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传统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學誠法師的博客【鏈接】
jiangjinsong 2010-1-29 16:03
學誠法師的博客 本科學按:學誠法師是中國佛協秘書長,23歲時任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是當時最年輕的方丈(估計這個記錄仍然沒被打破)。這個博客其實是個弘法網站,並非所有博文都是他的文章,有許多是弟子的心得體會。看了一下,感覺不錯,推薦感興趣的朋友讀一下。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286 次阅读|3 个评论
传统文化为何缺乏体现人性的道德良知?
可真 2010-1-14 13:27
政治觉悟与道德良知 政治觉悟是基于趋利避害之生物本能的觉醒,正是这种人的本能的觉醒,促使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转化为人所特有的自私自利心,人就是依靠这种自私自利心,对外界事物做出利弊得失的权衡,进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种自利性选择的明智度,就是所谓政治觉悟水平 其选择的明智度越高,其政治觉悟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 道德良知是基于对人的自私自利心的超越而对人的类本质的觉醒,正是这种人的本质的觉醒,促使人的自私自利心转化为道德主体所特有的利人信念,人就是凭借这种利人信念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决定,这种利他性决定的稳定度,就是所谓道德良知水平 其决定的稳定度越高,其道德良知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 政治与道德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政治是唯利是图的利己决定和利己行为,所体现的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人的权利水平;道德是唯义是图的利人决定和利人行为,所体现的是处于伦理关系中的人的权宜(义)水平。 政治权利与政治智慧 政治权利存在于经济关系中,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一个人的政治权利的大小,取决于他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高低。 在机会均等的竞争性经济关系中,每个人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确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较低地位向较高地位转化,或由较高地位向较低地位转化,并且由于这种条件对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意义,即它使每个人具有均等的选择机会,因此,在这种经济关系中,每个人的政治权利都是平等的。 政治权利平等的实质就在于:人们在一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具有可转化性,并且其转化的条件对他们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意义,从而其经济地位能否转化以及怎样转化,仅仅取决于他们各人对其转化条件的认识水平和基于这种认识而对这种条件下自我选择机会的把握程度,即仅仅取决于他们各人的政治智慧。 这意味着,只有在机会均等的竞争性经济关系中,政治智慧对于个人来说才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即决定其政治权利水平的自我根据。 这当然也意味着,在非竞争性经济关系中,抑或在机会不均等的等级(阶级)性经济关系中,人们的政治权利是不平等的,从而政治智慧对于个人来说也不具有关键意义,亦即不是决定其政治权利水平的自我根据,因为在这种经济关系中,他们的政治权利是各由其所在的等级(阶级)所决定的。 在等级(阶级)社会里,不同等级(阶级)各有其不同的政治智慧,这些智慧在不同等级集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是互不相通的。在各人的政治权利各由其所处的不同经济等级(阶级)所决定的等级(阶级)社会中,政治智慧的意义仅仅在于它是各人在其本等级(阶级)内部为争取自己更多的经济利益所必备的主观条件。 等级(阶级)社会里政治觉悟和道德良知 在等级(阶级)社会里,处于统治地位的等级集团(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即为了维护由这种经济统治地位所决定的政治权利(特权),总是也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教育被统治阶级(老百姓)安守其本阶级(等级)的本分,这种安守其本(等级)阶级的本分的本分意识和相应的本分行为,就是统治阶级所要求被统治阶级具有的政治觉悟。 为了使被统治阶级具有这种政治觉悟从而不逾越其阶级(等级)本分而犯上作乱,统治阶级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国家暴力机关并制订了符合其阶级(等级)根本利益的社会制度和相应的行为规范,对一切触犯这种制度和偏离或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作乱行为予以各种形式的惩处,包括法律的惩罚和纪律的处罚;而对一切遵守这种制度和符合这种行为规范的模范行为予以各种形式的褒奖,包括奖金、奖状、奖章和口头表扬等。 面对这种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惩处和褒奖,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驱使人们不能不思考自己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正是这种思考使人的趋利避害之本能上升为趋利避害的自我意识,即人的自私自利心。在等级(阶级)社会里,被统治阶级成员的政治自觉本质上是人的自私自利心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被统治阶级出于对统治阶级暴力的畏惧而不得不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的无奈心理的反映,这种政治自觉所隐藏着的是被统治阶级成员内心的痛苦,它是以他们对这种痛苦的忍耐为心理基础的,他们的政治觉悟的高低,是反映着他们对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所造成的痛苦的心理承受力的高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关于忍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被统治阶级成员对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所造成的痛苦普遍具有高度的心理承受力,以至于这种承受力只要在尚有观音土及树皮、草根之类可食用的条件下都是坚定不移和牢不可破的,也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社会才以一种超稳定结构的方式存在。 但是,在等级(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成员中,不仅有从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反对对被统治阶级采取巧取豪夺或竭泽而渔的剥削方式,主张实行放长线而钓大鱼的惠民政策的人,还有从人道出发,为了维护人类的尊严,要求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一切人的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前一种人是统治阶级中以民为本的提倡者,后一种人是统治阶级中爱人如爱己的提倡者前者以儒家为代表,后者以墨家为代表。 如果说儒家是基于对统治阶级的阶级性(统治阶级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自觉而主张以民为本的话,那末,墨家则是基于对人的类本质(统治阶级成员与被统治阶级成员的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觉醒而主张爱人如爱己的。在墨家对人的类本质的觉醒意识里,人的类本质是以天志的宗教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宗教意识中的天志是超越阶级性而反映不同阶级之间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即人类根本利益的普世价值,与此相应,爱人如爱己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利人信念是本于对天志的宗教信仰,唯具有这种宗教信仰的人,才能提倡和坚持超阶级的普世价值,并在这种普世价值指引下去履践爱人如爱己的道德。 墨家爱人如爱己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在根源上具有相似性,即对人类来说,兼爱乃是天的要求: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墨子 非命上》);博爱则是上帝的要求: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新约约翰福音》)爱是从上帝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凡爱生他之上帝的,也必爱从上帝生的(《新约约翰一书》)。 正因为兼爱和博爱都是神的要求,兼爱者和博爱者都是按神的意志行事,故他们的爱心及其行为都会得到神的奖赏。墨子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別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 天志上》)而按基督教的教义,人类是有原罪的,所以人只有信奉上帝,按上帝的要求 ( 契约 ) 改恶从善,才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得到善报。上帝在末日审判时,才会把你升入天堂,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 杨育华:《儒学基督教对话 -- 折射中西方文化本源的精神特质》,《管子学刊》 2006 年第 1 期 );反之,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新约雅各书》)。 当然,兼爱与博爱毕竟有所区别,即在道德动机上,基督教的博爱是出于爱神(上帝),其爱人是爱神(上帝)的具体表现;墨家的兼爱则是出于对区别于动物的人的生命的关切和尊重,其爱人是人自尊自爱的表现。可以认为,基于天志信仰的墨家宗教是属于崇拜超阶级的人性实体的世俗性宗教,而基于上帝信仰的基督教则是属于崇拜超自然的神性实体的超越性宗教。然而,无论其具体形式有多么不同,其信仰中所包含着的爱是同一的,即都是对一切人的无差别的爱,这种爱的自觉意识就是人的道德良知。 但是,墨家从接受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代起就开始衰落了,曾经为墨家所唤醒的人的道德良知被儒家所唤醒的统治阶级的阶级良知所取代了;并且从此以后由于墨家一蹶不振,儒家的阶级良知一直假冒着人的道德良知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以民为本的仁政意识,在伦理上的表现就是爱有差等的仁爱意识。也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和影响的中国人向来只有作为对统治阶级之阶级性的自觉形态的政治良知,却缺乏作为对超阶级之人性的自觉形态的道德良知,即只有被迫屈从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而自觉忍受其压迫的政治觉悟,却缺乏出于维护人的尊严的道德良知。 阶级性对人性的压迫,是造成中国人普遍缺乏道德良知的文化根源。体现阶级性的政治对体现人性的道德的直接干预,则是达成阶级性对人性的压迫的文化途径;而政教合一的体制则为政治对道德进行直接干预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没有政教合一的体制,从而 政治无法直接干预道德,则即使在有阶级(等级)的社会里,超越阶级性的道德良知仍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3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熹反對迷信地理【轉】
jiangjinsong 2009-12-13 12:26
在民間傳說裏,早年朱熹在福建當官,當地之人重風水,有一個窮刁民深知朱熹厭富憐貧的習性,遂以詭計訛詐了一個富戶家的好風水之地,最後當然是窮刁民打 贏了官司。到了後來,朱熹才發覺自己被愚。於是他到那個好風水之地去看,果然是塊寶地,於是他遂祝願曰﹕此地不發,是無地理;此地若發,是無天理! 於是該夜風雨大作,一聲霹靂,那個好風水之地塌陷為一窪水塘。天理戰勝了地理!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4904 次阅读|4 个评论
福地福人居【轉】
jiangjinsong 2009-12-13 12:05
【轉帖者按:許多關注中國傳統神秘文化的人對於堪輿、命理很感興趣,其實,中國古人對此雖然相信卻并不特別重視,認為這不過是小技而已。重要的是修身養性的大道,他們認為,只要踏實修道,那些技術上的問題自然搞定。轉帖的文章是今人寫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筆者有一位非常要好的同事有一次告訴筆者,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具備善心而且儘量幫助別人,則縱然不去求神改運,命運也似乎會在冥冥之中獲得明顯的和意想不到的轉變。 她說最近幾年來她的許多遭遇,坦白的說便是一個極好的證明。她說她的先生在一家公立的醫院當醫師,她們夫婦平時的收入雖然很不錯,不過為了充實自己的醫院 設備,並且經常從事各種救濟貧困,獎助學生,以及其他各種慈善工作,每月開銷也很大,她平時要上班,又要照顧自己醫院的一切事務,因此每天非常忙碌,不過 為了節省開銷,她從來不雇人洗衣、煮飯和清理家務,這些繁重的工作完全都由她身為醫生夫人的一個人加以負責兼任,因此每天都備極辛勞,忙得團團轉。 為了節省每天伙食的開銷,她在上市場買菜時也大都要到處問明價錢,再選擇最合理的加以購買,如果要買新衣服,她也從來不上大的百貨公司(不過它們的價格卻 可以作參考),而且大都在路邊攤上,因為同一件相同款式的衣服,在這裏往往要便宜很多,價格相差實在太大,因此在此往往可以最少的金額獲得最大的代價。 過去她是女XX會的會員,由於經常都要繳納鉅額的會費,並且還要參加許多費時的活動,因此後來就毅然退出該會,以便節省無謂的開銷和文際。 此外,目前有許多人都競相出國觀光並以出國的頻繁為榮,然而她一向都認為出國觀光旅行雖然很有趣,然而每一次的花費實在不小,如果能夠節省這些開銷,而且 將它用到慈善的活動上,則不知道將有多少不幸的人因此可以得到救助和照顧,多少可憐的孤兒可以獲得接濟和快樂,因此她從來不輕易出國,也絕不羨慕別人到世 界各地去觀光,因為她認為只要能夠多幫助比我們不幸的人,心情就很快樂,而且這種快樂比吃山珍海味、穿貂皮大衣、住豪華別墅、鴐進口名車所得到的快樂更為 持久,也更有意義。 此外她如果發現自己醫院中的病患經濟困難便盡量在醫藥費上予以優待或減免,如果有心理上的問題她也常常根據自己所專長的知識免費給予心理的輔導,因此許多 病患在她親切的照料和輔導下,大多很快便恢復了信心和求生的意志,結果醫療的效果也似乎特別顯著。她說可能是由於她平日樂善好施、熱心助人,因此在冥冥中 就發生了許多非常奇妙的「巧合」和一些難以置信的「奇蹟」,這些奇蹟除了讓其父親安然度過某一年的「大劫」,自己二次嚴重的車禍均安然無恙,一個心臟病的 患者離開其診所轉至省立醫院才突然去世,使其避開了許多不堪設想的麻煩或危險(詳見「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一集)等等之外,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奇妙現 象,例如,她起先買房子的時候,經過千挑萬選,最後才屬意於「蘭井街」的一棟房子,遷居後她忽然心血來潮,想要養金魚(以前完全沒有想過或喜歡過) ,而且不養則已,一養便設置了好幾個水族箱,養了許多的金魚。 此外她先生由於平常表現很優異,因此便被醫院推薦至台大醫院訓練加護病房的技術及心臟病的新式醫療方法,一年之後才回鄉服務,這時本來的患者不但沒有減 少,反而不斷的增加,後來由於要求住院求診的患者太多,無法加以收容,沒想到這時隔壁的一戶人家竟自動向他表示願意將其樓房出售給她,因此成交後其利用的 空間便立刻增加一倍,再幾年後,她家屋後的房地主也表示願意出售給她,使她家醫院的規模不久又增加了一倍,這時她又發現這塊新購的空地和房子,有一口深 井,由於井水水源充沛,從不枯竭,因此用水特別方便和經濟。 有一次無意中有一位相命師向她表示,她先生命中註定欠水,因此住處如有水源、水池或水族箱之類的景物,則事業將可蒸蒸日上,不斷發達。沒想到她所購得的房 地產,不僅是地點(蘭「井」街)與水有關,而且以後再添購的房子更擁有非常有利的條件(源源不絕的井水以及無意中所裝設的水族箱) 。因此也就事事顯得似乎較為順利。由此也似乎應驗了一個流傅已久的古訓 「福地福人居」,上天對於行善的人,在冥冥中似乎都會加以巧妙的安排,使其所作所為的結果,將來都能配合他們的需要。這位同事的遭遇便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反之,如果一個人不行善積德,卻只想憑相命、改運、改姓名或整修風水或陽宅的方式來刻意追求各種的福報,則不啻是捨本逐末,倒因為果,將來如何能夠達到目 的呢?君不見有多少世人為此耗費鉅萬,弄得焦頭爛額,結果希望還是落空,便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老蔣自掃門前雪 哪管別人瓦上霜 不理八卦與爭鬥 專心致志講科學
个人分类: 怪力亂神|286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古代哲学都是瞎扯淡
wliming 2009-11-12 17:45
《原始思维》是列维-布留尔得到世界公认的名著,第 447 页: 中国的科学就是发展停滞的一个怵目惊心的例子。它产生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以及诸如此类的浩如烟海的百科全书,但在我们看来, 所以这一切只不过是扯淡 。怎么可以在许多世纪中付出这样多的勤劳和机智而其结果却完全等于零呢?这是由于许多原因造成的,但无疑主要的是由于这些所谓的科学中的每一种都是奠基在僵化的概念上,而这些概念从来没有受到过经验的检验,它们差不多只是包含着一些带上神秘的前关联的未经实际证实的概念。 这些概念所具有的抽象的和一般的形式可以容许一种表面上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这个永远是空洞的自足的过程可以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 摘自: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8691 这一段评论的确让我大吃一惊。吃惊在于(1),世界公认的名著所持观点跟我个人的观点惊人一致,如果这名著不是在我出生之前写成,我几乎就要告他剽窃;(2)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不过是创造了一堆堆的文化垃圾。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竟然没有发现逻辑,没有发现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没有发现任何科学规律,只不过有几点零零星星的天文记录(而且还含糊)以及类似于3 2 +4 2 =5 2 的雕虫小技。 我终于明白了清朝末年中华民族的这段屈辱历史的文化根源。这样的民族没有被斩尽杀绝已经算是万幸了。中国今天的成就完全得益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民主等先进文化的引进。 中国传统文化到了申遗的时候,到了进博物馆保存供后人鄙视的时候。
个人分类: 哲学|234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在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道路上
梅珍生 2009-11-2 18:12
在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道路上 萧汉明教授的学与思 陈仁仁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长沙410081) 萧汉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一级学会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 1940年10月,萧汉明生于湖北省孝感县祝站区萧家湾。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随即被分配到昆明军区陆军第十四集团军云南开远卧龙谷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1月正式入伍,任军政治部教育干事。1973年2月调昆明军区军政干校任政治教员,直至1978年7月转业到武汉职工医学院任政治课教师。1979年萧汉明考上了武汉大学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师从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三位先生。萧汉明先生自1982年硕士毕业留武汉大学执教以来,在中国哲学领域,出版了《船山易学研究》、《阴阳大化与人生》、《周易参同契研究》、《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周易本义导读》、《道家与长江文化》、《传统哲学的魅力》等个人专著七部,与师友合编《周易纵横录》、《医易会通精义》等文集四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其学术研究自中国哲学史入手,史与论相结合,学术与思想并重。其主攻方向为易学、道家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古代天文学、传统医学、炼丹术、风水学)等,这些领域每一个都以其需要专精而广博的相关知识而足以让某些文科专家望而却步。其研究的总目标是尽力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这些领域中,发掘出有益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以及汲取有益于改善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的传统精髓,促进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萧汉明先生首先是作为一个易学史家称名于世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师友一道组织主办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周易研讨会,推动了易学研究的复苏。其学术思想的主要领域、其著述的主要问题,都在易学上,他在易学研究上所花费的时间也贯穿了其整个研究生涯。而奠定他在易学界之地位的乃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船山易学研究》(华夏出版社1987年),这本书也是易学界第一部有关船山易学思想的综合研究专著,勾勒出了船山易学思想的体系。这部著作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际著名汉学家、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Jacques Gernet(谢和耐)研习王夫之十余载,在他探讨王夫之的思想源泉的专著《话语逻辑与聚合逻辑》中,除了《船山全书》,他曾提到自己的五部主要参考书目,其中第三部就是萧汉明的《船山易学研究》,前面两部是嵇文甫先生的著作,后面是钱穆和Ian McMorran两位先生的两部相关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庆中先生在世纪之交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专著中,将萧汉明先生与郭沫若、高亨、金景芳等当世易学大家并列,专立一节《萧汉明及其〈船山易学研究〉》充分肯定了萧汉明对船山易学以及易学与传统医学研究上所作的贡献。易学名家张善文先生曾有专文评价该著,认为这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船山先生的《易》学成就作了颇为深刻的总结,这不论在哲学史研究领域,还是在《易》学史研究方面,都是极有意义的。 除了船山易学研究,在易学上,萧汉明还涉足了一些其它论域,大体从其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看,主要体现在《周易》经传研究、易图书学研究以及易家易学思想与易学史研究三个方面。尤其在易河图的问题上,萧汉明指出了河图的多样性、河图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并论证了《系辞》河图即十数图应该是特殊的河图之一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此说在易学界曾被广为关注,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在医易会通视域下作中医理论体系研究是萧汉明先生长期从事的一项学术研究。在这片园地里,他先后出版了《医易会通精义》与《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两部专著,在《周易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医〈易〉会通与文化进化论》、《关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辨》、《张介宾医学哲学简论》、《易学与医学》、《周易的动态理论与中医学》、《〈易经〉中的医学萌芽》等十余篇专论。关于医易关系,他取医易会通说,并对医易会通史作了分期。他将中医学的学科形态界定为自然哲学而非科学。他重新论证了目前以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加以研究的必要性与具体内容,以及中医学现代化的途径,指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全部问题应该从中医提出。 关于中国哲学之源起问题,是萧汉明先生很早就进入的一个论域。他主要论及了以下三大问题,一是远古初民原始宗教观念的变迁与转向,二是春秋时期人文精神的勃兴及此时代下哲学巨子的思想创造成果,三是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最大背景观念之一的阴阳五行观。早在20世80年代初,萧汉明先生发表的《论中国古史上的两次绝地天通》(《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就得到了任继愈先生的激赏与首肯;21世纪初又发表了《三代礼教的崩溃与人文精神的勃兴兼论中国哲学的缘起》等文,从其研究思路来看,他是较早思考中国思想文化之巫史传统的学者之一。其阴阳五行之起源的研究、道教《周易参同契》的研究等也都或多或少与此思路相关。阴阳五行观的研究是萧汉明学术思想研究的一个重点,在这个论题上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阴阳:大化与人生》(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此书在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突现了阴阳五行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特征。 在道家道教思想的研究领域,萧汉明与唐明邦、许抗生、陈鼓应、熊铁基等先生相友善。他的《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与《道家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专著,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探索与创新。关于《周易参同契》,萧汉明尽可能地使一切接近解决边缘的问题得到确解,并对以往研究者尚未问津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他的道家思想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对老子庄子思想的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对老子道德论宇宙论与庄子性命论自然哲学思想的研究。 除了对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萧汉明先生亦对某些具体而专门的古代自然科学如天文学、数学、科学原理等颇有研究,此外,他还对苏秦、观射父、管子、孙子诸子思想作过别有新意的研究,萧汉明先生博大而专精的学问气象,在中国哲学界是知者共知的。 萧汉明先生一直把某种哲学原理之思贯穿在他的整个研究之始终。这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性思维特征的揭示,对辩证法理论形态的区分上,而其宗旨乃在于促使传统哲学现代化。萧先生很早就比较完善地形成了关于辩证法理论形态的思想,但更加自觉而明确地从理论上提出并界定辩证法理论形态的还是近年进一步思考的成果。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态刍议》一文,明确将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区分为辩证法的分析形态(即分析型辩证法)与辩证法的综合形态(即综合型辩证法)。萧汉明认为,综合哲学是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继续以辩证分析取代或否定辩证综合的哲学都将成为时代前进的障碍。对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含有综合型辩证法的深厚的思想资源,如易学系统中利用易象建构的各种模型、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与五行理论等,萧汉明都作了细致的发掘与研究。此外,他还运用综合型的五行网络思维模式对现代市场经济诸门类之关系作了系统的思考与解释,这是其哲学之思的现实应用,是促使传统哲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法]谢和耐《话语逻辑与聚合逻辑:〈周易〉王夫之思想的源泉》,刘军平译郭齐勇校,载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编《哲学评论》2003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19页。 载《湖北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第4版
个人分类: 哲学动态|3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汇通——翁文波与天灾预测学
sheep021 2009-9-22 14:54
按:值此翁文波先生逝世( 1994 年 11 月 18 日 )十五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本人发文纪念这位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天灾预测大师” 对于古代文化,在《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一书的引言中,作者说到: 翁文波,地球物理学家,于 1912 年 2 月1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 1994 年 11 月 18 日 逝世。 1980 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 学部委员 ) 。 翁文波 先生早在清华大学读书 期间,鉴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萌发了预报地震的设想,于 1934 年以 “ 天然地震预报 ” 的论文获学士学位。 在英国留学期间,他专攻应用物理,以自己设计制造的重力探矿仪获博士学士 。 1939 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以急于回国报效祖国之心,谢绝国外优厚待遇、友人挽留,毅然辗转法国,经越南西贡、河内回到昆明。艰苦的跋涉,随身衣物已荡然无存,但随身携带的一台重力探矿仪却保存的完整无缺,并以此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重力勘探队。 1966 年,河北邢台发生 6 . 8 级地震。受周恩来总理之命,翁文波开始探索地震预测这一难度很大的前沿科学。他重新操起 30 多年前学士论文《地震预测》的旧业,着手研究天灾预测工作。 “ 文革 ” 开始,翁老被打入牛棚,任何仪器都挨不上边了,手边仅有地震发生的历史数据资料,惟一可进行研究的手段仅仅是计算。翁老利用中国古代传统算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计算,算出了我国和世界许多诸如地震、旱涝之类的重大天灾,其测程时间之远、预测数据 ( 包括时间、地点、灾害级别 ) 之精准,令西方科学界瞠目结舌, 开创了与传统物理预测地震方法不同的数学预测法。 据统计 , 他先后作过 252 次各类天灾的预测 , 实际发生的有 211 次 , 占总次数的 83.73% ,高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奠基了中国预测科学,被人们誉为一代 “ 天灾预测宗师 ”, 并被评为科学院院士。 遗憾的是,他的方法在使用中需要悟性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致使未能很好传承。其接班人在整理其遗作出书时,对很多公式也不理解,只好照抄 。他安排身后事时曾指示过,他的资料哪些可以公开发表,哪些不可以。 目前,他的理论不仅被用于天灾预测,而且在国民经济预测、股票预测中也有广泛应用。 附件中的两部著作的PDF文件就是本人从股票论坛下载来的。 . 相关链接 : 1) 谈谈预测学的发展——纪念翁文波先生逝世十周年 2004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2004年 作者: 陈国生, 翁氏理论和方法如同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一样,只有数学形式,没有物理意义的破解. 虽然能预测一些较特殊规律的自然现象,但还没有达到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去解决预测理论和方法.我们的目标是要找到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产生规律,掌握它的变化程序,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他的过去和现在,推测它的未来.也就是要正确认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问题. . 2) 预测大师——翁文波 3) 也谈地震预测 4) 纪念翁文波先生逝世十周年曁翁老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4) 5) 翁文波院士简介 著作上传 : 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 预测论基础
个人分类: 地震预测|198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之风水学
emlyn 2009-8-18 19:56
中国传统文化之风水学 中国风水学到底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在我国建筑、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这在我国大量的现存古城镇、古建筑、园林、民居及陵墓中得到印证。中国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国风水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恰是中国风水学的人与自然融合,即天地人合一的原则,排斥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并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乃至建造,才创造了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筑形式及建筑景观,因地制宜,美不胜收。 相比之下,随着国门的开放,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遍地开花,只追求具体的、单一建筑宏伟壮丽、或是追求单一形式美,或是追求功能实用,或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与地域、自然、历史条件的融合,造就了今天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城市趋同性,这将是遗害千古的罪过。 第一课--中国风水学的定义 1中国风水学的定义 对于中国风水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中国风水的评价各有差异。现摘录国内外有关中国风水研究的评述如下: 国外学者对风水的评价 国外学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对中国风水做出了许多中肯的论述,现摘人比较有影响的一些评述,供大家参考。 中国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摘自郭中端等旧)著《中国人街》(l),日本相横书房昭和1955年出版。)。 中国风水是:使生者与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查理Chatley语,摘自《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国风水是关于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遵行如下法则: ①自然的法则(ThelawsofNatu。) ②自然的数值比(TheNumericalProportionso fNature) ③自然的气息(TheBreathofNature) ④自然的外形(TheFormsandOutlinesofNat ure) l)万物都处在一个天地相应的整体关系中。以一定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运动着,由最初的混沌,产生了阴阳,进而演化出天地及一切自然事物。完整的哲学体系,制约万物的是理! 2)宇宙天体的存在和显现,时空交替、类型各异,它们能够和谐地共存,是由于处在适当的位置,有着一定的量和轨迹,使各种相互作用达到平衡,它被归结为数。地球上的自然事物也反映着数的平衡,考虑到阴阳不停的运动,这种数的平衡也是动态的。 3)遵循着理,在一定数的平衡中,推动世界形成并作为一切存在物生命过程的能量,而且释放出来相互影响的,被称作气。 4)理、数、气都不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则以其外在形象,潜在地反应着理、数和气。通过地和天的对应比较,可以发现其形,从中把握一定的理和数之下的气的作用。 风水是这样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强活力。风水是中国闻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现象,风水木乃古建筑理论之精华 分析风水,不难发现其中不少对事象因果关系的歪曲认识或处理,也明显带有巫术的气息。但更多的则是科学的总结,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自身的逻辑关系。风水理所当然地是传统建筑理论的一部分。、有风水(堪舆)也称相地,主要是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强调用直观的方法来体会其了解环境面貌,寻找具有良好生态和美感的地理环境。《风水辩》中有一段精彩的解释: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不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实际上注重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使城市、村落和住宅与自然相配合,相协调。 阳宅相法是古代风水术中有关居住建筑选址、布局处理及确定兴造时间的方法及理论。其中形法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法则偏重于确定宅内方位格局;日法用于选择吉日良辰以事兴造;此外还有符镇法为补救各法选择不利的措施。 风水术实际上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堪舆(注,即风水)为天地之学,堪天道,舆地道,涉及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天干、地支、诗经、书经、洛书、河图等,苟非博学而一贯,稍失真谛,则讹谬千里,诬世惑民;堪舆是一种文化,需学悟兼行,功德一致 风水,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实际上,风水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圣的环境理论和方位理论。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自然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水理论的宗旨是,勘查自然,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之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在自然环境、自然方位上,风水理论总结了与建筑相关的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把背山、面水、向阳看作是最好的自然方位。把适量的前低后高看作是最佳的宅院地势,重视住宅建筑中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和气口(包括门、窗)的自然方位,主张居室空间的高矮大小、室内采光的明暗程度均应适可而止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否则,把住宅建在有自然危害之地,或者把居室建成采光、通风、温度、湿度都很糟的人工环境,任凭多强壮的人,住久了也是要生病的。从环境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也是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借鉴的。在文化环境、文化方位上,风水理论则是以河图、洛书、八卦、五行等易学文化为基础,通过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图案选择等隐喻和象征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身心之和的环境追求。 中国风水者,有曰: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之说。话很抽象,但人体科学实验测量证实气功态人比普通人物理数值高出几十倍。由此证明人的环境气场确实与其心理状态有关。一个有犯罪行为的人,心态必然不好,他的周围气场也相应弱小。进而又证实,有功之人可以避邪的道理,其实不过是因为其气场强,抵制了阴气的缘故。恰似风水学中所说好气场要以德求之。中国及世界各宗教流派都强调以德为本。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在历史上,地理、阴阳、卜宅、相宅、图宅、形法、青囊、青乌、堪舆等均曾泛指中国风水学。 术数为一天文、二历谱、三五行、四蓍电、五杂占、六形法。术数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汉书艺文志》 风水学的称谓探源 风水学在中国经数千年历朝历代之沿革,其称谓没有统一,其内涵随历史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没有确切定义。在历史上,地理、阴阳、卜宅、相宅、图宅、形法、青囊、青乌、青鸟、堪舆等,均泛指风水。时至今日,风水称谓广泛流于民间,堪舆称谓在学术界认同,而其它称谓似成别名。 探析堪舆或风水的渊源沿革,正如许多专家学者考证的那样,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际或更早即已出现,见载于中国最早文献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尚书》、《诗经》等若干篇章,都是有关古代先民选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宫宅活动的史实性论述。 分析这些有关堪舆(风水)的史实记载,对照有关理论及其实践,堪舆(风水)虽因历经长期发展沿革而趋于繁复纷杂,但其宗旨即基本追求可归纳如下: 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法天地,象四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至善境界。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阴阳 最早见于《诗经》之《公刘》章,如于胥斯原,陟则在谳,复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觐于京,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度其夕阳,其中更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句,此句为后世风水称为阴阳,所典。故俗称风水师为阴阳先生。古代用木杆即圭表测日影景,以定方向及时令之方法的最早记载。 《诗经》这一美丽的史诗,历历如绘地描述了夏末时公刘率周民族由邰迁豳,勤勉勘察山川形势与水土之宜,辨方正位,规划营宅,使周之先民得以安居生息的种种活动细节。这一记载,是中国风水始行的最早描述。 后世,有关阴阳的著述颇为丰富,诸如:《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刘熙《释名》:阴者,荫也,气在内而奥阴也;阳者,扬也,气在外而发扬也。 中国祖先通过大量实践劳动,建立了阴阳这一辩证思维的哲学理论体系,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各个领域中,特别是中国中医学和风水学,几乎就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应用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地理 今天,西方人认为地理是说明:人与地的关系。(邹豹君(美)著:《地理难题答客问》)在中国古代,地理泛指今人之风水。 地理家或地师是中国古代最早行风水职能的司员。 王充《论衡自纪篇》: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唐代孔颖达疏云: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地理。 先秦祖先已悟到:人之行为应遵天道、地道,人应善用天时地利。《周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牺(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风水家认为伏羲为始祖,肇原于此。 在后续的演变过程中,知天文地理、长于地理皆指精通水文地质地理之义。在实践中,使地理术论述更趋完善。诸如《礼记月令》: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管子形势解》:上逆天道,下绝地理,故无不予时,地不生财。 中国历朝历代,均有冠称地理的风水著作。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风水 风水名称来源,一般公认语出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标准:来积上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金代兀钦仄注《青乌先生葬经》,亦有风水之称,云: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又称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像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 明代乔项《风水辨》解释风水,有云: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 明代徐善继、徐善述在《地理人子须知》中综述前人论说,谓:地理家以风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璞)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而生气何以察之?曰,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止,有水以界之,气之聚,无风以散之。故日要得水,要藏风。又曰气乃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又曰噫气惟能散生气;又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又曰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与止聚云尔。总而言之,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循名思义,风水之法无馀蕴矣。 综上风水典出及释义,风水可概括为考察山1;1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其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使其达到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技术。 汉晋时期,在阴阳,地理有关勘察选址,规划营建等论述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初具框架的风水理论体系。第一次将风水与气联系在一起,气即古时的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现,气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细无内,其外无大,充盈天地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老子》谓之气的理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 用现代的观点,气是一种力,一种场,一种波,气的存在是不断流动着的。气的本质应该是超微粒子。气是生在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1987年美国罗丝巴哈小姐著《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说道:气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认识气,便懂得风水中的全部。 风水关于气的发现,是否预示着未来将证明的一种宇宙波。场或最小构成物质呢?关于气的理论论述,是否是宇宙生成的最原始,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呢?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堪舆 堪舆,最早出自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所著《淮南子》,即《淮南鸿烈》第三卷《天文训》中,其云: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上下文之义,是谓天地运行之道,致月令有阴阳变化;有相冲克之时,也有和合之时,前者凶,后者吉。盖堪舆之义,实为天地之道。 东汉许慎曾谓:堪,天道;舆,地道,则堪舆是谓天地之道。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堪,地突也,舆,车舆也。 司马迁《史记》中,有《日者列传》(第六十七),言及其时卜筮者流有堪舆家。东汉初,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中,始见载堪舆理论专著,有谓《堪舆金匮》十四卷,与言阴阳五行,时令日辰,灾应诸书同列五行家类,为当时数术六种之一。班固评五行家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乱。又在《数术略》末总论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堪舆术在汉、唐极盛一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断有专家学士丰富完善,其中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唐)吕才出自《堪舆经》的五姓之说,即五音姓利之说,言五姓者,宫、商、角、徵、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唐)贾公彦疏引《周礼》和《问占梦注》,可知堪舆。 建除十二辰之说,十二辰,即将周天配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分为十二等份,划分方向则与十二次相反,以北斗星斗柄旋指十二辰,序称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以定日辰吉凶之说。即建除十二辰,简称建除。 汉。唐以来,堪舆除师法前人风水的勘察山川地势,阴阳五行,辨方正位之外,又容星象、占家、时辰吉凶诸说。法天地,象四时注重天、地、人诸多神秘契合关系。 在汉、唐之际,认识到天、地、人应为一合谐整体,此时中国风水走到天、地、人合和的人类追求的至高境界。随着星象学的发展,人已不仅论地,论天成为了一种当时科技的追求。中国风水逐渐融汇当时的最新科技成果。 由此,也可证明中国风水在历史演变中,是随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同步发展的。 至此,中国风水也引来了无数争议,司马迁在《史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第十,王充在《论衡法术篇》等均有质疑,由此,中国风水逐渐分为形式派和理气派二大派别。由此又称以形势为法的风水师为形家。 但是,正是堪舆家在他们探究宇宙万物内在机理的长期职业活动中,由原始的用于占卜的堪舆拭盘,即司马迁所谓旋式正綦者,而直接经由后世堪舆家的探索、完善,引出了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发现和发明,即指南针的发明和磁偏角的发现,这是堪舆家的伟大科学贡献。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青囊 青囊,典出《晋书郭噗传》,谓郭噗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 在《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中,其序概括了青囊含义青囊内传,海角秘文,浮黎正统,镇世鳌极,八卦八门,六甲天书。始青之下,囊万象。 由前所述,《青囊》为堪舆的一本秘传著作,流传影响甚广,故后世将青囊为堪舆或风水代名词。如唐代陈子昂《陈伯王集》中《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诗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 青乌和青鸟 青鸟为古代专司相冢、相墓的一代著名堪舆家青乌子,以人名隐指风水。历史上有说青乌子为黄帝时人,见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昔黄帝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载《轩辕本纪》:黄帝始画野分州,有青乌子,能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也有说青乌子为秦人,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秦有青乌子,著《青乌经》。亦有说青乌子为商周时人。 唐代,青乌子已颇有名声,刘禹锡《刘梦得集》之《河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三》: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柳宗元《柳先生集》中《伯祖批赵郡李夫人墓志铭》: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返此。子孙万代承灵址,谁之言者青乌子。 青乌子传有经后世整理《四库全书》辑人的《青乌先生葬经》。据史考证,今传精乌先生葬经》已非古本青乌子《相冢书》或《葬书》,古本青乌子书已失传。 由前所述,自青乌子始,堪舆或称风水已逐渐专业分工分成两大分支:即阳宅堪舆家,(专门从事活人择地、择居相宅及规划营建等),阴宅堪舆家(即专门从事死人择地,择墓,相家及规划营建等)。 另外,关于青鸟的说法争议很多,一般认为青鸟氏是古代记时的天文历法之官,属于上究天文的一种官。如《左传昭公十七年》的记载中所言的少吴之国,以百鸟名百官,其中青鸟氏,司启也。上推远古,如《山海经》中青鸟为西王母的使臣。又如汉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日:'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洒扫以待之。'故后人常将青鸟比作传递信息的使者。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青乌和青鸟 王青鸟为古代专司相冢、相墓的一代著名堪舆家青乌子,以人名隐指风水。历史上有说青乌子为黄帝时人,见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昔黄帝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载《轩辕本纪》:黄帝始画野分州,有青乌子,能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也有说青乌子为秦人,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秦有青乌子,著《青乌经》。亦有说青乌子为商周时人。 唐代,青乌子已颇有名声,刘禹锡《刘梦得集》之《河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三》: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柳宗元《柳先生集》中《伯祖批赵郡李夫人墓志铭》: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返此。子孙万代承灵址,谁之言者青乌子。 青乌子传有经后世整理《四库全书》辑人的《青乌先生葬经》。据史考证,今传精乌先生葬经》已非古本青乌子《相冢书》或《葬书》,古本青乌子书已失传。 由前所述,自青乌子始,堪舆或称风水已逐渐专业分工分成两大分支:即阳宅堪舆家,(专门从事活人择地、择居相宅及规划营建等),阴宅堪舆家(即专门从事死人择地,择墓,相家及规划营建等)。 另外,关于青鸟的说法争议很多,一般认为青鸟氏是古代记时的天文历法之官,属于上究天文的一种官。如《左传昭公十七年》的记载中所言的少吴之国,以百鸟名百官,其中青鸟氏,司启也。上推远古,如《山海经》中青鸟为西王母的使臣。又如汉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日:'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洒扫以待之。'故后人常将青鸟比作传递信息的使者。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卜宅相宅图宅 卜宅,最早见利尚书召诰》。太保(按,姬爽)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是说周克商后于洛河之阳选址营建洛邑之事。殷墟出土甲骨文记载当时已有卜宅之文,贞:作大邑于唐土(金611);乙卯卜,争贞:王作邑,帝若,我从之唐(乙570); 庚午卜,丙贞:王易作邑,在兹,帝若(丙86)等等。此时之卜,为考察,选择之意,并非单指占卜。 卜宅为择地而居,当如汉刘熙《释名》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之意。后世衍义,又有卜邻、卜居、卜筑、卜宇、卜地等语。 卜邻一语出自《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意为选择良邻而居,历史上有孟母三迁典故。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杜甫《寄赞上人》诗句) 卜居一语出自《史记周本纪》载,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说苑至公》昔周成王之卜居成周也,周公卜居曲阜。卜居与卜宅同义。访字北山阿,卜居西野外。(《艺术文类聚》载南齐萧子良《行宅》诗句) 卜筑,如《梁书刘讦传》曾与族兄刘歌听讲于钟山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洞,有终焉之志。伊人卜筑自出深,桂巷杉篱不可寻。(唐代李商隐诗句)卜筑意同卜居。 卜宇,如《艺文类聚》载南朝梁任肪《齐司空曲江公行状》:爱乃卜宇金陵,索带林壑。卜宇意同卜宅。 卜食,如《隋书高祖纪》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这里的卜食已非如魏晋作伪的汉孔安国《尚书传》释卜食为卜必先墨画龟,然后灼之,兆顺,食墨。说卜食用墨画于龟壳,灼烤后,裂纹正好食去墨道,乃为吉利,是占卜之术。前述卜食是说,民以食为天,则择土肥水美之地,以长久居民,使服用相食,乃国家长盛之本。(配图2-2所示) 相宅一语典出,乃《尚书召浩》: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又云惟太保(按,即召公)先周公相宅。《尚书洛浩》载述同一事件,云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由相宅衍义,亦有相地、相土、相墓之说。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周敬王六年,伍子胥为吴王阖闾谋建国都,始相土尝水,尔后象法天地,以筑大城,是为阖闾城,即今之苏州。 图宅,是在汉代以后,随着图谶,图纬的盛行而在风水中渐为引用。所谓图,指河图;谶即预言,纬乃与谶一样,为预言解经隐语。由于谶、纬之术有图、有书,故其名为图谶。图纬或总称图书。 王充《论衡浩术篇》所引的《图宅术》和盂康《图宅书》,为堪舆家所宗之术。此后,图宅一语,流传为看风水,相宅相墓的别称之一。 第三课中国风水学的相关现代学科 中国风水学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及其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分析人类居住选址、规划、营造的一门实用技术,俗称相地术。那么,随着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是否也有与中国古人相近似的对天地人的认识及其科学技术呢? 以往西方科学研究人的不考虑人以外的环境,而研究客观自然环境的却又忽视了人类自己。然而,随着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纵深发展以及互相渗透,逐渐出现了横跨两个学科之间的所谓边缘学科。由学科分裂,再次走向交叉综合,出现了诸如人文地理学,人生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等。终于回归到中国风水天地人合一的道路上来。这便是今天风水热的由来。风水也就非中国独有了。 人文地理学 所谓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运用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和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将人类创造于地表的文化景观称为人文现象。它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地理科学的两大支柱。 人文地理学采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种现象的因果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认为自然决定人类历史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十九世纪),被称为人文地理学的鼻祖。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是公认环境决定论的创立者,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由环境主宰着人的活动、发展和分布。 人生地理学 人生地理学突破人文地理学的环境决定论,提出了人地相关论。人生地理学认为:自然为人类居住规定了界线并提供了可能性,但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因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这颇似中国风水的天人感应论。 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瞩十世纪)及其学生白吕纳于1910年出版了《人文地理学》一书。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地理学研究中,自然与人的统一性,在国际学术界再次得到确认,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的观点。这又颇似中国风水的天地人合一论。 人生地理学的人地相关论认为:人口潜力与重力场有共同性;经济发展曲线与人口增长曲线同数学的生物生长曲线和分布曲线极为相似;人口移动态势可用万有引力加以说明;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具有同型。经济系统的信息传递与物理学中的热力第二定律相关;人生地理学的人类及其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相关的论断,证实了中国风水常把人类健康和发财相提并论,叫做人财两旺的合理性。 人生地理学在近年的发展中,又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地理学中的系统空间;发现一切系统都具有共同的抽象特征。英国乔莱哈格特及哈维;曾先后于1967年、1969年发展运用模式与计量研究地理学的论著《地理学中的模式》和《地理学中的解释》,这些研究说明了数学模式能说明自然规律。 由人生地理学不断扩散,形成了地理学与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诸如: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等。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的新学科。它研究不同阶级、阶层,不同人对各种地理环境所作出的行为和决策。具体地说,它着重研究人的主观因素。诸如心理状态、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影响地理环境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行为地理学认为:所有影响人作出决策和行动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人在空间中的行为不是没有约束的,而受到个人本身及社会因素的种种影响。 心理场理论 心理场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心理学史上,将之归在完形心理学范畴。研究场的鼻祖是德国人勒温(Kuriewin890-1947)。 勒温将心理场定义为心理生活空间(PaychologicalLife Space)即综合可能事件的全体。这包括三个因素: ①准物理事实,即人类心目中的自然环境; ②准社会事实,即人类心目中的社会环境; ③准概念事实,即人类思想概念与现实的差异。 这里的准即非真正实物,只是主观感受,这就区别了现实和心理两种不同概念。勒温采用数学、物理学以及拓扑几何学的方法描绘了心理场的特征,按拓扑学的概念,心理场为没有大小尺寸。没有固定形状的无限柔软的塑性体,如此规定的空间名为形势几何学(拓扑几何学)的空间,申言之,即为不用测量而加以规定的数学关系;在形势几何学的空间之内,没有距离的规定,据形势几何学的观点,一滴水完全和地球相等,一个立方体和一个球体也无可区别。他用数学中的约旦曲线直观地将心理场表现出来。 与心理场对应的是物理场(环境空间)共处于一个大系统中,优美的环境空间应该是心理空间的物化体现。这不正是中国风水中所追寻的气'与形的关系吗? 关于中国风水中的气,即精、元,论述颇为丰富。《张子正蒙注太和》说:物各为一物,而神气之往来于虚者,原通于氤氲之气,故施者不各施,受者乐其受,所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琥珀拾芥,磁石引铁,不知其所以然而感。老子称气为其细无内,其 外无大,充盈天地;《庄子外篇》:气变则有形,形变而有生等等。 在西方,判定中国风水中气的自然科学含义的工作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1676-1716年)开始,他提出了'气即以太的见解。气,在我们这里可以称之为'以太',因为物质最初完全是流动的,毫无硬度,无间断、无终止,不能分两部分。这是人们所想象的最稀薄的物体。(摘自《致雷蒙德的信:论中国哲学》) 李约瑟引证《吕氏春秋精道》后,在他的著作《ScienceandCiviliZationin China4Sect》中说:在古代中国关于物理世界的构思中,连续性波和循环是占优势地位的。在这里,'精'有时差不多可以翻译成为辐射能。 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何祚庥对气作出了更趋科学的评述:自然科学里的'以太',只能作为传递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一种假想的介质而存在,'以太'和实物仿佛是隔绝的,但张载和王夫之认为'气'和'形'是相互转化的。因而他们所提出的'气'与其说接近以太,不如说更接近现代科学所说的场。(摘自何祚庥《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 灌耕编译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提到:在中国哲学中,气明确表达了场的思想。 至此,西方人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在这方面是如此地领先于西方人,以致我们差不多可以冒险地猜测;如果社会条件有利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国人可能首先通过磁学和电学的研究,先期转到场物理,而不必经过撞球式的阶段了。(摘自李约瑟,《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 医学地理学 医学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医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新兴边缘科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具有地区特征的公害病的研究。 医学地理学最早是由于对某些具有地区性特征的疾病调查研究而开展起来的。例如,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等疾病都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病区分布很有规律,病区中环境化学元素异常。找到了病因,然后才有可能控制病源,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当前,医学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已大大拓宽,主要包括:疾病地理学、健康地理学、环境医学、医学地理制图等几个分支研究领域。 l)疾病地理学。疾病地理学是医学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包括: ①与环境生物因素有关的疾病地理,如血吸虫地理、疟疾地理、丝虫病地理、黑热病地理等。 ②与环境化学因素有关的疾病地理,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都属于碘缺乏症;而当饮水中含氟量超过1毫克/升时,会引起地方性氟中毒。 ③与环境物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地理,如医疗气象地理、高原疾病地理、海洋疾病地理、热带疾病地理等。 ④病因复杂的疾病地理,如恶性肿瘤的人群分布和地区分布呈现鲜明的地理区域性特征,中国每年因胃癌而死亡者有十六万人,高死亡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和沿海各省,并有聚集性发病现象。调查认为,食物中的亚硝胺类、霉菌污染、家族史等都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各胃癌高发区的危险因素并不相同,更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健康地理学。健康地理学是医学地理学领域中一个新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研究生命现象或过程的空间模式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它包括长寿地理、保健地理、营养地理、疗养地理等。根据研究,在山区疗养地,有利于高血压、胃溃疡、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系统等慢性病的疗养;而在海边的疗养地,有利于肺病、贫血、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恢复。1986年,国际自然医学会就确定四个人类长寿区:巴基斯坦的洪萨、前苏联的格鲁吉亚、南美的厄瓜多尔和中国的新疆。由于人类的居住区内存在着对人类最适宜到最不利的各种环境条件,如何为人类最优控制和综合改进环境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正是医学地理学评价的目的。 3)环境医学。环境医学主要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由于人类活动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已造成无数公害。正因为如此,环境污染当然也成了医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4)医学地理制图。反映医学地理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医学地理制图。一幅好的医学地理图具有直观性、综合性、整体性、精确性等特点,可以直观地表达疾病流行和健康状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构成医学地理的主要内容,从而有助于对疾病进行时空变化的逻辑思考和动态研究。 如今,医学地理学研究方兴未艾,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规律,疾病发生、流行和健康状况变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且还涉及具有地理学特色的医疗保健机构的设施的合理配置和医学地理区划。这一新兴的学科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除上之外,在医学界,如环境医学、医疗气象学等,也注意到学科交叉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天文、气象及地质、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据科学统计证明,一个人出生时的天文气象等环境条件,对于此人一生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影响;至于这些环境因素对于住居及住者的命运有何作用和如何作用的,现代科学也不能作出明确的解释。(参见夏廉博著《人类生物气象学》) 在八十年代末期,美国又兴起宇宙气场养生学,其主要思想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气场是否相符合会影响人的健康、情绪,进而影响到事业的兴衰。这是钢筋混凝土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解决了人类居住问题的同时,忽略了人与自然因素造成的反思。 与宇宙气场养生学类似的生态气场优选学,环境气场优选学等相继在国外出现。由此提出了生态建筑、生物住宅。文明建筑等等。 综上所述,广义上的中国风水学已非中国独有。与中国风水学理论相近似的各类学科相继崛起,正在探索天地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风水虽经千百年的经验及实践积累,在定性上悟出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感应关系,但其奥秘尚未全部揭开,还有待科学的最后考验和定论。 环境心理学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门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从人文地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立场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性格、感觉、情绪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其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改造环境的主动状态以及环境对改造的接受状态;二是对环境的认识型和行动进行改造 行为型的分析。 一种观点,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认为只有环境影响才对身心发展起作用。心理学家卢因把行为和影响因素归纳为一个公式:即行为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微观行为是由环境的各个因素引起的;而宏观行为则是由环境整体引起的。 人为了适应环境而行动,首先就要了解环境,于是提出了环境知觉问题。而环境知觉是否充分,取决于感觉能力。这颇似中国风水中所说的:人对气场的感知,即气感。 环境心理学将环境划分为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象征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构筑环境。对于自然环境,主要考虑人的行为空间、气象、风土等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分析人的性格差异。对于构筑环境,即人工环境,主要考虑与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住房建筑问题。这便是中国风水千百年来的一再论证的环境气场。 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象征环境,是从美学立场出发,考察环境中所包含的一切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作为一种象征,如何对人类起作用,以及人类如何对环境起作用的过程。中国风水中的寻龙象征传统建筑中的图腾取象及室内屏风、中堂等装饰证明了这种象征环境的实际意义。
个人分类: 风水杂谈|6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狼图腾》四问
lvnaiji 2009-6-24 20:59
在 金融危机之危与机全球产业链与功能耦合的视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041 与续:金融危机之危与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199 中,笔者引用了《狼图腾》中的事例。《狼图腾》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技术哲学的素材。此文系笔者在3年前写成,其中的观点或许尚可一阅。在文学作品与科技哲学的碰撞中,也可能既为文学评论提供新的视角,也为科技哲学提供新的研究领域。所谓四问,分别是:《狼图腾》是 科学发展观的样板 ? 乘着吉普车的特等射手如何与狼天人合一? 狼性还是羊性?以及 传统,还是后现代? 一、《狼图腾》是科学发展观的样板? 草原及生活在草原上的各种生命,人和狗、狼、驯养的牲畜、老鼠、旱獭、黄羊、野兔和草原,彼此间构成相互耦合的系统。例如黄羊吃草,其本身成为人与狼的食物;狼吃旱獭、黄羊、野兔,捕杀人豢养的马和绵羊,同时又被人捕杀;如此等等。真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每一个环节都要把自己的能耐发挥到极致方能生存,与此同时也就维系和强化了整个链条。 每一个环节的能耐不是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它们既互相利用,又彼此制约。要是那一只黄羊或旱獭自行其事,不仅不能在草原上生存,而且也为自己的族群所不容。被陈阵收养的小狼即使未被拔掉牙齿也不能回归自然。由于没有在狼窝中滚大而失去了语言功能,面对父母的深情呼唤,小狼自说自话而被族群遗弃。既回不去,又不愿被驯养而进入如狗这样的世界,因无所适从而终结生命。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最终也是这样的命运。在所有的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草原,草原直接或间接地养育了在它之上生存的一切生命,从人一直到最令人生厌的草原蚊。正如老牧民毕利格说, 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人与其他动物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 在草原上, 同样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和狼之间构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关系,人既要遏制狼与之竞争的一面,又要保护后者与人合作的一面。 人与狼之间紧密的相互嵌入,构成了塑造和被塑造的关系。既有人对狼的敬畏;也有狼对人,特别是对人的原始的技术产品如铁蹬碰撞之声和套马索的畏惧。原始天人合一就是特定的人如游牧民族对于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如草原和狼的深深嵌入,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特定的联系方式,竞争与合作方式,以及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条件下的生活样式。 这样的关系越是牢固,越是特异,对其中各方的束缚也越严格。人和狼的功能在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彼此间以及对草原的依赖也就难以割舍,并尽力保护对它 / 他来说生死攸关的环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草原狼对黄羊和旱獭的习性,对风向和雪原的捻熟,头狼的经验和威严,以及狼群严密的组织和彼此间的沟通,等等;正是对人、黄羊等的高度适应造就了狼和狼群的结构,由此发挥出这般功能,成为仅次于人的草原霸主。狼向往自由,拒绝一切束缚,不过它真是自由的吗?狼受到草原和草原上各种生命的深刻制约,其功能高度特异。 人本应以及可以自由选择,这正是人超越动物之处,然而在草原上,人却受到制约,特别是因受到狼的严重制约而失去自由选择的权利。作家张抗抗认为,《狼图腾》透露出朴素的科学发展观,对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深刻的参考价值。她可能没有看到,面对亘古不变的草原 , 小说的主人公陈阵每天总有苏武牧羊那种孤独苍凉,人如荒草的感觉,挥之不去,侵入膏肓。陈阵常常觉得自己老了,很老了,比苏武还要老。千万年的草原一点都没变,人还在原始游牧,还在与狼争食,争得那样残酷,那样难分胜负。如果那天在草原晨雾中,手持节杖的苏武,或是披着兽皮的猿人向他走来,他都不会吃惊。额仑草原的时间是化石钟,没有分秒点滴漏出。陈阵陷入沉思。难道万年草原保持原貌,停滞不前,草原民族一直难以发展成大民族,也与狼有关?草原狼搅得草原人晨昏颠倒,寝食不安,拖垮了一家又一家,一代又一代的女人。至少狼群的进攻,给牧场每年造成的损失,使牧业和人业无法原始积累,给人畜始终停留在简单再生产水平,维持原状和原始,腾不出人力和财力去开发贸易、商业、农业,更不要说工业了。而游牧,大地母亲是舒服了 ,可孩子呢?定居,城市是文明之舟;游牧则挡住了人前进的步伐。是狼剥夺了人自由选择的权利,狼强迫人与之彼此嵌入,使人沦为与狼共舞,与狼为伍。《狼图腾》作为环境文学是可取的,草原上未必发展工业,人也不是中心,但毕竟应摆正人在其中的位置。《狼图腾》所描绘的难道就是人所企盼的景象?此情此景真的协调吗?协调的目的是发展。在这样的协调中人能得到发展吗?《狼图腾》是科学发展观的样板? 二、乘着吉普车的特等射手如何与狼天人合一? 小说的后面部分是城里人、军人和民工等对草原的大举入侵和对草原致命的破坏。吉普车和特等射手围猎的段落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其威力完全超出陈阵和额仑草原狼的想象,不到一小时,头狼和主力就被干掉。它们可能从未遭到过如此快速致命的打击。剩余的逃出边界一定不会再回来了。草原上狼的神话在先进的科技装备面前统统飞不起来了。作者和(或许所有的)评论者都对此持否定立场,然而问题不止于此。 首先,否定是否就意味着维持原始的面貌,由维系游牧文化来保护草原?我们已经看到草原文化的停滞。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文明的积累,只有人与自然原始的契合、嵌入。天不变,道亦不变。狼不变,人亦不变。一旦狼被斩尽杀绝,一个民族的图腾被毁灭,这个民族的精神可能也就被扼杀。然而,随着人类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建立于人工自然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马克思),而不是自然界的基础上,人因此也就越来越超越自然界,远离自然界。人由与 狼、牲畜、老鼠、旱獭、黄羊 等的耦合到与吉普车、狙击步枪,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耦合,并在耦合中形成新的社会组织和新的性情。陈阵也好,巴图也好,巴图的后代也好,不可能永远循着祖先的足迹。草原不可能由维系游牧文化来加以保护。固然,人需要一再回到自然之中,需要寻根,在自然中汲取力量和灵感,但这不是基于生理和生存的需要,而只是审美和情感之需。 其次,随着人越来越超越自然界,狼却没有。人生而没有任何特殊的能力,没有鹰的双翅和狼的利牙,在生物链上没有明确的位置,生存机会不确定,却拥有潜在的一切可能。人必然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属性。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性。人的本性就在于他没有本性。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不确定,虚无。普罗米修斯盗火把人的本质与技术联系在一起。技术是人的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城市的动物,以及人是理性的动物,等等,从根本上说,人是技术的动物。从套马索到吉普车与狙击步枪,这就是人从根本上超越狼的原因 。为此,狼是否也应为自己设立一个人图腾?如果它真是如此神奇的话。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一边是拥有日益完善的技术而越来越超越自然的人,另一边是基本上停留于原有系统中的狼,至多领略到铁蹬碰撞之声和套马索的威力,还有 老鼠、旱獭、黄羊 等。两边的力量是如此的不对称,而且越来越不对称。对于驾驶员老刘、徐参谋和特等射手来说,如此的小菜一碟,又如何能感受到狼的力量和强悍?或许根本都没有与狼过招,甚至与狼犀利的目光对视的机会。由此能学到狼的性格,领略腾格里的意愿吗?因而也就不可能达到如陈阵这样的体验和深度。就此而言,《狼图腾》中最大的宝藏就是作者亲身的触及灵魂的体验。后人和他人恐怕再也不可能有这般的天人合一之感了。对于另一边来说,或许狗和绵羊的命运才是狼们的归宿。发人深省的是,古往今来,在人不断超越自然之时,只有包括狗在内驯养的牲畜才得以始终与人协调一致,由野生到驯养再到宠物。这似乎揭示了一个秘密,只有驯养,方能一致,合一。作为狼图腾对立面的藏獒就是典型。君不见,那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野兽即使如狼这样自由者,实际上也是在保护之中!保护,说到底只不过是比较宽松的驯养而已。可是,难道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天人合一?现代人既不可能体验游牧民族这般的天人合一,也未必希望与被保护者天人合一,那么,现代人究竟追求什么样的天人合一? 三、狼性还是羊性? 小说中备受争议的是狼性和羊性,作者以此代表传统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是,各民族在远古时期由于特定的自然生存环境而逐步形成了各异的生活样式,如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传统文化直接建立于自然界的基础之上,表明自然对人的制约。天人合一,物我不分,崇拜各自的图腾。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去看,图腾现象不过是人类初生时期的一种蒙昧表现。由此可以把传统文化称为 自然文化 (请见: 论科学与文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198 ;科学的代价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913 ),人类尚未从自然界的母腹中分离出来。自然界中千差万别的大山、河流、海洋、平原、湖泊成为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同一民族的个人拥有同一个生存空间。各民族正是从这些不同的源泉中形成对世界的特殊认识,采用特定的思维方式,并且从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特殊的生灵,或狼或羊或虎或象,由曾经发生过的特定的与自然之间的事件,如陈阵亲身经历或目睹的人狼大战、狼羊和狼马大战等,提取对他们的生存至关重要的意义,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正是这种各具特色的根源系统使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化归的独特性,对农耕还是草原民族都是如此。于是,就各民族来说,形形色色的传统文化并无所谓优劣之分,最适合于自己居住、生活、劳作和繁衍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的文化就是最好的文化。 无疑,各民族的文化和图腾所对应的或狼或羊或虎或象,其天性各有所长,各民族取长补短是题中应有之意。问题是,其一,不仅狼和羊,万类霜天皆有可取之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还有松树的风格,昆仑山上一颗草,当然还有藏獒,甚至无生命的石灰石(如于谦的石灰吟)。取得尽吗?其二,又有谁说得清楚,狼或羊究竟有什么性情,说出来,又会得到多少赞同?首先,所提炼的狼或羊的性情是属于个人或氏族、部落的嵌入的编码知识( 编码知识 和隐性知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942 ),带有浓厚的地域甚至个人因素,往往见仁见智,其典型是传说。这种情况在蒙古民族等的口传文化中更为典型。没有同样经历的其他民族很难有此体验而不会完全认同 。其次,这些性情带有或多或少主观、拟人色彩,往往用比喻、格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今天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上还可见到这一特点。诚然,《狼图腾》提供了狼看待羊的独特视野,给农耕民族以极大的震撼。小说中对狼和其他动物的描写,尤其是头狼、母狼召唤小狼的段落,真是感人肺腑。然而激情必然消退,在燃烧之后的岁月便只能期待下一本《狼图腾》。可是,还会有下一本吗 ? 既然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两种传统之间并没有共同的平台,于是狼性与羊性间的争议也就不足为奇,同时也就不再必要了。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 各自的文化都难以穿透其他文明的壁垒。这是因为他们依然嵌入于特定的自然历史背景,只有最具普遍性的知识方能穿透各种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性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基础。 只有现代性方能不带偏见地完成对各种传统的批判,为各种传统的沟通构建统一的平台,并为传统的延续提供共同的基础。 笔者同意作者关于农耕文化的大部分分析。 在世界历史上,自由从来是弱者的灾难,独立一直是顺民的畏途 ,这样的观点至今仍可见诸于成龙关于中国人是需要管的这样的言论中 。 千年的儒家文化,使大多数人匍匐于帝王的脚下,期待清官的降临;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使国人畏惧权力的淫威,即使狼性的代表毕利格老人,也不是拥有权力的包顺贵的对手。面对权力,毕利格的狼性安在?因此,当代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启蒙,用理性让自己摆脱被监护、禁锢和遮蔽的状态,这就是人的现代化。 四、传统,还是后现代? 在对小说的争论中,人们对作者本人备感兴趣:生态或环保主义者、传统的批评者,甚或一个被草原文明征服的汉族知识分子。 无疑,姜戎呼唤保护生态,批判传统,问题是站在什么视角,上文已作了分析。姜戎或陈阵当然远高于游牧民族。牧民对草原和生态的认识停留于经验的水平,毕利格老人达到相当的高度,即使如此,这些知识随着他的天葬而烟消云散。游牧民族的知识还大量假借腾格里的名义。凡是他们觉得不能更改,受到过报复(恩格斯)的事件,在牧民看来便是违背腾格里意愿的报应,使之变得神秘进而神圣,成为某种原始宗教。腾格里知道一切,腾格里主宰一切。对事件和过程只能顶礼膜拜,而研究则是亵渎宗教情感,亵渎神灵。但从北京来的知青陈阵接受过基本科学训练,他清楚地知道,狼的行踪如此神出鬼没,如果不亲手养一条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狼,他对狼的认识只能停留于虚无玄妙的民间故事、或一般人的认识水平,甚至汉族仇视狼仇恨狼的民族偏见之上。怀着对深奥玄妙的狼课题的痴迷,陈阵终于掏到小狼,在而后的观察中逐步比牧民更多地了解狼的习性。同时也发现,他和杨克的科学研究,一开始就碰上了研究条件不科学的致命问题,也许这个科学实验早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陈阵对小狼的观察和实验得罪了绝大部分牧民,这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陈阵后来又冒着风险燃烧狼粪,发现狼烟是用狼粪烧出来的权威和流行的说法,纯属胡说八道欺人之谈,而陈阵偶尔对游牧文化的反思更体现了他高过在这片草原上生活了几千年的游牧民族。遗憾的是,作者本人并未看到这一点,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越来越深地与狼的相互嵌入时退回到原始的天人合一。在感受自然、敬畏自然,学习狼性之时一再地崇拜和自责,甚至与牧民一样把一切都归之于腾格里。 作者还借陈阵之口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合格和理性的科研人员,幻想和情感常常使他痛恨科研。小狼不是供医用解剖的小白鼠,而是他的一个朋友 和 老师。其实,作者在就狼性和羊性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比较和历史分析时不乏理性,但在直面给他深刻影响的草原和狼群,特别是亲手喂养的小狼时,情感因素便每每占了上风。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其结果是,在小说里情感中夹杂着理性,而在理性分析时又多有非理性的跳跃、隐喻和类比,以及情感的抒发甚至发泄。这也正是本书在写作风格上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是叙还是议?是情还是理?是小说还是学术?以及是沉浸于当年真切的感受,还是多年后的反思?作者游弋于二者之间。实际上,就是在被作者自己冠以理性探掘的最后部分,也依然是在理性与情感(这种情感存在于与作者同样怀有深切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中)间跳跃。 对草原的了解,对狼的了解,都必须建立于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随着人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深入,人对自然的恐惧与敬畏也就让位于好奇与探究。人对图腾、对特定自然全方位的、浑然一体的顶礼膜拜渐次分化。随着关于狼和草原的知识日益增加,自然便日渐祛魅。小狼在吃下金花鼠前所做的复杂仪式,让陈阵破译了牧民们不得其解的狼群划圈之谜,进而指向原始宗教的渊源。固然,理性地认识狼和草原并非终点,在这之后,是人怀着对狼、草原和万物之情之爱来对待它们,然而这种情爱是建立于理性的基础上,是由现代走向后现代。但在作者那里,我们看到的却是由科学认识一步步后退,是理性的消逝和腾格里的凸现。陈阵发现自己驻足仰望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已将自己置于图腾之下,站在景仰的位置上了。草原精神和信仰像空气一样地包围着你,只要你有灵魂的焦虑和渴望,你就能感知。于是,陈阵在景仰之际,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一个被草原文明征服的汉族知识分子。 作者走进了现代,在反思中又频频回首,只不过他回首的不是本民族,而是草原民族,并以此反省汉族的传统。他的回首也不是以现代性来批判传统,而是以一种传统来批判另一种传统。当然,这也是一种视角。 引自 刘书润, 评《狼图腾》给予我们无限怀念的书, 中安网 , 2005-06-24 15:05 。书评中 用了一段广为流传的对话。妈妈在回答孩子问蒙古人为什么总是不停地搬家时说: 孩子,我们要是固定一地,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地搬迁,就像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会舒服,你给妈妈上下不停的捶背,妈妈就感到舒服。假如固定在一处,合并成一捶,妈妈会怎样? 顺便指出,如果说草原民族因狼的制约而未能超越,那么可以自由选择的农耕民族做到了,并因此超越了狼。 好些人在津津有味看完《狼图腾》后喜欢说: 咱们互相讲几个有趣的故事吧。 姜戎觉得这么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成了这些人消遣的对象。对此颇有抵触情绪。他们实际上并不理解我的感受。姜戎的这番表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姜戎说,我觉得我所掌握的资料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以后也不可再生。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612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zhangqq 2009-6-23 14:21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从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念谈起 在美国获得教育学博士的黄全愈先生,近年来大陆出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家庭》、《家庭教育在美国》、《玩教育在美国》等一批著作,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校、家庭教育,作了一个全方位的检视,发表了很多看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在人人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下,黄全愈博士的观点鲜明、具体,切中要害,尤其是参照美国的教育体制和观念,结合自己孩子在美国上学的直接经验、教训,显得言之有物、有理有据,令人耳目一新。正因为如此,黄博士的著作,以及他近期在大陆各地的演讲,引起人们特别是家长、教师和有关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和热情,犹如平地上刮起一股飓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非常赞赏黄全愈博士关于中国教育很多意见和看法,他强调要针对孩子特点进行教育,包括玩教育;强调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大人不要过多干涉;强调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允许孩子提问题、甚至是希奇古怪的问题;并对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提出批评,等等。这些看法和意见都是很中肯、很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其实,冰心老人晚年给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题词是: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表达的也是同样的观念,即尊重孩子的特点,而不是压制孩子的特点,不要使他们失去童趣,培养出一个健康的人格,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引起我深入思考的主要是黄全愈博士关于引导孩子的创造性,而不是训练孩子的创造性的观点。因为这个问题确实关系到中国对一流人才以及天才的培养。 中国教育究竟怎么样?中国现在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是不是有利于一流人才的培养?黄博士对此提出疑问: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能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 如果说美国教育不如中国,为什么美国的科技发达,中国的科技落后?为什么美国学者赢得的诺贝尔奖最多,而中国无任何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我认为,鉴于中国教育的具体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点:要判断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只能是在终点,而不是在起点!也就是说,在肯定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能击败众多对手而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奖杯或金牌下的阴影。 在黄博士看来,天才的创造性是不可能训练出来的,而是引导、培养出来的。而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就在这里。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对教的理解,与美国人对于教的理解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教实际上相当于训练,就是传道、受业、解惑,是老师向学生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如果按照一个叫米特(George Herbert Mead)的美国教授所划分的人类行为的四个区域,即直觉的、习惯的、确认的、自主的区域,则中国孩子一般过早地进入第3(确认的)区域,而不能进入第4(自主的)区域。 许多中国人过早地进入了第3区,但在第4区边缘驻足不前:这就是中国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尚无成人获诺贝尔奖地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使自主行为的第4区人的创造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成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而也成为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简单说,就是中国教育培养的孩子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怀疑和思考精神及习惯。 因此,黄博士也反对那种认为中国初等教育比美国好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有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说,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 如果我们在初级阶段只搞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我们将难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首先,我同意黄博士的说法,创造性是不可能训练出来的,而是引导、培养出来的。我也同意黄博士对于当前中国教育观念、模式和方法的批评。我同样认为,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做彻底的转变,要想自己培养出一流的科学人才,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奇迹发生! 但是,在黄博士看来,只要像美国的学校那样,引进美国老师的方法和观念,中国就可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则是我所怀疑的。 1、 我们还是从诺贝尔奖说起。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获得诺贝尔奖不是没有中国人,而是有,当然也是美籍华人,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等。但是,我们要问这些人是否都是在美国受的教育?或者他们接受的都是美国式的教育? 答曰:是,然而又不是。因为,除了朱棣文以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才在美国上学,而后在美国做研究;但是,他们的初等教育,甚至大学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那时的中国教育,按照黄博士的看法,也是把教当作训练的。就是说,这种初等教育与他们后来接受的美国的高等教育是脱节的。而且,在黄博士看来,创造力的培养需要连续性,这种脱节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因此,如何解释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在黄博士这里就成为一个问题,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悖论。 相反,我们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迄今为止的获得诺贝尔奖的5位美籍华人中,有4位是从大陆或台湾接受初等教育甚至是大学教育以后去美国的中国人,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只有朱棣文博士一人,而且还是最近1997年获得的诺贝尔奖。相比之下,后者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接受的是一套完整的美国教育,而前者初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接受的都是中国传统教育,即是一种没有连续性的、脱节的教育,因此,后者应该比前者具有更大的获奖可能性。按照黄博士说的可能性较大的获奖反而比较少,而没有可能性的却成为获奖的现实,而且还比较多。 当然,我不排除这里的偶然性。但是,在美国的中国人,至少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口也占一定的比例,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仅仅从智商的角度解释,或者从某些外部的原因,比如经济、政治等等情况来进行解释,大概不会让一个具有正常理性的人满意。 如果我们正视这个现实,那么可以推理,黄全愈博士所设想的用美国式的观念和模式来对中国孩子进行教育,当然也未必不能够培养出我们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不用美国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我们也许还会更好地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更进一步说,我们知道,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几乎遍布全世界几大洲的国家,主要在发达国家,也有像印度、巴基斯坦等这样不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绝不等同于美国的模式。尤其是像东方的亚洲国家等,在文化上与美国、西方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但是,他们的国家照样能够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因此,如果仅仅从美国的教育模式和观念,就得出一个普遍的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方法,这样的看法未免太简单!也有点天真! 2、 关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培养,我认为这里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据科学史研究者的研究和统计,现代世界上一般建国后35周年左右,就会有自己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要说欧洲、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是如此。我们也许很困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为什么还没有自己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结束文革动乱也已经26年了。一个当时10岁的小学生,现在已经36岁了,这正是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最佳年龄、黄金时光,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在这个年龄的时期创造出杰出的成果而获奖的(例如杨振宁获奖时35岁,李政道获奖时只有31岁)。我们为什么还没有产生自己的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里的问题究竟在何处? 最近还有人分析,中国现在的科学研究的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过去提高了,但是,离诺贝尔奖却更远了。杨振宁先生估计,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有望在20年内获得诺贝尔奖。很多人认为,这是他对中国大陆科学界和科学家的鼓励。实际上,中国大陆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时间还要往后推。中国大陆科学家最接近的诺贝尔奖的时候,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与牛满江等人所作的关于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领先的水平,已经引起瑞典的皇家科学院的注意,并派人作调查了解,当时就差一点,诺贝尔奖与大陆的科学家擦肩而过。可见,美籍华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而大陆的科学家就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就科学研究的条件来说,中国虽然比不上美国和欧洲、日本,但也不会比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差。至于科学家的待遇,则更是无稽之谈,没有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会由于自己的工资、住房等物质待遇这些具体问题,而放弃自己的科学研究。 这里关键的还是科学家自身的素质问题,是科学家本身有没有进行科学创造的内在条件。我们不会否认科学发现的外在条件,但是,决定的因素是内在的。一个要在科学上达到顶峰的中国科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教育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中国科学家的情况。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中国合肥。由于闭塞,杨振宁直到六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杨振宁的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后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先在厦门大学、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的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但是父亲更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杨振宁能够背诵《论语》和《孟子》。这种学习和训练,在今天的家长看来,似乎是文不对题,浪费时间。我们今天谁能够找到一个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在科学上的发展前途,让他(她)不去上一些五花八门的奥林匹克数学学校,而花大量时间去背诵《论语》和《孟子》!然而,这种训练对于杨振宁来说,可谓受益终生。 抗战期间,杨振宁的父亲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不久也进了西南联大读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包括陈省身等人。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了杨振宁,可是他要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Fermi)为师,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学。后来,杨振宁在被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Teller)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有意思的是,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李政道,1926年出生,与杨振宁年纪大致相当,都是从西南联大毕业,然后去美国留学深造,最后在科学研究中作出卓越的贡献。因此可以推断,他的启蒙教育也可能受到过传统的中国教育读四书五经。包括在中国大陆的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丁文江、竺可桢、茅以升、李四光、严济慈、牛满江、周培源等,他们的启蒙教育都是读四书五经。而那一辈人的所达到的科学高峰,至今还令现在的中国科学家们景仰。 我们看最近的一个报道: 据中新社香港七月三十一日电(蔡展翔 卢峰)首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今天呼吁中国青年勇于挑战学术权威,认为这样才能有利中国科学的全面发展。 杨振宁是出席第三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回应观众提问时作上述表示的。 杨振宁说,中国传统注重教育及伦理关系,有助青年的全面学习及发展,中国的年轻人不应只顾学习外国新科技而忘掉中国传统。但中国青年一般胆子较小、不敢挑战,应该学习西方勇于挑战权威的风气,才不致于阻碍科学上的成就。 他又说,中国青年应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不忘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把握任何发展的机会,才能获得美满的成果。 现在我们不得不谈到这个现象: 这些读四书五经进行启蒙的中国孩子,后来在科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有的后来居然获得了诺贝尔奖! 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而后来我们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却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仿佛非常荒谬,似乎背离逻辑。现实的状况也是,在中国,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位家长,能够像杨振宁的父亲那样,为了孩子将来在科学研究上的前途,居然花大力气让孩子苦读、背诵《论语》、《孟子》这样的古董。但是,让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一些必然性的东西。我们后来的科学家,在素质上所缺少的东西,与这些古董有没有关系。 3、 美国物理学家戴森(Dyson)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其实,杨振宁思维的神秘之处不仅仅在于数学。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Samios)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杨振宁的研究,在思维和方法上有一种非常美妙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是那些西方科学家所不具有的。 杨振宁也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一个非常优美和深奥的创作,它不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来的。爱因斯坦直觉地想到,物体在宇宙中受到重力的拽拉,可以看作是周围时空结构的弯曲。他用已有的黎曼几何来描述他的新理论。后来,星球发出的光线接近太阳时因重力而弯曲的实验,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一种科学发现的能力,其中,想象力无疑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如何能够获得这种能力,就会获得科学发现的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就会达到科学发现和创造的前沿和顶峰。这种能力,往往也是西方科学家所不具备的。 在科学创造的尖端和前沿,一个科学家的状态,与世界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的状态是相似的,或者说,是接近的。在体育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一般的训练,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挖掘我们自身的潜力,提高我们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能力。训练与不训练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比如说,非洲国家的黑人运动员不能像美国的黑人运动员那样创造出奥林匹克的新记录,主要是训练上的问题。但是,在人人都能够达到自身的可能的水平顶峰之后,超越出所有人的最后高度,那种能力是置根于一个人生命之中的、与本能非常接近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能够被训练出来的。 因此,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美国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多么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在白人中无论怎样也培养不了约翰逊、乔丹、刘易斯、乔伊娜、霍利菲尔德、泰森这样的运动员和拳击手;同样,黑人中可以有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但却少有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每一个杰出的运动员,几乎都经过祖父母、父母亲等几代人的过程。在一些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像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是来自音乐世家。中国过去有梨园世家、杂技世家,泥塑世家,甚至打铁、裁缝、中医等,都有家传、祖传之说。 还有一个例子。现在中国智障少年指挥家舟舟(胡一舟)身上表现出来的音乐才能,就是我所说的这种天赋的、本能的东西。舟舟的智商只有30,连一般的数数和加减法都算不清,但是,他却能够出色地指挥交响乐队。据报道,在最近的访问台湾的演出中,一次排练后,他就能够适应台湾交响乐队的排序,准确地点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声部。当长笛的声音要出来时,他自如地高举右手,五个指头准确地随着长笛颤音做出波浪般灵活的颤动,这些动作都是他自己发明的。他不懂乐理,不识乐谱,但是,他懂音乐,他对音乐的理解是最单纯、最本质、也是最本能的。他对于音乐的感受,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天赋的、遗传的。当然,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把这种天赋诱发出来了。但是,决不是这种环境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 同样,在科学的领域内,我们经过初等和高等教育以后,基本掌握了关于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在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最后冲刺过程中,要达到最高的水平,就必须有一些超人的东西表现出来。 那么,中国科学家的超人的东西素质,是在何处呢? 如果说,一个优秀运动员的产生,是与他的遗传基因相关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民族,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的产生,也必须具有来自母体祖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应该说,得到这种遗传基因中最好的人,就具备了最好的素质,也最有可能成为科学的巨人。中国科学家,无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作为个体,在整体上必须具备这样的遗传基因。也就是说,从小接受四书五经这种传统教育,对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来说,不是浪费时光,不是个人爱好,更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必备的基础教育,一种成为科学巨匠的必修课! 我们这样说,可以对于上述杰出中国科学家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作出一种自圆其说的回答。中国科学家,必须在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够达到科学创造的巅峰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后来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卓越成就的原因。 还有一篇报道我们摘录如下: 大洋网讯(2002年)5月31日,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创意的作品《物之道》和画坛大师吴冠中教授创意的作品《生之欲》左右对称地摆放在展馆门口,成为本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据《科技日报》报道,两位学者虽相隔万里,但多年以来,多次联袂策划对艺术与科学的研讨;此次,他们各自独立创意的作品,其艺术表现形式竟然像双胞胎一样,出现惊人的一致,激情与对称相互交融。他们的作品轰动了科学界和美术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6月1日下午,李政道教授与吴冠中教授,在清华同方大厦多功能厅里,携手接受了众多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李政道教授在长期艺术研究中发现,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除了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更能表达科学的内容;科学则在追求和表达真理的普遍性的同时,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科学和艺术在一定层面上是相通相联的。李政道说,他研读屈原的名篇《天问》,发现这是大诗人用诗的形式写就的宇宙学论文,屈原在2500年前就在诗中巧妙运用了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对称性原理,提出了地球是圆的,可能是个东西、南北不一样长的扁椭圆球体。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一系列观察,李政道认为: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与艺术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必须搞清楚科学与艺术为什么能结合?结合的基础是什么?它们的结合对当代科学、艺术和社会文化发展有什么意义等理论问题。长时期的思考和研究,李政道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第一,科学与艺术的本源是一致的,两者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来源于人类的智慧与创新;第二,科学与艺术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是用人类的想像、用人类的创新手法唤起人们意识里的情感,这种情感越真挚,表现的艺术就越优秀、反响就越普遍、就越能够跨越时空。科学是用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与探索;第三,科学与艺术是人类不同的文化范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它们的结合和交流符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吴冠中的作品《生之欲》,就是把宏观的人类的情感寄托在微观的蛋白基因上,将人的生命和欲望连在一起。它使我们了解,什么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产生的创意;第四,科学与艺术结合有利于科学、艺术和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为,科学可以因艺术情感的介入更富有创造性,艺术可以因吸取科学智慧而更加绚丽多彩。 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李政道先生对于屈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是有着精深研究的。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实际上,出身于任何民族的杰出科学家,都应该得到他们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的滋养。爱因斯坦对于斯宾诺莎有精熟的了解和研究,海森伯深入研究过希腊自然哲学,康德先是一个著名科学家,后来才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样,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根源大概也在这里:他们与自己的母体文化之间仍然具有深厚的联系,得到母体文化的滋养和培育,没有与母体文化断裂。 为什么后来我们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在整体上却无法攀登科学的顶峰,不能在科学发现和创造上成为巨匠,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大概在于:这些孩子与我们自己的母体文化之间出现了断裂! 现在在中国城市到处看到的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学校,以及相应的全国和各省、市、县的奥林匹克竞赛组织,他们不断进行的各种训练班和比赛,让已经为中考、高考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广大中、小学生雪上加霜,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很难说是他们这种做法,究竟是为中国培养未来的科学巨匠,还是揠苗助长、摧残人才。 4、 与科学界萎缩、退化的状况同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界也是如此,甚至文化艺术界也是这样。就整体而言,现在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分子,对于五四时代的老一辈学者,仍难望其项背。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这些当时清华研究院的导师,成了不可企及的大师和学术巨人;胡适、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闻一多、顾颉刚、翦伯赞、陈康、洪谦、宗白华、王瑶、王力等等,仍然是各学科中膜拜的偶像。历史让他们成为幸运者,后来者则反成了铺垫和陪衬。 因此,面对中国当前出现的科学、艺术、文化萎缩、无序的危机,我们必须回到文化本身来进行深刻地反思。是否可以说,我们当前的文化萎缩、失序,主要是因为它无根。这种无根的文化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根是由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文本的陌生化造成的。就是说,一代新的读书人与传统文化书面文本在整体上的隔膜和断裂,是造成我们当前文化萎缩和无序的真正根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过激的批判态度。在教育方面,人文学科中,传统文化比重极小。这种教育,加上不断地反传统文化的运动,造成了几代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隔膜。 中国大陆的科学家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蜕化,学术、文化、艺术的倒退,甚至中国社会在经济、道德、观念上目前出现的混乱、无序状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一个社会由于文化上的无根所滋生的种种表面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把我们的文化之根与创造之果链接起来。 因此,在全社会关注孩子们的素质教育的时候,我的观点是,素质教育不仅要推倒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不仅要从中国教育体制上着手进行改革,最根本的,是从观念上认识到:进行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培养一切人才的必备的第一课! 2002年6月29日于烟雨中之燕园四院 (原载《学术界》2004年第二期,有删改)
个人分类: 未分类|85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同样面对日心说和进化论,为什么中西文化有不同反应?
热度 2 lvnaiji 2009-6-14 17:40
让拉德里尔指出,科学破坏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对于所有在后来传入科学的国家来说 , 科学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必然是一异己的因素 , 必然要与传统文化发生全面的对抗 , 即使对于科学在其中萌芽的欧洲 , 同样存在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然而或许令人惊讶的是,面对同样的科学成果,孕育了科学的欧洲传统文化掀起较之后来传入国家对于科学更大的对抗,其典型当首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日心说提出前,欧洲传统文化已经有对地心说完整的诠释,或者说,地心说已经被完整地包含于传统文化之中。如所知,地心说的文化含义即人类中心说,不是现在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人类中心还是自然中心,抑或两个中心,而是指在空间上,人类位于宇宙的中心。正如后来尼采所言,在日心说提出后,人类从宇宙的中心滚向一个 x 。然而中心的位置并不舒适,上帝委派的众神在各个星球上监督人,上帝更在无上的天界。人要经过重重磨难和修炼方可升入天国(类似地,唐僧需经九九八十一难),而一不小心就会坠入脚下的地狱。地心说确定了天上地下的秩序,给人的行动套上了锁链。日心说提出后,地球不再是中心,太阳是中心。那么众神到哪里去了,又如何监督不在中心的人?更要紧的是,上帝位于何处?如果在太阳上的话,岂不是人去监督上帝了?还有,地狱呢?一切都乱套了。西欧的传统文化面对新的陈述体系,面对日心说不知所措。所以天体运行论受到传统文化如此强烈的反抗。 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甚至更大。如果人不是上帝所创造的,那么还有没有原罪?如果没有原罪,还要不要无休止的赎罪?如果不必赎罪,那么还需要教会,还需要教士吗?进化论无疑受到宗教,受到传统文化的激烈反抗。即使作为一位科学家,曾是达尔文朋友的地质学家塞治威克在给他的信中说: 读了你的著作,我感到非常痛苦。 落款是: 你以前的朋友,现在是猿的后代 。 有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地心说或日心说并不在意,类似地,阿拉伯医学家纳非首次提出血液小循环理论,同样未在阿拉伯世界引起重视。至于揭示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在中国也并未受到如在西方那样剧烈的对抗,而且受到严复等革新者们的热烈欢迎。 这样看来,似乎是孕育了科学的西方文化反而反对科学,而没有孕育科学的中国文化则坦然接受。由此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首先是,为什么? 可以提出两个理由。其一,西方传统文化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389 由人的三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以研究自然为己任的科学的发展就构成了与传统文化的直接的正面的冲突。而主要涉及人际关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参见 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人的三大关系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533 )对此就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伊斯兰教也是如此,只要不构成对教义,对穆罕默德权威的挑战,在并不在意。简言之,就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井水不犯河水。其二,西方传统文化逻辑严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就是包罗万象的体系,由本原要推出、说明一切,如土之向下,火之向上。作为文化之核心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严格地建立于陈述体系的基础之上,因而,一旦陈述体系发生更迭,必然动摇价值观和伦理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反对清晰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互渗、包容,兼容并蓄。太极图就是典型。在此意义上,可以称西方文化是阳刚文化,而中国文化是阴柔文化,面对科学知识可以随意应变,游刃有余,受科学知识体系的直接影响就较小。 其次,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西方文化真的反科学,而中国文化真的接受科学?这个问题远比第一个问题复杂,一言难尽。留给各位同仁与网友吧。
个人分类: 人文|5549 次阅读|9 个评论
对新文化运动过激言论的反思--读张祥龙《深层思想自由的消失》
陈学雷 2009-5-14 22:28
不知承蒙哪位先生的好意,我从去年开始获赠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主办的《科学文化评论》双月刊。一读之下发现这确实是一份极佳的刊物,其文章内容有新意而文笔精当,也很有可读性,颇值得推荐给科学网的博主和用户们。以最新的一期(第6卷第2期,2009年4月)为例,其内容包括 陈方正:一个传统、两次革命论现代科学的渊源与李约瑟问题 张祥龙:深层思想自由的消失新文化运动后果反思 江才健:五四九秩谈启蒙 黄小茹、樊春良、张新庆:疯牛病事件与英国科技伦理环境的变化 南星:从活力之争看莱布尼茨的力概念 何辉快:当代越南数学 华新民:朗道和他的秘密档案 附:克格勃关于朗道院士的秘密档案(摘录) 马大龙:维护科技奖励尊严,深化奖励制度改革 邬贺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邵鸿:改变行政化趋向: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梦隐:五四寻踪 前几天,武夷山先生在科学网上转载了非常精彩的《朗道的秘密档案》一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0440)。王鸿飞兄则在博客上提到他买了一本陈方正先生的《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0868 ),刚好我前几日也不约而同,买了同一本书,而《一个传统、两次革命》正出自该书作者陈方正先生,其关于李约瑟问题来源和发展的介绍与论证,极为明白晓畅,尽管对该文中对李约瑟问题(或相应的为什么科学在西方产生的问题)的最终解答,我有不同的看法,这且放在以后讨论。这里,我想先谈谈读了其中张祥龙教授《 深层思想自由的消失新文化运动后果反思》一文的感想。 前一段五四九十周年时,媒体和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纪念文章。我们国家的媒体和门户网站做这些专题的时候,尽管现在看上去似乎是百家争鸣,但都有一个上级定下的主旋律。比如今年在门户网上看到的文章,都是肯定五四的,而对所谓近年来出现的否定五四的思潮予以不点名的批评。这种千篇一律的声音,哪怕写得再好,宣讲的人再能说,也难免让听讲的大学生们昏昏欲睡( http://news.sohu.com/20090505/n263773691.shtml )。张祥龙先生的这篇大作大概就属于这些被不点名批评的对象吧。我在网上搜到了张先生的这篇文章,因较长,另发文转载(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945) 供读者参考。 张先生此文区分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尽管两者经常被作为同一件事(包括这次纪念五四也是如此): 新文化运动是以《新青年》杂志为核心而发动,其后波澜汹涌、影响深远的一场文化运动,与因中国受外国列强的欺凌、当权者媚外卖国而奋起反抗的五四运动不可同日而语。新文化运动将中国当时的贫弱归因到自家祖先,必欲从文化上全盘西化。 具体的表现,如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忍辱。民族而具如斯卑劣无耻之根性,尚有何等颜面,高谈礼教文明而不羞愧!。胡适认为: 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陈序经说西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科学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都比中国的好。鲁迅则讲: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傅斯年认为中国的家庭是万恶之源。可恨的中国的家庭,空气恶浊到了一百零一度。钱玄同称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他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方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这样的建议,得到陈独秀和胡适等人的赞同(只是不同意钱玄同还要废口头汉语,而代之以世界语的主张)。胡适写道:独秀先生主张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 钱玄同废汉字主张中那种不假思索的崇西蔑华的强烈文化立场,为新文化人士们共享。明白表示者不少,而后来的曲折表达者更多。鲁迅写道: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瞿秋白声称: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 对此,张先生的评论是,民族生存与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被完全割裂和对立。新人士们相信,民族要生存,就要摒弃此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自戕,在世界文明史中要算一个奇观。 新文化运动开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文化策略,与其他有历史感的非西方民族的现代化策略很不同。在这方面,中国是唯一一个通过灭除自己的传统文化主体来向西方开放的。印度、日本、阿拉伯、伊朗等等,都不采取这种策略。他们的知识分子主流尽量将现代化或向西方学习与保存自己传统文化的灵魂结合起来,起码有这方面的强烈意识。我们看到,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字、传统信仰没有灭,国家也没有亡,反而以文化上比较健康的方式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哪里有什么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类的新文化逻辑? 对于张先生的这些评论,我非常赞赏。新文化运动的许多过激观点现在仍被国人无条件的接受,而从未被认真地梳理和批评过。时至今日,象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种全面否定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作品,仍然是我国所有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讲授的时候也是对其予以几乎完全的肯定,而很少辅以必要的批评和反思,这样的文章毒害着我国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灵。可以说,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和敌视,最终导致了文革时的破四旧。时至今日,人们不再去烧字画、砸石碑了,主要是因为知道那些东西的经济价值了,但是对许多宝贵然而无价的传统文化仍然是漠视的。所谓文字规范委员会时不时要发些通知,强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简体字而不允许使用繁体字。更可笑的是现在的电脑汉字编码有局限性,许多汉字输入不了,不去考虑如何改进电脑软件(现在的电脑软件经常更新,因此这本来是件很容易的事),而是削足适履,强令人们取名字的时候只准使用电脑中已存的汉字,根本把传统的汉字资源当作可有可无的破烂。这些现象恐怕都与新文化运动的遗毒有关,非常值得反思。 不过,张先生此文中的有些观点,我是不能苟同的。张先生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后果是产生了变相的思想专制。 新文化人士们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衡量文化优劣的标准,它相信能够找到区分真理与谬误的终极标准,所以总要将世界分为两块,一高一低、一光明一黑暗。人的使命就是去追求这已经被昭示出来的真理和光明,消灭谬误和黑暗。所以,对于这种思想方法,没有终极的或真实的思想宽容可言,因为这不符合它的基本逻辑。怎么能对谬误宽容呢?对于低劣、罪恶、丑陋,只应该将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嘛。所以,这世界上真诚的普遍主义者们,无一不有思想上的专制倾向。而新文化运动思想方法上的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来自传统西方文化,其古代哲学的典型表达是柏拉图主义,宗教上是基督教神学,近代则是唯理主义和科学主义。 而中国历史上的学说,比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等等,虽也主张仁或道是普遍真理,但没有一个相信这个终极真理可以被充分对象化地表达出来,成为一个可以量尽天下现象的标尺,它们都认为真理的实现需要时机、技艺、缘分,不可能以充分对象化和普遍化的方式来直接判定真理的现实形态。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们都为其他学说和文化的生存预留下了空间和时间。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宗教战争,以及像西方中世纪那样的长期思想专制。 如上所述,张先生是以思想上的普遍主义作为西方思想的缺点,以非普遍主义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优点。他的这些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值得思索和玩味。但我觉得,这种中国非普遍主义,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宽容,但也可以说是思想上的一种懒惰和随便,这种宽容导致思想缺乏深入的交锋、批判和创新,而这恐怕正是中国的思想、文化长期停滞不前,现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参见我去年写的 《新视野400札记(三)天文与历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646 )。真正的宽容,是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真正的宽容出现在西方而并非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的思想专制,固然与普遍主义有关,但更根本的还是由于政治体制上的缺陷。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普遍主义,但学术自由的范围也很有限。 张先生还引用了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认为科学研究依靠范式,而范式可以是复数的,而且相互之间不能还原为一。这也就意味着,即便通过科学的视野来谈真理,也没有新文化人士心目中的西方科学的唯一真理性。 在科学前面加上形容词,比如西方的、东方的、中国的,并不是赘语。中医可以是不同于西医的另一种治疗疾病的范式,甚至中国的古代数学也可以有自己的范式。 我认为张先生上述对科学的理解是不正确的。科学研究固然可以存在不同的范式,但这些范式之间是存在竞争和优劣之分的,其中劣势的最终会被淘汰,而不是象张先生误以为的那样可以永远并行存在。这正是为什么伽利略和牛顿的力学范式会取代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范式,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会取代牛顿力学的原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各自的价值和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说一种一定胜过另一种,但就科学和技术而言,还是存在优劣的客观标准的。即使就文化而言,也存在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也存在陈规陋习的废止。 总之,我不赞成张先生这篇文章的一些理论基础,我也不认为新文化运动完全一无是处至少它还引入传播了西方的许多观念和思想,开阔了普通中国人的眼界。但我非常赞同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新文化运动时的某些过激说法,是有重新清理、评价、批判的必要。只有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 价值和地位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才能在新的世纪里形成在世界上站有一席之地的新中国文化。
个人分类: 读史偶得|105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儿要亲生,树要亲根!父亲信仰与传统文化
chrujun 2009-4-1 21:55
儿要亲生,树要亲根。是父亲经常讲的一句话。意思是养别人的儿子靠不住,就像树没有自己的根一样。父亲还经常讲一些短语,作为他干什么事的理论依据。这些短语已经成为了他的信仰。下面我介绍我父亲经常讲的一些短语,并简单解释一下。由此可以发现父亲的信仰及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 1. 葬好地不如开好亲,开好亲不如存好心 。解释:将自己祖先埋葬在一个好地方,不如找一个好妻子,找一个好妻子不如自己心地善良。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遗传比风水重要,人品比遗传重要。 2. 孝心感动天和地。 解释:孝心可以感天动地,不孝要遭天打雷劈。孝是百善之首。 3.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解释:钱财和仁义相比,简直一文不值。仁义是做人的根本之道。 4. 三穷三富到不了老 。解释:人生坎坷,有几个人会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呢? 5. 儿大要分家,树大要发桠 。解释:儿子大了,要独立,父亲想管也管不了,由他去吧。 6. 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满天飞 。解释:还是自己的崽靠得住! 7. 儿要亲生,树要亲根 。解释:没有儿子,就像树没有根一样! 8.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解释:儿子对妈妈的感情,不离不弃!还是养儿子好啊! 9.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解释:想变穷,就一直读书!到现在还是一样啊! 10. 远亲不比近邻 。解释:千万不要和邻居吵架,邻居有时比远方的亲戚还重要。 11. 带钱带蚀,带话带长 (zhang)。解释:风言风语总是越传越厉害。 12. 中年怕丧妻,老年怕丧子 。解释:人到中年,最怕死老婆,留下一堆孩子没人养;人老了,最怕儿子没了,无人照顾。 13.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解释:出嫁后还想分父母的财产,没门儿!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12120 次阅读|4 个评论
传统文化反思录
zhulin 2009-1-31 11:29
传统文化的精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上善若水。 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人合一,万物同源。 传统文化的生存方式:以和为贵。 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难得糊涂。 传统文化的处世原则:中庸之道。 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向;官本位,世俗化 + 神秘化。 传统文化的延续策略:以虚无对抗实有,以整体玄学代替个体分析。 传统文化的奋起时刻: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传统文化的医学实践:中医,以综合(系统)性方法研究人的形上(原形)属性。相比之下,西医则是以分析(还原)性方法研究人的形下(原质)属性。 传统文化中人与物的关系:由人及物;西方文化则是由物及人。 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向:中西融合,科学、民主与法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看像你吗
李丕鹏 2008-11-9 18:37
看完东盟博览会,那位别人二十八年未见的大学老同学热情的带我们去看南宁另一个名胜新景青秀山。据说几年前这里还是很原著的山坡。 到达景区门前,我就被宏大的场面所震撼。一个城市里面有这样一个好去处,简直是太妙了。这几年多次到南宁公干,但都是匆匆来去,真未识南宁真面目阿 园内很多特别有意思的景点让人流连忘返,他们高兴的说三十年同学会放就在这里吧。 其中友好城市的城标雕塑更是让人喜爱。看看这海龟 十二生肖的雕塑更美妙,是大人和小孩争先拍照留念的好去处! 想来不少人很难熟记十二生肖顺序,其中我就是一个。背过好多次,但总是半途就不知所以然了。所以当我看到十二生肖雕塑时,就忍不住顺手记录了下来,以后再糊涂的话就来看看。 你看那个是你啊,像不像阁下?哈哈
个人分类: 杂谈|4291 次阅读|3 个评论
通道者即为神——评《天道》
haoxiaowei07 2008-9-25 21:46
还是五一的时候和大学同学到后海转的时候买的碟,按照常规或许行将忘记《天道》里的情节了,但在自己没事的时候还是很爱揣摩这部片子里的很多细节,一直想写一个观后感的,今日也斗胆为之了。 在网上看了很多观众写的评论,觉得有些评论还是蛮不错的,比如说《天道》是一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男人看商战、女人看爱情的片子,的确片中的很多台词我们难以参透,也许穷尽一生也难以悟透,可能和很多因素有关吧,比如文化属性、传统文化、个人素养等等有很大的关系。我只想从我自己或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谈谈自己的琐碎感悟。 关于爱情 这部片子中贯穿了仅仅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情,似乎其他人物无权参与这部天道的爱情。这使得我们无力用对比的方法来审视剧中的爱情刻画,但这也恰恰造就了丁与芮唯美无比的爱情。 爱一个人不需要别人理解,被一个人爱也不需要别人理解吧。丁元英这样来诠释他和芮小丹的爱情,有脱俗的味道。因为在现实中爱与婚姻往往更期望获得别人(尤其是家人)的理解的,像《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航的母亲对顾小航讲的:两个人的婚姻不是简单的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两种社会关系的结婚。 爱情的生死。其中的一个画面,芮小丹偎依在丁元英的怀里说:这一刻我就愿静静的死在你的怀里,然后我的坟头上开满了细碎的勿忘我,在微雨的清晨,你穿过蜿蜒的小路而来,手里拿着一只花,在我坟前默默伫立着。再然后,你继续漂泊,又被另一个美女收留。我记住了里面的这几句台词,一个朋友说她对那个唯美的画面印象深刻。真挚的爱情和生死相关。 爱情的力量。如果我不是我的而是你的,那就不是我爱你了,那是你爱你自己,那就没有爱了。我不想言说爱情的力量有多么伟大,只是想说彼此相互占有的爱情没有力量。在爱情面前,双方都是合而为一,又一分为二的。 对于最后一次芮小丹和丁元英的通话,我总觉得丁元英该说些什么的,但他终没有说,虽然他深爱着芮小丹。这也是我能理解的丁元英一万个举动中唯一不可理解的。但从性格决定命运的层面上讲,似乎导演必须安排这样的结果。 关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异常残酷的,写一个天国神话,就以杀富济贫的方式修改了市场的一些潜规则。而这个潜规则一旦上升为商业鏖战,那将危害到多少人的利益啊! 想到不敢想一个人竟操纵了这场商战,且能十分准确的预测到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这就是市场经济中赢家的思维法则,丁元英就是这个商业鬼才,他以自己的学识、气度、强势文化属性演绎这场天国神话、杀父济贫的商业重戏。除了敬佩这位商业奇才,更感到商业竞争的残酷,最后中国HIFI音箱界巨头林雨峰的死了就做了这场商战的牺牲品。而刘冰最后的跳楼身亡更渲染了这场商战的残酷,尤其是对弱势者(弱势文化代表者)的无情鞭杀。 关于神的解读 听隔壁的N说,王志文已有10年的佛龄,在剧中他和五台山大师的对话似乎可以看出。但这里我不是要谈宗教的问题,因为我是典型无信仰主义者。想谈的是人间的神人,为什么他们被称为神人?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说白了,如果我们可以好好的认识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去办事,就有了庖丁解牛的神奇,有了神的魅力。而剧中丁元英提到的美国强势文化的核心就是按事物的规律去做事。 关于出国、拿绿卡与不出国 丁元英和芮小丹谈他在德国熬了N个年头仅为绿卡的事,芮小丹不可理解。其实我也不理解的,但听了丁元英的那段表述,我多少有些懂得那些在国外苦熬等绿卡的人想法。德国等西欧国家都是福利制度很好的国家,一旦拿了绿卡,就意味着这辈子不用愁了,不必担心生病住院、生活保障的问题,尤其可以十分舒适的安享晚年。 芮小丹不愿到法兰克福定居而甘愿在古城做警察的做法丁元英是这样解读的:你能得到的,是人家德国人能够给一个中国人的东西,包括你在中国人面前的优越感。总有一些东西是人家不能给的吧,比如说,你永远是边缘人,你融入不到别人的主流社会。警察是主流社会的标志,在德国你做不到,在中国就能做到,这就是国籍和血统给你的权利,这就是祖国! 出国与不出国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想必每一位在准备出国的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凡不愿像徐小平老师说的那样,集体出国无意识。 关于养儿防老 在丁元英父亲即将病故的时候,他和哥哥嫂嫂、母亲间产生了争执。母亲谈到了养儿防老,而丁元英这样解读:如果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我觉得我们的父母生我们养我们的目的不在于为了防老,那是一种爱的传递,而养儿防老更多的是社会赋予父母的观念。 关于凭靠 这部剧中讨论了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丁元英和韩楚风的对话中谈到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但要我们靠自己的教育较少,但社会现实中只有我们自己是最靠的住的,但这不是否认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而是要我们从小就培养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懂得独立,敢于承担独立的风险,懂得独立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本质体现。 一个成年人,不管他的年龄多大,如果他一味的想依赖于外界而非自身,那他的心智尚未成熟。 关于眼光 忘了在那位大家说过了,做事要眼高手低,目光要长远,先从小事做起。那么到底如何培养自己的眼光呢?看了这部剧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见多识广、多走多看多经历,开阔眼界。 丁元英在德国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在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硕士的读书经历和后来对私募基金的运作,培养了他很高的眼光。因此他靠自己的能力在山东的那个乡村里写了一个大大的神话,这绝对非等闲之辈所能为之的。相形之下,刘冰、范世杰、叶晓明、欧阳雪的眼光始及不到丁元英对经济规律把握的高度,所以他们在无情的商战中的表现具有某种荒诞但却十份现实的必然色彩。 当然,这样一个神话的写作光靠眼光也是无法谱写的,还要具备学识、勇气、智慧,强悍的心理素质,说白了具有锐利的强势文化属性。 关于心安 这部剧中渗透了一个心理上的诉求,我说不清楚这是宗教神学层面上的还是道德意识层面上的,因为我不懂宗教神学,所有我只能从道德意识的层面或者是人类情感的角度做一下阐述。凡事但凡求个心安理得,获得人内心的一种平衡。 人的内心都有良知。人的行为有时会在自省中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我们都尽力去追求一个心安,通过做慈善或者是其他的方式,因为任何人都不希望内心欠着什么,背上心债。丁元英退出德国的私募基金是处于良知、他意识到他杀富济贫的行为给林雨峰乃至中国市场经济潜规则的冲击而到五台山拜佛都为求个心安。只是最后芮小丹的死也会让他的心不能心安的,从最后他苦痛的吐血可以看出来的,他仍然要求心安。 芮小丹对王阳明的审讯过程中应用了丁元英提出的文化属性观点,其实只是个门,最核心的是给王阳明寻找了一块灵魂的净土,给王阳明求个心安,这样他才愿意来直面世人,来安心从容的面对死亡。 这部片子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解读,我就慢慢体悟慢慢修改这篇评论吧。
个人分类: 影视评论|5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人-鬼-神”[原创]
刘玉平 2008-7-9 22:46
也谈人 - 鬼 - 神 粗读杨玲兄的 人鬼神话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00 ) ,略有感触,草成一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传统文化里, 鬼 是邪恶与丑陋的代名词,是张牙舞爪、吸血吃人的怪物 ; 而与 鬼 相对立的 神 ,则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他们驾祥云骑瑞兽、四海云游,救众生出水火、举安泰之国纲。 同时,在 中国传统文化里, 人 - 鬼 - 神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人得道可以成仙,鬼也有善鬼、恶鬼之分,神也会为人所不齿之事。而西方传统文化里,神是高高在上、庄严肃穆,只有天国的圣光,了无人间的乐趣;而妖魔鬼怪,则基本是无恶不作。 由此看来, 中国的鬼 - 神之说,更加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动态的观念。 这世上本只有人,而无鬼神。 神也好,鬼也罢,除了体现古时先人对某些难以解释的特殊现象的敬畏之外,更可能是对真善美与假恶丑这对矛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的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表达。 人,其实就是在心灵深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中成长。 无私向善、求真尽美,则为 神仙 之道;自私趋恶、虚假行丑,实属 鬼妖 之为。如能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自能心里无 鬼 ,就更不用怕什么鬼敲门 ;如能舍己为公、为民族做出重要贡献,自会众人拥戴、流芳百世,成为后人尊崇的 神 ! * * * * * * ( 古筝名曲流水行云 URL: http://www.jxwenyuan.com/03liushuixingyun.wma )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42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