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精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凤凰传奇 vs 科研江湖
qlms 2010-2-21 16:06
凤凰传奇,一个最近几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男女二人音乐组合,今年终于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为观众奉献了一首《天蓝蓝》。我个人认为凤凰传奇登上春晚,是平民演绎传奇的一个精彩故事。追溯一下凤凰传奇组合出道 10 多年来所经历的诸多事儿,不难发现和中国科研江湖的许多事儿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下面简单归纳一下,供大家周末一笑。 出身背景: 凤凰传奇的女主角杨魏玲花毕业于鄂尔多斯艺校,男主角曾毅非音乐科班出身。所以从音乐界的观点看,两人出身普通,非中央音乐学院等名牌学校,非金铁霖等著名音乐教授弟子,非总政歌舞团或东方歌舞团这样的实力单位。如果说,还有比杨魏玲花出身离音乐更远的,那应该是超女。 科研上,大多数的科研人士,都是科研领域的平民,非北清毕业,非名师的学生,非中科院这样的重点单位。在科研界,比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更难实现自己梦想的可能是那些自己鼓捣的民科。 获奖经历: 凤凰传奇登上春晚的舞台并不是一帆风顺。 2007 年春节,凤凰传奇曾受邀参加春晚演唱《月亮之上》,在参加了第六次彩排,春晚进入倒计时之际,被曝出《月亮之上》有抄袭英国组合 BLUE 的歌曲《 ALL RISE 》之嫌,最终因争议较大未能登台春晚演唱。凤凰传奇演唱的《自由飞翔》也曾入选 2009 年央视春晚歌舞类节目,并且全程参加了彩排工作,最终因节目过多被拿下。 科研人士想拿个基金,评个大奖,一般也不会一帆风顺。关键时刻被举报造假,漫长的调查,可能会让科研工作者与当年的基金插肩而过。而几个评委都说好,但是因为基金太少不给你,也是比较寻常的事。 个人实力: 毋庸置疑,凤凰传奇能成功,和自身具有的实力有关,主唱杨魏玲花的音质甜美,音域宽广,在所属团队的精心培养下,演唱的技巧也不错。 科研领域,虽然有本事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如果没能力,应该是基本不会成功。 成名之作: 凤凰传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非《月亮之上》无疑。不过对于 2004 年,刚崭露头角,还未大红大紫的这个音乐组合来说,自己也不确定这首歌会红遍大江南北,所以这首歌的第一次演唱,是在无锡轧钢厂的职工晚会上。不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晚会上演唱的,不是在星光大道上演唱的,也不是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演唱的。 科研领域的一些牛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可能会发在一些普通的杂志上面,不是 CNS ,不是影响因子巨高的杂志,也许只是个会议论文集。也许因为那时候还年轻,自己都不敢投那些看起来让自己无比崇拜的杂志。 背景支持: 凤凰传奇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实力之外,更多的应该是背后团队的支持。比如现在填词作曲,都是根据他们的演唱特点来订做。 科研领域要想成功,也需要有名师指点,早点走上正路。如果是大家都看好,都帮助你,可能你就会上路比较快,很快就出成绩。如果是孤军奋战的话,突出重围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精英与平民: 音乐界的平民凤凰传奇音乐组合成功了。事实上,从我认识的音乐界的人士来看,唱法能达到凤凰传奇这个水平的,民族和美声唱法专业的小姑娘,应该相当多,音域能达到这个这个水平的,应该有挺多,综合起来能达到玲花这个水平的,应该也不少。为什么这些音乐专业的高材生们没有成功,或者说,没有如此的成功?我想一个主要原因是放不下架子,只愿意演唱阳春白雪的古典或者经典曲目,缺乏观众基础。 很多做应用的科学家成功了,在较少或者没有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做出来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科技发明或技术创新。为什么很多国家队的研究,基本就是以钱换纸,主要原因是光盯着国外的 SCI ,不考虑群众的实际需要。 发展局限: 凤凰传奇最近的发展如日中天,但是并不是说不存在问题,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旋律现在基本模式化,甚至不管必要还是不必要,中间都让男主角来一段说唱。这样继续下去的话,估计观众很快就会产生腻歪心理。其实杨魏玲花的音域很广,适合的唱法应该很多。 科研人士在一个较小的领域做的顺手之后,也是不愿意扩展更大的领域,虽然几年之后,这个领域已经被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者证明其实并没有多少潜力了。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7493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转】精英与卓越计划-德国大学与科研
emlyn 2010-1-26 19:47
精英与卓越计划 作者:奥利弗塞弗林 德国这一大学学习国度正在行动之中,这是众多改革和精英倡议计划带来的。从中受益的是教学与科研的质量,还有大学生 从康斯坦茨到基尔,从亚琛到德累斯顿,在德国这个大学学习国度出现了许多新的东西,高等院校表现出了充分的勇气,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教授更多按照业绩付薪,成立了基金会大学,专业面向国际化,许多联邦州的大学生目前开始支付学费,虽然还比较低。此外新出现的竞争精神已经席卷到了 383 所德国高校,发出了厉兵秣马的信号。大学生 和 教授比以往越来越多地讨论卓越计划和精英大学问题。在德国的 103 所综合性大学中流传着诸如未来构想、集群和研究生院之类的概念。触发这一切的是一场在德国迄今前所未有的竞争―精英倡议计划。联邦和各州借此计划促进大学的尖端研究,希望为德国科学界设立影响全世界的灯塔。为了更接近这一目标, 2006 年至 2011 年将总共发放 19 亿欧元,这笔款项将通过三个领域的竞争分配:研究生院,精英集群和未来构想。 研究生院为科研后备人才提供结构合理的教育安排,这些机构大多是过去几年在精英倡议计划框架内成立的。无论是 比勒费尔德历史与社会学研究生院 ,还是萨尔州大学 计算机科学研究生院 ,受精英倡议计划表彰的、每年分别获得大约 100 万欧元资助的 39 所研究生院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最好的攻博条件,这是他们科研生涯的开始。大学和马克斯 - 普朗克协会的第二轮后备人才倡议也会资助这些后起之秀:马普协会目前成立了 49 个 国际马克斯 - 普朗克研究院 ,它们都是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信息学、人口统计学、等离子物理学和聚合物的研究中心。 在精英集群方面,受到资助的是德国综合性大学中面向国际的研究中心,它们通常与校外研究所、应用科技大学以及经济界合作。每年有 650 万欧元拨给 37 个精英集群。例如,气候研究是汉堡大学自然科学家、经济学者以及人文社科学者们的工作重心,他们与马克斯 - 普朗克气象学研究所和德国气象台共同合作。 . 精英倡议计划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领域是名声最响的:未来构想,该计划将加强德国大学的科研特色。接受资助的前提条件是一所高校必须至少提交一个精英集群、一所研究生院和具有说服力的总体战略。满足所有三个标准的学校属于最顶级的,得到人人向往的 精英大学 称号。这里的遴选工作也和其他两个领域一样,都是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 DFG )国际科学家组成的一个专家委员会完成。 在 2006 年和 2007 年秋季的最初两轮资助中,评审小组评选出了 9 所精英大学,它们分别来自亚琛、柏林、弗赖堡、哥廷根、海德堡、卡尔斯鲁厄、康斯坦茨和慕尼黑。这个精英身份每年为大学财政带来额外的约 2100 万欧元科研经费,以及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声誉。外国大学和企业前来询问科研合作的意向增多,国外学生前来攻博的兴趣增大,对学习位置的需求明显增加,这是卡尔斯鲁厄精英大学校长霍斯特希普勒( Horst Hippler )教授的初期总结。 知识是未来的资本,德国继续努力行动,加入争夺最聪明头脑的国际竞争。目前,德国就已经拥有大约 25 万留学生,是继美国和英国之后最受欢迎的留学国度。精英倡议计划只是若干加强德国这个学习要地吸引力战略中的一个,而这个留学国度凭借新的学士和硕士毕业学位替代现有的工学和文科硕士学位,使大学更加国际化。研究形势也获得了新的推动力:德国有科研人员 25 万多人,是最大的科研国度之一,到 2010 年之前,将有约 7 亿欧元流入大学的科研促进措施。这个《研究与创新条约》确保大型研究中心到 2010 年前每年财政至少增长 3 个百分点。到 2009 年前联邦政府将总共拨款约 150 亿欧元用于尖端技术。 2008 年,德国首次向全球顶尖的外国科研人员颁发 德国科研奖 ,这是迄今奖金最高的研究奖。 联邦教育与研究部( BMBF )和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颁发的这一奖项奖金最高可达 500 万欧元,获奖者应当在德国高校从事前瞻性研究达五年之久。 通过思想财富和创造力推进德国: 2006 年通过的高技术战略也希望达到这一点。此项倡议活动寄希望于发出增强创造力、加强经济界与科学界更紧密联系的信号,今后将更好地利用能源、生物和纳米技术以及医学技术等 17 个未来行业的潜力,使产品能尽快投放市场。初步的总结是积极的:更多的投资流向研究与开发。该战略的目标:德国应当成为最具创造力、最乐于研究的国家之一。
个人分类: 留学相关|3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某些精英“唯我独劣”——从“留美博士吻瘫机场评论”说开去
luohaijun 2010-1-21 19:23
近日,有关 留美博士吻瘫机场 事件在国内媒体经过众多媒体和精英的大肆狂轰滥炸、口诛笔伐之后,他们的结论以及留给笔者和众多读者的一个整体印象就是:该博士素质真差,丢脸都丢到国外了,中国人素质真差 , 中国某些精英的那种丑恶嘴脸也真是不把自己说成最劣等誓不罢休啊! 首先这个消息在美国国内压根儿引不起媒体和观众的吸引力,但只要是可以丑化中国人的任何事情,中国的某些精英必然会煞费苦心,深挖细掘,刨地三丈,不搞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美国等后爹后娘们。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呢,因为美国的媒体和公众也知道,这个过错的根源和责任在美国机场,如果不是机场人员的失职,是不会有这个好差使给中国的某些精英机会的。再者,从这些报道看,矛盾和漏洞很多,比如报道认为是博士溜进进场骗过安检的,这有说明博士有明显的主观故意性。但从报道中我们也知道,该博士说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犯了什么错 。于是,中国的这些精英就普遍认为是该博士不懂法,不懂常识,丢脸丢到国外了甚至扩大到了中国人素质真差等等一边倒的评论。 实际上,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知道溜进机场,骗过安检是十分严重的行为。因此该博士不知道后果完全是瞎说。唯一可能的情况时,安检门口敞开着,暗示着这里欢迎乘客大摇大摆的进来,于是该博士也就想也没有想,十分正常地和跟大家进去了。只是事发之后,西方精英素来认为唯我独尊,因此,在事情过了许久之后,经过多方的研究研究,才捞到了中国留学男博士送女友这个挡箭牌,但是也觉得自己底气不足(至少过来这么长时间,录像是否剪辑过不清楚,但是我们都没有看到是事实,我们所听到的都是一面之词),因此该事情的报道不敢登大雅之堂,只在小报小角落发表发表。自古以来,无论古今中外,和女朋友吻别是十分浪漫和动情的时刻,但是在这些西方的走狗面前,变成了吻瘫机场的罪魁祸首!!! 从鸦片战争以来,羸弱的中国一再遭受列强的欺凌和敲骨吸髓般的剥削。时至今日,剥削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性质和程度依旧没有变。胡萝卜和大棒政策造就了许多精英唯西方是从,拜倒在西方的脚下,对外奴颜媚骨,对内极力丑化中国政府和人民,真可谓丧尽天良,六亲不认。 留美博士吻瘫机场 事件美国不响中国响,恰恰说明了某些精英那种根深蒂固的 唯我独劣 的思想。 想起了一句古老的哲理:肉食者鄙。也想起了伟人的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个人分类: 物理前沿|3594 次阅读|2 个评论
推荐+公投:陈安也能成百万年薪千万基金的精英? (有图)
raoh 2010-1-19 23:51
推荐+公投:陈安教授为什么不能成百万年薪千万基金的精英?-替C博士撑个腰(有配图) 答应了陈安老弟要给他评架的,忙得拖到现在。不评架了,这次要来解架,和谐更好。 陈安博士本无事,一见施一公来个“我是河南人”,可给搞急了。哪里人不做,偏要来河南!陈安教授兼职也多在河南!真是“每次看到你,却又惊雷急”!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035). 连发多文,看他这样,应急专家都急了,谁能来治治?哪天施一公再冒个泡,陈博士又得见“惊雷急”。要不积急成疾了。得,我这非专业人士就来放个马后炮吧。 陈安博士还是很不错的,虽然观点俺不一定同意,可也算是光明磊落,不象有些人表面上道貌昂然,可躲在后面放冷箭,给人揪出来开始还死撑,“那IP地址我们全楼都共用!”后来没办法才不得不认了一些。。。 这矛盾归根到底还是钱!俺不得不说,陈博主一急就把方向搞反了。该向那另一位同志学习-常抗议编辑看不上眼,更要求多推荐自个儿,而不只是去拉人后腿。损人不利己啊,施一公能得百万年薪千万基金,那你陈安教授为什么不能得百万年薪千万基金?陈安老弟得了这,事也就摆平了,陈安老弟才不会鸟那施教授了。 下面就给陈安老弟举荐一下,欢迎各位提更好的意见,评论,修改等等,来次公投,结果就看陈安老弟的人气与运气了。 1.有人会说国家哪有那么多钱?有的,“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调查报告,近30年来,外逃官员数量约为4000人,携走资金约500多亿美元,平均每名出逃贪官携走资金近人民币1亿元。”500多亿美元有如那“九虎一毛”。在国内搞生物的,其实千万基金不少见,土洋的都有,一般都可拿个200万一年。闷声发大财的很多,但水平比施一公高的没几个。百万年薪几年前就有好几位了,现在更不稀奇了。 2.陈安老弟该不该拿?我说该: A)陈安博士工作积极,“系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所长,三峽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凭这,只比那施公要多。 B)还有“在北京大学、山東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大连。。。、上海交大、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浙江省。。。、胜利油田、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等多个大学及机构发表应急管理主題演演一百多次”,不比那施公要少多少。 C)再有:“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多个,出版专著3本,在海内外学报、期刊、国际会议等发表论文70余篇。”这可能落了点下风,可要算了博客及博文(近2000)就不同了。 D)别的不知道,陈安博士起早摸黑写博课,容易吗?图个啥?这博客的影响力跨万里,遍及全世界,远超上个小班的课了。写得好,该多奖励吧。写得不好,也该多投资,陈安老弟就有正事忙了,不用在此整事了。 E)国家的应急机制太差,应急方向要多投资,陈博士说了:“应急机制我们中国的学者至今还不懂呢,更不要说实际操作人员了”.陈博士也是中国的学者呢。 总之,陈安老弟拿百万年薪千万基金,当精英,我是没意见地。有人会说:“他拿与我何干?”有的,他拿了你也可去拿了!公投吧! 数据来自:陈安的博客--“陈安受聘我校兼职教授并作学术报告”。
个人分类: 不得哭不得笑亚克西班|6786 次阅读|18 个评论
只靠“精英”堆不成国家科技文化的高山
zoumouyan 2009-11-6 09:04
只靠精英堆不成国家科技文化的高山 邹谋炎 钱老过世,留下了对国家人才培养上缺失的遗憾。六十年,时间不能说太短。中国科技文化队伍的数量,不能说太少。可就是出不了自己培养的拔尖人才或大师。现在是该认真审视的时候了。 在五、六十年代,靠引入在国外成长出的拔尖人才领军,取得了两弹一星的成就。在那个时候,科学文化的若干领域还留有一些解放前成名的教授、专家,他们受到知识分子政策的关照,从经济收入到社会地位,都受到尊重,政治上受到保护。在大学里,高层行政官员对教授多有尊敬、照顾。科学家和教授成为学子们的榜样,大学里的学子们努力着、梦想着。 然而,对精英人士的关照并未延伸到国内成长出的科学文化人。虽然这类人中不少优秀者,但他们始终处于低贫条件下。例如当陈景润被发现是数学天才时,同时也发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已处于急需抢救的状态。随着旧人渐老,新人成长,现在终于发现,在国内一直出不了大师。仔细想来,其实这个苦果在五、六十年代就种下了。当人们归责于教育部或大学校长们的时候,是否想过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许许多多高素质的科学家,需要一大批创新人才。一批精英能够堆成几座高塔,但一定堆不成国家科技文化的高山。 近一、二十年间,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和道德缺失越来越严重。只靠精英的政策现在并没有改变。和过去不同的是,各路现代精英们纷纷进入官场,占据分项目和分钱的制高点。各种发展规划,成了少数精英们相互博弈划分的场所。国家缺乏对收入分配制度的科学化研究和统一管理,造成大量漏洞,使得少数官化精英可以占据国家项目和经费的主体。未入官场的大多数科技文化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受聘和生存而奔波。老一代精英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已成鲜见,盛行的是对权势和财富的狂热追求。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不仅出不了大师,还会严重腐蚀和伤害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科学家、教授已经不再是青少年努力的榜样,我们的将来靠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139 次阅读|14 个评论
天外奇想之三:法航空难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肖翔
sheep021 2009-6-11 14:43
法航空难的原因,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但中国一名科技英才之死已经不容置疑。他就是,中国新一代核物理方面最具权威,最具潜力也是新一代中国热核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年仅35岁的 肖翔 。 联想到 中国网 - 2009 年 5 月 29 日 美国称 巴西将为中国培训航母舰载机飞行员 ,而中国则 帮助巴西建造2014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等新闻 不能不让人想到这是一个阴谋的可能。 那么这个阴谋是怎样实施呢,可以有很多办法,如: 1.法航遇到的恶劣云层,可能是气象武器制造的。 (超级地球气象武器:阿拉斯加巨型天线阵列 http://bbs.tiexue.net/post2_2530948_1.html ) 彭志文军事思想之一:忽视气象研究未来必遭他国暗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3e1d7e01000aal.html 2.也可能是事先派间谍在飞机仪器上做手脚,如航速仪等 3.指派恐怖分子上机 4.。。。。。。 结合网上其它一些公开的信息,我觉得,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我们的一流专家刻不容缓。 以下为转载网上内容: 肖翔是应邀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的。他在执行完合作研究项目后搭乘法航AF447航班从巴西里约热内卢前往法国巴黎,原计划从巴黎转机回北京。 据猜测此人很可能是中国下一代核动力工程支柱人物之一,只有35岁,是真正的中国科技精英,对中国未来的核动力航母及核动力潜艇都有关键作用。此次赴巴西很可能是为了帮助巴西建造2014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研制工作。 联想到中国预警机的空难牺牲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部分优秀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天才任伟在美国的神秘死亡(至今死因不明),微波专家 恽小华 被杀(在微波毫米波行业,恽小华是国内排名前10位的专家之一)令人怀疑黑暗势力在有计划的消灭中华民族的真正科学天才(这种人在各国都是稀缺人才,人数极少,而不是他们扶植的一大堆所谓的专家教授),同时配合国内汉奸利益集团势力引导中国人向往浮躁的投机事业如体育,金融,房地产,公务员,贪官。最后成为如同满清一样的富有奢靡而科技落后的虚浮巨人,阻止中国的产业升级和转型,使中国在未来由于科技落后而毁灭于生物战,电子战,信息战,高科技武器战,而中国人辛劳积攒的巨大的财富则再一次成为黑暗势力的最后晚餐,重演19世纪的黑暗。 小心,中国,这一次你输了将不再有下一次的机会! ---------------------------------- 附:俄30顶尖科学家神秘死亡 疑被美特工谋杀 中评社香港10月30日电/最近5年中,有30名俄罗斯顶尖科学家神秘死亡,另有数十人则遭遇袭击、记忆力神秘受损。俄罗斯周刊《一周论据》最近报导指,专家认为,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幕后策划者很可能是美国特工部门,目的是为了彻底搞垮俄罗斯、实现美国独霸世界的目的。   这30名死亡的天才科学家中,很多人的死至今仍笼罩着神秘色彩。2002年1月底,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安德列布鲁什林斯基被人打死。布鲁什林斯基主要从事反恐心理战术研究,他失踪的公事包里装有最新的研究成果。   2005年6月7日,抗微生物疗法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列昂尼德斯特拉钟斯基教授在莫斯科一酒店走廊遇害。调查发现,斯特拉琼 斯基头上遭重物袭击,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和两部手机全部丢失。斯特拉钟斯基神秘死亡正值特维尔州暴发A型肝炎,当时已有300多人被感染。有说法认 为此次传染病暴发是因为用了生化武器,而抗微生物疗法研究所的工作就是研制出针对这种武器的制剂。   斯特拉钟斯基遇害一个多月后,乌拉尔地区的著名学者、俄联邦国家奖金获得者谢尔盖沃夫克教授也步了他的后尘,在叶卡捷琳堡火车站中毒死亡。沃夫克的研究物件是惰性气体氙,最新的专着就是《利用氙气作辐射防护剂》。   除了这些军事专家外,许多俄罗斯其他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也离奇被害。2002年夏末,著名化学家谢尔盖巴赫瓦洛夫被杀害后肢解;2004 年4月20日,莫斯科国立大学电脑数学与控制论系教授维亚切斯拉夫费多罗夫被杀,凶器是把普通的菜刀;没多久又传出59岁的俄联邦政府国民经济学院教授 尼古拉瓦里亚金被杀,他也死在自己家里,凶器同样是一把菜刀。   对这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案件,尽管调查人员花了不少气力,但始终没找到凶手的蛛丝马迹。除神秘遇害外,俄罗斯还有几十个科学家被洗脑。其中最离奇的是著名核子物理学家谢尔盖波多伊尼琴。   2003年10月中旬,46岁的矿业化学联合企业实验室副主任谢尔盖波多伊尼琴失踪。根据特工部门公布的资料,波多伊尼琴有权接触秘密 档,他的工作包括清理核废料、生产人造绿宝石和其他纯净物质。半年后,这位核子物理学家返回故里,但记忆却严重受损,检查发现他的记忆是被人为清除了。 被这样洗脑的人在俄罗斯正不断增加,却没有科学解释。   许多俄专家认为,这些事件背后的策划者很可能是美国特工部门。俄罗斯国家实用微生物学科学中心主任尼古拉乌拉诺夫称:这么多科学家一个接一个被杀绝对不是偶然现象,他们的死让一个重要方向的科研工作停滞。  ---------------------------------------------------- 中国经济网10月23日报道 在莫斯科与华盛顿关系日益紧张、俄罗斯与西方面临新冷战威胁之际,18日出版的一份俄罗斯周刊又爆出与此相关的惊人内幕。该周刊称,最近5年里有30名天才的俄罗斯科学家神秘死亡,另有数十人遭遇袭击、记忆力神秘受损。 俄罗斯专家认为,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幕后策划者很可能是美国特工部门,他们是为了彻底搞垮俄罗斯、实现美国独霸世界的目的。 自2002年以来,俄罗斯不同领域的一些顶尖科学家接连神秘死亡。俄罗斯媒体最新披露数据说,在过去5年内先后有30人离开人世。一些俄罗斯专家把矛头直接指向美国,认为是美国派特工谋杀了这30个俄科技精英。 ----------------------------------------------------- 反生物武器专家一个个神秘死亡 在莫斯科有一家名为斯拉夫女人的宾馆,其所有权归属俄联邦国防部。2005年6月7日从斯摩棱斯克来开会的抗微生物疗法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列昂尼德斯特拉琼斯基教授就住在这里,第二天他还将前往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然而就在安顿下不久,这位年仅53岁的俄医学科学最年轻的通讯院士,就被发现神秘地死在宾馆走廊里。调查发现,斯特拉琼斯基头上遭重物袭击,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和两部手机全部丢失。 斯特拉琼斯基神秘死亡正值特维尔州暴发A型肝炎,当时已有300多人被感染。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次传染病暴发是因为使用了生物武器,而抗微生物疗法研究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研制出针对这种武器的制剂。 斯特拉琼斯基遇害一个多月后,乌拉尔地区的著名学者、俄联邦国家奖金获得者谢尔盖沃夫克教授也步了他的后尘,在叶卡捷琳堡火车站中毒死亡。沃夫克的研究对象是惰性气体氙,最新的专著就是《利用氙气作辐射防护剂》。 尽管调查人员花了不少气力,但没有找到凶手的蛛丝马迹。直到现在,上述两起案件仍然没有侦破。 俄独立军事专家尤里博贝洛夫:我认为,这一系列神秘死亡事件早就应该引起联邦安全局的注意,因为其中有太多东西不可思议,而遇害者名单又是如此之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25 次阅读|8 个评论
NGO如何与政府、企业争夺精英
entropy 2009-4-16 18:13
NGO如何与政府、企业争夺精英 (2007-05-31 15:08:53) var $tag=''; var $tag_code='375431f5d75d59e2d4913397a3b85bd5'; 分类: 我的工作 NGO如何与政府、企业争夺精英 一方面是全国超过4%的失业率、超过30%的应届大学生待业率,大量政府精简分流人员和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即将进行的2900万事业单位人员大分流;另一方面是国家小政府,大社会政策和6月1日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在努力催生一个巨大的NGO世界。中国的人才与就业市场风向标,是否即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改变? NGO 如何与政府、企业争夺精英 ■ 本报记者 黎光寿蔡卓 邓国胜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和社会精英到NGO去创业。政府应当专门拨出一部分资金,专门扶植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发展。邓国胜说:现在的大学生们很有激情,如果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他们创办属于自己的NGO,让他们在NGO的领域里创业,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 NGO至少需要20万精英 6月1日,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即将施行,这部法规的实施被看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将和1974年的美国基金会法一样,在中国基金会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澳大利亚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基金会监事会主席邓建平说。 邓建平认为,《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实施,将在全国催生6万个左右的基金会。按照每个基金会平均3到4个人来算的话,中国将需要20万名以上的基金会工作人员。而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基金会才有1700多家,这个巨大的人才市场需要填补。 而作为和基金会共生的民间组织,业内也抱着乐观的态度。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民间组织也将得到发展。走入良性循环的民间组织将吸收一大批社会精英的参与。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认为,目前中国的民间组织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还没有发育完全,还无法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和社会精英到NGO里去工作。 邓国胜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和社会精英到NGO去创业。政府应当专门拨出一部分资金,专门扶植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发展。邓国胜说:现在的大学生们很有激情,如果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他们创办属于自己的NGO,让他们在NGO的领域里创业,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 我们平常所说的创业不应当仅仅指到企业去才叫创业,到NGO去也是创业。大学生去创立自己的NGO,独立自主地到最需要他们去的地方开展教育、扶贫等项目工作,看着被他们改变的农村社区,他们会多一点成就感。 邓国胜的想法并非无中生有。多年以来,包括福特基金会、香港乐施会、加拿大公民社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等很多国际基金会、民间组织都以它们雄厚的资金做背景,对中国的许多民间草根组织进行资助,数额从几千元到10万元不等。这些资助让中国的草根组织得以不断发展。 如果中国的民间组织得到发展,它将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和社会精英。而这些大学生和社会精英反过来又积极推动了中国NGO的发展。 中国之大难觅人才 乐施会是世界最大的民间组织之一,因为最近要将北京的项目办公室升格为中国总部,招聘了一批工作人员。要找到合适的人很难!特别是要找到合适的项目官员更难。其北京办公室主任王云仙博士对记者感慨。 乐施会的初试一般是先列出几个题目,让前来应聘的人答题,他们从这些答案中选出符合乐施会需要的人。然后再通过面试,对应聘者进行更深入的谈话和了解,最后选出符合要求的人。 乐施会招聘的新员工一般都需要对方有发展和社会工作的专业背景,同时又认同乐施会的理念。我们为弱势群体工作,需要他们对弱势群体有一定的了解。即使没有这样的背景和理念,思想也需要更开放、更活泼一些,这样才能接受更新的东西。 但有专业背景的人好找,但在目前主流的经济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下,认同我们理念的人不多。王云仙说的主流理论和乐施会理念的区别在于,主流的经济理论迷信市场,完全任由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摆布,而乐施会更加相信人的力量,并且是团结起来的弱势群体的力量。 其实不仅符合乐施会需要的人少,几乎所有非政府组织(NGO)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都遇到了困难。绿色和平组织最近招聘一名工作人员,结果在投来的1千多份简历中,只有极少数的一两个人基本符合条件。经过面试以后,绿色和平录取了最接近自己标准的一个。 救世军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招聘新人了,原因也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应聘的人学什么的都有,但真正有经验、有发展前景的人很少。其华北项目办主任陈佩诗给记者计算,在救世军的招聘工作中,平均只有7.8%的应聘者符合条件。 NGO的人力资源现状 既然到市场上去招聘工作人员很不容易,但只要是一个机构,总需要依靠人来进行运转,项目总得有人去做。NPO信息咨询中心执行董事商玉生说,中国NGO共有几种类型,解决各自人资源的方法各不相同。 第一类是宋庆龄基金会这样的大型机构,本身就带有官办性质,它的开支有一部分由财政解决。因而,能进到宋庆龄基金会工作,第一关就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被录用以后就是公务员身份。 第二类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这样比较大的有政府背景又有实力的机构,由于有强大的基金做后盾,基本上也不愁人才的问题。有一次记者问到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是否存在人才危机、怎样留住人才的时候,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陈链云说,青基会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三类是很多有官方背景的,本身留下了深刻的改革烙印的机构,他们有很多被当做领导者的后花园,有些领导成立这么一个机构,就想找一个地方养老,这样的机构既办不了什么事儿,也不存在人才的问题。商玉生说:如果一定要找几个人,这些机构也会通过系统内部来找,基本上没有谁到市场上去招人的。 而真正要人的组织要么是进入国内的国际民间组织或者国内从下到上发展的草根组织。国际民间组织有强大的经济后盾,缺乏人才可以通过招聘新人来解决。但这些国际组织由于项目众多,也不得不依靠一定的志愿者队伍。而国内的草根组织经费本来就捉襟见肘,没有钱招聘新人,只有靠自己的志愿者队伍来解决。 前者就像香港乐施会,有很多具有专业素质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能够承担乐施会的很多工作,让乐施会的工作得以延伸。绿色和平组织每年要选派一些志愿者到远洋船上执行环球航行的任务。 后者就比如小小鸟公益热线,该热线长期只有一个工作人员,通过志愿者的轮班工作,让热线电话24小时都有人值守,确保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及时地获得帮助。绿色北京是一个新成立的环保NGO,虽然只有3个工作人员,但注册志愿者多达5000人,平时的活动主要靠志愿者进行。 NGO怎样留住人才? 相比于在寻觅合适的人才上的难处,如何留住人才更是让NGO大伤脑筋。 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负责人介绍说:我们这里的海外中心全部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都是外国语学院的高材生,但是人员流动太大,换人跟换小女孩衣服一样快,有的来了几个月就走了。不是我们不需要外语人才,我们其实是特别的需要,但就是留不住人,这些刚毕业的学生一开始还是满腔热情的,但时间久了,还是受不了,他们和自己的同学一对比,觉得自己过的特别寒酸和委屈,也禁不住诱惑,有的去了外企,有的去了外交部。在那里待遇要好得多。扶贫基金会的华主任也说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我们这里去年曾经有一个海龟派,刚来的时候也是特别喜欢这个工作,因为他留学时学的是公共管理,所以来我们这里做项目主管正好对口,开始几个月他每天扎在工作上,非常认真敬业,但是后来因为他确确实实家庭负担太大,自己挣的工资不够养活老婆孩子,也无奈地放弃了这个工作。看来弱势的薪资待遇,已经造成了NGO人才的大量流失。 据了解,青基会的运作是完全自收自支,也就是国家不给拨款,自己对外进行募捐,筹集基金,然后再把募捐资金用到各个项目里面去,但账目必须完全对公众公开。对于募集得到的资金,按照原来的《基金会管理办法》是不让用做员工工资和福利的,所以基金会即使募集了再多的资金,也不敢乱用一分钱。但是新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对这一点放开了限制,《条例》第四章财产的管理和使用部分第二十九条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这也就是说,基金会可以动用捐赠发放资金的10%作为员工的福利,这样一来,员工的待遇会有相应的提高。 哪些人适合到NGO 既然中国NGO人员的缺口那么多,那么谁到NGO工作比较合适呢? 大多数基金会都是以项目为中心在运转,所以项目管理、公共管理人才是目前大多数NGO第一需要的,有MPA学历的当然会被优先考虑。这些人对项目的操作和管理将直接影响到基金会的工作成效。同时,因为基金会做的是公益事业,是为整个社会弱视群体的利益而工作的,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会更加对口一些,因为这些学生会更加关心社会的发展状况,其他专业的学生可能在自己本专业上表现绝对优秀,但是对于国际、国家的发展却没什么概念,因此他们如果参与到NGO的项目讨论中,可能会跟不上整个讨论的节奏,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其他人在说些什么,形成不了和其他人的反馈和沟通。 英语一定要好几乎是所有NGO对应聘者的要求。无论是中国自己的基金会,还是国际NGO在中国的分部,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重要性非同小可。绿色和平项目官员须黎军说,外语是一个过硬的门槛,因为我们需要随时和不同国籍的同事一起工作。扶贫基金会对应聘者提出的要求是:应聘者除了需要具备自己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当有一定的外语和财务知识。扶贫基金会竞聘过来的大学生都是英语六级水平,还有的是英语专业八级水平。 其次是理念,须黎军进一步地说:外语好的人在中国尤其在北京很多,但为什么没有几个到我们这里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理念。香港乐施会北京办事处主任王云仙博士说,对于乐施会来说,最主要的就是理念问题。如果一个人的理念和机构的理念不统一的话,那是很难走到一起的。如果这个人有很好的理念,能力也比较突出的话,哪怕他不会英语,我们也会考虑。而对于一些业务能力还不够的人员,只要他具有社区发展和社会工作的专业背景,脑瓜灵活,培训一下也就行了。 对于救世军来说,在中国开展社区综合发展项目主要依靠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士,但在该机构工作的项目官员中,也有不少学习了国际贸易、国内贸易等项目官员。因为社区发展项目和贸易是有关联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贸易和农村发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看来NGO的门槛并不低,不仅仅需要应聘者热爱NGO的工作,对社会形势进行宏观了解,还需具备语言、管理、财务、法律等多种技能。某种意义上,在NGO工作是一项非常锻炼人的工作。他的工作内容是多方面的,对员工的要求也就更全面。邓国胜说:毫不夸张地说,NGO是一所大学校,能够胜任NGO工作的人,到社会上去也就成了香饽饽。 教育还得再努一把力 从大学的学科设置来说,目前仅有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这样的专业和NGO的实际工作能够有一些衔接的地方。国内虽然有很多学校都开办了这样的专业,但教学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实际工作层面上的东西实在太少了。商玉生认为,学校的教育还得再努一把力。 而从NGO本身的角度来说,目前主要缺乏的是高层管理人员,这样的人才目前没有哪一个学校能够培养,就只有NGO通过内部的力量进行培训和提升了。 对很多愿意从事NGO工作的大学生和社会精英来说,掌握好有关操作层面的知识,下一步才能更明确地知道怎么去做,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而这件事情,短期内,可以通过一定的培训来解决,澳中基金会和很多民间机构目前都在向民政部申请开办有关培训班。就长期来说,尤其需要在NGO的实践中来解决。
4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英是时代的伟哥(Viagra)
大毛忽洞 2009-3-24 12:07
精英是时代的伟哥( Viagra ) 华尔街的精英们,不愧是时代的伟哥! 前一个时期,他们把美国的经济折腾得硬梆梆的。 也许是精英伟哥们折腾得过度了,现在美国经济软得不能再软了。用老百姓的话说,这经济软得都可以系一个扣了。 精英伟哥们,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把美国经济依靠他们的功能给弄硬朗了。 最后没有办法,小布什不得不拿出 8000 亿解毒剂来消除精英伟哥们的副作用。怎奈精英伟哥的剂量也太大了,正作用巨大,这副作用也巨大。 小布什实在是无计可施了,正好到点了,是软是硬也不管了。 奥巴马上台后,仍然是注射强力解毒剂,来消除精英伟哥们的副作用。 由此可见,精英伟哥们是一种适合于添在锦上的花,不适合于做消除寒冷的碳! 华尔街内外: 参考文献: 三百门渔夫 万亿外储:是 伟哥,还是核武给学者和愤青补一课 这几天,中国的外汇武器成为海内外媒体的热门话题,事缘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两位中国学者,一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对媒体表示,中国可以把手中的1万3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变成政治武器,以对付美国国会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帆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说,如果中国愿意,中国有能力通过抛售美国国债使美元崩溃。 看到这报道时,笔者目瞪口呆,这样的观点,只能出于对全球货币和债券市场不甚了解之人,但它却出自所谓学者之口,令人惊诧。 看来,对中国的所谓学者,不能过高估值,应该将其与愤青等量齐观。渔夫不才,自信足以为他们补上一课。 一、中国外汇储备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截止2007年6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3326亿美元。1332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在中国,是机密,不对外公布。但是,外汇资产存在于国际市场中,国际市场有相当的透明度,外汇存底操作有一定的通用模式,因此,分析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并不困难。 1、人们知道,中国外汇储备的80%是美元资产,由于推算,中国外汇储备约配置了10660亿美元的美元资产,其余配备日元、欧元、黄金等资产; 2、在10660亿美元资产中,美国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截至4月未,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为4140亿美元; 3、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分散风险、提高收益率今年才提上议程,尚在储备、起步阶段,股权、基金等多元化投资只见黑石一单,比例微少,可忽略不计。 4、10660亿美元资产中,有3000亿左右是流动资金、偿付保证,不能动用; 5、10660-4140-3000后的3520亿美元资产,为保持收益,一般配置为定息存款和其它美元债券。以中国央行对外汇储备保守理财的原则并参考中国银行外汇资产的配置比例,用于配置风险度高、收益率高的非美国国债的其它美元债券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资产值的10%,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外的其它美元债券不会超出1066亿美元。 由此计算,中国外汇储备中能够变成政治武器,使美元崩溃的弹药是4140亿美国国债和不超过1066亿的其它美元债券,共计5206亿美元。 二、美元债券和全球债券市场规模有多大?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的分类数据,至2006年9月末,全球债券市场的债券余额共计65.8万亿美元,其中美元债券市场规模26万亿美元。 如此宏大的美元债券市场,威胁以中国政府持有的不到5206亿美元债券进行冲击,使美元崩溃,纯属外行。 中国学者看到的,是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占美国国债余额的10%,没看到的,是美国国债只占美元债券市市场15%的份额,这好比瞎子摸象,只摸到大象的一条腿。 要知道,美国国债,是当下全球近26万亿美元债券市场中最优质的债券之一,否则,中国政府不会傻到持有其十分之一。债券价格和债券收益率是跷跷板,在美元债券市场,美国国债的息率比其它国家、企业发行的美元债券息率低,如中国将4000亿美国国债当武器抛售,美国国债价格下趺,息率提高,26万亿美元债券的投资人乃至70万亿全球债券的投资人会一拥而上,将中国能抛的美元债券一扫之光。格林斯潘说得没错:不必担心中国抛售美国债券,只要中国政府抛售,有的是承接下家。在当今的资讯时代,不出家门就可以进行全球股票、债券交易,两个中国学者肯定没有这一方面的操作经验,不知道美元债券市场和全球债券市场的水有多深,所谓抛售美国国债使美元崩溃,犹如以卵击石,书生论市,大概只有败家子才会这样做这等傻事。 中国央行管理的1万3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在国际资本市场算老几?低于瑞银、高盛、富达、摩根、安盛、先锋、花旗、美林等全球十大资产管理公司中任何一家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与最近爆发危机的美国次级房贷抵押债券规模相当。本次美国次级房贷抵押债券发生危机时,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央行三天内(星期四、星期五、星期一)即向金融市场注入4500亿美元资金。两个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的1万3300亿美元外汇储备、4140亿美国国债是足以使美国国债和美元市场崩溃的核武器,如果不是西班牙式的唐吉诃德,就是中国式阿Q! 三、是伟哥还是核武器 最可笑的是,每日电讯报的文章出笼后,国内愤青仿佛吃了美国制造的伟哥,亢奋呼叫:中国亮剑,刺中美国的命门。 我不相信何斌会说出中国有能力通过抛售美国国债使美元崩溃的话,今年5月,何斌在《外汇储备急剧增长 政策操作三难困境》一文中说:只要外汇储备增长的速度降不下来,那么中国的宏观政策调控一定会处于顾此失彼的困境;高额外汇储备持有成本巨大,这是很大的利益损失。说明此人还没有糊涂,事实上何斌也己公开否认,并指责每日电讯报歪曲他的原话。 但夏斌不同,事后夏斌得意地说:既然美国认为这一建议无谋,美国这么多高官又何必如此紧张地站出来说话呢? 这是又一愤青式无知,美国总统和美国高官,天天要面对难缠的媒体和国会,夏斌把人家回答记者的提问当作紧张地站出来说话。 事实上,紧张地站出来说话的是中国央行,8月12日,央行找来新华社,发了篇《央行就西方媒体称中国威胁实施抛售美元答问》的新闻稿消毒,声朋:新华社记者12日就西方媒体称中国威胁实施抛售美元一事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金融市场容量大、流动性高,包括美国政府债券在内的美元资产,是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央行急忙澄清的的态势来看,不是伟哥,也不是核武器,是掺了假冒伟哥的中草药! 四、如何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人民币为什么承受着升值的巨大压力?原因是贸易失衡造成外贸余盈余过大、国内流动性过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由廉价劳动力创造的中国制造产生的利润,在中国,只能由少数人享用,劳动者有限的收入无法消费中国制造的产品,从而造成内需不足,只能一味地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是中国贸易失衡的最根本的原因。 既然缓解贸易失衡的途径是增加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人民币升值既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是一定有效的方法。要减少贸易顺差、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有一个方案比调升汇率更有效,就是提高中国制造的工资成本,提高劳动者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但中国的学者,都选择性失明地拒绝这一能立竿见影的方案,挖空心思地以抗拒外国(特别是抗美)压力煽动虚假的民族主义转移视线,维护企业、国内外资本等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 提高中国制造的工资成本,措施是提高并保护中国工人的小时工资,限定加班工作时间,保证更多人就业,让中国工人分享中国制造的劳动成果。 提高和保护最低工时工资,增加中国制造的工资成本,与人民币升值一样,有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平衡贸易冲突的作用,还是扩大内需的唯一有效途径。 十年的经验教训证明,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平衡贸易,扩大内需必须扩大消费面。不扩大消费面,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必将造成新的一轮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的扩展,既引发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更大压力,又加剧社会两极的对抗,最终将引发社会动荡。这一点,政府,中国的政治精英、商业精英、知识精英们应好好三思!(三百门渔夫,2007.8.14)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jing 2009-2-21 16:54
如今各个领域喜欢谈论年轻有为的牛人,我不知道一个人到底能有多牛,单凭我的理解,和我这几年在科研领域的劳作,想要在各个方向都精通是十分困难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还不是精英
热度 1 lywin2008 2009-2-19 22:31
过年时,回到家,感觉很温馨,尤其是当听到人说我这高材生回来了时,我更是美滋滋的。我家住在农村,在我们村,我是仅有的一名研究生,不知不觉,在邻里乡亲和亲朋好友们的眼中,我也就成了精英了。 其实,我也感到不安啊,时下金融危机正兴,还不知到什么时候会好转呢,说不定到我毕业那会儿会是什么样,精英都有可能沦落成时刻在追求温饱的人了。 况且,我还不是精英,每次我听到人家叫我高材生时,我都会在心里这么默默的想。我现在只是一个穷学生,我正在做量的积累,我想有朝一日,我会得到质的飞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31 次阅读|4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五十七 精英的荣耀
siccashq 2009-1-22 08:09
(高分辨孪晶结构,来自电镜专家的作品,仅供观赏) 这几天不适,感冒头疼,昨晚怕传染2.0爬到沙发上去睡,结果沙发太软睡到半夜腰身不对劲,不过醒来之后感冒却好转了很多,多亏了姜汤。戴维斯这里冬天并不独立,似乎喜欢靠在秋天的肩膀上,而且也喜欢和春天游戏。刚到一月,气温却突然升起来,阳光也似乎和秋天不减少很多,说是冬天但却是童年春游的季节了。 头疼睡不好觉,不过可以思考问题。想起可真先生一系列对于科学的反思确实也感到很多迷惑,我不赞成盲目地反科学,但是科学发展中出现诸多与普世道德相违背的行为又不得不让人思考人类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在自然界生活。我是说生活,而不是生存。生活是人类独享的,动物只有生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类和谐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真是谁也很难一句话说清楚的,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能力不同,对于快乐的期望也不尽相同,能够跨越幸福的势垒也有相当差异。但是有一点可以清楚的是人类的快乐和动物不一样,人类的快乐似乎更多根源于精神层面的成就感,而不应该是物欲上的满足感,这也应该是人具有高等智慧的区别之处。 问题就在于人类内部智力的差异或者不平等对这个社会会造成什么样的变革?类比于动物界,确实是强者生存弱者灭亡,但是人类是不是应该继承同样的自然之理?处于金字塔上层的精英人类除了享有上天安排和个人努力获得的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何种天赋的权利和义务呢?人的贪欲在于能力越强获得越多也要求越多,这种自我膨胀和无反馈的过程只可能造成更大的两极分化。从道德上来说我们需要关心弱者,但是这仅仅是道德,有没有更有力的理由要求精英付出更多呢? 我更加觉得人的能力并不仅仅有能力获得,而且是更有能力付出,在这种能力与物质的交换过程中,我们似乎更关注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并且认为后者是一种道德上的无约束的志愿的义务,而不是责任。 所以大部分的我们,即便是普通百姓,都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实现;赚钱是为了获得个人财富而不是管理财富;当官是为了个人权欲和控制而不是服务于社会他人;工作是为了谋生而不是参与一项事业。 即便是科学工作者,我们也因为忽视了后者而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更确切地说正是因为我们看不清精英们如何为社会大多数管理和使用财富所以更喜欢讨论伪精英们掌控了大量的资源。我认为精英毫无疑问应该承担这个角色,他们有能力来使用常人使用不到的资源,这是他们的能力赋予的,但他们更有责任来行使财富的利益最大化和普适化。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我们透射电镜专家能够使用最先进的透射电镜获得物质最微细和全面的结构信息,那么就应该让这些专家来实现这个角色的价值,而不能说任何人都因为具有使用权利就盲目分配。社会福利系统需要金融管理专家来管理,那么就让他们来管理。这种资源的分配完全是角色分配,并不是荣耀分配。是否获得荣耀在于专家是否能够在这个角色上做到最公平,做到至上而下,而不是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欲望最大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动物界那么简单,但是也不能沾染了弱肉强食的兽性而变得复杂。人具有智慧并不是实现统治他人的工具,而应该是奉献给他人的能力。我们喜欢把后者弱化为道德,须知道德是最没有保障的社会心理。但是千百年来我们记住的伟人却没有哪个不是因为强化了后者而永垂千史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一些所谓道德变为社会机制,让人明白金钱不是丑陋肮脏的东西,而是你回报的开始。 这是读了可真先生博文《 富者低贱,贫者高贵 》的反应,从物质的需求角度来说可真先生说出我们每天处于癫狂状态的根源,但是从精神层面我不相信上帝会如此不负责任地赋予人类以智慧。我还是坚信,人类当然并永远比动物更高贵!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4668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国的下场
iwesun 2008-12-13 20:50
美国的下场   先看一个段子:   杨海涛大侠最近有篇文章 《美国让我失望的地方》 ,其实有一段:    一个健康的社会,享有最好的物质待遇的首先应该是科学家、工程师、保卫祖国的人、从事实业的企业家,其次应该是高超的技工、手工艺人、农艺师、教师、厨师等,以及优秀的演员、运动员、作家、编辑、记者等。   我觉得有点好笑,于是多插了一嘴, 任何人为的排序都是荒唐可笑的,市场是唯一衡量的标准,别自作聪明。   杨大侠回复: 市场不能是唯一衡量的标准,否则今天的美国经济就是下场。   经济危机来了,中国现在确实很得意,似乎可以推广一种更为先进的社会理念,改良的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时代。,可以挺起腰杆说了,看看美国的下场。   是不是得意太早了点,中国是不是可以到世界上巡回演出了?还没当上太上皇呢!   市场到底是什么?欧盟到现在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其实有谁真的能明白市场的本质含义。   市场的起源是买卖,买卖的基础是双方愿意,尽管可能存在欺诈,感觉上当了,事后会反悔,但当时你是愿意的。   永不反悔仅仅是个主观的信仰,但如何让大多数人,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不反悔,是政府监管的职能。    市场的本质是斗争 , 有很多人想用斗争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真理和准真理,取代斗争本身,这几乎成为了搞科学和精英们的信仰了。    一个健康的社会,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社会,你能定义清楚么?   《星际旅行》中有这么一集,一个星球上的社会,原本乱七八糟,战争不断,有人发明了一个管理程序,非常强大,也非常详细,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人类社会由一台超级计算机- 主脑 所领导,这台超级计算机对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做出详细的评估,产生一个 社会福利指数 的数值,童叟无欺,非常公正和严明,这个社会在这台超级计算机-主脑的管理下,井井有条,次序井然,社会也发展很快。    社会福利指数的科学化, 根本杜绝了欺诈行为,社会结构稳定,基本上是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想通过黑手党手段发家,再漂白了,进入上流社会,门都没有。   这样的理想社会,够不够你的健康地标准?是不是你想要的?我不知道,但片子里的绝大多数低层的人,尽管怀着对主脑的宗教似的信仰,丝毫没有什么反抗意识,但 外人看起来,这个社会很糟糕,没人愿意加入这样的社会。    市场到底是不是唯一的,这要看你怎么理解市场。    斗争是不是可以在外部进行监管和控制, 很多人觉得法院或者政府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裁判么,比赛总得需要一个裁判。    裁判是必须和公正的。   打一场比赛,基本上可以这么认为,没啥大错,人们也是这么做的,推而广之,建立一个理想的健康社会,是不是能够做到?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没人能置身事外,也不是绝对没有,真的置身事外的,就是不管事儿的上帝,但找上帝做裁判,可能会很难很难,你找不到他。    上帝之所以能够成为上帝,就是因为它不管事儿!    任何人都是斗争中的一员,没有任何真理掌握在任何人手里,准真理也没有,斗争本身就是真理。   很多人希望科学能够提供一种预见能力,而且科学似乎做到了,对于物质科学的研究,是人类的自信绝对膨胀起来, 但很多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为什么不那么好使?很多人以为这是复杂程度造成的,人类社会很复杂,目前还没搞清楚。    胡扯!    其实根本不是,根源还是需求不清的问题,你只要能把需求搞清楚,再复杂的程序,俺都能给你编出来。    物质科学为什么管用,就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物质的需求, 你想怎样就怎样,社会科学就不行,首先,你想怎样你自己都说不清,其次,你想这样,未必别人同意。    需求不清,才是社会科学不好使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都想把人类社会的需求固定下来,把他称之为科学或者真理,省得大家斗来斗去,浪费生命,浪费青春。    生命不是用还浪费的,还能干嘛?   老马说, 价值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也可能不是他首创的,但他演绎得比较出色,有了这个定义,后面就可以用数学模型化和程序化了, 大家就都别捣鬼了。    搞了这么多年,才发现, 原来捣鬼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求之一, 不让捣鬼的社会,其实不是人类想要的, 你说费了牛劲,搞出来一个大部头,是不是也在浪费生命?    市场是不是唯一的,你不能仅仅把市场当作一次有限的交易,市场最根本的含义,是人类无法确定其根本需求条件下,永恒的斗争,任何人,任何机构和组织,都只能加入到这个永恒的斗争中去,不可能凌驾在这个斗争之上,成为一种绝对的裁判。    从人嘴里讲出来的真理或者准真理,都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有限边界条件下的利益划分,都不能无限推广,而取代斗争本身。    上帝才是真理,但他从来不开口。    人人都习惯打着公众的旗号, 来讲自己的利益, 有人在维护中医的斗争中,先讲自己的利益受损,俺反对取消中医,因为如果真的取消中医了,我就会饿肚子了。, 人人都是本着民族大义在说这个问题,大家都很习惯,感觉这样才脱离了低级趣味。    低级趣味脱离得了么?人类脱离低级趣味,生存就成问题了,你到底想要啥?想脱离低级趣味,直接自杀算了,根本没必要感叹任何东西。    老马开创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并且使这种先例成为了一种宗教信仰。    人人可以在斗争中呐喊,但别指望会成为绝对真理,或者目前人类发现的最接近真理的定理,啥事情都需要在斗争中平衡,连斗争都没有了,还存在啥子真理?    话语权和决策权,不能合二为一, 专家、教授、官员、名流,这些人原本就把持着话语权,如果在把决策权也一并交给这些人,这样的主脑社会是你想要的么?    根本的决策权就应该在公众手里,别管啥子科学不科学,如果大家喜欢打着科学的旗号,那么需求才是最最科学的科学!   社会上出现一种你认为不好的现象,你可以大声嚷嚷,比如,南京政府,想在大学里跑公共汽车,教授们就痛哭流涕,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真得是这样么?猴子不是还在花果山上活得好好的么?    教授们当然可以嚷嚷,这是话语权,但可不能把决策权也交给这些教授们,当然政府单方面把持话语权和决策权,就是更加胡扯。   斗争是必须的,最好向台湾学学,议会开会也可以打架,这才是文明的表现,你好他好大家好,不是文明。    美国的下场,只有美国人才有权谈论,你知道美国人倒地想要啥?    俺(美国人)乐意,你管不着!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119 次阅读|14 个评论
人也是波粒二象的
考槃在涧 2008-12-12 09:49
( 微文化:文化的波粒二象性 ) ( http://baike.qiji.cn/Detailed/7487.html ) 现在流行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这没什么,不过我没料到人原来也是波粒二象的。 有的人既被认为是精英,又被认为是民粹;有的人既批精英,又批民粹;有的人在有时候说精英,有时候说民粹;有的人认为自己是精英却又给他人定性为精英主义。同一个人既是精英又是民粹,搞得我都糊涂了! 原来人也跟电子一样,用康普顿的方法去测量就是粒子,用双缝干涉去测量就是波,在缝上装一个摄像头又成粒子了! 在精英主义、民粹主义这些提法上,我看到了当初唯物唯心、偏左偏右、红色白色的影子。把辩论问题搞成阶级斗争,究竟是谁在制造矛盾? 胡适说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句话今天差不多人尽皆知了。不过,当遇到双方观点不一致时,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使用帽子,这样倒是可以省掉不少麻烦事,先给对方贴上标签,再集中火力一通扫射,水平再低也不至于脱靶。只是用主义来评价对方和对方的观点,能解决问题么? 如果非要归纳总结的话,换个词汇吧,既是波又是粒子这样的东西是不会在宏观世界出现的。 当精英们还热衷于主义的时候,民粹们能不热衷于暴力么?
个人分类: 哲思|6019 次阅读|13 个评论
科研是精英的事还是大众的事 答yishengwuji科研的进步: 天才的游戏 or 众生的苦役?
windlight 2008-11-19 01:25
原帖见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53id=13163870sty=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搞得。 首先唱唱反调: 直观一点看,楼主想解除众生的苦役,但实际是想给天才们更好的资源配置条件。 这个文章说到底也是一个商业行为。是天才们的一种争取资源的利益软文。 精英主义与公平主义现在很少有人讲,但实际上大家都在做似左实右的事情,或者只做不说。 就如知识产权制度设计最终目标是公平,但通过短期集权垄断,保障天才们的饭碗和致富空间,来给全社会的可享受的更大资源空间,也就是我签名所述的科技将有限资源无限化。 所以按楼主之意,这件事也可以理解为科研是精英们的事,还是所有人的事的一个社会选择问题。 就社会整体而言,这个答案已经给出,社会分工越细,整个社会效率越高,大家都更富裕。科研是第一生产力,毕竟不是全部生产力。作为生产要素来说,可以说科技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其毕竟不能取代其他要素。 天才们的资源最终在那里来,还是要全社会的市场化配置来完成,不是所有天才都能得到社会或市场的认可。作为其他行业的科技发展来说,如理工科的技术从发现到最终市场化极端的有摩尔定律,普遍来讲,如dvd,cdma的专利池能非常快速的保证发现者在全球经济中取得回报。但医疗方法限制专利申请,药品研发的长周期高风险问题,仅仅依赖精英们的科研行为,这个社会选择有其自身逻辑矛盾的内在问题。也是市场失灵的问题所在。 所以国家对医疗科技进步采取的资源配置,肯定以非市场表现的配置为主。而集权式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有就比较突出。整个社会在知识产权制度上可以通过短期放弃公权集中给私权来获得整体的公权的更大发展。但知识产权制度也难覆盖的疾病治疗和诊断方面,如何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得到体现。如何吸引精英们来为之奉献。如何更有效的配置资源。我们总是要有个解决办法。 现在的制度解决方案,也可以说是一个次优选择,通过对医生晋职称的科研要素考核,来吸引大众的关注和进步推动。 作为天才的新医疗方法和技术没有知识产权这个制度推广,资本意志的扩张,或者说源头创新或原始创新的全球推广。那么模仿创新,继承创新的应用就更应该是普遍行为。 这是我对现行制度的一个方面的理解,即现行制度也有可取之处,所以也可以说给楼主唱唱反调。 但我个人实际上对现行医药人才评价和选择以及科研制度的不满也是有的,就如经济学家三种人之分,真正的经济学家,形似经济学家的利益代言人,传教者。绝大多数的经济学者,不管以此谋生的专业人员,还是业余的爱好者,绝大多数人只能是传教者。能真正称为经济学家的可谓少之又少,我们看到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是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而科学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医生也没有太多的例外。作为传教者的考核,你当然不能用创新这个指标或科研的指标来一刀切。就如不能削足适履,用英语水平这个工具指标来考核中文工作者一样。 如果我们把科研的概念与创新的概念联合起来,模仿创新,继承创新也是科研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原创新的考核标准也不适合直接推广到这些模仿创新上。 厨师的考核标准是几个经典菜式的制作,而创新菜式反而不一定得到一般的标准认可,这是一个对大多数人有效的制度。 我们不管精英们怎么发展,还是以大多数人为考虑对象,那么中国对医生的考核制度,最终是要体现在待遇问题。不做科研的人,他们个人发展空间,待遇问题与什么挂钩,职称与科研挂钩,说到底还是个人待遇问题。这些人出路在那。问题就拐的比较远了。这里既有我们脑体倒挂问题,也有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也有国家比较贫穷的问题。
个人分类: 思辨|3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放下屠刀,让“中国工人”分享“中国制造”的劳动成果
huangwd99 2008-11-4 17:06
http://sanbaimen.blog.hexun.com/7816067_d.html 前言: 中国广大的农民工,以全世界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最恶劣的劳动条件、几乎一无所有的福利,使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但多数民众没有分享中国制造给自己带来了好处,消费受到压制,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过十几年的累积,在内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突出;于外,贸易失衡,累积外汇储备造成流动性过剩。垄断媒体和话语权的中国的政治精英、商业精英、知识精英,提出各式各样的理论、措施,解决中国的贸易失衡、社会问题,但都毫无例外地将提高并保护最低工时工资,让中国工人,特别是其主体农民工分享中国制造的劳动成果的方案排除在外 放下屠刀,请精英们三思 七大工业国(G7)财长会议9日至11日在德国召开,七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们就放松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再次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会上,中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如何表态,我们不知道。但央行行长周小川会后向记者表示,人民币当前的升值步伐是适当的,进一步的汇率弹性调整将基于我们自己的计划以及中国经济的承受力。市场预测,人民币今年可能再升值6%。 人民币升值,意为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降低外国进口商品价格,从而减低出口增幅,增加进口,减少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能达到这个目的吗? 回答是不能。因为中国以庞大的人口、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加工车间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除非西方人愿意重新走入工厂,并降低薪酬,否则,纵使人民币再升值,欧美国家也必须依赖廉价耐劳的中国工人。中国制造的品牌、技术、原料、原件多来自发达国家,两头在外,利益在外,中国制造,仅仅赚取加工车间环节的些少血汗钱。 去年,人民币升值4.7%,中国外贸顺差再创新高,就是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善贸易平衡的活生生例子。如果没有能真正为劳动者提供法律保护的法律,工厂主可通过提高劳动定额、降低工时工资的办法,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转嫁给工人。 中国的贸易失衡,根子不在汇率。问题的关键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由中国廉价劳动力创造的中国制造产品所创造的利润,在中国只能由极少数人享用,劳动者有限的收入无法消费中国制造的产品。从而造成内需不足,只能以出口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这才是中国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 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有特色的初级社会主义,巩固执政地位和权力寻租取替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初级社会主义被异化的结果,是权贵资本主义的产生,同时带来了血腥。 既然缓解贸易失衡的途径是增加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人民币升值是一个不一定行得通的办法,提高并保护中国工人的小时工资则有立竿见影的功效。 要提高并保护中国工人的小时工资,措施是提高中国工人(主体仍是农民工)的最低保障工资、限定加班工作时间,保证更多人就业,让中国工人分享中国制造的劳动成果。 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政府的功能之一,就是确保社会收入公平分配,否则就是制度经济学中的政府失效。 中国GDP连续多年保持惊人增速,但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却在不断地下降。经济增长了,百姓,特别是中国制造的主体农民工,却没有切实感受到工资与GDP一样地增长。今天,劳动者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仅20-22%,为全球最低!不仅仅低于发达国家的50%至60%的水平,也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0%至50%的水平。 提高和保护中国工人的小时工资,让中国工人,特别是其主体农民工分享中国制造的劳动成果,早已被中国的政治精英、商业精英、知识精英们排除在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选项之外。正是独占中国工人在中国制造的劳动成果,中国的政治精英、商业精英、知识精英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巨额的财富。难道要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提高和保护最低工时工资,让中国工人分享中国制造的劳动成果,既与货币升值一样,有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平衡贸易冲突的作用,还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十年的经验教训证明,扩大内需必须扩大消费面,沒有扩大消费面的扩大内需,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必是一轮新的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的扩展,最终将加烈社会两极的对抗,引起社会的动荡。此为中国的政治精英、商业精英、知识精英们应三思之一。 2、面对日益扩大的贸易不平衡,贸易逆差国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不通过提高出口商品工资含量的办法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就只有货币不断升值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一条路。汇率不是今天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中国外汇金融体系与市场对着干而累积的结果,由于汇率调整远远落后于人民币的市场估值,海关与外管局根据相关数据估计,己有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国际游资,以虚假出口、独资企业投资和私汇的办法流入国内市场,更多的对冲基金随时准备冲击人民币。尽管2月1日起,各银行严格限额外汇兑换,己到风声鹤唳的地步。但资金逐利、权力寻租,严格的外汇管制能否堵住国际游资的渗透和冲击?市场的力量必将大于行政管制,金融风暴随时有暴发的可能。此为中国的政治精英、商业精英、知识精英们应三思之二。 3、虽然社会分配是各种利益集团的搏奕,赢者通吃不一定有最好的结果。道理虽然简单,经验教训比比皆是,但对被利益冲昏头脑的精英们,也要列为应三思之一。
个人分类: 转载|102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科大五十年:楼台与江湖之间
sciencenews 2008-10-28 14:14
特约撰稿 周哲桥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中科大创办初始,除了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外,就连部队也将自己的地盘拱手相让,工程兵设计院院长唐凯少将一句话,保证一周内搬家,绝不会耽误开学,成就了中科大当时的玉泉路校区。 不过,诞生之初被视为宠儿的中科大,后来却经历了流落江湖的沧桑。 近水楼台先得月 作为中科院所属的大学,刚刚创立的中科大得到了特殊照顾郭沫若亲自兼校长,13个系主任有11个是中科院各研究所所长;而在教学组中,普通物理教学组组长由应用物理研究所施汝为所长担任,化学教学组组长由化学所柳大纲副所长担任,数学教学组由华罗庚所长召集。 此外,据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回忆,在北京办学时,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用最好的设备、最新的成果来装备学校,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最新的科学实验。首批1600多名学子也非弱者,他们是中科大通过关系,从各省市当年的考生中优先录取的政治表现好、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 任课的教师们更是兢兢业业。据中科大老校友回忆,技术物理系首任主任钱临照先生最初给同学上普通物理学的一个月里,大部分同学反映听不懂。经过一番周折,他找到了主要原因,原来很多同学没有学过高等数学,而他上课所涉及的物理运算必须运用高等数学知识才能理解。从此,他每天面壁试讲,同时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述高等数学,力求深入浅出,直观明了。 而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技术科学部主任的严济慈在教学时更是严字当头,有一次考试,他题目出得太难,许多同学都不及格。他对大家说:我把题目改一下,也许你们都可以得五分,但那没意思。我教你们,不在于看你们现在得几分,而是要看10年、20年后,在座的出了多少科学家。 反右运动中的方舟 这些大牌教授不仅讲授专业课,还能提携后进,即便后者遭受政治挫折亦然。 据一位曾经长期任职中科大的物理学家回忆,1958年反右,中科院四大青年右派先后来到了中科大。首任中科大党委书记的郁文,曾不无得意地说,搜罗到这批反右政治处理品,是他发的一笔洋财。当时,在严肃的单位如北大,凡在反右运动中被划入另册者,是不准上讲台授课的,而这些青年右派科学家到中科大不久就独立开了课。 讲课或能自主,在外发表论文则会受累于右派帽子。这位当时也是右派的物理学家面临同样的困境。他回忆说,钱临照先生特地来找他,让他用化名发表论文。 中科大领导也能海纳百川。1964年,中科大某教研室通过人事部门提出了一个要调出学校的教师名单,说这几个人表现不好。当时,刚刚担任中科大第二任党委书记的刘达问怎么不好,回答说是有走白专道路的倾向。刘达没表态。恰在此时,严济慈来找刘达,说有几个年轻教员要调出去,据了解这几个人学术底子都不错,是有发展前途的,调出去太可惜了。刘达听从了严济慈的意见,把这几个年轻教员留下来。 江湖僻远 1969年,中科大遭遇文革而被迫南迁,辗转定址合肥。这次南迁,几乎使得中科大半途夭折人散、网断、天下乱。 中科大在北京时,教师队伍的主体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南迁合肥时,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随中科大下迁,有些老师是因为长辈和家属在北京不能下迁,还有些老师因不适应南方的气候也没有跟随到合肥。 因此学校迁入合肥时,师资力量损失巨大,流失教师约50%以上,实验仪器、固定资产损失2/3。那时的教师队伍,除了一批从其他高校调入的教员之外,就剩下中科大留校的一批毕业生了。正教授寥寥无几,讲师也屈指可数。到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人数竟不足百人。到1977年底,情况才勉强好转,正教授增至8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6人。 在合肥,尽管有当时的省革委会的照顾,但与在北京受到的优厚待遇相比,还是差了许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科大在校园东南角新建了体育馆,高10余米,长60多米,宽40多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仅相当于现在一个标准体育场的1/4。但就是这样规模的体育馆,当时竟然是安徽省最大的体育馆。 而谈到师资,不得不提到1946年就担任过哈尔滨市长的中科大第二任党委书记刘达,是他培养和造就了南迁后的三代教师。首先,他从兄弟院校、科研单位调进一批高才生、经验丰富的科学工作者,形成了中科大南迁后的第一代教师队伍。同时,他置所谓近亲繁殖的争议于不顾,在中科大第一、第二、第三届的毕业生中留下了一大批人,形成了中科大第二代教师队伍。在文革期间,他又顶住压力,回炉了100名69、70届的学生,形成了第三代教师队伍。 不过,流落江湖似乎也不全是坏事。1982年丁肇中访问中科大后说:也许由于中科大远离北京,各方面干扰少,老师和学生都能专心学习和工作。 被政治边缘, 还是把政治边缘? 1985年和1986年,平均每年有近千人报考中科大研究生,达到历史高峰,此后报考连续出现滑坡。从1987年开始,报考人数明显减少,比上一年减少14.7%,1988年比1987年减少19.8%,1989年比1988年减少18.7%。 对于1987年中科大实施教育改革时的大环境,时任副校长的辛厚文曾分析,中科大更确切地说不能称之为理工科大学,而是科学技术大学,我们的立足点在科学研究上。现在,一些大学蜂拥搞技术研究,这是好事,但如果不注重基础科学研究,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是要吃大亏的。中科大为国家贡献的是未来的精英,他们带来的效益20年后才能看得到。 但是精英们未必能给中科大带来实惠。一位中科大校友私下里说,由于中科大学生人数本来就少,加上大部分出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派系,这让中科大显得朝中无人。而由于中科大属于中科院,又难以得到教育部的支持。 中科大的校庆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和清华北大校庆动辄请来若干高官相比,这里仅仅是迎来了数千名海内外的校友,当然校友中不乏院士。在天涯社区,一位网友将没有政府高官光临称为科大被迫低调,而马上就有另一个网友反驳说,大学就是搞研究和教育的,怎么老是跟政治联系在一起。我们支持中科大的做法。 也许,这就是中科大的50年写照,学术的楼台,政治的草莽江湖! 来源: 《科学新闻》双周刊样刊1
个人分类: 访客茶馆|5717 次阅读|5 个评论
追求真理的哈佛精英培育法则 (摘自我学网)
jesonlee 2008-10-23 23:37
多年以来,在美国的学术界渐渐形成了一种学术标准,对真理的认真探索以及道德水准的提高至今仍然是这一标准的核心,而这一标准的源头,正是出自于哈佛大学。   追求真理的哈佛精英培育 法则   哈佛的创办者是一批从英格兰远道而来的清教徒,在他们的思想中,折射和衍生出一种求真求实的做人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哈佛人,教导他们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哈佛大学第19任校长昆西曾着重指出: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   哈佛学子威廉?詹姆斯在1903年开学典礼致词时说:真正的哈佛是无形的哈佛,藏于那些较为追求真理、独立而孤隐的(学生)灵魂里这所学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称羡的地方,就是孤独的思考者不会感到那样的孤单,反而得到丰富的滋养。   的确,在哈佛,真理被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求学的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不断地掌握知识、探索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威廉姆斯?艾米思的这句名言、哈佛的校训,为哈佛学子提供了学习和为人的第一准则。可以看出,哈佛校训强调的有两点:   哈佛重视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深远的智慧,所以哈佛不大可能出现全盘反传统、全盘反历史的疯狂现象。   哈佛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阻止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哈佛大学校徽   哈佛的校徽主体部分以三本书为背景,在上面的两本书上分别刻有VE和RI两组字母,在下面的一本书上刻的是TAS这组字母,VERITAS在拉丁文中就是真理的意思。   几百年来,哈佛大学正是在追求真理和勇于开拓的信念鼓舞之下,始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为理想、为实现人生价值进行不懈的追求和奋斗。也正是在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熏陶之下,哈佛才得以在美国的名牌大学中始终保持着独一无二的特色,从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在各种领域中做出许多影响重大的贡献。   哈佛大学塑造的精英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在一次联谊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学者的讲演。在演讲中,他强烈抨击了美国社会中灵魂从属于金钱的拜金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劳动大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人的价值。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在民众中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要知道,爱默生极有可能因为这样的言论而遭到社会多方人士的指责或抨击,但哈佛的教育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动力,他觉得他有义务说出事实的真相,揭露出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以及人们心中的不良思想。即使因此遭到打击或不公的待遇,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说法。   他认为,作为学者,其根本任务便是自由而勇敢地从事物的表象中揭示真实,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导人。通过对哈佛求是崇真的校园思想的深入认识和解析,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思维,爱默生终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提出了依靠自我,尊重自我,独立自助,崇尚个性的观点。   相信你自己,在追求真理旗帜的影响下,追求并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道路。爱默生正是本着对真理对事实的不断探求,不因压力而违背自己的思想认识,才最终树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人格魅力。   哈佛学子心中对于真理的探寻和执著精神,同样离不开其作为领导者的校长对于学校精神的坚持和发扬。   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遴选校长,新卸任的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被提名。但哈佛很快就把这两个人排除在外,解释理由是:克林顿和戈尔可以领导一个大国,但不一定能领导好一所大学,领导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丰富的学术背景,而克林顿与戈尔都不具备。   后来,原任美国财政部长、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萨默斯被挑选为新校长,因为他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做到了一流,是国际知名学者。   虽然萨默斯最后被迫辞职,但完全是由于他个人的原因:他在学校管理方法和领导作风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他与同事的关系紧张并严重影响哈佛的团队精神,于是哈佛的教授纷纷向萨默斯投下了不信任票。   尽管萨默斯在财经界赫赫有名,但在哈佛这个校园里,他不能享有一丝的特权----这是哈佛精神的生动诠释,反对特权、崇尚平等,无论他的身上有多少光环,只要他是哈佛人,就要传承和发扬哈佛的精神,如此,学生耳濡目染,才会深受其思想精髓的熏陶。   也正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哈佛人对于优良传统的秉承和不断努力进取,哈佛对于追求真理这样一个最初的思想,最终形成一种学校的传统精神和培养哈佛精英的重要学术标准和道德标准。   耶鲁:校园环境影响能力培养   在耶鲁,校方非常注重校园的学习环境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和提高学子们独立的思辨能力,提供一个自由良好的生长环境,耶鲁做了以下努力:   首先,耶鲁所设置的必修课相对来说比较少,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但是有一个条件,学生必须学习一些不同领域的课程。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在学生头两年的学习中,他们需要广泛地涉猎各种各样的学科,而在后两年的学习中再确定自己的专业----这和很多国家包括我国的大学在大一刚进校时就让学生确定自己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   耶鲁认为,如果刚进大学就分专业,那么学生对很多学科都还没有直观的认知度,选择的余地也非常狭小,一旦进入一个系,就等于为自己找好了一条已经确定的路,必须一步步走下去,没有什么可以探索的,空间很小,想转个弯都很难。而让学生涉猎不同的专业,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并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该选择什么。   其次,耶鲁大学实行教授治校的办法,由教授们组成教授会,参与学校的教学和具体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   耶鲁大学的教学力量一直是它引以为傲的重要资本,耶鲁认为,教授当家做主可以更好地保证学术的自由与发展。在耶鲁,教授们习惯于我行我素,各人的教学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自由度。   小型的研讨班是耶鲁课堂上经常见到的学习方式,教授们通过这样的形式鼓励和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努力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且随时欢迎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提出问题和质疑。   学术自由带来的积极后果,就是一个学生想往哪个方向发展,都会受到教授的鼓励和帮助,只要那是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不管你的思维往哪个方向突破,教授们都会帮助你,扶持你。在你的独特思维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框框的束缚,也没有锁死的框架,没有人逼着你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方向往前走,也没有人无端地阻止你限制你。这对于一个人思维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像种子在良好环境下健康发芽,小树在自由空气中茁壮成长一样,耶鲁整个校园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耶鲁的教授一个个都桀骜不驯,敢于上书政府,敢于批评美国参军征兵法,法学院的教授甚至敢于直面美国国会。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和强烈的思维刺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使得他们敢于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学术和为人处世上形成自己独到的新颖的新思想而不屈服。   第三,耶鲁大学始终坚持学术的独立性。为了维护耶鲁的传统独立精神,历届校长一直抵触来自政治和经济的压力,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越战时期,美国政府下令:凡是自称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战者一律不准领取奖学金。当时美国各个名校都遵照政府的指示行事,唯有耶鲁大学,始终不移地坚守着自己学术独立的阵地,仍然以申请者的成绩为奖学金的评比标准而无视战争和政治的因素。为此,耶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联邦政府的一大笔基金,经济上几度陷入困境。但当时的校长金曼布鲁斯特,却在耶鲁学子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尊敬。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大胆地质疑社会现实,敢于向权威说不,这种学术为上、学术独立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子们,让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学术和为人理想,绝不屈服。 耶鲁提倡讨论式课堂授课方式。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所以,教授是哪里的博士,出了多少专著,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大学的教学如何为学子们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   曾经有位在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他在耶鲁已经三年,竟然一次大课都没有上过,几乎都是研讨班形式的课。这种研讨班,五六个或十几个学生与教授围坐在一起,就自己的查阅的资料和思考的结果各抒己见,教授只是起引导协调的作用,学生的讨论才是最重要的课堂内容。这就是所谓年轻人智慧的互相激励。   最初,这位中国留学生十分不适应美国大学的课堂方式,学生如此的积极,而他几乎完全只听不说。结果,没多久,他就收到了一封教授写的委婉的信,信中问他,为什么上课总是不说话,有什么原因吗?这时,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改变,也逐步放开自己,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课堂讨论中去。   即使是本科生,在听完教授的理论课之后,必须参加由研究生助教主持的研讨班。可以说,在耶鲁,研讨班贯穿了大学教育的始终。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学生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同时是教育者。学生不仅有学的义务,更有为他人、课堂讨论贡献智慧、交流所得的压力。并且,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中,能让不同背景的学生将各自的不同阶层、种族、文化中的经验带进课堂,社会各个集团的思想在这里交锋、整合,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识,培养了多角度的思辨能力。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毕业后很快融入社会,为社会、国家贡献他们的智慧,同时也为社会的融合和稳定提供了部分基础。   斯坦福:敢于挑战,勇于冒险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在谈到斯坦福的办学理念时说道:   我们的理念是要追求新的知识,推动我们的学业与学生进行交流,因为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地进行教育,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财产就是要双方都达到优秀,在教和学方面相互影响,而且都达到杰出的效果,这是我们大学的一个理念。   而对于这个理念具体表现在哪里,亨尼斯是这样说的:   斯坦福最有特点的、区别于很多世界其他大学的就是它有不断冒险的精神,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有这样的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新的方向及新的理念。   很多新事物的出现或者新旧事物的更新换代,都离不开一些冒险和挑战的成分,如果只是在固有的圈子里面打转转,那么世界对你来说也就只有这么小了。在斯坦福这样的校园,处处显露出不断拼搏的踪迹,也处处充斥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新鲜空气,身处这样的环境,自然无时无刻不被其影响着。   斯坦福的教育者认为,鼓励青年人自己去发现他们追求的答案,不是一种最容易的学习方法,但却是回报最丰厚的一种学习方法。教育能做出的最重要的一条贡献,就是发展学生追求创造性方法的本能和好奇心。   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过的许多东西都有可能会被忘记,但是一个人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提出问题和找出答案的能力却未必会消失。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学校,都应当明白这个道理,并认真汲取这个经验,因为学生能够接受到这种教育制度是他们作为教育者的重要职责,而学生能否接受到这种教育制度,亦是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在未来成长为精英的一个重要砝码。   对此,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的化学家保罗?伯格有着自己的见解: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幸福之路。1980年,我在瑞典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过,我是获得了双重幸福的人。因为除了诺贝尔奖给我的声誉之外,研究工作本身也给了我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欢乐----新的发现、开创新事业和进入无人涉足过的新领域----这些都使我感到无比激动和愉悦。这种巨大的幸福不仅科学家能够体会到,从事文学、音乐、艺术甚至商业的人,也可能获得可与之比拟的回报。每一个愿意在未知领域里冒险的人,都有可能获此殊荣。这种冒险极富挑战性和诱惑力,值得我们为之竭尽全力。   此外,斯坦福精英、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也曾经说过:青年人要有鸿远的梦想,要敢于尝试。尝试会有风险,但失败并不值得羞愧。只要敢于冒险,你定会前程致远,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   在美国,鼓励不断挑战和冒险的学术教育方针并非只针对大学生。很多同学在其青少年时代,就开始被灌输这样的学习思维。老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不会给予直接的回答,他们并不认可学生采用那种不费脑筋的学习方法,而是鼓励他们到有关的书籍中自已去寻找答案,此外,他们还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或者亲自做实验的方法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在若干时日后发现自己所得到的收益比预想的要多得多。   在进入高等学府之后,老师同样会鼓励同学们提出超出他们知识和经验以外,甚至是超出老师本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外的问题,思考那些还未得出答案的问题和事物。   保罗?伯格大学期间成为学校课外科学俱乐部的成员,他的老师鼓励他通过实验来解决某些与自然界相关的问题。   他说:一开始,我只是重复已经做过的实验,随后,我被要求设计新的实验方法来解决我自己提出的难题。   在成为斯坦福的教授之后,保罗不仅自己始终对未知新领域秉持这样的冒险态度和研究精神,对于他的学生,也采取了同样的教育方式。他清楚地了解到,在任何时候,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并找出答案的强烈欲望,都是一个人向精英迈出的一个步伐。基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以及对校园文化精髓的领悟,保罗终于成为病毒繁殖、侵袭正常细胞并使之癌变的最早研究者,获得了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而斯坦福大学第五任校长史德龄,还把斯坦福的创建本身看作是不避风险、敢于革新的表现。当然,在步骤上他却表现得十分稳妥,在破旧立新之前,要把新东西看准。他常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结果,在他治校的19年间,新事物层出不穷,各项业绩都非常可观。   坚持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以挑战自我,勇于冒险为育人法则,通过追求知识与技术的不断革新,不断探索,斯坦福以此为基点来培养第一流的学生,使得有些斯坦福学子,即使在很久之后,还流淌着这样的血液。   造就挑战与冒险的理念,由此便派生出来许多类似的奇迹,斯坦福的精神,就是这样被催化、被辐射出去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创校的初始阶段,同美国东海岸的其他大学相比,斯坦福大学只不过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大学,但是到了1985年却被评为全美大学第一名的关键因素。属于后起之秀的斯坦福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源于其本身的成长历程便是一条不断挑战自我、锐意革新的艰苦创业之路。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衙内不能接班
考槃在涧 2008-10-17 10:37
似乎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贵族阶层出现,不知道有谁能够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三代出一个贵族,中国往往是在第二代就出衙内,以后的就越来越败家,不知道这是基因的关系还是教育的关系。 我并不反对精英治国,但我不得不说,就一个群体来说,衙内接不了班,起码中国还没有衙内成功接班的先例。刘备的衙内扶不起,曹操的衙内还有几个不错的,衙内的衙内有几个值得称道的? 因此,从经济地位上保障衙内们的利益,我倒没有太多的意见,如果政治和管理地位上也保证衙内们的利益,中国迟早完蛋。 鸿飞说,谁是真精英谁是伪精英很难分开,这个我同意,无论如何,衙内都不是精英。 所以第一,衙内不能接班;第二,为什么精英的孩子最后都成了衙内,值得大家思考。
个人分类: 求道|4716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精英们”成功地把中国经济忽悠到了危机边缘
huangwd99 2008-9-20 11:08
精英们成功地把中国经济忽悠到了危机边缘 http://www.zuguowang.com/bbs/thread-50575-1-1.html 作者:邋遢道人 关于西方要发生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引发世界性 经济 衰退的警告,关于 中国 必然会同所有新兴市场国家一样遭受一次金融洗劫的警告,是早在几年前就有很多人讲过了,还都有专著或论文,这些人包括 中国 的学者和西方学者。他们都指出新自由主义带来的西方 经济 虚拟化,赌博化对全世界,包括 中国 都不是福音,早晚会发生雪崩,甚至很多人就预计大约发生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甚至把危机发生的条件和步骤都说得比较清楚了。在那个时候, 中国 主流学者都在拼命鼓吹新自由主义 经济 理论的正确性,鼓吹私有化万能,鼓吹小 政府 大市场,鼓吹金融创新带来的繁荣。而 中国 政府 基本按照这些主流精英的思路制定了这些年的 经济 政策,并没有理会非主流学者的警告。   如果说这些学者的警告在当时还不能从世界经济现象上看出来兜端(这只是指西方金融危机,而新兴市场国家挨个被金融洗劫是10年前发生的,历历在目),那么到2007年 美国 发生次贷危机时就应该可以看出来了。贫道记得2005年看到王建一篇文章,就预计 美国 房贷很快要发生危机并引发严重金融危机。即使次贷危机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许中央政府还心中无数,但2008年6月以后起码就应该叫真相大白了。而且整个过程几乎每一步会是什么样子,大致发生在什么时间,都被非主流学者不幸言中。  自去年开始,西方这次金融危机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多数西方学者都很悲观,把这场危机描绘成如同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人大有人在,连这场危机的主要操纵者格林斯潘都说:会是100年来最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但是,推动中国走到目前境地的主流精英们没有一个对此发表过什么看法,他们聚集在一起在总结30年 改革 的成就,嘀咕着要进行政治 改革 。似乎对马上面临的世界性灾难一点也不在乎。更有一些 官员 和主流学者明看着已经发生的灾难,无视全世界都知道的引发灾难的原因,就在这几天还在说:   对中国来说,现在最缺的是金融创新,如果因噎废食,那就太傻了   中国几乎没有纯粹的证券化业务,更不用说复杂的担保债权凭证(CDO)等工具,国内也没有股指期货市场。但官员表示,中国现有环境下的利率和汇率正逐步放开,所以发展金融对冲避险工具的需求迫在眉睫.他并说,银行业必须朝收入来源多样化发展   中国不应对金融衍生产品说不   当然中国应从美国的动荡中有所借鉴,但这绝非是暂停国内金融改革或止步不前的借口   中国政府不应裹足不前,而应趁机在海外市场低价买进   贫道不知道年初温家宝总理说的2008年日子不好过到底包含什么内容,但显然,中国的主流精英一点没显示出悲观情绪,而是兴高采烈地在欢庆胜利。   假如发生一次类似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会是什么样子,难道这些主流们不知道吗?   且不说世界主要 股市 都跌去90%多,美国1933年的GDP还达不到1929年三分之一,直到1941年才接近1929年水平。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水平也倒退到一战前,也就是十几年前的水平。大量银行、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这十几年西方工人阶级和城市贫困阶层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仅美国失业人数达到1300万。最严重的一年,纽约街头每天拉出十几具冻死饿死的尸体。以后几十年中,西方人还对这次危机谈虎色变。   贫道在以前几个帖子中多次指出,29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凡是离全球化越近的国家遭罪最大;凡是离世界经济活动越远的国家遭罪最小。只有一个被西方封锁,完全隔离与全球经济外地苏联反而沾了便宜,经济大发展。   主流们自己评判一下中国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呢?究竟是已经被深深卷入全球化中间,还是还有一定距离,或者还在圈子外呢?   也许精英们会说:中国现在还没完全卷进去,因为中国金融还没完全与世界接轨,因此中国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是,卷入全球化程度并不是以经济政策来确定的,而是以经济活动与全球经济的关联程度确定的。中国在2006年出口依存度接近40%,这个数字是自有世界贸易以来,所有大经济体(小国完全可能)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数字。 日本 、美国最高没达到15%,德国等关联国贸易很强的欧洲国家,最多也就是32%。新兴市场国家比较高,但 韩国 、墨西哥等也无非是三十多。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深深卷入世界经济主流里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更危险。中国不是个资源大国和技术大国,中国是个出卖劳动力的大国。中国经济两头在外,能源、原材料靠进口,产成品靠出口,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原材料价格外国说了算,出口价格也是外国说了算。只要价格一波动,中国最先有感觉。以前西方发生经济危机,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现在再发生经济危机,是西方没企业可破产(都挪到你那里了),西方没工人可失业(没工人了),而是西方发生经济危机,中国发生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量失业。只要世界贸易总需求降低,受损的首先是中国。可这件事情一定会出现,1929年经济危机世界贸易总额就大幅下降!  发展内需?中国什么时候没说过要发展内需?从2001年北戴河会议上江泽民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内需。结果是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没什么起色,倒是外贸出口不断扩大。原因很简单,中国早在1997年前后已经达到西方传统经济危机的标准了,也就是大量低收入群体无力消费,导致生产过剩。只是因为1996年 人民 币大幅贬值,使出口能力扩大,才掩盖了这个问题。   中国看起来市场很大,但由于贫富分化严重,城乡差别扩大,大量群体根本不在这个市场中。即使按国家统计局数字,2006年,占城镇居民10%的高收入群体(5771万人)年消费支出为11734亿,而占农村居民80%的低收入群体(58994万)只有11480亿。5771万人消费总额比近58994万人还多。如果参考王小鲁的研究文章,这个数字还悬殊。绝大部分农民(80%月均支出现金162元,全部农民也不过月均支出现金221元),40%以上的城镇低收入群体(月均支出现金425元)基本不具备购买现代产品的能力。也就是说有10亿人基本不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上,靠什么提高内需?  而解决收入差距,或者说解决涉及将近10亿人低收入问题,并不是一句话的事情,没有惊人的大动作,没有一定时间,根本没戏。而金融危机可不等人,最多给中国两年功夫。   还有一点,中国农民已经不是过去的农民,2006年,中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来自务工部分已经达到32%,收入增长部分53%来自工资性收入。到楼市崩盘,基本建设停滞,大量建筑业民工失业;出口企业萎缩,大量民工失业;股票楼市一崩,中产阶级消亡,大量服务业日子不好过,服务业农民工也失业。只要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会是两位数的负增长!    这根本不是吓唬谁,这些数字都在那里摆着,因果关系的描述也并不牵强。别说专家了,像贫道这样的闲散人等都能算出来,怎么中国精英集团就视而不见,照样在这里忽悠呢?   有些网友批评贫道,说贫道把这些所谓专家看的太重了,太抬举他们了。那是这些人根本不注意观察。 改革开放 30年,哪一步不是他们先忽悠,然后政策就出台了呢?除了政治改革以外,凡是他们鼓吹的经济政策,有哪一个最终没坐实呢?看看前面,贫道能不心惊胆颤?   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中央政府还一个劲儿地听他们忽悠,言听计从,事情就不妙了。
个人分类: 转载|12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希望在还富于民
考槃在涧 2008-7-9 14:55
是的,中国的精英作为一个群体还too simple 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 比尔盖茨捐出了他绝大多数财富,决定死后只给三个子女1000万美元的遗产,其他400多亿美元都将返还给社会。 1:4000,这就是比尔盖茨的伟大人格。 我没有听说那个中国的精英做出了如此宣布,在大家忙不迭往海外转移私产的同时,我看到的是企业精英、政治精英、学术精英们的丑恶嘴脸。 我不知道精英们有什么资格呼吁保护自己的私产,有什么资格给民众贴出民粹主义、仇富、仇官这样的标签,现实是很多人在希望渺茫中挣扎或死去,而精英们在诚惶诚恐中日益财大气粗。 也许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真正的精英掌握了社会财富,富人阶层的社会责任感会得到普遍实现,也许随着法制的深入和平等、自由、民主的保障,中国的富人会变得有良心一些,但现实就是中国的富人阶层普遍too simple too young,他们还不知道怎么支配自己掌握的财富,也许他们中的不少人依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更多时候他们像小孩子因突然得到一笔巨额保险后只知道吃喝玩乐一样,全然不顾自己的财富其实是父母拿生命血汗换来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农村实际上是在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牺牲,而城市里的普通市民又是在为少数精英做出了牺牲。我父母昨天来,看到百平米出头的房子笑话我,说你每天工作这么辛苦,每月工资也不低,吃跟我们吃一样,住也没比我们宽,生活过得还很寒酸,除了书啥都没有!她还用我在电力公司的同学,过年光购物卷就发了一万多元来劝我做公务员,说稳定、事少、福利好。她不知道公务员们的小康生活里有我每个月一千多元的税,而电价还在不断的上涨,上涨,上涨...... 我母亲又问我汶川地震捐了多少钱,我说几百元,她说我哥所在的大型国企,西南铝加工厂,连同员工的个人捐赠总共才捐了二、三十万元,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员工的捐赠!尽管我不认为谁谁应该捐多少,可是同为四川人,西南铝加工厂年出口创汇额在1亿美元以上,竟然还不如只有几百员工的民营企业捐得多,真是让人齿冷。这就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责任感?他们的书记是干什么吃的?没有现金流难道不能捐赠建筑用的铝材? 看了老李大作《乡土中国的希望是在哪里遗失的?》和《盖茨:由首富到首善》之后,我再也忍不住要应和老李,中国的希望是在哪里遗失的?我不知道,起码我知道:中国的精英们还too simple 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 中国人勤劳为什么不富裕?我见过勤劳致富的,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厚黑致富的。国家富裕了,老百姓没有富裕;少数人富裕了,多数人过得没有安全感。有人问我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我说答案很简单,四个字: 还富于民 当初伟人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共同富裕。这句话已经说了三十年了,请让我们从现在起,用二十年的时间,实现共同富裕。 ---------------------------------------------------------------------------------- 老李大作《乡土中国的希望是在哪里遗失的?》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709 ) 《盖茨:由首富到首善》( http://tech.qq.com/a/20080613/000024.htm ) 鲁晨光大作《电价之谜--谁在操纵电网IPO价格?》(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707 )
个人分类: 骂娘|4161 次阅读|2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