来说,难度要小一点。 3、性别差异导致对营销学研究的认知差异,男性认为营销研究多为“瞎扯蛋”(简单问题复杂化)。而较多女性认为自己所做的研究有价值,这种价值感来源于:发一篇论文就增加一点收益、成就感,于是易形成良性循环。 4、大学经管类专业老师,女性多于男性,实际上这种文不文、理不理的专业没什么技术含量(不是专业没有技术含量,是办得没有技术含量),非常适合女性。太文、太理、太工的,女性干不了。 5、大学多采用指标化考核,在营销研究领域发论文申请课题,女性比男性更有积极性,导致阴盛阳衰。
3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学生完成科研论文与抄试卷的对比----看20年后中国科研的未来
热度 2 王中任 2010-12-22 21:47
科学网12月22日发布了一条国际学术刊物首次刊登小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新闻,说实话,很羡慕那群8-10岁的英国孩子。看这条新闻的时间是晚上9点,我那8岁的孩子正在做一份特殊作业--接受考试惩罚,因为她这周单元测验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95分免罚条件,被要求抄写试卷一遍。 呜呼!这就是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而且是一所襄阳最负盛名的以素质教育著称的小学的教育。 当英国8岁的孩子在培养发现能力和探索乐趣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正在成为考试的机器。尽管现在小学升初中都是划片入学,不需要经过初考,不需要缴费,可是老师们还是为孩子们准备了考试大餐小餐,要求孩子们购买大课堂、习题册,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也是每月有小考,期中期末有大考,每次考试不达95分也会被惩罚。。。 为什么这些老师们如此关心小学生的分数呢? 一、高考指挥棒。这些敬业的小学教师们非常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今后能够多考几个北大、清华、武大、华科。常常在8-9月,这些小学的门口挂出巨大条幅,祝贺本校毕业生光荣考入北大、清华。考高分的能力也要从小学培养,尽管升初中不用考试,老师们如是说。还真得感谢他们的一番苦心。 二、小学评教体系。因为小学里评价老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是看哪个班期末平均分高,所以,老师们总是要横向比较的。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班会,班会上那位我认为很不错的语文教师一个劲地跟家长们道歉,因为上个学期末本班的语文考试落后于6个同年级的一个班。多么有责任心的老师啊!多么有进取心的老师啊!不能怪这些老师,我想这责任心的背后一定是学校的评价体系,既然学生的分数和老师们的奖金和荣誉相关。果然,本学期对学生勒的更紧了,测验考试更多了、更严了。 三、众多家长的期望。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像我等还在负隅顽抗这消磨孩子们探索欲望和科学兴趣的教育,大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希望孩子能不断积累考试经验,不断地培养考试信心,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很多家长还是非常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只是空谈。 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乐趣,其本质与人类玩耍的天性是一致的,很容易做到寓教于乐。是的,反过来,我认为,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过程充满着痛苦,其本质就是扼杀儿童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 现行的中小学教育 很容易让诺贝尔奖离中国越来越遥远。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44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
yongfengcao 2010-6-26 21:52
转自: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595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 鲁 白 ( 2002 年 9 月 25 日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讲课录音记录) 下面谈一下投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与 Cell 、 Nature 、 Science 、 PNAS 等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有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许可以打破其神秘感。其实这些杂志的主编,编辑们都经常在介绍其政策,评审标准,过程,等等。他们也经常来中国访问。今天我来代替他们介绍一下。一个系列杂志叫 Cell 、 Neuron 、 Immunity .. 等等,原来都是从 Cell 分出来的。这个杂志的基本特点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 编委 Editorial Board 。怎样的人可以当编委呢?他们往往是有名的科学家,而且也愿意并能够非常快地对投稿做出评估。这些科学家也经常被选来做 评审 reviewer 。大家都知道每篇文章送到杂志社后,都要请该领域的 2 - 3 专家看,并匿名写出评审意见给作者。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这些专家会给你提出批评,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做实验,怎么样做,这就叫杂志评审。 Cell 、 Neuron 、 Immunity 等这些杂志的评审不少就是编委做的。因为现在杂志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发表要快,而做编委的专家能很快写出评审意见来。还有一个特点, Cell 等杂志主编,编辑有非常大的权利,他们甚至可以象追星族那样去追科学家,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会议,当看到你有非常重要的最新成果,他们会去竞争,会问你,你的文章写出来了没有,我保证给你多少时间发表,等等。另一个系列是 Nature 衍生出来的,这些杂志的特点是没有一个编委,但有一个评审专家库 , 也就是说谁来评审,不是乱选的。这些杂志主编,编辑也有相当大的权利。这些是什么人呢?他们一般是读完博士,然后到非常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些人也许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特别重大的贡献,没有什么好的文章,但他们欣赏能力特别好,文笔非常好,写得又快。你可不要小看他们,虽然自己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工作来,但他们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都相当不错,看得多,写得快, Nature 、 Science 的编辑大同小异,都是这样一批年纪不大的人,很活跃,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 Science 杂志的编辑权利相对小些,因为他们还有一个 编委会 editorial board ,有相当大的权利。一般过程是,当你的文章送到 Science 杂志社后,编辑先做一个初审,看一下是不是基本够格,然后他还要把文章的摘要 Abstract 送到编委会的某一个人那里,认可以后,才可以拿出去评审。两道关卡,大部分文章一下子就这样被砍掉了。 PNAS 杂志是美国科学院院刊,文章有好有坏,院士自己投稿就不需要经过评审,叫做 contribute 。 院士原来一年可以五篇,后来减到四篇、三篇,就是院士自己写的文章,只要你投就给你发表,不需要经过评审,相信你是院士,投科学论文应该有责任心的。第二种叫做 Communicate ,不是院士自己的文章,是你的文章,院士觉得你的文章不错,他来给你通讯,投到 PNAS 杂志,这文章要评审,但是评审专家由院士自己来选。所以这个也不怎么样。还有一种叫 Track C, 就象一般杂志,你只要投过去,然后编辑部来给你选一个院士, 由他来找评审专家,相对来说,这比较客观些,所以 Track C 的文章质量就相对好一些。 我不是说院士的文章都很差,但院士有特权,可以把在其他杂志发不出去的文章,投到 PNAS 上去,所以在 PNAS 上有很多不怎么样的文章。 投稿前先给主编写一个 E-mail ,投石问路,是一种不错的做法。 有些不太出名的科学家,不光是中国,在美国也一样, 编辑不认识也没听说过你,有名的科学家评审人也不认识你。 先把文章的摘要,用 E-mail 先给主编送去。他们一般最晚不超过 48 小时会给你回 E-mail ,告诉你文章可以或不可以投,省得你浪费很多时间。当你有了一定的名声后,也许就不一定要做这件事情。投稿时,你还要写一个做简单介绍的信 , 也叫封面信 Cover Letters 。一般一篇文章会送给 2-3 名专家评审,评审后你的论文一般有三种命运,接受,拒绝,或要求修改。 一般投 Nature 、 Science 等杂志的文章,绝对不会一投就接受。最常见的是,你会接到一封信说,感谢你的投稿,但你的文章不是我们所感兴趣的,现在把文章退给你,感谢你对我们感兴趣。这种拒绝是大多数,不拒绝是少数,所以拿到拒绝信也不要太难过,不要灰心。还有一种软拒绝,感谢你的投稿,现在我们不能接受你的文章,假如说你的文章可以做 A 、 B 、 C 的话,我们可以再考虑。虽然是拒绝了,但还是留了一条尾巴,还可以送过来。这第三种情况是最好的,希望你修改,给你每个评审的意见,一般好几页,然后再做些什么样的实验,作修改,这是你运气最好的时候,赶快买瓶酒来庆贺一下。然后你花好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去做实验,做完后,再写一个为自己辩护的材料说,你要求我做这个东西我做了,你要求我做那个东西我也做了,你还要求我做的东西,我为什么做不到,为自己争辩。你把这些材料再送去,他认为还不行,然后再送回来,再修改,再送去。正像毛主席说过的,投 - 失败 - 再投 - 再失败-再投,直至接受。 对一流杂志来说,每一百篇文章投过来, 65 篇文章马上退回去,只由编辑来初审,不用送出去让专家评审,在 30 - 35% 的文章才拿去送审,其中又有三分之而被淘汰。最终接受率大概 10 - 12% 左右, Science 、 Nature 杂志都是这样。 杂志的主编们每天在计算机前做什么事情?多半在写拒绝信。 很多杂志收到论文后几周之内就给你回信说不能接受你的文章。主编们是凭什么这样快就做决定的? 第一看文章是不是重要,是不是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二看是不是有普遍意义。 有的文章也许对某一专业是重要,但不是大家感兴趣,一百人中只有 20 人感兴趣,不行。还有,假如你的工作思路,手段,方法非同一般,有与众不同的东西,会让编辑眼睛一亮,那也可以。比如中科院神经所的周专发表一篇文章,众所周知,神经突触传递需要 Ca 2+ ,但他的文章认为,神经突触传递不需要 Ca 2+ ,我不知道对不对,但至少是出人意料。是有新闻价值的文章。并不是说这类文章都会接受,但送审的机会是很大的。做编辑或主编是个非常不讨人好的事情,一般大家对他们都是咬牙切齿,为什么把我文章拒绝,主编一定是很坏的人。大家都在想最好是我的 paper 接受,我竞争对手的 paper 都给他拒绝,其实天下那有这么好的事情,所以编辑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他们天天在写拒绝信,天天在把人家的希望便成绝望。 大家都在诅咒编辑死后要进地狱。说个笑话。罗马的教皇死后,都要升天堂。有个教皇死了,到天堂去了,看到住在他隔壁的有 Nature 的主编,他说主编怎么能住在这里,让我来看看,他发现主编的房子不错,装潢也比他的要好。他要打抱不平,就去找上帝,说我是教皇这样对我不公平,上帝告诉他,你不要打抱不平了,到我这边来的教皇少说也有 65 个,但我还没有见过科学杂志主编,他是第一个呢 ( 笑 ) 。 主编做出初选后,还有个很重要的工作是选择评审人。那么,他是凭什么去选择呢?很多人在写封面信时,往往会自我推荐 3 - 5 位他认为比较友善的人来做评审人,编委有时会选其中的一个人,但绝对不会再选第二个人。而且你认为是你朋友的人,不一定会给你说好话,写好评语。很多资深科学家,审了很多的文章,也有些至少作者认为他是朋友,但他不一定会给作者说好话,他要对科学负责。你的文章实在太烂的话,我不会闭眼说瞎话,我一定会说,你这文章做的不好,我也会拒绝,也会提建议。这跟中国文化不一样,为了朋友往往是两肋插刀,可以不管是对还是错。所以朋友是朋友,在做科研上要有科学道德。最近我有一篇文章要发表,我一看就知道是我朋友写的评审,把我的文章说的一塌糊涂,他说你刚刚发表过一篇好文章,现在把剩下来的数据搞在一起,再来一篇,那儿有这么好的事情,不行。我知道是谁写的,大概能猜出来。我觉得他是我的朋友,他这也是对科学负责,我理解他。象这种文章不要在这么好的杂志再来混一篇。后来我把这篇杂志投到比较差一点的杂志上去。还有一个技巧,就是不让某人做评审。假如说你觉得那个人可能会对你的工作有偏见,会做不公正的评价的话,你写信给编辑时,就指出不要那个人做评审,这是可以的。但你不能写上 10 个人的名单,这些人都不能评审,这样不行,最多只能 35 个人。什么样的人不能做评审呢?他做的工作与你做的工作非常象,非常近,是你的竞争对手。 他往往会失去理智,不会很公平,所以这种人不能做你的评审。 刚才我说过比较宽容 soft 和比较严厉 harsh 的评审,有些人非常苛刻。任何文章拿来,一概先拒绝。有一位斯坦福的教授对我说,他审文章时,一般先拒绝,然后再去找证据来说服自己来改变主意。另外有些人,特别是一下有名的人,如诺贝尔奖得主,他们见多了,不会为一些细节去很抠门,写的评语往往较短,这些人属于宽容的评审。我猜杂志编辑手里一般有两个名单,一个 soft reviewer 人的名单,另一个 harsh reviewer 人的名单。一般取一个 soft 和一个 harsh ,所以你的文章老是看到一个说好一个说坏。 这大概是故意这样做的,所以说编辑的权利很大。 如果两个评审他都选 soft 你文章接受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他不喜欢的文章,他就选两个 harsh 。一般主编会兼顾严厉和宽容的评审,而且会尊重评审的意见和建议。评审推荐接受,主编一般不会说不接受的。而评审非常不满的文章,主编也不会轻易地接受。 怎样写封面信? 一般该信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主要发现是什么,一个是为什么说这发现是重要的,还有你建议谁来做评审,并告诉哪些人有同行竞争或不公正不公平的嫌疑而不能来做评审。对国内的学者来讲,建议请你认识的比较有名的同行科学家先看一看你的文章,并根据其意见进行修改。这样你就可以在信上说,已经某某科学家审阅,这样可能增加一些你的文章分量,不至于立即被拒绝。多年来,我常常会把文章写完后,请几位非常有名的专家,同事,提一些意见和建议,然后按照他们的建议,做些实验进行修改,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减少文章被拒的几率,实在也是提高了工作的质量。 写封面信有一些讲究,写的不好,文章马上就给你退回。 举例一,这是一篇我们实验室在 Nature Neuroscience 发表的文章, 它是这样写的: We would like to submit the enclosed manuscript entitled GDNF Acutely Modulates Neuronal Excitability and A-type Potassium Channels in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Neuroscience 。接下来说,为什么这个文章是重要的, GDNF has long been thought to be a potent neurotrophic factor for the survival of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这是人家过去已经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一直是被认为对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存活起促进作用,接着说, which are degenerated in Parkinsons disease. 任何科学发现,假如跟疾病有关的话那就是很重要的, GDNF 一般是调控中脑神经细胞的存活,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an unexpected, acute effect of GDNF on A-type potassium channels, leading to a potentiation of neuronal excitability, in the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culture as well as in adult brain slices. Further, we show that GDNF regulates the K + channels through a mechanism that involves activation of MAP kinase. Thus, this study has revealed, for the first time, an acute modulation of ion channels by GDNF. 这一段讲的是主要发现,接下来我讲为什么是重要的。 Our findings challenge the classic view of GDNF as a long-term survival factor for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教课书上说 GDNF survival factor 现在我们来挑战这个传统观念,如有道理将改写教科书,很重要。我又说这个工作 suggest that the normal function of GDNF is to regulate neuronal excitability, and consequently dopamine release. 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 巴金森氏症主要是因为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下降,我们可以通过调控神经兴奋性,来调控多巴胺的释放。 These results may also have i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所以这项工作也有临床意义。接下来是建议: Due to a direct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 we request that Drs. XXX of #1 Univ., and YY of #2 Univ. not be considered as reviewers. 这些建议也要实事求是,真是觉得这些人是在做类似的工作,有竞争。 这篇文章发表后,有一位做离子通道的科学家来访问 NIH 时,问我说,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在 Nature Neuroscience 上发表 ? 他说,离子通道的调控文章现在已经很难发了。神经营养因子的快速作用,这也不是第一个。 GDNF 对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调控,已经有很多文章了。 我想他要是读了我的封面信,也许会比较理解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篇文章怎么写,从什么角度,怎么来编排,有时也可以决定一篇文章在那里发表。 举例二, We would like to submit the enclosed manuscript entitled Ca 2 + -binding protein frequenin mediates GDNF-induced potentiation of Ca 2 + channels and transmitter release,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euron . We believe that two aspects of this manuscript will make it interesting to general readers of Neuron. First, we report that GDNF has a long-term regulatory effect on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at the neuromuscular synapses. This provides the first 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a role of this new family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function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Second, we show that the GDNF effect is mediated by enhanc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Ca 2 + -binding protein frequenin. Further, GDNF and frequenin facilitate synaptic transmission by enhancing Ca 2 + channel activity, lea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Ca 2 + influx. 具体科学内容不懂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有没有写清楚意义。 Thus, this study has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a molecular target that mediates the long-term, synaptic action of a neurotrophic factor. Our findings may also have general implications in the cell biology of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你需要指出这是第一。这 是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而且是第一次报道的新发现,这样才会被 重视。 举例三,是 1996 年发表在 Nature 上的文章。当时我觉得分量还不够,所以封面信 上就写得多一点。 Enclosed are copies of a manuscript entitled BDNF and NT-4/5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the Hippocampus,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 As you know,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and excitement recently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neurotrophins in synapse development and plasticity.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 Our manuscript provid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hysiological evidence that neurotrophins regulate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neurotrophins BDNF and NT-4 induce an earlier appearance of LTP in developing hippocampus. In contrast to recent Science article by XX group, 人家刚刚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We did not see that BDNF enhance bas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adult hippocampus. Nature 和 Science 相互都要竞争的,如果说是 Science 上发表的文章是错的,一定会引起兴趣 。 However, we found that in adult hippocampus, inhibition of BDNF/TrkB activity attenuated LTP, and weak tetanus that normally cannot induce LTP produced enduring LTP. 这是我们的发现。 These findings may have implications in the basic mechanism for regulation of synapse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modulation of synaptic efficacy. 这是我们这项工作的意义。 Because of the rather competitive nature of the field and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 of our findings, we have not yet presented this work in any public forum. 我们在公共场合没有讲过这个问题。 However, confidential discussion with several prominent neuroscientists such as 111 and 222 have generated tremendous excitement. 私下我们已经给一些有名的专家看了我们的工作,他们都感到很有意思 , 增加了分量。 Thus, we feel that this work is of general interest and is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 怎样写标题? 我举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和几个我认为不是最好的。 写标题一般是要写重要的,我反复强调你做的工作一定要是重要的发现 , 非同一般也要反映在标题里。做生命科学的,有两类东西会引起重视的。一类是解决功能问题,假如说你能够发现一种分子的功能,这是比较能引起重视的。另一类机理 , 是把机制搞清楚了,往往会被引起重视。这标题一定要写得简单、生动,不要拐弯摸角,不要模棱两可。这里举两个例子,我认为是写得比较好。最近翻阅了 Science 、 Nature. 杂志,包括这些不好的标题都是在 Science 、 Nature 上的,也不是太坏,相比好的标题要差些。 这些是比较好的: SynCAM, a synaptic adhesion molecule that drives synapse assembly ,大家都知道突触形成是一个过程,现在克隆一个分子,这一个分子可以组装突触,一下子就吸引你的注意。 Inhibition of Retroviral RNA production by ZAP, a CCCH-type Zinc finger protein 。 Zinc finger protein 很多都是转录因子,他说 Zinc finger protein 可以抑制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我现在有一个 Zinc finger protein 可以抑制它,所以这是很吸引人的。 Protein phosphatase 1 is a molecular constraint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Protein phosphatase 1 是磷酸脂酶,一个酶可以控制学习记忆,很吸引人。 E3 ubiquitin ligase that recognizes sugar chain ,酶的底物往往是蛋白,而他认为是 sugar chain ,就非常有意思。 Single cell gene profile 一个细胞里面我可以把所有的基因的 profile 都拿出来,这个题目一看就非常吸引人。 Molecular evolution of FOXP2, a gene involved in speech and language 。 这篇除了标题好之外,文章也绝对精彩。 它说 FOXP2 基因可以参与人的讲演,语言,能找到这样一个基因可以控制语言,本身就了不起。而这篇文章,一共只有一个手工画出来的图和一个表格。 FOXP2 是在喉咙肌肉里面表达的基因。 该文并没有做实验,而是在已发表文章中分析出来的。譬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讲不出来,是一种疾病。这个遗传基因坏了,提示可能这基因与不会说话有关系。作者去查了基因库数据,猴子、猩猩跟人比较接近的动物,它们不能讲话,比较一下其 DNA 顺序,跟不会讲话的人的差别怎么样的,结果发现猴子、猩猩的基因与不会讲话的人的基因差不多,说明不会讲话的人的基因坏了,为什么猴子、猩猩不能讲话,就是因为它们的基因没有进化到与人一样。写这篇文章的人绝对是很聪敏。他把人家的文章拿来,做一下不会说话的人的基因,然后与不会说话的猴子、猩猩的基因比较一下,就能出文章。 下面是一些我认为不太好的标题: Structure, mechanism, an regulation of the Neurospora plasma membrane H + , 这是个什么都说,什么都没说清楚的 Title ,这个文章的标题不够特意,看了题目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只有去看文章才能知道说了些什么。 Modulation of postendocytic sorting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什么 Modulation ,是 up Modulation ,还是 down Modulation ,没用说清楚。 Distinct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initiating TRAF6 signaling ,拿 Distinct 这些大字来吓唬人的。 还有我不喜欢的标题用这些词开始: Identification of ; Role of ; Involvement of ,不是很清楚,很直接,像这样的标题,不能一下子吸引人注意。 怎样写摘要? 写摘要是最重要的,你的文章是死是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摘要写的好不好。假如写这篇文章化了 20 个小时话,那么在摘要上化 3 - 5 小时也是不冤枉的。 Abstract 包括几个成分: Rationale ,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逻辑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如 remain unknown ,为什么去做 To determine Summary statement, 即简短指明主要发现。如 Here we show , Here we report , Here we describe Body, 很多没有经验的人往往会写很多细节,把我的方法是什么,结果正的方面是什么,反的方面是什么,做很多的详细烦琐的描述 , 我觉得没有必要。尽量少用特殊名词,不要用缩写。 Significance ,即意义。摘要一定要说明这项工作为什么重要,有什么理论或实际意义, 等等。 但是不要吹,不能说大话,或。假如是很重要的,轻轻地说一下,不要吹的太厉害,这样反而会被引起重视的。例如 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 DNA 双螺旋,这么伟大的发现 J. D. Watson and F. H. C. Crick 是这样写的: It has not escaped our attention that the specific pairing we have postulated immediately suggests a possible copying mechanism for the genetic material. 他们没有吹的很厉害,没用说我们这个发现有多重要,多伟大。而只是说我们已经注意到它有这个意义,轻轻的说一下,这写得非常精彩。 有一本书,叫做 DNA 双螺旋是 Watson 写的,在书的有一段写到他是如何写这句话的,你们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下面这个摘要,我认为写得精彩: Formation of the normal mammalian cerebral cortex requires the migration of GABAergic inhibitory interneurons from an extracortical origin, the lateral ganglionic eminence (LGE). Mechanisms guiding the migratory direction of these neurons, or other neurons in the neocortex,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大脑的形成需要某一种 neurons 神经元迁移,但迁移的机制不太清楚,这是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讲的是科学发现,懂不懂没有关系。 We have used an explant assay to study GABAergic neuronal migr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ventricular zone (VZ) of the LGE is repulsive to GABAergic neurons. Furthermore, the secreted protein Slit is a chemorepellent guiding the migratory direction of GABAergic neurons, and blockade of endogenous Slit signaling inhibits the repulsive activity in the VZ. These results have revealed a cellular source of guidance for GABAergic neurons, demonstrated a molecular cue important for cortical development, and suggested a guidance mechanism for the migration of extracortical neurons into the neocortex. 最后一句话,用了三个( revealed 、 demonstrated 、 suggested )并列的句子把重要性说明清楚,我觉得写得相当不错。 怎样写正文? 正文包括 Introduction, Results, Discussion. 怎么写,每个人的体会不一样。我是这样写的得 : 先不写 Body ,而是拿一张纸来,把实验结果的图画出来,不一定要画得很好,但要画出来。第一个图,即 Fig. 1 , 应该是怎么样的图, Fig. 2 它应该是怎样,先做图的框架,顺序 Figure layout 。然后再写图的注解 Figure legend ,即 Fig. 1 是怎样做出来,大概是什么意思, Fig. 2 是怎样做出来,大概是什么意思。然后,先写 R esults ,再 写 Introduction ,最后写 Discussion 。 写 Result 比较容易。只要根据图的注解,一个图一个图往下写就可以。 每一段要有一个开场白,介绍做下面实验的动机,目的。 To determine To investigate 等等。最重要的是逻辑性要强,语言要简练,说清楚为什么要做该实验,怎么做的,有什么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结果是什么,发现是什么。尽量少做解释,推论, 不要做猜想。每一段的最后可以有一个简短总结。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refore, Taken together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前呼后应。前后段之间要有联络, 过度不能太生硬。 Introduction 怎么写?主要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去理解文章。所以 Introduction 大概要写明下面这几点。 (1)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subjects? Only relevant inform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dont write a review. (2)What we dont know. (3)Rationale : Why you want to do it? Dont repeat abstract. (4) Approaches : How you are going to do it. (5)Significance Make an appeal to general readers. 有一点很重要,不能把 Introduction 写成综述 review ,不要把人家已经知道的东西全部写进去。前面我已经讲过,我看人家文章,先不看 Introduction ,因为是怕被人牵着鼻子走。而我自己在写 Introduction ,也是牵着你的鼻子走 (笑)。 开个玩笑。 一般 Introduction 应该是只写与工作相关的,引导人家去理解你的文章。不是牵着人家的鼻子走,而是希望人家按照一定的思路去理解文章。 最后是 Discussion ,这是最难写的部分,又最不重要,很多评审都不看 Discussion ,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写。一般来说,要写几个方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讨论这个工作的意义,对理论方面的贡献,在实际应用上的意义,有那些发现,为什么是重要的。有什么创意,什么新方法,新思路。第二,要解释一下,你的实验结果为什么是可靠的,人家过去的工作有那些跟你是一致的,有那些文献支持你的结论,等等。 这里要注意,一定要说清楚你的工作新在那里。 如果人家都已经做了那么多了,那你还有什么创新呢?第三,要指出你的工作的不足之处,还有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你有不同的解释,等等。 并引用文献来解释。有些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你不能做,为什么,你要解释。一般来说,我不主张不做实验,只做辩解。你因尽最大努力做,实在不能做,才作解释。 整个正文怎么写,我都有实例。以后有机会详细介绍。有一个事情须要强调的,是反复修改,再多也不过分。 写完后请别人,各种各样的人提意见。 有时甚至是让领域以外的人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有个美国学生,工作做完后,我让他去写文章,他写完了,自己觉得很得意拿来给我看,我说这不行,他说哪里不行。我还是先讲个故事,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他让他的助手去写一份关于中东现在战略形势的报告,基辛格对他的助手说,这份材料很重要,下个星期一一定搞好,给我。这个助手在这周末没有休息,查阅了很多文献,写完后,交给基辛格,他想表功 , 这周末没有好好的休息,查阅了很多文献,才写完。基辛格拿在手一看说, 不够好 That is not great enough 。这位助手想,基辛格真是天才,这样看一眼,就知道写的不够好。然后基辛格说,再给你二天时间。他回去又去写,修改。星期三又拿去给基辛格,基辛格看了一下,又说, That is not great enough, 你把材料拿回去。这位助手说,我已经化很大的努力写了。基辛格说,我再给你一天的时间。这位助手只好拿回去连夜写、修改,然后请教别人,修改完后,星期四又去见基辛格,不等基辛格开口就先说,基 辛格 博士,我已经化了最大的努力了,要是今天你再跟我讲 That is not great enough , I quit ,我不干了。基辛格说, In that case, I will read it ,既然如此,那我去读一下 (笑)。所以修改前基辛格根本没有读过,而且也知道助手有潜力可挖,最后基辛格才去读这篇材料。 我没有用同样的方法对付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把写好的文章拿来给我看,我说,不行,他说,那怎么写,我说, 1 , 2 , 3 , 4 ,拿回去修改。然后他拿回去写、修改,拿来给我,我说还是不行,按照 A 、 B 、 C 去修改,然后他拿回去写、修改,再拿来给我,我让他把文章放在我这里,我都没看,自己重新写,写完后,给这位学生。他说,你写得真好,但好像你还没有看过我写的文章,当时我也没有承认没有看过他的文章。后来我告诉他,写 Result 一定要前呼后应,交代清楚。另外一位美国学生也告诉我,你是中国人,文章为什么写的比我们本国人还要好。第三个人再来问我时,我说,我跟你坦白,其实不论哪个国家人都一样,你的中国文章写得好,英文文章也会写得好,因为很多基本的做法是一样的。我考大学是时候,不怕人见笑,考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语文五门科,我是靠了语文政治考上的。我报考华东师大,当时录取的分数线是 360 分,我考了 371 分,在整个系里倒数第二名。我认识一位政治辅导老师,看了我的成绩,说我真是巧,数学考不及格,物理、化学刚刚及格,政治 85 分,语文 95 分,说我是靠政治吃饭的 (笑)。政治就是写文章。不是说大家都不要学好数理化,数理化还是要学好。但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并不是说英文怎么样,而是基本语言要交代清楚,一定要有逻辑性,要前呼后应,要有连贯,有交待。 最后讲一下怎样对待评审。假如说一篇文章被拒绝了,或被批评的一塌糊涂,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我到全世界包括在欧洲,特别是到日本讲学,他们说美国人是对我们是有偏见的,照顾美国人,而我们投的文章都打回来了,美国人是不讲道理的。 我说你讲的不对,我们大家,包括美国科学家,发文章都要经过一番艰难曲折,我反复强调,第一要工作做的好,第二要搞懂各个杂志的评审录取过程,第三是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技巧,最后,是要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批评,对待评审。收到严厉的评审时,首先是要冷静下来 be calm ,人家把你的文章说的一塌糊涂,这是对事,不对人,他对你没有仇恨,他只是说你的文章不好,不是说你这个人不好。所以不要发火,不要生气,看看评审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时候他说的没有道理,或是错的,那就要通过编辑进行解释,说明。 在任何时候,要与编辑保持的良好关系,即使评审说的很没道理,也不要与编辑吵。因为你只能跟编辑打交道,而不能与评审直接说,评审是匿名的,你不知道是谁。即使编辑与评审是同样的观点,你也只能与讲道理,最好用事实,用实验来说明你是对的,或有一定道理,争取编辑的理解 , 最后站在你一边。这样还有可能通过编辑去说服评审。还有,不要与评审争辩,特别是不要感情用事,不要用过激的言辞。千万不要攻击评审,说他不懂。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写的反应,辩解都是要送回评审那儿去的。你说 I agree, I appreciate, 等等。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别是好的杂志,就是评审叫你做什么,你要尽最大努力去做,这样即使你不能做出来,评审也会有同情感。你辛辛苦苦地做了半年,我再要提很抠门的要求的话就有点不讲道理了,让你通过算了。请不要想出一大堆理由,或者引用一大堆文献来为你不做实验而辩解。你要知道,在很多情况下,评审让你补实验,你做了,这文章的质量也确实大大提高了。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难一些,就是假如你发现评审有什么地方搞错了,譬如疏忽了一个明明写的非常清楚的发现,或者一个基本观点没搞懂,或者不理解一项新技术,或者逻辑上的明显错误,你应该抓住机会,进行反驳。对编辑私下说,你看评审连这点都没搞懂,也许他不够格,也许他的其他观点也有问题。 这时编辑会比较相信你,再给你一次机会。 因为明显是评审的错误,既然在这问题他有错,那在其他问题上也会有错。 作为结束语,我想推荐一本书。 有的书是经常要查和翻的,象 The elements of style ,很多字是怎么用的,它都有,我是放在桌子上经常用的,比如说 compare with 和 compare to, 到底怎么用,这已经不是语法问题,而是什么情况下用,它会告诉你怎么用,这种类似的情况太多了,这个不是仅对我们中国人,美国人也经常把这本书放在桌子上。还有其它一些基本书。好今天就这样,还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热度 2 yongfengcao 2010-6-26 21:31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750d680100jfxs.html 要写好的文章,最重要问题的不是英文,也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要有好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得好这是最重要的。有一个错误的印象,认为只要我写得好,就可以发表在好的杂志上,这是不对的。要发表好的文章,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最主要的因素是一定要有一流的工作。所以今天我借这机会,主要讲的不是怎样写,而要怎样才能够做好的研究工作。首先,什么样的研究工作是一个好的工作,大家要有一个共识。抱歉,今天我讲的许多内容都是引用英文的,因为网上都有,所以不用抄,不保密,可以下载。怎样的工作是一个好的工作其实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工作。我认为,好的研究工作大概可以分为 6~7 类: 第一,Major advance in a classic field , 假如说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学科如组织胚胎学(读医学院的人,都要学),它已经不能再有很大进展时 , 突然你有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样的工作,应该是相当不错的。比如说胆固醇,大家知道胆固醇一般被认为是坏东西,一个人的胆固醇要控制不能太高,因为它要造成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但如果你突然发现胆固醇的另一个生理功效,那就很了不起。这个例子不是乱举的,在 1999 至 2001 年中,连续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认为胆固醇可以促进脑神经细胞突触的形成,这就给胆固醇在生理功能的认识带来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你去看他们的工作,实在太简单了,一般的实验室都可以做,为什么大家都想不到? 一个经典的古老的学科,到了不能再有什么发展的程度时,只有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才能有突破。突然间胆固醇变成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今天有人认为胆固醇对神经细胞生长突触的形成有作用,明天又有人认为胆固醇怎么样,一下子一个古老经典的学科,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二,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at can be widely used , 我们在做研究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新的方法和技术。一个技术和方法要被非常广泛地使用 , 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工作,甚至可以得诺贝尔奖。 PCR 技术是获诺贝尔奖的, PCR 技术发明的当年,一下子就有几十篇文章,后来到处都 用 PCR ,现在已经被非常广泛应用。不过这位发明 PCR 的人, Kary Mullis, 我觉得不怎么样。他从此就不干科学不干活,整天到海滩去冲浪玩。后来有人祝贺他得了诺贝尔奖,他说此奖早就该给他的了,那是题外话。事实上,应用这么广泛的技术,你几乎可以坐着等诺贝尔奖。还有 Patch Clamp ,膜片钳技术,有了这个技术 , 在电生理方面完全改了个样,不仅是神经细胞,还用到心肌细胞等各种各样的细胞,都可以用 Patch Clamp 技术,来记录电信号变化。发明该技术的人也得了诺贝尔奖。我预测有可能得诺贝尔奖的是人类基因研究中的自动测序技术,应用非常广泛,而且许多工作可以提前好多年完成。这样的技术、方法,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有时候被非常广泛引用的技术性文章,还不一定是发表在 Science 、 Nature 杂 志上,我们也不能用 Science 、 Nature 上 发表论文的标准来衡量。比如 Patch Clamp 技术的文章就是发表在一个你可能都没有听说过的 杂志上。 第三, Discoveries with obviou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过去在 NIH 有一 中国人发表了一篇文章,发现了 AIDS virus 的受体。那不得了,艾滋病毒可以进入人类免疫系统的细胞里,找到了受体,显而易见就可以想办法阻止它进入人类的免疫系统细胞 , 根本不用去想,应用的前景显而易见。又比如大家知道的老年痴呆症,找到老年痴呆症的基因,这样就有可以及早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否则无从入手。这样的工作,如果你去看一本 Science 或 Nature 杂志的目 录,不需要看内容显而易见就知道这工作是重要的。 第四, Conceptual breakthrough, 完全一个新的概念,过去人家不是这样认为的一个概念上的突破。这里我不太谦虚举一个例子,当时我们做神经营养因子引起很大的重视,神经营养因子一直是被认为起着促进神经细胞营养作用的如发育、分化。但从来没有想到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拿来调控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学习记忆基本的细胞基础,我们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可以调控脑内突触的可塑性,最终它也许可以调控学习记忆。这是我们 96 年发现的,当时被认为这是一个完全的新概念,当然现在已经被证实,逐渐开始想要应用到临床上,而且在这领域进展很快。这样一个概念方面突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工作。 第五,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views, break dogma , dogma 是教课书已经建立一个理论体系,你要能够打破它,证明是错的,就很了不起。这与上面讲的是对应的,一个是能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另外是打破一个旧的观念,就是说我要提出反对意见,原来的概念有问题,对它提出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工作。举一个例子,我在 90 年代做博士后时,受了蒲慕明先生(现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外籍所长)很大的影响,他是我的老师 , 我在做博士后时受了他很大的影响,今天讲内容很多都是来自于蒲先生的影响。我就是从他身上学了非常多的怎样做好的科学工作,他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举个例子,我去美国没多久,实验室来了一位俄国的博士后,他是学物理的。当时实验室的仪器大家都占满了在用,他没有仪器做实验。所以蒲先生就拿了一本教科书让他看看,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同你讨论课题。他说我是来做实验的,来做重大发现的,你怎么让我看教科书,还是给我一个题目做实验吧。蒲先生说,你有什么题目,他说我问你呢,你是导师,你要告诉我做什么题目。蒲先生说你没有题目,那你来干什么?那就这样吧,你看看教科书,看看哪里有错,自己想个题目。然后蒲先生拿了一本《细胞生物学》给他,让他找错,三个星期后再谈。结果他天天在看,三个星期后蒲先生与他谈,问他看出什么来了没有,那位博士后说,我看是全对的。蒲先生说,教科书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不要去相信权威,其实教科书上每一个概念,都是基于一到二个基本实验或一二篇文章。你要想不出来的话,那我来给你想。大家都知道神经细胞的轴突,会生长出来,一个中学生就可以想象的问题,你要神经细胞越长越长,一定要有新的东西加进去,大家知道细胞有细胞膜,神经细胞要长,肯定要有细胞膜加进去,那细胞膜从那儿来的,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教科书上讲,在长的时候,细胞里面有囊泡,这囊泡上面有膜,当囊泡到达轴突最前端的地方,它一融合 fuse ,膜就加上去了。也就是说膜是在轴突最前面的地方加上去的,这是教科书上的定论。蒲先生说,这个定论在教科书上就凭了一篇文章,做了一个实验,说是看到膜是在轴突最前面,囊泡一 fuse 就加上去了。我们可以试一下这种观点是不是对的,然后浦先生就给了这位博士后一台给中学生看的,很差的小显微镜。这位博士后就把显微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拿了一碟培养的神经细胞器皿看。看了大概一两个月,看完以后他就开始写 paper, 我说你有这么容易吗?然后再过了三个月左右,拿了台好一点的显微镜,加了荧光打一打,做了一些非常简单的实验,真的就准备投稿了。我说你准备投那里,他说 Science ,我说就这玩意儿也可以投 Science 吗? 他说是蒲先生让我投的。再过几个月,他说我的 paper 接受了。这下我傻眼了,在这样的显微镜下看看写出来的文章居然会被 Science 接受 ? 请 你给我讲讲,为什么这种工作可以发表在 Science 杂志上。他说这个实验非常简单,这是一个神经细胞,这里是细胞核,里面有囊泡,过去教科书上说囊泡在轴突最前端融合,轴突就变长了,越长越长。他说在细胞培养皿里面有灰尘样脏东西,有时候灰尘粘在轴突上,你可以找到一个轴突上这里粘一个,那里粘一个,要是膜的囊泡不是在最前端融合,而是在两个灰尘点之间融合,那么两个灰尘点间的距离也可以增长,他每过五分钟去量一量两个灰尘间的距离,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慢慢地增大了。后来我想了想他为什么会发表在 Science 杂志,主要是打破了传统观念,不是说教科书上的不对,而是也有例外。 第六, opening up new area, 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是从一个小事情做起,举一个例子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现,细胞凋亡这是个很大的领域,发现这现象的几位科学家在今后哪一年给他们诺贝尔奖是肯定的。这样的一个领域,他们在发表第一、二篇文章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原来认为细胞死亡是由于受伤等引起的被动过程,新的概念认为细胞的死亡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为生物个体需要某些细胞去死亡,某些细胞故意要去死亡,这就是一个主动过程。这概念一提出,许多工作就在此基础上开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在讲完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工作后,再讲讲什么样的工作是不好的工作。我平时做很多杂志的评审工作,很多文章拿来给我评审,看的文章很多,总结出来几点,什么样的工作是不好的工作。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750d680100jfxs.html ) -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_geoserver_新浪博客 第一,Horizontal growth,叫做横向长,这类文章在国内很多。如果一个人,要横着长怎么也不会好看(笑)。举例,你在大鼠上得到一个发现,那我在小鼠上也做一下,也有同样的发现,这就没有创新意义。这个例子有点过分,当然如果你是在老鼠身上做,而在人身上从来没有做过,我来做一下,那应该也是有意义的。 第二, Filling gaps ,有人发现了 A ,猜想 A 会到 B ,有人发现了 C ,你就在中间证实一下 A 是通过 B 到 C 的。这样的发现,也不是说不可以发表文章,但这种文章不会在很出色的杂志上发表,因为杂志的编委一看这种文章就认为是一种 Filling gaps 。 举例,已知 EGF 可以激活 JNK , JNK 可以造成 C-Jun 的表达,假如你发表一篇文章 去说 EGF 可以促进 C-Jun 的表达,那人 家已经知道 JNK 可以促进 C-Jun 的表 达, EGF 可以激活 JNK ,当然如果人家没 有做出来,这也是一种发现,但这种发现不是那么 exciting ,这类文章属于填补空缺的文章。 第三, Working out details ,有人把大的框架已经搞出来了,你把细节再搞清楚的文章,一般不会是特别好的文章。我今天讲的不是坏文章,那我提也不提,只是讲这类文章还可以在二流或三流杂志上发表,这是与前面讲的好的工作有个反差。举例,发现一个 NO (一氧化氮)是个很重要的信号分子,发现者也得了诺贝尔奖。 NO 能 产生 cGMP ,然后你做了一篇文章,说是用多少时间,怎样的浓度,使 NO 产生 cGMP ,这类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做,但这不会是 一个最重要的贡献。 第四, Support existing idea, me too ,这类文章很多,有些人文献看得很多,而且手脚特别快,等你的文章在 Science 、 Nature 上一发表,他马上跟上一篇 me too , 你会,他也会。举例, EGF 受体吞噬时,需要 dynamin, 已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有人马上发表 PDGF 受体也是需要 dynamin ,其实 EGF-R 与 PDGF-R 虽然受体完全不一样,但都是个酪氨酸酶的受体,这两个受体,你猜猜就可以知道。这种工作可以发表,但不会发表在最好的杂志,除非它在 PDGF 研 究领域中有特殊意义。 第五, Follow up ,有人在前面已经发表了,我在后面跟上。举例, CREB 是 一个很重要的转录因子,它可以结合到 DNA 的一个成分上,这个成分叫 CRE ,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发现, CREB 可以结合到 CRE ,过二天他也发表一篇文章,一共需要几个 base , 第一从哪里开始,最后到哪里结束,这里面到底要几个碱基, A 要多少个,要换掉的话 binding 就会不好。这种工作不是完全不重要,但属于 Follow up 。 第六, Incomplete study, preliminary ,这类文章最令人讨厌,国内这样的文章很多,欧洲也多,还有日本。做了二个图或四个图,有这么一点点的现象,故事还没有讲完,马上就送去发表。这类文章在二三流杂志也不会拒绝,总归是一个发现。这种把故事讲了一半,你把现象搞掉了,使得人家也不能去做一个完整的工作。我觉得这种文章是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就象写小说一样,你写了第一节,让别人去写第二、第三节,人家不会愿意去做。我是很讨厌这类文章的,碰到这种文章,我做审稿时会让他继续去做,但不会拒绝,否则他会去投别的杂志。我会开个清单 1 , 2 , 3 , 4,. ,对他说,等你把这些工作全部做完,也会出一篇不错的文章。我经常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这类文章。在日本,在中国,很多人在压力之下,都要在 SCI 几点几分杂志上发表文章,才可以拿博士学位。 在座的各位都是研究生,通过这堂课,要逐渐地学会培养自己对科学的欣赏能力。现在谈一谈怎样阅读科学文章。有谁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读文章的(课堂上,有的说,先读题目和摘要;有的说,先看材料和方法,再看结果;有的说,先看结果),我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一周上二堂分子生物学,二堂生化课。老师在每次讲课时都给我们开一个十几篇文章目录,这些文章并不是短文章,都是很长的文章,每堂课前,我们先把文章拷贝好,然后用荧光笔把重要的内容画好。给我们上课的教授,教我们一个方法,是哈佛大学 Walter Gilbert 发明的, Gilbert 应 发明 DNA 序列测试法,得过诺贝尔奖。他在给本科生讲课时说,你们是怎样读 Paper 的,会读 Paper 是你一辈子受用的事情,这 Paper 不能够先看序言、方法,然后结果,即化时间又给它牵着鼻子走,这是很可怕的。写文章的人就是要牵着你的鼻子看他的文章,让你去相信他写的东西,但你先不要去相信他,拿到文章后,先看题目、摘要,然后就去看图 1 ,因为结果都在图里,不要借助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先给图 1 下一个你自己的结论,然后再看图 2 ,也下个结论,等到你把几个图都看完以后,再下个结论,然后去看文章,结果会发现你的结论经常与作者的结论不一样,二个不一样的结论,那总有一个是错的,这时再去看文章,是你的错,还是他的错,也许你没有看清楚那是你的错,也许是他的解释错,这样的话,你的收获是很大的,而且速度也很快,不会被他牵着鼻子走。我评审文章一般不看讨论,因为有误导现象,专门领着你去上他的圈套,所以看 Paper ,首先了解他要探讨怎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大框架,以及问题的重要性,假如是个吹毛求痴的小问题, who cares 。然后用的实验方法是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如一个分子在细胞里面是怎么动的,用光学显微镜是没法看的,这肯定是胡说八道。一篇文章一定要有它的闪光的思想,如在一篇文章中有出人意料的新观点,而且新的观点是否有实验结果来支持,如果实验结果没有支持新的观点,那样的文章要被拒绝。但是很多这样的文章也照样发表,所以你自己不一定要相信作者的观点,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 下面我想说,希望你们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每周阅读 CNS, 你们知道 CNS 是什 么意思,有人说是中枢神经系统(课堂上引起哄笑)。 CNS 是 Cell 、 Nature 、 Science, CNS 每周出一期,要养成一个习惯浏览一下文章的目录。我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发表在 CNS 杂志上,如果能坚持一个学期下来,你必定会有很大的收益。我这个习惯是在读研究生时养成的,每周我与几位同学一起网上浏览,这周 Nature 、 Science 上发表了哪些文章,当然很多东西你不懂,偶尔有一个东西你懂,你就会问为什么它可以发表在 Nature 、 Science 上,久而久之,你就养成两个习惯,一个是批判精神,很多已经发表在 Nature 、 Science 上的文章,都有漏洞,所以要学会批判。过去我念书的时候,老师讲要是能找出论文的错误,你就及格了。有一次生化考试,内容是对发表在 Scientific American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找错误, Scientific American 的文章往往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工作,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学家写在这个杂志上的文章,我们的考试是对发表在这个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找错,这篇文章写错了,叫大家找。结果大家傻了,这有名的大杂志怎么会有错,所以就是要有批判精神。另一种你要养成欣赏别人做得好的工作,如到音乐厅去听音乐或到展览馆去欣赏艺术品一样。其实做科学家是很有趣的,政府给你出钱,让你玩,你如同每天在听音乐,每天在看电影一样,那有什么不开心的。 怎样的科学工作是好的科学工作,如果今天我前面所讲的内容你没有听进去的话,那现在讲的内容是最重要的,这是贯穿于你每天的工作之中,你对人家要有这个要求,对自己更要有这样的要求。没有好的工作,再有写作的技巧,也是没用的。怎样的工作算是好的工作?有三个基本要求,缺一不可。其一,必须被公众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你一说出来大家都点头这是重要的问题。其二,要有创新的概念, DNA 的合成过程大家都知道是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在你的工作中体现出来。在蒲先生的实验室里你写实验设计,蒲先生经常会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你想到的问题,你的竞争对手有没有想到,如果他已经想到,那么就扔垃圾筒。第二,他没有想到,是你想到的问题,但能发表在 Nature 、 Science 杂志上吗?虽然科学工作不是以发表 Nature 、 Science 为目的,但是你的工作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那也要考虑是否要去垃圾筒。所以我们有好多这样情况,文章投 Science 被拒绝,投 Nature 被 拒绝,投 Nature Neuroscience 被拒绝,最后投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也被拒绝了,碰到这样的情况蒲先生会说,你有二个选择,第一垃圾筒,第二你自己拿去,我的名字不要放上去。其三,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别人想不到的,但能否过得了关,要看结果是不是可靠,结果是否被人信得过。这个问题怎么做呢?过去我在国内学习的时候,有一个我们十分崇拜的人,就是张香桐先生,你去看他的文章,他要阐明一个观点,会从三至五个不同的方面来证明。他有一篇文章,发现下丘脑有一些神经元是痛敏感神经元,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工作做得很地道,针刺时放电会不会增加,不痛时放电会不会下降,针刺时,烧烧屁股会不会痛,从方方面面来加以证明。你说他的工作非常 innovation 或 very, very important 吧,也不见得,但结果是非常可信的。我见过有的文章做了一种结果就投出去了,人家不会相信的,特别是重要的文章。我在斯坦福大学有位熟人,我知道我的很多文章在他手里败下阵来。我问他,你是怎样审文章的,他告诉我,他评审有一个基本原则,文章一到手第一反应是拒绝,然后再到文章中去找,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改变我的拒绝,我才考虑去接受,所以你的实验结果一定要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反反复复来证明。这是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你自己。不要过二天人家认为你的文章是错的,你会没面子的,所以结果一定要非常可靠。如果你们的文章能符合这三个要求,进不了最好的杂志,那你来找我(笑)。 其实要做这三点对全世界搞科研工作的人来讲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中国各种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我的加上第四点,你做的工作要 unique and unusual, 就是要独特非凡。你的科研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你要能做出来的东西,人家做不来,而且是 unusual 的科研工作。举例,我在哥仑比亚大学时,生物系有 20 多 位教授,每年要招 20 多学生,然后学生可以选教授,选来选去,很多是考虑二个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他做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转录是怎么转录的,他把转录中的二十多个蛋白一个一个都克隆出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他的工作很过硬,没话可说,而且每篇文章都是很扎扎实实的,过硬的文章,发表层次很高。他的基本要求是,到他实验室去的学生要毕业的话,不管你做多少年,要有三篇第一作者的文章,每篇文章的标准都订得很高,所以这三篇文章的量很重。他的实验室还有个基本情况,美国工作日每周五天,这与国内一样,他说他每天晚上 11 点钟回家,你如果每天要比他早回家的话,就不要到他实验室去。他的 lab meeting 是星期天早上 8:00, 那正好是睡懒觉时候,一开就是半天。他的实验室是靠埋头苦干,拼命用功,每人进实验室时发一件棉袄,实验室有一个很大的冷库,在冷库里一呆就是半天,纯化蛋白。所以这个实验室训练很扎实,保证你有好的文章,如果想要早毕业没门,至少在实验室里要泡上 6~7 年,出来保证有好的出路,学生要是雄心勃勃的,会选择他的实验室。如果不想 work very hard ,你就不要去他的实验室。另一个是蒲慕明先生的实验室,这是截然不同的实验室,平均每三个月换一个题目,有很好的 idea , 做不出来就放弃,连续做到第 6 或 7 个题目,做顺了,几个月就结题,发个 Nature 文章。我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些文章,特点不是靠死打死拼,是靠自己有力的新颖的思想而取胜的,很多东西都是人家想不到的,一旦被你做出来一定是个创新性的工作。后来我与蒲先生谈了这个事情,我说为什么你要选这样题目,而不选辛辛苦苦地去做总会有结果的题目,他说做科学有二种人,一种叫纽约马拉松,纽约马拉松是全世界有名的,一年一次,你要赢这个马拉松比赛,你要 very good ,要 work very hard ,拼命练习,肌肉很发达,还要起跑快,每个地方都不能失误。这种科学家叫纽约马拉松式的,本身条件好,又 work very hard ,而且起步快。第二种叫做纽约导游,导游在纽约或上海都有,一帮人后面跟着,他拿着一面小旗子,他指向哪儿,一帮人就跟到那儿。他认为这方向走错了,再朝另一个方向走,大家跟着他走,他不用跑得很快。这种叫做纽约导游,要做一个另路人,要开创新的,不用跑得很快。最后我引用一句杜甫的诗句:语不惊人誓不休。他每个句子都让人拍案叫绝,句句非常精彩。他不是随随便便就写,也不是天才,但他每次想句子就想跟人家不一样。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伦敦邂逅袁隆平,中国重上井冈山
热度 1 XiaoCG 2010-1-14 10:22
【这是10年前在美国支持几位学人为赞助失学儿童成立虹桥科教论坛而写的一篇短文。近日井冈山论文事件沸沸扬扬,感触颇多,重发此文再叙己见。 昏教授之笔名本取义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后来却整出老大动静,以其昏昏,使人更昏,实非所愿】 伦敦邂逅袁隆平 昏教授 最美好的年华是在英伦度过的。那近乎夸张的海岛型蓝天白云,那雨后斜阳任意 涂抹的立体油画,那无处不在的人文历史,尤其是英国民族骨子里的那种绅士风 度,让我在这大西洋此岸的金圆帝国里每每梦到电影蝴蝶梦里那令人肝肠寸断的 开场白。十多年前求学伦敦的往事历历在目,最难忘的却是几位在伦敦邂逅的同 胞。 大概是87年秋或88年春,一好友告诉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英领奖,光明日 报驻伦敦记者想请我们作陪,主要是陪袁先生夫妇游览一下。平时我对朋友同学 尽地主之谊极多,连大英博物馆那些木乃伊都对我翻白眼了,又兼年轻气盛,瞧 得起的人不多,一般是不会去请假停实验当这导游,但久闻袁先生大功大德,虽 不是同行,有此机会,岂不欣然?这伦敦游不提也罢,反正轻车熟路,蜻蜓点水。 袁先生整个一老农形象,矮小瘦黑精干,走路飞快,我看不出那伦敦的大街和湖 南的田埂在他脚下有任何区别。我们时时不得不放慢脚步等袁夫人。记得最后一 站室内游是在TateGalary.,袁夫人稍为浏览了一下就坐下休息,我和朋友都有 点累了,袁先生却仍精神抖擞,每副画都看了一边,还余兴未尽,又买了好多幻 灯片。晚上是光明日报作东。他们买了栋TownHouse作记者站,好象是西2区。这 记者站是夫妻店,站长彭锡强君是为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聪敏,和善,象位大 兄长,令人如沐春风。袁先生更是豪无架子,爽朗幽默,大家谈笑风生,好不高 兴!谈起国内某些弊病时,袁先生说湖南有个顺口溜:中央干部忙组阁,省里 干部忙出国,县区干部忙吃喝,大队干部忙赌博,小队干部忙着嫖堂客。这形 象贴切的顺口溜,再加上他那湖南话念得有腔有版,让大家莫不哈哈大笑。至于 杂交水稻及其得奖,袁先生却没当回事,我问起来,他说也就是帮老百姓碗里多 添了几口饭。这轻描淡写的回答和这短暂的相遇却对我震撼极大。过去一直想的 就是多发文章、留洋、当教授、成名成家。虽然目标明确,但每达到一个怅然若 失感就加重几分。再观人世间教授、名人成千上万,文章成果更是浩瀚如海,但 有几人能象袁先生这样?他虽轻描淡写,但我感受得到这几口饭对他是最高 的奖赏。作学问就该如此啊!作人就该如此啊!从那以后,我变了。我大致知道 我这一辈子该怎么走了。瞧我这导游当的。谁导谁呀!? 多年总想把这写出来,一者自勉,二者或可间接导游一下后来者。可是因担心有 月亮借太阳光之嫌,一直没敢。现在这顾虑稍小一点,这网上又可用笔名,而且 10多年已过去,我想袁先生也不会记得当年那个年轻人了,这才大胆下笔了愿。 【虹桥科教论坛网友文库(www.rainbowplan.org/cgi-bin/edu/mainpage.pl)】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454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