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算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算计与心机
heitiedan2012 2014-1-5 06:56
儒家不重视技术,是因为怕使用机械的技术污染了人的纯良之心,用机械者,必有机心。机心大约就是指算计之心。在儒家看来,就连杠杆这样最简单的机械对人心都是有害的。所以,算计之心是不好的,会让人心不纯不正了。 使用机械难道真的会让人心成了算计之心吗?其实未必。很多搞技术的人,心里倒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让人糟心的事,像很多人眼中的理科男、工科男,心里没有什么杂事,有的连与女孩相处时的浪漫都不太懂,哪来什么心机?倒是有不少与技术无关的人没事尽闲琢磨人,如官场中人。再一个就是王熙凤,那个算计在《红楼梦》中无人能及。 看来,儒家对技术与机械的看法过于执拗,而且也过于简单化了。看到人们运用机械就与机心联系起来,这样的联系并没有多少根据,所以儒家在这里也是过于武断的。不能否认,儒家的这个观点与整个中国在封建时代,技术得不到重视有着重要的关系。虽然如此,但中国在技术上面仍然自己的发展。这在李约瑟的研究中已经看到了。 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有直接的关系。生产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都是与生产的需要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说的是屠宰技术,而梁惠王说从中看到养生的道理。至于其中有什么样的养生的道理,庄子没有说,我们也无从了解。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揣测,至少从庖丁解牛中,我们要知道很多事不能硬干和蛮干。硬去拿刀斧去砍那些很硬的骨头,受伤的只能是刀斧。 在手工劳动时期,技术往往是一种手工的技艺,当然也得有相应的工具。这时的技术是人工与工具的有机结合,当然主要展现的还是人工自身的魅力。技艺,在英语中是 skill ,作为名词,巴比伦电子词典中的解释如下: ability, aptitude; proficiency, expertise; craft or tradethat requires special training 。 虽然在汉语中,“技艺”中有个“艺”字,但在英语中,这个艺字与艺术似乎没有太多的干系。 巴比伦电子词典对“艺术”词条的解释如下: p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esthetics, creation and expression ofrepresentations of beauty (as in painting, music, theater, drawing, sculpting,etc.) 但在汉语中,技术与艺术还是有一些相通的。当我们看一个手艺人在干活的时候,看到他熟练的操作,都能从中体会出一种劳动的美来。据说,有的女性会爱上某个男性,就是因为她看到这位男性认真而聚精会神的劳动。那种对劳动的专注,那种技艺所展现出来的优美,会让这位女性对这位男性产生好感和倾慕。 随着大机器对生产的介入,技术发展得是越来越快了,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但是人在其中的作用似乎显得越来越不足道了前两天,看电视中,说到毛瑟枪的使用,就比弓弩的使用在技术上简单多了,掌握弓弩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与实战,而使用毛瑟枪则普通的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农民都能很快的掌握。 大机器带来的技术让劳动者越来越没有尊严。他们觉得在机器旁边劳动时,自己也不过成为了机器的一个零部件。机器转多快,他们就得跟着干多快。机器干多久,他们也得跟着干多久。机器不知疲劳,但是他们会感觉到疲劳。所以,他们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中感受不到劳动的快乐和自豪,他们在从事这样劳动的时候,不觉得自己是个人,而是牲口。只有在他们离开劳动的时候,从事吃喝、睡眠、游戏和性生活的时候,即从事这些其他非人的动物也可能进行的活动时,他们才觉得自己是个人,这就是劳动的异化。 只是,这种异化并不是技术本身带来的,而资本所带来的。当然,这是技术发展过程中正赶上资本当道。也许是生产力所创造的技术,与资本和生产力水平的相应所带来的结果。资本的当道,与技术的水平相对应,就必然造成劳动者在这种劳动状态下被异化的结果。 所以,人与技术的关系,在手工劳动的方式下,二者具有结合的一定亲和力;在大机器生产方式下,这种亲和力被离心力所取代。只有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资本退出生产方式,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大大地缩短,闲暇时间大大地增加,人们才有可能摆脱这样的劳动模式,重新回到人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之中。到了那个时候,人们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就又可能在劳动中展现出那种优美的魅力。 使用技术会让人变得更有算计心和心机吗?现在看来,实在未必如此。有算计心和心机的人,与他是不是做技术的没有什么关联。特别是那些为了个人私利而算计的人,这种心机都与他们私欲强盛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在为了维护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活动中,有时候也需要算计,那是用来对付侵害多数人利益的少数人的行为。维护多数人利益的这种事就不是一个人的心机所必要来做的,它可能更需要群体的智慧。这种智慧与那种纯粹为了个人私欲的心机还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吧。算计和心机,本身无所谓好坏,还是要看用在什么地方。
3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元旦杂想
热度 38 weijia2009 2012-1-3 11:35
元旦杂想 贾伟 每年元旦前后都会出去听场新春音乐会,在天津时开始的,到了上海便延续了这个习惯,每年一月到大剧院去听交响乐。今年在北卡没找到合适的音乐会,只有在家看卫星电视了,发现国内的一个台在播音乐会,是个外国人在唱中文的美声,从歌词上判断应该是《杨白劳的咏叹调》。 看着外国人咬字生硬地唱中文歌,我想到了四个字,物皆有时。看来钱是重要的,我们读书的时候都是看自己的交响乐团演奏外国曲目;现在反过来了,洋艺术家们节日来中国“走穴”了,还学演中国曲目,这种景象俨然已经成为国际音乐界的一种时尚!不过,唱的这个“杨白劳”,是个过去时代的产物,在现在的社会文化下就编不出这个作品了。当年杨白劳到了年关还不起债,还要拼着老命保护女儿(喜儿)免受地主黄世仁的霸占,想想多纠结啊,咏叹调里全是眼泪!以今天的价值观而言,杨白劳的女儿被大地主(也可以称之为有很多地产的杰出农民企业家)看上乃是一件喜事!老杨也许会欢天喜地地把女儿托付给“大款”,一下就攀了高枝,同时了却了债务,当然能把喜儿的名字写到黄家的房产证和土地证上就更好了!不知道那一段历史的年轻人是听不懂这个咏叹调的。艺术往往产生于生活中 的苦痛,而苦痛产生于特定时代下的文化思维。 物皆有时 ,现在的社会已经缺失了这种坚贞的痛。 一周前《自然》杂志罕见地出了一期传统医药方面的增刊,我作为中医药研究的“外围人员”跟几个同行一起通过采访的方式在该期的“ Convergence: Where West meets East ” 一文中对中医药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作了系统的讨论。我觉得《自然》的这期增刊 对于我国的中医药科技界应该是一个宣传和讨论的契机,可以趁热打铁立一些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和计划,让我惊讶的是国内中医药界迄今毫无反应!我在文中提了“复方丹参滴丸”,因为在天津做科研时接触过这个确有疗效的产品。天津还有个“速效救心丸”也很有疗效,记得有一年巴勒斯坦驻中国大使馆一名官员专门找我,说患有心脏疾病的阿巴斯总统想找中药治疗,我当时给他的就是这个以川芎和冰片为成份的产品。后来对方说总统要给我所在的交大写感谢信,我谢绝了,说没这个必要,要是给科研经费的话我会笑纳的。 前一阵科学网有一个“算计人生”的热门话题,当时没什么感受,没有发言。两天前在朋友家 Party ,一个老朋友( Bob ),也是理财成功人士,3年多来头一次跟我掏心掏肺地聊了一些他投资上的经验。他跟我说,不论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如何忽悠,实质上他们是无法计算出未来的投资回报的。 Bob 是犹太人,一直是个钻石王老五,在股市和各种理财基金有很多个 million dollars 的投资,几十年来风流潇洒地过日子,从来没计划要成家。没想到他几年前突然“栽”了,遇上了一位上海美女,五十多岁的他令人难以置信地对外宣布结婚了。 08 年底新婚妻子告诉他怀孕了,面对即将出世的孩子这个老男人心里很紧张,在理财方面彻底乱了阵脚。他不顾常理,也不顾自己的理财顾问的强烈反对,把股市里所有的投资全部提了出来,买了很多可以保本的人寿保险,而且很神经质地把所有的房地产贷款全款付清了。他的解释只有一个,万一我被车撞了,不能让我的老婆孩子为我的银行贷款所困。结果呢,金融风暴来了,所有精于计算的投资和理财专家亏得一塌糊涂的时候, Bob 却因为转变投资模式而毫发未损,这让他在业内有了 Warren Buffett (巴菲特)都不具备的先见之明,以至于 很多朋友对他顶礼膜拜。当然 他很清楚,这一次“化险为夷”并非源于他的精确计算和投资经验,而是突然降临的婚姻改变了一切。 又到制订新年计划的时候了,中国人有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想后面还要加一句,新年里少一份算计和强求,多一份随遇而安吧!
8612 次阅读|73 个评论
算计人生与人生计算
热度 17 xqhuang 2011-11-21 09:37
算计人生与人生计算 科学网明星YC一篇“ 算计人生 ”,大伙都开始追星“算计人生”,其实最无法“算计”的是人生,我只能像小孩一样掰手指“计算”已经走过的那段人生,那些点点滴滴的小故事。 那年大学毕业,正计算着出国后如何努力学习为国争光,命运算计了我,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经济特区,被毫不留情地抛弃在一座远离家乡、与世隔绝的军营,那是一个神奇又神秘的地方,在那里邓小平和他的家人生活了3年4个月,有人说,就在那里邓小平孕育了改革开放的思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回忆那段炼狱般的日子,如今再回首,发现那是一笔无法计算的宝贵人生财富。 八十年代末期,终于通过考研从清一色男性的农村军营跳出,来到红灯绿灯霓虹闪烁的花花世界羊城,开始计算着如何把损失的青春夺回来。“黄焕生”进城,见啥都新鲜,头发烫起来了,牛仔装穿起来了,舞跳起来了,早茶喝起来了。。。,开口也是港味十足的“冇闷忒,洒洒水!”。记得那是来广州的第一个周末,刚上公共汽车不久就感觉有人贴着后背,回头发现是位打扮时髦的靓女,大夏天被美女贴身紧贴,哥真的无法淡定!以为那就是传说中的艳福?心脏跳动、血液循环明显在加速,表面上还要装着是柳下惠,像军人站姿一样一动不动。公交车走得非常慢,停停靠靠,我却感觉时间在飞,这么快就到目的地了?下意识地摸一下口袋,惊!钱包没了,转身,身后的美女也不见了,这时旁边一位中年妇女不怀好意地笑笑:“那个女的在上一站已经下车了”。当我用爱因斯坦相对论计算如何才能让时间凝固的时候,美女正在算计如何才能拿走我的钱包,谁是算的赢家? 相信现在大家对商家的“最后三天”、“跳楼价”、“大放血”,可以完全无视,八九十年代的人们就不同,那时候的傻子,真多真傻!也是一个周末,繁华市中心的一家商店围着很多人,大老远就能听到“进口运动鞋亏本大甩卖,跳楼价,最后三天”,挤进去看到堆积如山的运动鞋和红红的四个大字【最后三天】,五十元一双,心动不如行动,买!心中盘算着,今天这么多人放老板的血,明天他会跳楼吗?看似质量不错的鞋子,谁知没穿几次就出现鞋底断裂的现象,终于明白了,被放血、要跳楼的不是精于算计的商人,而是打小算盘、贪小便宜的购物者。后来的三年时间里,我多次经过那家商店,老板换了、东西也换了,【最后三天】的牌子却一直挂着。 进入网络时代,流行的是网购,“跳楼”“放血”已经被“抢购”“秒杀”取代,很多人成为“抢杀一族”,一天不抢、一刻不杀,浑身难受。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典型代表,整天游荡在网络世界进行“抢杀”,听说他家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抢杀”获得的,盲目地“抢杀”也让他付出代价,钱包瘪了、身体差了、夫妻关系紧张了,家中重复不用的抢杀垃圾太多了,经常接到他的电话:“老黄,我今天又秒杀成功了,是×××××,你还想要?”。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被抢去钱包的永远是那些能算清分毫利益、以为抢到别人钱包的聪明人。 人生,过去是可以计算的,未来是无法算计的。人生就像走向战场的战士,你或许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弹道轨迹,你却无法计算敌人的哪颗子弹会夺取你的生命。人生就像东南大学教授陈志明,他可以算出已经发表的SCI论文、已经获得的奖励、已经获得的项目经费、已经培养的研究生,他无法算出会因为小小的停车摩擦而付出生命。人生就像萨达姆、卡扎菲,他们可以算出自己拥有的财富,却无法算出自己会死得那么难看。 作为一名研究生,当你有幸加入到大牛的研究小组,不要高兴得太早,也许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你可能被大牛彻底冷落、抛弃。作为一名导师,当你以为招到一名聪明能干的研究生,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一个小小的摩擦,失去理智的学生可能枪抵你的太阳穴,扣动扳机。 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过去的人生进行计算,也可以心怀鬼胎地算计别人,但谁又能计算自己的未来?谁又能逃脱命运对你的算计?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9392 次阅读|33 个评论
自首:阿拉是如何算计懵懂的学生滴!
热度 18 RAOH 2011-11-18 06:41
自首:阿拉是如何算计懵懂的学生滴!
自首: 阿拉 是如何 算 计 懵懂的学生 滴! 有说: 学生 算 计 人生 /老师。老实坦白一下: 阿拉 总掂着如何 算 计 懵懂的学生 ! 看到刘 童鞋 写:“ 原来 T 同学与那老 师见 面 时 ,直接痛快地 问 那老 师 三个 问题 : 1 、做你的研究生,将来能找到好工作 吗 ? 2 、你的 课题 ,做 实验 有没有毒、是否 对 身体有害? 3 、当你的学生, 硕 士 毕业 后能不能出国? 于是,那老 师 立刻毫不客气的回答 说 : 你老人家 还 是找其他老 师 做 导师 吧 。 ”( 不是“算计人生”, 而是“懵懂”新生! ) 阿拉看了后,很羡慕,同时感到很窝囊! 与这 老 师 相比, 阿拉在学生面前像个小媳妇儿! 类 似 T 同学 关心的 问题, 一般不要学生 问 ,阿拉自己就会主 动 交代( 准确的讲是 忽U ) : “跟我好啊,你看看我的那几学生 发 了什么,什么文章,又去跟什么,什么牛人院士做博士后去了,现在到那那高就了。。。。。 ” 停一停,看看同学的脸色, 偶的脸已先红了 。 像 红 苹果 “ 课题 啊,有这么几个,几个,你喜欢那个?你来挑啊。做这个有嘛前景,做那个有嘛好处,你能学到什么,什么。。。,你说你想学啥,我们尽力往上靠,侬看好勿啦?” 再停一停,看看同学的脸色 “这 课题 较保险,多半能发个JBC。那 课题 较来劲,做得顺,搞不定能发个Cell;就是时间长,有风险,可能1年后才发觉一无所得。。。。” 再 诚 惶 诚 恐 滴 看看同学的脸色 有的 同学就问了:“ 老 师 ,您这有又快又关保 Cell的嘛?” 阿拉满脸堆笑的说: “嗦瑞, 老 师 这里现在没有,你要来了,以后要有了,肯定给你这先挂号的,好不好?” 再停一停, “你还有什么问题?尽管说!” 这时, 偶 的脸已红得像草莓了! 像 阿拉 这样的老师做得真没劲! 临走还来句:“thanks for coming! (谢谢光临)你也多和其他老师谈谈看” 。 强扭的瓜不甜啊 不过好像还管用,总有 童鞋前仆后继用上贼船,不怕牺牲! 好在最聪明的 童鞋一般都没上偶的当,阿拉很心安,不会“误人子弟” ! 这 可是秘 诀 啊, 谁传 出去可是泄密了!
个人分类: 不得哭不得笑亚克西班|9038 次阅读|40 个评论
精明有度,愚蠢没边儿
热度 17 boxcar 2011-6-8 10:35
汤治国老师说“药家鑫死于愚蠢”【 1 】,我说“药刀童鞋死于精明。死于精确的‘成本核算’”。这当然是因为此前有“说撞死人比撞伤了人麻烦少”的传说,在这种“精明”算计之下,药家鑫举起了屠刀(据某专家考证,当时他充满了艺术创作般的“激情”)。 关于“药刀童鞋”,“药刀”的说法我在以前的博文解释过了【 2 】,之所以不叫“同学”而称其为“童鞋”,是因为不希望其他人和他去同学这路残忍。而他的表现,又的确很“童鞋”——像小孩子穿的那双鞋:没走过多少路(有汽车轮子了,自然走路回少许多),发挥作用的时间有限,外在的局限(鞋)装不下内里的碰撞(脚的生长)。。。 汤治国老师随后在回复中问:“ 精明和愚蠢有区别吗?! ”我说:“精明有度,愚蠢没边(儿)。”汤老师回复很快,问我:“ ) : 玖儿要造永动机,你说精明有没有度? ”这个问题俺可不好回答。其实“精明”和“愚蠢”之间的界限从来都是灰常的模糊的,例如,那些给骗去闹传销的人个个都是精明人(至少比我精明得多),但结局往往证明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愚蠢的,相信了人家的鬼话。过分的精明、过分的在乎利益的得失,最后迟早会导致愚蠢。不过分,就是我所说的“精明有度”,可以是种真精明;过分了,无休止地算计,而且始终以自己个人利益为核心进行算计,到了没边没沿的地步,全然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序良知以及自然规律,就是我讲的“愚蠢没边儿”,最终必然会受到他人、社会、政府甚至自然界的严厉惩罚。 事实上,这个世界不会毁在傻乎乎的凡人手里,多半会毁在那些精明 N 多倍的精英手里,有时他们以为自己能掌控局面,殊不知他们所不知道的也不能掌控的东西,比真正能掌控的东西更多。不知精明之度者,必尝精明之毒,那些自私的、自顾自己不想旁人的精明,多半是伪精明,本质还是愚蠢的。 参考: 【 1 】汤治国:药家鑫死于愚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1376do=blogid=452820cid=977680 【 2 】吕喆:交通肇事:从气死马,握把势力纲到药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33086
个人分类: 社会|5621 次阅读|33 个评论
人類爲什麽要過這種效率不高的節日?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1-2-2 23:34
前些天看到有著名博主提出類似的問題 我很能理解 因為我自己過去曾是極端無趣男 曾經只用一個功利的標準去衡量一切 還沾沾自喜地認為自己非常理性 這是典型的工具理性氾濫 非常可笑 手段膨脹 而遺忘目的 不知道生活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而誤以為生活本身是一個可以當做手段 可以任意定制、切割、鍛壓、壓榨的對象 節日這種看似極其低效率的生活方式 實際上有深刻的哲學意涵 爲什麽節日里大人辛苦小孩高興 因為爲了功名利祿、GDP、SCI整日勞碌辛苦的大人們 其實是不適應節日的那種生活方式的 節日其實不在於大吃大喝各種儀式 關鍵在於徹底放鬆享受生活 大人們鬆不下來 總是在緊張 即使很努力地放鬆 卻越放鬆越鬆不下來 對於放鬆來說努力沒有著力之處 而孩子們天然們就掌握了放鬆的能力 或者說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啥叫放鬆的能力 一切天然現成 節日其實是從沉淪於功利、刻板的活動中解放出來 回到生存的本真狀態 節日的意義正是一種中斷、停頓 正是對效率的否定 對合理性的超越 正是不必計算 沒有節日的人生是多麼的荒蕪 它不是沒有娛樂 而是沒有意義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40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学的算计——妙想三则
icstu1 2010-1-14 15:14
科学的算计妙想三则 量化考核:正在迅速毁坏我们的学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f2bc8010002dl.html 江晓原 一个幽灵,量化考核的幽灵,在中国大地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卑下的迎合,全中国的一切学术机构,大学和研究所、学报和杂志、大学的科研处和学报的编辑部,都联合起来了。 这种量化考核,从理念上说天生就是文化多样性的敌人。因为它只看数量无视质量,只看统计数字无视个体差异。这个幽灵的梦想,是要将全中国的大学教师(以及所有的博士、硕士研究生)都变成生产SCI、EI、CSSCI论文的机器。 北大的李零教授说,有些人要想把大学办成养鸡场,这当然是愤激之言。但换一个好听一些的比喻吧,现在我们的某些管理者,将办大学看成造房子。造一幢房子,通常是可以事先计划好一切的:所有的工艺都是现成的,所有的材料都是早就准备好的,用材料按照一定的规范按照图纸操作,按照计划施工,当然就能限时限刻将房子建起来。这是典型的工科思维方式。许多人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成效显著,就想当然地要将它推广到文科、理科的研究中去,还想推广到我们所有的精神生活中去。 然而,搞教育或者搞理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人文学术研究,都不是造房子。 另一种理念是这样的(这其实也是西方传统上看待学术的方式)可以称为播种观察模式:在一块地里播一些种子,浇水施肥,观察这些种子,里面会有一棵或者若干棵长得很好,就有可能会出成果。事先并不能知道哪颗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哪颗会发育不良。如果中间有一些死掉了,这并不意味着播种的失败。能否出学术成果,本来就是一个概率问题,所以要资助足够数量的一批人,这批人里边谁能出成果、什么时候出、出什么样的成果,谁也不可能事先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学术气氛,早晚会出成果。而不能象造房子那样事先计划好一切。 量化考核是和计划学术密切相关的。试想一想,如果没有计划学术,为什么还要追求那个量呢?所有对量的追求,都是来自计划。比如说,一个学校现在SCI论文排名全国第几,然后计划5年之内要提前到第几,就开始要求由现在的论文数量,在5年之后提高到多少,增加的论文数量分给各个院系,物理系每年要增长多少篇,数学系每年要增长多少篇,如此等等,大家都以此来层层考核、层层压指标。计划的目的就是几年之内出多少多少成绩,到时候出不了预期的成绩怎么办?只有掺水分,吹牛造假,这些就是泡沫学术。所以泡沫学术就是计划学术的直接产物。有人认为泡沫学术是学者道德自律不够的缘故,这样说不公平。如果不搞计划学术,这些泡沫本来是不会产生的,至少不会产生那么多。 还有些人,其实并不想好好搞学术,或者根本没有能力搞学术,但他工于吹牛,可以规划出很好看的蓝图,希望通过这些镜花水月的蓝图欺骗领导,欺骗同行,获得重视。如果经常让这种人得逞,就会鼓励效尤,造成一种环境,大家都热衷于做计划,填几十页长的表格,花精力去吹牛,讲故事,而真正做实事的人就会受排斥。计划学术很容易鼓励吹牛,吹牛就导致泡沫学术。 我们现在最大的悖论之一就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倒还不搞计划学术,而在我们已经告别了计划经济的时代,却反而来大搞计划学术了。现今大学许多弊端的根子就是计划学术,就是和过去以为经济可以计划一样,将不可以计划的东西硬去计划。   计划学术直接来自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这个思想直接来自唯科学主义。所谓唯科学主义,就是认为自然科学能够把整个世界都解释清楚并加以征服,一切事情都可以事先规划好。唯科学主义告诉你这样一个信念,而这个信念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使有规律,是不是能全部被掌握,什么时候才能全部被掌握,都还是问题。如果眼下不能全部掌握,那就意味着不能搞计划学术。西方对学术普采用遍播种观察模式,就是因为他们承认不能全部掌握产生知识成果的规律。 量化考核又进而导致恶性竞争。现在大家把很多精力和时间都放到争课题,争经费上,想要争取到一个几万块钱的项目,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初审、终审、答辩,都要支付费用,还要写各种各样的计划,填各种各样的表,如果项目比较高级的话,甚至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外地申请的还要到北京去答辩,又得加上差旅费、住宿费,这些成本都在所谓择优的名义下增加出来。更何况这种竞争、评审还会产生权力寻租,滋生出种种腐败来。与其如此,何不干脆恢复以前的行政拨款方式呢? 让学者偷一会儿懒吧再谈我们今天的学术管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f2bc8010002lm.html 江晓原 在我们多年习惯的语境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都是贬义的我们认为,工作队伍中不应该有一个人偷懒。对学者而言,不应该偷懒,难道不是最基本的道德操守吗?对学术管理者而言,不让被管理者有机会偷懒,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然而,我的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是字。 什么?难道你认为学者应该偷懒吗?我仿佛已经听到有人义愤填膺地责问了。 在某种意义上,回答可能真的是应该。 我们都知道,学术研究不是搬运生铁那样的简单劳动。先前我已经谈过搬运生铁容易考核而学术研究不易考核,但是搬运生铁之类的简单劳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即这种活动(搬运工而言)可以随时开始,随时停止,并可以持续进行。但是学术研究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时开始,随时停止,持续进行的活动。 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有特殊性质,古今中外都有关于文思、灵感等等说法,指的就是这种特殊性质。文思、灵感,皆属难以捉摸,可遇不可求之物。这些东西,既不能象生产线上的电源那样,合上开关就来,拉下开关就去,也无法让它们要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 学术研究之类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上述性质,就决定了学者偷懒的合理性。 当一个学者灵感缺乏、文思枯竭之时,或者在他两段灵感的间歇期间,他怎么办呢?他抽烟,他冥想,他翻闲书,他听音乐,他找人聊天,他看电影看电视,这一切,在一个生铁搬运工的工作时间内,难道不是偷懒吗? 我以前用过一个保姆,我对她的要求是:在我指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我指定的工作,剩下的时间她休息、玩耍、串门都可以。我还特地在她的房间里安放了电视机。有一天她对我说,我到同乡那里串门去了,她们特别羡慕我!因为我做完了事情可以随意玩和休息。我说,难道她们不是这样的吗?她说:哪里啊!她们只要一停下来,东家就生气!因为她们的东家认为,我既然雇了你,就等于购买了你的全部劳动力,所以你一刻也不应该闲着(当然正常的睡觉除外,那是维持再生产所必须的)。 别以为我这一段写得离题了,一点也没有。我们今天的许多学术管理者,嘴巴上不说,下意识里总是未能将学术研究和生铁搬运或保姆的家务区分开来。也许有的管理者会质问:难道我的管理水准,和你那什么保姆同乡的东家,能同日而语吗?水准当然不同,你有种种量化考核的指标和措施,那些东家哪有啊?但思想是一样的。今天的学术管理者经常讲的一件事情,就是所谓的工作量不饱满在量化考核中,这是一个重要指标。整天担心教师或研究人员工作量不饱满,这不就是在下意识里认为自己作为雇主,应该占有雇员的全部劳动力吗? 现在许多学者自嘲是打工仔,有些管理者也真的将学者视为打工仔(至少在下意识里是如此)。其实这是错误的。学术应该是被供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者也可以被视为供养的对象。当然,学者受纳税人的供养,应该努力工作,以回报纳税人。但由于学者工作的特殊性质,管理者不能象对待打工仔况且对他们也同样应该尊重那样对待学者,不能象考核生铁搬运那样考核学者。 现在这些无穷无尽的申报、考核、评比、检查等等,或取法乎威逼(量化考核指标),或取法乎利诱(各种评奖之类),而归根到底,就是怕学者偷懒。由于假定了所有的学者都必然会偷懒,所以就不惜以这样的假定为基础来制定规则。这就大错特错了。 也许有人会问,要照你这么说,就应该允许那些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了? 但是,就像我们不能在全人类都是罪犯的假定之上设计我们的法律制度一样,我们也不能在所有学者都想偷懒的假定之上设计我们的考核制度。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在合理的制度之下,即使有少数学者得以偷懒,那也只能视为必要的代价。 况且,不让别人偷懒,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这个代价可能比允许学者偷懒付出的代价更大。在南郭先生的故事中,是齐王从此听不到合奏,只能听独奏了;而在我们今天的故事中,情况更糟南郭先生未能赶走,其余乐手的工作却已经普遍被迫短期化、甚至泡沫化了。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应该允许学者偷一会儿懒其实绝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不是真的偷懒。 最近邹承鲁院士高度赞扬已故王选院士对学术环境的论述,王选对于理想的学术研究环境,有12个字的描述,堪称名言: 给足钱,配备人,少考评,不干预。 旨哉斯言!当为今日中国学术管理者三诵之也。 从致敬到抄袭关于知识产权之另类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f2bc8010002c1.html 江晓原 在亲近电影之前,我不知道电影界有这么一个奇妙的说法致敬。 比如说,要是你在《天地英雄》结尾,看到舍利子大放光明,将一众恶人统统杀死,忽然想起在《夺宝奇兵》第一部(Indiana Jones and the Raiders of the Lost Ark)的结尾也看到过类似的桥段(那里大放光明杀死恶人的是约柜),那么影评人就可能会告诉你,《天地英雄》这个结尾是向斯皮尔伯格致敬。 确实,那些经典影片的导演们,那些名气极大的大导演如库布里克、黑泽明、斯皮尔伯格,是经常在后人的电影里接受致敬的尽管他们本人是否乐意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好像没有见过哪位电影导演因为别人模仿自己电影中的内容(包括情节、对白、画面等等)而发起指责或诉讼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前人电影中的内容,是允许模仿(或者说抄袭)的?我们也用不着等待库布里克去世满了五十年,才可以向他致敬?看样子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既是如此,那么好,现在让我们来看小说。当年韩少功出版了小说《马桥词典》,被人指责为是抄袭外国人的创意,后来塞尔维亚的《哈扎尔辞典》、波兰的《米沃什辞典》的中译本也都出版了,也未见塞尔维亚或波兰的作者对韩少功发起指责。实际上韩少功只是模仿了辞典小说的形式,就像有人模仿书信小说的形式一样。这和电影中模仿前人情节、对白、画面之类性质大体相同。 电影、小说既是如此,那么好,现在让我们来看诗歌。中国古代对于套用、改用前人的诗句,是完全允许的,古人有剥、翻等术语专指此事。即使在自己的诗中偶尔借用前人的现成诗句,也是被允许的。这和电影中模仿前人情节、对白、画面之类性质也大体相同。从来没有诗人为此发起抄袭之类的指责。 电影、小说、诗歌既是如此,那么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科学。这要分为两类情形。一是科学教育和普及,二是科学研究。在教育和普及活动中,人们总是大量地重复着前人著作中的内容。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已经提出三百多年了,在这三百多年间的教科书和科学普及读物中,它被无数次重复,没有人会指责这些教科书和科学普及读物是侵犯牛顿的知识产权。在《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读物中,每一个条目都在重复前人的说法,人们也不会要求作者标明出处。 到了科学研究领域,情形就不同了。在这个领域,知识产权得到明确的强调。这个领域中成果的主要形式是学术论文,内容必须有原创性,谁最先发表某项成果,该成果的知识产权就归于谁(也有两三人独立进行同时突破而事后一起得到承认的情况)。这套今天通行的规则,也是在几百年时间里逐步确立起来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所谓的社会科学领域其实就是人文学术领域。目前这个领域中所强调的学术规范,都是直接从科学领域中移植过去的。比如某些人文学术杂志的匿名审稿制度,曾被国内一些学者吹得神乎其神,似乎是天底下前所未有的公正制度,其实在国内的高端科学杂志(例如《天文学报》之类)中,这个制度早已经实行了好几十年了,只是科学家将此视为天经地义,从来就没有想到要专门提出来吹一吹而已。 但是,虽然在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领域有着上面提到的规范,实际上它们只能在表面上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抄袭的界限其实是模糊的:如果让某个圣物展现超自然的能力赏善罚恶,可以视为一种思路,而模仿(抄袭?)这个思路,只要换一个圣物,换一个时代背景,就可以不是抄袭而是致敬。那么同样,在科学研究中,如果别人合成了晶体A,获得了成果,那么有人就模仿(抄袭?)这个思路,去合成晶体B,只要该晶体此前别人尚未合成过,这就也不是抄袭而是成果。 那是不是可以说,上面提到的规范,只能在很少的领域内防止直接抄袭内容(比如将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去发表),却不能防止抄袭思想或思路?看来真是这样。思想没有知识产权。说到底,人类的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学术也是天下之公器,况且知识产权只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会不会成为一个永恒的概念,也是大有疑问的。而向人类贡献新思想或新思路的人,则是更无私的。
个人分类: M 用图表或数据呈现的成果|58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