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传统文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传统文化

相关日志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guo2018guo 2020-6-27 17:31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国老先生年近八旬, 习练书法虽为业余爱好, 但坚持不懈十余年, 令人敬佩。 选取部分作品, 与爱好者交流学习。 因疫情影响, 时间一再推延。 近期终于成功举办书画展, 并获得一致好评, 还被市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媒体报道。 展期: 2020-06-23至07-01 展址: 市体育场东侧老年大学后花园书画展厅 分享书画展布展完成后掠影一二如下; 版权所有,转载或其他应用需取得作者同意。谢谢!
个人分类: 时光留痕|3169 次阅读|1 个评论
立夏看夏祈丰年
guo2018guo 2020-5-5 16:04
四季流转, 万物更替。 又是一年立夏时。 繁花似锦春归去, 绿荫蔽日夏已来。 孟夏之日, 天地始交, 万物并秀...... 立夏看夏, 祈愿不久的将来, 收获丰收的硕果! 阅读更多,可点击链接网址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zczODY2Nw==mid=2247484965idx=1sn=0ed574efc16e3e0aa783427556d31cb0chksm=fa9e23e1cde9aaf71737cf710cc139a798fd5cc900060617c86316908b4e115f2617c8a92254token=1262386653lang=zh_CN#rd 或者扫描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时光有温度)阅读更多
个人分类: 时光留痕|2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号了!!!
热度 1 uestc2014xiaoyu 2020-3-12 22:09
经过几年的酝酿,“木鱼人生”微信订阅号,终于姗姗来迟。 我们,开号了!!! 没错,就是我们。 这个公众号,我,只能算是缘起吧~ 里面会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的声音,会有大家对于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思考、对于当代教育的经历和感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然也有戏谑人生仍保持积极思考的态度。 另外,我们希望木鱼人生,像木鱼一样真实存在,像木鱼发出的声音一样让你沉静,像木鱼传达的禅意一般,让更多的朋友获得一份惬意和自在。当然,木鱼需要你们时时的敲击。有空多来踩啊~ 感谢这帮有趣的人,都还愿意继续沿用我博客的名字“木鱼人生”。 其实在2016年的时候,就有过想要同步一个订阅号的想法,因为发现随着互联网进程的推进,大家越来越少看桌面网页了,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越来越高度粘性微信了。 但是每次一想到浩大的工程,以及很多文章可能会被在熟人圈子里传阅,我就有了一百个让自己打退堂鼓的理由。也就作罢了。 就像之前我写的“为何我会爱上你”,是科学网博客给予了我一个轻松和朴素的精神乐园。 说来其实奇怪,虽然我会认真工作、积极争取每一次机会,因为我认为一些荣誉的获得,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回首无悔;但我不太喜欢名声上的“热闹”,过于热闹,就会迷乱于虚假。虽然现在很多事情本该有的套路就是设定目标、全力以赴,拿到成绩、大力宣传,活成别人认为的样子;但自己愈发认识到被很多悬挂的“苹果”骗了很多年,以至于,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初心,失去了最简单的快乐,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 其实,生活很简单,每座围城都没有城墙,只是人心设置了无数看不见的城墙,所以遮天蔽日,反而看不到那束心灵之光。自然也就城里城外的蹉跎虚度。 2018年的时候,由于侥幸被学校选为首批“网络名师工作室”培育计划,学校给予了“木鱼人生”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授牌,又一度觉得应该把订阅号建起来,毕竟有学校给的发展任务的嘛。当时也是激动了一个月,在心里谋划了一个月,但是一想到可能会被各种政治“约稿”,或者摊子一旦扯起来就不能随便撤飘,又担心自己“江郎才尽”写出一些让自己都觉得“食之无味”的“无病呻吟”,那样最后就成了笑话了。不但无法悦己,更无法面对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们。一想到这些,其实就会后背出冷汗。哈哈哈,天不怕地不怕的我,其实就怕自己的“媚俗”,那个扮相定会相当滑稽和可笑!!! 鉴于这些小心思,我就沉默和尽量避免被提及工作室的发展。这样也让自己一度觉得伎俩得逞,因为,默默无闻就会被快速遗忘掉,最好没有人再记起还有这么个工作室和我! :)我也就还继续依照自己的心情和节奏,时不时在博客上写点儿取悦自己的文字。即便很多文字没有被科学网评为精选,却仍然是自我得意;即便是偶尔有被莫名其妙的编辑联系说要出版和约稿,我都毫无压力。因为,这些都不算任务,仍然可以随心而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当你带着十足的目的和条件去做的事情,往往不能真正的由心而发,会变得呆板和缺少灵性,尤其是文字工作。现在可能还会被一些俗事所累,但是已经能尽可能看透并守住本心,以更加超脱的心态去面对。所以,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傻傻的认真,不熟悉的人会觉得是心机女、功利心重,哈哈哈,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已经能够更加坦然了。有色眼镜的颜色,来自于看你的那个人,你本身没有颜色。这份成长和感悟, 感谢“木鱼人生”的陪伴。 “木鱼人生”订阅号的开号,让我更加相信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2019年底的时候,小伙伴洪磊、诗涵、陆一等和我联系,说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培育计划要结题了!当时好汗颜,觉得自己只是坚持了写文字和在学生面前一如既往的真实,并没有其他太多举措和动作。不过,诗涵非常认真的帮我做了工作总结、帮我筹备了工作室的组建等工作;洪磊和陆一还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雨润同学的加入,注入了更加鲜活的血液,一下子,让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我觉得我不能太自私。其实,工作室不是我一个人的,我没必要把它变成我自己的精神花园,她是大家的,是一个很多有趣的人都可以来的宁静花园。在这里,我们可以共同灵魂相伴,精神相契;我们可以谈天说地,可以大笑或者哭泣,因为这里是自由的,是温暖的,是包容的,是成长的。“木鱼人生”订阅号,需要更多有趣的灵魂加入。 或许,这几年的江湖情缘,让自己积累和沉淀了很多的战友,这个大胆的想法一冒出来,我就联系了几位朋友,叶老师、胖彭彭、邓老师等,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答应了我的邀请。哈哈,瞬间觉得自己的面儿真大啊~ 就这样,没有压力,没有期许,木鱼人生订阅号,于2020年2月3日正式开号了。 欢迎大家来踩,欢迎大家寄放你的小情思,吐露你的小确幸,传递你的小美好。 关注我,扫一扫
个人分类: 一只木鱼|70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席泽宗院士:近代科学与传统文化无太大关系
fqng1008 2019-9-14 11:29
席泽宗院士:近代科学与传统文化无太大关系 到目前为止,对近代科学为何产生在西方而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无数次的讨论与无数场的争辩。本刊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的影响”论坛,可以看作是这场争论的延伸。回顾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你会发现答案中大多是将原因归到文化的层面上,这些文化原因大体可归结为一句话:西方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而我们没有。而更深一层挖掘是:中国不仅没有古希腊文明,而且还有阻碍近代科学萌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僚制度,封建压迫,方块字,儒家文化,缺乏逻辑思维,不重视实验,没有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没有《逻辑学》…… 对此,我们采访了本刊编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席泽宗,在这众多的回答中,席泽宗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社会原因,即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 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与希腊文化无太大关系 《科技中国》:许多人在讨论 “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何诞生在欧洲而没有产生于中国)时,认为欧洲人继承了古希腊文化,因而产生了近代科学。您认为是这样的吗? 席宗泽:欧洲人吸收希腊文化是从 12世纪开始的,他首先被经院哲学家们所接受,以至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时,也埋怨在教会的学校里不讲《圣经》而讲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与此相反,近代自然科学则是在反对古希腊科学的激烈斗争中诞生的。 在科学史中,以 1543年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这一年出版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两部著作。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标志了以希腊托勒密和盖伦为代表的古希腊天文学和医学传统受到质疑与抨击。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出现以后,在欧洲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就连马丁·路德也反对。法国思想家博旦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具备普通知识(希腊知识)的人或学过一点物理学(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的人,会想象如此笨重庞大的地球竟能以太阳为中心上下运动。”为了证实和宣传哥白尼学说,为了推翻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伽利略写了两部名著:《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力学和弹性学)的对话》。这两本书都是以三个人的对话形式来否定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由此可见,近代自然科学是在不断摆脱古希腊科学的束缚中诞生的。 《几何原本》对近代科学的影响很难评估 《科技中国》:如果希腊前期的自然科学与近代的观察、实验、推理为基础的系统科学不属同一范畴,也不可能直接产生近代科学。但是希腊后期却产生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这样逻辑性很强的科学著作,杨振宁先生也认为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深受《几何原本》推理方法的影响。您怎样评价这种说法? 席泽宗: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什么样子,很难说清楚。现在用的希腊文本是 1808年在梵蒂冈图书馆发现的公元10世纪的一个手抄本,无法肯定它是1400多年前的原物,人们猜测,这个手抄本就是当时的人为教欧几里得几何而编的一个手稿。除了这个版本之外,其余阿拉伯文、拉丁文译本都是根据公元4世纪末赛翁的一个增订本,而这本书是没有图的。一部讲几何学的书没有图,很难想象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作为近代数学标志的微积分,也并不是从欧几里得几何学发展出来的。牛顿、莱布尼茨和他们的先辈们为了适应当时运动学、弹道学、光学和天文学的需要,大胆的不顾欧几里得关于严密性的要求,而发明了微积分。在微积分建立以后,反对微积分者正是那些受到欧几里得几何学束缚的人。关于这一点,在斯科特的《数学史》中有详细地记载。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虽然是按《几何原本》的模式写的,但那只是形式,牛顿自己曾经说过,读了《几何原本》对他没有多大帮助。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无太大关系 《科技中国》:逻辑学可以使人们的思维得以系统和精密,并成为近代科学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一般认为,在中国古代没有对于推演法的重要认识,即中国传统文化里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对此很想听听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席泽宗:在杨振宁先生的几次演讲中,杨先生都反复地提到了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有关。我不是很同意杨先生把原因归结到人们的思维和知识层面上来。 逻辑和语法一样,是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正如许多人没有学过语法也会说话一样,中国古代没有写出逻辑学著作,不等于中国人不会逻辑思维。再者,逻辑的严密性并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托马斯 ·阿奎那运用亚利斯多的逻辑学,对上帝的存在做出了五大证明,难道上帝真的存在吗?与此相反,作为近代科学开始的一系列新发现,却不是用逻辑推演出来的。如果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还用了传统的方法,即逻辑的论证,维萨留斯则完全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得出和旧观念相反的结果。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伽利略对木星卫星的发现,都与三段论法毫无关系。伽利略认为,在物理学中,基本原理必须来自观察和实验,逻辑和数学只是实验数据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对先验目标的追求。这正是近代科学方法的精髓。再看看希腊人是怎么说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第七卷中说:“一个真正的天文学家不必去思考昼夜长短、日月运动以及其他天体的任何事物。在建立真理时,考虑这样多的事业是愚蠢的。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如果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研究问题,那就要把星空抛在一边。”接着,他又引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说:“声学的老师们想比较他们仅仅能听到的声音的和谐,这种试验也和天文学观测一样,是白费力气的。” 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没有推演法并不构成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周易》与孔孟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不同的 《科技中国》: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周易》、孔孟之道,究竟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席泽宗:李约瑟认为,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三大哲学思想体系是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和《周易》,前两者对科学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而《周易》的那种精致化了的符号体系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它诱使那些对自然界感兴趣的人停留在根本不成其为解释的解释上。没有一种是以任何形式为《周易》的观点进行辩护的,或是要减轻它对中国科学思维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的。李约瑟对《周易》的评价我基本是赞同的。从天文学的发展研究来看,《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是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对那些盲目夸大《周易》作用的观点,如有些学者把现在发现的遗传密码、量子力学等等都用《周易》来解释,我更是不能赞同。 我认为,《周易》的影响没有孔子的思想影响大。《周易》是一本哲学著作,一般人很难读懂,而孔子的思想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没有坏处的。以《论语》中的孔子言行为据,孔子的言行对科学的发展不但无害,而且是有益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孔子思想中的这些有益成分也是其中之一。 现实的需要和提供的条件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科技中国》: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既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太大的关系,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中国最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席泽宗: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原因,即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按照明末发展的趋势,中国传统科学已经复苏,并有可能转变为近代科学。明末这一时期的科学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而这些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朱载《律学新说》,潘季驯《河防一览》,程大位《算法统宗》,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吴有性《瘟疫论》等等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在短短的 67年中(1578—1644)出现了这么多的优秀科学专著,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和英国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1644年是个转折点。这年,英国打败了封建王朝,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后虽有反复,但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以后,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国就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前进。而中国由于清军入关,残酷的战争中断了科学发展的进程。落后的奴隶制游牧民族入关建立了清王朝。到了康熙时期,全国已基本上统一,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且有懂科学的传教士在身旁帮忙,国内、国外的环境都不错,这时是一个机遇,是中国有可能在科学上于欧洲近似于“同步起跑”的时机。然而由于康熙一系列错误的科学政策,把我们本可以与欧洲“同步起跑”的机会失去了。如:康熙在用人上,对汉人采取防范措施,致使一些科学家得不到重用;在培养人才和集体研究问题上,在有众多传教士的条件下,没有兴办外语学校,没有组织中国学者翻译外国科技书籍;在制造仪器和观测时,只是把所制成的仪器视为皇家礼器,只供皇帝本人使用,而没有用来进行观测;对于中国传统科学的弱点——系统性、理论性不强,康熙未予以重视,他只关心一些普通常识问题,对从欧洲传进来的一些理论问题,不管是托勒密体系、第谷体系还是哥白尼体系,都未重视去研究。康熙时期的科学政策是我们同欧洲科技发展拉大差距的起点,在之后的统治政策中也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如乾隆后的“复古”运动就崇尚一切都可以从古书中找到原因,包括科技。 中国科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在建国初期,由于种种的社会原因,使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没有条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以后的 “文革”时期,更谈不上社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条件。而当时欧美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条件就比国内好得多,在他们研究钻研时不会受到任何外界打扰。这种社会条件的差异,也是现在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中国人,但都是外籍华人的一个原因。 从这些看来,我还是偏重把社会原因作为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以至至今中国科技仍然落后于欧美的主要原因。 在采访结束后,席先生一再的对记者强调说:近代科学产生在欧洲并得到迅速的发展是由当时当地的条件决定的,不必到 1400多年以前的希腊去找原因。自16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开始落后,也要从当时当地去找原因,不必一直追着孔子、孟子。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时的中秋节
duanlp 2019-9-13 20:15
儿时的中秋节 中国传统节日里,我最喜欢的是中秋节,而经常让我怀念的是儿时在洛阳老城里过的那些中秋节。 中秋节的头一天,或者是当天的白天,各路亲戚都互相拜节。那时走亲戚时,是手里挎一个竹编篮子,里面放上几份中秋节的礼品,主要是草纸包好的月饼。挨家走串亲戚,白天都把该走的亲戚都走到,晚上就是自家人聚在一起赏月的时间了。 仲秋节一般都是在九月初,学生们已经开学,天气也告别了夏日的炎热。我那时最喜欢去四外婆家过中秋节。我小时候,四外婆还没有孙辈,每到中秋节时,她就早早到来到我外婆家叫我和姐姐去她的院子过节。四外婆爱干净爱漂亮,院子里种了一棵大枣树、一棵石榴树还有很多凤仙花和地雷花。中秋节当天,四外公才会把大枣从树上敲下来,年景好时能装满满一脸盆,四外婆给周边邻居各送一碗大枣后,其余的都放在晚上等我们过去吃。石榴也是当天才从树上摘下来。小孩子嘴馋,整个暑假都在惦记着去四外婆家的院子里偷大枣和石榴。每次当我们把还没有长熟的大枣和石榴打下来,尝一口,不能吃,随手就扔在她家院里的大树下,有时会被她当场抓住,少不了她一通教训。她总是说: “又糟蹋了,等长熟了,不都是给你们吃的吗?” 中秋当天,吃过简单的晚饭后,四外婆把小院打扫干净,摆上小四方木桌,上面一一摆好装着月饼、水果和干果的盘子,微风吹来,很是凉爽。那时的月饼品类单一,就是一种又大大硬的五仁月饼,里面有红绿丝、冰糖块、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等,嚼起来,咔咔响,若遇到有一大块冰糖时,就含在嘴里,慢慢品味。水果就主要是四外婆家的大枣和石榴了。前天,我买了一些扶贫的冬枣,又脆又甜,妈妈吃了几颗,还感慨地说: “这味道快赶上我家的那棵大枣了”。干果是花生和瓜子。有一年中秋前,大舅从新疆回来探亲,带了很多葡萄干,我是头一次吃到葡萄干,觉得超级好吃。 四外婆的小院不大,因为家里人少,所以很安静,又有树,又有晚上才盛开的清香扑鼻的地雷花,所以很适合赏月。月光透过枣树的枝叶,照在地上,斑斑点点,很是动人。抬起头来,又能看到一轮晧月当空。那时的天气总是很蓝,夜空很清澈,可以看得很远很远。说来,也是奇怪,我当时也就是几岁的小孩子,都没有上学呢,怎么会喜欢这种清冷赏月的情景。 后来,上学后,回到爸妈身边,住在单位的宿舍楼里,中秋节时,爸妈也是在家里的小房间的小木桌上摆好月饼和水果,与我们一起过中秋节。但是楼里无法抬望到明月,所以总在吃过月饼后,到楼下,抬头看几眼明月而已。远没有小时候,坐在小院里大枣树下,边吃月饼,边闻着花草的清香边赏月的意境了。 很久没想到小时候的中秋节,最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的中秋节,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很喜欢丰子恺的文章,这里借用他的画,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4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孔子养生思想探源
热度 2 zhengyongjun 2019-5-8 10:02
个人分类: 文献集萃|2380 次阅读|4 个评论
破除迷信、弘扬科学,任重而道远
热度 15 fdc1947 2019-5-4 08:38
破除迷信、弘扬科学,任重而道远 五四运动至今一百年了。现在,人们把五四精神总结为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八个字,我看是正确的。这八个字中间,科学涉及到人的思想方法。发扬科学精神,这也是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科学的对头是迷信。遥想一百年前,我国社会上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知识、科学的声音还非常微弱,相反,从上到下却弥漫着迷信思想、盛行着迷信的做法。 那时候,知识界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是儒家的思想。在科举时代,对于孔丘、朱熹等人的语言,人们都是奉若神明,决不能违背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有着绝对的权威。任何对于孔夫子的迷信的怀疑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虽然在清代的最后几年,废除了科举制度,但是,经过两千多年统治者不断地提倡和维护,儒家思想实际上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虽然帝制被换成了民国,孔圣人的思想却仍然束缚着人们。 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兴起之后,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使得西方传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得到迅速的传播。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西方的政治思想也像洪水泛滥那样在中国到处流行,甚至许多如陕北这样的穷乡僻壤都被新思想、新文化所滋润。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一场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一下子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入了快车道。 从清末开始,在我国各地兴起了办学校的热潮。由于各地都缺乏资金,最初的学校基本上都建立在各种庙宇和祠堂中。那时候,各地的公共建筑最多的就是庙宇和祠堂,人们的公共活动最多的就是对各种神祇或神化古人的祭祀。人们办事情都要问卦、卜筮,至少也要看一看皇历,是否适宜干某件事情,有没有什么忌讳。有了病,也往往到各种庙宇中求菩萨和其他神祇保佑。即使请来了医生,最后也还是要去神祇跟前问一问是否有什么冤孽。 到了二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开展了破除迷信的宣传,各种学校才真正开始了现代教育。人们看到了庙里的老爷、菩萨被教师和学生打碎,也没有什么报应,学生毕业后照样能够做事、赚钱甚至做官发财。 现在人们往往把各个几个主要大学的举办归于清末的新政,但是,实际上清末新政办起来的一些大学只是开了一个头,由于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只是有了一块牌子,甚至牌子也常常弄丢了, 学校常常是半死不活甚至索性停办 。绝大多数大学真正的举办, 或者说 办得像一点样子,都是要到二十年代,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把各大学的历史往前推到清末,实际上只是如今各学校的宣传。很多学校的校庆活动都是从 60或70年校庆一下子跳到80或90年校庆,就是一个证明。 白话文的推行对于教育的普及以及科学知识的推广起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没有白话文,很难对于最广大的老百姓进行科学的启蒙。新式学校的教育以及官方和报刊杂志的宣传对于科学启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百年来 , 我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里的进步,都是几千年来从来没 有 过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空前的好转。究其原因,五四运动对于 中国社会 巨大的推动 功不可没,中国的现代化、特别是思想的现代化、科学化进程实际上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 中国的主要 政党实际上都完善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主要科学学会如医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学会也都建立或完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毕竟是一个没有科学传统的国家。科学思想的确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迷信思想在我国仍然很有市场,这种思想在我们许多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我们看一张照片,是 一位朋友在中国最现代化的地区上海拍摄的。 汽车应当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应当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但是,人们却请来那么一些道士,给汽车做法事。好像汽车也已经中了邪,需要道士们驱逐鬼魅。 这对于现代化的中国,真的是一种讽刺。 我们有更多的贪官污吏,害怕坏事的暴露。因此希望得到菩萨或者其他什么神祇的保护。他们或者到庙里去烧香,或者在什么地方供奉菩萨或神祇。他们很相信那些据说是什么大人物或领导人也烧香拜佛或卜筮、算命一类的传言。官吏们这样,更不要说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了。 就拿我们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来说,迷信思想依然流行。我看见科学网上一位 教授 这样来反驳杨振宁先生关于高能物理盛宴已过的看法。他说: “ 30年河东,30年河西,60年一甲子,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时空穿透力的。高能物理的第二个春天,也应在60年后左右,也就是未来10年。 ” 。 看到这样的言论,我真感到我们的科学思想的普及,真是太需要补课了。 假如事情 真的像那位教师所说的六十年一个循环,我真的有点害怕。因为年轻时饿肚子的那个滋味实在不好受,而那事件离开现在快六十年了。但亏得那只是胡言乱语。哪里会有什么六十年一个循环的道理?我真的担心的倒是我们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教授 竟然 相信这样的无稽之谈。 如今,不但对于神祇的迷信还大量存在。对于某些个人的迷信更是不少人头脑中需要破除的。无论在学术上或是其他方面,这种对于个人的迷信是与追求独立思考的科学思想背道而驰的。 无论是对于神祇或对于个人的迷信,都是与从小缺乏基础教育有关的。基础教育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教育。它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特别是学习习惯。而恰恰可怕的是,在我们的 百年之中,有相当长的一些年份,基本上取消了人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科学思想的教育。而空白的教育随后必定是各种迷信思想的泛滥。同 “无政府主义是对于机会主义罪过的惩罚”一样,对于个人崇拜和迷信的背后,一定会带来各种各样迷信思想的泛滥。 普及教育、弘扬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最有效和最根本的办法。因为迷信的根源还是缺乏教育,由于不懂得,所以才迷信。拿上面所说的 “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正因为人们不懂得传统文化,才会对它产生不正确的看法,不知道它的精华在哪里,糟粕又在哪里,怎样才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需要学习,要独立思考、自己去学习,去学习原本的经典,而不是看几条“语录”,或者根据道听途说来做出判断。像五四运动中的那些旗手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都是学术大家,无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都有很深刻的了解。我们现在纪念五四,也是要像这些先哲一样,认真学习,学习科学、学习文化。 所谓 “薪火相传”,是说人们的思想有前后传递的作用,无论正确的思想或者迷信的思想都是像薪火一样前后相传的。所以,缺乏教育的岁月所造成的影响,还会长期存在。我们弘扬科学、破除迷信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8343 次阅读|38 个评论
议文题
dsm9393 2019-2-14 15:40
议文题 都世民 问题的提出 人们读书、看报、上网,阅读新闻、观看视频,都离不开题目。每年高考,语文试题都有作文,是自己命题,还是按照题目写文章,都离不开题目。 笔者感觉到现在的文章题目,与过去有很大变化: ·文章题目越来越长,有的文题长达 35 个字; ·文章的题目标点符号增多,标点符号增至四个; ·文章的题目文字不单一; ·文章的题目有外文,汉字,阿拉伯数字混合; ·文章的题目与内容不匹配。 上述情况是创新还是被西化?是科技论文翻译的影响,还是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融合?这个问题是否应该引起关注? 一般情况下,文题是指文章题目;有时候也指文章的核心观点。但以前者居多,也有文不对题,后者的题目就是一般意义上的 “文题” 。 文题举例 · 价格下调三五成, “文旅大餐”宴不散——节后错峰出游惊喜多 , 来源:新华网, 2019-02-14 08:55 http://www.banyuetan.org/ly/detail/20190214/1000200033137401550105736300417828_1.html · 男方排队求亲,女方挨个面试 性别比严重失衡,农村青年娶妻难 http://www.banyuetan.org/jrt/detail/20190214/1000200033134991550109225679433195_1.html 半月谈网站, · 学术经纬网站截图 以下是 中国科普网文题 http://www.kepu.gov.cn/www , · 刘霞 , 银河系寿命被 “ 延长 ” 了 6 亿年 将于 45 亿年后与仙女座星系相撞 , 来源:科技日报 2019-02-14 11:29 · 刘霞 , NASA 探索宇宙起源新任务将于 2023 年升空 拟收集超 3 亿个星系的数据 , 来源:科技日报 , 2019-02-14 11:15 讨论与思考 就汉语教学而论,作文仍然是备受关注,这一点无可非议。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文题的变化,令人不解。要不要关注和解决上述问题,是办好中国期刊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中国期刊目录都在前面,读者首先阅读的是目录,如果我们的目录像外文一样,将来会越来越长,英文是以字母形成文字,而中文是以笔画形成方块文字,中文的文字还有其他很多特点,这是英文不具备的。 我国古代诗歌文字十分简练,题目也很简练,寓意很深,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讲解题目蕴含的意思。看图写文和自己命题写文,是对孩子们的很好教育和基础训练。 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 ? · 概括文章的主题内容 ; · 作为文章的主题线索 ; · 揭示文章的主旨 ; · 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 在没有文摘的情况下,文章的题目更有新意和鲜明。 文题 呼 应 文章的正文与文章标题要相互呼应和匹配。其特点是画龙点睛,揭示题旨,而且使文章曲折回旋,意味隽永。标题要明确表明 主旨 ,有 一种倾向、态度,文中反复点题,多处呼应,使题旨鲜明,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量和感染效果。 写一篇文章,题目的选定需要反复思考。笔者撰文时,通常写几个题目,最后斟酌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匹配、文章题目的新颖、文章题目的字数尽可能减少。 现代文题的作用 下面网文 “ 现代文阅读中 , 一般题目都有什么作用啊 ? ” 2017-09-17 。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8d13a6483e8e4fbbabc4fc91fcdb5f10.html 该文指出: 分析现代文题的作用 : · 要把握文章中心,联系主要内容 ; · 考虑题目的来源,拟题的依据, · 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 · 考虑题目所用的手法,分析题目的比喻义、双关义、象征意等等。 · 考虑题目的句式结构,综合各种信息、分析具体情况 , 再做全面表述。 常见的题目作用有 : · 线索、文眼、新颖、吸引读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中心等。 · 理解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 好的题目要确切、简洁,能引起读者阅读正文的强烈愿望。 · 可以使读者在读完之后,获得总印象,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 在阅读文章时,就要深入钻研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个人分类: 博客|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年磕头,元芳你怎么看
热度 3 zhengyongjun 2019-2-5 23:06
今天大年初一,足不出户,猫在家里看了一天的电视。 一大早,用手机微信,给亲戚朋友拜了年。复制粘贴,简单一按,拜年祝福的话语便传递过去。与平常聊天不同的是,拜年只是在文字后面,多添加了几个喜庆的符号而已。 在微信上,看到故乡鲁西南农村地区拜年的一段视频:淳朴的村民们,尊崇古训、沿袭传统礼仪,作揖、跪拜、三叩首,行礼一丝不苟、不折不扣。不由得让我想起,前几年回老家过年时,跟着村里父老乡亲们大年初一拜年的情景,也是这个热闹阵势。 乡亲们重礼、行礼的规矩与认真,让人沉思:在我们这些衣冠楚楚谈吐文雅的城里人眼里,他们是“愚昧落后”的乡野百姓。但是,对中国传统礼节礼仪,为什么他们比我们更尊重与效行? 近年来,举国上下掀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让人不禁发问: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 到底“礼”是什么?“礼”在何处?农村过年磕头的习俗,是优秀传统美德,还是封建糟粕? 元芳,你怎么看? 鲁西南农村拜年震撼场面 鲁西南 拜年视频
个人分类: 故乡纪事|3895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真正含义
热度 10 张三火 2019-1-4 10:56
今天看到南怀谨先生对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语的出处、含义和正解,心中疑惑顿时消除了。 原来一直以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古人描述人的自私自利、为己谋私的本性的一句话,理解为人为自己谋取私利,就是天经地义的,人不为己那是天地不容的。这样的意思,一直让我很费解,人自私自利,还受到天地的护佑不成?人不为私,就要遭到天诛地灭?这不是为自私自利的人找到最好的借口了吗?古人留下的多是如何做个好人的劝诫之言,这句话是说凡是人都必须为己为私才能不遭到天诛地灭吗?令人迷惑不解。 通过南师的解释,才明白了。原来,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语出自于《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佛家的意思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才是“为自己”。真正的为自己负责,就是避免制造新的恶果和灾祸。如果不为自己负责,不懂得修行善果,就会给自己的世界带来天诛地灭的灾祸。 这样的 “为己”,显然与“为私为利”的含义不同,恰恰相反是它的对立义。无数事实证明,一味为私为己的重私利之人,最终都是投机取巧、损人利己、利令智昏的害己之人。而真正为己负责的人,必然是淡泊名利、超脱物外、举止合度、修养有素的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我的生命、心灵、言行负责,才是人间的正道。 如此看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正念正解,是十分重要的。 (图片来自侄子思瑞在澳大利亚的拍摄)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精华|23690 次阅读|17 个评论
送XX西归诗笑解中国汉语词汇异化
热度 3 冯用军 2018-8-14 14:00
今日酒足饭饱,茶余偶得闲暇,遂与科网诸公微信闲聊。话题天南海北,信马由缰,无独有偶,谈到诗配画,恰摄影大师徙晋履疆宽哥发照二幅(头幅乃两船运输物资,一船船头插红旗一面;次幅乃一渔翁白日垂钓,一老妪整理船尾杂物;见文末),命余题诗以合,鄙人不才,一时难以急就,幸传八桂颖业兄,腹有经纶吟得一手好诗,能信口拈来五步成句,颇能解燃眉之急。 其诗曰: 平湖如镜影随波, 垂钓何愁烈日灼。 驭驾轻舟堤岸远, 红旗招展尽家国。 略一思索,然觉不妥,改为: 平湖如镜影随波, 垂钓谁愁烈日灼? 驭驾轻舟堤岸远, 红旗招展尽家国。 后经宽哥提醒说此二幅照片乃东海台风过后所照,又言东海不合平仄,故其速改诗为: 澄澜如镜影随波, 垂钓谁愁烈日灼? 驭驾轻舟堤岸远, 红旗招展尽家国。 余本不才,乃稼圃之徒,亦就打油诗一首: 东海风后水波平, 忽闻岸上踏歌声。 渔翁垂钓天色远, 红旗飘飘故人行。 拟题正题:舟子 副题:送学宽兄西归并题照 二兄认为“送...西归”不妥,宽哥遂自嘲一首: 颖业腹中诗文多, 用军不服勿乱说。 吟诗还是要天赋, 这诗平仄定不合。 到此,余二人才怦然发现,si界淫才、se界大咖乃宽哥是也 从此对话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同志 拉拉 小姐 按摩已不是以前的同志 拉拉 小姐 按摩了,连打🐔 鸭子 公交车都受害了,沙发也不能坐了,喝茶也不是好事了,信息员也坏了... 附部分聊天记录,博诸君一笑(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二公宽宏大量,切勿对号入座): 李颖业: 西归?👻 李学宽新疆山西: 没有说归西就是客气的了 二马博士: 西归和西去 归西 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马博士: 西归诗歌很多的 二马博士: 唐代·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 二马博士: 西归 于武陵 李颖业: 没道“送”字 二马博士: 《送李学宽公归疆李校书之东海》 二马博士: 《科学网诸公与李学宽李颖业相送至东海西归》 李学宽新疆山西: 颖业腹中诗文多,用军不服勿乱说。吟诗还是要天赋,这诗平仄定不合。 二马博士: 《同学宽次颖业仿旧韵题东海照二幅》 二马博士: 送元稹西归 窦巩 二马博士: 白居易《送张常侍西归》 二马博士: 送李童子西归 杨万里 二马博士: 《送元老西归》苏辙 二马博士: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二马博士: 《送杨孟容朝奉西归》苏辙 二马博士: 《送鲜于运使西归》晁公溯 二马博士: 送王司马秩满西归 刘长卿 二马博士: 《送陈孔晨录鄞学任满西归》 陈著 李颖业: 自从“上西天”有了那个意思以后,诗文里再少见到西归 二马博士: 古往今来西归多,用军不服据典说。可笑颖业经纶废,全赖宽哥瞎撮合。 李颖业: 以前故人西辞黄鹤楼没什么,如果现在说某某某随黄鹤而去,意境完全不一样 蔡宁西北民大: 中国是诗的国度。过去的知识分子全是诗人。 李学宽新疆山西: @二马博士 这顺口溜才对,韵一致了 蔡宁西北民大: 现在走了都有被人用坏之势 ps:菜叫兽乱入... \0 \0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1323 次阅读|7 个评论
清明节 | 家族祭祖礼规
jiangjinsong 2018-4-4 08:07
家 族 祭 祖 礼 规 (2018年3月北京天开寺释宽见辑) 宗旨与总则 1、 佛教为重视“孝道”的宗教,祭祀祖先作为孝道的体现方式之一,应予以传承。 2、 发扬中华文化,发扬崇尚孝道与慎终追远的美德。 3、 规范在家居士家庭(家族)祭祀祖先的礼仪,破除迷信色彩,引领文明祭祖新风尚。 4、 礼敬三宝,通过供养三宝、诵经念佛,回向先祖,真正地利益先祖,祈愿先祖早日往生极乐净土,成就佛果。 5、 祭祖环节果能依循,于先祖利益无量,于后人利益无量,后世子孙堪为“世间至孝”、“孝道楷模”。 第一步:现场布置 1、设一供桌 2、供奉西方三圣像(也可以供奉一尊阿弥陀佛像,或地藏菩萨像,佛菩萨像不可不立) 3、祖先(亡者)牌位(若在墓前,可不设牌位;若不在墓前,可设亡者牌位或遗像,但应设在佛菩萨像的两侧或者稍低于佛菩萨像) 4、在像前或两侧庄严摆放若干香、花、果、素斋等供品。(此处勿用酒、肉、葱蒜韭等五荤,宜设花一对,素食或水果四盘(随力置办),香炉一只,蜡烛一对,檀香一盒,供水三杯或一杯,以上仅供参考)。 5、主祭人讲解祭祖流程环节及意义,使在场人员明了含义及步骤。 6、主祭人上香奉茶、家人(族人)上香。 7、全体祭祖人员向佛菩萨及先祖三拜或三鞠躬。 第二步:迎请三宝 1、(合掌)恭敬虔诚,排班列队面对圣象 2、香赞 炉香乍爇(ruò),法界 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或三鞠躬) 3、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第三步:念诵经咒佛号,求生西方净土 1、念诵《佛说阿弥陀经 》1遍。(亡者可以了解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 2、其它经咒若干遍 (比如心经 ,以及宝箧印 经或宝箧印 陀罗尼、佛顶尊胜 陀罗尼、大宝广博楼阁 善住秘密陀罗尼都是很殊胜超度咒语)。 3、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10-30分钟,多多益善! 第四步:代为忏悔 、皈依 1、代为忏悔 请xxx(先祖尊讳或某门历代先祖)及其冤亲,跟随我一起至诚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2、代为皈依 请xxx(先祖尊讳或某门历代先祖)及其冤亲,从今日起,跟随我一起皈依三宝: 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畜生(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第五步:发愿、主祭人致辞、回向 1、代为发愿 请xxx(先祖尊讳或某门历代先祖)及其冤亲,跟随我一起至诚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愿生西方净土 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1、 主祭人致辞 由主祭人向族人(家人)传讲先祖美德,追思先祖功绩,慎终追远,鼓励后辈。(可以结合四时祭祀的节气意义、佛门孝道、佛教典故等) 1、 回向 回向xxx(先祖尊讳或某门历代先祖)及其累劫冤亲,蒙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接引,早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 愿以此功德,回向全家身体健康,慈孝和睦,兴旺发达,子孙昌盛,善神庇护,常受佛佑,平安吉祥,福泽绵长。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注意:以上仪轨,念诵时,必须发自自己内心!对亡者一片悲心,对佛菩萨一片赤诚!这样才能感动亡者、感动佛菩萨!) ( 三拜或三鞠躬,圆满结束) 延伸阅读: 清明在即,17部佛经告诉您如何正确祭祀祖先父母? 275部佛经读诵录音,帮助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十部佛经告诉您佛门孝道的博大精深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7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明节 | 家族祭祖简易礼规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8-4-4 08:05
家族祭祖简易礼规 第一步:现场布置 1、设一供桌 2、供奉一尊阿弥陀佛像,或地藏菩萨像,或者观世音菩萨像 3、祖先(亡者)牌位(若在墓前,可不设牌位;若不在墓前,可设亡者牌位或遗像,但应设在佛菩萨像的两侧或者稍低于佛菩萨像) 4、在像前或两侧庄严摆放若干香、花、果、素斋等供品。(此处勿用酒、肉、葱蒜韭等五荤,宜设花一对,素食或水果四盘(随力置办),香炉一只,蜡烛一对,檀香一盒,供水三杯或一杯,以上仅供参考)。 5、主祭人讲解祭祖流程环节及意义,使在场人员明了含义及步骤。 6、主祭人上香奉茶、家人(族人)上香。 7、全体祭祖人员向佛菩萨及先祖三拜或三鞠躬。 第二步:迎请三宝 1、恭敬合掌,排班列队面对佛象 2、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或三鞠躬) 3、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第三步:念诵佛号心经 1、南无阿弥陀佛(10分钟) 2、南无观世音菩萨(5分钟) 3、心经一遍 第四步:代为忏悔、皈依 1、代为忏悔 请xxx(先祖尊讳或某门历代先祖)及其冤亲,跟随我一起至诚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2、代为皈依 请xxx(先祖尊讳或某门历代先祖)及其冤亲,从今日起,跟随我一起皈依三宝: 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畜生(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第五步:发愿、主祭人致辞、回向 1、代为发愿 请xxx(先祖尊讳或某门历代先祖)及其冤亲,跟随我一起至诚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三遍,三拜或三鞠躬) 2、主祭人致辞 由主祭人向族人(家人)传讲先祖美德,追思先祖功绩,慎终追远,鼓励后辈。(可以结合四时祭祀的节气意义、佛门孝道、佛教典故等) 3、回向 回向xxx(先祖尊讳或某门历代先祖)及其累劫冤亲,蒙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接引,早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 愿以此功德,回向全家身体健康,慈孝和睦,兴旺发达,子孙昌盛,善神庇护,常受佛佑,平安吉祥,福泽绵长。 (注意:以上仪轨,念诵时,必须发自自己内心!对亡者一片悲心,对佛菩萨一片赤诚!这样才能感动亡者、感动佛菩萨!) ( 三拜或三鞠躬,圆满结束) 延伸阅读: 清明在即,17部佛经告诉您如何正确祭祀祖先父母? 275部佛经读诵录音,帮助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十部佛经告诉您佛门孝道的博大精深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7713 次阅读|2 个评论
275部佛经读诵录音,帮助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jiangjinsong 2018-4-3 16:41
为您读经275部,见者增福,听者增慧 请收藏并转发! 为 您读经 强力推荐 ( ↓↓↓点击进入 ) : 新时代大福田:阅藏专项供养倡议书! 请大家 收藏并转发此文章 ,可以跟着录音一起读完这 275部 ,我们一起读经!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第一辑第一册 51部 +第一辑第二册 81部 +第一辑第三册 32部 +第一辑第四册 52部 +第二辑 4部 +第三辑 55部 = 275部 ) 见者增福,听者增慧,请大力转发!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为您读经 为您读好每一部佛经 1 大众阅藏第一辑第一册(51部) 为您读经 大众阅藏第一辑 第一册 目錄(51部) (一)本行部类(佛传)(5部) 0496 佛說大迦葉本經(1 卷) 0512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1 卷) 0392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1 卷) 0393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1 卷) 0394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1 卷) (二)本事部类(佛及弟子证道缘起)(6部) 0506犍陀國王經(1卷) 0518佛說旃陀越國王經(1卷) 0519佛說摩達國王經(1卷) 0522普達王經(1卷) 0551佛說摩鄧女經(1卷) 0176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1卷) (三)因缘经(因果故事)(10部) 0497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1卷) 0525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1卷) 0529佛說阿鳩留經(1卷) 0537佛說越難經(1卷) 0596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1卷) 0797a佛說貧窮老公經(1卷) 0805佛說栴檀樹經(1卷) 0703燈指因緣經(1卷) 0744佛說除恐災患經(上) 0744佛說除恐災患經(下) 0553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上) 0553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下) (四)未曾有经(稀有事)(8部) 0149佛說阿難同學經(1卷) 0511佛說蓱沙王五願經(1卷) 0517佛說末羅王經(1卷) 0539盧至長者因緣經(1卷) 0541佛說佛大僧大經(1卷) 0597龍王兄弟經(1卷) 0555a五母子經(1卷) 0531佛說長者音悅經(1卷) (五)授记经(13部) 0180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1卷) 0573差摩婆帝授記經(1卷) 0507佛說未生怨經(1卷) 0508阿闍世王問五逆經(1卷) 0509阿闍世王授決經(1卷) 0520佛說薩羅國經(1卷) 0527佛說逝童子經(1卷) 0546佛說金耀童子經(1卷) 0556佛說七女經(1卷) 0557佛說龍施女經(1卷) 0569佛說心明經(1卷) 0572佛說長者法志妻經(1卷) 0809佛說乳光佛經(1卷) (六)本生部类(9部) 0163佛說妙色王因緣經(1卷) 0164佛說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1卷) 0166佛說月光菩薩經(1卷) 0169佛說月明菩薩經(1卷) 0172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1卷) 0178前世三轉經(1卷) 0182b佛說鹿母經(1卷) 0183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1卷) 0426佛說千佛因緣經(上) 0426佛說千佛因緣經(下) 2 大众阅藏第一辑第二册(81部) 为您读经 大众阅藏 5.4版 第一辑 第二册 目 錄(81部) (一)佛法概要(23部) 一)佛法概要(17部) 0819 佛說法常住經(1 卷) 0714緣起聖道經(1卷) 0599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1 卷) 0801佛說無常經(1卷) 0763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上) 0763佛說法乘義決定經(中) 0763佛說法乘義決定經(下) 0798 佛說進學經(1 卷) 0770 佛說四不可得經(1 卷) 0631 佛說法律三昧經(1 卷) 0820 佛說演道俗業經(1 卷) 0782 佛說十號經(1 卷) 0718 佛說分別緣生經(1 卷) 0655佛說勝義空經(1卷) 025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 卷) 0766 佛說法身經(1 卷) 0827佛說懈怠耕者經(1卷) 0772大乘四法經(1卷) 0600十善業道經(1卷) 二)法住经(6部) 0390佛臨涅槃記法住經(1卷) 0395佛說當來變經(1卷) 0396佛說法滅盡經(1卷) 0494阿難七夢經(1卷) 0738佛說分別經(1卷) 1481佛說五恐怖世經(1卷) (二)第一时教(58部) 一)正法念处部类(人天乘经)(35部) 1、业道经(描述六道轮回)(5部) 0724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1卷) 0741五苦章句經(上) 0741五苦章句經(下) 0745佛說雜藏經(1卷) 0747b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1卷) 0759佛說較量壽命經(1卷) 2、人道正法经(为人处事的正确方法)(7部) 0684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1 卷) 0687 佛說孝子經(1 卷) 0017 佛說善生子經(1 卷) 0150b 佛說九橫經(1 卷) 0524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1 卷) 0544 辯意長者子經(1 卷) 0742 佛說自愛經(1 卷) 3、布施福报经(6部) 0592 天請問經(1 卷) 0705 佛說佈施經(1 卷) 0740 佛說頞多和多耆經(1 卷) 0701 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1 卷) 0683 佛說諸德福田經(1 卷) 0493 佛說阿難四事經(1 卷) 4、法会福德经(5部) 0777佛說賢者五福德經(1卷) 0733佛說堅意經(1卷) 0685佛說盂蘭盆經(1卷) 0391般泥洹後灌臘經(1卷) 0748佛說護淨經(1卷) 5、斋戒福德经(12部) 0595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1卷) 0542佛說耶祇經(1卷) 1477佛說戒消災經(1卷) 0826弟子死複生經(1卷) 0791佛說出家緣經(1卷) 0581佛說八師經(1卷) 0584長爪梵志請問經(1卷) 0707佛說出家功德經(1卷) 0492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1卷) 0538佛說呵雕阿那鋡經(1卷) 0767佛說三品弟子經(1卷) 0590佛說四天王經(1卷) 二)阿含部类(小乘经)(23部) 1、勘入阿含部类(18部) 0499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1卷) 0389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1卷) 0097廣義法門經(上) 0097廣義法門經(下) 0151佛說阿含正行經(1卷) 0500羅雲忍辱經(1卷) 0503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1卷) 0504比丘聽施經(1卷) 0523佛說五王經(1卷) 0582佛說孫多耶致經(1卷) 0751佛說五無反復經(1卷) 0737所欲致患經(1卷) 0799佛說略教誡經(1卷) 0753十二品生死經(1卷) 0792佛說法受塵經(1卷) 0735 佛說四願經(1 卷) 0736佛說四自侵經(1卷) 0217佛說譬喻經(1卷) 0218佛說灌頂王喻經(1卷) 2、说戒律经(5部) 0214佛說猘狗經(1卷) 0215佛說群牛譬經(1卷) 0216佛說大魚事經 0521佛說梵摩難國王經(1卷) 1497佛說大乘戒經(1卷) 3 大众阅藏第一辑第三册(32部) 为您读经 大众阅藏第一辑 第三册 目錄(32部) (三)第二时教 (60部) 一)功德本愿净土经 (21部) 1、功德经(10部) 0578 無垢優婆夷問經(1 卷) 0700 右繞佛塔功德經(1 卷) 0702 佛說施燈功德經(上) 0702 佛說施燈功德經(下) 0698 浴佛功德經(1 卷) 0693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1 卷) 0694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一) 0694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二) 0694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一) 0694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二) 0548 佛說金光王童子經(1 卷) 0699 佛說造塔功德經(1 卷) 0704 佛說樓閣正法甘露鼓經(1 卷) 0691 最無比經(1 卷) 2、佛名功德经(7部) 0435 佛說滅十方冥經(1 卷) 0431 八佛名號經(1 卷) 0490 佛說八大菩薩經(1 卷) 0437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1 卷) 0444 佛說百佛名經(1 卷) 0438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上) 0438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下) 0436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1 卷) 3、净土经(4部) 0454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1 卷) 0452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1 卷) 0366 佛說阿彌陀經(1 卷) 0365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 0365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 二)初机大乘经(外凡夫位)(11部) 1、褒扬大乘(3部) 0646 入定不定印經(上) 0646 入定不定印經(下) 0840 稱讚大乘功德經(1 卷) 0661 大乘百福相經(1 卷) 2、劝发菩提心(2部) 0837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上) 0837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下) 0822 佛說諸法勇王經(上) 0822 佛說諸法勇王經(下) 3、发广大愿 4、菩萨广行(6部) (1)对大众广说菩萨行(4部) 0774 大乘四法經(1 卷) 0812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1 卷) 0825 佛說甚深大回向經(1 卷) 0844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1 卷) (2)对女众说菩萨行转女身 (2部) 0570 佛說賢首經(1 卷) 0564 佛說轉女身經(上) 0564 佛說轉女身經(下) 4 大众阅藏第一辑第四册(52部) 为您读经 大众阅藏第一辑 第四册 目錄(52部) 三)二时教菩萨道(详说贤位兼及地上)(28部) 1、二时教的菩萨道次第(1部) 0532 私呵昧經(上) 0532 私呵昧經(下) 2、般若部类 (17部) (1)般若经(4部) 0248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1 卷) 0247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1 卷) 023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 023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下) 0234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一) 0234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二) 0234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三) 0234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下一) 0234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二) (2)勘入般若部类(11部) 1195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1 卷) 0830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1 卷) 0814 佛說象腋經(上) 0814 佛說象腋經(下) 0484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1 卷) 1494佛说净业障经(上) 1494佛说净业障经(下) 0832 佛語經(1 卷) 0580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1 卷) 0472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1 卷) 0471 佛說文殊尸利行經(1 卷) 0591 商主天子所問經(上) 0591 商主天子所問經(下) 0488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1卷) (3)分别甚深菩萨行经(2部) 0460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上) 0460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下) 0589 佛說魔逆經(上) 0589 佛說魔逆經(下) 3、方广部类(广说菩萨行)(10部) (1)发菩提心经(7部) 1)发菩提心(4部) 0574 佛說堅固女經(1 卷) 0846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1 卷) 0834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上) 0834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下) 0458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上) 0458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下) 2)证不退转(柔顺法忍)(2部) 0571 佛說婦人遇辜經(1 卷) 0583 佛說黑氏梵志經(1 卷) 3)证悟如幻(1部) 0372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上) 0372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中) 0372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下) (2)证无生法忍经(2部) 1)多闻总持(1部) 0275 大乘方廣總持經(上) 0275 大乘方廣總持經(下) 2)证无生法忍(1部) 0533 菩薩生地經(1 卷) (3)入不思议境界经(1部) 1)证诸三昧经(1部) 0648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上) 0648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下) 2)不可思议境界经 (4)菩萨道经集 (四)第三时教(详讲地上兼及地前)(18部) 一)三时教道次第(1部) 0308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1 卷) 二)三时教义理(深密部类,唯识经)(10部) 1、缘生经(7部) 0758 佛說諸行有為經(1 卷) 0530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1 卷) 0516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1 卷) 0796 佛說見正經(1 卷) 0577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1 卷) 0711 大乘舍黎娑擔摩經(1 卷) 0568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1 卷) 2、法相经(2部) 0559 佛說老女人經(1 卷) 0654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1 卷) 3、深密经(1部) 680佛說佛地經(1 卷) 三)三时教菩萨行经 (2部) 0464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1 卷) 0644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1 卷) 四)华严部类(5部) 1、佛境界经(3部) 0547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1 卷) 0807 佛說內藏百寶經(1 卷) 0836 大方廣師子吼經(1 卷) 2、华严部类经(2部) 0298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1 卷) 0304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上) 0304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下) (五)法华涅槃时教(圆教、佛乘)(6部) 一)法性如来藏经(4部) 1、法性经(2部) 0668 佛說不增不減經(1 卷) 0355 入法界體性經(1 卷) 2、如来藏经(2部) 0413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1 卷) 0667 大方廣如來藏經(上) 0667 大方廣如來藏經(下) 二)法华经类(2部) 0276 無量義經(上) 0276 無量義經(下) 0269 佛說法華三昧經(上) 0269 佛說法華三昧經(下) 三)涅槃经类 四)佛乘总要 4 大众阅藏第二辑(4部) 为您读经 大众阅藏第二辑中 部分 目錄(4部) 第二辑第一册 0790佛說孛經抄(上) 0790佛說孛經抄(中) 0790佛說孛經抄(下) 0729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上) 0729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中) 0729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下) 0757佛說身毛喜豎經(卷上 ) 0757佛說身毛喜豎經(卷中) 0757佛說身毛喜豎經(卷下) 0422大集譬喻王經卷上(一) 0422大集譬喻王經卷上(二) 0422大集譬喻王經卷上(三) 0422大集譬喻王經卷下(一) 0422大集譬喻王經卷下(二) 4 大众阅藏第三辑中的短篇(55部) 为您读经 大众阅藏第三辑中 部分 目錄(55部) 第三辑第一册 0769 佛說四輩經 1476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上) 1476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下) 1486 受十善戒經(上) 1486 受十善戒經(中) 1486 受十善戒經(下) 1498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0727 十不善業道經 0916 受五戒八戒文 1502 菩薩受齋經 1583菩薩善戒經 1484 梵網經卷上(一) 1484 梵網經卷上(二) 1484 梵網經卷下(一) 1484梵網經卷下(二) 1487佛說菩薩內戒經(上) 1487佛說菩薩內戒經(下) 1501菩薩戒本(上) 1501菩薩戒本(下) 1499菩薩戒羯磨文 0483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1491菩薩藏經 0486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0487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1685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 1504菩薩五法懺悔文 0326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0373後出阿彌陀佛偈 1678佛三身讚 1679佛一百八名讚 1681佛吉祥德讚(上) 1681佛吉祥德讚(中) 1681佛吉祥德讚(下) 0942釋迦佛讚 1052讚觀世音菩薩頌 1053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 1198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 1676 廣大發願頌 1144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 0935極樂願文 第三辑第二册 0439 佛說諸佛經 0447a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0785得道梯橙錫杖經 0786佛說木槵子經 0787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0789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1418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 X0028佛說造像量度經 1322新集浴像儀軌 第三辑第三册 0604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0605禪行法想經 0612身觀經 0610佛說內身觀章句經 0615菩薩訶色欲法經 0611法觀經 0096佛說治意經 0608小道地經 0603陰持入經(上) 0603陰持入經(下) 0619五門禪經要用法(上) 0619五門禪經要用法(下) 第三辑第四册 0463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0301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0306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0417佛說般舟三昧經(上) 0417佛說般舟三昧經(下) 0617 思惟畧要法 1607 六門教授習定論 如发现录音有错误,请留言告知,我们会联系主播重新录制。感恩大家一起完善读经出品。 重磅!为您读经,七大专栏主播! 更多佛经诵读: ①、 6位法师为您读经,请听这79部,真正的福慧增长! ②、 厉害了我的佛经!请收下这249部,见者增福,请收藏并转发! ③、 第一册 、 第二册 、 第三册 、 第四册 ④、 23位为您读经,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震撼! ⑤、 请收下这30部女众学修佛经,怎知哪一世不是女? ⑥、 重磅!25部佛经告诉您:什么是三世轮回因果? 敬请关注: ①、 我们需要你!“为您读经”栏目组长期招募网络弘法义工! ②、 恭请广大法师居士踊跃撰写佛经导读、读经心得 ③、 249部佛经根本不够听,请大声喊出您想听的佛经? ④、 为您读经,为您读好每一部佛经! ⑤、 新时代大福田:阅藏专项供养倡议书! 阅藏咨询: ①、加“ 大众阅藏 ”微信好友可以咨询经书申请相关事宜。 ②、小编微信:yuezang999( 大众阅藏 ) ③、报名 阅藏录音义工 请联系微信 : 悦藏居士:shenrujingzang2015 为您读好每一部佛经! ▲ 点击关注|与阅藏结缘 出品:为您读经栏目组 小编:来佳 配图:来源网络 为您读经: 51部 、 81部 、 32部 、 52部 、 100部 、 142部 、 174部 、 200部 、 216部 、 37部 、 30部 、 249部 延伸 阅读: 十部佛经告诉您佛门孝道的博大精深 《增广净土五经》编选说明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明在即,17部佛经告诉您如何正确祭祀祖先父母?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8-4-3 15:37
心斋老蒋 强力推荐 ( ↓↓↓点击进入 ) : 新时代大福田:阅藏专项供养倡议书! ===============================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父母,本为华夏民族的优良品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许多国人对因果认识不足,往往会以杀生来祭祀,好心却造恶业,给自己和祖先父母带来恶报,非常可惜。 历代高僧大德,不厌其烦,谆谆教导我们,祭祀祖先父母,不可杀生,应当以清净心感恩父母祖先恩德,并进一步认识到万物一体,在无始轮回中,所有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祖先父母,将对祖先父母的感恩之心升华为感恩一切众生的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的菩提心。 佛经中有关反对杀生祭祀的文字比比皆是,值得记取。以下是一些有关杀生祭祀的相关经文,请认真阅读,依教奉行。 一,杀生招致恶报,这是佛门常识。这类经文实在太多,这里仅仅略采三则: 1. 大正藏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 佛馱跋陀羅譯: 是菩薩復作是思惟:此十不善道,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 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2. 大正藏第 10 冊 No. 0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實叉難陀譯: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於中, 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3. 《文殊師利問經卷下》: 佛告文殊師利:「如人然燈,不為殺蟲。文殊師利!如來如是隨眾生所堪,則為彼說,如來說法無非因緣。 若有眾生有殺生業,必受果報。 彼眾生不堪受法,是故休道。彼眾生堪受法,則得解脫。皆隨其因緣,非如來所作。何以故?佛從世間生,佛不說佛造世間。 若人殺生自得短命,若人不殺自得長壽及解脫果。 此諸眾生雖復休道,如來未來必當化度。是故,文殊師利!如來無過。文殊師利!如日月光照拘牟頭、分陀利欝、波羅花等,或有合者、或有開者、或墮落者,非是日月有分別心。何以故?日月無心故。以無心故,自開自落,非日月過。文殊師利!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有眾生長壽、短壽,無病、有病,多病、少病,可憎、可愛,有下、中、上,貧富、貴賤;生閻浮提、生欝單越、生拘耶尼、生弗于逮、生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有生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自業為財、自業為分,業為生處。唯業所造非餘物造,有上中下,非我所造。何以故?一切諸眾生自業為財故。」 二,杀生祭祀非但不能祈福,反而招致恶报。这类的经文也不少,这里摘录部分经文,以资警惕! 4 , 大正藏第 14 冊 No. 0541 《佛說佛大僧大經》: 佛在王舍國。國有富者,其名曰厲,金銀眾寶、田地舍宅、牛馬奴婢,不可稱數。厲年西耄,絕無繼嗣。其國常法,人無子者,死後財物,皆沒入官。厲度赵轮T天鬼神,并九子母山樹諸神,皆從請子,不能致之。厲自念曰:「人有緩急,輒往自歸山樹之神,靡所不至,財寶消索,產業不修,疾病相仍,災禍首尾,奴婢死亡,六畜不孳,俱為妖孽。鬼神導師,迷惑舞使,亂君內居,云當有福,而禍重至,由盲吞毒謂之良藥,庶有瘳損,毒著喪身。 吾今殺生祠祀鬼神,當入地獄,而望天祚,豈不惑哉! 世有佛道,高操之聖,有得仙者,名曰應真人。真人清淨,如瑠璃珠,精進存想,乃覩之耳,奉斯道者,唯守靖漠,無欲無求,以斯為樂,現世得安,終生天上。」 厲自念曰:「置吾常供養,奉佛三寶。」奉佛一載,婦遇生男,厲曰:「奉佛獲願,字曰佛大,佛諸弟子,謚比丘僧。」試復事之,事未滿歲,復生賢男,字曰僧大。厲訓二子,示以聖道。僧大稟性,仁愛人物,孝心難攀,誦佛法戒,親近沙門,清淨知足,親覩其志,愛之有特。 经文读诵录音 ( ↓↓↓点击进入 ) : 0541佛說佛大僧大經(1卷) 5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44 《佛說除恐災患經》: 爾時,維耶離國厲氣疫疾,威猛赫赫猶如熾火,死亡無數,無所歸趣,無方療救。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集會博議:「國遭災患,非邪所摧,疫火所燒,死亡無數。當以何義,設何方便,以除災害?」 婆羅門議言:「當於諸城門,設祠祀壇。」或有議言:「當於城中四衢路頭,立大祠祀,禳却害氣。」或有議言:「當用白馬、白駝、白牛、白羊、白雞、白狗,種種百頭而以祠祀,鎮厭解除,以禳却之。」 時眾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彈尼(晉言才明 ) ,奉佛五戒,修行十善,為清信士,諦證道迹,時發議曰:「唯聽所言,國遭災患,死亡無數;如仁等議,害生救命,豈得然乎?以先世時所行不善,今遭斯厄。當設方便,以善禳惡,永與苦別;如何反倒,行害求安,長夜受苦,無有出期。」 時諸大會,問才明曰:「當設何議?」 才明對曰:「世有大怙,三千世界、天人之師,一切覆護,慈愍眾生,號名為佛,獨步三界。若能降致,光臨國者,災害可除。」大眾聞之,皆然其議,莫不稱善。 才明又曰:「佛無數劫,修治六度,布施無限,國城財寶、象馬車乘、頭目髓腦、肌體妻子,戒忍、精進、一心、智慧,每生自尅,不可計量,以求佛道,不為己身,但為眾生,救濟危厄,消除眾患,生老病死,地獄、鬼神、畜生之苦。今成佛道,順其本誓,周行濟救,授甘露藥,消除眾生今世、後世苦毒之患,永令獲安。」 经文读诵录音 ( ↓↓↓点击进入 ) : 0744佛說除恐災患經(上) 0744佛說除恐災患經(下) 6 ,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4 《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 「第八,復有眾生常在鑊湯中,為牛頭阿傍以三股鐵叉,叉人內著鑊湯中煮之令爛,還復吹活而復煮之。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信邪倒見祠祀鬼神,屠殺眾生,湯灌搣miè毛、鑊湯煎煮,不可限量。故獲斯罪。」” (內 nà: 古同“纳”,放入。 搣 miè: 用手拔。) 经文读诵录音 ( ↓↓↓点击进入 ) : 0724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1卷) 7 ,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34 《佛說鬼問目連經》: 一鬼問言:「我一生已來,或登刀山、劍樹地獄,或墮火坑、鑊湯地獄,種種受苦,無復休已。何罪所致?」 目連答言:「汝為人時,作天祠主,烹殺三牲,祭祀天神,血肉灌灑四方,語眾人言:『汝等祠祀,大得吉利!』作此魔邪之言、妖㜸之語,輕欺百姓,誑惑父母。以是之故,果入地獄。」 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七》: 「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身心精進,雖能遠離一切惡法,亦能攝受一切善法而無取著。無取著故,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從一世界至一世界,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所欲示現諸神通事,皆能自在示現無礙。謂或示現雨眾妙花,散眾名香,作眾伎樂,現雲雷音振動大地。或復示現眾妙七寶莊嚴世界,身放光明照諸盲冥,身出妙香令臭穢者皆得香潔。 或復示現設大祠祀,於中不惱諸有情類,因斯化導無量有情,令入正道離斷生命乃至邪見。 或以布施乃至般若攝諸有情,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或捨財寶,或捨妻子,或捨王位,或捨肢節,或捨身命,隨諸有情應以如是如是方便而得饒益,即以如是如是方便而饒益之。 ” 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七十七》: 「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勇猛心精進故,雖作饒益諸有情事不顧身命,而於有情都無所得;雖能圓滿所修精進波羅蜜多,而於精進波羅蜜多都無所得;雖能圓滿一切佛法,而於佛法都無所得;雖能嚴淨一切佛土,而於佛土都無所得。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身心精進,雖能遠離一切惡法,亦能攝受一切善法而無取著。 無取著故,從一佛土至一佛土,從一世界至一世界,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所欲示現諸神通事,皆能自在示現無礙。謂或示現雨眾妙花,或復示現散眾名香,或復示現作諸伎樂,或復示現震動大地,或復示現眾妙七寶莊嚴世界。或復示現身放光明,盲冥眾生悉蒙開曉。或復示現身出妙香,諸臭穢者皆令香潔。 或復示現設大祠祀,於中不惱諸有情類,因斯化導無邊有情,令入正道,離斷生命, 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或以布施攝諸有情,或以淨戒攝諸有情,或以安忍攝諸有情,或以精進攝諸有情,或以靜慮攝諸有情,或以般若攝諸有情。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或捨財寶,或捨妻子,或捨王位,或捨支節,或捨身命。隨諸有情應以如是如是方便而得饒益,即以如是如是方便而饒益之。 10 ,大正藏第 01 冊 No. 0020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佛言:「今我為佛,師民仁孝,告之正言,去欲、怒、癡。有常之態, 諸為惡者,我輙教令,不殺、盜、婬、妄語、飲酒、祠祀事邪。人宿為惡,身當受罪,烹殺祠天,為過滋甚,無所補也。且夫天意清仁,豈食人食乎?有德致祐,非殺為福。 是以天下賢智世主,聞佛經戒,皆自割絕,願不為惡。其持戒死,精神上天;若能至心清淨,即得沙門四道:一曰溝港、二曰頻來、三曰不還、四曰應真。又天下君王,雖行政欲平,亦責民租稅,貪意不除。今我為佛,都使天下無復情欲,得無為道。我求道以來,其劫無數,每生有願,願棄愛欲,修沙門行,無適無莫,於天下人賢明君子,聞佛經戒,靡不奉行,其不承者後皆有悔。能制意志,無復貪欲,便斷生死憂哭之道,不追相戀焉,得離苦痛。天下無常,人如水泡,一成一壞,莫能自存。」 11 ,大正藏第 14 冊 No. 0492a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師卜問祠祀,請乞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 …… .. 佛言:「為佛弟子,可得估販利業,平斗秤尺施行以理,不得阿枉巧欺以侵於人,葬送、移徙、婚姻、嫁娶是為世間事也。 世間意者,為佛弟子不得卜問、請符呪魘怪、祠祀、解奏、畏忌不吉。 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無所畏避,有所施行當啟三尊,無往不吉。戒德之人,道護為強,諸天龍鬼神無不敬伏;戒貴則尊,所往常安。不達之者,自作鄣礙。善惡由心禍福由人,如影追形如響隨聲,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戒行之德福應自然,天神擁護感動十方,與天參德功勳巍巍,眾聖嗟歎難可稱量,智士達命沒身不邪,善知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 阿難因進頌曰: 「佛為三界護,  恩廣普慈大,  願為晚學類,  未可取泥洹。  痛矣未達者,  瞢瞢不別真,  法鼓震三千,  云何不得聞?  世濁諸惡人,  自還墮顛倒,  不信世有佛,  自作眾罪本。  命盡往地獄,  刀劍解其身, 祠祀好殺生,  鑊湯涌其中;  婬泆抱銅柱,  大火相燒然,  誹謗清高士,  鐵鉤拔其舌;  亂酒無禮節,  洋銅沃其口,  若生還作人,  癡騃無義方。 不殺得長壽,  無病常康強;  不盜後大富,  錢財恒自饒;  不婬香淨潔,  身體鮮苾芬;  至詹黄墼p,  為人所信承;  不醉得聰明,  眾人所尊敬。  五福超法出,  天人同儔類,  所生億萬倍,  真諦甚分明。  癡愚不別道,  蔽聖毀正覺,  死入無擇獄,  頭上戴鐵輪。  求死不得死,  須臾已變形,  矛戟相貫刺,  軀體相殘截。  曚曚不達事,  惡惡相牽拘,  展轉眾徒趣,  禽獸六畜形,  為人所屠割,  以肉償宿怨,  無道墮惡道,  求脫甚為難。  人身既難得,  佛法難得聞,  世尊為眾祐,  安住之特尊。  敷遺甘露法,  晚學普奉行,  哀我現深慧,  愍念群生故。  開悟示道地,  行者得度脫,  福人在向向,  見諦樂不生。  自歸安仁聖,  殖種不死路,  恩慈無過佛,  神妙現威光。  願使一切人,  得服甘露漿,  慧船到彼岸,  法磬倡三千。  彼我無我想,  眾祐轉法輪,  我等蒙嘉慶,  得捨十二緣,  歡喜稽首拜,  自歸最無上。」 经文读诵录音 ( ↓↓↓点击进入 ) : 0492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1卷) 12 ,大正藏第 01 冊 No. 0042 《佛說鐵城泥犁經》: 佛在舍衛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誡諸沙門言:「我以天眼視天下人,死生好醜尊者卑者,人死得好道者得惡道者, 人於世間身作惡、口言惡、心念惡,常好烹殺祠祀鬼神者,身死當入泥犁中 ;身常行善口常言善心常念善,死即上天。」佛言:「人如天雨泡,雨從上渧之,一泡壞者一泡成,人生世間,生者死者如泡起頃。佛持天眼視天下人,死有上天者、入泥犁者,貧者富者、貴者賤者,人所為善惡。」佛言:「我皆知之。譬如瞑夜於城門兩邊各燃炬火,人有出者入者數千萬人,從瞑中視,皆見火中出入者。」佛言:「我持天眼視天下人,死有上天者、入泥犁者,如人從瞑中視火中出入者,如上高樓上望下,有數千家中,從上視皆見諸家。」佛言:「我見天下人,死有上天者、入泥犁者,如人從高樓上視諸家。」 13 ,大正藏第 01 冊 No. 0086 《佛說泥犁經》: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戒諸比丘言:「我以天眼視天下人,生死好醜、尊者卑者,人死得好道、得惡道者。 人於世間,身所行惡、口所言惡、心所念惡,常好烹殺祠祀鬼神者,死當入泥犁中。 身常行善、口常言善、心常念善,死即生天上。」 14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826 《弟子死復生經》: 爾時有賢者優婆塞,本奉外九十六種道,厭苦鹅粑瘨稳敕ǎ?罱洳环妇?M一心,勤於誦經好喜布施,笮意忍辱常有慈心,暴得疾病遂便命過。臨當死時,囑其親屬及其父母言:「我病若不諱之日,莫殯斂七日,若念我者不違我言。」遂奄忽如死。父母親屬諸家如其所言,停屍七日,到八日親屬諸家言:「死人已八日,眠眠無所復知,當急殯斂。」父母言:「雖已日久,亦不膖脹亦不臭處,小復留之,以到十日。」語言未竟,死人便即開眼,諸家父母大小踊躍歡喜;未能動搖,諸家共守之。至十日,便能起坐,善能語言。 眾人問所從來?盡見何等?言:「有吏兵來將我去,往到一大城,中有大獄,獄正黑,四面悉以鐵作城,城門悉燒鐵正赤。獄中繫人身,皆在大火中坐,上下火燒炙之,青烟出。或有人以刀割其肉噉食之。獄中有王問我言:『若何等人?犯坐何等乃來到是中?是中治五逆、不孝父母、不忠信事其君,治諸惡人處,若罪何重乃爾?』答言: 『 我少小為人以來,為惡人所惑,奉事外道,少為世間愚癡,殺生祠祀天地、飲酒,又於市裏採取財利,升斗尺寸欲以自饒。會後與善師相得,相教作善,牽我入佛道中,得見沙門道人,授我五戒奉行十善,自爾以來至于今日不復犯惡,恩由明王哀我不及。 』我便叩頭。 ” 经文读诵录音 ( ↓↓↓点击进入 ) : 0826弟子死複生經(1卷) 15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41 《五苦章句經》: 佛言:「一切壯無過心,心是怨家,常欺誤人,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為,能伏心為道者,其力最多。吾與心鬪,其劫無數,今乃得佛,獨步三界,皆心所為。一切眾香,莫過栴檀;其香無量,香價貴於閻浮提金。又療人病,人有中毒,頭痛體熱,磨栴檀屑,以塗其上,若以服之,病即除愈,一切眾生,莫不願得。有人大得栴檀香樹,束薪賣之,無買之者。佛在世時,所說經法,令人得道,無不度者。般泥洹後,十二部經留在世間,動有卷數,無人視者,亦如栴檀,束薪賣之,無有買之者也。一切臭木,莫過伊蘭,其臭毒惡,人見惡之,畏聞其氣。伊蘭栴檀生有四輩。何謂為四?一曰有栴檀樹,伊蘭遶之;二曰有伊蘭樹,栴檀圍之;三曰有栴檀,栴檀自為叢林;四曰有伊蘭,伊蘭以相圍遶。何謂栴檀伊蘭遶之? 有家長者,直信為道,妻子室內不從其教,奉邪倒見,祠祀鬼妖,不從教令,是謂栴檀伊蘭繞之者也。何謂伊蘭栴檀圍之?有家長者,信邪倒見,祠祀鬼妖,妻子、兒婦、家內大小直信三尊,不失八齋,布施為德,六度不廢。長者呵止,不從其教,竊避為之,是謂伊蘭為主,栴檀圍之者也。 何謂栴檀栴檀以為叢林?有家長者為道,室家眷屬,皆隨其教,不相違戾,直信三尊,心意和同,是謂栴檀栴檀以為叢林者也。 何謂伊蘭伊蘭自相圍遶?有家長者,信邪倒見,具行十惡,祠祀鬼妖,闔門烹殺,意同歡喜,是謂伊蘭伊蘭自相圍繞者也。 此四輩因緣,皆由宿命意行不同,故令不和。是以律經明曉因緣,獲罪福事, 若祠祀家殺生,鬼飼不與從事,不食其飲食,若入山澤,見飛鳥走獸聚食,終不驚怛,斷其食味。若見屠殺猪羊、網獵、刑戮罪人,不得看視,當避捨之。縱不得避,當起大慈,誓願僧那:『我得佛時,使我剎中,飲食自然,無令有此諸惡因緣! 』」 ………… . 佛言:「昔者為鹽樓王,有弘普之慈。諸墮罪獄者,王盡現之。王曰:『汝等何為是間?』罪人對曰:『我等死時,不知如行,諸惡自然,追逐送我來到是間。願王哀我,赦除罪過!』王曰:『汝等皆作何惡?』罪人對曰:『我等生時,不孝父母,殺盜、婬欺、飲酒、鬪亂、持刀強勢,侵易善人,誹謗聖道。所作眾惡,不可具說! 又信惡師,祠祀鬼神,謂當有福;烹殺三生,顿惿耢`。我今自首,悔所作惡! 』王曰:『汝等在世間時,吾遣五使者,案行天下,告語汝曹。汝曹何以不受其教?』諸罪人曰:『我等生時,實不見聞!』 经文读诵录音 ( ↓↓↓点击进入 ) : 0741五苦章句經(上) 0741五苦章句經(下) 三、佛经中也介绍了如法之后正确的祭祀该如何操作,这个是我们可以效仿奉行的。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佛经的指示,努力修行佛法,向需要的众生去做布施,去除贪欲,修慈无量心,供养三宝,赡养家人眷属,这才是正确的祭祀。不仅能感得现生福报,还可以升天,乃至证得涅槃,证果成佛! 16 ,大正藏第 02 冊 No. 0100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四》: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 欲使設祠時,  歡喜而施與,  作已三時善,  緣善故心喜。  隨其安心施,  悉能離過患,  善除於貪欲,  正斷欲解脫。  若修慈無量,  是名具足祀,  便得心具足,  於善趣亦生。 如是祠祀者,  是名為正祀, 得生梵天上,  壽命極長久。 」 17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三》: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 恭敬俱福田,  此三火應祀,  若勤心供養,  獲得三種樂。  云何為三樂?  施戒及修定,  三種之果報,  人天涅槃樂。  若人於一切,  善解於方法, 於祠祀時節,  能養其眷屬,  供養應供者,  能供養應供, 終竟必獲得,  永離災患處。 」 延伸阅读: 275部佛经读诵,帮助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6位法师为您读经,请听这79部,真正的福慧增长! 短篇佛经汇编: 第一册 、 第二册 、 第三册 、 第四册 请收下这30部女众学修佛经,怎知哪一世不是女? 重磅!25部佛经告诉您:什么是三世轮回因果? 十部佛经告诉您佛门孝道的博大精深 《增广净土五经》编选说明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71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传统文化 国际化
panfq 2018-3-27 10:29
传统文化 国际化 教授过英语和中国教育名著 结合 在山东理工大学和青岛大学 开课 大学 不同翻译的对照 正像汉语中的不同解释 In the Analects we find the passage: “When Chung Kung asked the meaning of jen, the master said: ‘. . .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 . . ’” (XII, 2.) Again, Confucius is re ported in the Analects as saying: 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 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se jen. (VI, 28.) 《论语 · 颜渊》篇里记载,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 · 雍也》篇里还记载,孔子说: “ 夫仁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Thus the practice of jen consists in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 De- siring to sustain oneself, one sustains others; desiring to develop one-self, one develops others. In other words: Do to others what you wish yourself. This is the positive aspect of the practice, which was called by Confucius chung or conscientiousness to others. And the negative aspect, which was called by Confucius shu or altruism, is: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 The practice as a whole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which is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This principle was known by some of the later Confucianists as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 絜 矩之道 ” , That is to say, it is a principle by which one uses oneself as a standard to regulate one's conduct. In the Ta Hstieh or Great Learning, which is a chapter of the Li Chi (Book of Rites), a collection of treatises written by the Confucianists in the third and second centuries B.C., it is sai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 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 矩之道 ” In the Chung Yung or Doctrine of the Mean, which is another chapter of the Li Chi, attributed to Tzu-ssu, the grandson of Con fucius, 礼记 《中庸》 , 传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其中第十三节说: 44 it is said: 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 . .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 . .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 . . . 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o behave to you. . . . “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 所求乎子,以事父。 …… 所求乎臣,以事君。 …… 所求乎弟,以事兄。 ……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 The illustration given in the Great Learning emphasizes the nega- tive aspect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that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emphasizes its positive aspect. In each case the measur-ing square for determining conduct is in one's self and not in other things.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i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nciple of jen, so that the practice of chung and shu means the practice of jen. And this practice leads to the carrying out of one's responsibili- ties and duties in society, in which is comprised the quality of yi or righteousness. Hence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becomes the alpha and omega of one's moral life . 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In the Analects we find the pas- sage: The master said: 'Shen , all my teachings are linked together by one prin- ciple.’ ‘ Quite so,’ replied Tseng Tzu. When the master had left the room, the disciples asked: 'What did he mean?' Tseng Tzu replied: '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 (IV, 15.) Confucius said: 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on learning. At thirty I could stand. At forty I had no doubts. At fifty I knew the Decree of Heaven. At sixty I was already obedient .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desires of my mind without overstepping the boundaries . (Analects, II, 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When the great Tao was in practice, the world was common to all; men of talents, virtue and ability were selected; sincerity was emphasized and friendship was cultivated. Therefore, men did not love only their own parents, nor did they treat as children only their own sons. A competent provision was secured for the aged till their death, em- ployment was given to the able-bodied, and a means was provided for the upbringing of the you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were shown to widows, orphans, childless men, and those who were dis- abled by disease, so that they all had the wherewithal for support. Men had their proper work and women had their homes. They hated to sec the wealth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veloped, was not for their own use. They hated not to exert themselves, was not for their own profit. . . . This was called the great unity. (Li Chi, ch. 7.)    “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conscientious kɒnʃi’enʃəs , careful to do everything that it is your job or duty to do 絜矩之道是以推己度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指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絜,度量;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絜矩: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
个人分类: 语言文学|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促进现代生态学与中华传统生态理论融合
lulingkxw 2017-10-13 10:05
促进现代生态学与中华传统生态理论融合 推动我国社会生态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提纲】 【 关键词 】 生态文化 民族复兴 文化自信 凝聚力 【 提 要 】 本文通过比较现代生态学与中国传统生态理论的萌芽和发展史,认为中国传统生态理论系统拥有深厚的天文、历法、农业、医疗、管理、教育、以及农业生态工程等的生态理论技术基础,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内涵丰富而深刻,它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对中国社会建立起数千年来可领先于世界的农业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有关研究发现,现代生态学与传统生态理论的科学原理是统一的,它们具备了多方面优势互补的特点。推动两个理论系统的融合,不仅是发展中国传统生态理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需要,也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契机。 将东西方的生态科技理论结合一起,融贯于美丽中国建设之中, 是以生态科技文化造福社会,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的系统工程。 在加强对传统生态理论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中华传统生态理论与现代生态科学的优势互补,可推动现代生态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加快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创立新一代属于未来的生态学理论系统;借助现代生态工程工具,加速传统生态工程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走上一条以富有中国特色的未来生态学引领发展的道路 ,它将更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引 言】 1919 年以来,我国历经改天换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这两个阶段的巨大社会变革,更为举世瞩目。如今,中国如同一个步伐坚定的“巨人”,走上了快速迈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习主席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文献 1 】 而在社会运动加速前进的条件下,社会系统内部,社会发展与相关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关系协调难度更大。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明了方向:我国要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在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为保障中国“巨人”有机体内部及与外部环境系统功能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于“五位一体”的关系,我国著名生态学家王如松院士指出“生态在这五位中的关系并非是平列的,生态文明是神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我们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基于生态学在促进我国 21 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把握生物主体与环境关系规律的理论——生态学将成为重要的理论支撑。【文献 2 】 生态学正是顺应了社会的需求,获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几十年间,生态学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跃成为融合了众多学科的庞大理论系统的一级学科。这也是以我国社会传统生态观念的深厚基础、生态学界广大科技工作者与其他学科系统协同努力下,广泛地与其他学科理论融合、结合实际推广生态工程应用所取得的跨越性发展。 一、 现代生态学的萌芽和发展 (一)关于现代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 Ecology ),起源于德国生物学家     恩斯特 · 海克   尔  于 1866 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现代生态学是一门关于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目前已经发展为 “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一门学科。 在100多年前,现代生态学从把握动物与生态环境关系出发,从一个概念、一个发端于动物学的分支学科,在当今社会实现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召唤下,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向多个科学领域不断渗透、结合、融合,成为了庞大的科学系统,成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系统融合的理论工具。 (二)生态学向各个学科强烈渗透 生态学沿着生物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方面向分子生物学方向,宏观方向,它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整个生物圈都纳入其研究对象。 全球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孕育阶段、萌发阶段、发展的初期阶段、近代阶段、现代阶段等五个阶段。生态学强调了主体与环境的生态关系,由于生物主体及其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使得它必然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利用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土壤学、化学、物理学等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知识,将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互相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整体来进行研究。 由于人类活动深刻地改变了自然原生环境,对生物系统构成了强烈的干扰影响,生态学必然地将人类活动因素纳入了其研究的范畴。作为高级生物系统的人类,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生态学理论用于解释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生态运动的规律,也显示了广泛的适用性。例如,生态学家将城市生态研究的各个分支场中找到一个立足点和增长点,同时,通过一个综合性的 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地理,遥感科学, 城市规划 ,景观建筑,甚至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的结合点开劈了大量的研究新领域。生态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哲学方法,表现了对自然规律统一性的更广泛的延伸和更深层次的抽象。生态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综合形成庞大的理论系统。 表 1 : 现代生态学理论系统分支学科列举 160 个 类 别 学科名称 方法论 生态学哲学 数学生态学 信息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系统生态学 组建水平 个体生态学 *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广义生态学 * 时间坐标 时间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 当代生态学 长期生态学 古生态学 空间坐标 微观生态学 * 宏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 宇宙生态学 自然 与社 会复 合理 论系 统 自然 天文地理物质生物 系统行为方式 自然生态学 陆地生态学 地理生态学 水土生态学 土壤生态学 天文生态学 * 气象生态学 * 防灾生态学 火山生态学 极地生态学 * 高原生态学 旱地生态学 荒漠生态学 冻原生态学 * 沙漠生态学 水域生态学 湖泊生态学 流域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 河流生态学 湿地生态学 赤潮生态学 * 草原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红树林生态学 * 生物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 基因生态学 细胞生态学 病毒生态学 真菌生态学 微藻生态学 螨类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鸟类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物候生态学 * 畜牧生态学 进化生态学 社会 区域领域 学科行业 工程 化学生态学 遗传生态学 生殖生态学 入侵生态学 * 天敌生态学 * 物理生态学 放射生态学 * 重力生态学 道路生态学 * 互联网生态学 * 温带生态学 * 热带生态学 * 北回归线生态学 * 创新生态学 * 科技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 社会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 学校生态学 * 体育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 政治生态学 宗教生态学 生态美学 * 艺术生态学 * 生态心理学 行为生态学 生理生态学 创业生态学 * 战略生态学 * 文学生态学 * 语言生态学 思维生态学 * 传播生态学 * 图书馆生态学 经济生态学 金融生态学 * 股市生态学 * 军事生态学 战争生态学 * 伦理生态学 * 物流生态学 艺术生态学 * 市场生态学 * 旅游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流行病生态学 * 资源生态学 人口生态学 乡村生态学 民俗生态学 * 民族生态学 家庭生态学 家居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 组织生态学 管理生态学 营销生态学* 纺织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 医学生态学 健康生态学 * 疫病生态学 * 营养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田生态学 植保生态学 * 作物生态学 * 园林生态学 林业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 草业生态学 * 修复生态学 * 工程生态学 企业生态学 企业种群学 * 企业群落学 * 企业系统学 * 企业生态医学 * 建筑生态学 人居生态学 庭院生态学 * 规划生态学 * 设计生态学 * 城市生态学 城市种群学 * 城市群落学 * 城乡协同生态学 * 城市生态工程学 矿业生态学 商业生态学 渔业生态学 灾害生态学 防灾生态学 工业生态 工程学 农业生态 工程学 教育生态工程学 城市生态工程学 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 * 备注:以上归纳学科名称仅为部分检索资料,并未包括全部;加星号的 * 学科处于理论系统萌发初期; 加粗线的学科名称 笔者参与了创建或初期研发工作。 二、中国传统生态理论系统的萌芽和发展 生态学的原理在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已经数千年。中国的传统生态理论的起源,根据哲学模型“阴阳图”推断,它发源于人们对历法的研究,为了根据物候耕种农田;而最初的研究工具则是日晷。 通过日影的观测,人们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从而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中的最重要的一环。也就是植物内在已经记忆的物候生态适应特点与不同季节的气候环境条件匹配,从而为农业发展创新提供了强有利的技术支撑。正因为具有统一的国家、文字和生态哲学为核心的科学文化系统,使得生态文化成为我们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 通过对比现代生态学与传统的萌芽和发展历史,认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拥有深刻的天文学、物候学和社会应用技术基础、生态学科学思想深刻内涵,并对中国历史上长盛不衰落的数千年的农业时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农业生态文明与生态哲学理论模型 《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人与万物是平等的生命,应该形成和谐的关系。这隐含着生态哲学、伦理学的意识。体现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太极图”(又被称“阴阳图”、“八卦图”)被作为传统文化的标识。 “太极图”理论模型来自日影观测——日晷成像 通过周而复始的观察,古人发现通过观测阳光投影的周期变化,可以把握节气形成的规律。日影观测成为指导农业生产较古老的天文研究手段。人们对日影观测的工具,从树木、土堆和山洞发展到制作竹器和石器工具——日晷。日晷是编制历法时最常见的观测工具(见组 图 1 ),历法与生态学原理具有统一性,它是人类把握自身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基本法则——生态平衡法则的理论工具。 具有计时断季,提示人们采取相应生态对策的古历法由人所制定,它主要是根据对地球影响较显著的天体太阳和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周期运动关系来制定的。历法的重要性显示,它指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更有效地获得农业收成,保障身体健康,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组图 1 赤道式日晷 日晷观测产生太极图 (日晷来源:文星雕塑)(图略) “远古中华先贤以太阳为坐标创建了太阳历 , 以月亮为坐标创建了太阴历 , 以北斗星为坐标创建了北斗历 。 最后将三种历法 ‘ 合三为一 ’ 创建了阴阳合历。阴阳五行的哲理是从最初的太阳历出发的。天文历法中的阴阳五行第一特征就是严格的规定性 , 与迷信与玄学毫无关系。” 【文献 3 】 三、 中国传统生态学与现代生态学理论特点比较 现代生态学被全面引进中国的历史与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相伴随 , 只有短暂的数十年。我国科学工作者,积极关注生态学发展动态,多个学科群体加入了生态科学理论综合研发,使得生态学研发队伍快速庞大,生态学工作者在推动现代生态学的普及和应用中,追赶国际科学发展潮流,使之成为“一级学科”。在这一过程中,借助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框架,拂去传统生态学的历史尘埃,令中国传统生态学理论系统逐步清晰。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发端在不同自然环境、起源并伴生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生态科学系统的基本哲学观“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观是契合一致,而在思维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则存在理论耦合性和互补性(见表 1 ),这为未来中国生态学理论发展,科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重大契机。 表 1 - 中国传统生态学与现代生态学的耦合性和与互补性 项 目 中国传统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 发源 地时 发源东半球/中国;农业时代; 约5千年以上 发源西半球/德国; 工业时代;约150年 理论 端口 天文学、物候学等 动物学、地理学等 社会 需求 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适应 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适应 学科 范畴 自然和社会科学全面渗透,理论系统较全面综合 正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渗透,趋向理论系统的综合 哲学 方法 唯心。从敬畏自然,顺从自然,到“天人合一” 唯物。从人改造自然,适应自然,到趋向它们的统一 逻辑 思辨 从二进制到十进制等、从系统机能辨析形态偏向生物(机能)的统一性 从十进制到二进制等、从系统形态辨析机能 偏向生物(形态)的多样性 主要 分支 学科 领域 ( 举例) 关于哲学人文的学科较发达。生态哲学(易经/易理)生态数学(易经/易数);生态医学(中医);生态建筑(风水建筑);生态地理(堪舆);生态天文(农历/阴阳合历),等等。 关于数学环境学科比较发达。生态哲学;生态数学;生态健康;生态建筑;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等等。 部分 生态 应用 技术 ( 举例) 关于人的健康平衡保健理论和技术较发达。生态预测(人与社会发展趋势);生态规划(村落建筑规划等);生态养生(人体养生等);生态种植养殖(农作物种植禽畜养殖农业生态工程),等等。 关于环境治理平衡应用技术工具较发达。生态监测(大气检测等);生态设计(建筑设计等);生态保育(植物保育等);生态环境工程(废弃物生态工程等),等等。 理论 工具 直观体验和综合思辨为主 以仪器检测和实验分析为主 优势 互补 哲学体系比较成熟;较成熟 数学体系比较发达;但仍较年轻 发展 前景 传统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互相渗透、综合一起,形成东西方生态学综合一体化的广义生态学理论系统,它将更强力地促进人类农业、工业、信息时代的生态协调,持续发展。 现代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理论系统的科学原理是统一的,它们具备了多方面优势互补的特点。推动现代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系统不仅是发展现代生态学的契机,也是中国传统生态学理论最佳的弘扬手段。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生态文化融贯于美丽中国建设之中,是以生态文化造福人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系统工程。也是全面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需要。它也是全民族提升文化自信稳步走向大国复兴之路的强大动力。 四、促进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融合的途径 在加强生态学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对传统生态学与现代生态学的原理比较并互补融合,有力地促进现代生态学理论的完善,建立全面的自然科学生态观。 (一)理论上,加快传统生态学与现代生态学理论系统的融合 文化是科技的载体,延伸,科技是文化的主轴,核心;我们需要积极地发掘和整理中国传统生态学的理论遗产,在此前提下才可以实现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的优势互补;在加强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借助传统生态学综合理论方法,加速现代生态学实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 积极鼓励建设具有中国传统生态学与现代生态学结合的新一代生态科学理论体系。为更有力地促进社会生态系统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结合提供强大的生态学理论支持。 (二)应用上,结合国情发展古今结合的生态学应用理论与技术。 借助现代生态工程技术,加速技术的整合,使传统生态工程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科技与文化综合协调发展的道路。在各个领域,鼓励创建的生态文化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新技术和新模式。 五、结语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三大生态风险:以地质和气候变化、经济震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人口激增、老龄化,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自然区域生态服务能力下降的问题;以全球性环境病加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力降低、农业生产、食物链被破坏(尤其是由于大量化学有毒物品的生产和使用导致微生物系统被破坏)引发的人体和环境的生态健康问题。 在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转型、人口基数雄踞全球总量约 1/5 并持续增长的时代背景下,环境资源有限,不可再生资源持续减少;国土幅员辽阔,社会生产力水平难以平衡,我国社会生态系统内部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等矛盾异常突出。生态学的科技支撑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的优势互补;借鉴传统生态学综合理论方法,加速现代生态学实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借助现代生态工程工具,加速传统生态工程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将可以走出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科学与传统生态理论综合发展的道路。 推动我国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也是全面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的需要。这必将是进一步提高民族凝聚力,更快步走向大国复兴之路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习近平: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人民网 2016 年 11 月 11 日 王如松院士; 将生态文明融贯于美丽中国建设之中,《中国科学报》第 1 版 2012 年 11 月 24 日 王培楠; 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 ,南方日报 2010 年 10 月 17 日 陆玲:日晷成像与“阴阳图”和“九宫图”理论模型, , 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文化与历法文明论坛论文集 广州 2012 年 12 月第 182 页。 陆玲;中国古代生态学与现代生态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广东省生态学会“五大”暨前沿学科交流会报告广州 1998 年 12 月 18 日 【作者简介】 陆玲 女 1958年7月生 硕士 副研究员 广州市万归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董;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作者长期从事跨学科科研科普活动,曾依托广东省生态学会、深圳市生态学会、广东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支持,策划和主持实施了“幼儿园生态素质教育”“广州气象地质灾害与生态安全对策展览”等多个市级科研、科普项目。创研《企业生态学》综合学科理论系统;是深圳市生态学会发起人之一;1995年7月论文《试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生物统一性》入选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并和与会青年科学家一起受到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5年7月《 地球生态景观陨击成因推想》入选 第三界世界生态高峰会议论文集 ,并 在高峰会专设“地球景观生态陨击成因推想幻灯沙龙”发表报告。 当前关注:地质灾害预防与人居选址、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珠江文明起源、微生物产业与生态农业工程等、儿童生态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博客 http://bbs.sciencenet.cn/u/lulingkxw ;邮箱: luling2015@qq.com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秋节还有几天啦!今年你能不能吃到阖家团圆的月饼呀~
arthurw321 2017-10-1 12:24
中秋节还有几天啦!今年你能不能吃到阖家团圆的月饼呀~ 月饼,就是我们说的团圆饼啦!为啥是月饼?不是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吗……当然,十五的月亮还十六圆呢,再说你十六还得吃月饼哈哈。虽然说现在我们不太讲究传统了,但是八月十五你不吃月饼你还是不是中国人啊!!!不!吃!不!是!中!国!人!!!!!在写月饼的故事前,我们先来聊聊月饼的黑历史吧~ 有人说月饼是唐朝出的,有人说是宋朝出的,但是都没证据。有个传说啊,是明朝出的。明朝的时候是朱元璋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我们就用刘伯温的版本。说是当初元朝规定每10人一个管家公,都是蒙古人。这些蒙古人很坏啊,老百姓很烦,民怨沸腾。等朱元璋占地方了,都说赶快把管家公杀了,结果太多也杀不完、咋办呢。刘伯温有办法,先散播童谣:“且莫笑,看重九;重九交午未,人头要落地。”又四处放风,说灵山普善先师给人托梦:中秋月 夜子时,大家若对月吃月饼,可免重九大难。最后百姓一掰开月饼,发现馅里有一张纸条,上书:“中秋子夜时,齐杀管家公。”老百姓一看家家户户都有啊,赶快都拿上柴刀去杀管家公了……就杀了。完。 这个很明显,月饼早就有了。肯定是明朝以前。那元朝不可能。那就只有唐宋。唐朝就有个故事,说月饼是来自胡饼。说当初唐高宗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又说和张骞有关,唐玄宗觉得胡饼不好听,杨贵妃给改成月饼……反正都是传说。我猜测,月饼还真是唐到元之间产生的。估计是唐朝上层出现雏形(唐首现中秋节),元朝流传到下层出现了比较像的月饼烤制有馅,明朝正式成型(拜月教)。这是很有可能哒!而且应该是和胡饼有关的。 那,下面我们谈谈怎么做月饼吧。大多数月饼都是广式月饼。我们就从这个说起啦。你看淘宝,这都是第一位呢。 广式月饼的好处是流行全国。它用料上乘,皮薄馅靓,纯香幼 滑,回味无穷,包装精美。最常见的馅就是莲蓉,其次豆沙,再其次五仁。 工厂做月饼(一般都是直接买的吧?没有自己做的,那来看看工厂怎么做),一般是如下步骤。我们先说莲蓉馅的。其他也差不多。 很明显就是先称好重量洗干净再煮熟,这步很关键,并不是先烤而是先煮。煮透了再磨粉,加配料,这就是你吃的月饼馅了。 有了馅就有皮。皮怎么做? 皮比较简单,生的就行。皮馅都有了,下面才是重点。那就是包!月!饼! 有这么全自动包月饼机,然后压成型,排成一排挨个烘烤,然后就包装上市啦~ 至于蛋黄的,就是在包馅的时候加蛋黄进去。果仁的就是拌馅的时候多加点东西。 其实我们以前都是手工做月饼。先将小麦粉围成一个圈,按 配方比例把糖浆、花生油、食用枧水称量后,投入小麦粉圈内,用手将其拌匀,再混入小麦粉,将所有的配料 搓匀,即为月饼皮料。 事实上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就开始用机器包月饼了。月饼也好做,就是各种搅拌各种磨粉。简单的说,现在高级工厂是可以实现从皮料、馅料供给、自动包馅、月饼成型、机械排 饼、科学塗蛋、恒温烘烤、分线进机、自动包装形成一 条龙全自动化月饼生产线,所以现在月饼也越来越便宜了。消耗人工越来越少嘛。 说完了怎么做月饼,我们再说说都加了什么添加剂。第一个就是防腐剂。防腐剂主要是杀菌的,杀细菌也杀真菌。你知道为啥要放防腐剂,因为如果手工月饼,它们的保质期是很短的,但是工厂制作的月饼都需要保存至少几个月吧,所以必须加啦。月饼这东西,水分多,蛋白质脂肪糖类都特别丰富,菌菌最爱吃辣!尤其是空气中无处不在的真菌孢子啊(你呼吸它们也在空气中)。所以我们发现,正规月饼微生物超标也有38%,小作坊月饼不正规的达到88%……微生物感染主要出在烘烤以后放凉和包装。因为烘烤高温会杀掉大多微生物的。 目前能用于月饼及其馅料的食品防腐剂包括山梨酸及其钾盐、丙酸及其钠盐、钙盐、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纳他霉素、双乙酸钠、单辛酸甘油酯、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及其钠盐、ε - 聚赖氨酸等 8 种, 而苯甲酸及其钠盐、富马酸二甲酯不能应用于月饼防腐。这些东西倒都是合法的,就是要在不同的理化性质下使用。所以要认真考虑防腐剂的特点和性质,确定防腐剂的用量,而且防腐剂只是帮助保存,已经发霉的食物可是没用咯。问题就出在2点,一个是超量超范围使用,一个是非法使用不合规定的添加剂。这也没办法。大家只能选择尽量放心的大厂产品啦~ 对了,除了防腐剂还有乳化剂和抗氧化剂,都是为了油脂。当然,如果配料表写了氢化植物油或者精炼植物油,建议你别买,因为那就是饱和脂肪了,可能还有反式脂肪酸。其实大多月饼里的油脂是植物油,是不饱和脂肪酸,吃一点也没关系啦~少吃就行了。再说现在也没人爱吃这么油的东西了吧。 月饼还有个问题就是热量太高。热量太高呢,就会胖……为了万恶的瘦瘦瘦,我们还是要做低热量月饼啦。首先是皮要低热量,其次馅也得低热量。糖可以用糖醇代替,糖醇的问题就是不会有美拉德反应不能上色,所以还得加色素。而且糖醇会降低皮的韧性。不过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糖的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个是油脂的问题。以前都是花生油,有的馅还有黄油猪油还有氢化油更可怕了。所以可以用一些油脂替代品,但是物理特性又赶不上油,就需要改性啊什么的。 最后告诉你月饼的香味是哪来的。那些主要成分是戊酸乙酯、辛酸乙酯和己酸甲酯,酯类物质大概占到80%以上,而且月饼的油脂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才容易氧化变质。所以啊。反正月饼香你可以认为就是油香…… 月饼嘛,还是很好吃的~不过大家都吃的少了。但是为了阖家团圆取个好兆头,我们还是吃一个吧!我想去吃 一个豆沙或者枣泥的,你想不想来一个? 如果还想看更多这样有趣的文章,那就关注我咋样? 微信公众号 白公子的生物课 vita-force 快点来!伦家等不及啦!(●'ω'●)丿❤ http:// weixin.qq.com/r/8kPu9rH ECOx3rfWV9xbg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2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朱承:面对传统要有公共情怀
fqng1008 2017-7-8 21:55
近代的文化巨擘王国维在《国学丛刊序》中说: “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学无新旧、学无中西、学无有用无用,意味着对待学术文化问题,要抛弃新旧、中西、有用无用的偏狭性立场,转而抱以普遍意义上的公共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种个性化样态,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与地域性特征,但也包含着人类文明中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与公共性因素。这种公共性,既是时间意义上的超越古今,也是空间意义上的沟通中西,还是不同流派间的破除门槛。具体来说,在公共性情怀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清末以来,中国社会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覆巢之下,中国文化也同样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末的有识之士从器物、制度到文化层面对中国传统做了全面的反思,及至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形成了与传统文化做全面割断的激进判断。这种激进判断,导致了社会上一度出现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这种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性的认知之流风余韵至今未消。诚然,中国要走向现代,确实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予以深刻的反思,但是,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文化不是全面移植某种现代化、某种异质文化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应该生长在既有的传统之上。马克思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无法回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无法割断几千年传统对于现代及未来生活的深刻影响。传统文化构成现代文化的思想资源,当然,对于现代文化来说,这一资源既有积极意义,有时也有消极意义。我们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积极意义的举证,与对于传统文化消极意义的举证,将会是一样多;纠缠于积极与消极的论辩,将陷入庄子所说的若我互胜、莫辨是非的境地。即使如此,有一点还是可以明确的,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所面对的都是人类生活,无论古今,文化都是人类生活的创造物,在这一点上,古今是公共的。既然人类生活具有延续性,那么人类文化就具有延续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具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共同面对的是延续不断的人类生活,人类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等一切因素,古人思考过,今人也要思考。就人性能力来说,古人和今人大致相同,因此,古今文化在面对共同问题时,其深度和广度往往不相上下。比如说,孟子要思考“孺子入井”的问题,今人也要同样面对“小悦悦被碾压无人施救”的问题,今天的伦理思考不见得比孟子的时代更为深入。因此,站在现代文化的立场上反思传统文化,要具有“古今一也”的公共情怀。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要辨“异”,也要认“同”。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关于这二者的关系,我们往往称为中西问题,同样的,对于中西问题,我们既要辨 “异”,也要认“同”。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意义,不是哪个民族可以得而私之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同民族的发展展现了不同的特色,然而这种差异不是本质上的差异,而是表现方式的差异。举例来说,中国人在对待家庭的态度上,具体说对于父母的态度,可能会与西方人有所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只是表现方式的不同,究其本质而言,只要是人,都要认真面对血亲伦理的这一根本性问题。在这一点上,人类是具有一致性的。从人类的一致性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各异,但是从根本上而言,所面对的问题具有公共性、共通性,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可借用朱熹曾使用的佛教“月印万川”之喻:共同之月散在江河湖海,各处的江河湖海虽形态各异,但反映的是同一轮月亮。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中西之别,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实际上,中国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背后,一样能找到人类共通的东西,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我们要以公共性情怀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要具备“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普遍性意识。 三是儒家文化与其他诸子百家文化的关系。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近年来,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对儒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作了很多贡献和成绩,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复兴当然是好事。但是,儒家文化不能代表全部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国哲学和思想的轴心突破以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蜂起,各竞风流,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思路、设计了不同的理想状态。从根本上说,诸子思想虽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但是诸子思想中对人性的不同审视、对社会的不同判断以及各自独特的致思路径,是儒家一派所不能全然代表的。先秦诸子之后,儒家取得了一定的尊崇地位,但是也没有独占思想领域,而是逐渐出现了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董仲舒)的国家意志战略,但是毕竟没有完全实现。儒家虽然从政治上独尊,但是在民间生活中,佛道思想还是有着大量的空间能得以发展,甚至很多时候国家对于佛道文化也大力扶持。就此而言,今天人们回头看传统文化,就不能仅仅看到儒家文化,而是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丰富多样性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家各派在竞争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变化,以此促进生命力的旺盛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正视这种丰富多样性,以一种公共性的情怀看待传统文化,而不是用一家一派的立场去过分强调判教、站队,甚至给人们造成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只是儒家一家独大的刻板印象。 文化上的公共性情怀,强调古今之间的延续性,强调中西之间的共通性,主张容纳多元文化、宽容异质文化,主张文化的多样性。落实这种公共性情怀,我们要用一种公共性的姿态弥合古今之间、中西之间、儒家与其他派别之间的差异,在研究和传播思想文化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辨 “异”,还要注意求“同”。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 16JZD007]子课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国际借鉴和世界情怀研究”成果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论语•乡党》中三句话的解读
热度 6 youmingqing 2017-7-7 10:27
翻到15年前旧稿: 对《论语 · 乡党篇》中几句话的理解 . 焦作工学院学报 ( 社科 ), 2002, 3(4): 44-46. 写作的缘由已不能记得, 或与耳闻某校 “ 要求工科博士答辩前背诵论语前*章 ”有关。 现大幅度删改后贴出。 近来读经呼声很高,相关书籍论“套、批、系列”出版,认真学习几册借以“了解我们祖国曾有过的光辉时代,歆享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神文明”,进而“汲取菁华、走出蒙昧,为中华的复兴增添一份力量 ” 。 不过,部分话语在书中详细解释译成白话后仍不能理解,只得自作探求;略述几句,敬请博友批评指正。 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标点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 即使是粗饭、菜汤、瓜类, ( 临食前 ) 也必须祭一祭,而且必须恭恭敬敬。 译文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孔子自己并且要求别人每次吃饭时都得举行个仪式,就象基督徒饭前祷告,或如《西游记》唐僧饭前念揭斋咒。不过译文中“祭一祭”未说清用什么祭什么。总不能是“祭”食物本身吧。书中仅注释“齐如:恭敬严肃的样子”。 标点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书中注释“ 瓜祭:古人在吃饭之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难于理解。将自己吃的食物分出少许,只能喂养宠物而不能祭祖——祭祖是非常郑重的;而“食具之间”也不知是什么地方。或许注释者将“瓜”理解为“瓜分”。即便如此,“瓜分”也是指象剖瓜一样分割或分配,如瓜分天下、瓜分利润等,并无“取出部分”的义项。《辞源》“ :指瓜熟时,以瓜祭祖,示不忘本 ” ,说得清楚。 我想孔子的意思可能是,虽然以简单的食品祭祀,祭祀之前也同样得恭敬虔诚地斋戒——祭祀本该用肉啊。此句之前有“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又 “齐”同“斋”,指祭祀前整理衣作、戒除嗜欲等以示虔诚。祭祀并不是随便就举行的,《论语·述而》就有“子之所慎齐战疾”这样的话。 2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标点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孔子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回来,说到:伤了人吗?却并不问马怎么样。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了人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这是别人记孔子的言行,历来受到好评:表示孔子重人不重财。儒家反对墨家的无差别之爱,但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 , 总是应该具备的。马棚失火, 孔子“却并不问马怎么样”, 实在是不合情理。现在一些事故报道中,如 1999 年 11 月的渤海沉船,总是强调遇难者中没有外国人,令许多人痛心和不满。 不论孔子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这句话在今天都应该理解为, “ 伤了人吗”,“没有”,“那马呢”,即在“不”和“问马”之间用句号分开, 以体现儒家的观点: 仁爱是从人性的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 。“并不问马”是不仁爱的表现。 金克木先生对此的解释颇为幽默 : “ 孔子上朝、退朝必定乘车,因为他说过,做官当大夫的‘不可徒行’,自己不能徒步走路。看来,他上朝退朝驾车的马不在马棚里,安然无恙。厩里不知还有几匹马,伤了,跑了,当然没有人重要 ” 。 现在人类活动范围不断增大,影响了许多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但人类就此所作的某些努力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并非仁爱。齐宣王的以羊易牛有孟子善为解释,而今天的以羊训虎哪有什么不忍之心; 至于为求得 “ 最佳的拍摄效果” 而以枪惊鸟、以车逐兽,使母幼遭伤,则又等而下之了 。 3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标点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时,便自己先吃。 译文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单看译文是难以理解的。文献 的注释是 “ 先饭:(君祭时)自己先吃饭(不吃菜)。这是表敬意的行为 ” ;若 真是这样,译文并不完整。 此外,国君既然举行的是“饭前祭礼”,那么举行祭礼时 不管是饭还是菜 都不该吃。依照现代的常识想来,如果国庆晚宴上在领导人致词时,自己便先吃起来,又成何体统呢;就是在普通家庭,祭祀结束之前谁也不会吃饭。 文献 的评析是 “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君主十分尊重。他在与君主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 。 文献 将此句译为 “ 陪同君主一起吃饭,在君主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抢先尝一尝 ” ,但没有说明为什么要“抢先尝一尝”。 己所欲则施之于人 ,是儒家推崇的,那么孔子是否认为 陪同国君吃饭的所有人都应该象他那样“主动或抢先尝一下”,以示“对君主十分尊重”或“对礼的遵从”呢? 《论语正义》对本句 8 个字的注解 长达 1500 余字(包括句读),阅后仍难得要领。 实际上只要认识到 “ 祭”和“先饭”的 主体都是君, 这句话就不难理解: ( 人必须知道自己的位置,因而 ) 陪伴国君时,应该由国君负责祭祀,让国君先吃饭。这就是礼。 保证社会的秩序并明确个人职责,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假如君主吃饭前,真的需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那么就应该有人担此职责,而不是 “ 侍食于君” 的每一个人或随便一个人。 4 结 语 文革的政治方式并没有、也不可能毁灭传统文化;而不恰当的弘扬如商业运作却会使之逐步消亡。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而 店联 “ 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 ” 却广为流行,就是仁义正在消亡的表象;而高考以 “ 诚信” 为题, 可能使某些 青年学子离 “ 诚信” 又远了一步。这是作者阅读文献 时的感想。 传统文化固然需要学习和继承,但其作用应恰如其分的评价。 “ 半部《论语》治天下 ” 并 不值得当真,而将几个亚洲国家的经济腾飞归功于《论语 》 也是感觉过于良好。明清取士的八股文以朱批四书为题,儒学地位之隆无以复加;但读了《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就知道社会状况与儒学没有关系; 而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也正是源于明清两代 。 1990 年 谭其骧先生就指出 : “ 中国落后于西方至少已有五百年历史,远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落后只能怪自己。二十世纪只剩十年了,假如还要提倡儒家文化,拒绝接受他人的优秀东西,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 。时至今日,五四时期倡导的科学和民主还需要继续倡导呢。 勾承益,李亚东译释.论语白话今译.中国书店, 1992. 序言 ( 李双作 ) , 100-109 陈国庆,何宏注译.论语.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前言, 203-208 辞源》第三册,商务印书馆, 1981 年修订第一版, 2082 刘鄂培.孟子选讲.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95-9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62-63 金克木.译匠天缘 · 《论语》中的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 290 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O级工农兵学员.论语批注.中华书局, 1974. 222 郑玄 ( 汉 ) ,刘宝楠 ( 清 ) .论语正义.上海书店, 1986. 229-230 谭其骧.求索时空 · 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有关联吗?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126. 原载: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 , 1990, (3)
个人分类: 文史闲谈|798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传统文化《中国四大》
Fangjinqin 2017-6-13 21:26
传统文化《中国四大》,你知道多少? 机密内幕 微信号 jimineimv 功能介绍 您好!点击最下面的“关注”二字,以后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一次精彩文章汇编.完全免费,请放心关注 01 四大国粹 【 京剧 】 【 中医 】 【 国画 】 【 武术 】 02 四大民间传说 【 牛郎织女 】 【 孟姜女哭长城 】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 白蛇传 】 03 四大发明 【 造纸术 】 【 印刷术 】 【 指南针 】 【 火药 】 04 四大发明家 【 张衡(地动仪) 】 【 蔡伦(造纸术) 】 【 毕升(活字印刷术) 】 【 杜诗(水力鼓风机) 】 05 四大名扇 【 杭州檀香扇 】 【 苏州绢扇 】 【 肇庆牛骨扇 】 【 新会葵扇 】 06 四库全书 【 经 】 【 史 】 【 子 】 【 集 】 07 四大名著 【 红楼梦 】 【 西游记 】 【 三国演义 】 【 水浒传 】 08 四大讽刺小说 【 官场现形记 】 【 老残游记 】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 孽海花 】 09 四大神话小说 【 封神榜 】 【 镜花缘 】 【 西游记 】 【 八仙传 】 10 四大志怪小说 【 搜神记 】 【 山海经 】 【 封神演义 】 【 聊斋志异 】 11 四大美女图 【 西施浣沙 】 【 昭君出寨 】 【 貂婵拜月 】 【 贵妃醉酒 】 12 四大奇女 【 薛涛 】 【 李师师 】 【 梁红玉 】 【 柳如是 】 13 四大才女 【 蔡文姬 】 【 李清照 】 【 卓文君 】 【 上官婉儿 】 14 四大女将 【 穆桂英 】 【 樊梨花 】 【 秦良玉 】 【 梁红玉 】 15 四大情女 【 白娘子 】 【 孟姜女 】 【 虞姬 】 【 王宝钏 】 16 四大名妓 【 苏小小 】 【 李师师 】 【 梁红玉 】 【 陈圆圆 】 17 四大草根妓女 【 小凤仙 】 【 杜十娘 】 【 玉堂春 】 【 红拂女 】 18 四大良母 【 王母 】 【 女娲 】 【 孟母 】 【 岳母 】 19 四大清官 【 包拯 】 【 狄仁杰 】 【 海瑞 】 【 况钟 】 20 四大天王 【 东方持国天王 】 【 南方增长天王 】 【 西方广目天王 】 【 北方多闻天王 】 21 四大刺客 【 专诸 】 【 要离 】 【 聂政 】 【 荆柯 】 22 四大名医 【 孙思邈 】 【 华佗 】 【 张仲景 】 【 李时珍 】 23 春秋四君 【 齐国孟尝君(田文) 】 【 楚国春申君(黄歇) 】 【 赵国平原君(赵胜) 】 【 魏国信陵君(无忌) 】 24 四大才子 【 唐伯虎 】 【 祝枝山 】 【 文征明 】 【 徐祯卿 】 25 四大名绣 【 苏绣 】 【 湘绣 】 【 粤绣 】 【 蜀绣 】 26 四大名锦 【 蜀锦 】 【 云锦 】 【 宋锦 】 【 壮锦 】 27 四大菜系 【 鲁菜 】 【 川菜 】 【 苏菜 】 【 粤菜 】 28 国画四君子 【 梅 】 【 兰 】 【 竹 】 【 菊 】 29 戏曲四大腔 【 昆腔 】 【 高腔 】 【 梆子腔 】 【 皮黄腔 】 30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 黄帝内经 】 【 难经 】 【 伤寒杂病论 】 【 神农本草经 】 31 四大民族英雄 【 岳飞 】 【 朱元璋 】 【 戚继光 】 【 郑成功 】 32 四大科学名著 【 梦溪笔谈 】 【 本草纲目 】 【 农政全书 】 【 天工开物 】 33 四大名剧 【 窦娥冤 】 【 西厢记 】 【 牡丹亭 】 【 长生殿 】 34 四大神兽 【 东方青龙 】 【 西方白虎 】 【 南方朱雀 】 【 北方玄武 】 35 四大吉祥物 【 龙 】 【 凤 】 【 龟 】 【 麒麟 】 36 四大游记 【 徐霞客游记 】 【 大唐西域记 】 【 周王游行记 】 【 马可波罗行纪 】 37 四大才艺 【 琴 】 【 棋 】 【 画 】 【 书 】 38 四大韵文 【 汉赋 】 【 唐诗 】 【 宋词 】 【 元曲 】 39 元曲四大家 【 关汉卿 】 【 白朴 】 【 马致远 】 【 郑光祖 】 40 花间四友 【 蝶 】 【 莺 】 【 燕 】 【 蜂 】 41 四大工程 【 长城 】 【 都江堰 】 【 灵渠 】 【 大运河 】 42 四大古都 【 西安 】 【 洛阳 】 【 南京 】 【 北京 】 43 四大古城 【 阆中古城 】 【 丽江古城 】 【 平遥古城 】 【 歙县古城 】 44 四大古镇 【 广东佛山 】 【 江西景德镇 】 【 湖北汉口 】 【 河南朱仙镇 】 45 四大名园 【 北京颐和园 】 【 承德避暑山庄 】 【 苏州拙政园 】 【 苏州留园 】 46 四大名亭 【 安徽醉翁亭 】 【 北京陶然亭 】 【 湖南爱晚亭 】 【 浙江湖心亭 】 47 四大名楼 【 湖北黄鹤楼 】 【 湖南岳阳楼 】 【 江西滕王阁 】 【 山东蓬莱阁 】 48 四大名桥 【 河北赵州桥 】 【 福建洛阳桥 】 【 广东广济桥 】 【 哈尔滨霁虹桥 】 49 四大名寺 【 江苏金山寺 】 【 福建普陀寺 】 【 河南文殊寺 】 【 江苏大明寺 】 50 四大佛教名山 【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 【 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 】 【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 【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 51 四大名关 【 河北山海关 】 【 甘肃嘉峪关 】 【 甘肃玉门关 】 【 广西友谊关 】 52 四大悲剧 【 关汉卿《窦娥冤》 】 【 马致远《汉宫秋》 】 【 白朴《梧桐雨》 】 【 纪君祥《赵氏孤儿》 】 53 清末四大奇案 【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 【 太原奇案 】 【 名伶杨月楼冤案 】 【 张文祥刺马案 】 (放到你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 ↓ ↓ 更多精彩内容 点 “ 阅读原文 ”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阅读原文 阅读 投诉 写留言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即将打开 小程序 取消 打开
个人分类: 历史观察|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代三年一次科举,难道这些人的才华都被埋没了吗?
热度 2 arthurw321 2017-6-5 12:55
在古代科举的时候会有一大批进士,只有第一名是状元。但是其他进士也就算是进入官场了。所以某种程度进士和状元差距不大。事实上古代的状元反而在后世名气不大,许多进士在后世的名气比进士及第的状元名气更大。 事实上科举制在隋唐完善,也只有隋唐和宋初的科举制才有诗。此后都是文章了。 唐 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大致分为三类:常科、制科和武科。常科是“常贡之科”,即常年按制度举行的科目。它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科、算科、开元礼、童子科、道举、三礼、三传、史科等。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科试称制科,又称制举、特举、特科等。 关于唐代制科的科目,正如徐松在《登科记考》凡例中所记:“《困学纪闻》云:‘唐制举之名多至八十有六,凡七十六科。’《玉海》亦言:‘自志烈秋霜而下,凡五十九科,自显庆至大和二年,及第者二百七十人。’今以《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文苑英华》、《云麓漫钞》诸书参考之,其设科之名无虑百数。 又如曰吏职清白;曰孝弟廉让,见《孝子郭思训墓志》;曰穿杨附枝,见李邕《藏怀亮碑》;……是知科目之名遗佚者多矣。”武科则主要是选拔武将。常科、制科、武科三类中,影响最大,录取人数最多的当为常科的明经科与进士科。 唐代科举考试中所试的诗是一种格律诗,后人称之为“试律诗”或“试帖诗”。除进士科外,制科中的博学宏词科、词藻宏丽科也考“试律诗”。 从诗题来看,唐代“试律诗”的题材比较广泛,能够让应试举子有想象的余地。多数诗题都是按时令而吟咏景物,使人容易描绘出具体形象,构成各种意境。 换句话说,题目里加“赋得”虽然也是一种科举诗的形式,但是赋得通常也可以作为指定题目的意思。并不限于科举。事实上科举也不是必须加个赋得。 钱起(天宝十年辛卯(751)进士科试)《湘灵鼓瑟诗》曰: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翻译一下就是,湘水的精灵很擅长敲云和弹瑟,经常听到他的声音啊。河伯那个老流氓听了歌就天天自己一个人瞎跳舞(其实是说河水天天翻腾),楚人天天听都听腻歪了。那声调太苦涩了连金属石头都觉得凄凉,清越的声音直入云霄。苍梧山都慕声而来,白芷听了那声音都开花了。水一直流过湘浦,那股悲戚的声音像风一样刮过洞庭湖。然后听不见声了,咦没人啊,只有江岸上的山还是绿的……(译者注:我觉得好无聊啊。这还算好的。还有咏碗的啦,说肉的啦……) 为什么无聊呢?因为这种诗都是规定题目的,所谓带着镣铐跳舞。 相反,很多人进士及第以后写的诗倒是很有意思。比如孟郊的“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孟郊46岁才中进士,激动啊。 而且没考中的人做的诗也很好啊。比如张继那千古流传的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是因为张继落榜了啊。。。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词就是在写负能量…… 宋 宋代的科举基本上和唐代一样。仍然是常科、制科和武科。宋代的科举取士程序在承袭隋唐的基础上,为了削弱世家大族对科考的影响,进一步笼络文人士子,进而废除铨选制,设立殿试制,并形成了为明清所沿用的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王安石变法前,科举还考诗文。为了迎合这种考试要求,当时的考生只注重追求文学创作,对现实政治漠不关心,缺乏实际的行政管理能力,没有经世之才。这样的人也能当官?闹呢? 然后王安石就只留了进士科,只考经义,别的全取缔。王安石失败了,这个措施却留下来了。 苏辙(我觉得苏辙的文章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宋仁宗嘉佑二年 进士)《其为气也……之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是何气也?天下之人莫不有气。气者,心之发而已。 行道之人,一朝之忿而斗焉,以忘其身,是亦气也。方其斗也,不知其身之为小也,不知天地之大、祸福之可畏也,然而是气之不养者也。 不养之气横行于中,则无所不为而不自知。于是有进而为勇,有退而为怯。 其进而为勇也,非吾欲勇也,不养之气盛而莫禁也;其退而为怯也,非吾欲怯也,不养之气衰而不敢也。 孔子曰:“人之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人之身,而气三变之。故孟子曰:“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夫志意既修,志盛夺气,则气无能为,而惟志之从;志意不修,气盛夺志,则志无能为,而惟气之听。 故气易致也,而难在于养心。 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而告子先我不动心。”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何谓也,告子以为有人于此,不得之于其言,勿复求其有此心。不得之于其心,勿复求其有此气。夫言之不然而心则然者有矣,未有心不然而气则然者也。故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由是言之,气者心之使也。心所欲为,则其气勃然而应之;心所不欲,而强为之,则其气索然而不应。人必先有是心也,而后有是气。故君子养其义心以致其气,使气与心相狎而不相难,然后临事而其气不屈。故曰:“志至焉,气次焉。”志之所至,而气从之之谓也。 昔之君子以其眇然之身而临天下,言未发而众先喻,功未见而志先信,力不及而势与之者,以有是气而已。 故曰:“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养志以致气,盛气以充体,体充而物莫敢逆,然后其气塞于天地矣。 翻译:听说你善于养猫。我善于养气,而且是浩然之气。气这个东西,又大又硬,养一养也没坏处,因为到处都是啊。这是啥气呢?谁都气。气是从内心里生发出来哒。 那些在大街上走的人,某一天突然生气然后打架,把自己都忘了,光想着打架了。这就是气。 元(元代16次科举30多个状元,但是没啥名人啊。。) 明 从这开始就是八股了。在此,谨以启功先生的《说八股》、张中行先生的《说八股补微》、金克木先生的《八股新论》合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的一书为大体,摘录其要整理一下。 “八股”二字,现在已几乎成为“陈腐旧套”、“滥调子”的代称。启功先生说曾遇到用这二字为贬义词的人,有的竟不知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更不说八股为什么那么坏的理由。我很久前在网上寻师访友时,便曾遇到一位误认为文言文就是八股的朋友。 其实“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用它来做为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繁琐而苛刻的要求。由积弊而引起了这种文体的不适,以致为时人、后人所不耻,不但它本身不必负责任,还可以说八股实在冤了。 八股文也确确实实为更多的仁人志士们提供了一种牢固不移的奋斗方向。这种由于八股文的老套和死板而来的“安心感”使得无论身处多偏僻的山区的考生也能泰然在家读书备考,而不用担心自己到底错过了多少那些京城子弟们所知道的重大考试信息。 同时它也为批阅这成千上万文章的阅卷老师提供了明确的评分标准,也节约了时间和精力。这一切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和公正。只有在适当妥协的前提下其他一切包括改进和完善才成为了可能,而八股文,就是这样一种统治者于全体的整体性发展和个体的单个性发展中选择的妥协方式 王守仁(就是阳明先生号称明朝最伟大的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甲进士第七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 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起二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过接)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中二股)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后二股) 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束二股)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清 题目:《汝得人焉尔乎?》 作者:翁方纲 中比: “以宰一邑者,宏奖风流,非不有才俊之流,供给于期会薄出之顷,然而此人也,而不可言得也。夫言事而析秋毫,论政而致日昃,邑庭非不赖此人,而仰承风旨,而鬻权力者,即伏其中矣,我所悬而需者何等,而猥漫以尝乎?则夫特出于风议声称之余者,所当别具心目也。 以宰一邑者,优游清暇,亦不乏投契之士,赏识于樽酒文字之间,然而此得也,而非必其人也。夫出言而寤肺腑,握手而相征逐,邑庭亦安用此人,而习乘颜色,而近比昵者,即弃于前矣,我所殷相待者何等,而猥贸以充也?则夫独关于士习民风之大者,所当微寄精神也。” 后比: “而汝也,自从游洙泗之时,泽身文学,久不欲以龌龊委琐之习,杂其芳情,则作吏以来,任有攸属矣。声气非吾事,揄扬非吾心,直以交道有神,取夙昔服古之衷,而结象于一方之秋水,其与夫为吏而艳称有人者,异日谈也。 况莅事兹土而后,化着弦歌,久不愿与喧嚣驰鹜之场,乱我心曲,则观政之具,责有攸归矣。鸡犬可以恬,风草可以偃,惟是知人不易,从政化廓除之后,而决德于数顾之蓬庐,其可以副望而永式此邦者,今日事也。” 纪晓岚评云:“此于圣人言下之意,固是应有。非比故意钩探下文。故是大家举止,时手无由梦见也。” 粱章钜云:“翁覃溪师作诗古文,皆以盘空硬语制胜。而作八股文,独细意熨贴,含毫邀然。” 按此题出自《论语·雍也》篇。原章句云:“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经。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这是《论语》中有关用人和公私分明的准则的著名篇章。朱注云: “武城,鲁下邑。澹台姓,灭明名,字子羽。径,路之小而捷者。公事,如饮射、读法之类。不由径,则私可见矣。” 这段话对于现在社会上走捷径,走后门、拉关系等等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翁方纲是乾隆进士,大兴人,按即北京当地人。号覃溪。是清代极著名的金石学家,清代著名古碑拓片均有其题跋,书法由颜鲁公变出,号“金石体”,对清代后期书法影响甚大。 唐代科举考试的诗赋 唐代的科举与诗歌 宋科举制度_百度文库 明清优秀八股文 名家状元八股文 大清朝状元___八股文范文 从科举诗看唐代科举 从唐代科举诗看及第士人心态 刘 辰 如果还想看更多这样有趣的文章,那就关注我 的 微信公众号咋样? 白公子的生物课 vita-force
55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让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
热度 27 mdzhao 2017-5-27 16:32
文化育人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都有相应的活动,我们图书馆基本上每周都有不同专题的人文类讲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但传统文化无疑同时有精华和糟粕。这两天看到丁璇女士在九江学院“女德讲座”的相关报道后,真的感觉有一种被颠覆的感觉。 据报道,5月14日下午在九江学院逸夫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做新时代的窈窕淑女”的讲座,主讲人为中国妇女联合基金会传统文化公益讲师丁璇。后有网友在微博发布讲座图片和ppt照爆料,该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上,主讲人丁璇提及的“女人衣着暴露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观点,引起广泛争论,此后更多丁璇的言论和观点也被网友不断扒出。(见 http://www.sohu.com/a/142782792_497928?_f=v2-index-feeds ) 看到网上列出的丁璇在她各种演讲中的言论,实在是觉得难以相信,除了“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这样的观点外,还有诸如“女人如果生了一副让异性见了就想占有,同性见了就生妒忌的相,那可不是好相,那叫妖媚相,这种长相给自己带来的定是非灾即祸”、“凡是爱争竞的女人,不是爱生病,定会爱遭灾”、“强势的女人,她违背了大自然的阴阳规律,失去了做女人的本性,所以注定强势的女人会克夫、败家、毁三辈,这个家族就彻底让她给毁完了”,最奇葩的是“被家暴了一定要忍,因为总挨揍的人,身体好”,看到这里,我差点一口血要吐出来。 更不可思议的是,相关介绍说丁璇为中国妇女联合基金会传统文化公益讲师,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资深妇女工作管理干部,女德文化研究学者,女德与礼仪资深专家与老师,曾被武警总部授予“全国好军嫂”荣誉称号。几年来她赴国外或受国内各级道德大讲堂、工会、妇联、院校、企业和民办等组织的邀请,巡回演讲了几百余场。主讲的主题有:“女德乃齐家之要”、“女人如何旺夫齐家”、“女性的礼仪与修养”、“如何做好女人”、“女性的智慧”、“如何做好女人”等。 如此宣传男尊女卑,鼓吹女性要逆来顺受的观点,居然作为传统文化进入大学校园,讲了几百场,宣传面实在不算小。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九江学院发表公开声明表示,“该讲座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丁璇老师的讲座,旨在指导在校女大学生,端身正己,自尊自爱,找到获得幸福人生的密码。”“部分网民发布的丁璇老师讲座内容有断章取义,部分PPT图片并非在我校使用等情况”,“讲座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反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见, 丁璇能 从党政机关到国有企业再到大专院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实并不是偶然的,究竟有多少打着国学的旗号,披着传统美德的外衣,却在宣传封建糟粕的东西的讲座还在大行其道呢? 好吧,不想多说什么了,把从网上得到的该声明截图附在下面,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声明其实比丁璇的讲座更糟糕
个人分类: 其他|6009 次阅读|32 个评论
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味
梅珍生 2017-4-20 20:51
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味 梅珍生 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70419/hbrb3096578.html 湖北日报讯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 ● 五千多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且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也发挥了其他民族难以替代的历史作用。 ●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民族正以“古今中外法”,参与引导世界文明的对话,推进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在海纳百川中,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真正确立起中华民族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信心!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的一朵奇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涌起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与自信。 一、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年左右,黄帝作为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便带领我们民族走出了野蛮的丛林。 人文初现。 《易传·系辞》里记载的文明曙光,勾勒了我们民族走出洪荒与野蛮的历史。在包羲氏时代,人们“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人的文化创制使得人摆脱了渔鹰或其他动物对待自然物的方式。而神农氏则“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从神农到黄帝、尧、舜的兴起,我们民族不仅兴起了渔业、农业,甚至出现了早期的“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的商品交易,由此中华民族走上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文明新阶段。而城市、文字、冶金术和礼仪中心的出现,促使了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生产方式和奴隶制社会形态的整体转变。 早熟而绵长。 在通常的理解里,中华文明属于“人类早熟的儿童”,这种衡定也间接说明了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前列。同时,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四个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唯有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传之久远,未曾中断。 惠及世界。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其《风俗论》中,跳出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视角,认为东方民族早在西方民族形成以前就有自己的历史,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一切。伏尔泰的观察不仅适用于中华文化的早期发展,即使后来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也一直遥遥领先世界发展水平。英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威尔斯曾将整个第七、八、九世纪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他认为,当欧洲和西亚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城市里,就是住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却在治理有序、优美、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索的。 五千多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且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也发挥了其他民族难以替代的历史作用。 二、博大精深 尊礼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有关天地人如何在宇宙间相处的智慧。早在殷周之际,“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的神本崇拜,便转为以血亲为纽带的祖宗崇拜。宗法制的确立,使礼具有崇高的地位。周礼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自周之后,“礼仪之邦”便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礼作为最基本文化的基因,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与人格形象。 敬天法祖。 这是儒家的核心信仰之一。所谓“天”就是天神;所谓“祖”就是宗庙里的祖先。《明史》卷四十八记载:“敬天法祖,无二道也。”在我们民族走出原始思维的人文理性中,“敬天”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诗经》里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荀子的“天行有常”等许许多多的思想观念都肯定了自然的规律性;同时,我们古人又深刻地认识到人并非是自然奴隶,“敬天”含蕴着“法天”的要求。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老子要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正是说明人对自然规律既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又可以“应时而使之”,在“与天地合其德”的认识基础上,最终使人进入天人合一的自由境域。 民胞物与。 在中华文化中,贯穿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的核心精神是张载在《西铭》中所概括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爱情怀。儒家不仅强调“仁者爱人”,更在道家“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基础上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万物共同构成“并育而不相害”的自然和谐图景。人与物之间,超越了西方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世间万物各有“道性”,各有存在价值。在超越物种的人类社会生活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正是我们文化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虽然这种温情与正义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尚有着漫长的距离,但它们作为我们民族心灵中涌动的精神力量从来就没有止息过。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从来强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的方法,协和万邦,“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文化的力量感召四方,真正让其他各民族的人民感到“中心悦而诚服也”。 惟善为宝。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挣脱兽性的历史。如何摆脱兽性,正是我们文化中以“人禽之辨”为核心的基本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精忠报国、为民请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的实践理性等,共同地指向人性之善。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礼的约束,还是法的禁止,它们要求人在遵守不同层级社会规则的时候,体认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的德性引领。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指向人性之善的诸多内容,依然跃动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人之为人的精神底色。 仪态万千。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共奏了一曲人类精神华丽的东方乐章。仓颉造字使我们民族拥有与埃及圣书字、古苏美尔、克里特文字等同样古老的文字,至今影响了东方其他民族和地区。汉字使得“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开启了文明传承的闸门。由此,我们民族在天文、农医、冶炼、建筑、车船、纺织、造纸术、印刷术等各个领域都对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竹书纪年》中有世界最早的彗星记载、《尚书》中有最早的日月食记载。在数学方面,我们贡献于世界的十进制,曾被李约瑟惊呼:“西方后来所习见的‘印度数字’的背后,位置制早已在中国存在两千年了。”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囯早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丰富的富有诗意的词句:“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更不用说《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及历代文学巨匠们所承载的我们民族的希翼及其精神追求了。在文化积累方面,《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这表明我国在夏、商、周都有王室图书档案馆,它们汇集了那个历史时期人类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在历史上天禄阁、石渠阁、兰台、东观、弘文馆、文渊阁、金匮石室等都成为了知识的渊薮,而《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则成为不同时代文明传承的津梁。 三、开放包容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文化就是在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中成就其博大精深的。 道之全体大用。 从“轴心时代”的诸子开始,尽管九流百家立说不同、治道各异,但各派都试图在敞开胸怀中,拆解接纳异见。如若不然,在“道术为天下裂”的知识图景中,那些“得一察焉以自好”的“一曲之士”,是永远不可能通晓“天地之大全”的。尽管韩非在《显学》中指出:“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但这种思想学说的裂变,反而成就了各家各派之间“辩者相与乐之”的理论生产,也促进了我们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 易道广大。 我们民族开放包容文化的性格在六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诠释中得到突出的体现。历代易学著作汗牛充栋,无比繁杂。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写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至繁。”无论是对于传统“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还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甚至是在革故鼎新、破旧立新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创造精神。 综合创新。 对于异域的文化思想,我们民族更是含菁咀华。佛学中国化运动,更将异域文化直接化为民族的文化血脉。佛学的传播,由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传译吸收期”,到隋唐佛学的“融通蜕化期”,禅宗奋起,不着言语,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使佛氏的“慈悲”与儒家之“仁”,都表现出了浓郁的现实关切。其他宗教如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15、16世纪西方左右新航路开辟后,即从明朝末年开始到近代,大规模地出现了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西学东渐,五千年的文明在欧风美雨的被动荡涤下,出现了吸纳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扩张时期。由此,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等大量传入中国。我们的文化也经历了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的艰辛与曲折,我们最终找到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化自信。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民族正以“古今中外法”,参与引导世界文明的对话,推进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在海纳百川中,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真正确立起中华民族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信心! (执笔:梅珍生)
个人分类: 哲学动态|3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阴阳五行该不该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不该!
热度 18 ericmapes 2017-3-1 00:35
阴阳五行该不该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不该! 张德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西农路22号,邮政编码712100 紫薇斗数和奇门遁甲依次比阴阳五行高精尖、高大上得多,正确性与用处也大得多,紫薇斗数还是皇家专传,奇门遁甲更是远超紫薇斗数的顶点绝学,是不是把紫薇斗数和奇门遁甲也纳入科学素质基准?非也,谁懂???!!!尽管更高端、更大气、更上档次! 同时,文摘“‘阴阳五行不是科学,没有产生科学,也不会产生科学,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没有科学的元素’。因此,阴阳五行不该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而应该放到《中国公民传统文化素养基准》中。” 附上: 阴阳五行该不该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作者:王佳雯来源: 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2/2817:43:3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2/369092.shtm 阴阳五行该不该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 孙小淳(左)、张双南(右)在吴国盛(中)的主持下,展开激辩 25日晚,海淀文化馆小剧场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围绕“阴阳五行应该写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么》?”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撕”在科学家和史学家之间展开。 事情起源于2016年4月科技部、中宣部印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基准》涵盖了中国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其中明确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作为其132个基准点之一。消息一出,媒体及网友迅速分成立场鲜明的两派,并从此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互怼”。 如今,由中国科学院全力支持、中国科普博览承办的科学讲坛,推出了“SELF格致论道”,又为基于“阴阳五行”是否该纳入《基准》提供了争鸣的舞台。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自《基准》一出,便与另外七位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抨击《基准》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内容纳入其中“不科学”。 当天张双南一如既往地站在了反对“阴阳五行”入《基准》的立场。与之“对垒”的,是中科院人文学院教授孙小淳。两人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的主持下,展开了激烈辩论。 孙小淳在争辩伊始,便从科学史的角度阐述了“阴阳五行”入《基准》的合理性所在。他表示,传播科学并不应该只传播正确的知识,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的思想和观点。 “阴阳五行与现代科学相比起来可能很不科学,但它在历史上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孙小淳说,科普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让人们学会思考、批判、比较。他还以西方地心说、日心说等学说为例,指出阴阳五行是中国科学的历史,应当与上述学说一样得到公平对待,让其“入准”。 但张双南对孙小淳的观点进行了旗帜鲜明地反驳,“阴阳五行不是科学,没有产生科学,也不会产生科学,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没有科学的元素”。因此,在他看来,阴阳五行不该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而应该放到《中国公民传统文化素养基准》中。 台上嘉宾唇枪舌剑,台下观众也毫不示弱,通过一个个犀利的问题,将专家间的争辩推到了新高度。但最终,有人认为科学家“太轴”,有人认为史学家太“圆滑”,不过“谁也没有说服我”。 然而,记者发现,虽然辩论鹿死谁手难以分辨,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普赢了。在激辩持续的两个多小时内,有大约27万网民通过网络直播观观看了辩论。活动现场更是座无虚席,甚至有多名观众是站在通道中看完辩论的。 一位带着自己10岁儿子来看辩论的母亲告诉记者,“这种活动大家都应该多参加参加”。她坦言,自己经常带孩子来看类似的科学论坛,“收获很大”。下班后匆匆赶到现场的金融工作者李先生也在辩论会后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没被说服,但来得很值。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7/2/2822:02:00 qiyuansui 阴阳五行是旧社会一些江湖混混骗饭吃、骗钱花的把戏,他只能愚弄那些文化低、科学知识亏伐、分不清哪是真科学,那时假科学的人,至今还是这样,一些为阴阳五行拼死推波助澜的人,都是唯心主义,冒牌“科学家”,让它们讲真科学,一点也没有。要说阴阳五行的科学性,那就是用它能蒙混人。如果把阴阳五行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岂不玷污了该基准。 2017/2/2821:52:33 rbhuang5907 科学和哲学都不会区分? 2017/2/2819:02:06 nqed 沉渣泛起! 目前已有 3 条评论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793 次阅读|57 个评论
作為中華文化守護者的佛教
jiangjinsong 2017-2-11 20:34
中國近代反傳統思潮給中華文化帶來的傷害,巨大而深刻。這不僅表現在人們容易關注的思想觀念層次,更體現在作為文化載體的漢字上。由政府自上而下強制推行的漢字簡化,由於文字簡化的粗暴魯莽, 實際上已經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一次文化斷裂, 使得絕大多數現代中國人已經缺乏直接閱讀古代文獻的能力,嚴重斫傷中華傳統文化之根。 體現中華文化傳統傳承的正體字,在大陸社會的全面消退,客觀上也對兩岸和平統一構成了文化障礙,不利於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 從這一角度看,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出乎意料地居然成了中華文化最堅定的守護者。這裡暫且不提佛教在傳承中華禮儀、服飾上的堅守,也不提佛教在當前國學復興中的深刻參與,僅以正體字的使用為例,也不得不說,佛教在堅守中華文化傳統上,功德無量。 雖然有些對佛教不理解的人們對於佛門堅持使用正體字印刷佛經,在佛教的相關活動中堅持使用正體字,頗有微詞。他們認為佛教太過保守,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然而,隨著我們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人們正在越來越欽佩佛教界頂住了時代的狂風暴雨,擔當了中華文化最堅定守護者的重要使命。 這種保守,其實是對中華文化傳統的慈悲呵護。 因為,佛教界可能是中國大陸上仍然堅持全面使用正體字的 唯一 社區。 在大陸社會上,精英學者和普通公眾仍然在就傳統文化的價值爭論不休,對於恢復正體字的使用是否可能激烈爭論之時,廣大佛教徒早已用他們每天的日常生活給出了顯而易見的答案。 在佛教界,即使是文化程度很低的普通信眾,手上捧著的佛經和每天唸誦的佛教唸誦集,都是用正體字印刷的。在廣大佛教徒的實際生活中,中華傳統文化仍然熠熠發光,體現出其蓬勃生命活力。 隨著讀經運動的逐漸深入,隨著大眾閱藏的不斷普及,恢復正體字使用的呼聲也會越來越高漲,中華文化復興遲早也將在文字載體的恢復使用上予以落實。佛教作為中華文化守護者的重要價值,也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和認可。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6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现状与路径探索》
热度 1 kyotosizumoto 2017-1-5 12:53
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现状与路径探索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两千多年来东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化接受、传播、研究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等一系列问题。虽然,作为一门学科的西方汉学(sinology)正式出现是1814年12月11日,并且在1838年又产生了汉学家(sinologist)这一概念,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甚至可以上溯到商周秦汉时代!今天,单一的欧洲中心论和儒教化的亚洲核心圈早已经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必然模式和操作平台。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是由来已久的。从早期的殷末箕子入朝,到东汉末年的大儒刘熙等人避难交趾(今越南),再到中古时代日本大量遣隋使、遣唐使的出现,到处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轨迹及其巨大成就。在古代的东亚社会里,儒学确实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指代。在古代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传播和接受儒学、研究和解释儒学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必然途径,并且由此又开始了对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了解。而随着近代西方社会宗教和武力的对华入侵,大量传教士和商人出于传教和经商的需要,在主动地学习汉语和汉文化的时候,被动地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从马可·波罗到利玛窦,从比丘林到李摩提太,数千名西方传教士和商人遵循着这一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回西方世界,开始了对她传播和研究的历史进程。 对当然,也必须说明古代社会的海外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研究的贡献。这是漫长而悠久的中外学术互动现象。如,唐代时期身在日本的袁晋卿、刘二郎、刘娘;明清时期的朱舜水;还有身在韩国和日本的孔子后代;等等。那个时候,不能直接约请到中国学者,就出现了转而向韩国约请儒学者的现象——王仁来日,成了典型代表。在近代的中西学术交流史上,比如身在法国的黄嘉略、沈福宗;身在英国的谭哲华、李阳平、黄华东、齐玉堂;身在国内的王韬、劳乃宣;身在荷兰的周美叶;身在意大理的郭栋臣;都成了17-19世纪欧洲当时的汉学家们的业余汉语教师和翻译助手、研究助理。 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特别是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日益发展和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西方传教士模式和东方儒教化模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 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大致存在如下四种主要路径和模式:第一,传统的传教士和商人传播模式。第二,东西方大学和研究所的学术研究模式。第三,文艺影视和新闻媒体、出版载体的输出交流模式。第四,海外华人和国内大学及孔子学院的主动传播模式。 我特别想说明:汉字和汉语今天已经不是传播、接受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的敲门砖。因为中国古代典籍的东西方文字转译著作的大量出现,尽管汉字曾经被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作为该国通用文字而使用过,但是至今仍然有生命力的却是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思想,致使形成了今天不少汉学家只利用英语或法语、日语、德语、俄语等,而完全不用汉语和汉字就可以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研究的奇特现象。一个脱离了汉语和汉字的文化传播,出现在东西方各国!这更加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机制中自有其神秘所在!她可以脱离其生命载体而存在……当周王朝在“礼坏乐崩”中惶惶不可终日之时,儒家的圣人提出了“礼失求诸野”的乐观信念。自孔子以来,两千多年过去了,儒学思想及其礼乐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早已流向所“求诸野”,并影响到东西方诸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发展进程。 就今天东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述四种传播模式而言,占主导地位的是东西方大学和研究所的学术研究模式。而海外华人和国内大学及孔子学院的主动传播模式上,比如,从在北京成立隶属于巴黎大学的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出现、到洪业倡议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再到商衍鎏为代表的国学大师前往德国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直至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出现。客观上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过程中的中外学术互动现象。 当然,在东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日益不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误读和对西方政治价值的追求。这一误读是有传统的。早期的传教士关于西方宗教思想和仪式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所谓“礼仪之争”,成了17、18世纪西方在传播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必然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参照物。而且形成了整个19世纪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中所弥漫着的帝国主义、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三大思潮。 而现在的东西方各国和以往相比,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依然具有很高的国策性质和国情研究属性。他们热衷于利用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模型对中国现当代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分析和研究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地位,预测中国政治体制的走向和在国际社会中的表现,并且加强了对中国经济史、民众运动史和地方史的研究。在学理的原因上可以看出,那是因为他们把对前苏联的国情研究模式应用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上。因此,有必要注意在海外曾经出现过的以下六种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史观,即:一、欧洲中心论。二、中国中心论。三、民族文化优劣论。四、儒家中心论。五、汉文化宗主国论。六、汉文化中心移动论。在涉足于异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的研究活动中,如何把握工具理性和感情世界的矛盾是一种科学的学术史观产生的先决条件。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和研究被东西方汉学家们的工具理性所操纵,而工具理性又和汉学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问题纠缠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我们想知道:工具理性究竟能够多大程度上进入并深刻影响着东西方汉学家们的感情世界?它对汉学家们中国传统文化史观的建立又将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我们不能像明清之际的士大夫那样寄希望于有志的洋人可以实现“以夏变夷”的梦想,也不可能在东西方各国出现一个“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传统学术世界。当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皇权政治基础的今天,她是否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存在意义,即它的共时性问题就必须先行解决。否则,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声称其对今天依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存在意义,无论在海外还是国内,都只是一句奢谈口号而已。这也是海外学者努力想回答的问题。
个人分类: 海外汉学|3621 次阅读|1 个评论
另一只眼看“书法”
热度 4 fdc1947 2016-11-26 08:27
另一只眼看“书法” 五年前,教育部就要求全国各中小学都要开设书法课。三年多以前,教育部又印发了《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各地中小学想必都已经开设起来了书法课程。如今书法家极多,常常能够看到有那些书法家的作品展览,铁画银钩、龙飞凤舞,甚有气派。老人们退休了,也到“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往往也是他们最愿意学习的课程之一。老年人凭着当年小学生写过几个毛笔字的底子,再加上勤学苦练,总是能够写得像个字的模样。一些老干部因而也厕身到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本人是外行,只是读了若干年书,认得几个字,并不懂得书法艺术,所以,看书法的眼光自然与艺术家不同,可以说,是用另一种眼光来看的。 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语文课分成三个部分:阅读、作文和写字。学生的成绩单上也分成三个部分,各有各的成绩分数。写字课并不称为“书法”,当然内容还是写毛笔字。我猜想那时候书法这个词的意义与现在不大相同,人们大概认为这个词过于“高大上”,非小孩子初学所能够高攀。总之,课程只称写字,这样称呼倒也实事求是,老老实实。 书,就是写字。写字的方法、法则,称为书法。这样的解释大概不大会出大的错误,至少是“望文生义”来的。根据这个定义,我们中国人中间能够写字的人多多少少都懂得一点“书法”。不过,过去只称某甲书法好,某乙书法极妙,这里的“书法”只是表示写字的手法,并不指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过去称“ 法书 ”,即表示是“可以效法的字”。对于这些人,古人并不称呼他们为书法家,近古似乎偶尔可见“书家”这一称呼,那也只是表示“写字的人”罢了。书法家这个“徽号”大概是1949年以后才诞生的。画画的人称为画家、写书的人称为作家,写歌、唱歌的称为音乐家,都有他们的协会。写字的怎么办?称“书家协会”?人们还以为是卖书的呢。来个“书法家协会”吧!于是,就诞生了这么多书法家。而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书法家”头衔,也是被当代人追封的。而我们现在认为古代的这些“书法家”,都不是靠写字吃饭的,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做官的。这一点,这个传统现在倒是大大地得到了基础和发扬:做了官,“书法”也就格外“好”了起来,一些名人,例如演艺场上的风流人物,电视台的露脸者,也常常兼得“书法家”的头衔。 写字,首先是有实用功能的。文字是交流思想和文化的工具,也是社会管理的工具。有人说,现在人们都打字了,字写得好看不好看关系不大。这句话似乎有几分道理,过去的人写信、写文件都靠手写,写得漂亮与否有关面子,所以有“千里面目”一说。现在email或微信一发,不用写信了,文人投稿也不用手写了。但是,有的时候,有的场合,字多字少总是要写几个的。总共写不几个字,如果写得歪歪斜斜,又写错几个,“面目”大概不会漂亮。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倒不是说字写得好看,人就长得漂亮或者人的品格就好,而是从一个人的字中能够透露出来他做事情的风格或艺术修养。现在很多教师,在黑板上就不大好写字,写出来怕他自己也感到有点害羞。 现在写字写得少,老是提笔忘字,或者错别字连篇,对于很多字的结构也弄不很清楚了。也就是说,实际上并不识字。写字与认字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多写字,才能够把字的笔画搞清楚。这一点,古人倒是看得清楚,汉律:“ 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新唐书·选举志》称,“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当然,认真一点,还应当把字的意思弄明白。 也正因为写字是有实用功能的,所以,我以为一般人练习写字,最要紧是写好硬笔字,小孩子先写好铅笔字。写毛笔字固然好,但是很麻烦。要摊开一个足够大的“场地”,把别的东西都收拾起来,以免污染。写完了还要再收拾干净。这一闹,就需要很大的动静,费很长的时间。而练习硬笔书法,就可以随时随地,拿出笔来,随便找一片什么纸,写上几个字,可多可少,也随时可以收起来。现代人练字,只是为了写得好看一点,就可以利用时间上的“边角余料”。当然,想去开书法展览或者想成为“书法家”出书卖钱者除外。 也正因为写字有实用功能的,最重要的是写看行书和楷书。楷书和行书大家都能够看得懂。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学习书法也是要求写行、楷书,这是很正确的。我看成年人包括老年人练书法,也应当多写楷书和行书。写楷书和比较真的行书的好处是大家看得懂,能够实际应用。书法也是要人欣赏的,参与的人多,艺术才有生命力。不过,对于写作品展览或者卖钱的人来说,写正楷字和大家看得懂的行书,还是有风险的。最重要的风险是容易露拙,人们看历史上大家们的正楷碑帖很多,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就比出高低来了。人们看草书少,也不认识几个字,难以比较。所以,现在的书法家都好草书,三下五除二,跟“张天师画符”一样,“多快好省”,何乐而不为之。 中国的文人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垄断学问,你看不懂,他懂,这就显得高明。写草书是如此,多写异体字也是如此。中国的汉字个数太多,一个人总难以认识那么多的汉字。文字在各地应用,而且用了那么多年,总有很多异体字。有些人就很愿意写异体字,通用的字不写,偏要到不知道哪里去找来一个异体字,比如写在对联上,让大家去猜猜是个什么字,也显得自己知识渊博。不知道什么人还创造出一个“理论”,说一幅书法作品中如果同一个字多次出现,便要有不同的写法。这样,许多奇形怪状的字都出来了,发明了更多的异体字。旁人见了。既然他能够这样写,我也能,这些字就这样传播开来。这个古人留下来的“传统”现在竟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我主张,写字和做人一样,还是要老实一点,就写大家常用的字即规范字,即使是异体字,也要写大家常用的。但是,看到别人写的不认识的字,还是要多动脑筋,争取认出来,时间一长,能够认识许多异体字。因为古人已经写了异体字,要学习古人的作品,认识多一点异体字总有必要,但是,自己还是写规范字。这个办法,与人们提倡的“写简识繁”相类似。当然,认识繁体字是很容易的事情,比认识很多异体字容易得多。 古代留下“法书”的多为大文人,上面已经说过,他们首先是文人(绝大多数是当官的),不是以写字为生的,所以他们的文化素养很好。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古代文化的环境,所以,跟古人比古文化,总是吃亏的,这就和与洋人比洋文化一样。要想学习传统文化,就要下一点力气。如果我们写一手好字,只写现在的东西,那当然很好。但是,如果还要写一点传统的东西,那就要注意,光会写几个字恐怕还不够。不注意这一点,恐怕容易“出洋相”。
个人分类: 汉语言|4156 次阅读|7 个评论
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热度 12 lvnaiji 2016-9-1 09:32
吕乃基 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何以凝聚了中华民族,承载了炎黄子孙的心灵,在世界各国面前建构了礼仪之邦? 首先,在熟人社会和相对稳定封闭的情况下,熟人间分享嵌入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情感上的互通,既增强了熟人社会的凝聚力,遏制了离经叛道和离散倾向,近代有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农村后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一句承诺比西方的正式法律文件还可靠”,并由此断言“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守规矩和可靠的商业伙伴”。在乡亲们组成的熟人圈里,伦理道德这样的“短程力”足以维系起信用圈。因为没有市场中的竞争,熟人社会而且会分享种植和养殖中的经验,推动农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因而在世界首屈一指。 其次,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没有或较少交换,没有或较少发生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层面的竞争,加上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财富乃身外之物,过眼烟云,人际博弈多发生在精神层面,比拼的是琴棋书画诗词,知书达理,举止高雅,礼仪之邦也就顺理成章,在精英是“君子”“圣人”,在普通民众是面子。 复次,科举考试由下而上选拔人才,朝中有人和地方乡绅上下呼应,把“家”和乡亲们的小圈子放大到“国”,由“齐家”一步就到“治国”,国,亦可直达于家,家国一体。所有的人际博弈,或升或贬,最终都由皇帝一言九鼎。 第四,个人淹没于集体之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与个人之间不存在边界,国家可以随意进入个人领域,个人愿意为国捐躯。 第五,虽然没有宗教,但依然有敬天悯人的情怀。中国人的婚礼,首先就是拜天地,可见对天地的敬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的观念也有助于维持重复博弈。 最后,个人若是竞争激烈,博弈失利,也可退而求其次,淡泊名利,隐居山林,寻觅世外桃源。绝妙的是,山野有曲径通幽——由“终南捷径”返回官场。对于“国”来说,则可以改朝换代,周而复始,一脉相承的是传统文化(以及源源不断的“流氓”)。传统文化,不仅维系了中华民族,而且同化了一个个外来民族,影响到周边国家。 简言之,传统文化与由古至19世纪中叶的中国国情契合,虽停滞不前,毕竟在数千年间维系和延续了炎黄子孙;其种种弊端在漫长岁月之所以没有“发作”,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土壤和环境,特别是没有市场经济,以及没有受到来自外界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冲击,直至鸦片战争强行撬开国门。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归结到一个字:“和”。人与自然之“和”,天人合一,没有独立于存在的人;人与他人之“和”,和为贵,没有独立于集体的个人,缺乏自我意识;人与自身之“和”,真善美融为一体,以善为首,理性与情感、信仰不分,以情为本。相反,西方的文化则充满张力:天人分离,发展出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人与他人分离,形成契约基础上的陌生人社会;人与自身分离,理性、情感、信仰,三者时时处于纠葛与彼此间的拷问之中。 在西方世界走向后现代之时,形形色色此起彼伏的社群正在取个人本位而代之,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处理等高技术兴起之际,陌生人日益成为熟人;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深刻改造自身,另一方面,其长于包容的特色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远古走向未来,由中国走向世界。
个人分类: 人文|4738 次阅读|28 个评论
实用主义:个人在传统文化中的生存哲学
热度 10 lvnaiji 2016-8-29 10:43
吕乃基 中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实用主义发端于现代美国,然而其典型却早已存在于传承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现代美国,实用主义只是众多哲学流派之一,在本体论有对事实和规律的尊重,在认识论有理性主义的均衡,在价值观有知识至上、宗教情怀和对美的追求,以及最终,有法律提供的不可逾越的“负面清单”。平心而论,自古到今,世界各民族或多或少都有实用主义倾向。但中国这样浓烈和典型者可以说绝无仅有。 实用主义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始基,或者说,不是传统文化在原初时期就已经打上的烙印,而是在此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日积月累,终于由点点滴滴汇成浩荡之洪流,从倾向成为主义,成为中华民族,以及成为当代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中国,没有理性主义的均衡,没有对事实和规律的追求和尊重;没有宗教情怀,临时抱佛脚;美,大致就等同于出世,以及没有底线,重要的是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小农经济同样是实用主义的经济基础。农业畜牧业所经营之动植物较之丈量土地和杠杆复杂千万倍,原始的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人与物没有形成对象性的关系,不能客观地研究对象。庄稼收成好,家畜膘肥体壮即可,对自然界的了解停留在经验层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象即本质,知其然亦即知其所以然。小农经济没有或很少交换,意味着那些经验没有或很少交流,并不在意背后是否还有必然和普遍的道理。性本善也是实用主义的一个源泉。在实用主义看来,达到目的就是善。善,在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中既居于首位,又具有终极价值。善居首,“真”便退避三舍。熟人社会的情本位也遮蔽了理性。学以致用,重要的不在于说清道理,而在于办成事情。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科学落后而技术发达的原因之一。实用主义的第三个源泉是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人际博弈中的无限规则让人无所适从,只能变换招数,极端则是“无招”,不择手段。只要战而胜之,哪怕水淹七军,还是火烧连营。实用主义的口号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以成败论英雄。 实用主义,在国家层面是“实干兴邦”,四个字把实用及其目的说得清清楚楚。实用主义在个人层面的典型是“流氓”,朱大可对此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此处的“流氓”并不是当下语境中之流氓,而是上文中形形色色的“变通者”。在冠冕堂皇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桌面之下,存在着生活方式与之大相径庭的一群人,或者说,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所以才需要儒家正统,才需要伦理道德。实际上,人非圣贤,在那些正人君子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同样有着被压抑被禁锢的“恶”的一面,一旦束缚解除,便会出来兴风作浪。活着,是流氓最低也是最高的生存哲学,前者是忍辱负重,后者可以蛮不讲理,在两极之间则是虚伪和狡谲。流氓,是对性本善的嘲讽,是无底线和实用主义的结合。性本善和求同存异,为流氓和流氓意识提供了宽松的存在空间;周而复始的超稳定结构,为流氓和流氓意识的长期存在并得以上升到半官方乃至官方地位提供了载体。灾乱中最强者即最凶蛮、最狡猾者掠夺的生存资源最多,因此就是天子。无论承认与否,悠久的中华文明的DNA中,镌刻有历代祖先中的流氓基因,会在各种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并在时机适合的时候以种种方式表现自己。 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此处不涉及“实践哲学”的本来含义,不过显而易见,莱布尼茨说的是中国哲学,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虽不知晓莱布尼兹的本意,所谓“略胜一筹”,应该指在处置类似事务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国的“实践哲学”之所以较之西方“略胜一筹”,其一,就对象而言,不在意所涉及事务的本质和规律,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其二,就主体而言,浸润了中国特色“无法无天”的实用主义;其三,在于其中蕴含中国特色的理性。通常认为中国人没有理性或非理性,实际上中国人缺少的只是科学理性,中国人擅长,确切的说,因此而更加擅长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理性”。 所谓技术理性(也称“工具理性”),对于特定主体(集体或个人)来说,首先是所采取的行动有效,达到预期目的,以及在行动的过程中可控。其次,在生产方是投入产出比,在使用方是功能价格比,以及这两个“比”之间的博弈。重要的是,投入、产出和价格,基本上都有一样的衡量标准,功能虽因人而异各有所需,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放在桌面上比较,因此简单而透明。有必要指出,在投入产出比和功能价格比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那就是自然界。自然界的参与,为各方的竞争提供了一致的平台,制定了统一公平的规则,为求得更高的效能、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大的“比”,有关的主体都需要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由重复博弈而演进博弈,换言之,在技术理性的背后必须有科学理性的支撑。由此可见,在技术理性的引导下,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关系自然导向生产力的发展。 可以说,技术理性就是物理学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或者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以最小成本/代价/风险获得最大收益,在技术领域,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表现。中国特色的“技术理性”,在于并非如技术理性的原意那样,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特定的用于人际关系。前者的投入是知识、资源、劳动力和时间等,产出是利润、品牌和社会影响,至于价格主要就是钱,功能是效益和效率。技术理性受到来自自然界的事实和规律的制约,需要以科学理性作为基础;而中国特色的技术理性,投入的是人情、资金等,产出则或是投桃报李,升官发财,礼尚往来和面子,知恩图报,而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提倡以德报怨,不能冤冤相报,更不能以怨报德。在人情往来中,生人可以混熟,熟人社会则得到维系和强化,个人在其中的地位也得到巩固和提升。中国特色的“技术理性”在官场中得到集中体现。一方面,最大的恩德来自皇上,皇恩浩荡,泽被天下。皇上应用其恩威把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另一方面,臣民则应谢主隆恩,进而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以求得到晋升。由此,中国的皇权得以巩固,官本位得到强化。在人情与恩德的背后,是个人对人性和人际关系的精确测度和掌控,从而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中国特色的“技术理性”,与技术无关,与工具无关,与科学理性无关,实际上是无规状态下的“人际理性”;所谓“人际理性”,却又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规律无关,只是在权力的淫威之下个人无底线的生存法则。 顺便说,实用主义还与全面谈到的道德优位有关。实用主义重结果,道德优位重出发点,共同点是不考虑程序公正以及是否可行。一句话,心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就豁免了由此产生的所有罪责,譬如大跃进,甚至文革。时至今日,多少家长以“为你好”之名,干预成年子女的私人领域。 朱大可,流氓的盛宴,新星出版社 2006 年 11 月版
个人分类: 人文|7875 次阅读|25 个评论
传统文化的时间特征:停滞与倒退
热度 10 lvnaiji 2016-8-26 11:34
吕乃基 空间上的中庸,转换到时间上就是停滞不前。李大钊指出,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黑格尔甚至认为中国是没有历史的国家。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同样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传统文化的其他“始基”也对此有所贡献。 首先,人与自然的博弈,因有限规则和重复博弈,人可以从中学习,接受经验教训。人与自然博弈的成果科学技术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可以共享和交流,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起源于几何学和力学并非偶然,因为这两门学科的对象,划分土地和杠杆,是自然界中最简单的部分,简单到都没有量纲。一旦掌握了对方也就是自然界的策略,便可以前进一步,在演进博弈中探索较为复杂的对象,进入电磁学、热学、化学和生物学。市场经济的有限规则和重复博弈积累起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步步向前,由重复博弈到演进博弈。这就是西方文明“主动”的缘由。在传统文化中,人际博弈的无限规则和一次性博弈,致使参与博弈的各方难以在博弈的胜负中积累经验,以及难以为他人共享。重复博弈既不可能,演进博弈更无从谈起。 其次,集体对个人的约束。为维护和加固集体本位需强化凝聚力。在群体中,个人往往克制自己的意愿而与群体的意志和价值观保持一致,群体越大,其对其中个体的约束越强,个体越是淹没于群体之中,群体作为整体改变的动力也就越弱,难度也越大。庞大而又凝聚的整体,再加上悠久的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惯性,造成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 第三,传统文化充斥着难以为他人共享的意会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在人与他人的博弈中个人的体悟是意会知识,维系熟人社会的情本位同样难以理喻,只能靠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性善论所依赖的伦理道德也是一种意会知识,或者是嵌入于熟人社会的编码知识。 第四,“大道至简”,抽象到最后只有一个字:“道”。在《原始思维》的作者列维-布留尔看来,中国人笼而统之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抽象的和一般的形式可以容许一种表面上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这个永远是空洞的自足的过程可以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 。这种思维方式的长处是兼容并蓄,包罗万象,乃至在任何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弊病是缺乏批判和怀疑精神,缺乏反省和发展的动力。性善论是向下兼容,弥陀佛是“大肚能容”,对于违规、侵权甚至罪恶,至多一“笑”了之。韦伯认为:“儒教理性主义意味着合理地适应世界,清教理性主义则意味着合理地统治世界”。在利玛窦的眼中,中国男子只有妇道人家的愠怒,不能作战打仗。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统文化过于柔性,兼容并蓄,然而缺乏深层的自我更新。香港诗人黄灿然说,“桑塔格(20世纪世界著名思想家)在舒适的环境下使自己严厉起来,中国知识分子在严厉的环境下使自己舒适起来。”韦伯认为,儒教,“作为支配性的终极价值体系,始终是传统主义取向的,对于世界所采取的是适应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历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了几十个民族的盛衰发现,民族之盛在于应对挑战,而一个没有挑战的民族将走向衰亡。中华民族面对一次次外族入侵在历史上不乏挑战,为何没有崛起,在相当程度上就在于过于柔性。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与重大的变故,历史未曾发生断裂,文化一脉始终绵延不绝,以老子等人的思想为代表,自然、唯小、处下、守雌、不为大、和其光,同其尘、柔弱胜(任)刚强,以及“后退一步”、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等;在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韬光养晦与忍辱负重还另有所图,那么“和其光,同其尘”就是逆来顺受,也可以美其名曰“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华文明正是因此而延续至今,也正因为此而停滞不前。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貌似改朝换代,实则周而复始,五千年如一日。 马云这样看待中国的儒释道,道教是说我怎么样改变自己去和这个环境融为一体,而儒家就是说,我怎么样的去改变自己,和社会取得和谐。而佛教是我怎么样改变自己的行为让我和我的内心融合一致。儒释道的一致之处是“改变自己”。 最后,相对于同龄的西方人,中国的儿童和青年人显得老谋深算,缺乏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朝气,其典型当属数年前的“五道杠”。马克思把人类的祖先区分为正常、早熟和粗野的“儿童”,希腊是“正常的儿童”。一位高贵的埃及祭司曾对来埃及的希腊人说:“你们希腊人总是孩童,你们中没有一位老人”。埃及显然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早熟的儿童”。如果中国要对号入座,肯定也归入“早熟”之列。 且不论“粗野”的帽子该戴到哪一个民族的头上,“早熟”与“正常”的背后实际上依然是上述三大关系。上文述及,人的三大关系虽同时存在,但在实际中总有主次之分。就人类整体而言,三大关系呈现出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人际关系,再到人己关系的发展规律。从原始社会直至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主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近代以降到20世纪乃至今日,包括两次大战在内,重在处理人际关系;20世纪至今,随着反思走过的道路,人己关系逐步凸显。由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的关系可以发现,三大关系的发展规律,正对应于马斯洛的个人需求层次理论。个人从出生到20多岁,在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主要涉及人与自然(物,买房买车等)的关系;之后一直到退休,主要处理家庭、同事、上下级,以及朋友等人际关系,得到社会承认,满足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老了,写回忆录反思一生,做慈善,自我实现。反观中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未得到充分发展之时,远在公元之前,就把人际关系作为文化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所说的“早熟”,中国人名至实归。身未壮,心已老。看“五道杠”的照片,十几岁的少年,如此老练,这般城府,令笔者汗颜,更多的则是感到恐惧。 时间不仅停滞不前,而且有倒退的趋势,这一点与叶落归根相一致,与中庸的不对称相一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之轴上,“过去”具有优先级。孔子一再强调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以“祖宗的规矩”和死人压活人,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点。从古至今对传统的一再强调,如国学热、着唐装汉服,以及对血缘的频频回溯,如炎黄子孙、黄皮肤黑头发等等,都把时间指向过去。由后面这一点,可以联想起前文所提及的小农经济与动物世界的直接相关性。不对称的中庸,以及博弈中的无招胜有招,劣币驱逐良币,都加大了传统文化下坠的趋势。 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者 1981 , 447
个人分类: 人文|4728 次阅读|30 个评论
生活是一条路,人生是一本书。
Alisa 2016-8-24 09:12
经历几次人生大的波动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人生的巨变。妈妈是世界上难得的慈母,在家母的影响下。我渐渐的开始认识传统文化,最近建立了微信公众号《青年人学习传统文化》。有感兴趣的加这个微信公众号,我刚申请,以后会慢慢维护。希望将来他可以成为一个年青人在社会上共勉的平台,希望通过亲近一些善知识,经历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后,实现五福临门!祝每一个人都好运!
个人分类: 自传连载|1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文化的“始基”与“公理”之二:性本善
热度 10 lvnaiji 2016-8-21 10:28
吕乃基 小农经济是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性本善”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假设亦即“公理”,人际关系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实用主义是个人在传统文化中的生存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的生存哲学。 上文分析了作为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如何塑造传统文化,这里稍事补充。蒋家王朝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民国时期小农经济被破坏,在一系列的战争中,“小农”既被抛离了土地,又未能整合到现代化进程之中。 49 年的土地改革,让几亿农民回到小农经济,轻易化解了新中国巨大的经济压力,并以三农回归传统为代价发展城市和工业。 计划经济年代几经周折,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包产到户,依然是回到小农经济。 到了21世纪,金融危机,外贸急剧萎缩,农民工一夜之间失业,放到其他国家,肯定发生全社会动荡甚至灾难;但在中国,农民工回乡种地,官方称“蓄水池”,虽然经济危机,但社会危机安然化解,仍然靠的是小农经济。 在中国,小农经济举足轻重,不仅是经济,而且是政治,以及文化。小农经济一次次化解了危机,中国也就一次次回到传统。 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将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 二、 性本善:传统文化的公理 欧几里德以五条公理构建其几何学大厦,“性本善”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堪比欧氏几何的公理。虽然荀子也有“性恶”的假设,但是“性本善”占了上风(本文不讨论原因),在实际上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搭建起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 首先,性善论掩盖了人性恶的一面。人性由先天与后天两部分组成,前者如出生的时间地点。生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生在哈里发时代的巴格达,生在21世纪的中国,父母或官或商或工或农,乃至基因,性已定。后者则有相当大的可塑性,或善或恶,性不定。文学作品 由形形色色的“穿越”来制造情节,就是强调先天与后天的冲突。 性善论的后果,一端是 没有底线 ,没有最恶,只有更恶;另一端是 伪善 。严复的归结是: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鲁迅声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其次,既然性本善,就无需法律条文,即使有也置于次要的地位,只是外在的约束,重要的是劝人向善重在内心的伦理道德。不同于刚性的法律,伦理道德之柔性在于诱导“良心发现”。伦理道德在相当程度上是嵌入编码知识或意会知识,需要内心感悟,因而依赖于个性和特定的语境,彼此间很难借鉴和共享。 受伦理道德之柔性的影响,中国今日之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看似不少,但几乎无例外都包含有三个字:原则上。有了“原则上”这三个字,熟人、权力便可登堂入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甚至连原则都不顾。或者要求尽可能“庭外解决”,“动之以情”,各方都“后退一步”。这一点又与小农经济的“情本位”交集。 复次, 顶层设计 。性善论自然有“善”的级别和层次,由善小到善大逐级 收敛 而通往至善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善”及其收敛和提升并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与小农经济的集体本位相一致,为身边事为家庭是小善,为集体为天下乃大善。 收敛与集体本位共同导致集权 ,集权到顶就是皇帝,而皇帝则具有最高的道德,这就是“内圣外王”。清朝康熙皇帝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人间所有赞美都给了他,因为他权最大。文革期间的“四伟大”沿袭了这一传统,至于在四个“伟大”中只要一个“伟大导师”,因为导师就意味着是“君师合一”的圣贤 。当下中国的各级干部和国企领导同样要求是道德楷模。 一旦“一统天下”,便反过来“天下为公”,最高的善人或群体领导臣民、国民或带领集体成员。 朝廷施行“德治”的教化,向被统治者宣扬和灌输“国家道德”(黑格尔),人们在履践这种道德时缺乏意志自由(周可真)。 收敛、柔性、顶层设计、集权,是性善论这一原初假设或公理的必然推论。 这一点与以“性本恶”为原初假设的西方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性本恶,自然强调 底线 ,以法律为准绳,不准逾越底线。 刚性 的法律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清晰明了,对各色人等一视同仁。法律类似于“负面清单”,底线之上 发散 ,只要不违法,怎么都行。在怎么都行的个人自由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契约关系 ,天赋人权不容侵犯。 分权 的典型则是“三权分立”。社会在底线之上发散,发散在契约安排下 自组织 ,达到 公共的“善” 。宗教则为个人提供了作恶的警戒和向善的动力, 下有法治保底,上有宗教天堂 ;相比之下, 下无法治上无宗教的传统文化可谓“无法无天” 。 最后,性善论在向上收敛之时 向下兼容 。人非圣贤,并不是谁都可以攀升到这一高度,因而,在圣贤之下必然有一个芸芸众生的世界。和为贵,为了达到“和”的境界,可以和而不同。传入中原的佛教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成果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佛颜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也就是“后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了“和”,万事可以一笑了之。种种不道德甚至突破底线的人和事,在“和”的旗号之下找到了生存的空间。一种现代的说法是,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部现代史已经见证了在“和”的旗帜下的残酷斗争,见证了在“一个目标”下的同床异梦,各怀鬼胎。 性本 善 掩盖本性中本恶的一面,伪善 伦理道德,讲政治,意会知识 善的层次,归结到最高的善,圣贤 顶端设计,收敛,集权,集体本位 向下兼容,不问来历,五湖四海,和而不同 公理 欧几里德几何学 令人遗憾的是,现今的一些制度设计依然建立在如“砂器”般的“性本善”的基础之上。 邓晓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64694-955048.html
个人分类: 人文|7039 次阅读|42 个评论
传统文化的“始基”与“公理”——对于传统文化的科技哲学解读
热度 10 lvnaiji 2016-8-15 11:10
吕乃基 本系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科技哲学的诠释。 希腊各流派的自然哲学可以概括为“始基演化说”,“公理”则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大厦的基础。小农经济、性本善、人际关系,以及实用主义可以认为是传统文化的“始基”。小农经济是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性本善”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假设亦即“公理”,人际关系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实用主义是个人在传统文化中的生存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的生存哲学。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同时,只要生活在这片“热土”上,或者多少有些瓜葛,谁都可以对传统文化说上几句。 在这些成果和众多参与者的热忱中,传统文化越发变得扑朔迷离,犹如在雾霾之中,难见真身。 本系列试图以希腊自然哲学中的“始基演化说”和欧几里得几何的“公理”作为类比和线索,来梳理中国的传统文化。 希腊的自然哲学虽派别林立,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有一个或数个“始基”或“本原”,如水、火、原子、数、理念等,以及由这些始基或本原“演化”出万物,这就是“始基演化说”。欧几里德以无法再回溯的不证自明的公理为出发点,经由严密的逻辑推理构建起几何学大厦。“始基”和“公理”都属于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 本系列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解读,只是透过科技哲学视角之管窥,撷取往日或许未曾关注之点。 “类比”不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在“线索”之外也还会有未尽之处。 系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传统文化的“始基”和“公理”,第二部分考察其“演化”,此处为第一部分。 本系列中,传统文化指孔子以后(含孔子)的文化。 孔子之前的周易与河图洛书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眼下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其在内容上与孔子以后的文化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以及由于对中国至今数千年历史的影响与孔子以后(包括道教和佛教)的文化之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因而暂且不在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之内。 传统文化的“始基”可以归结为:小农经济、性本善、人际关系,以及实用主义。 如同始基演化说中的“始基”是希腊哲人对自然现象抽象提炼和直觉思维的结果,这四者同样是由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的抽象提炼。这四点并非完全独立,彼此间在一些方面存在交集;也不是如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那样,彼此间有着某种逻辑或对应的关系。 一、 小农经济: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很多分歧,但 小农经济是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这一点看来没有争议。由小农经济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出发,可以推出传统文化的一系列特点。 其一,天人合一。 农业和畜牧业,面对的是作为生命的动植物,与同为生命的人息息相关,人和作为自身生存基础的动植物处于同一个生态环境之中。人与动植物进而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天人合一。万物相生相克互为因果。不存在独立于人的自然界,反过来说也就是不存在独立于自然的人。 在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与原始的天人合一相一致的思维方式就是物我不分,人不是客观的去认识自然界,而是以全身心去感悟自然界;只能在整体上把握,现象就是本质,本质也就是现象。 推到极致的最高境界,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变化及其规律只能是一个字:“道”。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回过头来, 以“道可道非常道”之不可言说的“道”解释一切,就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没有形式逻辑作为基础,“一方面”总是伴随着“另一方面”,朴素的辩证逻辑往往滑向诡辩。“道”,既是本体,又是认识,同时兼具实践价值,如“替天行道”,以及“得道者得天下”。 其二,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只有有限的交换,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 在恩格尔指数较大的情况下,农业辅以少量家畜和手工业足以维系家庭的生计,自给自足。同样是农业,不同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中国的家庭既是基本的生产组织,同时也是最小的生活单位,这就是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而在家之上便是国,家国一体。反过来,国以其权力确定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维系小农经济。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就会发生传统文化的 代际遗传 ,乃至 路径锁定 。手工业者传授给后代的是手艺,手工业者可以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商品经济中,代际相传的财物,可以经由交换而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小农经济,农业作为维生的主要途径,土地就是主要的生存依据。在土地一代一代往下传的过程中,下一代也就如同庄稼植根于土地一样,继续在这块土地上以农为生,同时也就传承着不变的传统。 可以说, 土地,是中华民族传统基因得以千年传承的物质载体,农民,则是亲力亲为传承传统的主体。 父母在,不远游;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即使离乡也不可离土。离乡背井则是人间的悲剧,之所以“悲”,是因为传统基因失去载体,以及传承主体的变异。 其三,常年累月在同一片或相邻土地上从事类似的劳作,以及婚姻和家族联系,再加上乡亲们在有事及农忙时节互相帮衬,逢年过节礼尚往来,自然形成在血缘基础上的熟人社会。 “乡”是地理概念,“亲”则与血缘相通相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都想方设法归结到血缘关系,例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官,乃至今日之央“妈”等等。 空间的有限和时间的延续,成为熟人社会的时空基础。 由乡亲组成的熟人社会必然有远近亲疏之分。福建的“土楼”为此划出了明确的边界,个人犹如在舞台的中央,其所作所为全都在乡亲们的众目睽睽之下,是否符合乡约民规伦理道德,由族长、乡绅等德高望重者予以评说。 由此可见,在传统文化中被奉为圭臬的传统伦理道德,看起来很美,但其执行力限于土楼的边界,止于由乡亲组成的熟人圈。 伦理道德止于熟人社会,同时也维系了熟人社会,使之得以存在和延续,在此意义上, 熟人社会必然导致集体本位。 在熟人社会中个人行为规范的最高依据是熟人所组成之集体的和谐,为了更多照顾整体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个人淹没于整体之中 ,个人以对集体的忍让维系集体的存在,以及换取集体对个人在集体中地位的认可,因而很在乎“面子”,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甚至为了“天下”(电影《英雄》)而牺牲自己。 个性、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致使个人和整体的发展缺乏动力。 “情”至上,也就是李泽厚所提出的“情本位”。 情本位,意味着理性缺失。 合情合理,“情”在前,“理”在后,喜欢“较真”是人格的缺陷,不可“得理不让人”。 时至今日,由于理性缺失,中国人民的“感情”还是如此脆弱,动辄便受到了“伤害” 。理性缺失与上述笼统的思维方式相叠加,致使理性愈加缺失,思维也更加笼统。 天人合一,人作为“类”没有从自然界独立出来;集体本位,则是个人没有从整体中独立出来。 小农经济及由此导致的特质,在总体上显示出与动物世界的直接相关性。 同时期的希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天人分离,不仅在于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而且有一个独立于存在的人;航海、游牧和商品经济形成“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由法律和契约建立联系。 陌生人和个人本位,意味着个人对于血缘宗族和整体迈出独立的一大步,从此在个人的基础上经由自组织和契约构建起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动物世界可以有某些人类社会的社会性,但是在希腊正在构建的社会,出现了动物世界所不具有的全新的特征。 这就是“言必称希腊”的缘由。 小农经济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中国现代史进一步得到说明。 蒋家王朝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民国时期小农经济被破坏,在一系列的战争中,“小农”既被抛离了土地,又未能整合到现代化进程之中。 49年的土地改革,让几亿农民回到小农经济,轻易化解了新中国巨大的经济压力,并以三农回归传统为代价发展城市和工业。 计划经济年代几经周折,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包产到户,依然是回到小农经济。 到了21世纪,金融危机,外贸急剧萎缩,农民工一夜之间失业,放到其他国家,肯定发生全社会动荡甚至灾难;但在中国,农民工回乡种地,官方称“蓄水池”,虽然经济危机,但社会危机安然化解,仍然靠的是小农经济。 在中国,小农经济举足轻重,不仅是经济,而且是政治,以及文化。小农经济一次次化解了危机,中国也就一次次回到传统。 邓晓芒把中国农民的状况概括为 : 落后分散的生产方式,狭隘的血族观念,在一个“圣人”治下的 平均主义 ,不仅指财产平均,而且是思想平均、知识平均。 这样的农民意识渗透于整个社会各阶层、包括知识分子的头脑中。 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将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 邓晓芒,我为什么要批判儒家伦理?
个人分类: 人文|5374 次阅读|21 个评论
【影评】“下跪”祈求不来票房,也拯救不了传统文化
wangxiaog04 2016-7-17 07:31
《百鸟朝凤》的制片人 方励 于 5月12日在视频直播里的那一跪,跪得许多文化人心里隐隐作痛。但恻隐归恻隐、同情归同情,现实中的 方励 和《百鸟朝凤》中的“焦三爷”等人物遭遇以及“唢呐”的命运,却不是“同情”或“恻隐”就能够拯救 逆转 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无数像“唢呐”一样的文化形式以及像“焦三爷”一样的人物被历史的罡风无情地吹尽了。“唢呐”其实只是这种“悲剧”角色的承担者之一。如果审视人类的“文化宝库”,就会发现有更多的辉煌已经或正在变成“入库”的“遗迹”。 与“唢呐”一样,毛笔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书写工具,也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但它却在一个新的“书写”时代不可逆转地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怀念毛笔的人来说,或许这个趋势是无比残酷的,但书法家或毛笔制造商并不能靠“下跪”来扭转今人对中性笔或键盘输入的喜爱。 无独有偶,胶片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光影记录,是摄影艺术的重要载体。然而,“柯达”在“数码时代”却迅速失去了昔日的耀眼光辉。今天,胶片已经变成了少数摄影爱好者把玩的“古董”,距离大众消费者越来越远。而“数码时代”作为一个新的形式,并没有因为排挤了胶片而带上更多的“原罪”,相反 ,它真正召唤出了“大众摄影”时代的到来和繁荣。 历史发展的轨迹,就是新的代替旧的或者新的改造旧的,让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换发光亮。如果不能坦然地接受这一事实,或者 死守着旧的心态,甚至如毛时安评论时所指出的那样:“ 它 (《百鸟朝凤》) 要反映一种文化的悲哀、文化的落寞,结果还是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来面对一个发展的世界”,那就更不可取了。 如果 “焦三爷”对这个变化发展的世界有敏锐的洞察,那他就不应该守着“祖宗规矩”不放;至少,他也可以做到自己所说的那种境界——“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以自我陶醉的形式表达对唢呐的挚爱与怀念。然而,“焦三爷”的内心深处还是心有不甘的,他所陶醉的是那种“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场面。 因此,“焦三爷”注定不能像老舍的小说《断魂枪》中描写的“沙子龙”一样敢于承认变化的时代。因此,“沙子龙”的结局是在“热兵器时代”咀嚼一种深刻的落寞,他在“ 夜静人稀 ”的时候“ 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 ”而“焦三夜”却显得过于悲壮,以至于用“殉道者”的方式演奏“百鸟嘲讽”以至喋血而亡。 或许,“焦三爷”和“沙子龙”至死都没有明白,他们的人生悲剧的真正根源,实际上,正是 以“唢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形态,无论是传承方式还是传播方式都带有的浓厚的“封闭性”。“焦三爷”最后把“师爷的师爷的师爷”传给他的“宝贝”都传给了“游天鸣”,但也仅是“一线单传”。而“沙子龙”则做得更绝,硬是把“断魂枪”带进了棺材。 在传播方面,唢呐也只是在“丧事”上作为一种仪式而发挥作用,而“百鸟朝凤”更是只有少数“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用。即便是“焦三爷”的爱徒,也无法祈求“焦三爷”为其故去的父亲吹一曲“百鸟朝凤”。至于其他的普通人家,就更与唢呐无缘了。可以说,唢呐匠们抱着神圣的姿态把“唢呐”定为“阳春白雪”,却最终挖掘了唢呐这个行业的坟墓。这种坚守,让人在产生一丝敬意的同时,更多了一分唏嘘慨叹。 很多人都希望传统的文化形式能够“发扬光大”,但却在心态和观念上一直抱残守缺、不求变通,要么在传承上坚持“一线单传”或“传内不传外”,要么在传播上或高高在上、或孤芳自赏而最终“自绝于人民”。如果一切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明遗产都以这种形式面对当今的世界,那么,没落的结局必然是让人悲观的。 《百鸟朝凤》虽然以电影这种传播形式把“唢呐”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呈现了出来,但它传递的精神内涵与这个时代的大众品味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它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试图在这个所谓“礼崩乐坏”、“文化失落”的时代点起一烛光亮,但却最终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从本质上来说,《百鸟朝凤》的票房尴尬并不是“唢呐”这种文化如何落后所致,也不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播效果如何不堪,而是影片制作的艺术性及其对受众、对市场规律把握得不够到位的缘故。总而言之,“ 方励 之跪 ”是一个传统文化发展境遇的写照,也是留给所有文化人思考的一个命题。   无论“方励”下跪主观上是为了祈求票房,还是为了发扬传统文化,其实际效果真如《方励下跪:丢了文化人的尊严》一文中所说:“实在不是高明的做法。”与其下跪,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富有中华文化元素的《功夫熊猫》是如何连出三部、且每一部都在传播文化和获取票房上兼收并蓄、相得益彰的。
3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76: 阅藏机会何其珍贵?
jiangjinsong 2016-6-15 16:46
阅藏在过去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即使对于出家多年的法师也是如此。 煮云法师是台湾知名僧人,他曾回忆普陀山 慧济寺是非常好的阅藏场所。“ 慧济寺俗称佛顶山,确实是一个好地方,最适合人静心潜修,研读佛典,地高人寂,为全山最清净用功的好道场。规模亦甚可观,其藏经楼之整洁,与阅藏楼之设备,供养阅藏者之完善,为诸方寺院所不及的,规定长期供八人阅藏,定有优待办法。”   煮云法师1947年朝普陀山,他后来是这样回忆当年想要阅藏经历的:“因见碑石刻载,阅藏如此优待。所以也曾约会数位同参道友,到佛顶山讨阅藏单,我们最初发愿都是三年。承该寺住持,说明阅藏者一切优待办法。(按供养八位法师,有一茶役侍奉。此项费用,是有护法施田若干亩,以作阅藏者食粮。所以连阅藏楼都与该寺无涉,是前人发愿供养十方僧众阅藏住的,本寺子孙是不得占住的,皆有碑文为证。可见前人苦心为法,成就僧材。)”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令人惋惜。“有这么好的阅藏楼,这么好的环境,有这么好的规则,可以说是全国罕见。可是轮到我们去,常住斋粮不够,不能照前人规则做,生活清淡得使人无法住下去,不几天就走了。” 所以说,今天感谢社会各界的无私奉献,大众阅藏得以顺利推广,连普通居士都可以参与阅藏,真是大家多生多劫修行的福报,应该珍惜啊。 而 普陀山 慧济寺阅藏楼这样的安排,以今天中国大陆佛教界所拥有的资源,恐怕也并不难办。问题是:理念上是否高度重视,制度安排上,寺庙中是否可以提供这样一个不受经忏佛事干扰的清净阅藏场所? 我相信以大陆之大,建这样一个清净的阅藏楼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希望能在寺院中早日见到这样的阅藏楼,也希望今天阅藏楼可以有条件地向在家人开放,更希望寺庙建阅藏楼在佛教界可以成为一种风气,带动中国大乘佛法的全面复兴。 哪家寺院在设立阅藏楼方面,领先一步,可以说是在深入经藏教理闻思方面率先推动了中国大乘佛法的复兴。这会是哪家寺院呢?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楼宇烈先生】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底蕴(人民日报海外版)
热度 4 xiao 2016-6-14 13:56
温故君按: 这是楼先生近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第二篇文章,上一篇文章大多以《中国当然有传统哲学 不能以西方标准解读 》为题在网上和朋友圈传播。 楼先生最重视思维方式的再中国化——文字看不懂有各种工具,可是思维方式西化了,就很难纠正了。这里提出的传统哲学三个特点,可谓把握传统文化的钥匙。 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要把握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这样才不至于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整 体关联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部分在整体里面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部分的变化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的问题。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里面去,才能正确认识它。部分在整体里面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同样地,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部分的变化。   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根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 温故君按:太极图有大智慧 )   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这就是“道”,唐宋以后也说“理”。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要求道、悟道、证道、传道,用“道”来贯通一切。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治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 “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集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 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温故君按:道通万物,以简驭繁之道也,这也是做学问的窍门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些根源性的典籍,除佛教外,中国本土的儒道经典有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是《周易》《老子》《庄子》,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典籍蕴含有天地人生的一些根本道理。传统上,一个人都是先通过这些经典打下全面的基础,不管最终着重研究什么,在某方面成就有多大,他要说明一个问题,往往会引经据典,也许有的在我们看来是牵强附会,但他认为都是从经典里得到启发而发展出来的。因此中国也就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非常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人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思想,用古人的话说,这叫“述而不作”。事实上,后人有很多新的创造,把文化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他们不会说这是自己的功劳。( 温故君按:述而不作,不仅是对圣贤对道统的谦恭,更是文明延续的重要保证。今人时常肚中空空如也,也要创新,结果只能各说各话,都被一阵风吹走。“述”也有大智慧,述什么,怎么述,述的效果如何——楼先生概括的三玄四书五经,是我们述的基础 )   总之,中国古代不像现在有文史哲、政经法、农工医等复杂的分科,是在一个学派里包含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学科。近代一直在争论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其实儒家既是宗教,又不全是宗教。贺麟先生就说过,“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不仅是中国文化,从全世界来看都一样,源头上的文化不可能分得那么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的学者都不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都是通才。( 温故君按:贺先生此论振聋发聩——当然,儒学还是书教、春秋教还是乐教,但也可涵盖于广义的诗教礼教之中 )    动态平衡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平衡就是适度,就是恰好,既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平衡就是适度,就是恰好,既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比如,中医就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   近代哲学家章太炎讲到,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整体把握。近100年来,我们都在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而现在的情况有点倒过来,自然科学开始引进人文方法来研究,也关心整体、系统、关联、动态、平衡,注重个体差异。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变动的,这个变动需要我们很好地思考和研究。( 温故君按:章太炎先生此论极有见地,科学本为好奇心驱使,但后来却为拜物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石 )     自然合理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治水,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用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那里,随着水的波动,它也会起伏。汶川地震中,新修的钢筋水泥的水坝都震坏了,而李冰留下的装着石头的竹篓子却没有坏。顺其自然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一切方面,适用于人身,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不顺其自然,人身会得病,社会会得病,大自然也会得病。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衡。( 温故君按: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以在下陋见,楼先生是第一个这么提的,这较百年前刚刚接触西学时提出的中学是道德的、西学时物质的,中学是静的、西学时动的等等浮浅的看法——当然,筚路蓝缕,这是难免的,伟人出生时的啼声和一般婴儿也没有两样——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在中国思想史上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维齐非齐”4个字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维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温故君按:维齐非齐,理一分殊,还有朱子的诗句,真是让人叹服 )   自然合理就要顺应事物的本性,就要尊重事物的个性。自然合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这跟现代科学的普遍适用不一样,它注重的不是普遍适用,而是如何符合这个事物的特性,不是用一个统一量化的标准去规定。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要普遍适用才是科学的,但也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普遍适用,离开了这个范围就不普遍适用了,比如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对符合事物的特性。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发现,越符合事物的本然就越合理。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本文根据楼宇烈先生上课录音,由卞景、萧师俭整理)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温故”二维码:
个人分类: 论道·国学|6284 次阅读|5 个评论
阅藏杂谈73:大众阅藏与义学研究
jiangjinsong 2016-6-7 23:51
大众阅藏对于义学研究来说很重要,是在为义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没有大量广读经论的佛子,义学研究的成果就缺乏消费的市场,义学研究在教内也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丰沛的资源。义学研究的法师和学者们不必为大众阅藏本身缺乏深入的、实质的义理指导而感到焦虑。其实,这正是大众阅藏运动与佛教义学研究的战略分工与合作。 大众阅藏网的核心团队有自知之明地把这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留给了佛教义学研究者们深入钻研,而专注于更加基础的普及传播工作。佛教义学研究会的法师、学者们,正好可以在大众阅藏运动所搭建的平台上,发挥所长,大显神通!也就是说,大众阅藏为佛教义学提供基础,而佛教义学为大众阅藏提升指导。双方的关系是:发心一致, 各有分工, 相互促进,彼此增上。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72:大众阅藏与佛学院教育
jiangjinsong 2016-6-6 06:52
  话说5月28-29日,蒋居士混到一帮赫赫有名的大法师、大学者圈子中,在风景如画的钓鱼台开了两天会。会议的主题是佛教教育,许多人都侧重提到了佛学院的教育。不用说,法师、学者们对目前的佛学院教育现状都比较失望,也尽可能地提出了一些改进、改革的设想。不能说用心不良苦,研究不深入,但是我基本上认为没有什么用处。原因很简单:这些法师、学者说话不算数,没有决定权。有权力决定的人好像都没来参会。   不必我说您肯定也猜到了,我当然会不失时机地宣传了大众阅藏。不过我这样讲其实还是挺切题的。大众阅藏本身就是杨新宇博士在河北省佛学院教书时,为了改进佛学院教育而探索出来的教学内容。今天虽然大众阅藏给人们的印象是面向普通居士们推广的,但是其实出家师父也很需要很受益。事实上,今年三月二十日开学的湖南大杰寺龙山佛学苑就是以阅藏念佛作为主要课 程的。当今佛学院的教学有许多问题,但在我看来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佛陀经典读得太少。在没有合适的教材,缺乏合格的老师,缺乏必要的投入,生源也很成问题的情况下,佛学院的教育能搞得好吗?最关键的是,佛学院的教育理念是含糊不清的。虽然文字上都是写的为了正法久住,弘法利生,问题是连佛学院的学僧都没有广读经论,深入经藏,怎么正法久住,弘法利生? 许多法师和学者们在会上呼吁政府、佛协予以重视,加大投入,协调各佛学院,制定统一标准和计划,促进资源共享等等。用心良苦,为法殷切,但是一旦学者、法师们呼吁政府、佛协采取行动,你就知道,其实是他们自己没有办法来直接推动。而这样呼吁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是何等的不靠谱。 这样向上等靠要的思路,我是很有些不以为然的。这样远不如走群众路线来得靠谱。我们大众阅藏这一年多的体会是:自己手上有什么资源就先利用起来,不要等,自己能做主的事先干起来,哪怕再小,都可以踏实地看到进步。任何改革都是自下而上开展的,往往都是从缺乏资源的边缘群体先启动的,然后改变格局,倒逼、带动主流人群与机构,引起上层关注和跟进……网络时代,充分利用网络 组织 扁平化、 响应速度快的特点,促进资源整合,展开社会动员。这样在僵硬、低效的体制外、缝隙处,一些有生命力的小草,在无人注意的情况下,顽强地生长着。也许不经意间,已然成长为一片绿荫。 我的想法是:在佛学院中有影响力的法师、学者,可以增加或者调整课程设置,引入大众阅藏,让亲聆佛陀的法音代替学习各种不靠谱的佛学教材,让佛陀这位三界导师代替那些牛哄哄的不信佛的外道老师,…… 如果在佛学院系统中无法用力,也没有关系,外边的空间其实更大。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居士,都可以自己先把佛经读起来;如果有缘的同道可以在一起共修阅藏读经,哪怕只有三五个人就先读起来,在家出家都无遮止。只要读经阅藏的风气开展起来,坚持下去,自然大家对佛法就会生起信心,智慧就会逐渐开发,业障就会逐渐消除。居士们多读佛经,自然慢慢地就会破除迷信,其中不乏因此出家者,相信这是补充僧才一个高质量的来源渠道。居士们多读经之后,自然对于深入法理的探讨会有兴趣,这回过头又给法师的僧教育提供应用发挥空间,也会倒逼僧教育抓紧提升。大众阅藏的过程中,敏感的、有缘的法师会早早介入其中,通过指导帮助居士读经阅藏,自己对经论研究领会得到了加强,弘法的技巧和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早早地集合了自己铁杆的信众粉丝团,为将来的弘法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阅藏共修,建立阅藏小组和阅藏微信群,佛教的微组织建设、自组织建设在不经意间得到了难得的加强,在传统组织动员乏力之际,意义深远。 用道法法师的话来说,大众阅藏这枚棋子一落,佛教教育的满盘棋就都活了。因为,在体制边缘处的自组织,可以撬动体制内的改革,可以将受限于体制无法合作的机构的资源整合起来。最重要的是,在体制外的努力,可以自主开展,不必受限于体制的束缚,首创精神可以得到自由发挥,心情舒畅,高效少内耗……在体制内看不到希望的朋友,不如来体验一下。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71:迫切需要大量志愿者网上读经
jiangjinsong 2016-6-5 09:34
大众阅藏推广到今天,成效明显。近一年左右的时间,已经有8500人参与阅藏,全国建立了几十个阅藏小组、阅藏点、微信群,得到了众多寺庙的支持, 大众阅藏网 也正式开通了。 但是,阅藏共修仍然存在许多不便之处,因为合适的共修场所不易寻觅,而且现在城市交通拥堵严重,路上耗费时间太多,如果阅藏共修只有半天,大家会觉得挺不值得。但是,如果整天阅藏共修,又要解决吃饭问题,平白无故又增添许多麻烦。 所以,末学认为,最顺应当前网络时代因缘的做法是:鼓励佛子们发心承担,在网上发起阅藏共修。只要谁有时间,都可以利用喜马拉雅、 YY语音教室等诵经,将相关时间、频道、诵读经名提前告诉大家,大家可以一起跟着诵读共修。这种做法简单易行,不需要什么其他额外条件,只需手机、电脑即可。现在每周都已经有人发心诵经了。但,可惜的是,发心承担网络诵经的师兄还太少,还没有能够做到每天网上都有人读诵经典。如果能做到网上每天都有人诵读,那么大家诵读经典的修行就更方便了。   这样做的菩萨 至少可以督促自己读经, 不仅利他, 也为自 己修学佛法积累了福慧资粮,令人随喜赞叹!大众阅藏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志愿者的运动。从发起人开始,到今天的核心团队,都是志愿者。每一个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志愿者的推动,都是各方菩萨的无私奉献成就的。相信就会有大量志愿者在网上读经, 弘扬佛法, 自利利他;时时有人读经, 处处有人阅藏的大好 局面很快就会实现。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众阅藏终于有了自己的网:大众阅藏网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6-6-5 08:10
我们推广了一年的大众阅藏,自称大众阅藏网,其实主要玩的是微信群、微信公号,真正的网反而没有。 昨天终于推出了我们的网: 大众阅藏网 ( http://www.yuezang.org/) 客服QQ: 技术支持: 蓝点络 wjq1117(来佳) 大众阅藏网 大众阅藏服务网 大众阅藏(机构) 大众阅藏(机构微信公号) 大众阅藏服务网 大众阅藏网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4319 次阅读|2 个评论
阅藏杂谈70:大众阅藏与净土修行
jiangjinsong 2016-6-3 17:24
南无 阿弥陀佛,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大众阅藏与净土修行”。我会先花一点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大众阅藏”是什么,然后再讲“大众阅藏与净土修行”。我今天主要强调的是说“净土修行”也要以“大众阅藏”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 我先用四句话来介绍一下我们对“大众阅藏”的理解,这四句话是: 读经很重要,阅藏能做到, 活动无中心,引导有僧宝。 以下就开始逐一介绍。 读经很重要 第一句话叫“读经很重要”。这是佛教修行的一个基础常识。因为佛教是一个理性的宗教,我们不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创造世界的造物主,也不认为他是用自己神通力量来拯救我们,能够主宰我们命运的世界的主宰者。我们认为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是真理的教导者,他拯救我们、帮助我们,主要通过他的言教,他把他发现的真理告诉我们,然后我们像他一样去修学佛法,让我们破除我执,断除“人我、法我”二执。这样才能彻底摆脱轮回,究竟成佛。因此,佛教是一个理性的宗教,我们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学习佛陀的言教,所以我们阅读佛陀传下来的经典就变得极其重要。 佛教理性的精神,具体表现为“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在对佛法的把握上,重在领会精神,反对死于句下;在对佛教的不同表述中,应该按照选择最彻底、最究竟的精神来理解等等。这样一些因素都体现了佛教的理性精神,但只有通过我们认真阅读学习佛陀的经典,佛教的理性精神才能真正落实。 今天佛教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人陷入了迷信,素质不高,表现不好,甚至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多人对佛教的诽谤,有很多的原因。在我看来,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佛教经典的学习,很多人不自己去读佛经,往往把学佛这件自我觉悟的事,变成了对某一个高僧、某一名人、某名居士的个人崇拜,这样佛教的理性精神就没有了。本来学佛法是自在解脱的,结果某些人学佛变成了崇拜个人,沦为骗子和外道的俘虏,很多人学佛多年也搞不清楚佛法与外道的区别,搞不清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儒教道教的区别等等,都是因为我们不重视经典学习的结果。 尤其是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多如牛毛,如果我们不去阅读佛陀的经典,不以佛经作为指南和衡量的标准,随顺我们自己的习气,按照我们的知见,去找我们认为投缘的、对脾气的所谓的“上师、老师、老和尚、大和尚、大居士”跟着他们学,很可能我们就会走错路,甚至跟着外道学习,断送了法身慧命,这就非常可惜。 读经很重要,除了这点之外,还要强调一点:末法时代众生根基非常陋劣,如果没有经典的长期闻思,以此来消业、开慧,妄图跟古人一样,听闻一句佛经就开悟,很快就进入深入的禅定和修行,这是很难以做到的,所以经典的大量闻思就来得非常重要。 阅藏能做到 第二句话是“阅藏能做到”。过去中国佛教界主要推崇少量的重要的经典的学习。比如很多人会长期读“金刚经”、甚至有些人长期读很短的“心经”,或者读“愣严经”、“法华经”等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层次境界很高的重要经典,但有些人也会读长一些的“华严经”、“大般若经”,也有人读更加流行的“地藏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但基本上过去推崇的思路是读一部经。虽然佛陀说了那么多经典,我们中国佛教界过去主要弘扬几十部经,加在一起可能不超过五十部,主要就是推三十部经典。 这种修学方法好不好呢?对某些根基人来说,当然很好!比如六祖慧能大师来说,听到“金刚经”他就有所领悟,后来他并没有花很多的精力经典的系统闻思,这也不怪他,因为他显现的形象本身就是文盲,他没有办法像普通人大量、系统地闻思经典,但因为他根基太高了,他可以通过少量的像这种“金刚经”的学习,他很快地就可以开悟,他就可以成为禅宗的祖师,大转法轮,弘法利生。 后来,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无论是在家出家的菩萨,他们根基很高,努力修学,通过对一两部经典长期用功, 专注深入, 用志不分,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然后一经通,百经通,所有的经典都可以领会,开讲无误,辩才无碍,了知众生的种种根性,应机说法,大转法轮。确有这样的现象,所以今天很多出家的师父、在家的菩萨,也非常推崇这种只读一部经的修行方法,我想这种推崇也不是没有缘故的,的确对于某些人效果很好。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这种修行方法,对于绝大多数人是不适用的。因为这种方法对于根基的要求很高。如果谁前世广读了很多经典,然后现在通过对一部经的深入研读,的确可以直接掌握高深的学理。但这是对特殊人才适用的方法,并不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根基很陋劣,所以,需要广泛阅读经典,并且应该特别强调经典闻思的次第。我们中国古代很重视佛经的判教,比如天台宗所谓的藏、通、别、圆等。但是,我们现在流通的重要经典,许多都是中国佛教传统中被推崇的所谓顿教、圆教的经典,是比较高超的经典,对经典的把握领会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其实对绝大部分人,一开始需要读一些没那么高明的,没那么彻底的,境界平易近人的经典作为基础,才有可能领会最高的经典。 所以,对于今天中国佛教界,大家都热衷于读最高经典的这种风气,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因为佛陀在“金刚经”里就讲得很明白,“金刚经”是为上上根基的人说的,说如果读到这部经能够“不惊不怖不畏”,那就“甚为稀有”。那么我们要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上上根基的人,如果我不敢保证我是上上根基的人,那么上来就花很多时间在“金刚经”上,是聪明的作法吗?就好象说如果一个孩子,小学就读微积分,初中就读物理学领域里最难最复杂的弦论,他能学好吗?一般来说,这不是一个聪明的作法。为什么藏地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后来在我们汉地广受欢迎(虽然推广之后,也有其不足和弊病,这是后话)?因为大家承认,无论是南传还是藏传,他们实际修学的次第更加严密,前后有序,从低到高,这样修学比较稳妥。 实际在我们古代佛法修学是有次第的,但是问题在于后来很多人,有狂禅的习气,总是觉得自己最高明,不屑于读那些境界层次不是最高的经典。大家觉得自己都有六祖慧能的根基,其实六祖慧能他老人家自己反而是很踏实的。但是我们这种坏毛病就养成一个习惯,只读最高深的经典,缺乏系统闻思的传统,导致很多人,修行佛法很多年,不得其门而入,后来也变得很没有信心。 如果真能系统地闻思经典,掌握这些佛法的教理没那么难。只不过上来我们心高气傲,不愿意踏踏实实按部就班从低到高地学,到后来又丧失信心。如果次第修学就好了很多。 在蕅益大师思想的指导之下,我们在多部重复翻译的经典中选读善本,把一些需要灌顶才能读的密教经典先搁置,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学密教、没有灌顶,而且密教经典大多数是仪轨和真言,少谈义理;再加上在家居士不读出家的戒律,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阅读的工作量。再按照从短到长,从简到难,这样一个符合我们学习心理的次第,并且做某种分类编排,并且给难字生字都注上汉语拼音。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系统阅藏的难度。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参与到“大众阅藏”中来,很多人都通过自己的实际的阅读体验,感受到“大众阅藏”这个事情是可行的!阅藏,再不是少数出家人才能完成的高精尖、高难度修行的科目,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的。像最新汇编的《短篇佛经汇编》,七十多万字,很多人七天之内可以读完。 我说七天可以读完,不是空口乱讲的。科学家出身的杨博士带领大家搞过一次阅藏七的实验,证明七天的确就可以把短篇佛经都读完, 220 部佛经都读完了。这个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就更有信心循序渐进地继续读完整个大藏。所以,一位在家普通居士把所有佛经都读完,这件事可以做到。阅藏这种修行方式不是出家高僧的专利,不需要闭关才能完成。阅藏真正成为一种大众可以受益的修行方式。这就是“大众阅藏”一词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各位修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寻找更适合自己修学的法门,哪怕那时候再决定读哪一部经典,也许这时候就有更好的基础,更自觉、更少一点盲目性。所以系统、全面地阅读大藏经,是为各种修行法门打下坚实基础的行为,并不是与其他法门进行竞争的、排他性的修行法门。 活动无中心 第三句话“活动无中心”,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大乘佛教从来就讲,众生根基是不同的。所以佛教发展历史上与天主教不一样,无权力中心,百花齐放,各种风格,各种探教,彼此共存,大家和合无争,有不同观点,有不同见解、有不同修行的法门,但彼此没有互相攻击。然后各行其事,互相交流,始终处于没有中心或多中心的局面。 我们现在推广的“大众阅藏”也没有中心,大众阅藏网并不是一个权力中心,我们只是倡导大众阅藏,并且为大家提供服务而已。实际上真正组织实施的是各个道场、各个寺庙、各位法师、各个居士团体,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随顺各种因缘条件,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推广“大众阅藏”,我们只是提供一些服务而已。无中心或者多中心就保证了“大众阅藏”不是附属某一个山头,不是附属某一个寺庙体系,不是某一个宗派所特有的。所有的佛陀弟子,所有努力想修学佛法的人,乃至于非佛教徒,只要对阅读佛经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只要愿意直接读佛陀的经典,其他方面不需要统一,不仅组织上、财务上不需要统一,连知见上也不需要统一。我们可以说,阅读佛陀经典是所有这些人最大的公约数,是团结所有佛教徒乃至对佛经感兴趣的非佛教徒的共同纽带。 引导有僧宝 虽然在大众阅藏推广方面,我们采取一种无中心的做法,但又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没有引导,所以我们最后一句是:“引导有僧宝”。这是因为我们修学佛法的前提是三皈依。觉悟真理、发现真理的是佛陀,这是佛宝;佛陀说出来的经典是法宝,谁来负责把这个真理传达出来?佛法是靠谁传续到今天的呢?那主要是由僧人,这就是僧宝。僧宝不仅象征佛法,住持佛法,而且大多数佛经翻译,佛教义理的整理传承,都是出家僧人做的。没有僧宝,我们不知道佛宝,没有机会学习法宝。所以我们要想佛,要学习佛法,就必须依止僧宝,就必须要守好三皈依,以僧宝、僧团为中心。而且所谓僧宝、僧团,不是对个别大和尚乃至高僧的个人崇拜,是对包括每一个凡夫僧在内,哪怕对佛法领悟不足甚至犯戒的僧人在内的全体僧团的依止。我们这样就可以与所谓的“二宝居士”严格划清界限,可以保证大众阅藏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以上是大众阅藏的基本介绍。 大众阅藏有利于净土修行 阅藏、系统地阅读三藏经典这样一种修行方法,其实是各宗各派都需要的,无论哪个宗派的学习都要建立在对于佛陀经典的系统闻修之上,都要在佛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但是,为什么要把净土宗特别提出来呢,因为在推广大众阅藏的过程中,事实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净土宗修学的这些师兄里面,有很多人对大众阅藏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我们净土宗就是念佛号,不需要那么多经典,读那么多经典防碍了我们修行。 那这种观念对不对呢?非常之错误!我们大众阅藏的先驱,或者说我们直接继承的古代大德就是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大家知道,他花了几十年时间去认真的阅藏,写下了《阅藏知津》,目的就是鼓励大家阅藏,为大家阅藏提供方便。蕅益大师是净土宗公认的祖师,印光大师对他也高度称赞。蕅益大师写的《弥陀要解》,泽被历代净土行人,印光大师甚至说就是古佛再来,也不可能写得更好。净土宗如此权威的祖师,我们净土行人当然应该尊重他的教导。蕅益大师大师鼓励阅藏,我们净土宗的行人,为什么不愿意听净土宗祖师的?我们自称净土行人不该忽略净土祖师的良苦用心。 事实上,认为我们净土宗不需要广读经典,读那么多经典防碍了我们修行,这种观念是有很大问题的。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的序里面,就曾经严厉地批评了当时的禅宗行人,批评当时流行的废经不读,盲修瞎练的毛病。今天有意思了,许多禅宗行人都虚心接受蕅益大师的这种批评了。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国内的多位禅宗大师都是极力地推崇大众阅藏,比如说柏林禅寺的方丈明海大和尚,深圳弘法寺、海南南山寺的方丈印顺大和尚,他们两个人都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还有净居寺的妙安大和尚、广东梅州千佛塔寺的明慧大和尚,这四位禅宗的大和尚,都是虚云老和尚的再传弟子。有明海大和尚是净慧老和尚的弟子,印顺大和尚是本焕老和尚的弟子,妙安大和尚是体光老和尚的弟子,明慧法师是佛源老和尚的弟子,他们都极力支持大众阅藏。他们都是禅宗的主流正宗法脉传承,都很支持大众阅藏。今天禅宗行人接受蕅益大师的劝导,因为这符合 时代需要,也符合契机契理的原则,为什么 反而是许多净土宗的行人却不听净土宗祖师的话呢?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佛教徒应该认真地闻熏佛典,听佛陀的话,我们应该依法不依人。如果我们去崇拜个别的高僧大德,把对高僧大德的个人崇拜,超越了对于佛法的皈依了,这就犯了大错了。有些师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清楚。他也承认,我们的确不应该崇拜哪一个老和尚、哪一个大名人、哪一个大居士,不要看他徒众有多少,他一时的福报有多大啊,短期之内看多风光、多有学问,那这些理由都不构成我们崇拜的理由。说到这里他都是对的,我们由此可以推出:我们佛弟子应该依法不依人,应该理性的学习经典。 可是他接下来说,“这些人是不应该崇拜,但是祖师是应该崇拜的,祖师是可靠的,被验证过的,就可以崇拜了,推而极致,难道佛陀也不要崇拜吗?” 他这个观念对不对呢?这个时候还要不要讲依法不依人呢?是不是祖师的话都可以直接地搞“两个凡是”呢?要不要读佛陀的经典呢?祖师的话能不能代替经典呢?很多人在这些问题上都会有错误的观念! 学佛要崇拜祖师吗?这个观念要好好地想一想,我们之所以尊重祖师,把他们作为学佛的重要引导,说到底是因为祖师对佛陀的经典把握很深,他们自己就是学习佛陀经典的楷模。我们之所以很尊敬他,是因为他的言教,与佛陀的经典的表述高度地接近。归根到底,我们还是要以佛经为最后依据,佛陀的经典具有最高的权威性,祖师的很多言论,是有特定因缘的,是有特定的时机。我们不能够把祖师在某一个特定情况下有道理的观点,随便挪到一个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场景来讲。换句话说,祖师的言说里面有究竟说、有方便说,那我们怎么判别祖师的言论是哪种呢?根据什么标准呢?很简单,也只有根据佛陀的经典,才能辨别哪些祖师的观点是究竟说,哪些是方便说,所以对祖师的言论不要搞成“两个凡是”。那样的话,祖师就冤枉了,尤其是不能搞认证链的传递。 现在有些人搞得很可笑。他们说祖师称赞过谁谁好,然后这个某某人又说谁好 …… 这一路认证链传导下来,你就会发现,什么样的江湖骗子牛鬼蛇神大概都能找到这样一个认证链来背书,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所以祖师的言论、祖师的著作非常重要,它是我们学习经典的非常重要的参考,但是不能替代佛经的阅读。 有的佛友说,“好的,我同意你这个观点,我们不能搞祖师崇拜。要根据佛经来分辨祖师的究竟说和方便说。但是,我们净土宗不需要读那么多的经典,只要读我们净土宗本身的经典、五经一论就够了。这个观点对不对?”我认为,这种观点仍然要分析。每个宗派的行人,都应该首先读本门的经典,因为我们精力有限,应该集中精力读自己宗派的经典,这是没错的。比如净土宗行人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五经一论的学习上,这是对的,但是不是就只能局限在五经一论上了呢?这里面就有很大的问题。 说佛陀的经典,其实是彼此参照印证交互支持的,你只读五经一论真的能读懂吗?它和其它的经论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其它经论的互相支撑。比如说:所谓的“开悟的愣严,成佛的法华”,我们要修行佛法,在我看来这两部经典,只要修行大乘其实都应该认真学习,对我们理解佛法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又比如说,我们净土宗的修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佛陀讲的要修“净业三福”,是十方三世成佛的净业正因,对于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在经里面告诉我们了,那么净业三福的修行与大乘经典的学习,与大众阅藏又有什么关系呢?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这样介绍“净业三福”的:“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净土行人要想真正理解“净业三福”,修好“净业三福”,除了少数上根利器之外,一般来说是需要阅读其他佛经的。 例如“孝养父母”,如果读过《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太多的佛子读的是题为《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的伪经)、《佛说盂兰盆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要了解“修十善业”有哪些内容,有必要读一读《佛说十善业道经》。而如果阅读《狮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等经典,会有助于更自觉地做到“慈心不杀”,断肉素食。 “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核心,众多经典都在从不同方面赞叹菩提心的殊胜,讲解如何发菩提心。因此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月灯三昧经》、《大集会正法经》(异译本为《僧伽吒经》)、《大般涅槃经》、《大般若经》等经典就极其重要了。 长期闻熏各种本生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对于“深信因果”极有帮助。而“读诵大乘”,这句话本身就是要求我们读诵大乘经典的。常言道: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诸如《妙法莲华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样极其重要的经典,以及揭示“心净则国土净”道理的《维摩诘经》,对于我们修学净土法门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净土宗是大乘佛法之中的一种特别法门,不是佛教之外的特别法门,我们对大乘佛理理解越深刻,才能越深刻地理解净土法门。很多人只知道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却忽略了,净土法门虽然易行却难信。深刻的信愿不是那么容易生起的。 对于净土,极乐世界没有一种深切的愿望,你喊破喉咙,也往生不了,那怎么才能深信呢?你说那你就信啊,不信去不了啊!你这么说,并不能解决信的问题。那怎么才能信呢?如果我们有业障,我们有烦恼,我们有疑惑,我们信心可能就难以升起,那怎么才能信呢?怎么才能真信呢?广读佛陀的经典,用佛陀清净的法流来加持我们,消除我们的疑惑,开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般若本性开启出来。我们才有可能达到一个对净土法门的深信确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注意到,很多净土祖师其实当年都是广读经论的,甚至很多人是阅过藏的,在其它的宗门教下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然后再回过头来,在这样一个很深厚的基础之上,他们对净土法门生起了深刻的不会动摇的信心,然后他们才能够老实念佛,最后能够自在往生。 现在要问问自己,我们是什么根器?如果我们没有再来人的根器,我们对净土法门真的能生起毫不动摇的信心吗?有两类人是不需要广读佛陀经典的,一类是根基很好,他从来没有疑惑,上来就解决了;还有一种人呢,文盲或身体不好,危在旦夕顾不过来了,只好抓紧念佛了。如果不是这两类人,你不读佛陀的经典,你敢自称你的信心那么坚定吗? 这点值得大家好好深思。 综上所述,今天在净土宗法门中出现的种种乱象,不顾大家具体的根基,这个提倡所谓的一个老师、一部经典、一个佛号,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那他也是违背佛法的根本精神的。实际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像有的人,反对别人去读佛陀的经典,反对读诵大乘,却热心于提倡读外道的经典,有些人甚至说,我读《古兰经》、《圣经》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观点非常有害,是在断众生的慧命。 净土这个法门是非常殊胜难得的,是需要很多福德、善根、因缘才能够成就的。所以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佛教的信念,我们应该积攒善根、福德、因缘,来读诵大圣经典。参加大众阅藏这种经典的研读和修习,是积福、开慧、消业,非常好的一个途径和法门。我们不要随便去诽谤它,破坏它。当然不同的人,他的因缘不同,并没有一定之规,我们对任何人也不要强求。 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身体不好、没有阅读的能力,他如果真能够做到老实念佛,当然是没有问题的。还有一些人境界很高的再来人,他也不需要读,也许他前世已经读过,这也没有问题。但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众生,福薄慧劣,信心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各种外道邪说的干扰。再加上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多如牛毛,有些很有名的,听起来名气非常显赫的,所谓的大师、上师、老法师、老和尚,可能他的知见是有问题的,那怎么避免错误知见的干扰呢?那么只有一个办法,我们要听闻正法,在佛陀正确经论的指导之下,我们才能保证不走错路。所以说,大众阅藏是保证我们有正知正见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善知识很难相遇,而且我们很多行人也缺乏慧眼判别,哪个是善知识还是恶知识。 我们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诵佛陀的经典,同时,恳切地祈祷三宝,祈祷佛菩萨加持,愿这些善知识早一点来到我们身边,福报增长,有机会得到善知识的摄受,所以从佛教发展的角度来说,从我们能够保证净土修行的角度来说,大众阅藏是非常重要的。 净土法门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法门,在末法时代极其重要,中国汉地的众生对它也很有信心。今天有很多人修行净土宗,让我们赞叹不已。我们净土宗的宗风本来是特别强调朴实的,特别反对夸夸其谈,特别反对狂禅的作风,但是今天很不幸,原来在禅宗末流所谓狂禅的风气,今天居然也传到了我们净土宗,我称之为“狂净”。我们对此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 比如有些人,一方面排斥读诵佛陀经典,一方面又说我即使学外道的著作也一样可以往生,外道的著作和佛经的境界是一样的等等。这样一些说法都是没有道理,违背佛陀经典的。他还狡辩说,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一切法都是佛法,在无分别智里面,没有这些分别。问题是你现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无分别智里面说的吗?《金刚经》讲的“一切法都是佛法”是在什么层次上讲的,你达到了这个层次吗?还有的人讲,皈依三宝,他把常住三宝跟自性三宝隔裂开。只要你提到皈依三宝,他就只讲觉、正、净,他不讲皈依外在常住的佛宝、法宝、僧宝。今天很多人对寺庙有偏见、诋毁寺庙,诽谤僧团,他也顺着诽谤佛法的人讲,现在的寺庙都很糟糕,这是我们佛弟子该说的话吗? 不仅如此,他还到处宣扬不去分别佛陀的经典跟外道的经典,忘掉了我们三皈依的时候郑重发誓:“ 尽形寿永不皈依外道经典”,还有很多人动不动乱讲,孔子、外道的教主和佛陀是一样的,在佛经里有这样的说法吗?你认为外道的教主和我们佛陀的教主是一样的,这是犯了多大的一个罪过! 这样的知见正确吗?在这些最基本的理念上犯了错误,那是诽谤佛法僧三宝,搞不好有的人已经破了三皈依了。严重的谤法,不忏悔的话,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有问题的。何等可怕!为什么犯下这样的错误,就是很多人不读佛陀的经典,尤其不是系统地读,鹦鹉学舌一样地玩几句口头禅,变成“佛油子”。这种“狂净”的做派 ,对于净土宗的危害真是太严重了。印光祖师在文钞中多次呵斥过狂禅,我们也要坚决抵制、远离这种断人慧命、污染净土法门的“狂净”。 有些人对其他人去阅读大藏经,系统地正闻熏习,还有很多批评的说法,我认为这是很不应该的的,与我们净土宗老实念佛的风格也是相违背的。建议大家都能认认真真地、老老实实地、系统地修学佛法。净土宗的行人,如果要想真心诚意老实念佛,我强烈建议大家,加强正闻熏习,首先要多读常读净土五经一论,有余力者更应广读大乘经论。我鼓励大家、推荐大家参加大众阅藏!值此末法时代,净土行人要想不受各种邪师的干扰,不至于沦为”狂净“,最好的办法是:深入经藏,正见念佛。 以上是末学的个人见解,如有任何的错误谬说,诚心忏悔,并祈求佛菩萨的原谅和加持! 南无阿弥陀佛!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69:假如印祖活到了今天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6-6-2 05:15
祖师弘法都很重视契理契机,对机之谈方便说法在因缘条件发生变化之后可能就不再合适。许多佛子以为印祖离我们最近,时节因缘最近,因此十三祖中印祖的开示对于我们来说最为契机,印祖说的每个字都可以直接搬到今天使用。对此,不慧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虽然只过去了不到百年,但是中国社会与中国佛教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印祖的开示也要结合时节因缘,根据大乘经论、净土经论做审慎的选择。印祖如果活到今天,他老人家的开示许多地方可能会作重大调整。 1 ,印祖在世时,禅宗在佛教中还是强势宗派,净土宗常受到鄙视和打压,印祖为了净土宗的发展,不得不用大量的文字强调净土宗与禅宗相比具有不可否认的优点。今天形势早已逆转,净土宗已成中国佛教第一强势宗派了,而禅宗与净土宗相比却处于下风。印祖倘若今天在世,评论二宗关系的用词表达未必不会有所调整。 2 ,印祖在世时,僧尼 数量 太多, 素质却 大多 不高 。因此,印祖对于居士想要出家一般不予鼓励,而主要提倡在家学佛。他本人对于佛教界中存在的滥收徒众滥剃度的做法不以为然,并以不收徒众,终身不剃度弟子的方式,予以批评警示。然而今天,汉地僧众数量大幅下降,已经严重威胁到佛法的传播与维系。因此,印祖倘若在世,对于发心出家者的态度也未见得不会做相应的调整。 3, 印祖 在世时 战乱频仍,交通不便,因此他 一向不主张不鼓励居士离家去寺庙共修。 而今天社会安定,交通便捷。 大安法师 今天 提倡 佛子来到寺庙中集体共修,节假日时东林寺中动辄几千人共修,精进佛七共修、 十天百万佛号精进共修,法效殊胜。倘若印祖在世,对此应该会随喜赞叹 。 4, 印祖时代,战乱频仍,政局多变,民众生活朝不保夕,社会发展很不确定,普遍的文化层次很低,修行人难得静心钻研教理。今天则相对社会安定繁荣,人们的受教育水准得到很大的提高。深入学习教理的外在条件已经具备,印祖倘若今天在世, 努力提倡佛子深入经藏,会有人奇怪吗? 5,印祖在世时,净土宗作为弱势宗派,在宗门教下强大势力面前往往处于下风。所以印祖认为,一个人如果净土信心尚未坚定, 广泛博览经典,很可能为他宗所转,因此主张在净土信心未坚固之前,不要广读经论。但今天的情形已经恰恰相反。净土宗已经成为佛门影响最大的第一宗派。净土行人的信心动摇,主要不来自宗门教下其他诸宗的干扰,而主要来自净土内部的恶知识与邪见的干扰,来自于个人崇拜的干扰,而这往往是由于大乘经典读得太少所致。因此,倘若印祖今天在世,很可能会鼓励大家参加大众阅藏,以便坚定信心老实念佛。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331 次阅读|2 个评论
阅藏杂谈68:佛经比儒家经典易读易懂
jiangjinsong 2016-5-30 19:50
原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佛经比儒家经典难读难懂。当我向许多人介绍佛经比儒家经典更容易读更容易懂的时候,他们基本上都会很诧异!其实大多数人搞错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读过什么佛教经典,接触的少数几部经典可以说是最高深的佛经,如《金刚经》、《心经》,虽然字都是常见字,但义理深邃,难以把握;而接触到的儒家经典如《论语》又相对平易近人,所以造成误解。 其实,佛经的文字算是文言文中的白话文,多用譬喻,多为对话体,亲近而易读。大多数佛经并没有那么深。但中国佛教界过去流行阅读的几十部大经一般都是较深较难的经典,这就误导了许多人。而今天大众阅藏让大众接触到了许多篇幅短小,易懂易学的佛经,让广大佛子增強了深入经藏的勇气,功德无量。因此,参加读经运动,读过儒家经典的朋友,可以尝试读一读佛经;而觉得儒家经典难学的朋友,也不妨参加大众阅藏,也许与佛家更有缘份也未可知!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孔子说“天”——唯物还是唯心
热度 5 fdc1947 2016-5-12 07:50
孔子说“天”——唯物还是唯心 中国人说天,可以用“天”这个字来会意。“天”下面是一个大,那是一个人的象形,上面一横,那是会意在人头顶之上的。所以《说文解字》说出了古人理解的这个字:“颠也,至高无上。”颠就是头顶。从头顶一直高到无穷远处,都是天,或者这样理解:头顶上的东西(即天),它是至高无上的。 古人是怎么看天的,他们到底认为天是什么?我们不妨做一个小样本的调查。《论语》是中国古人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现存于世的最古老的书籍之一。《论语》主要内容是“孔子语录”,另外还记录了孔子的事迹和孔子学生的部分言论。这本书中关于“天”的看法,应当可以作为春秋时期人们对天看法的代表。 古人大多数词都是单字词,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但是,也已经有了一些两个字的词, 天下 就是一个例子。天下本来表示天的下面,那就是地面上。后来就成了一个词,表示所有的地方。中国古人认为他们居住在世界的中心,是谓中国。天下对于古代中国人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 古人又认为天是天下万物的主宰,也就是“上帝”。世间一切,无论是四时寒暑、雷电风雨、草木禽兽、人间社会都由天来主宰,天决定一切事物的命运。他委派了一个人来管理天下,这个人被说成是天的儿子,这就又形成一个固定的词, 天子 。(上帝这个词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就是天帝,是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后,把“上帝”用来翻译他们的God,那是后话。) 天下和天子两个词中间的天,正好是 天字的两种最常用的用法,一个是自然界的天,另一个是表示一切事物主宰者的天 。 在《论语》中,除了“天下”和“天子”两个固定的词之外,提到天的地方一共还有24处。我们顺着书中出现的次序,逐一开列如下: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这个万物主宰者给人设下的命运。这里的天显然是指主宰者。 2.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 获罪于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得罪了老天爷。 3.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古代官吏在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的以木为舌的铜铃,这里说,天下无道已久,老天爷将以孔夫子为宣扬正道的人。 4.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天道,就是上天制定的正道,这里的天,也是指万物主宰者。 5.6.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 天厌之!天厌之 !” “ 天厌之”,这里是罚咒了,略相当于后代小民百姓所说的“天打五雷轰”。 7. 子曰:“ 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 “ 天生德于予 ”,上天给了我好的德性。意思很清楚,显然指主宰者。 8.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就是效法,天为大,尧效法天。这里的“天”作两种解释都可以,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的天,也可以解释为老天爷,都通。 9.10.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 天之将丧斯文也”,如果老天爷要消灭这些文化;“天之未丧斯文也”,如果老天爷不想消灭这些文化,这里的两个天都是指老天爷。 11.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 ,又多能也。” “固天纵之将圣”,本来就是上天让他(孔子)成为圣人。 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 欺天乎 ?” “ 欺天乎”,欺骗老天爷吗? 13.14. 颜渊死。子曰:“噫! 天丧予!天丧予 !” “ 天丧予”,老天爷要我的命啊!重复地说,极度伤心。 1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 “ 富贵在天”,富贵由天定,很清楚就是指主宰者。 16.17.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 不怨天 ,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 “ 不怨天”、“知我者其天乎”,两个天都是指主宰者。 18.19.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两个都是天命,上天之命,老天爷的命令。 20.21.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 “ 天何言哉?”,天说过什么话?从“百物生焉”可以看出,天仍然是指主宰者。 22. 子贡曰:“……夫子之不可及也,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就像不能一阶一阶地走上天一样,这里的天是自然的天。 23.24. 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 。” 这句话总的意思是说: “ 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 ”。话 中间有两个天字,都是上天、老天爷的意思。 上面一共24处说到了天,其中真正指自然界的“天”只有一处,即子贡所说的从台阶上走到天上去,最多可以再加一处,即孔子所说的天最大,尧效法之(这句话有二义性,两种理解均可)。剩下22处毫无疑问都把天作为万物主宰者。 用近百年来流行的话,这24处说到的天,只有一次是“唯物”的,剩下的都是“唯心”的。看来,说古人处理天人之间的关系是“唯物论的”这样的“基准”,在《论语》中好像并不合适。 提起传统文化,第一号的大人物非孔子莫属。《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最集中、最可靠的表述。传说中孔子所说的话,不计其数,其中许多是别人造出来的(如《庄子》、《列子》等著作中的孔子言论),唯有《论语》中的言论最为可靠。上面所说的那么多话,其中17处是孔子的话,所以,本文题为《孔子说“天”》大概不应当被认为是“标题党”吧。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8082 次阅读|16 个评论
传统文化难挑大梁
热度 2 outcrop 2016-4-24 23:17
“文化”相关东西的缺失,给当下的中国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诸多有志之士也意识到这一点,并尝试改善。 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能挑起新时代文化的大梁么?感觉很难。 个人也算是读书比较杂,对传统有所涉猎和了解;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的闪光点,注意是 点 。 但(某个古老文化内核?)要承担文化甚至信仰的重任,除了扬弃,更多的可能要考虑其本身的历史适应性和局限性。 如果某类文化局限性已经导致很多方面不能在逻辑上圆满的自洽,那么重新酝酿内核可能是更优的选择;盲目鼓励甚至推行下去的话,可能造成脱离当下环境衍生出生搬硬套的笑话,甚至滋生诸多新的文化寄生虫来消费甚至欺骗大众。 记得鬼王好像聊过类似的话题,大概意思是成熟的宗教是经历过反复锤炼和不断完善的系统,当然原话没我说的这么好听。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恰恰是缺乏系统性的自洽,松散、不严谨——这种风格的思维可能会带来诸多我们不会期待的新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185 次阅读|5 个评论
消失的方言,以及消失的文化传统
热度 31 cathyfan 2016-3-5 13:51
早上看微信,武汉一个好友说她跟她的女儿说不了武汉话了,因为女儿说普通话,朋友问她女儿不会说武汉话怎么算武汉伢呢?闺女回答,她不是武汉伢,是普通伢! 小段子令我捧腹之余,又有一点忧伤。 原来,不只是我们四线小城市的方言有消失的担忧了,大武汉的孩子也开始不学武汉话了。 现在我回到老家,家里大人对话都是咸宁话,但是10岁以下的孩子都是说普通话,他们还能听懂咸宁话,但是已经不会说了。我觉得很有意思,明明我在咸宁,可我觉得自己还是在北京,孩子们之间都是普通话对话的。 记得我上研究生的一年暑假,我们村里有个姐姐在市里给她的侄子带了几个月孩子回到村里,我俩坐在家里聊天,我说咸宁话,她说咸宁式的普通话,我俩聊的火热。现在想起来这个场景我都觉得可乐。 从16岁离家读书,我每次回家都是说流利的咸宁话。我的邻居不止一次问我,怎么出去了这么多年还会说咸宁话?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可能不会说咸宁话了呢?咸宁话可是一种有很悠久历史的方言,读书越多,我就越喜欢我们的咸宁话。 咸宁话是湖北方言里最难懂的方言之一,属于赣语系,而且方言极多,可以说真正是“一村一方言”,住在街对面都有可能说的话不一样,彼此能懂,却截然不同,而且咸宁话保留了很多古语的痕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连之乎者也这种助词都还活在咸宁的方言里。 比如,在咸宁话里,父亲的称谓之一就是“爷”,读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一看就知道说的是木兰的父母亲了;再比如,李白的《秋浦歌》里有“缘愁似个长”的“个”是这的意思,咸宁的方言说“这”也是“个”。在我们那里,说老人用的是“老者”,称呼妇人用的是“妈者”。 以前,我也觉得咸宁话粗鄙,可是越到后来,我越觉得咸宁话其实非常文雅、精细,描述问题比普通话更传神更形象,以至于我经常用普通话表示不好的时候想用咸宁话说,能简洁明了传神形象地表达想表述的意思。 我们那有一种身上长着毒刺的毛毛虫叫“毛辣”,你要是不小心碰到了被扎到就是又痒又疼,而 咸宁人称呼周岁以内的小孩就叫“毛辣”,意思是很难对付,不懂事还特别能闹腾,让你又疼又痒,简直就是绝妙地形容了对小小孩又爱又怕的感情,普通话里可没有这种相对应的词汇。 但是,现在咸宁本地的孩子越来越多的不会说咸宁话了,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说咸宁话的人越来越少了。语言在消失,承载在语言上面的文化传统也随之消失了。 春节我看到一则关于咸宁闹新婚的新闻,把公婆用透明胶带绑在树上,各种匪夷所思的恶搞。而我记得,我小时候结婚闹洞房可没有这么闹的。 记得小时候闹新婚的仪式规矩很多,记得最清楚的是新人洞房之前的“坐帐”、“撒帐”,新人的床上撒满了代表美好祝愿的花生、瓜子、桂圆和红枣等,然后由村里最懂礼仪的人担任司仪唱词,一咏三叹地唱出祝福吉祥的口口相传的词句,村里的邻居都跟着喝彩,小朋友则开心地抢花生瓜果吃。 我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村就专门有老一辈的男人将这个唱词传给我同龄的一个男孩,此后的婚仪就由他负责撒帐唱词,再后来那男孩也考上大学了。我上大学后就几乎没机会参加村里的婚礼,而现在我所知道的村里的男孩女孩结婚都是新式的婚礼,请的都是城里专门的婚庆公司主持,于是变得不中不洋了,出现了公婆街头上树的一幕。 美好的习俗被慢慢忘却抛弃,而恶俗却被放大继承了。 不仅 现在咸宁孩子不说咸宁话了,咸宁的传统美食现在回去也吃不到了。 我记得我小时候参加村里的各种宴席,不管是红白喜事,全村的人都会参加,分工明确,做菜的大哥带几个男人打下手,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女人们则负责做饭洗菜洗碗。记忆犹新的有一道菜叫“合菜面”,不管红白喜事的时候,大人们做好了菜都会给等不及的孩子们添上一大碗合菜面,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好吃又管饱。 现在红白喜事宴席都有专门的团队去做了,城镇上的呢都是在饭店里宴请,菜品都是大众菜,乡下据说有专门的人承接这些宴席,也是固定方便的菜式,像合菜面这种比较费时费力的菜现在也没人做没人吃了。我回去参加过两次宴席,觉得和在北京吃饭也差不多,服务员上菜,大家吃完走人,再也没有齐心协力一起操办的喜庆和欢乐了。 这些年一直在呼吁推广普通话,我好像在哪个地方看到过这样的一条标语:说标准普通话,做合格中国人!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普通话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武汉孩子都不说武汉话了。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虽说推广普通话对于文化的普及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也不能忽视地方文化的传承,不能忽视方言的保护。如果一个地方的方言没了,传统又以何物承载呢? 真希望这一次两会有代表会提出保护地方方言的提案。在保护好地方方言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普通话,难还是不难?
5398 次阅读|42 个评论
阅藏杂谈52:猫咪也爱听经!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6-2-21 09:58
佛门常说,狗子也有佛性。估计许多“猫奴”可能有点小意见,怎么佛门对汪星人要比喵星人要优待?   其实不然,猫儿同样也有佛性。猫咪性格斯文,习气与文人类似,喜欢宅在书房中,成为文人的好学友。实际上,猫咪如果有个学佛的好主人,喵星人也会养成听经学佛的好习惯的。2016年千佛塔寺阅藏禅修冬令营来了一位动保人。在感受了阅藏的妙处之后,她回到家中经常会听经,没想到她收养的四只猫咪都很喜欢听经。原来几只猫咪彼此不和,从来都无法共处一室,现在却能安安静静地在一起聆听佛经,实在令人感动。连喵星人都爱听经,我们条件那么好,却不好好阅藏学佛,岂不可惜?     文中提到的朋友答猫咪素食的问题:有网友问猫为何不食素?我想说的是,目前我家有四只猫,都是先后收养的流浪猫。其中黄教授和灰茄子养了五年,黑泽明三年多,狸猫沐恩是去年刚捡的。我和老公蛋奶素大概三四年,他从去年秋天开始坚决全素,我只是逐步减少蛋奶量。我家猫猫黄教授和茄子新鲜鱼虾肉一概不吃,黑泽明吃一点虾,狸沐恩属于什么都吃,不过估计再过两年,新鲜鱼虾肉对它也不构成诱惑。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402 次阅读|7 个评论
阅藏杂谈51:读不懂也不要紧!
jiangjinsong 2016-2-21 08:27
推广大众阅藏遇到的最多怀疑是:普通居士读得懂吗?佛教界几乎所有出家在家菩萨都极力赞叹大众阅藏的发心,但是许多人担心:读那么多经,又是正体字,又是文言文,如果没有人讲解的话,读得懂吗?读不懂的话,有何意义? 事实上,经过大半年的推广,我们认为大多数人的担忧实属不了解的过虑。现在先期推出的《短篇佛经汇编》,篇幅短小,大多数经文浅显易懂易读,正体字只要习惯很快大多数根据上下文就能认出,何况我们还提供了简繁字对照表,而佛经的文言文是古文中的白话文,浅显易懂,事实证明普通居士学习这些佛经,远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容易。而且,我们各地的阅藏小组,有的有出家师父带领讲解,有的是大家分享,一些基本的疑惑也可以及时得到解答。读不懂的现象并不严重。 不仅如此,我们从实践中还发现,其实只要恭敬认真,即使读不懂,阅藏读经也能带来巨大利益!2016年1月27日至2月2日,广东梅州千佛塔寺阅藏禅修冬令营上,140多位(后来陆续增加到160多位)营员在七天之内,大家集体共修诵读了144部佛经。这些营员中,有修学佛法多年者,也有尚未皈依佛法,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佛经的青年学生,甚至还有9岁多的孩子。大家在庄严神圣的华严殿,在师父引磬木鱼梵呗的引领下,唱诵起佛经来,许多人一开始挺不适应这种奇怪的“读”法。由于唱诵速度较快,大家没有多少时间去思考这些佛经的内容,由于营员人数众多,现场无法在读完佛经后温习分享交流心得,在每天4次读诵佛经之后, 晚上才有一个小时的交流分享。但此时,由于交流分享的场所不在诵经的华严殿,大多数营员都没有带上佛经来深入研究经文。所以,有不少营员反映,他们念了好多天,却并不清楚自己实际上念了什么。 然而,奇妙的是,尽管如此,他们却深感法喜充满,感受到巨大加持。到了第五天上午,营员们纷纷去受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大和尚上明下慧法师非常高兴!有一位女营员,她说从加入冬令营读诵佛经以来,一直就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甚至连眼都不大能睁开,在皈依仪式上哭得稀里哗啦,感觉从此换了一个人。类似这样的例子,冬令营上还有不少,充分说明,佛经不同于普通的文字,而是清净法界的等流,只要我们恭敬认真地阅读,即使我们意识层次尚未读懂,但是早已熏习于阿赖耶识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身心了。因此,即使不懂,阅藏也仍然有非常神奇的效果。 当然,我们最终不能满足于不懂佛经而受益,接下来还是应该深入学习领会佛法,但是的确不要因为暂时读不懂就止步不前,错失阅藏学佛的无上福报!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一个猜想:经络可能在神经之中
热度 10 qiaoqiao1980 2016-1-18 18:31
本人是研究物理的,所以对于中医我是不明白的,这里关于经络的猜想可能就是胡说八道,所以明白道理的人不要对我大加鞭笞,敬请手下留情。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虽然我不懂,但是还是比较注意的。这几年我开始学习心理学,所以对于一些心理现象也就更加关心。 中医是不是一门科学,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其理论基础的经络一直没有被发现。当然也有人说已经发现了经络,但是也还没有得到承认。 在关于经络的研究中,基本上都认为经络是在人的身上的,经络图和各种穴位也都是在人身上标记出来。但是做生理解剖的时候,我们却很难发现经络。它和血肉、血管、神经、骨骼、各种器官不一样,基本上在死人的身上是找不到的。 在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现象就是感知,身体的每一个地方都会对应神经中的每一处,而且也会和脑中的每一处对应,所以说整个身体都会和脑神经的一些部分相对应,这样虽然身体的关联我们是能够很容易看到的。但是这些所对应的脑神经中的关联我们却不是很清楚的。也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如果脑神经对于身体的感知部分是完全对应的,那么就可能构成新的联系,而这个彼此的联系就有可能是经络。 所以,我猜想,脑神经有一个区域,尤其是身体的感知系统,彼此的连接方式就是经络。而我们从身体上感知到的经络,就是神经通路的一个影射的结果。
个人分类: 心智之旅|7631 次阅读|61 个评论
阅藏杂谈50,不要”狂禅“,也不要”狂净“!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6-1-17 10:34
汉传佛教后来之所以逐渐衰败,有许多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皇权和儒家打压下,在中国人对固有文化的盲目崇拜下,三教合一的观念开始流行。在许多佛子心中,佛法的不共特征开始模糊,佛子破了三皈依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这些现象甚至会出现在许多高谈空性 阔论 圆教 的佛子中。你要强调三皈依,他会引坛经的“觉正净”来否定三皈依的必要性;你要强调佛法与外道的区别,他会说千万不要,因为“一切法皆是佛法”。别以为只是 衰败 的 禅宗中才有“狂禅”,在衰败的净土宗中,也同样充斥着混淆佛法与外道的“狂净”。 他们的特点是佛法修学不讲次第,不强调三皈依。如果你劝他多读一些佛经,他会很不屑, 他会说念经不如念佛,会说不要读杂了,只需读一部经就好,只需读五经一论。但是,读起《弟子规》、儒家经典、道家善书来却很起劲,也热衷于向其他佛子推荐。 净土宗的确很殊胜,与禅宗一样,不是次第法,但是除了少数再来人之外,绝大多数佛子如果没有次第修学的基础,是很难收到实效的。 不系统广泛阅读佛经,不掌握五乘教法的体系,不掌握佛法的次第,基本的人天教法都没有掌握,读圆教顿教是理解不了的。鹦鹉学舌,当佛经祖论的搬运工,面对现实问题,却缺乏正见,无眼判别,多么悲哀! —————————————————————————————— 广州素食学校群的“奔跑中的小兰”发表的评论: 现在所谓三教合一的做法和想法好像很广泛。初学佛的时候也抄过弟子规。前段时间被生活所恼甚至想买四书五经回来学习。愚蠢地感觉佛所说的五戒十善是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但是具体生活中的做法却说的很少。后来看了一篇一位法师的开示,真的是一盆凉水把我给浇醒了。差点就破了三皈依了。真是感恩三宝加被和大德们的倡导。不久后就加入到阅藏群。读了许多之前没有听过的经典。才发现佛的开示其实覆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交朋友,如何做好妻子,如何对待工作等等。完全不需要读其他经教言论来指导言行。不小心还丢了三皈依。愿这些不为常人知晓的短篇经典能广泛流传。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84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周有光:“国学”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热度 1 ssglwu 2016-1-15 12:16
周有光:“国学”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http://book.ifeng.com/a/20160113/18522_0.shtml# 问:您如何看待今天国内纷纷建立国学院以及百家讲坛讲国学引发的热潮? 周有光 :首先 “ 国学 ” 两个字是不通的。世界上没有一个 “ 国学 ” ,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不过要研究古代的东西我是赞成的。要注意的一点是, 复兴华夏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辅助现代文化 。具体怎么做呢,多数人认为应当符合三点要求:提高水平,整理和研究要用科学方法;适应现代,不作玄虚空谈,重视实用创造;扩大传播,用现代语文解释和翻译古代著作。 许多人批评于丹,说她讲得不好,但我认为于丹做了好事情。她为什么轰动?是群众需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哲学,需要知道我们文化的传统。他们有自动的要求,文化寻根与小儿女寻找亲生母亲一样自然,失去 “ 母亲文化” 很久了,自发的理性追求当然特别强烈。于丹碰上这个时期,一下子成了红人。她请出孔子跟群众见面,让文化饥民喝到一杯文化甜粥。 问:现在有学者借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呼吁恢复繁体字,您怎么看? 周有光 :恢复不了的。他们问我这个,我说你去问小学教师,最好由教育部做一个广泛的调查,小学教师赞成什么就是什么。小学教师肯定大多数都赞成简化字。 20 世纪 50 年代要进行文字改革,因为当时中国的文盲是 85% 。怎么现代化呢?要广大群众来学,一个字两个写法是推广不了的,必须要统一标准。另外从整个文字的趋势来看, 所有文字都是删繁就简,越来越简化 ,从历史来看、理论来看都是这样。 我倒认为现在简化得还不够,但是目前要先稳定下来。我有一次问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的工作人员,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哪一种用得多?对方说这个统计结果是不保密的,但是不宣传,因为有些人会不高兴。 联合国的原始文件里 80% 用英文, 15% 用法文, 4% 用西班牙文,剩下的 1% 里面有俄文、阿拉伯文、中文。 1% 都不到,怎么跟英文竞争呢? 人家今天学中文是好玩儿嘛,等于学唱歌跳舞一样,要学到能用的程度还不行。所以还要简化,想办法让世界能接受,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想 21 世纪后期可能对汉字还要进行一次简化。要从世界看国家问:您看待事物的角度都是 从世界的角度看国家,而不是国家本位的 。 周有光 :全球化时代到来,需要与过去不同的世界观。 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要从世界看国家。这个视角一转换,一切事物都要重新认识。 比如以前所有书上都说 “ 二战 ” 是希特勒发动的,这不对,实际是德国与苏联密约瓜分波兰,从而发动战争。这种大的事情历史都没有说清楚。最近波兰和爱沙尼亚把苏军烈士纪念碑从市中心迁移到苏军墓地,俄罗斯提出抗议,认为这是无视苏军解放当地的功勋。当地人民认为, 苏军侵略本国,不应当再崇拜下去了 。苏联究竟是解放者还是侵略者呢? 我们也需要重新认识历史。 20 世纪 80 年代我参与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遇到朝鲜战争时就不好办了,我们说是美国人发动的,美国人说是朝鲜发动的。后来第 1 版就没写这个条目, 1999 年出第 2 版时我们的尺度放松了, 同意是朝鲜发动的 。 过去我们宣传,抗日战争主要是共产党打的;现在承认,国民党的战区大,军队多,抗日八年,坚持到底,日本向国民党投降;八路军是国民党的军队编号,帽徽是国民党的党徽,不是五角红星。所以我们是在进步的。 我受的教育也是美式的,我念的大学就是美国人办的,后来也在美国生活。你假如骂我迷信美国我也承认,问题是我不迷信美国,我能迷信苏联吗?不行。它许多重要的东西跟我的理解不一致的。 大炼钢铁的时候我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夜里发现车两边都像白天一样火光通明。那时候因为这个把长江两岸的树都搞光了。从前能保护森林有两个道理,第一树有神,不能随便砍;第二树是地主的,砍了要给钱。 大炼钢铁时期树可以随便砍,很快长江两岸的树都砍光了 ,长江黄河化到现在也没有解决。你要把它砍掉很容易,要它长出来,一百年也不行。 问:您在美国的时候已经是中上等生活水平,但回来之后经历那么多运动、波折,内心有没有后悔过? 周有光 :没有。那时的确觉得中国有希望,为什么我们反对国民党,支持共产党呢?因为共产党主张民主。抗战时期我在重庆,国民党成立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许多党派都在里面,周恩来是协商委员会的副主任之一,每个月要开一到两次座谈会,十几个人小规模讨论国家大事。他的秘书是我的朋友,也是搞经济学的,我每次都参加这个座谈会。周恩来每次讲都说我们共产党就是主张民主的,我们都很相信,讨厌蒋介石的专制。现在的人不了解当时的情况。 在美国的确生活可以好一点, 可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不是把财产看作第一位的。一个人要为人类有创造这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创造不论大小都没有关系,比如说我开创了现代汉字学就是创造,我设计的汉语拼音也是对人类有好处的。现在没有人骂了,以前曾经有一个杂志出一个专号骂我,说我搞汉语拼音就是洋奴。 问:您怎么评价自己的一生? 周有光 :我的一生是很普通的,没有什么评价。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只是出乎意料地活到 105 岁。能不能活到 106 岁,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不管。我的生死观是这样的:生是具体的,死只是一个概念。死不能说今天死明天还要死,死是一秒钟的事情。没有死,只有生。另外我主张安乐死。我有时候睡得糊里糊涂,醒过来上午下午都搞不清楚,我说这个时候如果死掉了不是很愉快吗?中国落后惊人,没有经济奇迹。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164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在本体论和认识论
热度 3 lvnaiji 2015-12-13 08:20
吕乃基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那样深深陷入关于传统文化的争论之中,或爱或狠,如此纠结,难以自拔。 若是如哲学那样把传统文化区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上述纠结或许可以得到缓解。目前对传统文化的争议在相当程度上集中在伦理道德领域,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博主已经在一些场合(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分析了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之所以有效与否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近日,博主有幸拜读了王礼强博士的大作( 初读王礼强博士《仨源论与仨源易经》有感 ),有幸拜读了 wangbin6087 的论文,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思绪脱颖而出。如果把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引向较之儒家文化更为古老的河图洛书和易经,也就是引向本体论和认识论,则不仅可能减少争论,而且有助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进而在世界范围发挥影响。 首先,从争论的对象而言,相对于伦理道德,本体论和认识论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较远(不是完全无关),不致受到如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直接影响;从争论的主体来看,面对客观且较少涉及利益之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有可能因而平心静气较为理性。所以,如果暂且搁置儒家文化之争,沉下心来面对传统文化中涉及本体和认识论的部分,或许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掘,以及有助于当代中国人站在本体论的基础上,以象思维认识、理解自己与世界,并与世界相处。 此处的关键在于两点。其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相对于实践范畴的客观性,无论主观意愿如何,本体论和认识论总在“默默地”发挥作用。其二,虽然整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体系较之西方远没有“编码”,但相对来说,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非嵌入编码知识,而儒家文化则是嵌入于特定语境之中为特定人群所共享的编码知识(参见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 )。换言之,相对于儒家文化,河图洛书和易经更容易克服文明之间的壁垒,跨越时空,走向世界。 其次,一个越来越清晰且得到共识的事实是,迈向后现代的人类社会正在向着传统进而前传统,向着远古辩证复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河图洛书、易经,以及其中所体现的“象思维”(由今人提炼概括)缘起于儒家文化之前,更原始,因而也就在后现代的今日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有言道,“言必称希腊”。就理性、天人分离,以及个人本位而言,此言不虚,希腊开人类社会之先河;然而,在人类社会步入后现代,更多关注形式逻辑和“非此即彼”之外的非理性因素(《原始思维》、《野性的思维》,参见 逻辑思维与 “ 野性思维 ” 之一:呼唤野性思维 等)之际,在走向天人合一之时,以及当社群(如形形色色的微信群)如雨后春笋,人类命运共同体呼之欲出的今日,有必要由希腊继续回溯。在回溯的旅途上,河图洛书、易经,以及象思维赫然耸立。 在这一论证过程中必须直面一个绕不过去的观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或哲学中没有本体论和认识论,唯有伦理和孔孟之道。就儒家文化而言,确实如此,李泽厚曾以“情本体”应对。问题在于,由希腊继续回溯,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各民族中,本体、认识和实践的区分都是越来越模糊,真善美处于原始的混沌之中。河图洛书和易经,既是本体,也是认识,同时也是实践;而象思维,所对应的是整体、复杂、演化和涌现的对象;象思维,是认识,同时也是实践。现在的复杂性科学难道不也是如此?譬如耗散结构理论,研究非平衡热力学,属本体论;体现并培育一种不同于近现代科学的认识过程;分岔点上的选择和协同学的吸引子,分明属于实践范畴。不仅如此,在河图洛书、易经和象思维中,处处可见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本体、认识与实践合一;更重要的是,主体既在对象之外,又与对象不可分割,成为一个整体。环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不由得向我们祖先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此意义上,中国与其在世界上到处开设孔子学院,宣传在内容上不被认同,在形式上难以共享的儒家文化、孔孟之道,不如自己先细细专研自家前传统的宝库,让河图洛书、易经和象思维走向世界。 毫无疑问,河图洛书和易经绝非无可挑剔,存在缺陷并夹杂着后人种种曲解和牵强附会,必须接受现代性的洗礼;象思维也有待完善,以及与其他思维方式的兼容。河图洛书、易经和象思维均有待与复杂性科学和高技术结合。
个人分类: 交叉|39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瑜伽师地论摘抄点评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5-12-9 20:15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是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摘自瑜伽师地论之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二 蒋居士评论:弥勒菩萨这段开示,正好反驳了印顺法师借口弥勒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而提倡凡夫菩萨可以不修深定,不断烦恼的所谓人间佛教理论。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分学外;则无违犯。——摘自瑜伽师地论 若诸菩萨安住净戒律仪,越菩萨法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研求善巧,深心宝玩爱乐味著,非如辛药而习近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摘自瑜伽师地论。 蒋居士评论:以上两段开示正好批评了当下佛子不读佛经却热衷儒家经典、道家经典的毛病。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149 次阅读|5 个评论
阅藏杂谈48,事非经过不知易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5-12-7 20:30
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多时候,看起来容易的事,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它的艰难。但是,世事无绝对,也有相反的情形,我称之为“事非经过不知易”。有时候,我们也往往会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只凭想象而以为某些事非常艰难不敢尝试。 比如,阅藏这件事,人们普遍觉得太难,许多人都不敢想象自己一辈子可以读完全部大藏经。而杨新宇博士,就是因为下了一些笨功夫,在蕅益大师提供的《阅藏知津》的基础上,认真清点,计算了一下阅藏的工作量,知道对于普通居士来说,可以不读重复翻译的经典,而密宗经典与出家戒律也不能读, 如果只想从知晓佛陀的言教的意义上阅读大藏, 发现其实困难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巨大。这就是大众阅藏运动的缘起。这是参与大众阅藏的朋友们都已经了解的典故了。 其实,这样的类似事件还有不少。比如,杨新宇博士本以为读《大般若经》是一件很浩大的工程,所以,他设想应该放在最后读。但是已经读了三遍《大般若经》的定慧法师告诉他,其实没有想象得那么难,因为经文虽然长,但是常有大段大段文字完全一样,只替换几个字的现象,阅读难度并不高。《大般若经》要比《金刚经》容易懂很多,因为会把一个道理仔细讲反复讲。古德们之所以推荐大藏经一开始就读《大般若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读诵《大般若经》开智慧的效果很明显,所以先读《大般若经》有利于后来再读其他佛经。 又比如我在阅藏杂谈第 43 中提到的《大智度论》,我们听说是它长达一百卷,是对《大品般若经》的解读,是龙树菩萨造的论,就以为它很深很难。但是,对它有认真研究的法师告诉我们,只要有耐心,愿意坚持,一卷一卷学下来,《大智度论》并没有什么难度。它本来应该是我们居士学佛很好的系统教材。现在真正系统学完它的居士、法师并不很多,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把自己吓唬住了。读《瑜伽师地论》的师兄也告诉我,其实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后面50卷是解释前面50卷的。……我估计将来还会有许多人告诉我们,其实,某经某论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难…… 中国佛教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流传着 种种 过分夸大读经阅藏难度,贬低读经闻思意义的说法,许多佛子也逐渐养成了 依赖他人开示, 不去亲自读经的懒惰作风,这对佛法的弘传障碍很大。 曾经有师兄在读经之前先去读一本叫作《怎样读懂佛经》的书。我想如果不去实际读经的话,只看 《怎样 读懂佛经》还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 所以说,佛法讲究实践,反对空话,这在阅读经论问题上也同样适用。我们还是不要去想象阅藏有多么地艰难,而要实际去阅读,在阅读中总结经验,提高效率,加深理解,可能会逐渐发现,其实并不像我们原先以为的那么难。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5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众阅藏与中国佛教的未来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5-12-4 04:21
杨新宇 蒋劲松       什么是大众阅藏?    大众阅藏,是指在三宝的加持与统领下,由民间发起,普通佛教信众乃至广大尚未生起佛教信仰的教外人群,系统、全面阅读佛教三藏的活动。在阅读次第上,首先是阅读经藏,然后再是律藏(在家众不读出家戒律)与论藏,在修行次第上,首先是读经、闻经,然后是思惟,再是将闻思落实在修行上。    在佛教传统上,阅藏都是少数出家人和深入佛教修行的在家人选择的专业修行方式,往往是在闭关时进行,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行人的福报要求较高,不具有普及性。大众化阅藏工程,试图通过理念宣导,提供方便,加强辅导,将传统上少数出家人才可以运用的修行方式,向大众推广普及。大众阅藏服务中心计划,力争在十年内,让一百万人阅读一百万字佛经。如果真能实现,就将阅藏变成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大众修行方式。    通常人们提到阅藏,崇敬之余想到的就是闭关数年方得成就,乃至有阅藏十年、数十年不出者;再有就是大藏经数千部,其中《大般若经》六百卷,《华严经》八十卷……规模巨大,难以想象;再有就是图书馆或藏经楼里的书,现代用小字印刷的版本也有几大书柜。总之,在大众心中,阅藏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事业,需要大毅力、大精进、长时专精,方能完成。但具体说到阅藏到底有多难,有多大工程,要多长时间,则很少有人知道。    实际上,很多佛经非常短,如《阿弥陀经》、《心经》等等,也算一部经,而《大般若经》、《华严经》也是一部经,篇幅相差太大了。再如,很多经有同经多译,如《中阿含经》有六十多个单译本,都是其中某一部经的单译,读一部《中阿含经》就等于把这六十多部都读了。《大正藏》总共有二千九百二十部,但其中包括了中国乃至日本的著作,比如《高僧传》和梵文字典都在其中。经律论三藏本来是指印度传来的,如果扩展对三藏的理解,可以把中日佛学著作算论藏,印度传来的经律论三藏只有一千六百九十二部。    这一千六百九十二部中,经藏、律藏由佛宣说,共一千五百一十一部,减掉论藏一百八十一部。居士不能读比丘律,可先不考虑律藏,专注于经藏,这样又减掉九十一部。佛经共一千四百二十部,其中又有五百七十三部密教经,未受灌顶者不能阅读密教经,所以也不在阅藏范围内。如果把范围限制在大小乘佛经,则只有八百四十七部。    这八百四十七部就是显宗的经藏,再加上律藏九十一部,论藏一百八十一部,就是汉传显宗经律论三藏,通常所说的阅藏应该就是这些。而第一步当然是阅读经藏。很多佛经都有不同的译本,如果每种佛经我们再选一个翻译最好的善本阅读。去掉异译本,最后统计共有四百五十一部经。如果不是为了深入研究,普通修行人仅仅出于学习佛陀教法的目的,阅读这些佛经就够了,不必再阅异译本了。    如果按《乾隆大藏经》的排列顺序,一上来就读《大般若经》六百卷,闭关三个月才能完成,是对毅力的一种考验。一部《大般若经》就这么难,后面还有数千部经,大部分人就此望而却步,阅藏就永远无法开始。    而如果先读短经,把大部分佛经快速读完,到剩下小部分大经时,有了前面的经验,而且知道大部头佛经就这几部,心里就不慌乱了,可以从从容容地一部一部慢慢读。八十卷《华严经》,可以在二十一天读完。按照这个速度,三个月时间就能把前四百一十部经读完。剩下五十一部经中,《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楞严经》、《楞伽经》历来被特别重视,可以再花一个月读完,这样就把重要佛经都覆盖了(《金刚经》等篇幅短的重要佛经,在四百一十部中已经包括了)。其他四十六部经,半年多时间就可以读完了。也就是说,全部佛经,在一年之内可以读完。    第一步,我们可以先读二百九十三部篇幅在二十页纸以下的短篇佛经,共九十二万字,装订成五册,比《新旧约全书》还少一万字,占全部经藏总部数的百分之六十五。从我们二〇一五年七月份推广阅藏开始,已经有许多佛友用一个月时间阅读完,体验了直接阅读佛经的法喜,从此对阅藏充满了信心,开始阅读中短篇(篇幅在二十到五十页纸之间)的佛经。    中国佛教传统上也非常重视读经,但是零星而不系统地读经与系统全面地阅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读经是不知道、不关心大藏总体格局的前提下,一部部佛经地阅读。即使读了很多佛经,对大藏的了解也只是限于局部的认识,缺乏总体认识。而阅藏是在对大藏总体格局所有认知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阅读佛经乃至戒律、论典的过程。即使读的佛经数量还很不够,会对总体格局有所了解,对于佛陀完整教法有所认识。       大众阅藏是佛教史上的新现象    一部中国佛教史,乃至整个世界佛教史上,其实从未出现过普通佛教信众大规模、全面、系统阅读佛教经典的现象。    在印度佛教史上,佛教在信众中的传播,虽有从小乘发展到大乘,虽有中观与唯识学的争论,乃至后期密宗的广泛影响,但是,对佛经的深入研读仍然主要局限于出家众。广大在家信众主要还是护持三宝,接受出家人的教导,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仅限于少数经典,很少有全面阅读了解佛经全貌的。    中国佛教史更是如此。佛教进入中国之后,首先是翻译引进佛教经典、建设僧团制度等等,到了唐代,在主要佛经都已翻译的基础上,中国佛教宗派的修行方法的确立和理论建设是主要工作。后来在三武一宗灭佛之后,为了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禅宗、净土宗异军突起,成为主流,而重视理论构建与止观修行的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逐渐衰微。由于儒家的强势打压,朝廷对于宗教事务的深度干预,使得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严重,祖师大德也只得顺应这一趋势,以此为方便接引儒、道两家进入佛门。信众全面系统闻思教理的理想,显然不可能真正落实。    相比之下,藏传佛教反而比较重视经典的闻熏,值得我们汉地佛教界学习。只是相比之下,他们对论典更为重视,对佛经的闻熏有所欠缺。    万法因缘生,今天大众阅藏运动之所以能够开展是因为各种因缘的聚合。首先要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然后是历代取经的高僧们去人成百归无十的生命奉献,再就是翻译佛经的大德比丘殚精竭虑,接下来要感恩历代整理印刷流通守护大藏经的僧俗二众,使得千载之后,我们仍然可以聆听本师的教诲。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感恩蕅益大师编著《阅藏知津》,他最早系统地整理了大藏经,清点了各部经的长度,对佛教异译本做了系统的堪同,并标出最好的译本,为大众阅藏工程开展提供了最好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前辈高僧、大德、学者们对大藏目录学做了深入的研究,我们今天才得以坐享其成。大藏经的电子化,有众多义工默默奉献,使得佛子更加容易得睹佛经,也使得佛经汇编简便易行,差错减少。    当然也要感谢中国政府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大众识字率,使得普通大众具备了阅读经典的基本能力。最后也要感谢读经运动使大家方便阅读文言文和正体字。    总之,大众阅藏的推广,将使佛教经典真正普及到信众的心田,为佛教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2000多年佛教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盛事,令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如此重要殊胜的大众阅藏运动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我们在三宝加持下,和合发心共同克服。          大众化阅藏工程是近代佛教发展的必然归宿    中国近代佛教的最大任务是,应对两千多年未有之巨变,迎接现代化挑战。中国佛教界僧俗大众的确进行了各种不同的探索。其中较为显著者有:    1.支那内学院的唯识学研究,强调教理的研究,突出佛教的理性特色,力图洗刷社会给佛教误贴的迷信的标签。支那内学院的工作,刺激了佛教义学研究,倡导佛教回归理性精神,对中国传统佛教的某些积弊进行清洗。    但是,过分偏重理性,对佛教的宗教属性重视不够,只重视学术研究,有将佛教义学学术化的倾向,对于中国佛教传统否定过甚,流弊不小,会导致佛法无法在广大信众层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一系的末流,甚至走到了淡化信仰,否定信仰,将佛教等同学术的地步。    2.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乃至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强调社会关怀,主张在社会关怀中落实菩萨救世精神,以此来回应社会上对佛教的偏见,解决了佛教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的问题。    然而,过分重视社会关怀,过分重视佛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往往沦为人天善法,对于解脱的迫切性有所忽略,与其他宗教乃至世俗人文主义的张力不够凸显,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不够。在缺乏对佛教义理深入理解基础上的慈善,往往容易产生流弊。    3.印光法师推崇的因果念佛法门,看似是传统净土宗的保守延续,其实也是回应近代社会变迁的对机之谈。针对宋明理学对因果的破斥,针对当代科学世界观断灭见、无神论的猖獗,印光法师特别重视三世因果的宣说。针对大众文化程度低的特点,利用儒家、道教的相关典籍与民间善书,宣说因果报应的道理,鼓励大众行善止恶,以守住佛教修行的底线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弘扬净土宗《五经一论》,提倡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可以解决现代人忙于工作,世俗生活压力较大,无法用大块时间专修的烦恼。在印光大师的弘扬之下,净土宗俨然成为汉地佛教第一宗派,影响最大,修行人数最多。    然而,利用儒家、道教经典来宣传因果报应以及做人的基本道理,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如果缺乏全面系统的佛经闻思,广大信众容易混淆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分不清《弟子规》与《佛说十善业道经》的区别,搞不好就破了三皈依。而老实念佛的净土法门,虽然是易行却难信,除了少数善根深厚者之外,有很多世智辩聪之人,常常在长期闻熏佛法,尝遍各种法门之后,才肯死心塌地老实念佛。所以,缺乏佛经的大量闻熏,上来就劝他们一心念佛是有一定障碍的。    而大众化阅藏工程,正可以对上述佛教发展路线补偏救弊。因为,只有大众都能参与阅藏活动,佛经广为人们所掌握,佛教的理性精神才能真正在信众心中发挥作用,信众才会用经文来辨识某一位法师讲的是否符合佛理。也只有广读佛经,受到佛经的加持,才能避免佛教学术化的误区。    大众只有深入经藏,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关怀背后的菩提心,才不至于沦为世间的慈善行为,佛教的社会关怀才能真正成为积攒成佛资粮的菩萨行。    也只有广读佛经,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引导到解脱之路上,佛子们才能真正领会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在深刻理解大乘佛教的前提下,才能为修学净土法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众阅藏是传统佛教复兴的必由之路    大众阅藏将为传统佛教的各宗派复兴打下深厚的基础。禅宗是中国传统佛教极具特色的宗派,其不立文字、直指见性的宗风深受广大知识分子的喜爱。但是,后来禅宗逐渐衰败,多数禅人缺乏教理基础,对于坐禅修行所遇到的各种境界无从判别,往往陷入盲修瞎炼的境地。大众阅藏的推广,将使得禅宗行人教理通达,上根利智的禅人因指见月,明心见性的修行之路会因此而更加顺畅。    念佛似乎要容易得多。但是,净土宗其实是易行而难信。真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不虚,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生起无伪的信心,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祖师也是在勤苦修了其他法门多年之后,在罹患重病时,发现功夫不得力,才死心塌地修行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的。除了少数善根深厚者,一闻即信之外,大多数佛子还是要通过大量闻熏佛经,才能逐步生起对大乘佛法乃至净土法门的正信。今天,许多佛子没有大量闻熏佛经,缺乏真信切愿,则念佛虽喊破喉咙,也不能往生西方净土,只能种下来世往生成佛的远因。所以,净土宗修行也需要深入经藏,领会教理。    粗看起来,大众阅藏与密宗的修学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在阅读藏经时,是将不受灌顶就不能阅读的密宗经典排除在外的。但是,事实上,大众阅藏也在为密宗的弘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密宗修学需要以显宗经论的学习作为前提和条件。藏地佛法比汉地兴盛,有许多种原因,根本原因在于重视显教的次第熏习,对于经论学习比汉地下功夫要大得多。同时,没有灌顶不读密宗经典,这也是对密宗规矩很好地遵守,让大家重法。因此,大众阅藏活动的普及,对于密宗的弘传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中国传统佛教的各个宗派中,相对来说,天台、华严、唯识等教下诸宗比较衰败,现在修学的人数较少。原因很复杂,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原因是大多数佛教行人对佛陀经教缺乏闻思,教下宗派的修学基础相对薄弱。而且,由于全面、系统阅读藏经的行人较少,深入思考教理的佛友也较少,出家僧众深入教理在教内往往也得不到鼓励和肯定,这又会反过来打击出家人研究教理的热情,形成了不利教下诸宗发展的恶性循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众阅藏运动的开展,佛子经过正闻熏习,逐渐有能力开始思考教义问题,教下诸宗也会得到很好地复兴。诸宗兴盛,中国佛教兴盛的前景还会远吗?       大众化阅藏工程的意义    1.突出佛教理性的特质。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避免迷信和个人崇拜,佛教的这些理性特征只有通过广大佛子广泛闻熏佛经之后,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2.适应现代人的根器。现代人根机陋劣,不通过长期闻熏经典,开启智慧,佛教各种修行法门都是难以收到实际效果的。    3.提高抵御邪师说法的鉴别能力。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不广读经典,无以鉴别。比如有人宣传关于世界末日的言论,宣称可以吃葱蒜,宣讲外道典籍佛子也一样要礼拜,不读《弟子规》不能往生,还有各种版本的大乘非佛说等等,种种邪说不一而足,影响恶劣,断人慧命。只要认真广读经典,有了正知见,自然也就有了鉴别能力和抵御能力。    4.避免舍法过失。对佛教整体有所了解,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自己深入修行的宗派、法门,不至于对祖师大德的言教产生误解,甚至犯舍法的过失,造成宗派法门之间无谓的冲突与矛盾。    5.适应汉地众生的根器。汉地众生向来恭敬佛陀言教,愿意诵读抄写乃至叩拜佛经,因此在汉地推广大众化阅藏活动,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    6.适应科学时代众生的习性。受过科学训练的众生,往往喜欢追根溯源,对于后代祖师大德的言教的信心远不如对于佛经的信心。所以,通过对佛经的系统阅读,可以坚定信心,为深入修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7.深化读经运动。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全国各地许多书院开展了读经运动,许多人阅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掌握了阅读古文和正体字的能力,这为大众化阅藏运动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推广读经运动的人群中,主力其实是佛弟子,将读经运动引向深入,鼓励大家正闻熏习,是受过皈依的三宝弟子应该努力的方向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8.建立中国佛教的家庭教会和网络道场。今天中国大陆寺庙修建受到种种限制,往往离居民区较远,普通居士去寺庙修行不大方便。阅藏活动简便易行,对条件依赖较少。平时各人可以在家中每天阅藏读经,定时(比如每周)阅藏小组在一起共修阅藏读经,交流讨论,平时则通过网络交流。在较长假期时,到寺庙集体共修。共修阅藏时,可以邀请出家师父莅临加持、指点。因此,阅藏运动可以帮助建立中国佛教的家庭教会和网络道场。       大众化阅藏工程可能产生的流弊以及应对    1.二宝居士。在缺乏正见的情况下,一位读了多部佛经的居士,可能得少为足,认为自己对佛法比出家人知道的更多,自以为不需要出家众的指导就可以修学佛法,认为不必皈依僧,沦为所谓的二宝居士。这样就是执药为病,完全错解了佛经,把无上法宝变成了我慢的资粮,而不是用来指导自己的修行了。    对治的办法应该是:在推广阅藏过程中,强调皈依三宝的功德,强调修行必须要在善知识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在一开始阅读的内容中,多选相关佛经,以保证阅藏走在如法正确的道路上。    2.说食数饱。众生执著外相,喜欢执著文字相的众生,意识不到文字的价值在于引导众生去实修,容易纠缠文字的细节和分歧,执指忘月。    对此,应该强调实修的意义,强调阅读经典的基础意义,而非终极意义。只有落实在修行上,落实在相续的转化上,才能真正实现阅藏的意义。只有结合实际的修行,才能真正领会佛经文字的意义。    3.次第不明。不同的佛经针对不同根基,有不同的开示,如何融通,如何保证对于佛法理解的一致性?那么多佛经,究竟是按照什么次第来修学?    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佛教义学研究的全面开展,需要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建立,除了继承古代祖师大德的传统宗派判教之外,各种适应现代众生根基的判教理论也非常值得期待。    4.泛滥无根。在广泛阅读佛经之后,如果没有善知识很好地引导,众生容易无所适从,各种修行法门,都浅尝辄止,最后无法深入修行。    对此,推广阅藏之后,应该在佛法实修中强调一门深入的意义。在全面、系统阅藏,以保证行人对完整佛教具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各种修行宗派可以确保不同根器的行人能够知所抉择,一门深入。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268 次阅读|7 个评论
山东青州广福讲寺阅藏七法会通启
jiangjinsong 2015-11-30 19:46
山东青州广福讲寺阅藏七法会通启 佛陀一代圣言,天台判为五时八教。《摩诃止观》云:“ 法门浩妙 , 为天真独朗 , 为从蓝而青。行人若闻付法藏 , 则识宗元。大觉世尊 , 积劫行满 。 涉六年以伏见 , 举一指而降魔。始鹿苑 , 中鹫头 , 后鹤林。法付大迦叶 , 迦叶八分舍利 , 结集三藏。 ”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 然文繁义广,鲜有能阅者。今有仁者,将藏经合理规划(重新分类及排序,同经异译和善遴选,阅藏次序选择等等)。现已整理出 293 部短篇佛经(二十页以下),占全部经藏总部数( 451 部)的 65% (论藏、密教、声闻律不在编排之内)。 为推动和鼓励年轻人阅读经典,值此殊胜因缘,山东青州广福讲寺,为响应阅藏工程号召,故拟于 2016 年启动大众阅藏法会。一年四个七,每季度一个七。通过阅藏,聆听佛陀的教诲,消业增福,开发智慧;通过阅藏,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契入实相般若,彻证诸法实相。如是方不负法会初衷,是为启。 2016 年第一季阅藏七法会具体通告如下: 一、法会时间: 2016 年元月 1 日—— 7 日 农历十一月廿二日——廿八日 2015 年 12 月 31 日 14:00 前截止报到; 15:00 编班排座次(斋堂座次及诵经堂座次),随后法师带队参礼寺院。 二、报名条件: 遵守寺院规矩,服从寺院管理。生活上能自理,有自控能力,能按时参加法会。(考虑冬季雨雪天,山上路滑,气温较低,所以原则上年龄不超过 50 岁,敬请谅解。) 三、共修人数: 80 人 四、作息时间: 参照本文后附《法会作息时间表》 五、法会内容: 1 、 每日早课共修《大乘妙法莲华经》一卷; 2 、 上午和下午共 6 支香阅藏; 3 、晚上内容:  讲课:《劝发菩提心文》或《三皈、五戒、八关斋戒》; ‚ 共修《法华三昧忏》; ƒ 念佛堂念佛(报名时务必只选一种); 4 、 每日授八关斋戒; 5 、元月 7 日晚,供万盏明灯祈福回向。 欢迎大家随喜报名参加,即日起开始报名, 2015 年 12 月 28 日截止, 12 月 29 日确认通知。 另:需大寮(厨房)义工 10 人 六、报名方式: 参见附录 附:一、《法会时间安排》 1 、填写《报名表》,以邮件方式发送到邮箱 : shijiaxuechu@foxmail.com 2、 名额有限,符合报名条件者以报名时间先后为录取原则,额满为止。 3、 被录取者将以邮件或短信通知。 报名表 山东青州广福讲寺 2015 年 11 月 30 日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43,大众阅藏工程的激活作用
jiangjinsong 2015-11-29 11:32
大众阅藏工程,其实不过是佛子深入经藏,闻思教法的一种形式而已。它可以激活《大般若经》、《菩提道次第广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大经大论的学习。这些大经大论的诵读共修,一直就有不同的修行团体在努力推动。但是,除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确修学者众多之外,大多 应者寥寥。主要是许多人过去觉得这个分量太重,难以完成。(而广论之所以参与学习者众多,那是因为日常老法师掰开揉碎讲得很细,并且组织了众多广论小组来推动,大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现在发现许多人,居然可以把 1900 万字的藏经都读一遍,这些大经大论的学习,也就不像以前所想象的那么困难了。而且,大众阅藏降低了阅藏门槛,让许多人亲身体验了阅藏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他们就有信心参与这类大经大论的系统学修了。各地阅藏小组及其微信群的组织模式对于这些经论学习者 也可能 有启发作用。 宗舜法师指出:《大智度论》是居士们系统学佛很好的教材。不要害怕它长达一百卷,听说它是对《大品般若经》的解读,是龙树菩萨造的论,就以为它很深。其实,只要有耐心,愿意坚持,一卷一卷学下来,并没有什么难度。之所以事实上系统修学下来的人不多,还是因为大家把自己吓唬住了。这种对学习经论的畏惧感,我相信随着阅藏运动的深入,将在 阅藏 参与者中 逐渐消除,学习大经大论的风气将会慢慢形成。 不仅如此,这种广泛阅读经藏的做法, 一旦形成风气 , 还可以感召法师、居士依据修学次第,编辑各种汇集佛教经论的选本,这样对于佛法的修学是非常有利的。甚至像净土宗、禅宗,也可以扩大阅读范围,把大藏经中平时少有人阅读讲解的相关经典挑选出来,编在一起,充实净土宗、禅宗行人学习经典的内容,以坚定信心,加深理解,有利学修。 因此,各地的寺庙、居士林、各种佛教的读书会、各修行道场,都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依照各自的因缘,展开佛教经论的学习,正闻熏习,如理思维,法随法行,这样可以逐渐改变我们今天常见的佛子不读佛经,热衷外道经典的荒唐局面,逐步扭转许多人眼中只有师父开示,没有佛陀圣教,依人不依法的错误,让佛法的弘传走上正确的道路。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42,弘法格局的重新洗牌
jiangjinsong 2015-11-27 16:54
大众阅藏这样一种高效的弘法新形式,对于那些偏僻的小寺庙来说特别有价值。即使师父名气不够响,供养不够多,难以通过建庙和大规模法事活动来吸引人气,也完全可以通过长期推广阅藏,来逐步在信众信众播下佛法正知见的种子。而且,随着阅读佛经数量的增多,信众信心增长,对于佛法深入了解的需求也会随之加深,就会越发恭敬三宝,寺庙发展的基础也会日益雄厚。因此,大众阅藏给这样一些想要弘扬佛法的小寺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当然,如果没有正视这种弘法新形式的挑战,有些原来很成功的寺庙,以后也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因为,随着无线互联网的发达,随着散布在居民区中的阅藏点的普及,随着大众阅藏的深入,信众们会不满足简单的礼拜、外在的仪式,而会逐步加深对于闻法听经的要求。如果一个寺庙,哪怕它过去很成功,如果没有培养好大批自己经过阅藏训练,并能很好地指导信众阅藏读经的法师队伍,就会让信众感到失望,也难免信众的逐渐流失。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41,高效的弘法形式
jiangjinsong 2015-11-27 16:49
大众阅藏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弘法形式。大众阅藏收获丰富,因为不绕弯子,直指佛法,而且是由善知识中最高明的善知识直接传授,保证了可靠性,具备了最高的公信力。系统全面地阅读大藏经,对佛法的全貌可以有完整的认识,避免了末法众生容易犯的学一法谤余法的常见毛病。 大众阅藏花钱不多,对条件依赖较少,只需佛经汇编打印复印出来,人手一册,就可以在家阅藏读经,直接聆听佛陀的教导;再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微信交流分享。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人人可以参与。等将来大众阅藏网和大众阅藏 app 做好后,就更方便,连打印复印都不需要,只需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大藏经,还可以通过 app 的位置信息,迅速找到本地同时在阅藏的临近藏友,可以在线下展开定期共修聚会。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40,去中心化的大众阅藏推广工程
jiangjinsong 2015-11-27 13:17
大众阅藏推广工程,从一开始就秉持一种去中心化的原则。我们坚信,佛陀才是真正的、唯一的中心。佛陀已经宣说了教法,历代诸大译师已经翻译了经典,大藏经在历代僧俗弟子的守护下传承至今,诸位热心的志愿者已经将其电子化放在网上,还有许多人读诵语音版。任何人只要愿意,只要有信心都可以阅读佛陀的经教;任何人都有权利来推广大众阅藏。 所谓大众阅藏倡导中心(原名服务中心),也不过是倡导而已,并不垄断独占大众阅藏的专利。今天任何人、任何寺庙、任何书院、任何机构和社团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推广大众阅藏。可以预见的是,将来会有多个不同的大众阅藏推广机构、组织,会有不同篇目和次序的佛经汇编在流通,会有各种模式的大众阅藏活动开展。 众生的根性不同,各种因缘条件不同,所以大众阅藏工程所呈现的形态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我坚信不疑,佛法的兴盛离不开正闻熏习,离不开对佛陀言教的学习。哪所寺庙、哪个居士团体、哪所书院能敏锐地抓住大众阅藏这一当代弘法新形势,就能在弘扬佛法方面先拔头筹,做出重要的贡献,将来也就能在佛教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37,不可阻人出家
jiangjinsong 2015-11-22 18:42
《佛说老女人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在这部佛经中,一位贫穷老女人来问佛,生老病死何所从来,去至何所,色、受、想、行、识何所从来,去至何所,眼耳鼻舌身心、地水风火空何所从来,去至何所?佛陀称赞她问得好,然后告诉她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并用譬喻告诉她,诸法因缘和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老女人听闻之后,得大欢喜,得法眼净。 阿难感到奇怪,问佛,这位老女人究竟是什么来历,为何如此有智慧,听了佛的开示即得开解?佛告诉阿难,这是我前世发心学道时的母亲。最后佛陀授记,老女人现在从佛闻法之后,寿终之后往生西方极乐是世界,供养诸佛,最后成佛。 中间阿难还问,那为什么她现在又如此贫穷困苦呢?原来在拘留孙佛时,当年佛陀想要出家,母亲慈爱,不让佛去,佛陀忧愁,一日不食。结果老女人五百世在世间遭受贫穷的恶报。 这个因果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母亲慈爱孩子,担心出家,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因果不讲人情。这种几乎每一位母亲都可能会做的事情,却导致了五百世贫穷的结果!因为缺乏智慧,阻碍了出家修行,导致了一个想要发心出家的修行人遭受了饥饿,这就造下了很重的恶报。可见出家修行,功德无量,阻人出家,过失严重,能不慎乎?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36,不要随便说“这事让我头疼”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5-11-22 00:12
《佛说旃檀树经》是一篇比较常见的讲因果报应的佛经。一位穷人,入海采宝,在深山中脱离了团队,孤苦伶仃非常困难的时候,树神救助了他。结果他为了贪图好处,却出卖了树神,当然最后也遭受了恶报。最后在追述穷人与树神前世关系的时候,说明了他们前生是兄弟,而今天的国王是当时兄弟两的父亲。因为当时父亲说你们兄弟相争,让我头疼。所以结果是,后来的国王果然落了个头疼的毛病。这重因果关系,我们平时往往不够重视。以后,我们要注意了,不要随便乱说,不能随便诅咒自己,否则可能真的导致一些不顺利的情况。因此,以后我们不要随便说“这事让我头疼”,因为后世可能真的因此会招致头疼的果报,岂不冤枉?因果真的是细微甚深,处处必须小心谨慎!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338 次阅读|4 个评论
阅藏杂谈35,学佛要趁早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5-11-20 08:34
    《   佛说蓱沙王五愿经》的翻译者是吴月支国居士支谦。以前看到有人说只有出家人才可以译经,显然他没有读过这部经,其实还有许多佛经都是居士翻译的。如果我们自己不读经,人云亦云的话,许多不准确的说法都会在佛子中流传,误导众生。 经名提到了蓱沙王的五愿,但是他的五愿不过是引子,主要说的是蓱沙王的道友——弗迦沙王。这两位国王道友,友谊堪称楷模,总是互相赠送珍贵的宝贝。   弗迦沙王送了一朵金色的千叶莲花给蓱沙王。蓱比沙王感激之余,就写信给弗迦沙王,对他说:「我国中有金银珍宝甚多,我不用为宝。今我国中生一人华,人华字佛,紫磨金色,身有三十二相。」         弗迦沙王写信给蓱比沙王,麻烦您将佛讲的道理告诉我,我要依教奉行。弗迦沙王向道心切 , 写完信之后几天,又想:「人命不可知,在呼吸间。我不能复待蓱比沙报书。不如便自行见佛。」。弗迦沙王于是命令他所统帅的各小國王及群臣、百官、諸兵,准备车马,走到蓱比沙王 所居住的 王舍國,路上遇到了蓱比沙王寄过来的信。信中 说“佛教人弃家、捐妻子、断爱欲,当除须发,著法衣,作沙门。”然后讲述了 佛陀关于因缘生灭的教诫。 弗迦沙王读完信后, 认真思考,决定出家做沙门修行。他等到夜半人深,随从卫士都睡着之后,悄悄起来,到了四处无人的墓地,自己剃头,穿上法衣,当了沙门。没有乞食的饭钵,就取来坟墓间死了很长时间的人的骷髅,刮擦干净,作为饭碗。拿着骷髅做的饭钵,转到 舍蓱比沙王國 ,住在城外。抬头看看天色,心想:今天到佛那里去有点晚了,明天再去吧。找了一个地方借宿,打坐禅修。佛早已用天眼看到了 弗迦沙王 ,知道他明天就会死掉,担心他无法与佛相见学法,于是当即便飞到 弗迦沙王 借宿的地方,和他在一起打坐,并为他讲经。 弗迦沙王 并不认识佛,这时将他当做一个普通的沙门,但是在佛为他讲经之后,他当即证得了第三果阿那含,也就认出了佛陀。当即他为失礼而忏悔,想要在佛陀门下出家,佛陀说你要准备衣钵才能出家。结果,第二天 弗迦沙 进城准备衣钵的时候,被牛撞死。比丘们听说之后,就来问佛 : 您昨天有没有为他讲经?他去了哪一道了?佛告诉比丘们,我为他讲了经,他证得第三果阿那含升到十六天上,在那里证得阿罗汉果位。 值得注意的是对死亡的态度:比丘们都没有因为 弗迦沙 听了佛讲经之后,还是被牛撞死,而抱怨佛为何没有阻止死亡的发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佛的信心。对死亡本身不恐惧,担心的是因为死亡而错失学佛的机会,从 弗迦沙 到佛陀,都特别强调学佛要趁早,无论是比丘还是佛陀看重的都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 现在许多人喜欢引用张爱玲的名言 ” 成名要趁早 ” ,非常愚痴。张爱玲本人虽然是极有才华的小说家,可是一生坎坷,晚景凄凉,在感情和婚姻的问题上显然是个典型的 loser ,令人惋惜。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无常苦空的。张爱玲的才华和成名,并不能让她拥有幸福的生活。如果她能好好读经阅藏,参透人生,好好念佛,想必结局会好许多。 相比之下,我觉得被誉为最后一位词人的吕碧城居士,就比她有智慧得多了。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993 次阅读|22 个评论
阅藏杂谈34,像喜剧片一样的佛经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5-11-20 01:28
卢至长者因缘经(失译人今附东晋录)是我读过的最有趣的一部佛经。讲述的道理倒是很朴实,就是反对贪婪、吝啬。说的是一位名叫卢至的大富长者,因为他前世“于胜福田修布施因,故获其报”,但可惜的是,他前世布施是不够殷重真诚,所以“虽复富有,意常下劣;所着衣裳,垢腻不净;所可食者,杂谷稗莠藜藿草菜,以充其飢;酢浆空水,用疗其渴;乘朽故车,编草草叶,用以为盖;于己财物,皆生悭悋,劳神役思,勤加守护,营理疲苦,犹如奴仆,为一切人之所嗤笑。” 这么一位悭吝的守财奴,一天在全民欢度节日的气氛中,也不禁想要享受一下。他躲着家人,偷偷地享受了一点酒食的快乐,居然夸海口说自己的享受超过帝释天,正好被帝释天听到了。帝释天决定惩罚他,采取的办法是变化成他的模样,来捉弄戏耍他。结果他的家人、仆人都把帝释天当成他了,官司一直打到国王那里都无法分辨,最后还是在佛陀面前,帝释天才把谜底解开。整个故事曲折生动,好像一个幽默的喜剧片,是一部寓教于乐的有趣佛经。 读了之后不禁想到,现在的电视片编剧与其胡编乱造,编一些无聊的抗战神剧,其实不如读点佛经,哪怕不学佛法,找点编故事的灵感也是好的。许多朋友担心直接读佛经,会不会太深不易理解,其实有许多佛经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要比后来的法师开示容易懂得多,为何不读呢?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596 次阅读|6 个评论
阅藏杂谈34,像喜剧片一样的佛经
jiangjinsong 2015-11-19 23:37
《卢至长者因缘经》(失译人今附东晋录)是我读过的最有趣的一部佛经。讲述的道理倒是很朴实,就是反对贪婪、吝啬。说的是一位名叫卢至的大富长者,因为他前世“于胜福田修布施因,故获其报”,但可惜的是,他前世布施是不够殷重真诚,所以“虽复富有,意常下劣;所着衣裳,垢腻不净;所可食者,杂谷稗莠藜藿草菜,以充其飢;酢浆空水,用疗其渴;乘朽故车,编草草叶,用以为盖;于己财物,皆生悭悋,劳神役思,勤加守护,营理疲苦,犹如奴仆,为一切人之所嗤笑。” 这么一位悭吝的守财奴,一天在全民欢度节日的气氛中,也不禁想要享受一下。他躲着家人,偷偷地享受了一点酒食的快乐,居然夸海口说自己的享受超过帝释天,正好被帝释天听到了。帝释天决定惩罚他,采取的办法是变化成他的模样,来捉弄戏耍他。结果他的家人、仆人都把帝释天当成他了,官司一直打到国王那里都无法分辨,最后还是在佛陀面前,帝释天才把谜底解开。整个故事曲折生动,好像一个幽默的喜剧片,是一部寓教于乐的有趣佛经。 读了之后不禁想到,现在的电视片编剧与其胡编乱造,编一些无聊的抗战神剧,其实不如读点佛经,哪怕不学佛法,找点编故事的灵感也是好的。许多朋友担心直接读佛经,会不会太深不易理解,其实有许多佛经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要比后来的法师开示容易懂得多,为何不读呢?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33,集体阅藏移动共修中心
jiangjinsong 2015-11-15 09:38
11 月 14 日下午,我在亚运村与大家一起阅藏共修时,经书还没有寄到,我就将经文拷贝到 PPT 上,较为生僻的字注上音,并且在经文前加上礼佛、开经偈、发愿文,经文后加上补阙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回向文等,还有其他佛友阅藏心得感受等等。把这些内容通过投影仪打在墙上,大家一起共修,效果很好。 这个模式将来可以推广。尤其是将来如果一个寺庙、书院集体共修的话,不可能有那么多经本在寺庙、书院中,而且还要考虑到有的人来到寺庙、书院赶上了参与共修法会,回家未必去读,或者在家读,但是未必会把经书背到寺庙、书院来,现在只要有块大屏幕或者只需有面白墙,大家没有经书也可以一起读,非常方便。寺庙里有数千人一起念佛,将来如果出现数千人一起阅藏读经,那是何等殊胜的景象啊! 并且,因为 PPT 可以为经文注上音,加上仪轨,其实许多方面比人手一本经书更方便,也不用准备课桌,大家拜佛也方便。而且,现在有手机大小的便携式微投影仪,插上优盘就能用,这样师父们如果备上一个,随时随地就可以带领信众们阅藏共修了,算是有了一个 集体 阅藏 移动 共修中心了!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32,烦恼断尽才能学习佛法吗?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5-11-8 22:27
有人说,必须烦恼断尽才可以学习佛法,否则只要有烦恼,所学的法门都是邪知见。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先一门深入断尽烦恼之后再来阅藏广学一切法门? 学习佛法,还是应该正闻熏习,如理思维才不至于走偏。四弘誓愿,并没有你所说的次序。如果说烦恼断尽才可学习法门?请问,不学佛,如何断烦恼?怎么可能要把烦恼断尽才学习佛法,烦恼断尽是什么境界?净土宗讲带业往生,就是说不需要把烦恼断尽都可以往生西方净土。说我们要烦恼断尽才能学习佛法的人,他敢说他的烦恼都断尽了吗?历代的净土祖师都说自己烦恼没有断尽,但是仗佛威力可以带业往生。按照这位大德的观点,广大净土行人在有烦恼状况下学的法门就是邪知见,那么他们究竟是否可以往生?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450 次阅读|2 个评论
阅藏杂谈31,阅藏与学习祖师大德的论典开示
jiangjinsong 2015-11-7 22:41
我们提倡阅藏,提倡直接聆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并不意味着就不可以读后来的祖师大德乃至今人善知识的论典、讲记、开示。如果这样的话,岂不是完全否定了后人所做的弘法工作了吗?这种想法,和一味迷信后代祖师大德善知识的开示不去阅读经典,都是极端偏执的行为。其实,佛陀本人也再三鼓励人们亲近善知识。《华严经》云:“若欲成就一切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想。见善知识勿生厌足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只不过,我们一定要注意,后代祖师大德的开示教诲不可以代替佛经,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佛陀言教的殊胜方便而已;更要谨慎选择善知识,以免误入歧途。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30,佛经阅读的次第与佛经选编
jiangjinsong 2015-11-5 15:55
国庆期间某禅修营的阅藏班和农禅班同学阅藏的本子,考虑到该寺的禅宗背景,我们没有选用短篇佛经汇编,而是选用了净慧老和尚编辑的禅宗七经。每天阅藏一个小时,阅藏班还有抄经一个小时。因为许多学员的佛学基础较差,再加上禅宗七经太高深,心得分享交流困难较大,所以取消了心得交流的环节。再加上阅藏时间较短,又没有拜经的环节。因此,实际效果感觉不如清凉山的阅藏体验夏令营。当然,抄经环节感觉很不错,大家心很静。 其实,净慧老和尚是禅门大德,禅宗七经的编辑得到了禅门的一致赞叹,这个选本是很精当的,对于禅宗行人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佛子来说,这个本子真的不是一个入门阅读的本子,只能是将来深入研究的经典。 看来对于大多数初学佛的朋友来说,阅藏读经还是应该讲究次第。从比较浅显的佛经入手,在大家一起诵读之后,留点时间再默读温习一下,然后再分享各自读经心得。每天多次阅藏,辅之以拜经、抄经,对于大众短期集中共修阅藏来说,这种模式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模式。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28,大众阅藏与密宗的弘传
jiangjinsong 2015-11-5 12:05
粗看起来,大众阅藏与密宗的修学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在阅读藏经时,是将不受灌顶就不能阅读的密宗经典排除在外的。但是,事实上,大众阅藏也为密宗的弘传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密宗修学需要以显宗的经论的学习作为前提和条件。藏地佛法比汉地兴盛,有许多原因,根本原因在于重视显教的次第熏习,对于经论学习比汉地下功夫要大得多。同时,没有灌顶不读密宗经典,这也是对密宗规矩很好的遵守,让大家重法。因此,大众阅藏活动的普及,对于密宗的弘传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27,五位妈妈的哀痛与一位儿子的自在
jiangjinsong 2015-11-5 07:56
吴月氏国居士支谦翻译的《五母子经》, 令人感慨万千。上来介绍一位修法小神童,“ 有一小儿年始七岁,大好道法,辞母出家,求作沙弥,随大沙门,于山中学道,给师所须,诵经行道,时无有懈。至年八岁得慧眼,能通视无极;耳能彻听,天上、天下所为善恶,皆闻知之;身能飞行,所在至到能分一身及人自化,无所不作;自知宿命,所从来生,及人民、蚑行、蠕动之类所经历善恶之道,皆悉知之。” 这个得道小沙弥曾辗转给五位妈妈做儿子,结果最后五位妈妈聚在一起都在为他哭泣。给第一个妈妈当儿子时,邻居也有一个儿子同一天出生。结果,现在妈妈看到这个孩子出入走路,就会思念我,说我的儿子如果没死的话,也会像他一样出入走路,想到这里就会泪如雨下。给第二个妈妈做儿子时也短命早死,现在妈妈看到别人给孩子喂奶,就想起给孩子喂奶的情形,悲哀涕哭,说我想儿子。 给第三个妈妈做儿子的时候,十岁死了,现在妈妈吃饭的时候被哭泣泪,说我儿子要是还在的话,现在就能和我一起吃饭了。结果他扔下我死了,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吃饭。给第四个妈妈当儿子的时候,薄命早死,同辈人娶媳妇的时候,妈妈见到就会想,我儿子如果在的话,也要为她娶媳妇,悲叹:“我做了什么错事得罪老天,把我儿子给杀了?”后来给第五个妈妈做儿子的时候,七岁 好道辞家,舍母随师,入山求道,得罗汉道。妈 妈天天哭泣,说“我生一子, 随师学道,不知所在,饥饱寒温,不知生死,不复相见”?忧愁苦恼, 说我想儿子。 这五位妈妈有一次聚到了一起,每个人都说我丧失了儿子,相对而哭,无法止息。 得道小沙弥感慨:我一个身体一个神识,辗转在五个妈妈腹中做儿子,让众人 悲哭发狂 ,但她们却不知道所思念的 只是 我一个身体,每个人都要自杀。 五位妈妈共同陷入悲痛,可是他们痛苦哀悼的对象自己却早已自在解脱了。如果站在世间的角度看,这是多位妈妈的哀痛,可是站在出世间的角度看,这是一位儿子的自在解脱。世间看不穿生死,喜怒哀乐看似很热闹,其实都是虚幻无根的。本经通过这样戏剧性的案例,说明了生死轮回从根本上说不过是梦幻泡影。世间凡人不知道死后还会轮回, 作善自得其福,作恶必得其殃的道理,执着生死外相,不能自拔。唯有看透因果,彻底断除对世间的贪爱,才能彻底出离世间,永离烦恼,自在解脱。 总是有人说小乘佛法和儒家是一样的。 对生死轮回 儒家经典没 有这样的认识吧?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26,平淡地讲述惨绝人寰的故事
jiangjinsong 2015-11-5 06:34
佛陀的文字与世间的文字究竟有什么不同?看起来也是用世间的语言表达,许多语言学家的工作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佛教的理解。但是,佛经毕竟表达的是佛陀实证的境界,往往远超我们凡夫习惯的认知,所以,在读佛经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受到震撼,这当然是我们提升自己境界的好机会。 《佛说妇人遇辜经》 ( 乞伏秦沙门圣坚译 ) ,记述了一个极其悲惨的故事,一位妇女临产,按照印度当时的习俗,她和丈夫带着两个儿子乘着牛车回家生产。结果,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连串的不幸:先是拉车的牛被毒蛇所杀,丈夫在寻找牛的过程中,也被蛇所毒杀,她只好弃车带着两个儿子渡河。她把大儿子留在岸边,抱着小儿子渡河,刚到河中,大儿子被狼吞噬,哭喊母亲。她在河中眼睁睁地看着大儿子被狼吃掉,惊慌失措,不小心将手中的小儿子落到水中,被水冲走沉没,自己失足摔在水中,肚子里的孩子也堕胎流产了。好不容易过了河,一问路人才知道,昨天自己的父母家中失火,父母全烧死,而公婆家遇上盗贼,公婆也全被杀死了。受到如此一连串打击,妇人精神崩溃了,心智迷乱,不辨东西,脱了衣服,光着身子在路上到处乱跑。 那时,佛陀正好在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精舍讲经 说法,四众弟子、诸天龙神都在听法。诸佛之法,加持力巨大,盲人目明,聋人耳聪,哑巴说话,病者痊愈,体弱者强健,心乱者得定。结果妇人一见到佛陀,迷乱的心意马上定下来了,不再愁苦忧恼,看到自己赤身裸体,惭愧地趴在地上不敢抬头。佛陀赶忙让阿难给妇人取来衣服。妇人穿好衣服,稽首佛足,坐在一边。佛陀就为她开示:“ 人 命无常,合会有别,生者有死,无生不终,一切本空,自作起灭,展转五道,譬如车轮,已解本无,不复起分。 ”妇人听了佛陀的开示, 马上 心开意解,即发无上正真道意,实时得立不退转地,愁忧除愈, 云开雾散了 。 这样悲惨的事情,真算是惨绝人寰了,但是佛经一路写来异常冷静,几乎不动感情。佛陀在开示的时候也非常冷静,简单几句话直指人生本质。妇人经受了如此惨烈的悲剧,本来已经崩溃迷狂,结果在佛陀强大加持力之下,理解领悟了佛法的真谛,从常人难以忍受的惨剧中超脱出来,当下得不退转。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也常常会抱怨老天不公,倒霉事都让自己碰上了,沉溺在自己的痛苦、委屈中自怨自艾,读读这样的经典,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再顺便说一句:微信微博时代,廉价的心灵鸡汤泛滥,如果不读佛经,天天在手机上读那些没有营养的鸡汤文,时间长了,素质真得会下降严重。有空还是参加大众阅藏,多读佛经吧!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25,阅藏与读经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5-11-4 08:28
有些佛友说,何必要用阅藏这样的词汇,就用读经这样朴实无华的用语不是蛮好的嘛?殊不知,汉地佛教传统所提倡的读经,基本上仅限于少数佛经,比如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法华经、地藏经、楞严经、华严经、总数不超过几十部,大多数佛经很少有人读,甚至许多经典从翻译至今,可能从未有人讲过。阅藏强调的是全面、系统地阅读佛陀经典,而不是少数几部重要的经典。传统的读经,虽然选择的都是极其重要的经典,诵读很有功德,对于修行指导作用极大。但是,由于大多数行人缺乏对佛陀教法的系统理解,缺乏次第修学,往往难以在佛陀教法的整体观念中给所学经典以准确的定位,难以理解佛经的意趣,导致对佛法理解碎片化、片面化,常常会不自觉地诽谤自己暂时不修学的法门,给佛法的修学带来严重的障碍。而整体系统地阅藏,则可以避免这种过失,通过正闻熏习,为进一步选择特定的修学法门打好基础。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089 次阅读|9 个评论
阅藏杂谈24,直接聆听佛陀开示与借鉴祖师大德的启发
jiangjinsong 2015-11-3 11:18
我们不幸没有降生在佛陀化身示现的印度,不能直接聆听世尊金口亲宣的佛法,但又有足够的福报生在尚有佛法流传的时代。还有僧人主持佛法、代表佛法,还有古代祖师大德对佛经解读发挥流传于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佛经。直接聆听佛陀开示与借鉴祖师大德的启发两者绝不冲突。没有历代祖师大德翻译、弘扬、守护,没有他们身体力行地实践、验证,没有他们结合印度、中国不同时代众生根基的讲解、发挥,我们今天就没有机缘接触佛经,不会相信佛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今天有机缘可以直接阅读佛经,就否定祖师大德对于佛经的解读、发挥的意义。读经阅藏如果不参考祖师古德的心得开示,其实也是相当于放着参考书和老师的讲解不学,自学教科书,也算不够明智。 事实上,有过来人经验的参考,阅读佛经只会更加省力,不容易理解偏颇。而同时,祖师大德开示、讲解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佛陀的微言大义,而绝不是对佛经的替代。真学佛者应该在不断的修学过程中,逐渐深入理解二者的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果我们只读祖师大德的论典开示,却不去源头读佛经,岂不是辜负和违背了祖师大德辛苦造论开示的苦心和本意了吗?而且不以佛经为根本标准,祖师大德开示的真实意趣也会搞错!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23,大众阅藏是继承中国佛教传统的修行方式
jiangjinsong 2015-11-3 11:16
中国佛教历史素有本佛重经的传统。古代祖师大德们多有闭关阅藏的踏实修行,每天寺庙的早晚课都有“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美好祝愿,诵读阿弥陀经、心经也是每天功课的规定项目,金刚经、地藏经、药师经等也是人们经常诵读的经典,寺庙常常举办诵读华严经、法华经。抄经甚至抄写血经、拜经都是佛子常见的修行方式。中国佛子对佛经的情感是无比恭敬的。我们今天号召大众阅藏,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佛教的优良传统。在今天佛经容易得睹,佛子普遍识字的优越条件下,在家居士都可以全面系统地阅读佛陀言教,完成古代居士渴望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为大乘佛法的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21,大众阅藏是超越佛教各宗派的去中心化公共平台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5-10-27 22:06
大众阅藏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佛子有机会亲聆佛陀金口亲宣的言教,是佛教各宗各派都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无论佛子们之间有多大的分歧,在宗派的见地上有多大的矛盾,大家都可以通过学习佛陀的教诫,来获得修行上的指导。大众阅藏不过是提倡大家都来阅藏,并尽可能地为大家系统全面阅读佛经提供一些便利而已。阅藏提倡者个人的见解与阅藏运动本身无关。阅藏的过程是一个去除我执的过程,阅藏倡导者们也不想在阅藏的方式上强化我执。大众阅藏运动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见,组织与自己有缘的众生来推动阅藏,不需要向倡导者汇报和负责。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279 次阅读|4 个评论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工作者的心灵修养
热度 19 dawndream 2015-10-23 18:45
按:这是五年前写的作文,包装成“论文”的形式,其实算不得论文,一杂文耳。我的母校一直都有一个规定:每个博士生两个导师,一个是学科导师,一个是哲学导师;学位论文提交以后,要花两个月时间写一篇“哲学论文”,探讨哲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两篇论文都通过以后方准予答辩,然后才授予 Ph.D. 学位。这就是当年那篇命题作文,包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确立了对学问之道的坚定信仰,同时,这个理想牢牢植根于对现实的了解,具有可实践性,不会再受社会环境风气的任何影响而改变,这就是我提前实现了四十不惑吧。时过五年,已能感觉到时代又发生了微妙的变迁。现在贴出来是想给学生看一看,希望能提供参考,减少困惑。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工作者的心灵修养 摘要 : 本文探讨科学工作者的生存实践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代表思想“儒释道”三家都关注生存实践,十分重视人的心灵修养。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修养主要以道家学说为宗旨。本文简要总结了传统文化中对知识分子影响比较大的心灵修养思路,并分别从儒家和道家两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科学工作者心灵修养实践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生存实践,心灵修养,道家学说 1. 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修养 在封建社会成熟期,影响力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可归结为 “ 儒释道 ” 三家学说。三家学说对社会的观念和习俗都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作为人生观、生活观的指导思想,儒释道三家学说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常称为 “ 士大夫 ” ,或者 “ 士人 ” 、 “ 士 ” ,在生存实践中极其重视心灵的修养 ,即所谓“养性”。西汉以后,政府为了统治的需求,有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总趋势。不过传统知识分子所奉行的原则往往是 “ 外儒内道 ” 的,内心修养的指导原则以道家思想为本。 道家思想以老庄学说为宗,公认的权威经典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认为人生最大的意义是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强调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淡泊、自然、放松。《老子》和《庄子》二书内容集先秦道家思想之大成,尽管以今天的标准看,二者都算不上有很强系统性逻辑性的学术著作。两部书都用漫谈的形式探讨人生的一些道理,力图帮助人们通过改变习以为常的世俗观念,不断进行一定的自我心理暗示以净化心灵。老庄学说指出:过度的理性是有害的,是束缚心灵的枷锁。欲解除枷锁,应该时刻用 “ 齐物论 ” 的思维方式看待一切,摒弃利害得失之心,以求达到一种忘我之境。笔者认为所谓 “ 齐物论 ” ,乃是一种含混的心态,是尽量将 “ 是非 ” 、 “ 善恶 ” 等现象视为混同的自我心理暗示的思路。郑板桥有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 “ 难得糊涂 ” 即是此意。 “ 糊涂 ” 是一种刻意追求的心态,是积极的心理调适手段而非阿 Q 精神。反之,人如果过度理性,就会被好恶之心所左右,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常会有忧患、恐惧、嫉妒、激动等不健康的情绪,心态会变得越来越偏狭。老庄学说明确指出了心灵修养的方向,但并未解决实践中的很多技术问题;未给出具体的修养方法,也未说明人格修养不断提高以后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准。甚至连清末研究庄子的权威王先谦 都怀疑庄子本人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或只是理论上说说而已,因为他觉得《庄子》行文辞气激辩,汪洋恣肆,似乎总带有一种澎湃喷薄的感情,无法平抑。因为时代的局限,《老子》和《庄子》中含有一些落后的消极的论调,但这些并不能掩盖道家思想基调的正确性科学性。 道家思想历经秦汉六朝,不断发展完善,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一直是主流风尚,至唐朝完全成熟,其标志是“禅宗”的出现 。禅宗自认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但其实质是用佛教的一些形式和术语所包装的道家思想流派,是老庄思想的延伸。一方面,禅宗将道家心灵修养目标明晰化,归结为“空”。一方面,禅宗总结出了很多具体的修养方法,如坐禅,参话头等。 禅宗发现,人格修养不断提高以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终极水准,即“开悟”状态。禅宗指出,实践中是可以实现开悟的,人能够忽然一下顿悟万事皆空的道理,心中从此豁然开朗,不受羁绊。禅宗认为,各种理性的观念都是后天习得的,这些世俗所习以为常的观念带有很大的欺骗性,看似合理,实则片面。人的天性本是纯净完满的,而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各种理性观念会逐渐使人受到蒙蔽,从而迷失本性,导致产生种种人性弱点,如自私、嫉妒、恐惧、虚荣等。人生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努力摒弃偏狭的理性观念,重新认识自我的真正意义。“开悟”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感性体验而非理性认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际上,因为理性观念的影响力太强,谋求“开悟”的历程与人类千百年来的种种思维习惯相左,所以“开悟”的难度奇大无比。禅宗虽然讲究顿悟,但必须经过长期修养的积累,心灵的境界不断提高,才可能达到实现顿悟的条件,并无捷径可循。古往今来,习禅者众多,但真正开悟的人寥寥无几。现代社会环境远较古代背离禅道,现代人即使刻意习禅,也不应谋求开悟,因为开悟的可能性实际上为零。其实对于现代人而言,禅的意义不在于谋求开悟,而在于为个人的心灵修养提供指导。心灵虽然达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得惹尘埃”的境界,能做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也不错。其实禅宗的道理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即可感受到:人在生活中如果对某些事太执著,心灵就容易变得偏狭扭曲,容易产生烦恼痛苦;而经过很多年以后再淡然回顾当年曾经极其在意的一些事情,就会觉悟自己其实狭隘有如井蛙。 禅宗依托佛教为基础,总结出很多具体的心灵修养方法,而老庄学说较缺乏这方面内容。禅宗的修习重点是消除各种私心杂念。这些有害无益的杂念是因为对一些事物执著牵挂不能释怀而产生的。禅宗消除杂念的方法是利用疑问,例如追索“念佛是谁?”这一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使思维陷入一种疑惑的状态,即能消除杂念。“参话头”,讲一些谁也不懂的莫名其妙的怪话也是同样的用意。这应是很符合现代科学的心理调适窍门。佛教心灵修养的要诀可总结为三个字:“戒定慧”,其中“戒”字是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和行动都不能有一丝一毫违背原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定指总是保持内心平衡,应极力避免“乱性”,使平衡受到破坏;慧指怀疑一切看似合理的观念,保持独立思考,从不盲从。这三个字实在精辟之至。 儒家崇尚“礼”,其着眼点更关注社会而非个体。儒家在个体心灵修养方面,多数原则与道家相通,但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其实“儒家”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内容较杂,主要体现了积极入世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观、人生观。封建社会成熟期,中国知识分子最熟悉的儒家典籍是《四书》 ,在《四书》中散见关于心灵修养的探讨。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重视气节,不知曾造就了多少刚直不阿、铮铮铁骨的硬汉。《论语》用文学笔法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人生终极理想图景 :“春末夏初的傍晚,几个大人几个孩子一起在小河里洗浴,再换上轻薄的夏装,登上高台迎着清风远眺,然后大声唱着歌一路走回家 … ”这一图景跟道家隐逸山水的理想很相似,只不过不含那么强烈的避世倾向。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倡导和谐社会,避免单极化,用一种冲和宽容的心态看待社会中的种种多样性,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值得深思。 是否有必要跟古人一样遵循道家思想进行心灵修养?这对于现代人或许是一个巨大的疑问。老庄思想的宗旨绝非以往曾流行的评价所谓“悲观消极” ,实则恰恰相反,是追求高尚的境界,宽广的胸怀和积极的人生。对道家思想不负责任的错误评价至今仍存在于中学语文、历史教科书中,实在误人子弟!现代人很重视“心理素质”,大意指进取心,意志力和勇气等。其实所谓心理素质,并非先天而是后天培养出的,且非一朝一夕之功。依照正确的方向加强心灵修养是提高心理素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禅”是道家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苏东坡习禅很有心得,所以尽管他一生经历无数大风大浪,命运极度坎坷,但总保持乐观开朗的积极心态,表现出很强的心理素质,堪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楷模。人一切的技艺,到了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都有禅意。有些运动员,重大比赛会发挥失常;有些学生,大考成绩会失水准。除了平时练习不足的原因外,就是心理素质不佳所致。佛家非常强调“定”。当人内心平衡,心平气和,神清气爽时,自然会有福气相伴;反之亦然。这一点未必能用现代科学合理解释,但却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庄子》中说完全放松的人即使从飞奔的马车上掉下来也不容易受伤 ,据说现在有些科学家也观察到类似现象。很多现代人都会有习惯性的焦虑或者沮丧。而注重心灵修养的人不仅能够轻易摆脱烦恼忧患的困扰,且能时时体味到“禅悦”。百年前的学者铃木大拙将习禅的终极意义总结为“在天地间诗意地栖居”,确有一定道理。所谓“禅悦”,或许类似于心理学家马斯洛 提出的“高峰体验”,是对生活中种种美境的感受和欣赏。“美”是一种很神秘的概念,对美的探讨超出本文的范围。春花,秋月,夏夜的蛙声 … 都是自然的美。爱因斯坦在听完某小提琴大师的演奏后,情不自禁地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古代在知识分子圈子中素以写诗为风尚,很多知识分子都是诗人,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而当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人会丧失对美的感受力。笔者认为,是否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可作为判定是否心理完全健康的自测指标。 2. 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工作者的心灵修养实践 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古代先贤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正因为拥有这些财富,面对西方人我们应该有强烈的优越感!今天的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工作者是时代的精英,相当于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古代知识分子以道家思想为核心指导原则,时刻躬行心灵修养,并视此为人生头等大事。今天的科学工作者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完全可以继续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修养实践。这是笔者经过近二十年苦苦求索得到的结论,是少年和青年时期心路历程的结晶。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上高中时对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自然科学外,课余兴趣最早是西方哲学,随即转移为中国古典文学并保持至今。后来考入清华大学,直到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大学毕业,一直勤勉为学,过着纯净的书斋生活。那时从课业中能感受到学问之道的无穷魅力,从古典文学中能对古人种种生命体验感同身受,体会到一种古今相通的神秘美感。尽管只是一介穷学生,但精神生活无比丰盈,心灵得到充分的滋养。 大学毕业上研究生后,接触社会较多,笔者很快就失却了对学问之道的信仰。主要原因是时代大潮无法给年轻人提供导向,无法使人根据现成的榜样择善而从。整天浸淫在学术之道和古典美感中的青年在社会上属于不折不扣的另类,信念很难坚持。 硕士毕业后随大流进入 IT 行业,每天上班下班,收入不低,社会认可度较高,但是内心感到日益空虚,因为办公室生活使人心浮气躁,失去了心灵的自由。直到几年后考上博士,回到学术道路从事理论研究,才又重新找回自我。经过博士几年历练,笔者彻底坚定了对学问之道的信仰。这或许是读博士最大的收获。 2.1. 儒家思想与当代科学工作者的心灵修养实践 科学工作者应该有精英意识。应该在精神层面保持一定的优越感,不为流俗所左右。传统知识分子毕生都在追寻精神生活。以儒家思想为意识形态之纲的封建社会是等级社会,在封建社会成熟期,“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受到尊崇,有充分的话语权。而现在不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知识分子欲保持精神信仰,难度要大得多。在当代社会,绝大多数群众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赚多少钱,他们的人生观格调较低。许许多多的人年富力强时成天只考虑怎样赚钱,上了年纪退休后则成天考虑怎样省钱,否则无所事事,闲极无聊。当多数亲人都无法理解人会有精神追求,甚至对自己嗤之以鼻时,或许知识分子在面对最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尽管人格平等,但思想境界有着悬殊的高下之分。作为知识分子不应与俗众一般见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条件许可,知识分子应该尽量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去积极帮助社会,尤其是下一代,树立起正确的风尚。 科学工作者应过有尊严的生活。知识分子不是圣人,不是苦行僧,最好经济上能有所保障,同时有一定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不过,笔者认为,“先有物质基础,才谈得上精神生活”的论调是错误的,贻害匪浅。只要有一箪食一瓢饮,就不应放弃精神追求,放弃对学问的信仰。如果为了改善生活而必须损害心灵的培植,那么宁可安贫乐道。目前社会上收入倒挂情况突出,希望随着时代进步能有所改善。 科学工作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学问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造福社会。这样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才真正有价值。现代知识分子也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气魄。今天,作为青年学者,在缅怀古圣先贤之时,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个人一份努力的理想是十分激荡人心的事! 科学工作者应有人文素养。现在很多科技工作者虽然有较高学历,但知识面很窄,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水平无异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大众,这对自身的心灵修养很不利,对学术发展也不利。人文素养除了帮助我们树立高尚的人格,还可以赋予我们智慧、洞察力、生活的趣味和风雅的名士气质。传统知识分子多是通儒,学无专学,融会贯通。“是真名士自风流”,古来先贤的人格魅力令人倾慕。笔者曾跟前辈大师,现代控制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Brian D. O. Anderson 聊天,老先生对西方古典文学有很深造诣,对东方传统文化也有强烈兴趣。笔者认为,科学工作者并不必掌握太多太细的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有一定基本概念和悟性即可。了解人文科学最主要靠兴趣。头脑中经常思索一些人文科学方面的问题会有好处。 做任何学问之前应该先学做人。传统知识分子总把道德节操作为人生头等大事,“日三省其身”,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只有拥有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做学问才可能有大境界。很难想象一个器量狭小的人能在学术上有大作为。追求个人品格的提升没有止境,决非一件简单的事,所以古人临事总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2. 道家思想与当代科学工作者的心灵修养实践 根据中国传统思想,一切技艺到了最高境界都必然合乎“大道”,都有禅意。《庄子》养生主篇 曾经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杀牛的技艺炉火纯青,已成为一种神乎其神的艺术。在杀牛的过程中,庖丁实际上进入了一种禅境,一种完全忘我的境界。连旁观者都沉醉在庖丁的表演中,甚至能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一个人能在自己的事业上达到这样的境界实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做学问也是如此。做学问的理想状态应是摒除杂念,不为私利,只为求知之乐。笔者的博士导数曾说过,带着一种游戏心态,怀着趣味追求学问,效果是最好的。这样方能完全浸淫于学问,以达到忘我之境。反之如果整天带着功利性的包袱,沉重而被动,效果并不好。事实上,功利心是一种十分消极的干扰,使人无法真正做到专心。 做学问应不急不躁,保持节奏,不求量只求质。从事科学研究,最大的困难在于经常要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试探性的,必须要冒较大的风险,所以良好的心态至为重要。擅长科研者在遇到科研难题时,一方面内心总保持冷静,从不惊慌;另一方面暗示自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种可能会失败的尝试。如果心态不好,患得患失,其弊立现。笔者在这方面曾有过深刻的教训。刚开始博士学习时,因为自己年龄偏大,所以急于求成,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学位。干什么事情都分秒必争,对时间锱铢必较,结果反而过于焦虑,一事无成。后来加强了心理修养的功夫,才慢慢消除了焦虑,做出了一些成果。 对于传统知识分子,做学问本身也是一种寄托自我的生活方式。古人讲究适意,如果不把治学看作谋生手段,而看作一种艺术,则不以为苦,可怡情悦性,有助于心灵修养。学者往往毕生终日读书为文,手不释卷,以此为乐。道家最向往的生活是“隐逸”,远离尘世,寄情山水。知识分子的书斋生活其实也是一种隐居,是心灵之隐,隐于书城。当全身心沉浸于学问之道时,自然俗虑顿消,忘却了一切烦恼。“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长期专心致志地治学可使人内心宁静祥和,气度雍容。故有“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之说。 3. 总结 本世纪以来,曾经因为历史原因被冷落忽略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是时代的巨大进步。 本文写作的目的是探讨当代科学工作者的心灵修养问题, 力图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溶合问题尽一点绵薄之力。 本文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以个人心得为基础简要概括了传统文化中有关知识分子心灵修养的主流思想。 作为人生观、生活观的指导思想,儒释道三家学说有很多相通之处。传统知识分子所奉行的原则往往是 “ 外儒内道 ” ,内心修养的指导原则以道家思想为本。禅宗虽自认是大乘佛教之一宗,但实际上是由佛教的一些形式和术语所包装的道家思想流派。第二部分根据个人体会,分别从儒家和道家两方面探讨当代青年科学工作者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传统知识分子为榜样加强自身的心灵修养。本文主要内容为一家之言,观点和语气必有偏颇浅陋之处,读者当能明鉴。 参考文献 1. 方彪. 北京士大夫. 京华出版社, 2000 2. ( 清)魏源. 老子本义. 中华书局, 1955 3. ( 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 中华书局, 1955 4. ( 日) 铃木大拙 . 通向禅学之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 ( 宋)朱熹. 四书集注. 中华书局, 1986 (据武英殿聚珍版影印) 6. 范文澜. 中国通史(第二册). 人民出版社, 1978 7. ( 美)马斯洛. 科学与科学家的心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 ( 美)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3666 次阅读|33 个评论
阅藏杂谈19,閱藏與一句弥陀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5-10-23 00:43
許多念佛行人對於大眾化閱藏這件事頗不讚同,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淨宗祖師蕅益大師正是《閱藏知津》的作者。更不會想到,金陵刻經處正以老實念佛為由來刻印閱藏知津。閱藏正是為了一句弥陀,如此閱藏又有何過? 以下是阅藏知津金陵刻经处本最后的说明: 弟子众等,无始时来,沉沦七趣,何幸今生,得闻佛法。虽知向道,克证无期,赖有净土,横超一法,仗弥陀大愿,速脱轮回。争奈一辈狂妄知见,不识时机,矫乱其说,疑误众生,破信愿行,名虽宏道,实害有情,推原其故,皆由不知诸佛教法,偏圆权实之所致也。今刻阅藏知津,普愿人人获无碍智,法法圆通,随举一法,了知含摄一切诸法,一字一句,皆契佛心。庶几初心行人,如得指南,遍游法海。以此正见,广化群生。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运运无尽,并愿三生眷属,发大慈心,随机接引,同修念佛三昧,成就法身慧命。仰契六方诸佛赞劝流通之至意,当知一句弥陀,即净即禅,即事即理,即权即实,即因即果,普融法界,无欠无余,又何必别立门庭,扰乱大众耶!现前行菩萨道者,以契经为定衡,以净土为归宿。则众生幸甚!佛法幸甚!藉此捐资功德,仰求十方常住三宝,不舍慈悲,冥薰加被,直往莲邦,无有阻碍者。 光绪十八年夏四月金陵刻经处识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298 次阅读|1 个评论
阅藏杂谈16,阅藏的速度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5-10-20 15:32
大众化阅藏工程的推广,之所以能够受到众生的欢喜接受,一个很重要的因缘是杨新宇博士,通过对大藏经的研究,通过对阅藏知津以及前辈学者相关成果的研究,给广大佛子阅藏降低了门槛,鼓舞了信心。佛子们知道,其实读完大藏,原来不像想象的那么艰难,不必耗费多年才能完成,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原先以为极其浩大的工程。所以,快速读完佛经是大众化阅藏工程得以推广的重要心理动机。 大众化阅藏服务中心以及各界的诸多努力,大都是在降低门槛,降低难度,提高速度方面下功夫,相关文宣也都强调阅藏的速度。这是针对众生根性的方便施设,效果明显,功德无量。 然而,速度快捷不过是接引大众阅藏读经的一个方便而已。本身并非究竟目标。毕竟阅藏读经真正的意义在于正闻熏习,开启智慧,指导修行,发菩提心,成佛度生。所以,杨新宇博士最近的分享交流,开始更多关注在泛读基础上,如何加强精读理解的问题。我以为,至少对一部分佛子而言,既然许多佛子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阅藏并非是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他们已经帮助我们克服了阅藏读经在心理上的畏惧,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其实不妨从容阅读,注重长期坚持阅藏,重视对经文的理解,思考经义在修行中的落实,未必一定要过分追求速度了。大众化阅藏的推广也许稳一点才能更加持久。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586 次阅读|2 个评论
阅藏杂谈14,书院与阅藏
jiangjinsong 2015-10-20 14:08
现在四处分布的各种书院,将是大众化阅藏工程推广重要的场所与渠道。这些年来众多书院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上贡献很大,为开展大众化阅藏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让许多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亲和的态度, 2 ,让许多人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让他们面对文言文、繁体字不再畏惧, 3 ,让许多人体验了诵读经典带来的巨大好处。现在只需将阅读范围从单纯儒家的经典扩展到更有意义,而且许多时候更为通俗易懂的佛教经典,这对佛法的弘扬、中国佛教的兴盛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许多书院的主要负责人、推手其实都是佛教徒,他们只要不忘初心,不忘皈依,应该是会明白自己真正的使命正是推广大众化阅藏工程。此前的工作不过是准备和铺垫而已。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12,阅藏的质与量
jiangjinsong 2015-10-20 08:45
阅藏作为佛教徒修行的一种法门古已有之,不足为奇。但是过去少有一般佛子问津,主要原因还是量太大,大多数佛子缺乏足够的福报来完成它。这次杨新宇博士下了笨功夫,认真地算了一下,结果发现其实如果除去重复翻译的佛经,除去普通居士不适宜阅读的佛经,如果暂时不读律、论的话,总量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普通人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读完所有的佛经。而且如果从短篇佛经开始读的话,短短一个月就能读完 295 部佛经,占所有普通居士可以阅读的非重译佛经数量的 65% 。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大家阅藏读经的积极性。因此,大众化阅藏推广工程之所以能得到众生的响应,我们凡夫对量的执着说到底是一个根本的心理因素。 既然如此,我们在自己阅藏和推广阅藏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两点: 1 ,随顺众生的习气,尽量提供方便让大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多读几部佛经,这样才可以鼓舞众生的士气,鼓舞自己的士气。这包括选择较为短小的经典,较为浅显的经典,只要求读,对于深刻意趣的理解暂时不做要求等等。 2 ,正因为众生有贪多求快的习气,这毕竟与道不相应,也应该在阅藏推动的过程中逐步对治。比如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阅藏之后,阅藏形成风气之后,应逐渐强调不应该执着阅读佛经的数量,开始强调对经典的恭敬,强调阅藏的持久性,强调对经典的深入理解,强调阅藏应该转化身心,强调阅藏为修行服务。总而言之,阅藏应从量的接引,逐步过渡到对质的重视。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11,读经的博与约
jiangjinsong 2015-10-19 16:25
11 ,读经的博与约 阅藏读经的价值与意义,在佛教界可说是没有争议,一致赞叹。但是,究竟是广泛博览,还是专守一经,这就有不同意见了。许多深入久修的菩萨们,反对泛泛博览,强调应该长期诵读一部经典,这样才可以消业开慧,深解意趣,然后一经通经经通。而上来就博览众经,就会弄得过分疲劳,不得要领。而且许多初读初学者还会因为没有掌握中国大乘佛教的判教体系,面对不同经典中佛陀对不同当机众开示的不同层次的佛法,常常无所适从,甚至以为佛经自相矛盾,困惑丛生。 这样的批评和顾虑,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认为:学佛者根基不同,修学程度不同,面临的主要学习任务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读经策略。对于一些久修老参,主要的修学方法和路径早已摸清,不妨可以采用专守一经的诵读方法。过去有许多修行者正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当然,等他们真的读通一部佛经后,又不妨广泛阅读可以加深和扩展自己对佛法的理解。 而对于一般学佛者,一开始还做不到专守一经,则广泛阅读佛经,对于深化信仰,培福开慧,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是很有帮助的。在此之后,在善知识的指导下,不妨开启专持一经,乃至一句佛号的修行模式。 至于不同佛经所说角度、层次不同,的确在开始读经之前,应该向阅藏者提供一些基本的辅导,让阅藏者有个基本的意识,针对众生不同根基存在不同层次的佛法,最终指向都是帮助众生去执开慧,究竟成佛的,这样可以减少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8,阅藏与末法
jiangjinsong 2015-10-19 16:16
8 ,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多如河沙。不读佛经,佛子们容易被相似佛法所误导,断送了法身慧命,令人痛心。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言教,是我们认识真理可以依靠的圣言量。历代祖师大德的开示,也是我们学习佛法重要的参考。但是祖师大德的开示,更具对机性,随着时空因缘的转换,未必能简单地照搬照用。如果只读祖师大德的开示,少读佛经,往往会误会祖师大德的真实意趣。因此,多读佛陀的言教,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领会祖师大德的真实用心,分清祖师大德的方便说与究竟说。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6,念佛与阅藏
jiangjinsong 2015-10-19 16:12
6 ,念佛看起来似乎比阅藏读经要容易得多。但是,净土宗其实是易行而难信。真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不虚,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生起无伪的信心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祖师也是在勤苦修了其他法门多年之后,在罹患重病时,发现功夫不得力,才死心塌地修行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的。除了少数善根深厚者,一闻即信之外,大多数佛子还是要通过大量闻熏佛经,才能逐步生起对佛法、大乘乃至净土法门的正信。今天,许多佛子没有大量闻熏佛经,缺乏真信切愿,则念佛虽喊破喉咙也并不能实现其往生西方净土的真正目标,只能种下来世往生成佛的远因。所以,净土宗修行也需要深入经藏,领会教理。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4-5
jiangjinsong 2015-10-19 16:10
阅藏杂谈4:佛菩萨前的誓言要算数 过去印刷不容易,人们接触大藏经很难,许多时候一个省可能连一部大藏经都没有。还有许多佛子不识字。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没有办法像今天这样推广大众阅藏。但是,那时人们依然对于佛经无比尊重,哪怕读不懂,虔诚的佛子拜经也可以开智慧消业障。今天我们大家都识字了,大藏经又很容易获得。“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早晚课上,众佛子在佛菩萨面前发过的誓言,可不能不算数啊! 阅藏杂谈 5:阅藏是禅修的基础 读经阅藏所依赖的条件并不高。一,不需要禅堂,普通的房子就可以了,甚至极端情况下,露天也不是不可以读经的。二,只要有经书,只要知道读经的最基本要求,就可以读了。如果有字不认识,找本字典就可以查。与坐禅相比,读经显然对内在外在条件要求要低很多,对指导老师以及自身的要求 不知要 降低了多少。坐禅中出现的种种身心变化,需要指导老师是有经验的过来人,可以随时指导。同时,坐禅对于修行者自身的身心健康要求也高了许多。更何况,禅修者应该对佛法的教理有所了解才不至于盲修瞎练。然而,今天去寺庙阅藏读经的佛子却远远少于在禅堂中坐禅修行的佛子,这是不合理的。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藏杂谈1-3
jiangjinsong 2015-10-19 16:08
阅藏杂谈 阅藏杂谈1:阅藏与皈依 有些 佛 友对于阅藏的意义有所保留。对此,我的意见是:如果您真能做到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我随喜赞叹。您可以坚持原有的修行,我不敢打扰您。但是,如果您现在不去读佛经,反而耗费大量时间去阅读甚至推广外道的《弟子规》、《论语》,我建议您应该反省一下您对皈依法的理解了。 阅藏杂谈2:大众阅藏推广的对象 大众化阅藏工程的推广对象是谁?我并不认为任何法门都是对所有人任何时候都是最有效的。坐在禅堂中打禅七的行人,就该好好坐禅,而不应该起身阅藏;真信切愿,一句佛号的行人,坚持念佛就是很好的修行。但是,对于许多尚未进入专修阶段的佛子,广泛阅读佛经,正闻熏习,恐怕是比 阅读 外道经典更有意义的选择。 阅藏杂谈3:大众阅藏,不可诽谤 大众阅藏意在号召、鼓励、帮助有缘有能力的佛子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功德无量。有正见的佛子对此一定会随喜赞叹。阻挠他人学习佛经,诋毁大众阅藏的佛友,很可能无意中犯了舍法的过失,请好好忏悔。南无阿弥陀佛! 阅藏杂谈总目录(随时更新)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欢迎您来广东梅州清凉山阅藏
jiangjinsong 2015-10-19 16:05
佛教有三藏(经藏,律藏和论藏)十二部经典。精通三藏者号称三藏法师。如玄奘法师又被称为唐三藏。佛法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很多人想了解都只能望洋兴叹。佛遗教:“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加智慧”(《佛说八大人觉经》)。佛又云:“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万亿禅寺位于广东梅州清凉山,四时叠翠,清幽宁静,是阅藏读经的好去处。欢迎大家来专心阅藏,祈愿有缘众生,由此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成就辩才,普渡众生,出离苦海,究竟安乐。 报名条件:26岁以上,有佛教信仰,有一定佛学基础,有自觉学习能力,老诚稳重,能专心住寺阅藏3个月以上 。 阅藏范围:专修期间至少阅完“遗教三经”、“护国三经”、“净土五经一论”、“禅宗七经”、《短篇佛经汇编》(全部20纸以下佛经共293部)、《中短篇佛经汇编》(全部20-50纸佛经共71部),待这些阅完后参加者自行决定后续方案。 共修人数:初期控制在8人以内 作息时间: 早课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晚课念阿弥陀佛圣号 白天阅藏共修,以默读为主,下午念诵共修1小时 晚上自修或禅茶交流 每天出坡(帮厨、洗碗、卫生) 报名请发邮箱:wanyichansi@163.com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新宇博士在首届阅藏体验夏令营闭幕式的发言
jiangjinsong 2015-10-19 16:01
杨新宇博士在 首届阅藏体验夏令营闭幕式 的发言 尊敬的法师,各位营员,各位义工菩萨: 经过六天的紧张生活,世界上第一次以阅藏为主题的夏令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成功了。 在这六天里,我们阅读了72部佛经,而且每读完一部都分享讨论,有比较高的阅读质量。多数同学原来没有多少佛教基础,因为各种机缘加入了此次夏令营。通过六天的阅读,每个人都对佛法有了一定认识,加之龙天护佑,机缘巧合,很多人还亲身体验到了佛法的真实不虚和不可思议,信仰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很多同学请求受三皈五戒;大部分人都表示回去后要继续阅藏,并建立了微信群,以便超越时空障碍继续共修;还有很多同学希望明年还有机会来参加夏令营。佛经功德不可思议!阅藏效果不可思议! 需要指出,考虑到营员以青年学生为主,我们特意降低了阅藏密度,每天阅读时间只有不到4个半小时。上述成绩都是在这个条件下取得的。我们用共同的实践证明,阅藏不难,而效果不可思议!普通人采用集体共修的方式阅读大藏经是切实可行的! 六天以来,我们的共同努力实际上探索出了一种新的佛教学修模式,这种模式适合现代人的根性,条件不高,容易复制,未来一定会流行起来,对佛教的弘传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要特别感谢法师对夏令营的全面指导,维那师父统理大众课诵阅藏,还有义工菩萨们辛勤奉献保障后勤。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此次夏令营圆满成就。感谢大家! 最后,祝愿大家把阅藏所开发的福乐与智慧带回到生活中,身心健康、生活吉祥、事业发展、发菩提心、道业增进! 阿弥陀佛!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4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新宇博士在全国大学生首届阅藏体验夏令营开营仪式上的发言
jiangjinsong 2015-10-19 16:00
杨新宇博士在全国大学生首届阅藏体验夏令营开营仪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上明下慧大和尚,尊敬的法师,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各位营员和义工菩萨们,大家早上好。 “第一届佛教经藏阅读体验夏令营”在风景秀丽的广东梅州召开了。天降甘露,严浄坛场,为夏令营和阅藏活动开启美好前景。这次夏令营是世界上第一次以阅读佛教经藏为主题的夏令营。本次夏令营的举办,标志着“大众化阅藏”时代的到来。阅读大藏经已经不是少数高僧和佛学专家的专利,而成为大众共同参与的修学活动。 法无自性,缘聚则生,在此让我们向促成此次夏令营的所有人表示感谢。 首先要感谢党和政府,六十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如今中青年的识字率基本是百分之百,为大众化阅藏创造了基本条件。其次,要感谢IT行业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电脑和网络,使众人联合录入校对电子版大藏经成为可能。还要感谢电子邮件、QQ、微信等交流平台的开发和运营者,让网络化的交流与互联共修成为可能。 再次,还要感谢“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及参与录入校对的广大义工,是他们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拿出了校对比较精良的电子大藏经,才使大众化阅藏成为可能。还要感谢“佛教义学研究会”众多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的学者们对阅藏活动的肯定和鼓励。并感谢“佛教义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周贵华教授、“佛旅网”总裁陈品宏先生、“嘉应学院”林振武教授、黄镜行居士等嘉宾专程前来参加夏令营。 还要感谢各位营员,您们的参与让“阅藏夏令营”从蓝图变成现实。特别感谢为此次活动服务的义工们,他们从一个月前,就开始了后勤准备和会务筹备,是他们的辛苦努力让此次夏令营得以顺利举办。 最后,让我们预祝“首届阅藏体验夏令营”圆满成功!所有参加者增添福慧、法喜充满!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奖梦圆,然后呢?
热度 9 lvnaiji 2015-10-5 22:47
吕乃基 如同一声春雷滚过中华大地,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震撼了13亿国人。对于对诺奖如饥似渴的中国来说,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过生理学、医学、科学,由此引起的反思将深入到科研体制,扩展到制度和文化层面。 诺奖不再神秘。中国与诺奖之间的那层窗户纸一旦捅破,打破心理上的障碍,诺奖不再遥不可及。然而,这并不意味今后诺奖会成为“新常态”。 屠呦呦是在上世纪6、70年代完成她的研究成果。有人不禁怀念当年,声称,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恐怕是张冠李戴了。主要原因在于,相对而言,当时的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既不为课题和经费,也不为职称奖项,更不在于名目繁多的称号,或者至少屠呦呦本人做到这一点。 无后顾之忧,无形形色色干扰,社会只需提供这两点,让科研人员一心一意于研究,方可能有“美丽心灵”。 纵观那些国外的诺奖获得者,十之八九皆在于此。由此可见,屠呦呦之获奖与唯独中国所有的毛泽东思想无关。 不过,屠呦呦获奖也折射出当前科研体制的弊病。如果没有对现行科研体制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诺奖依然遥远。在博主看来, 科研体制只需做到两点:一方面是给予,给予科研人员中等以上收入水平,能够在社会中体面生活;另一方面是去除,不要那么多称呼和设定的路径,那是套在科研人员身上的枷锁;给予和去除,要做的就是那么简单。 至于屠呦呦何以未成为院士之争,似乎还涉及复杂的人事关系与屠呦呦本人的性格特征,当真是“细节决定命运”。究竟什么是院士的评价标准?在中国,其实不仅是“院士”,其他各行各业的上下等级,无不与伦理道德是否高尚有关。当年是“又红又专”,今日是“德艺双馨”。然而,诺奖就是诺奖,与人事无关。院士也好,几级演员或作家也好,能否只看其专业,不论其人品? 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同样引起争议。据说,当年结晶牛胰岛素本可能获奖,但只能授予个人,因中国坚持“集体”而作罢。在现今的大科学时代,难道国外的获奖者是单枪匹马?他们又是怎样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其团队中的参与者又是如何去争自己的“名分”? 人事与专业,个人与团队,屠呦呦获奖所引发的争议将从深层搅动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些争议较之科研体制更难厘清,因而会在长远和更深的层面影响中国未来获诺奖的可能:这下好了,中国人也能获诺奖了,走着瞧……。 文学奖,莫言单打独斗即可;各门科学奖,必然全方位涉及经济、政治与文化。 当诺贝尔奖遇到中国特色 , 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不错的话题。 屠呦呦之获奖,或将触发又一轮中医药的地位之争。博主无意介入在屠呦呦获奖中中医药究竟占多大比例。可以确定的是,在科学,进而人类社会走向后现代之际,将频频回首往日,在前传统中汲取灵感与源泉。中国拥有中医药这一他人所没有的知识宝库,虽然其中也有糟粕,但或许更多的是珠宝。我们又何以弃之如敝履,专注于在屠呦呦获奖与中医药之间,如分清敌我般划清界限?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1492 次阅读|9 个评论
张庆松博士辩证智慧学大讲堂(8)百忍成金
热度 1 kingwisdom 2015-9-20 06:28
国 际 中 华 智 慧 学 会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 文件总编号ZHZH-G15011 2015年 9 月 1日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征文来稿 辩证智慧学大讲堂( 8)百忍成金 2015年8月14日,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发布ZHZH-G15004号文件,在全球征文,用智慧型思维批驳樊弓的“辩证法与放屁”一文。为抛砖引玉,国际中华智慧学会会长张庆松博士特亲自撰写了第一批来稿,以“樊弓与放屁”为题(后改为辩证智慧学大讲堂)。已经发表前七篇,“老教授来访”、“推理与说理”、“初战‘樊弓’”、“场景复现”、“画蛇添足”、“香臭之间”和“自然规律”等,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现发表第八篇“百忍成金”。此文同样以虚拟场景的方式,描述了张庆松博士与“樊弓”及其辩证法老师等之间的第八次对话。虽然只是虚拟的,但同样思想深刻,机锋暗藏,非常精彩。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时事观察评论部(香港) 201 5年9月6日 ( 签章 ) 联系: peakwisdom @ sina .com 辩证智慧学大讲堂( 8)百忍成金 文:张庆松 辩证智慧学大讲堂讲的是辩证法,虽然这传统上属于哲学的范畴,似乎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话题,但我们通过模拟场景对话的方式,使得这个系列趣味性和思想性共存。这些文章不仅对成年人有益,对青少年,甚至是小学生也有价值。小学生写作文往往是一个难题。根据我的经验,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上一篇中提到的“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樊弓的“辩证法与放屁”的文章,我们才刚刚分析到其第一段,已经写了近三万字了。儿童们学会这些文章中的思维方法,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好处。 1,绝对自由 辩证智慧学大讲堂第八次研讨会移师山西繁峙县砂河镇举行(因为这些模拟场景都是虚拟的,所以变换地点是举手之劳)。砂河镇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五台山北麓,恒山脚下。京原铁路、 108国道横贯东西,砂应、砂台公路连接南北,南靠五台山风景名胜,北邻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旅游胜地,东接平型关红色旅游线,是晋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中转地。“南台北恒佛圣地,东京西并滹沱源”是对砂河地理位置精炼的概括。 教授开场白:“昨天,我们讨论了樊弓放屁是否故意的问题。我觉得,尽管樊弓不是故意的,但他扰乱课堂秩序,还是不能免受处罚。” 学生甲:“我同意教授的观点。樊弓在课堂上旁若无人,想放屁就放屁,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就是错误。” 学生乙:“可是,现在不是推崇完全彻底的自由吗?怎么连放屁都要讲规矩?受惩罚?难道还要回到毛泽东‘不许放屁’的年代?” 学生丙:“你瞎说。毛泽东的那首诗说的是‘不须放屁’。世界上除了野人,没有绝对彻底的自由。樊弓如果在山野里,想怎么放就怎么放,那是他的自由。可是当时他是生活在群体里,那就要接受群体的规范。自由和规范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两者关系很复杂的。” 我说:“这位同学对辩证法的精神领会得比较好,应用得也恰当。在社会里,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在一个小的空间里,一个人的自由意味着其他人的不自由。所以,群体和自由是矛盾的,需要用规范来维持秩序。一个人加入了群体,就需要接受群体的规范。在课堂里是不应该肆意放屁的。” 樊弓委屈地说:“那你们说,当时我该怎么办?” 2,先知后知 我说:“那大家帮他想一想,樊弓当时还能做什么来避免扰乱课堂秩序。” 学生甲:“不管说什么,反正他不该放。” 学生乙:“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樊弓放的也有可能既不是响屁,也不是臭屁。那样的话,就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问题了。” 我说:“有道理。虽然古人将屁分为响臭两大类,但也有闷屁不臭的情况。” 学生乙:“所以,樊弓同学当时可以有两个选择,如果是既不臭也不响的屁,那就可以放。如果是臭的屁,那就不应该放。” 学生甲:“樊弓的‘屁’文里面已经说了,那是一个臭屁。还是不该放。” 樊弓:“这可难为我了,我的屁放出来后才知道是臭的,那时也没有办法将其收回去呀。没有放之前,我也不知道这个屁臭不臭,或者臭到什么程度。我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呀。” 我说:“这也有道理。从原文看,没有交代樊弓放了几个屁,看情况是放了一个,就导致了后面的讨论。樊弓也是放而后知。” 学生丙:“这么说,即使樊弓放了一个臭屁,也是无辜的了?” 学生甲:“张老师,您怎么总是在帮樊弓开脱责任哪?” 我笑笑说:“我是帮大家来梳理事情,事先不应该持有立场。” 3.君子慎独 学生甲:“尽管如此,樊弓仍然应该被责备?” 教授:“为何?” 学生甲:“古人云,‘君子慎独’。这就是说,一个君子应该非常谨慎,即使独处的时候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更何况樊弓是在大厅广众之下做出放臭屁这种不雅的举动呢?从这一点说,他不够君子。” 教授:“那他该怎么慎独?” 学生甲:“他应该事先慎重地考虑,放出来的是臭屁的可能性。为了杜绝这种可能性,他应该未雨绸缪。” 我问:“怎么办?” 学生甲:“他应该举手向教授报告,申请出去放屁。到外面放过屁后再回教室。” 教授:“这倒是一个好办法。他如果举手提出这个要求,我肯定会批准的。” 学生丙:“可是,如果他放的是不臭的屁,做这种报告就没有必要了。” 学生甲:“他放的是臭屁。” 学生丙:“刚才已经说了,那是放而后知。现在我们谈的是之前怎么办。” 学生乙:“而且,放屁一般地是连续的行为。如果他不停地要放臭屁,一次又一次地举手要求出去,那这个课还怎么上啊?” 教授点头:“如此看来,我要求他出去,不准回课堂是正确的。” 我说:“你要求他出去,那也是他放了屁之后才会发生的。我们现在说的是之前怎么办。” 众人沉默下来。 4,百忍成金 学生甲眼睛一亮,说:“我有办法。” 众人忙问:“什么办法?” 学生甲说:“一个字:忍。” 众学生纷纷交头接耳起来。 教授:“这个忍字用的好。古人云,‘心字头上一把刀’,头上悬着一把刀也要面不改色,这就是忍的功夫。忍是‘慎独’的重要手段。” 学生乙:“你们是要樊弓憋住屁,不让放出来?” 学生丙:“这太难为樊弓同学了吧?” 学生丁:“憋屁伤身吗?” 学生戊:“我听说过憋尿伤身,没有听说过憋屁伤身的。” 学生己:“憋尿容易一些,屁是气体,憋起来太难了。” 学生甲:“虽然难,但正好锻炼樊同学忍的功夫。” 教授:“而且这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 樊弓一脸委屈地看着我:“张老师,您看我该忍吗?” 我说:“在忍的问题上,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因为中国古代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忍的功夫做得最好的是我们张家祖先。有一个百忍成金的典故就发生在我们张家。” 众同学热切地:“张老师给我们讲讲吧。” 4,张公百忍 我说:“我老家在江苏省扬州市瓜洲镇外运河边上一个村子里。我们张家与附近的张家没有渊源关系。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我们家是‘百忍堂’,以前有一个匾额,上有‘百忍堂’三个字。而且我们家三四代前的祖辈是从山东清河(后来的河北清河)搬到江苏的。十多年前,我查了资料,发现了‘百忍堂’的历史出处,正是从清河发源的。现在那里已经成了张氏家族的祖庭,每年有张氏家族的祭祖活动。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这个故事。后来有人引用过这篇文章。” 学生丙:“那百忍堂有什么典故吗?” 我说:“《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后来高宗给了张公一个封号。” 学生乙:“那‘百忍成金’的典故呢?” 我说:“这个典故也与清河张公有关。据说张公有一次发愿,要忍一百件事。过了第九十九件,最后还须忍一次。这时,一位神仙化身为乞丐前来试探。那日张公的儿子结婚,乞丐竟然要求住在洞房里。张公忍了。次日,发现乞丐变成了一个金人。这成了一个千古美谈。所以才有后来的唐高宗慕名来访。梁启超曾经评论说:‘如所谓百忍成金,所谓唾面自干,岂非世俗传为佳话者耶!” 教授:“那对咱们讨论的话题有何启示呢?” 我说:“有一首‘张公百忍歌’,里面有一百个忍字,描述了各种忍的好处和历史经验。但里面没有说让大家‘忍屁’。” 学生们一阵大笑。 教授:“今天时间不早,这个话题咱们明天继续。下课。” 智慧学家与哲学家关于辩证法的第八次交流到此结束。(写于山西繁峙县砂河镇山会村。本文场景纯属虚构,读者请悟其中之理,勿住其相。未完待续) 附:《张公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 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155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传统认识:心身互动的层次特点
热度 20 何裕民 2015-9-1 16:59
让我们回到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对这问题的认识丰富而深刻。 如《黄帝内经》就阐述了“五脏生五志”“五志伤五脏”等,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学说。中医学认为形神(心理或生理)两大机能活动,既是各成系统,各自有着内在系统结构的;又是相互关联,错综地维系成一体的。这叫“形神合一”。而合一的复杂互动过程,是通过“心”的整合作用而有序进行着的。《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指出“心”不仅是脏腑形体之主,且是精神心理之府舍;不仅控制着各生理过程(形),而且还主宰着精神心理(神)。身心两大机能正是借助于“心”,被有机整合成一体的,故个体才能身心互动,健康活泼,生机盎然。 其实,其他学者也对这兴趣很大,论述很多。两汉的桓谭与王充就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论争,他们讨论身心关系时,分别用烛与火、米与米袋来比喻。南北朝时范缜的身(形)心(神)观尤为深刻与彻底。他在《神灭论》中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强调躯体与精神是对立统一体,精神心理从属于躯体,身形在就有心神在;人死了,心神也就随之消亡;形与神互为依存,不能分割。并比喻说:形神就是刀刃与锋利的关系;刀刃在,就有锋利的功能存在。 清初名医绮石曾指出:“以先天生成之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这段话翻译成现代语:就是精神心理有赖于躯体功能而产生(精指躯体或物质,气指功能活动);一旦它产生后,又将对功能或躯体有着巨大的操控(役,通“御”,役使,驱使,驾驭)作用。其实,宋代名医刘河间就已指出:心神产生后,“能御其形”。这可视为是斯佩里现代认识的中国历史摹本,也是中医师之所以在临床中特别注重精神心理的理论依据。 细细寻觅,中国历史上还认识到在不同层次,身心关系是不一样的。中医学区分出三个神,分别是“元神”“欲神”“识神”。其中,元神本自先天,“人有此则活,其灭则人死”;始终发挥着生命之主宰作用。可近似解读为皮质下各级中枢神经对内脏功能和生命活动的调控机构及其机能。欲神则源自人生物本能,含深藏于内的欲求冲动等,它是生命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与皮质低位中枢(含丘脑、下丘脑、垂体)等机构的功能有关,支配着性腺等内分泌靶器官。这两个层次都是生物(脑)决定着元神与欲神;呈现出“身(脑)→身(躯体或内脏)”平行的因果调控关系。在这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活动。一般情况下,元神常常调控着欲神;但欲神(本能)一旦勃发,又可干扰或破坏元神功能。古代学者养生特别讲究“守神”,就包含守住元神,减少欲神干扰元神的意蕴在内。 “识神”是在元神基础上的高层次精神活动,似含意识、认知、意志等,与灵魂可视为同义词,可近似地看作是大脑皮层及部分皮层下的脑功能。它依赖脑功能而产生,受内外因素激发,一旦产生后,又远远高于一般脑的活动,可反过来驾驭控制身或脑功能。这一层次的心身关系是最高层次、最错综的。它们不是简单的对应因果关联,也许,引进“突现”概念,加上中医学的“神可御形”理论强调的“御(驭)”或“役”字,可更深刻地揭示这一层次的心身关系。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520 次阅读|20 个评论
智者的生活法则:多做减法
热度 21 何裕民 2015-7-23 16:45
土耳其有谚语曰:“快是魔鬼的使者”。 域外还有句名言:“慢,是传统文化的珍藏”。 减法生活,储存明天,是简洁的生活态度,也是健康心态,更具有高度自信;并能够防范诸多疾病(包括癌症);它还包含着积极奋斗等。适度放慢,可减缓压力,舒缓紧张,消解焦虑,阻断慢性应激。因此,意义广泛,宜积极推广。 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快”的确是生活逼迫而不得已的,但也有很多“快”是人们自找的。压力也同样!高压力人群中,部分压力是属于现实生活或工作所夹带的客观压力,较难回避,但可以调控(至少可以借助科学分配时间,抓大放小,讲究效率等大幅度加以调控以减负荷的)。也有很多则是人们自揽自找的。比如,不断给自己加压,提出过高目标:今年挣15万,明年30万;不断提高自我欲望值,明明有车就可以了,有了“别克”想“宝马”,有了“宝马”要“宾利”;再如,官瘾特别大,几年弄个处长、再几年弄个司局长当当;还有,就是追求绝对完美,操控欲强等;这些,往往就是自找的,自我强化的。如此的话,最终只能人人跑得气喘吁吁。 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对此类问题的教诲是有意义的:她认为现实社会成功人士中,重点不在于规避或免除高压力及长期应激,这是不实际的;而在于调整他们对待压力及应激的应对方式——面对高压力、快节奏及挫折感等的长期应激,要学会第一时间及时稀释、接受与释放;而不是让其转化为慢性应激;或令其发酵;也不可耿耿于怀,无法释放;更不可自我徒增压力。 一个搞生态的著名教授,患了一种恶性程度略高的甲状腺髓样癌,他本身生性谨慎认真,工作事业又很投入。正当壮年时生癌,自然非常恐惧紧张。几年中西医结合调整下来,总体康复得不错。一次来复诊时,我发现他又忘我而玩命地投入了工作。我郑重其事地劝导他。再次复诊时他还是没法从现实的忙碌中解脱出来。我对他原本的癌症倒并不怎么看重,因为控制得不错。但对他如此拼命的工作状态大为不安,因为这往往自身启动着新的癌变进程(甲状腺可说是压力器官,持续的紧张和压力状态会刺激甲状腺功能,潜伏着新的癌变可能),因此,我再次劝说他,他回答曰:“何老师,不瞒你说,我实在无奈,分身无术!现在重视生态,到处都求我的,到处要我必须做到,都是重要的,我辞也辞不了……”我停顿了片刻,想了一想,说:“建议你不妨做个三分法,把所有的工作捋一捋,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四。第一档,你必须做且能够做的,且时间再紧你也想做的;第二档,你可以做也愿意做,但不是那么急的,可暂先放一放;第三档,可做可不做,碍于人情,你可以先推一推,或介绍他人参与,你来辅导;第四档,不想做或没法做的,你要学会拒绝,你完全有理由拒绝。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兼顾了这个,就不兼顾那个。我们暂先从效率角度来谈,也要学会区分。更何况,你又生了病,使你的工作受限了……” 他听我说完后,舒眉地笑了笑。说:“我明白了,从明天起,要学会像你一样,善于分类与拒绝……” 其实,人真的要学会说“不”。这个“不”字对快乐、幸福生存很重要。只有学会了说“不”,很多重要的事,你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只有学会了说“不”,才能留得青山在,悠悠享长寿!学会按照自己意愿生活。而这个,实际上是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总结!正因为被女儿的提醒触动后,自己逐渐学会了对工作和事业进行分类、分流、放弃、拒绝、授权、辅导等;信奉“减法生活、储存明天”之信念;如此,的确未见效率明显降低,却给生活带了愉悦及满足感。 该教授半年后复诊时说,自己奉行新的对策后,效果还真的不错——烦恼少多了,再也不开夜车了!也很少再为该不该赶时间而痛苦了!夫人则插话说:老钱(该教授姓钱)有更多时间闲下来待在家中了…… 说白了,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过程和所经路段不一,终点却相同的旅行。每个人目的地都是走向坟墓。我们每消磨一天,就是离坟墓近了一天! 对于门诊上特别性急、焦躁、拼命地赶着人生“路”的初诊患者,我常会遥指着窗外隐约可见的浦江对岸高耸着的东方明珠塔,慢条斯理地说:“看得见的前面,也许就是你我人生的终点。大家排着队,静静地,悠悠闲闲地走向终点,也许还能走30~50年,多好!”“千万别加塞、插队,或让别人往前冲,这才是最为聪明。”“玩命地赶路,不就等同于人生旅途排队中的‘加塞’‘插队’吗?这样,你也许只有2~3年了!值得吗?”虽是戏话,却常赢得众人点赞! 当然,这是个悖论。现在社会发展需要快!太慢了,可能遭受惩罚。但过快又会出现很多问题。每个人总体需跟上社会步伐,但又要在这过程中保持自我可控的适度节奏,掌握自我平衡技巧。因此,放慢脚步,适当控制一下节奏——或者说:在快慢之间保持某种张力——是防范癌症及诸多慢性病的重要措施。 切记:慢是历史传承的瑰宝。 减法生活,常可带给你快乐。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891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黄卧云: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
热度 1 fqng1008 2015-7-19 07:43
一 在最近几年时间里,儒学成了一门显学,为的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界忙碌地研究起来,据说要重新发现和开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以指导当下中国的现代化。今天,否定传统文化将不得人心,新文化运动也因为其彻底地反传统文化而受到质疑。但要问传统文化是什么,却各说纷纭,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三个各不相同的概念纠结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变得含混不清。 “传统”和“文化”是两个内涵极为庞杂、外延十分宽广的词,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酒桌上正当人们酒酣耳热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酒文化。有品茗之雅好的人视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喜欢舞文弄墨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哲学和玄学的角度,诸子百家,阴阳五行之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不在传统文化之列。但是当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提并论时,文化一词便有了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一个社会特定的价值取向。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将西方文化归纳为民主与科学,准确地抓住了西方文化的实质。今天,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是清晰和清楚的,它的基本内涵就是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 。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 )的概念是在 19 世纪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一开始就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它是一套与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相对立的价值体系,第二,它专指儒家思想体系。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国外开办的几百所孔子学院,也同样表明把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同起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两极对立,统治阶级提倡它和维护它,有新知识的知识分子则否定它和批判它。这种对立在戊戌维新和袁世凯称帝两大政治事件前后达到了顶峰:因为向往“西法”,才产生了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发动“尊孔读经”,才直接导致了陈独秀、胡适等人领导的激烈反传统文化、高唱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文化之争的实质是制度之争,西学与中学的命运与国家政治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当国家遭遇巨大的外部挑战的时候,就是大倡西学和积极面向西方的时候,在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中苏军事冲突的时候都是如此,只要危机过去,或者缓和,传统便又开始受到青睐 。 儒家文化能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暂且不提,而什么是儒家文化也远不是像西方文化那样有确定的含义,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对儒家文化褒贬不止和争论不休的源头。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就成为一种统治工具。术者,技也。儒家思想变为儒术的过程,就是根据统治的需要对孔子思想进行解释、强调、取舍、发挥的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变为儒家文化的过程,它最后归结为一套约束臣民思想和行为的纲常伦理。如果没有西方人的到来,它不会受到任何质疑,但在晚清时期,儒教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致命冲击,乃至于到了需要“保种、保国、保教”的严峻地步。在朝廷看来,“中体西用”解决了中西之学的矛盾。中学指的是儒家的价值观体系,如张之洞所言,“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在知识精英如辜鸿铭眼里,儒教是教导人们修身的指南,《论语》阐述的是君子之道。辜鸿铭极力要调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它们能兄弟一家亲,他把《论语》比作中国人的《大宪章》,把中国人的学堂比作西方人的教堂。他捍卫中国传统,他也喜欢西方文明,在他看来,中西文化其名虽异,其实相同。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那里,儒家文化不过是一片以仁义道德之名掩盖人吃人的罪恶历史的遮羞布。当代,刚刚去世的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一个颇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迎合听众的天才人物,称颂儒家文化在主导亚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一如他在面对西方听众时称颂法治制度,是世界政坛唯一赞赏儒家文化的重量级政治家。他看重儒家文化中权威的一面,为他在新加坡的家长式统治进行辩护。儒家权威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是家长权威主义 。 当人们在谈论儒家的时候,常常对两种不同意义的儒家不加区分,一是孔子的儒家,指儒家思想,一是统治阶级的儒家,指儒家文化。前者属于法家、墨家、老庄思想等等诸子百家之一,后者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提供统治的合法性。但无论哪种意义上的儒家,儒家思想还是儒家文化,都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儒家的价值观并没有在事实上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观 。 二 新文化运动领袖以看似激进的话语戳穿了儒家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遮眼法,触及了真实的中国历史。在孔子的政治伦理中,施仁政是一个核心概念。仁者爱人,忠恕是仁政的根本,忠恕基于爱,忠恕就是爱。统治者本着爱人之心统治他的子民。爱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爱就没有仁政。打天下、大肆杀戮,何曾有过仁爱?钳制言论、让天下人道路以目,何曾有过仁爱?滥施酷刑、铲除异己,何曾有过仁爱?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何曾有过仁爱?在一个被公正而慈仁统治的社会,不会有饿殍遍野的惨象,更不会有朝野上下的普遍腐败和贪婪 。 仁政在孔子的思想里是一种政治理想,可这一理想从来都没有变成现实,更不用说具有制度保障了。仁政是孔子的价值观,但不是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在另一种意义上,仁政是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也不是社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是思想统治的工具,具有虚幻性和欺骗性。孔子阐述的“君子之道”同样无法变成普遍的社会实践,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和饮食男女,他们无意成为道德超群的君子,只有西方的公民——为法律所保护、具有基本政治权利的人——才能成为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作为价值观体系的文化,它只能植根在社会生活中,而不是存在于儒家的教诲中,只有为社会所有人接受的普遍观念,并实际指导着他们的行为,才能成为社会的价值观。它必须有相对应的制度形态。从价值观方面理解的西方文化,不能只从柏拉图《理想国》、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去寻找答案,而是要从古希腊的雅典民主、罗马的法律制度、英国的宪政、美国政府的三权分立体制中去获取结论,正如理解基督教文明不是从《圣经》去理解,而是从基督徒的行为中去理解 。 信仰不是观念,而是行为。意识形态是观念体系,信仰不是。信仰上帝,信仰基督,不只是相信上帝和天国的存在,而是按照基督的教导检查自己的内心,修正自己的行为。《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绝对不会忘记给荒岛上的鲁滨逊留下一本《圣经》,使得他虽然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但能依然能接近上帝。他经常对照基督徒对上帝的义务来思考自己的责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个基督徒的行为。天朝的官员人人自称是儒家的信徒,皇帝就更是儒家的代表,可他们有多少成为了儒家的“君子”,践行了儒家以待己之心待人的忠恕之道?对于共产主义信徒,我不得不想,他们是不是都知道信仰共产主义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按照信条,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就是向社会无私奉献,我看到了无数共产主义的信徒——共产党员,但我很少看到,几乎没有看到无私奉献的信徒(我并不认为无私奉献是适合人类社会的良好的行为方式)。在这里信仰不是行为,顶多只能算是一种关于“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的模糊信念 。 对今天那些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士,或那些尾随权力而大倡传统文化的人士来说,由于不能从中国历史和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挖掘他们想要的价值观,便只有到书本中、到儒家经典中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了。不能不遗憾地说,他们研究儒家经典其实只是研究儒家思想,研究孔子的思想,而不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毋庸置疑,但一个社会在漫长的历史中只接受一种思想的支配是不可思议的。社会有它自身的结构,以及由社会结构引起的驱动力。孔子思想实际上是一些随感,通常是他与弟子在一起时发出的感想,因此其所思所想忽此忽彼,研究者可以各取所需,从专制思想到民主思想,从革命思想到改良思想,从保守主义到激进主义,都能在孔子的言论中找到思想源泉。康有为为牵强附会的研究方法作出了表率,他以《孔子改制考》来包装和宣传自己的改制和改良主张,他证明孔子就是以改制为务的伟大改革家 。 要研究儒家文化,必须要研究中国王朝政治的实际运作,要深入到中国社会的结构中去。从政治运作上看,正如人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政治具有儒表法里的基本特征。儒家文化是王朝专制的一层包装纸。包装当然不是内核和全部,但包装也不是毫无意义。仁政、仁爱和忠恕显然不是王朝政治的实质,王朝政治中能真实体现儒家文化的部分是君权的绝对性。它的绝对性不是来自于(理论上的)君权神授,而是来自于(理论上的)万民爱戴。君权的家长式权威构成了儒家文化最富于特色的部分,家长和皇帝不是给予爱,而是给予恩惠;不是给予爱,而是接受膜拜。儒家的君权权威有别于西方君权的权威,前者不受制约,西方的王权虽在万民之上,却在上帝和上帝的律法之下。从社会结构上看,儒家的“权威—服从”伦理并不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唯一准则。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社会结构简单,只有官民两个阶级的分野,两者有“权威—服从”关系,但也有“压迫—反抗”关系。这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但儒家的权威主义秩序观具有正统性,造反和颠覆的观念也同样具有正统性,肯定了官逼民反,就肯定了被压迫者反抗暴政的正当权利 。 三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对其生活和生活环境会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他们必须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协调自己的行为。这些看法或者称之为价值观念就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随着人口的自然繁殖和延续,它们也会一代接一代人的传承和延续,这就是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当下的概念,传统文化的遗传密码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研究传统文化的最佳起点不是古籍,而是自身 。 西方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归纳为东方专制主义文化,既区别于西方的专制主义文化,又区别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和法治文化。先进社会才可能有先进文化。皇朝专制社会只能产生皇朝专制文化,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文化。如果要用一句话概中国皇朝时代的社会生活,我想最准确的莫过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古代俗语,它不但准确反映了中国两大社会阶级的生存状况,也极其准确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它的人民形成了怎样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文化传统?官民两大社会阶级的生存状况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唯一性,使它不同于其他文化 : 1 . 这是一个极不公平、极不平等的社会,官有放火的自由,民无点灯的权利。官对民的绝对主宰,不仅是对权力的垄断,也是对文化、教育和思想的垄断,以便把自身的特权固定化,永久化。官方的特权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阻碍了社会对公平的思考和追求,中国文化的特权观念由此根深蒂固。在西方文化浸入国门之前,国人除了造反去推翻一个王朝,从来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改造和改变极其不公的生活模式 。 2 . 蛮横的、以武力和威吓为基础的权力,使一切自由辩论和说理都成为不可能。你找不到任何地方,任何人,找不出任何法律可以与之理论:为什么州官能放火,百姓却不能点灯。现实就是如此,现实必须接受。没有对事理的辨析,没有对是非曲直的讨论和论争,没有对生活和制度的批判,文化便失去了向前发展的动力,造成整体的思想和文化停滞 。 3. 在不能辩论和说理的社会,逻辑科学无从发展,人们习惯于武断,却不善于论证自己的观点。有人说西方社会好,反对者马上就说“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圆”,通过偷换概念、歪曲和篡改对手的观点来反驳对手。缺少逻辑科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项根本性缺陷 。 4 . 人们没有学会合符逻辑地思考、质疑、推理、求证,就不可能培养出科学精神,也就不能在科学上取得进步。已经有很多人思考和探究过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的问题,有的人归结为中国人的感性思维特点使他们不具有发现事物原理的能力,我则认为科学精神的缺失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 5 . 官民两极的社会造就了它的人民的性格呈现两个极端,要么胆小怕事,奴性势利,要么放纵妄为,目无一切。统治阶级保持秩序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持武力威吓,使人民胆小怕事。一旦武力不足以威吓,铤而走险的底层民众便起来造反,攻城略地,杀人放火,时机一到甚至还可以“夺了鸟位 ”。 6 . 中国历史的治乱循环根源于两极对立的社会结构。这两个对立的阶级不可能产生基于理性的利益共享机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要发财致富,唯一途径是像满足他们自身需求一样来改善同胞的物质供应条件”,从而实现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双赢局面。但官僚阶级不是资产阶级,它不参与财富的生产和创造,官僚要发财致富只有靠加大对生产者的掠夺,官僚阶级与生产阶级不能做到双赢,其矛盾也是无法调和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没有形成利益分享理性,官民之间不能通过利益让步和妥协化解冲突,而以和平方式结束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永久性战争状态是制度改良和进步的重要条件 。 四 清末能臣李鸿章对“中体西用”原则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在当世无疑是最为出色的,在后世的官僚中也罕有匹敌,或许只有邓小平可以相比。李氏生活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传统对于他不仅是文化问题,还是感情问题。在同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他领导的淮军率先装备西式枪炮,战功显赫,他本人也由此成为朝廷重臣,成为西方技术的坚定支持者,成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他关注着日本的明治维新,1876 年,他在天津对日本驻清国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的谈话充满了文化优越感,对日本全面学习西洋文化十分不以为然 。 李鸿章:近来贵国的变化实在令人刮目相看深为佩服,然有一点不敢苟同,就是贵国盲目模仿欧国风俗习惯改变自国古来的服制 。 森有礼:改变服制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如阁下所见我国古来的旧服宽大爽快,适合那些无所事事悠闲的人,可是对大多数勤劳耕作的人却完全不适合 。 李鸿章:一般而言衣服之样式,乃是人们追忆先祖遗愿的一种取向,作为子孙之辈应该对此尊重,万世传承才对 。 森有礼:一千年以来,日本人的祖先敬仰贵国服式的优雅,传承了古唐这一文化,历史上我国人民均以善于模仿改造之能事光大民族文化 。 李鸿章:贵国的祖先采用我国的服制是最贤明的做法,可是模仿现今的洋服想必需要花费莫大的财物和不必要的劳作 。 森有礼:贵国的衣服和洋服比较,其精致性和便利性不及半分。也许粗糙的大褂比较适合长垂的清式发辫,却不适合我国人民的自然体貌。除此之外,贵国的其他物品也都不一定适合我国。对外来事物的取舍并无他人强迫,我国自古以来极力吸收和采用亚洲、欧美及其他各国的长处为己所用 。 李鸿章:不过我国绝不会进行如此改革,只是不得不在武器、铁路、电信等机械方面吸收西洋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正是那些国家最优秀之处 。 李鸿章面对日本人良好的自我感觉只保持了短暂的时间,到1885 年他就认识到“大约十年之内,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再过10 年,1895 年,73 岁的他不得不亲自前往日本乞和,代表战败的清国接受日本的全部条件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领土,承认朝鲜独立,赔偿军费。在日期间,他遭到一个日本青年的袭击,子弹击中左眼下面颊,成为震惊各国的大事。病榻上的李鸿章以死争取大清国的利益,请求伊藤博文给老朋友面子,但伊藤并不给“老朋友”面子,没有做出让步,李大人以一句“没想到阁下是如此严酷执拗之人”愤然离场 。 李鸿章亲眼看到自己领导的起初看起来很有希望的改革事业毁于一旦,成为一个国际笑话,这对他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打击,此后便在抑郁中度过余年,1901 年卒。“中体西用”的国策本该随着李鸿章一起进入历史,但却一再进入政治现实,这也许就是中国历史的宿命。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5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正在裂解的文化基因
热度 15 wb19901025 2015-7-13 16: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一切都正在发生着巨变,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经济。工业科技和现代文化的入侵,正使得当代中国的农村变的“面目前非”,现在所面临的即是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向现代文明的过度,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是对物质力量的崇拜和道德文化的沦丧,若过度得当则可能出现一番太平现象,但是从现在的发展看来,这些变化中总潜伏着巨大的危及,比如对传统文化中好的方面的丢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现代科技成了农村传统文化的杀手。 盛夏的风吹来,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果蔬的清香,深深的吸一口,甜蜜的带有夏日味道的空气融进肺里,和血红细胞结合在一起流遍全身。阳光从遥远的苍穹射向这里,树下投射出斑驳的影子。树上的杏子亮晶晶的,在风中摆动着它们那肥硕的身躯。树下的老人一动不动坐着乘凉,我们则飞快地爬到树上,把果实一个个地喂进口里。老奶奶一句话也不说,透过树叶的间隙,我能看得到她脸上被岁月刻下的印记。那时没有电灯、没有公路,也没有人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人们欢乐是生活,互相帮助、没有仇恨。 记得小时候经常跟着祖母去田间,把石块扔向远处,把土块压碎,躲在树下纳凉,玩累了就坐在田地里看祖母挥动锄头的动作,她总是很卖力地干活,把锄头挥的震天响,弯着腰一下一下地打碎地里的大土块。累了就坐在地里抽支烟,祖母说她抽烟的习惯还是我太婆教给她的,她当时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嫁到我们家,太婆吸烟的时候总要让她帮着点着,点着之后就自己先吸一口,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开始吸烟了。老人吸烟在农村一点都不奇怪的。在田地里我就这样看着看着,一圈圈的烟和整个天地融为一体,仿佛是远古吹来的风,把树枝吹的哗哗响,吹展了天上的云,也吹散了地下的人。 长大后上高三那年,祖母患病去世了。在梦里经常梦见她,我说你看,奶奶还好好的,在梦里那粗糙的手、满脸皱纹的脸、说话的声音等真的一点也没变。梦醒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虚幻,随之而来的便是许久的失落与感伤。我那时经常去田间,有时候就那样呆呆地望着,仿佛能感觉到祖母就在自己身边挥动着锄头,还是当年熟悉的风景,还是远古的风,它带来了当年锄头触及土地的声音,这声音在天地间久久不去,那‘咔咔咔’的一声又一声,听的我心头一起一落。 每到过年的时候村子里都会下大雪,一眼看不到的白,上天毫不吝啬地把手中的白洒在天地间,一片的寂静与祥和,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着新年的气息。 大年三十的时候总要去坟上祭拜祖先,从我一生下来我祖父就去世了。妈妈告诉我说,你生下来之后你爷爷只抱了你一个月,那时候他有病,你还老给人家拉屎拉尿的。所以我很感激爷爷,虽然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但每次上坟的时候都要在他的坟上多烧点纸,算是报答在那一个月里对一个新生命的抚育之恩吧。 农村人对天地自然自古就有一种敬畏之情,除夕夜是必须给上天烧香的。墙上贴上古老的画,虽然看不懂那具体表示什么意思,但总感觉很神秘的样子。我记得小时候大家都必须给上天烧香的,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但现在这些习俗正在慢慢地土崩瓦解,在我们父辈手里,在对现在科学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手里,在那些被现代科技冲昏了头的人手里,这些古老的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正在被装进一个叫无知的盒子然后扔进记忆的阁楼里。 现在农村人很少在玩弄这些了,有年回家我问一些父辈们,我说为何现在不敬奉上天了呢?他们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弄这些有屁用,你看天不下雨的时候一颗炮弹上去就解决问题了。还敬奉什么天地。我当时很想说,你看,这就是无知者的狂妄。 小时候,村里还没通电,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电视。过完年总有社火表演,村里要组织唱戏,戏服和戏子都是自己村人,他们把脸画的花花的,穿上在我们当时看来很古怪的戏服,就开始唱了。戏楼前面灯火通明,看戏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人们都很自觉地自己带上柴火就在广场中间生一大堆火,人们围火而坐,听起来很古老的秦腔、商贩叫卖的热闹、温暖的火光熔掉了往日的劳作刻在人们脸上的疲惫。唱完戏后人们打着自家的灯笼一个接一个连成一个长线,然后围绕着全村走一趟,据说是为了赶走邪恶的东西,以保来年万事顺利。但随着电视的入侵,这些早就成记忆了,这些祖先们留给我们的财产全都至于父辈。 小时候的农村总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纠纷总能通过相互商量而解决。 但现在一回到家,总能听到村里的各种丑闻,祖辈们个个离我们而去。诸如儿子逼死父母、男女通奸被抓、因一点点利益问题兄弟之间互相诋毁、为经济利益相互攀比等等丑闻不绝于耳。回家过年大雪天的时候总喜欢爬到山上去玩,看看脚下这个美丽的村庄,想起曾经的一切,再看看现在所发生的事情,不禁让人怀疑这还是那个让人魂牵梦挂的地方吗? 现代文明的入侵不但没有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反而使其更加恶化。农村小学全部被集中起来,以前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虽然教育水平不高,但总能保证每个孩子得到最基本的教育,但现在不一样了,有的地方五六岁的小孩必须每天行走好几公里的山路去上学,夏天还好,但一到冬天,西部的天亮的比较晚,所以那些基本上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小孩是必须摸黑去读书的。 本来说是要重建农村小学的,但由于人与人之间互相的推脱导致工程搁浅。比如我回家后看到那些建筑用的砖头已被大家你一块我一块的拿去垫自家桌腿去了,还有水泥也已经完全变成碳酸钙了。父辈们对自己利益的注重和对自身的不断修饰导致、以及由于进化的缺点所导致的群体犯罪现象使得整个农村文化破败不堪。当然这跟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但实在是不想在这个体制问题上多费口舌了。 但这些也并没有让现在的小孩变的多么爱读书,他们深受自己父辈们恶劣习气的影响,对金钱和物质有一种近乎疯狂的崇拜,所以好多孩子初中刚刚毕业就基本全部南下打工去了。而回来后,带来的并不是纯正的现代文化,而是经过自身的狭隘理解所加工形成的不伦不类的变态文化——一种对科技的一知半解和自认为接受过现代文化的高傲自大。 对于上面的种种现象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 祖辈们作为二战的“产物”,他们深知人的私念可能导致的恶果,所以力求建立一个和谐宽容的生活环境,小问题总可以通过谈判解决。 而父辈们则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他们处于文革导致的文化断层上,物质经济的疯狂发展,道德文明的加速倒退,使得祖辈们留给他们的文化财产全部被他们破坏殆尽。 而正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我们这一代,虽然算不上什么时代骄子,但我们必须找回被父辈们丢失了的东西,历史不会停下脚步让我们去寻找,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必须加快脚步,不然我们的文化基因将会彻底裂解。对物质力量的盲目崇拜将会把我们的社会发展推向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个人分类: 个人心得|4359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中国文化必须转型
热度 1 周可真 2015-5-2 15:08
刘刚:中国文化从何说起 【 走出国学的围城 】 来源:经济观察报 中国人好修长城,从秦一直修到明,就像农民扎篱笆,豪门起院墙,监狱设围城,一代又一代,忙个不停。近代以来不修了,可脑袋里总还有个长城,一到国难临头,中华民族的第一反应,还是修长城。因为修长城而“视通万里,思接千古”。由此我想到,既然民族危机时,可以用血肉修长城,而且修出了国歌。那么,文化危机时,就不妨用国粹修长城,或能修出个应对文明冲突的新长城——国学。可环顾当下,够得上长城级别的文化景观尚未出现。然而,我的主张是,要孔子,不要孔家店,尊重孔子的私学及其文化个体性,让孔子走出孔家店,切莫再为其打造所谓“国学”的围城。 起个“圣化”的话头 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当然要从孔子说起。 讨论孔子,千头万绪,从何说起?通常都从礼与仁等观念说起。不过,我们还是想走出思想史研究的传统路径,另外起个话头,把孔子放在一个更为广泛的“思想文化”领域,看看他的思想怎样转化为文化的质,怎样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我做如此选择,盖因其能提供一种新的学术视野,发现新问题。 由此深入,我们重新探讨孔子,提出了一个“圣化”问题。我认为,“圣化”,比礼与仁等观念能更为确切地把握住中国文化的质,能更为全面地揭示中国文化的大趋势。 “圣化”并非儒家专利,乃先秦诸子共识,且留下了两条路线轨迹,一是法家的“以王为圣”的路线,一是儒家的“以圣为王”的路线,二者互动,而有“霸王道杂之”。 考察孔子圣化,可知儒学如何由边缘而主流,并形成中国方式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王权政治边际平衡的错综复杂的实际需要上,更从“理性的狡计”即思想运动的内在规律上,从儒家的现实选择即学派得以安身立命的本质和策略上,对中国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和更为全面的考察。 这一考察所起的作用,不光是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建立起儒学研究的新范式,它还会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依据。在这里,我们先要区分两个类似的概念,一个是“圣人观”,还有一个,就是这里提出的“圣化”概念。 它们有何不同?我认为,“圣人观”是传统人性论的追求,被确立为人格范式、人生理想,在政治伦理化中,它又被赋予了与最高政治权威“王”合一的属性——“圣王合一”。 而“圣化”概念则不对人性品分,也不在政治思想中为圣人确立坐标,而是从中国文化大趋势中提出圣人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不是作为个体人格,而是作为文化标志提出来。 文化也有“三段论” 形式逻辑有三段论,我们借用一下来看文化形态。我认为,中国文化,就其形态而言,也可分为三段论。 一是“神化”阶段,以神道设教,“率民事神”,夏、商、周三代如是;二是“圣化”阶段,从“事神”转向“尊圣”,从神道设教转向以民为本,从君权神授转向内圣外王,此乃始于周公,成于孔子,故以“周孔之教”为范式和标志,自三代以来,迄于民国时期;三是“公民化”阶段,君权转向民权,臣民转向公民,民本转向民主,此为文化转型之大势,发轫于近世,以至于今日。 转型中,我们将孔子置于“圣化”一段来反思,回眸孔子,你仰之也好,斥之也罢,都是历史。给他一个恰如其分的历史定位,重新感受一下古典时代先哲们的文化精神,体验一下文化传承中搏动的生命激情,与各种思想的幽灵做无拘无束的对话,使我们当下的存在,在对先哲们的同情与了解中进入永恒的生命之旅,这无疑是一种最为奢侈和诱人的享受——让生命的诗意栖居于历史。 不管人们怎样评价,孔子一直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学地位,讨论中国文化谁也绕不开孔子,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在文化受难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还得成为大批判的对象。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孔子依然作为传统的化身矗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对他进行认识和再认识。 然后,我们要选择,是沿着反思之路继续前进,还是回归传统去复兴儒学?前进派还要前进,回归派则回到了孔子,这两派,迥异其趣,但认同一致,都承认普世价值。 而我们,则趋于反思,以对“孔子圣化”的考察,去“圣化”而还原孔子。可历史化处理同样面临问题,即“历史条件”如何取舍,是将其理解为孔子生前的文化个体性存在所面对的“历史条件”,还是接受各朝各代对他的修改以及“修正主义”?总之,要孔家店还是要孔子,这是一个问题。 要分清两个孔子 “打倒孔家店”后,留下一个问题:要孔家店,还是要孔子?新文化运动要孔子,不要“孔家店”,而新儒家要“孔家店”,并以孔子为招牌,将“孔家店”开成文化中国。他们还说,现代社会转型要回归儒家。回归儒家,可儒家在哪里? 孔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末期,鲁国人,如今的山东曲阜还有孔庙、孔林,朝拜人流不断。日本人说,天皇万世一系,论历史,算起来也就一千来年而已,期间,天皇们惶惶然如丧家犬者,不知凡几。而孔子之裔,从汉朝到清朝,两千年来,安享尊荣,不绝如缕,改朝换代,不改素王一脉,所谓万世一系,其实亦不过如此。再看看轴心期东西方巨子,古希腊苏格拉底,活在西方哲学里;古印度释迦牟尼,随佛教流传后世;唯有孔子,占据了中国的王权主义,以其道统统帅政治。 当然,这是孔家店里被“圣化”的招牌孔子,还全然不是春秋时期那个不敢以圣人自居的本来孔子。本来的孔子,不存在所谓“现代化”问题,需要现代化的是孔家店的招牌孔子。 要把这两个孔子区分开来,还有儒学,也要区分看待,分为官学和私学,就像我们在《文化的江山》里将王朝中国与文化中国区分开来一样,孔子本身也存在着官学的孔子和私学的孔子;孔家店的生意经也必须划分一下,帝王的归帝王,儒学的归儒学,孔子的归孔子,不要搞混了。 我们反对儒家传统,反的是王朝中国里以“三纲”为代表的儒家传统,不反民间社会乡绅自治的儒家传统。儒家传统在民间社会,会与时俱进,会自我更新,不像它在王朝中国里那么神圣,竟然以“天不变道亦不变”自命。我们也“尊孔”,但尊的不是那个在王朝中国里做圣人的孔子,而是在民间社会兴私学的孔子,也就是说,我们尊的不是孔子的文化圣人性,而是孔子的文化个体性。因此,我们反对那个被王朝中国圣化的孔子,那个活在圣人观里做圣人的孔子,我们对王权主义的批判,其中也包含了对孔子的批判。社会转型的前提之一,便是来自对孔子的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英雄们,打倒了“孔家店”,却没有安顿好孔子,他们没有向孔子表达应有的敬意,只是将孔子作为了认识对象而已。 对于孔子来说,即使王朝中国不在了,儒家传统不在了,他还会存在,因为他自有一座文化的江山,他早就立在了那里。中国的历史万水千山,儒学只是一条河,要全面继承,不要把儒学无限放大,大到覆盖整个文化中国。先秦诸子,孔子只是其中一个,在他之前有诸子,在他之后也有很多。儒学是历史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继承,但不应该躺在历史遗产上当“啃老族”,所以不应该回到老祖宗那里去,应该回归自我,现代化转型不是儒家转型,而是自我的转型,要转出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个体性来。 儒教资本主义 儒教现代化,说白了,就是要搞所谓“儒教资本主义”。当年孔子,确也搞了点资本主义,但那与社会转型无关,而是有点像毛泽东说的“资本主义尾巴”之类的东西,不然的话,孔子周游列国,那么大开销,谁来为他买单? 谈孔家店的生意,当然得从孔子谈起,不过,那时的孔子,还没由国家来经营——“国营”,他还是个体经营户——“私营”。但孔子是不胥于私的,总想找个国家当靠山。鲁国靠不住,那就往列国去,一来宣传主义,二来做点生意。孔子只管谈主义,谁来谈生意?得去找子贡——端木赐。端木赐本是白圭、范蠡一流人物,孔子夸他“亿则屡中”,看来他做的就是孔家店的生意,从《论语》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最能吹捧孔子,把孔子当作品牌来经营。 孔子有两把刀,一把主义刀,一把货币刀,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主义第一,生意次之,所以,孔子总是夸奖颜回,还要子贡表态。子贡的态度很好,他每一次表态,孔子都很满意,他说,我只能举一反三,而颜回闻一知十,比我强多了。颜回是主义的标杆,子贡很知趣,满足于为主义提供物质利益。 搞儒家资本主义,如果去问孔子,孔子未必会同意,如果去问子贡,他会说,没问题,只能如此。儒家摊子越铺越大,孔家店的生意也要跟上去。不搞资本主义,生意就很难做下去。谈资本主义萌芽,也可以从孔家店谈起。所以,他也提醒孔子,不能光谈主义,还要兼顾生意。他对孔子说,夫子的道太大,这世界放不下,能否修改一下?颜回听了,马上接过话茬,说,要改的不是道,而是这世界。 听了这两番话,你说孔子会喜欢谁?孔子手下还有子路,更是原教旨主义,他比孔子还孔子,有时候连孔子都嫌他迂,谁搞修正主义,他跟谁急!履行孔子学说,他完全彻底,为了扶正头上的帽子,宁肯被人砍死。在这样的同仁里,还要搞儒家资本主义,真是难为了端木赐。 新文化运动以后,“孔家店”这一千年老店还要不要继续开下去呢? 有人喜欢苏格拉底,难免对孔子说三道四。有人要抱着“孔家店”的牌子招摇过市,端着儒教的饭碗吃下去。当然,饭不能越吃越少,碗不能越吃越小,所以,产生了现代化的问题,都是与孔子本人无关而与后人饭碗有关的伪问题。现代化的孔子是假古董,真家伙在春秋时期。 西方没有现代化的苏格拉底,中国又何必要搞现代化的孔子?听说新加坡中学三年级课本有《儒家伦理》,它传达了一个孔子的现代信息:孔子与现代化、儒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此前,日本的经济奇迹和东南亚经济起飞,都被归结为儒教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与儒教伦理,儒学与现代化的话题下,新儒学再度崛起,他们从儒教资本主义那里,找到了儒学现代化的依据,还坚信,不仅从儒教里面能发展出资本主义,而且从儒学里面还能发展出自由主义。 不久,儒教资本主义的“天下”,从奇迹变成泡沫,恍若隔世。尤其日本,从叫嚣“收购美国”,“给自由女神穿和服”,到企业破产,金融体系推倒重来,它再一次被击倒了。 在这场世纪末的东西方经济大决战中,自由经济打败了儒教资本主义,儒之弊重现,它从制度内部导致官商勾结,从而破坏制度,它用“天下观”,混淆了国际经济的大格局。所以,当商人以“儒商”自居,多半就要出问题。因为“儒商”的招牌,在市场上没什么用,在官场上却能呼风唤雨,在官场压倒市场的国家形态里,“儒商”也就大行其道了。 可是,市场毕竟有其自身的规律,无论官、商如何勾结,怎样算计,也不能取代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必定显现出来,不遵守者,大至国家,小到个人,都要出问题。 文化还得转型 文化转型,已是个老话题,从二十世纪谈到二十一世纪。可转来转去,还是传统“文化搭台”,现代“经济唱戏”,还是个“儒教资本主义”,没有根也没个底。中国人但凡一寻根究底,就喜欢跑到传统中去,忘了当下,没了个体。而我们所谓“根底”,其实就是当下存在的个体,文化转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回到文化个体性上去。 试以“文化三段论”言之。我们说“文化”,通常不假思索,不作分辨,使“文”和“化”一体,其实,“文化”的句式是个主谓结构,“文”是主语,“化”是谓语;以“体用”言之,则“文”为体,“化”为用;故“文化转型”,乃主语、主体之“文”的转换,而谓语“化”不变。 以此来看中国文化,我们发现,主语“文”已换了两次,以“圣”换“神”,从“神化”到“圣化”,历夏、商、周三代,以周公为分水岭,以“周孔之教”完成了第一次转型。“神化”是以“神”为文即以神明为主体的文化,而“圣化”则是以“圣”为文,即以“圣人”为主体的文化。第二次转型,以“公民”换“圣人”,从“圣化”转向“公民化”。“公民化”,是以“公民”为文,亦即以“公民”为主体的文化,然其语态,尚处于“正在进行时”,“公民”作为文化主体虽被确认但尚未确立。还有,就是在文化句式中如何确立宾语,使宾语达到对主语的认同,并上升为主语。例如“神化”,“率民以事神”,“民”就成了“神化”的宾语,“事神”就是宾语“民”对主语“神”的认同,但“民”与“神”绝对二分,作为宾语的“民”不可能上升为主语“神”,因而有了圣人革命。 在“圣化”文化中,“以民为本”,“民”也成了“化”的对象——宾语,在这一文化句式中,圣人作为主体,人民作为载体,圣人作为主导,人民作为基础,作为宾语的“民”除了向主语“圣人”认同,还可以向圣人转化,“人皆可以为尧舜”不仅透露出这种转化的消息,而且还对“民”提出了“自化”的要求。“自化”的对象是自我,化到“无我”时宾语就上升为主语——成为圣人。 然而,当普遍的“自化”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时,“圣化”与“自化”的潜在对立便显现出来。一旦历史机遇成熟,作为宾语的“民”的“自化”最终要回到对自我的肯定上来。这种对自我的认同,便以自由民主的方式,推动“圣化”向“公民化”转型,从而达到对民的本质的绝对肯定。在这种绝对肯定中,民从宾语状态解放出来,完全上升为主语。在“公民化”的文化句式中,“化”的对象不再是作为整体的民,而是作为个体的“我”,正是在个体“我”的自律中,实现文化个体性的自觉。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1079 次阅读|3 个评论
以“不法常可”的法家精神来改造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
周可真 2015-5-2 13:26
拙文:《 与鬼王对话集(14) 》 Laokanke 2015-5-115:25 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四大文明现在只有中华文明还在苟延残喘,但还能维持多长时间呢?最终结果是灰飞烟灭?还是被转基因?还能出现被侵者最终同化入侵者的神话吗?看科学网上诸精英的表现,几乎是给中华文明判了死刑了的,而且还希望立即执行。 博主回复 (2015-5-1 21:16) :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要在发展中才能得到保存的。有时候话语上看起来是在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其实这种激烈的话语形式不过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愿望,即希望民族文化得到发展的强烈要求。一种文化是否会灭亡,不是取决于一批所谓的精英的态度,而是取决作为其文化主体的那个民族的具体生存条件。 Laokanke 2015-5-121:19 “ 有时候话语上看起来是在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其实这种激烈的话语形式不过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愿望,即希望民族文化得到发展的强烈要求。”这恐怕是您的一厢情愿,事实上许多人是全盘否定中华文化的。 博主回复 (2015-5-1 21:30) : 恨铁不成钢的成份占多啊!真正全盘否定中华文化的是西方权贵以及他们的走狗或奴才——包括那些生活在中国的走狗或奴才。如果西方权贵不反华,这些走狗或奴才也就成为无皮可附之毛了。 Laokanke 2015-5-121:40 “ 恨铁不成钢的成份占多啊!真正全盘否定中华文化的是西方权贵以及他们的走狗或奴才——包括那些生活在中国的走狗或奴才。如果西方权贵不反华,这些走狗或奴才也就成为无皮可附之毛了。”我之所以没有用“恨铁不成钢”的说法为他们解脱是估计您一定会这样解释,可惜我所了解的许多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已经从根子上西化,他们心中没有信仰、没有一个根本坚持,有的只是所谓的“现实”,有的只是“有奶就是娘的”的实用主义,再结合中共惨不忍睹的宣传手段所形成的逆反心理,把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华文化给顺便糟蹋了。其实,那些痛骂传统文化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读过中国的文化典籍,正如中共宣传部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读过马列原著一样。 博主回复 (2015-5-1 21:46) : 实用主义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什么“无事不登三宝殿”,什么“临时抱佛脚”,什么“人一走,茶就凉”,等等,不都是中国的一种众生相么? (2015-5-1 21:55) :“那些痛骂传统文化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读过中国的文化典籍,正如中共宣传部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读过马列原著一样。”这是如实之论。事实上,正是因为没有真正读过,他们才会那样做。当今中国权贵,如果真正读过马列原著,真正理解了马列精神,他们很可能会主动抛弃它,因为从现实性方面说,马列主义从来不是反映权贵利益的“保皇学说”,而是反映大众利益的“革命学说”;从理想性方面说,马列主义是追求“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人类解放学说”或“人类自由学说”,而一切有阶级的社会的权贵所信奉的学说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特权和私利的“自家解放学说”或“自家自由学说”。 laokanke 2015-5-121:49 “ 实用主义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什么’无事不登三宝殿’,什么’临时抱佛脚’,什么’人一走,茶就凉’,等等,不都是中国的一种众生相么?”而这些正是传统文化中作为映衬“正”的负面存在。 博主回复 (2015-5-1 22:05) : 所以,对中华文化也要作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地宣扬弘扬中华文化。从哲学上讲,中华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传统,其实是主观主义传统,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就是自我中心主义传统,而且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传统与属于您所讲的“正”范畴的正统哲学是有内在联系的,宣扬“万物皆备于我”的儒家哲学、宣扬“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哲学、宣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中国佛教哲学、宣扬“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的儒佛道合一的宋明新儒家哲学,无不是与科学唯物主义格格不入的唯心主义哲学。 laokanke 2015-5-200:34 所谓弘扬,必然是有继承、有发展、有扬弃,几千年的传承,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经过大浪淘沙后还能够保留下来的必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在升华了的丛林法则下生存,必然离不开实用主义,特别是作为统治者,利用“文化”文而化之来维持统治地位就必然有一套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或宗教、或学说,而所谓正负其实是维持平衡的一对矛盾,互为存在,正如唯物并非万能、唯心亦非万恶不赦一样。在西风渐进的今天,不同文化的博弈中中华文化受到严峻挑战并节节败退是不争的事实,而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非中华文化本身落后、腐朽,而是当政者无能所造成的。 博主回复 (2015-5-2 13:05) : 无论当政者有无能耐,其基本素质是由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因决定的,这种基本素质规定了其能耐大小的限度。所以在文化问题上,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是首要问题,弘扬是在改造中弘扬。离开了改造的弘扬传统文化,是文化复古主义的弘扬,是没有前途的。儒家“法先王”和道家“法自然”的保守主义是到了社会稳定时期才起积极作用的,法家“不法常可”的变法思想是适用于社会转型时期(战国时期、汉魏之际、明清之际、清末民初)的合理思想。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理当以法家“不法常可”的变法精神来进行传统文化改造和现行社会制度改造,反之,在这种情况下,以儒家“法先王”和道家“法自然”的保守主义来弘扬传统文化,固守原有的社会制度,其结局必然是失败,而且会失败得很惨~!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1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拯救中医之魂的战略沉思
热度 18 张三火 2015-4-24 11:17
拯救中医之魂的战略沉思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李 致 重 【提要】中医学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它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一百年来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存在着四种糊涂观念:把王权专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相混淆;把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优秀传统文化;把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对立;把社会民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对立。糊涂的文化观念派生了中医上的诸多失误:未能正确对待学术、事业、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把中医西化置于国家宪法与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上;把中医西化等同于中医现代化;把中医经验化视之为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化;把中医教育西化作为后继人才培养的方向;把中医医院变得越来越“姓西”;把中医向世界铺轨歪曲为同国际接轨。这些失误在导致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技术体系严重扭曲、解体的同时,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上的“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的局面。拯救中医之魂,首先要从文化与思想启蒙开始;以传统文化普及与中医理论、临床为重点,抓好医疗、科研、教育的改革起步战略。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 关键词】中医 文化 中医西化 拯救 启蒙 复兴 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世界范围内唯一达到成熟科学水平的传统医学。与全球化的西医相比,其科学观念、概念范畴、理论思维各不相同。倘若把中医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根,《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科学体系是其本,《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体系是其主要枝干,而内、外、妇、儿各科的治疗及其方剂、药物等,则是其分枝、花叶与果实。其中的根、本和主要枝干,堪称中医学之魂,是指导中医临床治疗的理论依据,是拓展中医临床思维的知识源泉 (1)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在未能明辨中西两种医学本质属性与特点,未完成中医学科学定位的前提下,用西医所依据的近代物理学、化学的观念与方法,对中医进行验证、解释和改造。这就是以往所讲的中医西医化,也称中医西化。它切断了中医的根,丢掉了中医的本,扭曲了中医的主要枝干,使中医朝着两千年前经验医学的方向严重倒退。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李慎明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中医药立法重在破“五化”》一文。详细剖析了我国“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的普遍性 (2) 。五化与西化,名异而实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百年自残所导致的中医失魂,是民族文化自卑症、近代哲学贫困、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共同产物。借用当代著名哲学家楼宇烈的观点,叫做“文化殖民地”现象。按照国学大师钱穆的说法,当属“次殖民地化”之列。在中医领域里讲,则是弘扬中医旗帜下一种偷梁换柱的“去中医化”。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习近平主席今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所讲的“去中国化”。 当今,引领中国未来的时代最强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沉思生智慧,沉思是力量。因此回归传统文化,重铸中医之魂,将中医从根救起,首先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需要站在战略高度上认真反省与沉思。 一、一百年来在传统文化上的主要糊涂观念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而成的,其核心是文、史、哲,而哲学是核心的核心。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以道家、儒家与佛学为代表的自然伦理、社会伦理、生命伦理,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源泉。两千多年来,她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维系着中华大地的繁荣、强大与文明。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是东西方文化在中国整合与重构的一百年,也是失去理智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自残与自虐的一百年。而自残与自虐的重点,一直集中在这些核心的核心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盲目、武断的 糊涂观念 。这里围绕本文的中心,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简要讨论。 1. 不能把王权专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相混淆 自秦以来,中国结束了诸侯分封的封建时代,“废井田、立郡县”,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王权专制的社会。从西汉“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步上升为朝野上下共同信守的价值观。 然而随着王权专制的需要,以董仲舒、孔颖达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的御用文人,逐步从儒家的社会伦理之中,异化出强化王权专制思想的王权专制文化。或者可以说,王权专制文化寄生于儒家社会伦理,却与儒家社会伦理迥然不同。随着王权专制社会的不断延续,王权专制文化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蔓延。但是,儒家伦理关于“三纲五常”的思想,与王权专制者“把三纲留给统治者,把五常交给老百姓”的做法大相径庭。清代专制王朝的覆灭是王权专制文化的必然结局,不可与道家、儒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混为一谈。它的覆灭是背离道家、儒家自然伦理、社会伦理的结果,不能把这笔乱帐记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上。 2. 不能把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的落后与进步,脊弱与富强,文化是基础的基础,前提的前提。文化之中,包括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方面不应该是并列关系——精神文化居其首,物质文化为其次。物质文化或文明,总是由那些享有文化教育,具有精神修养的人带头创造出来的。中国自汉代以来到鸦片战争前后的一千七百多年里,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雄居世界之冠,首先是精神文化的丰富和强大 (3) 。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方面是王权专制文化极度泛滥而导致的王朝自身的腐败无能,另一方面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崛起而滋生起的以强凌弱的侵略野心。在这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相继而来的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一次又一次刺上了“亡国灭种”的伤痕。如果说,以文明与富强雄居世界之冠数千年不曾易帜的大国辉煌史,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自尊与自豪,那么,内忧外患、防不胜防、千疮百孔、强国惨败、轰然垮塌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便是中国人在自艾自怨、痛苦纠结、惊魂未定、一蹶不振之中形成民族文化自卑症的主要原因。 辛亥革命前后,不少人把中国落后、脊弱、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传统文化,这是片面的、错误的。这种片面、错误的民族文化自卑症,却是普遍的、顽固的,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地印在不少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3. 不能把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立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是正确的、必要的。西方近代科学,指的是以物理学、化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与技术。它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比,产生的时间维度不同,表现在空间维度上的形式与内容也不相同。不能把近代放大为历史的全部,也不能把一定时代的科学与技术放大为人类文化科学的一切。 人类文化科学发展到今天,曾经出现过两次高峰。从文化科学发展的总体上看,也只能是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在中国的春秋秦汉之际,第二次高峰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第一次高峰以哲学的成就为代表,第二次高峰以物理学、化学的成就为代表。第一次高峰着重研究的是原生态事物的整体特性,即认识“天造之物”的运动变化的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第二次高峰着重研究的是原生态事物的局部结构与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制造出种种不同的“人造之器”。第一次高峰奠基了人类的精神文明,第二次高峰为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文明 (1) 。 如前所述,近代科学不代表人类科学的全部,物质文明也不等于人类文明的全部。不能因为中国近代在物质文明上的一时滞后,而自残、自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不能禁锢在民族文化自卑症之中,昏昏然沉溺于哲学贫困与近代科学主义的泥坑而不知自拔。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与实践表明,中国在近代科学技术方面已经迅速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而且中国在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正在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同步,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来就不存在任何矛盾之处。 4. 不能把社会民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立 面对中国两千年的王权专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引进西方民主的愿望,是及时的、正确的。然而引进或借鉴外来的文明,不能以“全面反传统”,“砸烂孔家店”为代价。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有多深,它的进步实力就有多大。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之下,这一基本道理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民主政体的基础是“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国学六经之一的《礼记·礼运》里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夫选贤御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其中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式的和谐、民主的社会生态模式。这与西方民主政体的含义,本质上是相同的。从强调“知行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上看,其差别可能在“行”上,而不在“知”上,不在文化的主体层面上。 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在民主进程之中,的确遭遇了不少坎坷。然而忘记了中国式的和谐、民主的社会生态模式,甚至把当时的社会民主愿望与整个优秀传统文化对立起来,无疑是一种十分草率的、缺乏文化底蕴的浅薄之见。 众所周知,科学的真理是超时空的。这就是说,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是不受历史局限的。两千多年前,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家的自然伦理,佛学的生命伦理,凝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就是常理,历经两千多年实践检验的常理,当然具有显而易见的真理性。尽管有些内容在历史的演进中有所增减,但是关于社会、自然、生命领域最精深的认识,尤其那些具有价值观意义的核心部份,必然永驻人间。这是人们在研究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的。不可以偏盖全,不能舍本逐末。 人们常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在中国传统文化自残、自虐的历史背景之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医,自然在劫难逃。一百年来持续存在的传统哲学贫困和近代科学主义流行,使中医先后遭受了四次严重的自残与自虐。第一次是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漏列中医”事件;第二次是1929年南京政府时期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是1950年由卫生部改造中医的“中医科学化”事件;第四次是1958年以来推行的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其中第四次中医自残与自虐,持续的时间最长,所造成的危害最大。 二、形成中医“五化”的战略性回顾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一直挣扎在自相矛盾的困境之中。造成这种困境的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到底是同一个医学科学体系呢,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科学体系?如果说中西医本质上是同一种医学科学,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就是无中生有;如果说中西医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中医西化就不能允许。而造成这种困境的真正症结在于,不论坚持中西医结合,还是坚持中医西化,都是站在西医一家的学术立场上讲的。更为离奇的是,从来没有人就“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这两个事关中医科学定位的根本性学术问题交出合格的答卷。这就造成了用西医一家的学术立场坚持中西医结合,用西医一家的学术立场坚持中医西化的局面。于是,中西医结合充当了中医西化的挡箭牌,中医西化变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口头禅。半个多世纪以前如此,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依旧如此。 半个多世纪里发生在中医领域的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对中医犹如“温水煮青蛙”。而以现代化、规范化、科技创新名义包装的中西医结合,其实是在“没有黑猫的黑屋子里找黑猫”。我们为此付出了历时五十载,上下三代人的沉重代价,至今却没有引起学术界对这一战略性失误的反省。为此,这里从文化整体战略的角度,对中医领域里的“五化”问题做一些简要的回顾和说明。 1. 未能正确对待学术、事业、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言,中医事业的管理,应该从属于中医学术的需要。 在中医事业中,包括了中医学术的发展问题,也包括着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的机构建设、设备配套、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在中医学术、事业、管理三者之间,应当是“学术第一,事业第二,管理第三” (4) 。即依靠中医的学术进步,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医学术的特点,为中医学术发展做好管理与服务。由于我国当年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问题,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学术的发展,也就一直沿袭着这一管理模式。 西医是外来的,它在西方国家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可供我国学习、借鉴的管理体制与方法。中医是中国故有的,其传承过程中有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与习惯。在传统哲学贫困和近代科学主义流行的大环境之下,由于我们对中医学术的特殊性重视、研究不够,许多人至今固执地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应当用西医的管理方法来管理中医。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国家重视中医发展以来,中医的管理便逐渐被西医的管理方式所取代。这无疑是一种战略性的失误。 2. 把中医西化置于国家宪法与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上 我国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总方针,是《宪法·总则》“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规定,在我国医疗卫医生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宪法》与卫生工作总方针,是针对我国中西医并存的两种医学体系而确立的,是对待两种医学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但是,不能将《宪法》与卫生工作总方针的精神,扭曲为中医管理体制之内推行中医西化的理由。换言之,决不能在中医体系之内既保护和发展中医,也保护和发展中医西化。 20 世纪50年代提出中西医结合时,其愿望是“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由于知识界未能从基础科学的层面认真研究中医与西医的科学定位,未明察中西医两者的本质特色与差异,因此在以后的实践中,中西医结合被人们随心所欲地编造出十余种不同的解释。有的把临床上的中西药并用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运用西医的研究方法对中医进行西化的改造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中医教育上中西医课程双管齐下、混合安排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管理西医的思路和方法用来管理中医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懂得西医又懂得中医的人员称之为中西医结合者;有的把中西医结合称为发展中医的唯一道路;有的甚至声称中西结合医学在中国已经形成……。 以上种种说法的背后,都是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它导致了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技术体系的全面解体,成为当代借近代科学之名行毁灭中医之实的巨大陷阱。它严重违背了《宪法》关于“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精神,彻底颠覆了“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总方针。 3. 把中医西化等同于中医现代化 发展是现代的,也是历史的,是内在于传统的历史性演进。所以内在于传统的历史性演进,就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换一句话说,中医的现代化,是由中医发展的历史与自身的学术特色决定的。在这点上,中医如此,西医也如此;学术如此,事业也如此,举凡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进步,都是如此。人类文明是多样性的,科学也是多样性的。各种文明与科学都有其基本内容与特点,没有统一的标准,从来没有单一的模式。 然而,1956年成立北京中医研究院(即中国中医科学院)之初,从全国调来五十多名中医药专家,同时也调来一百五十多名西医药专家。如此的人才结构,显然是要以西医的观念与方法,将中医作为被研究的对象,来设计、安排的。用国医大师陆广莘的话讲,这叫做“研究中医”,而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中医研究”。他说的“研究中医”,即中医西化;他说的“中医研究”,即以中医自身的观念与方法,研究解决中医自身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5) 。 其实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科委、科协、科技部、科学院、卫生部、食品药品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科研管理部门,对于中医科研的课题、内容、项目选择与评定,无一不是在现代化的名义下,以西医所依托的近代物理学与化学的方法与标准,对中医进行削足适履的所谓“研究”。这是当代中医科研工作中,近代科学主义思潮严重泛滥的表现。这种由国家“买单”的“和尚退后,神父主佛”的奇怪现象,至今仍在延续着。 《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6月24日刊登了笔者《中医是成熟的医学科学》一文。该文以较大的篇幅,对科学、哲学这两个概念以及科学的分类原则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中医的特色与中西医的本质区别 (6) 。相信在学术界将科学与哲学这两个概念真正搞明白之后,中医科研领域里以中医西化为代表的近代科学主义思潮,一定会迅速销声匿迹的。 4. 把中医经验化视之为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化 中医是建立在哲学与系统科学基础上的一门思辨性的医学科学。因此,中医临床技术的规范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中医从业人员关于中医知识结构的规范,即在传统文史哲和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临床技术体系三方面所奠基的,既全面又坚实的基本功;其二是全面、坚实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中医临床理论思维方式的规范。 从直观感性的具体,到理性思维的抽象,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由望、闻、问、切四诊所见的证候,是疾病过程中的外在表现。规范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所形成的规范的理论思维,才能在四诊合参的理性抽象中认识疾病的本质。只有在具备坚实的传统文、史、哲知识,并熟读中医经典医著的专业群体里,才会有临床辨证论治的共同语言和防病治病的共同思路。而不具备以上两种规范的专业人员即使临床看病多年,往往总是局限在直观感性的具体上,停留在经验性的治疗水平上。而要跨越经验性的局限,则需要在两个规范方面下大功夫进行补课。 现代科学技术领域里的规范化、标准化,主要是全球一体化时代流行于近代物理学、化学体系之内的,突出表现在应用技术领域的自我规范与标准。所以近代科学、技术领域里的规范与标准,不能照搬到人文、哲学领域,也不能照搬到以因时、因地、因人、因病而异的中医临床诊疗之中。中医的临床治疗所遵循的,是以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为基础,以中医临床技术体系为依托,以哲学与系统思维为特点,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以随机应变为专长的临床诊疗模式。这才是中医不可须臾偏离的临床诊疗的规范与标准。它与近代科学体系下的近代应用技术领域里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20 世纪80年代在中医界流行的临床诊疗规范化、标准化,其实是丢掉中医知识结构与理论思维,以临床四诊的表现为依托,在直观感性层面的规范与标准。从感官认识的是事物的表象,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角度看,这样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朝着经验水平的严重倒退。这不是一般意义上到倒退,而是朝着《黄帝内经》之前经验疗法、经验医学时代的大倒退。 记得傅雷在谈到传统艺术时曾经说过:“不从经典中泡出来的人空言创新,徒见其不知天高地厚而已”。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医而言,此话值得我们深思。 5. 教育西化加剧了中医后继乏人的局面 两千年来“以师带徒”中医教育,始终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遵循着从理论到临床的教学顺序,作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的基本方式。20世纪50年代创建中医大专院校以来,教学大纲中将培养高级中医理论与临床人才,作为中医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任务。但是受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创建中医大专院校之初,便埋下了基础理论教学中西并举,临床实习阶段“以西带中”(即西医学术引领学生临床)的劣根。 创建中医大专院校至今,招收新生入学时始终坚持着理工科大学的招生标准,而不是以文科院校的标准来招收中医所需要的新生。 新生入学的第一年,中医大专院校没有开设传统文化里的文、史、哲通识课程,却开设了大量与西医直接相关的数、理、化基础课程。 从新生入学开始,中医基础理论与西医基础理论双管齐下。其借口是,西医基础理论是“医学专业的公共课程”。为什么中医基础理论不能作为医学专业的公共课程,在西医院校里同样予以安排呢? 创建中医大专院校至今,供教学需要的中医附属医院里,实际上执行着“住院靠西医,门诊靠中医”的模式。学生临床教育“以西带中”的背后,明显存在着西医理论与临床被强化,中医理论与临床被弱化的问题。 早在196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届学生毕业前夕,以于道济为首的五名老中医专家针对中医大学教育的上述问题,向上级政府建议并强烈要求,学生推迟半年毕业,专门强化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史称“五老上书”)。五十多年过去了,纠结中医教育的,仍然是轻视中医经典课程的老问题。 1978 年,针对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中共中央直接下达了(78)五十六号文件,并于同年招收了首届硕士研究生,结束了中医没有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研究生教育的方向与内容,完全是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中共中央的举措,对解决当代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一良好的开端,很快又被中医西化的顽疾掩没了。 20 世纪90年代以后,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没有西医实验研究课题的老师,不具有招收中医研究生的资格。从此之后,中医研究生教育几乎全盘西化,传统中医高级人才成长的方向与道路,又一次陷入困境。 1994 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讨论会”上,与会专家们反映:中医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中医师,而现在培养出来的是两个(中、西医)中专水平,或者中医大专,西医中专水平。中医院校中西医基础课程安排大体是7:3,到实习医院后实际变成了3:7。中医院校毕业论文必须是实验研究性的论文,没有突出中医药学术,要西医方法点头才行。专家们认为:再过十年,等这些研究生成为教授以后,中医就全变了。专家们呼吁:不要等到发达国家从科学上真正认识中医了,全世界都来学习我们的中医药时,而中国真正懂中医的人却没有了 (7) 。 2001 年,国医大师邓铁涛、焦树德接受《光明中医报》记者采访时质疑说:“中医大学还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吗”? 1998 年国医大师、中医教育家李今庸在诗中惊叹:“卅年教学实践苦,培养自己掘墓人”。 1996 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应届毕业生中,组织并发表了题为《1996我们走向何方》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81.8%的学生,是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而通过几年的学习,却有许多同学对当初选择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毕业生抱怨,“现行教育体制使得学生们中医没有学好,西医没有学到”。 (8) 2005 年,与英国李约瑟博士齐名的德国著名汉学家、中医学家满晰驳教授在接受《科技中国》记者采访时,语重心长地说:“中医是一门科学,希望中国要严格掌握培养标准”“不要培养假中医”。 (9) 以上表明,中医教育西化与临床后继乏人的问题,早已是关系到中医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 6. 把中医医院变得越来越“姓西” 20 世纪50年代创办中医大学教育之后,我国参照西医医院的模式陆续开办了中医医院。“病房靠西医,门诊靠中医”的偏见,不仅是中医院管理上一种不成文的信条,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铸成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模式。西医学习了中医,或者中医学习了西医,才有资格管理住院部病房。真正有中医理论基础与辨证论治临床技能的高明中医,只能永久地留在门诊上。这种做法,助长了中医临床的西化,限制了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技术的发挥。因此,中医院究竟“姓西”还是“姓中”的质疑,中医院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大难题。 1994 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讨论会”上,与会专家们还提到:中医院的急症差不多全西医化了,为中医急症而推广的制剂,几乎全是配合西医急症用药的,中医真正的东西很少看到。中医院再过几年后就变成西医院了,因为学术内容和治疗思路、方法变了,只会剩下一块空牌子 (7) 。 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位长期分管医政工作的副局长著文说:“中医特色的问题是中医医院的根本问题……不少中医院大量采用西医西药,中医治疗率很低。尤其是在病房,有的中医院中医药治疗率只有20%。一个中医院,如果治病主要靠西医西药,那算什么中医院” (4) 。 7. 把中医向世界铺轨歪曲为同国际接轨 与各国传统医学相比,中医是世界上理论体系最成熟,临床疗效最可靠,治疗方法最丰富的传统医学,也是世界上可与西医相媲美的唯一的传统医学。不论从中医基础科学体系讲,还是从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体系讲,中国人都有责任把中医的诊疗特色与优势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的防病治疗做出贡献。要将中医独特的诊疗特色与优势传播到世界各地,首先要把中医基础科学之轨与临床技术之轨,铺到世界各地去。这是堂堂正正地向世界铺轨,而不是与国际接轨。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流行着中医与世界接轨之说。这是一种误会,也是一个骗局。中医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与创造,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完整基础科学与临床技术体系的传统医学。国外没有中医之轨,中医与谁接轨,又如何实现合理的对接呢?其实,接轨之说的背后暗藏的是改轨,即改中医之轨为西医之路。如此改中医之轨的结局,仍然是中医西化。接轨也,无轨可接;改轨乎,自毁其轨;铺轨者,任重道远 (8) 。倘若以接轨之名,行改轨、西化之实,丢掉了中医的科学基因,使中医消亡于国门之内,中医拿什么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呢? 21 世纪以来,不少科研部门与大专院校仍然以高额奖金,鼓励人们把“中医的科研成果”送到国际期刊上发表。丢掉中医基础科学与临床技术体系,偷梁换柱、暗渡陈仓、投其所好的所谓“科研成果”,比中医西化的做法更幼稚、更可笑。 历史把中医的发明权交给了中华民族,也把中医向世界铺轨的责任交付在中华民族的手上。面对人类医学发展赋予中医的历史使命,因为任重,需要我们勇敢地担当;因为道远,需要我们坚定地向前。接轨是迷盲者的痴心妄想,西化是当代人的文化犯罪。 三、拯救中医之魂的启蒙战略 西学东进的一百多年里,来自西方物理学、化学体系下的,包括西医学在内的近代科学与技术,带着其故有的特点、规范、标准以及传播方式、管理经验等,潮流般地涌入中国。这让长期处于落后挨打地位的中国人在享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患上了顽固的民族文化自卑症,陷入于近代科学主义的误区而不能自拔。因此在中国人自残、自虐传统文化的百年里,中医的头上也被戴上了五顶黑帽子——落后的、过时的、封建的、不科学的、经验性的。 近五十多年来,迫于时代性的传统哲学贫困,中医在慌忙自救中先后为自己找来了四种解释:中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科学体系。这些用溢美之辞来代替中医学术特点的四种解释,其实不过是一些学术性口号而已,完全没有揭示出中医不同于西医的本质属性与特长。当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降临在中医头上的时候,不少人一风吹似的沉溺于中医现代化的迷茫之中,“暖风熏得游人醉,错把杭州作卞州”。直到今天,中医界没有为中西医并存的这一时代,交出“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合格答卷。“我是谁”,是关于中医研究对象与其理论体系本质特点的问题;“怎么来的”,是关于中医学研究方法与其文化渊源的问题。这就是中医学科学定位的要点,也是用定义方式所表述的中医学定义的基本要素。这个死结不打开,就抓不住中医学之魂;这个死结不打开,告别中医西化将永远是一句空话。所以,拯救中医之魂的启蒙战略,理论根据源于此,突破口也在于此。 1. 拯救中医之魂的文化与思想启蒙 20 世纪80年代,是中医工作值得怀念的一个好时期。代表近代思想解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宪法·总则》“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刚刚出台,崔月犁担任部长期间的卫生部随即以“振兴中医”“保持发扬中医特色”为中医工作的重心。那时候,以钱学森为领军人物的系统科学思想,在社会上激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唤起了不少中青年中医学子继承与发展中医学术的热情。当时笔者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工作,第一、二届理事会知名专家们的学术造诣与卫道精神,使我受益良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裴丽生、田夫、钱三强、谢东来、刘化樵等前辈的启发与指导下,从此走上了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他们帮我确立了宽进窄出、向下俯瞰、不求闻达、持之以恒的研究方向与指导思想,从东西方哲学史、科学史的比较研究起步,以中医与西医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为重点,至今持续三十余年。在此其期间,先后发表了专题论文一百余篇,研究专著五部,《中医学的科学定位》、《实现中医复兴梦的战略步骤与任务》、《中医西化违背哲学公理》以及《医医》一书,当属该项研究的总结之作。其中,关于人类文化、科学总体分类和界定中西医关系的十项公理性原则,当属三十余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结晶。 十项公理性原则,是在《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公理的启发下,推导、引申而来的。这些公理性原则不仅在人类文化科学的整体分类上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意义,而且以中西医比较的形式,揭示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范畴体系的特点。这些公理性原则既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中医与西医科学定位的两大学术难题,也为我国合理组合两种医学的临床优势,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的代表人类未来的医疗卫生新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原则。 按照十条公理性原则:中医是哲学体系下的学科,西医是近代物理学、化学体系下的学科。中医研究的是人的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与哲学研究对象的特性相同;西医研究的是人的整体层次之下的结构与功能,与近代物理学、化学研究对象的特性一致。中医所选择的综合—演绎的研究方法,以哲学、系统科学为本;西医所选择的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以近代物理学、化学为本。中医的理论体系是由抽象概念(也称模拟概念、类比概念)表述的;西医的理论体系是由具体概念(也称实体概念)表述的。所以,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科学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关系 (10) 。中西医之间不可通约性拒绝中西医两者合二而一,也不接受中医西化;不可通约性承认中西医在基础科学层面的并存并重、共同繁荣,也认同中西医在临床技层面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只要地球不毁灭,只要人类还存在,中西医在理论上不可通约的相互关系将不可能改变” (3) 。 当今,用溢美之辞来代替中医学术特点的四种学术性口号,依然在中医界流行着。这种状况表明,中医学的科学定位问题,依然是中医界面前首要的学术问题。中国人必须对“中医我是谁,西医他是谁,中医我是怎么来的,西医他是怎么来的”这些摆在人类医学门槛上的第一号的学术问题,尽快做出准确的回答。否则,我们在中医学术发展上的任何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为此我们需要像当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那样,以“十项公理性原则”为切入点,在全国学术领域展开一场学术大讨论。相信这一学术大讨论,必将是拯救中医之魂的文化与思想启蒙。 2. 拯救中医之魂的起步战略 在拯救中医之魂的文化与思想启蒙之后,应该有一些具体的起步性的战略举措。 开展传统文化、哲学及系统科学的大补课,以提高整个中医队伍的传统文化水平与思想素质。 集中精神重温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科学体系,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体系,提高整个中医队伍的基础理论水平和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能力。抓紧时间使中医的临床治疗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对五十多年来的中医科研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总结、大检查、大讨论。尽快叫停中医西化的所谓研究,在明确与生俱来的中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前提下,确定中医的科研方向,走中医自身的科研与发展道路。 设立中医教育特区,或开设中医教育改革试点,为中医的教育积累经验。2005年7月笔者在香港执教期间,曾致信温家宝总理,建议在学术民主、教授治校、去行政化的前提下,开设中医教育特区。倘若当初能够成就此梦,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中医专家所期盼的,像老中医样子的第一批中医博士研究生,今天应该毕业了。 在思考拯救中医之魂的战略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思绪常常浮现在心头。中医是人类文化科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它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不论中国还是全世界,人类的未来需要中西医并存并重、共同繁荣的两大医学科学体系,更需要中西医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临床医疗体制。中国人在优先享受中医福祉的过程中,只有弘扬和发展中医的义务,没有扭曲和毁掉中医的权利。无论如何,我们要果断告别“去中国化”、“去中医化”的中医西化,不要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李致重.实现中医复兴梦的战四各步骤与任务 .中国软科学,2013(5) (2) 李慎明.中医要立法,必须破“五化”.中国中医药报,1014-4-26 (3) 李致重.医医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 诸国本.医林朝暮 .北京:中医古藉出版社,2008 (5) 陆广莘.中医学之道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 李致重.中医是成熟的医学科学.中国中医药报,1014-6-24 (7) 崔月犁.中医沉思录 .北京:中医古藉出版社,1997 (8) 李致重.中医复兴论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9) 郑恩元、满晰驳.中医是成熟的科学 .科技中国,2006(2) (10) 李致重.中医西化违背哲学公理 .中华中医临床杂志,2014(2) 【附注】 笔者原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编辑部、软科学研究学组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月犁中医文化讲习所教务长,平心堂诊所主任医师。曾于港、台执教、研究及临床十年余,系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医院管理局、台湾长庚大学教授、访问教授、客座教授等。电邮: lee. zhizhong@hotmail.com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6054 次阅读|43 个评论
李致重:中医不能偏离原生态文化
热度 2 张三火 2015-4-16 20:54
中医不能偏离原生态文化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李 致 重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李慎明最近在《中国中医药报》撰文指出,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是我国中医学术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国家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扶持、促进中医的发展,反而出现了如此尴尬的局面呢?近百年来一步一步地偏离、失去原生态文化的支撑,是其根本的原因。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下的医学科学。推动中医回归原生态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哲学的基础上明确中医学的科学定位,按照中医自身内在的科学规律复兴中医,既是社会的召唤,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三项使命。这里从中医原生态文化的角度,就中医的历史、现状、前景谈一些认识。 覆巢之下,难有完卵 西学东进的一百多年里,中国人在“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的空洞争论中,至今未能厘清科学、哲学、国学的概念内涵,未能就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在当代中国的整合与重构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来。而且在此期间,中国人普遍患上了民族文化自卑症,尤其在近代哲学贫困与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困扰下,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长达百年的自残与自虐,严重破坏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生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而哲学更是核心中的核。哲学不仅内含着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的高度概括,也包括了人们认识自然、社会、思维的理论与方法。因而孕育、支撑着了中医的成熟与发展。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生态残遭破坏之后,数千年来被称为文化瑰宝的中医则在劫难逃。偏离和失去原生态文化的中医从此陷身阴霾,头顶上牢牢地扣着五项黑帽子——即落后的、过时的、封建的、不科学的、经验性的,长期以来,令人有口难辩,无以自拔。 “和尚退后、神父主佛” 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在自己的故乡和自己的学科领域,失去了与生俱来的话语权;以西医所依托的观念与方法作为评判中医的至上信条和唯一标准,主导着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方向和未来;中医在原生态文化氛围里按照自身内在的科学原理自主发展,至今依然是中医界学子梦寐难求的一种奢望。我们这里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生态自残与自虐,传统文化主体意识遭受重创之后所发生的中医被边缘,西医独揽中医话语权的现象,称之为“和尚退后、神父主佛” 。 这是古往今来任何一门独立学科里,极少见到的奇怪现象。自然科学界许多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至今不一定理解造成中医学术困境的真正原因,不一定理解一百年来中医工作者心灵深处的隐痛与苦衷。 1982 年卫生部崔月犁部长提出的“振兴中医”,“保持发扬中医特色”,代表了几代老中医药专家的共同愿望和呼声。潜心治学的老中医药专家,最懂得中医应该走什么路、向何处去,应该如何学习、如何研究。然而长期以来,一代一代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振兴中医奔走呼号,却无一例外地淹没在“神父主佛”的偏见里。在高扬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要忠实于中医的科学原理,按照中医的科学规律办事,把中医的命运和话语权真正地交还给中医,好让中医在学术民主与自由的环境中讨论、解决自身的学术难题,商榷、选择自己生存、发展的方向与道路。 六十年的西化,六十年的抢救 半个多世纪的中医行政管理,可以用“六十年的西化,六十年的抢救”来概括。长期以来,国家中医行政管理的职能基本是,“发展我国中医事业与中西医结合”。前者强调的是发展中医,后者强调的是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在同一个行政管理部门里,既要在西化中摧毁中医,又要在混乱中抢救中医。如此自我矛盾的行政管理模式,当属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特殊产物。它既是设计者原生态文化意识淡薄的表现,也是制定中医管理体制时缺乏系统化项层设计的具体反映。身在其中的行政管理人员令人感到同情,心在其中的中医学者始终忧心如焚。六十年来,无数学者在中医生存与发展上的种种良好愿望与积极努力,都在这种自相矛盾的行政管理模式中被碰得焦头烂额;也使中医西化歧途,在这种自相矛盾的行政管理习惯中延续至今。这是当今改革与完善中医管理体制时,必须突破习惯势力,终止中医西化,彻底解放中医的又一迫切任务。 真话讳莫如深,学术造假流行 半个多世纪以来,自相矛盾的行政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了中医领域文化精神的溃败,使中医在原本不可能被西化的歧途中陷于即将消亡的边沿。学术造假,不讲真话的现象,已经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明明是在中医西化的误区里造成了中医基础科学与临床技术体系的不断扭曲与解体,偏偏把这种扭曲与解体美化为中医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规划化的“重要途径”。明明知道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偏偏要将它说成是硕果累累,而且至今无所愧疚、无所收敛地继续误导后人向中医西化的无底洞里不断地交着“学费”。明明歧视和排斥与中医血肉相连的原生态文化,不承认中医是成熟的科学,固执地视中医为经验医学,偏偏要到处向人们宣称“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已经形成。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这其实是中医西化所导致的当代中医学术研究中文化精神溃败的真实反映,也是中国原生态文化在当代的魂断、失忆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事实表明,中医西化是当代制约中医复兴与发展的一个大毒瘤,必须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监督之下,尽早彻底根除。 回归生态文化、复兴中医中药 如果把中医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中国原生态的传统文化是其根,《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科学体系是其本,《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体系是其主要枝干,而内、外、妇、儿各科的治疗及其方剂、药物等,则是其分枝、花叶与果实。中国原生态的传统文化,中医的基础科学体系和临床技术体系,是中医学之魂。丢掉中医学之魂的治疗及其方剂、药物,则是失去生命力的枯枝、败叶、干苹果。从历史与社会学角度上讲,中医是名木,中医原生态文化是沃土。所以复兴中医学术,提升文化精神,完善中医管理,都必须从回归中医原生态文化做起。 “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将文化发展战略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2013年11月26日亲临曲阜,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所作的重要讲话,表明了中华民族原生态文化复兴新时期的到来。 他于今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谈讲话中,严厉批评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去中国化”问题。而一百年来中医问题的真正症结,正是传统文化领域的 “ 去中国化 ”、“去中医化”。顽固地存在于文化与中医领域的“ 去中国化 ”、“去中医化”,已经将中医连根拔起。我们当前急需要做的,就是将中医从根救起。毫无疑问,这就是“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的任务和使命。 (2014.9.21于北京) 附1:本稿系投科技日报之原稿,于2014年6月刊用。 附2:本人简历 李致重(li zhizhong 曾用笔名韦黎、丘石、黎志钟、柳秉理),1944年生人,国内首届中医研究生(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研究、教学、编辑、学术管理,热衷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软科学、科学学研究,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临床治疗,汇通中医经典医著,以及中医基础与临床教学。2000年以来在香港、台湾三所大学执教中医10年。先后讲授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黄帝 内经、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史、中西医比较、中医哲学导论等八门主干课程。其中,中西医学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是国内以及港、台中医教育史上的首开与独创课程。频繁出席国内外中医学术交流,向国内及港、台执业中医开设多系列、多专题学术讲座。历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主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期刊编辑部、软科学研究学组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医药学报》常务副主编、主任医师,香港浸会大学、台湾长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医院管理局教授、访问教授、客座教授,北京平心堂主任医师。曾兼任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教授,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振兴中医联谊会副会长,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全国中医编辑学会副秘书长,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崔月犁中医文化讲习所教务长,广东省中医院学术顾问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有《中医治学经验录》、《杏林真传》、《中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中医妇科理论与临床》、《中医沉思录》、《问鼎中医》、《中医复兴论》、《中医形上识》、《医医》、《辨证论治论》等十余部。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48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标的僭越
xuxiujiang 2015-4-12 22:23
很多老板都想要建一座出类拔萃的建筑,最好几公里外就能认得出。这就是所谓的地标。 争当地标的想法和传统文化正相反。中国古人是不太喜欢当地标的。据说对主人不利。所以古代的地标多数是宗教和风水建筑。 从西方城市设计的角度说,配合城市的放射肌理,地标有增强方位感的作用,但只能是极少数的大教堂、钟楼能担此重任。整个城市需要整体统筹。 争当地标的人也不想想,都是地标也就都不是地标。 每个设计师都希望有机会设计地标建筑,只是大部分建筑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地标。 争地标是一种僭越。是无法无天,不讲规则的表现。 不少地方把政府办公大楼建成地标,出了很多笑话,妨碍了相关领导的升迁。一个县衙门建的比市长的州府衙门还气派,让谁看都是没大没小的表现。按照老礼来理解,这不是要造反吗? 近年来,不少地方官就载在这方面。著名建筑师李阳说,。所有建筑都是地标的城市是建筑动物园。人们公认的好城市都是有秩序的。
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18日中国农业大学讲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保护观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5-3-12 20:30
《动物保护概论》课程系列讲座 报告题目: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保护观 时 间: 2015 年 3 月 18 日 ( 星期三 ) 19:00 地 点: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旧教 289 报告人:蒋劲松 博士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 蒋劲松博士简介: 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素食委员会主任,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兼职研究员,动保网 ( http://www.dongbaowang.org/ ) 联合创始人。 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学传播、科学与宗教、工程伦理学、动物伦理学、素食文化。 近年来主要精力集中于动物伦理学和素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上。在清华大学主持“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系列讲座,开设“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选修课,清华大学素食协会指导老师。成功策划并主持了全国大学生首届动保营( 2014 年 8 月江苏苏州 )、第二届动保营网( 2015 年 1 月广东梅州 )。成功策划了九江市第一届( 2013 年 )、第二届( 2014 年 )护生节专家主题论坛。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青岛大学等多所高校举办过动物保护、素食文化讲座。 主要著作:《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素食男的一千零一夜》、《从自然之镜到信念之网——罗蒂哲学述评》等。 讲演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动物保护和素食的理念与实践 联系人:动物科技学院 赵兴波 教授 TEL:62733417; E-mail: zhxb@cau.edu.cn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239 次阅读|8 个评论
过年的奇风异俗
热度 4 lixiong45 2015-2-18 10:49
或许有一种感觉,把形形色色的个体编排在同一战线上,那就是随着历史的老去,年味越来越淡!这可能是科学进步稀释传统文化的真理,也可能只是年龄增加引发思想意识的错觉。 农历的最后几天,工人停工,学生放假,乡貌更新,街市喧嚣,一切都像一种仪式为最后一天到来准备与忙碌着。我也不无例外的加入这生产停滞、生活混乱的局面中。 等到睁眼看到那激动而神圣日子的天地,也会感到那只是个毫无特点的时候,不会祥云临空,不会佛光普照,也不会仙气隆升,万物都还是本来的面目。 时到今日,我也丢弃不掉这样的观念,过年的精髓在于年夜饭,因为这顿饭让这一天独无仅有。年夜饭的特别,不在于丰盛,而在于隆重,仿佛全天都是为这一顿饭准备。吃过早饭,行动就开始了,洗菜生火,烹鸡宰鱼……在农村,这些东西基本都是自家劳动或亲友情谊所换取的,故而量多质好,味道鲜美! 等到黄昏悄悄来临,四下准备好的植物与动物尸体都已聚集在厨房,由姐姐或母亲把它们一一变作美味佳肴。在这个时候,其他人员便要分工完成其他事务,姐夫负责贴春联,奶奶帮着折纸钱,而我只负责一件事,就是在正堂铺上青翠的松针。家乡的年夜饭必须在松针上吃的,这绝对是南方,或者云南,乃至曲靖的特色。 除夕绝对离不开苍松翠柏,松,大抵是云南松,柏,则必须是扁柏,这好像是象征一年的青青吉吉。 贴好春联的门头,还需要左右各插上松枝与柏枝,以招吉祥。但柏枝的最大用处不在于此,将出现在后面更为特别的习俗之中。 等饭菜基本完成,母亲便开始烧香,伴着祈告将金丝桃制成的香木分别插在正堂与外门的两侧,正堂三柱,门外两侧各一柱;此外,还要点上长明蜡。 我开始帮着将饭菜陈放到厚厚的松针上, 父亲或母亲则要准备祭祀天神和祖宗的食物。等一切准备停当,便由爷爷或父亲带着,一家老小按辈份顺序跪地磕头,祈求祖先与上天保佑, 我总趁着这个时候虔诚地把关于个人幸福、家庭和睦、国家安宁乃至世界和平的愿望想念一遍,但好像总是零零散散的能够实现,至少关于自己的最贴切和强烈的愿望从未灵验。但是,身为优秀的共产党员,科学世界的探索者,我还是义无反顾的在这个时刻祈祷。 鞭炮声早已一阵一阵的响起,许多人家仿佛都在比方圆几里地内谁最先放炮仗,一家比一家的早。我家也不甘落后,等礼仪一结束,便挑一最大的鞭炮,在门前一阵狂轰乱炸。当爆炸声落下,火药的味道向屋里飘来之时,就可以安心的吃年夜饭了。爷爷奶奶近几年基本都和我家一起过年,这就连续几年出现四世同堂的场面,如果说大团圆是最大的幸福,那这个家庭如今应该处在幸福的发展时期。全家人围坐在松针上,妻贤子孝地喝酒吃饭,年夜饭除了丰盛,还有某些东西是必须出现的,比如鱼和长白菜,应该是对应“年年有余”和“健康长寿”的说法。还必须准备一块方形的肥肉和豆腐,俗称“盘夫”,要和茶酒、饭菜和水果等供奉到大年初二。 除夕的夜晚注定是鹤立鸡群的,烟花爆竹产生的声音、色彩和形态不断地印染着年味。我放开肚皮的大口喝水,大口吃肉,想把每一刻都定格在永恒。 春晚是除夕的特色,多年来我却只在去年基本完整的看过一次,提前看过的节目单总会失望大于期待,也就没多大兴致。排在前面的节目算运气好,至少有多一家人在看,到了后面,电视常会被无声无息的关掉。打开电脑,所有东西都免不了要遭吐槽,我却无心品读,能登此大雅之堂的东西毕竟差不到哪里去,我只是在想这些光鲜的荧屏嘉宾与小卒背后会有着怎样的思想和生活? 酒足饭饱之后,满地的杯盘狼藉,我只简单的帮着收拾一下,重大的任务还是交给了姐姐和母亲。我记得小时候,吃完饭还有一系列习俗要弄,比如 要用三份黄纸将门窗和重大的家具设施封住,还要在床头柜尾丢上一棵蒜和一把松针 ,这些无疑都是有消灾避邪祈福的功效,至于有什么原理?是否灵验?则无从知晓,因为祖宗已经不在了。但我知道大蒜有辟邪的法力,其功效甚至高于阳光和桃木剑等玄门利器,故而植物大战僵尸里大蒜克制僵尸还是合理的。以前这些事基本都是我和姐姐去办理,如今这些习惯已经淡化,我也渐渐老去,这些事与我将短暂的无关,因为不知道等某一天我成家立业是否还会承袭这样的习俗,暂不知道。 没有月亮的天空怎么也算是黑的,正是燃放烟花的好时空,我从来没有好好的放过烟花,小时候没有,等我可以有的时候已经到了断然和这些活动决裂的年纪。 故而吃完饭后我是完全自由的,我便静下心来做另一件大事——发祝福短信。实际手机从上午就间或的响起,我也记得谁给我发的第一条信息。我本想从收获的短信里寻找一条中意的转发于他人,但总感觉那文采再好,祝福再重也不足于承载我的诚意,于是我通常会努力的想,直到自己创造一条或几条满意的信息,然后分门别类的发给亲戚、老师和朋友。夜色降临后手机响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和许多人一样,我没有一一细读短信的内容,大概也只是看了是谁发的,至少保证发给我的我一定要发给他。如我一样,绝大多数的短信都是群发来的,因为确实只能这样,但也有极个别的是针对性发来的,总能产生一种额外的暖流。 我很怀疑家里的一种习俗是当初的“蛮夷之地”自创的,那就是 在收拾停当之后要用松针、柏枝加黄纸,放上六块烧红的炭火,舀上一瓢清水,沿着房屋的各个角落,一边说些吉利的话,一边浇一下水在炭火上 ,于是满屋里边腾起浓浓的火烧松柏加水的超复杂化学反应产生的烟气与味道,有些呛鼻,却又是一股清香味,如果说年味是一种实际的,那我以为这就是我从小闻到大的年味。 我感到小时候盼望过年,离不开一件大事的深深吸引,那就是压岁钱,年味之所以淡了,大概是过了那个年纪。现今我虽还不算真正工作,也有一丁点儿自己的收入,从领压岁钱转变成给压岁钱,当权利变成义务与责任,感到其实长大了也挺好的。 除夕的夜空与时光是无与伦比的,不知道多少次想过通宵度过这个黑夜,然而最多熬过了十二点,便找不到再能吸引我的东西,家人也基本都要睡去,况且打牌这种游戏顶多让我投入两个多小时,电视、电脑都只能静静的躺着,那时,游戏、上网都没那么大的魅力,于是我带着这晚可以为所欲为的心愿早早的睡去。当进入了睡眠状态,今晚又变得毫无特点的逝去。 大年初一在母亲的呼唤中醒来,才感到盼望了一年的日子就这样过去,并将一天天的远去,于是身不由己的又投入下一个期盼之中。但年并没有过完,从大年初一到至少大年初七,每一天仍是特别的日子,有各种各样的禁忌与规矩,通用的有饭前放鞭炮、烧香等。 家乡的大年初一号称全年里最“大”的日子,禁忌之多让人吃惊: 不准串门,不准动用刀具针线,不能看见绳子等,早上要吃素,特别强调是吃糯米饭等 ……而且,过年理论上是要穿新衣服的,小时候家里穷,有的年份未必穿上过新衣服,如今半工半读的我多少也有点余钱,想想总是要买衣服的,何不趁这个大好日子买一套呢?鉴于这些规矩,每年的这一天,好像我都只能陪着母亲去城里观光,看看熙熙攘攘的崭新的人们和人民广场上多彩多样的娱乐活动,仿佛在宣告过年是孩子的…… 大年初二到初七,每一天貌似都是某位神仙的生日,于是总有一些禁忌,比如遇到水神的生日,不能将水泼到地上。具体哪一天对应哪一位大神,我始终不会记得的。大年初五的早上,要将上一年撕下的春联、门神和年画,还有除夕夜封门锁柜的黄纸烧了,纸灰要倒进响水河里,也就是能流淌的河水中,但有时也只是意思一下。初七才可以下田干活,所以初一到初六在田间地头是见不到人的。初九又是一个神奇的日子,据说和年初一一样神秘,但是人们一没有那么多禁忌,却是习惯在这一天去庙里烧香祈福。 走亲戚是过年必须的,平日里忙碌让许多亲戚难以相见,所以总是趁着过年相互聚聚,长辈也借这个机会给小孩发一些压岁钱。因为母亲和父亲在家里都排行在前,因此很多时候都是我家带头请客。走亲戚的核心在于吃晚饭,因而亲戚大都是中午或下午才陆续到来,我家的人缘不差,所有亲人基本都会到来,大人小孩三十多人聚在一起,谁也坐不住,“精明点”的比如几个舅舅以打麻将为主,自然是带着小赌性质的,“愚钝点”的比如几个姨妈就坐着拉拉家常,或者几个坐在一起玩玩扑克,小孩子级的都在炸炮仗或玩电脑。最尴尬的是我,或许也包括上过和上着大学的表妹和表弟,早已成为大人的我,因为还在读书,因为还没结婚,在家里仿佛还只能是个孩子,可我与那些小孩子又有着十足的距离,因而我处在一个空旷的位置,所有人进行的活动我都能参与,可又什么都不想参与,于是我常常只能像个大姑娘似的文静的坐坐,又起来走走,最多陪着姨妈等打几次扑克,可我又觉着他们技术不够好,玩着没意思。等着开饭了,我又帮着做点小事,做回贤惠的大男孩。吃饭也是有分别的,男的喝酒的坐一桌,妇女和小孩坐一起,我习惯的混到后者之中,但又被二舅把我叫到他们桌上,于是我就陪着一群喝酒的大老爷们喝起了饮料,我特别不喜欢喝酒,包括啤酒,喝酒是要讲场合的,在家里这个绝对自由的地方,我自然不会喝。 去到亲戚家,我就更显得无聊了,常常是在电脑前呆到快要吃饭的时候才动身前往,然后安静的吃饭。我的文化和阅历都或许都不比家人差,可是仍不习惯在他们面前大谈阔论,也不表现的太过客气,仿佛一日不成家,我就安心做一个孩子。 等亲戚家基本转完,也就到学生开学和工人上班的日子,年也就随之过完,如此看来,最重的年味大概就是家人的大团圆!
个人分类: 诗情画意|3512 次阅读|8 个评论
什么是文化复兴?
benlion 2015-2-17 14:18
有人说到官学,这让我想起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君王论》,以及大学任教时期购买的《中国谋略学》等一类书籍,其实,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杂家”、“纵横家”和谋略家等,并不属于“儒释道” - 这 3 家主要属于伦理精神方面的学问,不同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诠释或各家学说,如,程朱、陆王等。 相应欧洲一直存在基督教的 3 位 1 体伦理精神的传统,也只是东、西欧和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诠释或教义,如, 13 世纪的经验主义神学、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个体化信仰和后来的启蒙运动对儒家、道家思想的论述等,需要关注到这 3 次思想运动,都是发生在查理曼的欧洲和英国,形成的是不同于罗马的新教思想 - 尤其英国的清教和法国、英国、美国的文官体制建立。 欧洲文艺复兴,核心是建立君权对抗教权或神权,而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进入民权社会,并形成向西和向东的 2 类型社会制度。文艺复兴是“重生”,来源于基督教思想,就是洗涤历史的尘埃和重新获得新的生命等含意,中国文化复兴,也应该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创造发明的文化生命复兴。 结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离不开构成个体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基本伦理规则,至于这个具体的伦理和具体的规则,却是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新的诠释,这个诠释就是 - 哲学是时代精神活的灵魂。 - 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9170-868547.html ) -
个人分类: 201415|3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文化上卫星——传统文化卫星电视频道即将开播
sheep021 2015-2-5 11:56
治要频道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以《群书治要》为主线,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体。 该频道将在2015年3月16日开播。 深圳市天下华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大慈义工团和亚太卫视2014年10月27日在深圳成功签订亚太卫视治要频道合作协议。 ======================================== 传统文化卫星电视台——治要频道简介 亚太卫视---治要频道是一家立足中国、覆盖亚洲及太平洋地区64个国家(地区)的国际新锐电视台,其节目信号通过香港亚太卫视已持有的卫星电视运营牌照、完善的卫星上行播出系统(亚太六号卫星C波段转发器)等资源与深圳的播控中心及亚太卫视网站,形成完整高效的传播平台,每天24小时滚动向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播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亚太卫视治要频道是时代的产物,符合当前大环境。治要频道是宣扬《群书治要》为主线,延伸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专业电视频道,将通过卫星、网络、微信、专用机顶盒、平板、APP各种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观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互动,力争打造成传统文化传播、学习的第一专业频道;打造成传统文化传播新媒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全国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暨年度工作会议侧记
ssglwu 2015-1-22 08:19
吴国林 事太多,现在予以记录。立此存照! 2014 年11月28-30日,第五届全国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暨年度工作会议在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 南国会国际会议中心 召开。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等出席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教育部社科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教育厅等专家学者、社会人士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根据会议主题,相关选题方向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研究与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系;中华优秀医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动力与路径;医药院校中华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完善;医药院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中华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医药院校中华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我这次参加这一会议,主要是最近在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医学,涉及到许多问题。我原本以为,除了大会报告会之外,该会有一个分组讨论,但是,该会仅有一个总会场,全部是大会发言。发言的主题与中医院校有关医学社科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主要是一个协调会议。 这次会议的意义,是让我了解了中医学方面会议意思。 会议缺乏就重大问题展开的深入讨论,缺乏交锋。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哪些是优秀,哪些不是优秀,是需要讨论的,而且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次会议还有一个优秀论文的评选,我的也算进入了。 我提交的论文:《 中医的哲学思考 》(吴国林)。 1 、关于 中医是科学的悖论 2 、中医是什么? 3 、医学处于属于何种阶段? 4 、 中医现代化的悖论 5 、当代医学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6 、中医与现代化的关系 7 、中医现代化何以可能? 又比如: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又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第七》) 显见, 按照这样的方法论, 孔子的“三畏”,是尊古怕官,不是向着未来,何来知识的创造?何来文化创新?何以形成面向未来的优秀学术体系?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的解放
benlion 2015-1-11 18:14
- 工具的理论、理论的工具 宗教是统治的工具,或宗教是精神家园,这就是 2 个不同的表述和信仰方向。作为科学的理论,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工科学,理论是揭示规律和机理,或理论用来论证先入的观念或目的,就存在本质不同的方向。追求科学知识和发现规律的探索与精神,不同于作为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科学生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任何个体,可以有自己的内在信仰和外在言行,也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商言利、在官尽职、在学求实;然而,一个社会的教育与媒体、管理与体制,却可能导致、推动或限制个体内在心灵和外在行为的导向可逆转换。 教育和实践,包括,理解、思维能力和言行、操作能力等,睿智可以洞察人的灵魂和人造物的设计精神,文化和理论的思考与建立,也体现出内在思维本质的灵魂和外在表述或展开的探索,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上的学问,也必然存在 2 类型的理解与探讨,从而,导致传承和拓展与曲解与抛弃的不同思维和行为模式。 - (传统与未来) -
个人分类: 人文精神|1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跟张鸣教授学造句
热度 3 damin123 2015-1-9 10:38
跟张鸣教授学造句 大民 人民大学即将退休的张鸣教授,年过花甲,精力充沛,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和发言分贝。我观察他微博很多年,发现了规律,值得玩味。比如他今天的微博是: “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果然有了弟子规。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了之后,就可以做一个孝顺孩子了。真会这样吗?”(相信读了弟子规,就能作孝顺孩子,有这样的家长吗?)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句型: “……(做一件事)就……(达到一个综合目的)”,或者通过极端案例,得出普遍结论,自设靶子自己打,本来想否定别人的观点,实际上是自我否定。 就这个微博而言,小学文化传统实验教材收入了弟子规,显然只是对孩子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手段之一,并非指望手到擒来,一举成功,最脑残的家长也不会这么希望的。但是在张鸣教授这里,已然变成家长指望这个办法能够一举拿下,所以不可能。 这是一个思维习惯,也是一种逻辑关系。从一个典型个案,得到全面结论,然后暗含否定。要命的是这个观点并非批评对象本来所有,而是自己的曲解、误解,甚至完全主观臆断,然后否定它,成为活生生的“子矛子盾”的游戏。我们可以仿造看看: 很多老师提倡学生多吃蔬菜,营养均衡。我们可以说:“很多家长希望多吃蔬菜就可以百病不侵了。真会这样吗?”(人家只是说,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啊,谁说过可以白治百病?) 有些学校要求学生考试前写一份诚信保证书,我们可以说:“很多老师希望写个诚信保证书,学生就不抄袭了?学生的道德体系就建立起来了?真会这样吗?”(写诚信保证书只是无数教育手段之一啊,谁说就指望这一个办法解决问题了) 学校搞个发现身边美德的作文比赛,我们可以说:“很多老师认为搞个作文比赛就能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真会这样吗?”(发现美德是个作文比赛好不好) 我们能理解他不喜欢传统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嘛。都知道,张鸣教授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尤其对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管理社会和人心的东西,恨之入骨。有了这个基本的认知和出发点,你会发现,张教授九成以上的微博是批评性的。但是我们不能理解,批评对象的时候竟然可以罔顾事实、自说自话,妄下不能自圆的“结论”,竟然发生在一辈子吃学术饭的著名教授这里。 具体到今天的这个微博,他的本意是否定弟子规毒害青少年的,但是他又无从否定,只好自设靶子自己打,糊弄粗心读者。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慢效工作,阅读弟子规只是无数教育手段之一,没有谁会愚蠢到通过阅读弟子规而一举养成孝顺孩子。 …… 这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长王蒙同志发现的“雄辩症”, 2008 年,我有感于网络“抬杠举例法”的泛滥,就从记忆深处找到这篇小说,敲成电子版,发到博客里,此后几乎每年都要重发一次。现在,很多网民都知道这篇小说了。我当时的文章是《如今流行‘雄辩症’》,全文如下: 如今流行“雄辩症” 文/刘加民 在网络上,你会发现无数自说自话、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恶意抬杠的所谓辩论。不习惯网络暴力的人,往往很受伤。更有无数匿名者,只会用最恶心的字眼骂人,一句人话字也不说。很多严肃认真的评论家就是因为这个,渐渐远离了这乱糟糟的地方,几个月也不发文章。 假如我说修个文化城有助于繁荣传统文化,就会有人反驳:修个文化城就能繁荣文化?多少贫寒子弟上不起学,多少下岗职工吃不上饭,花这么多钱搞文化城建设,这不是给贪官污吏提供发财机会吗,这不是当地政府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吗。再说,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凭什么修在山东济宁,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的文化专制要从这里开始...... 假如我说小学生向机动车敬礼可以减少事故,就会有人反驳:敬个礼就能解决交通交通安全问题?车上坐着的是好人坏人还没搞清楚就胡乱敬礼,将来孩子知道了里边坐着的就是大坏蛋,这对他的心灵是多大的伤害?在公路上汽车是强者孩子是弱势,弱者向强者敬礼轍不是典型的奴才教育是什么。再说了,要求孩子看见车辆敬礼,为什么不要求车辆停下来让司机向孩子敬礼...... 假如我表扬大学生集体宣誓杜绝抄袭剽窃、反对学术腐败的活动,就会有人说:宣个誓就能解决抄袭剽窃越来越嚣张的这个老大难问题?这些人擅长的道德自律、宣传说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骗人把戏罢了。台上滔滔不绝反腐倡廉的大道理台下偷鸡摸狗蝇营狗苟的官员我们见得还少吗?大学校园里搞这种徒有其名的花架子恰恰显示出了德育教育的失败、高校当局的无能...... 还有更绝的。以上三例,还可以被这个样子责问:你是不是被当地政府收买了?黄平教育局长给了你什么好处?你竟然这么想,肯定是这种德育教育的受益者! 很多年前读过王蒙先生的一篇小说,我搜出来了,叫《雄辩症》(见附录)。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喜欢抬杠,喜欢胡扯淡,喜欢把严肃问题狗屎化。我可以模仿一段: 今天天气不错啊。 你是谁,凭什么说今天天气不错?北极地区大雪飘飞、赤道一带暴雨倾盆,你不知道吗?你为什么只说今天天气不错,社会主义的天是晴朗的天,社会主义的人民好喜欢。今天是社会主义了当然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可是以前呢,以前我们生活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浸泡于水深火热之中,列宁说忘记就意味着背叛,你只看见了今天的阳光灿烂,忘记了过去的阴风阵阵鬼哭狼嚎,对社会发展的曲折和困难考虑不到研究不透彻,这是典型的机会主义受害者加小资产阶级幼稚病患者...... 对不起,我说错了。 什么,你竟然说对不起?我刚刚说了这么几句,你就承认错误,难道我是专横独断无理取闹的人吗?伏尔泰说过: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保护你说话的权利。你这么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就是间接地证明我不允许你说话,不给你言论自由,剥夺了你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你是何居心?如今正是太平盛世千载难逢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民幸福安居乐业的大好时代,你为什么要平白无故栽赃于我?我与你今世无怨前世无仇,你你......   雄辩症 王 蒙   一位医生向我介绍,他们在门诊中接触了一位雄辩症病人。医生说“请坐。” 病人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吗?” 医生无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说:“请喝水吧。” 病人说:这样谈问题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谬的,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的,例如你如果在水里掺上氰化钾,就绝对不能喝。” 医生说:“我这里并没有放毒药,你放心。” 病人说:“谁说你放了毒药了呢?难道我诬告你放了毒药?难道检察院起诉书上说你放了毒药?我没说你放毒药,而你说我说你放了毒药,你这才是放了比毒药还毒的毒药!” 医生毫无办法,便叹了一口气,换一个话题说:“今天天气不错。” 病人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医生忍不住反驳道:“我们这里并不是北极嘛” 病人说:“但你不应该否认北极的存在。你否认北极的存在,就是歪曲事实真相,就是别有用心。” 医生说:“你走吧。” 病人说:“你无权命令我走。你是医院,不是公安机关,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枪毙我。” ……经过多方调查,才知道病人当年参加过“梁效”的写作班子,估计可能是一种后遗症。   2008,10,25
1684 次阅读|3 个评论
用板车拉着91岁妈妈1年走24000里路,可能吗?
热度 6 ssglwu 2014-12-29 08:28
吴国林 用板车拉着 91 岁妈妈 1 年走 24000 里路可能吗? 据《现代快报》报道, 63 岁的丰县退休教师谢淑华,请注意是 63 岁的女教师。她用人力板车,“没有任何电动助力, 肩背着纤绳,双手拉着车载着妈妈,以每天 80 里的速度行走, 历时 1 年”,即 365 年,走了 2 万 4 千里。 如果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并进行一个体力的考察就可知道: 1 年,即 365 天,走 24000 里,即每天走约 66 里路;如果每天 80 里,走 300 天。 试想一下,一个 63 岁的女人,又不是练功之人,关键是每天都走 66 里,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按 300 天,每天 80 里,更不现实。就一般人来说,就是不拉车,每天坚持人 66 里,也是不容易的。 因此,要在一年内,完成 24000 里路,那就 只有三种可能 : (1)在路上,并不完全是走路,还坐他人的车。 (2)时间不是一年,而是一年多。 (3)这是假新闻,编辑说假话。编者连基本的行走知识也不俱备。不相信,你自己走一走! 我们讲孝道,还是注意,孝道本身是什么?过去提倡的孝道,哪是积极的,哪是是消极的,一定要分清! 在原有的《24孝经》中,有的明显是迷信,有的是假的,有的是违背人性的,对这些要坚决批判!居然还有人称《 二十四孝 》是中华传统精品文化, 那只能是别有用心! 资料: 原标题: 1 年走了 2 万 4 千里路 她用板 车 拉着 91 岁妈妈环游中国 http://news.ifeng.com/a/20141229/42818626_0.shtml 2014 年 12 月 29 日 05:49 来源: 现代快报 63 岁的丰县退休教师谢淑华,前段时间,做了一件让 91 岁的妈妈特别高兴的大事,感动了很多人。她拉着人力板车,历时 1 年,走了 2 万 4 千里路,带着妈妈环游中国,完成了妈妈 “ 一辈子在锅台边转,也想出去走走 ” 的心愿。为什么要拉着车带妈妈旅行,一路上母女俩经历过哪些故事,是什么动力支持着这位 “ 丰县孝女 ” 走了那么远?近日,现代快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母女俩的世界。 现代快报记者仲茜 / 文施向辉 / 摄 孝行 说走就走,带妈妈去旅行 2013 年 4 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谢淑华结识了来徐州演讲孝道文化的王锐老师,得知他要组织一个 “ 人力 房车 ” 队,拉着父母周游中国,谢淑华当场就报名参加了。 为什么非要拉着板车带老母亲出游?家人一开始也很反对。老伴、儿媳都不同意,谢淑华却解释说: “ 妈妈愿意出去走走,我就愿意拉着,孝心不能等,我们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 更重要的是,就在前两天,老母亲随口一句感叹, “ 你们都有机会出去旅游,我一辈子就是锅台前转到锅台后 ” ,谢淑华记在了心里。 此外,还有一个缘故,谢淑华的妈妈晕车。 “ 一辈子从来不坐车,一坐车就难受。 ” 女儿说,之前也曾开车带着妈妈去徐州,但上车短短十几分钟,老人就头晕, “ 下车就吐,饭也吃不下。 ” “ 这次恰逢好机会, 5 个家庭一起拉车带老人出行,我当然要参加。 ” 就这样, 2013 年 5 月,谢淑华说走就走,拉着车,带着妈妈从上海出发,一路北上,目的地是北京。 收获 每到一处,母亲都笑呵呵 没有 GPS 导航,没有电动助力,靠一本地图册和沿路问人,谢淑华用肩背着纤绳,双手拉着车载着妈妈,以每天 80 里的速度行走。 这辆名为 “ 感恩号 ” 的车是由上海一家爱心企业捐赠的特制房车,紫红的车顶,带窗的车身,里面放着被褥、简易炉灶、修车工具,还有老人爱吃的面条、煎饼、肉酱。 上海东方明珠塔、南京玄武湖、河南少林寺 …… 每到一处,老人们总是笑呵呵的,十分开心。 43 天后,行走 3500 多里,车队顺利抵达北京。当到达天安门广场、走进毛主席纪念堂时,看到妈妈满脸的兴奋,谢淑华终于舒了一口气, “ 我的心里从没有那么满足过,因为我从没有见过妈妈那样开心,笑容那么灿烂。 ” 感恩 孝敬妈妈,一刻也不能等 在路上,母亲曾提出要放弃。那是在从河北往北京去的路上,得知女儿两只脚底都磨出了血泡,妈妈坐在车里不肯吃饭,嘴里念叨说: “ 不走了,不能把你累坏了。 ” 这个场景,谢淑华记忆犹新, “ 当时我就跪在妈妈面前,我说当年您吃树皮、吃柳条,拉扯我们姊妹 5 个吃了那么多苦,只要您身体好,愿意出来走走,我就愿意拉着您。 ”“ 要知道,那个年代,吃都吃不饱,更何况妈妈一直坚持供我们上学。 ” 谢淑华出生于 1951 年,到了上学的年龄,又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周边几百个孩子,很少有人上学。可妈妈说: “ 只要饿不死,就供你上学,必须有文化,才能有出息。 ” 2013 年 6 月,车队到达北京后,旅行并没有结束,谢淑华打算带妈妈去更远的地方。而这一次出发,她还多了一个想法,沿途宣传传统孝道,让更多的老人都能幸福。 “ 我愿意分享我的故事,希望有更多的儿女孝顺老人,孝心不能等。 ”2013 年 9 月 17 日 ,谢淑华再出发,带着妈妈南下,目的地是海南。 2014 年 1 月 18 日 ,谢淑华拉着妈妈终于踏上了海南岛。马年春节,母女俩就在海边过年。 2014 年 5 月回到丰县后,谢淑华又应邀走进机关、学校、社区等公益讲堂,宣讲孝道文化。 “ 行孝是个人修为,传孝是社会责任,百善孝为先,只有首先对自己的长辈好,才能推己及人。 ”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3043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学与未来
benlion 2014-11-15 07:33
未来学,介于科学传播学与科学幻想学之中间。 科学传播,必须是已经证实的知识和理论,科学幻想,却几乎是现代神话的想象空间;然而,未来学,建立在逻辑推理和现实可行的设想上进行预测。 犹太教-儒(道)家史学文化,都有很强势的预言、预测传统,如,《圣经》描述的很多梦境和《易经》的筹算模型等;但是,科学是证实和证伪,就是预测必须可以验证、设想可以成为现实。 印度教-希腊神话文化,则有很强势的幻想、艺术传统,往往成为世俗社会与理想社会的平行与对映模型。 在德国,更多兴趣是说到道家、禅宗,儒家影响较多的是法国,而北美的传统源自英国、法国等欧洲移民,而又融合了印第安、亚洲等文化。 法国时尚和英国工艺美术,也是面向的未来,美国加州的“硅谷”和好莱坞电影等,造就了幻想、梦想与理想的创造、开拓精神。 也就是,科学是历史传统与未来设想的结合。 -(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2014y|1878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来现在我国多数年轻人对中国的优秀文化还知道得不足,需补课
热度 5 Huangyy 2014-11-1 12:18
由于中国近20年来比较过于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搞那种突飞猛进式的发展,而且不够注重文化的提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持和传承,使得当今大多数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优秀文化已经很淡忘、可能多数是了解得不够。那天, 我问了20多个年轻人说: “ 你们知道于蓝是谁吗? ” ,居然没有一个能回答的。然后说,是著名的电影演员后,还是不懂。这没什么,一个知名演员嘛。然后问: “ 你们看过电影 “ 《革命家庭》吗? ” ,回答:一个也没看过;问到: “ 你们看过《烈火中永生》吗? ” ,一个也没看过,这可能有些问题。好在,当我说:“她就是江姐的扮演者”,才出现了“哦——”的让你能欣慰些的声音。说明,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道得还不足,需要补课。我想,不知道他们看过《英雄儿女》吗?,可能大部分也没看过。可是如果你问他们:你看过那个“鸟叔”的“江南 Style” 吗?听过哪位国外的歌手的歌吗?看过《憨豆先生》吗?等等,基本都很熟啊。 责任不在这些年轻人,因为媒体等,基本都在播这些东西,在那大肆地宣扬呢。使得这个国家大多数人跟着跳、喊和叫,然后推崇者说这是:“时髦”、“新潮”,这些鼓噪之词很有鼓动性,然后,不管其实际如何,大家都跟着学和闹,遍及全国各地。 这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退化的表现,先从 30 多岁、 20 多岁的年轻人开始,国外的文化和势力大举地渗透进来,慢慢把这个国家的审美角度,艺术风格,意识形态等领域逐渐地占领,然后,这个国家基本没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以及一个可传承、可支配这个民族奋勇前行的精神支柱了;这个国家的人们基本上就没有根了,现在的根就已经被刨得很多了。当一个国家,人们没有或极为缺少文化的根基(不是指放在图书馆里的那些书,而是印在广大人们的心里。指带有普片意义那些内容),没有精神上依托,就茫然了。就像飘在水面上的植物,随波逐流。那么,就欣赏他国的文化了,跟着他国后面喊和叫,自己则沦为他国思想和文化的附庸。这样,这个国家的人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感到很幸福,即便有钱。因为,幸福感,主要不是物质的,约 70% 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这就是为何其他国家都那么注重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原因。 其实认知有个过程,很多文化的内容大多数人不可能掌握得那么多,如果是广义的文化范畴更加如此;只是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掌握得多,甚至其可能已是某方面的专家 。但是,与本国家和民族相关的一些主要的历史事件、故事和经典的文化作品还是应该多了解的。如了解得还不足的,也没事,慢慢补充也可以。但是应该有这个想 做这方面补充的心才比较合适,这 就需要社会营造对 这方面 的宣传和引导的氛围才行。 请文化、艺术界和媒体等,以及各级相关部门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及弘扬吧,不要老是为了赚钱去忽悠年轻人看那些本来艺术水准就不怎么高,内涵又很少, 而且基本艺术元素是国外的东西。 因为 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现在开始,要全面抓好才行的。保持住自己文化的根基、优秀思想的根基,这个民族才能有精神上的依托和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3173 次阅读|5 个评论
“非宗教信仰”
热度 8 lvnaiji 2014-10-18 09:06
吕乃基 博主日前写了 儒家文化的归宿:读许纪霖的“ 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凑巧的是,数日后就看到了另一文: 曾博伟 ,建构中国式信仰,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628 。 估计许、曾二位都未曾见到另一位的文章。博主有缘,时隔不久,可以说是同时看到这两篇关于传统文化的宏论。曾博伟所倡导的“中国式信仰”就是“非宗教信仰”,也是曾文的最大亮点。博主以为,所谓“非宗教信仰”大致就等同于许文,还有秋风所论之“文教”。 以下博主依然“夹叙夹议”,一方面摘录、编辑自以为曾文中重要之处,精华以底线划出;另一方面站在博主的立场上予以评述,以背景色标出。 什么是“非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相信神的存在。人可以由此设定出此岸和彼岸世界。此岸是人现实所生活的世界,代表着缺陷与不完满;彼岸代表着美好与圆满。各类宗教,不论信仰什么样的神,大都将彼岸作为此岸的目的,将彼岸作为批判此岸的尺度,同时也以彼岸来安抚此岸之人的躁动与不安。 中国传统信仰的主流是非宗教信仰。影响中国人精神最大的儒家思想中就很少有神的位置。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道家追求的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无为等,并非给人指一条通往“彼岸”的大道,而是告诉人们转化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进而在现实中“逍遥游”。道教虽然有自己的神祇和宗教仪轨,但与其说道教追求得道成仙,不如说更追求长生不死 ,以永远“在世”,而“在世”,正是儒家之魂。顺便说,或许正因为此,中国人较之西方人更惧怕死亡。 佛教中国化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化的过程。 可以说,中国人的传统中虽有宗教,但主导中国人心灵的,依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非宗教式信仰。一是向内,对“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一是向外,对人类总体命运的终极关注。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天”是中国人自己营造出的一个虚拟超越界,一个宇宙中的最高真理,一个非人格化的“神”。中国人的“天”不是无法企及的,就在人间,在每个人心中。 此“天”不假外求,既可生出儒家“万物皆备于我”的豪情,也可有道家“乘物以游心”的洒脱。“天”与“人”连接在一起, 此岸即是彼岸,彼岸毫不虚玄。 实现天人合一,即可达到冯友兰所说的人生最高之“天地境界”,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天人合一式的信仰,给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安慰,也催生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与审美。 儒家提倡入世,提倡在改变世界、改造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很多中国人都有爱国思想和天下情怀。在爱国思想中,“小我”的命运很自然地与国家民族这个“大我”的命运连接起来;在天下情怀中,个人的追求进一步放大,从而与人类总体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结合起来。这里,虽然没有“神”的意志,但一个超越于自我的群体发展实际上扮演了“神”的角色。 至此,曾文将“天”换成了可以或大或小的“大我”。 基于这种信仰,“有限”的个人生命可以融入到相对“无限”群体发展中,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个人的生命就不再虚无缥缈。也 正是基于这样的信仰,中国人有更强的群体观念和“此岸”意识。 一些人容易将西方的发达简单地归结于西方人的宗教信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仰本身就是和传统紧密相连的,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数千年未曾中断文明史的国家而言,彻底脱离传统,既不必要,更不现实。 问题是,这样被作者寄予厚望的“非宗教信仰”的根,与秋风和许纪霖等提出的“文教”一样,同样深深扎在农耕社会特别是自然经济之中。农耕社会+自然经济是“天人合一”的经济基础。工业社会天人分离,征服自然;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个人本位。在涉及个人利益时必然发生个人与群体的冲突,在关系到“此岸”的眼前利益时,“彼岸”即被遮蔽。眼下中华民族整体的诚信缺失,甚至那些受教育多年的高官也纷纷落马,足见作者心仪的非宗教信仰,虽延续千年,在今日实难以为继。至于 “中华民族这种不重神祇的非宗教信仰传统,有可能跨越不同宗教的隔阂与藩篱,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找到强大的精神武器。” 云云,更可能只是一厢情愿。“外国朋友”只要一问:看看你们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做得怎么样,所有美妙的图景便随风飘去。 如何树立信仰 立足现实,循序渐进。 其一,把非宗教信仰放到与宗教信仰并列的高度予以足够重视。 相较于宗教式信仰,非宗教式信仰更多依赖于理性思考和自我精神的提升,在知识阶层和精英阶层中容易得到认同,却不易受到普罗大众的追捧。 其二,要用包容的心态树立中国式信仰。国运昌盛,信仰大抵多元化。 需要有不同信仰群体间的信仰公约数,作为现代国家公民之间的公共理性。这种公共理性可以用宪法来体现。防止信仰极端化伤害到社会和信仰本身。 其三,信仰本质上是个人化的。洛克认为:“信仰必须是自由意志和理性思考的选择,不是被蛊惑或被强迫的结果,也不能诉诸愚民低级、冲动的本性。”需要国家防止功利化倾向,追求更持久的价值,使之成为国民共同仰望的“星空”。 作者作为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的公务员(可能是处长),有这样的见识和学术功底实在是难能可贵。作者提出的“非宗教信仰”可以说在关于传统文化的争论中独树一帜。中国以“非宗教信仰”而有别于三大宗教,从一个方面凸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众不同之处。就文章自身的范围而言,作者关于树立非宗教信仰的途径尽管在实际上不可操作,但在逻辑上自洽。 不过,作者指望在今日以非宗教信仰救中国,进而打通与三大宗教的关系,恐怕只能是奢望。 根本问题还在于,天下,是否等同于民族国家?眼下貌似西方和周边国家都于己为敌,作者的天下是指中国还是世界? 顺便还有一个问题:曾先生如何看待张艺谋的《英雄》?曾先生或许没有考虑到,数千年来,多少人声称自己就是“天”,至少为“天子”,而且“真命”,再不济,也是“替天行道”。一句话,所谓“非宗教信仰”一旦“落到实处”的一幕幕景象。
个人分类: 人文|3451 次阅读|29 个评论
明天兰州大学开讲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4-10-9 09:41
明天上午给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与生态文明建设,九点到十一点,天山堂C302。 下午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碧野楼)四楼报告厅,讲:中华传统文化的动物保护观,两点半到四点十分。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6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起死回生的游戏
热度 1 fdc1947 2014-10-8 07:38
起死回生的游戏 央视的第二届全国汉字听写大会终于结束了。去年的第一届听写大会,由于让大家都注意到自己 容易发生的提笔忘字现象,所以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共鸣。今年的第二届大会,是要让大家“集体焐热”一些据说是被冰封在古籍中的词汇,“众人拾柴共同升温一个被冰封的词汇”,好像众人的积极性就远远不如去年。 什么叫“被冰封在古籍中的词汇”呢?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没有做进一步的解释,从字面上看,应该说是这些词汇古人曾经用过的,后来没有什么人再去用了,因而冻结在古人的书里。 这些词为什么会“被冰封”起来的呢?我看很难能够说得清楚,因为原因各不相同。 语言这个东西是活的。什么是活的?活的就是会动的,活动着的,变化着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 我小时候用的好些词语,比如 美李匪帮、集体农庄、康拜因、布拉吉、八字宪法、除四害、土法上马、总路线 ,再近一点的,比如 四不清分子、上楼下楼、洗手洗脚、扎根串联、戴帽子、帽子拿在群众手里、牛鬼蛇神、戴高帽子、工纠队、经济主义妖风、挂牌游行、进牛棚、阴阳头、坐飞机、抓516、清队、上五七干校、老保、火烧、炮打、揪出来、死老虎、男焊女织、一打三反 ,又如 洋风炉、假领头、篦子、计算尺、袜底板、炭墼、东洋车、纳鞋底、搂柴火、拾粪、维尼纶、香烟纱 等等等等,现在就不用了,至少很少有人用了,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才几十年的时间,就有许许多多词语“被冰封”起来了。有的词汇即使在使用,意思也完全变掉了。 人们使用语言,一个是思考,大脑作思考,必定要借助某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交流,我们的语言是从交流中学到的,同时也在交流中提高。 语言的这种性质,决定了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 过去,我们的汉语主要是以单字为词,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后来,多字的词越来越多。一般地说,我们现在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与人进行思想的交流,有三千来个汉字就足够了。我们一般人能够掌握牢记的也就这三千来个字,多了也记不住。原因是常用的就是这些,不常用的就忘记了。 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所谓时代的变化是指政治、经济、文化从而我们的生活在变化。比如,古人与马车打交道很多,与车有关的字、词、短语特别多,《康熙字典》上“车字旁”的字二百多个,绝大多数我们现在都不会使用了。其中很多字什么意思连看了字典也弄不清楚,那就是我们离开那个时代太远,根本不知道那些车的样子,更不说结构了。 时代在变化,语汇也在变化。过去,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妻子,“这是内子”。这样的介绍是“中规中矩”的。如果现在还这样介绍,对方会疑问:“日本朋友?”如果介绍说:“这是贱内”,太太好说话一点儿的插一句:“你才贱了!”脾气暴躁的就会先给他一个耳光再分手。 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很快,人们的知识比古人增加了不知多少倍,词汇也比古时多得多。为了更好的生活、工作,我们需要掌握许许多多新的知识、新的词汇,例如,糖尿病、胰岛素、高密度胆固醇、高血压、青春期、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骨密度、营养均衡、食品添加剂、苯丙芘、抗生素、维生素、宇宙大爆炸、高能粒子、电磁辐射、微信、博客、现场直播、NBA、GDP、物价指数、楼市、维稳、扫黄打非、宗教极端组织、马航、火星车、电脑派位、考研、小学生减负、摇滚乐、广场舞、奥运会、十项全能、高台跳水、同性恋、埃博拉病毒、地震波、堰塞湖、打卡,等等等等。新的词汇数以百万计,我们当然不可能都记得,都懂得。 要知道新的,不把旧的扔掉是不可能的。 家里的年轻人与老辈人就常常为了扔掉旧东西而发生矛盾。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谁也抗拒不了。任何事物,当它诞生的时候开始,就意味着它一点点接近他的死亡。人是这样,生物是这样,任何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东西都这样。语言词汇也是这样。 有的语汇还活着,活得还很好,有的语汇却死了。语汇的活着或死去,自有它们各自的道理。当然,这里面的道理往往现在是找不到了。就像一个人死了,一般地说,总是有了某一种疾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找到某一个前人引起死亡的真正疾病是什么。但是,死了就是死了,人死不能复生。 有人不肯承认语汇的死亡,只肯说“冰封起来”了。以为大家都来“焐一焐”,就能够把冰融化。 孰不知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便是“大家都来”,那是熵减少的过程。没有大的能量输入,难以做到“大家都来” 。那些失去了生命力的东西,即使扶着站起来了,很快就会倒下去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另外一样被称为“国粹”的东西——汉服。 穿上那广袖博带的汉服,倒是很好看的。 不过,在家里下厨房炒菜时,就要小心一点,沾上油是小事情,袖子着了火就麻烦了——人总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吧。两千多年前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是很有道理的事情,那么大的袖子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而且光着屁股总不能够骑在马背上——广袖博带的传统服装是没有裤子的。说广袖博带的汉服是被满洲人消灭的,这话并不全对。 满洲人消灭的主要是广袖博带的官服。 “清明上河图”和《天工开物》插图中的做工的老百姓就没有穿那样广袖博带衣服的。我相信,大汉、大唐、大宋的老百姓只要是自己要做点事情的,都不会去穿那种衣服。所以, 现在的所谓恢复汉服的人士也就在拍照或者在做戏的时候拿来玩一玩或者表演一下而已。 捂热“冰封”的汉字,我看大概也是如此。 这只是一种起死回生的游戏而已, 当然,这种游戏比那些一味打打杀杀的电子游戏当然要好得多。 大家有空时随便说说,电视台在大家看厭了电视剧之后,换换口味 ,使观众们的传统文化水平提高一点,应当说是一件好事。 电视台也赚一点收视率,倒也还是不错的。 如果有几个少年,能够从小从此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将来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是一桩好事。 但是,如果想让许许多多青少年都去背诵《辞源》,恐怕很难做到。如果万一真的做到了,那却真是误人子弟了。
个人分类: 汉语言|3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习近平: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sheep021 2014-10-2 16:57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孔子学院把传统和现代中医药科学同汉语教学相融合,必将为澳大利亚民众开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新的窗口,为加强两国人民心灵沟通、增进传统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桥梁。 ——见: 2010年6月2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出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办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不得不承认,习总对中医药学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要好好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学院,如果只是背背经典,难免过于单调,学习中医,便于实践,更接地气。 所以,俺一直认为,中医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当然了,这个道理估计谁都知道,那些想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人,额总是从中医药下手。 相关链接: 科学网—搞中华 传统文化 , 中医是 一个很好的 抓手 - 王号的博文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81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成立中医学和合学派
热度 26 何裕民 2014-9-25 17:03
2014年9月19日,何裕民教授联合一批有识之士共同创立中医学和合学派,在朱丹溪“相火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立足现代中医,厘清传统医学脉络,融合西方医学、生态医学、心身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学等思想体系,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指导思想,致力于研究和实践现代科学中医,探索医疗资源分配以及促进医患和谐等相关问题,商讨中医及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百姓健康提供实际解决方案。 在学派成立之际,何裕民教授对和合学派的学术特点和成立宗旨进行了详细阐述,现将讲稿整理如下: 一、和合学派的学术特点 我曾写过一些文章,不很赞同什么 “ 和谐拯救世界 ” 、 “ 和为贵 ” 的笼统提法!张立文教授“和合”那些观点,理论讲是对的,但却有致命缺陷——只讲和合,和合就解决一切问题?不见得! 历来,中国人的确是讲和合的,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也提到和合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但这个问题上有个误区,需要解释: 朱丹溪讲过:人要有动力(类似于心理学的动机),他把这种内在动力称为“火”,人不能没有“火”,没有火就缺乏了生机与动力,他进一步把“火”分成两类:“君火”“相火”。君火就是心主管的火,可以理解为清晰思维下的意识行为(或者说“明意识”),“相火”则是宰相管辖的火,类似于本能及潜意识的“冲动”。它虽来自人的动物本能,却十分重要——“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若相火缺失或虚弱,就不会有生机勃勃及旺盛生命力,因为缺乏了动力机制;但相火又不可过旺,要有个“度”;相火旺了,常可戕害生命,就像是欲望太盛,折腾生命一样,故他又说“相火为元气之贼”。联系到当下,现在有很多矛盾,光讲和合,对吗? 一、和合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一厢情愿的 ( 你和美国人、日本人去讲和合,可能吗 ) ; 二、都讲和合,就没有了生机与动力,说白了什么都要限制,什么都要妥协,那就变成宗教了 ( 连宗教都做不到 ) 。 我们不是宗教,我们是医学。那为什么还要讲究“和合”呢?我只能说我们信奉朱丹溪的和合理论,既肯定相火的重要性,每个人要有冲劲,每个人要创造,每个人应该有活力和生机,这个活力和生机(即相火)不能限制;但是要有个“度”,要发而有所控制(中节),我们的医学,就是拯救那些出偏差的 人 ,但是我们不主张限制生命,不能去限制活力 。 因此,是朱丹溪学说下的和合,而不是时髦的和合,这里面有很深刻的哲学思想。 其实,张立文教授讲和合的文章我八十年代就注意到了,我还是青岛某大学和文化研究中心的顾问。所以,我们一直注重和合,但是我理解的和与他们的不完全一样——不是一概的只讲和合,这就像对恐怖分子也大谈慈悲会有用吗?世界肯定有矛盾,肯定要创造,人肯定有本能冲动,而且世界上有冲突、有矛盾,不是坏事,而是本质特点;就像人有欲望,就像心理学讲本能,没有这些,人是没有活力的,不会进化的;世界也不会进步。但过了也不行,放任自流更不行!我们说既要承认本能,同时又要有所限制,有所调控,有所克制 。 宗教(包括佛教)说什么都要让啊,那是宗教,这是理想化的世界,不是现实社会。我们讲“和合”,是保持冲力,保持一定动力的前提下,有所节制,讲究“张力”。 这其实包括很多方面:例如自然界,用哲学角度看: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变是肯定的,动力是必然存在的,没有变和动力,这个世界就死水一滩,没有今天;但是变的过程中,暂时的平衡,相对的稳定,非常重要——暂时的平衡和相对的稳定可以让身体修养生息;让事态趋于平和,才能有所稳定和发展。 生命也一样,既要有旺盛生命力,但也会有冲突及不和谐,这个相火,促进生命;但过旺导致了偏差及疾病;我们应该努力按照内在规律,去加以协调与调整,而不是一味地抑制或刺激促进。 我们尤其强调自我心身之间的和合,人内外(自我与环境)的和合,这不仅仅是原则,而且也是最高的生存哲学与技巧。 又如,医学只是一类技术,不同门派、学科、体系之间,有矛盾,有不同看法,甚至抵牾,这很正常。怎么办?和合,知己知彼,加以取长补短,善于包容: 发展我们自己的,包容吸纳他人的 ——我们临床为什么不排斥其他学科(包括西医)、其他学派(当然巫术及胡说八道不在其内),甚至其他领域及学科的介入(如心理、饮食、社会学等);技术就是讲究实用基础上解决问题!“和合”是最聪明的选择——故我治疗癌症十分推崇邓小平的“猫论”。 二、创立和合学派的宗旨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段话我一直非常欣赏,也常作为座右铭自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这是他 的人生理想。 也可以看作是创立和合学派的宗旨。 张载和朱丹溪都是宋代人,当然张载是朱丹溪老祖宗,两人差两百多岁,张载死后203年(死于1078年)朱丹溪(1281年)出生。朱丹溪信奉程朱理学。张载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程氏兄弟的表叔。因此,相信祖师爷朱丹溪也一定信奉这句话,可能也会把它作为格言的。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知识人,肩负着重建传统中医及弘扬传统文化的知识人,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学派应该有所担当,要有一定的高度,因此,我们把这句格言定为学派宗旨。 简单解释: 为天地立心 , 我们应该有使命感,在当下社会,千载难逢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立足本职,为中华强盛努力奉献; 为 生民 立命 ,就是借助医学拯救百姓,呵护生命,守住健康; 为往圣继绝学 ,这尤其重要,我们要为传统精华的承续,孜孜不倦地工作,以免中医学真的成为“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中医学及中国文化还有世界性意义,至少和合观念可以为 万世开太平 做出贡献。 既有立志与励志的(立心),也有本职工作的( 救人/立命 );更有学术的( 继绝学 );最后是政治的、世界的( 万世开太平 )。 只有胸怀大志者,才能成其大事,包括成为一位良医! 恳切盼望大家以此为训,努力奋进,积极践行上述宗旨。 如此,各位的学术生涯一定会异彩纷呈,自我的价值也会更加凸显!传统精华的弘扬,会在众多有志者添砖加瓦中得以实现! 图为何裕民教授与11位弟子合照
1275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中医学和合学派在沪创立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9-15 20:07
本周五,中医学和合学派创立暨何裕民教授收徒仪式将在上海举行,中医界又增添新力量。 据悉,中医学和合学派是由著名中医肿瘤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联合一批有识之士共同创立,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指导思想,致力于研究和实践现代科学中医,商讨中医及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何裕民教授追根溯源,在朱丹溪“相火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立足现代中医,厘清传统医学脉络,融合西方医学、生态医学、心身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学等思想体系,从哲学角度对中医学进行系统解构,探索医疗资源分配以及促进医患和谐等相关问题,为百姓健康提供实际解决方案。 中医学和合学派,既承载着复兴中医,复兴中国文化的责任,又可成为培养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本次何裕民教授收徒计划为7名博士,2名博士后,同时期望更多业界人士的加入。 此举得到了国家高层的鼓励首肯,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生态健康基金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大连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专家教授纷纷发来贺信。
2520 次阅读|28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
热度 2 outcrop 2014-9-11 11:12
文化和科技一样,都可以阐明表达出来,不存在什么所谓博大精深或者神秘不可知——如此宣传的要么是自己都讲不清,要么为了忽悠——但这类假大空能满足一些人的口味,特别是门外汉们。 如果说先秦文化尚且有百家的昙花璀璨,那么汉以后儒家独大,基本围绕着怎么做好奴才和怎么做好主子在不断完善修补。至于道和释,过于出世。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基本是封建腐朽的,没多少可以重新利用的地方;如同一个操作系统,系统的内核落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怎么做修补,都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文化与信仰需求。之前和鬼王也聊过这类话题。 这种情况下,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窃以为值得扬是小部分,应该弃是大部分,特别是奴化教育的部分应该坚决彻底的去除。文化的包袱,该丢的就丢,没什么值得留恋的。另外,玩神秘和忽悠没什么意思。 比如对待文言文之类的东西,参考拉丁文就行了——相关专业的研究或者使用,大众还是大白话好了——再说离开了繁体字的文言文,是不是味道怪异呢?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小学好古文受益终生
热度 18 qpzeng 2014-9-11 08:18
我小时候求知欲十分旺盛,每学期的语文课本上仅有的几篇古文和诗词都被我背得滚瓜烂熟,但这点“小吃”很难满足我的好奇心,于是想方设法寻觅 更多古书 典籍 ,有时甚至跑到废品收购站淘书,为的是要“饱餐”一顿。我还 曾 多次死乞白赖地求同学借读 古典小说, 更犯傻的是从同学那儿借到一本成语词典,居然没日没夜地 把所有词条都抄了下来,现在所理解 的“爱屋及乌 ”(按拼音被排在词典前面 )这个成语就是那时候记下来的。记得我还只有几岁就 能给人讲“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的对联故事。 我写文章很喜欢引用成语和熟语,大概也是小时候博闻强记打下的根底。 记得那时候上语文课,我写的作文常常成为老师讲解的范文,而且经常参加作文比赛并取得好成绩。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年高考语文中的一段文言文,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翻成白话文。诸如“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现在看到别人引经据典、 出口成章,我只能佩服和欣赏,根本谈不上活学活用了,因为已经记不住了,可见儿时的刻苦用功是多么重要。 我们那时候还习书法、练珠算,虽然现在用电脑打字、算数,毛笔和算盘都用不上了,但写字锻炼了自己的专注,如同钓鱼培养耐性一样。同样,打算盘也能通过活动手指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这对于提高学习成绩也有间接效果 。说实话,我 当年写得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还是觉得 很有成就感的,可惜现在的小学生可能都没有这样的拿手绝活了,更不用说知道何为宣纸何为砚台,连外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功夫和孔孟之道也早已在中国本土式微了。 在如今的中小学校,文言文几乎在语文课本上绝迹,这不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自己的历史,甚至于他们连阅读近百年前的文献都有困难,谈何了解和熟悉?中国大陆的简化字也用了几代了,现在的中小学生可能没有几个能认识繁体字的。可是,要阅读古籍就必须通繁体字。这对于那些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学、历史学、中医学、考古学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必须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正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中国人最缺的是“礼仪”和“人伦”,过去的“破四旧”和“打倒孔家店”已经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国人在公共场所的言行已经远不能跟周边文化背景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居民相比。这不是中国人天生素质不行,而是受传统熏陶太少。虽然《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古训不一定全对,但其中还是有一些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细细揣摩,必有收获。 “温故而知新”。 重温经典不等于守旧,更不意味着倒退。 做人既要向前 看,也要向后看。读书既要读古书,也要读今书,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 中国人在全世界建立无数孔子学院,却在家门口让自己的弟子不知何为中国文化 , 岂非咄咄怪事? 一个不重视历史、不珍惜祖先遗产的民族是没有教养的乌合之众,也得不到世人的敬重!倘若如此,谁该问责?《三字经》上早已写得清清楚楚:“ 养不教,父之过 ”!请问某些反传统文化的父亲们,你们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没有家教、不懂礼貌的人吗? ! 附: 看完台湾传统文化方知大陆“四不像”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5121 次阅读|31 个评论
由“和而不同”说开去(三)
热度 6 lvnaiji 2014-9-10 09:43
吕乃基 由“和而不同”说开去(一) ; 由“和而不同”说开去(二) 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没有那个文明能够在杂多的基础上直接发展出在相当程度上行之有效,维系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解决方案。 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华民族实际上从未有过西方语境下的那个“杂多”。杂多的一个前提是,个体完全,至少充分独立。中华民族从原初时分就认同集体本位,并由此推向对国家的认同,家国一体。 从根本上说,所谓“杂多”和其后的“一”,主要是在认识层面的差异和认同,是在理性层面;中华民族之“和”主要是在实践和情感层面。个人可能会在对事物的认知上也就是理性层面千差万别,各持己见,但会在情感上彼此相通,人类的情感不外乎喜怒哀乐,爱与恨、傲慢与偏见,再加上羡慕嫉妒恨也是寥寥无几。正因为此,“魔兽世界”才会有如此数量庞大的“杂多”。那些跨文化的疯狂玩家,他们要的不是理,而是情,是胜利的狂喜,自然也有失败的沮丧。在情的强大感召之下,哪怕游戏致死。理就说不清了,中国人早就知晓,道可道非常道,情则相通即可,合情方可合理。只要将心比心,只要推心置腹,乃至肝胆相照,再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便大功告成,况且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按西方的说法,中国没有本体论。错了,中国有“本体”,中国的本体是“情”,也就是“情本体”。中国不仅有“本体”,而且,情,既是情境之情,亦即人生存的“语境”,又是情境之中的主体之情,因而是情境与人情的统一。“情”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之高,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何时时处处在眼前浮现耳畔响起感动中国的事例,希冀以“情”来凝聚国人,而同时在当今世界事务中,中国人的感情又缘何如此脆弱而易于受到伤害。问题在于,如果没有“理”作为基础,情何以堪?虽可将心比心,却还有人心隔肚皮;虽希望推心置腹,却常见同床异梦。当然,这种情况并非限于中国,地球人皆如此,“他人即地狱”。就是科技水平远高于地球的“三体人”,在“隔肚皮”这一点面对地球人也自叹弗如。 眼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以抽象的“一”在理性层面上一统天下,其典型是911后的“要就是美国人和美国人的朋友,要就是本拉登一伙”,进而试图以武力扫除和抹平世界上的杂多。就破坏一个旧世界而言,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然而却难以建设一个新世界。在美国扫帚扫过之处之后,新的杂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变得越发“杂”而“多”。美国没有看到,各国各民族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一客观事实,公约数不等于互不相同各具特性的个体。内部无差别的“一”,只是类似于理想气体、质点和可逆等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之中,作为参照系有其价值,若是在现实中依法炮制必然适得其反,美元和高科技武器平不了天下。情则是最小公倍数,大有用武之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让中国之情充实理性和现代性内核,让西方之理回到情境之中,浸润人性之情。 和而不同,是中国梦中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合理图景的组成部分。
个人分类: 人文|2678 次阅读|12 个评论
毛泽东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热度 4 张能立 2014-9-10 00:04
毛泽东认为,近代西方文化从强调个人独立的人本主义价值出发,具有民主的特色。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没有得到改造,依照保持了专制主义的特色。他认为,中国文化缺乏科学精神,这是不如西方文化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大缺陷;一是重传说和迷信,所以习惯的力量特别大;二是重文字的工夫,所以自然的知识特别缺乏;三是只重资料的收集,而不重分析和综合,所以知识笼统而粗糙;四是做学问注重从众人之说,而不注重个性的创造发挥,所以只求学问合于人意,而不求学问合于真理。五是注重务虚而不务实,所以许多光阴都消磨在对“道”的体验上,而人生社会实际应为的道理很少透彻研究;六是中庸思想严重,枪打出头鸟;七是学术门户之争太重,无原则地排斥,妨碍接近真理;八是学而不思盲信盲从,无自由的思想(《 湘江评论》 第3号,1919年7月28 日)。以上种种毛病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中民主和科学精神的缺乏。改造的办法首先必须大力提倡科学思想,引进科学研究的方法,薄虚悟尚实证,反对求实证于古不求实证于今,求实证于文字,不求实证于事物的片面性。要注重有关系于现代人生者,打破中庸和从众的学风,提倡个人的独创。以今所是的为是,不管是否合人意,只顾求合乎真理才罢。毛泽东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以沉重的心情和严肃的态度,认真检讨中国传统文化,毫不隐讳地指出中国文化不如西洋文化的地方,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彻底改造。“外观世界之潮流,内审自身之缺陷,勉负职责,振起朝气”(《 湘潭教育促会宣言》 ,1920年7月31日)。严厉批评那些反对引进西方文化的封建卫道士,对于西方文化不仅要大力引进,而且要顺应潮流,从事改革,形成新的社会风气。(引自: http://www.mzx.cn/html/wenhuaguan/2011/1219/49.html ) 据最新新闻报道,The MaxLeader说要将XX对学生脑袋格式化一下。据说,Leader是毛泽东的信仰者,说过什么不能否定什么之类的观点。可是,关于传统文化,两位Leader的观点截然相反,这让俺等这样的P民犯难。要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长幼尊卑的铁律,毛泽东的地位肯定在Leader之上,因此,该听毛泽东的。可是,这不又是犯了拿死人压活人的死罪的么? 俺知道俺这样的P民没有思考这类问题的权利,大脑只有被格式化的义务,因此,俺这样想,肯定是自己脑袋出毛病了。不过貌似正常的社会理应存在不同的声音。时下的中国又开始出现类似“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就是好来就是好!”这样完全相同频率的声音,从这点看,貌似中国社会也病了。 不过中国社会是否有病,不是俺这种有毛病的脑袋能够判断的。如果当下的中国没有人能够判断,那么,莫非真的要等毛泽东显灵才能判断? 复制 去Google翻译 翻译结果
个人分类: 时评|294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由“和而不同”说开去(二)
热度 5 lvnaiji 2014-8-28 09:13
吕乃基 笔者日前上载了 由“和而不同”说开去(一) ,这是博主 不“知其所以然”1 的姐妹系列,网友若是两个系列对照着看,或会有意外的收获。此文的对照文章即 不“知其所以然”之二 。 黑格尔“内部有差别的一”有助于解开“和而不同”之“成也败也”之谜。 所谓“内部有差别的一”,实际上是黑格尔所擅长的否定之否定三阶段的第三阶段,“正反合”之“合”。第一阶段是“正”,“杂多”,在多样性之间无共同之处,一盘散沙。一对外国老夫妇在被问及你们俩有何共同之处时答道,我们除了同年同月同日结的婚之外,无任何共同之处。闻者不禁宛然一笑。第二阶段为“反”,“内部无差别的一”,抹掉所有的差别,铁板一块。问到薛宝钗喜欢吃什么,她的回答是,老太太喜欢的就是我喜欢的,没有任何个性。当代中国人的“随便”与薛宝钗倒是一脉相承。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综合,“内部有差别的一”,既有差别,又彼此耦合,是事物发展的最高阶段。那对老夫妇“无任何共同之处”不过是调侃而已,一起携手度过漫长的岁月,正在于个性之间的高度互补和协调。 远古,不同部落生活在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在特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限定下,各个部落的实践活动各异,以及有着自己心目中的图腾。不同部落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黑格尔的第一阶段,杂多,彼此间不可通约,部落之间的沟通多伴随着战争和征服。 近代以降,科学打破了部落、国家和文明之间的藩篱,经由市场经济,工业革命提供大批量、标准化、可替换的产品,启蒙运动追溯在有社会之前人的基本权利和底线,以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一言以蔽之,就是“现代性”。现代性构成了“杂多”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由杂多到内部无差别的一,这一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参见 论“底”(8):旷野上的门 及其系列)。然而,18、19乃至20世纪的西方人以为公约数就是杂多本身,把各异的真实的对象还原为抽象的概念,文化还原为科学,人是机器,千姿百态的生活受制于机械的因果决定论,丰富多彩的现象代之以干巴巴的本质。这就是第二阶段,“内部无差别的一”。 走向“后现代”,就是由“内部无差别的一”走向第三阶段的“合”,内部有差别的一。科学是文化的基础,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文化的多样性;高技术走向个性化和高情感;个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契约只是基础,还有比契约远为丰富的关系。通过对“现代性”和“本质主义”等的批判,人类历史由“内部无差别的一”走向最高境界,“内部有差别的一”。此时的“差别”因为有了现代性之“一”作为共同的基础和出发点,因而可以彼此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放在人类历史的岁月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是对古代“杂多”的一种解决方案,未经现代性的洗礼而延续至今;换言之,诸多之“不同”缺乏共同的基础,这样的“杂多”难以走向“和”的境界。摆在中华民族前面的并不是随处可行的“旷野”,“门”的约束必不可少。市场经济阶段不可逾越,把权力关进牢笼,难道不正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门”?
个人分类: 杂谈|329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反思9——我们就雇不来赛先生?
热度 30 xying 2014-8-22 06:49
近百年前五四那天,一群爱国愤青激愤于国土沦丧政府无能,上街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诉求,为了民族自强,力请“赛先生”和“德先生”。民众流血奋斗到了今天,租界收回了,权臣不再媚外了,国学绝迹于课堂,传统看成封建迷信,学校除中文外已全是西学,两位先生还没到位。 如今已是满腹西学的知识分子耻于祖宗不给力,社会不文明,人民没信仰,科研难获奖,羞与为伍,认定必须清除传统文化的根基,从思想上彻底西化,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昔日的主权和民族之战换成了文化传统之争,矛头由外转内,手段改为目的,原来目的无谓了,说要融入西方,才是今天的五四精神。想不通的人觉得,这等于说过去反帝是白折腾了,可是现代殖民主义不过是将领土的占领换为思想的征服,从直接掠夺改成听从教导,殖民地的畸形繁荣和一部分人的富裕,还是要用民族命运和主权来交换的吧? 主张西化的人认为:历史证明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产生不了科学的理论,现在依然是落后,中国“实用主义”的传统,没有客观理性追求真理的精神,不能发展科学。以华夏为荣的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过去和现在的落后不意味着永远落后,务实不见得浅薄,传统文化可以吸收科学思想发扬光大,民族的永远是最珍贵的特色,西化才是急功近利的短视。各说各话都不能说服对方。如今的舆论主流,谈国学不科学,赞传统是自慰,那就研究西化的根据吧。 先看中国历史上没孕育出科学理论的原因。 科学是由许多抽象的概念用逻辑构造出来的理论集合,或者说是一类思想生物的种群。抽象和逻辑这相辅相成的思想基因,在各种文化中都出现过。但这些抽象的概念筛选和确立,逻辑规则的形成,以及理论的产生,需在大量的时间和脑力下累积进化,在初期只是一种智力游戏,并没有多少应用价值,在足够长的历史时间里,要有些人持续关注和发展。 自然数是对事物的一种完美的抽象,古希腊人出于对美的追求,将音乐艺术对应于数字,痴迷于数字构成韵律的形式,获得了毕达哥斯学派的数学成就。逻辑是用串行语句来精确表达知识的一种人为规则,在这规则下语言可以和谐地表达概念,亚里士多德师徒们追求这种和谐的美感,创立了逻辑推理的形而上学。欧几里德将事物的抽象与逻辑推理完美结合起来的几何原理,构造了抽象理论演绎推理的范例。这些科学的基础是在古希腊人唯美爱思考文化环境下,思想进化的产物。中国主流文化是入世的,只务实地关心在实践上有用的学问,古代的中国人也痴迷数的抽象,但重应用不重形式规则。两千多年前中国公孙龙对语言概念严谨性的探索,因为缺乏足够多人的持续兴趣,没有得到发展。这是中国务实文化,在历史上错失了建立抽象理论研究基础的原因【 1 】。其他的文明也大致如此。 欧几里德建立起抽象理论演绎推理的范例,如果没有后续的发展,也只是满足少数人的审美兴趣和逻辑爱好,简单经验的方法已足敷应用,其理论成果并不足以引起更多人的兴趣。这也是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科学只有萌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历史中一些湮没的文明也曾经绽放过灿烂的火花,留下至今未解的谜团。宛如突变而出的优良基因,不一定都有幸得到遗传。时也,运也,命也。抽象与逻辑的思想基因以及构成的抽象演绎推理理论,有幸不在历史长河中遗失,归功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收藏,和基督教士的继承。这将当时尚不足显出应用价值的抽象理论研究,从仅仅是少数人审美的兴趣,扩大到宗教应用的热衷。有一批不虞生计的职业教士专注于抽象思考,维持了基因复制足够多的思想生物数量,让抽象理论证明的思辨在缓慢地传播和发展。这时多数的思考并不接地气,例如考虑针尖上可以有几个天使跳舞之类的宗教问题,以及证明上帝伟大的主旋律。直至 17 世纪培根,提出以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检验理论的务实观点,才落力到现实世界上,发展成对生产技术实用的研究。古希腊人定义的许多抽象的概念,经过几百年的普及宣传,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真实。这时科学的发现,已能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产生物质财富,累积到了一定程度,让科学有足够实用效益,吸引社会广大人群趋利行为,不再依赖于美学和宗教追求的培育,而能自持发展。两次大战,军力的需求,让科研职业化,改变了科研只是少数人业余兴趣的局面,从此进入爆炸性的发展阶段。 有人认为,这说明科学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才能发展起来,崇尚科学就要放弃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笼统地把孕育过程和持续发展混淆起来。幼苗要在合适的温室里培养,茁壮后就可以生长在大地上。务实的文化虽然没有足够的动力,培育出科学的萌芽,但在显示出应用效益后,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已经是功利性了。务实的文化将是一片富饶的新土地。 对于难见成效的一些探索,仍然需要非功利的兴趣。这远离尘嚣的精神追求,来自不虞衣食的人们,在古代物质贫乏时,先是希腊贵族,后要依靠教廷供养,然而社会富裕和组织远比文化传统对此更起作用。就像我们现在音乐选秀上,涌出越来越多出不了头仍视音乐为生命的孩子,只要社会足够富裕,就不乏众多的纯粹精神追求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使是西方也是如此,耐得住寂寞的纯粹精神追求者必定是少数,也只需要是少数,大多数人的务实不仅不是障碍,而且是供养精神贵族的社会基础。 从进化的角度发现,学术交流制度对科学的发展远比文化传统来得重要。人的思想就像是一种生物,科学的发展如同生物的进化,新的发现,新的结果,新的理论,新的见解犹如思想基因一个新的突变,有了学术刊物,讲座,学校,专业机构交流的平台,就提供了很好的复制传播的局部环境,减少被淹没的可能。也增加了发掘的动力。在学术交流中,同行的检验、评议和商讨起着进化机制中竞争淘汰的作用,让有价值的思想成果脱颖而出。科学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实际上得益于建立了学术交流系统,形成高效的进化机制。中国科研要有竞争力,首先要管理好学术交流评判的制度,这不单是模仿形式,而是要落实到有利于学术进化机制的每个环节才行。 在两百多年前西医并不比中医优越。有效的学术交流系统,将细菌致病的发现,迅速引导向消毒手术和杀菌药物的研究,支撑起早期西医治疗的主要理论和手段。围绕其中的细节研究和交流,形成了坚实有效的体系,如同工业化的生产,引导着更多的资金注入。而中医仍然是家庭和学徒式传承的手工业作坊,虽有一些学术研究和交流,大多却是从西医方面找根据和应用,对中医特色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药物炮制等,至今仍缺乏有效率系统的研究和交流。没有这些促进中医进化机制的社会努力,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中医怎么会不落后于西医?现在靠的不过是千百年前祖上留下来的遗产,丢失的比发展的还多。要发展中医,就要坚持务实的传统,以能否治病为标准,而不必在意是否“科学”,能否在西医体系里获得解释,在教学、医院、刊物交流和考核上要以中医特色为根本,实效为标杆,充实加强基础理论,精确诊断方法,严格治疗和药物的规范。这样才是发展中医,而不是争贩卖家产的业绩。我们再不自爱,祖上的遗产只会被拆散、贱卖、为人作嫁还要受轻视了。 有人问:“您所认同的中国文化,对于您的数学研究起了哪些作用呢?如果这些对科学发展毫无用处,舍弃了也不可惜。” 我个人的经验,在得到理论结果和证明之前,心中都已看到相关的结构图像。然后才用逻辑来检验和表达其中的细节。这个直观形象在冥想中直接涌现,也许来自联想和类比的推测,沿着的是中国传统的悟道方式。数学不过是表达科学知识的语法,逻辑是用严谨方式传递知识的规则,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即 Idea ,都是由推理之外的途径得来的。 科学的核心是严谨的逻辑,这要求严格的定义,所以分割精细,从具体学科、领域、课题、定义,层层约束,人们入手时已局限在一处,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是自上而下,从包罗万象不拘一隅的一般原理出发,针对具体问题,用联想和类比不断提醒你思考不同的可能和之间的联系,头脑中涌出的景象渐渐清晰。长期浸淫其中,自会触类旁通,恍然而悟。中国自然哲学的经典,如阴阳五行八卦易经其实也是思想方法的训练教材,是给人“玩”的,文王七年狱中演易,孔子玩易韦编三绝,不在学而是悟。知识不是以精确形式化的定理和公式来传承,而是用典型案例的反复捉摸,对其变化模式烂熟于胸,讲究的是知一返三的领悟。在我学过的课程中,所记的也都是反复捉摸过的各种典型事例形象,而不是背诵的定理,多年以后形像在心,知识仍在,定义和定理都可以按此用逻辑重构表达。 中国传统做学问,掌握的是一般事物变化的模式和状态的景象,用于开启眼界,虽然联想而出的想法不见得一定正确,却是可以试行于实践中的猜想,或为科研中待验证的灵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的思想后,对于科学研究继续发展不但不成为障碍,而且互补相济。发展科学关键是解决如何发挥进化机制的管理问题。 对科学要供奉膜拜还是用来做事,是不同文化的态度。中西文化最根本的冲突在于对原则的态度,是对其崇拜还是利用,直接推论是,要追求真理还是兼容阴阳。 排它性的真理来自一神论对上帝的崇拜,相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权威,万物必须遵照的真理,普世适用的价值,大家都须遵守的规则。与之相悖的就是魔鬼,就是反动,就是谬误,就是邪恶,就是无赖。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固执热情,黑白分明,正邪不两立,为了心中的理想和正义,不惜牺牲自己和别人,大义澟然悲天悯人地以血和火来推行。我们经过百年来的推崇宣传,革命洗礼,历次运动,这种极端化的追求,对很多人也已成为理所当然的神圣使命,只要竖起一面旗帜来,就可以狂热地用来裁决消灭异端。 阴阳兼容来自务实的感悟,万物皆有阴阳,相生相反相克相成,这矛盾的两端是事物构成的两面,变化的不同阶段,或为应对的不同策略。知识不在乎是否绝对正确的真理,而在于能否提供对实践有用的猜测。不死守定见,反馈调整是做事的常识。人生的睿智在于:视其白,知其黑;知其雄,守其雌;不尚贤,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理解包容异端。追求不偏不倚控制均衡状态的中庸。只是现在年轻人有多少人还知其义? 坚持排他性真理还是兼容阴阳是互相对立的观点,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前者锐意进取,偏执排他;后者温和保守,兼容并蓄。华夏自古就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血缘种族所限定,靠的是这种宽阔容让的精神,不仅融合了不同的种族,而且包容吸收了外来的文化,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人性共通,不同文化各有优雅和卑劣的事例,都枚不胜举,但世界各国无不坚守自己文化为之骄傲。文化交融,上述两种处事态度在中西也都有,不同的是何者为尊。文化的传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处事的准则。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西方强调坚持真理,向往亚伯拉罕般信仰的虔诚【 2 】;中国则倾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差,与西方各有千秋,为什么要自卑地崇洋媚外? 在人类的思想进步史中,巫术占卜曾经指引过人们,那时真切的感知都是神魔的世界,现在科学主导着我们,看到的是用各种抽象概念构织出的客观物理世界,理性和逻辑能否主宰精神世界?物理世界是否真的如我们所知的那样的客观?世上是否存在着唯一正确的真理?科学的方法能否覆盖人类的智慧?这些都是有争议的哲学问题【 3 】【 4 】。今后的世界未必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世界,也未必是现在科学规范所能涵盖的。竞相追求一种极致的理念,无节制地泛滥科技,沉湎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感,未必是造福人类。保有一份开放的心态,不必斩尽杀绝那些不符科学的精神,只把科学当作一种工具,让智慧驾驭科学,而不是成为羁绊思想的藩篱,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也许并不过时。 【参考资料】 反思 8 ——中华文明向何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14438.html 反思 1 ——以撒的献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794552.html 反思 6 ——走向虚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09592.html 反思 7 ——幻象的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11471.html
个人分类: 反思|7810 次阅读|80 个评论
由“和而不同”说开去(一)
热度 9 lvnaiji 2014-8-17 08:39
吕乃基 求同存异,温和一点的说法是,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与之有关的还有将心比心,用“心”和“心”的相“比”,求得“不同”之间的“和”。这种方案是如此成功,以至传统文化得以诸多的“不同”中“和”至今日;这种方案是如此成功,致使中国“和”成“稀泥”,罕有深层的反省,走出传统困难重重。还是一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世界各国,只有中国人会提出“和而不同”。每个人在世都同时面临所谓“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换一种更为熟悉的说法,大致就相应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各国各民族在原初时分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在三大关系中就会有所侧重。生活在地中海北岸的希腊人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以其为源头的西方文明开启了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生活在长江黄河之滨的中华民族以处理人际关系为核心,儒家文化的一个关键词“仁”,就在于人际关系,延续至今,就是“讲政治”。“政治”的经典描述或许就是,“把支持你的人搞得多多的,反对你的人搞得少少的”。印度文明则沉浸于人与自身的关系之中。 相对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较为单纯,按自然界的规则出牌即可,在此基础上再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有规可循。在另一端,人与自身的关系较少涉及人际关系,“管”好自己便是。难的是处在三大关系中间的人际关系,既无规可依,又管不好自己,世界观老是改造不好,其结果是人心叵测,各怀鬼胎,人心隔肚皮。 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运而生,顺理成章。 和而不同,听起来很美好,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达致和谐,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很辨证,貌似黑格尔“内部有差别的一”。问题是,“求”的是什么“同”?博主曾在一家大排档的墙上看到这样的词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吃喝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个体各自又“存”下了什么样的“异”?
个人分类: 人文|341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原创]中国教育百年大计---普及传统文化和科学
热度 1 immunology 2014-6-30 21:15
中国教育百年大计 (1)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对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普及教育。 (2)强调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在各年龄人群大力进行科普教育。
个人分类: 师者|24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的理性精神
热度 1 hdlxdl2100 2014-6-28 08:17
时下的传统文化回归与道德论调,夸夸者其多。中华文化具备的格物实践及精神与现代科学的理性及方向,具有父而子,子而孙的传递关系。在现代科学的精密与理性中发展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承续链中找到现代科学前进的温暖和力量。
254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药、汉语与科学思维
热度 20 张能立 2014-6-15 10:25
提及中国传统的特色,许多国人将会不约而同想到中药(中医)和汉语。论历史,不论是中药(中医),还是汉语,都是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并蒂莲”。那么,这两者有没有本质上的联系的呢? 首先,看看某治疗乙型肝炎的中药复方制剂:“金银花 11.20-13.69 虎杖 11.20一13.69 黄连 3.73-4.56 瓜蒌 7.47-9.12 白花蛇舌草 11.20-13.69 蒲公英 11.20-13.69 丹参 5.60-6.84 野菊花 11.20-13.69 紫花地丁 7.47-9.12 法半夏 3.73-4.56 枳实 2.28-2.79 甘草 3.73-4.56 ” 。该发明是这样陈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物组合,它是由金银花、虎杖、黄连、瓜蒌、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丹参、野菊花、紫花地丁、法半夏、枳实、甘草为原料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制备方法为按百分比称取处方中的十二味药材,除金银花、野菊花提取挥发油,丹参乙醇回流提取,回收乙醇至无醇味,药液备用之外,其它药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煎煮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与上述丹参乙醇液合并后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1.35(50℃),喷雾干燥或真空干燥后粉碎,之后参照常规中药制剂的方法制备成临床适用剂型。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清热利湿、化痰宽中,理气活血。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胃脘痞闷,口干不欲饮,恶心厌油,食少纳差,胁肋隐痛,腹部胀满,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或身目发黄,舌质暗,边红,舌苔厚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见有上述症候者。 ” 先不讨论这样的中药复方是否真的对治疗乙型肝炎是否有效,可以暂且假定有效。不过,即使这个中药复方是有效的,但是,复方中的“金银花、虎杖、黄连、瓜蒌、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丹参、野菊花、紫花地丁、法半夏、枳实、甘草”,每一种药材起什么作用,上述的这个“发明”没有论述。其实,这一点,不仅仅是这个复方的发明人说不清楚,全中国没有任何一位中医师能够说清楚,即使李时珍和华佗等“神医”再世,也是无法说清楚的。因为,真的要是有人能够说清楚的话,那么,中国人早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不会一直是眼下这样“盼星星、盼月亮”,每年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期盼都是失望。 与中药相对应的西药(准确说是科学药)是怎么回事呢?拿拯救了无数生命的青霉素来说,“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1928年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现属伦敦帝国学院)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实验室中发现青霉菌具有杀菌作用 ,193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钱恩、弗洛里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弗莱明因此与钱恩和弗洛里共同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其药物机理是“细菌一般都处于低渗(即外界的渗透压低于细菌体内部)的环境中,因而会自发地吸收外界的水分。为了防止细胞因吸水过多而膨胀炸裂,细菌在其细胞壁中合成一种名为肽聚糖的物质,以此抵抗细菌体的自发吸水膨胀。青霉素即作用于肽聚糖的合成过程中,阻止它的合成,进而导致细菌体失去抵抗渗透压的能力而胀破。化学式是C16H18N2O4S,分子量为334.4(g/mol)” 。 图1 青霉素分子式 从上面中西药对比来说,先不谈疗效,两者的显著差别是西药的药理是非常清晰的,化学式和分子量也是一清二楚,没有任何模糊的地方。相比之下,中药的药理是含糊不清,化学式和分子量无从谈起。对于上述的那个复方,其中的每一种药材到底起什么作用,对于相信中药的人来说,认为不需要说清楚,他们固执认为,这些药材是需要“抱团”,也就是整体在一起才可以起作用,这种认知,相信中药(中医)的人,认为是“整体性”认知。对于中药复方疗效问题,科学规范要求采取“控制变量法”,搞清楚其中每一种药材在疗效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控制变量法”,就是在众多的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中,选择某一自变量,控制这个自变量的变化,保持其它自变量不变,看看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有何变化。对于上述的中药复方而言,“控制变量法”就是要求,保持“虎杖、黄连、瓜蒌、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丹参、野菊花、紫花地丁、法半夏、枳实、甘草”不变,改变“金银花”的含量,看看其疗效是否有显著变化。接着保持其它自变量不变,只允许“虎杖”含量的变化,再看看中药的疗效如何......,一直这样检验到“甘草”为止。可是,认可和热爱中药的人,一方面热爱自己乐意承认中药(中医)是科学,另外一方面,硬是不采用“控制变量法”这个基本的科学研究规范来研究中药的疗效,相反,还不断诋毁“控制变量法”是片面的认知,不是“整体性”认知,是不懂辩证法的认知。国人对待中药(中医)的态度,非常值得研究。当有人说科学了不起,威力很大的时候,国人也将中药(中医)贴上科学标签,这个时候全然不顾所谓的民族特色和立场。可是,当有人要求中药(中医)既然是科学,那么,应该遵循科学研究的共同规范时,国人又开始诋毁科学思维、方法和规范,全然已经忘记了自己早先曾经认为中药(中医)也是科学的言论...... 其实,对于将一个复杂系统分解为一系列简单系统这种笛卡尔分析方法的不足,已经在多年前被科学家所认识到。一辆汽车不能等于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器等部分“简单相加”而成,因为这种“简单相加”,并不能使得汽车可以开动。人也不能等于大脑、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脏、肝脾、手、脚这些器官“简单相加”而成,因为这种“简单相加”,无法解释人的意识和精神。正因如此,科学门类又多了一门新的分支--系统科学。维纳的控制论(cybernetics)就是系统科学的一种。但是,科学意义上的系统科学,绝不是中医思维意义上“系统论”。科学意义上的系统科学,是先采取“自顶向下分解”,然后再采用“自下向上聚合”来构建的系统论。而中医思维是反对或自己无力“自顶向下分解”,在对复杂系统的内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搞什么“系统论”,这种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其次,再看看古汉语,也就是文言文。图2、图3分别是从网上获取的文言文样式、现代汉语式样和现代英语样式: 图2 文言文 图3 现代汉语和英语 从图2的文言文可以看出,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字与字之间没有空格(因为每个字都有含义,本身就不需要空格)。如果把每个字看成中药复方中的一味药材的话,那么,古汉语的这种整体性解读,与复方中药的“整体性”疗效,同出一辙。因此,可以说,古汉语就是中药(中医)思维在语言方面的体现,反过来,也可以说,中药(中医)就是古汉语思维在药物的制备方面的体现。 众所周知,现代汉语是鲁迅、胡适、陈独秀及钱玄同那代人,主张的白话文运动,结合拉丁文的一些语言特征混合而来。从图3可以看出,现代汉语除了采用了简化字之外,引进了洋人文字的标点符号,语法比文言文严密得多(相对于英语,仍然还是很简陋),句子组成主要以词为主。即使这样,词与词之间仍然没有空格分隔,动词仍然没有屈折变化,句子仍然没有主从关系,导致汉语难以从形式上表达作者的中心意思。 事实上,现在的中药也采取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种方法,在原有的中药成分里面添加西药成分。例如,999感冒灵颗粒的成分是:三叉苦、岗梅、金盏银盘、薄荷油、野菊花、马来酸氯苯那敏、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辅料为蔗糖粉 。其中的“对乙酰氨基”就是西药。这种中成药即使能够治病,国人也无法分清到底是中药材本身就可以治病,还是西药本身就可以治病(其实西药本身就可以治病,国人装马虎,假装没有看见),还是两者“强强联合”?思维方面完全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现代汉语本身就属于语言方面的“中成药”:引进洋人文字的标点符号,仿照洋人语言也分主谓宾,词汇也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等。很多“爱国”同胞赞美现代汉语的时候,完全忘记了现代汉语中的“西药”成分,仿佛现代汉语就是古汉语自己演变过来似的,与洋人文字没有什么关系。这种“爱国”情怀固然可赞,但是,这种捏着鼻子哄眼睛的行为,怎么看都显得很滑稽,徒增笑料耳。 从图3所示的现代汉语与现代英语对比,就可以直观看出现代英语比现代汉语简单得多。国人一方面深信祖宗说的:大道至简;另外一方面又认为古文是至善至美,像英语这样的字母语言简化得无比丑陋。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遇到思维(或标准)能够自洽的同胞。不能采用同一认知标准看待古人、他人、自己和洋人,这是我们中国人在认知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 仔细比较图3所示的现代汉语与现代英语,哪种文字简单,哪种文字复杂,哪种文字规律性(结构性、关联性、集合性和抽象性)强,哪种文字规律性差,这不是明摆着的么?这样的客观事实,如果国人都不愿意承认和正视的话,那么,我们怎么可能找到未来的出路的呢?因此,眼下我们正处于折腾、挣扎之中就是必然的。 从笔者在科学网上发表的一系列批评祖宗遗产的博文可以清晰地看出:包括笔者在内,我们中国人使用哪怕是现代汉语,但是,这种自然语言所体现出来的思维,不是“结构性、关联性、集合性和抽象性”思维,因此,时时刻刻在妨碍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研究数学及科学。汉语这种象形文字语言,是中国科学家迟迟不能做出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成就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中国计算机科学家迟迟不能完全独立自主研发一套比肩Linux或Windows的国产操作系统的深层次原因所在,同时也是我们中国人迟迟不能发明一种类似C语言这样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的重要原因之一。试想,我们中国人不能独立自主开发一套国产操作系统,也不能发明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怎么可能有能力与欧美进行信息战对抗的呢? 最后,笔者不得不多费一点口舌阐释自己对待祖宗遗产(中医思维、汉语和传统文化)的态度: 本人在科学网上发表多篇批评祖宗遗产的博文,目的就是采用科学思维及方法,论证基于“中国元素”(中医思维、汉语和传统文化),来学习及研究数学和科学,不论我们中国人采用“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刻苦精神,不论我们国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远超欧美,我们最终仍然搞不过基于“西洋元素”(数学及科学思维、字母语言和上帝文化)来学习和研究数学和科学的欧美诸国。换句话说,洋人的“坚船利炮”问题永远无解,“落后就要挨打”将会一直让我们中国人心中堵的慌! 基于这个原因,笔者才提出要对祖宗遗产,也就是“中国元素”(中医思维、汉语和传统文化)进行革命。至于如何革命,不再重犯M当年对祖宗遗产革命的失误,这一点,笔者眼下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主张。显然,事关中华民族当下及未来命运的事情,岂能是笔者这样无知浅薄之人所能定夺,需要千千万万真正爱国、爱民族的有志之士,共同献计献策。笔者一系列博文,就是想达到“抛砖引玉”之效。至于那些见到笔者批判祖宗遗产,立马对笔者轻则冷嘲热讽,重则出言辱骂之人,笔者看在他们也是“爱国”的份上,一笑了之。当然,如果这样的辱骂,能够解决洋人的“坚船利炮”问题话,那么,就让这些辱骂来得更猛烈一下吧!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http://www.med126.com/pharm/2011/20110102033002_317620.shtml 2、青霉素 http://zh.wikipedia.org/wiki/%C7%E0%C3%B9%CB%D8 3、999感冒灵颗粒 http://baike.baidu.com/view/4020053.htm 4、“汉语妨碍现代数学和科学学习及研究”相关博文合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840-791607.html 复制 去Google翻译 翻译结果
个人分类: 教育|3874 次阅读|84 个评论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二 传统文化影响)
热度 53 lvnaiji 2014-5-16 16:53
吕乃基 说实话,“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一) ”未曾想到戴上小红花,亦未曾想到点击已逾7千,先前博文也有点击过万者,那是经年累月,现在“方数日”;更未想到评论近百,这在博主的小菜园里是绝对冠军,直令博主应接不暇。感谢编辑部厚爱,更感谢网友互动,博主试图继续,也希望各位继续参与。博主的思路是,由古及今,由大到小,由传统文化到眼下的体制。以下先讨论传统文化。毫无疑问,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传统文化功不可没。就创新而言,更是孕育出四大发明这样造福于全人类的伟大创新。此处仅分析对于创新不利的一面。 首先,传统文化主张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这样的处世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至今,譬如说,“混”。随机涨落乏力,也就缩小了创新的空间。正如韦伯所言:“儒教理性主义意味着合理地适应世界,”道家的 “ 自然 ” 、 “ 唯小 ” 、 “ 处下 ” 、 “ 守雌 ” 、 “ 不为大 ” 、 “ 和其光,同其尘 ” 、 “ 柔弱胜(任)刚强 ” 等,也都是适应和顺应之妙方。香港诗人黄灿然写道, “ 桑塔格(20世纪世界著名思想家)在舒适的环境下使自己严厉起来, 中国知识分子在严厉的环境下使自己舒适起来。 ” 传统社会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因此而延续数千年,不仅稳定,而且“超稳定”,乃至死水微澜。几乎所有与涨落有关的描述都或多或少带有贬义的色彩,如喜新厌旧、朝三暮四、三心二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等等。 儒家的孔子:述而不作;道家的老子:不为天下先(36楼刘刚老师的评论)。 难得的繁荣时期正是随机涨落大行其道之时。 不仅如此,主张“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文化倾向于收敛,收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参见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其意图在于提升社会整体涨落的效率,但在实际上不利于随机涨落的发散特征。从根本上说,创新的内容、时间和主体不可预测,这种不可预测的根源之一就是涨落的随机和发散。在“经济人”的驱使下,涨落会选择与收敛的方向保持一致,与榜样、典型,以及形形色色的“感动中国”保持一致,以减少涨落的成本,增加被社会选择的机会;或者干脆避免涨落,以减少因方向不一所带来的风险。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又没有为“性本恶”的一面设置不可逾越的底线,而是寄希望于伦理道德,寄希望于说教和“耻感”。在高调的伦理道德,高雅的琴棋书画和高不可攀的礼仪之邦的山脚下,涌动着流氓的暗流( 超稳定结构中的国家与流氓 2012-10-10 )。一旦有可乘之机就可掀起波澜,形成漩涡,冲刷河床。改朝换代之际就是流氓的盛宴。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和陌生人社会,流氓和流氓意识再度沉渣浮起。民不畏“耻”奈何以“耻”惧之?既不知耻,就必须诉诸法律。遗憾的是,现有的法律多停留于模糊的“原则”,还有不知花落谁家的“解释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传统的伦理道德力不从心,当代中国的法治亦不完善,不可逾越的底线上留有大大的“后门”,社会中相当部分的涨落由此泄漏,蜕变为流氓,成为江河两岸危险的“管涌”。这就是眼下随处可见的违规和假冒伪劣,是与人类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逆向“创新”。中国人的多少聪明才智都顺着这样的后门跑冒滴漏,他们的人性随之堕入深渊,而河水的两岸更是面临崩塌的危险。 据称,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中,中国人把金钱列为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人生的其他作为,包括创新在内,只是实现金钱这一终极目标的途径或手段。人类发展与己无关,终极关怀过于遥远。如果有捷径以及更少风险的途径可以获取金钱,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和冒风险去创新呢? 河水各有算盘,河床未必开阔,河道多有弯曲,河中或有礁石,两岸还有缝隙甚至管涌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10147 次阅读|128 个评论
小筛子——不收费的传统文化推广中心
sheep021 2014-5-11 12:21
蜀山传统文化公益推广中心 小筛子义学工程简介 小筛子义学,2004年9月创立,一对夫妻,一个理想,平静开始。免费教娃读经典,为祖先传承,为民族精神,尽力。八年艰辛,依然坚定,此事虽是最平凡,中华因此得平安。如今,同行者二十余人,弟子两千,各地效法甚多,皆说:小筛子是旗帜。小筛子其实不好,常常犯错,愧对社会。一零年度,政府虽授省先进,功绩过夸。 媒体报道60余,皆为赞扬此举,未加批评,惭愧。 问答: 1、小筛子何以要用公益推国学? 为师道尊严,为不让名利染污文化精神,为干净的心。 2、文化公益与扶贫救困有何不同? 从灵魂开始,一切皆美好。 3、私塾的希望? 天下太平。 4、想走多远? 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PS: 今天博客头条竟然是——为啥中国人不读书。 呵呵,有人读,有人不读,常有的事儿啊。 有人花钱去读,有人义务教人读。这都是中国人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sheep021 2014-4-27 11: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2014-04-26 02:52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不仅体现于显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根植于隐性的思维模式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 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绵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得益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方法论和辩证法原则 。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书写宇宙的文字。在西方,数学向来被视为各类科学的典范,因为数学遵循的是严格的因果推理,即从一个给定的前提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得出普遍必然的结论。这种思维模式在西方社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正如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与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则是矛盾辩证式的。中国文化推崇的也不是数学,而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一阴一阳之谓道。”“离开阴阳更无道。”在中国文化的思维深处,从来就没有一个给定的前提或支点,而总是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彼此关联,这两个因素共存共生、相辅相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中国文化更侧重一种整体性的思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差异性的共存才能构成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春秋时期,大臣晏婴就曾借烹饪之喻向齐景公讲解“和”与“同”的辩证关系。景公告诉晏婴说,只有梁丘据(景公的宠臣)跟他“和”。晏婴否定了景公的说法:梁丘据一味地谄媚于你,你们之间怎么会有“和”呢?你们之间仍然是“同”而非“和”。景公不明白“和”与“同”的差异,于是向晏婴请教。晏婴说,“和”就好比厨师做羹汤,将各种食物、调料进行烹调,这样就可以“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既互相补充、调节,又保持各种食物的味道,成为一锅美汤。如果像梁丘据那样,“君所谓可,臣亦说可。”“君所谓否,臣亦说否。”这只是取消了对立面的“苟同”,是不问是非、迁就错误的“混同”,对于认识事物、治理国家有害而无益。   正是受这种整体性思维的引导,中华民族向来以和谐为美,以单调为丑;以和合为主流,以分裂为末流。这种和谐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对多元性、差异性的容纳。特别是在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这种“和合观”越来越显示出其智慧的魅力。    极高明而道中庸   辩证矛盾思维特别注重时间性。既然矛盾双方之间的辩证运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时间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必须是参与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辩证思维特别看重“时机”,追求“时中”。   “时中”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蒙”卦的《彖传》:“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意思是说,蒙卦表示希望亨通,所以,以通来行事,是符合“蒙”这个时机的。可见,所谓“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合乎时宜”,二是要“随时变通”。中而非时,不谓之中。同样,时而不中,更不谓之中了。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韩国的国君韩昭侯准备修建一个高门,但他的谋士屈宜臼却奉劝他不要这么做。屈宜臼说:“如果你非要修建这个高门,恐怕你还等不到这个高门修建完,就要死了。为什么呢?因为时机不对。国君在自己家修建一个高一点的门楼,搞得气派一些,有错吗?没有错。当年我们国强民富的时候,你如果修建一个高门,肯定没有问题。可是今天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秦国去年刚刚攻占了我们的宜阳城,我国元气大伤,你偏偏要在这个时候修建高门,势必会使百姓离心,将士散德,韩国的败落就不可避免了。”结果,韩昭侯没有听屈宜臼的劝告,而屈宜臼的预言也应验了,高门还没有修好,韩昭侯就去世了。 !--enpproperty 111450402014-04-26 02:52:29.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2)_光明日报 _光明网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辩证思维24108光明日报光明日报/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正如屈宜臼说的那句话:“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意思是说,我所说的时间,不是客观的时间,而是参与到事情当中来的时间。在合适的时间做一件事情,效果会很好;在不合适的时间做同一件事情,往往会很糟。这正是“举事而不时,力虽尽而功不成”的道理。   正因为此, 中国文化对时间非常敏感,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相时而动,顺势而行 。   《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宋代学者朱熹在注释“时中”时也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即是指,“中庸”,是因“时”而“中”的,并非骑墙、折中,更不是简单、僵化的“中间地带”。但是,“时中”又是何其之难!因为它在实践中很难把握,你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抓住它,然后照本宣科地去实践。所以,《中庸》中才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说法。当司马牛向孔子讨教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意思是说,要想说出什么是“仁”,无异于在刀刃上行走,太艰难了。但是,认识到这种困难并不是坏事,因为你一旦明白了“时中”的艰难,就会有一种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又会让你在行为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相时顺势,减少犯错。    阴阳不测谓之神    阴阳式的矛盾辩证思维要求摆脱直来直去的固定模式,强调随机应变,注重踏准矛盾双方所展开的辩证运动的节奏。中国兵法思想正是这种辩证智慧的集中体现 。   兵法研究的是战争,而战争又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博弈式对决,它用流血的方式来强迫失败者臣服,让参与方必须在生与死、存与亡之间作出最极端的选择。在生死存亡面前,一切僵化的经验都将失效,任何的形而上学都可能会使己方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难怪《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两军对峙,兵戎相见,战争的双方常常并不处于单向制约的因果关系中,而是处于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阴阳关系中。因此,高明的将领不会把任何法则当作万能钥匙,而总是在当时的局势和情境中,在敌我双方所展开的阴阳互动和转化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战略,正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在《三国演义》中,孙权和庞统曾有一段对话。孙权问庞统:“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士元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孙权又问:“公之才学,比公瑾若何?”庞统笑答:“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一个随机应变,一个拘泥兵法,高下之分已不言而喻。难怪在《三国演义》中,伏龙、凤雏齐名,而周瑜却棋差一着。   可见,所谓的兵书和兵法,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指南,而仅是引领我们进入辩证智慧的“敲门砖”。如果把知识当成智慧,把兵法看作教科书,把“阴阳不测之谓神”的“神”理解成了无往而不利的规律,就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例如,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照搬兵书,不知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大败于长平,给后人留下了“纸上谈兵”的笑柄。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王明能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倒背如流,但在革命实践中,他却因生搬硬套而将中国革命引向了歧途。毛泽东却在实践中灵活应变,因地制宜,找到了一条挽救中国革命的“突围”之路。   看来, 知识可以复制,但智慧却不能照搬 。西施一笑,风情万种;而东施效颦,则是丑态百出。韩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扭转败局;马谡凭借孤山,逞匹夫之勇,结果是全军覆没。佛家讲,要放下,就连“放下”的念头也要放下。兵法何尝不是如此?同样要放下,最后连兵法本身也要放下。   (祝和军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周文摘(091124) 中西文化差异真那么大吗等18则
xuxfyuwp 2014-4-17 15:15
中西文化差异真那么大吗 《人民日报·海外版》11月11日在第1版“望海楼”栏目中,刊登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和考古学院院士罗多弼的文章。摘登如下。 上世纪 80年代,很多中国人开始反思中西文化的“异质论”。有人主张西化;也有人主张回归传统,一方面,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西方缺乏的宝贵东西;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中国人应该认同自己的传统,否则就会出现认同危机。 我在这里描述的是两种趋势,这两种趋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常常把中国跟欧洲文化的区别说得太过,把表象上的差异描述为本质上的差异。比如,主张西化的人认为,“超越”是现代文化必不可少、也是传统中国文化没有的东西;主张回归传统的人则强调,“天人合一”的概念非常重要,这是中国一直都有但是欧洲没有的概念。 这两种论点对吗?站得住脚吗?我认为,可能站不住脚。说中国没有“超越”或者说中国的“超越”跟西方的“超越”有所不同,大概是对的,但这就是本质上的区别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非完全不同,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不能说西方没有。中国文化本身也有很多内在的区别,西方文化也一样。两种文化各自内在的差异,大概还要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其实,我们也应该对区别感兴趣,这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思。与其说中西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如说这是本质的变奏。 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 有一种权力叫看法 我是机关的一名老科员。多年来,我对看法一词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也有一种切肤之痛。如果你的上司对你有了看法,那是一件十分不妙的事情。 我大学毕业后便进入机关人事部门工作,写了一篇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了。我很高兴。我本以为展示了才华,露了脸,能够得到领导的赞赏和器重。没想到事情恰恰相反。领导对我有了看法。他们认为,我写的文章中反映了单位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这是揭了单位的短处,将不应向社会公开的问题公开了,影响是很坏的。我因此受到局长的严厉批评。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写论文了。可是,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局长、副局长早已升迁,可是,我在单位领导心目中的看法却一直没有改变。 看法其实是一种权力。能够产生看法的人大多是领导。一般员工是没有资格产生看法的,只能产生想法。 如今,我的女儿已经参加了工作。她问我,参加工作以后应该注意什么。我告诉她,千万不要让领导对你产生什么看法。女儿问我,什么是看法。我支吾了半天,也没有说出标准答案。我只得说,这个你自己去体会。不久,女儿告诉我,说她们局长对她有了看法。我一听这话,心想,坏了。女儿看我怪怪的样子,补充说:局长说我的文笔不错,想让我当秘书。我说,原来是这样,吓了我一跳。我说,领导对你说的十有八九是想法,而不是看法。 (摘自10月26日《遵义日报》作者牟丕志) 官网应该少些“官气” 《解放日报》11月10日在解放论坛刊登周楠撰写的时评说,近日,几则相关消息让人遗憾地发现,原本与网络风马牛不相及的官气,居然也频频惊现某些官方网站。 一则名曰:“双胞胎政绩”。中原两个乡镇,在各自的政府网站上,挂出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的政绩报道。两个不同的乡镇,不仅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一致,就连种植的树苗也完全一样! 一则名曰:“官文博客”。某省60多位县(市、区)主要领导先后实名开设 “民生博客”,共发表博文300余篇。但记者观察发现,有的博客其实就是“官文博客”,没有原创博文,全是会议上的讲话稿、致辞等。 “双胞胎政绩”、“官文博客”的出现,让人啼笑皆非,更让人敬而远之。因为群众透过这样的官网,看到的是一些官员对工作的敷衍和失职,和视群众为“愚民”的无礼和怠慢,哪里还有信息的平等化传播可言? 其实,既然有开官网、官博的勇气,就不妨少些“官气”与“应景”,多些“亲和”与“常态”。 在公开、及时、准确地公布政务信息的基础上,官网应该真正坦露自己的真知和真情,并将其打造成常态化的建言献策和表达意见的平台。如此,才能使官网真正成为一种民主的形式,促进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为朋友“定价” 一次朋友聚会后各自散去,我走在最后,捡到一个小本,估计是谁遗忘在那儿的。 随手翻开,想找找有关小本主人的线索。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电话、MSN和电子邮箱。比较有趣的是,在各种号码的备注栏,都写着主人对这个朋友的价值判断,大致可分为:资源、潜在、常用、无用。 一个当局长的朋友,名字后面赫然写着的是资源;一位当总经理或法官的朋友,也享受同等待遇。我特意找了自己的名字,忝列“潜在”的序列中,这让我莫名地感到有些羞愧。 常用的,是些亲友、麻友、送水工、单位同事或孩子老师的电话。但他本上“无用”的人,是谁? 本上“无用”的人并不多,显见是有所选择的结果。只有两个人的名字后面加了这样的注脚,一个我不认识,另一个则是他高中的同学,此人一直把小本的主人当成最好的哥儿们,前两年下岗了,现在在外地打工。还好,捡到本的不是他。(摘自《青年博览》第11期作者曾颖) 尊重“网络民意”与“尊重民意”的距离 《中国改革报》11月9日刊登吴龙贵撰写的时评说,近日,贵州省思南县杨家坳乡下官阡村众多村民试图阻止乡政府在该村实行的引水工程,认为这将使村里水源枯竭。一边是意志坚决,誓死保卫水源的村民,一边是志在必得,决意开拓水源的乡政府,双方剑拔弩张,冲突眼看就要升级。这时,网上一篇帖子使得这一事件悄然改变了发展轨迹,并于近日得到解决:乡政府表示放弃该工程,重新寻找水源。 一篇网帖,在短短几天之内化解了一起官民冲突,无疑成就了一段舆论监督的佳话。略感遗憾的是,在这起事件中,被尊重的只是“网络民意”,而非真正的“民意”。对于在当地水源引水的问题,村民自始至终都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但村民的意见并没有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很明显,乡政府最后做出让步的决定,与事件逐步升级而形成的网络“围观”效应有着直接的关系。 文章指出,本质而言,仅仅尊重网络民意,还是一种“闹大才处理”的管治思维。政府能够尊重网络民意当然是好事,但民众更希望真正的民意能得到尊重。但现在看来,两者之间的距离还很遥远,舆论监督也才刚刚起步。 张抗抗谈“悦读”与“苦读” 据《中华读书报》11月11日报道,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近日在一次文学论坛上表示,一个人的成长史其实就是阅读史,是书籍的乳汁培育了自己的心智与情商。她后来选择从事写作,在某种意义上说,好像就是为了把书籍给予她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语言故事回馈给读者。她还谈到,在各类图书极大丰富的当下,读者需要克服“从众”心理,首先知道自己 “要什么”、 “缺什么”,然后准确地作出选择和判断。要把知识类、工具类图书的“速效治疗”、能量补充阅读,与调理身心、陶冶性情的长效“滋补”阅读结合起来;把“博览”与“精读”在时间上作出合理的配置。张抗抗强调,“悦读”是必要的,但仅是悦读容易流于肤浅,“苦读”是对悦读的升华,一旦自愿进入苦读,也就进入了读书的另一个境界。 党史图书要立足学术前沿 中共党史出版社副编审高秀清在《中共党史研究》第9期刊文指出,党史图书要立足学术前沿,及时把握已获得学术界或政界认同的新认识。比如,在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提法上,过去就有“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种认识。2005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有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若干重大提法”中,对二者关系作出明确界定:“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八年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相联系, “十四年抗战”与“局部抗战”相联系。这就使怎样表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这一问题有了更为准确的标准。再如,过去人们总是习惯于把 “红军长征”与“二万五千里”相联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不是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都走了“二万五千里”,只有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行程是 “二万五千里”。这样,准确使用“二万五千里”就有了严格界限。 美国大学的录取风波 最近,发生在伊利诺斯大学的录取丑闻,引起一系列大学高官的辞职。事情起源于《芝加哥论坛报》五月份发表的一份调查。该调查称伊利诺斯大学分校在2005-2009年期间录取的学生中有些人受到特别照顾,州长立即任命一个独立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一有四万多学生的学校,这些年来的录取中竟有800名学生被列入另册,作为重点关照的对象。当然,这800个学生并非全不合格。 这么剧烈的反响,反映了当今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大趋势:大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前沿阵地,如果这里都守不住,其他方面就更难谈公平。目前美国经济危机深重,大学学费照涨不误,学生和家长们怨声载道,大学录取要是摆不平,自然会民愤汹汹。从伊利诺斯大学的丑闻看,连校长点名录取学生都成了罪状,乃至整个大学领导层一锅端,全部辞职。可见,拿纳税人钱办的学校,不如此无法取信于民。 (摘自11月13日《今晚报》作者薛涌) 民众为何质疑官员自评高分 《瞭望》新闻周刊第46期刊登林蔚的文章说,近日,在广东省对全省2007年、2008年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进行的责任考核中,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述职自评98分和佛山市委书记述职自评97分“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世界引起一片“呛”声。 论理,广东公开述职报告和自我评分的做法应该赢得喝彩才对。但人们似乎忘记称赞它的透明公开,却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批评、质疑“自评高分”上。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官员的自评与百姓的“他评”竟会落差那么大? 文章认为,客观原因很可能出在考核“试卷”的设计上。说白了,就是标准太低。而主观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对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所感缺少真正关注。徐副市长分管的教育在官员们那里不是仍未转正的代课教师们的委屈,不是等待兑现 “相当于公务员工资”的教师们的焦虑,也不是交不起 “择校费”的学生家长的忧愁……而只是一项工作,一件要做的事情。正如一位此次同样给自己打高分的官员所说:“省里前两年定下的考核指标,我们都一一完成了”,但缺少“人本”这个灵魂,老百姓全然没感觉。 因此,导致官员们纷纷高分自评从而引发公众质疑和不满的那套考核评价指标和系统,应引起政府充分注意和重视。它表面上反映的只是在官员的考核评价中重数据轻群众感受的问题,本质上却折射出了政府对民意的轻慢。 广州徐副市长在看到网民尖锐的指责后说 “自己内心感到很愧疚”,令人感到了几分欣慰。但愿这种“愧疚”,不仅能促使官员们今后的自评不再那么高调,而且能真正促使对官员业绩考核从观念到内容的转变,进而推进政府的改革和转型。 “新能源”究竟是否产能过剩国家部门相互质疑是一种进步 《北京青年报》11月17日刊登冯海宁的文章说,中国科技部在近期完成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对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说法表示了质疑,认为这一判断有失公允。此前,工信部、发改委指出,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非常严重。 新能源产业究竟是否“产能过剩”?两个国家部门之间说法不一,谁对谁错显然目前不好下结论,有待于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调查。但科技部质疑工信部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揭示“产能过剩”的真相,更有利于推进政府部门之间互相质疑、互相监督。 质疑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然而在现实中,质疑几乎变成了公民的专利,很少能听到政府部门的相互质疑之声。现在,科技部质疑工信部无疑开了个好头,打破了官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潜规则”,让推动这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常态质疑,从公众对政府行为和社会现象,上升到政府部门对政府部门,这种“升级”其实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在民主问题上谨防“神经衰弱”症 《学习时报》 11月16日刊登薛鑫良的文章说,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在讲话中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毛泽东同志历来说,这种状况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的各级领导,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 ”文章说,一个不容回避和掩饰的事实是,毛泽东、邓小平批评的那种 “恶劣作风”、那种“神经衰弱”的状况,至今并没有绝迹,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颇有卷土重来、屡禁不止、变本加厉、积重难返之势。 文章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国家的生命。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首先就要从保障人民群众的 “话语权”做起,切实防止和纠正那种“批评难,批评领导干部更难,批评上级领导难上加难”的状况。 林砺儒:全人格教育 林砺儒先生是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校长。钱老晚年曾经列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学校长教育家林砺儒是其中之一。林砺儒在北师大附中做校长期间培养的人才五花八门,与钱学森前后脚的同期学子,还有张岱年、于光远和十几位院士。 钱学森上中学的时候,校长林砺儒把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看得非常重。所以钱老后来回忆,当时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几乎没人刻意追求满分。能考80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但这80分是真正学来的扎扎实实的知识。什么时候考试,都能考出这样的成绩。 ” 同样是北师大附中的老校友于光远也曾这样强调,我考试不要求高分,80分我就很满足了。考60分比较容易,在60分的基础上努力一把,可以考到70分,再努力一把可以考80分,80分再努一把力也许只能考到八十一二分,越往上越难,所以我就不要考高分,太浪费时间了。到了80分,我就去学新的东西。 在林砺儒先生的理论中,中学教育不是某种职业的准备,而是建立“全人格”,为将来个性发展打基础。一个中学生培养文学素养不是为了当名作家或将来卖文讨饭;培养他科学素养也不是为了他成为科学家;艺术也一样,都是基础性的,为了激发他的人格活力。只有这样的中学教育,才能让孩子不会成为有学历没学问,有教育没教养的人。 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认为,教育家林砺儒先生的全人格教育理念值得我们今天借鉴,是抵制功利主义对基础教育侵蚀的利器。 (摘自11月17日 《中国青年报》作者堵力) 不要随便说自己是“读书人” 日前,陈丹青在深圳读书论坛上发表演讲,题目是“我为什么说我不是读书人”。陈丹青说,一个人是不可以随便讲自己是读书人的。 陈丹青说,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你读书也好,弄艺术也好,不要把它弄成一个身份。他回忆,自己出国前一些明明很牛的人却十分谦逊,从不说自己是读书人这些话。相反,回国以后遇见了一些新朋友,就经常听见“我是读书人”、“我是艺术家”、“我是搞学问的”等等。而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学者,绝对不会说“我是读书人”这种话,精通20多种语言的他,在清华大学填表时只填了两种语言,把自己会的东西都抹掉了。今天,我们大面积失去了读书的传统,读书反而成为一种身份确认。 陈丹青说,他有时在一些场合遇到一些人,人家开口就说“我是一个生意人,俗人”,这话听起来是自嘲,其实背后是得意的,有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在里头。 陈丹青告诉大家,他说自己不是读书人,正是想给书保留最后一点诚意和敬意。因为每次读书都让你发现你知道得太少。“常常有人让我推荐阅读书目,我怎么好意思推荐呢?所有书教会你的就一件事,不要自以为是,要自以为非。 ” (摘自11月11日《深圳商报》作者李福莹) 它真的能治病吗 揭开“神奇”钛圈的“魔力”之谜 据新华社11月12日报道,“戴上10分钟,颈椎马上直挺;戴上8小时,减轻肩膀、后背的劳损酸痛,浑身马上轻松;戴上15天,告别肩周炎,赶走颈椎病,活动自如。”自从去年以来,一种号称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钛圈”逐渐成为许多上班族的新宠。在其广告宣传中,其宣称的功能十分强大,不仅能迅速缓解疲劳,甚至对冠心病、老年痴呆、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有显著效果。这样一根类似绳子,号称添加了钛金属的装饰品,是否真具有商家宣称的“神奇”疗效?它真的能治病吗? 然而,记者从钛圈的销售网站上发现,号称有神奇治疗功能的钛圈产品并没获得我国的医疗器械许可证。 这种神奇的钛金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吗?“因为钛对人体体液有极好的耐蚀性,没有毒性,与肌肉组织亲合性能良好,所以钛也被广泛运用于医疗行业,主要是做医疗器械及外科矫形材料,钛制牙、心脏内瓣、隔膜、骨关节及固定螺钉、钛骨头等。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秘书长王向东说,到现在为止,都是将钛作为人体生物材料使用。钛圈宣称的治疗颈椎病或是肩周炎纯属子虚乌有,到现在国际上对钛的研究中都没有提及钛有这些功效。 谁来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 《新华每日电讯》11月16日刊登评论说,11月14日,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要求组织部长们,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防止任人唯亲、唯近。 从前不久的“不让老实人吃亏”,到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李源潮不断用白话式的语言诠释干部人事工作的要求。李源潮的告诫契合了公众的普遍感受,有很强针对性,引发了强烈共鸣。 纵观近年来各地查处的用人腐败事件,“带病提拔”的、“跑官要官”的,说白了都要先讨好领导,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即使有一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在“逆淘汰”的环境下,慢慢地也不得不迎合领导、巴结领导,否则难有升迁的机会,甚至没有干事的机会。 究其原因,目前不少地方不少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初始提名权、任用权、考评权大多掌握在领导手中。 在肯定李源潮讲话切中时弊的同时,网友也在异口同声发问:如何执行落实?如何不让老实人吃亏,谁来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 文章指出,保障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有被提拔重用的机会,需要领导者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但从根本上还要靠制度。这也是推进中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具体来说,就要在官员选拔和评价中加大民意的比重,限制规范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用人权,才能改变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状况。领导对人事安排不是一言堂,员工的提拔升迁并非完全系于领导,“巴结领导”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变得没那么必要,最终失去市场。 这方面的探索其实已经展开。据新华社11月5日报道,安徽铜陵从去年底以来,启动干部初始提名制度改革,使干部提名透明化、民主化,由少数人提名变为多数人提名,尤其是普通干部职工也成为提名主体之一。作为改革的成果,当地一名民主党派技术干部,被提拔为铜陵市重点工程建设局总工程师。对此,他本人颇感意外:“我平时与上级领导和各方面的交往较少,没想到还能提拔。 ” 这是制度改革的胜利。 抢话有错 离席不该     近日,广州市人大代表到市环保局调研。在会议研讨中,人大代表邓成明发言,才说出一句就被环保局长丁红都打断。邓代表对此十分不满,在丁红都的挽留下还是离开了会场。   人大代表发问是在履行监督职能,局长虽有权答辩,但在代表的发言未完之前,不应打断或抢话。看来局长在“一把手”与“被监督者”之间,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也许,“一把手”抢话已经习惯成自然。在“X长”管辖之域,就算抢了其他人的话,也不会有人胆敢离场。   人大代表是民意的代表,听取情况汇报,是代表民意为之,不是个人之事。发言被抢白,固然有理由生气,但人大职责不能丢。履行职能不能负气,作为人大代表,更不能脆弱到经不起一次抢白。   之所以要推进依法行政,是因为行政权只有在法律的轨道内行使,才不致伤害公众利益。发生在广州的局长抢话与代表离席,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新京报》11.13) 赌球逼走赵本山   4年前,赵本山以董事长身份入主辽足,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文体联姻只维持了180天。而对于自己为何要退出足球圈,赵本山始终讳莫如深。直到今天,赌球这颗中国足球的“毒瘤”被暴露在无影灯下,才有圈内人站出曝料,“赵本山是被赌球逼走的”。   在赵本山与辽足“牵手”之时,他就明确表态,“我这个人最反对黑哨、假球、赌球这些东西,我会坚定不移地同这些事情作斗争。”但是,一些让他看不懂的“诡异”比赛,还是时有发生。   熟悉赵本山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不轻言放弃的人,可为什么遇到足球之后,却让他变成了一个“半途而废”的人?   “本山那时不离开是真不行了。因为他看出来,以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来抗衡整个中国足球的恶势力。虽然他一再告诫球员要坚决杜绝赌球、假球等一切丑陋的东西,但很多时候,有些事情不是他一个人能控制的,所以在他决定离开辽足时,除了不甘,更多的是心寒。”圈内人士说。 (《扬子晚报》11.13 赵妹文) 月球上发现了水!     10月9日,美国航天局制造的半人马座火箭以9000公里时速撞向常年背阴的凯布斯月球坑,形成直径20米至30米的大坑。   经过历时一个月的数据分析后,科学家兴奋地得出结论:月球有水。据悉,半人马座火箭在凯布斯月球坑的撞击,扬起至少25加仑(95升)水,而这一数量,仅仅是在单个月球坑单次撞击所扬起的“水量”。   不过,月球存在的并非液态水,而是气态和冰态水。充足的月球水,不仅可为登月宇航员建立长期营地提供基本生存可能,而且还可为火箭等航天器提供燃料燃烧所需氧气,甚至可直接转化为氢类燃料。 (《北京青年报》11.15 凌朔文) (原文写于2009-11-25 06:33:3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1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4月13日清华读书会:《万善先资》研读2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4-4-8 15:32
动物研究读书会第 十 期 主题:《万善先资》研读 2 报告人: 李山梅(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 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时间: 2014 年 4 月 1 3 日周日上午 9 : 00 地址:清华大学明斋 241 室(图书馆北、万人食堂南 ,从明斋中门入 ) 欢迎对于动物与人关系的深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与讨论。 说明:读书会提供饮用水,为了环保起见,请朋友们自带水杯。 描述:明斋路线图图片:眀斋路线图.jpg 动物研究读书会总汇 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系列讲座总汇 《 万善先资 》 简介: 《万善先资》为清朝周安士 先生 所著《安士全书》的 重要组成。《安士全书》深刻阐释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文化,契理契机,劝人为善、济世救人、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受到广泛推崇,民国 高僧印光 法 师称 之 为 “ 善世第一奇书 ” 。该书同样适用于当今时代,可以作为精神文明德育课本,也适用于学术界深入研究。 《万善先资》为《安士全书》的 第二册 ,主旨 为 戒杀护生 ,倡导慈悲、仁爱、和平 。 戒杀护生是中国三教文化的重要思想, 作者以佛教观念为 主线 , 汇集了许多传说轶闻、历史故事,旁征博引, 对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规范,回答了各种疑问 ,雅俗共赏。《万善先资》不仅是 研究中国传统动物伦理学的重要素材 ,对于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同样有所教益。 《万善先资》电子版链接: http://boruo.goodweb.cn/books2/1283.htm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102 次阅读|5 个评论
清明节之“节”的传统含义与时代新解
ajygz 2014-4-5 19:19
传统含义:清明节为缅怀逝者的中国传统节日。 时代新解: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危机、十面“霾”伏、土地紧张、科技发达、物质文明极大丰富而精神文明有待提高 、生态文明“深入人心” …… 的 21 世纪,不妨这样理解清明节之“节”: 1、 节约、节省、节制的“节”:对于逝者,物质的东西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生者,精神的寄托哀思 更显重要。节约、节省、节制应是逝者与生者都愿意见到的,更是“生态文明”之要义! 2、 时间“节”点的尽孝“节”点:比如对于传统的“孝道”,生前尽孝与逝后尽孝,哪个为真正的孝道?可能每个人都不会认同后者为真正的“孝道”。 3、 清明节之“节”的物质“节”与精神“节”:还以“孝道”为例,物质上的尽孝与精神上的尽孝,我们更应该倡导哪个?无疑是后者,不然《常回家看看》也不会一唱走红,陈红也不会一夜成名。 4、 污染空气“节”:不要让清明节“空心化”为污染空气的节,如同端午节“空心化”成“吃粽子节”、中秋节成了“吃月饼节”、春节成了“放鞭炮节和收发压岁钱节”,那么传统文化节日之意义何在?除了关键词“吃喝玩乐、金钱、物质、奢侈”等,还有什么呢? 5、 时间“节”点的健康生存“节”点:清明节若成了污染空气的“节”,再加上春节、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等,我们还能再过多少个不依靠已经备受关注的“清洁空气罐头”而健康、快乐、长久地生活在这个美丽星球——人类的母亲家园呢? 6、 清明节之转变观念、身体力行、深入反思之“节”:没有人不希望生活、工作在青山绿水的良好环境中,没有人不知道生态优美的益处和生态危机的恶果,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力争做到 “知行合一” ——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我们应该早日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因为“生态文明”关乎每个人,“清洁空气”、“健康饮用水”、“无污染土壤”等没有特供! 最后,向南京的“生态安葬”者致敬!因为这是 21 世纪清明节的趋势,尽管他们“羞”于见人。
个人分类: 传统节日|1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4月8日地质大学讲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伦理观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4-4-5 13:51
4月8日地质大学讲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伦理观 主讲人: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时 间:4月8日(周二)晚7:00-9:30 地 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综合楼503 这是李山梅老师《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的一讲。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84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音乐学院4月3日讲座:佛教应用音乐与养生
xiao 2014-4-1 06:57
【讲题】佛教应用音乐与养生 【主讲】悟明老师 【时间】4月3日(周四)14:00 【地点】中国音乐学院主楼阶梯教室(北京市朝阳区安翔路一号) 【温馨提示】悟明,原名张金挺,199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音乐系,从事音乐制作研究二十年,集吹、拉、弹、舞、作词、作曲、制作、演唱为一身,堪称音乐奇人;2007年开始研究音乐禅学养生,多年来坚持公益讲学,是传统佛教经典音乐唱诵体系的探索者。此次讲座将探讨藏传佛教咒语的发音与气脉的关系、汉传佛教圣号音乐的妙用、《黄帝内经》阐述的五音相生是否存在等问题。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报名电话:13522484712 唐先生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3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2月23日上午清华读书会:《万善先资》研读1
jiangjinsong 2014-2-21 10:39
动物研究读书会第六期 主题:《万善先资》研读1 报告人: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时间:2014年2月23日上午9:00 地址:清华大学明斋241室(图书馆北、万人食堂南) 欢迎对于动物与人关系的深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与讨论。 万善先资简介: 《万善先资》为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周安士的《安士全书》, 被号称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高僧印光大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并列入弘化社的常备流通书籍。 《万善先资》为《安士全书》 的第二 册,主旨是戒杀素食。作者以佛教的护生观念为指导,结合大量的因果实例,从多个角度对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规范,回答了各种疑问,代表了中国佛教界对于动物保护和素食文化的基本观念,是研究中国传统动物伦理学的重要素材。 《万善先资》电子版链接: http://boruo.goodweb.cn/books2/1283.htm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灯谜的元宵节
flysky97 2014-2-15 20:37
个人分类: 人文|3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言论 “小钢炮”也不错
热度 2 ffjjaa 2014-1-18 20:31
言论 “小钢炮”也不错 范建 早就听说饶毅,他在科技界最早出名,好像出自于他和邹承鲁院士等联名炮轰科技部的文章。看着那样的文字,真刀真枪,一针见血,实在过瘾。当然,这种刮骨疗毒式的望闻问切,不是胡说乱说,而是有根有据。溯往,有李时珍的典籍。当下,有临床案例。稍嫌不足的有可能在“医患关系”的处理上急了一点,导致方式、态度等问题的出现,你让人不舒服了,还不引火烧身? 炮轰是痛快了,大众媒体的传播和网络、人际的传播,也使关心它的科技界过足了交头接耳的瘾。但饶先生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饶毅有话要说的文本方式,是用一种过于直露而不含蓄的作法表现的。因此,难免遭到指摘。比如,他对转基因的看法,对科技界出现种种不正当的现象等,就不如有些人来的圆滑。这怎么不会被几千年的旧有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糟粕所淹没? 我没有见过饶先生,但他的犀利文字,口无遮拦的发声,使我联想到小钢炮。几句话一出,像能扫倒一片。字里行间,说一不二,一发发炮弹,还真有点子母弹的味道,扔下一个,就会撂倒一片哪。 当然,细细看看,饶先生小钢炮式的语言或许有些偏激,但也无妨,真要是那么滴水不漏,还谈什么百家争鸣呢。饶毅们关心学界的时事,总想治治知识份子身上的“太监状式的牛皮癣”,仅这点,应该为他喝彩! 仔细想想,一个搞科研的顶级海归人士,本身的科研、教学还有管理,就已经头绪纷繁了,可他精力咋就那么旺,还专门拿出时间写那些有人看来“不务正业”的科普、论辩、建议云云,不仅有水平,还有胆量。不怕被人狗血淋头,不怕当不成院士,不怕被摘了乌纱帽,这就了不起!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饶毅的不讨人喜欢的文本,就去指手划脚,就去奉劝他梳清商榷的空间。真要是那样,把人的棱角特色磨光了,那就不是饶毅了。 由饶先生的写文和发声,我就想到早先某部委有位女一号领导,人背后送她外号“小钢炮”(当然不敢当面说)。为什么不敢,这个原因都知道。其实,说女一号是“小钢炮”,是因为她平时谈话作报告,言词激烈、犀利,不留情面,像小钢炮一样嘟嘟嘟嘟嘟,叫不少人招架不住。当然,说她小钢炮有褒有贬。褒的成分也不在少。女一号敢于直言,不留情面,哪壶不开提哪壶。我曾领教,在公开场合,她为一位当年著名的海归回国后想进某科研单位而处处碰壁而打抱不平,当那海归春风得意后,她还怒斥加挖苦地讥讽当时的绊脚石。对一些“七老八十的院士”她早有请其让贤的忠告,看来她的得民心的预见果然超前。然而我就想,“小钢炮”的话虽冲,但在媒体上,却从来没看到过有她的负面报道。 这两天,饶毅写了“《77、78、79那三届中国记忆》之‘三十年后可以为中国做什么’”的文章。文中的“太监式文化”提法很形象。 字里行间,可见饶毅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外批评、抱怨,不如在国内批评、在国内做具体工作”,这也是切肤之痛,更是至理名言,听起来自然亲切。像是一个在自家房间里,看着亲人做事说话还“真可气”的一种抱怨! 可贵的是,饶毅道出了要讲真话而不讲假话,不被传统糟粕的染缸所浸染的真谛。 曾几何时,中国人都陶醉在五千年的文明史的大话套话中,沾沾自喜于中华数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殊不知,正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地继承着许多传统的糟粕。就像在健康的肌体上防不胜防地长出了肿瘤一样。比如,请客送礼,从孔子谆谆告诫家长上学要从送“几斤束修”开始;明争暗斗的权术来自于诡谲的宫廷政变。阳奉阴违,明里一盆火,背地里使绊子的招数,也出自我们的文化经典。难怪柏杨先生把这种传统的劣根性比作“丑陋的中国人”。 饶先生敢于揭开疮疤,他在文章中勇敢地坦露“不做背后说人、撕开公开摆出‘太监状’的嘴脸”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一种大义凛然的正气。如果做人先锋的知识界人,能像饶毅那样亮明态度,“我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不是为了大家同意我的观点,而是不需要隐瞒自己的观点立场,也是向‘太监化’的文化习俗宣战,恐怕是我可以努力为中国做的贡献,” 我们不必悲观看不到那一天的到来。我们相信曙光就在前面。想来,饶毅和那些同道已经给了人们一个信心,“因为我相信,虽然目前对此有很多借口,但大多数中国人不可能永远以公开摆“太监状”为荣。” 说得真好。谢谢您,饶毅带了个好头。
2167 次阅读|2 个评论
迷信和盲从是我们进步的大阻力
热度 1 吴信 2014-1-2 19:35
最近的假哈佛校训的流行暴露了当前国人旁边存在的问题,没有理性,失去了辨别能力,只剩下迷信和盲从,盲目崇拜国外名校。 迷信和盲从存在我们的很多方面中,这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的。 科研中的迷信和盲从表现在跟风的研究,创新度不够,唯马首是瞻,畏手畏脚,不敢创新。 教育中谈论最多的就是儿童教育,盲目跟从要小孩子过度上辅导班,培训等等,真的适合吗?前一些年不少家长 盲从 选择将孩子送去出国留学, 现在看看不能不说非理性。 文化中的迷信和盲从表现为传统文化缺失,过分关注外来文化,真的是好吗? 我们经常在看什么国外的成功学,人家还在看我们的成功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做客广外——你若真想成功,与其读成功学,不如去读老子、孔子的书籍,他们更是成功做人的典范。 新年新气象,国人应该去除迷信和盲从,认真走好脚下的路,做好目前阶段的事情,以更加稳健的步伐更加自信地走向前方和远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基督纪元2014年之首杂侃曾以牧师为业或虔信上帝的科学家们
热度 1 hillside 2014-1-1 19:27
今天是公元2014年1月1日,顺便想到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近年,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所谓事实上的国教-儒教)对于科学的作用似乎引发了不少争论,从结果看也是见仁见智,可能永远也没有统一答案。我个人的观点是:儒教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少服、慎用为妙。 现代科学诞生地的西方基督教对于西方科学的作用可能并不能用一种观点一言以蔽之。 值此公历2013年之首,我想到科学家与牧师的关系。因为,著名如天文学家哥白尼、开普勒、生物学家达尔文、默默无闻如遗传学家孟德尔、统计学家贝叶斯等都曾以牧师为业或终身服务。法拉第据称曾担任兼职牧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部分牧师出身的科学家与教会发生严重的冲突,但似乎都没有背弃心中的上帝。正如曼德拉曾反对实施种族隔离的南非白人当局,但并未反对南非国家与人民。 伽利略始终是极虔诚的基督徒,对于上帝的虔诚不亚于牧师。牛顿据称对上帝的信仰曾发生过动摇,但后来仍选择了皈依。他们尽管未担任过牧师,但他们心中认为圣经与科学并无矛盾。就伽利略而言,与之抵触的只是当时的教会。据称他说过,“有人指控我的发现是暗示圣经有错误,我却认为我在物理上的精确研究,更印证圣经的准确性。……只有相信圣经是绝对真理的人,才有勇气对世界上任何伟大的理论提出挑战”。关于牛顿,有消息称,对于他的理论发现,“1692年,日内瓦来的拜特教授大力抨击牛顿,‘牛顿的万有引力是来自对宗教的默想,而非科学的发现……他必须撇清,如果这是科学就不要写到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与上帝有关的就不要放入科学范畴’” 。 据称,开普勒曾说过,“我终于理解了创世纪中上帝的话语,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它不是会被我的同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这是无所谓的事。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据称,著名化学家巴斯德说过,“如果承认上帝的存在,这一个信心实比一切宗教的神迹更为超奇,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有了这种信心,这种悟性,那便不能不对上帝下跪,肃然敬拜了。” 最近读到一本中文读物,里面探讨了西方宗教对于科学的推动作用,似乎也有其道理。 宗教不等于教会、教皇也不等于上帝。与科学家发生对立的往往是当时的教会,而不是科学家内心的上帝。 有网友称:“没有基督教,科学家会诞生得更多!”我觉得,换个说法,“没有基督教会,科学家会诞生得更多”似乎更有说服力。 注:因时间关系,我未考证涉及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原话的出处,故称“杂侃”与“据称”,欢迎有知者匡谬或补充。 附1: 贝叶斯留下的宝贵遗产 托马斯·贝叶斯,大概于 1701 年出生(不过后人更倾向于 1702 年),他是一位英国牧师,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虽然人们用贝叶斯的名字为概率论命名——贝叶斯定理或许是数理统计学中最著名的定理了——但对他的生平却知之甚少,甚至没有人知道贝叶斯的样貌,印在百科全书上的肖像大多也是张冠李戴,根本就不是他的真容。 贝叶斯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他的家可能位于英国东南部的赫特福德郡,关于这一点人们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因为贝叶斯不信奉英国国教,所以被牛津或剑桥这样的学府拒之门外,他只能不远万里到爱丁堡大学读书。尽管贝叶斯所著图书的种类并不算多,但还是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英国皇家学会,他担任内部评论家或者智力辩论的裁判员。尽管《神的慈爱》这篇短文是用约翰·努恩的署名发表的,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贝叶斯的作品。文中,贝叶斯思考了古老的神学问题:如果上帝真的是慈爱的,这世上为何还会有苦难和邪恶?贝叶斯给出的答案大体上是,我们不能将人类的瑕疵误认作上帝的缺陷,我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上帝所创造的这个世界。贝叶斯在给另一个神学家的回信中写道:“所以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奇怪……因为上帝只看到世界最底层的生活,他应该由此推断出整个人类会丧失幸福感。” 贝叶斯的作品《机会的学说概论》(又称《论有关机遇问题的求解》)的名气更大一些,直到 1763 贝叶斯去世之后,这部作品由他的朋友理查德·普莱斯引介到英国皇家学会,引起了学会的注意,随后才得以出版。这部作品主要研究的是,当我们遇到新数据时,该如何使用概率的方法进行推理。 注:附2摘自《信号与噪声》(,纳特·希尔弗著,中文翻译版) 附2: 公元的来历 一轩 《天津教育》 1981年05期 【摘要】:公元,又称公历纪元或基督纪元,本是欧、美纪元之法。起初,欧洲并没有统一的纪元,罗马人就以传说中的筑城之年(公元前753年)为纪元。罗马帝国建立后,此法便在欧洲通行。直到公元六世纪,由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有位修道士推算出耶稣的生年为罗马纪元754年,称此年为“救主降生之…… 附3:来自网络,准确性不详 “公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纪,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僧侣们把任何事情都附会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个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为了预先推算七年后(即公元532年)“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所谓耶酥诞生在古罗马的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且主张以耶酥诞生之年作为起算点的纪元,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会把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将此纪年法在教会中使用。到1582年罗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历时,继续采用了这种纪年法。由于格里高利历的精确度很高,而为国际通用,所以被称为公历。从此,教士所臆造的耶酥诞生的年份便被称为公元元年。所谓“公元”,就是公历纪元。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3279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另一种眼光看问题
热度 2 fdc1947 2013-12-27 08:09
 古人写的文章,流传至今被我们读到的,总是人们已经读过的。不但读过,读过之后,往往有些评论,评的人多了,就有一些近乎结论的看法。我们今天读到的书,往往向我们介绍这些“结论”。我想,我们看这些书,除了知道前人的看法之外,各人还是可以用不同的眼光,看到另外一些方面。 下面一段名段,引自《世说新语·德行》,好像曾经编入过教科书,现在的少儿读物上也常常可见: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华歆两位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一般书上都说,这段文字说明了管宁 不慕荣华,不贪金钱,而华歆却贪图荣华富贵。我们且不管历史上的管、华两位究竟如何,单从这一段文字看,似乎不很实在。特别是第一件事,简直有点可笑。两个人一起锄地,看见地里有金属片,连拾起来看一下都不行。不拾起来,你怎么知道是什么东西?凡事都需要观察,调查研究以后,再得出结论,决定应当如何去做。 这里被颂扬的管宁并没有求实的精神,上一点纲来说,这恐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糟粕。 下面的几段,都取自《世说新语》。 1.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着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 译文: 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忍饥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轮流做饭给他吃。郗公常常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说:“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两个孩子吃。后来两个孩子都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的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了三年的丧。 ) 郗鉴是东晋初年的大人物,官至太尉。这一段是说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仍不忘对他后辈人的关爱,这是不错的。 我看到的则是旧时中国因为战争和灾荒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像郗鉴这样的大人物都活不下去了。村民们只能够供郗鉴一个人吃饭,而不能再供两个孩子。这不是乡民们不爱孩子,真的是没有办法。 前些天,看到科学网博客孟庆仁先生的博文《 瓦房村旧事(之三十三)五奶 》,说的是他家乡在 40 年代发生的事情,也是有两个孩子。当然,郗鉴的这个故事中也有虚的成分,郗鉴的两颊真是不小。 2.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 译文: 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有一辆很好的车子,凡有人来借,没有不借给的。有一个人要安葬母亲,很想借阮裕的车,但没敢开口。阮裕后来听说了这事儿,感叹说:“我有车子,却让人不敢来借,还要这车子干什么?”于是就把车子烧掉了。 ) 在古人那里,车是非常宝贵的。颜回是孔子最宠爱的学生,如同儿子一般。颜回死了,他的父亲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回买“椁”,孔子拒绝了。其原因一方面是颜回不应当用“椁”,另一方面是因孔子是大夫,出门必须坐车。一般认为,这个故事说明了 阮裕的大方。这是对的。但是,由阮裕乐意把车借人办丧事一事,我 想到了前些天的一桩新闻。某地发生事故,借学校的汽车拉了尸体,引起家长们的不满,认为不吉利,使孩子们感到了恐怖,媒体也赞同家长的观点。看来今人还真不如阮裕这样的古人达观。 3. 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 , 事觉收之,令吏杀焉。主簿请付狱考众奸。仲弓曰:“ 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考求众奸,岂复过此。” ( 译文: 陈仲弓做太丘长时,手下有个仆役假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的真相暴露后,陈仲弓就派人逮捕了他,并处以死刑。主簿请求陈仲弓将这个仆役交付狱吏查究其他罪行,陈仲弓对主簿说:“欺骗君主是不忠,说母亲生病是不孝。不忠不孝,这个罪再大不过了,再追究其他的罪行,难道还有比这个更大的吗?” ) 这位仆役所做的事情,有点岁数的人大概都不陌生。前些年,为了请假,谎称母病,拿出“母病速归”电报的,比比皆是。可是,这位仆役却很倒霉,偏偏遇上了陈仲弓,丢掉了性命。陈仲弓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寔,汉末有名的君子, 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后汉书》说他“ 据于德”、“安于仁”、“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 ”。 这位仆役所做的事情无疑是错误的,但也仅仅是错而已。这个错误能够被“上纲上线”到“ 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的程度,从而必须掉脑袋,却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得到和做出来的。如此的“仁义道德”,真有点让人不寒而栗。 4. 郑玄在马融 门下,三年不得相见 , 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 译文:郑玄投在马融门下做学生,却三年不得相见,马融让他的高足弟子代为传授而已。有一次,马融推算浑天星辰,却总不合,各位弟子也莫能解。有人说郑玄能解,马融让人把郑玄召来算,一下子就解决了,大家都佩服得要命。郑玄学成,辞别老师要回山东,马融感叹道“礼乐都要转到东方去了”。怕郑玄独自出名而心生忌妒。郑玄亦担心有人追来,就坐桥下,在水上穿着木屐。马融运转关于周易的木盘,计算着郑玄的状况,告诉弟子们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必死无疑。”就不让弟子们去追了,郑玄最后幸以得免。 ) 马融和郑玄是汉代最出色的大儒。我们今天能够看得懂很多先秦的文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感谢他们两位对先秦书籍的注解。《世说新语》上的这个故事,许多人不相信,认为马融这样出色的大儒,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一定是有人诬陷他,“ 贼夫人之子 ”。南朝梁代给《世说新语》做注的刘孝标,就是这个观点。不过我看这一段,倒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马融颇有些今天的“大牛”的样子。 据《后汉书·马融传》,马融 “ 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 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 今日大牛也是学生众多,研究生投入 门下,不说“三年不得相见”,也是“相见长日稀”,“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大牛们的排场也很壮观,至于是不是奢侈、是不是腐败,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次,对郑玄的猜忌,即使马融很宽宏大量,他的“高足弟子”却很难说。很可能是弟子们要追杀郑玄,马融和了一下稀泥,说郑玄必定已死,不必追杀了。 一个学派内部,为了名利二字,各方闹起矛盾来,有的时候真的跟江湖上争头把交椅相似。弄得杀气腾腾,也并不少见。 就在马融、郑玄他们时代的五百多年以后,号称净土的佛门之中,禅宗六祖慧能一得到五祖弘忍所传的衣钵,就急忙南逃,但还遭到其他佛门弟子(有人说是神秀的弟子)的追杀,藏匿了很多年才敢出山。这是真实的事情,六祖慧能自己说的。再来看看现实的情况, 为了争得某一或大或小的领域中“带头人”角色,师生、同窗或好友弄得撕破脸皮,不共戴天。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常见了,只是最后解决的方式各各不同罢了。 上面这些故事,都是讲有关古人的仁义道德的。倘若不只是躺在前人的结论上,自己再从另一个角度去仔细看看,是否能够有新的体会,真还是蛮有趣的。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085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朦胧了
热度 1 Xman1989 2013-12-6 12:18
月朦胧鸟朦胧泪眼朦胧,躲不了治不了开心不了,横批:神马发展? 今天雾霾严重,实在让人心痛,我喉咙痒鼻腔痛,口罩都不管用,甚至我们实验室的师妹都担心戴隐形眼镜了、、、担心和气愤都无用,那原因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贪欲。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农业燃烧的烟尘、、、我们的经济增长了,但是环境质量却下降了。不仅在自然环境上,社会环境和人的心境也似乎出现了问题,人的欲望大爆发,对“钱、权、色”有了更多的贪欲,还有对各种舒适和刺激的追求,让环境和人的身心难以承受,这样,很多人也变的浮躁、焦虑甚至颓废和道德沦丧,接着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房价高,医疗贵,教育弱,食品毒,空气脏;权贵多,医生冷,教师色,人情淡,伦理破。我不知道这样继续下去未来将会成为什么样子。 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也处在最坏的时代”。我们有历史上最高的教育和科技,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有解决当下问题的办法。佛家讲“三毒”-贪、嗔、痴。特别是“贪”,如果能很好的认识到我们现在的贪欲,知道贪欲过分的后果,然后克制欲望,这样可能就会从源头上解决现在的问题,权贵、商人、专家、医生不再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就不会出现太多的暴利和失职,多数人乘坐公共交通,认真工作,工厂认真处理废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环境优美,人心善良,那就最好了。 说到底,人类的发展最终在“人”,人最宝贵和追求的应该是健康和幸福。我自己还是觉得社会的发展应该以幸福为标准,其他应该只是这个标准的参考。而现在我们似乎过于关注物质上的进步,视科技为万能,这样做就打破了人文和科技发展的平衡,到最后可能会有不良的结果。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武器,一打就垮;没有思想文化,不打自垮。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很有营养的思想文化,从那里我们可以学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虽然现在传统文化的氛围在变淡,但是“物极必反”,到了阴阳转化的时候自然会有变化,就像一个人在大海上漂泊了很久最终找到了一座富裕的小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雾霾实在严重”。菜鸟发表了观点,欢迎讨论,希望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
360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癌症只是慢性病——前沿
热度 1 zqing150 2013-12-4 10:28
人们常说,观念在行动之先。有了正确观念的指导,人们的行为就可能获得有益的结果。否则,即便动机再强烈,动员资源再多,措施也会产生偏差,结果往往南辕北辙。 何裕民教授长期从事肿瘤临床工作,可以说天天接触癌症患者,少说也接触过数万例,情况各异,结局不同,第一手素材丰富;又是中医出身,对传统文化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喜好哲学思考,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就一直是《医学与哲学》杂志的副主编;因此,喜欢对很多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或公认的事实作一深层次的思考或诘问,有时常常有所顿悟,甚至有全新的认识。 目前国内癌症防治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患者身心深受癌魔之折磨,这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也存在着观念偏差或认知陷阱,以及目标设定上的错误和应对方法上的失误等。其实,近 20 年来,国际癌症临床领域,一场涉及癌症认知与抗癌方法(包括治疗手段)等的颠覆性革命正在蓬勃进行之中,已明显改变了人们对抗癌症的被动状况。并且这场变革还在继续进行之中,相信这场革命也能在中国逐步深入人心,这将大大改善人们对于癌症治疗的极其尴尬的境地。 其实,医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有偏差,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依何裕民教授看来,关于癌症,人们也正经历着类似的认知过程。以往认为癌细胞是绝对“邪恶”的,只能用“战争”模式(指“割光”——手术、“毒光”——化疗、“烧光”——放疗)加以解决,导致较长一段时期以来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时至 21 世纪,人们开始认识到癌细胞在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是正常(干或母)细胞的分化异常和发育障碍。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伴随着衰老,这种异常和障碍往往难以避免;多数情况下,这些癌细胞“疯长”,并侵袭重要组织器官,才表现出对生命的严重威胁。这显然是一种内源性(源自自身的)的异常和障碍,才能只仰仗手术、化疗放疗等“战争”模式来解决所有的癌症问题,而应综合考虑 因此,对于癌症,人们的观念随着认识的深化以及对挫折的反思,也开始有了全新的、革命性的认识。相信这些认识一旦成为社会观念之主流,就有可能彻底颠覆旧有的肿瘤治疗格局与模式,引发一场变革。当然,这也必将大大提升人们应对癌症的能力,明显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的改善。 这本小册子并非专业论文,亦非严肃的说教,只是笔者在几十年的肿瘤临床中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获得了感悟,体验到了一些收获。多年前有缘与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编剧、著名作家施祥生老师相识,并有深交。后来深入接触多了,施老师极力鼓动笔者把关于癌症的许多认识付诸文字,以惠助更多的人。恰逢过去几年中,经常有一些媒体朋友约稿,希能就这些感悟与收获并结合大众口味,夹述夹议,有实例有分析地给大众谈谈,故该书稿中的多数文章原先都是散在发表在各地报刊杂志上的 “ 杂文 ” 。后有癌症俱乐部朋友建议编辑成册,也有的俱乐部将其剪辑后取名为《博导论肿瘤》并印发给会员,有了一定的影响。恰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约稿,于是就顺水行舟,作了认真、细致的修改与充实,遂有此书。 尽管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可以说是笔者为数不多的科普小册子之一,但仍衷心感谢在本册子编写过程中给予种种帮助的各位朋友。正是缘于他们的帮助,使得笔者可以一吐为快;也正因为他们的帮助,让笔者可以和更多的癌症患者朋友及医学界人士沟通交流有关癌症问题的认识和应对方法等,从而促进相关认识和方法的更新及发展。 何裕民教授 13 年 12 月底将莅临何裕民教授广东工作室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中医中药咨询,名额有限,请提前预约! 联系方式电话: 0755-83250007 手机: 15013708932 QQ : 987947384
个人分类: 癌症只是慢性病|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美姐》有感
热度 1 sosola 2013-12-1 23:14
《美姐》是台湾导演郝杰的拍的一部反映山西太原二人台这一传统戏曲的影片,讲述了一位二人台演员的成长史和她与三位姐妹女子的故事。看了下豆瓣影评说是有《霸王别姬》的感觉,是中国的《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对人物的刻画和镜头感特别好,加上那个年代的历史感和乡村气息,更能打动观众,我被感动的落泪有三次了起码。。。 这里想说的是,内地的传统文化是被一个台湾的导演来弘扬的,不知道这么多导演都干什么去了,非得大场面,耗巨资,吸引眼球。。。票房、票房、票房,《太囧》简直是没乐找乐,电影院里大妈的笑声响彻天空连绵不绝,这真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爸爸去哪儿》,没礼貌的孩子西化的有点过了头。估计现在人们也没有时间来品一段二人台,想想那时的岁月,饭后搬上凳子空场上一座,戏台一搭,影补一挂,人们起码有很多时间琢磨琢磨生活的滋味。那时的男子站在高岗上大声歌唱,呼喊女子的名字,那时的女子大辫子一扎大大方方。现在那可是男人女人化,女人野人化,把秋裤穿在外面,内裤穿在最外面。现在的人们整天面对着电脑右下角的时间任时光流逝,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被房子票子追赶着,背着权利名誉,不知走向何方。。。。
32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批孔还是尊孔?
热度 7 张能立 2013-11-27 13:46
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另一位伟大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孔子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和先师,不过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这个地位,遭到了后来的革命导师毛泽东的挑战。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当代史上,中国人对待孔子的态度和做法: 1、197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林批孔运动几个问题的通知》 主要内容是:“批林批孔运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不成立战斗队一类群众组织,也不要搞跨行业、跨地区一类的串连。”“已经回部队的三支两军人员,不要再回支左单位参加批林批孔。如果对他们有批评意见,可以送到所在部队的领导机。” “要欢迎群众联系本地区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实际所提出的批评。有极少数领导干部,不批林,不批孔,捂盖子,怕群众,甚至采取恶劣手段挑动群众斗群众,破坏革命,破坏生产,煽动经济主义,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央希望各级党委认真加强领导,团结95%以上的群众和干部,使批林批孔进一步开展起来。” 图1 1974年 “批林批孔”运动 2、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翻阅孔子研究院书刊:这两本我要仔细看看 ” 主要内容是:习近平26日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3、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主要内容是:习近平随后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发言后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图2 习近平考察曲阜孔府 此外,关于如何看待历史,有如下资料: 1、2013年11月08日,人民日报整版刊登对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论述阐释 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时期都不能否定。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从国内外敌对势力这个方面分析,他们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就是要否定我们党的重大历史贡献,放大我们党在实践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把中国共产党妖魔化,进而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他们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就是要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夸大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妖魔化,进而动摇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敌对势力这两个方面的否定,从根本上说,都是对历史事实的背离,都是想搞乱人心,企图瓦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依据和思想根基,进而毁掉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和广大中国人民的福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等领袖人物,搞历史虚无主义,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因而,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一个事关党、国家、人民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坚决捍卫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自觉运用党的历史。 2、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当上面这些真理都浮现在笔者脑海的时候,笔者彻底糊涂了,不知道应该批孔还是尊孔?如果说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能够得逞的话,那么是不是“ 灭人之国,必先搞乱其百姓思维 ”更简单易行的呢?科学网是卧龙藏虎之地,院士、杰青、江湖海学者、资深教授比比皆是,哪位好心大侠,能够解笔者心中之惑,请伸出革命的友谊之手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林批孔运动几个问题的通知》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4/10/d1931.htm 2、“习近平翻阅孔子研究院书刊:这两本我要仔细看看 ”, http://news.sina.com.cn/c/2013-11-26/143928815532.shtml 3、“习近平: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26/c_118301261.htm 4、人民日报:“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http://news.china.com/sbjszqh/news/11147169/20131108/18134887.html 5、否定之否定规律, http://baike.baidu.com/view/815676.htm
个人分类: 时评|287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人民日报批判传统文化
热度 2 wliming 2013-11-18 12:15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要包容一切创新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更强调中庸和大一统,这些都是制约想象力的樊篱,一些创新想法往往被看成异端,不被重视,甚至被扼杀。比如,在美国,建设太空电梯登月,有人要在十年内实现。而在中国,这一想法却被嘲笑成“给宇宙装空调、给长城贴瓷砖、给蚊子戴口罩”,成为段子。
个人分类: 文化|12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无道之器——武侠电影与传统文化》徐浩峰
热度 1 josh 2013-10-7 20:35
晚会本质和泼皮贱相 大众娱乐时代的一个特征是,宣传替代理论。有宣传语是“每一个导演都有一个武侠梦”、“作为一个中国导演,最终要以一部武侠片来检验”。 似乎有理,武侠片是中国唯一的类型片嘛。但一个中国的作家不会因为没写过武侠小说,就不是作家,大多数作家也没有武侠梦,比如王朔认为喜欢舞枪弄棒是自卑的表现。 追溯武侠电影的历史,可发现很长一段时间,武侠电影是国力不足的心理补偿。李小龙一度是华人圈最大的明星,因为他“弘扬了民族自尊心”,很难想象,这种话会用在美国影帝盖博或法国影帝让·迦本身上,他俩的魅力来自他俩对美国和法国的冷嘲。 武侠电影的银幕英雄,最有名的是霍元甲、陈真、黄飞鸿、叶问,他们在历史上、在银幕上都很可疑。 影视作品里,霍元甲被日本医生毒死,但一个仇视日本人的人为何要聘日本医生?这是《精武门》系列作品的软肋。上海有钱人聘请日本医生,以轿车接送,来彰显身份,霍元甲随俗了。 平江不肖生写霍元甲成名,是在庚子之乱时,挺身而出,保护了洋人和教民,杀了义和团首领,美名响彻租界,转至海外,赢得欧美报纸颂扬。霍元甲不是民族英雄,是个国际友人。 陈真是个虚构人物,李连杰和甄子丹扮演的陈真都跟日本女人谈恋爱,日本武士有自律风度、有精神信仰,但突然就发神经地犯坏,以供合理宰杀。拍这种电影根据的不是故事原则,而是报复快感。这种快感需求延续到李小龙师父叶问身上,看过了,会有个疑问,我们为什么总要在电影里打洋人?我们到底打过了谁? 历史上的叶问没打过日本人和白种人,甚至一辈子没有查之有据的比武记录。这样的一个人成为民族英雄,说明我们太缺乏民族英雄。 香港有“泼皮贱相的审美”,喜欢混小子,大多数黄飞鸿都是嬉皮笑脸,像六七岁小孩一样自己娇惯自己,沉迷在占哥们口头便宜、占女人手头便宜的低俗趣味中,猛力扮可爱。 当然他们后来会突然成长,一脸正气,比武时懂得“手下留情”,被击倒的对手会感激地喊一声“黄飞鸿!”——这是一个名号的诞生,一个狠人的确立。不下狠手,就是最高道德了么? 黄飞鸿的起点是泼皮素质,终点是一个给人留面子的狠人,目的是维护一个家庭或一个招牌。起点太低,终点不高,难以称侠。我们的武侠片,几乎没有侠,叶问是为个人生存,和讨薪民工性质相同,“洋人不给钱”是两部《叶问》擂台大战的导火索。 英雄们有太多私仇,国恨是个外包装。而帮助不相干的人才能称侠,座头市出手,可都是为了路上偶遇的人。 纵观武侠片历史,没能塑造起英雄人物,各路英雄多鄙俗、幼稚、没文化,以“民族大义”藏拙,以“对外宣战”给观众以廉价兴奋。他们没有明确的爱情观、价值观、生死观,只靠“逼急了,拼了”应付一切。 ——这话绝对了,并非尽数如此,但也大体如此。 武侠片历史上的大多数影片的性质和现今大片一样,不是叙事电影,是晚会。晚会没有价值观,只有口号,“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和“给您拜年了”性质一样。一个故事的核心是辨析价值观,一个晚会的核心是凑场面和凑名角。 “武侠片是中国唯一的类型片”——这是宣传语,不实之言。类型片首先要确立一种特立的价值观,而不是类型元素,不能说有路有车,就是公路片,有马有戈壁,就是西部片。 武侠片还没发展到类型片的程度,武侠片不是一个影视传统,是一个晚会传统,如春节联欢晚会一样,是个以影视媒介表现的晚会。但大众喝彩了,电影赚钱了,所以一台台晚会就这么办下来了,有时会悲哀地想,我们的历史,只是一堆热闹。 “串一堆热闹”是清朝小说的思维,如同清朝的建筑花饰,繁复无聊。清朝小说整体不好,都是场面,对人对事无态度,“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算什么态度?写得好,是文笔好,只是才子,而非小说家。读者也是看热闹,三百年的叙事传统,味道恶极。 恶味延续到影视,大众没有反胃,仍乐此不疲。人类发明的最邪恶的东西是资本主义和官僚主义,因为让人变得邪恶,人类发明的最无聊的东西是“文字狱”,因为让人变得无聊,多尔衮把文字狱一起,一个民族的心态就扭曲了,不讲是非,只求混日子了。 混日子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看热闹。八国联军屠北京的时候,好些北京人高兴坏了,四处看杀人的热闹,其中一人写了《王大点日记》,记录了大伙的兴致勃勃。可悲在于,这类人不是汉奸,他们是普通人。 价值观混乱的时候,人们只剩下看热闹。《丑陋的日本人》一书写美国大兵在街头强奸日本妇女时日本民众看热闹的情况,竟然说日本人的群体特性是没有命令不行动,只要有一个日本人喊“兄弟们上”,街头民众就会一拥而上,将美国兵干掉——作者不愿意谈日本战后的精神空虚,日本电影《人证》讲的就是“喊了白喊”的情况,人们没动,价值观混乱的人只会呆呆地看热闹。 我们之所以不能在电影里讲一个好故事,不是不聪明,不是没学问,是我们对价值观不感兴趣。看《故事》一书,可知不能混事,故事的本质是辨是非,无结论的故事不是没是非,而是将不同价值观并列给观众看,让观众去辨。 一个故事的最激动人心处,是价值观的冲突。历史上许多武侠片的价值观是不值一辨的,如“别人欺负你,要不要还手?没本事报复,难道发发火,也不行么?”陈真只为争取一个发火的权利,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故事原则上是不成立的,但在宣传语上成了“不可超越的经典”。 被评为武侠片大师的胡金铨有史学素养,有极高的绘画审美力,能拍出诗情画意,但他的巅峰之作《空山灵雨》展露了诸多禅宗典故,甚至拍了以女色修禅的宏大场面,一堆和尚看一堆女人洗澡,但结局竟然把纷争祸端——米芾书法烧了,解决人贪念的方法,不是点化人心,而是毁可贵之物,高僧是个“怕事”、“图省事”的市井小人。 可以玩女人,不能留墨宝,“眼不见为净”算什么价值观? 才子是“可以成名句,不能成名篇”。只爱看热闹的人,是拍不出好电影的。大多数武侠片是不良心态的宣泄,难见到令人尊敬的人品,难见到值得思考的人格,与传统文化中的优质部分相隔遥远。 科技春梦 日本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大家司马辽太郎一有机会就宣讲“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最愚蠢的事”,资本主义对日本的改造,带来福利,但毁了文化和人心,得不偿失——将这一信息告诉大众,他几乎视为自己的使命。 明治维新在日本完成了,有反思的余绰,清廷一直想学明治维新,多次改革均没成功,我们没得到足够的好处,所以也不会预计其坏处,思维给压住了,至今在影视作品里难有个正确的认识。 科技,在武侠电影历史上是个贯穿的春梦,各路英雄都意淫战胜之。武侠电影的软肋是,枪一出现,武功就不成立了。武功如何对付枪? 以轻功对付枪;趁人没开枪之前,把枪掰坏;敌我双方的子弹打光了,是比武的理由;或是有一个热爱中国武术的外国高官,嘱咐手下“不要开枪”;或是法律规定不能用枪……武功到底能不能对付枪? 这是百年前义和团的思考,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武侠小说后,其盟主人物还珠楼主在《蜀山剑侠传》中写了一系列仙佛神功,大长民族自豪,造成许多青年去山中寻仙的社会现象,但那些神功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他的神功以手榴弹、潜水艇、直升飞机为原型,甚至还有原子弹,并超前想象出来了火箭发射和氢弹效果……他订购了科普杂志,确有科技天份。 还珠楼主让武功等于科技,徐克继承了此点,在《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中,武人面对枪炮大喊:“你有科技,我有神功!”结果神功的效果是炸弹效果。此风不浅,《东方不败》中东方不败的武功是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效果,《华英雄》中华英雄的武功是地雷效果。这种视觉效果,等于把武功给否定了。 武侠文化可以说是一大半是还珠楼主创造的,从他个人身上可见武侠片特征。他精通算卦命理,算出自己有一劫,宣告给朋友,硬是不逃,让朋友们作证灵不灵,结果被日本兵抓了几十天,受刑坏了眼睛,从此难以写作,只能口述。他有铮铮铁骨,他也灵了……但何苦这么验证?还是对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要打一针强心剂。 还珠楼主的心态,是武侠片的母体,武侠电影多是自我解构的,呈春梦状态。面对科技,武侠一定要逞强,执着地反科技,说明心理上过不去科技这道坎,是反科技的科技迷狂。 因为科技,许多武侠电影的世界是崩溃的。不讲逻辑了,就不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既然不关注人的存在,故事也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需要渲泄、补偿的情绪,MTV没有故事,也能满足情绪,一些武侠片严重地MTV化。 不同的类型片有不同的恐怖对象,爱情片恐怖的是阶级差异,贫富或政治立场伤害爱情;恐怖片是对异教的恐惧,变态杀人狂是精神病伪装下的思想家;侦探片恐惧的不是坏人,而是社会已普遍败坏的真相,福尔摩斯只能对付个体罪犯,一跟黑社会老大对垒,立刻死掉,一流的侦探片都是不结案的。 武侠电影恐惧的是科技,但又对科技没有认识,稀里糊涂地就胜了。对恐怖不深究,作为类型片就难成型了。以此分析,武侠电影有义和团基因,对传统文化的高层次内容较少承接。 礼崩乐坏 类型片解决生活的几大类焦虑,懂了类型片,也就懂了大体人生。焦虑靠立起价值观来稀释。 西部片的焦虑是孤立无助,大自然的压力、社会的无序在西部小镇集中反应,立起了独往独来的价值观,无助感变成卓尔不群的骄傲,孤独反而成魅力。 《教父》借用侦探片叙事,以“有人搞老大,是谁?”展开,但不重视侦破,《教父1》教父病好后,直接说“是他”,《教父3》是教父回老家找朋友一问,就知道是谁了。《教父3》的情节高潮甚至是侦探片模式,即发现神圣的教会黑社会化了,说“他们才是黑社会”。 因为大多武侠电影是晚会性质,什么都不深入,恐惧科技只是表面现象,科技掩盖的是种族自卑感,看武侠片的兴奋和八十年代女排拿下冠军的性质一样,是最直接的种族兴奋。 侦探片恐惧的是社会黑社会化,黑帮片恐惧的是科技,黑帮片里的传统坏人都有科技色彩——如海洛因,高学历者往往是反角。《无间道2》的倪永孝成为老大后,要到大排档吃碗面,确立自己的纯朴。周润发的《江湖情》,也以吃面表示自己是好老大。玩电子游戏、看3D电影的自然是坏老大了。 科技是黑帮片的恐惧,武侠片就不要跟黑帮片争了。对于中国人,科技恐惧毕竟是外来的,我们有内在的恐惧。 中国文人传统的恐惧是礼崩乐坏,儒家文化便是从这种恐惧中产生的。 创立这种恐惧的孔子,因年轻时身份低微和晚生了几年,并没有真正经历过周朝庙堂级别的礼乐,是一路问来的。可能人心里最美好的,就是晚一步没有赶上却又见到些许残存的东西,维斯康蒂和贝托鲁奇在资本主义时代缅怀贵族时代晚期,《豹》和《1900》,正是孔子心态。 每一个圈子,都有一个白银时代的梦,白银时代是人才济济,庸俗的势力没那么大。电影的白银时代是“默片末期”,当有声片即将发明,默片即将结束的时候,做默片导演的几乎都是英才,拍出来的几乎都是好片子,因为没有视觉才华的人几乎都被淘汰出局。 能选优的时代,肯定是好时代。而人类的大多数时代是保庸的,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果然有声片发明后,审美倒退了十年,电影口水化了,庸才们都回来了。 如果认同常规概念的“历史是由重大事件和恢宏人物构成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亚历山大·克耶夫认为历史即将终结。他虽然是个旅法的苏联人,但认为莫斯科系统和华盛顿系统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单调推崇技术和生成庞大官僚。冷战消释文化,世界必将平庸。 以后,人类没有历史了,只有时间,所谓“度日”。 人总是要向前走的,但人有时需要往回走。武侠片便是满足“往回走”的需要。前途空洞无聊,起码过去还有些依凭。 武侠片如果要形成类型,先要建立自己的恐惧和救赎,不能再打打闹闹玩下去了。礼崩乐坏的恐惧,其实在中国导演里已有此先兆,如《喋血双雄》,杀手焦虑的是生存法则失控,个人才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一流杀手被一帮庸才击毙。 孔子起码像别人评价王小波一样,是个内心优雅的人,王小波认为爱智慧是人活着的必须,受不了混淆是非的人,不管此人是主动混淆还是被动混淆。主动可恶,被动可悲。 孔子起码是这样——不奢求白银时代,但觉得张眼所见尽是庸人,自己也活得没意思了。看《论语》,不觉得他企图改变世界,觉得他只是想让身边少几个无趣的人。 恐惧文化消亡——这恐怕是一种比欧美灾难片高级点的恐惧吧,灾难片恐惧的是生存福利,《黑客帝国》充满福利转瞬即逝的伤感,革命者抱怨劣质咖啡,根据地模仿迪厅。 可能生活得丰衣足食,但文化消亡,人间变得无智无趣——武侠片应该怕这个。每一种类型片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西部片是枪械知识和流浪技巧,爱情片是女性心理和家族文化(或阶级信条),武侠片应是礼乐。 礼乐是接人待物的规矩和生活的讲究,这些是武侠片历史上恰恰轻视的东西,如男人后面拖根辫子、额前留着分头或背头,男人见面除了会抱拳礼,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德高望重者像美国黑人般说话时下巴一翘一翘,女人随手就拍男人胸脯肩膀。 武侠片应该敏感中国人的“样”,保留些传统中国人生活方式。怕“样”消失,应是武侠片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历史中一种庞大人群共有的心理。 比如北京满族人的特点,是“礼多”,对于汉人礼法的讲究,盯得比汉族还仔细。辜鸿铭热爱慈禧太后,认为最为美丽端庄,但也怕跟满族人交往,举动稍有不妥,立刻招来批评,确实难受。他在《清流》一文中表达了:“还有比在街上遇上一个满族人更烦的么?” 为何如此讲礼?因为失落,种族自豪感在内政外战上严重受挫,为心理补偿,以死盯礼数来维护身份地位。焦菊隐导演《茶馆》时,带演员去体验生活,当时还有许多茶馆,茶馆满满堂堂的,整日有人泡着,都是旧时代已失势的人,对新生活茫然无措,一日一日地泡着,相濡以沫。 《茶馆》表现的是礼崩乐坏,清末茶馆还有份文明的气派,人人重情讲礼,坏人干坏事,好人好好活着,两不相涉,一步步到了豺狼当道,好人活不下去,成了薄情无礼的土匪世界。老舍的台词里有“我爱大清朝”的话,没有过“爱民国”、“爱北洋”、“爱国民党”的话。 老百姓过日子不管主义,只看文明。礼崩乐坏,从“半年一结帐”到“喝茶先付茶钱”,人情的厚道全无。人对人高度不信任,都是暂时关系,谁活得都没有底气。从一壶茶的规矩,可看出人间气象。 “礼乐”是一把衡量世情的尺子,老中国人都是看这个,简明而富于智慧。皇帝也怕这把尺子,要以礼乐调理民风,民风失去淳厚,就是统治水平低,会招后人笑话。 这是孔子传下的方法,他让自己做官的弟子以此方法处理政务。看礼乐,是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我们要以此思维创作电影。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便是一部礼乐电影,通过一场葬礼,表现世道已败坏。 小津屡屡在片中用日本军歌,缅怀未成的侵华战争,但他有分寸,缅怀完了,会让人物说一句“还是战败了好啊”,以掩盖。以小津的修养,应该是反战的,但他更反感庸俗的生活,他的青年时代在中国战场,先不管理想的对错,起码那样的岁月还是有理想,有理想总比庸俗势利要好啊——这是小津式的感慨。 《东京物语》是家庭伦理掩盖下的战争思考,讲了子女不孝后,突然笔锋一转,让两个侵华老兵相遇了,感慨礼崩乐坏,他们跟《茶馆》里不喜欢民国喜欢大清朝的人物一样,喜欢战时厌恶现代,表达完了后,又做出掩饰“还是战败了好啊”。 这是日本人的措辞习惯,《东京物语》和川端康成的小说《名人》一样。《名人》讲名人的坏话后,又讲些年轻人的缺点,以掩饰。中文版介绍《名人》的编者按,说写的是传统被现代取代的悲哀——是被川端蒙骗了,他在名人逝世多年后才敢发表这篇小说,怎么会是说名人的好话? 《名人》写人的伪善,伪善做到极致后,自己也会被感动,并寻求悲剧结局,以全一世美名。名人是一个自作多情的伪善者,王小波笔下的军代表、谢晋片中的特派员都是这类人,只不过写成了年轻人一眼就识别出来的丑类,没有川端康成写得富于迷惑性。 对礼崩乐坏的思考,是东方传统,形成过顶级的艺术电影,虽然舆论上现在忽视礼崩乐坏,但这种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可以形成大众艺术,在电影里可由武侠片来承载。 在电影史上,有许多超级卖座片,按照成规来看,都不被看好,但契合上一种大众心理,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如《异形》、《沉默的羔羊》、《英雄本色》、《独行杀手》、《关山飞渡》。 类型片的基础不是视听炫技或是明星派对,而是大众心理。焦虑令人看电影,有恐慌,有救赎,才能建立类型。如果武侠片的恐慌是礼崩乐坏,那么救赎是什么? 退而求其次 西部片的恐惧是“孤独”,救赎是“卓尔不群”,认可了这份孤独,所以经典西部片的结尾往往不是大团圆,而是男主角离开女主角,一个人向荒野而去。 《荒野奇侠》、《佐罗》、《西部往事》都如此,《正午》不这样,但《正午》是反西部片,可能为了造反,反而造出来一个庸俗的结尾,和妻子团圆,其实被妻子抛弃更符合全片主旨。 男女大团圆并非类型片的绝对,侦探片、恐怖片往往男女都没有好结果,大团圆了,恐怖便不延续了。一旦确立了社会黑帮化,男女再恋爱,就显得太傻,顶多是男人像个吓坏的小孩一样,被女人领走了。 黑帮片更不会有大团圆,因为黑帮片恐惧科技,反映的是跟不上时代节奏而产生的自毁心理,所以男主角多自我毁灭,女主角多是被男主角杀死。类型片是恐惧和救赎,男女团不团圆是次要的。现在一说要做商业片,制片方就要求一个男女配对的喜悦结尾,实在是不懂类型片的外行做法。 严格来说“贺岁片”不是电影类型,贺岁片就是个晚会,不能算类型,只能算是例行节目。武侠片作为类型,该如侦探片和恐怖片一样,结尾时不能大团圆——之后再分析这道理,先从类型片背景讲起。 类型片反映了人类的恐慌感,所以大多数类型片的背景都是末世情调,灾难片是生态崩坏、黑帮片是都市次序崩坏、侦探片是社会制度崩坏、爱情片是阶级对立或种族对立。 武侠片是研究世风的,所以背景反而应在太平盛世,如《东京物语》一样,是“居安思危”的味道。在好日子里,一个人办事办不成了,因为某一世风变异了,人物进入礼崩乐坏的危机中,最终以某种委婉的方式将要消亡的东西保留下来。虽然永远无法回到最佳标准,但“退而求其次”,好在没有消亡、没有变质,只是稍稍走了点样,勉强欣慰——这是我设想的武侠片的故事模式。 元朝之后,日本人自称保留了汉文明,即便经过明治维新的噩梦,也还这么说。但日本毕竟受西方的冲击太大,保留的汉文明呈博物馆状,只是冰箱般地冷冻,缺乏延生能力。文化成了博物馆或亚博物馆式的文化,是一种悲哀,但比起异化变质或消失殆尽,毕竟是一种欣慰。 按此故事模式,男女没有资格大团圆,结局应是品貌皆佳的女主角离开了男主角,男主角和一个次一等的女主角生活下去,留下遗憾,但生活继续了。或是全然的伤感,男主角离去了,女主角留在原地。 类型片的恐惧,要以确立某种价值观来救赎。大多数类型片都是化恐惧为力量,或是虽败犹荣的精神胜利,不管是事实上、精神上,都是求一个明确的成功。 而稍稍贬值的成功,可能是武侠电影的特殊性,有点违反类型片常规。但电影一百年了,社会受教育程度提高,容许类型片有稍复杂点的概念。 况且,“退而求其次”又算什么复杂的概念?我们每个人都以此生活。
个人分类: 不一样的人生|1696 次阅读|3 个评论
朋友,无论贫富都需要关心!
热度 1 jsnjjlj 2013-9-29 11:49
大约是家传的脾气,抑或是那个年代里接收到的教育,再或是传统文化熏陶使然! 再或是自卑心作祟:) 功成名就的朋友,我一般较少联系,更较少问候! 我给自己的安慰是:如此成功的朋友,一定是志满得意,朋友环伺! 少我一个,不算少! 前几日,出差途径一座城市。 机缘凑巧,约见了一位事业有成的老朋友! 把酒言欢,直至深夜! 朋友妻女早已移民 所以,索性就住进了朋友的“单身公寓” 所以,得以有时间长谈至黎明 话语打开,一切的如意和不如意都喷薄而出! 这个时候,我才深刻的体会到: 有时候,巨大的成功的另一个解读就是巨大的压力! 我为自己曾经的小人之心而羞愧! 其实, 朋友, 无论贫、富, 都需要关心! 因为贫富不过是表象, 朋友——才是我们关系的实质!
3102 次阅读|2 个评论
传统文化与文化研究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9-29 11:48
说起传统文化,大约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学说。今天人们谈起儒家理论来,总有说不完的话。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在儒家学说里。这种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讲仁义礼智信,比如讲爱国爱民,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但是,历代统治者强烈推崇儒家,恐怕绝不只是因为这些,我以为,其中最关键的还是那个“礼”字。所谓“克己复礼”。这个礼其实就是尊卑长幼的秩序和规矩。儒家所推崇的所有道理观念,就必须基于这个礼字。如果没有这个“礼”,其他一切美德都是不能接受的。 比如,所谓“义”,在关公那儿就是美德,因为关公的“义”是在尊崇刘备基础上的,同时对于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也是个义字。对刘备的义,是因为拜过把兄弟,刘备为兄,关公不能背弃刘备,自然是义。而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是因为在此之前,关公“降汉不降曹”的经历中,受到曹操的器重,也得了曹操不少好处,“上马提金,下马提银”。如果在华容道不放曹操,就显得关公受人恩惠而不报,显然不义。虽然此义非彼义,可是一笔还是写不出两个义字来。对刘备是大义,对曹操是小义。小义要服从大义,所以关公最终不能为曹操服务,还只能为刘备服务。再有,诸葛亮知道关公在曹操面前,肯定是要放走曹操的,因为诸葛亮本来就不想灭掉曹操。如果在赤壁一战把曹操灭了,那东吴孙权的势力就太大了,这是诸葛亮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诸葛亮就把这个顺水人情送给了关公。如果诸葛亮真要灭曹,也不可能把关公放在华容道了。以上不过是据《三国演义》而论,在历史上,诸葛亮也没有那么本事真的灭曹。 所以,关公对曹操的义,不过是服从刘备和诸葛亮的战略需要。如果刘备和诸葛亮真的认为灭曹是他们的战略目标,那么关公如果在华容道真有放曹之举,那刘备也轻饶不了关公。归根到底,关公的义都是要服从刘备这个主公的需要,所以后世把关公奉为武圣,与孔老夫子的文圣相对,这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不只有儒家,还有老庄,还有孙子,墨子。虽然后来历代王朝只去尊孔,但不等于尊孔的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言。老庄孙墨理论中也存在不少隶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他们都不同于儒家理论。曹操当年杀了孔融,说他不孝。理由是什么?因为孔融认为,父母对于子女谈不上有什么恩。因为子女孕育及出生,不过是父母欢娱的结果,并不是刻意要施恩于子女。这其实倒也是句实话,从某种角度上看,孔融的这种观点与庄子有点类似。但由于曹操不喜欢孔融,孔融多次顶撞过曹操,所以曹操找借口把孔融给杀掉了。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儒家后来就变得非常霸道,根本容不得其他学派的存在,把其他学派一概视为异端邪说。老庄孙墨等都被迅速的边缘化了,越到后来,这种边缘化就越严重。而独尊儒术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中国社会在技术上进步缓慢,社会思想愈发僵化,也愈发封闭。儒家思想就沦落为专制思想。 尽管很多人在今天不断呼吁、倡导所谓国学,但他们的“国学”主要还是儒家思想,这是不可取的。对专制思想没有分析、没有批判,一味单纯地鼓吹继承,是没有根基的,是靠不住的。 其实,传统文化与思潮都是当时社会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们本来也不好简单地移植到今天的社会之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崇拜需要建立在科学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没有这种全面完整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一味简单地去推崇传统文化,无异于盲人摸象。 说实在话,我们对传统文化其实认识得还远远不够。我们所知道的往往还是些皮毛。我们更多地还是停留在表面和肤浅。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文化,需要做大量的阅读、思考、考据和准确概括的工作。而我们现在所做的不过是万分之一,还差得远得很呐。我们对古典的经、史、子、集到底做了多少研究工作,我们真的能做到如数家珍吗?估计还不能夸这个海口。但是这种研究是在短期内没有经济效益的,国家没有钱赚,做这些工作的专家、学者也没有钱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今天几乎没有要愿意做。可是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力,不花费足够的时间来做这种所谓的“蠢事”,那么我们的文化研究是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的。这需要国家花费巨大的投资,也需要社会那些持有较大数额资金的有识之士,愿意把资金投放到这个方面,而不要指望很快就能产生经济上的回报。在这个方面,我们不待见的日本做的工作比较深,也比较透,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18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写在中秋和好友离别际
热度 1 AlecXu 2013-9-20 06:55
中秋佳节,是在办公室加班度过的,最近一直在用 MATLAB 编程做显微镜图像处理和计算 ,现在需要的多个程序模块都完成了,也算是月满之夜的一种圆满。 跑程序的罅隙,顺带在校内网上溜达,恰好看到友人晟君庆中秋活动的照片——他去参加一个在北京团结湖公园着汉服纪念中秋的活动,据说规模不小,很多人都穿着汉服这样在现代中国似乎绝迹的传统服装,现场制作花灯,写灯谜猜灯谜,饶有趣味。 简单介绍一下晟,他是国内数学专业的本科, KTH 金融数学的硕士(我们是 06 年同一年入学读硕士的校友 ),在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做的实习,硕士毕业后先是在北京一所大学经济系当过老师,后来又到丹麦嘉士伯啤酒工作,之后到德国一家企业工作,外派到北京。他掌握多门外语,英语自不用说,丹麦语亦流利(据说用几个月就把丹麦语学到能对话的程度,相当了不起),现在德语应该也是快速进步的阶段。据他本人说,他还能用日语和韩语做日常对话。晟虽然和我一样 差不多30 岁,却走南闯北,去过的国家我都数不过来。晟除了爱好学习外语,还一直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否则也不可能会去参加这次这个汉服纪中秋的活动。时不时的,他也会仿写古代诗词,发在网络博客上。我欣赏文化自信的人。 晟说,如果我去北京,他也会给我介绍这一圈的朋友,我求之不得。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有兴趣的。之前有一次面对斯德哥尔摩的国际学生做关于中国的报告,我就是穿着唐装讲的。令人意外的是,最近我们实验室一个德国女孩 Heike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了好几件带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但是由瑞典设计的服装。今天她就穿去实验室了,正是应了中秋节的景了。可惜我忘了拍照留念~~~ 时逢这本该团聚的中秋节,很快我们却不得不道别——实验室去年年末毕业的博士,希腊人 Evangelos 即将告别学术界,告别生活多年的瑞典,十月份就要在柏林正式开始新的工作了。 本周六,他会在家举办一个聚会,邀请我们和他妻子的一些好友前去。 Evangelos 不仅仅是我工作上的同事,科研伙伴,私下里也是我的好友。除了工作中的学术讨论,闲暇的时候,我们也会聊科学哲学,聊国家政治,社会问题,聊电影,音乐还有语言。 我们 也偶尔请对方及家眷到家里吃饭聊天。我们在一起共事有四年了,很快就要分别了,真是觉得有些怪怪的。 祝愿他在柏林的生活一切顺利! 图中唯一的成年男性即为晟 图中最靠里的大胡子就是 Evangelos ,改图为 2011 年朱棣文造访实验室时所摄
个人分类: 看人生|4531 次阅读|4 个评论
传统文化的“单一化”特性
seawan 2013-9-17 19:50
传统文化的“单一化”特性 “ 传统文化 ” 产生于人类文明的较早期阶段,是在现代科学和技术尚未成形、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现象的认识还非常有限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在当时相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以大众对理想生活的期望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社会形态和体制,总结出的一套关于社会、人文各方面的权威性认识和规范性准则。 由于难以对自然 和 社会 的各种复杂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传统文化倾向于从有限的观察出发,归纳出一套普适的法则,然后将该法则应用到万事万物之上。中医的“五行”理论,儒学的“三纲五常”,就是这些法则的代表。 “单一化”,是普适性法则的一个重要特性。所谓“单一性”,是指其试图使用一个简单而通用的原则,在隐含的特定条件下,去匹配指定类别的目标事物的演化过程。而由于自然界和社会中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本质,这种通用原则在正确程度、准确程度、适用程度上,都不可避免的有所缺陷。 随着文明和技术的进步,传统文化的隐含条件(例如封建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失效,以及人们对精准的门类细化的知识和技术的需求,都会使传统文化面临被修正乃至批判的命运。勇敢地面对挑战,积极地适应变革,才是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抱残守缺,泥古不化,甚至妄想以所谓“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大同,则只能是痴人说梦。 ============= 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远比新生的人类的发展历史长久的多。一种生命智慧,如果难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则只能走向灭绝。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5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罗胖子:排华也与传统文化有关
seawan 2013-9-6 12:20
最近一期罗胖子,讲排华法案。 排华不仅仅是种族歧视。 一个只知道工作、赚钱,将钱寄回老家“光宗耀祖”,最后还要“落叶归根”的“外星民族”,是永远不会融入一个移民国家的文化环境中的。
个人分类: 博览|1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的【传统文化】和古代的【传统文化】的区别
热度 1 seawan 2013-9-4 20:01
现代的【传统文化】和古代的【传统文化】的区别 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和现在宣传的“传统文化”基本相同,但是其立意和出发点基本上是为了提高个人的修养;虽然有些内容也涉及“社会”和“国家”之类的概念,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共识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封建文化的社会改良成分是比较少的。(孔子的社会改良愿望实际上是到处碰壁的。) 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则立足于改良社会,而个人修养则退居其次,并在品质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大幅度的削减,因为毕竟,对于社会大众的要求不能太“曲高和寡”。 现代社会的中“传统文化”的这种“高屋建瓴”式的架构,恰恰是它虚伪和落后的明证:将一种相对现代而言是落后和蒙昧的时代的主要用于个人修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并期望它能够粉饰乃至彻底消除这个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如果不是愚昧,就必定是阴谋。 阴谋的本质,用鲁迅的话说,“ 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 而真正的个人灵性修养,和对超越境界的追求,随着这个世俗化的潮流,逐渐淡化,乃至趋于湮灭。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3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liander 2013-8-21 21:18
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东西方科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原因就在于两个不同的前提假设。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是原子说,它认为空间是空无一物的,实体是由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根据这个假说,自然规则显然就存在于这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的个性之上,如果挖掘出这少数几种基本粒子,自然规则就找到了。而东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是气一元论,它认为空间连续着统一的物质,这些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有序(阴)和无序(阳)周期变换中存在的,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统一物质暂态有序的结构,而在它们的背后则是充满着连续物质的混沌空间,两者是在不断地相互腹胀中存在的。因此,自然规律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必然性关系的揭示。认识它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的思辨,因为按照气一元论,人和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料子做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因此,人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是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原理,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自然。
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飘泊的人生不飘泊
热度 1 Elephantd 2013-8-18 16:35
这里要说的是, 300 年前,你从哪里来, 300 年后,你到哪里去?没有这种意识,就请你赶快离开,不要在此浪费你宝贵的时间;有这种意识,就请你认真读下去,还盼望得到你的斧正。 2002 年,我第一次到腾冲和顺,有很多震撼,除了那庄重美丽的汉族古建筑,还有一个事实,就是管理这些古建筑的人多数不是古建筑的主人。早年间,腾冲虽是蛮野之地,但有着面向东南亚、西亚的巨大商机。来自江南的商人,把汉族建筑文化带到这里。社会风云突变,这些房屋的主人,一部分早已飘泊海外,一部分坚持下来,村落的房屋,有主,似无主。没有考究过,这些带有“旧社会”痕迹的古建筑,为什么会躲过 1970 年代“十年浩劫”的摧残。但是,人去楼空,凄惨悲凉。 我离开团队,在拐弯抹角的巷子里凭感觉前行。在李家祠堂,寸家祠堂,均遇到几位老人,了解到大致的梗概。这些古建筑都有主人,有的在国内、有的在国外。国外的部分房屋主人,舍不得祖业舍不得根,每年都拿出近千美元,给留在家乡的堂亲的堂亲,照看着这些房屋。据说,这些美元的付款人,从来没有到过腾冲,有的甚至中文都说不清楚了。就因为这种根的信念,沉淀出当今的腾冲和顺:中国十大魅力小镇之一。近日腾冲在腾飞,最大的根基,就是这些汉族古建筑及其飘逸出来的传统文化。 腾冲的汉族古建筑,仅仅是江南汉族古建筑的仿造品。在广大江南,定有更多汉族古建筑的真品。媒体报道,艺人成龙购买了不少被迫拆除的古建筑材料,想再建一个古建筑基地,存放在上海,有的被虫蛀了,无奈,部分移到新加坡去了。不知道这些古建筑的后人们在哪里,怎样看待在华人圈名望极高的成龙的这种行为?这种高品味的行为,我这样认为。 好多年了,无论步行,乘车,乘飞机,华夏大地上,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一座座古建筑古村落倒下了,取而代之的是看似欣欣向荣的新城乡。建筑物传承文化的功能丧失殆尽,文明,生态文明,成了标榜文化涵养的新名词,听得见,看不着。自己的根在哪里?有会讲传说故事的父辈,我们会幸运地知道 50 年前、 100 年前……,我们的祖辈在哪里;没有会讲传说故事的父辈,我们仅仅是秋天飘移的落叶,有昨天没有前天,也没有明天,仅仅是吃饱喝足的行尸走肉。 现居中国西南的云南汉族,多数是元朝以后从东边迁移过来的。有的是犯事充配流放,有的是应征入伍,有的是边疆建设,有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到云南来开发丰富的资源,最近 20 年,则是冲着七彩云南的美丽来享受生活的。另外,也还有一些人,在云南停留了 30 年, 50 年,皇城有高位、海外有清福,离开了。云南,成了一个飘泊人生的驿站。 如果把信念留在云南,把根留在云南,不管我们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天地不拢合,夏季无冰雪,就有一个美丽的想念。 其实,到了 2010 年代,无论在地球的哪里,谈及中国,不少人想到云南:多山的景观,冬暖夏凉的气候,淳朴的土著民族…… 已经有很多高人这样做了。伍达观,有没有听说过?生于腾冲,长在昆明,成功于美国费城和中国香港,遵照母亲的教诲,以 “ 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 之信念,建立 “ 伍谢瑞芝文库 ” 、“伍达观教育基金”,促进中华文化振兴。那年,当接着伍达观先生亲手递过来的奖金时,我,除了感谢,却在想:这样的资本家怎么会如此慷慨地惠顾我个出身低微的穷人?现在知道了,腾冲的伍达观,还有很多很多的“伍达观”,把根留在华夏的某一块土地上,发芽长大,流芳千古。 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村娃,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和梦想,但在城镇辛苦大半生后,基本都发现,所有的财富均是逃生度日的附属物,属于自己的,唯有乡村。 我们家坐落在云南东部著名油菜花海罗平县的一个山间盆地里。威武的白腊山上,树木葱翠,山珍遍野,清澈的九龙河,草绿花艳,鱼虾欢跳。明朝末年,来自江西吉安的吴姓青年,不堪军营苦楚,悄悄遁走于此。一代又一代,长期定居,县太爷有要事,差大轿来请吴家贡爷……。迄今,村中吴姓后人数千,上百人学有所成,伸枝展叶,遍及海内外。祖先的走马转阁楼,还有雄壮阴森的墓碑,在“十年浩劫”中消失,唯有建于 1950 年代初期不沾染“旧社会”痕迹的土木老屋,还在火柴盒式的四不像水泥建筑里群中摇摇欲坠。 吴姓后人,在县城,在省城,安了家,买了房。大小节日,全家老小,开着便宜的、昂贵的车,回到那里,在烟熏火燎的院落里,大口吃肉,大腕喝酒,大声划拳,……,酒后,坐下来商量如何改造家乡。 原因只有一个,飘泊大半生,一旦物质富裕、精神空虚,才能领悟根基的重要。 真所谓,繁枝参天深巷小,落叶飘泊同归根。
231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要反对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各种专制文化?
热度 3 张能立 2013-8-7 17:22
专制文化是专制制度的温床。如果不反专制文化,专制制度会用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等来涂脂抹粉,重新粉墨登场。只有彻底革除专制文化,才能对专制制度釜底抽薪!任何一个期待过上人的日子的中国人,没有道理不反对各种专制文化!如果不反对各种专制文化,其实我们就变成了“专制砖头”,被大大小小的独裁者,用来建设专制大厦!如果不反对各种专制文化,其实我们就因中了专制文化及思想的遗毒,而变成了传染力极强的“肉鸡”,一方面吞噬自己,另外一方面就像狂人的哥哥、母亲那样吞噬自己的亲人!如果不反对各种专制文化,不可能建立起自由、民主、法制与法治的大厦! 如果不反对各种专制文化,奴性就不会从身上跑掉,社会将只有跪下的奴才,没有站立起来的人! 如果不反对各种专制文化,现代数学和科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由的土壤,就永远不会出现科学的春天!
个人分类: 时评|254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师德考核”杂谈
draluo 2013-6-19 20:16
媒体喜欢跟风迎合网民的做法是一贯的,这种风格总能在一个新闻热点之后牵出一连串的井喷事件。例如之前的校车事故、校园暴力使天朝的孩子似乎是最可怜了(实际美帝的中小学问题也很严重,外国的月亮也会阴晴圆缺);”投毒事件“接二连三并把十余年前的朱令案推到风口浪尖……这些热点的井喷短期看很给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最近很热的是”禽兽校长“是有一个产品,禽兽校长和教师们在媒体的大力发掘之下,给大家一种感觉,仿佛华夏老师瞬间都变”叫兽“了。 吐槽之后回到重点,最近看到教育部拟推出”师德考核“这样的利器,将师德与教师资格(实际也包含了教师利益)直接挂钩,表面上看令人拍手称快,对这样道德败坏的恶性违法事件,立法严惩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当然很必要;实则不然, 像“师德考评”这样的做法太糙猛快了(**部请不要把自己的法律法规想得太重要),不仅难以解决问题,而且流弊恐怕不小。这样只看表面现象的做法由于没从根本原因上思考解决之道,其意义恐怕之剩下展现zf的积极态度和做事效率了。 结合最近看到一些网友的犀利热帖和自己的一些想法,简单说如下4点: 1,现象:有一些性侵女学生的禽兽教师还曾是模范老师,何其可怕; 2,原因:个别教师道德低下;教育行业缺乏规范监督,有利于一些禽兽教师对年轻学生实施性侵;家长疏于关注;学生自己缺乏保护意识…… 上述分析十分类似俺们研究僧做科研的特点:a很重要,b有影响,c也不能忽略……每一条都重要,也就是都不重要。这真是印证了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3,考核弊端:这样的外在考核可以休矣,需要发挥行业自身的制度规范、形成自律与淘汰制度,网友推荐参考台湾的做法,大意是有**教师协会定期发布公告,犯错者永远淘汰出教师行业; 将“师德”这种高尚的事情变成“指标”,还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好比把天鹅从天上射下来、剁碎了喂癞蛤蟆。 这种”考核“不仅必然会被一些”叫兽“钻空子,甚至会成为一些主管部门权力寻租的工具, 将来被开房的恐怕不止是女学生,还要有一些女教师了 …… 4,展望:其实别的行业里禽兽也很多,工作了的女同学应该会有所了解,life is hard。只是还没成为”新闻“所以中国式媒体没有跟进而已; 小结完毕,网友是犀利的,JY部也是无奈的,办法是可行的,效果是未知的,问题是冰山一角的。 健康紊乱不可救药时,先保“脾胃”(注:脾乃后天之本,五行属土); 乱象纷繁的时候,直击“根本”(注:那必然是道德,道德是两个字,意思不同)。 这么重要的“道德”问题,假如只是蜻蜓点水可不行,必须深入挖掘,看看 这种道德败坏的“现象”究竟有多严重 ? 请已经犯错的当事人现身说法一下? 组织广大没出格(或 尚未发现出格 )的教师们在网络上自由的深入讨论一下?(别写论文做实验了,血气方刚的青椒们大家一起来灌灌水) 学习并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JY部认真联系基层群众,做自我检讨剖析? 看到“东窗事发”的“叫兽”们和 身心受摧残乃至影响一生的可怜的孩子们, 我们(包括我们教师也包括 领导们)作为七情六欲普遍具足的凡夫俗子,难道就只能 作道貌岸然的君子状、忧国忧民的勤勉出谋划策状? 进一步说, 这种道德败坏“现象”的根本”因“又是什么—— 为什么古人说万恶淫为首、色字当头一把刀? “子”为什么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红楼梦里贾宝玉为什么说这些人是情天孽海所生? 古印度的修行人为何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叫“欲界”(有男女之欲者才会投胎而来)? 再小结一下, 道德(本文特指性道德)败坏的现象不做深入挖掘,原因又不做深入思考 ,在这两个核心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上隔靴搔痒, 出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所谓“师德考核”办法,其结果也就不难推测了 。 【退一步讲,倘若真的做了认真剖析,头痛医头也能得到不错的办法—— 前面提到 “ 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样的说法表面上看是消极的,实际也可从积极角度来看。管理者 不应仅关注老百姓厄菜篮子和水龙头解决饮食问题,更应该关注领导的家庭婚姻生活情况 ,例如 像房产登记备案登记备案一样,关注领导夫妻的感情和私生活状况 (包括主观感受、客观婚居状况等,具体可发挥创造力),岂不是一种解决之道?】 【 当然更根本的还要回归到做人的基本道德 】 不同于我们自幼所受的较狭隘的道德教育,”做人“本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长:儒家有诚意正心、有慎独,道家有太上明鉴善恶(肯定有人说是封建迷信),释家则有”因“、”果二字(消极而言:“淫”害自己功名及家族妻儿及后世,积极上说则可提倡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守身修心、标本兼治)…… 越说越远,天都亮了。 不可否认,”道德“这是一个比较重大而急迫的问题,它已经提现在了我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口食品与空气中了。上述浅陋字句空只是有感而发的吐槽行为,算不上fq,更不是道德说教,希望是抛砖引玉吧。 在反思和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抛弃思想框框,把祖宗留来的 宝藏翻出来晒晒太阳,取精华为我所用(糟粕如果有就别理它,先学习再批判也不迟),那么相信一定有更好的解决之道。我们总该配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吧!
个人分类: 社会万象|1632 次阅读|1 个评论
传统文化的隐形优势
seawan 2013-6-16 07:06
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理念的取舍, 以及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冲突等话题, 是长久以来国内互联网上经常引发论战的导火索。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实际情况更可能是—— 都有理。 但是,更为实际的是: 不论谁有理, 传统文化都占据绝对优势。 这个结果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所谓传统, 就是由来已久的“习惯”。 而 “习惯”,基本上是不可战胜的。 这也是不管你喜不喜欢, 也不管你在博客里面骂了无数次的“脑残”, 那些古装剧、辫子剧、皇上奴才阿哥格格之流仍然泛滥的原因。 举一个例子: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地球人都知道:庸俗; 但是, 这个不仅庸俗而且弱智的欺骗性广告, 为什么在央视上有超长的生命力(那可是需要超量的¥才能支持的啊)?? 更让你觉得不平衡的是: 那个发明脑白金脑黄金的大con,现在已经百十亿身家,光荣地中年退休了。 ——原因实际上很简单, 很多习惯于天天看央视的农村百姓, 已经习惯了“现在城里人孝敬老人都是送这个”的洗脑; 而你这个满脑子“知识”的“出息了”的逆子, 是选择在过年的时候千里迢迢去苦口婆心地教育老爹老妈呢? 还是选择买两盒无害的(不就是掺了甜水的褪黑素嘛)脑白金皆大欢喜?? (当然如果老爸老妈有睡眠问题的话你可能更会心理平衡些) 传统文化与此类似。 再举一个例子: 有很多人批评现下贪腐泛滥的现状, 希望新任领导层能够雷厉风行,开辟一片崭新气象。 而实际上,这不过是一千年来领主思维的一个变形而已。 所以, 不管你的“知识”有几斗几车, 你生长生活的环境给你的营养, 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 这个影响, 已经渗透到骨子里,细胞中, 使你难以难以察觉,难以分解,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是啊: 最恨那些整天既不上课也不做实验的行政领导, 天天来考核俺的教学和科研。。。 要是俺哪天当了皇帝, 他再来bla bla, 就让他“跪安”吧!
个人分类: 思考|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崇儒到尊道,从冷战到双赢——我对“中国梦”的解读
热度 1 周可真 2013-6-13 21:14
从“崇儒”到“尊道”,从“冷战”到“双赢” ——我对“中国梦”的解读 用“梦”字来指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这多少有些“庄周梦蝶”的意味,有一种以“道通为一”的“齐物”精神来融通现实世界中各种不同追求、不同理想的意向和旨趣。我对“中国梦”的解读即基于这种直觉印象。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西周礼乐文化,先秦诸子时代的“百家争鸣”是在“礼坏乐崩”背景下对西周礼乐文化的反思性的学术探讨,这种探讨兼有批判性与建设性,其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儒、道两家则各有所偏:儒家是偏于建设,道家是偏于批判。儒家的建设性学术是用“仁”的观念来重构礼乐文化,道家的批判性学术是用“道”的观念来解构礼乐文化。 西周礼乐文化以“亲亲”和“尊尊”为本质特征:“亲亲”是宗法制原则,“尊尊”是等级制原则。儒家既尊崇宗法制的“亲亲”原则,又推崇等级制的“尊尊”原则,但它更注重“亲亲”,视“亲亲”为“尊尊”的伦理基础。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路是“伦理先于政治”,根据这种理路,“尊尊”的等级政治必须立基于“亲亲”的宗法伦理。但是在儒家看来,宗法伦理不能只讲“亲亲”,“亲亲”只是宗法伦理的基本原则,更必须把“亲亲”推向“仁民”的高度,以基于“亲亲”的“仁民”作为宗法伦理的最高原则,从而在“亲亲而仁民”的伦理原则指导下,开展导之以“孝”“仁”之德、齐之以“尊尊”之礼的“修齐治平”活动,如此才能达到“身修”、“家齐”、“国治”而“天下平”。 道家的看法则不同于儒家。在道家看来,“亲亲而仁民”的伦理原则本质上是使伦理立基于“私”,由“亲亲”之“私”所推引出来的“仁民”不可能是“公”,也只能是“私”,因为“私”与“公”是互相冲突的,用“归本于黄老”的韩非子的话来说,就是“背私曰公”。所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坚持“天道无亲”、“天地不仁”的自然伦理,从而确立了“公而无私”的伦理原则。根据这个伦理原则,道家要求废除“尊尊”之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总之,西周礼乐文化是宗法等级制文化,其核心观念是基于私心的等级观念,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等级观念,道家则反对这种等级观念,提倡基于公心的平等观念。 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读“中国梦”,我以为, “中国梦”的提出是标志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从“孝仁私德”、“奉私守礼”的儒学形态开始转向“自然公道”、“奉公守法”的道学形态 。 另一方面,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 渗透着“道通为一”的“齐物”精神的“中国梦”概念,是意味着要以“亦此亦彼”的“双赢”思维方式来取代“非此即彼”的“冷战”思维方式 。 要之, “中国梦”意味着“两个转变” : 从“崇儒”到“尊道”的价值观转变;从“冷战”到“双赢”的思维方式转变。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4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评:大陆将引进台湾传统文化教材 在部分高中试用后推广
热度 1 lzxun123 2013-5-23 11:37
可喜的一步,里程碑式的开始。“放低”身段学习他人,不只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胸襟。 原标题:中华文化之根在台扎得有多深(记者观察)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华书局日前宣布,将正式引进台湾《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教材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修订后的教材最早将于6月底出版,在大陆部分高中试用后推广。岛内媒体视此举为向台湾取经,是两岸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与交融。   不能让孔子哭泣    此次大陆将从岛内引进的传统文化教材,在台湾已使用了60年。   台湾从1954年开始在高中课程中安排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科目,与《高中国文》并列,属必修科目,内容主要涵盖传统儒家的经典——《四书》。前不久,马英九在一场演讲中引用古语,表示“数罟不入洿池”是源自孟子与齐宣王对话,当场引发台下“一片哗然”,因为这句话其实出自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现在四五十岁的台湾人,对《四书》内容的普遍熟稔,这套教材功不可没。   2006年,台湾地区政党轮替,民进党“去中国化”,先向传统文化开刀,废除《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科目,甚至提出废成语、废典故。然而,2007年的台湾“大学指定科目考试”(高考)的语文考试中,文言文考题比例占66%,为历年最高,“独派”骂成一片。这足见岛内知识分子对“去中国化”根本不买账。迫于反对声,民进党执政当局最终将科目改为《论孟选读》,但由必修改为选修,教学课时也大幅减少。   此后,台湾学界与文化界人士发起“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发出“不能让孔子哭泣”的呼声,要求台“教育部”修改高中课程纲要,增加“国文经典教材”。马英九执政后,在各界的期盼中,修订后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从2012年9月起正式实施,该科目也由选修恢复为必修。目前,台湾高中课本中古文的比例是45%,在台湾每年的“高考”中,文言文的比重也很大,甚至连数学考题里也出现过文言文。   随处可觅的文化印记     2008年,大陆著名画家陈丹青撰文写下了台湾人的“温良恭俭让”。4年之后,大陆作家韩寒又向几亿人讲述了一个台湾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的故事。   无论是温良恭俭让,还是拾金不昧,都可以引发大陆人更大的共鸣,共鸣背后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事实上,无论政治纷争如何,中华文化早已融入台湾人的血液。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也曾说过,中华文化在台湾保留的比较多。就连口口声声要“去中国化”的陈水扁也到大陆寻根问祖。   中华文化在岛内一脉相承,儒家经典进课堂,例证多多。本报记者在台湾采访时,处处觅得印记。   曾在台南孔庙见此情景:清晨,明伦堂前的空地上,白发老人诵读《孟子》,声如洪钟。声落、声起,老人对面端坐着的七八人,一字一句跟读,毫分不差。台南孔庙是全台最早的一座文庙,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开始提倡文教事业,兴建“先师圣庙”,中华传统文化及教育由此传播开来。   岛内各地有多座孔庙,以台北和台南孔庙最大。农历九月二十八是孔子诞辰,也是台湾的教师节,每年的这一天,台北和台南的孔庙都会依古制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钟鼓声中,万人共沐尊师重教的古训。此外,还有每年的汉字文化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各种展览,让民众有了更多亲近中华文化的便捷途径。   正面看待“余香飘大陆”     “抢救国文教育联盟”由著名诗人余光中发起,其联署书写道:由于有了统一的文字载具,五千年来,这几经历史淘洗的文化结晶,涵藏着各个区域族群的祖先们所融铸凝聚的智慧,我们概称之为中华文化……   台湾“中国孔学会会长”李奇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兴建孔庙、崇文重教,郑氏父子当年此番作为,就是要保留与中原一脉相承的联系,存留中华文化的根。自台南孔庙兴建始,虽历经日据时期和两岸分离,儒学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却始终没在台湾中断过。   大陆引进台湾版的传统文化教材,书香飘大陆,两岸知识界都正面看待。毕竟,对于走过分离与隔阂的两岸而言,任何交流都在累积善意,互相学习借鉴也需要智慧和勇气。两岸的学者由此也看到了更多。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刘红表示,ECFA签了,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成为两岸面临的新任务。文化凝聚两岸人心和共同意志,也会为两岸和平发展累积正能量。台“中央通讯社”前董事长黄肇松指出,传承中华文化、开拓文创产业不仅是台湾迈向“文化经济”的重要一环,也是两岸建立纽带联系的重要一步。      往届台湾“高考题”你会多少?   1.“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 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 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 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 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2.卫灵公问于史鱿曰:“政孰为务?”对曰:“大理为务,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故曰:大理为务”……下列“政府”单位中,最接近“大理”的选项是:   A. 法院 B. 监狱 C. 调查局 D. 警察局   3.小夏参观一古建筑,抄录了其中四副对联——甲:“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乙:“饱德饫和真福食,肴仁饿义即养生。”丙:“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丁:“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若依“联语内容与处所功能相应”的原则推测,则甲、乙、丙、丁四处依序应是:   A. 寝室、书房、厨房、戏台   B. 寝室、厨房、书房、戏台   C. 戏台、厨房、书房、寝室   D. 戏台、书房、厨房、寝室   答案 1:D;2:A;3:C。
个人分类: 随笔|3150 次阅读|2 个评论
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
热度 1 liander 2013-5-21 08:00
在自然科学的革命发生之前,生命问题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主流的思想家都把万物的本源看成是统一的、充满生命力的一种东西,万物都是这种生命之流的一种汇聚。自然科学是在原子说的假设之上发展起来的,它假定了空间的空无一物,定义了万物的基础是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东西。从此以后,生命问题才真正地存在了。 在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就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告诉人们,“火”是世界的本源,万物都是由生命之火组成的,它们“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燃灭”。他把这种规律称之为“逻各斯”,说它是“驾驭一切的”,以致太阳也“不能超出它的限度”。 无论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眼里都是一团活火。而这个世界又是不断运动的,他把万物比喻成像一条河一样地流着,说“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因此形象地断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人,会不断遇到新的水流。 在近代,许多哲学家都有类似的思想,如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他也把万物的基础回归为一,并认为这统一的单子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培根曾对物质的属性做了以下描述,他说: “在物质的固有属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科布·伯麦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的痛苦。 在古中国,气一元论更是形象地揭示了万物的生命力。在先哲们看来,气本无名,它组成了自然界的一切,我们不可能用它组成的一部分给它命名。但为了研究的方便,先哲才根据它在空间中的形象命名为“气”,意指气不仅连续在无限的宇宙空间,而且是在紧张地相互挤压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有可能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可观察的实体。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物质是不灭的,它只有聚散,能量只是物质彼此之间紧张程度的一种描述,当它组织起来,其物质密度变大,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也大,当它离散开来,其物质密度变小,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变低,内聚的能量变小。因此,能量也是不灭的,它就通过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在空间中流动。 显然,传统的生命观是建立在物质在空间中的统一和连续之上的,因为只有统一,物质彼此之间的交换才没有障碍,只有连续,生命力才能够在物质彼此之间的紧张压迫之中表现出来。或许我们不相信传统的生命观,但有一点我们是需要重视的,那就是从物质统一的角度来看世界,再精密的仪器也不可能观察到物质的统一形式,因为精密仪器也是由它组成的,它只能观察到那些组织起来并表现出与众不同个性的实体,而观察不到它的混沌状态。比如传统文化就把空间看成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只不过处于不可观察的混沌状态罢了。
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鉴赏能力不足(或没有)的传统文化原因?
热度 8 肖建华 2013-5-19 20:41
现代科学的基本思想在我国科学界几乎无一例外的受挫,而现代科学的基本成果在我国科学界几乎无一例外的受捧。 在否定或蔑视现代科学基本纲领的同时,却热血沸腾的吸收或追逐现代科学的基本成果。 表现在工业上就是不惜代价的引进设备和技术,而非常吝啬的资助面向工业本身未来发展的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的前期性研究工作。 最终表现为在科研项目上的: 3 年,完成 X 研究工作,取得预期成果。这种短、平、快的科学研究工作特点、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科学鉴赏能力不足或没有。 我们妄图跨越对科学思想的学习、消化、淀积、传授、(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再创新过程,而以“科学卫士”的面貌直接而快速的做出评价。 也就是说,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总体表现背后隐藏的是:科学鉴赏能力不足。这种不足的表达方式就是形式主义。 还有一个问题是职称大放水时期形成的没有科学鉴赏能力的群体。 事实上,最近十多年培养了一大批几乎没有科学鉴赏能力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迟早要成为我国科技队伍的主体。 我们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一群本身科学鉴赏能力不足(或没有)的人要从没有科学鉴赏能力的群体中选拔人才。 这样,广义的考试就成为标准的办法。 与预期的科学基金能推动科学研究群体的健康发展相反,形而上学的基金评审也在公平的旗帜下把科学研究工作转化为一场商业(利益)性的交易。 为何我国科学研究群体会卷入利益第一的争夺战中呢?还是考考古吧!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以孔孟之道为主体的“礼”,一个是以易理为主体的“变易”。 虽然后来王阳明搞了个“心学”,清朝贡献了“考据学”。但是,并没有动摇“礼”和“易”的地位。 “礼”与现代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冲突的,而现在很多人在设法消除这种冲突。消除的根本大法就是把“科学”作为“自然界的礼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我国的自然科学类教科书就完全的贯彻落实了把某种经典科学理论结果纳入“礼”的范畴内的努力。 “易理”则一直是被看成是等同于算命先生之学。由此可以看出,把自然科学的推理演绎性内容(多种多样,百花齐放)排除在教科书之外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由于这个“自然界的礼”是不可挑战或争论的,我国科学研究工作在总体上就决不会进入“易”的范畴,科学创新的基础也就被消除了。 国内的科技学术期刊是服从“自然界的礼学”的,因此,也只不过是登这类八股文。这类期刊难成气候。 “易理”可以说是我国原始的自然科学体系 ,而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是西方原始的自然科学体系,两者之间各有优劣。 国内外一直就有那么一小批人,想把“易理”与现代科学融会贯通。为什么?可行吗? 产生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的国家并没有产生牛顿力学,是否也可以推论:产生“易学”的国家也不会产生现代科学? 答案是不明确的。现代科学早期阶段中我国学者是有贡献的( 1930-1950 )。而现代科学目前是动态演化(进化)中的,我们拥有的优势就是对“易理”的把握还是有点水平的。也就是说,从传统文化上看,我们并非一无是处。 很不幸的是,“易学”在我国上不了台面,而且很多人认为正是“变易之学”在阻碍我国科学创新。说这种话的人未必懂得什么是“易学”。 多数人读了几本有关“易”的书,也就自封为“易学家”;正如多数人读了几本教科书(或专著)就认为自己是科学家;也就难怪读了几年书的青年自封为人才了。 这种行为在本质上是属于“礼”的行为。与“易”无关。 在当前社会,重“礼”的突出表现就是形式主义,轻“易”的突出表现就是不求甚解。 轻“易”也就必定轻学术的精神和本质。 这就是: 科学鉴赏能力不足(或没有)的文化性原因。 有的人先是否定了“易”,尔后又妄图从国外引进“科学学”、“创造学”、“组合学”,搞了一个轮回,连自己在那都不知道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1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系列讲座”17期报道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3-5-13 08:45
“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系列讲座” 17 期报道 5 月 10 日,旅美作家、《舌尖下的中国》的作者李麦逊 , 做客动物伦理学系列 与护生文化 讲座第 17 讲,在新斋 301 作题为“旅美作家的跨国文化比较:《舌尖下的中国》——中国食文化反思与批判”的演讲 。 我校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副教授主持讲座,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黎安点评。 校内外 40 多人聆听了讲座,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李麦逊 从人类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对 中国的饮食文化进行了分析, 指出 中国文化中 饮食 文化 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影响深刻, 是最深层最稳固的 “国教”;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糟粕如腐败、 沉溺于滋味而忽视卫生营养、漠视 生命 、虐杀虐食 等 , 今天已经 严重 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阻碍了科学和宗教超越性文化的发展 。黎安对讲座做出了精彩的点评, 指出李麦逊的中国饮食文化批判是近代中国以鲁迅为代表国民性批判的深入,当下建立饮食新文化对于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要彻底扬弃饮食文化的糟粕,必须 要 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 延伸阅读: 【自我精選】素食動保、海歸大牛與民主憲政 文明复兴从舌尖开始 by 同安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186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五.一”想到的
热度 1 feike0220 2013-4-29 11:55
法定节假日是根据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法定节假日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由法定节假日笔者谈三点,叙述如下: ⒈对于清明节 ,法律规定在清明节当天放假一天,一般政府规定的是周末加班,连着清明节法定节假日共度三天的假期。这样一来,清明节不再像传统清明节,已经有所衍变。 清明节,传统的节日,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原本清明节当天该去墓地祭祀祖先,但是自从有了法定节假日这个规定,特别是近两年,每次快要到清明节,全国各地的酒店、旅馆被预定的满满的,还有各地的火车票也被抢购一空,旅游景点也不例外,那几天的效益最好。这其中又有几个人是去祭祀祖先呢? 清明节,本应该是个默哀的节日,然而逐渐的人们利用它去旅游、购物、游玩儿,特别是对于本来就时间本来就充裕的大学生,更是厉害,清明节前后,学校附近的旅馆总是爆满,甚至有的大学生不知道清明节是要上墓地的。现在的大学生,让人担忧祖国的下一代。 ⒉对于五.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于1949年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现在的规定是,5月1日当天是法定节假日,定为劳动节,再加上周末的调休,放假三天,跟清明节类似。五.一,更是适合出游的好时间,也是好时机。很多地方的天气不热也不算冷,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正是全年里最好的。很多人都安排在五.一旅游,还有很多人在这一天结婚。 跟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节完全不一样了,人们不再去庆祝劳动节,而是仅仅把它当做节假日来度过,完全当做休闲消遣,没学过历史的人都不知道五.一劳动节是怎么来的。五.一期间也是交通等事故高发期,全国的交通紧张,景区游客爆满,各地住宿的酒店、旅馆也是卫生质量没法保证。所以,人们享受生活的背后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⒊对于中秋节 ,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这天也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跟清明节、劳动节类似,也是调休一个周末,总共放假三天。 按说中秋节是一个全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就不该再去旅游什么的,但是很多人依然是在中秋节到来之前就规划好自己的旅游路线以及订好了来回的车票。近几年的中秋节不再像早先的那样,有些人摈弃了传统的团聚,为了满足自己使中秋节也随着这样的风气渐渐把传统的意义丧失,很让人担忧。 由上面几点,不得不发人深省,所谓的的法定节假日使传统的风俗、习俗正在离我们渐渐远去,很害怕将来我们的下一代在我们的讲述中才能感受传统节日的风俗、习俗。很担心在拉动内需的背后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民俗文化,更加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种曲解,不利于我们的下一代。 衷心的呼吁不要使传统节日继续庸俗下去!这一点应该向少数民族同胞们学习,认真对待每个传统节日,不要让传统消失在我们这一代。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521 次阅读|2 个评论
5月6日周一晚七点,中国农业大学讲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物观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3-4-25 10:17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旧教289,5月6日(周一)晚7点, 清华大学蒋劲松副教授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物观! 这是赵兴波教授讲授的《动物保护概论》课程的其中一讲! 网络直播: CYAPA 动保大讲堂 网络 QQ 群 218515553 QT 语音直播 2917150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39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中西医最根本的区别
rbhuang5907 2013-4-8 20:28
中西医最根本的区别 棒棒医生 http://bangbu19962.i.sohu.com/blog/view/259930271.htm 中西医最根本的的区别,一言而蔽之,“证据”而已! 所谓证据,就是使你不得不相信的证明,使你不得不屈服的必杀技。从理论到实践,中医证据全无,西医力求证据。 谈病因,西医说结核是结核杆菌所致,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经过无数科学家的艰辛努力,已拿出了铁的证据!科学家可以在任何一名患者(中国的、美国的、活着的,死了的)身上分离培养出结核杆菌来,并且把结核杆菌种植在动物身上可以复制出结核病模型来(如果自愿的话,人身上也可以)。这就是证据!不管你的信仰如何,民族如何,传统文化如何,你不得不信!中医说结核是阴阳失调也好情志失调也好六淫外邪入侵也好正气不足也好,均拿不出证据,且一口一词,这就是说说而已,纯嘴巴的干活。 谈病理。西医说鼠疫,人鼠间借蚤为媒介传播鼠疫杆菌,其侵入皮肤或呼吸道后,先在局部繁殖,随后迅速经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说霍乱,霍乱弧菌进入人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饮食由口腔经胃到小肠。经过胃时多数被胃酸杀死,少数通过胃酸屏障而进入小肠,粘附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并在这里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结果出现剧烈的腹泻和反射性呕吐。说疟疾,受染的雌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直接进入人体血循环,约半小时即全部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然后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进入血流,再侵入红细胞,再发育成雌雄配子体。此期间如被雌性按蚊吸入胃内,再在蚊体内进行有性增殖。不同疾病的病理过程的每一环节每一局部,都是建立在铁的事实的基础上的,可见,可演,可复制,可顺衍,可逆推,这就叫证据!中医不明一切传染病的病因,谈到病理时更是想当然的把种种传染病的演进想象成一个模式:以《伤寒论》为例,凡外邪入侵,首当其冲者必是太阳经,邪在肌表时叫太阳病的经证;若邪在太阳经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或大肠,其所引起的病变叫太阳腑证。外邪进一步内侵,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与大肠,就分别造成阳明病的经证和腑证。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致少阳病。中焦阳气虚衰,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叫太阴病。外邪入侵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曰少阴病。厥阴病,乃肝木失调,心包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伤寒论》就这样把外感热病归纳为六经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无论何种外邪,都是自肌表,循六经,入脏腑,每一步都经历正邪交战。这仿佛攻城战,从城墙,循巷道,达首府,挡得住则胜王,挡不住则败寇。这看来挺迷惑人的,实际上其每一步都是中医想当然的,没有丝毫实据。外邪(病原微生物)并不是都从肌表而入,有的从呼吸道,有的从消化道,有的直接从血液,有的还从生殖道。外邪也并不遵循六经的规律而进,因为并没有证据显示六经的存在。也并不一定入了脏腑才表明最严重,血液中的电解质酸碱的紊乱都足以致命。所以中医说病理,完全是算命先生闭目掐指臆想胡说而已,没有丝毫的证据! 说药理。青霉素因其分子结构与细菌细胞壁的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之竞争转肽酶而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这里面的每一个过程都可以经生物化学方法无可争辩的证明之。这就叫证据!中医说当归,味甘、辛、苦,性温,归肝、心、脾经。甘、辛、苦既不是舌头尝出来的,又无客观标准;温一样无客观标准;入肝经,只在中医的梦中,没有任何实验证据!这也是纯嘴巴艺术。 最后说疗效。西医过去几千年里和中医并无实质不同,也是以个案、传闻和经典等为证据。近代由于科学实验的发展,增加了以实验和理论推理为证据。然而,近三十年来,发现所有这一切,作为证据都不可靠。个案、传闻和经典自不必说,说的再有鼻子有眼,引据再权威,都被证明绝大多数实际上并无疗效甚至有害。最为悠久,传统意义上的“证据”最多的放血疗法被彻底打下神坛就是经典的例子(详见拙文《循证的历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而基于实验和理论推理的证据也不足凭!比如洋地黄用之临床垂两百年,不但在临床实践上疗效卓著,更有严格的实验和理论的证据。但是,循证医学走上历史舞台后,硬是以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否定了所有这一切的看似确凿无疑的“证据”!洋地黄用之慢性心衰是弊大于利的!这才是现代医学对“证据”一词最根本的颠覆和重建!因此,现代医学所讲的证据,已经具有非常严苛的意义。它包含有“经过最严格检验”和“当前最佳”的含义。唯有这样的“证据”,对老百姓才是最可靠的!而中医说疗效,还是和千年前一样,没有丝毫长进:我亲自经历过,所以有效;经典上记载,所以有效,不必经过临床试验,直接生产;权威医案记录,言之凿凿,所以有效;用了上千年,所以有效;没有任何理由,说有效就是有效(比如板蓝根预防传染病);你说这个有效,他说那个有效,反正没标准,大家都有效(比如近日甘肃江苏和北京三地的防治人染禽流感的方案里不同的药方);没有经过临床应用也可以预判为有效(如上方案,均在没有实用的情况下,预判为有效)等等。中医说的疗效,也纯粹是嘴巴艺术,它能忽悠住大多数国人,对于逐渐觉醒的部分中国人,已经没有丝毫的作用了!你可以忽悠住大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忽悠住所有人,但是,绝不可能永远忽悠住所有人! 觉得证据无所谓的,尽管还去看中医好了;视证据为生命最佳保障的,自然会做出最佳选择。 (注:以上所谓“西医”,实乃现代医学,为便于行文和习惯,沿用“西医”一词而已。)
1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对话
seawan 2013-4-2 18:54
【按】俺家的 小 公主已经是 大 学生了。一次和俺论起 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话题, 俺的 这位既漂亮又聪明的时尚少女,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铁杆粉丝,而俺则是一个老愤青砖头 。 又:一般来说,似乎应该是 小 公主 是反方,老愤青是正方;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 老愤青:经典读诵对解决中国目前的问题有用吗?一点儿没有。 小公主:怎么能说没有用呢?这对学生学风的建设很有效果啊! 老愤青:真的如此?如果有用,晚清就不会那么快的彻底“腐朽”了。 小公主:我说学风,你说国家;偷换概念。难道传统文化不需要学习吗? 老愤青:学校就是未来的国家。当然需要学;中小学课本里面已经有不少了。我反对的是那些专门“读诵”、试图用这种方法来替代现代化教育的那些腐儒。 小公主:什么腐儒啊~~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好么!再说也没有人说要完全替代。 老愤青:那些什么文武学校不是替代吗?差不多了! 小公主:在一个阶段培养定心,培养善心,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到了社会上再教育就来不及了。 老愤青:你说的似乎有理。皇帝们会很喜欢这样的说法。 小公主:有理不在于谁欣赏,更况你也没有什么更好的主意。。。话说古诗的意境读起来真的很美哦! 老愤青:你不知不觉就上当了!腐朽的、封建的思想就进了你的脑袋了。 小公主:什么是腐朽的思想? 老愤青:难道《弟子规》里面的腐朽思想、等级观念不多吗? 小公主:刚说的是古诗,怎么又提起弟子规了? 老愤青:那是因为现在有一帮人吹吹打打非要大家全部弟子规不可。。。。 小公主:那古诗词呢? 老愤青:古诗词也肯定有封建思想的毒素在里面。任何文学作品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只强调背诵的方法,不讲究批判,是肯定不行的。 小公主:你真是阴谋论。我倒觉得,背背论语什么的,可以让心静下来,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有什么不好。我还喜欢般若心经。 老愤青:当然好。但是如果只是“静下心来学”,而不能积极批判,那么学到的是“死的”知识。 小公主:现在的现状是,很多同学连这个“死”知识都不愿意学。只要能改变这种情况,“读诵”活动就是有益的。难道你有更好的方法吗? 老愤青:没有。我为什么非要有?我说别人的菜不好吃,一定就需要自己做出更好的菜吗? 小公主:你这应该叫做cynic。 老愤青:cynic也比御用文人好。 小公主:传统文化对德育教育是有帮助的。你能反对这一点吗?例如孝道。 老愤青:没有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没有孝了吗?世界上其他文化都不尊老爱幼了? 小公主: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的东西。 老愤青:特别重视是因为那几个皇帝。。。话说皇帝了,哪有好皇帝,都是坏的!三皇五帝除外。他们不算是皇帝。家天下的才算。 小公主:我知道你要说孝道是统治者御人之道。但是现在的风气难道不要改宣传孝道吗? 老愤青:你实际上又在问我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了。是,需要。但是封建的那一套我确实看不惯。什么24孝,什么给妈妈洗脚。。。 小公主:不说洗脚了;我也觉得这个比较虚伪。 老愤青:知道虚伪就好。 小公主:难道你不是很赞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的吗? 老愤青:当然赞成。 小公主:那你为什么反对现在的读经、文武学校等等呢? 老愤青:因为传统的东西,是个人修行,不是教育。 小公主:你把个人素质的修行和文化的教育割裂开来,本来就不对。 老愤青:你把两者混淆,更不对。 小公主:我看你就是一个愤青,cynic。 老愤青:犬儒。 小公主:对,犬,见谁咬谁。 老愤青:你这句话也是咬吧? ================= 争论无疾而终。 不过君子和而不同 。 ~~~突然发现,上面的话是古人常用的,也是传统文化。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2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也不是局外人—— “法海事件”的文化思考
热度 1 xiao 2013-3-31 17:53
以下为鄙人应凤凰网佛教频道之邀所作小文,立此存照。 凤凰网 编者按:“法海事件”引发的全民大讨论,是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苏醒。面对这种苏醒与觉醒,谁能置身度外?谁能是局外人?本文作者通和是一位在读哲学博士,他在文中指出:将“法海事件”置于今日社会发展之大潮中来观察,则知这绝不仅仅是佛教界和娱乐圈的事。面对“法海事件”,我们每个人都不应仅仅将自己视为看客而作幸灾乐祸、冷嘲热讽的围观状。每个人都应当反躬自省:我们是不是也有不知止、不敬畏的时候?面对人心冷漠,德国牧师遭纳粹杀害的遗言令人深思: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凤凰网佛教频道首页 谁也不是局外人 ——“ 法海事件”的文化思考 龚琳娜初步印象 吾友数天前告诉我出现了“法海事件”,主角就是龚琳娜。我不太关注这些时尚的人物,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我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所以我有自己的信息过滤机制。抒寒要我出来也讲几句话,我说我又不是佛教徒,不太想讲 —— 当然,现在看来,这个脱口而出的理由并不是很充分 —— 再三推却而不得,就勉为其难说几句,贡献给这个多元的讨论,绝不敢自以为是,更不敢唯我独尊。 巧的很,两天后我就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的演播现场见到了龚氏夫妇,他们是主持人邀请的座上宾,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节目录制期间,我在洗手间刚好碰到了老锣,还用中文聊了几句礼乐教化特别是乐教相关的话题。在节目现场的感觉是,龚氏是一个很阳光的女性,嗓音确实很好,而且,她说,时下流行的“中国好声音”其实只不过是摹仿西方的声音而已,真正的中国好声音必须根植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而各地的民歌与戏曲正是其间的很好的代表。据媒体报道,龚氏还这样说过:“我们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这是我们不能抛弃的根”,“中国音乐若想在世界上赢得地位和尊重,中国音乐人必须把这些宝藏挖出来,激活自己的传统文化,用现代的技术和理念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好声音” —— 说的很好!龚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至少在她的艺术之路上,显示出了她不随波逐流的勇气,而她所选的这个方向与眼下的文化复兴的大方向是不无交集的。 有点可惜的是,她的表现欲太强,或者说,太喜欢被关注、太喜欢出名的感觉,哗众取宠,我想这应该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当然,哗众取宠,对于伶人来讲,在所难免;伶人们喜好争风吃醋,自古皆然,问题在于她的无知者无畏 —— 亵渎观世音菩萨,恶搞佛教。诚然,如龚氏所言,“唱歌的人必须有一颗干净的心,才能把正能量传递给听众”,但是窃以为,她只是表面上的嗓音“干净”而已,心是否真的“干净”、是否真的没有受到污染与遮蔽,她传递的是否全是正能量,恐怕还得另当别论。而且,她以为一切都可以为她的娱乐、为她的艺术服务,殊不知,有些人却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拿来娱乐的,有些领域是要止步的 —— 比如说,信仰。 中国文化是知止的文化 龚氏据说要“激活传统文化”,那我们就不妨聊聊传统文化吧。 有方向,有原则,有底线,在传统文化中可称为“知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文化就是“知止”的文化。《大学》开宗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而后有定”,孟子所谓的不动心是也,面对外界的种种,能够有种把持与自制,这是大人君子之修为;不知止则心无所定,心浮气躁,忧心焦虑,如匪浣衣,焦虑忧心,如芒在背,如此心境,何谈安定,何谈幸福?《道德经》有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方可“不殆”,方可“长久”。止于何方?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天地自然,清静无为,即是道家之所止。人类今天面临的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无一不是违背了老子他老人家之教导,这也正是《道德经》在人为压倒自然、妄为压倒无为的西方世界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之一,很简单,他们缺乏这种思想的滋养。举一个历史上的反例来印证:不少史学家认为,社会的淫风、罗马人的纵欲使得人口减少是古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罗马帝国的昙花一现、不可长久,正是不知止文明衰亡的一个典型。另外,佛教的修行则非常重视“止观”。虽然儒释道各家之所止之境不无差别,但三家之教化皆有所止则是无疑的。正因为这三足鼎立的传统文化都非常重视知止,中国文化方能数千年绵延不息,生生不已。当然,今天的中国是否仍然延续了古老的“可大可久”的智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需要所有有志之士共同来面对的文化难题、时代课题。 因为知止,故对不可知之物、对神圣之事,须保持一份敬畏之心。“敬畏”不只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文明皆有其敬畏之对象。心存敬畏,凡事知止,这是一个有涵养的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质,而这,正是百余年来被我们所唾弃和践踏的,因为我们为了“救亡”,为了“富强”。今天,我们的民族存活下来了,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了,敬畏与知止的文明需求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了,文化复兴的号角也吹响了。再也不能无所敬畏、亵渎圣贤了,再也不能不知止、为所欲为了。当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说中国人有教育无教养的时候,当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说“中国人就是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不顾他人感受的人,就是上厕所不知道冲厕所、毫无公共意识的人”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真正到了开始反求诸己、开始自我反省、开始检点我们良心的时候? 知止以及由此而生出的敬畏使得中国文化重视反观,重视内求,对物欲的关注受制于对精神的关注,这正是《礼记 • 乐记》上所谓的“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以道制欲”还是“以欲忘道”,正是君子小人之别,也正是善与利之分,《孟子》所谓:“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圣人与盗贼之分、人与禽兽之分亦在于此,因为禽兽是只知“食色”而人却知有礼义在。 不知止反映在物质领域就是无度的开发和物欲的追求,反映在精神领域就是文艺无底线,传媒无底线,娱乐无底线,一切都可以恶搞,一切都可以解构,这实在是社会的悲哀,也是与文化复兴的大方向有所背驰的 —— 不知止,谈何文化?毋宁说是野蛮耳。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与底线,都是为人处事的根本。知止与敬畏,并非他人的强迫规范,亦非外在的强制束缚,而是源于自我之身心。有敬畏之心,才可以称得上是个文明人,因为他有一种厚重感,知晓历史,尊重文化。 我们在龚氏身上看到的正是“不知止”,无有“敬畏” —— 当然我说过了,她极可能是无知者无畏,不宜过分责难她也。我们现在的教育,只有技艺的教育,只有分数的教育,只有功利的教育,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要知止、要有规矩、要有敬畏之心,龚氏何尝不是被这样培养出来的?顺便提一句,这也正是李天一这个在犯事之前、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被视为绝对成功的少年所以触犯刑律的根源之所在 —— 他的父母,他的老师,他所接触的社会,都没有能够告诉他,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有些领域是不可以碰的,为所欲为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 我们不需要 怨诽 ,这个时代有太多的 怨诽 ,我们需要的是宽容;我们不需要冷嘲热讽,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冷嘲热讽,我们需要的是仁爱。李天一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是这个时代错误教育的牺牲品,他还只是个孩子,虽然是一个没有被教养好的孩子,但我们哪个父母没有孩子呢?“人莫知其子之恶”,舐犊情深,自古皆然,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要爱之有道、教之有方,不然就如柳河东《种树郭橐驼传》一文 —— 顺便提一句,恩师楼宇烈先生最近提出,做家长的都应当读读柳文以及龚定盦的《病梅馆记》这两篇文章 —— 中所说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我期待着李双江先生夫妇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之所在,在今后的岁月中能亡羊补牢,挽救失足的孩子。龚琳娜是值得惋惜的,因为她也 是这个时代错误教育的牺牲品,虽然她尚未自知,一旦自知,我相信她会从某种程度上的“负能量”转化为更为强大的“正能量” —— 这些,也都是我所期待的。这些期待,可能都会落空,但,我仍然期待着。 媒体人良知与理性的匮乏 促成“法海事件”不容忽视的另外一点是,一些著名电视媒体为龚琳娜提供了大肆宣扬的舞台,倘若我们要追究 龚氏 的社会责任,那么,该电视台的主要负责人必定是难逃其咎的。 今日之社会,大众传媒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如能善用,则是极好的教化手段,成为推动文化复兴、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反之,就是极好的反面教材,源源不断地涌出种种负能量。而今,媒体人良知与理性的匮乏及其责任的缺失,使得媒体常常成为负能量的放大者和传播者。孟子有云:“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於众也”,媒体亦然,只有那些有良知、有理性、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人才适合居于媒体的高位,不然,“播其恶於众”,罪莫大焉。 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按照现在人的说法,大致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家庭的破碎、家教的缺乏,学校的应试教育导向、做人教育的缺乏,已经使得我们的教育三分天下缺其二了,而社会教育被一些不良媒体人——注意,我绝非指所有人——把控,唯利是图,唯名是图,唯感官刺激是图,唯诲淫诲盗是图,我们的社会教育亦是岌岌可危,千疮百孔。传媒领域有这样一个说法: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唯新是图,唯乱是图,唯骇人听闻是图,唯不择手段是图的行业规则,使得我们的媒体尤其是现代传媒的网络,充斥的尽是怪力乱神与杀盗淫妄。 媒体人良知与理性的匮乏及其责任的缺失,常 常会以“自由”说事,以此来为自己做苍白之辩解。诚然,娱乐要自由,艺术创作要自由,殊不知,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地方,自由皆以不妨碍他人之利益为前提,而每个社会都有其礼俗与信仰,这些都是要敬畏的;若人人为所欲为,必然没有真正之自由,而只能带来无端之混乱。 自由不是放纵,更不是为所欲为。蔡孑民先生近百年前就在《自由与放纵》一文中明确指出:“自由,美德也。若思想,若身体,若言论,若居处,若职业,若集会,无不有一自由之程度。若受外界之压制而不及其度,则尽力以为之,虽流血亦所不顾,所谓‘不自由,毋宁死’是也。然若过于其度而有愧于己,有害于人,则不复为自由,而谓之放纵。放纵者,自由之敌也。”我们今天很多人所说的自由并非自由,而是放纵,放纵自己的欲望,放纵自己的野性,借助于媒体的推波助澜,将其恶劣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此正可忧之甚者也!“放纵者,自由之敌也”,我们当牢记蔡先生这句话,时时处处,事事念念,皆当自反:我所行,果为自由乎?果为放纵乎?其影响如何?其后果如何?媒体人尤当如是,不然,我们的社会将永无宁日,我们的社会教育将永无转善之机。罗兰夫人的遗言传诵甚广:“自由啊自由!多少恶行假汝之名!”我们要分清哪些是真正的自由,哪些是符合真正的自由精神的,而不能只是看表象。因为,有人会藉着高贵的招牌做卑劣的事情——自西自东,振古如兹,非自今始也。 当然,我并不是说媒体不要暴露社会的阴暗面,为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报道,正是道义所赋予之自由。 两天之内,两百余万的点击 谁也不是局外人 将“法海事件”置于今日社会发展之大潮中来观察,则知这绝不仅仅是佛教界和娱乐圈的事。 “业”是佛教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业”又可以分为个业和共业,二者虽有区别,但却是密切相关。楼先生在课堂上常常这样教导众弟子们:“共业是大家共同造的业,大家共同做的事情。共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家一起做,一个是我们每个人做的业合在一起,这也是一个共业。一个人造的业不仅是自己承受,实际上也给社会造业了,也会在社会上起作用,这种报不仅会在你身上发生,也会在其他人上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做坏事,社会的邪气就上升了,正气就没了,受害的是你个人吗?是整个社会。社会的邪气上升,是跟每个人造的业有关的。一个社会是一个群体,每个人的力量都加进去。所以为什么古人反复教导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的人认为这个善事很小,我不做也没有关系;有的人认为这个恶事很小,我做做也没关系,殊不知一点点的小恶集聚起来就是大恶,一点点的小善集聚起来就是大善。” 龚氏亵渎观音菩萨、恶搞佛教,这是她的个业,但她却通过媒体的力量一夜之间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影响,这是个业对共业的作用;而社会风气又会影响每一个受众的身心,这是共业对个业的作用。鲁迅先生有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不要以为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与社会无关,也不要以为社会与我无关。我们都是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特别是在这个全球村的信息时代。由是观之,媒体之事无小事,社会教育之事不是以一个人的自由说事就可以蒙过去的。 面对法海事件,我们每个人都不应仅仅将自己视为看客而作幸灾乐祸、冷嘲热讽的围观状。每个人都应当反躬自省:我们是不是也有不知止、不敬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有为所欲为、或动过为所欲为的念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有犯了错还不自知的时候?如果有一天我的过错也被放到公众面前,我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是如格力空调一般积极改过还是如龚琳娜一般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甚至准备一错到底?我们是在为世道人心的改善增加正能量还是添加负能量?缺乏自省精神,正是这个时代的病灶之所在。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忠厚之风也,吾人当勉力为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正气逐渐压倒邪气,阳气逐渐能引导阴气,社会机体方能趋于常态。我倒是建议,明贤法师不妨邀请龚氏夫妇到寺院里走走看看,甚至也打个禅七,窃以为,这样可能更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积极要求龚氏道歉固然是浩然正气之显现,对明贤法师之“破邪”之功亦是深表敬意,但倘能“化敌为友” —— 其实也算不上是敌,只是一个对宗教、对信仰无知者的无畏狂举而已,况且,佛教讲我空,又何敌之有? —— 化干戈为玉帛,感化一个对传统文化还是有一定积极倾向的公众人物,何尝不是善莫大焉之事?! 面对人心之冷漠、世态之炎凉,德国牧师遭纳粹杀害的遗言令人深思:“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顾亭林在中原沦陷、满清入关之时振臂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从来不是一种狂妄的臆想,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此责之担当与否,担当之轻重,全在人为,孔子所谓“人能弘道”是也,孟子所谓“不为也,非不能也”是也。 谁也不是局外人,因为,天下只有一个局。
个人分类: 敝帚·自珍|21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东西方传统文化与数学
ChinaAbel 2013-3-25 16:06
数学科学是以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及客观现象为研究对象。它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受到整个文化结构的影响。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对数学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异。 文化结构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由于一定的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要受到一定的精神文化制约,因而可将文化结构分成三个层面:“这就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①。数学在建立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影响及制约。 东方中国的古代文化的经济基础基本上是农业经济。这种情况决定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是农业文化。中国古代数学也与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九章算术》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书有九章,包含246个问题。都和农业生产有关,九章分别是方田(土地测量)、粟米(百分法和比例)、衰分(比例分配)、少广(减少宽度)、商功(工程审议)、均输(征税)、盈不足(过剩与不足)、方程(列表计算的方法)、勾股(直角三角形)。这些问题都是用来解决农田的测量、粟米的称量,农业水利工程的测算等。《五曹算经》是一部为地方行政人员所写的应用算术,全书五卷,有田曹、兵曹、集曹、仓曹、金曹五个部分。田曹卷的主题是田地面积的量法;兵曹算术大都是军队的给养问题;集曹问题和《九章算术》粟米章问题相仿;仓曹解决粮食的征收、运输和储藏问题;金曹问题以丝绢、钱币等物资为对象,是简单的比例问题。我国古代大数学家刘徽到祖冲之、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和圆面积的辉煌成就中,都深深地打着农业经济的印记。农业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车,车轮是否圆,不仅和车辆行驶中的平稳状况有关,而且还和省力有关,因而农业经济的需要使得我国圆周率的研究在世界数学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过去,农业的显著特点是靠天吃饭,天文、节气的测算是农业生产的需要,在中国,古代天文测算的成果是相当辉煌的,“东汉末年天文学家刘洪造乾象历法(公元206年),创立了推算定朔、定望时刻的公式”。“隋朝天文学家刘焯在他的杰作《皇极历》(公元600年)中创立了一个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比以前更加精密的公式”②。天文学的发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解一次同余式就是由天文测算开始的。天文数学的发展除了物质文化的需要,还受到制度文化的要求,中国数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与历法有关,“在《畴人传》中很难找到一个数学家不受诏参与或帮助他那个时代的历法革新工作。”③除了中国,古代埃及数学的建立基础也是农业的需要。埃及几何学的起源被史学家们归因于泥罗河泛滥后土地的重新测量;巴比伦的数学起源也是如此,尤其是巴比伦数学的60进位制来自于天文学;印度数学和占星术有关,而占星术又和农业及宗教有关。 东方数学的建立比西方要早,但东方的数学在理论化的道路上行动迟缓。原因何在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生产力关系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社会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分散的家族和农民需要有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在这种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中国古代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主要特点是静态的、和解的、自然的、消极的心理特点。造成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思想僵化、调和持中,这种文化心理使得数学只停留在实用上。没有就数学而数学,使数学自身的规律没有得到完善。“在古代东方的全部数学中甚至找不到一个我们今天称之为‘证明’的例子,代替论证的只有程序的描述,所讲授的内容只是‘如此这般地做’,而且也不是以一般规则的形式提出来,只不过是在一系列特殊情况下的应用方法。”④这段话虽有失偏颇,但也道出中国古代数学的特征。在中国数学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了刘徽、墨子、惠施等天才的数学家,但他们的数学研究和成就不能和西方的阿基米得、欧几里德相比较。这主要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理论研究不受重视所致。汉王朝建立以后的“重农抑商”政策使数学研究受不到贸易的诱惑。农业经济的财富有限和填饱肚子的生活状况,不允许人们的思想向实用以外的地方延伸;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也扼杀了大批在数学研究上具有不凡才华的人。在科举制度中数学不是要考的课程,为“学而优则仕”而奋斗的人们,自然不会将数学当作主修课程来学习。另外,农业经济的贫困使得没有多少人来学文化,学数学的人自然更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数学的许多成就只处在应用和描述过程阶段,没有提高到抽象的、系统的理论阶段,从而使数学的发展和升华受到限制,象“勾股定理”、“圆周率”这些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数学成就,没有造成相应的数学的轰动效应。“勾股定理”在我国商高的时代就应用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发现早600年,但由于我们没有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这个定理在现在还认为是毕氏的成果,称为“毕氏定理”。墨子的极限理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西方数学传入我国时才知西方极限思想和黑子的思想是一致的。“重农抑商”的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伦理性。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环境不需进行商品交换(至少不需要太多的货币介入)。生产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使用价值,人们关心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以不言利为荣,“重义轻利”的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深处。数学的应用只局限于分配环节中。而在复杂的流通和交换领域中数学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多农少商没有足够的财富供人们享受,财产的有限性限制了人们的探险精神和“想入非非”,从而限制了数学向理性的发展。 在西方,小亚西亚海岸新兴的商业城市、希腊本土、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海滨,由于海上贸易和战争的刺激使得人们的思想活跃,商品贸易发达,对计算要求的提高,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非实用”的理论研究。古代东方静态的观点和西方动态的观点不一样,表现在数学上唯理论的气氛浓厚起来。人们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问“什么”,而且要问“为什么”,要解决“所以然”和“为什么”。古代东方的以实践和经验为根据的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和“后劲不足”。为了知道“所以然”和“为什么”,就得在数学的证明方法上作一定的努力,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现代意义上的数学产生了。东方的几何学只为测量提供方法,而证明的几何学是由公元6世纪前半期米利都的泰勒斯开创的。泰勒斯不是农业经济中的“耕夫”,而是一个商人,他在经商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后,在后半生从事研究和旅行。他在几何学中的主要成果有“圆被任一直径二等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则全等”、“内接与半圆的角必为直角”等⑤。这些成果的意义不在于断言的本身,而是提供了一些逻辑推理(象他的第五个问题巴比伦比他早知道近1400年,但没有形成严格的证明)。使得数学被推向抽象、系统化轨道的还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形成的毕氏学派和柏氏学派。由于商业的发达、财富的增长,使得人们旅行的欲望越来越高,而旅行和游动的生活方式给数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前面提到的泰勒斯的后半生就是在旅行和数学研究中渡过的,“他有一段时间住在埃及”⑥。毕达哥拉斯也有旅行和流动生活的经历。“他曾在埃及居住了22年,从埃及神庙的祭司那里了解了古埃及有关数学、天文方面的知识……回国后,又前往希腊的移民地阿佩宁半岛的克罗托纳城定居”⑦。从这两位数学大师的经历看,不能不说旅游这种文化活动给数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商业贸易的发展,可诱导战争的爆发,战争不仅给侵略者掠夺来物质财富,而且也带来了许多精神财富,其中就有数学成就。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领兵进入埃及,不久挥师东进,横扫了波斯帝国的军队,到了印度河西岸,建立起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城,这个城市的建设主要着眼于文化科学设施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不久就成为当时世界科学文化的名城,欧几里德就是在这个环境中熏陶和成熟起来的伟大的数学家。他对数学宝库的贡献是《几何原本》。他的几何和东方几何的不同之处是,不仅从应用的角度来谈,而是就几何而几何的角度加以研究,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命题的真伪。而且用几何的方法来解决代数方程。他的著作中的许多公理、定理和定义除了适应当时的经验外,还具有普遍的意义。阿基米得也是当时伟大的数学家,他采用穷竭法来求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其指导思想和我国刘徽的计算圆周率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不同之点是“刘徽是从圆内接正多边形着手,而阿基米得不仅从圆内接正多边形着手、还从外切正多边形这个角度进行计算”⑧。这就体现出西方数学家多方位的思维方式。另外,阿基米得在研究圆的同时,还研究了球和圆柱的问题,他在《论锥形体和球形体》中使用了近似于现代数学的方法。他的工作不仅涉及到具有很大应用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且提出了许多明确的数学概念,在这一点上要比东方数学先进。商业贸易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远航贸易。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保除业。而保险的兴起又促使了概率论的产生和发展。虽然刺激概率论的是赌博,但起源是商业文化。即使是赌博也是产生于发达的商业文化城。可见,东西方传统文化不仅影响到不同的数学分支和范围,而且在同一数学问题上所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表述的形式、研究的动机也存在差异。再来看一个事实,《周易》及先天图二分法与菜布尼兹的二进制,两者一个讲对分,一个讲进位。但都“用两个符号表示无限的事物或数学其客观存在的排列法则,决定了先天图与二进制算术的一致”⑧。二进制和先天图没有关系,这是不同时代的东西方数学家,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其一致性是令人吃惊的,但思想方法却完全不同。二进制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中欧洲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有意识地运用十进制知识而创造的一种计数方法。二分图是《周易》众多象数体系中的一个,其中有合理的因素。但其动机不免有些封建意识的糟粕,因为它不是依靠科学的依据推出来的。 总之,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数学上的差异。东方是数学原始的发祥地,但其发展和科学化、理性化的功劳基本上归于西方。 参考文献: ①张立文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钱宝琮《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 ③(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 ④⑤⑥(美)H · 伊夫斯《数学史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⑦张绥《数学与哲学》,学林出版社。 ⑧施忠连《先天图与二进制巧合的秘密》,《哲学研究》1985年第2期。 本文转自 http://www.yangteacher.com/Html/200712594518-1.Html
1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麦院士的传统文化抨击——对何东新博文的攻击
热度 2 mountainwind1 2013-3-18 08:58
1.文化的定义种类太多,你如果站在狭义的精神文化层面,而且还专门追究形而上部分你,自然得出传统文化怎么好怎么好了,因为形而上是文化的内核部分。但更被人接受的文化定义是广义的文化部分,也就是文明,包涵着精神文化层,物态化文化层,未定型文化层,物质文化层一起,在这个定义基础上,抱怨传统文明没有错误的。——前提是定义您先说清楚。 2,文化研究中,不少人没有注意到中华传统文化实质上是儒道禅雅文化——流民文化二元反馈体系,反文明部分很多程度集中在流民文化层部分,自然就跳跳跳大叫权力压制文化啥的了。——前提是文化结构分析您先搞清楚。 以宗教般的心态去对待传统文化,您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半通不通? 当权力通过资源剥夺的方式,来对人群行为进行调整的时候,同样会产生种种文化行为,并进入个体乃至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这种个体和集体无意识同样是文化的构成,您怎么能割裂权力和文化的关系? 地缘造成了不同的文化分支,海洋文化,大河文化,丛林文化由此区分;权力分配及其变更等动态影响同样对亚文化分支形成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看中国大陆各朝代辐射出去的文化内涵,你就能理解了吧? 不要以为自己以超脱的态度,去审美一种文化,然后就把审美行为的内容当作是文化的本质才对,大陆许多自诩文化学者的人都有这问题。当然我不讳言西方也这样,古希腊文化曾被不少西方人说得如何如何好,实际上你从古希腊的风化,荷马史诗,神话,遗迹,历史等系列分析去看看? 在资源——人性的大前提下,道器史合一,才是文化研究和评判的正道!
3172 次阅读|5 个评论
请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一份尊重
热度 12 geoallan 2013-3-18 01:50
今早打开科学网博客首页,不得不说某院士的言论高挂榜首,的确是吸引眼球。而编辑把这样的言论放在头版头条,究竟透露出了怎样的想法,我无法猜测。然而,我却非常的愤怒和担忧。 愤怒的是,传统文化成了某些人垃圾言论的收集桶,谁想出名博眼球谁就上去吐点痰,扔点自己都不知为何物的垃圾;担忧的是时至今日中国大陆还有多少人真正继承了传统文化,还有多少人懂得传统文化?或许再过去五十年,毛泽东的伟大理想就实现了,汉字也没人写了!因为我们从幼儿园就 开始 学习英语了。自己都对自己的文化不尊重,还到处到国外建什么孔子学院,指望老外赞扬一声,似乎我们的文化部和宣传部官员们就有了政绩,我泱泱大国的文化就声名远播了?其实什么都不是,远播的只是皮毛,因为我们自己也只剩下了皮毛。精髓和内在的东西,在这么多年的折腾下,在这么多有心人的有意识地打击下已经所剩无几了。 妄言中国传统文化这不好那不好者,十有八九并不懂传统文化;真正懂得者会有一份尊重之心。 即使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些东西和现今的人的观点不一致,那只是现今人的观点,和历史、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我在做博后的时候就提出过 看待问题要有“时空观” ,把特定的历史事件还原回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最大可能的去理解去剖析,而不是用现在的思想和观点作为标准去评判历史,这不是历史唯物论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求真、包容、开放、尊重 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 尊重不是遵从,不是亦步亦趋,也不是一成不变,否则易经如何解读?传统文化从来没有 划定一个框框让人对传统文化不作发展,不作改动。说这些话的人要么不懂传统文化,要么别有用心。若有人发展了传统文化,真的令人很敬佩,值得尊敬。既然没有禁忌,何来“传统文化限制创新”一说呢。 我的观点是:在中国长期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历史环境下,文化的发展逐渐变得要符合这种政治体制模式,不是文化本身的原因,是权力的原因。是权力污染了文化!权力才是阻碍创新、阻碍中国前进的根本障碍! 而我们当前的教育的乱象,表面上是教育功利化,深层次则是权力对教育的粗暴干预。 前天晚上,我在这边的公寓院子里碰到了国内的一个访问学者和她上高中的儿子。那个有点羞涩的小伙子告诉我,在美国学语文才真的是在学语文,主要就是学习莎士比亚的作品,他觉得非常好。听后我想如果放在国内,是不是要把莎士比亚作品的糟粕统统地列举一遍,然后再义正言辞地告诉小朋友,反封建的伟大意义?我们把自己文化的传统统统否定一遍,就能证明今人比古人做的好?我看未必! 小伙子继续告诉我,他们在国内的语文课如我们当年一样,还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剖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背诵某作者的生平,恨不得再把他们的家谱也背了!然后再上升到反封建,反帝等等的政治高度。让他觉得无比的枯燥。 看看,我们自诩有五千年的文化,明明有那么多优美的诗歌、名篇不教,却教给孩子这些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这难道也是传统文化的错?!如果要说错的话,那就是服务权力的错。 我在美国的这些天,有时间就多接触一些美国的东西。教堂也去,教堂里在讲耶稣,上帝之类的,还有很多小孩子在听,这难道不是美国人借此宣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法国外教的课上,外教一提起法国文化和法国历史就会眉飞色舞,整个人都活力万分,我相信他想尽力把法国文化中最美的地方展示给中国人;当然,提起法国政府,他就大骂萨科齐蠢货,让我们会心一笑。我们的很多学生呢,和外教谈问题的时候,大谈特谈中国文化这里落后,那里技不如人,看则是恭维了外教,又显示自己的确是在喜欢法国文化,其实我觉得外教很看不起中国人,一个连自己文化都不热爱的人,指望他去喜欢法国文化,那是做梦! 我曾经想, 如果中国真正要实现复兴,是不是也要来一次文艺复兴呢?中国的文艺复兴就是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一样,而不是现在只有某某部才能说话,其他人等迎合着敲敲边鼓。如果能这样的话,何愁没有创新?!!! 你把价值观都导向了权力和官僚体系,唯官员的话为真理,创新,哪来的创新?那么多的青年人热情拥抱权力,谁的原因,不要再告诉我们是传统文化的错。 不要再折腾传统文化了,让热爱她的人去学习、去继承,让她在淡泊中依然守候自己的那份魅力!也不要折腾孔子了,孔子怎么说也是我们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的先祖,给我们留了那么多的作品,从哪个角度来讲都很优秀,请给一份尊重好吗?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565 次阅读|27 个评论
读"麦康森院士:传统文化遏制创新人才发展"一文小感想
热度 3 dropwater 2013-3-17 22:03
麦康森院士 提出: 对于阻碍我国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传统的求同文化、“枪打出头鸟”文化、榜样文化和关系文化在作祟。中国人智商是很高,很聪明。但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人的创新性不是很强 。 我的观点与麦康森院士有所不同:传统文化没有遏制创新,是传统价值形态遏制了创新。 直接说传统文化,从逻辑上说,似乎把中国传统的东西一棍子打死。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思量,尤其是在社会交往中个人能力体现尤其强调中庸。我国在自然科学方面长期裹足不前,是由于中国文化中重"仕"的思想,自然科学往往被视为三教九流,非主体的价值追求。古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格物致知",从创新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文化中并未否认,如在文学艺术上的各种创作,其思变创新从未停止,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有创新的烙印.古代的各种发明创造,亦不可胜数,但未能形成溪河江海,其主要原因并非是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而在于主流的价值意识未落于自然科学. “求同”思想:国人教育,当代主要所示的学业成绩的数字本身,数字高了就可以进入好的学校,拥有好教育资源,以后有好的工作。但“求同”的思想,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的思想,仅求高分,未能真求高分的载体——“知识”本身的用处。所以,高分-求同,是近二十年来百姓为求得子女获得安稳生活形成的一个主流价值形态,并非传统文化的思想,是近代百姓对传统文化一种放弃和背离。 “枪打出头鸟”,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方面,要注意言行在工作过程中避免过于招摇。而在中国的现代和古代对知识的追求过程中,从来不“枪打出头鸟”,反而是一种积极的支持态度。 对于科研方面,很多是一种迫于晋升职称的迫切需要,并非出于内心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渴望。而发表文章在许多时候,更是一种工作量的需要。这些都是价值形态所造成的,不是“枪打出头鸟”。科研岗位的人们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无不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够当上“出头的鸟”,以取得职称、待遇方面的提高。而小孩教育,现在要学钢琴、二胡、小提琴等乐器,舞蹈、绘画等文艺,更有奥数等文化教育,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当上“出头的鸟”。所以这些事件来看,“枪打出头鸟”并不是科研创新科学乏力的根子。 如果要推进国人的科技创新,个人认为应该从价值形态上进行设计,形成创新能够获得正向收益的社会风气。从学校教育创新、创造条件鼓励创新、发现创新、投资创新,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社会形态。 传统文化有些东西有历史性,现在不一定适用,我们应该去除;传统文化有些东西能够跨跃历史的时空,形成民族的内核,我们应该坚守;科技的创新是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而为人服务的智慧体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诚意须行”。
个人分类: 评述|382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传统文化阻碍我国科技取得突破
bigdataage 2013-3-17 15:02
有人认为,阻碍我国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传统的求同文化、“枪打出头鸟”文化、榜样文化和关系文化在作祟。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718.shtm 有人认为, 孔子和庄子文化崇尚孤立,抑制好奇心,对科学研究没有好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994.shtm 个人表示严重同意,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从农村到城市,从年轻人到老人,从文盲到博士、教授,大家的性格在某些方面都很相似,比如为人处事。认识很多人,没有一个人的想法和性格让我感到很惊讶,总之没遇到过异类。各个城市的建筑和布局也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总之,缺乏多样性,很可怕! 反正生态系统如果缺乏多样性,会消失的。 不是闹着玩儿的,这事儿真的很可怕!
1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您真的理解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吗?
热度 3 famingkuang 2013-2-22 17:40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无疑是真理中的真理,可是又有几人真能应用它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呢?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为自己一人的智慧胜过古人多多,结果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领导中国人们翻身得解放的毛主席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孔子被打倒了;菩萨也被当柴火烧了。期望 中的四新却没有立得起来,人民反而回到了精神的荒蛮时代。 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如果它已经经历过数千年的洗礼而能存在下来,它难道不是真理的化身吗? 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佛教......的人们呀,请佛祖赐给他一颗真正的慧心吧,唯如此他才能明白“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什么意思了。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11650 次阅读|6 个评论
传统文化是悲观的(外幽默一则)?
热度 1 seawan 2013-2-19 10:17
传统文化要求谨言慎行,反观内省;有道是“开口莫论人非,低头常思己过”,凡事先虑失,再虑得;所谓“狡兔三窟”,多准备几手应对可能的失败,“凡事预则立,不予则败”。。。 看了下面这本书,上述应该是典型的悲观主义: Google 搜索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或:新浪下载 另: 听朋友说的一个幽默段子: 某兄弟上街,共带了10块钱;路上看到有一个卖彩票的小店,兄弟商议: “哥,买几张彩票吧。” 哥哥很赞成:“行,说不定中了大奖,咱就发了!” 但是两个人商议一会儿,突然担心到: “不行啊! 要是 咱 中了大奖,可这10块钱都买了彩票了,没有钱买鞭(买鞭炮庆贺),那怎么办?! ”
个人分类: 博览|2553 次阅读|5 个评论
没有春晚的大年,仿佛回到了从前
热度 1 rwjun 2013-2-10 18:38
按照家乡的习俗,除夕需要在自家屋里守夜,即所谓“讨口子都有一个三十夜”。虽然离开家乡二十余年了,但这种文化一直影响着我。 于是,中午在雅安草坝岳父家吃完年饭,然后匆匆忙忙赶往了雅安。当然,不知这是多少年自己独自走了,爱人和女儿都还在草坝老家。她们是喜欢在老家待的,一来人多热闹;二来懒得回家做饭,特别是过年,相比于她们,我觉得,我们青川那种大山沟出来的孩子,还是要勤劳得多。以往我父母还在青川的时候,我在草坝吃完年饭,又要赶回青川,通常能在大年三十的时候陪在他们身边。由于 2008 年的特大地震,老家的房子已然不在了。于是,父母和我一样,也在不断地四处漂泊。记得去年是第一次震后回到青川,虽然兄弟姐妹热情如故,但那种“身在故乡为异客”的感觉油然而起。 好不容易到了西门车站,发现已经没有出发的车了。只有悻悻地回到雅安家里。由于校区搬迁到温江的缘故,雅安家里除了可以睡觉的地方,实在没有多少东西,包括电视,也包括柴米油盐,我想,今年的春晚肯定泡汤了。放下东西后,步行到农场,这片曾经踩下自己多少脚印的土地,大约有一年多时间不曾来了。在农场中漫步走着,给新朋好友打打电话,发发短信,真是回到了那种久违的宁静。其实,地震前每次回到那座落于大山中的老家,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不断向山上走,走到一些幽静处,坐下来唱唱山歌,喝喝泉水,与古树花鸟对对话,甚至念几首快意恩仇的诗词,顿觉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慢慢地天黑了下来,有朋友发来短信说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度步到大街上,发现虽然不少店铺关了门,但仍是人来人往,贩夫走卒,叫卖声不绝于耳。我记得,这好象是我唯一一次大年晚上还在街上游荡。原以为,这时大家会在家里看春晚,不料想,春晚还是与多少人没有关系。走了一阵,感觉有点饿了,可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可以吃饭的地方。于是就买了一个差不多有 5 斤重的柚子,抱回家里。 记得父亲常说, “ 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 ” ,三十晚上的火越旺,来年就越顺利。回家以后,我把所有房间的灯都打开了,包括阳台和过道。然后躺在沙发上剥开柚子,美美地吃了起来。记得小时候,一直清苦,一年四季要不停地劳动,而且几个月难得吃上一顿肉。那时,最盼望过年了。在除夕之夜,我们会去砍一块很大的木柴来烤火,传说烤火的木柴越大,来年杀的年猪就越肥。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炖一锑锅腊猪脚,烧一个大火烧馍(将玉米粉糅成面团,拍扁后在炉灰中烧熟),就那样热热地吃着,可能是一年唯一一次吃肉吃到饱而不受父母责罚的时候了。吃完饭,就天南地北地聊着。当然,那时最盼望父母早点去睡觉,这样我们四姊妹就可以打纸牌,我喜欢打“三五反”,即可以造反,还可以要求进“贡”。一直守到大半夜,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了起来,我们也会点燃那一小挂鞭炮,为来年祈个好福。 边吃柚子边回忆,其间女儿打来电话,叫我听听春晚的声音。不觉已是深夜,我也有点困了,然后关掉灯,沉沉睡了过去。天亮的时候,我起了床,新年第一天不能睡懒觉。在家乡那阵,通常初一清晨要出去走走。一是听听什么鸟最先叫,比如是布谷,可能那一年的玉米(包谷)收成会好些;更重要的是,走走,活动活动筋骨,一年都会百病不生,即所谓 “ 大年初一早晨游百病 ” 。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但我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于是,我提着行礼,搭上了赶赴温江的汽车。在车上的时候,思绪万千,感觉这个大年虽然没有看春晚,但经历了一些事,回忆了一些东西,似乎过得更好。我终于明白了每年看春晚那种惆然若失的感觉,那种闹喳喳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未必就是欢乐。
377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与儒学 ——答汤一介先生复函
热度 6 tjhuang 2013-1-25 02:48
科学与儒学——答汤一介先生复函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1月23日 05 版) 汤先生座右: 复函恭颂,不胜感激。在下虽忝列计算机系教授之席,实乃化外之人。方过不惑,便以为稍有所得,遂贸然求教。蒙先生不弃,详加指点,三生之幸矣! 逢《中华读书报》约稿,先生转告有意将复函发表,并征求鄙人意见,此乃惠众之举,远胜鄙人雪藏。捧先生教诲半月有余,本想深思熟虑再行讨教,缘此际遇,特将不成熟观点呈上,以祈先生和诸位方家正之。 本人并不支持“打倒孔家店”,反以孔门后生为荣,只是心在先秦,不在程朱陆王。《希格斯玻色子、格物致知与四大皆空》一文(以下简称《希》文)批评的是朱王对儒学的偏狭传承,而非儒学之根本。 先秦儒道一家。老子思想以“道”“德”统领:道生万物,万物本性为德,其中包括人之德。孔子中年退仕,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对人之德或曰“人道”已经了然于胸。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之所以寄望“假我数年”,追寻的应该不是已经了然的“人道”,而是更为基础的“天道”。夫子去世前尚自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而涕下,并未坦然“夕死可矣”,一个重要原因是因未能实现“朝闻道”的理想,故未能死而无悔。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这一方面是子贡自谦,另一方面也表明“天道”尚在晚年孔子的思索当中。 且不论孔子是否闻“天道”,显见的是夫子把“天道”摆到了比“人道”更根本的位置。道从何来?《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而物之本、事之始,在“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此,儒学的根基是“格物致知”,物格知至是诚意正心的基础,是修齐治平的基础的基础。 《希》文的基本观点是孔子、曾子的“格物致知”和近现代科学遥相呼应。“格物”是站在客体角度,“致知”站在主体角度。“格物”是对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进行分析,“致知”是厘清其后的规律性并尽可能地精深。因此“格物致知”即寻求隐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天地大道”,这也是科学最基本的目标。《希》文所欢欣鼓舞的,正是在寻求天地大道的路途中,人类又达到了一个重大里程碑,也可以说在完成孔子夙愿的征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希》文所抨击的是秦汉以降儒学传人们对格物致知的忽视和扭曲。从董仲舒“独尊儒术”开始,儒学一直是建构中国社会的主干思想,尽管有释道冲击,但从两千年的跨度来看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头牌位置并未旁落。也正是因为长期处于正统地位,儒学批判和发展动力不足,“格物致知”的求索精神逐渐被淡忘。“格物致知”的对象本来是万事万物,首先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是朱熹偷换概念,表面称“所谓穷理者,事事物物各自有个事物底道理”,暗地里把“事事物物”缩小到人情事务,让儒学退缩到社会学和伦理学范畴,明显以偏概全。王阳明本来认为“物”是客观对象,但因为没找到“格物”的正确办法,就扭曲“物”的概念,把物与身、心、意、知混为一谈,主客不分,中国哲学不进反退。断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源头活水,刨根问底的精神日减,人情世故的浮气日增,导致中国社会走向封闭僵化,余孽直今。 简言之,《希》文的目的是撇去秦汉以来儒学对“格物致知”的误解和扭曲,澄清“格物致知”本来就清清楚楚、直截了当的原意,即寻求万事万物背后的规律,或者再简单地说——求真。对我们所在宇宙以及我们自身了解得越清楚透彻,就越容易达到诚意正心的修养。现代科学的进步,为我辈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提供了比孔子时代好得多的条件。实现现代科学和先秦儒道的对接,或者说东西方的融合,是吾辈之机遇,也是责任。 先生还提到杨振宁先生在《中国文化与科学》演讲中强调逻辑推演和经验归纳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科学归纳对中国传统比附类推的超越。演绎和归纳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吸收的科学方法论,然而演绎归纳的目的形成学说或假说,学说或假说要得到证实或证伪,需要实验,最终判定只能靠事实。因此,与演绎归纳同样重要的是实验实证,只有理论家没有实践者还是不能真正进步。另一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丁肇中曾撰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认为“格物”和“致知”就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并强调“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而不是王阳明式的内省思索。 丁先生进而指出,“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因此,中国文化和科学的对接,不仅仅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抓住“求真”这个核心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例,不仅意味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发展(即怎么发展的问题,英文中How问题),更意味着要在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地认清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前提下发展(即是什么的问题,英文的What问题),What比How更重要。回到儒学,只有以求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为基础,诚意正心、修齐治平、仁义道德才能不偏离正道,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是“善”的基础,当然也是“至善”之“本”。 先生忧虑“科学”是否真能为人类带来幸福,并指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可以毁灭人类自身。我想很多人认同这个看法,在下也完全同意。这里想补充的是,这把剑是拿在人手里的,有利还是有害,不在剑而在人,儒学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也正在此处。 科学是关于事物和现象背后规律的研究。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对象和现象的科学,数理化乃至生命科学是也。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社会背后也有其规律性,这是社会科学试图去发现和把握的,只是因为每个人(包括社会科学家)都作为个体在随时随地地影响着人类社会这个系统,因此其背后的规律性就不像自然规律那样可重复、可把握,这是社会科学的困难之处。 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有一“门”科学,称为“人工科学(ArtificialScience)”。这个概念是计算机学界重要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司马贺)提出的。他是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获得者,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人工科学这个概念源于他对计算科学和计算机本质的思考。这个概念的重要贡献在于把“万事万物”从原来的两大类(自然现象、人类社会现象)中扩展出第三类:人造物和人工现象。所谓人工科学,即关于人工对象和人工现象的科学。 简言之,科学包括关于自然界的自然科学、关于人类社会的社会科学和关于人造物的人工科学。自然科学没有利害之分,它是客观存在,我们能做的只是认识它和利用它。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自身的,可以认识,也可以塑造,因此有利害之分,仁义要弘扬,纳粹要提防,邪教要控制。人工科学是关于人造物的,也有利害之分,核电是高效能源也可能造成难以收拾的污染,转基因可以提高产量也可能破坏生态圈稳定,微博便利了通讯和传播也可能造成思维碎片化。 因此,先生关于“科学”的忧虑,窃以为主要是关乎人工科学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以动用三种“科学”。一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发现新的规律,以用于控制和治理人造物危害,这是自然科学家的事。二是人工科学的进步,主要是工程技术的发展,即在设计人造物时尽量趋利避害,所谓环境友好产品是也。三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人造物是人使用的,危害的根源在人,儒学的现实意义正在于从天人和谐的角度规制人类行为。这三个方面的措施不能相互替代,可以并行不悖,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减少人文学者和科学工作者之间很多不必要的争论。 利害是科学之用,“真”是科学之本,寻求“天地大道”的“格物致知”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那么“天地大道”之真面目到底如何?一个字——“空”。佛说“四大皆空”,老子说“万物生于无”,而现代科学则追寻到大爆炸。大爆炸留下来的是我们称为基本粒子的“能量团”,希格斯玻色子是把“能量团”转换成有质量的物质基元的关键,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意味着长期以来源自物质的“实在”观念可以放弃了。下一步,则是继续检验超弦等学说,这不仅仅是搞清楚“能量团”真实结构的微观研究,而很可能是极大和极小的统一:我们所在的宇宙不是供基本粒子聚散表演的大剧场,宇宙的结构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是同时产生、紧密关联的,或者说,演员和剧场是能量大戏的两个面孔。 认识到客观世界是一种“空”的能量状态,不一定导致虚无主义,相反是可以防止僵化,斩断束缚创新的枷锁。万物生于无,人生天地间,也是从无到有的进化产物。人所创造出的大量人造物,哪一个不是从无到有?社会层面,从有形货币到无形股票,都是原本没有的,所有制度、法律等无形规更是“无中生有”。因此,僵化于既有,是因为忘记了“有生于无”这个本真;从既有出发,创造本无的新世界,才是顺应天地大道的自强不息精神。从商业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到社会的新机制和新体制,再到文化艺术的新思想新作品,都是天地大道在人类社会的衍演。 循天地大道、大德、大美,立人间至真、至善、至美,躬逢科学与儒学交汇的今天,岂不幸甚至哉! 敬颂教祺! 黄铁军 2013年01月13日
个人分类: 晴耕雨读|3073 次阅读|9 个评论
继续为程代展老师鼓与呼!
热度 2 张能立 2012-12-31 11:13
程代展老师以一篇思想深邃的博文 “寻迹历史探文明” ,再次出现在科学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面前。程老师在博文中,通过对人类历史及文明史的梳理,提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理性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的看法。虽然,2012年即将过去,且2012年的冬天有些冷,但是,程老师这篇气势磅礴的博文,却给我带来了温暖,让我真切感受到: “既然冬天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下面是笔者学习程老师这篇博文后的心得体会,敬请程老师和科学网各位老师及同学们批评指正。 1、期待已久、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临!但愿程老师如此具有震撼和远见的文章,能点燃“中华民族文化及社会何去何从思想大讨论”之火! 2、高度赞同程老师的观点 :“博主回复(2012-12-29 12:57):谢谢! 第八节探讨的是: 人类社会的下一个文明是什么? 观点是: 代替近代西方文明的将是理性文明 . 这是全文探讨的中心问题”。 3、本人在博文“ 我们该如何思考--兼论人类思维发展过程 ”中 将文明分为感性文明和理性文明,并定义理性文明为“物质生产及创造,经济形态与社会管理等与现代数学和科学高度相关”的文明。换句话说,理性文明是崇尚现代数学和科学精神,自觉运用现代数学和科学理念及方法,来创造和生活的文明。 4、根据理性文明的内涵,去一切形式的宗教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5 、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文明的高度取决于该民族和国家的精英阶层,特别是该民族和国家数学家和科学家这个精英阶层,大众只能决定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广度 。美国科学院院士具有宗教信仰的比例逐年下降。如下表所示:(数据来自Nature 394, 313 (1998))    1914年    1933年    1998年   信神     27.7%     15%      7%   不信神    52.7%     68%     72.2%   不可知    20.9%     17%     20.8% 这说明美国的科学精英阶层正在进行“去宗教化”过程,科学精英的这个价值取向,势必会影响和引导美国公众的信仰态度及选择 。当然,宗教的历史有数千年,“去宗教”的历史也许不会比宗教本身的历史来的短,对于人类来说,“去宗教”仍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和漫长的历史过程。 6、中国要想超越欧美,只剩下唯一机会:趁欧美还在被宗教束缚之机,抢在欧美去宗教化前面,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用现代数学和科学精神、理念、思维和方法来构建。换句话说,全面用现代数学和科学揭示的真理来引领中华民族前进,抛弃一切“革命理论”。 7、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眼下正在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话,下一个转变必定要从执政党向真理党转变。将现代数学和科学揭示的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客观真理作为立党之基,抛弃领袖色彩浓厚的个人思想理论。如果中国共产党能够完成这个历史转变,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之幸,而且是全人类之福! 8、对于程老师的“正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顽固性阻碍了新文明的产生或其后的输入。对传统文化的痼疾,我在《中华文化之管窥》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里只想强调一点:不和它决裂,我们民族就无法进入下一个‘文明’”这个观点,绝对赞同和支持!也期待程老师这个观点能够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共识!只有这样,唯有这样,中国的科学才真正有春天,中华民族才真正有未来! 9、继续期待程老师的“思想盛宴”! 10、强烈要求科学网像讨论tenure及转基因专题一样,开辟讨论传统文化和中医的专题! 11、2013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祝福程老师全家新年快乐!
个人分类: 时评|2746 次阅读|5 个评论
传统文化驱动的天保工程典范:法土林场 云南风 (三)
Elephantd 2012-12-15 12:03
传统文化驱动的天保工程典范:法土林场        云南风 (三)
1971 年组建的法土林场,是长江上游最成功的天保工程,其最大特点在于:她是源于彝族传统文化的村寨天保工程。 人们记得, 1998 年在国家层面上启动的天保工程 ( 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遏制了中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的森林资源急速消耗,使退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休生复发。但是,不能忘记,长江上游云南东部的彝族村寨,早在 1970 年代初期,就依照传统文化习俗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天保工程。 法土林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云南东部的广大区域,早期为彝族居住地。元明以后,汉族入滇,占据盆地宽谷,主营稻作商贸,彝族退居山区,以狩猎和旱作为生。长期的战乱,年复一年。到了 20 世纪中叶,山区森林锐减,尤其是“大跃进”运动、以粮为纲运动,绿油油的座座青山变成了光头和尚。 1970 年,尽管时局动荡,生产力崩溃,时任云南省富源县县长的李绍方,长期深入彝族村寨。在曲靖至富源一带的法土彝族山寨,县长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乡村景象:雨季,泥滑路烂,山崩地塌,旱季,沙土飞扬,人畜焦渴。那时的农村,已经有相当的人被洗脑放弃生产,李县长从彝人长者那里得知,森林是彝人的命根,有了森林才有猎物,才有水源,才有生存。用这样简朴的传统思想,可以调动群众,植树造林,重建家园。 因此, 1971 年 6 月,以法土生产大队为基础,号召邻近共 24 个村寨,各个村寨贡献出一点种植荞麦的坡耕地,以及分散在荞麦地之间长期砍柴的陡坡地段,组建法土林场。县长带头,群众参与,在一锄头就可挖到岩石的瘠薄荞麦地上,种植华山松。多年过去,林场的森林沿着山脊,弯弯曲曲,绕过村寨,穿过农地,形成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廊。人们效仿法土林场,在瘠薄的坡耕地上种植林木。法土林场只有 6 万亩,但其附近的森林已经蔓延开来,达到 30 多万亩。 在这里,泥土飞扬、人畜缺水的景象,已经成为历史。 2010 年以来,云南大部干旱,这里却流水哗哗,山原滴翠。目前,林场腹地的水库,成为清洁的圣水,兴建了以圣水为本的林一水厂、以彝族秘方为基础的法彝酒厂、以森林为依托的木乡故里生态园。低洼的谷地,成了魔芋、马铃薯种植基地。村民在森林里放牧,收集凋落物制肥或变卖,采收野生菌。 国家政策与传统文化联姻,是营建生态村社,生态县乡,生态国家的必由之路。 从曲靖市往东,柏油马路, 30 公里的沿途,无论山峦盆地,尽是光秃秃的耕地和裸露的房舍。转过一个山头,景象完全的变了,绿油油的山绿油油的地,一个叫做老街子的地方,就是法土林场驻地。再往前,就会看到如下的景象: 别夸今天的茂密与神圣,牢记曾经的荒凉与干涸 把华山松的小苗种在瘠薄的荞麦地里,更新起来的却是很天然的栎类树种 林场奔忙在林间的林场“巡逻车” 水,透射了森林的价值 森林里有很多宝贝,凋落物很值钱 富裕起来的山村,幽静着呢 逃难在外的鸟鸟,也回归故里,生儿育女! 莽莽青山,透出生机 我也想去,体验体验
3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老人祝寿,“庆九不庆十”
热度 3 rongqiaohe 2012-12-6 21:27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在给老人祝寿时 “ 庆九不庆十 ” ,即当老人六十九岁时,庆贺其七十岁生日;九十九岁时庆贺百岁生日。这是上千年来,华夏一直遵循的习俗,也是后辈子孙对老人的尊崇和礼节。 在过去,国人一直以虚岁来计算年龄,即新生儿一出生就算为一岁,这种方式计算的年龄叫虚岁。后来,西方文化进入了中国,我们就改为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记为零岁,以后每年增加一岁。 如果按照生物学年龄来计算,人真正的年龄采用虚岁来计算更为合理。实际上,中国传统中的虚岁,更接近人的真实年龄。因为,一个人的年龄应该从卵子受精那一刻开始计算。精子和卵子相结合,即宣告一个新的生命开始。受精卵开始发育,代表生命的真正进程。从受精到胎儿出生,平均所需要 265 天左右。如果以末次月经的第一天起计算预产期,其整个孕期平均共为 280 天。母亲怀孕的时间为九个月左右,到了胎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差三个月就一年了。因此,虚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 虚 ” 岁,虚岁仅仅虚了三个月。而现在流行的周岁年龄计算法却相差了九个月, “ 虚 ” 了近一年的时间,这才是真正的虚岁! 从发育生物学的规律来看,中国传统的虚岁,误差小,计算年龄更为科学。因为,当一个人十九岁时,他(她)真实年龄已经是十九岁零九个月了,只差三个月就二十岁。现代生物学认为:传统的虚岁不虚;而通常计算年龄的 “ 周岁 ” 却不实。 由此可见,中国老人祝寿,应该遵循传统的 “ 庆九不庆十 ” 。当一位老人九十九岁的时候,他(她)的生物学年龄已经只差三个月就一百岁了。如果按照目前通常的周岁来计算,如果在一百岁庆贺老人的生日,这个时候老人已经只差三个月就一百零一岁了!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是相当科学的。 愿天下所有老人健康长寿!
个人分类: 浅谈|6262 次阅读|6 个评论
案例分析:“程代展学生逃离科研”事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解
arithwsun 2012-12-3 18:51
案例分析:“程代展学生逃离科研”事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解 本来时间紧没想着写这篇文章的,但是因为我们小学坊的核心家长来信,写了 教学方法要贯彻“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文明精神 所以作为辅助用案例再说明一下, “程代展学生逃离科研”事件 ,我们怎么样应用这个“不强迫、不急燥”的人生哲学。 程代展老师的优秀学生,确实是非常之优秀,但不想做科研了,要去教中学,原因也不是他有多大的教育理想,就是该中学能给他一套公房。 程老师确实应该尊重这位学生,也就是说要尊重他的“不做”的权力。 但这也并不是说明,这位学生现在就应该去中学工作。 程老师的意愿,还是希望这位同学不要去做中学老师。 如果我们用现代文明精神来看,这位学生,也应该适当地尊重程代展老师的这种“不做”的意愿。 两个“不做”取交集,还是有相当大的自由天空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我们是取的人与人之间“不做意愿”的交集,强调尊重每个人的“不做”的权力,这个比“做”,其实更重要、更根本。 程代展老师的这位学生,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现在先去美国做博士后,做博士后期间,悠着点劲,甚至不做科研,完全是他个人可以选择的权力,至于将来,想清楚了,尤其是在美国这个信息更自由的地方。 实际上,诸位博主在评论的时候,都没从学科地位上来说,程代展老师的方向,是自动控制,就是机器人啊,这是本博一直强烈推荐关注的高科技,不管程老师这个具体科研,是理论多还是应用多,但这位优秀学生,比常人来说,更加接近着一个下个世代的决定性、致命性技术。 这么好的领域,就是因为北京市中学的一套公家房子而放弃,我都不知道这位优秀学生是怎么想的,只要有本事,进入机器人领域,弄到的可就不是房子而是庄园了。 具体到我们家长教孩子,孩子不想做作业的案例,不想做,就可以不做,但是呢,家长也有选择“不做范围”的权力,不做作业,可以,但是不能去玩玩具,两个“不做”取交集,才是现代文明。 这种现代文明,跟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古书,并无矛盾,只不过,现在的家教习俗,社会习俗,确实是有强迫的倾向,拿孩子当机器人来期待的倾向,但是习俗就是习俗,跟传统文化还是有区别的,好多人不知道这个区别,攻击力放到传统文化身上,大爷啊,还是多读读书吧,看看传统文化经典古书上是怎么写的吧。
6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杞人”正名---兼论中国传统文化致命的缺陷
热度 12 张能立 2012-12-3 09:55
要问有什么令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自豪的的东西,中国人会情不自禁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特色医学自豪。一般人对于特色医学,也就是中医,可能只限于对阴阳或者辩证方面有所了解,但是,一提及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睡意绵绵的眼睛,顿时放出特色光亮,可以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讲到中国人“站起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貌似有两个专门为中国传统文化定制的名词,一个是“源远流长”,另外一个是“博大精深” 。对于有人没事找茬提出什么中西文化比较之类的话题,国粹爱好者采用周伯通左右互博之术,将胆敢来犯的洋人文化打得“满地找牙”。如果你拿美国文化来比较,宁可做“中国人”也不愿做“世界人”的同胞们会说:美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如果看到你一脸地不解,这些“爱国同胞”会祭出“源远流长”法子说: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建国史,俺们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美国的历史跟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来比,只能算一个零头。言下之意,文化的强大和精华与建国的时间长度成正比。如果你拿欧洲特别是希腊文化来比较,这些“爱国同胞”会自动切换到“博大精深”新闻频道说:希腊人的那些东西怎么可能有俺祖宗的东西“博大精深”呢?不过, 不论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类观点,从未见哪个“爱国同胞”证明过 ,貌似比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平行线公理”还要公理些 。虽然这个“爱国公理”从未被爱国同胞证明过,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样,因每个国人都这样说,一代代耳语相传,世上本没有把这句话当真,说的人多了,这句话也成了真。   如果有人问: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思想家? 国人刚才放出特色光亮的眼睛,好像手电筒电池快用完似的,顿时黯然起来,但态度却较前毕恭毕敬许多说道:古代有孔子和老子,近代有M子。全然不顾M子曾经打倒了孔子这个基本史实,仿佛M子打倒孔子,就像两个小孩玩过家家游戏一样。虽然都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但待遇上老子没有办法与孔子相提并论。老子不仅仅没有家谱相传,即使自己的生死也存疑。孔子不仅仅生庚八字一清二楚,也不仅仅是历朝历代先师,而且更重要的是香火旺盛,据说有了几十代孙子了。据传闻某著名帝都大学里面有一“歪嘴和尚”,还是孔子的七十还是八十代孙呢。这个“歪嘴和尚”最近的火爆表现,不好判断是祖宗粘他的光,还是他粘祖宗的光。   一、儒家道德本质    其实,在笔者看来,孔子和老子不是什么思想家。将孔子视为“道德家”和将老子视为“弃智家”比较靠谱 。为什么说孔子是“道德家”的呢?因为,在孔子心目中,他所处时代社会道德大滑坡,远不如先朝。于是,他老人家开开设“培优班”,力图想扭转这一颓势。不过这个“培优班”不是培奥数,而是一心一意培道德。虽然,孔子和门生革命一生,但是,最终仍然是以失败告终,社会不仅仅没有回到他心目中的周天子那儿,反而社会发展成了他自己也不认识的社会。孔子的道德学说,被其弟子总结为《论语》而流传于世。《论语》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什么地位呢?按照华中科技大学论语院士杨叔子教授来说,:“《论语》理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圣经》”。如何看待《论语》的“伟大性”的呢?“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其生动形象的注解。在笔者看来,孔子鼓吹的道德就是就是为了“治天下”,而不是为了“发展天下”。 孔子的道德观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鼓吹“尊卑有序”,二是要强力执行“尊卑有序”这个基本国策 。孔子的“尊卑有序”不仅仅是约束老百姓,而且一样约束官员。《论语》“八佾第三”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基层官员享用皇帝享用的舞蹈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谴责。当然,如果基层官员是公款消费,这种愤慨和谴责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基层官员是自费消费呢?在孔子眼里,即使基层官员这样自费消费,仍然要给予大力鞭挞,因为,在孔子心目中,基层官员这样的言行是违背了“周礼”,换句话说,是违背了“尊长有序”这个既定国策。通过强力执行“尊长有序”基本国策,就断绝了阶层之间的流动,从而“自由”这个东西,一直不被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在中国人眼里,“自由”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既不敢追求,即使外界多给予一点,也生怕与“自由化”沾边,仿佛中国人不配也不该享受自由,只有洋人才配才该享受自由似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和“私”这两个概念从未厘清过,从而导致数千年“公权”和“私权”也一直呈混沌状态。如果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来看,中国人就一直没有过真正的“私”,整个天下都是皇帝家的,老百姓手中的一点“私”是皇帝通过王公大臣赐予的。既然是赐予的,皇帝也可以随时给予剥夺。中国人一辈子的命运就是尽最大努力向皇帝多讨一点“私”,问题是“私”讨多了,皇帝不干了,于是,皇帝又假王公大臣之手,从老百姓手中夺回本来就该属于老百姓自己的“私”。 “讨与夺”就构成了中国老百姓与皇帝之间的政治生活,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这种“讨与夺”的历史,这种“讨与夺”的历史连续剧至今仍然还在播出。   二、道家道德本质   在老百姓与皇帝这场“讨与夺”这个现实生活游戏中,因为游戏双手实力太过悬殊,绝大多数情况,不,几乎全部情况下,都是以老百姓失败而告终。五千年历史只有几个历史时刻点,“老百姓”才获得游戏的“胜利”,当然,大家也知道这种“胜利”,就是周期律起作用了,改朝换代了。不过,这种“老百姓”的“胜利”仅仅是个别人或者少数人的胜利,只不过是游戏换庄家罢了,新的一集“讨与夺”历史连续剧经过短暂休息后,又开始重新开播了。 在这场“讨与夺”的游戏中,中国从未出现过绝大多数老百姓“共同的胜利”,也正是这种“共同的胜利”的缺失,才推动“讨与夺”这部历史连续剧一直播放到今天。 老百姓在这场“讨与夺”游戏中绝大多数时候失败后,怎么过日子呢?失败的日子总需要一个精神支柱的吧?于是,老子、庄子就粉墨登场了。老子、庄子看见老百姓在“名利场”中挣扎就笑:人活着为名利“讨和夺”多累呀,名和利对于人生都是多余的东西,要“勇敢”的抛弃,跟随我们一起走入大自然“逍遥游”去,只有这样,唯有这样,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才是人世间最大的“自由”。   不过,随着老庄到大自然中“逍遥游”也还得吃饭的吧?我们再看看老庄是如何解决这个“生存权”问题的。在《庄子.外篇.天地》中有一段: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傦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佚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道德,为了修“德”,人要舍弃舒服日子,立志要去过苦日子,才能获得老庄眼中的那种“德”。于是, 在老、庄这类人生导师指导下,在“讨与夺”这场游戏中失败的老百姓就获得了一个精神支柱:“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开始“安贫乐道”了,将游戏失败后更为艰辛的人生生活视为“修德”的必修课,在下一集“讨与夺”的历史连续剧中,开始成为看客。    各位读者,现在看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奥妙”了吧?孔子鼓吹“学而优则仕”在先 ,因为所谓的“二八规律”存在,不可能人人做官,最终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读书人是失败者。不过, 失败了也不要紧,因为有老庄“逍遥游”殿后的呢。失败者仍然有“成功”的机会,并且还有比为官“更成功”的机遇 。在老庄指引下,失败后的中国读书人开始了人生新的追求和拼搏,这次拼搏较失败前的拼搏更显“纯洁性”和“高贵性”,因为这次拼搏是怀着一种“与世无争”的高境界心态上路的。于是, 就这样“一阳一阴”、“一张一弛”,中国读书人以求功名“入世”,最终绝大多数人以逍遥游“出世”。 其实,人生以失败告终而谢地的读书人,死后的褒奖远比获得功名利禄的读书人高,皇帝的御批赫然写着:“青山处处埋忠骨”,更有甚者:“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三、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的道德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有“儒释道”构成,上面已经剖析了儒家和道家的道德观,独缺释家道德观。正如国人对待科学一样,即使应用科学越来越广泛,但仍然视科学为洋人的学问一样,国人虽然很多人喜欢释家道德观,但内心仍然因释家来自印度而不够“本土”而位列偏房。因此,本文就不花力气去解剖本来也属于洋人的东西。如果搞懂上面这些道理的话,我们再看看在生活中凡是鼓吹孔子儒家道德的人,多半都是所谓的成功人士或者说的更直接点“既得利益者”;凡是鼓吹老子道家道德的人,多半都是失败人士,这些失败人士要么是官场上的失败,要么是名利场上的失败,要么就是情感场上的失败,要么在人生各个竞技场都失败了的人。这些喜好道家道德观的人,认同“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个个都在做着“无为入天堂”的美梦......   从上可以看出,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重属性:反人性、反智性、欺骗性、麻醉性.....,如果非要用一个特性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鲁迅先生一针见血指出的“吃人性”!   四、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工作者杞人其事   在笔者看来, 如果一定要把孔子和老子视为“思想家”的话,那么,孔子其实是反人性的“思想家”,老子是反智性的“思想家”。有的读者可能会问:“难道中国历史上真的没有思想家的吗?即使没有思想家,连一个思想工作者也没有的吗?”笔者对这个问题要给予响亮而自豪的回答:“有的!他就是杞人!”   这个杞人,几乎就没有在这么悠久的历史画卷中留下多少信息。我们后人对他的了解是从“杞人忧天”这个典故中获得的:《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我们只知道这个杞人是生活在杞国,他姓什么名什么,有没有号,有没有像“歪嘴和尚”那样“优秀”的子孙等等信息,我们一概无从得知。杞人给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形象,不是以思想家出现,更没有被视为一个思想工作者。笔者在这里要大声问:“科学网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你们有不嘲笑杞人的人吗?”。别人如何对待杞人,笔者无从知晓,但笔者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之下,一直在无知地嘲笑杞人其事。在中国来说,在出生于六十年代这批人中来说,笔者也算受过较好的高等教育,特别笔者大学和研究生专业还是物理学,想到一直因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毒害而无知嘲笑杞人,更是无地自容,即使能够侥幸钻到某个地洞,心灵也不会安顿下来。   我们的大学和中小学老师,以及中国的家长们,在给学生或者孩子讲述人类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故事的时候,经常要给孩子讲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做梦也没有想到也不敢想到,我们的祖宗曾经有比牛顿更伟大的人!只是在念头方面是如此!牛顿仅仅是看到眼前苹果落地才琢磨苹果为什么要掉下来,而我们的祖宗杞人思想更加超越的呀!天都没有塌下来,杞人都在琢磨“天为什么不塌下来”这么富有天才的想法! 杞人这样伟大的天才,可惜、可悲、可耻地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扼杀!并且还用“杞人忧天”一代代地毒害中国人的思维,使得中华民族整体思维仍然停留在感性阶段,仍然没有进入现代数学和科学理性阶段! 想到杞人出生人杞国,也是在周朝的年代是公元前500年左右,估计是和孔子同年代的人,而牛顿出生于1643年,前后差2000年之久。换句话说, 在人类伟大的思想家牛顿之前的2000年,我们的祖宗杞人思考的问题,比牛顿思考的问题还更具超越性,怎么能不叫我们这些后人为祖宗思想的伟大而自豪呢!想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尊孔”,并且嘲笑甚至鄙视与孔子同时代的杞人,怎么不叫我们这些后人对传统文化发出最后的吼声----为了我们和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厚葬传统文化吧!! !   笔者能够如醉初醒明白了杞人其事的伟大价值,全拜这次参与科学网“逃离科研”大讨论所致,在琢磨我们这些所谓的科研人进行这场大讨论的基本价值的时候,突然顿悟了 杞人其事的伟大价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致命缺陷:一、缺乏真理性;二、缺乏对真理的向往 。否定“杞人忧天”的价值,就是缺乏真理性的表现,五千年以来一直用“杞人忧天”来教育学生,就是缺乏对真理向往的表现。   最后,笔者要向科学网所有的老师和师生呼吁,也要向全国中小学老师和所有的家长们呼吁,当我们给学生和孩子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给孩子讲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向孩子 重新讲解“杞人忧天”的故事;一方面让孩子对我们民族曾经的伟大思想工作者杞人表示极大敬意,建立真正基于思想和人性基础上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不是基于利益基础上的民族“自尊心”,另外一方面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反人性和反智性等“吃人”品性 。只有这样,唯有这样,孩子才可能树立对客观真理的向往,从而真正激发孩子探索宇宙未知奥秘的兴趣,从而有朝一日孩子自愿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就会因对客观真理的向往和探索的动机,产生源源不断地内驱力,从而最终解决“逃离科研”这个当下问题。   五、不是多余的话:    1、鉴于中国各种“道德节日”很多,但没有一个“智慧节日”,笔者呼吁设立一个纪念伟大的思想工作者杞人的节日,候选节日名可以定为“杞人节”    2、如果鼓吹传统文化的中国读书人,当您看完本篇文章后,仍然还继续鼓吹什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假如你们是所谓的既得利益者,笔者为了“救救孩子”要高声赌咒你们:你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笔者一个都不原谅!假如你们和笔者一样也是所谓的“阿Q”阶层(寻求改变命运而不得要领),看完本文后,如果愿意以“工兵”使命,为了给“爱国科学家”们真正实现爱国目标,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的目标,冲向阻碍中华民族追求真理最大的阻碍---中国传统文化,那么,这将是笔者参与这次“逃离科研事件”大讨论最大的收获,也是最终的目的!假如你们和笔者一样也是所谓的“阿Q”阶层,看完本文后,仍然还要鼓吹弘扬传统文化,那么,笔者基于“阶级性”和人类普遍的人性,不会对你们有任何歧视,一样会尊重你们的选择,只能是一声长叹:可怜的阶级兄弟!
个人分类: 时评|2722 次阅读|35 个评论
我们该如何思考--兼论人类思维发展过程
热度 10 张能立 2012-11-19 13:12
一、人类文明进化简史   根据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和生物学(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以及生物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及人类自身的起源,大致轮廓基本已经弄清楚了。特别是对人类演化的历史,科学家主流观点是“人(学名:智人、Homo sapiens,意为“有智慧的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及直立行走的物种。线粒体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50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具有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人属(学名Homo,来自拉丁语的人)是灵长目人科中的一个属。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现代人是其唯一幸存的一个种。人属中的人种有: ● 卢多尔夫人 (Homo rudolfensis),约240至160万年前,东非;能人(Homo habilis),250至200万年前,东非; ● 前人 (Homo antecessor),90万年前,西班牙; ● 直立人 (Homo erectus),170至30万年前,阿尔及利亚,中国,爪哇; ● 匠人 (Homo ergaster),180至140万年前,东非,南非,格鲁吉亚; ● 罗德西亚人 (Homo rhodesiensis),60至12.5万年前,非洲; ● 西布兰诺人 (Homo cepranensis),80万年前,意大利; ● 格鲁及亚人 (Homo georgicus),180至160万年前,格鲁吉亚; ● 豪登人 (Homo gautengensis),200至80万年前,南非; ● 佛罗勒斯人 (Homo floresiensis),94000至13000年前,印尼佛罗勒斯岛,东南亚; ● 海德堡人 (Homo heidelbergensis),60至10万年前,欧洲,东非; ● 尼安德塔人 (Homo neanderthalensis),20至3万年前,中东,欧洲; ● 智人 (Homo sapiens),自20万年来; ● 杰尼索娃人 (Denisova hominin)   按照当今科学家主流观点,现代人的祖宗是智人,人属其他人种都灭绝了,只有智人这一支演化成了我们现代人。“1987年,根据相关线粒体DNA研究,著名的“夏娃假说”被提出,即今天地球上所有人的线粒体都是从大约20万年前非洲的同一位妇女传下来的,她的后代在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来到了欧亚大陆。1990年,对线粒体DNA(mtDNA)的研究发现,不论黑红黄白种人,女性的线粒体DNA相同,这证明了现代人类来自一个共同的智人祖先,根据考古学分子生物学推算确定,是非洲的一个女性; 之后,根据对女性线粒体DNA男性Y染色体基因和猿猴DNA研究综合推算,人类共同智人祖先出现的比较科学可信的年代大约是5万到10万年前; 繁衍路径:非洲---亚洲---欧洲--美洲。”   人类依靠内在禀赋“站起来”的精神,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按照生产力的发展分类,文明可以分为: ● 石器文明 (250万-0.6万年前)   文明特征:原始文化、工具制造。   ● 农业文明 (公元前4000~公元1763)   文明特征: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公元前4000-前500年,古代文明,青铜时代为主;公元前500-581年,古典文明,铁器时代为主;公元581-960年,东方文明繁荣、欧洲中世纪;公元960—1200年,东方文明鼎盛、欧洲中世纪的发展;公元1200-1500年,东方文明衰落、欧洲中世纪的过渡; 公元1500-1763年,欧洲文明崛起、文艺复兴传播、商业和科学革命   ● 工业文明 (1763-1970年)   文明特征:工业文明、工业经济。 1763-18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 ;1871~1913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飞机、汽车出现 ;1914-1945年,欧洲北美汽车普及,家庭机械电器化; 1946-1970年,第三次产业革命、计算机出现 。   ● 知识文明 (1971年~)   文明特征:知识文明、知识经济。1971~1992年,第一次信息革命、个人电脑开始普及;1993年 ~ 至今,第二次信息革命、网络空间(博客空间、微薄、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生物设计和克隆,新型运载工具。   如果按照物质文明与现代数学和科学的关系,文明可以分为感性(经验)文明和理性(现代数学科学)文明 。在欧洲文艺复兴(14世纪至16、17世纪)以前,物质文明的发展,仅仅是依靠人类在生产实际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出了现代科学,从此物质文明的发展高度依赖现代数学和科学。 ● 感性文明(250万前 - 公元1763)   文明特征:物质生产及创造,经济形态与社会管理等与现代数学和科学均无关系。包括石器文明和农业文明。   ● 理性文明(1763 - 至今)   文明特征:物质生产及创造,经济形态与社会管理等与现代数学和科学高度相关。包括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   按照物质文明和社会形态与现代数学和科学是否相关来分类,更加可以看出现代数学和科学精神及知识对于人类社会文明进化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二、人类语言文字简史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人类创造了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历史远比文字历史悠久,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语言是后天习得。那什么是语言呢?常见的定义有“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用于表达事物、动作、思想和状态的一个系统”,“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时,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作用于文化时,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等等。目前世界现存语言大约6909种,只有2000多种语言有书面文字,2500种语言濒危。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一部分的方言却正在消失中;但同时新的词汇或语言也被创造。   “原始文字是人类用来纪录特定事物、简化图像而成的书写符号。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与语音无甚关系,中国文字便是从此渐次演变而成。有些中文字可以从表面、部首、字旁看到一些联系旁通的字义。而这些特色是拼音文字所没有的。所以古代中国文字在不同的语系区域是拥有不同发音的,即方言的存在。”   “另一方面,从古埃及文、罗马文字、及拉丁文字则发展到后期都成为语音符号,即外文的字母,不同的外文字母合并成一个外国文字。由于不同字母分别付予一个音,不同的字母合并成切音(混音),形成音节,合并不合的音节,成为了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   汉字的进化路线图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鸟虫书、篆书、繁体隶书、简化字,如图1所示:   图1 汉字演变   字母文字进化的路线图是:青铜中期文化时期字母,原始迦南字母( 前15世纪),腓尼基字母(前12世纪),古希伯来字母(前10世纪),希腊字母(前9世纪),特鲁斯坎字母(前8世纪), 拉丁字母(前7世纪),希伯来字母(前3世纪),叙利亚字母(前2世纪)。图2是原始迦南字母与腓尼基字母、衍生字母之间的对照关系 ,图3是腓尼基字母与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之间的对照关系 。   图2原始迦南字母   图3 腓尼基字母   对于语言文字对人类精神和思维的影响,笔者认同德国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冯.洪堡特的观点:“语言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于精神”的过程是“语言介于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自己生成的语言并使用语言去认识、把握世界。一种语言都是一种世界观,语言源出于人,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制约着人的思维和行动”,“人类精神可言自己驰聘,不受具体语言约束进行创造”,“语言产生自人类的某种内在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出自人类维持共同交往的外部需要,语言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类本性之中” 。   从图1、图2、图3可以看出,虽然世界上所有民族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为何汉文没有能够进化成字母文字呢?其中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最初的汉字象形文字非常复杂,例如图1中的“鸟”字,而西方先人发明的最初的象形文字原始迦南字母非常简洁。不论是汉字还是西方文字,都是沿着复杂到简洁进化,但汉字起始的形象文字(甲骨文)比西方起始的文字(迦南字母)复杂得多,而文字每少一笔画或改变笔画,都需要漫长的历史周期,再加上中国人特别欣赏形象文字的美感(书法),进一步阻碍汉字向字母文字进化。于是,直到今日,汉字仍然没有完成向字母文字进化的目标。   三、人类思维水平进化历史   对于有智之士而言,人类是从类人猿演化而来,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事情。伟大的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用《物种起源》宣告了人类不是上帝的产物,而是类人猿的后裔。这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即使是在现在的中国,真正理解这一点又愿意从心里接受这个科学观点的人还是非常小的一个比例。我们人类从类人猿演化成现代人,不仅仅是从四足行走变成站立行走,更重要的是人类思维水平从动物“思维”水平进化为人类思维水平。   动物思维的产生机理就是外界(客观世界)对动物五官产生刺激,这次刺激引起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个神经冲动,也称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包含外界信息)沿着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对通过神经系统传递过来的被外界(客观世界)“调制”的神经冲动“解码”,从而产生了对外界(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于是,思维就产生了 。如图4所示:   图4 思维产生过程   从人类思维水平进化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本能水平阶段;2、经验阶段;3、经验概念阶段;3、现代数学和科学概念阶段。   1、本能水平阶段(250万前 - 0.6万年前)   在石器文明时代,人类的思维水平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我们现在骂一个人愚蠢,就说他笨得像头猪。我们从生活可以观察到,天气炎热的时候,猪都会去泥巴里面打一个滚。其实,人类先祖类人猿的思维水平与猪的思维水平没有本质区别。如图5所示:   图5 本能思维   人一出生就要面对客观世界,因此,世界可以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事物以及事物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简单说,就是人类意识(思想)之外的东西;主观世界:人类的意识世界或者精神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是通过我们大脑活动而获得的。关于人类这种认知过程,目前仍然是一个谜,并没有完全解开这个谜团,但因科学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认知的认识已经发现了很多真知。   2、经验阶段(0.6万年 - 公元前3000)   随着石器文明的发展,人类学会使用钻木取火或者敲击燧石的方式来主动获得火,以及制作各种石器工具,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人类没有发明文字之前,是靠口耳相传。这个阶段人类的思维模式如图6所示:   图6 经验思维(Experience Think Framework, ETF)   客观世界会以某种“形式”映射到主观世界,反过来,主观世界也会借组这种在大脑中形成的某种“形式”去认识客观世界。最初的这种“映射”是以图形或图像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映射”类似照相底片对外界曝光。例如,我们在野外看到一匹马在奔跑,马的外观形状(客观世界)就映射到了我们的脑海中(主观世界)。如图7所示。经过这样的多次反复,我们就认识了马(指认识了马的外观形状),这个“认识”就是一种客观世界在我们脑海这个主观世界的一种映射。有了这个“认识”或者说“映射”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来判断正在奔跑的动物是否属于马这个范畴。   图7 马   3、经验概念阶段(公元前3000 - 公元16世纪)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思维也在不断进化。经过一个历史过程后,人类通过动物本能认识客观世界,慢慢积累了很多经验。于是,主观世界就不是最初的杂乱无章,几乎没有什么头绪的状态,演变成了经验世界。主观世界经过“有序化”、“关系化”(或“联系化”),映射成了经验世界。人类通过自身总结出的经验世界,又可以反过来“作用”于主观世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也进化出了语言和文字。人类最初的语言水平与小狗高不了多少,就是通过简单音节语言、手势和眼神来交流。随着人类面临的困难加大:从捕猎小动物,钓鱼,到捕猎大象这样大的动物等,就不是一个人甚至少数几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要完成这样大的艰巨任务就需要更多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需要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如何高效率的交流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经常性捕猎到大象这样的动物。于是,那种简单单音节的语言就必须进化到多音节语言,人类就慢慢会说话了,说出的“词汇”越来越多了。当然,不同民族因为地理环境、气候等原因,自身发明的语言都不会一样,但是,语言进化的过程是一样的,都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语言的进化,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转变。特别是文字的出现,更是人类文明史上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人类通过与大自然和自身之间的“交互”产生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起初是靠故事(口语)传承的。人类之间的交流,最初也是口语。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仅仅有口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就慢慢产生了文字。文字的进化过程也是从低级到高级进化。从比较随意的象形文字(指外观),慢慢进化到比较规范的象形文字(指外观),从比较规范的象形文字慢慢进化到字母文字。人类发明文字后,人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一大步。有了文字之后,人类才获得了抽象思维和抽象能力。    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之前,根本就没有“概念”(concept)之说,“冷”(cold)和“热”(hot)这些生活概念的产生是人类发明文字之后才出现的。人类发明了文字,不仅仅是交流和传递信息,而且也提高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了智力水平。生活概念(live concept)是每个民族都具备的。这个阶段人类的思维模式如图8所示:   图8 经验概念思维(Experience ConceptThink Framework, ECTF)   对于人类来说,天冷了要多穿衣服,天热了要少穿衣服,这是经验世界里面的认知。从这个经验世界之中,人类运用抽象方法,抽象出经验概念:“冷”(cold)和“热”(hot)。再例如对于如图9所示的桌子而言,在人类没有发明语言之前,这张桌子在我们主观世界最初的映射就是桌子这个图像,当人类发明文字之后,人类就具有抽象能力。其实,文字本身就是人类抽象思维和能力的产物。那么客观世界中的桌子在经验概念世界中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一种方法是由语言表述,汉语发音(zhuō zì),英语发音 ;另一种方法是由文字表示,汉语是“桌子”,英文是“table”。当然,还可以用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来表述客观世界中的桌子。 从映像世界到经验世界,是人类思维第一次飞跃;从经验世界到经验概念世界,是人类思维第二次飞跃。 几乎可以说,地球上所有民族(国家)的思维都完成了这两次思维飞跃(没有文字民族除外)。   图9 木桌   4、现代数学和科学概念阶段(公元16世纪 - 至今)   自从人类产生思维之后,就一直有两大基本问题困扰着人类:1、宇宙是由什么基本的物质组成的以及宇宙是如何形成的?2、生命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人类从何而来?远古人类因自身能力非常有限,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基本没有,在死亡威胁和人类自身意识面前,人类产生了宗教。宗教对人类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求人类跪拜在宗教面前,这种要求与人类自身高贵的人性“站起来”精神相抵触,因此,两种之间一直产生着一股张力,这股张力一直推动着人类去探索宇宙和人类自身的起源问题,从而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这种“站起来”精神是人类内在的禀赋,每个民族都具备。在16、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人类一直跪拜在神的脚下,直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人类向神争取平等地位,要求从此不再跪拜诸神。换句话说, 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价值之一就是弘扬人性,反对神性 。在这场追求人性,涉及人类文明走向的伟大革命过程中,诞生出了现代科学(精神和知识)。现代科学(精神和知识)反过来帮助人类反对神性。最终,人类依靠“站起来”的内在精神和现代科学(精神和知识)战胜了诸神,从而人性获得了极大解放。 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价值之二就是弘扬理性,反对迷信 。通过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诞生的现代科学,将人类的思维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经验概念世界升华到抽象概念世界( Math ScienceConceptThink Framework, MSTF),这是人类思维第三次飞跃 。如图10所示:   图10 抽象概念思维 (Math Science ConceptThink Framework, MSCTF)   现代数学和科学是如何将经验概念抽象到抽象概念的呢?我们先看看现代数学是如何抽象的,如图11所示:   图11 经验概念到数学概念的抽象   生活经验中的“点”(dot)、线(line)和面(plane)是左图这个样子,“点”(dot)是有大小的,线(line)是有宽度的,面(plane)是有厚度的。而数学概念(Math Concept)是对生活概念(Live Concept)的抽象(Abstraction),“点”(dot)是没有大小的(图中为了能够显示点,仍然有大小,应该在脑海里面想象为没有大小),线(line)是没有宽度的,面(plane)是没有厚度的。欧几里得几何就是建立在这个数学概念抽象之上。现在,我们明白虽然中国先人曾经在算术方面比西方先人领先很多,但我们中国先人不能发明出现代数学的原因,就是我们先人的思维没有进化到这种抽象上来。汉字这种象形文字是影响我们先人产生这种抽象思维及其发展的最直接原因。   现代科学思维的抽象性如图12所示:   图12 经验概念到科学概念的抽象   “热”(hot)和“冷”(cold),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感受到。即使是同一个热源,每个人的感受也是有差异的。有人既得很烫,有人既得不是那么烫。但是,科学家就是能够从每个人不同的感受之中抽象出一个“温度”(temperature)概念,并且能够定义测量(用水银柱长度随温度不同而变化来测量)。测量温度的方法有很多,因此,就发明出了不同种类的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和光测温度计等。   结合人类文明进化、语言文字进化和人类思维进化,我们不难发现: 人类思维每一次飞跃会带来两个革命性的变化:1、对客观世界认知模式的变化;2、对客观世界创造性的变化。    从“映像世界到经验世界”人类思维的第一飞跃,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开始有别于其它动物,对客观世界的创造带来了石器文明时代;从“经验世界到经验概念世界”人类思维的第二次飞跃,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日益丰富,对客观世界的创造带来了农业文明;从“经验概念世界到抽象概念世界”(这里涉及的抽象主要是指现代数学和科学抽象)人类思维的第三次飞跃,人类终于认识到客观世界中蕴藏客观真理,诞生出现代科学,对客观世界的创造带来了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毫不夸张说,蒸汽机、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宇宙飞船、电灯、电话、电视、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化物质文明,无一例外是“抽象概念思维”的产物。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过去了差不多300多年时间,“从经验概念世界到抽象概念世界”的思维飞跃,并不是每个民族(国家)都实现了这个飞跃。目前,只有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实现了人类思维的第三次飞跃,中国(中华民族)迄今为止都没有能够实现人类思维的第三次飞跃,这也是中国落后于欧美和日本最本质的原因,也是中国眼前现实社会诸多问题和矛盾的总根源。   四、我们该如何思考?   每个人头脑都在思考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不同类型的人,其思维模式不同。依据不同类别的人,可以将其思维模式(框架)分为:1、普通型;2、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型;3、现代数学和科学型   1、普通思维模式   普通思维模式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型”,如图13所示:   图13 普通思维模式(Experience ConceptThink Framework, ECTF)   这种思维模式对物质文明创造的顶峰就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2、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思维模式就是“具体问题,阴阳分析和辨证分析”,如图14所示:   图14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思维模式(Chinese ConceptThink Framework, CCTF)   非常遗憾的是,数亿中国人正是因为秉承祖宗曾经创造的传统文化(中医)思维模式,导致中华民族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创造,几乎是颗粒无收。   图15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思维模式和创造性(CCTF and Creativity)   3、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模式   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模式如图16所示:   图16 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Math Science ConceptThink Framework, MSCTF)    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模式,其实就是“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具体问题”。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人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再从感觉上升到概念,最后形成思想”。康德的概念也许着重点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模式强调的概念是指数学和科学抽象概念;康德说的思想,也没有强调思想对物质文明创造性的作用,而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模式是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客观世界的创造性作为最终判据。美国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将真知(真理)发现的一般原理用于学习的观点是“学习从行动和感受开始,再从这里上升到语言和概念,最后形成该有的心理习惯。对于有效学习,在语言文字表达及概念建立的阶段之前应当有一个探索阶段,最后学习所得转化为学生的才能和品性,融入其中,变成精神素质的一部分” 。   人类目前只发现了现代数学和科学这种抽象本身来源于客观,但同时与客观也是可以融合。正是这种融合才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现代物质文明:蒸汽机、汽车、飞机、宇宙飞船、电及电灯、电话、手机、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数不胜数!其它的抽象,已经被人类历史证明为幻想。例如中国文化的阴阳抽象思维。这种抽象虽然也是来自客观世界,但是,不能与客观世界融合,最终在物质文明方面一事无成!   我们本土科学家迄今为止还没有实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固然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原因。 如果我们不改革中国文化以及语言文字,那么,我们民族很难整体上达到“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从而也非常难实现批量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我们民族在现代物质文明创造方面,仍然继续是“一穷二白”。   作为一个身处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结合人类思维发展历史,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选择“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阴阳辨证”思维。 可是有人偏不相信“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偏要“返璞归真”秉承经验思维模式。下面再具体分析“经验思维模式”(“普通思维模式”)与“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模式”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差异体现在何处。   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普通思维模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就类似农村农民建农舍,如图17所示:   图17 农舍   农民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房思维,楼房的高度顶多5层就了不得了,绝对不可以将楼房建成20层楼高。农民这种思维模式,即使努力1亿年,也不可以建成摩天大楼的!   摩天大楼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运用“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具体问题”,具体办法就是:需求-- 设计--施工--监理--验收。不设计出如下建筑图纸,怎么可能建造摩天大楼呢?建筑设计,其实就是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   图18 建筑图纸-1   图19 建筑图纸-2   图20 摩天大楼   五、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中国人?   我们人自身的价值,不是去体现民族价值,也不是去体现国家价值,更不应该是去体现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价值,而是要体现我们自身的价值。我们人自身的价值不能为死人而活,而是为自己和后代而活;我们人自身的价值,就是要不断创造物质文明,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不断构建理性文化;我们人自身的价值,就是要去解决我们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现在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难道越来越大,普通思维模式这种思维能力水平,根本就解决不了现代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传统中国文化(中医)思维模型,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只能满足虚幻的情感,而对物质文明创造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而且还有巨大的阻碍,这一点已经被中国数千年没有一项举世闻名的发明所佐证(四大发明除外)。我们当今享受的现代物质文明,小到螺丝钉,大到宇宙飞船,几乎没有一项不是外国人发明的。目前能够面对现代社会复杂问题挑战的思维,唯一就是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也就是“具体问题--抽象思考--抽象具体融合---解决具体问题”思维。   中国人总是幻想不抛弃传统文化,又谋求超越欧美。不抛弃传统文化又想超越欧美,就是农民思维建摩天大楼! 有人就是这样想,你这个农民建不成摩天大楼,不等于其他农民也不可以。对于具有这种想法的同胞,笔者只能借用鲁迅在“论中国人自大”一文中话对他们说:“以上是我对于“不长进的民族”的疗救方法;至于“灭绝”一条,那是全不成话,可不必说。“灭绝”这两个可怕的字,岂是我们人类应说的?只有张献忠这等人曾有如此主张,至今为人类唾骂;而且于实际上发生出什么效验呢?但我有一句话,要劝戊派诸公。 “灭绝”这句话,只能吓人,却不能吓倒自然。他是毫无情面:他看见有自向灭绝这条路走的民族,便请他们灭绝,毫不客气。 我们自己想活,也希望别人都活;不忍说他人的灭绝,又怕他们自己走到灭绝的路上,把我们带累了也灭绝,所以在此着急。 倘使不改现状,反能兴旺,能得真实自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野蛮也很好。——但可有人敢答应说“是”么? ”   不论是个人,还是民族,要想在未来竞争中胜出,没有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都是徒劳,即使是所谓的勤奋也无济于事!   “什么是中国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 ,这两个问题不论是仁人志士还是普通民众,只要是一个中国人都会不自主地思考这两个问题。对于“什么是中国人”,可以从出生地、语言、肤色、生活方式等外在表现定义,这样定义无疑是可以,但不是最本质的定义。 最本质的定义是从文化认同以及文化认同背后体现出的思维认同来定义 。笔者的定义是, 眼下的中国人或者称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是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思维框架(CCTF)看待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世界的人 ,可以说当今的中国人绝大部分是这样的;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或者说未来的中国人是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秉承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框架(MSCTF)看待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世界的人 ,当今这样的中国人为数极少。   传统意义上中国人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有何区别呢?前者越来越难以理解客观世界(大自然),越来越难以理解人类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从而会输掉未来社会的竞争;后者越来越理解客观世界(大自然),越来越能够理解人类文明永远是朝解放人性增加理性方向发展,从而赢得未来社会的竞争。   鲁迅先生曾经在 《狂人日记》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吃人”本性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子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先生又在《灯下漫笔》中写道: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 “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 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接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2、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堪称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价值不是什么“战士”、“孺子牛”,而是旗帜鲜明反对传统文化,从鲁迅先生的著作和一生的言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就是要埋葬传统文化,而不是去继承传统文化。鲁迅先生充满着对中华民族深切的大爱,他用如椽之笔深刻揭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撕碎一切反动历史文人对社会的粉饰和歌功颂德。他对处于战乱的老百姓说“现在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他对处于暂时安定的老百姓说“现在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没有不受时代局限的思想家,鲁迅先生也没有例外。鲁迅先生虽然看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教吃人,却没有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思维吃人。   礼教吃人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从形式上“改”掉。不过这种“改”其实只是换了一个花样而已。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教,犹如野草一般,不论多大的烈火也难以真正烧尽,遇到合适气候,吃人的礼教会像川剧“变脸”一般,换一副新面孔继续从事吃人的勾当。对比礼教吃人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思维吃人就非常隐蔽,吃人于无形。一旦被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这种思维光顾,被吃者就像吸毒成瘾的瘾君子一样,这种思维非常难以戒掉,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就像互联网络中的计算机被僵尸程序感染后成为“僵尸电脑”或“肉鸡电脑”一样,不自觉地受一种邪恶的力量驱动,尽一切可能去感染周围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明确无疑地指出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无非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他深情呼唤一个真正站起来的人的时代出现在神州大地。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写道:但我们也就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足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笔者要对有志实现鲁迅先生说的“第三样时代”时代的青年说,只有大脑思维模式是现代数学和科学概念思维模式(MSCTF),我们才能真正埋葬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只有埋葬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鲁迅先生期待的“第三样时代”,也是真正做一个站起来的人的时代才会出现!    让我们从今开始拒绝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   六、后记   本文试图从人类文明史、语言文字史和现代数学科学史的角度,探讨人类思维模式的进化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类思维模式与物质文明创造性问题。限于笔者水平,本文肯定存在不少谬误,热烈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笔者电子邮箱: 513972110@qq.com ,欢迎读者来函交流。   参考文献:   1、“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B0%E4%BB%A3%E4%BA%BA   2、“人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5%B1%9E   3、“人类进化史”,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46.htm   4、“文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6%98%8E   5、“语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A%9E%E8%A8%80   6、“文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AD%97   7、“原始迦南字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9F%E5%A7%8B%E8%BF%A6%E5%8D%97%E5%AD%97%E6%AF%8D   8、“腓尼基字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5%93%E5%B0%BC%E5%9F%BA%E5%AD%97%E6%AF%8D   9、《论人类语言结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商务出版社,北京,2008   10、《心理学导论》,【美】库恩著,郑纲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p56
个人分类: 教育|9671 次阅读|23 个评论
旧文重贴:于丹、风水与“科学贼”!
热度 17 jiangjinsong 2012-11-19 12:18
于丹被呛声了,估计幸灾乐祸的不少,其中各种动机都有,有羡慕嫉妒恨的,有受不了其错误硬伤的,有对国学及对传统文化不以为然的,有受不了其作秀过度的,……对于这样超级名人来说,这很正常,估计过两天大家也就忘了,该干啥干啥去了。 我认为于丹团队的包装水平不敢恭维,我看过电视上的于丹教授的形象,化妆穿着与于丹的定位严重不相符合,难怪有那么多人对她如此反感! 于丹、风水与“科学贼”:科学文化散论(2008-11-02 10:30:45) 转载▼ 标签: 于丹 风水 科学贼 科学主义 科学文化 文化 于丹、风水与“科学贼”:科学文化散论 蒋劲松 这里收录的是4篇短文,原本是要为不同报刊撰写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刊出。但是,自家的破笤帚舍不得扔,回头再看似乎仍未过时,所以从杂乱的硬盘、优盘中拣出,略作修改,放在一起做个拼盘。每则短文主题不同,原先各有语境,全文乍看上去难免有凌乱散漫的感觉,但精神仍然是一以贯之的。 为什么说于丹胜过李零? 在央视“百家讲坛”诸多讲演者中,讲解《论语》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也许是最具争议的。我也同意许多批评者的意见,于丹的解读中确实存在不少学术上的硬伤,需要纠正和改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于丹在传播乃至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反映了民众对于本土教化资源的强烈渴求。与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对孔子圣人形象的解构相比,在教化民众的意义上,于丹的解读方式其实更有价值,更值得重视。 据报道,2007年9月以来,甘肃省白银监狱将国学讲座引入服刑人员的日常教育,帮助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早日回归社会,目前已经有2000多名服刑人员参加了学习。我认为,这是充分挖掘本土思想资源,教化人心,建设和谐社会的善举。 说到“教化”,大概许多人会立刻涌起反感,忍不住要批判,认为这是一种反启蒙的态度,不够“民主”和“平等”,而且是一种要不得的复古。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任何社会秩序的确立与延续,都需要对其成员进行不断的教化,福柯就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规训”;本土的传统资源更是任何社会的教化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教化固然具有“规训”的性质,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一定就是压抑个性,妨碍思想自由的。因为,民众实际上有一种自觉接受教化的内在需求。今天社会上对于丹的由衷赞赏与狂热追捧,正是这一需求的市场表现。用自由主义者爱用的权利概念来说就是,民众有接受教化的神圣权利。 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激进思潮日甚一日,中国现代化进程却反而坎坷连连,欲速而不达。而更重视利用传统资源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则要平稳顺利得多。对于近代西方的成功,人们一般只注意到了大学在引领观念革命方面的推动作用,却忽略了在大学之外教会坚持传统,保证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具有延续性的保守作用。须知,保守与进步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味躁进,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在现代化日新月异的急剧变化中,人们更需要传统来提供安定人心、塑造人格。 从胡适提倡“整理国故”以来,学者们按西方近代学科体系的框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有体系割裂开来。传统文化丧失其有机联系,沦为现代学术研究的资料和对象,因而也失去了活生生的教化功能。其背后的假定是无视西方近代学术体系的地方性,将其当作衡量一切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标准。这就是中国近代以来非常流行的西方中心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逻辑。 在多年激进思潮退热之后,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形势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开始得到恢复,逐渐能以平和的心态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尤其是民间自发地掀起了儿童经典诵读学习的热潮。在认识国学资源的教化价值方面,个人觉得,与学院派的教授们相比,普通民众甚至有更加敏锐的直觉。不仅企业老总们愿付重金参加名校的国学班学习,而且在儿童教育方面也有诸如孟母堂之类的现代私塾教育机构的涌现。在目前义务教育广受批评的情况下,从尊重子女教育的父母选择权的角度上看,这种新型的私塾教育其实不失为必要的补充,应该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 相较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化尤其值得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尚未普及,全民九年义务教育也并未得到充分落实,尤其是缺乏发达的教会体系,如何为普通民众提供必要的社会教化,是建设现代和谐社会非常关键的问题。宋明理学曾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成功地将教化范围从精英阶层扩展到普通民众,渗透到各地的乡规民约乃至家训、习俗中,塑造了当时所需要的社会成员。其教化的内容,经过社会变迁,自然有调整的需要,但是有教无类、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值得今天的教育者继承发扬的。像白银市弘扬国学教育研究会这样深入到监狱中,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教化的活动,不仅深得传统教育的精髓,而且与塑造人格的现代教育理念若合符契,值得赞赏与鼓励。 风水不“科学”才需要保护 因为据说韩国准备将中国风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申报,一段时间关于风水的争论又在各种媒体上开展了。毫无新意的是,争论仍然集中在风水是否科学的问题上。其实,风水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或者是包含迷信因素的科学?这个问题在学术层次上固然可以平心静气地开展研究,但它与风水是否需要进行遗产保护毫无关系。 韩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做法往往让国人感到不爽,但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却常常不及他们的眼光和智慧。我认为,在风水问题上,不管韩国人是否真的准备申请世界遗产,我们都应独立思考,无须跟风或者较劲。何况,申报文化遗产也未必是保护风水的首选之策。 说起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这件事,扶弱不扶强,是典型的“反进化论”的思路。那些欣欣向荣的强势文化是完全不需保护的,要保护的向来都是日薄西山、处境不妙的传统。因此,以当代社会主流的价值为标准,判断某种文化不合时宜,不够“科学”,从而反对其申请文化遗产保护,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就算风水不是科学,也未尝不可以作为遗产来申报;就算联合国批准了风水作为世界遗产,也不能证明风水就是科学。否则,为什么没有人去将现代科学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倒是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了,可谁会把它当作科学对待?以科学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显然是“唯科学主义”的一根筋! 国际社会为什么要保护那些处境艰难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不听任生存竞争将那些“落后”、“过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淘汰掉,让人类尽快走向“科学”、“理性”的未来,早日告别这些不科学的“谬误”呢?显然,人类通过痛苦的经验认识到,那些过时、落伍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包含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因素,人类日常生活的自发选择常常不足以做出正确的抉择,需要对文化遗产作特别的保护。这体现了现代人对时代局限性的充分认识,对于现代化进程的可贵反省,对待传统的敬畏与审慎。 拿风水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社会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堪舆与其他技艺一样,在文化上从未处于显赫的地位。然而,由于风水符合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适应古人卜居择地的文化要求,体现了古人在环境生态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影响了古代生活的诸多方面;所以,即使它与现代科学的理念未必完全相合,也不失其作为传统文化典型表现形式的研究价值。 更进一步,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中,中国古人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往往具有今天难以想象的敏感体验,风水作为这种超常体验的系统表达,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尤其是今天人们受机械自然观的深重影响,往往将自然视作奴婢和寇仇,造成今天环境问题的严重恶化,对人类的持续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现代科学作为现代自然观的表现形式,在这方面同样是存在着时代局限性的。 所以,风水术中存在着许多没有现代科学依据的信念,不足为奇,也未必是其不够“科学”的证据,因为现代科学并没有垄断真理,也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反,引入中国古人对待环境和生态的不同思路,将有效地冲击我们习焉不察的思维定势,使我们保持可贵的批判精神,从而能够拓宽环境问题的思维空间。 著名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曾指出:“非科学的意识形态、实践、理论、传统,只要获得了公平的竞争机会,它们就可以变成强有力的对手,并暴露出科学的重大缺陷。”文化遗产作为频临灭绝的文化基因,体现了古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经过不懈探索而收获的可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那些与今天主流观念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就是在保护人类对变幻莫测的环境进行适应的备用方案,就是在保卫人类的未来。 “爱国贼”与“科学贼” 近来国内自由主义逐渐深入人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观念正在成为共识。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爱国主义”作为贬义词来使用了。与中国不同,在西方语境中,“爱国主义”一词往往带有贬义的色彩。英国文豪约翰逊曾说过“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这样的名言。19世纪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在回忆录《往事与随想》中指出:“在尼古拉的统治下,爱国主义成了某种皮鞭和警棍”。20世纪30年代美国报业大亨W. R. Hearst也曾经说过:“政客为了保住权位可以无所不干——甚至不惜变成一个爱国主义者。”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说法时,是很受了震动的。谁不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岂不是天经地义正确的吗?但是,仔细一想也就释然了。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辱,捍卫国家利益,外御强权,是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爱国与否是衡量一个人基本品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丝毫不容含混。“爱国主义”一词指的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品质。当然是值得推崇和赞赏的。 而在西方国家,情况就不一样了。帝国主义为了侵略扩张,往往用抽象的民族、国家的利益欺骗人民勇作炮灰。在“爱国主义”口号下,弱小民族的独立、尊严,普通民众的权利都会成为牺牲品。像法西斯德国挑起世界大战,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都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有识之士正是因为真正爱国,热爱和平与正义,才对祸国殃民的“爱国主义”深恶痛绝的。既然“爱国主义”一词所指并不相同,意义褒贬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想到,“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借汝之名以行之”的名言。罗兰夫人这句临终感慨,道尽人间可怕的真相:妖孽鬼魅总是要披上最美丽的外衣。最好的事物和概念总是会被用来包装罪恶。即使是在中国,爱国主义不是也常常被用来掩盖偏狭、无知和侵犯人权吗?尤其是由于国人常有贵耳贱目,爱以口号判断的坏习惯,在动听口号下更是犯下了多少灾难深重的错误。因此,打着爱国旗号以售其奸的“爱国贼”就像人人痛恨的“卖国贼”一样,都是人渣。 以爱国的名义,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牺牲他人的权利,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同样打着“科学”的旗号,更可以剥夺他人思想和选择的权利。因为,否则你就是在反科学。在“反革命”的罪名不再流行之后,这个罪名的分量越发加重了。因为,政治问题还可以有争议,伦理问题还可以有分歧,民族权利可以批评太狭隘;但是,“科学”,作为真理的化身,是绝对不可以怀疑的。 在“科学之上”的淫威下,甚至连梁启超、胡适这样提倡思想解放的启蒙者都曾放弃过自由思想和个人权利,成为不惜以撒谎、隐瞒事实来维护科学名声的“科奴”。(做“科奴”有意思吗?科学时报9月15日)模仿约翰逊的名言,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主义是教条思想最后的庇护所”。 结果,以科学的名义,科学主义者以近代科学传统作为裁断真理的唯一标准,排斥各种合法宗教和传统文化,排斥久经检验的中医,甚至排斥包括哲学、伦理学在内的人文学科。而对科学进行理性研究的科学文化研究诸多学科(Science Studies),更是被科学主义者视为“反科学”的渊薮,进行科学传播的相关研究人士也被诬蔑为“反科学文化人”。在今天提倡多元文化的时代,这种罢黜百家、独尊科学、压制理性、禁锢反思的做法,居然还很有市场,真是咄咄怪事。 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明白:我们这样一个民众科学素质相当低下的国度,盲目迷信科学、容不得揭示科学局限性的“科学主义”,为什么反而会大行其道?也会明白:当年以“资产阶级思想”、“唯心主义”等政治帽子来批判共振伦、基因论的急先锋,为什么今天摇身一变要高举科学主义的大旗?这些企图利用科学名义来压制异议、垄断思想的人,不正是酷似“爱国贼”的“科学贼”吗? 为了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让我们珍爱理性和自由,像提防祸国殃民的“爱国贼”那样要时刻警惕蛊惑人心的“科学贼”。 科学主义的“河东”与“河西”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科学主义”由兴盛到超越可能是最富戏剧性的。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突破当时僵化的意识形态束缚,除了引用经典作家和领袖的权威论断之外,诉诸科学的权威是启蒙者们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主要以科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对于思想解放的贡献颇为突出,甚至在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领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输出源”。其实,就学术本身而言,这些启蒙者倒未见得有多深的造诣;但他们向社会“输出”科学的理性、实证、怀疑和批评精神,挑战长期以来盛行的政治干预学术的陋习,为学术的自主发展和思想的理性探讨开拓了道路。 一时间方法论大行其道,“科学主义”成为斩断意识形态束缚的利器,集结在《走向未来》丛书等周围的学者群,成为启蒙先锋。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波科学主义文化运动,也存在着严谨不足,专业观念不强,学术与思想相混,激进有余、理性不足的缺陷。但那是一个顶住各种压力,不断突破禁区的“激动人心的年代”。改革开放到今天,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与这场运动所推动的思想解放和学术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各种深层问题逐渐暴露,科学主义的弊端开始显现,原先的解放手段,转而成为新的意识形态束缚,逐渐蜕变为新的话语霸权。思想解放面临新的课题,科学主义成为第二次启蒙所批判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率先开始反思和批判科学主义的学者,往往正是当年以科学主义挑战僵化意识形态的那批年轻人,而当年以政治口号批判科学的人士,却摇身一变,开始高举科学主义的旗帜。这一让人眼花缭乱的“乾坤大挪移”看似很“无厘头”,其实争论的真正焦点始终没变:那就是思想自由的多元化还是思想管制的“一根筋”,是臣服于外在权力的压制还是坚持思想的独立自主性。在基本精神上,第二次启蒙是第一次启蒙的继续和新的发展。 2002年“科学文化宣言”刚出炉时,曾被批为“反科学宣言”,有关学者被扣上“反科学”的帽子。然而,通过关于“敬畏自然”、“废除中医”与“科普法废除反对伪科学条款”等几次大讨论,认识到科学主义弊端的人越来越多,相关理念正在逐步由学界而扩散至官方,开始进入“主旋律”,科学主义开始退潮,主要标志就是2007年中国科学院颁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对科学活动坚持人文反思和批判的“科学文化人”,正在社会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是:科学及其技术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其他各种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同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不能将科学技术凌驾于其他形式的知识和文化之上。科学技术活动是双刃剑,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必须要接受伦理约束。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要警惕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必要时应向公众发出警示,甚至要自觉暂停或限制带来风险的科学技术活动。在应用科学技术时,必须要注意生态保护,尽可能减少对人类和动物受试者的伤害,人体实验应该得到受试者的知情同意等等。科学是可错的、发展的、开放的、多元的,而不是已经完成的、封闭的、单一模式的。 科学技术活动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活动,其运作总是与权力、利益纠缠在一起,它不仅需要内部的监督,也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接受公众的外部监督。科学技术知识的进步不仅需要内部的修正,也需要其他知识形式的补充与批判。因此,在民主社会中,科学技术活动不应成为社会批判的禁区。外行的普通公众,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上,不能因为科学知识不足而被取消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科学传播不是科学知识和观念的单向灌输,而是科学在公共事务上获得公众授权认可的必由之路。科学主义批判从学术领域进入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单向灌输的、毫无批判的传统科普转化为双向互动的、反思批判的科学传播,恰逢中国创建公民社会的关键时刻,意义重大。 超越科学主义,使我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数理科学传统,能够欣赏博物科学的智慧;不再将真理仅仅局限于西方近代科学,可以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在努力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国人开始以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再以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待我们精神血脉的传统文化。超越科学主义,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 在以“科学主义”作为批判武器的第一次启蒙中,人们大多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习惯,仍然渴望寻找唯一正确的标杆。而在超越科学主义的第二次启蒙中,思想和文化多元化成为基本的努力目标,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虽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很难逆转;但是,第一次启蒙的某些参与者和支持者可能固步自封,民众对“科学主义”认识尚需提高,第二次启蒙的道路坎坷艰难,需要我们展现出比第一次启蒙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见证了第一次启蒙的艰难和成功;再过三十年后,我们有机会欣然回顾第二次启蒙的成功吗? 江晓原,刘兵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异域,235-243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983 次阅读|34 个评论
文科生量子物理学习笔记(三)传统文化和宇宙一体
zhanghuatian 2012-11-8 16:49
佛教自是充分体现了宇宙一体观念的宗教。如果结合科学去学习佛教经典,一定会有更深的体悟。 老子的《道德经》,如果我们了解了现代科学之后再读,也会看得更清晰。 比如对“道”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这里的“精”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信”本意为两心相通,是否可引申为沟通或信息;“众甫”指万物生存的空间。这里对道的描述,跟科学家们对某个场的描述如出一辙,比如,两者都说其中包含了从古至今的信息。 老子是怎样得以跟道相沟通的呢?“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大概把自己调整到最真空、最静止的状态时,才更有可能看到万物的本源。 由此,我想到登月的太空人埃德加.米切尔。他本是受到严格的自然科学教育的人,当时在太空船里想必也不是存心在打坐冥想。或许,正是太空里极致的真空和静寂,恰好构成了老子所说的理想的悟道环境,才使他产生了顿悟之感。 儒家思想同样强调天人合一,天人与共。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可见,孟子认为万物的道理都已具备于个人的本心之中了,我们找回本心,就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进而知晓天机。 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体,这跟仁爱有什么关系呢?对此,后世的王阳明有更详尽的阐述。 王阳明在悟道之后,深切地体会到天地万物原本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个观点,周围的很多人都有不解之处。 当他跟朋友一同游玩时,“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王阳明)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个解释估计不仅当时的人未必能懂,现代人看来恐怕也是依旧糊涂。但是,如果你学过量子力学,大概你会恍然大悟,明白了王阳明在说的是什么。还记得吗?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当我们不去观测时,花就是个模糊的波函数! 还有人曾问他:“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 对此,他这样解释:“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有了这样的万物一体观,他对仁爱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传习录》的“答顾东桥书”中,有这样一段:“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可见,天地万物一体的观念,正是仁爱之心的根本源头。 接着他又解释,为什么多数人做不到圣人那样:“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就是说我们本来的心跟圣人并无差异,只是后来有了自我的私心,我们被物欲蒙蔽,把为天下之心变成了为一己之心,通达的心受到了阻塞。人人都有了私心,乃至于有人把夫子兄弟都视为仇人了。 他又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传习录》中卷-答聂文蔚)体会到万物一体,那么百姓的痛苦,自然也就是自己的切肤之痛! 类似的意思,在王阳明的语录中,在他的信件中,多次出现,可见他感悟之深、教诲世人之心的迫切。 前面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讲了很多,搬动了很多大科学家,最后几乎就要证明了宇宙一体观。而王阳明不仅一个人就参悟到了宇宙的奥秘,而且把这种领悟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由万物一体推理出了仁爱的结论。 有位叫欧文.拉兹洛的科学家。他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得出了宇宙由一个场连接在一起的结论。基于这种认识,他于1995年成立“布达佩斯俱乐部”,汇集了全球众多有责任感的知名人士,发表了《地球意识宣言》,旨在唤起人类的地球意识,呼吁人类意识到相互依赖、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消除隔阂,增强全球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人类意识的进化,使全球向和平、合作型国际社会过渡。 因为这些工作,他曾被评为致力于拯救地球的六位科学家之一,并两度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可见,智者的想法真是殊途同归! 而我们的儒释道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人类最深刻的智慧! 最后讲两个有趣的西方科学家的见解,作为旁证。 西方科学家中,当然也有很多人发表过各种关于道德、心灵的言论,最近我看到的两个故事比较有趣。 一个是著名哲学家尼采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尼采是大哲学家,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对自然科学也有很高深的研究。他曾研读了19世纪所能找到的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 话说在1881年8月的一个中午,在瑞士的一个孤寂的山林中,“远离人和时间 6000英尺”,他突然顿悟。估计也是深山里空寂的环境达到了老子的标准。 他悟到了什么?他想到了,宇宙是在永恒地轮回的。他认为,“宇宙总是在循环往复地经历着一成不变的历史,因为它仅有有限多的状况。”“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我们都已经做过了无数遍了并且还将再三去做。” 就是说,时间是无限的,但是宇宙的可能性是确定的、有限的,所以在漫长的时间里,一切是在周而复始地循环的。 这个观点在现在的科学看来是有可能的,当然尚未得到严谨的证明。这种宇宙轮回观跟佛教里的说法也很一致。 后来当他回忆这次顿悟时,他表达得很有趣:“我产生轮回想法的时刻,是不朽的。为了这个时刻,我忍受了轮回。”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尼采通过这个领悟,得出这样的对世人的劝诫:“我们行动直到永远。所以,采取正确的行动,也就愈发重要。” 想必尼采对宇宙的轮回一定还有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不管怎样,他得出的结论不是我们因此就可以肆意妄为,反倒是我们应该小心谨慎,去做对的事、做好的事! 鉴于他的知识背景、他的地位和影响,我想,他的劝诫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另一个故事是有关多重宇宙的。 多重宇宙也叫平行宇宙。现代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大卫.道奇支持这一理论。他设计了多重宇宙的方案,还把“多重宇宙”这个词推广到了科学家中间。 在所谓的多重宇宙里,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宇宙里有自己的副本,每个副本在每一次选择时,走上了不同的岔路。最终,这无数个副本因不同的选择,而走了无数个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国外的科幻作品里,我们看到,面对多重宇宙的情况,里面的角色认为自己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了——这个“我”进监狱或被打死或自杀了,没关系,还有其他副本呢! 不过,近几年,物理学家们通过对量子物理学的概率命题与多重宇宙关系的研究发现,即便多重宇宙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在其中某个世界里如何行动,也完全不是无所谓的事情。我们仍然要考虑道德问题! 科学家们意识到,概率在多重宇宙里的意思跟传统的意思是不同的。根据对概率的新的分析,物理学家大卫.道奇说:“我们通过做出正确的抉择,采取正确的行动,增加了我们人类的各个版本在其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的宇宙的数量。”“您的良好举动扩大了发生好事的多重宇宙的比重”。 就是说,不要去管你的那些副本是否正在做坏事,只要你这个副本坚持多做好事,那么在无数个宇宙中,做好事的、过上好生活的你的副本就会更多,好的宇宙也会因为你而变得更多,因此,这仍然是有意义的! 可见,不管宇宙是在轮回,还是有无数个副本,我们都应该努力为善! 当穷尽了宇宙的种种可能之后,我们发现,对道德的追求,是始终不变的! 做正确的事情,应该永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注:仅供娱乐,欢迎指教!
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热度 16 lvnaiji 2012-11-5 09:30
吕乃基 摘要: 当代中国的诚信缺失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关的特质是“人之初性本善”,因而不必为人性设置底线。人之初,相应于欧几里得几何的逻辑出发点:公理,由此演绎出欧氏几何乃至整个科学大厦;是一种文化的原初起点。对人之初的先验设定,对一种文化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性本恶,看似赤裸裸、恶狠狠,却在制度的约束下步步向上;性本善,看似甜蜜蜜、情切切,因失去制度之底,一旦条件适宜,人性便会滑向深渊。特质之二,是在梁漱溟所论及的人的三大关系中,以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为主。三大关系相应于三大博弈。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是诚信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博弈正是这样的博弈,并且是演进博弈。人际博弈是无限策略和一次性博弈,因而没法设置底线,导致诚信缺失。为此,在人际间只能求同存异。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古代漫长的岁月育成了礼仪之邦,在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熟人社会、科举考试,以及独特的精神生活,因而人际或者没有博弈,或者博弈主要在精神领域并有序进行。 其二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际关系下沉到人与物的关系;在计划经济年代,以阶级斗争提防人际为物的博弈。转向市场经济,在经济领域(物)以及在陌生人之间发生博弈。传统文化的优势难以施展,伦理道德失效,而原来潜在的缺陷,由于市场经济的规则尚未确立而暴露无遗并得到放大。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加剧了博弈中的违规和人性的堕落。 重建诚信,从顶层做起,从底线做起,对违规零宽容;挖掘和重新阐释传统文化。抓住金融危机的分岔点,由用到体。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文化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重建诚信。 当前中国,全社会的诚信缺失已经到达不能容忍的地步。包括学术界在内,人们从各个方面讨论诚信缺失的原因和对策。本文拟从文化的视野切入,认为诚信缺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关,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有关。重建诚信,意味着一个多世纪的体用之争深入到“体”的层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的影响 此处所谓的“特质”,其一指“人之初性本善”,其二指中国传统文化以处理人际关系为核心。 1 .人之初,性本…… “人之初性本善”,与西方文化“人之初性本恶”形成鲜明对比。此处不涉及其缘由和高下优劣,而是探讨,一旦有了如同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初始的“公理”之后,对一种文化的“建构”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人之初性本恶,因而必须有严格的法律防止作恶,由此所建构的文化以法律为基础,是对于人性而言的“底线设计”。底线,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不准。在形式上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对所有人透明、一致,以及为所有人(基本上)无歧义的理解、接受和遵守。底线向上开放,不允许人作恶,只要不是所规定的“不准”的事项,都可以从事。以底线为基础,重在共同的出发点,重在对彼此间契约的尊重;向上则呈现开放、发散和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自组织,社会中的权力相对分散。 人之初性本善,因而无需法律来看守人的底线,需要的是高尚的伦理道德的教化。由此所构建的文化以伦理道德为目标,是对于人性而言的“顶端设计”。“顶端”,在于“要、讲、应该……”,当代中国的“讲政治”与此一脉相承。伦理道德强调内在的修身养性,因此在形式上主要是意会知识 ,因特定的主体,特定的主体间性,以及特定的语境而异,难以交流和共享;不主张甚至反对非嵌入编码知识,其典型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重要的是可以说服人,办成事,而不在于道理本身和怎样表述,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相对于西方文化的向上开放,中国文化在于向下兼容——不问来历,是否来自五湖四海,求同存异。那些“异”和不同之处,最后都归结、收敛到圣贤。作为“收敛”的自然推论,那就是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东方)文化趋于集权。 人之初,相应于自然哲学的“始基”和“本原”,由始基和本原演化和构建万物;是欧几里得几何的逻辑出发点:公理,由此演绎出欧氏几何乃至整个科学大厦;是一种文化的原初起点。对人之初的先验设定,对一种文化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性本恶,看似赤裸裸、恶狠狠,却在制度的约束下步步向上;性本善,看似甜蜜蜜、情切切,因失去制度之底,一旦条件适宜,人性便会滑向深渊。 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趋利避害”,也就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倾向于以最小成本或代价获取最大收益。经济人假设,可以认为是自然界的基本定理“最小作用量定理”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当然,人类社会(一定程度上包含动物界)存在互助行为,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换取群体、民族和人类的延续和更大的利益。如何激励并规范“经济人”的冲动进而超越之,这是摆在各种文化面前的共同课题。 总之,人之初,既非性本恶,亦非性本善;人之初,性不定。就是在传诵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国,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先生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应该说的就是“性不定”,或者与之相近。 2 .人的三大关系和三大博弈 然而,人之初,性已定。 且不说 DNA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因人而异,生于中国还是美国,生于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城市还是农村,生于何种家庭,“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人之初,性已定。出生,也就是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在一个人的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印记无关乎善恶 ,而是关系到个人看待和处理周遭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所谓人的“三大关系”(梁漱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围绕这三大关系,有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的西方文化(并非不涉及其他两个关系,下同),以处理人际关系为主的中国文化,以及以处理人与自身关系为主的印度文化。相应于三大关系,可以认为存在人的三大博弈:与自然博弈,与他人博弈,以及与自身博弈。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博弈,与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一样,从根本上规定一种文化在数千年甚至更长岁月里的基本走向。 西方文化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相对于个人或团队与自然间微不足道和稍纵即逝的博弈来说,自然界是如此之大,之久,对所有的博弈者来者不拒,一视同仁。在同样的语境下,只要与之博弈的人,以与以往或他人相同的方式出同一张牌,那么自然界不会变招,也总是出同一张牌。例如,水在同样的条件下,总是在同样的温度沸腾。在博弈论中,这就是“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 。 中国文化以人与人的博弈为主。人,可就没有水在同样条件下总是在 100 度沸腾那么简单了。中国人看重的是,水无常形。这次输了,下次不会乖乖地束手就擒,一定变招。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际博弈的特点就是“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至于进一步测度博弈对手而不变招,就是在更高水平上的心理战了。正因为此,自古至今,中国的文化中充斥着这样的词语:“无招胜有招”,“兵不厌诈”,“打一枪换个地方”,最后是“人心叵测”,只能要求“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说及人与自身博弈,历来被认为是世上最难之事。“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尼采)。 由此可见,在三大博弈中,最简单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西方人走的就是这条路,而且是从自然中最简单的部分开始。那就是丈量土地和杠杆,对手的“招数”最少,也就是在“有限”的策略中,最有限,最简单,以及可重复性最高,只要寥寥数招,便可洞悉对手的伎俩。欧几里得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就是由此得到的成果。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包括西方人和希腊人,在远古和古代都处于渔猎、采集和农耕时代,所博弈的对象是动植物,其招数虽逊于人,也复杂到难以胜数。唯有希腊文明,从自然界中的最简单处开始。李约瑟除了他的著名的悖论外还有一个假设: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的话,那么一开始就不是力学,可能是电磁学。从博弈论 的角度看,可能性几乎等于零。科学始于几何学和力学,并非偶然。 从自然界中的最简单者开始,一旦揭示对手的策略,便可在此基础上与较为复杂的对手博弈。就这样步步为营,以及在技术的支持下,由几何学、力学到电磁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进而生态学、人类学和心理学。这样的进程,在博弈论中,就是由重复博弈走向演进博弈。有限策略,重复博弈,以及演进博弈,对于作为博弈另一方的人产生深远影响。 由此还可以解释,为何在各种文化争斗不已之时,体育比赛可以打通文化之间的高墙与鸿沟。其原因就在于,种种体育赛事,看似人与人的博弈,但在背后都存在人与自然的博弈。运动员,一方面要克服来自外部的万有引力、摩擦力和阻力等;另一方面要克服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局限。所谓克服心理局限,也就是要排除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博弈对人与自然博弈的干扰。自然,作为体育比赛中对所有参赛者一视同仁的参与者,也就是为所有参赛者设置了一律和一以贯之的“有限策略”,以保证重复博弈,进而演进博弈 。 希腊及其所代表的古典文明,既诞生了作为科学源头的欧几里德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同时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这并不是巧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更快、更强、更高,”正与 IT 领域的摩尔定律所提倡的“更快、更小、更便宜”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也印证了体育与科技在与自然博弈中的一致性。 3 .三大博弈与三种文化 如果说“人之初”只是文化建构的出发点,那么处于文化中的个人,是与自然、他人,还是自身中的那一方为主展开博弈,则是在时时处处塑造人,塑造文化。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比较三类博弈对三种文化的塑造。 其一,陌生人,抑或熟人。自然界与人的博弈,不论对方是谁,只要是以同样的策略对待自然,自然也一定会一视同仁地出同一张牌。正是这样的博弈方式,使西方人客观地看待自然,以及倾向于客观和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陌生人”。由此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推论是,陌生人之间的平权 。在人与人的博弈中,由于个人之间的千差万别,国家民族、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历史渊源,以及意识形态等等,必然形成彼此间的亲疏好恶,构建起形形色色的熟人圈,以及相应的权力圈,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且制定了“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 , 夫为妻纲”。于是,人际间的博弈,除了个人的无限策略外,在相当程度上就看归属于什么圈子。看人下菜。 其二,“意欲”的取向。梁漱溟在论述人的三大关系时还提出“文化三路向”说。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而印度文化则“意欲反身向后要求”。可以从前述人的三大博弈逻辑地推出这三种取向。西方文化的意欲向前,实际上就是源于演进博弈。西方人在与自然的博弈中由简到繁,步步为营,节节向前,征服自然,进而征服世界。再者,西方文化的“底线”、科学,以及在相当程度上包括人文社会科学,都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可以交流共享,因而得以积累、扩展、学习和“向前”。值得注意的是,“向前”,不只是对外,对自然,对世界;而且是对内,那就是怀疑和创新。求异,反思,不断自我更新。 中国文化的“调和持中”则是出于人际博弈的易变和极端复杂性而难分高下,只能要求各方中庸不走极端,对各种境遇随遇而安。这也是人际博弈的无限策略和一次性的必然结果。再者,在中国的修身养性和伦理道德中充斥着嵌入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列维 - 布留尔认为,“这些概念所具有的抽象的和一般的形式可以容许一种表面上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这个永远是空洞的自足的过程可以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 中华文明因此而延续至今,或许在相当程度上也因此而停滞不前。“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 。李大钊先生在一个多世纪前便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不仅在于政治结构的周而复始,而且在于“没完没了”的思维方式,其根源是没有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人际博弈。 至于印度文化,人在与自身的博弈中,由“取消问题”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有一个简化的公式:“能力 - 欲望 = 幸福感”。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由削减欲望来换取幸福。 其三,规则意识。规则需得到各方的认同,各方之间的平权,以及制定规则的第三方超越所有各方;目的是保证博弈的公平。规则的普遍适用和稳定有效有助于博弈者在胜负或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和知识的积累,理性的育成,信用的培育,从而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 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自然一身而二任,既作为博弈的一方,又是规则的制定者。不论博弈的另一方愿意与否,在确定的情况下,自然界总是按“既定”方式出牌。正是在与自然之间普遍和重复的博弈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反复磨练,尤其是在演进博弈中获得了确定的进步,使得西方人逐步接受和培育了规则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规则意识推广到人际的博弈中,从中世纪的骑士、启蒙运动强调的天赋人权和契约精神,到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在以人际博弈为主的中国,主要不是依靠一致和外在规则的约束,而是依赖旨在维系人际等级的“长幼有序”等“规则”,以及合情合理,也就是情重于理。 最后是理性。目前一般认为有三种理性:科学理性、工具理性,以及价值理性。科学理性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在于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普遍性和必然性。这是西方人与自然的博弈并逐一揭示自然界策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性。天赋人权和普世价值就是以科学理性来审视社会得出的成果。科学理性是理性的基础,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所有认识和实践的共同基础。工具理性是实践过程中的理性,既与自然界中的“最小作用量定理”一脉相承,又因人的三大博弈而超越之。价值理性一方面奠基于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另一方面赋予其灵魂。 由此看来,通常认为中国人非理性,此言差矣。中国人未必具有如西方人那样完整的理性,但丝毫不差地拥有其中之一,工具理性。中国人,尽管有如许之“特色”,但并不违反“最小作用量定理”。而且,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理性。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当下的诚信缺失具有重大影响。要论述这一点,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何在传统文化沿袭的数千年间,中国人不仅讲诚信,而且在世界各国面前堪称礼仪之邦。 首先,在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漫长岁月,中国基本上是自然经济,没有交换或很少交换,再加上重义轻利的感召,财富乃身外之物,过眼烟云,或者全归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基本上没有人际间为物质利益的博弈。 其次,在精神领域,人际的博弈重的是琴棋书画诗词,自然养成人的知书达礼和儒雅之风。精神领域博弈的“主战场”是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公开进行,有规定的知识结构作为公认的主要录取标准,一定程度上允许平等地公开竞争。例如“糊名”(密封考卷上姓名),再“誊录”,即另派抄书手将试卷用正楷誉录,使考官无法辨认考生笔迹,以保证公正阅卷。科举考试以相对严格明确的规则,保证策略的有限和博弈的重复。 在民间,既有乡绅等传承儒家文化,也有基于乡间的熟人圈内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有规可循。在自然经济中,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于是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由“乡亲们”构建起来的熟人圈。“熟人”,顾名思义,就是会在不长时间内多次遇见和听说,这就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重复博弈,成为诚信的基础。反过来说,也就是诚信止于熟人。 最后,古代中国人在具有作为人之共性的工具理性之外,虽然没有科学理性,但拥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性,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理想和抱负,从内心约束和提升人,从外部的远大目标呼唤和引导人。若是竞争激烈,博弈失利,也有退而求其次的价值理性加以安抚和调整,那就是淡泊名利,隐居山林,寻觅世外桃源(绝妙的是,山林有曲径通幽——“终南捷径”)。这样的价值理性(包括淡泊名利)推向极致,便是“存天理灭人欲”。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不仅在当时为人津津乐道,而且传诵至今。 简言之,人际博弈的全部弊病在传统社会或者没有“发作”的土壤和环境,或者被规范约束,或者被中国特色的价值理性所引导。然而,传统文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封闭、安逸和“超稳定”。中国人在这 170 余年里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远的不说了。阶级斗争年代,以意识形态的对错,换言之,是否“跟对了谁”划界,基本上瓦解了维系数千年礼仪之邦的博弈规则。无所适从的芸芸众生不得不拜倒在权力的脚下。灵魂深处闹革命,恨斗私字一闪念,则把“灭人欲”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 改革开放的影响主要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返老还童”。梁漱溟所提出的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大致相应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后者又相应于一个正常人的一生:从出生一直到二十几岁,主要是认识包括自然界在内的物质世界,拥有基本进而相当的物质财富(眼下是买房购车);之后直至退休,主要认识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老了,写回忆录,思考人与自身的关系。西方文化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于人的青少年。“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中国人大概应归于“早熟的儿童”。中国人生而练达,熟稔人际关系。所以改革开放,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中国人由中年回到了青少年。印度人一出生就垂垂老矣,尚未起步,便已回到内心世界。 返老还童带来的问题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脱节。一方面“老态尚存”,没有地基的价值理性虽已失去往日的分量和光辉,却依然在国民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表现在与“性本善”一脉相承的过高的道德要求。儿童作出脱离现实的承诺,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口是心非,从小就迈出了造假的第一步,也是诚信缺失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国人的追求从精神到物质,从琴棋书画到衣食住行。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远大志向,计划经济年代的乌托邦理想,让位于实实在在的“小康”和“翻两番”。得不到价值理性指引的工具理性乘虚而入,“ GDP 领导人民” 。工具理性只是手段,手段何以成为目的? 其次,转向市场经济的影响巨大。如上所述,传统社会,特别是在物质领域基本上没有博弈;精神领域的博弈也是在相对公平的规则下,以及在温良恭俭让中进行。当精英博取功名之时,凡夫俗子则安居乐业,并不卷入博弈。而今,博弈席卷中华大地,全方位博弈(包括不适用市场机制的公共领域),全民博弈,以及为物质利益而博弈。传统社会的三纲五常之类“规则”因违背基本人性而被推倒在地,人际博弈在本质上的无限策略和一次性博弈及其后果充分显示出来,并且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博弈中。 第三,中国在根本上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的一次性博弈使熟人间的博弈规则——伦理道德不起作用,然而陌生人之间的契约、法律又尚未完善,或者确而不立。 最后,然而也是最重要的是规则。其一,政府并没有为一夜之间( 1992 )到来的市场经济设置好严格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从根本上说,在转向市场经济之时,并没有做好准备接受作为市场经济出发点的个人本位和普世价值。其二,政府面对国资、民资、外资等制订了不公平的规则,以及作为第三方的政府往往直接介入博弈。其三,即使有规则和法律,往往有法不依。随意、变通,人治。权力在规则间任意穿越。需要做的不是遵守规则,而是怎样违背规则。守规则反而被淘汰出局,而善于“变通”者往往获利,甚至“笑到最后”,最终是“劣币驱逐良币”。 刚性的规则,是社会柔性运行的润滑剂。在没有、或有规则而实际上不讲规则的社会里,看似没有刚性规则而可以随意而行,实际上处处是会伤筋动骨的棱角,时时遇到会置人于死地的陷阱。多年前,在一位博士生的作业中有这样一段话,旷野上有一扇门,西方人过往一定要经由此门,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东方人)则视而不见,在旷野上随意穿行。真的是“旷野”,真的可以随意穿行? 上述情况,大致可以归结为“上下”两个层面:下无底线,上无引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无法无天。无疑,改革开放意味着社会的深刻转型,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全方位发生根本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前中国的诚信缺失愈演愈烈。表明在文化等方面存在深层缺陷。 总之,当代中国的诚信缺失,既有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性已定”,即性本善和人际博弈,也有后人的主观因素,包括擅权和意识形态的好恶,摧毁了传统社会行之有效的对人际博弈弊病的约束和引导;既有根深蒂固的历史根源,也有现代社会的作为与叠加,返老还童、转向市场经济、“陌生人”,以及对于传统社会束缚扭曲人性“规则”的合理破除等等,共同为人际博弈弊病的“发作”提供土壤;既有政府在制定和遵守规则方面行为的失当,也有每一个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投机、违规,以及失去价值理性的引导,人性的失控和堕落把诚信缺失进一步推向深渊。 三、重建诚信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最危险的时刻,是外族入侵?历史上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近现代又战胜了多次来犯之敌。外族入侵之时,民族同仇敌忾奋起之日。 是经济衰退乃至发生危机?自古至今,中华民族熬过、挺过、度过多少急流险滩! 是自然灾害?远的不说,且看数年前的 SARS ,还有汶川地震。前者推进改革的深入,后者更是提升了人性,凝聚了人心。多难兴邦。 都不是。 最危险的时刻,是中华民族的诚信缺失。当代中国的诚信缺失,已经见底。眼下,全民对诚信缺失的高度关注正说明了这一点。是触底反弹,重建诚信的时候了。 首先,重中之重,是从顶层做起。数千年的官本位传统,近年来更是蒸蒸日上。官,尤其是高官的言行举止在百姓的心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一,令行禁止,言而有信。想要社会诚信,政府先讲诚信。第二,制定公平透明的规则,普遍适用且相对稳定,以形成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自身则退出博弈。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建价值理性,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价值理性来规范 GDP 。第四,呼唤、提升科学理性,认同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个人本位和普世价值。 其次,在从顶层做起的同时,从底线做起。此处意为从人性的底线,也就是“人之初”做起,抛弃高高在上的“性本善”和脱离现实的价值理性,揭露、承认“性本恶”的一面,以严格的法律和规则防止和严惩。乱世用重典,对违规零宽容,建立全社会的信用记录,首先要记录的是政府和官员的信用。 第三,深入挖掘和重新阐释传统文化。虽然传统文化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在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之久,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遮蔽了人际博弈的弊病,进而把人性引向价值理性的高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不可测。相对而言,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的西方文化,就显得简单 、非此即彼,甚至独断。其“向前”的“意欲”在征服自然的“路向”上激起自然界的多少报复,而重复博弈和有限策略主要用于其内部,当西方文化面对其他与之不同类的文化时,往往从利益而不是原则出发,显示出多重价值标准;转变为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进入 21 世纪,无论人与自然的博弈,还是人际博弈,越来越强调合作博弈。“人之初性本善”固然有其缺陷,不是“本善”,也可以“向善”。前述王阳明先生提及,无善无恶心之体。后面的几句是,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人际关系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恻隐之心,以及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普世价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文化(还有印度文化,要求克制、收敛人的欲望)将在人与自然博弈的基础上,在规则的基础上获得新生而越来越显示其价值。 分岔图,是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后,中国正面临一个新的分岔点 。原来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生产力要素得以解构,被锁定的“路径”可以重新设定。感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短短 30 余年,一路赶超,成为 GDP 第二的国家,同时也面临从自然到心灵的极限,前者是资源和生态,后者便是诚信缺失。现在,经济上的压力已经减轻,中国有可能,同时也必须,从以发展经济为唯一选择,转向最佳选择——以人为本。说到底,经济发展只是“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是“体”。在此意义上,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 170 余年,多少曲折,几经反复,始终未曾真正进入“体”的层面。 中国新的路径选择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文化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为先导,由“用”到“体”,开辟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新篇章。 原文刊《艺术百家》 2012 , 5 。请引用者注明。 吕乃基,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此处所谓“特质”,仅涉及笔者所理解的与诚信缺失有关的部分。 波拉尼的 tacit knowledge 。有多种译法,如默会知识、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等,笔者倾向于刘仲林等主张的“意会知识” 实际上,生在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中国或西方,“性已定”。 科学家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整体,因此严格的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只是一种抽象。同时,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影响的积累和彼此相关,人与自然的博弈越来越偏离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趋于合作博弈。 还可以从量纲的角度来理解。科学的发展从量纲最简单处开始,渐次复杂。 顺便说,中国传说中的武功修为,每每来自机缘或秘籍,难以为他人企及,充斥违背自然规律之举,自己一不小心还会走火入魔。因而难以重复,更不能演进。 由此可以联想到启蒙运动中的“自然状态”和“天赋人权”,以及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德拉克洛瓦名画的标题是《自由领导人民》。 看了近日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人戏称,吃肯德基和汉堡之类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标准化食品长大的西方人,他们有“舌尖”吗?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二维世界,那么中国文化是三维,或许印度文化是四维…… 吕乃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 1 。 104 - 107 列维 - 布留尔,李幼蒸译,原始思维 , 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7 , 447 页 李大钊文集(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1148/71151/4847341.html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最后段 参见:吕乃基,《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4 , 280 吕乃基,金融危机之‘危’与‘机’-基于全球产业链与功能耦合的视角 , 河南社会科学 2009,2.50-54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6169 次阅读|32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流氓无产者思想
热度 8 fdc1947 2012-11-5 07:31
提起传统文化,一般人的印象便是仁义忠孝、文人雅士、子曰诗云、之乎者也再加上琴棋书画什么的,很少与流氓联系在一起。 我在《假日遐想》这篇博文中指出:“ 流氓无产者的思想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似乎很少有人注意)”。本文将略展开一点说一说这个问题。 流氓无产者这一名词是近代才有的,但是流氓无产者却是古来就有的。古人说: 氓从亡从民,流亡之民也。 孟子曾经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这种无恒产的、破产的“放僻邪侈,无不为已”的流民,自古就有。跟从 盗跖“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那九千人中间,应当有不少就是破产的农民。 单个流亡之民,没有了土地和财产,流亡他乡,力量当然非常弱小,连生存都很困难,是社会中的极弱者。他们往往需要依附于当地的强者才能生存,这样的人就成了强者的奴仆。也有的流民抱作一团,相互依靠,相互依靠之后,力量就大不相同了。两千多年来,统治者开明一点、老天爷风调雨顺的时候,流民少一些,流氓无产者社会是黑社会,处于正常社会之最下层,不起大风浪,称天下大治。统治者腐败烂透、老天爷灾荒连年,流民遍地,流氓无产者就会揭竿而起,由黑社会变为公开的造反者,于是天下大乱。如果造反成功,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一部分流氓无产者变成了统治者,流氓无产者思想中间的一部分就会变成统治者的思想。 流氓无产者的思想是由他们的地位决定的。 流氓无产者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往往不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他们憎恨整个社会的结构,所以,他们的最核心思想的特点是破坏性。 破坏性首先表现为藐视社会秩序,企图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为此,他们可以使用一切他们能够想到的和用到的方法。 流氓无产者思想极端渴望拥有财产,拥有了财产他们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不惜使用任何手段。另一方面,因为财产不是他们创造的,他们又轻视财产。必要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将社会财产破坏掉。对于得不到的别人的财产,他们加以毁坏,打、砸、抢、烧,毫无惜意。对于轻易得到的财产,在他们认为必要时也随意地破坏,或轻易地处置。 他们漠视生命。因为曾经或正在过着生不如死的贫困的或没有尊严的生活,他们对于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身体还是别人的生命,都不加珍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表示自己的勇敢等等,他们不惜毁坏自己的身体,残害他人的生命。 他们鄙视和欺压比他们更弱的弱者,轻视妇女。 他们鄙视文明,崇尚野蛮。 为了保持他们的力量,他们看重他们的小团体,看重团体中彼此的团结,其道德规范便是所谓义气。在他们的团体中,讲义气的、强大的、勇敢的、挥金如土的、不近女色的,就是英雄,就能够得到其他人的尊重。 上面所说这些思想实际上与封建社会的“官方文化”——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并不完全矛盾,甚至有一些共同点。 例如,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也轻视生产,轻视财产。他们自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就批评要学习 一点生产知识的 樊迟是“ 小人哉”。 例如,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也在某种程度上轻视生命。到了宋代,他们竟然鼓吹:“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例如,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也极其轻视妇女。 例如,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也在某种程度上轻视法制。 等等等等。 我们的传统俗文化包括传统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传统戏曲、曲艺中都有大量的宣扬流氓无产者思想的地方。至于传统的武侠小说,更是流氓无产者思想的“集中产地”。 过去,我们大多数老百姓就是在这种俗文化中进行我们的启蒙教育的,我们在从中得到了历史、文化、道德、法律、语言、艺术、音乐等知识的同时,学到了孔孟之道,学到了道教、佛教等宗教知识,也学到了流氓无产者思想。 所以,流氓无产者的思想,实际上从小就被灌输在我们的骨子里。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多少的程度会随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的好坏等有关。但是每人多少都会有一点则是肯定的,因为流氓无产者思想实在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笔下的阿 Q ,便是一个流氓无产者的典型。鲁迅深刻地、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阿 Q 的灵魂。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身上或多或少的找到阿 Q 的影子。 正因为流氓无产者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重视这一点,在我们修养自己的思想时,注意这些糟粕的影响。 实际上,在当今,百多年政治上的混乱、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政权的频繁更迭已经而且继续使得这些流氓无产者思想大大的泛滥。俗话说:乱世英雄起四方。这里所说的英雄当然包括了许多流氓无产者。 革命时期,法制、道德的大都“不作用”了。因为革命或反革命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这种情况下,流氓无产者最能有作为。战争中,刘邦不见文人,却愿意见“高阳酒徒”;曹操求贤,不论是否“盗嫂受金”,这都是容易理解的。在 20 世纪的前 80 年,过不多少年就来一次“革命”。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我们仍经历着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的变革。人们纷纷为自己的利益而挖空心思,不择手段,流氓无产者思想空前大泛滥。 在传统文化变得很时髦的今天,指出流氓无产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4191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著名学者袁伟时批《弟子规》:摧残孩子的心灵
热度 1 wliming 2012-11-4 18:01
中新网 南京 11月3日电 (记者 吴瞳)“和任何事物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其不足。”针对当下“国学”依旧十分火热的现状,3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阐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思考。当日,其新书《文化与中国转型》在南京先锋书店首发,华东政法大学的杨师群教授作为嘉宾与袁教授形成精彩的互动。 下午3时许,稍稍迟到的袁伟时一坐定就连忙致歉。虽已81岁高龄,但他在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仍然神采奕奕,充满激情。他对中国的教育、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现在很多人提出西方文化很多都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比西方文化更高明,我认为这种想法太过片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公民教育的需要。”袁伟时铿锵有力地说。 “还有人推崇‘国学’学儒家,我认为这是十分不合适的。”讲到激动之处,袁伟时常常忘记了拿起身旁的话筒,“现代社会,文化应当是多元的,除了儒家,道家、基督教等各种思想应当百花齐放。” 他坚决反对少儿读《弟子规》,认为这是摧残孩子的心灵;他也反对企图利用传统文化否定和修改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翻看袁伟时的新书不难发现,全书很大篇幅的内容都在批评当下他认为的一些错误思想。也因为这些批评,使得他的观点颇受争议。 “说真话,说自己的话。对没研究过的领域,我从来不乱说。”面对争议袁伟时这样回答。另外他还送给在场所有人一句话:“为什么‘问号’是个‘勾子’的形状,因为只有怀疑和好奇才能让你勾住东西,有所收获。”(完)
个人分类: 社会|8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哭: 过去10年,我国每天消失80自然村 (简编与感言)
热度 3 Elephantd 2012-10-28 09:23
复制感言: 刚刚看见下面的报道,很痛苦。 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的自然村应该消失,让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在适宜居住的自然环境里,农民饥寒交迫,为了生存而到城镇流汗卖血,就令人心酸。 生活中,我看到过很多农民工就是这样的,在低矮的出租房里,啃着干燥的馒头,在尘灰飞扬的马路边,看着城市人的白眼、提防着城管大队的驱逐。 想问,这些离乡背井的农民朋友在异国他乡幸福吗?但愿他们幸福! 当然,也有到城市发迹的老板,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 农村,空了!我们吃什么? 更为重要的是,失去的传统朴素民俗,永远失去了,这叫发展中的倒退! 振兴乡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科学工作者的一种使命。 体恤农民,像温总理那样,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国人应该做的。 (2012 10 28 9:20) 过去 10 年每天消失 80 自然村 江西一村庄仅剩 1 人 2012 年 10 月 28 日 03:15 杭州网 - 都市快报 过去 10 年全国每天消失 80 个自然村 记者冯志刚摄 本报首席评论徐迅雷 有一种选择叫离开,有一种趋势叫进城。 《都市快报》本期的 “ 天下 ” 周刊,聚焦 “ 空心村 ” ,对赣西北三个 “ 空心村 ” 进行调查, 11 个自然村平均居住不到 8 人;村民外出打工,从山村走向了城镇,留下了 “ 空心村 ” ,有的地方还干脆说成是 “ 空壳村 ” 。 “ 一个人的村庄 ” ,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而是散文家的真切写实。 城市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 城镇化 ” ,这是一种大势所趋。偌大国家,超过半数的人城镇化了,这是必然的一个结果,不由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现在农民工就有 2 亿多在城市里干活,尽管不是具有城市市民待遇的 “ 城里人 ” ,但他们终归是离开了乡村。那么多人离开了,乡村哪有不 “ 空 ” 的道理? 我曾经在基层当过领导,比较知道农村、农业、农民。我明白 “ 下山脱贫 ” 是一种历史性的选择。留在高高的山上,特别是留在一些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连脱贫都很难,真是没有多少出路的。别的不说,难以通公路就是很苦命的事,告别的选择,看起来是无奈的选择,其实也是文明的选择。 乡村,是我和像我一样的许多人的童年记忆。著名导演吕克 • 贝松曾说: “ 童年是人类的父亲。 ”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其实就是 “ 人类的父亲 ” 。但我毕竟告别了童年、离开了乡村,这其实是我的必然选择。我是兄弟姐妹五个,都是早已离开了乡村,我们的下一代更无可能回到乡村;等到年迈的父母辞世,对我们家来说,这 “ 两个老人的乡村家庭 ” 就再也与乡村没有多少关系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乡村会有 “ 空壳化 ” 的变化,城市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看过一个纪录片,说的就是某个因发现石油而建立、兴盛起来的城市,因为经过几十年的采掘,石油已经基本采完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枯竭了,陆陆续续搬离了这个石油之城,使之逐渐变成了 “ 空城 ” 。甚至美国一些行业性很强的城市,因为产业变迁,加上经济危机,都有很多人搬离了这样的城市。 应该看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帮助它转变得更自然一些,更妥帖一些,努力避免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要对那些一时难以 “ 转身 ” 的老人们,要多加关怀。至少我们应该有办法有措施,避免出现 “ 留守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 ” 这样的情形。 一个人的村庄,抑或一群人的城镇。发展,变革,需要我们尊重现实,更需要我们尊重规律。往前走吧,沿着前进的路,不同的鲜花,终归是要次第开放的。 江西南坑村:一个人的村庄 消失的村庄 • 调查特派记者冯志刚文 / 图发自江西安义 这是一个坐落在赣西北群山深处的小山村,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 31 座蓝砖黑瓦的木屋,依山而建,散落在狭长的山坳间,掩映在青山绿水中。 因为一口洁净的池塘,它得名南坑村。这个始建于清朝末期、最鼎盛时有 130 多口人的山村,终究没有挡住城市化的冲击,青壮年挤入城市讨生活,一家家搬离了村庄。 现在,一个叫钟兆武的 64 岁老人成了村里唯一的居民,守护着这个据传清朝末年由浙江丽水迁来的村庄。 近日,都市快报记者来到南坑村,希望从它的盛衰中,发现成千上万正在消失或已经消亡村落的命运轨迹。 人退,野猪进 清晨 6 时,山里的天空蒙蒙亮,钟兆武家的狗 “ 阿黄 ” 突然吠了两声。钟兆武打开房门,探出头,向院子里张望,没发现什么异常。 家里的两只母鸡趁他开门间隙,跑到院子里 “ 咯咯 ” 叫起来。南坑村一天的生活开始了。 村里除了钟兆武之外,一条狗和两只鸡,是这个村庄里仅剩下的活物。 南坑村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合水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从安义县城往北沿着山路行 25 公里 ,就到了这里。 不熟悉路的司机,只要沿着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一直往山里走,就可以找到村庄。 天色渐渐转亮,钟兆武洗刷完毕,收拾灶台,煮了两大碗面条,就着咸菜吃个精光。饭毕,他扛起锄头穿过门前的小溪,来到村前一处坡地。 “ 这些该杀的,又来祸害了。 ” 他骂的是山林里繁盛的野猪,它们赶在黎明前,从山林下到田地,糟蹋了钟兆武刚种下的土豆和大蒜苗。 钟兆武知道,和野猪家族相比,人要在这里生存,越来越不占有优势。 20 年前,情形完全相反,那时寻三天也发现不了野猪踪影。 南坑村所在的合水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曾靠木材销售成为安义县最富裕的村子。但随着山上的树越砍越少,国家开始封山育林, “ 靠山吃山 ” 的合水村财路断了。 人均不到两分的耕地,无法养活南坑村一家家张着嘴吃饭的人,村民开始外出打工谋生。 经过 10 多年的村民迁移,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就剩下钟兆武一人。 11 个自然村每个村平均不到 8 口人 到 2010 年底,南坑村本来还有两户人家, 4 口人,即钟兆武夫妇和 ( 合水村 ) 村支书钟兆柳夫妇。 当年,钟兆柳夫妇搬到了安义县城,再没回来。次年,钟兆武的妻子徐毛妹也被小儿子接到县城,照顾在县城上学的孙女。 钟兆武已记不得哪一年走了第一户村民,但记得上世纪 90 年代末和 2006 年,村里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外出打工潮,从而引发搬家潮。 “ 先是年轻人出去,后来四五十岁的人也跟着出去了,再后来,一些老人和孩子被接走。 ” 第一户村民离开时,钟兆武还给这家远房的堂哥买了一挂鞭炮燃放送行,预祝他生活步步高升。 但他很快发现了问题的严重,这年年底,搬家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走掉了一半人家。 搬走的村民,大部分远走甘肃、广东、浙江等异乡,男人多做架子工或泥工,女人则进了工厂。再后来,村里有人带头做起铝合金安装生意,并带动了全村。 一些外出青壮年挣到钱后在县城买了房子,将父母和子女接去居住,老家的房子也就慢慢遗弃了。 2006 年,第二波村民打工潮来临时,钟兆武的小儿子钟印水也离开了家,跟随堂哥到甘肃武威市做起了铝合金安装生意。小儿子的重庆籍媳妇在家守了半年,终忍不住山村的清贫,随夫而去。次年,未成家的大儿子钟欠水偷偷远赴广东打工。 熟悉村情的钟兆柳说,合水村有 11 个自然村,共计 814 口人,而现在留在村里的不到 80 人,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每个自然村平均不到 8 人。 几代人相传的岳家拳和社戏、舞狮一样失传了 10 月 25 日 中午,钟兆武在田间补种被野猪捣毁的土豆苗,回忆这些年发生的大事时,一脸的平静。 午饭过后,忙完农活,钟兆武要带都市快报记者到村里走走。 虽是秋季枯水期,汩汩的溪水仍流淌不止。沿着一条平整的水泥路上行,一栋栋木房和砖混结构的民房均大门紧锁,一些经不起风吹雨淋的已坍塌。 “ 这是我哥哥家的,这是村支书的,这是我大堂叔的 ……” 钟兆武 64 年的全部记忆,都依托于这个行将消失的村庄,即使对于已经搬走 20 多年的人,他仍能详细地说出模样和脾性。 村尽头是钟家祠堂。和那些破败失去颜色的老宅相比,这个被刻意修缮的房子鲜亮得多。不过因为长久无人进出,祖先的牌位已被蜘蛛网占领。 在这里,钟兆武说起了村庄的历史:清朝末年,兵荒马乱,一户钟姓人家从浙江丽水躲避战乱来到这里,看此处山清水秀,便安顿下来。到了钟兆武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一代。村里出过最大的官就是村支书。 村史没有成书,口口相传了上百年。 对于钟兆武,村里的祠堂、池塘、小溪和晒谷场等都能勾起一段抹不去的回忆。 钟兆武说到了村里曾盛行几十年的岳家拳。 南坑村在早年曾盛行习武,练习岳家拳法。村里的每一个男丁都会耍上几招。农闲时节,村里 10 多个从 7 岁到 20 岁不等的孩子,会在晒谷场上聚集,跟着大人一招一式练习拳术。 岳家拳也跟随钟氏家族流传了好几代,很长一段时间,因有武功在身,钟氏家族很少被人欺负,甚至在集体分田和分山林时,钟家人都有相当的话语权。 但经历了几代钟家人的岳家拳,最后和村里每年热闹的社戏、舞狮一样,被风吹走,只留在记忆中。 “ 孩子都不学了,忙着挣钱去了。 ” 说到失传的武术,钟兆武有些伤感。 住在县城的哥哥钟兆文年轻时也会一身拳脚,但几十年没有活动筋骨的习惯了。 “ 那都是小时候的记忆。 ” 在钟兆文眼中,岳家拳失传是一种必然,因为再没有年轻人对它有兴趣。 骑车到 2 公里 外接听手机 没有他人的村落,常常寂静得让钟兆武发慌。 每到这时,他会打开陪伴三年的收音机,调到有杂音的电台让里面的人大声说话。或者,吃过晚饭打开电视,让 “ 声音 ” 回到他的世界。 每十天半个月,他还有一个期待,就是等待在外工作的两个儿子打电话回家。 这天,小儿子钟印水从甘肃打回电话。 因山里手机信号不好,钟兆武骑车到 2 公里 外去接听。儿子担心浪费父亲话费,重新拨了过来。 儿子本是来问候父亲的,可话没说两句,两人就吵翻了。 “ 这个逆子,还威胁我 ( 他 ) 再不回来。 ” 父子俩围绕父亲是否应该去县城和母亲团聚的事争执不下。 钟兆武拒绝到城里住的理由有:地里棉花要摘,城里花销大,在城里住不惯。 被惹恼的钟印水最后抛下一句话,如果不到县城去住,就 ( 让老爸 ) 一个人待在家里过年,他们是不会回去的。 钟兆武觉得权威受到了挑战,对着电话用当地方言大声呵斥儿子,却发现电话已经挂断。 这晚,他赌气连晚饭都没做,一个人闷闷地坐着发呆。 “ 想想,我脾气也大了,孩子本来好意打电话,被我骂走了。 ” 事后,他有些后悔。 针对这次矛盾,钟印水认为父亲太固执,有好的生活不懂得享受,让村里长辈戳小辈的脊梁骨,他有些不甘。 钟印水承认他和妻儿确实不想再回到老宅生活, “ 因为那里要什么没什么 ” 。 钟兆武心里也明白,让儿子们回到农村并不现实。他们这一代已经不再靠这里的土地刨食过生活,对土地早失去了眷恋。 钟兆武清楚地记得,村民搬走后,起初逢年过节,还有一些村民会回到村里在老宅门口贴上对联,放一挂鞭炮。再后来,连这样象征人丁兴旺的事也免做了。 钟兆柳说,以前过年还能热闹一阵的小村庄,现在一年四季都冷清。南坑村就像他,一日比一日衰老,走向应有的归宿。 族人离世才有一次家族聚会 村子里的人走光后,土地便闲置起来,钟兆武接手这些土地,种上水稻和旱地作物。 今年雨水充沛,但近两亩的稻田,秋收时只收到 800 斤稻谷。野猪又一次扮演了 “ 坏人 ” 的角色。虽然会几招岳家拳,但钟兆武还是不敢进攻它们,只能将它们从稻田赶走。 钟兆武承认南坑村正在消失。他觉得一座座失去了主人眷顾的房子似乎只等坍塌的那一刻。 不过村里一年中还是会迎来一两次热闹。那就是外出的人离世后,要落叶归根的时刻。 2011 年 12 月一个寒冷的冬日,钟兆武离家 5 年的嫂子赛火莲,被丈夫和孩子用一辆面包车从县城拉回家。 大哥告诉他,嫂子被南昌的大医院确诊为胃癌晚期,已时日不多。为满足她的心愿,将她送回老家。 一个月后,嫂子在已经倒塌半边房屋的老宅中断气。 钟兆武说,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家里才会通知远在外地的家族、亲戚,只有这时才是一次难得的家族聚会,年轻人会回到老宅住上几晚,忙完事后匆忙各奔东西。 这样的聚会,每一次都有些悲凉。 “ 只剩下一个空房,怪瘆人的,住着害怕。 ” 已经搬到城里居住 7 年的钟伟奇,在铝合金安装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后,和很多南坑村同龄人一样,一年难得有一次回家。对他来说,老宅只是名义上的出生地而已。 又一次入夜,到了睡觉时间。钟兆武脱衣上床后, “ 阿黄 ” 安静地趴在床边,寸步不离主人。 钟兆武说, “ 阿黄 ” 怕夜晚,喜欢挨人。 “ 我也需要它来壮胆。 ” 赣西北空心村:不亡而待尽 消失的村庄 • 调查特派记者冯志刚发自江西安义文 / 图 10 月 25 日 ,从江西省安义县 ( 地处赣西北 ) 新民乡政府到合水村,十多公里的乡村公路上几乎遇不到什么人。 “ 越往山里走,人越少。 ” 合水村书记钟兆柳将面包车开到时速 60 公里 。 合水村下辖的 11 个自然村,原本有村民 814 人,现居住人口不足 80 人 ( 平均每个自然村不足 8 人 ) 。 新民乡乡长钟伟安说,新民乡有 1.3 万人,在国家封山育林后,很多村庄因为田地少,村民结伴外出打工,最多时外出打工人员达到四五千人之多,造成了大量的 “ 空心村 ” 。原本有三四十户人家的村庄,现在很多只剩下两三户人家,且留守的都是老人。 新民乡究竟有多少这样的 “ 空心村 ” ?没有做过统计,但钟伟安估计超过三分之二的村都是。 全县 25 万人 10 万人外出务工经商 面包车到了合水村的行政办公楼, 4 个老人在村民活动室围成一桌摸牌消磨时光。 记者先后走访了合水村 ( 行政村 ) 的 5 个自然村、合水村周边的吊钟行政村和塘边行政村,调查村庄人数和留守的村民。 吊钟村原有 700 多个村民,现居住不足 100 人;塘边村有 1400 名村民,现居住不到 300 人。 合水村村委主任帅伟绅说,合水村多个立村一二百年的自然村,在 10 年内陆续成为 “ 空心村 ” ,其中一个原本有 10 多户村民的村庄已整体荒废,成为无人村。 已担任 12 年村主任的帅伟绅说,合水村、吊钟村和塘边村的 “ 空心 ” 现象,并不是独有,这在安义县 10 个乡镇都存在,有些地方更为严重。 安义县民政局的一份关于农村老龄人口抽查证实了帅伟绅的话。这份对全县 40 个自然村的抽查结果显示, “ 空心村 ” 所占比例相当大。 安义县民政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说, “ 空心村 ” 在江西很多地方存在,有的地方比安义县还严重。 一份材料显示:安义县 25 万人口中有 10 万人外出务工经商。他们赚钱后在县城购房,或在农村修建新房。不过新建的楼房大半关门闭户,一年中只有过年才会有人住上几天。 病了就自己扛着 合水村观坪自然村一个 77 岁的老人去世后三天,才被邻居 74 岁的戴文和老伴帅伟莲发现。 “ 几天没看他出门,担心他病了没人知道。 ” 戴文从窗户上看到老人躺在床上,喊了几声却不见回应,有些慌。他喊来村委会主任帅伟绅帮忙,等众人打开老人房门,发现老人已死亡多日。 “ 死了至少有三天,房间都有臭味了。 ” 帅伟绅随后通知老人外出打工的两个儿子,两天后,他们才赶回家中。最后尸检证实老人是疾病突发,自然死亡。 观坪村原有 57 户村民,现在只有 3 户 7 个老人居住。 “ 患病了,床头连一个端茶倒水的都没有,有时腿一蹬就走了,家里人都不知道。 ” 帅伟绅对他们的凄凉晚年同情不已。 戴文说,这些人家有的已经 10 多年没有人居住,有的仅在过年时才住几天人。 观坪村居住的 7 个老人中,最小的有 64 岁,最大的有 80 多岁。 “ 老了什么也做不了,平常就忙活点吃的。 ” 村里 7 个老人,每人身体都有病疼。 戴文双腿患有严重的风湿,还有高血压,两天不吃药血压就高。老伴帅伟莲有心绞痛病,活动多了就发作。 “ 有病了就自己扛着,活一天算一天。 ” 戴文说。 小学办不下去了着火找不到人救 10 月 25 日 ,记者踏访观坪村发现,村里很多房屋大门紧锁,一些已经破败不堪。 坏人会瞅准空心村仅剩下老人进行盗窃。为维护村庄的安宁,村干部不得不将已经古稀的老人组织起来在村里巡逻。 “ 他们自己生活都有问题,哪能对付贼?只是起些震慑作用罢了。 ” 钟兆柳说。 2005 年,山林起火,村干部敲锣打鼓,也只找到几十个能上山救火的人。 “ 全是老人,走都走不动,怎么去灭火? ” 说起那次经历,钟兆柳很感慨。 塘边村书记钟式乾说,合水村、塘边村等村庄人少了,地荒了不少。山上的野猪也多了起来,经常下山糟蹋庄稼,地越荒越多。 “ 空心村 ” 的学校因学生人数大量减少,很多办不下去了。合水村小学在 2011 年停办,吊钟小学 2012 年只有 6 个学生,老师只有一个,面临停办的危险。 一些曾经人丁兴旺的古老村庄,随着年轻人外出,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逐渐消失,一些地方已很多年不再舞龙狮、玩龙灯、唱社戏了。 随着村民减少,教育、医疗、治安等公共资源日益衰弱。村里卫生所一天不如一天,老人看病也不方便。公共服务跟不上,又造成更多村民外出,如此恶性循环。 要想村庄不消失,需要有产业支撑 尽管有很多问题存在,一些老人还是愿意呆着村里。 戴文和南坑村的钟兆武就是典型,他们认为村里空气好,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习惯了,再冷清也比居住在城里安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曾给消亡的村庄这样定义 —— 如果一个村庄剩的户数和人数到达这样一个状态:红白大事凑不起办事的人手,现有适龄年轻人在村里找不下对象,后辈年轻人再不愿回村居住,那么,这个村庄也就 “ 不亡而待尽 ” 了。 钟兆柳很赞同他的话。怎样不让这些 “ 空心村 ” 消亡,重焕生机?钟兆柳说需要有产业支撑。 他曾三次到江西婺源去考察那里的古村落旅游,最大的愿望是将 “ 和婺源条件相似 ” 的合水村复制成另一个婺源。 他现在正忙着寻找投资人。 “ 希望在这些村落消失前,能有贵人出现。 ” 过去 10 年全国每天消失 80 个自然村 2012-10-28 根据《江西统计年鉴》的数据,江西全省的村民委员会数量,从 2002 年的 20183 个下降到 2009 年的 17227 个,减少了 2956 个。实际上,村庄大量消失或走入衰败的境地,不只是在江西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发生。 每天消失 80 到 100 个自然村 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 10 月 20 日 透露,相关部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 360 万个,现在则只剩 270 万个, “ 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 80 至 100 个村落 ” 。 在今年 2 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提到一组数据:在 1990 年到 2010 年的 20 年时间里,我国的行政村数量,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从 100 多万个锐减到 64 万多个。 “ 它们悄悄地逝去,没有挽歌、没有诔 (lěi) 文 ( 即悼念的文章 ) 、没有祭礼,甚至没有告别和送别,有的只是在它们的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落成仪式和伴随的欢呼。 ” 李培林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他曾翻译法国著名农村社会学家孟德拉斯的著作《农民的终结》 (1990 年出版 ) ,并通过对广州几十个城中村的调查,写成《村落的终结》一书 (2004 年出版 ) 。 在李培林看来,产业空、青年人空、住房空、乡村干部空, “ 四大皆空 ” 造成一些乡村的凋敝和衰落。 有几位学者曾总结,推动和促使村庄不断走向空心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土地改革、家庭组织关系瓦解、市场化、城镇化、传统观念变革等方面。不断外移的人口导致诸多村庄提前进入衰退阶段。 乡镇平均人口和行政村平均人口都有所提高 根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的研究, 1999 年以后,行政村数量减少的速度加快,平均年减少速度达到 2.41% 。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总人口逐步减少的情况下,乡镇平均人口和行政村平均人口都有所提高 —— 农民搬迁到新村庄或更大的村庄,使得一些自然村消失。大规模的撤乡并镇并村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中央 2004 年的 1 号文件为此提供了政策支持。 有一组数据可资佐证:民政部今年 6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从 2004 年到 2011 年,全国村民委员会的数量逐年递减,从 64.4 万下降到 59.0 万,平均每年减少 7700 多个村委会 ( 平均每天减少 21 个村 ) 。与此同时,居委会数量从 2004 年的 7.8 万增加到去年的 8.9 万。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曹锦清告诉都市快报记者,行政村基本上是伴随撤乡并镇并村而减少,而自然村的消失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生态条件很恶劣的地方的移民搬迁,这大部分是政府行为,比如浙江武义就曾把村民从山区里搬出来;还有一种是自然消失的,本来户数就很少的小自然村搬迁到县里或城镇,或者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只剩下老头老太,土地也抛荒不种了,自然村就萎缩了。 伴随着巨变的失落和超越的艰难 山西一家媒体去年曾对正在消失的村庄做过调查。调查显示,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大量村庄人口停止增长,常住人口大幅减少,村庄败象日显。立村一二百年、五六百年的村庄,一个个迅速成为空壳村。村庄消亡的主要原因是:年轻一代外出打工;种田效益长期低下,农业凋敝,经济上没有出路;大量撤并农村中小学致父母外迁陪读;土地被征收征用。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村庄因煤矿过度开采导致的塌陷而面临消失。去年年底有媒体报道,山西全省 1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采空区近 3 万平方公里, “ 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村庄 ” 已超过 700 个。另一方面,按照山西省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规划,每年会有 200 个甚至更多的村子消失。 近年来,各地出现 “ 土地城市化 ” 的热潮。据李培林透露, 2010 年以来,全国有 20 多个省份出台了各种各样撤并村庄的规划和政策,通常是要求农民进城上楼,以宅基地换取市民权和社会保障。由此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 在那篇题为《从 “ 农民的终结 ” 到 “ 村落的终结 ” 》的文章中,李培林形容, “ 村落终结过程中的裂变和新生,也并不是轻松欢快的旅行,它不仅充满利益的摩擦和文化的碰撞,而且伴随着巨变的失落和超越的艰难 ” 。记者黄庆明 68 岁上海老人写下 4 本村史 消失的村庄 • 人物记者黄小星文 / 图发自上海 1994 年 9 月,上海莘光村西李队农民李锦祺拥有了一个门牌号:上海水清路 298 弄 21 号,并同时拥有一个城镇户口。 18 年后, 68 岁的李锦祺写出 4 本沉甸甸的村史,但仍然后悔为消失的村庄记录太晚。 这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不知道,被自己称为 “ 水清二村 ”“ 佳佳花园 ”“ 景和茗苑 ” 的这块土地,有过一个村庄叫 “ 莘光 ” 。 西瓜田里受启发 有时闭上眼睛,身处楼房的李锦祺,会听到几十年前的声音:天蒙蒙亮时,院子里的养鸡房传来公鸡打鸣声;宽阔的田埂上,拖拉机轰隆隆地开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村里有人第一个买上自行车,得意地摁出一连串清脆的车铃声 …… 他还听到 19 岁那年夏天的夜晚,风吹过西瓜田发出的沙沙声。和他一起看守瓜田的老人,每夜都会絮絮叨叨地说起村里那些 “ 陈芝麻烂谷子 ” 的旧事,他却听得津津有味。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祖上有着这样有趣而迷人的轶事。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锦祺开始留心村里的一草一木。渐渐地,他开始喜欢上和村里人聊天,聊到有意思的人和事,就用心记一记。比如,西李人爱生双胞胎, 62 户人家中,最多时有 6 对双胞胎;比如,西李男人爱朝外跑,不愿在农村干活,而西李女人却不肯外嫁,宁可在村庄招 “ 住嫁囡 ( 上门女婿 )”…… 当时,从 1961 年开始稳定建置的莘光大队有 10 个生产队,李锦祺所在的叫 “ 西李 ” ,顾名思义,也就是 “ 位于西边,多数姓李 ”—— 村里共有 62 户人家,其中 60 户人都姓李。 李锦祺的曾祖父是个文化人,曾经整理过李氏家谱,但随着 1949 年的一把大火,李氏家谱化为灰烬。借着收集村史,李锦祺开始一点点地认识、集纳家族和西李的传统。 根据传说,李锦祺推算出,公元 1790 年,自己的祖先就从浦东迁来莘光。在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 年 ) 的地图上,莘庄只是个无名小镇,属清朝 36 保 ( 华亭乡 ) 。据莘光家族史推算,那时,李锦祺的祖先已经在这里居住,共有七八个村庄,约几十户人家。 收集村史的工作,就这么开始了。 “ 我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自己祖祖辈辈的生活。 ” 李锦祺这样描述自己的初衷。 记录生活的苦与乐 年轻时,李锦祺做过赤脚医生、大队会计。戴着眼镜的他,和自己的曾祖父一样,也算是村里 “ 有文化 ” 的人。 说起从前的日子,他笑说,最大的感受是,村里的小孩都会唱 “ 今年望似明年好,明年还是一件破棉袄 ” 。 身处其中的李锦祺,记载下村民为改变贫困付出的朴素努力。一村之隔的生产队名叫 “ 马家塘 ” 。与老实的西李队人相比,马家塘的社员头脑更加活泛。胆大的村民,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敢偷偷种一些蔬菜和葱,偷偷踏着自行车到上海市区的菜场去卖。最多时,马家塘每天有 83 个农民,在天亮之前去卖葱。人们一度把马家塘叫作 “ 葱家塘 ” 。 他还记下一桩趣事: 1961 年,两个热心的村干部为故去的独居老人守灵,由于当时农村尚未通电,两个村干部摸黑烧饭,结果误把桐油当成食用油,上吐下泻。 生活不全是快乐。他沉痛地记录下一桩伤逝: 1983 年 10 月 7 日 ,大队油粮员总出纳李友根 “ 车误致死 ” 。 那本是一个平常的下午。李友根和李锦祺说要去银行取款,却在差一点就进村时,因横穿马路被汽车撞倒身亡。原本开朗健谈的李友根,去世时才 43 岁,留下 80 多岁的母亲和 3 个未成家的子女。 那年,村里还有一个 7 岁的娃娃,也因为车祸死亡。李锦祺咀嚼出生命的无常,也想到,那些普通人一旦离开,也便再没有什么人记得他们,似乎一点痕迹都不留下。于是,他更想为一些普通人 “ 立传 ” ,至少,记住他们的名字。 随着一页一页的记录,许多年的时光在李锦祺的笔下流过去。他也渐渐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不变的是,他从未想过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莘光。 城市化建设轰轰烈烈 李锦祺的村史,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莘光社会各业人员之最》一章中,不乏琐碎的记录,但从中不难一窥时代的缩影与变迁。比如村里第一个造楼房的人、第一个开拖拉机的女人、第一个养长毛兔的人、村子里担任赤脚医生时间最长的人 …… 在村史中,有个章节叫 “ 莘光大事记 ” 。李锦祺五易其稿,记录下莘光从 1949 年到 2005 年, 56 年间的 “ 大事 ” : 1962 年 9 月,全公社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的愿望; 1968 年 10 月 25 日 ,莘庄镇上的知识青年首次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8 位青年分到 10 个生产队插队落户; 1983 年初,莘东大队杨家湾生产队杨全余一家 6 口人承包了生产队 60 亩土地,成为全县种粮大户 …… 微观的记录背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 1992 年 4 月,上海市政府同意莘庄镇横沥巷东面开发,莘光村的部分土地划入规划范围,此后,莘光村的农民开始陆续动迁。 1992 年 9 月 26 日 ,国务院决定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莘光划入闵行区管辖区域。 1993 年,李锦祺记下的大事是:莘光村成立股份制公司,动员村民自愿入股。年底,莘光股份公司第一次分红,每一股分得 640 元现金。 1996 年 11 月,莘光撤队工作开始,首批撤掉了 3 个生产队。 1999 年,闵行区政府发布贯彻《上海市撤村、撤队集体资产处置暂行方法》的实施细则。莘光的 10 个生产队,在五年内全部撤光。 同样的风,吹过的已不是同样的土地。 淡薄的人情 昔日莘光的土地上,很快建起 20 多个大大小小的居住小区,成立了 13 个居委会。 1994 年 9 月,西李队第一期 30 户居民迁入水清二村,李锦祺住进整齐划一的六层居民楼。原先的莘光村人,也陆续住进 “ 平阳一村 ”“ 佳佳花园 ”“ 丽华公寓 ”…… 他同时领到一个城镇户口,被统一安排进闵行农村劳动力安置单位 —— 兴达公司下属工厂工作。 住进楼房的李锦祺,在新鲜感消失之后,渐渐觉得有些不适应。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他不能再去串门了。 他怀念从前在村里时,一吃完晚饭,就家家户户地串门。远远地,老朋友在小院听到他的喊声,就赶紧为他打开门。一直聊到夜幕低垂,再心满意足地回家。 而现在,虽然住在楼上楼下,村民都变成邻居,但一关起门,每家都是一个独立隔断的小天地。 久而久之,李锦祺发现,很多满地跑的娃娃,他已经不知道是哪家的了。年轻人看到他,头一仰,跟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李锦祺感到不可思议:这要是在注重传统秩序的西李队,简直是 “ 大逆不道 ” 。 那些原先在村庄里无话不谈的老友,也仅在家里有红白喜事时才会聚在一起。 “ 只剩下各自的亲情,乡情都消失了。 ” 李锦祺摘下眼镜,叹口气, “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比从前淡薄了许多。 ” 1996 年 6 月,兴达公司解散, 52 岁的他被 “ 退职 ” 。以后 7 年,他每月只能从公司领到 270 元的生活费。为了自谋出路,他去小区和公司做过两年门卫。 终日守着别人的大楼,偶尔,李锦祺会想起田间自给自足的日子, “ 种好地,只管嘴巴吃饱就行了 ” 。 他越来越心疼自己忙着读书的孙女, “ 以前在农村,考不上学,大不了回家种地,现在考不上学,连地都没得种 ” 。 年轻人对村史不感兴趣 2004 年 7 月,李锦祺正式退休,每月能领到 725 元退休金,时间也比以前宽裕了许多。于是,他加快了撰写莘光村史的步伐。 李锦祺说,自己写的,更多的是对一些平凡人、平凡事的记录。他想忠诚地记录过去与现在的原貌, “ 证明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 ” 。 他把 4 本记录分别命名为《莘光记忆》 ( 分为家族史资料和村史资料 ) 、《晚霞》、《乡魂》。 《乡魂》里,记录下从 1950 年 1 月 1 日 到 2009 年 12 月 31 日 , 60 年内莘光故去的 927 位村人。这是近年来,李锦祺一趟趟地跑派出所和档案馆,一点点地 “ 攒 ” 出来的。 年轻时村里人逝去的伤感,至今仍令他难以释怀。李锦祺在《乡魂》的扉页写道: “ 希望本书能让后辈追思我们已故亲人、先辈、祖先,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过去。 ” 这些年,他陆续把 4 本资料自费印刷了几十本,发放给原先的莘光村人看。很多老一辈人,都从李锦祺的记录里找到或重新认识自己的先人。 82 岁的老人张士明,甚至请李锦祺帮忙搜集家谱 —— 父亲过世得早,母亲改嫁,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亲生父亲的名字。 但几乎没有年轻人问李锦祺借族谱看。即使送出去的族谱,也可能被随意丢掷在一边。 李锦祺掩饰不住失望: “ 等我们这一代人都去了,谁会记得莘光的历史呢? ” “ 你觉得莘光村还在吗? ” 有人问李锦祺,他肯定地说, “ 当然在 ” 。 初中文化的他又突然感叹: “ 但城市化的进程、历史的车轮是挡不住的。 ” 从大林队农民 1994 年 7 月动迁搬进水清三村,到瞿家湾队最后一批农民于 2005 年 5 月搬进景和茗苑,仅用了 10 年时间,莘光村消失了。 李锦祺心里很清楚,已经用了 50 年的 “ 莘光 ” 一词,现在仅仅用在莘光实业公司、莘光学校、莘光农贸市场上,如果有一天,这些单位不再用 “ 莘光 ” 二字,那么,连同 “ 莘光 ” 这个词,也将在历史上消失。 快报与读者一起写下村庄口述史 消失的村庄 • 口述过去几年, “ 故乡沦陷 ” 的话题不断被许多人提起。有人认为, “ 这已经不仅仅是农村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沦陷了,这更是一种温情的生活样式、行为准则、伦理道义、生存价值的沦陷了 ” 。最近,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谈到传统村落的大量消失,再次引起人们的讨论。 围绕村庄消亡等话题, 10 月 26 日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曹锦清接受了都市快报记者的采访。曹锦清 1949 年出生于浙江兰溪,自 1988 年开始从事农村问题研究,曾与同事用四年时间实地调查写成《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之后,他又完成《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一书,引起广泛关注。他还著有《如何研究中国》等作品。 在曹锦清看来, “ 故乡沦陷 ” 的说法,可以理解为过快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后带来的伤感情怀,因为原来熟悉的东西都消失了,但一个现实是, “ 你我都回不去了 ” 。 曹锦清认为,这是一种 “ 怀乡病 ” ,许多人曾经从农村出来,但已经成了城市人,回不到农村去了,他们既享受城市的便利,又厌恶它的某些东西,于是把原来家乡的事物美化了。城市化带来的一种病,就是把田园乡村浪漫化,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但这不可能变成一种实践,很多人也不会为农村的改变做一点点努力。 “ 原来农村里有熟悉的山、熟悉的水、熟悉的乡亲,都市里都是竞争、压力、拥挤、冷漠的人际关系,一回到家乡一看,童年美好的记忆没有了,会让人伤感,但是他们也不可能再回到农村这个环境里了。 ” 曹锦清说, “ 现在如果回到你的农村去,你待一个星期是可以的,但是你待个半年试试看?连农民工都回不了他的老家了,因为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农村没有挣钱的机会,靠一亩三分地,连填饱肚皮都有点困难了。 ” 在他看来,农村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过去那种以自给自足为主体的经济,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农民生产的东西要卖掉才能生活,生活所需的消费品又要从市场上买来,他们已经深深卷入到市场经济里了。想恢复村庄的传统手工业或传统民族艺术,也要形成一种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长的可循环经济模式才行,这才是比较实际的。 另一方面,那些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也面临同样现实的问题。今年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均显示, 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超过 51% 。但据曹锦清估算,这当中约有 1.5 亿人是跨省市打工的非户籍常住人口,他们虽然被城镇化数据统计在内,也在城市里租房、打工,却不能享受城市的一般福利,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记者黄庆明 可以怀念,无法厮守 你我都回不去的故乡 也许能让包括李锦祺在内的民间修史者感到欣慰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为自己的村庄、家族修史: 哈尔滨 60 岁的鞠家彬和 45 岁的宫殿伟,为了纪念有着 196 年历史、即将变为哈南工业新城中心区的平乐村,用了一年半时间写出《家乡记忆》,并在另外两名村民赞助下印刷 600 册,免费发放给村民; 年近七旬的天津武清区石各庄镇西南庄村村民周文章,白天种地,晚上写村志,为的是给旧事、旧貌逐渐淘汰消失的西南庄村,留下一份历史记忆 …… 在一些地方,修撰村史甚至上升为政府行动: 今年年初,为了抢救 28 个村改居村庄的民俗文化,洛阳市洛龙区档案史志局组织 50 多名 “ 老秀才 ( 史志员 )” ,搜集各村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等资料,完成了 50 万字的《消失的村庄》初稿; 在西安市灞桥区政府的牵头下,数百人参与、历时 6 年、收录全区 229 个行政村村史的《灞桥村史》一书,不久前刚刚出版,有人评价,这本书留住了 “ 都市里正在消失的历史记忆 ”…… 一些地方已设置了村史展览馆、农具博物馆;也有许多网友在微博、博客上记录故乡的村庄,为村庄定格影像。 所有人的目的似乎殊途同归:给子孙后代,留下那些消失的,或正在消失的村庄的记忆;让子孙后代,有朝一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并且更清楚以后该去往何处。 同样,为了留住记忆,过去一个星期, “@ 都市快报中国新闻部 ” 在新浪微博上发布 “ 寻找我们的乡村 ” 的消息,读者、网友踊跃回复。 这是他们对村庄的回忆,但或许,你能从中找到梦中故乡的影子。你记忆中的村庄,是否美丽如昔? 我们村庄都是勤劳的好人 我的故乡人杰地灵, 200 多人的村庄出了 20 多个大学生。庄南有棵古槐,几个人伸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据说当年秦琼在这棵树上拴过马。村北有一泉眼,泉水清冽甘甜,冬暖夏凉。庄西是淮河的一条支流傍村而流。所以外人迷信地说,我们村庄的风水好。 庄上村民勤劳团结,民风淳朴。无论谁家里有活,招呼一声,大家就都来帮忙了。每年清明节早晨,年长的老者吆喝一声,庄上的人就各自拎着铁锹和铁锨,一起去祖坟上去添坟,烧纸钱了。 每年大年初一,庄上的大人小孩都挨家挨户拜年,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辈分长的就备好花生瓜子糖果,等着招待来拜年的人。 小时候,派出所在镇上查验自行车。工作人员一得知主人是张后庄的村民,便马上放行,因为这个村庄很有威望,在附近人们的心目中,我们整个村庄都是勤劳的好人。 我还记得,有个大冬天,一位外村的妇女牵一头耕牛过河,结果耕牛瘫坐在小河中间,妇女哭得没办法。我们的生产队长招呼一声,庄上的男人出动,硬是把耕牛从水里拉了上来。 奶奶村子的荒凉破败让人想哭 今年国庆,去了奶奶曾经居住的村子,荒凉、破败的场景让人想哭。儿时,大部分寒暑假的记忆都在这里,抓蝈蝈,逮蚂蚱,打麻雀,摘了西红柿和黄瓜放在冰凉的井水里,吃着不知道有没有烤熟的小麦。酷热的夏天,要么捧半个西瓜跑到沙包山,要么钻进冬暖夏凉的地窖里。这种快乐是现在任何一个度假村都无法给予的! 记忆里,这个村庄在我小时候有上百人。现在村里很少能看到年轻人,他们都出外打工或者上学了。几乎看不到女孩子,光棍很多。村里最多的是一些留守老人,在打麻将或者打牌。可能因为人少,道路也比以前脏了很多。 故乡是我小时候的天堂 我生活的村庄地处新安江上游,风景极佳,而且有历史、有故事。 传说中,这里是唐朝高宗时期带兵起义的陈硕真的故乡,她自称 “ 文佳皇帝 ” 。村子里还流传着很多跟黄巢起义有关的故事。 因为临江,小时候,我们在这里游泳、摸鱼、捉虾,感觉就像天堂一样。所以尽管村庄里也有很多人出去上学、打工,我还是很恋家,只在中途去西藏林芝当过几年兵。当兵时,也常常想家,想念这条江。现在有了女儿,也常常带女儿回去。 如今的村庄已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也建起了大型休闲农庄。听说这块地方以后要开发为度假村项目,那么我们村子,可能不久也要消失了。以前我和那些离开家乡的小伙伴,逢年过节还可以回村里聚一聚。如果以后村庄消失了,我们的联系可能也就少了。 凡出生在这村的人都有福分 我的故乡海淀区六郎庄,是一个即将因拆迁消失的村庄 ( 编者注:据报道, 2010 年下半年,海淀六郎庄村启动腾退拆迁工作 ) 。 据说,这个村只是由于北宋时期杨六郎排兵布阵时在这住过一夜而得名,其实当时没几户人家。 1960 年以前,在春季,这里是城里人郊游踏青的好地方。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海淀镇的许多人都会来这里购买莲藕、菱角、荸荠、毛豆等新鲜的农产品。 在冬季,大雪封门、没过膝盖的年份里 (55 年前 ) ,山野一片洁白,大人出门扫雪,孩子滚雪球,很快村内就干干净净。 故乡情伴随我的终生。村里基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民,善良、淳朴、憨厚,父老乡亲们都是在这种祥和与温馨中相安度日。出生在这个村,真是我最大的福分。 这里有我的父母、老师及乡邻、同班同学们,他们的亲情、友情、恩情,六十余年不敢有忘。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汊汊,这里的荷花、莲藕、毛豆,还有这万亩稻田绿茵如毯,垂柳依依的景象,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的时光,清新带着香味的空气,寒凉刺骨透着清凉香甜的泉眼水,更会叫人终生难忘。 让我们的后辈永远记住:凡出生在这村的人都有福分,都应感到自豪、骄傲。 记者黄小星采访整理 空村 山西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吸引着我,让我一次次走进山西,走进那些蕴藏着深厚人文历史遗存的名城古镇、山野乡村。 然而,在我感受山西辉煌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被那些衰落残败的乡村,被那些在村庄中留守的人们 —— 那些荷锄负担的爹娘、青春待嫁的姐妹、远望重山的兄弟以及在空荡荡的乡村街道奔跑游戏的孩子所触动。这些寂寥落寞的空巢,是我们走进城市前的故园,是我们无数人内心的归宿,也是中国现代文明遗落的胎衣与襁褓。 在那里,我看到美好的事物正在悄然消逝,人群渐疏,村庄老去,生动而温情的儿时记忆,在现实的凛冽大风中行将湮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日益推进,曾经恬然自适的乡村,被城市的现代文明所逼迫与吸引。 世世代代生长于斯、劳作于斯的农民,舍弃了自己的家园,奔赴一个个未知究竟的梦想而去。一种生活方式正在汹涌而来的都市文明面前迅速衰落、消逝,这些空寂的村庄也许是国人数千年生存形态的最后一抹痕迹。他们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思想情感,不仅是山西农村的现实缩影,同时也是不应该被我们忽视的中国农村最广大、最真实的存在。 作为一个观看者和摄影师,我无力拯救那些平凡的生命,我也无力使那些败落的村庄重现昔日的活力。我唯一可以做的,是为我们曾经的乡村家园,为那些真实而贫弱的生命存真。我希望人们通过这些影像看看他们,在重拾乡村故园带与我们的温情记忆的同时,真实地去感受和面对残酷的现实经验带与我们的内心哀痛。 马卓,中国摄影师。 2009 年 9 月开始,《空村》成为马卓的标签。《空村》,是以山西全境 11 市历史久远却日渐衰败的 36 个村庄为背景,进行的一组历时 14 个月的纪实摄影。马卓将 “ 影像视角探触到一个久被忽略的盲区 ” ,提出了 “ 一种古老生活方式在都市文明面前迅速衰落、消逝 ” 的现实问题,由此摘得当年 “ 平遥国际摄影节 ” 最高奖优秀摄影师大奖。
330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学』是值得大力“弘扬”的先进文化吗?
热度 8 seawan 2012-10-23 21:43
『国学』是值得大力“弘扬”的先进文化吗? 声明:本文内容可能会引起某些人的反感,请敏感人士绕道。 一、“国学”热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去世,又引发国人对“国学”的关注。然而这种关注,就像不久前北京的孔子像一样,也只能有短暂的热度;在物质利益的巨大引力面前,这些东西终将烟消云散。 南怀瑾先生,本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美好愿望,倡导儿童读经活动,颇有影响。大德净空法师,也不遗余力推广《弟子规》、《了凡四训》等善书,试图“振纲纪于废壊,挽世风于日下”。更有各类教育家、企业家、科学家等,以非凡的热情加入到弘扬“国学”的行列中,一时间“国学”的队伍蔚为壮观,似乎全民之素质改善即在此一举,而中华之复兴亦指日可待。 然而,君不见,目前的华夏大地,仍然是丑恶遍地,民怨沸腾。不论是“德治”的高谈,还是“荣耻”的雅意,似乎都被吸入“全民贪腐”的深潭中,被融解消散。 要想理解这样一个看似诡异的现实,我们只须搞清楚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现在的“国学”到底是什么? 第二:为什么某些政府和企业会热衷于推广“国学”? 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可能清晰地思考现代“国学热”背后的事实真相。 二、现代“国学”是什么? 我们先看上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实际上,由于中华数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国学”的概念也很难有个可被所有人都认可的定义;但是要给现下流行的“国学”界定一个范围,还是比较容易的,那就是: 现代国学,是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弟子规”等为诠释的,封建社会理想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 虽然这个定义是极为狭隘的,例如, 该概念不仅将佛学、道学这两大文化支柱排除在外,也摒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成果,连文学、艺术等文化现象也鲜有提及——甚至,还不如科举时代的“四书”“五经” , 因为基本上没有看到现代的国学弘扬者有能力在较大的范围内推行对四书五经的学习;很多地方,“弘扬国学”变成了“背诵弟子规”。 在这个范畴的现状之上,结合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超长而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中所起的“中坚”作用,我们不难总结出当今“国学”的本质伦理,那就是:在顶层架构,是以“三纲”为核心的等级式秩序,而在应用层设计,则是以“五常”为基础的家族式伦理。 现代国学的 主要特点,就在于彻底摒弃精神和灵性的追求,更是贬低心理和肉体的享受,而唯以可“实物化”的物质利益及物质秩序为唯一追求对象。 三、企业和政府推行“国学”的内在动因 现在说第二个问题: 像“儒学”这样的一个理论,在生产力比较低下、以家族势力为社会主要构成成分的封建社会,对于维系社会的组织结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的个性和理念的多样化,加上缺乏有足够权威的家族体制,这样的“国学”应当难以再有什么用武之地。但是,由于目前整个国家的形势是,既缺乏强有力的凝聚性理念(例如信仰),又缺乏公正而完善的法律法规,因而导致贪腐横行和秩序混乱;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南怀瑾和净空法师等这些受过传统教育的『社会公知』,将改良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一个过去时代的信条上,是有他们的理由的;即使他们的美好愿望不能成功,我们也只能说这是他们的“有良心的和诚实的错误”。 但是,除了这些积极推动“发扬国学”的知识分子外,还有一些企业和机构,也在照猫画虎地进行强制性“推广”;他们的目的又在于何处呢? 只要稍微深入地思考一下企业和政府的本质属性,结论就会变得很简单了。 企业,是一个谋利单位 ,其职能就是管理企业人员高效率地进行工作,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同时降低成本(包括用于劳动者的成本)。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的一般劳动者之间有不可消除的利益冲突关系(当然,从最高层的企业所有人,到高管、中管,这个冲突的范围有一个灰色的过渡地带,而非完全的对立)。在这样的范式之上,我们不难理解,企业的行为核心,就在于“管理”——即 提高管理效率,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及劳动成本 。同样我们可以推理,如果市场上出现能够完全到达工人的工作水平,并且维护成本与工人的工资福利持平的机器人,企业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机器人来替代工人,并彻底废弃在工人当中的“国学”灌输(因为后者也需要额外的运行成本)。 至于 政府,可以类比为一个超大规模的企业 ,其谋利方式以税收为主要来源,其管理职能的范围则比一般企业更为宽泛,包括治安、教育、公共设施等。由于管理范围的宽泛、复杂和成本高昂,高效的管理更是各级政府追求的目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政府也有参与“弘扬国学”的积极性——一个思想“统一”,行为“规范”的社会人群,是任何各级政府的天然梦想。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以商品交换为最重要社会活动的社会。加之以发达的资讯,促进了社会的多样性,个体差异日趋显著;而由于广泛的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化潮流,人们都在为个人的利益而竭力算计,因此更加人心离散,难于进行高效的企业(或政府)的集中化管理。但是,一个信念谐振、行为一致的集体,是所有企业(或政府)领导者的终极理想;面对当前的“混乱”局面,一些企业(政府)拿起“国学”这个法宝,试图重温『国学』几千年来凝聚人心、强化管理的魔术般魅力,就不足为奇了。 四、“国学”对当代社会有积极作用吗? 或者说,儒家学说到底能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改良起到积极作用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在方法论上,有正确的认识。 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的作用,正如一种食物(例如高热量的食品),对人体是否有促进健康的作用,必须针对具体的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抽象的论断是没有意义的。以前述高热量食物为例,对于国内城镇居民中那些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三高”人众,显然不是健康食品,甚至可以说是食物中的“毒药”。但是,对于偏远贫困山区的那些三餐不继的孩子们来说,则是营养补益的天品。 实际上,作为一种由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推行的理念,儒家学说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演变后,早已成为一种用于愚弄和控制大众的手段; 即使是最顽固的帝制维护者们,也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在文化领域学习和吸纳外部世界的先进思想,以拯救当年那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垂死的大清帝国。 这是一个不会因为任何“善良人的美好意愿”而改变的事实,现在的国学推行者们竟然对这样的历史事实视若无睹,如果不是偏颇,就只能是骗子。 商品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这个基本的社会活动,决定了参与等价交换的人与人之间,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天然地排斥血统、地位、等级等封建要素,而亲和平等、自由、法制等现代理念。因此,在现时代还念念不忘所谓 『国学』的“弘扬”,对当前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不可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很多具体的案例中,可能弊大于利,有些案例甚至纯属欺骗 (我们在一些某些企业中已经发现这样的案例,企业主大力宣传所谓“传统文化”,但在员工福利和公正守法等方面却极为卑鄙下劣)。 社会的发展是不会因为几年或者几十年间若干人的努力(尽管可能是充满善意的努力)就改变其发展规律的。无视这种规律,自我安慰的美其名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弘扬”,对自己是自欺,对他人则是欺人。更况 现在一些企业(政府),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来达到控制、压榨底层劳动者的目的,更是其罪难赎,其心可诛! 五、继承与发展 针对上面的分析,也许有人会怒气冲冲地质问:“难道我们就应该抛弃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孝顺老人,爱众诚实吗?” 这些质问看似合理,实际上很偏颇。它相当于在医生提醒了大家“多吃白糖对身体有害”后,质问医生:“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吃糖了吗?那么淀粉中的糖呢?馒头呢?大豆呢?我们都不吃吗?” 这样一种偏颇的思维模式,建立在“非白即黑”的思维习惯之上,其实质在于如下的错误逻辑: 认可部分则认可全体: 如果认可某种学说的某个思想,就应当认可该学说。 如果认可某学说,则该学说的所有论断皆是正确的,并完全正确。 否定部分则否定全体: 如果反对某种学说中的某个论断,就应该彻底摒弃该学说。 如果不认可某学说,则该学说的所有论断皆是错误的,并完全错误。 绝对化正确与错误的判断 一个论断,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在任何语境下都是正确的。 僵化地理解名词或概念,认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下是完全相同的。 上述思维逻辑的错误是非常易明的,例如,中学生都知道,牛顿定律属于描述物理世界的“正确”理论之一,但是也我们同样承认,在高速和微观领域它是不适用的。而认可哥白尼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更不一定非要认可他的“太阳中心”理论。关于概念逻辑的例子:糖尿病人不宜吃糖(白糖等),但不可能不吃“糖”(谷物蔬菜等中的糖、淀粉等),因为糖是食物能量的最主要形式,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 以“孝道”为例,建立在“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基础之上的孝道,和建立在“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孝道,其具体的行为模式是有区别的。以经典的曾子的父亲“杖打曾子”的公案为例,曾子、孔子以及现代理念对该事件的看法和处理方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看似不大,但正像“白糖”和“馒头里面的糖”对身体的作用不同一样,这种差异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也是生死攸关的。而 认清社会的发展规律,顺应发展的潮流,选择适合的社会改良方案,正是社会公知和当政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盲目推行所谓“国学”,属于“自欺欺人”,其后果,则只能是“害人害己”。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 Open in Google Docs Viewer Open link in new tab Open link in new window Open link in new incognito window Download file Copy link address Edit PDF File on PDFescape.com Open in Google Docs Viewer Open link in new tab Open link in new window Open link in new incognito window Download file Copy link address Edit PDF File on PDFescape.com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5213 次阅读|23 个评论
传统文化中的宝藏
benlion 2012-10-21 10:21
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掀起和实验科学奠基的两个时期,恰好是马可 · 波罗( Marco Polo , 1254 年 -1324 年)和利玛窦 ( Matteo Ricci ‎ , 1552 年 -1610 年)等来华时期,这只是巧合吗?如何深入历史考察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乃至社会建制对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影响?又反过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仍然有待挖掘和转换成现代资源和成果? 参见 , 评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9142-624596.html : 现代,在英国图书馆书架上,就有一本以 “ 道 ” 和周易图形演算一种模糊数学和物理学方法的西方著作,而在中医理论里,我个人看到的是一种拓扑和图论、网络的数学模型, 21 世纪国际上系统生物学形成的一个新学派就是网络生物学;因此,突然想到,是否可以换个思维方式,不是以古代中国科学、数学、技术或工程和文艺里有哪些东西与现代西方的相同,而是,是否其中蕴含了许多珍宝,却依然未为现代所理解,因而可以挖掘和发展出新的知识体系或启迪新的概念和方法呢? 评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2238-618255.html : 当许多人在批判中医理论的时刻,却未从看到其中最绝妙之处的数学模型方法。 逻辑学和伦理学,当然也包括美学,一同成为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即哲学的 3 个方面。 评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624439.html : 牧师(或教师) - 心灵,律师(或宗法长老) - 人际,医师 - 健康,这是一个社会非常重要的职业;因此,在西方,在中国古代,对伦理道德要求非常高于其它职业。 古代中医和各类技艺的传授,首要讲究的就是一个行医执业的道德品质为第一要求,第二要求其实也是附属于第一的是勤学苦练的精神。 评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624686.html : 中医药是古代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下来,也可理解称现代西方的研究生教育 - 只决定于导师是否收这个研究生,不存在国内的研究生考试,这种传承对徒弟的道德品质要求很高;所以,很多时刻是家族祖传,然国内一种凡是的不加分析对待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导致在我自己家里就是一个典型现象 - 外婆的中医无人愿意学习和继承下来,这也是我的最大遗憾,真正有效的中医几乎是这种祖传方式。
个人分类: 2012|1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族传统文化很糟糕?
热度 13 zlyang 2012-10-17 20:18
汉族传统文化很糟糕? (1)从北宋以来(到马列主义以前),汉族历史,基本上是个长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侵略压迫的历史,包括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 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吏之后无汉人。 (2)日本学习中国1000多年,结果和中国一样糟糕。 《中国传统文化很糟糕》,实质是汉族传统文化很糟糕! 遣唐使团(Japanese Missions to Imperial China)、黑船来航(Perry Expedition)、岩仓使团(Iwakura Mission or Iwakura Embassy),说明了什么? 《大国崛起》解说词 : 二战前, 斯大林 说: 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从晚清到民国,中国一直就像一个富裕、漂亮、柔弱的寡妇一样,谁都可以掠夺她,欺辱她。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俾斯麦:中国必败 日本必胜》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y/2007-04/17/content_852383.htm 俾斯麦认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不幸的是,后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就是惊人地按照他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着……。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就是这个预测的无可辩驳的注脚。 “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 您的看法?谢谢! 说明: (1)这里的 汉族传统文化 ,是社会流行的显文化, 就是您和我祖先们习惯的一切 。 不包括 道学 、 藏密 等“潜文化”。 相关链接: 《真傻歪论:中国传统文化很糟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quickforward=1id=426861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精髓》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339508 《俺*的优点(请您增加中,谢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40694 《劉亞洲:活吃龍蝦与中國人的素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0892do=blogid=686055 《 中华文明长期存在的地理原因 》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0754
6219 次阅读|56 个评论
写给学生中秋节祝贺短信的回复
pww1380 2012-9-30 18:11
写给学生中秋节祝贺短信的回复 杨文祥 题记: 这是一个回复学生中秋节祝贺的短信。在网络日记中留此存照,以为教师生涯的珍贵纪念。 中秋快乐! 这是长江与黄河跨越空间阻隔的对话。这是老师和自己的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果说,故乡是人生的摇篮,那么,母校就是精神的家园。 故乡的母亲,母校的老师,无时不在用关切的目光,关注着远方游子不断成长的身影。 人生苦短,中秋月圆。回首往事,恍如昨日。登高望远,重任在肩。沧桑正道,创造辉煌。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4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南老
热度 14 jiangjinsong 2012-9-30 15:14
#南怀瑾仙逝# 惊闻南老离世间 祈愿再来利人天 但自洗心离边见 便是满月照心田 蔣科學按: 南老以高齡去世,也算是壽終正寢了,以南老的達觀、灑脫,這事本無所謂悲痛和悼念!南老是傳奇式的人物,影響甚大,其境界與使命因緣,我等凡夫不敢輕議。人無完人,由於南老作風灑脫,講演大多由門人弟子整理,並未精雕細琢,就其講演著作而論,衡諸經論未必沒有可以商榷之處。但是,南老把傳統文化講得那麼有趣、熱鬧,他的著作居然可以在地攤上與流行讀物爭奪市場,其普及傳統文化的貢獻,兩岸恐難有分庭抗禮之人。以學院派的嚴格標準來挑剔,硬傷可能不少,但是,南老知行合一,將傳統文化作為身體力行的生活方式,是學院派教授們遠遠不及的,更是我等後學應該努力學習效仿的榜樣。許多年輕人因南老而與傳統文化結緣,而得以開始學習佛法,正該以感恩心、慚愧心,努力深入經藏,開啟智慧,方不負南老弘法度生的一片婆心!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479 次阅读|42 个评论
陈寅恪论中西传统文化
热度 2 Bobby 2012-9-29 17:35
国学大师陈寅恪素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游学多国,精通多种活语言和死语言,对中西语言和文化的了解方面应当算功力深厚。 吴宓的《雨僧日记》记陈寅恪所谈,他曾说:“中国之哲学美术,远不如希腊。不特科学为逊泰西也。但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之利害得失观察过明而乏精深远大之思。” 感慨今天已没有了陈寅恪这种“教授的教授”。他在清华执教时,不仅解答教授和学生在文史方面的疑难问题,就是他在讲课时,也会有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冯友兰等来听讲。不仅“教授的教授”现在没有,就是象当日师生那种向学的风气也随风而散了。现在的教授不仅不听课,连课也不上了,都去当官拿大项目去了。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252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之初,性本恶
热度 9 lvnaiji 2012-9-20 08:38
吕乃基 钓鱼岛事件的思绪 大致罗列了博主纷繁杂乱的思绪,引发网友诸多评论,其中, 谢耀平 2012-9-13 10:41 好的政治家不要把中华民族弄到最危险的境界: 到那时候,毕竟又是全民皆兵,铸造钢铁长城。。。 到了那个时候,是政治家的无能 博主回复 (2012-9-13 11:50) : 谢 老师的评论有价值。看来是 “ 预案 ” 不够,应该反思: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曾新林 老师的博文 钓鱼岛问题是中国人思维导致的悲剧 直接指向“怎么会走到这一步”,以及触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钓鱼岛事件走到这一步的确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当年“搁置争论”的原因之一是前苏联大兵压境,黑云压城城欲摧。于是放弃赔款搁置争议,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距初衷渐行渐远,终于酿成今日之苦果。本文拟顺着曾新林老师博文的思路,着重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钓鱼岛事件之缘由。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与本文有关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以及和为贵,求同存异。博主曾在讨论诚信缺失时对此有所涉及: 诚信之殇:西方 文 化的源泉2- 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的人际博弈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质本身即存在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硬伤,只是在特定条件,如一国之内和自然经济下方得以维系。若是把这样的传统文化一厢情愿地扩展到国际关系上,往往会与自己作为出发点的良好愿望适得其反,加之没有思想准备而造成被动,甚至陷入困境。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博主的观点是,人之初性不定,可以作恶,也可以行善,因而一定要有法律作为底线以防止作恶。但法律只适用于一国之内,在国际关系基本上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倒有点像今日之中国)的情况下(安理会决议又如何!),理是要讲的,仅仅只有理是不够的。不要指望我善待于他国,后者必然会以同样的善来回报;更不能指望中国主张善,以为就是占据了道德高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无论是东京还是华盛顿,同样不相信眼泪。必须保持充分的实力,一旦对方蛮不讲理作恶,就可以以实力来教训之。在此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实力就是国际法。 至于求同存异,对于所涉及的各方来说,同和异,求或存,其中就是利益取舍,因而实际上在各方之间都看得清,能够说的明白;如果硬要拔高,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那就各有千秋各持一词,恐怕是在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后者在不同文明之间就更为明显,甚至酿成“文明的冲突”(亨廷顿)。因而求同存异,其本身并无价值高下可言,不过就是各方的博弈暂且达成平衡而已,未见得求同存异就实在是高,而意见不一争执不下就一定是低。求同存异往往掩盖了矛盾,而矛盾在掩盖之下发酵萌发。在中国,全票通过后的惨烈斗争难道还少吗?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不知背后掩盖了多少“异”,心怀了多少鬼胎。求同存异只是特定状况下的一种博弈的策略,会掩盖甚至忘掉矛盾。博主倒是在柳州的一家大排档的墙上看到这样的字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吃喝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一旦博弈各方的态势发生变化,那些“异”,那些鬼胎,就会突然破土而出,令另一方措手不及:怎么可以这样缺德不讲理,怎么可以背离说得好好的求同存异和搁置争议呢? 要把握的只有这样几点: 国之初,性本恶。实际上不仅是“初”,恶,伴随国之一生(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当然并非没有善的一面,但需时时提防其恶。 其实,除了“人之初性本善”和“求同存异”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精妙之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083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从看原始文献说起
热度 12 fdc1947 2012-9-17 07:15
做研究工作总是先从查文献开始,文献对于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 当我们学习已经被公认的一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时,通常就从教科书学习,没有必要查阅原始文献。原始文献的表述是给当时的人们看的,往往远没有教科书表述得那么清楚和简洁。教科书是专为后人学习之用,凝结了编书者的智慧和劳动。 但是,如果我们要对某人的某个特定问题或特定观点作研究,那就非看那人在那个问题上的原始文献不可了。如果时间久远,原始文献已经消失,那也应该找到与原始文献尽可能接近的二手资料。 另外,如果不同的人对于某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要想了解这个问题,那么,除了看那些不同的看法之外,也应当看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始文献。 这些话,对于科学网上的诸位,一定有人要说是“正确的废话”。但是,有时候,正确的废话还是要一遍又一部地说,就像说大学生要诚实,要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样。 说了学习自然科学的知识,也得说说人文学科。特别说一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似乎应当从骨子里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这么多年以来,中国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所谓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学者们也已经是各有各的说法了。我等小老百姓也就更稀里糊涂,有不少人更是除了电脑游戏和打扑克,几乎什么文化都没有,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应该尽可能多了解一点中国传统文化。怎么学呢?我看,最好的办法还是要看原始文献。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人说好的不得了,只有用上它,中国才能有救;也有人说一塌糊涂,中国之所以落后、昏聩,就是因为传统文化。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家都认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是孔孟之道。另外,都认为还有一点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等。 这样,事情就好办了。我们可以先读一读四书五经(孔孟的著作都在里面,宜先读四书),读一读老庄,再读几部佛经。这些书并不多,中学毕业的文化程度,看一点前人在文字上的注解,并不很难(其中个别实在有点难度的,可先放下不管)。这样,对于传统文化就可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必也不要先去看别人的“心得”一类的东西,看了原始文献,你自己就会有心得的。 对于其他类似问题的学习,我的态度基本上都是这样,凡是可以看原始文献,不是十分困难的,都应该看看。 比如,我在一篇博文《 被妖魔化的化学》 中提到过“天人合一”,我说, 中国是一个缺乏科学传统的国度。在对待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问题上,人们容易相信似是而非的传统。相信“天人合一”就是一个例子。什么是天人合一?看看历史书就知道:天上掉下一颗星,什么人就遭殃了;发生了地震,那是上天的震怒,于是就要换一个宰相,如此等等,可是现在许多人却偏偏相信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之类的鬼话。 有人就批评道,某某科学大师都相信天人合一,你比他还厉害? 这样,我们必须看看“天人合一”是怎么一回事。天人合一是古人说的,是古人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汉朝人董仲舒。董仲舒说: “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 ” (《春秋繁露·阴阳义》)董仲舒说得很清楚:天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他又对汉武帝说:“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 ”(《汉书·董仲舒传》)日食、地震、水旱灾害、着火等等,都是上天对于统治者的某些政策或某种做法表示不满的警告,这是上天对人类和他们的统治者的关爱。这就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的主要含义。 再看看古人关于“天人合一”的实际理解。古人就是认为上天的行为与人事有关。我们可以在《汉书》里摘出几条: 孝武建元三年三月,有星孛于注、张,历太微。干紫宫,至于天汉。《春秋》“星孛于北斗,齐、宋、晋之君皆将死乱。”今星孛历五宿,其后济东、胶西、江都王皆坐法削黜自杀,淮阳、衡山谋反而诛。 三年四月,有星孛于天纪,至织女。占曰:“织女有女变,天幻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动,其后陈皇后废。 六年,荧惑守舆鬼。占曰:“为火变,有丧。”是岁高园有火灾,窦太后崩。 …… (《汉书·天文志》) 文公九年 “ 九月癸酉,地震 ” 。刘向以为,先是时,齐桓、晋文、鲁釐二伯贤君新没,周襄王失道,楚穆王杀父,诸侯皆不肖,权倾天下,天戒若曰,臣下强盛者将动为害。后宋、鲁、晋、莒、郑、陈、齐皆杀君。诸震,略皆从董仲舒说也。 …… (《汉书·五行志》) 在《汉书》的《天文志》和《五行志》中,洋洋六万余字之多,都是类似的东西。古人花那么大工夫,就是论述这样的“天人合一”的。 实际上,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千年。直到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仍然是吃饭时不能把米粒撒在桌子上,浪费粮食是要被“天打的”。现在人赌咒发誓还是说,如果干了某某坏事就遭“天打五雷轰”。这种思想当然不能说它没有一点积极的因素,它警告人们不能做坏事,要讲仁义道德。实际上,基本上所有的宗教都这样劝善的,但是,它决不是现在有些人所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把什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现代的概念强加到古人的头上,硬说这些现代人发明的概念就是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古已有之。 所以,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也应当自己去看一点原始文献,决不可人云亦云。人云亦云容易犯错误。 年龄大一点的朋友会记得,“文化大革命”中间有一个批林批孔运动,批判“孔老二”。那时候又要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报纸上和上面发下来的文件,都批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本人那时候大学毕业不久,从小又没有读过四书五经,动员中学生下乡,也跟着这么说。后来才发现上当了。人家孔夫子说的是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就是说,家里有父母要侍奉,就不要出远门,如果一定要出远门,要告诉父母你到哪里去。而我们把后面的话去掉不讲,真正的“断章取义”。所以,不看看原始文献是会上当的。 现在,许多讲传统文化的书,讲得天花乱坠,好得不能再好。到底好得怎样,最妥当的办法,还是要自己去看看原始文献。 做学问,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科,方法上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个人分类: 教育|8960 次阅读|18 个评论
传统文化、辛亥革命、社会转型与变革、民族复兴与领土的完整统一
pww1380 2012-9-6 22:05
传统文化、辛亥革命、社会转型与变革、民族复兴与领土的完整统一 ——博文阅读与思考札记 ( 11 ) 杨文祥 1 .( 110 ) 究竟该坚持什么立场? 在价值日益多元的时代,似乎在任何事物面前都无法取得社会共识。大到对政治人物、历史事件的历史评价,小到对流行色、服装、时尚、流行用语“让子弹飞”的态度,议论纷纷,不一而足。 我倒认为, 坚持什么立场似乎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看这一立场是不是基于人性、人道、真、善、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这些最基本的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普世价值准则 。 ——读侯成亚《 学术上有不同的看法,就叫 “ 坚持文革立场 ” ?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3197do=blogid=419200 2 .( 109 ) 割断“孝”与“愚忠”的封建政治联系,构建信息文明的孝悌情感与博爱观: ① 只有在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分析之后才有可能科学地批判与继承 。 ②“ 孝 ” 是以封建家长制为标志的宗法社会的伦理基础,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孝”这一社会伦理基础通过政治化嫁接与转换,便转变为对封建帝王的“忠”从而构成封建国家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基础。这就是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无不极力提倡“孝治天下”的道理之所在。 ③ 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专制糟粕必须彻底清除,否则中华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转化。 ④ 是否有可能把封建礼教的孝悌转化为现代文明的亲情与博爱,这的确是我们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⑤ 传统文化中的“ 孝 ”的理念,可在去除其与“愚忠”这一封建专制理念的内在联系之后,将其转化为具有亲情与情感教育和相关的法律义务教育内涵的一个现代文明复合理念 。显然,这是一项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意义的文化建设工作。 ⑥以此为起点, 对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科学地批判与继承。 ——侯成亚《 推荐一位匿名网友所推荐的文章〈百恶孝为先〉 》阅读心得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3197do=blogid=422022 3 .( 108 ) 这是一场面对灾难的灾难——天灾生人祸。 国情,取决于国民的文明素养。从抢盐一事见国情,见微知著。 ——读 侯成亚《 抢盐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3197do=blogid=424060 4 .( 107 ) 只有通过现代文明的基础建构——民主与法制的深入建设和全面落实,才能够走出历史的这一窠臼。 如此,中国社会才能够实现由传统走入现代的历史转型,才能够实现稳定持续的和谐与发展。 —— ——读 侯成亚《 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基本运行模式(轨迹)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3197do=blogid=442901 5 .( 106 ) 辛亥革命是古老的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 因此,辛亥革命至今的 这百余年的历史很有必要作一全面地回顾,更有必要进行深入地反思。 这一回顾与反思的深刻程度将决定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能否理性、顺利地完成其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这一历史任务。 —— 蔡慎坤《 我们该如何纪念和反思辛亥革命? 》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504739.html 6 .( 105 ) “社会转型期”这一概念,内涵广泛,一时还难以做出准确的和高度概括性的理论描述。 当然,对这一概念本身也有展开深入讨论的必要,以便对其广泛的内涵有一准确、明晰而全面地把握。 ——参见:杨文祥:《 我们将给后世留下什么: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忧思与历史辩证思维 》评论回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03146.html 7.(104) 此议很有道理。 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不过,只有与旨在解决社会平等、社会公正与社会公平问题的政治体制改革相联系,教育的改革才有可能实现改革的社会目标。 —— 郁土 《教育改革之我见》阅读札记 http://blog.gmw.cn/blog-99050-459623.html 8.(103) 温老师在“观众席”上的这种学术思考,恰恰是今日中国所最需要也最难能可贵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思考。 ——参见:温景嵩《 退休之乐( 4 ):在观众席上 》阅读感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85do=blogid=603477 9 . (102 ) 当代中国距离现代文明有多远,我们距离世界文学经典就有多远,尽管这是一个绝大多数国人所难以接受的事实。 ——拜读 禹荣明 博文 《 中国当代文学距离世界文学经典有多远? 》感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88796do=blogid=500394 10.(101) 历史上,蚕食、侵吞、肢解中国领土且屡屡得逞,同时以种种手段处心积虑扼杀我民族生机,荼毒中华最巨的列强非俄罗斯莫属,其他国家无一能望其项背。 当然,导致我国版图锐减生灵涂炭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局限。 中华文明自身的历史局限就在于缺乏工业文明及其科学、民主这些现代理性的历史洗礼,走不出农业文明和农民意识的历史局限,缺乏工业文明的国际视野,更没有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文明所必需的全球意识和战略思维,以至于不仅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不思变革,而且精于内耗,疏于开拓,最后导致一百余年来直至今日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国际地位。 当前强烈触动我们民族感情的东海、南海问题,既是长期以来这种被动挨打的国际地位所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既没有认真清理历史积弊,又疏于疆域管理,再加上外交不力所造成的现实困境。 上述原因,既是当年一再丧失国土的历史原因,也是至今长期未能雪洗历史屈辱实现自己领土完整统一的现实原因。 ——江湖少侠《 【投票】中国国土安全最大的威胁来自哪里? 》; 胡星斗《 1949 年以来被割让领土一览表 》阅读札记 http://bbs.gm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80698 http://huxingdou.blogchina.com/1298261.html
个人分类: 千虑一得|3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新林的博文《有知识没文化,挺可悲的》很反动
热度 1 wliming 2012-9-2 12:30
曾老师把文化狭隘地解释为“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他还特别指出“ 它与知识不同” 。所以,在曾老师眼里,“ 文人与知识分子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特别是,曾老师还把文化理解为“传统文化”。于是,“五四”运动中那些“ 践踏传统文化” 的先驱如胡适等等都不再具有文人的资格。到这里,大家应该能体会一点他这博文的荒谬了。凡是诋毁传统文化的,都不是文人,最多算个知识分子。曾老师还特别说道:“ 如当下某些所谓的科学家,他们的知识不可谓不丰富,但在他们的身上却找到任何文化的影子。” 可见,曾老师笔下的“文人”,只能是那些信奉传统文化,鼓吹传统文化的人。 我相信很少人会否认,知识显然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任何文化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比如曾老师所列举的文化内涵,也离不开相应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拿最古老的优秀巴比伦文化来讲,它也是以其创立的十进制算术和乘法表等数学成就,以及天文历法,《汉谟拉比法典》等知识体系而闻名于世。脱离知识的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文人和知识分子不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范畴。这是曾老师博文的相对次要的错误。 曾老师博文的关键在于,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反对传统文化可悲。这个观点是反动的。 优秀的传统文化固然能立国。曾老师所举的犹太复国,的确了表现犹太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特别是,犹太民族的优秀文化正好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的尊重和继承上。一本旧约圣经记录了他们的奋斗历史,以及犹太民族对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的认识,对道德的推崇,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犹太民族正是通过这部圣经所记载的知识传承自己优秀的文化。 然而,没落的,愚昧的传统文化则会败国。人类历史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中国就败在愚昧落后的古代文化上。不想论证了。反对的人,自己去复习现代史。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必然被历史淘汰。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人的智慧大门,中国才走上一条发展之路。五四先驱砸碎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引进先进的科学文化民主政治,中国才有了今天的这么一点成功。而且,中国今天现存的一切腐朽行为,基本上都可以在愚昧落后的封建古文化那里找到根源。
个人分类: 哲学|17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鱼翅消费是愚昧有害的传统文化
热度 2 yangfanman 2012-8-30 10:18
鱼翅消费是愚昧有害的传统文化     作者:龙哥    2012年7月20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以下简称水产协会)主办了一 个“鲨鱼可持续利用会议”。会上抛出观点称“拒食鱼翅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 费”、“不吃是不对的”。会议还决定撰写《中国鲨鱼产业白皮书》。宣称将 “正确应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不公平指责,提出科学的、公正的、符合客观实际 的鲨鱼产业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建议”。近年来,许多国际组织致力于鲨鱼以 及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国人也逐渐认识到所谓的鱼翅文化是一种愚昧的传统 糟粕,认识到应该对保护资源负起应有的责任。而水产协会透露出来的信息明显 倾向于其行业利益,为此不惜颠倒黑白、漫天撒谎,演出了一场丑陋、拙劣的利 益闹剧。    谎言之一:“鱼翅消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非但不是对濒危物种的消费,反 而是对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节俭美德的体现。拒食鱼翅是一种资源的极 大浪费。中国传统的鱼翅消费文化受到了国际社会不公正的评价,给广大消费者 造成了误解,使中国渔业的国际形象受到了损害。”   如果仅指捕捞其它经济鱼类时误捕到的鲨鱼,充分利用其鱼鳍也勉强说得过 去。但事实上,除为了获得鱼翅以外,鲨鱼从来都不是渔业捕捞的目标,人类从 未将鲨鱼作为重要的食物,历史上关于鲨鱼渔获量的信息也极为少见。    鱼翅在中国历来被誉为八珍之一,是由鲨鱼的背鳍、胸鳍、尾鳍加工制成, 主要取材于鲨鱼鳍中的软骨。在亚洲, 特别是华人世界里鱼翅被推崇为具有至尊 地位的滋补佳品,吃鱼翅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目前得到最多公认的考证是中 国人吃鱼翅源自郑和下西洋,船队水手经常食用当地人丢弃的鲨鱼翅。此后,在 明熹宗的御膳中出现了鱼翅。明朝太监刘若愚所做《明宫史》中所说的鲨鱼筋就 是今天的鱼翅,这是中国人吃鱼翅最早的确切记载。清末出版的《汪穰卿笔记》 记载道:“鱼翅自明以来始为珍品,宴客无之则客以为慢。”由此可见,在清代 鱼翅已经从帝王御膳走向了民间宴席。    鱼翅消费是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当之无愧,好的传统应该发扬,坏的传统则必 须要摒弃,比如具有悠久历史的缠足和纳妾。搬出传统来做挡箭牌似乎已经成为 一些行业的惯用伎俩,似乎一提传统就意味着正确,就意味着可以无视其他民族 的利益,就可以损害整个人类和地球资源。传统只是一种习俗,是随着文明进步 而不断变化的。现在中国人鱼翅消费的基础是过度的专业捕捞鲨鱼,鱼翅是终极 目的而非废弃资源。鱼翅文化是对海洋资源的野蛮消费,绝不是什么节俭美德。    谎言之二:“目前中国沿海的鲨鱼捕捞都是兼捕所得,不存在专门把鲨鱼作 为主捕鱼的捕捞作业。中国的捕捞业没有专门以鲨鱼为捕捞对象,但由于鲨鱼和 其他鱼类混在一起,从业者在捕捞其他经济鱼类的过程中意外捕获鲨鱼。”    由 于中国海域不是鲨鱼主产区,中国的捕捞业当然不可能将捕捞鲨鱼作为主 业。但是,由于中国庞大的鱼翅消费需求,全球各地的渔民捕鲨取翅获取暴利是 无可辩驳的事实。国际野生救援协会发布报告指出,世界上对鲨鱼鳍的最大需求 来自于亚洲,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是进口鱼翅数量最多的国家。 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库显示,1976-2006年世界鱼翅的交易量呈逐年增 长趋势,1976年为数千吨,2004年已达3万多吨。    捕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产业,随着捕捞技术的突飞猛进,捕捞效率大 大提高,捕捞的规模也成倍扩张。大量专业捕鲨船追逐着鲨鱼,这种船装有巨大 卷轴的专业捕鲨船叫做延绳钓渔船,可布下长达100公里的钓线,钓线使用的是 鲨鱼牙齿无法切断的金属鱼线,上面装有数千个鱼钩。有些大型捕鲨船一次出海 就可获得数吨甚至数十吨鱼鳍。    虽然中国不是捕鲨大国,但中国是鱼翅消费大国。大多数国家的捕鲨行为都 是为了向中国以及亚洲地区出售鱼翅,比如日本气仙沼市的鲨鱼港,每年捕杀大 量鲨鱼,大部分鱼翅销往香港和上海等地。水产协会无耻地将全球捕鲨业偷换成 中国捕鲨业,妄图以此掩盖正是中国人吃鱼翅才导致滥捕鲨鱼的事实。放眼全球, 以捕鲨为业的渔民数量是相当庞大的,每年大约有7000万条鲨鱼因为它们的鱼鳍 被捕杀。这一行为的目的就是将鱼鳍卖给具有鱼翅文化传统的华人。    谎言之三:“割鳍弃肉的行为根本就不存在,都是骗人的,所谓‘割鳍弃肉’ 的影像画面是数码合成的。从经济上看,渔民卖一套鱼翅收益极为有限,鱼翅源 头价很低,他们没有动力去捕鲨割翅。”    许多渔民会将鲨鱼的鱼鳍割下,然后将鲨鱼抛回大海,这样的鲨鱼只能等待 死亡。因为鲨鱼肉如果不快速冷冻,其中的尿素会分解转化产生臭味甚至毒素, 带回去可能一钱不值。渔民不会用没有价值的鲨鱼躯体占用宝贵的冷库空间。即 便是将鲨鱼整个带回去,到港后鱼翅大约可卖数百元一斤,而鲨鱼肉只能卖几块 钱一斤,这个帐根本无需计算。    2000年底,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禁止在美国所有海领域割下鲨鱼的鱼鳍并将 残余尸体抛进大海。2001年1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禁止切割鲨鱼鱼鳍的法 令》。目前已经通过立法禁止切割鲨鱼鱼鳍的国家还有巴西、哥斯达黎加、南非 和澳大利亚。欧盟也制定了相关规定, 禁止在欧盟海域作业的所有渔民在取下鲨 鱼鳍后,再将鲨鱼扔回海里。这说明割翅弃鱼并非罕见现象。渔船到达渔港后, 鱼翅可以卖出鱼肉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价钱,这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是任何人都 无法掩盖的,水产协会的谎言极其低劣。    谎言之四:“鲨鱼肉在欧美国家非常受欢迎,欧美拥有庞大的鱼肉市场,拒 吃鱼翅只会造成鱼鳍的浪费,捕捉量却不会因此而减少。”   而事实并非如此,鲨鱼肉远不如许多海洋鱼类好吃,并且含有较多尿素,所 以鲨鱼肉的经济价值很低。除了非洲的极少数人群外,人类从来就不把鲨鱼作为 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也从来不存在以获取鲨鱼肉为目的的大规模捕鲨行为。价格 低廉的鲨鱼肉才是渔业捕捞的意外获得。    鱼翅究竟值不值得吃呢?    鱼翅在中国人心目中历来是高级滋补品的代名词,中医认为鱼翅能益气、补 虚、开胃,具有神奇的食疗功效。常吃鱼翅可补五脏、长腰力、益虚痨,然而中 医的胡言乱语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则是鱼翅富含胶原蛋白, 具有极为丰富的营养。中国人普遍对鱼翅的营养价值有一种宗教般的迷信,其实 这是认知上的误区。以现代科学的角度看,鱼翅的营养价值乏善可陈,非但不是 高级滋补品,反而是一种劣质营养的食品。    鱼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营养价值即在于此。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人体不能缺少蛋白质。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有8种氨基酸人体不能 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需要,必需从食物中摄取,这些氨基酸就称为必需氨基 酸。衡量一种食品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看其所含必需氨基酸是否完全。鱼翅 中胶原蛋白占90%以上,胶原蛋白不含色氨酸,而色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之一,故 胶原蛋白在营养学上属于价值较低的蛋白质。鱼翅中非必需氨基酸占80%,这些 氨基酸人体可以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摄取。所以,鱼翅的营养价值比鸡蛋、牛 奶、肉类都要差,不是优质蛋白质。    也许有人认为,即便鱼翅的营养价值不高,但味道鲜美是无可替代的。实际 上,鱼翅本身只有腥味,味道比鸡鸭鱼肉要差的远,所以鱼翅并不好吃。为了让 鱼翅变得好吃,需经过复杂的烹制工序,达到去腥和赋味这两个目的。烹制时要 用鸡肉、鸭肉、猪肉、干贝、火腿、蟹肉、鲜蘑等许多鲜美食料给鱼翅赋味。即 便如此,鱼翅本身依然是食之无味,味道都留在鱼翅汤中了。美国作家朱丽叶· 埃尔佩森曾说,鱼翅是一小碗吃起来没有味道的透明面条。并说,鱼翅汤是史上 最大的骗局之一。所以,所谓八珍之一的鱼翅并非美味,而是厨师的功夫把鱼翅 变成了美味。如果用同样的烹制工艺,粉丝、土豆一样可以变为美味。    上世纪80年代,鲨鱼不得癌症的说法开始流传,各种从鲨鱼中提取的抗癌制 品盛行一时。1999年,在丹麦开展了一项试验,研究人员给17名乳腺癌晚期患者 服用大量鲨鱼丸,三个月后,15名患者癌症继续恶化,一名患者的脑部长了新的 肿瘤。这个谎言随后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彻底戳穿,他们列举 出了40例鲨鱼患肿瘤的例子。2006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最终正式裁定,禁止 宣传鲨鱼软骨制品的抗癌效果,鲨鱼软骨可以治疗癌症的神话就此破灭。    鱼翅不仅营养价值不高,还含大量有毒物质。多项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鲨 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体内积累了大量的汞和铅等有毒元素,对人体危害相 当大。多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鱼翅水银含量超标,最高的超标达42倍。 水银可能造成男性不育、性功能减退,对孕妇和胎儿危害也很大, 可导致流产、 死胎,还会影响胎儿大脑和神经细胞的生长,患上“先天性水俣病”。表现为幼 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畸形等。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科学家还发现,鲨鱼含有高浓度的β-甲氨基-L-丙氨酸 (BMAA),属于一种神经毒素,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坏,进而出现肌肉萎缩等一系 列症状,可导致脑退化症和葛雷克氏症。鱼翅加工需要非常繁琐的工序,加工过 程中常用双氧水或硫磺熏蒸进行漂白,残留化学物质的危害也不可忽视。此外, 鱼翅在加工、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很容易寄生一些害虫,常见的有毛婪步甲和白腹 皮蠢等,这些害虫会传播多种病菌。    鲨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在海洋中已经游弋了4亿年,对调节下层物种 的种群规模、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鲨鱼数量锐减会造成难以 预料的影响。鲨鱼可避免其它较小鱼类的过度繁殖,间接保护海洋中的浮游生物, 从而保证有大量氧气的产生。鲨鱼还能剔除其它鱼类中的病残老弱,有助于改善 鱼类的基因及种群的健康发展。如果处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鲨鱼数量锐减甚至灭 绝,会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而鲨鱼的繁殖能力不强,过度捕杀 必然会将鲨鱼推向灭绝之路。    加拿大研究人员证实,从1986-2000年,大西洋西北海域的鲨鱼数量减了百 分之五十以上,有些品种的鲨鱼已在灭绝的边缘,其中长尾鲨和大白鲨的数量减 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大青鲨的数量了减少了百分之六十。另有研究表明,在大 西洋大多数种类的鲨鱼在15年内减少了约80%,锤头双髻鲨甚至减少了90%。约 30%的鲨鱼种类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    澳大利亚达尔文市曾没收了300多艘专门捕捞鲨鱼的印尼渔船,并在印尼电 视台播放焚烧这些渔船的画面,但是仍然未能杜绝捕鲨行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 国际贸易公约(CITES)第十五届缔约国大会上,鲨鱼保护提案被否决,中国正式投 了反对票。中国代表团认为CITES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平台。海洋学家伊丽莎白 格里芬尖锐地指出,中国反对保护鲨鱼,部分原因是鱼翅羹在中国饮食传统中的 神圣地位。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鱼翅的地位至今难以撼动,吃鱼翅已经成为显示身份 和地位的炫富方式。美国《时代》周刊曾有文章指出:“翅羹......体现了东亚 文化中热情好客和维护面子的复杂观念。”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首席技 术专家斯白克坦言:“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谁在吃,而是要形成一种以吃 野生动物为耻的观念,而不是让吃过的人炫耀,让没吃过的人羡慕。”这个观点 实质上坚决否定了中国的滋补文化和炫富陋习。    传统是每个民族固有的习俗,但传统并非就是合理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 许多糟粕,糟粕是必须抛弃的,而不是不加选择地继承和光大。鱼翅文化亦然, 宴席上点鱼翅是为了给别人看,吃鱼翅则是为了心理和面子上的满足,与营养和 美味无关。一个走入文明的民族,一个敢于担当责任的国家,不应该再继承这种 愚昧的传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吃鱼翅是高价买毒药的傻子, 是低俗愚昧的反文明行为,是对全人类的犯罪。    各种统计资料显示,鱼翅消费造成了鲨鱼数量的锐减。水产协会为了行业利 益用谎言欺骗公众,无视地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误导中华民族背离现代文 明。这种卑鄙和没有责任感的恶劣行径必须制止,中国人应该与全人类共同担负 起保护地球的义务,与其他民族一起走向文明。
32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社交力学
tu312 2012-8-14 22:11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这门学科——社交力学,顾名思义,这个领域主要讲的是和社交有关的内容。 百度下不难发现,已经有人给了准确的定义。社交力学——包括把妹学、心理学、人体自然行为学等等融合在一起的一门人格改造计划! 更多人把这种技术用于把妹领域,并且获得很好的效果。 其实这种技术不仅仅是用来把妹的,你在生活中处处用得到,可以提高你的社交价值,扩大你的交际圈,让你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我接触这个领域的时间不是很长,更谈不上有多么牛B的战绩和经验,只是想把我知道的,在这里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朋友能够在读到后有所启发,走出自己更辉煌的人生。 个人觉得,把妹或者是把帅哥不应该作为学习这个的一个目的。而是真正的起从根源改造自己,这才是我们要做的。我们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太深,还有一些父母从小耳濡目染的说教,让我们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我不是在煽动大家都做叛逆的孩子,但是好孩子真的有大人们在我们小时候教导的那么多好处吗?其实不然。走入社会就会发现,现实不是听命于你觉得或是你认为。现实和你的理想毕竟是有差距的,男人和女人的真实想法也远远不是你心里边现有知识所掌握的那些。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今天起,从此刻起,摒弃以往的一切习惯和想法,加入到改造自己的行列中来,如果你想成为行业中的领袖,成为朋友中的中心,成为恋人心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那就跟着我走进这个神奇的领域,你会发现人和人其实还可以这个样子。 如果你觉得平平淡淡的过日子挺好的,也是你的追求,那就不要在继续读下去,我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更不想浪费您宝贵的时间,我一直相信有“缘”这种东西的存在,所以我讲这些也只给那些有缘人。 大家常听到有人说,我只想平平淡淡的过一辈子,女孩子说,我觉得还不算太坏,如果是出自一个男孩子之口,我觉得真是无语,你想想,生活本来就是比较平淡的,你让女孩子在和你一起平淡的过,我觉得这样的日子会让任何一个女孩子疯掉。其实大家都希望生活中充满一些不可预知和小惊喜。这些从哪里来呢?我们就是制造这一切的王子和公主。我们会让他(她)和我们在一起永远都难忘。 同样在聚会中,我们也是核心,大家都围绕在我们身边,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你。听你讲着有趣的故事,分享着你的点点滴滴。 听了这些你也心动了吧?也想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成为一个处处给人带来欢声和笑语的人,那就开始行动起来,你准备好了?游戏即将开始。。。
3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子、君子与臣子——何日君再来?
热度 2 hillside 2012-8-3 13:30
在大陆音乐沙漠、干渴的年代,邓丽君的一曲《何日君再来》曾引起无数谦谦君子心动旌摇,情窦少年心神摇曳。 我向来不喜戏说,力寻正说。可惜“正说”就像面纱国家的佳人真容,难见芳颜。 见多了,已然知晓,追求所谓“真相”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位至极尊,但依然无法与天抗衡,只得以“天之子”身份自慰、自欺兼欺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传统文化的“君君臣臣”,一众子民求为“君之子”而自得。科举高中,“君子”(君之子)有望。求为君子而不得者,只得等而下之,求为“臣子”(臣之子)了。 我近年对于文字有了一些兴趣,喜欢从字面进行探讨。我认为这绝不是文字游戏,它融入了我对于历史的解读。 我有些纳闷,春秋战国时的诸子为什么甘心为“子”呢?什么时候他们被冠以“字”名呢?以殷商王朝而论,郭沫若先生说“殷”是后世的周朝统治者追加的侮辱性称呼,所谓殷人在他们自己生活的年代从未用过“殷”字(此字也并非原有,而是由周人的贬义用字演变而来),自称“商”人。 所谓“老子”、“庄子”、“孔子”、“墨子”诸称号均系后代的追加吗?他们的自称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愿意屈居为“子”?俗话说,母以子贵,父以子荣。孟子曾经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历史上,孟子曾经遭受后代统治者的冷遇,他怎么会心甘情愿为“君之子”呢?在汉语词源上,“子”义是如何演变、变成了所谓尊称呢?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举行记者会(2012-03-14),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温总理说:“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历史的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听闻总理言论深觉形势不容乐观:作为中国人,四人帮及其丑行我们是不希望再次见到了。 伦敦奥运会上,英国女王的风采令人难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英国人民并不愿意英国重新回到君主朝代。英国等部分国家实施的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的优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们需要“君”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君”呢?邓丽君没有留给我们答案。据称,邓丽君曾有6任男友,她身后还曾被卷入所谓情报服务案。我想,每个人的心中可能也有自己的答案。此外,我们也需要在社会争鸣的基础上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2322 次阅读|2 个评论
透过科学网博克群看江湖“帮派”“团伙”
热度 6 duke01361 2012-8-2 10:49
啸傲“科学网江湖" 透过科学网博克群看江湖“帮派”“团伙” 这几天苗元华博友质疑澳洲卧龙岗大学博士后喻海良的”沈阳大学”“教授"身份涉嫌学术不端。 事情有延续发酵的势头。 这个过程提醒老夫,这个科学网博克群也存在着“帮派””团伙”和“小集团”现象,这简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维系下的“江湖”啊! 牛A团:科学网编辑部 牛B团:饶毅等为代表 牛C团:曾庆平为老大 牛D团:陈安等人为代表 牛E团:蒋科学等为老大 牛F团:....... ...... 欢迎补充... 尽情娱乐
个人分类: 逗你玩儿|4736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论六家要旨
热度 1 qinchuanq 2012-7-31 17:33
司马谈 本篇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作者為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 這是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司馬談先秦諸子思想歸為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家), 並對各家提出精闢的分析。其中,最推崇道家思想,由此可見西漢初年,重視與民養生休息,道家思想極為盛行。 《易.大傳》 (周易繫辭傳) : 「天下一致而百慮 (各家思想的目 標一致,但思考內容各不同) ,同歸而殊塗。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 此務為治 (致力於治國治人的方法) 者也; 直 (但) 所從言之 異路 (立言的道路各不同) , 有省不省 (言論善不善) 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 (大善;能預見吉凶) 而眾忌諱, 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 (春夏秋冬) 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 (博學而無法抓住要點) ,勞而少功, 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 (太講究節儉,很難遵循) , 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完全盡用) ;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儉 (檢;歛也;拘泥於言辭;例如白馬非馬之 說) 而善失真 (失去事理之真實) ;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滿足萬物的需求) 。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 (採) 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指約而易操 (要旨簡易,容易掌握) ,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 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 去健羨 (健;強也;不羡慕強者) , 絀 (貶) 聰明,釋此 (儒家 之道) 而任術 (運用道家的方法) 。 夫神 (元氣;精神) 大用則竭, 形 (身體) 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 (春、夏、秋、冬) 、 八位 (八卦之位,乾、坤、坎、離、震、巽、兌、 艮) 、十二度 (歲星周天十二次,即十二個月份) 、 二十四節 (古人將一年分為24個節氣) ,各有禁忌, 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 (陰陽家的這種主張, 未必是正確的) 。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藝 (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 為法。 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 (丁壯之年) 不 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 堯 、 舜 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 茅茨 (以茅草覆屋;茨,屋蓋) 不翦, 采 (棌;柞木;一種粗劣的小木) 椽不 刮 (以柞木為屋椽,不刮削裝飾,粗糙簡單) 。 食土簋 (簋,音「鬼」,祭祀或宴饗時用以盛 黍稷用的器皿) ,啜土刑 (刑,盛羹用的器皿,兩耳三足, 高約三寸,容量約一斗) ;糲粢之食 (糲, 音「栗」,粗米。粢,又作粱,音「姿」,指稻餅;指吃粗糙的食物) , 藜霍之羹 (藜霍,豆葉;飲用豆葉熬成的羹) 。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 (以桐木為棺, 厚三寸) ,舉音不盡其哀 (喪事不過份哀傷, 以免傷身害事) 。」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 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要曰:彊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 墨子 之所長, 雖百長弗能廢也。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 (親親, 尊父為首;尊尊,尊君為首) 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踰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 (煩瑣) 繳 繞 (纏繞,不通大體) , 使人不得反其意 (不能反求本意) , 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 ( 引其名,求其實) ,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清淨自守,順其自然, 而能生育萬物) ,其實易行 (人人各守本分, 故施行容易) ,其辭難知 (道家言論,幽深微妙,故難以 明白) 。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即順應自然) 。無成勢, 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 為業 (因應時代之物,而成法為業) ;有度無度, 因物與舍 (與捨;取捨;因物取捨,不以一已私意 為之) 。 故曰: 「聖人不朽,時變是守。 (聖人教化不朽, 能順應時間變化) 」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 ( 因百姓之心而教,唯執其綱而已) 。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 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 (言論與事實相符者,謂之端) , 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 (窾, 音「款」,空也) 。窾言不聽,姦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 (在於 你怎麼使用) ,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無形) 。 光耀天下,復反無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 (神,元氣。形,身體) 。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 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司馬談(?—前110年), 西漢皮氏縣人。建元至元封年間(前140年一前110年), 被封為太史,掌管天文、曆法。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赴泰山舉行封禪大禮; 司馬談因病留守周南,未能同行,抑鬱而死。其子為著名史學家司馬遷。 转载自: http://www.tonyhuang39.com/page/cc767.html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6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娘(大姑姑),一位十分普通的农村妇女
Elephantd 2012-7-30 09:55
说明: 在科学网上谈论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事情,似乎不妥。但是,科学家的追求,更多是为了弘扬人类文明。受过高等教育,当了教授、博导、甚至院士的人,能够像大娘这样在逆境中做好人,寿终正寝,也应该自慰和高兴了。 云南罗平县阿耶人称父亲的妹妹叫娘娘。我有三个娘娘,一个是父亲的同胞妹妹,一个与父亲同母异父,另外一个与父亲乃至整个吴氏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里要说的就是这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娘娘。 1. 惨淡童年 我的爷爷比其弟弟 ( 我们称二爷爷 ) 大 11 岁,很小就担当起家庭的一切。可惜爷爷 1936 年病逝,家道中落,二爷爷虽然已经成人成家,却既墨守陈规,又不会料理家事。 1937 年,许氏爷爷为了顺利入赘吴家,还意思意思二爷爷,在宗族势力严酷的当时,很是正常。许氏爷爷无奈服兵役期间,奶奶拖儿带女很不容易,二爷爷夫妇却移居哨卡,也没有好日子过,还是父亲看在亲人面上,把他们接回来。可见,二爷爷既无儿女,又无生活技能。 后来,二爷爷领养腊庄村庞家的三姑娘,取名吴存英。这就是我那没有血缘的娘娘,在我们家三姊妹里最小,但在二爷爷家属长,所以,后辈都称她大娘。大娘在支锅山长大,直到 13 岁 (1954 年 ) 才搬迁到阿耶村。父亲憨厚,每上支锅山,都要带点什么给她,兄妹情深。 2. 贫困潦倒 二爷爷家搬迁到阿耶村,有个故事。 1942 年,许氏爷爷带着全家走出深山到阿耶居住,可以使用的东西,基本都留下了。世态动荡,很多人都搬走了,支锅山的土地很不值钱,二爷爷借势大量买进。新中国成立,政府要把支锅山划归山区的泥卡寨,按照土地拥有数量,二爷爷相当于地主。大娘保存的大量地契文书里,多数有许氏爷爷作为中人,见证了这一历史。在许氏爷爷的帮助下,二爷爷一家逃难式地到达阿耶,成为贫农。与刚刚从师宗县大石桥迁来的刘长毛家分购一房,得到不足 20 平米的住屋,一直住到 2002 年。在这漫长的 48 年里,大娘招婿白腊山那面山头上的付金堂,生一男三女,全家人口最多时达 7 人,挤在这不足 20 平米的破旧房屋里。我们成婚后,回阿耶,去看望他们,二爷爷二奶奶住楼上,依靠木梯子上下。二奶奶眼力差,动作敏捷,让人担心。对此,我夫人常念叨。 在许氏爷爷的带领下,我们家是一天一个样地兴旺发达。二爷爷家却一直如此的贫寒,还忘不了支锅山的土地,一直耕种到 1985 年前后。奶奶经常要我们去二爷爷家走走,自己很少去,而许氏爷爷就根本不去。二爷爷总是坐在火塘边最暗的地方,二奶奶眼力不好,特别爱我们,总是讲个不停,大娘或做饭,或端来甜白酒,表兄妹们也围坐过来。很是热闹。在我的印象里,二奶奶家的甜白酒最可口,饭菜却有点不太卫生;而我们的出现,使他们有过节的感觉。 杀猪呀,请客呀,只要我们家有热闹的事,奶奶或者爷爷,都要差遣我们兄妹中的一两个去请二爷爷全家。出发最早的是金堂姑父,到了我家,忙个不停,有如说请客,不如说招呼帮手。金堂姑父本分,无论在生产队,还是在我家,都被派上脏活苦活,但他不吭声,干完就到一边吸烟筒。因此,人们一方面欺负他,一方面却也尊重他,在饭桌上,总给他夹大块肥肉。大娘则基本上到厨房里打下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大娘的作用,就是下地干活。她很少说话,默默无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身缠哮喘病,天气稍微冷些,就大声咳嗽,喘个不停。 1973 年的一天傍晚,县城灰暗的大街上,冷冷清清。我路过邮电局,有母女俩畏缩在关闭的商店门前,很是好奇,多看了一眼,是大娘和她的二女儿。我走上前去招呼,大娘笑笑,没有多说话。呆了一阵子,我径直回学校上晚自习了。关灯时分,才想起来,大娘她们今晚住哪里?就这么想想,没有多做什么。印象中的大娘,就是那样的可有可无,地地道道的弱者。 3. 老有所为 后来,我到昆明上大学了,再后来,二爷爷、二奶奶、金堂姑父相继去世。从哥哥弟弟那里,得知大娘很不容易,再次招夫,但很短暂。每当回老家,都要带些东西回去孝敬父亲,也就顺便给大娘买一点。但感情,越来越疏远了。大娘挣扎着娶儿媳,嫁女儿。 再后来,大娘的孙女长大了,到我家,说是保姆,也没有多少要做的事,大娘的意思是让孙女“到大城市见见世面”。在此期间,大娘一家要到小溜子建房,哥哥弟弟帮着张罗,我也暂借给他们一些款项。 2002 年,大娘一家有了新房,搬迁到了小溜子,就在我们回家的路边。 渐渐地,我发觉大娘成了家里的主人。三女儿逃婚后,前三女婿被人弄死,留下女儿没人照料,大娘收留了外孙女。儿子儿媳,孙男女,很听她的,虽然贫穷,却有着喜融融的浓厚家庭气氛。我很羡慕大娘,那才是家! 4. 贤良慈善 我回老家的次数多起来了。每一次,都要在大娘家停留一会儿,有时,车不熄火,仅仅是停顿,打个招呼。大娘有了新房,粮食充溢,但依旧贫寒。无论专程去看望她,还是仅在门口停留一会儿,她都要给我们一点什么,例如,一把新鲜的青菜,一两个饵块。记得有一次,没有什么给我们的,顺手抓了一只鸡,要我们拿走。 父亲常到街面上找老人打牌,不时到大娘家坐坐。淡漠了的兄妹情谊,渐渐恢复起来。很多次,我们与父亲告别,是在大娘家,我们驱车回昆明,父亲蹒跚回海子头。 2010 年 10 月,我把无法医治的父亲送回老家,大娘第一时间赶到我家,问长问短,看着父亲弥留。 2011 年 1 月,给父亲上新坟, 2011 年 4 月,清明,给父亲扫墓,弟兄没有到齐。大娘发话了。“上新坟,要穿戴孝衣孝裤,整整齐齐的。齐壮壮的弟兄,东一个西一个。你爹白养你们了!”我很内疚,我很无奈。多年默默无闻的柔弱大娘,在不懂礼节的侄儿女面前,却大声说话了。 一个贫穷撂倒的农村妇女,对礼节是那样的在意。 2011 年 7 月,侄孙儿周岁,我送他们回去,有机会再次看见大娘。她整整齐齐地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前来庆贺。一样地,话不多,好似父亲在世。好多往事,没有来得及请教父亲,一提起来,大娘却格外地能说会讲。 同样地,要回昆明了,路过她家门口,我习惯地下车告别,她要我带些米,我不要,但拿出相机给她照了一张照片。谁曾想,那不仅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张标准大头照片,而且是一张遗照。 2011 年 8 月,我回家度暑假。有事无事就到大娘家坐坐。更详细地了解到大娘的很多。在贫苦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大娘有保留什物的习惯,就是为了纪念过去的岁月。她有一个小小的木盒子,里面装着很多旧时文书,最早的已经上百年。其中,有我爷爷民国十七年的护照。她一直把我老祖的神主牌位敬放在供桌上,因为孙子要当家了,才移至楼上。最后,见我和弟弟很庄重把它领回家,大娘笑了。 儿子胆小谨慎,儿媳憨厚,大娘把家交给了孙媳。为了不让后人难堪,她在准备自己的后事,按照礼数需要准备的东西,都一一购买,包装好。 5. 寿终正寝 2012 年 3 月 21 日 ,我一整天上课,把电话设置为会议模式。下课一看, 8 个未接电话,均是老家人来的。得知大娘病危,已经从县医院转回家了。恰好夫人与我在一起,就从校区径直回老家。一路上,我控制着速度,怕快了不安全,最怕的,就是老家来电。午夜十二点,赶到大娘家。见大家有说有讲的,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见我来了,大娘在床上挣扎着,要起身。 23 日,天不亮,说大娘氧气不够。我急忙开车到县城,买来两袋氧气。中午,大娘说头上痒痒的,想洗洗,洗了,青色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傍晚,看大娘的脸色更加铁青,我很清楚,时间不会太长了,就偷偷地拿出手机,拍了几张。九点钟了,大娘说身上汗多难受,要我离开她的卧室,自己洗洗。在其外孙女的照护下,大娘真的下床洗了一下。看来,又可以过一夜了,我们与大娘道别,回家去。一路上,清风拂面,星星闪烁。一到家,我就和衣躺倒床上,夫人催我洗脚,电话却响了,说大娘没了,时间是 22 : 20 分。还有一个氧气袋,鼓鼓的,氧气没有用完。 31 日,当我再次从昆明赶回去的时候,好多帮忙人,是听见大娘新亡而从外地请假回来的,就是要送送大娘。 是呀,自己没有能力多给家庭财富,但却有能力少给后人麻烦,这就是我的大娘。 白腊山的山坳里,我们家的祖茔,又出现了一座新冢。 看着大娘的新家,我深深感到,什么叫做好人终得好报! ( 2012 年 4 月 6 日 夜, 于 听涛雅苑 )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5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热度 1 dongzg101 2012-7-27 08:46
本课程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养生基本理论以及两者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理论浅显易懂,且包含具有指导意义的养生方法。主讲教师王长松副教授,致力于亚健康状态、失眠、脾胃病,以及虚寒症和虚寒体质的中医辨治规律研究,曾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http://v.163.com/movie/2012/7/F/O/M84L9KIA0_M8548H3FO.html 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可以学一招!
个人分类: 营养健康|21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澳大利亚成首个立法承认中医合法西方国家”
热度 2 rbhuang5907 2012-7-23 16:29
“澳大利亚成首个立法承认中医合法西方国家” 这几天和entropie辩论中医,他给了个链接,题目是“澳大利亚成首个立法承认中医合法西方国家”,这可是让挺中医者欢欣鼓舞令人振奋的大事件啊。可是,打开链接一看,老套了。虽然老套,但仔细往后一读,还是发现一点好玩的,把它写下来。 这篇报道写道: “在澳大利亚,中医一直是作为“补充医学”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澳大利亚的“补充医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了中医、印度传统医学、自然疗法、香薰疗法等多种除西医以外的医药和医疗手段”。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这里说“补充医学”,补充什么呢?肯定是补充现在全世界通行的主流医学---现代医学了。这样理解,这补充医学还是相当重要的。可是,有的地方有的人是把它翻译成“另类医学”的。翻译成“另类医学”,那就无足轻重了。 再往下读,文中提到的中医,当然是我们国人感到无比自豪的中国传统医学(这个大家都懂)。怎么,居然还有印度传统医学,它怎么可以和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相提并论?这样一来,顿使我们的中医逊色不少。 自然疗法是什么?赶快百度一下(向某一辩友学的),结果:“自然疗法是应用与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物质与方法,如食物、空气、水、阳光、体操、睡眠、休息以及有益于健康的精神因素,如希望、信仰等来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一种科学艺术。 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西方替代医学。自然疗法这一术语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使用。但其哲学指导思想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医学中的希波克拉底学派”。 希波克拉底学派的东西,那就是西方传统医学了。香薰疗法是埃及古代的医术。 且不说作者能否把“中医、印度传统医学、自然疗法、香薰疗法”并列。接下去说的是“除西医以外的医药和医疗手段”,这个“西医”是啥玩意?从上下文可以推得出来,它应该是现在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都在广泛使用的现代医学吧,我们称呼它的是常挂在嘴边的西医。 如果把现代医学简称为西医的话,我们应该如何简称西方传统医学呢?明显的,西医(现代医学)是不包含西方传统医学的。 逻辑上是不是有点问题? 可见,我们把医学分为中医和西医是多么荒谬。 不管怎么说,人家澳大利亚人民还是相当有包容性的,能够包容包括中国传统医学、印度传统医学,以及西方传统医学的自然疗法,埃及古代的香薰疗法等多种除现代医学以外的医药和医疗手段,让他们可以设点摆摊。 看看我们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第21条 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而印度传统医学、西方传统医学的自然疗法、古埃及的香薰疗法,不是我们国家要发展的,虽然,或许它们更有效。 http://news.eastday.com/w/20120719/u1a6715152.html 澳大利亚成首个立法承认中医合法西方国家2012年7月19日 05:53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邓黎 选稿:鲁琳   东方网7月19日消息:近日,澳大利亚卫生执业者管理局发布消息,从本月1号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使得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以立法方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本网连线环球资讯广播驻澳大利亚记者邓黎,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对中医进行全国注册管理的背景。   记者:早在19世纪淘金热时期,中医就随着大批华人淘金者的涌入而进入了澳大利亚。但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医只在华人圈中流行。近些年,世界各国对中医的了解不断加深,尤其是中国对于中医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使得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接受中医。据统计,目前在澳大利亚,有大约5000家中医及针灸诊所。中医在澳大利亚的普及和流行,是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对中医和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的大背景。   2009年5月,澳大利亚决定把中医、中药师纳入全国注册管理。按照相关立法,从今年7月1号开始,只有进行了正式注册的中医、中药师,才能够在澳大利亚合法行医。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各州已经对中医进行了注册管理,现在则是全国统一注册、管理。   主持人: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该如何看待这一举措的意义呢?   记者:毫无疑问,澳大利亚政府的这一举措,首先是承认了中医药作为一门医学学科在澳大利亚的合法地位;与此同时,也把中医药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这一举措的实施与成效,将对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医药进行管理起到借鉴和示范作用。   在澳大利亚,中医一直是作为“补充医学”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澳大利亚的“补充医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了中医、印度传统医学、自然疗法、香薰疗法等多种除西医以外的医药和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医和中药在澳大利亚的推广,澳大利亚社会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中药也被列为澳大利亚“补充药品”中的重要门类。正是因为中医的影响日益扩大,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才正式成立了国家中医局,并公布全国中医注册标准,对中医实行全国统一注册管理。   主持人:那么这一举措对中医未来在澳大利亚的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呢?   记者:在我看来,将中医纳入立法管理本身,就是对中医地位的确认。但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如何管理中医药,才是中医药在澳大利亚前途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有不少在澳大利亚执业多年的中医师对政府的管理条例提出疑义,比如认为注册条件比较苛刻,审批过程冗长复杂等等。主要的抱怨则集中在对中医药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上。根据相关注册标准,中医师的雅思考试每科都必须达到6分,才能进行注册;如果语言成绩不过关,则需要在执业时聘请专业翻译。一道语言关,可能把大量从业者挤出中医行业。这是因为在澳大利亚,专业翻译的收费相当昂贵,多数中医师不可能常年负担这笔不菲的支出。   当然,从长远看,每一项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医在澳大利亚将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人们期待澳大利亚政府制定合理和可操作的政策,从而让中医更好地服务于澳大利亚社会。
4640 次阅读|13 个评论
传统文化与学科领军人物
热度 33 heitiedan2012 2012-7-22 21:57
《光明日报》有篇书评,评的是一本论述庚子赔款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著作。整个评论不说它了,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今天的年轻人和海外留学生,abc很好,xyz很好,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甚至连《史记》、《资治通 鉴》、《老子》、《论语》等的书名也不知道。前几年,某所招收二本的省属高校,在一次对它的一个学院的学生进行关于有关人文文化的测验中,竟然冒出《红楼梦》是鲁迅所著的大笑话。” 出了这样的笑话,怪谁?怪年青人自身吗?不太公平。他们是不太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可是这不是他们的责任,不能把板子打在他们的屁股上。我们小的时候,也没看过《老子》和《论语》,《史记》读过一些,《资治通鉴》说实话,也没读过。按照文章作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也是不了解传统文化的,我们也成不了各门学科的领军人物。当然,我们这一代中能成为学科领军人物的,似乎不多,或者没有。倒是我们的晚辈有不少成为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了。但这不证明他们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就一定比我们强多少。我们倒是看过《红楼梦》,可是那并不是年轻的时候看的,而是文革后期,《红楼梦》重新出版后,因为毛泽东说《红楼梦》写了阶级斗争,我们这才有可能看到。要是在我们小的时候,这《红楼梦》也是老师和家长不让看的。说有个女中学生,家长和老师越不让看《红楼梦》,她就越是要看,大概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但是别的学生就未必了。反正在我十六七岁之前,我看《红楼梦》时,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整天婆婆妈妈的,什么琐碎的破事,有什么看头,远没有《西游记》看着过瘾。 文中提到的庚款第一批留美学生,他们之所以有较深的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因为在他们留学前,基本学的就是这一套,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学别的。虽然那时候已经有了新式学校了,也会学到数学、地理什么的,但是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是很多的。那么作者认为,因为他们先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后来留学又受到西方科学的教育,所以他们就能成为国内各个学科的大师,这个结论还是有点牵强。原因很简单,当时的中国,各门现代科学都是空白。这批人回来,他们不做领军人物,别人谁还能做?如果他们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就做不成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了吗?倒也不见得吧。 今天中国的科学界里,就真的没有牛人了吗?不一定吧。虽然对于有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学界的大佬们不一定认账,但是那些人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其实就是学术上领军的人物,并不是由职务和资历来决定的。但是他们一定就受到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吗?这也说不定,还是要具体分析吧。 就拿爱因斯坦来说吧,人家的领军地位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爱因斯坦受过什么传统文化的影响吗?是欧洲的古希腊?还是古罗马?还是拜占庭?如果说,爱因斯坦读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著作,那倒是事实,可是毕竟这也只是西方文化中很少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说他读过这些,那玻尔和海森堡呢?他们没说过读过,也许他们也读过,也许没有。他们当然也算是现代物理学的领军人物了吧?他们所受到的西方传统文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要说西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谁也超不过基督教。那能说爱因斯坦是受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吗?恰恰相反,近代科学是在反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这里,并不是要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绝不可以把它的作用抬得过高,脱离了实际。新文化运动时,恰恰是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与反对者之间的争论之一,就是鼓吹者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而反对者则完全否定鼓吹者的意见。鼓吹者认为要提倡科学与民主,认为这才是救中国之道。反对者则不以为然,认为还是孔老夫子那一套才是管用的。 说句极端一点的话,一个民族,在没有真正强大起来之前,你侈谈传统文化无异于自杀。蒋介石在他的“新生活运动”中讲“仁义礼智信”,有什么意义?没人信他的,更没人按他提倡的去做。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化是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特别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分清精华与糟粕。现在有些人,就是笼而统之地提供传统文化,认为只要一涉及到传统文化,就都是好的,就都是宝贝,这样的认识是要误人子弟的。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样的分析与研究。传统的东西要想发挥作用,离不开现实。我们必须在现实的环境中来考察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抽象地笼统地谈论传统文化没有意义。 再极而言之,文中指的那些青年学生,这也不知道,那也不了解,这也许是事实,但是,也有很多年轻人,对这些并不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对于传统的文化,他们也是知道一些的。有一个学生说《红楼梦》是鲁迅写的,不等于整个学生群体都不知道《红楼梦》是谁写的。一个学生不知道《红楼梦》是谁写的,这个问题能有多严重?美国人当中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其人口比例也是相当大的,这能有多大关系?另外,对于《论语》、《老子》,我们是要知道一点,那么对于《庄子》和《墨子》,是不是也要知道一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我们是不是都应该知道?如果只知道那么少的一小点?我们能说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吗?《史记》和《资治通鉴》是要读一点,那么《汉书》和《元史》是不是也要读一点?廿四史那么多本册,我们是不是都要读完?到底要读多少古书才算是了解传统文化了?到底哪些古籍才能算得上传统经典?这都不太好说。反正时间就那么多,读了这个,就没时间读别的。整天去读古书,大概也没时间干别的了。到底该怎么办?只能看着办吧。
4541 次阅读|37 个评论
传统文化真的阻碍了中国人的创新了吗?
热度 2 Avalon2013 2012-7-16 14:03
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人的创新,最近在科学网总是听到这种离奇的说法。 如果你问:创新需要的是什么? 听到最多的答复是:“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敢想、敢干”。 文化阻碍创新论的逻辑是:传统的中庸文化阻碍了人的开拓精神。 我先不讨论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就按照这些人理解的中庸的意思去讨论,这个回答充其量是小学生的见解。 什么是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叫创新。创新最需要的是学识,绝对不是大跃进那种赶英超美、所谓敢想敢干的精神。在这个问题上浮躁是没用的。 中国人一边喊了20多年的创新,一面却在搞教育行政化。真可谓是世界史上最奇特的双管齐下。 中国当前的创新体现在对道德的挑战,比如最近网上疯传的一组名校的毕业照学生们拿着“求FUCK”“求富婆”“求保养”的牌子,据说这是“行为艺术的创新”。我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确实阻碍了这种“创新”。
31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研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热度 1 baiyunrui 2012-7-16 10:02
今天看到一网页,提到科研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我对照了一下自己,很希望让自己能对号入座,发现自己这方面真的很欠缺 作为一个把生命献给 科研 工作的 科研 人员可以有不同的品位,但大体上应具备的基本品位是有共同之处的。都应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品位和素质。      1. 文化底蕴:      主要指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文学、艺术和音乐的修养等方面影响。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科学家的品位是不一样的。这也将导致他们最终的成就大小。      2. 思想意志品质修养:      ⑴ 强烈的求知欲望。   ⑵ 坚强的毅志品质。   ⑶ 不懈的执著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要有一种“迷”“痴”劲。   ⑷ 吃苦耐劳的勤奋精神。周培源讲他的 科研 秘诀是四个字:“以勤补拙”。      3. 思想方法的修养:      ⑴ 有怀疑找不足挑毛病的风格。一项 科研 工作不可能十全十美,看一篇文献,不但要看作者解决了些什么,创新之处在哪里,还要找出他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还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周培源跟我讲过,科学家有两类:一类是吸取掌握传播是教书匠,另一类是不断解决问题发展学科,后一类才是真正的科学家。还有另一种两类科学家,一类是从事 科研 发展站在高处具有战略眼光,这是一种帅才;另一类是在自己的狭隘领域钻研得很深很透并缺乏整体意识目光比较短浅,只能做将才。   ⑵ 选准方向重点突破。不能打一枪换个地方,也不能遇到困难就绕道走,最后是在原地打圈圈。周培源讲“钉子理论”。   ⑶ 随时抓住 科研 中的闪光点,好多试验偶尔成功了但不能重复。找到成功的条件和规律就可以重复成功了,抓住闪光点不放始终保持乐观精神十分重要。千万要克服任何畏难情绪。   4. 思想作风的修养:   ⑴ 严谨的科学作风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在一切方面都做有心人、细心人,马马虎虎、粗枝大叶是非常有害的。有一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钻”,也还有另一个说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⑵ 团队精神。现代科学研究不是个体的而是团队的,没有团队是不行的。但是个人要始终摆正自己在团队的位置,这点十分重要。   ⑶ 责任心。 科研 工作是要有责任心,要敢于负责任,敢于承担责任。   ⑷ 科研 工作要有胆量,要敢于碰硬。   ⑸ 谦逊。科学家不是万能的。要虚心向老师和周围的人学习。   5. 思想道德的修养:   一个人的品位从作为一个科学家,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作为一个帅才而不是将才的要求而言,我认为从个人修养上讲就应具备六大: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大度, 科研 工作要大胆,处理各种关系要坦诚大义,利益分配要大方,个人利害问题上要大咧。一句话,要做大人大家,而不是做小人小家。   6. 把握自己做主动人生:   ⑴ 把握自己的人生准则:   我的这座右铭,我觉得可以作为把握人生的准则。   凡事不可极,极则生变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玩物多丧志,寒门出弟子   三十立而不迟,始于足下   ⑵ 摆正人生坐标:人生就是不断回答一个问题,是现在什么坐标位置,最佳位置应在什么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容易,估计过高会盲目乐观估计过低自卑丧气,找准应在位置,找低只会不求上进,找高会爱怨天尤人。   ⑶ 寻求乐趣,做快乐人生:不要为不顺心而烦恼,要去寻找快乐的事和乐趣,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自己与自己较劲。有的人有九件愉快的事,有一件不愉快的事,总想这一件不愉快的事;有的人有九件不愉快的事,有一件愉快的事,他就总想这一件愉快的事。寻求快乐人生。   以上这些,我认为是一个正大步迈向 科研 帝方向 科研 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品位和个人修养。一个人的素质除包括知识构成和水平、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之外,还应包括他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综合总结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等思维方法,以及勤奋、朴实、诚信、自信、自我修养等诸多方面。科学家是一个自出难题、自找困难、自寻烦恼、自讨苦吃,却又乐在其中的特殊群体。做科学首先是做人,在自我修养中提升科学研究的品位,在有品位的 科研 中提高自我的修养水平。以上只是我认识到的但不是已经做到的,提出来供参考。   对于我自己,可能有两点是做得比较好的,这就是“细心”“勤奋”,毕竟我把生命都献给了 科研 。由于“细心”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向老一辈 科研 帝,周围同事学到不少东西,使我少走弯路。“勤奋”:今天讲这些就是想有生之年发挥一点余热,与年轻的同志们一起共同探讨,希望大家都能成才取得更大的成就。
个人分类: 净化心灵|2978 次阅读|2 个评论
疑惑:孔子铜像为什么揣着一把剑呢?!
热度 4 Ripal 2012-7-13 21:54
疑惑:孔子铜像为什么揣着一把剑呢?!
今天早上我好好看了看孔子铜像,发现孔子揣着一把剑,很是不解,为什么会拿着剑呢,应该是四书五经啊,拿也应该拿竹简啊,我怀疑我看错了,转到孔子像后面的确是有剑的尖。孔爷爷不是主张“仁政”呢,为什么呢?请“专家”指点: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先贤智慧品行,繁荣校园文化,7月12日上午,我校在崇学楼前隆重举行孔子铜像揭幕仪式。 孔子圣像捐赠者、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吕天增,我校党委书记石扬令,党委副书记、校长董常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周富国,副校长赵春明,党委委员姚考文,党委委员、党办主任田晓东,党委委员、信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长萍,晋中市旅游局副局长田瑞生,太谷县文化局原副局长赵玉会出席仪式,各学院、职能处室的负责同志、教职工代表及学生代表参加仪式。揭幕仪式由副校长赵春明主持。 校长董常生首先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孔子圣像的捐赠者、长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潜心研究儒学思想的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汤恩佳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自有文明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以及亚洲各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我们这所具有105年历史文化传承的校园中,敬立孔子圣像,以瞻仰孔子圣容,思考儒家精神,对于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教诲后人,培养师生人文情操,繁荣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孔子圣像落成揭幕,不仅为美丽的农大增添了一处亮丽的文化景观,而且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具有风雅气度。我们要以此为新的契机,进一步掀起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将孔子圣像作为万世师表的丰碑,思接千古,仰贤自省,引领广大教师以伟大的教育家为榜样,传道、授业、解惑;引导数万学子以圣贤的智慧和人格为标尺,为人、处世、求学,共同为繁荣校园文化凝聚新力量!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简单介绍了此次捐赠活动的目的以及其对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认识。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还要重视人文与道德的熏陶,在当前形势下,要以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为着力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仪式上,校长董常生还代表我校向汤恩佳院长赠送了礼品。 在礼炮鸣放中,汤恩佳院长,石扬令书记和董常生校长共同为孔子铜像揭幕。 最后,在场的所有领导、嘉宾和师生员工齐声诵读了《礼记·礼运·大同篇》及汤院长所作的《孔圣颂》。 仪式之后,汤恩佳院长还在实验大楼博远堂为农大师生做了题为《孔教儒学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的精彩讲座。汤院长从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内外困境,重视历史、重视文化传承对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大学教育中应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做了演讲。最后汤院长衷心希望大家共同传播儒家文化的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孔子圣像屹立在百年农大校园中,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儒家思想将伴随农大学子健康成长成才。 汤恩佳先生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美国爱奥华威斯理安大学工商管理博士,世界著名儒学文化名人。汤先生深研孔子儒家学术,先后捐赠世界各地孔子铜像300余尊,为弘扬孔子儒家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范晓峰)
3847 次阅读|6 个评论
搞事,做人;搞人,做事
热度 21 lvnaiji 2012-7-11 10:24
吕乃基 什么是科学?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提出这一问题并做出回答。不过,这不妨碍从不同角度继续提问和回答。 2004 年, 在 “ 平江私塾与全国读经 ” 的报道 中,一位农民说: “ 新书可以搞事,老书晓得做人 ” 。在这位农民的心目中,显然,新书指科技读物,如怎样养螃蟹、种水稻,不过是“搞事”而已,而老书是四书五经,则在于做人。“搞事”与“做人”相分离。殊不知,搞事的方式必然影响到做人,而所谓做人,实际上就在于形形色色的搞事和搞事方式。不存在脱离实际事物空洞的“做人”,做人基于搞事,落实到搞事。 重复博弈和有限策略必然内在地培育科学家的人格 ,( 参阅 诚信之殇:自然,西方 文化的源泉1 , 与自然的博弈对西方文化的形塑(一) ) 。就本文所涉及的领域而言,那就是对规则的遵守和诚信。默顿对科学活动的规范,也就是科学活动对科学家所施加的限定和制约作了系统总结。科学精神,则是“对经由长期的科学技术研究惯例而形成的制度性规则的遵守”。 “新书可以搞事”。重要的是,科学的“搞事”,与其他领域的搞事有何区别,或者说什么是科学之“搞事”的特殊性。搞事的内容和方式是做人的基础,这一点是唯物主义的必然推论。总体而言,西方文化通过与自然的博弈这样特殊的“搞事”,培育如何做人。简言之,由搞事到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以处理人际关系为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字“仁”,就涉及到两个人的关系。(参见: 由人的三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389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在个人行为准则的“做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为言辞上的对仗,不妨称之为“搞人”(此处并无褒贬之意,再说,在阶级斗争的岁月,中国大地上的搞人登峰造极)。于是,包括科学技术在内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就是“做事”。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搞人到做事,虽然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参见: 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 —— 人的三大关系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533 ),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然而中国“搞人”传统之深,至今依然盛行:欲做事,先搞人。听说,外企来中国,要与一汽打交道,先去工信部;要与桑塔纳做事,先“搞”上海市政府。在外企由幼稚而变得“成熟”之际,中国据说迎来“春天”的科技人员,在形形色色称号、奖项、课题的诱惑和挤压下(参见 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 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340 ),不得不先去“搞人”:与教育部和科技部搞,与领导搞,与同行搞,搞课题组。只是不知道,他们回过神来还能否“做事”,以及做什么“事”。 平江私塾与全国读经:那些争议中的前行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 年 12 月 29 日 21 世纪经济报道 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41229/22011260058.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12670 次阅读|60 个评论
[转载]王蒙谈传统文化:半部《论语》不能治天下
热度 1 wliming 2012-6-24 10:30
不可能靠半部《论语》治天 下 新京报:读你的书有一个明显感受,似乎你有一种保守主义的倾向,保守的当然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了这种态度? 王蒙:第一,我本人对儒家传统的保守主义,有很大的保留,我认为那个是自己蒙自己,很简单,以为靠《三字经》、《弟子规》能把中国社会搞好,这太可笑了。你就让他读一遍《红楼梦》,再读一遍《三国演义》,再读一遍《水浒传》,就知道靠《三字经》和《弟子规》,靠《论语》和《孟子》,能不能把中国搞好?所以这是我要说明的第一点。 第二点,中国革命它不是一个个人喜爱或者是不喜爱的问题,而是说这个社会它所具有的这个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没有这个革命,没有这一步一步它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发展到今天以后,你会想到其中很多本来可以做得更好,本来可以付出更少的代价。但是你说这个已经没有意义了。 我觉得如果把革命的这一套彻底否定,认为本来中国很好,又有 孔子 ,又有孟子,又有 中医,又有气功 ,我们靠《论语》、《孟子》, 中医,气功, 就能自立于民族之林,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种人还有什么救?这是“亡国灭种”的理论。 新京报:你反对让孩子从小学《三字经》,为什么? 王蒙:这是我反对的。上海好像已经出现以读经为主的学校,后来我们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教育厅局还发了正式的文件,不承认他的学历,你要是小学必须学我们国家规定的算术、语文、体育、科普知识,不能用念经来代替语文,更不能用读经来代替算术。
个人分类: 哲学|13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高端科普到系统演化 从跨学科探索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热度 1 pww1380 2012-6-22 15:16
从高端科普到系统演化 从跨学科探索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鲍海飞诗文佳作阅读与鉴赏( 12 ) 杨文祥 1 .( 94 .) 当今时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人类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发展。科学技术体系的这一整体发展趋势,一方面表现为学科专业的高度细化与分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各相关学科专业的高度综合与相互融合。 这样,在这一发展趋势之下,科普对于人类科学技术体系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相关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构成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从科学学的视角上看,科普与跨学科交叉研究是推动科学知识与技术体系整体发展的两翼 。没有高水平的科普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充分开展,不仅不可能实现相关学科之间相互综合与融合的持续深化,也不可能为各学科和各专业之间的高度分化与细化的不断深入提供扎实的知识结构基础。 这样,科学知识与技术体系整体发展的趋势能否持续深化,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科普与跨学科交叉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和相关社会事业的充分发展。 就是说,在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发展趋势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普的重要意义必将日益彰显。因此,一切有条件的具有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的优秀学者,都应该在这个大有作为的舞台一试身手。 —— 鲍海飞 《 科普的三个时态 -- 网络时代谁来做科普? 》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83705 2 .( 93 .) 尽管对卷积我没有深入地了解,但根据所阅读到的材料,我的理论直觉告诉我,我目前的理解方向如果没错的话,卷积应该能够用来描述从一个旧系统的解构到一个相应新系统的建构和形成的发展过程——换言之,就是通过系统结构的改变( S ystem Reconfiguration )—— 即 一种突变式的质变 ,或系统演化( System Evolution )—— 一种渐变式的质变 ,改变其原有的特性与功能,从而形成新系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信号与系统结构变迁的对应关系 应该是数学描述的关键所在。 有条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向这个方向做一尝试。 —— 鲍海飞 《 左右互搏 --- 穿越与纠结的卷积 》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82429 3 .( 92 .) 下雨的日子,是给这个污秽不堪的世界洗浴的日子。每一场雨都会给我们送来一个清新的世界。 于是,雨与清新和美好联系在一起。 —— 鲍海飞 《 下雨的日子 》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83335 4 .( 91 .) 红霞几缕青天近,薄雾一层林木深; 点点繁星乡野晚,一轮明月映家门。 ————诗中有画。没有相当的生活与情感体验,绝无可能写出如此真切的田园绝唱。 —— 鲍海飞 《 老父开荒又种田 》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82060 5 .( 90 .) 奇思妙想出学问。 这一“点”的学问是每一位导师和即将做导师的人的必修课。 —— 鲍海飞 《 同一屋檐下 -- 万绿丛中一点红 》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81711 6 .( 89 .) 跨学科思维的生动实例。 —— 鲍海飞 《 手弓锯上的音乐之声 》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79934 7 .( 88 .) 喜读海飞《摘得硕果挽青霞 》得句 田园景致家园情, 赋得好诗百趣生。 他年有幸村头过, 阅遍春夏看秋冬。 —— 鲍海飞 《摘得硕果挽青霞 》 阅读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79221 8 .( 87 .) 光影两迷犹梦浅,水天一色总情长。 ———— 景致美,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多美一体,绝妙好联。 —— 鲍海飞《 椰香椰香 — 在那遥远的地方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78809 9 .( 86 .) 海飞把中华传统哲学 - 医学 - 武术 - 气功理论的内在相通之处经过自己的深入加工,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构建起一个统一的理论系统,从而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述得十分透彻。 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关于阴阳、意念、精、气、神、经络、气血、“力气”、劲、反应以及技击与保健作用等相关要素的内在联系与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系统论述。 —— 鲍海飞《 打通任督二脉 ― 探秘功夫真谛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77084 10 .( 85 .) 禁烟在中国的落实需要中国社会具有现代意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走在世界前列时才有可能实现。 —— 鲍海飞《 怎样才能造就一个争气的肺! 》阅读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72359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鉴赏集|311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人的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热度 3 cinderela 2012-6-14 11:26
很久不写理论文章了,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直都有,最近想着用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心理现象,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中国人的幸福感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幸福感有很大的差异,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因此,先做些理论研究。下面这篇文章是最近发在《心理学报》上的前期研究的一点结果,接下来希望做关于幸福感的操作性定义和结构的研究,再使用神经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实验和实证研究。如果对此有兴趣的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当然是无任欢迎。 1 前言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与感受,包括大多数人所谓的幸福、安宁、成就和生活满意度 ( Diener , 19 84 )。 “幸福观”是个人对“何为美好人生”的体认与追求,包含了一整套与此有关的信念、价值、态度、及行为意向(陆洛, 2007 )。不同的文化会塑造出个体不同的幸福观,而幸福观又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可以说 “幸福观”是组成幸福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研究幸福感的重要内容,但却很少被主流心理学所重视。本文从中国人的独特幸福感入手,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及其对中国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幸福感有差异。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幸福更多受人际间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影响;也更多强调精神的充实,精神的满足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中国人而言,幸与不幸是互为背景,彼此依存的( Lu Gilmour, 2004 )。这与西方人的幸福感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差异从何而来?文化是重要的原因。 中国人的幸福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幸福的观念是紧紧相连的。 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对幸福下具体的定义,古人常以“乐”为幸福的表现。 在中国文字中, “乐”一音多意,首先它有喜悦、高兴、乐观、幸福之意;其次,众所周知,“乐”字表达音乐旋律或乐曲,即和谐成调的声音; (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 2007) 第三点,则不为常人所熟悉,“乐”字还表达与五音音乐相应的五体,可作医疗和药用。“乐”古字为“樂”,从成字结构来看,可发现“乐 ( 樂 ) ”与人体有关,不同结构对应人体不同部位,通过音乐,治愈各部位(肺、肝、心)疾病。(李怀章 , 2011 )疾病治愈,人自然而喜,因而欢乐。另外,早期人类在以音乐治病时,发现草木植物的五味亦可医疗五脏之疾,因此“乐 ( 樂 ) ”上加草字头即为“藥(药)”,药治疾病,病愈而喜,即是欢乐。 因此, “乐 ( 樂 ) ”字用于形容各种广义上的喜乐,是后世引申的喻意,其最初的含义是表达人最基本的因病治愈而得到的喜乐,后世逐渐发展,延伸出多层的含义,不仅包括最基本的来源于身体的“乐”,更提高到从物质、精神的享受所得到的快乐和幸福。因此, 除却早期造字期间所代表的基本之乐和音乐之意外,在中国古典的文献中,“乐”多代表一种心理体验 , 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内在的幸福感 。 中国文化以忧患著称,尤其是儒家,倡导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种在追求成圣成仁的同时,实现“山人之乐”和西方关注个体感受,追求个人的现世幸福的同时追求智慧、善性是截然不同的幸福观。应该说对个体来讲,完全摈弃个人情感,而追求儒家所倡导的心为天下乐的境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更注重集体观念与感受的的中国文化不像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那样提倡追求个体的快乐、幸福,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 高良,郑雪,严标宾, 20 10 ) 。但现实中的中国人却也常处在一种快乐地把握现在、乐观地眺望未来的精神状态;即使世道沧桑,命运多桀,无论是社会上层的士大夫,知识份子,还是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多数人仍能保持在感性生活中留有理性,积极追求快乐人生的精神,中国人仍以乐观通达、知足常乐而闻名于世。李泽厚把中国文化称之为“乐感文化”,并提出: 乐感文化是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即积淀有文化传统于其中的心理结构,或者说乐感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李泽厚, 2005 )。 这与文化可能是建构 “ 幸福 ” 意义的一个重要力量有积极关系(陆洛, 2007 )。文化会影响甚至主宰人们对幸福 的主观体验,即影响或主宰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Lu, et al. 2001) 。 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尤其是在对待幸福感—“乐”,各流派俱有不同观点:儒家谈“孔颜乐处”等理性之乐,但也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感性之乐,这种感性之乐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影响是巨大的,形成了中国民间幸福感的重要心理取向;传统文化中又有对欲望的节制的倡导,促就人们形成知足长乐的思想。作为儒家思想补充的道家,老子谈祸福相依,庄子说无忧之乡,从另一个角度帮助人们在世事艰难、人生困顿的境地中维持乐观放达的心态。因此,中国的主流文化表面上似乎并没有倡导人们追求现实的幸福与快乐,也从来没有一派思想把追求现实的幸福当作是人生的目标与动力,但由于对幸福(乐)及其追求的不同界定,从基本需要满足上的幸福及至最高精神需求满足所达到的幸福,中国文化为中国人通向幸福铺设了多条道路,加上个体本能的追求幸福的天性,共同造就中国人在客观上形成了乐天知命的心态和性格,形成中国人幸福感的独特体验。中国的多元文化从多角度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提供了幸福快乐的动力与源泉。 2 儒、道、释的基本幸福观 2.1 儒家的幸福观 儒家、道家甚至是佛教都有自己的最高人生乐境。而达到人生乐境无疑是幸福的最高目标。孔子多次谈到颜回安贫乐道的陋巷之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论语 . 雍也》);同时,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论语 · 雍也 . 第六 》 ) ,知之、好之、乐之是交相辉映的三个心理层次,但最高的境界是指向乐—既是音乐,又是快乐的最高层次;孔子还有“三月不知肉味”的闻韶之乐;除此之外,孔子还说, “ 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 ” ( 《论语 . 里仁》 ) ,意即只有仁者才可以长久地保持快乐。 又说 “ 仁者不忧 ” ( 《论语 . 子罕》 ) ,孔子 “ 乐亦在其中 ” 、颜回 “ 不改其乐 ” 都是因仁而乐。 这里,孔子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描述了引领人们达到快乐、幸福的方式和方法。 孟子又提出 “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 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孟子 · 尽心章句上》), 后世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 《岳阳楼记》 ) ,以及梁漱溟的“事亲从兄之乐,如同草木之有生意” ( 梁漱溟 ,2005) 。 由此可见,儒家的乐分为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层次:一为感性之乐,近于基本需求的满足,是把乐放在基本的生存、生活之中。首先,需要 “安而不忧” , 指个体生存状态的幸福或物质丰裕 , 免除疾病、忧虑、死亡等不幸为特征 , 包括最基本的身心安全与安宁, 朱熹说: “ 不忧非乐而何? ” ( 《 论语 . 或问 》 ) , 安而不忧,说明 “ 乐 ” 最基本的心理体验是 “ 不忧 ” ;同时又有 “父母俱存 , 兄弟无故”等内容,这满足了人们对幸福的物质性的基本需求,最终演变成中国民间的幸福观念:“福”的理论。在 民俗的说法里,中国人的幸福包含了丰富的物质、健康的身体、品德高尚、平静的生活,以及减轻死亡的焦虑。这些都可以在儒家的“乐”之第一境界中得到体现。 儒家这一境界的“乐”还包括性情之乐、体验之乐,如闻韶之乐即属此乐,“乐”字,在中国文字中,本身就有音乐之意,古体“乐 ( 樂 ) ”字,上部左右两侧合成“丝”字,丝制的弦乐能拨动人的心弦,通人的心经,使人精神舒畅,人因病愈而喜,即是欢乐。因此,一音多义,音乐与喜乐相通,音乐意味着欢乐,“乐”字本身就描绘了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的快乐体验。对于这种乐,强调在享受的过程中,要有所节制。孔子不排斥悦耳、愉目、佚体、赏心之乐,但强调在享乐的同时,不可过度,一旦过度,则对人有损。而且,这种乐不宜独享,应该与民同乐,因为这样做的结果,百姓既可得到实惠,君子也以此使原来的感性之乐上升到理性,这叫做“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乐记》)。 儒家的第二种乐境是理性之乐,所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陋巷之乐,及“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皆属此乐;此外,理性之乐 离不开 “ 仁”。孔子强调 “ 仁者不忧 ”,“ 君子不忧不惧 ” ( 《 论语 . 颜渊》 ), “不仁者久耽则乱,不仁者不可长处乐”( 《孟子·梁惠王上》), 指出了只有实施 “ 仁 ” 的修养 , 才能达致乐的人生境界 , 仁是乐的前提 , 而乐是仁的的自然结果。这也是儒家对乐追求的最高境界,从感性上升 到理性,从个人之于集体,从小见大,最后,个人之乐建立在心为天下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儒家的乐有两个特点:第一,“乐”分不同的层次。基本物质满足下的乐,是低层次的乐。在此层次,“乐”又分两个层面:最基本的是“不忧”,其次是“得福”,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基本的物质、情感,保证生活需求的基本满足;之后则有更进一步的性情之乐。二、基本需求满足所达到的乐,并非乐的全部 。儒家认为幸福不仅是当下的、客观的人生状态,也是内在的、主观的、经验的心理感受(李煌明, 李红专 2008 )。因此,儒家更为津津乐道和关注的是另一种乐,即理性 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乐;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理性的快乐还可以化解那些因物质匮乏或困难处境而引起的实际忧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按现实物质的说法,这是一种忧患境界,因为衣食不足 , 但对颜回而言,它只是“贫”,贫不意味着忧,安贫便可乐道,乐道就能安贫。这种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体悟,这种高扬理性之乐的原则,便是儒家所孜孜以求的“孔颜乐处”。孔颜乐处使儒家的忧升华为一种乐——理性之乐!所以,即使“乐”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得到满足,亦能常乐!这就是儒家之 “ 乐 ” 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幸福建立在外在客观物事的基础上,但即使没有这些外在的保障,乐亦可源于内心,只要养性就可以获得真乐。或者说外在的客观事物所带来的“乐”只是初级的幸福,它还可以发展为幸福的另一种形式,即境界之乐,一种非物质欲望满足式的幸福。 2.2 道家的幸福感与幸福观 道家在忧患之外安顿人生,不必化忧为乐。因为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存在忧乐之分,一切事物都可趋向于乐。这种“乐”不同于声色犬马的世俗之乐和思辨谈说的世雅之乐。它是自事其心的快乐,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快乐,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因而是最大的快乐。 这种乐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得之则喜的乐,而是处在一种“心不忧乐”的状态,既没有忧愁、也没有欢乐,不忧不乐,才是道家心中的“至乐”。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并未像儒家,关注忧患,而是大谈其乐,大享其乐。只要顺应自然之性,合于“道”或自然,就能 达到和宇宙融合的最终幸福,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大宗师》),“与天合者,谓之天乐”(《庄子 天道》)。庄子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充分体现了一个乐观主义的精神境界。在庄周这里,形成了一套乐天主义的哲学,处处强调乐,这种“乐”虽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感性之乐,但也没有故意舍弃和否定感性快乐,而是寻求超脱,达到至乐。这表现在他“把死不看作拯救而当做解放,从而似乎是具有感性现实性的自由、快乐” ( 李泽厚 , 1994 ) 。从此以后,人们在习惯上便以庄子的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乐观的代表。著名的濠梁之上的辩论,正是以乐为主题的!庄子见鱼出游从容,而知鱼之乐。这是因为鱼自得其得、心无忧乐,而庄子又能以物观物的结果;惠施以人观物、以己观人,既不能知鱼之乐,也不能懂庄子之乐。 因此,对道家来说,幸福并非是一种享乐的感觉,更是一种心智的顿悟和超越 另外,道家还抱有福祸相依的辩证幸福观,这样的幸福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老子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依”(《道德经》)。福祸可以相互转换,如何理解这种福祸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主观感受。是乐或忧,皆在如何看待福祸之事!这是认知决定情绪状态的最好写照;而且“福祸无门,唯人所召”,福祸虽难以预测,但可以靠人去改变、转化,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改变对福祸之事的认知,而改变福祸对人们的影响,从而可以在大祸之时,也能坦然平和,做到不忧不乐! 同时,这种祸福观还影响到人们对于追求幸福的态度,研究发现, 作为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文化下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上要比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低;同时, 中国大陆的大学生认为幸福的重要性低于美国人和澳洲人;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也较少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或满足( 高良等, 2010 , Diener Diener, 1995) ,对于中国人而言,幸福可能并非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而这样的思想与感受和老子的祸福相依的思想是不无联系的。 2.3 释、禅的幸福观 释家的幸福观强调个体心灵的宁静和谐,认为幸福是内在的平静,是一种修炼和领悟,是远离欲望,没有竞争,积德行善,无忧无虑的境界。 “禅的妙悟更多是对人生、生活、机遇的偶然性的深沉点发。就在这偶然性的点发中,去发现、领悟、寻觅、去感叹人生的究竟和存在的意义”(李泽厚 ,P302,2005 )。这种发现与领悟也正是禅所孜孜以求的乐境! 同时,释家还重视利他行为,强调“超度”(帮助)他人所得到的乐 (黄智慧 ,2001) 。 所以,对佛、释而言,身心的修行、布施、消除欲望,都能帮助个人的灵魂进入涅盘的境界,而涅槃境界就意味着永恒的幸福。不过,中国并没有最终走向宗教,佛教一直是部分人的信仰,因此,佛教的幸福观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有限的。 综上所述,儒家一方面倡导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追求幸福,兼备世俗之乐和世雅之乐,一方面又推崇理性之乐;道家则提倡抛弃俗世生活,顺应自然,追求精神的快乐; 释家强调内在的修持,也强调帮助他人同登极乐的积极努力。可见, 儒、道、释对于幸福的基本阐释很多, 但始终没有出现明确的幸福定义,他们更多着墨于制造一种人生的乐境,而这种人生乐境就是幸福,然后教育人们如何达到这种乐境。而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审美的愉悦正是达到这一乐境的必经过程,同时,理想人格与审美愉悦本身也是幸福的组成部分。 3 理想人格之乐 理想人格是中国各派思想在个体修养方面的最高追求,各流派皆建立了包含自身理想在内的理想人格范型,而在这些理想人格的特征及各家设计的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中,无不包含对于幸福(乐)的界定与追求。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范型,仁、智、勇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具体表现,勇是智和仁的结果(曾红, 2012 )。 儒家明确宣布而且一再重复:“仁者不忧”、“君子不忧不惧” 。忧是乐的另一端,是同一种情绪的两个对立面,仁者不忧,说明仁者常乐。 孔子还说: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论语 · 雍也》 ) 。 仁者即仁厚之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 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厚重,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在这样的境界中,他们感受仁者之乐。 所谓智者,则是充满智慧,有很高知识修养的人。在孔子看来,只有那些谦虚好学,博学多才的君子,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贤才称得上是智者。由于智者已经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所以智者是最快乐的。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但又是战胜其它事物的最强大力量。老子曰:“天下莫柔于水,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 《老子》 ) 。水代表了德,君子应该象水那样流动,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地加强道德修养。孟子说,君子行善如水之流下一样,是极其自然的事。智者快乐,活泼,象水那样流动,顺从自然法则。 庄子的理想人格“至人、真人、神人”顺应自然,“安时而顺处”,从精神上超越死、生和梦、醒,通过对“道”的体认,达到理想人格状态:对人生采取审美关照的态度,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理想人格对人生采取审美的超越,“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至乐》),这种审美本身就是“至乐”。 “天人合一”是儒、道理想人格的重要特征(曾红, 2011 )。由于“天”被认定为“乐”的(“生生”、“天行健”),于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 表现为“同天之乐”。“同天之乐”是个体对尽善尽美的最高追求。“天”是完美、自由的理想化身 , 追求与天合一,正是追求尽善尽美,亦是追求与天之乐。 于是,人在追求“天人合一”的途径中,实现了自身的幸福追求。 佛家理想人格是超尘绝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超人要对一切不憎不爱,对境心常不起,永远保持平静安宁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认识到自性真空的道理,从而达到涅磐寂静的境界。而这一境界,正是理想人格之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格,表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身处尘世之中,而又心超尘世之外,宠辱不惊,进退从容,随遇而安,随缘自适。这样的状态就是人生最幸福的状态。因此,可以看出 佛家站在人生之外,用超人的眼界把人们的幸福引渡到一个非有非无、亦真亦幻的世界 — 涅磐境界。 佛家理性人格亦讲求梵我合一,梵是宇宙中普遍的生命,然后向下贯通一切,“我”是个人的中心生命,与包含宇宙有关的梵同一不二,尤如人副天数,二者息息相关。也如天人合一,以个人之小生命,体验“天”之大乐。 由此可见,追求人格最高境界,并不只是苦苦修炼,其间同样充满幸福快乐!及至理想人格,更能从身边平凡事物,从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中领略到人生之乐,感受幸福、安宁!甚至可以在超越世俗的平静安宁中体验到幸福。因此,直到现在,爱山、爱水,以山 、水精神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和 追求心灵的宁静, 仍然是许多中国人的最高追求。在游历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与快乐,在宁静中感悟人生,是很多人的幸福追求之一 。正 恰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 王观《卜算子》 )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及审美的境界都是理想人格的特质,也是中国人追求的价值以及通往幸福的道路,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4 审美之乐 审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着情感体验。无论是欣赏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会由于审美主体直观到人的本身、满足了审美需要和美的理想 , 而产生愉悦、快乐、幸福等情感。这种美感而引发的乐或者说幸福,不同于世俗的“无忧”或 “福” , 它更多指向理性的、精神内容。(潘显一, 2006 ) 审美是中国人生的最高境界,审美主题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最高标的;而“乐感”,这一为审美所必备的心态,则是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之中心所在。中国文化中许多积极的事物都与审美联系在一起,即使是看起来离审美意境较远的,与世俗生活紧紧关联的幸福感,在中国文化中,也超越了现实的琐碎,进入到审美境界,这一审美境界又同时与日常人伦息息相关。 审美又是儒、道理想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儒、道在追求理想人格上,都注重超越。儒家在重视“工商耕稼”、“伦常日用”的同时,讲求超越世俗,强调个体生命及其情感欲求;又讲求在世俗生活中完成向审美的超 越。这种超越不是割舍现实的超越,而是在人生快乐中求得超越,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又在这种精神的幸福中走向审美。 道家更是要求人们超越现实生活,进入到一种无忧无惧的理想精神境界。庄子通过对人生与自然的审美观照,摆脱了官能快感和功利性,以艺术的目光来审视自然和人生,追求超越世俗的真、善、美,即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超越生死祸福、利害冲突,以天地为一朝,万物为须臾,在审美的境界中,达到生命自由、个性张扬及至“至乐”之境。 以审美的态度观照自然和人生,自然和人生都充满了盎然的生机和欣悦的诗意。历史上大量的出世不仕,不蝇营狗苟的高洁之士,他们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追求,对天地自然美的倾倒,并且与之产生心灵的和鸣与情感的交流。于是,有李白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这种在自然的和谐体验中,游于物外,超然忘我,乐知天命的风采,是对人生之大喜大悲的深切体验后的彻悟,是激烈情感冲突后的宁静!是一种终极的幸福! 这种重视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的人生观念和生活信仰,是知与行统一、体与用不二、灵与肉融合的审美境界,也是由美而乐的直接体现!正如李泽厚所言,审美境界可以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人际经验的肯定性的感受……进入到审美境界并不是那种得神恩天宠的狂喜,也不是在宗教戒律中的苦苦追求,而是一种理欲交融的情感快乐,正如庄子所谓的“天乐”( 李泽厚, 2005 )。 5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在儒、道基本思想和理想人格以及审美观上的幸福观有以下三大特点: 5.1 集体主义文化特点的幸福感 作为一种注重集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乐”)观充分表现出集体主义的特点。个人主义文化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个人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很受重视,它没有成为构成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儒家幸福观的集中反映“孟子三乐”强调个人之于家庭、社会的意义或价值,并没用涉及个人的情感;儒家的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理想 , 也是最高幸福追求,亦无个人情感;及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追求,更反映了超越个人情感,从社会道德与价值的高度对幸福作出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践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幸福观认为幸福不仅是个人基本物欲的满足,更是 通过与他人 、 与社会 、 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获得的心灵的安宁 。( 邹琼 , 2005 ) 现代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表明 , 个人情感与社会价值对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幸福感具有不同影响。社会规范 ( 作为集体价值观的一种反映 ) 比个人快乐更能够影响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的幸福感。集体主义国家个体的生活满意感主要由情感体验和外在规范共同预测 , 并且两者具有几乎相等的预测力( 高良等 2010 )。因此,在以集体主义文化为主的中国,个体的幸福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家庭、集体联系起来。所以,知识分子要在独善其身之外 , 更有兼善天下的胸怀 ( 孙效智 , 1997) ,这是儒家幸福观的直接反映。佛家也认为个人在修行成佛的同时 , 要救度苦恼的众生 , 尽一已之力协助他人达到幸福境界。 Markus 等人 (1996) 曾 提出 ,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对文化准则的知觉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有更强的联系 , 个人幸福感受其与他人相互关系的影响。他人的幸福与个人的幸福是相互依存的 , 即个体在帮助他人达成幸福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幸福。 Uchida 则认为以集体主义文化为主的东方, 幸福感以人际关系来定义 , 并驱使人们平衡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 Uchida, Norasakkunkit , Kitayama,2005 ),这些都与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儒家的“乐”之理念相似,也导致现实中的中国人通过遵循社会规范,通过与家庭、环境中的个体取得良好人际关系尤其是建构美满家庭来提升幸福感。所以,对中国人而言,通往幸福的道路有多条,不仅可以通过努力来达成自我的幸福,还可以经由彼此依赖,互相包容的人际环境以及为社会、国家做贡献来达成与完善。 5.2 幸福感与道德感、审美联接在一起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幸福感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不是单独的“乐”或者“福”, 它往往与“善”、“美”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儒家而言,仁即是乐,乐即是美,又以善为美,三者相辅相成。“ 乐”只“仁中”之乐 , 仁是乐的人生境界之前提 , 而“乐”是“仁”之人生境界的自然结果。 所谓“善美愉悦”,体现的是内心的仁慈及与审美需要合而为一的幸福,是对个体生命、生存发展完美,并不断 从中获得满足的精神愉悦 ( 李煌明等 2008 , 张玮,何贵兵,成龙 2011 )。 以仁为乐,以仁为美,强调善、乐、美的统一,要求尽善尽美。如孔子所言:“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又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阳货》)。 “乐”,在这里,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情感体验:人如果不仁慈,怎么能够有幸福的体验?又在由“仁”而达到的“乐”中,进入“忘我”的境地,以天道之伟大,自娱人生之辉煌,人能与天合一,而天人合一正是中国审美的最高境界。 到了这一境界,人就能达到悦乐的精神状态。“孔颜乐处”正是孔子所追求的最完美、高尚的人生境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 述而》 ) ,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 《论语 学而 ) 。 儒家这种依于“仁”的乐,和道家依于自然的乐境,都是在追求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通过达到道德上的完备,感受审美的体验,不仅使人停留在不忧不惧的境界,“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 ( 《论语 颜渊》 ) ,而是乐以忘忧,进入到人生的审美境界了。“孔颜乐处”与其说是一种人生体验,更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境界,它摆脱了物欲的羁绊,世事的纷扰,对生活进行了审美的关照,趋向于诗意的人生境界。 因此,儒家的乐(理性之乐)源于仁,向美发展,最终回归到乐,构成了一个仁→乐→美→乐的良性循环,正是这样一个向美发展的过程中,儒家与道、禅最终走向一致。 道、禅思想在对乐的追求中,以美为始,并终结于美。他们追求的是具有美感意义的乐。美即是乐,乐即是美:“通过审美形式把某种宁静淡远的情感、意绪、心境引向融合、触及或领悟宇宙目的,时间意义、永恒之谜”(李泽厚, P306 , 2005 ) , 在对自然的和谐体验中,游于物外、超然忘我、乐知天命的风采,是对人生之大喜大悲的深切体验后的彻悟,是激烈情感冲突后的宁静!是一种终极的幸福,达到“至乐”之境。 “至乐” 即 体会和实践“无为而无不为”之道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愉悦、快乐 , 它不是世俗的快乐 , 是超越了一般幸福的一种精神上的极大快乐 , 是一种接近审美的愉悦。 这种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审美观照,摆脱了官能上的满足和功利性,以审美的目光来审视自然和人生,追求超越世俗的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体现了其超越生死祸福、利害冲突,以天地为一朝,万物为须臾的特点,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进入审美的境界,达到生命自由、个性张扬,达到自我的幸福状态,正是道家以美为乐,融乐与美,美、乐归一的真实写照。 5.3 追求理性之乐 与现代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包括儒家的“理性之乐”和道家的“心不忧乐”的非理性之乐,都较少考虑客观的生活满意度。 儒、道、释三家都认为幸福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悦乐安适 , 是内心世界的宁静和谐;他们也都主张以降低物质欲望的方式来追求幸福感。 尤其是道家 : 无论是庄子的鱼人之乐,还是老子的福祸相依,他们所倡导的乐更是一种非理性之乐。但大多数人其实是和惠施一样,是无法领会“心无忧乐”之乐的。也很难在真正的祸事临头时,保持心常不忧的状态。因此,道家强调的“乐”,更多的是以纯粹的主观情感为主,抛弃现实世界对人情感的影响。这种与真实世界相脱离、基本不受外界影响的主观情感,忽略物质需要,建立在精神需求满足上,是一种非理性的乐。在现实世界中,它是不踏实的、虚幻的,不能给人真正的基于生命需要的满足和幸福感,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情感状态,并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样一种乐。同时,儒家所追求的安贫乐道之乐及“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性之乐,也无法成为普天下大众所追求的幸福。但这种理性之乐以及道家所追求的审美之乐,可为 人们追求幸福提供另一种超越的范式:通过个人修养和信仰获得超越物质需要、利害得失的更为根本和持久的快乐。这样的幸福观可以帮助那些缺失精神信仰和追求 , 沉溺于财富带来的感性愉悦的人提供另一种幸福追求,一种基于个人、感性之上的超越性幸福。而这并非不可实现,幸福感本身就是一种主观体验。 应该说,中国传统“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的理性之乐与道家的非理性之乐,都是一种幸福的补充,它为人们提供另一种感受幸福的可能: 幸福并不仅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建立在 基本欲求的满足上,它 也可来源于内心 ,通过修身 养性达到一种精神境界的高度,同样可以获得快乐、幸福。这正是“乐”的另一种:境界之乐 , 一种非物质欲望满足式的幸福 , 一种值得追求的精神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个体是充实快乐的,也是幸福的。虽然达到这一境界可能需要艰苦的修炼,无论是通过个体审美意识的提高,还是 通过施仁,爱人 、 为理想谋道 、 心忧天下与国家 , 甚至 压抑心中的物欲需求,都是相同的。但 这种感受持久而深刻,是值得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要的情况下孜孜以求的一种幸福。 因此,传统文化的理性之乐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幸福、快乐的愿景,一种超越于现实世界的幸福,在基本人性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它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目标。 6 讨论: 6.1 文化是建构幸福观及塑造个人幸福主观经验的重要力量,文化也因此为人们设定了幸福的不同来源与条件(陆洛, 2007 )。 中国传统文化从多角度,在多个层次对幸福感进行界定,并提供实现幸福感途径的各种思想基础,帮助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在自己可以企及的范围内,获得幸福。它不仅包括食、性俱全的现世幸福,还包括超越物外,与自然、天地合一的审美之乐,以及超越感性,追求卓越,实现理想人格,服务社会与国家的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理性之乐,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周全、圆融的幸福途径和愿景,帮助中国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积极向上,心向未来的乐观心态。这也正是国人长久保持泰然乐观的精神动力,不同于西方人的幸福感的源泉。这样的“乐”文化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多重意义的幸福范式,帮助现代人在追求和实现幸福的过程中,回归本性,关注人对幸福的向往,重视文化基因中的幸福本质,理解多层次意义上的幸福。个体在满足基本人性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道路追求到自己真正、持久而深刻的幸福。 6 . 2 科学心理学在幸福感的研究上,关注重视个体的主观感觉,但对于影响幸福主观感觉的因素却没有深入探索,忽略了文化大环境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造成心理学对幸福感的定义相对欠缺,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与感受”似乎非常全面,也很准确,但对个体如何设定标准,影响这个标准的因素却没有更多地阐释,而这个标准恰恰是决定个体是否感受到幸福的重要因素。这提示我们在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中,应在已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幸福感的理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进行更广泛的探讨,扩展幸福感概念的外延,理清幸福感的源泉和影响因素,把文化纳入幸福感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幸福感的理论,打造包含文化变量的幸福感理论,使幸福感的科学研究能真切反映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并帮助人们提高主观幸福感。 同时,对幸福感的研究,在深入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还应注重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坐而论道是开始,更重要的是结合科学研究手段,论证“道”,并促进“道”的实践应用。目前,对中国人的幸福感的研究更可以在方法上实现革新,结合文化心理与生理心理学,利用神经心理学的最新方法,如脑电和脑成像( ERP, fMRI )技术,探索中国人幸福感的独特体验及影响因素。对发掘出的中国人独特的幸福体验如审美之乐、理性之乐和非理性之乐及其他的幸福感体验,展开科学研究,探索个体的脑及其他生理活动在这些不同的感觉(乐感)状态下的相同之处和差异所在,并与西方心理学中所描述的幸福感体验下的生理指标相比较,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或相同的)心理状态,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对中国人的幸福感所产生的切实影响;并以此为基点,寻找提高幸福感的多条途径;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环境中个体的幸福感差异,补充、完善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个人分类: 科研|14879 次阅读|6 个评论
这篇文章对中医学的评论比较客观
热度 7 xupeiyang 2012-6-14 10:24
人民日报:任督二脉之争的背后 应该说,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维护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虽然它没有所谓“现代科学”的基因,但其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实践证明,人类未知的世界,远远大于已知的世界。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未必就是“伪科学”。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如果以“西医之履”适“中医之足”,难免会犯“削足适履”的错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561.shtm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3350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哪些?
热度 3 wliming 2012-6-12 11:24
很多人对中华文化复兴抱着期望,甚至希望在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到底中华文化有哪些是优秀的值得推广的呢?请大家一条条提提看。最好附一些论据和历史证据。
个人分类: 哲学|1476 次阅读|11 个评论
马立平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强调中华传统文化
热度 1 liwei999 2012-6-12 10:00
斯坦福中文学校马立平校长在毕业典礼的讲话里强调中华传统文化 马立平是美国侨界著名的教育家,硅谷回音的老朋友和赞助者。她创办的斯坦福中文学校享誉全美。两周前,在斯坦福中文学校2012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马校长祝贺同学们坚持10年苦读圆满毕业,并再次强调她办学的宗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http://youtu.be/9NFuAfMA63k (需要翻墙) 马校长对同学们说,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上,你们会越来越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马老师把中华传统文化归纳为16字真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天人合一,自强不息。马校长说,特别是自强不息,同学们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她进一步阐释道,中华文化里有阴阳的概念,自强不息表现的是阳刚的一面,其实还有阴的一面,也不可忽略。 《 周易 》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说的就是, 人应该像天一样高远坚强。同时,也要学大地一样宽厚仁爱,有包容万物之胸怀。厚德载物,讲的是品德气度, 包容理解,care for others.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成就人生(立委按:记得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马老师于是带领全体师生及其家长当场念诵16字真言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训。 马校长的讲话热情洋溢,诙谐风趣,不时引起阵阵笑声和掌声。 老友问: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以人为本.............."? 没说反。应该是名不副实。以官为本,君君臣臣才是现实。 作者: 立委 日期: 06/11/2012 20:07:43 可是传统文化中确实两种说法都有, 譬如: 民为上,(皇帝老爷和社稷次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是官逼民反,造反有理。 相关报道/博文: 立委在斯坦福中文学校2012毕业典礼致辞 【 成长花絮:另一个“子曰”的趣事 】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4277 次阅读|2 个评论
野浴,之一咱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
fhli50613 2012-6-10 10:51
新修的,咱黄鹤楼,太有名气! 有一次乘公汽,邂逅几位到武汉游玩的青年人。其中一位女士很活跃,二十多岁,是一个公司员工,好像只读过高中。作为本地人我向她介绍本地人文景观。中途谈到黄鹤楼,我说现在的黄鹤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的。她大吃一惊!从她吃惊的状态与程度,我翩然顿悟,古迹是可以创造的。 野浴,曾经是某些地区人们的习俗,这一习俗在某些地起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并作为旅游资源在上个世纪曾在个别地方被作为人文加以开发,其过程不宜描述。好像是在95年,我家里来了一位大山深处的小女孩,大约十六七岁,帮忙做家务。她曾详细地对我们描述了家乡野浴的情景。(留作下一次博文内容),听候不仅让人感慨。 即便是学校,当时我们的条件也不太好,夏天没问题,冬天洗澡要凭票,即便是“高知”的洗澡票,同样也是站大池洗淋浴,人际之间没有隔断。一天妻子估摸着自己和小女孩都该洗澡了,于是叫上她带了东西去洗澡,小女孩非常高兴。可到那儿后,麻烦来了,小女孩不肯脱衣服,为什么?这情景和她们那儿的野浴一个样,而她们在野浴时是不脱衣服的!穿着贴身衣服,以野浴的方式,肥皂打在内衣上,这小女孩洗完澡。问题又来了!因为换衣服是要在林子里进行的,讲究一些的还必须带上裙子。澡堂外就有小树林,可除了冷以外,到处都是灯到处都是人-----。于是她非要坚持将外衣套在打湿了的内衣上,可如此一来,衣服不多的她明天就得呆在被子里了,这也是不行的。于是妻子坚持她一定要和别人一样换衣服,可那小女孩坚决不同意!大约僵持了一个小时,情况出现了转机,小女孩有点适应了,澡堂里人也走得差不多了,选了一个机会,她在换衣间飞快地完成了这一过程,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其实,她还真是非常喜欢洗澡的。 我在想,野浴,这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活场景,其实也可以算着一个人文景观。它显然已经失去存在的空间,但它一定会在记忆中存在,包括文字的及其民间的。当那个曾经多次野浴的小女孩及其“他们”告别人世之后,这一生活场景一定会出现巨大的想象空间,或许当前的过路者此刻也一定正在想象! 然而我想说的是,真正的野浴其实是一个十分圣洁的生活行为!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出于某种或某些原因,是一定可以再造的!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乱弹7】传统对锐气的消磨
热度 3 jingpeng 2012-6-6 19:06
【文化乱弹7】传统对锐气的消磨
封建的文化一直根植在我们的骨髓中,难以消磨,从未离去。传统当然有很多好的一面,比如重视亲情,强调人情关系,给社会人心带来的温暖。本文还是主要讨论对于现代科研文化,存在哪些冲突,好话就不讲了。 1. 模糊的语言和思维。 中国语言本身就带了模糊的含义,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也不同,巧妙的组合,可以感受到美妙的意境。各种诗词就是很好的例子,下面转了一首杜牧的《 金谷园 》。这种意境,貌似英文里没有,至少我还没有体会过。中文的意境往往从一个局部的词中,体现出对整体的感觉和意象,而西文则简洁明了,强调精确。比如在身材描绘上,中国人常用水蛇腰,小蛮腰之类的,体现婀娜多姿的体态,而西方人则用三围,简洁直接地说出此人的腰围是多少寸,非常精确。此人身材如何,还需要另行想象。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显然模糊的语言无法做遍在的对照,需要精确的公制单位,来在实验中或者不同那个研究间对比,尽可能去除主观的偏见。这种模糊的思维习惯,实在是潜移默化,难以觉察,习惯如此,做严谨研究的时候,往往会不适应而有痛苦的感觉。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2. 低调的氛围。 古代封建社会,枪打出头鸟,敢于冒尖的人,或者个性张扬的人,自由抒发己见的人,往往被打压甚至下场悲壮,比如商鞅、王安石等各位变法的前辈,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像李白之流,心态旷达,可谓饮者留其名,也是理想受到挫折打击,才流落江湖,成就各种诗文佳话的。但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隐藏了主动高调的基因。苏格拉底到处找人聊天,探索对灵魂的认识。柏拉图更是办起了第一所学院,广纳英才,把亚里斯多德也招进来了。英文的词里,也强调要outstanding,追求杰出,出众,明显是很高调的。 在实验室里,也可以明显感觉到低沉的气氛。没有几个人会主动活跃,开会都想坐在后面。讨论问题的时候,也不主动。甚至娱乐活动,都少有人参与,让我觉得很无语,也没办法。在千人一面中,有人理了个光头,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有什么精神问题。个性和人性在无形中被打压了。 3. 追求的焦点。 物质上,传统文化追求财富和饮食。最近火爆的《 舌尖上的中国 》,把对饮食的讲究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应该还只是冰山一角(奇怪的是,中国古代人的穿着似乎不是很讲究)。这种讲究本身无可厚非,可以说把自然的馈赠运用到了极致。或许是孔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指导,我们的焦点偏离了方向,很少对物质属性做详细深入的探讨。而西方文明,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里追寻form,找到了繁杂世界下面的简洁。精神上,传统文化追求权力、快感,或者走向无欲无求的反面。除了底层人对基本吃住生存条件的追求,上层人士则更多地追求权力和快感。春秋时期出现了一批思想家,类似古希腊,但我们老祖宗下结论太早了,没有详细的逻辑推理和争辩的空间。比如,庄子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认为是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直接得出结论了,没有论证的过程,别人也无法反驳他论证的错误,万世都是模糊的猜测,得不到确定的结论。事实上,现在认为,物质分解是有尽头的,至少到了普朗克尺度,空间已经泡沫化了,和时间以及其他隐藏的维度纠缠在一起。到了隋朝科举制建立以后,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背四书五经就为了当官,掌握更多的权力。如果遭遇挫折,就称为怀才不遇,放浪形骸,更严重的,可能遁入空门,寻求无欲无求的境界,或者冠以天人合一的高帽子。反观西方文明,基督教在这里起了积极的作用,引导底层人士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而上层人士则能更多地思考世界的本质,隐藏的属性和规律。还是得感谢亚里斯多德,发明了逻辑,给严密的论证提供了基础,尽管他也犯了很多逻辑错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网上有人举了很经典的例子,可以说明中国文化对“吃”的关注: 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沾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女人嫉妒叫→吃醋~~ 相比之下,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science上发表过一篇文章 《为纯科学呼吁》,被誉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在我博客里转载了 。最近,饶毅在博文《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海归 》里也转载了其中一段,很符合反映追求焦点的问题。 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 退化成中国人那样 , 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 ,因为他们 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 ,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 没有寻根问底, 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 。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 野蛮人 。……当其他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美国)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4. 责任覆盖面大而沉重。 传统的家族聚居已经难以维持了,但家庭观念仍然有深刻的影响。这种亲情联系,除了情感的温暖,还有附带了更多的沉重责任。可谓上有老,下有小,都要管。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不需要宗教,还能维持道德体系和社会稳定,这是被莱布尼兹非常感佩的优点。但过度的责任,则让前行更加沉重,缺乏轻装简行,特立独行的条件。陈寅恪说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我觉得,在广泛的生存责任和压力下,强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是无力的。而西方文化则提供了一种轻装简行的环境,18岁以后,父母就管不着了,可以自由地探索。很多探险,都需要这种条件保证。试问,如果一个成年人要出海探险,开辟新大陆,家人和父母会同意吗?他们下半辈子还要有依靠呢,出事了怎么办?这是不孝的行为!所以,中国人不是出于无奈,一般是不会主动探险开拓的。 5. 天人合一 VS 管理自然。 偷懒,引用一下 百度百科里对“天人合一”的解释 :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 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 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 “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反观西方基督教文化,再偷懒,引用下圣经里的话,就清楚差别了。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 管理 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 治理 这地;也要 管理 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所以,中国古人把自然和人看作是平等的,尊重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很好的,很环保。而西方人把人放在上帝和自然中间,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高于自然,要管理自然。要管理自然,就需要认识自然并且积极开拓。这样就形成一种积极探索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文化。 传统文化 西方探索进取的文化。 Discovery channel - The World Is Just Awesome 参考资料: 【1】圣经,NIV版 【2】饶毅的科学网博客 ------------ 后记,2012/7/30 有一篇natue news comment 支持我的看法: Gong, Peng. “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 Nature 481, no. 7382 (January 25, 2012): 411–411. 文后的评论很犀利,无话不说啊,你懂的 博文: 警惕实用主义的科学观 ,用实际调查验证了本文的观点。注重实用,关注现实生活,而没有真正的超越心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国人拜佛,也是求平安、发财生子等等,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倾向。这种心态,必然导致短视,缺乏长远的、甚至永恒的追求,结果就是缺乏科学真理的探求,重视技术甚于科学。 -----------------后记,2013/01/04 转载罗素看中国的翻译文章。他相信中国的文化可以包容科学,有可取之处。这种调和虽然非常困难的,但还是有成功先例的。比如民国时期的很多科学方面的大师,还是保留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影子。 哲学家罗素眼中的中国
个人分类: 文化-评论|3697 次阅读|7 个评论
见证平江私塾(调查与思考)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2-6-3 22:19
见证平江私塾(调查与思考)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232510 由长沙到平江只要一个半小时,大巴车穿出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水泥森林后,眼界豁然开阔。若不是三月,怕享受不了这样的阳光,太阳远远点明了蓝天,又贴着心特地留着点淡淡的暖意。若不是在乡村,怕看不到整块绿整块黄,是油菜花开的时候了。已是春至,打开车窗纳一些和风暖流,正好换一换沉闷空气。 是该换换空气了,有时间澄清一下思维。一路上我正思索着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名 -- 平江。七十多年前的平江起义造就了百多位共和国的将军;七十年后,又惊暴出几条新闻: “ 平江还存在私塾 ” 、 “ 中国最后一家私塾,因老先生体力不支封馆 ” 。于是赞扬者有之、贬斥者有之、好奇者有之。看罢各式各样的评论,头脑早就被绞的稀里糊涂。好歹有时间出差去长沙,平江离此不远,于是下决心看个究竟。 平江县有两个地方还存在私塾,一是南江镇,一是虹桥镇。南江镇离平江县不远,又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到了南江。报纸上登载的私塾老先生朱执中就住在五角村,搭摩托车约七八分钟就可以到。观察全村的情况,交通算是发达的,许多村民有两层楼的小洋楼,据说是靠年青人外出打工收入盖的。看来,许多媒体将 “ 私塾 ” 存在的原因解释为贫困落后怕是有些问题。 图一:平江县南江镇五角村全貌 南江镇在平江县中算不上贫困乡镇,五角村在南江镇来说也算不上贫困村。不能将私塾只解释成贫困孩子读不起正规学校,因为许多贫困山区没有再出现过私塾。那么,五角村存在私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应该解释为 “ 习俗认可 ” 。 我们走访了一些村民得知,该村私塾历史悠长,文革期间曾经中断。原来有三四家,现在只有朱执中老先生一家了。教私塾的都是些老先生,有很长的教书经历。如:朱执中老先生年逾八十,他的父辈也是个私塾先生。朱执中老先生最后一家私塾闭馆后,以教老书为业后继乏人,这倒不是无人能教(私塾老生培养的弟子也够多了),应该与缺乏 “ 习俗认可 ” 有关。朱老先生在全村很受尊重,村里的红白喜事村民们让他来主持,都会觉得很有面子。被村民 “ 习俗认可 ” 的老师:其一人品被人尊重;其二才是有学问。 应该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老师的, “ 师 ” 必须有 “ 师位 ” 。 “ 师位 ” 按现代的说法只能是 “ 国家认可 ” ---- 拿到了 “ 教师证 ” ,而在五角村则是 “ 习俗认可 ” ---- 依靠村民的尊重与长期从教经历。 该村仍保留的许多传统习俗是私塾存在至今的根本原因。比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应酬、写对联、做祭文。在该村,我看到这样一座祠堂,上面匾书 “ 何公案 ” ,两边有联: “ 何德偏天下,有道济人间 ” 。旁边有个姓朱的村民介绍说,这样的祠堂全村有三四座,这个庙每年四月祭祀,每次大概会有两百多人参加。祭祀自然有一套规距的,懂这些规距的还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 图二:祠庙: “ 何公案 ” 祠堂旁的两幅对联 “ 何德偏天下,有道济人间 ” 口气颇大,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何氏祖庙。后来一问,才知道本村何姓很少。那么 “ 何公 ” 到底是何许人也?我想了半晌,方说: “ 这位何公是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吧? ” 旁边那中年村民答道: “ 不错,这位何公是个神医,经他救活的村民不下千人。何公去世后,村民感恩戴德为他修了这座祠堂,有什么病痛仍来求这位 ’ 何公 ’ 保佑 ” 。 原来这座祠堂祭祀的既不是菩萨、神仙,也不是祖宗,而是为村民做出贡献值得怀念的人。这使我想起《礼记、祭统》所说的五种人可以享受国祭: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这五种人活着并不是神,死后却被当成神仙来尊崇。如对联所说 “ 何德偏天下,有道济人间 ” ,倒没有什么迷信内容,只是村民希望多出几个象 “ 何公 ” 一样济世救人的恩公。后来我们有幸与朱执中老先生座谈,朱老先生对此态度谨慎,曾说: “ 我的学生不参加祭祀,参加的大都是村里的老人。 ” 显然,他害怕把这些东西定性为 “ 迷信 ” 。 这是一座普通的农村小庙,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小庙冷冷清清,只是遗憾无缘见到二百多人参加祭祀的盛典了。我们一来,村里就跟了几个好奇的小孩,围着小庙追追打打。一会儿又在我们面前凑出几张小脸,笑嘻嘻的。 “ 叔叔,你看他打了你! ” “ 叔叔,给我照张相! ” “ 去去去,小屁股一边去,别在这里闹 ” 这位姓朱的村民忙着呵斥, “ 小屁股 ” 呼啦啦一下就全散了。我抓住相机,照了一张在闹的 “ 小屁股 ” ,顺便问道: “ 你们的学校在哪? ” 。 “ 小屁股 ” 手往前一指: “ 在那里! ” “ 你们不用上课? ” “ 刚下课休息呢! ” 图三:村里的小同学: 看来村里的小同学还是很活跃的,没有许多人传言的那样被《四书五经》教成 “ 木瓜 ” 脑袋。小同学所指的地方正是 “ 五峰新私塾 ” ,这是一座两层楼的小洋房,教室就在楼下。 “ 新私塾 ” 是上海来的一位教师张志勇所办的,本人是教理化的,所以取名为 “ 新私塾 ” 。忘了介绍了,刚在那位陪同我们的那个中年村民正是这座小洋楼的主人,据说他将此楼无偿提供给张志勇老师办学堂。 这个学堂虽说与朱执中老先生所教的内容与形式完全不同,可也是得到老先生认可的。老先生每天来上一堂课,讲一个小时,书法、四书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仍然是老先生教。张志新老师是看了报纸上介绍的 “ 中国最后一家私塾 ” 封馆的消息从上海赶过来了,至今在 “ 五角村 ” 执教已一个月。放弃好的条件来乡村教书,这样的行为让许多人想不通。 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张志勇老师的教学方法与目前的学校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墙上贴的 “ 学生守则 ” :不准迟到、早退;不准抽烟等等看来很象在今天的小学。另外,墙上还贴了一张课程进度表,记录上了多少课了。老先生以前是怎么教书的,我们已经无缘再见,现在已经这些内容已经安排成课时了。 图四:五峰新私塾的学生守则 私塾背后的山就是 “ 五峰山 ” ,远远望去象五个驼峰, “ 驼峰 ” 下是一派庄园景象。据朱执中老先生说,他从 1980 年开始教私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除了教书之外,他还要耕地打柴,近来身体不好才有个学生帮他做饭、洗衣、打柴。老先生的子女都考上了大学在外地工作,家里只留下他一个老人。他的私塾就设在家中,摆了几张方桌、几张小板凳,再置些纸笔墨砚老先生就在那里开讲。 据村里人说,文革期间私塾先生也没有受到过打击。这些私塾先生在村里德高望重,很受人尊重。批林批孔时,老先生除了《论语》不敢教之外,仍然在教《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一些传统读物。当时有个农村扫盲运动,还可以靠教书识字来换取工分。县、乡政府对私塾态度也是不闻不问,允许他们存在。我们下去调查时曾经问过平江县宣传部的态度,他们依旧是 “ 不赞成,也不反对 ” 。在这样的环境下,私塾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随其自生自灭。老一辈不能再执教,新一辈对这样的传统读物不感兴趣或是没有村民 “ 习俗 ” 上的认可,私塾就自然消亡了。 朱执中老先生住在一间小土屋里,这样的小屋在农村极普通。只是门上贴的那幅大红对联显得主人并不是普通的农家。对联上书: “ 书山探宝、学海采珠 ” ,楹联: “ 五峰私塾 ” 。门前有一牌坊,显然是有些年代了,再往前就是醒目的小洋楼,挂的牌子是 “ 五峰新私塾 ” 。现如今,老先生常从这 “ 老私塾 ” 走出到 “ 新私塾 ” 中上一个小时的书法、《四书》课。 图五:老私塾大门 张志勇老师的 “ 新私塾教 ” 的自然是现代课程,在教室的一小角还摆着一台电脑,正中置一黑板,老先生大概就不会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吧!我们第二天再去的时候,看到这位张老师正在绘声绘色的讲课。这个小教室大概围了十来个学生,学生的态度很积极,许多人举手发言。我们没有打扰他,拍了几张照片就去拜访昨日因故没有见到的朱执中老先生去了。 图六:新私塾大门 图七:张志勇老师在讲数学课 图九:学生们在讨论 清晨,老私塾的门敞开着。一位老者半掬着身子在门前扫地,当他直起身来的时候,便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 就是在报纸上见到的那面孔。这回见到了朱执中老先生了!我们上前说明来意,老先生有点疑惑的看着我们,随即把我们迎入家中。 “ 老先生,身体还好?每天还上课么? ” “ 老了,都上八十了。近来身体不太好,上的少了。这几日好一点,每天我只上一个小时的课。 ” 朱老先生一边答话,一边要忙着到屋里沏茶。 “ 老先生,我们坐一会就走,别麻烦了。 ” 我们连忙拦住老先生。 老先生这才安安心心坐下,点上一根烟,等着我们问话。他点烟的姿势有点迟缓,毕竟是上了年岁的人了。 面对这样一个老人,这样大的年纪了,还要坚持教学,我们一时间不知该怎么问才好。 “ 您门板上有两行粉笔字:忿思难与行不履阈是出自您的手笔吧,为什么要把它写在门板上? ” 还是同来的道南细心,发现门上有粉笔字。但我想这是小孩顺手涂鸦,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而道南坚持认为这是老先生写的。一是字写的比较工整,位置较高;二是这两句意思较深,不是小孩能写的。这一翻分析,我倒认为是有道理了。 “ 是的,那是教学生的。小孩顽皮,不写着他们记不住。 ” 老先生的口齿清晰,只是他那满口的平江话只能让我们猜个大概。 “ 这句是什么意思? ” “ 是《论语》中的句子: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 是的,忿思难,是最难做到的,想必您以此句劝告学生? ” “ 嗯。《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行不履阈,就是走路不要踩门槛。 ” “ 不踩门槛?这句也很重要么? ” “ 彼乡的规距。小孩子不懂,常在门口嘻闹,特地写出来的。 ” “ 《礼记》中这些老规距在你们这里还用的上?现在还有多少能用上? ” 老先生笑而不答,随后默默沉思。 我们环顾老先生家居,家中十分简陋,除了日常需用的床柜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连那张高挂在墙上的《孔子行教图》也老的发黄。随后,我们又问老先生是否有什么珍本古籍,可让我们随喜一下。可老先生只说全记在脑子里,没有什么书。 临行前,我们与老先生合了一张影,随即结束了我们的平江之行。 图十:与朱执中老先生合影: 图十一:朱执中老先生沉思中: 随感 平江一行,太仓促。这一天时间的考察,要把事看透、说透,很难,幸好留下了许多时间来思考。此行湖南在线有几个平江网友十分关注,并给了我许多支持,对于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他们应该了解的更多,更有发言权。 其实,私塾可以很简单的说:一些老人添几张桌椅教孩子,并没什么了不起,谁都能教。可是它背后的东西确不是那么简单:为什么只有这些老人在教?为什么上年纪的老人不能教了却没有一个年青人接上来?是不是这里太穷,孩子读不起书?教人断文识字确实很容易,但以此成为 “ 老师 ” 确不那么容易,今天有严格的 “ 教师职业认证 ” 。私塾为什么能脱离国家的 “ 认证 ” 为民俗所认可?这里有一大堆的问题。 且不看国内教育,国外的爱迪生就是个 “ 私塾 ” 教育成功的典型。爱迪生入学时被老认为是先天 “ 白痴 ” 拒绝接受他为学生,他母亲不得不亲自教他,这样的教育方式并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个发明家。爱迪生母亲的 “ 不得不 ” 教,而且只能教他一个人,只能说明她对教育制度的无奈 —— 她不会拿儿子的前途与命运开玩笑。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指出某某连 “ 小学 ” 都没毕业混的有多么惨,某某考了某名校分了个好单位过上了好日子,决定自己的命运与前途都是这个教育!我们的教育是阶梯式的,象工厂的流水线一样,一个流程,一个流程的被组装。那一个 “ 流程 ” 没有经历过自然会被视为不合格厂品。自己的儿子自己教没有人会指责你,而要教别人的孩子呢?不要别人认可你这独辟径蹊的 “ 生产方式 ” 吗? “ 私塾 ” ,形象的说,不是机械化的大教育而是手工做坊,手工做坊能出精品吗? 平江人不是太穷,我看到的 “ 五角村 ” 起码有 60% 的居民有二层楼的住房,生活过的不算差。还有很穷的地方,村民们没有钱宁愿孩子不读书,也没有出现过 “ 私塾 ” ,平江私塾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见,私塾并不是一个贫困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也就是这里的居民认同什么样的文化。村民们自己常说: “ 读新书晓得做事,读老书晓得做人 ” ;这说明他们认同的 “ 老书 ” 是做人的文化传统,又说读了些新书的不能适应当地的生活 ——“ 文不像相公,武不像关公 ” 。有一位平江网友(抟扶摇)说,他们那里前几年 “ 私塾 ” 很多,到了 95-96 年就逐渐减少了。读小学的时候父母还说要送他去读些老书,请老先生到家吃顿饭,送几斤肉就行了。镇上许多家庭都是这样,子女读到初中毕业后什么都不会,很多父母就会抱怨说,还不如当初送去读老书,还可以写写说说之类的,遇到什么红白喜事不求人,也可以赚点外快。 显然,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认同,不是断文认字那么简单。不然,你的教育只能教自己的子女,儿女们在接受你的教育之后还会终生埋怨你,没有送他们去读正规学校读书而丢失许多机会。用《礼记、曲礼》中一段最简短的话来说: “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 。私塾老先生当然不会去 “ 往教 ” 拉生源,为什么他身边会聚了这么多 “ 来学 ” 的学生?这只能理解为民俗认可了私塾,私塾又淳化了民俗, “ 教 ” 化 “ 俗 ”——“ 俗 ” 又化 “ 教 ” 两者相承。我们见到的朱执中老先生很贫穷,家徒四壁,而他在全村的口碑极好,这也是有目共睹的。被民俗认可的 “ 私塾先生 ” 不仅是要有师 “ 才 ” ,而且要有师 “ 德 ” ,如此才会有 “ 先生 ” 的名份。这能够解释平江的私塾越来越少,后继乏人的原因。学校的 “ 老师 ” 可以只讲知识上完课就走,只讲升学率不必讲 “ 师德 ” (学校教育是切块的,学生没有选择权),但私塾先生必须要讲,否则没有人 “ 来学 ” ,就是 “ 往教 ” 别人都不会愿意。 从老先生门上的粉笔字 “ 忿思难 ” 与 “ 行不履阈 ” 可以看出这个村子里保留了许多传统礼俗,但究竟有多少我们不能确定。这些规距是写在心里的,老先生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弟子才会说,不然这是对别人的谴责。应该说,这些礼仪有助于形成乡村善俗,据了解这个村没有打架斗殴的事,理能讲的通; “ 读老书晓得做人 ” ,这种教育也是为了农村。而我看到许多农村都在向野蛮、无知过渡,家中有点财势的很刁钻,家中贫困的野蛮。因此,农村的教育应该有自己的方式:要学技术也要学道德,生活在那里的居民不是一个个拧在岗位上的镙丝钉,只晓得 “ 做事 ” 就行了。 该村另一个传统民俗就是祭祀,现在看来这是农村的普遍现象。民间祭祀直到现在还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东西,老先生自然是知道这个的。这些东西倒底是不是 “ 封建迷信 ” ,我想还是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果是建一座英雄记念碑,每到清明节中、小学生来敬献花圈,我想没有人会认为这是 “ 封建迷信 ” 。为什么祭祀一个为村里做出贡献的人就被视为 “ 封建迷信 ” 呢?众所周知,日本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其祭祀传统也是保存下来了。其中的 “ 国祀 ” 参拜 “ 靖国神社 ” 是亚洲国家最敏感的, “ 靖国神社 ” 则是日本国团结统一的象征。我国哲学家曾子说的好: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 ,民众怀念先祖能使民风淳朴,有利于提倡善俗。 五角村的 “ 何公祠堂 ” ,何公并不是神,而是一位治病救人的医生,正因为他有良好的德行,村民们才会怀念他。这与人民英雄记念碑的意义相同,村里也有村里的英雄。《礼记、祭统》中确定的能享受国祭 “ 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 ” 的五种人都不是神仙。以国祭的形式确定下来不过是为了巩固国基,教导国人从善。这从来不是什么封建迷信,搁在五角村祭祀 “ 何公 ” 自然也不该是。 我们再探讨一下 “ 私塾 ” 教育的起源。人从出生开始最早受到的教育应该是父母给的,比如:学说话、学走路、学写字,每一刻都由自己的亲人带着的。如果这些教育不被排除在外,每一个人都是最先受到习俗教育,然后才是学习知识与技能。古代这种亲子教育持续了很长的时间,那时学习的内容也很简单:学习礼俗与一般技能。 《礼记》中记载了 “ 古之易子相教 ” 的古礼俗,这是亲子教育的演化, “ 易子相教 ” 即是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交换儿女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习俗呢?主要原因是由父母来施教会受亲情的影响过份溺爱,责罚不严。由于受到学识的局限, “ 易子相教 ” 仍不足取,随后专司教育的 “ 老师 ” 产生了。这种 “ 老师 ” 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老师,如果非要做一番比较的话,我想有以下几点是不同的: 1 、教材认定:古代老师使用教材的自由度高,完全可以自编、自创。比如:孔子曾删诗教学生,这就是自选教材;先秦诸子们带弟子则是口授心传,自承一脉。直到实行科举制度后,教材才被圈定为《四书五经》,蒙学则大都以《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传统教材。不过在经义的阐释上,仍有很大的自由度。 现代大、中、小学教材全部统一,自由讲解的程度极小,教师不能宣讲自己的思想。这样教书育人与工人拧一个镙丝钉没有什么区别。 2 、身份认证:古代老师是没有 “ 教师 ” 身份认证的,他是否能从教完全取决于他的德行与学术水平。实行科举制度后,有一些不成文的习俗认定,比如:秀才从事教育名正言顺。 现代教师是有严格的身份认证,即使是某行业的专家也是不能从教的。 3 、教育方式:古代老师很注意因材施教,教人成材。而现代教育成了固定模式,非学成完全一样不可,以 “ 升学考试 ” 斩平不同材资的人。此外,古代教育是言传身教式的,而现代教育是拿着 “ 本本 ” 教的,具体怎么做老师并不管,教完自己的课程就走人。 4 、门槛问题:古代教育求学是不设门槛的,门槛是设在 “ 入仕 ” 。《论语》:学而优则仕。而现代教育则在求学上设门槛,有森严的学历等级。在过去实行分配制度时, “ 入仕 ” 就业是没有门槛的;现在实行 “ 公开招考 ” 也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如:学历条件。 5 、公义问题:古代教育教化色彩重,目的为了教化民俗。现在教育功利色彩重,学生为了求职,学校为了求财。 由于现代教育的诸多缺憾,人们关注一个小乡村至今还保存的 “ 私塾 ” 就不足为怪了。也有人将这种关注解释为 “ 好奇 ” ,从 “ 新闻学 ” 的角度出发,需要炒作一些奇闻逸事。 “ 私塾 ” 除了成了各大传媒炒作的焦点之外,倒底还有没有价值?这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思考。来五角村接替朱执中老先生的是上海青年教师张志勇,有人说他这是好名。我想就是不排除 “ 好名 ” 之外,还有对私塾教育的认同,如果没有这种认同再给树碑立传他也不会来,后来我们与张志勇老师座谈时谈执教多年的亲身体会也说明了这一点。张老师的 “ 新私塾 ” 接替了 “ 老私塾 ” 的消息报道后,全国各地的来信不少,其中有一位快退休的医生来信表示他要来学习取经,退休后办私塾传授医务知识。 张老师端出这封信显得有点激动,他才来了一个月,各地来访的人不少,大都是赞成的声音。现在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由于各级财政办各级教育(村教村办、乡教乡办、县教县办)的政策,宪法规定的九年制 “ 义务 ” 教育没有实现。比如:南江镇是有名的负债财政,累计欠款约 500 万元,这样一个镇政府怎么会拿钱补贴教育?不搭车收费就是好的了;此外,乡村没有优秀教师,优秀教师都往城里跑;教育业都集中在城市,教育高收费在抽农村的血,农村里培养不了也留不住人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子弟也大都留在城市,这些都是造成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张志勇老师主动放弃一个铁碗,往乡下跑,怎么说也都不能以 “ 好名 ” 一言蔽之。最起码,他发展了乡村教育事业是应该肯定的,给他树碑立传也不算过份。 无条件接受现行教育是农民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 “ 学而优则仕 ” ,也是政府出于社会公正 “ 提供一部分公职 ” 让贫困阶层有个出头之日,是一个争取人心的政策。这样一个好政策,谁也不应该唱反调,而平江县某些农民却将 “ 读新书 ” 与 “ 读老书 ” 对立起来,反而认可了 “ 读老书 ” 更适应农村社会,其原因何在?究其根源不外乎是: 其一:当今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小、初、高教材大一统,历时 12 年都不是针对农村的。没有习俗教育的内容,不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其二:收费高昂,断了农村年青进取之路。如果粗略统计一下,小、初、高到大学历时十五年,至少要花费 20 万元,这 20 万是一个靠种地为生的农民能付的起的么?当代中国教育进入了 “ 死循环 ” ,学历需求被拔高,高校升级热。如今就是读完大学也很难找到工作,唯一希望就是继续读书,再延长教育时间。如此循环下去,高等教育自然成了富人与权贵的世界,与工薪阶层、农民无缘。 因此,农民有理由抗议。由国家来制定学历等级,人分三六九等,还不如科举时代农民有 “ 放下扁担考一场 ” 来的公正。历朝历代国家管的是 “ 考试 ” 引导主流意识,不管教育,一是管不了,二是管不好。古代学者都是民间承认,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身份等级,等级制度只是在官僚阶层。 “ 士、农、工、商 ” 中,只有 “ 士 ” 是有等级的,农、工、商是没有身份等级的,现代社会的等级意识为什么反而扩大了? “ 学者 ” 只有真知与伪学之别,真知见之于世,千古流芳;伪学留于世,遗臭万年。民间学者与官方学者正名之争,本来是不应该存在的,国外也从来没有过。为什么在中国出了个 “ 官方学者 ” 与 “ 民间学者 ” 呢?不外乎是,以政治代替了学术、以官僚代替了学者、以学历代替了学术。 任何国家、政党不管那怎么样吹嘘 “ 人人平等 ” ,却找不能放弃 “ 等级 ” 官僚制度。原因很简单,没有 “ 等级 ” 政权都会崩溃、陷入无政府主义。政令要通畅,需要依靠 “ 等级 ” 服从。但将这种 “ 等级任命 ” 扩展到学术,就变成一潭死水了,学术需要理性而不是服从,需要为真理而争辩。因此,我国直到清未最后一个帝国灭亡都没有形成官方定义的 “ 学术等级 ” ,学者的权威来源于民间,做出来贡献自然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国外,由官方认可 “ 学术 ” 等级也是很少见的,学者的权威也是来源于民间研究机构。教育的顶点学术被 “ 等级 ” 定死、政治掐死是当今教育丧失活力的根本原因,当今教育已经成了个今不今、古不古、不中不外的大怪物。昔日,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学风不见了,换之为文凭、为职称、为金钱、为名利。 与张志勇老师座谈时,当我们提到 “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你是否对私塾的前途与命运担心时 ” ,张志勇老师表示: “ 有点忧虑,但并不担心。在私塾读书的学生大都是升学无望(因为贫困或成绩差)才来的,他们被现代教育所排斥,求知欲旺盛。一是读老书最起码在农村是实用的,能写写对联、祭文;二是能创业,学的都是实用知识,重视能力培养,不象现代教育 “ 理论 ” 学的多,实践学的少;三是现在的自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很多,在 “ 私塾 ” 打好了基础想要考个 “ 文凭 ” 或 “ 职业资格 ” 并不算是个难事。 ” “ 我想,大多数职业考试还是有文凭限制的,且不说是体制外的私塾,就是国家承认的自考学历在公务员招考中都受歧视的。既然是统一招考,又不能一视仁,我想这私塾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 ” 我说。 “ 是的,就是难到这里。希望以统一考试代替统一办学,目前的《民办教育法》应该说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私塾教育,怎么说都是对农村教育很好的补充。我国的改革开放源于承包到户,我看教育事业也要来一次承包到户的思想大转变。现行的教育制度,学生择校难、择师难、转学难,都被学籍档案管死了。 ” “ 在您那里读书的学生大都是掇学的,也就是差班生,您对你的学生有信心么? ” “ 我对我的学生有信心,做为一个老师教育成就感就是把差的带优,坏的带好。我相信乡下的孩子比的过城里孩子,每一个人的资质相差不会太大,教育只是一个启发心智的问题,而不是要代替孩子去思考。比起在中学从教来,自己办教育可以不受教材的限制,压缩讲课的时间,多教孩子动手。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冒着设备被搞坏的危险也要让他去学习。如何让学生有疑问,提出有水平的问题是关键,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优于训导式教育,他们并不是先天的差班生。 ” 听了张志勇老师的一翻见解,我感到他来这里的原因不完全是 “ 好名 ” ,而是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正规的中学他是没有这个机会实践的。因此,他用了一个 “ 教育包产到户 ” 制度来说 “ 私塾 ” , “ 私塾 ” 老师带出的学生,成绩就是自己的,学生以有出名的老师为荣,老师以有成材的学生为荣。土地 “ 联产承包 ” 制是从农村产生的新理念,也是改革开放的源头。教育 “ 联产承包 ” 的私塾同样产生于农村,这个古代教育也是个新事物,他会不会推动教育制度的某种变革呢?于当年的凤阳 “ 分田到户 ” 的事件一样,平江县对此不支持也不反对,等着最高层表态。平江私塾则在舆论的关注下,漠漠为农村教育做贡献,它只是一种朴素无华、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既然存在,这种教育有没有它的合理性呢? 我设想的理想教育方式很简单:人想学什么就能学到什么,不想学什么他就可以置之不理。这方面,私塾教育有他的优势。不仅老先生的《四书五经》可以 “ 私塾 ” 的方式来教,新老师的数学、物理、化学又何尝不能以 “ 私塾 ” 的形式存在?到这个时候,各式各样的 “ 私塾 ” 遍及乡村,学生可以择师游学,从而选择自己的命运与前程。当然,这是要靠制度保证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缩手放开教育。最好的办法是,象过去科举考试一样政府主管考试,设 “ 入仕 ” 关,取消国家认证学历制度。其中,各种专业技术从业资格的考试,可由全国性的行业协会来主办;政府只管对公务员招聘考试。 平江私塾的话题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留给我们思索与探讨的话题还没有结束。现代教育,等待一场新的变革。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98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蓟门决策论坛第33期:百年中医争议、问题与对策(2)
wliming 2012-6-3 00:48
付亚龙:打通任督二脉是道家和武术界范畴 与中医无关   付亚龙:各位下午好!我从“任督二脉打通”说起。中医的经脉都是通着的,无需再打通。督脉位于脊背中央,总督阳脉,通常与脊柱、脑和生殖有关,中医病理上有邪犯督脉、气血运行不畅和督脉虚衰,并无督脉不通。任脉位于胸腹中央,总督阴脉。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别把传统文化的东西全部放在中医上,其实中医是吸取了中国古代的哲学、道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当然在这里面可能会有穿插,所以经脉不仅仅是中医讲,武术界讲,道家也讲,虽有重叠的内容,但却有不同的含义,所以不要“指鹿为马”,以此攻击中医。酷爱中医的官员似乎是在办好事,但却为好心办坏事,因为“督任二脉打通”纯粹是道家的养生和武术界的事,跟中医没有关系,但现在成了中医的事,所以当官的代替专家做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这是我对“督任二脉打通”的一些看法。    国家沦陷衰败国人心理坍塌质疑中医   下面我就百年中医的“兴废”之争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余云岫中医研究与批判》是一本有代表性反对中医的书,对于废止中医的争议我从几方面来谈:   第一,西方医学的引入,给从来只有中医的国人带来惊奇,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打破了人们从来都是用传统中医理论来释病和看病的惯性,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第二,国家的沦陷和衰败,带来了一直自诩是“中国”(全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国人心理坍塌,这本是中国人学习和自强的动力,但部分人会觉得中国除了腐败、愚昧外,简直一无是处,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到掉了;   第三,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在一些年代,反对中医本身可能只是反对旧文化;   第四,西方医学和中国医学的比较。让人感到西方医学说理清楚、证据确凿、立竿见影,且放之四海而皆准,黑种人适合,白种人适合,黄种人也适合,非常类似,虽然人种不同会略有差别,比如东方人种甘油三酯包得多,西方人种胆固醇比较多,基本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反观中医,理论抽象、云山雾罩、人云亦云、自说自话、今日有效明日无效,与医生的个人水平和擅长有关。我特别回顾了鲁迅所写的那篇文章,其实他父亲得的病很可能是肝炎化晚期,不看中医看西医的结果一样。   我说这些并不代表我也是反中医的,反而我觉得中医理论不可替代,如果有谁创造了一种新理论能够代替中医,那中医理论可能会消亡,否则消亡不了。我觉得中医理论的一系列东西是我们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中医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 很难借助现代科学评价发展   第五,西方医学与现代科学的关联性很强,所以很容易评价,因为评价的方法都是现代的科学方法。再一个发展有支撑,很多是现代科学的应用,而中医学是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所以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评价中医难,另外中医很难借助现代科学发展来发展,所以它的发展比较困难、比较慢。    应承认中医中有糟粕 与模糊理论一起被人拿来忽悠   第六,中医中混杂了很多糟粕,有些中医人却不肯反思,比如药物的毒性。另外还有一些迷信。所以要承认中医理论里所混杂的糟粕性的东西,现代中医应该善于利用它里面的优点为人民服务。   第七,中医中的糟粕和中医理论中的很多模糊的东西被专业人员或非专业人员拿来忽悠。比如穴位有多大,老师跟我们说“穴位有铜钱大小。”那铜钱有多大?“模糊”一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而这些东西被一些专业人员或者是非专业人员拿来忽悠,比如经络,经络是作为专门研究经络的专业人员还在探索的东西,但我们在大街上会常看到经络排毒,这显然是在忽悠。   第八,中医从业人员水平参差,有的人水平确实很好,有的人水平不行,有的人中医水平虽然很好,但对现代医学知识缺乏,所以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很难跟他们比较,就做自己的事。这种缺乏自信造成了一些后果,包括我周围的一些人搞了一生中医,自己生病时不看中医,导致自己也不相信中医能治病。这种情况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还有一些老中医生病,中医已经很难取得效果,一直到死还在吃中药。这两种极端情况都存在。   第九,所谓的中医大牌未必是大牌。刚才何教授介绍的内容中也有,鲁迅文章中说他父亲生病找的都是名医,但是不是名医,名医是忽悠大家的还是其它就不得而知。我们在临床上通常看到有的大夫病人很多,但我们知道他的水平不怎么样;有的大夫病人不多,但他的水平非常好,所以中医大牌未必是大牌。   第十,中医的科研大环境和小环境很难。大环境困难是国家投入很少,这是一;二,大环境里的投入,现在和以前相比多很多,但直到中医大的科研具有战略代表意义的科研就是这些人,大课题也掌握在这些人手中,课题的最后审查也在这些人手里,所以几十年来中医科研很难有发展。小环境也难,比如我曾申请国家工业管理局的课题,这个课题是心衰,分两组:一组是西医的标准疗法,另外一组是在西医标准疗法基础上加上中药,然后观察若干时期以后他的终点事件,当时选择的是三度心衰(心衰最重的一种),希望能观察到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申请这个课题要25万,结果给十几万,不够我做药,最终我把这个课题终止,所以小环境也很难。   说这些并不是说中医里缺点很多,我是一个坚定的中医者,从我个人经历也能够看到我对中医的看法以及它的演变:   我在上大学之前学的是语文、数、理、化,所以我们不是天生的中医,我认为现代人学习中医,利用中医为老百姓服务是一件好事。我最初考大学时考得不好,所以被动地上了中医学院。到了中医院依然不爱学习,被分到基层中医院(一个县级中医院)。到了基层中医院后自我成长,没人教你。在当时情况下,觉得中医对功能性疾病有很好疗效,比如曾治疗过产后热,好后过一个月这个人又继续高烧,所有检查都正常,但就是高烧,每天下午高烧40度,对这个病人的治疗时我工作的时间不长,后来给她抓了三副药后彻底好了。当时我的感觉是,中医对功能性疾病有很好疗效,但对器质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很难,比如当时我治疗泌尿性感染时用纯中药治疗,结果不行。所以当时给我的感觉是,中医对功能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后来上了心血管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就在急诊规律。我在43岁之前以西医为主,也在西医院进修过,当时认为中医可以治疗小病,大病最多辅助治疗(若从反中医角度说是可有可无)。最近5年的工作以门诊为主,中草药处方率不低于95%,而且我认为不论大病还是小病等很多病都可以治疗,中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疗效非常好,比如如冠心病心绞痛,我手头现在有将近20个病人都是冠心病做过支架术后再次心绞痛的病人,这些病人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但中医疗效非常快,快则三副药能够控制心绞痛,慢则一个星期。而某些病疗效不佳,比如高血压病,若用纯中药来治疗高血压,尤其是二度以上的高血压疗效不好。用中医的话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意思是还没找到治疗的方法。   通过我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我对中医的看法演变。我作为一个中医人有坚定的中医思想还是很骄傲,在我的病人里有两类(比较极端):一种是迷信中医,只要能看中医的一定先看中医;另外一种是坚决不相信中医。比如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患者(男性)。他做过两次支架,安装了三个支架,在最后一次支架术后半年出现了心绞痛,心绞痛严重到走50米—100米就出现心绞痛发作,在家里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有非常重的思想负担。但他不相信中医,他女儿跟我的一个朋友在一起工作,他女儿跟我朋友说,我的朋友说“你去找他看。”女儿就劝他看中医,但他不相信,“中医怎么可能能治疗冠心病呢?能把堵塞的打通?不可能。”但在熬一两个月后实在没招,又不想再去做支架或者搭桥,所以勉强来到我所在的医院。我在二层楼,他上二层楼时中间还得休息一次,可想而知冠心病心绞痛的严重程度。他来后给他开了一周的中药,第二周来时很高兴“没想到中药能治冠心病,如果知道早就来了。我吃三副药后感觉到我能追公共汽车。”当然他没追(现场笑)。一个星期以后,他的日常生活没有心绞痛发作,应该说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治疗非常好。这个人三个月以后带着中药到威海休假。这是一个坚决不相信中医的人。   下面说一个过于迷信中医的菌痢患者。菌痢是传染病,国家不允许到别的地方看,一定要到传染医院看或者在三级甲等中医院肠道科看。这个病人在北京最大的传染病医院治疗,输液治疗半个月(我考虑这个病人应该是内药),但菌痢一点没好(中间也换了抗生素),就生气回家呆了三天,后过来看中医,说“我就不相信西医,但又没有办法。”我跟他说“你还是应该去看西医,因为菌痢我们不能看。”他说“没关系,没人知道我是菌痢。”(现场笑)那天我就给他开了中药,中药里有大黄,第一天泻了18次,第二天泻了8次,第三天泻2次,第四天泻2次,第五天以后就成了1次。一周后来医院说肚子有点凉,其它都很正常。对于菌痢我们没有任何经验,而且是细菌感染性的。这个病例我在微博上发表过:这个人比较迷信中医。但无误是迷信中医还是不相信中医,我觉得中医治病不论你是什么人。   另外我谈一下中医养生。西医也讲养生,但不如中医养生那么系统,在这里不说专业性问题。比如一个39岁的女人所有体检都正常,但人觉得腰酸、腰疼,别人穿裙子时她还要穿两条裤子。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属于肾阳虚,在西医中没有病,该不该调理?中医调理的疗效非常好,所以中医养生非常有意义。   说了这么多说想说,我们不是天生的中医,我们是学习中医,利用中医的疗效为人民服务,所以要拿疗效说话,尽管没有系统性的论证。2011年我的门诊人次是5000人次,疗效非常好,如果以复诊4次算,有1250人,假如全国有10万个像我这样或者比我高的人,那么为全国老百姓服务1亿多人次,我想疗效非常可靠,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有什么不好?   现在我来谈一谈中医的现状。通过国家的大力扶持,全国县级基本上都有中医院覆盖;中医医院从1950年的4家增至2004年的3785个。1977年高考恢复后的中医学院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医队伍的骨干力量;1949年中医从业人员约37万人(含中药药剂人员),到2008年约60万人(不含中药药剂人员),从业人数明显增加,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中医医疗机构,情况还是逐渐在好转。较大城市的中医院目前已经摆脱经营困境,发展良好,而县级中医院大多数还在为生存奋斗。中医院就诊人次近几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广安门医院2001年年门诊量为70万人次,2011年为240万人次,涨幅非常大,每年平均将近20%。中医热使中医在普通大众中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但也是泥沙俱下。   我的看法是,中医科研进步不大;中医教育方兴未艾;中医特色在门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中医中药收费太低 基层中医院生存困难亟需扶持   对策——从国家层面来说对中医应该有准确的定位,这是第一。   第二,从刚才的现状可以看到现在的困难在基层,所以国家应该制定政策扶持中小中医医院的发展,使之摆脱生存困境,集中精力一心一意谋求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开中药收费太低,广安门医院的门诊量跟宣武医院的门诊量相比,广安门在去年是11亿,宣武医院将近20亿,从这里就能看到经济上的问题,所以就能理解基层中医院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的缘故,因为光开中药医生拿不到工资,中医院就要倒闭。   第三,以切实有效的临床疗效为切入点,支持中医临床研究,所出成果将带动中医科研其他方面的发展;着重支持中医从业者与现代医学人员通力合作,从某一疾病或某几个疾病着手,进行设计严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这需要国家引导,要从重撮合。   第四,多种途径进行“研究中医”和“中医研究”。“研究中医”是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医。“中医研究”是利用中医的方法去研究。   第五,鼓励中医医师多地点执业和自己或联合开诊所。这样中医临床就能普遍推开。   第六,采取切实措施去除目前科研工作中虚假、浮夸的作风,由于医学科研的困难,跟人打交道更困难,所以这种虚假和浮夸的作风在医学科研里带来的恶果更大,要消除临床工作中利益当头的恶习。在这里我敢胸脯地说“十年没拿过一分钱的回扣。”但别人拿回扣我不反对,因为医生有家有口,要生存要发展,但对那些恶意的,我坚决反对。   对策——从业者层面:第一,搁置“科学说”。如果从科学严谨的概念来说,中医理论跟现在的严谨科学理论两个之间有差距。   第二,放弃狭隘的门户之见。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人类服务,而且要相互利用自己的优点。有些人反对“中西结合”,我原来也反对,但现在觉得中西结合很有必要。比如菌痢患者案例,她第一天泻了18次,这会造成水电解质失调,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给她输一点水电解质就有保障,不会造成安全后果。而用了中药不需要用抗生素,大家都知道现在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是不是一种结合?我觉得这种结合挺好。   再比如脑出血病人导致脑水肿,这样的病人大部分有严重的便秘,我们曾做过一些试验,医院里里躺了四个这样的病人,我和主任两个人拟了一个方子,一天两副药,通过灌胃灌进去,灌进去以后,这个病人就开始泻,后各方面指标都在好转。但如果是纯中医会怎么样?在病人不能进食的情况下,输液就变得非常必要。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中西医结合很有必要,并不是说滥用。   第三,从从业者来说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己任。   第四,以疾病、疾病的某阶段、疾病的某些方面为切入点,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研究。比如有些疾病单纯的中药疗效非常好,我们用中药就可以;而有些疾病在某些阶段中药疗效很好,我们就在某一个阶段使用中药;有些疾病在某些方面,比如肿瘤病人的化疗、放疗会出现严重反映,中药确实能改善病人的表现,不能吃的,最后能吃饭了。所以在这些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科研研究。    江湖骗子不能代表中医 中医中也有江湖人   几个误区:第一,江湖骗子不能代表中医,武术也不代表中医,张悟本那样的不是中医。在这里我不是反对道家反对武术,而是说它跟中医不是一回事,江湖骗子更不能代表中医。   第二,中医中也有江湖人。就是前面说的有的大夫病人很多,但确实就是个江湖人,这点现在有,以前有,古时候更有,打击不掉,没法打击。我当过医务处处长,当过医疗副院长,很清楚没法打。   第三,肝心脾肺肾等是中医的器官,是建立在古代不甚准确的解剖学之上的,还带有功能的、抽象的概念。现代医学的肝心脾肺肾是liver、heart、spleen、lung、kidney。在翻译过程中窃用了中医名词,现在有人拿这个反过来说中医,说中医不科学,说西医的脾是可以切除的,中医的脾是后天之本。但其实不是一个东西。   我的话说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付亚龙教授,他讲得很诚恳。您刚才讲到搞中医的人在晚年去做西医,我想问你有没有搞西医的人到晚年搞中医的?   付亚龙:有。
个人分类: 伪科学|1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5月24日农历4月初4星期4下午4点14分(新闻1+1+……)
热度 6 liuchao666 2012-5-24 20:00
“北京数字出版云中心” 正式开业了。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VS现代文化,主流文化VS非主流文化…… 同台角力的时代即将开始。 用科技武装的艺术将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人民,让我们拭目以待…… 工信部软件司巡视员(正局级),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司副司长, 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副总裁, 中启创集团董事长 等重量级嘉宾以及部分媒体出席了国家会议中心的发布会…… 微软,IB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送来了花篮……
2964 次阅读|4 个评论
谁家的花园(2) — 漫山遍野的蒲公英
热度 6 saraca 2012-5-24 09:17
谁家的花园(2) — 漫山遍野的蒲公英
图1:喀纳斯湖畔的蒲公英一种(Taraxacum sp.)。头状花序中的每一朵舌状花,其柱头细裂,成缠绕状。 蒲公英,其貌不扬,很少有人会用花盆栽种。在庭院的旮旯角落,石头缝隙,荒芜的草地,常能看到金黄色的花朵伴着白色的绒球兀自地开放!被人踏过,被牛啃过,被风吹过,那些花依旧摇曳,而可爱的白绒球却被碰散,一枚枚种子随风飘飞,如小伞般自由飞翔,随意而安。每次看到蒲公英,总会想摘一朵绒球,轻轻吹一口气,喜看种子如小伞般自由飞翔。 天山脚下,喀纳斯湖畔,漫山遍野都是蒲公英,铺就了一地的金黄,与碧草蓝天,相映成趣。草地上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石板缝隙处,周围全都是蒲公英,简直就是一条开满鲜花的小径。金黄色的花朵,沐清冽的风,比起庭院中的灰头土脸的小花,似乎多了一份美丽和纯净! 蒲公英Taraxacum属于菊科植物,是一类分布广泛的植物,主产北半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见于热带南美。蒲公英属家族成员庞大,种类繁多,形态变异多样。在叶型、花序总苞片、舌状花、果实特征上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种间存在着天然的无融合生殖和自然杂交现象,物种划分有上,有大、小种概念的分歧。按小种的分类学观点,全世界约有2000余种,我国有70余种。在植物界,蒲公英属也算一个大属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蒲公英既是花又为药且可食。由于其性清凉,除了做中药外,民间常简单的焯一遍后煸炒做蔬菜用,有的做饺子馅;或直接熬汤,连汤带菜彻底清凉降火。这是因为一些蒲公英的根含蒲公英醇、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豆甾醇、谷甾醇、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的功能。 关于蒲公英,版纳植物园创始人蔡希陶先生有一篇散文,生动地介绍了蒲公英的花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亲切地向人们介绍了平常所言的菊花,其实不是一朵菊花,而是由许多小花组成的头状花序。在蒲公英的头状花序中,清一色都是两侧对称的唇形花,称作舌状花。每朵舌状花授粉后发育为一枚连萼瘦果,其顶端带有长长的白色冠毛,构成了一个可爱的小绒球。此外,蔡先生还通过优美抒情的笔触,抒发了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图2:喀纳斯湖畔的第二种蒲公英(Taraxacum sp.)实际上,通常大家说的一朵菊花是由许多小花组成的一个头状花序。每个舌状花都有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柱头细长,伸出聚药雄蕊外,柱头二裂,裂瓣线性。花柱没有伸出聚药雄蕊外,花药齐刷刷地向外伸展。拉过直发 ? 图3:可爱的一朵绒球“花”!蒲公英的果实,由多枚果实组成,带有密密的长绒毛。 图4:这朵蒲公英“花”- 头状花序上的舌状花,其舌片顶端的裂片比较清晰,有3-4裂。花柱细长,伸出了花药外,裂片卷曲。 图5:可爱的一簇蒲公英,赛迪玛利亚!看到这些花儿,总会想起王洛宾的歌: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赛帝玛丽亚!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赛帝玛丽亚!那天我从山上打猎骑着马,正当你在山下歌唱婉转如云霞,歌声使我迷了路..... 图6:可爱的一片蒲公英,迷住了小蜜蜂! 蒲公英(作者:蔡希陶) 蒲公英开一朵金黄色的花。其实不是一朵而是很多朵,很多的花朵形成一个花序,每一花朵下面隐藏着一个果。很小的果,就像向日葵也是一个花序,一朵朵花结得一个个果,就是一颗颗小葵花子儿。而蒲公英的每一个小果上,长有很密很长的冠毛。这些带着冠毛的,组合在一起的小果形成一个毛茸茸的圆球。它是那样地逗人喜爱!见到它的人,没有不为之惊叹,为之着迷的。它构筑得比一座宫殿还要精巧。使任何艺术大师也自惭弗如的。那样的富丽堂皇呵!当果子成熟后,冠毛带着它们随风起舞,那样地美妙而婀娜呵!它们飞扬而去,消失不见了,纷纷飞去了,只留下了一个花轴。人们常常惋惜,只要轻轻地向它们吹一口气,这美丽的结构呵,就被毁了,就不再存在了。但是它们几曾消失了呢?它们飞舞着,作为种籽而飞翔,而后降落到大地之上,重新定居下来。扬畅了、生长了,以几何级数的增长,开放出更多得多的花序,又结出更多得多的美丽组合的果球。 用不到惋惜呵,更不需要伤悲!倒不如赞扬它,吟咏它,歌唱它,欢呼它呵——大自然的朴素和华丽的统一,毁灭与生命的统一! 图7:瞧,这丛蒲公英,其叶子匙状,边缘具有或深或浅的羽状裂。正是叶型的大小、形状为植物分类学家带来了很多困惑。真正的原因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杂交,导致了基因融合,性状的分离,产生了杂交种。应该说,也算是物种分化的一个过程。 图8:天池畔,在草地上铺就的小路上,蒲公英不屈不挠,在石缝中依然兀自开放。只要春风吹过,我就会开放!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911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木皮散客鼓词》
josh 2012-5-22 22:13
贾凫西(约1590—约1676),名应宠,字思退、晋蕃,号凫西、澹圃,别号木皮散客,,明末鼓词作家、诗人。他的《木皮人鼓词》是文人创作和当时民间文艺相结合的杰出成果,对我国民间说唱文艺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贡献和深远影响。贾凫西写出著名的《木皮子鼓词》(亦名《木皮散客鼓词》),自号“木皮子”,所谓“十字街头几下捶皮千古快”,端坐街头,自行演唱,影响很大。在清中叶后,山东民间说书潮流兴起,许多失意文人受其影响,自编鼓词演唱,开始下海作艺时,乃效贾凫西榜样,亦称“木皮子”。《木皮散人鼓词》从三皇五帝一直说到明末崇祯吊死煤山,是带有批判性质的讲史。它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并“时以乡俨、土语出之,但不伤雅,尤能声韵铿锵,朗朗上口。”贾凫西死后,葬于兖州城西牛王村南,并立有墓碑及石马石羊等。《滋阳县志》记:“贾郎中墓,在城西牛王村,明刑部郎中贾应宠葬此。” 《木皮散客鼓词》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从古代神话传说开始,把古代传说当作借古鉴今的工具,对于我们当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开头好像省略了一部分) 释闷怀,破岑寂,只照着热闹处说来。 十字街坊,几下捶皮千古快; 八仙桌上,一声醒木万人惊。 凿破混沌作两间, 五行生克苦歪缠。 兔走鸟飞催短景, 龙争虎斗耍长拳。 生下都从忙里老, 死前谁会把心宽! 一腔填满荆棘刺, 两肩挑起乱石山。 试看那汉陵唐寝埋荒草, 楚殿吴宫起暮烟。 倒不如淡饭粗茶茅屋下, 和风冷露一蒲团。 科头跣足剜野菜, 醉卧狂歌号酒仙。 正是那:“日上三竿眠不起, 算来名利不如闲。” 从古来争名夺利的不干净, 教俺这江湖老子白眼看。 忠臣孝子是冤家, 杀人放火享荣华。 太仓里的老鼠吃的撑撑饱, 老牛耕地使死倒把皮来剥! 河里的游鱼犯下什么罪? 刮净鲜鳞还嫌刺扎。 那老虎前生修下几般福? 生嚼人肉不怕塞牙。 野鸡兔子不敢惹祸, 剁成肉酱还加上葱花。 古剑杀人还称至宝, 垫脚的草鞋丢在山洼。 杀妻的吴起倒挂了元帅印, 顶灯的裴瑾挨些嘴巴。 活吃人的盗跖得了好死, 颜渊短命是为的什么? 莫不是玉皇爷受了张三的哄! 黑洞洞的本帐簿那里去查? 好兴致时来顽铁黄金色, 气煞人运去铜钟声也差。 我愿那来世的莺莺丑似鬼, 石崇脱生没个板渣。 世间事风里孤灯草头露, 纵有那几串铜钱你慢扎煞! 俺虽无临潼关的无价宝, 只这三声鼍鼓走遍天涯。 老子江湖漫自嗟, 贩来古今作生涯。 从古来三百二十八万载, 几句街谈要讲上来。 权当作蝇头细字批青史, 撇过了之乎者也矣焉哉。 但凭着一块破皮两页板, 不教他唱遍生旦不下台! 你看起初时茹毛饮血心已狠, 燧人氏泼油添盐又加上熬煎。 有巢氏不肯在山窝里睡, 榆林遭殃才滚就了椽。 庖牺氏人首蛇身古而怪, 鼓弄着百姓结网打净了湾。 自古道“牝鸡司晨家业败”, 可怎么伏羲的妹子坐了金銮! 女娲氏炼石补天空费了手, 到于今抬头不见那补钉天。 老神农伸着个牛头尝百草, 把一些旺相相的孩子提起病源。 黄帝平了蚩尤的乱, 平稳稳的乾坤又起了争端。 造作了那枪刀和弓箭, 这才是惯打仗的祖师不用空拳。 嫌好那毛达撒的皮子不中看, 弄斯文又制下衣和冠。 桑木板顶在脑盖子上, 也不怕滴溜着些泥弹打了眼圈! 这些都是平白里生出来的闲枝节, 说不尽那些李四与张三! 隔两辈帝(上执下手)禅位把兄弟让, 那唐尧虽是个神圣也遭了磨难。 爬爬屋三间当了大殿, 衮龙袍穿这一领大布衫。 沽突突洪水滔天谁惹的祸? 百姓们鳖嗑鱼吞死了万千。 拿问了治水大臣他儿子续了职, 穿着些好古董鞋子跑的腿酸。 教伯益放起了一把无情火, 那狼虫虎豹也不得安然。 有一日十日并出晃了一晃, 吓得那狐子妖孙尽胆寒。 多亏了后羿九枝雕翎箭, 十个红轮只剩了一个圆。 说不尽这桩桩件件蹊跷事, 再把那揖让盛典表一番。 常言道“明德之人当有后”, 偏偏的正宫长子忒痴顽! 放着个钦明圣父不学好, 教了他一盘围棋也不会填。 四岳九官举大舜, 倒赘个女婿掌江山。 商均不肖又是臣作了主, 是怎么神禹为君他不传贤? 从今后天下成了个子孙货, 不按旧例把样子翻。 中间里善射的后羿篡了位, 多亏了少康一旅整朝权。 四百年又到了商家手, 桀放南巢有谁哀怜! 虽然是祖辈的家业好过活, 谁知道保子孙的方法不如从前。 再说那成汤解网称仁主, 就应该风调雨顺万民安, 为什么大旱七年不下雨? 等着他桑林摆桌铺起龙坛! 更可笑剪爪当牲来祷告, 不成个体统真是歪缠。 那迂学包子看书只管瞎赞叹, 只怕这其间的字眼有些讹传! 自从他伐桀为君弄开手, 要算他征诛起稿第一位老先。 到后来自家出了个现世报, 那老纣的结果比老桀还憨。 现成成的天下送给周家坐, 不道个生受也没赏过钱。 净赔本倒拐上一个脖儿冷, 霎时间白牛犊变成了大红犍。 这才是“浆了捞来水里去, 一更里荷包照样儿穿!” 这周朝的王业根茎里旺, 你看他辈辈英雄都不差。 这才是栽竹成林后来的大, 到西伯方才发了个大粗芽。 可恨那说舌头的杀才崇侯虎, 挑唆着纣王昏君把他拿。 打在南牢里六七载, 受够了那铁锁和铜枷。 多亏了散宜生定下胭粉计, 献上个兴周灭商的女娇娃。 一霎时蛟龙顿断了黄金锁, 他敢就摇头摆尾入烟霞。 更喜的提调两陕新挂印, 驾前里左排钺斧右金瓜。 他生下了儿子一百个, 那一个是个善菩萨? 不消说长子武王是圣主, 就是他令弟周公也是个通家。 渭水打猎作了好梦, 添上个惯战能征的姜子牙。 儿媳妇娶了邑姜女, 绣房里习就夺槊并滚叉。 到于今有名头的妇人称“十乱”, 就是孔圣人的书本也把他夸。 他爷们昼夜铺排着行仁政, 那纣王还闭着俩瞎眼在黑影里爬。 多少年软刀子割头不知死, 直等到太白旗悬才把口吧! 老纣王倘然留得一口气, 他还有七十万雄兵怎肯安宁? 万一间黄金钺斧折了刃, 周武王,只怕你甲子日回不得孟津城! 再加上二叔保住武庚的驾, 朝歌地重新扎起了商家营。 姜太公杀花老眼溜了阵, 护驾军三千丧上命残生。 小武庚作起一辈中兴主, 诛杀逆臣屠了镐京。 监殷的先讨过周公的罪, 撇下那新鲜红鞋穿不成。 净弄的火老鸦落屋没有正讲, 河崖上两场瞎关了兵。 到其间武王纵有千张嘴, 谁是谁非也说不分明! (所以武王就下了个毒手,一刀斫下纣王的头来……) 都说是“无道昏君合该死!” 把一个新殿龙爷称又尊。 全不念六百年的故主该饶命, 都说“这新皇帝的处分快活煞人!” 这个说:“没眼色的饿莩你叩的什么马?” 那个说:“干舍命的忠臣你剖的什么心?” 这个说:“你看那白胡子的元帅好气概!” 那个说:“有孝行的君王还载着个木父亲!” 满街上拖男领女去领钜桥的粟, 后宫里秀女佳人都跟了虎贲。 给了他个泰山压顶没有躲闪, 直杀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门。 眼见他一刀两断君臣定, 他可才稳坐在龙床不用动身。 灵长自古数周朝, 王迹东迁渐渐消。 周天子二衙管不着堂上的事, 空守着几个破鼎惹气淘。 春秋出头有二十国, 一霎时七雄割据把兵鏖。 这其间孔孟周流跑杀马, 须知道不时行的文章谁家瞧? 陕西的秦家得了风水, 他那蚕食方法起的心高。 那知道异人返国着了道, 又被个姓吕的光棍顶了包。 他只说化家为国王作了帝, 而其实是以吕易嬴李代了桃。 原来这杂种羔子没有长进, 小胡亥忤逆贼达又是祸苗。 老始皇欹在灵床没眼泪, 假遗诏逼杀他亲哥犯了天条。 望夷宫虽然没曾得好死, 论还账还不够个利钱梢! 到后来楚汉争锋换了世界, 那刘邦是一个龙胎自然不糙。 “一杯羹”说的好风凉话, 要把他亲娘的汉子使滚油熬。 乌江逼死他盟兄弟, 就是那座下的乌骓也解哀号。 这是个白丁起手新兴样, 把一个自古山河被他生掏。 最可笑吕后本是他结发妇, 是怎么又看上个姓审的郎君和他私交! 平日家挺腰大肚装好汉, 到这时鳖星照命可也难逃。 中间里王莽挂起一面新家的匾, 可怜他四百年炎祚斩断了腰。 那老贼好象转世报仇的白蛇怪, 还了他当初道上那一刀。 幸亏了南阳刘秀起了义, 感动的二十八宿下天曹。 逐日家东征西讨复了汉业, 譬如那冷了火的锅底两番烧。 不数传到了桓灵就活倒运, 又出个瞅相应的曹瞒长馋痨。 他娘们寡妇孤儿受够了气, 临末了一块喘气的木头他还不饶! 小助兴桃园又得了个中山的后, 刘先主他死挣白缠要创一遭。 虽然是甘蔗到头没大滋味, 你看他鱼水君臣倒也情意高。 且莫说关张义气卧龙的品, 就是那风流常山是何等英豪! 空使杀英雄没捞着块中原土, 这才是命里不该枉费劳。 可恨那论成败的肉眼说现成话, 胡褒贬那六出祁山的不晓六韬。 出茅庐生致了一个三分鼎, 似这样难得的王佐远胜管萧。 倒不如俺这捶皮的江湖替他吐口气, 当街上借得渔阳大鼓敲。 曹操当年相汉时, 欺他寡妇与孤儿。 全不管“行下春风有秋雨”, 到后来他的寡妇孤儿又被人欺。 我想那老贼一生得意没弄好脸, 他自从大破刘表就喜〔角者〕了脂。 下江东诈称雄兵一百万, 中军帐还打着杆汉家旗。 赤壁鏖兵把鼻儿扛, 你拖着杆长枪赋的什么诗? 倒惹得一把火燎光了胡子嘴, 华容道几乎弄成个脖儿齐! 从今后打去兴头没了阳气, 那铜雀台上到底也没捞着乔家他二姨。 到临死卖履分香丢尽了丑, 原是个老婆队里碜东西! 始终是教导他那小贼根子篡了位, 他学那文王的伎俩好不跷蹊! 常言道“狗吃蒺藜病在后”, 准备着你出水方知两腿泥。 他作了场奸雄又照出个影, 照样的来了一个司马师。 活象是门神的印板只分了个左右, 你看他照样的披挂不差一丝。 年年五丈起秋风, 铜雀台荒一望空。 卧龙已没曹瞒就灭, 那黄胡子好汉又撇下江东! 三分割据周了花甲, 又显着司马家爷们弄神通。 晋武帝为君也道是“受了禅”, 合着那曹丕的行径一样同! 这不是从前说的个铁板数, 就象那打骰子的凑巧拼了烘。 眼看着晋家的江山又打个两起, 不多时把个刀把给了刘聪。 只见他油锅里的螃蟹支不住, 没行李的蝎子就往南蹦。 巧机关小吏通奸牛换了马, 大翻案白版登舟蛇做了龙。 次后来糊里糊涂又挨了几日, 教一个扫槽的刘裕饼卷了葱。 这又是五代干戈起了手, 可怜见大地生灵战血红! 南朝创业起刘郎, 贩鞋的光棍手段强。 他龙行虎步生成的贵, 是怎么好几辈的八字都犯刑场? 那江山似吃酒巡杯排门转, 头一个是齐来第二个是梁。 姓萧的他一笔写不出两个字, 一般的狠心毒口似豺狼。 那萧衍有学问的英雄偏收了侯景, 不料他是掘尾巴的恶狗乱了朝纲! 在台城饿断了肝花想口蜜水, 一辈子干念些弥陀瞎烧了香。 陈霸先阴谋弱主篡了位, 隋杨坚害了他外甥才起了家。 东宫里杨广杀了父, 积作的扬州看花把命化。 六十四处刀兵动, 改元建号乱如麻。 统前后混了一百九十单八载, 大唐天子才主了中华。 大唐传国二十辈, 算来有国却无家。 教他爹乱了宫人制作着反, 只这开手一着便不佳。 玄武门谋杀建成和元吉, 全不念一母同胞兄弟仨! 贪恋着巢剌王的妃子容颜好, 难为他兄弟的炕头怎样去扒! 纵然有十大功劳遮羞脸, 这件事比鳖不如还低一扎! 不转眼则天戴了冲天帽, 没志气的中宗又是个呆巴。 唐明皇虽是平了韦后的乱, 他自己的腔像也难把口夸。 洗儿钱亲自递在杨妃手, 赤条条的禄山学打哇哇。 最可恨砀山贼子坐了御座, 只有个殿下的猢狲掴他几掴! 从此后朱温家爷们灭了人理, 落了个扒灰贼头血染沙。 沙陀将又做了唐皇帝, 不转眼生铁又在火灰上爬。 石敬瑭夺了他丈人的碗, 倒踏门的女婿靠着娇娃。 李三娘的汉子又做了刘高祖, 咬脐郎登极忒也软匝。 郭雀儿的兵来挡不住, 把一个后汉的江山又白送给他。 姑夫的家业又落在他妻侄手, 柴世宗贩伞的螟蛉倒不差。 五代八君转眼过, 日光摩荡又属了赵家。 陈桥兵变道的是“禅了位”, 那柴家的孩子他懂的什么? 你看他作张作致装没事, 可不知好凑手的黄袍那里拿? “有大志”说出得意话, 那个撒气的筒子吃亏他妈! 让天下依从老婆口, 净落得烛影斧声响嗑叉! 此后来二支承袭偏兴旺, 可怜那长支的痴儿活活吓杀。 你看那远在儿孙又报应, 五国城捉去的是谁的根芽? 康王南渡吓破了胆, 花椒树上的螳螂爪儿麻。 他爹娘受罪全不管, 干操心的忠臣呕血蛊了疮疤。 十二道金牌害了岳武穆, 那讲和的秦桧他不打死蛇。 这其间雄赳赳的契丹阿骨打, 翻江搅海又乱如麻。 三百年的江山倒受了二百年的气, 那掉嘴的文章当不了厮杀! 满朝里咬文嚼字使干了口, 铁桶似的乾坤半边塌。 临末了一个好躲难的杭州又失了守, 教人家担头插尽江南花! 文天祥脚不着地全没用, 陆秀夫死葬鱼腹当了什么? 说不尽大宋无寸干净土, 你看那一个汉寝唐陵不是栖鸦? 从今后铁木真的后代又交着好运, 他在那斡难河上发了渣。 元世祖建都直隶省, 把一个花花世界喝了甜茶。 看他八十八年也只是闰了个大月, 那顺帝又是不爱好窝的癞蛤蟆。 这正是有福的妨了没福的去, 眼见这皇觉寺的好汉又主了中华。 接前文再讲上一辈新今古, 明太祖那样开国贤君古也不多。 真天子生来不是和尚料, 出庙门便有些英雄入网罗。 不光是徐、常、沐、邓称猛将, 早有个军师刘基赛过萧何。 驾坐南京正了大统, 龙蟠虎踞掌山河。 这就该世世的平安享富贵, 谁料他本门的骨肉起干戈! 四子燕王原不是一把本分手, 生逼个幼主逃生作头陀。 莫不是皇觉寺为僧没会了愿? 又教他长孙行脚历坎坷! 三十年的杀运忒苦恼, 宰割了些义士忠臣似鸭鹅。 铁铉死守济南府, 还坑上一对女娇娥。 古板正传的方孝儒, 金銮殿上把孝棒儿拖。 血沥沥十族拐上了朋友, 是他那世里烧了棘子乖了锅! 次后来景清报仇天又不许, 只急得张草楦的人皮手干搓! 到英宗命该充军道是“北狩”, 也用不着那三声大炮二棒锣。 这几年他兄弟为君翻〔火专〕饼, 净赘上个有经济的于谦死在漫坡! 正德无儿取了嘉靖, 又杀了些好人干天和。 天启朝又出了个不男不女二尾子货, 和那奶母子客氏滚成窝。 崇祯爷他扫除奸党行好政, 实指望整理乾坤免风波。 谁知道彰义门开大事去, 那煤山上的结果那里揣摩? 莫不是他强梁的老祖阴骘少, 活该在龙子龙孙受折磨! 更出奇真武爷显圣供养的好, 一般的披散着发赤着脚。 为什么说到这里便住了手? 只恐怕你铁打的心肠也泪如梭! 转自: http://www.douban.com/note/98570683/
个人分类: 儒释道|3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中华文化20讲 公开课
xupeiyang 2012-5-21 16:11
本课程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主要脉络:儒家、道家和佛家(禅宗),分别对儒家、道家和佛家(禅宗)的思想特征、文化追求和学术价值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通过“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的概括,试图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化为今人的文化营养。 中华文化20讲 公开课 视频教学 http://www.icourses.edu.cn/details/10052V002 本讲教师: 赵士林 主讲教师: 赵士林 课程学校: 中央民族大学 所属学科:哲学历史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3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读《赵汀阳:是什么让中国人"不讲逻辑"》
Xman1989 2012-5-20 19:12
差不多100年前,面对中国落后而任人宰割的局面,知识精英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大拒绝”的姿态,并召唤“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这两个神灵降临中国。 今天,中国似乎已经在经济上“崛起”,但被阶层固化、贫富悬殊、道德滑坡、公平正义缺失的阴影所笼罩。而在关乎“中国走向”的公共争论中,不讲逻辑的非理性情绪四处泛滥。政治、社会、经济结构的风险驱之不散。 “现代化焦虑”,尤其是“民主焦虑”,又把很多人攫住。 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大业如此艰难?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这是因为,从古代开始,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中国就缺乏 “逻先生”(逻辑),一路演绎下来,终成今天的局面。正是中国人不太讲究逻辑的思维方式妨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这种声音一口咬定,中国绝大多数公民与逻辑的距离,就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可以参考宋怀常《中国的思维危机》,不难,很让人思考)。 思考时是否要按逻辑来,真和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民主有关系吗?为破解窒息这个社会的诸多困局,今天中国人在思想上该检讨什么?该如何去思考? 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 (不太同意) 《南风窗》: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 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 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 。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 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喜欢在广场使用修辞法蛊惑人民。亚里士多德早就知道, 修辞法会遮蔽真理(我们从小到大学写的作文确实没有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倒是一直在玩感情和修辞手法,记得很清楚语文老师说“要以情动人”) 。 《南风窗》:类比估计是很多人最常用来“讲道理”的了。比如“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的谚语。这样干时,我们好像没有注意到有一个“赖尔峡谷”: 不同范畴的事物,比如A和B,你要从A的成立证明B成立,必须先证明B和A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或等同性,有了一座“在逻辑上可以等值”的桥梁,才可能通过这个“赖尔峡谷”(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修辞手法的可能就是类比,但是不一定都是事实)。 赵汀阳:我倒不反对谚语。谚语所说的无非是一目了然的道理,其中是没有论证,谚语使用修辞法不是在论证,而是为了制造有趣的表达效果,各国的谚语都差不多。至于现在为什么许多人不讲逻辑,我无法充分了解其原因,也许是为了饶舌,为了有趣,为了胡搅蛮缠,为了回避真相,为了欺骗,等等,总之是故意不讲逻辑。 但我还想使用韩非的可信赏罚理论稍加解释:如果做某事就总能够获得可信的回报(物质回报或荣誉回报都算在内),那么人们就会纷纷自动做某事。可以想象,如果宣传能够获得可信回报,那人们就会热衷宣传,如果追求真理没有可信的回报,追求真理之人就会减少。 《南风窗》:在逻辑思维能力上,老外好像都一致唱衰中国。黑格尔说,逻辑在中国就玩不转了。爱因斯坦则认为,中国没有西方科学的两个基础,即形式逻辑和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列维-布留尔更狠,暗示中国古人的那类“天人感应”纯粹就是“原始思维”,说古代中国的那些“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以及诸如此类的浩若烟海的百科全书”,全是扯淡、、、 情感问题不能用逻辑来抬杠 《南风窗》:一直有人指控说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是从古代经典文本开始的。最先是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萌生,和《易经》有很大关系。然后是其它人,说《易经》、《论语》、《孟子》等充斥着大量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赵汀阳:前面我说了, 中国古代经典多数表达的是思想,不是理论 ,有些观念之间不一致也不足为奇,而且还必须考虑到,生活本身充满矛盾,因此,表达生活的思想有些互相矛盾,反而是如实反映了生活。这不是不讲逻辑。 《南风窗》:孔子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人问:为什么是三年而不是两年、四年?没有任何理由。这有点类似于“辩证法”的一个逻辑困境:为什么是一分为二,而不是一分为三、为四?如何评价这些指控? 赵汀阳:就为什么是“三年之孝”而不是别的选择这个事情而言,我想说,这里并没有什么逻辑问题,只有文化或情感问题,而且要考虑时代背景。 假如孔子再世,他一定会考虑到今天的生活节奏,恐怕就不会推 荐三年了 。当年孔子为什么推荐三年,理由待考,我猜想或许是与父母养育婴幼儿的时间大致对称,当然不是严格对称,只是一个在感情上大致对称的选择。如果在这些事情上用逻辑来抬杠,恕我直言,恐怕既不知学术为何物,也对情感缺乏体会。 中西思维的最大区别 《南风窗》:我们同意,逻辑思维必须讲究概念的明晰。而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文本,好像喜欢玩模糊、神秘。 像《道德经》里面“道可道”中的“可道”,有人说是“可说”的意思,而您说是“有规可循”的意思。在您那篇《道的可能解法与合理解法》中,您提出了一个观点,说“中国古人的知识追求与超验问题无关,基本上是以生活问题为界的知识追求,即使是那些关于自然万物普遍原理的想象,比如阴阳五行之类,也是关于生活知识的艺术注释,决非‘科学’探究”。 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样几个问题:中国古人其实不喜欢在生活之外玩神秘;中国古人对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论追求没有兴趣—因为这样,因此也不太讲究西方人玩的那些逻辑? 赵汀阳:古代中国思想通常不思考超越的存在,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类生活问题上,伦理、政治、战争、和平之类。不过西方思想也同样关心这些问题。如果说中国和西方思想有哪个最大区别,我愿意说, 西方思想寻找永恒的、绝对的、不变的、完美的、完备的、终极的概念,西方的两大根基思想,希腊和基督教,都追求永恒的“完美概念”,就是好到不可能更好的概念,上帝、完美的人、完美的事物、绝对无私的牺牲(耶稣)、绝对纯洁的母亲(圣母)、千年不坏的城堡、绝对无瑕的钻石、无敌超人,如此等等。 完美意味着永恒、超历史、无变化,而逻辑最适合谈论此种概念;古代中国的思想意图在于理解永远流变的、不确定的、不可完成的存在状态。易经、老子和孔子,都不假设完美概念,而重视永远在途中的“存在状态”。 比逻辑更重要的是理性 《南风窗》: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定的7门基础学科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您曾经做过两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日”中国项目的策划,对中国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什么样的期待或建议? 赵汀阳:前面说到了,人人都有逻辑能力,但逻辑水平可以提高。逻辑学教学应该有助于逻辑知识的普及。不过,拥有逻辑知识并不能保证有效地应用。我见过一些逻辑学博士,惊讶地发现,他们熟知逻辑定式和推导技术,但似乎只在进行抽象符号演算时才显示出思维的逻辑性,而在思考其他问题时却并无优势,甚至有时很不讲逻辑。这个怪事使我意识到,逻辑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态度,准确地说就是理性态度。如果缺乏理性态度,多高的逻辑技术都无以致用。 因此,与其学会逻辑技术,还不如学会理性态度更重要—毛泽东时代有过“学一点逻辑”的运动,似乎并无明显效果。至于如何才能学到理性态度,我不知道。也许至少需要意识到两点:自己喜欢的观念未必是正确的;正确的观念需要论证或者证据。(括号内是本人愚见)
26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渝生: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
whyhoo 2012-5-17 16:34
演讲人:王渝生   时间:1月12日   地点: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近几百年以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国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充满艰辛与屈辱,而又有奋斗与辉煌的曲折历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中国传统科技基因,完全可以古为今用,促进当代科技发展和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科技文明的兴衰   中华科技文明,从六七千年前的世界四分天下有其一,到两三千年前占世界半壁江山,到一千多年前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在近三五百年前仍是独领风骚,可以说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是农业文明。我们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实际上不止,浙江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有七千年。所以说在六七千年前,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当时的农业文明就有了一些科学知识的萌芽和原始技术的产生,因为农业文明需要对土壤、阳光、水分等自然条件有一定的认识,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于大江大河流域。如果说,六七千年前世界文明四分天下的话,中国有其一。   到了两三千年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相继衰亡,出现了中断现象,而古代中华文明还在持续发展,没有中断。这时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崛起了一个新的城邦奴隶制文明,那就是古希腊文明和其后的古罗马文明。可以说,在两千多年前,古代中华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交相辉映。那时的世界文明两分天下,中国有其一。   到了一千多年前,即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攻占了罗马城,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开始。从那时到14—16世纪文艺复兴之前,大约一千年左右,欧洲是政教合一的封建时代,宗教裁判所可以仅仅因为布鲁诺信奉哥白尼的日心说这样一个科学学说,而把他视为异端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繁花广场上。   因此,欧洲中世纪的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史称“黑暗的中世纪”。   而这一千年,中华封建文明在大踏步前进,独具特色的农学、中医药学、天文学和筹算数学这四大传统科学体系取得许多领先世界的光辉成就,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为标志的传统技术更为世人所称道。   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 Needham, 1900-1995年)在其7卷本34分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英国另外一位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J.Bernal, 1901-1971)在为其《历史上的科学》中译本所写的序中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已经可以看出,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从希腊的抽象数理科学转变为近代机械的、物理的科学的过程中,中国在技术上的贡献——指南针、火药、纸和印刷术——曾起了作用,而且也许是有决定意义的作用。我确信,中国过去对技术的这样伟大贡献,将为其将来的贡献所超过。”   因此,中华科技文明,从六七千年前的世界四分天下有其一,到两三千年前占世界半壁江山,到一千多年前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在近三五百年前仍是独领风骚,可以说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论语》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就是说,孔子在讨论问题时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惟我独尊。   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思想是巨大的、第一精神力量,科学还是一种文化,科学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先进文化。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从何得来?上述李约瑟、贝尔纳等人对中国科技的评价岂不成了虚妄之辞吗?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是开创“私学”的大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和培养“博学通才之士”为方针和目标,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六艺”教育。其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   儒家的“六艺”教育具体付诸于教材,即古代经典中,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经》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考工记》则是有关手工业技术的专门著作。   中国古代科技教育,分为官办和民办两大部分。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官方兴办的科技教育,以天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工艺为主,而地方官学主要实施医学和技术教育。如钦天监进行天文历算教学和实践,宋代著名的针灸铜人就是为医学生教学和考试用的。   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亲笔书写了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现在中山大学的校歌中还有“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的歌词。这十个字源自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这完全符合认识过程和研究科学的方法,即获取信息,提出问题,逻辑推理,检验结果,躬身实践。   作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大学》,有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本来是古代知识分子中家喻户晓的话,可惜后人多引后半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忽略了前半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前半段指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格物致知”为知之始,“诚意正心”为行之始,是为本。后半段是知行观的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是为末。   在《大学》“经”之“传”中,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引《康诰》曰:“做新民。”引《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真是充满了创新精神!   杨振宁于199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向学生谈治学经验中,强调了《孟子》对他的巨大影响。他认为,《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一本书。请看:“民为贵,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把民本思想和民主精神应用到科学研究上,那就要求真、求故。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冬至、夏至)可坐而致也。”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   《论语》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就是说,孔子在讨论问题时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惟我独尊。“当仁不让于师”,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科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儒学与传统科技的实用性   医学为儒家所看重,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甚至有“十儒九医”之说。   在儒家崇尚务实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以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二者兼顾为其特征。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要使“黎民百姓不饥不寒”,国家兴旺,实施儒家的“王道”政治,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农业这一行的社会地位仅次于官宦,“士农工商”,“农”排在第二位。   因此,大官研习农学者大有人在,直至明末重臣徐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不仅有《治蝗疏》、《蕃薯疏》等专业的奏文进上,甚至在上海、天津等地建立试验园地,躬耕农桑,有《农政全书》这样带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问世。至于“不仕则农”,亲自钻研农业生产技术,认真记录和总结农民生产经验的知识分子历代都有。这是中国农学取得高度成就的一个基本条件。   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与儒学的仁义道德一致,称为“仁术”;儒家还以为医家治病的道理与治国的道理相一致。韩愈《杂说》、顾炎武《日知录》都以医学之事比附天下政事。医学为儒家所看重,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甚至有“十儒九医”之说。仅以宋代儒林为例,政治家王安石、文学家苏东坡、科学家沈括、理学大师朱熹等,皆通晓医学。他们使中医药学望、闻、问、切“四诊”、脏腑学说、经络学说、针灸推拿、汤丸膏散,等等,成为中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座宝库。   至于天文算学,因“历法乃国家要务,关系匪轻”(康熙皇帝语),被视为历代王朝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天”的标志;而且“观象授时”,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自汉以来,历代王朝政府机构中都设有大规模的皇家天文机构进行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即使在大战乱的时代也没有中断过。所以,中国古代天象记录之丰富为世界之冠,历法也备臻精确。   数学“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汉书·律历志》)。传统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以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分类,列举246个数学应用问题求解,很有实用价值。   南宋天文历法算学家祖冲之“不虚推古人”,“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同皇帝宠臣戴法兴的廷辩中,有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窍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体现了大无畏的科学精神。他利用极限方法计算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以逼近圆面积,得出了准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圆周率值π=3.1415926……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   除了农、医、天、算这四大学科外,在地学方面,《汉书·地理志》开创了按行政区划记述各地山川地形的地方志的先声,以后历朝历代,都重视编修地方志,内容扩大到各地的物产、户口、贡赋、沿革、古迹等,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机结合,其内容之广博,数量之庞大,历史之悠久,也居世界之首位;而其动因,当然是为了社会管理、发展生产和文化交流的需要。    中国传统科技西传的世界影响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同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相比,中世纪的欧洲真是乏善可陈。只是到了14—16世纪,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三大近代化运动,出现了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华大帝国远远抛在了后面。但是,西方的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其中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英国著名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年)在其名著《新工具》(1620年)中写道:“发明的力量、效能和后果,是会充分看得到的,这从古人所不知且来源不明的俨然是较近的三项发明中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这就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针。因为这三项发明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态。第一项发明表现在学术方面,第二项在战争方面,第三项在航海方面,从这里又引起无数的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名人对人类事务方面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发明更有力量和影响。”   请注意,这是在17世纪初,弗朗西斯·培根并不知道印刷术、火药和磁针这些发明——当然还有造纸术,因为印刷离不开纸——来自中国的情况下所说的话,应该是非常客观的,它们“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态”!   19世纪中,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年)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863年)中进一步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这里,马克思是从科学复兴、社会革命和文化传播的角度高度评价了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技术发明和西传岂止仅仅是“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26项:“(a)龙骨车,(b)石碾并用水力驱动,(c)水力冶炼鼓风机,(d)旋转风扇和扬谷机,(e)活塞风箱,(f)提花机,(g)缫丝机,(h)独轮手推车,(i)帆车,(j)磨车,(k)胸带和颈圈挽具,(l)弩,(m)风筝,(n)竹蜻蜓和走马灯,(o)钻井术,(p)铸铁,(q)”卡丹“挂环,(r)拱桥,(s)铁索吊桥,(t)运河闸门,(u)船舶和航运,(v)船尾舵,(w)火药和相关技术,(x)运河闸门,(y)纸和印刷书(雕版和活字),(z)瓷器。”   他写道:“26个字母用完了,我该停下来了。但是还有很多例子,甚至重要的例子,如有必要,也列得出来。”   后来,他的助手和学生坦普尔列出了100项,出版了一本书《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a)螺丝钉,(b)水泵,(c)曲轴,(d)发条装置。”   因此,我们在列举人类的技术发明时,切切不可只盯住西方而忘掉了自己的祖先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元素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列举了孔子的7句格言,慨叹道:“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   李约瑟说:“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和欧洲科学理论大约处于同等水平。仅仅在那段时间后,欧洲思想才开始迅速向前发展。”   说到思想,同科学思想一道,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也对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举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他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折服,换上儒服,自称儒生,1594年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本,被称为“基督教的孔夫子”。   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在获悉易图八卦后,惊讶地发现同他1678年发明的二进制理无二致,因此热烈地赞美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列举了孔子的7句格言,慨叹道:“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   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他起草的1793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孔子的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进化论的创立者、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1859年)中大量引用了他称之为“中国百科全书”中关于遗传变异的记载,据查是出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到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内容。   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凸显了中国元素、中华文明元素,特别是中华科技文明的元素。一幅巨大的纸质画卷展现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造纸术的发明被融汇于中华文化的“文房四宝”——纸、笔、墨、砚的艺术表现之中,充分体现了李政道的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发扬传统科技的优秀基因   “真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为具有强有力的性格的人物重新加以刻勒,而且总是使之适应于雕像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的需要;如果这种真理不总是不断地重新创造出来,它就会完全被我们遗忘掉。”   作为美国皇家学会院士、在生物学领域有重大建树的李约瑟,在1937年37岁时通过赴英留学的鲁桂珍等中国人那里了解了一些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立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种信仰上的“皈依”,从而中止了他对科学前沿的研究,从学习汉字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直至1995年去世,穷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摒弃欧洲中心论,“还中国以公道”。英国历史学家汤比因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这样评价过李约瑟研究工作的意义:“这是比外交承认更高一筹的对中国的承认。”   中国没有爆发近代科学革命,没有产生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并同数学的逻辑推理相结合的近代科学。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充满艰辛和屈辱,而又有奋斗与辉煌的曲折历程。李约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在古代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革命?这被称之为“李约瑟难题(Needham Problem)”的问题引起了世界科技界、史学界乃至经济界、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等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中国学界常常把“李约瑟难题”理解为对于“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这一历史现象的探索,这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不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认为,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自有它的道理;而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成千上万,难以评说,况且在人们思考这类问题时,往往会与出于现实考虑的种种因素纠缠在一起,难失偏颇。因此,我主张,向前看!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今天,在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同时,对中国古代科技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借鉴、移植到当代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古为今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例如,近代科学建立起了庞大的分析型学科体系,在很多方面精确地研究了自然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近代科学有长处也有不足:重分析,轻综合;重结构,轻功能;长于线性研究,短于非线性研究;习惯于封闭系统研究,不善于开放系统研究。当然,这种说法只是相对而言的。事实上,客观自然界是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线性与非线性,封闭与开放的统一。   而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方式在当代和今后科技整体化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合,现代新科学的发展,近些年物理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正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科学思想。”   创建协同学的哈肯也指出:“事实上,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部分。在我看来,这一点西方文化中未获得足够的考虑。”   又如,在近现代科技发展中,特别是工业文明后期,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对大自然着重征服、索取,而不注意保护,结果受到严厉报复:资源匮乏、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珍稀物种灭绝,自然灾害频仍等。而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科技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中国的“天”,不是西方的“神”、“上帝”,而是自然界、客观规律。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中国古代的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学说,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内省自身”,强调生物界的和谐和“各得其养以成”,这对当代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再如,中国传统科技方法创造了古代光辉的科技成就。吸收和应用传统科技基因,开发现代科技,往往可以有大的创新。   中国传统数学,不发展演绎几何学,但充分发展程序性算法,寓证于算,不证自明,在电子计算机出现后的今天,二者巧妙结合,若合符节,中国学者吴文俊创造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法,并崛起了崭新的机械化数学。   中国古代铸造中的失腊法,在现代已形成精密铸造产业。   当代电子计算机打孔程序控制技术受到源自中国古代纺织中提花技术的启发而发明的。   用现代科技原理和方法去研究龙洗、编钟、透光镜、“越王剑”等,已引发出若干有价值的科学前沿问题。   还有,天体演化、大地构造、地震预报、气候变迁、海平面升降、环境演替、生物进化等当代重大科学热点乃至社会热点,是与自然史和历史自然科学相关的问题。浩如烟海的中国古文献中有大量类型多、系列长、连续性好、地域覆盖广阔、综合性强的有关自然现象,特别是异常现象的观察记录,这是中国古人几千年来留给今人、贡献给世界的一个自然史信息宝库,它已经在射电天文学、地震震中分布图和烈度区划图、5000年气候史重建、500年旱涝史重建及其隐含周期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河小浪底工程大坝高程设计是以黄河1843年洪水的复原研究为依据,长江三峡工程防洪设计是以1870年洪水时下游荆州大堤不决口为前提的。   大型工程设计论证早期有物理模型法、数学模型法,现在中国学者又创立了历史模型法,服务于科技和经济建设重大工程中长期规划的自然背景评估。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仍。而依据我国古代儒家和经史子集文献中丰富的气象、气候、物候、地理等资料,竺可桢于1961年和1972年先后发表《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和《中国近五百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证明了20世纪气候逐步变暖的事实,并预言了21世纪气候变化的趋势。至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灾害,在地方志中也有可供借鉴的资料。   当然,我们在充分估计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方法和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作牵强附会解释、片面夸大其影响和作用,从而导致一些不科学的认识。   《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鼓舞了多少人求新创新,《易经》中包含了一些科学思想和数学结构等成分,能为近代科学研究提供创造性的思想模式,但在历史上衍生出来与易经有关的方术活动,如算命、相面、占星、堪舆之类,则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认真分析其中的科学和迷信的成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去伪存真,古为今用,这才是对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所应取的正确的扬弃态度。   爱因斯坦说得好:“真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为具有强有力的性格的人物重新加以刻勒,而且总是使之适应于雕像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的需要;如果这种真理不总是不断地重新创造出来,它就会完全被我们遗忘掉。”   今天,我们传承儒学,包括传承传统科学文化,必须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切切不可割断历史,数典忘祖啊!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kj/yjsk/201205/t20120514_157445.htm
个人分类: 科学|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危险!中国在朝精英罹患啥精神病?
brain99 2012-5-17 00:08
中国 在朝的精英 ,按DSM-4的 现象学 描述 症状 : “自我”解体、不知道自己是谁?亦不知民族利益在哪?和现实世界相分离。 辅助检查:FMRI:轻度脑萎缩、有“一根筋”征相,未见其他出血、占位。建议增强扫描,必要时脑活检 诊断 :人格解体、身份识别障碍、分离性障碍。 病因 :近100余年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不良、磕磕碰碰之下,一心引领大众成为另外一种、自己也不大清楚的幸福、新新人类。 治疗 :爱心+历史的、人类文化进化的视野+现实结合能力(而不是分离) 预后 :坏则:随个人人格解体后,民族将崩解、中华文化被支离破碎的“碎片化”残存于世界各地(如曾漂到日本····)。 好则:中华文化历经磨难,生华为更居包容、更居实用、更居人性、符合地球人进化趋势、为现代西方文化承认、不必苛求为“特色”的普世 文化。
2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儒学,学什么?】封建的“礼”和平等的“礼”
热度 2 seawan 2012-5-13 08:41
看到有博主提到儒学的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840do=blogid=569119 ),批评了其中“难养”、“齐眉”等句,觉得虽然从一个侧面看很有道理,但还没有命中要害。 本文认为, 真正需要批判的,是“御用儒学”,以及由此衍生的“迷信儒学”,而不是孔孟等圣贤所提倡的人文思想。 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孔子和孟子等 杰出的思想家,其思想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现状(这本身就是所谓“科学精神”,并在现代仍然具有相当的意义),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并 以社会的改良为目的 。 “ 御用儒学” ,则以圣贤的若干词句的片面理解为基础, 以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为终极目的 ,(当然也可能兼顾了社会的稳定和和睦)。 “御用儒学”中最为腐朽的,包括(不局限于)以下: 1. 等级观念:所谓君君臣臣等。 2. 压制人性:所谓“灭人欲,存天理”。 3. 宣扬所谓“忠孝”,为统治者做伥。 【实际上,上面的 “灭人欲,存天理” ,本来是朱熹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但也被“御用儒学” 歪曲 。下面的引用来自天涯:】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51782.shtml 朱熹的天理人欲是什么?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认为,自然健康而情操高尚的生活,是天之理。。。贪求享受安乐淫逸,则是人的内心欲望,是饮食夫妻之上的淫逸欲求。 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儒学”“国学”的宣传,可以划归“迷信儒学”之列。 迷信儒学的典型表现包括: 以故事、传说为载体,讲“做人道理”,但一般 不研读经典,不讨论和批判 。 以治病、家庭和睦、孩子成才等为主要目标。 与儒家正统的思想往往有所偏离(例如从来不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等)。 现在社会上一些“传统文化”的学习,恰恰是学了很多的封建思想,而儒家文化的精髓,却被有意无意的抛弃了。例如: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弟子规》等,虽然在孩子的礼仪养成等方面有助益,但是其中非常有问题的就是等级观念和尊卑思想,缺乏的正是西方先进文化中“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以“生而平等”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以“尊卑上下”为基础的礼仪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 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弟子规的弘扬者视而不见。这也无怪乎有很多教育界人士担忧,这样的教育可能“压抑孩子的创新思维,阻碍国家的科技进步”了。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28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楼宇烈先生海图讲座:《四书》与人生修养
xiao 2012-5-2 21:00
楼宇烈先生海图讲座:《四书》与人生修养
【讲题】:《四书》与人生修养 【主讲】:楼宇烈先生 【时间】:5月5日(周六)14:00-16:00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厅 【主办】:燕京读书会 海淀区图书馆 【路线】:地铁10号线苏州街下,东北B口出,沿彩和坊路向北走100多米海兴大厦即是。请提前十分钟到场。 主讲人简介: 楼宇烈先生,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大家。浙江省嵊县人, 1934 年生于杭州, 1960 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桃李满天下。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研究生班导师等。 发表的主要论著有:《王弼集校释》、《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与《温故知新:中国哲学研究论文集》等。 主要的学术及社会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 楼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学生亲切地称之为“楼体悟”。他创立了北大国艺苑,弘扬古琴艺术;创立北大京昆古琴研究所,弘扬昆曲,并兼任校内外几十家中国文化社团的顾问和指导,仅在燕园就有七家传统文化类社团即禅学社、国学社、耕读社、茶熏瑜伽社、中医社、古琴社、宗教哲学研究会以楼先生为指导老师。年近八旬的老先生依然常年奔波于各地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注 : 具体地点: 海淀区丹棱街 16 号 C 座。交通:地铁 10 号线苏州街下,东北 B 口出,沿彩和坊路向北走 100 多米海兴大厦即是。请查好路线,提前十分钟到场。 海淀图书馆讲座海报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3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保护必须要本土化
热度 9 jiangjinsong 2012-4-30 10:12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429:动物保护必须要本土化 现在中国动物保护的基本理念和运作模式,主要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这种模式比较适应现代生活,注重法律制度的改进,注重利用社会运动,利用NGO组织。但是,由于其发源于西方社会,所使用的概念体系和论述话语,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国人接受起来多少有些障碍,而且在动物保护方面也有一些局限性。所以,我认为中国动物保护下一步考虑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在努力传播西方现代动物保护的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同时,努力挖掘动物保护的本土文化资源,让动物保护在本土落地生根。对儒释道动物保护的理念和实践传统的研究和爬梳是第一步。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4065 次阅读|38 个评论
吃货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4-24 09:54
吃货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426:吃货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蒋劲松 2007-06-07 博览群书   老实说,我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位愤青时,也同样沉浸在弥漫本书的全盘性反传统情绪之中,今天看来则未免失之片面、肤浅。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要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举世公认,今天经济繁荣,市场发达,更是在继承、发掘古老饮食文化传统之 上,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全方位引进外国饮食文化,并且加强自主创新,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与饮食业经济繁荣交相辉映的是,所谓美食家和 “ 写食主义 ” 的异常兴盛。一时间,所谓 “ 酒文化 ” 、 “ 饮食文化 ” 歌舞升平,俨然一副太平盛世再现辉煌的意思。   然而,李波先生这位自称 “ 没有执照的历史学家 ” ,却能独具只眼,在觥筹交错、喧嚣浮华中,洞见一触即发的重重危机,以批判的眼光冷静地审视中国饮食文化中丑陋的种种表现。更有意义的是,在李波先生笔下,饮食文化批判还具有更加广阔深远的文化批判的方法论价值。在他笔下,食欲、饥饿、味觉、器官、咀嚼、烹饪、礼仪、酒、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都化为 “ 坐标系 ” 、 “ 显微镜 ” 和 “ 解剖刀 ” ,来窥视和解构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格、国民性 …… 他振聋发聩地提出了: “ 中国人主要靠味觉在认知自己,认同同类,认知这个世界,也是通过味觉来表达这个世界 ” 。这一命题是一个能够产生丰富文化研究成果的富矿。作为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研究课题,个人认为倘若能够深入下去,甚至像福柯的 “ 性史 ” 、精神病院研究那样产生出极其丰富成果的研究成果。   作者为2003年SARS流行的悲剧所触动,并进而从对中国饮食文化丑陋积习的反思和批判不断深入到对国人口腔文化的全面批判。出版之后,作者并没有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本书从2004年的《吃垮中国 ―― 中国食文化反思》,到2005年修订扩展为《吃垮中国 ―― 口腔文化的宿命》,书名的变迁体现出作者思考深度的不断推进。   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华人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对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为本书作序。按照他的观点,中国文化之所以缺乏超越性, “ 身体化 ” 、 “ 口腔化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和标志。精神世界的过度身体化和感性化,往往使得中国文化中缺乏形上追求,常常显得那么的 “ 唯物 ” 和 “ 现实 ” 。好处自然是中国文化中少见西方历史上压抑人性的狂迷。那种为了宗教教义分歧而互相残杀的悲剧在中国历史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为了某种形而上的理论分歧而将思想家烧死的惨剧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难想象的。套一句常说的话,那些理论 “ 能当饭吃吗? ” 这句犀利的反问体现了中国文化务实稳健的特征。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之过度的身体化,使得中国人常常回避死亡的问题,自我欺骗道:好死不如赖活着。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于道家。道家中高明者固然可以领会老子 “ 身为大患 ” 的道理,体悟庄子 “ 死生一如 ” 的境界,但大多数国人念兹在兹的还是庸俗化和歪曲了的道家理念,不是看似虚无缥缈的长生久视,羽化登仙,而是实实在在的能活一天算一天。所以,才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那是要把平时饮食男女的生活全盘搬上天的。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应对之策居然是撒开了吃,可见吃好喝好就是人生的意义。难怪中国缺乏系统发达的追求形而上超验目标的本土宗教,也缺乏系统发达的近代科学文化。   总体来说,在西方人看来,吃仅仅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因此主要关心食物的营养,附加在饮食上的文化内涵并不很丰富。科学和宗教等具有超越性的文化因素则吸引和消耗了西人更多的热情。相比之下,中国人在饮食上就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了。作者犀利地指出, “ 吃是中国的国教。 ” 正因如此,几乎中国文化的所有智慧都与饮食烹饪密切相关。例如,治大国如烹小鲜,调和鼎鼐既是大厨的烹饪手段,又是良相的治国功夫。清明政治源于公平分肉,尊卑有序、主客和睦的礼仪来自进餐的规矩。   由于中国文化过度感性化,在某种程度上能不能 “ 当饭吃 ” 变成了事物是否真实存在,是否有意义的最高标准。于是,为了口腹之欲,活生生的生灵就完全沦为 “ 物化 ” 为 “ 人间一道菜 ” 了。书中不厌其烦,一一对比了 “ 十大名菜 ” 与 “ 十大酷刑 ” ,两者的惊人相似,反映出国人在美食诱惑之下的残忍和麻木。酒文化的过度发达,同样往往让国人丧失了直面严酷而丑恶的现实的勇气和理智。不仅如此,国人过度追求感性享受的恶习,使得国人常常毫不顾及营养、卫生,最终走向对身体的戕害,这可说是 “ 身体化 ” 倾向推到极致后产生的自我否定。作者对国人过分沉溺于口腔快感的恶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 一个人想要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味觉的囚禁。 ”   中国传统口腔文化,或者更精确地说过度身体化、感性化的弱点,绝非仅仅局限于饮食文化的畸形发展,还体现在沉溺于其他方面的感官享受上。如鸦片传入中国后,近乎 “ 全民皆烟 ” 的盛况,催生了极其精致的烟灯、烟枪艺术。又如,传统文人对情色文化的迷恋,也同样成为古代诗词歌赋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土壤。如明代中国的色情小说性描写细节之丰富多彩、肉欲刺激,较之人欲横流的当代西方也不遑多让。论者多以此归咎于宋明理学之压抑人性与虚伪教条,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在我看来,从根本上说,这恐怕还是宋明理学为了与佛道二氏争抢意识形态地盘,不遗余力地排斥佛道两教超越性的精微教义,从而将国人的身体化、口腔化推到极致造成的。   最后一章的题目是 “ 素食主义救中国 ” ,乍读起来未免有点耸人听闻,小题大做,但是联系我们当下严重的现实,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近些年来,国内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的相关论争日趋激烈,而物种主义者们最有力的武器居然是人们对于肉食的需求。因此,无论是为了保护动物,还是为了减轻环境的压力,抑或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健康,我们都有必要返璞归真,洗尽铅华,建立和平、慈善有益于环境和健康的饮食文化。   当然,作为 “ 没有执照的 ” 年轻作家,相关学术功底难免有所不足,本书是在巨大生存压力下出于责任感的友情客串研究,所以书中也有一些武断的结论、情绪化的宣泄,作者自身固有痛快淋漓之爽,也有利于本书的市场销售,然而却不免多少影响了立论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也因此影响了本书的思考深度。例如,不应该为了控诉酗酒的危害,而贬低李白诗词的艺术成就;又例如,在揭批中国传统文化沉溺于口腹之欲,普遍不惜虐杀虐食动物的恶习时,不应该忘记中国大乘佛教素食的优良传统。在批判中国文化身体化、感性化的同时,不应该忘记中国文化对超越性存在的消解,也避免了西方历史上类似宗教裁判所、女巫审判的丑恶与罪行。   这种批评与其说是仅仅针对作者李波的,还不如说更是对于体制内 “ 有执照的 ” 研究者的一种鞭策。毕竟, “ 皇上不急太监急 ” 的李波先生已经走出了拓荒的第一步,继续精细地开拓这个领域,应该是具有更好研究条件的专业人士了。当然,我们也期望李波先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通过 “ 路考 ” ,或者学界伯乐能赏识其才华和敏锐,帮助他尽早获得 “ 执照 ” ,提升学术功力,在更为优越的条件下努力深化相关研究。   相比之下,那些 “ 有执照的 ” 专业人士确实太懒惰,太不够专业了。而那些为丑陋的口腔文化唱赞歌的文人,难道真像作者李波先生所挖苦和痛骂的那样,变成了只会胡吃海塞的 “ 马桶 ” ?真的都让资本家们给收买了,只会唱赞歌了吗?难道真的是脑满肠肥,酒令智昏,在罪恶和丑恶面前完全丧失了批判能力,只会助纣为虐了吗?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化吐故纳新的伟大潜力。李波先生的著作中虽然充满了激进的反传统话语,但是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道德关怀的入世传统。这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的一种形式。在此方面,李波先生并不完全是孤军奋战。实际上,我们知道以北京大学素食文化协会为代表的相当一批 “ 知识青年 ” ,也正在通过倡导和实践素食来身体力行保护动物的崇高理念。他们当然仅仅是中国文化界很少的一小部分,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超越中国传统口腔文化弱点,努力向上探索的一种可贵追求。这种追求,与年轻一代努力建设科学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推广环境保护动物权利理念,探索心灵奥秘的种种尝试一样,都应该看作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垮中国:口腔文化的宿命》,李波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1月版,22.00元)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4501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为人生的美学——访美学名师朱良志教授
wmy9039 2012-4-17 11:42
摘要: 朱老师关于中国美学及美学教育的论述,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自身美学修养,提升生命的境界很有参考意义。我们自古以来就以所谓广义的艺术或审美来取代宗教的地位,通过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来使人的生命、生活更有意义。人还是要有一点趣味的,没有趣味的人生过着干什么?过得匆匆忙忙的,当你一抬头的时候,年龄大了,老了,呵呵。 他所学到的哲学美学的智慧,帮助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安排。来到大学最重要的是叩问知识,而这个知识是为了人生更圆满。不能放弃了这个本质的东西,要使对知识的探求服务于自己的人生追求。要学会欣赏别人,学会欣赏自己,学会欣赏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朱老师介绍美学传统在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我努力长期保持教学与课堂的新鲜感,要有新知识、新内容、新的方式,我不能把同样的内容讲两次。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身体要正,知识要丰富,方法要得当,同时还要把自己的角色淡化,这是比较重要的。不要老把别人当成教学的对象,实际上学生是朋友,是知识探讨的同路人。 –朱老师的美学课堂 一、认识美学,体验人生 记者: 朱老师,您是搞美学的。我觉得美学素质是当今社会的国人非常缺乏的。一个人如果有足够高的美学素养,那么他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境界可能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今天特别想请您谈谈美学对人类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还有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产生对美的追求、美的体验。 朱老师: 现在因为重商主义,经济浪潮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产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中国教育的技术培训色彩也越来越浓厚,从塑造人的大学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地。学生为了找好工作,自觉性主要在外语、技术方面。这个无可厚非,我们没有办法在这方面对他们有什么指责。但是教育整体明显地失重了。 我做美学和中国艺术研究,这是一个人文学科,跟经济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个学科的研究不可能直接赚到钱。 本来美学就是非功利的、非目的的, 如果抱着强烈的功利目的来学的话很难学下去。这些年来我在跟学生和教师一些接触中,发现他们不是不喜欢这个东西,而是形势所迫,根本就没有时间。人生要有一定的趣味,要能用美的眼光欣赏一些东西,例如蓝天白云。这种悠闲的感觉在大学生中间很难找到。我经常跟我的研究生和朋友们讲: 人还是要有一点趣味的,没有趣味的人生过着干什么?过得匆匆忙忙的,当你一抬头的时候,年龄大了,老了,呵呵。 人来到这个世界,去挣钱,挣钱干嘛?挣钱成家,成家生孩子,生孩子要抚养他长大。然后,噢!自己老了,退休,退休以后完了,就这样结束了。那么,人的趣味何在? 人生还是要有一些境界的,没有境界没有格调的人生,它站不高,也看不远。 清代有一个学者叫张潮的说,人生的境界有三种,他用了一个“看月亮”的比方。第一种,在窗子里面看月亮。大半的人都是如此,因为一般的人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只能在窗子里面看月亮。第二种就是到庭中望月。从屋里面走出来,到了庭院里面。庭中望月,哦,天地原来如此开阔,世界如此广大。这样一来他扩展了胸襟、气象。最高的境界是“台上玩月”。站在高台上、高山上和月亮嬉戏。这是一种快乐的大境界。他将这三种境界叫做“窗内观月”、“庭中望月”和“台上玩月”。中国古人特别强调这种境界的提升。 境界的提升看起来对人没有多少用处,不会给你带来多少直接效用,但实际上对人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的胸襟气象怎么树立的?他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有时候也决定他的创造力的大小。 不同的心灵境界,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利益,但有可能提升你的创造力,让你不陷入一种蒙昧的挣扎和角逐中去。 记者: 您如何考虑您的学生的就业问题? 朱老师: 我的博士毕业也要面临就业,而且写的东西和就业不太一致。这是比较苦恼的事情。在西方,比如在德国,都是这个命运,在日本也是的。学哲学的,到社会上不一定就去搞哲学,大学聘的哲学教授是很少的。学美学的也不一定会做和美学有关系的工作。这些我经常跟学生讲。从另外一方面说,这关系又不是很大。 因为你学的是人生的东西,本来就不是直接有用的东西,是非功用性的。 但是任何一种工作,无论是与人打交道,还是偏重于技术的,做的怎么样最终还是取决于你自身的修养;另一方面, 他所学到的哲学美学的智慧,帮助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安排。 我的学生在这方面还好,我不一定给他指导出一个就业的门径,但是我教的东西对他找工作和就业的观念会起到一定的影响,对他的人生会发生一定的影响。 记者: 美学在现代社会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您能再深入谈谈吗? 朱老师: 对于解决人生问题,美学扮演了一个特别的角色。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被塑造,生命注定被涂出很多种颜色,有时候是很混乱的颜色。禅宗讲,人要做一个“透网之鳞”。鳞就是鱼,人就像从网里头透出来的一条鱼,这样的人极少,大量的人都像是被网住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要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的过程。人怎么摆脱外在的束缚,时间和空间、人内在的妄见、各种功利的驱动、社会习惯的力量、一些陈词滥调的理性知识,这些都给人束缚,使人得不了自由。人的一生大多数时候是一个浪费时间的过程。席勒讲, 美学是跟心灵做的游戏,它带来一种自由感,就是解脱束缚的。 孔子跟学生聊天,曾皙(点)讲:“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说“吾与点也”。孔子喜欢曾皙讲的境界,就是人去除整个的束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天人共生、人天同语的格调,这正是他讲的“仁”的最高的境界。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不是一种道德问题、善恶的问题,也不是知识、求真的问题,而是一个美的问题。这个境界是人和宇宙浑然一体,人在这种精神中能得到自己生命的超越,所以说美学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自由感。 二、提升生命的境界 记者: 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中,美学的意义远远超出单纯审美的问题。 朱老师: 北京大学从蔡元培校长就提出“美育代宗教”的问题。钱穆先生讲过,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艺术文化,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西方文化主要是求知的路径,而中国文化的路径主要是成就人生的。长期以来中国不是靠宗教来支撑的国度,不像美国、欧洲,他们可能信教的有百分之九十左右。西方一些比较激进的人觉得中国没有宗教,中国是没有灵魂的世界。宗教观念淡泊,人靠什么样的信仰来支撑呢?实际上中国人非常讲究人的内在修养、人的品行、人对世界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自古以来就以所谓广义的艺术或审美来取代宗教的地位,通过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来使人的生命、生活更有意义。 我们传统的教育,主要的精力在这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个识字教育、懂得科学的教育。中国的传统,是重视审美和艺术的传统,是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境界的传统。国画的意思也不在于画本身很美,而在于它是人格的一种象征,精神的象征。又比如中国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一般的园林有两种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住人的;另外一个是审美的功能,是给人看的,看起来要很漂亮。但是中国人还将它上升到第三种功能,它是为了人修养心性的。人到了那个地方不是为了看一片好风景,而是体会一片好心情,体会一种人和世界融合的感觉。 中国一切的艺术,都是为人生的。中国的山水画,都是关系到人生的境界。老是有那么多人画山水。青山绿水很漂亮,但国画是水墨的、黑白的,把色彩全都淡去了,淡去那种色相、独存本真,表达的是人生命的愿望。 人生的教育,和艺术知识、审美知识的教育,我在讲课中把它们三个融到一起。美学是一个特殊的人文学科,我们把这个特殊人文学科所包含的人生的内涵更充分地剔发出来,这样能帮助大家理解中国艺术、中国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我们不一定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书法家,但是我通过欣赏这样的东西,可以提高艺术修养、人生境界。我从这个角度讲得比较多,我的一个主要理念就是“为人生的艺术”。 记者: 我们的国画、音乐和诗词,都通过形式来表达一种思想。写实主义在中国好像一直是不受到推崇的。 朱老师: 对。我曾经跟外国的一些学者聊天,聊到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对外国人来讲,叫写景诗嘛,他们看不上,因为华兹华斯、莎士比亚的诗,那种铺排,对自然山川的描绘非常详细。这种小诗,我们读起来却非常有韵味。这不是一个审美趣味不同的问题,而是我们理解的角度与他们不同。因为我们从来不将它们当作写景诗,它描写的是一种心灵的境界。在那种宁静中看人的活泼心情,在那种宁静中人和宇宙合一状态。 有的人画画,比如画梅花,就是画一个植物,但是他表达的意思根本就不在于这个植物,在于“要留清气在人间”,要把那种内在的,那种清幽的、疏淡的、高逸的品性描绘出来。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教授曾问我,那么多人在画梅兰竹菊,画寒山,有什么意思?我跟他讲中国的艺术是重视品格的,这个题材只是他利用的方式,他主要是为了表达他自己心灵中那种感觉,那种对人格的、境界的追求。 中国美学跟西方完全不一样。西方美学一般讲感性,美学是重视感性的学说,而中国的美学追求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它恰恰是要超越感性的。 记者:今天 我们所说的美学主要源于西方的美学理论,他们是成体系的,但这套体系套到中国可能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您的工作是建立了中国古代自己的一个美学系统。 朱老师: 我写了《中国美学十五讲》,尝试用系统性的见解来把握中国美学的一种可能性。03年我出版了《曲院风荷》,尝试从中国艺术的系统性来把握知识。中国美学有自身的特点,要把它的特点讲出来。庄子讲“因其故然”,要依着它的内在逻辑。把中国美学的内在逻辑讲清楚,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我还在往前一点点地推进。 记者: 西方的艺术、哲学,一个主流是写实和逻辑,基于理性;而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不是基于严格的逻辑以及对现实的模拟,所以自然科学在西方产生一点也不奇怪。那么传统美学素养和对中国哲学的深入了解,对于自然科学研究、处理经济、法律等现实问题,会不会有不利影响? 朱老师: 了解一些艺术,或者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不会对自己专业的、技术方面的研究。因为任何工作都需要灵感与直觉,科学与艺术、人文素养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中国的艺术在唐代之前走的也是重技术的路径。不仅是敦煌,整个汉唐时期,比如唐代的墓室壁画,章怀太子墓,西安、咸阳和它们周边大量的墓室壁画让人感觉到,中国在绘画上的造型能力,在唐代达到极致。阴影的处理,光、块面的处理,色彩等等这些创作技术,绝不亚于西方的油画。但是中唐以后这种路径被舍弃了,人们认为这种形似的东西还不够。而西方19世纪后期,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尼采、叔本华等人的现代哲学也颠覆了写实主义的传统。中国这样的颠覆在中唐的时候就开始了。 中国哲学并非不重逻辑,比如惠子、僧肇,和天台宗的智顗大师,他们都有极其高超的逻辑水平。智顗大师对印度传来的逻辑学的改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后来这种逻辑渐渐地被放弃了。我们今天要追踪中国的重逻辑传统,要把这两者之间融合起来,尽量的减少宋代以来的这个千年传统中不足的地方,比如反技术、反知识、反逻辑。 我们一味地提倡庄禅境界,而忽视了技术这样的东西肯定是不行的。其实,艺术和逻辑是不同的,但可以相互补充。我在北大中熟悉的一些人,他们对艺术、对庄禅哲学的了解,对美学的熟悉恰恰帮助了他的本职工作。如厉以宁先生是一位诗人,吴志攀先生则喜爱绘画。 记者: 我知道原来物理系,数学系有好多国学大师。 朱老师: 对啊,中国有很多科学家有很好的艺术人文素养,如杨振宁、苏步青、竺可桢等人。北京大学在人文教育方面有特色,但是还需要再加强,需要承继老北大的很多优良传统。 三、淡化教师角色,内容常新,知识与体验并重 记者: 下面想请您谈一下美学教学问题。深入浅出,寓复杂的美学问题于平凡的事物是您的教学特色。 朱老师: 当然不是给学生讲浅的东西,而是要把比较有意思的、深邃的东西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现在为什么让教师写教材?跟这个有关系,你必须要把它讲清楚了,讲通俗,使大多数人能够理解。讲课要有启发性。 记者: 您能举个例子吗? 朱老师: 在学科通俗性方面这几年我做了一些工作,尽量让课讲得通畅而有意味。比如我讲“含蓄”,中国艺术这个问题特别重要,中国的民族个性跟西方也不太一样,中国的艺术讲究言外之意啊,意外之象啊等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根本东西:含蓄。我将我的论题定为“曲径”,中国园林为什么把好好的通天大道,弄得弯弯曲曲,快要看到了,却突然来一个遮挡。颐和园一进门的时候就有一个大东西把你挡住。扬州的各园个原,你沿着弯弯曲的小径走进去,转一个弯,然后豁然开朗,有一片大的世界。这就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从大家能感觉到的小问题入手,来讲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而不是把这个理论排出三点四点。从具体事例,从可以把握的东西入手,力求讲得有意味一些。 记者: 能谈谈您教学的经验和感受吗? 朱老师: 教师的场合不仅仅在于课堂,课堂只是一个极小的部分,大量的时候还在于言传身教。体态语言、著作、交谈等多种方式,来尽一个教师的责任。一个教师不是课堂上的一个教学者,不是一个教学精英,而是一个能够对别人有影响的人。我回到教师的本意,就是回到苏格拉底,回到孔子这样的教师的本意。这是作为人文学科学者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记者: 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的教学本意,本质上是什么?您能不能具体的描述一下? 朱老师: 形式是自由的,是辩论性的、求知性的。知识探求是它最根本的内容,解决人生问题是他们最主要的驱动力。没有完整的答案,没有具体的形式。苏格拉底临死的时候都在传递他的教育,孔子弹琴都是在晓示学生。我们现在的教育完全是要承继一种比较死板的知识,知识是既定的,方式是固定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是确定的。这不是教育的根本方式。“教学相长”,其实暗含着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教与学无处不在,相教相长,相学相长。 另外,知识本来就是灵动的、活泼的。保持探求知识的心态,你是永远的一个行路者,正在向高山上攀登。 你不是把固定的东西传达给别人,而是要教给别人我怎么爬上山的经历、经验、体会。 每次我上课我的内容都是新的。我思考的结论,至少目前的结论,也在变动中。我教给他怎么思考,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以及我论证的几个方式。我的知识是活的,但我也会把一定体系性的观念传达给学生。这种系统性的意见对这个学科极为重要,对学生把握知识也很重要。 记者: 朱老师,您能不能简单描述一下您的教学过程? 朱老师: 我自己准备新教案,每次课都是。我一般把这一课的讲稿打给大家,课后去看,上课的时候主要听我讲,我讲的一般是超出教案的内容。我觉得按照教案一点一点往下讲,比较生涩,这个课堂的感觉也不是很好的。 我努力长期保持教学与课堂的新鲜感,要有新知识、新内容、新的方式,我不能把同样的内容讲两次。 我也尝试用过几次比较“规范”、简单的教学方式,比如我这堂课讲几个问题,引文引哪几个东西、用哪些图片,制作了路线图。但做好以后,我上课的感觉不太好,因为限制了我的自由发挥。虽然让学生有所把握,但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课堂气氛变得比较呆板,不太生动。讲课内容是很清楚,但是比较机械。 记者: 如何保持每堂课都有新的东西,比如新的方式和新的知识?这方面您怎么作的呢? 朱老师: 我上一次课,至少准备几天时间。这也成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的一部份。我至少有三本是在我上课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说《中国美学十五讲》。 每次课我准备的时间比较长,从一个完全新的问题、一个新颖的角度不断向前推进。 学期开始我有总体上的考虑,每堂课讲什么问题,我尽量有一个综合性的设计。 记者: 讨论在您的课程教学中是不是很重要? 朱老师: 当然,我上课的时候跟学生互动比较多,有些典型问题我要经过准备,随时准备跟学生一起讨论。很多人提问题,我也一定会留问题给大家。有时候在上课中,有时候在讲完的时候。 记者: 实际上您是身体力行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朱老师: 互动了就活了,水流动起来才活啊,不然教学就成了机械的了。讨论也可以对学生的理解力有一个了解。 记者: 如果讨论比较热烈,涉及的方面是您以前没研究过的问题,您怎么样处理? 朱老师: 这种情况很多。有时我回去查书、研究一下,下次再回答;另一方面,我尽量全面一点了解背景知识,尽量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能够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解决,或为学生提供一个恰当的思考方式。 另外我不喜欢 教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教学方式,好象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似的,那感觉非常不好。比较虚夸。 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身体要正,知识要丰富,方法要得当,同时还要把自己的角色淡化,这是比较重要的。不要老把别人当成教学的对象,实际上学生是朋友,是知识探讨的同路人。 这样,大家能够放下心来,能够走得更顺畅一些。知识也是这样子的,没有权威,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权威都是暂时的。教师自己要有这个能力去挑战它,也要求他的学生去挑战。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教书匠和一个启蒙者是完全不同的。 我上课中曾经有错误。教学知识的准确度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的课要提供一个大致可靠的知识,但是不代表不能出错。如果说一个人错话连篇,基本常识不具备,那当然不具有做老师的资格,但要讲得句句箴言,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人文社会学科体系庞大,本身流派和争议很多,又涉及大量的历史文献解读,所以教师绝不能轻易把自己放在“真理”的立场上。 记者: 您经过多年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美学有一个自己的理论体系。有没有学生对您的体系的一些观点表示不同意见的?您怎么对待? 朱老师: 经常有的。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跟他在一起讨论。我的观点写出来,肯定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的东西我不会轻易放弃,我会跟他辩论。当然课堂上我不会用盛气凌人的语气,我是讨论式的。他要说他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样的思路,我觉得他有道理的话我会接受他的意见的,而且我会明确地修改。我在书的后记里面都写道:有的内容是跟大家共同完成的。我没有出现过在课堂上比较独断地、声色俱厉地驳斥别人的现象,这不是我的性格。 记者: 在您这个课上,考试是怎么样的? 朱老师: 考试我有时候出两个题目给他们写论文,没有纯知识性的闭卷考试。 记者: 人文学科的教学可能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与西方理论的比较,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协调的问题。您在这个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朱老师: 西方的教学方式确实跟我们有一定区别。在人文学科方面,他们的知识,表述的系统性、确定性跟我们有所不同。我们这里知识的体验性、非逻辑的特征非常明显。古人讲“圣人述而不作”,就是强调知识的体验性特征。我们教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还是尽量地能够吸收西方的一些方式,尽量地使它符合科学性,毕竟是学术,如果没有科学性,它就不具有大家互相理解的可能了。但是教学中又要注意到中国学术的特点,否则怎么能理解其精髓?中国的学科本来就是混成的,文史哲不分,强调了一种体验。 我觉得要从知识和体验这样两方面来启发学生。体验性的特征还是比较重要的。体验往往是和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跟自我的感觉是连到一起的。 我不喜欢跟学生讲一个跟自己无关的、一个确定的知识,而是要讲一个和我互动起来、我自己可以体会到的、有一定生命价值的知识体系。 记者: 您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如说绘画书法和音乐,有过专业的训练吗? 朱老师: 我没有上过艺术学校,但是我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就对艺术有一些爱好,从小就写字,练书法;后来学过一段时间的画,篆刻做的时间很长。但都做得不好。就是说,我对艺术有一些感觉,对中国艺术有一点认知。对研究中国艺术理论的人来讲,有一些艺术感是很重要的。 但理论是超越技术的,而实践有很强的技术性。就是说,一方面,必须懂一点;另外一方面,还是要舍弃它,不能够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艺术的实践中去,否则会影响到自己观念上探讨的路径。 四、为人生的美学 记者: 哲学系办有针对成人的培训班,招一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给他们讲哲学上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对已有多年社会阅历的成年人,你对他们的美学修养有什么建议吗? 朱老师: 比如说有人喜欢收藏,但是很多人只是关注收藏价值,比如说一千万买来的东西,想一千五百万卖出,赚五百万就是他的目的。至于这幅画是不是真的?这幅画表达什么意思?跟他无关。这个人追求的就完全是外在的东西,他不是艺术中的人。有一次我专门讲一堂课叫“顽石的风流”,就是讲石头,讲中国的假山。你看西方的园林或别墅建筑都带有雕塑,有人的雕塑,也有神话和宗教的,但中国的园林没有。中国的园林普遍有假山。中国古往今来很多文人的案台上都有石头,这种清供。他们欣赏石头比如太湖石、灵璧石、英石。这些石头比较珍贵,有来历,但是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石头能给他精神上带来什么。中国人欣赏石头叫“千秋如对”,“面对”的“对”。石头是永恒的东西,它在中国人的意念中是不变的,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和对石头的欣赏是一种“千秋如对”的关系。 欣赏石头是一个短暂的生命跟永恒的东西的对话, 这里面蕴含了无数的智慧。古人欣赏石头,都强调“瘦、漏、透、皱”,北宋以来一直如此。“瘦”,为什么要欣赏瘦的石头,不欣赏那种胖胖的,或者说矮矮的那种? 瘦的石头就像竹子,清高,不落色相,不受外在的干扰,独立。 “漏”,为什么石头它要追求孔隙?太湖石有好多个洞隙。石头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空隙,这是与宇宙呼气的一个眼。人欣赏这样的东西,实际上是欣赏通透的、玲珑的、人和自然密合的感觉。 中国人欣赏石头,与其说是爱石头,倒不如说是爱人生。 通常说的美学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种是审美文化,知识方面的,扩展人生境界,人人都有爱美之心嘛;另一种美学是关于美、研究美的学术,是少数专业人员能够从事的。 我们不能只讲纯粹的理论,也要在提高人的审美修养这一块做点工作,让更多人学会欣赏。 很多次我跟同学讲,怎样欣赏北方冬天的树,尤其在月光下面,树枝参差、错落,这叫“北树多姿态”。再比如说欣赏雪,欣赏冬天的苍茫,欣赏那种古拙的风味。还有北方的建筑,四合院,那种灰灰的颜色中加上大红大绿,毫不感觉土,而且感觉非常美。我们刚才讲欣赏石头,你不仅仅要知道这个石头它能卖多少钱,还要知道它为什么这样美。为什么旱太湖石不如水太湖石?北太湖石不如南太湖石?洞庭东山不如洞庭西山的太湖石? 记者: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关键是放松自己的心情,去发现。 朱老师: 是啊,放松自己的心情,就像苏东坡讲的,“何夜无月”,“何地无竹柏影”,只是我们没有心境而已。 我觉得要欣赏,而不是急匆匆的、急功近利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地的、把人生当成丛林法则的那种态度。胜利和失败都是暂时的,人生也没有一个终极的目的。 来到大学最重要的是叩问知识,而这个知识是为了人生更圆满。不能放弃了这个本质的东西,要使对知识的探求服务于自己的人生追求。要学会欣赏别人,学会欣赏自己,学会欣赏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一方面,人生中美满的东西是暂时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完全好的,没有一个人不是失败者;但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人生处处都有美满,一朵小花都有它的意义。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当我细细看/啊/一棵荠花/开在篱墙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这个学科对人的认识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能够让人放松一点。老是想着,“我最强”,“我最棒”,不是成功的捷径,而只会带来巨大的挫败感。 记者: 一味争强好胜的人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很容易走向毁灭。 朱老师: 胜固可喜,败也欣然,这是苏东坡讲的。我们讲围棋,高手不是要杀得你死我活,而是形势与境界之争。比如说有一首词,北宋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他有一种怅惘,但是是那种美的怅惘,一种忧伤,也是美丽的忧伤,“小园香径独自徘徊”。所以说要知道欣赏生命中美好的东西。生命不可重来,人从小到老,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过程,所以人如果能够细细地欣赏、回忆,而不是成天计算得失的话,得到的东西会更多。踏踏实实地去干,也悠悠闲闲地欣赏。能够放下一片心来过日子,也能够凭着一股流利去干事情。 记者: 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非常感谢朱老师! ================ 采访记者:郭九苓,史倩倩 采访时间:2009年1月7日,上午10:00-11:40 录音整理:安胺 文字编辑:余鹏,郭九苓 定稿时间:2009年3月19日,经朱良志老师审阅同意。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2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家庭伦理与幸福之家的构成元素
spirituallife 2012-4-16 22:11
家庭 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体系中,家庭具有生活、组织、管理等功能,是人们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们的基本行为,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掘 幸福 之家元素,努力塑造和谐家庭、文明家庭、幸福家庭,当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家庭 伦理 道德的变迁 发掘幸福之家元素,首要的便是树立正确的的家庭伦理价值导向。家庭伦理道德是维系家庭幸福的主要精神支柱,也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的伦理保证。 中国的家庭伦理理念,大体经历了三次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家庭伦理道德。从《论语》、《孟子》到《春秋繁露》、《白虎通德论》、《女诫》、《颜氏家 训》、《朱子治家格言》,直至曾国藩家书等,一直在丰富和完善着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先秦时代强调“父慈子孝”的双向度的家庭伦理 规范 , 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则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的核心理念,推动形成宗法等级森严的人际关系。从理论形态上看,以儒家家庭伦理为主体的中国 传统家庭伦理是一个成熟的、完备的道德观念体系,并从思想上维持着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虽然有些强调纲常的要求在现代人看来存有不少糟粕,但总体来 说,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其中也蕴含着对家庭亲情的重视等许多积极的因素。 “新文化运动”启动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第一次转型。面对经济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逐渐融入到家庭伦理中。“婚姻自 主”、“婚姻自由”、“夫妇平等”、“男女平等”等家庭民主观念在家庭伦理中得到确立和认可。但由于传统家庭伦理学说系统完备、源远流长,在“新文化运 动”之后因而仍广泛被民众所继续接受。 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推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制度发生了第二次转型,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打破了传统家庭中的宗法等级制度,否定了传统的父权夫权、男尊 女卑的家庭制度,一种全新的、“志同道合”的、革命化的家庭伦理关系开始建立。但在特殊历史环境下,这种家庭伦理关系也表现出了不尽人意的一面。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也带动了家庭的变化, 家庭伦理关系开始契约化,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被扬弃继承,发生第三次转型。转型后的家庭伦理基本清除了宗法制度下的糟粕,在经济多元化、政治民主化、 文化价值多元化、社会管理法制化的时代语境中,“权利与义务、以人为本”成为当代家庭伦理的核心理念,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用契约的方式来约定家庭成员的义 务、权利责任。家庭伦理从以家庭为本位转变为以个人为本位,从强调宗法等级、家长专制转变为强调民主平等,夫妻伦理从传统的重理轻情转变为现代的重情轻 理,从以父子人伦、亲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核心转变为以夫妻人伦、夫妻关系为主轴、以“爱”为核心。 必须指出,虽然现代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家庭的重要价值依旧存在,“家和万事兴”,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因其既有的价值仍然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为构筑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现代的新型家庭伦理规范、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提供了宝贵资源。 当前亟需树立正确的的家庭伦理价值导向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即使家庭发生了文明进步的嬗变,又产生着冲击家庭稳定的诸多因素和矛盾。这是中国家庭史上充满困惑和观念冲突的痛苦的阶段,也 是向更文明模式脱生的阶段。在婚姻家庭领域,随着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型,家庭结构、家庭伦理关系相继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家庭伦理价值观念从一元走向多 元,家庭伦理的评价标准呈现多样化的状态,过去集中统一的评判格局不复存在,出现了价值评判和取向的多元视角。一方面,文明进步的家庭伦理观念如男女平 等、婚姻自由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彻底推翻了等级服从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维护和保证了个人选择家庭生活方式的自由权利,但另一方面,无限制的自由也必然 冲击家庭的稳定性;一方面,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立自强的新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过度张扬的个性、追逐利益的功利意识也往往导致人们家庭责任 感的缺失,使家庭成员浮躁不安,不时有冲破家庭的欲望,扰乱了家庭秩序。与此同时,功利价值观念对家庭的入侵,削弱着家庭应有的关怀、合作、协调、情感交 流的功能。由于社会的开放,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多地出入社会职场充当社会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也日渐疏淡,家庭的情感绿洲出现荒芜化的征 兆,家庭道德价值标准失落,家庭责任感淡漠,性道德观念淡化,家庭成员交情感交流弱化,离婚率持续升高,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多,婚外恋与包二奶,家庭暴 力以及家庭小型化对亲人关系的阻隔等家庭问题、危机,都是对中国传统家庭亲情原则的背离,严重挑战着家庭原有的情感基础,损害了社会风尚和伦理秩序,影响 了社会稳定和团结,成为制约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当代人来说,树立正确的的家庭伦理价值导向,树立坚定的家庭责任感,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无论对于国 家还是个体,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幸福之家的构成元素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为什么有的家庭幸福、温馨,有的却充满不幸?是什么促使家庭保持完整,甚至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也割不断家庭的纽带?而又是什么使家庭过得幸福? 美国著名的家庭与婚姻专家斯特内特和德弗雷历经30年研究发现,幸福家庭具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总结了许多促进家庭幸福和谐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归 类,提出了建立幸福家庭的六大要素:关爱与欣赏、承担家庭义务、积极沟通、共享美好时光、精神上的安康、成功处理家庭压力。国内有人则提出幸福家庭的“四 要素”:比较和谐的家庭关系、比较健康的体魄、比较理想的后代、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还有人认为,关爱、责任、尊重、感恩、分享、沟通、欣赏、反思、理解、 微笑,是幸福家庭的十大规则,也是每个人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提升的获得幸福的能力。归结起来,幸福之家虽无固定的模式,但确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即:物质生活 的基本满足和家人的健康、生活的充实和宽松的范围、家人的有秩序和和睦。而家庭幸福的核心是正确的的家庭伦理观念下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和谐幸福需要 精心经营,经营离不开责任。传统家庭道德是以履行家庭责任为根基的。现代社会中对物质强烈的追求、事业工作的压力、新性爱的理念都在冲刷、侵蚀着家庭责 任,但不可动摇的是,责任是家庭和谐的保证,是为人之道、共处之道、和谐之道、幸福之道,是家庭伦理观念的体现。生活分工的责任、养育孩子的责任、赡养老 人的责任、夫妻恩爱的责任构成了家庭稳固的凝聚力。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所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都要学会去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角色,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积极沟通,换位理解,信任、宽容、关爱、欣赏都是促进家庭幸福的良好手段,是幸福之家构成的基本元素。幸福家庭中的成员努力创造开放、轻松、和谐的家庭交 流环境,并注重以积极的方式及时沟通,倾听和了解对方的心声、需要和困难,并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沟通是一剂润滑剂,沟通的技艺越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 系维系得就越牢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了解亲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及其他情况,善于在亲人身上发现好的品质。家庭成员朝夕相处,不可能不发生矛盾,有了 矛盾,要抱互谅互让的态度,冷静思考,各自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互谅互让,而不应相互指责,激化矛盾,造成家庭不和。《围城》、《中 国式离婚》都表现了婚姻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无法沟通、无法交流的精神困境。《围城》中的方鸿渐和孙柔嘉婚后,孙不满于方鸿渐那封建大家庭的陈规陋习,忍受不 了公婆及弟媳的冷遇,满腹牢骚。而方受到了孙的姑妈轻视,脸上无光,气愤万分,更不愿意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后来报馆因言辞激烈,在敌伪政权的高压下 逼走了正义的王先生,他也就跟着辞职了,而孙却怎么也不会谅解方鸿渐,因他的大义更加破坏了她现实小家庭生活。缺乏沟通与理解最终使两人一步一步地走进绝 望。《中国式离婚》中,林晓枫为了支持丈夫忍痛放弃了自己的教师工作,成为家庭妇女。然而,当丈夫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绩时,她的心理却失去了平衡,她感觉 自己开始变得一无所有,感到个人生活价值的虚无感。这种心理失衡使她不断怀疑自己的丈夫,猜忌、吵架甚至做出许多不可理喻的疯狂举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不是消极的无奈与凑合,也不是软弱无能,它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恩爱与情感,它是卓尔不群的修身与修养。积极看待生活当中问题的家庭 通常过得幸福。那些总是看到杯子里装有半杯水而不是只看到杯子是半空的人,相互之间就较少挑剔。而猜疑则是幸福家庭的导火索。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中,安嘉和原本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却因猜疑而导致家庭悲剧。所以,对家人要保持信任,不要让猜疑毁了家庭的幸福。幸福家庭中的成员并不是没有压力或 遇到危机,只不过他们具有更强的能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化解压力和解决危机。他们懂得如何在危机出现之前就采取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他们深知怎样动员所有家 庭成员的力量来克服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和困苦。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在艰难时期努力寻找具有创新意义的办法来解决各种矛盾。这就是所谓的家庭生活的重构 化过程,在困难和危机面前重新规划家庭生活以度过难关。在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或遇到新的挑战时,当家庭危机降临时,幸福家庭的成员会自然地进行感情修 补,乐观面对,而不是消极应对或逃避,不是肆意攻击、彻底决裂,而是勇敢、机智地消除家庭成员之间的冲撞和摩擦,努力发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并加以欣赏和 赞美,使家庭生活重又回到原来正常的轨道。冲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整个家庭。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共同制定并终身恪守 的“八互”原则,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慰、互谅互让”是具有经典意义的范例。 情有多种,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亲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伴随人的终生,应该是人的所有情感中最长久、最牢靠的一种感情。家庭是亲情 的原生地和寄生地。在芸芸众生之中,谁不希望自己能有个幸福、健康、美满的家庭?然而,幸福的婚姻、和美的家庭,不是轻易得到的,需要家庭每个人用心经 营,积极付出,着力于家庭的健康持续发展,挑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提升家庭幸福的能力,让家庭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个人分类: 家庭|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千年桑文化承传中国悠久的中药历史
热度 1 liujiping 2012-4-10 17:48
我国的桑业生产历史悠久,约在五千年以前,先民就在中原大地上开始栽植桑树。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桑”字。《山海经》、《尚书》、《淮南子》等不少古籍中都有对桑树的描述,众多出土文物上也出现了桑树形象。桑树在古人的心中是神圣的,常在住宅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世就把“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青年男女多在桑林中约会,后用“桑中”、“桑间”专指男女约会的地方。古代男孩出生后,要用桑木做的弓,蓬梗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象征孩子长大后有四方之志,用“桑弧蓬矢”指男子的远大志向。“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是西方日落处,太阳落在西边的桑树和榆树间,后用以比喻人的晚年。“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用“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或人生短暂。北魏时期颁布的均田令规定,男子可授桑田20亩,桑田为世业田,不须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不宜种桑的地方,则男夫给麻田十亩(相当于桑田),妇人给麻田五亩。家内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充抵应受倍田份额。可见,桑文化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更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谋生方式。 桑作为药用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滇南本草》。这本有着中医药精华汇编性质的医学典籍,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0多年。 桑在祖国传统医学中被列为“中药”,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随息居饮食谱》等医学古籍中均有详细记载。桑椹、桑叶既可入食,又可入药,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桑椹、桑叶均被视为防病保健之佳品。1993年国家卫生部把桑椹、桑叶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农产品之一,为“药食同源”之品种。 二千多年前,桑椹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滇南本草》言其:“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新修本草》言其“单食、主消渴”。《本草纲目》言其:“止产渴,利五脏,通血气,令人聪明生精神。捣汁后服解酒中毒,利水气,消肿。”《本草经疏》 认为:“桑椹者,桑之精华所结也,其味甘,其气寒”。 桑叶又称神仙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是集清、润两种功效于一身的药物。世界上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有记载:“气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热出汗”。《本草纲目》记载:“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止消渴”。 《开宝本草》记载:“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 此外,嫩桑枝可去风湿,治臂痛;桑白皮可利尿、止咳、治浮肿。
个人分类: |283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學網上有兩類博文通常不值得閱讀
热度 21 jiangjinsong 2012-4-4 14:27
科學網上有兩類博文通常不值得閱讀 因為沒有什麽價值 談論宗教和傳統文化的 原因很簡單 大多數博友缺乏必要知識 大多是道聼塗説胡思亂想的結果 沒有讀過論語的科學家敢評論儒家 沒有讀過任何宗教典籍的人敢評論宗教 除了中國科學家之外 估計別的國家科學家未必有此勇氣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797 次阅读|48 个评论
“愤怒的小鸟”与芬兰
热度 13 gl6866 2012-4-2 09:33
“愤怒的小鸟”与芬兰
我们对芬兰的印象总是与诺基亚手机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诺基亚就是芬兰的象征。随着诺基亚逐渐走下神坛,它作为芬兰的象征的地位似乎很快就要被人遗忘。波兰也有一张名片,那就是肖邦的音乐,那才是波兰了人感到骄傲的文化符号。如果有人问,那中国的符号又是什么呢?有人可能会回答,当然是“龙”了。或许还有别的?例如围棋、麻将之类的。这可就见仁见智了,不过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文化思潮裹挟着新的文化理念正冲击着全球民族的心,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冲击更是如此。 而芬兰作为北欧的一个小国,如何不在这场文化漩涡中迷失自己,就要另辟蹊径。要在文化上立于民族之林,那才是真正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实力。那么时代什么能代表芬兰的招牌呢?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iPhone手机吧,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就是“愤怒的小鸟”(Angry Birds),它就是芬兰的创意。当然,“愤怒的小鸟”显然还是小虾米,它的生产商ROVIO公司员工人数不及诺基亚的千分之六。可它的影响却正在成为新的“芬兰形象”。 “小鸟”在数字时代来势汹汹,似有一发而不可收的局面。芬兰航空开通了“愤怒的小鸟”国际航班,它的空客A340-300客机全身喷涂了“愤怒的小鸟”图案,由赫尔辛基飞往新加坡;美国宇航局专门为“愤怒的小鸟”拍摄宣传片,邀请“小鸟”做代言人,还与ROVIO公司合作推出了“太空版”。 芬兰曾经组建了一个国家品牌委员会,目的是为芬兰塑造一个“高、大、全”的国家品牌形象。就像中国各个城市那样,纷纷亮出自己的口号那样,可是这样的做法在芬兰却遭到了芬兰社会舆论的猛烈攻击,《芬兰图片周刊》是其中之一。他们认为:“国家形象不该人为塑造,或由什么顾问委员会指手画脚来创造。你不可能由上至下地建立国家的品牌形象,一切都是从小处、脚踏实地地发展起来的。” 《芬兰图片周刊》原是一本十分保守的芬兰本土杂志。品牌委员会成立之时,他们正在谋划转型。他们在国家形象设计专题中强调,“国家品牌”应该支持那些真正敢于突破边界、探索新的可能性的创新型人才和企业。 芬兰赫尔辛基是2012年“世界设计之都”,它击败全球26个国家的45个城市。“设计之都”活动为期一年,全年日程包括了300项与设计有关的活动,对于芬兰人而言,这是他们展示“国家形象”的好机会。北京曾申请2014年“世界设计之都”,最终输给了南非首都开普敦。“设计在芬兰经济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但对于塑造芬兰的国家形象、创造就业机会来说,设计至关重要。”芬兰外交部告诉前来采访的各国记者,芬兰经济第一大支柱是服务业。芬兰外交部官员更愿意向外国记者介绍像“愤怒的小鸟”这样的小公司,它们大多名不见经传。 那么在2010年,ROVIO公司发布了迄今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愤怒的小鸟”似乎将成为芬兰未来的国家形象代言人。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7468 次阅读|28 个评论
Nature纠错宫鹏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论
热度 5 hailang0 2012-3-24 08:47
看来《自然》还是挺认真听取行家对清华大学教授错误观念的批评意见的。 《自然》的认真态度,令中国人感到佩服! NATURE | CORRESPONDENCE · previous article · next article China : A cultural shift for science · Keqian Xu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 Jiangsu, China . Nature 483 , 407 (22 March 2012) doi:10.1038/483407b Published online 21 March 2012 I disagree that the ancient cultural influences of Confucius and Zhuang Zhou are to blame for the problems pervading China's academic research today ( Nature 481 , 411 ; 2012 ). Neither sage encouraged isolation or inhibited intellectual curiosity. I believe that China's problems are exacerbated by insufficient respect for these cultural traditions, which promote such values as objectivity and high moral standards. China 's scientists should be devoting themselves to the advance of research that abides by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standards. Misconduct and other flaws undermine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个人分类: |544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BMK 2012-3-16 10:11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许多人都熟悉的这支儿童歌曲,我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小时候,觉得这是应该效法的行为,后来觉得小题大作,再后来以为不必捡起,因似乎有贪财的心理基因在里面。前一段,和同学们一起读《礼记》,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礼记·礼运篇》说:在大同社会里,“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礼记正义》说:“货,谓财货也。”今天有“货币”一语。不愿货币弃于地,捡起而交之于公,是符合古礼的行为。由此看来,今天许多值得歌颂、效仿的行为或者观念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它们的来源啊。 附记,课间在教师休息室窗台上看到一分钱硬币,因有感作此文。
2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基本价值观及方克立先生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
热度 4 周可真 2012-3-15 16:23
方克立先生 是我尊敬的导师,他的人品和学识都我为所服膺。在思想上,我赞同方老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解上也许会有些差异,我是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以此作为自己观察和思考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在价值观上,我赞同方老师的民主诉求和把这种诉求贯彻到学术研究特别是文化研究中,以人民性和民主性作为基本原则,据此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取舍,坚决反对把传统文化中那些反人民、反民主的思想糟粕也当作“国宝”一样来加以宣扬,尤其反对把这些思想糟粕灌输给中国的青少年。同时我认为,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释、道三大系统,并且儒家文化在较长期时间里曾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是今天我们应该对儒、释、道一视同仁,把它们以及除儒、道以外的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都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根据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原则来分析和评价这些具体思想,将其中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的精华成分加以现代诠释,例如儒家思想中“修己安人”、“君轻民贵”、“民胞物与”、“匹夫不可以夺志”、“养浩然之气”等等,道家思想中“以百姓为心”、“道法自然”、“无为而自化” 、“应物而无累于物”等等,佛教思想中“众生平等”、“中道”、“圆融”等等,《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道屡迁”、“唯变所适” 等等,法家“缘道理以从事”、“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一断于法” 等等,《墨子》“言必立仪”、《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等等,都是跟现代文明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历史趋势多少有些相通之处或有某种一致性的文化因素。另外,中国传统俗文化方面,我反对在影视剧中大肆渲染封建制时代和郡县制时代宫廷及官场的黑暗文化,尤其反对对这些丑恶文化采取“价值中立”态度来加以艺术再现,主张像金庸先生那样注重并努力挖掘传统俗文化中诸如“侠义豪气”、“扬善惩恶”之类的精神因素。在宗教方面,我坚决反对“以儒教为国教”,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任国民信仰儒、释、道及基督、伊斯兰等等各种宗教,只要不信反人道或反人类的邪教就行。总之,我的基本价值观就是“民主”、“人道”和“科学”。 方克立先生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 作者简介 : 方克立( 1938 — ),男,湖南湘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720 ) 摘要 :近几年来,大陆新儒家的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十分活跃,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必须指出的是, 大陆新儒家的一些学说和主张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不相符、不相容的 ,许多观点和主张在学理上是荒谬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其一,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把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等同于 “ 儿童读经 ” ,并把 “ 儿童读经 ” 作为在中国复兴儒学(教)的基础性工作,企图以 “ 复兴儒学(教) ” 来替代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这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标是相背离的。其二,大陆新儒家提出 “ 儒化中国 ” 、 “ 儒化共产党 ” 、 “ 立儒教为国教 ” 、 “ 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 ” 等观点和主张,这对我国现行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提出了公开挑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注意。种种情况表明,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已成为现代新儒学运动新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出场,标志着现代新儒学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和重视对大陆现代新儒家及其学说的研究。需要强调的是, 对传统文化和儒学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继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反人民、反民主的封建糟粕, 旗帜鲜明地反对反民主反社会主义的儒化论 。只有这样,儒学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 关于所谓 “ 儿童读经 ” 问题致教育部部长周济的信周济部长: 去年 4 、 5 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华孔子学会组编、蒋庆选编的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共 12 册)。这套 “ 诵本 ” 还注明是 “ 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申报课题实验用书 ” ,有一个阵容强大的 “ 顾问 ” 和 “ 学术专家委员会 ” 班子指导在全国试点推行。另据蒋庆在《读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一文中说: “ 教育部决定 2004 年在高中开《中国文化经典课》课程,必修课, 36 学时,算学分,要考试,本人已应约编定教材交教育部。 ” 可见在教育部支持和推动的这一项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活动中,蒋庆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相信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和多数专家学者支持和推动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青少年的本民族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但由于用人失察,误用大陆新儒家蒋庆作为这一活动的核心人物,被他引导到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的目标,作为新儒家 “ 复兴儒学(教) ” 的基础性工程的错误方向,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必要措施加以纠正。 儿童读经并不是蒋庆最早提倡的。台湾新儒家学者王财贵 1993 年就发起 “ 少儿读经运动 ” ,已在台湾推行了十多年,影响所及范围并不很大。十多年后这一运动在大陆数百万儿童中扩展开来,被港台新儒家看作是他们的 “ 反哺 ” 理念获得巨大成功的表现。在大陆推行少儿读经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蒋庆。他从王财贵那里接过这面旗帜,不仅编了儿童读经课本,而且还有一套 “ 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娃娃抓起 ” 的理论,企图把读经运动完全纳入新儒家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通过 “ 复兴儒学(教) ” 来克服 “ 文化歧出 ” 的轨道。 在蒋庆看来,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亡文化的历史。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西化(现代化)的路, “ 文化歧出 ” 的路, “ 以夷变夏 ” 的路。 “ 新民主主义同三民主义一样,不是中国文化的 ‘ 体 ’ 而是经俄国转手过来的西方文化的 ‘ 体 ’ ,至于 ‘ 用 ’ 也自然是西方文化的 ‘ 用 ’ ,这样 ‘ 体 ’ 和 ‘ 用 ’ 都是西方的了。 ”“1978 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所谓 ‘ 改革 ’ 就是学西方进行改革,所谓 ‘ 开放 ’ 就是向西方开放,所以改革开放仍然是沿着一百多年来文化歧出的路在走,中国文化仍然处在 ‘ 以夷变夏 ’ 的过程中。 ” 他的结论是: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 “ 国 ” 保了, “ 种 ” 保了,但是 “ 教 ” 亡了,文化亡了。蒋庆一再用 “ 礼崩乐坏、学绝道丧 ” 八个字来形容今日中国的教育和文化现状,认为要克服百年来的 “ 文化歧出 ” ,解决亡教、亡文化的危机,就必须复兴儒学(教), “ 把儒教重新定为国教,建立一个儒教社会 ” , “ 重建儒教的解经系统,普及儒家经典教育 ” , “ 从目前来看,推广儿童读经应放在首位,因为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复兴中国文化的担当者,时不我待,越早越好,应该从现在就抓起 ” 。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 “ 学术专家委员会 ” 成员之一、另一位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康晓光在《 “ 文化民族主义 ” 随想》、《我为什么主张 “ 儒化 ” 》等文章中也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全盘西化的道路,要解决今日中国严重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和文化危机,民主化或者说 “ 再西方化 ” 不是出路,而只能走 “ 再中国化 ” 即 “ 儒化 ” 之路。他提出的具体方案是:在上层要 “ 儒化共产党 ” , “ 用儒学取代马列主义 ” ;在基层要 “ 儒化社会 ” , “ 立儒教为国教 ” 。 “ 儒家经典教育要进入正式学校教育体系,小学、中学都应该设置儒学基础课程 ” , “ 国家公务员考试应该增加儒学科目,建立一种新型的 ‘ 政教合一 ’ 体制 ” 。 蒋庆、康晓光已把新儒家热心于儿童读经运动的目的讲得很清楚,就是要为 “ 复兴儒学(教) ” 培养人才,服务于他们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改变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需要。这与我们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大多数专家学者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是根本不同的。 蒋庆要求儿童读经的理论根据是圣贤创造文化,圣人编定的经典是表达 “ 天道性理 ” 和 “ 圣心王意 ” 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真理,凡人和儿童要无条件地接受圣人的教化。很难想象这样露骨的唯心史观(圣贤史观)能为我们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所接受!例如,蒋庆在《〈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说明》中说: “ 圣贤是文化之本,文化由历代圣贤创造。中国的圣贤,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贤相外,孔子以后中国历代公认的大圣大贤不过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荀子、董子、文中子、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陆子、阳明子 14 人而已。 ” 这符合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实际吗?又如,蒋庆在《读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一文中说: “ 圣人的理性与凡人的理性是不平等的。圣人之心无私欲障蔽,理性清明虚静,能知善知恶而为善去恶;凡人之心受私欲缠缚,理性浑浊重滞,不能知善知恶遑论为善去恶!职是之故,圣人有天然教化凡人的权利,曰 ‘ 天赋圣权 ’ ,而凡人只有生来接受圣人教化的义务。所以,圣人讲的话、编的书 —— 经典 —— 就具有先在的权威性,凡人必须无条件接受,不存在凡人用理性审查同意不同意的问题,因为凡人的理性没有资格审查圣人的理性,相反只能用圣人的理性来审查凡人的理性,来要求凡人接受。 ” 这种观点,与劳动创造人和人类文化的唯物史观,与《国际歌》里唱的 “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 ,与 “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 的理念,相去不啻有十万八千里!用这样的观点来指导读经运动,将把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活动引向何方? 以上两个问题,在开展中国文化经典教育活动中都是大是大非问题,我们必须头脑清醒,不能跟着新儒家跑。在去年以来的读经之争中还涉及其他一些问题,如只读从 “ 四书五经 ” 到朱熹、王阳明的正统派儒家经书,而将《老子》、《庄子》、《史记》等文史哲经典名著排斥在外,这与 “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 ” 之名是否相称?对以 “ 三纲五常 ” 为核心内容的儒家经典义理,是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还是强制性灌输,让他们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 1912 年担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一上任就废除了小学 “ 读经科 ” , 2004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 “ 当代大儒 ” 蒋庆编的 12 册儿童读经课本,报载已在一些地方刮起一股新的尊孔读经风,这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 诸如此类的问题,已在报刊上和网上展开热烈争论。这场争论肯定还会继续下去,将在社会上和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王财贵、蒋庆等人搞的儿童读经运动,如果只是一种民间行为,就像中、小学课外办的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一样,教育主管部门并不承担多大责任。问题是新儒家倡导读经运动的目的,正是要把儒家经典教育列入我们的中、小学正规课程体系;蒋庆编的 12 册读经课本,正是为小学 6 年 12 个学期设计的。这套课本又由教育部主管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学会将其作为 “ 十五 ” 规划课题实验用书加以推荐,它就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了政府导向的意义。因此,在这场涉及千家万户、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读经之争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表示明确态度,在 “ 为什么要读 ” 、 “ 读什么 ” 、 “ 怎样读 ” 的问题上与新儒家划清界限,采取措施消除重用蒋庆所造成的消极负面影响,将 “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 ” 活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正确轨道。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停止试用和推行蒋庆在完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编的儿童读经课本,组织精通古代经典文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术立场的专家学者,重编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适合于青少年成才需要的基础经典教育读本。有关指导思想和编选原则等问题,事前要讨论清楚,多听取教育专家和文史哲专家的意见。据我所知,现在的 “ 学术专家委员会 ” 中的一些学者也不满意过于倚重蒋庆的做法。他们中的多数人是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方向的,不赞成 “ 复兴儒学 ” 、 “ 用儒学取代马列主义 ” 、 “ 立儒教为国教 ” 等意识形态口号。因此,在今后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活动中,还是可以继续发挥这些专家学者的积极作用的。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致 敬礼 方克立 2005 年 3 月 4 日 【附记】教育部领导将这封信批转给了有关司局。 6 月 20 日,基础教育司课程发展处主管的 “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 发表了《关于 “ 中小学设置儒学基础课程 ” 流言的声明》,对所谓 “ 中小学设置儒学基础课程 ” 的不实之说进行了澄清和批驳。 二、关于大陆新儒学问题致郭齐勇、吴根友的信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 郭齐勇、杨祖汉主席 吴根友、周博裕执行长: 收到了会议主办单位寄来的邀请函,谢谢。来函将我的名字也列入筹备委员会 “ 顾问 ” 之中,实不敢当! 我因身体情况欠佳,不能出席此次会议,请原谅。 关于新儒学研究,我有一点看法,愿意提出来与各位学者共同研讨。 中国的现代新儒学运动,从 “ 五四 ” 至今已有三代人薪火相传,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我认为以甲申( 2004 )年 7 月贵阳阳明精舍儒学会讲(或谓 “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峰会 ” )为标志,它已进入了以蒋庆、康晓光、盛洪、陈明等人为代表的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唱主角的阶段,或者说进入了整个现代新儒学运动的第四个阶段。因此我建议在继续推进对前三代新儒家思想研究之同时,还要开始重视对第四代新儒家(即大陆新生代新儒家)所倡导的 “ 大陆新儒学 ” 的研究,这一研究对儒学和新儒学的未来发展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对大陆新儒学的研究,我认为至少要关注以下问题: 1 . 大陆新儒学与港台新儒学的关系 蒋庆早就将儒学的现代发展分为四期,其中第三期为 “ 传播反哺期 ” ,即港台新儒家 “ 将儒家思想传播于海外,反哺于国内 ” 的时期。在一定意义上说,大陆新儒学的出现,正是港台新儒家进行 “ 反哺 ” 的结果。《新原道》第一辑(《原道》第八辑) “ 编后 ” 说: “ 港台新儒学是《新原道》同人从正面走近传统的接引者。最近与其代表者《鹅湖》杂志建立起了学术上的合作关系,乃是一件十分叫人兴奋的事。 ” 这里不但坦言了大陆新儒学的思想来源,而且还表达了大陆新儒学与港台新儒学合作的意愿。然而大陆新儒学作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毕竟还有其不同于港台新儒学的特点,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它至少有两点 “ 新发展 ” :其一是从 “ 心性儒学 ” 走向 “ 政治儒学 ” ;其二是从 “ 复兴儒学 ” 走向 “ 复兴儒教 ” 。二者都表现为从精神学理层面向实践操作层面、从个人修养领域向公共生活领域的大力推进,力图积极实现儒学转化政治、转化现实社会的功能。 2 . 大陆新儒学与大陆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十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说: “ 对于有异于港台新儒家的 ‘ 大陆新儒家 ’ 来说,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解决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 这是关系到大陆新儒学能否在中国大陆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蒋庆十六年前就明确主张: “ 儒学理应取代马列主义,恢复其在历史上固有的崇高地位,成为当今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 ” 康晓光最近在《我为什么主张 “ 儒化 ” 》一文中也提出了 “ 用孔孟之道来替代马列主义 ” 、 “ 儒化共产党 ” 的主张,对主流意识形态采取公开挑战的态度。也有一些大陆新儒家学者比较认同杜维明的 “ 马列、西化和儒家三者健康的互动,三项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 的观点。他们虽然以 “ 体制外 ” 力量自居,但是还有一个在体制内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所以尽量避免与主流意识形态直接对抗,而更多的是采取打擦边球的策略。能否在认同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宪法要求)的前提下来发展儒学是对后者的一个考验。 3 . 大陆新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关系 蒋庆一直批评中国近代以来走上了一条 “ 以夷变夏 ” 的西化道路,认为其结果是 “ 国 ” 保了、 “ 种 ” 保了,但是 “ 教 ” 亡了、文化亡了。康晓光也认为在中国,民主化是一个祸国殃民的选择,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他们都对自由主义西化派采取激烈批判的态度。自由主义派学者也频频抨击大陆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和作为,这两派之间可以说一直争论不断。但在去年的读经之争中,有一些 “ 中道自由主义者 ” 秉持哈耶克重视传统价值的理念,对大陆新儒家发动的读经运动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大陆新儒家立即抓住了这一牵手的契机,去年 12 月《原道》十周年座谈会即以 “ 共同的传统 ——‘ 新左派 ’ 、 ‘ 自由派 ’ 与 ‘ 文化保守主义 ’ 视域中的儒学 ” 为题。陈明自称 “ 我是一个儒者,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 ,认为 “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需要携手并行,并育不相害 ” 。也就是说,在这两派之间除了对立和紧张之外,也有相互融通、联合、一致的一面。 4 . 大陆新儒家组成团队集体出场的政治文化背景(略) 5 . 大陆新儒家对中国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设计及其实现的可能性(略) 6 . 大陆新儒家的运作方式及其影响 公开打出 “ 大陆新儒学 ” 和 “ 文化保守主义 ” 的旗帜,举办学术会议,出版著作和《原道》辑刊,创办标榜 “ 儒家立场、儒学理念、儒教事业 ” 的《儒学联合论坛》网站,推行读经运动,酝酿组织儒教团体等等。他们很认同杜维明讲的 “ 一定要储备社会资本,重视杂志、报刊、学术论坛这些不能量化的东西 ” 的观点,目前主要就是在做 “ 储备社会资本 ” 的工作。其影响虽然没有他们自己估计的那么大,但已是当今中国思想文化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陆新儒学虽然是一新生事物,目前还缺乏成熟的表现和厚重的学术成果,但它已是一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并已表现出现代新儒学运动之新阶段的若干特征,特别是它不满足于道德文化建设的功能,而是力图改变中国现实发展道路( “ 以夏变夷 ” )的鲜明政治主张,必然会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而成为一重要研究对象。新儒学研究也不能不适应这一客观进程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我希望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能注意到现代新儒学发展史和研究史中的这一重要转折而开始重视这一新的研究课题。 祝会议圆满成功,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方克立 2005 年 9 月 1 日 三、关于所谓 “ 立儒教为国教 ” 问题致李宗桂、杨海文的信宗桂、海文同志: 海文来电话要我将致武汉会议贺信内容扩写成一篇文章,交给中大学报发表。这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编辑的锐敏和敬业。但我作为一个病号,却不敢再给自己加写大块文章的压力了,所以很抱歉没有答应。在养病期间,我有时也就所感所思比较随意地写点东西,因为人活着就需要表达和交流思想,但确实已无精力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去做系统深入的研究了。 去年被称为 “ 文化保守主义年 ” 。在这一年中发生的文化事件有: 4 月陈明挑战南开刘泽华学派,引发了刘门弟子与 “ 原道 ” 派的一场争论; 5 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孔子学会组编、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一套 12 册,并由此引发了持续数月的读经之争; 7 月蒋庆邀请陈明、盛洪、康晓光等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以 “ 儒学的当代命运 ” 为题会讲于贵阳阳明精舍,又称为 “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峰会 ” ; 9 月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 70 余位文化名人签署并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引发了一场如何看待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的思想论争,有人讥其为 1935 年 “ 本位文化宣言 ” 的翻版; 11 月 24 日康晓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题为《我为什么主张 “ 儒化 ”—— 关于中国未来政治的保守主义思考》的演讲,除继续宣传 “ 立儒教为国教 ” 的观点外,还明确提出了 “ 用儒学取代马列主义 ” 、 “ 儒化共产党 ” 的主张; 12 月号称 “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旗舰 ” 的《原道》辑刊,以《共同的传统 ——“ 新左派 ” 、 “ 自由派 ” 和 “ 保守派 ” 视域中的儒学》为题举办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并将其舆论阵地扩展到 “ 原道 ” 文丛、 “ 原道 ” 译丛和 “ 儒学联合论坛 ” 网站。有人还把去年 9 月 28 日曲阜首次官方祭孔和对外汉办计划在海外办 100 所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也说成是 “ 文化保守主义抬头 ” 的表现。其实情况非常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不能把重视本土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文化的一切活动都叫作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是包含着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和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在中外历史上都不罕见,它在中国再度活跃起来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背景的。去年文化保守主义 “ 抬头 ” 的最典型事件是大陆新儒家组成团队集体亮相的贵阳 “ 峰会 ” 。我从现代新儒学发展史的角度把它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新儒学运动进入第四阶段的标志,也就是进入了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唱主角的阶段。这派学者积极入世的姿态是很明显的,一出场就奋力争夺话语主导权,并且很受媒体青睐。甲申年的许多文化论争都是由他们引发的,起而与之对阵、与之互动的主要是自由派人士,马克思主义派学者反而处在比较边缘化的地位。 …… 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想领域里,马克思主义反而处于边缘化地位的还不是个别情况。在经济学领域是新自由主义力图掌握话语主导权,在儒学和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则表现为保守主义的势力和影响在上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削弱甚至边缘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人们现在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价值,一些人因此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方法和批判继承的方针都不行了,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儒家原教旨主义的主张纷纷登台并占有一定市场,他们断言中国只有走 “ 儒化 ” 之路才有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自由主义西化派、保守主义儒化派在我国的学术思想领域里各有其阵地和市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这种情况在其他学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刘国光同志关于克服经济学领域一些倾向性问题的意见带有普遍意义,除了硬措施外,还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马克思主义者要说得起话,要有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使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最近各单位都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主要表现为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共产党员则应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操守。我很奇怪我们同行中的一些共产党员也宣称自己是 “ 儒家 ” 。儒家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其理想、信念、立场、世界观和价值观与共产党员能是一致的吗?过去人们避 “ 儒 ” 唯恐不及,现在当儒家又成了一种时髦,以至共产党员也要去赶这个时髦。共产党人应该怎样对待儒学和儒家呢?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批判地吸取和借鉴了儒家人生修养学说中的许多有价值的内容,这说明共产党人并不排斥而是十分珍视儒学中的精华。李一氓同志说: “ 马克思主义和孔子教义,无论如何是两个对立的体系,而不是可以调和的体系(折衷主义),或者并行不悖的体系(二元论)。我们无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轻易地让给孔子,因为我们的世界观无法接受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 这说明共产党人是不能认同和接受儒家的价值立场与世界观的。匡亚明同志在研究孔子思想时提出了一个 “ 三分法 ” :一,对其封建性糟粕进行批判和清除;二,对其人民性精华进行继承和发扬;三,对其封建性和人民性相混杂的部分进行批判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即扬弃。这个 “ 三分法 ” 归根到底还是毛泽东讲的 “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 的二分法。我们一贯主张对儒学要一分为二:对于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学,即直接为维护、巩固封建经济基础和宗法专制统治秩序服务的那些东西,如 “ 三纲六纪 ” 等等,决不可能让它在现时代全面 “ 复兴 ” ,而是需要继续深入批判的封建主义的重要内容;对于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儒学,则要把它当作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倍加珍惜,精心保护,深入研究,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 儒家 ” 这个概念,是一种立场、观点、方法的人格化,或者说是一套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格化,它是与儒学的意识形态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儒学,则存留于包括文化典籍、生活方式和精神传统在内的大、小传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而又精糟并存,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弃糟取精、批判继承的巨大任务。从事思想文化研究的共产党员、儒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是可以在这项工作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现在再来谈谈那封贺信。有人说我称蒋庆、康晓光等人为第四代新儒家是过分地抬举了他们,拔高了他们的历史地位。前面已经提到,我是从中国现代新儒学运动发展史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港台、海外新儒学还在继续发展,但其基本格局、气象、规模已定,不可能有什么新的突破性进展了。新儒学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中国文化的发展前途问题,考虑问题不能不以日渐强盛的中国大陆为主体,为中心。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极其宽松的思想环境下,经港台新儒学 “ 反哺 ” 和十多年酝酿准备,大陆新儒学已渐成气候,其代表人物提出了一整套 “ 儒化中国 ” 的理论、方针、原则和策略,比港台新儒学显得更有创造性,也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性和现实针对性,实已成为当今中国保守主义的中心话语,成为一面政治和文化旗帜。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现代新儒学运动已进入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唱主角的阶段,并相应地提出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新课题和新任务。至于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是否已经成熟,是否应该有这样的历史地位,我想还是要发展地看问题,他们都还在发展变化之中嘛!从年龄来看,蒋庆、盛洪 50 出头,陈明、康晓光 40 多岁。上个世纪 80 年代,第三代新儒家登台唱主角时,余英时 50 岁,杜维明 40 岁,刘述先、成中英都是 40 多岁。第二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唐君毅 50 年代初才 40 出头, 1958 年发表 “ 港台新儒家宣言 ” 时二人都是 49 岁。第一代新儒家就更早慧了: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时只有 28 岁,张君劢发表《人生观》演讲时是 36 岁;熊十力出版《新唯识论》(文言文本)时是 47 岁,冯友兰写贞元六书时也是 40 多岁。所以,不能说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年轻稚嫩就不能当代表人物,而要看他们所起的实际历史作用。 大陆新儒学作为一个新阶段,也确实有新发展,有一些新的特点。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前辈新儒家力图从封建意识形态中解脱出来的儒学,即心性化、形上化了的儒学,重新政治化和宗教化,强调要从 “ 心性儒学 ” 走向 “ 政治儒学 ” ,从 “ 复兴儒学 ” 走向 “ 复兴儒教 ” 。蒋庆 1989 年发表了政治性很强的《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一文,以后几年他在公羊学方面下了一点工夫,致力于建构、论证、宣传他的 “ 政治儒学 ” 体系。他近年来发表的一些谈话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如用 “ 王道政治三重合法性 ” 理论来否定民主政治(包括社会主义民主)的合法性;用儒家文化先进论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论,否定中国共产党始终 “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他还企图用 “ 通儒院 ” 、 “ 庶民院 ” 、 “ 国体院 ” 三院制来取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为只有儒家的 “ 王道政治 ” 才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康晓光也以大胆敢言著称。他在我所在学校发表了 “ 儒化中国 ” 的著名演讲,我竟一点也不知道,以后是在网上看到的。他也用儒家的 “ 仁政 ” 学说来否定我国现政权的合法性,明确提出了在中国实行 “ 儒化 ” 的原则和策略: “ 在上层,儒化共产党;在基层,儒化社会。 ”“ 儒化共产党 ” 的关键是要 “ 用孔孟之道来替代马列主义 ” ,把共产党变成一个 “ 儒士共同体 ” 。 “ 儒化社会 ” 的关键是要 “ 立儒教为国教 ” ,包括把儒家经典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等。他明确地说: “ 儒化的原则就是和平演变。 ” 一些人企图用 “ 西化 ” 的办法来把社会主义中国和平演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另一些人则企图用 “ 儒化 ” 的办法来把中国和平演变成一个 “ 儒士共同体专政 ” 的国家。大陆新儒家 “ 儒化中国 ” 的政治目标和行动方针是非常明确的。 “ 立儒教为国教 ” 是康晓光前几年就提出的主张,近年来影响迅速扩大,蒋庆、陈明等人都起而响应, “ 复兴儒教 ” 、 “ 重建儒教 ” 的呼声很高。社科院今年成立了儒教研究中心,我没有参与其事,不知道它的宗旨是什么。社科院作为党中央要求的 “ 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 ” ,儒教研究也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我想院领导会关注这个问题的。在宗教问题上,我党明确地提出了 “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的理论和方针,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最重要的内容,对任何宗教都适用。 “ 儒教 ” 要复兴,要重建,也首先要解决 “ 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的问题。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要 “ 拥护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 ,而不是要社会主义社会来适应你,按照你的 “ 儒化 ” 原则来改造社会主义社会,改造共产党。康晓光的 “ 儒化 ” 论与我党的宗教政策显然是相冲突的。 “ 儒教 ” 如果不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怎能指望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即共产党来把它立为 “ 国教 ” 呢?在今日中国,任何思想学说想要宗教化,都应该吸取 “****” 的教训,不要走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对抗的道路上去。 儒学政治化和宗教化都表现了大陆新儒家对儒学改造社会和转化现实的功能的重视,表现了其积极有为的姿态,但这里面有一个要与马克思主义争指导地位的问题,要改变我们国家和社会性质的问题,因此就不能抽象地肯定其实践功能的合理性了。大陆新儒家的积极有为还表现在他们对舆论宣传工作的极其重视,开会、出书、办杂志、办网站,应邀到各高校演讲,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善于利用儿童读经、弘扬国学、儒教讨论等活动来为自己造势,在各种文化论争中都是高调出场的一方,去年以来声势造得很大,吸引了一批青年和同情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学者跟着他们走,拉一些知名专家来做 “ 顾问 ” ,给人以崛起了一大 “ 学派 ” 的印象。有人把港台新儒家称为 “ 寂寞的新儒家 ” ,大陆新儒家则是不甘寂寞的新儒家,是喧腾的新儒家和很会造势的新儒家。这也是大陆新儒学不同于港台新儒学的特点之一。 为什么去年会被称为 “ 文化保守主义年 ” ?为什么大陆新儒学一出场就影响那么大?这是因为很多人分不清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 “ 复兴儒学(教) ” 的界线,分不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与无批判地认同传统、颂古非今的界线。有些媒体记者并不全面了解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就廉价地做了他们的义务宣传员。许多同志对自由主义 “ 西化 ” 思潮有一定警惕,而对保守主义 “ 儒化 ” 思潮同样可以颠覆、毁灭社会主义却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确实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武汉会议后,有人问我这个或那个学者是不是大陆新儒家,我说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关注了被邀参加贵阳 “ 峰会 ” 集体出场的几个代表人物,对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做了一点考察,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看法。我的认识还很不深入,所以提出来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大陆新生代新儒家作为现代新儒学第四阶段的代表人物虽有其特殊历史地位,但他们并不是十分成熟,还在发展变化之中;如同前三代新儒家一样,他们彼此之间也有差异,有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因此要求把研究工作做得更深入细致一些,宏观审视与个案研究都是需要的。这个课题提出来,科学可靠的研究结论可能要到数十年后,大陆新儒学的命运也有待历史来证实,但对这个新生事物很有必要从现在起就给予关注,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史课题,而且还密切关联着现实的思想斗争。 去年我生病了,基本上没有参与外界活动,很多情况不知道。今年春天开始感到 “ 甲申之年的文化反思 ” 是一个重要课题,找了一些资料来看,陆续发表了一点意见。但人微言轻,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身体状况也不允许我做很多事情,有时只能干着急。我希望有关主管部门和思想文化战线的共产党员能够重视这件事情,认真分析和对待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复杂情况,加强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家一起来改变目前这种不太正常的局面。在今天,我们要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儒学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保守主义的 “ 儒化 ” 论,因为它是反民主反社会主义的。只有划清了这条界线,儒学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本来是想轻松自由地同你们聊聊天,没想到下笔难停写了好几千字,今天又加了几个 “ 注 ” ,虽意犹未尽也该打住了。很愿意听到你们的高见! 专此顺颂 研祺 方克立 2005 年 9 月 20 日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4364 次阅读|7 个评论
無知怎麼會成為一種值得誇耀的事情呢?(微博)
热度 13 jiangjinsong 2012-3-12 00:12
對不瞭解的事不瞭解的人沒讀過的書 有自尊心的人怎麼敢隨便評論 科學家更不該如此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017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中印关系的未来掌握在青年手中
热度 1 whyhoo 2012-3-9 18:59
——驻印度使馆欢迎中国青年代表团招待会侧记 “中印关系的发展前途掌握在青年人的手里。我相信,当中印两国青年携起手来,并肩前行,亚洲的天空将更加璀璨,世界的未来会更加光明!”这是温家宝总理2011年出席“中印青年传统文化交流大舞台”活动时向两国青年提出的希冀。   2012年2月25日凌晨,分别从北京和上海起飞的两架航班载着由500名中国青年组成的代表团抵达了印度首都新德里,开始了他们在这片神奇大地上为期10天的友好访问。这是温家宝总理2010年访印与印度总理辛格共同确立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有史以来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印度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印度期间,中国青年们将目睹印度的发展,领略灿烂的印度文明,感受印度迷人的自然和人文风情,同时深入印度各地,与当地青年接触,加深彼此了解,增进相互信任和友谊。   时间往前推5个月,印度青年代表用10天时间成功地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洛阳、南京、西安、武汉等地。 2月27日下午,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朋友们相聚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出席驻印度大使张炎为欢迎中国青年代表团访印举行的招待会。张炎大使热烈欢迎中国青年代表团到使馆做客。他说,今天你们作为友好使者来到印度,带来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传承着中印友好交往的历史。张大使强调,近年来,中印关系蓬勃发展,各领域合作全方位展开。青年交往已成为中印双边关系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受到两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印关系的发展前途掌握在青年人的手里,希望两国青年携起手来,为推动中印关系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印度首都德里是此访第一站。2月28日起,代表团分六路赴孟买、加尔各答、特里凡特琅、班加罗尔、焦特布尔、斋普尔、巴特那、菩提伽耶和博帕尔等城市,拜会政府机构、青年组织,深入企业、大学和农村,考察了解印度社会发展现状,交流青年工作经验,并与印度各界青年进行互动和联欢。   张大使在青年朋友们即将启程前往印各地前,特别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机会多看看印度,多了解印度,在向印度朋友学习的同时介绍中国,相信这样的交流将会进一步增进两国青年和人民间的互信和友好。他说,“你们将会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印度,一个快速发展的印度和一个热情好客的印度。通过访问,切身感受印度人民的热情和友谊,并把这段美好的回忆带回中国,成为推动中印友好与合作的使者。”   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梅对张大使为代表团举办招待会表示感谢。她说,通过这几天的访问,代表团对印度有了进一步了解,真切感受到了印度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友好。27日上午,印度总统帕蒂尔在总统府会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充分体现了印方对代表团的高度重视。 代表团成员们在招待会上展示了精彩的才艺表演。四分团的青年朋友以二胡、琵琶、笙等中国传统乐器伴奏,为大家献上了经过精心改编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以及《你和我》,一句“光荣属于中印青年的新一辈”赢得全场热烈掌声,一句“Meeting in Delhi”(相聚在德里)让在场不懂中文的印度各界朋友拍手称赞。   团里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两位傣族青年以传统的孔雀舞再一次征服了现场观众。孔雀作为印度的国鸟,象征着吉祥、美丽与高贵。两位青年用婀娜多姿的舞步,惟妙惟肖地演绎着孔雀轻盈、朴实、矫健的含蓄之美。 作为中国首位京胡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京胡教师的王彩云,用一把具有150年历史的京胡,演奏了一曲传统京剧名段。娴熟精湛的技艺,浓郁醇厚的韵味 ,让即使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很了解的印度青年也能感悟到中国戏曲艺术的精髓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   夕阳西下,月上树梢,团员们依然兴致高昂地在台上尽情释放着青春活力,表演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最后,大家在《中华民族》的音乐声中,通过手语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张炎大使也被热情地邀请加入手语舞,与团员们一起联欢。“来宝”,这一地地道道的中文名字,是五分团的青年为印度翻译起的中文名字,他也兴高采烈地加入了舞蹈人群中。场上场下,欢声一片;悠扬的歌声,整齐的舞蹈,将整场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此次访问印度的500名青年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青年工作者、企业家、教师、学者、艺人、记者、大学生代表等。刚到印度,他们大都觉得自己对印度的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书本上。大家认为,深入交流才能促进沟通,加深了解才能增进友谊。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有时候,两个从不相识的人很可能一见面就变成了知心的朋友。”在接下去的几天时间里,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朋友们在印度逗留的短暂几天里领略了印度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积淀厚重的文化古迹、魅力四射的印度歌舞,并同热情奔放的印度青年一同交流探讨,许多中印青年一见面就成了知心的朋友。这一切都将深深地印刻在500名中国青年美好的记忆中。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ywcf/t912304.htm
个人分类: 外交|9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家之言:旗袍是历史上中华国运衰颓时的服饰
热度 6 周可真 2012-3-7 21:37
汉服唐装才是正宗的中国传统服饰。 仅就外在形式方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我是主张回归汉唐,因为“汉唐雄风”才是历史上中华民族鼎盛时期的本色,汉服唐装之类方能显其本色。 旗袍固然也不错,但终究是历史上中华国运衰颓时的服饰。某些领导人都相信“天尽头”、“西山”不吉利(按:作为语词,它们隐喻人生好景不长。又:据说,“天尽头”如今已被改成“天无尽头”;苏州的“西山”则已被改成“金庭”。前者只是听说,后者是笔者所实见。),则“旗袍”又有何吉利可言(按:作为实物,它有中华国运衰颓的象征意义)? 但是,我并不反对一般中国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穿旗袍,只是认为不宜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把旗袍当作什么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来加以宣扬。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358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林毅夫: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市场经济羁绊
wind 2012-3-2 13:11
林毅夫: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市场经济羁绊 2012年02月27日 08:52 来源: 中国企业家 字号: T | T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中国经济经过这么多年快速发展,是不是就代表中国文化的复兴呢?或是说,即使能够维持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变成 现代 化国家,我们的文化是否必须改头换面呢? 文化复兴跟两个概念相关。一个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因为谈文化复兴,必然是一个文化原来是先进的,后来变成落后了,希望再变成先进的文化,这样才有复兴可言。另一个是绵延不断的文化:只有这个文化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绵延不断,才有复兴的概念,如果每次都重新开始,那就无所谓复兴了。 那么,判断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它的标准是生产力水平,也就是生产工具。因为从伦理和价值的角度来看,很难说哪个价值和伦理更好。农业社会被认为比原始共产社会先进,是因为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现代西方文化被认为是先进的文化,甚至是强势文化,那它先进在什么地方,强势在什么地方?还是它的生产力水平。因为它的工业化生产比我们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高。 何谓文化的绵延不断?我认为绵延不断的是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因为工具和组织都是不断变化的。众所周知,中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中,生产工具和组织层次是不断变化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来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代代相传一直没有变过。 中国文化能否复兴,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能不能够支撑经济基础的不断提升,使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我们的组织,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能不能够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提升而跟它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能否保存而不消失?如果不能保存,那么即使我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了,那也就不再是绵延不断的中国文化了。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从经济基础来看,如果我们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那么依靠后发优势至少还可以保持20年的快速增长。而且中国人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不低,外国很多著名大公司的骨干科研人员是中国人;更何况,在18世纪之前,我们技术创新的速度还比其他国家快。所以,在赶上发达国家以后,我国的经济应该还能充满活力。 从经济组织来看,一般认为,与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经济组织相适应的是市场经济体系。但是,西方在罗马时代是奴隶社会,罗马帝国崩溃了以后是农奴社会,一直到18世纪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才兴起。而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而且劳动力也可以自由流动。《管子?牧民篇》写道,“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其意为,“一个国家如果富裕,就会吸引远方的外国百姓来定居;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力,老百姓就会留下来耕作、生活”。这就像现在我们国内沿海比较发达,内地很多人就移民到沿海;美国、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很多发展中国家、低收入国家的人民就移民到那里去。 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而且商品经济也非常发达,那时就是一个标准的市场经济,而且还有投机产业的出现。春秋时代的吴越之争,范蠡帮助越王打败吴王后吸取“高鸟尽、良弓藏”的教训辞掉官职,带着漂亮的西施泛舟西湖。他有生财之道,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三聚千金之财三散之于贫穷的亲戚朋友。短时间内赚取巨大财富的捷径是投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了范蠡投机之道是“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说明当时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说明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来决定生产,价格高时多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价格低时少生产,导致求大于供,价格上涨。最后一句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投机的原则,当商品价格昂贵时要像清理粪土一样赶快抛卖,当商品价格便宜时要像珠宝一样买进积存越多越好。可见21世纪的投机原理在2300年前春秋战国时代范蠡就已经总结出来了,他当时投机的原则就是今天在美国纽约股票市场,或是芝加哥商品交易市场投机的原则。 从经济基础来说,我们的技术发展潜力、产业升级潜力都很大;从组织层次上讲,面对市场经济,儒家文化也是完全适应的。这样,决定中国文化能否绵延不断、发扬光大的关键就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是不是能够保存,或者说是不是应该保存。过去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曾经不少人认为如果不打倒孔家店,不消除儒家文化的愚昧落后,中国就不能实现现代化。但我觉得这个看法不见得全面。当时有这种看法是因为我们经济基础弱,人家是强势文化。 在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仁”的形式和途径是不断变化的,但它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不变的。现代社会里具有这种爱,实际上更容易避免纷争,更容易让各个民族、各个文化共同繁荣发展。它的内涵也不是保守顽固的,也不会制约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已经是很好的证明。 另外,亚洲四小龙,都是以儒家的“仁”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它们现在都变成了高收入经济体。比如美国2010年人均收入48000 美元 ,新加坡2010年的人均收入50700美元,跟美国相当;香港地区34000美元,跟美国差距不大,台湾地区和韩国都是2万多美元,都进入到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了,所以并不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就不能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 儒家的核心价值“仁”既然不是保守落后的,那么它会不会消失?在我个人看来,从理论上来说不容易,但是并非不可能。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为名为利而干伤风败俗的事时有发生,并且,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透过传播、接触,人们也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伦理取向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多了,耳濡目染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也可能会逐渐消失。 所以,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界有志于民族文化复兴的人士,尤其是属于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不仅有责任与义务推动社会的物质进步,献身于经济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必须要有“死而后已”的任重道远之责任心,以“仁”为己任,用适合于时代特质的形式,身体力行地实践,给社会做出楷模。政府和舆论界也应该通过教育与媒体的报道,有意识地倡导适合时代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水平提高、实现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美国文化是一个强势文化,美国的电影电视里面就灌输了很多宣扬他们文化价值取向的东西。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用说教的方式,但是可以在小说、电影、文艺活动当中,把五千年来绵延不断、历久常新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用具有现代社会特质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传承中国五千年文化命脉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1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熊胆背后的真实问题
rbhuang5907 2012-2-27 22:38
◇◇新语丝(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   熊胆背后的真实问题   作者:stringofuniverse   打着中医旗号的人终于因为搞熊胆,捅了环保问题马蜂窝。   多年以来,中医总是声称自己有很多“治病救人”的良药。但是全世界这么 多国家,这么多医院都在治病救人,也没见几个医院后面不养几个珍稀野生动物 就不能救人的。这些打着中医瑰宝招牌的商人,无非就是“装怪”、蒙人、赚钱, 而利用大部分非医学专业人士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作自己的保护伞。一旦有反对 声音出现,他们直接拿出中医的各种“经典”,进行辩解。而且,如果有科学家 想深入探讨他们“治病救人”方法的机理,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说,我们的医术, 和科学不一样,没有办法做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最终,中医就可以在非主流医学 和患者之间边缘地带放心地贩卖野生动物。对于中医来说,越是珍稀物种就越有 吸收力,如果不信,大可去中药店看看。   中医和世界各国传统医药一样,是古代人们医疗经验的积累。但是中医从来 不认为自己需要接受现代科学的洗礼,以去伪存真,所以才会有当今这种奇怪现 象。中医大专院校搞西医,中医民间医生搞怪。的确不能排除少部分医生在真正 潜心研究中医历史对于现代医学的启示,但是敢问这些人是否对中医行业起自律 作用?   这让人回想起西方发达国家曾一度出现过的思潮,即对传统、民间医术的评 判。但凡读一读书都能找到答案,没有人否认各国传统医学中有些极有价值的实 践,但是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益处。所以中医问题也一样,基本上就是科学与传统 文化之争。由于医学和文化之间并不像化学、电学那样界限分明,所以才会给争 论留有空间。   事实上,如果认真看一些批评中医的意见,不难发现,批评者往往都是有一 定医学造诣的人,也深入地研究过一些中医内容的人。不过网络这种特殊的传播 方式,就是给无数专门用口水淹人的批评者活跃空间。   面向未来,中国国民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是不容置疑的,每个人知识丰富的 人都会自己给中医一个评价。但是当下来说,批评中医难免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 益,所以对我等大部分普罗大众来说,恐怕也只能略略看看热闹了。 (XYS20120226) ◇◇新语丝(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 2012-3-5 14:43:39 rbhuang5907 王局长曾经被问及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时,做这样的回答:“青蒿素是来源于中药的西药。” 这是根据什么样的逻辑得出的结论? 2012-3-5 13:40:00 rbhuang5907 王国强:以眼睛不适为例,有的人会用西药眼药水,有的则会选熊胆眼药水,这是医生和患者的选择,不能完全限制。 请王局长解释一下什么是“西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里就没有西药这一说,王局长是一名官员,为什么不按官方的说法对公众说话? 2012-3-5 13:32:56 rbhuang5907 熊胆汁是混合物,根本不可能进行现代医药的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不可能是科学意见上的医药。 2012-3-5 13:30:31 rbhuang5907 王国强:这件事应该好好听听专家意见,动物药和名贵药材有上千年的历史,并非现在才有,虎骨、麝香、犀角、羚羊角等名贵药材,到目前为止,其临床功效尚无法替代,这是事实。 女人缠足也有上千年历史,是不是也要保持。
2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创新模式简单公式
benlion 2012-2-25 23:16
文化创新模式简单公式
到目前为止的人类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资源 – 文化资源,如同物质资源、社会资源,自然、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为创造现代和未来的信息和范式来源,哲学的思考分析和澄清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摩尔《伦理学原理》论述首先是概念的分析或还原,又如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需要建立知识发现的规范和模式,皮亚杰《结构主义》阐述结构或模式转换,然后是具体实现知识发现、技术发明、工程设计和艺术创作的方法,从而在自然、社会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和信息 – 创造新的文化,这种知识又转换成现实或可实施的人工生态、社会管理和机器制造等。 总结为一个简单的公式为: 自然信息、社会知识、文化资源 - 研究范式+转化模式 -知识经济、制造经济、虚拟经济。 即,创新范式( paradigm )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中形成,同时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将传统文化诠释成现代文化的语言和发掘合理要素与现代文化融合,从而构成新的文化( culture ),也就是未来文化。 历史遗迹、文化遗产、传统工艺、自然风光、生物物种等成为从联合国、国家到地方的天然资源保护和传统文化遗产等,在文本形态、文物形态的文献数据库之外,可以提供资源保存和持续发展活的历史数据库,这是人类进行研究与创新的资讯信息库。传统文化,无论是以地道传统方式传承,还是保存于人类文化历史文献之中,都是为创造新的文化、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和开发新的经济财富提供资源,资源是原料和样品,创新是转化为成品。 ( 2012 年 2 月 25 日)
2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小伙在武汉自行车失而复得的滑稽意义
热度 1 wliming 2012-2-21 22:16
自行车环游世界的日本小伙在武汉自行车失而复得这件事耐人寻味。 日本人大概不知道,中国人的自行车多年来都是周转的,很少是自己合法拥有的(发票)。小偷偷了去,某人去买了来,另一个小偷再偷去,另一人再买了去。所以,一辆自行车从出生到死亡不知要过多少次的手。很有意思的是,公安基本上不管这等小事( 如果抓一个小偷就像抓一个嫖客一样罚款5000,估计小事就变大事了 )。我住处不远处,就有一个黑车售卖处,每天傍晚都有几辆黑车在那里交易,大家心照不宣。这个公开的秘密,几年了都没人管,也没人报案,小偷和群众已经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估计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每个人不丢几辆自行车才是不正常。 这次日本小伙来到武汉,领略了一下中国这一独特的文化。价值一万大几的自行车,丢在路边,自以为是坦克别人扛不走,尤其是他身边竟然还有这么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如果是中国人,丢了也就丢了,谁也不在乎那几十块钱买来的黑车,就当是打个的士坐几趟公交算了。可这日本人的车,是从几十个国家滚过来的,那个精神价值不能以万计,丢路边是不是太不当回事了?况且这是在中国,是在有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中国,以为是在你那学了一点西洋文化的小日本啊? 武汉公安,毕竟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度,给人提供免费的自行车使用,还立案侦查这么个不挣钱的小案子。虽然公安从来没有对国人这么客气过,但是,这种行为还是值得称颂的,我中华大国还是大度的,对日本人还是那么友善。很有戏剧性的是,最后竟然有个哥们花了一千多块买了那辆车来还给日本人。日本人终于喜笑颜开,武汉算是没有给我中华大国丢太多的脸。
个人分类: 社会|16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热度 18 jiulianjushi 2012-2-9 11:03
近期科学网热衷于对传统文化评说,大到《自然》发文,小到博客纷纷。 个人认为 对传统文化下结论为时尚早,评价一个文化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两次研究和试验就可以判定的,尤其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对自己陌生的、带有偏见成见和曲解误解的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判定需要慎之又慎。说的大点,这是一个宏大的体系,没个十年八年的专门研究,甚至光研究不依此而行,就说三道四,不是说不到点子上,就是说错。如果是称扬倒没什么害处,如果是批判甚至毁谤,那就祸害无穷了——口业报应之重,知识分子往往知之甚少,且不以为然,而那是断人法身慧命的行为,果报之重无法想象,自己的行为一定会自己承受,等到恶报现前就悔之晚矣!《地藏经》云 : “复次普广,未来世中,若有恶人,及恶神、恶鬼,见有善男子、善女人归敬、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形像,或妄生讥毁、谤无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齿笑,或背面非,或劝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讥毁者。如是之人,贤劫千佛灭度,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过是劫已,方受饿鬼。又经千劫,复受畜生。又经千劫,方得人身。纵受人身,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来结其心,不久之间,复堕恶道。是故普广,讥毁他人供养,尚获此报,何况别生恶见毁灭。” 这段经文,近似白话,并不难懂,但佛说的都是真话、实话,并非吓唬骗人之语。 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释道,很多都是体现的觉悟之道、解脱之道,批判甚至毁谤就会让许许多多的人不去学,不去解,不去行,也就是不能悟道,不能觉悟,导致许许多多人继续造作恶业,所以断众生法身慧命比杀害众生生命果报要严重得多。 对待传统文化,不理解、不相信、不践行、不称扬、不赞叹都没有关系,但别出言不逊,甚至毁谤毁灭,否则自作自受,谁也救不了。
个人分类: 文化|4008 次阅读|35 个评论
科学破坏传统文化
热度 16 lvnaiji 2012-2-4 13:38
吕乃基 传统文化可能有各种含义 , 其外延通常意为科学技术广泛传播前所存在的文化,因而可以非常简洁地定义为工业化以前的文化,亦即 " 前工业文化 " 。 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多建立于远古的传说、圣人的权威或沿袭的习俗上 , 较少经理性的质疑 , 也缺乏经验基础。传统文化的表述 方式大多是非逻辑的、模糊的以及形象和具体的,缺乏精确性和普遍性。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中的一个特点是贬低甚或否定现在、否定当下,或是厚古薄今,或是为了虚无飘渺的未来而舍弃现在。传统文化通常进化缓慢或者陷于停滞状态 , 传统文化普遍有很强的凝聚力 , 但却没有活力,缺乏内在变化动力和与外部的交流,同时压制变化,闭关自守。最后,尽管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建立于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基础之上。然而 , 虽然在现代人看来传统文化有上述种种落后之处,传统文化毕竟在工业化之前存在了漫长的岁月 , 使创造了它并生活于其间的芸芸众生感到生命与万物的意义 , 感到安定和自在。在传统文化中 , 个人因定位并消融于集体之中而不会产生对于存在的忧虑。同时,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整体的凝聚力量保证了它功能的实现和自身的延续。 科学正在破坏这样的传统文化。对于所有在后来传入科学的国家来说 , 科学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必然是一异己的因素 , 必然要与传统文化发生全面的对抗 , 即使对于科学在其中萌芽的欧洲 , 同样存在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效应主要表现于陈述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正是这些影响动摇了作为一个文化基础的价值体系,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 并使之作为一个整体发生离析。 近代科学兴起后即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 并由此破坏传统文化。伽利略关于落体的理论不仅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臆测 , 而且动摇了古代权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提高了人们对自己判断能力的信心 , 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也起到同样的作用。更大的破坏来自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们的意义是重新阐释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随着天上神灵的隐去 , 他们在尘世间代理人的权威也就不复存在。 达尔文进化论所揭示的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过程在 19 世纪末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震荡。革新者们认为 , 稳定、守旧 , 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 , 唯有变革、进取 , 方可能被 " 天择 " 而继续发展。在上述冲突中 , 科学中的知识体系越与人有关 , 涉及生命的本质 , 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就越烈;反之 , 如元素周期表、电磁理论等则影响较小。另一方面 , 传统文化越要成为包罗万象的体系 , 越是严密和理性 , 越要承担起解释自然、阐释生命的重任 , 就越易受到科学的打击 , 如中世纪的宗教就是如此;反之在如阿拉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关于自然的严密体系 , 具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面对科学知识可以随意应变,游刃有余,受科学知识体系的直接影响就较小。正因为此,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使之得以延续至今,老当益壮;也正因为此,中国传统文化较少更新,积习之深为世上所独有。 科学的陈述体系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效应还因科学方法而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的核心是理论与实验的比较,这种比较所体现的是一种尊重事实的批判精神。由于科学的这种特殊而有效的批判方式 , 科学的知识体系在与文化的对抗中几乎是无以匹敌的。“它的范围可以有限,但它完全清楚这一点 , 在这一范围内 , 它则以一种迟早会被承认的权威支配认识” ,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 , 传统文化的陈述体系未经如此的批判 , 却将其范围扩展到无限大 , 不承认自己的局限 , 这样的陈述全系无疑经不起如此严格的批判。 作为文化之核心的价值体系建立于特定的以及协调一致的陈述体系上。随着科学陈述体系渐次发展并进入文化领域,必然与原有的陈述体系发生冲突,使之发生动摇、分裂或自相矛盾。于是价值体系便遭到破坏。 然而问题是 , 科学所提供的陈述体系能否取代传统文化的陈述体系而成为价值体系的基础 ? 如果不能 , 那么就引起两个问题 : 第一 , 什么是价值体系的基础 , 甚或它根本不要基础 ? 第二 , 科学的陈述体系与文化的价值体系之间 , 换言之 , 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是否会发生分裂 ? 科学方法不仅加强了陈述体系对文化的破坏效应,它本身也在直接从事破坏工作。那就是以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活动程序影响文化。科学正是籍此而获得一往无前的发展。于是 , 在如此强有力的有效的方法面前 , 一切模棱两可的、随意的、长官意志的、耽于想象的、盲目的思维方式都相形见绌。科学方法一旦为民众所掌握,必将动摇传统文化的地基。 这就是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效应。由于这种破坏,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物 , 所有的一切 , 都从原有的意义框架上被剥落下来 , 从原有的生命之源连根拔除 , 存在失去了基础 , 他 ( 它 ) 们将被安置在何方 , 扎根于何处 , 哪里是他 ( 它 ) 们的家园 ? 如此强烈而彻底的震荡必然带来“对于失落的一切深沉的幻灭惑和追本溯源之情”。科学能提供新的框架 , 新的沃土和新的基础吗 ?
7515 次阅读|43 个评论
科学是为了进步,经验是为了传承
热度 1 hujianbo 2012-2-2 10:57
科学是一种范式,它的对立面是经验。什么是科学,N多书上都会讲;简单的说,就是用大家都认同的方式去认识未知的东西,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科学要求有怀疑精神,但是如果探索研究的方法都要被怀疑了,那谁还相信你的研究成果?人力有穷尽,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未知是无限的;为了能够一步一步走下去,我们当然希望学到的知识是经过夯实的,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这样才能尽快开始向未知世界进军。有人说科学是八股文,没错的,不要一说是八股文就认为是贬义的。 经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宝贵的,但是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它不是好事。怎么能够让不同的人学到的是同一种东西?怎么能够让后代学的和我们自己掌握的是一样的,方便他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我们国家科学精神不强,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经验的东西太多了。比如金庸的武侠,好的武侠秘籍都是前辈们留下来的,而且秘籍很薄,有的甚至只是图甚至是口诀。这玩意有的人一看就懂,有的人死活看不懂;看懂后学了就很无敌了,没人去想它们是怎么被开发出来的。经验的好处是精炼好记,缺点是因人而异,有点像个人笔记,只需要记一些自己能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就行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他妈的又是山了”,我不怀疑提出者的境界,但是要体会这种境界,自己悟去吧。经验这个东西吧,就是先让你囫囵吞枣的记下来,然后在生活中、锻炼中慢慢消化,慢慢吸收。如果你自己都解释不了的话,就用一句话“冥冥中自有天意”;如果你懒得跟别人解释的话,就用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要多”。 科学是为了让别人尽快地搞明白,经验是为了让自己或者自己亲自传授的人尽快地搞明白;科学不会失传,经验经常会失传。对国家来说,我们需要科学;对个人来说,我们需要经验,别人不好学,独门的东西容易垄断。未知的东西有很多,每个人在自己特长的方面,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独到的体会经验。作为科学人要习惯于把自己甚至是他人的经验转换成科学,事实上很多科学问题的提出确实是来自于经验。
34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论宫鹏教授的Nature文章,我是支持者。
热度 11 liuliangyun 2012-1-30 19:30
宫鹏教授学科专业与我相近,都是从事遥感科学研究的。他是海外教授、国内大牛。我与他接触有限,认为宫鹏教授还是极有天赋的科学家,32岁(1997)就成为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环境科学、政策和管理系终身教授( http://baike.baidu.com/view/2168211.htm )。他兴趣广泛,且对热点问题非常敏感,研究工作还是挺有水平的,至少我是钦佩他的研究工作(不是后面列出的Nature文章)。他在Nature上发表了4篇或更多文章(我只查到4篇),主题也很发散,包括中国农业化肥施用过渡、中国湿地变化遥感监测、中国粮食安全、中国传统文化阻碍科研。(链接附后) 其中他1月25日在Nature上的“中国传统文化阻碍科研”评论文章在国内引起巨大争议,特别是科学网以头条方式报道中文摘要后(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994.shtm ),在科学网内被批、被评者众。本博文也凑下热闹。 或许,Nature评论文章无关正确与否,能引起热议和思考就达到了目标。 但传统儒家文化是不是阻碍了中国科研文化的进步和创新?我倾向于是,个人主观认为传统儒家文化的确束缚了创新,而创新是科研的核心。 从历史角度来看,自从我们遵从了儒家文化,中华文明基本就停滞了(3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有类似表述),现代科学对中华文明来说实际上舶来品(奇技淫巧)。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儒家文化的东亚,而是在西方欧洲,且儒家文化对现代科学贡献极微小。 争论要理性,就观点、就事,别对人,也别引申到道德和政治观点上去了 。如John Millwood在宫鹏教授“ China needs no foreign help to feed itself”Nature文章后的留言。 To Lars: It is a very interesting phenomena that almost all topics of China, even in nature, fall into political quarrels. As this is a scientific news website, could you please give some proof that the China claimed are other countries'territories, before you claim it is not humane? 2011-06-04 07:38:46 PM Posted by: John Millwood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73/n7347/full/473284e.html?WT.ec_id=NATURE-20110519 China must reduce fertilizer use too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71/n7338/full/471305c.html More protection for China's wetlands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601/full/474007a.html China needs no foreign help to feed itself http://www.nature.com/news/cultural-history-holds-back-chinese-research-1.9901 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
23572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不要贴标签----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之乱弹
热度 1 sunyunxu 2012-1-29 22:53
心理学治疗抑郁症时,建议患者不要给自己贴标签。贴标签的行为就是:认为自己(别人)就是那样的,改不了的。其实,贴标签的事情,我们常常在做。给自己贴,给别人贴。自己作的标签,反过来又限制了自己。所谓作茧自缚者。 人们对文化历来也常有贴标签的行为。比如最近热议的饶毅、傅新元教授对中国文化的评议,Nature上宫教授对孔子、庄子之学对科技发展的阻碍等议论,未尝不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 以个人浅见,中国传统文化也许有一些不适合科技发展之处,但言其根本上就会阻碍科技发展的说法,就忒武断了。文化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不变的事物,这在佛教中有很精彩的推理。)中国文化秦时与汉时不同,唐时与隋时不同。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与外界传入的思想相互交融。佛教传入,就使得中国文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致后世,中国人说话已经离不开佛教的一些词汇了。 同样,西方思想与现代科技融入中国文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还有国人不可不信奉的马列之说。仅仅把科技发展慢归罪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大恰当的。试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人在科技界所起到的作用与中国当时的状况,可以一窥端倪。 至于现在慢了,恐怕要有很多客观的观察才可。
个人分类: 杂谈|284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作为科学人文思想展现的平台:兼论饶毅的投石问路
热度 21 fuxy 2012-1-10 18:42
科学网作为科学人文思想展现的平台:兼论饶毅的投石问路 (有关科学人文思想系列评论文章之首篇) 2012 年 1 月 18 日将是科学网五周岁生日, 作为网友之一,写些想法,以表庆贺。 建立任何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或是一个健康的社区群体, 我们都需要有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理性的,和有建设性的, 包容不同意见观点的交流平台。 科学网的五年来的作用之一, 就是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 科学人文思想展现的平台 。因此,科学网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护。 引人注目的是, 在这个平台上, 我的多年的朋友和同行饶毅教授,不断的在 “ leading waves ”。 有不少科学界同仁,包括我们的许多科学界朋友, 许多已是各自领域里的专家教授, 在私下聚会时, 曾不时批评和建议饶毅, 为什么不多花时间做科研, 做些实事,在网上谈天说地有何意义? 对此, 饶毅曾坚定的表示, (对于有争议的公共重大议题)能公开的说, 就是做实事。 对此,我十分赞成。 饶毅也曾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多写写? 我最终建立此科学网博客,饶毅的影响不可缺少。 我本人虽然至今还没认真写过有关 科学人文思想 博客文章,却历来十分关注饶毅的博客和他回国以后人文思想的进程和变化。 2004 年,在科学网成立之前, 针对中国迫切的科研改革议题, 饶毅和鲁白, 邹承鲁曾在《Nature》》公开发文提议 撤科技部设总理科技办公室,让一般行政人员退出科技决策;让课题资助引入竞争机制。 此文章曾大胆批评, “中国科技发展还有根本的 体制问题没有解决:中国科技管理目前仍然停留在 '人 治' 阶段,社会和科技界的人际政治在多个层面起重 要或主导作用, 而科技的专业优劣在现有体系不能发 挥合适的作用” ,“ 国家对科研课题———尤其是大课题的资助没有引入竞争,只是少数行政人员指定少数专业人员,内部讨论形成",“是科技界少数人进行学术政治的结果 ”。 " 要从人治科技变到竞争优胜的体制,首先必须明确政治和科技的界限,分开政治决定和科技专业决定 。” 具体的提出 “政科分离”要从界定政治领导、专家、和行政人员的作用开始 等等合理的提议, 大声呼吁“ 中国科技体制的变革” 和 “建立良好的科技体制 ”。难能可贵的是, 此文明确的指出了 当前中国科技体制的核心问题是 “人 治”。 众所周知, “人 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 他们的提议在海内外,引起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热烈讨论, 可能是新中国历史里,科学家对政府有关部门的最大胆和有争议的提议之一。开创了科学家以个人身份, 对有关中国重大科技管理问题的公开讨论的先例。 在我看来, 这表明科学家对政府及有关制度有权监督, 也是正常的公民的言论自由在中国有所进步的表现。 当时若有科学网,想必我们会见到更多的科学工作者的参与和讨论。 饶毅和施一公教授于 2010 年进一步撰写了《 中国的科研文化 》一文,简要的分析了学术政治产生的深层原因是 文化 。科学网对此有广泛的后继讨论, 从而使此问题充分暴露在公共的视野里。 一个共识是,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着科技界。饶毅等所指出的中国当今的学术政治文化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及历史的源头。 从饶毅等最初的投石问路,几乎八年过去了,遗憾的是,科技界学术政治的状况没能根本改变, 虽然存在的问题日益清晰。 我们现在想探讨的进一步问题是,在中国现有的科技体制下,需要有多大的舆论压力, 才能使有关机构推行改革? 为什么仅仅在科技管理的层次里,竟然有如此大的阻力? 制度改革的前途在那里? 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会阻碍中国的科技发展?我们如何改造传统文化,进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等等。 在许多科技工作者包括科学网友,仍然在为此类重大的 “文化现代化” 问题焦虑和讨论时, 饶毅最近写了一篇他自己称为 “回国五年记”,令人费解的提出了一个几乎反调的论点, 提出了所谓的 “ 中体西用 ” 的文化 观 , 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是对的,而很多方面需要吸收西方的优点为我所用 。具体的, 饶毅写道 “ 中国 诸 子百家的文化基 础 、包容 传统 , 结 合中西的理性思 维 , 为 人类 发 展提供了一个可能不同于受宗教极大影响的西方道路 , 也 许优 于西方的道路 。” 更有甚者,他似乎在逻辑上来了一个大转弯,声称 “ 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根本上优于西方经宗教深刻改变后的传统。中国的诸子百家,是民主、平等、和平、理性的探讨”。 看来,如何进一步了解在西方历史中,宗教和理性及科学的互动,如何解读对整体人类文明进化历史 (中西文化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什么是真正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价值和遗产,需要我们切实的讨论,理解,和更深入思索。 我必须承认,从饶毅八年前的投石问路, 质疑 ”学术政治“和 " 人治科技 " , 批判 中国的科研文化 , 到现在主张的 “ 中体西用 ” 的文化 观 , 是一内在自我矛盾的悖论 (Paradox)。 饶毅的 思路 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还不十分明白。 不论怎样, 在下一篇文章里, 我将试图分析 “中体西用 ” 的文化 观, 作为对饶毅此博文的一个公开回应 。 References: 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转变:从传统人治到竞争优胜体制 , by 饶毅, 鲁白, 邹承鲁, NATURE|VOL 432|SUPP|18 NOVEMBER 2004|www.nature.com/nature 三著名学者抛出惊天言论撤科技部设总理科技办 http://www.bioguider.com/person/celebrity/409.html China’s Research Culture: 1128 3 SEPTEMBER 2010 VOL 329 SCIENCE www.sciencemag.org, EDITORIAL   10.1126/science.1196916, by Yigong Shi and Yi Rao .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29/5996/1128 美《科学》批评中国科研文化:"浪费资源腐蚀心灵"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763878.html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 饶毅的个人博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27118 2012年1月18日科学网将迎五周岁生日 http://news.sciencenet.cn/sub18.aspx?id=929
8170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中国的事情为什么不好办?!
热度 2 duke01361 2012-1-10 10:16
中国的事情为什么不好办?! 一、 价值观不一致,人多,不同阶层分化严重 二、很多人奴性太强,卑躬屈膝 三、公民意识淡薄,缺乏独立人格追求 四、公德意识淡薄,各扫自家门前雪 五、 法律意识淡薄,人情关系成风 六、 穷惯了,讲凑合,情绪化,缺乏理性 七、 小农经济影响,自顾自 八、裙带成风,拉帮结伙,山头主义 九、气人有,笑人无,缺乏普世人文关怀 十、传统文化缺失,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
个人分类: On Culture|310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热度 2 hjf306 2012-1-6 21:45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special/ruguonishiquyuan/detail_2011_06/02/6795171_3.shtml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302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承续传统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chendb07 2012-1-5 22:20
承续传统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原兰州商学院院长、马保平教授(现就职于甘肃省政府参事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贯穿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方向与文化立场、有着坚守了两千多年的由基本文化要素所构成的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家园。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伏羲 — 画开天”,距今已有近八千年的文化传承。八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用图像符号传承认知到用方块汉字表达思想,中华文化的方向一直在研究探索着宇宙自然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人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美好人类社会的探索。经过了无数代的探索与体验,我们的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总结出了“以自然为本”的认知观念,在对人性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孝、廉为本”的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了“以仁为本”的精神理念,在对待人类社会的关系上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理念。由此四点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对“天下为公”的美好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 “以自然为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首先是把人放在大自然之中,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故应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动态平衡;其次是认为人是在努力适应大自然(地球环境)动态变化及其运转节律的客观条件下而逐步进化发展形成的地球生命,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类进化的本能经验要求人类必须遵循宇宙自然的基本法则;其三是人在不断提高自身生存与生活条件的活动中会不断地影响甚至损害大自然的动态平衡。所以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只有坚持“以自然为本”的文化立场,才能促使人与自然真正达到和谐,从根本上纠正人类在利益与环境的取舍上所屡屡出现的失误。 人性源于生命的本能即:“食、色性也”。“食”乃摄取物质能量维持生命运动的本能,而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主动地生产与创造财富,其目的是占有,本质是“为己”,所以称之为“私”。“色”是生命延续的本能,而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由心理控制生理并上升为以心理活动为主的“爱”,而且进一步扩展为性爱、父母之爱、对父母有意识地回报之爱(即孝)。由“爱”的成份与特性而知,其主要性质是“为他”(性爱中有“为己”也有“为他”,母爱、父爱及孝均属“为他”),是“善”的根源。因此,我们祖先提出了“为己不唯己”的理念,在承认人性中有“为己”本性的前提下提出了 以“廉”为准以“礼”为界,进行 “克己”、“修己” 的修性手段。同时在对人性中“爱”的成份分析的基础上认准了“孝”是开发爱心的基点。由此得出了从“修己”、“克己”和以“孝”为基“由内及外、由近及远”开发爱心这两方面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教育理念。所以本文称之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以孝和廉为本”的文化教育立场。 “以仁为本”(天命有德、德为爱人,仁者爱人)是中华文化中对待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以民为本”(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中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立场。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从远古的家族血缘结构延续下来的,而且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传统文化,其中传承了许多家族血缘文化特征的内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仁为本”的基本立场体现了“爱人”才是“德”的核心品质,同时也是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民为本”的基本立场是中华文化对待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其中虽然包含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执政经验,但更重要的还是家族血缘文化中的从“家、国”到“天下”的爱心推广的延续。可见,“以仁为本”与“以民为本”都是爱心的体现与扩展,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质是“爱心文化”。 《札记》中有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陸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鰥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始终的精神追求。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沉淀,聚集了众多的反映真、善、美的优质要素。其中突出代表中华特色的有 : “忠、孝、仁、义、礼、智、信、谦、诚、俭、勤、廉”等。其中,“忠”虽然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曲解与愚弄,但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事业、忠于职守等永远都是中华民族所公认的美德,也是中华文化中最主要的优质要素之一。“孝”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要素,他体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一直流传至今的优质品德,也是人性中善的本源与社会正义之根。“仁”是爱心的体现。“义”是正直的表象也是“最适宜”的表述。“礼”是对行为的约束也是任何时代都应具有的与时俱进的行为规范。“智”是识别与判断是非与真伪的能力及智慧。“信”是真诚的体现。“谦”是进步的前提。“诚”是质朴的本性也是作人,作事,作学问的根本。“俭”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也是对大自然的维护。“勤”是人类进步的前提也是自身向善的途径。“廉”是控制私欲的准则也是自我向善的约束(此十二要素均有较深广的含义,此处从简)。这十二项基本要素是中华民族坚守了数千年的作人作事的行为品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要素,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要维护,坚守并发扬的传统美德。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是我们祖先从“天道法则”与“地道法则”中领会出的“人道正执”之一。它不仅出自于天道精进与地道精神,而且也是人类群体进化过程中的基本法则与遵循的原则,同时还是人类群体领导者(真正的领袖)所代表的人类群体的人性优势(相对于一般动物)。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一直被作为最主要的精神标志之一,其当然也是必须要坚守,维护并大力发扬的传统文化的优质要素。 三、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号召,这本来就是中华文人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首先应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透射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志、承续中华文化的血脉传承。透过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血脉可以解析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可分为个人追求与社会追求。其个人精神追求的最高范式古 人表述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社会追求是古人想象出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形成并践行以来,我们已具备了充分的理论与初步实证将古人想象出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与时俱进为实际可行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崇高目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遵道修德”、“忠孝仁慈”、“礼义廉耻”、“谦诚俭勤”、“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则充分显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基因与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标志,而中华民族坚守了数千年的文化方向与文化立场和维护了几千年的优质文化要素则是中华优秀文化最重要的血脉传承。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应有明确的研究探索方向与正确的文化立场。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虽然受封建统治的多方干扰,但其始终坚持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和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坚持了对人性本质的研究和对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美好人类社会的探索与实践;并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文化理性的角度坚持了“以自然为本”的文化立场;在对人性本质的认识上明智地剖析了人性本能中存在的“为己(私)”与“为他(爱)”两面,从而坚守了“以孝和廉为本”的文化教育立场和“克己”“修己”与开发爱心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理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角度坚持了“以仁为本”的文化立场;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观念出发坚定了“以民为本”的文化立场;在对美好人类社会进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并于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取得了较高的一致性。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理应维护传统文化中的优质文化要素,诸如前述的:“忠、孝、仁、义、礼、智、信、谦、诚、俭、勤、廉”以及“自强不息”的“精进性”与“厚德载物”的“承载性”等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要素,它们理应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而代代传承,并应大力褒扬与普及使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在我们中华文化中坚决地维护这些优质要素,在我们中华各民族的思想教育中牢固地树立这些优质要素,并促使其真正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诚信缺失,道德下滑,人性堕落的趋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较高思想价值的内容比比皆是,需要我们广大的文化、教育、思想工作者去奋力挖掘与广泛推广。愿我们从各不同角度、各不同方位,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而共同奋斗! 願 大家齐心协力并尽心尽力地继承和接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努力建设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媒热议胡锦涛《求是》文章:中国奋力抵御西方文化
热度 3 wliming 2012-1-5 11:59
博主评: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不在乎东方西方,只要是先进的文化,就是好的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应该吸收并代表的,否则,马克思主义,以及民主,科学这些西方的先进文化就不会进入中国。愚昧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对愚昧文化有更清醒的认识。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只要是愚昧落后的,就是我们应该鄙视的。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说得很清楚。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3日报道】题:中国国家主席抵制西方文化 本周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发表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说,西方正试图通过传播其文化和意识形态来控制中国,中国必须加强其文化产品来抵御这种进攻。 胡锦涛的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去年10月份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将在2012年得以延续。 这篇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文章源于胡锦涛去年10月在一次会议上的演讲。该文章鲜明地区分了中西文化,并指出双方的文化战正在升级。 胡锦涛说:“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 他还说:“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胡锦涛指出,这些措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去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官员们讨论了加强中国“文化安全”的必要性。 胡锦涛在文章中说:“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 《求是》杂志发表胡锦涛的文章和其他一些加强中国文化实力的文章表明,这将成为2012年的中心任务。中国已经在采取措施增强其在海外的文化影响力,即“软实力”。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开设了 孔子 学院,帮助外国入学习中文。 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让大型国家新闻机构在世界各大城市开设分支机构,包括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官员们表示,他们希望这些机构对世界事件的报道能与西方媒体的报道一样普及。 【彭博新闻社网站1月3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党刊上发表文章说,西方正在利用文化手段分化中国,中国需要警惕这种威胁。 胡锦涛的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电视和艺术等社会文化领域影响力的广泛行动之一。 据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共在去年10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六中全会的公报中说,要在电视电影等领域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去年,当局还宣布了控制电视中播放“过度娱乐化和低俗”的现实类和选秀节目数量的新规定。 胡锦涛在文章中写道,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月2日报道】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警告西方的文化战(记者彼得·辛普森发自北京)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警告说,西方正在利用文化战分化中国。 胡锦涛号召8000多万中共党员对抗“国际敌对势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一号召是在中国政府最近大力宣扬加强“软实力”之后发出的。 中国共产党投入巨资扩大媒体在海外的影响力,海外孔子学院也快速崛起,努力赢得对中国经济成就印象深刻但对其心存忌惮的国际受众。
个人分类: 哲学|9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学问的态度就只能有一个:求真求实求美
热度 3 yanghualei 2012-1-2 10:57
很久没有坐那好好看一本书,没有任何主观目的,不带任何功利性的,去享受思维带来的快感,以前坐那整整一个下午,就为证明一个感兴趣的数学命题,遨游在古希腊的哲学之中,欣赏人古人怎么发现事实,给自己莫大精神的享受,甚至没有什么起效,但很少问这样做值不值,真的。喜欢古希腊的精神,在某种程度我不太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每个人做朋友,就感觉这个人很符合自己的胃口,很厚道和坦诚,不会为什么而欺骗和隐瞒什么 ,我一直认为坦诚和诚实的人,是心里最舒畅的人,不需要为欺骗编造什么谎言,因为那是很费脑子的事情 ,其有深刻的人格魅力,当然这是真善美的力量,而随着环境的变迁,是自己逐渐变得理性和成熟,还是是自己逐渐变得退化和世俗。 这学期不断的变换学习环境,使得自己的学习一度度的中断,当然还怪自己对自己的理性不够专注,受某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左右,成为其他人矛盾的载体,进行博弈的现场。我喜欢以学术交友, 不喜欢听任何教诲你怎么做人和处事的哲学,因为我感觉做人的方式很多,但做学问的态度就只能有一个,求真求实,追求真善美 。以后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这样的自娱自乐,很纯粹的活法,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和那些你认为那么也很纯粹的人交流,一样追去真善美的交流,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我不是个政治家,不需要团结所有的人,只需团结好那些对科学一样情有独钟的人;我不是圣人,不需要对什么都有宽阔的胸怀,只对涉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保持这仅有的一份宽容。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915 次阅读|8 个评论
在元典方策围棋会馆里
BMK 2011-12-30 18:32
“元典方策围棋会馆”的主人尹小林先生打电话给我说,要在昨天(2011年12月29日)下午邀请中国围棋协会专联副主席王汝南、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华以刚两位先生到会馆作客,请我前往作陪。尹小林先生是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老总,近年来,他热心于围棋活动,在其公司所在地(北京西三环中路)建立了一个名为“元典方策围棋会馆”的围棋活动实体,筹划举办过包括“国学杯”这样高层次的全国业余围棋比赛。我是一个围棋爱好者,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从专业来说,与尹总的业务关系密切,尹总有相关活动时,常要我参加,我凡有可能,也从不拒绝,所以昨天下午如约前往。 王汝南、华以刚两位先生访问时,在中国棋院围棋部的副主任张雁琦女士的陪同下参观了“元典方策围棋会馆”的对局室和电视转播设施,还参观了尹总收藏的善本书,其中一本《围棋月刊》创刊号,引起两位的兴趣。那是一本32开的线装书,蓝色封面,内文印刷用纸类乎宣纸。风格朴实文雅。这本杂志的出版日期是1937年元月,据两位围棋界的高人说,连他们也只是听说,而没见过这本杂志。用一句中小学生作文中的套话来说,它可以说是中国围棋近代发展史上的一朵绚丽小花。 参观后,两位高手和我们对局下指导棋。华以刚先生对黄天树教授和我,王汝南先生与尹总和他一位朋友对局。我早就听邵炜刚九段说过,华以刚先生特别擅长下让子棋,所以提出要华以刚先生授黄天树教授四子,授我六子,可华以刚先生因为没和我下过,只肯授五子。对局结果,华先生对我的一局执白183子胜(黑贴2子半,我输5子),对黄天树教授的一局中盘胜,没数子。我没太用心下,只是注意他们俩的对局(我们在一张桌子上,用同一付棋下)。说实话,黄天树教授不但水平比我高,而且很认真,确实是“棋如其人”啊。 晚餐时,大家谈笑风生,十分融洽。我向两位请教有关日本围棋规则中一些问题。日本的围棋规则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数子时,“盘角曲四”不分情况一律算死棋。(在一般情况下,“盘角曲四”是“劫尽棋亡”,但有例外,如有共气活棋时,不存在绝对的所谓“劫尽”)华以刚先生是围棋裁判专家,王汝南先生请他回答。华先生说,这是日本人从中国学来的旧规则,中国人因为其不合理已经改过了。言谈中,华先生说,小说《金瓶梅》中有关围棋计子的办法,就是中国古老的数子法,日本现在的数子,就是这种办法。我说,请允许我在博文中引用您的这个高论,华先生表示没问题。 在餐叙时,无意中讨论到抗战时期的花园口决堤事件。有人疑问当时中国军队掘决堤的时机是否最佳,是否可再晚些。我回答说,中国军队决堤选择了最佳时机。再晚,就无法完成,将对战局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关于水势,我说,当时黄河水势不大,第一次决堤未能成功。我引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田琪之译、宋绍伯校,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该书第82页)的资料说,当时日军在河南尉氏作战时(1938年7月7日左右),“大泛滥地带”的幅宽约六百米,流速为二点五米。(经我回来核对,决堤在1938年6月9日8时,日本方面记为6月12日,不确)。我说,在中国大陆,不少人现在还说花园口决堤淹死89万人,真是一派胡言。我说,民国22年的洪水比花园口这次大多了,(《黄河水利史述要》载:民国22年八月十日凌晨,黄河陕县站最高洪水位298米多,流量估计22000立方每秒)死亡人口记录为仅为18300余人(《黄河水利史述要》402-403页)。花园口决堤时。水位太低,难以掘开水口,后因老天相助,突降暴雨,才得掘河成功。况且决堤前政府还通知相关地区民众撤离,如何花园口决堤就会死亡89万,高出民国22年超大洪水死亡人口的数十倍?不过是给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抹黑罢了。
3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惨遭抛弃
热度 1 wliming 2011-12-30 17:33
你看,多么博大精深的易经八卦,多么有创造力的甲骨文,多么有艺术性的繁体字,多么有韵味的文言文,多么婀娜多姿的小脚女人,多么风骚的长辫子,多么气宇轩昂的长衫马褂,多么不可一世的中华武功,多么伟大的阴历,都抛弃了啊,抛弃了。可惜啊,中国传统文化还剩什么啊? 中国好像历来是由外来文化主宰的。你看,西天来的佛祖在上,阎王爷也俯首称臣;现代西方来的科学,西方来的民主政治,西方来的经济学,把旧中国已经彻底埋葬。 垃圾文化,好像向来只敢欺骗自己人,几千年来的中华武功传得神乎其神,在世人面前却一败涂地。 对啊,汉字,汉语,还没丢。就剩这个了,这个丢不了啊。如果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学外语,估计这汉语早就丢了。学不好普通话的就捍卫方言,学不好英语的只好将就一下普通话。现在,讲汉语的,哪个不是在外国人面前装孙子?就是结结巴巴,也要冒充假洋鬼子讲英语。现在全民族学英语啊。会讲英语的都在土人面前耀武扬威。中国人啊,莫非你骨子里头就是奴才啊? 垃圾是要进垃圾堆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个人分类: 娱乐|1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昆曲征服西方 我们为什么要丢掉
热度 6 hjf306 2011-12-12 20:57
凤凰网《大学问——闻大学问,以致良知》第四期 http://news.ifeng.com/opinion/lecture/special/baixianyong/ 主题:白先勇之昆曲人生:邂逅梨园重拾昆曲 时间:2011年11月12日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 编辑:周东旭 白先勇: 旅美学人,当代文学家,昆曲推广家。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同时为《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烂柯人》等昆曲公演的制作人。 一、梅兰芳为白先勇种下昆曲的种子 “就像佛家说的,一旦起心动念,也就有了因果” 今天讲我的昆曲人生,其实我一生最重要的职业是写作,基本上是个作家,从20岁开始就一直写作,同时也在大学教书,教了29年,是一个老师。 踏入了昆曲,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偶然,真没想到退休以后昆曲反而变成我最重要的部分。回头想起来,很多东西都是因缘,人生中看起来不足轻重的事情,就可能影响一生的轨迹,我与昆曲就是如此。 我第一次接触昆曲是快10岁的时候,在上海,当时抗战胜利,刚好梅兰芳先生回上海第一次公演。他本来是以唱京戏为主的,那一次特别唱了四天的昆曲。与他搭档的昆曲大师于振飞先生后来告诉我,因为梅先生抗战期间不给日本人唱戏,还留了胡子,嗓子也没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而昆曲的音比较低一些,于振飞先生就说服他唱昆曲。另外一个原因是梅先生的的琴师未到,他们都很讲究,一定要与自己的琴师搭配,与别人配合不好。 梅兰芳先生已8年没唱戏,上海的反响不得了,据说黄牛票一根金条一张。我母亲带着我去看,在美琪大戏院演出的剧目是《牡丹亭》中最著名的《游园惊梦》。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昆曲,那时不懂昆曲,只是去看梅兰芳,但昆曲的那段音乐入脑就记住了。就像佛家说的,一旦起心动念,也就有了因果。 39年之后也就是1987年我回到上海,在复旦做一个多月的客座教授,最后两天要走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上海昆剧院在演全本《长生殿》,兴奋得不得了,马上托人弄了两张票。昆曲大师蔡正仁、华文漪演得特别好,精彩的不得了。我激动的心情不是言语能够形容的,看完以后跳起来拍手,观众都走完了,我却还在不停地喝彩,不光是为了一出戏,也不光是为了《长生殿》,而是为了我们最美的传统文化还存活着。看到我们民族这么重要的文化瑰宝居然留存下来,并在台上大放光芒,当时我就想一定要让它生存下去。 二、有生命力的昆曲重新站上舞台 “真的没想到昆曲这么有生命力” 后来有机会在台湾看了更多的昆曲。台湾的观众最喜欢昆曲,年龄从20到40岁最多,很多大学都有曲社,昆曲由曲社传承下来,他们大多是中文系的女孩子。但是,我越来越忧心,老师傅们的年纪慢慢变大,到了退休年龄,接班传承出现问题,中间出现一个空档,观众流失很严重,周杰伦、张惠妹跑来,都把观众吸掉了。演员老化,剧目失去优势,观众越来越少,我非常着急。 1990年代初我就在想,怎么让年轻人快点接班,培养大批的年轻观众,一定要让年轻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否则昆曲就没有前途和希望。后来我就想到做一出经典大戏,借机培养一批有才的年轻演员,进而把年轻观众唤回来。我觉得坐在台下听昆曲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但做梦也没想到会做制作人,带班子,变成一个“班主任”全世界跑。 有了想法以后就开始具体实施。我们最先找 到的是苏州 昆 剧院的俞玖林,嗓子非常好,又清亮又干净,扮相也是古代书生的样子,很难得,现在的好多男孩子像周杰伦、王力宏都是现代的,不是古代书生。后来又在苏州昆曲院发现沈丰英,一个苏州姑娘,眼睛水灵灵的,眼角含情。杜丽娘满腔热情,但作为大家闺秀却要很含蓄,只能眉目传情,沈丰英正是这个味道。 演员找全后,我们又请了两位老师傅,一位是昆剧一姐张继青,第一届梅花奖得主,以出演杜丽娘成名功夫了不得,当沈丰英的老师,另一位是汪世瑜老师,以演柳梦梅成名。2003年,我们花了整年工夫将两位年轻人磨成型,男主角磨得膝盖出血,女主角鞋子穿破十几双。 昆曲是超高难度的艺术,又叫水磨调,真的是磨死人,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不管天寒地冻他们都在练戏。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十分规范,昆曲的四功五法严谨地不得了,一点不能随便。 在台湾,也有另外一个团队做服装、舞台设计,剧本的磨合、改编。 终于,我们2004年在台北迎来首演,9000张票1500个座位,消息发布之后一下就卖完,6场全部爆满。台湾观众看昆曲已经成为一个传统,是很挑剔的,大陆有一流演员,台湾有一流的观众,很多人自己也会唱,尤其是《牡丹亭》。首演同时我们还召开一个国际会议,很多世界专家参加。 演员们上台前都很紧张,没经历过这么大型的演出,其实我坐在下面比他们还紧张。他们真的很争气,没有出错,演出结束后,观众站起来喝彩,台北被征服,也算是通过了最要紧的第一关。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一路走下来。大陆的第一场演出是在苏州,同样的反应1700个座位爆满,后来到杭州 、 南京 、北京等等,都是爆满。 我们去过20几个城市,其中三进北大,北边到过兰州、西安,南边到过我的家乡桂林,像桂林、厦门、兰州从来没有昆曲去过,每次都是爆满,真的没想到昆曲这么有生命力。 三、中国昆曲征服西方人 “我们的昆曲的确征服了西方人,让他们欣赏到中国文化的美” 至今,我们的青春版《牡丹亭》已经出演八年,全世界跑到过美国西岸,欧洲的伦敦、雅典等,以及亚洲的新加坡等。 西方人对昆曲有时候比我们还热烈,他们懂中国的高雅文化,千万不要以为西方人不懂。一个表演艺术要想成为普世性的,那它的美学一定要高到某种程度。就像不懂芭蕾舞里面的故事,但我们仍然被它的肢体语言、形态美所吸引,至于讲什么故事,没必要听,只要欣赏到美就行。意大利歌剧也是这样,虽然听不懂但声音美的不得了。挑剔的英国人看了我们的《牡丹亭》,反应十分热烈,很严苛的《泰晤士报》居然破例一个礼拜刊登两篇剧评,其中一篇是好评,很不容易。 能够让西方人静下来坐9个小时看戏是不容易的,没有人看到一半就跑掉,我很感动,他们对真正的艺术是尊重的。我们2006年到美国巡演,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大学等做轮回演出,产生很大冲击。其中一个大学的演绎厅很大,能容纳2100人,像北大百年讲堂一样是对外开放的,三天全部爆满,一半以上是非华裔,很多西方人看了非常激动,而且也很重视。西方人知道我们的京剧,但不知道比京剧早几百年并且这么成熟和恢弘的艺术,他们看后大吃一惊。 并且,观众层面很广,有大学的教授、学生,还有律师和医生,各式各样的人。我问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牡丹亭》,他们的回答是,第一,昆曲的表现方式很美,比如两个人的幽会通过水袖缠绵得表现出来,非常丰富,那么性感又那么优雅,一点也不粗俗。西方男女相爱,一拍两响非常直接,我们的爱情却是含蓄表现两个人的感情,甚至眉来眼去20分钟,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第二,爱情是普世的。我们有杜丽娘与柳梦梅,他们有罗米欧与朱丽叶,不过罗米欧与朱丽叶死后活不过来了,杜丽娘和柳梦梅却活过来继续谈恋爱,这就是的中国爱情故事。这两部戏前后只差两年,《牡丹亭》是1658年,《罗米欧与朱丽叶》是1656年,而东西两个大剧作家汤显祖与莎翁又是同一年(1616年)离世。爱情是普世的,能够互相沟通,而表现方式又那么不同。 另外,昆曲的音乐很优雅,管笛之声非常婉转、缠绵,京戏用弦,听起来比较刺耳,西方人不太习惯。 有人说这是自梅兰芳三十年代到美国演出以后产生的最大一次冲击,很多报纸连续十几天发表剧评。其中一位研究希腊悲剧的女专家说这是她一生中看到的最伟大歌剧,她有自己的专业评价标准,能这么讲真的不容易。我们的昆曲的确征服了西方人,让他们欣赏到中国文化的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第一批总共有19项,唯一的中国艺术就是昆曲,联合国的委员是有眼光的。我们的民族曾经产生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何等的光荣。一种表演艺术超越文化和语言的总则,变成全人类的,非常不容易,很少艺术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我觉得西方人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看到高品质的文化马上研究,态度很虔诚。联合国将昆曲评定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英国人、美国人、希腊人看了特别欢迎,如果我们中国人还不知不觉,表示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知出了大问题。现在应该快点补起来。我在北大开昆曲课已经有三年,目的就是想让同学们去了解、接近自己的文化瑰宝。 四、昆曲如何更长久的延续下去 “为什么要丢掉自己最好的而去学习他人的文化呢” 我对昆曲的前途比较乐观。昆曲的很多剧目都是描述爱情故事,从头贯穿到尾,俗话说“十部传奇九相思”,这就是一个优势,因为年轻人容易被爱情感动。像京剧讲忠孝节义,年轻人对这些不是很容易感动。 另外,如果表现方式不变,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也不会喜欢,形式上要有一种全新的诠释。 昆曲不单用来表演,更重要的还需在学校生根。我在北京大学和 苏州 大学都设立了昆曲课,同学们也渴望接近了解自己的文化,发自内心的希望通过昆曲寻找自身文化定位。正是因为年轻人有这个需求,昆曲课才能引起共鸣。 至于说如何把传统跟现代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在制作昆曲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稍微不小心就可能丢掉传统文化的特质。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一切现代元素都是为表演服务,昆曲是表演艺术,不能让道具阻碍了表演。昆曲是抽象、写意、抒情、诗化的,有它独特的美学,不能随便乱动,将昆曲向歌舞剧、音乐剧靠拢是不对的。 发扬昆曲艺术也就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认为传统文化遭遇很多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从五四以来我们的教育出了很大问题,我一直在呼吁不要偏废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都不再教自己的音乐、戏曲、戏剧,毛笔不用了,山水画没人学了,都去画石膏像,笙萧管笛没人吹了,都去谈钢琴,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把自己的东西丢掉,根就没有了。 如果让法国的中学生、小学生画中国山水,让德国孩子吹中国笛子,他们一定觉得非常不能理解,可我们就这样做了多少年,而不去思考偏废传统文化课程给整个民族文化造成的后遗症。我相信这个问题慢慢就会浮上来。 我觉得中国的文明史应该重写,编一本很好的文明史教科书,大学生都要念。在美国我所任教的大学,不管学什么专业,有一门课大家都要念,就是西方文明史。听说现在有些小学恢复念唐诗,太好了,要让小孩子多背背诗,小学生就应该背上百首的唐诗宋词等。 为什么要丢掉自己最好的而去学习他人的文化呢?要首先把自己伟大的艺术学好,这也是我为什么拼命去做昆曲的原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413 次阅读|20 个评论
学会自私。
fukunming 2011-12-3 23:33
人的自私是一种本性,这是毫无疑问的,难道自私也要学习吗?小声告诉你,要的。但是当你处于一定的文化之中时,社会伦理会约束你。这种社会伦理的适当约 束,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当你是个乖孩子,这种过于强大的伦理约束,对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告诉你,有些人还没有学会自私。 做人难,做好人更难,人心都是向善的,这也是人的本性。 可是当你听到了“彭宇案”以后,你看到马路上的老太太跌倒了,你还会去扶吗?你会不会去想一想用手机先拍个照,证明一下自己的清白?前提条件还得保证你的 手机有拍照的功能!如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做一个好人的成本太大。做好人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你自己的成本不够,那么请你先自私一点。 文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割裂,近三十年经济的迅速发展,愈加凸显了国人道德素质的滑坡。这个时候,如果还紧紧被传统的道德伦理所约束,除非你能够撑得住这种巨大的压力,否则,请你自私一点,爱别人,首先爱自己。 曾经有个同学这样告诉我这样一句话,“我算看透了,人要成功,要么胸大有身材,要么脑大有智慧,要么皮厚无道德”,话看起来有些戏谑,但是琢磨一下,不无 道理!胸大有身材者,非我等男人可有也,也不是一般女人可有;脑大有智慧者,亦非人人可有,乃可遇不可求也,我也见过聪明人,但是少之又少,非吾等芸芸众 生可有也。第三者,皮厚无道德者,这种人有不少成功,有兴趣的,可参见下文《我和张二狗不得不说的故事》。为什么能够成功,无非没有道德的约束,不受细枝 末节的羁绊,所以自私一点,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做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和尚,未见得就比终日吃斋念佛,却无真才真德的木头和尚要来的差。 自私还可强化个人的责任意识,这可能会动摇我们国家的伦理基础,但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多少家长会为孩子无私奉献,这当然是一种美德,但是有几个人知 道,其实这也是一种天性,我们在把天性当做美德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私!为什么这么说?多少家长只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而自己却碌碌无为?如此把希望寄 托在下一代,下一代有效尤其上一代碌碌无为,续而寄托希望与下下一代者众。本人曾在2年前做《 儿孙歌 》一首,表达的就是这种感觉。 自私也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能力。为了你更大程度地无私,请你现在自私一点。 注:个人观点,请勿延伸。 付昆明原创于2011年12月3日午夜 附文 我和张二狗不得不说的故事 张二狗是偶的同学。一直以来,偶们都是被人拿来作为对比的两个极端,偶曾经是他的梦魇,现在他却是偶的梦魇。现将偶和他的人生历程列出来,再一次深刻感受风水轮流转这一永恒真理。 1、小学入学第一天,偶对老师说会背301首唐诗做100以内加减法,口齿清晰条理清楚,老师对偶眉开眼笑。 小学入学第一天,张二狗对老师的提问一问摇头三不知,神情呆滞语无伦次,老师对他暗暗皱眉。 2、小学二年级,偶考试次次第一,终于在一次满分后肩膀上多了三条杠杠 。 小学二年级,张二狗和人打架有赢有输,终于在一次大败后脸上多了三条疤疤 3、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偶再次拿到语文数学两门功课双一百,老爸被老师请到家长会上介绍家庭教育经验。 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张二狗再次拿到语文数学两门功课总分三十,老爸被老师请进办公室聆听家庭教育经验。 4、小学四年级,领导前来视察我校,偶作为少先队代表上台发言,被大家称为主席台上的模范学生。 小学四年级,校长宣布从严治校,张二狗作为闯祸精代表上台检讨,被大家说是站壁角的形象大使。 5、小学五年级,偶的作文《一个难忘的晚上》在某次大赛中获奖,老师陪偶到省城领奖并游玩了一天。 小学五年级,张二狗在一个难忘的晚上爬墙进入某个工厂搬运废铜,门卫陪他到派出所领奖并休养了一天。 6、升初中了,听说初中的几个班主任为抢偶到自己班上而争得面红耳赤。 升初中了,听说初中的几个班主任为把张二狗踢到别人班上闹得不可开交。 7、初一时,偶爸在酒店设宴庆功,为偶在中学生奥数中获奖请别人一起高兴。 初一时,张二狗爸在酒店设宴赔罪,为张二狗闯的祸请别人不要追究 8、初二时,偶光荣地加入了学校里的团组织 初二时,张二狗光荣地加入了学校里的痞子帮 9、初三时,班上的班花给偶写情书,情书还没到偶手里就被班主任发现没收,班主任警告班花:不得妨碍偶考重点高中 初三时,张二狗给班上的胖妞如花递纸条,如花转身把纸条扔进垃圾桶,还告诫张二狗:不要妨碍她混初中文凭 10、初中毕业了,偶理所当然地进入了重点高中 初中毕业了,张二狗顺理成章地进入社会深造 11、毕业那天,偶们初中的门卫李大爷指着偶教育大孙子:一定要像偶这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才能做个受尊敬的人 毕业那天,偶们初中的门卫李大爷指着张二狗教育大孙子:千万不要像他这样惹是生非门门红灯,将来一定是个受鄙视的人 12、高中三年,偶做过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拿到了一笔又一笔的奖学金 社会三年,张二狗做过混混推销员包工头,积累了一条又一条的人脉,攒下了一笔又一笔资金 13、那个黑色七月,偶如愿考上省城的大学 那个火热七月,张二狗如愿在省城注册公司 14、大学里,偶在学海遨游 创业中,张二狗在商海搏击 15、毕业那年,优秀毕业生偶进入人才市场找工作,处处碰壁后不得不把薪金要求降? 创业四年,民营企业家张二狗进入人才市场找员工,广受追捧后不得不把学历门槛提高到硕士起点,很轻松招揽一群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感受了一夜之间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荣耀 16、偶的破永久跑遍全省城,孤身一人凄凄凉凉四处寻找租住的房子 张二狗的保时捷跑遍全省城,市长区长作陪四处寻找建二狗大厦和工业园区的地块 17、当红女明星来省城开演唱会,偶买不到演唱票,便在体育馆外和女朋友傻站半宿,还被女朋友骂:买不到票,真没用 当红女明星来省城开演唱会,演唱结束后张二狗亲自开着奔驰把明星接到别墅共度良宵,还被女明星夸:偌大家业,你真行 18、偶手头紧张,也想学张二狗白手起家自主创业,从小商品市场批发了一大堆东东搞兼职做起了推销,几星期内亏了一大笔,暗自感慨:做生意原来这么难 张二狗闲来无事,也想进大学校门学习深造增加内涵,请教授吃饭泡校里的美眉就是没认真上课,几年内拿到了MBA学位,暗自感慨:读书原来这么简单 19、七夕节,别人介绍的恐龙女 朋友嫌弃偶没房没车没出息,和偶吹灯拔蜡分道扬镳 七夕节,大学里的校花因为张二狗家大业大前程大,向他眉目传情投怀送抱 20、家门口,偶哀求俗气的土包子房东缓交房费时唯唯诺诺支支吾吾,净给大学生丢脸 电视上,张二狗对着漂亮的财经频道女主持人大谈企业文化? 21、房价飞涨,偶忽然发现在省城有一套房子只能是一个梦想,老爹老妈来省城看过偶的租住房,回家后伤心不已 房价飞涨,张二狗把一套又一套的房子赠给各类美女,一小美女的老爹老妈来省城看过二狗赠的复式景观房,回家后得意不已 22、春节偶回家,没人理睬,路过当年就读的初中,听说里面在办校庆,想去看看却被拒之门外,门卫李大爷指着偶教育小孙子:不要学习这个人,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一穷二白,连自己都养不活 春节张二狗回家,县长接驾,还参加当年就读的初中特意举办的校庆,张董在校庆上砸下巨额赞助,门卫李大爷指着张董教育小孙子:你要像主席台上的这个人学 习,白手起家富甲一方,连亲戚都沾光 23、十几年前,老师感叹,要是所有学生都像偶一样该有多好 十几年后,老师感叹,要是所有学生都想张二狗一样该有多好
个人分类: 计算机小技巧|4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诚信之殇:传统文化播下的“龙种”,之一——性本善
dongzg101 2011-11-16 05:46
诚信之殇:传统文化播下的“龙种”,之一——性本善 已有 232 次阅读 2011-11-11 16:20 | 个人分类: 人文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诚信之殇,传统文化,龙种,性本善,性本恶 吕乃基 当今中国社会的诚信之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必要追根溯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中国人民为此而自豪。然而同时不得不指出,当代中国的种种弊端,几乎都可以在自家的祖宗那里找到根源。 诚信之殇,在传统文化中的根源主要是:性本善,兵不厌诈,以及实用主义。 性本善,看起来很美,比西方恶狠狠、赤裸裸的性本恶要温柔、和善得多。性本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后人所播下的龙种。然而看来眼下的中国人收获的却是跳蚤。“龙种”在海涅或马克思的原意中就是龙种,只是模仿者学歪了,相当于邯郸学步之意。在本文中,“龙种”本来就不是龙种,只是“被”当作是、以为是龙种。 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其实,二者都没有心理学和人类学的依据,从任何哲学原理也推不出本善或本恶。同时,二者又都拥有可以说不相上下的实证依据。既然如此,博主以为,人之初,性不定。虽然不能从什么原理逻辑推演出性不定,但至少性不定兼有本善与本恶两家的依据。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人之初,性不定,是类似于欧几里德的公理(不是“第五公设”),是对无数及不可穷尽之人性的直觉的概括和抽象。 虽然如此,每个特定的民族,在其原初时分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和判断,却深刻影响到这个民族的性格,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其未来的进程。 在西方,由于在一开始认定性本恶,于是就需要有外在的制度来防止作恶。这样的制度设计,并非意味着个人一定会作恶,只是设定了底线,而为人的向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制度的基础上,再加上作用于内心的宗教,警示作恶下地狱,许诺行善上天堂。合起来,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两手都要硬了。 在中国,由于在一开始认定性本善,于是就不必制度,也无需宗教,只需伦理道德即可。放在当代中国,就是由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来改造世界观。然而,人们每每听闻高官落马后的忏悔词:我的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其实,即使长期浸润于西方文化之中,一旦外界束缚解除,或者置身于不利的文化中,人性中被约束的一面依然会暴露出来。曾经有这样的试验,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分为两组,一组为看守,另一组是囚犯。一开始彼此还是友好相处,然而渐渐的看守就趾高气扬,欺压囚徒。 以上事例再次说明,人之初,性不定;再次说明,制度必不可少。 性本恶,赤裸裸、恶狠狠,却在制度的约束下步步向上;性本善,甜蜜蜜、情切切,因失去制度之底,人性走向深渊。 由此可见,人之初性本善的原初假设,是今日中国诚信之殇的一个根源。当今社会的诚信之殇,给了温情脉脉的性本善一记响亮的耳光。为重塑诚信,有必要揭示性本善之片面乃至虚伪,还人性的真实面目,以制度来限定人性之底线
1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文化播下的“龙种”,之二——兵不厌诈(1)
热度 4 lvnaiji 2011-11-13 09:01
吕乃基 传统文化播下的龙种之二是规则意识缺失,其极端是“兵不厌诈”。平心而论,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兵不厌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若是把兵不厌诈用到日常生活中,用到并非你死我活的人际往来中,就会使正常的社会活动无所适从而陷于无序混乱之中,或者极大的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如果说对于性本恶必须有法律的保障,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则。 刚性的规则,是社会柔性运行的润滑剂。在没有、或有规则而实际上不讲规则的社会里,看似没有刚性规则而可以随意而行,实际上处处是会伤筋动骨的棱角,时时遇到会置于死地的陷阱。 这里涉及到的就是规则和规则意识。作为非学术论文的博文,以下简称“规则意识”。缺乏规则意识,是传统文化“传承”给当今中国,致使诚信之殇的又一个龙种。 相对而言,国人的规则意识弱于发达国家的公众。有必要考察西方传统文化中规则意识的渊源。 梁漱溟曾论述人的三大关系与不同文明的关系(参见 由人的三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相应于人的三大关系有三大博弈:人与自然博弈,与他人博弈,以及与自身博弈。与他人博弈可以理解,本来是博弈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与自然博弈,即把自然作为博弈的对手,研究自然会怎样出牌,并据此出自己的牌;与自身博弈,包括从图腾崇拜到所谓战胜自我。将博弈论扩展到人的三大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视野,由此可能得出有价值的观点。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可以概括为这三大博弈,同时,三大博弈彼此间不可分割。与自然博弈,从狩猎采集,一直到现代的上天入地,都要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人和人的博弈,以及涉及到人的欲望、意志和能力等,也就是与自己博弈。但在某个时期必然以三大博弈的其中之一为主。例如,希腊——西方文化的源头,即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差不多同期的中国和印度,分别以人际博弈和人己博弈为主。在原初时分以三大博弈中的何者为主,对各个文明此后的演进产生深远甚至难以撼动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锁定”了一个文化的走向。 西方文明的源头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以下由博弈论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个人分类: 人文|3539 次阅读|8 个评论
现在的教育在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核心
热度 1 marietta 2011-11-13 00:14
中国大学生自我过重,不知道关心别人,尊敬师长基本上是公认的。 在台湾就读的学生家长,同时也是国内的大学教师,去了以后,不由的感叹: 在台湾就是什么没学,把文明礼貌和孝顺父母,学点回来,也是收获。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国家教育 都在国家的盲目快速发展中,迷失了自我 我们国家已经有过文化断层十年了, 经不经得住折腾? 假如没有了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 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懂的。
1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诚信之殇:传统文化播下的“龙种”,之一——性本善
热度 5 lvnaiji 2011-11-11 16:20
吕乃基 当今中国社会的诚信之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必要追根溯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中国人民为此而自豪。然而同时不得不指出,当代中国的种种弊端,几乎都可以在自家的祖宗那里找到根源。 诚信之殇,在传统文化中的根源主要是:性本善,兵不厌诈,以及实用主义。 性本善,看起来很美,比西方恶狠狠、赤裸裸的性本恶要温柔、和善得多。性本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后人所播下的龙种。然而看来眼下的中国人收获的却是跳蚤。“龙种”在海涅或马克思的原意中就是龙种,只是模仿者学歪了,相当于邯郸学步之意。在本文中,“龙种”本来就不是龙种,只是“被”当作是、以为是龙种。 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其实,二者都没有心理学和人类学的依据,从任何哲学原理也推不出本善或本恶。同时,二者又都拥有可以说不相上下的实证依据。既然如此,博主以为,人之初,性不定。虽然不能从什么原理逻辑推演出性不定,但至少性不定兼有本善与本恶两家的依据。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人之初,性不定,是类似于欧几里德的公理(不是“第五公设”),是对无数及不可穷尽之人性的直觉的概括和抽象。 虽然如此,每个特定的民族,在其原初时分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和判断,却深刻影响到这个民族的性格,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其未来的进程。 在西方,由于在一开始认定性本恶,于是就需要有外在的制度来防止作恶。这样的制度设计,并非意味着个人一定会作恶,只是设定了底线,而为人的向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制度的基础上,再加上作用于内心的宗教,警示作恶下地狱,许诺行善上天堂。合起来,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两手都要硬了。 在中国,由于在一开始认定性本善,于是就不必制度,也无需宗教,只需伦理道德即可。放在当代中国,就是由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来改造世界观。然而,人们每每听闻高官落马后的忏悔词:我的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其实,即使长期浸润于西方文化之中,一旦外界束缚解除,或者置身于不利的文化中,人性中被约束的一面依然会暴露出来。曾经有这样的试验,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分为两组,一组为看守,另一组是囚犯。一开始彼此还是友好相处,然而渐渐的看守就趾高气扬,欺压囚徒。 以上事例再次说明,人之初,性不定;再次说明,制度必不可少。 性本恶,赤裸裸、恶狠狠,却在制度的约束下步步向上;性本善,甜蜜蜜、情切切,因失去制度之底,人性走向深渊。 由此可见,人之初性本善的原初假设,是今日中国诚信之殇的一个根源。当今社会的诚信之殇,给了温情脉脉的性本善一记响亮的耳光。为重塑诚信,有必要揭示性本善之片面乃至虚伪,还人性的真实面目,以制度来限定人性之底线。
个人分类: 人文|32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热度 1 砥中 2011-11-3 09:23
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2011-11-02 08:24:13 归档在 历史思辨 | 浏览 93568 次 | 评论 234 条 要看唐代的中国,就去日本。那里有唐代的建筑和歌舞,甚至日本天皇登基也是按照唐代礼仪。要看明代的中国,就去韩国。那里保存了明代的礼乐制度,据说曲阜孔庙曾派专人赴韩国学习中国早已失传的“文庙祭礼乐”。要看民国时的中国,就去台湾。那里保存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在大陆却无法看到真正的传统文化,大陆的文化,只是一个“四不象”。 对于西方文明,中国大陆只是吸收了浅层次的、表面的物质文明,而不是精神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大陆早已革了它的命,“弃之如敝屣”。这造就了一个结果:今天中国虽然在“硬件”上已经开始“超英赶美”,各种超级工程震惊外邦,而在精神上却日益走向病态。“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人们的普遍感受。文革对中国传统的打击的确是毁灭性的。很多人都清楚的记得,文革时期儿女告发父母,学生告发老师,朋友告发朋友,邻居告发邻居,夫妻相互告发的悲惨情景。 60 多年来,台湾与大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 1949 年,两岸分治。国学在大陆成了“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变成需要破除的对象,继承了孔孟之道的人,也都变成应该被扫荡的“牛鬼蛇神”。台湾则刚好相反。国民党一败退到台湾,就开始清除日本殖民主义的影响,致力于全面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当大陆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蒋介石却在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并亲自担任总会长,全力推动文化复兴。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台湾。 台湾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经典。 1949 年以来。台湾学校一直延续“国文”的称谓,使用沿用几千年的繁体字。在小学阶段,台湾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以国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主。在高中阶段,文科的必修课程有三种:《高中国文》、《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前两种是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经史子集的基本介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则完全是“四书”内容。《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已在 2008 年被中国大陆引进出版,更名为《国学基本教材》。 2010 年 9 月 7 日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文化经典内容所占的比重:高中三年文言文所占比重由原来的 40% 、 45% 、 50% 提升至 45%-65% ,篇数酌定 30 篇,文章皆出自《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老子》、《诗经》、《春秋左氏传》、《礼记》等经典,另外增补“国学常识”为选修课。 台湾的经典文化也造就了一批学术巨匠。杜维明、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等人是公认的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几乎都出自台湾。杜维明为徐复观、牟宗三的弟子,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余英时为迁居台湾的钱穆弟子;成中英和刘述先都毕业于台湾大学。台湾培养的国学巨子不止于此,还有:在大陆有广泛影响的方东美的弟子傅佩荣,在两岸推行“读经运动”的牟宗三的弟子王财贵,著名老庄研究专家陈鼓应……。台湾的经典文化还孕育出了不少优秀的艺术作品。喜欢流行音乐的人可以在《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这些细腻凄婉的曲词里感受到古代诗词之美。喜欢看电视剧的人可以在《新白娘子传奇》里发现古典夫妇情谊与宋代儒学、佛学精神的完美融合。喜欢舞蹈的人可以在林怀民那里领悟到民族舞蹈的现代魅力。 台湾保持着传统的伦理秩序。台湾的家庭关系很传统。台湾的媳妇是小媳妇,伺候孩子、洗衣做饭是分内的职责,要是婆婆不高兴、一瞪眼,媳妇还要赔不是;老人是台湾家庭里的爷,儿女如果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到台湾旅游的大陆人总会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台湾比中国更像礼仪之邦。首先,游客会被台湾的地名吸引。如台北市区从北往南排列着几条主干道,路名依次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此外还有“四维”、“八德”之类出自“四书五经”的路名(“四维”出自《管子》:“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在宋代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代则指孙中山等提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只有到了台湾,大陆游客才能体会到什么是中华民族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在商店里买东西,服务人员为你提供了服务,不待你说声感谢,人家会主动说声谢谢。在公交站台排队等车,车上到站的人没有下完之前,绝不会有人上车。上了车,车上有深蓝色的“博爱座”,那是给老弱病残孕准备的,年轻人总是宁愿站着也不占用。在餐厅用餐,人们总是非常自觉地保持餐桌和周围的清洁,桌上和地面几乎看不到用餐后的残留物和纸屑。曾有大陆人这样回忆自己在台湾购物的经历:“台北尚未如香港那样通用人民币,营业员稍有迟疑,进去问过,欢天喜地回说可以,倒好像是她的麻烦,解决了,比我还要宽慰……礼貌、笑容、抱歉、连声谢谢,都不在话下,办各种琐事,没一次落空、尴尬、被拒绝。我本能预备遭遇粗暴的态度,冷漠的脸,僵硬荒谬的机制,穷凶极恶的生意经,还有,在零星小节上的不专业,不认真,权责不清,或心不在焉——那是我在北京随时随地的日常经验”。台湾人亲切善良,质朴,有礼貌。有的人会以为传统的道德不能适应民主制度。两者真的存在矛盾吗?有一位台湾作家曾讲到台湾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节:电视机前,一对父子面对两位总统候选人为谁应当选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是一到饭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馔”,立即恢复了传统的礼让孝悌。 台湾淳朴的民风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应该归功于其传统教育。台湾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固有道德”。当年国民党为台湾各级学校立下了“礼、义、廉、耻”的共同校训,今天台湾的中小学教育更加重视修身养德。“小学开设《生活与伦理》课程,重点加强对小学生‘社交礼仪、生活起居、孝亲敬长、善友乐群、待人接物、爱国’等方面的教育。国民中学(初中)开设《国民与道德》课程,重点强化对初中生‘修己善群、立身处世、互助合作、济人利物、民族意识、民主法制、国家尊严’等方面的教育,意在‘弘扬中华优良文化’。高级中学则开设‘公民’课程,在‘学养、知能与价值观念、健全品格、弘扬优良文化、培养法制精神、建设和乐社会’等方面作为教育的重点”。可以说,“礼仪廉耻、温良恭俭让”已经成为台湾人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东西。 台湾继承了传统的宗教。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释道。佛教和道教也已经在大陆败落,可是在台湾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台湾寺庙特别多,香火鼎盛。与大陆相比,其一大特点就是进庙不需要买门票,这使寺庙真正发挥了承载民众信仰的功能。目前台湾信仰佛教的人口为 550 万,占台湾总人口的 24% ,掺杂佛教信仰的人口占全岛总人口的比例则高达 80% 。佛教在台湾主要有四大宗派:星云法师创立的佛光山、圣严法师创立的法鼓山、证严法师创立的慈济功德会、惟觉和尚创立的中台禅寺。台湾佛教的弘法手段非常现代化,他们不仅采用讲经、讲座、共修等传统的方式;还有自己的出版社,出版书籍和音像制品。他们大多创办有自己的网站,甚至自己的电视台。目前台湾共有五家佛教界的电视台,如佛光山的佛光卫视,慈济的大爱电视台等。它们在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传播佛法,或传播与佛教有关的内容,民众可以方便地听闻佛法。台湾很多佛教宗派都办有佛学院或研究所,目的是培养僧众、研习佛法或服务社会,如星云法师创办佛光大学、晓云法师创办华梵大学、中国佛教会办玄奘大学、星云法师创寿山佛学院、如学法师创办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证严法师则创办了慈济医学院。台湾很多佛教宗派都开办慈善事业。例如证严法师创办了“慈济基金会”。这是一个专门的慈善团体,自 1966 年创建以来,会员已达 461 万之多,从慈善、医疗、文化、教育四个方面为社会提供帮助。 台湾也有很多人信仰道教。有的人每天早、晚都要到庙里去焚香参拜。台湾的道教小庙遍布乡村,大的城镇还有不少规模宏伟的道教宫观,例如台北市就有道教宫观七十五座,其中霞海城隍庙、指南宫、行天宫等规模较大,前来 参拜的善男信女也非常多。台湾人的信仰体系是混杂的。很多道观里供奉的是三教神佛,还包括地方神。实际上,道观里供奉最多的就是妈祖和关公。 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对民族的忠诚却显示出天壤之别。民国给大陆留下了 200 万知识分子,他们是信守“仁义礼智信”的民族精英。经历了思想改造、反右、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之后,这批知识分子从整体上被消灭,从此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士阶层”不复存在。炎、黄二帝被中华民族奉为始祖,他们同样难逃厄运。文革期间,“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焚骨扬灰”,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亦被永久性的毁灭。 1966 年 11 月,中央文革“红人”戚本禹指使谭厚兰掘开曲阜孔子陵墓,孔子遗骸和遗物惨遭游街示众,并被焚毁。有资料统计说,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共计毁坏石碑千余块,捣毁文物六千余件,焚毁书籍十万余册,砍伐古代松柏五千余株,盗掘陵墓二千余座。到底是谁背弃了自己的父母之邦? 不久前,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表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惨遭荼毒 60 年之后,终于有了一点恢复的迹象。大陆说,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么,大陆不应该重新回到中华民族的怀抱吗? (转载自 信力建的博客 说真话 道真相 传真知 辨真理 http://xinlijian.blog.ifeng.com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贪官,反贪官——玩权术的管理艺术 "古文版
热度 3 yurongming 2011-10-31 16:40
博主按:看了科网转载的一篇古代秘术博文,其不古不今的表达,很不符合复兴伟大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更正如下。 宇文泰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当他模仿曹操,作北魏的丞相而“挟天子令诸侯”之时,遇到了可与诸葛亮和王猛齐名的苏绰。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二人密谈三日三夜。其中到底说了些什么,史籍中并无记载。而在下有幸得到一部千古不外传的秘籍,是专门讲述治国之道的书,其中就有一段就说到二人的这次谈话,现为读者节录如下: 宇文泰问曰:“国何以立?”          苏绰曰:“具官也。”        宇再问曰:“如何具官?”          曰:“用贪,反贪也。”   宇文泰惑:“何用贪也?”           苏曰:“汝欲人效命,得无实益乎?致之,汝困矣。授权,权不亦钱乎?汝困解矣。”          宇曰:“人食其利,于吾何有乎?”          苏曰:“权即钱也,既得之,何肯舍之。彼权则汝权也,何得而不固之?问鼎天下,大丈夫当如是也。无彼之贪,何来汝权之固也?”          宇大悟,转而惑:“既用之,何反之也?”          苏曰:“此权谋之精也。若用贪,则必反之。非此何足取民之信,何足升平万代也。”          宇大悦:“爱卿尽言无妨也。”       苏曰:“其一,天下焉有不贪之官,不惧贪,惧不逊也。贪以名之,除不逊以实之也。拱手而获百姓之恩,何乐而不为之也。    其二、彼贪,则命握汝手。倘倔,灭之如反掌,何敢不听也。故,反之即驾之也。不用贪,何来驭官之器?彼皆清,则民拥之,倘不逊,何治之也?固除之,则民心不安矣。 必用贪,则天下玩于鼓掌之中也 。”      又曰:“虑之乎?”          宇瞋目:“虑何也?” 苏曰:“彼贪惹民怨何如?”       宇大惊,问曰:“有何妙计?”苏曰:“上天有好生之德,匡扶正义、惩恶除奸、弘扬正气……,吾君之本分也”。 宇笑绝 :“好爱卿,真乃吾之心腹也。民当解孤, 孤殚精竭虑、为国为民,天心可表,惟下贪蒙蔽,真真可恶也 。” (两人相视会心,鱼水之亲不过如此也,爽朗的笑声若干,省略……)     宇再问曰:“倘民怨汹涌,何以处?”  苏曰:“除贪卫民,替天行道,吾君万代圣明之主,何其不忍乎?必诛之!彼不义之财,君亦应笑纳,无搜刮之名,而得搜刮之实, 尧禹汤,无过如此也 。(大笑……)用贪以择心腹,诛贪以除异己,巩固民心,没贪而丰国之库,此乃千秋万代,帝王不传之秘也。” (君臣大笑……)
个人分类: 其他|2557 次阅读|7 个评论
看看中国式的“分而析之”的方法是怎样的!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27 11:00
  西方的分而析之是把物体拆散,找出组成它的基本砖块,而中国的先哲却一直认识这种砖块是找不到的,他们都相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同一种物质“气”组成的,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基本砖块,我们已经发现的基本砖块不过是这种统一物质的不同花样而已,而且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更多的花样也能够造出来,这告诉我们不了什么,只会让我们陷入不可自拨的对无穷细节的探索之中。既然是由同一种物质造成的,那么我们探索的重点就不是物质构成,而是物质运动的原理,它描述的是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用任何精密仪器也观察不到的。但我们如何来认识这种关系呢?让我们看看中国式的分而析之的方法是怎样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统一的物质在自然不仅是连续的,而且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才使局部物质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可观察的实体。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物体就可以不断产生并发展,违背外在世界的变化就只有不断衰退和灭亡,每一个事物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它就是外在世界变化的一个缩影。注意这一点:缩影,中国人正是利用这个缩影的概念来把物体分而析之来研究的。   我们都知道系统的构成,它有中心,也有层次,但它们都是按照同一个目标来运动的,系统的性质就是由中心要素来决定的,它通过众多要素之间的竞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所有要素身上,使系统的变化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因此,每一个要素也都是整体意志的一个缩影。那么每一个事物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在对应上有规律吗?有,不过这个规律是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来描述的,还远没有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如果我们把它当成是迷信或封建残余,那么这种精妙的认识自然的方法就永远失传了,不知道我们后来的哪一代才能够总结出。   先天八卦就是外在世界,它是在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后天八卦就是内在物质系统,它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就象闭合的线圈可以在变化的磁场中产生反抗电流一样的道理,两者是一一对应的,不过这种对应不是机械的,而是依据系统在适应外在世界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滞后反应而总结出来的。看看后天八卦,它相对于先天八卦有的左旋,有的右旋,不要以为它仅仅是一种猜想,它也是经过无数实践验证的。比如在认识人对自然变化的反应上,在认识我们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上,更明白地说,我们的耳朵、舌、手、足、眼等等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它们都是整体变化的一个缩影,根据这种后天八卦的分布,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对应点,那么这个原理是否正确呢?不管怎么样,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在不断地证实它。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这个规律,怎么可能从局部一点来判断整体的变化呢?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分而析之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事物无限分解,也就是说,无论它多小,它都是一个物质系统,它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有着一一的对应性。我们不仅能够从整体的变化预知到局部的变化,而且能够从局部的变化预知到整体的变化。大家不觉得这种方法很精妙吗?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文化运动算是白忙活了
热度 1 machan 2011-10-22 18:13
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的继承者了, 上 世纪的新文化运动, 是不是白忙活了? 维基百科:新文化运动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6%B0%E6%96%87%E5%8C%96%E8%BF%90%E5%8A%A8
个人分类: 社会|24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十八路人与传统文化
热度 2 smallland 2011-10-21 17:24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那十八分之一。当然,仅仅是可能,多说无益。 那 18个人,之所以飘过,可能各有各的原因,但有一个可能是共同的,就是怕惹麻烦。怕惹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好的成分还是不好的成分,这样的成分确实是存在的。如果仅仅是特别情况下的偶然(譬如瘟疫战争),发生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足为奇,但如果此类事件屡屡发生,就不能否认它是文化常态的一部分了。 一说到传统文化,不少人立即想到辉煌灿烂的那部分,如果不好的成分说多了,立即就有不少人反感,说你数典忘祖,而忘记祖宗,说祖宗的坏话,无疑是以祖先崇拜为特色的文化中最可耻的行径之一。他会反驳说,目前的现实,仅仅代表目前,不管是物欲横流世风日下,都不能无限上溯到祖宗那里,更不能因此怀疑中华民族的 “浩然正气”。 文化的遗传虽然不像生物生物遗传那样严格那样准确,但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总是与历史有关。鲁迅笔下的冷漠,不是今天突然出现的。一个庞大的国家,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能发生“十年内乱”,这十年,有多少冷漠的故事,谁也说不清。彭德怀的故事,也是冷漠的一个缩影。当时的高层也有人做过类似的调查,也想提类似的建议。当彭德怀小心翼翼地以书信的形式提交领导,当领导把这封信展示出来,那些人立刻明白怎么回事:就让彭德怀一个人倒霉吧。此时,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利益,人民的生死,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明哲保身,不惹麻烦。 官场惹了麻烦,后果可能很严重,平民做一件举手之劳的事会惹什么麻烦?跌倒老人事件就是一例(当然不只一例)。放赖是刁民行径,怕别人放赖,就是刁民意识 --普遍的刁民意识,这个意识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任何人都可能是无赖。与此类似的,见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等。再延伸的高尚一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打死自家的孩子,那不关我的事,只要你不犯我。这种原始的动物性逻辑,所谓的tit for tat,依然被许多人认为是高尚的、正义的。 放赖的事可能很多,小孩子尤其如此。自己跌了一跤,只要大人来拍打一下地面或周围的障碍物,“拍死你,让你摔了我的孩子!”这样,孩子就觉得平衡了,不哭了。这样的阿Q精神,不是鲁迅发明的,是普遍的文化现象--幼体文化。自己被撞倒或受到别的伤害,随便抓一个不相干的人当替死鬼,就觉得心理平衡了。如果一个民族经常发生这样的事,不管它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多少发明,其文化依然是很幼稚的。 三个人比谁更有钱 第一个人说:我家佣人都开宝马。 第二个说:这算啥,宝马在我家只能当做垃圾车。 第三个很淡定的说:这还叫有钱?我天天在马路边扶摔倒的老人。前两人齐声说:还是你有钱!! 这样的笑话,可能是中国特色的笑话。 ============== 写这短文,不是要指责谁,仅仅是从文化进化的角度分析问题:怕吃亏、怕惹麻烦,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
2702 次阅读|4 个评论
阴阳学说中的科学
daodezhenjing 2011-10-20 09:00
现在不少人谈阴阳都是空谈,让人们听起来玄之又玄,不知所云,影响了人们对阴阳的正确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个学说,就象阴阳学说被抽去了筋骨,理解如何能够不偏。因此,要理解阴阳,先要明白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什么东西。 “气”和“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气就象西方的以太,它描述是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物质看起来丰富多样,其实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组织,它们只有量上的区别,而没有质上的区别。显然,如果万物都统一于一种物质,那么自然规律就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是一个内在于物质本性的原理,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有了“气”有了“理”,世界才变得丰富多样。 可这个“理”到底是什么呢?气分阴阳,按照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阴就是物质的有组织形式(有序),如宇宙中一切可观察的物质都是统一物质有组织的结果;阳就是物质的无组织形式(无序),就象空间,看起来空无一物,其实却连续着统一物质。阴阳是可以转换的,阳转化为阴,其实就是物质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它会吸收能量,而阴向阳转化,其实就是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它会释放能量,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转换在空间中流动。显然,在这个世界中,变是物质永恒的特征,不变是相对的,变则是绝对的。所谓的变就是物质存在形式的转换,从无序到有序是事物的产生,从有序到无序是事物的灭亡,万物的存在不都是这样吗?生死变换。如果自然界存在一个必然性的规律,它不就是物质变化的规律吗?而这种变化是什么?不就是有序和无序之间的转换吗?自然规律就是一个事物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规律性,或者说生命的原理。 现在不少人总是把阴阳学说简单地与对立统一规律划上等号,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就体现在对立统一规律中对立的双方是对等的,而在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则是不平等的,确切地说是阴是从属于阳的。这是因为自然界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外在世界变化有着一一对应关系,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中存在的,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就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违背外在世界的变化就只有走向衰退灭亡。在这里,阴就是具体的每一个事物,而阳则是这个事物所依赖生存的空间。没有这个变化的空间,这个阴就只有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单调地走向灭亡,正是有了阳不断的变化,才有了阴相对稳定的存在。阴阳学说其实所揭示的就是一个“整体决定局部”的自然规律。 不少人会说,我们怎么感觉不到这种规律的存在?难道真的没有吗?比如在这个社会中,个体的你与整体的社会力量相比是无限渺小的,你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就能够得到社会力量的优先支持,从而迅速由弱变强,如果你违背了社会发展,就只有受到社会力量的惩罚,甚至走向刑狱。同样,每一个活着的根本就是不断顺应自然的变化,你顺应了自然,自然就给你抗病的力量,你违背自然,大自然就会惩罚你生病,如果你屡教不改,小病就会成为大病最终不治而亡。所有这些,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具体地感觉到,但这个规律却客观存在。 同样,在物理学中,这个规律同样很明显,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领悟而已。比如我们早已揭示了原子在结构上的有序性,可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它就应该单调地走向无序,可事实上,但却一直稳定存在,为什么?不就是它在宇宙空间的压力下存在吗?没有这个空间,它只能从有序向无序转化,释放它巨大的能量。同样,自然力的存在,都是源于物质的组织或离散,组织产生引力,离散产生斥力,而且随着物质层次上的不同,出现了多种力学现象。再者,物质的运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线性的,即相对稳定的实体连续地在空间中移动,另一种是非线性,它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这种能量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遍联系,可我们只认识到了物质线性运动的规律,而对这种非线性几乎一无所知,造成了自然秩序的不可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借鉴传统文化的思想对它进行改革呢? 阴阳学说到底能不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不是说出来的,它需要科学上的证明。不过,这种证明仅仅靠科学上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整体决定局部的关系,而不是可观察的具体事物,唯一证明它的方法就是系统理论的完善,如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哈肯的协同学,已经在不断证明这一点,我相信,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系统理论的不断完善,阴阳学说中的科学性早晚会被证明。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共是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老百姓呢?
热度 1 wj3235 2011-10-19 22:12
中共是三个代表已经说了n年了。 现在说中共是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我们老百姓呢。 我们和中国文化何干? 国务院: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突出 人民群众十分不满。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10/19/9979330_0.shtml 。 女童两遭碾轧 18路人漠视 http://news.ifeng.com/society/special/nianyanvtong/ 。 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这些也是传统文化吧。怎么造成的呢? 以后是不是还要说,中共不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传统生产力的代表。
1091 次阅读|2 个评论
纪律、辩证、认真: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中共思想行为的三大特色
周可真 2011-10-19 18:56
善于继承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共至今立于不败之地的文化根据。 儒之精华在于极讲规矩,以至于“非勿礼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儒家,讲规矩就是守纲纪。啥叫守纲纪?就是心中有强烈的国家观念,念念不忘国家的组织行为规范,一心维护其组织秩序以实现其国家利益。中共正是继承了儒家严守国家组织行为规范的文化传统,特别讲究组织纪律性,乃至相信“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道之精华在于信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一方面教人虽处逆境之中而要保持对前途的乐观,反之在顺境之中则要居安思危,不为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另一方面教人“知雄守雌”,凡事都得讲究策略,既知“后其身而身先”,“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已愈多”,又知“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毛泽东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华,与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释之精华在于信奉“心空”之理,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禅教之理教人以绝虚之心(“空”)应万有之事(“色”),以至于“成天走路未曾踩着一片地,成天吃饭未尝咬着一颗米”,这实际上是要求做事者屏除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所做之事。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的最高境界恰恰就是“心空”。 纪律、辩证、认真是中共思想行为的三大特色,堪称集儒、释、道之精华于一身。纪律、辩证、认真也是中共至今立于不败之地的三大法宝。中共欲要在今后仍立于不败之地,理当一如既往地继续保持和加强“三性”——组织纪律性、思维辩证性、办事认真性。 注:本文实际上是旧文《 中共能力超群的文化根源 》(2011-06-30 )重发。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2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共是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热度 5 xcfcn 2011-10-19 12:27
中共是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看到这个我作为保守主义者很高兴,老蒋应该也会很高兴,不过什么东西被 ccp/ 公共权力染指后都会变形 / 扭曲,这次会是例外吗?
个人分类: 杂论|272 次阅读|9 个评论
侵略文化与自律文化之间的争斗
daodezhenjing 2011-10-17 08:41
西方文明的本质就是征服,它的立足点就是性本恶,你不征服别人,别人就会征服你,侵略成了他们的本性。像新大陆的发现,征服印弟安人,东南亚,八国联军入侵,到现在想用文化征服中国。 东方文明的本质就是自律,它的立足点就是性本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可怜的中国经常被外国人征服。如中国的元朝和清朝都是被少数民族征服,而且在历史上,中国一直被弹丸之地的小国侵略,即使是在现在。 面对西方人侵略的本性,我们应该怎么办?是象以往那样处处约束自己,一步步后退,让西方人灭掉中国的文化,灭掉中国的民族,还是以欺人之道还之欺人之深,打怕打痛他们?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对,真正的方法就是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发展的环境相和谐,该侵略的时候就侵略,该自律的时候就自律。象现在这样一步步后退,就会被敌人灭掉。 中国之所以产生自律文化,原因就在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它认为,事物之所以走向灭亡,其根本就在于不约束人的本性,无限地扩张,毕竟人的力量与大环境的力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扩张到一定程度,就会遭到大环境力量的惩罚,以致你走向反面。但中国人往往忽视了一点,那就是环境的变化,自然规律真正告诉我们的是与发展的环境相和谐,环境发展了,你不扩张,那就是愚昧,你超越了环境发展的速度而不懂得自律,那就是无知。 今天的世界,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人类对自然的侵略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再不懂得自律,大自然将给予人类最无情的惩罚,这早已是不证自明的事实了。毕竟科技再发达,都无法让人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让人到外星上生存,破坏了地球,就给人类自己挖下了坟墓。在这个混乱的今天,我们人类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文明呢?是迷信西方科学,向外星球侵略的西方文明,还是约束自己,与发展的环境相和谐的东方文明,我想答案大家心里都有数。 今天的中国,也到了非改不可能地步了,过分的自律带来的就是中国民族的灭亡,当然,我们并不想要侵略,中国也没有这样的历史,现在要做的最正确一件事就是与发展的环境相和谐,这才是东方文明的根本。不要看发达国家张牙舞爪,他们再大也大不过地球,他们再大也大不过人民,向自然侵略,自然就会给他们迎头痛击,向别的国家侵略,就会受到人民的唾弃。国际环境是发展的,顺应这个大环境,以自我为主,就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把握不住国际环境发展的潮流,盲目而动,就会使国家走向动荡。这就是大自然规律。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争而无道,才困科危!
热度 3 daodezhenjing 2011-10-14 16:36
  我一直把道德的含义认为是顺应自然之道获得。本来也是,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规则的意思,德古代通得,我想这是老子的本意吧,顺应自然之道获得就是道德,违背自然之道获得就是不道德。现在不少人,满嘴仁义道德,却净干些不道德的事,可就是这样,却得不到社会的惩罚,久而久之,社会的主流变味了,看看那些包二奶、找小老婆的人就知道了,他们在这个社会上被看作是有本事的人,也是,有本事你也去找啊!于是这也成了不少人成功的标志。   竞争是发展的前提,但相争而不守规则,必不择手段,最终社会失去低线,争不到者怨恨沸天,争到者整日担心投机被发现,不但人们疲惫不堪,国将不国也。   科学界的乱象由来以久,君不见批判伪科学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可究竟什么是伪科学,谁也说不上来,结果真科学往往也成伪科学了!学术造假层出不穷,庸才成了人才,科技欺诈愈演愈烈,骗到国家的钱成了真本事。到底科技人员的游戏规则是什么?到现在为止,这还是一个豆腐渣工程。听说科学界一直在争论,可争论不出正确的结果管什么用,没有一个符合自然之理的游戏规则,不择手段地获得就是本事,就是公平合理,结果真正的人才得不到支持在下面怨声载道,而那些靠投机本事获得的人则压力重重,长此下去,中国的科学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规则,顺应自然之道的规则,是制止科学乱象的根本,可这个规则什么时候才能够出现,鬼才知道?这样一个事关中国科技未来的大事,怎么不舍得花钱专门立项研究它呢?看看现在的那些新批下来的科技项目,很多都存在着方向性错误,如此无论你花费多少钱,付出多大的努力,也是永远没有结果的,唯一的成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人们此路不通。如今,制定一个客观公平合理的科技竞争规则已经成了科学界的头等大事,如果不迅速解决,科学界的乱象就会泛滥成灾,解决越晚难度越大,难道真要等到大乱时才解决吗?也是,大乱才能有大治,或许现在科技界的乱象还没有到大乱的时候。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216 次阅读|3 个评论
汉语学术体系与英语学术体系
whyhoo 2011-10-10 22:33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几千年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而与外界交流较少。以汉语为主的学术体系必然会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保守而闭塞。以英语为主的西方学术体系如美国受移民文化影响,多元文化的输入交流使得整个学术体系变得更为开放。西方有着几百年的学术传统,学术界的相对独立也使其形成了持续长久的创新能力。中西两种学术体系根植于各自的传统文化之中,思维方式、开放以及独立性决定了两种学术体系的创新能力。短时间内汉语学术体系很难缩小与英语学术体系的差距,当然将英语学术体系移植到中国可以使中国学术界能够很快融入以英语为主的世界主流学术体系。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处于汉语学术体系之中,如果这些学者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则很难及时跟踪世界最新学术进展,但他们可以研究一些相对传统的问题,在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攻克,并不需要时时跟踪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如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则只需长时间专注于这一数学难题而不用及时跟踪最新学术进展。但是在像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等新兴前沿学术领域则需要融入英语学术体系以及时跟踪世界最新学术进展。在自然科学领域若要取得很大的学术成果通常需要进行跨国合作,如量子力学理论的建立则是由德国、英国、丹麦等多国物理学家共同努力完成的。汉语学术体系建立时间不是很长,鲜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缺乏深厚的学术积淀。英语学术体系作为世界主流学术体系,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在国内大学开设英语授课为主的专业,培养适应英语学术体系的学术人才可以加快中国科学的发展。若科研选题得当,适应汉语学术体系的科研人员也能取得很大的学术成果,但汉语学术体系要保持其独立性并能与英语学术体系进行长期的交流 。
1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重识书院的历史贡献和现代价值:传承传统文化
dongzg101 2011-9-28 11:26
重识书院的历史贡献和现代价值:传承传统文化 2011年09月27日 08:38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牟钟鉴 1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传统书院 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过程。来源于西方工业文明的现代学校教育事业在20世纪上半叶取代中国传统的家族教育和书院教育之后,以燎原之势,普及全国;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强大动力。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也日渐显露其弊端,主要是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品德,重规范化管理轻个性化发展,重普世科学文化轻中华人本文化,对于存在已久的应试教育和市场化偏向不易扭转,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于是教育界努力探索着改革的新路。与此同时,古老的书院教育不断吸收现代教育的营养,正以新的姿态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补充着和优化着现代学校教育,成为当代教育事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如何重新评价书院的历史作用?如何充分估量书院文化的现代意义?需要人们认真地研究和思考。温家宝总理在第27个教师节的讲话《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人民日报,2011年9月9日)给我们以重大的启示。温总理在论述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创新推进时,回顾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指出:“我国农村教育源远流长,历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历史上许多私塾、书院曾盛极一时,但都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山野乡村。那里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段话非常重要,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根系所在,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书院教育的民间性和它的培育人才、研究学术、繁荣文化的功能,为中国人提供精神家园的历史贡献。这是中央领导人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略从教育文化角度,所作的一次新阐释,它把人们对传统教育资源当代价值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传统书院教育的特点和优点:第一,具有民间性和地方性。多数建在县乡,接近民众,得到地方支持,又影响地方风气;第二,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由学者和文化士绅主办,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即使官学也只是公助经费,原则指导,教学则由学人统筹;第三,具有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国学(即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精神;第四,具有人本性和尚德性。教人以五常八德、行己有耻、敬业乐群和大丈夫精神,仁、智、勇兼备而以仁德为体,把真、善、美统一起来;第五,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不仅培养精英士子,也普及大众文化。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教师来往讲学,学生进出自由,不受年龄、学历、出身、职业的限制,没有固定化的管理模式,强调学思并重、言行相接,从静处体验、在事上磨炼。 当然传统书院也有它的不足,如:不能覆盖广大地区和人口,轻视知识传授,课程内容狭窄,忽略体育文娱,以及有些书院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等,这些都是需要改进或剔除的内容。 现代中国学校教育,基本采自西方教育模式,它给中国带来现代工业文明成果、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能够以规范化的体制将教育普及于城乡各地,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培养了数量巨大的各种层次的新式人才,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文史哲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推动中国从相对封闭的农业文明和家族社会走向开放的现代公民社会,大步进入世界文明之林。实践在证明了西方教育的优越性的同时,也在暴露它的严重弊端。1921年 毛泽东 就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指出了现代学校教育“消磨个性”的坏处,和书院教育“师生感情甚笃”、“自由研究”的优点。除此而外,对中国而言,忽略中华文化的传承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缺陷之一,不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中华精神的发扬光大。今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下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中西互补、相得共荣,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之路。 当前众多新兴书院,有的创建于现有院校之內,成为教育体制中的“特区”,如大学里的国学院、儒学院、人文宗教研究院、国学班,既依托体制的优势,又展现传统的特色;有的创建于地方社区,采取民办公助、社会支持、独立运作的体制,处在现有政府体制边缘,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人才培养与师资培训,提供学术论坛与游学营地;有的创建于民间社会,采取自筹经费、自主经营的体制,独立于现有政府体制之外,或者以民间方式探索青少年教育新路,或者推动业余青少年经典诵读;还有的创建于市场经济领域,由企业资助,为企业家开设中华文化课程,以培养儒商、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为目标。可以说当代书院各具特色,缤纷多彩,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民间蕴藏的文化创造力。在发展新兴书院的事业中,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起了指引作用,各级政府特别是学者型官员起了支持作用,一大批人文学者、教师(包括离退休的干部和教师)起了骨干作用,许多有文化理想的企业界人士起了资助作用,这是一种社会合力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符合振兴中华的时代需要。这些新兴的书院,大都在努力继承与发扬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又在人员、教学与经费管理上吸取现代教育的合理质素,以便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与困难,仍然有着光明前途,甚至显示出一种未来教育的先进性。 1 2 相关新闻: · 古镇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袁世凯孙中山:谁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大 解振华:日废止京都议定书是否定其历史贡献 陈书娣 标签: 现代学校教育 书院教育 中西互补
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文化必定同化外来文化吗?
热度 1 wliming 2011-9-25 23:23
赵俊喜 在他的博文《中医同化西医,还是西医灭亡中医?》中说,“在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侵入不是一次两次,但它们最终都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难道这一次会例外?”弦外之意是,中医也不会被西医同化,反而会同化西医! 这论调太可笑了。在古代愚昧的年代,中国的确同化过几个更愚昧的小国文化。但是,现代中国,早已经落在世界后面,哪里还有同化的能力?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同化还是被同化。 1. 中国古代的所谓哲学,阴阳五行,易经八卦,都已经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堆。除了一些泥古不化的老和尚老学究还在把玩那些垃圾自我陶醉以外,这些垃圾文化没有同化现代外来文化反而被现代先进文化取代。 2. 中国今天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思想,政治,经济,科学,都是外来的。哪怕是被社会广泛诟病的马主义也是外来的。今天的民主自由思想,市场经济原则,法制完完全全来自于西方社会。科学这门最伟大的学科就更不用说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几乎没有任何贡献。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体育都是外来文化,中国文化同化它们了吗? 3. 中文的文法,都经过了西方语言的彻底改造,过去的之乎者也被彻底抛弃。我们今天的主谓宾定状补规则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中国今天的词汇有相当部分来自于西方社会。博大精深的中文同化外来文化了吗? 4. 严格地讲,我们现在这个国家,共和体制的国家,从民国到新中国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如果说这里面还有一点点中华文化的影子,那就是腐朽的封建王权思想,是需要批判和彻底消灭的。 谁同化了谁?还不清楚吗? 哈哈哈。
个人分类: 哲学|207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医同化西医,还是西医灭亡中医?
热度 14 daodezhenjing 2011-9-25 20:19
  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它们描述的都是同一个人体,得出的结论正确的只有一个,不是中医的错,就是西医的错,最终两者会统一为一门真正关于人的科学。   真理越辩越清,越辩越明,我一直相信科学网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不怕科学工作者在这里争鸣,因为只有百家争鸣,才能够百花齐放。   在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侵入不是一次两次,但它们最终都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难道这一次会例外?中国传统文化长于哲学,而现代科学长于观察和实验,应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真正的自然原理揭示的是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不可以观察的,它只能通过思辨,科学家们就是通过思辨提出原理,再用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它是否正确,而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则为进一步的思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以此往复,科学一步步得到升华。比如,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医学中,它一直认为人首先是自然的人,其次才是社会的人,人活着的根本是顺应自然,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到底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呢?科学的观察告诉我们,大自然变化可以引起海水的潮汐效应,人体的组织液和海水类似,它同样会引起人体的潮汐效应,这就间接地证明了人与自然除了饮食和呼吸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深层的关系。如果没有这种思辩,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那么我们对疾病的原因的认识就会产生方向性错误。   中医长于关系的描述,而西医长于局部的描述,两者同样是相辅相成的,人们都知道,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的疾病的产生不仅仅是局部的问题,更根本的是整体的管理问题,如果象西医那样仅仅着眼于局部,很多疾病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中医却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那就是一切疾病都是整体管理失控的结果,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疾病就可以彻底地消除,难道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论吗?   现在的人们,往往把中医和西医对立起来,仿佛两者有不可调合的矛盾。一类人是那些死忠的中医维护者,他们忽视了时代的发展,死抱着旧的理论不放,丝毫没有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够生存的道理,拒绝改造的结果是显明的,那就是中医不被世界所承认,一步步走向它的衰亡;另一类人是那些把现代科学当成唯一科学标准的科学斗士,他们拒绝任何思辨的成果,总觉得几千年的思辨成就根本比不上区区一百年的现代科学,结果中医学里的真理被忽视。   科学是在不断发展中存在的,它近一百年来的发展总趋势就是象中医靠拢,因为自然秩序的秘密不是靠仅仅认识物质世界的局部就可以正确揭示的,它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来认识。不论是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不断深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还是由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理论为代表的新三论又以磅礴的气势席卷全球;不论是七十年代分形论和超循环理论的兴起,还是混沌学和非线性研究更加深入,它们都意味着从整体来认识世界是认识自然的终极之道,而中医在这方面有着不可多得的优势,难道它就一点科学性都没有吗?显然,完全否定中医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453 次阅读|18 个评论
台湾回归的根本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热度 2 daodezhenjing 2011-9-25 10:52
  台湾离开本土的时间已经过了一个甲子了,此时的台湾人经过日本人和国民党的上百年的教化已经面目全非,对祖国的认同已经越来越少。可他们唯一没有忘记一点,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以拥有这样的文化传统为荣。可问题在于,国人对传统文化还不认可,何况台湾人呢?凭什么让他们有对中国的认同呢?   论富裕程度,台湾平均起来比大陆好得多,论制度,台湾人觉得自己自由得多,让他们回归一个穷亲戚这里,受到那么多的约束,有几个人愿意啊!这是现实。台湾的领导人不敢不正视这个现实,因为这将影响到他的位置。毫无疑问,对一个台湾领导人来说,统一能够给他带来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可他首先要保住自己的位置,这是前提,如果位置都保不住,谈统一更是奢望。   要让台湾自觉地回归祖国,最根本的是文化认同,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这种文化认同的根本。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断地在告诉我们,一个新的科学时代将要开始了,以前是西方人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第一次科学革命,而这一次,则是东西文化的又一次结合,它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真理。如果真的做到这一步,台湾人对中国的认同将会大幅提高,回归将是自然而然的事。因此,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国的领导必需注重的一点。它不仅关系着中国的未来,而且关系着中国的统一大业。
20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轮科学革命中的作用
热度 4 zhaodeyu 2011-9-16 20:56
五百年前,东方文明的西扬为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结合创造了条件,这不仅仅是四大发明被西方人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的西扬。上帝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它本是西方先哲对自然深刻领悟的一种结果,很多人以为先哲就信仰上帝,其实他根本不信仰它,它信仰的是一种自然规则,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却决定着自然界的一切。只是让公众接收这种思想太难了,比如你相信你和万物一样都有生命吗?你相信你在世界上和一粒微尘一样微不足道吗?如果给你讲这个道理,大家会骂死你,可如果人们不了解这种思想,就会在自然规律面前处处碰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让大家接受真正的思想,先哲才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上帝,目的就是让人们根据自己的悟性都领悟出一定的道理。可问题是,这个上帝逐渐被演化为一个无知的上帝,封闭了人们探索真理的道路。近代西方科学的突破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道”的理解,这也是一个类似上帝的概念,可它却是一个物质的上帝,决定自然一切的规则,西方人正是借鉴了它,才建立了自然规律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给无数科学家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因为科学家们相信,自然的一切存在都是遵循着规则的,如果找出这个规则,就可以用这个规则理解世界的存在,指导人们的生存。 然而,西方科学一开始就是沿着一条绝路向前飞驰的。自然规则是什么?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它似乎是一种可观察的东西,只要我们观察到它,就可以认识这个规则。可实际上呢?它根本不是什么东西,而是一种内在于物质本性的原理,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西方科学的所有成就主要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或许是成就太大了,使不少科学家相信,观察不到就不存在,自然规则是可以用观察的方法得到的。可结果呢?现代科学却走上了一条绝路,因为我们的观测仪器和被观测的东西本质上是一样的,它根本无法正确地告诉我们真实的东西。 那么认识这个规则的终极方法是什么呢?它不是靠仪器,而是靠人对自我的认识。因为从统一性看自然,人和万物都是一样,不仅由同一种料子做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所支配,如果你能够认识自我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理解万物的存在。这种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爱因斯坦为什么称“哲学为所有自然科学之母”?原因就在于他相信一个物质的上帝存在,相信自然的终极统一,不仅在物质组成上,而且在运动原理上。 认识自然需要两条道路,一条是外在的科学观察,一种是内在的哲学思辨,哲学可以提出原理,指导人们实践,而科学的观察则可以验证原理,并为提出更为合理的思想奠定依据。真正的科学是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前进的。可西方科学则一直拒绝哲学的指导,盲目地相信他们的精密仪器,结果走向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的陷阱。我们试举几个例子说明: (1)哲学认为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现象存在的原因,从这个观点来空间,它一定在物质上是连续的,如果不连续,那么引力和电磁力就无法解释,难道引力和电磁力可以不需要物质的相互作用来传递吗?可近现代科学抛弃了象征连续的以太说,而起源于与之对立的原子说,它认为空间中没有物质,可观察的实体就是宇宙的一切。于是,还原法成了科学的主导,可结果呢?还原到能量这里,上帝又出现了,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却指挥着自然的一切。 (2)在哲学上,物质不灭是哲学的最基本原理,可在科学上,质能转换的出现使科学家们抛弃了物质不灭的思想,竟然认为物质可以消失变成能量,能量也可以无中生有产生物质。真的会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物质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可观察的有序形式,即实体,另一种则是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物质消失变成能量,本质上不是物质的消失,而是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变得不可观察罢了,反过来,物质的无中生有也是物质从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向有序形式转化罢了。如果忽视了哲学的指导,认为物质可以无中生有,或从有到无,那么世界上的一切解释变畸形了。 (3)物质的运动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实体的线性运动,一种是依赖连续物质有序和无序变换进行能量传递的非线性运动。可近现代科学只研究了线性运动,而对非线性运动却一无所知,甚至把非线性运动当成是线性运动,造成现代科学上的大笑话。如光的传递,它的本质是非线性运动,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暂态的有序使它表现出了粒子性,周期性地有序和无序变换使它表现出了波动性。可现代科学却把生死周期变换的粒子当成了一个稳定不变的粒子,结果弄出来了一个“不确定理论”,否定自然内在的必然性,使科学走上了不归路。 (4)哲学上的自然规则不是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或者说一个原理。看看由统一物质组成的世界是怎样的运动的,它无怪乎生和死两个字。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是事物的生,从有序向无序转化是事物的亡,自然界的一切存在都处于这种生死变换当中。如果说自然界存在一个规则的话,那么这个规则就是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原理,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原理。 目前的西方科学已经无路可走,所有的发展不过是惯性使然,很多的发展已经走上了不归路。如用观察的方法来找出自然最基本的粒子,这肯定是不可能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物质分解到最后其实都是一种东西,第二我们的精密仪器不可能观察到它的本原。象中国也弄了一个粒子对撞机,不过是劳民伤财,不会出任何结果。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宇宙探测,不要以为人可以毁灭地球到其它星球上生存,人到了这些地方根本无法生育,也不要以为观测到的都是真实的,空间中的物质分布是不对称的,当然也是在不停地运动中存在的,信息在其中的传递是变形的,忽视了这种变形就会闹出科学上的笑话。如太阳发光说,宇宙大爆炸模型等。 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新一轮科学革命的关键点,这一次革命将重点揭示隐藏在自然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就是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决定着自然界的一切存在。不过它不是什么上帝,而是一个物质性的原理。 新一轮的科学革命必然是哲学和科学的有机结合,目前西方的哲学已经流于形式,走向时髦,用它来指导新科学根本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就是东方哲学和西方科学的结合。目前这种结合已经不断进行中,它就是系统论。不过,目前的系统理论来源于西方,从根本上还缺乏一个科学灵魂,如果没有中国哲学的注入,它注定是个空架子,只有加了中国哲学这个灵魂,一个全新的科学平台就出现了,它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万物其实都是成系统的,它们存在与发展的规律都是一样的,用它不仅能够合理地理解一切存在,而且能够真正地指导人们的生存。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在这方面还缺乏一个头羊,科学界也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规则,真正的人才无法脱颖而出,使中国的科学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甚至一直跟在西方人的屁股后面,人云亦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需要多久。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94 次阅读|6 个评论
自然规律是什么?是一些物质性的东西,还是一个不可观察的原理?
热度 1 zhaodeyu 2011-9-16 14:0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和“理”是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这里,“气”是先哲对世界本源的一种代表性认识,而“理”则是先哲对这种本源的“气”运动规则的一种描述。显然,如果你相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统一于“气”,那么你就会很自然地推出“理”的概念,因为关于“气”运动规则的一切描述都不可能通过某种物质进行,它只能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一个“理”,或者说是一种数学规则。   既然自然界的物质统一于“气”,它运动的规则又统一于“理”,那么到底是哪一个概念是更为本质的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曾围绕这个问题出现了一场大争论,以张载和王夫之为主的不少思想家强调气先于理之前存在,因为没有物质就谈不上理的存在。而以程颢为首的思想家则强调理先于气而存在,因为没有理的存在,就没有自然秩序的存在,更不会有人的存在,那时再谈气就是没有意义的了。事实上,“气”和“理”描述的都是同一物质世界的属性,只不过这两种属性有所不同罢了,因此两者是不可能分出先后的。不过,从“气”和“理”之争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坚持自然界在物质上的统一性,那么一个必然就是相信“理”的存在。   其实,在西方也并不乏关于“理”的概念,如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追求的数的和谐等等,这些都是基于对自然内在统一性的一种坚信才提出的。与中国先哲不同的是,西方人对物质的理解往往倾向于它的独立性,因此,这种“理”的概念并没有在哲学上占据主导地位。相反,这个“理”在后来的宗教思想中演变成了一个人格化的上帝。西方科学是在对宗教的几乎完全否定中产生的,科学家们打倒了人格化的上帝,但同时也把人也必须遵循的“理”也打倒了,人取而代之则成为了“上帝的翻版”。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西方科学虽然经历了多次革命,但最终没有发展出一个核心的理论。   研究中国史的人都发现,中国几乎上没有创世的神话。显然这种状况与先哲对“理”的客观认识是分不开的,这就正如程颢对“理”的理解那样:“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佗元无少欠,百理俱备。”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天理”是一个万物遵循的准则,它不因为尧的贤明而存,也不因桀的昏暗而亡,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法则。由于“理”是一个客观的,但又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因此,东方先哲们一直潜心地领悟这个“理”的内涵。   在西方自然科学初期,科学家们也一直是相信决定一切的大自然规律的存在,但这个规律在他们的理解中是机械的,或者说是一种不变的东西,正是这个原因,西方科学家们一直苦苦追寻宇宙的基本构件,以为找到了它们就会发现自然的终极设计。但结果不仅陷入了无穷尽的复杂细节纠缠之中,而且将一切思辩的道路堵塞了,以致于西方科学对自然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表象之上,至今物理学家们还相当然地把宇宙空间定义为对称的、不变的,拒不承认自然变化的物质性。与此相反,由于对“理”的客观认识,东方人一直认为这个“理”只存在于统一物质的不断转化之中,因此,当古代的西方哲学家醉心于在有形的“物质”世界孜孜以求那万物的本源的时候,东方的先哲们早已把整个世界归于有形与无形的统一物――“气”之上,以致他们都异乎寻常地执着追求那神秘莫测的“自然变化之理”。   自然是在变化中存在的,这不仅是哲学思辩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然科学发展以来不断证实的结果。特别是二十世纪,系统论的发展也越来越证实,每一个系统的发展趋势都是从不对称到对称,这也是每一个系统发展的动力所在,但一旦系统达到了对称,系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从而走向了灭亡,自然秩序也就不存在了。显然,自然秩序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以外在世界的变化为先决条件的,系统也是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既然世界是在变化中存在的,那么我们又如何去把握这个神秘的“理”呢?   哲学家们是不可思议的,他们都异乎寻常地发现了自然不对称的来源:这就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一个变化的规则。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个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我们设最外面的大圆为一个系统存在的环境,而内切于原点A但半径依次增大的小圆为这个在变化中存在的系统,以B点向小圆引切线,切点C的轨迹为这个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切点C的高度H表示这个系统承受的压力。显然,当这个小圆刚在大圆内部产生时,大圆相对于小圆来说生存的环境是无限的,于是小圆加速成长起来,但随着小圆不断长大,大圆的环境相对于小圆逐渐变得有限起来,它承受的竞争压力也开始变大起来,于是小圆加速度变慢,但发展速度依然增快。当达到一定极限,系统不得已开始走向它的衰退,并逐渐走向它的灭亡。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计算这条切点的轨迹,它是一条流线型的曲线,并且有始有终,过程中存在一极限点,而这一极限点正好对应在大圆直径AB的黄金分割点。   这个数学模型虽然简单,但我们发现用它描述一个事物的不对称发展过程是恰如其分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尽管这个变化的趋势总是从不对称到对称,但这个变化过程却是不对称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事物的衰退、灭亡阶段要比事物的发展阶段要快得多。与此对应,事物产生、发展、壮大阶段是事物能量的蓄积过程,而事物的衰退、灭亡阶段是能量的突发过程。正是事物这种发展过程上的不对称,自然界的能量才永恒地在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中存在。一个事物组织的离散会向外突发它蓄积的势能,而这种势能引起的物质不对称运动又会引起周围混沌物质的重新组织,于是能量就通过物质的这种变化上的不对称流通于自然之间。   黄金分割数是我们所熟知的,它最早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被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并断言:宇宙万物,凡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在现代科学中,黄金分割数也被认为是宇宙和谐之数,从叶子在植物梗子上的排列,花朵的花瓣数,蜜蜂的繁殖、钢琴音节排列、植物的叶、动物的卵、流线体、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优选法,直到方程论,无不显示出它巨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并不理解黄金分割数的由来,原来,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自然也正是有了这事物发展上的不对称,统一的物质世界才永恒地表现出生机与活力。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少科学家基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而相信其空间的对称性,不可否认,宇宙空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对称性,这种对称仅仅是一种动量势上的对称,即由连续的物质快速周期组织与离散形成的能量流动引起的,它不仅在宇宙空间中存在,而且在每一个系统中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普遍联系的方式。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称并不代表物质在空间分布上的对称,也并不代表物质空间不存在不对称的物质运动,相反,正是由于物质在空间中的不对称移动和物质在空间的不对称分布才使空间表现出它动态的对称性。   自然秩序是美的,但它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竞争,只有在众多要素中优先竞争出来一个中心,各要素才有可能在它的协同下组织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自然秩序是在发展中存在的,不断有一些要素在竞争中灭亡,并释放能量,而同时又有一些新的要素在竞争中产生。思考这个过程,我们都可以发现生命的规则普遍存在于系统之中。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的本性都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当外在世界有它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时,事物就会迅速产生、发展、并不断壮大;事物都是在竞争中存在的,当外在世界由于大量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而变得有限的时候,一些事物就会在竞争中衰退、灭亡。外在世界的有限与无限是相对的,事物的发展就是在环境的有限与无限的周期变化中进行的。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和西医根本的矛盾所在
热度 5 zhaodeyu 2011-9-16 09:15
  为了不抛弃几千来的传统文化,人们一直寄希望于中西医结合,以拯救中国唯一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医学。如果中医学没了,传统文化也就剩不下什么了。可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结合来结合去,总是无法结合在一起,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方法论。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局部病变细胞和整体的关系,而西医只关注局部病变的细胞。造成这种矛盾的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实证论,观察不到就不相信它的存在,于是,观察不到连续在空间中的物质,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割裂了,认识不到人体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局部病变细胞和整体的关系被割裂了。要知道,中医治病靠的是两种力量,一种是自然的力量,一种是整体的力量,中药只是用来恢复整体的管理,立足利用这两种力量来使病变细胞改邪归正。而西医治病完全靠的是外力,如手术刀和药物的力量。   现在的问题是,观察不到就一定不存在吗?由于原子论的巨大成功,观察不到就不承认它的存在就上升到一种认识论,支配着科学研究的方向,也造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巨大矛盾。中医认为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自然生活,一种是社会生活,顺应社会,社会力量就会优先支持你,使你事业成功,顺应自然,大自然力量就会在人体有序汇聚,支持你抗病免疫。可西方科学一直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否定连续在空间中的基础物质,没有了连续物质在人与自然之间穿针引线,人生病的真正原因找不到了,同时也忽视了治病最重要的一种力量--大自然力量。   或许有人会问,我怎么顺应自然啊?顺应自然是人先天具有的一种潜能,它就处于人的潜意识状态下,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细胞就会自动地组织起来,共同在反抗自然变化中获得能量。如气功就是利用这种潜能治病的一种方法。小孩为什么生命力旺盛,就是因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成人呢?则往往被后天的显意识所主导用来顺应社会,人忽视了顺应自然,大自然就会惩罚你生病,这就是天理。   中医和西医另一个巨大的矛盾就在整体与局部细胞的关系之上,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种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就是连续在全身的组织液,经络就是对这种循行全身的组织液循环通道的一种总结。人为什么会生病,就是整体在管理上出了问题,又如何来治病,那就是恢复整体的管理,使病变细胞在整体的力量控制下改邪归正。而西医呢?一直对中医的经络学说持否定态度,理由是观察不到它的存在。难道真的观察不到吗?神经血管是经络一部分,肯定都能观察得到,以神经末梢、毛细血管、淋巴、组织间隙组成的微循环,科学上也早已有所认识,而中医学的十四经脉指的就是微循环,由于它起着联系整体与局部细胞之间的作用,因此,它的作用比神经血管更为重要,这也是中医重视十四经脉而忽视神经血管的原因所在。但它们都是经络的一部分。   生物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生物,其根本就在于生物体内有着非生物与众不同的普遍联系方式,它就是依赖连续在全身的水,其中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是基石,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周期组织与离散是信息传递的基础。我们以神经冲动为例,细胞膜有很多小孔,钠钾离子之所以在细胞膜内外积聚形成内负外正的电压差,其原因就在于钠钾离子带电,使它们吸引了大量水分子在它们周围有序排列,形成了大水包,阻碍了它们的跨膜通透,可这些大水包是由氢键联系的,它最怕自由氢质子,当组织液中的自由氢质子达到一定数量,这个大水包就会迅速离散,使钠钾离子体积变小,从而跨膜通透,形成神经冲动。   西医发展到现在,至今还对神经中传递的信息迷惑不解,不管是什么生物,也不管是什么位置,所有信息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其实这也正是普遍联系的特色,通过同一种媒介传递不同的信息。可西医呢?一直就忽视了水在人体的重要作用,甚至把生物当成是生命,仿佛生物和非生物有着本质区别,其实不然,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只在于生物体内有着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一种特殊的力学现象,仅此而已。   不管人种如何,人体都是一样的,它都是受着同一个规律运动的,西医学是为了揭示这个规律,中医学同样也是,不同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它们最终会统一起来,关于人体的科学只有一个正确结论。但西医目前遇到的困难已经说明,它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了。如果还基于观察不到就不承认的理由否定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是无法正确认识人体的,也无法正确地治疗疾病。相比而言,中医学受哲学的影响,一直就从整体的观念来看待人体,虽然它不够确切,但它无疑是西医值得借鉴的。   
个人分类: 医学|14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大学肩负文化建设使命
benlion 2011-8-25 08:46
- 中国的文化 - 文化有传承和创新,肩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于大学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改革必须先行,才能使未来的中国建立一个融合中西优秀文化的新文化体系。 “科学时报:饶毅们需要接上地气”(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439.shtm ) - 我的评论。 中国,最需要的是思想家、 改革家 - 建立教育、科学、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管理体制的灵魂是思想,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健全、高效运转的体制是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 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季羡林之后,谁来继往开来,传承与创新未来中国的文化之路? 当前,最需要的是博古通今、文理皆通、学贯中西的思想家,既才华横溢,又充满社会责任心的文化大家。 家庭需要忠诚,友谊需要信誉,同事需要社会责任。 - 文化建设是当前中国首要发展的大事。
个人分类: 2011|2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文学四大名著对丘成桐数学人生的影响
lysyxcs 2011-8-23 16:46
近日,丘成桐题为“求玄赏美我的数学人生”的公众讲座,在上海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数百名数学爱好者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共同聆听和领悟丘先生的数学人生。 在报告中,丘成桐说自己的研学之路是从幼年读懂、读深、读通中国的四大名著开始的。正是从那些博大精深、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他获得了一名科学家追求真和美的感情和情操;正是从那些妙语趣声、真知卓学的文言诗句中,他学会了用广阔的胸怀应对人生面临的种种挑战;也正是从那些名垂青史、铁骨铮铮的历史巨人不惧世俗、勇往直前的精神中,他悟出了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真谛……这一切都构成了他日后的世界观,奠定了他面对科学、不畏困难的性格和勇气,也促成了他攀登世界学术顶峰的成功。
2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固有文化中并非没有人权观念
热度 4 周可真 2011-8-23 03:02
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并非没有人权观念,中国儒道文化都强调民生问题的解决,这就是肯定每个人都有其生存权,解决民生问题,就是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只是比较而言,中国的人权观念限于生存权,并且不把这种权利叫做“人权”,而是称之为“天理”, 西方的人权观念则不限于生存权,而是更偏重于自由权。把自由权纳入人权范畴,是西方人权观念的本质特征。 但是,自由能否被看作是人的天赋权利呢?这是值得探讨的,因为人的自由不同于人的生存:人的生存即人的自然生命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变换关系,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现代社会都没有根本区别,但是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的自由即人改变和控制环境的能力却有巨大的变化。这种区别意味着,人的生存权本质上是属于自然范畴,它是自然赋予人的,是真正的天赋权利(自然权利);人的自由权则不属于自然范畴,而是属于历史范畴,它不是自然赋予人的所谓天赋权利,而是人在同环境的互相作用过程中获得并不断得到扩展和提高的社会权利。 生存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赋人权,承认人人都享有这种权利,是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从先秦到现在中国人一直都信奉“民以食为天”并追求 温饱型的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文化中具有天赋人权(生存权)观念和人道主义理想的表征。 自由权则是因社会进化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平衡性和世界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呈现出变动性和多样性的。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强调自由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赋人权,从理论上讲,这是把本属于历史范畴的社会权利当作超历史的自然权利来看待,实在是非历史的观点,从实际上讲,这是西方发达国家要求生产力水平比它们落后得多的非西方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自由水平与它们的自由水平一样高,委实是强人所难。西方发达国家把自己的人权观念推销给发展中国家,仅仅在下述情况下是合理的:它们愿意并且实际地在 资金和技术上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否则就是不合理的。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52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赞饶毅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硬骨头”精神
热度 3 tangminqian 2011-8-19 12:35
读罢科学网新闻版块一文“中青报:饶毅身上最可贵的是批判精神”,写了数语聊作跟帖,转录于下。欢迎博友批评。 “硬骨头”精神,直言敢谏精神,无私无我精神,进入GCD统治时期以后,就再也难见到了。故而,1990年代末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人格、伟岸风骨才成为中国大陆文化人的偶像;适才读过博友王铮先生讲胡焕庸应得而未得国民党、GCD院士或者“学部委员”称号一事,始知胡焕庸先生也真少有的中华伟男子也。人性本何?现在漫天“和”字,似乎中国人古往今来人人皆欲成为“好好先生”、“谦谦君子”,哪料想,昨天看过当天出版的《南方周末》上秦晖先生所写巨文,讲中国历史上人口锐减的三次(?)皆因大屠杀之故,每一次因之而亡人数数十百乃至千倍于日本侵华屠杀南京城居民人数,180度社会人性识判的转变。唉,中国人,人性到底为何?所以,“慎独”见真性,“威权”见真性。真性为何?真“和”也?难说! 链接阅读: 中青报:饶毅身上最可贵的是批判精神 作者:王学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1-8-19 11:34:49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169.shtm 中青报:饶毅身上最可贵的是批判精神 果不出所料,此前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止步于院士第一轮评审。此消息在科学网上挂出不到1小时,饶毅在科学网实名博客上予以回应,标题直截了当:“ 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有意味的是,这篇写于今年3月5日的博文,迟至8月17日由作者添加了日期后才公布。博主称“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中国青年报》8月18日) 笔者不学生物,因而不知其落选的真实原因。我感兴趣的是,3月5日写的博文为何要推迟到8月17日公布。在这5个月内,不知饶毅进行了哪些科学研究,只知道他在预知结果的情况下,依然不改其敢言的本色,写了一系列批评中国学术界的博文,尤其是那篇批评学界浮躁的博文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影响特别大。虽然不知此文是否影响到评审结果,但不利于其评审当有可能。 在评审过程中,候选人竟一再撰文批评当今学界,这对其将会造成怎样不利的后果,饶毅不可能不知道。为此,有人遗憾饶毅在关键时刻没有忍住,即使在评审的半年里,他也对早已饱受诟病的中国科研体制多次发出批评的声音。一个为很多人接受的观点是:暂时地收敛一下,评上院士拥有更大话语权,此后的呼吁更有利于科学界环境的改良。饶毅是怎么回应这些好心劝告的?他掷地有声地说:“有些人妥协一小步,之后就会步步妥协了,只会夹着尾巴做人了,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还表示,自己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泡在实验室和文献中的研究员,“除了做好本职,‘智识分子’对其他问题也要有自己的看法。看到问题,就要说出来。如果不敢说,那还怎么做?” 久违了,我终于从饶毅身上看到了失落已久的知识分子道统。在院士头衔的巨大诱惑之下,饶毅依然坚守一个科学家的良知,不改公共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和独立自由的理想抱负,抨击当今学界的种种丑态。希望日益犬儒化的中国学术界,能从饶毅身上感知自己的渺小和堕落。 对饶毅来说,当不成院士,无非是失去了一个光鲜的头衔和一些待遇,但绝不会影响到他的科研成就;对大众而言,失去了一个院士,但拥有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这样一来,大众将有更多的机会听到来自一位独立知识分子的批评声音,看到中国学界包括其他公共领域存在的种种黑暗现象和腐败内幕,这有何不好呢? 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古代称之为“士”)并不缺乏批判精神,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西南联大那些常为人称道的人和事,在两千多年间,形成了一种知识分子道统,也可称为“士”的精神。1940年冯友兰受西南联大教授委员会的委托给当时教育部长陈立夫写的那封信,通篇贯穿着现代教育独立于权势的理念,集中体现了“士”的精神即知识分子的道统。时至今日,这一道统失传了。原因何在?答案就在同一个冯友兰身上:只要看看其在某个时期唾面自干、全盘否认自己学术成就的屈辱表现即可探知其因,无需多说。 饶毅的表现让我想起一个命题,即当下中国需要重建知识分子道统。怎么重建?我赞成资中筠先生的意见,首先,知识分子需要自己解放自己,争取人格独立,减少依附性,坚决抵制“颂圣文化”,摆脱祈盼或仰望“明君”的情结,努力面向公众,理直气壮地弘扬普世价值: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宪政、民主,这可以说是今天的“道统”。饶毅是海归专家,熟谙中西方文化和现实,他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这点。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1908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國字为什么简化成国说起
热度 5 fdc1947 2011-8-16 20:43
近日,看 科学网上 孟津先生说起 國字简化为国 的事情。记得前两年,央视崔永元做节目请了一位混人,认为简化字一定完蛋。他说國字简化为囯,中间是个王,共产党嫌封建,于是不知那里弄来一点,成个玉。孟津先生对于简化字的观点与上述混人相反,但他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国字会如此简化,他说据说是郭沫若先生说的加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云云。 國字为什么简化为国?其实我们不用去引用道听途说,自己去考证即可,当然,这需要一点点文字方面的常识。古人曾经 写國为囯 ,但这与太平天国无关,康熙字典上就有囯字。问题是古人为什么会写國为囯? 简化字不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发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把上千年来的简化字整理一下罢了。古人简化汉字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草书的楷化。草书是楷书的兄长,它们都源出自隶书,但是草书比楷书出现得更早些。古人没有计算机,这字是一个一个的写出来的,要写,当然简单一点的好。文人们将简化的写法称为俗字。草书比楷书写的快,但是楷书却好认而且不容易认错,所以 草书 的楷化就是俗字的最好的来源之一。 古人将國写出囯或国,其实都不过只是草书的楷化而已。国字中间王的最上面一横,容易看出是或字上面的一横,底下那两横,是或字的口、撇以及底横,一竖则是或字的斜竖提。那一点则是或字的一点,草字有的写出,有的不写而已。大家可以去看《草书汇》上所录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人所写的草书国字就很清楚了。楷化以后,样子变了一点,笔顺当然也变了。 如果古人也有一个极端专制的语委会,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写它规定以外的字,那会是怎样的一副光景呢?如果那个语委会设在秦始皇那个年代,而且秦真的像始皇帝设想的那样,二世、三世以至无穷,那么连这楷书的國字恐怕都不会有。 文字是思想、文化的交流,为了更好的交流,文字需要规范的,但是规范只是对大家所用情况的总结,作出建议,而不应该作硬性的特别是唯一性的规定。因为这里的规范是对于历史存在的规范,一定要照顾到历史的状况。也就是说,倘若把某个字规范到某个样子,那么,不能把历史的存在规定为错误。例如,把國简化成国,但是你不能认为写國就是错误的。如果硬性规定大家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势必出问题。而现在的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就在做这种唯一性硬性规定的事情。 我们过去学习的文字的写法和读法不少到现在都要被算成错误的。例如, 吕,现在两个口中间不能相连 了(吕原来的意思是脊椎,两块脊椎骨是连着的); 争,上面的部分不能写为爪了(争就是爪来抢手里拿着的东西,所以上面是一个爪)等等 。又如,原来我们言之凿凿的“凿”是读为 zuo (去声或入声)的。这个字现在读为 zao 了,而且字典上(例如准官方的《新华字典》)连过去读 zuo 都不注明。我们文字的写法和读法虽然还没有“国家标准”,可是对于学生们来说,国家语委几位专家的规定比国家标准更厉害。前几年就有过语委改了一个读音而有的学生仍按老的读法因而在中考中被扣分的事情。其实,按照旧的写法写,旧的读法读,都不应当被认为是错误的,否则,年龄大的人的读和写都成错误的了。在“封建专制”的皇帝下令编著《康熙字典》中,文字的各种读法、写法都兼收并蓄,连各种“俗字”例如上面说的囯字也并没有专制掉。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现在的做法,实在是标准到专制了。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珍惜它。 一字多样、一字多音 也正是文化源长、流众的必然结果,也是汉字文化兴旺发达的标志。凡是使用人多、历史悠久的语言文字都是如此,英语中的一字多样、一词多音就很多。只要不严重影响使用效果,就没有必要干涉,更没有必要“归一化”(照字面上理解的归一),规定哪种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应当看到,前些年,我们做过的蠢事够多的了。大家关心的林荫道写为林阴道,以及“言之凿凿”要读为“言之 zaozao ”只是两个例子罢了。 文化是一代人一代人地传下去的。现在,曾经受过做最正规教育的老一代或半老一代知识分子有几个敢于向他们的孙辈们讲写字,读文字?他们一开口就是“错”的,一下笔就是“错”的。如果受了他们的影响,按照现在的教育办法,孙子们非倒霉不可。一个国家能这样对待自己悠久的文化吗? 鉴于教学的方便, 一些低水平的小学教师 总是希望 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 , 一个字只能有一个音、一个形 。但是,如果人们总是被限制在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之中,长期的潜移默化会使人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看不到事物的多元化、复杂化。我们的国家语委的专家应该比这些低水平的小学教师高明一点,看到文字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要再去做企图使一个字只能有一个音、一个形的“标准化”的蠢事了。 另外,在文字上如果再做更多的蠢事,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统一,这里就不多说了。
个人分类: 汉语言|6822 次阅读|9 个评论
五百年来一大千
热度 1 whyhoo 2011-8-8 10:56
周末又逛博物馆,这次是细细品位了一番张大千的画作。山水、花鸟、仕女、临摹壁画无一不精,下笔简练,线条明晰。大师踏遍祖国万里山河,又拜各方名家为师,画风不断寻求突破,是中国画的集大成者。文人画大多是诗书画于一体,大师的书法别具一格,诗也颇有韵味。大师对敦煌壁画的临摹无疑是其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敦煌壁画取自佛教题材,气势恢弘,是众多古代艺术工匠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大师的临摹既是对敦煌壁画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又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大师的一生,既是对艺术创作孜孜以求、不懈进取的一生,又是爱国的一生。对于旧中国的贫苦百姓,大师总是倾囊相助,大师一生创作的作品达数万帧,但他将其大部分画作都捐给了国家。大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真是五百年来一大千!
9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点思考
whyhoo 2011-8-8 10:41
高等教育越来越功利化,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第一选择无非就是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知名企业当个螺丝钉。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蚁族聚集在一线大城市,另一方面很多二线城市却又留不住人才,我想这与当前高校缺乏引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很大关联。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喜欢寻找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把大众化的选择作为标准答案,即使这种选择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大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抱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却缺乏有建设性的思考。大学生应该多进行独立思考并敢于展现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思想应更多样性。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视野应更具全球化,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应更加开放的吸收多元文化。大学生应从一些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走出来,将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同政治局委员探讨马云现象:江苏为什么出不了马云?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2 11:26
首页经济 同政治局委员探讨马云现象:江苏为什么出不了马云? 作者: 赵民 2008-03-12 20:17:00 来源: 评论1条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在过去10年的产业发展中,南京在发展以互联网经济为主的虚拟经济和新经济上,已经落后在杭州后面。这是一个细微但对未来影响深远的趋势 落差 又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江苏和浙江并称“江南”,让人联想到生活富足、和谐安祥;同样,江苏的苏州和浙江的杭州,被称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人间天堂的代名词;于是,在过去两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和近一百年的工业时代,江苏和浙江的关系,以“江浙”和“苏杭”两词,以江(苏)在前浙(江)在后、苏(州)在前杭(州)在后的方式,定格在中国历史上。 江苏和浙江,还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发达的省会城市之外,都有三只气势汹汹堪压省城的“小老虎”:江苏的苏州,相当于浙江的宁波;江苏的无锡,相当于浙江的温州;江苏的常州,相当于浙江的金华。这三个城市,经济发展非常有特点,具有特色非常突出的“地方特色经济”。江苏和浙江,是至今为止整整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的两匹奔腾的飞马,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比赛中齐头并进,比翼齐飞。 但是,现在事情正在悄悄地发生着细小但重要的变化:在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时代到来的时候,浙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崛起,把历史上从来排名在前的江苏甩在后面,“比翼齐飞”可能会变成“一马当先”。在一个“谁拥有互联网,谁就拥有未来”的趋势下,100年以后的我们的子孙,有可能会说出“杭苏”乃至“浙苏”(江苏的简称“苏”)一类的词汇。 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南京和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在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信息经济上,有着巨大的落差。 杭州先是有著名的海归企业UT斯达康,因为小灵通而风流一时;后来又有了阿里巴巴,是中国几个最为著名的互联网品牌之一,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公司市值世界排名前六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那南京又有哪些著名的互联网品牌呢?到2008年1月1日,南京总共有47家上市公司,其中有11家在国外上市,36家在国内上市,2007年南京共有7家企业上市,其中江苏先声药业,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中电光伏,在纳斯达克上市;高齿集团(上市后名称为中国高速传动),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另外还有4家在A股上市的南京银行、金陵饭店、红宝丽和云海金属。但是,其中没有互联网大公司。 在先后领互联网潮流的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中,在盛极一时的网络游戏盛大、第九城市、完美时空、网龙、征途、金山中,在客户流量巨大的即时通讯及门户网站腾讯,在网络搜索第一品牌的百度和电子商务第一品牌阿里巴巴中,有哪个是在南京或江苏“发家”的呢?就是没有。 请注意,其中网龙是在福州的。换句话说,连福建这样的经济比江苏落后不少的省份,也都已经孕育出了起码一个互联网上市公司了,但是,遍数南京和经济发达的苏州、无锡、常州,整个江苏,就是没有一家互联网上市大公司,对不对?如果勉强一定要算,那以南京大学为背景的、在香港创业版上市的软件公司南大苏富特就算一个吧。 原因 这能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江苏这个地方,对实体经济很有感觉,对虚拟经济却未必。这里一方面是江苏的企业家群体的创业倾向,但是,更重要的是,和江苏省和南京市各级政府对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虚拟经济的产业政策感觉,有密切的关系。 还有一件事情可以支持我的看法:南京的大学,远比杭州的大学要多,要全,是全国的各个省会大城市中,最多和最全的。但是,南京历史上曾经做过国民党政府的首都,所以,大学的数量和门类,几乎可以和北京相媲美:北京有北京大学,南京有南京大学;北京有清华大学,南京有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北京有北京师范大学,南京有南京师范大学;北京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有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有北京邮电大学,南京有南京邮电大学;北京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有南京航空学院;北京有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南京有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北京有中国林业大学,南京有南京林业大学;但是,北京有新浪、搜狐、百度、金山、空中网等等,南京有什么?如果不是无锡在支持无锡尚德创业和海外上市上面有过一次漂亮的出击,江苏在全国高科技创业上的口碑,将会丧失殆尽。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过去10年的产业发展中,南京在发展以互联网经济为主的虚拟经济和新经济上,已经落后在杭州后面。这是一个细微但对未来影响深远的趋势。 (作者为正略均策创始人,电子邮箱 zhaomin@adfaith.com ) (责任编辑 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网络编辑 老黄)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77
14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西文化与第4期文明
benlion 2011-7-26 10:55
如果近代西方 5 百年文明看作第 3 期文明 – 工业文明,目前将进入第 4 期文明,再讨论第 3 期文明(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 – 李约瑟难题)为何没有诞生在中国已经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第 3 期文明建立在第 2 期(中国明清和之前农业文明)文明 – 农业文明基础上,中国如何从第 2 代文明成功转换或切换(钱学森之问)到现代文明 – 21 世纪第 4 期文明。 明确地说: 1 )、就是必须尽快地将西方文明的所有成果学习与消化和吸收; 2 )、我们习惯说的所谓 “ 西方文明 ” 实际指的是近 5 百年的文明,但这 5 百年是一个探索东方(新航路)和创新文化的过程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全球文化 ” ; 3 )、全球文化或主流文化 - 这是一个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背景的文化融合与创新过程; 4 )、传统文化是资源,资源是需要开采和加工才能成为新的文化创新之源,而这个传统文化,同样包括希腊、罗马文化。 因此,当我们讨论西方文化时,一定要注意近现代 - 全球文化与古代 - 区域传统文化的区别,而且,应该以原貌和地道的形态保存好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遗产 - 是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 - 或文本的或物化的或实践(活着的 practice )的数据库 - 是为创新提供的资讯。 1782 年 - 1785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 年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发动鸦片战争, 1847 年西门子公司成立。 1783 年美国独立至今 2 百多年, 1911 年中国辛亥革命至今 1 百年。 联合国成立,美国成为科技中心,新中国成立,这已经是二次大战之后,以这为起点,地球进入新的文明时代 – 第 4 期文明。 美国直接是欧洲的民族移民的文化、科技与体制,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全新的创新型科技和产业发展道路。 也就是说: 1 )、美国在第 1 次工业革命时独立,参与第 2 次工业革命而在第 3 次工业革命*时期成为世界强国; 2 )、中国在第 2 次工业革命时遭遇的是鸦片战争,直到辛亥革命和 2 战结束后的第 3 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形成近代民族国家,第 4 次工业革命必须直接参与,只有这样才可能奠定未来的强国之路。 中国的未来 – 不是在第 2 期文明上建立新的文明 – 这是近现代欧洲已经建立的第 3 期文明,我们应该走的是在第 3 期文明基础上借鉴第 2 时期文明的资源创建全球文明的未来 – 第 4 期文明。 *:也许,我必须重新询视近5百年的科技与工业;因为,1847年西门子公司成立之时是第2次工业革命的启始,到2战后的计算机、60年代的尼龙和90年代的互联网应该单独划出来为第3次工业革命,目前将要面临的是第4次工业革命 - 生物工业革命。 - 7月25日( benlion 2011-7-25 11:11评论 ) (关于中西医学等讨论的关键就是这个文明演化的探讨问题)
个人分类: 2011|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小政府大社会"
sunapple 2011-7-22 21:43
揭穿“小政府、大社会”、“公民社会”的谎言   ——致国内非政府组织及亲西方民主人士的一封公开信         在写这封信之前,首先表明我的身份,我也曾是非政府组织(NGO)的志愿者,曾经在环 保、传统文化、心灵关怀类型的三个非政府组织各做过至少一年的志愿者,还与其他一 些非政府组织有过接触,至今仍旧与其中的一些朋友保持联系。所以这封信并不是站在 局外人的立场来评价,而是站在局内与局外,试图以客观理性的方式分析目前中国的非 政府组织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这封信主要针对亲西方民主人士热议的“小政府、大社会”、“公民社会”、“民主” 、“多党制竞选”的理念进行论述。         在许多关心社会问题及中国前途的人士内,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念,那就是“小政府、 大社会”。我的一些朋友对此非常推崇。他们认为目前的政府太强势,报纸网络上天天 流传着这样的事情,暴力拆迁、警察随便进入家庭搜查、上访的被殴打截访送进精神病 院等等。据此他们认为政府的权利应该降低,应该弱一些,而民间力量应该强势一些, 需要成立一些民间机构,监督政府。在他们的潜在的逻辑中,“坏事都是政府干的”, “好事都是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做的”。   在一位朋友那里,这种逻辑更加发展为“国家应该放弃统一的教育制度,教育应该完全 自由。上海孟母堂的事例表明,如果政府部门不干涉民间教育行为,传承国学这样的工 作自会有人来做,并且做得有声有色。”他非常推崇自由主义的观点。      我很佩服这些朋友为国为民做实事的勇气和精神,我很喜欢他们的热心和纯朴。但是说 实话,我对于他们的理性、宏观、辨证思考能力表示怀疑。他们未经充分、彻底的思考 ,便轻易接受了别人的理论。他们并没有认清自己所推崇的理论的真正面目。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针对那些认识上有些模糊的朋友。他们想为国为民做事,却总感觉政府 相关部门对非政府组织有所限制。这部分重在理清基本概念。   这部分分为四小节:     第1节论述他们所反对的“大政府”到底是什么     第2节论述他们所支持的“大社会”到底是什么     第3节论述“小政府,大社会”中的“大社会”作为资本主义产业链的一部分     第4节论述美国何以是“小政府,大社会”       第二部分,主要针对那些想以“小政府、大社会”的观念削弱政府,使得政府可以一推 即倒,而后实行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的人士。这部分主要讲美国民主的本质,被阉割 的民主。   这部分分为两节   第1节论述美国的被阉割的民主   第2节论述中国的民主建设的内容      第三部分,论述我们所主张的“人民社会”、“公民社会”。   这部分分为三小节   第1节论述我所主张的“公民社会”,“大政府、大社会”的“人民社会”   第2节论述政府和亲西方民主的人士对于“人民社会”的真实态度   结语         第一部分   1、“大政府”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这些朋友所反对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真实概念。我们要弄明 白他们所反对的“大政府”究竟是什么?   暴力拆迁、警察随便进入家庭搜查、上访的人被殴打截访送进精神病院等等,这些表面 上看是强势,其实背后隐藏的却是腐化、违背法律。   这里的大和强势并不是指政府的正常职能、有效职能。一个有效的政府,必须能够维护 领土完整,维护社会治安,维护经济正常运转,维护社会民主(资产阶级国家维护资产 阶级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正常运转 。   这些朋友反对的其实是“大政府、小社会”的腐败的、违背法律的政府职能,但是他们 缺乏理性,常常将正常职能和不正常的职能混为一谈。他们反感“大政府”中的腐化行 为,便要求取消“大政府”。这是一种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条件反射心理在作祟,以偏 概全。   试问,若是“大政府”变成了“小政府”,正常职能被取消,会出现什么结果?非政府 组织、民间组织能否担当起国家的部分职能?我们先不说维护领土完整这个看似非常遥 远的职能,我们先问问他们是否能够维护社会治安,维护经济民生正常运转?是否能够 在经济危机中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是否能够遏制目前资本主导下的物欲横流、道 德沦丧?   我们来看一个基本事实,据王绍光《民主四讲》:   199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斯蒂芬·赫尔姆斯在《美 国前景》发表文章,题为《俄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弱政府如何威胁自由》。在这篇 文章中,他指出,在冷战期间,西方自由主义的共识是,苏联政府太强大,构成了对公 民自由和权力的最大威胁。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削弱苏联的国家机器,公民的自由 和权力才有保障。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联帝国崩溃了,政府的灌输停止了, 新闻检查不见了,持不同政见者不再担心被送进监狱,没有人会因违反党的路线而惹上 麻烦。那么政府不管事或者管不了事之后,俄罗斯是不是变成了自由的乐园了呢?在赫 尔姆斯看来,答案是否定的。经过几年的观察和研究,他在俄罗斯看到的是道德沦丧, 物欲横流,政府腐败,黑帮猖獗,监狱里人满为患,铁路上盗贼蜂起,士兵在街上乞讨 ,野狗在邻里乱窜,生产能力萎缩,人均寿命锐减。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多数俄罗斯人 而言,不要说政治权利和财产权失去了意义,连生命安全也没有基本保障。基于此,赫 尔姆斯得出结论,没有公共权威,就没有公共权力。公民权利的前提是存在有效的公共 权威。一个丧失治理能力的政府是对公民权利的最大威胁。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可以是 最大最可靠的人权组织。增进公民权利的最佳战略不是削弱政府,而是改造政府。         2、“大社会”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分析,为何这些朋友会有“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他们所支持的“大社会” 究竟是什么?   在他们看来,“小政府、大社会”将会形成一种理想图景,“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 极度发达,公民参政热情极高,成千上万的非政府组织相互联合,监督政府,制衡政府 ,同时非政府组织之间也相互制衡,避免其中少数独大,从而形成一种民主政治的理想 模式。   表面看这个理论十分完美,其实非常虚弱,不堪一击。中看不中用。   这个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一脉相承。新自由主义在过去三十年主导了世界经济 ,从而导致今天全球性的贫富差距、金融海啸、经济危机。在人们心中,新自由主义的 经济理论已经破产了,但是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还没有破产,并且在今天中国的许多 场合叫的很响亮,似乎是真理。   在描绘这个美好的理论时,大多数人都遗忘了这个理论最重要的基础,经济基础。个别 的非政府组织或许有其特别的经济来源,但是从非政府组织的整体而言,其整体绝对离 不开经济、政治基础。   非政府组织要维持正常的运作和繁荣,要成为“大社会”,必须有经济来源,而这经济 来源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在资本主导的社会结构,其经费一般依靠各种募捐、献金等。虽然捐款中也有 普通公民的参与,但数额有限,所以更多的还是靠大资本家的支持。另外,其经费也有 很多直接来自资本主义政府的权力系统。可以说,资本和资本的权利系统是其经费的主 要来源。捐款的数额、捐赠者的背景、立场、意图直接影响非政府组织的规模及其价值 取向。   第二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导的社会结构,政府与社会一体的社会结构。在我国曾 经有一段时间,人民自由结社是公开的、无需注册。这些社团组织所依靠的不是私人捐 款,而是政府对公民经济生活、工作的保障。公民的日常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参与 各种活动,甚至可以举行全国性大串联,表达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甚至可以 直接对抗地方政府。虽然,这些社团组织在活动时,有一定错误,但是这抹杀不了社会 主义主导下的“大社会”的内涵,抹杀不了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 事务的伟大意义。   下面我们分析资本主导下的“大社会”。在资本主导的社会结构下,“小政府、大社会 ”、“公民社会”的理论是否可以不受资本约束,有效实现自己的主张?是否可以撼动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有些非政府组织很了不起,比如一些环保组织,他们宣称所做的事 情不受捐款者的影响,不接受有污点的企业的捐款,但是这只是极小一部分,不能代表 整体。   还有一些争取劳工权利的组织。资方也许会在压力下,做出有限让步,但若想彻底解决 问题,就必然要撼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些公民组织是否会去做呢?现实的例子, 英国工党上台了,反而执行更右的政策。背叛了工人,工人却也奈何不了它。   再进一步,在资本的架构下,资本家也能组建非政府组织,出钱雇人,要求其出具对自 己有利的报告,出面协商一些难缠的事务,利用非政府组织进行对抗。资本家有的是钱 。   这类事情在西方有很多,在今日中国也不少。比如很多对中国房地产进行排行榜的机构 ,他们为房地产商服务;比如很多进行股市、金融分析的机构和学者,他们为金融体系 服务;比如很多商务协会、行业协会,他们为自己的行业服务。这些机构也都是民间机 构。   我的那位朋友以为国家完全放开对教育的控制,则教育可以完全改善。可是他却忘了, 当政府退出教育,教育必将为资本所接管!今天的教育理念已经为资本所扭曲,扭曲了 身心健康,扭曲了真善美,扭曲了为人师道。如果完全为资本所接管,后果将会怎样?    也许有人会反对,他会欢呼美国教育造就了无数诺贝尔奖得主,但是他却忽略了,美国 教育是精英教育,精英决定整个国家,其他人只是被愚民、被统治。美国教育是为了资 本主义体系服务。   再进一步,在资本的架构下,资本家也可以与官权结合,组建一些不同寻常的非政府组 织,比如黑社会。这些组织虽然非法(日本除外),但是同样也是非政府组织的内容。 有谁能否认它不是非政府组织呢?   再进一步,在资本的架构下,在追逐利益、欲望至上的逻辑下,当很多人组建起换妻俱 乐部、小姐协会、吸毒俱乐部,非政府组织的朋友们是否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对抗这 些协会,是否有力量对抗资本,教育他们弃恶从善,挽救道德?   我们来看更有代表性的事实,美国的“大社会”的“杰出代表”。   索罗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席卷了亚洲的财富,损害了亿万人民的利益。但是他自己 却是美国政界的知名人士、金融家、慈善家,他组建了索罗斯基金会。开放社会协会是 索罗斯基金会网络的中枢机构,它宣称“索罗斯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开放社会的世界联盟 ,所以他创办开放社会协会,旨在于推广开放社会,传播民主自由思想,使各国朝合理 、开明的现代社会发展迈进,达至世界大同。一些在政治、法律和教育制度方面较落后 的发展中国家是开放社会协会的重点关注地区。”索罗斯一手抢劫世界人民的财富,一 手在全世界宣扬民主(资产阶级民主),给自己脸上贴金。一个损害了亿万人民利益的 人,他所组建的基金会是好东西吗?他所宣扬的民主是好东西吗?可惜,很多群众没有 看清楚这一点。在中亚四国的颜色革命过程中,索罗斯基金会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样的,资本的政府权力系统也造就了一大批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力量巨大 。比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简称“NED”),它的拨款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国务院 ,号称美国上百万个非政府组织中的“龙头老大”(比尔·盖茨基金会或许每年花的钱 要比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多。但是一个老百姓花一百万也摆不平的事情,某个官员一句 话也就摆平了。有钱并不一定代表有力量),它和美国国务院、国际开发署、中央情报 局有密切的联系,被认为是中情局的“另一块招牌”。因为它有非政府组织(NGO)的招 牌,不易引起注意,甚至连西方的研究报告都说,“在向非政府组织提供战略资金方面 ,美国外交政策精英们认为NED比秘密支援更可靠”。这个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主要靠 美国政府拨款从事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很多地方扮演过特殊的政治角色,可以 数出来的有: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伊朗等西亚国家、缅甸等东 南亚国家,它们都受到其颠覆活动或推动“颜色革命”的影响。NED还频频资助“民运” 、“藏独”、“东突”等各种反华势力,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前一段时间,新疆暴乱事件的背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不就赞助过热比娅吗?   另外,像比尔·盖茨基金会这样的机构也不像普通人所想象的那么纯洁、慈善,据《投 资利益抵触基金宗旨盖茨基金会拟调投资策略》:《洛杉矶时报》指出,盖茨基金会每 年从其投资中获得巨额收益。其总资产的41%以上(约87亿美元)被投资到了一些企业, 这还不包括该基金会持有的美国国债和外国政府债券。《福布斯》报道,盖茨基金会 2003年以268亿美元的资本获得了高达39亿美元的投资报酬。2005年,盖茨基金会捐献了 大约14亿美元。实际上,通过投资经营扩大慈善事业已经成为美国许多慈善基金会的基 本运作模式。像多数慈善机构一样,盖茨基金会每年将总资产的5%用于捐赠以避免支付 更多的税收,另外95%的资产用于投资。   像比尔·盖茨、洛克菲勒、福特基金会这样的基金会的存在,使得资本家可以逃避美国 高达50%的遗产税、收入所得税、赠与税。同时,基金会的存在也使得资本家可以逃避资 本利所得税。美国国会报告显示,由于基金会的存在,美国每年高达2/3的收入是免税的 。基金会只需每年将其资本的5%用于所谓的慈善事业。   很多的非政府组织的热心、淳朴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他们以为只有他们自己才是非政府 组织,却遗忘了上述的诸多机构。这些机构的力量要比热心、淳朴的他们更强大。   在狭义的非政府组织的意义上(诸如普通的社团、协会、俱乐部等),他们已然处于劣 势,更不用说广义的非政府组织意义上。   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的政府之外的资本和盈利机构其实都属于非政府组织。削弱政府, 让政府变成“小政府”,必然导致资本和盈利机构的膨胀。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这些朋友实在是可怜。他们不知不觉就被资本所利用。他们只是 资本宏观战略中的一个小棋子。资本大肆宣扬“小政府、大社会”“公民社会”的理念 ,大肆鼓吹非政府组织监督的巨大作用,从而在很多人头脑里建立起一个虚幻“公民社 会”的图景,让他们冲锋陷阵。岂料摆脱了目前的政府,很快就会落入资本的牢笼。       3、“小政府,大社会”中的“大社会”作为资本主义产业链的一部分   亲西方民主人士所主张的“小政府、大社会”是为资本开道的。“大社会”、非政府组 织在这其中,常常扮演的是润滑剂、小修小补的角色。   或许有人不理解,那么我就举一个代表。主流经济学家,倡导新自由主义和极端市场经 济,主张“小政府、大社会”,主张“宪政民主”,同时还办起了“慈善事业”,兴办 了富平家政服务培训学校、服务中心,在山西吕梁临县农村搞了小额贷款等项目,并做 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就业的项目。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茅于轼先生。   以下引用茅于轼先生的话,大部分来源于茅于轼《中国改革的制度观》。   文化的人、素质不高的人是不可能担负起这个责任的。反智主义的做法会把社会引向混 乱甚至是崩溃的边缘。但是精英必须要考虑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利益,而不能只考虑 自己的利益。要让精英为整个国家、社会的利益考虑,同样需要一套好的制度设计,这 个制度就是民主。”   他认为我们应该“继续坚持改革下去,取消特权,而不是取消市场。”   他反对特权,但是同时却又说:“贪污5000亿不是大事,我们国家一年被贪污的钱顶多 是5000个亿,而全部生产是20万亿,5000亿只占了百分之二点几,所以这么一看,贪污 不是一个很大的事。”   茅于轼先生非常讲“人权”。因为他在文革时候被造反派红卫兵整了,所以他说“少数 人的利益要服从多数人的利益,意思是少数人应该为多数人牺牲。这是错误的,没有道 理的。”   茅于轼先生反对打倒资产阶级,他说“如果我们见到富人就想打倒,其结果就是又回到 穷人国的状况去。我相信这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愿望。”   慈悲的茅于轼先生也看到了广大老百姓的苦难,所以他说“好的制度是平等保护所有人 基本权利的制度。”   可是茅于轼先生是怎么保护无产者和穷人的利益的呢?茅于轼先生不是反对大众民主、 人民民主,提倡精英民主吗?他是如何保护老百姓的呢?如何平等的保护所有人呢?    茅于轼先生说“还有许多表面上帮助穷人,其后果损害穷人的似是而非的政策,如要求 小额贷款低利息、设定很高的最低工资标准、要求大学降低学费、制造富人搭穷人便车 的政策,让穷人上当受骗。”   为了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茅于轼先生又说“经济适用房是席卷全国的最大的腐败。”“ 房价是被买房者自己抬高的。”“我主张廉租房应该是没有厕所的,只有公共厕所。”    很多人会非常疑惑,他明明是在与老百姓作对,却信口雌黄要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我们且看茅于轼先生怎么说的“光为穷人说话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做事 。要帮助他们的孩子能够上学,有病时有钱看病,搞生产时有钱买化肥农具,或能进城 打工,碰到个别老板欺侮时有人帮他们维权。这些事一部分有政府在做,但是远远不够 ,需要民间参与。而且是自我牺牲式的参与,不计报酬,不计名利,一心为穷人着想。 可是这样的人还远远不够。”   茅于轼先生真是崇高、伟大,自我牺牲,不计报酬,一心为穷人着想。他开始做慈善事 业,开办了富平学校。   正是茅于轼等人鼓吹的新自由主义误导中国,使得中国沦为世界加工厂,中国没有研发 产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相符的高技术工作,毕业即失业,所以茅于轼开办了一些支持 贫困大学生的项目。   正是茅于轼等人鼓吹的新自由主义误导了中国,造成东西部发展严重不均衡、城乡两极 分化,农村没有产业和前途。所以他们开展了非常动听的“城市新移民(农民工)发展 项目”,培养农村妇女去城市做家政工。因为是慈善项目,所以不到一个月的培训收取 几百块的费用(就其价格而言,与其他非慈善机构不分伯仲)。若是找工作,再由富平 家政中心充当中介。雇主支付的中介费通常为是雇员一个月的工资。   正是茅于轼等人鼓吹的新自由主义误导了中国,造成弱小的小农经济。小农户直接面对 资本竞争的汪洋大海,必然发生资金困难。此时茅于轼与林毅夫、汤敏合伙在山西农村 搞了小额贷款项目。但是,利率却高达18%以上。茅于轼先生在《小额贷款必须高额利息 》中引用世界银行的总结,“通常小额贷款的保本年利息率为15-20%”。   以上就是茅于轼先生所做的,“帮助他们的孩子能够上学,有病时有钱看病,搞生产时 有钱买化肥农具,或能进城打工,碰到个别老板欺侮时有人帮他们维权”。   正是茅于轼这样的经济学家所主张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造就了中国今天的诸多问题和 矛盾。老百姓面临生存的困境,内心中生出绝大的不满,快要造反了,此时茅于轼等先 生又出面了,为底层的老百姓提供了救命的稻草,并且安抚老百姓继续做家政工、安抚 大学生。他们所做的这些,可以说是润滑剂、缓和矛盾。这些家政工、小额信贷、支持 大学生项目只是产业链最低端的一部分。   当然,很多非政府组织的朋友会对我的这个看法表示怀疑,他们思想上会转不过弯来。 他们和茅于轼可不是一个想法,他们很可能也反对茅于轼的经济政策。但是他们应该明 白,虽然他们的非政府组织在主观上是为国为民,为老百姓服务的,但是从长期的、宏 观的角度来讲,他们于事无补。   只有当他们在政治、经济发展结构的根本方式上提出质疑,致力于改变茅于轼等人所鼓 吹的发展模式,避免出现这样的社会问题时,他们才是主观、客观相统一。   大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末医治已病之病。这句中国古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4、美国何以是“小政府,大社会”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美国的“小政府,大社会”。很多人以为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小政府、大社会”。他们觉得美国好,所以想在中国移植美式民主制度。其实他们对 于美国的认识是非常表面的。   首先从对外职能角度讲,美国政府是非常强势的,是名副其实的“大政府”,美国动不 动就在世界各地派兵,维护自己的利益。很多人把这一点完全遗忘了。   再来看对内职能,表面上看美国政府是“小政府”,但是这个认识没有抓住这个“小” 的本质。   美国的“大社会”是资本主导下的“大社会”,“小政府”也是资本主导下的“小政府 ”。资本在“大社会”里面运转,资本控制着金融、贸易、工业、能源、农业、医疗、 交通、旅游、媒体、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同时资本也控制了政府权利系统。   “小政府、大社会”只是表象,本质是“资本”的绝对控制。   这个“小政府”一点也不弱。对内它表现的似乎是“小”,但是因为政府权力系统和社 会系统的统一,因为背后的资本的力量,所以它就很稳定。   “小政府”管不到的地方,由资本去经营和运作。资本不好公开运作的地方,则由政府 权利系统去出台新的政策,出台医疗改革政策(为大医药公司牟利),出台救市政策( 解救某些银行家)。在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候,或者进行镇压,或者出台一些缓和措施, 对工人阶级进行分化瓦解等等。   这个“小政府”是非常强大的,不会一推即倒。   而中国若是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将“大政府”所施行的各项职能一个个交出去, 比如工业、金融、能源、教育、新闻、医疗、福利保障等系统,则很可能一推即倒。只 要将这些职能交出去,资本立刻就会全部接管,而当资本的力量一天天壮大,为了自身 的利益,就会要求彻底改变目前的社会属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彻底改为资本主义。       上面是从理论层面论述了资本在美国的“大社会”、“小政府”中的统一性。下面我们 再来看一个典型例子,看看资本在美国的巨大力量。   金融领域是美国经济最重要的领域。美联储这个私人银行机构主导着美国的金融系统, 地位相当于美国的中央银行。它操纵着美国的工商业命脉,操纵着美国的政治命脉及对 外关系(地缘政治利益)。为了自身利益,它不允许美国政府设立国有的中央银行(在 历史上,私人银行与美国历史上的几次总统的被谋杀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在金融 领域,美国政府因此变成了小政府。   美联储纽约银行是美联储系统的实际控制者,它在 1914年5月19日 向货币审计署报备 的文件上记录着股份发行总数为203053股,其中:洛克菲勒和库恩雷波公司所控制下的 纽约城市国家银行,即花旗银行前身,拥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0000股;JP摩根的第一国 家银行拥有15000股;当这两家公司在1955年合并成花旗银行后,它拥有美联储纽约银行 近四分之一的股份,它实际上决定着美联储主席的候选人,美国总统的任命只是一枚橡 皮图章而已,而国会听证会更像一场走过场的表演。   保罗.沃伯格的纽约国家商业银行拥有21000股;罗斯切尔德家族担任董事的汉诺威银行 拥有10200股;大通银行拥有6000股;汉华银行拥有6000股;这六家银行共持有40%的美 联储纽约银行股份,到1983年,他们总共拥有53%的股份。经过调整后,他们的持股比例 是:花旗银行15%,大通曼哈顿14%,摩根信托9%,汉诺威制造7%,汉华银行8%。    1978年6月15日 ,美国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发布了美国主要公司的利益互锁问题的 报告,该报告显示,上述银行在美国130家最主要公司里拥有470个董事位置,平均每个 主要公司里有3.6个董事位置属于银行家们。其中,花旗银行控制了97个董事席位;JP摩 根公司控制了99个;汉华银行控制了96个;大通曼哈顿控制了89个;汉诺威制造控制了 89个。      私人银行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大多数国人或许都不了解。据恩道尔《石油战争》:   1915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四个月,英国委任私人银行摩根公司为其从美国采购 全部战争物质的唯一采购代理。摩根同时还担任了英国向美国私人银行募集战争借款的 唯一金融代理。不久之后,在法国、意大利和俄国对德奥的战争中,英国又成为战争物 资采购和贷款的保证人。也就是说,私人银行摩根承担了英、法、意、俄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信贷机构和物资采购代理。   到1917年美国参战前,英国战争办公室通过摩根下了总额超过200亿美元的采购订单,并 募集了大约125亿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天文数字。据估算,一战造成经济损失为 1700亿美元(当时币值)。   手握整个协约国集团唯一采购代理权的摩根,已经成为美国未来工农业产品出口事实上 的主宰。像杜邦化工这样的国际巨头,就是得益于与摩根的特殊关系。雷明顿和温彻斯 特军火公司也是摩根的好“朋友”。中西部粮食贸易公司得以壮大,也是因为摩根。这 些关系错综复杂,摩根为英国和法国募集的绝大多数资金,也是通过杜邦和一些朋友募 集的。这反过来成了欧洲巨大军火市场的保证。   当时美国严守中立,但是这样大规模的战备物资和信用贷款流向英国,中立变成了一层 掩人耳目的面纱。所有这些活动都严重违反国际法。国际法禁止中立国为交战国建立物 质补给基地。   1917年1月,俄国撤出一战,英法面临崩溃的威胁,这促使摩根及其纽约金融财团动用各 种资源,发起巨大的宣传攻势,推动美国出兵。只有这样才能阻止摩根及纽约的金融财 团的崩溃。    1917年4月2日 ,美国对德宣战。美国刚参战,摩根公司悄悄地把他们手中握有的英 国政府贷款全部换成了美国国库券的普通债。英国债务转换为美国纳税人的沉重负担。 这样一来,摩根利益集团十分肯定地获得了战后凡尔赛赔款的大头。摩根集团的利益和 美国政府利益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美国政府沦为纽约国际银行家们扩张其势力 的工具。   私人银行竟然可以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对第一次大战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如此巨大的影 响力。并且对其国内外的工商业发挥巨大影响。如此巨大的力量,充分表明了资本在“ 大社会”和“小政府”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   1、被阉割的民主   一些人主张“小政府、大社会”,是因为他们想以此观念削弱政府,使得政府可以一推 即倒,而后实行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   美国恰恰就是以此方式搞掉那些不听话的国家和政府。最近的例子是东欧、中亚四国的 颜色革命,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这几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在 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之后,这几个国家都成了美国的附庸。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 ,在一次宴会讲话时,因为美国的将军总是看着他,在讲话结束后,竟然当着所有人的 面询问这位将军“我说错了什么?”(《颜色革命的背后》纪录片,日本NHK拍摄)。这 样的哈巴狗和狗腿子?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竟会狗腿子到这个地步?独立的人格何在?独 立的国格何在?   不过在中国,有些自由派人士非常自信,他们公开表示,他们接受了美国的钱和资助, 但是他们不会让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庸,他们会让中国成为同美国一样强大的民主国家。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些自由派人士。他们究竟是自信自己很强大,可以接受美国的资 助同时又不接受美国的霸道要求,还是愚蠢的以为美国是一个无欲无求、乐善好施的佛 祖?美国会允许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中国和美国同时领袖世界吗,享用世界的石油 和资源吗?况且中国人口还是美国的4倍多!   或者他们根本就是卖国贼、汉奸,无视藏独事件、新疆暴乱事件。欺骗群众!   要揭穿这些人,最好的方式是揭穿他们所标榜的美国民主。   在目前中国,很多人都被美国民主迷惑了。在媒体和一些官员的头脑里,民主的范式就 是美国民主,除此之外别无它物。民主就是多党制,就是选举总统(主席)、选举地方 长官。当他们选举完总统(主席)和地方长官,民主的权利就履行完毕,就可以回家睡 大觉,继续上班或者继续失业,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民主。   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公民社会”的人士,他们自信的以为一个活跃的“公民社 会”就可以监督政府,但是监督的效果如何呢?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丑闻和伪证罪,闹成 全世界的八卦新闻,可是美国人花费了巨额时间、精力、金钱去调查,最终也只是不了 了之。虽然法律规定可以罢免总统,但是在设置了层层限制之后,只有超乎寻常的理由 和成本才能够实现。   再比如台湾,陈水扁以39.3%得票率当选总统,其后丑闻不断,闹得几万人广场静坐示 威。可是也还是不了了之,非要等到总统任期届满下台,才能审查他的问题。泰国的事 情不也是一样吗?泰国的街头不也和台湾的一样好看吗!可是有什么用处?   一位朋友总结,“所谓选举或代议制政体,无非是资本在后台,政客在舞台,老百姓买 票看演出而已。只要买票了,无论好坏都得看,想提前把演员赶下台是不允许的,也做 不到的。而公民社会则是一个个合伙买票看演出的小团体。他们所能做的无非是交流观 后感而已。至于政客表演结束了,下台了,群众愿意怎么折腾他们就怎么折腾,一来显 示群众很有参与的机会,可以解恨,二来资本也可以脱个干净,反正新的政客又开始表 演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   “这就是毛泽东说的台上的疯子、台下的傻子!”   仅仅从外部来监督,却没有直接参与内部管理的权利和直接罢免的权利,这样的“公民 社会”、民选总统又有何意义?   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限于篇幅,我无法将其中的弊端条条分析,我只讲其中最本 质的内容。   美国民主是被阉割的民主,它只讲政治民主、选举民主,却从来不提经济民主。   在现代社会中,成人一天中最主要的时间都在公司度过,很多人在公司的时间比在家还 多。但是在花费了最多时间的公司里,工人却无法参与民主管理,工人可以一人一票貌 似民主的选总统,却不能选总经理,难道总经理比总统还高不可攀?资本家是剥削工人 才取得了巨额财富,企业也是工人共同创造的,可是工人却无法参与公司的民主管理。 资本家可以随意的处置自己的企业,包括让工人下岗。工人连基本的经济权利都难以保 障,政治权利岂不是水中望月?   参与企业管理等经济民主是每个人的一日三餐,而票选总统、议员则是几年一度的会餐 ,会餐固然丰盛、好看,但不把一日三餐吃好,恐怕挺到了会餐也不过是过过眼瘾。    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95年—1997年克林顿总统的经济顾问团主 席,1997—2000担任世界银行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工人阶级不仅应该参与工 作场所的民主管理,还应该参与全国以致全球的宏观经济管理。他在很多场合批评美国 财政部只是为华尔街服务,而不是为国家利益或世界利益服务。他说:“把制定国内经 济政策的权利赋予财政部无可厚非,但它应该倾听来自方方面面的呼声,包括劳工阶级 的呼声”。对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的中央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他 也提出类似的批评。既然联邦储备委员会每一次调整利息的政策会影响千千万万普通的 美国老百姓,斯蒂格利茨质问,为什么联邦储备委员会里面没有工人阶级的代表?同样 ,他也追问为什么美国的财政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面没有工人阶级的代 表?这是那些主流经济学家想都不会想的问题。为此,斯蒂格利茨大声疾呼,有必要摆 脱主流范式的束缚,来一次思想大解放,从工作场所、基层、社区、全国以至全球,工 人阶级的代表都应该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王绍光《民主四讲》)   斯蒂格利茨的见解,其实继承了毛泽东及《鞍钢宪法》的一些先进精神。   中国六十年代的《鞍钢宪法》是世界民主建设的先锋。1960年3月,毛泽东在《鞍山市委 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以苏联经济为 反面教训,“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 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 1961年制定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这个管理制度,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 大会制度,扩大企业民主,吸引工人参加管理,监督官僚,克服官僚主义。   与其要票选总统,还不如要这样的基层民主、经济民主更实在。建立在基层民主、经济 民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民主,自然要比票选总统更有甜头。   懂得了美国民主的真面目,我们自然也就明白西化派所宣扬的民主观将会把中国引向何 处。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批既得利益集团和资产者,这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想 以民主竞选、多党制的方式,使得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完全合法化,更为稳固。既然人人 都说西方民主好、选举好,他们就来一次多党制和民主选举,选出自己人当主席、总统 ,将共产党改为资产党,使得自己的财富完全合法化,使得自己的权势、地位更为稳固 。   我们当然不能上他们的当!      2、中国的民主建设   懂得了上面的道理,也就该明白现在的西化派媒体所大肆宣扬的民主观将会把中国引向 什么样的道路。   同样,对于目前某些党内高级干部所倡导党内民主,也就会有新的认识。万里在建国六 十周年发文倡导党内民主、军队国家化。这话说白了,就是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 一批既得利益集团和官僚资产者,这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想以党内民主的方式、 多党制的方式,使得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完全合法化,更为稳固。既然人人都说民主好、 选举好,他们就来一次多党制和选举,让自己人做上主席的位置,将共产党改为资产党 ,使得自己的财富完全合法化,使得自己的权势、地位更为稳固。      中国人民需要民主,但是民主建设的内容必须包含经济民主的要求,经济民主必须和政 治民主结合起来。我们必须要求宪法所赋予我们的经济民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七条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 营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但是曾经的国有企业却被以各种方式贱价卖给私人资本。我们要求对现存的国有企业的 管理权。我们要求调查被贱卖的国有企业是否存在腐败。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九条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 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可是一些矿藏却被低价卖给私人、外国企业,让私人和外国企业从中谋取暴利,人民却 没有从中谋得利益。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利益分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条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但是土地却被卖给开发商,不允许集资建房。政府和房地产商在 其中谋取暴利,却让全体公民受损失。房地产业涉嫌违背《宪法》,我们要求取消房地 产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 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营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 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 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可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经济的基础被损害了,人民失去了为国家做贡献的渠道,人民的 诸多福利待遇(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被取消,人民不得不去私营公司和外资公 司做工,人民连自己谋生都困难,更不用说为国家做贡献。劳动光荣的概念已经灰飞烟 灭,人民因为吃饭住房问题而变成了奴隶。      目前违反宪法的例子比比皆是,诸如《物权法》等法律也根本不把《宪法》当回事。宪 法就像一个被轮奸的小姑娘。我们必须付诸行动,要求维护《宪法》的权威。         第三部分   1、我们所主张的“大政府、大社会”的“人民社会”   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怀疑我们想打压非政府组织,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主张公民拥有宪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 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 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我们欢迎百家争鸣,欢迎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欢迎持各种意见的人士,只要这些争 鸣和意见、这些组织和个人是力图站在公开、客观、理性的态度上,力图为人民的总体 利益,而不是为个人和小集团的私利,不是狭隘、谩骂、弯曲、造谣和误导。   我们相信,只要展开充分的大辩论、大讨论,人民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真理越辩 越明。   我们主张公民应该根据宪法的原则构建“公民社会”。我们所主张的理想的“公民社会 ”,可以称为“人民社会”,应具备如下特征:   公有制作为主体,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公有制,在日常生活领域的部 分商品实行市场经济。国家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   国家切实担负起公民的劳动保障和福利。人民有经济独立,便可以依据《宪法》充分的 参与社会活动。对国家机关提出批评和建议,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者、政府管理者,言 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等。   通过以上的政治民主权利,进一步巩固实现经济民主的权利。通过经济民主的权利,进 一步保障政治民主的权利。   此时,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会逐步高涨,规模远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的“ 公民社会”“大社会、小政府”。   与美国的“小政府、大社会”不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人民社会”,政府与 社会将会紧密结合,也即是“大政府、大社会”。人民既参与到“大社会”中,也参与 到“大政府”中。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公民社会”,“人民社会”!         2、政府和亲西方民主的人士对于“人民社会”的态度     以上所说的“人民社会”是宪法所赋予人民的权利。但是,在争取这个理想的“公民社 会”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目前的中国社会对于“公民社会”到底是什么态度?目 前的政府对于公民社会是什么态度?标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亲西方民主的 知识分子对于公民社会又是什么态度?     对于关注时事的朋友,无论是左翼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者,还是右翼亲近西方民主的人, 或者仅仅对时事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有一个共识。目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忧外患,问 题重重的境地。     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然表面上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同时也造就了巨大的危机。      面对今日中国的内忧外患状态,政府本应深刻反思,鼓励全国人民,群策群力,展开大 辩论、大讨论,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寻找出一条新的道路,使得中国真正成为富强、 民主的国家,使得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而使得中国真正领袖于世界民族之 林,维护世界的公正、和平,就像十七大报告所说,“秉持公正,伸张正义”。但是政 府却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   毛泽东思想从来就相信“大辩论、大字报,真理越辩越明”。但是坚持改革开放的邓小 平理论却从来也“不争论”。有朋友说,虽然现在的毛派所继承的只是毛泽东思想的皮 毛,但是仅仅掌握这一点皮毛,也足够把邓小平理论驳倒。邓小平理论不中用,所以政 府不敢争论。若是争论就要改变现在的道路,就要触犯现在的利益集团群体。   政府同样也不敢和亲西方的右翼人士争论,虽然目前党内主张搞西方民主的高级干部并 不少(这些干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期望走资产阶级民主的道路)。目前的政府,在 治国的方式上没有系统扎实的理论体系,在应对右翼“自由宪政派”的思想和政治挑战 方面,只有招架之功。怕乱求稳。若是和西化派争论,西化派正好可以利用国人对政府 的长期积攒的怨气,造成颜色革命或者社会动乱。同样,若是和西化派争论,便没有理 由不和左派毛泽东思想争论,此时,政府同样会失败。   面对这样的两难,政府只好采取两边压制的政策。不过相对而言,因为党内高层干部中 有不少主张全盘西化道路者,对右派的压制就常常显得非常软弱无力。对左派的压制更 甚。毛泽东所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竟然没有一个纸质媒体可以公开宣传毛泽东思 想。而亲西方的右派,却基本占领了90%以上的纸质媒体、电视、网络。《南方周末》《 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等等。虽然这些报纸和电视不可以公开要求建立资产阶 级的中国,但是他们天天干的事情其实都是这些。   从这个角度来讲,即使不以“革命党”的标准来衡量,仅仅从合格“执政党”必须维护 其制度稳定这个基本要求来看,目前的政府也是一个失败。     以上是政府对于公民社会的态度。            3、亲西方民主的人士对于“人民社会”的态度   诸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西化派媒体,表面上他们赞同“公民社会”,但其 实质却是资本主导下的“公民社会”。   他们标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标榜“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誓死捍卫你 发言的权利”,但是事实上,他们从来也没有这么做。   在他们的报纸上,从来也看不到对他们的反驳文章。当我们以事实、理论,从宏观、微 观等角度分析问题时,他们从来不敢直接应战。他们只会搞一些似是而非的、表面的、 想当然的印象,只会搞一些个人对历史问题的回忆录(历史不是某个个人,历史是宏观 ),只会搞一些类似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东西,只会搞一些类似港台明星八卦的政治轶 闻来讽刺曾经的共产党人。对于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问题,他们根本缺乏以史为鉴的态 度。   我们曾向他们提出要求,在《南方周末》上开辟出十分之一的版块给我们,其余版块还 是交由他们自己管理,在报纸上双方公开辩论。我们以为,经过这样的充分辩论,不需 要很长的时间,半年、一年,人民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就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可是, 这些报纸没有敢于应战的。他们自知理亏、心虚,所以不敢同我们辩论。   这就是亲西方民主的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公民社会”的真正态度。这个结论或许出乎很 多人的意料。但是随着时间发展,这一切会看得更清楚、明白。         结语   胡锦涛主席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 大调整时期”。   我们的时代,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了,但是与此同时,新的思想解放的大潮也必将应运 而生。为了应对这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为了挽救矛盾重重的中国,必须来一次深 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就要求各个方面可以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只有这样,中国人民 才可以凝聚起共识,以最小的代价做出伟大的变革行动,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作出贡 献。      关键字:小政府大社会公民社会民主政治体制改革
2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不是包袱而是稀有资源
benlion 2011-7-21 13:51
武汉华创会看过湖北剧院黄梅戏《娃妹要过河》,在回酒店的车上,有同伴问及我的收获,我说:这场戏剧就是收获,中国传统艺术可以高档次的方式传承,如同,日本的和服用在重要场合并提升制作品质,即保存了传统文化又让人感觉自身的尊贵;因而,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传统食品乃至传统医学等是极为重要的资源,比如,西方现代艺术与近代艺术的根本转折在于从写实的描述可视觉的外界转向人类心灵内在的情感、思维乃至于幻觉的描述,而这就受到了东方传统艺术的影响。他感慨地说:以后我将会从这个角度去欣赏过去看不明白的西方现代艺术了。 传统不是包袱而是稀有资源,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科学、技术、艺术、医学等是提供创造未来文化、未来科学、未来医学、未来艺术、未来产业的极为重要的资源 – 只有那些充分掌握了世界先进文化、哲学、科学、医学、艺术思想和方法的有头脑的人才能从这稀有宝藏挖掘出珍珠、钻石和产生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而这正是西方世界自文艺复兴以来就开始钻研的资源,却只有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的文化资源 – 中国的未来,创新和超越的资本就在于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回应: “ 要在今天的中国建立团队,仅有在国外的学习经历和轮转工作背景是不够的 ”* * , “ 调查预测中国成生命科学领袖需 20 年 ”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7/249805.shtm )。
个人分类: 2011|2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牛仔竞技欲登鸟巢畅演残酷
jiangjinsong 2011-7-16 17:10
美国牛仔竞技欲登鸟巢畅演残酷 作者:艾若2011-7-15 http://www.wowa.cn/Reporter/Article/197146.html 美国牛仔竞技欲登鸟巢畅演残酷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挑战惹担忧 据悉,美国西部牛仔竞技展演将于2011年10月3号至10号首次登陆中国,在鸟巢举行为期8天的“Rodeo China美国西部牛仔竞技展演”,内容涵盖骑牛、套牛犊、绕桶等项目。 来自英国的行动亚洲动物保护团队执行长PeifenSu女士对此表示担忧: 牛仔竞技表演造成被使用的动物承受极大的痛苦。他们会遭受身体上的伤害,精神上的恐惧与压抑,甚至在疼痛中死去。电击棒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痛楚;用来使动物跃起的鞭子和马刺会造成它们的恐惧和肢体伤害;动物被迫高高跳起又被猛然拉下,造成他们的骨头和尾巴断裂;圈套牛绳会造成严重的颈部磨伤,而被他们猛烈地摔在地上也会让他们的受到极大的惊吓。表演前后,动物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运输途中,他们没有充足的饮水、食物,只能被关在狭小、封闭的空间里。英国已全面禁止牛仔竞技。巴西、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等国家,牛仔竞技的残酷性和无必要也得到民众普遍认同,动物保护法均止此类项目的举办。 16年来致力于搜集证据并反对美国西部牛仔竞技的专业机构“尊敬与爱护动物”组织(SHARK)收集大量视频证据力证,脱离了传统农牧生产活动的美国西部牛仔竞技,因金钱奖励的商业化发展,早已演变成摧残动物、追求感官刺激的残酷活动,正在美国没落。曾担任30年美国联邦肉类制品检查员的兽医海博博士(Dr. C. G. Haber)亦认为从牛仔竞技场送至屠宰场的动物“遭受如此大规模严重挫伤”。美国民众亦呼吁要求全面淘汰,其中旧金山市、圣彼斯堡已完全禁止牛仔竞技,其他地区则禁止了个别项目,例如美国的罗德岛和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完全禁止套牛犊表演。 首都爱护动物协会等67家中国动保组织也联合发布公开信指出,将Rodeo作为“2011年中美人文交流重要项目”,不仅有失国体,还违逆中国政府主管部门颁发虐待性动物表演禁令,阻碍中国动保的相关立法进程,呼吁“Rodeo China美国西部牛仔竞技展演”项目中美主办方,充分知晓美国西部牛仔竞技(Rodeo)的残忍本质,郑重考虑其严重后果,最终取消该计划。 行动亚洲中国地区爱心大使高海韵则对此项目将在鸟巢上演的计划表示极度震惊,发布公开声明“行动亚洲反对一切为人类提供娱乐而对动物进行的剥削利用甚至虐待行为,包括牛仔竞技表演”,声明指出:观看甚至参与这种极其残忍的娱乐活动无法促进一国家的文化进步发展,反而会让国民愈发的麻木不仁。本次开展牛仔竞技表演的组织似乎针对青少年作为目标,而他们正是国家的未来,他们需要的是积极向上、乐观和慈善正面的信息,而不是让美国西部牛仔竞技协会这些组织将残忍和暴力讯息带进中国。所有的国家都有值得人学习借鉴之处,但这种残暴、非人道的动物虐待行为,造成文化退步的表象,并且只会有利那些借由动物苦痛而受益的部分群体,应该被绝对禁止。我国如对这种早以受西方广为斥责和排斥的动物竞技表演允于接受,将造成莫大遗憾,中国人作为地球公民,也越来越多的肩负起拒绝暴力虐待的重任。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明是中国的,怎么都成了韩国、日本的?
热度 4 xupeiyang 2011-7-14 08:48
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中医、汉字。。。。。都成了韩国的。《孙子兵法》也会是你们的? 还有日本人也是的,什么中医针灸是他们的。  韩国学者认为,《孙子兵法》在韩国民众中广泛传播和普及,并融入到韩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说明《孙子兵法》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2500年后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深邃的思想和哲理让韩国人获取启迪;更说明中华文化在同为汉文化圈的韩国交流融合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655 次阅读|4 个评论
慶祝七一,學習胡總講話精神的心得之一。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1-7-2 21:23
胡總曰:【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蔣科學按: 從胡總的講話可以看出,胡總對中華文化的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 他不僅認為中華文化對於華夏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而且認為會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他還認為,中華民族創造新文化,創造新的輝煌,必須要立足於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基礎上。 因此全盤否定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不再具有活力的觀念,是違背胡總講話精神的。 要真正能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我覺得第一步要從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能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其中儒釋道三家是最重要的組成部份。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第一步必須從經典入手。 只有從領會古聖先賢的意思入手,結合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我們才能讓中華傳統文化在今天綻放出奪目的光芒。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4974 次阅读|21 个评论
谁是真正的近代中华民族之魂——感怀梁启超先生
热度 2 yurongming 2011-6-21 17:10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关于饮冰室主人称号的来历,他在《自由书》中有风趣的解释:“ 吾读孟子‘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以名吾室 ”。提起梁启超,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那激荡人心、挥洒华丽的《少年中国说》,其实,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而"唤醒国人,改造国民性"才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本文无意赘述梁启超一生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只是提请大家注意,梁启超一生不管从政还是埋首学术,其宗旨都可以归结到两个字——“新民”。为了这个理想,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郭沫若曾提到过梁启超对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确实,现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文人几乎没有不受过他影响的。但是,梁的一生又是充满悲剧性色彩的,他的一生总与整个社会总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当所有的人都喊着要彻底推翻旧道德、旧文化的时候,他偏偏力陈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所有的人都高唱自由、歌赞革命的时候,他又撰文痛诉革命的危害及弊端……。他的思想一生都在变, 唯一没变的是清醒的眼光、深厚的悲悯和满腔对国家、民族炽灼的热忱 。他曾说:“ 真正爱国者,除国事无他事,除国忧无他忧 ……”,这其实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他喜欢论英雄、赞英雄,“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是他最为津津乐道的西方名言。他把英雄分为先时的和顺时的英雄,先时的英雄总是命运不济,而顺时的英雄则呼风唤雨。事实上,他清醒地看到,自己就是这么一个先时的英雄,但是,梁公最让人感动、让人敬佩的地方也就在这里: 明知道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却甘心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牺牲奉献,自始至终无怨无悔 ! 不管从文章还是经历,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他那满腔的热血!护国战争,对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不屑一顾,心系学生蔡锷的危急,在三个好友已经被害,还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独闯敌营,回忆这段历史,最耿耿于怀的却只是“我梁启超从此便是再无父亲的人了!”;以财政部长之尊,甘愿投身学术,再也不问政治;被医院错割掉仅存的好肾,为了西医在中国的推广,硬生生止住家人告状打官司的想法……按当今社会的说法,梁公是一个真正的“傻子”,但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为一个真正的圣人!若论谁是近代中华民族之魂,我坚信,没有谁比他更有此资格承当! 不管历史曾对梁公多么的不公平,但是,“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大浪淘沙, 真正的伟人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露光芒 ! 读完《饮冰室全集》,我只有钦佩、只有敬仰,特赋诗一首,略表衷心。 远怀任公梁启超先生 卓如豪迈千古特, 任公圣莲尘梦惊。 寸血燃冰伤国运, 慈心煮酒为新民。
个人分类: 读书杂感|3577 次阅读|6 个评论
对传统文化中糟粕成分的个人思考
热度 3 seawan 2011-6-21 09:03
【说明1】本人不是文化领域的专家,本博文仅是个人业余思考的记录,不是学术研究的结论。 【说明2】本人很敬佩古代的先贤(如孔子、老子等)以及近现代的文化大师(如南怀瑾、印光比丘、虚云比丘等)。 【说明3】本人对文化领域的大师及研究知之甚少;上面提到名字的,仅仅是本人阅历所及,而非本人仅赞同以上诸位。 一、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君臣、父子、夫妻”等纲常观念,是等级观念的具体化。 “出人头地”成为全民信仰。 “事业”和“实业”只有在能“出人头地”的基础上才会被考虑。 为什么中国人不守规矩? 因为内外有别,规矩是制订给“外人”的——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等级观念在作怪。 为什么中国人虚荣、虚伪? 虚荣的一个原因,是整个社会对所谓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利益的追求,使得国人以此作为“成功与否”的人生价值观。从根本上,也是等级观念的产物;认识不到平等的个性的美。 虚伪,见下面第二点。 为什么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见下) 二、价值观念扭曲,虚伪虚荣成为最重要的价值 对“面子”和“虚荣”的追求超过对个人实际利益的追求。 所谓“光宗耀祖”、“贞节牌坊”等横行于世。 缺乏个性追求,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为什么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因为“有面子”很重要。 还因为互相之间的利益交换很重要。 有了“互相之间的利益”,就成了“自己人”,就成了一个特定的阶层 也是等级观念的衍生品。 为什么要宣传“道德最高点的孤立个人”? 以虚假的道德价值偶像,逼迫平民像这些偶像看齐,牺牲个人利益, 从而逃避政府和权贵的责任。 还有一部分纯粹虚伪的道德观价值观是为了在等级制度下维护特权阶级的利益,压抑被压迫者而创造的。 例如:三从四德,贞节牌坊,君臣忠义等。 三、强调“来世”利益,忽略“今生” 企图以牺牲、压抑今生利益为代价,换取来生的幸福, 而不是在互助、互利和幸福愉悦的环境中,追求今生和来世的双赢。 中国人真的都关心来世吗?! 未必!为什么?见下。 四、无限拔高“道德”的地位 以“道德”来诠释和判定个人和群体, 缺乏公平公正和严谨的思维模式。 虚高的所谓“道德”成为无形的裁判者, 而平民又不能脱离日常凡俗生活,大部分人存在【心理冲突】。 心理的矛盾和冲突反而是大部分人成为庸俗的“ 世俗至上者 ”,并不真正的关心来世的福祉。 百姓满足于以口水淹没偏离他们固定道德思维模式的人,从而扼杀多样性和创新思维。 而少数突破道德底线的人物反而可能成为“成功人士”,然后被 “ 世俗至上者 ” 所崇拜。 这种恶性循环是的整个社会的道德成为【伪善】和【吃人】的代名词。 五、以“权威原则”解释一切,缺乏分析与批判精神 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权威理论解释一切。 圣人论断和阴阳五行等,被当作教条,而不考虑历史文化及语境的差异。 压抑对权威的任何质疑。 六、由于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所谓“剥削阶级思想”实际上是所有人的思想 一日暴富、急功好利、投机取消等成为全民信仰。 不能从劳动中获得愉悦和人生价值。 利益成为劳动的最大动因。 【总结】 统治阶层利用御用文人, 否定人人生而平等的权益, 固守等级制度,并 以伪善的道德欺骗民众 , 是整个社会虚伪、庸俗、道德败坏的根源。 【注:本文仅为个人一孔之见,聊以自勉;内容可能随时修改。】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3369 次阅读|8 个评论
难得糊涂论
热度 5 liuli66 2011-6-17 08:37
一好友发来短信,关键词是糊涂,AN称之为 难得糊涂论。 内容如下: —————————————— 古往今来的无数圣贤智者, 都钟情于对糊涂的研究。 孔子发现了糊涂,取名中庸; 老子发现了糊涂,取名无为; 庄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逍遥; 墨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非攻; 如来发现了糊涂,取名忘我; 领导发现了糊涂,取名为XX。 世间万事惟糊涂,难。
个人分类: 杂感|842 次阅读|14 个评论
李致重讲座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百年失神的理性思考(四)
热度 6 张三火 2011-5-30 22:41
中国 传统文化百年失神的理性思考 —— 文化精神的溃败与文化自虐、中医自残的 悲剧 李致重 (续前) 四、国学名流贬中医 国学名流贬中医,是清末民初时期在中医兴废上典型的“自己人打自己”的离奇而遗憾的现象。所谓典型,因为最早自贬中医的人,竞是俞樾( 1821 - 1907 )先生与章太炎( 1869 - 1936 )先生师徒为首的“国学大师”,以及章先生的追随者。所谓离奇,因为身为“国学大师”的他们,不懂得中医可以理解,而盲目地用西医来曲解中医,既有损于学者的人格,也有失学者的严谨。他们或以理据不足的皮毛之见,或以与己相关的个别事件,感情用事,出语偏激,尤其令人感到离奇。所谓遗憾,是指俞、章等人虽然精于文字语言和考据之学,却在国学核心的传统哲学上显得空疏。而他们既无视西方哲学的逻辑原则,也不顾中国哲学的名实关系,更把自己专业内考据之学的基本原则,置之于脑后。这不能不使人为他们头顶上的“国学大师”四字,深感遗憾。 (一)以小学之功说大学之理 朱熹在解释儒学经典的《大学》时,引用二程的观点说:“大学”是大人所治之学,是关于哲学、伦理学这一类大道理的学问。而相对于“大学”的“小学”,指的是文字学、语言学之类的学问。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总是先治“小学”,而后治“大学”。亦即先攻文字、语言之学,再攻哲学、伦理之学之类。 本人在“中医学的科学定位”一文中,对中医学的定义,有这样一种表述:“中医是传统哲学与系统理论孕育下的医学科学”。所以,如果对中医学进行考据方面的研究,应当是持“大学”之通理,来考据中医之学理。而俞、章师徒二人,皆是当年研究“小学”的大国手。他们对中医的考据,其实是用“小学”之功力,考据“大学”之义理。那就本末颠倒、力所不逮、无以服人了。为什么俞、章师徒二人充当了“国学名流贬中医”的尴尬角色呢?一方面,他们在文化精神方面的涵养,似欠不足;另一方面,从他们用“小学”来考据“大学”的做法来看,所谓的“国学大师”,其实不过是“小学”的名师而已。 (二)违背名实关系的典型 章太炎 先生的老师俞樾先生,似乎可以称作一个“因卜废医”的代表。 俞 先生出身书香世家,曾为政,后从教,与张之洞齐名,同李鸿章交往颇密。他的《俞楼杂纂》里有《废医论》一卷,含有本义、原医、医巫、脉虚、药虚、证古、去疾七篇。多数学者认为:“《废医篇》违犯逻辑学之处很多……凡与古籍记载不一,即指为妄而议废。全文七篇,无一篇立论确实者”(《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安徽科技出版社 1989 年 5 月第 1 版)。俞先生因此成为近代提出中医学之道可废的第一位知名学者。比如,他在该书“本义篇第一”里是这样考据的:《周礼》里曾经有“医卜并重”的记载,后来的事实是“卜渐灭而医盛”。接着,俞先生依据由“医卜并重”到“卜灭医盛”的文字表面,轻率地提出为什么“卜可废而医不可废”的质疑。于是进一步以这一质疑为理由,在完全没有触及《周礼》与中医二者本来义理的情况下,写下了中医当废的结论。其它各篇的所谓考据,俞先生基本上延袭着同样的思维方式。俞先生可能懂得“卜”,但他并没有讲到“卜”为什么会灭。俞先生其实不懂中医,他也只字未提中医理论本身有什么错误而应该灭。所以他的逻辑显然是,占卜因其愚昧与迷信的做法,逐渐趋于消亡,与此同时期的科学与文明也要随之而陪葬。这算什么考据,算什么推理!后来曾经有人撰文说,俞先生因为近亲结婚,子女虽众,但多夭亡。于是心中郁闷,便把气撒在了中医上。这其实不是为俞先生解脱,而是越描越黑。文字是文化人表达思想的工具,但文化人不仅要为文字负责,更要富有严肃谨慎、实事求是的文化精神。否则,有白纸黑字为证,这如何向历史做交待呢? 俞樾 先生的学生章太炎先生,似乎可以称作“以西废中”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章 先生的《猝病新论》(亦称《章太炎医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一书,共包含 38 篇短论。其中,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论旧说经脉过误、论三焦即淋巴腺、论鼠疫即阴毒并治法、论急性粟粒结核证、论痉、论百合癫狂、论狐蜮及疠、论《素问》《灵枢》展等 9 篇,不是用西医的解剖学为标准来曲解中医的基础理论,便是把西医的病名与中医的病名直接对号入座的议论。比如,他先把中医的“经脉”,等同于西医的“血管”;把中医的“三焦”,等同于西医的“淋巴腺”。然后回过头指责中医的藏象理论没有解剖学的根据,而是以“五行来比傅”所编造的。他的论《素问》《灵枢》一篇,开头便说:“《素问》、《灵枢》、《八十一难》所说脏腑部位经脉流注,多与实验不相应,其以五行比傅者,尤多虚言。”接着他还说:“五行五运不可据也。远西医之术,解剖至精,其治脏腑积聚,胜于中土”。这就将作为中医理论核心的藏象学说,全盘否定了。上海的恽铁樵先生对于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的根本区别,是这样表述的:中医的藏象是“四时阴阳之五藏”,西医的脏器是“血肉之五藏”。这一表述既形象,又准确。而章先生的《猝病新论》在立论上既无此深度,也缺乏严谨。他在批评中医藏象理论是“五行比傅”的同时,恰恰是他自己在玩弄“比傅”的手段——用西医的脏器,“比傅”中医的藏象;并借“比傅”之说,以抵毁中医的藏象学说。作为文字语言大师和考据大师的章先生,他完全抛开中医与西医产生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无视中医藏象理论形成的医学与哲学基础。他只把眼睛盯在文字的表面上,便轻率地望文生义、妄作判断。这种做法,违背了考据之学应当信守的严谨,颠覆了考据之学应当恪守的原则。他在《猝病新论》中所表现的刚愎自用、主观武断,委实令人不敢茍同。 (三)两种桂冠制造成的权威 然而,当时的章先生头上戴着两种桂冠。一者是文字语言家、考据家、国学大师;一者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这两种桂冠,把章先生及其同时期的许多人,制造成为时代的权威。所以他在近代文化界,影响不小。章先生当年流亡日本期间,追随他的旅日学者有陈独秀、蔡元培、鲁迅(原名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余云岫等人。后来,章先生和他的追随者不仅把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崇尚科学、民主的思想引进了中国,也把明治维新时期在医学上“灭汉兴洋”的做法搬到了中国。 这里说的“灭汉”,即消灭汉医;而汉医,正是公元八世纪传入日本的中医。这里说的“兴洋”,即独尊洋医;而洋医,正是后来从荷兰、德国传入日本的西医。可见,日本的“灭汉兴洋”,一是消灭在日本国民健康事业上卓有贡献,历时一千多年的中医,二是独尊由西方传入日本不久的西医。而把“灭汉兴洋”搬到了中国之后,那就是在中国“废止中医”,只留下西医。那些当年追随章先生的旅日学者,不少人彻头彻尾地充当了废止中医的打手。其中,有的人散布过许多攻击中医的过激不实的言论,有的人滥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做过压制中医的错误决定。 因此,如果说,“国学名流贬中医”是近代中医生存危机中的一种文化现象,那么,中国的文化人带头自残中医,就是一百年来中医不断走向衰落的文化环境。如果要问中医为什么会在本土上全面衰落,那就因为中国的文化人在本土复制了日本“灭汉兴洋”的模式。所以,俞先生与章先生师徒二人,以及章先生的追随者对于近代中国自残中医的大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 本文至此,我们似乎觉得篇幅太长了些。不过就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文化自卑症,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国学名流贬中医这四个问题来说,好像又太简略了些。好在粗略地讨论传统 文化自虐和自残中医的这些 背景,对于从中医的百年自残中走过来的人而言,已经够用了;对于珍惜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形势的人而言,也已经够用了。而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在这峰回路转的关键时刻,许许多多的事情,正等待着我们的努力。可以说,中医复兴,是其时矣。 近代人常说,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而,要使中医这一瑰宝走向复兴,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必须由中国的文化人在中医文化上做出努力。当务之急是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切实做到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有了这样的文化环境之后,接下来应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揭开“具有中国特色的灭汉兴洋”的面纱。因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灭汉兴洋”,名义上称之为“中西医结合”,实际上做的是“中医西化”,其结果造成了“自残中医”。而这一切,都是在一种非典型性文化专制的情况,堂而皇之地进行的。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3475 次阅读|14 个评论
李致重讲座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百年失神的理性思考(三)
热度 8 张三火 2011-5-29 13:53
中国 传统文化百年失神的理性思考 —— 文化精神的溃败与文化自虐、中医自残的 悲剧 李致重 (续前) 三、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九十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当代文化、科学发展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中医的兴衰存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相关。所以讨论近代中医的 自残,必然要联系到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 文化的自虐。 (一)一分为二地看新文化运动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它有积极性的一面,也有其破坏性的一面。 就积极性讲,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引进国外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科学和民主。那时候讲的科学,纯然是西方的近代科学,即由近代物理学、化学奠基的近代还原性科学。那时候讲的民主,则是西方社会近代通行的民主政体。引进科学,是因为我国的近代科学远远落后于西方;但是近代还原性科学,绝不代表人类科学的全部。引进民主,是针对我国封建专制王朝讲的,专制当然应该让位于民主。这两方面本来是我国当代所需要的。所以其积极性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 就破坏性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引进国外科学和民主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带来了两种巨大的负作用。 其一,由于对外来的近代科学崇尚到了迷信的程度,因而从一开始便滋长了严重的近代科学主义思潮。什么叫近代科学主义呢?用一般人容易理解的语言讲,把物理学和化学的观念、方法,作为衡量一切科学的至上信条和唯一标准,即是近代科学主义。也就是说,要问某一学科是科学还是不科学,他首先端出来物理学、化学的观念和方法,并以此作为衡量或检验的唯一标准。所以,近代科学从进入中国那一天起,就被加封了意识形态的外衣。由于给近代科学加上了“主义”二字,近代科学就被意识形态化、政治化了。在整个文化领域里,尤其对中国传统科学而言,加上了“主义”二字的近代科学,就变得强势和霸权了起来。倘若近代科学主义再发展到泛滥的程度,它的危害更是难以估量。 其二,由于 “民族文化自卑症”的顽固存在,形成了近代中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百年自杀。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 先生 把这种文化自杀,称之为“令外人吃惊不已的文化自虐冲动、灭祖冲动”。(《中华学术》 2009 年第 4 期)更重要的,还在于这种文化自虐冲动、灭祖冲动所造成的深层危害。这就是:它造成了空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的失神;导致了近代 民族文化虚无和传统哲学贫困,甚至 造成了 在几代人的头脑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哲学的记忆丧失。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专制王朝已经覆灭,民主共和初现端 倪 。即使出于急切的社会变革的政治冲动,也不应当喊出全面反传统,砸烂孔家店的口号。这些口号对近代科学而言,有些太势利、太献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而言,有些太偏激、太无情了。提出这些口号固然与 “民族文化自卑症”直接相关 ,也与当事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的负责精神有关。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差异 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自然会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区别。在讨论两者的差异之前,我们先就文化精神与文化核心问题,做一些说明。 其一,关于文化精神的意义。文化精神,指的是催生文化和文化传承的基本观念与态度。应该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精神为基础的;而我们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便显示出强烈的文化 自虐冲动、自残冲动,或者灭祖冲动。 要知道,文化精神是催生文化和文化传承的真正动力。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而言,文化精神的溃败,比传统文化的毁灭更可怕。前面讲的 “民族文化自卑症”,就是文 化精神溃败的集中反映。催生和传承文化的动力泯灭了,任何文化都难以存在,也不会再生。 其二,关于文化核心的内容。欧洲文化的基础是基督文化,在此基础上的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等,是其文化的核心。所以 16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首先是欧洲文化核心为前提的全面的文化复兴。随着全面的文化复兴,才形成了以物理学、化学为龙头的近代科学的崛起。严格地讲,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成熟、兴盛于春秋 至 秦汉之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包括道家、名家、阴阳家、墨家、法家、释家等文化在内。中国的文化核心,诸如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等,当然是其灵魂。正是这些举世无双的文化核心,支撑着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 明确了文化精神的意义和文化的核心之后,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差异,就便于比较了。 其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反传统”和“砸烂孔家店”,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的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这一类内容。前面讲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是要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在基督文化基础上的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等文化核心。一个是从文化核心上 自虐、自残、灭祖,一个是以继承 文化核心,来推动文化的全面复兴。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根本差异。 其二,既不要自己的文化了,也等于不要自己的文化精神了。这就从根本上摧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遏制了中华民族催生和传承文化的内在动力,形成了近百年来文化精神的溃败。而在自我摧残的情况下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无疑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双重冲击。这便史无前例地摧残了中华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的热忱,以及在文化、科学、技术研究上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中华民族逐渐沦为崇洋媚外、丧失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文化浮萍。而 16 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的前驱者,在复兴核心文化的同时,更重视文化精神的复兴。随着催生文化和文化传承的精神、动力的真正复兴,以物理学、化学为龙头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才如雨后春芛般地发展、兴旺了起来。一个是民族文化精神因摧残而溃败,一个是催生和传承文化精神的真正复兴。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又一巨大差异。 其三,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可悲的文化浮萍的总根源,其实是宗教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严肃,极其复杂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仅就宗教与文化的关系,粗略地谈五点看法。 第一点,是关于宗教。欧洲是世界上基督宗教的中心地区,所以基督文化,是欧洲文化的重要部分或基础。基督文化,即以基督宗教的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文化,已经成为欧美社会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的主流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一直是一个没有成熟的宗教的国家。尽管儒学的价值观长期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但是儒学的主体是哲学,而且这一哲学的重点在社会伦理方面——儒学并不是宗教。外来的佛教一直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世俗化了,越来越“小乘”了。 第二点,是人与神的关系。基督宗教关于神与人的定位,成功地维系着人与神的二元和谐关系,也从此维系着人类社会的相对和谐。按照基督宗教的核心教义,上帝(神)是至高无上的全能者,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无论有形无形,都是上帝所创造的;而人是上帝的被造物,人在上帝面前是卑微的,上帝最不喜欢那些骄傲的人。在没有神,没有宗教的中国,人则是至高无上者,人是自然、社会和自己的主宰。虽然中国人也尊敬大圣、大贤,但是更向往“人人皆可为舜尧”;虽然也有人信奉佛祖,但是更相信“佛就在自心”,人皆可以“立地成佛”。所以,在人是天、地、物、我主宰者的环境中,人在成功时自大、狂妄,人在失败时自卑、消沉。 第三点,是人与文化的关系。人有理性思维的天性,所以人有创造文化的能力。即使那些低俗卑劣的文化垃圾,也是低俗卑劣的人挖空心思才搞得出来的。从宗教的角度看,纯洁、严肃的文化与科学,都是人认识上帝创造的万事万物及其内在原理的总结。所以,人从事文化工作的过程,就是通过认识万事万物的内在原理,不断接近至高无上的上帝,或不断认识无所不能的上帝的过程。换一个角度讲,人从事文化工作的过程,也是上帝交给每一个人应当力尽的一种本份。在这样的关系中,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相互平等自由,不分高低贵贱。因此,一个人作为大学问家,他没有可骄傲的理由;一个人作为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消沉的必要。但是在无神论的环境中,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这里,人是自然、社会、自己的主宰,所以文化是人对自然、社会、自己的认识的结果;正因为文化是人创造的,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因为人人都有大大小小成功的时候,于是人人都可能成为自大、狂妄之徒;还因为成功有大有小,于是人与人之间便有尊有卑;而且每个人都可能在成功、得意时自大、自尊、狂妄,人性恶性膨胀,而在受挫、失意时自曝、自弃,心理萎靡不振。所以在中国的封建专制王朝里,当权者垄断文化知识,对国民实行愚民政策——这也许是没有宗教的社会里,为平抑人性的恶性膨胀而被逼出来的——当然,它也平抑了人的天性与创造性。这对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肯定是十分不利的。 第四点,关于人对文化的敬畏。文化工作的过程是不断接近和认识上帝的过程,那么爱上帝,敬畏上帝的人,自然对文化也有一种敬畏之心。对文化的敬畏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文化的纯洁性、严肃性,而且文化工作者也可以稳定地保持那么一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作风。如果对于文化缺少宗教情怀,缺少敬畏精神,文化工作者就会在文化面前变得自大骄傲、草率浮躁。 第五点,关于文化的独立与自由。在有宗教的社会里,社会权力与文化之间,各有其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所以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是无可辩驳的社会公理与公德。尽管有时候也有种种曲折与不如人意之处,但是来自公理与公德积极性的制约作用,不可小视。然而,在中国封建专制的王朝里,王权高于一切,文化为王权服务。官本位把王权文化、官学文化,抬到了文化的主流地位;作为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的文化核心,常常为王权文化、官学文化所歪曲;其它的文化、科学、艺术,统统置身于三教九流之列。这就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官本位现象”。即使在近代,这种“文化官本位现象”仍然在“为政治服务”的名义下,扭曲和限制着文化、科学、艺术的独立存在与发展。直到今天,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仍然需要我们积极争取、努力推进、逐步建全。 以上我们简单地讨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差异。尤其是从宗教角度对近代中国沦为文化浮萍总根源的看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但是至少可以说,如果中国近代社会在文化问题上多一些宗教情怀,多一些对文化的敬畏,相信“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肯定不会在中国发生。因此可以说,发生在中国近代的“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文化历史上十分罕见的特殊现象,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过去,我们往往因为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而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之为新的启蒙运动。现在看来,它只能称之为一次“跛腿式”的启蒙,一次失去自我的启蒙。从这个角度上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注定还有一场对文化启蒙的新启蒙。这就是关于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启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关于这一文化的新启蒙,相信正逢其时。 (三)社会政治与文化科学并行不悖 社会政治与文化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政治是社会管理范畴的问题,文化科学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从社会政治与文化科学的整体高度上,首先要将文化的本质搞清楚。 其一,就文化科学而言,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或者说,凡是符合客观与历史规律的文化科学,它都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其二,就文化、科学的发展而言,它与政治的变革不可同日而语。内在于自身传统的历史性演进,是文化科学发展的自然法则。即使是社会管理这一领域的文化演变,也不是由一时的政治情怀来决定,来左右的。 社会的改朝换代,社会权力的再分配,清代专制王朝的腐败与衰落,这些都是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两回事。 其一,不能因为引进民主政治,便要废除传统文化。把社会政治问题完全归咎于传统文化,把封建王权文化、官学文化完全归咎于传统文化,用“砸烂孔家店”来发泄一时的政治情绪,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提出反传统的口号时,用“全面”二字把矛头指向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的一切领域,连中国文化核心的人文、哲学也要统统扫进垃圾堆,那才是真正亡国灭种的做法! 其二,中国在近代科学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一点,与清代专制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直接相关。不能把专制王朝的问题转嫁给传统文化,更不能因为中国的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便一口否定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科学。在中国的近代,令人压抑的“科学对科学的误解,文化对文化的摧残”,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 其实,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每一次权力再分配的时候,各派力量往往因为形势的需要,都可能派生出种种过激的言论,以彰显自己,取悦民心。五四(新文化)运动过激的言论与口号,也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社会政治,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只是文化整体中一个有限的组成部分。文化是多元的,人文哲学为其核心,科学也包含在其中。社会政治常常因时而变,而文化科学往往是超时空的。因此可以说,“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把社会政治文化与人类整个文化科学的关系,人为地搞混淆了。 (四)文化和文化精神百年衰落的象征 20 世纪的前 80 年,中国社会基本上处在这样一种复杂多变、连绵不断的权力再分配的纠葛之中。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始终困扰着整个 20 世纪中国的文化方向和文化精神。百年的社会动荡,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百年衰落。这里仅将“废除汉字”上一些文化名人的言论,抄录于后举。从这个侧面,或者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衰落,看到鼓吹那场运动的文化名人的势利、冷漠和残忍。 政党要员瞿秋白( 1899 - 1935 )先生说:“汉字真是世界上最 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大茅坑。” 近代文魁胡适( 1891 - 1962 ) 先生 说:“陈独秀主张‘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 文学巨擎鲁迅( 1881 - 1936 ) 先生 说:“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人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若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是自己死”;“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著名文字学家钱玄同( 1887 - 1939 ) 先生 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不能适用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后来,中国也确实发生了汉字拉丁化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和规则》第一条写道:“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变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动民众的工具之一”。 众所周知,文字与文化,是一体而两面。文化活动催生了文字,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活动中,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并不断推动着文化的进步。若从名实关系而言,文字语言属名,文化、思想、科学的成果属实。所以,文字就是文字,它不从属于什么时代,不从属于什么地域,不从属于什么社会,更不从属于什么阶级。就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意义来说,它需要彻底告别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王权文化、官学文化,而不是“全面”的传统文化,更不是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为代表的文化核心。 身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的 主流知识分子,竟然连自己传播文化的载体都可以不要,都可以 告别,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向自己的灵魂告别,是在蛊惑 中华民族向五千多年来的文明告别! (五)无力的反悔与历史的经验教训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那些文化名流,大都有深厚的国学功底。陈独秀 ( 1880 - 1942 ) 先生对儒学多有研究,早年曾刻苦钻研过清代朴学(小学)。鲁迅兄弟皆有朴学根基,在日本留学期间曾跻身于章太炎先生门下学习《说文解字》。蔡元培( 1868 - 1940 )先生不但精于考据、词章之学,尤其爱好训诂与义理。钱玄同先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是“国粹派”的一员虎将,在日本期间曾在“国学讲习会”听章太炎先生讲习古文字,并著有《说文窥管》、《小学问答》、《新出三体石体考》等书。胡适先生朴学情结最浓,自称有“考据癖”,终生没有脱离考据行业,并努力寻求西方近代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学术之间的“相通之处”,与美国近代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先生相交甚密。然而,他们身为“国学名师”,却偏激地反对传统文化,终使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畸型的跛腿式的启蒙运动。不久,他们又一次滑稽地自己捉弄自己——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像他们前辈严复先生那样,自我反侮了。比如,陈独秀先生一再说过:应该对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采取理性的分析态度,批孔过勇有悖客观真理。这句话说得完全对。他还表示:“我反对孔教(本人注:这里的孔教,是那些以儒学名义包装起来的封建王权文化、官学文化的说教),并不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其实孔子精华,乃是祖述儒家,组织有系统之伦理学说”。儒学“为吾国历史上有力之学说,为吾国人精神上无形统一人心之具,鄙人绝对承认之,而无丝毫疑义”(《陈独秀选集》(上),三联书店 1984 年版)。又如,胡适先生对待孔子与儒学的作法,与陈独秀先生有过大致相同的经历。他后来著有《说儒》一文,文中曾说:对“伟大的领袖孔子,献上崇高的礼赞 ” 。并在一些学术论文中,把“大胆怀疑”的科学精神,追溯到孔子、王充、朱熹和欧阳修等历代大儒。他在晚年自我辩护说:“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一切著述上,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胡适口述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台北, 1983 年)。然而,反悔也罢,自我辩护也罢,只不过个人在良心上的一种自我安慰、解脱而己。对于那场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果不能“采取理性的分析态度”,从文化整合、重构的层面上进行全面的战略反思和重大调整,那些自我安慰与解脱,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对待传统文化那种 “完全、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 的做法,仍然接二连三地重复着,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20 世纪 60 年代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全国总动员、人人上战场的“革文化命”的运动。它因为不可告人的政治权欲而发动,却借着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文化名义来祭旗。接着,又不断地“触及灵魂”、“残酷斗争”。它最终毁掉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践踏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真、善、美。这场“革文化命”的运动,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足迹,历时十年之久,再一次将全面毁灭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众运动 , 推到了空前绝后的最高峰。与此同时,也使十亿人口的中国陷于行将崩溃的边缘,并从崩溃的边缘骤然觉醒。 这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罗希文先生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先生,在许多场合讲过同样一句话:亡国不可怕,怕的是亡文化。粗一听,觉得有些夸张;细一想,其说不无道理。国家是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文化是以民族为特色的文化。勤奋的民族使文化丰富,丰富的文化使国家强大。从古到今,文化贫瘠与落后的民族可能逐步消亡;静观当今,不善于文化整合与重构的国家很难真正强大。文化的整合与重构,必须以自身的文化传统为根基;而扬弃传统文化的整合与重构,最多只能是丢失传统的一种卑劣的抄袭。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实就是这种抄袭。在胡适先生那里,就是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抄袭和“全盘西化”,决不是理性的战略意义上的文化整合与重构。中国人决不要轻信依靠抄袭和“全盘西化”,就能够换取国家的真正强大。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当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够从理性的战略高度出发,那时候中国面临的文化整合与重构的原则应当是: 其一,在请进西方民主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文化核心及其催生的一切优秀文化产品,并向封建专制的王权文化、官学文化彻底告别。 其二,在请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一切传统的科学、技术,并向形形色色亵渎文化、科学、技术的言论与行为彻底告别。 可惜当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未能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这个样子。以致将一百年前的中国文化整合与重构的任务,拖延到了今天。相信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必将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通过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新启蒙,一步一步地修正以往的抄袭和“全盘西化”,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核心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整合与重构。(待续)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3261 次阅读|30 个评论
李致重讲座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百年失神的理性思考(二)
热度 6 张三火 2011-5-28 17:20
中国 传统文化百年失神的理性思考 —— 文化精神的溃败与文化自虐、中医自残的 悲剧 李致重 (续前) 二、民族文化自卑症 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卑症”,与 19 世纪末社会进化论(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入,直接相关。清代的后期,陆续有不少年轻人出国留学,学习了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以及文化。在引进西方文化、科学的过程中,对中国当时社会和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莫过于社会进化论。这一点,在讨论近代文化史时,往往被人们忽略了。 (一)《天演论》传扬了社会进化论 西方的进化论学说,首见于达尔文( 1809-1882 )的《物种起源》。尽管直到今天,西方的不少学者并不一定认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但是达尔文毕竟根据有限的材料,提出了生物进化这样一种思想。我们可以说它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但不能说它不是一种新的假设或者学说。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进废退等观点,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 达尔文之后的赫伯特·斯宾塞( 1820-1903 ),曾著有《综合哲学》、《社会学原理》等。他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拿来解释社会的变革,解释社会的演进。于是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社会进化论。所以赫伯特·斯宾塞常被人们视之为社会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按理说,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两者相差很远,或者两个不可类比的领域。用美国的托马斯·塞缪尔·库恩( 1922 - 1996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阐述的“不可通约性”原理来看,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这两者是不可通约性的关系。严格地说,不能把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搬弄到人类社会进化领域里来;同样也不能用人类社会学的观点,来解释生物进化论的问题。而且,社会进化论之说,至今还是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予接受,广为批判的东西。只是在十九世纪后期,斯宾塞社会进化论之说迎合了西方列强向外扩张的需要,因此曾一度倍受吹捧,风靡世界。 赫胥黎( 1825-1895 ),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曾著有《进化与伦理》。他追随并捍卫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并不认同对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观点。这一事实,也是以后研究生物进化论的学者所共知的。 严复( 1853-1921 )先生常被誉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是清代末年把进化论的学说,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所翻译的,正是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中文的译名为《天演论》。严先生因为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在中国名声大震;然而也因为他的翻译,让中国人从中深受威慑的,竟然是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以致不少看过《天演论》的人,还以为赫胥黎是社会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呢。这是我们谈到《天演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时,必须首先交待的。 按理说,严先生是忧心中国落后挨打、亡国灭种的爱国名士。他翻译《天演论》的初衷,原本为了鼓民力、开民智。也许严复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有可能激发起国人救国的危机感、紧迫感。所以他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的时候,便将自己所认同的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大量观点,塞进了赫胥黎原著的翻译之内。 就翻译学的一般原则而言,严先生的做法是不能容许的——他首先必须忠实于原著。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造成借赫胥黎之书宣扬斯宾塞观点的原因,也在于严先生翻译《天演论》时,主要采取了意译的方法,而非直译的原则与方法。最近出版的《天演论》在其首页的“编者前言”中明确指出:“严复往往就原著某一思想或观点,脱离原文,抒发自己的见解。有的注明‘复案’,可以判明是严先生自己的思想;有的则未加注明,将自己的见解直接融于译述之中”(《天演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第 1 版,第 1 页)。从严先生的按语、译述所表明的思想、见解,可以看出,他真正感兴趣的是社会进化论,而不完全是生物进化论。比如,严先生在“导言二”的“复案”中说:“余如动植之长,国种之成,虽为物悬殊,皆循此例矣……天演之义,所苞如此,斯宾塞氏至推之农商工兵语言文学之间,皆可以天演明其消息所以然之故,苟善悟者深思而自得之,亦一乐也。”在这里,严先生把植物、动物进化的观点,直接以斯宾塞的名义,搬到了与国家、社会密切相关的农、商、工、兵、语言、文学诸多方面。又如,严先生在“论十五”的“复案”中直接批评赫胥黎,褒扬斯宾塞说:“赫胥黎氏此语最蹈谈理肤浅之弊,不类智学家言……斯宾塞氏得之,故用生学之理以谈群学,造端此事,粲若列眉矣……彼以为生既以天演而进,则群亦当以天演而进无疑”。严先生这里所讲的“生学之理”,即生物进化论之理;“群学”,即社会、人群之学。他把生物进化之理与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混同在一起,借着“天演”二字,将斯宾塞的观点推举到普遍性的、无可怀疑的最高地步。这就极不恰当了。严先生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而要以达尔文和赫胥黎的生物进化论的名义,传播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观点呢?这个问题,有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然而,严先生翻译的《天演论》最值得人们深思的是,人类毕竟不是低级动物,人类社会也不是动物世界。当严先生把“种与种争,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肉”,“强者倡……弱乃消亡”的社会进化论观点,通过《天演论》展现出来的时候,谁是强者,谁是弱者,处于落后挨打、亡国灭种中的国人,谁会怀疑自己不是弱者呢?在“弱者常为强肉”的无可怀疑的天演之理面前,展现给中国人的不是虎口,就是狼牙,救国图强的决心,怎么能不遭重创呢?更何况这些道理是留学归来的学界精英讲的,不曾走出国门的广大民众,谁敢怀疑这些“先知”式的人物传递给国人的竞是异端邪说呢?严先生也许当初不会想到世界上有一种“扼杀文化信念的精神原子弹”,但是,应时而来的《天演论》在国人文化心理上铸成的巨大负面后果,难道他也没有想到嘛! (二)社会进化论加剧了 民族文化自卑症 其实,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富强,绝非简单的“强者倡……弱乃消亡”。进步与富强的基础大体有三。第一,外部环境需要公正、平等;第二,内部环境需要民主、和谐;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即丰富、健康的文化,和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这三个方面,严复不会想不到的。然而,严先生的《天演论》应时而生,时势接纳了严复的《天演论》。他所传递的异端邪说,不仅摧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而且也加深了中国人的文化自卑感。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反传统”、“砸烂孔家店”,还是当代根深蒂固、挥之不去的崇洋媚外心理,从其背后解读到的,都是“ 民族文化自卑症 ”。严复的国学根基固然很厚,他翻译的《天演论》一书确实很薄。但是一本小书却把社会进化论观点牢牢地刻在了近代国民的心底,一本小书也把严先生推到了严先生翻译的动机反面。 严 先生的《天演论》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鲁迅先生在他的一段杂文里中说:“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朝花夕拾·琐记》)可见《天演论》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之大了。连鲁迅先生也把它当作手头家常的食品一样——不离手边,随时要用。王国维先生在 1905 年的“论近代之学术界”(《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第五册,之《静庵文集》)一文中说:“近七八年前,侯官严氏所译之《天演论》出,一新世人耳目……祠是以后,达尔文,斯宾塞之名腾于众人之口,‘物竞天择’之语见于通俗之文。 顾严氏所奉者,英吉利之功利论及进化论之哲学耳 ”。那时候的王国维先生以及社会上的多数人,完全不可能明辨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本质区别。而且读了《天演论》的王国维,留在他记忆中的人物却是达尔文和斯宾塞二人,而不是真正的作者赫胥黎。足见严先生借着赫胥黎而宣扬斯宾塞的做法,的确达到了混淆视听的结果。 实践表明,社会进化论观点 不仅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等政坛名人,同时影响了以陈独秀为首的李大钊、鲁迅、胡适、吴虞、钱玄同、傅斯年、蔡元培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者。面对着手握洋枪洋炮,烧杀抢 掠 的强敌,面对着“种与种争,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肉”的洋理论,社会进化论严重挫伤了近代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助长了 “民族文化自卑症”的不断加剧。 所以直到今天,当我们反思 “民族文化自卑症”在 中国 的形成和 延续时 ,心底里还有那么一股酸酸的 恐惧与悲情 。可以说,我们在 亡国灭种的恐惧与悲情中,艰难地挣扎到今天。而这种挣扎,其实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挣扎,苦苦地煎熬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 今天,也许我们刚刚进入 “民族文化自卑症” 的重病恢复期,但是形势并不 允 许我们过于乐观。我们距离大病之后的“亚健康状态”,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如果以一颗平常心来看这一百年的传统文化 ,那就是,身患“民族文化自卑症”的 一百年, 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三千年未有之大倒退。这一点,严复在他的晚年已经预感到了。 (三)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教训与启示 严 先生 翻译 《天演论》,是在他的 壮年时期 。论 翻译西学,他在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然而论研究西学,他却是实实在在、地地道道的初级涉猎者 。一方面是他对国内积弱急切有余的心情,另一方面是他对国外学术学养不足的实情。这就是当年 翻译 《天演论》时,那个真实的 严复 先生 。 其实,严复身上的这种两面性,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他同时代的不少“海归派”学人是这样,在他以后的不少“海归派”学人也是这样。冷静地看,“海归派”学人学习的热情与推动社会进步的激情值得称赞,但是自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却未见得成熟。仅仅学习了西方某一方面的科学或者技术,而没有东、西文化的主体精神作为支撑,严复的操好心、帮倒忙之事,以后仍将会发生。另外,尊重有知识,尊重有学养的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不言而喻的一种习惯。所以身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人,对“海归派”严先生的尊重,有时甚至达到了崇拜或迷信的程度。这一点,从吴汝纶写在《天演论》的序文中,已经看得很明显了。倘若严先生当初既能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看待自己,又能以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对待他所翻译的《天演论》,他本人和他所翻译的《天演论》,也许不会成为近代 “民族文化自卑症”的关键的推波助澜者 。 严复 先生到了晚年,在他 1918 年的一封信中说道:西方“一百年来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最同天地,泽被寰区。”这些说法与他在《天演论》中的观点,可以说完全相反。可惜到了这个地步,他的反思也罢,醒悟也罢,一切都为时已晚。因为严先生暮年的时候,夹杂着 “民族文化自卑症”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 已经是山雨欲来,无可改变了。而且, “海归派”学人又一次左右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并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抛向了消亡的边缘。(待续)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3025 次阅读|18 个评论
李致重讲座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百年失神的理性思考(一)
热度 12 张三火 2011-5-26 21:40
(博主:今天,李致重教授给我发来新作电子版,读后让人心灵震撼……现分章录于此,与大家分享李教授的力作!) 中国 传统文化百年失神的理性思考 —— 文化精神的溃败与文化自虐、中医自残的 悲剧 李致重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科学,一直笼罩在持续的自虐、自残冲动,或者灭祖冲动的阴影里。因而造成了空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的失神。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文化背景中,自虐、自残冲动和灭祖冲动也自然笼罩着中医。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今天,是应当对我们民族一百年来的文化历程,做一番认真反省的时候了。 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自以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以来,李鸿章( 1823-1901 )先生把他所在的内外交困的时代特点,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说,李鸿章所讲的大变局,主要是指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等现实社会角度而言的。我们以为,鸦片战争以来真正的大变局还是在人心——在人的文化心理上;其次才是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所谓人的文化心理,主要是指那些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一定知识资源,又手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或者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那些读书人的心理取向。这种心理取向,也就是文化精神。 (一)内外交困时代的亡国灭种危机 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社会体制里,曾经发生过了多次专制王朝的权力更替。这种更替,基本上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自秦至清,中国社会始终是老瓶装陈酒——专制王朝的体制,两千年来大体上没有改变。虽然常常有一些内部争斗或者局部的战争,也常常有一些天灾饥荒或者瘟疫流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多数人还是会在固有的体制内,在固有的文化习惯中,得到一定的安适与和谐的。至少在多数情况下的多数人,不会为“亡国灭种”而担忧。 然而,中国清代末年则完全不同。当其王朝内部溃败,面临改朝换代的时候,正是欧美诸国日益富强、急剧膨胀的时候。尤其是那些从海上远道而来的八国列强,以其船坚炮利闯进中国大门,群起而瓜分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的时候,朝野上下的读书人,无不为之忧心如焚。相继发生的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多项丧权辱国条约、八国联军进北京等等,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刺上了“亡国灭种”的伤痕。这些痛楚,至今让中国人不能忘怀。怨恨政府腐败无能,怨恨烈强横行无理,成为流行于近代举国上下的特殊文化心理。 (二)千年文化强国的文化心理重负 过去的三千年里 ,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所共知的强国、大国。中国的强和大,不仅是因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最主要的因为它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一个文化强国。从整体高度上看,大体有三方面。 其一是精神文化,这是文化的主体。以儒、释、道为代表的精神、思想、价值观,是其核心。在此基础上,包括习俗、民情在内的风格独具、内容丰富的各种文化现象,都属于这一范畴。而且这个在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孕育的民族大家庭,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群体,占了全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其二是物质文化,这是建立在文化主体基础上的物质文明。这里仅就经济而言,自从汉代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持续雄居世界第一,长达一千六、七百年之久。直到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 GDP 仍然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 其三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影响力。这里仅就幅员广大而言,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五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的中心,不曾有过改变。尽管历史上中国的版图有大有小,有增有减,但总体上还是增多减少。以江、河流域为中心,包括珠江、淮河、松花江流域在内的,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的民族大家庭,始终是中华民族引以骄傲的。随着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传播,以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和影响力,越来越为世界更多的人使注目。 从以上三方面看,中国五千年的强与大,主要的基础是文化,而不在帝王。这一点,千万不可忽视。我们在这里还要指出,封建的王权文化、专制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化。它是为封建专制制度服务的,是违背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糟粕。因此,决不能把王权文化、专制文化,混同为广大人民创造的文化,更不能把这些糟粕归咎于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及其精神、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其实只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同样不能脱离文化主体的支配。元大帝统一了中国,元帝国后来融合一为中国的组成部分;清兵入关建立了清家王朝,满族与汉族几乎没有区别了。这其中的合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以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无法与之相比的。今天大讲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为强国之本的时候,中国为文化强国的历史渊源,同样不可忘记。 正是因为中国三千年文化强国的这一突出特点,才使一百多年来中国朝野上下为之心怀重负。几乎朝野上下懂历史、有理性的所有人,都害怕成为有负于三千年文明大国的罪人。这种深层的文化重负,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以民族为根基,而不是以文化根基的国家、地区相比,人们心理上的感受完全相同。就是说,以民族为根基的国家遇到亡国之痛时,也许在无可奈何之后,很快会以自慰抚平伤痛,但三千年雄居世界之首的中华民族,不会那样简单。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软弱无能、奴颜婢膝的清家王朝成员们不会忘记,有血有肉的每一位中国人也不会忘记。八国联军尝到了中国是一块吞不下的肥肉,但是日本人不懂得其中的道理。那场抗日战争即使由八年延长到十六年,中华民族早晚会把侵略者驱逐出境,或者同化在腹中。中国人应当具有这种文化主体意识,这种千年文化强国留在我们基因里的文化自信。 其实,我们为失去强大而求强、求富,为失去强大而悲愤、自卑,都是这种文化积淀的心理反映。自信与自卑,原本是一对孪生的兄弟。而且自信与自卑越是受到压抑,就越是变得强烈。一百多年里,中国人的过度自信与过度自卑,不是中国人天性里的文化基因出了题。一方面因为内忧外患的形势太复杂、大离奇,另方一方面因为慌乱中的文化抉择太偏激、太混乱。所以讲“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是李鸿章,后来提出“以夷制夷”主张的是他,签署多款丧权辱国条约的也是他。按照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急切地求强、求富是治其标,那么从整体性的文化抉择出发,在“西学东渐”形势下的文化整合与重构,则是治其本。这一点是我们研究中国近代文化时,千万不可忽视的。 (三)慌乱盲目的文化抉择 近代中国的文化抉择,是整个国家的大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抉择,亦即东西方文化的整合与重构。如果手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或者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那些读书人,能够站在中华文化主体精神的高度上,首先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视之为一种文化现象,然后选择恰当的、具体的文化战略与技术策略,也许形势与效果会好得多。现在讲这些,当然只不过一种过时的假设或者想象。因为一百多年里中国的文化抉择,有许多都是在慌乱中的被动应付时,或者两极分裂中的争论与内斗。 这种慌乱中的被动应付,在清代专制王朝倒台前后,表现得更为普遍:面对西方的强手,我们奋起反抗——面对大败的痛苦,我们想到图强——面对船坚炮利,我们师夷长技——面对西方的民意治国,我们实行变法——面对西方的观念新、民智高,我们反孔、反传统,革新文化、丢掉自己——见到形势稍有转机,我们便派系林立、主义无穷,相互争斗、内乱不已……我们总是跟在别人的后边,政治家讲政权,军事家讲打仗,知识精英讲主义;或者由着自己的性子,各自为政,自以为是的急于应对。我们很少以正视历史、现实的态度,从三千年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出发,自觉地、及时地、民主地、严肃地、全局地、战略地研究和思考我们所面临的东西方文化整合、重构的问题。 尤其清代专制王朝倒台之后,对于中华文化主体精神基础上的东西方文化的整合、重构,我们一直缺乏足够重视。比如,从现实社会的角度上看,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工业、农业等诸多方面,应当如何适应呢?又如,从精神文明的角度上看,中国在文化、思想、价值观、哲学等方面,应当如何调整呢?再如,始于 20 世纪前后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争论,为什么还没有搞清楚何为“中学”,何为“西学”,便各执一偏而又草草地收场了呢?还有,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科玄论战”,曾一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为什么参与者双方不首先把什么是“玄学”,什么是“科学”这两个概念弄明白,而使这场事关近代东西方文化的整合、重构的学术争鸣,无果而终了呢?所以,回首过去的一百年,我们在文化的整合、重构上,似乎可以这样讲:大轰大嗡得多,冷静深思得少;“大胆的假设”多,“小心的求证”少;“破”字上做得多,“立”字上用功少;扬弃、解构的多,整合、重构的少。我们不是一边倒,“倒向苏联”,一心跟着“老大哥”走;就是朝西看,“超英赶美”,快步跟着西方追。尤其对于三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这一类文化核心层面上的文化珍宝,我们所造成的破坏和扬弃,实在太多、太多了。 社会进步与发展,首先要有和谐的文化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就是建立在精神、思想、价值现、哲学这些文化基础上的,“和而不同”的文化渊源、氛围和意识。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和谐,首先是民众文化心理的和谐;而民众文化心理的和谐,才会有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这种主体精神,集中地蕴藏于《中庸》之中。中国《中庸》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致中和”。所谓“致中和”,就是努力在复杂多变的关系世界中,置身于不偏不倚的最佳状态,达到不偏不倚的最佳目标。而《中庸》里的“中”,更是“致中和”这一核心中的核心。因为“中”,是中国哲学最高、最理想的追求目标与精神境界。另外,“中”也相当于佛学里的“中道观”;而中医“阴阳自和”、“以平为期”的健康预期目标,也是“中”。如果说,当年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顾此失彼、急于应对,缺少理性思维,忽视和谐状态的话,那么今天,该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思考,把我们从“慌乱盲目的文化抉择”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了吧!(待续)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4160 次阅读|20 个评论
死皮赖脸不认错
tarimriver 2011-5-14 23:42
故宫文物丢失,警察迅速破案,故宫感动,送锦旗表感激。谁知在有胸无脑钱多人傻氛围的熏陶下,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管理工作的人竟然把捍卫的捍误为撼动的撼,如果在文革时期,肯定马上被打成反动派。在网友指正其错误后,故宫人不但不改,反而一口咬定这个字没错。怎么个没错?谁说的没错?出来解释解释啊?解释不出来,又不认错,整一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韩愈老先生的教诲、毛泽东他老人家也教导我们,要用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己错了,别人指出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但他就死皮赖脸地不认错,结果没有捍卫自己的面子,还撼动了别人对你的信任! 想一想,故宫人的这种做法在社会上还挺普遍。奶粉事件多年积累,造成国人对国产品牌恐慌,而大举购买国外产品,有关人就出来说,什么三聚氰胺、皮革奶等都是媒体炒做,事实没有那么严重,国外产品也不好,甚至不如国产的。骗吧! 统计局统计 2010 年城镇人口住房支出,竟然 111 元。国人哗然,他们还利用统计局的官方网站发文抵赖,好像别人都是他一样的蠢。实在赖不过去,只好又搞出了 680 多元。统计数据是儿戏过家家吗?
1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撼”了!——帮故宫改对联
热度 6 等离子体科学 2011-5-13 23:19
作为国家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的故宫博物院近日糗事连连:展品失窃——还是人家的!刚刚找回来几件,想感谢一下公安,还摆了乌龙—— 锦旗上写的竟然是: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 安! 太“撼”了——以后“太汗了”要改成这几个字了! 故宫如果拧着脖子不认错,硬是说:这个“撼”字就是要得!笔者可以帮他们改一下: 上下联颠倒一下,各添一字: 卫京都泰安在,撼祖国强盛难! 呵呵:)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411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政右经左:吴宓与西北大学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5-12 15:21
转载政右经左:吴宓与西北大学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818563PostID=16955964 吴宓先生少年时从学于陕西三原宏道学堂,以后考上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振翮万里,在美国哈佛大学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回国后,不论是任教于东南、东北、清华各大学,还是主编《学衡》和“大公报”文艺副刊,乃至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直至在“文革”后期喊出“头可杀,孔不可批”,综观其一生文化理想,是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西方现代学说融汇,探求国粹之保全和国人精神之平衡。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和文化演进中激切功利之风大盛,吴宓先生的苦心孤诣久蒙误会,最近,钱钟书先生在《吴宓日记》序言中恳切言之:他的毕生学说即受先师“人文主义”和“博雅”之影响,堪谓一言九鼎。       吴宓先生这位陕籍学者,发轫于泾渭之滨,晚年埋骨于嵯峨山下,但是,陕西的学术界和教育界似乎没有得到他很多沾溉,吴宓先生是否“乐不思陕”,对家乡缺乏感情呢?近年来,《吴宓自编年谱》和《吴宓日记》相继出版,披阅寻绎,发现吴宓先生有几次和西北大学的联系,本来是有可能落居于故乡学府的,可惜都因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致成空谷足音,失诸交臂。       吴宓先生在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时,因抗议校中美籍教师对学生的严苛参预了一次学潮。在学校当局的恩威并举之下,吴宓和大多数同学屈服了,惟有四川江津籍学生吴芳吉以气节自命,坚不认错,最后丧失了清华学籍。吴宓钦敬吴芳吉的人品志节,也倾慕他的诗才。在主编《学衡》》时,即竭力揄扬。1925年,他担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主任,学术声誉日隆,各地大学多有委托先生代聘教授者,吴宓便力荐吴芳吉,均以其未得大学-而拒之。当年7月28日,吴宓亲往北京石驸马大街的太平湖饭店,造访西北大学校长李仪祉,“为碧柳教职故也。”李仪祉和吴宓是世交,又在用人之际,一说便通。9月4日,吴宓送吴芳吉赴西安。当日有诗:“重逢乍别此京华,十载劳生未有涯。照眼兵烽轻险阻,填胸浩气辟龙蛇。荣枯易地同兹梦,秦蜀连疆何处家。”吴芳吉到西北大学后,马上被任用为国学专修科主任、教授。由此可见当时吴宓先生在学界的影响力。       1926年下半年至1927年初,西安城被军阀刘振华围困数月,吴芳吉和西北大学师生同城内军民备尝艰苦。这时,吴宓的嗣父吴仲旗在马鸿逵军中任参议,随军驰援西安。吴宓请求父亲在解围之后定要以丰厚饮食慰劳吴芳吉,据《吴宓自编年谱》记载:仲旗公在招聚西北大学师生饱餐时,有几名学生因久困饥饿,暴食过量,致得急性肠胃病身亡。1927年初,吴宓从北京往西安省父,便寓居于西北大学内吴芳吉的宿舍。吴宓这次在西安一共停留了十五天,其间曾与李仪祉校长和穆济波、胡步川、郝耀东、杨祥荫等西北大学教师多次酬酢座谈,但当时正在假期,且战乱初定,吴宓先生未能在西北大学作学术讲演,这次的纪念,有先生为马鸿逵代撰之追悼西安阵亡将士联可记:“伤君竟殉国难。披甲持戈,茹苦含辛,解西安八月坚围,救民于倒悬水火之中,奠桂陈椒,齐道捐躯成壮举。愧我忝握兵符。同袍共列,出生人死,行东来千里长途,作战于荒原风雪之际。惜才念旧,只余热泪洒重泉。”据吴宓日记自陈,吴芳吉也撰写了一联,马鸿逵最后选择了吴芳吉所撰。吴宓似乎并无不怿,倒是为自己推荐的老朋友在西安大出风头而高兴。此时的吴宓,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位置上正 得发挥,西北大学地处偏僻,也无人提出请吴宓到西安任教之事。从兹以后到1942年的期间,吴宓和西安学界联系不多。但是,吴宓对自己学问性情之渊源于“关学”,并未忘却,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是日细读刘古愚太夫子《烟霞草堂文集),多所感发。古愚太夫子之精心毅力,其一腔热诚及刻苦实行之处,宓自谓颇似之。愿更奋勉,而有所进焉。”       1937年“七·七”抗战军兴,吴宓先生随清华大学南迁,并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七、八年的日子,吴宓生活得并不愉快。他苦恋的毛彦文女士对他数十次深情倾注之书简不复一言,甚至让其亡夫熊希龄的同乡沈从文将不曾拆封的吴宓来信原封寄回,告其“永勿来信”。吴宓钟情的另外几位女子如高棣华、陈仰贤、黎宪初、张尔琼等人,无一人真正有恋情于他。吴宓在西南联大的学术地位,也非昔日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时可比。仅仅是为了请钱钟书回清华任教,吴宓先生就和叶公超、陈福田屡生龃龉。1939年11月17日,吴宓在日记中就当日宴会的情形颇生感慨:“宓深感宓近者与公宴,论年则几为最老,叙座则降居最末。今晚即然。其上皆校长、馆长、教务长、院长,宓仅教授而已。愈可见宓在此世间之失败而不容恋恋矣!”       就在吴宓先生对他执教多年的清华萌生去意之际,1940年的1月29日,他突然收到西北大学校长胡庶华和教育部次长顾毓琇的电报,敦请他为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胡庶华与吴宓不熟,顾毓琇却是老朋友。顾电称:“国立西北大学胡校长,拟聘吾兄担任文学院院长,面嘱代为促驾。尚祈惠允。俾为西北学术文化建树基础,无任盼祷。盼即首途,并先复电。” 作为中国当代杰出教育家的顾毓琇先生。特别以:“西北学术文化建树”嘱望于吴宓先生,可望用心良苦。       吴宓得此两电后,先同其学生周榆瑞商量,周榆瑞讲了一些对胡庶华校长不甚恭敬之言。吴宓未多思谋,第二天便匆匆复电顾次长并转胡校长“敬谢雅命”。但这件事并未就此了结,在嗣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是否往西北大学,曾使吴宓几经踌躇,大费思量。吴宓当年在东南大学外文系任教时共同创办《学衡》的梅光迪等人,这时在位于贵州的浙江大学,他们得悉吴宓有离开昆明之意,便说动竺可桢校长,也向吴宓发来邀请电。继之又有梅光迪、费巩、郭斌龢、缪钺四人联名来电,促请吴宓赴浙江大学外文系任教。吴宓虽然主意未定,但有两校诚聘,兼之不久后他又与陈寅恪、汤用彤一样被教育部聘为部聘教授,在这些年惨淡困沮生活中,不啻得一鼓舞。在西北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争取之中,吴宓先生权衡久之。盛澄华、贺麟、何柄棣等吴宓好友均力劝先生往西北。周榆瑞初不以为然,后亦改原意,并表示愿随先生一同赴西北;李仪祉的侄子李赋宁,在清华追随吴*有年,也愿意陪侍先生入陕。至于对胡庶华校长的看法,吴宓等人经多方了解后亦大有改变。出掌西大之前,胡庶华曾屡任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校长,且为人公正贤明。到1940年7月26日,先生又同日接到浙江大学和西北大学的聘电,且均言明月薪之数,浙大为380元,西大为460元。两相比较,正如顾毓琇先生首次来电所示,西北方面对吴宓先生的敦清,出于“西北文化学术建树”之需要,其情可感。至于与浙大同人共办《学衡)则利弊各有。首先,“学衡”同人聚集一校,容易使圈外人生嫌疑,再则,学术志趣相近,未必性格人情吻合。汤用彤就曾劝诫吴宓 :梅光迪不好相处,往浙大恐多不睦。但由于众位友人联名敦请,在兴奋之中,吴宓已谢西北而应浙大。9月24日,吴宓致钱钟书函,“告以已荐为浙大外文系主任,宓则往为教授。”但钱钟书并无响应。在8月12日日记中,吴宓曾道:“接盛澄华八月一日城固函,益自悔却西北聘之急遽而错误。宓盖毫无处世应事之才识,除沉没逃世外,无他途矣!”正是在这种进退失据之中,吴宓先生竟想到乐山复性书院追随马一浮先生研习佛学。直到这年的10月22日,远在西北大学的盛澄华和吴景荣仍然来电说:“校方决坚聘师来长文院。”但这时的吴宓又以留恋清华为情绪主导。哪里也不想去了。在9月23日日记中,吴宓自陈:“F·T(陈福田)归,与谈。F·T已闻梅(贻琦)冯(友兰)云云,遂致挽留。聆宓述说毕,谓功课无关系,但人望及对学生影响至重。盼宓勿行云云。宓趁风转舵,遂不再言去。”       在所有挽留吴宓不离清华的朋友中,以当时清华理学院长叶企孙先生的几条意见最使吴 宓信服,叶企孙讲了四条,除第一条“胡校长名誉不佳”为人各有见之外,“(二)任行政,非宓才所近,且无部队拥护。(三)地当国共交界,必有兵乱。且党化且烈,无言论之自由。不如联大。(四)清华关系不宜斩,团体不宜散。容惟当潜心著书,遇难同逃云云。” “宓深服企孙所见之深刻切实,即决目此矣。”       吴宓先生1940年虽然没有应西北大学之聘,但此番经历,也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甚至有遗憾和自责。当年8月4日他作函胡庶华校长再次辟聘后,即在日记中写道:“语颇激昂,一以自占身分;二为不使西北教职员中之清华校友陕西同乡,认宓为胡之私党也。”第二天,他收到盛澄华从城固寄来介绍西北大学内情的长函,便在日记中反思:“宓未等待,遽即函电复辞,殊太躁急。一误也。宓过信高文源函中一面之辞,遂认胡聘宓为被动之敷衍。二误也。即使介立二派之间,有所轩轾,或迟徊不欲往西北,亦应徐徐婉言谢却,且留后步。不当盛气激辞,几于对胡挥斥凌夷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但-之认识及步骤错误,即道德之修养亦缺乏,三误也。今已悔之不及。”       从以上日记可以看出,吴宓先生1940年和西北大学确乎失诸交臂。及至1948年春天,吴宓先生回陕省亲,在西北大学作了《大学之起源与理想》的学术报告,又为中文,外语、历史三系学生分别举办了世界文学,文学概论及中国小说的专题讲座,时间虽短,终于使西大学子亲炙謦欬。对于吴宓先生来说,也聊可谓负笈远游之后,有益家邦的一点安慰吧。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742 次阅读|3 个评论
面向传统文化的文本信息分析——中信所《情报分析技术》第十次课
huabolin 2011-5-10 09:23
本次课主要讨论面向传统文化的文本信息分析,包括成语接龙系统、对联测评与生成系统、计算机辅助写诗系统。通过对这些系统的剖析、设计与讨论,发现所谓的智能系统也无非是知识库加上个检索接口。本来看似和情报学无关的东西,但核心技术竟是检索,而检索曾经是情报学的看家本领。遂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 .万事万物皆检索(有点夸张了) 2 .智能是相对的,知之为知识,不知为智能 。 现代情报分析技术课程讲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也该画句号了。 点击下载: 第十讲 面向传统文化的文本信息分析.pdf
个人分类: 文本分析|3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母亲节感怀
热度 2 pww1380 2011-5-9 00:59
母亲节感怀 杨文祥 今天是母亲节。少年时代的老同学晓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我传来的邮件,使今年的母亲节具有了往年所不曾有过的意义。晓明的邮件——《思母恩》一文,使我又回到了那艰辛悲苦的年月。 母亲的伟大是全人类的共识。可是在人们异口同声地歌颂母爱的可贵和母亲的伟大的时候,不知道人们是否都能够如晓明这般清醒地意识到在这一 “ 可贵 ” 和 “ 伟大 ” 的背后,蕴含着母亲们多少诉说不尽的辛酸、劳苦和精神与情感上难以承受的人生之重?!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 一位不仅勤劳、善良、聪慧、美丽,而且富有传统文化修养的中华女性。在那个国家和民族历尽坎坷的艰难时代,母亲经历了那一代人无可逃避的悲苦命运,含辛茹苦,将八个子女一一抚养成人。这位平凡的女性,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我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在学龄前就为我打下了中华传统人文价值观和古典文学艺术修养的根基。 现在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晓明那样超强的记忆,无法把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往事清晰地留在记忆里。如今我所能够记住的,就是母亲一边辛勤地操持家务,一边教我背诵一首首唐诗、宋词、元曲,或是给我讲述红楼梦、西厢记等古典文学作品。 正由于具有幼年的这一根基,下乡插队以后我发现自己比其他同学更无法忘情于对知识的渴求,读大学乃至后来攻读博士学位,我进一步发现自己的最大优势就是自学的能力。这一点,与晓明在电子技术方面无师自通的自学能力很有些相似。由此我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整体素质和文明修养,其源头就在于这个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母亲群体的文明素养。 愿母亲含笑九泉,在天国安息。愿天下的孩子们,都能有幸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祝愿世界和人类,更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2011-05-08深夜 于紫园寓所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2482 次阅读|4 个评论
站起来,别跪下!——围观广东实验中学中学生下跪青年礼
热度 3 JYH64J98Y99H 2011-5-7 11:16
(上面是刘博先生提供的网络画面,我在报纸上也看到了一些报道与争论。我们零距离围观、议论。我的评论用 鲜粉色以示 区别,并加括号标明。包括蓝色文字在内的其余文字均为原文。谢谢刘博先生,我也很关心并尝试评论这些问题。) 今天一些主流网络媒体的头版上有这样一组图片(见上图),名为“广东一中学组织学生操场上给父母下跪”。看了正文才知道,这是校方与家长认可的“青年礼”活动。 5 月 4 日 ,广东实验中学举办该校第一届青年礼——初二全体同学在操场上给父母下跪,并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校长表示,青年礼源于一位普通学生的建议。老师和家长委员会认为,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通过这种形式最容易让学生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新闻内容) (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可以有很多,但要合乎社会的法律、道德、习俗,要能被社会文化接受。显然,我们很难接受这样的活动。因为跪文化充满了封建糟粕,是腐朽文化巧立名目借尸还魂。它严重地背离了当代文化对平等、自由、对话、协商的价值追求。是个馊主意,而非好点子。策划的理念出了偏差。必须认真批判、声讨!) 这样的活动在今天的大众面前出现,一定会引来争议,有网友称赞,有网友质疑,甚至有网友斥之为“奴性”的表演。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思考?发表怎样的声音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很赞同部分网友斥之为奴性表演的说法。) 首先,从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上来看,有序而温馨,不少家长看到孩子下跪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感动算是一种亲子互动的成功。如今,亲子互动的渠道多了,但互动的内容和时间少了,这样的活动既是孩子的诉求,也是家长的愿望。 (家长需要孩子对自己的尊重,也需要尊重孩子。这个活动是不可逆的,因为“父为子纲”,父母是不可能给孩子下跪的。如果改为握手交流一样可以温馨互动,而且是可逆的。但是,那样的话,缺少猛料,就没有新闻的轰动效应了。这所中学可以说是制造了轰动效应。) 其次,“青年礼”的提议源于普通学生,这是一大进步,作为校方能够接纳来自学生的诉求,并付诸实践,是对学生的肯定。因为这一点,学生和校方值得我们为其鼓掌。现在,国人对于传统和国学的态度有些极端,不是热捧就是棒杀,这本身就偏离了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今天孩子们能够主动提出向父母行礼的确令人惊喜,建议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孩子不成熟,可能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善举,但成人需要把握方向,做出正确选择。如果扩大到全社会,员工要给老板下跪,下级领导要给上级领导下跪,难道不都有一样的传统文化理论支持吗 ?) 再次,家长给孩子写家书,这算是复古的又一种尝试,古人因在外谋生,不能回家,教育孩子通过千里鸿书,好好保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近人以傅雷先生为例,他与远在万里学艺的儿子通过书信交流,成为现代教育的典范,相信很对经历过这次仪式的孩子会好好保留这份家书,当今无纸化的信息使我们错失了太多珍藏记忆的机会。 (写封家书,教育孩子,也是家庭教育形式创新的可贵尝试,并没有谁说不好,我们只是说下跪的形式不好。) 其四,老师与家长委员会一致认可,说明“跪”作为“最高礼节”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尊重传统没错,但“跪”确实包含了太多内容,不能简单地将其符号化。有一位网友的留言得到了众多支持,他说“爹要培养你站起来的勇气,而不是跪下去的无奈。”由此看来,“跪下”的形式值得商榷。 (不是值得商榷,而是值得批评、批判!这是谁的锼主意!让他天天跪下吧,让他自己表达他对他父母、领导、人民的最高礼节吧。) 最后,给这一场被冠以“青年礼”之名的活动提个建议,鞠躬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表示谦恭尊敬,还有致谢的涵义,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礼仪的重要代表。 (青年礼,有的地方叫18岁成人仪式。让家长代表、老师代表、上级领导讲话,教育学生是一种方式,瞻仰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碑也是一种方式。方式可以创新,但创新必须在社会的法律、道德、习俗、文化传统、社会风尚、教育教学规律、青年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寻找结合点。演古代戏可以,作为青年成长仪式肯定不可以,而且,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批评甚至批判!年轻人,千万别跪下,你们成长就是为了站起来!没有什么人可以违背你们意志让您跪下,不论你们所做所为是对是错,任何人都没有理由羞辱你们。 参加仪式的同学们,不知不为过,你们没有什么错,你们的家长也没有多少错。错就错在活动的组织者身上,既然做了,就从批评自己的老师开始你们成长成熟之路吧。 站起来,千万别跪下!) 如果明年这所学校还举行这样的仪式,我希望同学们一起要求学校的领导与老师,首先跪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再跪谢伟大的祖国,最后跪谢伟大的中国人民! 请学校领导先跪! 请学校老师先跪! 相关链接之一:  据《新快报》报道,4日下午,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在操场上举行。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不少同学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面对跪下的孩子,有的家长感动落泪。校长表示,青年礼源于一位普通学生的建议。老师和家长委员会认为,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通过这种形式最容易让学生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   青年礼上,该不该让孩子给父母下跪?支持者认为,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形式再怎么隆重都不为过;反对者则认为,下跪偏离了 感恩教育 的正途,跪不出教育的高品质,更跪不出孩子的独立品格。    反对   跪让青年礼太沉重   青年礼,对于那些长大成人的学子来说,应该是一次与家长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心灵愉悦和情感隔合。这种构建于美好道德之上的形式,绝不是一种家长与孩子之间集体式的表演,而应该是创造一个让孩子与家长平等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从这个角度出发,组织行青年礼的活动,必须考虑孩子们的心理接受力,同时也要考虑孩子们的行礼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估计很少有父母在接受孩子礼遇时,愿意让孩子以下跪的方式来展现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如果我们硬要把青年礼贴上“下跪接书”的标签,哪怕是留下丁点儿的印迹,也会冲淡亲情如水的意境,更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记者现场报道:“真正到了跪父母的现场,操场上的学生们还是有一丝犹豫”,足见青年礼行到最后,感恩父母也就成了形式主义。   “跪父母,接家书”的青年礼,或许会让部分家长感动到流泪。但是,如果青年礼超出了现代人的行礼习惯与意识,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接受力,即使这个创意源自学生,也会造成部分学生对感恩的不以为然,会把行礼的过程看成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这就与创意的初衷背道而驰,很容易欲速而不达,甚至于得不偿失。 今天,在学校素质教育之中,有太多的作秀成分充斥其中,让学生们在接受中不免其烦。当表现自己成长经历的青年礼也变成了一场下跪游戏时,当自己与父母之间亲情这种崇高、纯洁的道德行为和规范总是延用古老的样式,而缺乏时代气息和味道时,这种预期的“一次性”的教化意义就变得非常的局限,甚至于太过于沉重。   井水明    亵渎五四精神   看到这个新闻,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我实在想不到,在狂飙突进高唱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逝去近百年之后,在鲁迅写出《我们怎样做父亲》近百年之后,竟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代启蒙者所渴望的未来世界里出现如此令人触目惊心的复古逆流。   “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听听,多么冠冕堂皇!似乎中国人的膝盖就是用来跪的,不跪就大逆不道,不跪就与禽兽无异。可是我很奇怪,中国自古就幼跪长,子跪父,臣跪君,跪了好几千年,却为何跪出了近代史的百年屈辱,而没有跪出国富民强、没有跪出文明进步?   至于说“容易让学生们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则更加莫名其妙令人不解。至少,从他们的“互相观望”和“犹豫”不决中,我们能够感到他们的下跪,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所以,我只想问在场的老师和家长,乃至支持此事的成年人:当你不是出于自由意志去做某件事时,当你是被迫做出某项选择时,你得到的印象是欢喜的还是痛苦的?   虽然我本人绝对不会接受我的子侄向我下跪,但我不反对别人因为喜欢下跪或者喜欢被跪,因为有一些人就是那么与众不同,出于对生活丰富多彩的维护,我们要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自由。不过,像广东这所中学这样集体跪拜的青年礼,却不在此例,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个人行为,上升到社会道德文化的层面,并且它所宣扬的赫然是早就被遗弃的糟粕性的封建专制文化。恕我直言,这样的倒行逆施堂而皇之地发生在“五四”青年节这天,发生在校园里,不仅是对伟大的“五四”精神的亵渎,同时也是打向中国教育的一记清脆耳光,更在某种意义上敲响当前社会价值观混乱的警钟。   赵勇锋    支持   形式再隆重也不过   跪拜礼,无疑是中国最隆重、最传统的礼节,向父母行跪拜礼,是出于内心的感恩,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而十分自然地表达,也正因此,才让父母感动。“一位身着黑衣的爸爸之前一脸严肃状,但在女儿跪下的刹那,却哭得泪流满面”。   或许,如今现代社会,再行这样的大礼似乎略显过时,其实,这不妨看作是一种矫枉过正。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付出,总以为天经地义,不懂得感恩。因此,当不仅家庭生活,尤其是公共生活中感恩意识的匮乏,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凭借这样一个古朴而郑重的形式,对于日益淡薄的感恩传统的回归和倡导,无疑可以起到强烈的宣示作用。   而且,既是最隆重、最传统的礼节,也不会是日常的要求,也只是在最重要的场合上,比如“青年礼”,行这样隆重的礼节。一般而言,一定的内容总要附诸于相应的形式,正因此,在有些习俗里,饭前还要做祷告仪式,以感谢来之不易的一粥一饭。在一定的仪式上行这样的传统礼节,在弘扬国学渐成共识的当下,知恩图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至少让我们的后代不致过于淡化对传统的记忆,应该也大有裨益。   下跪应是表达感恩的形式中最隆重的一种,但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再隆重的形式也不为过。况且,对形式的推崇,正是为了突出对感恩这一内容的重视。无疑,只有使感恩潜移默化于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时时处处心存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感激之心,从而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真正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能担当社会责任的大写的人。   钱夙伟    沟通了学生和家长   如此宏大的场面,如此众多的人数,如此特殊的形式,再加上媒体的介入, 广东实验中学 这场以跪拜父母为主要内容的青年礼,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在“作秀”,甚至还可能会引来骂声一片,招致板砖无数。但这所学校还是勇敢执著地做了这件事情,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勇气。   也许有人会说,跪拜父母只是一种形式,而相较于内容,形式又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那么为什么这所实验中学却偏偏要用这么一种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我想,内容固然重要,但内容又需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啊!没有形式做载体,就算内容再丰富,别人也无从知晓啊!广东这所实验中学正好给同学和家长提供了这么一个形式,这不是既适时又适当吗?再说,跪拜父母也并不是这所学校的心血来潮之作。据介绍,举办这种形式的青年礼是一个学生提议的,老师、家长委员会、学生干部还专门进行过讨论,将这个创意付诸行动也是讨论后得出的一致结论。像这样一个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方案,怎么能说是“作秀”呢?即便是少数人想“作秀”也不可能得到大家的同意啊!   从这次活动的实际效果上看,很多学生和家长通过这一形式受到了感动、受到了震撼,加强了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生向父母感恩、父母更加爱护孩子的目的。既然这种形式效果良好,那我们就没有权利对其说三道四,跪得正就别怕影子斜啊!   李国婧    ■评判   跪出了教育的软肋   老师让怎么就怎么,学校让跪拜就跪拜――这种自上而下带有教育命令色彩的跪拜感恩教育不要也罢,最终只能助长学生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力的品格。   一个“跪”字让感恩教育变了味道,“跪拜感恩”跪出了教育的软肋――暴露出校园感恩文化的空洞无物、教育理念的落后狭隘和教育手段的陈旧僵硬。感恩教育总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过度拘泥于形式,甚至动不动就要学生下跪,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感染力。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是社会宽容了这种“跪拜感恩”的教育方式,也没有任何教育效果。   陈一舟 来源:北京晨报 相关链接之二: “五四”这天,广东实验中学给初二学生送上了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他们写给自己的家书。校长郑炽钦表示,青年礼源于一位普通学生的建议,“建议很好,今后每年学校都会办青年礼”。(《新快报》5月5日) 我国向来有跪天跪地跪父母之说,但时至今日,子女已经很少通过下跪向父母表达感情了。报道中的细节也证实了这种不习惯:真正到了跪父母的现场,操场上的学生们还是有一丝犹豫。直到主持人鼓励的话语再度响起:“同学们不要再犹豫了……”这时,才有更多的同学单膝跪了下来。即便如此,学生也只是单膝下跪,而非双膝,可见他们多么不情愿。这并不表示他们不孝敬父母,他们有更妥帖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 感恩父母的方式千千万,广东实验中学为何一定要选择跪父母的方式,而且还安排在“五四”这天?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诱导学生下跪都违背现代教育的宗旨,有违五四精神。历经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滋生了久远的跪文化,国人不但习惯于跪父母,更习惯于跪官员,跪权力,下跪已然成为“臣服”的代名词。“五四”先贤高举反封建大旗,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匍匐于权力脚下的中国人站起来,从奴隶成长为家与国的主人。 而要让国民成为国的主人,前提是成为家的主人,首先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这也正是“五四”先贤立足于反孔教、破除三纲五常的出发点之一。新文化运动的一大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将此阐释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跪文化系国粹,不得不反。 现在流行于各中小学的感恩教育似已变味,很多的内容,不知不觉搞成新时代的“父为子纲”。此类活动大多强调“父母本位”,而非“子女本位”,学校总是要求学生怎么学会感恩父母,往往忽视学生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殊不知,父母子女之间除了血缘关系,还有社会关系,他们之间理应平等。 对此,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曾有精辟论述:“‘父子间没有什么恩’这一个断语,实是招致‘圣人之徒’面红耳赤的一大原因。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殊不知自然界的安排,却件件与这要求反对,我们从古以来,逆天行事,于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我们虽不能说停顿便要灭亡,但较之进步,总是停顿与灭亡的路相近。”文中,他两次表达了做长辈的愿望:“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最后,我愿引用“五四”先贤胡适的话转告每位教育工作者:“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作为肩负现代教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其育人的职责是清除学生身上的奴性因子,帮助他们树立民主、平等的理念,培养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3349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件小事的联想:中国人在科学创新上,并不比外国人差
热度 5 dygnuist 2011-5-1 12:03
早在 2007 年的一天,当我阅读一篇文献时,突然发现:我们并不比外国人差!问题在于,国内科学界的习惯势力及有关制度上的缺失,源自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中的缺陷。众所周知,在气候科学研究中,极端气候及其变化问题,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热点。然而,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我们在国内就已率先提出了这一领域的一个重要论题:极值分布和随机模拟问题。尽管当时尚未意识到该问题应当与全球气候变化相联系,但是,毕竟我们已经在客观上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见 1989 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 12 卷第 2 期)。而国外只是到了上世纪末才有人做了类似的工作。由此可见,并非外国人想到的,我们中国人就想不到?中国人的学术见解,并不比外国人差!但是,为什么国内没有人率先提出“极端气候”的一系列研究思想和成果呢?而到本世纪初,当时我们申请该领域的自然基金项目却每每遭拒,理由自不必说,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语,时至今日,在这一领域居然还有瓢窃现象。这里,我无意于对一些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妄加评论,只是想说明一点,中国人对于国际科学界各领域的热点问题,并非反映迟钝,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老祖宗所遗留下来的古风文化,对于现代中国的科学发展确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安于现状,不求甚解;崇洋媚外,内严外宽;听信权威,扼杀新创;以偏盖全,堵塞言路,等等。中国历来崇拜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庸之道。这实际上在多方面都对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有相当大的影响。这里令人不得不反思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准科学发展的前沿?如何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一孔之见”的创新见解?如何支持那些看似一般,其实很有前途的“创新思维”?我以为,这里有一个对于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思想的改造或改革的问题。就拿“听信权威,扼杀新创”的普遍社会现象来说,人们往往习惯于听信权威专家人士(或官员)们的话语,而不去思考对问题本身的说词是否为真?于是,在社会大环境被“腐败之尘”污染的条件下,有些所谓专家受利益驱动,就昧着良心说假话而行为不端。在学术上自然不可能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多的是,由于整个社会心态处于“功利主义”色彩的笼照之下,放大了专家们原有的“名利欲望”。在学术上不是真正“民主”了,而是真正“专制”了。这样的态势必然堵塞科学见解的“言路”。这里不仅使我想起有一篇小作的投稿遭遇:仅只是一种与国际学术观点稍有不同的见解,审稿人居然用所谓“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为理由给予退稿处理。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当初“两个凡是”思想,确实阻碍了“改革开放”思想的出台。同样,如果在科学上也用“凡是”思想来阻止一些创新思想,甚至是“标新立异”之说,那真是科学的悲哀! 说到底,作为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应不以别人的喜好为依据,而应以对科学之发展是否有贡献和对人类是否有益为依据,将看准的事业或研究目标进行到底,要有“科学探索”的风险精神,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
个人分类: 科学散文|2544 次阅读|4 个评论
到中国学中医去!
热度 3 sheep021 2011-4-28 20:51
越来越多留学生热衷中医药学,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2007年12月06日 “到中国学中医去!”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热衷中医药学。统计显示,仅高等中医药院校,学中医的留学生就由1999年的2100多人,增加到2006年的4000人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眼下有1800多名留学生在学中医。 “我为中医着迷!”来自澳大利亚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大二学生王志(中国名)说,“前些年,我身体很弱,经常头疼感冒,睡眠不好,一位老中医说我是阴阳失衡造成的,给我开药调理,吃了一年多,我的身体越来越好,真神奇。” 西医药副作用大,中医对养生和预防疾病有很好效果。王志来中国留学,是想搞清楚中医包含的哲学思想,“我要看懂《道德经》、《易经》等,弄懂中国阴阳五行等养生之道,学到中医的精髓。” “中医是医学、文化一体的科学。”法国留学生乐潜山对中国传统文化极为推崇,在法国时已熟知李小龙、李连杰等武打明星,也知道老子、孔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如今,他正研读《黄帝内经》,尽管还是似懂非懂,“慢慢来,一定啃下来”。他说,很多法国人喜欢中医,认为相比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更注重标本兼治。巴黎市分成20个区,几乎每个区都有中医学校和中医诊所。 非洲一些国家曾一度疟疾流行,西医药疗效不理想。中药青蒿素治疗,产生神奇的疗效,在非洲引起轰动,一时兴起看中医、学中医热。 “我将在中国学习5至7年的中医学,以前,很多人来中国都是接受短期培训,我是我们国家唯一接受长期学习的人。”乌干达留学生布莱恩说,他的父亲几年前因心脏病住院进行西医治疗,但久治不愈,身体日益虚弱。后来,经朋友介绍接受中医针灸和草药治疗,病情好转,这件事激发了布莱恩立志做一名中医。“回国后我要开个中医诊所。乌干达中医市场很广阔,我要说服政府成立中医协会。” 在学中医的留学生中,来自韩、日等亚洲国家的最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学习的韩国留学生李周原,跟欧美留学生相比,略显羞涩。为何不在韩国学韩医而来中国学中医?“中医比韩医的历史更悠久,更深邃。我母亲因为颈椎病不能走路,用西医没治好,针灸却治好了。”她说,读完本科,还要接着读硕士,把中医学扎实。 来源:人民日报 评: 学中医,到中国 学科学,到欧美 井水不犯河水,呵呵 中医与科学,看似两座山,东西各异边,其实盘根错节,打断骨头连着筋 山,都立在地面。中医和科学,都基于人类思维。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登山者说: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在那里! 学中医者说:为什么要学中医? 因为中医在那里!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19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之荣幸,非书之荣幸
medshengjie520 2011-4-27 21:24
今天我在学校地摊上买到了一套书,虽然我看不懂,但是我喜欢,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总想从中学点什么来提搞自己的思想境界。这套正版《续编四库全书》四部珍版藏要,我只花了很少的钱就搞到了,虽然我看不懂,但是我知道这是好东西,就凭书中那美妙的小楷,那字写的太好了,让人看了舒服,百看不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的书,在地摊上流浪了多年也没有一个人给她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而我一个看不懂书中内容的人,有幸得到此书,是我之荣幸,非书之荣幸。 《续修四库全书.四部珍版藏要》是《续修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各部的首卷,版本中的精华。 《续修四库全书》全套1800册,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对于专业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文化高峰。要让大多数人认识《续修四库全书》、了解《续修四库全书》,让有志于藏书的读者能够收藏到《续修四库全书》,这也是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意所在。   《续修四库全书.四部珍版藏要》是一部《续修四库全书》的精华版本,包括《续修四库全书》的总目和《续修四库全书》 的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首卷。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可以让读者了解《续修四库全书》概貌,方便读者查找需要的书目。《续修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各部的首卷,都是宋元以前的珍贵版本,既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又完美体现了《续修四库全书》的形式,可以看作是《续修 四库全书》的代表。《续修四库全书(四部珍版藏要)》装帧形式完全按照《续修四库全书》的原样,读者从这部书里还可以一窥《续修四库全书》这套古籍整理出 版的大型工程的形式,认识我国传统的图书装帧艺术,可以说是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创举。
2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倡导平等,拒绝庸俗: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似应为平等伙伴关系
JYH64J98Y99H 2011-4-26 12:24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到底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有人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应当如父子关系,也有人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老板与员工式的上下级的关系,还有人认为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不赞成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比喻为父子关系的定位。尽管确有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像父子关系一样的客观存在着。但是已经存在着的东西,既反映了有其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也反映了已经存在的东西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样,许多老问题都面临着新挑战。父子关系固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也被师徒如父子传统说法所验证,但它毕竟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现代转型,与现代公民社会理想、价值诉求,与文明学校的追求境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它容易走向家长制,容易破坏学术研究的民主精神,容易破坏学术自由的核心价值,甚至有熄灭创新思维火花的危险。父与子的关系容易导致社会关系家族化、庸俗化,容易蜕变成小集团利益,极可能会损害学术研究的公益性、民族性乃至世界性。甚至为拉帮接派埋下祸根,其弊端不言而喻。中国高校的近亲繁殖、门户之见,都不同程度地拉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警报。 家庭里是社会的细胞。现代家庭已经向着家庭民主化的方向进步了。像父母打骂了子女的现象,严格地讲,已经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国际公约,严重的甚至已经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师生关系必须与时俱进,不能退化。导师想对学生采取“家庭式”管理,也未必能够取得实际效果。 上下级的师生关系,行政需要有上下级关系保证政令畅通,下级服从上级是工作纪律。把师生关系看成上下级关系,固然包含了对老师的尊重,但它毕竟不是教育必须倡导的价值。教育需要倡导的价值,恰恰应该是:“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为了追求真理,在虚心向老师学习的同时,也要挑老师的毛病,甚至需要挑战老师的思想体系。为了实现科研进展,通过学术批评途径,砥砺思想,恰是科学进步的必要环节。这样的学生恰恰是可爱的。一味倡导师生的上下级关系可能会破坏学术的平等性、民主性,削弱学生的思想锐气和战斗力。为了科研进步,要鼓励学生“穷追猛打”老师,就像辩论赛的正方反方一样。 如果把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成是纯粹的老板与员工式的上下级关系,肯定是不妥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它忘记了教师的职业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归根结底,师生关系只能而且必须追求成为朋友关系。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恰恰应该是现代意义上的朋友关系,不能因为有困难而放弃努力。有人不太同意这样的说法,我以为恰是需要充分论证的地方。有位博友说的好,朋友是要志向相投有共同语言的,往往成为朋友的双方在阅历和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才更有共同语言。导师都和学生恰恰能够做到这样,因为双方的思维范式是同构的。学生就是老师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不能以某个个案去论证自己的正确,也不能以某个案就能说明我们的错误。 导师和学生在知识、思维、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客观存在着所谓的一系列不平等关系,这是教育教学的事实,也是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老师有众多的资源优势与学生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结合在一起,恰是师生合作关系的物质基础。之所以说合作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还因为导师招收学生不光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软性情趣因素,还有研究生培养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等硬性任务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们必须动态地看待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因为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存在着历史的呼唤与未来的召唤。平等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像一条准线,调整着师生关系的走向。我们不能够因为师生关系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而否定平等伙伴关系的客观存在。必须指出,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它根本上需要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去调整。事实上,极端的师生关系已经需要通过刑法来调整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没错,但把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由双方的能力、资源和地位决定的,就值得讨论了。师生关系与双方的能力、资源、地位是没有关系的,相反,我们必须强调老师与学生人格尊严的平等。有一些老师,虽然说话办事很牛,但他们在同学心中的形象可能不被认可,原因就是有的老师背离了师生关系的准则。病态的教育适应早就被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批判过了,教育必须高扬理想的旗帜。现代教育需要脱权力之媚,脱商品之俗,倡导平等,拒绝庸俗。这才应该存在的师生关系。 我们需要遵循学术的批判精神,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回到健康的师生关系上来。学生是求学的,老师是求道的,在学生求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求道。老师在安贫乐道的职业中帮助学生择业、立业。在平等的伙伴关系中师生一起解学术之惑、解社会之惑、解人生之惑。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发展还是引领社会文化进步方面而言,师生关系似应是建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基础上的平等的伙伴式的人际关系。 师生双方要互为目的。离开老师,学生不成其为学生,学生就是求学的、求教的;离开学生,老师也不成其为老师,老师就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是教学的。文明、礼貌、友善、宽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既有原则的坚定性,又讲方法的多样性与运用的灵活性,刚柔相济,宽严并举,这才是健康的师生关系。关系平等、友好相处、遵守契约、恪守准则,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应该是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有任务集体分担,有使命共同追求,有利益共同分享,荣誉属于国家,学术属于人类。其间的磕磕绊绊,棒喝拿捏,表扬批评,物质与精神激励不过是教学工作的艺术规律的要求与体现。 一言以蔽之,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关系,似应结为一种亲切友好的、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3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辜鸿铭: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
热度 5 sheep021 2011-4-20 10:17
不能湮灭的先见:“骑士”辜鸿铭的国学眼光 发表时间: 2011-04-19    来源: 光明日报   “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名号。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在20年前辜氏研究还相当寂寥时,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陈福郎,就以其作家、评论者、出版人三者合一的敏感与文史功底,注意到辜氏身上所蕴含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深厚信息,预感其在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文化传播方面的意义,便立意以文学史传之笔,将其寻捞出尘,重予形象与价值的定位与表现。这在今天看来有先见之明。当然,陈福郎觉得真正称得上有先见之明的是他历20余年积累、倾40多万字所传的传主辜鸿铭。   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人布朗先生疼爱,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据说蔡元培求学莱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文化萌发浓厚兴趣。他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晚清大臣张之洞幕僚20余年。后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 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 ,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以其特立独行之“怪”,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 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的说法。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 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 ”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   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怪”。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称赞蓄妾制的合理性是一壶配众杯;挖苦银行家是在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淫于东西方语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乎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后他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   生前不合时宜多为人侧目而非正视,身后是时运不济淡出主流视线,历史烟尘更把真相洇化模糊,但这一切似乎反而促使陈福郎做了辜氏穿越时空遥远的知音,成了他把握了一个大题材的导索。陈福郎探赜索隐,钩沉爬梳,在此传中以众多细节一一还原历史场景与人物,把一个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时世里,有着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的文化人,活灵活现地显现出来。使我们是那么确切地意识到,在百年前辜氏是民族的,所以是世界的;而从今天看,辜氏是世界的,所以更是民族的。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直抵这个生前戏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的良苦用心所在。(林丹娅)    《国学骑士辜鸿铭》陈福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评论: 无知者无畏。只有洞悉中西文化精髓的人,才会真正畏惧精神的力量。 面对高房价,食品安全等等问题,温总大谈“道德”,可见道德的威力。为啥不强调依法治国呢?因为法律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来执行的,如果人的道德滑坡,身上没有了道德的血液,整个人都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法律最多也就是一个为弱肉强食、虎作伥、欺压百姓的工具而已——多国部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动利比亚战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依法治国”不能脱离道德建设独立进行,“科计强国”可否脱离道德独立进行呢? 不行,因为科学是一把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把刀,甚至是一颗原子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效果依然与掌握科学技术人息息相关。 一念即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核电站”、“原子弹”同属一个原理,一个技术,一念之差,可拯救人类,也可毁灭人类。正如妖精与菩萨,看似正邪两分,但菩萨却说:“菩萨妖精,总是一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同理,拿起水果刀,连捅八九刀,再优秀的大学生、留学生也就成为恶魔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1 次阅读|5 个评论
百年好合最牛英文翻译
热度 2 冯用军 2011-4-19 13:29
the happy union lasting a hundred years,一毕业的硕士生发来婚礼请柬看到的 大家都知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注重宏观思维、整体思维,很多代表数量的数字,其实多是虚化的,比如百世流芳、万古长青、遗臭万年、白发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等。 这个“百年好合”的“百”也是虚指,意味着长长久久乐升平、和和美美享人生,不是实数,代表了一种美好祝愿、美好愿望。 你想嘛,最早结婚按照《婚姻法》,男22、女20,100年之后就是男122岁、女120岁,理论上有可能,实际上几乎没有。有人说,从青梅竹马开始算,那100年好合之后,男是102岁、女是100岁,寡居有可能,双福不容易啊。 因此,考虑到翻译“信达雅”的标准和中西文化特质,其科学译法应为:The happy marriage forever 其实,这个结婚,就是: 个体户变为合作社 单人床变为双人床 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私人承包变为家庭联产 手工业作坊变为机器大生产 资本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顺便普及一下婚姻常识: 一周年: 纸婚   二周年: 棉婚   三周年: 皮婚 、 皮革婚 四周年:毅婚、 花果婚   五周年: 木婚   六周年: 铁婚 、 糖婚   七周年: 铜婚 、毛婚   八周年: 陶器婚 、铜婚   九周年: 柳婚 、陶婚   十周年: 锡婚   十一周年: 钢婚   十二周年: 绕仁婚 、 丝婚   十三周年: 花边婚   十四周年: 象牙婚   十五周年: 水晶婚   二十周年: 搪瓷婚 、磁婚   二十五周年: 银婚   三十周年: 珠婚 、 珍珠婚   三十五周年: 珊瑚婚   四十周年: 红宝石婚   四十五周年: 蓝宝石婚 、青玉婚    五十周年:金婚   五十五周年: 翡翠婚   六十周年: 钻石婚 、 金钢钻婚   七十周年: 白金婚   七十五周年:钻石婚 结婚纪念题名的中英文对照 一周年:纸婚 Paper wedding   二周年:布婚 Calico wedding   棉布婚 Cotton wedding   三周年:羊布婚 Muslin wedding   皮婚 Leather wedding   四周年:丝婚 Silk wedding   五周年:木婚 Wood wedding   六周年:铁婚 Iron wedding   七周年:铜婚 Copper wedding   毛婚 Woolen wedding   八周年:电器婚 Electric appliance wedding   九周年:陶器婚 Pottery wedding   十周年:锡婚 Tin wedding   十一周年:钢婚 Steel wedding   十二周年:麻婚 Linen wedding   十三周年:花边婚 Lace wedding   十四周年:象牙婚 Ivory wedding   十五周年:水晶婚 Crystal wedding   二十周年:瓷婚 China wedding   二十五周年:银婚 Silver wedding   三十周年:珍珠婚 Pearl wedding   三十五周年:珊瑚婚 Coral wedding   碧玉婚 Jade wedding   四十周年:红宝石婚 Ruby wedding   四十五周年:蓝宝石婚 Sapphire wedding   五十周年:金婚 Golder wedding   五十五周年:翠玉婚 Emerald wedding   六十或七十五周年:钻婚 Diamond wedding   出自《万用英文手册》 金婚对联   半世纪 牵手 ,养儿育女柴米油盐,苦也恩爱乐也恩爱,磕磕绊绊终不悔。   五十年 同心 ,事业家庭酸甜苦辣,哭也甜蜜笑也甜蜜,风风雨雨永相随。 我也好想、好想
个人分类: 和谐世界研究院|58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云长=孙悟空?——电影商人应该尊重民族文化
热度 2 renxiang 2011-4-9 11:50
香港电影《关云长》快要公映了,前些日子在网上看了一篇主创人员的访谈,大谈他们如何把这个陈旧题材拍得又现代、又有新意。听说不但要强化武打戏,还要加入关羽的爱情戏。在演员方面,制作团队很坦白,直言不能按照关公的相貌选角,那样的话,当红明星中没有一个像的。如果选用不知名演员,就对不起投资人的上亿投资 了。所以,关二爷,只能对不起您了,给您照着甄子丹的模样整整容吧! 之前我还听说,香港正在拍一部 3D IMAX 版 的巨制《大闹天宫》,其中孙悟空也是由甄子丹扮演。估计理由差不多,齐天大圣也得按照武打明星的样子重新整整容。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我有点哭笑不得。但凡 有点中国文化常识的人,如果对他说“关云长和孙悟空长得差不多”,对方非笑掉大牙不可。可这种完全颠覆常识的荒唐之举,竟然堂而皇之地在电影界发生了,而 且还在大张旗鼓地宣传造势。 拍摄关云长、孙悟空这样已经成为文化符号的人物,却连最基本的形似都无法保证,我们的电影到底要拍些什么?到底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拍一堆商业垃圾骗钱?电影到底是艺术,还是投资人的钱生钱游戏? 回 归之前,香港电影一直毁誉参半。在技术上、商业运作上和现代电影语言的运用方面,香港电影一度成为亚洲的骄傲,成为竞相模仿的楷模。但是香港艺术永远摆脱 不了文化沙漠和文化荒岛的局限。看着香港电影,我的脑海里总是不由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高耸如云的摩天大楼,建筑在狭窄的街道旁边,在摩天大楼的一个不 起眼的小窗户里,一个赤膊男人,左右拿笔,右手拿烟,桌边放着啤酒,**杂志和漫画,他在凌乱而狭小的房间里,意淫着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 这种融合了地域性狭隘与现代商业元素的艺术注定是文化怪胎,其突出特质就是香港影视作品缺乏文化底蕴,人为做作的成分太多,肆意胡编乱造的程度太甚。不客气地讲,香港电影的最佳观众是没文化的人。但凡有些文化常识和素养的人,面对香港影视的肆意胡为,都哭笑不得。 这 些年,香港电影与大陆的合作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也推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深度内涵的电影,比如《投名状》《十月围城》。但是,更多合作片却沦为低层次的胡编 乱造,从《见龙卸甲》里的曹操孙女挂帅,到《赤壁》里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对历史的创造性解读;从《叶问》声嘶力竭地渲染激进民族主义,到《狄仁杰通天帝 国》里打破古今中外、无奇不有的超级大杂烩。在大陆广阔市场与巨额投资的纵容下,香港电影的胡思乱想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也更加令人啼笑皆非。 “关云长 = 孙 悟空”成为这种文化胡闹的另一典型事件。本来香港大陆的合拍电影如果能够取长补短,可以大力促进华语电影的成就。可惜,二者不是强强组合,而是把各自的缺 点完美整合了。香港电影失去了现代电影语言与人文精神,剩下的是对历史文化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而大陆电影长期面对审查而形成逃避现实主义,以及粗制滥造 也深刻影响了合作片。结果,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我们看到一群群香港电影商人,一部一部地推出电影垃圾,虽然赚得满盆盈钵,却一次又一次地糟蹋民族文化, 侮辱国人的智商与素养。 甄子丹是个不错的演员,但是甄子丹版的关云长和孙悟空,还是该休矣!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475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老一少剪纸颂酥梨
caotiansheng 2011-3-22 14:21
剪纸,是中国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的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有人认为,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砀山县民间有许多剪纸艺人,说她们是艺人,是指她们掌握和熟悉剪纸这门艺术而言的,实际上她们并不以此谋生。砀山的剪纸艺人多为农村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如今年轻妇女已经没有了剪纸必须的观察事物的细腻、创作作品的耐心了。 砀山县妇女剪纸创作有许多传统的对象,如“喜鹊登梅”、“福禄寿”、“送子观音”等,但与外地不同的是,砀山许多剪纸是以砀山酥梨为对象的。笔者有幸见到这样两位一老一少的剪纸人。 (一)宫廷剪纸艺人之后——张翠英 张翠英( 1947 —),砀山县良梨乡邵庄人。邵波曾以《黄河文化的拓片》一文记述了砀山民间艺人张翠英剪纸的事迹。 笔者等数人在一个雨日专门寻访了这位艺人。她的太外祖母是清朝江南织造府的绣工。据说在道光年间,其太外祖母被召入宫中为道光皇帝做朝服,绣了两个滚龙袍,名扬一时。其剪纸刺绣艺术也代代相传,至今已历五世。张翠英的外祖父擅长木雕,外祖母擅长女红,至张翠英母亲一代,仅靠走街串巷剪纸卖花为生,在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这一带颇负盛名。张翠英年少时代,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每日随母亲卖剪花做刺绣,虽然尝尽了人间艰辛,但却从她母亲那里继承了一手剪纸刺绣的绝活。 张翠英现场剪纸张斌摄 张翠英的剪纸作品继承了母亲作品的题材和想象夸张的艺术风格,并多出几分精巧与灵气,以构思之“奇”和剪工之“巧”见长,有婀娜之态,隽秀之美,流畅之姿,不同于其母亲作品的朴拙豪放。作品题材有梨花、梨树、梨农,古代民间传说,花鸟虫鱼,农家生活,婚庆装饰图,等等。既有实用价值,更具有收藏价值。 张翠英只用普通的剪刀,且从不用笔预先勾画图案,把纸对折,随你命题,随手剪来,立等可得,令人叹奇。仅以菊花为例,可以构思不同的风格和组合,剪出 60 多种图案。她还善于构图,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不同的物种加以组合,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如《石榴莲》、《丹凤图》、《蝶恋花》等,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展示着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身为梨乡人,她创作的作品有许多与酥梨相关,如梨花、梨果、梨树等。我们在拜访时,她为我们作了热情的剪纸表演。她的作品细腻生动,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她剪花,精到花蕊花须;她剪叶,细到脉络纹理;剪人物,可见音容笑貌;剪鸟兽,可闻莺啼虎啸。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构思精巧,惟妙惟肖,堪称一绝。 砀山剪纸艺术的后起之秀——刘书辰 刘书辰( 1993.11 —),砀山县人,高中毕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笔者听说砀山县城有一个名叫刘书辰的小姑娘会剪纸,并且她的作品在有关的比赛中获过大奖,据说在县城已是一位小名人。于是我们在县委宣传部刘建科长的带领下见到刘书辰。 刘书辰自幼喜欢绘画,尤其喜爱民间剪纸艺术,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剪纸老人的真传。刚开始练习剪纸时,怎么也剪不出好作品,但她并不气馁,她下定决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她每天放学后就一头扎进她的房间里,一剪就是一地碎纸,一篓碎纸。一次次地剪,一次次地失败,有时一直都剪到午夜一点多钟才不得不休息,这样一来她那拿剪刀的手都磨出了好几个血泡,她顾不上手的疼痛,第二天照常背起书包上学。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6 年她参加了第三届“成功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其剪纸作品荣获二等奖,获得了证书和小记者证。刘书辰现已成为砀山的民间剪纸艺术童星。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4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心得》的心得
热度 3 wyc 2011-3-21 12:00
于丹教授的“心得”系列, 能够有这么大的发行量, 作为一个文化人, 我们不能不佩服于教授的治学之丰收。 配上易中天先生为之所作的《论语》心得的序, 更向人们推出了一个“灰色”的孔子 。 尽管有的学者对于丹发动了猛烈的攻势(请参见李悦、李放著 《批判于丹》), 其实, 这正好帮了于教授的大忙, 使得有更多的读者, 投下更大的精力去 “研读于丹”, 并且更好地去研读原著, 关注传统文化, 学习历史。 它将有助于我们去加深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认识。 愚以为, 这可能就是从实践中来学习辩证法, 从实践中来研究创造学, 从实践中来学习科学发展观。 本书提出的《创造思维 100 问》中, 就有两 题是关于孔子的。 今天的中国人是多么需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孔子啊! 因为全世界都在重读孔子。 难怪老外说我们:“你连孔子都不了解,你是中国人吗?”令人十分汗颜。 (本文摘自《大连海事大学校友囬忆录笫3卷》第256至257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17 次阅读|4 个评论
日本地震海啸想到的
热度 4 lantiantcm 2011-3-12 22:17
昨天,日本的地震继而引发的海啸,让全世界的神经都再次绷紧。的确这次的强度之大,据说是日本地震局测量到的强度最大的一次本土地震。纵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火山频发的国家,正因为这种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才沉淀了日本这个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也让他们更加注意保护自己的家园。到过日本的朋友都夸这个国家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都维护的非常好,就如同白岩松在一期节目中说过,日本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街头的每个角落。经历了强烈的地震,海啸,而能将人员伤亡控制在如此小的范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震后那么多的“楼坚强”无不宣誓着日本制造的伟大,不能不值得我们反思。 如今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对于数据的真实性,我们先保留意见,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的差距。首先我们曾经对优秀传统文化粗暴的践踏,这种动荡的后遗症在改革开发三十年后仍然存在。此外,整个国家诚信度,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让国家形象在外国人眼中大打折扣。怪不得在纽约街头的大屏幕上会出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片,正是因为缺少人气,才需要宣传。 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飞速发展,确实给国民带来了物质上的便利,却付出了环境破坏的巨大代价。我们如果仍然只顾向自然一味的索取,而全然忘记古人先贤所说的“天人合一”的人本思想,那么我们必然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正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岸即是彼岸。中国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切实的行动,爱护自己的家园,回馈自然,回馈社会,那么我们又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希望这样的生活离我们不再遥远。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4732 次阅读|3 个评论
乞讨文化
胡业生 2011-3-11 21:10
在社会转型时期,二元制结构的终结。在改革中失利阶层超越生存性需求,探究刚性需求与依附性价值并重的生存方式,在平庸的价值取向中重构市场经济中新型生存方式。合理流动逻辑,内隐的恻隐、扶危济困文化教化,和谐普世的价值观念,使得乞讨成为多元文化中一支依附性极强的亚文化生存方式。就乞讨的形成、现状实证调查发现乞讨行为的表征呈现如下特点:乞讨人员生存理念是结果的导向;乞讨人员的反思观察突发事件能力较强,务实性的人格特征使他们具有反传统文化逻辑,和反社会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取向。为了改善生活,维系发展,他们放弃常人无法超越的低线。生存的刚性需求强迫乞讨人员作出尊严需求的原则上退让,形成以生存为中心的刻板思维模式。 乞讨人员通常有强抗压能力和相对顽强的意志。乞讨的生存方式选择有着诸多不出场的决定性因素。比如:身体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依靠政府救济在实际层面具有不实现性。自力更生的人格锁定他们的生存选择路径依赖,这种“自力更生”的生存方式选择表面是是“脱根”脱离熟人社会,本质是一种深度依靠更大的虚化的陌生人社会。在时间与空间的错位之后,乞讨人员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健康的方式。瞿学伟,黄光国在研究中国“面子”文化时认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规则,规则平等透明,人与人之间评价不关涉道德评价,能力评价。 乞讨人员之间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乞讨人群从单兵和碎片化分散经营逐渐走向“集约性”适度规模,分区划分作业的乞讨模式。 由于乞讨人员预期相对低薄、聚合能力、适应能力是漂泊生存的基本素质与技能。乞讨人员之间价值认同、心理、行为相互依赖。可以短时间从陌生人社会升温成熟人社会乃至亲人社会,从而引发伦理问题和违法行为,给家庭和谐埋下隐患。 乞讨群体除在乞讨时间空间信息共享之外,在乞讨之余形成自己独特的交往文化。这种强适应性使得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稳定区域始终保持一种独特的生命力。调研小组在个案访谈中发现乞讨人员之间不但知根知底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无私关爱,在脱根过程中,发生一定范围内乡土性整体转移。 中国传统中"人在江湖,相逢何必曾相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无功利交往法则及儒道文化教化,使得这个群体在精神层面上始终心有善念,始终乐观豁达,始终保持一种顽强的适应性。个体中偶然性处理事件的方法和技巧会在同质化群体中均质传播,成为群体性生存法则。这种根于乡土经验的技巧、能力在城乡不同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具有新的实践特性。乞丐文化的实践主要特征就是价值判断的趋同,而不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回流时,流失的自信需要平衡和补偿,误导与他们有地缘关系民众盲目跟迁外流。 这种不带攻击性的生存方式必然被主流文化所允许。尤其在社会转型的张力和市场经济竞争中,这种相对宽松仁厚的环境具有反社会传统(以儿养老)逆向生存方式挑战了资本积累性,商品化、效益最大化的社会逻辑。目前,中国老龄人口1.67亿,老有所养,不是养活,而是有质量的健康生存。乞讨人群中,生存性需求和快乐需求并重的占群体的95%。 拐租儿童,甚至以乞讨来掩盖敛财目的的伪乞讨行为渗透其中。由于受到过度市场化和庸俗金钱观的思维影响,好逸恶劳群体、技术短缺群体的竞争空间被压缩,牺牲儿童权宜的低成本高收益的行为必然发生。但这种“恶”不光挑战了国人的道德底线,同时违逆和谐社会,依法治国的战略精神。尤其在三鹿事件、杀童案等多重令人胆寒的恶性事件之后,拐买儿童事件再次被否定性放大。儿童是生命的延续,关注儿童实质是关注人类的自身。经历精神和心灵双重摧残的人类集体反思,体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智慧。民众开始利用信息便利手段为“人类寻亲”。为了人类自身安身立命,为了固守自己内心道德法则。 人与人之间交往由不信任重新审视人性中最深处创新性不信任和无功利无竞争的信任。其中暗含了物质积累到一定阶级不可或缺的精神层面的滑坡的担忧。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一个健全人格的人类必然是精神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人类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乞讨是社会不完全发展的历史现象。社会三大系统发展的不完全性是社会持续进步的动力。不平衡是常态,是自我发展的上升态。一但社会发展各系统完全适度匹配必然产生自我抑制的隐形阻碍机制。乞讨现象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充分的标志,比如救助制度的设计的不严密性,保障措施不完善性,深层呵护理性的无意识忽略
3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 英录 我的宇宙起源论实质是能量决定论
readnet 2011-3-10 18:51
李亚辉 仁至义尽的暴力不相容原理——传统文化救中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30do=blogid=406279page=4#comment 举报 yinglu 2011-1-20 18:03 欢迎亚辉回家! 关于那个 唯 字,你当时就就解释过了,说就是一种态度,我虽然不满意,但也觉得不必要求你改名. 后来我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个 唯 字的深刻内涵 ,但是直接不得其解! 后来我继续探索 宇宙起源 问题,我历来 反对唯物质论和物质能量不分的混沌物质论 , 主张二者有时空异质性,因此必须分开 ,在此基础上 我的宇宙起源论强调能量功能大于物质,因此我的宇宙起源论实质是能量决定论! 但是受你唯信息论的启发,我对能量决定论开始动摇, 能量与信息谁更重要? 最后结论形象说 能量是通讯员,而信息是司令员 ,于是 能量决定论就升华为信息决定论,这样我也殊途同归唯信息论了! 前些日子我曾经在一篇博文评论中公开表达了这一点! 此外,我当时对 蒋科学的反科学 也提出类似意见,建议他改名,后来他竟然改为讲科学,进而又改为蒋科学. 但是最后我也感到 不但多此一举,而且 扪心自问 我一贯反对科学教条主义 ,本质上确实 不符合主流科学范式 ,就此而言 才是真正的反科学,为什么不敢公开承认而且要反对别人反科学呢? 最后 我承认我的 科学论属于方法论本质不同于现行科学的第二类科学,或者说未来科学! 这样,我也向蒋劲松学到了一个 反 字. 上科学网两年多,能够学到唯和反这两个字,也是极大收获! 今年我就进入耄耋,过了端阳就退网养老了! 感谢你和蒋科学两位一字师,老来还能得此两个一字师而学倒两字学问,不亦幸乎?不亦乐乎! 祝福你和蒋科学开心!快乐!升华!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1 次阅读|0 个评论
阐释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内涵的新假说(3)
热度 2 caizw 2011-3-6 11:05
5 经络理论 经络理论同样可分为两种,即生物学经络理论和生态化经络理论。 5.1 生物学经络理论 经络存在形式是揭开经络之谜的关键,有认为经络是血管,有认为是感传现象,有认为是神经,众说纷纭,其说诸多。 本文基本观点如下:经络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网络性形式的结构和现象的统称,经络不是单一的结构或现象。《内经》确立的经络特征是:其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处百病,决死生。基于 CAS 理论,这是《内经》描述和确定的经络的“标识”。但人体并不存在具有全部这些标识的组织。这些标识表明,“网络”和“行血气”是经络具有的重要共性特征。《内经》归类脏腑的方法同样可以用于经络,如果是这样,经络应当是几种组织和现象的集合形式。 CAS 理论也提示,经络的这些标识是“聚集”后的聚集性标识。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其一,根据《内经》对血管、感传现象的记载,此二者可归入经络;其二,《内经》对神经组织的记载不如前二者清晰,但据神经系统的“网络”特征,也应把其归入经络;其三,《内经》对经络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或“标识”,即“处百病”、“决死生”。这样看来,只有这种形式构成的经络体系才可能符合《内经》经络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内经》的经络是包括血管系统、感传现象、神经系统的集合。由于这三者都具有“网络”特征,还可称其为血管网络、感传网络、神经网络,从经络角度还可称感传经络、血管经络、神经经络;其四,还有一种网络性结构,即淋巴系统,此未见《内经》记载,但根据《内经》经络的“网络”特征,其可归入经络。 经络在组分上具有“多样性”,即经络的构成是多元的;但经络都具有“网络”这一共性,即经络的“网络”特征是一元的。要之,组分多元、网络一元,这就是“经络多元网络假说”的基本观点。 所谓生物学经络理论就是关于这种经络集合体的构成和功能的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经络和经络理论是《内经》经络和经络理论的基础。 感传现象及其生物学基础是多年来经络研究的重点。人们对感传现象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有研究试图要找到感传线下面的特殊结构,但有研究认为 ,感传现象是知觉延伸现象,感传线下面不具有特殊结构,感传现象规律研究也支持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感传现象是中枢神经系统“涌现”的一种现象。据《内经》记载,出现感传现象就表示机体处于患病状态。现代研究显示,感传现象在病人群体出现率明显大于正常人群。因此,“涌现”性感传现象主要出现于疾病和异常状态,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据此认为,感传现象是机体应激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经络应激假说”的基本观点。 5.2 生态化经络理论 笔者认为, 生态化经络理论建构的框架理论是 “气 - 阴阳 - 五行”理论体系,以此来规范 生物学经络和经络理论。十二经、奇经八脉是感传现象生态化框架规范的典型代表。以十二经为例,简要探讨。 十二经是与十二脏腑相联、与十二月相合的一种生态化感传经络模式。十二经及其与脏腑关系的确定,不仅 是规范化的需要,但还 有其生物学基础:其一, 由于 感传现象具有趋病所特征,而脏腑就是患病的高发部位,首先确定的脏腑有 11 个,以后补充为 12 个,所以脏腑的数目当是考虑归属脏腑的经络数目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规范化了的感传循行路线的选择应当是选择感传出现几率较大的路线,这是考虑脏腑各有一经的又一重要因素;其三,人体左右对称,感传现象亦是对称的,这是十二经各有二的因素之一,这又符合阴阳等理论模式;其四,腧穴与经络的拟合因素,也是十二经循行路线确定考虑的因素。笔者认为,以上因素是确定归属脏腑十二经数目与路线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脏腑的重要性,归属脏腑的十二经被称为“正经”。其五,要区分十二经循行图(感传循行图)、十二经模式图(规范化感传循行图)、十二经腧穴图(十二经模式图 与腧穴拟合图 )。三类图各有其理论和临床意义。 对于血管经络的生态化就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类比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由于古代医家对神经系统的知识有限,所以我们在《内经》中所见是含糊和有限的。中医里未见有血管经络图和神经经络图,这是遗憾。经别、别经是经络的分支,经筋、皮部是经络的外络部分,它们都有生物学和生态化两种形态。 本文认为,经络研究可分两类:一类是“经典经络”研究,旨在阐明古代经络问题;另一类是“后经络”研究,主要方向是研究感传现象产生的生物学原理。就《内经》为代表的经典经络研究而论,尽管各学派各持己见,但其基本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众多研究者对此作出了贡献,统一意见只是时间问题。“后经络”研究已超出经典经络研究的问题。(待续)。。
个人分类: 中医多学科研究|1805 次阅读|1 个评论
阐释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内涵的新假说(2)
热度 1 caizw 2011-3-6 11:00
2 中医学的人体理论 笔者认为,中医学存在两类人体理论,即生物人体理论和生态化生物人体理论,这是事实。 中医学把人体分成四个部分:脏腑,形体官窍,经络,气血津液。中医学的 两类人体理论都以此为基础,探讨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建构各自的理论体系。生物人体理论主要有脏腑理论、形体官窍理论、经络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生长发育理论等,这是对人体生物学认识,是中医学人体理论的基础,其理论不与阴阳五行等理论**。生态化生物人体理论是以中国古代生态化范式的理论框架,即阴阳、五行、气等理论框架所规范化的生物人体理论,其理论与阴阳五行等理论相**。就人体而论,其外、上、后部属阳,内、下、前部属阴。要强调,生态化生物人体理论仍然以生物人体理论为基础阐述人体结构和功能 。 3 脏腑理论与藏象理论 3.1 脏腑理论 可分生物学脏腑理论和生态化脏腑理论。 3.1.1 生物学脏腑理论 是基于解剖生理对人体内脏器官的认识,其将脏腑分成三类:脏、腑、奇恒之腑。脏的特点是藏而不泻,腑的特点是泻而不藏。脏有肺、心、肝、脾、肾;腑有胃、大肠、小肠、胆、膀胱;奇恒之腑有脑、女子胞、脉、胆、髓等。另外,还有心包一脏。至于三焦、命门存在争议,甚至脾也存在争议。《内经》的脏腑理论记载了对人体内脏解剖和生理功能的基本认识。 3.1.2 生态化脏腑理论 即把生物学脏腑纳入了 古代生态化范式理论框架之中而形成的脏腑理论。这样脏腑有了阴阳五行的归属和属性,也就有了五脏(肺、心、肝、脾、肾),六腑(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之谓。为了与天之六气对应而增加了三焦一腑,但其实质器官尚难确定,又为了符合阴阳规律,添了心包一脏,以与三焦对应。至于奇恒之腑均归属于阳。由于受到阴阳五行等理论的规范,此时的脏腑不仅有解剖位置,还占有了五行的“生态位”。如肝,其解剖位在人体的右侧,而其生态位在“左”,因为,肝脏五行属木,木在五行之位是东,东在五行之位是左,故肝位于左,是言其五行生态位。就脏腑的功能而论,也都与阴阳五行等理论建立了相应的**。 3.2 藏象理论 藏象理论是以生态化脏腑理论为核心, 通过“拟合点”把人体的其它组织和功能都**起来,建构了一个有序的关联的整体;此外,藏象理论还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其它理论**起来。笔者认为,人体其它组织和功能的脏腑归属的确认可通过生理解剖关系和病理表现途径而确立,对于不易确立的关系则可通过疾病等异常情况时而发现其相关性而确立,此时阴阳五行之属性等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用CAS理论来解释,就是通过聚集和标识来确立,这就是所谓的“拟合点”。 当然还有其它方法。在藏象理论中,通过这种拟合,拓展了五脏六腑与其它组织和功能以及病症和体征等诸多因素的**。因此,就藏象理论而言其脏腑及功能,这自然就会有多种涵义,了解这个道理就会避免歧义。 藏象理论建构的生态化框架主要是“气-阴阳-五行”理论体系。由于藏象理论不仅涉及生理、病理,还涉及症状、体征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诊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津液理论同样可分为生物学气血津液理论和生态化气血津液理论。生物学气血津液理论就是对人体气、血液和其它体液的生物学认识。就生物学气理论和生态化气理论而论,两者都是以古代生态学气理论为基础而建构的。血液在血脉中流动,发挥生物学功能。就生态化血理论而言,《内经》就将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类比于水在江、河、湖、海和大气中的流动循环体系。津液是体内血脉外的水液,滋润濡养机体。生态化津液理论把津液类比于自然界陆地所涵纳的水,并与江、河、湖、海乃至大气中的水进行着交换,津液的滋润濡养作用就如同水滋润大地濡养万物。可见,当无适当的框架理论时,可参照生态系统中的相类事件予以阐述。这也是中医理论构建的另一种常见方式。 基于CAS理论能够用于研究和认识气血津液理论。如气血津液可从处于流动态的、能够携带物、能、信息的“流”与 “资源”等角度去研究和认识 。(待续)。。。。。
个人分类: 中医多学科研究|1897 次阅读|1 个评论
传统中医博大精深,嬉笑怒骂皆成药方
热度 1 sheep021 2011-3-5 17:14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老的心理治疗思想 作者:泉铭 来源:心理学 编者按:虽然说科学的 心理学 理论起源于西方世界,而朴素的心理学思想在我们古老而神奇的东方自古有之。在目前可考据的医学典著就有不少有趣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对于现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也有着难得的借鉴意义。不信,您就瞧瞧看吧: 笑疗祛痞满 息城司侯,闻其父死于兵乱,大悲痛哭,遂觉胃脘胀满,状若覆杯,疼痛难忍,服药无寸效。张子和出诊时,恰巧逢巫医在病人的床边念念有词。于是他便模仿巫医的举止神态,“杂以狂言以谑病者”。司侯大笑不已,数日后痞满皆散。 中医情态致病说认为,七情内伤可致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腹满、胀痛、呃逆、泄泻等症状。司侯因悲忧不解,气郁于中,聚而成痞,情志不畅是根本的原因。张氏巧用“喜胜忧”的情态相胜之理,使病人乐而忘忧,气其舒缓通和而祛病。现代 心理学 则将笑视作一种愉快心境或轻松情绪的体现,对改善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状态十分有益。对周围事物荒唐的认识和个人优越感的产生,便会带来心身的放松和快慰。近年来,国外的笑俱乐部生意红火,说明“笑疗”正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青睐。 娱乐除狂怒 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用药治疗,半年多症状未减。张从正认为此病既然药治不效,当施情治。便让两个女*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妇人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斗,病人又大笑不止。然后让两个能吃的妇女,在病人床前进食,时夸美味可口,病妇忍不住索食品尝。数日后怒减食增,不药而病瘥。医案中的病妇因大怒而致躁狂,出现语言、情绪、行为方面的异常。张氏先以姿色艳丽的歌伎舞于床前,又让她们角斗于庭院,使患者置身医者设置的欢快的情境中,因暴怒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得到矫治。现代 心理学 中的娱乐疗法是指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如听音乐、看戏剧、读诗词、做游戏等,来改善不良情绪,矫治不良行为。 击几疗惊悸 卫德新之妻,夜间因遇盗贼惊吓坠于床下,遂惧怕声响,甚至听到家人的脚步声都会“惊倒不知人”。张从正思考再三,乃命二侍女将患者两手按在高椅上,在其面前置一竹几,用木棍反复敲击。病妇开始听到敲击声胆战心惊,连续敲击后,便习以为常。 张从正认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平者常也,常见之必无惊”。以惊恐之法,来治疗由惊恐所导致的惊悸症,是中医情志相胜理论的独具匠心的发挥。从临床 心理学 的角度看,本症属于神经症中的“恐怖症”。在特定的心身状态下,本来无害或无关的体验,即盗贼的行径使卫妇产生恐惧感,这种应激的负强化和泛化,使其惧怕任何声响。张氏用木棍敲击竹几,让病人长时间处在最恐惧的逼迫情境中,达到“移精变气”,改变内在旧情境的目的。 “以情胜情”得安康 相传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傅山的药引子──煮不软的石头”。说的是:李小牛入赘到粉莲家,小俩口日子过得不错,堪称恩爱夫妻。一天李小牛因入赘受人奚落,回家跟自己媳妇发泄了几句。粉莲越想越伤心,抽泣了一夜后就病倒床上,有气无力,饮食不进,竟一卧不起。 这下急坏了丈夫,听人指点,李小牛起早赶路,向清代著名妇科医师傅青主求治。傅青主问清病情后笑道:“这个病,不见病人也能治,只是眼下药不齐,不过你可先把药引子准备好。你回家的路上,有条石沟,你走到石沟中间,然后往右走七步,那里有一个鸡蛋大的黑石头,你把石蛋拣回去,先武火后文火煎熬,随时添加水,不能停火,也不能离人,直到石头煮软了,就来我这里取药。” 李小牛按照傅先生的嘱咐,果然找到了黑石蛋,心里真是欢喜若狂:“人说傅先生通神,果然名不虚传。”他回家便日夜煮个不停,眼睛熬得通红,却也毫无倦意。粉莲见比情景,心中十分感激,不禁转恨为爱。她心疼丈夫,主动下床代小牛煮石蛋,并让小牛去问问傅先生“多久才能将石头煮软”。 傅青主听完,笑着对李小牛说:“你回去吧,她的病已经好了。”李小牛迷惑不解,傅先生解释说:“你媳妇的病在一个‘气’字上,由于你为她的病尽心尽力,气由你身上起也由你身上消了。”这正是:“看以荒唐不荒唐,其中自有秘密藏。石头虽然煮不软,以情胜情得安康。” “以怒胜思”治顽疾 公元前280年,齐闵王患了忧虑病,整日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常无故叹气。经许多名医治疗,不见好转。齐王听说宋国有一位名医叫文挚,医术高明,就派人前往宋国请文挚医治。文挚到后,详细询问和诊查了齐王的病情后退下。太子问:“父王的病有治好的希望吗?”文挚回答:“齐王的病我是能治好的。但是,齐王的病治好后,必然要杀死我文挚的。”太子吃惊地问:“这是什么缘故?”文挚说:“齐王的病必须用激怒的方法治疗,否则是无法治好的。我如果激怒了齐王,我的性命也难保了。”太子急得不得了,向文挚叩头恳求着说:“如果先生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亲拼死也要保住你。父王平时最听我和母亲的话,先生不必顾虑,放心的治吧。”“那就好,我就把这条命送给齐王了。”文挚便答应了太子。 文挚与太子约好看病时间,第一次文挚未去;又约定第二次,文挚也失约;连续失约三次,齐王非常恼怒,痛哭不上。有一天文挚终于来了,连礼也不行就走到病床前,不将鞋脱下就上床,还踩着齐王的衣服问病,气得齐王咬牙切齿,不答理文挚。文挚“得寸进尺”,且粗话激怒齐王,齐王再也按耐不住了,从病床上翻身起来大骂不休。此后齐王的忧虑症就痊愈了。齐王病愈后怒气未消,派人捉来文挚,准备把他放在烹杀犯人锅中,活活煮死。太子和王后得了消息,急忙赶来解释,请求齐王宽赦,齐王不听,还是叫卫土将文挚投入锅中,活活煮死。 这一范例在我国心理治疗史中谱写了第一个以身殉医的悲壮曲。 青龙桥有位姓王的儒生,得了一种怪病,喜欢独居暗室,不能接受灯光,更不能见阳光,偶尔走出暗室,病情更加严重,遍寻名医,屡治无效。 一天,名医李建昂经过青龙桥,家人忙请李医生前来替病人诊治。 李医生诊毕,并不给病人处方开药,却向家人索取这位王儒生过去所作的文章,接过文章就朗读起来,故意读错,而且读的声音很高,有意让王儒生听见。王儒生在暗室内听有人乱读他的文章,大声斥责:“读者何人?”李医生读的声音更高。王儒生气愤至极,忘记了畏明的怪习惯,从暗室中跑出来,接过文章,就灯而坐,用手指着文章的字句,质问李建昂医生:“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王儒生经过这一激怒,郁闷得泄,怪病痊愈。 范进中举是一个烩炙人口的心理治疗的故事。它出于清代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书呆子范进,寒窗苦读,一直没考取功名,直到54岁,侥幸中举,高兴得发了疯。 中医认为范进的发疯是因为“过喜伤心,痰湿上涌,痰迷心窍,而成疯狂所致”。范进中举发疯以后,他的老丈人(杀猪匠)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只打得范进昏倒在地,吓了一大跳。范进平时就惧怕老丈夫胡屠户,这一打清醒了,有利于除痰开窍。范进的病也就从此而愈了。范进中举虽然是小故事,但体现了中医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即“用恐惧制止过分欢喜”的道理。 用激发病人怒气作为治疗手段,取得疗效,是中医情志治病“怒胜思”的典型范例。 “诈病行诈”医怪病 明朝名医张景岳与几位朋友外出旅游,住在榆关客寓中。一天,有人请他去看一位患“急症”的妇女。只见这位妇女口吐白沫,僵卧在地上。用手触诊,口鼻皆泠,气息如绝,而脉象和缓,与“病情”不相适应。 根据脉象,不属病态。张景岳思索片刻,判断为诈病。诈病就要诈医,张景岳在病人身边大声说:“这个人的病很严重,也很危险,要用火攻。要用大壮艾绒灸眉心、人中和小腹等处,否则性命难保。我的住处有艾绒,可速去取来。”张景岳医师接着又说:“且慢,我随身带有丸药,病人如能咽下,咽后有声息,就不必用火攻;如果口不能咽,或咽后无反应,就要用艾绒火攻。”那位患病的妇女听了张景岳医师的话,生怕艾灸烧体,药到口边立即咽下,随之声出体动。原来这位妇女是装病。 清代名医范文甫,人称医林怪杰,不但治病有方,而且治假病更有诀窍。戴某之妻,平素心胸狭窄,常因一些琐碎小事生闷气,且记仇心甚强。一日,戴某匆匆忙忙的来到范医生寓所,称其妻突然患重病,卧床不起,不食不语,要求速去急救。范医生立即随病家前往,经过望形色、查病情、切脉象、观舌苔等细心诊断,一切正常。根据病妇的性格特点,范医生确诊她是装病。走到戴妻床前,故作惊骇之状说:“你病情很危重,重得连药物都快无法医治的程度,现在配方取药已来不及了。必须速取粪缸中的陈汁,煎上一大碗灌服,事不宜迟,迟则难以挽救。”说完扬长而去。回到寓所,范医生笑着对他的学生说:“今日出诊,看到一位装病的妇人,给她开了一剂灵丹妙药,我走后她一定会立即起床大骂,今后她再也不会装病了。”次日,果闻戴某的妻子在医生离开后便从床上跳起,破口大骂而愈。范医生对学生说:“诊脉须细心体验,处方要周密考虑,不可胆小,也不可大意,勿因重病而退缩,这样才能治好病人。” “怡悦治病”显奇效 张子和是心理疗法的一代大师,在病人中亨有崇高威望,治好了不少疑难怪病。当时项关令之妻,得了一种怪病,肚中饥饿,但不吃饮食,整天大喊大叫,发怒骂人,吃了很多药,始终不见效。 后来求治于名医张子和,张医生诊断后,认为这种怪病,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于是,他叫项关令找来两名妇女,涂脂抹粉,装扮成戏子(演戏的人),妞妮作态,做出很多滑稽动作,病人看后大为怡悦,不住地发笑。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次日依旧如此。张子和又叫两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边吃边说:“真好吃,味道真鲜美呀!”病人不自觉地问道:“真的那么好吃吗?让我也尝一点。”于是病人也跟着吃起来。就这样,病人怒气渐消,饮食渐增,滴药未进而怪病痊愈。这一例子说明中医的心理治疗不仅颇有风趣,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我国古代名医,就有利用人类顾羞的本能治疗一些怪病,效果很好。《古代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记载了两则顾羞治病的故事,读之颇有趣味。 一、有一位女子,因打呵欠,手上举后再不能放下,吃药无效。明代医家愈用古利用女子害羞本能,采用计谋权诈的心理疗法,假装要解这位女子的裙带为她作针灸治疗,病人于是一惊,不自觉地忙用手遮掩身体,急而生变,手便放下。 二、明代名医张凯,善于治疗疑难怪病,方法灵活。有一女子打呵欠,两臂上举也放不下来,面对这种怪病,医生们一筹莫展。名医张凯分两个步骤为其治疗:第一步,先叫女患者的母亲在内室脱去女儿的衣服;第二步,扬言医生要进屋,女子顾羞,马上用手遮护自己下身,双手复原,举动灵活了。 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70多岁了,膝下无子无女,一时间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慢慢地食不香、睡不好,渐渐忧虑成病。当地知情的医生知道心病难治,不知情的医生认为年逾古稀,断难康复。沈老医生的病日渐加重。名医张仲景知道后,赶到沈老医生家来,详察病情后,沉思许久,提笔书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蒸熟揉成蛋大团子,外涂朱砂,一顿食用。”沈槐看了方子,觉得非常可笑。他吩咐家人照法将5斤面团子做好,挂在房檐下,逢人就指着房檐下那些面团子,得意地把张仲景奚落一番:“你们看,这就是大名医张仲景开给我吃的五谷杂粮面团,这五斤要一顿吃完!这真是笑话、滑稽、荒唐!哈哈,哈哈哈......”过了些日子,张仲景又来看望沈槐,见到老先生眉舒目展,又恢复了往日慈祥的容颜,内心高兴地说:“恭贺老先生病祛体康,学生斗胆,班门弄斧了。”沈老医生恍然大悟,真是又佩服,又惭愧。原来张仲景是故意开个荒唐处方,让沈老医生见笑,忘却无子之忧,取舒肝理气之效。 清代有一个八府巡按,患了精神抑郁症,成天闷闷不乐,终日愁眉苦脸,请了很多名医诊治,吃了不少的药,而病情始终没有好转。有一天,一个无名老中医路经此地,家人请他为八府巡按治病,这位老中医进入官府,按脉良久,沉吟不语,好一会才恍然大悟的对病人说:“噢,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嘛!”这位八府巡按一听,禁不住捧腹大笑。并且一边笑一边说:“我堂堂男子汉,身为八府巡按,怎么会得月经不调症呢!以后,每当提及此事,这位八府巡按总是大笑不止,就在这一次一次的开怀大笑中,他的病不药而愈。 “巧设妙计”医奇症 曾经有一位病人突然声音变哑,不能说话,自从得了这种怪病之后,经过很多医生治疗,吃了很多药,均不见效,始终不能说话。两个月过去了,病情毫无好转。一家人都为他着急、焦虑。 据人介绍有一位无名老中医能治此病。全家欣喜若狂,赶忙请到家来。这位老中医声称:自有妙法治好此病,但必须把门窗紧闭,挂上几层厚布帘子,把室内变得暗暗的。家人按照老中医的要求布置好了。老中医郑重其事地对病人说,只要你听我的话,此刻就可以说话。病人点头表示同意。老中医带领病人在室内来回走动,叫病人时刻注意自己的咽喉,走一步咽一口唾液。走动几圈之后,老中医突然问病人:“能说话了吗?”病人也高声回答道:“还是说不出。”从此,怪病治好了。 有一富翁得了怪病,自感脚无力,行走要人扶持或者必须手持重物才能缓缓移步。请许多名医治疗,均不见效,后才让人抬到程钟龄医寓求治。 程钟龄了解病情后,特意在病人房里作了一番布置。他告诉病人,这是他的古董收藏室,而后一件一件地介绍,最后特别指着病人椅旁的大瓷瓶说:“这瓶是家传之宝,已是世间罕见,千金不易之品了。” 程钟龄吩咐病人暂不服药,在室中静养,旁人未经他的允许一概不得入室。病人在室中闷坐了两天,无人陪伴,连程钟龄也难得见到一面,憋得心慌,决定出去走走,环顾室内除大瓷瓶外,别无倚仗之物,于是小心翼翼地抱瓶而走。岂知程钟龄在旁窥视已久,待病人抱瓶欲走时,突然闯入室内,猛喝道:“真是为富不仁,你竟敢偷我宝瓶!”病人一惊,手一松,“当”的一声,瓷瓶摔得粉碎。病人大惊失色,垂首呆立...... 程钟龄见病人不靠支持物已能站立,随即拉着病人的手说:“走,随我来!”那富翁竟跟在后面起步而行,走出室外......多年顽疾,霍然而愈。 程钟龄这才告诉病人,瓷瓶等古董并非稀世之宝。这一切皆是解除他心理上的压力而设的计谋。 “心病心治”胜良药 一病人双目通红,眼泪直淌,神情十分忧虑,前求叶天士医生诊治。 叶医生详诊细察,询问了起病经过后说:“依我看,你这眼病只需几贴药便能好了,只是,你两只脚心7天后长出恶疮,那倒是关乎性命的!”病人大惊,恳求治疮。于是叶天士告诉他:“唯有一法,你当按法而行,每天晨起睡前,用手搓足心三百六十次,一次不能少,如此坚持,方能度过难关。” 病人很相信名医叶天士的话,便诚心诚意地去搓脚心,7天过去了,脚心不但没长出恶疮,而且眼病也不知不觉地好了,精神显得十分轻松。 病人前去向医生道谢,叶天士笑着告诉他:“你的眼病是因为忧虑所致,我告诉你脚心要长恶疮并教你搓脚心的方法,不外乎是要让你分心,不要老记挂着忧虑的事;况且搓脚心本身也有降火宁神,补肾强身的作用,所以你心病自愈,眼病也就好了。” 《续名医类案》记载了假萝卜治病的病例:宦官谭植,一向谨小慎微,不轻易说错一句话,性格内向。但有一次在家庭宴会上,却说话“走了小火”,在兴奋之余,随口说了“有大如人的萝卜”。客人们都讥笑他吹牛不打稿子。过后,谭植悔恨自己说错了话,终日忧忧郁郁,忧愁难解,羞愧不已,得了重病。这种病中医称之为“忧郁症”,药物治疗难以奏效。 这位宦官的儿子聪明达理,分析了自己的父亲的性格与病因,于是想方设法做一个假萝卜象人一样高大,并且安排了同上次一样的家庭宴会,用车子载着这个大萝卜推至席前,客人们都惊讶万分,他的父亲十分高兴。竟以萝卜果真大得象人一样的“事实”,印证了他父亲所说的大话,就这样,他的病很快就好了。 假萝卜治病的例子,是用行为的满足来治病的,医学称为“行为满足治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喜胜忧”的情志想象治疗。至于人一样大的萝卜当然是假的,用的是权且之计,以满足患者的行为需要,解除致病因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晋书.乐广传》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乐广将军宴请宾客,大厅中烛光交错,众宾客猜拳行令,饮酒举杯,热闹非凡。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发现酒杯中似乎有一条小蛇在游动,活灵活现。因碍于众客人情面,硬着头皮勉强饮下这杯“蛇酒”。从此以后,忧心忡忡,疑惧横生,总觉得蛇在腹中蠢蠢欲动,整天愁眉不展,恶心呕吐,以至卧床不起。 乐广将军得知这位客人病了,反复思考,这病是怎么得的呢?终于回忆起墙上挂着一张弓,猜测客人所谓的吃了“蛇酒”,很可能是那张弓倒映于杯中之影。乐广既是良将,又是“良医”。一没给客人求医施药,二没给他求仙拜佛,而是重新把客人请到大厅,再设宴席。这次,对客人的座位,杯盏,一如以前那次宴席安排放置。当酒斟满杯时,挂在墙上的那张蛇形弯弓的影子,又再次落入客人的杯中,杯中游动的“小蛇”,与以前一模一样。客人重见此景,虽惊魂又起,而事已了然。积虑多日的疑团顿时解开,病也霍然而愈。 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杯弓蛇影”的典故,也是中医心理治疗的生动事例,充分说明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的道理。 在2009年4月份,成功之道教育机构曾主办 【传统文化与应用心理学发展】 的高峰论坛,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古老的心理治疗思想的传播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自2009年6月份连续举办6期的 【身心能量整合疗法工作坊】 更是借鉴了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进一步促进了本土心理学的发展。 第六期身心能量整合疗法工作坊 肖然 2010年7月9-12日 北京 评: 治怪病,不一定要用怪方哦,什么电击之类统统无效 传统中医博大精深,嬉笑怒骂皆成药方 在 什么是中医——与陈安博士的一点商榷 一文中,本博说“中医除了使用草药之外,还能使用石药、动物药等等。可以说,凡事世上有的东西都可以入药。甚至世上没的东西也可以入药。”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即是使用西药,那也是中医。反之,脱离中医理论,即是使用中药药材,也不能称为中医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141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我们有“混”的文化?
热度 3 seawan 2011-3-3 19:40
最近有几篇热门文章在说老师和学生的“混日子”。 我想,可能我们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混”的成分在里面: 现在混得怎么样? 混口饭吃! === 我想,这个可能跟我们的传统比较倾向于“大一统”而不提倡个性有关。 如果有一个所谓的“正统”目标和人生指南,那么,偏离这个目标的人,就有郁闷的“混”了。 而从进化角度来说, 没有个性的民族是很危险的 。 (可恶的验证码,我第二次打了,精简了不少。)
个人分类: 思考|2748 次阅读|6 个评论
阐释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内涵的新假说(1)
热度 1 caizw 2011-3-3 10:45
【摘 要】 以 CAS 理论和可拓学理论为基础,对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的科学内涵和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进行了阐释 。提出了阐释 中医文化基础及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内涵 的新假说。 【关键词】 中医学;基础理论;传统文化;脏腑经络; CAS 理论;可拓学;范式;假说 【中图分类号】 R22 【文献标识码】 A New Hypotheses o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Basic Theory of Treditional Chinese Medicin Cai Ziwe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CM ) ; fundamental theory ;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viscera; Merdian-collateral ;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 extenics ; paradigm ; hypothesis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假说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生态化建构假说的提出,为阐明中医学理论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 基于这一个宏观思路,本文拟对中医基础理论 建构原理及科学内涵进行简要探讨,主要涉及中医学人体理论、藏象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疾病理论、诊断理论、治疗理论以及方药理论 。需要指出,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就是阐释古人建构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思路和原理,而并不是假古人之理论而另搞一套。 生态科学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拓学理论以及范式理论等现代科学思想和理论对本文问题的研究和阐释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理解本文之所需。本文主要以科学假说的形式来阐释笔者对中医基础理论 建构原理及科学内涵 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思路。 1 中医基础理论建构原理及科学内涵概说 1.1 中医基础理论的二种形态 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存在二种形态,可简单表述为生物学形态和生态化形态。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物学形态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生理、疾病及诊治的生物学认识和知识,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形态和根基,也是中医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受时代所限,其知识毕竟有限,不足以建构系统的生物医学基础理论体系。 尽管如此,古代医家以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物学形态为基础,建构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另一种形态,即中医基础理论的 生态化形态 。这 是 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物学形态与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之理论相结合的形态,其过程就是 中医基础理论生物学形态的 “生态化”过程。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作为普适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而应用到诸多领域,中医学就在其中。古代医家接受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把当时粗浅的、零散的医药学知识和经验组织到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范式框架之中,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的生态化体系便产生了。《内经》的成书就是这一工作基本完成的标志。 中医基础理论这二种形态的 认识 不仅是讲清古代医家建构中医基础理论原理的重要基础,而且还是阐明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内涵的基本前提。 1.2 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 这里简要说明笔者对中医基础理论二种形态科学内涵研究的基本观点和认识,以阐释对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内涵的认识。 1.2.1 中医理论生物学形态的科学认识 就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物学形态而言,今天 已不难对其进行科学的认识和 评价,其中某些内容后文也会涉及,故此不赘述。 1.2.2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的科学认识 对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科学内涵的研究和认识,主要是研究和认识与中医基础理论建构有关的 天人合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这是 研究和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内涵的关键和瓶颈。 笔者认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可拓学理论是研究和认识其科学内涵的重要理论,在此简要说明其基本观点和认识。 ( 1 )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 这是笔者提出的阐释中国古代文化本质的假说,以下简要说明。 其一,中国 古代生态文化范式假说。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学术的“天人合一”理论体系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阴阳、五行、气等理论就是天人合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几乎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所有领域,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和理论。笔者从自然科学、方法学、哲学以及文化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认为:阴阳、五行、气、八卦等理论是古人对生态学问题认识而形成的在本质上属于生态学的理论,这些理论已成体系并用于阐释古人提出的基本生态问题,其建构了中国古代生态学的基本形态,因此可将其称为“中国古代生态学”;同样,与中国古代生态学相应的一般方法体系和哲学体系也已经形成,可称为“古代生态化方法学”和“古代生态哲学”,而与之相应的古代文化可称为“中国古代生态文化”。 基于 Thomas S.Kuhn 关于科学史研究中的范式( paradigm )理论的基本思想,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生态学、古代生态化方法学、古代生态哲学以及古代生态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显示着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脉络,其主干可表述为“古代生态学 - 生态化方法学 - 生态哲学 - 生态文化”,笔者称其为“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轴”。其中:古代生态学位于基础层面,为生态文化提供自然科学基础;古代生态哲学处于最高层面,是其生态文化的哲学基础;古代生态化方法学处于中间层面,是其生态文化的一般方法学基础;古代生态文化就是以前三者为主干而形成的一种古代文化范式,即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以《周易》为基础而形成的易学就承载着这种文化范式。这就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假说的基本观点。 其二,古代生态文化范式理论体系的基本形式和特征。就理论形式而言,阴阳、五行、气、八卦等理论共同建构了 天人合一理论体系,而天人合一理论体系是贯穿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核心理论,故谓之“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轴”。从范式角度讲, 天人合一理论体系就是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理论体系。 天人合一理论体系一般 可分两系,即“气 - 阴阳 - 五行”系和“气 - 阴阳 - 八卦”系。两者又可合为一系,即“气 - 阴阳 - 八卦 / 阴阳 - 五行”体系。 在天人合一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气、八卦等各理论构成要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名、象、属性、、数、位等,各理论构成要素的名、象、属性、数、位等也各异,它们相互兼容互补, 共同描述着一个最基本的系统,即自然生态系统。因为 这些理论都是基于自然生态系统而建构的,故最适合用于生态系统。 ( 2 )认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的科学理论 这里简要介绍 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 CAS )理论和蔡文教授的可拓学( extenics )理论。 其一, CAS 理论。系统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都是复杂系统,迄今已有诸多关于复杂系统的理论用于研究和认识复杂系统。根据霍兰的 CAS 理论, CAS 是普遍存在的,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都属于 CAS ,而 CAS 都具有共性的结构和原理。霍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 CAS 的结构和行为进行描述和阐释,以揭示支配 CAS 行为的一般原理。 霍兰认为:主体( agent )是 CAS 组成的主动性个体,任何主体都可用规则描述,都要相互作用和适应,不同的 CAS 中的主体是不同的; CAS 具有通用的 4 个特性(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和 3 个机制(标识、内部模型、积木);主体基于这 7 个基本点通过普适的三个环节来适应环境和改进适应性,即通过其“执行系统”(探测器、处理器、效应器)对环境作出反应,通过“信用分派”记录自身对环境反应的贡献,根据信用分派生成假设来“发现规则”,用于对主体性能进行变动; CAS 的普适结构和行为可用“回声模型”描述,即 CAS 具有一定的“资源”和若干“位置”,主体存在于各自位置上与其他主体进行交往,交流资源和信息,以维持 CAS 的运行,或产生具有新主体的新的 CAS 。以上就是对霍兰建构的 CAS 理论的简要概括。 对 7 个基本点还需进一步说明。聚集( aggregation ):聚集刻划了主体间可相互作用,聚集可形成较大聚集体( aggregation agent );聚集是简化 CAS 的一种标准方法,还是阐释简单主体的聚集并相互作用而涌现出复杂行为的理论。非线性( nonlinearity ):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是非线性产生的内因。标识( tagging ):标识能够促进选择性相互作用,是聚集和边界生成的一个普遍存在的机制; CAS 用标识来操纵对称性,而对称性极为普遍。多样性( diversity ):标识、主体、积木、 CAS 等都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既非偶然也非随机,任何单个主体都依赖于其他主体提供的环境。流( flow ):是存在于主体内、主体间、主体与环境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内部模型( internal models ):主体能够预知某些事情,并对外在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反应方式是由内部模型决定的,内部模型解释主体实现预知的机制,主体的内部结构就是其内部模型。积木( building blocks ):积木是组成主体反复使用的构件,上一层次的某个积木可以还原为下一层次的相互作用和组合的积木,使用积木生成内部模型是 CAS 的一个普遍特征。霍兰认为:同时具有这 7 种性质的,没有哪个系统不是 CAS 。 其二,可拓学理论。霍兰的 CAS 理论适用于广泛的 CAS ,如生态系统、生理系统、经济系统等等,其各自的主体等都不同。生态系统的主体可以是生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主体可以是神经元,经济系统的主体可以是公司。这就涉及了把其理论用到某一具体的 CAS 中,构建针对这一 CAS 的理论。显然这需要解决诸多矛盾问题,需要方法和技巧。可拓学就把这种方法和技巧发展成一种专门的理论和技术。曹冲称象就是曹冲以船代秤,解决了秤小秤不了大象的问题。可拓学可参考蔡文教授的论著,此不赘述。 ( 3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的科学阐释。 天人合一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理论的核心,这里简谈笔者对天人合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的认识。在天人合一理论中,三才理论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构成了我们的生存系统,用现代的概念讲,这个三才系统就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圈。天人合一理论体系中的阴阳、五行、气、八卦、三才、应同等各理论相互兼容互补, 共同描述着一个最基本的系统,即生态系统。因为 这些理论都是基于自然生态系统而建构的古代生态学理论,最适合用于生态系统。天人合一理论体系中的阴阳、五行、气、八卦、三才等理论的构成要素具有名、象、属性、数、位等基本特征或称基本点。由于天人合一理论和 CAS 理论都可用于生态系统的描述和认识,故以下将其基本点进行比较(见表 1 )。 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理论的每个基本点都与 CAS 理论的几个或全部基本点具有相关性。如何解释呢?这是因为天人合一理论中的这些基本点都是作了规定的。如“数”被规定了奇偶、阴阳、天地等属性,“位”被限定在三才、六爻、五行、八卦等位置,其它基本点都是这样。就是说,它们都是天人合一理论中的基本点,都是被作了规定的,这就出现了表中的结果。但它们与 CAS 理论的不同基本点的关系密切程度应当有所不同,对此表中并未区分。表 2 对天人合一理论体系的构成理论与 CAS 理论作了比较。 笔者认为,虽然与 CAS 理论的表达形式不同,但天人合一理论与霍兰的 CAS 理论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体现和隐含着 CAS 理论的基本思想和要点,而这正是其科学内涵所在。这不仅为研究和认识天人合一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 在古代,天人合一理论体系被广泛用于诸多的领域,如农学、地理学、天文学、建制管理、经济管理、医学、文化等领域。天人合一理论是基于对“天地万物”这个自然生态系统观察和认识而建构的古代生态学理论,其用于农学、地理学、天文学当是适合的,但为什么能在广泛的领域被应用,这应当有其内在的根据。 在其广泛应用的领域中,天人合一理论被用于解决具有 CAS 问题,甚至为其建构理论,中医学理论就是其中之一。显然,这样建构的中医理论与近现代西医理论截然不同。当基于霍兰的 CAS 理论去研究和认识,中医理论潜涵的奥秘就显示了。这使我们可以基于 CAS 理论对中医理论进行阐释。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天人合一理论具有 CAS 理论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因为天人合一理论体系已经被普适化了,所以天人合一理论体系当是中国古代的系统理论体系,如果从 CAS 理论角度讲,天人合一理论体系可谓“中国古代 CAS 理论”。但天人合一理论又与 CAS 理论有所不同:其某些组成理论,如阴阳、气等理论可自成体系,独立用于其它问题;而组成天人合一理论体系的各理论的综合应用就能够对复杂系统问题进行研究和认识,如天地生系统和人体系统等。 现在基于可拓学来探讨天人合一理论,主要是研究和认识天人合一理论怎样拓展到不同的领域。笔者认为以下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一,“弥纶天地之道”的基本观念。古人认为,天下的道理是相通相类的,小道寓于大道之中,以大道为基础就可以认识小道,这样就会贯通天下之道,不会出大问题。《周易》讲:“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并认为“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二,拓展理论和方法的建立。古人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方法体系,用于天人合一理论体系在其它领域的拓展。如应同论、取象比类、思外踹内等。上文提到,天人合一理论体系主要有阴阳、五行、气、八卦、三才等理论,其理论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有名、象、属性、数、位等,这些理论形态和特征就构成了天人合一理论拓展到其它领域的基本要素。其三,具体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要把天人合一理论应用到其它领域,就是要把天人合一理论的观念、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与该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建构该领域的理论。这就需要对该领域的事物进行具体的观察和研究,以获得该领域的知识。《周易》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其所恒”、“观其所感”、“观其所聚”、“观其会通”、“中正以观天下”等等。这些都是在讲具体的观察研究方法。可见,对具体事物的实际观察和分析必不可缺。 笔者认为,可拓学为研究和认识天人合一理论在其它领域拓展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对此可参见有关论述。 1.2.3 中医理论生态化形态的科学认识 以上的探讨为中医基础理论生态化形态科学内涵的研究和认识奠定了基础,使问题的探讨有了明确的思路和具体的解决方案。就是说,中医基础理论生态化形态的科学内涵可以从 对中医基础理论生物学形态的阐释以对及天人合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的阐释来研究和认识。显然,这已为不再是难事,此不赘述。 需要指出,中医基础理论的生态化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中国古代系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医基础理论的生态化形态就是中国古代系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态。就是说,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系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国古代系统医学基础理论。(待续) 【注:本文已发表,因文字较多,故分次贴在博文。】。。。。。
个人分类: 中医多学科研究|19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听台湾师范大学文学教授讲易经有感
热度 2 wliming 2011-3-2 00:15
这人讲了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让我深深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弱智和愚昧。 这人讲到,中国文化从来没有男尊女卑。他说,天尊地卑,但是天地共存。天就是云啊,雾啊,风一吹就会散,地必须有引力,才能把天吸住,男人就像是天,女人是地,也要有引力,否则,男人就要跑。 这就是这人讲话的狗屁逻辑。这男人女人跟天地有什么逻辑关系啊?怎么能扯到一起来?我想起来一个笑话说,一个茶壶可以配几个杯子,所以,一个男人就应该配几个女人。这笑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啊,可是,逻辑在哪里? 没有逻辑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弱智和愚昧。很难想象的是,这样的弱智文化还有人欣赏,有人津津乐道。
个人分类: 哲学|1547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外华人真的把春节当回事吗?
热度 4 wliming 2011-2-9 11:55
我们常常看到,生活在西方国家的华人,在大街上载歌载舞欢庆中国的传统春节,甚至一些西方国家的首脑也出来凑热闹。于是,很多人就觉得,春节好像成了一个国际性节日,全世界人民都爱中国传统文化。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这是个假象。 很多海外华人,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其实根本不把春节放在眼里。我从一些移民海外的华人了解到,他们已经多年不吃团年饭。大街上的庆祝活动,其实是一些热心的组织者有意而为的,而不是华人自发进行的。
个人分类: 社会|29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藏族传统文化生态概说
热度 1 zhoumeng 2011-2-9 03:40
南文渊 ——摘自《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   青藏高原由于其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被称之为“地球第三极”。这里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被破坏后很难恢复。藏族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藏民族在高原生存发展中,珍惜爱护高原生态环境,创造了与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将此称之为藏族文化生态。本文对此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文章所引用的资料大多是作者在藏区生活30年中实地考察而得来的,同时也引用了有关文献资料。本文认为藏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在藏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的基础之上,通过积极挖掘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使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化建设的和谐。 一、对雪域高原的人文解说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人,藏族人将自己居住的这块土地早已神圣化了,他们认定高原是一块神圣宝地,将它命名为“神圣雪域”。这里的“圣地”、“宝地”,不是一般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文化概念,它取决于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目标与理想   “圣地”——不管它是高山,是湖泊;是险峻,还是平坦,赋予其神圣的依据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藏族文化中,青藏高原的高山成为神山,湖泊成为神湖,地下成为龙神领域,蓝天由天神主宰。整个青藏高原上,自然面貌与人文景观和谐地组合为一体,成为相互依存的完美整体,因而,青藏高原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   在蒙藏高人大师眼里,青藏高原是一方高洁神圣之地。它地处地球最高点,巍巍高山直入蓝天,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天神以山为阶梯,上下往返于天地间;它是地球东部众水发源地,高原之水将生命带向四方,孕育了包括东方汉地、南方印度及高原本地的文明生长;它是群山连绵横亘之地,每一山系都有神山矗立,神山净洁寂静,鸟兽众多,草木丰盛,而人烟稀少,故成为众神游历之地。藏族古籍中写道: “最初,世界为空寂无垠之体。后十方风起,形成大海,再后须弥山拔出海面,四周形成四大洲。南部有瞻部洲,其中心是雪地吐蕃,这是因为吐蕃地高、山多、积雪不化,而周围河水都源于此地,并由此向外流出。”   由于佛光渐照,众生皈佛,从此以后,雪域吐蕃便成神圣之地,藏族史籍中说:神圣藏区也称雪域之地,这是 “观世音菩萨广行净化之土,是吉祥雪山环绕的地区”,“由于观世音菩萨掌管了整个雪域,使高处形成雪山,低地形成湖海” 。   所谓雪域之地,乃由于 “雪山犹如水晶之宝塔,低湖犹如碧玉之曼遮(曼陀罗,有坛城、聚集之意)” 。雪山尤指从冈底斯山到玛沁雪山的护佑藏区的八大雪峰,它们是:雅拉香波雪山、念青唐古拉雪山、玛沁雪山、交钦董热雪山、冈波拉杰雪山、肖拉纠波雪山,觉沃余嘉雪山和协伍喀热雪山,低湖乃指西藏山南地区的拉木措神湖、青海湖和东方诸海。在这诸多雄伟的雪山和美丽的湖水中,映现出种种神奇的迹象,有的显现五百罗汉,有的显现自然文字,有的如同菩萨形象,真是“山高地洁净,历神绕雪峰。”   这就是藏传佛教大师对雪域藏区的看法,当我们聆听了他们的教诲后发现,将青藏高原藏族居住区域命名为“雪域吐蕃”“雪域西藏”、“神圣雪域”,这是藏族人对自己居住的这块高寒之地神圣化、纯洁化的称呼。他们珍爱自己的家园,借助佛光使之神圣。所谓雪域藏区乃是一种文化人类学上的概念。   下面略举几例:   首先值得称颂的就是闻名于世的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   蒙古人称青海湖“柯柯淖儿”,藏族称为“措温波”,都是青蓝色湖的意思。佛教大师称颂青海湖道: “蓝似青色光芒,如日融太空碧苍苍;举目远眺周无边际,其深难测浩荡荡”。“青海湖浩淼广阔,其深莫测,犹如青青的蓝天,眩耀着人们的心意与目光……湖中心的海心山,称为玛哈德哇岛,莲花生曾授记:是龙王菩萨的居住地,众成就者静修之圣地。”   青海湖中有诸多河水注入,湖边四周分布着药水泉、矿泉、温泉,潺潺溪流,青青草地,周边高山峡谷中是茂密森林。高山、草地、森林、花草以及悠然自得的各种鸟兽,把这块土地装扮得如天然乐园。   在青海湖东南方向,祁连山南湟水南岸是著名的塔尔寺所在地区(今青海省湟中县、平安县),《塔尔寺志》称宗喀山的地势是: “天似八辐轮,地如八瓣莲。后山雄伟而秀丽,前山如麦积成堆;南面拉摩日山上,有自显莲花生像,西面高耸石崖上,有自显弥勒佛像;北面达日山之巅,有自显无量光佛像;南方三俱卢舍处,雪山耸峙而连绵。东南二俱卢舍处,乃是著名桑拉塘,北面群山峡谷中,湟水源远而流长。”   位于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东部的果洛地区被藏族史籍称为果洛克松(即果洛三部)。它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久治6县,总面积达7.6万平方公里。果洛北部的阿尼玛卿雪山是整个藏区四大神山之一。它的主峰高6282米,连绵400多公里;主峰及周围山峰全为冰雪覆盖,如水晶宝塔,法幢宝顶,光芒四射,兀然挺立。而山下则松柏苍苍。作为全藏区的神山,它历来受全藏人的崇敬。雪山主峰周围的大小山峰,都是阿尼玛卿山神的“亲属”,因而也成为神山。   年保玉什则又叫果洛山,是果洛人共同崇拜的神山。它的主峰高达5340米,周围据说有360座山峰,360个湖,都是果洛山所属的诸神山与神湖。年保玉什则左侧是朗耶尕吾(白色神牛山),右侧加什达玛(红色神虎山),在四面八方都有其守护之神山。这两座山下,每天都有人来朝拜,也有人来绕山行走或绕山磕头。   群山脚下,便是湖泊,大多数湖泊也是牧民信仰崇敬的神湖,这里的鄂陵湖、扎陵湖、托索湖,以及西部的灿若群星称为星宿海的众多湖泊,都是果洛人崇敬的神湖。   在西藏,自古以来藏族民间崇拜众多的神山神湖。民间宗教本教通过一系列宗教仪式,使对神山神湖的崇拜成为永久的固定模式,而神山神湖则成为藏族文化的载体,成为藏族历史的缩影。藏北高原是本教文化发源的地方,这儿大多为高寒草原,荒漠地带,佛教寺院比较少一些,但几乎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山。其中,有在全藏闻名的著名神山神湖。   西藏著名的神山之一——念青唐古拉山,坐落在藏北高原的当雄草原。它的主峰海拔7100米,周围簇拥着众多山峰。自古以来被奉为西藏的保护神。佛教传入后,又将其看作佛教的护法神。人们认为这儿是一片光明之地,雄鹰高飞,百兽欢腾。在其山脚下,有一神湖叫纳木错,该湖面海拔为4718米,处于高山之巅.蒙古人称“腾格里湖”(天湖)。神湖与念青唐古拉神山是一种“夫妻关系”。每年到这儿朝拜的人都要磕长头转山转湖。   “天上美丽仙境,人间当惹雍措。”藏北高原是内陆湖集中的地方,这片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70多个湖。这儿的当惹雍措是本教信徒崇拜的神湖。转神湖则是各地本教徒、佛教徒的共同活动。   在阿里地区,著名的神山当数冈仁波切。它海拔高达6000多米,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作为神山,它被本教徒看成世界轴心。不仅为各地藏族、蒙古人所崇拜,亦为印度教徒所崇拜。而与神山齐名的是山下的玛傍雍措湖与拉昂措湖。冈底斯山地区被认为是古代象雄所在地,这里是本教文化的发源地。   佛教传入藏区后,又将西藏地区佛教化,以佛的眼光看待诸地,赋予了佛教的神圣色彩。佛教史籍中对藏南地形有神圣化的描写:如桑珠则(即日喀则)。    “桑珠则大地美若八瓣瑞莲,东边是莲花生大师曾以甘露流勾兑的年楚河,河水胜似伸展开来的白绸幔;南边拜恩和冬则地方的草坪好似翠玉曼遮,美不胜览,正中南堆山庄严雄伟;西边的山岳如帝释天的坐骑六牙大象躺卧,低头面对日喀宫,仿佛借以夸耀头顶的肉包;北边的雅鲁藏布江形同奔腾的苍龙,波涛澎湃声恰似苍龙高亢的吉祥颂。此外,桑珠则以罕有的妙善祥瑞使得山脉钟灵;后山宛若大象躺卧,东边桑噶山状若护国天王弹奏琵琶;北边背后的山体好似多闻天子左手抱猫鼬,猫鼬正对着桑则口吐珍宝;西边琼日山状如广目天王。同样,南面山岳增长天王;西南隅的山嘴朝上,好似大声吹奏乐器。”   19世纪来自西方的一位探险者说过:“西藏除了是一种地理现实外,还是一种思想造物。”藏族通过想象、语言、神话及象征符号将地理上的高原解释为“人类学的高原”,一种神圣化的精神家园。神圣生敬畏,敬畏生珍爱。对高原家乡神话的功能作用是珍爱保护它,所以这不是迷信,而是藏族人保护高原环境、美化家园的一种崇高愿望。 二、对自然界的禁忌与保护   视为神圣的地方,也就有了禁忌。凡神圣的地方就是禁忌之地。藏区自古到今,对自然的禁忌已涉及各个方面,成为一种系统的禁忌网。    对神山的禁忌: 禁忌在神山上挖掘; 禁忌采集砍伐神山上的草木花树; 禁忌在神山上打猎; 禁忌在神山上喧闹; 禁忌将神山上的任何物种带回家去…… 对神湖的禁忌: 禁忌将污秽之物扔到湖(泉、河)里; 禁忌在湖(泉)边堆脏物和大小便; 禁忌捕捞水中动物(鱼、青蛙等)。    对土地的禁忌:   对土地的禁忌,一般牧区与农业区是有区别的。在牧区,人们严守“不动土”的原则,严禁在草地胡乱挖掘,以免使草原土地肤肌受伤;同时,禁忌夏季举家搬迁,另觅草场,以避免对秋冬季草地的破坏。在农业区,对土地不动是不可能的,但是出于对土地的珍惜,又有另外的禁忌,动土须先祈求土地神;随意挖掘土地是禁止的,而且要保持土地的纯洁性。比如农村有这样的禁忌:不能在田野赤身裸体;在地里不能烧骨头、破布等有恶臭之物。    对鸟类、兽类的禁忌: 禁忌捕捉任何飞禽; 禁忌惊吓任何飞禽; 禁忌拆毁鸟窝、驱赶飞鸟; 禁忌食用鸟类肉(包括野外的和家养的); 禁忌食用禽蛋; 禁忌打猎: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有写打猎的情景;但大多藏区是禁止打猎的,尤其坚决禁止猎捕神兽(兔、虎、熊、野牦牛等)、鸟类及狗等。 对家畜的禁忌: 禁忌侵犯“神牛”与“神羊”(即专门放生的),神牛、羊只能任其自然死亡。 禁忌陌生人进入牛羊群或牛羊圈; 禁忌外人清点牛羊数;禁忌牲畜生病时,外人来串门做客; 禁忌食用一切爪类动物肉(包括狗、猫等); 禁忌食用圆蹄类动物肉(驴、马、骡等); 禁忌在宗教节日(正月十五、五月十五、六月六日、九月二十二等)宰杀牛羊;同时每月十五、三十日也视为禁止杀生的日子。    其他动物禁忌: 禁忌捕捞水中任何动物; 禁忌食用鱼、蛙等水中动物; 禁忌故意踩死打死虫类。   除此以外,藏区还有对火及灶的禁忌;对居室的禁忌;对树木的禁忌以及人事方面的禁忌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自然禁忌对生态环境有直接保护的意义: 1.由于对自然界的禁忌而产生对自然的崇敬、感激、畏惧和顺从之情。   许多禁忌的对象是藏族所崇敬的自然神,如神山、神湖、神鹰、神牦牛等等,神山是祖先之神,或全藏人全部落的保护神;神鹰也被看做众鸟之王,天葬的尸体靠鹰来处理,等等。出于对神的尊敬而产生了诸多自然崇敬性禁忌。   有些禁忌出于对自然的感激之情:牛羊是藏区牧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牧人的伙伴;狗忠心耿耿守护牛羊,是牧人放牧之帮手;土地草山养育着一切生灵;泉水湖泊是高寒干旱之地珍贵之物。出于对大自然和相依为命的动物伙伴的感激,从而产生了对他们的保护禁忌。   有些禁忌出于对自然的畏惧之情:狂风暴雨、大雪严寒、雷鸣地震、蝗虫鼠害、疫病肆虐,都会使生活在大自然的藏人感受极大震动,他们将自然灾害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于是格外注重人的行为,尤其对自然界发生的行为约束。用禁忌的手段使人们顺从自然。这些禁忌来自对自然及自然灾害的畏惧:如果挖掘了神山或采掘了神山上的草木并带回家,家中便不平安;如果在湖中或泉中小便,那么阴部就会肿烂;如果在神湖中扔脏物,便受龙神惩罚,其标志是得皮肤病;如果打猎就会受山神惩罚,“猎人触犯微灵山,山神的冰雹降下来”。   还有些禁忌是人们对自然规律顺从的表现:比如夏季牧民不搬家,是因为夏季是草原牧草生长季节,不能让牲畜践踏;不在草地上挖水渠,是因为水道易形成水土流失,破坏草场;挖掘采集山上草木会造成草山沙化…… 2.自然界禁忌的核心是不能触动自然界,因此保护自然的完整,就是保护自然生命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平稳发展。   按照高原牧人的观点,凡未被挖掘破坏的草地是“活地”、“健康之地”,即有生命力的土地;而已被挖掘铲了草皮是“死地”,因为剥去了大地之皮肤。因为牧人们严格遵循这不能触动自然的禁忌。这样保护了大片草原千百年来未受破坏。禁忌使牧民只能有限度按自然规律使用草场(四季轮牧法),但决不会挖掘毁坏草场。   不触动自然的禁忌使高原有大片牧场处于自然原始的自生自长状态,二者正是遵循了自然界的一条重要规律:生态环境的自然生长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繁荣的重要条件。在高寒草原生物生长极为艰难。几千年来,牧人通过禁忌保护了草原,使草原生态维持了较好的状态。而禁忌松弛或被忽视的那些年,草原生态急剧退化。从中可知自然禁忌的意义。我们看到青藏高原凡属神山神湖的周围地区,千百年来禁忌最为严厉,同时也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这些地方林木茂密,牧草丰盛,山清水秀,风光美丽。这都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保护的结果(当然历史上这些地区也遭到过破坏,比如清朝时期对布藏丹津起义的镇压,焚毁了大批寺院,同时也使寺院周围林木遭到破坏)。   对神山神湖以及动物植物的禁忌,保护了青藏高原许多珍贵的兽类、鸟类与鱼类的生长,保持着高原生物的多样性。虽然高原的人们是从宗教的意义来保护一切生物的,但其效果却维持了生物界正常的食物链,使生物的多样性优势得到发挥,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比如,祁连山去野牛沟的牧人告诉笔者一句话:草好的年月,狼不吃羊,草不好的年月,狼才吃羊。刚听此话不甚明白,后来经过多次交谈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家畜放牧的草原,如果牧草丰盛,作为不喜在高寒草丛中生活的老鼠、鼠兔、旱獭就会转移到离家畜牧场较远的荒地,这儿是野生食草动物出没的地方。而这些动物又是狼的食物,狼自然会跟随这些动物。这样家畜就会少受狼的袭击。所以人们一般不去侵犯任何生物。高原上的人们并无“害虫”、“害兽”的观念,也不会为了谋利去杀害生命。 3.许多禁忌是为了和自然动物保持一致、协调,而尽量消除同自然运动规律相悖的行为。这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表现。   在夏季,牧人一般在高寒地区放牧,且只守自家牧地,禁忌向别处搬迁。这是因为夏季是牧草生长的季节,随意搬迁会践踏牧草生长。   在农业区,夏季的禁忌主要是不让人践踏麦田,无论何处,禁挖动物洞穴,禁忌掏鸟窝,禁忌捕捉幼小动物。这种禁忌主要是不干扰侵袭动植物的正常生长。   大多数藏传佛教寺院每年七月间禁止僧人出外踏青,即使民间百姓家举行正常宗教活动,也不让僧人出去,其理由只有一条:害怕会踩死路上的小虫。   同时,要保持自然顺序,不要打乱、随意更改。作为牧人,放牧活动应严格遵循季节的更替而转移,夏季上高山,冬季居低洼。牛、马、羊各有其放牧地。不分地界,不循季节胡乱放牧,便犯了禁忌。农人亦按季节安排农活。同时众人行动统一,故有了按僧人活佛指令统一搬迁牧场,或统一从事春耕秋收的规范。 4。许多禁忌是为了保持自然的圆满、完整。在草原上,哪一处草地被人挖掘,人们总觉得不顺眼,草原出现孔疮,如同人生皮肤病,是不好的现象。因此,尽量不去毁坏草皮。   保持自然的圆满,也许让自然处于纯洁、神圣状态,而不使其污染。比如严禁向湖水、泉水便溺,是为了保持水的纯净;严禁夏季在田间焚烧骨头、衣服等物,是要保持田地五谷的圣洁。严禁灶火中烧骨发出臭味,是要保持火的圣洁。   对藏族人来说,有关对神山神水的禁忌以及“不杀生”的禁忌,已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或公约,而是心理上的一种坚定信念。这种禁忌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控制着,成为一种内化了的观念和行为,一种道德规范。就是说,只要触犯它,就会导致令人不能阻挡的灾难。因此,严守此类禁忌是自然的行为,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   祁连山地蒙古和藏族牧人们,到神山面前,如同见了活佛一样,他们很远就要下马、磕头,恭恭敬敬,不大声喧哗,他们将路上或路边石块拣起,堆放在拉泽处或连接拉泽的小石堆处,人们肃然静默,惟恐惊动山神。而“不杀生”的禁忌,使人们不敢妄动任何生灵,包括鸟兽虫蝇;行路遇见爬虫便绕开它;飞虫飞到身上或屋里不打它;许多牧民并不主张以药灭鼠、以器捕杀狐狸。他们认为过去草原不用毒药灭鼠,老鼠也不危害草原,主要是由于对草原保护得好,牧草长得丰茂,而高密的牧草下高原鼠不易生存;此外,被保护的草原生存大量兽类与鸟类,都是老鼠的天敌。表明在生物多样化的环境里,不同生物自然实现平衡。   在整个藏区,无论是上层官府,还是各个部落;无论是寺院,还是俗人,都有一套执行禁忌,惩罚犯规的法令、规定。这样便使自然禁忌走出习俗范围,成为外显的社会制度规范。 1.藏区政教合一的政府制定颁布的法律   早在吐蕃王朝时期,藏区有了以佛教“十善法”为基础的法律,其中规定要信因果报应,杜绝杀生等恶行;也有严禁盗窃部落牛羊的规定。同时,对藏区生态环境保护也有规定。   公元1505年法王赤坚赞索朗贝桑波颁布文告: “尔等尊卑何人,都要遵照原有规定,对土地、水草、山岭等不可有任何争议,严禁猎取禽兽。”   达赖喇嘛作为藏区的最高宗教领袖曾颁布了许多专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法旨:   公元1648年,五世达赖喇嘛颁布禁猎法旨: “教民和俗民管理者、西藏牧区一切众生周知:……圣山的占有者不可乘机至圣山追赶捕野兽,不得与寺中僧尼进行争辩。公元1932年,13世达赖喇嘛发布训令,提出:“从藏历正月初至七月底期间寺庙规定不许伤害山沟里除狼以外的野兽,平原上除老鼠以外的动物,违者皆给不同惩罚。总之,凡是在水陆栖居的大小一切动物,禁止捕杀。文武上下人等任何人不准违犯。……为了本人的长寿和全体佛教众生的安乐,在上述期间内,对所有大小动物的生命,不能有丝毫伤害。”   17世纪初由西藏噶玛政权发布的《十六法典》中说:为了爱护生灵,施舍肉、骨、皮于无主动物。为救护生命重危之动物,使他们平安无恙,遂发布从神变节(正月十五)到十月间的封山令和封川禁令(即禁止进山狩猎、禁止下河川捕杀水栖陆栖大小动物)   17世纪后期由五世达赖喇嘛制定的《十三法典》中说: “宗喀巴大师格鲁派教义对西藏地方政教首领曾颁布了封山蔽泽的禁令,使除野狼而外的兽类、鱼、水獭等可以在自己的居住区无忧无虑地生活。” 这个法令与其他根据“十善法”而颁布的法令一起实行。同时,《十三法典》又重申了封山蔽泽禁令,明确规定: “在假日的五个月发布封山蔽泽令。”   上述法规中有一明显的时间界限:即春夏季节要封山蔽泽,以保护生长中的植物与动物。表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服从。 2.各地区各部落规定的法规   青海刚察部落内部规定:一年四季禁止狩猎。捕杀一匹野马罚白洋10元;打死一只野兔或一只哈拉(旱獭),罚白洋5元。川西理塘藏区部落内部规定: “不准打猎,不准伤害有生命的生物。若打死一只公鹿罚藏洋100元;母鹿50元;雪猪或岩羊一只罚10元;獐子、狐狸罚30元;水獭罚20元。” 甘南甘加部落规定: “在甘加草原禁止打猎。若外乡人捕捉旱獭,罚款30元;本部落的牧民被发现捉旱獭,罚青稞30升(每升5市斤)。”“夏克家划定山林牧场为神山、‘禁地’,不准牧民进入,并有晓谕牧民的告示,如:罗布麻山上林木系不可侵犯的神林,不许在此砍一根柴。倘敢违犯,吊九次外,并罚白银25两。”   这类规定在执行中是十分严格的,凡越界放牧,偷猎动物、偷砍林木者,被发现后,部落首领、寺院僧人及部落长者都要集体审问,周围观众嘲笑羞辱犯禁者,最后他须向大家一一求饶,诚心认错,并立即赔偿。但无论怎样赔偿,其精神上所受伤害终生难愈。这是因为藏区还有一种不成文的规范:违禁者本身成为禁忌者,人们由于鄙视他而疏远。   无论是卫藏地区,还是安多藏区,藏族人普遍歧视下列职业者:猎人、铁匠、木匠、捕鱼者等。这种人因为屡次犯禁,采集捕杀生物,制造挖掘工具或者破坏草场,故他们已属毫无社会公德脱离佛法教规的人,而这种人是卑鄙的、低下的,人们一般不愿与他们来往,他们实际上成为社会贱民,所以与大众疏远,成为禁忌者。到这种地步,他们的生活便异常艰难。藏区过去少有此类职业者,便是这个原因。 3.藏区寺院维护寺院所属林木草地   在藏区,凡修建寺院的地方都呈吉祥状态,都是神圣之地,因而也成为藏人所重点保护之地。寺院自己周围的地域划分为寺院所属地。除了少数地处高寒草原地带的寺院将周围大片草原划寺院外,大多数寺院地处较低海拔地区,气候温暖,宜于林木生长。历史上寺院要么选择有山有水有林有草之地;要么寺院建成后,僧人们种草植树,几百年过去后,经精心保护,各处寺院都拥有大片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与肥沃的耕地。当然在历史进程中,寺院所属的土地也不断受到侵犯和剥夺,地方恶势力的侵占,外来移民的蚕食,官府的剥削等,使寺院所辖地区也在缩小。尽管如此,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多寺院仍拥有自己的森林、草地与耕地(农学家的研究表明:青海地区一些寺院周围的森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几千年前高原气候温暖时期所保留下来的原始森林)。   青海省1958年民主改革前夕,共有藏传佛教寺院722座。另有静房、小型佛堂近千座。甘肃省1958年前夕寺院有369座,静房数百座,其中寺院共拥有森林草地约21万亩,较大的寺院如郭莽寺、拉卜楞寺、佑宁寺、宗玛寺都占有森林面积1万亩以上,耕地草原面积也上万亩。较小的寺只占几十亩林地,也有只占草山未有森林的。每座寺平均占有森林草地面积1000亩左右。至1958年安多地区共有1200余座寺院,总计占有森林草地面积120万亩。这些森林大都是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原始森林。   寺院为保护自己的这些森林草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努力;僧人要在荒地上植树;采取措施精心保护;又要回击企图侵占破坏林草的人。对于寺院所拥有的森林,寺院制定严格的制度,严禁僧人和俗人破坏、砍伐。各寺院在这方面采取了种种措施:将寺院所在地的山、水封为神山神水,任何人不得触犯、侵占、污染;神山与神水处的一切生物、花草、树木、放生的牛羊、出没的野兽、爬行的虫蛙龟蛇、飞鸟飞虫,均属神圣不可侵犯之列;僧人严格执行“不杀生”戒律,不宰杀牛羊、不伤害一切生灵,每年藏历6月到7月有20天时间僧人不出山门,以免踩死地上各种爬虫;寺院每年举行“放生”仪式,以此来教育感化民众善待一切生物。尊重动物生命权利。   藏族自然禁忌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因而对自然的保护性禁忌是一种非常自觉的行为,一种必须要这样做,否则会引起灾难的心理倾向与道德规范,而藏区部落及政教合一政权所颁布的保护水草动物的法令,则是对民间自然禁忌的扩大与具体化。这样,自然崇敬观念、自然禁忌机制、道德规范与世俗法令共同构成了保护自然环境的网络。从文化上讲,这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而在发挥功能作用。禁忌与法规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崇敬之上的,没有崇敬信仰,法规不可能被执行。今天,国家环境保护法已颁布多年,许多人对它知之甚少或知而不行,除了别的原因外,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亦缺乏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是很重要的原因。   古人云:“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平而民不疑。”对人的各种欲望若无禁戒,则必然产生贪婪无度、专横霸道、欺诈邪恶、贫富分化、社会混乱的局面。以戒律控制欲望、警戒邪念,是道德高尚、风气清明的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自然禁忌中的迷信因素在淡化,但作为一种环保意识,它仍在起有益的作用。 三、俭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一)对世俗物质财富的追求是多数人的生活目标。但是,在藏区,人们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寺院成为藏族人的寄托地,进寺院当僧人,成为人们(至少是大多数男人)的生活理想。18世纪中叶,藏区僧侣达48万人,占当时藏族人口134万人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果除去妇女儿童,那么成年男子至少有一半或6、7成人口在寺院,这与“家有二男、一人为僧”的说法相吻合。   而在家的农牧民,除了自己尽量参加宗教活动外,倾其全力供养庞大的僧侣群体、建设大小寺院,则成为他们全部世俗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   据1955年对黄河上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阿曲乎部落的调查,该部落157户牧民1955年一年中宗教活动方面开支共64550元,占157户人家全部收入的43.9%。在果洛藏族自治州,50年代牧民的宗教开支一般占全年总收入的一半左右。   不要认为民众将财富捐献给寺院是无偿的。实际上,当寺院集中了农牧民的财富后,除了用于寺院建设外,又通过另一种方式将财富返还于民众。   首先,民众捐献于寺院的食物及钱财,很大一部分用于僧众日常消费中,由于历史上藏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1名男子出家为僧(也有尼姑),所以广大民众捐献的很大部分仍用于出自民众的普通僧人。   其次,寺院举行大型宗教活动时,周围民众基本都参加,寺院将有关财物赐于民众,并为僧俗大众准备大量斋饭,实际上花费不少。寺院还在民众遭受自然灾害时,往往施舍大量食物。对贫、病、孤、寡者有时也有一定的施舍。在历史上有这样一典型事例:公元1260年左右,上师八思巴回到西藏,在朵甘多新寺曾经接受僧俗大众大量捐物。其中一天之内收到1500函珍贵经典,还有土地、寺院、财宝等。过了10年,八思巴在藏曲弥仁莫召开法会,向7万余名僧俗大众捐献黄金963.3两,白银9大锭,锦缎41匹,彩绸缎6000余匹,茶叶120大包,蜂蜜600余桶,酥油13728克,青稞37019克,炒面8600克。这样大规模收取民间布施,后又施舍于民众,也能说明寺院与百姓之间利益分配关系。   实际上,许多著名大活佛,都在不定期地向民众作这样的施舍。在当今社会有的活佛对某些民间福利事业如学校教育、文化建设及灾民专门进行捐献。   民众向寺院僧人施舍,寺院又以某种方式将部分所得财富还原于民众,这种财富分配关系的意义自然是一种经济上的馈赠。但是,民众与寺院之间的财富往来关系的意义却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它实际上是藏区自然、文化、社会生态系统中有机构成部分,对整个系统都有影响,尤其对社会的正常运行,精神领域的健康发展都有意义。   首先,民众将维持生存所需之外的财富捐赠于寺院,它培养了民众对自己生活目的,生活意义的确定:生活不是为了追求世俗社会中的物质利益,而是服从于精神上的追求,摆脱轮回,渴望解脱,这是人生最终目的。为此,世俗的物质财富只是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使人有气力从事善行。除此以外,便是多余的,应该奉献于宗教,奉献于众生。   既然认定人应过一种清贫而适中的生活,不该屯积财富。那么,人从一开始不该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东西。藏族人很早就在藏南河谷发现砂金,可是一直未去开采。近代以来,随着内地及国外商人的涌入,人们广泛知道像买卖冬虫夏草、鹿茸麝香可获大利,但是过去当地多数藏族人并没有大规模地采集,始终对此行当不屑一顾,正是这样一种处世态度,才维护了高寒地区生态环境的比较完整。   其次,由于普遍奉行一种清贫的生活方式,游牧社会维持着全社会普遍的清淡生活,由于对获取财富持一种淡漠态度,也就减少了人际之间为利益的竞争,竞争的淡化又导致人际之间一种互助、协商、和平的道德风尚的形成。   第三,民众对寺院的供养布施,使寺院有可能创造出精美坚固的宗教艺术品,包括金身佛像、佛塔、壁画等,修建了华丽雄伟的佛教寺院,印制了丰富的宗教作品和民族文化作品,从而使藏族建筑、美术、雕塑、印刷、音乐、绘画、文学、历史、医学等各种文化艺术作品得以保存和发展。试想如果在广袤高原只有辽阔荒野而无寺院,藏族文化又何以能得到保存呢?寺院文化精品绝对不是活佛的,也不是寺院的,而是整个民族所创造、所拥有的,对寺院文化的摧残实际上是对整个民族文化的摧残。   第四,民众对寺院僧侣的供养,使藏区社会中形成了专门的知识分子集团——僧侣群体,使他们有条件专门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本来,在过去几千年中,无论那个社会,从事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造研究工作,只是极少数较为富有且有闲暇的人们的一种爱好。在藏区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生存极其艰难,既无闲暇又无财力从事这类精神活动。寺院及其供养制度,便为藏族中多数家族中的一两位成员提供了一个摆脱日常生活烦恼、专门从事精神活动的机会,因为几乎每个家都有子女进入寺院做僧人,从而使较为广泛的民众享有精神活动的权利。因为民众的大量施舍供养,使大批僧人能够脱离世俗生产,专心致志从事宗教文化活动。   僧人群体全身心地投入宗教研究和宗教活动中,他们的价值取向引导着全藏人的生活目标:向往觉悟,行善乐施,他们世代对宗教文化的积累,从而保留发扬了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了系统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佛教教义、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由于僧人们的辛勤努力,他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各学科的学术经典,精美的艺术作品,宏伟的寺院建筑,等等。同时受僧人价值观的影响,藏族人民形成以宗教道德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意识,至今仍影响着藏族人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   (二)“回归自然”、“保护自然”,我们在呼喊这些口号时,往往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外,以一种自然的主人来提醒自己:我们脱离自然太久,现在该回自然中休息一下了。但是,藏族人从来没有这种将人从自然中分开的观念,他们始终坚持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于自然中,与自然万物共同生长。人的生活始终融于自然之中,否则便是异常。   藏民热爱自己的草原,说草原上有金瓶似的神山,明镜般的神湖,翡翠般的森林,彩云般的鲜花。藏族语言中,一般不说登山、上山、下山之类词语,而只说“进山”、“出山”、“山里去了”,因为山——自然不是攀登、征服的对象,山不是独立于人之外,山是人的居住地,但心目中山就是统管者和依赖者,人是山体的一部分,人与山融为一体。人与山体的其他生物一样,崇敬山、保护山,不可能敌视山、破坏甚至征服山。当一些运动员爬上高山后称:“征服了某山峰”,当地农牧民对此却颇不以为然,“爬上山就算征服了山吗?”“山能征服吗?”人只能敬畏山,与山融为一体,而不能去征服它。   游牧人常年维持清贫生活。一壶清茶、一碗青稞炒面,是长期的饮食结构;一件羊皮祆,白日当衣穿,夜里作被盖;一顶帐篷是全部家产,成年累月在高寒草原与牛羊为伴。世人认为其苦不堪忍受,而牧人却视为正常生活。而且,这并不是低贱人的生活,它是整个部落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人们心甘情愿维持普遍的清贫生活,并不刻意追求财富,过奢侈生活。这已成为做人的准则,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人们说: “男人节制是智人,女人节制是贤女,大官节制是伟人。” 在藏区,一个部落所属的地域,其一切资源和生物(草山、泉水、土地、家畜、野生动物)都被认为归自然所有,而使用权归该领域一切生物,包括人和其他动物。   因此,人们得到任何财富或收获,他要与周围人、周围的动物均等分配。 “露水大的一点东西分着吃,针尖大的一点活儿一起干。幸福与快乐若降临,共同享受无偏私。” 打猎时,猎人捕获了猎物后,在他未拿回家向神佛、向家人、向邻居分配前,任何一个外来人首先看见了猎物,猎人便要与其平分。如果是众人集体狩猎,那么,获得猎物众人平分。以后,别人获取了猎物,也照此分配。   环青海湖的藏族部落之间每年有几次重要的生产互助与财富相互馈赠活动:5月份,各户牧民的母羊产羔已结束,牧民们准备阉割公羊羔。于是几户或十几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组,轮流到各户阉割。主人宰几只羊慰劳帮忙人;待到8月份剪羊毛时,又组成互助组到各户剪羊毛,主人同样宰羊招待。这种集体劳动、集体食宿要持续十多天或二十多大。此外,节日期间各户都要相互馈赠礼物,至于婚丧嫁娶,全部落的人都要前去张罗,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互助馈赠成为一种互惠性的活动,各家各户都有赠送的义务,同时也得到了部落民众的认可。一个部落在这种相互援助中维持着他们的正常生活。   在辽阔的藏区,热情地招待外来的旅行者、僧人及各部落的人,这是世代相传的习俗。 “客人来了,请坐下,先喝茶,再敬酒。空肚子说话,不是牧人的规矩。” 无论是亲戚还是陌生人,只要人家前来你的帐篷投宿,主人须尽自己力量招待客人,给他饮食、让他住宿,主人陪伴他说话。在过去高寒封闭的牧区,人烟稀少,帐篷中偶尔来一客人,牧人自然高兴,就像生活在喧闹拥挤的城市的人渴望回到清静的大自然中去一样,生活于寂静的自然中与动物交往的牧人,对于外面的人类社会永远充满着好奇向往之心。见到外来人,牧人渴望了解外面社会的奥秘。所以与客人长夜漫谈、喝茶、饮酒,是他生活中一大乐趣。在这里人们遵循着一条古老的人际相处原则:人类皆兄弟,财富应共享。不仅要与人类共享财富,而且要考虑到同一环境中其他生物的需求。在部落地域既留有家畜食用的草场,也留出足够的草地供野生食草动物食用。比如,低洼处牧家畜,高山处留给野生动物;野生食草动物到夏季牧场后,牧人一般不会惊扰它们。   富贵长寿,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既富贵又长寿,算是圆满幸福的人生。虽长寿但贫贱,不算成功的人生;虽富贵但不长寿,也是“英年早逝”,实在可惜。但是传统社会中的藏族人并不刻意追求这种目标。他们随缘任运、顺其自然。有位僧人说过:人活上几岁是活一次,活上80岁也是活一次,都到世上走了一趟,各自命运不一样罢了。所以对早年死亡也并不要过分痛惜,老年人也不要以长寿而自高自傲,更不要刻意追求长寿。老年时代,怀揣木碗,手持念珠,骑上慢牛,游走天涯,或到人家投宿乞食,或到寺院磕头拜佛,无牵无挂,无物无欲。冷眼看人世,放歌向原野,岂不快哉!   另一种活法则是白日捻毛线,转经轮,晚上诵佛经、磕长头。日升出帐浴阳光,日落进帐烤粪火。行则跟随人后,聚则闭口少言。儿孙勿念,牛羊莫牵,但念佛教,只行善事。轻轻地退出社会,悠悠地随缘任运,静静地老衰死亡,悄悄地转世投生。这是最自然的死亡法。(也就是说不要强作青年状,不要对青年一代指手画脚,以为没有自己下一代会迷失方向。)   那么,什么物品最为珍贵呢?对此,虔诚信仰佛教的藏族牧民有自己的看法:祭神、祭山、祭湖时所用的自然是珍贵之物;敬献给尊贵客人的,治病救人的也是珍贵之物,那么,它们究竟是些什么呢?   最珍贵物品是:青稞、豌豆、大麦、小麦;牛、羊、马及岩羊、黄羊、野牦牛的毛;金银、珠宝;大黄、羌活、柴胡、蒲公英、藏红花、冬虫夏草、灵芝、雪莲等药物。   人工制作的珍贵物品是:拥有百头奶牛人家制出的酥油;一百只绵羊肩上的肩毛;三白(鲜牛奶、酸奶、曲拉)与三糖(红糖、白糖、蜂蜜)食物;精制的金银碗(用来向佛敬献食品)。   神圣地方的也是最珍贵的:冈底斯山的圣石,阿尼玛卿雪山圣石;玛旁雍措的圣水,青海湖的圣水,布达拉宫山上的土,白色动物的皮毛。   由此可见,最珍贵的物品也是最平常的,它们都是自然界所拥有的。山石、水土、植物、动物,这些是藏区常见的。而别的社会视为宝贝的金、银、钱、财等珍稀物,藏族并没有特别的看重。至少在传统的牧业社会里,金钱并没有特殊意义,人们交易是物物交换,货币并没有起媒介作用。而金、银作为一种贵重的金属,主要用途是塑佛像、镀屋顶,让佛像闪光,让寺院生辉。另外一种作用是以金银来作祭品,以祈祷万物生长,消除自然灾害。比如:“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及各地官员将各种珍宝埋于一些圣地内环行路之内,其数无量,由是可使大地生光,天降时雨,旱、霜、雹、植物锈病及饥馑等均无,疾病不乱发生,吉祥如意!”他们用金银促使大地万物生长繁荣,是因为最珍贵的东西可以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也会保护人自身的生存。珍贵者于大地珍贵,于万物珍贵,于民众珍贵,于佛法珍贵。如果珍贵者成为个人私有财产,为个人利益而不惜破坏环境谋取利益,那么珍品就成为害人之物了,人们说: “恶人的茶酒是毒水,悭吝人的钱财是火坑。” 四、藏族传统游牧方式   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发展自己。为此,藏族传统的牧业活动与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方式都非常注意保护环境,限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经济活动保持同自然环境的协调。   藏族牧民的空间意识中,他们认为一个部落所处的地域是人、神和动物的共同居住区。因此,这块区域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在神灵面前都是平等的。它们都源于同一种生命体,长期演化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感应,互为因果,共生共存的密切关系。   人类畜牧活动的目的是,既要照看家畜又要保护水草,在此前提下获得有限生产生活资料,以维系自身的生存发展。所以牧民畜牧活动并没有积极介入自然生态系统,并没有加以主动开发和过分干预。在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中,既要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权利,同时又要与其他生物共同生存。至少不至于造成其他生物的灭亡和消失。这便产生了人对自身生产、消费的限制和对自然界的有限利用为特征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处理牲畜饲养与牧草生长关系中,牧民认定,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都是与人共生的,相依相存的,因此就要兼顾各方利益均不受侵害;作为牧民,既要保护畜养动物,又不能使养育食草动物的基地——草原草地受到致命的损害。在动物之间的关系中,牧人既要畜养已驯化了的家畜——牛、马、羊等,但也要注意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利。草原上的这些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有时会对牧民家畜生存造成威胁。比如,一个地方野生食草动物过多,就抢食了家畜牧草;狼也是家畜的危害者。但牧人认为这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现象。当发生大雪灾时,高山野生动物就会下山抢食牧草;当草原野生食草动物急剧减少时,狼才会袭击家畜。对此只能通过调整系统内生态平衡来解决。于是产生了种种宗教仪式和经济活动规范。其中畜牧活动规范至关重要。 (一)畜牧类型与数量控制。 现代经济学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财富,即实现经济效益最佳化。利润是人们经济活动的最大动力。除此以外的非赢利性经济则被认为是非理性的。 按这种观点,畜牧业经济,自然是要饲养更多的家畜以获取更多的利益,使人发财致富。不过,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畜牧业中,我们却发现了与现代经济学模式不完全一致的另一种方式,这便是对高原生态环境加以融合的畜牧方式。这种畜牧方式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放生”类型:饲养“放生”家畜是人与各类家畜共同生活在一起,人对家畜采取一种永久的照顾、看守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成为一种人畜同生的现象,也成为牧民的生活方式,牧民将自己家养的牛羊都看成“放生”的,将牲畜从生到老死一直在看护、照料,从不宰杀,也不出售,牧民在放牧过程中每年获取的牛羊毛、牛乳等产品供自己消费。同时“放生”牛羊的主人亦将牛毛、羊毛及自然死亡的牛羊皮及其乳制品驮到农业区,换取青稞炒熟磨成面粉,作为日常“糌粑”食用。 “放生”作为畜牧活动的中心和目的,这在藏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只是“放生”的数量不同,有的牧人只放生自己畜群的1/10,有的放生1/3。也有人是象征性地放生一两只(头)。这里较为典型的是20世纪20~50年代西藏山南地区的“赤钦”,他是统管山南拉加里地区的王爷,辖区方圆3 500平方公里,具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制度。历史上赤钦直接接受达赖喇嘛的指令,行动上不完全接受噶厦政府的支配。赤钦全名叫拉·朗杰加措,他管辖2 000余户农牧民,直接拥有7 000亩耕地、12个牧场;饲养牦牛近4 000头、绵羊2 800只。赤钦将饲养牛羊看做一种慈善事业。饲养数千头(只)牛羊是为了照料牛羊安全度过一生,因此,他的牛羊全部是“放生”的牛羊,既不向外出售,更不宰杀。只是让牛羊在他和他雇用的牧人照料下,成长、肥壮、自然老死。赤钦家族及其雇工每年的生活费用主要取自每年自然死亡的牛羊及皮毛畜产品。   其二、淘汰瘦弱体保护整体的类型。所谓保护整体,即牧民在放牧过程中,每年冬季初挑出一批老、弱、病、残的牛羊,及时出售或宰杀。这样做,从牧民心理看,认为这类牛羊在冬初不及时淘汰,那么来年春季牧草干枯,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就会冻饿死亡。从保护其他牲畜,保护草场出发,这种牺牲小量保存大量的策略,是让大部牲畜发展、草场受到保护的适宜策略。至少一个部落中多半的牧民在“放生”的同时亦采取这种方法。   其三、维持生存型,即牧人畜牧牛羊为了获取生活资料生存,同时也保护草畜生态平衡。但是满足牧民生存消费的需要,也仅仅维持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内,靠养畜来推动经济增长,积累更多财富的想法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二)家畜种类选择。 如果从经济效益计算,牧民大量饲养绵羊是最有价值、最有利可图的。藏绵羊生长繁殖快、食草量较少,其羊毛在国际市场上号称“西宁毛”而驰名,羊毛产量比牛毛要多,故能获大利。而牦牛繁殖少、生长慢、食草量大,牛毛产量很少,故从经济上看养牛是不划算的。但是,一个部落的经济、生态系统中,往往不是以羊为主。青海南部果洛地区牲畜结构比例中,绵羊与牦牛的比例为1:1.1,环青海湖地区为3:1。牧民将自己畜群中主要两大类家畜——牛与羊分为这样的比例,实际上有生态学、经济学与文化学方面的根据:   从地理学看,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进行选择,果洛地区海拔3 800~4 500米,牦牛高度适应这儿的高寒环境。环湖地区海拔高度略低于果洛地区,也在3200米以上。牦牛耐寒冷,善爬高山,能食高寒地草,故自古以来一直繁衍生存。   从生态平衡的意义看,一个生态系统中,一定的生物都有互补、互助的功能,以维系生态平衡,所以一定的生物种类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牦牛生活于高寒地带,它可以利用夏季牧场最高最冷地方的牧草,亦可利用绵羊不能利用的湿生植被,同时采食牧草的高度较低。所以牦牛与绵羊的资源生态位置有错位,从而使一个地区的牧草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另外,牦牛可以到一般绵羊到不了的湿地、高寒地去觅草,它们的粪便可以为这地方的植被提供养料。同时,牦牛对高原寒冻、雪灾、大风等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牧民们认为,大量的牦牛与绵羊共同生存,绵羊生长似更容易、更健壮。而单独的绵羊群则成活率低。   从经济效益看,牧牛是保证牧民维护自给自足生活的主要来源。牧民的住所——帐篷原料全部来源于牦牛;牧民食物中主要成分肉、乳、酥油亦来自牦牛。牧民部分生活生产工具如绳、皮袋等来源于牛;牧民的燃料主要是牛粪。同时,牛又是草原主要交通工具,牧民靠牛驮运搬家。从文化角度看,在藏族民间牦牛尤其是白牦牛是以神的形象出现的,人们对牦牛保持着崇拜的信念。家有牦牛,给牧人精神生活带来丰富的内容。   牧人普遍有与其他动物同生同长的观念。自古以来,牦牛、藏绵羊生活于高寒高原。作为牧人,只是想维持这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想为谋利益而人为控制某种动物。所以我们看到每个部落、每个牧户中总是饲养绵羊、牦牛、马、狗及少量山羊共同存在的情景。   牦牛、藏羊、马、少量山羊及狗,是藏族牧人的主要饲养动物,这种选择,乃是对高寒自然生态环境适应的范例,只有牛羊马能利用广袤的草原,啃食绿色植物茎叶,而不会对其根部产生破坏。同时,它们的反刍功能能充分利用牧草。在牧区人们不会饲养猪,猪需要大量粮食饲料,如果开垦草地种植大量饲料,势必造成对草原的破坏。 (三)游牧方式。 游牧方式是一种较典型的既饲养家畜又保护草原的方式。古人称游牧为“逐水草而居”,实际上“逐”是循自然规律所动,按自然变化而行的行为。   当每年5月底到6月初,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草原地区进入暖季,气温在5℃以上,高寒山地草甸类、沼泽草甸类、灌丛草甸类草场青草已长出长齐,早晚气候凉爽,又无蚊蝇滋扰。牧民们此时进入高寒草地,喜凉怕热的高寒地带牲畜很适宜这种气候,又充分利用高山草原牧草资源。而冬季所居的大面积草场已完全无畜,使牧草能不受干扰地充分生长。同时,原先的草地以及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组成的生物链系统亦得以不受干扰地充分发育。   夏季的高寒草场,各种植物利用短暂的夏季迅速生长,牧民放牧一般是早出晚归,让牲畜充分利用生长极快的牧草,早晚放牧于高山沼泽草地或灌丛草地,中午天热时放牧于高山山顶上,或湖畔河边泉水处。此时大量的野生岩羊、黄羊与家畜遥遥相伴,甚至混群,情景非常可观,牧民们不会去干扰的。这个季节是牛羊发情交配的季节,也是剪羊毛的时候。   8月底9月初,高寒草场天气日冷,气温降至5℃以下,夜里一场大雪会把草场覆盖,不过中午又会融化。此时牧草停止生长,而变得枯黄。于是牧民又驱畜进入山地草场,也叫秋季草场。在利用了这段地区牧草资源后,10月下旬进入冬季草场,这里一般是海拔较低的平地或山沟,避风向阳,气候温和,牧草多系旱生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它返青迟,枯黄晚,性柔软。经过一个暖季的保护,已长20厘米~30厘米高,足够家畜在漫长的冬季食用,这时节放牧一般晚出早归:当太阳照得暖洋洋时才驱牛羊缓缓出圈,晚上太阳落山前即回畜圈。同时放牧先要选择草地: “先放远处,后放近处;先吃阴坡,后吃阳坡;先放平川,后放山洼。” 这是放牧的经验。   牧民们总结出了利用不同草地,不同季节与气候放牧的经验,比如 “夏季放山蚊蝇少,秋季放坡草籽饱,冬季放弯风雪小”。“冬不吃夏草,夏不吃冬草” ——要充分保护不同季节的草场草原。 “晴天无风放河滩,天冷风大放山弯。”“春天牲畜像病人,牧人是医生;夏天好像上战场,牧民是追兵;冬季牲畜像婴儿,牧人是母亲。” 春天应精心照料牛羊;夏天尽量让牛羊吃饱;冬季则小心护养它们。   牧民放牧的藏羊有适应高原干旱、寒冷环境、耐寒怕热、喜干燥而怕潮湿的特性。藏羊能在-25℃左右的风雪中照样奔走于高山觅食,母羊仍在露天产羔,羔羊不会因寒冷而冻死。但是牧人无论阴晴雪风,无论寒冷干热,一年365天,都必须天天放牧,时时操心他的羊群。牧人跟着羊群转,羊群随着水草走,人畜都循一年四季天气变化而游牧。这种恒定的路线,不变的轨道,牧人无法突破,他守护和驾驭着羊群,但他又被自然所支配。他们世世代代承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成为自然规律被动的执行者、维护者。所以他们的畜牧生活几千年来几乎无太大的变化,20世纪40年代的游牧生产方式与吐蕃年代的游牧方式并无明显区别。大概所有的游牧民族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所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把游牧生活称之为“虽然存在但无生长”的停滞的文明。由于游牧民族需要在不同季节为畜群在荒凉草原上寻觅生活资料,他自己的生活与行为必须准确地按时间表行动,因而游牧民族变成了每年气候与植物生长周期的囚犯;游牧社会成为没有历史的社会。 (四)“羊要放生、狼也可怜”——家畜与野生动物共生存。 在藏族宗教中,无论是现世生活场景,还是来世生活场景,人与各种动物总是同居一处相互依存。同样,在一个部落游牧的地域内,牧人也将家畜与野生动物都视为该区域的生存成员,既要放牧家畜,但又不干扰野生动物。家畜与野生动物共生同长。   在许多情况下,家畜与野生动物在同一地区和平共处。牧人的家养牦牛常爬上高山与野牦牛混群,有时公野牦牛引诱家养母牦牛到处游走几天不归,但因为牧人知其活动路线,故不急于找回。由于不惊扰它们,野生动物基本固定生活于一个区域,牧人便能识别它们,与它们朝夕相处,发生大雪覆盖草地的时候,野生动物与家畜挤在一起共觅食物,牧人若有饲料则要喂养一切动物。在一个部落拥有的大片草场上,牧人除了放牧家畜外,同时要留出大片草地给野生食草动物。即使对于游牧区域的野生食肉动物,牧人也不会主动侵扰它们,许多野生动物在宗教中是崇敬和禁忌的对象,如虎、狮子(不过藏区并无狮子)、鸟类中的鹰等。遇见所敬畏、禁忌的动物,人们敬而远之;一般称呼中亦不直呼其名。如瞎熊,不叫熊,而叫做刨土者;雪豹称之为长尾巴、方头等。   藏族游牧方式是对自然环境的谨慎适应和合理利用。这种方式限制了家畜数量的增长,使其不超出草原牧草生产力的限度。牧人保护草原一切生物的生命权与生存权,既养家畜又保护野生动物;既要放牧又要保护水草资源,从而维护了高原生物的多样性。按季节、分地域进行游牧使草地得到轮休生养。而节俭节约的消费生活方式使自然资源得以保存和更新。为了对自然资源不造成破坏性的开发利用,游牧社会与外界建立贸易关系,以畜产品交换生活消费品作为维护畜牧生态系统运转的必要条件。总的说来,这种游牧方式是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而不是破坏和干扰。使千年来高原自然生态环境未受大的人为破坏。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来说,游牧方式不仅过去,而且在目前仍然是最适宜的方式,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保持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果从全国或者从亚洲地区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来看,保护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对东亚和全国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五、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农耕文化   藏族人对青藏高原的开发,应该从从事农耕生产开始算起。因为游牧人虽然驯化了牛、马、羊,但自己则完全受制于自然。他们只按环境、气候变化而行事。农耕者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力图对环境加以改造。将草原开垦成农田,是他们改造自然的第一步。于是在高原藏区形成了不同于游牧文化的农耕文化。   在青藏高原,早在公元前5000~3000年间,人们便在海拔较低、气候温暖的河谷盆地经营较为原始的园艺式农业生产,西汉时期(约公元前60年左右)赵充国在河湟地带垦荒屯田。以后历朝都在这一带鼓励农耕生产,吐蕃时期,青海河湟地带与西藏拉萨河谷都是农业地区。   青藏高原农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青稞、豌豆、油菜、马铃薯(洋芋),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种植蚕豆、玉米及各类蔬菜。   到1950年,青海省农业区主要分布于祁连山东段的黄河、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西藏农业区主要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干流、支流河谷地带,西起拉孜,东到桑日,东西长500公里,南北宽50~200公里。但是,青藏高原农业耕地面积在全区所占的比例仍然是比较低的。20世纪80年代,在总共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上,天然草场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而农业耕种面积则仅占总面积的0.5%。但是在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产值约占40%左右,种植业产值则占30%。 历史上藏区农耕文化有如下特点: (一)农牧结合。 整个藏区农业地区并不是纯粹的精耕农业区,而多呈现农牧结合的经济特色。农牧结合的经济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公元6世纪吐蕃时代已在较低海拔地区形成这种经济模式。以后,由于外来移民的压力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曾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垦荒种植活动,使半农半牧地区逐渐向西向北高寒地区扩展,但到海拔3600米以上地区,种植业发展异常艰难,在高寒地区垦荒种植大多以失败告终。故藏区几千年来在东部低海拔地区一直维持着半农半牧的经济模式,而在西部、北部广大高寒地区则一直是畜牧业。在西藏,直到80年代,藏南河谷地区十九个农业县中,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3%,收入占整个收入的 30%。在其他半农业半牧业的地区,牧业产值与收入要占70%。   农牧结合的经济是藏族人为适应高寒自然环境而采取的适宜策略:青藏高原是山的世界。高原农业地区只占高原总面积的0.5%,农业田地分布在江河河谷或者山坡上,面积狭小;由于高原藏区山区海拔较高山坡和山顶气候常年寒冷,只适应牧草生长而不能种植,较低河谷滩地气候温暖、地势平坦,可进行小面积的种植业。农业呈现垂直分布状态。一个地区农业与畜牧业同时发展,既是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又能充分利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理自然优势,顺其自然而动,是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相配合。 农业与牧业的共同存在也是藏族人民生活的需要:(1)农牧结合可满足农民正常生活需要。农业提供了面粉、蔬菜等食品;牧业提供了奶、肉类食品,从而保证了高原寒冷地区人的最低生活需要,(2)农牧结合在生产方面可相互补益。家畜可为农事提供畜力、肥料;而种植业为家畜提供饲料。(3)农牧结合也是维护藏族传统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糌粑(青稞炒面)、茶与手抓羊肉,构成藏民族的主要饮食结构。不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俗人还是僧人,农人还是牧民,这种饮食结构是共同的,而且千年来不加改变。藏族的传统文化——经济活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礼仪行为、文学艺术、宗教活动也离不开糌粑、茶与手抓羊肉,农牧结合的经济活动实在是维持传统的基础。 (二)农事与自然环境相配合,一个群体从自然环境中所取得的能量越少,那么对环境的改变就越小。 藏族农业经济活动基本上处于自然环境的制约之中,“靠天吃饭”是他们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他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农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1)高原藏族农业区依照生态环境呈现立体布局。高原河谷地带的两侧山岭,随着海拔高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与生物特征。在河流两岸滩地,平均海拔在:500~2500米之间,阶地较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称之为川水地区,历史上在这儿形成了耕地连片、阡陌交错。田地之间种植果树或杨树、柳树。河岸边一般为小片森林与草地。河谷两岸的低位山地带,海拔为2 000~2 600米,为峁状丘陵沟壑。这儿气候暖和但干旱缺水。在这儿一般形成了田地同草地相间分布的状态。田地种植耐旱作物,而差不多相同面积的草地用来放牧。在海拔2 600~2 800米的高位地带,称为脑山地区,历史上这类地区一般为草原牧场、灌丛与森林地带,在4000米以上高山,多为积雪、冰川或裸岩地带。   根据这种地形特点,藏族人形成了在河滩川水地耕种,浅山耕地与牧草地相间,脑山地放牧这样一种垂直立体的多样经济类型。这是高度适应地理环境的最佳布局,呈现出农、牧、林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大生态系统。   (2)开垦的农田与天然草地相间分布,农业与畜牧业混合。在适于耕作的地区,一般在草地上开垦农田,农田呈长方形,农田之间留着与农田面积相等或略大于农田的草地,农田与天然草地并列存在。保留相等的草地,可以很好地保持水土,可以放牧不多的家畜,这些家畜既是农业耕作的主要畜力,又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同时也为农民补充肉和奶,因此,无论在河谷滩地还是浅山地区,保留与农田面积相等的大片草地,是对一个社区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与生态意义。   (3)农田实施轮作休耕制。藏区实施耕三(年)休一或耕二休一制。农田休耕的一年中,要深翻二次,以防生荒草,让土壤疏松,吸取水分与阳光。另外实行作物轮作制,即第一年种青稞,第二年种马铃薯,第三年种油菜或燕麦,第四年休耕,这种方法能使土壤由于不同作物轮换而保持活力,不至板结,并能使农作物相互吸收利用对方有利资源。   (4)施肥与灌溉。所有农田都使用农家肥,主要是马粪、牛羊粪,人粪尿,草木灰、烧野灰等。同时在平滩川水地区,人们也普遍兴修水渠进行灌溉。但在浅山脑山地带无灌溉习惯。 (四)动土先请神。 农民在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中,也要时时事事请求祈祷自然诸神:春天,因为要动土耕作,所以农事方面祈求土地神,表达人们对土地的敬畏。春天耕种前,农民们要在田地煨桑焚香,祈祷土地神。这已成为农区耕种前的一种固定仪式。   在西藏一些地区,春耕前一天,人们到首先要开耕的土地上,焚香煨桑,竖起经幡,唱吟颂词,以祭祀神灵。“每户带来一对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一次,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在每对耕牛的轭木上插上经幡,新耕的第一犁,由属相相同的妇女撤出吉祥、福运的种子。其余耕牛一对跟一对地耕翻。”然后举行体育、歌舞会庆祝。在汉族农业区,人们下地干活一般穿破旧的工作服,而赶集走亲戚则穿新衣服。但藏区不同,在春播期间,人们要穿新衣服下地,以示对土地的敬重。   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时的宗教仪式主要是保护万物生长。通过对土地、庄稼的严格禁忌,来保护土地草木资源。比如,禁止人们在田地吵架(恶声秽语不利于植物生长);禁止在田间焚烧发出臭味的东西(异臭味不利于植物生长);禁止上山挖掘药材,尤其去神山挖掘;禁止在湖边、泉边处污染水源。否则会遭受龙神的惩罚。   另一方面,有许多仪式与行为是促使植物生长的。在青海东部半农半牧的山区,农历五月到六月底,田野麦苗青青,山坡野花开放,天空百灵鸟飞翔,泉边水滩青蛙欢叫,人们认为此时美妙悦耳的歌声会使庄稼长得更好。于是野地里能听到姑娘小伙子的“花儿”曲或“拉伊曲”。牧童在这个时候成为祭祀山神、祝愿万物欣欣向荣的角色。夏初,他们一边放牧,一边吹起悠扬清脆的笛子,以示与百灵鸟歌声配合。夏末秋初,庄稼已抽出麦穗,他要吹唢呐,在寂静的山谷,唢呐单调而拟人化的音调,觉得就是自然界植物动物的声音。牧人还有一项任务,他每天赶着牛羊到间隔麦地的草地上放牧,人们相信牲畜的气味、粪便及发情交配都能使庄稼长得更好。   秋天也有宗教仪式,西藏地区的望果节在秋收前夕举行,主要是对土地神表达农民感激之情,并祝愿庄稼丰收,同时也要保护农作物不受损,为此宗教仪式中有与自然神协商的内容,也有试图操纵自然神的活动。动员民众防霜冻,当中秋时分天空晴朗时,即易发生霜冻,于是全村人都在夜里到田地焚香煨桑,清晨在田地有一层烟雾笼罩庄稼之上,这样便能有效防止霜冻,这是一种明显的理性的行为,但民众仍认为是求神防霜。   如果以今天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为基本标准,以“效益”、“利润”、“产值”、“产量”这些概念衡量之,藏区经济的确是停滞不前的、落后的、原始的,几千年来进步不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人类经济活动从来也不是单纯的交换计算过程,“经济体系总是沉浸在文化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此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共同体的文化规则,其习俗和行为模式,尽管未必完全为这些东西所决定。”从前几章内容看到,藏族人在青藏高原创造了一种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文化,这种生存文化与自然环境高度适应,其游牧方式、农耕方式都是这种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游牧方式、农耕方式不是纯粹为谋利的经济活动方式。因此,藏族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是不同于今天我们所熟知并向往的那种追求物质利益、舒适、无限制消费的生活方式。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向世人表明他们拥有自己的天地、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生活。传统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经济的停滞不前是由于社会的、自然的及整个历史背景的制约而造成的。这并不意味着藏族生态文化的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藏区社会经济取得了空前巨大的进步,同时也较好地保持了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这表明物质文明的进步与传统生态文化是可以和谐并存的。在未来发展中,藏区完全可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护好高原自然环境,实现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在这里,必须防止以西方现代化标准来衡量藏区发展问题。   多少年来,人们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而在生产力中又突出强调产量、产值、效益、利润。追求金钱、物质享受、高消费生活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目标。近年来,“现代化”成为人们普遍的观念,现代化主要包含了工业化、城市化、经济社会一体化、物质产品的丰富与高消费、人们闲暇的增多与生活的舒服。这些都成为各国政府与民众共同的奋斗目标。由于现代化首先在西方一些国家实现,因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实际上以“西方化”为标准的。模仿西方人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大批不发达国家的青年人以各种途径奔向西方国家,表明了人们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迷恋与崇尚。因此,许多人在考察青藏高原藏族生活方式时,不自觉地以“现代化”、“西方化”标准衡量之,得出“落后”甚至“原始”的结论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们完全忽略了藏族生态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与合理性。地球上各个地区生态环境不一,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中原和沿海地区现代化模式不一定适应高原地区,高原藏族地区应该在适应本地区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新时代的发展模式。   没有人会说藏族人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是现代的或富有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种文化与高原环境的高度和谐性,它保护了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几千年来未受大的损害。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经济发展,环境受损的惨痛教训,使人们终于认识到再也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所谓的“发展”、“增长”了。传统的发展观已经证明是有害的、会断送人类子孙的活路。那么,只有寻找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了,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已深藏在藏族传统文化之中,我们可不可以回到被封为“原始的”藏族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有益价值呢? 六、清贫中的富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如果就藏族经济生活的节俭与贫乏得出藏族人过的是“苦行僧”式的生活,那也不合实际。对经济生活的有意节制,却激发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藏族的理想人生,是求和谐、平静、平和。他们的大半时间与精力,都投入精神追求之中,执着追求的结果之一,便是创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应该说,清贫的经济生活与丰富的精神生活构成了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两个方面。   当公元6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作为统一的藏民族形成之际,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派人到印度学习梵语与佛经,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藏文文字,从此使藏族文化“如同上弦月亮一样盈满发展”。   在空旷辽阔的高原大地上,在漫长的清贫岁月中,藏族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其门类之多,数量之大,令人惊叹!   在宗教典籍方面,14世纪编纂的《甘珠尔》与《丹珠尔》即闻名于世的《藏文大藏经》,包括了显宗、密宗、戒律、般若、华严、宝积、经集、涅磐、中观、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世论等几十类学科,共459种书籍。其内容以佛学为主,包含了藏族文化各个方面,是一部学科齐全的百科全书。   在历史方面,有《蔡巴红史》、《西藏王统世系明鉴》、《青史》、《新红史》、《汉藏史集》、《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白史》等几十种。在佛教史方面,有《布顿佛教史》、《雅隆教史》、《土观教派源流》、《安多政教史》等几十部。家族史中有《萨迦世系谱》、《朗氏家族史》、《德格土司世系》等部。传记方面有《宗喀巴传》、《萨班传》、《布顿传》、《米拉日巴传》、《莲花生大师传》等几百部。此外,尚存约200多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全集。   在文学方面,藏族创造了各种题材的诗歌、神话、传说、故事、小说等。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已发现有100多部,仅对已出版的40部统计,共有25万多诗行。它是世界著名的英雄史诗之一,其影响遍及世界。   在艺术方面,藏族的歌舞、戏剧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歌颂自然,表现了藏族审美境界与高尚情操。以岩画、壁画、卷轴画(唐卡)、木版画、堆绣为主要艺术类别的绘画艺术,以铜铸、石雕、泥雕、木雕、酥油塑等用料所雕塑的圆雕、半圆雕、浮雕等。具有高原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藏族建筑艺术则突出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协调,形成了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之貌。从公元3世纪到当代,青藏高原大地上建成了数以万计的寺院,这里依高山而建的寺院,似从山中长出,与山成为一体。在夏日碧绿原野上一座座白色佛塔,与自然色彩高度和谐,从中可见藏族人创造了一种崇高与优美高度结合的美学境界。   在医学方面,还在吐蕃王朝时期,便有大量总结藏族医疗卫生方面的学术著作问世,包括《医疗术》、《火灸疗法》等。以后出现了《月王药诊》等融合汉藏印度各民族医学经验的著作。9世纪出现了藏医著作经典《四部医典》,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解剖、治疗方式、药物性能等内容。此后又有《藏医史》、《蓝琉璃》等著作出版,在天文历算方面,吐蕃时期有《珍宝明灯》、《冬夏至图表》等。11世纪出现了《时轮根本经释》,14世纪出现了《历算综论》等。17世纪后出现了《天文历算问答·光辉太阳》、《白琉璃》、《除锈》等著名著作。   然而,上述精神产品仅仅是藏族精神文化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即使将所有成型的文化产品与藏民族整个精神生活比较,也只不过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之一角罢了。我们行走在高原藏区,到处都能看到听到许许多多在深山、在草原静坐苦修的僧人们,遍布藏区每一个角落的大小寺院里,成千上万的僧人在苦读研修。放牧农作的人们,一有闲暇便诵经、磕头。漫长的朝圣路上,磕长头的民众一步一步向神山、圣地行进。还有一些人,他们一生都在各种石头上刻经文,刻下的经石垒成了一道道长城。……世世代代专注于精神活动,成为一种“精神人类”。他们生活的目的并不是创造巨大的个人物质财富。而只是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它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与众生相依为命的境界。而将剩余的时间与精力贡献给无尽无穷的精神生活。   在传统社会中,这种生活方式固然有其种种局限,然而,藏族人所奉行的清贫生活方式,并不一定是落后的,或非理性的。人们看到,许多所谓先进的民族成为“经济动物”而追求财富享受时,同时也失去了美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丰富的精神生活。19世纪一位曾在西藏探险的西方旅行家深入藏区观察多年后曾感叹他说过一段话,很值得人们回味:   “告别了你们这个忠诚而纯朴的民族。祝愿你们长时间地享受已使比较开化的民族失去的这种幸福,当开化的民族陷入无止境地追求贪婪和野心的时候,你们却在荒山的保护下继续生活在和平和欢乐之中,除了属于人类的本性之外,不再有其他需要了。”
个人分类: 草原文化|25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说说鞭炮——“淡定”的药方
热度 1 seawan 2011-2-6 10:11
每年春节,总有人提议禁放鞭炮,也总有人以传统文化为由反对。 还有人拿民主说事:我可以不喜欢鞭炮,但要保护你燃放的自由。 也有人回答:问题是,你有没有保护“听众”不听的自由? 另外每年,也都是家长们最担心的时候。有孩子的家长想想,是不是这样:一方面要紧张的指导孩子“正确”的燃放,一方面要提防其它孩子的“突然袭击”。 突然想起,鞭炮确实可能很有“积极”意义。 记得马丁路德的演讲中,有一句“blow off steam”,我原来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是“出口气”、“发泄发泄发泄”的意思。马丁的原文意思是:有些人以为,黑人们游行罢工等等,也算出气了,应该可以消停消停了,别那么不知足,还要什么“民主平等”等等;马丁的回答是:我们根本没有满足,除非——“ No, no, we are not satisfied and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 回到鞭炮上:也许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确实有高人指点:放放鞭炮可以让劳苦一年的底层百姓“blow off steam”,更加“淡定”? 问题是:现在是和谐社会了,还需要“淡定”药吗?
个人分类: 杂感|2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鸡鸣寺的夜晚
热度 1 sstone2009 2011-1-29 22:41
昨天傍晚,一位朋友约我去鸡鸣寺参加几位佛教信徒的聚会,在素餐馆吃素食,有几样凉菜是餐馆提供的,其他都是一位名家常成师傅家里拿来的,放在电磁锅里煮食。 几年前,我曾到过鸡鸣寺,以一位游客的身份,参观了这座始建于晋代的古老寺庙。我只是对古建筑、佛学、传统文化的兴趣,才会去看看寺院;不像我的母亲,她总是要烧烧香、拜拜佛,祈祷家人平安。这次,我却是以另外一种身份又一次来到这座古寺。 同餐的除了常成师傅外,还有一位藏区来的“活佛”。常成师傅在我的左侧,活佛在我的右侧,这样的座次让我有点心虚,不知是朋友的安排,还是佛意玉成?同桌的还有其他七八位男女佛的信徒,大概是常成师傅的俗家弟子,其中有年轻的大学男生,让我生了些诧异。 餐后,活佛做法师,在铜佛殿门前的台阶上,背门而坐,面向北方深邃的夜空,开始念念有词。常成师傅带着一名弟子在殿前两侧的供台上焚香、点烛、摆各色贡品。夜风习习,城市之中,还有这样一处静谧之地,我和朋友,还有一帮佛教徒,随着活佛的抑扬顿挫的诵经声,感受着另番人间景致。 焚烧五谷是法事中的一项,三个焚炉,同时盛着五谷、面、饼,还泼些食油,熊熊而燃,火光中,烟雾袅袅,随风而去,飘散在城市的夜空里……
个人分类: 师友往来|29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体育锻炼、保健、太极拳与哲学理念及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对话
热度 5 pww1380 2011-1-29 18:53
关于体育锻炼、保健、太极拳与哲学理念及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对话 ——与宗吉祥一席谈 作者 杨文祥 吉: 杨老师,我对太极拳也很兴趣,就是自己摸不到门道,希望能像您请教!我现在打太极只能形似,没有神韵!而且动作太硬,太板!有待继续提高修炼!我还喜欢打坐!呵呵 本人回复: 很高兴你也喜欢太极拳。你先仔细读一下我写给鲍老师的这篇博文 ,以你的聪明才智,必有发现,也必有所获。回头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再写一篇专门给你量身定制的博文。 太极拳、中医、气功、周易同为一理,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 我希望有更多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素养的年轻人从人类文明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的高度上打通中外文化樊篱,在实现中华文化传统精华融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全面提升人类文明的历史水平,使中华文明的智慧成为构筑人类社会信息文明的核心结构。 根据我的观察,目前习练太极拳的人大都 只注重其形而未得其意 。太极武艺之“艺”,即在其“意”。 意,即其哲学理念。 细读这篇博文后仔细体会,不难得到入门之径。我想, 参透太极的奥秘,不但对太极功夫的理解至关重要,而且可以有助于你对中华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理念之间的贯通。 另外, 理念的把握不必急,这是急不来的。 须注意的是, 技巧之功在拳中,出神入化之功在拳外。 在每天的生活实践中去寻找太极之义,在能够提升你的哲学思考的书中去寻找太极之理。 在你的读书计划里,有必要增加一本《道德经》。 《道德经》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件用来修炼心智的法宝。天天揣摩,终有一天你会得其不可言传之自然大道。 需要注意的是,初读此书时, 不可急于关注前人和他人对此书的诠释, 而要 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直觉去理解, 你就会达到别人所没有达到的理解深度。古文字上的理解困难通过“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的办法来解决。 前人和别人的诠释往往会把你引入歧途 。当然, 在自己的理解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时,再去读他人的注释与解读之作作为参考和相互关照之资还是有必要的。 就是说, 读书时间和时机的把握是科学读书方法不可偏废的内容。 正如相同的材料、相同的设备、相同的佐料,不同的厨师会烹调出不同品位和风格的菜肴,就是这个道理,即人们常说的火候。 意念于内,形动于外。没有聚敛于内的气力,便无发之于外的功力。一旦在哲理层次领悟了太极的真谛,你打太极的神韵便会不期而至。 鉴于你西方的哲学书籍读得比较多,为了能够把握太极真谛,有必要在思想深处做以下几方面学术准备: 1. 必须突破以往 在学校里所学的所谓“哲学知识、哲学原理”一类的非科学非学术的先入之见所造成的哲学思想樊篱。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里,哲学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现象严重。这种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所谓哲学理念把不同的哲学思想作为异己的甚至是对立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来处理,结果造成了哲学的非学术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当代哲学教育与哲学研究已经无法完成其学术使命。对这一点,可参见我前几天写的博文《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 - 人文 - 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 实际上,这是到目前为止,哲学界、理论界始终无法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转型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的根本原因。国家大事我们可以暂且放在一边,即使仅仅在于要真正把握太极原理,也不能不冲出这种非学术和不科学的僵化的哲学教条。 2 .深入思考一元论和二元论两者的关系,与此同时,深入思考所谓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3 .深入思考中华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理性的根本区别与打通二者学术思想通道的可能性。 显然, 为了把握太极真谛,你的学术任务相当地繁重。 实际上, 对于一个毫无哲学基础知识,或是只是一般的用太极拳来健身而不拟探求其真意的人来说,就完全没有这些学术准备的必要了。 你如果有意下功夫研究太极,那么, 你以往所学的一切哲学知识,对于你研习太极不但无益,反而构成了你的思想障碍。为此,你就必须真正把哲学搞通。一旦真正把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哲学搞通了,那些虚假哲学思想所造成的思想障碍也就清除了。 换句话说, 对于你来说,学习太极的代价就是首先成为一位学贯中西、横跨一元二元论,贯通唯心与唯物的哲学大师。 吉 : 杨老师,您太高看我了!太极拳我练的根本还没有入道,平时还是主要以跑步为主,最近晚上偶尔打打坐!真的还谈不上心得,功夫还没有下到位! O(∩_∩)O 哈哈 ~ 本人回复: 以上所谈,仅作为你的参考。当然这篇文章作为博文公布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对科学网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也会有所助益。 另外,锻炼身体无论年龄大小,内外兼修都是必要的。如有偏颇,日积月累往往会伤身的。年轻时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顶着感觉不到,等到发现不对时,为时已晚,就积重难返了。许多体育健将,全身伤病,从健康角度上看,这些人只能说是强壮,决不是健康。 以上意见供参考,并 预祝你实现哲学研究与太极功夫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奇梦解析与精神修炼 —— 给鲍海飞老师的忠告与建议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4410 2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3. 杨文祥.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 - 人文 - 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2803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4439 次阅读|14 个评论
宇宙大统一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热度 1 sheep021 2011-1-28 14:07
宇宙大统一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请先读: 中西古代文明的相似之处 然后继续下文: 中华玉龙,像不像半个太极阴阳图? 太极阴阳图 像不像下面的 Ouroboros ? 宇宙大统一理论:太极图 还是Ouroboros ? 引自《中国国家天文》2008-10 金字塔、蛇、玄、1美元和美国国玺 A serpent is entwined by a serpent, the male serpent is bitten by the female serpent, the female serpent is bitten by the male serpent.Heaven is enchanted, earth is enchanted, the male behind mankind is enchanted. —The Pyramid Text Online 前半部分翻译成汉语就是: 一个蛇被另一个蛇缠绕着,雄蛇被雌蛇咬着,雌蛇被雄蛇咬着。 这似乎就是 Ouroboros ,也 就是“玄”的古体字: 美国1美元上的金字塔 右边是大家熟悉的美国国玺。左边的呢?原来是美国国玺的「背面」 局部放大 其实这个图形来源于美国的大国玺 美钞中间的「ONE」字,好像只标明钞票面额,无关宏旨,但在西方神秘学裏,「ONE」常用来代表「上帝」(类似新柏拉图派中的「太一」)。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一”无疑是顶天立地,天人和合的意思。 总之,在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中“一”都有“一切”的意思。 这不就是宇宙大统一吗? 全球人类是同宗同源吗?能再次实现全球大同吗? 下面这个口诀 够爽 : 空松通洞烘工 松洞工空通烘 通工松烘空洞 洞空烘松工通 烘通空工洞松 工烘洞通松空 相关链接: 一切皆空,能量为真。 白宫黑马,大道难行 有奖竞猜:黄石公园释放烟幕,科学家们意欲何为? 2010,科学界神出鬼没的一年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75 次阅读|2 个评论
飞灰湮灭的圣人与刻入骨髓的流氓(2)
热度 4 iwesun 2011-1-27 01:04
飞灰湮灭的圣人与刻入骨髓的流氓(2) 第二部分 子虚乌有的传统文化(上) 什么是文明 7吵吵啥?   很多人奇怪,为啥俺就喜欢和繁体字抬杠,天底下比繁体字狡猾的人多了去了,为啥你就盯上上他了?   繁体字可爱,很可爱,太可爱了。   除了了这个原因之外,他很有代表性, 不要以为繁体字真在搞啥复古运动,如果他的阴谋仅此而已,和美国打伊拉克一样,上帝是批准的,神仙当然更管不上,随便玩。   繁体字是不拘于形式的,至于你到底吃不吃素,其实他根本是不在意。   繁体字吃不吃素,其实我也不在意。   前几天,有人教导我说,酒肉和尚也是要下地狱的,连吃素都把持不住,还能把持啥?   我基本同意,我要是那么天真,也不会真的讥笑繁体字吃素,动物保护,诸如此类。    天真是可耻的,尤其是繁体字的明明很狡猾,却要装作很天真,最可恶!   我和繁体字到底在玩啥?您老人家说说看?   那你们到底吵吵啥?   “我爸开坦克。”“我爸开飞机”“我爸开航空母舰”“我爸开宇宙飞船”。。。。。。   就这些,没别的。   瞎吵吵,本来就是生活的根本,有存在的地方,就有瞎吵吵。      当然,繁体字之流不会像俺这类,只看过动画片这么简单,一吵吵就把自己陷入一个简单无限循环之中,这厮,其实也就是老九的狡猾就在此处,读书的妙用也就在于此,破解简单无限循环。   真正无限循环之后的一个定论,一定是神学,真正的神学,也只有牛顿一人做到了。   一个成年人,玩坦克飞机的游戏,感觉上是进化了很多。   你爸开宇宙飞船,宇宙飞船上有9个按钮,10个指示灯,3个方向盘,你爸长了几只眼,几只手,能开的了么?   你只要说出具体事,我总能解决。   不行还有机器人么。      繁体字的书以及他的玩玩绕,看起来比动画片奥妙,虽然这厮不讲故事,写个字也是神汉一般,东一句西一句,瞎说,但这厮背后是有一堆书的,批繁体字,其实就是批这堆书,繁体字自己写的书,这厮很早就送我了,但就凭他的逻辑能力,讲故事马马虎虎,真讲事儿,这厮干脆是神马,感觉在说话,其实啥也没说。   繁体字的那堆书在说话,到底说了啥?其根本仍然是动画片,如果,真有点职业道德,动画片拍的不错,俺给鼓掌;如果,如果像陈凯歌那样,绕来绕去,就是为胡歌准备了素材,感觉不爽,直接一脚,没啥好商量的。   这个法则,是真理,铁律,对任何繁体字都有效。 8泡泡到底是啥?   任何文化,你都可以上去就一脚,直接把他踹下台,如果它让你感觉不爽的话。   对一个真正的理科生,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本书,是无法穷一人之力,对其本质内容,搞个大概,这就是数学手册。   其他都是小Case。       书可以不读的根本原因,是你原本就能够独自走完这个历程,而你放弃了这个唯一有意思的过程。      人类吐的五花八门的泡泡,到底是啥?   人类全部的泡泡,和“坦克。。。飞机。。。航空母舰。。。宇宙飞船。。”是一样一样的,绝无二致。   繁体字认识了繁体字,就喜欢拿繁体字出来得瑟,假洋鬼子认识了洋字码,就喜欢那洋字码出来得瑟。   其实,这挺好,没啥不好。    庖丁解牛,人习惯自己熟悉的符号系统,而忽视符号系统本身最本质的规律。   这是职业病,任何人都有。    我有没有?当然也有,但是,俺的职业恰好和上帝是同行,所以,职业病就另类一些罢了。    人类吐的泡泡,最根本的起源只有两个,变和不变。    变者,万事皆变,变化莫测,根本无法测,根本就找不到尺子去测。   不变者,万事皆不变,万变不离其宗,随便变也变不出啥新鲜玩意儿。   也就是形而上和辩证法这俩老头,一个创造知,一个推翻知。    孩童对这个根本终极问题是把握的一清二楚,反倒是成人以为可以回避这两俩老头,俺们不讨论终极问题,只讨论现实问题,应该存在个对错。    变和不变,是两个终极问题,你真的能回避么?   你始终是回避不了的,无论你是否不在意。       变和不变,是0和1,你的现实问题不过是一串010101001011写成的编码,无论你写的再长,其根本还是0和1写成的,0和1之下,到底是什么?人类是永远无法知道的。   终极问题是你无法回避的,即使是在你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你不过是一会儿不自觉的用了这个态度,一会儿不自觉的用了那个态度,最后用个筷子搅和一下,交作业了事罢了。    没有真正调和变和不变的关系的,就无法真正了解知的来源和知的极限。   变和不变才是根本性的,存在与虚无是个衍生的二级问题。   也就是说繁体字的弯弯绕,在怎么绕,其实根本没用,其只身仍然是俩小儿辩日,无需在意。   而且更要命的是,繁体字连老老实实的01代码也不写,到处贴标签罢了,程序没编完,就感觉程序不好,没必要编程序。   繁体字的弯弯绕,有没有意义?意义非凡,而且是唯一有意义的,宇宙这个泡泡,就是这么吹出来的。    繁体字其实搞学术是假,创世是真。 1文明是什么    谈文化,不得不谈另一个问题,文明。   文明是什么?   可能会说,穿衣服,懂礼貌,不随便(=按规则)使用暴力,等等等等,会非常长。   哥伦布发现美洲,遇到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很好客也很友善,但哥伦布还是把他们归结为土人,也就是野蛮人,未开化的人,不是文明人。   你可以说哥伦布搞种族歧视,为自己批上一张羊皮找借口,这你随便,但是,你仍然是否能够回答文明的本质内容呢?   到底什么是文明?文明和野蛮的区别在哪儿?以不吃人为标准?不吃人就真的文明了么?以不随地吐痰为标准?不随地吐痰,就真的是文明人?    一个文明社会,你不吃人,是因为有人替你吃了。   一个文明社会,你不随地吐痰,是因为有人替你吐了。   文明到底是啥?   文明就是吃素?    统统不是,文明最本质的内容是分工,分工越细,文明程度越高,文明和吃人无关,啥时代都要吃人,只不过是变着花样吃罢了。   有人搞出个螺旋上升说,变着花样吃,就是进步。   螺旋上升说其狗屎程度,和繁体字救国救民是一样一样的,你自己感觉高级就高级,自己感觉是官科就官科,上帝说随便,最重要的,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感觉有所作为,螺旋上升么,每个人都可以站在2楼看别人都是1楼。   螺旋上升说,以后再说,还说文明就是分工。   为啥要分工?分工有啥意义?   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讲的一套一套的,但一定缺少一个最本质的内容, 分工本质上就是为了能干,有能力干更大的坏事!   你如果让法官自己去执行死刑犯的枪决,过不了多久,要么法官上瘾,来者不拒,统统把犯罪当活靶子;要么成佛,能减就减,能免就免。       人为什么要把部分决定权交给别人?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个体,是无法承受全面的权力所带来的压力的。    分工除了人们普遍认知的提高效能之外,对于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建立在具有很高独立意识的个体的信息系统, 最本质的意义仍然在于,把一个罪恶隐藏起来,干了无数罪恶滔天的事,人人都参与了其中,人人都可以心安理得。       没有人是无辜的。——《谎言之躯》    总结一下:文明就是把犯罪通过分工的方式隐藏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以便于和有能力进行更大的犯罪。   文明本质上与道德无关,道德根本不是文明尺度。       道德越来越高尚,社会越来越腐败,这本来就是文明的一个本质特征,根本无需奇怪。      当然,上述结论是从文化层面的探讨,仅仅突出是群体环境下的个体意识对伦理的认识,从纯科学的角度,是不能带感情色彩,根本不存在啥犯罪说。 2文明的产生    文明就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越细,文明程度越高,越有能力集体进行更大的犯罪,而保证每个人处于心安理得的高尚的自我陶醉。   文明也就是一种技术,即能当婊子,又能立牌坊。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无限犯罪的历史。   文明同时也是一种生命(形态),有其自我意识和发展方向,其本质规律和底层个体是无关的。   从通常视角看,文明的产生最主要还是社会本身,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社会,是因为其特定的时空边界条件下,所表现的紧密耦合的信息系统,也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群居。   在人类的视角上看(人类义自我为参照的时空边界条件的划分方法),独居的生物是不会长生文明的。   群居生物的社会性,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类似蚂蚁社会,一个生理结构高度分化的社会组织形态;一种是生理结构未高度分化的社会组织形态。   生理结构高度分化的社会形态,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整体意识,个体意识因其结构单一化,专业化,而受到根本的压制,也就是说个体的社会行为基本符合社会要求,这个符合是自觉的,被生理结构决定的。   人类社会是后者,生理结构未高度单一化,专业化,个体在参与系统组织的同时,并未丧失根本的独立性,个体意识的自觉是自发的。   人类社会的初期社会形态,和很多哺乳动物是一样的,协作主要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主的生存压力条件下的社会性,个体之间的联系仍然是相对松散的,个体自由度是很大的。  (此处太过学术,看着就烦,删去1500字)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69 次阅读|51 个评论
[转载]我们从儒家那里继承什么,又该怎样继承——易中天
huang840828 2011-1-25 11:16
老易的这篇文章还是很给力的,呵呵。 〇 以共同价值为标准,抽象继承为方法,现代阐释为途径,大约就能解决“继承什么”和“怎样继承”的问题。 一 三纲要不得,五常就要得吗 〇 馊了的饭菜,怎样“创造性转化”? 2010年12月2日《南方周末》刊登的《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次重量级学者的对话。杜维明、袁伟时两位老先生,温文尔雅坐而论道,心平气和 谈古论今,十足的大家风范,确实令人敬佩,也确实给人启迪。 不过恕晚辈直言,先生们的某些说法,恐怕还可以商量。比如两位先生都说,三纲要不得,五常可以有,我就觉得很可疑。民进党要跟陈水扁切割,都不容易,何况 三纲跟五常?这两个,当年可没实行“AA制”,反倒俱为一体,共存共荣。它们之间,其实是纲目体用关系,即三纲为纲,五常为目;三纲为体,五常为用;三纲 为皮,五常为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三纲没了,五常还会有存在的合理性? 更何况所谓“五常”,本身就问题一箩筐。且不说董仲舒在孟子的“仁义礼智”之外再加一个“信”,是何等的不伦不类;也不说这五个字,是不是都能进行现代阐 释,变成现代价值。就算是吧,那么可以拿出来说,拿过来用的,又岂止“仁义礼智信”?比如忠,比如恕,比如勇,都不比“信”差。既然如此,整出个“仁义礼 智,忠恕信勇”的“八常”,不行吗?为什么只能“五常”呢?又不是联合国。 所以,我真的想不明白,干嘛一定还要留着“五常”?也许,先生们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太有感情了,总希望能保留和抢救多少,就保留抢救多少。因此,杜维明先生 甚至提出,“儒学要对一些糟粕”进行“创造性转化”。 这又让我看不懂。没错,神奇可以化为臭腐,臭腐也可以化为神奇。这样看,糟粕也未必不能转化为精华。但是对不起,第一,这是道家的辩证法,儒家似乎不这么 讲。第二,就算糟粕可以变成精华,也得先承认那是糟粕。第三,也不是所有的糟粕,都能变成精华。比方说,馊了的饭菜,怎样“创造性转化”?变成“脑白金” 吗? 三纲五常,就是“馊了的饭菜”。因为以前,这玩意是可以吃的。我们中国人,也吃这一套,还吃了两千多年。不过,在汉代,它是“新鲜饭菜”;后来,是“家常 便饭”。辛亥革命后,就变成了“剩饭剩菜”。加上又没放进冰箱,哪里还能再吃?那可是要拉肚子的。 二 五伦早已不伦 〇 某些已经死去的,就让他“死在沙滩上”。 肯定五常,或许是因为要肯定五伦。原因,则大约因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传统社会五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号为“五伦”,也叫“五常”。由此产 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就叫“人伦”。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在 杜先生那里,是被看作“普适价值”的。那么请问,君臣有义,还需要吗?不需要了吧!夫妇有别呢?杜先生说还要。因为这个“别”,不是差别,而是分别。比如 以前是男主外女主内,现在也可以女主外男主内,等等。 这又让我不明白。一个家庭,为什么一定要“有人主外,有人主内”呢?都主外,也都主内;或者因时、因事、因人而异,轮番主外主内;甚至有事“一致对外”, 无事“共享天伦”,不分主外主内,不行吗?何况还有实行“AA制”,各人的内外自己主张,自己打理的,也没见天塌下来。“主外主内”的“夫妇有别”,究竟 有什么必要?就算有,那也是家庭内部的分工,为什么要作为道德规范提出来?如果但有“分别”就关乎“道德”,那么请问,授精怀孕的“男女有别”,难道也 是? 还有“长幼有序”,也成问题。大哥哥和小弟弟,为什么一定要有道德上的序列呢?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必须规范为“兄友弟恭”?平等相爱,就不行吗? 我在家里就是老大,我一点都不觉得对两个弟弟,要摆什么哥哥的谱! 一个要不得(君臣有义),一个没必要(夫妇有别),一个很可疑(长幼有序)。所谓“五伦”,岂非丢了半壁江山?这样的“半吊子”,岂非早已“不伦”? 所以我说,儒家的很多东西,恐怕都是“馊了的饭菜”。就算依照袁伟时先生提出的附加条件,把它们“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怕也无法“起死回生”。何况能不能这样重建,也还难说。毕竟,诸如“五伦”之类,只是在传统社会才有意义。传统社会既已“无可奈何花落去”,传统道德又何必一定要“似曾相识燕归来”? 因此,某些已经死去 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就让他“死在沙滩上”,用不着再去“创造性转化”。我们需要继承的,只能是确有生命力的东西。 三 一个标准:共同价值 〇 没有哪个民族,会把仇恨当作核心价值观。 其实,儒学当中,可继承的东西很多,比如“仁”。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仁学是孔孟的卓越贡献。它的基础,是一种“人皆有之”,因此可以“不证自明”的“人性的善”,这就是“亲亲之爱”。既然是“亲亲”,那么,子女要爱父母,父母也要爱子女,这就是“对等相爱”。同样,亲兄弟要爱,堂兄弟、表兄弟、族兄弟,以及相当于兄弟的乡亲、同学、战友、少数民 族和外国人,也要爱。这就是“顺序延伸”。于是,从纵向的孝和横向的悌出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可以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 何况做起来也不难,不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忠恕之道”。这是行得通的。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别 人,有什么难呢?就算没能力帮别人立,帮别人达,不嫉妒,不破坏,不阻挡,总做得到吧? 如果连这也困难,那么,还有“恻隐之心”作为底线。前不久,许多媒体,都相继报道了当年的红卫兵向被迫害者道歉一事,很让国人震撼。其实反过来想,如果那时他们能有“不忍之心”,又怎么会对老师和长辈恶语相加,拳打脚踢?也就没有后来的良心谴责和内心煎熬了。“于心不忍”这“一念之善”,岂非极其重要? 这就是孔孟的“仁学体系”。它有一个靠得住的基础(亲亲之爱),一个行得通的方法(忠恕之道),还有一条做得到的底线(恻隐之心)。靠得住,行得通,做得到,就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空头支票”,这很了不起。 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仁爱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追求。事实上,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没有哪个民族,会把仇恨当作核心价值观。因此,尽管孔孟仁学当时就遭人诟病(比如墨家的批判),后世也遭人质疑(比如五四的批判);也尽管它的某些具体内容,包括父慈子孝和兄友弟恭,仍不乏可以商量之处,但它的基本内核是合理的,也是可以继承的。 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就弘扬之;不符合,就抛弃之。这就是我主张的取舍标准。 四 一个方法:抽象继承 〇 也许得把儒学“放进洗衣机,再加漂白粉”。 有标准,还要有方法。标准,讲“继承什么”;方法,讲“怎样继承”。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继承? 照单全收是不行的,拿来就用是不行的,不加改造也是不行的。因为孔孟的所有思想,所有概念,都有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语境。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就是在宗法制度的背景下说的。依照宗法制度,所有的贵族,包括天子之王族,诸侯之公族,大夫之氏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传嫡长子,世代相传, 万世一系,是为“嫡系”,也叫“大宗”。大宗之子,世代为君,或为国君,或为家君。他们的儿子,就是“君子”,即“君主之子”。不是嫡长子的次子和庶子, 分出去成为“小宗”。分到最后,最小的小宗,已经做不成贵族,只能做庶民,这就是“小人”,即“小宗之人”。 小人(小宗之人)在家族里,不能跟君子(家君之子)平起平坐。女人在家庭里,也不能跟男人平起平坐。这就叫“男尊女卑,嫡尊庶卑,君尊臣卑”。但是,大宗 小宗,都是同宗;女人男人,都是家人。疏远女人和小人,他们当然要抱怨。这就是“远之则怨”。反过来,如果太亲近,他们又会没大没小,忘了规矩。这就是 “近之则不孙(逊)”。亲近也不行,疏远也不行,所以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毫无疑问,孔子这个说法,明显地带有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的色彩。但是完整地看,却又有合理成份。什么合理成分?凡事都要有“度”。远了近了,都不合适。同样,快了慢了,多了少了,长了短了,也不合适。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才合适。 这就是中庸了。中庸作为思想方法,正如仁爱作为社会理想,都是孔子留下的宝贵遗产,可以继承,也必须继承。只不过,不能“直接继承”,不能“具体继承”, 不能“全盘继承”。比方说,不能再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那又怎么办?抽象继承,也就是把其中的合理部分抽离出来,不要“核桃壳”,只吃“核桃仁”。比方说,不要“为难养也”,只要中庸。 显然,这是一项挺费事的工作。看来, 看来,也许得把儒学“放进洗衣机,再加漂白粉”,冲了又冲,洗了又洗,一直洗成“灰色”为止。 五 一个途径:现代阐释 〇 只有经过现代文明的打磨和洗礼,儒家思想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其实,儒家思想当中,有麻烦的不仅“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比如“亲亲相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同样麻烦。 毫无疑问,孔子的这个主张,很人性也很人道。因为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师生之间互相告发,其实是很野蛮的,更不用说抓起来严刑逼供了。因此,现代法学的主流意见,便认为近亲属可以“知情不报”。他们在法庭上,也有权提供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没有义务提供不利证据,甚至可以不出庭。这就是“免证特权”,已为许多现代国家的法律所采纳。可见,亲亲相隐,有着合理的内核,而且是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 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比方说,如果父亲是汉奸,儿子是八路呢?如果这父亲还带了日本鬼子来烧杀掠抢,甚至轮奸了儿媳妇呢?再比方说,纪检委的干部, 手上掌握了儿子贪腐的材料,要不要交出去?不交,就违背了“执法如山”的组织原则。交,则违背了“亲亲相隐”的道德原则。请问,他又该怎么办? 也只有一个办法,即明确“亲亲相隐”是权利,不是义务。是义务,当八路的儿子就不能杀死做汉奸的父亲,当领导的父亲也不能举报有贪腐嫌疑的儿子。是权利,就可以选择。他可以“知情不报”,这是行使“免证特权”;也可以“大义灭亲”,这是放弃“亲亲相隐”。但不论行使和放弃,都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他的自由,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自由。 看来,亲亲相隐也好,其他什么也好,都不但只能“抽象继承”,而且必须“现代阐释”。 这就要引进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观念,立足于公民权利、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等现代意识。有此“他山之石”,方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事实上,穿越了两千年历史的儒家学说,原本只是锈迹斑斑的出土文物。只有经过现代文明的打磨和洗礼,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墨家、道家、法家,所有诸子百家和传统文化,也都如此。 以共同价值为标准,抽象继承为方法,现代阐释为途径,我们大约就能解决“继承什么”和“怎样继承”的问题。此即所谓“愚者之得”,恳请杜先生、袁先生和诸 位方家赐教。如有唐突,亦请海涵! 刊载于2011年1月20日《南方周末》大参考版,责任编辑戴志勇
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祖先崇拜与天人合一的科学依据
热度 4 smallland 2011-1-24 13:59
祖先崇拜是我们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再大的领导,即使是国家领导人,爹娘死了,也要回家守孝。即使是皇帝,只要爹娘还在,就不应该随意行事。当然,杀爹的也不少,但那不代表主流。孝道,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孩子游戏,有条件的多玩,没条件的就用一条破麻袋敷衍。 父母的话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要听,再久远的,不能直接聆听教诲,但他们的光辉形象还是要维护的,他们的思想还是要指导我们的。巨大的祖坟,埋葬的是祖宗腐朽的躯体,彰显的是祖宗的思想和后代维护其权威性的决心。所以,祖坟是我们传统文化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电视剧《汉武大帝》,只是片名,就足以体现创作者“敬畏”的心情,所以擅自加一“大”字。该剧刻意描写其雄才大略,至于杀了多少无辜,或者为了几匹马发动战争,那都是琐碎的小事,不值一提。 许多人觉得,用现代科学的事实和理论诠释祖宗的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些怎么听都是无稽之谈的思想,都会被披上科学的外衣。他们的敬业精神,就像仔细的泥瓦工,不让墙上有一点缝隙。 最常听到有人说我们祖宗提出的“天人合一”,体现了祖宗的生态平衡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等等。更有不少人,至今觉得“天人合一”简直就是古今中外哲学思想之巅峰,仍然认为人和宇宙万物具有内在的相互作用,具有相同的或相互感应的什么规律。 古代没有什么工业,除了放火放水,什么活动能影响到气候变化?只靠长矛大刀,怎么能对物种灭绝产生严重的影响?连1光年多远都不知道,太极八卦怎么能和整个宇宙联系起来?一团生物大分子的蠕动,和遥远的一颗恒星有什么关系?那些不想辜负祖先的子孙们,可不管这些常识,只想着祖宗的思想不会毫无根据,不会只是凭空想象。祖宗不懂的科学知识,后代可以孝敬他们,祖宗没想到的,后代可以替他们解释,即使是荒谬的,后代可以为其圆滑。这就不难理解,玄妙的中医理论,后代一直试图用现代生物学来证明。善于谋略的诸葛亮,后代可以让他通晓天文地理,国家气象台做不到的,他能做到。甚至,歧视妇女虐待儿童动不动哭鼻子的刘备,也成了仁义的典范。 小孩子之间吹牛,各吹各的爸爸,不管对方吹什么,常常会本能地宣布“我爸也会”!成人有时也这样,你说宇宙是大爆炸来的?这个嘛,我们祖先早就说了,从太极开始直到八八六十四卦说的就是宇宙起源! 从个体发育过程看,崇拜父母依赖父母听从父母的命令是幼态的体现,我们的传统文明似乎就是要强化这种幼态意识,谁做得最彻底,谁就是千秋万代的榜样。 祖先崇拜的传统似乎已成为历史,成为一种符号,但似乎,仍在发挥着作用,不只在科学界。
3313 次阅读|8 个评论
飞灰湮灭的圣人与刻入骨髓的流氓(1)
热度 15 iwesun 2011-1-24 11:53
飞灰湮灭的圣人与刻入骨髓的流氓(1) 第一部分 佛祖升天,斗转星移 1.解释一下    命题1 :在科学网耍,一是调戏肉食者,二是调戏老九,也就是在座的各位,打击繁体字是我的乐趣,如果加上一个期限的话,应该是在宇宙灭亡之前。    命题2: 打击繁体字,其实是表扬他,只有他才够格隔三差五的出现在天狼星的街头小报上,主要原因是脸皮厚,曹大侠经过考察,已经被淘汰了。    命题3: 星际法规定,不干预低等生命的生态,只能观察。   神仙也不是上帝,这世界只有上帝一人可以偷窥,无法干涉。    神仙只能下凡,扮作猪头看世界。 2.为啥写长篇   其实,我是不愿意写长篇了,此次下凡,目的很明确了,没必要唠叨了。   但是,还得变通,为啥?   古道夕阳瘦马出场了, 繁体字果不其然,宣告大获全胜。   繁体字其实我早知道,早都说了,此人无论你说啥,只要你吐泡泡,他都会庄严宣布,他赢了。   这是个优点,为啥一直要打击繁体字,直到宇宙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古道夕阳瘦马不一样,一篇 《无知者无畏,由批孔说开去》, 估计是丫头开埠,唯一中的一掌,一掌毙命。   这还了得,我说过,女人是佛祖, 繁体字之流才是真正的害虫 。   佛祖升天,天崩地裂,斗转星移。   于是乎,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气球星的自己的事了,也是本宇宙生死存亡的大事了。   根据 命题3 ,宇宙灭亡,也不干涉,但下凡冒充地球人,放几句黄腔,是可以的。   啊弥陀佛!   就看气球星人的造化了。 3.繁体字的阴谋   佛祖升天,其实也是好事儿。   主要是繁体字有阴谋。   繁体字到底有啥阴谋?   我吵吵了几次,很多人可能不解。   我说了,我讨厌啥事都和利益挂钩,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石油,这种统计学层面的行为表现,连天狼星街头小报的资格都上不了。   繁体字立个孔子像,搞个揭幕仪式,开个孔子培训班,签名售书,成为全球首富。   这是好事儿,无论是美国抢了伊拉克石油,还是繁体字忽悠成了世界首富,都是好事儿,谁有本事儿,谁搞。   利益挂钩,是万能的法宝,其本身也是存在的基本法则,这是小义,没啥值得讨论和惊讶的。    小马同学的法宝,其实在俺们外星人眼里,其实最最初级的玩具, 统治阶级的利益之中,有没有民族大义,是有的。   万能的东西,其实就是最狗屎的东西,因为根本不含信息量。   一个群体意识的体现,往往是通过统治阶级表现出来的。   先不点破,繁体字的阴谋到底是啥,只是说清楚一件事儿,打击繁体字,不是因为繁体字企图签名售书,赚的口袋满满,而就是因为繁体字救国救民的民族大义。      繁体字的阴谋,其实是大家共同的阴谋,先不点破。   我以前也很困惑,俺们从小都是铁定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啥时候世道变了, 沙通天 也出来,冒充义士签名售书了。   有一段时间是不太明白。    其实根本不需要明白,瞬态成为常态本身就是明白。    我们讨论的全部的理由的基础就是稳态,根本不是啥真的理由。   你为啥说鬼不存在,本质原因已有一个,那就是鬼对于你不是一个稳态,和鬼真的存在不存在,根本无关。   只要一个新的稳态出现,其本身就是理由,人们说的因果,都是后来编出来。   女人孕育生命,天生就是把握瞬态和稳态的唯一源泉,你还写论文,搞逻辑推理,来说理由,你搞错没有啊?      我是比较笨,还彻底与文化绝缘,很多年以后,才想明白了,国学为甚会热之外,发现确实大家有一个阴谋,也就是民族大义。 4.丫头错了,所以她对了   先和古道夕阳瘦马交个底,为啥要继续打击繁体字,道理很简单。    因为丫头错了,所以她对了。   因为繁体字对了,所以他错了。      老九啊老九,是脱不掉这根筋的。   繁体字的庆功宴,有几个人参加了,谈谈心得,是不是感觉百花齐放,繁花似锦啊?   嘿嘿嘿!   六道轮回之前,都是如此。   你们如果想玩学术,有足够多的期刊让你们相互吹捧,不干我事儿,我继续看动画片。   在公共场合摆个偶像,发展一下旅游事业,尽管我没钱拍照留念,但我也不会妒嫉有钱人炫耀性消费,带动内需。 说了,这都是小义。   大义,是给老外看的,中国很和谐,中国不扩张。   很好啊。   但女人的直觉和你不同,女人不用讲道理,你讲了也没用。   是服从男人的理性,还是服从女性的直觉?   嘿嘿嘿,一切理性的起点都是虚幻的,都是虚伪的。   我听佛祖的。   根本不需要看你的啥学术期刊,直接可以扔到茅厕里。 5圣人之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圣,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指讲故事,不讲结论。   圣人讲故事讲得好,你爱怎么听是你自己的事,大家随便。      这不是说要做圣人,就需要象繁体字一样耍滑头,繁体字是既不讲故事,也不讲结论。   圣人实际上是个空壳,你的心,就是圣人的心。   所以,佛从来不说我说的应该如何,如是我闻的根本意思,就是你说啥算啥。   所谓的经,其本质都是空壳,有心人可以借壳还魂,无心人,依旧无心。   这就和唯物一直讨论存在一样,你本来就是存在,你讨论不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你找不到不存在。    唯物把已存在作为逻辑的起点,先判定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再决定其表现,这火车已经跑到太平洋里去了,还自己以为得意,还准备誓死捍卫。   壳遍地都是,信手拈来。   壳是个牛皮糖,沾上了,你甩都甩不掉。      老鲍下凡了,想回去都回不去了。   不过,唯物似乎有绝招,以为找到了真空,是区别存在和不存在的分界。   这是唯物虚妄的根本,连时空到底是啥,都没理解,就开始唯了。       书,是可读可不读的,只要你有心。    语言是符号系统罢了,不同的符号系统,其本质规律都是相同的。   有人讲原教旨主义,啥东西要看是不是圣人的本意。   啥主义,玩玩都无所谓,只要不玩死人就好。   但根本一条, 现象就是本质,没有比现象更深的本质了。    考察圣人的根本,不是去看空壳,圣人存不存在,其本质是不可说的,唯一可说的是,打着圣人旗号的人。       打着圣人旗号的人的集合群体的表现,是我们可说的唯一的现实的现象。    攻击圣人,其本身就是攻击这个集合,其本身和圣人毫无关系。       圣人本来就教育我们随便,打着圣人旗号的原教旨主义集合的人说,不能随便。   不能随便,圣人就已经死了。   圣人都死了,剩下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掐架,还是可以随便。   看来,圣人就是死不掉,随便死不掉,圣人就死不掉。      评价历史人物,是需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但根本上讲,历史是虚幻的,只有现实才是真实的。   评价历史人物,更重要的事看参与评价的人的现实表现和气现实意义。    读书人,读书人,书不是标准,人心才是标准。   俺不读书,但俺喘气,俺就有发言权。   为啥喘气,因为俺有心。       这个发言权,看个人喜好,有人喜欢满嘴跑火车,类似繁体字。   满嘴跑火车其实不是发言权,发言权的根本含义,这事关我事了,我要有部分决定权。      繁体字说俺和老毛一类,视知识分子为粪土。   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毛,视你们为粪土,因为他站在权力巅峰之上,已经把你们玩死,而你们还心甘情愿。   俺,为啥也喜欢调戏老九,是因为下凡之后,透过猪头看世界,发现气球星的天朝,原来都是一群空壳。   这不很好玩?       记住了,星际法是上帝他老人家定的,他老人家不干涉,神仙也不会干涉,大家随便。   一定要随便! 6女人是佛祖   繁体字装高深,搞后现代之后的文化基础。   有没有搞错,时间是虚拟出来的,过去未来皆为幻影。    只有一件事儿是真的,系统原本都是无记忆系统,记不住,根本就没啥时间。    熵是虚幻的,不可逆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可逆,你都记不住,还谈啥可逆,回到过去?回到那个过去啊?       女人是佛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彻底忘记前世!   繁体字连神仙都不够格,还要修炼成佛。   老鲍说了,神仙是天生的,是修炼不得的。   你本来就是神仙,还修炼啥?吃喝玩乐要紧。   神仙不吃喝玩乐,你当神仙干嘛?   吃素也没用。      繁体字跑了半圈,就开始开庆功宴。   佛祖跑了一圈,从终点回到起点。   佛祖的终点,是女人的起点。 PS:   列了提纲,发现可能有10多章,有没有兴趣写完,还不知道。   当然还得看繁体字,那天没啥兴趣骂他,就拉倒。   现在确实不习惯列提纲了。   (第二部分 子虚乌有的传统文化)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848 次阅读|46 个评论
尊孔的目的在于求和: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立国安邦之术
热度 4 杨学祥 2011-1-23 01:15
尊孔的目的在于求和: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立国安邦之术 杨学祥 1 月 12 日 ,高达 9.5 米 的孔子像树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与天安门城楼隔长安街相望。这座孔子青铜像于近日亮相,整体为绿色,人像高 7.9 米 ,石头基座高 1.6 米 ,坐落于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 尊孔是国际合作的需求 绿色为环保,绿色为和平。以绿色为基调的孔子像复出,意味着孔子思想符合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将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理念扩展为人与自然均衡发展。 人们的社会活动无非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百家之中,独尊儒术,表明孔学在治国安邦中独有的智慧和魅力。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启程访美前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14 日细述中美关系,她驳斥“中国威胁论”与“中美零和论”,强调中美关系不是非黑即白非友即敌,表示中美今后还应“同舟共济”,合作迎接挑战。如果未来无法“共济”,只会引发混乱和漩涡,不仅殃及两国人民,也殃及世界其它地区的人民。   希拉里驳斥了“中国威胁论”与“中美零和论”。她指有些人对中国崛起感到恐慌,将中国发展视作威胁,认为这将导致冷战式冲突或美国衰落,也有些人认为美国执意遏制中国崛起或中国发展,对此希拉里明确说“我们不接受这类观点”。   至于“中美零和论”,希拉里表示 19 世纪产生的“零和”理论已经过时,用它套用中美交往毫无意义。当前国际格局发生许多前人没有碰到的变化,比如出现非传统甚至非国家角色、全球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等,这些情况尤其适用于中美关系,只有看到这一崭新并且更加复杂的国际格局,才能理解当前的中美交往。   希拉里强调,由于中美是两个复杂国家,历史及政治体系迥异,在接触时出现分歧绝不奇怪,但中美关系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非友即敌,两国人民有许多相似目标,都想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未来,因而中美合作带给两国的收益远远高于冲突。   言及未来中美关系,希拉里再次提到她常常引用的中国成语“同舟共济”,表示目前中美仍在同一条船上,如果未来无法“共济”,只会引发混乱和漩涡,不仅殃及两国人民,也殃及世界其它地区的人民。 “今天,我们与中国建立了积极关系,并且中美有望迎来非常积极的未来……我们期待与中国一起,应对当前和今后的挑战。”希拉里说。 19 世纪产生的“零和”理论的结束,意味着战争独霸世界的理论走到了尽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时期依然是硝烟弥漫: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直到反恐战争,都没有解决世界的争端,反而是冲突激化,浪费了各国大量能源和资源,恶化了人类生存的环境。有识之士开始在西方“民主”和东方“和谐”之间寻找共生共存的道路。希拉里的讲话可能就是西方有识之士之一的典型表现。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论语·学而》原文,意思是说,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评论说,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现在,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在过去 6 年里,已经有多达 320 个孔子学院在 96 个国家建立起来,仅在加拿大就有 9 个。和为贵的思想已经开始被西方有识之士接受。 尊孔和反孔的时代特征 台下喊民主,台上要集中;打天下反孔,安天下尊孔,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孔孟之道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东方“宗教”。 有评论说,孔子的思想在近一百多年里本身已成为各种政治文化争议的焦点,极力维护者奉之为神明,九五之尊、万世师表,反对的人从五四运动砸烂孔家店以来,直到破四旧批林批孔运动,斥之为与现代民主科学对立的绊脚石,是束缚中国发展进步的封建思想的最大代表。所以无论支持或反对孔子思想的人,都不能否认孔子在文化和哲学思想上的巨大影响力,也不能否认其历史上对中华文化以至于东方儒家文化传统建立的核心作用,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甚至包括整个东亚地区,即使包括象日本韩国这样的所谓实行西方民主的国家,至今也仍然深受影响。但并不代表说孔子思想就句句是真理,就能成为思维方式的指南,这就象任何中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一样,其历史的局限性与现代社会总会有脱节落伍的地方,重要的是对一种思想或文化的扬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也算得上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化象征,这就象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一样,两者都对思想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中占重要地位,适逢全球化之际,我们重视儒家思想,这对与社会的和谐,全世界的稳定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而苏格拉底的思想则为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民主制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很多人感觉孔子在被打倒或忽视几十年后,现在突然又站在中国人最神圣的政治文化中心,有悖先人的礼法和遗训。《吕氏春秋》中《察今》篇深得治国之术:不法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因为时不与法同在。 尊孔的目的在于求和,和而不同,这是当今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7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孔子与中华文化与yatou姐碰撞
热度 3 mingmingde 2011-1-22 11:48
今天看到yatou姐的博文《老子徒孙近观孔子(1)》 暨网友的评论,感到有些话说,就留下了评论,以做交流。在此复制转贴,立此存照,或许会成为我今后进一步认知中华文化的一个灵感源头。在此还要感谢yatou姐的激发! mingmingde 2011-1-22 10:30 历史证明:人民群众从来都是最聪明的,岂是某些人利用2500多年前的孔子能“愚”得了的?呵呵,向yatou姐致敬!实际上,现在人们提到孔子的时候,往往是把他当作中华文化的象征或符号来使用的,并不单独指狭义的儒家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骨架),以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两翼(四肢),以医家(中医:医术-医学-医道)、武家(武术-武学-武道)、墨家、兵家、阴阳家、名辩家等等诸子百家为(五脏六腑和)鲜活血肉的一个多元综合体所有这些只是在形下器物学术层面有分歧而成不同学派,但在形上达道的层面上是没有冲突的。这就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中华文化。——姐以为然否? 博主回复(2011-1-22 11:07) : 只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到五四之前的那一可怜可恨可叹的境地,买不买单是一回事,帐还是要算一算的,否则下一步的路子如何走,怎么走,是个问题。这个很实际。虽然我们远在乡野,但是思考的自由是有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些思考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的孩子跟孙子们还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博主回复(2011-1-22 11:02) :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然,如果我们完全将过去统治中国的理论结构原封不动地复原,这注定只能是一场新的失败的开始。可现在,没有哪家学派愿意为中国封建糟粕思想的形成与漠视来买单。 [注:此博主是yatou姐。] yatou姐,我想说的是:探讨中国近代悲剧的文化根源是必要的,是为了汲取教训、创新文化、复兴中华;而不是要追究几千年前哪家哪派的责任,让谁来为此悲剧买单。古人是承担不了这个责任的,他们不在场,因而也不可能来买单的,买单的人还只能是我们当代自己。因为悲剧的主角是近代中国人(其实任何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都不会有意识地制造悲剧的,或者他们根本意识不到有些做法是在制造悲剧)。帐当然是要算的,但是我觉得最好的算账方式,是利用我们当代人的智慧来“扭亏为盈”,倒转乾坤,而不是沉浸或“陶醉”在抱怨古人、怨愤古人并一味地追究责任清算“欠账”的无聊无益事情之中(想想,古人真的欠我们什么吗?)。这块土地是我们的,它是森郁葱葱、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沃野,还是寸草不生、贫瘠荒凉、风沙肆虐的死亡之地,全在于我们自己;至于古人对我们的影响,也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姐以为然否? 有感于yatou姐的回复,我又评论道: mingmingde 2011-1-22 11:20 姐好!根据解释学的原理,一个人在观察一个事物或接受一个知识的时候,总是已经有先在的知识或经验在他的头脑之中了,而这成为他理解当下对象的前提,这就使我们对对象的观察、认识和理解不可能完全是对“真相”或“真理”的“复原”;在科学哲学中,也有“观察渗透理论”的原理。而这些理论或经验实际都是我们生存的当下时代及其实践所赋予的。据此可以知道:我们对古人思想的学习、理解乃至应用也都是在今人的已有知识结构、经验背景、阅历体验、时代需求、实践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进行的,因而您所说的“我们完全将过去统治中国的理论结构原封不动地复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而也就谈不上失败不失败的问题了。因此,才可以理解在中世纪之末,西方人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迷恋而造成的“文艺复兴”并没有使西方回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反倒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资本主义文明。我想,在当今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特别是全球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咀嚼、回味、反思、重构乃至扬弃创新,绝不会使现代中国“原封不动”地回到孔子时候的战国纷争的时代,反倒可能因为这种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而引导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人本-生态文明时代呢。姐以为然否? 在姐的留言本上,我留下了这样几句话: mingmingde 编辑 删除 半小时前 也推荐yatou姐读论语:要是入门随便关注一下论语的人生价值,可以浏览于丹的《论语心得》,但要理解孔子思想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学术内涵及其博大精深的意义,推荐您稍微认真地读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进而读读南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这会让你更开眼界。 姐回复曰: 谢谢。我会转换现在的视角去读这些作品。 也许我是对儒家的成见太深。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是中国采用了他们的教义,却一步步走到火烧圆明园。这是事实。 ——看来姐算账的劲头还是十足啊,呵呵。既然是后人采用了“他们的教义”,还不知道采用的态度和方法对不对,但无论如何造成了灾难,那应该追究那些采用的人的责任哦,看看他们采用这些“教义”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究竟如何,等等。就像我们知道的,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理论上源自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一样,似乎人们在清算希特勒二战罪行的时候,怎么就没人追究尼采的责任呢?日本法西斯主义侵华战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惨无人道,人们在反思教训的时候,似乎也没人追究日本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啊! 其实,历史上道家对待儒家的态度也不是这样的哦。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更加辩证一些,可以作为参考。 我在周可真老师的网文《孔子能否代表中华文化? 》后评论道: mingmingde 2011-1-22 10:15 支持周老师的观点!其实很多人既没弄懂马克思主义的真义,更没搞懂孔子思想的精华,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开花结果,这至少说明一点:孔子思想在基本点上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水火之隔,而是相互兼容并相互补充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恰恰基于此二者继续在更高程度上融合-补充的创新性发展和应用。周老师以为然否? ——尚未得到周老师的回应,但我想作为有深厚马克思主义修养和中华文化修养的周老师至少不会全盘否定这一点的。 周老师回应了,不出我所料,心有戚戚焉:(修改补充) 博主回复(2011-1-22 12:17) : 马克思主义一传到中国就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过程。这里的“中国化”包含“儒化”的意义。儒家追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马克思主义追求“解放全人类”,其在价值取向上确有相通性、一致性。 我明天要回老家过年了,不能上网了,提前先科学网朋友们祝福新春佳节,阖家欢乐,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185 次阅读|5 个评论
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什么东西?
热度 1 Bobby 2011-1-22 05:52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如果目之为拥护专制政体和压抑科学精神的糟粕的话,大概打倒一千次也不为过;但如果从扬弃的观点来看,也有一些东西值得发扬和推广。 国学大师刘述先在 1972 年写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传统有三个基本的要素:第一,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本身,不在于上帝,也不在物质世界。人受命于天,往里面挖掘有无尽的泉源,这就是中国的内圣之学的根源。以此,中国文化所彰显的既非宗教,也非科学,而是牟宗三先生所谓道德形而上学。第二,生命与自然有一个和谐的关系,这也就是传统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一方人在自然之中固然具备有一定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人又不从自然割离开来,人的一切文化成就有其自然的基础;契合自然,而非戡天役物,才是中国文化的主导原则。第三,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乃是一种以礼的观念为贯穿的社会结构:和为贵,不尚斗争;其终极向往即是《大学》所谓修齐治平那一套。我个人认同这种说法,这三点值得推向世界。 文化这种东西,已经是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一代一代通过所见所识遗传下来,虽然我们清醒的时候咒骂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一面,但说话、行事和思维仍然时时可见其遗毒在。如何批判性地继承,而又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是个大课题。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92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仁至义尽的暴力不相容原理——传统文化救中国
热度 37 iwesun 2011-1-20 16:20
仁至义尽的暴力不相容原理——传统文化救中国
仁至义尽的暴力不相容原理——传统文化救中国   按照惯例,升仙回来,免不了要列出一堆感谢的名单。   俗,地球人的俗套,还是留给地球人自己自娱自乐去吧。      狡猾的繁体字,有了个新玩具,这几天高兴的不亦乐乎,据说,天安门广场,大会堂对面的那个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改名字了,现在叫什么国家博物馆了。   啥,这是旧闻,猴年马月的事了。   没办法,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道变化快。   繁体字的狡猾,其实大家早知道,无非是想把水搅浑,即使摸不找虾米,浑水本身就是他的乐趣。    这厮永远都是赢家。   不服不行。    无论你是啥态度,只要是开始吐泡泡,就已经中了他的奸计。   其实,俺顶讨厌,啥事儿都和利益挂钩,做一番万能的法宝般的分析,因为,这个法宝,如今小孩子都会,央视里大把大的人样,全都如实说,笑话已经够多了,什么美国打伊拉克,就是为了抢石油,有个从天山派投靠朝廷的解说员,就更搞笑了,不停地发布是耸人听闻的预测,XXX地方即将有一场血战。   繁体字其实也挺可怜,肉吃不上,改吃素了,不停地宣称吃素好。   吃素,确实好,好得很。   肉食者,现在流行吃素,这是一种时尚。   可怜归可怜,只要繁体字自己不这么想就好。   活着,总是要有乐趣的。   不是么?   不要以为人长大了,就不需要玩具了。   老鲍这个仙人说了,“ 一切辉煌都会成为过去! ”   仙人的话,你也不听,找死!   仙人的话当然得听,必须听。      得给繁体字找点玩具,这是大事儿,确实是天字第一号大事儿!       革命党不革命了,只有死路一条!       孔老头从来不是真正的肉食者!   孔老头到底有多大法力?   肉食者自己也知道,二三百年算是不错。    孔老头从来都保不了真正的千秋万代。   其实,孔老头也不是傻子,他当然有自己的小算盘,俺搞科学,只要俺的科学真理在,管你肉食者变来变去,到时候俺稳坐老二的位子。    稳坐老二,其实也就是老大了。   老头表面上很谦逊,和蔼可亲,肚子里偷着乐。    老头看起来是老二,其实是老大的局面,其实原本可以一直玩下去的,玩到宇宙灭亡,孔子还是可以不温不火地心里笑。   因为这是科学,科学你也敢反?      老头毕竟不是仙人,谁叫这世道真的有仙人。   鲍仙,是外星人,当然不守地球人的规矩。   一语道破天机。   肉食者其实一直也记恨孔老头。   “竟会说空话,庙也盖了,像也立了,俺这个万金之躯,还得给你这个泥胎请安,到头来,还是你稳坐钓鱼台,最后被砍头的,还是俺自己。”   鲍仙,这个外星人,带来了一条真正的真理:    暴力不相容原理:一架飞机上,只可能有一个炸弹!   肉食者总算搞明白了, 真正的千秋万代,只有革命!   笑,大笑!   从此不再惧怕恐怖分子!   你不就是会带炸弹上飞机么?俺自己带一个, 先!    到底谁才是贼祖宗?   老子玩炸弹的时候,你还是液体呢。   上帝偷着乐了。   神马都是俺不小心炸出来的,   算了,   俺喜欢这群小人的劲头子,   俺从来不吭声,   本来就没吭声么。   继续。    暴力是不相容,真的不相容!    革命党是不会放弃革命的。    肉食者一旦开悟,就再也不会真的被孔老头骗了。   嘿嘿嘿!   孔子已经被老鲍的仙术超越了,科学终究是敌不过仙术的。   谁,还真把他当回事儿?   啥,有个叫繁体字的老是叫唤,说焖得心慌!   小Case么,不就是没玩具么,准了,给他发一个!   至此,繁体字的小心愿达成了。   美啊。   这事儿,不大不小,在天狼星的X时X刻下午茶的功夫,仙人们嘻嘻哈哈说笑过。   X时X刻下午茶的功夫,遥远的气球星的天空,飘过一匹神马!   X时X刻下午茶的功夫,气球星的刚刚领到玩具的忧国忧民的繁体字,看到了一匹神马,会飞!   转一则气球人的趣闻,气球人自娱自乐吧。    一个流氓国家,你还玩啥?   这事儿,其实怪老鲍,谁叫这个仙人选这儿着陆? 农民工因央视大火案获刑 月薪1800元有职无权 http://news.qq.com/a/20110118/000177.htm   资料图:央视新大楼配楼着火   从矿工、“蜘蛛人”,到质检员,农民工李书志进城务工的路一直是朝上走的。然而,一场大火改变了他人生的走向,令这个“只有职责,没有实权”的质检员获刑两年半。   获刑农民工的央视大火劫   央视新址一场大火,将本不是主角的农民工李书志推上前台。   这是一场他试图改变又无能为力的乱局,他因此获刑两年半。   若把这场乱局比做驶向冰山的泰坦尼克号巨轮,在巨轮最底层的“锅炉工”李书志,最终被认定为沉船的祸首之一。   2010年11月18日,已在看守所熬了一年零4个月的李书志终于等到了判决书。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李书志作为质检员,在未取得天匠公司挤塑板的检测报告与合格证的情况下,仍允许施工使用,且在施工中也未对天匠公司的挤塑板进行检测。作为直接责任人员,李书志以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这个结果是他难以接受的:“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触犯国家的法律,我一直是按照公司规定工作的。”    一语成谶   2001年,经人介绍,李书志进入中山市盛兴股份有限公司,从事高空作业。   李书志的妻子谢胜香记得,自从进入盛兴公司,每年春节,李书志都能带回三四千块钱。这个数字可是家中务农收入的三四倍。   直到2005年冬天,谢胜香第一次到北京,见到被包裹严实的摩天大楼上仅靠几根安全绳在半空中晃来荡去的“蜘蛛人”,才知道丈夫从事的居然是这样的工作。   这样艰险的工作李书志干了5年。直到2006年12月,他被调到该公司央视B标项目部任安检员,半年之后,他自学考到了质检员资格证,又兼职成为该部的质检员。   让李书志头疼的是,在盛兴的工作经常会因工程的变化而四处奔波,而这时,他的妻子已经带着两个孩子到北京来,他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2008年8月,他离开了盛兴,跳槽到央视国金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工程部,从事玻璃幕墙清洗工作。   那时,央视新址的施工已接近尾声。按照央视原来的计划,将于2010年搬入新址办公。   没人会想到,2009年2月9日,元宵节,这里会发生一场震惊全国的大火,而且,会把已离职半年的李书志牵扯进来。   2009年7月10日,央视新楼失火5个月后,李书志在北京通州租住的家中被警方带走,一个多月后被正式批捕。与他同时被捕的还有盛兴公司副总经理唐珠创及项目经理谷显树。   吊诡的是,2009年春节,李书志曾请算命先生算过一卦,卦相称其本命年前必有一劫。一语成谶。   一个有职无权的质检员   李书志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顺河集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自他记事起,几乎没吃过饱饭。6岁时,父亲抛弃了家,只剩他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   1994年,刚满20岁的李书志到山西的一家煤矿当了一名矿工。每天早上下井,晚上才上来,中午就在井下吃些自带的干粮。高强度的劳动让他力不从心,有时靠着井墙就睡着了。   这段经历让李书志记忆犹新。虽然后来吊在几十米高空当“蜘蛛人”也不是美差,但他觉得比暗无天日的煤井好得多。因此,到盛兴公司后,他极为珍惜这个机会,比其他工人更努力和用心。2006年6月,他拿到专职安全员资格证。自此之后,他每天都会检查工友们的安全措施,总重复一句话:“安全第一,不为自己也要想想老婆孩子。”   成为安全员之后,李书志并不满足。2007年7月,他又通过考试,拿到了北京市建委颁发的质检员资格证。被公司口头任命为质检员后,李书志便开始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查,查看所有进场材料是否有检测报告和产品合格证。   事实上,质检员工作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公司也没有为质检员配置专业的检测设备。李书志唯一能做的,就是检查厂家的检测报告与产品合格证是否齐全。   送货一般都是晚上,只能由仓库管理员和项目部的施工员负责收货。李书志往往在第二天上班后才进行检查。若发现没有合格证,他便会找到项目经理谷显树,后者常说由他来处理。   中国的施工项目往往都是内部承包,项目经理就是包工头。工人对于包工头,几乎不敢违背,否则便可能白辛苦一场。李书志明白,自己的职位形同虚设,公司从没有对他的工作职责提出明确规定,也没有给予他任何权力。唯一的要求是:配合好项目工作。“只有职责,没有实权。”李书志屡次跟谢胜香这样说。   早在2007年7月,李书志就发现,施工中使用的一批挤塑板与原来使用过的产品有明显差异。另一个问题是,因工期紧,进货后没人通知李书志,这批未经检验的材料便直接上墙了。   一审庭审时,李书志称,他向谷显树汇报了这一情况,可总包方和监理方最终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施工继续进行。   李书志曾经的举报,并未使自己脱离干系。在审判中,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指控李书志作为质检员,在未取得挤塑板的检测报告与合格证的情况下,仍允许施工使用,并未进行检测,其行为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   “敢于负责任的人”   若知此结局,李书志大概不会接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从2007年7月到2008年3月,他既是施工员,又兼质检员,却只拿着一份每月1800元的工资。   在同村人眼里,李书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如今的村主任谢文斌印象中,李书志聪明,成绩总是第一,但人却很老实。小时候玩弹弓,李书志不小心打到了一个大人的头,同伴们都使劲跑,他却主动去道歉。“李书志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谢文斌说。   20多年之后,李书志本性未改。他始终认为,自己知道挤塑板在未经质检的情况下就上墙使用了,但并未深究,的确负有一定责任。   然而,李书志在庭审时也强调,自己多次在周例会上提出施工材料无检测报告与合格证的问题,均无果而终。   2010年8月31日,36岁的李书志站在法庭上做最后陈述:他在公司7年,时刻唯领导是从,即便兼任质检员,也没有任何权力。当发现产品不合格多次向领导反映时,他的声音被湮没在赶工期轰鸣的机器声中。名不副实的职位与人微言轻的境遇,让李书志亲眼见到了自己如何无助地成为悲剧的主角。   李书志在看守所自行递交了上诉书。他让律师给妻子捎来3句话    开庭时不要带孩子来。   买一本《人一生都要懂的哲理》,让孩子们好好读。    不用担心我,这里一切都好。我,信佛了。(据《民主与法制时报》)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546 次阅读|59 个评论
Ching W. Tang原来就是邓青云
热度 1 wangshu 2011-1-19 19:45
Ching W. Tang原来就是邓青云
Ching W. Tang原来就是邓青云 一直就知道Ching W. Tang在柯达开创性工作,不过因为自己不做OLED和OFET,所以对Ching W. Tang的中文名是什么 也就不知道,大概是姓唐的位老先生吧。 晚上翻新出的《分子材料与薄膜器件》时发现导言中有邓青云(Ching W. Tang)的字样,原来这就是他的中文名啊, 怪不得偶尔见到“邓青云”这个名字被授予 OLED相关的奖项时纳闷这个谁啊,原来是自己太无知了,不过香港人的中 文的英文名实在搞不明白。 在他的个人主页上,有张照片,舒适地坐在窗前的竹桌边,窗边的有幅字,是楷体的“人为”,我猜测应该是“事在人为”四个字,只是美国的摄影师不懂中国的传统文化,只知道汉字的点缀,却不知老先生将这幅字挂在窗前的含义。也许,当年拍摄这幅字时邓老先生会对摄影师说,一定要把这幅拍全了,可惜网页的编辑全然不懂截掉了;也许。 http://zh.wikipedia.org/zh-cn/%E9%82%93%E9%9D%92%E4%BA%91 邓青云(Ching W. Tang,1947年7月23日-),美国物理学家,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国际信 息显示学会会员、罗切斯特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系及物理与天文学系教授。 目录 1 学术研究 2 生平 3 获奖及荣誉 4 代表性著作 5 外部链接 6 参考 学术研究 邓青云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发现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和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技术。他 在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有机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承认和肯定 。 生平 邓青云是华裔, 1947年生于香港元朗,祖籍广东。1970年,邓青云获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理学学士学位。1975 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75年-2006年,分别担任伊士曼柯达公司研究科学家,高级研究科学家 ,助理研究员,高级助理研究员和资深研究员 。2006年至今担任罗切斯特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系、及物理和天文 学系教授 。 获奖及荣誉 1994年,获伊士曼柯达公司颁发的柯达杰出发明家称号 1998年,被美国物理学会遴选为会员 2000年,获伊士曼柯达公司颁发的伊士曼创新奖 2001年,获国际信息显示学会颁发的Jan Rajchman奖 2001年,获美国化学会颁发的Carothers奖 2002年,被国际信息显示学会遴选为会员 2003年,获美国化学会颁发的团队创新奖 2003年,获伊士曼柯达公司颁发的柯达研究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称号 2005年,获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基金颁发的Humboldt科研奖 2006年,被罗切斯特大学聘请为Doris Johns Cherry教授 2006年,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遴选为院士 2007年,获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颁发的Daniel E. Noble奖 2010年,获罗切斯特大学Hajim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2年,被聘请为华南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2004年,被聘请为上海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被上海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代表性著作 Tang, C. W., Two-layer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6), 48(2), 183-5. DOI: 10.1063/1.96937 Tang, C. W.; VanSlyke, S. 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7), 51 (12), 913-15. DOI: 10.1063/1.98799 Tang, C. W.; VanSlyke, S. A.; Chen, C. H., Electroluminescence of doped organic thin film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89), 65(9), 3610-16. DOI: 10.1063/1.343409 VanSlyke, S. A.; Chen, C. H.; Tang, C. W.,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6), 69(15), 2160-62. DOI: 10.1063/1.117151 http://www.rochester.edu/news/show.php?id=2736 2007-01-19 Inventor of Next-Generation Display Technology Joins Faculty Professor Ching W. Tang High-resolution photo for download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OLED Creator Ching W. Tang Named Doris Johns Cherry Professor Ching W. Tang, profess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chemistry, and father of the multi-billion-dolla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industry, has been named the Doris Johns Cherry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Tang, the world leader in organic electronics including OLEDs and solar cells, is the first to hold the new chair. "We are very pleased to have successfully recruited Ching Tang and welcome his timely arrival in the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ays Shaw Chen,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ur commitment to new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and flat-panel displays will be greatly enhanced by Ching's leadership in these fields. Other programs across engineering and the sciences will also be well served by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his research." Tang is known internationally for his pioneering work on organic solar cells and OLEDs, which is the new flat-panel display that offers superior imagery for far less power than even the most advanced LCD displays today. In addition to the discovery of efficient OLEDs, Tang has been credited with a number of key innovations leading 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 new flat-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luminescent materials, novel color pixilation methods, fabrication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OLED displays, and the adaptation of technology for high-definition OLED displays. Tang is also widely recognized for his seminal work early in photovoltaics, which could lead to major improvements in the ability of solar cells to capture energy from the sun. OLED and photovoltaics are lik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one converts energy into light for a display, and the other converts light from the sun into energy. "Ching Tang is the most accomplished and the highest regarded innovator in the organic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we're delighted to have him as a member of our engineering program," says Kevin J. Parker, dean of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Our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as grown dramatically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sporting a superb forward-looking doctoral program. Ching's addition highlights the hallmarks of the University's engineering, from the photonics started by the nation's first optical doctoral program to our strategic focus on alternative energies at present." Tang i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and was recently elected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He holds more than 70 U.S. patents and has published 70 papers, including three highly cited papers based on his original work on solar cells and OLEDs. Tang has received a number of awards, including the Eastman Innovation Award (2000) from Eastman Kodak Company, the Carothers Award (2001) and the Team Innovation Award (2003) from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the Jan Rajchman Prize (2001) from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the Humboldt Research Award (2005), and the Daniel E. Noble Award (2007) from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Tang obtain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1970, and a doctorate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in 1975, also in chemistry. Tang joined the Kodak Research Laboratories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rnell in 1975. Initially, he worked on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ucceeded in developing the first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1 percent efficiency based on a structure that he invented. A few years later, he went on to discover the high-efficienc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the OLED, and spent the rest of his career at Kodak primarily lead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 in OLED. The Doris Johns Cherry Professorship was established in July 2006, with a gift of $1.5 million. Doris Johns Cherry died on Jan. 17, 2005, and bequeathed a generous portion of her estate for unrestricted support of the University. "Though I did not know Doris, I have learned that she made major decisions only after completing her due diligence," says Joel Seligman,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The fact that she chose to leave the bulk of her estate to the University and gave us the flexibility to designate it to endow this important, named professorship is a high compliment. I believe that today's celebration affirms the wisdom of her choice. We will forever be grateful to Doris, and to her friend and counselor Jim Vazzana for the role he played in so carefully fulfilling her wishes." Mrs. Cherry graduated from West High School in Rochester at 16, earned a bachelor's in econom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in 1943, and was a member of Theta Eta Sorority. After returning to Rochester in the 1950s from Chicago, she worked at the University in the benefits office for eight year before joining the Wiedman Wiedman law firm where she worked until the mid-90s. She served as communication chair for her 50th reunion in 1993. In recognition of Mrs. Cherry's generosity, a tree was dedicated in her name just outside Wilson Commons on the River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Contact: Jonathan Sherwood 585.273.4726
82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立孔不是独尊儒术,孔子应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总代表
热度 3 sheep021 2011-1-19 10:17
自从汉朝的董仲舒“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就有儒家和儒术之分了。想当年,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儒家思想而周游列国,但没有一个帝王能看得上他的理论。封建帝王尊崇的儒术可不是孔子的思想哦。孔子,不过是个替罪羊而已。 记得有人曾问我,毛泽东为何要批孔子,我说破是为了立。我当时不过随口一说,没想到,才几年功夫,孔子可就真的立起来了。没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60年一轮回。这就给立起来了。 其实,从“孔子学院”走出国门那时起,我就预感到国家要为在国内“立孔”做铺垫了。因为这年头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洋人不说好的东西,在国内也不会有“好”下场。现在“孔子学院”全球开花了,国内立孔也应该顺理成章了吧。非也,阻力依然很大。不过, 争议最大的也许不是该不该立孔子,而是该立一个什么样的孔子——是正宗的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还是汉朝以来的“儒术”? 本博认为,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问题。孔子已经作古,已经不会说话了,怎么解读儒家思想全在使用儒家思想的人。感觉(蒋科学也这么认为)孔子不过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总代表而已。天安门前的孔子已经不单单是儒家(更不是儒术)的代表,而且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总代表。 现代与传统,不是零和,而是谐和。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提携。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215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介于至圣先师的孔子和丧家之犬的孔老二之间
热度 2 大毛忽洞 2011-1-18 09:32
我介于至圣先师的孔子和丧家之犬的孔老二之间
我的观点介于至圣先师的孔子和丧家之犬的孔老二之间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应该中庸之道。 就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正如老百姓说的“井水不犯河水”。 在批林批孔的时候, 俺靠阅读《论语批判》学习了点论语。 (书的附录有原版论语) 当我们看到满大街丧家之犬的孔老二漫画的时候, 我们要联想到至圣先师的孔子。 当我们看到九五身高的孔子像的时候, 我们要联想到丧家之犬的孔老二漫画像。 这就是辩证法,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当九五身高的孔子像和丧家之犬的孔老二同时出现的时候, 这就是百花齐放。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6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1-17 02:24
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 ——2005年秋季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张祥龙简介:男,西历一九四九年生于香港九龙,后随父母迁居北京。文革后,作为首届大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春本科毕业后,曾在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之后,赴美国学习。1988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托莱多(Toledo)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春获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1992年以来一直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和哲学系任教授。曾发表《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1996)、《海德格尔传》(1998)和《从现象学到孔夫子》(2001)、《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2007)。 【张祥龙按:这是2005年秋在北大为学生们做的一次讲座的记录稿。由学生根据录音整理,我本人做了一些文字修改,并在少数几处补足了语意。】 主持人:首先要感谢大家对哲学系“社会•文化•心灵”主题活动的关注和支持。“社会•文化•心灵”主题活动的前身是哲学系文化节,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从这个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都会举办一次。这个学期的主题活动,继楼宇烈教授之后,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张祥龙教授。相信大家对张祥龙教授都有一定的了解,也不用我多做介绍了,不过大家可能一般会觉得张祥龙教授在西哲方向比较“术业有专攻”,其实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中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真的是学贯中西。所以我们在私下都比较叫他“祥龙大师”。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领略大师的风采了,让我们掌声有请张祥龙大师为我们带来他的讲座。 张祥龙: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 本来是计划讲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今天也还是以那个题目为主,当然最后我会再谈一点衰落之后中国文化的出路。这个题目我曾在某个地方讲过,包括十个部分,再加上出路。我去年在德国讲学的时候给德国学生开过一门课,名叫“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危机”。这次讲座会引用那门课中的一些观点,所以比较长,不像我以前的讲座。我尽量在限定时间内讲完,最后能留一点时间,大家来提问题。因为我知道问题会很多,这里的很多观点只是一己之见,和主流的看法很不一样,所以希望大家多提尖锐意见,我也愿意回答。 听众:中间有问题可以提问吗? 张祥龙:因为要讲得比较多,所以最好不要提问;如果你觉得特别必要,也可以,但是我只能简短地回应一下,到最后再一起作答。 首先要讲的是,中国人缺少对自身历史处境的基本认识。当然我指的是现代的中国人。 到目前为止流行的多种对人类历史处境的描述,无论是历史唯物论、进化论,还是乐观的全球化,总之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进步观,都是非中国的。而且民族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大多数情况下,是非民族文化的,也就是政治化、党派化或者意识形态化的。太多令人痛苦的东西被遗忘、被压抑了,后果是精神和思想的失神。关系国家和文化命运的讨论,往往打不到点子上。一个民族的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成长不起来的。我用一个比喻,就是像精神分析讲的:在童年期,如果受过重大创伤,造成了一些压抑性的遗忘,就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这其实也包括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思想的成长。所以真实的历史,包括文化,是一个民族迎得自己的精神健康和深邃的思想能力的前提和途径。 第二个问题,传统文化的衰败和危机的表现。 我只能做一简单概括。首先讲我理解的“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含义。现在流行的看法,一般是比较中性的描述,比如认为一种文化是由习俗、传统、理想、价值观念组成的,是一个相关网络。我的看法则是这样的:文化是一群人长期生存的独特方式。也就是说,一群人借以获得生存意义的结构,还有这种结构的各种表现;也就是说,这一群人通过这个生存的结构能够连续不断地获得生存意义,即便是在这个民族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样看来,文化是有生命的,是一个活体,它是会生长、上升、衰落,也会死亡的。并不是说只要中国人还在,中国文化就一定在,这是没有保证的。而且,就我们现存人类来说,文化一定是有族群个性的,也就是有多样性和地方性的。至于是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文化,而其他动物就没有,还须要研究。比如,北京的一群麻雀与纽约的一群麻雀,有没有生存方式上的区别呢?或者,用离人类比较近的例子,生活于相互隔离状态的两群黑猩猩,会不会具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呢? 我们来看一下传统文化衰败和进入危机的表现。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出衡量文化生命力的四个指标,一个是它的传人,看还有没有传承它的“道统”的团体。历史上儒家有儒士来传它的道统,道家有道士或者道教徒,基督教则有教士、牧师和信徒。第二个是看这个文化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第三个是看它的价值观念,即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在做重大选择的时候还依重于这些价值。最后就是看它的语言,也就是人们在表达最关切的问题时,是否还在用这种文化的典型话语。 今天我没有时间都讲,我就讲第一个指标——传人,也只能很简单地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是儒家,而儒家的团体消失了,几乎是在历史的瞬间,即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消失的。一个有过两千多年传统的文化载体,对中华文化有过巨大影响,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儒家文化的团体,居然就在几十年内荡然无存,实在是一个历史奇观。其原因,我后边再讲,这里只指出一个现象,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主体在文化传承上的哗变。 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明确地把自己的文化视为仇敌,视为一种“吃人”的文化,这是鲁迅先生的话。这方面有很多代表人,我就随便选了一个,只是觉得他说话比较爽快而已。他叫陈序经,主张全盘西化,胡适也很欣赏他。他说过很多,下面我讲新文化运动时可能会再涉及一下。他基本的意思就是,中国不如西方,根本就不只是像主张洋务运动的人所说的“器具不如人”,而是全面地不行。比如他说中国的道德尤其不如人,不如西洋,公德私德都不好,等等。他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文化亡不见得民族也随之而亡”。它表示出现代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文化与民族及国家的分离,与民族生存问题的分离。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理论是有代表性的,不只是一种极端观点。尤其是从方法和基本的路数上,它依托的是自清末以来的一个主体思潮,即一种崇拜强力的进化论式的思潮。到新文化运动时以“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先后进行了两次文化革命,搞完全的现代化或西方化,等等,下面会逐次讲到。 我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衰落原因的方式,主要是历史的回顾,但同时也是某种哲学的回顾。上面提到,这个衰落是在全世界有过悠久文化的民族中,非常罕见的、几乎是唯一的文化自戕,表现出一种不寻常的民族精神的分裂症,抑郁和躁狂的交替,很值得研究。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主流对自己的文化最势利,最冷漠,最残忍。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些朴素感情的,只是一些所谓落后地区的落后人民,真实的农民,一些草根知识分子、被边缘化了的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而那些实用化的“知识分子”,我觉得既不是古代意义上的“士”,也不是真正的文化人,而是意识形态的人,科技人,高级工匠。所以中国自近现代以来,就没有出现过像泰戈尔、托尔斯泰这样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也缺少像甘地这样伟大的有文化意义的政治家,而且也提不出像“甘地主义”、“东方主义”这样的东西。当然我觉得“新儒家”还是很不错的,有一些本土文化意识,但它毕竟是在重大方面被西方文化驯化了的,完全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也就是把政体上的和知识上的权力完全交给西方,儒家只留一块“心性”或道德修养。 所以,我觉得应该在北大讲一次这个问题。我们北大产生于民族危亡之际,1898年,作为京师大学堂成立,是在庚子赔款之前,在废除科举制之前,所以它当时还带有最后那么一点要挽救自己文化的意味。作为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你们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天下”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古代思想中更重大的是文化意义,而不是政权意义。一家一姓、一党一派的政权朝代可以换,但是天下的士子还是要担当天下的文化重责。我觉得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就应该以文化中国和她在世界历史中的命运为己任,因此必须反思自己的文化遭受过的灾难性的命运,正视它,不然不就跟专科大学一样了吗? 第三,我来讲这个文化衰败的主要原因。 其一就是西方的全球化。什么是西方的全球化?它仅仅是这几十年,或者这半个世纪、这几百年才出现的吗?我觉得不是。它是西方从古希腊就开始的一个文化过程。 西方的语言、文化是一种形式突出的“文”。大家学过外语,知道西方语言(它的比较典型的形态是古希腊语、拉丁语和德语)和我们汉语的区别。它的语法和文字都有形式突出的特质,即语言上有意义的特点大都有形式上的指标。例如动词有依人称、数量、时态、语态的形式上的变化,名词有单复数和性的形式指标,构句要有主语和谓语的搭配,依靠“是”或系词来形成判断句,等等。这都是古汉语没有的。这种形式突出的语言,让使用者体会到语法、也就是变化的语言现象下面的不变者的重要,相信这些可以被从形式上对象化的语法代表着语言中最本质性东西。那么,这种语言就会刺激一种思想,它寻求世界变化现象背后的不变本质,而且通过一种形式对象化的方式来把握,比如说通过数、理念、范畴、概念、判断、推理等。古希腊的知识分子发现了语法这种普遍化的东西,相信它普适于古希腊语的所有语言现象,所以这样一种寻求普遍化的真理的思想就从古希腊开始,在数学中先开始,然后在哲学、科学、政治思想、伦理思想中不断得到展示。这种思想方法,还有西方的宗教,一种有强烈普遍化追求的宗教,都感到自己抓住的是可以普遍化、形式对象化的绝对真理,要向全世界推广。当然后来还有共产国际,也是这样一个大脉络上出现的现象。 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和倾向,通过工业革命、现代科技,以及与它们匹配的交流、组织方式,就变成了物质力量和现实力量。尤其到了现代,它的对象化和形式化的方式能通过符号化实现,比如资本流动都可以表现为名字和数字的传送,用电脑就可以划账,靠这种方式来取得一种当代的力量形式。谁都看得到,因特网正在伸向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 所以,我认为全球化发源于古希腊、犹太基督教,实质化于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实现于工业革命,通过信息化而加速。它的方法上的特点就是标准化、充分的对象化、自动机械化、信息化,还有力量的符号化、高效化、无限化、扩张化,没有尽头。它生产的东西总是供大于求,没有自己对自己的限制,所以一定要扩张。“科学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话不是白说的。它的知识形态一定要能转化成力量,而且能普遍化、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化。 这样它就造成了一种向全球扩张的需要和趋势。从殖民时代起,全球开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交流。而我从来就认为,交流是有危险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弱势的本土文化,带有巨大的危险。交流只有在很罕见的情况下,即在不带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才可能有益。像我们的丝绸之路,像丝一样细的路,不带有生存压力,而且很缓慢,很自然,它能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不断地产生有益的文化交流。而如果带有生存压力——你不学我,你就落后,你就要死,如果带有这种生存压力,就会造成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弱势文化的消失。所以用“洪水猛兽”不足以形容西方化、全球化的这种去多样性的狂潮。 我们经过了文化革命的这一代人,对于这种全球化的力量有奇特的印象。当时似乎是全国山河一片红,无产阶级专政强大无比,不管你怎么想,中国好像也就只能这么下去了。可怎么70年代就要和美国建交呢?那是死敌呀!从我上小学时,满耳朵都是要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声音,文化革命时更是喊翻了天。可居然就在毛泽东生前就有了变化。我觉得背后也还是经济、资本和科技全球化的压力(尽管无产阶级专政与计划经济也是一种全球化,但它在某些重要的方面竞争不过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当然具体讲也有很多因素,比如中苏争端、中越争端,等等,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我们觉得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在那一代人中发生了,这并不一定要到文化革命结束。我记得最震撼的就是毛泽东和尼克松握手的报纸,当时中国人看了,内心之复杂真是难以言表,既有惊愕,又带有希望。那是一个很朦胧的时代,人们对新时代的憧憬就此开始了。 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象征在中国,我举一个地名为例,就是广东。它是我们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是革命思想和改革思想不断涌现的地方。因为鸦片战争在传统中国这艘船的底部(最南部)凿了一个洞,一个当时觉得不大却堵不上的洞,结果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第四个问题,我们来讲一下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文化与民族的错位。 这表面上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但是它造成的后果是重大的。中国在共和国之前的最后一个朝代是非主流民族执政的朝代,当权者是当时被视为异族的满族,当然现在它和汉族已经没有多少区别。可是当年满族入关,多少知识分子宁死也不从。后来因为满族完全采纳了中国文化,所以就像以前多次发生过的情况那样,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还是认同了这个政权。中国最后一朝就是这么一个民族为主体在掌权,这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最后一朝不是清朝,而是明朝,或者宋朝、唐朝,它遇到鸦片战争这种事情会怎么反应呢?为什么清朝就是那样一种反应?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上下不通,就是说虽然这个掌权集团通过各种政策得到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认同,但它总感觉不安全,觉得自己人数少,而且后来满人自己的文化都渐渐被忘掉了,所以它一定要维持满族人的特权,一定要压制汉人。从大臣开始,甚至包括一层一层的知识分子,它都要限制汉人的政治能量。在这样一个局面下,它如果做出什么重大的改革,首先受惠的就是那些汉族大臣和汉族知识分子,他们的势力就会上涨,这是满族人特别不愿意的一件事情。这样一种格局就造成了后来我们所感觉到的,它应对挑战,总是迟一步两步这样一个让人特别绝望的结果,实际上与一开始就有的一种扭曲和错位有重大的关联。 首先是人才渠道的上下不通,后来又有太后专政。慈禧太后治国的本事不太大,但是抓权的能力特别强。还有一个因素最终导致了儒家文化的衰败,就是到《辛丑条约》之后,形势急转直下,突然科举制就被废了,而且就是在慈禧太后手上。戊戌变法要改革科举,很快被她中止,可几年后,她自己居然就整个废了科举。为什么会发生呢?因为有了义和团,有了八国联军侵华,有了自己的逃亡经历,有了更深的政权危机。为什么有了官方支持义和团的事情呢?因为慈禧太后反感于西方人干预她废光绪,等等。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致的东西,我就不讲了。 上下不通造成内外不通。它对西方侵略的反应受到它的种族意识的干扰,它总是怕大权旁落,“宁予外寇,不予家奴”,“防民甚于防[外]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圈,中国的文化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激进。从鸦片战争开始,广东三元里有一个歌谣,意思就是说,洋人怕老百姓,官府怕洋人,老百姓怕官府,形成了这么一个压力流向的循环圈。如果只有侵略的西方列强和受侵略的中国这么两极,就像许多非西方民族经历的那样,情况就简单得多,也正常得多,政府与民众就都会将自己的文化看作自己的东西,就是实行改革,也会对自己的文化手下留情(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但一旦形成这么一个三极结构,在外患加剧时,内部就很快分裂了,因为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集体心理的作祟。代表传统文化的官府与激进知识分子及民众的裂隙越来越大,而后来为什么只有共产主义能收拾残局,我觉得跟这个结构很有关系,因为为在这个结构里面,只有最激进者的声音最响。 这样的民族错位的政权,就禁不住国耻。1840年的鸦片战争,签了一个耻辱的条约——虽然赔款相比于后来不算最多,两千多万两,但那只是相比于《马关条约》的赔款两亿多两,割让台湾;《辛丑条约》四亿五千万两39年还清,而且允许西方人在中国分12个地方驻军,从北京一直驻到山海关。鸦片战争好像是在很南部的一个很远的地方,影响好像也不是很大,但是这是一个很致命的创伤。就像当时一位反对签约的大臣上书所写的:“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异族统治的情况下,一个政府和别人签了这样一个条约,不管里边用什么措辞,比如说什么“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就已经受到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国威已丧,乱民即老百姓就要生乱心了,所以从此开始,政府只能越来越靠高压来控制,而它控制的结果就是老百姓——以农民为主,包括某些知识分子——产生了越来越激进的思想状态。最后很可悲但又没有办法的是,这个政府又确实在那个时代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命运。 那为什么在这里知识分子的趋向就不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了呢?这就是后来发生的国家和文化的分离。新的知识分子主张建立新的国家和文化,和传统文化就分离了。 我再举一个地点,象征民族和文化的错位,这就是日本。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极为不利的。它总是在一些比较关键的时刻打断中国不是文化上太激进的现代化的努力。而且日本当时还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中转站和加速器,很多革命者和一些后来很激进的思想者都是从日本获得了他们的庇护、知识和灵感,包括孙中山、鲁迅、吴虞、俞岩等都是这样,但却没有学到日本人维新后对自己文化命脉的保护。 第五,我来讲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是后来的中国革命模式的预演,对一种新的国家形态的追求与传统文化发生了背离。 先简单说一下洪秀全的经历。他是广东人——从这里开始广东将要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年轻时还有愿望去考秀才,但屡试不中,总处于落第文人状态,心里很不高兴。历史上这样不满的人太多了,但关键是他所在的地方有新思想出现。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历就是有一次到广州赶考,碰上了传教士,得到一本《劝世良言》,由一名叫梁发的中国基督徒编撰,里面包括一部分基督教《圣经》译文,和一部分对于基督教基本原则的阐释。洪秀全回家后得了一场病,据说在梦中上了天,和天主发生了实质性的交流,后来获得天命,就回到人间来改造世界。在这之后,他又去试考了两次,还是不中。回去以后,仔细读《劝世良言》,深受启发,觉得灵感成熟了,于是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 中国史学界在1949年之后对太平天国这个领域特别重视,而且有一种说法好像很普遍,比如我看范文澜所写和一些近代史书上评论说,基督教的外衣只是一个借用符号,洪秀全只是用它来号召组织民众造反,所以它还是一次农民起义。我觉得不然,太平天国的信仰基础代表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整个运动有文化革命的趋向,所以它和以前的李自成或者更早的农民造反都不同。 我们来看他的理论。首先看他的《十款天条》,还有基于他的《救世歌》、《醒世书》和《太平天日》等等所总结的思想。他说有一个创造天地万物的至上神,这个至上神有明确的可对象化的意愿,派基督和洪秀全下凡救世——基督是他大师哥。而且洪秀全还说他在天上看到天主把孔子关禁,不允许下凡,后来他又看到孔子逃下去,想传播思想,天主就将他抓回来鞭打,孔子求饶,天主就饶恕了他,但是罚他永远留在天庭,不准下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征兆,不准孔子下凡似乎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未来。这样一个天主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精神实体。虽然明末清初用过“上帝”、“天主”这些词来翻译“耶和华”,但它们是不一样的。洪秀全讲的这个“天父上帝”,是更靠近中国人讲的“天”,还是更靠近的基督教讲的上帝呢?我觉得是后者。虽然西方人也不会承认洪秀全的基督教就是正宗的基督教,它肯定是被改变得很厉害的基督教,但毕竟,它已经从西方文化中吸取了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第二条,他说其他的一切神道、仙佛、神祇、社稷,甚至圣人,都是妖,叫阎罗妖和邪魔。这一点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所以曾国藩要在《讨粤匪檄》里攻他,说李自成过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进潼关还要拜文昌,但是太平军到的所有地方,一切孔庙道观、社稷神坛、甚至关帝庙等,都统统扫荡,全要烧毁,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所以曾国藩在《讨粤匪檄》里面就用了最大的篇幅从文化上讨伐它,说中国的士子、文化人绝对不能容忍,“神人共愤”。当然我下面会讲到,太平天国也用了民族大义来讨伐清政府。 第三点,他说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平等的。当然实际上只是教内名义上的平等,但毕竟这种说法以前是没有的。我们在《墨子》里面可能看到过一点,但是后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没有这种平等观。 第四点,建立了教会——拜上帝会,它是一个从行为、思想到经济收入都控制得很严密的组织。这个组织有日常的仪式,每七天就要礼拜一次。这是基督教教会化的,甚至还有过之,和中国自古按季节和天时来祭拜祖先社稷的风俗仪式,以及中国本地宗教的组织方式是大大不同的。 第五点,他认为自己是天父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救世,而且具有神功,所以不时地要出神,上帝要附他身,口出圣言,大家都要跪下来听。因为他和天父有这样一条专门的线路来沟通,所以就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是正是这里后来出了问题。杨秀清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他抓住机会也通起神来,说上帝也附了他的体,于是也说起这种神知的话来,这样洪秀全就没有办法了,也只能跪在地上听。这种对象化的东西可以被别人模仿。这就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大的原因,即“洪杨内讧”,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大分裂,给了清政府一个还手的余地,把他们灭掉了。后来的革命运动领导人都非常惧怕这种“分裂中央”的“阴谋家、野心家”的出现。 洪秀全组织太平天国,从一开始就出自一种非常坚定的、系统的异文化信仰,反对儒家乃至所有的传统文化,把一切传统的牌位都砸掉。这一点是它跟其他的传统农民运动都不一样之处。另一方面,聪明的杨秀清利用了清朝和中华大多数人民——汉族人民――的文化错位来攻击它,在他的《奉天讨胡檄》里面主要也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他说清朝人进关以后,先让我们削发留辫子,像猴子一样;衣冠、人伦、制度、言语都要改变我们,清政府要把北京话当国语,他说这都是胡语。所以他说满洲人愚弄中国、欺侮中国,无所不用其极,这也很有力。杨秀清的文化倾向与洪秀全也有所不同,不同意对儒家经典的彻底铲除,但他也无法改变这个运动的基本文化走向。 由于有如此严密的组织和信仰崇拜,再加上利用了满汉文化矛盾,太平天国一开始虽稍微有一个顿挫,但后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之内从两万人发展到一百万,一下子席卷了道州、武昌,一直到南京,夺了中国的半壁江山。然后他们马上又开始北伐,清政府几乎就快完蛋了。而西方国家那时都持观望态度,英国人甚至还去访问天京,实际上就是南京。如果太平天国成了大气候,这就不仅是一个新朝代,而是文化上一个根本的置换。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对此也做了某种展望。 在这里可以尽量作一个比较中性的描述。我觉得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毛泽东,与洪秀全之间很有一些可比之处,只是他更成功、更运气。我这里不做详细的对比,但是有人在四十年代中期、文化革命后批评毛泽东,说他有封建帝王思想,一直到现在这样的议论还有。而“封建”或“封建主义”在我们现在这个文化符号系统中,就意味着传统文化,因此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毛泽东根本就不是什么封建帝王,他青年时起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最深影响,要做“新民”(他组织了“新民学会”),尽管是唯我独尊的新民,但毕竟是新的或新文化的。有人举出毛泽东1936年写的诗《沁园春•雪》——这是他写得最好的诗,1945年国共和谈时写给柳亚子,一公布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人说能从中看出他想做封建帝王,尤其是下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等。”但他下面举的是什么呢?“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们看,他最想做的乃是“风流人物”,也就是开创新文化的一代天骄,而他批评人物都是从文化的角度。说历代帝王缺的是“文采”、“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你们只会使力量,我不但会用力量,而且还要代表先进的文化,要进行文化革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怀有的最大抱负。毛泽东著作中最值得读的,一个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个是《新民主主义论》,大家可以从中看出他最基本的理想和改造中国的计划,他一开始的思想走向。前者鼓动在农村中扫清传统文化,后者(发表在延安的《中国文化》杂志上)则明确规定文化革命的性质与步骤。所以他绝不是封建帝王,而完全属于新的意识形态,是反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最激进代表人物之一。 第六,改革的困境——“图强力而放斯文” 清末以来,关于是该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既为体也为用,还是中西互为体用,人们争了好长时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比较有见地的知识分子,从魏源开始,意识到中国必须作重大调整改造。中国人并不傻,但是最后选择的途径好像只有一条——强国。“强”这个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最有魔力的,“强国会”以及包含“强”的团体的出现、乃至严复《原强》的著述,都体现了这一点。直到现在,还在为强国而奋斗。 有一个很有名的争论,就是康有为要变法,因为官职太低,光绪皇帝想见而不能,就派几个大臣去见他。他们在当时的总理外国事务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进行了交谈。一开始,荣禄就说,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有一句很有名的对白,说:如果祖宗之地都不能守,那要祖宗之法还有什么用?这在当时就算很有力的回答了,可实际上他是把祖宗之地和祖宗之法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了。但祖宗之法就完全依存于祖宗之地吗?我们守不住祖宗之地,那祖宗之法就一定要丢了吗?印度人被异族和异文化统治近千年,犹太人在两千年中无地可守,但一直未丢“祖宗之法”(印度教、犹太教)。当然这些都是问题,下面所讨论者与之也有关,我自己也曾经很困惑。我觉得这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就开始全盘西化了,不是到新文化运动才开始,实际上从洋务运动开始就有了明确的“中国要走强国之路来抵御外患”的思想。这好像是没有错,但是背后还是可以有多种考虑。救中国的途径,是只能像现实中所表现的那样,还是有别的可能? 我举些例子。比如说,很有名的一个就是胡林翼先生之惊恐。胡林翼是湘军大将,很有才气。有一次他好像是去见曾国藩,在安庆城边乘船马上就要离去的时候,看见码头上正好有两艘西方的轮船,它们接了另外的客人,风驰电掣,一下子就开走了。胡林翼就惊呆了,问是什么,有人告之是西方的轮船。他当时就倒地吐血,过不久就死了。胡林翼感到,最可怕的不是长毛或太平天国,而是这个西方技术武装的势力。他是中国非常敏感的知识分子,具有对这种强力文化的敏感,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力量的敏感。 另外就是曾国藩。他用一切力量削平太平天国,铲除了一个异己文化的威胁,但是在这之间和之后,他马上又要改革,向西方这个更大的异己文化学习。当然他还是认同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而跟着他走的李鸿章是个机灵人,创建淮军,然后马上就大搞洋务运动。 严复在中国的改革和革命运动中有一个很特殊的地位,连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都不能相比,因为他通过翻译不仅启发了那个时代的人,而且还对后来几代人都有重大影响。大家都知道《天演论》里面介绍的是赫胥黎讲的达尔文的思想,而且那翻译基本是意译,传达的思想既有赫胥黎的又有他自己的,并且作了很关键性的改变,而这改变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化走向。 他的《天演论》和《原强》,对进化论作了一种解释,即强力型的“物竞天择”观,就是说生物的物种都要去争得生存,但是只有适合自然规律,适合当时的自然状态的那些物种才能够存活下来。这点没有错,也是达尔文的思想,也是赫胥黎、斯宾塞等主张社会进化论的人的思想。但是他解释说只有强种才能留下来存活,弱种就要被灭,这一点并不完全符合赫胥黎的原意。我觉得这就是他很关键的一个改变,他说:“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意谓民物于世,樊然并生,同食天地自然之利矣。然与接为构,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就是说,弱的被强的当作肉来吃,愚的被智的当作奴隶来使用。而且,他在《天演论》的导言中还讲:“物各争存,宜者自立。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我觉得这是狭隘的、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的一个解释。实际上赫胥黎并没有说只要强,因为光强是不够的,他还讲了在自营和伦理之间维持平衡的必要,所以他原来的书名叫作《进化论与伦理学》。而严复将题目改成《天演论》并加以新解,就很有些不同意味了。 进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有一个时间的长程演替,不能被一眼看透,我把它叫做时间之幕,或者未来之幕。现在物种具有的知识没有哪个可以穿透这层幕,看出哪种生存方式最适合未来某个时间的生存形势。现在光追求强,就只是现在适合生存,但以后天下大势一变,现在的适应就可能反而成了不适应,而以前的不适应反而可能变成适应了。 这种情况严复并没有充分考虑,而他的简单化的解释,造成了一代代的中国人认为,要救国就一定要强国,而且相信这种强是可见的,是器物上的、思想上的、组织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强,是按西方化的标准的强。由于严复垄断了对西学的解释权,辜鸿铭也没有去跟他做这方面的辩论,使当时和现在的绝大多数人们相信这种说法是天经地义的。它影响了以后各种颜色的革命派和改革派,而且商务印书馆80年代纪念严复的集子里还是这样讲,一直到现在还是大有人这样讲。 实际上我觉得真正的进化论应该是和老子的思想相距不远的。比如恐龙倒是强,但是天下大势一变,它的强使它无法转舵,就一下子灭绝了;而开始时弱势的哺乳类倒兴旺了。一个民族要想在极其曲折的历史中存留下来,就要像老子所说,要惚恍虚柔,多留存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当时和改革派争论的有一些所谓“死硬”的顽固派,像倭仁、张盛藻,不识时务。他们认为光追求强,真的仁义就可能被丢掉,所以不要光羡慕西方的器具等等。这些人一直到现在都被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嘲笑。我觉得他们是有泥古不化的问题,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光守着枯槁的仁义已经不够了,但是他们的话里难道没有一些对的地方吗?我觉得也不是。如果对于进化论或者天演论这种思想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么就会明了当时国家应该采取的对策不仅仅是洋务运动了。所以,洋务运动作为一个只追求强国的运动,在文化上也出了些问题,尽管当时还是可纠正的。 就像春秋时的范蠡,越国面临马上就要被吴国灭亡的危险,在这个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首先要“定倾”,就是保住文化的活种,这在当时就是国家的代表——勾践。他被保留下来是相当屈辱的,要去给吴王当马夫等等。但是范蠡给他出了计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说到中国文化,如果有这种见地,我们百年生聚,百年教训,那中国文化还有未来。 所以从近代开始,中国的改革就越来越激进,崇尚强力。康有为、梁启超等我认为都不是真正的儒者了,他们是价值取向已经大变了的改革者,但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还有些藕断丝连。到后来1905年废科举,然后就是满清复亡、袁世凯弄权和失败,接着就是新文化运动,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就江河日下、一泻千里了。 我们来看严复本人的经历。他在壮年时翻译《天演论》,然后提出了变法三策:鼓民力——去鸦片去缠足,开民智——废八股崇科学,新民德——设议院崇自由。但是到了晚年,他给别人写的信(1918年)中说:“觉彼族[西方]三百年来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鲜廉寡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而且他还将欧洲三百年来科学,“尽作驱禽食肉看”,真是一百八十度的文化上的转弯,也是他文化良知的某种发现,但已经完全无助于大局,因为他放出去的文化虚无主义已经成了大气候了。 第七个问题,传统文化遭到了失败小人的附身,小人指的是袁世凯。 我觉得这也是传统文化衰危的一个契机。清王朝于1905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八年在张之洞的提议之下,废除了已经实现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这是一个很激进的措施。戊戌变法只是说改革科举考试,废八股而讲策论,但是到这里就全废掉了,鼓励开办新式学校,预示了以科举为儒家政治桥梁的传统文化的灭亡命运。于是,从儒家的角度看,文化传承的官方渠道完全关闭了,中国的政治从此走向政党政治,刚开始是军阀政治。由此可见清朝异族统治的衰落和传统文化的衰落确实是紧密相关的。 自从清朝政府签了《辛丑条约》,沦为只是外国势力在中国的一个看守政府。为了让中国能够交够那四亿多两银子,外国人也要维持这个政府。那个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绝望的状态。后来发生了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在这之中,袁世凯上下其手,从南京政府那里争得了权力,但是这个人后来又是中国文化的罪人。我们设想是南京政府得了权力,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第一条就是民族主义,讲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虽然这里面没有多少文化的含义——他要驱除的只是满族人,他恢复的中华实际上也并没有多少传统文化含义,但是它毕竟不至于公开全面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他讲民权主义,已经把中国文化的政体去掉,但是起码还有君主立宪这样的其他选择,虽然当时的共和制不会实行君主立宪,但逻辑上还有这种可能。而袁世凯则是一个满腹权力私欲的人,在满汉裂隙中求得个人利益。一开始他出卖变法,然后逼宫篡权,最后又背弃了共和的协议,自己要做皇帝。所以按照儒家的标准,他实属一个奸臣篡逆,是比王莽还不如的大盗。但就是这个人为了给自己的洪宪帝制作理论准备,借了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传统文化稍有回潮的时机,开始尊孔。在他的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等等。而且袁世凯同时还在出卖中国国家利益,勾结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在他称帝之后的很短期内,就在穷途末路中死去,随身带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最后一点信誉。 随后的张勋复辟就只是闹剧了,反而使中国激进的主流知识分子似乎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威胁。加上另一些因素,就有了新文化运动。这里面的一个教训就是,儒家文化在当今要特别地小心,不可随便依靠某种政治势力来求自身的复活。枯枝是发不出新芽的,儒家文化如果想依傍别有用心的政治势力来复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及未来,都是不明智的,最后只能适得其反,把自己的声誉败坏。像孔子讲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难道我们祭孔只是为祭祀本身的意义吗?如果背后都没有活生生的生活来支持,祭祀和官样文章的尊儒又有什么意义呢? 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之所以能起这么大的作用,能有那么强的力量鼓吹全盘西化,与这最后一口气的吐出很有些关系。后来还有段祺瑞等等军阀混战,不断以各种方式出卖中国国家利益。 八.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新文化运动 连一次大战也没能挽救中国传统文化的颓势。一战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过短暂的反思,比如梁启超以前也是很激进地推行改革,觉得中国有很多很多地方都不如西方,基本上是个全盘西化论者;但是他一战后到欧洲走了一趟,回来就写了《欧游心影录》,他说:中国青年齐步走,大洋彼岸的西方人正在嗷嗷待哺,等着我们用中华文化去拯救他们咧。整个一个翻盘。 两次世界大战实际上为整个非西方民族带来了重大的生存机会。在文化上,世界大战使得西方人看到了自己文化的重大毛病,就是一味追求强力的文化是不可能和谐和持久的。我刚才讲过的工业革命产生的无限化、标准化等特点决定了它的经济一定要争夺原料和市场,当原料、市场等都争夺完了,他们就开始互抢。而强者与强者对抢起来,弱者就有了机会。西方人按照自己的现代化逻辑走到了尽头,然后造就了一战和二战。最后西方人痛定思痛,就成立联合国,又搞欧洲统一,这是他们避免在西方再开战的措施。 这在文化上就有重大的意义,从《辛丑条约》签订开始,到1919年中国作为战胜国去参加凡尔赛协议,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一个最屈辱、快要被瓜分灭亡的角色一下子成了一次大战的战胜国。不到50年,中国又成了二次大战的战胜国。所以中国两次站对了队,二战还没完就成了名义上的世界五强之一,后来联合国成立,中国就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一直到现在。难道中国就强了吗?怎么物竞天择一下子就不灵了呢?所以我觉得这是世界近代史中一个极为值得重视和总结的政治现实,而且有重大的文化含义。 但是中国又发生了新文化运动,抵消了一战带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效应。我现在严格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分开: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爱国学生发起的,毫无疑问是爱国的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新青年》创刊,是另外一种运动。所以我现在就谈新文化运动,从它开始,中国的激进主义要改变自己反对传统文化的理由,不再是康有为曾提出的三保——保国、保种、保教。对于康有为这样人,我们要搞文化改革,是因为我们的国家要亡,我们中华民族的种要亡,我们的文化要亡。一战以后,保国保种基本上没有问题了,那时候对中国唯一有重大威胁的就是日本。日本要接管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后来还侵略我们,但是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使得西方也开始帮助我们打日本。所以那时候已经完全不是清朝末年,西洋与东洋的列强一起来瓜分中国的时代,也就是一个庞大的弱者面对一群豺狼,却毫无办法,所以李鸿章在里面用尽心机维持困难局面。 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站错了队,成了战败国,那中国后来会怎样呢?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文化上也可能不会搞那么激进的革命。德国是两次都站错了队,现在还在反省。所以德国和日本都因为战败而造成了文化扭曲,他们的主流派姿态一高马上会引起国际上的负面反应。我们没有这个问题,我们两次都是战胜国,我们完全有政治理由发扬自己的文化,而且我们的文化确实是不会造成世界大战的,甚至是可以预防它的。可是不,我们的知识分子主流自己不要这个文化了,只是因为她不善于打现代化的战争。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改革的理由不再是三保,而是所谓的客观真理标准。这些新文化人说:中国的文化本身不好,为什么?因为按照某些客观的标准——西方来的科学、民主等等,中国的文化不好。这样就为反传统文化的激进主义找到了一个超时间、超历史形式的存在理由。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客观标准,所以在今天中国的贸易反压西方的形势下,这样一个反自家传统文化的运动还在进行。这确实是一个不寻常的历史的现象。西方文化只是世界文化的一种,它向世界扩张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非西方文化,比如印度文化、日本文化、阿拉伯文化、伊朗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也要应对西方全球化以获得自身生存的能力,但是它们的策略和中国的都不一样。在力求摒弃自己的文化主脉这一点上,中国是相当独特的。 第九,我来讲两次文化革命。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听到上海的自由主义学者朱学勤先生说,中国的文化革命被称作是封建的思潮,其实不然。他认为新文化运动搞的那次文化革命与后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非常相像,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也有外在的相似。这也正是我多年来就主张的。 我来谈我的看法。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以后,这种激进化的文革态势已经发展到了全面的、自觉的、“客观的”程度。所以中国的文化,既包括思想上,也包括社会结构,尤其是农村的结构,都被急骤地“去中国化”(这里“中国”指中国的传统)。所以我特别看重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讲,革命一定要从农村开始,贫苦农民要起来,把乡绅阶级打倒,再踏上一只脚,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由于这样一种激进化,整个中国的文化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就像毁林开荒导致沙漠化。那最后靠什么才能止住流沙呢?只有靠最全面地控制、组织、动员人民的这样一种政治形态,才能维持住基本的秩序。 我们来看两次文化革命。第一次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是全盘西化的思想。陈序经指责那些学西方不到位的人,说他们改革的思想还不彻底,要学西方的民主自由,又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强权主义和金力主义。这相当于,既想学帝国主义的好处,又想摒弃它不好的一面,这既不可能、不明智,也不合逻辑。所以他提的一个口号就是,用帝国主义来打倒帝国主义——要想打倒帝国主义,自己就一定要先成为帝国主义。我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比较中肯的,但又不够深入的。现实的逻辑倒是,只有能在某种意义上既全盘西化,又似乎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力量才最有号召性。那什么政治力量能同时扮演这个很困难的双面角色呢?实际上中国的问题出在西方全球化力量造成的生存危机,一个强权的、普遍性的文化压过来,要取代一个地方性的、不追求普遍化的文化,这样就发生了被侵略被压迫的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的争端。但是,由于以上讲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政治的分离,以及各种历史因素,这样一个中西文化的冲突大局被遮蔽了。而要同时反帝国主义(西方正统)和封建主义(中国传统),那这个角色只有共产党才能比较好地扮演;国民党也曾经想扮演,但扮得不好,达不到合适的效果。 当时知识分子主流立志要铲除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倾向在四九年之后也都被延续,我举几个例子: 一是傅思年先生讲的话,可以代表当时的思潮,他说中国的家庭是万恶之源,这就把中国的儒家文化的社会结构的根子给否定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家》、《春》、《秋》及鲁迅的杂文等等,都在体现着这个流行的看法。 另外,瞿秋白讲,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茅坑;鲁迅讲,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后来也确实发生了中国汉字的拉丁化运动,导致了文字改革。《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和规则》第一条写道: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变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苦民众的工具之一。我们中国研究汉字的权威、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有相似的看法,就是汉字必亡。80年代初,他们这一派还在认为电脑的使用一定会带来汉字的灭亡,因为汉字无法电脑化。当然,现在这些技术上的反对理由已不成立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讲农民运动,但是居然里面有不小的篇幅讲文化问题。《新民族主义论》讲的是建国问题,但我觉得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在讲文化问题,所以文化的建设在毛泽东的心中是最强烈的抱负——我不仅要建一个新政权,我更要开创一种新的文化。于是他在其中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纲,而和旧民主主义的那种只反封建,不有力反帝的形态作了区别。所以我认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主要是一个文化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新文化运动造成的思想和文化的格局中,左倾――即同时反传统和反帝国主义(及资本主义)――一定会占上风。红色的“太平天国”在前面等着这些“打倒孔家店”的追随者们。当然文化不仅涉及到意识形态,还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从这个角度领会,对于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有一种新的眼光。 毛泽东后来要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孕育已久。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产儿。从他年轻时的经历和各种表现,就可以知道他受到了新文化运动何等深刻的影响。他像朝圣一样到我们北京大学,宁可在这里做一名图书管理员。 在文化革命初期,很多青年写过一些力图去理解文化革命的深层理由的文章,而且当时毛泽东和中央文革小组也表达了各种各样的看法。1967年初,文化革命进行的第一阶段刚要作一个阶段性的结尾的时候,上海出现了“上海公社”——好像是巴黎公社在中国的实现,而毛泽东对它非常支持,后来又说“革命委员会好”。再往后,还有“五七干校”、“知识青年上同下山”、“合作医疗”、“教育改革”等,虽然名不符实,被现实政治扭曲,没有真正的生命力,但他毕竟做了体制上、文化上的各种各样的探讨,以代替传统的文化。 这两次文化革命的共同之处,都是大破大立,不破不立——这个口号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就有。而阶级斗争的理论,则要求出身不好的青年要背叛家庭,投向新的革命阵营。除了个人性的背叛家庭之外,还有民族文化意义上的背叛家庭,因为新文化人相信中华民族的文化出身不好。这都是割断历史,而且是按照西方某个意识形态的标准来重造文化,重造新人,塑造全新的一代青年。苏联共产党在俄罗斯的上台和掌权,也和当时推翻帝制、造成了文化空档有关。而苏联主宰的“第三国际”向全球、包括中国输出革命,深刻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政治和文化走向。所以这两次中国的文化革命实际上是将全球化进程的逻辑深化到了自觉自愿程度的内在相关的运动。 第十,我来讲一下教训 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一个民族政治命运的改善和它的文化命运的改善完全可以不是一回事,有的时候还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我刚才说到,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命运和生存状态,但是并没有改变它的文化命运和文化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如果没有上面所讲的这些阴差阳错、历史偶然所造成的厄运,应该是不至于到现在这个地步的。现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状态比俄国、甚至越南都大为不如,据说越南共产党对儒家还是比较温和的。我这里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的破坏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现象和现实,并不是说哪天想恢复传统文化,就能恢复的。而现在,传统文化已经到了非常危机的状态。关于这方面我就不再多讲了,想省点时间和大家讨论。 最后我想讲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何在?”。 现在有一种文化乐观主义,认为中国的国力增强了,那么国家命运和文化命运的分离,甚至是背离终于可以克服了,中国人不必再处处从思想上去仰人鼻息了。实际上我们从政治上早就不必这样了,可这个去中华文化的过程并不稍歇。现在有人相信,中国人开始有钱了,从文化上也就可以崛起了。所以他们说,现在传统文化正在复兴,甚至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等等。 我尊重这些人的意愿,也乐观其成,但是不同意这种估计。我感到我们文化的状态和趋向并不好,我们的端午节还要靠出口转内销(即韩国某地到联合国申请当地的端午节传统为世界文化遗产),才能引起一点注意。中国节日的总体状态也不佳。节日是一个民族相当重要的文化表现,但是现在为中国官方承认的十个节日,只有一个是传统文化的——春节,其他九个都不是。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清明、中秋等都不是官方节日,而且连春节在北京都被“禁哑了”。当然最近有一些呼声开始回潮,好像从明年春节开始可以部分开禁。中国人、北京人终于能在北京的除夕之夜又听到响了千年之久的爆竹声了。当然,如果再有反传统文化、主张过“文明的”节日(好像我们中华文明的更悠久文明已经“不文明”了)的人们的鼓噪,没准儿还会再禁。 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危机有几个原因,有的是跟我们中国的特殊情况有关系的,还有的是根本性的,而最根本的就是全球化的趋势。这个趋势根本没有减弱,而且还在加强。中国现在是特别自觉自愿地参与这个过程,表面上从中受惠——受了很多经济上的惠,但是前面有“时间之幕”,我们看不出未来会发生什么。 我估计中国的传统文化会通过全球化有某种程度的复活。现在北京人痛定思痛而想到:如果北京的城墙不拆,当年的老城像梁思成先生建议的被保留,那我们北京就可以像巴黎一样,全面开放旅游——老城开放旅游,另外建一个新城来执行国家首都的职能,而老城就成为一个文化的圣地。实际上大家都在怀古,出于旅游的目的或商业的目的,或者还有点文化怀旧的感情等。但是这都是在大局已变,或是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发思古之幽情而已。全球化会在一个贫乏化了的平台上,比如因特网上和商业文化中,保持、甚至重新激活世界上某些文化的多样性,但同时抽筋吸髓,使原生的民族文化、本地文化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真实的活力。千万不可相信这个夷平一切的过程会带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复兴,一切都是在按照全球化的统一口径来生产和包装的,像张艺谋的电影。 现代化的过程在可见的将来是不会转向的。中国人以高呼“我们胜利了!”的热情来主办西方文化的而又被全球化了的节日――奥运会,从这种变化了节日感(可简称为“变节”)中也可见文化走向之一斑。中国人参与现代化的热情也不会降低的,而且出于利益的考虑,在参与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会开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缓和一些的态度。韩国电视剧的受欢迎也反映了重视自己文化资源可带来的某种好处,可以期待将来中国也会学它,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搬上屏幕。但是这改变不了什么实质的东西,家庭还是在缩小,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还在西方化。用我先前说到的那四个衡量文化生命力的标准——传承的的团体、相应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对人的影响、独特话语的活力――来衡量,真的会有中国文化复兴的趋向吗?我很怀疑。即便看到一些表面的传统再现,它是真的还是利益集团的操纵所为?儒家与道家的传统价值观,真的会在人们做重大判断的时候发挥作用吗?比如,我们应该全力发展现代化生产,争取更高的GDP,还是像儒家、道家说的首先要维持家庭、保持生态平衡、天人合一?不是说要生态平衡吗?那么你的国策就要调整,经济政策要调整,你愿意承担减慢经济发展来保护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后果吗?你愿意做这种选择吗?这是真正的选择,是你真正的价值观起作用的时候。在这些问题上,我不抱什么希望和幻想。而且,对于这个过程,我这里也没有强烈谴责的意思(那种批判要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它毕竟是我们这个崇尚力量的时代的主导潮流。我要说的只是,把我们全部的家当押在这一个宝上太不聪明了。应该还有别的可能,尽量多几处“投资”,“狡兔”还知要“三窟”嘛。 我认为真正的出路在于改变思想方式,从以前的单一文化观[即一国只能有一种文化形态]转向文化的多元观。这种单一文化观自清末以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吃了最大的亏。当时的洋务运动,后来的戊戌变法、民主革命等一系列的运动,其主导人都觉得中国只有一块,全国只能有一种文化形态,或者是以中学为体,或者就全盘西化;或者守旧,或者就全改,而且是全国一起改。这是大为失策的。我们应该有一个见地,就是文化完全可以分成多块。这什么意思呢? 设想一下我们回到了1845年,假如你有一个决策权,或者你能够进谏,那么该怎么办?我觉得经过多次失败之后,应该看得很清楚,中国在正规的、全局的意义上打不过西方,我们传统文化的长处不在于工业革命和发展高科技。如果拥有现代工业和高科技是一个民族在现代生存的必要条件,那么中国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向人家学,富国强兵。这就意味着,要让我们国家的主体或者是一大部分走现代化或西方化的道路。我们必须要以各种方式来“以夷制夷”,那就去学西方、搞洋务、变国体、崇科技,发展让列强不敢欺负你的利器。但是,如果我们还能认识到未来是不可测的,那就不应该要求全国一盘棋式地去学西方,而是应该尽量保持文化与生存形态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在某个范围之内和某个层次上,应该尽量把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起来,比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和地方文化,我们都保留起来,让它们是活的,让人们在里面休养生息,现在也叫特区或保护区。如果1905年废科举之时,决定在某地,比如偏远的云南、贵州、四川的一部分,保留科举和传统教育,所取人材由当地使用(其实这些人材在主流社会的一些方面――文学、国史、编辑等――也大有用武之地),那么现在中国的文化局面就会有质的不同。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个智慧,叫“通三统”,就是同时让几种不同族群与朝代所代表的文化存在,以应天命、顺人心。从古代一直到邓小平的“一国两制”,都是这个中华独特的政治与文化智慧的表现。其实早就该有文化意义上的一国两制、一国多制,让一个国家有多种文化体制并行。这是我所看到的中国文化的出路。 有些人认为现在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出现空档,信仰缺失,只有向儒家回归,才能够怎么怎么样。我个人认为这种想法其志可嘉,其情可悯,但这条路在主流层面上似乎行不通。现行的主导意识形态走的那条路,完全在按照它那个逻辑在进行,即便它宽松你一下,也仅仅是它的统一战线的表现而已。它不会感到有必要让整个共产党改名为“儒党”,或者整个国家体制儒家化。像蒋庆先生讲的搞庶民院、国体院、通儒院三院制,既体现民意又体现文化和历史传统,当然好。但是我怀疑这是否能在主流政治中实现。 因此,我几年前提出,中国应该建立文化保护区或文化特区,应该搞文化上的一国多制。主流文化可以按目前世界大势的需要,搞现代化、全球化,当然立志复兴传统的君子仁人也可尽量在其中传播传统文化,使得社会尽量和谐一些。但是另一方面,应该在文化保护区或文化特区里,尽量保留中国自己的原本文化形态。未来也许会发生不可测的事件,我们须要多手准备。就像袁隆平搞水稻育种一样,他的稻子无论性状多么优越,他也会尽量保留野生的或古远的稻种,为的是保留更多的生物基因,这样才能在亟须时有多重选择,或通过杂交产生有新的适应力的种子。 这就是我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出路,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请大家提问。 听众:我想问您三个问题。 今天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和出路”。本来我想听您追忆中国传统文化致命的缺陷到底在什么地方,它为什么在今天渐渐衰危了。您今天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讲,分析了鸦片战争以来,在社会的进展与政治的运作之间出现的一些客观原因。您说主要原因可能是政治的命运与文化的命运纠缠在一起,认为政治是重要的,[因为政治上的失利,]就感觉到文化不怎么样,就把它推翻了。您又提出政治命运和文化命运可以脱离发展,请您解说一下。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传统文化的衰危仅仅是由于鸦片战争以来政治地位的跌落而引起的吗?有没有别的原因?比如说是不是它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不适合现在生产力的促进呢? 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您最后说到的中国可以设一个文化特区,多种文化自由发展。但是我想问,在您这个文化特区里面,哪一种文化可以作为一种独立文化?哪一种文化当作它的主流?您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哪一个部分我们应该保留,不能丢掉?西方文化的哪一个部分我们一定要吸收进来?西方文化的哪一个部分我们应该丢掉? 第三个问题就是,假如确定了一种比较优化的文化策略,这种文化策略我们应该怎样执行?您认为在这样的文化社会、素质发展、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像这样在教学楼里面把教材改编一下,再进行灌输化的教育,可行吗?那您认为文化策略应该怎样执行? 张祥龙:我再重复一下我的观点。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现代衰落与文化和国家政治命运的分离有关系。你看印度人或者日本人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印度人是把建国和恢复传统文化合为一体,这在甘地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日本搞明治维新要学西方,它能够把很多从中国学来的东西丢掉,包括中医,但是它的最主体最核心的神道教是不会丢掉的,所以靖国神社、天皇还在。而中国的近现代主流知识分子恰恰认为自己的国家的命运、民族命运可以和自己的文化命运完全分开,甚至是对立——我们要通过打倒孔家店来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这点我先澄清一下。 你的问题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是不是有非政治的原因,比如它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等等?当然有,如果“政治”是在狭义上使用的话。我以上已经一再讲过了:决定现代状况的最重要力量是西方文化――包括经济、科技、意识形态等――的全球化。它刚开始是以殖民化的面目出现,现在是全球化。共产国际也是包含在这一个大的框架之中的。而全球化,如我在前面第三个问题中讲的,是西方那种“形式对象化”思想方式和构造方法的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不适应这样一个由它主宰的现代格局,我承认这一点,一直到现在还是不适应。所以从主流文化上看,它走向衰落几乎是无可避免的。这是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应。 第二,你问中国的文化特区是以哪一种文化为主,要不要丢掉一些东西?我的设想是文化特区及其所保护的文化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不过,现在最亟须设立的特区,依据与生态保护一样的原则,就是特区中的文化要有珍稀性。珍就是珍贵、有价值;稀就是稀少,表现为你如不保护它,它很快就会死。所以濒危珍稀物种就要首先保护;而从中国文化角度来讲,儒家文化是濒危珍稀的文化物种。道家文化虽然很弱,但还有道教在道观里维持,所以现在还看不到道家文化有很快灭亡的迹象。还有佛教文化也还在,比道教的状态还强得多,更不必说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了。所以只有儒家是最需要保护的,当然其他的某种地方宗教、地方文化或是真正的禅宗也需要保护。 还有,是不是文化保护区里面要做某些调整,这个问题很好。我想了很多年,现在还在想——保护区里怎么管?是不是要恢复帝制?等等。当然要调整。儒家思想本身就是“与时偕行”的,这是儒家自己讲的话,现在被不很恰当地改成“与时俱进”(加入了“进步”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根本的思想。所以,如果保护区里有政治或管理形态的调整,它并不是用[比如]西方的制度的东西来顶替,而是一种有自己文化依据的形态。在这个保护区里为什么还叫它儒家文化呢?比如说不要皇帝了——起码不要一个绝对父子相传的帝制了,那它还是儒家文化吗?我说还是。因为那种父子相传的帝制并不是儒家完全认可的,也不认为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政治形态。比如尧舜时就不是那样的,他们是传贤而不一定传子。所以儒家文化里就有这种可能,做这些调整是可以的。所以首先是要抛弃从秦代以来的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它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公羊春秋学的一个被后人误用了的口号。公羊春秋学主张“通三统”,反对消灭小国,反对减少文化的多样性。 抛弃皇帝和三宫六院,这是不是民主制和西方式的法制?不一定。以家庭家族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家庭家族推举一个类似于委员会的组织来对执政者形成某种制约;下一届执政者不一定是这个人的儿子,而是通过选举贤者来当,等等。秦代以来的政治体制里的某些东西要被去掉;造成中国政治里最不好的一面的东西,要以这种很和缓的形式,在不损伤整个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基本特点的情况下做一些必要调整。因为我觉得儒家的根在家庭家族,而不在皇帝本身。 另外它的经济体制是什么?它的技术手段是什么?我都做过一些思考。 第三,是如何调整,只有教材显然是没用的,所以必须做体制上的调整。当然我说的可能有点空想的味道,可既然中国人可以有“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多制这种看法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胡思乱想。 听众:张老师,您对儒家文化的这种判断,包括蒋庆先生的一些看法,我觉得更多的是对儒家制度化、社会化的一种描述。您说新儒家是被西方驯服了的,我对此保留一点意见。熊十力先生认为自从明末以来,儒家的传统遗失,但是他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来接上这个传统。后来他的弟子牟宗三先生对此作了很大的发挥,他甚至认为内圣可以开出外王,我认为这也是儒家文化在当下生存发展的另外一条道路。这就跟您讲到的判断一个文化能否生存的第一个标准有关系,也就是是否有一个代表文化生态的传道统的团体出现。我觉得你说的文化保护区可能只能解决外部的条件,而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内部的道统,请您指教。 张祥龙:非常合理的一个意见,而且是现在新儒家的主流思想。 我80年代在美国第一次读牟先生的书,它给我带来了希望,而且他们六君子在1968年还发表过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非常有影响。所以我一直非常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努力。但是新儒学已经把真正能干预现实的两个东西让给了西方,而把柔性的、可从各种方面解释的留给了儒家。它自我“坎陷”掉或舍弃掉的那两块就是儒家的政统与学统,而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来顶替。 他说儒家传统中没有政统、学统,只有道统,这个我不赞同。而且我觉得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一个标志。连这么同情儒家,这么以传播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都这么主张了,那儒家的未来会怎么样呢?如果从知识论角度来讲,他的心性之学最后还要用西方的科学来衡量,虽然他认为自己的心性有自主权,但毕竟里面有冲突的地方——心性与知识的冲突,还有和现实政治体制的冲突。整个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改变,价值观念的改变都可以不影响心性吗?可能因为我的素养比较低,我觉得这点我做不到。光做心性的修炼,我会觉得不安。 这是一个提醒,提示这里面有问题。现在国内外有些自认是儒家的代表,在国际上发言,把儒家解释为以个人发展为主旨,是为了个人修养和个人潜能的实现,这能算做是真儒家吗?儒家是以家庭而不是以个人为根基的。他们可能是为了让儒家现代化,让西方人能听得懂,使儒家能在全球传播,但是为此而失去了儒家的最根本的东西,那传播有意义吗?这是我觉得有问题的地方。新儒家织就的这张网是有漏洞的。至于你讲的牟先生和熊先生的理论方面,当然我是非常尊重,但是你仔细读熊先生的书,他讲的心性、佛学和儒化等都非常好,但是他讲西方哲学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种情况。我个人认为熊十力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出色的少数哲学家之一,这毫无疑问。 听众:我对您对新儒家的论述还有一些问题。在今天,我觉得内圣和外王是要打通起来——从内圣到外王。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关于您所说的文化保护区。福山否认历史的东西,很多人反对历史的东西,是因为认为历史终结在一种自由民主的制度之下,而不是依据某种具体的历史事实。我觉得这里面有很严密的论证的逻辑,当然您可以说这是西方的全球化的知识形态,但是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而且也不仅仅就是一种普遍性的意识形态的架构,而且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追求幸福,使整个世界更为可取的一种政治社会构架,虽然民主自由本身还是有内在的分裂,是有裂缝的。在这个大体的框架之下,那么您所说的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制度,在内圣和外王之间,通过外王来保证我们的心性,得到历史的培养、滋养,那么我们有哪些人可以进文化保护区?而保护区的基本制度构架如何来挑战经过现代性的熏染之后,现在比较普遍的民族意识形态呢? 张祥龙:你提出了两个问题。 我先回答第一个——从政治角度讲,自由民主在经过中国化的调整之后,是不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可取的主流形态?这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中国人在政治追求中的主旋律。不过也不要忘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政治形态已经是西方化的。自由民主有它相当合理之处,它在某些层面上避免了最坏的情况发生,但是有时自由民主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自己否定自己,比如说希特勒上台。一个民族在情况非常不好的时候,就可能通过投票这种自由民主的程序,自己否定自己,把权力让给极权者,来使民族渡过难关,这在希腊历史上也出现过。不管怎样,现代人可能觉得在所有政治体制中,自由民主好处最多,坏处最少——有时候它的操作不方便,不太有效,有时候人民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短视的,或被大财团和媒体操纵,等等。比如说美国入侵伊拉克,我们看来是不正义的,但是从投票来看,大多数美国人民认为是完全正义的。 但是我对你的基本前提有个质疑,自由民主是西方人想到的在当代可能是最好的——在古代并不是,柏拉图就在那时认为依法行事的君主制是更好的。我只能说,它在西方现代的情况下,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虽然它也有自己否定自己的一面。但是对东方人,对中国人、印度人来说,它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它是不是我们追求人民幸福的逻辑上的结论?我觉得不必然。但是从现在来讲,我们的主流形态已经走在现代化的路上,在这个已经西方化的格局下,它有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我们文化已经变了。但是如果我们还有别的可能的选择,如果未来的情况又在变,还有如果我们退回到19世纪,那样我们会有什么选择呢?历史不能重演,那我们就考虑未来,难道个人主义化的自由民主对中国人来讲一定最能适应未来的挑战吗?我不敢说不是,也不敢说就是,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讲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命运都放在一架飞机上,而应该尽量保持多样化的原因。而且,从合乎人性的角度,从给人民的生活增添幸福、稳定和精神文化上的满足等等方面综合考虑,你觉得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就不如它吗?我们以前的制度——当然也有很多层次,有尧舜、周朝、先秦、汉代以后等等,这里面难道没有哪个时代,人民的生活不差于或优于个人主义的自由民主制下的人民?比如说西周、汉代、盛唐和北宋的时候,有很多指标都可以说明。那时候人没有自由吗?在基层没有社团式的民主吗?不是的。所以不要以近代以来的很多情况来想象古代的情况。多保留一些可能性,不要让自己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套在一个框子里,这也是我今天演讲的一个主要目的。 听众:对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是认同的,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确实是现代化的产物,而且我也很尊重您希望提供另外一些可能的主张,这非常重要。而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的可能到底是哪种意义上的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经过了现代化的洗礼,这不仅是西方,也是中国的现实。那不管是向过去的回撤,还是向未来的跃进,或者逐步的改革,那您说的文化保护区的制度创新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祥龙:这就是一个重大挑战,需要各种考虑。比如说我设想保护区应该尽量少用现代技术,而用传统技术;尽量用中医,不用西医中的污染技术——但是如果认得了重病怎么办呢?所以这就是一个挑战,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可以以后再谈。 听众:我的提问可能和刚才的有点相似。我听了您整堂课,觉得你们的思路有点不一样。他[可能是斯特劳斯]的思路是跨过西方启蒙运动和现代性等,又回到了古典的柏拉图时代,贵族统治,一直到现在西方的自由民主。民主自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它可能是最不邪恶的。也就是说,他认为自由民主是要确保一个最不邪恶的状态,但是它并不能解决价值观和思维方法。所以他想回到过去,我感觉您的想法也是那样的,就是说现在的一切当然是历史形态发展的趋势,但它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您想回到中国古代儒家,去寻找古典经典之源——甚至并不一定只是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化,要回到孔子或者说孔子以前的那个时代,比如说尧舜禹时代。我个人感觉您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刚才的两位同学所提出的关于内圣外王的问题,其实很多学者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关于新儒家的道统和政统——儒家的思想统一可能只能提供一个道统,但是政统就没有办法提供了。您刚才说新儒家被西方驯化了,他们认同了西方的宪政和民主能够在任何文化体制中实现,但是作为一个主导文化、一个有自己核心的文化,它还是保存了道统。新儒家是主张心性和修身的,这是儒家关系到个人的部分,而对于外部,他认为宪法和民主可以借用。可能您反对这一点,那大家都想知道的是,您怎么把您的儒家那套东西从道统延伸到学统和政统呢?像朱学勤先生写过文章说,为什么中国的儒家发展到后来就跟我们后来看到的西方的政统和学统完全不一样?因为西方有两个文化源头,一个是古希腊,一个是希伯来。古希腊时期的人探讨世界的根源是什么,到了希伯来时期,就创造出了一个上帝。西方的世界是超脱出现实的,从另外一个世界看现实的。 张祥龙:你的问题就是怎么从心性之内圣到外王吧?在我们以上讲的意义上,我恰恰是要否认它。在现代的这个已经西方化的格局里,从内圣开出外王,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儒家从来没有将心性与外王分离,再想出一个从内到外、从道统到学统和政统的实现途径。我说文化要有异质性,要多选择,宁可小,但却是内外不离、五脏具全的活体,就像当年周朝把商朝灭了以后,马上分封商代的后裔为小公国的诸侯王,让他们在那里保留活的商文化。我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不能说只要其中一块,不能说只要心性,不要政体和知识技术,这是不可能的。我很赞成你的说法,这个活体应该以某种方式让它活下去,而不是想将它的一个器官移植到当代社会,来对其加以控制,这是做不到的。我从没有想把“儒家文化能够满足我们更高的需求”、“传统的体制是好的体制”等这样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虽然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有一点是我坚持的,即为了我们未来的生存,多一些异质的文化选择,是更安全、更保险的,这与在生物物种层次上对于人类生存的考虑是一样的。 那就到这里吧,谢谢。 (录音整理/仪玟兰) 转贴请注明:独角兽网 www.unicornbbs.cn
231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孔武之道:科学技术乃强国之器,传统文化乃立国之本
sheep021 2011-1-13 17:25
一、科学、技术乃强国之器 网友拍摄的首飞现场图 据成都网友目击,中国歼20隐形战斗机已于2011年1月11日中午12时50分左右进行首次升空飞行测试,13时11分成功着地。整个首飞过程是在歼10S战斗教练机陪伴下完成的,历时大约18分钟,取得成功。 二、传统、文化乃立国之本 孔子雕像在天安门广场附近落成 高9.5米(图) 2011-01-12 22:22:03 来源: 新华网 (广州) 高达9.5米的孔子像在天安门以东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正式亮相。(图片来源:新京报) 三、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文化是更根本的东西。有人说科学无国界,这绝对是睁着眼瞎说。科学不能脱离技术而单独存在,而技术是自私的,不仅有国界,甚至有人界。专利和知识产权是其界限的化身。 真正无国界的是文化,不仅无国界,而且任何国家都乐于推广自己的文化。 四、 孔武之道: 一文一武,一张一弛 大鸟上天,孔子塑像落成。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一前一后,相映成趣。 孔武之道,刚柔相济。止戈为武,善莫大焉。中庸为儒,孔圣为尊。 止戈为武的意思,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是要有足够的武力震慑对手,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而达成和平之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京報】语文教材应传承经典
jiangjinsong 2011-1-8 19:35
语文教材应传承经典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1/08/content_189673.htm?div=-1   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我们应以戒慎敬畏之心,尊重凝结了历史文化积淀的经典,回到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教育本质上去。 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民国语文教材最近很火,叶圣陶当年在编教材时,万万想不到这些教材在21世纪居然还会重印,甚至热卖到脱销。  这一奇妙现象的原因很复杂,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父母、孩子乃至全社会对当下语文教材的不满。今天的语文教材说教味道太浓,缺乏趣味,不考虑儿童的接受心理,令人生厌,有的甚至篡改历史,欺骗儿童。这样的教材,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语文能力,更会污染孩子的心灵。在这样糟糕的教材衬托之下,民国教材自然就会显得非常出色。  老实说,这些老教材的确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例如,当时教材编写并没有太多的行政干预,给编写者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各出版社可以百花齐放,各有特色,让市场和学校选择。当时的社会也比今天更重视教育,教材是由叶圣陶、张元济、丰子恺这些名家编写的,这在今天难以想象。教材中浓郁的人文情怀,尤其是自然流露出的对亲情、大自然、小动物的热爱,是今天的社会极度缺乏的文化资源。  但是,也不能过度神化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这种情绪性的反应对教材的改革并没有好处。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语文教材和教学的许多弊端,其实在民国教材中已经初露端倪。要彻底纠正今天教材的问题,必须追本溯源,从反思和批评民国语文教材的缺点开始。  以叶圣陶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为例,受白话文运动偏见的影响,几乎全是白话文,没有文言文,所选的诗歌也全是白话诗歌。所有的文字都是叶圣陶创作或重新创作的,没有一篇是经典的诗文。这种编写思路,既低估了儿童的理解能力,也反映了当时教育界对文言文的偏见。其实,如李白《静夜思》这样的经典名篇,儿童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诸如《论语》、《道德经》的某些篇章,也是儿童学习的好教材。  不仅如此,这种排斥经典的教学理念,还导致小学生在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丧失了接触中国文化传统经典的机会,影响了儿童对经典的学习,也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给后来的学习带来了负担。许多经典,儿童本可以先记忆背诵,然后再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逐步加深理解。儿童的心灵,正是接受经典教育的最佳土壤。一旦错过了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机,效果就差多了。  胡适的高足唐德刚,当年有幸接受了传统的小学教育。他发现自己对经典和汉语的掌握,远远领先于新式学堂的同龄孩子。民国语文教学的实践,体现了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时期反传统的理念,使得儿童学习的内容过于幼稚浅俗,缺乏高远深刻境界的熏陶,今天看来是有严重缺陷的。当下,大陆各地兴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实践,正是对民国以来语文教学缺失和对待传统文化偏颇态度的纠正,值得深思。  在创建公民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从容思考近代以来支配中国文化的许多理念,重新反思过去不假思索的做法,以一种温情的态度,重新审视文化经典和传统教育方式,须知尊重传统文化是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各国的经验表明,传统文化越是得到充分继承,社会就越是稳定少动荡冲突,现代化的进程就越是顺利。  语言文字是民族精神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语文教育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应以戒慎敬畏之心,尊重凝结了历史文化积淀的经典,回到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教育本质上去。在语文教材编订和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应为一时风气的变化所干扰,应更加尊重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经典,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挖掘。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56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离不了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
热度 1 QFL 2011-1-3 08:30
' 与外国人聊天时,除了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与传统文化外,我真不知道在人家面前炫耀或吹嘘点什么。例如,我们在国内常常骂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人物的孔子,但却唯有借助孔子名义在海外开办的N家学院红红火火;难道老外们太差心眼,竟然看不出孔子的腐朽封建思想观念?换句话说,我真不知道该为现代中国的哪些东西而自豪:GDP第二、外币储备第一、世界工厂、奥运会、世博会?朋友们,您们是否也有如此的简单直接感触与复杂感情纠结! 当前,中国问题多多,例如官僚作风、钱权交易、贪污腐败、包N奶、官N代等无数事件屡现于媒体;于是, 很多人把这些问题简单地主要归结于封建思想的影响 。可事实原因真得就如此单纯吗? 在当前中国,处于权贵阶层的精英们应该大部分主要是40-60岁间(再扩充一点,到65岁如何?),这个年龄段的人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所以 他们压根就没有亲眼见过封建社会或感受过封建思想;另一 方面,40-60岁的中国人从小到大,在学校接受最红最专的先进政治教育,在红色现实中最远离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或毒害,在社会或家庭中切身感受打天下的无产阶级父辈们的最直接的言传身教, 正可谓是 自古以来最根红苗正的几代人 。然而,当这些人中的精英们成为当今的公仆阶层后,天朝社会又变得怎么样了?世人有目共睹! 由此可见, 中国的众多社会问题怎么能简单地归结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 的日新月异,人类在物质世界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 在精神 领域,尽管也不断地出现了一些新思想观点,但总体上却处在一种趋于平衡状态。例如,对某一具体精神问题的思考,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在天朝有谁真正地超越了以孔孟、老庄等为代表的古代先贤们?又例如,传统文化之一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成 9 个字 体,即 仁、义、礼、 智、信、 恕、忠、孝、悌 , 其中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广为流传的五常,而 礼、义、廉、耻更是被奉为国之四维 。自立朝以来,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规范以及各种号召、倡导和宣传等,例如从五讲四美到八荣八耻,有哪些具体内容能够完全跳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无非顶多仅在内容、词语或 表达上赋予一些带有时代特征的新意罢了。 所以,我们的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生活传统、家庭伦理等等,甚至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 科学网博主侯成亚研究员曾经在我博客上留言说: 刘老师,请允许我提个问题: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需要儒教?现在的精英、达官贵人为什么又热心于儒教?希望不要从定见,而是从理性冷静地考虑下这个问题 。由于元旦期间忙于俗务,侯先生的问题一直拖到现在才在此给予答复,实在抱歉。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需要儒教 ?我认为:首 先,这不是儒学的错;其次,这恰恰与儒学的精华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深入民心密切相关。正是因 为平民、商贾、文人各阶层都承认和接受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正确的基本思想内容,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及维护封建统治的文人们才会需要儒学、并有意添加一些糟粕内容如三纲、三从、君权神授等观点,以更方便地愚弄民众而维护其统治。反过来设想一下,在人类精神层次方面,如果儒学没有一些正确、合理、伟大的思想内容,广大民众会接受和承认它吗,历代封建统治者会需要它吗? 纵观中国千年历史: 凡是清明时代,无不是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正确思想观念被充分尊重时期,中国领跑于世界 ; 凡是动乱时代,除了少数几次的大规模外敌入侵外,无不是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正确思想观念被严重践踏时期 。铁 木真创建的蒙古铁骑曾驰骋于亚欧大陆,一时所向披靡;但靠铁血政策的元朝却不过百年寿命;相反,靠八旗铁骑入关后的满人下马去孔庙朝拜,于是开创了百年的康乾盛世。 现在的精英、达官贵人为什么又热心于儒教? 当然,这首先也 恰恰与儒学的精华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深入民心密切相关 ;而这一点却是马教所不具备的。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诞生、成长于本土,其思想内容通俗易懂,为平民大众所容易理解,更能让平民大众亲自去参与创造新内容。相反,马教却诞生于欧洲德国,即使其内容全部完全正确,但也难以为广大民众所真正领悟与接受,更不要说亲身参与其中而进行创新了! 试问一下,当前所有信奉马教的六千多万中共党员,他们中有多少人粗略地通读过中译本的《资本论》( 不知是否还有类似连环画的更精简版本?), 至于马克思的原著则更不必提了; 尽管我相信,此领域的少数真正学者们会做到的。为衣食而长年累月地碌碌操劳的广大民众恐怕就更难以去学习或信仰马教了 。另外,我目前认为:在现实中,所有高校的所有马哲系里的所有职业化专家教授们,他们是命中注定不可能提出重大创新理论去进一步发展马教。 从这个角度上看,与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相比较,马教太过于高深、高尚与政治化,它距离平民大众太遥远 。 打下江山的马教是否也适合于用来管理天下呢? (在现代社会,国家、民众等作宾语时,谓语实在不宜用统治或治理之类的动词、应当用服务或管理等之类的动词才合适) 我认为,这一点很值得商榷。例如,太祖爷 将传统文化与马教相结合而诞生的新思想,鼓舞着亿万民众英勇奋斗而赶走了帝国列强,推翻了国民政府,在大陆建立了新中国;然而,当熟读二十四史的太祖爷把传统文化从新思想里分离出来、并打倒孔家店之后,天朝却有了近二十年惨痛历史(尤其是十年文革)。 由此可见, 天朝国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最终还是要靠以儒学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才行, 所以任何统治阶层也不得不倡导它;但是, 民众却万万不会因为历代统治阶层倡导传统文化,就得去反对它、抛弃它。 当然了, 对于那些少数腐朽观念,如三纲、三从、君权神授等,需要在思想上彻底摒弃才行 。正如,我下面的拙诗所述: 七律 读诗偶得 刘庆丰 马教建朝功甚伟,公仆诵唱至如今; 耄耋跌倒闹市街;再无后来搀扶人。 仁 孝 道德有何错,礼义廉耻本四维; 洁净赤子浴后水,与盆皆抛终不对! 然而,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天朝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海晏河清,国民的幸福安康,安居乐业,团结自强, 仅仅单靠没有实际具体约束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哺育而成的社会道德是绝对不行的 ,而 具有 自我调节的良好的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与现代法制制度,则是至关重要的根本 ;如果前者是魂魄,后者则是肉体;无肉体,魂魄何所附?!无魂魄,肉体又何所依?! ----------------------------------------------------------------------------- 注:拙诗 七律 读诗偶得 是读侯成亚先生的七绝诗有感而偶成的: 七绝读史偶得 侯成亚 历代王朝倡孝仁, 宫廷血泪哪堪闻! 皇家道德皆虚伪, 儒教原来愚下民。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290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为什么说仅宣传“二十四孝”是片面的
seawan 2011-1-2 11:25
有人说,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也许是的。 但 二十四孝属于精华部分。这个论断我想不会有人反对。 不过,这个精华,如果在我们的宣传和学习当中,不能全面的向受教者介绍相关的理念和原则,则可能失之偏颇。 例如: 在中国传统的故事中,没有国家义务的成分。 举例来说: 一个家庭,母亲卧病在床,儿子还仅仅不到20岁,两人相依为命,儿子非常孝顺,为母亲辛苦劳作,等等。 这样一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称赞儿子的孝道,并鼓励社会上其他的人向这个儿子学习。这样做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国家的义务在哪里呢? 一个文明的国家,不应该仅仅以牺牲其中一个个体的福祉和前途为代价为唯一手段,来维护另一个个体的福祉和利益。 国家应该尽力为所有公民谋福利。 所以,社会保障这个话题,不是一句仅仅说说就算的空话,而是应该在所有地方都落到实处。 国家不应该主张牺牲一个还处在学习、成长或者事业开创期的年轻人的前途,去维护另一个个体的健康和亲情和社交环境。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发展,都有前途,都有保障。 也就是说:保障儿子的利益和前途的同时,维护母亲的健康和其他福祉。 在所有的喇叭中,都强调某个家庭成员的个体努力,是不合理的。如果这是所谓公权机构的行为,则有逃避义务的嫌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山东称禁止全文阅读三字经因糟粕腐蚀孩子心灵
wliming 2010-12-31 08:05
博主评:孔子的故乡,能如此高瞻远瞩实属不易,对愚昧信众的复古行为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起全社会热议。 本版撰文 记者 徐玉芹 【现状】 不少学校摸索着前行 如何取舍不知所措 济南市各中小学都在应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至于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都没有个明确要求。因此,很多学校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 济南市育贤小学张立校长告诉记者,考虑到小学阶段孩子时间比较多,就从传统文化角度,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段特点逐渐接触文言文,比如低年级从识字角度学习《三字经》、《弟子规》这种朗朗上口、内容浅显的古文,到了高年级逐步添加小古文、诗词,初高中阶段的经典文言文等,从目前来看效果不错。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学校都像育贤小学一样在摸索着前行。有的学校要求学生读四书五经,有的甚至把整个校园都搞的一股国学味。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小学的经典诵读都是由语文老师代课。有的能讲明白,碰到很生僻的词,讲了孩子们也不懂,干脆就不讲了。有老师告诉记者。 经典诵读正搞得轰轰烈烈,现在又突然要去其糟粕,哪些算糟粕呢?一小学校长告诉记者,他翻遍《弟子规》,认为其中算得上糟粕的也只有父母责,须顺承。但这句话到底算不算糟粕呢?他也说不清楚。 【质疑】 何谓糟粕?怎样甄别?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了好多年了,但何谓精华?何谓糟粕?从事教育工作的何女士本身爱好诵读经典,每个暑假也会带着孩子去参加经典诵读班。何女士说,早上看了报纸后,她翻阅了《三字经》和《弟子规》,不知道这里面哪句才算糟粕。要去其糟粕,应该先把糟粕圈出来,让大家知道哪里是糟粕。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多年来致力于推广经典诵读活动的颜炳罡教授告诉记者,现在不仅山东,全国中小学都在推行,国学经典诵读是很有意义的事。随着经济文化的崛起,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颜炳罡说,在全球化视野下必须问我是谁,我是谁正是一种民族性,就体现在文化传统,也就是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中。但有时候精华和糟粕是密不可分的。颜炳罡说,要充分相信老师的辨别力,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去引导。颜炳罡说,他接触过一些中小学老师,对国学都有着清晰的理解。 【正方】 应让孩子 自选经典读物 对于山东的做法,一位天津网友表示赞成。他认为,《三字经》、《弟子规》他都读过,虽说是道德上的东西,教你怎么做人,但里面的价值观相对扭曲,里面没有多少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还拿传统文化当大棒的话很明显已过时了,但要禁止的话还不至于,应该把国外的中小学读物和所谓传统文化的精华全摊开让孩子们自己挑选。 一深圳网友也投了赞成票。他认为,传统文化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大部分都是糟粕,愚民思想,完全和社会脱节,书本上的知识根本解释不了现在的社会现象,于是就用传统文化去解释,这样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就是社会进步的阻力。 【反方】 不能断章取义 孩子大了自有甄别 有网友表示,既是诵读经典,就应全文通读,而不应任由孩子断章取义。 这名网友说,他身边一个父母离异家庭的5岁小孩熟读四书五经,这个小孩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这样解释的:妈妈,爸爸不要我们了,是不是因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网友说,单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一句话,称不上是多大的糟粕,或许它是孔子对家务事的一句牢骚话,离开了原有语境,却被一个五岁的小孩理解成那样。 网友董女士也表示,她的孩子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报经典诵读班,《三字经》、《弟子规》张口就来。 有些东西他现在不明白不要紧,长大了有了一定的阅历回头再读时,自会有甄别。董女士说。 【支招】 请专家论证是个不错的办法 济南市最早推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大明湖路小学校长、现甸柳一小校长杨兴勇告诉记者,当初他在大明湖路小学推行国学经典诵读时,所选用的教材请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相关专家进行了论证。当时主要是考虑选择各家都有其精华的部分,怎样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著作。杨兴勇说。 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不值得提倡。经典就是认可度更高一些。从历史发展来看,大家都很认可的,像四书五经,更能够经得起历史推敲。杨兴勇表示,经典诵读还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因为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科技发展肯定比古代发达,因此经典如何结合实际非常重要。 另外就是经典诵读要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同时又不能仅仅是未来背诵,要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使小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 有的东西要以背诵为形式,背诵多了,有了积淀,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自己会解读。当遇到事情之后,能够更理性地结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来理解经典,而不要盲目。 【部门回应】 省教育厅解释新规背景 甄别不够误导了 孩子价值观 至于为何要发这样一个通知,省教育厅有关人士透露说,的确是有的学校在推广过程中做得有些过。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 省教育厅表示,要将那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体现正确理想信念和民族自尊自信、体现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文化典籍推荐给学生。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省教育厅还要求各地不得任意扩大学校课程开设范围,对规划建设较好的优秀学校课程可以宣传推广,但不得在区域内统一开设学校课程。学校课程不得编写教材。
个人分类: 社会|237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97岁老人劝青少年勿学《弟子规》 称无基本常识
热度 2 wliming 2010-12-30 18:02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原中央顾问张克明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刘洁/摄) 教育今天的青少年,怎么能用300年前的老药方《弟子规》呢?用300多年前陈旧的行为准则来培养21世纪的青年学生,岂不可笑!近日,本报收到了一位97岁读者的来信。这位晚报的忠实读者,就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原中央顾问张克明先生。带着这封信,记者走进了张老先生的家。 采访张老先生,定在下午1点半。97岁高龄的张克明老人亲自站在客厅门口迎接。一件灰衬衫、满头白发、一副助听器,掩饰不住老人的奕奕神采。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张老先生一直住在民革中央家属院,家里十分简朴,沙发、橱柜都是几十年前的旧物,墙体、窗户和地面也多年没有进行过装修。 张克明老先生生于1913年4月12日,广东省龙川县田心屯人,1937年毕业于广东 中山大学 文学院社会系。毕业后,在中大战地服务团掩护下参加了共产党。1946年,张克明到了香港参与建立民革的筹备工作,筹办《民潮》月刊,1948年至1950年,又参与筹办香港《文汇报》。1950年以后,张克明先后在民革中央担任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委员、中央常委等职,同时还在民革北京市委担任领导职务,他还当了多年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聊起最近颇受追捧的《弟子规》,张老先生有些急了: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让孩子背诵《弟子规》,殊不知《弟子规》是借用孔子做门面,其实是那些卖写书人、出书人各自的私货。《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距今已有300多年,讲的是古代传统的家训、家规、家教,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张老先生说,那是按神权、君权时代的需要编写的,113件事儿,1080个字,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青年人的需要。张老先生举例说,《弟子规》孝则中说:亲有疾,药先尝。可是,这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就连小学生都会对此批注说:这真是怪事!药咋尝?请遵医嘱! 张老先生认为,《弟子规》把孔孟之道中的仁义诚信、以天下为己任、引导青少年做一个时代英才的道理完全取消了,而现代社会比300年前进步得何止千万里,以现在的知识和思想水平,尽可以根据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创编出新的《弟子规》公约。建设新社会,必须有胸怀大志的英才,弟子规式的畏首畏尾、胸无大志,是绝对行不通的,请问现在那些大肆吹捧《弟子规》的人,是否真的相信《弟子规》那一套?张老先生调侃说,如果按照《弟子规》教育孩子,只会教出木头孩子。 虽然生于时局动荡的年代,但是张克明先生自幼勤奋好学,大学期间他自学了多门语言。直到现在,他也坚持每天读书、写字。他从心里希望,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勇于开拓创新的新时代英才。
个人分类: 娱乐|2259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不合时宜”的民族精英 —— 与周少祥先生的网络对话
pww1380 2010-12-26 19:46
近日,借助科学网,本人与周少祥先生针对博文《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进行了一次短暂却不乏社会和文化意义的对话。实际上,这一对话又可视为一篇以对话为表现形式的具有一定文化理论深度的理论探讨文章。 现将这一对话稍作文字润色和整理,贴在下面与网友共享: 周: 本人对博主这段评论的回复是:中国历来都有许多这样不合时宜的人。 如果一个人能一辈子保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被世事所动,是值得骄傲的事。 我敬重这种人。 博主回复 : 应该说,只有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民族精英。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精英人物在用自己的个体生命默默地承载着民族的精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无声地支撑着民族的命运。 他们就这样在社会文化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层次上,构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延续着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并将这些精神文化资源融汇到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洪流之中,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不朽,使自己的个体生命得到永生。 这些特立独行的精英,不仅有自己坚定的精神信念和高尚的情操,更有先行者的思想、智慧和圣者的品质。 你在内心里敬重这些民族精英,从而也赢得了我的尊敬。只要敬重这种人,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和价值取向,“衣带渐宽终不悔”,就有可能最终成为其中不朽的一员,为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充分释放自己全部的潜能。 需要注意的是, 精神是一种人的内在的品质 。因此, 精神重在内在的坚持,而不在于外在的张扬 。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外圆内方”,就是指在外在社会环境和世俗层面的成熟干练与内在精神信念的韧性坚守这两方面功力的内外兼修。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毕竟与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不可分割,这样,中华传统文明既凝聚着普遍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的人类文明价值精华,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重的以封建宫廷政治和官场政治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封建文化糟粕。这种封建文化糟粕基本上表现为一种 权谋文化 ,即“厚黑学”所宣扬的那种 阴谋文化 。这种权谋文化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最大的危害就是对民族文化精英群体的摧残、迫害与扼杀。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历代封建王朝为实现对思想的禁锢而大兴文字狱,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前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对知识分子的重重压制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自始至终都有封建文化糟粕的幽灵在那里徘徊,吞噬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文化精英群体无比宝贵的生命——现实的生命和精神意义上的生命。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在封建文化的典籍里看到了重重叠叠的“吃人”二字。 这样,在封建文化糟粕尚有影响力和吃人魔力的文化环境下,具有精英特质的青年尤其要注重 外圆内方 这种内外功力的兼修。用军事术语来表述就是“保存自己,发扬火力”。 没有保存自己的功力,发扬火力也就没有了可能。 总之, 作为民族精英,不仅要具备对具有人类文明普世价值和永恒价值的民族文化价值精华内在坚守的功力,还要具备在各种困难的外在环境下承继文明传统,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精华的过人智慧。 显然,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又何其艰难! 参考文献: 1 . 周少祥 .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5298 2 .杨文祥. 读周少祥 《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 有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7319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397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伟大发明”
wliming 2010-12-25 13:33
中国人发明了飞机,因为中国最先发明风筝; 只不过面对日本鬼子的空中轰炸我们只能抱头鼠窜。 中国人发明了大炮甚至原子弹,因为中国人最先发明鞭炮; 只不过大刀长矛死于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 中国人发明了火箭,因为中国人最先发明冲天炮; 只不过美国人苏联人最先让卫星上天甚至载人登月。 中国人发明了疫苗,因为中国最先发明人痘术; 只不过泱泱大国连皇帝子孙都免不了天花肆虐。 中国人发明了医学,因为中国人生存并繁衍了几千年; 只不过中国人身体比别人差,寿命比别人短。 中国人发明了武术,尤其是气功,力大无比天下无敌;只不过赛场中华神功全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 多么伟大的发明啊! 本博文是为了响应下面的这位先生: 评论人:jihua0a 标题:传统武术如妇人斗殴:丑陋的国粹啊   评论内容: 你连疫苗源自明朝中医的种痘术都不知道,却妄谈中医不能治未病,无知的可笑
个人分类: 哲学|1722 次阅读|4 个评论
愤青在一次辩论上的发言
wliming 2010-12-17 11:06
受科学教育越少的社会,越相信中医,巫术,迷信。越是凭感觉看问题。 现在的医学讲究循证,没有证据的医学是不被认可的,这是医学界公认的。 中医,藏医,蒙医,印度医,阿拉伯医,等等,都必须重新进行科学检验。现代医学也在不断接受检验。 我们整天讲,科学治国,但是,要让全社会接受科学,是多么的困难。就是很多大学教授,都很难。 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文革,科学的逻辑和科学的思想完全被破坏了。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 中国的五四运动,带来了新文化的曙光,但是,很多人心里面,是反对新文化的。所以,很多人只是在嘴上歌颂五四运动,骨子里仍然是封建的。 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科学和民主的思想,五四运动就是要让全社会用科学和民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什么国粹啊,很多都是欺骗社会的谎言,封建糟粕。所以,一些人把国粹当做中医的挡箭牌是多么的愚昧。国粹尚且不国粹,何况中医? 中国是在否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步的。 文言文被抛弃了,当时有多少腐儒反对啊? 繁体字被抛弃了,到现在都还有人在反对。 但这些都抵挡不了社会的进步。 中医也正在被抛弃。纯中医只剩下几万人,而西医有几百万。台湾,香港,日本,韩国,都已经抛弃中医(虽然还有少量残余)。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没有愚昧政治的支持,中医早已经灭亡。 我知道,这里支持我这观点的人不多。这不奇怪。新思想都是这样的。 当年谭嗣同等6君子被处死,围观的市民往他身上扔烂白菜叶子。跟你们这些人很像啊。 所以,哪一天方舟子被处死,很多人也会这么做。 但是,方舟子揭露的李一,张悟本,刘太医,基因皇后等等,都已经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铁的事实面前,你敢不低头。 你们把我称为愤青,我也不反对。当年胡适反对文言文,梁启超维新,不也是愤青吗? 愤青是时代进步的力量源泉。
个人分类: 伪科学|196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读贾利军先生的《道德经 第三章 解读》
pww1380 2010-12-16 22:11
针对社会现实的《道德经》解读,不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极大的说服力。 欣赏! 参考文献: 1 . 贾利军. 道德经 第三章 解读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5703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2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文荐读一则
pww1380 2010-12-10 08:17
好文章。有事实,有理论,有思想。 参考文献: 1.陈静.人类的智慧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812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剥中国传统文化的皮!
热度 1 wliming 2010-12-3 11:42
http://xys5.dxiong.com/xys/netters/Fang-Zhouzi/bingdian/zhangheng.txt 《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方舟子· 河南博物院:张衡地动仪复原品确实测不了地震 正与中国地震局洽谈——— 拟建等比地动仪 检测“张衡原理” 作者:王南 2010/12/02法制晚报 大家看到了吧? 方舟子一反一个准。我深深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由谎言堆积起来的。谎言和欺骗流传几千年,最终还是逃不过科学的眼睛!巫术,气功,武术,中医,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等等,都是如此。没有否定就没有进步,抱残守缺、泥古不化只会让中国更愚昧更落后。 五四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新文化的曙光,但是,反对新文化吹捧旧文化的封建残余仍在,有些甚至还身居高位。他们是中国大阔步前进的绊脚石。 自己给自己照个像,看看属于哪一派。 昨天,《法制晚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工作委员会将对中小学教材如何描述地动仪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附件: 方舟子:再说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管用 ​ 《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 发表后,有记者询问主持2005年地动仪新复原模型的地震局研究人员的看法,答曰:“方舟子对地震这个领域并不了解。”至于如何不了解,却没有讲出个所以然来。实际上我那篇文章并没有涉及高深的地震学知识,依据的只是事实判断和史料。了解地动仪复原模型的工作原理,只需要掌握物理学和地震学的常识即可,而这些常识恰恰是张衡所不具备的,我们倒是完全可以说:“张衡对地震这个领域并不了解。”为什么地震局研究人员反而如此信任张衡能够研制出管用的地动仪呢? 从张衡留下的文字叙述看,他对地震的认识,并没有超出当时的中国学者。中国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地震视为天谴,因此每次较大的地震发生后,皇帝都要罢黜一些官员,甚至下罪己诏做自我批评。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正史很重视有关地震的记载。在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迷信,但张衡对此深信不疑,几次借地震发生之机批评时局。张衡首先是个政治家、高官,他研究天象、地震,并非纯粹的科学探讨,而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也就是他说的:“妖星见于上,震裂着于下,天诫详矣。” 中国古人不可能知道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他们只能是根据阴阳学说来解释地震。张衡被《后汉书》称为“阴阳之宗”,对地震的认识也局限于此。根据阴阳学说,天是阳的、动的,地是阴的、静的,张衡在《灵宪》一文中说:“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那么本来是静的大地突然动起来,发生了地震,就是阴阳不和、动静无常,是因为阴气(地气)太盛,侵犯了阳气(天气)。 张衡在制作地动仪时,只能根据他对地震的这些玄虚的认识来设计。地动仪的全称叫“候风地动仪”,候风,就是观测风向,风是气的流动引起的,候风就是为了观测气的变化。地震发生时阴气上泄,而气弥漫宇宙之间无处不在,即使在远离地震的地方感觉不到地动,也能通过观测气的变化知道地动,所以叫“候风地动仪”,这应该就是张衡的设计思路。 对地动仪的描述不足200字,除了无关紧要的外观、装饰描写,与仪器构造、工作原理有关的只有这几句话:“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这是很简明的文言文,并不难理解,大意是中间有一根大柱子,周围伸出8条道,装着机关。外面相应地有8条龙,含着铜丸,下面有蛤蟆张嘴对着。地震时龙被震动,机关发动,铜丸掉进了蛤蟆嘴里。只有一条龙的机关被发动,其他7条龙不动,所以能知道地震发生的所在。 这个构造就体现了“候风”的思路。为什么要有8条道?因为古人认为风有8个方向,以八风对应八卦之气。用直立的柱子来监测地震,这是人们首先能够想到的。直到今天,许多人还会无师自通地想到用倒立的瓶子来监测地震。但是这种做法的缺陷是抗干扰能力很差,无法区分是地震引起的震动还是建设、车辆、行人等引起的震动。把地动仪放在僻静的灵台上由专人守候固然可以避免周围的干扰,但是稍远一点地方的干扰仍然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地动仪能够监测到几百公里外的地震,那么几公里、几十公里外的干扰也有可能让它出现反应。即便地动仪只对地震发生反应,它也不可能只倒向某个特定的方向。前人的实验表明,这种直立柱在地震发生时会随机倒向任何一个方向。 直柱式的仪器没法用来监测地震,如果改成悬垂摆,抗干扰能力强,倒是可以监测地震,近代地震仪器就是这么设计的。地动仪新复原模型的设计者据此认为地动仪用的就是悬摆式,声称“中有都柱”指的是中间悬挂大柱子,但是那样就应该写成“中悬都柱”才对,否则没有人会读出悬挂的意思。何况,悬摆一晃动起来,各个方向都可能,怎么可能只限于“贴近行的微小侧向位移”(复原者对“傍行”的创造性解释)向8个方向(?如果是立柱,倒是可以设计只倒向8个方向) 张衡没有物理学和地震学知识,也没有做模拟实验的条件,甚至连实验思想都不会有(标志着现代科学诞生的实验思想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他制造出了管用的地动仪?非用根据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条件替他复原出一个管用的地动仪不可?也许以后通过反复摸索、实验能够制作出一个管用的地动仪模型,也不能证明张衡的地动仪就管用。就像复原者为了说明地动仪管用,牵强附会地挖掘出了一次“陇西地震”,他们对地动仪的复原,也是根据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近代地震仪器,经过反复实验,先入为主地曲解历史记载,却又反过来要说明地动仪与近代地震仪器有继承关系,“张衡的科学思想和成功实践曾经在19世纪末现代地震学起步阶段发挥过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中国古人曾经有过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即使地动仪的作用无法证实或被否定,也不能抹杀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地动仪是否管用,与中国古代文明是否灿烂无关,而与历史记载是否可信、学术研究是否严谨有关。
个人分类: 娱乐|182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tarimriver 2010-11-29 00:11
(1) 易学与生态文明 《易经》以卦体和卦象的变化揭示了宇宙生成及自然演化规律,阐述天道运行的机理和原则,清晰地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独成体系的较为完善的天人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系辞上,十一 ) ,这是《易经》描述的自然世界生成的过程。两仪就是阴阳,物质世界的产生和发展,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易经》天人观主要表现为: 1 .尊天。尊天不是把天地自然当神祭拜,而是尊重天道 ( 即自然 ) 变化的规定性。 2 .顺天。遵循自然演变的规律,所谓后天而奉天时,不能够盲目地打破自然的进化过程,一切人事活动能站在全景的高度与自然合拍: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 乾,文言 ) 《易经》各卦都充分考虑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的天道运转规律,主张人不要打破或逾越。 《易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天人观系统,确立了天地人三才的整体论构成,贯穿了法天用天的逻辑归纳体系,强调 生生不息的生态思想观念。《易经》的天人观可以帮助我们宏观上审视如何走中国式的生态文明之路。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观、树立生态整体观思想、建设生态人文观等方面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 2 )儒学与生态文明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学思想家的一个基本哲学命题,也是中华文化奉献给全人类的生态智慧其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这一超越世俗社会并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资源进行创造性诠释和整合,在当前和今后的多元文化并存时代,将使儒学文化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建构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文明做出新的贡献。儒学 天人合一 的思想是人类最早和最重要的生态智慧的一部分古代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靠天吃饭 人和天的关系甚为密切 . 所以中国古代哲人探究天人关系虽有不同的说法 , 但是它的基本思想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 是在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上推崇天人合一的 . 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周代,经先秦至明清这种思想在 200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提倡、阐释、遵从和发展。汉代的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说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但还没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儒家学说发展到宋代,不仅更趋成熟,而且吸收了墨家的兼爱,并借用佛道思想论证儒家哲学,使之上升到理学的高度,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学说,张载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他强调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宋代新儒家还发展了古典儒家关于仁者爱人和天道生生、仁爱万物的思想。特别是程颢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河南程氏遗书》)。朱熹提出了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朱文公文集》),张载提出了人但物中之一物耳(《语录》)。这就是说,宇宙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人自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间是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爱万物,才能与之共同生存和发展。到了明清之际,王夫之、戴震等学儒也都进一步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王夫之说: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周易外传》),戴震指出仁者,生生之德也,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之而天下共遂其生,仁也(《孟子字义疏正仁义礼信》)。 ( 3 )道学与生态文明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即天道,人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它。老子认为: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可见,老子把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也十分重视规律。他说: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既然人的身体、性命、禀赋、子孙皆不为人类自身所拥有,而属于大自然,那么人类就应当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除此之外,庄子还站在具体事物的角度来说明物物各有其独特的本性,人应该尊重这种本性。他告诉人类要跳出自我中心主义的圈子,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对待自然物,那种出于人的主观偏好来理解和对待自然的方式是对自然的损害。因此.庄子发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叹息,这与当今我们倡导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不谋而合。 道生万物,万物平等是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也就是说,万物本来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他反对人类以自己为中心,把大自然当成征服对象和统治对象,反对人类仅仅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违反自然规律、掠夺自然、危害环境。同时,老子和庄子都主张把自然界的天然状况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模式,这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借鉴作用道家也主天人一体论,甚至道家比儒家更主张顺应天道,更热爱山水之美,更重视生态的保持,其哲学和美学带有自然主义的浓郁气味。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庄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称为天乐。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天人相通,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境界。道教视人、社会、自然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对于强化后代人的生态整体意识有很大的意义。一旦生态平衡失调,就会危害到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物种的整体利益,到头来也会危害人类自己生存的利益。在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完善和健康,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吸取教训,摒弃西方的那种以征服自然为中心的主客二分的旧的生态观,推崇以道教思想为基础的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新生态观。 ( 4 )佛学与生态文明 佛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相一致的思想颗粒,认真挖掘佛家思想中蕴含着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丰富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要尊重生物的生存权利;要扩大对生态文化的宣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  佛教起源于古天竺,进人中土并获得发展大约 是在公元1世纪。随后在中国获得巨大发展,并与中国的玄学融合,因此形成了佛学的中国化。中国佛教作为世界著名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佛家的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这些思想虽带有朴素的直观性质,但却彰显了人类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不断在人类道德演进过程中被认同,进而铸就了人类生态伦理的智慧。 佛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张万物一体,即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佛家认为,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作为同一整体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联系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生命对人类和一切动物及植物都是同样宝贵的,人类因其具有思维和意识而成为生命界的主人,但并不能因此而伤害他物,小至尘埃,大到整个宇宙,同处于同一生命河流中。故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差别都是虚无的、不真实的,一切现象都具都共同的本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即本性上的平等,所以,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佛家的慈悲在强调保护自身生命的同时,更强调对其他生命体的关怀,甚至放弃自己的利益,保护其他生命体的权利。它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立场出发,主张善待万物。佛家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 生的慈悲情怀上。佛家把世界万事万物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与自 然万物相辅相成、和谐相处,世界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循环中。人对自然既要合理利用。又要积极保护,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更有重大现实意义。  每一种生命形式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发挥其正常功能的权利,都有生存和繁殖的权利。生存权是生命体最基本的权利,这种生存权对于万事万物是平等的,而且这种平等要求生物之间彼此尊重。佛家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质来进行认知。万物统一于佛性,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去保护自然,发展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界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基础。佛家追求常、乐、我、静的境界,倡导清心寡欲的朴素生活方式,强调修行的戒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的要求和欲望得以净化和控制,使人类不断适应环境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基础,只有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人们才能更好的实践。现代生物学和生态学证明:人与自然是同质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视角着眼,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合理利用自然界,加强环境保护,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60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发利用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实途径
tarimriver 2010-11-22 09:53
开发利用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实途径 一、聊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1. 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分类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文化资源指具有文化特征和人类进步活动痕迹的 , 具有人文和传统价值的资源 , 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乡土风情、文化历史、民族音乐、宗教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则是指历史形成的,对区域社会政治、经济进步起过重要作用,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文化存在。传统文化资源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以可感的物质化、符号化形式存在的、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另一种是以思想化、智力化、想象性的形式存在的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 聊城是国家级历史名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400 多处,其中国家级 9 处,省级 31 处,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名胜古迹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张秋、阿城、唐邑等是历史文化名镇。以上按照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分类属于物质类资源,按照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柯亨 的显性与隐性文化的分类标准属于显性文化;另外,聊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 10 项,省级 13 项,市级 71 项。聊城历史上名人辈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清代开国状元、康熙之师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范筑先,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聊城人。《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古代名著中有很多情节是以聊城为背景的。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叫隐性文化资源。 2. 依托旅游为主导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与旅游有机结合才能显示其优越性。既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成可供人们旅游观光、学习、休憩、研究的产品,才能充分发挥其魅力,为当地人民带来一定经济利益和荣誉感,才能使起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近年来,聊城市一方面加强对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深挖内涵,另一方面不断加快现代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利用效益。在城市建设中,制定了《聊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积极保护挖掘民间传统文化,精心组织搞好文化资源普查、规划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有机结合新新策略显示了巨大优越性并取得了一定规划的成绩。 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上的,旅游业发展的成绩,基本上等同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水平。图 1 是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十五期间,从 2000 年的 199.98 万人次增加 2005 年的 441.3 万人次,年均增长 17.2% ;旅游收从 2000 年的 10.87 亿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22 亿元,均增长 15.3% , 5 年累计接待游客 1670 万人次,旅游收入 80.5 亿元,一跃而成中国优秀旅游市。 2006 年,我市国内旅游人数达 496.19 万人次,增长 12.65% ,旅游收入达 247836.77 万元,增长 14.91 % ,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了双增长。 2009 年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 733 万人次,同比增长 14 %;旅游总收入 42 亿元,同比增长 23 %;过夜游客 80 万人次,同比增长 33 %。 2010 年一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 147 . 6 万人次,同比增长 18 . 5 %,其中过夜游客 87 . 37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10 . 8 亿元,同比增长 29 . 8 %。其中, 五一 小长假期间旅游总收入达到 8.55 亿元,同比增长 39.4% 。节日期间,全市出游人数 221.6 万人次 , 同比增长 37.8 % ,其中过夜游客 3 万余人;人均花费 731.4 元,同比增长 9.6% 。 二、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问题分析 1.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尚未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在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与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转换问题上有不少人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足甚至误区。或者是守着区域文化资源金矿当乞丐,或者是抱着文化资源优势到处炫耀。这两种做法都无法有效开发保护优秀文化资源,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人们日益重视生活环境质量的今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坐拥得天独厚的优秀文化资源不知道保护、开发与利用,却希望通过发达地区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发展的做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 聊城市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早就了富饶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发掘这座文化资源的富矿已成为聊城人民的共识。但资源开发深度广度受到从业者素质和学识水平的限制,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葫芦雕刻工艺品为例,聊城市东昌府区被国家授予葫芦雕刻之乡,葫芦雕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葫芦雕刻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多数产品是以十二生肖为主,雕刻技术粗糙,文字歪歪斜斜,售价自然低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低下,更缺少上下游产品。 2.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品牌的能力较低 聊城地处齐鲁赵燕文化的交界处,文化的融合创新能力具有先天优势,尤其是黄河文化代表的农业文明与运河文化代表的商业文明在这里交汇,两河文化的交汇点就是聊城最大的亮点,最富饶的文化金矿,全国绝无仅有的文化品牌,但是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始终没有人把这点透,这无疑影响了聊城的发展步伐。如果把两河文化的交汇点的文章做好,相信会像江北水城一样很快响彻大江南北,将会带来丰厚的文化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 运河文化方面投资兴建了运河文化博物馆,扩大了影响力,但黄河文化方面的开发不够,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缺乏产业龙头,产业链不完整,一些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造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在文化品牌方面做得较好的县市当数阳谷。 阳谷是上古时期东夷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阳谷县在 文化强县 建设上试图打造的 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 品牌很有创意,尤其是蚩尤陵的建设,应该是文化开发的典范,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到其经济效益。 3. 文化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首先,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产业链。如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规模宏大,馆藏丰富,但游客看完后大多一走了之。现在博物馆是不收费的,这样岂不等于守着金山挨饿?为什么不把有关内容以不同形式产品出售?至少可以做有关文化介绍的书籍或小册子,让游客进一步了解,更会吸引潜在游客。另外,聊城市的葫芦雕刻、陶艺、书画等艺术水平非常之高,为什么不能把它们与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结合起来呢?单打独斗形不成气候,只有发挥集团军的优势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产业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主导产业集中在传统优势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较小,使得许多优秀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另外,文化产业的创意能力较弱,文化产品的蕴涵缺乏深度创意,其载体和形式尚停留在传统制作上,没有创新的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使得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产业实力。 4. 缺少文化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开发优秀文化资源的中流砥柱,没有专业人士参与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只能是粗放式的、简单的、低水平的开发利用 , 由此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大多只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这样必然会对一些市场潜质极高的文化资源造成浪费甚至埋没 , 并且有可能失去再度开发的机会。与此同时 ,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文化资源开发的短期行为 , 从而对文化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具有较高文化造诣、具有传统文化开发经验的领军人物和专门人才,对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合理开发是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聊城市许多文化产品仍处于低端、初级阶段与专业人才的缺少,创新型文化人才的缺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对策 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从专业的角度看,应该走从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的路子,即创造鲜明响亮的品牌,其次,应该走显性文化隐性化、隐性文化显性化、地域文化组团化的路子,将一种文化现象,用不同形式表现,将不同地区的文化开发找出一条主线。吸引高端人才,培育专业人才,从而使我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价值 合理的开发利用传统文化应建立在有效的保护宣传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是合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同时,在加强保护基础之上,应把握适当分寸,做到保护与开放,保密与宣传的适度结合。要知道,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及时有效的保护,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化子民的宣传与发扬。 (1) 深挖现有资源的文化价值 葫芦雕刻是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点,但葫芦文化的研究或对葫芦研究的成果的认识和推广在聊城市做得还不够,如我国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对伏羲女娲故事进行了详细分析后指出:葫芦是造人故事的核心。而《易传》将伏羲写作包戏,即匏瓠,也就是葫芦。古书女娲也可以音韵推出发音为匏瓜者。所以,伏羲女娲实乃葫芦的音变。这就是葫芦文化,葫芦文化的宣传又将推动葫芦雕刻文化的发展。将葫芦文化、将聊城丰富的传统文化用葫芦工艺品展现出来,会进一步提升葫芦雕刻文化的价值 . 聊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从耕于有莘之野的尹伊、一箭书退敌百万兵的鲁仲连、千古义丐武训、书画家李苦禅,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学贯中西的季羡林、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从聊城大地上走出来的名人都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的根源在哪里?这就是黄河文化所塑造。所以,在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上,将黄河文明与聊城历史名人结合起来观察、研究,就会将看似孤立的个例凝聚起来,就会聊城文化与黄河文化结合起来,就能增加文化魅力。 (2)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 山东阿胶传承人、东阿阿胶公司总经理秦玉峰,率领 6 名老熬胶工,用水桶从阿井中取出水,挑到古方熬胶车间,倒进 一米 半宽的大锅里,架起火,放进驴皮,挥铲熬胶。锅下炉火通红,锅上热气翻腾,生动再现了 金锅银铲桑木柴 的古时炼胶情景。这就是阿胶文化节的魅力所在,阿胶文化节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现实实现。 现在聊城市在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开始注意利用文化资源的本身价值吸引文化产业落户开发,如蚩尤陵旅游区建设工程项目就利用与中华民族祖先炎黄二祖并列的蚩尤的文化价值,将蚩尤与炎黄同称中华民族的三祖的强大文化价值,吸引文化产业者前来开发,现在气势恢弘的蚩尤陵已经顺利完工。另外,鱼山旅游景区开发项目、运河古城旅游区项目都是在利用文化资源本身的价值吸引投资开发。 (3) 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探索与宣传 酒好也要会吆喝。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孕育着文化、宗教、教育、科研等多方面价值。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开发应从市民自身出发,借助电视、电台、报纸、网络、条幅、宣传板等多种媒体深入探索隐含在传统文化之中的时代价值和文化象征,积极宣传动员全民行动起来,一起为保护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不断开发,不断革新,不断继承而努力。 调查发现,聊城市莘县有一民间艺术绝活莲花落子,莲花落子的少数继承人之一的一位老先生已过古稀之年,却仍在敬老院苦苦找寻可以继承此类民间艺术的有志青年。后遇到前来下乡放电影的暑期实践大学生,并借助他们和报纸媒体的力量进行了相关宣传。聊城地处鲁西内陆,经济发展较东部沿海差距铭明显,但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传统文化的多向保护,全力的做好传统文化保护的宣传发动工作, 调动一切力量为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保驾护航。 2. 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业结合 传统文化开发在旅游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旅游也是带动本地市传统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文化发展应该是一个内容和形式协调共进的过程,通过旅游这个媒介,文化表现形式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文化价值得到了实现,其蕴含的内容也通过旅游者的鉴赏得到传播和发展,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匹配在一起,实现了二者的协调共进。在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方面,聊城市应做到: 1) 把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通过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寻找旅游业发展的亮点,使二者相得益彰。 2) 把传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的制作、经营与开发中去。如现在正在东昌湖建名人岛,传统文化产业集团就不能满足让游客过来看一看,照张相就回,而应把有关历史名人的传说、故事、事迹编印成册,满足游客阅读、研究的需要,把历史名人的精彩与辉煌体现在牛筋腰带、葫芦雕刻、剪纸、木板年画、陶艺作品中。 3) 通过旅游业,在对有些传统文化开发、保护、利用中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通过对古城保护性开发恢复延续古城风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 打造文化产业 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成可供人们旅游观光、学习、休憩、研究的产品,才能充分发挥其魅力,为当地人民带来一定经济利益和荣誉感,才能使起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这需要培育文化产业,引进文化产业中的成功企业共同开发。 开发传统文化可以像工商业招商引资一样,发展文化产业,构建文化产业链条,通过文化平台,增值文化收益,变无形的内在文化为外在的物质效益,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相关经历发展,激发市民保护、继承传统文化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市民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象征优越感。同时,文化产业收益可以促进人民更加深入的探索隐含在传统文化中的时代内涵,并进一步加以宣传推广,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在招商引资中,要通过文化资源开发的宣传传播,营造出舆论氛围并形成开发的共同信念和文化联系,以吸引全国各行各业都参与进来,并吸引国外资本技术人才投入开发中,加快开发的进程,提高开发的效果。 聊城市有丰富的手工艺文化及民间精品艺术,搞好传统工艺品和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开发,发挥特色精品文化的巨大经济优势可以带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葫芦雕刻、剪纸、版画、熏鸡、面塑、蛋雕、木雕、黑陶、木雕、书画等具有良好声誉、广阔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传统文化产品要进一步增加科技含量,丰富其文化内涵,进一步拉长产业链,为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树立典范和开辟道路。 如东阿阿胶作为全国最著名的阿胶品牌,它没有局限于产品的畅销不衰,而是进一步发展阿胶文化产业,建造了阿胶文化博物馆、阿胶养生苑、办起了阿胶文化节,文化产业的壮大为阿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 那么,如何开发葫芦雕刻文化产业呢?可以通过前向拓展后项延伸和纵向扩大来发展壮大葫芦雕刻文化产业,从葫芦种植上看,可以建葫芦生态园,如姜堤乐园的做法,将葫芦的种植园区办成生态观光区,这功能的文化和经济效益应该远远大于传统的单纯葫芦,葫芦种植出来,不仅仅送去加工雕刻,还可以直接销售,游客可以自己拿回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工、保存、使用;另外,葫芦还可以食用,还具有药用价值,等等。葫芦雕刻过程,可以让游客参与雕刻,或按照游客的意思,进行加工。葫芦雕刻技术多样,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产应该有高中低档,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另外,还可以办雕刻技术培训。最后,对葫芦产品的包装链也应该进行认真开发。   4 .地域上组团,在文化特质组建文化模式 ( 1 )利用市区县镇传统文化区位优势,采取组团式开发 聊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区域文化特征就是由一个个历史人物、一幢幢历史建筑、一断断历史遗迹、一串串文化传说组成的文化丛,这些文化丛构成了文化模式:黄河文化模式和运河文化模式,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表 1 是聊城市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简单比较。 聊城市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又可进一步划分如孝文化、佛文化等,按照各种文化与地域的结合可以划分出: 临清国学文化、冠县孝文化、东阿佛文化与阿胶文化、茌平剪纸与黑陶文化、高唐书画文化、东昌府、临清运河文化、阳谷水浒文化、廉政文化、尚学文化等。在开发是将各文化关系厘清,并能相互体现,则可将这些文化发扬光大,带来经济效益和凝聚人心的社会效益。 如以运河为纽带把沿运河的人文自然景观串联起来,并与东昌湖、徒骇河连接,使光岳楼、海源阁、铁塔、山陕会馆等重要文物连成一片,形成一个聊城市运河文化游览区。借助南水北调工程,开挖聊城至临清的运河河段,将聊城的文化景观与临清的文化景观联系在一起。 表 1. 聊城市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比较 黄河文化区 运河文化区 著名城镇 阳谷、张秋、东阿、聊城、茌平 张秋、聊城、临清 著名人物 伏羲氏、蚩尤、尹伊、鲁仲连、曹植、武训、王旦、李苦禅、孔繁森、张海迪 康熙、乾隆、傅以渐、傅斯年、张自忠、季羡林 文化建筑与遗址 龙山文化遗址、景阳冈、狮子楼、鱼山、曹植墓、古阿井、聊城古城、古教场遗址、光岳楼、铁塔、阿胶博物馆、孔繁森纪念馆、仓颉墓、李苦禅资料馆、闸口、仓颉墓、蚩尤墓 山陕会馆、张秋古城、大小码头、鳌头矶、钞关、季羡林纪念馆、运河文化博物馆、张自忠纪念馆 文化特征 农耕文化、民风淳朴、与人为善、吃苦耐劳 商业文化、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待人和善 ( 2 )将不同文化形式互相体现 如光岳楼是历史建筑,可以将这座建筑以画册、手册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介绍,也可以雕刻在葫芦工艺品上,可以用剪纸表现,可以用黑陶烧制、可以拍成电影、宣传片,制作成光盘。这样通过不同文化艺术形式,丰富了各艺术产品的内容,共同宣传了聊城文化。如果说不同的文化形式对有形或显性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的作用是锦上添花的话,对隐性文化如民间传说等文化的作用则是雪中送炭,如鲁义姑舍子救侄是说茌平县韩屯一村姑在春秋齐鲁战争中被齐军追赶的妇女将自己儿子抛下抱着侄子跑的故事,被《烈女传》记载,宋金时期被列入二十四孝,被关汉卿所称颂。这样的故事传说用葫芦雕刻、剪纸、绘成书画等则可极大提高文化效应,武训、傅斯年傅氏家族、季羡林等都可用不同文化形式展现。对于具有丰富故事情节的,用电影电视剧的形式则能更好地表现文化吸引力,提升文化形象,如鲁仲连、武训、季羡林、傅斯年等。 ( 3 )建设文化园区 文化园区建设是目前较受欢迎,效果较好的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新形式。如东阿阿胶文化园位于东阿县,依托中国阿胶养生文化苑和东阿阿胶工业园,主要景点为中国阿胶文化博物馆、东阿阿胶养颜养生馆、传统阿胶制作工坊、阿胶生产车间、大宅门影视基地、老济南一条街、老东阿一条街、特色美食一条街等众多特色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读历史、学养生、品美食、逛老街、忆古景、看演出、研学术。 类似的还可以建设曹植文化园区、运河文化园区、高唐书画文化园区、葫芦雕刻文化园区等,通过文化园区建设,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5 .实施品牌特色战略 文化资源的开发及文化产业的壮大 , 必须依靠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聊城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 这为富有聊城特色的文化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聊城地处齐鲁赵燕文化的交界处,文化的融合创新能力具有先天优势,尤其是黄河文化代表的农业文明与运河文化代表的商业文明在这里交汇,两河文化的交汇点就是聊城最大的亮点,最富饶的文化金矿,全国绝无仅有的文化品牌,但是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始终没有人把这点透,这无疑影响了聊城的发展步伐。如果把两河文化的交汇点的文章做好,相信会像江北水城一样很快响彻大江南北,将会带来丰厚的文化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 如将聊城葫芦雕刻从低端产品向高端迈进,同时,通过葫芦雕刻这一文化赋予整个聊城文化的内涵,从推广聊城葫芦雕刻工艺品中推介聊城文化的魅力和产业。并通过在全国范围举办葫芦雕刻大赛、版画制作大赛、特色美食品读等传统文化竞技,在全国范围内宣传聊城传统文化,打造出地区内部的特色品牌。另外,通过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促进文化产业向区域集聚。选择一些有发展潜力、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集中地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基地。产业园区像:国学文化产业园区、水浒文化产业园区、佛学文化产业园区、阿胶文化产业园区、运河文化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园区建立,把传统文化开发力度向优势方向靠拢,进而建设独居特色的品牌产业文化。 同时,要善于开发隐藏在传统遗址中的特色文化和品牌基地。如聊城市山陕会馆是我国封建社会商业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一个典型缩影,具有较高的旅游参观和探索研究价值,其蕴涵着丰富的以义取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等传统商业的诚信美德,它对于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工商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建立健全繁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框架下参与国际贸易竞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山陕会馆可以打造成为独居聊城特色的诚信教育基地。 在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当属光岳楼, 康熙皇帝四次登临,乾隆更是九过东昌六上光岳。利用不同宣传媒介和艺术形式广泛宣传对树立聊城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6. 引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文化产业人才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力、文化创意创新力、文化制度构造力、文化政策制定力、文化资源培植力、文化借鉴汲取力、文化环境营造力、文化产品生产力、文化市场培育和管理力、文化产品营销力等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性、决定性因素。要积极引进在传统文化研究开发及管理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物,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合作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高水平的开发,同时与地方高校合作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人才资源。如可以与山东的高校进行雕刻、剪纸、影视等方面人才的合作培养,促进聊城传统文化资源走出全国走向世界。 例如,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 12 国语言。他一生: 梵学 、 佛学 、 吐火罗文 研究并举, 中国文学 、 比较文学 、 文艺理论 研究齐飞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晚年力辞三项桂冠,所以季羡林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社会教育引导价值,聊城大学在此之前建立了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凝聚培养了一批运河文化研究学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社会效应,季羡林生前作为聊城大学的名誉校长,在聊城大学建立季羡林研究中心或季羡林研究学院对聊城市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将会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为了吸引培养传统文化研究、开发与管理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建立和创新用人机制。对现有文化创意人才的利用要突破资历、职称等限到资源的保护上根据个人素质、能力和业绩量才选用。二是建立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 , 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 , 从中选拔优秀骨干到高校进修。三是建立和创新人才按需流动机制。采取公开招聘、客席聘用、签约代理等多种形式 , 从基层选拔和从省外甚至国外引进高级经营和管理人才 , 建构梯级人才队伍。四是制定文化创意人才的奖励措施 , 营造培养和吸引文化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45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教授肖川:《狗日的国学》
wliming 2010-11-17 21:14
博主注:没想到还有比我更极端的。 北师大教授发表《狗日的国学》一文 (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昨日,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校长高级论坛上,北师大教授肖川在报告中讲到当前学校中各种选修课时,突然放出猛言中小学不该学习经史子集,语惊四座,犹如一瓢冷水泼向当下的 国学热。 他放炮:推广国学也有害 肖川教授指出,当前各学校推广国学研读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经史子集作品里有太多封建时代的思想,不一定适用现在的学生,思想有很大局限性。经史子集里大多都是所谓历史名人的经验之谈,很多前后句都没有逻辑性,只是被俊言秀语包装得让人信服,思维方式并不是很科学。 他曾写:狗日的国学 记者在某期刊中发现了一篇肖川所著的名为狗日的国学一文,文中称:我对所谓的国学素来是抱不以为然的态度的、所谓国学,大多是些感悟经验的东西,缺乏充分而严格的论证。 对不久前复旦8位教授请求录取国学奇才之事,他也称遗憾,这8位教授与其推荐国学天才上大学,还不如联名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校长、网友拍砖 昨日会后,现场某校长称不敢苟同肖教授的观点,尽管他是教育界大家,有声望,但对国学也不能妄加评论吧? 针对狗日的国学一文,不少网友在网上贴出读后感。网友武伐对其说服力严重质疑,质问肖川其言论可有支撑点与依据。他称此言论:只能说这是新时代的狂人语录罢了。 人物档案 肖川,原名肖贵祥,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 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肖川所列的中小学生不宜读国学原因 太多封建时代的思想 很多前后句都没有逻辑性 思维方式并不是很科学 缺乏充分而严格的论证
个人分类: 娱乐|2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關帝廟的教化作用
jiangjinsong 2010-11-6 17:05
蔣科學按:有人認為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在現代社會都是毫無價值的,其實未必。在中國今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狀況下,這些面向草根的傳統文化載體,如果善加引導,運用得當,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對民眾進行道德教化, 幫助建立誠信忠義等道德觀念的。當然有人會說搞不好會有副作用,廢話,啥東東沒有副作用?連科學應用不當也有副作用啊! 轉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50648.htm 解州关帝庙,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而享誉华夏,扬名海外。   (三)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宋元明清一千余年的社会中,解州关帝庙是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圣殿堂。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朝又一朝的最高封建统治阶层,通过加封、赐匾、祭祀等活动,在这里对他的臣民灌输着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纲常思想;一批又一批的庶民百姓、芸芸众生,也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里参拜祭祀,虔诚地从关公身上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品格;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的人们,在这里通过对关公的祭拜,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勇于保家卫国的教育;当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之后,也来到这里进行褒封和祭祀,力图通过对关公的赞扬、肯定和对关公文化的认同,去弥合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分歧与不同;在社会压迫和社会剥削加重、民不聊生的年代,那些奋不顾身的反抗者们,则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汲取仗义而起、勇于抗争的精神和力量;在物质、金钱的欲望对正常的人性和人际关系造成挑战,形成侵害之际,那些恪守传统道德的人们,则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寻找坚持信义和忠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楷模;当遭际坎坷的时候,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们,也会来到这里,找到值得仿效的榜样,即象关公那样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即使是那些目不识丁而又胸无大志的芸芸众生,也能在这里接受到待人处事要以忠、诚、信、义为本的教育与感化。   绝对不可小瞧关帝庙中每一座建筑,每一尊塑像,每一块匾额,每一幅画面,乃至每一种仪式和每一种氛围的教育和感化作用。那傲然矗立的一座座牌坊,实质上就是记录关公本人和关公文化功德的纪念碑。仰视这些气势非凡的牌坊,不能不使人们对关公及关公文化肃然起敬;那气度宏大的午门,那雄伟庄重的庙堂,实际就意味着关公地位的崇高和关公文化的博大,参拜者和游人至此,情不自禁地会对关公及关公文化平添几分崇拜和景仰;那头戴帝冠而在威严中透出平和的关帝塑像,早就变成了万民礼拜的道德偶像;那一幅又一幅生动形象的石雕、木雕故事画面,无不默化潜移而又寓教于乐地向欣赏者传输着传统道德的观念和规范;那高悬着的帝王题词匾额,无一不在提醒着来人,关公文化是最高统治者教化天下的正统道德思想,关圣大帝也是帝王向万民倡导的道德楷模;就连那立柱上雕刻着的蟠龙,栏杆上雕塑着的雄狮,也无一不在告诫来到这里的人们,关公及关公文化神圣无比,容不得丝毫亵渎和轻视。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在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所处的中国封建后期社会中,解州关帝庙作为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宣传、普及和规范中国封建后期社会的道德文化,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发生过重要的作用。   (四)明人吕子固在《谒解庙》诗中,曾无限感慨地吟咏道:正气充盈穷宇宙,英灵烜赫几春秋。巍然庙貌环天下,不独乡关祀典修。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关公的崇拜和敬仰,以及关帝庙遍布天下的盛况。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进行到今天,吕子固诗中所吟咏的事实,早已变成了逝去的历史,去而不返;当年万民顶礼膜拜的关公,在现代社会中,早已不是社会各界共同崇拜的神圣道德偶像;昔日香火鼎盛的关帝庙,作为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重要场所也早已变成了逝而不返的过去。这是社会历史的进步,文化发展的必然。   然而,解州关帝庙这座历史悠久、气势恢宏的古老庙宇,却仍然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发展到宋元明清时代的物质化凝结,作为珍贵的文化遗存,将永远向后人揭示着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复杂内容;它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封建后期社会发展和重构的历史见证,它用实物而非文字的形式,向后人真实而形象地述说着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它也是中国古代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实物宝库和实物载体,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和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它在现在和将来,都会成为一条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认同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纽带;它也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今世及后世的人们,于其中观照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并为现在和将来的道德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4133 次阅读|4 个评论
偷菜游戏的文化内涵
chilo36 2010-10-18 10:32
上周,网上盛传文化部要对偷菜游戏进行封杀。听到这一消息,真是可歌可泣!这年头,有知识没文化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想不到文化部也会是如此没文化?封杀的理由也很简单,该游戏动作机械简单,太没技术含量,对于智慧锻炼没有任何好处。 开心农场游戏反映的是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怀念的一种精神状态。 现在有很多城里人根本不知道蔬菜正常的生长是如何进行的,甚至连常见蔬菜都不认识。有个笑话是说一农业大学教授带学生去田间实习,全班学习成绩第一名的同学看到田间南瓜阔大的叶子感觉非常好奇,问是什么植物?学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居然连南瓜都不认识!无独有偶,还是在这个学校,还有一海龟的后代大学生,去食堂打菜的时候,百分之九十的蔬菜都不认识,叫不出名字,只能对着菜指指点点,打这个,打那个。还有再复杂一点的就是分不清楚小麦和韭菜,分不清楚二化螟和三化螟等。 开心农场的偷菜游戏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什么不是抢菜种菜摘菜?因为它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摘菜或者种菜,偷菜文化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古代,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大家都很忙碌,但是忙碌之余可以去菜园里互相偷菜,象征发财(菜谐音财),乡里乡亲互相之间并不会有什么忌讳,并以偷到多且不被发现而开心。现在大家春节互相见面都要拜年,说些吉利和祝福的话语,比如恭喜发财,在窗户上贴上有蝙蝠或者寿桃猴子的剪纸,象征福气或升官发财(蝠谐音福,猴谐音侯)。这些拜年和春节习俗和偷菜活动其文化本质是一样的。 随着分田到户以及城镇化快速推进,种菜的越来越少,春节偷菜这一活动逐渐消失,而餐桌上的食品倒越来越成为一大安全隐患。 今天,在开心牧场发现了一种新动物羊驼。这是一种敏感的动物,据说生长于北美大陆,俗名 草 泥 马。曾经有生物学家在科学网描述此动物被删除。 开心农场游戏的去留已然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知识与文化的较量。最终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古英雄出少年”和“三十而立”等思想的误导
cuizhendong 2010-9-3 13:34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很多流传甚广的成语、谚语或寓言故事,这些东东的口传心授造就了中国人骨子里抹不去的传统文化痕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要害之处在于:它极具传播性和时空穿透力,无论你是否读书识字,都不可避免地要被烙印上这个民族里统一的传统文化符号,世代心口相传,以达永续。这些传统文化中既有精髓,也有糟粕,甚至有一部分属于真伪难辨的灰色文化。鄙人才疏学浅,不具备纵论中华古今文化的能力,但对老祖宗留下来的某些经验之谈不敢苟同,特别针对这些言论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发表几点陋见。 这些浸满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经验之谈,威力是不可小视的,传久了,便串成了人们心中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甚至被当成了顶礼膜拜的信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当然,如果这些词汇所表达的思想是辩证、客观的,当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进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老祖宗留下来的某些经验之谈多带有些许的理想主义或偏见,或者容易引发别人的误解而对其思想、行为产生误导作用。 例如,在中国老百姓的词汇里,比较常见的有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十而立等,无论在评书、剧本、小说、影视作品及各种媒体的报道里,还是在坊间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谈里,这些语言总是屡见不鲜,甚至大字不识一斗的人都能拿这些词儿酸酸地拽几句文,足见这些经验之谈有多么顽强的繁殖能力和渗透能力,更足见国人对这些思想的信仰之虔诚。 按照存在即是合理的逻辑,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十而立等类似词汇,既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流传至今,肯定有它的积极意义和道理,比如在激励青少年珍惜光阴、少壮多努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然而,辩证地看待这些词汇所蕴含的思想,不难发现其中的歧义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愚以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价值体系中都或明或暗地浸淫着这些思想,难免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人们形成以年少成名为荣、以大器晚成为耻的价值观。这些思想可能被一部分人误解为:只有少年才能成为英雄,或认为在年轻时不成功就没希望了、只有年轻时成功才有出息等等,凡此种种,会使得很多人为了成为英雄、为了而立而不得不急躁冒进、投机取巧,容易使人失去踏实努力而终至大器晚成的耐心。 于是,君不见多少人乐此不疲地将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十而立等思想奉为人生信条,他们或寄希望于走捷径和后门,靠不公平的竞争和不对称的信息博取成功的优势;或期待走狗屎运而遇到天上掉馅饼的机会来赢得突然的爆发;或怀揣梦想猛攻几年,不能迅即成功时便心灰意冷、破罐破摔,缺乏持续性坚守梦想的毅力,何以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在这些信条的支配下,时下国人多患急功近利的浮躁之病便不难理解了。各种名目的选秀节目、网络中不顾自身形象的出位宣传等铺天盖地,人生似乎变成了一场快餐式的豪赌,而赌注则是大把的青春时光。不要只看到个别人成功的光环,殊不知有多少人黯然神伤地做了庞大的分母,输了现在也连带着输了未来。究其缘由,不过是为了早成功而落得个年少英雄的光荣称号罢了。 愚以为:无论是学术界、政界还是商界,都有一种过度追求年轻化的倾向,选拔官员要求年轻化、提拔人才要求年轻化等。这些政策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想必是从各行业能够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角度考虑的。但中国的很多好的政策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变了味,容易变成教条主义和生搬硬套,甚至过分夸大。据辩证法原理,凡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追求大同,不是所有的东东年轻化就是好的,比如人才培养,不同的人、不同的领域其成才和发展规律不同,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也不同,不能强求一律的,殊不知和而不同才是理想的大同境界。我斗胆猜测,这可能跟国人潜意识里受到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十而立等思想的影响有关。 醒醒吧,中华崛起梦、世界强国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数代人呕心沥血、层层垒土,只有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构建合理的格局才能建成与天比肩的摩天大厦,国家之复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急躁之病,须尽快除之 愚见发表完毕,只是一家之言,欢迎多抛砖,把玉引出来!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51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华民族是野蛮民族乡巴佬
wliming 2010-9-3 12:32
选自 邢志忠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8385 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 亨利奥古斯特罗兰 (1848 - 1901) 特别瞧不起中国人。他在 1883 年的一个题为《为纯科学而呼吁》的演讲中说过这样的话 , ... 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 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 barbarians。 Barbarians 是野蛮人、乡巴佬的意思,反正不是好词。 博主评:我对这段话深有同感。易经八卦阴阳五行这些垃圾学问谱写了几千年的中华野蛮史。
个人分类: 娱乐|242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张纪中妻樊馨蔓:李一是传统文化代表
xupeiyang 2010-8-22 15:45
2010年08月19日 17:51 南方网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97 条 李一和樊馨蔓在交流。 来源/寻开心704博客 央视导演、张纪中妻子樊馨蔓出书《世上是不是有神仙》描绘李一的神奇。 被称为反伪科学斗士的司马南日前发表了一篇博文《诚邀李一道长北京海族馆表演胎息大法》,博文中司马南称李一成名背后的推手是央视记者、《感动中国》总导演樊馨蔓,樊馨蔓出版了一本描写李一道长神奇之处的书《世上是不是有神仙》。司马南还爆料称樊馨蔓当年曾全力吹捧神医胡万林,胡万林后因非法行医致多人死亡被判入狱15年,樊馨蔓的工作单位决定了,她执笔来神化胡万林与李一道长这样的人,会起到一般人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樊昨天亦发表博客反驳称,即使媒体曝光了李一的过去,她仍然相信李一,因为李一对于她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樊馨蔓有点邪门 司马南在博客中称,他去年从老徐那听说了樊馨蔓的新书《世上是不是有神仙》,这本书里的内容大都是樊姑娘个人网络日志汇编,里面有大量神乎其神的细节描写,这位李一道长在樊馨蔓姑娘的笔下,出神入化,无所不能,其所到之处,神迹频现,其救民于水火,济世于乱年。这位杭州女子长得很有味道,可是有点邪门儿。 司马南在文章中还称,十几年前他在揭露非法行医致人死亡的神医胡万林时,樊馨蔓就鞍前马后追随胡万林、声援胡万林,樊馨蔓真诚地认为胡万林是一个神功大师、神人,是当代华佗,是来拯救社会的。司马南告诉南都记者,樊馨蔓曾当面表示了对他的不屑,认为胡万林是真正的神人,是被司马南等人陷害了。 司马南对南都记者表示:她是中央电视台评论部资深记者、《感动中国》的总导演、大导演张纪中的老婆、很多名人的朋友,老百姓本来不信,她这样的身份也会让人相信她。 南都记者找到一篇1998年的文章《本世纪末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者樊馨蔓》,文章中称胡万林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属于未来的新一代人类科学工作者,是一个磊落的、实事求是的、了不起的人!文章中胡万林还对樊馨蔓称:艾滋病这种病很好治啊。南都记者向樊馨蔓求证是否该文章的作者,未得到明确答复。 樊馨蔓:我是中国最大媒体的记者 面对网友和司马南等的质疑,樊馨蔓给南都记者发来了自己的新博客地址。该博客只有两篇博文,分别发于8月14日和8月17日。樊馨蔓告诉南都记者:我的回应都在博客中。 在最新的博文中,樊馨蔓写道:我一直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除了我非常信任我自己是中国最大媒体的记者,以我们一贯以来公正,平等,求实,前卫的职业要求,分秒不敢放松自己的言行所为。对《世上是不是有神仙》一书的内容,樊馨蔓写道:我辟谷两次,亲身体证;我查阅无数典籍;我闭关再亲验、体证,仔细感受,观察我小小、脆弱肉身的变化。我自2005年首次辟谷,至2009年首次发博,中间历经近1500天。想采访我的记者,你们的功课有做到我这样的程度吗?此前樊馨蔓也曾对南都记者称: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大家不听我的却听路人的,有什么办法? 对于司马南,樊馨蔓也说:你是不是可以来调查和了解一下呢?我这么大力气做了,是因为我深知传播的力量,我是记者啊,中国最大媒体的记者。司马南先生,你要进步。不要胡子长短地八卦。你要学会穿透现象,直抵本质。这个本质是被岁月沧桑地掩盖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出版商:未求证李一的神通 在缙云山绍龙观里的商品陈列柜中,最显眼的位置便放着这本书:《世上是不是有神仙》。这本书的封面上有着李亚鹏、马云、敬一丹等知名人士的推荐语,而书的作者就是樊馨蔓。樊馨蔓曾这样告诉南都记者:大家就是通过我的博客才认识了李一道长。 在《世上是不是有神仙》一书中不乏对李一各种神通的描写: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在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法律公证人的目视、公证之下,在一个封闭的大鱼缸里面闭目打坐,用胎息的呼吸方式,与满缸的鱼儿一起待了两小时22分钟;有道长手握电线,让电流烤熟了他手上的羊肉串、我(李一)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治疗癌症 病 人 了 ,都 是 非 常 有 效果的、那用电能够修复他的神经吗?我离开他(一位高位截瘫患者)的时候,病人手脚都恢复了知觉,可以很慢地走路了。 从书的版权页可以看到,该书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的策划人任建成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这本书2009年5月上市,当时根本就不是畅销书,反应非常平静,也没有媒体来炒作,读者的反应当时都是正面的。对于很多人看了这本书上山求医,任建成说:这本书从来就没有说过是一个治病的地方。而对于书中描写的李一道长上述各种神通,任建成表示:这些东西没有求证过,因为水下闭气觉得是媒体播出来的,通电治疗觉得就像中医的号脉一样,是从西医来说没有科学道理的东西。 同时司马南也告诉南都记者,他曾质疑在《世上是不是有神仙》封面上写推荐语的名人朋友,这位人士对他说:我跟樊馨蔓太熟,碍不过她面子,我也没把话说那么肯定,还是留有余地的。司马南对南都记者说,这些名人太过在乎人情关系,根本不关心书是否会误导大众,不担心老百姓健康,这种行为没有社会责任感。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宇宙,生命理解的契机穿越千年才将将耀然显露。微启这个契机的人,站在我面前的,是李一。 他就是杂技团出身,怎么了? 即便所有针对于他的污浊是真的但是我不相信 怎么了? 摘自樊馨蔓博客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8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适合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SmileyCat 2010-8-18 15:40
继续瞎扯想象力和创造性。 先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如果概括他们的特质,那就是热情和专注。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他才会付出超乎常人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得尽善尽美,创造力便从中而出。 长这么大,我很幸运地遇到过好几位从事不同行业的富有创造力的人。观察他们的共同之处,我觉得创造力来自于对所做工作的热忱和专注。不论他们具体作的是什么,他们对所热爱的事都倾注相同的,持久的激情。 要强调一句,这种激情不是叶公好龙。这种热爱是对这一事业本身,而不是对因这事业的成功而带来的其他的什么东西。比如说,做学问的人就是真正喜欢研究,而不是要因此升官发财;喜欢摄影的就是要不断地追求艺术上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得奖或是出名。你同他聊他的兴趣,他会有说不完的话题,连作为听众的你也会被感染。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你会发现他花在他所热爱的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他们的成功同他们付出的努力相比,一点儿也不令人吃惊。我常常会想,即便对一个智力一般的人,如果也下了这么大的功夫,不作出点什么来反倒是令人奇怪的事。 如果一个社会鼓励人们去做自己热爱,又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宽容那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人,那么这个社会里的创造性就会被不断发掘出来。 再来讨论刘晓瑭老师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也会认为我们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呢?原因就是您说的思维所受的条条框框限制太多,而这些条条框框从何而来呢? 对,我同意。相对而言,在我们的文化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思维所受的条条框框限制太多。什么原因呢?我不认为是我们缺少创造性的基因。主要的问题在后天成长的环境,在于这个环境如何鼓励人们发展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 刘晓瑭老师的博文里分析比较了中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我觉得究其根本,在于人们对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优秀人才的观念不同。国内的人们把优秀人才定义得太狭窄了,好像只有读了博士,当了教授,在学术界里拔尖儿的,得了什么什么奖的才算。这种观念反映在家庭里,是家长一味鼓励孩子在学业上努力上进,并不重视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当父母的望子成龙,鼓励孩子要成名成家,光宗耀祖,如果孩子只想发展自己的兴趣,做一个普通人的话,往往会被认为是没出息。 这种观念反映在学校里,是中小学里只强调升学率,着重培养拔尖儿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什么都好,其他方面的缺点都可以被忽略掉。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出来的好学生,往往自视清高,个性脆弱,不懂得同其他人合作,也受不了委屈。他们可能很有才华,但在公司里做需要很多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合作的项目时反而做不好。同时,对那些没有爬到象牙塔的最顶层的孩子,这种教育体制带给他们的是被淘汰的失败者的感觉。如果在一种教育体制下,只有极少数的能够拿到最高学位的人才被称为成功,这种教育体制本身是不是应该说是很失败? 就拿森林当个比喻吧。自然环境里的健康的森林,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和小草。不同高度不同种类的植物生活在一起,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和阳光。国内整个社会一古脑儿地追求尖端人才,就好像是鼓励大家都去当大树,不管自己到底有没有那个水平。看看国内来美招贤纳士的广告,不论是怎样的单位,也是喜欢招一些顶尖人才。其实人类社会跟森林很像,并不是只有长到最高,爬到最高点才能生活的最好,也不是任何一个位置只有要顶尖人才来做才最合适。森林里,在不同的高度都有适合生存的空间。自然环境里是适者生存--作为一个人,认清自己的能力是适合当大树,灌木,还是小草,找到适合自己的高度,然后在这个高度里做最好的自己。即便是棵小草,能开出小草能开得最美的花儿,充实愉快地渡过一生,那也该算是成功。 如果再往社会文化的习惯或根源里探讨,我想,是不是我们的文化过于重视共性,忽视了人的个性,从而造成人们缺少独树一帜的自信,盲目地追求大家都在追求的东西?从小就被教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是不是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力量压抑人们充分地,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从社会环境看,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就奠定了基础。在我们传统的家庭里,我们尊重长者,要求晚辈孝顺。而这些年又似乎到了另一个极端:大城市的独生子成了父母,祖父母围着转的家庭的中心。不论怎样,我觉得这两类家庭都缺少平等的,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气氛。这样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往往背负了太重的包袱,不能简单地为自己活着,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要光宗耀祖,要去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梦想。活得这么崇高,这么辛苦,谁还有闲情逸致去想,自己到底最喜欢做什么?那些背负着父母,祖父母的期待的孩子们,他又怎么敢只去做自己喜欢,但看上去不那么有出息的事?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既是值得我们炫耀的财富,也是阻碍我们创新的枷锁。从这样的环境里标新立异不容易,不过也不是不可能。这几年里我们的社会里已经开始出现了敢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的人。我想,这是一个孕育创造性的开始。等到有一天,人们对这些标新立异者习以为常,不再追捧;人们也不再抱怨自己生活得不如意,羡慕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而是有滋有味儿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对没拿到什么学位而耿耿于怀时,那时我们的社会大概就已经了能成批地造就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了。 总之,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某些潜在的才华等着我们去发掘和实现。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去认识,了解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同时认识和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在那儿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同时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460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七夕之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xwspsy 2010-8-13 18:45
七夕之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谢威士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 合肥 230061 )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 乞巧节 或 少女节 、 女儿节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2006 年 5 月 20 日 ,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 中国情人节 。 象七夕这样的传统文化节日在中国很多,有人研究 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有人统汁.各地区、各民族有影响的节日就有 160 多个。它以节日为载体,保留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心理状忠和精神风貌。 一、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由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起源于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又与农业社会的农时、天文、历法密切相连。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服自然的能力弱,形成了对大地、的图腾崇拜和各种迷信禁忌,:人们认识世界、征日月及各种动植物。另外,古代人还凭借着感性的、质朴的 4 活力式,来认识宇宙万物和自然现象,它往往和原始巫术掺杂在一起。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二、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人的农业生活、精神、教化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有些传统节日和农业生活有很大关系,农民可以根据节日安排农业生产劳动。例如:所有的节气就是根据农业生产的规律性产生的。也有许多关于节日和农业生产的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芒种忙,麦打两三场。 另外传统节日对生活也有一定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农民的生活基本不很富足,甚至可以说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就出现了节日与生活的相关谚语。如: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九月九,好面杂面都没有;等。 2、 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有时是为了达到某种意图而满足心理和精神的安慰,如:春节、端午、中秋等都是为家人团聚;达到一种和和美美、阖家团圆的精神追求。另外,有的传统文化节日还是一种精神寄托或安慰,比如,清明节等。 3 、对统治者教化人民的影响 节日式古代统治者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通过节日来粉饰太平,欣舞升平,与民向乐,制造欢乐样和的气氛,转移阶级矛盾的视线,冲淡下层人民的愤怒,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② 《尚书舜典>疏曰:节气晦朔、皆大子颁之。 《礼记孔于闲居》:天局四时,存秋冬复,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三、 中国传统节日的今天的命运 众所周知,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日渐冷淡。从春节这个每年中国传统第一关注的节日来看,每年都可以听到年味渐渐淡了的叹息。那么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青年人的受西方节日文化的印象。现在的青年人知道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还没有知道西方节日的多,过西方的节日好像成了一种时尚,就象中国有七月七七夕,西方有 3 14 情人节。但是过 3 14 情人节的大有人在,而过七月七七夕很少,但即使过了,也会说是中国的情人节。我觉得不应该叫中国的情人节,直接叫七夕节多好。其次,中国的文化导向出了问题。现在的中国,上到政府、高校,下到个人都以西方的文化为先进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更不上时代,已经落后了。这让我想起了五四远动时期有一些文化巨匠就持中国的衰败主要是中国文化造成的。但是现在我们想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给世界创造了多少财富?再有就是,有这样一个对话,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不过时,很时用。 甲:中国人的管理学哪个国家? 乙:美国。 甲:美国人的管理学哪个国家? 乙:日本 甲:日本人的管理学哪个国家? 乙:中国古代!! 让人欣喜的是, 2005 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意见》进一步要求,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同时,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草案,从 2008 年起将三大传统节日调整为法定节假日。此举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保护与传承自己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觉。 最后祝各位七夕节快乐!!! http://baike.baidu.com/view/8489.htm?fr=ala0_1_1 秦永洲 . 中国社会风俗史 .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4:205 、 208.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2005. 汪凤炎、潘慧芳、华伟、王立皓 . 关于在南京市少年儿童中推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调查报告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课题组
个人分类: 杂谈|4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贫穷从来都不美丽Poverty is never beautiful
papaya313575 2010-8-1 11:34
美国生态学家看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及传统文化保护 Anthony R. Ive 文/图 姜虹 /翻译 编者按 2010 年 1 月至 4 月, Anthony R. Ive 教授应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的邀请,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在此期间, Anthony R. Ive 教授走访了西双版纳周边的村寨,作为一个异国人,他由衷地赞叹西双版纳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让他感到遗憾的是,西双版纳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逐渐被单一的橡胶园所代替,而其多彩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同化。什么原因导致这两者的变化?如何才能挽救这种濒临减少甚至消失的局面呢?贫穷从来都不是美丽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保护美丽又能拒绝贫穷呢?虽然 Anthony R. Ive 教授一再声称自己并非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学方面的专家,但他却在此文中,将这三者关系作了生动、详细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异国人对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建议和观点。 纵观全球,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物质财富越多地依赖于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也因现代通讯和交通的同化作用而逐渐消失。这两者的改变都无不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未来的经济发展只会加剧这种趋势。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有着相同的变化根源,并且两者相互影响,但从道德层面上讲,两者却存在根本的差别。正如我下文所述,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都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究其原因不可一概而论。 对人类来说,那些人迹罕至的原始雨林只是传说而已,事实上全世界的热带雨林都有着漫长的人类居住史,少说也有数千年,即使美洲大陆的热带雨林也不例外。当年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时,那里还有稀疏的人口分布,但因麻疹、天花和其他欧洲传染病的肆虐,加之土著人对这些疾病缺乏免疫和治疗知识,他们的人口急剧下降。 热带地区日益增长的人口越来越多地向热带雨林索取资源,雨林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经济的驱动和技术的革新让热带雨林的毁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全世界的热带雨林都在减少,雨林所孕育生物多样性也因此受到威胁。同时,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就拿西双版纳来说吧,它拥有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传承了丰富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这些少数民族在史前就从大江南北迁徙于此,此起彼伏的大山环境阻断了外界文化和政治的冲击。现如今,西双版纳正经历着人口的流动和思想的变迁,人们纷纷远离家乡,寻找新的挣钱机会。人口的大量流动和通讯技术的发达,打破了因险峻山岳的阻隔而得以保存的传统文化格局。 老挝和西双版纳的蓝靛瑶族 减缓经济发展就能挽救生物多样性吗?譬如,国际胶价的大幅度下降是否可以促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欧洲和北美的教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起来后,才有了保护自然这一说,城市居民的保护意识表现尤为强烈,但此时的生物多样性已经为发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我居住的威斯康辛州南部,自然植被类型本为高草原,长满了2米高的野草和其他植物,周围延绵至数百公里。高草原的土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但早在100多年前这些土地就沦为农民的耕地,现存的草原全部都是人工的公园或者保护区里人为种植和管理的草地。高草原消失了,保护已经无从谈起,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对它进行人工恢复。然而,在欧洲和北美,自然保护和生态恢复都是在经济发展起来、人们已经很富裕后才出现的,因为这时人们的收入来源已经不再依靠周边的自然资源消耗(尽管他们还在大量消耗从世界其他地方进口来的自然资源)。 威斯康辛州南部的高草原和稀树草原被农地和落叶林替代。落叶林主要源自野火的控制,草原周期性的野火会烧死树木的幼苗,野火不再燃起后,落叶树种就慢慢取而代之。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树木园的柯蒂斯草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恢复性生态系统,19世纪30年代在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建议下,30公顷的草场里种植了300种左右的本土植物。(Nicole Rafferty /摄) 减缓经济发展就能保护传统文化吗?这可不好说。且不论经济减缓后传统文化会受到什么影响,经济减缓本身就不能说是好事。曾几何时,我和同事去滇西北,当我沉醉于那些偏远山村的美丽时,他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贫穷从来都不是美丽的。唯有经济发展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财富增长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变,还伴有医疗条件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其他机会的增加。身为异乡人,看到家乡那些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已经消失殆尽,我更加迷恋西双版纳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我们在讨论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时,应首先注重其文化自决性,而经济发展亦不可或缺。 经济发展殊途多方,不同的发展途径对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大相径庭。试想在西双版纳的那些村落,如果致富不是依靠过度采集和砍伐热带雨林的资源,现存的热带雨林就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影响。如果致富也不是靠背井离乡、抛弃自己的文化,家庭和社区的建构也不会受到干扰,人们就更能主宰自己的文化方向。西方国家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不能等到只剩下最后一点残存时才去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保护行动刻不容缓! 经济要发展,生物多样性要保护,民族自决的权利也不能损害,想几全齐美并非易事,但就西双版纳而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是很可能的。关键在于两点:首先是建立现存热带雨林的自然保护区机制。这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通过法律和其他强制措施来促使保护的切实有效,而且还要通过环境教育让老百姓认识到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从而更多地支持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虽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减轻对热带雨林资源的依赖,从而有助于雨林的保持,但就雨林保护而言,没有比法律强制更有力的其他措施了,这将是所有保护行动的基石。其次,基层社区应该对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具有自主权(至少是部分的),能够自我掌控本土资源带来的财富,才能增加本地的就业机会,并防止西双版纳众多少数民族的家庭和传统文化被迫瓦解。在美国,至少花了40年才让本土文化的身份认同和政治自决感得以恢复,这是在文化破坏得差不多了才去恢复的典型例子。当然,中美传统文化的历史迥异,我并不是要将两者相提并论,但文化分裂和经济驱动所导致的传统文化流失,不仅是传统文化拥有者的损失,也是整个世界的损失。 老挝朗南塔省的班普文(音)村寨阿卡族(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妇女正在兜售竹笋,这些竹笋将被贩卖到区域市场。 生在异国,我由衷地赞叹西双版纳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毫无疑问这两者都在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好是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模式,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居民权利的保障应该是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我曾与付咏芹、依庄防、Chuck Cannon、Jocelyn Behm和Mary Ann Fitzgerald讨论了文中一些观点,感谢他们的指导和建议,如有错误和误解,纯属我个人学习不够。另外,感谢姜虹、付咏芹和周宏对翻译稿的翻译和校正。最后,也感谢赵金丽编辑鼓励我撰写此文,并为此文提供专家修改建议。 作者简介 Anthony R. Ive教授现就职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昆虫学系,从事群落生态学、种群生物学、生物演化及动物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Ecology Letters、Ecological Monographs、Ecology等著名杂志发表三十余篇高水平论文。 英文原文: Biodiversi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Xishuangbanna 来源:《雨林故事》2010年第2期 http://emagazine.groups.xtbg.cn/archives/814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3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娱乐:核心竞争力是这样取得滴:
热度 1 周可真 2010-6-29 22:26
拙文:《 奴性与核心竞争力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ufenghui 删除 回复 周老师的这篇文章分析的有道理。假如把中国人的人际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说不定你就是我们的胡主席的亲戚,转弯抹角的亲戚!我们中国人就是喜欢拉关系,套近乎! 博主回复 : 是这样,例如,你姓于,于余之间只是一音之转,既然如此,于氏和余氏就是一家子,而我婶子姓余,我和我婶子是一家子,所以你和我也是一家子嘛!这就叫套近乎! 原来咱们是一家子,好!今后你我之间谁当了司令,你或我就至少也得给个师长旅长什么的是不是?这就是为什么要套近乎! 当然,光套近乎还不行,还得来实在的: 既然咱们是一家子,今后......啊,今后什么都听你的,你叫我上刀山,我决不下火海;你叫我下火海,我决不上刀山!这就叫表忠心。 当然,光表忠心还不行,还得来更实在的: 你做PK,我做PT,而且我守口如瓶行了,这就成哥们了。 做成哥们了,就一切OK了!于是,我就有核心竞争力了。 注: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哥们,就是黑社会的兄弟。如果能理解这一点,对这样的社会里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就更清楚了,从而对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可能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个人分类: 娱乐|489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载:方玄昌--养生:传统与科学的冲突
woodenson 2010-6-25 13:21
  科学的结论往往是让人失望、甚至是令人沮丧的,养生大师们却可以满 足你长命百岁的期许;在科学与传统之间,选择性地接受有利于自己期许的 观点,这符合心理学规律。但这是一种自欺。   养生:传统与科学的冲突   作者:方玄昌   短短一个月之内,中国医疗卫生界出现了三大新闻:悟本堂的倒掉、 天价芦笋片事件和劣质阿胶被揭发。   从2010年2月份开始,张悟本以出身中医世家兼名牌大学毕业的身份被 一些电视台热捧为中国食疗第一人的养生大师,其后他的讲座出场费飙升至 20万元;悟本堂开张,他的养生咨询挂号费高达2000元,并且这样的号已经 排到了2011年3月。他所写的养生专著据说卖出了300万册。他绿豆治百病的 理论令全国大部分范围内绿豆的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飙升数倍。   但至5月份,媒体陆续揭露了其身份和学历,卫生部也插手组织专家批驳其 养生理论,张悟本一夜走红之后又一夜倾颓。6月2日,张悟本的悟本堂 以违规建筑的名义被拆除;此后两周,张悟本所著养生畅销书《把吃出来的 病吃回去》在各大书店悄然下架。一个下岗工人造就的神话至此崩塌。   5月中旬,中南大学的湘雅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被爆出,一种被称作芦笋片 的抗癌辅助药,原本只有15.5元一盒的定价,在这所医院却卖到了213元。   6月7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阿胶市场黑幕。央视记者调查发现, 全国各地生产的阿胶的原料皮,相当一部分是由下脚料、牛皮冒充整张驴皮 制成。   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信奉马锐凌的《不生病的智慧》,四川百余民 众因生吃泥鳅感染寄生虫而被送进医院。   看上去,这是几件相互毫无瓜葛的独立事件;但实际上,这几大事件依托于 同样的背景基础如果没有中国民众对药食同源的盲信与盲从,几起事件 均不可能发生。   专家的态度   从迄今为止所报道的情况看,卫生部组织的专家对张悟本的批判揭露,仅限 于其没有文凭不是专家,以及其养生主张中的三点:喝酸奶会使得 血管堵塞;每天一斤绿豆煮水喝,不但能治近视、治糖尿病、治高血压,还能治 肿瘤;绿豆、白萝卜加长茄子排列组合治百病。   而对于张悟本、以及此前类似养生理论的本质问题,这些专家只字未提。   自2002年洪昭光所著的《登上健康快车》、《健康忠告》等书问世以来,养 生健康类图书开始呈井喷之势。其中,不遵从科学甚至是反科学、而以传统观 点中药食同源为依据的另类养生书更是迅速抢占高地,而成为健康类图书 的主角。从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到马锐凌的《不生病的智慧》、中里巴人 的《求医不如求己》以及被推向法庭的林光常和刘宏章的系列作品,无一例外都 强调药疗不如食疗。   这些严重违背科学常识的错误言论是不那么容易遭到批驳的,因为卫生部认 可的诸多专家甚至是泰斗,同样也在各大媒体进行类似于张悟本这样毫 无科学依据的言论宣传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素研 究室主任赵霖就早于张悟本,声称茄子能吸附体内脂肪。   而药疗不如食疗这一本来属于哲学或者文化范畴的理念,同样也造就了 天价芦笋片和真假阿胶。   芦笋含有较丰富的叶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一些矿物元素,但其对人体的好 处仅如同一般蔬菜;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能证明它具有抗癌作用。芦笋 在其原产地欧洲和北非,也只是普通蔬菜的一种,被作为抗癌的辅助药品完全属 于中国特色。   而中国卫生部门在追查高价芦笋片事件时,并不会指明这一点。一种普通蔬 菜被当成药物爆炒,这本来就是一种欺骗,比其高价更加恶劣。   阿胶的情况与此类似:太多中国民众迷信这类滋补品,导致驴皮供不应 求,驴皮价格急剧上升(据报道说已达每吨3万元),催生了牛皮代驴皮阿 胶。但事实上,迄今没有任何有力的科学依据能够证明驴皮具有其所宣传的补 血安胎等神奇功效;就其所宣传的功效来说,以牛皮代替驴皮并无差 别,因为它们所含胶原蛋白进入人体后,都将被消化系统打碎成氨基酸然后吸收。   真阿胶已经是真实的谎言,假阿胶则是假上加假。但在这一事件中,相 关专家用以证明真假阿胶功效差别的,依然是《神农本草经》、《木草纲目》 的记载。   患者自欺   就民众的心理而言,食疗有两大方便:第一,食品往往比药品便宜,并且来 得简单;第二,长茄子、绿豆、生泥鳅之类本来就是食品,反正吃不死人。 这两点让民众觉得信了他也没什么坏处。   但真正把老百姓推向养生大师的原因是另两点: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加 上中国民众骨子里对传统的迷信和侥幸心理。   现代医学诞生、发展、并得到普遍应用仅仅只有百年,在疾病谱上,大约还 有1/3的问题是目前的医学科学所不能彻底解决的。这1/3的问题给了养生大师 们很大的空间: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的老祖宗早就解决了!于是不 生病的智慧求医不如求己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些理论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科学由于讲究脚踏实地,它给出的结论往往是让人失望,甚至是 令人沮丧的。比如说,人类寿命的提高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太可能产生飞跃(尽管 医学科学在过去一百年将中国人的平均可期望寿命提高了一倍多);健康长寿没 有捷径,必须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饮食平衡、适当的锻炼和放松的 心态,但这些长期努力也仅仅是让你得病的概率低一些,而不能保证你不得病, 更不能保证你长命百岁。   养生大师们却可以满足你长命百岁的期许,并且,可以无须科学家建议 的那么费事就得到这个结果。在科学与传统之间,选择性地接受有利于自己 期许的观点,这符合心理学规律。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自欺行为。   而对于谎言提供者来说,养生食疗这样的幌子还可以逃脱药监部门 的问责因为政府还不能以行医的要求来规范他们。对于张悟本,朝阳卫生部 门就表示,虽然悟本堂没有卫生许可证,相关人员也无从医资质,但因在现场未 发现诊疗行为,即使悟本堂对某些食品确实存在扩大宣传的嫌疑,卫生部门仍无 法对其进行任何处罚。   同样,作为滋补品的阿胶,也不能按照药品的要求来加以检测正因此, 消费者永远无法凭功效差别而发现假阿胶,因为真假阿胶本来均无功效,却具有 一样的安慰剂效应。   谁最需要科学精神?   传统文化的力量、老百姓健康知识的匮乏,加上民众对中国医疗体系的失望, 造就了另类养生的市场;而媒体的助推则是火上浇油。   针对这一系列现象,央视一位特邀评论员说:老百姓需要有科学精神。   但实际上,要老百姓在短时间内普遍提高科学素养是不现实的。从养生这个 问题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现象反推,或许人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真正迫切需要提 高科学素养的应该是这三类群体:官方所承认、并掌握一部分话语权的所谓专 家;相关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电视台的策划 人和编导。   如前所述,中国诸多出现在电视等媒体上的专家,对于医学科学已经是 一知半解(甚至公然发表反对现代医学的言论),却依然以权威的身份误导公众。 更严重的是,本来应该是至为严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收录了大量仅 仅根据古书记载或者民间传说、而未经任何科学验证的药物。芦笋片便是其 中之一。   传统文化,影响到的远不止是普通民众,也包括了众多的专家。   电视台的宣传对于公众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捧红张悟本的湖南卫视《百家全 说》栏目,发表类似不着边际理论的远不止张悟本一人;张悟本曾经做客的北京 电视台,还曾经长期录播王晨霞、曲黎敏等人的言论,其中,王晨霞的掌纹医 学(通过看手相给人诊病)讲座居然还在著名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现场录 播,这显然是对青少年最为直接的误导和毒害。   从传播学上看,对假阿胶揭露的同时,如果不指明真阿胶的真实面 目,则是对公众更大的一种误导通过这一轮看似负面的宣传,公众很可能会 对真阿胶的神奇功效更加深信不疑。   中国的健康类图书出版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本来,在图书进入市场流通之 前,质量由出版社负责,但商业化迫使部分出版社放弃了自身作为把关人的职责。 拿张悟本事件来说,根据《新京报》的调查,一个庞大、豪华的策划集团包办了 一切,出版社三审把关的职责完全落空。   与此同时,严肃的科普读物在中国依然没有好的市场。协和医大出版社社长 袁钟说,中国的科普作家不知道如何借助于传统文化来宣传科学。现在的问题是: 中国本土强大的传统,和自西方舶来的科学,是否真的可能存在一个结合点? (XYS20100622)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79 次阅读|1 个评论
方玄昌:传统与科学的冲突
wliming 2010-6-23 10:47
博主评:合法的骗子对社会具有更大的危害! 传统与科学的冲突   作者:方玄昌   短短一个月之内,中国医疗卫生界出现了三大新闻:悟本堂的倒掉、 天价芦笋片事件和劣质阿胶被揭发。   从2010年2月份开始,张悟本以出身中医世家兼名牌大学毕业的身份被 一些电视台热捧为中国食疗第一人的养生大师,其后他的讲座出场费飙升至 20万元;悟本堂开张,他的养生咨询挂号费高达2000元,并且这样的号已经 排到了2011年3月。他所写的养生专著据说卖出了300万册。他绿豆治百病的 理论令全国大部分范围内绿豆的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飙升数倍。   但至5月份,媒体陆续揭露了其身份和学历,卫生部也插手组织专家批驳其 养生理论,张悟本一夜走红之后又一夜倾颓。6月2日,张悟本的悟本堂 以违规建筑的名义被拆除;此后两周,张悟本所著养生畅销书《把吃出来的 病吃回去》在各大书店悄然下架。一个下岗工人造就的神话至此崩塌。   5月中旬,中南大学的湘雅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被爆出,一种被称作芦笋片 的抗癌辅助药,原本只有15.5元一盒的定价,在这所医院却卖到了213元。   6月7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阿胶市场黑幕。央视记者调查发现, 全国各地生产的阿胶的原料皮,相当一部分是由下脚料、牛皮冒充整张驴皮 制成。   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信奉马锐凌的《不生病的智慧》,四川百余民 众因生吃泥鳅感染寄生虫而被送进医院。   看上去,这是几件相互毫无瓜葛的独立事件;但实际上,这几大事件依托于 同样的背景基础如果没有中国民众对药食同源的盲信与盲从,几起事件 均不可能发生。   专家的态度   从迄今为止所报道的情况看,卫生部组织的专家对张悟本的批判揭露,仅限 于其没有文凭不是专家,以及其养生主张中的三点:喝酸奶会使得 血管堵塞;每天一斤绿豆煮水喝,不但能治近视、治糖尿病、治高血压,还能治 肿瘤;绿豆、白萝卜加长茄子排列组合治百病。   而对于张悟本、以及此前类似养生理论的本质问题,这些专家只字未提。   自2002年洪昭光所著的《登上健康快车》、《健康忠告》等书问世以来,养 生健康类图书开始呈井喷之势。其中,不遵从科学甚至是反科学、而以传统观 点中药食同源为依据的另类养生书更是迅速抢占高地,而成为健康类图书 的主角。从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到马锐凌的《不生病的智慧》、中里巴人 的《求医不如求己》以及被推向法庭的林光常和刘宏章的系列作品,无一例外都 强调药疗不如食疗。   这些严重违背科学常识的错误言论是不那么容易遭到批驳的,因为 卫生部认 可的诸多专家甚至是泰斗,同样也在各大媒体进行类似于张悟本这样毫 无科学依据的言论宣传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素研 究室主任赵霖就早于张悟本,声称茄子能吸附体内脂肪。   而药疗不如食疗这一本来属于哲学或者文化范畴的理念,同样也造就了 天价芦笋片和真假阿胶。    芦笋含有较丰富的叶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一些矿物元素,但其对人体的好 处仅如同一般蔬菜; 迄今为止, 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能证明它具有抗癌作用 。芦笋 在其原产地欧洲和北非,也只是普通蔬菜的一种,被作为抗癌的辅助药品完全属 于中国特色。   而中国卫生部门在追查高价芦笋片事件时,并不会指明这一点。一种普通蔬 菜被当成药物爆炒,这本来就是一种欺骗,比其高价更加恶劣。   阿胶的情况与此类似:太多中国民众迷信这类滋补品,导致驴皮供不应 求,驴皮价格急剧上升(据报道说已达每吨3万元),催生了牛皮代驴皮阿 胶。 但事实上,迄今没有任何有力的科学依据能够证明驴皮具有其所宣传的补 血安胎等神奇功效; 就其所宣传的功效来说,以牛皮代替驴皮并无差 别,因为它们所含胶原蛋白进入人体后,都将被消化系统打碎成氨基酸然后吸收。    真阿胶已经是真实的谎言, 假阿胶则是假上加假。但在这一事件中,相 关专家用以证明真假阿胶功效差别的,依然是《神农本草经》、《木草纲目》 的记载。   患者自欺   就民众的心理而言,食疗有两大方便:第一,食品往往比药品便宜,并且来 得简单;第二,长茄子、绿豆、生泥鳅之类本来就是食品,反正吃不死人。 这两点让民众觉得信了他也没什么坏处。   但真正把老百姓推向养生大师的原因是另两点: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加 上中国民众骨子里对传统的迷信和侥幸心理。   现代医学诞生、发展、并得到普遍应用仅仅只有百年,在疾病谱上,大约还 有1/3的问题是目前的医学科学所不能彻底解决的。这1/3的问题给了养生大师 们很大的空间: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的老祖宗早就解决了!于是不 生病的智慧求医不如求己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些理论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科学由于讲究脚踏实地,它给出的结论往往是让人失望,甚至是 令人沮丧的。比如说,人类寿命的提高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太可能产生飞跃(尽管 医学科学在过去一百年将中国人的平均可期望寿命提高了一倍多);健康长寿没 有捷径,必须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饮食平衡、适当的锻炼和放松的 心态,但这些长期努力也仅仅是让你得病的概率低一些,而不能保证你不得病, 更不能保证你长命百岁。   养生大师们却可以满足你长命百岁的期许,并且,可以无须科学家建议 的那么费事就得到这个结果。在科学与传统之间,选择性地接受有利于自己 期许的观点,这符合心理学规律。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自欺行为。   而对于谎言提供者来说,养生食疗这样的幌子还可以逃脱药监部门 的问责因为政府还不能以行医的要求来规范他们。对于张悟本,朝阳卫生部 门就表示,虽然悟本堂没有卫生许可证,相关人员也无从医资质,但因在现场未 发现诊疗行为,即使悟本堂对某些食品确实存在扩大宣传的嫌疑,卫生部门仍无 法对其进行任何处罚。   同样,作为滋补品的阿胶,也不能按照药品的要求来加以检测正因此, 消费者永远无法凭功效差别而发现假阿胶,因为真假阿胶本来均无功效,却具有 一样的安慰剂效应。   谁最需要科学精神?    传统文化的力量、老百姓健康知识的匮乏,加上民众对中国医疗体系的失望, 造就了另类养生的市场; 而媒体的助推则是火上浇油。   针对这一系列现象,央视一位特邀评论员说:老百姓需要有科学精神。   但实际上,要老百姓在短时间内普遍提高科学素养是不现实的。从养生这个 问题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现象反推,或许人们可以看到, 在中国,真正迫切需要提 高科学素养的应该是这三类群体:官方所承认、并掌握一部分话语权的所谓专 家;相关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电视台的策划 人和编导。   如前所述,中国诸多出现在电视等媒体上的专家,对于医学科学已经是 一知半解(甚至公然发表反对现代医学的言论),却依然以权威的身份误导公众。 更严重的是,本来应该是至为严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收录了大量仅 仅根据古书记载或者民间传说、而未经任何科学验证的药物。芦笋片便是其 中之一。   传统文化,影响到的远不止是普通民众,也包括了众多的专家。   电视台的宣传对于公众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捧红张悟本的湖南卫视《百家全 说》栏目,发表类似不着边际理论的远不止张悟本一人;张悟本曾经做客的北京 电视台,还曾经长期录播王晨霞、曲黎敏等人的言论,其中,王晨霞的掌纹医 学(通过看手相给人诊病)讲座居然还在著名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现场录 播,这显然是对青少年最为直接的误导和毒害。    从传播学上看,对假阿胶揭露的同时,如果不指明真阿胶的真实面 目,则是对公众更大的一种误导通过这一轮看似负面的宣传,公众很可能会 对真阿胶的神奇功效更加深信不疑。   中国的健康类图书出版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本来,在图书进入市场流通之 前,质量由出版社负责,但商业化迫使部分出版社放弃了自身作为把关人的职责。 拿张悟本事件来说,根据《新京报》的调查,一个庞大、豪华的策划集团包办了 一切,出版社三审把关的职责完全落空。   与此同时,严肃的科普读物在中国依然没有好的市场。协和医大出版社社长 袁钟说,中国的科普作家不知道如何借助于传统文化来宣传科学。现在的问题是: 中国本土强大的传统,和自西方舶来的科学,是否真的可能存在一个结合点? (XYS20100622)
个人分类: 社会|178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國傳統文化入門書目之山寨版
jiangjinsong 2010-6-14 11:50
中國傳統文化入門讀物之山寨版 儒家:錢穆《論語新解》 道家: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莊子今注今譯》 佛家:趙朴初《佛教常識答問》、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淨慧法師《壇經一滴》、袁了凡《了凡四訓》 暫時迴避: 1, 各種以所謂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教科書 2, 各種現代聳人聽聞吸引眼球心態不平衡者的著作 3, 胡適之等全盤西化者的翻案著作 建議先讀儒釋道的信奉者的著作,理解了該宗的基本思路之後,再去讀有講解的原典,然後才看各種批判,次序不能亂。我們學科學,也是首先要聽科學家的,學儒家難道不要先聽儒家的嗎? 以上建議,針對的是想要真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想要以傳統文化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境界,學以致用的民科,不具任何所謂的學術性,而且是最初級的。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746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反对“国学热”
热度 1 wliming 2010-5-26 09:38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去年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玄奘西游记》后,声名大噪。春节期间,钱文忠主讲的《解读三字经》又创下平均2.12%的高收视率,赢得一片美誉。此后,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将讲座内容结集出书,首印百万册,在现如今图书出版业三四万册足以炫耀于同行的市道下,钱文忠成为继郭敬明、于丹和易中天后,第四个百万开机作家。   钱文忠被视为《百家讲坛》继易中天、于丹后的第三位标志性人物。就收视、出版指标而言,三人都是时下国学热的弄潮儿,钱文忠更是踩着前人的脚步受惠于此。不过,接受采访时,钱文忠反驳《百家讲坛》掀起国学热的论断。而所谓国学热的说法,在他看来,更是媒体的武断评价。   在钱文忠看来,《百家讲坛》与国学热根本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到底是《百家讲坛》热了国学,还是反过来,不经过详细研究很难得出结论。媒体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很害人的。我倒是觉得,《百家讲坛》是应运而红,《百家讲坛》很多年了,之前有很多大师级的学者讲过,为什么没红呀?难道我们这批人的学问比他们好吗?钱文忠提出他的观点,看现代社会史,当人均GDP达到2000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传统的回归,这是非常明确的现象。   对于现如今中国社会的国学热,钱文忠存疑。作为学者,他看到的是国学热背后国人的盲目、趋从与自大。对于国学热,钱文忠提出自己的三点看法:第一,国学真的热了吗?我只能说比过去稍微回暖了些,但丝毫还是不热呀,考文史哲的学生远远少于金融法律。第二,我认为国学也没有必要热,国学只需要一小群人去守先带后,去看护住它,能够使它不失传,能够在后代有人想学,或者需要向大众普及的时候,有人比较准确地去做。第三,所谓国学热里,能看到中国人的狂傲。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的发展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现在中国人自信满满,自信一满就觉得不用向西方学了。从五四开始,我们认为传统一无是处,现在传统捡起来什么都是好的了,这也很可怕。其实,还是要承认普世的价值,还是要静下心来向西方学习。 所以说,国学也没必要热。   接着,钱文忠举了个例子。他曾经听说现在很多企业规定,员工一定要读《弟子规 》。这个东西能替代企业制度吗?那就是老板过过瘾吧?现代企业制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不踏踏实实向西方学习,拿一套《弟子规》来就行啦? 钱文忠认为,现今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根本还没弄清楚,就跟着媒体盲目叫好,这很滑稽。我们对传统一直很糊涂,没弄清楚就说传统什么都是好的。传统里也有不好的东西,怎么会没有呢?不讲公德(私德都还比较讲), 不讲秩序(到现在还没有排队的概念),不尊重法律,这都是中国传统的致命伤。( 金力维)
个人分类: 娱乐|2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轉帖天地生人講座海報數則
jiangjinsong 2010-5-22 10:00
康龄轩中老年健康课堂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842讲 遵守客观规律体悟人身价值 张仁尊(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时间:2010年5月30日(星期日)上午9:00-11:00 地点:北京鼓楼西大街鸦儿胡同21号甲1后院康龄轩中老年课堂 --------------- 宇宙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1)人的生与灭的全过程; (2)物质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3)人体的生理、心理、灵理; (4)上述三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及其客观规律。 [[[[[[[[[[[[[[[[[[[[[[[[[[[[[[[[[[[[[ 康龄轩中老年健康课堂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843讲 振兴中国智库寄希望于民间--纪念天地生人学术讲座800期智库专题 殷 杰(华夏意象文化艺术书院院长、教授,世界华人经济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 时间:2010年6月6日(星期日)上午9:00-11:00 地点:北京鼓楼西大街鸦儿胡同21号甲1后院康龄轩中老年课堂 ----------- 当今智库时代,值得高度关注,研究,推行,世界智库的发展,中国智库的差距,民间智库的尴尬和前途,当今国内外的智库,应该作一次扫描、判析,以总体把握。 智库,首创于中国古代,近代却明显滞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智库缺乏独立性,缺乏思想的创新性,缺乏发布思想的传播力,无智,无能,何成智库?一个强大国家崛起,都伴随着该国智库作用。现代智库十强国家中,向世界输出思想,中国商品贸易创造了顺差,但思想贸易,还是个逆差大国。重大问题上,中国智库竟然都集体失声,中国智库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争夺国际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不能输出软实力,如何大国崛起? 中国智库发展的新时机到来,中国需要独立思想的盒子,中国迫切需要振兴智库。脱胎换骨转型,优胜劣汰,理事长以促成政府从行动型向思想型的转变,智库也需市场化,也是消费。 前瞻中国智库,当寄希望于民间智库的未来。天地生人作为学术讲座, 800讲中,难能可贵,不时发出智库型,为国、为民、为科学、为文化的强音。 [[[[[[[[[[[[[[[[[[[[[[[[[[[[[[[[[[[[[[[[ 康龄轩中老年健康课堂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844讲 创造企业文化的实践与探讨 王惠玲(北京中鼎华腾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时间:2010年6月13日(星期日)上午9:00-11:00 地点:北京鼓楼西大街鸦儿胡同21号甲1后院康龄轩中老年课堂 ---------------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对企业决定一切的关系:(1)文化与创造,必须了解的生化程序;(2)古今中外昌盛和衰败的特征;(3)文化与企业中需要具体回答和认识的几个关系。 (三)企业文化的结构与层次:(1)企业文化的基本结构;(2)企业文化的具体序展运行;(3)企业文化的层次境界;(4)企业文化是生命的全维体系。 (四)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基因:(1)什么是人;(2)企业文化的传承性;(3)企业文化的基因说。 (五)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 [[[[[[[[[[[[[[[[[[[[[[[[[[[[[[[[[ 康龄轩中老年健康课堂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845讲 20年中国科学史一隅--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发展原因以及历史作用 宋正海(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时间:2010年6月20日(星期日)上午9:00-11:00 地点:北京鼓楼西大街鸦儿胡同21号甲1后院康龄轩中老年课堂 ----------------- 20、21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西化迅速加大,还原论科学主义横行。传统文化、整体论科学、民间科学被妖魔化、边缘化。何祚庥院士、方舟子先生为核心的一代精英把自己妆扮成科学的卫士、真理的化身,挥舞伪科学的政治帽子、棍子,横行中国科学界企图在中国实现全盘西化。正是在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大形势下,张功耀副教授在何、方的蓄谋之下,充当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急先锋,准备利用互联网策动万人大签名以消灭中医。在这危急形势下,10多年来默默无声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拍案而起,及时联名150位高级专家于2006年12月1日写了《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于是在中国学术界展开了所谓反伪与废伪的世纪大辩论。全国网站、电视、 报刊等媒体作了大量报道,在凤凰卫视作了多次激烈辩论,引起广大群众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在中医不仅不再是最大伪科学,而是在21世纪必将发扬光大的整体论科学;中央决定把中国中医研究院升格为科学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把伪科学一词从《科技进步法》中去除;伪科学的政治帽子、棍子满天飞的局面被彻底改观;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得到更大的弘扬;中国人民巨大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开始迅速释放。 一向默默无闻长期坚持大交叉多学科学术交流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突然进入大众视线,初露锋芒。在市场经济影响,人心日下的冲击下,没有经费,讲座又如何存活和发展的?这就引起了大众的兴趣和了解的愿望。天地生人学术讲座自1990年4月创办至今已20年,共举办840次讲座(含2600个学术报告)。另外,还举办天地生人学术会议26次;天地生人学术座谈会35次;大型全国学术会议多次;协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编印580期《快讯》;多种《简报》、《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正式出版物有论文、文章、《笔谈》、《论文集》、专著、《丛书》。建立2个网站。对于与国家民族有重大意义的学术问题,还专门发表《宣言》、《呼吁书》、《反映信》、《公开信》等,向中央汇报或向社会呼吁。 而所有这一切是民间的,主要是一批离退休的知识分子在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固定会议室,后期又被一些权威人士污蔑为伪科学大本营的艰难情况下生存至今的。但这一学术讲座却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广大群众的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大家捐钱捐物,想办法解决会议室。如今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取自民间,生存民间。这也是讲座鼎力支持民间科学,内容更多涉及到与民生有关的学术问题原因。 本次讲座试图曝露更多内情,努力还原一个更鲜活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探讨他的发展原因及其历史作用:(1)两个来源:张衡学社(天地生人)和北京科学史理论小组(传统文化);(2)不议政。不把讲座上升为课题组活动;(3)首次离开自然科学史所;(4)气功外气存在性讨论,到回避神秘文化讨论;(5)爱因斯坦相对论争鸣;(6)接触民科,发现民科;(7)地震预报观的碰撞;(8)提出自然国学;(9)弘扬传统文化;(10)伪科学冤案,世纪大辩论;(11)赶出王府,沦落社会,归于民间;(12)讲座的历史使命,探索新科学研究模式。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谢杨秀海老师,我谈创新的本源
longfo 2010-5-21 21:36
感谢杨秀海老师 今天写了几篇关于中国传统的文章,重点提了提太极拳。之前我和朋友聊天,一般谈一些京剧、武术之类,感觉也很舒服,现在我在工作之余就会听听革命歌曲,听着很带劲, 我认为现在这些过劳死,就和现代人的运动、爱好相关,听一些爱来爱去的歌曲,到健身房高一些花里胡哨的活动,不如听听戏曲,打打太极拳。 很高兴, 杨秀海老师写了一篇博文,重点提到了我这个关于太极拳的两篇博文。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国家民族真正需要的东西,不是去山寨人家的高科技,而是能把自己原创的更深入的挖掘整理发展,这就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大道。 杨老师重点提到了教育,体育,其实, 我觉得我们太极拳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是文化,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价值观。 这个问题我在其中一篇博文里面讲的比较清楚,那就是,平衡,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很讲究的一个万事万物的原理。 中国要想在世界上立足,不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是没有办法办到的,如果一个民族的价值观被外国侵占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奴性国家,作的东西肯定都是山寨类型, 我们国家典型的价值观一个是道家,一个是儒家,太极拳融合了道家的思想比较多,很多人谈到武术,很少讲到我们的民族精神,所以尽管我们在国外开设了很多武馆,但是在推行我们的思维的时候还是做得不够好。 就连国家开设的孔子学院也存在如此问题 。我记得一个朋友要到孔子学院去做志愿者,当老师,于是到我处学习太极拳和传统文化,学了不到两天,就去面试居然通过了,不知道其他人的水平,就看这个人,学到的皮毛都不如。他们出去教什么,汉语?倒也是可以的,但是缺少了文化,总觉得缺少点东西。 很多人在谈,我们搞的东西都是山寨,当年英国人搞火药,德国人搞印刷术,同样也是山寨,不知道他们当时如何评论的,为什么他们发展起来了,靠了改良和欧洲民族的野蛮特性和冒险精神,那时他们的民族文化,如果单纯的改良了火药,改良了印刷术,欧洲的崛起可能只能是一个传说, 山寨不山寨,拿什么来衡量,靠的是民族精神,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精神,那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所以,我们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最近几年的改革开放, 我们丧失的不是创造力,而是民族精神。 犹太民族,连土地都失去了,可是他们没有丢弃自己的精神,于是他们创造了奇迹,当我们说到山寨的时候,我们想过没有犹太民族,他们对于山寨文化的诠释。我们很多人在谈到山寨的时候,所比对的都是美国、欧洲和日本,可是, 对比的对象都是科技,没有人拿民族精神来进行对比,这是一个悲哀。 我谈太极拳,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太极拳是我们文化的一个载体, 他在文化教育也好,推进我们国家的创新发展也好,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们的专家学者可能对此嗤之以鼻,但是中国的形象,以前和瓷器相关,现在和武术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如果上升到我们民族的哲学范畴的话,我们也就实现了大国崛起。 创新,永远跟着继承,继承的是民族的精神,创新的是科学技术,因为民族才是科技之花盛开的肥沃土壤。 杨老师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6963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02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周五晚】吴钊:如何欣赏古琴——兼谈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与文化内涵
wangshu 2010-5-19 19:25
讲座题目: 如何欣赏古琴 兼谈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与文化内涵 时间: 本周五(5月21日)晚7点20分 地点: 旧经管报告厅 嘉宾: 吴钊 先生,著名古琴音乐演奏家,音乐史家。先后师从査阜西先生、吴景略先生。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办:清华大学古琴社 免票入场,欢迎各位光临~~~~ 吴老师对古琴演奏、理论及文物鉴赏有极深厚的造诣,平日对相关领域有疑惑的同学抓紧机会啦~~~
个人分类: 当下|4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学果然是一个阴谋
wliming 2010-5-19 12:26
国学果然是一个阴谋 许锡良 教育与中国未来论坛上第一次遇见雷颐先生是一件很有幸的事情。著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先生的风格颇像他的名字那样,雷厉风行,发表意见,常常口无遮拦,滔滔不绝,痛快淋漓,而且常常是一针见血,不给你绕弯子,也不给你留余地。他高高的个子,半秃的头发,头中央已经空白光亮,但是四周的头发却很茂密,一看他的头发,就知道他是不喜欢中央集权的人。这样的相貌颇有点侠士风貌。以前拜读雷颐先生的文章不少,这次见其人如其文,真是文如其人。 在去番禺吃饭的路上,我找到雷颐先生攀谈。他是一个很爽快的人。我主要是想与他交流关于中国重新崇拜孔子与大兴国学的现象的意见。我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国学也许是一个阴谋》在互联网上有点影响力。雷先生听后立即说,你说得对,国学就是一个阴谋。 那么究竟是什么阴谋呢?就是用来阻止中国的民主与法治进程的阴谋,也是用来对抗以人为本的普世价值的阴谋。有些人非常天真,企图想从孔子与国学传统那里寻找到民主法治与普世价值,然后与世界接轨,这正是中了人家的圈套。那些使劲提倡国学,重新崇拜孔子的人可不这样想,他们需要的是用这些东西维持一个专制制度与特殊利益集团。一些不明就里的人,特别是一些自由民主宪政主义者,常常受了这种蛊惑,也参与到这个新国学运动中来。想从自己的传统与国学中开出现代民主宪政制度与普世价值来,这是非常天真的。 雷先生还回忆了,中国新儒家、国学及孔子崇拜的再度兴起的过程。他说,事情发生与苏联的垮台是密切相关的。苏联垮台极大的刺激了一些当政者的神经。他们研究讨论分析,为什么苏联会垮台的时候,就想到了,马克思的斗争哲学,有利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但是却不能够维护一个新秩序。其思想逻辑本身就决定了,要维护一个秩序,靠马克思列宁的斗争哲学是不行的。更何况这些东西都是舶来品,本来在中国就是没有多少根基的,之所以在中国流行,实在主要是靠暴力强力推行的结果。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是容易接受这样的斗争哲学的,但是,在和平时期,再靠这个就不行,一个社会不能够总是在斗争,还得稳定与和谐,但是现在马列的斗争哲学思想武器反而被那些被压迫者与弱势群体拿来与贪官污吏们斗,因此,现在维稳就成了头等大事,但是,自己起家的思想武器被人用来与自己斗毕竟不是一件爽快的事情,因此,改换门庭成为势在必行的急迫大事。但是,要怎样才能够保证一个政权的稳定呢?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孔儒是天然的维持既得利益集团的思想武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更迭的时候,造反的人都要反孔儒,但是新的政权建立的时候又都要重新把孔儒找回来崇拜。原因很简单,造反的时候如果不反孔儒,那么仅《论语》里的那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最好的挡箭牌。孔儒永远是站在胜利者这一边说话的,是非曲直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要成为胜利者。在这里,成王败寇才是关键,而且是孔儒价值中永恒的铁律。在中国,维护既得利益秩序方面,还没有哪个思想理论超出了孔儒的这个学说。因此,当马列在中国因苏联的垮台而岌岌可危的时候,孔儒的复现就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因此,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在国内陆陆续续倡导国学,重提崇拜孔子开始,经过这近二十年的酝酿、策划及权力与财力的大力推广,终于在中华大地上成了气候。很显然,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一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统治秩序。所以,这个转变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一个政权在不到三十年时间里,从批孔到尊孔,来了一个 180 度的大转弯,在这里,孔子再次被崇拜的同时,当年批孔的人也仍然被崇拜着。孔子是伟大的,而批孔的人也是伟大的,孔子是圣人,真理的化身,批孔的人也是圣人,也是真理的化身。想到这里,我们就不难明白,在中国的教育里,为什么害怕给学生起码的逻辑思维与逻辑常识。教育的目的自然就是要让孩子变得一脑袋瓜子浆糊与一头雾水,否则的话,这些混蛋的思维怎么能够让人心安理得? 雷先生还提到,他与他的同事,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康晓光先生一场争论。这个争论是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的一场争论。他们原来是好朋友,但是在孔儒问题上让他们分道扬镳了。争论的结果竟然是这样:当年的康晓光先生说,我们倡导儒学,重尊孔子,其目的就是要为了维护中国的专制制度,防止西方的民主法治在中国形成气候。听了这个话,雷颐先生不再说什么。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任何对话的空间与可能。倡导一种理论的目的,如此赤裸裸地不加掩饰,毫无顾忌地为专制制度辩护招魂,已经到了不需要任何遮羞布的地步了。康晓光先生最后还对雷颐先生说:我们走着瞧,十几年之后的中国肯定还是孔儒的中国,因为中国不可能走别的路,只能够走专制之路,而要走专制之路,就离不开孔儒思想。雷先生无话可说,他们不再往来。中国大陆当代新儒家的四个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蒋庆、陈明、康晓光与盛洪。于丹谈点《论语》的心灵鸡汤,就思想学问层次来说还算不上什么儒家,她只是借用孔子的名义贩卖几个钱花花而已。但是,这四个代表人物中,我对盛洪先生还比较有点好感,因为,他倡导孔儒与传统的目的是为了中国的民主宪政。这次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教育与中国的未来的第一场演讲的题目就是他的《法无禁止:每一个公民与机构都可行使教育权》,其基本理念仍然是民主自由人权。但是,这些东西被牵扯到孔儒上来,不知道这其间的逻辑究竟是怎样的。盛洪先生本质上是一个民主宪政人士,但是,也经常写一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为孔儒辩护的文章。那些企图从孔儒国学之类的传统中开出现代民主宪政政治的人,在听了雷颐先生与康晓光先生十几年前的一场争论后,应该洗洗睡了。在中国当下,那些有权又有钱的人倡导儒家,重新尊孔,用纳税人的钱,在国内外四处开设孔子学院与国学馆的目的很明确,他们倒是一点也不含糊,就是要用孔儒国学之类的东西阻止普世价值在中国的影响,阻断民主法治制度在中国的进程。同时趁机大捞民脂民膏,大发国难之财。像蒋庆这样,靠装神弄鬼,十多年来,编辑专门毒害青少年儿童的《国学经典诵本》发大其财的人,在这场运动中是不少的。他们大捞钱财的同时,还不忘记要做帝王之师,成为一代国师。国学腐败已经到了昭然若揭的地步。一个孔子学院网站,自己给自己招标,竟然招到3500万元。国内外舆论哗然,称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网站。据网络专业人士称给他10万元做的网站肯定要比他们用3500万打造出来的要漂亮要实用。这种腐败现象已经到了无需装点门面,不需要遮羞布的地步。 他们有时也会说,孔儒多好啊,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都在尊重,而我们有许多国人反而抛弃。中国需要的不是天赋人权,而是预付人权。人权天赋,就没有君主什么事,而人权预付,就给专制特权留有了一个很大的宝座。对专制者这样的精心设计与良苦用心,我们尤其要警惕。其实,如果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已经成了韩国、日本与台湾那样,那么,我准备第一个站出来为孔儒大力辩护,我的胸前一定佩戴孔子像章。只要这个时候,我及像我一样的平民都有投票权而不遭受被代表的命运,那么无论怎样崇拜孔儒,我都没有意见。而现在,中国的新儒学就是一场阴谋。我与雷颐先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点。
个人分类: 娱乐|1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语
jove20020 2010-5-10 22:41
如今社会风气中充满着浮躁,难免个人也浮躁,可是若想独立于社会又是多么难,但是还要守好自己的底线,应该说是作为人的底线,若能自认不是人,那就另当别论,谁也无法,只能说,随他去吧。不过如今能很好解释论语的人也不多,以后小博会贴出一位牛人对论语的解释,个人观点,其解释的非常不错。 今天就贴出论语全文,仅供朋友欣赏。 《论语》全文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悦,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是室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乡党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错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谵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措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枧,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太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闵子伺侧,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推,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缌缌、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缌缌,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宪问第十四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砣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遽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铿铿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卫灵公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如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季氏第十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子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宰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刖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刖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孢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敫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犹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和苕,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鼓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娲。 子张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10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武学理论和氧化抗氧化
longfo 2010-4-20 19:47
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了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趋向,武学里面体现的价值也很丰富。最近看了几篇文章,讲到氧化和抗氧化的关系,在这里我讲一讲我认识的武学理论,我们一起来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汲取一些科研的思路和技巧。 第一、 关于武的解释 武这个字很多人都解释成止戈,就是放下武器的意思,放下武器于是就和平了。我认为这个纯属扯淡,止戈的意思是止于戈,就是说,和平是建立在双方强大的基础上的,如果一方弱的话,必然会引起战争。武的确切含义就是,利用身体的优势,加强身体的优势,实现群体的平衡、稳态。 第二、 关于德的解释 老师在教拳的时候,经常提到的字眼就是德,什么是德呢?古语有句话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有一句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 明人陈继儒(眉公)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可见,德是责任的意思。学武重德,说的就是,学习武术最注重的是责任。 第三、 佛法和道教的无为思想在习武过程的作用 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在《天龙八部》里面有一段少林寺内的战斗,里面有个老和尚,利用佛法救治了两个练武走火入魔的人。那么佛法在武术里面是个什么作用。我们都知道,武就是用来战斗,打架,佛法是主张不杀生,也就是不打架的。还有就是道教里面的无为,也都是主张和平解决问题。他们在习武过程中是什么概念呢。佛法和道教理论都是为了平衡服务的,这有助于加强武的作用,也有利于武者修德。佛法和道教理论都可以让人更深入的接触事物的本质,加强思考,而不胡乱动武,便于合理解决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 如果一个人就只会佛法或者道教的理论,那么有人来杀他,就只能束手就擒,死掉了;如果一个人只有德,那么他会在社会扭曲中自责死去;一个人只会耍枪弄棒,那他就是霸王项羽,肆意屠城。 第四、氧化抗氧化的关系 这个有助于我们理解氧化和抗氧化的关系。 氧化就是武必不可少的,抗氧化就是佛法和道法,保证平衡稳态的,各自系统的正常工作就是德。氧化和抗氧化都不能缺德,一个缺了就要生病,两个都缺了就是低水平,身体素质低下。所以这两个因素都不能缺少,缺了哪一个都不好干活了。 第五、协调氧化抗氧化关系 如何协调这个关系呢?假设氧化作用很强, 我们直接就泼冷水(直接抗氧化),效果好不好呢,不一定好。 一个不懂得思考的人是无法通过佛法和道法来感化他的。 必须一个武功高强而且佛法道法高深的人来收拾这个武功高强的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的,收拾住了再加以教导驯化才可以完成任务。 如果只是修习佛法道法,耽误了习武,那么很容易就缺德,氧化功能方面缺德,如果只是习武不懂佛法道法,那也是缺德,抗氧化这方面缺德。如果两个系统都很完善,就是不好好工作,那也是缺德,人也就支离破碎了。 综上,我们在搞科研的时候要考虑武、德、佛法道法的关系,无论出来什么结果不能和美国人一样,欢呼雀跃,我们中国人要知道,这里面还有一层关系,就是三叉戟的关系, 千万不要落入美国人的思维模式。
个人分类: 武术|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千百年来我们为何只求得了空虚之德和实用之术?
周可真 2010-4-17 22:28
论中国哲学中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历史性错位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论及中国哲学的特点,曾提到合真善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什么叫合真善?真是什么?善是什么? 从哲学上去把握,真是体(本体、实体),善是用(现象、功能)。张岱年先生论及体用关系,曾在多次场合都讲到西方有这么一个哲学传统,即认为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按我的理解,张先生的这个观点,就是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具有体用二元化的思维倾向。这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体用一元化的思维倾向。以具有体用一元化倾向的哲学思维来看待真善关系,即表现出合真善的特点。反之,以具有体用二元化倾向的哲学思维来看待真善关系,即表现出分真善的特点。 以道家哲学观点来看,真作为体(本体、实体)是不可道之常道,善作为用(现象、功能)是可道之非常道。所以,按照道家的观点,真、常道根本不在言、辩的范围之内,善、非常道才是言、辩的对象。但是,道家又认为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故尽管善、非常道可言、可辩,却不当言、不当辩。因为在道家看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即美与恶、善与不善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美、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不善,而言、辩的意义恰恰在于知是是,非非,(按:《荀子》:是是,非非,谓之知。)而是非之彰也 ,道之所以亏也 (《庄子》)。这就是说,对美与恶、善与不善予以言辨,是有害于常道的。据此来看,道家哲学的特点并不是什么合真善,而是合善恶、齐是非。按照道家哲学的这种思维特点,对事物的任何评价都有害于常道,都是 道之亏 的表现。 所以,讲到评价,这只有在非道家系统的哲学里才存在,换句话说,主要是对儒家系统的哲学来说,才存在着一个评价问题。道家是不谴是非的,儒家才讲是是,非非,谓之知。但是,儒家又不像道家那样去追求知常(道)、见天道(《老子》),强调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而是认为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所以,儒家所追求的是是,非非之知,仅限于用(现象、功能)的范围,限于在道家看来是可道的非常道的范围,去分辨、区别美与恶、善与不善。张岱年先生所指中国传统哲学合真善的特点,严格说来并不是真的合真善,而是要么像道家那样撇开善而求真,要么像儒家那样撇开真而求善,其实是真正的分真善,只是这种分真善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的分真善。 西方传统哲学的分真善,是把真与善分别归到不同的范畴,诉诸不同的理性。例如,按康德的二元论哲学,真属于理论理性的对象,善属于实践理性的对象,它们互不相干,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井水不犯河水,各求其真或善。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分真善,则是把真与善割裂开来以后,把其中一个方面(真或善)悬置起来,只求另一个方面(善或真)道家只求真,儒家只求善。 而且,道家的求真是诉诸实践理性,儒家的求善的是诉诸理论理性。这与康德二元论哲学把真诉诸理论理性,把善诉诸实践理性正好相反 ! 中国道家以实践理性去求真,这叫体道(庄子语),儒家以理论理性去求善,这叫知道(荀子语)。体道者强调行即从事于道,知道者强调辩即是是,非非,谓之知。后来,到了儒、释、道合流的宋明新儒家(理学家)那里,把道家的实践理性引入了儒学,朱熹理学强调先知后行,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但是,无论是先知后行,还是知行合一,其目的都在于求善,而非求真。这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从来都没有把理论理性运用于求真;同时,相对自康德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强调把善诉诸实践理性的道德哲学的特点,自朱熹以来的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则强调把善诉诸理论理性,虽然阳明心学倒是强调要把善诉诸实践理性的,但阳明心学只是流行于明末,到了明清之际即遭到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启蒙学者的激烈抨击,入康熙朝以后,主张先知后行的朱熹理学又逐渐占据了官方哲学的地位,故诉诸实践理性的求善传统只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支流,其主流则是诉诸理论理性的求善传统。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诉诸理论理性的求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今天用来指导中共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求之善有别于中国传统哲学所求之善,但是在诉诸理论理性而求善这一点上,却是完全相同的。这种诉诸理论理性的求善行为,就是自古以来的政教传统,只是这种求善的政教行为在古代被称为文化(文治教化),在今天则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罢了。 以康德二元论哲学的标准来加以评判,中国传统哲学中诉诸理论理性以求善的文化传统,是把理论理性用错了地方!善本是不该加以理论言辩的,它却加以理论言辩;真本是应该加以理论言辩,它却不加以理论言辩。不该加以理论言辩而加以理论言辩的求善,这就使得善始终停留于抽象的理论,而落实不到具体行动;应该加以理论言辩而不加以理论言辩的求真,这就使得真始终停留在感性经验,而无以上升到逻辑理论。 由于善始终落实不到具体行动,所以中国传统的道德只是理论之德,是之谓道德;真始终无以上升到逻辑理论,所以中国传统的科学只是实践之学,是之谓道术。道德者,言而不行之空虚之德也;道术者,行而不言之实用之术也。 几千年来,由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错位,吾人之求善最终只是求得了一个空虚之德,吾人之求真最终只是求得了一个实用之术!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33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陸廣莘簡介
jiangjinsong 2010-4-11 21:49
陆广莘 陆广莘,男,汉族,1927年1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48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 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87年,陆广莘(中)在坦桑尼亚防治艾滋病时和同事合影 陆 广莘:中医哲学家 ◆他对中 医原 旨的独到见解常不易被人接受,自称少数派 ◆他致力于中医学 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呼吁中医要卓然自立 ◆他在西医院临床26年,56岁归队研究中医,倡导中医研究 ◆他中西汇通,诊疗 思想独树一帜,治疗疑难杂病得心应手 陆广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著名的中医理论学家、临床家。听过他讲课的人都会被他激昂的语调、 犀利的言辞、深邃的思辩、妙语连珠的中英文打动。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是他对中医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他从医六十多年寻 求中医学之道的收获,也是他对中医发展的期望。 师出名门 继承创新 3位名师的教导、西医 名校的系统学习、综合性大医院坚持中医特色的实践,使他中西汇通,学验俱丰。他遵循中医学原旨,执着探寻中医精髓,真知灼见别具一格,是当代发皇古义、融 会新知而卓然自立的代表人物。 我是正宗中医出身,当国家号召中医药人员要系统学习西医时,我通过考试,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系统学习了5 年西医学,毕业后到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在西医院坚守中医26年,56岁时被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组建 中医基础理论 研究队伍。 自18岁在上海开始学习中医 后,陆广莘先后师从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影响了他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观点,激励他对中医真谛孜孜以求,奋斗不 已。 陆渊雷的古文学和中医学造诣很高,蜚声医界。民国18年与徐衡之、章次公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国学大师章太炎为院长。发皇古义,融会新 知的办校宗旨要求既要学习传统文化,又要掌握新知识。陆广莘作为函授弟子,不但接受了现代科学思想,也打下了他兼收并蓄、融古汇今的学风基础。 章 次公1955年任卫生部中医顾问时,陆广莘随他抄方侍诊。1956年关于五行存废问题的讨论时,章先生与他切磋讨论,并鼓励他发表意见。章次公欲求融 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的教导使他对中医学充满自信、自强、自立的决心。陆广莘的文章发表在上海《新中医药》上,学术见解的锋芒和论辩的才气逐渐显露。 徐 衡之提出心知其意.不为所囿,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取得良好疗效。陆广莘1957年到中央人民医院中医科时,徐衡之任主任,对他言传身教。敢想敢干的 陆广莘在一流西医院里开设中医门诊,创建中医病房,扩大中医临床领域,并于1958年秋在北京医学院开设《中医学概论》课程,吸引医疗系四、五年级和儿科 系四年级学生听课,以及利用中医临床病例编写教材,推动医院临床各科更广泛的中西医合作等,均得益于徐衡之的传教和支持。 对陆广莘学术思想 影响深刻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这就是元末明初的医学家王履。陆广莘早年对王履进行了深入研究,很欣赏王履朴素求实的作风、科学的怀疑态度和历史的批判方 法。王履的学术观点、论辩性强的文字,对陆广莘影响至深,这在其论文和言谈中处处可见。 3位名师的教诲,以及受王履等医家治学态度、观点和 文风的影响,他不断勤求博采,继承创新。他思想解放,科学批判,独立思考,逐渐形成了高深独到的见解、超凡脱俗的观点以及执着的探究精神,这也使他在中医 名家中独树一帜,个性鲜明。 观点独到 超凡脱俗 他学贯古今,徜徉中外,才思敏捷,人谓之 明;他兼收并蓄,思辨功深,学验俱丰,人言其达;他声名远扬,勤勉和蔼,言传身教,人敬之尊;他高屋建瓴,见解独到,卓然自立,人赞之 才。 陆广莘是我国第一批中学西人员,受过正规的中西医教育,曾在中医、西医权威机构临床、科研和教学。他心智超群,且博极医源,遍 求中外,不断参悟中医学的精髓,在中西医模式比较、当代中医的使命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形成了逻辑严密、高屋建瓴的学术思想。在当今中医界中,因为敢于提出尖 锐问题、善于逻辑思辨和观点独具创见,而被誉为中医界的哲学家。 中医学之道是养生治病必求于本为主旨的生生之道,是辨证论治的发现和 发展人的生生之气,是聚毒药以供医事转化利用为生生之具,是通变合和谋求实现天人合德生生之效的健康生态的实践智慧学。凝聚陆广莘学术思想精华的《陆广 莘论医集-中医学之道》一书,扉页上有这样一句醒目的话。 他认为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在于诊疗思想的转变。医生应该从实际出发,究天人之际 明乎物我之相分;实事求是,通健病之变以识环境利害药毒;有的放矢,循生生之道发现发展人的生生之气;讲求实效,用生生之具谋求天人合德生生之效。这种 深邃精辟、一针见血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在当代哲学界、社会科学界和医学界引起广泛反响,对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中医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和启迪作用。 上工治未病,以养生保健为先。他强调稳态调节与中医养生保健的关系,指出人的健康模型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 我稳定的生态和谐,并非是邪的彻底消灭。他严厉指出,现在人们对细菌、病毒采取除恶务尽的态度,是徒劳和好坏不分,反而使病害越来越多。 陆 广莘的中医诊疗思想立意高远,内涵深刻,说理精辟。他说: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是中医学的目标对象和发展对象,是中医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他将这一思想时时落实在诊疗过程中,记者曾跟随他门诊,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他经常对病人机体顽强的生命活力发出赞叹,鼓励病人与病魔抗争:你的病有好转, 不是我的功劳,是你自己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坚持!临床上,他从社会、人文学等角度对病人的工作、生活环境进行全面分析,鼓励病人发挥机体自愈能力,这是 他中医学之道,根本在学人,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的精彩体现。 由于陆广莘强调医生应充分调动人体内一切因素驱除病邪而恢复健 康,所以他呼吁客观、正确看待药物作用。他指出,医生是聚毒药以供医事,不要绝对地看待某种药物的功效,利用药物治疗疾病时要趋利避害。 他 早在1973年就发出的清醒而独到的警示药之害在医不在药,在由于滥用药物、过分依赖药物等不断发生药害事件的今日,不能不令人赞佩。 自 古江南多才俊,陆广莘的才气在中医界鼎鼎有名。他发表有百余篇论文,篇篇都言之凿凿,有理有据,精辟独到,充满了对中医学的热爱和殷切期望,洋溢着忧国、 忧民、忧中医的激情。200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其学术论文80篇汇集为《陆广莘论医集-中医学之道》一书。研读这些文章,正如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 国本言:中医界人士读陆广莘的文章,有时感到陌生的洋味;哲学界读陆广莘的文章,有时感到新鲜的土气,但它确实为中医界讲清了许多难以讲清的问 题。的确,捧读这本书,必须荡涤心中浮尘,才能通过其融合中西医学、物理学、哲学等概念的语句和别具韵味的行文表述,随其跃动的思绪,进入探究中医学千 古奥秘的时空隧道。 中西汇通 医术不凡 他在国内一流西医院坚守中医26年并崭露头角,源 于他坚定的中医信念;大量疑难危重病症用中西医治疗取得的显著疗效,靠的是他对中西医优势的巧妙组合运用。 身处国内一流西医院的西医强势环 境中,一个中医很容易被西化,但陆广莘反而更坚守中医,并且从医院中脱颖而出。他才智过人,勤勉不懈,博闻强记,1957年至1983年,在北大人民医院 的26个春来夏往中,他用中西医诊治各种疾病,不但取得了科研、临床、教学的丰硕成果,还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对中西医诊疗思想进行比较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其 能深刻诠释中 医原 旨、实践基础深厚的诊疗思想。 在中西医诊治乙脑、急腹症、 小儿肺炎、肝炎、肝硬变、糖尿病、高血压、肾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苯中毒等大量疑难危重病中,陆广莘先后得到钟惠澜、吴阶平等名家的指点,受益良多,也积 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的阑尾合剂和肺炎合剂等协定处方,供西医外科和儿科直接使用,取得了比单用西药显著的疗效。一些西医大夫开始 认识中医,遇到难题时求助中医,提高了中医在综合性医院的地位。他与高水平的西医同事交流合作,针对一些疑难疾病如急腹症、血液病等开展科研。在北大人民 医院后来取得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中西医科研项目中,也有他付出的心血。 陆广莘长于临床,勇于实践,但他在全面细致的临床观察中,善于总 结经验,不断进行临证实践的反思,笔耕不辍,经常写出了理论水平高、见解深刻的论文,以至于有人误以为他只是个中医理论家。1959年他在总结中医治疗乙 脑的论文中,提出乙脑不是温邪首先犯肺,而是暑邪直入心包。讨论了叶天士、程文囿、张畹香等人提出的邪入心包之证,及时应用紫雪丹、至宝丹、 安宫牛黄丸等以截其路的治疗思想,谓他们开了近代截断疗法之先河,较早挖掘了后来名闻遐迩、在许多疾病尤其是 传染病 中有重要价值的截断疗法。写此文时,陆广莘刚到医院两年。 1976 年,陆广莘在长期治疗高血压病中观察到,改善高血压病人的血流供求不平衡是治疗的关键,辨证论治可助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比单纯的减压治疗更有意义。 1987 年,陆广莘作为我国首批中医治疗艾滋病专家组成员被派赴坦桑尼亚。面对对方专家的质疑,他沉着应对:对艾滋病这些病毒性疾病,抗病毒治疗未必是唯一的或最 佳方案,中医治疗乙脑、乙肝、天花、麻疹等并非消灭病毒,而是重在提高免疫功能和屏障功能。中医有许多治疗病毒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经验可以借鉴,可 推之百病而不惑。这种看待疾病的思想体现了他的学术造诣,以及他对事物超乎常人的深邃领悟和体验,也是他临床治疗疾病取得疗效的法宝。 陆广 莘不爱细谈某个病人的治疗方案,记者多次询问,他只是说,每个病人都不同,有些个案很难重复,关键是诊疗的思维方式。记者猜想,抑或是64年行医生涯中看 过的病例数不胜数而使他不胜枚举,抑或是一病一方不足以反映他的整体诊疗思想,抑或是他默然牵系于心以论证自己的观点。现在陆广莘每周一出门诊,主要接诊 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类风湿等疑难杂病,病人中既有附近的老熟人,也有定期乘飞机来的外地人,还有远涉重洋的海外人士。 小李是陆广莘的传 承博士后学生,她告诉记者,老师总是从战略高度对疾病的中西医诊疗进行讨论,比较中西医学模式、诊疗思想,这突破了仅仅着眼于一病一方研究的套路。尽管如 此,陆广莘还时常向自己、向别人发出提问:辨证论治的证是什么?辨证诊断要发现什么?辨证论治要实现什么? 肩负使命 建言献策 他56岁回归中医大本营筹建中医理论科研队伍,对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的论述已成当今的圭臬;他是第八、 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他发出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的脚下的呐喊,惊世骇俗,石破天惊,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命题。 1983 年,陆广莘56岁时被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 中医基础理论 研究所。 中医基础理论 研究所的名称是陆广莘策划并在多次讨论会上坚持的结 果, 中医基础理论 一词也是由此产生。 中医研究和研究中 医,区别在于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不能互相代替,只能互补互渗。他提出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主张自主的中医研究。这一认 识至今已经成为中医继承与发展中的一个判定标准和一句名言。 他先后组织了北京首届中医证的研究全国会议和国际会议,对证研究中的基 本问题等进行论述,在中医证的认识上进行从辨证到求本的认识论分析。 旁开一寸,更上一层是陆广莘借鉴针灸术语,提倡解放思想、扩大 科研思路而提出的。他带领同事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主持肝血风(郁)瘀和脾津痰湿两大系列七五攻关课题,先后获部级一、二、三等奖。 作 为中医药大家和倡导中医研究的提倡者,他主持了2003年香山科学会议,提出中医药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2005年2月,他参加了科技部973计划中 医理论专项的论证会,对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提出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并致信科技部、卫生部主要领导直陈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等。 他 以独特的中西医身份、研究经历和开放大胆、严谨执着的工作精神开始了新一轮中医研究之路。 陆广莘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利用一切机会 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他声名远扬,许多高校、医院邀他去讲课,他在各种场合宣讲中医,反复论说和疾呼中医学术。一个耄耋老人,对中医药仍然捧一颗赤诚之 心,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陆广莘在邻居眼中是一个慈祥的老者,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和蔼的老师,但在学术上却是严谨执着、锋芒显露的人,他发出 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的脚下的呐喊振聋发聩,惊世骇俗,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命题。有人听不懂,有人似懂非懂,有人不置可否。但记者注意到,在 2009年7月北京大学举办的信仰、哲学与科学国际会议上,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廉菲利普斯科学不是观察世界的唯一一扇窗的观点似与 其异曲同工。这是威廉菲利普斯、陆广莘等大师洞悉世界的先见,是他们慧眼识天下的呼声,愿我辈也能早日透悟。 如今,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有一 支他带出的 中医基础理论 研究队伍,在相隔千里的广东等地也有他培养的高徒。他言 传身教,垂范后人,其诊疗思想正在被认识、研究和光大。 勤求博采老弥笃,学究天人称大医。陆广莘说:我最初选择了中医,这辈子就献给 了中医。的确,他现在每天的安排紧张有序,读书、看报、写作、讲课、坐诊、带教他继续在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中探寻着生生之道。 陆 广莘小传 1945年在上海拜师学医 1952年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 1957年入中央人民 医院中医科(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事医、教、研 1980年被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聘为客座研究员 1983年 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任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1985年组建 中医基础理论 研究所并任副所长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 特殊津贴 1993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7年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200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个人分类: 思考中醫|3709 次阅读|2 个评论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92期
jiangjinsong 2010-4-6 18:27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92期 主题:医学人类学与中医学 主讲人:赖立里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 系博士后) 评论人:王一方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 主持人:蒋劲松(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时 间:2010年4月9日(周五)下午3:005:30 地 点:清华大学 新斋353(图书馆北) 主办单 位: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欢迎大家前来聆听讨论! 人文社科学院sts办公室 62773013 kjsbgs@oamail.tsinghua.edu.cn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919 次阅读|6 个评论
什么是传统文化?
lvnaiji 2010-3-24 20:21
吕乃基 传统文化,这一词汇既久且广。然而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往往或众说纷纭,或当作已经确定的事物接受下来。此处提供一种说法,虽然未必权威,在众说之上又加一项而已,但博主感到此说似乎较为明晰,特此推介。 按形式逻辑,任何概念需外延和内涵。前者为概念所指称的一类对象,后者为此类对象的自身规定性。 传统文化 , 其外延可以非常简洁地定义为现代化以前的文化,亦即 前现代文化 。有的定义将现代改为工业,笔者觉得不妥。工业化不等于现代化,前者主要在于经济基础,其上层建筑未必现代化。经济基础工业化而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皆传统甚至反现代化的国家比比皆是。 此处尚需说明,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进程,在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历经一个到数个世纪。传统和现代性彼此渗透,在传统社会中未必没有现代的因素,尤其在后期;反之,在现代社会中也时时处处可见传统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印记乃至会伴随我们到永远。虽然如此,在一个社会中毕竟还是有主次之分,具体如何辨别,这就涉及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多建立于远古的传说、圣人的权威或沿袭的习俗上 , 如圣经所言、圣人云,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祖宗的规矩等。较少经理性的质疑 , 也缺乏经验基础。这些事件或言说的特点是不容追问,实际上也不可能追问,因其位于可经验的时间之轴之外,因而不可经验。 传统文化的表述方式大多是非逻辑的、模糊的以及形象和具体的,缺乏精确性和普遍性。往往一一列举,较少抽象和概括。喜爱比喻,例如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是高山上的雪莲、翱翔的雄鹰、奔驰的骏马、苍翠的松柏,由此推出人或事该或将如何如何。相对而言,汉族的文学作品中就较少此类表述方式。 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一个特点是贬低甚或否定现在、否定当下,或是厚古薄今,刚才祖宗的规矩就是一例,以死人压活人。霍桑的红字刻在人的心头。或是为了虚无飘渺的未来而舍弃现在,例如基督复活的千福年将要来临,须迎接末日的审判。与原初事件一样,这些末日祸福也位于可经验的时间之轴之外,没人知晓其何时来临。 传统文化通常进化缓慢或者陷于停滞状态 , 传统文化普遍有很强的凝聚力 , 人肉炸弹就是明证;强调集体本位,遏制个人,但却少有活力,缺乏内在变化动力和与外部的交流,同时压制变化,闭关自守。 最后,尽管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建立于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基础之上。 然而 , 虽然在现代人看来传统文化有上述种种落后之处,传统文化毕竟在现代化之前存在了漫长的岁月 , 使创造了它并生活于其间的芸芸众生感到生命与万物的意义 , 感到安定和自在。在传统文化中 , 个人因定位并消融于集体之中而不会产生对于存在的忧虑。同时,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整体的凝聚力量保证了它功能的实现和自身的延续。 正因为此,世界各国,即使内生型现代化的国家(参见: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851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发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至于中国等外生型国家,涌动而来的现代化浪潮,更是遇到延续时间更长,积淀更深的传统文化的顽强抵抗,激起更为深刻的动荡。这些国家如果在现代化之时遭遇入侵和殖民,其现代化进程会愈加复杂、痛苦和艰难。
个人分类: 杂谈|617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身体里住着个神医》与《唤醒身体自愈的潜能》
animalethic 2010-3-17 12:53
《身体里住着个神医》与《唤醒身体自愈的潜能》 按:感觉以下两本书对指导养生保健的看法,说到了点子上。 利用草药治病属于外力干预,利用人体自带的经络穴位治病才是根本这句话揭示了《黄帝内经》的内字的含义。 《身体里住着个神医》汪思源著 华文出版社出版 身体里存在着一个天然而神奇的自愈系统,求医用药不过是为自愈力创造条件、争取时间,日常保健更要靠自愈力。现代人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缺少运动,健康隐患不可不防。结识身体里的神医,看懂和服从他发出的健康指令,开发身体天然药田,就能轻松养生、快乐生活。本书从骨骼、经络、肌肤、体液、情志、五官、呼吸、饮食、睡眠、性爱十大药田开讲,全面地介绍了自愈力对人体的作用。并以传统中医学的精华理论贯穿其中,提供了一整套简便实用的日常保健大法,指导读者自己动手,祛病健身。语言通俗易懂,作者注重引导读者纠正医疗误区,培养保健意识,呵护身心健康。 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它受到外界侵害,或有了内部问题时,身体神医会全力进行防卫和调节。当身体受到突然的刺激时,他会积极地应激来帮你适应突发状况;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等外部袭击时,他会迅速组织免疫细胞来帮你打一场防卫战;当身体受到了机械、物理的损伤,他会默默地修复伤口、促进痊愈;当机体内产生了不必要的垃圾废物,他又会有条不紊地从各个途径将它们疏导排出 人体经络是中国人的伟大发现,《黄帝内经》指出:人体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系统,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重大作用。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认为,利用草药治病属于外力干预,利用人体自带的经络穴位治病才是根本,而且经济、方便、疗效神奇,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经络穴位是人体内最神奇的一块药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关系着你的健康。本章介绍奇妙的经络养生法,教你认识布满全身的重要穴位,学会正确的按摩手法,你会发现其实非常简便易行。 唤醒身体自愈的潜能 作者: 程云林 古人老是说,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一座大山,是山脚的压力大还是山顶的压力大?山脚!对不对?山顶冷还是山脚冷?山顶!所以,古人总是让自己的脚暖和一点(多用热水泡脚比吃什么补药都强),而头保持冷一点。这样就很轻松地使脚部的压力大于头部,淋巴循环更顺畅,人体的免疫能力更好,生病的概率自然也就大大降低。真是太有智慧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西班牙人怎么反垃圾国粹!
wliming 2010-3-16 14:45
垃圾国粹不抛弃,社会就不能进步!中国的易经八卦,阴阳五行都是垃圾国粹,混乱人民的逻辑,破坏人民的心智,是中国愚昧落后的文化根源。
个人分类: 社会|661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
jiangjinsong 2010-2-25 10:23
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 吕嘉戈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33-5937-0   出版日期:2006年3月   定价:28.00 元 内容提要   这本书用大量资料展现了中医在当今的尴尬处境,并从中梳理出造成这处境的文化原因和体制原因。作者追根溯源,从百年来对中医的文化态度背后,揭出了一 个隐藏极深的资本阴谋。进而探究了这资本阴谋是如何作用于人群的观念领域,再通过观念的习惯性运作而演变为一个又一个连环套似的制度陷阱的。中医在这布满 陷阱的路途上,步履维艰。本书对中医现行管理制度的批评远多于其它方面的批评。这是中医文化思考的一种现实延伸。 作者简介   这本书用大量资料展现了中医在当今的尴尬处境,并从中梳理出造成这处境的文化原因和体制原因。作者追根溯源,从百年来对中医的文化态度背后,揭出了一 个隐藏极深的资本阴谋。进而探究了这资本阴谋是如何作用于人群的观念领域,再通过观念的习惯性运作而演变为一个又一个连环套似的制度陷阱的。中医在这布满 陷阱的路途上,步履维艰。本书对中医现行管理制度的批评远多于其它方面的批评。这是中医文化思考的一种现实延伸。 本书目录 导 读 从资本阴谋到制度陷阱 (001) 第一辑 洛克菲勒的资本阴谋及其药品帝国真相      洛克菲勒药品帝国的真相:《药品史话》节录(021) 第二辑 余云岫现象      余云岫关于处理旧医的提案(053)      余云岫观点的真伪辩(059)      近代杰出的医学家余云岫医师(1879~1954)(069)      中医科学必须彻底告别余云岫现象(075) 第三辑 建国后的中医政策与波澜(上)      中医问题资料(第一辑)(081) 第四辑 建国后的中医政策与波澜(下)      检查我在卫生工作中的错误思想(135)      《健康报》批判王斌在中医问题上的错误思想(143)      批判贺诚同志在对待中医的政策上的错误(148)      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光辉历程(1949~1994)(157) 第五辑 中国中医业现状一瞥      我国中医从业人员建国55年零增长令人忧(185)      面对药价虚高,还要发多少空弹(187)      中医院校西医课程教改取得成果(195)      2004年5万余无证行医户被取缔(197)      全国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198)      健全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不容忽视(200)      百余居民为游医求情说明什么?(202) 第六辑 呼吁与反思      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问题(205)      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223)      谈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226)      加强中医药学的继承、整理与研究工作(238)      致彭真、谭震林、崔月犁等同志的信(241)      中医亟待抢救(245)      挽救中医,刻不容缓(250)      致温家宝总理信(259)      关于中药在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的遐想(260)      从毛泽东的针灸外交谈当今中医药国际化(281) 相关评论 《挽救中医》编馀手记 龙子仲 文汇读书周报 2006年4月    大约两年前,在北京见到吕嘉戈先生,聊起中医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话题,在座者心里都有些忿忿。当时我曾约他,应该把这些问题编成一本书。否则,我们外 行人光觉得中医现状存在着大问题,只从文化上去思考原因,说一些漫无边际的话,却不知道问题具体出在什么地方。我一向觉得,宴谈文化本身其实是一件挺 虚的事情,因为在文化观念实施成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的过程中,已经没有纯文化的东西了。是各种权和利的杂质,左右着这个过程   到今年元旦,收到吕先生的来信,说书编出来了,让我去北京取。我即去了一趟北京。取回来一看,可谓编得颇详实,而我也看得渐渐地有些义愤了。   过年耽搁了半个月,过完年发排,拿到校样,又更仔细地看了一遍,这才觉得它其实是一本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都有启发的书。   这里面展示的中医与资本、与观念、与制度、与科学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视为一个很典型的个案一种传统如何在现代性的挤压下披枷戴锁、气喘吁吁、灵魂出窍的个案。这样观察起来,是很有趣的。    比如说资本阴谋吧,其实由马列主义武装过的我们对它并不陌生。马克思毕生所做的工作,可以说就是揭露这种阴谋。但我们往往会忽略它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那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也是资本制造出来的,或者说,资本最大的制造其实就是文化。而且这种制造,还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它会使资本的吞噬变得更隐 蔽、更文雅。我觉得,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来探讨的一个主要命题其实就是这个。   资本的文化制造成功之后,历史就开始变得吊诡了。    这种吊诡体现在中医遭受的两次制度性的打击上。第一次发生在1929年初,民国政府通过废止旧医案。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后来也有点不了了之。这里面 有意思的是,它还有过一个跟语言有关的细节,那就是旧医这个名称的确立。当时对中医究竟该称为国医还是旧医,有过讨论。国粹派主张称国 医;科学派主张称旧医。结果科学派占了上风。这一字之差,透出了很深的历史意味。旧意味着它是不新的、过时的。因此也就是应该被否定的。把 过时跟否定等同起来,这是20世纪中国观念中的一种基本迷信。这种基本迷信跟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迷信只是在时间矢度上有所区分,本质上并没有什 么不同,其实都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但是迷信泛滥开来,就一发不可收,发展到后来,就是极端化的所谓破四旧运动了(某种意义上,我认为破四旧在信 仰力上终是一件挺豪迈的事儿),它们是一脉相连的。这种一脉相连,甚至超越了政权更替所带来的历史清算。    于是,第二次打击就发生了。这是1951年,新中国的第一届卫生会议。那次会议的重要成果,就是完成了一套对中医的管理制度。今天回过头来仔细分析那套 制度,可以看出,那样实施下去,中医是必死无疑的。因为那套管理制度一个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消灭人。消灭什么人呢?就是要消灭以中医作为生存 身份的人。这一手其实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在一手那么去做的时候,嘴巴里还可以高呼要保护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一点也不得罪人的样子。可是,人 没了,遗产搁哪儿呢?保护,其实是一种权力。有权力才会去保护。人没了,遗产没有了具体的产权归属者,那么实际的结果就是,没有人会去保护它。所以人的问 题很重要。 孔子 当年就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在说完兴灭继绝之后,还专门加了一句举逸民。我看,中医最后恐怕也得弄到举逸民的地步不可。这事儿也挺吊诡的。   中医混到这步田地,剩下的,也只好是一副花架子了。   这就是这个个案给我的某种启发。    我觉得这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对中医教育的问题涉及太少了。这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它恰好涉及到人的问题。如果说,今天的大学教育大多在生产来料 组装的产品的话,那么中医教育生产的也许就可以称作组装的伪劣产品。说它伪劣,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的学习模式出了问题,而它的学习内容本身也已经 变味儿了。许多中医学院的教授自己就说:中医学院在培养中医的掘墓人。这些资料我也是在这本书里看见的,可惜内容还是不多。
个人分类: 思考中醫|2306 次阅读|8 个评论
关乎其外,略乎其内,何也?
lvnaiji 2010-2-17 08:53
吕乃基 中国的平民百姓与外国人相比较而言,更为关注国际和国家大事。例如常有报道说,美国老百姓对世界上的事情漠不关心,对中国的关注远不如中国人对美国的关注。若是再细分,可以发现,同为中国人,台湾人更关注身边的事情,而大陆人则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时刻记心间。拿现在后现代的时髦话语来说,就是宏大叙事。比较一下金马奖和金鸡奖,前者家长里短,后者不是天下,就是主旋律。前两天看到报端有这样的言论:国人(以下不注明均指大陆)可以忍受身边的侵权,被勒紧的不仅是裤腰带,但要在世界上说不,敢于不高兴。 由此可以提出几个问题。 1. 中外为何有此差别? 2. 海峡两岸为何有此差别? 3. 大陆的后现代学人,为何在学理上消解宏大叙事,却在实践上坦然接受? 问题一。 首先可以归因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入世,对政治人际关系的关注,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梁漱溟把人类所面临的事务区分为人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参见 由人的三 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西方文化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先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政治和伦理道德先行;印度则回到内心,强调与心灵的对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两句话是中国政治家,甚或普通百姓的抱负。后一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引起一些外国朋友的不安:前面的六个字还可以接受,最后的三个字能不能不提? 其次是近代以降的国情世情。鸦片战争以来,国家多难,民族存亡。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国家和民族自然是第一位。建国后,中国走的是典型的外生之路(参见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一) ),其核心是,以强大的政权动员民众。在涉及整体与个人利益时,强调大河有水小河满。再加上中国处于某某包围之中,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等等。改革开放后,外强内弱依旧(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四) 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条件 ),外生之路坚定。于是民众自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国家,自己的权益让渡于国家,并且关心远在天边甚于近在眼前。在这样一条利益的传递链上,最终,不是眼前的某人某事,而是地球某地发生的事情侵犯了我的权益,让我勒紧腰带。与当年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正好相反,现在似乎是安内必先攘外(参阅 孔子学院pk 希望小学 )。 内生之路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发展道路上,不是先国家后个人,而是先个人后国家。在由下而上道路的每一步,都有个人对自己权益的捍卫,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好莱坞的大片,每每所见大多是对国家权力的批判和反抗,而且是出于与自身权益直接相关的细节琐事。他们对地球另一端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二。 隐约有这样的共识:这 60 多年来,台湾,而不是大陆,更多且不说更好地传承了传统。倒是大陆传承了更多的声,不仅是风声;更有意沿着修齐治平之路将革命进行到底。至少在这一点上,台湾人并未继承传统。在此 60 年间,实际上早在 1978 年成为巧合的是,与改革开放恰好同年后,这一变化已经悄然发生。如果说前 30 年,台湾走的主要是外生之路,虽然与大陆有很大区别,那么后来至今便渐渐转向内生之路。在基本上完成了赶超之后,政府渐次退出,让社会接过发展的重任,由底层和个体的动力推进社会。台湾逐步走上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整个社会的重心也就下降到底层、个体,下降到平民及其生存状态。 问题三。 怎样解释某些后现代主义者呢?看来只能是两分了,即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方面,在学术界,他们批判、消解宏大叙事,特别是来自西方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他们生活在中国,生活在一个强大的政权之下,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政权的影响。实际上,这两方面或许是相通的,要有一个强大的政权来抗衡西方的话语权。于是,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往往在消解一个话语权之时,又树起另一个话语权,甚至拜倒在新的话语权的脚下。或许在更深的层次上,这些后现代主义者本身也有对权力的欲望,同样行进在修齐治平的大路上,依然需要宏大叙事。在此意义上,他们实际上并不后现代。 或许只有女性才是称职的后现代,当然如希拉里这样热衷于参政议政的除外。一位官员在餐桌上说,他最讨厌那些女性官员。说她们的官当着当着就不再是女性,失去了性别。这倒与时下把女博士称作第三性有一拼。在一般情况下,女性,因其生理特征和生育、哺乳等需要,天然地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不过在中国,情况又有所不同。作为半边天,中国的女性同样风、雨、读书,声声入耳。当然,较之男性,她们更入耳的是孩子的哭声。这多出来的声对另外三声的干扰,足见半边天之不易,除非如木兰,修炼到不闻机杼声。 本文只是说事,并无褒贬之分,更无价值判断。望评论者留意。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3978 次阅读|7 个评论
學誠法師的博客【鏈接】
jiangjinsong 2010-1-29 16:03
學誠法師的博客 本科學按:學誠法師是中國佛協秘書長,23歲時任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是當時最年輕的方丈(估計這個記錄仍然沒被打破)。這個博客其實是個弘法網站,並非所有博文都是他的文章,有許多是弟子的心得體會。看了一下,感覺不錯,推薦感興趣的朋友讀一下。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299 次阅读|3 个评论
传统文化为何缺乏体现人性的道德良知?
可真 2010-1-14 13:27
政治觉悟与道德良知 政治觉悟是基于趋利避害之生物本能的觉醒,正是这种人的本能的觉醒,促使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转化为人所特有的自私自利心,人就是依靠这种自私自利心,对外界事物做出利弊得失的权衡,进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种自利性选择的明智度,就是所谓政治觉悟水平 其选择的明智度越高,其政治觉悟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 道德良知是基于对人的自私自利心的超越而对人的类本质的觉醒,正是这种人的本质的觉醒,促使人的自私自利心转化为道德主体所特有的利人信念,人就是凭借这种利人信念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决定,这种利他性决定的稳定度,就是所谓道德良知水平 其决定的稳定度越高,其道德良知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 政治与道德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政治是唯利是图的利己决定和利己行为,所体现的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人的权利水平;道德是唯义是图的利人决定和利人行为,所体现的是处于伦理关系中的人的权宜(义)水平。 政治权利与政治智慧 政治权利存在于经济关系中,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一个人的政治权利的大小,取决于他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高低。 在机会均等的竞争性经济关系中,每个人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确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较低地位向较高地位转化,或由较高地位向较低地位转化,并且由于这种条件对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意义,即它使每个人具有均等的选择机会,因此,在这种经济关系中,每个人的政治权利都是平等的。 政治权利平等的实质就在于:人们在一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具有可转化性,并且其转化的条件对他们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意义,从而其经济地位能否转化以及怎样转化,仅仅取决于他们各人对其转化条件的认识水平和基于这种认识而对这种条件下自我选择机会的把握程度,即仅仅取决于他们各人的政治智慧。 这意味着,只有在机会均等的竞争性经济关系中,政治智慧对于个人来说才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即决定其政治权利水平的自我根据。 这当然也意味着,在非竞争性经济关系中,抑或在机会不均等的等级(阶级)性经济关系中,人们的政治权利是不平等的,从而政治智慧对于个人来说也不具有关键意义,亦即不是决定其政治权利水平的自我根据,因为在这种经济关系中,他们的政治权利是各由其所在的等级(阶级)所决定的。 在等级(阶级)社会里,不同等级(阶级)各有其不同的政治智慧,这些智慧在不同等级集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是互不相通的。在各人的政治权利各由其所处的不同经济等级(阶级)所决定的等级(阶级)社会中,政治智慧的意义仅仅在于它是各人在其本等级(阶级)内部为争取自己更多的经济利益所必备的主观条件。 等级(阶级)社会里政治觉悟和道德良知 在等级(阶级)社会里,处于统治地位的等级集团(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即为了维护由这种经济统治地位所决定的政治权利(特权),总是也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教育被统治阶级(老百姓)安守其本阶级(等级)的本分,这种安守其本(等级)阶级的本分的本分意识和相应的本分行为,就是统治阶级所要求被统治阶级具有的政治觉悟。 为了使被统治阶级具有这种政治觉悟从而不逾越其阶级(等级)本分而犯上作乱,统治阶级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国家暴力机关并制订了符合其阶级(等级)根本利益的社会制度和相应的行为规范,对一切触犯这种制度和偏离或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作乱行为予以各种形式的惩处,包括法律的惩罚和纪律的处罚;而对一切遵守这种制度和符合这种行为规范的模范行为予以各种形式的褒奖,包括奖金、奖状、奖章和口头表扬等。 面对这种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惩处和褒奖,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驱使人们不能不思考自己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正是这种思考使人的趋利避害之本能上升为趋利避害的自我意识,即人的自私自利心。在等级(阶级)社会里,被统治阶级成员的政治自觉本质上是人的自私自利心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被统治阶级出于对统治阶级暴力的畏惧而不得不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的无奈心理的反映,这种政治自觉所隐藏着的是被统治阶级成员内心的痛苦,它是以他们对这种痛苦的忍耐为心理基础的,他们的政治觉悟的高低,是反映着他们对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所造成的痛苦的心理承受力的高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关于忍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被统治阶级成员对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所造成的痛苦普遍具有高度的心理承受力,以至于这种承受力只要在尚有观音土及树皮、草根之类可食用的条件下都是坚定不移和牢不可破的,也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社会才以一种超稳定结构的方式存在。 但是,在等级(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成员中,不仅有从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反对对被统治阶级采取巧取豪夺或竭泽而渔的剥削方式,主张实行放长线而钓大鱼的惠民政策的人,还有从人道出发,为了维护人类的尊严,要求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一切人的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前一种人是统治阶级中以民为本的提倡者,后一种人是统治阶级中爱人如爱己的提倡者前者以儒家为代表,后者以墨家为代表。 如果说儒家是基于对统治阶级的阶级性(统治阶级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自觉而主张以民为本的话,那末,墨家则是基于对人的类本质(统治阶级成员与被统治阶级成员的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觉醒而主张爱人如爱己的。在墨家对人的类本质的觉醒意识里,人的类本质是以天志的宗教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宗教意识中的天志是超越阶级性而反映不同阶级之间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即人类根本利益的普世价值,与此相应,爱人如爱己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利人信念是本于对天志的宗教信仰,唯具有这种宗教信仰的人,才能提倡和坚持超阶级的普世价值,并在这种普世价值指引下去履践爱人如爱己的道德。 墨家爱人如爱己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在根源上具有相似性,即对人类来说,兼爱乃是天的要求: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墨子 非命上》);博爱则是上帝的要求: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新约约翰福音》)爱是从上帝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凡爱生他之上帝的,也必爱从上帝生的(《新约约翰一书》)。 正因为兼爱和博爱都是神的要求,兼爱者和博爱者都是按神的意志行事,故他们的爱心及其行为都会得到神的奖赏。墨子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別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 天志上》)而按基督教的教义,人类是有原罪的,所以人只有信奉上帝,按上帝的要求 ( 契约 ) 改恶从善,才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得到善报。上帝在末日审判时,才会把你升入天堂,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 杨育华:《儒学基督教对话 -- 折射中西方文化本源的精神特质》,《管子学刊》 2006 年第 1 期 );反之,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新约雅各书》)。 当然,兼爱与博爱毕竟有所区别,即在道德动机上,基督教的博爱是出于爱神(上帝),其爱人是爱神(上帝)的具体表现;墨家的兼爱则是出于对区别于动物的人的生命的关切和尊重,其爱人是人自尊自爱的表现。可以认为,基于天志信仰的墨家宗教是属于崇拜超阶级的人性实体的世俗性宗教,而基于上帝信仰的基督教则是属于崇拜超自然的神性实体的超越性宗教。然而,无论其具体形式有多么不同,其信仰中所包含着的爱是同一的,即都是对一切人的无差别的爱,这种爱的自觉意识就是人的道德良知。 但是,墨家从接受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代起就开始衰落了,曾经为墨家所唤醒的人的道德良知被儒家所唤醒的统治阶级的阶级良知所取代了;并且从此以后由于墨家一蹶不振,儒家的阶级良知一直假冒着人的道德良知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以民为本的仁政意识,在伦理上的表现就是爱有差等的仁爱意识。也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和影响的中国人向来只有作为对统治阶级之阶级性的自觉形态的政治良知,却缺乏作为对超阶级之人性的自觉形态的道德良知,即只有被迫屈从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而自觉忍受其压迫的政治觉悟,却缺乏出于维护人的尊严的道德良知。 阶级性对人性的压迫,是造成中国人普遍缺乏道德良知的文化根源。体现阶级性的政治对体现人性的道德的直接干预,则是达成阶级性对人性的压迫的文化途径;而政教合一的体制则为政治对道德进行直接干预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没有政教合一的体制,从而 政治无法直接干预道德,则即使在有阶级(等级)的社会里,超越阶级性的道德良知仍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3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熹反對迷信地理【轉】
jiangjinsong 2009-12-13 12:26
在民間傳說裏,早年朱熹在福建當官,當地之人重風水,有一個窮刁民深知朱熹厭富憐貧的習性,遂以詭計訛詐了一個富戶家的好風水之地,最後當然是窮刁民打 贏了官司。到了後來,朱熹才發覺自己被愚。於是他到那個好風水之地去看,果然是塊寶地,於是他遂祝願曰﹕此地不發,是無地理;此地若發,是無天理! 於是該夜風雨大作,一聲霹靂,那個好風水之地塌陷為一窪水塘。天理戰勝了地理!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4930 次阅读|4 个评论
福地福人居【轉】
jiangjinsong 2009-12-13 12:05
【轉帖者按:許多關注中國傳統神秘文化的人對於堪輿、命理很感興趣,其實,中國古人對此雖然相信卻并不特別重視,認為這不過是小技而已。重要的是修身養性的大道,他們認為,只要踏實修道,那些技術上的問題自然搞定。轉帖的文章是今人寫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筆者有一位非常要好的同事有一次告訴筆者,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具備善心而且儘量幫助別人,則縱然不去求神改運,命運也似乎會在冥冥之中獲得明顯的和意想不到的轉變。 她說最近幾年來她的許多遭遇,坦白的說便是一個極好的證明。她說她的先生在一家公立的醫院當醫師,她們夫婦平時的收入雖然很不錯,不過為了充實自己的醫院 設備,並且經常從事各種救濟貧困,獎助學生,以及其他各種慈善工作,每月開銷也很大,她平時要上班,又要照顧自己醫院的一切事務,因此每天非常忙碌,不過 為了節省開銷,她從來不雇人洗衣、煮飯和清理家務,這些繁重的工作完全都由她身為醫生夫人的一個人加以負責兼任,因此每天都備極辛勞,忙得團團轉。 為了節省每天伙食的開銷,她在上市場買菜時也大都要到處問明價錢,再選擇最合理的加以購買,如果要買新衣服,她也從來不上大的百貨公司(不過它們的價格卻 可以作參考),而且大都在路邊攤上,因為同一件相同款式的衣服,在這裏往往要便宜很多,價格相差實在太大,因此在此往往可以最少的金額獲得最大的代價。 過去她是女XX會的會員,由於經常都要繳納鉅額的會費,並且還要參加許多費時的活動,因此後來就毅然退出該會,以便節省無謂的開銷和文際。 此外,目前有許多人都競相出國觀光並以出國的頻繁為榮,然而她一向都認為出國觀光旅行雖然很有趣,然而每一次的花費實在不小,如果能夠節省這些開銷,而且 將它用到慈善的活動上,則不知道將有多少不幸的人因此可以得到救助和照顧,多少可憐的孤兒可以獲得接濟和快樂,因此她從來不輕易出國,也絕不羨慕別人到世 界各地去觀光,因為她認為只要能夠多幫助比我們不幸的人,心情就很快樂,而且這種快樂比吃山珍海味、穿貂皮大衣、住豪華別墅、鴐進口名車所得到的快樂更為 持久,也更有意義。 此外她如果發現自己醫院中的病患經濟困難便盡量在醫藥費上予以優待或減免,如果有心理上的問題她也常常根據自己所專長的知識免費給予心理的輔導,因此許多 病患在她親切的照料和輔導下,大多很快便恢復了信心和求生的意志,結果醫療的效果也似乎特別顯著。她說可能是由於她平日樂善好施、熱心助人,因此在冥冥中 就發生了許多非常奇妙的「巧合」和一些難以置信的「奇蹟」,這些奇蹟除了讓其父親安然度過某一年的「大劫」,自己二次嚴重的車禍均安然無恙,一個心臟病的 患者離開其診所轉至省立醫院才突然去世,使其避開了許多不堪設想的麻煩或危險(詳見「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一集)等等之外,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奇妙現 象,例如,她起先買房子的時候,經過千挑萬選,最後才屬意於「蘭井街」的一棟房子,遷居後她忽然心血來潮,想要養金魚(以前完全沒有想過或喜歡過) ,而且不養則已,一養便設置了好幾個水族箱,養了許多的金魚。 此外她先生由於平常表現很優異,因此便被醫院推薦至台大醫院訓練加護病房的技術及心臟病的新式醫療方法,一年之後才回鄉服務,這時本來的患者不但沒有減 少,反而不斷的增加,後來由於要求住院求診的患者太多,無法加以收容,沒想到這時隔壁的一戶人家竟自動向他表示願意將其樓房出售給她,因此成交後其利用的 空間便立刻增加一倍,再幾年後,她家屋後的房地主也表示願意出售給她,使她家醫院的規模不久又增加了一倍,這時她又發現這塊新購的空地和房子,有一口深 井,由於井水水源充沛,從不枯竭,因此用水特別方便和經濟。 有一次無意中有一位相命師向她表示,她先生命中註定欠水,因此住處如有水源、水池或水族箱之類的景物,則事業將可蒸蒸日上,不斷發達。沒想到她所購得的房 地產,不僅是地點(蘭「井」街)與水有關,而且以後再添購的房子更擁有非常有利的條件(源源不絕的井水以及無意中所裝設的水族箱) 。因此也就事事顯得似乎較為順利。由此也似乎應驗了一個流傅已久的古訓 「福地福人居」,上天對於行善的人,在冥冥中似乎都會加以巧妙的安排,使其所作所為的結果,將來都能配合他們的需要。這位同事的遭遇便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反之,如果一個人不行善積德,卻只想憑相命、改運、改姓名或整修風水或陽宅的方式來刻意追求各種的福報,則不啻是捨本逐末,倒因為果,將來如何能夠達到目 的呢?君不見有多少世人為此耗費鉅萬,弄得焦頭爛額,結果希望還是落空,便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老蔣自掃門前雪 哪管別人瓦上霜 不理八卦與爭鬥 專心致志講科學
个人分类: 怪力亂神|287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古代哲学都是瞎扯淡
wliming 2009-11-12 17:45
《原始思维》是列维-布留尔得到世界公认的名著,第 447 页: 中国的科学就是发展停滞的一个怵目惊心的例子。它产生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以及诸如此类的浩如烟海的百科全书,但在我们看来, 所以这一切只不过是扯淡 。怎么可以在许多世纪中付出这样多的勤劳和机智而其结果却完全等于零呢?这是由于许多原因造成的,但无疑主要的是由于这些所谓的科学中的每一种都是奠基在僵化的概念上,而这些概念从来没有受到过经验的检验,它们差不多只是包含着一些带上神秘的前关联的未经实际证实的概念。 这些概念所具有的抽象的和一般的形式可以容许一种表面上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这个永远是空洞的自足的过程可以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 摘自: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8691 这一段评论的确让我大吃一惊。吃惊在于(1),世界公认的名著所持观点跟我个人的观点惊人一致,如果这名著不是在我出生之前写成,我几乎就要告他剽窃;(2)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不过是创造了一堆堆的文化垃圾。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竟然没有发现逻辑,没有发现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没有发现任何科学规律,只不过有几点零零星星的天文记录(而且还含糊)以及类似于3 2 +4 2 =5 2 的雕虫小技。 我终于明白了清朝末年中华民族的这段屈辱历史的文化根源。这样的民族没有被斩尽杀绝已经算是万幸了。中国今天的成就完全得益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民主等先进文化的引进。 中国传统文化到了申遗的时候,到了进博物馆保存供后人鄙视的时候。
个人分类: 哲学|234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在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道路上
梅珍生 2009-11-2 18:12
在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道路上 萧汉明教授的学与思 陈仁仁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长沙410081) 萧汉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一级学会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 1940年10月,萧汉明生于湖北省孝感县祝站区萧家湾。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随即被分配到昆明军区陆军第十四集团军云南开远卧龙谷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1月正式入伍,任军政治部教育干事。1973年2月调昆明军区军政干校任政治教员,直至1978年7月转业到武汉职工医学院任政治课教师。1979年萧汉明考上了武汉大学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师从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三位先生。萧汉明先生自1982年硕士毕业留武汉大学执教以来,在中国哲学领域,出版了《船山易学研究》、《阴阳大化与人生》、《周易参同契研究》、《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周易本义导读》、《道家与长江文化》、《传统哲学的魅力》等个人专著七部,与师友合编《周易纵横录》、《医易会通精义》等文集四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其学术研究自中国哲学史入手,史与论相结合,学术与思想并重。其主攻方向为易学、道家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古代天文学、传统医学、炼丹术、风水学)等,这些领域每一个都以其需要专精而广博的相关知识而足以让某些文科专家望而却步。其研究的总目标是尽力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这些领域中,发掘出有益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以及汲取有益于改善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的传统精髓,促进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萧汉明先生首先是作为一个易学史家称名于世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师友一道组织主办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周易研讨会,推动了易学研究的复苏。其学术思想的主要领域、其著述的主要问题,都在易学上,他在易学研究上所花费的时间也贯穿了其整个研究生涯。而奠定他在易学界之地位的乃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船山易学研究》(华夏出版社1987年),这本书也是易学界第一部有关船山易学思想的综合研究专著,勾勒出了船山易学思想的体系。这部著作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际著名汉学家、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Jacques Gernet(谢和耐)研习王夫之十余载,在他探讨王夫之的思想源泉的专著《话语逻辑与聚合逻辑》中,除了《船山全书》,他曾提到自己的五部主要参考书目,其中第三部就是萧汉明的《船山易学研究》,前面两部是嵇文甫先生的著作,后面是钱穆和Ian McMorran两位先生的两部相关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庆中先生在世纪之交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专著中,将萧汉明先生与郭沫若、高亨、金景芳等当世易学大家并列,专立一节《萧汉明及其〈船山易学研究〉》充分肯定了萧汉明对船山易学以及易学与传统医学研究上所作的贡献。易学名家张善文先生曾有专文评价该著,认为这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船山先生的《易》学成就作了颇为深刻的总结,这不论在哲学史研究领域,还是在《易》学史研究方面,都是极有意义的。 除了船山易学研究,在易学上,萧汉明还涉足了一些其它论域,大体从其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看,主要体现在《周易》经传研究、易图书学研究以及易家易学思想与易学史研究三个方面。尤其在易河图的问题上,萧汉明指出了河图的多样性、河图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并论证了《系辞》河图即十数图应该是特殊的河图之一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此说在易学界曾被广为关注,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在医易会通视域下作中医理论体系研究是萧汉明先生长期从事的一项学术研究。在这片园地里,他先后出版了《医易会通精义》与《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两部专著,在《周易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医〈易〉会通与文化进化论》、《关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辨》、《张介宾医学哲学简论》、《易学与医学》、《周易的动态理论与中医学》、《〈易经〉中的医学萌芽》等十余篇专论。关于医易关系,他取医易会通说,并对医易会通史作了分期。他将中医学的学科形态界定为自然哲学而非科学。他重新论证了目前以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加以研究的必要性与具体内容,以及中医学现代化的途径,指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全部问题应该从中医提出。 关于中国哲学之源起问题,是萧汉明先生很早就进入的一个论域。他主要论及了以下三大问题,一是远古初民原始宗教观念的变迁与转向,二是春秋时期人文精神的勃兴及此时代下哲学巨子的思想创造成果,三是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最大背景观念之一的阴阳五行观。早在20世80年代初,萧汉明先生发表的《论中国古史上的两次绝地天通》(《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就得到了任继愈先生的激赏与首肯;21世纪初又发表了《三代礼教的崩溃与人文精神的勃兴兼论中国哲学的缘起》等文,从其研究思路来看,他是较早思考中国思想文化之巫史传统的学者之一。其阴阳五行之起源的研究、道教《周易参同契》的研究等也都或多或少与此思路相关。阴阳五行观的研究是萧汉明学术思想研究的一个重点,在这个论题上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阴阳:大化与人生》(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此书在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突现了阴阳五行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特征。 在道家道教思想的研究领域,萧汉明与唐明邦、许抗生、陈鼓应、熊铁基等先生相友善。他的《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与《道家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专著,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探索与创新。关于《周易参同契》,萧汉明尽可能地使一切接近解决边缘的问题得到确解,并对以往研究者尚未问津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他的道家思想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对老子庄子思想的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对老子道德论宇宙论与庄子性命论自然哲学思想的研究。 除了对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萧汉明先生亦对某些具体而专门的古代自然科学如天文学、数学、科学原理等颇有研究,此外,他还对苏秦、观射父、管子、孙子诸子思想作过别有新意的研究,萧汉明先生博大而专精的学问气象,在中国哲学界是知者共知的。 萧汉明先生一直把某种哲学原理之思贯穿在他的整个研究之始终。这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性思维特征的揭示,对辩证法理论形态的区分上,而其宗旨乃在于促使传统哲学现代化。萧先生很早就比较完善地形成了关于辩证法理论形态的思想,但更加自觉而明确地从理论上提出并界定辩证法理论形态的还是近年进一步思考的成果。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态刍议》一文,明确将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区分为辩证法的分析形态(即分析型辩证法)与辩证法的综合形态(即综合型辩证法)。萧汉明认为,综合哲学是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继续以辩证分析取代或否定辩证综合的哲学都将成为时代前进的障碍。对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含有综合型辩证法的深厚的思想资源,如易学系统中利用易象建构的各种模型、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与五行理论等,萧汉明都作了细致的发掘与研究。此外,他还运用综合型的五行网络思维模式对现代市场经济诸门类之关系作了系统的思考与解释,这是其哲学之思的现实应用,是促使传统哲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法]谢和耐《话语逻辑与聚合逻辑:〈周易〉王夫之思想的源泉》,刘军平译郭齐勇校,载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编《哲学评论》2003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19页。 载《湖北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第4版
个人分类: 哲学动态|3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汇通——翁文波与天灾预测学
sheep021 2009-9-22 14:54
按:值此翁文波先生逝世( 1994 年 11 月 18 日 )十五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本人发文纪念这位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天灾预测大师” 对于古代文化,在《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一书的引言中,作者说到: 翁文波,地球物理学家,于 1912 年 2 月1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 1994 年 11 月 18 日 逝世。 1980 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 学部委员 ) 。 翁文波 先生早在清华大学读书 期间,鉴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萌发了预报地震的设想,于 1934 年以 “ 天然地震预报 ” 的论文获学士学位。 在英国留学期间,他专攻应用物理,以自己设计制造的重力探矿仪获博士学士 。 1939 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以急于回国报效祖国之心,谢绝国外优厚待遇、友人挽留,毅然辗转法国,经越南西贡、河内回到昆明。艰苦的跋涉,随身衣物已荡然无存,但随身携带的一台重力探矿仪却保存的完整无缺,并以此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重力勘探队。 1966 年,河北邢台发生 6 . 8 级地震。受周恩来总理之命,翁文波开始探索地震预测这一难度很大的前沿科学。他重新操起 30 多年前学士论文《地震预测》的旧业,着手研究天灾预测工作。 “ 文革 ” 开始,翁老被打入牛棚,任何仪器都挨不上边了,手边仅有地震发生的历史数据资料,惟一可进行研究的手段仅仅是计算。翁老利用中国古代传统算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计算,算出了我国和世界许多诸如地震、旱涝之类的重大天灾,其测程时间之远、预测数据 ( 包括时间、地点、灾害级别 ) 之精准,令西方科学界瞠目结舌, 开创了与传统物理预测地震方法不同的数学预测法。 据统计 , 他先后作过 252 次各类天灾的预测 , 实际发生的有 211 次 , 占总次数的 83.73% ,高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奠基了中国预测科学,被人们誉为一代 “ 天灾预测宗师 ”, 并被评为科学院院士。 遗憾的是,他的方法在使用中需要悟性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致使未能很好传承。其接班人在整理其遗作出书时,对很多公式也不理解,只好照抄 。他安排身后事时曾指示过,他的资料哪些可以公开发表,哪些不可以。 目前,他的理论不仅被用于天灾预测,而且在国民经济预测、股票预测中也有广泛应用。 附件中的两部著作的PDF文件就是本人从股票论坛下载来的。 . 相关链接 : 1) 谈谈预测学的发展——纪念翁文波先生逝世十周年 2004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2004年 作者: 陈国生, 翁氏理论和方法如同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一样,只有数学形式,没有物理意义的破解. 虽然能预测一些较特殊规律的自然现象,但还没有达到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去解决预测理论和方法.我们的目标是要找到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产生规律,掌握它的变化程序,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他的过去和现在,推测它的未来.也就是要正确认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问题. . 2) 预测大师——翁文波 3) 也谈地震预测 4) 纪念翁文波先生逝世十周年曁翁老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4) 5) 翁文波院士简介 著作上传 : 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 预测论基础
个人分类: 地震预测|198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之风水学
emlyn 2009-8-18 19:56
中国传统文化之风水学 中国风水学到底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在我国建筑、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这在我国大量的现存古城镇、古建筑、园林、民居及陵墓中得到印证。中国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国风水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恰是中国风水学的人与自然融合,即天地人合一的原则,排斥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并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乃至建造,才创造了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筑形式及建筑景观,因地制宜,美不胜收。 相比之下,随着国门的开放,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遍地开花,只追求具体的、单一建筑宏伟壮丽、或是追求单一形式美,或是追求功能实用,或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与地域、自然、历史条件的融合,造就了今天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城市趋同性,这将是遗害千古的罪过。 第一课--中国风水学的定义 1中国风水学的定义 对于中国风水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中国风水的评价各有差异。现摘录国内外有关中国风水研究的评述如下: 国外学者对风水的评价 国外学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对中国风水做出了许多中肯的论述,现摘人比较有影响的一些评述,供大家参考。 中国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摘自郭中端等旧)著《中国人街》(l),日本相横书房昭和1955年出版。)。 中国风水是:使生者与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查理Chatley语,摘自《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国风水是关于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遵行如下法则: ①自然的法则(ThelawsofNatu。) ②自然的数值比(TheNumericalProportionso fNature) ③自然的气息(TheBreathofNature) ④自然的外形(TheFormsandOutlinesofNat ure) l)万物都处在一个天地相应的整体关系中。以一定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运动着,由最初的混沌,产生了阴阳,进而演化出天地及一切自然事物。完整的哲学体系,制约万物的是理! 2)宇宙天体的存在和显现,时空交替、类型各异,它们能够和谐地共存,是由于处在适当的位置,有着一定的量和轨迹,使各种相互作用达到平衡,它被归结为数。地球上的自然事物也反映着数的平衡,考虑到阴阳不停的运动,这种数的平衡也是动态的。 3)遵循着理,在一定数的平衡中,推动世界形成并作为一切存在物生命过程的能量,而且释放出来相互影响的,被称作气。 4)理、数、气都不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则以其外在形象,潜在地反应着理、数和气。通过地和天的对应比较,可以发现其形,从中把握一定的理和数之下的气的作用。 风水是这样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强活力。风水是中国闻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现象,风水木乃古建筑理论之精华 分析风水,不难发现其中不少对事象因果关系的歪曲认识或处理,也明显带有巫术的气息。但更多的则是科学的总结,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自身的逻辑关系。风水理所当然地是传统建筑理论的一部分。、有风水(堪舆)也称相地,主要是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强调用直观的方法来体会其了解环境面貌,寻找具有良好生态和美感的地理环境。《风水辩》中有一段精彩的解释: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不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实际上注重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使城市、村落和住宅与自然相配合,相协调。 阳宅相法是古代风水术中有关居住建筑选址、布局处理及确定兴造时间的方法及理论。其中形法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法则偏重于确定宅内方位格局;日法用于选择吉日良辰以事兴造;此外还有符镇法为补救各法选择不利的措施。 风水术实际上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堪舆(注,即风水)为天地之学,堪天道,舆地道,涉及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天干、地支、诗经、书经、洛书、河图等,苟非博学而一贯,稍失真谛,则讹谬千里,诬世惑民;堪舆是一种文化,需学悟兼行,功德一致 风水,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实际上,风水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圣的环境理论和方位理论。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自然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水理论的宗旨是,勘查自然,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之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在自然环境、自然方位上,风水理论总结了与建筑相关的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把背山、面水、向阳看作是最好的自然方位。把适量的前低后高看作是最佳的宅院地势,重视住宅建筑中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和气口(包括门、窗)的自然方位,主张居室空间的高矮大小、室内采光的明暗程度均应适可而止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否则,把住宅建在有自然危害之地,或者把居室建成采光、通风、温度、湿度都很糟的人工环境,任凭多强壮的人,住久了也是要生病的。从环境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也是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借鉴的。在文化环境、文化方位上,风水理论则是以河图、洛书、八卦、五行等易学文化为基础,通过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图案选择等隐喻和象征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身心之和的环境追求。 中国风水者,有曰: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之说。话很抽象,但人体科学实验测量证实气功态人比普通人物理数值高出几十倍。由此证明人的环境气场确实与其心理状态有关。一个有犯罪行为的人,心态必然不好,他的周围气场也相应弱小。进而又证实,有功之人可以避邪的道理,其实不过是因为其气场强,抵制了阴气的缘故。恰似风水学中所说好气场要以德求之。中国及世界各宗教流派都强调以德为本。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在历史上,地理、阴阳、卜宅、相宅、图宅、形法、青囊、青乌、堪舆等均曾泛指中国风水学。 术数为一天文、二历谱、三五行、四蓍电、五杂占、六形法。术数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汉书艺文志》 风水学的称谓探源 风水学在中国经数千年历朝历代之沿革,其称谓没有统一,其内涵随历史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没有确切定义。在历史上,地理、阴阳、卜宅、相宅、图宅、形法、青囊、青乌、青鸟、堪舆等,均泛指风水。时至今日,风水称谓广泛流于民间,堪舆称谓在学术界认同,而其它称谓似成别名。 探析堪舆或风水的渊源沿革,正如许多专家学者考证的那样,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际或更早即已出现,见载于中国最早文献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尚书》、《诗经》等若干篇章,都是有关古代先民选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宫宅活动的史实性论述。 分析这些有关堪舆(风水)的史实记载,对照有关理论及其实践,堪舆(风水)虽因历经长期发展沿革而趋于繁复纷杂,但其宗旨即基本追求可归纳如下: 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法天地,象四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至善境界。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阴阳 最早见于《诗经》之《公刘》章,如于胥斯原,陟则在谳,复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觐于京,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度其夕阳,其中更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句,此句为后世风水称为阴阳,所典。故俗称风水师为阴阳先生。古代用木杆即圭表测日影景,以定方向及时令之方法的最早记载。 《诗经》这一美丽的史诗,历历如绘地描述了夏末时公刘率周民族由邰迁豳,勤勉勘察山川形势与水土之宜,辨方正位,规划营宅,使周之先民得以安居生息的种种活动细节。这一记载,是中国风水始行的最早描述。 后世,有关阴阳的著述颇为丰富,诸如:《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刘熙《释名》:阴者,荫也,气在内而奥阴也;阳者,扬也,气在外而发扬也。 中国祖先通过大量实践劳动,建立了阴阳这一辩证思维的哲学理论体系,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各个领域中,特别是中国中医学和风水学,几乎就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应用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地理 今天,西方人认为地理是说明:人与地的关系。(邹豹君(美)著:《地理难题答客问》)在中国古代,地理泛指今人之风水。 地理家或地师是中国古代最早行风水职能的司员。 王充《论衡自纪篇》: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唐代孔颖达疏云: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地理。 先秦祖先已悟到:人之行为应遵天道、地道,人应善用天时地利。《周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牺(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风水家认为伏羲为始祖,肇原于此。 在后续的演变过程中,知天文地理、长于地理皆指精通水文地质地理之义。在实践中,使地理术论述更趋完善。诸如《礼记月令》: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管子形势解》:上逆天道,下绝地理,故无不予时,地不生财。 中国历朝历代,均有冠称地理的风水著作。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风水 风水名称来源,一般公认语出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标准:来积上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金代兀钦仄注《青乌先生葬经》,亦有风水之称,云: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又称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像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 明代乔项《风水辨》解释风水,有云: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 明代徐善继、徐善述在《地理人子须知》中综述前人论说,谓:地理家以风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璞)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而生气何以察之?曰,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止,有水以界之,气之聚,无风以散之。故日要得水,要藏风。又曰气乃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又曰噫气惟能散生气;又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又曰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与止聚云尔。总而言之,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循名思义,风水之法无馀蕴矣。 综上风水典出及释义,风水可概括为考察山1;1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其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使其达到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技术。 汉晋时期,在阴阳,地理有关勘察选址,规划营建等论述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初具框架的风水理论体系。第一次将风水与气联系在一起,气即古时的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现,气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细无内,其外无大,充盈天地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老子》谓之气的理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 用现代的观点,气是一种力,一种场,一种波,气的存在是不断流动着的。气的本质应该是超微粒子。气是生在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1987年美国罗丝巴哈小姐著《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说道:气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认识气,便懂得风水中的全部。 风水关于气的发现,是否预示着未来将证明的一种宇宙波。场或最小构成物质呢?关于气的理论论述,是否是宇宙生成的最原始,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呢?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堪舆 堪舆,最早出自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所著《淮南子》,即《淮南鸿烈》第三卷《天文训》中,其云: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上下文之义,是谓天地运行之道,致月令有阴阳变化;有相冲克之时,也有和合之时,前者凶,后者吉。盖堪舆之义,实为天地之道。 东汉许慎曾谓:堪,天道;舆,地道,则堪舆是谓天地之道。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堪,地突也,舆,车舆也。 司马迁《史记》中,有《日者列传》(第六十七),言及其时卜筮者流有堪舆家。东汉初,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中,始见载堪舆理论专著,有谓《堪舆金匮》十四卷,与言阴阳五行,时令日辰,灾应诸书同列五行家类,为当时数术六种之一。班固评五行家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乱。又在《数术略》末总论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堪舆术在汉、唐极盛一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断有专家学士丰富完善,其中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唐)吕才出自《堪舆经》的五姓之说,即五音姓利之说,言五姓者,宫、商、角、徵、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唐)贾公彦疏引《周礼》和《问占梦注》,可知堪舆。 建除十二辰之说,十二辰,即将周天配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分为十二等份,划分方向则与十二次相反,以北斗星斗柄旋指十二辰,序称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以定日辰吉凶之说。即建除十二辰,简称建除。 汉。唐以来,堪舆除师法前人风水的勘察山川地势,阴阳五行,辨方正位之外,又容星象、占家、时辰吉凶诸说。法天地,象四时注重天、地、人诸多神秘契合关系。 在汉、唐之际,认识到天、地、人应为一合谐整体,此时中国风水走到天、地、人合和的人类追求的至高境界。随着星象学的发展,人已不仅论地,论天成为了一种当时科技的追求。中国风水逐渐融汇当时的最新科技成果。 由此,也可证明中国风水在历史演变中,是随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同步发展的。 至此,中国风水也引来了无数争议,司马迁在《史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第十,王充在《论衡法术篇》等均有质疑,由此,中国风水逐渐分为形式派和理气派二大派别。由此又称以形势为法的风水师为形家。 但是,正是堪舆家在他们探究宇宙万物内在机理的长期职业活动中,由原始的用于占卜的堪舆拭盘,即司马迁所谓旋式正綦者,而直接经由后世堪舆家的探索、完善,引出了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发现和发明,即指南针的发明和磁偏角的发现,这是堪舆家的伟大科学贡献。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青囊 青囊,典出《晋书郭噗传》,谓郭噗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 在《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中,其序概括了青囊含义青囊内传,海角秘文,浮黎正统,镇世鳌极,八卦八门,六甲天书。始青之下,囊万象。 由前所述,《青囊》为堪舆的一本秘传著作,流传影响甚广,故后世将青囊为堪舆或风水代名词。如唐代陈子昂《陈伯王集》中《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诗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 青乌和青鸟 青鸟为古代专司相冢、相墓的一代著名堪舆家青乌子,以人名隐指风水。历史上有说青乌子为黄帝时人,见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昔黄帝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载《轩辕本纪》:黄帝始画野分州,有青乌子,能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也有说青乌子为秦人,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秦有青乌子,著《青乌经》。亦有说青乌子为商周时人。 唐代,青乌子已颇有名声,刘禹锡《刘梦得集》之《河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三》: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柳宗元《柳先生集》中《伯祖批赵郡李夫人墓志铭》: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返此。子孙万代承灵址,谁之言者青乌子。 青乌子传有经后世整理《四库全书》辑人的《青乌先生葬经》。据史考证,今传精乌先生葬经》已非古本青乌子《相冢书》或《葬书》,古本青乌子书已失传。 由前所述,自青乌子始,堪舆或称风水已逐渐专业分工分成两大分支:即阳宅堪舆家,(专门从事活人择地、择居相宅及规划营建等),阴宅堪舆家(即专门从事死人择地,择墓,相家及规划营建等)。 另外,关于青鸟的说法争议很多,一般认为青鸟氏是古代记时的天文历法之官,属于上究天文的一种官。如《左传昭公十七年》的记载中所言的少吴之国,以百鸟名百官,其中青鸟氏,司启也。上推远古,如《山海经》中青鸟为西王母的使臣。又如汉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日:'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洒扫以待之。'故后人常将青鸟比作传递信息的使者。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青乌和青鸟 王青鸟为古代专司相冢、相墓的一代著名堪舆家青乌子,以人名隐指风水。历史上有说青乌子为黄帝时人,见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昔黄帝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载《轩辕本纪》:黄帝始画野分州,有青乌子,能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也有说青乌子为秦人,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秦有青乌子,著《青乌经》。亦有说青乌子为商周时人。 唐代,青乌子已颇有名声,刘禹锡《刘梦得集》之《河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三》: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柳宗元《柳先生集》中《伯祖批赵郡李夫人墓志铭》: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返此。子孙万代承灵址,谁之言者青乌子。 青乌子传有经后世整理《四库全书》辑人的《青乌先生葬经》。据史考证,今传精乌先生葬经》已非古本青乌子《相冢书》或《葬书》,古本青乌子书已失传。 由前所述,自青乌子始,堪舆或称风水已逐渐专业分工分成两大分支:即阳宅堪舆家,(专门从事活人择地、择居相宅及规划营建等),阴宅堪舆家(即专门从事死人择地,择墓,相家及规划营建等)。 另外,关于青鸟的说法争议很多,一般认为青鸟氏是古代记时的天文历法之官,属于上究天文的一种官。如《左传昭公十七年》的记载中所言的少吴之国,以百鸟名百官,其中青鸟氏,司启也。上推远古,如《山海经》中青鸟为西王母的使臣。又如汉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日:'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洒扫以待之。'故后人常将青鸟比作传递信息的使者。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二课中国风水学的称谓 卜宅相宅图宅 卜宅,最早见利尚书召诰》。太保(按,姬爽)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是说周克商后于洛河之阳选址营建洛邑之事。殷墟出土甲骨文记载当时已有卜宅之文,贞:作大邑于唐土(金611);乙卯卜,争贞:王作邑,帝若,我从之唐(乙570); 庚午卜,丙贞:王易作邑,在兹,帝若(丙86)等等。此时之卜,为考察,选择之意,并非单指占卜。 卜宅为择地而居,当如汉刘熙《释名》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之意。后世衍义,又有卜邻、卜居、卜筑、卜宇、卜地等语。 卜邻一语出自《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意为选择良邻而居,历史上有孟母三迁典故。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杜甫《寄赞上人》诗句) 卜居一语出自《史记周本纪》载,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说苑至公》昔周成王之卜居成周也,周公卜居曲阜。卜居与卜宅同义。访字北山阿,卜居西野外。(《艺术文类聚》载南齐萧子良《行宅》诗句) 卜筑,如《梁书刘讦传》曾与族兄刘歌听讲于钟山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洞,有终焉之志。伊人卜筑自出深,桂巷杉篱不可寻。(唐代李商隐诗句)卜筑意同卜居。 卜宇,如《艺文类聚》载南朝梁任肪《齐司空曲江公行状》:爱乃卜宇金陵,索带林壑。卜宇意同卜宅。 卜食,如《隋书高祖纪》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这里的卜食已非如魏晋作伪的汉孔安国《尚书传》释卜食为卜必先墨画龟,然后灼之,兆顺,食墨。说卜食用墨画于龟壳,灼烤后,裂纹正好食去墨道,乃为吉利,是占卜之术。前述卜食是说,民以食为天,则择土肥水美之地,以长久居民,使服用相食,乃国家长盛之本。(配图2-2所示) 相宅一语典出,乃《尚书召浩》: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又云惟太保(按,即召公)先周公相宅。《尚书洛浩》载述同一事件,云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由相宅衍义,亦有相地、相土、相墓之说。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周敬王六年,伍子胥为吴王阖闾谋建国都,始相土尝水,尔后象法天地,以筑大城,是为阖闾城,即今之苏州。 图宅,是在汉代以后,随着图谶,图纬的盛行而在风水中渐为引用。所谓图,指河图;谶即预言,纬乃与谶一样,为预言解经隐语。由于谶、纬之术有图、有书,故其名为图谶。图纬或总称图书。 王充《论衡浩术篇》所引的《图宅术》和盂康《图宅书》,为堪舆家所宗之术。此后,图宅一语,流传为看风水,相宅相墓的别称之一。 第三课中国风水学的相关现代学科 中国风水学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及其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分析人类居住选址、规划、营造的一门实用技术,俗称相地术。那么,随着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是否也有与中国古人相近似的对天地人的认识及其科学技术呢? 以往西方科学研究人的不考虑人以外的环境,而研究客观自然环境的却又忽视了人类自己。然而,随着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纵深发展以及互相渗透,逐渐出现了横跨两个学科之间的所谓边缘学科。由学科分裂,再次走向交叉综合,出现了诸如人文地理学,人生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等。终于回归到中国风水天地人合一的道路上来。这便是今天风水热的由来。风水也就非中国独有了。 人文地理学 所谓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运用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和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将人类创造于地表的文化景观称为人文现象。它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地理科学的两大支柱。 人文地理学采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种现象的因果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认为自然决定人类历史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十九世纪),被称为人文地理学的鼻祖。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是公认环境决定论的创立者,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由环境主宰着人的活动、发展和分布。 人生地理学 人生地理学突破人文地理学的环境决定论,提出了人地相关论。人生地理学认为:自然为人类居住规定了界线并提供了可能性,但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因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这颇似中国风水的天人感应论。 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瞩十世纪)及其学生白吕纳于1910年出版了《人文地理学》一书。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地理学研究中,自然与人的统一性,在国际学术界再次得到确认,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的观点。这又颇似中国风水的天地人合一论。 人生地理学的人地相关论认为:人口潜力与重力场有共同性;经济发展曲线与人口增长曲线同数学的生物生长曲线和分布曲线极为相似;人口移动态势可用万有引力加以说明;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具有同型。经济系统的信息传递与物理学中的热力第二定律相关;人生地理学的人类及其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相关的论断,证实了中国风水常把人类健康和发财相提并论,叫做人财两旺的合理性。 人生地理学在近年的发展中,又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地理学中的系统空间;发现一切系统都具有共同的抽象特征。英国乔莱哈格特及哈维;曾先后于1967年、1969年发展运用模式与计量研究地理学的论著《地理学中的模式》和《地理学中的解释》,这些研究说明了数学模式能说明自然规律。 由人生地理学不断扩散,形成了地理学与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诸如: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等。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的新学科。它研究不同阶级、阶层,不同人对各种地理环境所作出的行为和决策。具体地说,它着重研究人的主观因素。诸如心理状态、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影响地理环境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行为地理学认为:所有影响人作出决策和行动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人在空间中的行为不是没有约束的,而受到个人本身及社会因素的种种影响。 心理场理论 心理场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心理学史上,将之归在完形心理学范畴。研究场的鼻祖是德国人勒温(Kuriewin890-1947)。 勒温将心理场定义为心理生活空间(PaychologicalLife Space)即综合可能事件的全体。这包括三个因素: ①准物理事实,即人类心目中的自然环境; ②准社会事实,即人类心目中的社会环境; ③准概念事实,即人类思想概念与现实的差异。 这里的准即非真正实物,只是主观感受,这就区别了现实和心理两种不同概念。勒温采用数学、物理学以及拓扑几何学的方法描绘了心理场的特征,按拓扑学的概念,心理场为没有大小尺寸。没有固定形状的无限柔软的塑性体,如此规定的空间名为形势几何学(拓扑几何学)的空间,申言之,即为不用测量而加以规定的数学关系;在形势几何学的空间之内,没有距离的规定,据形势几何学的观点,一滴水完全和地球相等,一个立方体和一个球体也无可区别。他用数学中的约旦曲线直观地将心理场表现出来。 与心理场对应的是物理场(环境空间)共处于一个大系统中,优美的环境空间应该是心理空间的物化体现。这不正是中国风水中所追寻的气'与形的关系吗? 关于中国风水中的气,即精、元,论述颇为丰富。《张子正蒙注太和》说:物各为一物,而神气之往来于虚者,原通于氤氲之气,故施者不各施,受者乐其受,所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琥珀拾芥,磁石引铁,不知其所以然而感。老子称气为其细无内,其 外无大,充盈天地;《庄子外篇》:气变则有形,形变而有生等等。 在西方,判定中国风水中气的自然科学含义的工作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1676-1716年)开始,他提出了'气即以太的见解。气,在我们这里可以称之为'以太',因为物质最初完全是流动的,毫无硬度,无间断、无终止,不能分两部分。这是人们所想象的最稀薄的物体。(摘自《致雷蒙德的信:论中国哲学》) 李约瑟引证《吕氏春秋精道》后,在他的著作《ScienceandCiviliZationin China4Sect》中说:在古代中国关于物理世界的构思中,连续性波和循环是占优势地位的。在这里,'精'有时差不多可以翻译成为辐射能。 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何祚庥对气作出了更趋科学的评述:自然科学里的'以太',只能作为传递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一种假想的介质而存在,'以太'和实物仿佛是隔绝的,但张载和王夫之认为'气'和'形'是相互转化的。因而他们所提出的'气'与其说接近以太,不如说更接近现代科学所说的场。(摘自何祚庥《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 灌耕编译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提到:在中国哲学中,气明确表达了场的思想。 至此,西方人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在这方面是如此地领先于西方人,以致我们差不多可以冒险地猜测;如果社会条件有利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国人可能首先通过磁学和电学的研究,先期转到场物理,而不必经过撞球式的阶段了。(摘自李约瑟,《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 医学地理学 医学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医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新兴边缘科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具有地区特征的公害病的研究。 医学地理学最早是由于对某些具有地区性特征的疾病调查研究而开展起来的。例如,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等疾病都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病区分布很有规律,病区中环境化学元素异常。找到了病因,然后才有可能控制病源,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当前,医学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已大大拓宽,主要包括:疾病地理学、健康地理学、环境医学、医学地理制图等几个分支研究领域。 l)疾病地理学。疾病地理学是医学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包括: ①与环境生物因素有关的疾病地理,如血吸虫地理、疟疾地理、丝虫病地理、黑热病地理等。 ②与环境化学因素有关的疾病地理,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都属于碘缺乏症;而当饮水中含氟量超过1毫克/升时,会引起地方性氟中毒。 ③与环境物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地理,如医疗气象地理、高原疾病地理、海洋疾病地理、热带疾病地理等。 ④病因复杂的疾病地理,如恶性肿瘤的人群分布和地区分布呈现鲜明的地理区域性特征,中国每年因胃癌而死亡者有十六万人,高死亡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和沿海各省,并有聚集性发病现象。调查认为,食物中的亚硝胺类、霉菌污染、家族史等都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各胃癌高发区的危险因素并不相同,更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健康地理学。健康地理学是医学地理学领域中一个新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研究生命现象或过程的空间模式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它包括长寿地理、保健地理、营养地理、疗养地理等。根据研究,在山区疗养地,有利于高血压、胃溃疡、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系统等慢性病的疗养;而在海边的疗养地,有利于肺病、贫血、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恢复。1986年,国际自然医学会就确定四个人类长寿区:巴基斯坦的洪萨、前苏联的格鲁吉亚、南美的厄瓜多尔和中国的新疆。由于人类的居住区内存在着对人类最适宜到最不利的各种环境条件,如何为人类最优控制和综合改进环境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正是医学地理学评价的目的。 3)环境医学。环境医学主要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由于人类活动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已造成无数公害。正因为如此,环境污染当然也成了医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4)医学地理制图。反映医学地理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医学地理制图。一幅好的医学地理图具有直观性、综合性、整体性、精确性等特点,可以直观地表达疾病流行和健康状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构成医学地理的主要内容,从而有助于对疾病进行时空变化的逻辑思考和动态研究。 如今,医学地理学研究方兴未艾,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规律,疾病发生、流行和健康状况变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且还涉及具有地理学特色的医疗保健机构的设施的合理配置和医学地理区划。这一新兴的学科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除上之外,在医学界,如环境医学、医疗气象学等,也注意到学科交叉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天文、气象及地质、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据科学统计证明,一个人出生时的天文气象等环境条件,对于此人一生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影响;至于这些环境因素对于住居及住者的命运有何作用和如何作用的,现代科学也不能作出明确的解释。(参见夏廉博著《人类生物气象学》) 在八十年代末期,美国又兴起宇宙气场养生学,其主要思想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气场是否相符合会影响人的健康、情绪,进而影响到事业的兴衰。这是钢筋混凝土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解决了人类居住问题的同时,忽略了人与自然因素造成的反思。 与宇宙气场养生学类似的生态气场优选学,环境气场优选学等相继在国外出现。由此提出了生态建筑、生物住宅。文明建筑等等。 综上所述,广义上的中国风水学已非中国独有。与中国风水学理论相近似的各类学科相继崛起,正在探索天地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风水虽经千百年的经验及实践积累,在定性上悟出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感应关系,但其奥秘尚未全部揭开,还有待科学的最后考验和定论。 环境心理学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门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从人文地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立场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性格、感觉、情绪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其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改造环境的主动状态以及环境对改造的接受状态;二是对环境的认识型和行动进行改造 行为型的分析。 一种观点,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认为只有环境影响才对身心发展起作用。心理学家卢因把行为和影响因素归纳为一个公式:即行为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微观行为是由环境的各个因素引起的;而宏观行为则是由环境整体引起的。 人为了适应环境而行动,首先就要了解环境,于是提出了环境知觉问题。而环境知觉是否充分,取决于感觉能力。这颇似中国风水中所说的:人对气场的感知,即气感。 环境心理学将环境划分为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象征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构筑环境。对于自然环境,主要考虑人的行为空间、气象、风土等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分析人的性格差异。对于构筑环境,即人工环境,主要考虑与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住房建筑问题。这便是中国风水千百年来的一再论证的环境气场。 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象征环境,是从美学立场出发,考察环境中所包含的一切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作为一种象征,如何对人类起作用,以及人类如何对环境起作用的过程。中国风水中的寻龙象征传统建筑中的图腾取象及室内屏风、中堂等装饰证明了这种象征环境的实际意义。
个人分类: 风水杂谈|6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狼图腾》四问
lvnaiji 2009-6-24 20:59
在 金融危机之危与机全球产业链与功能耦合的视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041 与续:金融危机之危与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199 中,笔者引用了《狼图腾》中的事例。《狼图腾》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技术哲学的素材。此文系笔者在3年前写成,其中的观点或许尚可一阅。在文学作品与科技哲学的碰撞中,也可能既为文学评论提供新的视角,也为科技哲学提供新的研究领域。所谓四问,分别是:《狼图腾》是 科学发展观的样板 ? 乘着吉普车的特等射手如何与狼天人合一? 狼性还是羊性?以及 传统,还是后现代? 一、《狼图腾》是科学发展观的样板? 草原及生活在草原上的各种生命,人和狗、狼、驯养的牲畜、老鼠、旱獭、黄羊、野兔和草原,彼此间构成相互耦合的系统。例如黄羊吃草,其本身成为人与狼的食物;狼吃旱獭、黄羊、野兔,捕杀人豢养的马和绵羊,同时又被人捕杀;如此等等。真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每一个环节都要把自己的能耐发挥到极致方能生存,与此同时也就维系和强化了整个链条。 每一个环节的能耐不是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它们既互相利用,又彼此制约。要是那一只黄羊或旱獭自行其事,不仅不能在草原上生存,而且也为自己的族群所不容。被陈阵收养的小狼即使未被拔掉牙齿也不能回归自然。由于没有在狼窝中滚大而失去了语言功能,面对父母的深情呼唤,小狼自说自话而被族群遗弃。既回不去,又不愿被驯养而进入如狗这样的世界,因无所适从而终结生命。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最终也是这样的命运。在所有的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草原,草原直接或间接地养育了在它之上生存的一切生命,从人一直到最令人生厌的草原蚊。正如老牧民毕利格说, 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人与其他动物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 在草原上, 同样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和狼之间构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关系,人既要遏制狼与之竞争的一面,又要保护后者与人合作的一面。 人与狼之间紧密的相互嵌入,构成了塑造和被塑造的关系。既有人对狼的敬畏;也有狼对人,特别是对人的原始的技术产品如铁蹬碰撞之声和套马索的畏惧。原始天人合一就是特定的人如游牧民族对于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如草原和狼的深深嵌入,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特定的联系方式,竞争与合作方式,以及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条件下的生活样式。 这样的关系越是牢固,越是特异,对其中各方的束缚也越严格。人和狼的功能在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彼此间以及对草原的依赖也就难以割舍,并尽力保护对它 / 他来说生死攸关的环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草原狼对黄羊和旱獭的习性,对风向和雪原的捻熟,头狼的经验和威严,以及狼群严密的组织和彼此间的沟通,等等;正是对人、黄羊等的高度适应造就了狼和狼群的结构,由此发挥出这般功能,成为仅次于人的草原霸主。狼向往自由,拒绝一切束缚,不过它真是自由的吗?狼受到草原和草原上各种生命的深刻制约,其功能高度特异。 人本应以及可以自由选择,这正是人超越动物之处,然而在草原上,人却受到制约,特别是因受到狼的严重制约而失去自由选择的权利。作家张抗抗认为,《狼图腾》透露出朴素的科学发展观,对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深刻的参考价值。她可能没有看到,面对亘古不变的草原 , 小说的主人公陈阵每天总有苏武牧羊那种孤独苍凉,人如荒草的感觉,挥之不去,侵入膏肓。陈阵常常觉得自己老了,很老了,比苏武还要老。千万年的草原一点都没变,人还在原始游牧,还在与狼争食,争得那样残酷,那样难分胜负。如果那天在草原晨雾中,手持节杖的苏武,或是披着兽皮的猿人向他走来,他都不会吃惊。额仑草原的时间是化石钟,没有分秒点滴漏出。陈阵陷入沉思。难道万年草原保持原貌,停滞不前,草原民族一直难以发展成大民族,也与狼有关?草原狼搅得草原人晨昏颠倒,寝食不安,拖垮了一家又一家,一代又一代的女人。至少狼群的进攻,给牧场每年造成的损失,使牧业和人业无法原始积累,给人畜始终停留在简单再生产水平,维持原状和原始,腾不出人力和财力去开发贸易、商业、农业,更不要说工业了。而游牧,大地母亲是舒服了 ,可孩子呢?定居,城市是文明之舟;游牧则挡住了人前进的步伐。是狼剥夺了人自由选择的权利,狼强迫人与之彼此嵌入,使人沦为与狼共舞,与狼为伍。《狼图腾》作为环境文学是可取的,草原上未必发展工业,人也不是中心,但毕竟应摆正人在其中的位置。《狼图腾》所描绘的难道就是人所企盼的景象?此情此景真的协调吗?协调的目的是发展。在这样的协调中人能得到发展吗?《狼图腾》是科学发展观的样板? 二、乘着吉普车的特等射手如何与狼天人合一? 小说的后面部分是城里人、军人和民工等对草原的大举入侵和对草原致命的破坏。吉普车和特等射手围猎的段落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其威力完全超出陈阵和额仑草原狼的想象,不到一小时,头狼和主力就被干掉。它们可能从未遭到过如此快速致命的打击。剩余的逃出边界一定不会再回来了。草原上狼的神话在先进的科技装备面前统统飞不起来了。作者和(或许所有的)评论者都对此持否定立场,然而问题不止于此。 首先,否定是否就意味着维持原始的面貌,由维系游牧文化来保护草原?我们已经看到草原文化的停滞。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文明的积累,只有人与自然原始的契合、嵌入。天不变,道亦不变。狼不变,人亦不变。一旦狼被斩尽杀绝,一个民族的图腾被毁灭,这个民族的精神可能也就被扼杀。然而,随着人类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建立于人工自然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马克思),而不是自然界的基础上,人因此也就越来越超越自然界,远离自然界。人由与 狼、牲畜、老鼠、旱獭、黄羊 等的耦合到与吉普车、狙击步枪,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耦合,并在耦合中形成新的社会组织和新的性情。陈阵也好,巴图也好,巴图的后代也好,不可能永远循着祖先的足迹。草原不可能由维系游牧文化来加以保护。固然,人需要一再回到自然之中,需要寻根,在自然中汲取力量和灵感,但这不是基于生理和生存的需要,而只是审美和情感之需。 其次,随着人越来越超越自然界,狼却没有。人生而没有任何特殊的能力,没有鹰的双翅和狼的利牙,在生物链上没有明确的位置,生存机会不确定,却拥有潜在的一切可能。人必然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属性。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性。人的本性就在于他没有本性。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不确定,虚无。普罗米修斯盗火把人的本质与技术联系在一起。技术是人的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城市的动物,以及人是理性的动物,等等,从根本上说,人是技术的动物。从套马索到吉普车与狙击步枪,这就是人从根本上超越狼的原因 。为此,狼是否也应为自己设立一个人图腾?如果它真是如此神奇的话。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一边是拥有日益完善的技术而越来越超越自然的人,另一边是基本上停留于原有系统中的狼,至多领略到铁蹬碰撞之声和套马索的威力,还有 老鼠、旱獭、黄羊 等。两边的力量是如此的不对称,而且越来越不对称。对于驾驶员老刘、徐参谋和特等射手来说,如此的小菜一碟,又如何能感受到狼的力量和强悍?或许根本都没有与狼过招,甚至与狼犀利的目光对视的机会。由此能学到狼的性格,领略腾格里的意愿吗?因而也就不可能达到如陈阵这样的体验和深度。就此而言,《狼图腾》中最大的宝藏就是作者亲身的触及灵魂的体验。后人和他人恐怕再也不可能有这般的天人合一之感了。对于另一边来说,或许狗和绵羊的命运才是狼们的归宿。发人深省的是,古往今来,在人不断超越自然之时,只有包括狗在内驯养的牲畜才得以始终与人协调一致,由野生到驯养再到宠物。这似乎揭示了一个秘密,只有驯养,方能一致,合一。作为狼图腾对立面的藏獒就是典型。君不见,那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野兽即使如狼这样自由者,实际上也是在保护之中!保护,说到底只不过是比较宽松的驯养而已。可是,难道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天人合一?现代人既不可能体验游牧民族这般的天人合一,也未必希望与被保护者天人合一,那么,现代人究竟追求什么样的天人合一? 三、狼性还是羊性? 小说中备受争议的是狼性和羊性,作者以此代表传统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是,各民族在远古时期由于特定的自然生存环境而逐步形成了各异的生活样式,如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传统文化直接建立于自然界的基础之上,表明自然对人的制约。天人合一,物我不分,崇拜各自的图腾。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去看,图腾现象不过是人类初生时期的一种蒙昧表现。由此可以把传统文化称为 自然文化 (请见: 论科学与文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198 ;科学的代价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913 ),人类尚未从自然界的母腹中分离出来。自然界中千差万别的大山、河流、海洋、平原、湖泊成为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同一民族的个人拥有同一个生存空间。各民族正是从这些不同的源泉中形成对世界的特殊认识,采用特定的思维方式,并且从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特殊的生灵,或狼或羊或虎或象,由曾经发生过的特定的与自然之间的事件,如陈阵亲身经历或目睹的人狼大战、狼羊和狼马大战等,提取对他们的生存至关重要的意义,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正是这种各具特色的根源系统使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化归的独特性,对农耕还是草原民族都是如此。于是,就各民族来说,形形色色的传统文化并无所谓优劣之分,最适合于自己居住、生活、劳作和繁衍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的文化就是最好的文化。 无疑,各民族的文化和图腾所对应的或狼或羊或虎或象,其天性各有所长,各民族取长补短是题中应有之意。问题是,其一,不仅狼和羊,万类霜天皆有可取之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还有松树的风格,昆仑山上一颗草,当然还有藏獒,甚至无生命的石灰石(如于谦的石灰吟)。取得尽吗?其二,又有谁说得清楚,狼或羊究竟有什么性情,说出来,又会得到多少赞同?首先,所提炼的狼或羊的性情是属于个人或氏族、部落的嵌入的编码知识( 编码知识 和隐性知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942 ),带有浓厚的地域甚至个人因素,往往见仁见智,其典型是传说。这种情况在蒙古民族等的口传文化中更为典型。没有同样经历的其他民族很难有此体验而不会完全认同 。其次,这些性情带有或多或少主观、拟人色彩,往往用比喻、格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今天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上还可见到这一特点。诚然,《狼图腾》提供了狼看待羊的独特视野,给农耕民族以极大的震撼。小说中对狼和其他动物的描写,尤其是头狼、母狼召唤小狼的段落,真是感人肺腑。然而激情必然消退,在燃烧之后的岁月便只能期待下一本《狼图腾》。可是,还会有下一本吗 ? 既然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两种传统之间并没有共同的平台,于是狼性与羊性间的争议也就不足为奇,同时也就不再必要了。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 各自的文化都难以穿透其他文明的壁垒。这是因为他们依然嵌入于特定的自然历史背景,只有最具普遍性的知识方能穿透各种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性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基础。 只有现代性方能不带偏见地完成对各种传统的批判,为各种传统的沟通构建统一的平台,并为传统的延续提供共同的基础。 笔者同意作者关于农耕文化的大部分分析。 在世界历史上,自由从来是弱者的灾难,独立一直是顺民的畏途 ,这样的观点至今仍可见诸于成龙关于中国人是需要管的这样的言论中 。 千年的儒家文化,使大多数人匍匐于帝王的脚下,期待清官的降临;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使国人畏惧权力的淫威,即使狼性的代表毕利格老人,也不是拥有权力的包顺贵的对手。面对权力,毕利格的狼性安在?因此,当代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启蒙,用理性让自己摆脱被监护、禁锢和遮蔽的状态,这就是人的现代化。 四、传统,还是后现代? 在对小说的争论中,人们对作者本人备感兴趣:生态或环保主义者、传统的批评者,甚或一个被草原文明征服的汉族知识分子。 无疑,姜戎呼唤保护生态,批判传统,问题是站在什么视角,上文已作了分析。姜戎或陈阵当然远高于游牧民族。牧民对草原和生态的认识停留于经验的水平,毕利格老人达到相当的高度,即使如此,这些知识随着他的天葬而烟消云散。游牧民族的知识还大量假借腾格里的名义。凡是他们觉得不能更改,受到过报复(恩格斯)的事件,在牧民看来便是违背腾格里意愿的报应,使之变得神秘进而神圣,成为某种原始宗教。腾格里知道一切,腾格里主宰一切。对事件和过程只能顶礼膜拜,而研究则是亵渎宗教情感,亵渎神灵。但从北京来的知青陈阵接受过基本科学训练,他清楚地知道,狼的行踪如此神出鬼没,如果不亲手养一条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狼,他对狼的认识只能停留于虚无玄妙的民间故事、或一般人的认识水平,甚至汉族仇视狼仇恨狼的民族偏见之上。怀着对深奥玄妙的狼课题的痴迷,陈阵终于掏到小狼,在而后的观察中逐步比牧民更多地了解狼的习性。同时也发现,他和杨克的科学研究,一开始就碰上了研究条件不科学的致命问题,也许这个科学实验早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陈阵对小狼的观察和实验得罪了绝大部分牧民,这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陈阵后来又冒着风险燃烧狼粪,发现狼烟是用狼粪烧出来的权威和流行的说法,纯属胡说八道欺人之谈,而陈阵偶尔对游牧文化的反思更体现了他高过在这片草原上生活了几千年的游牧民族。遗憾的是,作者本人并未看到这一点,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越来越深地与狼的相互嵌入时退回到原始的天人合一。在感受自然、敬畏自然,学习狼性之时一再地崇拜和自责,甚至与牧民一样把一切都归之于腾格里。 作者还借陈阵之口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合格和理性的科研人员,幻想和情感常常使他痛恨科研。小狼不是供医用解剖的小白鼠,而是他的一个朋友 和 老师。其实,作者在就狼性和羊性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比较和历史分析时不乏理性,但在直面给他深刻影响的草原和狼群,特别是亲手喂养的小狼时,情感因素便每每占了上风。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其结果是,在小说里情感中夹杂着理性,而在理性分析时又多有非理性的跳跃、隐喻和类比,以及情感的抒发甚至发泄。这也正是本书在写作风格上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是叙还是议?是情还是理?是小说还是学术?以及是沉浸于当年真切的感受,还是多年后的反思?作者游弋于二者之间。实际上,就是在被作者自己冠以理性探掘的最后部分,也依然是在理性与情感(这种情感存在于与作者同样怀有深切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中)间跳跃。 对草原的了解,对狼的了解,都必须建立于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随着人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深入,人对自然的恐惧与敬畏也就让位于好奇与探究。人对图腾、对特定自然全方位的、浑然一体的顶礼膜拜渐次分化。随着关于狼和草原的知识日益增加,自然便日渐祛魅。小狼在吃下金花鼠前所做的复杂仪式,让陈阵破译了牧民们不得其解的狼群划圈之谜,进而指向原始宗教的渊源。固然,理性地认识狼和草原并非终点,在这之后,是人怀着对狼、草原和万物之情之爱来对待它们,然而这种情爱是建立于理性的基础上,是由现代走向后现代。但在作者那里,我们看到的却是由科学认识一步步后退,是理性的消逝和腾格里的凸现。陈阵发现自己驻足仰望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已将自己置于图腾之下,站在景仰的位置上了。草原精神和信仰像空气一样地包围着你,只要你有灵魂的焦虑和渴望,你就能感知。于是,陈阵在景仰之际,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一个被草原文明征服的汉族知识分子。 作者走进了现代,在反思中又频频回首,只不过他回首的不是本民族,而是草原民族,并以此反省汉族的传统。他的回首也不是以现代性来批判传统,而是以一种传统来批判另一种传统。当然,这也是一种视角。 引自 刘书润, 评《狼图腾》给予我们无限怀念的书, 中安网 , 2005-06-24 15:05 。书评中 用了一段广为流传的对话。妈妈在回答孩子问蒙古人为什么总是不停地搬家时说: 孩子,我们要是固定一地,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地搬迁,就像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会舒服,你给妈妈上下不停的捶背,妈妈就感到舒服。假如固定在一处,合并成一捶,妈妈会怎样? 顺便指出,如果说草原民族因狼的制约而未能超越,那么可以自由选择的农耕民族做到了,并因此超越了狼。 好些人在津津有味看完《狼图腾》后喜欢说: 咱们互相讲几个有趣的故事吧。 姜戎觉得这么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成了这些人消遣的对象。对此颇有抵触情绪。他们实际上并不理解我的感受。姜戎的这番表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姜戎说,我觉得我所掌握的资料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以后也不可再生。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614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zhangqq 2009-6-23 14:21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从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念谈起 在美国获得教育学博士的黄全愈先生,近年来大陆出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家庭》、《家庭教育在美国》、《玩教育在美国》等一批著作,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校、家庭教育,作了一个全方位的检视,发表了很多看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在人人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下,黄全愈博士的观点鲜明、具体,切中要害,尤其是参照美国的教育体制和观念,结合自己孩子在美国上学的直接经验、教训,显得言之有物、有理有据,令人耳目一新。正因为如此,黄博士的著作,以及他近期在大陆各地的演讲,引起人们特别是家长、教师和有关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和热情,犹如平地上刮起一股飓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非常赞赏黄全愈博士关于中国教育很多意见和看法,他强调要针对孩子特点进行教育,包括玩教育;强调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大人不要过多干涉;强调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允许孩子提问题、甚至是希奇古怪的问题;并对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提出批评,等等。这些看法和意见都是很中肯、很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其实,冰心老人晚年给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题词是: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表达的也是同样的观念,即尊重孩子的特点,而不是压制孩子的特点,不要使他们失去童趣,培养出一个健康的人格,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引起我深入思考的主要是黄全愈博士关于引导孩子的创造性,而不是训练孩子的创造性的观点。因为这个问题确实关系到中国对一流人才以及天才的培养。 中国教育究竟怎么样?中国现在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是不是有利于一流人才的培养?黄博士对此提出疑问: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能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 如果说美国教育不如中国,为什么美国的科技发达,中国的科技落后?为什么美国学者赢得的诺贝尔奖最多,而中国无任何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我认为,鉴于中国教育的具体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点:要判断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只能是在终点,而不是在起点!也就是说,在肯定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能击败众多对手而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奖杯或金牌下的阴影。 在黄博士看来,天才的创造性是不可能训练出来的,而是引导、培养出来的。而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就在这里。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对教的理解,与美国人对于教的理解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教实际上相当于训练,就是传道、受业、解惑,是老师向学生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如果按照一个叫米特(George Herbert Mead)的美国教授所划分的人类行为的四个区域,即直觉的、习惯的、确认的、自主的区域,则中国孩子一般过早地进入第3(确认的)区域,而不能进入第4(自主的)区域。 许多中国人过早地进入了第3区,但在第4区边缘驻足不前:这就是中国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尚无成人获诺贝尔奖地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使自主行为的第4区人的创造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成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而也成为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简单说,就是中国教育培养的孩子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怀疑和思考精神及习惯。 因此,黄博士也反对那种认为中国初等教育比美国好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有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说,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 如果我们在初级阶段只搞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我们将难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首先,我同意黄博士的说法,创造性是不可能训练出来的,而是引导、培养出来的。我也同意黄博士对于当前中国教育观念、模式和方法的批评。我同样认为,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做彻底的转变,要想自己培养出一流的科学人才,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奇迹发生! 但是,在黄博士看来,只要像美国的学校那样,引进美国老师的方法和观念,中国就可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则是我所怀疑的。 1、 我们还是从诺贝尔奖说起。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获得诺贝尔奖不是没有中国人,而是有,当然也是美籍华人,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等。但是,我们要问这些人是否都是在美国受的教育?或者他们接受的都是美国式的教育? 答曰:是,然而又不是。因为,除了朱棣文以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才在美国上学,而后在美国做研究;但是,他们的初等教育,甚至大学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那时的中国教育,按照黄博士的看法,也是把教当作训练的。就是说,这种初等教育与他们后来接受的美国的高等教育是脱节的。而且,在黄博士看来,创造力的培养需要连续性,这种脱节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因此,如何解释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在黄博士这里就成为一个问题,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悖论。 相反,我们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迄今为止的获得诺贝尔奖的5位美籍华人中,有4位是从大陆或台湾接受初等教育甚至是大学教育以后去美国的中国人,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只有朱棣文博士一人,而且还是最近1997年获得的诺贝尔奖。相比之下,后者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接受的是一套完整的美国教育,而前者初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接受的都是中国传统教育,即是一种没有连续性的、脱节的教育,因此,后者应该比前者具有更大的获奖可能性。按照黄博士说的可能性较大的获奖反而比较少,而没有可能性的却成为获奖的现实,而且还比较多。 当然,我不排除这里的偶然性。但是,在美国的中国人,至少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口也占一定的比例,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仅仅从智商的角度解释,或者从某些外部的原因,比如经济、政治等等情况来进行解释,大概不会让一个具有正常理性的人满意。 如果我们正视这个现实,那么可以推理,黄全愈博士所设想的用美国式的观念和模式来对中国孩子进行教育,当然也未必不能够培养出我们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不用美国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我们也许还会更好地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更进一步说,我们知道,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几乎遍布全世界几大洲的国家,主要在发达国家,也有像印度、巴基斯坦等这样不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绝不等同于美国的模式。尤其是像东方的亚洲国家等,在文化上与美国、西方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但是,他们的国家照样能够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因此,如果仅仅从美国的教育模式和观念,就得出一个普遍的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方法,这样的看法未免太简单!也有点天真! 2、 关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培养,我认为这里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据科学史研究者的研究和统计,现代世界上一般建国后35周年左右,就会有自己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要说欧洲、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是如此。我们也许很困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为什么还没有自己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结束文革动乱也已经26年了。一个当时10岁的小学生,现在已经36岁了,这正是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最佳年龄、黄金时光,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在这个年龄的时期创造出杰出的成果而获奖的(例如杨振宁获奖时35岁,李政道获奖时只有31岁)。我们为什么还没有产生自己的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里的问题究竟在何处? 最近还有人分析,中国现在的科学研究的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过去提高了,但是,离诺贝尔奖却更远了。杨振宁先生估计,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有望在20年内获得诺贝尔奖。很多人认为,这是他对中国大陆科学界和科学家的鼓励。实际上,中国大陆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时间还要往后推。中国大陆科学家最接近的诺贝尔奖的时候,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与牛满江等人所作的关于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领先的水平,已经引起瑞典的皇家科学院的注意,并派人作调查了解,当时就差一点,诺贝尔奖与大陆的科学家擦肩而过。可见,美籍华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而大陆的科学家就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就科学研究的条件来说,中国虽然比不上美国和欧洲、日本,但也不会比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差。至于科学家的待遇,则更是无稽之谈,没有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会由于自己的工资、住房等物质待遇这些具体问题,而放弃自己的科学研究。 这里关键的还是科学家自身的素质问题,是科学家本身有没有进行科学创造的内在条件。我们不会否认科学发现的外在条件,但是,决定的因素是内在的。一个要在科学上达到顶峰的中国科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教育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中国科学家的情况。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中国合肥。由于闭塞,杨振宁直到六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杨振宁的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后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先在厦门大学、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的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但是父亲更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杨振宁能够背诵《论语》和《孟子》。这种学习和训练,在今天的家长看来,似乎是文不对题,浪费时间。我们今天谁能够找到一个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在科学上的发展前途,让他(她)不去上一些五花八门的奥林匹克数学学校,而花大量时间去背诵《论语》和《孟子》!然而,这种训练对于杨振宁来说,可谓受益终生。 抗战期间,杨振宁的父亲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不久也进了西南联大读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包括陈省身等人。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了杨振宁,可是他要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Fermi)为师,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学。后来,杨振宁在被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Teller)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有意思的是,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李政道,1926年出生,与杨振宁年纪大致相当,都是从西南联大毕业,然后去美国留学深造,最后在科学研究中作出卓越的贡献。因此可以推断,他的启蒙教育也可能受到过传统的中国教育读四书五经。包括在中国大陆的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丁文江、竺可桢、茅以升、李四光、严济慈、牛满江、周培源等,他们的启蒙教育都是读四书五经。而那一辈人的所达到的科学高峰,至今还令现在的中国科学家们景仰。 我们看最近的一个报道: 据中新社香港七月三十一日电(蔡展翔 卢峰)首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今天呼吁中国青年勇于挑战学术权威,认为这样才能有利中国科学的全面发展。 杨振宁是出席第三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回应观众提问时作上述表示的。 杨振宁说,中国传统注重教育及伦理关系,有助青年的全面学习及发展,中国的年轻人不应只顾学习外国新科技而忘掉中国传统。但中国青年一般胆子较小、不敢挑战,应该学习西方勇于挑战权威的风气,才不致于阻碍科学上的成就。 他又说,中国青年应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不忘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把握任何发展的机会,才能获得美满的成果。 现在我们不得不谈到这个现象: 这些读四书五经进行启蒙的中国孩子,后来在科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有的后来居然获得了诺贝尔奖! 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而后来我们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却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仿佛非常荒谬,似乎背离逻辑。现实的状况也是,在中国,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位家长,能够像杨振宁的父亲那样,为了孩子将来在科学研究上的前途,居然花大力气让孩子苦读、背诵《论语》、《孟子》这样的古董。但是,让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一些必然性的东西。我们后来的科学家,在素质上所缺少的东西,与这些古董有没有关系。 3、 美国物理学家戴森(Dyson)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其实,杨振宁思维的神秘之处不仅仅在于数学。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Samios)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杨振宁的研究,在思维和方法上有一种非常美妙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是那些西方科学家所不具有的。 杨振宁也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一个非常优美和深奥的创作,它不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来的。爱因斯坦直觉地想到,物体在宇宙中受到重力的拽拉,可以看作是周围时空结构的弯曲。他用已有的黎曼几何来描述他的新理论。后来,星球发出的光线接近太阳时因重力而弯曲的实验,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一种科学发现的能力,其中,想象力无疑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如何能够获得这种能力,就会获得科学发现的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就会达到科学发现和创造的前沿和顶峰。这种能力,往往也是西方科学家所不具备的。 在科学创造的尖端和前沿,一个科学家的状态,与世界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的状态是相似的,或者说,是接近的。在体育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一般的训练,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挖掘我们自身的潜力,提高我们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能力。训练与不训练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比如说,非洲国家的黑人运动员不能像美国的黑人运动员那样创造出奥林匹克的新记录,主要是训练上的问题。但是,在人人都能够达到自身的可能的水平顶峰之后,超越出所有人的最后高度,那种能力是置根于一个人生命之中的、与本能非常接近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能够被训练出来的。 因此,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美国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多么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在白人中无论怎样也培养不了约翰逊、乔丹、刘易斯、乔伊娜、霍利菲尔德、泰森这样的运动员和拳击手;同样,黑人中可以有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但却少有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每一个杰出的运动员,几乎都经过祖父母、父母亲等几代人的过程。在一些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像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是来自音乐世家。中国过去有梨园世家、杂技世家,泥塑世家,甚至打铁、裁缝、中医等,都有家传、祖传之说。 还有一个例子。现在中国智障少年指挥家舟舟(胡一舟)身上表现出来的音乐才能,就是我所说的这种天赋的、本能的东西。舟舟的智商只有30,连一般的数数和加减法都算不清,但是,他却能够出色地指挥交响乐队。据报道,在最近的访问台湾的演出中,一次排练后,他就能够适应台湾交响乐队的排序,准确地点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声部。当长笛的声音要出来时,他自如地高举右手,五个指头准确地随着长笛颤音做出波浪般灵活的颤动,这些动作都是他自己发明的。他不懂乐理,不识乐谱,但是,他懂音乐,他对音乐的理解是最单纯、最本质、也是最本能的。他对于音乐的感受,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天赋的、遗传的。当然,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把这种天赋诱发出来了。但是,决不是这种环境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 同样,在科学的领域内,我们经过初等和高等教育以后,基本掌握了关于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在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最后冲刺过程中,要达到最高的水平,就必须有一些超人的东西表现出来。 那么,中国科学家的超人的东西素质,是在何处呢? 如果说,一个优秀运动员的产生,是与他的遗传基因相关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民族,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的产生,也必须具有来自母体祖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应该说,得到这种遗传基因中最好的人,就具备了最好的素质,也最有可能成为科学的巨人。中国科学家,无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作为个体,在整体上必须具备这样的遗传基因。也就是说,从小接受四书五经这种传统教育,对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来说,不是浪费时光,不是个人爱好,更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必备的基础教育,一种成为科学巨匠的必修课! 我们这样说,可以对于上述杰出中国科学家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作出一种自圆其说的回答。中国科学家,必须在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够达到科学创造的巅峰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后来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卓越成就的原因。 还有一篇报道我们摘录如下: 大洋网讯(2002年)5月31日,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创意的作品《物之道》和画坛大师吴冠中教授创意的作品《生之欲》左右对称地摆放在展馆门口,成为本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据《科技日报》报道,两位学者虽相隔万里,但多年以来,多次联袂策划对艺术与科学的研讨;此次,他们各自独立创意的作品,其艺术表现形式竟然像双胞胎一样,出现惊人的一致,激情与对称相互交融。他们的作品轰动了科学界和美术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6月1日下午,李政道教授与吴冠中教授,在清华同方大厦多功能厅里,携手接受了众多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李政道教授在长期艺术研究中发现,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除了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更能表达科学的内容;科学则在追求和表达真理的普遍性的同时,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科学和艺术在一定层面上是相通相联的。李政道说,他研读屈原的名篇《天问》,发现这是大诗人用诗的形式写就的宇宙学论文,屈原在2500年前就在诗中巧妙运用了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对称性原理,提出了地球是圆的,可能是个东西、南北不一样长的扁椭圆球体。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一系列观察,李政道认为: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与艺术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必须搞清楚科学与艺术为什么能结合?结合的基础是什么?它们的结合对当代科学、艺术和社会文化发展有什么意义等理论问题。长时期的思考和研究,李政道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第一,科学与艺术的本源是一致的,两者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来源于人类的智慧与创新;第二,科学与艺术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是用人类的想像、用人类的创新手法唤起人们意识里的情感,这种情感越真挚,表现的艺术就越优秀、反响就越普遍、就越能够跨越时空。科学是用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与探索;第三,科学与艺术是人类不同的文化范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它们的结合和交流符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吴冠中的作品《生之欲》,就是把宏观的人类的情感寄托在微观的蛋白基因上,将人的生命和欲望连在一起。它使我们了解,什么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产生的创意;第四,科学与艺术结合有利于科学、艺术和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为,科学可以因艺术情感的介入更富有创造性,艺术可以因吸取科学智慧而更加绚丽多彩。 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李政道先生对于屈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是有着精深研究的。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实际上,出身于任何民族的杰出科学家,都应该得到他们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的滋养。爱因斯坦对于斯宾诺莎有精熟的了解和研究,海森伯深入研究过希腊自然哲学,康德先是一个著名科学家,后来才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样,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根源大概也在这里:他们与自己的母体文化之间仍然具有深厚的联系,得到母体文化的滋养和培育,没有与母体文化断裂。 为什么后来我们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在整体上却无法攀登科学的顶峰,不能在科学发现和创造上成为巨匠,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大概在于:这些孩子与我们自己的母体文化之间出现了断裂! 现在在中国城市到处看到的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学校,以及相应的全国和各省、市、县的奥林匹克竞赛组织,他们不断进行的各种训练班和比赛,让已经为中考、高考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广大中、小学生雪上加霜,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很难说是他们这种做法,究竟是为中国培养未来的科学巨匠,还是揠苗助长、摧残人才。 4、 与科学界萎缩、退化的状况同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界也是如此,甚至文化艺术界也是这样。就整体而言,现在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分子,对于五四时代的老一辈学者,仍难望其项背。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这些当时清华研究院的导师,成了不可企及的大师和学术巨人;胡适、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闻一多、顾颉刚、翦伯赞、陈康、洪谦、宗白华、王瑶、王力等等,仍然是各学科中膜拜的偶像。历史让他们成为幸运者,后来者则反成了铺垫和陪衬。 因此,面对中国当前出现的科学、艺术、文化萎缩、无序的危机,我们必须回到文化本身来进行深刻地反思。是否可以说,我们当前的文化萎缩、失序,主要是因为它无根。这种无根的文化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根是由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文本的陌生化造成的。就是说,一代新的读书人与传统文化书面文本在整体上的隔膜和断裂,是造成我们当前文化萎缩和无序的真正根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过激的批判态度。在教育方面,人文学科中,传统文化比重极小。这种教育,加上不断地反传统文化的运动,造成了几代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隔膜。 中国大陆的科学家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蜕化,学术、文化、艺术的倒退,甚至中国社会在经济、道德、观念上目前出现的混乱、无序状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一个社会由于文化上的无根所滋生的种种表面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把我们的文化之根与创造之果链接起来。 因此,在全社会关注孩子们的素质教育的时候,我的观点是,素质教育不仅要推倒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不仅要从中国教育体制上着手进行改革,最根本的,是从观念上认识到:进行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培养一切人才的必备的第一课! 2002年6月29日于烟雨中之燕园四院 (原载《学术界》2004年第二期,有删改)
个人分类: 未分类|85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同样面对日心说和进化论,为什么中西文化有不同反应?
热度 2 lvnaiji 2009-6-14 17:40
让拉德里尔指出,科学破坏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对于所有在后来传入科学的国家来说 , 科学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必然是一异己的因素 , 必然要与传统文化发生全面的对抗 , 即使对于科学在其中萌芽的欧洲 , 同样存在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然而或许令人惊讶的是,面对同样的科学成果,孕育了科学的欧洲传统文化掀起较之后来传入国家对于科学更大的对抗,其典型当首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日心说提出前,欧洲传统文化已经有对地心说完整的诠释,或者说,地心说已经被完整地包含于传统文化之中。如所知,地心说的文化含义即人类中心说,不是现在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人类中心还是自然中心,抑或两个中心,而是指在空间上,人类位于宇宙的中心。正如后来尼采所言,在日心说提出后,人类从宇宙的中心滚向一个 x 。然而中心的位置并不舒适,上帝委派的众神在各个星球上监督人,上帝更在无上的天界。人要经过重重磨难和修炼方可升入天国(类似地,唐僧需经九九八十一难),而一不小心就会坠入脚下的地狱。地心说确定了天上地下的秩序,给人的行动套上了锁链。日心说提出后,地球不再是中心,太阳是中心。那么众神到哪里去了,又如何监督不在中心的人?更要紧的是,上帝位于何处?如果在太阳上的话,岂不是人去监督上帝了?还有,地狱呢?一切都乱套了。西欧的传统文化面对新的陈述体系,面对日心说不知所措。所以天体运行论受到传统文化如此强烈的反抗。 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甚至更大。如果人不是上帝所创造的,那么还有没有原罪?如果没有原罪,还要不要无休止的赎罪?如果不必赎罪,那么还需要教会,还需要教士吗?进化论无疑受到宗教,受到传统文化的激烈反抗。即使作为一位科学家,曾是达尔文朋友的地质学家塞治威克在给他的信中说: 读了你的著作,我感到非常痛苦。 落款是: 你以前的朋友,现在是猿的后代 。 有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地心说或日心说并不在意,类似地,阿拉伯医学家纳非首次提出血液小循环理论,同样未在阿拉伯世界引起重视。至于揭示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在中国也并未受到如在西方那样剧烈的对抗,而且受到严复等革新者们的热烈欢迎。 这样看来,似乎是孕育了科学的西方文化反而反对科学,而没有孕育科学的中国文化则坦然接受。由此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首先是,为什么? 可以提出两个理由。其一,西方传统文化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389 由人的三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以研究自然为己任的科学的发展就构成了与传统文化的直接的正面的冲突。而主要涉及人际关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参见 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人的三大关系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533 )对此就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伊斯兰教也是如此,只要不构成对教义,对穆罕默德权威的挑战,在并不在意。简言之,就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井水不犯河水。其二,西方传统文化逻辑严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就是包罗万象的体系,由本原要推出、说明一切,如土之向下,火之向上。作为文化之核心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严格地建立于陈述体系的基础之上,因而,一旦陈述体系发生更迭,必然动摇价值观和伦理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反对清晰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互渗、包容,兼容并蓄。太极图就是典型。在此意义上,可以称西方文化是阳刚文化,而中国文化是阴柔文化,面对科学知识可以随意应变,游刃有余,受科学知识体系的直接影响就较小。 其次,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西方文化真的反科学,而中国文化真的接受科学?这个问题远比第一个问题复杂,一言难尽。留给各位同仁与网友吧。
个人分类: 人文|5549 次阅读|9 个评论
对新文化运动过激言论的反思--读张祥龙《深层思想自由的消失》
陈学雷 2009-5-14 22:28
不知承蒙哪位先生的好意,我从去年开始获赠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主办的《科学文化评论》双月刊。一读之下发现这确实是一份极佳的刊物,其文章内容有新意而文笔精当,也很有可读性,颇值得推荐给科学网的博主和用户们。以最新的一期(第6卷第2期,2009年4月)为例,其内容包括 陈方正:一个传统、两次革命论现代科学的渊源与李约瑟问题 张祥龙:深层思想自由的消失新文化运动后果反思 江才健:五四九秩谈启蒙 黄小茹、樊春良、张新庆:疯牛病事件与英国科技伦理环境的变化 南星:从活力之争看莱布尼茨的力概念 何辉快:当代越南数学 华新民:朗道和他的秘密档案 附:克格勃关于朗道院士的秘密档案(摘录) 马大龙:维护科技奖励尊严,深化奖励制度改革 邬贺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邵鸿:改变行政化趋向: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梦隐:五四寻踪 前几天,武夷山先生在科学网上转载了非常精彩的《朗道的秘密档案》一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0440)。王鸿飞兄则在博客上提到他买了一本陈方正先生的《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0868 ),刚好我前几日也不约而同,买了同一本书,而《一个传统、两次革命》正出自该书作者陈方正先生,其关于李约瑟问题来源和发展的介绍与论证,极为明白晓畅,尽管对该文中对李约瑟问题(或相应的为什么科学在西方产生的问题)的最终解答,我有不同的看法,这且放在以后讨论。这里,我想先谈谈读了其中张祥龙教授《 深层思想自由的消失新文化运动后果反思》一文的感想。 前一段五四九十周年时,媒体和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纪念文章。我们国家的媒体和门户网站做这些专题的时候,尽管现在看上去似乎是百家争鸣,但都有一个上级定下的主旋律。比如今年在门户网上看到的文章,都是肯定五四的,而对所谓近年来出现的否定五四的思潮予以不点名的批评。这种千篇一律的声音,哪怕写得再好,宣讲的人再能说,也难免让听讲的大学生们昏昏欲睡( http://news.sohu.com/20090505/n263773691.shtml )。张祥龙先生的这篇大作大概就属于这些被不点名批评的对象吧。我在网上搜到了张先生的这篇文章,因较长,另发文转载(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945) 供读者参考。 张先生此文区分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尽管两者经常被作为同一件事(包括这次纪念五四也是如此): 新文化运动是以《新青年》杂志为核心而发动,其后波澜汹涌、影响深远的一场文化运动,与因中国受外国列强的欺凌、当权者媚外卖国而奋起反抗的五四运动不可同日而语。新文化运动将中国当时的贫弱归因到自家祖先,必欲从文化上全盘西化。 具体的表现,如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忍辱。民族而具如斯卑劣无耻之根性,尚有何等颜面,高谈礼教文明而不羞愧!。胡适认为: 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陈序经说西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科学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都比中国的好。鲁迅则讲: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傅斯年认为中国的家庭是万恶之源。可恨的中国的家庭,空气恶浊到了一百零一度。钱玄同称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他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方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这样的建议,得到陈独秀和胡适等人的赞同(只是不同意钱玄同还要废口头汉语,而代之以世界语的主张)。胡适写道:独秀先生主张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 钱玄同废汉字主张中那种不假思索的崇西蔑华的强烈文化立场,为新文化人士们共享。明白表示者不少,而后来的曲折表达者更多。鲁迅写道: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瞿秋白声称: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 对此,张先生的评论是,民族生存与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被完全割裂和对立。新人士们相信,民族要生存,就要摒弃此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自戕,在世界文明史中要算一个奇观。 新文化运动开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文化策略,与其他有历史感的非西方民族的现代化策略很不同。在这方面,中国是唯一一个通过灭除自己的传统文化主体来向西方开放的。印度、日本、阿拉伯、伊朗等等,都不采取这种策略。他们的知识分子主流尽量将现代化或向西方学习与保存自己传统文化的灵魂结合起来,起码有这方面的强烈意识。我们看到,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字、传统信仰没有灭,国家也没有亡,反而以文化上比较健康的方式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哪里有什么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类的新文化逻辑? 对于张先生的这些评论,我非常赞赏。新文化运动的许多过激观点现在仍被国人无条件的接受,而从未被认真地梳理和批评过。时至今日,象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种全面否定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作品,仍然是我国所有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讲授的时候也是对其予以几乎完全的肯定,而很少辅以必要的批评和反思,这样的文章毒害着我国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灵。可以说,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和敌视,最终导致了文革时的破四旧。时至今日,人们不再去烧字画、砸石碑了,主要是因为知道那些东西的经济价值了,但是对许多宝贵然而无价的传统文化仍然是漠视的。所谓文字规范委员会时不时要发些通知,强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简体字而不允许使用繁体字。更可笑的是现在的电脑汉字编码有局限性,许多汉字输入不了,不去考虑如何改进电脑软件(现在的电脑软件经常更新,因此这本来是件很容易的事),而是削足适履,强令人们取名字的时候只准使用电脑中已存的汉字,根本把传统的汉字资源当作可有可无的破烂。这些现象恐怕都与新文化运动的遗毒有关,非常值得反思。 不过,张先生此文中的有些观点,我是不能苟同的。张先生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后果是产生了变相的思想专制。 新文化人士们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衡量文化优劣的标准,它相信能够找到区分真理与谬误的终极标准,所以总要将世界分为两块,一高一低、一光明一黑暗。人的使命就是去追求这已经被昭示出来的真理和光明,消灭谬误和黑暗。所以,对于这种思想方法,没有终极的或真实的思想宽容可言,因为这不符合它的基本逻辑。怎么能对谬误宽容呢?对于低劣、罪恶、丑陋,只应该将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嘛。所以,这世界上真诚的普遍主义者们,无一不有思想上的专制倾向。而新文化运动思想方法上的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来自传统西方文化,其古代哲学的典型表达是柏拉图主义,宗教上是基督教神学,近代则是唯理主义和科学主义。 而中国历史上的学说,比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等等,虽也主张仁或道是普遍真理,但没有一个相信这个终极真理可以被充分对象化地表达出来,成为一个可以量尽天下现象的标尺,它们都认为真理的实现需要时机、技艺、缘分,不可能以充分对象化和普遍化的方式来直接判定真理的现实形态。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们都为其他学说和文化的生存预留下了空间和时间。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宗教战争,以及像西方中世纪那样的长期思想专制。 如上所述,张先生是以思想上的普遍主义作为西方思想的缺点,以非普遍主义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优点。他的这些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值得思索和玩味。但我觉得,这种中国非普遍主义,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宽容,但也可以说是思想上的一种懒惰和随便,这种宽容导致思想缺乏深入的交锋、批判和创新,而这恐怕正是中国的思想、文化长期停滞不前,现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参见我去年写的 《新视野400札记(三)天文与历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646 )。真正的宽容,是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真正的宽容出现在西方而并非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的思想专制,固然与普遍主义有关,但更根本的还是由于政治体制上的缺陷。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普遍主义,但学术自由的范围也很有限。 张先生还引用了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认为科学研究依靠范式,而范式可以是复数的,而且相互之间不能还原为一。这也就意味着,即便通过科学的视野来谈真理,也没有新文化人士心目中的西方科学的唯一真理性。 在科学前面加上形容词,比如西方的、东方的、中国的,并不是赘语。中医可以是不同于西医的另一种治疗疾病的范式,甚至中国的古代数学也可以有自己的范式。 我认为张先生上述对科学的理解是不正确的。科学研究固然可以存在不同的范式,但这些范式之间是存在竞争和优劣之分的,其中劣势的最终会被淘汰,而不是象张先生误以为的那样可以永远并行存在。这正是为什么伽利略和牛顿的力学范式会取代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范式,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会取代牛顿力学的原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各自的价值和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说一种一定胜过另一种,但就科学和技术而言,还是存在优劣的客观标准的。即使就文化而言,也存在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也存在陈规陋习的废止。 总之,我不赞成张先生这篇文章的一些理论基础,我也不认为新文化运动完全一无是处至少它还引入传播了西方的许多观念和思想,开阔了普通中国人的眼界。但我非常赞同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新文化运动时的某些过激说法,是有重新清理、评价、批判的必要。只有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 价值和地位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才能在新的世纪里形成在世界上站有一席之地的新中国文化。
个人分类: 读史偶得|105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儿要亲生,树要亲根!父亲信仰与传统文化
chrujun 2009-4-1 21:55
儿要亲生,树要亲根。是父亲经常讲的一句话。意思是养别人的儿子靠不住,就像树没有自己的根一样。父亲还经常讲一些短语,作为他干什么事的理论依据。这些短语已经成为了他的信仰。下面我介绍我父亲经常讲的一些短语,并简单解释一下。由此可以发现父亲的信仰及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 1. 葬好地不如开好亲,开好亲不如存好心 。解释:将自己祖先埋葬在一个好地方,不如找一个好妻子,找一个好妻子不如自己心地善良。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遗传比风水重要,人品比遗传重要。 2. 孝心感动天和地。 解释:孝心可以感天动地,不孝要遭天打雷劈。孝是百善之首。 3.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解释:钱财和仁义相比,简直一文不值。仁义是做人的根本之道。 4. 三穷三富到不了老 。解释:人生坎坷,有几个人会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呢? 5. 儿大要分家,树大要发桠 。解释:儿子大了,要独立,父亲想管也管不了,由他去吧。 6. 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满天飞 。解释:还是自己的崽靠得住! 7. 儿要亲生,树要亲根 。解释:没有儿子,就像树没有根一样! 8.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解释:儿子对妈妈的感情,不离不弃!还是养儿子好啊! 9.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解释:想变穷,就一直读书!到现在还是一样啊! 10. 远亲不比近邻 。解释:千万不要和邻居吵架,邻居有时比远方的亲戚还重要。 11. 带钱带蚀,带话带长 (zhang)。解释:风言风语总是越传越厉害。 12. 中年怕丧妻,老年怕丧子 。解释:人到中年,最怕死老婆,留下一堆孩子没人养;人老了,最怕儿子没了,无人照顾。 13.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解释:出嫁后还想分父母的财产,没门儿!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12149 次阅读|4 个评论
传统文化反思录
zhulin 2009-1-31 11:29
传统文化的精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上善若水。 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人合一,万物同源。 传统文化的生存方式:以和为贵。 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难得糊涂。 传统文化的处世原则:中庸之道。 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向;官本位,世俗化 + 神秘化。 传统文化的延续策略:以虚无对抗实有,以整体玄学代替个体分析。 传统文化的奋起时刻: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传统文化的医学实践:中医,以综合(系统)性方法研究人的形上(原形)属性。相比之下,西医则是以分析(还原)性方法研究人的形下(原质)属性。 传统文化中人与物的关系:由人及物;西方文化则是由物及人。 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向:中西融合,科学、民主与法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看像你吗
李丕鹏 2008-11-9 18:37
看完东盟博览会,那位别人二十八年未见的大学老同学热情的带我们去看南宁另一个名胜新景青秀山。据说几年前这里还是很原著的山坡。 到达景区门前,我就被宏大的场面所震撼。一个城市里面有这样一个好去处,简直是太妙了。这几年多次到南宁公干,但都是匆匆来去,真未识南宁真面目阿 园内很多特别有意思的景点让人流连忘返,他们高兴的说三十年同学会放就在这里吧。 其中友好城市的城标雕塑更是让人喜爱。看看这海龟 十二生肖的雕塑更美妙,是大人和小孩争先拍照留念的好去处! 想来不少人很难熟记十二生肖顺序,其中我就是一个。背过好多次,但总是半途就不知所以然了。所以当我看到十二生肖雕塑时,就忍不住顺手记录了下来,以后再糊涂的话就来看看。 你看那个是你啊,像不像阁下?哈哈
个人分类: 杂谈|4302 次阅读|3 个评论
通道者即为神——评《天道》
haoxiaowei07 2008-9-25 21:46
还是五一的时候和大学同学到后海转的时候买的碟,按照常规或许行将忘记《天道》里的情节了,但在自己没事的时候还是很爱揣摩这部片子里的很多细节,一直想写一个观后感的,今日也斗胆为之了。 在网上看了很多观众写的评论,觉得有些评论还是蛮不错的,比如说《天道》是一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男人看商战、女人看爱情的片子,的确片中的很多台词我们难以参透,也许穷尽一生也难以悟透,可能和很多因素有关吧,比如文化属性、传统文化、个人素养等等有很大的关系。我只想从我自己或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谈谈自己的琐碎感悟。 关于爱情 这部片子中贯穿了仅仅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情,似乎其他人物无权参与这部天道的爱情。这使得我们无力用对比的方法来审视剧中的爱情刻画,但这也恰恰造就了丁与芮唯美无比的爱情。 爱一个人不需要别人理解,被一个人爱也不需要别人理解吧。丁元英这样来诠释他和芮小丹的爱情,有脱俗的味道。因为在现实中爱与婚姻往往更期望获得别人(尤其是家人)的理解的,像《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航的母亲对顾小航讲的:两个人的婚姻不是简单的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两种社会关系的结婚。 爱情的生死。其中的一个画面,芮小丹偎依在丁元英的怀里说:这一刻我就愿静静的死在你的怀里,然后我的坟头上开满了细碎的勿忘我,在微雨的清晨,你穿过蜿蜒的小路而来,手里拿着一只花,在我坟前默默伫立着。再然后,你继续漂泊,又被另一个美女收留。我记住了里面的这几句台词,一个朋友说她对那个唯美的画面印象深刻。真挚的爱情和生死相关。 爱情的力量。如果我不是我的而是你的,那就不是我爱你了,那是你爱你自己,那就没有爱了。我不想言说爱情的力量有多么伟大,只是想说彼此相互占有的爱情没有力量。在爱情面前,双方都是合而为一,又一分为二的。 对于最后一次芮小丹和丁元英的通话,我总觉得丁元英该说些什么的,但他终没有说,虽然他深爱着芮小丹。这也是我能理解的丁元英一万个举动中唯一不可理解的。但从性格决定命运的层面上讲,似乎导演必须安排这样的结果。 关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异常残酷的,写一个天国神话,就以杀富济贫的方式修改了市场的一些潜规则。而这个潜规则一旦上升为商业鏖战,那将危害到多少人的利益啊! 想到不敢想一个人竟操纵了这场商战,且能十分准确的预测到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这就是市场经济中赢家的思维法则,丁元英就是这个商业鬼才,他以自己的学识、气度、强势文化属性演绎这场天国神话、杀父济贫的商业重戏。除了敬佩这位商业奇才,更感到商业竞争的残酷,最后中国HIFI音箱界巨头林雨峰的死了就做了这场商战的牺牲品。而刘冰最后的跳楼身亡更渲染了这场商战的残酷,尤其是对弱势者(弱势文化代表者)的无情鞭杀。 关于神的解读 听隔壁的N说,王志文已有10年的佛龄,在剧中他和五台山大师的对话似乎可以看出。但这里我不是要谈宗教的问题,因为我是典型无信仰主义者。想谈的是人间的神人,为什么他们被称为神人?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说白了,如果我们可以好好的认识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去办事,就有了庖丁解牛的神奇,有了神的魅力。而剧中丁元英提到的美国强势文化的核心就是按事物的规律去做事。 关于出国、拿绿卡与不出国 丁元英和芮小丹谈他在德国熬了N个年头仅为绿卡的事,芮小丹不可理解。其实我也不理解的,但听了丁元英的那段表述,我多少有些懂得那些在国外苦熬等绿卡的人想法。德国等西欧国家都是福利制度很好的国家,一旦拿了绿卡,就意味着这辈子不用愁了,不必担心生病住院、生活保障的问题,尤其可以十分舒适的安享晚年。 芮小丹不愿到法兰克福定居而甘愿在古城做警察的做法丁元英是这样解读的:你能得到的,是人家德国人能够给一个中国人的东西,包括你在中国人面前的优越感。总有一些东西是人家不能给的吧,比如说,你永远是边缘人,你融入不到别人的主流社会。警察是主流社会的标志,在德国你做不到,在中国就能做到,这就是国籍和血统给你的权利,这就是祖国! 出国与不出国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想必每一位在准备出国的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凡不愿像徐小平老师说的那样,集体出国无意识。 关于养儿防老 在丁元英父亲即将病故的时候,他和哥哥嫂嫂、母亲间产生了争执。母亲谈到了养儿防老,而丁元英这样解读:如果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我觉得我们的父母生我们养我们的目的不在于为了防老,那是一种爱的传递,而养儿防老更多的是社会赋予父母的观念。 关于凭靠 这部剧中讨论了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丁元英和韩楚风的对话中谈到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但要我们靠自己的教育较少,但社会现实中只有我们自己是最靠的住的,但这不是否认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而是要我们从小就培养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懂得独立,敢于承担独立的风险,懂得独立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本质体现。 一个成年人,不管他的年龄多大,如果他一味的想依赖于外界而非自身,那他的心智尚未成熟。 关于眼光 忘了在那位大家说过了,做事要眼高手低,目光要长远,先从小事做起。那么到底如何培养自己的眼光呢?看了这部剧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见多识广、多走多看多经历,开阔眼界。 丁元英在德国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在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硕士的读书经历和后来对私募基金的运作,培养了他很高的眼光。因此他靠自己的能力在山东的那个乡村里写了一个大大的神话,这绝对非等闲之辈所能为之的。相形之下,刘冰、范世杰、叶晓明、欧阳雪的眼光始及不到丁元英对经济规律把握的高度,所以他们在无情的商战中的表现具有某种荒诞但却十份现实的必然色彩。 当然,这样一个神话的写作光靠眼光也是无法谱写的,还要具备学识、勇气、智慧,强悍的心理素质,说白了具有锐利的强势文化属性。 关于心安 这部剧中渗透了一个心理上的诉求,我说不清楚这是宗教神学层面上的还是道德意识层面上的,因为我不懂宗教神学,所有我只能从道德意识的层面或者是人类情感的角度做一下阐述。凡事但凡求个心安理得,获得人内心的一种平衡。 人的内心都有良知。人的行为有时会在自省中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我们都尽力去追求一个心安,通过做慈善或者是其他的方式,因为任何人都不希望内心欠着什么,背上心债。丁元英退出德国的私募基金是处于良知、他意识到他杀富济贫的行为给林雨峰乃至中国市场经济潜规则的冲击而到五台山拜佛都为求个心安。只是最后芮小丹的死也会让他的心不能心安的,从最后他苦痛的吐血可以看出来的,他仍然要求心安。 芮小丹对王阳明的审讯过程中应用了丁元英提出的文化属性观点,其实只是个门,最核心的是给王阳明寻找了一块灵魂的净土,给王阳明求个心安,这样他才愿意来直面世人,来安心从容的面对死亡。 这部片子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解读,我就慢慢体悟慢慢修改这篇评论吧。
个人分类: 影视评论|5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人-鬼-神”[原创]
刘玉平 2008-7-9 22:46
也谈人 - 鬼 - 神 粗读杨玲兄的 人鬼神话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00 ) ,略有感触,草成一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传统文化里, 鬼 是邪恶与丑陋的代名词,是张牙舞爪、吸血吃人的怪物 ; 而与 鬼 相对立的 神 ,则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他们驾祥云骑瑞兽、四海云游,救众生出水火、举安泰之国纲。 同时,在 中国传统文化里, 人 - 鬼 - 神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人得道可以成仙,鬼也有善鬼、恶鬼之分,神也会为人所不齿之事。而西方传统文化里,神是高高在上、庄严肃穆,只有天国的圣光,了无人间的乐趣;而妖魔鬼怪,则基本是无恶不作。 由此看来, 中国的鬼 - 神之说,更加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动态的观念。 这世上本只有人,而无鬼神。 神也好,鬼也罢,除了体现古时先人对某些难以解释的特殊现象的敬畏之外,更可能是对真善美与假恶丑这对矛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的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表达。 人,其实就是在心灵深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中成长。 无私向善、求真尽美,则为 神仙 之道;自私趋恶、虚假行丑,实属 鬼妖 之为。如能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自能心里无 鬼 ,就更不用怕什么鬼敲门 ;如能舍己为公、为民族做出重要贡献,自会众人拥戴、流芳百世,成为后人尊崇的 神 ! * * * * * * ( 古筝名曲流水行云 URL: http://www.jxwenyuan.com/03liushuixingyun.wma )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4261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