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画蛇添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报道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低级错误”说起
热度 16 fdc1947 2017-6-10 08:04
从报道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低级错误”说起 一年一度的高考过去了。语文高考上午结束,媒体上便到处可见各地的作文题目,紧接着便是一片评论之声。 下面是关于作文题目及其评论的一篇很典型的报道: 澎湃新闻邀请了高中一线教师、高校中文系教授、作家等数名专家,点评2017年高考作文题。…… 【全国卷二】 语文作文是 6 个古诗句 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专家点评: 肖刚(广州市第五届十佳青年教师,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本道作文题目非常类似2010年安徽卷“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道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也是新考纲对考生的基本要求。 本题提供 了6个古诗句 ,这6句诗代表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都有“化育后世”的作用。题目要求考生以其中3句为基础进行立意作文,并要“合理引用”,这是一道很有难度的题目。…… 下面也是一个看上去很权威的发布: 中国教育在线讯 2017 年全国高考语文科目考试于6月7日举行。今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如下: 6 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全国甲卷(II)适用范围: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语数英)) 在这些报道和发布中,都有一个很低级的错误: 把作文题目提供的6句话说成是“6个古诗句”。 很显然,题目中提供的那6句话,并不都是古人语,也不都是诗句,所以,说它们是“古诗句”完全是荒谬的。 我们的“高考题目”怎么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这实在是太误人子弟了。我真想写文章骂几句。不过,习惯提醒我,我应当看一看“原始文献”。 所谓“原始文献”,在这里就是高考的试卷。过了一天,果真出来了高考试卷的复印件。我差一点就批评错了对象,应当批评的不是高考的试题,而是我们的媒体,或者是向媒体发布试题的什么人。 那高考试题中根本没有“古诗句”的字样: 我真不明白我们的媒体或者向媒体发布试题的人,怎么会把上面的这段话中弄出来一个“6个古诗句”? 即使是一般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也不会可怜到把鲁迅的“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这句话理解为“古诗句”(即使我们假定他对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句子的《周易》和对写出“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的魏源著作都不了解)。 把试题中“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这样一段话缩写为“ 6 个古诗句 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也并不恰当。 非常遗憾的是,除了试卷的复印件之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这样用极其低级的错误,报道了这道高考试题。 我真不知道,我们的媒体水平怎么会弄到这样的低。 而同样奇怪的是媒体请来的评点专家,他们也照样“和调”,照样声称“本题提供 了6个古诗句 ,这6句诗代表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做中学语文教师的看不出这不都是古诗句?好,假定看不出,就算是古诗句,既然是古诗,怎么能够代表“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真是毫无原则的“烂和调”。 总而言之,这样的媒体报道是应当被狠打板子的。 在这里,我又想起来, 我们做学问,引文献,最要紧的是引“原始文献” 。我们评价一个工作,或者了解一个理论、一种方法,都有原始文献和二手文献的问题。对于原始文献应当很好地了解。对于有重要改进的文献也应当像原始文献一样,很好地了解。如果不看这些重要的文献,只是根据别人的转述,总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当然,对于那些成为经典的、公认的教科书上的理论似乎另当别论)。 在这里,如果我们不看“原始文献”,不看到这次高考试题的影印件,光听媒体的转述,就会犯错误,作出错误的批评。 最后,我也想另外评论一下这个试题。我不是语文专家,没有资格对题目的意义之类的发表评论。只是对题目的可理解性提出一小点看法。 应当说,这份试题中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它的表述也有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试题中有“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这个问题。人们会问:考生是否需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既然是试题,从原则上说,考生对于其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当予以回答。 但是,按照下文的“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的要求,似乎只需要“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即可。并不需要对“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如果真是这样(按一般人的常识也是如此),那就没有必要提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个问题了。说得不客气一点,试题的整个这一大段话,确实是表述不清楚。 一个好的试题,其表述应当简练而准确,不应当模棱两可,更不应当画蛇添足。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道试题的表述确实不够简练和准确。
个人分类: 教育|9284 次阅读|32 个评论
张庆松辩证智慧学大讲堂(5)画蛇添足【批判樊弓辩证法与放屁】
kingwisdom 2015-8-31 10:36
国 际 中 华 智 慧 学 会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 文件总编号ZHZH-G15008 2015年 8 月 24日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征文来稿 辩证智慧学大讲堂( 5)画蛇添足 2015年8月14日,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发布ZHZH-G15004号文件,在全球征文,用智慧型思维批驳樊弓的“辩证法与放屁”一文。为抛砖引玉,国际中华智慧学会会长张庆松博士特亲自撰写了第一批来稿,以“樊弓与放屁”为题。已经发表前四篇,“老教授来访”、“推理与说理”、“初战‘樊弓’”、“场景复现”,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现发表第五篇“画蛇添足”。此文同样以虚拟场景的方式,描述了张庆松博士与“樊弓”及其辩证法老师等之间的第五次对话。虽然只是虚拟的,但同样思想深刻,机锋暗藏,非常精彩。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决定,从本篇起,原“樊弓与放屁”系列更名为“辩证智慧学大讲堂”。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时事观察评论部(香港) 201 5 年 8 月 24日 ( 签章 ) 联系: peakwisdom @ sina .com 辩证智慧学大讲堂( 5)画蛇添足 文:张庆松 前几天,由于出差在外,考察祖国的山川文化,没有继续写作,以至于被一些读者不断地催促发表续集,看来这个系列是欲罢不能了。也有一些好友询问,“值得花大量时间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进行辩论吗?是不是降低了身份?”我回答说:“辩证法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方法,是智慧型思维的一个重要模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里阴阳学说的精华。现在被人诋毁攻击,而且社会影响很大,让许多人受到毒害,不懂得珍惜和运用这个方法,这对提升民族素质是很不利的。我不在乎樊弓,但在乎民族文化传承和素质教育。所以,花再多的时间也值得。现在花一点时间,其影响却会流传成百上千年。”我决定,宁可把其他战略性的写作推迟,也要确保“樊弓与放屁”系列文章的优先地位。 1,思维模式 应北京阿里巴巴智库孙总的邀请,关于樊弓“辩证法与放屁”一文的讨论更名为“辩证智慧学大讲堂”,举办地点在北京市海淀区香山附件的一个招待所内。 辩证法教授率先做了一个开场白:“昨天,张老师用透彻的分析证明了,樊弓放了一个很臭的屁。坦率地说,我没有想到,樊弓的一句话竟然能够引出这么多文章,这充分显示出智慧型思维的精密。而且,张老师发现证据和进行论证的方法也与我们哲学推论的方法大不一样。今天,我们请张老师进一步分析,樊弓‘屁’文的第一句话里面还存在什么样的逻辑错误。” 我说:“樊弓的第一句话核心内容是,‘放了一个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当然也绝对不香。’之前已经证明了他‘很普通’和‘不很臭’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更麻烦的是,他还加了一句‘当然也绝对不香’。这七个字进一步反映出樊弓并不懂得辩证法。” 教授:“何以见得?” 我说:“这又需要分成几个层面来谈了。在分析这一特定情况之前,还需要给大家普及一些关于思维模式的基本知识。” 教授:“这我知道,西方哲学里对思维模式一般分为‘一元思维’和‘二元思维’这两种。张老师对这方面有研究?” 我说:“我在 2006年开设的《大学生智慧学》课程和《中华智慧论》讲义中有一章专门论述智慧型思维,其中将思维模式定为一元、二元、变通和多元等四种模式。我的观点是,西方哲学的两千多年发展史上始终是在一元和二元之间较量。而中华文化的思维模式是更高层次的变通和多元。我不懂的是,这多元思维是咱们中华智慧的核心,你怎么在樊弓的课堂上将其说成是西方科学的成就了?” 教授:“中华文化的阴阳学,其实就是辩证法,是一元真理论。” 我反问道:“辩证法不是一元真理,而是变通思维。而且,你难道不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除了阴阳还有五行?” 教授:“我们只讨论辩证法,不要把其他因素牵扯进来。” 我说:“这就是你们西方思维的错误所在。硬要把本来互相联系的事情割裂开来。结果是,教出来的学生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连一句正确的话也不会说。” 教授:“请举例说明。” 2,一元真理 我问“樊弓”:“您加上那一句‘当然也绝对不香’的动机是什么?” “樊弓”:“我加那一句是想奚落辩证法。我不喜欢辩证法那种把好的说成坏的,臭的说成香的方法。我要立场鲜明地表明,我放的那个屁,只臭不香。” 我说:“我们可以把‘臭’和‘香’确定为两个对立面,是决策思维中需要予以取舍的两个要素(也就是元)。按照您的这个逻辑,辩证法是二元的,而且是常常将这二元相互调换位置的,以至于人们无法判定臭与香。你是想摆脱这个模式,只需要一个绝对价值,所以坚定地选择了‘臭’这个阵营。” “樊弓”:“正是。” 我说:“那证明,你信奉的思维模式是‘一元真理’,怎么在你的那篇‘屁’文中反而指责辩证法是‘一元真理’论呢?” “樊弓”:“我说过吗?” 我说:“你看这段话。你说:辩证法的‘ 实质是隐藏其后的两大主义:第一,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这早已成为历史的垃圾’ 。 ” “樊弓”:“那是教授的话。” 教授:“那根本不是我的话,都是你樊弓瞎编出来的。” 我说:“我们不是要追求谁的责任,而是要说明一个真理:辩证法不是一元论,而那些反对辩证法的才是一元论者。一元论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咱们中华文化古老的阴阳学说以及后来西方出现的辩证法是二元变通论。我们不能颠倒黑白。” 教授:“怎么叫二元变通?” 我说:“二元是阴阳,变通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互相转化。” 教授:“那多元思维的起源是什么?” 我说:“在周代出现的五行思想是多元文化的源头。” 教授:“好。我们承认樊弓坚持的是一元真理论,但这有什么错吗?” 3,真理的讨论 我说:“我们不是说,一元真理就是错的。很多时候,一元真理也是正确的思维模式。但关键在于,如果在不适当的情况下,在不适当的时候强调或坚持一元真理,不该强调的时候强调,不该坚持的时候坚持,那就会犯不合时宜的错误。” 教授:“既然是真理,坚持真理怎么可能会犯错?” 我说:“你读一下光明日报 2013年2月27日智慧版的文章,‘真伪之间看智慧’,就会理解了。” 教授:“辩证法对真理怎么看?” 我说:“按照辩证法的原理,即使是真理,也可能变为谬误。” 教授:“理由是什么?” 我说:“真理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环境条件,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脱离其生存的环境条件,真理的健全性和坚强性就会受到挑战。” 教授:“请举例说明。” 我说:“比如,数百年来,科学界信奉这样一个真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但宇宙中的黑洞被发现后,这个真理被颠覆了。光受到黑洞的影响,是会扭曲的。所以,辩证法提前告诉我们这样一种可能性,在地球上的真理,在黑洞环境范围内就成了谬误。科学证实了这一点。你们现在企图用科学来否定辩证法,这不是很可笑吗?” 教授:“那樊弓的错误具体是什么?” 4,画蛇添足 我说:“第一个错误是画蛇添足。” 教授:“怎解?” 我说:“樊弓说,他放的那个屁‘既不很臭,当然也绝对不香’。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是一个常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臭与香是互相排斥的两个对立面。如果是臭屁,当然就不应该归入香屁之列。既然樊弓已经说了是一个‘臭屁’,大家也就知道不是一个香屁,还需要再补充说明一下吗?那岂不是应了一句俗语:‘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教授:“虽然多余,再强调一下也没有什么弊端啊?” 我说:“但这增加了阅读量。本来用四个字就可以说明了的,他要用十一个字来说明。用你们热爱的科学统计方法来表示,多用了 175%的字数。这不符合古人‘写文章要言简意赅’的要求。也不符合节约资源的现代社会价值观。” 学生甲:“张老师这个计算方法不对吧?樊弓同学的那篇‘屁’文有近 6500字呢。多用七个字,增加量是微不足道的。” 我说:“樊弓文章是有那么多字,但与我们现在讨论的主题不相干。其余的字我们会一段一段地讨论、分析和批判。现在我们分析的是第一句话。而第一句话的核心是臭与香的问题。所以只需要讨论分析相关的核心句子,不要把不相干的文字也列入统计数中。这里引用了你们科学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来研究事物的方法’。比如人口普查,只计算居住在某个家庭住址内的人数,不需要考虑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人数。这是科学统计的基本原则。” 学生乙:“张老师,经过您的说明,我们理解了,樊弓的那句话反映出他的一元化思维特征,在写作上也缺少技巧。但您还没有指出,他的话中有什么逻辑性的漏洞。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接完电话后,我向大家说道:“各位,刚接到通知,某大国让我现在就去给一个部长培训班讲授辩证法。今天就讨论到这里。下课。” 我整理好文件夹,一蹦一跳地走出了会议厅。 智慧学家与哲学家关于辩证法的第五次交流到此结束。(写于包头市神州书画院西部创作基地。本文场景纯属虚构,读者请悟其中之理,勿住其相。未完待续)
2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画蛇添足的结束语----读《秦始皇是山东人?》
热度 1 黄安年 2013-8-9 09:06
画蛇添足的结束语 ---- 读《秦始皇是山东人 ?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8 月 9 日 发布 最近读到中华读书报记者 韩晓东所写并由中华读书报通栏推荐文章 《秦始皇是山东人 ? 》 ( 本报记者韩晓东 《 中华读书报 》( 2013 年 08 月 07 日 05 版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08/07/nw.D110000zhdsb_20130807_1-05.htm?div=-1 ) ,作者称“ 本文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年 3 月出版的宋镇豪主编《嬴秦始源 : 首届中国 ( 莱芜 ) 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篇综合性叙述文章算什么 , 我们暂且不表,只是感觉作者把论述的结论压在王学典先生的评论上 , 未免感到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作者写道 : 诚如著名历史学家王学典应邀为中华读书报撰写的文章中所指出的 : “如果说秦始皇用枪杆子统一了中国的版图,而孔夫子则用笔杆子统一了中国的思想 ; 如果说在版图上,秦始皇用枪杆子灭六国而一统中国,那么在思想文化上,则是孔夫子用笔杆子垂范百世,在另一层面上统一了中国。 ”则秦始皇始出山东,亦堪为山东人足以自傲者,当然,这是句玩笑话了。 这里的问题在于,人们知道王学典读书报关系非同一般,而他的学术研究强项似和先秦史研究及历史地理研究无关 ( 见百度介绍王学典 “ 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 http://baike.baidu.com/view/968011.htm ) 如果,文章的结论引用我国权威的先秦史或历史地理学专家来支持自己的立论 , 那就不一样了。历史学家不是什么都精、都通的,在引用专家评论时不要把并非专家当作专家的话来引用,从而闹常识性笑话。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86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丛远新这小子,真是个歪人(外一则:一次画蛇添足的英译汉)
sheep021 2010-1-14 17:03
丛远新: 您知道成功、幸福、健康的最高境界吗? 一文中自吹自擂: 并特别注明,此地无银三百两: 俺老实承认,下面ljry开头的全是俺的马甲,不过,俺可是为了大家好才自我助战的,是为大家作战,为科学网作战,该文即是明证。所以请不要拍我啊,即使要拍也得轻点 说明,昨天受到一游客的启发,说可以自己注册一堆马甲,自呼自应,自我助战,觉得好玩,忍不住尝试了一下,哈哈。 简直有恃无恐了,呵呵,真是个歪人。 我想,他的本意是好的,自认为自己的观点非常好,愿意让更多的读者看到自己的观点,但是 哈哈,歪人。 有时候,本人也觉得有责任和义务让大家,特别是国人,认识到中医的优点、传统经典著作的优点,并发扬光大之。但是转念一想,这里面还有个缘分的问题。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棒打不成鸳鸯,强扭的瓜不甜。又何必牺牲自己,强迫别人呢? 外一则: 画蛇添足 记得考研时有一条英译汉的题目: You can lead a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not make him drink. 我当时把他翻译成: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 但后来发现公布的标准答案却是牵马河边易,逼马饮水难。 我何尝不会直译成牵马河边易,逼马饮水难。,当时就是想雅一些,正好找了个中国的成语给对上了,所以没有直译,而选择了意译。 后来,我一直在担心我能不能拿到这道题目的分数。如果改卷老师水平高的话,可能会酌情给我分数,如果是个死脑筋,就知道按标准答案判题目,我可能就不能得分了。 哎,真是画蛇添足啊,后来见到这个蹩脚的标准答案,我的肠子都悔青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0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