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传统文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传统文化

相关日志

鸡鸣寺的夜晚
热度 1 sstone2009 2011-1-29 22:41
昨天傍晚,一位朋友约我去鸡鸣寺参加几位佛教信徒的聚会,在素餐馆吃素食,有几样凉菜是餐馆提供的,其他都是一位名家常成师傅家里拿来的,放在电磁锅里煮食。 几年前,我曾到过鸡鸣寺,以一位游客的身份,参观了这座始建于晋代的古老寺庙。我只是对古建筑、佛学、传统文化的兴趣,才会去看看寺院;不像我的母亲,她总是要烧烧香、拜拜佛,祈祷家人平安。这次,我却是以另外一种身份又一次来到这座古寺。 同餐的除了常成师傅外,还有一位藏区来的“活佛”。常成师傅在我的左侧,活佛在我的右侧,这样的座次让我有点心虚,不知是朋友的安排,还是佛意玉成?同桌的还有其他七八位男女佛的信徒,大概是常成师傅的俗家弟子,其中有年轻的大学男生,让我生了些诧异。 餐后,活佛做法师,在铜佛殿门前的台阶上,背门而坐,面向北方深邃的夜空,开始念念有词。常成师傅带着一名弟子在殿前两侧的供台上焚香、点烛、摆各色贡品。夜风习习,城市之中,还有这样一处静谧之地,我和朋友,还有一帮佛教徒,随着活佛的抑扬顿挫的诵经声,感受着另番人间景致。 焚烧五谷是法事中的一项,三个焚炉,同时盛着五谷、面、饼,还泼些食油,熊熊而燃,火光中,烟雾袅袅,随风而去,飘散在城市的夜空里……
个人分类: 师友往来|30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体育锻炼、保健、太极拳与哲学理念及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对话
热度 5 pww1380 2011-1-29 18:53
关于体育锻炼、保健、太极拳与哲学理念及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对话 ——与宗吉祥一席谈 作者 杨文祥 吉: 杨老师,我对太极拳也很兴趣,就是自己摸不到门道,希望能像您请教!我现在打太极只能形似,没有神韵!而且动作太硬,太板!有待继续提高修炼!我还喜欢打坐!呵呵 本人回复: 很高兴你也喜欢太极拳。你先仔细读一下我写给鲍老师的这篇博文 ,以你的聪明才智,必有发现,也必有所获。回头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再写一篇专门给你量身定制的博文。 太极拳、中医、气功、周易同为一理,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 我希望有更多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素养的年轻人从人类文明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的高度上打通中外文化樊篱,在实现中华文化传统精华融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全面提升人类文明的历史水平,使中华文明的智慧成为构筑人类社会信息文明的核心结构。 根据我的观察,目前习练太极拳的人大都 只注重其形而未得其意 。太极武艺之“艺”,即在其“意”。 意,即其哲学理念。 细读这篇博文后仔细体会,不难得到入门之径。我想, 参透太极的奥秘,不但对太极功夫的理解至关重要,而且可以有助于你对中华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理念之间的贯通。 另外, 理念的把握不必急,这是急不来的。 须注意的是, 技巧之功在拳中,出神入化之功在拳外。 在每天的生活实践中去寻找太极之义,在能够提升你的哲学思考的书中去寻找太极之理。 在你的读书计划里,有必要增加一本《道德经》。 《道德经》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件用来修炼心智的法宝。天天揣摩,终有一天你会得其不可言传之自然大道。 需要注意的是,初读此书时, 不可急于关注前人和他人对此书的诠释, 而要 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直觉去理解, 你就会达到别人所没有达到的理解深度。古文字上的理解困难通过“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的办法来解决。 前人和别人的诠释往往会把你引入歧途 。当然, 在自己的理解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时,再去读他人的注释与解读之作作为参考和相互关照之资还是有必要的。 就是说, 读书时间和时机的把握是科学读书方法不可偏废的内容。 正如相同的材料、相同的设备、相同的佐料,不同的厨师会烹调出不同品位和风格的菜肴,就是这个道理,即人们常说的火候。 意念于内,形动于外。没有聚敛于内的气力,便无发之于外的功力。一旦在哲理层次领悟了太极的真谛,你打太极的神韵便会不期而至。 鉴于你西方的哲学书籍读得比较多,为了能够把握太极真谛,有必要在思想深处做以下几方面学术准备: 1. 必须突破以往 在学校里所学的所谓“哲学知识、哲学原理”一类的非科学非学术的先入之见所造成的哲学思想樊篱。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里,哲学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现象严重。这种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所谓哲学理念把不同的哲学思想作为异己的甚至是对立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来处理,结果造成了哲学的非学术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当代哲学教育与哲学研究已经无法完成其学术使命。对这一点,可参见我前几天写的博文《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 - 人文 - 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 实际上,这是到目前为止,哲学界、理论界始终无法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转型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的根本原因。国家大事我们可以暂且放在一边,即使仅仅在于要真正把握太极原理,也不能不冲出这种非学术和不科学的僵化的哲学教条。 2 .深入思考一元论和二元论两者的关系,与此同时,深入思考所谓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3 .深入思考中华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理性的根本区别与打通二者学术思想通道的可能性。 显然, 为了把握太极真谛,你的学术任务相当地繁重。 实际上, 对于一个毫无哲学基础知识,或是只是一般的用太极拳来健身而不拟探求其真意的人来说,就完全没有这些学术准备的必要了。 你如果有意下功夫研究太极,那么, 你以往所学的一切哲学知识,对于你研习太极不但无益,反而构成了你的思想障碍。为此,你就必须真正把哲学搞通。一旦真正把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哲学搞通了,那些虚假哲学思想所造成的思想障碍也就清除了。 换句话说, 对于你来说,学习太极的代价就是首先成为一位学贯中西、横跨一元二元论,贯通唯心与唯物的哲学大师。 吉 : 杨老师,您太高看我了!太极拳我练的根本还没有入道,平时还是主要以跑步为主,最近晚上偶尔打打坐!真的还谈不上心得,功夫还没有下到位! O(∩_∩)O 哈哈 ~ 本人回复: 以上所谈,仅作为你的参考。当然这篇文章作为博文公布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对科学网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也会有所助益。 另外,锻炼身体无论年龄大小,内外兼修都是必要的。如有偏颇,日积月累往往会伤身的。年轻时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顶着感觉不到,等到发现不对时,为时已晚,就积重难返了。许多体育健将,全身伤病,从健康角度上看,这些人只能说是强壮,决不是健康。 以上意见供参考,并 预祝你实现哲学研究与太极功夫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奇梦解析与精神修炼 —— 给鲍海飞老师的忠告与建议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4410 2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3. 杨文祥.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 - 人文 - 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2803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445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宇宙大统一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热度 1 sheep021 2011-1-28 14:07
宇宙大统一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请先读: 中西古代文明的相似之处 然后继续下文: 中华玉龙,像不像半个太极阴阳图? 太极阴阳图 像不像下面的 Ouroboros ? 宇宙大统一理论:太极图 还是Ouroboros ? 引自《中国国家天文》2008-10 金字塔、蛇、玄、1美元和美国国玺 A serpent is entwined by a serpent, the male serpent is bitten by the female serpent, the female serpent is bitten by the male serpent.Heaven is enchanted, earth is enchanted, the male behind mankind is enchanted. —The Pyramid Text Online 前半部分翻译成汉语就是: 一个蛇被另一个蛇缠绕着,雄蛇被雌蛇咬着,雌蛇被雄蛇咬着。 这似乎就是 Ouroboros ,也 就是“玄”的古体字: 美国1美元上的金字塔 右边是大家熟悉的美国国玺。左边的呢?原来是美国国玺的「背面」 局部放大 其实这个图形来源于美国的大国玺 美钞中间的「ONE」字,好像只标明钞票面额,无关宏旨,但在西方神秘学裏,「ONE」常用来代表「上帝」(类似新柏拉图派中的「太一」)。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一”无疑是顶天立地,天人和合的意思。 总之,在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中“一”都有“一切”的意思。 这不就是宇宙大统一吗? 全球人类是同宗同源吗?能再次实现全球大同吗? 下面这个口诀 够爽 : 空松通洞烘工 松洞工空通烘 通工松烘空洞 洞空烘松工通 烘通空工洞松 工烘洞通松空 相关链接: 一切皆空,能量为真。 白宫黑马,大道难行 有奖竞猜:黄石公园释放烟幕,科学家们意欲何为? 2010,科学界神出鬼没的一年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75 次阅读|2 个评论
飞灰湮灭的圣人与刻入骨髓的流氓(2)
热度 4 iwesun 2011-1-27 01:04
飞灰湮灭的圣人与刻入骨髓的流氓(2) 第二部分 子虚乌有的传统文化(上) 什么是文明 7吵吵啥?   很多人奇怪,为啥俺就喜欢和繁体字抬杠,天底下比繁体字狡猾的人多了去了,为啥你就盯上上他了?   繁体字可爱,很可爱,太可爱了。   除了了这个原因之外,他很有代表性, 不要以为繁体字真在搞啥复古运动,如果他的阴谋仅此而已,和美国打伊拉克一样,上帝是批准的,神仙当然更管不上,随便玩。   繁体字是不拘于形式的,至于你到底吃不吃素,其实他根本是不在意。   繁体字吃不吃素,其实我也不在意。   前几天,有人教导我说,酒肉和尚也是要下地狱的,连吃素都把持不住,还能把持啥?   我基本同意,我要是那么天真,也不会真的讥笑繁体字吃素,动物保护,诸如此类。    天真是可耻的,尤其是繁体字的明明很狡猾,却要装作很天真,最可恶!   我和繁体字到底在玩啥?您老人家说说看?   那你们到底吵吵啥?   “我爸开坦克。”“我爸开飞机”“我爸开航空母舰”“我爸开宇宙飞船”。。。。。。   就这些,没别的。   瞎吵吵,本来就是生活的根本,有存在的地方,就有瞎吵吵。      当然,繁体字之流不会像俺这类,只看过动画片这么简单,一吵吵就把自己陷入一个简单无限循环之中,这厮,其实也就是老九的狡猾就在此处,读书的妙用也就在于此,破解简单无限循环。   真正无限循环之后的一个定论,一定是神学,真正的神学,也只有牛顿一人做到了。   一个成年人,玩坦克飞机的游戏,感觉上是进化了很多。   你爸开宇宙飞船,宇宙飞船上有9个按钮,10个指示灯,3个方向盘,你爸长了几只眼,几只手,能开的了么?   你只要说出具体事,我总能解决。   不行还有机器人么。      繁体字的书以及他的玩玩绕,看起来比动画片奥妙,虽然这厮不讲故事,写个字也是神汉一般,东一句西一句,瞎说,但这厮背后是有一堆书的,批繁体字,其实就是批这堆书,繁体字自己写的书,这厮很早就送我了,但就凭他的逻辑能力,讲故事马马虎虎,真讲事儿,这厮干脆是神马,感觉在说话,其实啥也没说。   繁体字的那堆书在说话,到底说了啥?其根本仍然是动画片,如果,真有点职业道德,动画片拍的不错,俺给鼓掌;如果,如果像陈凯歌那样,绕来绕去,就是为胡歌准备了素材,感觉不爽,直接一脚,没啥好商量的。   这个法则,是真理,铁律,对任何繁体字都有效。 8泡泡到底是啥?   任何文化,你都可以上去就一脚,直接把他踹下台,如果它让你感觉不爽的话。   对一个真正的理科生,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本书,是无法穷一人之力,对其本质内容,搞个大概,这就是数学手册。   其他都是小Case。       书可以不读的根本原因,是你原本就能够独自走完这个历程,而你放弃了这个唯一有意思的过程。      人类吐的五花八门的泡泡,到底是啥?   人类全部的泡泡,和“坦克。。。飞机。。。航空母舰。。。宇宙飞船。。”是一样一样的,绝无二致。   繁体字认识了繁体字,就喜欢拿繁体字出来得瑟,假洋鬼子认识了洋字码,就喜欢那洋字码出来得瑟。   其实,这挺好,没啥不好。    庖丁解牛,人习惯自己熟悉的符号系统,而忽视符号系统本身最本质的规律。   这是职业病,任何人都有。    我有没有?当然也有,但是,俺的职业恰好和上帝是同行,所以,职业病就另类一些罢了。    人类吐的泡泡,最根本的起源只有两个,变和不变。    变者,万事皆变,变化莫测,根本无法测,根本就找不到尺子去测。   不变者,万事皆不变,万变不离其宗,随便变也变不出啥新鲜玩意儿。   也就是形而上和辩证法这俩老头,一个创造知,一个推翻知。    孩童对这个根本终极问题是把握的一清二楚,反倒是成人以为可以回避这两俩老头,俺们不讨论终极问题,只讨论现实问题,应该存在个对错。    变和不变,是两个终极问题,你真的能回避么?   你始终是回避不了的,无论你是否不在意。       变和不变,是0和1,你的现实问题不过是一串010101001011写成的编码,无论你写的再长,其根本还是0和1写成的,0和1之下,到底是什么?人类是永远无法知道的。   终极问题是你无法回避的,即使是在你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你不过是一会儿不自觉的用了这个态度,一会儿不自觉的用了那个态度,最后用个筷子搅和一下,交作业了事罢了。    没有真正调和变和不变的关系的,就无法真正了解知的来源和知的极限。   变和不变才是根本性的,存在与虚无是个衍生的二级问题。   也就是说繁体字的弯弯绕,在怎么绕,其实根本没用,其只身仍然是俩小儿辩日,无需在意。   而且更要命的是,繁体字连老老实实的01代码也不写,到处贴标签罢了,程序没编完,就感觉程序不好,没必要编程序。   繁体字的弯弯绕,有没有意义?意义非凡,而且是唯一有意义的,宇宙这个泡泡,就是这么吹出来的。    繁体字其实搞学术是假,创世是真。 1文明是什么    谈文化,不得不谈另一个问题,文明。   文明是什么?   可能会说,穿衣服,懂礼貌,不随便(=按规则)使用暴力,等等等等,会非常长。   哥伦布发现美洲,遇到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很好客也很友善,但哥伦布还是把他们归结为土人,也就是野蛮人,未开化的人,不是文明人。   你可以说哥伦布搞种族歧视,为自己批上一张羊皮找借口,这你随便,但是,你仍然是否能够回答文明的本质内容呢?   到底什么是文明?文明和野蛮的区别在哪儿?以不吃人为标准?不吃人就真的文明了么?以不随地吐痰为标准?不随地吐痰,就真的是文明人?    一个文明社会,你不吃人,是因为有人替你吃了。   一个文明社会,你不随地吐痰,是因为有人替你吐了。   文明到底是啥?   文明就是吃素?    统统不是,文明最本质的内容是分工,分工越细,文明程度越高,文明和吃人无关,啥时代都要吃人,只不过是变着花样吃罢了。   有人搞出个螺旋上升说,变着花样吃,就是进步。   螺旋上升说其狗屎程度,和繁体字救国救民是一样一样的,你自己感觉高级就高级,自己感觉是官科就官科,上帝说随便,最重要的,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感觉有所作为,螺旋上升么,每个人都可以站在2楼看别人都是1楼。   螺旋上升说,以后再说,还说文明就是分工。   为啥要分工?分工有啥意义?   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讲的一套一套的,但一定缺少一个最本质的内容, 分工本质上就是为了能干,有能力干更大的坏事!   你如果让法官自己去执行死刑犯的枪决,过不了多久,要么法官上瘾,来者不拒,统统把犯罪当活靶子;要么成佛,能减就减,能免就免。       人为什么要把部分决定权交给别人?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个体,是无法承受全面的权力所带来的压力的。    分工除了人们普遍认知的提高效能之外,对于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建立在具有很高独立意识的个体的信息系统, 最本质的意义仍然在于,把一个罪恶隐藏起来,干了无数罪恶滔天的事,人人都参与了其中,人人都可以心安理得。       没有人是无辜的。——《谎言之躯》    总结一下:文明就是把犯罪通过分工的方式隐藏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以便于和有能力进行更大的犯罪。   文明本质上与道德无关,道德根本不是文明尺度。       道德越来越高尚,社会越来越腐败,这本来就是文明的一个本质特征,根本无需奇怪。      当然,上述结论是从文化层面的探讨,仅仅突出是群体环境下的个体意识对伦理的认识,从纯科学的角度,是不能带感情色彩,根本不存在啥犯罪说。 2文明的产生    文明就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越细,文明程度越高,越有能力集体进行更大的犯罪,而保证每个人处于心安理得的高尚的自我陶醉。   文明也就是一种技术,即能当婊子,又能立牌坊。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无限犯罪的历史。   文明同时也是一种生命(形态),有其自我意识和发展方向,其本质规律和底层个体是无关的。   从通常视角看,文明的产生最主要还是社会本身,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社会,是因为其特定的时空边界条件下,所表现的紧密耦合的信息系统,也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群居。   在人类的视角上看(人类义自我为参照的时空边界条件的划分方法),独居的生物是不会长生文明的。   群居生物的社会性,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类似蚂蚁社会,一个生理结构高度分化的社会组织形态;一种是生理结构未高度分化的社会组织形态。   生理结构高度分化的社会形态,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整体意识,个体意识因其结构单一化,专业化,而受到根本的压制,也就是说个体的社会行为基本符合社会要求,这个符合是自觉的,被生理结构决定的。   人类社会是后者,生理结构未高度单一化,专业化,个体在参与系统组织的同时,并未丧失根本的独立性,个体意识的自觉是自发的。   人类社会的初期社会形态,和很多哺乳动物是一样的,协作主要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主的生存压力条件下的社会性,个体之间的联系仍然是相对松散的,个体自由度是很大的。  (此处太过学术,看着就烦,删去1500字)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69 次阅读|51 个评论
[转载]我们从儒家那里继承什么,又该怎样继承——易中天
huang840828 2011-1-25 11:16
老易的这篇文章还是很给力的,呵呵。 〇 以共同价值为标准,抽象继承为方法,现代阐释为途径,大约就能解决“继承什么”和“怎样继承”的问题。 一 三纲要不得,五常就要得吗 〇 馊了的饭菜,怎样“创造性转化”? 2010年12月2日《南方周末》刊登的《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次重量级学者的对话。杜维明、袁伟时两位老先生,温文尔雅坐而论道,心平气和 谈古论今,十足的大家风范,确实令人敬佩,也确实给人启迪。 不过恕晚辈直言,先生们的某些说法,恐怕还可以商量。比如两位先生都说,三纲要不得,五常可以有,我就觉得很可疑。民进党要跟陈水扁切割,都不容易,何况 三纲跟五常?这两个,当年可没实行“AA制”,反倒俱为一体,共存共荣。它们之间,其实是纲目体用关系,即三纲为纲,五常为目;三纲为体,五常为用;三纲 为皮,五常为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三纲没了,五常还会有存在的合理性? 更何况所谓“五常”,本身就问题一箩筐。且不说董仲舒在孟子的“仁义礼智”之外再加一个“信”,是何等的不伦不类;也不说这五个字,是不是都能进行现代阐 释,变成现代价值。就算是吧,那么可以拿出来说,拿过来用的,又岂止“仁义礼智信”?比如忠,比如恕,比如勇,都不比“信”差。既然如此,整出个“仁义礼 智,忠恕信勇”的“八常”,不行吗?为什么只能“五常”呢?又不是联合国。 所以,我真的想不明白,干嘛一定还要留着“五常”?也许,先生们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太有感情了,总希望能保留和抢救多少,就保留抢救多少。因此,杜维明先生 甚至提出,“儒学要对一些糟粕”进行“创造性转化”。 这又让我看不懂。没错,神奇可以化为臭腐,臭腐也可以化为神奇。这样看,糟粕也未必不能转化为精华。但是对不起,第一,这是道家的辩证法,儒家似乎不这么 讲。第二,就算糟粕可以变成精华,也得先承认那是糟粕。第三,也不是所有的糟粕,都能变成精华。比方说,馊了的饭菜,怎样“创造性转化”?变成“脑白金” 吗? 三纲五常,就是“馊了的饭菜”。因为以前,这玩意是可以吃的。我们中国人,也吃这一套,还吃了两千多年。不过,在汉代,它是“新鲜饭菜”;后来,是“家常 便饭”。辛亥革命后,就变成了“剩饭剩菜”。加上又没放进冰箱,哪里还能再吃?那可是要拉肚子的。 二 五伦早已不伦 〇 某些已经死去的,就让他“死在沙滩上”。 肯定五常,或许是因为要肯定五伦。原因,则大约因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传统社会五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号为“五伦”,也叫“五常”。由此产 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就叫“人伦”。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在 杜先生那里,是被看作“普适价值”的。那么请问,君臣有义,还需要吗?不需要了吧!夫妇有别呢?杜先生说还要。因为这个“别”,不是差别,而是分别。比如 以前是男主外女主内,现在也可以女主外男主内,等等。 这又让我不明白。一个家庭,为什么一定要“有人主外,有人主内”呢?都主外,也都主内;或者因时、因事、因人而异,轮番主外主内;甚至有事“一致对外”, 无事“共享天伦”,不分主外主内,不行吗?何况还有实行“AA制”,各人的内外自己主张,自己打理的,也没见天塌下来。“主外主内”的“夫妇有别”,究竟 有什么必要?就算有,那也是家庭内部的分工,为什么要作为道德规范提出来?如果但有“分别”就关乎“道德”,那么请问,授精怀孕的“男女有别”,难道也 是? 还有“长幼有序”,也成问题。大哥哥和小弟弟,为什么一定要有道德上的序列呢?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必须规范为“兄友弟恭”?平等相爱,就不行吗? 我在家里就是老大,我一点都不觉得对两个弟弟,要摆什么哥哥的谱! 一个要不得(君臣有义),一个没必要(夫妇有别),一个很可疑(长幼有序)。所谓“五伦”,岂非丢了半壁江山?这样的“半吊子”,岂非早已“不伦”? 所以我说,儒家的很多东西,恐怕都是“馊了的饭菜”。就算依照袁伟时先生提出的附加条件,把它们“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怕也无法“起死回生”。何况能不能这样重建,也还难说。毕竟,诸如“五伦”之类,只是在传统社会才有意义。传统社会既已“无可奈何花落去”,传统道德又何必一定要“似曾相识燕归来”? 因此,某些已经死去 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就让他“死在沙滩上”,用不着再去“创造性转化”。我们需要继承的,只能是确有生命力的东西。 三 一个标准:共同价值 〇 没有哪个民族,会把仇恨当作核心价值观。 其实,儒学当中,可继承的东西很多,比如“仁”。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仁学是孔孟的卓越贡献。它的基础,是一种“人皆有之”,因此可以“不证自明”的“人性的善”,这就是“亲亲之爱”。既然是“亲亲”,那么,子女要爱父母,父母也要爱子女,这就是“对等相爱”。同样,亲兄弟要爱,堂兄弟、表兄弟、族兄弟,以及相当于兄弟的乡亲、同学、战友、少数民 族和外国人,也要爱。这就是“顺序延伸”。于是,从纵向的孝和横向的悌出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可以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 何况做起来也不难,不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忠恕之道”。这是行得通的。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别 人,有什么难呢?就算没能力帮别人立,帮别人达,不嫉妒,不破坏,不阻挡,总做得到吧? 如果连这也困难,那么,还有“恻隐之心”作为底线。前不久,许多媒体,都相继报道了当年的红卫兵向被迫害者道歉一事,很让国人震撼。其实反过来想,如果那时他们能有“不忍之心”,又怎么会对老师和长辈恶语相加,拳打脚踢?也就没有后来的良心谴责和内心煎熬了。“于心不忍”这“一念之善”,岂非极其重要? 这就是孔孟的“仁学体系”。它有一个靠得住的基础(亲亲之爱),一个行得通的方法(忠恕之道),还有一条做得到的底线(恻隐之心)。靠得住,行得通,做得到,就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空头支票”,这很了不起。 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仁爱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追求。事实上,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没有哪个民族,会把仇恨当作核心价值观。因此,尽管孔孟仁学当时就遭人诟病(比如墨家的批判),后世也遭人质疑(比如五四的批判);也尽管它的某些具体内容,包括父慈子孝和兄友弟恭,仍不乏可以商量之处,但它的基本内核是合理的,也是可以继承的。 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就弘扬之;不符合,就抛弃之。这就是我主张的取舍标准。 四 一个方法:抽象继承 〇 也许得把儒学“放进洗衣机,再加漂白粉”。 有标准,还要有方法。标准,讲“继承什么”;方法,讲“怎样继承”。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继承? 照单全收是不行的,拿来就用是不行的,不加改造也是不行的。因为孔孟的所有思想,所有概念,都有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语境。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就是在宗法制度的背景下说的。依照宗法制度,所有的贵族,包括天子之王族,诸侯之公族,大夫之氏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传嫡长子,世代相传, 万世一系,是为“嫡系”,也叫“大宗”。大宗之子,世代为君,或为国君,或为家君。他们的儿子,就是“君子”,即“君主之子”。不是嫡长子的次子和庶子, 分出去成为“小宗”。分到最后,最小的小宗,已经做不成贵族,只能做庶民,这就是“小人”,即“小宗之人”。 小人(小宗之人)在家族里,不能跟君子(家君之子)平起平坐。女人在家庭里,也不能跟男人平起平坐。这就叫“男尊女卑,嫡尊庶卑,君尊臣卑”。但是,大宗 小宗,都是同宗;女人男人,都是家人。疏远女人和小人,他们当然要抱怨。这就是“远之则怨”。反过来,如果太亲近,他们又会没大没小,忘了规矩。这就是 “近之则不孙(逊)”。亲近也不行,疏远也不行,所以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毫无疑问,孔子这个说法,明显地带有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的色彩。但是完整地看,却又有合理成份。什么合理成分?凡事都要有“度”。远了近了,都不合适。同样,快了慢了,多了少了,长了短了,也不合适。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才合适。 这就是中庸了。中庸作为思想方法,正如仁爱作为社会理想,都是孔子留下的宝贵遗产,可以继承,也必须继承。只不过,不能“直接继承”,不能“具体继承”, 不能“全盘继承”。比方说,不能再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那又怎么办?抽象继承,也就是把其中的合理部分抽离出来,不要“核桃壳”,只吃“核桃仁”。比方说,不要“为难养也”,只要中庸。 显然,这是一项挺费事的工作。看来, 看来,也许得把儒学“放进洗衣机,再加漂白粉”,冲了又冲,洗了又洗,一直洗成“灰色”为止。 五 一个途径:现代阐释 〇 只有经过现代文明的打磨和洗礼,儒家思想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其实,儒家思想当中,有麻烦的不仅“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比如“亲亲相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同样麻烦。 毫无疑问,孔子的这个主张,很人性也很人道。因为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师生之间互相告发,其实是很野蛮的,更不用说抓起来严刑逼供了。因此,现代法学的主流意见,便认为近亲属可以“知情不报”。他们在法庭上,也有权提供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没有义务提供不利证据,甚至可以不出庭。这就是“免证特权”,已为许多现代国家的法律所采纳。可见,亲亲相隐,有着合理的内核,而且是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 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比方说,如果父亲是汉奸,儿子是八路呢?如果这父亲还带了日本鬼子来烧杀掠抢,甚至轮奸了儿媳妇呢?再比方说,纪检委的干部, 手上掌握了儿子贪腐的材料,要不要交出去?不交,就违背了“执法如山”的组织原则。交,则违背了“亲亲相隐”的道德原则。请问,他又该怎么办? 也只有一个办法,即明确“亲亲相隐”是权利,不是义务。是义务,当八路的儿子就不能杀死做汉奸的父亲,当领导的父亲也不能举报有贪腐嫌疑的儿子。是权利,就可以选择。他可以“知情不报”,这是行使“免证特权”;也可以“大义灭亲”,这是放弃“亲亲相隐”。但不论行使和放弃,都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他的自由,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自由。 看来,亲亲相隐也好,其他什么也好,都不但只能“抽象继承”,而且必须“现代阐释”。 这就要引进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观念,立足于公民权利、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等现代意识。有此“他山之石”,方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事实上,穿越了两千年历史的儒家学说,原本只是锈迹斑斑的出土文物。只有经过现代文明的打磨和洗礼,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墨家、道家、法家,所有诸子百家和传统文化,也都如此。 以共同价值为标准,抽象继承为方法,现代阐释为途径,我们大约就能解决“继承什么”和“怎样继承”的问题。此即所谓“愚者之得”,恳请杜先生、袁先生和诸 位方家赐教。如有唐突,亦请海涵! 刊载于2011年1月20日《南方周末》大参考版,责任编辑戴志勇
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祖先崇拜与天人合一的科学依据
热度 4 smallland 2011-1-24 13:59
祖先崇拜是我们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再大的领导,即使是国家领导人,爹娘死了,也要回家守孝。即使是皇帝,只要爹娘还在,就不应该随意行事。当然,杀爹的也不少,但那不代表主流。孝道,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孩子游戏,有条件的多玩,没条件的就用一条破麻袋敷衍。 父母的话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要听,再久远的,不能直接聆听教诲,但他们的光辉形象还是要维护的,他们的思想还是要指导我们的。巨大的祖坟,埋葬的是祖宗腐朽的躯体,彰显的是祖宗的思想和后代维护其权威性的决心。所以,祖坟是我们传统文化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电视剧《汉武大帝》,只是片名,就足以体现创作者“敬畏”的心情,所以擅自加一“大”字。该剧刻意描写其雄才大略,至于杀了多少无辜,或者为了几匹马发动战争,那都是琐碎的小事,不值一提。 许多人觉得,用现代科学的事实和理论诠释祖宗的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些怎么听都是无稽之谈的思想,都会被披上科学的外衣。他们的敬业精神,就像仔细的泥瓦工,不让墙上有一点缝隙。 最常听到有人说我们祖宗提出的“天人合一”,体现了祖宗的生态平衡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等等。更有不少人,至今觉得“天人合一”简直就是古今中外哲学思想之巅峰,仍然认为人和宇宙万物具有内在的相互作用,具有相同的或相互感应的什么规律。 古代没有什么工业,除了放火放水,什么活动能影响到气候变化?只靠长矛大刀,怎么能对物种灭绝产生严重的影响?连1光年多远都不知道,太极八卦怎么能和整个宇宙联系起来?一团生物大分子的蠕动,和遥远的一颗恒星有什么关系?那些不想辜负祖先的子孙们,可不管这些常识,只想着祖宗的思想不会毫无根据,不会只是凭空想象。祖宗不懂的科学知识,后代可以孝敬他们,祖宗没想到的,后代可以替他们解释,即使是荒谬的,后代可以为其圆滑。这就不难理解,玄妙的中医理论,后代一直试图用现代生物学来证明。善于谋略的诸葛亮,后代可以让他通晓天文地理,国家气象台做不到的,他能做到。甚至,歧视妇女虐待儿童动不动哭鼻子的刘备,也成了仁义的典范。 小孩子之间吹牛,各吹各的爸爸,不管对方吹什么,常常会本能地宣布“我爸也会”!成人有时也这样,你说宇宙是大爆炸来的?这个嘛,我们祖先早就说了,从太极开始直到八八六十四卦说的就是宇宙起源! 从个体发育过程看,崇拜父母依赖父母听从父母的命令是幼态的体现,我们的传统文明似乎就是要强化这种幼态意识,谁做得最彻底,谁就是千秋万代的榜样。 祖先崇拜的传统似乎已成为历史,成为一种符号,但似乎,仍在发挥着作用,不只在科学界。
3333 次阅读|8 个评论
飞灰湮灭的圣人与刻入骨髓的流氓(1)
热度 15 iwesun 2011-1-24 11:53
飞灰湮灭的圣人与刻入骨髓的流氓(1) 第一部分 佛祖升天,斗转星移 1.解释一下    命题1 :在科学网耍,一是调戏肉食者,二是调戏老九,也就是在座的各位,打击繁体字是我的乐趣,如果加上一个期限的话,应该是在宇宙灭亡之前。    命题2: 打击繁体字,其实是表扬他,只有他才够格隔三差五的出现在天狼星的街头小报上,主要原因是脸皮厚,曹大侠经过考察,已经被淘汰了。    命题3: 星际法规定,不干预低等生命的生态,只能观察。   神仙也不是上帝,这世界只有上帝一人可以偷窥,无法干涉。    神仙只能下凡,扮作猪头看世界。 2.为啥写长篇   其实,我是不愿意写长篇了,此次下凡,目的很明确了,没必要唠叨了。   但是,还得变通,为啥?   古道夕阳瘦马出场了, 繁体字果不其然,宣告大获全胜。   繁体字其实我早知道,早都说了,此人无论你说啥,只要你吐泡泡,他都会庄严宣布,他赢了。   这是个优点,为啥一直要打击繁体字,直到宇宙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古道夕阳瘦马不一样,一篇 《无知者无畏,由批孔说开去》, 估计是丫头开埠,唯一中的一掌,一掌毙命。   这还了得,我说过,女人是佛祖, 繁体字之流才是真正的害虫 。   佛祖升天,天崩地裂,斗转星移。   于是乎,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气球星的自己的事了,也是本宇宙生死存亡的大事了。   根据 命题3 ,宇宙灭亡,也不干涉,但下凡冒充地球人,放几句黄腔,是可以的。   啊弥陀佛!   就看气球星人的造化了。 3.繁体字的阴谋   佛祖升天,其实也是好事儿。   主要是繁体字有阴谋。   繁体字到底有啥阴谋?   我吵吵了几次,很多人可能不解。   我说了,我讨厌啥事都和利益挂钩,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石油,这种统计学层面的行为表现,连天狼星街头小报的资格都上不了。   繁体字立个孔子像,搞个揭幕仪式,开个孔子培训班,签名售书,成为全球首富。   这是好事儿,无论是美国抢了伊拉克石油,还是繁体字忽悠成了世界首富,都是好事儿,谁有本事儿,谁搞。   利益挂钩,是万能的法宝,其本身也是存在的基本法则,这是小义,没啥值得讨论和惊讶的。    小马同学的法宝,其实在俺们外星人眼里,其实最最初级的玩具, 统治阶级的利益之中,有没有民族大义,是有的。   万能的东西,其实就是最狗屎的东西,因为根本不含信息量。   一个群体意识的体现,往往是通过统治阶级表现出来的。   先不点破,繁体字的阴谋到底是啥,只是说清楚一件事儿,打击繁体字,不是因为繁体字企图签名售书,赚的口袋满满,而就是因为繁体字救国救民的民族大义。      繁体字的阴谋,其实是大家共同的阴谋,先不点破。   我以前也很困惑,俺们从小都是铁定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啥时候世道变了, 沙通天 也出来,冒充义士签名售书了。   有一段时间是不太明白。    其实根本不需要明白,瞬态成为常态本身就是明白。    我们讨论的全部的理由的基础就是稳态,根本不是啥真的理由。   你为啥说鬼不存在,本质原因已有一个,那就是鬼对于你不是一个稳态,和鬼真的存在不存在,根本无关。   只要一个新的稳态出现,其本身就是理由,人们说的因果,都是后来编出来。   女人孕育生命,天生就是把握瞬态和稳态的唯一源泉,你还写论文,搞逻辑推理,来说理由,你搞错没有啊?      我是比较笨,还彻底与文化绝缘,很多年以后,才想明白了,国学为甚会热之外,发现确实大家有一个阴谋,也就是民族大义。 4.丫头错了,所以她对了   先和古道夕阳瘦马交个底,为啥要继续打击繁体字,道理很简单。    因为丫头错了,所以她对了。   因为繁体字对了,所以他错了。      老九啊老九,是脱不掉这根筋的。   繁体字的庆功宴,有几个人参加了,谈谈心得,是不是感觉百花齐放,繁花似锦啊?   嘿嘿嘿!   六道轮回之前,都是如此。   你们如果想玩学术,有足够多的期刊让你们相互吹捧,不干我事儿,我继续看动画片。   在公共场合摆个偶像,发展一下旅游事业,尽管我没钱拍照留念,但我也不会妒嫉有钱人炫耀性消费,带动内需。 说了,这都是小义。   大义,是给老外看的,中国很和谐,中国不扩张。   很好啊。   但女人的直觉和你不同,女人不用讲道理,你讲了也没用。   是服从男人的理性,还是服从女性的直觉?   嘿嘿嘿,一切理性的起点都是虚幻的,都是虚伪的。   我听佛祖的。   根本不需要看你的啥学术期刊,直接可以扔到茅厕里。 5圣人之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圣,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指讲故事,不讲结论。   圣人讲故事讲得好,你爱怎么听是你自己的事,大家随便。      这不是说要做圣人,就需要象繁体字一样耍滑头,繁体字是既不讲故事,也不讲结论。   圣人实际上是个空壳,你的心,就是圣人的心。   所以,佛从来不说我说的应该如何,如是我闻的根本意思,就是你说啥算啥。   所谓的经,其本质都是空壳,有心人可以借壳还魂,无心人,依旧无心。   这就和唯物一直讨论存在一样,你本来就是存在,你讨论不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你找不到不存在。    唯物把已存在作为逻辑的起点,先判定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再决定其表现,这火车已经跑到太平洋里去了,还自己以为得意,还准备誓死捍卫。   壳遍地都是,信手拈来。   壳是个牛皮糖,沾上了,你甩都甩不掉。      老鲍下凡了,想回去都回不去了。   不过,唯物似乎有绝招,以为找到了真空,是区别存在和不存在的分界。   这是唯物虚妄的根本,连时空到底是啥,都没理解,就开始唯了。       书,是可读可不读的,只要你有心。    语言是符号系统罢了,不同的符号系统,其本质规律都是相同的。   有人讲原教旨主义,啥东西要看是不是圣人的本意。   啥主义,玩玩都无所谓,只要不玩死人就好。   但根本一条, 现象就是本质,没有比现象更深的本质了。    考察圣人的根本,不是去看空壳,圣人存不存在,其本质是不可说的,唯一可说的是,打着圣人旗号的人。       打着圣人旗号的人的集合群体的表现,是我们可说的唯一的现实的现象。    攻击圣人,其本身就是攻击这个集合,其本身和圣人毫无关系。       圣人本来就教育我们随便,打着圣人旗号的原教旨主义集合的人说,不能随便。   不能随便,圣人就已经死了。   圣人都死了,剩下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掐架,还是可以随便。   看来,圣人就是死不掉,随便死不掉,圣人就死不掉。      评价历史人物,是需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但根本上讲,历史是虚幻的,只有现实才是真实的。   评价历史人物,更重要的事看参与评价的人的现实表现和气现实意义。    读书人,读书人,书不是标准,人心才是标准。   俺不读书,但俺喘气,俺就有发言权。   为啥喘气,因为俺有心。       这个发言权,看个人喜好,有人喜欢满嘴跑火车,类似繁体字。   满嘴跑火车其实不是发言权,发言权的根本含义,这事关我事了,我要有部分决定权。      繁体字说俺和老毛一类,视知识分子为粪土。   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毛,视你们为粪土,因为他站在权力巅峰之上,已经把你们玩死,而你们还心甘情愿。   俺,为啥也喜欢调戏老九,是因为下凡之后,透过猪头看世界,发现气球星的天朝,原来都是一群空壳。   这不很好玩?       记住了,星际法是上帝他老人家定的,他老人家不干涉,神仙也不会干涉,大家随便。   一定要随便! 6女人是佛祖   繁体字装高深,搞后现代之后的文化基础。   有没有搞错,时间是虚拟出来的,过去未来皆为幻影。    只有一件事儿是真的,系统原本都是无记忆系统,记不住,根本就没啥时间。    熵是虚幻的,不可逆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可逆,你都记不住,还谈啥可逆,回到过去?回到那个过去啊?       女人是佛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彻底忘记前世!   繁体字连神仙都不够格,还要修炼成佛。   老鲍说了,神仙是天生的,是修炼不得的。   你本来就是神仙,还修炼啥?吃喝玩乐要紧。   神仙不吃喝玩乐,你当神仙干嘛?   吃素也没用。      繁体字跑了半圈,就开始开庆功宴。   佛祖跑了一圈,从终点回到起点。   佛祖的终点,是女人的起点。 PS:   列了提纲,发现可能有10多章,有没有兴趣写完,还不知道。   当然还得看繁体字,那天没啥兴趣骂他,就拉倒。   现在确实不习惯列提纲了。   (第二部分 子虚乌有的传统文化)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848 次阅读|46 个评论
尊孔的目的在于求和: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立国安邦之术
热度 4 杨学祥 2011-1-23 01:15
尊孔的目的在于求和: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立国安邦之术 杨学祥 1 月 12 日 ,高达 9.5 米 的孔子像树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与天安门城楼隔长安街相望。这座孔子青铜像于近日亮相,整体为绿色,人像高 7.9 米 ,石头基座高 1.6 米 ,坐落于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 尊孔是国际合作的需求 绿色为环保,绿色为和平。以绿色为基调的孔子像复出,意味着孔子思想符合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将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理念扩展为人与自然均衡发展。 人们的社会活动无非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百家之中,独尊儒术,表明孔学在治国安邦中独有的智慧和魅力。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启程访美前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14 日细述中美关系,她驳斥“中国威胁论”与“中美零和论”,强调中美关系不是非黑即白非友即敌,表示中美今后还应“同舟共济”,合作迎接挑战。如果未来无法“共济”,只会引发混乱和漩涡,不仅殃及两国人民,也殃及世界其它地区的人民。   希拉里驳斥了“中国威胁论”与“中美零和论”。她指有些人对中国崛起感到恐慌,将中国发展视作威胁,认为这将导致冷战式冲突或美国衰落,也有些人认为美国执意遏制中国崛起或中国发展,对此希拉里明确说“我们不接受这类观点”。   至于“中美零和论”,希拉里表示 19 世纪产生的“零和”理论已经过时,用它套用中美交往毫无意义。当前国际格局发生许多前人没有碰到的变化,比如出现非传统甚至非国家角色、全球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等,这些情况尤其适用于中美关系,只有看到这一崭新并且更加复杂的国际格局,才能理解当前的中美交往。   希拉里强调,由于中美是两个复杂国家,历史及政治体系迥异,在接触时出现分歧绝不奇怪,但中美关系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非友即敌,两国人民有许多相似目标,都想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未来,因而中美合作带给两国的收益远远高于冲突。   言及未来中美关系,希拉里再次提到她常常引用的中国成语“同舟共济”,表示目前中美仍在同一条船上,如果未来无法“共济”,只会引发混乱和漩涡,不仅殃及两国人民,也殃及世界其它地区的人民。 “今天,我们与中国建立了积极关系,并且中美有望迎来非常积极的未来……我们期待与中国一起,应对当前和今后的挑战。”希拉里说。 19 世纪产生的“零和”理论的结束,意味着战争独霸世界的理论走到了尽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时期依然是硝烟弥漫: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直到反恐战争,都没有解决世界的争端,反而是冲突激化,浪费了各国大量能源和资源,恶化了人类生存的环境。有识之士开始在西方“民主”和东方“和谐”之间寻找共生共存的道路。希拉里的讲话可能就是西方有识之士之一的典型表现。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论语·学而》原文,意思是说,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评论说,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现在,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在过去 6 年里,已经有多达 320 个孔子学院在 96 个国家建立起来,仅在加拿大就有 9 个。和为贵的思想已经开始被西方有识之士接受。 尊孔和反孔的时代特征 台下喊民主,台上要集中;打天下反孔,安天下尊孔,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孔孟之道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东方“宗教”。 有评论说,孔子的思想在近一百多年里本身已成为各种政治文化争议的焦点,极力维护者奉之为神明,九五之尊、万世师表,反对的人从五四运动砸烂孔家店以来,直到破四旧批林批孔运动,斥之为与现代民主科学对立的绊脚石,是束缚中国发展进步的封建思想的最大代表。所以无论支持或反对孔子思想的人,都不能否认孔子在文化和哲学思想上的巨大影响力,也不能否认其历史上对中华文化以至于东方儒家文化传统建立的核心作用,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甚至包括整个东亚地区,即使包括象日本韩国这样的所谓实行西方民主的国家,至今也仍然深受影响。但并不代表说孔子思想就句句是真理,就能成为思维方式的指南,这就象任何中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一样,其历史的局限性与现代社会总会有脱节落伍的地方,重要的是对一种思想或文化的扬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也算得上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化象征,这就象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一样,两者都对思想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中占重要地位,适逢全球化之际,我们重视儒家思想,这对与社会的和谐,全世界的稳定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而苏格拉底的思想则为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民主制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很多人感觉孔子在被打倒或忽视几十年后,现在突然又站在中国人最神圣的政治文化中心,有悖先人的礼法和遗训。《吕氏春秋》中《察今》篇深得治国之术:不法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因为时不与法同在。 尊孔的目的在于求和,和而不同,这是当今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7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孔子与中华文化与yatou姐碰撞
热度 3 mingmingde 2011-1-22 11:48
今天看到yatou姐的博文《老子徒孙近观孔子(1)》 暨网友的评论,感到有些话说,就留下了评论,以做交流。在此复制转贴,立此存照,或许会成为我今后进一步认知中华文化的一个灵感源头。在此还要感谢yatou姐的激发! mingmingde 2011-1-22 10:30 历史证明:人民群众从来都是最聪明的,岂是某些人利用2500多年前的孔子能“愚”得了的?呵呵,向yatou姐致敬!实际上,现在人们提到孔子的时候,往往是把他当作中华文化的象征或符号来使用的,并不单独指狭义的儒家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骨架),以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两翼(四肢),以医家(中医:医术-医学-医道)、武家(武术-武学-武道)、墨家、兵家、阴阳家、名辩家等等诸子百家为(五脏六腑和)鲜活血肉的一个多元综合体所有这些只是在形下器物学术层面有分歧而成不同学派,但在形上达道的层面上是没有冲突的。这就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中华文化。——姐以为然否? 博主回复(2011-1-22 11:07) : 只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到五四之前的那一可怜可恨可叹的境地,买不买单是一回事,帐还是要算一算的,否则下一步的路子如何走,怎么走,是个问题。这个很实际。虽然我们远在乡野,但是思考的自由是有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些思考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的孩子跟孙子们还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博主回复(2011-1-22 11:02) :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然,如果我们完全将过去统治中国的理论结构原封不动地复原,这注定只能是一场新的失败的开始。可现在,没有哪家学派愿意为中国封建糟粕思想的形成与漠视来买单。 [注:此博主是yatou姐。] yatou姐,我想说的是:探讨中国近代悲剧的文化根源是必要的,是为了汲取教训、创新文化、复兴中华;而不是要追究几千年前哪家哪派的责任,让谁来为此悲剧买单。古人是承担不了这个责任的,他们不在场,因而也不可能来买单的,买单的人还只能是我们当代自己。因为悲剧的主角是近代中国人(其实任何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都不会有意识地制造悲剧的,或者他们根本意识不到有些做法是在制造悲剧)。帐当然是要算的,但是我觉得最好的算账方式,是利用我们当代人的智慧来“扭亏为盈”,倒转乾坤,而不是沉浸或“陶醉”在抱怨古人、怨愤古人并一味地追究责任清算“欠账”的无聊无益事情之中(想想,古人真的欠我们什么吗?)。这块土地是我们的,它是森郁葱葱、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沃野,还是寸草不生、贫瘠荒凉、风沙肆虐的死亡之地,全在于我们自己;至于古人对我们的影响,也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姐以为然否? 有感于yatou姐的回复,我又评论道: mingmingde 2011-1-22 11:20 姐好!根据解释学的原理,一个人在观察一个事物或接受一个知识的时候,总是已经有先在的知识或经验在他的头脑之中了,而这成为他理解当下对象的前提,这就使我们对对象的观察、认识和理解不可能完全是对“真相”或“真理”的“复原”;在科学哲学中,也有“观察渗透理论”的原理。而这些理论或经验实际都是我们生存的当下时代及其实践所赋予的。据此可以知道:我们对古人思想的学习、理解乃至应用也都是在今人的已有知识结构、经验背景、阅历体验、时代需求、实践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进行的,因而您所说的“我们完全将过去统治中国的理论结构原封不动地复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而也就谈不上失败不失败的问题了。因此,才可以理解在中世纪之末,西方人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迷恋而造成的“文艺复兴”并没有使西方回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反倒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资本主义文明。我想,在当今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特别是全球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咀嚼、回味、反思、重构乃至扬弃创新,绝不会使现代中国“原封不动”地回到孔子时候的战国纷争的时代,反倒可能因为这种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而引导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人本-生态文明时代呢。姐以为然否? 在姐的留言本上,我留下了这样几句话: mingmingde 编辑 删除 半小时前 也推荐yatou姐读论语:要是入门随便关注一下论语的人生价值,可以浏览于丹的《论语心得》,但要理解孔子思想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学术内涵及其博大精深的意义,推荐您稍微认真地读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进而读读南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这会让你更开眼界。 姐回复曰: 谢谢。我会转换现在的视角去读这些作品。 也许我是对儒家的成见太深。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是中国采用了他们的教义,却一步步走到火烧圆明园。这是事实。 ——看来姐算账的劲头还是十足啊,呵呵。既然是后人采用了“他们的教义”,还不知道采用的态度和方法对不对,但无论如何造成了灾难,那应该追究那些采用的人的责任哦,看看他们采用这些“教义”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究竟如何,等等。就像我们知道的,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理论上源自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一样,似乎人们在清算希特勒二战罪行的时候,怎么就没人追究尼采的责任呢?日本法西斯主义侵华战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惨无人道,人们在反思教训的时候,似乎也没人追究日本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啊! 其实,历史上道家对待儒家的态度也不是这样的哦。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更加辩证一些,可以作为参考。 我在周可真老师的网文《孔子能否代表中华文化? 》后评论道: mingmingde 2011-1-22 10:15 支持周老师的观点!其实很多人既没弄懂马克思主义的真义,更没搞懂孔子思想的精华,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开花结果,这至少说明一点:孔子思想在基本点上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水火之隔,而是相互兼容并相互补充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恰恰基于此二者继续在更高程度上融合-补充的创新性发展和应用。周老师以为然否? ——尚未得到周老师的回应,但我想作为有深厚马克思主义修养和中华文化修养的周老师至少不会全盘否定这一点的。 周老师回应了,不出我所料,心有戚戚焉:(修改补充) 博主回复(2011-1-22 12:17) : 马克思主义一传到中国就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过程。这里的“中国化”包含“儒化”的意义。儒家追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马克思主义追求“解放全人类”,其在价值取向上确有相通性、一致性。 我明天要回老家过年了,不能上网了,提前先科学网朋友们祝福新春佳节,阖家欢乐,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211 次阅读|5 个评论
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什么东西?
热度 1 Bobby 2011-1-22 05:52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如果目之为拥护专制政体和压抑科学精神的糟粕的话,大概打倒一千次也不为过;但如果从扬弃的观点来看,也有一些东西值得发扬和推广。 国学大师刘述先在 1972 年写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传统有三个基本的要素:第一,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本身,不在于上帝,也不在物质世界。人受命于天,往里面挖掘有无尽的泉源,这就是中国的内圣之学的根源。以此,中国文化所彰显的既非宗教,也非科学,而是牟宗三先生所谓道德形而上学。第二,生命与自然有一个和谐的关系,这也就是传统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一方人在自然之中固然具备有一定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人又不从自然割离开来,人的一切文化成就有其自然的基础;契合自然,而非戡天役物,才是中国文化的主导原则。第三,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乃是一种以礼的观念为贯穿的社会结构:和为贵,不尚斗争;其终极向往即是《大学》所谓修齐治平那一套。我个人认同这种说法,这三点值得推向世界。 文化这种东西,已经是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一代一代通过所见所识遗传下来,虽然我们清醒的时候咒骂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一面,但说话、行事和思维仍然时时可见其遗毒在。如何批判性地继承,而又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是个大课题。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92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仁至义尽的暴力不相容原理——传统文化救中国
热度 37 iwesun 2011-1-20 16:20
仁至义尽的暴力不相容原理——传统文化救中国
仁至义尽的暴力不相容原理——传统文化救中国   按照惯例,升仙回来,免不了要列出一堆感谢的名单。   俗,地球人的俗套,还是留给地球人自己自娱自乐去吧。      狡猾的繁体字,有了个新玩具,这几天高兴的不亦乐乎,据说,天安门广场,大会堂对面的那个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改名字了,现在叫什么国家博物馆了。   啥,这是旧闻,猴年马月的事了。   没办法,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道变化快。   繁体字的狡猾,其实大家早知道,无非是想把水搅浑,即使摸不找虾米,浑水本身就是他的乐趣。    这厮永远都是赢家。   不服不行。    无论你是啥态度,只要是开始吐泡泡,就已经中了他的奸计。   其实,俺顶讨厌,啥事儿都和利益挂钩,做一番万能的法宝般的分析,因为,这个法宝,如今小孩子都会,央视里大把大的人样,全都如实说,笑话已经够多了,什么美国打伊拉克,就是为了抢石油,有个从天山派投靠朝廷的解说员,就更搞笑了,不停地发布是耸人听闻的预测,XXX地方即将有一场血战。   繁体字其实也挺可怜,肉吃不上,改吃素了,不停地宣称吃素好。   吃素,确实好,好得很。   肉食者,现在流行吃素,这是一种时尚。   可怜归可怜,只要繁体字自己不这么想就好。   活着,总是要有乐趣的。   不是么?   不要以为人长大了,就不需要玩具了。   老鲍这个仙人说了,“ 一切辉煌都会成为过去! ”   仙人的话,你也不听,找死!   仙人的话当然得听,必须听。      得给繁体字找点玩具,这是大事儿,确实是天字第一号大事儿!       革命党不革命了,只有死路一条!       孔老头从来不是真正的肉食者!   孔老头到底有多大法力?   肉食者自己也知道,二三百年算是不错。    孔老头从来都保不了真正的千秋万代。   其实,孔老头也不是傻子,他当然有自己的小算盘,俺搞科学,只要俺的科学真理在,管你肉食者变来变去,到时候俺稳坐老二的位子。    稳坐老二,其实也就是老大了。   老头表面上很谦逊,和蔼可亲,肚子里偷着乐。    老头看起来是老二,其实是老大的局面,其实原本可以一直玩下去的,玩到宇宙灭亡,孔子还是可以不温不火地心里笑。   因为这是科学,科学你也敢反?      老头毕竟不是仙人,谁叫这世道真的有仙人。   鲍仙,是外星人,当然不守地球人的规矩。   一语道破天机。   肉食者其实一直也记恨孔老头。   “竟会说空话,庙也盖了,像也立了,俺这个万金之躯,还得给你这个泥胎请安,到头来,还是你稳坐钓鱼台,最后被砍头的,还是俺自己。”   鲍仙,这个外星人,带来了一条真正的真理:    暴力不相容原理:一架飞机上,只可能有一个炸弹!   肉食者总算搞明白了, 真正的千秋万代,只有革命!   笑,大笑!   从此不再惧怕恐怖分子!   你不就是会带炸弹上飞机么?俺自己带一个, 先!    到底谁才是贼祖宗?   老子玩炸弹的时候,你还是液体呢。   上帝偷着乐了。   神马都是俺不小心炸出来的,   算了,   俺喜欢这群小人的劲头子,   俺从来不吭声,   本来就没吭声么。   继续。    暴力是不相容,真的不相容!    革命党是不会放弃革命的。    肉食者一旦开悟,就再也不会真的被孔老头骗了。   嘿嘿嘿!   孔子已经被老鲍的仙术超越了,科学终究是敌不过仙术的。   谁,还真把他当回事儿?   啥,有个叫繁体字的老是叫唤,说焖得心慌!   小Case么,不就是没玩具么,准了,给他发一个!   至此,繁体字的小心愿达成了。   美啊。   这事儿,不大不小,在天狼星的X时X刻下午茶的功夫,仙人们嘻嘻哈哈说笑过。   X时X刻下午茶的功夫,遥远的气球星的天空,飘过一匹神马!   X时X刻下午茶的功夫,气球星的刚刚领到玩具的忧国忧民的繁体字,看到了一匹神马,会飞!   转一则气球人的趣闻,气球人自娱自乐吧。    一个流氓国家,你还玩啥?   这事儿,其实怪老鲍,谁叫这个仙人选这儿着陆? 农民工因央视大火案获刑 月薪1800元有职无权 http://news.qq.com/a/20110118/000177.htm   资料图:央视新大楼配楼着火   从矿工、“蜘蛛人”,到质检员,农民工李书志进城务工的路一直是朝上走的。然而,一场大火改变了他人生的走向,令这个“只有职责,没有实权”的质检员获刑两年半。   获刑农民工的央视大火劫   央视新址一场大火,将本不是主角的农民工李书志推上前台。   这是一场他试图改变又无能为力的乱局,他因此获刑两年半。   若把这场乱局比做驶向冰山的泰坦尼克号巨轮,在巨轮最底层的“锅炉工”李书志,最终被认定为沉船的祸首之一。   2010年11月18日,已在看守所熬了一年零4个月的李书志终于等到了判决书。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李书志作为质检员,在未取得天匠公司挤塑板的检测报告与合格证的情况下,仍允许施工使用,且在施工中也未对天匠公司的挤塑板进行检测。作为直接责任人员,李书志以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这个结果是他难以接受的:“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触犯国家的法律,我一直是按照公司规定工作的。”    一语成谶   2001年,经人介绍,李书志进入中山市盛兴股份有限公司,从事高空作业。   李书志的妻子谢胜香记得,自从进入盛兴公司,每年春节,李书志都能带回三四千块钱。这个数字可是家中务农收入的三四倍。   直到2005年冬天,谢胜香第一次到北京,见到被包裹严实的摩天大楼上仅靠几根安全绳在半空中晃来荡去的“蜘蛛人”,才知道丈夫从事的居然是这样的工作。   这样艰险的工作李书志干了5年。直到2006年12月,他被调到该公司央视B标项目部任安检员,半年之后,他自学考到了质检员资格证,又兼职成为该部的质检员。   让李书志头疼的是,在盛兴的工作经常会因工程的变化而四处奔波,而这时,他的妻子已经带着两个孩子到北京来,他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2008年8月,他离开了盛兴,跳槽到央视国金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工程部,从事玻璃幕墙清洗工作。   那时,央视新址的施工已接近尾声。按照央视原来的计划,将于2010年搬入新址办公。   没人会想到,2009年2月9日,元宵节,这里会发生一场震惊全国的大火,而且,会把已离职半年的李书志牵扯进来。   2009年7月10日,央视新楼失火5个月后,李书志在北京通州租住的家中被警方带走,一个多月后被正式批捕。与他同时被捕的还有盛兴公司副总经理唐珠创及项目经理谷显树。   吊诡的是,2009年春节,李书志曾请算命先生算过一卦,卦相称其本命年前必有一劫。一语成谶。   一个有职无权的质检员   李书志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顺河集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自他记事起,几乎没吃过饱饭。6岁时,父亲抛弃了家,只剩他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   1994年,刚满20岁的李书志到山西的一家煤矿当了一名矿工。每天早上下井,晚上才上来,中午就在井下吃些自带的干粮。高强度的劳动让他力不从心,有时靠着井墙就睡着了。   这段经历让李书志记忆犹新。虽然后来吊在几十米高空当“蜘蛛人”也不是美差,但他觉得比暗无天日的煤井好得多。因此,到盛兴公司后,他极为珍惜这个机会,比其他工人更努力和用心。2006年6月,他拿到专职安全员资格证。自此之后,他每天都会检查工友们的安全措施,总重复一句话:“安全第一,不为自己也要想想老婆孩子。”   成为安全员之后,李书志并不满足。2007年7月,他又通过考试,拿到了北京市建委颁发的质检员资格证。被公司口头任命为质检员后,李书志便开始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查,查看所有进场材料是否有检测报告和产品合格证。   事实上,质检员工作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公司也没有为质检员配置专业的检测设备。李书志唯一能做的,就是检查厂家的检测报告与产品合格证是否齐全。   送货一般都是晚上,只能由仓库管理员和项目部的施工员负责收货。李书志往往在第二天上班后才进行检查。若发现没有合格证,他便会找到项目经理谷显树,后者常说由他来处理。   中国的施工项目往往都是内部承包,项目经理就是包工头。工人对于包工头,几乎不敢违背,否则便可能白辛苦一场。李书志明白,自己的职位形同虚设,公司从没有对他的工作职责提出明确规定,也没有给予他任何权力。唯一的要求是:配合好项目工作。“只有职责,没有实权。”李书志屡次跟谢胜香这样说。   早在2007年7月,李书志就发现,施工中使用的一批挤塑板与原来使用过的产品有明显差异。另一个问题是,因工期紧,进货后没人通知李书志,这批未经检验的材料便直接上墙了。   一审庭审时,李书志称,他向谷显树汇报了这一情况,可总包方和监理方最终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施工继续进行。   李书志曾经的举报,并未使自己脱离干系。在审判中,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指控李书志作为质检员,在未取得挤塑板的检测报告与合格证的情况下,仍允许施工使用,并未进行检测,其行为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   “敢于负责任的人”   若知此结局,李书志大概不会接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从2007年7月到2008年3月,他既是施工员,又兼质检员,却只拿着一份每月1800元的工资。   在同村人眼里,李书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如今的村主任谢文斌印象中,李书志聪明,成绩总是第一,但人却很老实。小时候玩弹弓,李书志不小心打到了一个大人的头,同伴们都使劲跑,他却主动去道歉。“李书志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谢文斌说。   20多年之后,李书志本性未改。他始终认为,自己知道挤塑板在未经质检的情况下就上墙使用了,但并未深究,的确负有一定责任。   然而,李书志在庭审时也强调,自己多次在周例会上提出施工材料无检测报告与合格证的问题,均无果而终。   2010年8月31日,36岁的李书志站在法庭上做最后陈述:他在公司7年,时刻唯领导是从,即便兼任质检员,也没有任何权力。当发现产品不合格多次向领导反映时,他的声音被湮没在赶工期轰鸣的机器声中。名不副实的职位与人微言轻的境遇,让李书志亲眼见到了自己如何无助地成为悲剧的主角。   李书志在看守所自行递交了上诉书。他让律师给妻子捎来3句话    开庭时不要带孩子来。   买一本《人一生都要懂的哲理》,让孩子们好好读。    不用担心我,这里一切都好。我,信佛了。(据《民主与法制时报》)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546 次阅读|59 个评论
Ching W. Tang原来就是邓青云
热度 1 wangshu 2011-1-19 19:45
Ching W. Tang原来就是邓青云
Ching W. Tang原来就是邓青云 一直就知道Ching W. Tang在柯达开创性工作,不过因为自己不做OLED和OFET,所以对Ching W. Tang的中文名是什么 也就不知道,大概是姓唐的位老先生吧。 晚上翻新出的《分子材料与薄膜器件》时发现导言中有邓青云(Ching W. Tang)的字样,原来这就是他的中文名啊, 怪不得偶尔见到“邓青云”这个名字被授予 OLED相关的奖项时纳闷这个谁啊,原来是自己太无知了,不过香港人的中 文的英文名实在搞不明白。 在他的个人主页上,有张照片,舒适地坐在窗前的竹桌边,窗边的有幅字,是楷体的“人为”,我猜测应该是“事在人为”四个字,只是美国的摄影师不懂中国的传统文化,只知道汉字的点缀,却不知老先生将这幅字挂在窗前的含义。也许,当年拍摄这幅字时邓老先生会对摄影师说,一定要把这幅拍全了,可惜网页的编辑全然不懂截掉了;也许。 http://zh.wikipedia.org/zh-cn/%E9%82%93%E9%9D%92%E4%BA%91 邓青云(Ching W. Tang,1947年7月23日-),美国物理学家,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国际信 息显示学会会员、罗切斯特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系及物理与天文学系教授。 目录 1 学术研究 2 生平 3 获奖及荣誉 4 代表性著作 5 外部链接 6 参考 学术研究 邓青云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发现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和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技术。他 在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有机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承认和肯定 。 生平 邓青云是华裔, 1947年生于香港元朗,祖籍广东。1970年,邓青云获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理学学士学位。1975 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75年-2006年,分别担任伊士曼柯达公司研究科学家,高级研究科学家 ,助理研究员,高级助理研究员和资深研究员 。2006年至今担任罗切斯特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系、及物理和天文 学系教授 。 获奖及荣誉 1994年,获伊士曼柯达公司颁发的柯达杰出发明家称号 1998年,被美国物理学会遴选为会员 2000年,获伊士曼柯达公司颁发的伊士曼创新奖 2001年,获国际信息显示学会颁发的Jan Rajchman奖 2001年,获美国化学会颁发的Carothers奖 2002年,被国际信息显示学会遴选为会员 2003年,获美国化学会颁发的团队创新奖 2003年,获伊士曼柯达公司颁发的柯达研究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称号 2005年,获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基金颁发的Humboldt科研奖 2006年,被罗切斯特大学聘请为Doris Johns Cherry教授 2006年,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遴选为院士 2007年,获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颁发的Daniel E. Noble奖 2010年,获罗切斯特大学Hajim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2年,被聘请为华南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2004年,被聘请为上海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被上海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代表性著作 Tang, C. W., Two-layer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6), 48(2), 183-5. DOI: 10.1063/1.96937 Tang, C. W.; VanSlyke, S. 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7), 51 (12), 913-15. DOI: 10.1063/1.98799 Tang, C. W.; VanSlyke, S. A.; Chen, C. H., Electroluminescence of doped organic thin film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89), 65(9), 3610-16. DOI: 10.1063/1.343409 VanSlyke, S. A.; Chen, C. H.; Tang, C. W.,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6), 69(15), 2160-62. DOI: 10.1063/1.117151 http://www.rochester.edu/news/show.php?id=2736 2007-01-19 Inventor of Next-Generation Display Technology Joins Faculty Professor Ching W. Tang High-resolution photo for download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OLED Creator Ching W. Tang Named Doris Johns Cherry Professor Ching W. Tang, profess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chemistry, and father of the multi-billion-dolla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industry, has been named the Doris Johns Cherry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Tang, the world leader in organic electronics including OLEDs and solar cells, is the first to hold the new chair. "We are very pleased to have successfully recruited Ching Tang and welcome his timely arrival in the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ays Shaw Chen,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ur commitment to new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and flat-panel displays will be greatly enhanced by Ching's leadership in these fields. Other programs across engineering and the sciences will also be well served by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his research." Tang is known internationally for his pioneering work on organic solar cells and OLEDs, which is the new flat-panel display that offers superior imagery for far less power than even the most advanced LCD displays today. In addition to the discovery of efficient OLEDs, Tang has been credited with a number of key innovations leading 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 new flat-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luminescent materials, novel color pixilation methods, fabrication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OLED displays, and the adaptation of technology for high-definition OLED displays. Tang is also widely recognized for his seminal work early in photovoltaics, which could lead to major improvements in the ability of solar cells to capture energy from the sun. OLED and photovoltaics are lik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one converts energy into light for a display, and the other converts light from the sun into energy. "Ching Tang is the most accomplished and the highest regarded innovator in the organic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we're delighted to have him as a member of our engineering program," says Kevin J. Parker, dean of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Our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as grown dramatically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sporting a superb forward-looking doctoral program. Ching's addition highlights the hallmarks of the University's engineering, from the photonics started by the nation's first optical doctoral program to our strategic focus on alternative energies at present." Tang i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and was recently elected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He holds more than 70 U.S. patents and has published 70 papers, including three highly cited papers based on his original work on solar cells and OLEDs. Tang has received a number of awards, including the Eastman Innovation Award (2000) from Eastman Kodak Company, the Carothers Award (2001) and the Team Innovation Award (2003) from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the Jan Rajchman Prize (2001) from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the Humboldt Research Award (2005), and the Daniel E. Noble Award (2007) from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Tang obtain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1970, and a doctorate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in 1975, also in chemistry. Tang joined the Kodak Research Laboratories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rnell in 1975. Initially, he worked on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ucceeded in developing the first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1 percent efficiency based on a structure that he invented. A few years later, he went on to discover the high-efficienc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the OLED, and spent the rest of his career at Kodak primarily lead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 in OLED. The Doris Johns Cherry Professorship was established in July 2006, with a gift of $1.5 million. Doris Johns Cherry died on Jan. 17, 2005, and bequeathed a generous portion of her estate for unrestricted support of the University. "Though I did not know Doris, I have learned that she made major decisions only after completing her due diligence," says Joel Seligman,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The fact that she chose to leave the bulk of her estate to the University and gave us the flexibility to designate it to endow this important, named professorship is a high compliment. I believe that today's celebration affirms the wisdom of her choice. We will forever be grateful to Doris, and to her friend and counselor Jim Vazzana for the role he played in so carefully fulfilling her wishes." Mrs. Cherry graduated from West High School in Rochester at 16, earned a bachelor's in econom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in 1943, and was a member of Theta Eta Sorority. After returning to Rochester in the 1950s from Chicago, she worked at the University in the benefits office for eight year before joining the Wiedman Wiedman law firm where she worked until the mid-90s. She served as communication chair for her 50th reunion in 1993. In recognition of Mrs. Cherry's generosity, a tree was dedicated in her name just outside Wilson Commons on the River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Contact: Jonathan Sherwood 585.273.4726
82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立孔不是独尊儒术,孔子应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总代表
热度 3 sheep021 2011-1-19 10:17
自从汉朝的董仲舒“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就有儒家和儒术之分了。想当年,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儒家思想而周游列国,但没有一个帝王能看得上他的理论。封建帝王尊崇的儒术可不是孔子的思想哦。孔子,不过是个替罪羊而已。 记得有人曾问我,毛泽东为何要批孔子,我说破是为了立。我当时不过随口一说,没想到,才几年功夫,孔子可就真的立起来了。没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60年一轮回。这就给立起来了。 其实,从“孔子学院”走出国门那时起,我就预感到国家要为在国内“立孔”做铺垫了。因为这年头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洋人不说好的东西,在国内也不会有“好”下场。现在“孔子学院”全球开花了,国内立孔也应该顺理成章了吧。非也,阻力依然很大。不过, 争议最大的也许不是该不该立孔子,而是该立一个什么样的孔子——是正宗的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还是汉朝以来的“儒术”? 本博认为,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问题。孔子已经作古,已经不会说话了,怎么解读儒家思想全在使用儒家思想的人。感觉(蒋科学也这么认为)孔子不过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总代表而已。天安门前的孔子已经不单单是儒家(更不是儒术)的代表,而且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总代表。 现代与传统,不是零和,而是谐和。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提携。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215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介于至圣先师的孔子和丧家之犬的孔老二之间
热度 2 大毛忽洞 2011-1-18 09:32
我介于至圣先师的孔子和丧家之犬的孔老二之间
我的观点介于至圣先师的孔子和丧家之犬的孔老二之间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应该中庸之道。 就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正如老百姓说的“井水不犯河水”。 在批林批孔的时候, 俺靠阅读《论语批判》学习了点论语。 (书的附录有原版论语) 当我们看到满大街丧家之犬的孔老二漫画的时候, 我们要联想到至圣先师的孔子。 当我们看到九五身高的孔子像的时候, 我们要联想到丧家之犬的孔老二漫画像。 这就是辩证法,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当九五身高的孔子像和丧家之犬的孔老二同时出现的时候, 这就是百花齐放。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6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1-17 02:24
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 ——2005年秋季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张祥龙简介:男,西历一九四九年生于香港九龙,后随父母迁居北京。文革后,作为首届大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春本科毕业后,曾在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之后,赴美国学习。1988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托莱多(Toledo)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春获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1992年以来一直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和哲学系任教授。曾发表《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1996)、《海德格尔传》(1998)和《从现象学到孔夫子》(2001)、《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2007)。 【张祥龙按:这是2005年秋在北大为学生们做的一次讲座的记录稿。由学生根据录音整理,我本人做了一些文字修改,并在少数几处补足了语意。】 主持人:首先要感谢大家对哲学系“社会•文化•心灵”主题活动的关注和支持。“社会•文化•心灵”主题活动的前身是哲学系文化节,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从这个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都会举办一次。这个学期的主题活动,继楼宇烈教授之后,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张祥龙教授。相信大家对张祥龙教授都有一定的了解,也不用我多做介绍了,不过大家可能一般会觉得张祥龙教授在西哲方向比较“术业有专攻”,其实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中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真的是学贯中西。所以我们在私下都比较叫他“祥龙大师”。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领略大师的风采了,让我们掌声有请张祥龙大师为我们带来他的讲座。 张祥龙: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与出路”。 本来是计划讲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今天也还是以那个题目为主,当然最后我会再谈一点衰落之后中国文化的出路。这个题目我曾在某个地方讲过,包括十个部分,再加上出路。我去年在德国讲学的时候给德国学生开过一门课,名叫“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危机”。这次讲座会引用那门课中的一些观点,所以比较长,不像我以前的讲座。我尽量在限定时间内讲完,最后能留一点时间,大家来提问题。因为我知道问题会很多,这里的很多观点只是一己之见,和主流的看法很不一样,所以希望大家多提尖锐意见,我也愿意回答。 听众:中间有问题可以提问吗? 张祥龙:因为要讲得比较多,所以最好不要提问;如果你觉得特别必要,也可以,但是我只能简短地回应一下,到最后再一起作答。 首先要讲的是,中国人缺少对自身历史处境的基本认识。当然我指的是现代的中国人。 到目前为止流行的多种对人类历史处境的描述,无论是历史唯物论、进化论,还是乐观的全球化,总之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进步观,都是非中国的。而且民族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大多数情况下,是非民族文化的,也就是政治化、党派化或者意识形态化的。太多令人痛苦的东西被遗忘、被压抑了,后果是精神和思想的失神。关系国家和文化命运的讨论,往往打不到点子上。一个民族的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成长不起来的。我用一个比喻,就是像精神分析讲的:在童年期,如果受过重大创伤,造成了一些压抑性的遗忘,就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这其实也包括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思想的成长。所以真实的历史,包括文化,是一个民族迎得自己的精神健康和深邃的思想能力的前提和途径。 第二个问题,传统文化的衰败和危机的表现。 我只能做一简单概括。首先讲我理解的“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含义。现在流行的看法,一般是比较中性的描述,比如认为一种文化是由习俗、传统、理想、价值观念组成的,是一个相关网络。我的看法则是这样的:文化是一群人长期生存的独特方式。也就是说,一群人借以获得生存意义的结构,还有这种结构的各种表现;也就是说,这一群人通过这个生存的结构能够连续不断地获得生存意义,即便是在这个民族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样看来,文化是有生命的,是一个活体,它是会生长、上升、衰落,也会死亡的。并不是说只要中国人还在,中国文化就一定在,这是没有保证的。而且,就我们现存人类来说,文化一定是有族群个性的,也就是有多样性和地方性的。至于是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文化,而其他动物就没有,还须要研究。比如,北京的一群麻雀与纽约的一群麻雀,有没有生存方式上的区别呢?或者,用离人类比较近的例子,生活于相互隔离状态的两群黑猩猩,会不会具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呢? 我们来看一下传统文化衰败和进入危机的表现。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出衡量文化生命力的四个指标,一个是它的传人,看还有没有传承它的“道统”的团体。历史上儒家有儒士来传它的道统,道家有道士或者道教徒,基督教则有教士、牧师和信徒。第二个是看这个文化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第三个是看它的价值观念,即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在做重大选择的时候还依重于这些价值。最后就是看它的语言,也就是人们在表达最关切的问题时,是否还在用这种文化的典型话语。 今天我没有时间都讲,我就讲第一个指标——传人,也只能很简单地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是儒家,而儒家的团体消失了,几乎是在历史的瞬间,即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消失的。一个有过两千多年传统的文化载体,对中华文化有过巨大影响,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儒家文化的团体,居然就在几十年内荡然无存,实在是一个历史奇观。其原因,我后边再讲,这里只指出一个现象,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主体在文化传承上的哗变。 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明确地把自己的文化视为仇敌,视为一种“吃人”的文化,这是鲁迅先生的话。这方面有很多代表人,我就随便选了一个,只是觉得他说话比较爽快而已。他叫陈序经,主张全盘西化,胡适也很欣赏他。他说过很多,下面我讲新文化运动时可能会再涉及一下。他基本的意思就是,中国不如西方,根本就不只是像主张洋务运动的人所说的“器具不如人”,而是全面地不行。比如他说中国的道德尤其不如人,不如西洋,公德私德都不好,等等。他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文化亡不见得民族也随之而亡”。它表示出现代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文化与民族及国家的分离,与民族生存问题的分离。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理论是有代表性的,不只是一种极端观点。尤其是从方法和基本的路数上,它依托的是自清末以来的一个主体思潮,即一种崇拜强力的进化论式的思潮。到新文化运动时以“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先后进行了两次文化革命,搞完全的现代化或西方化,等等,下面会逐次讲到。 我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衰落原因的方式,主要是历史的回顾,但同时也是某种哲学的回顾。上面提到,这个衰落是在全世界有过悠久文化的民族中,非常罕见的、几乎是唯一的文化自戕,表现出一种不寻常的民族精神的分裂症,抑郁和躁狂的交替,很值得研究。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主流对自己的文化最势利,最冷漠,最残忍。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些朴素感情的,只是一些所谓落后地区的落后人民,真实的农民,一些草根知识分子、被边缘化了的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而那些实用化的“知识分子”,我觉得既不是古代意义上的“士”,也不是真正的文化人,而是意识形态的人,科技人,高级工匠。所以中国自近现代以来,就没有出现过像泰戈尔、托尔斯泰这样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也缺少像甘地这样伟大的有文化意义的政治家,而且也提不出像“甘地主义”、“东方主义”这样的东西。当然我觉得“新儒家”还是很不错的,有一些本土文化意识,但它毕竟是在重大方面被西方文化驯化了的,完全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也就是把政体上的和知识上的权力完全交给西方,儒家只留一块“心性”或道德修养。 所以,我觉得应该在北大讲一次这个问题。我们北大产生于民族危亡之际,1898年,作为京师大学堂成立,是在庚子赔款之前,在废除科举制之前,所以它当时还带有最后那么一点要挽救自己文化的意味。作为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你们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天下”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古代思想中更重大的是文化意义,而不是政权意义。一家一姓、一党一派的政权朝代可以换,但是天下的士子还是要担当天下的文化重责。我觉得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就应该以文化中国和她在世界历史中的命运为己任,因此必须反思自己的文化遭受过的灾难性的命运,正视它,不然不就跟专科大学一样了吗? 第三,我来讲这个文化衰败的主要原因。 其一就是西方的全球化。什么是西方的全球化?它仅仅是这几十年,或者这半个世纪、这几百年才出现的吗?我觉得不是。它是西方从古希腊就开始的一个文化过程。 西方的语言、文化是一种形式突出的“文”。大家学过外语,知道西方语言(它的比较典型的形态是古希腊语、拉丁语和德语)和我们汉语的区别。它的语法和文字都有形式突出的特质,即语言上有意义的特点大都有形式上的指标。例如动词有依人称、数量、时态、语态的形式上的变化,名词有单复数和性的形式指标,构句要有主语和谓语的搭配,依靠“是”或系词来形成判断句,等等。这都是古汉语没有的。这种形式突出的语言,让使用者体会到语法、也就是变化的语言现象下面的不变者的重要,相信这些可以被从形式上对象化的语法代表着语言中最本质性东西。那么,这种语言就会刺激一种思想,它寻求世界变化现象背后的不变本质,而且通过一种形式对象化的方式来把握,比如说通过数、理念、范畴、概念、判断、推理等。古希腊的知识分子发现了语法这种普遍化的东西,相信它普适于古希腊语的所有语言现象,所以这样一种寻求普遍化的真理的思想就从古希腊开始,在数学中先开始,然后在哲学、科学、政治思想、伦理思想中不断得到展示。这种思想方法,还有西方的宗教,一种有强烈普遍化追求的宗教,都感到自己抓住的是可以普遍化、形式对象化的绝对真理,要向全世界推广。当然后来还有共产国际,也是这样一个大脉络上出现的现象。 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和倾向,通过工业革命、现代科技,以及与它们匹配的交流、组织方式,就变成了物质力量和现实力量。尤其到了现代,它的对象化和形式化的方式能通过符号化实现,比如资本流动都可以表现为名字和数字的传送,用电脑就可以划账,靠这种方式来取得一种当代的力量形式。谁都看得到,因特网正在伸向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 所以,我认为全球化发源于古希腊、犹太基督教,实质化于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实现于工业革命,通过信息化而加速。它的方法上的特点就是标准化、充分的对象化、自动机械化、信息化,还有力量的符号化、高效化、无限化、扩张化,没有尽头。它生产的东西总是供大于求,没有自己对自己的限制,所以一定要扩张。“科学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话不是白说的。它的知识形态一定要能转化成力量,而且能普遍化、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化。 这样它就造成了一种向全球扩张的需要和趋势。从殖民时代起,全球开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交流。而我从来就认为,交流是有危险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弱势的本土文化,带有巨大的危险。交流只有在很罕见的情况下,即在不带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才可能有益。像我们的丝绸之路,像丝一样细的路,不带有生存压力,而且很缓慢,很自然,它能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不断地产生有益的文化交流。而如果带有生存压力——你不学我,你就落后,你就要死,如果带有这种生存压力,就会造成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弱势文化的消失。所以用“洪水猛兽”不足以形容西方化、全球化的这种去多样性的狂潮。 我们经过了文化革命的这一代人,对于这种全球化的力量有奇特的印象。当时似乎是全国山河一片红,无产阶级专政强大无比,不管你怎么想,中国好像也就只能这么下去了。可怎么70年代就要和美国建交呢?那是死敌呀!从我上小学时,满耳朵都是要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声音,文化革命时更是喊翻了天。可居然就在毛泽东生前就有了变化。我觉得背后也还是经济、资本和科技全球化的压力(尽管无产阶级专政与计划经济也是一种全球化,但它在某些重要的方面竞争不过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当然具体讲也有很多因素,比如中苏争端、中越争端,等等,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我们觉得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在那一代人中发生了,这并不一定要到文化革命结束。我记得最震撼的就是毛泽东和尼克松握手的报纸,当时中国人看了,内心之复杂真是难以言表,既有惊愕,又带有希望。那是一个很朦胧的时代,人们对新时代的憧憬就此开始了。 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象征在中国,我举一个地名为例,就是广东。它是我们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是革命思想和改革思想不断涌现的地方。因为鸦片战争在传统中国这艘船的底部(最南部)凿了一个洞,一个当时觉得不大却堵不上的洞,结果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第四个问题,我们来讲一下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文化与民族的错位。 这表面上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但是它造成的后果是重大的。中国在共和国之前的最后一个朝代是非主流民族执政的朝代,当权者是当时被视为异族的满族,当然现在它和汉族已经没有多少区别。可是当年满族入关,多少知识分子宁死也不从。后来因为满族完全采纳了中国文化,所以就像以前多次发生过的情况那样,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还是认同了这个政权。中国最后一朝就是这么一个民族为主体在掌权,这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最后一朝不是清朝,而是明朝,或者宋朝、唐朝,它遇到鸦片战争这种事情会怎么反应呢?为什么清朝就是那样一种反应?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上下不通,就是说虽然这个掌权集团通过各种政策得到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认同,但它总感觉不安全,觉得自己人数少,而且后来满人自己的文化都渐渐被忘掉了,所以它一定要维持满族人的特权,一定要压制汉人。从大臣开始,甚至包括一层一层的知识分子,它都要限制汉人的政治能量。在这样一个局面下,它如果做出什么重大的改革,首先受惠的就是那些汉族大臣和汉族知识分子,他们的势力就会上涨,这是满族人特别不愿意的一件事情。这样一种格局就造成了后来我们所感觉到的,它应对挑战,总是迟一步两步这样一个让人特别绝望的结果,实际上与一开始就有的一种扭曲和错位有重大的关联。 首先是人才渠道的上下不通,后来又有太后专政。慈禧太后治国的本事不太大,但是抓权的能力特别强。还有一个因素最终导致了儒家文化的衰败,就是到《辛丑条约》之后,形势急转直下,突然科举制就被废了,而且就是在慈禧太后手上。戊戌变法要改革科举,很快被她中止,可几年后,她自己居然就整个废了科举。为什么会发生呢?因为有了义和团,有了八国联军侵华,有了自己的逃亡经历,有了更深的政权危机。为什么有了官方支持义和团的事情呢?因为慈禧太后反感于西方人干预她废光绪,等等。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致的东西,我就不讲了。 上下不通造成内外不通。它对西方侵略的反应受到它的种族意识的干扰,它总是怕大权旁落,“宁予外寇,不予家奴”,“防民甚于防[外]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圈,中国的文化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激进。从鸦片战争开始,广东三元里有一个歌谣,意思就是说,洋人怕老百姓,官府怕洋人,老百姓怕官府,形成了这么一个压力流向的循环圈。如果只有侵略的西方列强和受侵略的中国这么两极,就像许多非西方民族经历的那样,情况就简单得多,也正常得多,政府与民众就都会将自己的文化看作自己的东西,就是实行改革,也会对自己的文化手下留情(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但一旦形成这么一个三极结构,在外患加剧时,内部就很快分裂了,因为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集体心理的作祟。代表传统文化的官府与激进知识分子及民众的裂隙越来越大,而后来为什么只有共产主义能收拾残局,我觉得跟这个结构很有关系,因为为在这个结构里面,只有最激进者的声音最响。 这样的民族错位的政权,就禁不住国耻。1840年的鸦片战争,签了一个耻辱的条约——虽然赔款相比于后来不算最多,两千多万两,但那只是相比于《马关条约》的赔款两亿多两,割让台湾;《辛丑条约》四亿五千万两39年还清,而且允许西方人在中国分12个地方驻军,从北京一直驻到山海关。鸦片战争好像是在很南部的一个很远的地方,影响好像也不是很大,但是这是一个很致命的创伤。就像当时一位反对签约的大臣上书所写的:“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异族统治的情况下,一个政府和别人签了这样一个条约,不管里边用什么措辞,比如说什么“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就已经受到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国威已丧,乱民即老百姓就要生乱心了,所以从此开始,政府只能越来越靠高压来控制,而它控制的结果就是老百姓——以农民为主,包括某些知识分子——产生了越来越激进的思想状态。最后很可悲但又没有办法的是,这个政府又确实在那个时代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命运。 那为什么在这里知识分子的趋向就不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了呢?这就是后来发生的国家和文化的分离。新的知识分子主张建立新的国家和文化,和传统文化就分离了。 我再举一个地点,象征民族和文化的错位,这就是日本。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极为不利的。它总是在一些比较关键的时刻打断中国不是文化上太激进的现代化的努力。而且日本当时还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中转站和加速器,很多革命者和一些后来很激进的思想者都是从日本获得了他们的庇护、知识和灵感,包括孙中山、鲁迅、吴虞、俞岩等都是这样,但却没有学到日本人维新后对自己文化命脉的保护。 第五,我来讲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是后来的中国革命模式的预演,对一种新的国家形态的追求与传统文化发生了背离。 先简单说一下洪秀全的经历。他是广东人——从这里开始广东将要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年轻时还有愿望去考秀才,但屡试不中,总处于落第文人状态,心里很不高兴。历史上这样不满的人太多了,但关键是他所在的地方有新思想出现。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历就是有一次到广州赶考,碰上了传教士,得到一本《劝世良言》,由一名叫梁发的中国基督徒编撰,里面包括一部分基督教《圣经》译文,和一部分对于基督教基本原则的阐释。洪秀全回家后得了一场病,据说在梦中上了天,和天主发生了实质性的交流,后来获得天命,就回到人间来改造世界。在这之后,他又去试考了两次,还是不中。回去以后,仔细读《劝世良言》,深受启发,觉得灵感成熟了,于是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 中国史学界在1949年之后对太平天国这个领域特别重视,而且有一种说法好像很普遍,比如我看范文澜所写和一些近代史书上评论说,基督教的外衣只是一个借用符号,洪秀全只是用它来号召组织民众造反,所以它还是一次农民起义。我觉得不然,太平天国的信仰基础代表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整个运动有文化革命的趋向,所以它和以前的李自成或者更早的农民造反都不同。 我们来看他的理论。首先看他的《十款天条》,还有基于他的《救世歌》、《醒世书》和《太平天日》等等所总结的思想。他说有一个创造天地万物的至上神,这个至上神有明确的可对象化的意愿,派基督和洪秀全下凡救世——基督是他大师哥。而且洪秀全还说他在天上看到天主把孔子关禁,不允许下凡,后来他又看到孔子逃下去,想传播思想,天主就将他抓回来鞭打,孔子求饶,天主就饶恕了他,但是罚他永远留在天庭,不准下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征兆,不准孔子下凡似乎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未来。这样一个天主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精神实体。虽然明末清初用过“上帝”、“天主”这些词来翻译“耶和华”,但它们是不一样的。洪秀全讲的这个“天父上帝”,是更靠近中国人讲的“天”,还是更靠近的基督教讲的上帝呢?我觉得是后者。虽然西方人也不会承认洪秀全的基督教就是正宗的基督教,它肯定是被改变得很厉害的基督教,但毕竟,它已经从西方文化中吸取了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第二条,他说其他的一切神道、仙佛、神祇、社稷,甚至圣人,都是妖,叫阎罗妖和邪魔。这一点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所以曾国藩要在《讨粤匪檄》里攻他,说李自成过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进潼关还要拜文昌,但是太平军到的所有地方,一切孔庙道观、社稷神坛、甚至关帝庙等,都统统扫荡,全要烧毁,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所以曾国藩在《讨粤匪檄》里面就用了最大的篇幅从文化上讨伐它,说中国的士子、文化人绝对不能容忍,“神人共愤”。当然我下面会讲到,太平天国也用了民族大义来讨伐清政府。 第三点,他说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平等的。当然实际上只是教内名义上的平等,但毕竟这种说法以前是没有的。我们在《墨子》里面可能看到过一点,但是后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没有这种平等观。 第四点,建立了教会——拜上帝会,它是一个从行为、思想到经济收入都控制得很严密的组织。这个组织有日常的仪式,每七天就要礼拜一次。这是基督教教会化的,甚至还有过之,和中国自古按季节和天时来祭拜祖先社稷的风俗仪式,以及中国本地宗教的组织方式是大大不同的。 第五点,他认为自己是天父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救世,而且具有神功,所以不时地要出神,上帝要附他身,口出圣言,大家都要跪下来听。因为他和天父有这样一条专门的线路来沟通,所以就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是正是这里后来出了问题。杨秀清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他抓住机会也通起神来,说上帝也附了他的体,于是也说起这种神知的话来,这样洪秀全就没有办法了,也只能跪在地上听。这种对象化的东西可以被别人模仿。这就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大的原因,即“洪杨内讧”,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大分裂,给了清政府一个还手的余地,把他们灭掉了。后来的革命运动领导人都非常惧怕这种“分裂中央”的“阴谋家、野心家”的出现。 洪秀全组织太平天国,从一开始就出自一种非常坚定的、系统的异文化信仰,反对儒家乃至所有的传统文化,把一切传统的牌位都砸掉。这一点是它跟其他的传统农民运动都不一样之处。另一方面,聪明的杨秀清利用了清朝和中华大多数人民——汉族人民――的文化错位来攻击它,在他的《奉天讨胡檄》里面主要也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他说清朝人进关以后,先让我们削发留辫子,像猴子一样;衣冠、人伦、制度、言语都要改变我们,清政府要把北京话当国语,他说这都是胡语。所以他说满洲人愚弄中国、欺侮中国,无所不用其极,这也很有力。杨秀清的文化倾向与洪秀全也有所不同,不同意对儒家经典的彻底铲除,但他也无法改变这个运动的基本文化走向。 由于有如此严密的组织和信仰崇拜,再加上利用了满汉文化矛盾,太平天国一开始虽稍微有一个顿挫,但后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之内从两万人发展到一百万,一下子席卷了道州、武昌,一直到南京,夺了中国的半壁江山。然后他们马上又开始北伐,清政府几乎就快完蛋了。而西方国家那时都持观望态度,英国人甚至还去访问天京,实际上就是南京。如果太平天国成了大气候,这就不仅是一个新朝代,而是文化上一个根本的置换。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对此也做了某种展望。 在这里可以尽量作一个比较中性的描述。我觉得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毛泽东,与洪秀全之间很有一些可比之处,只是他更成功、更运气。我这里不做详细的对比,但是有人在四十年代中期、文化革命后批评毛泽东,说他有封建帝王思想,一直到现在这样的议论还有。而“封建”或“封建主义”在我们现在这个文化符号系统中,就意味着传统文化,因此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毛泽东根本就不是什么封建帝王,他青年时起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最深影响,要做“新民”(他组织了“新民学会”),尽管是唯我独尊的新民,但毕竟是新的或新文化的。有人举出毛泽东1936年写的诗《沁园春•雪》——这是他写得最好的诗,1945年国共和谈时写给柳亚子,一公布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人说能从中看出他想做封建帝王,尤其是下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等。”但他下面举的是什么呢?“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们看,他最想做的乃是“风流人物”,也就是开创新文化的一代天骄,而他批评人物都是从文化的角度。说历代帝王缺的是“文采”、“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你们只会使力量,我不但会用力量,而且还要代表先进的文化,要进行文化革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怀有的最大抱负。毛泽东著作中最值得读的,一个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个是《新民主主义论》,大家可以从中看出他最基本的理想和改造中国的计划,他一开始的思想走向。前者鼓动在农村中扫清传统文化,后者(发表在延安的《中国文化》杂志上)则明确规定文化革命的性质与步骤。所以他绝不是封建帝王,而完全属于新的意识形态,是反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最激进代表人物之一。 第六,改革的困境——“图强力而放斯文” 清末以来,关于是该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既为体也为用,还是中西互为体用,人们争了好长时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比较有见地的知识分子,从魏源开始,意识到中国必须作重大调整改造。中国人并不傻,但是最后选择的途径好像只有一条——强国。“强”这个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最有魔力的,“强国会”以及包含“强”的团体的出现、乃至严复《原强》的著述,都体现了这一点。直到现在,还在为强国而奋斗。 有一个很有名的争论,就是康有为要变法,因为官职太低,光绪皇帝想见而不能,就派几个大臣去见他。他们在当时的总理外国事务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进行了交谈。一开始,荣禄就说,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有一句很有名的对白,说:如果祖宗之地都不能守,那要祖宗之法还有什么用?这在当时就算很有力的回答了,可实际上他是把祖宗之地和祖宗之法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了。但祖宗之法就完全依存于祖宗之地吗?我们守不住祖宗之地,那祖宗之法就一定要丢了吗?印度人被异族和异文化统治近千年,犹太人在两千年中无地可守,但一直未丢“祖宗之法”(印度教、犹太教)。当然这些都是问题,下面所讨论者与之也有关,我自己也曾经很困惑。我觉得这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就开始全盘西化了,不是到新文化运动才开始,实际上从洋务运动开始就有了明确的“中国要走强国之路来抵御外患”的思想。这好像是没有错,但是背后还是可以有多种考虑。救中国的途径,是只能像现实中所表现的那样,还是有别的可能? 我举些例子。比如说,很有名的一个就是胡林翼先生之惊恐。胡林翼是湘军大将,很有才气。有一次他好像是去见曾国藩,在安庆城边乘船马上就要离去的时候,看见码头上正好有两艘西方的轮船,它们接了另外的客人,风驰电掣,一下子就开走了。胡林翼就惊呆了,问是什么,有人告之是西方的轮船。他当时就倒地吐血,过不久就死了。胡林翼感到,最可怕的不是长毛或太平天国,而是这个西方技术武装的势力。他是中国非常敏感的知识分子,具有对这种强力文化的敏感,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力量的敏感。 另外就是曾国藩。他用一切力量削平太平天国,铲除了一个异己文化的威胁,但是在这之间和之后,他马上又要改革,向西方这个更大的异己文化学习。当然他还是认同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而跟着他走的李鸿章是个机灵人,创建淮军,然后马上就大搞洋务运动。 严复在中国的改革和革命运动中有一个很特殊的地位,连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都不能相比,因为他通过翻译不仅启发了那个时代的人,而且还对后来几代人都有重大影响。大家都知道《天演论》里面介绍的是赫胥黎讲的达尔文的思想,而且那翻译基本是意译,传达的思想既有赫胥黎的又有他自己的,并且作了很关键性的改变,而这改变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化走向。 他的《天演论》和《原强》,对进化论作了一种解释,即强力型的“物竞天择”观,就是说生物的物种都要去争得生存,但是只有适合自然规律,适合当时的自然状态的那些物种才能够存活下来。这点没有错,也是达尔文的思想,也是赫胥黎、斯宾塞等主张社会进化论的人的思想。但是他解释说只有强种才能留下来存活,弱种就要被灭,这一点并不完全符合赫胥黎的原意。我觉得这就是他很关键的一个改变,他说:“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意谓民物于世,樊然并生,同食天地自然之利矣。然与接为构,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就是说,弱的被强的当作肉来吃,愚的被智的当作奴隶来使用。而且,他在《天演论》的导言中还讲:“物各争存,宜者自立。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我觉得这是狭隘的、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的一个解释。实际上赫胥黎并没有说只要强,因为光强是不够的,他还讲了在自营和伦理之间维持平衡的必要,所以他原来的书名叫作《进化论与伦理学》。而严复将题目改成《天演论》并加以新解,就很有些不同意味了。 进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有一个时间的长程演替,不能被一眼看透,我把它叫做时间之幕,或者未来之幕。现在物种具有的知识没有哪个可以穿透这层幕,看出哪种生存方式最适合未来某个时间的生存形势。现在光追求强,就只是现在适合生存,但以后天下大势一变,现在的适应就可能反而成了不适应,而以前的不适应反而可能变成适应了。 这种情况严复并没有充分考虑,而他的简单化的解释,造成了一代代的中国人认为,要救国就一定要强国,而且相信这种强是可见的,是器物上的、思想上的、组织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强,是按西方化的标准的强。由于严复垄断了对西学的解释权,辜鸿铭也没有去跟他做这方面的辩论,使当时和现在的绝大多数人们相信这种说法是天经地义的。它影响了以后各种颜色的革命派和改革派,而且商务印书馆80年代纪念严复的集子里还是这样讲,一直到现在还是大有人这样讲。 实际上我觉得真正的进化论应该是和老子的思想相距不远的。比如恐龙倒是强,但是天下大势一变,它的强使它无法转舵,就一下子灭绝了;而开始时弱势的哺乳类倒兴旺了。一个民族要想在极其曲折的历史中存留下来,就要像老子所说,要惚恍虚柔,多留存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当时和改革派争论的有一些所谓“死硬”的顽固派,像倭仁、张盛藻,不识时务。他们认为光追求强,真的仁义就可能被丢掉,所以不要光羡慕西方的器具等等。这些人一直到现在都被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嘲笑。我觉得他们是有泥古不化的问题,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光守着枯槁的仁义已经不够了,但是他们的话里难道没有一些对的地方吗?我觉得也不是。如果对于进化论或者天演论这种思想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么就会明了当时国家应该采取的对策不仅仅是洋务运动了。所以,洋务运动作为一个只追求强国的运动,在文化上也出了些问题,尽管当时还是可纠正的。 就像春秋时的范蠡,越国面临马上就要被吴国灭亡的危险,在这个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首先要“定倾”,就是保住文化的活种,这在当时就是国家的代表——勾践。他被保留下来是相当屈辱的,要去给吴王当马夫等等。但是范蠡给他出了计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说到中国文化,如果有这种见地,我们百年生聚,百年教训,那中国文化还有未来。 所以从近代开始,中国的改革就越来越激进,崇尚强力。康有为、梁启超等我认为都不是真正的儒者了,他们是价值取向已经大变了的改革者,但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还有些藕断丝连。到后来1905年废科举,然后就是满清复亡、袁世凯弄权和失败,接着就是新文化运动,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就江河日下、一泻千里了。 我们来看严复本人的经历。他在壮年时翻译《天演论》,然后提出了变法三策:鼓民力——去鸦片去缠足,开民智——废八股崇科学,新民德——设议院崇自由。但是到了晚年,他给别人写的信(1918年)中说:“觉彼族[西方]三百年来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鲜廉寡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而且他还将欧洲三百年来科学,“尽作驱禽食肉看”,真是一百八十度的文化上的转弯,也是他文化良知的某种发现,但已经完全无助于大局,因为他放出去的文化虚无主义已经成了大气候了。 第七个问题,传统文化遭到了失败小人的附身,小人指的是袁世凯。 我觉得这也是传统文化衰危的一个契机。清王朝于1905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八年在张之洞的提议之下,废除了已经实现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这是一个很激进的措施。戊戌变法只是说改革科举考试,废八股而讲策论,但是到这里就全废掉了,鼓励开办新式学校,预示了以科举为儒家政治桥梁的传统文化的灭亡命运。于是,从儒家的角度看,文化传承的官方渠道完全关闭了,中国的政治从此走向政党政治,刚开始是军阀政治。由此可见清朝异族统治的衰落和传统文化的衰落确实是紧密相关的。 自从清朝政府签了《辛丑条约》,沦为只是外国势力在中国的一个看守政府。为了让中国能够交够那四亿多两银子,外国人也要维持这个政府。那个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绝望的状态。后来发生了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在这之中,袁世凯上下其手,从南京政府那里争得了权力,但是这个人后来又是中国文化的罪人。我们设想是南京政府得了权力,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第一条就是民族主义,讲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虽然这里面没有多少文化的含义——他要驱除的只是满族人,他恢复的中华实际上也并没有多少传统文化含义,但是它毕竟不至于公开全面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他讲民权主义,已经把中国文化的政体去掉,但是起码还有君主立宪这样的其他选择,虽然当时的共和制不会实行君主立宪,但逻辑上还有这种可能。而袁世凯则是一个满腹权力私欲的人,在满汉裂隙中求得个人利益。一开始他出卖变法,然后逼宫篡权,最后又背弃了共和的协议,自己要做皇帝。所以按照儒家的标准,他实属一个奸臣篡逆,是比王莽还不如的大盗。但就是这个人为了给自己的洪宪帝制作理论准备,借了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传统文化稍有回潮的时机,开始尊孔。在他的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等等。而且袁世凯同时还在出卖中国国家利益,勾结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在他称帝之后的很短期内,就在穷途末路中死去,随身带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最后一点信誉。 随后的张勋复辟就只是闹剧了,反而使中国激进的主流知识分子似乎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威胁。加上另一些因素,就有了新文化运动。这里面的一个教训就是,儒家文化在当今要特别地小心,不可随便依靠某种政治势力来求自身的复活。枯枝是发不出新芽的,儒家文化如果想依傍别有用心的政治势力来复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及未来,都是不明智的,最后只能适得其反,把自己的声誉败坏。像孔子讲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难道我们祭孔只是为祭祀本身的意义吗?如果背后都没有活生生的生活来支持,祭祀和官样文章的尊儒又有什么意义呢? 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之所以能起这么大的作用,能有那么强的力量鼓吹全盘西化,与这最后一口气的吐出很有些关系。后来还有段祺瑞等等军阀混战,不断以各种方式出卖中国国家利益。 八.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新文化运动 连一次大战也没能挽救中国传统文化的颓势。一战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过短暂的反思,比如梁启超以前也是很激进地推行改革,觉得中国有很多很多地方都不如西方,基本上是个全盘西化论者;但是他一战后到欧洲走了一趟,回来就写了《欧游心影录》,他说:中国青年齐步走,大洋彼岸的西方人正在嗷嗷待哺,等着我们用中华文化去拯救他们咧。整个一个翻盘。 两次世界大战实际上为整个非西方民族带来了重大的生存机会。在文化上,世界大战使得西方人看到了自己文化的重大毛病,就是一味追求强力的文化是不可能和谐和持久的。我刚才讲过的工业革命产生的无限化、标准化等特点决定了它的经济一定要争夺原料和市场,当原料、市场等都争夺完了,他们就开始互抢。而强者与强者对抢起来,弱者就有了机会。西方人按照自己的现代化逻辑走到了尽头,然后造就了一战和二战。最后西方人痛定思痛,就成立联合国,又搞欧洲统一,这是他们避免在西方再开战的措施。 这在文化上就有重大的意义,从《辛丑条约》签订开始,到1919年中国作为战胜国去参加凡尔赛协议,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一个最屈辱、快要被瓜分灭亡的角色一下子成了一次大战的战胜国。不到50年,中国又成了二次大战的战胜国。所以中国两次站对了队,二战还没完就成了名义上的世界五强之一,后来联合国成立,中国就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一直到现在。难道中国就强了吗?怎么物竞天择一下子就不灵了呢?所以我觉得这是世界近代史中一个极为值得重视和总结的政治现实,而且有重大的文化含义。 但是中国又发生了新文化运动,抵消了一战带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效应。我现在严格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分开: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爱国学生发起的,毫无疑问是爱国的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新青年》创刊,是另外一种运动。所以我现在就谈新文化运动,从它开始,中国的激进主义要改变自己反对传统文化的理由,不再是康有为曾提出的三保——保国、保种、保教。对于康有为这样人,我们要搞文化改革,是因为我们的国家要亡,我们中华民族的种要亡,我们的文化要亡。一战以后,保国保种基本上没有问题了,那时候对中国唯一有重大威胁的就是日本。日本要接管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后来还侵略我们,但是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使得西方也开始帮助我们打日本。所以那时候已经完全不是清朝末年,西洋与东洋的列强一起来瓜分中国的时代,也就是一个庞大的弱者面对一群豺狼,却毫无办法,所以李鸿章在里面用尽心机维持困难局面。 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站错了队,成了战败国,那中国后来会怎样呢?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文化上也可能不会搞那么激进的革命。德国是两次都站错了队,现在还在反省。所以德国和日本都因为战败而造成了文化扭曲,他们的主流派姿态一高马上会引起国际上的负面反应。我们没有这个问题,我们两次都是战胜国,我们完全有政治理由发扬自己的文化,而且我们的文化确实是不会造成世界大战的,甚至是可以预防它的。可是不,我们的知识分子主流自己不要这个文化了,只是因为她不善于打现代化的战争。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改革的理由不再是三保,而是所谓的客观真理标准。这些新文化人说:中国的文化本身不好,为什么?因为按照某些客观的标准——西方来的科学、民主等等,中国的文化不好。这样就为反传统文化的激进主义找到了一个超时间、超历史形式的存在理由。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客观标准,所以在今天中国的贸易反压西方的形势下,这样一个反自家传统文化的运动还在进行。这确实是一个不寻常的历史的现象。西方文化只是世界文化的一种,它向世界扩张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非西方文化,比如印度文化、日本文化、阿拉伯文化、伊朗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也要应对西方全球化以获得自身生存的能力,但是它们的策略和中国的都不一样。在力求摒弃自己的文化主脉这一点上,中国是相当独特的。 第九,我来讲两次文化革命。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听到上海的自由主义学者朱学勤先生说,中国的文化革命被称作是封建的思潮,其实不然。他认为新文化运动搞的那次文化革命与后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非常相像,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也有外在的相似。这也正是我多年来就主张的。 我来谈我的看法。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以后,这种激进化的文革态势已经发展到了全面的、自觉的、“客观的”程度。所以中国的文化,既包括思想上,也包括社会结构,尤其是农村的结构,都被急骤地“去中国化”(这里“中国”指中国的传统)。所以我特别看重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讲,革命一定要从农村开始,贫苦农民要起来,把乡绅阶级打倒,再踏上一只脚,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由于这样一种激进化,整个中国的文化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就像毁林开荒导致沙漠化。那最后靠什么才能止住流沙呢?只有靠最全面地控制、组织、动员人民的这样一种政治形态,才能维持住基本的秩序。 我们来看两次文化革命。第一次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是全盘西化的思想。陈序经指责那些学西方不到位的人,说他们改革的思想还不彻底,要学西方的民主自由,又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强权主义和金力主义。这相当于,既想学帝国主义的好处,又想摒弃它不好的一面,这既不可能、不明智,也不合逻辑。所以他提的一个口号就是,用帝国主义来打倒帝国主义——要想打倒帝国主义,自己就一定要先成为帝国主义。我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比较中肯的,但又不够深入的。现实的逻辑倒是,只有能在某种意义上既全盘西化,又似乎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力量才最有号召性。那什么政治力量能同时扮演这个很困难的双面角色呢?实际上中国的问题出在西方全球化力量造成的生存危机,一个强权的、普遍性的文化压过来,要取代一个地方性的、不追求普遍化的文化,这样就发生了被侵略被压迫的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的争端。但是,由于以上讲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政治的分离,以及各种历史因素,这样一个中西文化的冲突大局被遮蔽了。而要同时反帝国主义(西方正统)和封建主义(中国传统),那这个角色只有共产党才能比较好地扮演;国民党也曾经想扮演,但扮得不好,达不到合适的效果。 当时知识分子主流立志要铲除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倾向在四九年之后也都被延续,我举几个例子: 一是傅思年先生讲的话,可以代表当时的思潮,他说中国的家庭是万恶之源,这就把中国的儒家文化的社会结构的根子给否定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家》、《春》、《秋》及鲁迅的杂文等等,都在体现着这个流行的看法。 另外,瞿秋白讲,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茅坑;鲁迅讲,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后来也确实发生了中国汉字的拉丁化运动,导致了文字改革。《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和规则》第一条写道: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变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苦民众的工具之一。我们中国研究汉字的权威、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有相似的看法,就是汉字必亡。80年代初,他们这一派还在认为电脑的使用一定会带来汉字的灭亡,因为汉字无法电脑化。当然,现在这些技术上的反对理由已不成立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讲农民运动,但是居然里面有不小的篇幅讲文化问题。《新民族主义论》讲的是建国问题,但我觉得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在讲文化问题,所以文化的建设在毛泽东的心中是最强烈的抱负——我不仅要建一个新政权,我更要开创一种新的文化。于是他在其中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纲,而和旧民主主义的那种只反封建,不有力反帝的形态作了区别。所以我认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主要是一个文化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新文化运动造成的思想和文化的格局中,左倾――即同时反传统和反帝国主义(及资本主义)――一定会占上风。红色的“太平天国”在前面等着这些“打倒孔家店”的追随者们。当然文化不仅涉及到意识形态,还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从这个角度领会,对于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有一种新的眼光。 毛泽东后来要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孕育已久。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产儿。从他年轻时的经历和各种表现,就可以知道他受到了新文化运动何等深刻的影响。他像朝圣一样到我们北京大学,宁可在这里做一名图书管理员。 在文化革命初期,很多青年写过一些力图去理解文化革命的深层理由的文章,而且当时毛泽东和中央文革小组也表达了各种各样的看法。1967年初,文化革命进行的第一阶段刚要作一个阶段性的结尾的时候,上海出现了“上海公社”——好像是巴黎公社在中国的实现,而毛泽东对它非常支持,后来又说“革命委员会好”。再往后,还有“五七干校”、“知识青年上同下山”、“合作医疗”、“教育改革”等,虽然名不符实,被现实政治扭曲,没有真正的生命力,但他毕竟做了体制上、文化上的各种各样的探讨,以代替传统的文化。 这两次文化革命的共同之处,都是大破大立,不破不立——这个口号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就有。而阶级斗争的理论,则要求出身不好的青年要背叛家庭,投向新的革命阵营。除了个人性的背叛家庭之外,还有民族文化意义上的背叛家庭,因为新文化人相信中华民族的文化出身不好。这都是割断历史,而且是按照西方某个意识形态的标准来重造文化,重造新人,塑造全新的一代青年。苏联共产党在俄罗斯的上台和掌权,也和当时推翻帝制、造成了文化空档有关。而苏联主宰的“第三国际”向全球、包括中国输出革命,深刻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政治和文化走向。所以这两次中国的文化革命实际上是将全球化进程的逻辑深化到了自觉自愿程度的内在相关的运动。 第十,我来讲一下教训 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一个民族政治命运的改善和它的文化命运的改善完全可以不是一回事,有的时候还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我刚才说到,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命运和生存状态,但是并没有改变它的文化命运和文化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如果没有上面所讲的这些阴差阳错、历史偶然所造成的厄运,应该是不至于到现在这个地步的。现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状态比俄国、甚至越南都大为不如,据说越南共产党对儒家还是比较温和的。我这里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的破坏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现象和现实,并不是说哪天想恢复传统文化,就能恢复的。而现在,传统文化已经到了非常危机的状态。关于这方面我就不再多讲了,想省点时间和大家讨论。 最后我想讲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何在?”。 现在有一种文化乐观主义,认为中国的国力增强了,那么国家命运和文化命运的分离,甚至是背离终于可以克服了,中国人不必再处处从思想上去仰人鼻息了。实际上我们从政治上早就不必这样了,可这个去中华文化的过程并不稍歇。现在有人相信,中国人开始有钱了,从文化上也就可以崛起了。所以他们说,现在传统文化正在复兴,甚至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等等。 我尊重这些人的意愿,也乐观其成,但是不同意这种估计。我感到我们文化的状态和趋向并不好,我们的端午节还要靠出口转内销(即韩国某地到联合国申请当地的端午节传统为世界文化遗产),才能引起一点注意。中国节日的总体状态也不佳。节日是一个民族相当重要的文化表现,但是现在为中国官方承认的十个节日,只有一个是传统文化的——春节,其他九个都不是。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清明、中秋等都不是官方节日,而且连春节在北京都被“禁哑了”。当然最近有一些呼声开始回潮,好像从明年春节开始可以部分开禁。中国人、北京人终于能在北京的除夕之夜又听到响了千年之久的爆竹声了。当然,如果再有反传统文化、主张过“文明的”节日(好像我们中华文明的更悠久文明已经“不文明”了)的人们的鼓噪,没准儿还会再禁。 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危机有几个原因,有的是跟我们中国的特殊情况有关系的,还有的是根本性的,而最根本的就是全球化的趋势。这个趋势根本没有减弱,而且还在加强。中国现在是特别自觉自愿地参与这个过程,表面上从中受惠——受了很多经济上的惠,但是前面有“时间之幕”,我们看不出未来会发生什么。 我估计中国的传统文化会通过全球化有某种程度的复活。现在北京人痛定思痛而想到:如果北京的城墙不拆,当年的老城像梁思成先生建议的被保留,那我们北京就可以像巴黎一样,全面开放旅游——老城开放旅游,另外建一个新城来执行国家首都的职能,而老城就成为一个文化的圣地。实际上大家都在怀古,出于旅游的目的或商业的目的,或者还有点文化怀旧的感情等。但是这都是在大局已变,或是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发思古之幽情而已。全球化会在一个贫乏化了的平台上,比如因特网上和商业文化中,保持、甚至重新激活世界上某些文化的多样性,但同时抽筋吸髓,使原生的民族文化、本地文化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真实的活力。千万不可相信这个夷平一切的过程会带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复兴,一切都是在按照全球化的统一口径来生产和包装的,像张艺谋的电影。 现代化的过程在可见的将来是不会转向的。中国人以高呼“我们胜利了!”的热情来主办西方文化的而又被全球化了的节日――奥运会,从这种变化了节日感(可简称为“变节”)中也可见文化走向之一斑。中国人参与现代化的热情也不会降低的,而且出于利益的考虑,在参与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会开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缓和一些的态度。韩国电视剧的受欢迎也反映了重视自己文化资源可带来的某种好处,可以期待将来中国也会学它,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搬上屏幕。但是这改变不了什么实质的东西,家庭还是在缩小,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还在西方化。用我先前说到的那四个衡量文化生命力的标准——传承的的团体、相应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对人的影响、独特话语的活力――来衡量,真的会有中国文化复兴的趋向吗?我很怀疑。即便看到一些表面的传统再现,它是真的还是利益集团的操纵所为?儒家与道家的传统价值观,真的会在人们做重大判断的时候发挥作用吗?比如,我们应该全力发展现代化生产,争取更高的GDP,还是像儒家、道家说的首先要维持家庭、保持生态平衡、天人合一?不是说要生态平衡吗?那么你的国策就要调整,经济政策要调整,你愿意承担减慢经济发展来保护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后果吗?你愿意做这种选择吗?这是真正的选择,是你真正的价值观起作用的时候。在这些问题上,我不抱什么希望和幻想。而且,对于这个过程,我这里也没有强烈谴责的意思(那种批判要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它毕竟是我们这个崇尚力量的时代的主导潮流。我要说的只是,把我们全部的家当押在这一个宝上太不聪明了。应该还有别的可能,尽量多几处“投资”,“狡兔”还知要“三窟”嘛。 我认为真正的出路在于改变思想方式,从以前的单一文化观[即一国只能有一种文化形态]转向文化的多元观。这种单一文化观自清末以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吃了最大的亏。当时的洋务运动,后来的戊戌变法、民主革命等一系列的运动,其主导人都觉得中国只有一块,全国只能有一种文化形态,或者是以中学为体,或者就全盘西化;或者守旧,或者就全改,而且是全国一起改。这是大为失策的。我们应该有一个见地,就是文化完全可以分成多块。这什么意思呢? 设想一下我们回到了1845年,假如你有一个决策权,或者你能够进谏,那么该怎么办?我觉得经过多次失败之后,应该看得很清楚,中国在正规的、全局的意义上打不过西方,我们传统文化的长处不在于工业革命和发展高科技。如果拥有现代工业和高科技是一个民族在现代生存的必要条件,那么中国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向人家学,富国强兵。这就意味着,要让我们国家的主体或者是一大部分走现代化或西方化的道路。我们必须要以各种方式来“以夷制夷”,那就去学西方、搞洋务、变国体、崇科技,发展让列强不敢欺负你的利器。但是,如果我们还能认识到未来是不可测的,那就不应该要求全国一盘棋式地去学西方,而是应该尽量保持文化与生存形态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在某个范围之内和某个层次上,应该尽量把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起来,比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和地方文化,我们都保留起来,让它们是活的,让人们在里面休养生息,现在也叫特区或保护区。如果1905年废科举之时,决定在某地,比如偏远的云南、贵州、四川的一部分,保留科举和传统教育,所取人材由当地使用(其实这些人材在主流社会的一些方面――文学、国史、编辑等――也大有用武之地),那么现在中国的文化局面就会有质的不同。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个智慧,叫“通三统”,就是同时让几种不同族群与朝代所代表的文化存在,以应天命、顺人心。从古代一直到邓小平的“一国两制”,都是这个中华独特的政治与文化智慧的表现。其实早就该有文化意义上的一国两制、一国多制,让一个国家有多种文化体制并行。这是我所看到的中国文化的出路。 有些人认为现在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出现空档,信仰缺失,只有向儒家回归,才能够怎么怎么样。我个人认为这种想法其志可嘉,其情可悯,但这条路在主流层面上似乎行不通。现行的主导意识形态走的那条路,完全在按照它那个逻辑在进行,即便它宽松你一下,也仅仅是它的统一战线的表现而已。它不会感到有必要让整个共产党改名为“儒党”,或者整个国家体制儒家化。像蒋庆先生讲的搞庶民院、国体院、通儒院三院制,既体现民意又体现文化和历史传统,当然好。但是我怀疑这是否能在主流政治中实现。 因此,我几年前提出,中国应该建立文化保护区或文化特区,应该搞文化上的一国多制。主流文化可以按目前世界大势的需要,搞现代化、全球化,当然立志复兴传统的君子仁人也可尽量在其中传播传统文化,使得社会尽量和谐一些。但是另一方面,应该在文化保护区或文化特区里,尽量保留中国自己的原本文化形态。未来也许会发生不可测的事件,我们须要多手准备。就像袁隆平搞水稻育种一样,他的稻子无论性状多么优越,他也会尽量保留野生的或古远的稻种,为的是保留更多的生物基因,这样才能在亟须时有多重选择,或通过杂交产生有新的适应力的种子。 这就是我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出路,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请大家提问。 听众:我想问您三个问题。 今天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危和出路”。本来我想听您追忆中国传统文化致命的缺陷到底在什么地方,它为什么在今天渐渐衰危了。您今天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讲,分析了鸦片战争以来,在社会的进展与政治的运作之间出现的一些客观原因。您说主要原因可能是政治的命运与文化的命运纠缠在一起,认为政治是重要的,[因为政治上的失利,]就感觉到文化不怎么样,就把它推翻了。您又提出政治命运和文化命运可以脱离发展,请您解说一下。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传统文化的衰危仅仅是由于鸦片战争以来政治地位的跌落而引起的吗?有没有别的原因?比如说是不是它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不适合现在生产力的促进呢? 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您最后说到的中国可以设一个文化特区,多种文化自由发展。但是我想问,在您这个文化特区里面,哪一种文化可以作为一种独立文化?哪一种文化当作它的主流?您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哪一个部分我们应该保留,不能丢掉?西方文化的哪一个部分我们一定要吸收进来?西方文化的哪一个部分我们应该丢掉? 第三个问题就是,假如确定了一种比较优化的文化策略,这种文化策略我们应该怎样执行?您认为在这样的文化社会、素质发展、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像这样在教学楼里面把教材改编一下,再进行灌输化的教育,可行吗?那您认为文化策略应该怎样执行? 张祥龙:我再重复一下我的观点。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现代衰落与文化和国家政治命运的分离有关系。你看印度人或者日本人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印度人是把建国和恢复传统文化合为一体,这在甘地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日本搞明治维新要学西方,它能够把很多从中国学来的东西丢掉,包括中医,但是它的最主体最核心的神道教是不会丢掉的,所以靖国神社、天皇还在。而中国的近现代主流知识分子恰恰认为自己的国家的命运、民族命运可以和自己的文化命运完全分开,甚至是对立——我们要通过打倒孔家店来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这点我先澄清一下。 你的问题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是不是有非政治的原因,比如它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等等?当然有,如果“政治”是在狭义上使用的话。我以上已经一再讲过了:决定现代状况的最重要力量是西方文化――包括经济、科技、意识形态等――的全球化。它刚开始是以殖民化的面目出现,现在是全球化。共产国际也是包含在这一个大的框架之中的。而全球化,如我在前面第三个问题中讲的,是西方那种“形式对象化”思想方式和构造方法的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不适应这样一个由它主宰的现代格局,我承认这一点,一直到现在还是不适应。所以从主流文化上看,它走向衰落几乎是无可避免的。这是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应。 第二,你问中国的文化特区是以哪一种文化为主,要不要丢掉一些东西?我的设想是文化特区及其所保护的文化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不过,现在最亟须设立的特区,依据与生态保护一样的原则,就是特区中的文化要有珍稀性。珍就是珍贵、有价值;稀就是稀少,表现为你如不保护它,它很快就会死。所以濒危珍稀物种就要首先保护;而从中国文化角度来讲,儒家文化是濒危珍稀的文化物种。道家文化虽然很弱,但还有道教在道观里维持,所以现在还看不到道家文化有很快灭亡的迹象。还有佛教文化也还在,比道教的状态还强得多,更不必说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了。所以只有儒家是最需要保护的,当然其他的某种地方宗教、地方文化或是真正的禅宗也需要保护。 还有,是不是文化保护区里面要做某些调整,这个问题很好。我想了很多年,现在还在想——保护区里怎么管?是不是要恢复帝制?等等。当然要调整。儒家思想本身就是“与时偕行”的,这是儒家自己讲的话,现在被不很恰当地改成“与时俱进”(加入了“进步”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根本的思想。所以,如果保护区里有政治或管理形态的调整,它并不是用[比如]西方的制度的东西来顶替,而是一种有自己文化依据的形态。在这个保护区里为什么还叫它儒家文化呢?比如说不要皇帝了——起码不要一个绝对父子相传的帝制了,那它还是儒家文化吗?我说还是。因为那种父子相传的帝制并不是儒家完全认可的,也不认为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政治形态。比如尧舜时就不是那样的,他们是传贤而不一定传子。所以儒家文化里就有这种可能,做这些调整是可以的。所以首先是要抛弃从秦代以来的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它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公羊春秋学的一个被后人误用了的口号。公羊春秋学主张“通三统”,反对消灭小国,反对减少文化的多样性。 抛弃皇帝和三宫六院,这是不是民主制和西方式的法制?不一定。以家庭家族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家庭家族推举一个类似于委员会的组织来对执政者形成某种制约;下一届执政者不一定是这个人的儿子,而是通过选举贤者来当,等等。秦代以来的政治体制里的某些东西要被去掉;造成中国政治里最不好的一面的东西,要以这种很和缓的形式,在不损伤整个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基本特点的情况下做一些必要调整。因为我觉得儒家的根在家庭家族,而不在皇帝本身。 另外它的经济体制是什么?它的技术手段是什么?我都做过一些思考。 第三,是如何调整,只有教材显然是没用的,所以必须做体制上的调整。当然我说的可能有点空想的味道,可既然中国人可以有“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多制这种看法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胡思乱想。 听众:张老师,您对儒家文化的这种判断,包括蒋庆先生的一些看法,我觉得更多的是对儒家制度化、社会化的一种描述。您说新儒家是被西方驯服了的,我对此保留一点意见。熊十力先生认为自从明末以来,儒家的传统遗失,但是他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来接上这个传统。后来他的弟子牟宗三先生对此作了很大的发挥,他甚至认为内圣可以开出外王,我认为这也是儒家文化在当下生存发展的另外一条道路。这就跟您讲到的判断一个文化能否生存的第一个标准有关系,也就是是否有一个代表文化生态的传道统的团体出现。我觉得你说的文化保护区可能只能解决外部的条件,而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内部的道统,请您指教。 张祥龙:非常合理的一个意见,而且是现在新儒家的主流思想。 我80年代在美国第一次读牟先生的书,它给我带来了希望,而且他们六君子在1968年还发表过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非常有影响。所以我一直非常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努力。但是新儒学已经把真正能干预现实的两个东西让给了西方,而把柔性的、可从各种方面解释的留给了儒家。它自我“坎陷”掉或舍弃掉的那两块就是儒家的政统与学统,而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来顶替。 他说儒家传统中没有政统、学统,只有道统,这个我不赞同。而且我觉得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一个标志。连这么同情儒家,这么以传播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都这么主张了,那儒家的未来会怎么样呢?如果从知识论角度来讲,他的心性之学最后还要用西方的科学来衡量,虽然他认为自己的心性有自主权,但毕竟里面有冲突的地方——心性与知识的冲突,还有和现实政治体制的冲突。整个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改变,价值观念的改变都可以不影响心性吗?可能因为我的素养比较低,我觉得这点我做不到。光做心性的修炼,我会觉得不安。 这是一个提醒,提示这里面有问题。现在国内外有些自认是儒家的代表,在国际上发言,把儒家解释为以个人发展为主旨,是为了个人修养和个人潜能的实现,这能算做是真儒家吗?儒家是以家庭而不是以个人为根基的。他们可能是为了让儒家现代化,让西方人能听得懂,使儒家能在全球传播,但是为此而失去了儒家的最根本的东西,那传播有意义吗?这是我觉得有问题的地方。新儒家织就的这张网是有漏洞的。至于你讲的牟先生和熊先生的理论方面,当然我是非常尊重,但是你仔细读熊先生的书,他讲的心性、佛学和儒化等都非常好,但是他讲西方哲学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种情况。我个人认为熊十力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出色的少数哲学家之一,这毫无疑问。 听众:我对您对新儒家的论述还有一些问题。在今天,我觉得内圣和外王是要打通起来——从内圣到外王。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关于您所说的文化保护区。福山否认历史的东西,很多人反对历史的东西,是因为认为历史终结在一种自由民主的制度之下,而不是依据某种具体的历史事实。我觉得这里面有很严密的论证的逻辑,当然您可以说这是西方的全球化的知识形态,但是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而且也不仅仅就是一种普遍性的意识形态的架构,而且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追求幸福,使整个世界更为可取的一种政治社会构架,虽然民主自由本身还是有内在的分裂,是有裂缝的。在这个大体的框架之下,那么您所说的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制度,在内圣和外王之间,通过外王来保证我们的心性,得到历史的培养、滋养,那么我们有哪些人可以进文化保护区?而保护区的基本制度构架如何来挑战经过现代性的熏染之后,现在比较普遍的民族意识形态呢? 张祥龙:你提出了两个问题。 我先回答第一个——从政治角度讲,自由民主在经过中国化的调整之后,是不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可取的主流形态?这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中国人在政治追求中的主旋律。不过也不要忘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政治形态已经是西方化的。自由民主有它相当合理之处,它在某些层面上避免了最坏的情况发生,但是有时自由民主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自己否定自己,比如说希特勒上台。一个民族在情况非常不好的时候,就可能通过投票这种自由民主的程序,自己否定自己,把权力让给极权者,来使民族渡过难关,这在希腊历史上也出现过。不管怎样,现代人可能觉得在所有政治体制中,自由民主好处最多,坏处最少——有时候它的操作不方便,不太有效,有时候人民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短视的,或被大财团和媒体操纵,等等。比如说美国入侵伊拉克,我们看来是不正义的,但是从投票来看,大多数美国人民认为是完全正义的。 但是我对你的基本前提有个质疑,自由民主是西方人想到的在当代可能是最好的——在古代并不是,柏拉图就在那时认为依法行事的君主制是更好的。我只能说,它在西方现代的情况下,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虽然它也有自己否定自己的一面。但是对东方人,对中国人、印度人来说,它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它是不是我们追求人民幸福的逻辑上的结论?我觉得不必然。但是从现在来讲,我们的主流形态已经走在现代化的路上,在这个已经西方化的格局下,它有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我们文化已经变了。但是如果我们还有别的可能的选择,如果未来的情况又在变,还有如果我们退回到19世纪,那样我们会有什么选择呢?历史不能重演,那我们就考虑未来,难道个人主义化的自由民主对中国人来讲一定最能适应未来的挑战吗?我不敢说不是,也不敢说就是,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讲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命运都放在一架飞机上,而应该尽量保持多样化的原因。而且,从合乎人性的角度,从给人民的生活增添幸福、稳定和精神文化上的满足等等方面综合考虑,你觉得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就不如它吗?我们以前的制度——当然也有很多层次,有尧舜、周朝、先秦、汉代以后等等,这里面难道没有哪个时代,人民的生活不差于或优于个人主义的自由民主制下的人民?比如说西周、汉代、盛唐和北宋的时候,有很多指标都可以说明。那时候人没有自由吗?在基层没有社团式的民主吗?不是的。所以不要以近代以来的很多情况来想象古代的情况。多保留一些可能性,不要让自己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套在一个框子里,这也是我今天演讲的一个主要目的。 听众:对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是认同的,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确实是现代化的产物,而且我也很尊重您希望提供另外一些可能的主张,这非常重要。而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的可能到底是哪种意义上的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经过了现代化的洗礼,这不仅是西方,也是中国的现实。那不管是向过去的回撤,还是向未来的跃进,或者逐步的改革,那您说的文化保护区的制度创新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祥龙:这就是一个重大挑战,需要各种考虑。比如说我设想保护区应该尽量少用现代技术,而用传统技术;尽量用中医,不用西医中的污染技术——但是如果认得了重病怎么办呢?所以这就是一个挑战,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可以以后再谈。 听众:我的提问可能和刚才的有点相似。我听了您整堂课,觉得你们的思路有点不一样。他[可能是斯特劳斯]的思路是跨过西方启蒙运动和现代性等,又回到了古典的柏拉图时代,贵族统治,一直到现在西方的自由民主。民主自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它可能是最不邪恶的。也就是说,他认为自由民主是要确保一个最不邪恶的状态,但是它并不能解决价值观和思维方法。所以他想回到过去,我感觉您的想法也是那样的,就是说现在的一切当然是历史形态发展的趋势,但它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您想回到中国古代儒家,去寻找古典经典之源——甚至并不一定只是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化,要回到孔子或者说孔子以前的那个时代,比如说尧舜禹时代。我个人感觉您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刚才的两位同学所提出的关于内圣外王的问题,其实很多学者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关于新儒家的道统和政统——儒家的思想统一可能只能提供一个道统,但是政统就没有办法提供了。您刚才说新儒家被西方驯化了,他们认同了西方的宪政和民主能够在任何文化体制中实现,但是作为一个主导文化、一个有自己核心的文化,它还是保存了道统。新儒家是主张心性和修身的,这是儒家关系到个人的部分,而对于外部,他认为宪法和民主可以借用。可能您反对这一点,那大家都想知道的是,您怎么把您的儒家那套东西从道统延伸到学统和政统呢?像朱学勤先生写过文章说,为什么中国的儒家发展到后来就跟我们后来看到的西方的政统和学统完全不一样?因为西方有两个文化源头,一个是古希腊,一个是希伯来。古希腊时期的人探讨世界的根源是什么,到了希伯来时期,就创造出了一个上帝。西方的世界是超脱出现实的,从另外一个世界看现实的。 张祥龙:你的问题就是怎么从心性之内圣到外王吧?在我们以上讲的意义上,我恰恰是要否认它。在现代的这个已经西方化的格局里,从内圣开出外王,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儒家从来没有将心性与外王分离,再想出一个从内到外、从道统到学统和政统的实现途径。我说文化要有异质性,要多选择,宁可小,但却是内外不离、五脏具全的活体,就像当年周朝把商朝灭了以后,马上分封商代的后裔为小公国的诸侯王,让他们在那里保留活的商文化。我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不能说只要其中一块,不能说只要心性,不要政体和知识技术,这是不可能的。我很赞成你的说法,这个活体应该以某种方式让它活下去,而不是想将它的一个器官移植到当代社会,来对其加以控制,这是做不到的。我从没有想把“儒家文化能够满足我们更高的需求”、“传统的体制是好的体制”等这样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虽然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有一点是我坚持的,即为了我们未来的生存,多一些异质的文化选择,是更安全、更保险的,这与在生物物种层次上对于人类生存的考虑是一样的。 那就到这里吧,谢谢。 (录音整理/仪玟兰) 转贴请注明:独角兽网 www.unicornbbs.cn
231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孔武之道:科学技术乃强国之器,传统文化乃立国之本
sheep021 2011-1-13 17:25
一、科学、技术乃强国之器 网友拍摄的首飞现场图 据成都网友目击,中国歼20隐形战斗机已于2011年1月11日中午12时50分左右进行首次升空飞行测试,13时11分成功着地。整个首飞过程是在歼10S战斗教练机陪伴下完成的,历时大约18分钟,取得成功。 二、传统、文化乃立国之本 孔子雕像在天安门广场附近落成 高9.5米(图) 2011-01-12 22:22:03 来源: 新华网 (广州) 高达9.5米的孔子像在天安门以东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正式亮相。(图片来源:新京报) 三、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文化是更根本的东西。有人说科学无国界,这绝对是睁着眼瞎说。科学不能脱离技术而单独存在,而技术是自私的,不仅有国界,甚至有人界。专利和知识产权是其界限的化身。 真正无国界的是文化,不仅无国界,而且任何国家都乐于推广自己的文化。 四、 孔武之道: 一文一武,一张一弛 大鸟上天,孔子塑像落成。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一前一后,相映成趣。 孔武之道,刚柔相济。止戈为武,善莫大焉。中庸为儒,孔圣为尊。 止戈为武的意思,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是要有足够的武力震慑对手,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而达成和平之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京報】语文教材应传承经典
jiangjinsong 2011-1-8 19:35
语文教材应传承经典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1/08/content_189673.htm?div=-1   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我们应以戒慎敬畏之心,尊重凝结了历史文化积淀的经典,回到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教育本质上去。 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民国语文教材最近很火,叶圣陶当年在编教材时,万万想不到这些教材在21世纪居然还会重印,甚至热卖到脱销。  这一奇妙现象的原因很复杂,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父母、孩子乃至全社会对当下语文教材的不满。今天的语文教材说教味道太浓,缺乏趣味,不考虑儿童的接受心理,令人生厌,有的甚至篡改历史,欺骗儿童。这样的教材,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语文能力,更会污染孩子的心灵。在这样糟糕的教材衬托之下,民国教材自然就会显得非常出色。  老实说,这些老教材的确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例如,当时教材编写并没有太多的行政干预,给编写者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各出版社可以百花齐放,各有特色,让市场和学校选择。当时的社会也比今天更重视教育,教材是由叶圣陶、张元济、丰子恺这些名家编写的,这在今天难以想象。教材中浓郁的人文情怀,尤其是自然流露出的对亲情、大自然、小动物的热爱,是今天的社会极度缺乏的文化资源。  但是,也不能过度神化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这种情绪性的反应对教材的改革并没有好处。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语文教材和教学的许多弊端,其实在民国教材中已经初露端倪。要彻底纠正今天教材的问题,必须追本溯源,从反思和批评民国语文教材的缺点开始。  以叶圣陶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为例,受白话文运动偏见的影响,几乎全是白话文,没有文言文,所选的诗歌也全是白话诗歌。所有的文字都是叶圣陶创作或重新创作的,没有一篇是经典的诗文。这种编写思路,既低估了儿童的理解能力,也反映了当时教育界对文言文的偏见。其实,如李白《静夜思》这样的经典名篇,儿童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诸如《论语》、《道德经》的某些篇章,也是儿童学习的好教材。  不仅如此,这种排斥经典的教学理念,还导致小学生在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丧失了接触中国文化传统经典的机会,影响了儿童对经典的学习,也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给后来的学习带来了负担。许多经典,儿童本可以先记忆背诵,然后再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逐步加深理解。儿童的心灵,正是接受经典教育的最佳土壤。一旦错过了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机,效果就差多了。  胡适的高足唐德刚,当年有幸接受了传统的小学教育。他发现自己对经典和汉语的掌握,远远领先于新式学堂的同龄孩子。民国语文教学的实践,体现了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时期反传统的理念,使得儿童学习的内容过于幼稚浅俗,缺乏高远深刻境界的熏陶,今天看来是有严重缺陷的。当下,大陆各地兴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实践,正是对民国以来语文教学缺失和对待传统文化偏颇态度的纠正,值得深思。  在创建公民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从容思考近代以来支配中国文化的许多理念,重新反思过去不假思索的做法,以一种温情的态度,重新审视文化经典和传统教育方式,须知尊重传统文化是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各国的经验表明,传统文化越是得到充分继承,社会就越是稳定少动荡冲突,现代化的进程就越是顺利。  语言文字是民族精神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语文教育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应以戒慎敬畏之心,尊重凝结了历史文化积淀的经典,回到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教育本质上去。在语文教材编订和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应为一时风气的变化所干扰,应更加尊重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经典,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挖掘。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56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