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半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文学作品】【漂逝的半岛】
lcj2212916 2014-6-15 08:49
【名稱】:漂逝的半岛 【作者】: 凡尔纳 【大小】:1.24MB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哈德孙湾皮毛公司的一支分遣队受命到北纬七十度以北的美洲大陆边界地区创建一个新商站,由于意外的原因,他们误把商站建在附着在大陆边缘的一块巨大的浮冰上。后来,在一次地震中,冰与陆地脱离,变成了一座浮岛,冰原解冻后载着岛上的全体居民随海水漂移,并在阳光和暖流的双重作用下渐渐融化。在这种情况下,全体队员团结一致,凭着巨大的勇气和聪明才智,终于使浮冰在即将完全融化的前夕靠上了阿留申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分遣队的人员得以死里逃生。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6578979
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澳门雨雾 2010-04-15 17:20
taodeng 2014-2-12 23:43
澳门 半岛 氹仔 天气不好,据说这样的小雨已经持续了好几天,温度也很低,完全不像是春天的样子。这倒好,今天澳门和北京的温度没有区别,都是15度,飞过来就不用换衣服了。朦朦胧胧的雨雾中,景致都模糊得彷佛印象派的作品。随便到城区里转一转,那狭窄如胡同的街道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夹持下,活画出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密集城市的特点。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极半岛冰层融化速度为千年最快
热度 1 hgiap 2013-4-22 15:25
南极半岛冰层融化速度为千年最快 澳大利亚一项最新研究报告称,南极半岛地区冰层融化正在加剧,目前该地区冰层的融化速度是过去一千年内的最高值。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英国南极考察处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在南极半岛北部地区的冰层内凿取出一条长364米的冰芯,通过分析这条冰芯的内部分层结构,测算出该地区过去一千年内的冰层和温度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南极半岛地区夏季冰层的融化速度约是600年前的10倍,并且随着该地区夏季零摄氏度以上的日子越来越多,目前该地区冰层的融化速度超过过去一千年内的任何时期。 参与研究的澳大利亚学者埃布拉姆表示,即使温度轻微升高都会导致夏季冰层融化速度加快,直接或间接影响该地区冰架和冰盖的稳定程度以及未来海平面的上升速度。 该研究报告发布在本周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南极半岛位于南极洲西南部南极圈外,气候较为温和,是南半球半世纪来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来源:新华社 王小舒) Acceleration of snow melt in an Antarctic Peninsula ice core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nchunxiao 添加于 2013-4-16 11:02:33 75次阅读 | 0次推荐 | 0个评论 Over the past 50 years, warming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accelerating glacier mass loss and the retreat and collapse of ice shelves. A key driver of ice loss is summer melting; however, it is not usually possible to specifically reconstruct the summer conditions that are critical for determining ice melt in Antarctic. Here we reconstruct changes in ice-melt intensity and mean temperature on the northern Antarctic Peninsula since AD 1000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visible melt layers in the James Ross Island ice core and local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estimates from the deuterium content of the ice. During the past millennium, the coolest conditions and lowest melt occurred from about AD 1410 to 1460, when mean temperature was 1.6°C lower than that of 1981–2000. Since the late 1400s, there has been a nearly tenfold increase in melt intensity from 0.5 to 4.9%. The warming has occurred in progressive phases since about AD 1460, but intensification of melt is nonlinear, and has largely occurred since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Summer melting is now at a level that is unprecedented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We conclude that ice o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is now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rapid increases in melting and loss in response to relatively small increases in mean temperature. 作 者: Nerilie J. Abram, Robert Mulvaney, Eric W. Wolff, Jack Triest, Sepp Kipfstuhl, Luke D. Trusel, Fran漀椀猀攀 Vimeux, Louise Fleet Carol Arrowsmith 期刊名称: nature geoscience 期卷页: 第卷 第期 ~页 学科领域: 地球科学 海洋科学 物理海洋学 添加人是否为作者: 否 原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eo1787.html DOI: ISBN: 关键词: 相关报道: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3416114164028832.shtm 备 注:
个人分类: 气候新闻|18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半岛是否一战?关键在美国!
热度 1 hcrm 2013-4-7 22:11
尽管王毅日前发出了“不许在中国家门口生事”的警告,但是就朝鲜半岛目前的局势而言,越发地接近于战争了。   原因有二:一是朝鲜箭已上弦,看似平静,神经其实非常紧张;二是美国剑已出鞘,看似淡定,决心其实十分坚定。   中国此时发出的警告,双方能否听得进去,还得拭目以待!   从朝鲜来说,发展核力量关系生死存亡,因为60多年以来一直被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朝鲜与越南、古巴、伊朗等国还不一样,越南虽然与美国有过火拼,却没有所谓大兵压境;古巴和伊朗对抗美国多年,美国目前没有考虑对其打击。朝鲜则一直是美国的眼中钉,这涉及到它背后的支撑——中国。   中朝唇齿相依,表现的不止是意识形态问题,更重要的有国家战略利益相关。中国希望朝鲜半岛稳定,逐步通过对话谈判的形式解决争端,最终迫使美国退出。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美国参加六方和谈的诚心是极其有限的。作为朝鲜,确实希望能与美国改善双边关系,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从而在发展经济方面有所作为,以期最终能实现半岛统一。   然而,朝鲜不是韩国,不想寄人篱下,更不会单纯依靠中国的支撑。所以,在朝鲜领导人看来,只有自己强大了,特别是在军事力量方面,如果拥有了核心武器,安全方可能得到保障。   北约对科索沃的打击,美国对伊拉克的打击,还有利比亚等国的问题,让朝鲜领导人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些人感觉朝鲜离中国越来越远的原因。   习近平主席“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主要是对美国而言的,因为只有美国有这样的能力,朝鲜其实是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王毅的“不许在中国家门口生事”,也主要是在警告美国,因为是美国跑到中国家门口来的,朝鲜不会对中国构成威胁。   然而,中国的话美国是很难听进去的,譬如当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以及南海撞机事件等。要知道,美国才是亚太地区不稳定的源泉——美国走到哪,哪儿局势就紧张,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中国要想制止住这场战争危机,必须亮出自己的剑,否则是警醒不了任何人的。               2013年4月7日 本文首发于江南第一才子官网 http://www.jiangnandiyicaizi.com/2013/04/82.shtml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12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上人迹罕至的八大绝美风景http://travel.sz.net.cn/
yanxuna711 2013-1-4 14:39
  堪察加半岛   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东海岸,是一个极少有人参观游览的地方。半岛长1200公里,最壮观的景色要数有200多座活火山的地区,周围的熔岩区曾被用作俄罗斯月球车的试验场地。以前我们需要6个月的行程才能到达堪察加半岛,现在可以从莫斯科出发,乘坐11个小时的飞机便可到达,这或许是最长的国内航线了。      约克角   约克角位于澳大利亚的最北端,是一个偏远、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从凯恩斯港口出发航行大约1000公里就会找到约克角,这需要几天的航行,包括穿越有河口鳄鱼的河道。在这些经历了危险和疲惫之后,你将会非常兴奋的看到一个海岬,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了,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转过身来开始返航。      康考迪亚冰川   巴基斯坦康考迪亚冰川,为了去巴基斯坦北部的康考迪亚你必须步行大约10天,最终你会到达世界第二大高峰——乔戈里峰的山脚下。简单易行的方法在这里是不存在的。摄影师盖伦罗厄尔把这里称之为“山神的宫殿”。康考迪亚冰川的偏远使它的美丽无以伦比。      罗斯奥尔洪岛   罗斯奥尔洪岛,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我们乘火车从莫斯科出发需要3天半的时间,从北京出发需要3天的时间才能到达。贝尔加湖含有世界上20%的淡水,在它的中心是长72公里的奥尔洪岛。奥尔洪岛是贝加尔湖最大的岛,因为一些气候原因,据说奥尔洪岛上的晴天天数比黑海海岸的晴天天数还要多,而它周围都是乌云笼罩。      古丁尼伯国家公园   加拿大古丁尼伯国家公园,加拿大第二大国家公园——古丁尼伯(Quttinirpaaq)国家公园也是个很少有人问津的地方,它已经到了北美的最北端——哥伦比亚角,对于游客来说去一趟的费用也是非常可观的,从Resolute小镇出发,包机往返就需要32000加元。公园里没有任何的游玩设施、道路和树木,只有北极熊和美丽的景色。      智利鲁宾逊岛   智利鲁宾逊岛,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孤独者是鲁滨逊,在离南美洲海岸67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孤独的岛和他同名,这就是鲁滨逊岛。1704年,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扣克在和船长发生争执之后,被迫留在了这个岛上,他独自一人在岛上生活了4年。丹尼尔。笛福是受到亚历山大。塞尔扣克经历的启发写了《鲁滨逊漂流记》。如今,因为鲁滨逊岛非常的偏僻,有大约500人居住在这里。很少会有人到达此处,每年来的游客不到100人。      斯科蒂的城堡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科蒂的城堡,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芝加哥百万富翁埃尔伯特约翰逊被加州(微博)的死谷里有金子的这种假话给骗了。然而,在这种干旱、酷热的情况下,约翰逊发现了更加宝贵的东西——健康,所以他在死谷里修建了这座城堡。如今,这个西班牙风格的大农场离最近的死谷定居点也有70公里。请浏览更多 境外旅游 。 http://travel.sz.net.cn/node_19346.htm      鲁布哈利沙漠   沙特阿拉伯空白之地,空白之地是阿拉伯半岛上的沙漠鲁布哈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海,这里的含沙量占整个撒哈拉沙漠的一半,面积达58万3千平方公里。覆盖阿拉伯半岛的面积比法国大,比比利时和荷兰加起来还要大,空白之地的沙丘有的和埃菲尔铁塔一样高,拔地高300多米,延绵几百公里。不同的是,埃菲尔铁塔会一直屹立在巴黎的土地里,然而这些沙丘在大风的推动下,每年会向前移动30米。   
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代写】陈热闹:这天,这地;这凉,这热【二】【5图】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9-20 19:36
【代写】陈热闹:这天,这地;这凉,这热【二】【5图】
二, 这地   到了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之后,我发现了很多由小石子铺成的地面,这个在北京真没有,很多街边的停车处都是这种方方的小石子铺就的,看上去很酷。   不管怎么说,整个城市的地面修正得并不是特别平整,有些地方甚至有点潦草,还不如北京的光滑。在一些不用小石子修饰的停车场更是如此,显得粗糙,爸爸说这可能是刻意如此,因为停车场并不需要多精致,他还说韩国、日本空地上的停车场都是这样的,不刻意而为,应该是跟欧洲学去的。   在这里也可以见到很多小树林,离家最近的那个小树林一到8月就有集市,整整三个星期都是,热闹极了,碰碰车、飞行器等各种电子玩具都有,还有做烤饼、炸油条的,烤饼是用木头烧的炉子烤出来的,油条是用一个机器不断地向油锅里放面,面不断溜,油条炸出来就可以像蛇一样长,需要用剪刀剪开,这一点和北京的油条特别不一样,同时,油条的形状也很特别,是空心的,外面一个楞一个楞的,里面塞满了各种果酱,非常好吃,我每次经过都想买一根尝尝。   北京的小树林就植物园里有不少,街边就不多,都是一棵一棵看上去很孤独的树,我们小区院子的树还多数是小树,没长大呢。   在北京卧室的窗外就有几棵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那树的顶端还在一楼玻璃那里晃悠,现在树大了一些,都长到三楼了,也许再过几年都要长到10层楼上面呢。   尽管北京小区里的空地有一些地方种上了草,但是还是感觉水泥地占去了主要的部分,这一点和波尔图以及巴塞罗那都很不同。   在伊比利亚半岛待着的那些日子里,总是能感觉到树影就在身上,而柔软的小草总在脚下。   除了小草们生活的土地,巴塞罗那的沙土地也很多,多在公园的儿童游乐场里,去小凯旋门附近玩的时候,就发现对面有个不算小的公园,几乎所有的游乐场都是沙土地的,而不是象街头公园那般是软垫的。   我就狠狠地玩了好长时间,不过没怎么玩滑梯和秋千,主要玩的是沙土,过家家什么的,只是爸爸不陪我玩,我的朋友冰冰又不在跟前,只好我一个人又做馒头又做菜又做汤的,玩了个不亦乐乎。同场的还有一些可能是来自印度这样南亚国家的孩子们,一个个皮肤挺黑,女孩不少穿了莎丽。他们的父母亲就在一边的长桌子上玩牌,看上去好像是每周都有的聚会似的。   那天我们买了去安道尔的长途汽车票就一直在这个公园里玩,直到夕阳西下,爸爸催促不叠,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块沙土地。   安道尔的土地就没有这么好,到处都有石头石子的痕迹,光脚玩肯定不行,所以,那里的儿童游乐场就都是有软垫的。   城市里还能看得到很多荒地,上面长满了野草,除了野草,还有野菜,奶奶一开始发现这些野菜的时候非常兴奋,因为这些菜她在山东老家都见过,可以做菜饼,包饺子,包包子,或者做凉菜呢。我们就吃过马齿苋的菜饼,灰灰菜和粉丝一起拌的凉菜,以及还有小茴香做的饺子。这样,从来没有在北京见过菜园子的我一下子成了富人,同时拥有了三块菜园子,分别命名为第一菜园子、第二菜园子、第三菜园子。   哦,这样取名字是显得没有什么创意,不过因为菜园子实在是太多了,还可以继续发现更多的,可以编号四、五、六什么的,但是这些奶奶说已经够我们吃的了,就没有再去寻找更多的。   后来去巴塞罗那,我在圣家堂后面还发现了马齿苋,就采了一把放到了包里,准备带回去做菜饼。   这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中国有的野菜它这里也有,还没人吃,不像在中国,抢都抢不到,野菜也得到菜市场买才有,而欧洲就能让我们有机会大快朵颐。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看见有除草的工人一个夏天要用自动除草机锄两次,妈妈最喜欢的小茴香每次都刚刚长好就要被锄掉了,可惜得很。   陈热闹:这天,这地;这凉,这热【三】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13931.html )   陈热闹:这天,这地;这凉,这热【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12121.html ) 寻猫启事 圣家堂前的马齿苋 安道尔的山与树 波尔图的海边公园 沙土地、软垫地与草地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3869 次阅读|9 个评论
【代写】陈热闹:这天,这地;这凉,这热【三】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9-18 11:27
三,这凉    从伊比利亚半岛回来后,我去北京植物园玩,发现里面有个北纬四十度的雕塑,爸爸给我照了几张相。    之前看到地球仪上一条一条的线我开始还觉得奇怪呢——没见到地上真的有线啊,怎么到了地球仪上就有了线呢?难道地球仪不是地球的一个缩小版吗?    后来才知道这是人自己给划上去的,就像我联系田字格似的,其实写字完全可以不用田字格,可是为了整齐,就划了好几条线,写进去字后也显得好看些。经度和纬度也就是地球的田字格。    爷爷说:纬度高的地方冷,纬度低的地方热。北半球就是越往北越冷,南半球是越往南越冷,因为有北纬和南纬的区别。北京刚好在北纬40度,处于中间的纬度,不冷也不热。    我还仔细看了下植物园这个雕塑旁边的说明,发现这个线上有很多重要的城市,能看见马德里,西班牙的首都,可惜我这次没有去,但是爸爸和爷爷都去过。而我去过的巴塞罗那和波尔图就在北纬41度上。    巴塞罗那和北京的天气相比,差不多,都很热,这个有点奇怪,按说,它的纬度更高啊。    波尔图就比北京凉快得多,符合爷爷说的那个规律。    在波尔图的日子里,太阳高照,但是身上没有觉得多热,在早晨或者黄昏,都需要穿上长袖的衣服才能挡住有点凉的海风。    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更明显了,刚开始就不觉得热,等夜深了,给我特别盖了羽绒被,也没有觉得多热,看来大西洋的风和地中海的风真是不一样啊。    还没有在冬天的时候在伊比利亚半岛待过,妈妈说,每次冬天很冷的时候,每当下一场雨,就会感觉格外热乎些,因为平素里城市总是被来自大西洋的寒冷气流笼罩,只有在非洲来的暖湿气流的作用下才会有雨,而雨里就总会带着些非洲大陆的温暖了。    是不是地中海就象一盆被大陆围起来的水一样,太阳晒着,水温就慢慢地升高了;从海里吹向大陆的风就都是热的;而大西洋则是一盆开放的水,怎么晒都晒不热,所以,在大西洋边生活就总是凉爽多于湿热了。这样看来,大西洋真好!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3627 次阅读|7 个评论
火山喷发导致海洋生物大灭绝:新旧证据
热度 1 杨学祥 2012-9-12 14:12
火山喷发导致海洋生物大灭绝:新旧证据
科学家发现早期火山喷发导致海洋生物大灭绝 2012年09月12日 07:11 来源:凤凰科技 作者:严炎刘星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2日消息纽约时报报道,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源于6500万年前尤卡坦半岛附近一场灾难性的流星撞击地球事件。然而近日科学家表示,在此之前20万年前还发生了另外一场灾难性的灭绝事件——印度德干高原的火山喷发。 这场火山喷发导致大气中充满了气溶胶——一种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内存在的细颗粒。这场灾难最终导致了大多数海洋生命的灭绝,尤其是生活在海床的壳类无脊椎动物。 “这提供了关于大灭绝事件的更为细致入微的观点,”华盛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托马斯· S. ·托宾这样说道,“这两起灭绝事件似乎都在短时间内发生。” 托马斯和他的同事将这项发现发表在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期刊上。 托马斯的科研小组收集了南极半岛西摩岛的化石。该岛拥有富含化石的厚厚的沉积物,为科学家提供了大量细节信息;这些化石证实在德干火山喷发后的阶段,的确发生了一起海洋生物大灭绝事件。 “我们产生的古生物学数据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时间短的各种物种,”托马斯说道,“这能帮助我们确定每种物种是什么时候灭绝的。”为了确定不同化石的沉淀时间,科学家利用了磁性地层学技术,这是一种能够提供不同时间段地球磁场的信息。 托马斯和他的同事表示,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在西摩岛以及其它地区,诸如南极,进行的重复试验,证实他们的推论。(编译/严炎刘星)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2_09/12/17542413_0.shtml 火山作用的双重性:短期致冷和长期致热 已有 1470 次阅读 2010-1-31 06:19 |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 关键词:全球变暖,气候变冷,火山喷发 推荐到群组 火山作用的双重性:短期致冷和长期致热 杨学祥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在一项中研究发现,恐龙灭绝很可能是因为 6500 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大爆发。火山爆发喷射出来的大量有毒气体,摧毁了恐龙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英国的科学家公布了他们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们表示, 6500 万年前,形成印度“德干岩群”的一系列火山喷发还向大气中喷入了大量的硫磺,这给地球气候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在分析 5.45 亿年前地球大量物种被扼杀灭绝的历史事件中,火山喷发是两个主要解释之一。还有研究人员表示,远古时代有一段时间地球上的火山非常活跃,火山活动本身也许并不能造成恐龙的灭绝。但在火山爆发的时候释放出大量的铱元素,这种元素会导致恐龙蛋不能孵化出小恐龙,所以最终导致恐龙的灭绝。科学家们发现在恐龙大量灭绝的地层里,这种铱元素特别丰富。英国开放大学的火山学家史蒂夫 - 塞尔夫说:“当时,形成‘德干岩群’的火山喷发所释放气体可能损毁了地球上的生命,从而导致了大规范的物种灭绝。尽管这一说法还未有确证,不过确有历史事件的支持。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重大的物种灭绝,神秘的是,几乎所有灭绝事件发生的同时都陪随着巨大泛布玄武岩地区的形成。”每年从火山喷发中喷涌到大气中的硫是人类近年来在发电站中烧煤,以及通过其它工业活动产生的硫的 10 倍。其后果是大气中的硫酸浓度升高,酸雨分布更加广泛,从而导致地球上的气候逐渐变冷,气候循环的正常模式也遭到破坏 。 火山作用短期致冷和长期致热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短周期的对应关系是: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 。 但是,火山长周期的对应关系却是:火山活动峰值与全球无冰期对应,而谷值与大冰期对应。根据物体加速吸能、减速放能的质量 - 速度 - 能量转换原理,引力场作功要消耗场空间的能量。太阳系轨道速度在远银心点达到最小,向空间释放最多的能量,形成一亿年前白垩纪的无冰温暖气候(仅地球本身因减速所释放的能量可使全球增温 17 度);太阳系轨道速度在近银心点达到最大,从空间吸收最多能量,形成了第四纪的大冰期。长周期的火山强烈活动是地球内部积累了大量能量的结果 。 据 Gerlach 的估算,全球陆相火山以宁静方式放出二氧化碳的速率为每年 792 百万吨,而陆相火山喷发出的二氧化碳的速率仅为每年 66 百万吨 。前者是后者的 12 倍多。宁静方式火山放气没有明显的火山灰,其增温效果显著。热点放气也只有增温作用。据曾小苹、汤懋苍和郭维栋等人的研究,在地幔排硅作用中硅石和碱类作用生成水,热水汽通过构造带上升到云层,参与大气降水,甚至造成气象灾害 。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强构造运动的热点,也是全球降水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气候变化启动区 。藏东南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地热通量可达每平方米 25 瓦,比平均大地热流值约大 500 倍,实测地下最大气体排放量为每年每平方公里 216000 吨 。 海水因为含有平均约 3.5% 的盐分,所以它的最大密度约出现在摄氏负 2 度左右,恰好与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很接近 。两极临近结冰的海水密度最大,源源不断地沉入两极海底,自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海水向赤道海底运动,形成全球巨厚的海底冷水层。由于太阳辐射不能进入这个领域,“冷”被安全地封存在海底,冷水领域还不断扩大。赤道海水表层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垂直方向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对流。随着海洋冷水区的不断扩大和赤道海洋表层热水区的不断缩小,赤道和两极的温差也不断加大,形成中、高纬度地区的冰盖和冰川。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底藏冷效应。它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范例,大气中的“冷能”由此而进入海洋。冰雪反射太阳辐射,随着冰雪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能量越来越少,使大气和海洋越来越冷,冰期有一个长期的“冷积累”过程 。 由于内核相对地壳地幔的差异旋转,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时使核幔角动量交换达到高峰,部分旋转动能转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赤道区(此处核幔速度差最大,积累的热能最多)。超级热幔柱(羽)由核幔边界赤道热区升起,在海底赤道区喷发,加热了底层海水,并引发赤道和两极之间的海洋整体热循环,降低了赤道和两极大气的温差,使两极的海温和气温逐渐上升到冰点以上,消除了海洋藏冷效应的“冷源”,形成全球无冰温暖气候,产生晚白垩纪赤道海洋表层低温之谜(当时温度为摄氏 21 度,比现代低 6.5 度,见图 1 )。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洋锅炉效应 。有证据表明,随着热幔柱喷发强度的减弱,近一亿年间海洋底层水冷却了摄氏 15 度,大气冷却了 10~15 度 。这是典型的地、海、气相互作用。计算表明,一亿二千万年前形成翁通爪哇海台的海底热幔柱喷发,其释放的热量可使全球海水温度增高 33 度 。有证据表明 , 在古新世末不到 6000 年的时间内大洋底层水增温 4 度以上 。海底火山活动引发的深海热对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 自然形成的温室效应远大于人类活动 近期发现海洋气体水合物蕴藏的碳为地球上所有已知天然气、原油和煤的碳量的二倍,从中逃逸出的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远大于人类活动 。海洋锅炉效应是地下和海洋中温室气体进入大气的原因,核幔角动量交换和地球形变又是海洋锅炉效应的原因 。 表 1 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 时间 太阳系 太阳 全球 太阳 万有引力常数 热 幔 柱 喷 发 (Ma) 位置 辐射量 气候 引潮力 G ( 10 -8 cm 3 /gs 2 ) 形成物 体积 (10 6 km 3 ) 140 远银心点 最大 温暖期 最大 7.00 ↓    ↓   ↓ ↓ ↓ 120  ↓靠  ↓变  ↓变 ↓变 ↓变 翁通爪哇海台 36 110 ↓近  ↓   ↓  ↓ ↓ 凯尔盖朗海台 ↓ 65 ↓银  ↓       ↓ ↓ 德干暗色岩 ↓变           55 ↓心  ↓   ↓  ↓ ↓ 北大西洋火山 ↓小 边缘 15 ↓    ↓小  ↓冷 ↓小 ↓小 哥伦比亚河溢 1.3 流玄武岩 -8 近银心点 最小 大冰期 最小 6.67 近 6 亿年以来北美火山活动有明显的近似为 3 亿年的银河年周期变化。与人预料相反,其峰值对应远银心点的温暖期,其谷值对应近银心点的大冰期 。据 Coffin 和 Eldholm ( 1993 )海洋考察结果,巨大火成区所显示的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大洋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强度也有相同的周期变化(见表 1 ) 。伴随太阳系由远银心点向近银心点的运动,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强度逐渐减弱。与之相对应,近 1 亿年间海洋底层水冷却了 15 度,气温冷却了 10~15 度。异常高温、火山喷发和热幔柱活动与银河年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在白垩纪最为明显。 图 1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 Dirac ( 1938 )、 Brans 和 Dicke ( 1961 )、 Shapiro 等( 1971 )、 Hoyle 等( 1972 )都认为万有引力常数 G 随时间变化而减少。据 Steiner ( 1967 )的计算 , G 值还有空间上的变化,在远银心点比在近银心点增加 5% ,使远银心点处日地距离减少 5% ,太阳光度增加 35% ,日月引潮力增加 20% ,这是远银心点处白垩纪全球温暖期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图 2 1.5 亿年以来海平面变化、全球气温变化、黑色岩、大规模生物灭绝 图 3 1.2 亿年以来热幔柱喷发的规模比较:规模变小与气温变冷对应 温室气体增减的非人为原因 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非人为原因: 1. 火山喷发 2. 煤炭和石油等自燃 3. 海洋气体水合物(固体甲烷)释放 4. 森林大火 5. 海水温度增高,气体溶解度降低,水中温室气体排放 6. 陨石撞击地球激发大规模火山活动 大气中温室气体减少的非人为原因 1、 降水增加,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变为酸雨,流进海洋 2、 森林、绿色植物和海洋藻类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 3、 动物的大规模灭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 海洋温度变冷,溶解温室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5、 温室气体与地表物质结合生成碳酸盐。 6、 动植物遗体被构造运动掩埋,深藏地下。 历史数据表明,目前气候变暖的规模远小于历史时期,全球波动变暖是近百年来的事实,但不是近千年来的事实, 15-17 世纪的小冰期全球异常寒冷。 近 1 亿年间海洋底层水冷却了 15 度,气温冷却了 10~15 度,温室气体的浓度降低为原来的十分之一,海平面降低了 200 -250 米 。火山喷发和热幔柱活动与气候变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气候变暖并没有超过历史规模,变暖灾难的预测缺乏历史证据。 气候的自然调节:全球变暖——云量增多——遮蔽阳光——增多降水——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全球变冷。 参考文献 1. 刘妍。据称 6500 万年前火山喷射毒气致恐龙灭绝 ( 图 ) 。青岛新闻网 2008-03-25 09:37:53   新浪科技。 http://news.qingdaonews.com/content/2008-03/25/content_7827942.htm 2. 任振球。全球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 99,209 3.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 1999 , 45 (增刊): 33~42 4. 杨学祥。与地球膨胀有关的数值估计。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9 , 19 ( 4 ): 80~85 5.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等。太阳系行星公转速度变化与低温灾害。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 29 ( 4 ): 344~348 6. 杨学祥,张中信,陈殿友,等。地核能量的积累与释放。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 , 16 ( 4 ): 85~92 7. Gerlach T.M. Present-day C O 2 emissions from volcanoes. EOS, 1991, 72(23):249,254~255 8. 曾小苹,林云芳,续春荣。地磁前兆异常在气象和地震灾害链中的应用。同 24 。 247 9. 汤懋苍,钟大赉,李文华,等。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是地球热点的证据。中国科学。 D 缉。 1998 , 28 ( 5 ): 463~468 10. 郭维东,柳艳香,汤懋苍。 ’ 98 中国大洪水的地下激发因素。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 249 11. 张家诚,等。气候变迁及其原因。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 。 172~174 12.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 44 13. Claude J.Allegre, Stephen H.Schneide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cientific American. 1994,271(4):44~51 14. 杨学祥。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科学。 1999 , 51 ( 1 ): 46~48 15. 汪品先,翦知湣。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第四纪研究。 1999 ,( 1 ): 1~17 16. 杨学祥。对冰期和小冰期气候变化因素的探讨。自然杂志。 2000 , 22 ( 6 ): 358~362 17. Erwin Suess, Gerhard Bohrmann, Jens Greinert, Erwin Lausch. 易燃之冰 . 科学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 2000,(2):7~12 18. 杨学祥 , 陈殿友 .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 , 20 ( 3 ): 39~48 19. Coffin M F, Eldholm O.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Scientific American, 1993, 269(4):26~33 20. Steiner J. The sequence of geological events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Milk Way galaxy. Jour. Geol. Soc. Australia. 1967,14: 99~131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543.html 中文图 巨大火成区 巨大火成区规模比较 一亿年前海平面、气温、生物灭绝对比
个人分类: 备忘录|4454 次阅读|3 个评论
那山,那海;那城,那人【二】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9-5 12:36
那山,那海;那城,那人【二】
那山,那海;那城,那人【一】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09169.html ) 二,那海   我会很奇怪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一种现象:吃鱼居然吃不到活鱼,全部是冷冻的。要说,两个国家都和海有如此亲密的关系,怎么会在市场上买不到活鱼呢?在中国,好像任何地方都有活鱼卖,饭店里还会让客人选择活鱼并当场摔死而做菜肴。   葡萄牙和西班牙还有一种特产,叫做腌鳕鱼( bacalhau ),是用盐重重地将劈成两半的鱼腌制起来,然后慢慢地享用,每次可将部分鱼肉剁下,和菜同煮,味道甚是鲜美。在超市里购买时,总是会拎起来一抖,附着在鱼身上的盐粒就会哗哗地落下,应该会去掉1两2两的分量。当我们去追溯历史,会发现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人为了肉能保鲜可是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去解决问题,之前由于香料是保鲜的重要物质,而本地不产,只好从东方舶来,但是由于运输路途极为遥远,几乎要走过整个欧洲大陆,所以价格也就过于昂贵,他们每次使用香料都要关起门来,唯恐过堂风把一粒香料吹走,造成巨大损失。      不管香料是从中国运来,还是从印度引进,道路都遥远得几乎无可企及,即便阿拉伯半岛可以作为仓储的中间地,也依然需要数月或者经年的时间,这逼得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要铤而走险,从海上开辟出一条新道路来了。正如罗马人征战完亚平宁半岛之后,必须继续扩展,最后把整个地中海都弄成自己的内海一般,而罗马人的扩展能力也就到此结束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向地中海周边扩张没有意义(罗马人已经干过一轮了),那么只能面对着更为浩瀚的大西洋亮出他们的勇气、智慧和蛮力。   当我们重新审视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们的地理大发现时,也许就可以发现其背后就是给肉长期保存这点简单的生活需求罢了。   于是,在那个古老的难以控制自己命运的年代,一群脑子里缺根筋或者我们今天把他们叫做“探险家”的敢死队员,在半岛只能与周边海洋鱼群为伍的状态下,出发了。   这样的出发和打渔的出发就有了极大的区别,需要成建制的队伍,需要设备,需要补给,需要一个可能虚妄也可能实在的未来利益诱引,作为王朝或帝国这一依托机构,从有远见的领导者那里就必须考虑如何介入或者设计怎样的机制才可以使得探险者们能够满载而归。于葡萄牙,这个人是恩里克亲王,于西班牙,当然是资助哥伦布的伊莎贝拉女王。   而和美国游泳队的教练不会游泳的真实故事一般,恩里克本人是却不航海的,最远也只随船达到了摩洛哥,那相比南非而言近得都不好意思提及。但是知识和地位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改变一个王国的命运,他甚至没有婚姻和家庭生活,更可以把航海当成是自己的事业,以一所他创立的航海学校和天文台为基地,引进海外的数学家和宇宙学家,培养葡萄牙的航海人才,并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为葡萄牙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霸主奠定了地位。俺在里斯本看到海边的航海纪念碑时,一位前面端着望远镜的领航人是达伽马呢,结果发现其实是恩里克他老人家,不知道葡萄牙人在设计这个雕塑的时候为难过没有,毕竟,恩里克亲王不算是直接的指挥者,将其放到船的最显著位置是不太符合历史事实的。   另外,中国人喜欢按照英文的方式翻译他的名字为“亨利”,而实际上,他的名字Henlique里,H是不发音的,直接从en开始拼就可以了,其实应该是上端所说的“恩里克”。   虽然日本是以全岛的形式存在,但是本质和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半岛情况是类似的,都是极度缺乏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原料,需要开辟新的途径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你甚至都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明朝和清朝的兵和来侵犯边境的倭寇们打架时老是处于下风的原因,如果你吃了上顿没下顿,也会这么拼命的。这也同时是伊拉克在和美军作战时,不久就望风而逃的原因——你怎么指望靠石油成为百万富翁的伊拉克人会不顾生命为萨达姆卖命?这也同样可以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总能处于优势地位的症结,穷人除了一条命,其他一概没有,那就拼了这仅有的东西呗,说不定还能挣回些东西呢。   我们可以想象,靠海吃饭但是没法腌咸菜和咸肉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为生活所迫,在远见卓识的航海领袖的指引和培训下,终于走上了“富强”的道路,且一富就是上百年的时间,如果我们发现今天的伊比利亚半岛人确实特别懒惰,追根溯源,也许都能归于他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虽然同是有祖先的先见之明,但是总体感觉葡萄牙的幸福感还是要比西班牙更强些,因为海并不一样。整个葡萄牙是完全对着大西洋开放的,而西班牙更大的部分与地中海相邻,虽然直布罗陀海峡把两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似乎也就一线的差异,但是,给两个不同国家带来的影响却是差之万里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气候。当巴塞罗那依然是艳阳高照的时候,维度相当的波尔图却是清风袭来,无限凉爽,云从头上走过,立刻就把稍显热烈的阳光遮蔽成一个温柔的背景。而看其维度,巴塞罗那是北纬41.18,而波尔图是41.09,相比而言,巴塞罗那更北一点呢。对于我们而言,陈热闹在波尔图还穿着初秋的长袖装,而到了巴塞罗那必须换成短袖,否则就要热坏了,事实上,陈热闹到达一位华人开设的家庭宾馆后,晚上屡次大叫“热死了,需要电扇”,而在波尔图,晚上是要盖被子,否则半夜里就要冻着。   这也正是我们在中学地理就学到过的所谓“地中海式气候”的具体化表现。    那山,那海;那城,那人【三】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09836.html )    那山,那海;那城,那人【四】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11313.html ) 图1 波尔图的海湾 图2 大西洋的螃蟹 图3 地中海边的哥伦布塑像 图4 你地中海的小子,仰天究竟在看什么呢? 图5 安道尔的山间流岚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477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一,题记:2012,六岁童携父横扫伊比利亚半岛
热度 21 陈安博士 2012-8-30 13:14
  我相信很多人都在中学时背诵过世界地理里各国的首都,有记忆力超强的人,甚至全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名字都能记得下来。可是,记住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我自己的青涩少年时期,在一间乡村中学地面都不甚平整的教室里,看着地图册上形状各异的国家,除了记住它们就是些许的向往了,但是,向往之外却是落寞——似乎那近在手边的国土是自己未来永远无法企及的梦想之地。   时光荏苒,就这样如流水般地过去,从1999年去香港,2002年去澳大利亚,2008年踏上罗马尼亚的土地,2009年到了朝鲜半岛的南半段,2011年又到得所谓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算步履蹒跚地走南闯北了,但是,除了在澳大利亚留下了一本尚未出版的18万字《南游记》外,其他地方的游记始终没有整理,虽然目录写下了,照片依然放在每台计算机硬盘里的一个角落,心却没有沉下来将它们完成,而在我的心目中,撰写1000万字的游记才是此生最大的目标和愿望,这个愿望与出版专著、发表论文相比,要强烈100倍。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无奈,你的目标清晰,可是你的道路总偏离你的目的地,甚至会断然背离了。也许真的到了人生的终了,你才知道已经丢失了内心中永远的家乡,而最后一刻结束后,你“被”投身的那一掬海水或一抔黄土也并非你愿意埋骨的地方。   既然如此,对于6岁的陈热闹,作为父亲的我就想着在她有记忆力之后,就要随着我的脚步走到更远的他乡,我总想着这样的情景——   黄昏,夕阳,一路风尘的父女俩   一个温暖的小饭店,灯光阐释着它的存在和等待   我们卸下行装,各自拿一杯冰凉的水,相视一笑慢慢啜饮   几日后,又在更远的征途上, 路边野花缤纷,或青或黄的庄稼一望无际,在微风里摇曳   2012的暑假,刚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我可以带着陈热闹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端走到东端,恰好走遍这个半岛的所有国家,好在不多,只有三个: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而途径的波尔图、巴塞罗那、安道尔城、马德里、里斯本又是西南欧最富盛名的几个地方,从安逸凉爽的大西洋气候熏陶下的欧洲大陆最西部,到东部充满地中海风格的加泰罗尼亚核心地带,从海边到比利牛斯山隐秘的山谷,每日与蓝天为伍,每日与清风为伴。这样的日子难道不是很多人梦想的天堂吗?   而行走离不开书写,陈热闹拿起刚给她买的小本本,用稚嫩的小手写下事件、感受、人物、旅程、心情,我也先在事先准备好的旅游地风情的打印纸张背面写下一个个关键词,以备旅程结束后整理。   然而,空闲总是没有,所以,只好放下其他事情,在一个月里将这次旅程的所有细节记下,和以往的《南游记》等不同的是,我准备用父女双重记录的方式对这些经过进行描述和刻画,在父亲,应该尽力从6岁娃娃的眼里去看世界理解世界,而作为陈热闹,则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再从父亲的感受里重新触摸这个依然会显得陌生而难以捉摸的世界。   如此,甚好!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4640 次阅读|44 个评论
[转载]欧航局报告气候变暖南极半岛大冰架17年缩小85%
周少祥 2012-4-8 23:15
欧航局报告气候变暖南极半岛大冰架17年缩小85% 20 12-04-07 11:33:57 来源: 国际在线 (北京)  有 202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 2 ) 核心提示:欧洲航天局观测显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南极半岛上的“拉尔森-B”大冰架在过去17年间缩小了85%,也即从1995年的11,512平方公里缩减到现在的1670平方公里。 据法新社和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4月6日报道,欧洲航天局近日的观测结果显示,受全球变暖影响,南极半岛上的“拉尔森-B”大冰架在过去17年间缩小了85%。 欧洲航天局的“Envisat”环境监测卫星拍摄的图片显示,“拉尔森-B”冰架的面积已经从1995年的11512平方公里缩小到只有1670平方公里。“拉尔森-B”冰架是南极半岛东部南北走向的三个大冰架之一。从1995年到2002年,“拉尔森-B”冰架经历了数次崩裂,2002年的一次大崩裂导致其近半体积消融。 欧洲航天局称,这三大冰架中,“拉尔森-A”冰架已经于1995年1月崩塌。只有“拉尔森-C”冰架目前还算稳定,但卫星图片显示其夏季消融速度也在加快。 冰架通常指陆地冰川延伸到海洋的部分,对大气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在过去50年间,南极半岛北部平均气温上升了2.5摄氏度,变暖速度比全球平均值快数倍。 (沈姝华)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 责任编辑:NN028
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