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传统文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传统文化

相关日志

[转载]熊胆背后的真实问题
rbhuang5907 2012-2-27 22:38
◇◇新语丝(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   熊胆背后的真实问题   作者:stringofuniverse   打着中医旗号的人终于因为搞熊胆,捅了环保问题马蜂窝。   多年以来,中医总是声称自己有很多“治病救人”的良药。但是全世界这么 多国家,这么多医院都在治病救人,也没见几个医院后面不养几个珍稀野生动物 就不能救人的。这些打着中医瑰宝招牌的商人,无非就是“装怪”、蒙人、赚钱, 而利用大部分非医学专业人士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作自己的保护伞。一旦有反对 声音出现,他们直接拿出中医的各种“经典”,进行辩解。而且,如果有科学家 想深入探讨他们“治病救人”方法的机理,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说,我们的医术, 和科学不一样,没有办法做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最终,中医就可以在非主流医学 和患者之间边缘地带放心地贩卖野生动物。对于中医来说,越是珍稀物种就越有 吸收力,如果不信,大可去中药店看看。   中医和世界各国传统医药一样,是古代人们医疗经验的积累。但是中医从来 不认为自己需要接受现代科学的洗礼,以去伪存真,所以才会有当今这种奇怪现 象。中医大专院校搞西医,中医民间医生搞怪。的确不能排除少部分医生在真正 潜心研究中医历史对于现代医学的启示,但是敢问这些人是否对中医行业起自律 作用?   这让人回想起西方发达国家曾一度出现过的思潮,即对传统、民间医术的评 判。但凡读一读书都能找到答案,没有人否认各国传统医学中有些极有价值的实 践,但是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益处。所以中医问题也一样,基本上就是科学与传统 文化之争。由于医学和文化之间并不像化学、电学那样界限分明,所以才会给争 论留有空间。   事实上,如果认真看一些批评中医的意见,不难发现,批评者往往都是有一 定医学造诣的人,也深入地研究过一些中医内容的人。不过网络这种特殊的传播 方式,就是给无数专门用口水淹人的批评者活跃空间。   面向未来,中国国民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是不容置疑的,每个人知识丰富的 人都会自己给中医一个评价。但是当下来说,批评中医难免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 益,所以对我等大部分普罗大众来说,恐怕也只能略略看看热闹了。 (XYS20120226) ◇◇新语丝(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 2012-3-5 14:43:39 rbhuang5907 王局长曾经被问及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时,做这样的回答:“青蒿素是来源于中药的西药。” 这是根据什么样的逻辑得出的结论? 2012-3-5 13:40:00 rbhuang5907 王国强:以眼睛不适为例,有的人会用西药眼药水,有的则会选熊胆眼药水,这是医生和患者的选择,不能完全限制。 请王局长解释一下什么是“西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里就没有西药这一说,王局长是一名官员,为什么不按官方的说法对公众说话? 2012-3-5 13:32:56 rbhuang5907 熊胆汁是混合物,根本不可能进行现代医药的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不可能是科学意见上的医药。 2012-3-5 13:30:31 rbhuang5907 王国强:这件事应该好好听听专家意见,动物药和名贵药材有上千年的历史,并非现在才有,虎骨、麝香、犀角、羚羊角等名贵药材,到目前为止,其临床功效尚无法替代,这是事实。 女人缠足也有上千年历史,是不是也要保持。
2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创新模式简单公式
benlion 2012-2-25 23:16
文化创新模式简单公式
到目前为止的人类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资源 – 文化资源,如同物质资源、社会资源,自然、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为创造现代和未来的信息和范式来源,哲学的思考分析和澄清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摩尔《伦理学原理》论述首先是概念的分析或还原,又如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需要建立知识发现的规范和模式,皮亚杰《结构主义》阐述结构或模式转换,然后是具体实现知识发现、技术发明、工程设计和艺术创作的方法,从而在自然、社会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和信息 – 创造新的文化,这种知识又转换成现实或可实施的人工生态、社会管理和机器制造等。 总结为一个简单的公式为: 自然信息、社会知识、文化资源 - 研究范式+转化模式 -知识经济、制造经济、虚拟经济。 即,创新范式( paradigm )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中形成,同时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将传统文化诠释成现代文化的语言和发掘合理要素与现代文化融合,从而构成新的文化( culture ),也就是未来文化。 历史遗迹、文化遗产、传统工艺、自然风光、生物物种等成为从联合国、国家到地方的天然资源保护和传统文化遗产等,在文本形态、文物形态的文献数据库之外,可以提供资源保存和持续发展活的历史数据库,这是人类进行研究与创新的资讯信息库。传统文化,无论是以地道传统方式传承,还是保存于人类文化历史文献之中,都是为创造新的文化、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和开发新的经济财富提供资源,资源是原料和样品,创新是转化为成品。 ( 2012 年 2 月 25 日)
2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小伙在武汉自行车失而复得的滑稽意义
热度 1 wliming 2012-2-21 22:16
自行车环游世界的日本小伙在武汉自行车失而复得这件事耐人寻味。 日本人大概不知道,中国人的自行车多年来都是周转的,很少是自己合法拥有的(发票)。小偷偷了去,某人去买了来,另一个小偷再偷去,另一人再买了去。所以,一辆自行车从出生到死亡不知要过多少次的手。很有意思的是,公安基本上不管这等小事( 如果抓一个小偷就像抓一个嫖客一样罚款5000,估计小事就变大事了 )。我住处不远处,就有一个黑车售卖处,每天傍晚都有几辆黑车在那里交易,大家心照不宣。这个公开的秘密,几年了都没人管,也没人报案,小偷和群众已经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估计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每个人不丢几辆自行车才是不正常。 这次日本小伙来到武汉,领略了一下中国这一独特的文化。价值一万大几的自行车,丢在路边,自以为是坦克别人扛不走,尤其是他身边竟然还有这么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如果是中国人,丢了也就丢了,谁也不在乎那几十块钱买来的黑车,就当是打个的士坐几趟公交算了。可这日本人的车,是从几十个国家滚过来的,那个精神价值不能以万计,丢路边是不是太不当回事了?况且这是在中国,是在有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中国,以为是在你那学了一点西洋文化的小日本啊? 武汉公安,毕竟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度,给人提供免费的自行车使用,还立案侦查这么个不挣钱的小案子。虽然公安从来没有对国人这么客气过,但是,这种行为还是值得称颂的,我中华大国还是大度的,对日本人还是那么友善。很有戏剧性的是,最后竟然有个哥们花了一千多块买了那辆车来还给日本人。日本人终于喜笑颜开,武汉算是没有给我中华大国丢太多的脸。
个人分类: 社会|16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热度 18 jiulianjushi 2012-2-9 11:03
近期科学网热衷于对传统文化评说,大到《自然》发文,小到博客纷纷。 个人认为 对传统文化下结论为时尚早,评价一个文化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两次研究和试验就可以判定的,尤其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对自己陌生的、带有偏见成见和曲解误解的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判定需要慎之又慎。说的大点,这是一个宏大的体系,没个十年八年的专门研究,甚至光研究不依此而行,就说三道四,不是说不到点子上,就是说错。如果是称扬倒没什么害处,如果是批判甚至毁谤,那就祸害无穷了——口业报应之重,知识分子往往知之甚少,且不以为然,而那是断人法身慧命的行为,果报之重无法想象,自己的行为一定会自己承受,等到恶报现前就悔之晚矣!《地藏经》云 : “复次普广,未来世中,若有恶人,及恶神、恶鬼,见有善男子、善女人归敬、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形像,或妄生讥毁、谤无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齿笑,或背面非,或劝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讥毁者。如是之人,贤劫千佛灭度,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过是劫已,方受饿鬼。又经千劫,复受畜生。又经千劫,方得人身。纵受人身,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来结其心,不久之间,复堕恶道。是故普广,讥毁他人供养,尚获此报,何况别生恶见毁灭。” 这段经文,近似白话,并不难懂,但佛说的都是真话、实话,并非吓唬骗人之语。 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释道,很多都是体现的觉悟之道、解脱之道,批判甚至毁谤就会让许许多多的人不去学,不去解,不去行,也就是不能悟道,不能觉悟,导致许许多多人继续造作恶业,所以断众生法身慧命比杀害众生生命果报要严重得多。 对待传统文化,不理解、不相信、不践行、不称扬、不赞叹都没有关系,但别出言不逊,甚至毁谤毁灭,否则自作自受,谁也救不了。
个人分类: 文化|4047 次阅读|35 个评论
科学破坏传统文化
热度 16 lvnaiji 2012-2-4 13:38
吕乃基 传统文化可能有各种含义 , 其外延通常意为科学技术广泛传播前所存在的文化,因而可以非常简洁地定义为工业化以前的文化,亦即 " 前工业文化 " 。 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多建立于远古的传说、圣人的权威或沿袭的习俗上 , 较少经理性的质疑 , 也缺乏经验基础。传统文化的表述 方式大多是非逻辑的、模糊的以及形象和具体的,缺乏精确性和普遍性。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中的一个特点是贬低甚或否定现在、否定当下,或是厚古薄今,或是为了虚无飘渺的未来而舍弃现在。传统文化通常进化缓慢或者陷于停滞状态 , 传统文化普遍有很强的凝聚力 , 但却没有活力,缺乏内在变化动力和与外部的交流,同时压制变化,闭关自守。最后,尽管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建立于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基础之上。然而 , 虽然在现代人看来传统文化有上述种种落后之处,传统文化毕竟在工业化之前存在了漫长的岁月 , 使创造了它并生活于其间的芸芸众生感到生命与万物的意义 , 感到安定和自在。在传统文化中 , 个人因定位并消融于集体之中而不会产生对于存在的忧虑。同时,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整体的凝聚力量保证了它功能的实现和自身的延续。 科学正在破坏这样的传统文化。对于所有在后来传入科学的国家来说 , 科学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必然是一异己的因素 , 必然要与传统文化发生全面的对抗 , 即使对于科学在其中萌芽的欧洲 , 同样存在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效应主要表现于陈述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正是这些影响动摇了作为一个文化基础的价值体系,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 并使之作为一个整体发生离析。 近代科学兴起后即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 并由此破坏传统文化。伽利略关于落体的理论不仅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臆测 , 而且动摇了古代权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提高了人们对自己判断能力的信心 , 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也起到同样的作用。更大的破坏来自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们的意义是重新阐释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随着天上神灵的隐去 , 他们在尘世间代理人的权威也就不复存在。 达尔文进化论所揭示的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过程在 19 世纪末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震荡。革新者们认为 , 稳定、守旧 , 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 , 唯有变革、进取 , 方可能被 " 天择 " 而继续发展。在上述冲突中 , 科学中的知识体系越与人有关 , 涉及生命的本质 , 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就越烈;反之 , 如元素周期表、电磁理论等则影响较小。另一方面 , 传统文化越要成为包罗万象的体系 , 越是严密和理性 , 越要承担起解释自然、阐释生命的重任 , 就越易受到科学的打击 , 如中世纪的宗教就是如此;反之在如阿拉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关于自然的严密体系 , 具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面对科学知识可以随意应变,游刃有余,受科学知识体系的直接影响就较小。正因为此,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使之得以延续至今,老当益壮;也正因为此,中国传统文化较少更新,积习之深为世上所独有。 科学的陈述体系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效应还因科学方法而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的核心是理论与实验的比较,这种比较所体现的是一种尊重事实的批判精神。由于科学的这种特殊而有效的批判方式 , 科学的知识体系在与文化的对抗中几乎是无以匹敌的。“它的范围可以有限,但它完全清楚这一点 , 在这一范围内 , 它则以一种迟早会被承认的权威支配认识” ,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 , 传统文化的陈述体系未经如此的批判 , 却将其范围扩展到无限大 , 不承认自己的局限 , 这样的陈述全系无疑经不起如此严格的批判。 作为文化之核心的价值体系建立于特定的以及协调一致的陈述体系上。随着科学陈述体系渐次发展并进入文化领域,必然与原有的陈述体系发生冲突,使之发生动摇、分裂或自相矛盾。于是价值体系便遭到破坏。 然而问题是 , 科学所提供的陈述体系能否取代传统文化的陈述体系而成为价值体系的基础 ? 如果不能 , 那么就引起两个问题 : 第一 , 什么是价值体系的基础 , 甚或它根本不要基础 ? 第二 , 科学的陈述体系与文化的价值体系之间 , 换言之 , 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是否会发生分裂 ? 科学方法不仅加强了陈述体系对文化的破坏效应,它本身也在直接从事破坏工作。那就是以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活动程序影响文化。科学正是籍此而获得一往无前的发展。于是 , 在如此强有力的有效的方法面前 , 一切模棱两可的、随意的、长官意志的、耽于想象的、盲目的思维方式都相形见绌。科学方法一旦为民众所掌握,必将动摇传统文化的地基。 这就是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效应。由于这种破坏,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物 , 所有的一切 , 都从原有的意义框架上被剥落下来 , 从原有的生命之源连根拔除 , 存在失去了基础 , 他 ( 它 ) 们将被安置在何方 , 扎根于何处 , 哪里是他 ( 它 ) 们的家园 ? 如此强烈而彻底的震荡必然带来“对于失落的一切深沉的幻灭惑和追本溯源之情”。科学能提供新的框架 , 新的沃土和新的基础吗 ?
7544 次阅读|43 个评论
科学是为了进步,经验是为了传承
热度 1 hujianbo 2012-2-2 10:57
科学是一种范式,它的对立面是经验。什么是科学,N多书上都会讲;简单的说,就是用大家都认同的方式去认识未知的东西,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科学要求有怀疑精神,但是如果探索研究的方法都要被怀疑了,那谁还相信你的研究成果?人力有穷尽,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未知是无限的;为了能够一步一步走下去,我们当然希望学到的知识是经过夯实的,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这样才能尽快开始向未知世界进军。有人说科学是八股文,没错的,不要一说是八股文就认为是贬义的。 经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宝贵的,但是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它不是好事。怎么能够让不同的人学到的是同一种东西?怎么能够让后代学的和我们自己掌握的是一样的,方便他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我们国家科学精神不强,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经验的东西太多了。比如金庸的武侠,好的武侠秘籍都是前辈们留下来的,而且秘籍很薄,有的甚至只是图甚至是口诀。这玩意有的人一看就懂,有的人死活看不懂;看懂后学了就很无敌了,没人去想它们是怎么被开发出来的。经验的好处是精炼好记,缺点是因人而异,有点像个人笔记,只需要记一些自己能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就行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他妈的又是山了”,我不怀疑提出者的境界,但是要体会这种境界,自己悟去吧。经验这个东西吧,就是先让你囫囵吞枣的记下来,然后在生活中、锻炼中慢慢消化,慢慢吸收。如果你自己都解释不了的话,就用一句话“冥冥中自有天意”;如果你懒得跟别人解释的话,就用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要多”。 科学是为了让别人尽快地搞明白,经验是为了让自己或者自己亲自传授的人尽快地搞明白;科学不会失传,经验经常会失传。对国家来说,我们需要科学;对个人来说,我们需要经验,别人不好学,独门的东西容易垄断。未知的东西有很多,每个人在自己特长的方面,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独到的体会经验。作为科学人要习惯于把自己甚至是他人的经验转换成科学,事实上很多科学问题的提出确实是来自于经验。
3440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论宫鹏教授的Nature文章,我是支持者。
热度 11 liuliangyun 2012-1-30 19:30
宫鹏教授学科专业与我相近,都是从事遥感科学研究的。他是海外教授、国内大牛。我与他接触有限,认为宫鹏教授还是极有天赋的科学家,32岁(1997)就成为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环境科学、政策和管理系终身教授( http://baike.baidu.com/view/2168211.htm )。他兴趣广泛,且对热点问题非常敏感,研究工作还是挺有水平的,至少我是钦佩他的研究工作(不是后面列出的Nature文章)。他在Nature上发表了4篇或更多文章(我只查到4篇),主题也很发散,包括中国农业化肥施用过渡、中国湿地变化遥感监测、中国粮食安全、中国传统文化阻碍科研。(链接附后) 其中他1月25日在Nature上的“中国传统文化阻碍科研”评论文章在国内引起巨大争议,特别是科学网以头条方式报道中文摘要后(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994.shtm ),在科学网内被批、被评者众。本博文也凑下热闹。 或许,Nature评论文章无关正确与否,能引起热议和思考就达到了目标。 但传统儒家文化是不是阻碍了中国科研文化的进步和创新?我倾向于是,个人主观认为传统儒家文化的确束缚了创新,而创新是科研的核心。 从历史角度来看,自从我们遵从了儒家文化,中华文明基本就停滞了(3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有类似表述),现代科学对中华文明来说实际上舶来品(奇技淫巧)。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儒家文化的东亚,而是在西方欧洲,且儒家文化对现代科学贡献极微小。 争论要理性,就观点、就事,别对人,也别引申到道德和政治观点上去了 。如John Millwood在宫鹏教授“ China needs no foreign help to feed itself”Nature文章后的留言。 To Lars: It is a very interesting phenomena that almost all topics of China, even in nature, fall into political quarrels. As this is a scientific news website, could you please give some proof that the China claimed are other countries'territories, before you claim it is not humane? 2011-06-04 07:38:46 PM Posted by: John Millwood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73/n7347/full/473284e.html?WT.ec_id=NATURE-20110519 China must reduce fertilizer use too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71/n7338/full/471305c.html More protection for China's wetlands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601/full/474007a.html China needs no foreign help to feed itself http://www.nature.com/news/cultural-history-holds-back-chinese-research-1.9901 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
23572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不要贴标签----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之乱弹
热度 1 sunyunxu 2012-1-29 22:53
心理学治疗抑郁症时,建议患者不要给自己贴标签。贴标签的行为就是:认为自己(别人)就是那样的,改不了的。其实,贴标签的事情,我们常常在做。给自己贴,给别人贴。自己作的标签,反过来又限制了自己。所谓作茧自缚者。 人们对文化历来也常有贴标签的行为。比如最近热议的饶毅、傅新元教授对中国文化的评议,Nature上宫教授对孔子、庄子之学对科技发展的阻碍等议论,未尝不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 以个人浅见,中国传统文化也许有一些不适合科技发展之处,但言其根本上就会阻碍科技发展的说法,就忒武断了。文化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不变的事物,这在佛教中有很精彩的推理。)中国文化秦时与汉时不同,唐时与隋时不同。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与外界传入的思想相互交融。佛教传入,就使得中国文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致后世,中国人说话已经离不开佛教的一些词汇了。 同样,西方思想与现代科技融入中国文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还有国人不可不信奉的马列之说。仅仅把科技发展慢归罪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大恰当的。试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人在科技界所起到的作用与中国当时的状况,可以一窥端倪。 至于现在慢了,恐怕要有很多客观的观察才可。
个人分类: 杂谈|28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作为科学人文思想展现的平台:兼论饶毅的投石问路
热度 21 fuxy 2012-1-10 18:42
科学网作为科学人文思想展现的平台:兼论饶毅的投石问路 (有关科学人文思想系列评论文章之首篇) 2012 年 1 月 18 日将是科学网五周岁生日, 作为网友之一,写些想法,以表庆贺。 建立任何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或是一个健康的社区群体, 我们都需要有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理性的,和有建设性的, 包容不同意见观点的交流平台。 科学网的五年来的作用之一, 就是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 科学人文思想展现的平台 。因此,科学网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护。 引人注目的是, 在这个平台上, 我的多年的朋友和同行饶毅教授,不断的在 “ leading waves ”。 有不少科学界同仁,包括我们的许多科学界朋友, 许多已是各自领域里的专家教授, 在私下聚会时, 曾不时批评和建议饶毅, 为什么不多花时间做科研, 做些实事,在网上谈天说地有何意义? 对此, 饶毅曾坚定的表示, (对于有争议的公共重大议题)能公开的说, 就是做实事。 对此,我十分赞成。 饶毅也曾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多写写? 我最终建立此科学网博客,饶毅的影响不可缺少。 我本人虽然至今还没认真写过有关 科学人文思想 博客文章,却历来十分关注饶毅的博客和他回国以后人文思想的进程和变化。 2004 年,在科学网成立之前, 针对中国迫切的科研改革议题, 饶毅和鲁白, 邹承鲁曾在《Nature》》公开发文提议 撤科技部设总理科技办公室,让一般行政人员退出科技决策;让课题资助引入竞争机制。 此文章曾大胆批评, “中国科技发展还有根本的 体制问题没有解决:中国科技管理目前仍然停留在 '人 治' 阶段,社会和科技界的人际政治在多个层面起重 要或主导作用, 而科技的专业优劣在现有体系不能发 挥合适的作用” ,“ 国家对科研课题———尤其是大课题的资助没有引入竞争,只是少数行政人员指定少数专业人员,内部讨论形成",“是科技界少数人进行学术政治的结果 ”。 " 要从人治科技变到竞争优胜的体制,首先必须明确政治和科技的界限,分开政治决定和科技专业决定 。” 具体的提出 “政科分离”要从界定政治领导、专家、和行政人员的作用开始 等等合理的提议, 大声呼吁“ 中国科技体制的变革” 和 “建立良好的科技体制 ”。难能可贵的是, 此文明确的指出了 当前中国科技体制的核心问题是 “人 治”。 众所周知, “人 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 他们的提议在海内外,引起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热烈讨论, 可能是新中国历史里,科学家对政府有关部门的最大胆和有争议的提议之一。开创了科学家以个人身份, 对有关中国重大科技管理问题的公开讨论的先例。 在我看来, 这表明科学家对政府及有关制度有权监督, 也是正常的公民的言论自由在中国有所进步的表现。 当时若有科学网,想必我们会见到更多的科学工作者的参与和讨论。 饶毅和施一公教授于 2010 年进一步撰写了《 中国的科研文化 》一文,简要的分析了学术政治产生的深层原因是 文化 。科学网对此有广泛的后继讨论, 从而使此问题充分暴露在公共的视野里。 一个共识是,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着科技界。饶毅等所指出的中国当今的学术政治文化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及历史的源头。 从饶毅等最初的投石问路,几乎八年过去了,遗憾的是,科技界学术政治的状况没能根本改变, 虽然存在的问题日益清晰。 我们现在想探讨的进一步问题是,在中国现有的科技体制下,需要有多大的舆论压力, 才能使有关机构推行改革? 为什么仅仅在科技管理的层次里,竟然有如此大的阻力? 制度改革的前途在那里? 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会阻碍中国的科技发展?我们如何改造传统文化,进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等等。 在许多科技工作者包括科学网友,仍然在为此类重大的 “文化现代化” 问题焦虑和讨论时, 饶毅最近写了一篇他自己称为 “回国五年记”,令人费解的提出了一个几乎反调的论点, 提出了所谓的 “ 中体西用 ” 的文化 观 , 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是对的,而很多方面需要吸收西方的优点为我所用 。具体的, 饶毅写道 “ 中国 诸 子百家的文化基 础 、包容 传统 , 结 合中西的理性思 维 , 为 人类 发 展提供了一个可能不同于受宗教极大影响的西方道路 , 也 许优 于西方的道路 。” 更有甚者,他似乎在逻辑上来了一个大转弯,声称 “ 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根本上优于西方经宗教深刻改变后的传统。中国的诸子百家,是民主、平等、和平、理性的探讨”。 看来,如何进一步了解在西方历史中,宗教和理性及科学的互动,如何解读对整体人类文明进化历史 (中西文化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什么是真正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价值和遗产,需要我们切实的讨论,理解,和更深入思索。 我必须承认,从饶毅八年前的投石问路, 质疑 ”学术政治“和 " 人治科技 " , 批判 中国的科研文化 , 到现在主张的 “ 中体西用 ” 的文化 观 , 是一内在自我矛盾的悖论 (Paradox)。 饶毅的 思路 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还不十分明白。 不论怎样, 在下一篇文章里, 我将试图分析 “中体西用 ” 的文化 观, 作为对饶毅此博文的一个公开回应 。 References: 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转变:从传统人治到竞争优胜体制 , by 饶毅, 鲁白, 邹承鲁, NATURE|VOL 432|SUPP|18 NOVEMBER 2004|www.nature.com/nature 三著名学者抛出惊天言论撤科技部设总理科技办 http://www.bioguider.com/person/celebrity/409.html China’s Research Culture: 1128 3 SEPTEMBER 2010 VOL 329 SCIENCE www.sciencemag.org, EDITORIAL   10.1126/science.1196916, by Yigong Shi and Yi Rao .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29/5996/1128 美《科学》批评中国科研文化:"浪费资源腐蚀心灵"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763878.html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 饶毅的个人博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27118 2012年1月18日科学网将迎五周岁生日 http://news.sciencenet.cn/sub18.aspx?id=929
8213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中国的事情为什么不好办?!
热度 2 duke01361 2012-1-10 10:16
中国的事情为什么不好办?! 一、 价值观不一致,人多,不同阶层分化严重 二、很多人奴性太强,卑躬屈膝 三、公民意识淡薄,缺乏独立人格追求 四、公德意识淡薄,各扫自家门前雪 五、 法律意识淡薄,人情关系成风 六、 穷惯了,讲凑合,情绪化,缺乏理性 七、 小农经济影响,自顾自 八、裙带成风,拉帮结伙,山头主义 九、气人有,笑人无,缺乏普世人文关怀 十、传统文化缺失,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
个人分类: On Culture|311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热度 2 hjf306 2012-1-6 21:45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special/ruguonishiquyuan/detail_2011_06/02/6795171_3.shtml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302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承续传统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chendb07 2012-1-5 22:20
承续传统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原兰州商学院院长、马保平教授(现就职于甘肃省政府参事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贯穿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方向与文化立场、有着坚守了两千多年的由基本文化要素所构成的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家园。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伏羲 — 画开天”,距今已有近八千年的文化传承。八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用图像符号传承认知到用方块汉字表达思想,中华文化的方向一直在研究探索着宇宙自然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人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美好人类社会的探索。经过了无数代的探索与体验,我们的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总结出了“以自然为本”的认知观念,在对人性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孝、廉为本”的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了“以仁为本”的精神理念,在对待人类社会的关系上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理念。由此四点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对“天下为公”的美好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 “以自然为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首先是把人放在大自然之中,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故应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动态平衡;其次是认为人是在努力适应大自然(地球环境)动态变化及其运转节律的客观条件下而逐步进化发展形成的地球生命,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类进化的本能经验要求人类必须遵循宇宙自然的基本法则;其三是人在不断提高自身生存与生活条件的活动中会不断地影响甚至损害大自然的动态平衡。所以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只有坚持“以自然为本”的文化立场,才能促使人与自然真正达到和谐,从根本上纠正人类在利益与环境的取舍上所屡屡出现的失误。 人性源于生命的本能即:“食、色性也”。“食”乃摄取物质能量维持生命运动的本能,而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主动地生产与创造财富,其目的是占有,本质是“为己”,所以称之为“私”。“色”是生命延续的本能,而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由心理控制生理并上升为以心理活动为主的“爱”,而且进一步扩展为性爱、父母之爱、对父母有意识地回报之爱(即孝)。由“爱”的成份与特性而知,其主要性质是“为他”(性爱中有“为己”也有“为他”,母爱、父爱及孝均属“为他”),是“善”的根源。因此,我们祖先提出了“为己不唯己”的理念,在承认人性中有“为己”本性的前提下提出了 以“廉”为准以“礼”为界,进行 “克己”、“修己” 的修性手段。同时在对人性中“爱”的成份分析的基础上认准了“孝”是开发爱心的基点。由此得出了从“修己”、“克己”和以“孝”为基“由内及外、由近及远”开发爱心这两方面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教育理念。所以本文称之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以孝和廉为本”的文化教育立场。 “以仁为本”(天命有德、德为爱人,仁者爱人)是中华文化中对待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以民为本”(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中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立场。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从远古的家族血缘结构延续下来的,而且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传统文化,其中传承了许多家族血缘文化特征的内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仁为本”的基本立场体现了“爱人”才是“德”的核心品质,同时也是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民为本”的基本立场是中华文化对待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其中虽然包含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执政经验,但更重要的还是家族血缘文化中的从“家、国”到“天下”的爱心推广的延续。可见,“以仁为本”与“以民为本”都是爱心的体现与扩展,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质是“爱心文化”。 《札记》中有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陸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鰥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始终的精神追求。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沉淀,聚集了众多的反映真、善、美的优质要素。其中突出代表中华特色的有 : “忠、孝、仁、义、礼、智、信、谦、诚、俭、勤、廉”等。其中,“忠”虽然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曲解与愚弄,但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事业、忠于职守等永远都是中华民族所公认的美德,也是中华文化中最主要的优质要素之一。“孝”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要素,他体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一直流传至今的优质品德,也是人性中善的本源与社会正义之根。“仁”是爱心的体现。“义”是正直的表象也是“最适宜”的表述。“礼”是对行为的约束也是任何时代都应具有的与时俱进的行为规范。“智”是识别与判断是非与真伪的能力及智慧。“信”是真诚的体现。“谦”是进步的前提。“诚”是质朴的本性也是作人,作事,作学问的根本。“俭”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也是对大自然的维护。“勤”是人类进步的前提也是自身向善的途径。“廉”是控制私欲的准则也是自我向善的约束(此十二要素均有较深广的含义,此处从简)。这十二项基本要素是中华民族坚守了数千年的作人作事的行为品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要素,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要维护,坚守并发扬的传统美德。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是我们祖先从“天道法则”与“地道法则”中领会出的“人道正执”之一。它不仅出自于天道精进与地道精神,而且也是人类群体进化过程中的基本法则与遵循的原则,同时还是人类群体领导者(真正的领袖)所代表的人类群体的人性优势(相对于一般动物)。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一直被作为最主要的精神标志之一,其当然也是必须要坚守,维护并大力发扬的传统文化的优质要素。 三、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号召,这本来就是中华文人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首先应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透射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志、承续中华文化的血脉传承。透过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血脉可以解析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可分为个人追求与社会追求。其个人精神追求的最高范式古 人表述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社会追求是古人想象出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形成并践行以来,我们已具备了充分的理论与初步实证将古人想象出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与时俱进为实际可行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崇高目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遵道修德”、“忠孝仁慈”、“礼义廉耻”、“谦诚俭勤”、“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则充分显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基因与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标志,而中华民族坚守了数千年的文化方向与文化立场和维护了几千年的优质文化要素则是中华优秀文化最重要的血脉传承。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应有明确的研究探索方向与正确的文化立场。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虽然受封建统治的多方干扰,但其始终坚持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和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坚持了对人性本质的研究和对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美好人类社会的探索与实践;并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文化理性的角度坚持了“以自然为本”的文化立场;在对人性本质的认识上明智地剖析了人性本能中存在的“为己(私)”与“为他(爱)”两面,从而坚守了“以孝和廉为本”的文化教育立场和“克己”“修己”与开发爱心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理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角度坚持了“以仁为本”的文化立场;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观念出发坚定了“以民为本”的文化立场;在对美好人类社会进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并于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取得了较高的一致性。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理应维护传统文化中的优质文化要素,诸如前述的:“忠、孝、仁、义、礼、智、信、谦、诚、俭、勤、廉”以及“自强不息”的“精进性”与“厚德载物”的“承载性”等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要素,它们理应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而代代传承,并应大力褒扬与普及使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在我们中华文化中坚决地维护这些优质要素,在我们中华各民族的思想教育中牢固地树立这些优质要素,并促使其真正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诚信缺失,道德下滑,人性堕落的趋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较高思想价值的内容比比皆是,需要我们广大的文化、教育、思想工作者去奋力挖掘与广泛推广。愿我们从各不同角度、各不同方位,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而共同奋斗! 願 大家齐心协力并尽心尽力地继承和接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努力建设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媒热议胡锦涛《求是》文章:中国奋力抵御西方文化
热度 3 wliming 2012-1-5 11:59
博主评: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不在乎东方西方,只要是先进的文化,就是好的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应该吸收并代表的,否则,马克思主义,以及民主,科学这些西方的先进文化就不会进入中国。愚昧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对愚昧文化有更清醒的认识。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只要是愚昧落后的,就是我们应该鄙视的。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说得很清楚。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3日报道】题:中国国家主席抵制西方文化 本周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发表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说,西方正试图通过传播其文化和意识形态来控制中国,中国必须加强其文化产品来抵御这种进攻。 胡锦涛的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去年10月份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将在2012年得以延续。 这篇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文章源于胡锦涛去年10月在一次会议上的演讲。该文章鲜明地区分了中西文化,并指出双方的文化战正在升级。 胡锦涛说:“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 他还说:“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胡锦涛指出,这些措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去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官员们讨论了加强中国“文化安全”的必要性。 胡锦涛在文章中说:“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 《求是》杂志发表胡锦涛的文章和其他一些加强中国文化实力的文章表明,这将成为2012年的中心任务。中国已经在采取措施增强其在海外的文化影响力,即“软实力”。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开设了 孔子 学院,帮助外国入学习中文。 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让大型国家新闻机构在世界各大城市开设分支机构,包括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官员们表示,他们希望这些机构对世界事件的报道能与西方媒体的报道一样普及。 【彭博新闻社网站1月3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党刊上发表文章说,西方正在利用文化手段分化中国,中国需要警惕这种威胁。 胡锦涛的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电视和艺术等社会文化领域影响力的广泛行动之一。 据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共在去年10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六中全会的公报中说,要在电视电影等领域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去年,当局还宣布了控制电视中播放“过度娱乐化和低俗”的现实类和选秀节目数量的新规定。 胡锦涛在文章中写道,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月2日报道】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警告西方的文化战(记者彼得·辛普森发自北京)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警告说,西方正在利用文化战分化中国。 胡锦涛号召8000多万中共党员对抗“国际敌对势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一号召是在中国政府最近大力宣扬加强“软实力”之后发出的。 中国共产党投入巨资扩大媒体在海外的影响力,海外孔子学院也快速崛起,努力赢得对中国经济成就印象深刻但对其心存忌惮的国际受众。
个人分类: 哲学|9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学问的态度就只能有一个:求真求实求美
热度 3 yanghualei 2012-1-2 10:57
很久没有坐那好好看一本书,没有任何主观目的,不带任何功利性的,去享受思维带来的快感,以前坐那整整一个下午,就为证明一个感兴趣的数学命题,遨游在古希腊的哲学之中,欣赏人古人怎么发现事实,给自己莫大精神的享受,甚至没有什么起效,但很少问这样做值不值,真的。喜欢古希腊的精神,在某种程度我不太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每个人做朋友,就感觉这个人很符合自己的胃口,很厚道和坦诚,不会为什么而欺骗和隐瞒什么 ,我一直认为坦诚和诚实的人,是心里最舒畅的人,不需要为欺骗编造什么谎言,因为那是很费脑子的事情 ,其有深刻的人格魅力,当然这是真善美的力量,而随着环境的变迁,是自己逐渐变得理性和成熟,还是是自己逐渐变得退化和世俗。 这学期不断的变换学习环境,使得自己的学习一度度的中断,当然还怪自己对自己的理性不够专注,受某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左右,成为其他人矛盾的载体,进行博弈的现场。我喜欢以学术交友, 不喜欢听任何教诲你怎么做人和处事的哲学,因为我感觉做人的方式很多,但做学问的态度就只能有一个,求真求实,追求真善美 。以后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这样的自娱自乐,很纯粹的活法,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和那些你认为那么也很纯粹的人交流,一样追去真善美的交流,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我不是个政治家,不需要团结所有的人,只需团结好那些对科学一样情有独钟的人;我不是圣人,不需要对什么都有宽阔的胸怀,只对涉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保持这仅有的一份宽容。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942 次阅读|8 个评论
在元典方策围棋会馆里
BMK 2011-12-30 18:32
“元典方策围棋会馆”的主人尹小林先生打电话给我说,要在昨天(2011年12月29日)下午邀请中国围棋协会专联副主席王汝南、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华以刚两位先生到会馆作客,请我前往作陪。尹小林先生是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老总,近年来,他热心于围棋活动,在其公司所在地(北京西三环中路)建立了一个名为“元典方策围棋会馆”的围棋活动实体,筹划举办过包括“国学杯”这样高层次的全国业余围棋比赛。我是一个围棋爱好者,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从专业来说,与尹总的业务关系密切,尹总有相关活动时,常要我参加,我凡有可能,也从不拒绝,所以昨天下午如约前往。 王汝南、华以刚两位先生访问时,在中国棋院围棋部的副主任张雁琦女士的陪同下参观了“元典方策围棋会馆”的对局室和电视转播设施,还参观了尹总收藏的善本书,其中一本《围棋月刊》创刊号,引起两位的兴趣。那是一本32开的线装书,蓝色封面,内文印刷用纸类乎宣纸。风格朴实文雅。这本杂志的出版日期是1937年元月,据两位围棋界的高人说,连他们也只是听说,而没见过这本杂志。用一句中小学生作文中的套话来说,它可以说是中国围棋近代发展史上的一朵绚丽小花。 参观后,两位高手和我们对局下指导棋。华以刚先生对黄天树教授和我,王汝南先生与尹总和他一位朋友对局。我早就听邵炜刚九段说过,华以刚先生特别擅长下让子棋,所以提出要华以刚先生授黄天树教授四子,授我六子,可华以刚先生因为没和我下过,只肯授五子。对局结果,华先生对我的一局执白183子胜(黑贴2子半,我输5子),对黄天树教授的一局中盘胜,没数子。我没太用心下,只是注意他们俩的对局(我们在一张桌子上,用同一付棋下)。说实话,黄天树教授不但水平比我高,而且很认真,确实是“棋如其人”啊。 晚餐时,大家谈笑风生,十分融洽。我向两位请教有关日本围棋规则中一些问题。日本的围棋规则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数子时,“盘角曲四”不分情况一律算死棋。(在一般情况下,“盘角曲四”是“劫尽棋亡”,但有例外,如有共气活棋时,不存在绝对的所谓“劫尽”)华以刚先生是围棋裁判专家,王汝南先生请他回答。华先生说,这是日本人从中国学来的旧规则,中国人因为其不合理已经改过了。言谈中,华先生说,小说《金瓶梅》中有关围棋计子的办法,就是中国古老的数子法,日本现在的数子,就是这种办法。我说,请允许我在博文中引用您的这个高论,华先生表示没问题。 在餐叙时,无意中讨论到抗战时期的花园口决堤事件。有人疑问当时中国军队掘决堤的时机是否最佳,是否可再晚些。我回答说,中国军队决堤选择了最佳时机。再晚,就无法完成,将对战局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关于水势,我说,当时黄河水势不大,第一次决堤未能成功。我引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田琪之译、宋绍伯校,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该书第82页)的资料说,当时日军在河南尉氏作战时(1938年7月7日左右),“大泛滥地带”的幅宽约六百米,流速为二点五米。(经我回来核对,决堤在1938年6月9日8时,日本方面记为6月12日,不确)。我说,在中国大陆,不少人现在还说花园口决堤淹死89万人,真是一派胡言。我说,民国22年的洪水比花园口这次大多了,(《黄河水利史述要》载:民国22年八月十日凌晨,黄河陕县站最高洪水位298米多,流量估计22000立方每秒)死亡人口记录为仅为18300余人(《黄河水利史述要》402-403页)。花园口决堤时。水位太低,难以掘开水口,后因老天相助,突降暴雨,才得掘河成功。况且决堤前政府还通知相关地区民众撤离,如何花园口决堤就会死亡89万,高出民国22年超大洪水死亡人口的数十倍?不过是给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抹黑罢了。
3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